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论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 摘要: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冲击,会计教育领域的一些旧理念、旧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会计教育人士如果不正视现实,不深入现实的会计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掌握现代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人才。文章从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出发,阐明会计实践教育薄弱的原因,并就改进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 实践教学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确立,各种涉外经济实体、股份有限公司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大量涌现,给我国GDP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形势对传统财务会计提出了严峻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但就财会专业人员而言,其不适应性主要有二:一是传统记账式的财会人员相对过剩,应对新挑战能力急待提升,如:应对网络会计的知识能力、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财务报告的分析表达写作能力等;二是熟悉并掌握现代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通晓原则性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具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财会人员严重不足,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严峻的形势给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是高职财会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1.教学观念。对高职的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尽管高职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 2.实践教学环境。财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实训能力、效果可想而知。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但每个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极其少的,而学校因为经费不足又不可能给对方在经济上予以补偿,这样对企业来说收入与付出不等同,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去找工作,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非常少。 3.师资水平。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职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是毋庸置疑的,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正值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4.实践教学方式。现今高职教师正逐渐地从“三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状态向多媒体教学转化,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没有突破,课件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创作。 二、改进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措施 1.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高职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能力要求而言,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像英语、计算机、MBA、演讲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会计学会(AAA)提出了财会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应是《会计学导论》,它把与财会密切的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公司负责人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此项建议值得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借鉴。 2.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2)采取上送下派方式,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3)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 3.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是因为:第一,这类企业是高职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第二,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群“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从分析财务 会计 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对“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功能和实施基本条件等作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建立校内记账公司作为会计实训基地的设想,以期为培养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财务会计课程群;模拟实训;记账;一体三结合 探索具有鲜明高职 教育 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一般以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实训为主要课程内容。从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来看,大多都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步走,即先行理论教学,后进行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还有部分学校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但由于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内容的设计、组织方式不尽合理,教学效果较差;各类 考试 也均侧重考核规则的记忆程度,学生则沿袭了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学习习惯,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知识和会计思想,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缺乏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很难适应会计工作日益 发展 的职业要求。因此,改变原有教学程序,重塑新的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探索具有高职会计教学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技术型、应用型和桥梁型人才,主要为地方中小 企业 和民营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其对应的目标工作岗位可包括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会计主管等。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是相对应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会计核算能力,而这一核心能力主要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该课程群是由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和财务会计的真账实训构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因此,如何整合财务会计课程群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合格学生的关键。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 总结 和思考,笔者认为财务会计课程群采用“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 “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 财务会计课程群“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具体是: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融“教、学、做”于一体;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内真账实践相结合,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教、学、做”一体化 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做一体化”,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了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有机组合。财务会计课程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会计核算知识的要求为目标,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为基础,以通用内容业务具体准则为补充内容体系,最后以财务报告为总结,形成相应的内容单元;同时,将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课提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步实施财务会计单项(各个内容单元)实训,边教边学、边学边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深化理论,并且与职业资格考证体系一致,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做到课证融合,融“教、学、做”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二)财务会计课程群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会计核算需要一定的理论水平作为职业判断的基础,同时又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实务操作。《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课程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会计核算能力的要求为主线,突出会计核算业务操作。基于中小型组织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主要训练出纳岗位、财产物资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成本费用岗位、财务成果岗位、资金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等工作领域的业务操作;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形成一个会计工作团队,既分工、又协作。在组织方式上,按内控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分为财务负责人、制单会计、记账会计、出纳、审核等岗位,共同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定期轮换,达到掌握会计职业各个岗位、各单项技能的基本要求。 完成内容分岗、组织方式分岗实训训练后,独立进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这是会计分岗实训在核算程序上的巩固、内容上的更新。它基于小型组织将若干会计岗位集于一人,即一人多岗,每名同学独立完成一套模拟资料的实训程序。综合模拟实验的实习资料必须选择有代表性企业的资料,并且进行设计加工。设计加工的目的在于将一个真实企业中可能涉及不到的业务,集中于一个典型企业,进一步增强资料的全面、系统与代表性,以收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效果。财务会计模拟实习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综合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利用已知资料编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使学生继续熟练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提高其独立处理日常业务的能力。 (三)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 规律 ,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 计算 机和 网络 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根据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基础上,利用手工模拟资料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其方式是在上述手工完成综合实训资料——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熟练使用和掌握 现代 财务管理软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四)建立校内记账公司,校内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 无论是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都是校内的模拟实训,要实现零距离就业,需要有紧密型的实践基地的实践。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因此,在校内建立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会计记账公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校内具有双师资格、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聘请相关企业的会计师、会计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内记账公司,争取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获得会计业务。记账公司可接纳教师兼职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践,成为能给学生真账实践的基地。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全真的感受,以一家典型企业的实际 经济 业务为范例,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真实账务流程、真实票据、亲自参与报税,独立全盘操作账务、税务,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实现学院职业教学、学生岗位素质培养、公司获取盈利等的多赢。 三、“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功能 (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为一体,抽象变得形象,理性变为感性,被动听变为主动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二)深化加强 会计 理论知识 由于实行“一体化教学”(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策略,通过实践 总结 出理论知识,又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 “一体三结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在老师和社会专业会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岗位实践技能必然大幅度提高。 (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 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内真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按照 企业 会计岗位或公司的职位设置实践内容,利用企业的真实业务开展实践训练,按照行业实际标准要求学生,使在“教室”操作的内容,成为相应真实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学生是一个“准会计”,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源于实践,学生在记账公司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课堂及模拟实训中难以碰到的问题,他们会通过理论寻找办法,或者迫使学生不断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同时,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 四、“一体三结合”教学实施的条件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实施“一体三结合”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一体化的“教室” 这是实施“一体三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这个“教室”就是公司财务室和教室的一体化,是会计账本、账簿、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档案柜、账册装订工具、电脑及黑板、粉笔、投影等的组合。 (二)一体化的“教师” 这是实施“一体三结合”教学的重要条件。会计专业的这个“教师”是会计师和教师的一体化,是理论扎实,精通会计业务及 发展 ,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 “双师型”教师,可以有效地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 (三)一体化的“教材” 这是实施“一体三结合”教学的必要条件。这种“教材”既可以是实验手册和课本的一体化,也可以是行业规范和课本的一体化,还可以是操作流程和课本的一体化。总之,这种教材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注册记账公司 这是实施“一体三结合”的关键条件。真正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必须“真刀实枪”,它需要学院有自己的实际会计公司。这个“公司”可大可小,业务可多可少;既可以是盈利的,也可以是学校补助的,其关键是真实的公司化运作,有真实的企业会计业务,使学生能真正零距离接触会计岗位的工作。 财务会计的课程群通过循序渐进“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架起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摘要】现行会计制度不断深化和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的教学,新会计准则颁布的变化影响着高职教师会计专业教学的内容、教材体系、教师素质和教学手段,所以高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科学的设置会计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对会计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素养,让学生们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对具有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为主的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就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各个企业、事业单位都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从高职学校招揽到高素质、高能力的会计人才,记录、比较和分析经营活动信息是企业运作过程中开展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了对企业一个单位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反映和监督,企业就需要对具有会计职业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人才进行引用。因此,高职学校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科学的设计教学模式,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基于实际,把握高职会计课程内容特点 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了财务会计课程这一重要内容,而且它包括了会计学转业学习的主体内容。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对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就是现阶段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财务会计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际操作性,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进行强化。虽然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在现阶段的社会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可是在目前高职学校校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往往引用本科会计专业学习的方法来引导高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的顺序来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开展,然后在各个部分的内容中有机的对一些会计账户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进行讲解,虽然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可以对会计的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的了解,可是学生们的实践教学却得不到很好的强化。这种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再引导学生们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阻碍学生们思维的拓展。 二、联系生活,分析高职会计教学创新意义 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的方法和理论是学生们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目标,会计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们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转业的会计技能进行培养。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模式理论化过强的问题,所以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深化研究是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学生们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往往还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法进行沿用,只是被动的对会计知识和理论进行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进行培养,这样的话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及时适应社会的能力。虽然通过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们能够对一些会计理论知识全面的进行获取,并且可以顺利的对会计专业的考试进行通过,可是步入社会学生们是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的,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对会计工作进行开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对一些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新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们实际会计操作能力的培养,推动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依据现行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革新,帮助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获取到专业的会计技能。 三、瞄准目标,探索高职会计学模式创新策略 3.1明确教学理念,树立鲜明的教学目标。整个社会公众、经营者、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会计行为的影响,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学校在开展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对新的财务会计学理念进行引用,把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革新,帮助学生们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会计技能进行提高,像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工作相关的基本知识、持续更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会计职业素质都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的,因此明确教学理念,能够帮助教师们对教学目标进行完成,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素质导向的教学理念进行贯彻落实,把报表导向的强化、经济后果观点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们的基本业务处理能力过分的进行强调,简单的就是让学生们对会计分录进行处理,而忽视了学生们理解财务报表的能力,所以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财务报表的教学。其次,学生们的会计意识也需要得到一定的培养,让学生们明白会计行为的重要性。最后,职业素养是学生们必须不断强化的一个方面,例如,学生们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等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从而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进行处理。3.2革新教学手段,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是现阶段高职学校在组织会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对教材建设的加强,广大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思考怎么对应用型教材进行建设,而我们要知道,图片、Flash、教学录像、网络资源等素材就是教师在对应用型教材进行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运用的,对这些直观的材料进行结合,可以把枯燥的文字有机的进行转化,帮助学生们及时的对一些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解,从而不断的丰富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内容,立体化的学习财务会计理论。通过广大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知道高职学生能够在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辅助下,更加快速、及时的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所以高职会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有机的对网络上的财务资源进行利用,帮助学生们了解到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知识。比如说,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在网络上收集与教材中财务会计理论有关的核算项目,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们分组对这个项目进行完成,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3.3改进考核体系,强化学生的会计技能。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考核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考核,学生们在当前阶段的学习状况能够很好的被反映出来,教师们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这样也就更好的让教师科学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的对课程考核进行引用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进行反映,还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衡量,在设计课程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来对考核内容进行设计,不要仅仅的局限于教材文本、笔记和作业等形式,要注重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获取财务会计技能。对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进行强化,能够把素质导向的教学理念深入的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帮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课程改革进行不断的深入。现阶段的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社会上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高职院校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的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学有所获。举个例子来说,现阶段的企业不仅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还需要的是具有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所以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课程考核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学习态度、实际操作技能、基本理论、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动手能力等进行了解。 四、结语 总的来说,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国内外经济交流十分密切,所以各个企业都对会计人才有了新的职业要求,而高职学校主要就是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一大批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的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帮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不断的进行强化,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作者:周志秀 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 摘要:在大学课程当中,有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专业课程就是会计学,而在整个会计学里面最主要的课程就是财务会计学。为了可以使学生更加切身感受现代财务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理论,我们对其进行实际操作性极强的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在教学模式上非常直观简便,它将无趣的课本理论知识用情境模拟直观地展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社会实际操作经验较少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最为合适。本文详细分析解剖一些在会计学教学时出现的情况,以及情境教学法对于这门学科的意义。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内涵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教师特意设定一些独特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刻记忆理解知识点的目标。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句话切实的映射出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理解的重要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就抽象的知识理论直观的展现出来,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 讲授法是我们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一般都是讲完账户再讲讲分录后再以一些例题巩固下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知识,缺乏实际操作时的灵活性,并且因为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起来会感到无趣,从而无法与老师更好的配合起来,对于所学知识点也就更难掌握。其实,会计这门学科是由实际生活引进,要想学好这门专业就需要实际操作才能更快更好的将其掌握。而身处校园的大学生虽然因条件关系无法实际操作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环境模拟,用最直观明了的情境教学法来展现这些知识点,弥补了大学生在实际操作上的弱势。 2.教学手段落后 单调无趣的文字教学是我们在财务会计学里普遍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会计学的教学应用上无法使学生对其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而无法得到显著效果,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感到无趣,缺少学习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课堂教学重理论、轻买践 会计学里最受重视的就是财务会计,由于这门课程的知识繁杂且需要具有进行实际操作,而会计行业是一个保密性较强的职业,所以学校不可能安排所有的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参观式实习”和“校内会计模拟”。“参观式实习”中学生只能了解表面,对实际知识的掌握起不到作用;“校内会计模拟”又存在只重视基础而轻视培养学生应有的判断力,对于真实的环境模拟不到位,注重财务核算工作等情况。所以,我们现在的高职院校在对会计学的实习上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4.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课本教材主要讲解的是会计核算方面,单纯的理论知识虽然详细全面但却脱离实际岗位的安排,学生学到的知识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合理应用,对于工作岗位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需要将所教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非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当中。 三、情境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必要性 1.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实际操作性强是会计学的主要特点,这门学科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合理的应用所学知识,将企业的财务进行专业的记录和整理,最后完美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对整个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模式在教育上的落后,使我们的学生对真实的会计工作没有切实体会,对于会计专业的其他岗位更加没有了解,从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情境教学法的存在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现象,因其独到的模拟效果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这门学科的应用,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 2.系统学习和掌握 情境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是由模拟企业财务的建账和填制开始,然后在对其审核原始凭证后登记到会计账簿上,最后编制成册,整个模拟过程由整个小组分工合作,对会计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对一个企业在某阶段里所有企业财务进行浓缩模拟,从而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3.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偏差,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切合他们的感受,切不可一味地对其灌输,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要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所模拟的岗位上去,把握好他们的心理变化,使其自主考虑其所需要应用的知识要点,从而将这些知识点铭记在心。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优势,能在特点的环境里,培养学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情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确定课程目标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目的还是课程教学,对其所设计的环境模拟都以是否有效的实习了教学目标为主旨,意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我们在组织设计这些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我们需要传授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对学生的培养主要还是要注重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所以我们在对其开展教育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我们的教学目标也要以注重培养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妥善应用所学完成工作目标为主。经过我们对会计学的调查了解,其毕业后工作内容主要有记录原始凭证和填制会计凭证以及编制分录等一系列企业财务经济业务。 2.改革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 实践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学,在对于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所教课程基本都可以和实际岗位相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基础课本就进行变动,以往的课程是按学习进度来排列,我们可将其改为以岗位性质为基础顺序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学枯燥乏味的特性。以特有的情境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也更加深刻,可以在岗位里灵活使用这些知识,并且在模拟当中发现且掌握教材里没有出现的内容,对所涉及的工作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3.利用校企资源,创设情境教室 由于正常工作当中,由于会计行业需要具有保密性这一特点,学生要想走出校园到企业实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借助校企资源使企业进入校园当中。建立情境教室的这一教学模式在国外也是相当流行,它是以培养未来工作当中所需要展现的具体操作过程为主体,同时融入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灵活性,重视基础操作和实际操作,对于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有很大的提升,对于增强学生对专业所涉及岗位的了解也有很多帮助,所培养的学生也都可以可好的适应其工作岗位。在我们实施情境教学法时,可利用校企资源模拟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其他单位里的相关部门,按照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各种环境里的不同岗位,使学生经过模拟角色对这些岗位的职能作用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 4.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在对于财务会计的日常教学当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是进行实物展示,比如说会计行业里的账本、财务报表、原始凭证等一系列相应的票据凭证;二是将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面对的工作情况以及处理更种账务的流程做成图表来加深印象;三是对于一些无法展现实物或者流程图的操作过程,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利用更种媒体展示未来所会面临的工作情况。比如说,当学习财务清查时,可以收集一些企业年终盘点时的图像或者视频资料,使学生直观的感受现实职场环境,对于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清查方式也更加了解,而在其后教师可对这些素材加以讲解总结,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其掌握;四是利用师生互动来加深印象,可以采用相互提问,相互辩答的方法,使学生在对答的同时将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进而将其完美掌握。 5.转换角色,行为引导 在开展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倡导师生都按照拟定的情境模式来安排相应的职务,以具体学习内容为主体设计不同的岗位使学生体验在未来工作当中所有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况,使其能够细致的体验这些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在这样的生动而有趣的环境里完成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理论教学则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首先拟定教学目标,然后对此进行情境设计后分配角色进行模拟,最后对整个模拟工作进行经验知识汇总。在整个模拟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工作岗位来对会计学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并对以后的工作状况和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这种教育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不断求知的欲望,使其在未来工作当中仍能不断进步。在这一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做好自身引导者的工作,对于整个教学过程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引导学生融入这些特有的情境当中,在情境模拟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分析在整个过程当中所与遇到的问题,彼此之间的操作是否合理恰当,对于问题的处理是否正确等。在这些问题的探讨当中完善所学知识点,是整个模拟过程达到应有的效果。 6.演示演讲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把情境模拟当做是整体的支架,那么对于其教学演讲可以称之为其衍生的骨肉,由于教学演讲的补充整个情境教学模拟才没有缺陷,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更加完善,所以对于情境教学这一方式方法依然少不了教师的讲授。当然,在讲解过程当中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所学知识好的掌握应用。 五、结语 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模拟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学好相应知识要点,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得以完美衔接。在会计学的整体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对于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进行模拟训练,以具体工作实况为教育主体,融入以后工作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对其所学灵活应用于工作当中,顺利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注重实际操作,实现了我们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将教与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出色的财务人才。 作者:蔡静宜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后的理论水平和时间能力,培养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在院校中开设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具备非常重要的显示意义,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极为重要,本文从目前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出发,探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专业素养;教学水平 一、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影响因素 1.教学手段和硬件条件 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在开展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时,都采用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教师将书本上的理论在课堂上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述,学生记笔记、背诵来消化教学内容,这种旧式教学方法缺乏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比较消极,老师没有积极的教学情绪,学生也没有主动的学习态度,一味注重书本上的理论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会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沟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所以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处理,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反馈外,沟通也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推动学生积极提问在财务会计中的难点疑点,避免学习的消极情绪出现,并且选择学生喜欢的一个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2.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关系着教学效果的成败,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在教学中具有艺术性,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的表情、灵活的应用肢体语言和相关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时,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专业性质上,有不少教师是学习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进行财务会计教学,不具备较为专业的素质能力很难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以师资团队力量的缺乏导致了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一个具有较好教学水平的教师,能够将教学环节进行地极富艺术性质,促进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鼓舞学生进行财务会计的学习。 二、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案 1.创新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 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一门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不能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所以通过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通过一定的训练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案例教学方式,就能很好达到这一目的。根据一个案例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或者是模拟一个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财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演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者,激发学生学习财务会计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这种案例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的认识,尤其是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能够对学生理论知识产生关键作用,通过这种案例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改变以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选择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这种案例教学法就是营造出一个案例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下体验专业操作的真实性,体会自己角色的社会功能,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满足教材规定的要求,完成相关模拟,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例如问题驱动法,都能够有效提高财务会计教学效率,通过设计的案例营造出一个特点的环境,就案例提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得到相应启发,通过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问题解决时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这一教学方法的积极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或者对会计业务进行实习,通过对企业进一步的接触,可以认识到案例的实际操作与模拟实训,之后再由教师进行评定,这样才尽可能缩小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差距。最后,还可以利用图形教学法,将企业经营业务情况分析用图表直观形象地制定出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2.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或者是环境的不同,学习成果也不一样,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处于不同水平,这时候使用分层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来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学,选择每个学生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目标进度,忽略了个体的教学需求。分层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为较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也比较强,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第二层学生对财务会计课程学习较为良好,但成果不是特别突出,学习任务也能够认真完成,对待学习不能够主动出击进行思考问题;第三层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对待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扎实认真,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所以根据以上三个层次的特征,调整学生的层次面,将教学要求符合各层面学生的需求。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已经落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要积极改善教学方式,提供更加深刻、高校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聘用专职教师,让学生提高财务专业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计算机硬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愉悦、生动的课堂中学习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利用图片等将抽样的理论转化为了形象的理论知识,将会计务实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思考,培养具备更高专业素质水平和道德修养的财务会计人才。 4.准确树立培养目标,寻找就业方向 学生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在一部分院校里非常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学习能力,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时,一定要注重新目标的树立,培养具备财务会计素养的专业人员,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具备实际操作性,所以理论性的东西占得比例不如实际操作性的技能,要将理论知识进行精简后的讲解,并且最好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寻找正确的就业方向也是困扰大多数人的一个问题,会计专业的学习人数越来越多并且一直呈现上升态势。在中小企业中,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没有过高,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进行中小企业会计业务培训,在较大企业中就要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将所学知识从理论化逐渐运用到工作中去,能够在上岗时较为轻松地接纳一个工作内容,要注重加强会计的实际业务能力,多接触各中小企业会计业务,利用案例教学法,多接触农产品的酒店、商业等会计业务,学生要通过学校的平台,搭建一个寻找工作的好方式。以上通过分析了造成院校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影响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具备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道德素养的人才才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符合需求的人才。 作者:陈媛 单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浅谈医院集团财务管理 【摘要】 医院集团如何进行财务管理,要依据自身情况而定。集权式财务管理,是管理上的创新,它便于医院集团统一调配资源,取得规模效益,有利于医院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医院集团进行集权式财务管理,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医院集团 财务管理 集权式财务管理 目前,医院集团的发展方兴未艾,医疗改革也在稳步推行之中。在这种大环境下,在集团内部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医院集团财务管理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管理环境,是集权还是分权或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尚未有定论。如何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完善集团医院财务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医院集团财务管理面对的新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集权还是分权,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对整个医院集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世界500强企业集团管理的经验来看,大部分都采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本文认为,对医院集团来说集权式财务管理,在合理配置医院资产,发挥集团优势,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管理模式应当是医院集团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较好选择。 一、医院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的涵义 集权式财务管理是指财务管理的决策权集中于集团总部,下属医院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财务事项都由集团统一管理。集团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机融合,把整个集团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财务管理、政策支持等融为一体,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核算制度,通过财务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等实现集中监督控制,以提高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医院集团价值的最大化。 二、医院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的优点及缺陷 1、医院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的优点。(1)有利于医院集团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财务政策,更有效地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避免政策差异造成的不公平或资源浪费,有效降低管理成本。(2)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财务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更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目标。(3)充分利用集团的资产和信誉优势,保证资金来源。同时利用集团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4)有利于集团加强对下属医院的调控,规范经营行为,优化经营结构,取得规模效益,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 2、医院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的缺陷。(1)财务决策权高度集中于集团总部,下属医院没有财务自主权,不利于调动下属医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团下属医院灵活性差,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出及时反应,依赖于集团总部的决策,容易导致下属医院财务的不作为。而集团总部如果不深入调查研究,很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决策失误,以及对财权的误用。 三、医院集团如何进行集权式财务管理 1、建立健全医院集团组织机构,是进行集权式财务管理的前提。集团要进行集权式财务管理,首先要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对此,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在集团总部下分设各类专职部门,如医院事务部、财务会计部、审计部等采取兼职制度,吸收集团医院的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为成员,由集团主要领导担任主任。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财务部门一般应包括集团财务会计总部、各会计核算机构、成员医院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 2、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建立标准的报表体系。集团各医院虽然可进行单独的会计核算,但其执行的会计政策、核算口径、核算标准等都由集团总部统一制定、集中控制,这是做好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集团并账的前提。 3、建立集中的、与业务一体化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是实现高效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能够保证财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真实性。依托网络环境,合理的规划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的框架、内容、流程,对下属医院的财务数据和经济信息都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源头直接采集,做到医院集团的财务信息实时传递、共享和集中管理,保障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从而实现对下属各单位财务核算的进行集中监控的目的。各级管理人员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设计的控制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控制。 4、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在对医院集团未来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集战略、系统、控制理念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对资金、需求、信息的整合,使决策数据化,合理配置资源,协调所属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经营活动,实现集团的发展目标。预算制度完备是医院集团医疗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医院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 5、资产集中管理。(1)统一资金管理。资金是医院集团正常运行的保证,集团总部掌握了资金,也就掌握了对下属医院的主要决策权。统一管理资金应从编制资金计划开始,到对资金的筹集、使用过程的实时监控,及对资金效用的评价,以达到加速资金运转,降低资金风险的目的。统一资金管理,主要表现为:资金在集团内部的统一调配,对外筹资的统一管理,对外投资的统一管理。 (2)统一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是医院集团资产的重要组成项目,在资产总额中占绝对比重,它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类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医院固定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价值差别大、使用部门散,因此医院集团应建立固定资产综合监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综合监管、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资产管理办公室,对下属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监控。主要包括: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招标及采购过程的监督、入库、保管、使用、调配、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要建立定期的财产核对制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6、全面成本核算。医院集团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应引入成本机制,全面成本管理法是进行成本核算的较好选择。全面成本管理,一方面可根据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人、财、物的消耗实现控制,达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另一方面,它是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对于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管理网络,规范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全面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集团构建成本和价格竞争优势提供支持。 7、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要想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卫生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对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集团财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财务法规和财会管理、计算机等知识的学习,加强财务人员的再教育,有效地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财务人员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与财务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仅要做一个“核算型”人才,而应做一个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医院集团进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转变观念。由单一医院发展成为一个医院集团,其管理模式要随之调整,人员的观念也要随之转变,尤其是实行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从集团决策层到全体财务人员,均需要在观念上有个大的转变。财务人员要务必转变单一医院的传统性、习惯性做法的观念,以适应集团化管理的需要。 2、做好财务集中核算过渡的衔接工作。医院集团进行集权式财务管理是管理创新。旧的医院财务软件在总部和下属医院之间存在断层,总部不能了解下属医院的经营情况。建立财务集中管理系统,重要的是引进规范化工作标准和与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财务工作新方式,保证财务核算真实完整,实现网络财务、无缝衔接、信息共享,使财务核算的全过程都处于有效地监督之下,以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一定程度的分权。医院集团进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并不是要绝对集权,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进行有原则、有导向的分权,以便保护下属医院的积极性、能动性,让整个医院集团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集团化医院管理战略导向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探索 摘要:为适应医院集团化管理思路,医院从维护总体战略、加强财务控制、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四个方面出发,制定了战略导向的财务管理体系。文章对广东省中医院集团化医院管理战略导向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对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行了阐述与探索。 关键词:集团化医院管理;战略导向;财务管理体系;建立;探索 一、背景 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在1997年进入高速发展期:1997年二沙岛分院竣工并投入使用;2002年广州市慈善医院建成并委托广东省中医院管理(成为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同年接管珠海市中医院(成为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2003年大德路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2007年大学城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门诊量超过490万人次,年收治病人达5万人次,连续数年成为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中医院。 在1997-2009年短短的12年里,医院已壮大成为一间拥有大德路总院、二沙岛分院、芳村分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大学城医院5间三甲医院,广州下塘、天河、罗冲围及香港4个分门诊、60多个临床科室的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医医院,完成了从单一个体经营向集团化经营的方向的转变。但是,医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首先,为了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医院提出了“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的发展战略,如何保证医院集团中各分院、分门诊、各科室,甚至全体员工能统一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成为现时医院一个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其次,医院总院、分院及分门诊较多且分布较广、临床科室及员工随着医院的扩大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现有的成果,把经过事实验证有效的体系复制过来,或如何更好地共享经验教训,发挥最大的管理协同效应,是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另外,医院壮大的同时带来人力成本、经营场地占用、设备购置、日常维持费用等固定成本支出,无形中增加了医院的经营风险,医院要持续发展,必须在节省成本和费用上下功夫。针对上述问题,医院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自身需求,在完善管理的过程中,走上了集团化管理之路,采取了“统一调配医院集团的人、财、物,成立管理中心,对各分院垂直管理,提供后勤、医技、财务、人事的支持;各分院不设分院机关,只派少数管理人员办理事务性工作”的完全紧密型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思路可归纳为“132”:1个集中:凡重大事项均由相关科室提交申请并经专家组经可行性论证报告,由院长会集体审批通过;3个统一:统一对外采购,统一人、财、物管理;统一医、教、研指导与监控;2个放权:放权给各分院、分门诊:包括经营自主权、考核分配权。 目前,医院集团的发展方兴未艾,医疗改革也在稳步推行之中。在这种大环境下,在集团内部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医院集团财务管理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管理环境,相应地如何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完善集团医院财务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医院集团财务管理面对的新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对整个医院集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为适应医院集团化管理思路,医院从维护总体战略、加强财务控制、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四个方面出发,制定了战略导向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所谓战略导向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就是从集团目标出发确定集团及下属财务目标,通过预算管理配置财务资源;通过财务核算全面反映集团战略执行情况;通过财务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监控集团战略执行情况;通过各种财务信息的分析评价集团及各下属战略执行情况;通过财务报告全面反映集团及下属战略目标完成情况并为集团战略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 二、集团化医院管理战略导向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管理体系 根据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医院对财务实行垂直管理控制体系:院长下设财务总监(相当于总会计师)直接对院长负责,财务总监对医院财务活动和会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控。 (二)资源配置 广东省中医院对资源的配置应主要抓住以下方面:首先,统一管理集团资金:资金是医院集团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集团总部掌握了资金,也就掌握了对下属医院的主要决策权。广东省中医院从编制用款计划开始统一管理资金。根据“1个集中”的思路,广东省中医院规定,对于“单价超过3万元或批量超过5万元的设备”、“超万元的工程”必须由相关科室编制用款计划,然后经院长会讨论,正院长签名确诊后方可支付。其次,统一采购管理:在医院支出中,药品、材料与设备购置支出占了七成以上,所以,加强对采购控制非常有必要。现时,医院实行药品、材料及设备统一采购及供应的管理模式,《广东省中医院招(议)标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中医院招投标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药品购入程序的决定》、《关于新药进药管理试行规定》等相关政策规定,在审计部门监督下,在药事委员会同意购进新药后,由药学部具体负责全集团医院的药品招标与采购,由设备处负责全院材料、设备的采购及维修服务,因此财务处在支付相关款项时,也根据相关的规定对采购过程进行审核。 (三)财务核算 首先,采用人员集中模式,医院设置财务处,统一集中管理;同时,根据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处制定统一的会计规定如核算口径、核算标准,做好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和账务结算工作,建立标准的报表体系。其次,建立集团财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广东省中医院从1997年开始使用用友单机版财务系统,总院、分院、分门诊各在一个单独的账户中核算,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但是,随着医院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其不足日益突现:一是由于不同账户由不同财务人员负责,单个账户的会计科目、人员、供应商、客户等的变动,影响了整个集团的合并报表生成;二是如需要做完成整个医院经营状况分析时,必须把每个账户的数据另外导出加工合并,既浪费了人力与时间,更重要是不能及时地获取各项有效的财务数据。因此,广东省中医院自2008年起使用了基于大型集团的EAS财务管理系统,基于同一个数据中心,建立一套既拥有相互隔离的账套,又是一套集中的、可查询、可汇总、可分析的集团账,设置统一的科目管理、人员权限、业务流程、应收款管理、供应商管理、资金管理及监控等。 (四)分析评价 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建立统一的财务分析体系。分析体系把时间段分为月、季、年,根据时间段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层次的财务指标,把总院、分院与分门诊间及以前年度相同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如由于时间间隔相对较短,每月的分析注重于医院基本情况分析,注重于收入支出总额、医药收入构成比例、每百元收入支出比、应收账款构成及收回情况、参保病人平均基本定额等指标;每季总院、分院、分门诊需要对其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相对深入分析,以综合评价其每季度以来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因此,在每月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对门诊住院病人平均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各类(医保、公费、自费)病人构成比例、资产周转率等指标的分析;每年再对总院、各分院、分门诊及整体财务状况进行汇总分析对比,同时向全院职工汇报医院一年来的经营状况。通过定期开展财务情况分析,进行同期对比、分院、分门诊间对比,发现存在问题,揭示潜在风险,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针对改进。 上述战略导向的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管理,对医院的人、财、物进行一个统一的监控,使得医院能统一制定并落实医院的规章制度,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以便于调动资源、合理配置并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资金成本;实行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节省费用,发挥规模效应,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三、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对未来发展的设想 现时,广东省中医院已初步建立集团化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快速实现财务数据的分解、合并与分析,能从整体反映整个集团医院的财务状况。但现时仍有部分业务数据与财务软件未能做到连接,无法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反映,另外,要获取相关的数据还需要增加人力,在人工汇总数据及加工数据的过程中,还存在出错的可能,影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中医院正着手建立一体化模式的财务信息管理软件,实现由人事变动直接反映到劳资变动的人力资源系统、对申购-采购-入库-付款一系列采购流程管理的采购及设备材料管理系统、对药品库存进行实时监控的药品管理系统、对集团-各医院及门诊部-科室三个层次收入成本的自动采集系统。信息化的财务软件对集团所有分院的财务数据和经济信息都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源头直接采集,做到医院集团的财务信息实时传递、共享和集中管理,保障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从而实现对各单位财务核算的进行集中监控的目的。各级管理人员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设计的控制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控制。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集团化医院财务管理集中化探讨 摘 要 医院集团化管理是医院把人力、财力、物力高度统一,实现卫生资源有效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集团化管理的过程中加强财务监管,实行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是实现医院集团化战略目标有序、有效、有力的支持。本文以A医院为例,对集团化医院实施财务管理集中化模式的必要性、实施措施和潜在的改进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集团化医院 财务管理 集中化模式 A医院创建于1954年,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甲综合性医院。2009年在市政府的指导下,紧密型整合了市妇幼保健院(三甲)、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三乙)组建成立,实行集团化管理。通过近三年的运作,集团化这一组织形式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达到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A医院财务管理中心面对医院集团化快速发展的态势,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加强财务管理,实行财务管理集中化模式,为实现医院集团化战略目标提供有序、有效、有力的财务支持,也为集团化医院财务管理集中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一、A医院实施“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1.“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 “财务管理集中化”不等于传统的“集权”管理,它是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通过数据集中、信息集中,实现集团财务统一资金管理、统一核算口径、统一报告制度和统一内控监督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集中化”模式不是过程的控制,而是关键点的控制,强调的是结果。它是在集权的基础上适当的分权,将各院区业务管理融入到财务管理中,实行源头管理,通过远程处理、在线控制,实行财务的动态管理,真正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 2.A医院“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传统的“集权化”财务管理模式虽然便于实现集团化医院的整体财务目标,有利于院区间的人、财、物的合理调配,充分发挥资金和财务的调节功能,降低资金成本和管理费用的作用,符合A医院紧密整合的发展和要求,但因历史原因,我院各院区仍保留着独立法人地位,因而在法律上有其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在这种状态下实行集权化管理很容易被误解为对院区管理层的不信任,影响院区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医院总体发展战略,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把集权和分权巧妙的结合起来,实行“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是必然的,也是最合适的。 二、A医院实施“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A医院“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措施是在组织架构、预算体系、财务制度、内部流程、绩效考核、资金管理和会计方法七大系统中做到集中管理,使各院区财务深度融合,会计核算规范,财会信息集成,从而提升医院财务综合能力和竞争优势,实现医院集团化战略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重建财务组织架构 集团医院分设总院财务管理中心和院区财务科,院区财务科负责人的人事任免在总院,实行委派制,负责所在院区的全面财务工作,保证实行会计职责的独立性,对分院管理者进行财务监督,其向总院财务管理中心主任负责。总院财务管理中心根据业务集中化的需要,在内部设立了预算管理办、资金结算办、会计核算办、成本绩效考核办,形成了以全面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各部门分工协作的集中化财务管理组织构架。 2.建立全面预算体系 各院区财务预算执行的控制和考核由总院预算管理办集中管理。财务管理中心根据集团医院发展规划,提出收支结余、成本费用、均次费用等定量财务指标及人员配置、基础建设、设备采购和重点项目等发展计划,预算管理办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分院,分院财务科根据总院下达的各项指标和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各院区按批准后的预算指导其经营活动。如院区有超过预算的支出时,应由院区财务科按审批程序编报追加资金预算申请,否则总院不予拨款。总院预算管理办严格实施预算控制,及时反馈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保证预算的完成。年终,各院区年终决算和年度预算向结合,根据预算执行的符合率对各院区进行绩效考核,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作用。 3.统一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财务管理集中化的要求,财务管理中心进一步明确了院区财务科的职能,统一了各院区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和票据管理、收费退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库存物资管理、往来账款管理和资金收付管理等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制度体系,做到财务管理制度适用对象明确、财务事项便于执行、财务责任界定清晰,杜绝徇私舞弊。 4.规范内部流程管理 根据财务管理集中化的要求,财务管理中心在全院范围内统一使用用友会计核算软件,分院区设置不同帐套,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总院规范各院区的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填制,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录,科目汇总表编制,总账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式、方法和报告时限、会计档案管理的等内部业务流程,各院区必须强制性地执行,实行全院一盘棋。严格财务保密制度,执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防范管理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5.制定绩效考核原则 总院成本绩效考核办考虑各院区规模、专业特点和原发放绩效工资水平的差异,决定绩效考核不实行一刀切,只制定了绩效考核的总原则:借鉴美国RBRVS(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支付医师劳务费用法,将以往“收支结余”为主导的考核指标,改为以加权工作量和可控成本为主要考核指标,各分院的绩效工资实行总量控制,在绩效考核的总原则下,按照总院规定的绩效工资提取办法,院区财务科自主分配。 6.实现资金集中管理 财务管理中心搭建好了以“资金结算办”为主的货币资金管理、运作平台,对资金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医院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利用率。A医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 ⑴总院加强对分院开户的控制, 改变多头开户、资金分散的状况,各院区共同使用一个银行基本账户,总院负责整个医院的资金归集和调拨,分院只能在总院指定的开户银行开设一般账户,用于办理日常小额支出和接受总院账户的拨款,实行“收入统进,计划支出”的资金管理制度。 ⑵制定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明确总院领导和院区领导的签字审批权限,推行“一支笔”的财务审核方式,明确规定5万以上的开支需报送总院纪委审核,实行联签制度,并由总院“资金结算办”统一支付。 ⑶总院“资金结算”办加强往来款的管理,规范客户名称统一命名,各院区不得随意添加,防止结算差错,并及时与银行对账,理清应收应付款项,加强内控,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 7.统一会计核算办法 根据财务管理集中化的要求,总院制订统一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一级、二级以及明细科目),科室成本单元的名称和编码,院区不能随意增减变动,切实提高医院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A医院“集中化”财务管理尚需改进的方面 尽管A医院“集中化”财务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尚需改进的地方,具体如下: 1.捋顺管理体制,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集中化”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作为独立法人的院区管理者只负责经营管理和总原则下绩效分配,对其经营成果收缴,财权受限感到不理解,影响其执行力。集团内部管理层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捋顺管理体制,尽快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2.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集团化医院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同于以前单一实体,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凭证、科目、账户、报表等一些归档系统,无法使财务人员及时有效的提供分析判断的数据来满足多层次管理部门的需要,必须借助于ERP(资源管理系统)跨区域、跨部门整合实时信息,当前为适应医院集团化管理的需要,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 3.迫切需要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 财务管理工作已经逐步渗透到医院的各个领域和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能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换,为保证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医院统一规划,实施培养,加强医院财会队伍建设。 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集团化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医院集团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其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尚未从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完善。文章先介绍了常用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然后分析了集团化医院如何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最后阐述了如何构建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集团化医院 财务管理 集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组建和发展医院集团以及医院集团的连锁化经营现象的出现,昭示着中国卫生产业的又一个发展方向。医院集团通过发挥品牌效应和群体优势,合理配置集团内的管理、技术、资本等资源,不断优化医院运营环境,更有利于医院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医疗机构的重组与联合既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资源合理调整的结果,也是各医疗机构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平稳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有益探索。 1. 集团化管理常用的财务管理模式 1.1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决策权高度集中,财务、人事、内部控制等重大财务事项均由集团统一管理。优点:有利于集团决策的贯彻和实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达到优势互补,保证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缺点:成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人员工作区域远离集团成员,往往忽略了集团领导意识的差异性、管理手段的不同性、经济活动的各异性。 1.2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权相对分散,集团总部只保留对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审批权,其他管理权限下放给成员,可根据市场环境和单位情况作出财务决策。优点:成员对市场行为反应快速,容易捕捉盈利机会,减少集团总部决策的压力;缺点:集团成员有时可能从利己角度出发,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不利于集团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1.3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将财权在集团总部与成员之间适度分配,内部财务管理权限配置无统一标准,因势而异、因时而异、因单位而异,财务管理细致到位。 2. 集团化医院如何选择财务管理模式 我国现有集团化医院总体上规模仍然尚小,基本上由小区域范围内2~3家医院组建而成,导致多数集团化医院资金自我积累能力较差,集团内相关院区及部门间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加上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大多数集团化医院只能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即集团内各院区的财务决策权高度集中,并依照集团的政策、预算运行。 集团化医院实行集权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有效地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发挥财务监督核算的职能;有利于集团加强对成员医院的宏观调控,控制各成员医院的成本与费用;有利于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3. 集团化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构建 3.1 建立并完善集团财务机构 集团要进行财务集中管理,首先必须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对此,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在集团总部下分设各类专职部门,如医务部、财务部和护理部等,采取兼职制度,吸收下属医院的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为成员,由集团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医院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财务部门一般应包括集团财务总部、各会计核算机构和成员医院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 集团财务总部具体负责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运行,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的业务管理、集团内部财务人员的管理等工作,以保证集团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具体工作应该有以下方面:建立健全集团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制定集团下属医院统一的会计制度;研究并制定集团的财务与会计政策;检查监督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统一管理集团财务部下派财务人员,对财务人员负有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业务考评、资格管理等职责;统一对应由总医院核算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督促各下属医院及时提交各种会计资料,据此进行汇总,以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加强集团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实施对下属医院会计信息的随时调用和跟踪监控,建立全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及时分析和掌握各医院的医疗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 3.2 统一配置会计人员 根据集团的管理模式,考虑会计核算的实际需求,依据会计法和内控制度的管理要求,集团财务部对会计岗位分区域合理设岗,集中管理。本部、各院区分别设现金出纳、银行出纳一名,负责各院区日常报销、付款及收入、支出原始凭据的归集。同时集团设总出纳一名,负责集团各银行账户的对账、支票的购买、发放、稽核等工作。 其他会计岗位根据需求各设置1~2人,在集团财务部集中办公,保证核算口径标准化、工作效率一致化、政策执行统一化。 3.3 全面预算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一个健全的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医院完善的财务集中管理的体现。预算制度完备是医院医疗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医院进行监督、控制、审计和考核的基本依据。 总部在财务预算控制体系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制订预算编制规程,指导各下属医院及直属单位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汇总编制全集团财务预算,检查和监控预算执行过程情况,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处理建议;审核下属医院提出的预算目标调整申请;组织集团内部各单位财务预算完成情况的年度考评工作;提交财务考核与评价报告;审核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外支出申请。 3.4 资金集中收付 收入账户用于各院区业务收入的归集和上划,“收入”户只收不付。各院区每天将业务收入及其他所有现金收入缴入该账户,由银行于当日自动归集到集团账户。支出账户用于办理各项支出和接收集团账户的拨款,“支出”户只付不收,支出账户的资金每月由集团账户依据资金预算下拨。各院区的资金支出需严格控制在经审批的资金预算内,并编制月度资金使用计划,集团按资金使用计划拨款。院区有超过资金预算的支出时,应由各院区编报追加资金预算,按原审批程序获得追加资金预算计划,否则不予拨款。同时规定,凡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药品及大宗卫生材料由集团统一组织招投标,统一采购、统一支付,大额设备维护费用也由集团统一支付。 3.5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集中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据共享与转化平台,将各自独立的HIS、药剂、人力、体检等系统的数据集中到共享平台上,再根据集中管理需要转化成及时准确的财务数据信息,减少人为的汇总、分析与汇报。 总之,公立医院在集团化管理过程中建立财务集中管理机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收付制度,共享财务资源,完善财务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益,是实现医院战略的有力保障。 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医院集团矩阵型财务管理组织构建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全面实施医疗机构改革,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医疗机构“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进行调整,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随后,上海、天津、江苏、广东、辽宁等地逐渐以大医院为核心,联合相关企业和地方中小型医疗机构组成一批医院(医疗)集团。据非官方统计,我国已有各类医院集团和医疗投资管理集团120余家。但是,由于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实践,大多数医院集团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内部管理问题。在医院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最根本的组织保障,财务管理在医院集团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医院集团财务管理组织结构现状 在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医院集团处于非常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没有哪种组织结构可以适应任何经营环境与战略,对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医院集团而言,要根据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和创新,选择适合集团特定条件的组织结构。 (一)医院集团经营模式分析 医院集团是由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医院为了适应医院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借助某些机制并按照特定要求相互结合而组成的医院有机联合体。目前,我国医院集团共有五种经营模式: (1)医院集团(医院系统)直接经营管理其所属医院的模式。医院集团直接投资开办或兼并、购买医院,然后直接进行经营管理。采用这种模式管理的医院,属于医院集团的核心层,是医院产业集团的基础,被称为为集团总部医院。 (2)合同经营管理模式。由医院管理公司与医院产权人签订合同,接受委托经营管理医院,收取经营管理费,承担合同条款规定的经营风险。合同期内,医院使用集团的名称和LOGO,加入医院集团营销网络系统。医院按集团规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日常经营管理,以保证达到集团确立的医疗服务技术质量标准。医院集团委派包括职业院长在内的各部门主要管理人员。 (3)租赁经营模式。通过签订租约,医院集团长期租赁业主的医院,并作为法人直接经营。租赁书中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范围,医院集团承担租赁经营任务,经营医院所得利润归医院集团(管理公司)所有。医院集团每年需支付的租赁费是最低限度租金(由双方约定)加上一定比例的年营业收入。 (4)合作联营模式。随着医疗产业的发展,医院集团逐渐增多,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独立经营的医院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生存发展,独立经营的医院自愿联合起来,使用统一公认LOGO,执行统一质量标准和统一营销策略,以图与医院集团相抗衡,于是合作联营医院集团产生了。这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组织形式,成员医院之间保持财务的独立性。各医院合作联营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整体形象,增强宣传和营销力度,互相转送病人。成员医院分摊联合行动所需费用。 (5)集团特许经营模式。医院集团向外让渡特许经营权,允许受让者医院使用该集团的标志、名称和管理模式,加入集团统一的营销网络,成为集团的成员。但受让者在财务和产权上保持独立,不受集团控制,受让者每年向集团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后两种经营模式中集团所属医院在财务和产权上具有独立性,故本文探讨的医院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是针对前三种经营模式而言的。 (二)医院集团财务管理组织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院基本都采取直线职能型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财务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分离。医院集团大多简单套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重预算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不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医院管理和决策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也缺乏对医院其他部门的成本核算、利润考核,这非常不利于结构优化和管理创新。 (2)资金利用率低,管理不严格。医院集团在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由于大多数医院集团是依据行政命令组成的医院联合体,成员医院均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资金难以统一调配、集中管理,集团的资金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二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资金沉淀现象非常严重,集团能运作的资金很少,而且周转缓慢,严重制约了医院集团的成长。三是随着医院集团规模的增大和组织结构的调整,资金管理中的矛盾日渐激化,成员医院随意开立账户,投资有一定的盲目性,给集团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亏损。 (3)财务监管力度不强,缺乏统一性。财务人员的专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只充当算账、记账的工具,财务部门成为“出纳”,仅承担现金保管员的职责。虽然事前预算控制和事中控制更为重要,却往往被省略。财务控制大多是事后控制,而且事后分析也是因为要进行年终考核,所以未必有效,致使医院集团错失许多机会。另外,财务部门只负责付款以满足医院的“需要”,至于款项的用途、数目是否恰当、项目是否合理,都无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总之,由于监管不当、领导不重视、官僚主义等外力干扰和其他方面的压力,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实现监督职能。 (4)分散管理。作为医院集团功能型组织机构的一部分,财务核算呈现多层次特点,财务核算层级与组织架构层级完全一致,这种做法既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又容易滋生操作风险。 二、医院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机构选择理性分析 目前,我国医院集团所处外部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新医改方案要求医院用较为低廉的费用为患者提供相对优质的服务,因此,医院集团必须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结合医院集团自身和整个医疗市场的特点,采取灵活的管理手段执行预算。2012年5月18日伴随《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的公布,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新医改政策取消了以药养医,取消诊疗费、挂号费和药品销售加成;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实行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推行医保资金总额预付和按病种分组制度改革,对医院收入来源进行结构性调整;建立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和医院法人运行治理机制。为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医院集团必须加强各财务职能部门的沟通,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选择符合本集团特点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协助医院领导搞好经营管理,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参谋”作用。管理学家设计了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分析这些结构的设计原理和运用条件,有助于为医院集团选择设计合理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改善医院集团理财效果。 (一)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该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下设置一定的职能部门(如计划、销售、采购、财务等部门)作为该级主管的参谋,职能部门参谋指导与主管统一指挥相结合。下级机构既受上级垂直部门的领导,又受同级职能部门的监督和业务指导。各级行政领导逐级负责,高度集权,各部门间有专业分工,如果协调沟通不好,就会妨碍工作效率;信息传递的路线很长,反馈较慢。这种组织形式比较适合于中等规模的医院,我国区县中心医院大多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二)矩阵型组织结构 这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结构缺乏弹性,横向联系差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结构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产品)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其特点是围绕某项特定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临时机构,可以适应组织的多变需要。矩阵型组织结构将集权与分权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医院集团管理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育和学科发展,能协调促进一系列复杂的基础项目取得进展,同时还可以体现各专业组合在一起所具有的经济性。但是容易产生混乱,也隐藏着权力斗争的可能性。医疗任务重、辅助诊疗技术高、业务情况复杂、科研任务多的大型医疗单位适合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三)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是一种高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结构,主要解决企业规模扩大和多样化经营对组织结构的需要。适用于规模庞大,技术复杂,品种繁多的大型企业,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常用这种组织形式。一般而言,事业部必须具有三个基要素:相对独立的自主权;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对独立的市场。其主要特点是集中决策和分散经营。各事业部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公司总部保留预算控制、人事决策和监督大权,借助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监督控制。 以上三种常见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架构逐渐向扁平化和弹性化发展。扁平化趋势下,企业进一步加强对财务部门的集中管理,财务机构高度信息化,在结构上只保留战略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网络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取代了以往承担传递信息任务的中层管理组织。以经营信息、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为中心,扁平化的财务组织对环境反应更加灵敏,应变能力强,能迅速做出科学决策。弹性化的组织结构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把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在不同领域工作的人集中在一个动态团队中,共同完成这个项目,等项目完成后团队成员仍回原单位。这种动态团队非常灵活,机动性强,组织结构伸缩自如,各种资源优势能够被有效利用。因此,以医院财务制度为准绳,参照相关行业的构建方法,借鉴各种管理组织架构的优缺点,本文建议我国医院集团建立矩阵型院财务管理组织架构。 三、医院集团矩阵型财务管理组织构建 矩阵型财务管理组织是指医院集团对下属各分院(利润中心)进行垂直的专业化管理,各成员医院均有自己的财务管理组织,集团借助管理会计方法对各分院实施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这种形式财权相对分散,集团总部除了保留对各分院重大财务项目的审批权和决策权外,其他管理权限均已下放给,各成员医院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单位情况独立作出财务决策。具体做法如下: (一)设置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在医院集团内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作为职能部门相当于集团的内部银行,主要业务是按照统一筹措、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监控、使用有偿的原则,对各成员单位的资金进行协调、管理。集团内部各医院都有自己的财务部门,拥有独立的决策权和经营权,以单独的银行账号进行独立核算。总部对下属医院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成员医院根据结算中心核定的最高留存限额,将每天的超额现金收入全部转入集团总部的结算中心账号。 (二)实行财务总监制 财务总监制是在医院集团下属成员医院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体制下,由特定机构、人员、措施、制度等因素有机组成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机制的总称。医院集团统一财会人员管理和财务机构设置,实行财务总监制,以出资者的身份控制、监督医院的收支过程和全部财务活动,旨在保障医院所有者利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医院集团总部设首席财务官,负责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对集团董事会负责。集团总部任免各成员医院的财务负责人并对其进行垂直管理。成员医院财务职能部门是首席财务官的下一条线,主要职责是对各分院的日常财务活动进行管理。 (三)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 为确保集团的利益,医院集团直属的财务机构在集团决策层的授权下委派各成员医院的财务负责人,对其进行统一考核、统一管理。各分院的日常财务会计活动由被委派的财务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和监控。被委派的财务主管有权参与分院的重大经营决策,负责将集团关于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技术发展、重大投资等重要决策贯彻到分院的预算当中,控制监督成员医院的各种预算执行,对分院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核,管理各分院所属财务人员的业务活动。为确保各分院会计财务信息的准确、真实、客观,维护医院集团利益,被委派的财务主管需要定期向医院集团报告所在分院的财务和资产运行情况,以保证投资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集团所属各分院实行“医管分治” 医院集团的业务主线是以院长、科室主任和主治医生为代表的医疗团队,他们应专心于临床和科研;集团的管理团队以总执行长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代表,他们负责对医院的日常运行进行管理,为医院集团的业务主线提供支持和保障,如图2所示。在这种架构下,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下设“会计处”、“管理处”和“医事收费处”。“会计处”负责核算医院的收支,借助强大的资讯系统,专注于协调异常,核对账项,其工作重点是“监督”;“医事收费处”下的医事科设医事组,负责门诊挂号、手术计价、批价收费、住院报到、病房及出院结账等收款工作;“管理处”下的管理科设置出纳岗位,根据“会计处”报送的各种数据信息执行出纳付款的职责。可见,医院现金的收入和支出职能分别由“医事收费处”和“管理处”来执行,这种“分而治之”的模式,会计与现金出纳岗位分属不同部门主管,出纳完全独立于会计部门。现金收支从执行到管理完全隔离,因“集中”而造成的腐败可以被有效预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督管理与内部牵制手段。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会计的内部牵制和监督职能,货币资金控制得以强化,能够确保资金安全,保证了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 (五)设置横向项目小组 针对“分散模式”中各分院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对外部环境调整反应缓慢的缺陷,将上述第四点建议中财务管理架构的职能部门做为垂直领导系统,医院集团可以建立一个横向项目小组。项目小组并非常设机构,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项目需要各分院或各职能部门协调时,可以从各成员医院的管理处、医事收费处、会计处中选调对所负责业务熟练的人员组成项目小组,迅速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解决处理问题。这样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作用可以更加充分地得以发挥,非常有利于医院集团灵敏应对环境变化,促进自身发展。 (六)充分利用网络财务 网络财务具有远程管理和及时处理的功能,数据传递实现集中化和电子化,从而使集团总部对各分院的远程报表实行远距离财务监控和远程查账成为可能。借助网络的互动性,迅速集结各方的才智与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科学的决策,从而更好地调控整个医院集团的资源配置和资金流动。另外,网络财务可以有效避免分权模式下,各分院为保证自己相对独立的权益,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向集团总部传递虚假财务信息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财务能带来医院集团管理结构的创新,实现从桌面财务到无纸化财务管理的飞跃,从而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压缩财务管理的中间层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将复杂财务管理结构变得简单化。 总之,矩阵型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在保证医院集团资金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各分院的合作沟通更加顺畅,是保障货币资金安全,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医院集团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
档案管理工作论文: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浅析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 现代化 进程 论文摘要:档案工作现代化,是要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继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组织行为、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达到预期目的。面对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的概念。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目标,抓住机遇,加强协调,统一建设,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和保密,以实现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工作的改革。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期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大飞跃。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大。以为档案是经济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以档案形式存在的信息,将是人类知识与信息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是档案能够得以存在的内在生命力。所以,信息属性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反映档案本质的重要特征,档案的信息含量已成为评估档案驾驶的主要参数,而以往的载体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微缩、机读、光盘、网络等技术,新的载体形式将会不断涌现,况且载体形式只是在档案保管上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采用档案信息内用属性划分档案的外延,将不会使档案种类混杂,分类关系不清,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分类体系将日趋完善、科学、合理。 第二,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知识经济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高级化的结果。先进和技术设备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任何思想和技术方法都无法落于实处。当今社会,先进的技术设备已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档案工作也是如此: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统计和检索;微缩技术在档案的保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计算机、光盘、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微缩复制技术的普遍应哟内个将大大加快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使之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 第三,知识经济将为担案事业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知识经济不仅以为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更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在管理方法上知识经济更需要增强开放档案意识,树立依法治档的观念,注入批判继承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更需要引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基础工作,调整供求关系,加强定量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把完善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改善档案管理相结合。 第四,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工作蛇的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内容。实质经济时代的档案人员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应用知识。这样,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泥腿动档案事业发展。 二、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档案馆来讲由于馆藏案卷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点便基本可以取得著录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社会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综合性档案馆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 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即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将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4、要加强档案信息素质教育 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效益功能。 5、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以为对于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整理的档案,计算机是无法进行管理的,即使可以管理也会因运算程序的复杂化而使其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6、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饿轨道上来。做到知识经济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在提高党政机关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向企业和科技事业单位倾斜,在注重国有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的同时,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纳入服务范畴。 7、培养一批包层次的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化高层次管理人才 要尽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有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知识经济的兴起给档案界提供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契机;赶上这次浪潮,我们就会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大显身手。相信经过全体档案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定会在新世纪这张白纸上写出最新、最美的文章,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档案管理工作论文:论做好文秘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工作 [论文关键词]文秘工作 档案管理 [论文摘要]文秘工作是以为领导机关工作运转和领导者决策服务为宗旨,在文件、会议、办事等方面所从事的辅助性、参谋性、事务性工作。文秘工作既不同于领导工作,又不同于业务部门的工作,同社会改造活动一样,文秘工作具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将对如何做好文秘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展开讨论。 一、提高对文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文秘工作是以领导机关工作有效运转和为领导者决策服务为宗旨的,辅助于文件、会议、办事,为其做好参谋,处理好事务性工作。文秘工作既区别于领导工作,又不同于业务部门的工作,同社会改造活动一样,文秘工作具有特定的规范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秘工作的从属性。文秘工作历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领导机构的。它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着领导机关和决策者,为保证顺利工作而提供方便条件的。在实际工作中,文秘及其他工作人员需要为领导思维、决策提供信息,提供方案,做好决策前准备工作等;需要及时抓住市场信息,如客户来电话咨询工程项目的设计或客户前来咨询工民建或城市规划设计等相关问题,及时与领导、工作人员联系或直接给予解答;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抓住商机,为领导机关的工作运转和领导者的决策提供辅助性工作。 二是文秘工作的综合性。文秘工作大多很被动,很少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安排工作,常常是来了电话处理电话事务或收发传真,有了文件取送处理文件,来了客户接待客户。协调上下级事务,这也是文秘工作从属性所决定的。但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凡事超前储备经验,进行预测,有多种准备和处理方案,就有望把被动变为主动了。 三是文秘工作的服务性。文秘工作的服务性也是事务性,服务性是由从属性决定的,这是文秘工作的重要特点 二、加强档案管理势在必行 文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文秘部门加强档案管理势在必行,极为关键。 首先,文档工作离不开档案管理。文秘工作的性质在实践中凸显档案信息的重要,文秘工作必然涉及许多上呈下传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要及时递呈领导批阅,然后催办、归档,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能够使企业更好地贯彻落实好上级领导部门的精神;为设计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信息,使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经济效益。可以说,文秘工作的优质服务对垦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都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以基础档案管理为起点,规范运作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文秘工作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 其次,搞好档案管理能够保证文秘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重大活动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文秘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档案资料科学性、准确性增强,全面性、可选性扩增,是文秘工作科学、准确、全面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对文秘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工作任务。 三、文档工作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秘部门要加强档案管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建设,明确分管部门,为档案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并着力开展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保证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二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努力做好档案“三网”(局域网、党政网、互联网)“一库”(数据库)建设,保证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决策方案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三要及时做好电子归档及规范管理工作。主动介入本单位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技术支持与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电子文件归档机制,加快实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归档和有效管理,从而保证为领导工作和决策服务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四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保障制度。如档案信息的专报专题研究制度,编辑、指导、筛选、送审以及追踪反馈制度等。 五要严把工程档案归档质量关。这是做好竣工档案管理的关键。高质量的工程档案来源于领导的重视,来源于工作人员的群体意识,来源于工作程序的合理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在领导重视的良好基础上,档案员参加工程竣工验收,参加科研成果鉴定,参加新设备购进开箱是“三参加”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重点工程档案管理的关键。因为要做好重点工程档案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质量标准,把住重点工程竣工档案的归档质量。黑龙江省农垦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具备国家甲级资质、城市规划具备省乙级资质、公路行业具备省丙级资质。该院领导十分重视设计工程竣工档案归档工作,每项工程从初设到竣工验收都层层严格把关。 其主要内容是按合同要求,在合同任务书、地质报告、设计方案、报批图、施工图、效果图、质检、档案、设计资质等方面,要求建筑设计师、结构设计师、水暖电气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都必须肩负起责任。 四、结束语 作为一名文档工作人员必须严把设计竣工档案的归档质量,归档的设计竣工档案必须达到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完整的标志就是指按照要求,将形成的各种形式、种类载体、各种内容的归档资料从建设项目的提出、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形成的应归档的文件都要收集齐全;准确的标志是指档案的内容需真实地反映工程竣工时的实际情况和建设过程,归档的竣工资料与实物一致,图物相符,账图相符,技术数据可靠,签字手续完备,施工中的设计变更按有关规定进行个性补充或重新绘制,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系统的标志是指文件材料的整理要遵循其自然形成规律和成套性的特点,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排列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领导和部门有效的服务,更好地优化档案管理,做好文秘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论文: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浅析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 现代化 进程 论文摘要:档案工作现代化,是要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继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组织行为、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达到预期目的。面对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的概念。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目标,抓住机遇,加强协调,统一建设,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和保密,以实现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工作的改革。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期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大飞跃。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大。以为档案是经济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以档案形式存在的信息,将是人类知识与信息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是档案能够得以存在的内在生命力。所以,信息属性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反映档案本质的重要特征,档案的信息含量已成为评估档案驾驶的主要参数,而以往的载体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微缩、机读、光盘、网络等技术,新的载体形式将会不断涌现,况且载体形式只是在档案保管上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采用档案信息内用属性划分档案的外延,将不会使档案种类混杂,分类关系不清,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分类体系将日趋完善、科学、合理。 第二,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知识经济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高级化的结果。先进和技术设备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任何思想和技术方法都无法落于实处。当今社会,先进的技术设备已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档案工作也是如此: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统计和检索;微缩技术在档案的保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计算机、光盘、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微缩复制技术的普遍应哟内个将大大加快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使之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 第三,知识经济将为担案事业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知识经济不仅以为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更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在管理方法上知识经济更需要增强开放档案意识,树立依法治档的观念,注入批判继承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更需要引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基础工作,调整供求关系,加强定量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把完善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改善档案管理相结合。 第四,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工作蛇的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内容。实质经济时代的档案人员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应用知识。这样,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泥腿动档案事业发展。 二、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档案馆来讲由于馆藏案卷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点便基本可以取得著录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社会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综合性档案馆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 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即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将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4、要加强档案信息素质教育 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效益功能。 5、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以为对于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整理的档案,计算机是无法进行管理的,即使可以管理也会因运算程序的复杂化而使其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6、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饿轨道上来。做到知识经济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在提高党政机关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向企业和科技事业单位倾斜,在注重国有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的同时,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纳入服务范畴。 7、培养一批包层次的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化高层次管理人才 要尽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有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知识经济的兴起给档案界提供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契机;赶上这次浪潮,我们就会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大显身手。相信经过全体档案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定会在新世纪这张白纸上写出最新、最美的文章,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如何在新时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范文 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档案工作要适应这个要求,必须要有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要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观念;要与时俱进,树立大服务理念,要摆正位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大环境中发展自己。 一、档案工作创新,要解决好四个关系问题 (一)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空中楼阁”,创新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建国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这些基础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二)创新与现实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当前,档案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档案工作还处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发展较慢、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部门工作不到位、档案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状态。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三)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本行业专业知识,借鉴本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相关专业、其他行业知识,借鉴其他行业和专业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和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四)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但创新绝不能是虚无飘渺的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服务手段创新 (一)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三)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四)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五)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拓展服务领域 (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二)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 。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三)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四)建立联合目录是用统一的著录格式和编排,联合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的档案目录。实现资源共享能使档案、图书、情报等文献部门相互分享各自的资源,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信息、情报。通过建立联合目录,形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各文献部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文献资源互补,提高馆(室)藏资源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因而也可有效地缓解存储空间拥挤、人员及资金紧张等矛盾,并有利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朝着有侧重、有特色、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五)注重“反馈”,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反馈方法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例如,产品经过用户使用之后,能否适应需要、哪些需要改进等,这是检验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产品质量作出的评价。通过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企业进行自我调节,评判自身,检查企业产品改进的目标是否已达到、已经做了些什么、还应做些什么等。 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刍议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疗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医院档案应紧跟时代潮流,在医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医院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医院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靠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取决于临床及各类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利用。文章阐述了如何加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保证档案资源更好地为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关键词: 医院;档案管理 医院承担着医、教、研等多重任务,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使得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高学历、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也理所当然地最先受到现代信息波的冲击。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作为医院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档案管理工作,如何面对医院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新任务,寻找新途径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自觉地服务于医院的医、教、研工作是摆在医院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笔者的体会。 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档案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于院长的正确决策、医疗技术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医院的发展有着特殊作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能从根本上为医院现代化管理打下扎实基础[1]。而要使医院档案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医院每一个医务工作者要走出“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的误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档案材料的主要形成者。 医院档案工作者是档案工作的管理者,全面管理医院档案,在档案管理中起着领导、决策、指导、监督的作用。档案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发展,间接影响着医院的基础管理。虽然目前多数医院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档案工作者,但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故要在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上下工夫,树立档案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观念,在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者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同时,加大对其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一支懂电脑、会外语、善管理、肯钻研的现代知识型档案专业人才[2]。 2 改变工作模式,提高档案利用率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其服务性要通过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而目前有些医院档案工作者片面强调档案工作的保密性,从而造成服务对象仅限于院领导及职能科室,普通员工对档案室望而却步,极大地降低了档案的利用率,削弱了档案的传播功能。故新时期,档案工作者要改变“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打破“重管轻用”的陈旧管理方式,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认真执行管理人员“三三制原则”,把1/3的时间用到临床一线,了解临床医护工作者的需要,使档案为医、教、研服务的口号落到实处。同时按照《档案法》的规定确认保密级别,正确处理好传播、利用和保密的关系,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3 加快管理现代化,提高档案工作效益 档案工作本质上是一个基础的信息管理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最重要、最基本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之一就是计算机管理。将档案信息按党群工作、行政管理、业务建设、科研教学、基本建设、仪器设备、财务会计等分门别类地输入计算机,建立电子文本文件的保管收藏体系。同时,利用计算机建立档案检索网络系统,让档案的实物馆藏与虚拟的电子馆藏共同发展,采用微缩、扫描、照相等技术将档案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有效的深加工,系统地组成便于查找的信息库,以不提供实物的网上查询为手段,扩大档案的使用范围,在遵循档案保密条件的前提下,连接医院公共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方便使用者及时、快捷查找、阅读、使用所需档案资料,为档案工作同行提供交流平台,提高档案的工作效益。 4 拓展档案服务领域,主动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收集和归纳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和利用,以便更好地为医院中心工作服务[3]。为此我们要重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其服务领域,改革其服务方式。凡对医院持续发展有潜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的收集要将关口前移、提前介入,进行超前跟踪服务。如可利用医院已存档案编制《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等服务于管理者;撰写《医疗服务质量保证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制度汇编》等提供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开设“院容院貌、先进人物、荣誉奖励、发展历程”等为内容的档案陈列室宣传医院。只有不断拓展医院档案的服务领域,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及医务人员、社会大众服务,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为整个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推动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档案管理工作论文: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创新 摘 要:高校档案集教育、科研、管理功能于一体,在发挥高校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管理形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才能切实保障高校档案管理能为教书育人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高校档案工作保持蓬勃生机的力量源泉。作为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要以创新的态度、思路和途径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与高校其它各项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档案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是一种不能再生的信息资源,是记录和反映高校整体工作全貌的载体。国家教委明确指出:“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各高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由此可见,作为记录和承载高校历史沿革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的高校档案,其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只有不断提升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利用水平,才更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和扩大高校的知名度。 2.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模式陈旧 在信息化背景下,对于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方面,既懂档案业务管理,又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受高校现行人事制度的影响,目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年龄偏大,计算机操作能力一般,习惯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编研模式。而在信息社会,档案的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已呈多元化发展,一些必备的技能如数据存储和压缩技术、档案信息组织技术、检索技术等还不为多数人熟练应用,更不用说网络环境下教学档案的安全性问题了。 2.2高校档案数字化、辅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工作计算机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原有的手工管理模式基础上,该模式的特点以档案信息载体为核心,工作对象不是档案信息,而是纸张、塑胶等载体材料。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辅助人工管理档案实体,而不是处理档案数据。这种模式的落后点是没代替手工管理工作,而且是大大的增加额外手工劳动的投入。在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模式仅局限于档案工作内容的编目和检索环节发生局部作用,而且是辅助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实体进行编目和检索,不是针对具体的档案信息。 2.3档案服务功能单一 档案服务功能单一,档案资源偏少,不能科学全面的真实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轨迹,参考价值不高、针对性不强。所以档案管理水平的创新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加强档案管理创新体系的建设 3.1模式创新 目前,高校档案室虽属机关部门,但大多挂靠校办或党办之下的非独立结构,其职能主要室执行而非决策。这种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应当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档案室从校办或其他部门分离出来,变成独立的档案管理职能部门,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决策,进而注重学校的未来方向,把握前瞻性的特点,在档案资源、档案人力、档案开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这样才能使档案机构高效、安全、到位,才能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超越,呈现高校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用观念创新助推档案管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加快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改进档案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3.2思路创新 一是管理理念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盲目追求“大而全”,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的状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满足全社会用户和高校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走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档案管理,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把档案管理的知识化、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 二是管理内容创新。档案室虽然收藏有学校文献资源,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献资源收藏齐全。单凭本室收藏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调整,充实档案室收藏的内容,提高质量、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的采集用户需要的档案资源,并对档案文献资源不断进行优化,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及时、准确、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三是管理方式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主要应看档案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档案室的管理工作重心要转向对用户和档案员的管理,要最大限度的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是人才资源创新。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针对档案专业人员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信息理解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纪律严的专业人员。要完善档案干部终身体系,不断提高档案培训质量,提升现职档案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程度,切实增强档案干部和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加大对优秀青年档案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加强多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人才。 总之,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高校管理者和档案管理人员应以积极有为、多元创新的进取精神,变简单的分类整理为高技术含量的综合性开发建设,变重储轻用为存储、利用并重;变单一的查阅服务为多元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的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和档案工作人员的人生价值。 档案管理工作论文:新时期如何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医院档案属于极珍贵的历史记录,通常只有一份孤本,年代久远的档案具有更大的价值。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医院档案材料经常遭受损毁,所以确保医院档案的寿命及安全性以及信息保密性等,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1.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1档案管理投入不足,水平不高。档案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实施规范化管理就要有相对的投入,目前医院多存在投入不足的情况,基于有效资金的利用,只能投入在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方面,因此造成短时间内医院的资金难以应用在档案管理方面,无法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规范、科学化。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医院的档案管理手段得到了提升,但有些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档案管理机构的设备条件较简陋、条件差,造成档案资料的老化、霉化,导致信息的有效利用受到影响。 1.2轻视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其存在的价值,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定制医院的管理规划时未能充分考虑档案设备管理、投入、配置等,造成档案管理水平无法适应医院的发展。 1.3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档案管理职能部门或兼职管理档案的人员积极性不高,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及制度不能正确认识,档案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达标,没能及时补充、掌握新知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造成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效率低下。 1.4电子档案管理缺失。没有定制一套系统的电子档案管理规范,一些音视频、文书格式的电子档案管理不符合要求;缺乏电子档案的认证标准,随意更改办公系统上的文件资料,影响了电子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没能做好电子档案光盘、软盘的保护工作,造成存储文件损坏,丢失电子档案信息。 2.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的改革措施 2.1创新观念,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 科学的档案管理理念对于现代医院的档案信息利用意义重大,现代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面临着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档案形式、新型档案载体保管方式等多方面挑战,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不断进行创新,以全新的观念迎接挑战,突破传统封闭思想束缚,从手工型向现代化管理形势转变。对阻碍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旧制度进行完善改革,促进档案管理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工作效率、效益。 2.2创新档案管理途径 为适应现代医院对档案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在传承医院档案管理科学方法的同时,还应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主要创新途径有:(1)创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档案材料里面记录的内容密切关系到档案的利用效果,因此医院需要组建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聘用专业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的科学化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另外还应在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管理,采用条码取代编号,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实施效率及工作质量。(2)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方式。①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档案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也应该参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当中,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质量体系文件及融合标准,定期接受内审及外审,促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②完善管理制度。伴随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需要改革并完善医院的档案管理制度,定制并完善管理档案的实施制度;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定制医院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完善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保密、销毁、补充修改、鉴定等多项制度,将其纳入工作日程,促进医院档案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发展。③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纸质档案数字化实现信息化管理;应用网络、计算机技术,统一管理档案信息,实现现代技术、档案管理手段的同步发展;构建档案管理网络查询系统和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各类多媒体数据库,发展档案资源共享,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2.3创新服务方式 对医院档案管理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医院档案的价值作用,促使其转化为现实社会经济效益。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应转变为主动服务型,积极拓宽服务范围、领域,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化管理,发挥档案信息的资源作用。(1)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多途径、多渠道方式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构建医院档案信息网络,实施网络档案服务。依据社会需求发展形势,摆脱业务观点,利用档案资源,从多层次、多角度为患者、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服务。(2)提高档案利用价值。档案管理工作在向现代化转型期间,传统档案和现代档案服务间是“相辅相依”的服务方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补性,所以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应依据发展趋势,对传统档案服务方式进行优化,促进医院档案管理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2.4注重特定时期的医院档案管理 特定时期形成的医院档案,能够反映医院的改革发展转折点、闪光点等,对这些档案进行针对性的收集、整理、保管,有助于医院历史顺延,改革医院体制,调动医院员工的向心力等。 3.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前提和连接纽带,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及作用。现代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应对档案管理的内涵充分、准确地认识,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大胆尝试、积极创新,确保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得以全面、有效开展,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浅谈农村经济与科技: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问题探微 摘要: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奇迹,另一方面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在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的悖论中,人类不得不从整体发展的思维观出发,提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简称SAKD)的全新发展战略。文章深入探讨了现代科技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当前甘肃省的具体情况来看,要真正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悖论;SAKD选择;甘肃问题;对策建议 1科技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悖论及其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1.1科技进步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的悖论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技术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基础上在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工艺的总和,是关于如何把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历史力量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正面效应;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正如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形象地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科学技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悖论正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大范围地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所产生“双刃剑”作用的具体体现。而且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其“双刃剑”的作用亦愈加突出。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创造了奇迹,使得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具有了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特点,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另一方面,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这种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证明,人类必须在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同时,树立整体思维观,正确处理农业、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才能扭转和排除这些非持续性因素的影响,不断探索农业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1.2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种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的展开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mre--SA)概念的提出及前期探索阶段。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Spring)与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出版的名著《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推进西方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于1985年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模式。 二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或称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概念的提出阶段。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简称SARD)的概念,把持续农业(SAD)和农村发展(SRD)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年9月,联合国总部正式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fWodd SustainableAgriculture Association,简称WSAAl,这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普遍形成和深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与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写入议程的第14章,从而使可持续农业从一种战略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具体的实践。1997年6月,在德国的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会议通过的“布朗瑞格宣言”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发展。2002年8月,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指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与能源等五个方面。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中国,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l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现代科技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可以迅速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罗马俱乐部所提倡的零增长,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甘肃当前的农业与农村而言,所谓发展,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保护资源环境、解决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新的替代性,能源的发现可以解决甘肃农业发展中面临部分资源有限性的问题。人类的需要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来满足,但生产过程必然包含限制性的因素,如资源、能源、以及科技本身等,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可以通过无土栽培与能源替代等方式解决资源稀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问题。例如在甘肃,降水不足是影响甘肃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只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才能解决问题。 三是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甘肃农村经济运行更加科学合理。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在广大农村至今还延用着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以粗放化的经营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渗透,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中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农村经济运行方式将会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转变。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有效地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 四是科技进步是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当前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化学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日益凸现出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是维系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生产生活的水资源基础,但近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平均每年递减流量达1.11×107m3,黑河流域下游平均年减少流量1.24×107m3,三大流域下游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水退沙进、沙进人退的生态危机。要解决此类环境问题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如卫星遥感技术等的发展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环境监测、培养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 3 农业科技在推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资源不足,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截至2002年,在甘肃全省科技活动机构中,农业科技活动机构共有81个,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309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1666人,共有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 D)8484万元。 3.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在甘肃农业发展中,这种“瓶颈”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种子科学方面,缺乏有关种子的品种及自交系纯度、萌芽质量、外形分类和分级等的研究,与“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耕作技术方面,引种套种、少耕免耕,杂播轮作等耕作技术尚不能结合当地客观实际,推广起来有很大难度;在灌溉技术方面,水利用率极低,保水剂蓄水剂研究刚刚起步,旱作农业(即雨养农业,年降水250~500毫米,且无灌溉)是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景观;在施肥技术方面,化学肥料复合程度较低,有害成分残留量高,有机肥的施用越来越少;在农产品储运方面,保鲜加工技术落后、产业连接附加值低。 3.3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而绝大多数科技研发机构又不在农村,更不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依托成长起来的农民自组织结构体系,所以,农业科研机构“学在官府”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推广是联系生产与研发环节的重要桥梁。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就重点而言,用于把新知识带给个体农户的支出也许是任何一个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所能做出的生产率最高的投资。”从甘肃的实际来看,目前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1999年甘肃省共有农业科技人员17947人,只占同期农村人口总数2021.14万人的0.89%,而且这部分农业科技人员中一半以上根在城市,与农户没有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的约束,异化现象比较严重,靠科技垄断向农民谋求暴利,而真正的农民科技人员却很少。因此,农业科技的扩散速度很慢,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有限。甘肃省在“八五”期间共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3250项,其中有586项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广转化率仅38%。 3.4农业科技体制存在弊端。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农业科技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全省农业科技“存在‘一差两低三不足’(即农业科研装备水平差;科研投入低、科技人员收入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科技储备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体制、机制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等问题。”因此,甘肃近年来出现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现象对农业生产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日趋严重。甘肃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年。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1998年至2002年,甘肃调出高级职称人员999人,调入仅30人。 4 提高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准,促进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然而,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相背离是制约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中国的农村经济是小农经济,它对科教的依赖性很小,中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都是“离农”教育,因此教育救不了农业㈣。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教育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抓起。邓小平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从当前甘肃的具体情况来看,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农林教育,全面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本缺乏的问题。甘肃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状况与水平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落后所造成的。面对农业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知识、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的客观事实,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首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科教兴农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转变观念,自觉地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具体来讲,甘肃农村不但要着力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不断拓展农林教育的渠道,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培养高层次的农业人才;通过发展农村成人学校、农民院校的办法,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力争在全省农村和农业领域形成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兴科技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要加速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产品的研发能力。首先,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抓住当前全球形成的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农业科技革命这一历史机遇,利用现代基因技术如细胞和胚胎工程育种分子标识技术等,加快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研究与培育。尽可能培育出更多的符合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地域特征的具有特殊功能基因的抗旱、抗盐碱、抗病虫害而且生长快、耗水少的作物畜禽新品种,为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作物品种支持。其次,不断创新耕作、灌溉、施肥与沙漠化防治技术。耕作制度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例关系,甘肃省广大地区目前还一直沿用传统农业的耕作制度体系,因此研究和推广现代耕作制度,引导农民实施引种套种、少耕免耕,杂播轮作等耕作技术势在必行。在灌溉技术方面,水资源紧缺且利用率极低的甘肃广大地区必须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上,重点研究和发展生物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技术、耕作覆盖化学保墒节水技术、水肥耦合调控节水技术以及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处理利用技术等。在施肥技术方面,要提高化学肥料复合程度,尽量减少有害成分残留,并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确保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品质。在沙漠化防治技术方面,不但要大力发展防沙治沙技术,而且要积极发展沙产业,如进一步开发沙漠旅游业等等。再次,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和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不但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还能直接增加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的问题,就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一是要通过“一户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示范来推动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二是要组织好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的专业化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系统及其人才队伍。三是完善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不断消除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如产前的技术培训与宏观指导、产中的技术支持与产后的市场信息与行情咨询与参谋等。 浅谈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摘 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农业科学和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和技术内容分析,在进度农业科技在农业科技和投资的作用这些问题等方面。 关键词: 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推广 科技即是科学和技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慢慢积累起来并且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能和技巧”。他们两者虽然在概念上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交界面却是模糊不清的,科学与技术已经逐渐的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也正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紧密结合,才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科技逐渐的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等的决定性力量。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对农业科技进步概念的界定,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就开始提出了许多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辩论,在上个世纪末基本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近年来很少有新的观点提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类: (1)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的创造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把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变为物质财富的增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前进的过程。 (2)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指人们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来实现一定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目标可以是改善农产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可以是降低生产所需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也可以是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减轻劳动强度等。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技术进步又可以被分为技术革命还有技术进化这两大类。当科学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或科技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时,或者在原有科学技术组织原则或原理的范围内发明新的技术体系和创造科技时,这种进步就被称为技术进化;当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在技术或科技体系发生质的变革时,这就被称为技术革命。广义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包含了上述对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所包含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农业管理人员、决策水平与智力水平等软科技的进步。 上述的两类观点对农业科技进步界定的角度是不同的,定义(1)注重界定农业科技进步的连贯过程,定义(2)则注重界定农业科技进步的范畴。其实两种界定的内涵都是相同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对农业科技进步公认程度比较高的界定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剔除劳动、土地与资本等纯经济要素投入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后的剩余部分,也就是说,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己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体农业科技技术进步的连贯过程,本文所采用的是定义(1)的定义,并据此将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分为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四个环节。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 从西方的经济的发展思想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的经济学领域中有个相似的传统,就是把经济的发展看做是为物的积累,而经济的发展目的就是发展经济,而且还把经济的增长当做是为产出的增加;而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在现代经济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产出量的增长,而且还包括了了不发达经济地区为摆脱落后、贫穷,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核心要素就是一个结构相互变化的过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经济结构以至观念习俗、文化法律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它除了包括数量关系的变化外,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包括了经济活动质量相互变动的关系,比如“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变革,以及产出结构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就是着产出的增加,而且还是随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收入与产出结构上的变化以及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变革。这种发展所必须的扩张都不能不被认为是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的发展,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很多,其中科学技术进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被经济学家称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尤为密切,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创始人,他对科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及由科学决定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在他所编写的《资本论》中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他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恩格斯、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和现代自然科学一起改变了整个的自然界” 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候,就己经跳出了工业经济时展的模式框架,发展了经济关系与现代科技之间的新的动态和新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是我们的第一生产力,这也就说明科学的技术对现代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变革性地作用,这样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的原动力”。 也精辟的论述了第一生产力的实质意义和内涵。他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把经济的建设真正地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的步伐上来,这是一场深刻而又较广泛的变革。这不但能够提高极大的劳动生产力,并且还可能会引起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关系之间发生深刻的变革。” (2)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他所编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理论及概念。依照熊彼特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源动力就是创新,而企业家则是实现和完成创新得主体,信用是企业家们以要素重新组合的、以预期收益为担保的支付手段。他用经济发展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问题。 他的经济发展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创新理论。他把创新定义为构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们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理论的概念有着五个方面的内容:生产一种消费者们不怎么熟悉的物品,或是与过去的产品有质上区别的新的产品,或者是采用另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该产业部门以前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的、而且必需能够是商业经营过程中能对一种产品的新方法进行生产;获得新的供应产品的来源,即获得的半成品或原料有新的供应来源,不用理会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首次被创造出来。 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它将“创新”做为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突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3)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研究的内生化 1956年,由索洛提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型。该模型显示,经济的增长不但由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所决定,还由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增长的作用权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决定。在索洛的增长模型里,技术的进步被作为单一的一个因素,归入到了经济的增长理论当中,并且对这个理论给予较为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解释并且描述了经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增长的原因。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将生产中的技术因素延生到了人力资本上来。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能够产生递增的效益,人力资本既人的健康、能力、知识等质量的显著提高,这对经济增长地作用远比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要重要很多,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上给出了与实践相一致的解释,其要素收益递增的新观点,为长期增长、经济持续发展找到了可靠的动力和源泉。 浅谈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农业可否通过科技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组成的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 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国家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全国范围。 为农村国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使用农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为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并辐射全国。 浅谈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 1、前言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科技档案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新农村开展实践生产活动,提升农产品的产量,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目标。 作者:刘玉峰 单位:陕西省府谷县种子管理站
浅谈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本文结合北京经贸职业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构进行研究,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科研水平协同提升等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重点在于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学领域中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专业本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性,对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需求更为迫切。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是2012年底被学院设立为重点建设专业,近些年历届招生人数维持在60-100人左右,学生比重较大。从学生就业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市场营销专业处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各大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在就业市场上占据有力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十分注重培养具有职业素养、技能精湛的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努力,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设计配套人才培养方案等举措,逐步推进了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多项教科研成果。2012年,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获批了北京民办教育发展促进项目、北京经贸职业学院院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等多项经费支持,专业建设经费充裕。因此,本文结合北京经贸职业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构进行研究。 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实践工作能力、具体操作技能,较快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管理及服务等职业技能岗位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各高职院校能否抓住当前良好机遇,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出自己的特色。 北京市人口众多,企业类型及分布广泛,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信息反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较好,发展后劲足,但刚毕业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方面略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找原因,我们充分认识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为适应北京市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重新定位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培养“理论够用、实践较强”,并具备高水平职业判断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政策支持下,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断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如北京市级和院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各类教改课题等获批立项,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为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工作,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参与各项考察、培训活动,赴上海、山东、宁波等各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积累优秀教学经验。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人才需求状况,确立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目标,设计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努力完善实践环节。 我们认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体现为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判断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内涵日益丰富,对营销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新确立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目标,转变为培养能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将市场营销教学理念由过去仅注重技能的导向转变为职业基本技能与职业判断能力兼具的“两职”导向。 经过调查总结,发现我院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灵活性较强,但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所以,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便是理论知识“够用”,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实际操作“管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2012年、2013年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通过调研和分析,优化了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于一体,强化学生理解和技能掌握,集中做好统一教学大纲,各课程实训的内容做到相互衔接。 三、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就是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市场营销教学团队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及多年教学经验,将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训内容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建设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是关键,实践教学环节是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点。为此我们改进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以专业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训练基本功、以案例课程认知影响实务、以校内模拟实习培养实践能力——以校外营销岗位锻炼职业判断能力。这几个环节互为补充,构成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模拟实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营销业务的基本技能。模拟实训由教师事先准备好营销业务模拟资料和模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工作条件,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里,按照规范的营销实务处理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训演练。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就业观,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在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模拟实训之后,安排学生到各类企业进行实地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自上岗体验将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务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对接。校外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而且可以学习与人沟通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营销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科研水平协同提升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营销教研团队不断努力,在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带动了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实践教学研究基础上,教研团队成员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形成了多项教科研成果,并实现了以专业建设带动科研水平、以教学成果带动科研成果的形成及以科研带动教学的良性循环局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进行重点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申报教改项目,发表优秀教研成果。营销教研团队于2012年获得了北京民办发展促进项目市场营销重点专业建设的立项支持,《市场营销》、《服务营销》等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通过长期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与探讨,营销教研团队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还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服务营销》、《市场营销》等多部教材,公开发表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建设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设计”等多篇教研论文,既进行了教学模式等关键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也总结了优秀了教学成果,实现了教学协同科研,教学辅助科研的双赢局面。 浅谈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辽东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构建研究 摘要: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尝试与研究,从专业的角度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进行研究,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辽东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辽东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以市场营销、管理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以企业市场营销与管理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各类中小型企业市场营销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7版、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何构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专业实训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成为头等大事。 一、市场营销专业实训体系的建立面临问题 1.市场营销本科课程设计与专业综合性、创新性实训的区别 专业课程设计为主,重点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简单应用的问题,运用知识,推广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初步综合能力。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展开时,既要有每部分知识验证实验,同时也要有课程内容的综合实验,并能将实际应用问题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形成课程实验,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理论,同时还能了解掌握理论的应用技巧。 综合性、创新性实训以专业课和专业综合课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为主,重点解决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问题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信息获取能力。 2.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学生去企业调研,让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当今企业面对的营销实际问题。积极采用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应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等数字化教学环境,把用语言叙述非常困难的具体事物轻而易举的用图像、动画来表达,它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一切因为条件限制而不能搬进课堂的情境,让学生感知,使学生产生一种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E-mail、博客等形式下载课程纲要、电子教案、演示文稿、习题库、案例集、实验指导等,从而强化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3.实践教学中指导教材的使用 教材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也是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在教材选用方面极为慎重,在教材选用时一般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选用的教材必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前沿性、新版性,且所选教材的内容应尽量与课程纲要的要求相吻合;二是坚持选用国家教育部规划或推荐的教材。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内容 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一些借鉴。实践环节的组织与评价体系相对比较科学。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 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 阶段实训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 毕业实习体现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由系部总体布置,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任务。 市场营销专业有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模拟实训的条件。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特色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本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市场营销办学定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工作,专题研讨实践教学环节计划的制定,组织编写全部专业课程的“实践课程教学纲要”,重视实习与就业工作,加快建立实训基地。开设了“市场营销模拟实训”、“市场调研与预测综合实训”、“营销策划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设立了专业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市场营销实务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学生积极参加辽宁省营销师职业技术鉴定考试,获得营销师资格,为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增加新的砝码, 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1.增强校内实验室功能 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内拥有使用面积500m2的案例室、商务综合实验室两个专业实验室。并配有具有升级功能的奥派企业市场营销教学系统软件和现代中欧KJ市场营销沙盘的操作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仿真模拟教学平台,保证教学使用,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应用能力。 2.增加对校外实训基地的投入 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外还建有辽宁辽丰禽业集团、丹东欣泰股份、丹东奥龙射线集团等10家校外实训基地。其中辽宁辽丰禽业集团已被批准为辽东学院校级示范实习建设基地,该基地拥有5家实体公司,每年不仅能接受20余名学生的认知实训,还能接纳4-5名学生的就业,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已建有10家校外实训基地。 3.丰富理论课程实训环节 首先,将课内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90%的课程均设有专门的实验学时,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都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次,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四年来,通过专业教师的收集和整理已经建立起一个能与实际接近、动态的、适用于不同课程的案例库;最后,是充分利用实践学期,采取请进来开设讲座和报告会,走出去到企业定岗实习和企业参观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和落实实践学期的教学计划。目前,本专业已经顺利完成学生的校外企业实习安排、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实训安排。学生也相应完成了实习日记、社会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的实训作业。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满意度较高。 浅谈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较高比例的转行就业与营销岗位需求紧缺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我国高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文章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提升,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根据统计数据,市场营销人才持续高居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榜首,营销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但是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从事非市场营销类职业的人数较多,超过1/3的毕业生转行从事文员、行政助理、生产管理等工作,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二是从事营销类职业的“跳槽率”较高,部分学生虽然毕业后暂时找到营销类职业,但很快更换到其他职业领域中。这与营销岗位需求紧缺形成鲜明对比。 据调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考核常常用业绩衡量,尽管学生在学校学了许多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战演练,到企业往往难以很快进入角色,用业绩来证明自己,常常感到难以适应,认为所学知识与企业营销工作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另一方面,企业则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眼高手低”且缺乏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这表明,目前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使企业寻求不到相应的营销人才,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毫无疑问,企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技能,能为企业开拓新市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高等院校最关键的是要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就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为适应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要而构建的,包括课程实践实训、综合实训、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而适宜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有力保证。针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笔者提出“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为主体,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两翼,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1.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与传统的文科专业教育一样,普遍存在强调知识的传授,以教为中心,但如何学以致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难以从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由于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因而通过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整个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而成为主体性、支柱性的教学过程,将培养具有新的营销理念及较好营销职业技能的“可雇佣人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材”向“人才”的转变,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核心。 2.以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为主体。构建一个目标明确、体系相对完善、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时序安排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环节。通过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对营销职业技能训练进行系统、条理、有序、科学的整合,形成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内容是根据专业定向构建“专题式实训+递进式实习”的纵向实践教学体系(见156页图1);根据企业对营销人才的不同需求,建立横向实践教学模块(见156页图2);纵横的有机结合构成具有一定灵活性,构建适应不同市场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模式,以期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 3.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两翼。构建“体验—调研—实践”的三段式实习新模式,改革在大学四年级才集中进行毕业实习的方式,将实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延拓,从大学二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三年不断线,以求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第一阶段在大学二年级可随商品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开设安排体验性课程见习。第二阶段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间随市场调查实践、中期论文的开设进行专题式调研见习。通过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和专业见习扩大学生对社会及专业的认知面,培养其分析现实中营销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在三到四年级随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而展开,通过顶岗实习和撰写专业论文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缩短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过程。 4.创建开放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结合营销专业特点,依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补充。一是请进来,如聘请有经验的营销专家到校开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扩展学生对专业必备技能的认知面;二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途径,组织学生走出去,如组织学生义卖,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到企业参观、交流,利用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做产品促销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基本职业技能的领会;三是以赛代练,通过参与从营销案例辩论赛、徽标设计比赛,到参与“挑战杯”和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纲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对各类实践性课程和环节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包括实践性课程的结构、开设的顺序和课时分配等。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环节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在具体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必须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按实践课程或实践环节分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程序、考核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等。同时,实践教学计划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特别在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时,应体现理论先行、实践探索随后、以提高能力为重点的理念,注重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性,实践教学中关注理论性,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可使实践教学渗透到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效果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销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有认知性、技巧性、策划性等不同内容的实践,有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不同阶段实习等不同形式的实践。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实训实践环节考核方法,依不同课程实训内容差异、不同的实习实践形式差异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差异选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具体可选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专业课程实训实践可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对学生学习态度、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考核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考的综合考评体系;对专业见习、专业特色的单项性实习及综合性实习,主要从学生出勤、实习过程检查和实习报告三个方面综合考评;对项目调研性和策划性实践可采用单独考核或小组考核方式,以提交调研报告、策划报告或以现场展示、提问、学生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注重考评方式多样化和考评指标规范化的结合,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发挥实践教学体系作用的有力保证。 3.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适当缩减课内教学时数,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分量,是高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拓展个性化教育空间,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使课外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认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具体可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改变实训室的封闭式管理的状态,充分开放实训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训室开放的规律,完善实训室开放制度,吸引和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课外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实训项目到实训室实训,真正使实训室成为学生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运用、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的基地;二是对于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足够实践环节的课程,如各类项目策划课程,应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开拓性质的大型作业,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三是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结合企业或实践项目完成市场营销策划案例,参加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或各类大学生创业项目大赛,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浅谈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对双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期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双语教学系统,最后给出了所构建的双语教学体系实施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学生期望; 双语教学体系; 构建;措施 在国际商业交往频繁的今天,对于国际化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要培养国际化的营销人才,除了掌握国际贸易及国际营销方面的知识外,还需掌握国际化的语言,这就使得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系已进行了一些双语教学方面的尝试,但主要针对的是经贸专业。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我们从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出发, 按照系统化的原则, 构建了一个完整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 1双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期望 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市场营销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市场营销专业英语, 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 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 1.1双语教学现状。 通过对经管系08级和0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08级国贸专业部分同学的访谈,我们归纳分析得知我系双语教学情况如下 第一,我系75%以上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双语教学就是采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和汉语)来教授一门课程,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表示我们的教育方式趋向国际化,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提高。 第二,25%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理由是开展双语教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2010校级教改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XKYJ2010003)的研究成果]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有50%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必要开展双语教学,这样可以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另外有25%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理由是听不懂。 第三, 40%的同学觉得我系双语教学情况一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师的英语水平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高,除了专业英语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大多只是停留在对一些术语的英文表达及解释,也没有一门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材进行讲授。20%的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觉得我系目前双语教学的情况很不好,基本上没有采用双语教学;30%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觉得我系双语教学实施情况不好,存在的问题是外教老师缺乏、系统性不强和互动沟通欠缺。 1.2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期望。 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归纳,我们总结得出学生对我系开展双语教学的期望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双语教学的针对性要强; 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师资力量的积聚,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双语教学; 提高双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给他们压力迫使他们适应双语教学。 通过对现状及学生期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应结合学生特点,构建有效的双语教学系统,加强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设计与管理。 2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双语教学体系设计 , 是指为实现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 而对整个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 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通过对已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实践经验的总结,并结合我系目前的教学现状,我们采用过程论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思想,为我系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教学体系的初步设计。过程论认为任何一项活动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过程,一个过程一般包括输入、转换和输出三个要素,那么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也应该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为确保实现期望的教学效果,我们又增加了一个因素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就是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管理。因此我们所构建的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过程系统、教学效果系统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四个方面。 2.1教学资源系统设计: 我们所涉及到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以及课程和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双语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最后,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是载体。 首先,作为双语教学主体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兴趣,也渴望在专业领域内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能够主动学习,积极面对学习的困难,有毅力。 其次,双语教学教师要求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听说表达能力,能灵活驾驭两种语言的运用。同时,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 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 第三,我们所设计的教材不仅包括传统的教科书、还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或讲义、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教科书应该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且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 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框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 ,并制作配套的双语教学课件, 使双语教学更具针对性。 第四,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阶段性特点相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和实践经验有所不同。从大一到大四,学生所接触的专业课程从少到多,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在英语方面,大一学生刚经过高考英语基础较好,大二和大三阶段由于还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而大四已不再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依据以上特点,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程设计方面,应以大学英语课为依托,对英语要求较高的专业基础课实施渗入式双语教学,而对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则采用以原版教材为载体的体验式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尽量要新颖,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内容的理论性应由弱到强,由具体到抽象,由术语到句子再到文章,以便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 2.2教学过程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双语教学模式,循序渐渐,从易到难,从术语的英文表达及翻译到教学课件及教案的双语化,两种教学语言比例也由少到多,最后能达到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进行双语自由切换的状态。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 2.3教学效果系统设计: 教学效果方面主要就是课程考试的双语化,即考试形式的改革,将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与专业英语运用能力考核相结合,实现考试形式的双语化。一是可以从试卷制作到考核方式都加入双语成分,可先从名字解释或选择题开始,然后再到简答或案例分析,作者曾经在国际营销课程中进行了实验,发现同一道题目,采用英语和汉语答题的正确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过程的评价 , 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讨论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 , 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 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教学管理系统设计: 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设计还应增加对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在设计教学管理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和相关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制定独立的双语教学方案,完善对双语教学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教学老师的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双语教学的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教师的激励, 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 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方案, 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二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机制, 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 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 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 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 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三是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 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 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 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 3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结合专业特点、学生背景、教学资源条件及市场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3.1选聘具有双语教学资质的教师。 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本系现有教师中选择具有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或具有较好英语听说能力的专业教师,以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或到具有成功经验的学校进行观摩学习或者进行英语授课培训等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对外招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担任双语教师,或者与其他具有一定实力的高校进行双语教师资源共享的方式以达到拥有合格的双语教师的目的。 3.2组建双语教学实验班。 双语教学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所以在大一学生进校分班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将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组成一个班。在大一第一学期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双语内容,在学期结束后,以双语方式进行考核,并对学生的双语学习兴趣进行摸底,然后依据学习兴趣和双语考核成绩组建双语教学实验班。 3.3依据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选择双语教学课程及教材。 双语教学应从大一开始渗入,第一学期选择以“管理学原理”做为双语教学试点课程,因为这门课程属于管理类专业最基础的一门课程,现有的英文教材以及所设计的词汇都容易没接受而且它所涉及的内容也与现实生活比较接近容易理解,所以采用双语教学较为合适。第二学期可以微观经济学为依托开展双语教学。第二学年可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双语教学课程。第三学年则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 如“外贸函电”、或“营销英语”。同时也可开设“管理沟通”、“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求职英语”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选取适合各阶段教学的教材。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 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 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 自己编写教材, 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 3.4依据课程特点选择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 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双语比例分配和教学手段及方法的运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教学组织应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主张团队式、体验式学习。教学内容方面,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 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 20 %~30 %, 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大三可以增加为50%以上,大四主要针对求职需要以听说训练为主。教学手段应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学方法方面应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课前预习,课堂前十分钟复习性提问,课后总结归纳整理,并适当进行检查督促。开展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 , 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3.5建立独立的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双语教学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从整个双语教学系统进行必要的监控,建立包括对学生和老师的考核系统和激励机制,以促使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4结束语 双语教学是提高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工作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并在师资来源与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审定、教材选用、教学方式优化、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最终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浅谈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 文章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应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通过课堂实验环节、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环节、生产实习环节、核心技能强化环节,以及顶岗实习等五个环节,构建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培养学生营销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两个原则,五个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如此。因此,构建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培养学生营销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所新兴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1.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而我国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始终无法从本科压缩型彻底摆脱出来,依然沿用过去的教育模式,教学改革不彻底,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就业率不高是导致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1.2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的窠臼,与本科课程设置相比,除课时减少外,内容基本相同,是“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而且实践课程缺乏高职高专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乏味。 1.3实训、实习没有大纲(指导书)或大纲粗糙。 我院在实训过程中缺乏完备的实训、实纲(指导书),甚至没有制定大纲。即便有文字大纲,但内容不具体,缺乏必要的内容或有内容但操作时却难以实施。这样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1.4校企合作不完善。 我院与北海几家企业已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数量远远不够,而且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根本接触不到企业核心领域,甚至有的企业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这跟我们预想的实训效果相去甚远。 2.出现上述问题的症结 2.1营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我院市场营销教研室绝大部分老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销售实践经验,讲课时只能以理论为主,起不了对学生指点迷津的作用。 2.2传统的案例教学与实际脱钩。 在案例教学中,许多院校在教学上以国内外著名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如“可口可乐”、“海尔”集团的营销战略等。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从基层做起,大企业的营销理念在实际中很难用得上,而且很多案例陈旧过时,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现象在我院尤为突出。 2.3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院教师工资较低,而且没有用制度鼓励和保障实践教学的进行,许多教师存在敷衍了事、浑水摸鱼的问题或者专注于理论教学和研究,在对待实训时,难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达不到预想效果。 3.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3.1以就业为导向。 就业率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是高职办学的落脚点。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改革都不能偏离学生就业这一落脚点,而要以此作为学院的办学宗旨,只有在保障学生有较高就业率的前提下,学院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被社会和家长所承认,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3.2以技能培养为主。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就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我院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4.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做法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近年来,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环节来看,实践教学体系应围绕“两个原则,五个环节”进行安排和运作。 “两个原则”,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五个环节”,即课堂实验环节、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环节、生产实习环节、核心技能强化环节,以及顶岗实习环节。 4.1课堂实验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市场营销的案例分析、课堂习题训练,以及辩论会等内容,训练学生动脑动嘴的能力。案例分析课是指将案例材料给学生,让其进行分析判断、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提出意见、评价及结论。通过这一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4.2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环节。 我院从深圳因纳特公司购置了市场营销教学平台软件一套。学生在平台中担任虚拟公司的市场营销管理者。从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开始,进行市场的细分、市场定位;从产品的研发、包装,到价格策略的制定;从设计产品销售渠道,到为产品销售策划广告、服务、促销等营销手段;整个市场营销模拟完全按照经典的市场营销4P理论展开。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市场营销中的问题的能力,并降低案例教学及实训教学中教师的工作强度。 4.3生产实习环节。 完成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后,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市场进行专业实习。该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学生以后顺利走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核心技能强化环节。 核心技能强化环节是独立于课程教学之外的单独实践教学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难的一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该环节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之前,目的是对学生的营销综合能力进行一次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院采用“以赛促训”的形式,借助“全国市场营销大赛”等各种赛事,组织市场营销学生全员参与市场营销策划方案设计大赛的选拔,营造营销能力竞赛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营销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 4.5顶岗实习环节。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就业前,针对今后自己的就业领域和岗位进行全面系统的实习,以全面亲身实际了解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熟悉具体岗位的业务工作,为就业和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直通。在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专家指导为主、学校教师指导为辅。一般是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岗位的选择采取校系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但在环节实施中,存在这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缺乏反馈和监督机制。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使在校学到的知识得以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作为今后改进人才培养的根据。但在学生实习的阶段,由于学生选择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指导老师在实习检查、指导,以及实习过程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在此实习环节中教师应多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以一方面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反馈。 5.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5.1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院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暂行办法》、《教学督导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建立了定期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听课、学生信息反馈、教学工作评价、教学激励、毕业生跟踪调查、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等多层次规章制度,对各教学环节实行全程监控,有记录、有总结,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发现问题、沟通信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教学督导听课、学生参评、教学工作委员会等评议,评选出院级教学名师、学术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为广大教师中树立了较好的教学与科研榜样。 5.2培养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要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技能操作水平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院制订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加企业、公司的培训,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强化自身的操作技能;采取优惠政策,从工厂引进或聘用高技能人才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改善学院的师资结构;对在各种技能比赛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学院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大力宣传这些优秀教师的事迹,在教师中营造人人争做“双师型”教师、个个重视自身技能提高的氛围,呈现教师钻研业务,练就过硬技能的良好局面。 5.3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在与企业签订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邀请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浅论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 项目化教学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对贸易人才尤其是网上国际贸易人才(在本文中等同于商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既懂贸易又懂电子商务的学生在这个市场中更为紧缺,本文将针对目前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索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不可抗拒地渗入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且逐渐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电子商务的教育尤其是高职电子商务的教学还处在探索与改革中,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有电子商务作为专业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多一项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实践的能力。 一、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了改革,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商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授课内容理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进来素质不一,有些学生基础好,掌握知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利用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更弱,电子商务教学很多时候还局限于理论的讲授,内容多来自于书本。对于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如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间的合同签定、网络商店的建立等很多时候也仅仅靠教师用一些文字、图片、幻灯片向学生讲授流程和步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师资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上要么侧重技术,要么侧重商务,能将这两方面同时把握得很好的教师并不多。而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它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师。 3.项目化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 目前在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中安排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不在少数,尤其像国贸专业、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都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但是在对该课程的地位把握上存在多种意见。经过笔者近两年的探索与不断的自身学习,经常关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认为国贸专业电子商务教学应该突出实践,不仅仅让学生掌握网上贸易的操作,还应懂得简单的网页制作,图片处理,网络维护和推广等能力。 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虽然存在着众多的阻力,但也进行了多次的探索,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在我院的国贸专业中从探索已经到实施阶段了,并且也在不断的总结与完善,具体改革如下: 1.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并重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产品或作品。 笔者根据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该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此课程项目分为六个,即认识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推广、网上商品交易、网上客户管理和简单图片处理。每个项目对应具体的任务和提出了具体的能力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训室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有相应的作业,有不同的能力训练点,最后都形成自己特有的一个成果。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1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坚持以项目为主线,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为抓手,真正实现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任职要求对接,建立电子商务“实践相对系统、理论相对不系统的”的专业实践体系,达到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项目化教学主要就是采用该教学方法,贯彻整个实践教学的始终。 1.2情境模拟教学法 虽然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直接利用网络进行实际操作,但涉及到网上交易和企业网站建设与客户管理时,由于没有直接可利用资源,以及学生能力限制,我们一般利用我们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即“浙科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技能。 1.3互动交流教学法 学生分组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上讲台,老师和其他组同学提问,通过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启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采取“驾证式”考核方式 “驾证式”考核方式是我院特有的评价学生素质的考核体系,主要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电子商务课程在国贸专业课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纯理论考试,那样往往到了期末的时候以“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形式决定了学生本门课程掌握的好坏,起不到真正培养高职教育所需的人才。 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考核进行了积极的改革,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以技能考核为主,辅助理论考核。理论以学生够用为原则,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理论卷面考核的形式,补考采用卷面补考;技能考核采取了每个项目设一个比重,学完一个项目进行一次考核,有从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到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有从文字说明到上机直接操作演示,只有当次的项目考核合格才可以参加下一个项目的考核和学习,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真正的学有所用。 该评价体系和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法相对应,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这个评价以激励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为目的,不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构建开放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 我专业已有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和电子商务模拟软件,但是软件毕竟只是模拟的一个过程,而开放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共享校内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进行电子商务实验。目前,通过专业教师和学院领导的共同探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今后将在我院的课外实践活动中重视起来,利用课外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三、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截止目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总人数800余人,就业学生中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近四分之一。电子商务课程从原先的纯理论变成了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效果。 1.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高职学生本身就要求重实践重技能,在我们进行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后,国贸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网络购物、网上交易、网络信息收集的能力跟以前培养模式下出来的学生进步很多。 2.电子商务竞赛屡屡获奖 我院每年都组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的电子商务竞赛,连续三年都获得1-2个三等奖,同台竞技的选手都是来自全省40来所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但是我校通过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的学生电子商务技能掌握情况良好。 3.学生创业人数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每班都有几名学生在淘宝上开店,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中网络创业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在以前,上课的时候学生都很少敢在网上买东西甚至有些都不会,但是我们进行了改革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创业成功的人数每年也都有增加。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对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复合性 实践性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提出特定需求,要求各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分析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几点创新。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子商务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以浙江省为例,登记注册企业达3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9000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业需要引进一名电子商务人才来计算,仅浙江省就需要近2万名。可见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潜在需求是极其巨大的。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与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大学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从6月2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联席会议上了解到,截止到2003年10月,教育部已批准了全国154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三年时问就发展到如此大的办学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专业都不可比拟的。在国外也是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截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的43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39所大学)中,象维多利亚大学VU、昆士兰州中心大学CQU这样既有电子商务本科和电子商务硕士专业的学院就有4所,另外有31所大学开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5所大学尽管没有开设本科专业,但设有研究生专业,只有3所大学没有提供电子商务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标准也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人才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点。我院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以及总结其他学院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双轨制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出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电子商务专业特性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l、复合中强调专业性 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商务的电子化,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管理运营生产中的高级应用,贯穿于企业或组织管理的每个环节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性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们要培养集信息学、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学、广告学、管理学、财政学、商务法等知识与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复合型人才并不等于是全才或通才,复合型人才同样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尽管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很广,但管理与技术是两个最主要的专业方向。企业或组织一般需要战略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三个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战略层电子商务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层电子商务人才主要负责企、事业中具体的电子商务项目或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招标、选型、业务流程处理再设计和实施等;操作层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目标是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和手段做好传统的各项业务工作。这三个层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尽管有不同的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从企业需求看,都可分为偏重技术或偏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之一在于复合中需强调专业性。 2、实践性 近几年,对学生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商务专业尤其如此。从就业市场看,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电子商务人才时都明确要求有实践经验。杭州某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主营电子商务B2C业务,其B2C业务在2003年达到1.3亿营业额,目前该公司是杭州电子商务试点单位,也是运营B2C业务公司中盈利最好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懂得如何在商务中运用电子商务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同时,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从教育模式角度看,电子商务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查衡量教学质量。 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性要求就非常迫切。 二、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专业特性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要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的提高等方面。 l、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各高校借助各自优势专业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澳大利亚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有l7.94%电子商务专业提供lT技术与工程方向.41.03%是管理与商务方向.20.5l%提供双学位培养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电子商务本科培养方向也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商贸经济与企业管理方向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商务活动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商贸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技术贸易、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等; 浙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开设在浙大经济学院,所以浙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基础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主要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经济概论等一系列经济学院的优势课程: 清华大学在MBA专业中开设了电子商务方向,培养具有电子商务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课程则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如国际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概论、项目管理等。 (2)技术与系统开发方向 如厦门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就是要求在同时掌握技术与管理知识基础上.“①能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方案的模拟与优化;②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过程重组(BPR)的实现,致力于研究管理过程的优化和信启I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对管理过程的支持——从事企事业单位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工作,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并可授予工科学士学位。 这些学校借助自身在lT技术领域的优势,主干课程开设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EDI技术等技术类课程较多。 (3)多方向培养 有的学校还设立多个专业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凭借学院综合实例,针对不同培养方向没置不同主干课程和培养方向。 2、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没置上有较高的挑战。初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各利传统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简单数学组合。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多样性的优点,但这种“拼盘式”或“大杂合”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的复合性.是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 为此,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协作组和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提议了l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的选择6门主干课程。 当然,将电子商务技术及管理理论与传统专业课程整合成标准的商业课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一步。 3、强调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广泛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和实习两大教学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验室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基地用于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作铺垫.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湖南师大就与lT界企业共同联合,走教育、科研、实际应用一体化的道路。来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浙大则将网络营销开设成创业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安交大将建立全国院校首个开放式电子商务实验室。 4、教材的编写与师资力量更突出实践性和复合性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难以整合成复合型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囚在于复合型教材的缺乏。对于国内外所有学校来说,电子商务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适合的教材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都只能采用其他专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材来替代。这儿年在电子商务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出版社和各种科研机构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如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讨论确定了l0门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并推荐选定这些课程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邵兵家教授的《电子商务概论》、李琪教授的《金融电子商务》等教材,其复合性与实践性均比以往教材有明显的提高。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受过多学科培训的专业人员与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支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胜任对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的培养单靠一家高校是难以满足要求的,需要依靠高校联合的力量。这次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暨第三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大家讨论出一套高校联合、优势互补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师资培训模式:l0门核心课程分别由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科研和教学优势的学校组织,每次针对性地培训一门。如在经济法与电子商务领域,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杨坚争教授是主要的权威,囚此,《经济法与电子商务》课程的师资培训就由上海理工大学承担。 三、浙江林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l、培养方向定位——双轨制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应是我院确定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需要的是侧重技术或侧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见本文第一部分内容),而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部分学生喜欢侧重技术,部分学生希望侧重管理。考虑到林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本科之前,有3年的电子商务专科培养经验.同时.学院在工商管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教学软硬件力量.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定位为双轨制教学模式。即开设电子商务和管理结合课程体系方向以及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课程体系方向.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结束之后.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 (1)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平台 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本身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要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平台的搭建。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对本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数、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要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基础,除了公共的必修课外,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中设置一定的专业外语、涉外英语、计算机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做到本科四年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不断线。 两个方向具有一些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开发工具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明确自身的兴趣与优势方向以便更好地选择专业课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造技术和方法的平台。 (2)“全而提高,侧重培养”,课程设计中突出管理、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特色。 在管理方向,侧重电子商务与管理结合的课程的建设,如网络经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并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相关管理课程。 在技术方向,侧重电子网络与IT技术结合的课程建设,如网络数据库、网络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连续性、应用性与前瞻性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是要有连续性。如在第3学期开设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基础课)后,在第4或第5学期继续开设网络营销课程.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国际营销课程.将基础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后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结合;另外在第5学期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后.在其后的学期中继续开设网络企业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生产管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就可以在信息化生产与运作方式中得到运用。 应用性指的是开设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如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在企事业单位中有较普遍的应用.学生应及早在学校获得以上知识,熟悉上述系统及相关技术,便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课程的设置还应具有前瞻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大学毕业生,应对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与领悟,应有所创新,在教学方面可开设一些相应的前瞻性课程做引导.如虚拟企业经营、信息技术前台专题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搭建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性能力 电子商务复合性还表现在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也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门与信息技术或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应该至少有1/4的时问在网络环境上实习,实时问不得少于l5O小时。如在开没网站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应该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网站,该网站具有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基本功能;网络营销课程应要求提交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报告、网上调查计划与实施等内容;综合实习时应要求学生达到进行企业电子商务规划设计的能力等。 我院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来实现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1)校内——利用模拟教学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利用我院已经建立的技术与商务应用相统一的大型模拟教学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进出口贸易模拟、ERP模拟等实训平台.以实训教学为主导课程.建立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与商业业务实际相融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外——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浙江企业众多、电子商务环境较好的优势。 利用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网上营销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师生的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咨询与培训,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需求特点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我院已经在考虑建立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利用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这些实习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可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经济管理学院与临安太湖源镇合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改善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方式是鼓励教师通过承担课题或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介入管理咨询等,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如果这些改革措施顺利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学生采取2+l+l教学模式。所谓2+1+l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4年学习中,2年理论学习,然后是1年企业实践,再是1年的学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电子商务专业。 3、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 (1)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教材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管理复合的应用型教材;电子商务的教材编写也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脱离实际的阐述。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许多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EDI与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国几乎 无法找到2001年以后的本科教材出版。因此要及时组织教师编写一批应用型教材。 鼓励教师编写电子商务教材、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因为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是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推动教师编写电子教材、案例、实验指导书,学校应资助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采用多学科跨度、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要以创新为基点,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网上论坛、分析报告、专题讨论: 2)充分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授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放到网上,课堂上使用课件教学,课后将作业题帖到公告栏上,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3)充分利用好已经建好的专业实验室,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结合。特别是电子商务虚拟实验系统,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中。这可以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创造条件让学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习、调研、各类讲座和报告。 当然这种教学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依赖于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多种学科知识的集成和融合,对现代高等教育是一种挑战。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浅议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电子商务 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旅游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综合性课程,目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不是很多。本文从重视程度、教材、师资、实践教学等方面讨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高职培养目标也被明确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2002年创建旅游系,为服务地方经济输送了大量的旅游类人才。我系将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专业考查课,安排在第三学期顶岗实习之前,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实习中应用所学。旅游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综合性课程,目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不是很多,它的理论和应用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各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缺少较为有效的可借鉴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对于该课程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有所帮助。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并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将有三分之一的商务活动是依托互联网来完成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在促进企业内部整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行业竞争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将旅游电子商务定义为:“旅游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也包括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电子商务不是旅游行业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简单的结合,而是在充分利用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二者优势的基础上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丰富的信息服务于旅游业。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环节和配套技术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最显著的还是缺乏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国内多数做旅游电子商务的为计算机专业人士,对旅游业务不甚了解,而经营旅游企业的行业人员又缺乏相关的网络技术,这使得旅游与电子商务相分离。简单来说,做电子商务的不懂旅游业务,做旅游的不知道如何充分应用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是一种经过整合的新型交易模式,因此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既要熟悉电子商务,又要精通旅游业务,现代旅游业也最需要这种复合型人才。 二、旅游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对待《旅游电子商务》课程不够重视。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必须进行上机实践等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讲授标准,造成了不同教师讲授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并且从学院制定培养方案时将该门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不够重视这门课程,认为可有可无。这样就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教学规范上、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上大打折扣。 (二)教材建设不足 《旅游电子商务》教材和其他旅游类专业课程教材相比,出版的是少之又少,不仅版本少,而且体系不同。笔者讲授旅游电子商务已有四年,也更换过几本教材,现在市场使用比较多的教材是由巫宁,杨路明编著的《旅游电子商务》和杜文才编著的《旅游电子商务》。但笔者认为这些教材还是过于理论化,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实践操作内容还不够充分。现有教材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电子商务的书籍中改编而来,多数从电子商务的技术角度讨论,而对旅游业的应用着墨不多,讲授时案例的代表性不明显。二是教材收录的资料数据过时,与当前最新的旅游发展状况实情不符。旅游业是个发展很快的行业,每年都会有新的发展趋势和数据增长,选用这样的教材不能够给学生介绍新的行业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三是有些教材是由欧美旅游电子商务翻译而来,选用的案例也都是欧美国家的第一手案例,这些案例收集了大量的欧美国家的旅游数据,但是由于国情和法规的不同,其中的很多数据和内容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只能是作为一种参考书,或是选用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形成教材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由于《旅游电子商务》这门课程的形成尚早。目前专门研究的学者专家等如凤毛麟角,课程规范也尚未形成。第二,行业特点的原因。由于行业发展很快,数据在不断更新,而一本教材的出版至少也需要一年以上,所以等教材出版上市时当时选用的数据也已过时,行业技术也早已更新换代。 (三)师资队伍短缺 《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旅游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目前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很难满足这些要求,旅游专业的教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概念和操作要领难以把握,而从其他专业引进的教师虽有技术却无学科知识,或是只知道旅游行业一些常识性知识。符合旅游电子商务要求的实战经验、知识体系兼备的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这种师资队伍匮乏的矛盾在课程教学中显得十分突出。 (四)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相当薄弱,教学手段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很多高职学校没有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已经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的,也多处于有硬件没软件的局面中,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往往只能通过网页浏览介绍的方式学习。适宜教学使用的电子商务教学软件的不足造成了上机实践环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关于旅游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提高领导层认识。作为一种高职教育,《旅游电子商务》要明确地把训练学生实践技能操作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增加课程的总课时,课程性质上应有所改变,让学生在思想上也重视起来。 (二)改进教材内容 《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急需符合高职特色,突出能力本位,能全面介绍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的优秀教材。教材应当由企业从业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在具体的教材建设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高职院校特色,重应用,轻理论,切忌偏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2.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收集行业动态,将最新数据充实到教材中去,并能稍加分析,对行业发展具有前瞻性。3.符合行业需求,教材的编写应建立在对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分析上,切忌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应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并且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全面优化知识结构。创造条件推动教师队伍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积累旅游电子商务实践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充实到教学中,使教学更生动更实际。建议有条件的院校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岗位培训和交流,因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快,只有推陈出新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突出实践教学 旅游电子商务是依托网络进行的旅游业务,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更加离不开上机操作。例如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选择适用软件,在一体化教室中边学边练,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亲身感受酒店业的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课堂,应该走出课堂,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在企业的一线上实践锻炼。这不仅能起到知识和技能全面整合的作用,也会更大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结合高职高专的能力本位培养模式,《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应有50%以上的课时在网络实训室中进行。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对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复合性 实践性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提出特定需求,要求各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分析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几点创新。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子商务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以浙江省为例,登记注册企业达3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9000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业需要引进一名电子商务人才来计算,仅浙江省就需要近2万名。可见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潜在需求是极其巨大的。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与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大学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从6月2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联席会议上了解到,截止到2003年10月,教育部已批准了全国154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三年时问就发展到如此大的办学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专业都不可比拟的。在国外也是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截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的43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39所大学)中,象维多利亚大学VU、昆士兰州中心大学CQU这样既有电子商务本科和电子商务硕士专业的学院就有4所,另外有31所大学开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5所大学尽管没有开设本科专业,但设有研究生专业,只有3所大学没有提供电子商务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标准也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人才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点。我院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以及总结其他学院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双轨制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出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电子商务专业特性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l、复合中强调专业性 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商务的电子化,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管理运营生产中的高级应用,贯穿于企业或组织管理的每个环节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性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们要培养集信息学、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学、广告学、管理学、财政学、商务法等知识与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复合型人才并不等于是全才或通才,复合型人才同样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尽管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很广,但管理与技术是两个最主要的专业方向。企业或组织一般需要战略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三个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战略层电子商务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层电子商务人才主要负责企、事业中具体的电子商务项目或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招标、选型、业务流程处理再设计和实施等;操作层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目标是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和手段做好传统的各项业务工作。这三个层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尽管有不同的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从企业需求看,都可分为偏重技术或偏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之一在于复合中需强调专业性。 2、实践性 近几年,对学生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商务专业尤其如此。从就业市场看,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电子商务人才时都明确要求有实践经验。杭州某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主营电子商务B2C业务,其B2C业务在2003年达到1.3亿营业额,目前该公司是杭州电子商务试点单位,也是运营B2C业务公司中盈利最好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懂得如何在商务中运用电子商务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同时,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从教育模式角度看,电子商务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查衡量教学质量。 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性要求就非常迫切。 二、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专业特性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要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的提高等方面。 l、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各高校借助各自优势专业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澳大利亚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有l7.94%电子商务专业提供lT技术与工程方向.41.03%是管理与商务方向.20.5l%提供双学位培养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电子商务本科培养方向也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商贸经济与企业管理方向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商务活动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商贸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技术贸易、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等; 浙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开设在浙大经济学院,所以浙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基础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主要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经济概论等一系列经济学院的优势课程: 清华大学在MBA专业中开设了电子商务方向,培养具有电子商务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课程则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如国际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概论、项目管理等。 (2)技术与系统开发方向 如厦门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就是要求在同时掌握技术与管理知识基础上.“①能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方案的模拟与优化;②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过程重组(BPR)的实现,致力于研究管理过程的优化和信启I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对管理过程的支持——从事企事业单位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工作,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并可授予工科学士学位。 这些学校借助自身在lT技术领域的优势,主干课程开设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EDI技术等技术类课程较多。 (3)多方向培养 有的学校还设立多个专业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凭借学院综合实例,针对不同培养方向没置不同主干课程和培养方向。 2、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没置上有较高的挑战。初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各利传统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简单数学组合。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多样性的优点,但这种“拼盘式”或“大杂合”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的复合性.是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 为此,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协作组和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提议了l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的选择6门主干课程。 当然,将电子商务技术及管理理论与传统专业课程整合成标准的商业课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一步。 3、强调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广泛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和实习两大教学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验室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基地用于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作铺垫.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湖南师大就与lT界企业共同联合,走教育、科研、实际应用一体化的道路。来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浙大则将网络营销开设成创业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安交大将建立全国院校首个开放式电子商务实验室。 4、教材的编写与师资力量更突出实践性和复合性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难以整合成复合型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囚在于复合型教材的缺乏。对于国内外所有学校来说,电子商务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适合的教材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都只能采用其他专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材来替代。这儿年在电子商务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出版社和各种科研机构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如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讨论确定了l0门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并推荐选定这些课程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邵兵家教授的《电子商务概论》、李琪教授的《金融电子商务》等教材,其复合性与实践性均比以往教材有明显的提高。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受过多学科培训的专业人员与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支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胜任对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的培养单靠一家高校是难以满足要求的,需要依靠高校联合的力量。这次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暨第三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大家讨论出一套高校联合、优势互补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师资培训模式:l0门核心课程分别由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科研和教学优势的学校组织,每次针对性地培训一门。如在经济法与电子商务领域,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杨坚争教授是主要的权威,囚此,《经济法与电子商务》课程的师资培训就由上海理工大学承担。 三、浙江林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l、培养方向定位——双轨制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应是我院确定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需要的是侧重技术或侧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见本文第一部分内容),而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部分学生喜欢侧重技术,部分学生希望侧重管理。考虑到林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本科之前,有3年的电子商务专科培养经验.同时.学院在工商管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教学软硬件力量.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定位为双轨制教学模式。即开设电子商务和管理结合课程体系方向以及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课程体系方向.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结束之后.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 (1)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平台 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本身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要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平台的搭建。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对本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数、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要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基础,除了公共的必修课外,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中设置一定的专业外语、涉外英语、计算机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做到本科四年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不断线。 两个方向具有一些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开发工具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明确自身的兴趣与优势方向以便更好地选择专业课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造技术和方法的平台。 (2)“全而提高,侧重培养”,课程设计中突出管理、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特色。 在管理方向,侧重电子商务与管理结合的课程的建设,如网络经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并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相关管理课程。 在技术方向,侧重电子网络与IT技术结合的课程建设,如网络数据库、网络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连续性、应用性与前瞻性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是要有连续性。如在第3学期开设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基础课)后,在第4或第5学期继续开设网络营销课程.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国际营销课程.将基础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后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结合;另外在第5学期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后.在其后的学期中继续开设网络企业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生产管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就可以在信息化生产与运作方式中得到运用。 应用性指的是开设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如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在企事业单位中有较普遍的应用.学生应及早在学校获得以上知识,熟悉上述系统及相关技术,便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课程的设置还应具有前瞻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大学毕业生,应对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与领悟,应有所创新,在教学方面可开设一些相应的前瞻性课程做引导.如虚拟企业经营、信息技术前台专题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搭建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性能力 电子商务复合性还表现在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也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门与信息技术或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应该至少有1/4的时问在网络环境上实习,实时问不得少于l5O小时。如在开没网站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应该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网站,该网站具有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基本功能;网络营销课程应要求提交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报告、网上调查计划与实施等内容;综合实习时应要求学生达到进行企业电子商务规划设计的能力等。 我院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来实现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1)校内——利用模拟教学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利用我院已经建立的技术与商务应用相统一的大型模拟教学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进出口贸易模拟、ERP模拟等实训平台.以实训教学为主导课程.建立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与商业业务实际相融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外——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浙江企业众多、电子商务环境较好的优势。 利用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网上营销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师生的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咨询与培训,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需求特点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我院已经在考虑建立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利用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这些实习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可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经济管理学院与临安太湖源镇合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改善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方式是鼓励教师通过承担课题或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介入管理咨询等,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如果这些改革措施顺利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学生采取2+l+l教学模式。所谓2+1+l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4年学习中,2年理论学习,然后是1年企业实践,再是1年的学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电子商务专业。 3、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 (1)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教材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管理复合的应用型教材;电子商务的教材编写也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脱离实际的阐述。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许多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EDI与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国几乎 无法找到2001年以后的本科教材出版。因此要及时组织教师编写一批应用型教材。 鼓励教师编写电子商务教材、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因为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是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推动教师编写电子教材、案例、实验指导书,学校应资助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采用多学科跨度、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要以创新为基点,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网上论坛、分析报告、专题讨论: 2)充分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授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放到网上,课堂上使用课件教学,课后将作业题帖到公告栏上,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3)充分利用好已经建好的专业实验室,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结合。特别是电子商务虚拟实验系统,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中。这可以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创造条件让学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习、调研、各类讲座和报告。 当然这种教学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依赖于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多种学科知识的集成和融合,对现代高等教育是一种挑战。
新闻写作论文:传统文化对新闻评论写作的影响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运行开放性的大环境之下,新闻评论对人们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引导新闻评论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当网络大V无法很好地引导评论的健康发展,网民对一些新闻事件争议频频,新闻真相扑朔迷离之际,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类纷争和事件,另辟蹊径,将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传统文化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在当今价值观念重建的阶段,使用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显得迫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闻评论;网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的道德价值系统历经上下5000年的历史,早已成为十分成熟的系统,纲常伦理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发达的网络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的深度也越来越广。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扶持,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备,网络知识普及率不断地提升,网络评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新闻评论如何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文化积淀深厚。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其主要源于整个民族的长期发展,是创造性的体现,彰显鲜明的民族特征。在长远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类型,如古诗词、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另外,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诸多门派,拥有不同的思想,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彰显一定的连续性与遗传性。 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改变人们的行事方式,熏陶人们的行为,同时,实现对文化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学和审美方面,优势更加突出。传统文化实现了与诸多地域文化的交融,在不同时期彰显先进性,尤其是面对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突出,因此,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强化对现实的指导。及时消除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对于传统文化与新闻评论写作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鉴于传统文化的普世性的特征,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得以渗透和体现,尤其是在思想层次、社会文化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指导和约束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的存在,需要新闻评论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态度对待形形色色的社会行为,促使其能够发挥新闻评论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其次,在新闻评论的应用下,能够将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发挥新闻媒体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立足传统文化,有效开展评论工作。另外,以身作则,发挥自身行为对大众的影响作用,形成较好的社会效果。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新闻评论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互相促进。传统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对新闻评论工作的开展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态度、责任和目标,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同时,在新闻评论工作的积极开展中,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宣扬。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席卷微博、各大新闻网站的话题榜,从2014年年底停播到后来的遭剪辑,一度引起高度关注,连广电总局对此剧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不少专家的观点在于,这部剧女性服饰的开放性夸大了唐代妇女的大胆,唐朝女性的服饰情况可能只体现在该剧中一些宫女的服饰装扮上,主角的装扮并不代表唐朝的历史。很多人认为,该剧大胆的改编,是一种冒犯历史的行为。 撇开网络的种种争议不谈,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唐朝是历史上所有朝代中最为开放的朝代,也是女权意识和女性意识最为活跃的朝代。唐以前,甚至是之后的历史,男性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三纲五常”中,妇为夫纲这一金科玉律长期束缚着妇女的思想和行为。夫家就是天,就是妇女生活的全部。到了唐代,淳朴的民风、开放的氛围影响着长期受到压抑的女性,女人们似乎找到了母系时代的存在感。唐文化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大气派。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自然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的女性。唐朝的女人们,在开放的文风之下,努力寻求着自身的变化。同南朝娇柔的女性与两汉温良淑德的女性形象相比,唐朝的女人们更加自由开放。有了一定话语权的女性,在自身的服饰上大胆创新已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观念的改变是唐朝妇女的一大进步之一。就审美观而言,唐朝的女人们深受胡文化的影响,崇尚健硕丰腴。这一改观,从唐朝的艺术品中反映出来。现当代艺术品中展示的妇女骑马击剑的情景,透露出胡人女性骁勇,不受约束的开放性格。这一时期的唐代女性在传统中国女性群体中,有其独特的魅力。距今1000多年的唐朝,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性深刻影响着女权意识的觉醒。太宗的一纸寡妇再嫁政策,突破了传统的贞操观念对普通妇女的限制。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的继位在很大程度上撼动着千百年来男权的尊严。可以说,这时的唐朝社会,妇女的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中国的女权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中国的女权意识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所谓女权主义,指的是女性希望与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主要体现在话语言论权、参政议政的权利以及平等自由的女性思想。在争取平等的过程中,女性还希望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社会中展现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唤起更多的底层女性群体在思想、行为上的共鸣和觉醒。在1000多年的唐朝,女性在思想观念上获得了极大的宽松感,受到的束缚有所减轻,女权意识也空前高涨,最为直观的改变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特征等方面。从这些历史背景出发,对于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在服饰上的大胆改编和突破,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在唐代,女性文化的一大特点在于:由于女权意识的复苏,意味着被压抑了千年的包袱终于可以大胆卸下,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胡风”的影响下,女人们大胆地追求两性的自由交往。妇女自古以来被束缚了太长太长的时间,为了反对男人们的独断统治,她们首先在服饰上下功夫,吸收外域的精华,努力地实现着自我存在感。女性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遥远的唐朝,尚能容忍女性开放的穿衣风格,何况是现如今这个包容的新时代。《武媚娘传奇》删减事件表面看来主要是围绕剧中人物的服饰问题而展开的评论、争议,其实质准则是主流文化与当下的娱乐文化之间的冲突、斗争。如果我们站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精髓的立场,对这场论战中的是非曲直是完全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网络时代的当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运用于新闻评论领域,开拓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为新闻评论的健康发展确立崭新的方向,让今天的新闻评论深深地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充分发挥评论的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和深化作用。 作者:郑尘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要领分析 摘要: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新闻报道形式等统称为电视新闻,它是电视台节目的主体、骨干,电视新闻写作也因此占据关键地位。随着新时期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写作不再是简单的事情。本文从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入手,讨论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要领,旨在促进电视新闻写作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重要性;要领 新媒体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新时期,人们对作为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的电视新闻写作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新闻写作、掌握写作要领对整个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关联出一个画面,增强整个新闻的对比性和说服力。电视新闻自身是有选择性的,但如何让观众从很多可选择了解的内容中直接理解新闻工作人员想要表达的意思呢?这不仅需要新闻制作者处理拍摄画面,新闻写作也要发挥关键作用。电视新闻写作和播音语言、画外音同时存在,它能让新闻画面变得更加具体生动,能关联起整个新闻中的不同画面。[1]电视新闻写作并非只为听而写,它还必须体现为视而写的特点,如果电视新闻只使用动态画面而缺少语言文字的介入,那么它表达的意思是不确定、不清晰的,所以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亟待讨论和研究。 二、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要领 (一)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鉴于电视新闻写作为听而写的特征,要求写作时必须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当然,此处的口语化并非是指对日常用语的完全照搬,而是要讲究表达语言的技巧、艺术。为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切感,以方便观众接受,写作时要将书面语言转变成口语,如“意即”这一常见书面用语就不适宜在电视新闻写作中出现,而应改成“意思是”这一口语表达形式。同时,可能出现于电视新闻写作中的文言文也要转化成白话文,如在电视新闻写作中要尽可能少使用“之”“乎”“也”等词。另外,电视新闻写作要少使用单音节词,多使用双音节词,确保报道有足够强的音韵效果,原因在于双音节词有较长的音波,能让观众听得更加清晰、准确,如把“并”改成“并且”、“已”改成“已经”、“可”改成“可以”等。 (二)确保视觉逻辑合理 视觉逻辑具体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与文字是一致的,且文字受画面的支配。在电视新闻写作中,部分句子不但语言通顺,且辞藻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当把文字和画面配合在一起时,就极易出现两者不契合的情况。换言之,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件会被视觉逻辑限制,且电视新闻的逻辑顺序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如白天的人物采访不能和夜间的晚会配合在一起进行镜头的切换。对电视新闻而言,不能随意切换时间、地点,这就要求写作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还要具备丰富的观察力、想象力,在写作时确保文字与画面的一致性,使文字的使用更为恰当。例如,在用文字解释画面时,应及时通过字幕或语音播报等形式加以解释,不能留下大量的空白,也不能发生文字不符合画面视觉逻辑的现象,避免发生逻辑错误,确保电视新闻写作有合理的视觉逻辑。 (三)保证专业性的写作 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写作不仅要满足不同的受众人群、不同的传播载体,还要保证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确保所获取的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例如,电视新闻写作的词语、语言、配图等要紧跟社会热点及时展潮流,且不能为迎合部分大众的口味而引用恶俗、低俗的词语、语言、网络用语等,要保证电视新闻的权威性;电视新闻传播要把文字、声音和图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观众获得听觉、视觉、感官的一体化享受;在写作电视新闻文字稿件时,还应重视选择不同的主持风格,尤其是严肃的新闻必须慎重选择主持人,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避免引起观众的不满甚至抵触情绪,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写作的专业性,树立其权威、专业的形象。 (四)科学运用新闻导语 新闻工作人员写作的电视新闻的导语应倾注一定的情感,以强化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诱惑力。为避免电视新闻导语写作出现老一套、一般化等问题,新闻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科学运用新闻导语。一是科学选择写作导语的角度。例如,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写作角度不同,导语也会出现差异,报道某一个成就或某一个事件时,如果站在同一个角度写作导语,就极易产生沉闷、枯燥之感,而能站在生活角度或群众角度去写作就大不相同。二是要注意寻找反差,用简洁的语言将客观事物的对立面表达出来,用强烈的反差吸引观众的注意。如在报道XX山区的荒山没有绿化这一新闻时,就可将导语写成“在鸟语花香的春天,记者在XX山区见不到新绿,只看到约半数的荒山”。在该导语中,鸟语花香的春天和见不到新绿、约半数的荒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形象反差鲜明,让人产生一种不治荒山、难见春天的紧迫感,强化新闻消息的批评气氛。 (五)写好电视新闻结尾 电视新闻结尾一般指的是文稿的结束语。当一则新闻的导语、正文都成功吸引了观众之后,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以增强整篇文稿的新闻传播效果。好的结尾要做到紧扣导语、深化主题、加深印象、展示情感倾向,以此形成舆论。例如,电视新闻写作中常见的总结式结尾,即在新闻报道的结尾用文字总结整篇内容,最终将整体内容归纳到一个点上,在强化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的同时避免产生重复之感;还有一种结尾也是常用的,即悬念式结尾,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果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该过程有时会较长,为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就可阶段性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给观众留下悬念,促使观众关心新闻事件的进展,从而持续关注新闻报道。 三、结语 电视具备独特的声画并茂、视听兼备、便捷快速等传播优势。随着新时期人们对电视新闻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电视新闻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并掌握电视新闻写作要领,按照事件的性质进行客观的报道,从而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助力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林玉峰 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新闻写作论文: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研究 摘要:如今,电视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于电视图文并茂、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通过电视传播新闻不容忽视。这也对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不断加强文字的表现力,进一步提高写作功底,在稍纵即逝的荧屏上向大众传递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促使新闻报道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力求在新闻传播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并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电视是现代传播媒介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大众都通过电视这个重要窗口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文字语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探究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写作技巧在现代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电视的传播方式具有声画并举、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等特点,并且其为大众提供了及时、翔实的各类资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类新闻节目,因其客观公正、迅速简要地向大众报道新闻事实,所以颇受人们的青睐。与别的传播媒体不同,电视新闻为大众呈现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可想而知,一条电视新闻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解说,是很难被大众理解的。由此可见,文字解说是对画面的有力补充,不仅能深度挖掘画面内涵,而且还增加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另外,精彩的文字解说还能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传播效果。所以,合理运用写作技巧会给画面的文字解说增色不少,更能突出新闻的传播效果,采取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二、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一)新闻内容实事求是 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为大众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误导大众。人们都说新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实,因此新闻写作也应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事实说话,既是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实践方法,同时更是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客观、公正。所以在现代电视新闻写作中,切忌说大话、讲空话和假话,否则将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不仅会使电视栏目失去民众的信任,更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实事求是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缩小,更不能虚构,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始末等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既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有任何违背客观事物本质的歪曲或掩盖现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就是它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所以成了被大众熟悉、青睐的电视栏目。 (二)写作主题力求精练 电视新闻报道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不能像报纸那样长篇大论、语言华丽。现代电视新闻写作要突出“短小、凝练”的特点,在最短的播报时间里,通过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向观众传达大量有效的信息,并使文字语言和电视画面相结合,做到文字与画面互为补充,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新闻写作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必须集中表现主题,做到层次分明、主次清晰,让观众能够很容易就抓住新闻的要领,否则就会给观众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另外,进行电视新闻写作时,文字语言要尽量精炼,不要繁冗啰嗦,不然会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所以,新闻记者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要精心提炼客观内容以揭示主题,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在这方面,台湾电视新闻的处理方法就非常值得学习。大部分的台湾媒体要求其短新闻内容在一分半之内,并且在一分半的新闻内,要加入大量的同期声以及足够的信息,这就让台湾的短新闻非常紧凑,给电视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感。 (三)语言重视口语化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获得广泛受众群体的认可。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仍然要讲究技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新闻播报。首先,新闻写作时尽量不要出现书面语、文言文,要把其转化为口语。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才能使观众不会产生难以理解的感受,同时又感到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实话实说,向老百姓讲述新闻事实,应避免使用让人觉得深奥难懂的词汇,特别是一些生造词汇。另外,在现代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朴实自然,如果一味地拐弯抹角就会使观众失去兴趣,经常出现心不在焉、听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况。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文字的音韵效果,少用一些形容词、虚词,多用一些动词、实词,多使用双音节词,使表达效果更胜一筹。除此之外,语言还要富有节奏感。通常人们更容易接受节奏感强的语句,其有加深记忆、引起共鸣的作用。 (四)写作内容新鲜准确 新闻要达到受众注意、社会关注的目的,新闻内容必须做到准确生动和及时迅速这两点。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了解社会上、世界上的新事物、新信息,在科技如此发达、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快得惊人。这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并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把新闻报道写得又快、又好,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新鲜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把目光锁定在新闻报道中。同时,新闻写作不能啰嗦冗长,更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所侧重,使观众明白新闻报道丰富的思想内涵,既耐人寻味,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写作时要多挖掘新闻的思想深度。现在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仅仅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还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这要求新闻采写人员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要突出新闻的深度,这一点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对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字写作水平,不断创新与突破,力争新闻报道更富特色和魅力,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带给广大观众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享受,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综合传播效应,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钟健 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及写作技巧 摘要:自“走转改”活动实施5年以来,我国新闻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在文风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时存在误区,导致走转改的初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践行。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走转改”活动的核心所在,然而由于存在一定的写作误区,一些新闻与老百姓渐行渐远。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从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入手,对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以“走转改”活动为例子,就如何加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提出了几点写作技巧。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不断地促进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水平提升。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走转改”;写作误区;写作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是更好地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新闻写作文风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更是整个“走转改”活动的内涵所在。但是就当前来看,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走转改”活动开展下去,写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概述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实施,新闻故事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所谓新闻故事化,主要是采取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不管是方案策划还是采访过程以及写作环节等,均需要确保素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新闻写作时采取叙事的方式,在细化展示的同时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最终促进新闻传播效果的强化。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比较而言,新闻故事化写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故事内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时也能有效引发读者的共鸣,因而其已经成为一种被新闻工作者所青睐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自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且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而这又是由于其具有时新性特点所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发展新闻事业,必须从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上予以改进,从而更好地与观众的实际相贴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写作成生动鲜活而又不乏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作品。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践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所以不仅要观众接受我们的新闻,还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对中国好故事进行讲述,使得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在群众形式和内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现得到极致,推动“走转改”活动得到持续高效的开展。[1] 二、“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通过上文我们对“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笔者接下来对近年来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总结。 (一)新闻内容庸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所以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编撰细节和人物对话,尽可能地使其缩写的新闻故事符合观众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假新闻猖獗,尤其是一些新闻内容较为庸俗,导致失去了新闻自身的意义。 (二)报道偏离重心 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较强,如市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将其细节和情节报道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写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为主的社会新闻,由于急需有关部门重视,往往又是热点民生问题,所以通过故事化之后就会蒙上一层戏剧化的外衣,这样报道的重心就会偏离,进而极大地影响报道效果。 三、“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分析 采取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为了更好地走出写作的误区,写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作出以下几点总结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叙事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根本就在于叙事技巧。只有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质量。尤其是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市场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较多,因而广大受众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上更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权利也更多,所以在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对叙事角度还是视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传统的写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为传统的新闻写作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和事都是客观的采访,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写出的新闻往往会导致写作视角与新闻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导致其真实情感较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实情感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如人意。虽然这一情况随着“走转改”的实施得到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旁观者逐步转移到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这样在叙事过程中就直接以参与者的角度将其续写出来,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在写作过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叙述变得更加平民化,从而通过平民化的叙事将新闻讲述出来,就能有效促进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两深一实的技巧 所谓两深一实,主要是对基层新闻故事进行深挖,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层化,从而更加真实地将新闻事实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记者自身注重新闻写作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只有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根本。要将新闻故事写好,就必须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从而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通过新闻写作素材,将传统的说教式新闻改成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说百姓关心的事件。通过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大事件,既兼顾了新闻性,又提升了主题,使得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除了上述叙事技巧外,还可以将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切实掌握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因为新闻报道无外乎写人和记事,所以要想将事件写得更具情节性,在叙事过程中,就需要准备掌握叙事的脉络,同时还要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我们要找出其切入点,并以清晰的脉络将故事叙述出来,使新闻故事清新而又独特。而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增加故事的悬念来提高其故事化,促进新闻吸引力的提升。悬念是新闻故事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可以利用设置的悬念将整个故事连接起来,将受众注意力牢牢地结合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促进受众对新闻接受的程度。通过悬念的设置、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高潮与结尾等保持紧张的心态,受众也会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参与者,更加高度地关注新闻中的人或事件,从而更加直接和强烈地提高新闻报道效果。此外,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场景再现和强化细节的方式,将新闻自身的故事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能促进其亲和力的提升,把微观的传播效果转移到宏观的传播效果上来,并紧密结合写作的对象,通过对新闻场景再现的方式,将新闻中常见的典型情节放大,从而促进新闻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众的心里,从而通过细节展示促进新闻故事的叙述。[3] 四、走出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不仅要真实,而且还要在写作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这不仅包含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新闻采访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观众的影响力,情感的再现必须真实,同时还要对再现的度进行把握,不能随意地将其夸大或者缩小。情感是新闻故事化的着眼点。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还应做到深入采访,切实找出新闻故事的背景和原因,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将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平凡的人体现不平凡的事,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情节感动观众,促进新闻催化效应和认知态度以及接受影响作用等更好地体现出来。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而变得浅薄化。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应深入生活和群众,挖掘更多真实的素材,而并非人为地安排和设置情节,只有在真实和准确的前提下,将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出来,在有情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的生动性,才能将新闻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4]五、结语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我们应走出庸俗和偏离重心的误区,以真实为前提,采取针对性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写出真实、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闻故事,促进“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持续推进,在改进文风的同时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作者:林彦余 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写作论文: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先说标题 标题是主题的凝练,人们不看新闻,仅仅扫一下题目,就已经基本知道了新闻的大概内容。对于报纸来说,标题有正题、引题、副题之分,还有实题、虚题,但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标题是越简单越好。标题原则上要求鲜明、新颖、扣题。现在中央台已经发展到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新闻标题也在变化,一条新闻在不同的内容段落有不同的标题,这个我们还做不到,但这绝对是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有很多记者都不重视标题的创作,标题不贴切、不准确、与正文不符是常出现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某某新区多举措激发企业发展原动力”,大家看这个标题表达的可能是新区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发展。但问题是,这个标题一是绕嘴,二是让人不明白这个原动力是什么。原动力是产生动力的力,如水力发电的水力。你说激发原动力,那么是什么激发的,动力是什么表述得都不清楚。其实莫不如直接写成“某某新区多项新举措推动企业发展”。另外,这篇新闻中的内容与标题也有很大出入,文章一开始写了该新区内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订单不断,然后让企业负责人谈生产形势,大部分内容与新举措都没有关系。仅仅在最后一段点了一句话“某某新区陆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为企业科学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文题不符、前后矛盾、不一致的问题。如果依照标题,就应该把着重点放在介绍这个新区出台的举措上。写标题还应该注意要短而精,不要大而全。要抓住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有的记者最开始写了这样一个标题“最大的肉鸡屠宰加工项目投入试生产,我市畜牧业迈出绿色发展新步伐”,可能觉得太长,他又改为“注重生态文明,我市最大肉鸡屠宰加工厂增添绿色发展后劲”。这位记者可能认为绿色和最大的都是新闻点,都舍不得丢掉。其实,标题过于全面,一是冗长,二是掩盖了亮点,三是不生动,莫不如改为“绿色食品加工给企业增添后劲”更好一些。 2关于导语 导语是个引子,一是要抓住事物核心,二是引导观众。写法上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抓住重点,引人入胜。这里举三个例子,一是注意言简意赅,避免重复。像“2011年10月,一支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宝石花志愿者服务队在某某公司宝石花志愿者服务公司成立”,一句话用了两个宝石花志愿者服务的字样,显得有点啰嗦。二是导语中的几句话要注意因果关系,因为导语主要是引导、铺垫的作用,寥寥几句话就是为了一个主题,应该有关联。像“网络时代,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方式。而目前,新颖的网络订餐更吸引了不少餐饮企业和市民的关注。在全国上下厉行节俭的今天,这种餐饮形式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新的体验”。记者想表达的东西我们都能理解,但这三句话,一句话一个意思,从网上购物到新颖的订餐业务再到厉行节约,让人觉得转得太快,跳动较大。还不如这样写:“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订餐也在我市悄然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这种形式给买卖双方都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方便。”三是注意导语和正文的衔接。像这样一个导语:“给草莓喝牛奶你听说过吗?在某某地记者就看到了这样的新鲜事。”应该说导语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但从正文看,第一段写的是某个专业合作社坐落于某地的山坡上,某人2011年在广州打工回乡后,一眼看上了这片山坡地,在这里建大棚种蔬菜,没啥效益,2012年经朋友介绍,引进韩国永熙草莓,吸引了省内外客商和市民前来采摘。然后接同期声谈了一些事,同期声后又说由于这里草莓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采用蜜蜂授粉,减少了畸果等等,基本上这一大段都没有提及牛奶,这样观众觉得好像与导语介绍的没啥关系,也不知道牛奶和草莓的关系。文章只是在最后写了为了提升口感,从草莓坐果开始,每十天给草莓喝一次牛奶、豆浆和中草药调制的营养液。经过营养液的滋润,草莓如何如何,这时,观众已经没有兴趣了。所以我们应该趁热打铁,接着导语直接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写出来。 3关于正文 新闻写作常说“凤头、熊肚、豹尾”,正文是新闻中最厚重的部分,对于正文,虽然要讲究文采,但我想第一还是要实在,避免用长句子,这也是转文风的具体体现。像“今年69岁的刘某,是望海乡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有9亩地,以前靠种大田为生,一年下来七八千元的收入勉强维持家用。自从三年前加入丰硕果蔬种植合作社,他建了大棚,种了香瓜,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让老刘生活明显改善了”。有点太长了,如改为“今年69岁的刘某在望海乡种了几十年的大田,但每年七八千元的收入也就勉强维持家用。自从三年前加入丰硕果蔬种植合作社开始扣棚种香瓜后,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让刘老汉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第二要严谨,用词要经得起推敲。像“某部门从抓学习重程序入手,强化依法行政”,行政是行使国家权力,是需要正确行使、依法行使、按规章制度行使的,至于是需要强化行使,还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值得我们商榷。还有像“与往年相比,今年参加海葬的人数多,海葬家属来自全国各地”,海葬家属是不是有歧义呢?第三要注意保持前后顺畅一致,像前边说“我市已经连续五年开展海葬活动,后边的殡葬管理所所长在同期采访中说,我们今年已经是第三年开展海葬活动了”,前后矛盾。第四句子要完整,像“海军航空兵学院某场站常年照顾孤寡老人”,应该是场站官兵照顾老人。第五是尽量别说废话,有这样一个稿子,内东社区,是有近三千户居民的大社区,邻里纠纷、居民生活困难较多,开展社区工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机关干部在工作中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平时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要常去居民家里转转,才能知道他们有哪些困难。其实,谁都知道社区工作不容易,谁也都知道坐在办公室里不能了解实际情况,这些常识如果我们记者说出来,就显得有点幼稚了。第六是一些行业用语要尽量通俗化,譬如污水处理厂的COD铬指数,尽量变成大众熟悉的语言,如果我们自己搞不清楚,原则上宁可不写。 4最后说一说文风的问题 现在全国媒体界都在鼓励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前不久,有记者送过来的一篇稿子,题目叫《暖春》,内容主要是:近日,电视台走基层活动小组来到水泉村,看望那里的村民们,为他们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村民邓某有心脏病,一年前患上脑血栓,全家生活重担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我台记者及时伸出援手,联合企业送去种子、化肥还有农业知识。(同期声:村民:很感谢。谢谢记者的帮助。)我台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一直坚持听百姓心声,为百姓办实事,这些行动就像缕缕清风,温暖了村民们的心田。我感觉,这篇稿子有点说得过大、过度渲染气氛,还有点自吹自擂。如果现在农民得点种子化肥就有春天般温暖的感觉,是不是太容易满足了。另外这个题目也有点不知所云,好像是电视剧的名字。我们要搞清楚,记者走基层,主体不是记者,而是基层群众。要向百姓学习,像群众靠拢,发现群众的智慧和优点,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和领导者。 作者:王睿 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新闻采访与写作案例教学论文 一、理论讲述前的案例导入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个困扰,不少学生能背诵出很多新闻概念,能准确地将新闻名词与概念内容结合,可是在真正运用的环节中,却对不上号导致抓不住重点,直接影响到动手能力。通过案例进行本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新闻报道策划”这一章节,对于“新闻策划”这一概念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如“新浪网”和中央电视台“神舟八号”飞船的报道来讲述,说明新闻报道策划能给新闻报道增添色彩,有图片有视频资料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引申出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又如,在新闻传播领域每年都会出现的假新闻系列,这些都是记者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策划新闻”,可以从众多的案例中分析其概念以及坏处等等,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区别开来。通过案例的导入,能使学生深刻地记住基本概念,同时也能使课堂活跃气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教师为主导,但学生是主体,举例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扩展,使学生在领会了概念的内涵后能够举一反三。 二、巩固知识的案例讨论 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每一章节的知识讲述完毕之后都可以用案例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巩固。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曾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2]课堂的讨论能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真正提高。为了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教师组织学生对于某一案例进行讨论,如在“记者修养”这一章节讲述完后,我们可以讨论相关案例,如对于公众人物的采访报道中,记者作为采访者应该是秉承新闻传播的报道原则进行常规报道,还是窥探其隐私挖掘八卦博取受众眼球呢?诸如此类的案例分析及探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判断是非也要论证自己的观点,更要接受来自于其他人的质疑和反驳,进而能在师生之间的讨论中得出结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同的意见适时恰当地进行评析,加深学生对章节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模仿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那么在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模拟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即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通过模拟新闻事件,要求学生针对其或者热点人物拟定新闻提纲,制定采访方案,模拟现场。这有利于学生对于新闻采访过程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认知,也能对在采访活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得教学效果有质的突破。例如,在国内外或者校园内外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模拟新闻会,组织学生一部分模仿新闻会的发言人;另一部分模范新闻会的记者,这样能使学生在案例中真正揣摩新闻会的流程和作为记者如何在新闻会中取得提问的机会等等,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以上的应用模式中,我们应当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作为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是第一位,本课程中所运用到的案例应该来源于我们的现实,同时也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案例,所以,在案例教学时,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案例讲究时新性。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时效性极强,我们在本课程中如果想要学生具备更好的业务能力,培养他们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洞察力,那么我们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涉及最前沿的社会问题,选择时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在讲解“会议新闻”这一章节,可以以每年两会为例,但是应以最近年份的会议案例为主,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打折扣。其次,精心组织案例讨论。在安排案例讨论之前,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准备:(1)对要讨论的案例全面深入的了解。(2)做好案例讨论的过程安排及教学设计。(3)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对于某一新闻观点的分歧,有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4)积极引导学生,激发灵感。这些都将决定着案例讨论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总结评价案例教学。不管是运用哪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都应该及时地给予总结评价,这是教学过程升华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在讲评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入手来进行评析,尽量多角度多层面的阐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潘娴 单位:三亚学院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新时期的新闻写作探索 一、精心把好新闻质量关 对于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记者和通讯员的原稿只是一个半成品,如果把播报的新闻比作一间房屋,那记者和通讯员的原稿只能算是“毛坯房”。只有在交给后期编辑后,经过编辑的后期加工整理和升华,才能成为可以公诸于众的,有价值的或者价值比较高的“成品”。所以,一篇优秀的或者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能否与大家见面,能否吸引受众,获得好评,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知名度,编辑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把握着整个新闻的质量关。在记者和通信员的稿件中,由于多种原因,总会经常性的存在一定的疏漏之处,比如说,有的原稿写作比较枯燥,对读者和受众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原稿可能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是可能表述不清或者是被轻描淡写,浪费新闻资源,或者只有一条线索,没有进行深入发掘;再比如有的原稿标题太死板,空洞乏味,缺少点睛之笔......这些问题都需要后期编辑来对此加以修改完善,优化升华,通过对原稿的删减,增补,润色,力求能够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事实。所以,在后期编辑上要严格把关在创作,是原稿的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和升华。 二、把好舆论导向关 无论到什么时候,新闻的价值都集中体现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但是现在由于信息渠道的增加,每天都会有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的涌入人的眼球,这其中有真正关系到公众利益的信息,也有供人们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信息,同样也包含了低俗无聊的垃圾信息,可谓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其中垃圾信息会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中蔓延和传播,从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被逐渐稀释,挤压和淡化。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对编辑活动放任自流,即便是在最为尊崇“言论自由”的美国也没有多少人认可言论自由的绝对优先地位。对于新闻来说,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对事实的报道,从事的舆论角度来审视,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能否被大众广为传播,要看它是否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相关联,是否凝聚了人们的社会需求,新闻本身的价值是给社会和受众以积极地影响,新闻报道应该流露出“正能量”,传递出主流价值观。编辑平台是一个话语平台,在编辑的时候,同样也拥有了话语权。新闻编辑应该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人的“把关人”。在一个新闻编辑的工作中,应该始终把引导正确的舆论放在第一位,是舆论导向为工作的基础和生命。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宣传报道中,要准确地判断出新闻的价值,看其能否“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从而在新闻报道之后,能够与民众产生共鸣,凝聚力量,进一步激发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社会更加充满活力。所以编辑在选稿时,首先应确定新闻的真假,然后对稿件的政治、思想,价值等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估,然后再进一步润色加工,达到消除“杂音”,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目。马克思早年说过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这一句话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于所有媒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新闻媒体一定要做到“用心体会,用心说话”和“用事实说话”,只有将新闻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不断的发展,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作者:焦宪杰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考 摘要:会议新闻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政务类媒体来说。很多读者对会议新闻不感兴趣甚者有些抵触情绪,他们认为会议新闻枯燥乏味且新闻价值相对较小。同时,很多记者也认为会议新闻报道非常简单,只需要套用固定模版如出席领导、领导讲话、会议材料,然后整理加工即可。事实上,要写出读者爱看的会议新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各种碎片化信息、标题党新闻等更能吸引眼球。因此,如何借鉴新媒体写作的优点改进传统会议新闻的写作模式,让读者燃起对会议新闻的兴趣,是文章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会议新闻;新闻写作 1会议新闻的写作特点及现状 会议新闻就是会议上发生或与会议有关的新闻。通常可以理解成是报道会议的新闻。会议新闻是十分典型的“硬新闻”,它严肃而又程序化,给人冗长、枯燥、空洞的印象。目前的会议写作,基本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基本由出席领导、领导讲话、会议材料等组成。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议新闻非常重要,它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会议新闻自身的特点以及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会议新闻的阅读正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形下,会议新闻写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当然,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2新媒体时作的特点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他说,对于整个人类史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信息,而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媒介本身。这些媒介改变着我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法,造就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本身。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形式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PC端、移动端等媒体介质的不同造就了媒体之间写作特征的差别。当然,在各种媒体的信息中,新闻价值决定信息价值这一基本的原则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媒介终端的不同,造就了其受众群体的不同,从而其写作的特点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1)冲击性的标题和图片。标题的写作,在传统媒体新闻写作中也一样重要。但由于新媒体具有更海量的信息和更高的时效性要求,因此标题写作更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微信文章中,标题和封面图片是最先进入读者视线的内容。因此标题和封面图片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们决定着读者有无兴趣继续阅读文章。所以在微信中,各种吸引注意力的标题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如雨后春笋一般,以至于“标题党”几乎成为新媒体的普遍现象。所以,在微信传播中,封面图片、各种形式的文章插图、表情包大行其道,也吸引了更多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眼球。 2)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逐渐增多,新闻写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各种语言符号都能在新闻写作中找到身影。这些新鲜的语言文字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多样性及表现力。新媒体的读者年轻人居多,因此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风格是新媒体写作的不二之选。由于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媒介本身平民化、碎片化等特点,其新闻写作的语言青春化、趣味化、个性化的特征更为明显。因此,个性化的语言、观点在新媒体上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 3)新技术小功能表情包。新媒体的大力发展还伴随着VR、直播、H5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博、微信的小功能、小程序不断更新换代,各种热点、热图、表情包大行其道。在新媒体的写作中,熟练使用这些新技术新玩法,使得文章的表现形式更加新奇多样、个性活泼的同时,读者的体验也更新鲜刺激有趣新奇。例如在微信已经实现了在线直播的功能,用户可以进入直播室,公众号与其粉丝之间还可以有自己的小型直播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在平台上推送文章,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作者进行实时互动。 3新媒体时代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考 1)强化标题意识。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新闻中,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阅读新闻的欲望。会议新闻的标题写作可以借鉴网络媒体的经验,把会议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因此,它要能概括新闻中的主要事实、新鲜事实、重要事实,在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把标题做的生动且尽量不要用会议的名称作为标题。当然,会议新闻相对严肃,不能“标题党”。标题党是以夸张、耸人听闻为标志,而会议新闻的标题与会议内容、新闻事实相关。 2)打磨关键字、导语和摘要。导语就是以凝练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开头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新闻中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介绍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是整篇新闻的精华。关键字和摘要,是新闻在新媒体传播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搜索引擎的收录和检索,决定新闻信息能否方便快捷的被读者检索到。因此,关键字、导语和摘要也是会议新闻写作中的重要部分,它要求作者必须吃透会议精神,从中选择最主要的、读者关心的信息和关键字来落笔。 3)善于将会议新闻“写活”。会议新闻写作,程式化现象比较严重,读者读起来枯燥无味。在全媒体时代,记者既要追求快、准,更要追求深度和可读(视)性。如何让新闻报道具有可读(视)性,惟有挖掘新闻中不平常的故事,惟有时刻保持一颗健康的猎奇心[2]。要选活的事实,用活的材料。除重大的会议外,一般情况下要力戒大段抄录会议材料,堆砌“死”材料。记者在参加会议时,要善于捕捉会议过程中出现的生动而有趣的活材料。还可以改变通常的会议新闻写作方法。不同的会议有不同的特色,跳出报道的所谓“常规”模式,在准确把握新闻价值的基础上,选择好新闻报道的角度,以写作手法的特别之处吸引受众,以最恰切的形式表现会议特色,这样的会议新闻才不会落入俗套,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4)新闻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会议新闻的语言长期以来官腔十足,经常整篇文章读下来,都是官话、大话、套话、空话。可以说,这样的语言没有多少活力和生命力,让人感觉老气横秋、暮气沉沉,读者读起来也生涩拗口,更别提喜欢了。在这一点上,新媒体就完全没有这些问题。新闻读者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对新闻的阅读和理解方式也不一样。使用通俗易懂的平民化语言来写会议新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装腔作势,使用一些难以理解的艰涩文字,在这点上可以适当借鉴新媒体语言的风格,选用较活泼轻松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使用流行语等方式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还可以结合热点使消息更具吸引力,从而提升阅读量。 5)善于利用新技术。会议新闻如果只写会议内容会显得严肃枯燥,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记者除了要用文字真实呈现现场情况外,还可以借鉴新媒体的技术手段,直播一些会议外和现场内的花絮、片段,展示一下会场的环境、氛围,还可以将比较有亮点的细节单拎出来,增加新闻的丰富性和人情味。比如在党的报道中,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H5作品《报告中的“四个新”》,针对党的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对报告最新提出的四个重要判断:新时代、新思想、新变化、新目标,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展现。 6)灵活利用会议新闻的背景材料。新闻背景,就像电影或者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环境一样。电影中的背景有利于剧情发展,而新闻背景则有利于读者弄清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增加新闻的分量,有助于深化新闻主题,使之更鲜明更突出。因此,用巧当的方法使用好会议新闻的背景,就能增加会议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提高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参加会议前,要提前了解会议的背景,这些背景材料往往蕴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同时,这些背景材料可以帮助你把会议消息写活写生动。因此,适当借鉴新媒体的经验,为会议配置合适的背景材料链接,可以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阅读选择,同时,还可以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厚,主题更为突出。 4结束语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媒行业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方式、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受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信息传播活动中,他们更主动的选择新闻的种类和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这种形势下,媒体人员不断学习新媒体的技术和写作方式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会议新闻是媒体信息中重要的内容,本文关注的是新媒体时代会议新闻的写作问题,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一些帮助。 作者:黄群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研究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大环境为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良好环境。新闻评论是针对生活中近期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议论,讲道理以及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媒体,是政论性媒体的一种新闻载体,同时也是新闻宣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 跟随着时展的潮流,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其他的新闻媒体一样,解决了生活中许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新时期的报纸新闻评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研究报纸新闻评论的时候要换一个新的视角、新的形式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挥报纸新闻评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在于,能够传播客观正确的信息,尊重事实,并且针对事实进行说理,发表意见,充分地还原社会真实形态。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还在于明确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深化报道的主题,从更远更高的角度来全面地评价社会客观事实,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发展意义和作用。 二、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转变 (一)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专栏化的发展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转变,首先就表现在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专栏化的发展。专栏发表评论的这种形式,其实在我国早期的报纸上就已经出现过,但是真正的报纸新闻评论专栏性发展是在七八十年代之后。专栏性的发展使得在报纸上有一种固定的新闻评论形式,并且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报纸的内容,在新闻评论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新闻评论向专栏化发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稳定性。有着自己独特的和稳定的风格,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再加上新闻评论在报纸分布上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也有自己的特点,更便于群众了解社会信息,关注社会动态。 (二)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在语言风格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是在新时期新社会条件下促成的。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新时期语言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更加追求与形象生动相结合。虽然说,大部分的新闻评论是以政治舆论作为导向的,再加上新闻媒体本身具有严谨的语法修辞。但是在新时期,要使得一篇新闻评论有较强的合理性,并且质量还要高,就需要在新闻评论中加入一些生动的语言,让生硬的语言变得更加的通俗,同时,也增加了说服力,让人民群众更加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新闻评论本身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还表现在要求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不仅在语言上用得准确,而且在修辞手法上还要精炼,要讲究一定的大众化,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更加容易接受,让新闻评论充分地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三)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的要求对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学识渊博,业务精通。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以及自己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业务的训练,做到不仅要精通政治,而且还要懂得经济等,为新闻评论工作的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新闻评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高的见识,知识丰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涉猎更多的领域,获取更多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其次,要求新闻工作者还要有朴素的工作作风。新闻工作者要有朴素的工作作风,这样写出的新闻评论才具有一定的真实特点,能够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根据客观的材料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并且新闻工作者还应该深入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进行实地调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作为新闻工作评论者还应该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严谨、清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结语 总之,新闻评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报纸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其作用已经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写作方式以及语言风格,还有对写作的要求是迥然不同的。在新时期,新闻媒体评论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地发挥了新闻评论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国家的进一步领导之下,新闻评论也随着党的政策,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选材上也更加的广泛,还有在写作上也更加的规范,对我国现代新时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田文广 单位:吉林日报 新闻写作论文: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 1论点或论断的提出 1)落笔切题,亮出论点。一般重要的解说性和说明性的评论,常常采用这种立论方法。例如《光明日报》2006年1月11日刊登的本报评论员写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自主创新——学习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系列评论之二》这篇评论,开篇就落笔切题,提出论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是科学创新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2)运用论据作由头引出论点。这种方法是用新鲜吸引人的事实或寓意深刻的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放在文章开篇作为“由头”,从而引发议论,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或结论。如:1981年5月1日《辽宁日报》的题目为《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的评论。此文采取的是通过事实性由头引出论点的立论方法。作者先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某商店在学先进活动中,制定了改进服务态度的“三个一样”、“四个满意”措施,并将它贴在墙上。文章接着写道:可是,说是说,做归做,服务态度并无起色。评论以此为由头指出,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它贴于墙上以督促自己,这完全应该。问题在于订了措施并不行动,照样是一纸空文。结论是“:应当让它(措施)从墙上‘走’下来,走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里灵巧地运用拟人化手法,使静态之物转化为动态之人,显得俏皮、幽默、引人。由此可见,巧用由头可达到理从事出、顺理定论的目的。3)通过提问或设问的方式引出论断。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论断,如《光明日报》1979年2月8日发表的《“文”“理”议》一文。文章采取开门见山揭露矛盾、提出论题,并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立论:“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股‘重理轻文’之风,高中以上学生和部分学校领导人尤甚。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心里却是这么想的,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这种想法和作法对吗?‘理’和‘文’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很值得议一议”。提出论题后,论述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进而引出结论。第一层说明我国古代是文理并重的;第二层分析论证文理不可分家;第三个层次是结论:应当重理不可轻文。很明显,文中通过提问,顺理成章地引发议论并作出结论。4)通过辩论得出结论。同一论题的评论可以采用多种立论方法,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取得各自的效果。也可以采用通过由头或通过辩论展开论证得出结论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时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在上海市中学作文竞赛中获奖的《重理岂能轻文》这篇评论,就是采用通过辩论得出结论的立论方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文特点是通过批驳重理轻文的错误思想进行立论,进而提出了也要重视文科、文理并重的结论。文章指出,“重理轻文”这一错误思想来自人们的思想偏见和社会上错误舆论的压力。归结起来有下列几条:一曰“学文科无真才实学,学数理化才是真功夫,实现四个现代化少不了”;二曰“学文科政治风险太大”;三曰“学文科待遇差,奖金少”。然后,对此逐一展开批驳和说理。通过辩论,展开积极的思想交锋,在明辨是非中坚持分析说理。最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理同等重要,不能重理轻文。有志于从事文科学习的青年要拿出勇气顶住错误思想不要彷徨”。通过辩论得出结论的立论方法,有助于评论立论有的放矢,尖锐泼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过程中,以及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矛盾、思想阻力甚至流言蜚语。作为新闻评论就要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运用各种立论的方法尤其是通过辩论进行立论,以扫除思想障碍,扶正祛邪,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把握逻辑关系 新闻评论,它的论证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主要靠逻辑的力量说服读者。逻辑学要求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评论要求合乎逻辑地进行说理论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评论写作的逻辑关系呢?1)依理定形,顺理成章。评论是发议论、讲道理的文章。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讲清楚某个道理。因此,评论的结构形式只能以理为中心,必须服从事理的发展逻辑,实事求是。所以在写作前必须充分占有材料,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选取材料,理出思路。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自己所要阐述的论点组织和使用材料,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明和证实自己的论点。2)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要使文章的中心突出,首先要确定论证的重点,然后在材料的安排方面下功夫,即先找出材料安排的顺序,看看哪些材料该先用,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如果材料属于平行关系的,谁先谁后没多大关系,即可采用分类法安排材料。如果是递进关系,谁先谁后有顺序要求,即可采用层递法安排材料。此外,还有接续关系和对立关系等。总之,安排材料,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用得恰到好处,层次清楚。层次分明还要求:段落之间的衔接要紧凑,文势的曲折变化要自然。为了增强文章的逻辑性,要讲究文章如何开头,如何收尾。要考虑讲哪几层道理使文章连贯,气通理顺。有时要退一步讲,有时要抓住关键性的字眼反复挖掘深意,有时需要间接证明,有时要用顿笔造成奇峰突起,使文章峰回路转,波澜起伏,等等。 3标题的确立 3.1新闻评论的命题新闻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吸引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太实、太露,或太虚、太玄的标题都不好,因为它很难抓住读者。给一篇新闻评论命题,大致有以下三点提起注意:一是要贴切,二是要简洁,三是要醒目。贴切就是指标题必须切合文章所写的内容,两者之间要恰如其分。恩格斯认为,标题“愈简单,愈不费解,就愈好”。当然,简洁并不完全等于字数少,它是对于文字量与质全面衡量的一个要求。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标帜、眉目,那就应当醒人耳目。例如《延边大学报》1997年1月5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一个新的里程碑》,就比较贴切、简洁、醒目,有一种诱人深入的力量。当读者认真看内容时,就会将延边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跨越——五校合并、进入“211工程”这两件大事有新的认识。这对延边大学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端,永载史册的丰碑,因而用《一个新的里程碑》作题,恰如其分。 3.2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新闻评论的标题有如下种类:1)号召式:如《一定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2)论断式:如《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3)论战式:如《驳陈水扁的“两国论”》、《斥……》、《评……》。4)告诫式:如《不能再吃大锅饭》。5)赞颂式:如《赞余热发光》、《赞家丑外扬》。6)褒贬式:如《坚持党性,拒绝派性》。7)提问式:如《经济政策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8)并列式:如《井水与河水》、《“找米下锅”与“找锅下米”》。9)成语式:如《黔驴技穷》、《贼喊捉贼》。10)成语变换式:如《好事不要“磨”》《、“异想”定能“天开”》。11)散文式:如《别了,司徒雷登》。 3.3新闻评论标题的“立意”立意,即确定中心思想。立意的核心是一个“新”字。刻意求新,应该是评论员的追求。立意新,首先是要求观点的新。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意思来。其次是角度要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努力去寻找新的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给受众以新的启迪。再次是材料要新。新闻评论就是根据新闻(材料)发表的评论,材料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政治评论或思想评论的明显特征。 作者:卢国文单位:四平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现场短新闻的写作 一、现场短新闻,篇幅要短而精、主题突出 现场短新闻的难点在于,用600至800字左右的篇幅就要解决问题,既要有生动形象、烘托气氛和主题的现场环境描述,又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准确、鲜明地反映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做到短而精不等于舍弃事实的五要素,任何一篇现场短新闻,都要准确无误地交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缺其一或打马虎眼用“近日”、“某人”“、在某地”都是不允许的。这就需要在描写叙述上做到以一当十,把与主题不相关的枝枝杈杈全部去掉,留下最能说明问题的叙述和细节描述。这样才可能使现场短新闻真正短小活泼,清爽利落,主旨突出起来。要达到这个目的,我的主要体会有两点:一是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主要的新闻事实及其来龙去脉理清楚,以便于采访注意力的集中,有的放矢,把最需要和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及时抓到手,把最鲜活的“菜”收获到篮子里。这样在写作时就可以胸有全篇,围绕主题,自如布局,干净利落。二是文字务必准确、简洁、凝练。形象地说,现场短新闻异于通讯,特别是长篇通讯。通讯是一座大山,可以大开大合、任意挥洒,即使有些乱石杂树,也无伤大雅;现场短新闻则宛如一方精巧秀美的小园林,其间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都得清爽得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容不得一丝冗杂纷乱,任何的粗疏失当都会很扎眼,影响整体效果。具体来说,现场短新闻的叙述忌讳枝蔓横生,须用最干净、最简洁的文字把事实说清楚,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虚词。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巧妙地运用群众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现场短新闻,要及时快捷、鲜活 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为新闻报道的快捷提供了可靠与方便。现场短新闻及时性的特点,要求记者永远追逐正在发生或发展着的事件。报道时间距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影响也就越大。鲜活,应该说是对现场短新闻的更高一级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作者要有敏锐的善于捕捉新闻的独特视角和观察分析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具体来说,要使一篇现场短新闻鲜活,必须使构成它的现场、事实、人物,甚至文章的结构都要尽可能地鲜活起来,一篇仅数百字的新闻作品,无疑应该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有机结合体,任何一个部分的粗糙呆板,都会造成刺耳的不和谐音,直接影响整个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鲜活的关键是,首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新鲜的预示事物发展方向的事实,善于从纷繁的现象中,发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为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这是使现场短新闻鲜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鲜活就无从谈起。其次应该在描写叙述的语言上下功夫,因为说到底,新闻作品要靠文字语言来完成。同样的新闻事实,作品出自不同的手笔,其深度分量、情采韵致、感染力会高下不同,究其原因,恐怕关键就在于语言的运用。 提倡现场短新闻的意义不可低估。提倡现场短新闻是一种返璞归真,返新闻事实之质朴,归新闻本源之真实。报道真切的事实,宣传事实蕴涵的真理,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明力、感染力、战斗力。具体来说,提倡现场短新闻是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实际步骤和突破口。提倡现场短新闻说明新闻改革要坚持下去,也说明新闻改革是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向发展;提倡现场短新闻是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重要举措。来自第一线的新闻,真切感人,能够提高新闻质量,丰富新闻质量;提倡现场短新闻是改进记者作风的重要途径。要采写现场短新闻,记者必须下基层、到现场,深入采访,细心观察。由此可见,加强现场短新闻的报道,对探索新闻改革,发展新闻事业大有益处。 作者:张巍巍单位:阜新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论文:网络新闻写作的情感因素思考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情感因素 网络新闻主要采取超链接的方式,因此在新闻页面是由大量标题组成的候选集群,受众在对标题进行阅读后,再决定是否点击进入正文。在这种模式下,网络新闻的标题是否能吸引受众点击阅读,成了整个新闻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除了能够惜字如金地概括新闻内容,网络新闻标题还必须对受众的心灵产生震动,使得其情感上愿意主动接近该条新闻。①以新浪和网易两大门户网站体育频道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尾声期间同时推出的“奥运盘点”系列报道为例,在新闻素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倾注不同感情的标题带来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新浪体育频道的新闻标题制作采取了数字归纳式总结的形式,通过“十大改判”、“十大逆转”、“十大争议”等标题展示新闻素材,同时又以带有情感色彩的关键词来获得受众共鸣。 这样的标题在情感的宣泄上较为含蓄,较好地坚持了新闻客观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受众的吸引力。网易体育频道则采取了立场鲜明充满激情的写作方式,《奥运好声音之奇迹之歌叶诗文:爱我就别怀疑我》、《奥运好声音之愤怒之歌陈一冰:为什么受伤的是我》、《奥运好声音之超越之歌孙杨:我是为游泳而生》是较有代表性的三篇报道。这三篇新闻的标题一方面巧妙地与当时国内知名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联系起来,显得轻松俏皮,另一方面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奇迹”与“超越”表示对叶诗文和孙杨的赞赏,“愤怒”则表示对陈一冰的支持和对裁判的不满。这样的标题言语不多却极有特色,容易得到受众的喜爱与接受。 (二)网络新闻写作的情感因素 在新闻写作中,对情感的运用主要有借景抒情、借议论抒情和借细节抒情等。对网络新闻而言,如何使得这些方法与其自身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新闻工作者仔细思考的问题。 对网络新闻写作情感因素最大的助力是网络新闻的全媒体写作方式。网络新闻是文、声、图结合的多媒体形式传播,在其写作中可以利用音视频对文字进行辅助,增强传播效果。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使记者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强烈感情,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进行全方位表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②此外,网络新闻中习惯对关键字句加黑或者改变字体,这也有利于情感因素的有效运用。在网络新闻的写作中,记者可以对抒情的地方进行加黑或者改变字体处理,这样就让读者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内被吸引,不仅停留住浏览的目光,还会进行进一步阅读。 对网络新闻而言,在写作中适当地对情感因素加以运用,不仅会对新闻本身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在深化新闻主题的基础上得到受众认可。不过,更值得网络新闻工作者们注意的是,对情感因素的运用应该是有感而发,因情而动,无病呻吟或故弄玄虚只会招致读者的反感与排斥,久而久之连其媒体一起失去读者的信任,最终消失于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竞争的浪潮之中。 作者:赖欣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写作论文:社会新闻写作失实的探讨 美国马克大学新闻学院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采访训练时,曾闹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学院请来一位“能源利用专家”讲课,这位专家说他与另外两位教授一同发明了一种“微型信息处理机”,只要家庭安装上这种机器,就可以强制节能。他介绍完自己的“发明”之后,学院的教授要求学生们按照记者工作的程序,每人写一篇新闻稿件。结果,当学生们的作业交上来后,让这位教授很失望。这些作业多是在谈此项“发明”的重大意义,没有一个人对事实提出疑义并进行核实。教授很生气,他给所有作业都打了“0”分,并写了同样的评语:“那人讲的是假的,你核对过事实真相吗?”原来,这是学校里有意提醒学生们采访时必须认真核对事实,才让一位别的系的老师来扮演“能源利用专家”,炮制了一条假新闻素材,没想到学生们全部“中弹”。马克大学的这次模拟训练,让许多学生们都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新闻记者,你搜集素材与写作的本领再大,如果不会核对事实,所写出的稿件是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之上的,这样的“新闻”又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新闻写作核对事实如此重要,我们在采访时就要有“质疑”精神,绝不轻信任何新闻素材,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不怕麻烦,对已掌握的素材逐一进行核对,直到确认所有新闻素材都是真实可靠以后,才可以写作成文。那么,怎样核对事实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呢?笔者认为,下述几种方法可供参考:现场核实。写社会新闻,记者自然要经常深入第一现场采访。有的记者认为,只要到了现场,亲眼目睹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就能确保写出的新闻稿件不失实,正所谓“眼见为实”!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眼见为虚”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上世纪60年代,刚果发生了内战,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决定亲自飞往北罗得西亚调停。消息传出后,各国记者都涌向北罗得西亚的恩多拉机场等候秘书长的降临。黄昏时分,站在警戒线以外的记者们看见一架飞机降落后,从机舱里走出了一位男子,便推断哈马舍尔德来了,便纷纷发出电讯。第二天,很多报纸都报道说秘书长已到达北罗得西亚。 而事实上是,哈马舍尔德已在中途遭遇空难丧生。这次失实报道的教训告诉我们,记者的观察力固然重要,但当仅靠观察不能确定新闻素材的准确性时,绝不能用“推论法”去判断事件的真实性,而应该在现场就进行核实。实际上,采访的过程,也是求证的过程,因为新闻当事人都在现场,边采访边核对事实,既可省去事后核对事实的诸多麻烦,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新闻失实!向主管部门核实。当对某一事件采访结束后,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还应向有关部门求证。因为社会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与人物,大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主管部门,这些部门不仅能提供更加真实权威的材料,而且对所管辖范围发生的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找他们核实新闻素材,既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又很容易全面掌握情况,还可以请他们帮助参谋一下,你所采访到的素材从哪个角度报道效果更好。可以说,向相关部门求证,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在采访中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向当事人核实。社会新闻记者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所采访到的新闻事件找不到相关部门核实。有些新闻事件虽然能找到主管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主管部门不愿承担审查、核对的责任,拒绝介入此事。这时,记者可以另辟蹊径,直接找当事人、知情者核实。这种求证法应特别注意,不能只听个别人的介绍,对于重要事实既要向当事人求证,又要找尽可能多的知情者核实。必要时,还可以从侧面去印证。只要记者的采访作风扎实,不怕吃苦,同样也能达到求证之目的。运用资料核实。 因受记忆力所限,有的当事人在向记者讲述新闻事件经过时,也很难保证百分之百准确。特别是口述的一些数字,更不能轻易相信,应通过查阅相关权威资料进行核对。对于采访到的某些细节不太了解或拿不准时,就更应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求证,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上演时,美国的一位记者由于对剧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并不了解,也看不懂舞剧,他又不肯仔细查阅相关资料,结果错误地理解了剧情,写出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报道“:这是一个关于共产党士兵同一位美丽的农妇相爱的浪漫故事。她把他藏在山洞里,给他吃,给他喝,还给他生了一个孩子。”(见《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试想,只要他看过《沂蒙颂》之后能查阅一下相关资料,是绝对不会出现如此差错的,正是缺乏这个环节才弄出了笑话。由此可见,运用资料核实所采访来的新闻素材是何等重要! 总之,核对事实是社会新闻写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应该引起记者的高度重视。只要我们能认真做好新闻事实的核对,在采写时慎之又慎,就能把失实之处消灭在见报之前,确保见睹媒介的社会新闻都真实可靠、经得起读者的推敲! 作者:靖海汀单位: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 新闻写作论文:经济新闻写作特点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新闻遐迩;专业性;指导性;实用性 【论文摘要】: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与经济工作、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除具备新闻的时新性、公开性、真实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1.经济新闻的含义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经济之中。从个体到集体,整个社会都十分关心经济,重视经济。而传播经济知识,帮助人们将零星、个别的经济体验整合提升为理性的东西,则要数经济新闻最为有效。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经济新闻越来越被公众关注的现实背景。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新闻?对经济新闻的内涵到底应该如何界定?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说法也就各种各样。例如:"经济新闻是报道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新闻,或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建设、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等。"经济新闻就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经济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信息的报道。" 2.经济新闻的特点 2.1较强的专业性 经济新闻报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在对经济领域发生的情况进行报道时,往往要涉及到一些业务性问题,而经济述评等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介绍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因为在许多经济观察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理论问题。比如,经济评论《回答紧缩银根是否过度了》,就涉及到金融学、经济学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记者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构筑这样一篇谈金融操作、市场状况及其发展的文章。 但是应当指出,经济新闻不同于经济工作总结,也不同于专门的学术论文,它不像需要详尽展示经济工作的全过程,也不要求把业务问题说得很深,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经济业务问题,来揭示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给受众以政策方面的引导或思想方面的启迪。也就是说,在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中,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性服务于新闻性。 目前新闻界流行一种说法: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新闻专业化的特点,经济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驾驭的一种,原因也在于此。 2.2政策指导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宁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农业税的报道,关于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辨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2.3服务实用性 经济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服务上。既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法规、管理状况等,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和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这些丰富生动的经济信息,不仅是国家、企业参与经济竞争的"眼睛",也是引导群众生产消费,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新闻中的许多宏观信息己成为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一些微观信息己经或正在帮助企业经营者摆脱困境。1998年《中国乡镇企业报》上的文章《农村市场:农民富裕是前提》就分三个部分为农村市场把脉开方:要从战略高度看待农村市场的开拓;要深入农村作市场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要健全农村市场购销网络,严把质量关。这则新闻实际上就很好地体现了经济新闻服务厂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 2.4相对保密性 有些经济信息由于直接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计划、新技术新工艺,不到一定的时候不宜报道,因此,经济新闻必须注意保密,注意做到内外有别,重大问题在报道前一定要请示有关主管部门。比如,我国或我方的进口计划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即使国际行情看涨,也要兑现。这种进口计划如果泄露,外商就会借机抬价,使我方蒙受损失。同样,如果外商了解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库存积压情况,就会借机降价,使我国在外贸中处于不利地位。 又比如,有的国家或外商由于与我国较友好,在出售给我国某一商品时价格较低,而出售给他国时价格高些。如果把成交价格公布出去,会使对方难堪。还比如,一些敏感问题的报道,如劳改产品出口问题。西方认为,劳改产品出口属于不等价交换,不能出口。如果记者不了解这点,专门报道我国劳改产品出口创汇的成绩,就会带来严重的负作用。正是由于经济新闻具有相对保密性,所以在报与不报,何时报道,从什么角度报道时,都要格外慎重和警惕。 结束语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今天的新闻界,无论是综合性的经济报道,还是专业性的财经新闻,仍然有很多得不到读者的广泛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总结新闻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探寻经济新闻规律,更好地追求经济新闻的本质特色。 新闻写作论文:社会问题新闻写作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多变、复杂的社会问题现实给我们的社会问题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在详细介绍了社会问题新闻特性之后,从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宏观把握。 关键字: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宏观把握 一、引言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上的一个特定称谓。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一般取其狭义所指。 二、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 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是和社会问题的特征和新闻特性的有机叠加。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以及破坏性和集群性等特征,而社会问题信息一旦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开去,新闻的表征便会显现出来,使社会问题新闻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1)社会性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所有的新闻信息传播一定程度上都带有社会的印记,无论这种社会性是强还是弱,是显在的或是隐藏的。但社会问题新闻与一般的新闻相比,其显示的社会性无疑更加强烈、明显和昭然若是。 (2)负向性 尽管某些社会问题终极意义上对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如下岗职工问题,农民工问题,但大多数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的特征。所谓破坏性是指“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威胁、损害的破坏性作用。”如犯罪问题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量多面广的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作用,正是引起社会多数成员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 (3)震撼性 社会问题新闻以负面、消极信息为主,具有天然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新闻价值要素:反常性、刺激性、煽情性。更为重要的是社会问题新闻有着与受众心理与情感上的接近性。 三、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宏观把握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对社会问题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形势下的社会问题新闻写作要力求从宏观上着眼,从我国社会总体上,社会问题的现状走势上把握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要求,正确地引导公众舆论,在党性原则和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促进社会问题解决。 1、正确引导原则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各种新现象、新矛盾、新动向层出不穷,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面对此起彼伏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介不能回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积极捕捉;另一方面,要冷静思考,要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对社会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周密部署,切不可头脑发热、草率从事。 2、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原则 我国媒体是党和政府和耳目喉舌,既是社会问题的监测者,又是促进解决社会问题的鼓动者,因此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不但要遵循客观性理念,使受众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更要遵循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原则,联系政府和公众共同解决社会问题。这里笔者将运用社会学上关于社会问题解决的若干原则来分析。 一是社会规律性原则。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要以遵循社会规律为原则。首先,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属性,是事物之间固定的联系,它不是可观察、可感知的表面现象本身,而是隐藏于表面现象之后,把握和遵循社会规律,不仅仅是感知、观察社会现象本身,而是发现、认识社会现象内在或背后的联系。因此,社会问题新闻不能仅仅满足于现象式的描摹某一个社会问题,而是要透过社会问题表层的帘幕,去探究其实质性的内在,也就是说,社会问题新闻的意义不只停留在使受众感知这个层面上,而且还要通过解释分析帮助受众了解并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意义、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社会问题新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报道最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其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的规律性,因此,社会问题新闻需要正确把握和运用这三方面的规律性来引导受众确定解决对策。 二是社会规范性原则。报道社会问题时必须遵循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定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准则,是消除不和谐现象,达到社会有秩序状态的基础。坚持这一原则,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必须:第一,分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许多社会问题现象的产生、内容、表现与存在的社会规范的状况有关,认识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与有关的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认识社会问题现象达到本质,而且是研究这一社会问题解决对策的规范性的基础。第二,确定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社会规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破除、废除、修正、调整与待解决社会问题有关的现存的那些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是制定、建立与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关的新的社会规范,包括明确规范的内容与选择规范的形式。确定社会规范即保证了社会问题解决对策及实施对策全部活动的规则性、合理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三是遵循社会公众性原则。社会公众利益,表现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四是坚持社会进步性原则。这是指报道社会问题必须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根本目的。新闻媒体报道社会问题,为报道而报道,不考虑自己的报道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这样的话,往往会有碍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这样教训也是不少的。 一句话,受众的渴求、现实的需要和媒介的责任所系都对媒体社会问题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亦不能沉酒于自说自话的虚妄满足,因此学界理应对社会问题新闻传播投以关注的目光,追踪其发展,针砭其利弊,预测其走向。 新闻写作论文:报刊经济新闻写作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美国报刊为主,从本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西方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作了阐述,并将这些特点与中国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我国经济报道能从中得到启发,进而更快的提高。 【关键词】:中西方、报刊、经济新闻、比较 21世纪正在冲破旧有的时空藩篱,把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演进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现实。作为这一划时代进程的显著标志,传播国际化不可估量的起着推进的作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资讯传播,涵盖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革,都将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检验和评价。这或许正是近几年业内人士热衷比较中西新闻事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这个传媒的时代,经济新闻是目前报刊的必备“佳肴”。经济新闻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经济新闻在21世纪呈现急速发展的态势。 鉴于此,本文将以美国报刊为主,从本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西方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作出阐述,并将这些特点与中国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所引用的文章都是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其中许多获诸如普利策新闻奖这样的大奖,这些报道对我国的新闻界应当能产生一点启发作用。 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几百年,西方新闻界对经济新闻的写作和报道有着丰富的经验,尽管中西方政治体制、根本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千差万别,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深化的现阶段,借鉴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经验,改进我国的经济报道,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从体裁上讲,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主要品种有消息、深度报道、特稿、服务性报道、社论、来信等,与我国经济报道的基本体裁没有很大区别,但在其他方面与我国经济报道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 1.本质上,西方经济新闻客观性与虚伪性并存 对西方经济新闻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经济新闻的阶级性和虚伪性。西方经济报道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有其虚伪的一面。美国的麦克尔.帕伦迪在他所著的《美国的新闻自由》中说:“任何一个在美国新闻界干过几个月的人都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由于来自出版商、老板和广告商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编辑部要不断作出妥协”的实情。当然,尽管西方新闻界标榜的“客观性”有虚假的一面,但西方经济新闻也大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作为传媒符合新闻规律,尽量做到“客观”,以争取读者的一面。如美国《未来学家》在2001年第一期发表《私有化过程重的七种错误做法》即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急于“私有潮”的种种问题而写,可读性强,也较为客观。又如1994年初中国开始金融体制改革,此事对香港影响如何,法新社1月27日从香港发回报道《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对香港有利》,所写内容也符合实际,西方各大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又如《美国总统掩盖其朋友可疑的金钱交易》、《富裕国土的穷人吃不饱饭》、《美国大兵比卡尼克和他的妻子成了住房短缺的牺牲品》等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点。 2.内容上,西方经济新闻比较重视信息性、服务性和实用性 西方经济新闻几乎没有诸如“某某市调整产业结构见成效”、“某某企业瞄准市场开发新品种效益大增”之类的经验报道,而是侧重于有新闻价值的消息、要闻、动态性信息,如《美考虑改变对日本的贸易政策》、《美国冬小麦减产》、《福特公司在越南投资设厂》等这样的文章,或者深度报道,诸如《日本正成为制成品进口大国》、《中国——世界发展最快的广告市场》等等,获普利策奖的《城市新问题需要新办法解决》深入报道了美国城市发展引出的用地、交通、住房等经济、社会问题,是这种深度报道的代表。另外,企业报道数量很少,并且极少介绍老板政绩,而主要报道该企业对经济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最新动态,如公司易人,重大投资,公司裁员、扩员,效益、盈亏等,企业人物报道很少,只在任命、卸任时才作简单介绍,几乎没有介绍某某老板如何扭亏为盈等等的报道。 西方经济新闻经验报道少,是因为西方新闻界认为: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创新和多元化,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面临的都是复杂的环境、人、财、物因素,经验在某时某地可能会有用,而换了地点时间也许会完全失败甚至有害,每一种个性化经营方法可能带来成功,但若每个企业都采取这种方法则必定意味着失败,况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哪个经济组织会把真正有用的经验、商业秘密介绍出去?我国经验报道一向较多,主要是出于经验的“指导性”、“工作性”。另外,西方经济报道服务性内容很多,服务性很强,经济报道的价值标准取决于读者。介绍性、服务性、实用性的经济报道特别多,这在美国俗称“菜篮子新闻”,如生活报道《节约取暖材料》(刊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选择木材”、“小改小革”、“改造壁炉”等方面非常实用的介绍如何节约取暖材料,并在最后告诉读者最近如何向能源部所取免费的节能小册子。生活报道《“权利法案”保证你能领到养老金》十分详尽并有操作性的介绍了如何领取养老金的方法。又如解惑性报道《专家认为:“股灾”系投资者自己造成》向读者娓娓道出“股灾”的原因。保护性的报道也很多,如华盛顿《明星晚报》发表的针对商业诈骗的系列报道《买主小心谨慎,车贩骗术更强》详尽介绍车贩骗术,督促读者小心,并促使了全面取缔旧车交易活动,还为作者赢得了普利策奖。为经济界服务的报道也很多,如《华盛顿邮报》在2003年12月10日编辑了20个版面的中国特辑,集中介绍了中国经济、沿海开放城市,具体投资项目,列举了中国公司名称,负责人,电话,当日报纸一枪而空。无论为个人,为经济界,西方报刊经济报道均力求强调信息功能,讲究服务性、操作性。服务性今年来自在我国经济报道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尚待加强。 3.形式上,西方经济新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大量运用各种各样的照片和图表。以《华盛顿邮报》的经济报道为例,《华盛顿邮报》的经济报道很活泼,版面风格也不那么凝重。例如,2003年12月1日其经济版头版的重点是一篇关于零售业发展趋势的报道,配了高达1/3版的电脑制作的彩色画面,非常抢眼。12月3日经济版头版的视觉中心部位也是同样,报道“渐进的演化(肩题)本地电话公司超越长途电话公司”,配了一组人类演化的图片(从猿到人逐渐直立行走),相当引人注目。事实上,照片和图片在邮报的经济报道中大量使用,而且一般很少四平八稳的照片,往往是非大即小。另外,西方经济新闻还大量运用图表。如示意图,《纽约时报》描述2003年全球发展时,引入一张立体世界地图,东亚凸出很高,俄罗斯、东欧则深陷,以示全球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馅饼图,用来描述1993年世界贸易各国份额;表格图,2000年4月22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亚洲地区重大工程”对工程内容、投资、完工时间等以表格形式刊出;曲线图,用于展示物价波动,就业形式等;其他还有条柱图等,不胜枚举。 在描述以示日美贸易摩擦时,《纽约时报》用克林顿、细川拳击场上对峙这样一副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图片、图表、漫画等的大量运用反映了图表化新闻的倾向,体现出现代美国人作为“电视的一代”的形象化手段的依赖。美国发行量作大的报纸之一《今日美国》的老板纽哈斯十分欣赏这种“革命性方式”。数字的运用除了以图标等形象的手段体现外,或用得“少而精”,或分开多处处理,以免给人以枯燥感。在《每日新闻》上刊登得《钢铁价格上涨》把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与读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它这样写道“用来制造一台家用煤气炉的钢材将涨价三十二美分,一台洗衣机所用的钢材将涨价二十三美分,冰箱为二十美分……因为制造冰箱的机器是钢铁的,机器自然也提价……实际上,冰箱将涨价二十到三十美分……”,很生动耐读。另外,经济新闻大量使用“你”或“你的”这样形式的谈话体,如《一些股票发行人发誓让你发财,但这次肯定不行》,《醒来吧,你们这些沉湎于股市上涨想大捞一把的人》等文章,很有亲和力。 我国经济新闻运用图表等方式虽然得到加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仍大有潜力可挖。 4.采访客体,西方经济新闻以市场为主 西方经济报道采访的客体以跑市场为主,跑政府为辅,美国市场完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股票、债券、基金、利率、汇率、期货、商品、房地产市场等若干个市场分成几十个非固定或固定的栏目,提供大量信息,显示了以市场为基准报道对象的特征。《华尔街日报》有3500员工,其中记者600个,政府采访任务有华盛顿记者站承担,仅有10多个人,其它眼睛向下,跑市场。因为美国是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运作模式,主要负责经济事务的部门仅有美联储,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白宫,国会,市场是镜子,是寒暑表,是指挥棒小政府容纳不了众多记者。当然,随着西方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西方新闻界对政府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的报道也会有所加强。中国的经济生活越来越以市场为基准乃是大势所趋,因此习惯于跑政府、淘材料的一些记者也要改进作风了。 5.会议报道,西方经济报道往往跳出会议,抓信息,抓实质 在西方,会议报道往往跳出会议,抓信息、抓观点、抓实质内容。如2004年1月4日美国经济协会召开年会,讨论上年经济形势,当年政府政策及经济走向。5日,《纽约时报》发表消息,标题为《经济学家对恶化的经济政策讽刺有加》,导语为:没有一届年会不是在达成对现行经济政策一致评价后才结束的,但是今年召开的本届年会却爆发恶劣不寻常的火花。正文分三部分介绍了支持、反对总统的不同意见。又如,同年4月24日七国财长在华盛顿召开七国集团经济讨论会,当日,美联社对此事报道的导语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七个工业国家的财政官员今天对全球经济发展表示了乐观态度,认为今年的发展速度会更快,尽管最近长期利率上升。导语中无“会议”字样全文仅在第三段极简短的介绍了会议的名称,人在会议中出于次要地位,引述某人观点才带出某人,会议报道很少雷同,无固定模式。在我国经济会议报道程式化、空洞化等弊病还较多的存在,亟待改进。 6.经济类社论,西方报道分量重、影响大 享有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社论作家”之称的R..L巴特里是《华尔街日报》的著名记者,他通过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社论,呼吁大幅减税,终于让里根采纳了这一政策,里根还采纳了他关于限制货币发行、紧缩银根、控制通货膨胀等许多建议。社论的角度、利益、语气均较贴近读者,少空话、套话、官话,读者来信、专栏文章等也常在社论版刊登,基本反映报社倾向,影响力较大,获普利策奖的社论《麦金尼备忘录》则无情抨击了盖恩斯维尔市市长在公众住房问题上的不力,直接推动了该市社区居住条件的改善。 在这一点上,我国经济类社论与西方存在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小的方面,西方经济报道也较有特点。比如,西方经济新闻有较多的预测性报道。这源于读者的需要,每逢新年、新季度的开始或有反常现象,便有大量预测性报道。2004年1月3日《纽约时报》的《每日经济》专栏完全打破了平常的版面安排,从头到尾几乎全是“Outlook2004”报道经济、金融、国际问题专家的预测,《华尔街日报》更是几乎每天都有一些预测性报道,满足读者“我怎么办”的需求,观点性强,我国对经济预测性报道也可多加尝试,可满足读者对未来的一种知晓欲望,而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 又如,西方经济报道重视揭露性的报道。它们经常发现一件事就扭住不放,作连续、深入的报道——就像当年《华盛顿邮报》报道水门事件一样。12月1日该报经济版头版就美国的一起共同基金交易丑闻作了报道,在随后的一周内,每天都对这一事件的进展进行跟踪报道,而且每天都放在头版的醒目位置,这样的深入调查正是世界级大报的风范。从总体来看,邮报更青睐负面性的报道,其经济版的头版常常把黄金位置留给揭露性报道。除前面提到的基金丑闻外,还有对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专家成员构成提出质疑的报道,以及“出售克莱斯勒公司存在不公平交易”、“感恩节市场没有给零售商带来预期收入”等许多报道。从读者心理学来讲,负面报道要比正面报道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美国媒体因为走的是纯市场化的道路,看重揭露性、调查性的报道自然不难理解。同时,美国读者对负面新闻的承受能力也远高于中国读者。 在西方的经济报道范围内,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都专门有一个技术版。美国的报纸把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而且将科技报道划为经济报道的一个分支,这是和美国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高度发达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大多数重要的技术突破都出自大公司,技术和经济早已融为一体。IBM、英特尔、GE、AT&T等大公司都是技术报道的重点对象。而我们现有的经济报道中,技术仍然是一个相当弱的角色,这和我们整个体制上的分割有关,科研和经济脱节的现象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 在对中西报刊经济新闻的观照和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类报道与西方的差距;在反思和总结中,更可以转换话语,架构开放的平台。但愿我们在认识自身不足、吸收西方精华的冲撞与交融中,能够始终风帆高扬,直济沧海! 新闻写作论文:金融新闻写作交流 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银行加大了对金融新闻的重视力度,有的还建起了自己的写作队伍,以期通过给媒体提供新闻,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本单位的业务和经营方式,从而树立其形象。但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各银行部门的来稿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在金融新闻写作上定位不准,造成稿件内容概念化。 应景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根据银行部门的一些活动写成。例如,上街宣传反假币、哪家营业部门开张等等。 表扬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是写优质服务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常的稿件不是写这位营业员技术比武受到表彰,就是写那位营业员不怕辛苦兑换残币。 汇报式稿件。这类稿件的特点是事无巨细,只要与银行有关,都要写到稿子里去,唯恐少写一条,就会冲淡主题。这类稿件多取材于半年总结、年终总结或对某件事情的汇报。 专业式稿件。写这类稿件的人,确实对金融业务很在行,因此,稿子中出现了许多行话和专业术语。特别是在专业术语方面,什么存贷余额、银行承兑、贴水贴现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四类稿件,媒体很难采用,因为,它犯了新闻的大忌。 一是新闻不新。应景式和表扬式稿件,从时效上看,是近期的,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认为它就是新闻。这两类稿件所涉及到的事,有的是例行公事,比如反假币宣传,每年人民银行都要下来搞这个活动,早已不是新闻。有的是银行的基本工作,像兑换残币、说文明用语、对客户优质服务。这还用得着写稿子表扬? 二是主题模糊。像汇报式稿件,一二三四五,样样都想写清楚,从班子建设到抓职工素质提高,从开拓业务到两个文明建设,从各项管理到严格考核,事情确实不少,但是哪条也没写明白,导致重点不突出,主题难现。 三是有碍解读。像专业式稿件,且不说其水平高低,就凭那一句句行话和一组组专业名词,就不符合媒体对金融新闻的要求。作为媒体,不只是面对银行部门的业内人士,在更大的范围内面对的是其它层面的读者,若发表这类专业式稿件,就有碍于他们解读,同时也不能达到宣传银行的目的。 就银行写银行,是定位不准的症结所在 在银行部门写金融新闻的人,总是以为,我就是写银行的事,这还存在定位问题?其实,这是种错觉。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对金融新闻来讲,它首先是供媒体传播的新闻。这就是说它不能仅仅局限于银行系统认可,关键是要向社会上,要让银行系统以外的读者能明白,从而理解和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如果社会上的读者不认可,你写的即便是银行发生的事,但也违背了事实的“新闻性”这一基本要求,这种金融新闻写得再长再多,也没有实际意义。 再从阅读效果上看,金融新闻必须有其通俗性。可是银行部门的人写金融新闻,在这方面考虑欠妥当。他们把金融新闻等同于本部门、本系统的汇报材料和工作简报,只求自己和领导看得懂,却忘记了金融新闻的真正读者大多数是外行这一特殊性,因此,对些名词术语不做解释,对一些新闻事件的背景不作交待,这就背离了金融新闻的初衷。因为,你的本意是要让更多的人去读它,而更多的人却看不懂,这不是白耗费自己的精力吗?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银行部门的人写金融新闻时,在定位上存在着一个最大症结,这就是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对金融新闻定位,因此,他们所写的金融新闻就很概念化,大多失去了新闻性。 社会价值是新闻定位的重要标准 要走出金融新闻的定位误区,笔者认为,银行部门的人必须跳出本系统的圈子,站在更广的社会层面,像一般读者那样,去分析金融现象,目的就是从中挖掘出金融新闻的社会价值。达到了这个目的,金融新闻定位的问题就可得到基本解决。 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写本系统的金融新闻,要认准其新意所在,除把握好时效性以外,最关键的是内容要出新。这倒不是说,一些原来的题材不能用,而是要看它的社会价值。例如,写金融部门的管理问题,如果站在银行角度,就管理论管理,可能会觉得总是这一套,了无新意,但是若把它按社会价值定位,就会发现常写常新。这是因为,站在了客户的角度看银行管理,站在了竞争的角度看银行管理。这方面会对银行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写金融新闻的人通过比较后,就可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要根据社会价值定位,必须下功夫研究金融与社会各层面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写出有深度有影响的金融新闻。就目前来讲,这方面可写的内容就很多。比如,现在利息根低,老百姓和企业有什么反应?将来市场过热若要加息,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像这类题材还很多,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剖析,如此将极大地提高金融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要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对金融新闻涉及的银行界行话特别是名词术语进行“转换”,把它们变成大多数人能看得懂的通俗语言。例如,“商业承兑”这个术语,可以转换成“用商业汇票到银行进行有期限的抵押贷款”。这样转换,不懂这个银行术语的读者也会明白其含义,这就大大增强了金融新闻的可理解性,从而有助于深化金融新闻的宣传效果。
煤矿安全论文: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贵州省乡镇煤矿经过1998年以来的“关井压产”和多次整改,安全生产设备投入明显增强,大多数煤矿已形成了正规的壁式采煤方法,煤矿生产规模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有的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通过向社会招考或向国有大矿招聘录用了一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充实了煤炭安全生产队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但是,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二十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通过对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 全省除六盘水、毕节2个地区(州、市)有独立的煤炭管理局外,其它6个地区(州、市)、县(区、市)、乡(镇)大多数均无专门的煤炭管理部门,地、县两级煤矿管理部门均由乡镇企业局兼管,多数只有煤炭管理科,没有安全监察科,全省产煤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大多数乡(镇)煤管站已撤销,由乡(镇)社会事务管理站兼管。在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人员中,大多数为聘请临时的管理人员,少数为事业编制人员,煤炭管理人员一般1~3人。 1.2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地(州、市),县(区、市)、乡(镇)三级煤炭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虽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近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没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大隐患,也是管理严不起来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以前的工作均从煤矿管理费中开资(含事业编制人员),现今上级部门已不允许收取煤炭管理费。由于有的煤炭管理部门财政紧张,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不能按时到位,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不安心、缺乏积极性,缺乏创新热情,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煤矿安全检查责任心不强,有的安全检查人员不懂,查不出问题。有的未尽心、未尽责,煤矿 安全检查工作存在死角。 1.3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 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大多数均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他们也想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管理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没有长期打算和远期目标,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有的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从上至下呈现层层衰减,逐级弱化趋势。 1.4领导调动频繁 1998年“关井压产”以来,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动频繁,至今,大多数均全部更换。由于煤矿是地下作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工作环境差,煤矿井下作业点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有害气体等灾害的危害,新领导又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胜任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工作布置上,管理、监督和责任制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会议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1.5煤矿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 有的煤炭管理部门未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对煤矿检查到位,有的只有检查,没有落实,有的未建立安全隐患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跟踪落实档案。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找差距,抓整改。煤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等。 2对策及建议 2.1从人的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 从全省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可以说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造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素是人。所以,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从人的安全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根据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和无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建议各级煤炭管理部门配备1名主管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的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目前所有不是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全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煤矿安全执法证书者方可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只有消除人的安全隐患,才能消除煤矿安全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2建立健全煤炭管理机构 建议地、县级设立煤炭管理机构和煤炭监察机构,重点产煤乡(镇)设立煤炭管理站。根据本辖区内乡镇煤矿的实际,配备足够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从事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层层分解,处处落实和把关,变领导负责为全员负责,变领导关心为大家关心,真正的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的良好局面。地、县级煤矿管理部门和重点产煤乡(镇)配备一名主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总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煤矿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2.3聘用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管事部门的总工程师或主要分管领导是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指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采矿工程专业理论和独立解决采矿工程专业技术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科学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有丰富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能撰写有重要价值的技术报告或提出重要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熟悉国家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并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中去。要从指导方针上、措施对策上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飞跃,要知道如何扭转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投资环境和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要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商家的投资环境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政策环境 。要能够为今后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推广介绍引进国内外商家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煤炭洁净技术(选煤、型煤、水煤浆、煤炭高效燃烧、煤电、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脱硫等技术)项目,要能够为将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国家对乡镇煤矿开采技术要求的提高,那些传统的煤炭开采方法将被先进的符合现代化的开采技术所取代,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来管理,因此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所以提高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全省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今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依靠科学的进步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把煤矿安全事故降下来。 2.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煤炭安全管理队伍 针对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各级主管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领导要深刻地认识到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表率作用到位,安全意识到位,安全教育到位,技术管理到位,监督检查到位,齐抓共管到位。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的原则,真正做到煤矿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三违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威胁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煤矿企业员工“三违”心理的成因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煤矿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家庭美满与幸福的作用;阐述了“三违”行为对“生命价值”的锁链关系,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和防范对策。 关键词:“三违”心理威胁防范生命价值 正文:众所周知,“三违”是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就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治理“三违”是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寝食难安,百事不解。为了整治这三种“不规范安全行为”,遏制因此引发的事故,确保一方和谐平安,他们不仅绞尽脑汁,任劳任怨,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诸如:《煤矿三大规程》、《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而且警示后人,贴近实际,探索编制了一些事故教训案例,来启发人的要安全良知,诸如:《煤矿安全教训——历史上的今天》、《企业安全事故案例过程分析及防范措施》和《企业管理人员不安全履职行为及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界定标准》等等。殊不知,他们的所作是为了谁?所为又图什么呢?在此,我要坚定地告诉大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职工的生存权益,为了员工家庭的美满幸福,为了捍卫企业的稳定发展,为了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可是,对煤矿企业的员工来说,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三违”行为的屡禁不止,让人揪心,痛恨之极;“三违”现象的环生连发,让人胆颤,汗毛耸立;“安全”教育的瞬间进出,让人叹息,使人悲哀! 从近年来的我国煤矿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不难看出: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大多是由于职工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三违”现象已成为严重威胁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影响企业形象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顽症”。“三违”整治,也就成为了煤矿企业抓安全生产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三违”现象概述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已成为长期的井下行为的积淀,存在于较多员工的工作过程中,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它不仅伤害自己、而且伤害别人,甚至被别人所伤害。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概括为“图省事、闯大胆、碰侥幸”。实践证明,“三违”是一种过错:首先,它要遭受制度、章程的制裁,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要受到良心亦即“本我”的谴责;第三,可能要出现事故,使身体遭受痛苦,甚至可能要丢掉生命。 二、“三违”心理分析 煤矿企业要想实现本质安全目标,杜绝违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违章:违章就是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及章程,违反安全技术措施及所从事工作的规范。违章包括:作业违章,指挥违章,失职违章。作业违章是指员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行为;指挥违章是指各级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在引领、导向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行为;失职违章是指承担安全管理、监督职责的人员,在行为过程控制中,不履行安全管理责任而出现失职、渎职行为。那么,滋生“三违”行为的心理有哪些呢?笔者认为,突出的有: ㈠作业人员部分。 1、侥幸型心理。人们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人们都希望顺利,或者是获得成功。然而,现实生活工作中,事物的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总有许多的不如人意的想象和曲折,有一部分人在几次违章未发生事故后,慢慢地就滋生了侥幸心理,混淆了几次违章没发生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迟早要发生事故的必然性。 2、习惯性心理。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习惯性心理是人们在习以为常的境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状态。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部分人员一旦掌握了某一客观规律,或者是用某种方法和定律操作取得了成功,这部分人就把它视为财富,也就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凡类似情况出现,他们就千遍一律,机械操作,而不去考虑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以致酿成事故,无法自拔。 3、从众型心理。别人做了没事,我福大命大造化大,肯定更没事。尤其是一个安全秩序不好,管理混乱的场所,这种心理向瘟疫一样,严重威胁着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平时不注重对煤矿安全规程的学习,安全知识的积累,缺乏工作经验,在遇到类似操作工序或独立作业时,不去考虑和分析现场情景,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头脑简单,而是“随波逐流”,效仿操作,盲从执行,最终反受其害。 4、麻痹型心理。一些职工安全意识薄弱,缺乏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生产过程中疏忽大意,放松了安全警惕,干活“毛三斧、马虎、凑乎、不在乎”。还有一些职工对违章行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认为以前这样干过也未出过事,心里就满不在乎,上岗后草率从事,图省事,怕麻烦,投机取巧。 ㈡指挥人员部分。 1、逞强型心理。有的人自以为技术好,有经验,常满不在乎,虽说能预见到有危险,但是轻信能避免,用冒险蛮干当作表现自己的技能。还有的人管理能力缺乏,文化水平不高,技术经验稀少,凭借自己是(管理人员)班组长,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表现自己,急于多拿“荣誉”(泛指煤矿异军队伍),以便于完成留转硬件指标,在安全与生产相抵触的情况下,只要产量,不要安全,只求短期效应,违章指挥,以自己或他人的痛苦来验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用鲜血和生命来证实安全规程的科学性。 2、放纵型心理。例如:20__年6月21日某矿某掘进单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后面的矸石没有出完,前面迎头空顶5、6m(表面看顶板坚硬,无脱落现象),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打眼工张某急匆匆扛着风锤来到迎头,实施打眼操作工序,时隔近两小时(已经打好9个眼),这时班长李某到了现场,不但未制止,而是停留了约半小时,就溜之大吉了。事不凑巧,在打第11个眼时,因空顶时间长,造成伪顶脱层,一块 长约60cm、宽约50cm、厚约30cm的矸石将打眼工张某撂倒,砸在他的腿上,撕心的呻吟和直流的鲜血,迫使工友们只有停工将其送上井抢救,但是张某的右小腿至下部分却永远脱离了他的身躯,让他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瘸子。从上面的事故教训中,我们看出:作为一名煤矿企业的现场指挥员,不管是对员工,或者是对自己的放纵型心里、行为,是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的,这样的指挥员将会成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的罪魁祸首,严重阻碍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目标实现,我们也应该将他驱逐出伍。㈢监察人员部分。 1、同情型心理。说起人的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共鸣并表示关心支持的情感。但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人员,对于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三违”人员、行为的遏制与处理,决不能心存“同情心”,因为同情违章行为、同情隐患的存在,等同于同情冻僵的毒蛇,所以,这样的“同情心”是对煤矿企业的安全十分有害的,不仅会滋长“三违”人员的恶习,“三违”现象的蔓延,而且会殃及国家、企业,祸害他人、家庭。 2、避重型心理。目前,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人员队伍中,在处理“三违”人员,整治“三违”现象,遏制“三违”行为时,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见而不管,总认为职工干活也不容易,存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想法,造成考核上的“心慈手软”、“点到为止”,甚至背道而驰,替“三违”人员说情。其次是在执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上不严,有避重就轻的想法,总认为处罚严了,会不会遭来报复、黑杠,罚款多了,反而适得其反,职工不上班给劳动力紧张带来更多的矛盾,我不如好人做到底,免除处罚最好,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惯性“三违”的蔓延。 三、消除“三违”的对策 通过对“三违”心理分析,笔者认为,反“三违”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单凭严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三违”整治还要推行人本管理,积极探讨安全管理的多样化。 一是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做起”的理念,以完善“三项制度”为核心,以杜绝“三违”行为为重点,以实现“三个转变”为标准,以形成先进安全文化为目的。 二是要加大宣传,狠抓基础。要通过各种形式,如用形象生动的事故录相片、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发生在身边的违章事故,经常对班员进行教育,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靠近伤害,甚至断送生命;事故的后果是,“一害个人、二害家庭、三害集体、四害企业、五害国家”。另外,要明确反“三违”的工作方法。着眼于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全方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控、可控、在控。要在活动期间进行监督检查,使员工认识到:制止“三违”是对违章者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是对工作、对集体极其负责的表现。处理“三违”人员时,要公平、公正、公开,做到“处理一个人,教育一大片”,人人警钟长鸣。相关部门要建立职工个人安全档案,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超前防范。同时,安全宣传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因安全形势稳定,宣传工作就要喘息,而遗忘盲区、盲点、,盲时。 三是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安全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文件发了、会开了、精神传达了”,而应与时俱进,讲究方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如新职工安全知识匮乏,就要对新职工注重加强基本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关安全常识的教育;对惯性“三违”就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采取包保帮促、现场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促其转变;对全员就要经常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采取“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用惨痛的事故时刻警醒职工:关注安全、珍爱生命,提高职工自觉保安全的认识。 四是要重视和抓好职工的责任心教育。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每一件事故的背后都伴随着一系列“三违”作业的发生,因此我们只有时刻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抓小防大,防微杜渐,不断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使职工自觉严格地按标准化作业,才能有效地杜绝“三违”的发生,这样事故这只人见人烦的苍蝇也就无处下口了。 五是要借鉴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安全罚款”之外的配套机制,诸如:安全担保、风险抵押、安全帮教、安全陪护、安全学习、常规军训、拓展训练等多种“处罚”方式,并赋予职工权利,让其自主选择一种处罚方式。这样做让职工既能体会到处罚的痛心,又能感受到企业的关爱,还能够从内心深处触动其“安全神经”。假设让“三违”人员自主选择“安全陪护”处罚方式,我想他们会通过看到伤者的痛苦表情,家人的焦急神情,孩子的期盼眼神,良知启发:一定会按章作业,再也不违章蛮干的。 六是要严格落实“逐级负责”的安全管理和考核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现象。“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式的管理与考核,只会使规章制度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警示作用,更会使职工产生“违章亦不过如此”的错觉,导致“三违”的屡禁不止。由此可见,管理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依法”大胆管理,这样“落实”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管理上的官僚主义、检查中的形式主义、考核上的好人主义,彻底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痼疾。 总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同时人也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行动起来吧!为了你,为了她,为了家庭,为了社会,请你克服各种违章行为,尤其是各种“三违”心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做好“本身无违章”和“身边无事故”,我想,煤矿企业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辉煌的,充满活力的。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心理的科学应用 摘要:本文指出了安全心理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安全心理各要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示了人们心理活动与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运用安全心理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换句话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的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要按照感知规律来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具体运用知觉的方法有: ——运用强度性,增强刺激感。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多搞一些安全标志,搞一些相对强度如静与动、白与黑等,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总之,煤矿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知觉对强度的反映规律,改进和完善矿井的安全标志,以此自觉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运用对比性,增强印象感。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在管理中要自觉地运用不同事物的对比,以增强人的知觉印象。不同的颜色对比、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安全知觉印象,达到观察安全隐患的能力。 ——运用协同性,增强有效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而看的东西则可以记住25。所以,搞安全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化,达到耳听、眼看、手到,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掌握,要进行试操作以及岗前培训。 安全行为中的动机激励 安全动机是推动着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积极注意安全,对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安全动机是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动机?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这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制度。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来培养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强化目标的吸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机械工种类开展“安全运转1000天”,对个人提出“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员工要产生吸引力,使人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 ——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活动,家属对矿工要做到“敲安全钟、吹安全风”、“亲友提安全希望”等,对矿工安全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对员工个人特征的掌握,对员工性格特征的了解,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从性格上看,煤矿工人憨厚朴实,不拘小节。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注重安全心理培训 我们常常提出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强调他们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它们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务必对矿工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可以说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请记住我站域名/]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结论: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人又有心理活动, 因此,在煤矿安全上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及其心理,才能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把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 煤矿安全论文:浅议煤矿安全文化 安全事故是制约我国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始终是煤炭企业头等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安全长治久安的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坚持“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则,突出加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真正用文化铸造安全盾牌,从而可以保证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稳定的发展。 一、加强观念文化建设是提升职工安全思想境界的前提 安全文化的培养,要从思想观念转变着手,更需要从陈旧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如,“煤矿条件差,出现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是偶然的”和“违章不一定出事故,按章作业事故不一定不出”等思想观念,就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难以推进,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 山东曹庄矿坚持以职工为核心,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突出“安全”主题,不断丰富和提升安全文化,构建起以“从安全意识强,家家幸福欢乐多”、“抓安全就是抓效益”、“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等为内容的安全文化体系。为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该矿充分利用安全活动日、班前班后会等时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为安全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他们精心组织团员青年进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在全矿职工中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唱响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主旋律。另外,组织伤亡职工家属到井下区队现身说法,并将矿井历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例编印成册,发放到职工手中,起到了警钟长鸣的教育效果。 该矿还美化了矿工业广场,从矿大门口到采掘楼建起了安全灯箱“一条街”;在新福利楼内,设置矿长安全指令、矿长书记安全寄语、安全警句等牌板,形成了安全教育的“走廊”;在井口候罐大厅,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幕,滚动播放安全警语、安全信息、安全电教片;工、团、妇、少等群众组织在井口不间断开展安全活动,建成了安全教育的“阵地”;在井下主要巷道设置安全标语警示,在采掘头面安装了安全灯箱,形成了安全教育“一条龙”;由工会系统分工负责矿工业广场宣传栏、黑板报,更新了基层区队学习室的设施,健全了安全教育的“园地”。 这些工作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超前安全防范意识,形成了“安全无小事,小事当大事,确保不出事”和“安全是企业的第一政治、煤矿的第一效益、职工的第一福利、干部的第一责任”的安全理念,使“我要安全”成为干部职工抓好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关键 人的素质是决定煤矿的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人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必须不断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 曹庄矿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牢固树立“安全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的思想,加强对全矿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针对当前安全生产任务繁重、职工人员紧张的实际,他们采取以会带训、半脱产培训等简单实用、灵活方便的学习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在技术培训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要害工种的培训,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对特殊岗位职工、新职工、劳务工、转岗工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进行安全培训,明确规定“培训学习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不准上岗”,切实增强了培训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薄弱人员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从而使职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基层区队还坚持利用安全活动、技术学习等时间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程等有关现场安全生产的知识,进一步促使职工提高素质,打牢安全生产的思想根基。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健全安全管理机制的根本 将加强人的管理贯穿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抓好管理机制,使安全管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曹庄矿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了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一是安全风险押金制,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把安全管理和个人利益挂钩,增强了各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心。 二是安全检查拉网制,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建立安全检查盲区排查制度,实行纵到底、横到边和盯住式的检查办法,不留死角,使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得以真正落实。 三是安全隐患排查制,狠抓安全隐患的治理,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制,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进行整改。 四是安全信息公示制,严格安全信息管理,推行安全信息卡公示制度,开展评选优秀班组长活动,对当月无事故、无“三违”、无重大安全隐患的班组长,在安全例会上进行公开表扬。 五是安全生产联责制,严格执行职级管理、干部工人双向监督、 安监部门主管和生产技术科室业务保安等责任制的落实,做到管理到现场、措施落实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 六是安全生产检查制,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安监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保安全的作用,对井下各生产头面、边远岗点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做到各类检查时时有、不断线。 七是区队干部盯班制,使干部切实把100%的精力和100%的时间放在抓现场安全生产上,做到职工三班倒、班班见领导。 八是工程质量挂牌制,在工程质量上,严把工程质量关,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工程质量留名挂牌制、工程质量验收监督制等多项安全质量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管理,凡事有监督考核,凡事有奖有罚”。 四、加强物态文化建设是创造企业良好安全环境的保证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和避免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该矿始终坚持科技兴矿的原则,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只要安全生产需要,都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投入。 该矿主井提升一直是制约该矿产量提高的“瓶径”,过去企业都是盯住缩短每钩提升时间、增大箕斗提升量做文章,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潜力越来越小。该矿党政班子抓住了问题关键,做出了改造老副井、实行双井提升的决策,得到了集团公司大力支持。同时还组织开展了《新副井马头门加固技术》、《分层同采工作面通风系统解决方案》等科研课题攻关活动,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环境,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中计算机的运用 文章重点从人员精确定位。瓦斯气体检测等安全生产监测系统、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几个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开发科学、高效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查系统,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做好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进行精确定位、对井下瓦斯状况进行精密测度。(1)计算机对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精确位置检测技术分析“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复杂,是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地区。一旦井下作业发生安全事故,其最大的原则就是保证人员在第一时间升井或组织自救,将伤亡数量降至最低。”[2]实现这一目标,对井下人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其所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开展安全营救的重要参考标准。计算机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如下:工作原理:在矿井下布设网关以及参考节点,(需要指出的是:所布设的这些网关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布设好节点之后,需要再进一步设定一些位置已经固定的参考节点,通过该方法以保证每一个移动的节点都处于多个参考节点的射频信号范围之内。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通过利用集中定位的方法,能够将人员具体位置、数量、活动情况等详细信息及时发送到地面,为开展营救赢得时间、提高效率。(2)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分析煤矿井下瓦斯气体浓度直接关系到矿工工作环境、甚至是矿工的生命安全。基于计算机对于井下瓦斯气体检测技术是充分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计算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瓦斯浓度的检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这项技术的逐步成熟,更加显示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此项技术主要涵盖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计算机网络监测应用系统。工作原理:通过计算机监测技术实现对瓦斯气体浓度实时监测,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传输,通过远程服务器的高性能处理器对检测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进一步处理,通过无线电传播技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一线员工,为现场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长距离的传输、高可靠的性能、低消耗的功率,能适应煤矿井下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由于该项技术对计算机传感器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设计与应用该项技术时,要在网络节点的硬件设计上实现低功耗、确保工作稳定性,并按照节点的特征对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裁减、实施功能优化措施,在占有最小CPU的基础上实现对节点的全面控制。 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该项技术工作原理是: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计算机底层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实际生产过程实施调度、监控,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对煤矿井下管理者及员工的工作效能、规章制度执行状况、采煤质量、井下运输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绩效汇报;再次,对煤矿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设备设施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为实现设备安全运转提供有效保障。通过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不难发现,该项技术具有强大的实际应用功能,具体体现在:(1)对煤矿生产管理者、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周密检测,实现对事故隐患的实现预警与排查;(2)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调度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实现在第一时间排查安全隐患、启动应急处理机制;(3)对煤矿生产设备工作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建立设备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详细记录设备运转状况;(4)对煤矿生产计划实施有效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全环节的持续性计划管理监测。 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最大,本身具有科学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目前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构成该项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及其主要功能:中心站点、井下分站、传感器集群、通信接口的终端设施。(1)在整个系统中,中心站点始终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发挥着全程操控的作用;(2)井下分站作为中心站点的子站点,分布于煤矿生产的各个区域和各个工作流程,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信息,并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中心站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煤矿生产区域广泛、作业环境复杂,需要对子站点的自动智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这一技术还有很大的欠缺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井下分站要充分发挥灵活、智能的优势,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实现即时查修、及时调整;(3)在整个系统中,传感器处于系统的神经感应地位,主要功能是将各项信息实现无干扰化、高质量化传递。传感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对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整个系统中的造价也相对较高。 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供应商相对较多,应用系统繁多,型号、性能很不规范;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有效联动,就需要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而现实是,一些信息不能共享,系统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2)重建设、轻维护现象依然严重。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及时维护,避免出现各种隐患,毕竟煤炭生产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一旦计算机检测系统自身出现故障,为整个煤炭生产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要对煤炭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计算机检测设备进行 经常性检修,要有相应的制度、相应的人员进行专门维护。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炭安全生产过程中,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加快计算机与煤矿安全生产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充分实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安全生产服务,实现煤矿生产安全化、人性化、效益化。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通信技术探究 引言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煤炭开采大国,同时,煤炭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煤矿行业在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安全问题。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的现状 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电气防爆、传输距离远、电网电压波动范围大、工作环境恶劣、传感器宜采用远程供电、不宜采用中继器、抗故障能力强等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安全生产方法。包括CAN等现场总线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煤矿监控信息传输方法,煤矿监控数据处理方法,断电控制方法,馈电状态监测方法,开关电源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矿用本质安全防爆电源与备用电源连接方法等方法。并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主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装备要求等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与监控技术标准。特别是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成为了在煤矿生产中起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的有效的管理与监控系统。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采用的是信号采集、计算机监控和数据通信的系统,以模板化设计思想来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设计。由于简便线路连接的硬件系统,使安全监控系统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工作,并以良好的通用性,广泛地应用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不仅仅是对煤矿生产活动进行了监督,也是通信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予以运用的表现。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运用了专门的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具体来说,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过数据编码和数据通信技术对数据进行计算、判定并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并在非本质安全电路的情况下进行断电控制,从而保证煤矿生产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整个煤矿生产活动进行记录,帮助相关管理者从中发现在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对曾经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者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记录,便于之后对事故原因的寻查。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煤炭的生产由视频记录转化为更为直观与理性的数据,让相关管理者能够更为直接的掌握煤炭生产工作的进程,也能从中找出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手段。 二、煤矿安全生产监控、通信技术与方向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首先,可以更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煤炭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进行整合,并将各种物资的质量、价格、特点等进行比较,给煤炭生产者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从而可以通过矿用物联网根据本煤矿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优的物资,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矿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为煤矿行业提供安全生产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能够方便国家相关部门对煤矿行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督。 其次,要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这一系统是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这一系统需要具有生产调度、报警联动、应急扩音通信、紧急呼叫、避险与逃生声光提示、位置监测等功能。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的实现予以技术支持,全方位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监控。还需要具备语音、视频、短信等通信功能,这样能够使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的负责人和煤矿生产者随时进行交流,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指导纠正。这一通信功能还可以让相关管理者与上级管理人员进行联系,将上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规划进行落实,成为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工人沟通交流的桥梁。通信功能使相关人员在发现安全生产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及时解除安全隐患,并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带来的人身与财产损失。 最后,需要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事故多发地点。因此,要通过煤矿监控、通信与机械化,减少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将工作人员集中在更为安全的施工地点进行人工作业,一些较为危险的工作地点和工种可以由无人地面遥控技术来完成。目前,采煤工作面能够做到工作面有人巡视条件下的回采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但不能自动识别煤岩,不能实现工作面无人控制。因此,需要研究煤岩分界识别技术和仪器,研究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精确定位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控的可靠性。无人地面遥控技术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减少了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相关人员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从而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但煤矿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煤炭安全生产监控与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不断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煤矿生产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其科学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探析 摘要: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将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员工风险意识淡薄、监管不力等因素,煤矿事故严重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结合我区煤矿事故,对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加以论述。 关键词: 安全成本煤矿事故预警机制 一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截至2001年,全区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2232.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经初步测算,我区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洗选加工、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和地质勘探、设计、科研、施工等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形成了乌达、包头、平庄、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区;宝日希勒、万利、胜利、白音华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神华集团神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等20户自治区重点煤炭生产企业。2001~2004年,我区共生产原煤5.55亿吨,向区外输出煤炭2.95亿吨,占总量的53%。 “十五”期间,我区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2002年突破亿吨大关之后,以5000万吨的速度逐年递增,2005年底原煤产量已达2.55亿吨。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也快速增长,以每年平均增长50%以上的速度递增,“十五”期间实现总产值911.35亿元。仅2005年,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就达到365亿元。随着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和煤炭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我区煤炭转换、深加工产业方兴未艾,煤炭产业链条逐渐形成。除传统煤电项目外,神华集团煤制油和煤制烯烃项目、新奥集团60万吨煤制甲醇及40万吨二甲醚项目、多伦大唐160万吨甲醇及46万吨烯烃项目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煤化工项目相继落地,这些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我区煤炭资源的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二 我区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煤矿事故时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时期,在全区11个产煤盟市中,除巴彦淖尔市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外,其他10个产煤盟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重特大事故,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5个盟市是事故的重灾区。这个时期,全区煤矿发生事故406起,死亡701人。其中,重特大事故44起,死亡275人。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会影响到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煤炭企业一旦发生了由管理不善或违规操作导致的瓦斯爆炸、透水、火灾、冒顶、供电、运输、爆破等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企业的内部失效成本将会随着伤亡人员的经济补偿以及停工损失和修理费用的产生而大幅增长,并最终导致企业安全成本的上升。在企业生产能力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成本的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成本收益比,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 我区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煤炭行业的良性发展。煤炭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又取决于煤矿事故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能够及时消除事故风险因素,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因此,构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极为必要和重要。 首先,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前提 风险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的一种思维方法和生存态度,它要求人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在行动上努力减少风险。我区发生的一些重特大煤矿生产事故与企业员工淡薄的风险意识直接相关。2000年11月2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雁煤业公司二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1人。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处的专家认为“11·25”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大雁矿务局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瓦斯管理水平低,措施不到位。” 2003 年,牙克石市牙克石煤矿一号井也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2人死亡。该事故也是“由于牙克石煤矿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所致。 其次,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及其维护管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物质保障 国外在应用先进安全生产技术预防煤矿事故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2004年美国产煤接近10亿吨,但煤矿事故中总共只死亡27人,2005年这一数字又降到22人。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煤矿安全生产数字,主要原因就是在预防活动成本上多投入,购置先进的安全设备。比如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大幅度减少煤矿挖掘过程中的意外险情,也可以帮助制定抢险预案;推广安全性较高的长墙法,取代传统形式的坑道采掘;推广新型通风设备、坑道加固材料、电器设备等。在国内,河北省沙河市煤矿2003 年安装了先进的井下监控系统和地面图像系统。由全市煤矿根据生产能力和实际监控范围共同筹集资金安装。系统建成后,共监测出了将近900 起瓦斯和一氧化碳超限现象,及时排除了12 起重大隐患。 2001~2005年9月,我区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93起,死亡664人,其中瓦斯事故51起,死亡218 人,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3%和33%。如果发生事故的煤矿能在事故发生之前多投入些预防活动成本,装备先进的瓦斯监控系统,也不会付出惨重的安全成本。此外,对安全生产设备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旦缺乏及时的维护,安全生产设备将无法在预防煤矿安全事故中充分发挥作用。2005年5月5日,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万隆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矿本来安装有瓦斯监测仪,但由于线路接错了,没有和电源闭锁装置相连接,瓦斯超限后虽然发出了警报,但电源没有切断,引起瓦斯爆炸。 再次,政府监管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必须以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作为制度保障,严厉的监管措施可以对煤矿企业产生预警作用,促使企业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2001~2005年10月,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监察人员入井监察5.11万人次,查处不安全隐患11.01万条,并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加强和改善安全管理建议书489份。 行政部门对煤矿企业的监管不力往往使诱发事故灾难的风险因素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至于一些已经得到安全预警信息的煤矿企业发生了可以避免的事故灾难。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海南区鑫源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这起特别重大事故告诫煤炭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企业的预警和监管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事故风险因素就是责任所在,风险因素的最终消除才意味着具体责任的结束。“监管没有止境”不是要塑造全能的政府监管部门,而是要求行政监管部门以公共权力人的身份改变煤矿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的状况,做到事故风险所在之处就是煤矿监管所到之处。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的实现,不能仅靠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的监管。因为这是一个多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的过程,国土资源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安全培训部门、公安和电力等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最后,科技专家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技术保障 在我区,若将“十五”时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按事故类别划分,重特大突发事故中以瓦斯事故居多,占到71%。瓦斯作为一种主要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严重地影响到我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煤炭生产必须发挥科技专家的作用,控制瓦斯的危害程度和范围,避免事故发生。2005年5月,国家煤矿安全专家组对神华集团所属的乌达矿业公司、包头矿业公司、赤峰平庄煤业集团、呼伦贝尔大雁煤业公司4个国有重点煤矿进行安全专家会诊,4个重点煤矿普遍存在重大安全问题:一是生产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安全投入欠账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各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瓦斯灾害隐患;三是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系统未建立,或者不够完善;四是各类重大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和手段薄弱;五是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预防处理计划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六是普遍存在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功能不全,装备数量不足等问题。可以看出,专家“会诊”为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科技专家不同于煤矿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般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他们对煤矿安全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能够发现其他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无法察觉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和安全漏洞。应该通过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编织一张覆盖范围更广阔、应急反应更灵敏、技术水平更雄厚、预测预警更准确的煤炭企业安全预警网络。 煤矿安全论文:试论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主保安的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本文论述了煤矿安全思想教育必须注重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煤矿企业 安全生产 思想教育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则是煤矿各级党团组织的重头戏,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主保安的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所以,煤矿安全思想教育必须注重实效性。 煤矿工人井下作业,时刻面临顶板、瓦斯、煤尘、水、火等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又具有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易疲劳、事故频发等特点。因此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不考虑煤矿安全生产危险的众多因素,不考虑客观实际,不去探讨适应职工心里需要的方式方法,只是高喊口号,泛泛要求,就解决不了教育入脑入耳的问题,也谈不上实效性。解决实效性问题,在安全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突出五个重点: 一、安全教育要以情感人,发挥舆论影响效应,形成“安全第一”的氛围 目前,煤矿在安全教育中注入人性化色彩,倡导“亲情化”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个一”安全教育工程:从井口到井下运输大巷安全灯箱“一条龙”;地面工业广场安全牌板“一条街”;广播、电视、板报安全宣传“一阵地”;采掘地面安全“一条线”;区队换班室走廊安全标语“一园地”。生动的图片配上温馨的叮咛,从井下运输大巷到每个工作面,亲切温馨安全牌板、灯箱和标语随处可见,这触动了员工的心弦。这种“亲情化”安全工作法,营造了浓郁的安全亲情文化氛围,使安全思想深入人心,迫使职工在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中形成共识,自主保安。 二、要掌握职工心理活动规律,把握职工的思想苗头,做到对症下药,抓住重点 从目前看,不安全的心理大致可归纳为七种:1.撞大运的侥幸心理;2.凭老经验干活的习惯心理;3.抢任务、想多挣钱的冒险心理;4.环境影响的烦闷负担心理;5.耍小聪明的心理;6.逞能心理;7.“三违”难免的顽愚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往往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心理的人要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比如:对具有撞大运有侥幸心理和凭老经验干活的习惯心理的职工。重点应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科学性;对抢收任务,想多挣钱的冒险心理的职工进行摆“关系”教育,使他们认清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对环境影响烦闷负担心理的职工及时进行个别谈心式的思想疏通,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对耍小聪明的逞能心理的职工尽量采取一些事故案例来启发开到他们,必要时可以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给他们暴光;对认为“三违”难免,有顽愚心理的职工进行“三讲清”教育,即讲清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讲清预防事故的重要性,讲清“三违”的危害性。 三、灵活多样,入耳入脑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是安全思想教育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抓住影响面大、教育面广的事故案例,进行反思教育。要把一个个事故案例,变成生活的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内容,用大量事实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方法适用于班前会后。结合安全规程“对号入座”,反思一下我该怎样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民主性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8种:1.安全知识抢答竞赛;2.安全知识演讲;3.安全图片展览;4.安全文艺表演;5.安全工作大家谈;6.读安全书;7.送安全“警报”和“喜报”;8.建立安全暴光台。 四、抓好对职工的自主保安教育,树立本质安全型文化理念 安全生产是每个职工的希望所在,所以安全生产教育必须提倡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广大职工自觉的学习党的安全生产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安全知识和规章制度,并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经常不断地查隐患,查不足,自觉遵守纪律,反“三违”。简单的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煤矿安全分工细密,工作环境和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改善工作环境固然有助于安全,但适应突发性变化就要靠自己,自己把安全这根弦绷紧,提高对突变事件的反应能力。安全在煤矿生产中的特殊地位把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到特殊的高度。安全思想教育能不能促进安全生产,关键在于安全思想教育有没有实效性。 五、安全管理要以理服人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领导干部应自觉为员工搞好安全成产做好表率。如矿级领导工作面蹲点、区队干部跟班下井和机关干部安全联点制度,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井下和工作面现场,及时排查处理现场隐患。针对安全工作中出现的四种不放心人(懒人、马虎人、鲁莽人、糊涂人),要联合社会、家庭和单位的力量,精心设置六道安全关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管理。一是上岗关,高质量的开好班前会,严格执行下井前的各项检查制度;二是现场关,跟班干部做好现场安全生产的督促指导工作,时刻提醒员工不能违章冒险蛮干;三是帮教关,由社区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帮教,使其认识到违章蛮干的危险性;四是休息关,家属要当好贤内助,保证工人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五是娱乐关,家属要提醒员工掌握好娱乐时间;六是守纪关,告诫亲人不要无故迟到或早退,一定要正规作业,杜绝事故发生。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论文关键词:煤矿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 内容 论文摘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兴的安全体系,也是煤矿企业势在必行的体系建设之一,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发生的同时,大力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目前,煤矿企业已具备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大体上是在增加物态文化的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完善的制度下,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近年来,煤矿产业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系越来越被重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各煤矿企业都形成一种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独特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文和自然相结合方面,即在一个安全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安全的生产,其本质是在煤矿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达到和谐发展。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珍惜生命、珍惜健康为前提来实现人类的价值。安全文化包涵:安全意识、安全素养、安全责任、安全制度、安全设备、安全技术、安全监管等。排除自然隐患,人的行为是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及安全意识是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煤矿行业事故大部分是人的违章作业和人的违章指挥造成的。例如2011年11月18日凌晨,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塬林煤矿发生顶板塌方事故,7人获救,5人遇难,1人逃生。此次事故是由于煤矿老顶空顶距离超过规程标准,造成采空区大面积垮落,摧毁工作面的责任事故,如果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出现如此的惨剧,5条生命就此付出惨痛代价。发生塌方事故时,井下作业13人,其中1人逃离,12人被困。在被困的12名员工中获救7名,5名遇难。由此,我们可以深思:同样被困,为什么有的活下来而有的遇难?当然不排除个人自身的体质原因,但是,在同样遭遇,结果却不同。在此临危时刻才凸显出人类是渺小的,连基本的急救措施都不了解那只能是等着死亡的来临。这就需要管理者应在岗前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结合实例去引导员工怎样才能在危险中求生。而管理者应时刻的注意工作现场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环境是否适合作业等等。管理者在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广播宣传、讲座以及电视宣传,让安全意识稳扎员工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的工作以及完善的安全制度。 三、增强职工的责任心 增强职工的责任心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而要想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就必须要有一套制度去约束员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对于管理者,其责任心应比普通员工都强,自己有这样才能在作业时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利而造成不良后果。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是对企业不负责;另一方面是对生命不负责。煤矿企业本身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基于本身行业的自身特点,更应实施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以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在各个岗位设立安全标准操作规程,以随时提醒操作者按照标准操作。严格遵守国家安监局的规定,实施领导带班子下井,及时排除隐患,整改不良作业习惯。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对待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上,鼓励员工主动汇报以解决,只有这样,职工在满怀责任心的状态下,才能对安全隐患发现的早、整治的早。 四、增强物态文化建设 在职工的人文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增强作业环境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为员工创造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即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再强,事故发生的几率也是相当大的,可以说,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工作,活着就是侥幸。好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只有全方位质量达标,才能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生产。基于煤矿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其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企业员工的学历、文化修养、专业水平、性格品质各不相同,管理起来确实不易。所以,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使之成为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安全文化建设在树立员工的自信心、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矿安全论文:关于视觉环境与煤矿安全生产关系探讨 论文摘要:视觉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生态理论,阐述了煤炭企业改善视觉生态环境,稳定矿工情绪,规范上岗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视觉生态环境;视觉信息;颜色;安全生产 0 引言 最近,环保专家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却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新课题——视觉生态。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一提到生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从来不会想到视觉环境。其实,恶劣的视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比上述因素更大”。这里所指的人体健康,除生理的完善外,还包括心里的平衡。恶劣的视觉环境既会损害人得身体,也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心情烦躁,警觉丧失。多年来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恶劣的视觉环境不仅关系到矿工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视觉生态理论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据煤矿事故统计,绝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目前对于防止煤矿事故的对策,已从主要着眼于检查、监督转向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以及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方面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过有益的作用,但它们仅仅是以改善和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操作两方面,却较少注意到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该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偶然的情绪反常也会使安全意识正常的人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事故。 远在视觉生态理论提出之前,人类就已知道利用视觉呈现取得各种期待的心理效果。然而,视觉影响情绪的理论,直到实验心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才被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认识。 原来,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80%以上的信息要依靠视觉来完成;而视觉信息来自视觉呈现的光度、色度、形状、大小、远近等时空变化,是通过大脑处理加工后才被认知的。如果视野中没有上述变化,就得不到任何信息。因此,我们的眼睛总是要通过自动的生理机制,不停地搜索事物变化,比如眨眼,就是这种自动机制之一,目的是使射进眼里的光线至少有瞬间的强度变化,以维持眼睛处于工作状态。生态学家认为,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也必须有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否则,单调而静止的“单质视野”会造成视觉饥渴,使人精神涣散、心情烦躁。 以上由视觉生态学得出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视觉环境的判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乏时空变动的单调或重复。它的理论依据在于:有害的视觉环境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而形成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破坏了自然的视觉生态。 2 改善视觉生态理论的应用 煤矿井下的视觉环境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必须在可行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尽量减少由于井上、下有害的视觉环境给矿工带来的烦躁情绪。 2.1 消除不健康的直接视觉画面 (1)井下大巷中的光线较差,巷道中的主要色调是黑色和灰色,色彩十分单调。这对于进入工作面从事艰苦工作的矿工来说,无疑会产生“与世隔绝”的禁闭感觉。为此,应把工程心理学布置工作场所的有关成熟经验尽量加以利用,如:把巷道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蓝色或明快的白色,就会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在漫长的巷道两侧布置一些用发光材料制成或人工照明的假窗户,并饰以自然风光,使井下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场所。这些对于调节井下矿工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井下大巷的污水坑,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并加上盖板或箅子,使人看不到肮脏的污水。同时,把附近的排水管线吊挂起来,并加以整理和美化。这些对于改善井下的视觉生态坏境,无疑是很有益的。 (3)加强井下大巷和采掘头(面)文明生产的管理,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一是管线管理,把井下巷道中的压风管路、供水管路、排水管路、高低压电缆、信号线等悬挂起来,排列整齐,并涂成不同的鲜艳颜色(如:红色、橘黄色、绿色、白色等);二是做到整洁美观,无淤泥积水、无悬煤危岩、无浮矸杂物;三是整齐划一,做到管线、牌版规格及吊挂高度、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整齐划一。确保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到心情愉快,至少不致产生厌烦心理。 (4)对于大巷中的设备及运输车辆,综采工作面及掘进头的大量装备,如液压支架、输送机、采煤机及电器开关等,按照以前的做法,这些设备都会被涂以黑色,这对于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窒息、压抑的感觉,心情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为此,把这些设备都涂以不同而且鲜艳的颜色,这对于改善井下视觉环境、调节矿工们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矿工的宿舍应该建筑在一个空气新鲜、绿化良好、安静无哗的自然环境中。矿工们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后,回到宿舍,要充分休息。如果矿工宿舍四周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健康生态的营养,以致上次在井下形成的烦躁情绪尚未康复,就又下井工作,那么,他们在井下的情绪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容易酿成不自觉的失误。楼房的设计可采取小范围多变化、大范围循环的构思,以改变目前视觉生态学称之为“有害视野”的单调或重复的外观。这样,矿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吸取自然生态的视、听营养,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2.2 用音响引发美好的视觉环境 把井下的视觉环境装扮成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然而,通过人的不同感觉渠道相互作用,使井下呈现某些自然生态的假象,从而取得有益的心理效果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发现,听到的声音或语言暗示可以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发电效应和视觉感受。虽然视野中并没有这种实物呈现,但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引出视觉图形。人们经常用视觉感受来形容听到的声音,如形容声音经常用“大小”、“高低”、“粗细”、“宽窄”、“尖‘、”圆“等。音响还可以引发某种视觉境界,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如电影中山野的鸟叫声和流水声使人舒畅,夜晚的风声使人紧张等。我国古代诗人已知道利用这种效果使诗句发出奇妙的魅力。例如唐代诗人钱起,在渲染鼓瑟的高超艺术时,曾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来渲染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随着曲子的终结,一瞬间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湘江的山山水水。对于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为什么不可以用人造的美妙声音来加以改善呢? (1)在井下工作的电机车及绞车司机,特别是调度绞车司机,工作环境较差,在暂时停机时,四周一片寂静,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和烦躁不安。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配置音响,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和,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2)对于在采掘头(面)工作的矿工们,人们常用“四块砖头,一块肉”来形容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危险。对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矿工们,除了经常向他们讲明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外,在班中休息吃饭时可以播放美妙的音乐、好听的歌曲等,借以调节矿工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使他们得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操作,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在井下从事了8~9h艰苦劳动后的矿工们,挤在井下候车(罐)室里候车(罐)时,经常会感到疲劳、饥饿,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心情不好,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会勃然大怒。可以在候车(罐)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轻音乐,如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或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秀丽山水画面,同时张贴一些相似内容的图画或照片,矿工们在拥挤的候车(罐)室里听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情绪自然会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 3 结语 重视视觉生态环境的改善,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矿工们的安全意识或放弃其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它们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互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浅析 论文关键词:煤炭;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着眼于煤炭安全生产中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论述了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突出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要进一步加强对人的管理。提出了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分析方法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从进入wto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更好地发展壮大。党中央人民政府把安全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成为安全生产的主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亲自到煤炭安全生产的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也看出煤炭安全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我认为煤炭安全生产最主要的环节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1 煤矿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更好地生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还比较普遍,造成事故几率也会增加。在当前煤炭市场较好的形势下,煤矿的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现场,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运行过程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3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安全行为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其次,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根据实践经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应确定为“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将安全文化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最后,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4 推行精细化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职工的质量标准化意识、管理人员科学管理意识。这样一来职工与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学标准、干标准活的思想意识普遍形成,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在生产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矿及各基层单位制订精细化管理文件,在全矿范围内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体系文件的建立是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的体现,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方法、活动、程序等内容的体系整理和总结,使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科学的体系文件建立,使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生产中“有法可依”有了工作的标准,减少了以往在安全生产中的随意性,杜绝盲目蛮干,做到正规上岗,上标准岗。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在管理上实现层次化、制度化,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人人有责,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实现预定的目标。 其次,在环境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生产环境特别是井下生产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狠惩“三违”,切实有效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方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最后,在外部环境上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力度,以粘贴标语、广播、电视、座谈、走访等各种形式大力广泛地唱响安全文化,为企业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要安全”的安全氛围。 5 加强安全心理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采掘工艺和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更是非常必要的。总之,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煤矿的安全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安全论文:浅谈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方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需要长期抓、反复抓。 【关键词】煤矿 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 法制观念 一、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是职工,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观念、安全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要把“安全第一”当作首要的价值取向,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并作为确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中心环节,精心安排各项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主体。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特别要把过去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和经验上升到文化理论高度来认识,以人为核心,突出员工的安全意识、思维、哲学和价值观,增加职工全员培训、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等活动经费,做到全员激励与重点激励相结合。针对安全事故“血的教训”采用“反弹琵琶”的形式教育职工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抓住“访、谈、办”的形式,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访”就是深入职工家庭、岗位、宿舍、医院,把企业的关怀送到职工的心坎上,使“一人安全、全家幸福”成为每个职工的共识。“谈”就是对“三违”人员谈心交友,摸清思想脉搏,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三违”人员的转化工作。“办”就是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困难,调动职工管安全、保安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三部分,缺一不可。安全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知”,安全技能的目的在于“会”,安全态度的目的在于“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安全文化氛围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安全教育的最大效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教育网络至关重要。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争当安全生产的模范。二要发挥安监员、群监员、青岗员和协管员的作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三要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鼓励职工争当“安全文化标兵”,班组争创“安全示范岗”,增强职工自保互保能力。努力在实践中形成“六员八网”的安全文化氛围,即:抓党员,发挥党组织的保证作用;抓团员,发挥突击队作用;抓岗员,发挥骨干作用;抓网员,发挥监督作用;抓安检员,发挥对现场事故的控制作用;抓协管员,发挥宣传和规劝作用。以各种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覆盖网;以安全展室为中心的阵地教育网;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安全活动为中心的寓教于乐网;以区队(车间)和班组为中心的安全知识学习网;以强化领导干部转变抓安全工作作风为中心的公开透明监督网;以各单位工业广场为中心的安全环境氛围网;以职工之家活动室为中心的渗透网;以职工家属和青少年学生为中心的吹风劝心网。 三、遵循环境效应规律,优化安全文化环境 共同的生活群体能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追求,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利于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 1.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消除隐患,优化安全生产的“硬环境”。生产现场既是干部职工的劳动作业场所,也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实行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作业环境,增大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既可以通过创建文明生产,创造整洁文明的劳动环境,使职工产生舒适感,保持良好的劳动情绪,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系数,又可以通过加强作业环境的巡查和督察,并与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来保障安全生产。 2.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优化安全生产的“软环境”。一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运用人格的力量感召职工讲安全,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指令,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二是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时时事事敲警钟,绷紧生产这根弦,增强安全意识教育不断线。三是要建立互相监督与约束机制,职工与职工之间按照“三不伤害”原则生产,及时制止职工违章作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 3.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职工收入的利益关系,优化职工内心的“小环境”,使职工的积极性沿着正确的取向发展。实践表明,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系数。鉴于煤矿职工收入与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安全罚款与安全奖励差距失衡等,都不利于安全生产系数的提高。因此,要把收入与安全生产严格依人、依事挂钩,处罚的力度要达到警醒的目的,奖励的幅度要达到令人心动的目的,确保职工内心“小环境”的平衡。 四、强化法制观念,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安全文化建设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武器。一是要根据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重点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夯实依法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岗位的法律责任、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把自身的个人行为变为社会的法律责任行为,求效益、求进尺、求产量、求省时都只能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二是要经常组织“违章”就是“违法”、“安全与法”知识竞赛或讨论等活动,让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浸染,得到释疑解惑,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明确“章”与“法”的内在联系,尤其要结合在安全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分析,弄清违章与违法的关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三是要对各类事故一查到底,进行严肃处理,不手软、不姑息、不迁就,并将处理结果广而告之,做到惩戒前人,警示后人,使职工深刻懂得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自觉守法来不得半点马虎。 煤矿安全论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煤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煤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一切工作是为人的根本利益,当人生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展冲突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其二是一切工作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安生产全管理中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为本”,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能否从思想上真正地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其它一切工作的首位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已认识到安全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不牢固。道理很明显,每个人一出生到懂事后就想安康长寿,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能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或者是因为“见利忘命”,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等原因,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冒险蛮干,结果酿成终身遗憾,事故一出现,“安全”这两个字又拿到了第一重要位置去思考,但已经晚了,前者悔之已晚,但后者不鉴教训,仍然重走旧路,这样就造成“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地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呢?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首先想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要树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的安全环境。 2.“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现阶段煤矿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工人素质低,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煤矿现有全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和副业工进行一次文化考试,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全民合同工要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农民轮换工按合同,期满的予以辞退,末满期的,必须补习文化知识并辞退各类副业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必须按工种分期分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国有煤矿作业工人的素质。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作业工人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因此,该部分作业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的安全培训中心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否则不许上岗作业。政府煤矿安全监督部门对此要从严管理,发现未经培训或不符合培训规定的工人上岗作业,要对煤矿经营者或个体矿主从严处罚。 在抓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如果只抓前者,而不抓后者,即使有了很高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懂、不会,必然是凭经验去做,违章冒险蛮干,其结果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这只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保证安全,那么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安全第一”的思想等于空谈,没有体现“安全第一”思想的真正内涵。 3.“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政府行政首长两个负责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由“第一把手”负总责,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有的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煤矿却事故频发?在同一个矿井中,为什么有的区队能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区队却屡次发生安全事故?同样是矿工,为什么有的人下了一辈子井都平平安安,而有的人却是经常出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高低和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施工没有相关措施,也没有正确到位的安全监督,整天靠自以为是、靠运气、靠侥幸干工作,早晚都要出问题、出事故。安全工作不是老大难,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肯抓,就能管好。抓与不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7]36号) 规定,要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总要求,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我们将“谁主管谁负责”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企业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谁负责什么工作,就要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所涉及的人员、机械、材料、操作方法、作业环境、监测监督、操作过程等所有方面负全面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和保障安全的措施。全面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可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必须做到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经济,更要保一方平安,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顾安全生产或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持“谁办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谁审批、谁发证、谁负责安全”的原则,落实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安全责任,进行严肃处理,不能不了了之。 4.“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 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文明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文化氛围。要全面落实“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中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重点煤矿实现企业内部监测监控联网,其他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 5.“以人为本”,搞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质上就是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规范操作及文明生产的一些问题。一些局、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事故教训,并将每次事故发生时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及以操作行为进行对照,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的事故几乎都与之有关,如果大家都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事故就会杜绝或大量减少。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就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无法保证,效益也好不了。从1987年开始,国有重点煤矿开始了质量标准、安全创水平活动,真正铺开这项活动是1988年,通过方方面面的质量标准化,使安全状况有了好转,1986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99,1989年下降到1.74。随着标准化的深入,1990-1999年10年间,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在1左右。仅此每年少死600人左右。 要抓质量标准化,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破除3种错误思想:一是矿井基础差,标准化工作搞不好的认识。正因为底子薄,基础差,才需要从抓基础建设开始。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抓住了标准化才抓住了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安全被动的局面。二是破除财力紧张搞不好标准化的思想。通过算事故损失账认识到,把钱用在标准化建设上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同矿务局的“5.9”事故和“9.5”事故导致的两矿提前破产就能说明安全的负效应。三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认为用以往几十年总结的老经验、旧套路办事省力能多出煤,没必要按照标准要求束手束脚地去做。其实,不出事则已,事故一出就懂得了仅靠经验型管理难以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实践紧密地合起来,在实践上寻找管理的捷径,那就是“搞质量标准化建设”。 搞标准化建设,要从严从细抓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从每个干部到工人,从井上到井下,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到经营,从思想政治工作到职工生活,全部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使项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故有要求,并要一丝不苟,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搞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制度不放松,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应该“班班有验收,旬旬有检查,随时抽查”,执行制度不迁就,不讲人情。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其统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对策,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内涵,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和指导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自动监测系统的探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和实现方法,重点讨论了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数据传输技术、链表的使用等主要技术。本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将大大改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监测 数据传输 链表 一、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是指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减少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是前提;生产是目的,是维系安全的物质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投入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投入安全中的资源增加,意味着投入生产中的资源减少;另外,许多企业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了追求短期的高效益,往往会以牺牲人员或设备的安全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润。而且,煤矿生产本身具有特殊的作业环境,加上地质和环境的复杂性,致使煤矿生产具有更多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而影响了煤矿的生产经营秩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管理己成为煤矿生产经营的“瓶颈”,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条件下产生的。该系统是以煤矿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煤矿企业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研究课题。它通过及时反馈安全事故信息,提出一种能够监测、预控安全事故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旨在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种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安全管理新模式。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结构概述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采用以b/s(browse/server)与c/s(client/server)相结合的方式来架构整个系统。b/s方式用于查询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c/s方式用于实现各矿动态图形的上传和维护管理。 在设计上,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特点是在传统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业务逻辑层。它将c/s体系结构中原本运行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移到了中间件层,客户端只负责显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及少量的数据处理(如数据合法性检验)工作。客户端将收集到的信息(请求)提交给中间层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这样减轻了中心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2-1所示: 3.服务器程序的详细介绍 在图2-1中,体现出服务程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各矿点的数据是通过它来中转的。 各个矿点通过tcp传送数据时,服务程序为各矿点开辟了一个实时连接线程,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然后将数据排入缓冲池,缓冲池的设计防止了数据因为同时的发送,而造成数据接收时的冲突,解决数据收发的速率匹配问题,防止从监控程序接收的数据直接发送至客户端而带来的延时及数据丢失。 数据通过两路前行,一路是数据存入数据库,这是一个后台的操作。另一路是数据流向安全客户端,同样安全监控客户端也与服务程序的客户端连接及管理开辟连接线程,通过tcp接收数据。 从总体上来说,安全监控客户端和各矿点的监控程序与服务程序采用了c/s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但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三、功能实现中的主要技术 1.数据传输代码的实现 服务端的监控部分和客户端的访问部分都用到了数据的传输,有两个关于数据传输的基类,分别是连接类和连接管理类,这两个基类分别用了microsoft的socket类和tcplistener类。 (1)socket类 socket类为网络通信提供了一套丰富的方法和属性。socket类允许您使用protocoltype枚举中所列出的任何一种协议执行异步和同步数据传输。socket类遵循异步方法的.net framework命名模式;例如,同步receive方法对应于异步beginreceive和endreceive方法。 (2)tcplistener类 tcplistener类提供一些简单方法,用于在阻塞同步模式下侦听和接受传入连接请求。使用tcpclient或socket来连接tcplistener,使用ipendpoint、本地ip地址及端口号或者仅使用端口号,来创建tcplistener。可以将本地ip地址指定为any,将本地端口号指定为0(希望基础服务提供程序分配这些值)。如果选择这样做,使用localendpoint来标识已指定的信息。 start方法用来开始侦听传入的连接请求。start将对传入连接进行排队,直至您调用stop方法或它已经完成maxconnections排队为止。可使用acceptsocket或accepttcpclient从传入连接请求队列提取连接。这两种方法将阻塞。如果要避免阻塞,可首先使用pending方法来确定队列中是否有可用的连接请求。 调用stop方法来关闭tcplistener。stop方法不会关闭任何已接受的连接。需要用户负责分别关闭这些连接。 2. 程序所用链表的代码实现 在程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链表这样一种数据结构。很幸运microsoft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组类arraylist,用起来很方便,如同在用一个链表。 arraylist类提供在大多数collections类中提供但不在array类中提供的一些功能。例如: array的容量是固定的,而arraylist的容量是根据需要自动扩展的。如果更改了arraylist.capacity属性的值,则自动进行内存重新分配和元素复制。arraylist提供添加、插入或移除某一范围元素的方法。在array中,您只能一次获取或设置一个元素的值。arraylist提供将只读和固定大小包装返回到集合的方法。而array不提供。另一方面,array提供arraylist所不具有的某些灵活性。 四、总结 本系统希望在以后能投入使用,各煤矿企业将实现井上下探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警报,井上下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采掘动态位置显示,隐患整改督察,调度指挥,故障、事故调查分析“黑匣子”功能。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摘 要 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能源。随着煤矿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普遍应用。本文就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能源。2011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达70.5%,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到5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确保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内煤矿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和各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目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煤炭生产向深部水平延伸,各种灾害威胁日益严重。 2)技术装备维护管理比较差,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3)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性较差,安全监管工作不规范。 4)重大事故预防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动态监管手段。 5)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不规范,未能及时有效得到纠正。 6)查出安全隐患处理不及时,不能有效杜绝事故发生。 7)各级管理者履职缺乏监管,安全职责未能落到实处。 8)考核奖罚未细化量化及时化,安全责任落实不具体。 9)应急预案与现场结合不紧密,指导应急处置作用差。 10)各级领导不能实时全面掌握安全体系运行动态情况。 从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人、机、环三要素考察,以上存在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人,即除了煤炭生产环境条件恶劣、自然灾害严重这个客观因素以外,其余问题的存在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要逐步减少乃至杜绝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解决人的问题是关键。 2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2.1 建设目标 1)建设完整的人员分工、职责明确的煤矿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2)建成煤矿安全工作计划、实施、监督和总结动态管理系统。 3)实现隐患采集、五定、整改、复查验收的无纸化闭环管理。 4)建设三违查处、员工计分、事故责任全员安全行为动态档案。 5)实现重点工程、隐患管理、工作进程等实时短信提示和报警。 6)建成责任明确并细化量化的全员安全绩效自动化考核系统。 7)实现矿井五证一照、三项人员持证等安全资质的实时管理。 8)实现领导下井、管理层履职、队干跟班等重点人群的管理。 9)实现重点头面挂牌、现场安全确认等安全节点的实时监控。 10)建成安全法规、规范标准、制度文件、规程措施动态知识库。 11)实现隐患分类、三违人员、监督检查等业务数据图形化显示。 12)实现煤矿安全管理记录、台账、报表、分析图表自动生成。 13)实现煤矿安全评估、预警等图、文资料的实时实施。 14)建成煤矿井下安全监督检查辅助设备及相关网络支持系统。 3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3.1 系统的构成 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硬件和系统管理软件两大部分。 3.1.1 系统硬件 系统硬件主要由井下工业环网、井下工作平台、井下无线基站、井下无源地址卡、指示牌、地面计算机中心站、系统应用服务器(兼做数据库服务器)、各科队应用计算机终端、打印机及其他配套辅件组成。 3.1.2 井下工作平台 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井下工作平台的载体是安全监察仪,在安全监察仪上设置了常用操作模块操作页面,通过井下工业环网和井下无线基站与地面系统进行实时信息同步运行,实现了井下现场检查、三违查处和井下现场办公。 3.2 系统软件 3.2.1 主要功能模块 按照编制的系统建设规划,开发形成了组织体系、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员工安全行为、计划任务、安全评估、监督检查、安全工程、隐患闭环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违章管理、事故管理及预测、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绩效考 核、安全信息综合分析、图形化系统业务数据展示、数据集成及分析展示、安全管理信息门户、统一消息预警及用户权限管理等20多个功能模块。 3.2.2 软件分层及专业功能 系统软件分四层,即运行支持层、管理体系构建层、管理控制层和安全效果评估层。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系统运行支持层包括: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集成管理、统一消息预警、数据图形显示及系统运行安全管理。 管理体系构建层包括:组织体系、岗位职责、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安全工程和计划任务的管理。 安全管理控制层(人、机、环)包括:任务执行、违章管理、隐患管理、质量标准化、规程措施、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辅助。 效果评估层包括:员工履职、绩效考核、安全评估和综合分析。 从效果评估层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通过调整系统运行层,使得新的管理模式及时实施,促进了系统的良性循环、自我提高。 4 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4.1 隐患闭环管理模块 4.1.1 构建隐患基元库 为了方便隐患的识别与确认,实时动态跟踪每一条隐患的闭环管理进程,实现隐患100%及时整改及量化的隐患买断和责任人处罚,根据安全生产实际建立了隐患基元库。 隐患基元库是对矿井可能存在隐患的标准化界定,是目前已知隐患及隐患处理经验的集成,该库按专业及隐患的危险度等级进行了分类,从而方便了操作人员正确地识别不同隐患。 系统内设置的隐患基元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4.1.2 隐患处理流程 系统建立了隐患处理的标准流程,检查人员通过使用矿用安全监察仪,在实现从井下发现并确认隐患、登记隐患、现场五定隐患、区域隐患查询、指导处理隐患和现场隐患整改复查、确认的全过程。 系统在隐患处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指定了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员,负责及时处理流程中规定的隐患管理环节,从而增强了隐患相关单位及业务科室的协同处理能力,减少了隐患处理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了隐患整改的及时化和管理规范化。 4.1.3 隐患统计分析 通过不同的统计方式如:隐患图表分析、隐患处理超时或重复隐患分析,以及对查出的隐患按照专业分类、隐患级别、发生地点、隐患状态(未五定、已五定、未复查、已闭合)责任单位、隐患检查人、检查类别、处理周期等来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发现规律性的结果,可以对隐患管理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整改措施和决策依据。 4.2 违章管理模块 4.2.1 违章处理流程 系统建立了发现、确认、帮教、处罚和审核违章的闭环管理流程,即发现人员违章后首先进行确认,确认后进入说服帮教流程,并按照违章严重程度和违章者对错误行为的认识态度,进行适当的处罚从而警告其下次不再违章。 对违章人员的管理涉及到矿井多个部门及人员,一旦违章信息进入系统,系统就对违章处理流程进行自动监控,凡相关部门对违章没有及时处理的,系统就一直处于提醒状态,直到处理完成闭环为止。从而确保对每起违章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帮教或处罚,杜绝了违章处理不及时或不按照流程处理的情况。 4.2.2 违章信息查询 有关领导或部门人员在需要了解或查询违章情况时,可以随时进入违章综合查询页面和违章详情页面,很方便地查询到违章人员姓名、所在连队、违章内容、违章性质、违章处理等基本情况。选择具体的违章人姓名,可查看违章的基本信息,包括违章地点、违章内容、录入时间、录入人和当前处理状态等 4.3 动态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块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炭行业经多年发展完善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涵盖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规定,并持续达到和动态保持这一状况,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动态、持续处于良好、稳定、安全的状态。 4.3.1 建立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模型 系统按照各专业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中的必备条件、工程质量检查评分表内容,建立起检查数据、信息与计分考核评级方法相关联的数学模型。 4.3.2 动态的质量标准化检查和结果确认 检查人员携带矿用安全监察仪下井检查质量标准化,首先对检查的质量标准化专业、组织检查人、参与检查人、受检部 门连队以及检查头面、区域进行确认,然后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信息输入系统,立即传输至地面工作站,地面系统自动完成以报表、图形的方式形式展示考核的结果。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检查考核结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动态反映了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结果。 4.4 员工安全行为管理模块 4.4.1 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 系统围绕员工安全行为管理的内容,建立了全体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在库中存储了如下信息: 1)基本信息:包括员工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参加工作时间、职务、工种、持证情况、家庭住址、电话、配偶姓名、联系电话等,方便日常安全管理中掌握员工基本情况。 2)安全行为:主要存储了员工受伤、违章、事故责任等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员工安全履职和安全操作情况。 3)安全奖罚:主要存储了员工受到奖励表彰、处分处罚和安全计分等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员工安全工作态度及业绩情况。 4.4.2 员工安全行为动态管理 与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相关联,建立了员工安全行为动态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1)严重三违、多次重复三违和安全积分超限人员预警。提示有关部门立即对其采取停止工作、组织学习、帮助教育等强制性的专门措施。防止此类人员继续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等严重后果。 2)三项岗位人员持证自动化管理。对矿井主要领导、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一旦发现所持证件快到期,系统立即提示有关部门及时安排参加复训,防止证件过期出现未持有效证件上岗情况发生。 通过建立全员安全行为档案,全面反映了员工的安全行为信息,十分有利于煤矿安全工作的细化和量化,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4.5 计划任务管理模块 4.5.1 工作计划 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系统管理,才能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系统首先将煤矿定期召开的安全办公会、防突专题会、防止瓦斯事故专业会等安全会议决定文件或纪要,通过任务文件页面形成安全工作计划,通过系统网络向各终端用户即时,避免了公文流转时间长、基层科队不能及时了解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开展滞后的弊端。 4.5.2 任务执行 模块具有任务、跟踪、提示、监督、考核和处罚功能,即根据会议决定或文件安排将工作计划分解成任务向各科室、连队下达。同时,通过消息预警功能提示各科、队及时开展工作并按时完成任务。对超时限开展工作或未按时完成任务的,系统自动进入考核处罚流程,按照考核扣分或处罚标准自动执行。 使各科队做到任务明确、时限清楚、心中有数、考核有据。形成了严格的计划、实施、检查和考核闭路安全管理循环,对于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规范性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4.6 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块 按照本矿安全奖惩办法和安全绩效考核标准,系统建有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块,该模块根据当月员工的安全工资指标、下井次数、查隐患条数、隐患买断、抓违章及违章处罚、事故处罚、任务完成及其他处罚考核情况,自动进行考核、计算和汇总后得出全员安全绩效工资。即免去了人员手工汇总的辛劳,也杜绝了人为因素影响考核的客观公正,还具有快速、准确、动态的特点。 4.7 人员考勤以及领导下井公示 通过给每位下井管理员工配备一台安全监察仪,用来记录巡查地点及其时间,系统按照不同工作内容的下井时限要求,自动判断本次下井是否为有效考勤,并自动统计该员工的入井情况,矿领导的下井情况通过安设在井口的led进行公示,随时接收上级连队和群众的监督。 4.8 多种消息、任务的预警提示 系统具有隐患整改、三违帮教、工作任务和资格证到期超时限预警:员工安全积分超限报警;以及事故紧急报警三种预警类别。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方式的提醒或者预警如:声音、弹出消息、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人员开展工作、办理事务或处理事故等紧急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有序、规范开展。 随着煤矿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普遍应用。系统开发了可视化井下安全信息的图形显示,可以方便、实时采集井下各主要现场生产的相关参数如:瓦斯浓度、风速、电流强度,风机的开停状态等,为 级领导、专业管理部门实时、动态掌握井下的安全生产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使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进入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为矿井实现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黎建(1975-),籍贯:重庆市綦江县,毕业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助理工程师。
生活教育论文:探析学前 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生活教育知识 论文关键词: 学前—小学教师 生活教育 人性 论文摘 要: 学前—小学教师的知识基础由目的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教育知识构成。生活教育知识是隶属于工具性知识的一类知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自主方法,通过生活中的自我建构,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儿童的学习、成长天地主要还是在生活中进行,生活教育就是探讨怎样传授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将目的知识生活化,生活游戏化。教育工作者要构建新型的知识基础观。 杜威在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我们应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价值,不要到教育之外去寻找教育目的,不要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考虑到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保证他们的成长和延续生命,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本身就应该具备教育的素质。当然这些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贯穿始终,如果我们再在其中与教育阶段相适应,那就是要兼顾家庭养育、学前保育、小学培育。 一、家庭养育知识 教育不仅是孩子出生以后才进行的,而且在儿童出生之前就有了教育上的准备,这点主要体现在父母身上。鲁迅从对儿童深刻的爱出发,提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①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揭示,一个人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家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社会对于准爸爸和准妈妈及他们的长辈亲友对于孩子的培养却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指导或培训制度,结果是那些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和子女都深受其害,社会也因此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最重要的任务——抚育儿童,在现代被我们社会断定为根本不需要训练的事情。似乎孩子的出生就会自动地授予一个父亲或母亲的称号,就会自动懂得如何抚育孩子。幸运的是,大多数儿童都是天生健壮和感觉完善的。因此,我们才不会怀疑这件事情确实不需要特殊的训练就可以完成。既然正确地抚育儿童是这样重要,因此许多人建议,对于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必须有有关作为父母能力的合格证书,就像护士、教师和汽车司机持有合格证书一样。 父母和孩子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对孩子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觉,这种天然的自觉的意识,使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长久的老师,教育也会产生最初的成效。我们要倡导,每个家庭在要孩子之前都应通过孩子养育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获得生活教育证。有证才有资格接触孩子,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对孩子实施教育才更得心应手。这更是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 家庭养育的基本知识包括所有与家庭养育子女有关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话,那么这门科学是以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与人有关的所有理论为基础的。 (一)家长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是一个过程,对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对于教育学要有所了解,包括教育目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向,等等。并非是一个教育学专家,但是应该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用此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教育知识类型不断丰富,教育知识体系不断成熟。家长既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又需要不断地反思更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比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更为复杂,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家长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需要仔细而耐心地探询孩子的心理反应和倾向,对孩子的思想和内心足够了解,才能对家庭教育做到游刃有余。 (二)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否实现正确有效的教育,取决于家长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对,就会出现教育偏差,甚至是教育失败。如果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学问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系统而全面地渗透,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往往有很多东西都不能一概论之。 在家庭教育中要巧妙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父母与孩子具有一种天然、独特的缘分,父母对孩子施加影响是必然的。为了帮助孩子,就要对孩子多施加积极、正向的影响,在行为上力求做孩子的榜样。必要时建立亲子契约,契约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不可违抗性,一旦违反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亲子契约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很有效地规范亲子双方的行为,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洋溢在家庭中,通过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的,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环境和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孩子求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有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养成。 二、学前保育知识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该突破保育人员只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观念,还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能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体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强调生活中的渗透,在主要活动形式游戏中的体现。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保育教育,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能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懂得游戏和最能享受游戏乐趣的时期,游戏是自发的不学而能的活动。但是为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予以一定的指导,有计划地提供游戏材料和场地,控制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引导幼儿的发展。 (二)加强现代保育知识的学习。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细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学前教育场所的规划,要考虑合理的布局和合适的园址。保障幼儿园的某些物品和建筑设备的卫生,如,书籍、玩具、教具、桌椅等。儿童经常密切接触的外部环境,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保证儿童的健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讨,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学前保育措施,使学前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 三、小学培育知识 进入小学是儿童开始系统学习的开始,不仅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人格特征、良好行为习惯的系统培养,以及各种文化素养的培养。儿童虽然还是幼稚的个体,但比起学前儿童,无论生理、心理还是社会性等方面都大有进步。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优化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乐学是学会的前提,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想象、思考的余地,进而形成有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探索和错误,要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善于主动参与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讲实效、讲梯度、讲形式,照顾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我能行”。 (二)尝试开展小学生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知识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儿童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其课程目标与一般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更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知识。小学生虽然年龄小,意识差,但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可以尝试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端,及早着手。 (三)借助知识的学习渗透培养学生习惯、养成个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这种需要满足不了,个体就会出现疾病或危机。但是这类需要的满足,可以通过有限的目标物来实现,饿了可以吃一定量的饭,渴了可以喝一定量的水。人的高级需要又称成长性需要,作为成长性需求,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是无限的,它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人的认知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儿童在认知过程中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和理解着既定的间接知识,探索和尝试着发现直接知识,在实现次生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引发无穷潜力的原始教育价值。认知的意义即在于此,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使学生获得原始教育价值为指导思想。表明知识的获得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建构健全的人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面对一个个有思想,能思维的生命力,教师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理解尊重学生,以实际行动丰富师德的内涵,树立崇高的师德,展现人格的魅力。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教育理论首先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包括三个部分: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一体化。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教育理论就是指生活就是一种教育,生活无处不在,教育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探索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与高中物理新课标对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高中物理应该接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不断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培养起学生终身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为了加强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运用,本文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为,教学方法以考试方法为依据,学习的方式以教学的方式为依据,考试考什么内容老师就教什么内容,考试怎么来考老师怎么来教。这种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远远偏离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最早出发点,将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越拉越远。尽管我们一再呼吁高中物理教学要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贴近,但只要现今模式的高考存在,我们的师生就不敢真正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害怕不跟随着高考的脚步,成绩就会掉下来。其实不然,因为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的根基,只有从物理现象出发,才能领悟到物理的本质和真谛。而物理现象主要来自于生活实际,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最初的物理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学会真正有用的物理,而不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伪物理。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实际生活中探知物理 很多物理学家进行发明创造的最初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改造实际事物,促进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这正是物理学的真正价值。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都只注重老师教授的知识,探究式的教学大部分都只局限于实验室,根本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经验性,物理教学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去探究,实际上,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恰当地引入一点自然和社会中客观存在并且没有经过加工的,最好是学生们都实际经历过的物理问题来让学生探索,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旦学生树立了在实际生活中探知物理的学习理念,他们就会以生活实际为目标,在高中物理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2.学到的物理知识要应用于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推崇的一种教学理论就是教学做统一,其核心为做,也就是在劳力的事情上劳心。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上,就充分说明了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在平日生活中找到原型,进一步加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亲和力,也为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但是在现今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很少思考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没有机会亲自尝试。学生们的物理学习只局限在教材中,只局限于做习题和掌握知识点,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灵活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受教育就是为了改造生活。放在物理上来说,就是运用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改变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碰到的困难。但如今的高中生做物理试题得心应手,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生活,这是学生的内在,不是任由外界制定的。假设只为学习物理而进行物理学习,那么就是在割裂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两者间的联系,失去生活联系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是死读书、读死书式的学习,完全不符合生活教育理论里活读书、读活书的理念。从这点出发,物理教学就是要将物理学习放在生活中,留心生活实际里的物理现象;善于动脑思考这些物理现象的原因,并试着去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积极发现并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明白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那些指导改变生活的教育才可以称作真正的教育。与此同时,老师要少用考试作为指挥棒,要给学生真正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生活教育论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优化幼儿科学教育 陶行知说:“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的确,幼儿对周围世界总是充满着惊奇,他们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那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索,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呢?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能力。 一、以“生活即教育”为指导,创设科学教育环境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源于生活,也是为了生活,所以我们也强调创设生活化的科学环境。 为了使幼儿能时时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我们在活动室的四周常常会创设一些有益的教育环境,类似自然角、科学活动区等。比如,在让幼儿认识磁铁时,我们在教室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在此之后,又提供材料让幼儿去观察,为什么有的东西(如布块、纸片)磁铁吸不起?幼儿在相互玩磁铁的过程中,会面对孩子的种种发现,这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情绪愉快,没有压力。通过动手动脑,他们发现了磁铁的相吸和相斥,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以“社会即学校”为指导,感受生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曾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就为幼儿提供了糖、水、冰块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非常关注他们的变化,常常一有新的发现就跑过来说:“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通过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 例如,在上“凹透镜和凸透镜”时,我为幼儿不仅提供了凹透镜和凸透镜,还提供了各式各样其他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面镜、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培养幼儿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幼儿学会学习。陶行 知极其重视实践,在具体教学中特别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提问往往是贯穿于幼儿每次活动前、活动过程中及操作探索之后的。如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就抓住时机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吹出来的泡泡为什么有大有小?泡泡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怎样才能吹出更大更多的泡泡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当然有的时候在提出问题时,幼儿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时我并不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每一种材料都尝试一下,让幼儿共同来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四、鼓励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幼儿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欲望,他们急于想把自己的新发现向老师或同伴讲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其他人说说。在表达与交流、听取同伴意见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可以有多种办法解决问题,也能从同伴的讲述中得到灵感激发创造的火花。 在科学区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幼儿在玩某一样材料时,常常是一个或几个人玩,当一个人想出了新的玩法时,其他的幼儿则会受到启发,能力强的幼儿就会在此基础上想到更好的办法,能力弱的幼儿跟着学习这种方法,使他们也对此活动充满了兴趣。 总之,我觉得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索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 生活教育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填鸭式”教育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做”,对学生“满堂灌”,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别说将知识灵活应用了。为了考试过关,学生往往临时抱佛教,死记硬背。所谓“教师讲,学生听,堂上记笔记,课后抄笔记,一切为考试,考后全忘记”。什么自学能力、生活能力、创新力,全都无暇顾及。这样做,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事与愿违。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但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基础课不太感兴趣。我觉得这与当前的应试教育、教育内容脱离生活、教学方法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等这些原因是紧密相关的。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集中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精华,奠定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了积极作用,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所组成。“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决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相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 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计算机在生活中、工作中应用广泛。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如果教学跟生活脱离实际,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动手能力,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的。 因此,生活教育理论对指导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创新能力。 如何将生活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结合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 1.改变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要求学生要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于是上课时,往往会给学生强调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重要作用,期末考试的重要。而忽视了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考试,而是教会学生将计算机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改变教学目的,老师才会摆脱教材的束缚,在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这个工具,而是灵活地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上课时多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美的作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增加他们对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同时让他们从心里意识到这门课程是非常有趣的,对生活和工作也非常有帮助。 2.改变教学方法,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是成为他们考试的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工作任务,下面举几个例子。 比如计算机的进制转换,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感觉学完就是应付考试,没什么很大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提出“我能准确猜出每个同学的年龄”,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讲解了二进制、十进制的知识,简单介绍了操作系统中“计算器”这个工具的进制转换功能,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窍门。通过这样的活动,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技巧。 学习office办公软件时,更加可以跟生活、工作很密切的结合起来了。比如母亲节就要来临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给母亲设计一张节日贺卡。在五一节的时候,我开展“五一节电子小报设计比赛”。在学习到powerpoint软件时,那时刚好遇上“2008年奥运会福娃”的推出,因此我布置的作业是设计演示文稿,向大家介绍“2008年奥运会福娃”。这些练习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 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一些教学内容。如给学生布置设计个人简历、排版毕业论文等这样的实验题目。学生每一年都要进行一次综合测评,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学生往往用计算器来计算,效率慢又容易出错。通过excel的计算功能,让学生对全班的综合测评表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工作。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其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跟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能学有所用,让他们体会到学懂计算机,真的对生活工作有帮助。 四、总结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我们应该将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想象力。 生活教育论文:德育中生活教育理论的渗透研究 一、生活即教育——让德育在生活情境中灵动 实践告诉我们,实施德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孩子的主动参与、真实体验、领悟内涵、总结提升、最后内化为自觉的德育行为。为此我们创设整洁优美的环境,在幼儿园的大门口、走廊、盥洗室等醒目处,张贴了“微笑宝宝最可爱”“上下楼梯不拥挤”“你早、你好!”“节约用水哦!”等卡通标语,孩子在欣赏美妙画面的同时,也让文明、规则等德育无处不在。而生活在不经意间更为我们营造了无数的蕴含德育内涵的场景,没有了过多的说教,孩子反而很容易接受。如,家里有好吃的东西,让孩子分配,启发孩子能与家人共同分享,及时表扬,让孩子体验与他人共享的喜悦,强化分享意识,不要啥好东西都省着给孩子,习惯会成自然;让孩子和不同的小伙伴玩,体验后帮助他总结你喜欢和谁玩?为什么?要让小伙伴喜欢你,你会怎么做?当孩子的小屋里很乱很脏后,家长最好不要帮忙收拾,可有意识让他去寻找某样东西,当他找得晕头转向时,再来探讨如何能一下子找到东西,让他体会房间收拾有序的好处;看到大街上随风飞舞的塑料袋、看到被践踏的草坪、看到行驶的车里飞出垃圾时,感觉如何?自己又该怎么做?在真实的情境中,孩子的体验将深深印在脑子里,留在记忆里。摆脱了枯燥的说教,德育效果显现。 二、社会即学校——让德育在社区特色活动中萌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主张“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拆除学校与社会的高墙”。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书本上的知识太死,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才能使他学会飞翔。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地方特色,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接触、融入社会,体验并吸取其精华德育元素,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培养技能,丰富情感,高尚品格。 围绕地方特色,我们设计了三个主题系列活动,分别为“古城文化”“长寿之乡”“盆景之都”。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感受古城建筑文化的幽美流韵,观赏现代如诗的内外城河,感叹丝毯艺术的精美绝伦。鼓励孩子和祖辈一起种植、采摘农作物,园里组织长寿食品品尝会,共同分享萝卜、花生、玉米、山芋、潮糕、蔗糖、白蒲茶干等,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培养孩子多吃蔬菜、粗粮,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争做未来的长寿老人;重阳节到敬老院和长寿老人家慰问;教育孩子孝敬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手拉大手”禁烧秸秆活动,拒绝空气污染。我们组织孩子参观“花木大世界”,邀请家长给孩子现场介绍、扎制盆景;让每个家庭带孩子在家至少养护一种盆景,详细了解其要领,培养其责任心、耐心,定期组织“健康美丽花卉展”;每年的植树节,我们要求每个家长和孩子至少种植一棵树苗,并跟踪记录树苗的成长,一学期进行一次“我和我的小树”照片展……这些远离枯燥课堂、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如歌、如诗、如画的家乡殿堂里熏陶着、体验着、幸福着、骄傲着、行动着,爱家乡、美化家园的情怀正油然生根于心中。 三、教学做合一——让知与行无缝对接 德育的形成它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同时具有一致性、系统性、连续性的发展过程,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耐心、细致、全面、系统、有效、随时随地地实施德育。正如陶行知所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因此我们选了一批得力的教师、家长代表共同成立了“健康德育社”,商讨制订了“家长行为规范”“教师行为规范”,大班的孩子自定了各班的特色“班规”,相互监督执行;德育社定期举办各类活动,比如,专题家庭德育教育辩论会、专题德育讲座、亲子爱心传递活动、社区环境保护活动、敬老院慰问活动、经典德育故事亲子诵读活动、禁止焚烧秸秆活动、德育环境创设活动、“绿叶”义工活动、结伴远足互助活动、亲子植树认树护树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家长、教师均接受德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直接或间接培训,从态度到行为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的提升与转变,懂得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领、榜样作用之大,能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更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德育熏陶,带领孩子做更积极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使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德育成长微环境。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多个游戏、生活活动环节,德育更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如,大门口礼貌迎接孩子的教师,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渗透着礼貌教育;每天晨间谈话的具体内容包罗全方位德育话题;晨间活动、区、角游戏时,孩子和老师一起投放、整理活动玩具,和小朋友快乐游戏时渗透着劳动、合作、谦让、交往能力培养等教育;每天上下楼梯做操时靠右边一个接一个扶着扶手下楼,不推挤,这是遵守规则教育;午餐时细嚼慢咽吃完盘中的食物,保持桌面整洁,这是健康就餐的好习惯;午睡时睡不着觉的孩子自己安静地看书、画画,这是不影响他人的教育;盥洗室随时关紧水龙头,这是节约用水教育以及各类学科领域的德育渗透……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德育真是无处不在。 现在,德育正在无声无息中融进孩子的学习生活,爱心、善意、文明、规则等优良品质正悄悄根植于孩子稚嫩的心田。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教育“在路上”“在旅途中”。而我们的德育正通过家园合育,在生活实践中,让孩子的知与行无缝对接。 生活教育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先生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鉴赏力。以下是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要注重内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生活开展儿童教育。《幼儿园教育纲要》也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各领域的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相互整合能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 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以幼儿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内容生活化应是把幼儿美术的教育目标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雨伞”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雨伞伞面上的美丽的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素材,因此我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涨,都愿意加入到美术活动中,活动的效果也很好。我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伞的颜色、花纹等等,=也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接着我向幼儿出示课件,让他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面上的美丽图案,说一说有什么样的花纹,危险面的活动打下基础。活动中,幼儿都能够积极地与同伴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看到的小花伞样子,整个活动氛围十分融洽,通过活动激发我们班上孩子们对这次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初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家园合作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拓展相关经验。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美术教育,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 在一次“交通工具”为主题的活动中,我请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帮助幼儿收集主题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还建议请家长带幼儿到马路边上一起来认识汽车。这些教育措施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题的内容,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在作画和手工制作《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马路上一些路标的含义、一些汽车的名称与特殊用途、司机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造成的危害、乘车安全的小常识……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把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拓宽幼儿的空间、时间、开发他们的大脑、手、口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更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 我们也非常注重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让家长、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 三、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美术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就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解,孩子在看,材料及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在实践中我采用组织以做为中心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做”合一。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蟹壳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的瓜果蔬菜印章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运用萝卜、土豆、黄瓜等刻成的蔬菜印章制作了一张张美丽的桌布,既有趣,又可以布置活动室;还运用用 了各种种子进行拼贴画;秋天的时候还让幼儿收集叶子,与家长完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树叶拼贴画。班里我们开设“绘画角” 、“展示区”、“美工创意区”等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个空间进行自由地摆弄、创作与交流。这些美工区角的创设可以结合主题适当增减。如:在“春天真美丽”的主题背景下,我们创设了“小花园”的美工区角。让幼儿用皱纹纸搓柳条,撕贴柳叶。用纸工表现春天盛开的小花,用泥工表现在花园草地上活动的小动物。幼儿可以做完后可以直接将作品贴在墙上,布置主题墙。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请幼儿用彩纸做成了彩旗链来装饰我们的教室。 “美术园”则是作为一种长期的固定区角设在活动室里。投放在里面的材料有盒子、酸奶瓶等废旧物品,豆类、果蔬、叶子等自然物,为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在游戏活动时间,我一般引导幼儿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因为有了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幼儿的制作各显特色。有的会用纸盒等做出“大房子”、有的用许多小纸盒合作连成了一条长长的“龙”、也有一些小妹妹喜欢用各色马夹袋、毛线、包装纸等制作翩翩起舞的表演服…… 美术教育生活化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幼儿不同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注重每个幼儿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最大限度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研究和借鉴对于深化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改革,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我将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继续积极探索,努力把现代化幼儿教育事业推向新的水平。 生活教育论文:谈论现代教育技术在 品德与生活 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结构 论文摘要:《品德与生活》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电化教育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1《品德与生活》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优良、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如果能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但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升学要计入成绩,所以有些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专门的品德老师很少,一般是安排语文老师、教导主任或是副校长兼任。正是因为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不够,让这门课成了小学教育中的非主流课程,很多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也不是特别用心,只讲究进度而不重视质量,不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甚至连教材都没读懂,更不说拓展延伸课外的知识了。要想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上得出彩,需要老师花大量的心思来准备,包括课前调查和资料准备,以及教学设计。这些都离不开多媒体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2.1图片导人,激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学生进人学习阶段的开始,采用恰当的导人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准备学习状态。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六年级下册《做一名地球卫士》之“地球属于谁”这一课题的教学中,通过ppt展示了一组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是比人类出现得早的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然后问学生能不能说出图片上的动物,知道不知道图片上哪些生命比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得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哪些好处。又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在希望的田野上》之“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课题的教学中,首先用一组农民在地里劳作的照片来开始这一堂课,然后播放镰刀、锄头等农具以及农业机械化的照片。用图片导人新课的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课堂教学更加出彩。 2.2运用视频,让教育更深刻 所谓道德认识,主要是指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光靠背条文,讲空洞的大道理,效果是不明显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容涉及广泛,从历史到地理,从生物到生活,涵盖了古今中外英雄、领袖的故事和具体社会现象,日常生活的事例。要想让学生从学习中悟出道理来,就必须对这些人和历史事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比如在六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中,播放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是在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背景下,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了内战。电影片段的观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又比如笔者在《从统一到鼎盛》之“秦汉一统”的教学中,播放了《百家讲坛》中讲解秦始皇的那一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全面认识秦始皇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从而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音像感染,提升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它是一种内在动力,在内部可促成认识升华为信念—对道德观点坚信不疑;在外部要转化为行动的中间环节—渴望行动的动力。在学生明理的基础上,激发其道德情感,使认识得到升华,是每一位品德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的。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歌曲,也可以通过录音。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即感受、体验、共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声、光、色、形等方面的功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 比如笔者在教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之抗日战争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播放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松花江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抗战歌曲,雄壮激昂的革命歌曲,渲染出了庄严的气氛,浮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场景,庄严的气氛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空前高涨。 2.4摄录工具的运用 摄影和摄像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工具,如果能把它们正确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能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比如笔者在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教学中,借助相机和摄像机,让学生看到了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以及我们身边的交通安全措施。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堂课的学习,就更加游刃有余了。又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学做集体小主人》之“自主选举班委会”这堂课的教学前,用摄像机录下了高年级的同学选举班委会的视频录像,然后在教学中播放,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身边的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学习高年级同学的经验。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首先必须要认识到这门课对学生的重要性,然后要深人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抓住现代信息技术这一魅力无穷的利器,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学生喜欢画面,改变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模式,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我们的课堂。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不再是小学教学中的鸡肋课程,而把它变成一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主流课程。 生活教育论文: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与生活化的有机融合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生活化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革新的不断加深,“生活化”教育模式得以实现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样的,在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也应该受到重视,并且是把“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带到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重视对人的培养,要立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当前中国教育模式存在很多不合理,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寻求教育的革新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以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水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越来越凸显出优越性和重要性。所以说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要切实落实“生活化”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使学生适合社会的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要知道人的成长不仅要注重技能、技术的学习,还要注重人格塑造、人文修养的提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体现对人文素养的教育。 2.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重视。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所以,不能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因此,要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想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就必须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因此,生活化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的必要途径。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教学内容很多与现实运用不符,很多课堂中的内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际的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把这些知识淡忘。因而,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要改变以往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技能的认知,真实有效地掌握真正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因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 4.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无法切实将“学”与“用”结合在一起。首先要清楚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而以往的教学往往不能切实的将“学”与“用”结合在一起。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是否“学”,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用”,这种结果偏离了教学目的的最初轨道,从而使学生无法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二、如何将生活化模式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1.增加生活化内容,让学习贴近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应该怎么设置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的,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掌握生活中能够实用的知识。那么就应该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今后生活中和工作中可以用到的知识。 2.减少对不必要知识的教学。哪些是不必要的知识?比如,很多信息技术运用中,很多技术技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自主掌握,那么这样的知识就要在课堂上稍作讲解即可。毕竟,随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很多信息技术技巧学生都能自然而然的掌握,所以,不应该把教学实践浪费在这些不必要的教学上。同样,要教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可以告诉他们一些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网站,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 3.设置简单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可以在教学生学习word的时候,给同学布置用word写一篇日志,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写日志的过程中熟悉对word的使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的教学就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4.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最直接高效的学习方式。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所以,应该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生氛围,让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教学过程中可以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在“画图”工具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作画,然后把学生的画组合在一起,让学生玩“看图讲故事”的游戏。这样的模式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 5.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实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学习的目的是用到实处,如何才能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实现“学”与“用”相互转换和有机结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与“用”的引导。要告诉学生,学的知识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能够用到。老师可以做一下引导,比如,让学生用word写作文,这样就能让学生直观的明白word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在学习“画图”工具的时候,可以给同学展示一些优秀的图画,让学生了解“画图”工具的实质用途。这样直观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信息技术学习与生活的关联。 6.生活化教学模式要对学生多引导。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看电影,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怎样正确的使用影音软件;有的同学喜欢听音乐,把网络上的音乐下载到自己的音乐播放器里,那么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如何正确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学习到正确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和相应的知识。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主导的时代,要想符合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坚持贯彻对“人”的发展,要把生活化教学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这样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巩固信息技术技能,从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生活教育论文:浅析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加强学生党员时代素质教育 【摘要】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实践,开展经常性网络组织生活,确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强化理论学习要求。网络社会不再是虚拟世界,也决不会成为党的工作的真空地带,它必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亮点。 【关键词】学生党员 网络生活 网络管理 时代素质教育 1 背景分析 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有在校的青年学生,是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我们学生党员培养的教育中,网络不可不谈,不仅要谈,而且要全面认识、深入挖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对他们的争取和教育仅仅依赖传统上的面对面的集中教学方式的党员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牢牢抓住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信息主渠道出发,居高而振臂呼喊,用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另外,从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角度分析,尤其是面向基层党员的全员组织生活,由于存在组织难、耗时长、不主动等现实困扰,党员组织生活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制约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的提高,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目前,随着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国家加大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迅速扩大。建立一种广大学生党员能够主动接受和党组织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不可或缺。现阶段,如果我们只是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谈如何避免学生错误的使用网络的话,已经是一个错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必备的途径和手段,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更注重如何加强网络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牵引力。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制网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大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果有一天而且也必将会迎来这一天:我们的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和管理就象学生上课一样的习以为常和迫切需要,就象黑板和教材一样成为我们教育的载体,那么我们的党建工作还会再担心流于形式化和缺乏长效机制吗? 在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因此,推动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建设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重心不偏,而且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 2 充分尊重和积极引导学生党员的时代素质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跳跃式特征。截止2009年9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宽带用户达9933万,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92亿,境内网站达到320万个,据cnin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8.8%,在校大学生95%以上触过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优化,大学生已率先迈入了网络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就应当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及鉴别能力、网络区域交流能力、网络方式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所综合的素质是不同于以往党员的,我们称之为时代素质。每个时代都会对其先锋分子提出具体相适应的时代素质。 从哲学角度来说,需要与兴趣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现在大学德育的僵局就是在于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要,引不起大学生的兴趣。试想:学生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又何从谈起接受德育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预测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大学生党员虽然不是价值的直接的创造者,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需要。而我们之前对党员的管理与教育模式却完全忽略了这种心声。现在的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简单片面的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是一种单向模式,形式呆板,内容单调,学生麻木应付,如此以往,难免思想和行动的脱节,难免入党动机不明确。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党员身上的这种时代素质,并且加以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教育的主导权,力求在满足大学生党员需要和引起大学生党员兴趣的同时,塑造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使其具备时代需要的时代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用心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班级建立党支部的基础上,以学院党委为平台,建立针对性强、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该园地寓教于乐,既有党的政策学习和宣传,又设计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些游戏环节帮助学生强化党校的理论学习。该园地板块化设置,给每个党员都分配实名制账号和邮箱。建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通过统计每位党员的登录次数和在线时间来掌握党员的园地生活时间,从而达到参加组织生活的目的;针对当前热点时政,支部成员登录网站发表言论,汇报思想状况,既方便存档又无需浪费纸张;定期给党员邮箱发送理论学习材料,定期收取党员的讨论材料,切实发挥组织生活的沟通作用;引入益智类游戏积分办法,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勇闯理论关、园地浇灌等小游戏达到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党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考核的一个补充环节。此外还设置党员示范窗口,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刊登近期出现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在积极向网络延伸。一方面是学生电脑拥有普及化,学生寝室上网普遍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实现了在寝室免费上网;另一方面掌握网络技术的学生群体也急剧增加,开辟和维护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已经不是一件困难之事。该网站实效性的体现,首先就在于有固定的面向对象。我们应当推动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融合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和网络交流表达的便捷感为一体,面对面交流网络化,网络交流增强面对面感,突破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交流传统方式的局限性,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党员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优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效,是当今党建工作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果。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绝对不是孤立的,它继承了党建工作如沐春风和源远流长的特性,增强了时代气息。时代赋予了我们面对新兴事物的机遇,而我们也将通过大胆追求和不懈努力开拓一种崭新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 生活教育论文:从一节主题班会看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摘要】“德育”两字一向给人的感觉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让学生敬而远之。在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转变视角,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 【关键词】主题班会;德育;生活化 一、一节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影响 2008年桂林市开展主题为“抗震救灾精神”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比赛,笔者组织本校08-5班学生开展此次主题班会,班会题目叫“抗震救灾精神在我心”。班会的过程是: 1、观看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出来的关于抗震救灾的视频 2、学生进行模拟场景表演 切入点1:灾区学生被困时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坚强。 切入点2:灾区学生在救灾现场表现出来的勇敢、自强不息、敢于抗争的大无畏气概。 切入点3:各地年轻人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和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校德育教育需要生活化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心灵的净化,不是煽情的演戏、虚伪的眼泪可以做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纯净的地方,只有真诚,才能涤荡虚伪的厚尘、功利的得失心,让每一个人深有感悟,让心灵中的纯净之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它的存在必须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德育并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外在的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分析,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过程也是人在一个社会里合理合法地逐步满足长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 三、学生表现自己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 主要是唱歌和朗诵以及发表感想。 四、教师总结 抗震救灾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汶川地震发生后,曾经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年轻人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活跃在救灾、捐助等现场,表现突出,让人眼前一亮。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在灾区的这些我们认为是“草莓一族”的年轻人,却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我们同样是90后的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这样的精神吗?不少老师有着这样的担心。而事实是一开始学生确实觉得抗震救灾精神确实非常值得学习,但与自己的生活似乎距离有些远。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图书、报纸、网络搜索资料,积攒主题班会的素材,并找到三个切入点通过场景表演来展示他们所理解的抗震救灾精神。 开完主题班会后,学生们说,他们自己也曾献血,也曾捐款捐物,当时想的是自己也为灾区出一点力,没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通过这次班会活动,他们发现,以往那些在他们看来让人敬畏的“精神”,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们认识到勇敢、坚强这些精神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只要有心就能够做到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也并不是在抗震救灾的时候才能做到。在现阶段,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就能时时刻刻学习、展示这样的品格。 以往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的状况,定位普遍“高、大、空、远”,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德育目标又缺乏层次性,基本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德育内容以社会为本位,过于空泛,学生难有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认同。在个人主体意识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只有自下而上的、从学生个人本位需要出发的德育,才容易成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认同、价值选择、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成为其当前和今后生活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是德育的“根”, 教育者如能以生活琐事为契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凡、琐碎和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于其中,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探寻和感悟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孕育着某种精神品格,能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领悟真善美,培养健康人格。在培养人的教育上,以关注内在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促进其形成合理合法的行为的德育,才是体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个教育本质的德育。道德是个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德育是人自我完善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人类最高价值。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德行修养的选择权,尊重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尊重人对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自由选择权,真正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为别人、为社会的教育变成是自己追求人格完善促进社会美满的教育,这才能充分实现德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学校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学生不同与成人、不同于英雄人物、不同于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把学生看着是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是成长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生命价值、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它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生活教育论文:学校体育教育生活化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也在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调整教学方向,逐步实现体育生活化,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运动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加交流,努力构建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模式,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共同推进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另外,学校还应该努力营造体育环境,让终身体育的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在提高学生们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该文主要从终身体育相关概述、体育教学的现状、改进教学方式、生活化发展趋势4个方面加以展开。 关键词: 终身体育;教育观;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我国教育家提倡教育应当来源于生活,要将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其实,这些思想内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也有体现,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等都是举出生活的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也应该面向生活,将教育与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强健的体格,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培养自己的运动观,制定自己的运动计划,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多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1终身体育相关内涵分析 终身体育的历史背景主要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重视养生。终身体育的思想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带动全民健身,促进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此种理念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雅典时期,雅典时期人们对于体育较为热爱,著名的马拉松比赛就诞生于此地。进入到了近代,很多国家都在倡导终身体育的理念,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在其国内宣传这种思想理念。同时,这种理念也逐步传到我国,我国也在积极推行此种理念,各个学校将这种理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 2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我国各个学校也在积极引进终身体育的理念,加强了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力度。但是,各项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终身体育相背离的情况。 2.1过分重视学生体能的增长 学校在引进理念的同时,只是重视学生技能的掌握,对于体育体验和感悟强调得较少。部分学校认为终身体育只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体质,于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校一味地强调学生们体能的提升,对于学生相关的体育体验却很少重视。实际上,学校想要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首先要从思想上抓起:其实,终身体育思想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坚持,能够永不停歇地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在学校,步入社会之后,也需要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们的素质,让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强调对技能的掌握,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感悟人生、内省自我等方面下功夫。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运动观。 2.2脱离现实生活 学校教学的相关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找到自身的定位,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时代在不断发展,学校不能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更需要结合学生们的特点、社会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改进,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育的可持续性,为体育教学发展贡献力量。学生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很难进入相应的角色进行锻炼,无法产生对体育的兴趣。 3改进体育教学方式让其朝着生活化方向发展 3.1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运动观 学校首先要将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学生中间很好地传递下去,教师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一定的讲解,让学生们对终身体育理念有较为清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引学生树立起一定的体育意识,构建自身的运动观,实现其健康发展。教师通过体育项目,提高学生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制定自己的运动计划。部分同学想要通过跑步减肥,教师可以鼓励这些学生制定相应的计划,达到目的。体育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需要将体育与生活相结合,在终身体育观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3.2开展知识讲座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知识讲座,讲述终身体育以及体育生活化的相关知识。终身体育和体育生活化是近几年刚出来的知识体系,部分学生对其认知度不高,因此,这就需要学校进行相应的知识讲座,让学生真正明白相关的知识内涵,为体育生活化的实施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体育文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观。 3.3更新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设备,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体育知识。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需要结合实际,让学生们感受体育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终身体育观的指导下,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将体育与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4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 体育生活化,是学生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有助于学生们的健康发展。目前,随着终身体育思想和养生观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素质,希望通过每天锻炼的方式,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是,这些理念在实际中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有些人制定了计划却没有完成,有些人根本没有付诸实践。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力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如此一来,才能够将理论变成实践,为体育生活化的实施作出一定的贡献。 5结语 综上所述,部分高校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推行及实施上,还存在着较多的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学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认识到终身体育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学习,树立自己的运动观,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极为有利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体育项目更加生活化,为学生们的生活服务,提高学生校园的生活质量水平,最终实现学校终身体育的格局。 作者:甘开国 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生活教育论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摘要]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顺利进行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表现在:目标理想化,价值的工具化,方法过于呆板,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多层次目标;坚持人文关怀,促进主体间的感情交融;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化。 [关键词]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学科建设的要求,主体间性理论是近几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两者的融合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两者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主体间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是指各个主体之间关系的规定性,具体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是指多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性,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基础,没有各个主体性也就谈不上主体间性理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身需要引入主体间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众多阶级和个性化的90后甚至00后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国人精神世界面临着种种危机比如: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压抑、心灵空虚等等。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引入主体间性理论也是提升国人精神境界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两个奋斗目标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建设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先进性,关键还是人们的思想精神文明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间性理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文主义思潮与新课改的教育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间性理论。我国课改实施之后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加强了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怀。纷纷推出人文关怀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改革模式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间性理论为消除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缺点以及现实所遭遇的困境,改变思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完善逻辑提供新的实现路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及生活化缺失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对日常生活的主体性参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生活过程之中,并不是要求主体性无限放大,而是主体的参与性无处不在的渗透于生活本身之中。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依照学科和社会的要求,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定时期内得到要求标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强调人的精神性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理想性,用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的完美形象来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特点。通常只是注重目标性,而不注重过程。目标总是“高、大、全”抽象的英雄,这种理想化英雄化的教育缺乏主体性、时代特征以及目标该有的层次性。部分教育目标远离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以及本身的年龄性格等身心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注重单纯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强硬灌输。没有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单纯重视成绩、学科社会综合发展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性,忽视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缺乏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之间,进而出现教育过程形式化、表面化的众多现实问题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理想工具突出社会价值。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强调人的社会身份和属性,和人在世界上的价值的主体性。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实际问题。长期以来教育者过于重视理想信念的强大作用,忽视了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认为思想的问题来源于思想本身,其实这些思想问题正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的基本事实。错误地认为只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可以有无限的力量,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内容也理想化、政治化、形式化。而本来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生机勃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没有了活力,过于工具化和形式化,更没有实效性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呆板 在长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是课堂授课。这种学习的形式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生和教育者的教学一起完成了学习的任务。这种传统模式下,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师和领导者,在一味的被动接受过程中,学生是从外部刺激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是单向的教化教育模式。缺乏两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教育”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学习。在这个教育的形式中,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中心的教育实施,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的主体选择。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多层次目标架构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以人为本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对思想政治提出的新要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复杂性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的强调精神属性。强调英雄主义,模糊爱人的自然属性和正常的身心需要。片面地强调英雄主义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主体的客观需要了。按共产主义的素质和心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主体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把共产主义的应然当实然来要求学生,要求学生个个都是内贤外王的圣人、神人。目标太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因素,单纯的强调人的可塑性,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生活是教育之源。如果没有生活更何谈教育,更何谈思想政治教育呢?目标要根据多维度多层次细分为小目标、大目标;个人目标、社会目标;显性目标、隐性目标等等。实现多层次目标架构。 (二)坚持人文关怀,实现教育主体间的情感交融 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人文关怀要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关心、解决人的实际问题和感情或情感问题,要坚持教育、转化、引导、解决人的思想认识和思想政治素质问题,要坚持服务、适应、满足人和解决人的利益需求或满足问题。生活节奏加快,竞争也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就是极大的心理负担。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保持经常的对话、沟通、和心灵上的交流,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来架起两主体间的桥梁。教育过程要以情服人、以情动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受教育者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受教育者的头脑之中,并付诸现实的实践之中。 (三)主体间共存,实现教育方法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是传统的师生对立关系的对立关系,而是教学相长,两主体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就改变了原来受教育者单纯的被动被灌输知识的局面,通过形式多样的形式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多的通过学校的环境,以及学校的多媒体包括校园广播、校园报纸、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特别是注重重要节点的宣传教育。大众传媒在宣传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意识,不断创新载体的新发展和形式,特别是直播这一新兴的媒体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中。不再单单采取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授课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来源是生活,而不是课堂。坚持教育者受教育者两者共同受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注重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作者:杨帆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化高中美术教育运用 摘要: 近年来,艺术教育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不仅是高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而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发挥出他们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阐述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以及高中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及其应用。 关键词: 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运用 很多学者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但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由于教学生活的匮乏,在教学过程中解释太多的理论学生会听不懂,让学生觉得学习艺术是很空泛的。高中美术教育和生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从美术教育和生活中找到美,体验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文章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高中美术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教材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是不断学习,不断塑造自己行为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使艺术教育趋于在理论内容上的学习提高其艺术性,使艺术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通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教材,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注意教材的选择,必须贴近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这将更有利于美术教育的教学。 2.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美术作为一门欣赏的艺术,它源于生活,每一件艺术品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如果艺术不能影响生活,就不能谈论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艺术教育也似乎没有意义。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内容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课堂知识运用在生活实践,使学生能感受到艺术是跟生活中紧密相连的。高中美术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让艺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高中美术教育应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使艺术教育更具有实践性,使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更有趣味性。 3.从艺术教育中探索生活的艺术 艺术教育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具有探索生活之美,通过学习艺术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来获得良好的艺术感悟,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模仿老师,从学习生活化教学的艺术中发现生活的美,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从而表达生活之美的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1.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艺术教学 将艺术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家庭生活当中的一些知识转化为艺术知识,使艺术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美术知识用于设计自己的卧室,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根据学生的艺术思想的全面认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知识。此外,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家长也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更为生活化,从而培养运用艺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家长需要为学生营造案例,让学生有独立探讨的空间,一个相对自由的生活,在业余时间给学生制造一些家庭事务,如采购、餐具摆放的位置,桌子和椅子,展现艺术选择对应模式,使用颜色和款式的餐具,桌子和椅子,让整个家庭环境得到改造和适应,以提高学生运用美术知识的能力,也促使学生利用艺术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美术教育回归日常生活 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美术教学回归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并培养良好的基础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首先,美术教育应该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存在的家庭环境,自然风景和其他事物,让学生学会感知和理解能力,以促进学生观察综合视觉形象以及全面提高的问题,通过发现美术教育涉及生活中有紧密结合的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总体的水平。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学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在高中教育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主要是针对生活科学艺术教育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了生活对学习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美术教育策略,通过对文章的研究,希望为实现生活化教学提高帮助。 作者:王继珍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中学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化数学教育实践 摘要: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更应该深入地研究目前的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帮助。文章所论述的观点主要是为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研究依据,期望能为数学教育生活化发展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 数学教育;生活化;实践 一、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立足生活实践,在教学中通过课堂知识的掌握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目前来说,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3)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及学生创新能力。 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的及基本原则 1.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掌握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校不是学生的最终归宿,所有的学生在日后都将步入社会,在进入社会后,让学生能够将在校期间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2.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疑难问题的解答,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2)实效性原则。数学教育生活化要尊重现实,尊重客观规律,因此必须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制订教学计划,在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进行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学生价值观的实现。(3)创新性原则。数学教育生活化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进行实践创新。 三、数学教育生活化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更依赖于事物的直观性与具体性,因此,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日常常见的生活原型,让学生不自觉的就能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印象深刻。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新课教学时,我带来了一个蝴蝶标本,通过标本的展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什么是轴对称。在课堂上我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非常高,也说出了好多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不是独立的,数学知识也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 2.挖掘教材,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在现实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愿意花费经历去挖掘这部分内容,并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及数学问题,让数学知识更多的联系生活、接近生活。如在学习《数据的分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就选择了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并且与相关娱乐节目接近的现实问题作为课堂讲解例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解答。例题:在某次歌曲选秀节目中,评委从选手的临场表现、服装道具、演唱水平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按照百分制进行,最后再按照服装道具占10%,临场表现占30%,演唱水平6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最终比赛成绩。进入决赛的两名选手成绩如下:A选手:服装道具85分、临场表现95分、表演水平95分;B选手:服装道具95分、临场表现85分、表演水平95分。如果你是本场评委,你会如何评判两名选手的名次。例题中的问题涉及目前比较热门的选秀内容,有很多学生也非常想知道选秀节目是如何进行分值计算的,因此他们对这类问题非常关注。例题中两名选手的得分都是一个85分两个95分,如果从单纯的计算平均成绩来说,他们的平均成绩是一样的。但在例题中却区分了各类别分值所占的百分比,因此各个单项类别成绩对最终成绩的重要程度就有所不同,并最终导致总成绩的不同。数学教育生活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加强学生深刻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深刻认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作者:曲宏伟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教育对家庭教育启示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系统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三者中最基础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必要补充。但现代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众多突出问题,本论文试图通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解决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生活教育;家庭教育;陶行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其受教育的最早启蒙地,孩子的成长、成才及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然而,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对传统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的冲击下,家长自身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迷茫,家庭教育的不科学性导致现代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本论文试图通过生活教育理论解决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用真诚和爱弥补缺失的亲子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进入城市,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留守儿童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即使在城市,由于工作、生活的种种压力,很多家长也疏于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和孩子之间共处的时间太少,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更无法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陶行知,早在1924年就指出:“婴儿出生后,父母仅仅取一个名字是不够的。要想婴儿成家立业,必定要用尽心血去教他,养他才行。”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也更易如此,父母应该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真诚和无私的爱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2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导,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其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典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或是父母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催着孩子写作业;或是父母一边打着麻将,一边教育孩子;或是父母自己做事没有条理,却不停的指责孩子无厘头,等等。陶行知曾在文章中写道:“孩子最易受影响人者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被其激触,效而尤之。”他还在《儿子教学做》中指出:“我希望每个儿子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我得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样一个儿子。我要教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教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福禄贝尔的“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中。”道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对国家命运的责任之重。父母是孩子的人生镜子,必须做到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3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味需要和谐的情感支持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业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更多的家庭教育开启了重智力轻德育、重认知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期望立足在了“分数”上,忽视了对分数之外因素的探究。这样的结果抑或是批发式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抑或是量贩式产出一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圣人”,都不是当代教育所应有的现象。陶行知曾给教育下了一个最为简明的定义:“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习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生活要“学做事,学做人,不要做书呆子”,“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为了追求教育成效,越来越多的家长打着培养“特长”的幌子将孩子送入各色各样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迫放弃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风雨中,烈日下疲于奔波在培养“特长”的途中。家庭教育沦为了知识和技能培训教育的后勤保障,完全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自身的能力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切不可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也不可期望太切揠苗助长。 4彼此感化落实家庭民主制度 家庭教育中过于娇宠,放任自由,孩子就是一切。这在隔代教育或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凸显。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于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的欲望,为孩子扫除成长路上大小障碍,只求他顺风顺水。陶行知曾指出;“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因为“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独立自主,作为家庭主要成员参与家庭力所能及的事务中来,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吃过几回,才知道是抽象的甜”,“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才能开创新的途径。家庭教育中过于独裁,家长就是权威,家长之言即是真理,孩子失去了自我。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孩子剥夺了选择权、发言权和自主权,能做的只有“惟命是从”。孩子也将在一次次屈服中,失去了尊严,迷失了自我,变得懦弱,胆小。“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若以生活为家庭的中心,那么从家长到孩子,各有各的事务,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权益,充分倾听孩子的心声,民主平等地共商和孩子有关的事情,给孩子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尊重真理,谦虚好学,与孩子互帮互促,共同进步。家庭教育是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应把教育的决策权赋予孩子,应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其次应该做到:“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他赶考……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再其次需要寻求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以树少爷,树小姐的培养方式,只会让教育进入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中,是培养不出栋梁之材的。最后铭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者:孙书娟 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小学生数学论文:试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摘 要:计算教学是数学教育的重头戏,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始终,其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细致的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基础知识;计算习惯 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是数学教育的重头戏,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始终。由此,计算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可见一斑。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何种措施才能真正优化计算教学的细节,帮助小学生能够正确且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四则计算呢?综合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将自身总结、归纳的计算教学感悟陈列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以切实促进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一、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首要前提 面对一道数学计算题目,要想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学生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应当运用何种数学运算定律、法则、公式等进行计算,而这些显然属于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的范畴。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首要前提。 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肯定与重视,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计算基础知识的教授与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在充分理解整数加减乘除、分数通分、约分、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相互转化等相关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数学计算技能,从而为自身数学计算能力的更好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异分母分数的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回忆整数减法的数学含义: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接下来,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减法运算中两个分数的分母,让他们懂得分母不同的情况下,两个分数不能直接进行相减;随后,教师则可以借助学生之前所学的“通分”数学知识点,引导他们将减法运算中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进行通分,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得到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此,结合整数减法知识进行分数相减自然也就不再困难了。这样一来,就促使学生切实加深了对于“异分母分数减法”数学定义的深刻认识,从而为他们日后“异分母分数减法”相关题目的数学计算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所在 小学阶段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其实际计算能力普遍薄弱之外,更同他们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计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抄题时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把数字以及运算符号抄错;再比如,运算过程中粗枝大叶、掉以轻心,不注意数学运算规则、定律、公式、法则等的正确运用,更谈不上计算出结果之后重新进行验算了……这些,显然成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切实提高与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 鉴于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组织学生明确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查。 一看 认真看,抄题时认真查看题目,确保抄写的题目与原有的数学题目一致、竖式上抄写的数字与原有数学题目中横式上的数字一致、横式上填写的结果要同竖式计算出的最终结果相一致。以此保证学生在认真查看、认真读题的前提下,努力避免抄错题目或者运算符号等状况的出现。 二想 仔细想,也就是仔细审题、仔细阅读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计算时,不应单纯求快,拿到题目就下手进行计算,而应当率先仔细阅读题目,探究该数学题目是否存在简便的计算方法?应该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并在认真思考、仔细阅读题目的基础之上再着手进行计算,以此实现数学计算题目既快又准的最佳目的。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哲学道理。 三算 细心计算,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具体计算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神以及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对题目中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细节正确书写的基础上细心地完成数学题目的计算。 四检查 检查是指完成题目的计算之后,对计算结果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与验证。 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检查环节之于保证学生计算题目高正确率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其次,教会学生检查与演算的具体方法:计算完之后,检查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是否抄错或者遗漏,检查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等的运用是否科学、合理,检查计算过程中每个环节得出的结果 最终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长此以往,相信必定能够真正培养起小学阶段学生科学、正确的计算习惯,从而为其自身良好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完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对于切实增强他们自身的数学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对其日后数学专业知识的良好发展可谓意义深刻。对此,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重视。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与完善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轻松实现的教学目标,而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辛勤且努力的付出,为此,我们小学数学一线工作者必须秉持高度的责任心与责任感,在强化基础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以此作为最佳契机,促使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真正得到大幅度的进步、提高与发展。 小学生数学论文:利用学具培养小学生数学多元能力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通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1.利用学具培养计算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借助小棒动手操作帮学生理清算理、算法;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并且定期在班内开展“我是计算小能手”比赛活动,对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借助课堂表现、比赛检测等实施激励评价。 1.1 培养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口算能力培养,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如下: 1.1.1 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如:计算125×56,看作1.25×8×7,先算1.25乘8得1,再算1乘7得7。 1.1.2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 1.1.3 利用多种练习方式进行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我校采用了3分钟训练活动,即上课后利用3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一般多采用听算形式,然后集体订正。 1.1.4 为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口算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的形式有:计时算(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听算、看算、抢答、分组接力赛(练习题都以卡片形式呈现),每学期两次计算比赛。通过以上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1.2 重视错例分析,做到对症下药。在口算训练中,有时我让学生当小老师、小医生,让他们进行找错、议错、改错的训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错误并改正,学生易于接受,这样能很好地防止类似的错误,把学生典型的错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1.3 引入竞争,提高兴趣。计算教学枯燥无味,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用口算卡片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计算的兴趣。 2.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大家都知道,解简单应用题是解复合应用题的基础,无论整数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都是一样,它们有共同的教学规律。打好整数、分数简单应用题的基础就为解复合应用题做好了准备。 2.1 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解答一切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低年级要通过操作学具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 2.2 使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通过摆小棒、画线段图等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2.3 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来选择运算方法。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把对运算的意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就联想到用加法。由于运算的意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培养检验的良好习惯。解答简单应用题同进行四则计算一样,也要注意培养检验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另一方面可以为培养检验复合应用题的能力打下初步基础。 3.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见性,这是主体精神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的工作。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创新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学具,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学具和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实践表明,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并选用科学的方法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容易接受,解题的正确率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强。 小学生数学论文:浅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都觉得数学比较枯燥,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给学生这样的问题: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的多还是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的多?大家分分看,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心理活动,他们会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比例中,学生很快就明白分子相同时,分母大的分数值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从而理解其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一种学习的欢乐。对学习数学也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生活化是实践中学习数学的一种延伸。数学生活化的目的,是让数学回归其本质。因为数学来源于人的生活实践。而在生活化的数学环境里,学生合作探究,就使数学教学过程体现了人的发展的机理。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放到生活实际中去考量,并突出生活化过程的合作互动,易于形成教学过程的数学生活化氛围。例如,在教学“容积单位”时,让学生组织起来,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容量,在交流时,学生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食用油上印着5升,一袋牛奶标注着225毫升,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实际应用,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是对象,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用数学的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知到平时学习是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习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我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的研讨气氛中。 4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在教学中,我都经常结合实际,给学生讲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强调你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必须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就个人的前途而言,掌握数学知识对自己将来成就事业能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学习《钟表的认识》我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记录自己一天的活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亲自去超市买学习用品讨价还价感受数学的运用;学习了面积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家后计算一下家里的房屋面积;学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关系式后,让学生求自己家里到学校所走的路程等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其实是息息相关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对探究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5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再动手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除了抽象的概念、机械单调的公式外,就是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堂上学 生往往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特点,采用愉快的教学方法,如有趣的游戏,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穿插在故事中,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低年级教学加减计口算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形式的练习:(1)出示卡片,全班口答。(2)双人抢答比赛,优胜者上台当小老师出示卡片点名回答。(3)小组“开火车”,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对又快。(4)夺红花比赛。老师出示算式卡片,学生出示得数卡片,给全对的小组奖励小红花以示鼓励。教师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时刻让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和神秘感。 总之,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课堂上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变化,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数学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浅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追求掌握的知识和尝试解决新问题方法,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生活的实际,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看到数学的真正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产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课室的黑板,让学生想办法量出它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周长;课后布置学生测量家中计算机显示器或学校篮球场长和宽,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条件。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某一些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不关心。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开展适当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的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育实践证明,在竞赛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增,因而大部分学生在比赛的情况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会刻苦困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根据需要灵活地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竞赛。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赛的胜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避竞赛的不良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看谁的解题的方法最多”,“看谁的方法更简便”等,都能使学生各自表现自己的长处。例如:在“亿以内数的读法”练习课中,我进行了“看谁读得有快有准”的比赛,我预先准备好卡片,在每张卡片写上一些比较大的数,每举出一张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并且大力地表扬读得又快又准的同学,评选他们为优秀的学习标兵,奖给他们一些小礼物。比赛效果很好,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读错的只是个别。这样,使同学们在紧张的竞赛中掌握了知识。使他们在竞赛中获得了新知。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获胜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小学生数学论文: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知识迁移 论文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知识迁移 论文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3.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迁移,举一反三 在一切的教学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想突破,首先,教师要准确明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在哪里,“难”在哪里;其次,要想突破,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4.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水平。比如在低年级“节日广场”教学时,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让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10以内的数能通过口诀快速得到乘法结果。因此在教授此节课前预先让学生对乘法口诀再熟悉一次,随后投影出“节日广场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如广场上的气球数量是“四束气球,每束8个”,进行口诀换算为“四八三十二”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进行提问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熟悉了乘法口诀,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的同化调整,以促进知识迁移的发展,如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知识进行负迁移,造成学习障碍。 5.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夯实知识迁移 抽象概括能力对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就越容易。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引导时,根据切入的恰当时机让学生积累更多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括具备一定基础。 比如在低年段“认识图形”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如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6.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与实际的契合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必须要合理的探究情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情境探究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教学情境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借助研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一定的教学探究情境为载体,学生更容易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解题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和运用,便能达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生兴趣又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 例如在低年段“测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喜爱的物品(书本、软尺、铅笔、小刀、手指等)对课桌的长度、宽度进行测量。但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准确性和不统一性,测量结果与实践长度、宽度大不相同,进而得到需要进行专门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单位的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自然引出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刻,使学生充分认识用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好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进行探究测量方法,反复实践后学生可自己总结出用具有刻度的软尺进行测量,并按照‘左对0,右看刻度’的测量要领,从中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最后,在融会贯通此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后,开展教室内的测量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完善。学生可对地砖、窗户、黑板、教室、讲台、同学之间的身高进行测量,根据所测量物体大小的不同,合理选择合适的大小刻度软尺。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情境,并加入了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并在动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实践所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三、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迁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提供了便利。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还需继续努力,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努力拓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空间。真正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小学生数学论文:谈小学生数学课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摘 要: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关键词:主体性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 ? ”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2.充分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论文: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摘 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针对这点,本文从六个方面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数学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一种优先对某一事物或活动发生注意的感情倾向。随着兴趣越来越浓,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爱好。兴趣不仅是对事物的表面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从事该活动而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当一个人对生活感兴趣时,他就会觉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当一个人对学习感兴趣时,他就乐于学习,更加积极勤奋和刻苦,学习就会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学习兴趣也就开始高涨,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做法。 一 故事激趣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去激发学生:在一座山上有许多猴子,大家都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小猴甲一块。小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猴乙两块。小猴丙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六块,分给小猴丙三块。讲完故事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三只小猴分得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感到这个故事很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 操作激趣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充分说明了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而且往往让人恍然大悟,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口算除法”的例题42÷3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42根小棒,教学时让学生四人一组自由讨论,如根据前面学的除法定义“平均分”去操作并口算结果。巡视时,我发现有些同学分发时是每次一根把木棒分别递给另三位同学,而有的同学分发时是先把十根小棒捆起来,每人先给一捆,剩下的再平均分成三份。我便请出不同分法的这两组同学到讲台前演示分发过程,同学们清楚看到两个组是同时开始分的,结果每次分发一根的组还在操作,而先分一捆的组已操作完毕。各组每人平均分得的小棒没有差异,都是14根,但操作时间显然不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三 媒体激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又带来一个春天,计算机辅助教学正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寻着一条神奇的路爬上山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的大容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角,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接下来我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关于角的更多知识?”学生们大声回答:“想”。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 幽默激趣 幽默如一脉新鲜的血液,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在数学课堂恰当地引入幽默,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灵感伴随着智慧的火花和谐相生。例如,一次我在上课时,发现个别同学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于是灵机一动说:“我们的教室里飞进一只虫子。”听到这话,学生精神大振,到处找虫。这时我笑着说:“那只‘瞌睡虫’早飞走了。”学生们听了都会意地笑了。被教师的幽默打动,教学渐入佳境。 五 游戏激趣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尤其是寓课堂教学练习于游戏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为此,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尽量采取游戏的形式,消除学生对学数学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习”。在教学中可穿插一些游戏,如“找朋友”(在卡片上写出一些算式,再在另一张卡片上写出相应的得数,分别发给不同两同学,让拿算式的同学找到拿着得数的同学);“小诊所”(故意把答案或解题方法写错,让学生给“病人”看病、治病)等等。这样把枯燥的练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 竞赛激趣 小学生大多争强好胜,一听比赛就跃跃欲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竞争机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小组内开展“夺红旗比赛”“口算开火车竞赛”(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答,以所用时间短的组为优胜)、还有“课堂提问抢答竞赛”“比比谁的红花多”等等,竞赛的形式可多样化。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起点,也是成功的起点。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兴趣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兴趣引领学生通向成功的彼岸。 小学生数学论文:浅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自主创新的强大内动力,有了这种内动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兴趣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中,因为觉得“数学太难”的人数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因为“基础不好,从小就不喜欢”。这说明这些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 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数学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老师要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学生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努力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自己的具体做法: 1 教师以激情感人,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还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我在数学教学中努力用生动、形象、直观、带有强烈情感又富有激情的语言来进行表达。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于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这样会使学生不断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 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1 通过指导学生动口、动手,丰富教学。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观看幻灯片,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再指导学生分组动手测量圆的周长;最后说一说测量的方法和结果。通过这样直观的接触,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2.2 鼓励学生“说”理,提高学习的效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的想法的机会,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态度,同时消除了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知识牢牢地掌握了。 2.3 触类旁通,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及动脑思考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如教学“位置”时让学生通过说出自己在班级的具体位置,使学到的的知识“学以致用”,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4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爱自己所有的学生,不要吝啬给自己的学生以肯定和表扬。皮革马利翁效应指出教师的正面暗示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只有从内心认可学生,才会给他们最真心的赞扬。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只有从内心认可你的学生,你才会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你的学生,平时要多和学生交流,在学生面前流露出你对他的信任和爱心,学生自然也会爱上你。其实,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他所教授的课程。 2.5 精心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的问题的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起到引领知识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避免:“是不是”、“对不对”、“行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努力提高问题的质量。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随着教师的努力而与日俱增。 小学生数学论文:兴趣教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了兴趣,什么事情都干不好的,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滋生动力,可以指导实践,所以教学应该从兴趣入手。据调查,许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其中有许多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我抽样调查了身边的学生也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厌恶学习数学。看来激发兴趣是多么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教育家皮亚杰曾经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重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忽视了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盛放知识的容器,毫无情趣可言。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从小就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令人心痛。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 一、用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我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不同的角多,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3.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会“几个几是多少即是口诀几几得几”,从而延伸到体会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让学生都参与课堂,提高兴趣,化难为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参与化、活动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活动的机会。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线绳和纸条,分小组作实验,实验一:用线绳绕原形物体一周,量出线绳的长度,再量出圆的直径,用线绳的长度除以直径的长度,求出商,然后比较商的大小,从而推出圆的周长公式;实验二:让学生在圆形物体的边缘做一个记号,以记号为起点,在纸条上滚动一周,用直尺量出物体滚动一周的长度,再量出物体的直径,用纸条的长度除以物体的直径并求出商,进行比较后,推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老师只是作了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充分参与到了学习中,作了学习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效果好。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整节课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又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针对小学生对“地点”“时间”“方向”等关键要素、及“相遇”含义难以理解这一学情,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首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其他学生按照题意给他们做“导演”,然后,请学生借助于自己两只手进行活动演示。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把生活实际和数学课堂联系起来引导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数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深感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后,让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的”,学生不但演示,而且进行了假设;在教学《圆的认识》后,还让学生在草坪上设计一个半径是十米的圆形花坛,亲自去实践,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四、让“争论”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不同,所谓千人千面。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在争论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逐渐增加。 小学生数学论文:培养小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培养兴趣 对小学生来讲,兴趣是其非智力的核心。只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并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情激趣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在课堂上总是板着面孔,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因此,教师要力求创造和谐的情境,以从容、和蔼的教态融洽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尽量做到音量适度、语言亲切、语调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感到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运用幽默,给孩子以欢乐,活跃课堂气氛。 再者,要注意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以温和的言语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让学生进行口头计算时,学生一紧张,叙述就不连贯,此时,教师如脸带微笑地点头认可,可让其充满信心一定会讲,学生在教师表情、动作、语言的激励下,学生正确地叙述了计算过程。 二、以奇激趣 授课中,我常设计新颖的过渡题,加深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如何找中间题是个难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找方法、找规律。如:学校买了一张桌子用了27元,还买了几张椅子,共用了30元,桌子椅子共用了多少钱?一步计算应用题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根据数量关系他们很快解答出来。接着进行变式:学校买了一张桌子27元,还买了几把椅子,桌子椅子共用了多少钱?大家认为这题不能解答,理由是只知道桌子的价钱,椅子的价钱还不知道,当我补上了“还买了5张椅子,平均每张6元”时,大家讨论开了,有的认为这道题还是不能解答,有的认为可以解答,通过与上题的比较,知道了在椅子价钱不知道的情况下,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椅子的价钱的道理。而后再变式:学校买了一张桌子,它的价钱比椅子的价钱少3元,椅子用了30元。桌子和椅子共用了多少钱?有了刚才感知,这次讨论的效果好多了,学生不仅会解答,而且能说出理由来,找中间题的难点突破了,并归纳出两步应用题的一般规律。 三、形象激趣 我常制作一些色彩鲜艳的教具,让学生在乐中学。如:设计了“摘苹果”的活动,把数学题写在红色纸做成的大苹果上,然后在黑板上用绿色粉笔画一棵苹果树,要求学生必须将苹果树上的题目作出正确答案后,才能将苹果摘下,放在用色纸作成的花篮里。在同一时间内,谁摘的“苹果”多,就是第一名。这样做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开拓思维,获取知识。现代教学论强调:“要使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教学数学知识尤其重视学具的应用。 四、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应大量适度的运用,活跃学生的思维。 总之,数学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首先要对数学有信心,感兴趣,学生才能会在老师无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有信心,感兴趣。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数学论文:谈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马虎”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易导致计算错误和失误。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学生“马虎”造成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在计算和读题中出错,不能仅仅归结为马虎,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感知错误 题目中的数看错或抄错。由于计算题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形单一,学生受到思维发展程度的制约,就容易造成在观察题目时,感知模糊,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易抄错数和符号等。如一些学生常把“89”写成“98”或者“86”,把“100003”写成“10003”。对于一些应用题,名词术语丰富,如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术语:比……多(少)、一共、增加、增加到、还剩、同样多、几倍、平均等,学生没有确切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 2、思维定势的干扰 当学生碰到与原有强化信息类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来的信息便会被激活,产生思维干扰,易造成错误。如学生会在平时的大量计算和专题训练时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而当题目与原来的题目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时,仍然按照原来的做题方法进行,不能及时、准确地分辨信息。如在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练习题16+99、35+198、74+297中夹一道68+101,学生依据简便算法中“多加了要减去”这一定势思维,把68+101变成68+100-1来计算,造成错误。 3、技能缺陷 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是各种复杂运算的基础,只有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运算后,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审题,对学生读题的技能指导也不够。 4、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不感兴趣,对于反复做过的练习态度不认真,对新学内容一知半解,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 解决学生做题“马虎”的问题,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正面入手。培养注意力 注意的前提是兴趣,人的情绪、兴趣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感知的过程,影响着感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有热情,会自觉、细心地完成学习。 2、养成细心的习惯 (1)提高检查能力。有的孩子作业写完就扔给家长或同学去检查,殊不知别人查出错误时,意味着他自己的检查能力已经丢掉了。题目做完后,要求学生检查,核对,确认没错后才算完成。每次都检查,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固定下来,杜绝“马虎”行为。 (2)不要依赖橡皮。限制孩子使用橡皮,孩子就会认真一点。“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做,争取一次做对。 (3)错题集。给孩子一个“错题集”,让孩子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抄在“错题集”上,找出错误的原因,把正确的答案写出,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档案”,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办法。 3、加强基本运算的训练 (1)坚持口算练习,常抓不懈,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如听算、看卡片口算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先正确而后快,要注意把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整理起来,分析归类,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扫清障碍。 (2)加强估算教学。在计算教学中要适当教给学生一些估算的方法,便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估算只看能出明显的错误,不能代替验算,适当把估算和验算相结合,将会使计算做到既对又快。 (3)典型错例对比分析。对于较为普遍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就要利用课堂的最佳时间,通过典型错例对比分析,使个别学生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错因分析和技能指导 有些老师一看有的题目因为学生“马虎”错了,就把原因完全推给学生,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查找原因。以应用题为例,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数量关系从情境中分离出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实现这个转化,是以感性认识为开端的。指导学生分析时需要依靠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教师一方面要以直观形式呈现应用题的内容,如通过实验演示、实际操作、画线段图等,给学生提供清晰、明白的知觉材料,使其产生深刻的表象,另一方面唤起学生过去的经验。如设计过渡题,运用转化等手段,使新的表象同旧的经验融化,从而提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例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离甲站40千米的地方,两车仍以原速继续前进,各车分别到站后立即返回。又在离乙站20千米的地方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可以这样画图揭示规律: 第一次相遇两车走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两车走两个全程;因第一次相遇后到第二次相遇甲车走了40+40=80千米 全程=120-20=100千米 对于一些基本类型的应用题要注意“变式”的运用,可以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问题进行转化,把某个条件转化为实质不变而表达形式不同的条件,促成知识转新为旧化异为同,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总之,要克服“马虎”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还要坚持一定的时间,效果才比较明显。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 要: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才能思,辩才能明。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年终总结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但若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针对这一现象,就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 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适时追问,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学生深层次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小学生数学论文:合理把握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通俗地讲,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师要合理地确定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只有找准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才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习的现实起点呢? 1.提前预习,有的放矢。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来说,有时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会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如何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通常是在每一次学习新知识之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你知道这一部分讲了什么知识?你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解决?通过课前预习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优生进行指导,对学困生给予个别补救。 2.交给学生言语权,从学生的言语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起点。课堂上要给足学生言语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发现不同学生起点的高低,从而有效地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的流程才能变成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会从一次次困惑中破茧而出,由怀疑而探究,由缺憾而追寻。 3.炼就一双数学的眼睛,从生活情感中挖掘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对所学知识所承载的生活基础的情感态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这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基础。 数学老师需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儿歌中的数学、童谣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体会、领悟数学之美,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在考虑对学生认知起点追寻的同时,兼具考虑学生学习情感起点的追寻,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数学学习的人文性。 4.在对“理所当然”的质疑中反思学生认知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毕竟无法亲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学中总会有对学生认知起点定位的偏颇。在我们认为的某些“理所当然”的事件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认知起点的认识,错过了许多教育的契机。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反诘自我:我是不是在理所当然地认定了学生的认知起点?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1.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及时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往往习惯于设计单一化的教学方案,这就给自己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要事先摸准不同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顺序。 2.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整体目标及每一教学环节具体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三、改进教案撰写格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合理把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从合理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教法出发,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变“设计为教师教服务的教案”为“设计为学生学服务的学案”,以反映分析学生、分析教材、构建教学方案和拟定教学思路的全过程。学案设计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又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反思与提高。 小学生数学论文:如何使小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挖掘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究竟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课堂教学 想学数学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创新思维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 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实践教学循证医学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医学影像专业的120名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了涵盖循证医学知识的超声实践课程。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全部实习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循证医学的熟知情况,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联合超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 1.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讨论 传统的超声实践教学模式是知识经验型教育,既教师依照课本向学生传授超声的基本扫查方法、疾病的超声诊断知识点及个人临床工作经验,学生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与图片灌输,此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掌握较丰富的医学知识。但毕业后,随时间推移涌现出大量新的临床证据将推翻以往的诊断,如这些证据没有被超声医师所掌握,必定会导致错误的临床诊断耽误患者病情。循证医学则促进了临床医学模式的改变,其对超声医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超声医师的诊疗水平与时俱进,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循证医学也向超声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接受新的超声实践教学模式之后对循证医学在超声医学中的作用等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85%的学生认为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是很必要的,由此说明学生对超声实践课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持积极态度,循证医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超声实践的浓厚兴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工作有较大帮助,但仍然有少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循证医学课程的学习,因此学习效果较差,仅仅掌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几种疾病的典型声像图,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前,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包括缺乏检索技能、严格评价文献的能力有限、无充分时间和英文水平有限。这就要求学校增加循证医学的选修课,让学生熟悉如何检索文献、如何正确评价文献。此外,课堂上老师要多加示范与学生多次共同完成循证过程,多找些典型的英文文献让学生传阅,掌握检索方法熟悉超声领域的常用词汇。同时学校还应丰富现有的数据库资源,完善医学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最终以循证医学增加学生对临床工作的信心。该项研究我们发现,有82.5%的学生会对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提出疑义,通过查找文献,病例追踪学生们的超声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学习中寻找快乐,增加学习兴趣。这是以往教学模式完全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循证医学为培养高素质超声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发现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寻找最佳证据,并以此来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科学性,正确应用证据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将此种新型教学模式寓于超声实践课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发现问题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寻找最佳科学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循证思维并运用有效的手段获取和更新临床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雪 程文 杨洪艳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 超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超声教学改革 1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分析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2.4加强超声诊断学师资队伍建设随着超声医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各大医院都紧缺超声医师,教学任务的增加无疑会进一步凸显超声医生人手紧缺的矛盾,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当着力培养优秀的超声诊断学专业的教师队伍。除了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超声专业教师外,还应加强现有超声医师带教意识的培养,对年轻教师进行超声诊断技术的规范化培训,从而系统化、规范化临床带教课程。带教过程中注意基础医学课程、临床课程、影像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超声专业新技术、新发展、新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立足当前各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在超声诊断技术方面的严重不足,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年轻医师培养以及医学发展的的需要,应对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知识全面、综合能力强、全方位的医学人才。 超声医学论文:循证医学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 一、强化循证医学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医学教育观念,认识到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循证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循证医学资源分布与互联网检索,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特点以及文献评价方法和原则,荟萃分析与系统评价的方法与原则,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程序与方法。要充分认识循证医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掌握循证医学的教育方法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传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 以讲座的形式向实习学生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使其认识到: 1.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将医生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现有的最佳临床研究结果及患者的选择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医疗决策。 2.循证医学的实践包括5个步骤:①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②系统检索相关文献;③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找出当前最佳证据;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⑤后效评价临床实践及结果。 3.循证医学证据根据其来源、科学性和可靠性分为5个等级(可靠性依次降低):Ⅰ级,所有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Ⅱ级,单个设计良好的RCT;Ⅲ级,单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Ⅳ级,无对照的病例观察;Ⅴ级,病例报告和临床总结及专家意见。 4.循证医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三、指导学生获取循证医学证据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关键,证据的获取必须通过文献检索。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文献检索缺乏相关的知识,仅局限于用百度(baidu)或谷歌(google)等一般搜索引擎查找文献,因此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较局限,专业性不强。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检索到合格的文献,首先向他们介绍一些循证医学资料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如Cochrane图书馆、Campbell协作网和Pubmed、Springerlink、Ovid及CHKD等电子数据库。并教会他们怎样用主题词、关键词、刊名、布尔逻辑(and、or、not)和文献类型等方法使用网络资源检索文献。由于医学文献检索中所获得的证据常常种类繁多、结果多样化,因此,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循证医学网站,查阅有关新研究、新技术的系统评价和二次摘要文库,正确评价文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以便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更新、丰富医学专业知识体系。 四、在实习带教中贯穿循证医学理念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是循证思想在教学应用中的最好诠释。训练实习学生如何在临床超声诊疗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成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是超声诊断学实习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临床实习中将学生随机分组,每个实习小组有3~4名学生,由1名初级医师和1名中/高级医师承担实习监督和指导工作。首先,由每组的中/高级医师结合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典型、疑难病例,向学生提出相关的超声诊疗问题,然后初级医师组织、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找最新、最佳证据,根据循证医学的评价标准,对获取的研究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再结合病例的具体情况和所学的专业知识,阐述每个病例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提出最终诊断,并根据随访的手术和病理结果对诊断结果做进一步评价。最后,由中/高级医师对学生的检索策略和途径是否系统、全面,是否能够正确评价文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是否能将文献结果与具体情况相结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点评、总结,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讨论和自我引导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同时又能够结合最新、最客观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超声诊疗实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循证医学教育强调学生带着问题找到自己所需的临床研究资料,并能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准客观地评价其正确性、实用性,为临床决策服务。在超声诊断临床实习中贯彻循证医学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还能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21世纪超声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导向下医学信息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58例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有35例,女患者有23例,年龄25~78岁;肝脓肿的直径为﹙4.5~12.5﹚cm;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其中左肝脓肿20例,右肝脓肿38例;单发脓肿40例,多发脓肿18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及右上腹痛,肝区叩击痛明显。随机把5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脓肿直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行剖腹切开引流术。 观察组:采用LOGIA3彩色超声引导显像,探头频率为3.5MHz。首先让患者取平卧位,对腹部进行常规的检查,然后重点观察肝脏情况,观察脓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壁的厚度、距离体表的深度以及周围血管与脏器之间的关系[2]。通常选择与脓肿部位最接近的部位进行穿刺,选取的穿刺针为锁骨下穿刺针,同时对进针深度进行测量,探头的角度要固定好。步骤:进行常规消毒,保持无菌状态,再铺上无菌巾,采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用消毒后的探头实时显像监视引导下,同时患者处于屏气状态,立即把探针直入脓腔中,抽取脓液行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在取得药敏结果前,给予常规的抗生素治疗。若是直径﹤6的单发脓肿主要治疗方式为吸抽、冲洗注药为主;直径>6cm脓肿内的浓汁浓稠,先给予冲洗后引流为主。如果农业粘稠,可采用NacL溶液进行反复的冲洗,然后行吸抽,当浓汁抽吸干净后,适当在腹腔内注入一些抗生素,剂量不易过大,最后拔掉穿刺针。患者最好绝对卧床休息1~2d,使用5~8d抗生素,再复查B超,若是肝脓肿消失方可出院。 2、结果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全部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58例患者,有53例穿刺1次,4例穿刺2次,1例穿刺3次,平均每次抽吸出﹙15~480﹚ml。观察组不仅在体温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伤口小,治愈率高。 3、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外科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3],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发生细菌性肝脓肿呈逐年上涨趋势。目前由于超声的引导下,大大的提高了治愈率。对于肝脓肿的患者采取抽吸脓液或手术引流都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照组的患者行腹腔引流术,能把肝脏充分暴露,清除的脓液较为彻底,治疗效果良好。但其必须要开腹并切开肝实质,有很明显的创伤口,有一定的疼痛感,容易引起各种感染以及并发症。对照组手术引流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9%。 超声导向下行肝脓肿穿刺治疗的优点:①有超声检查是实时成像技术,能准确显示脓肿部位、形态大小、壁的厚度以及周围血管,给穿刺过程带来便利,使脓液抽吸更干净,同时也降低了对肝脏的损害。②患者各种不良症状消失较快,而且属于微创,疼痛度低、感染机率小、治疗费用少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③超声不仅能够正确引导穿刺过程,还可以有效的判断脓肿是否达到穿刺应具备的条件。对于还没有液化的脓肿,给予抗炎药治疗,定期超声检查,一旦发现有液化现象,立即在超声下行穿刺治疗。④经过有效的穿刺后行复查,若图像显示仍有脓液在内,可再行穿刺治疗,这样脓液清除更彻底,效果更显著。⑤目前由于耐药现象的出现,合理运用抗生素非常重要。使用超声导向下行穿刺治疗,可以有效鉴定细菌性微生物,通过药敏结果使用合理的抗生素。 总之,对于肝脓肿患者采取超声引导协助穿刺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创伤小以及经济实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应用于口腔医学论文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以上的声波,具有机械效应、化学效应、空化效应及热效应等已被应用于口腔医学各领域。本文就近年来超声在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应用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1超声在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颌面外科利用超声各效应的应用主要包括超声骨刀、超声介入以及超声热疗。 1.1超声骨刀的应用 目前在口腔临床上常用的超声骨刀为压电超声骨刀。超声骨刀选择性对硬组织切割,切割时无震动,多形状、多角度手术刀使切割不受解剖部位限制,因此,超声骨刀在口腔临床中应用广泛。由于超声骨刀的选择性切割硬组织的特性,使得手术损伤到神经的风险降低,传统的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得以推广应用[1];此外,超声骨刀在正颌外科中已被广泛应用,尽管超声骨刀的切割效率低于旋转器械,总的手术时间会有所增加,但其大大降低传统手术离断骨组织可能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2];和传统涡轮机微创拔除第三磨牙相比,使用超声骨刀术后患者的水肿程度及疼痛感更轻[3]。 1.2超声介入 超声介入是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少,痛苦小、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等优点。在二维图像引导监视下,可进行精确的局部麻醉药物注射,以利于颌面部手术的开展[4];也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化学药物注射或微粒植入治疗颌下腺流涎症[5]、颌面部血管瘤[6]或血管畸形[7]等病变。 1.3超声热疗 热疗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超声热效应具有安全、可控的优点,易于达到肿瘤组织均匀加热,使瘤体温度升高,可促进热敏感药物的定向聚集、瘤体内广泛分布及激活药物的生物活性[8-9]。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的研究结果表明,超声热疗能显著提高化疗的有效率,二者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10]。 2超声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超声影像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超声可以有效无损检测金瓷修复体表面或内部的缺陷的深度和尺寸,临床戴牙前使用该技术可以甄别缺陷金瓷冠,预防金瓷冠崩瓷。超声测量牙釉质厚度[11-12]可被用于指导贴面修复时的牙釉质预备量,以减少不必要的牙本质暴露。超声影像可无创、多次重复检测髁突位置,以评价颌位记录的重复性和准确性[13],无论用于临床还是教学,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超声的机械效应可应用于牙体制备中的颈部肩台修整,以形成连续、宽窄一致、表面光滑的肩台。超声制备的肩台显示出更清晰的内线角和更光滑的肩台平面,粗糙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制备的表面粗糙度仅为传统旋转车针制备表面的一半[14],超声制备离体牙表面的粘接强度与传统旋转器械制备的表面一致[15]。超声的机械效应可以直接应用于拆除修复体。传统的修复体拆除方法可能会引起牙根折裂,而超声波振动能有效崩解粘结剂,大大降低固位力,有利于桩、冠的非破坏性拆除[16]。超声还可被用于清洁可摘局部义齿或者全口义齿。利用超声波的高频震动及空化效应,义齿表面食物残渣及生物膜等可被去除[17]。 3超声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超声影像技术对颌骨形态及大小测量的准确性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其准确性和锥形束CT相似,由于超声检测无痛、无吸收放射线等优点,可于种植术前、术中及术后各个时段提供必要的影像支持[18-19]。种植临床中使用超声骨刀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其在上颌窦内提升或外提升的应用时,降低了窦底黏膜穿孔风险[20],避免常规敲击内提升可能造成的良性突发性位置觉眩晕症[21];在自体骨移植术中的应用,应用超声骨刀取骨,降低术中伤及其他软组织的风险。超声波具有引导骨生成及骨再生的功能[22-23]。目前,动物实验证实,低频超声具有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24-25],而如何选择合适的超声发射设备及工作头以及如何量化使用低频超声能量来促进临床种植体骨整合,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4超声在正畸中的应用 动物实验表明,低频超声刺激通过改变降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骨保护素的比值,减轻正畸过程中牙根的吸收[26-27],同样的结果也在临床实验中得到证实[28]。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的生长,增强牙周支持组织,降低正畸后的牙列畸形的复发概率[29]。 5超声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早期,牙医师都是通过使用手工洁刮治器械对牙周病进行治疗。而应用超声洁治明显省时、省力。根据超声波发生方式不同,超声波洁牙机主要分为压电陶瓷式和磁伸缩式两种,研究表明,前者能降低病人洁牙过程中酸痛不适感[30],目前已将超声应用于牙周病的龈下刮治,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已能达到和龈下喷砂抛光一样表面光滑的刮治效果[31]。 6超声在口腔黏膜病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雾化疗法主要是应用超声雾化器将电能转化为同频率的声能并产生张力波,以水为介质,使药液在气相中分散为细微的雾化颗粒,随气雾直接作用于病损局部。超声雾化疗法用药均匀,作用面积大,易进入黏膜上皮细胞,能及时减轻黏膜损伤,促进口腔黏膜溃疡[32-33]及扁平苔藓[34]等黏膜病的修复愈合。 7超声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在根管预备和根管荡洗方面都很有效,可帮助一次完成根管治疗。由于超声根管器械是通过振动摩擦,同时具有冲洗功能,可有效地清除根管内碎屑,特别是在弯曲、狭小、分支多的侧副根管处[35]。有研究结果表明,沿工作尖长轴方向振动效果较垂直于工作尖清除效率更高[36]。超声法取出根管内堵塞物,如折断的根管扩大针、扩大锉、根管充填器械等[37],或根管再治疗病例中去除已充填的牙胶[38],效果良好。 8展望 尽管超声在口腔医学中应用广泛,但在骨切割或牙体制备时的工作效率较低,尚需进一步的提高;以及在促进软硬组织愈合中的应用其确切原理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超声生物学效应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应用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侯永福 单位: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探索 1.超声诊断在康复医学的应用 1.1超声对骨骼肌肌肉系统的诊断 超声对骨骼肌肌肉系统疾病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目前临床对骨骼肌肌肉超声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高频探头高分辨率超声的出现,超声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肌肉、韧带、骨骼和关节囊及外周神经等结构。其灵活性、实时性、可重复性、非创伤性、低价格性以及无放射性,使超声成为诊断骨骼肌肌肉疾病的重要工具。 1.1.1超声对骨筋膜肌肉疼痛综合征的诊断 慢性疼痛是重要的公共卫生疾病,其中95%为骨筋膜肌肉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painsyndrome,MPS)[2],MPS是一种常见的非关节骨骼肌肌肉疾病,常见于颈部和腰部,并以骨骼肌肌肉扳机点为特征。MTrPs是位于骨骼肌纤维中可触及的紧张性索条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MTrPs可呈激惹或潜伏状态[3]。激惹MTrPs(activeMTrP)即A-MTrPs,非触诊时即可存在持续性疼痛,其持续疼痛部位可位于或远离MTrPs。目前MTrPs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MTrPs的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及临床症状,然而MTrPs依据体格检查诊断的可靠性一直备受争议[4],因此临床急需一种客观且能有效评价骨骼肌肌肉系统及其MTrPs的工具。超声对于诊断及治疗MTrPs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超声成像技术可从正常肌筋膜组织中区分出MTrPs,并使MTrPs及其周围组织可视化[5]。在超声影像中,斜方肌中的MTrPs表现为椭圆形局灶性低回声区(图1A),且与可触及结节的位置相一致,同时常与邻近多个结节并存。在3D成像中,纵向、横向、冠状面成像中可清晰显示分散的扳机点。超声下,扳机点结节表现为回声质地不均匀(图2C),而正常组织回声质地均匀。在彩色多普勒方差成像中,MTrPs表现为振动振幅局灶性降低,如图2D中箭头所示,这与二维灰阶成像中所显示的低回声区相一致。 1.1.2超声对肩痛的诊断 (1)肩袖损伤的超声诊断 肩袖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由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其肌腱组成,从前后上3个方向像套袖一样包绕肩关节,对肩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肩袖撕裂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6],常隐匿发生,随着年龄增大,肩袖会越来越容易在负荷并不大的情况下受到损伤,因此明确诊断和动态观察肩袖撕裂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金标准关节镜相比,超声在诊断全层或部分肩袖损伤上与MRI具有相同的准确性[7]。据报道,超声在诊断全层肩袖损伤上具有57%~100%的灵敏性及41%~100%的特异性;在诊断部分肩袖损伤上具有41%~94%的灵敏性及85%~94%的特异性[7]。肩袖撕裂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撕裂。对于完全性和部分性的肩袖撕裂,超声可以代替MRI明确撕裂部位,评估撕裂大小,识别肌肉中的液性渗出和脂肪浸润[8]。完全性肩袖撕裂(图3A)最主要的特征是关节面与关节滑囊之间的肌腱撕裂区。该区含有液性暗区,呈现无回声或低回声区,与周围组织呈明显不连续,当组织碎片、滑膜、瘢痕及三角肌疝入时会相对较难辨认。肩袖的部分撕裂(图3B)常发现于关节肌腱的表面或者滑囊面,超声成像中撕裂的大小在长、短轴视图上显示为小的局部低回声区,仅累及肌腱的一部分[9]。 (2)钙化性肌腱炎的超声诊断 肩袖和肱二头肌长头腱的钙化性肌腱炎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另一个常见原因。钙化性肌腱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出现于30~60岁,据报道约9%的病人钙化3年后吸收,27%的病人钙化10年后吸收,而50%的病人钙化可引起慢性疼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10],这些症状可持续几月或几年。钙化性肌腱炎是肩袖肌腱内的钙沉积,最常见于冈上肌,可为双侧,其病理生理机制不明。 1.1.3超声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 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是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嵌压而造成大鱼际肌萎缩、肌力异常和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嵌压性神经病。CTS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临床测试进行诊断,尽管电生理检查被认为是其诊断的金标准,它仍有10%~20%的假阴性[12],另外电生理检查不能提供正中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改变,不能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和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最新meta分析显示,超声在诊断CTS的灵敏性及特异性上与电生理检查相当[13]。Buchberger等[14]首先运用超声对CTS患者的解剖变化进行定量测定,并描述了3个主要特征:①豌豆骨和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横切面积及膨胀率(swellingratio,SR)增大,豌豆骨水平更甚(图5);②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扁平率(flatteningratio,FR)明显增大;③腕横韧带掌侧移位明显增加。Buchberger等[14]报道正中神经在豌豆骨水平(即近端腕管)最易显示,左右径和横切面积最大,而在钩骨沟水平(即远端腕管)横径最小,故豌豆骨水平的正中神经横切面积的诊断意义最大。IM.Ajeena等[15]最新研究显示,超声不仅是诊断CTS,而且是评估CTS严重性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有研究推荐将超声作为专家诊断CTS的首选工具[16]。 1.2超声对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 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为周围血管常见疾病。DVT常发生于下肢与盆腔,约占90%,尤以下肢多见。典型的DVT发生于制动、外伤或手术后,尤其是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病人在住院期间具有较高的血栓发生率[17]。DVT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的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肺栓塞,因此早期明确诊断病情并及时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深静脉造影检查是诊断DVT的金标准,但由于它的有创性、潜在并发症、技术要求及价格的限制,使得其不适合诊断非症状性DVT。随着超声诊断仪性能的提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超声已成为诊断DVT的重要工具[18]。 2.超声介入治疗在康复医学的应用 超声介入技术是在超声设备的探测和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关节造影以及抽吸、注药治疗等操作。由于高频探头高分辨率超声的出现,其灵活性、有效性及低成本性等优点,使得超声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骨骼肌肌肉系统病变。同时超声可进行实时监测,这使得注射治疗更为安全和准确。超声介入治疗的应用有多方面,其中包括超声引导下关节及软组织药物注射、超声引导下治疗脊椎小关节综合征、超声引导下钙化性肌腱炎的穿刺抽吸以及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等。 (1)超声引导下关节及软组织药物注射 关节内注射类固醇可以有效解决由退行性病变、外伤及炎症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超声引导可以确保药物准确注入关节内。对于关节外骨骼肌肌肉病变,如肌腱炎、滑囊炎及筋膜炎,可在超声引导下将类固醇注入病变组织周围,以避免药物注入肌腱或腱膜内引起疼痛或造成其内部结构破坏[20](图7)。有研究显示,由炎症或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关节软组织病变,经超声引导定位注射后疼痛短时间即可消失;关节内类固醇注射几天后关节渗出减少,临床症状改善[21]。 (2)超声引导下治疗脊椎小关节综合征 小关节是脊椎后侧成对的滑膜囊关节,由上一脊椎的下关节突和下一脊椎的上关节突所构成。脊神经后内侧支支配脊椎小关节、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除C2及C3由第3枕神经(第3颈神经内侧支)支配,此水平以下的颈椎及腰椎小关节都受上一水平的内侧支(由后支所分出)和同一水平的内侧支双重支配。小关节被公认为是持续性脊椎疼痛的痛苦之源[22]。临床上常采用小关节内注射,进行内侧支神经阻滞(medialbranchblocks,MBB)和内侧支神经松解术来诊断和治疗小关节源性的慢性疼痛。透视引导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引导是小关节综合征介入治疗的常规辅助手段[23]。B超引导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辨认肌肉、韧带、血管、关节和骨性结构,还能观察到细小的神经[24]。与荧光透视和CT相比,B超可得到“实时”图像,且对操作者及患者均无电离辐射危害,因此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尤其对妊娠妇女等对X线有禁忌的患者来说。B超是一种连续影像,故可实时观察液体的扩散过程,由于能够清晰地观察血管,还能减少局麻药在血管内扩散或穿刺损伤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24]。在医疗费用上,B超相对透视和CT也较便宜,性价比较高。超声介入治疗过程如图8所示。 (3)超声引导下钙化性肌腱炎的穿刺抽吸 钙化性肌腱炎的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定位注射及康复治疗,但这些治疗效果有限。移走钙化是解决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25],一种简单且便宜移走钙化的方法为经皮穿刺抽吸。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对钙化性肌腱炎的穿刺抽吸(图9)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26]。即使没有明显的钙化物质被抽出,患者的疼痛症状也可明显减轻。可能与抽吸后肌腱内的压力减轻及穿刺导致局部出血而促进残余钙化灶的吸收有关。超声引导下肌腱钙化灶的穿刺抽吸后复查,可见第一个月后钙化密度及大小明显减小甚至消失,这种变化在第一周更明显,之后吸收逐渐减慢,治疗一年后钙化可完全消失或减到最小[27]。 (4)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 痉挛状态由JamesW.Lance定义为“以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肌肉紧张度)增加及过强腱反射为特征的运动失调,作为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牵张反射的超兴奋性引起”[28]。引起痉挛状态的原因有多种,常见的有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脑瘫、多发性硬化及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等。按躯体受累范围痉挛可分为局灶性痉挛、区域性痉挛及广泛性痉挛。痉挛可导致患者产生疼痛、肌肉挛缩、活动受限及生活质量下降。治疗痉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肉毒素作为一种解痉剂,被认为是一种更广泛的康复治疗方案[29]。肉毒素可分为A、B、C、D、E、F、G7个型,A型是毒力最强和临床应用最常见的型别。A型肉毒素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来抑制肌肉收缩。肉毒素的这种化学去神经作用是暂时的,终板的独立发芽即旁生新芽而形成新的神经连接,新的神经肌肉传导的建立,新的运动终板的形成一般要经历12~24周[30],恰好与临床疗效持续时间相吻合,需要肉毒素的重复治疗才能达到长期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准确定位及安全注射是A型肉毒素有效治疗局灶性肌痉挛的关键。超声作为引导肌肉定位注射的新技术日益受到关注。Berweck等[31]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电刺激及肌电图定位技术相比,超声引导注射BTX-A不仅能够提高注射的准确性,还可缩短寻找靶肌的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配以高频探头的超声可以清晰显示靶肌及周围的神经血管,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下,不仅可将针头准确刺入靶肌特别是深层靶肌,还可根据解剖结构调整进针方向,既准确注射又避免对相邻血管与神经的损伤。APicelli等[32]最新研究显示,与徒手定位及电刺激定位比较,超声更能准确评估肌肉厚度及注射的位置,与此同时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更好改善。 3.超声在康复医学的其他作用 在康复医学中,超声除了具有诊断及介入治疗作用外,还具有实时成像的反馈作用。实时超声成像可使康复医师实时观测深层肌肉(如腹横机及多梨肌)的收缩,发现细微的损伤结构。在超声实时成像下,患者可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肌肉精细等容收缩,实现深层肌肉的激活反馈,同时为康复治疗措施的有效性提供直观的依据[33]。 作者:刘玲玲 尤春景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超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的超声诊断学教学创新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发展最快、普及最广、渗透最深和实用性最强的新兴医学学科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从简单的一维、二维灰阶成像到三维、四维成像,从单纯的解剖形态学成像到功能成像、分子成像,从单独诊断到诊断与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并重,极大地拓宽了超声诊断学的应用范畴[1,2]。超声检查探头除经皮肤表面的常规探头外,还发展了经直肠、经阴道、经食道、术中探头等多种,为超声引导下多种组织器官疾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三维超声技术、谐波成像技术、超声造影技术、弹性超声技术的相继推出,其无论在组织器官超声成像的清晰度、准确度、信息量,还是医疗应用范围,都大大提高。超声检查部位遍及全身各组织器官,包括颅脑、颌面、心脏、盆腹部脏器、胎儿、骨肌、全身大血管、神经及表浅软组织等。超声已成为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本专业的年轻性,导致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在超声诊断学教育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重视,并积极采取进一步措施改变这一局面[3]。 1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分析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 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 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 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2.4加强超声诊断学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超声医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各大医院都紧缺超声医师,教学任务的增加无疑会进一步凸显超声医生人手紧缺的矛盾,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当着力培养优秀的超声诊断学专业的教师队伍。除了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超声专业教师外,还应加强现有超声医师带教意识的培养,对年轻教师进行超声诊断技术的规范化培训,从而系统化、规范化临床带教课程。带教过程中注意基础医学课程、临床课程、影像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超声专业新技术、新发展、新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立足当前各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在超声诊断技术方面的严重不足,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年轻医师培养以及医学发展的的需要,应对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知识全面、综合能力强、全方位的医学人才。 超声医学论文:非临床医学专业超声检查教学感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一批非临床医学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英语、卫生管理等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医学高等教育的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等新课题。临床医学概论是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医学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模式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提高预防医学认识及社区医疗服务意识,从而促进医疗系统更加健康有序发展。超声检查在现代医学影像中与CT、x线、核医学、磁共振并驾齐驱,互为补充,是临床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之一,内容广泛,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在临床医学概论中,超声检查课程位于总论部分,仅有3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核心内容,并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临床医学知识适时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确实达到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面对超短学时带来的挑战,在备课环节上,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超声检查隶属于超声诊断学,知识体系完整,是声学、电子学和医学的统一结合,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3学时的超短时间。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是非常的概括、简化,必须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超声检查的核心内容及其进展,使其与前后医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生涩难懂,是教学难点而又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是,该部分内容在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不占用更多的时间,需要将大量相关知识高度概括,用精炼的、简单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所以在备课时需扩展阅读内容。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已往的教学模式,选用一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合理应用教学辅助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节约了在黑板上书写、绘图的时间,在单位课时中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影像专业所需要的X线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讲授内容更加明晰,易于学生接受。超声检查属于影像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认识病变,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大量的实时切面图像、血流图像甚至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它强调实时、动静态结合,同时,又是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基本理论内容多,原理深奥,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记硬背,遗忘率高,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较容易的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如用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届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过鼻和口中发出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而实现自由飞行特点,能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记忆超声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观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变化和救护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音调改变的动画,能使学生对比较难以领会的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变得轻松了,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把授课难点有效分解,可以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临床概论不重要,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谈到超声检查手段在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时,通过形象、清晰的正常与畸形胎儿三维图像的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增,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应用好教学课件,既适应学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学时带来的困难,还能把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课的乐趣,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除了有的脏器位置之间关系密切外,各脏器功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势必会影响对其它脏器的检查,如果把超声检查的不同内容尽量融入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超声检查临床价值的理解。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也是临床概论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导入,使学生能够横向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如介绍多普勒超声的临床价值时,提出某位怀疑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初次到医院就医时,医生会让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该项检查,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脏结构的显示可延伸至腹部实质脏器的结构,由心脏功能的确认延伸到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判断,由心脏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后血管并发症、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检测方面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临床医学概论课程面临的使用者是非医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是应使学生在完成相应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和了解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知识结构,以激发和促进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价值取向,其要求的内容与层次和目标指向,显然与医疗或科研为职业的医学专业学生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有所不同。在非医学专业开设该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临床医师,该课程本着“实用”的原则,建立了非医学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其教学内容不宜“精深”,正因为是概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但内容展开程度等方面要有所限制。因此,超声检查应重点介绍检查的应用范围和临床价值,对于超声基础理论和超声仪器工程学方面的内容不宜深讲,对超声检查的重要进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亦应做简要介绍,对超声仪器的了解可在临床实习时介绍。 总之,临床医学概论中超声检查课程内容广泛,课时短缺,对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其内容有一定难度。建议在教学中尽量精选授课内容,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多以病案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安排临床见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于医学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均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今后,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师生进行广泛地沟通和调查,寻找该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交叉点,深入研究临床医学概论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更好的进行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工作。 超声医学论文:平面波成像的医学超声探头改进 摘要: 目的基于平面波发射/接收原理的超快超声成像技术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医学超声领域的研究热点,有望取代传统的聚焦扫描式超声成像技术。传统方式受其成像模式的限制,无法实现高帧频成像,而通过平面波发射以及相干复合方法,可大大提高超声成像的帧频。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设想,即采用高程方向无聚焦换能器,相对于传统的高程方向有聚焦换能器,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超快超声成像技术的成像效果。方法首先简要介绍平面波相干复合成像的原理和方法,进而通过FieldⅡ软件仿真,验证相干复合成像方法对平面波成像图像质量的提升效果。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实现探头高程方向的发射声束聚焦模式,并对上述2种模式换能器的平面波成像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使用平面波复合成像算法得到很好的成像效果,两种探头经对比,NEFP探头成像图像的对比度相对于EFP探头明显增强。结论对于超快超声成像方法,使用NEFP超声探头可以取得更优的成像效果。 关键词: 平面波成像;超声探头;相干复合成像;高程方向 0引言 传统的超声成像采用电子扫描的方式,且进行多次聚焦发射产生一副完整图像[1],因此成像的帧频较低。随着脑功能成像、实时三维超声成像、高速多普勒血流速度流场成像、二维实时弹性成像等成像技术的出现,对成像帧频的要求变高,传统的帧频速度已经很难满足新的成像模式。超声平面波成像是一种可以快速提高成像帧频的方法[2],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以上领域的研究上。平面波成像是把换能器所有阵元作为发射和接收孔径,以相同的高压脉冲同时激励换能器各阵元产生平面波,通过一次发射即可覆盖整个成像区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像的帧频。为了解决平面波成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分辨率较差的问题,平面波相干复合成像方法被法国学者提出[3]。相干复合成像,即通过多次发射不同方向的声波,然后对接收到的回波数据以某种规则加以融合的超声成像技术。因为超声信号从不同角度照射到同一个反射子上,相当于传统成像模式的聚焦效果。相干复合成像技术简单易行,成像视野扩大,并可减小斑点噪声和伪像,提高图像清晰度、对比度和分辨率。但由于需要多次发射,使帧频有所下降,故相干复合成像发射次数要根据成像需要合理选择[4]。超声探头具有超声波发射和接受的功能,其结构对成像效果有重要影响[5]。超声换能器探头由压电晶片、声透镜、匹配层、压电晶片、背衬等部件组成,其外形为长方形。压电晶片是被切成若干个小窄条的阵元,阵元间以吸声较强的橡胶相隔。在超声换能器的纵向声束控制方面,目前线性阵列的声束控制方法主要有电子控制调节和声透镜调节[6]。电子调节技术是通过控制换能器中各阵元的时间延迟,达到预期的波束效果。声透镜调节是通过改变匹配层和声透镜的弧度来改变波束形状。在常规超声线阵换能器中,沿晶片短边方向(即探头高程方向)不作切割,通过改变匹配层和声透镜的弧度使其在探头高程方向产生一个高程聚焦。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多维成像[7-8],是将晶片沿短边方向也切成若干条,其声束控制技术是在二维方向对分割的晶片添加电子延时,以达到期望的声束聚焦效果。目前对于平面波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像算法方面,但关于超声探头结构和工作方式与超声平面波成像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却还是一个空白。目前所有的平面波成像研究都采用传统的线阵超声探头,如图1所示。只是在横向(探头宽度方向)上采用无延时发射形成平面波,而在探头的高程方向上则都有一个由声透镜实现的物理聚焦,并不是真正的纯平面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个新的猜想,即采用高程方向无聚焦换能器,代替传统的高程方向有聚焦的换能器,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平面波成像技术的成像效果。为验证这一猜想,本文首先通过FieldⅡ软件仿真实现平面波相干复合成像算法,比较多角度相干复合成像效果与单一角度平面波成像效果的差异。然后,又通过改变仿真参数设置控制探头高程方向的发射声束模式,对上述两种模式换能器的平面波成像效果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目的是为了验证针对相干复合成像的成像模式,发射完全意义超声平面波和有纵向聚焦的伪平面波探头,哪种探头的效果更优。 1方法 超声成像算法中应用最多的算法是延时叠加算法,该方法特点是算法简单、运算速度快,被广泛应用在实际的测量中。在平面波单幅图片生成时,本文运用该种算法进行成像,其算法的概要步骤介绍如下。DAS成像采用对接收信号进行延时后,直接叠加的方式进行成像,如下式所示:Y(t)=Mm=1Nn=1wm,nxm,n(t-τk)(1)式中:τk代表聚焦点k的延时;M为发射阵元数;N代表接收阵元数。在实际的成像过程中,所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经过AD采样后才进行波束形成,所以建立离散化的数学模型如下。针对聚焦点k,设:xm,n(k)=xm,n(t-τk)即xm,n(k)代表对于聚焦点k,第m个阵元发射,第n个阵元接收后经过延迟后的信号。本文采用矩形窗函数加权。尽管Stolt迁移理论常用在地震成像检测方面,具有实现速度快的优点,但该算法在用于波速变化快的情况时会使其成像精度降低,因此应用于传播速度变换较大的地震波时会受到一定限制[10]。然而超声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固定值1540m/s,若将Stolt迁移理论应用在医疗超声成像领域,因其传播速度在人体组织中接近常数,能很好地克服传播速度变动幅度大这一缺点,实现超声高帧频成像[11]。根据Stolt迁移理论解出散射子位置。由于复合成像中发射的角度为已知,由几何关系可以求出偏移量,并根据偏移量合成叠加[12],从而实现图像的复合叠加。 2结果与分析 2.1探头发射声场 实验所使用的为一维线阵探头,型号为L75-12840C。EFP探头在30mm上有一个高程聚焦,为声透镜聚焦。NEFP探头中通过改变匹配层和声透镜的纵向弧度使其纵向高程聚焦消失,变成完全意义的平面波。两种探头的其余参数完全相同:主频为75MHz,阵列面为395mm×35mm,阵元数为128×1,阵元间距为3mm,高程为35mm。为确保两种探头发射的声场符合理论预测,利用三维声场扫描仪对其声场分布进行数据采集,采用的扫描仪由英国PrecisionAcoustics公司开发研制,型号为ModelUMS3s/Nums3032,测量中以水听器为接收换能器,水听器直径为05mm。声场检测过程中探头发射电压保持在30V,采用外部信号激励声波发射,激励信号周期为1MHz,规定探头的深度方向为Z轴,横向方向为X轴,纵向为Y轴。扫描面为不同深度下XY矩形平面的声场。水听器每次移动距离为05mm,图中X、Y轴的数据单位为mm,图中彩色数据点表示经能量归一化的声压强度。图2(a)、(b)为采用NEFP探头在深度30mm、60mm处扫描的声场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声场分布较为分散均匀,各个深度无明显发散;(c)、(d)为采用EFP探头在深度分别为30mm、60mm处扫描的声场分布,图中的声场在较浅区域分布集中,到60mm处严重发散。表1为不同深度的声强主值宽度数据对比,主值分界线为最大声场强度的1/3处。通过对比30mm和60mm处的声压分布,60mm处的最高声压和平均声压均小于30mm处,对比同在30mm处的(a)和(c),(c)处的最高声压高于(a)处,这是由于归一化的能量分布,能量越集中,声压主值越大。 2.2复合成像仿真 为了验证相干复合成像算法的合理性,本文首先仿真出相干复合成像的成像效果图,再通过仿真两种换能器模型对比其成像效果,最后在数据采集平台采集仿体数据。首先利用MATLAB工具软件通过FieldⅡ超声仿真[13]程序,通过设置换能器参数进行仿真实验。假设声传播介质为均匀的人体组织,不考虑声衰减和组织的非均匀性,声速被统一设置为1540m/s。换能器采用75MHz的发射频率,阵元数目为128个,阵元间距为27mm,高程方向长度为5mm,为仿真实现其在高程方向上的声透镜聚焦效果,将阵元在高程方向上分为10等份,以实现电子聚焦,设置高程聚焦深度为30mm。仿真试验中,在模拟仿体中模拟散布30个散射子成像深度为0~80mm,30个点有规律地分布在11~65mm之间,点在深度方向间距为6mm,横向位置在-5mm和10mm处,纵向位置在0mm中心面处,将该模拟仿体标记为仿体1。通过复合成像算法进行仿真实验,复合角度从θ=-[(N-1)/2]pi/180,(若N为偶数则以θ=-(N/2)pi/180开始)以Δθ=pi/180的间隔变换,N表示复合成像幅数,复合成像结果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方法分辨率和对比度的情况,在图3深度为30mm、60mm深处取横截面进行分析。图4为不同幅数合成在30mm和60mm深处的横向截面,(a)表示30mm,(b)表示60mm。表2列出了60mm处的半高全宽(fullwidthathalfmaximum,FWHM)和峰值旁瓣水平(peaksidelobelevel,PSL)两项指标对比。FWHM是指在主瓣峰值一半处的波形宽度,其值越小表明图像分辨率越好。PSL是指主瓣峰值强度对于旁瓣的峰值强度之比,此处PSL越小表示旁瓣抑制得越好图像对比度越好。图中有3个峰值,参数选取3处峰值所需参数的平均值。从图3可以看出,1幅图片成像中近场伪影较多,近场伪影主要是由超声发射声场的旁瓣引起的。21幅相干复合成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最好,近场伪影也得到了很好的抑制,9幅相干复合成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要优于单幅平面波成像,但较21幅复合成像效果差。从图4和图2可以明显看出21幅图片合成的图片半高全宽最窄,旁瓣得到了很好的抑制,分辨率和对比度都是最好的,其次是9幅合成,最后是1幅的发射接收。对图4中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不同幅数复合成像详细的参数值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图像合成幅数的增加,FWHM值减小,成像分辨率提高;PSL值减小,成像对比度提高。同时可以看出,近场的分辨率要优于远场,而远场对比度优于近场。 2.3不同探头仿真 为检验纵向聚焦探头和发射完全平面波的非聚焦探头的成像效果,使用FieldⅡ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发射频率采用75MHz,采样频率为100MHz,阵元数目为128个,阵元间距为27mm,长度为5mm,阵元在长度方向上分为10等份。EFP仿真探头通过电子聚焦,设置聚焦高程为30mm。NEFP仿真探头在阵元长度方向上分为10等份,纵向不做聚焦,其余参数两种探头相同。采用9幅合成的图像观察两种探头的成像效果,实验采用模拟仿体1。利用不同探头发射模式进行仿真实验,成像结果如图5所示,为了更好地对比不同聚焦方式探头的成像效果,选取生成图像深度为30mm、60mm处横截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从图5可看出,EFP在各个深度处成像更均匀,在远场处的成像分辨率更高。图6为在60mm和30mm深处对不同探头成像进行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60mm深度处,仿真EFP探头和NEFP探头对散射子的成像分辨率和对比度影响差别不明显,在30mm深度处,两探头的分辨率差别不大,但NEFP探头成像的对比度要明显优于EFP探头。图6表明,在EFP探头模式下,不同深度处的分辨率差别不大,而较深处的对比度要优于较浅区域;在NEFP探头模式下,不同深度处的对比度差别不大,而较浅处的分辨率要优于较深区域。 2.4探头采集数据 本实验基于美国Verasonics公司V-1数据采集系统,并行发射128通道,二选一复用并行接收64通道,12位ADC。该系统与matlab软件有很好的兼容性。声波发射探头如31所描述。具体成像参数为:128发射阵元,阵元间距为049mm,中心频率为75MHz,采样频率为60MHz,声速为1540m/s,成像动态范围设为50dB,具体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所得图像总体成像分辨率较高,对比发现,(a)的背景噪点要明显比(b)多,说明NEFP探头近场成像背景噪声较小,对比度较EFP探头更好,远场区域对比度差别减弱。截取图7(a)、(b)图像在深度为116mm、340mm、893mm处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横向变换曲线见图8。在焦点附近的区域EFP探头的对比度优于NEFP探头,在近场和远场区域NEFP探头的对比度优于EFP探头,两幅图像分辨率差别不大。 3结论 传统的波束合成算法应用到平面波成像时会得到较差的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不适用于超快超声成像技术。本文利用相干复合成像方法,实现了平面波快速成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更高的成像分辨率。在对比NEFP和EFP两种探头的仿真实验中发现,在近场区域内NEFP探头的对比度明显优于EFP探头,分辨率有微小下降。使用实验平台的数据采集验证了这一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两种探头的平面波成像效果各有优缺点,但NEFP探头的确在某方面优于EFP探头,这为进一步改善超声平面波成像质量,使其尽早应用于临床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对医学超声成像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医学影像科患者的就医体验 摘要 通过研究分析超声医学影像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就诊需求,对不同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营造温馨的就诊环境,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彻底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超声检查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超声医学影像;心理;就医体验;延伸护理 超声医学影像检查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我院超声医学影像科承载着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任务,每天承接2000~3000名来自各地的患者的诊疗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方针,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本研究针对行超声检查的门诊患者进行需求调查,通过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超声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2月至5月于我院门诊行超声检查的患者,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孕妇、残疾人、疑难杂症的患者等,共308例。 1.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问卷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若干要求自行设计。调查前由超声科护士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并承诺对调查资料保密。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匿名填写后现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流程、隐私保护4个方面的就诊需求,共计20条。调查人员为本研究参与人员,熟悉问卷的内容和意义,保证现场问卷的真实性和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2结果 2.1不同患者的就诊需求老年人的就诊需求:老年人感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各种认知能力下降[2],加之患病时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常使其烦躁焦急、恐惧,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尊重和安慰。儿童及家长的就诊需求:超声检查虽然是无创检查,但患儿因恐惧而出现不配合检查的抵触心理,或因空腹、饥饿而哭闹,家长则因心疼孩子会出现焦虑,甚至暴躁情绪。妇女的就诊需求:女性患者做某些检查(如阴式超声、乳腺超声)时,尤其是遇到异性检查医师时,常常出现害羞、紧张的心理,同时对隐私的保密性要求非常高。孕妇的就诊需求:孕妇本身怀孕期间心情焦虑,尤其是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更是关注,检查时会出现更多的担忧、紧张情绪。残疾人的就诊需求:盲人、聋哑人和肢体缺失的残疾人会有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还有些患者因活动不便,需要他人提供帮助。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病患者的就诊需求:某些疑难病、慢性病患者因病情复杂、病程长,对治疗和医生缺乏信心,希望得到经验丰富、医术高超的名医准确快速的诊治[3],导致患者时常出现悲观、忧虑、紧张和求名医心理。 2.2患者对医院的要求患者对超声科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硬性条件要求必须过硬,同时对服务环境、就诊条件、细节服务要求也很高。包括隐私保护、超声检查流程说明、配合事项、检查前准备工作等细节。 3护理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我科通过改善服务流程,创新方便群众就医的措施,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心理需求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了满意的服务。 3.1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了解超声检查的前沿知识,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4],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从而赢得患者的信任。 3.2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为了给前来检查的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我科做了如下改造:提供温馨的检查室、宽敞的候诊环境,保持整洁、安全、舒适;执行“一室一医一患一陪同”诊查制度,在诊室门口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在每个楼层的电梯口都设有导诊台和超声科标牌,设置就诊区域建筑平面图,以防患者因找不到位置而急躁;在候诊大厅配备了舒适的候诊椅和清晰的LED大屏幕电子叫号系统,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设置哺乳专区、儿童玩具区、孕妇候诊专区等;为患者提供饮水机、纸杯、轮椅等便民设施。 3.3合理调配超声资源,有效分流患者实现分时段预约,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尽量缩短等候时间。根据门、急诊检查患者病种,科学安排各专业检查医生数量,增设专家出诊人次,确保出诊医师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特殊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安排机动人员进行检查。 3.4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告示板、微信平台、告知单等多种形式提供提示服务。利用微信平台对门诊检查的患者开展延伸服务,包括检查注意事项、准备工作、心理指导等,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就医体验,使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专业的超声检查事项。 3.5持续改进护理服务,实现个性化护理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病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从而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烦躁的心理。为老年患者检查时,允许2名家属陪伴。对于行动不便者,提供轮椅,并安排专人扶老人上、下检查床。轻音乐能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起到镇静、调整血压及心率的作用[5],故在检查室内播放轻音乐。让患者提前2min进入检查室,向其耐心解释检查的目的、方法,帮助患者摆好体位,让患者握住护士的手,进行深呼吸等[6]。对于儿童患者,带其熟悉检查环境和仪器,并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舒缓其焦虑的情绪。对于接受有空腹、憋尿等特殊要求的检查的患儿,尽量安排在上午10:00之前完成检查。检查时安排家长在场陪伴,以增强患儿信心。 对于女性患者进行检查时,要求家属陪伴,尽量安排女性医生操作,异性医生诊室内一定安排女性打字员,以缓解患者紧张和害羞的心理[7]。为就诊孕妇设置候诊专区,检查时家属陪同,避免紧张。对于检查结果有问题的情况,医生应尽量避免和孕妇直接交待,以免影响孕妇的心情。对于残疾人,护士除了给予特殊的关爱外,还为其提供检查绿色通道,提供沟通板、扩音器等,并多采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对于慢性病、疑难病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尽量安排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医生为其检查,并安排多名家属陪同。 综上所述,超声医学影像检查是门诊常见的检查方式,在检查中,医护人员应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并通过微信平台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推广使用,实现医院与家庭的无缝隙延续护理,使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超声检查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检查的依从性,降低检查的重返率,提高患者的综合满意度。 作者:胡婷 朱莹 刘秀萍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诊断学教学的临床医学论文 一、优化超声诊断课程内容,突出学科重点和特色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最优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最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最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缺乏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解决上述问题,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应积极主动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向临床医学学生明确学习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实用性和必要性,严格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此外,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均为附属医院的超声心电科医生,而非学校专职教师,师生之间相处时间短,日常沟通较少,师生感情较为淡薄。因此,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应做好自我介绍,给出联系方式(手机、固定电话、QQ号码、微信和E-mail地址等),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有任何问题而不方便课堂提问的,均可向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咨询或与教师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五、完善超声诊断学的考核方式 超声诊断学课程授课完毕后,要考核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和技术操作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超声诊断学课程是必修课,我校教学大纲规定其为闭卷考核,与放射诊断学共用一张卷,比例为60∶40,超声诊断学的教材内容占考核内容的60%左右,其余的考试内容与超声诊断学授课老师平时所强调的课堂内容密切相关。学生签到、授课过程中的提问以及随堂作业计入到平时成绩(约占总成绩20%),在对学生进行考勤的同时督促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此外,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也要求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超声诊断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与时俱进,从各方面不断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综上所述,要提高超声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层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认真负责,努力使超声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教学更加生动并富有意义。 作者:杨娜刘国浩周方平李改单位: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医学教学论文 一、网络课件在超声医学教学中普及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领域和信息领域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工具已从以前的黑板、粉笔发展到如今的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体并重的阶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自己收集资料进行讲授(包括照片、影音及制作Powerpoint演示课件等),虽然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教材相关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但是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看与听,并没有实现主动地学习,并且教学内容仍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不能有效丰富。网络教学形式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助于形成“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上述不足。什么是网络自主教学?其概念是指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讲授理论知识,课余时间由学生登录学科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在线自测,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网络课件中有多种多媒体手段:视频、Flash、图片、PPT等,文字部分主要简述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的要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真正体现超声的特点,其中插入了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及典型的声像图,还可根据讲述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动态图像,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教学时间不受课堂教学学时的局限,教学内容可以大大丰富。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自主选择和查找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这对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课件自主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 网络课件自主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包括:①资源性。多媒体网络课件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适合不同级别学生的需要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不但能够为教师备课提供资源,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即学生在学习超声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查阅其相关信息,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强对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具大量的学科素材,便于快捷方便地进行查询;②自主性。网络教学因无老师现场指导,需凭学习者自主控制教学进程,随机性很强。学习者所遇到的情境也会多种多样。这种自主学习无疑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但同时对于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又可能造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困难,这就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交互性。这一点尤其重要。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有关问题,但大多数时间,还是通过网络课件和教案进行自主学习为主。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有较强的交互性,要适合学生自学,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行调控,并随时验证学习的成效。 三、网络教学课件模块组成 网络教学课件模块组成包括:①教学内容模块。这个模块为教师上课时的PPT课件,可供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后下载复习。学生上课不用单纯忙于记笔记,进而花更多的时间听课、记忆与思考;②教学相关资源模块。提供从互联网搜集的全国优秀教学课件、精品教案及教学录像视频等网上教学资源;③教学图片模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图片,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④试题库模块。提供以选择题为主的练习,目的让学生随时检测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⑤在线论坛模块。主要是通过网站让师生进行互动,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及时向教师咨询。 四、网络课件制作体会 首先课件制作选题范围必须适宜,制作主题相对单一、内容较集中的专题性、实用性的课件,更容易适应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网络课件制作应避免稿本写作、文字内容“照本宣科”等现象,在课件中体现多发病、常见病的规范化检查技术,典型病例和特征性超声影像表现的分析与总结,并应用声像图对比进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从而全面、形象、系统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网络的带宽和传输速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所以在制作时,对课件的容量加以规定,每一个课件都不超过规定的大小,对于较大的课件分别制作成小的模块并建立链接,可减小课件的体积,确保在网络运行中使用方便、快捷。为考察网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我们对尝试过网络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65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以上的同学经常或者曾经浏览过网络课件;而对于网络课件的用途,73%的同学用于复习,27%的同学用于习题解答时的参考,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得到加强。综上所述,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建立能有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但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要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其不断完善。 作者:张煜陈晓梅李明星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 超声医学论文: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医学超声图像去噪研究 摘 要 医学超声成像技术以其固有的时效性、廉价性及无损性等特点被医疗诊断广泛应用。但超声图像存在的斑点噪声增加了图像解译程度,影响了图像分析与诊断。因此,医学超声图像去噪研究成为超声影像预处理中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目前医学超声图像去噪研究现状,引入支持向量学习理论,通过含斑图像做对数变换和分解,构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局部自适应去斑算法。实验仿真表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能够成功地去除超声图像的噪点,同时保障了超声图像的细节特征,其优越的性能超过了传统的去噪方法。 关 键 词 支持向量回归;医学超声;图像去噪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医学超声成像、核磁共振、PET等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医学诊断不可或缺的技术。其中超声成像固有的时效性、廉价性及无损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超声成像技术利用声波实现直接观察和物质结构和特性研究,它具有对离体生物组织成像和对活体组织进行实时成像的两个特点,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然而,超声图像存在的斑点噪声增加了图像解译程度,影响了图像分析与诊断,决定了医学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增加了判断分析的难度。因此对超声图像的去噪研究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引入支持向量学习理论,通过含斑图像做对数变换和分解,构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局部自适应去斑算法,最终达到图像去噪的目的,以期对医疗诊断提供科学的可靠性保障,推动医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 支持向量回归基本原理 支持向量回归是一种以数学方法和优化技术为工具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领域的方法。在解决非线性、小样本和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独具优势,且可以在函数拟合等一些机器学习问题。 假设存在线性可分的样本集y的线性判断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将其转化为Lagrange函数: 核函数常采用其公式为: 式中:wki为输入层第i节点和隐含层第k节点的连接权; k为隐含层第j节点的阈值。 所有学习样本对权值进行修正,通常为增加学习过程的稳定性,用下式对权值进行修正: 2 实验仿真应用 2.1 图像分解 应用SVM理论,采用迭代阈值法对数据源进行图像分解,取得传统单脉冲激励信号的轴向分辨率。如图1。 利用超声单脉冲信号作为SVM模型的数据源,应用Matlab程序将函数输入计算机程序中运行,等到数据的散点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图像分割后的视觉效果,可以发现噪点距离中心线偏离程度显著,能够达到去噪的目的。 2.2 SVM模型应用 传统的去噪法均以曲线进化理论为基础,但存在不足之处在于受图像中噪声影响较大,因此SVM模型在运行前先对超声图像进行低通滤波等预处理,以去除图像中固有的斑点噪声,但同时也有可能损失了部分图像细节。为了提取超声图像中的噪声关键参数,建立SVM模型。SVM模型具有拓扑变形能力,通过对超声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图像噪点,以支持回归理论为基础进行聚类,使得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得到较好的求解。SVM模型针对具有较强不均匀分布的图像首先对图像分割集成进行局部信息处理,增强其抗干扰的能力。 SVM模型算法主要是利用声波振动响应原理,使得轻敲震动探针与试样表面相接触,同时施加频率略有差异的超声振动,由于探针和试样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在每个振动周期中与试样短时间接触,生成回声,进而判别噪点位置,有针对性的消除噪点,减少机器损耗时间。 经过SVM模型的迭代求解,通过适当的参数与初始值调整,经过5300次迭代得出实际超声图像去噪结果。 2.3 检验与分析 根据拟合函数,计算误差,经分析计算,本次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去噪准确率为95%,误差范围控制在5%,能够达到去噪目的。如图2,准确率拟合效果。 4 结论 抑制超声图像噪点一直是医学超声图像处理中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引入支持向量学习理论,通过含斑图像做对数变换和分解,构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局部自适应去斑算法。该算法在本质上是一种软阈值去噪,其阈值具有解析表达式并随像素自适应性调整。在模拟加斑图像和真实超声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视觉效果方面,SVM算法性能均优于传统的去噪算法,具有计算复杂度低、运行速度快的特点,在满足去噪的同时保证了图像细节特征,对科学地医疗诊断提供了可靠性保障,对医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马翠红,第二炮兵总医院特诊科,研究方向:超声诊断。 超声医学论文:超声波的特性及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超声波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在医学领域应用中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基于对超声波的总体概述,对其特性进行全面的介绍,并重点总结分析了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超声波;特性;医学诊断 1超声波的概述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而形成机械波。其中,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20000Hz称为声波,而频率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人耳能听到的上限20000Hz的机械波则称为超声波。近年来,超声波的应用范围在各大领域都迅速地扩大开来,它已在海洋探查与开发、无损评价与检测、医学诊断及微电子学等领域发挥作用;同时,超声波作为一种能量形式,通过它与传声媒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种种效应,在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中展示出广阔的前景。在医学领域中,超声的性质无论在医学的诊断或是治疗都是极为适宜的,用功率大的超声作治疗,用功率小的超声作诊断,施用超声波的最大优点是对患者和医生都无害处,这是X光所不能及的。 2 超声波的特性 由于频率f升高,波长λ变短,超声波具有其特殊性,近似于光的某些特征,如束射性,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发生折射、反射等;同时有很强的被吸收性与衰减性,带有很强的能量。以下简要介绍超声波的几个主要特性: 2.1 超声波的束射性 人耳可感受的声音是无指向性的球面波,即以声源为中心呈球面向四周扩散。而超声波频率很高,方向性(即束射性)较强。当超声波发生体――压电晶体的直径尺寸远大于超声波波长时,则晶体所产生的超声波就类似于光的特性。超声波的频率高、波长短,和光波一样可以集中向一个方向传播,并可用适当的方法使它会聚和发散,所以超声波射线可以与光线一样,进行折射、反射,同时也可以聚焦。而且,超声波的束射特性遵循几何光学上的定律。 2.2 超声波的透射、反射、折射与聚集 由于超声波频率较高,因此超声波在定向传播时,在两种不同媒质的分界面上,会出现类似于光线的透射、反射和折射现象。超声波的聚集现象和光线的聚集现象是一样的。利用超声波聚集装置可以将超声波束会聚到一点,从而将超声波的声强提高几倍甚至几千倍,利用这样巨大的声强可以做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例如超声波切割、超声波钻孔、超声波打磨等。 2.3 超声波的吸收与衰减 当超声波在各种媒介物质中传播之时,由于媒质要吸收掉它的一部分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强度也会渐渐的减弱。而对于同一物质来说,超声波的频率越高,其吸收也就越强。 2.4 超声波的巨大能量 超声波具有着更加强大的功率。超声波可以使得物质分子获得十分巨大的能量。根据声学工作者的实验测定,频率为100万Hz的超声波的能量,要比同幅度的频率为1000Hz的声波的能量大100万倍。 2.5 超声波的声压特性 所谓“声压”指的是由于声波的振动而使声场中的物体受到的附加压力的强度。超声波的频率很高,所以进入介质时,高密度分子间的伸拉很快,致使其间形成瞬时的真空与压缩高密度区,产生巨大的压力差。当振幅达到一定程度时,超声波拥有的能量十分巨大。 3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波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两大方面:超声诊断和超声治疗。超声诊断研究如何利用各种组织声学特性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组织,特别是区分正常和病变组织。超声诊断是借助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反射散射、吸收衰减和多普勒效应等物理现象,提取病灶信息,并转换为电信号,作为诊断的依据。 如今,超声诊断仪已由一维发展到三维,由静态发展到实时,回波信息量大大增加,生物体内的病灶愈加清晰易辨。目前医学应用的超声诊断方法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A型、B型、M型及D型。A 型超声诊断仪为调幅式,显像屏幕上纵轴显示反射波的幅度,横轴显示时间,这种诊断仪可探查点的断层声像。70 年代以来,A 型被B 型超声显像仪取代,B超幅度调制显示为辉度调制显示,使显示的亮度随着回声信号的大小而变化;另外B超采用单晶片或多晶片扫描技术,产生若干条超声信息线,以构成一幅二维切面图像。医生可根据切面图像的形态、灰度、组织结构、边界回声、回声总体分布、脏器后方情况及周围组织表现等做出综合判断。B超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到临床所有学科疾病的诊断,目前B超和X射线已成为两种相互补充的常规的检查手段。M型超声诊断仪是在A型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它是一种用于诊断活动器官的超声诊断仪,用单晶片探头、回声以辉度调制显示。现在超声诊断仪由于出现多探头阵列声成像技术,为采用各种信息处理带来了方便。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超声诊断,它将获取超声通过脏器的传播时间及幅度或衰减随频率的变化数据,经过信号数字处理、综合后再给出组织的切面图像,从而产生了超声CT技术,这种技术能得到活体组织内部超声参量的空间分布。对于1MHz的超声,切面图像的分辨力可到5mm,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抑制假信号,使声像图更为清晰,甚至还进行了把两套二维成像合成一个三维立体像的尝试。 4结束语 近几年来,医学超声成像系统想更高层次发展,其目标主要是: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为载体,以获取体内更多的生理、病例信息;提高图像质理,使图形清晰;显示更为细微的组织结构。从工程技术角度看,医学超声成像在彩色血流测量技术、数字化波束形成技术、谐波成像技术、三维超声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总之,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已从形态学过渡到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的分析阶段,即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使超声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临床诊断好应用的范围。由此可见,超声诊断技术不仅现在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还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超声医学论文: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实习带教思考 【摘 要】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习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多学科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图像的能力,实践技能的操作和报告的规范书写等基本功。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 超声诊断 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速度也正加快,医学影像学内容也由单一的X线放射诊断发展到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摄影(CR)、核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超声、核素等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中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他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及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技术及知识结构决定了其诊断水平。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带教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实习中不仅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理论指导实践,培养较强临床诊断思维及工作能力,以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就我多年来影像专业学生实习中的教学工作,总结了以下体会: 1.培养良好的医德,强化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是实习生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实习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让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无论毕业后能否顺利参加工作,只要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就具有竞争力,就有上岗机会。同时,通过向实习生讲解典型的医疗纠纷,教育其认识到医疗行业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风险性较高,故必须端正医德医风,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2.提高学生对超声仪器的操作能力 超声诊断是建立在运用各种扫查切面、扫查方法充分显示病变,并对其声像学特征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病变的“检出”是疾病诊断的前提,因此对检查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带教过程中应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性能和熟悉超声仪器的操作。具体如下:①应向实习学生详细介绍各脏器超声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及检查过程中患者的体位。②超声诊断仪的使用。使学生了解探头型号的选择,演示正确的手持探头的方法及不同脏器的扫查顺序及切面。熟悉超声诊断仪上常用按键的作用,如何通过调节声像图的增益、聚焦、深度等在保证正确扫查切面的基础上获得清晰地图像。③为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鼓励学生互为“模特”进行扫查,熟悉不同脏器的扫查方法及要点,加深对正常脏器声像图表现的认识。 3.声像图分析应结合解剖学、病理学与临床医学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依靠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科,密切结合临床医学,利用体外或腔内超声波照射,非侵入性的获得活性组织和器官的精细大体断层解剖学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的新兴学科。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的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从病理及生理的过程来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让学生在了解病变的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认识超声图像,不就图论图。临床实践是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如肝脓肿的形成过程,脓肿形成早期并不能显示明显脓腔,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典型,需与肝内占位病变相鉴别,而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出现液化坏死,声像图上出现不规则的液性暗区,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增大,或者治疗好转可逐渐消失。这种疾病的声像图特点在病变的不同时期有差异,这就是“同病异影”。“同病异影”是存在于影像学科的普遍现象,如何做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全面考虑的习惯,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规范报告的书写能力 规范的报告书写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与理解,有助于诊断思路的条理化。让学生了解超声报告的格式,如:姓名、性别、年龄以及超声检查号、门诊号、住院号、超声表现及超声提示等。超声表现的描述先整体后局部,即先对所检查脏器的整体情况如大小、形态、包膜、内部回声做一整体描述,再对局部病灶重点描述,包括病变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内部血流信号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等。规范实习生的超声报告书写,正确使用医学术语,使超声报告规范化、条理化。超声诊断分确定性诊断及非确定性诊断。对于结石及典型囊肿可做出确定性诊断,非确定性诊断根据声像图的表现做出提示性的建议:考虑某某疾病的可能性大,不除外某某疾病,性质待定或建议进一步检查等。规范的报告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临床医师做出进一步诊疗计划,还可以为实习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奠定基础。 5.超声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压电陶瓷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使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越来越高,超声诊断范围和信息量不断扩充。当前超声诊断已从单一器官扩大到全身,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单参数到多参数,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介人性超声学,大大扩充了超声诊断治疗范围,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信息量。由于其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成像技术,进入了超声影像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通过了解超声领域的新技术,能提高对超声医学的兴趣,同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
新技术论文: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施药新技术的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面对林业生物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专业人员积极应对,防治理念从普遍防治发展到精确管理,施药技术也围绕这一理念的转变不断创新。 1 防治新理念——精确管理 生物灾害精确管理(precision management)理论,源于生物灾害“双精”管理(张国庆,2007)理论。“双精”管理(2P),就是精密监测(precision monitor)与精确管理(precision mana-gement),精密监测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紧密的监测与准确的预测,精确管理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精确的管理,促进并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生物灾害的精确管理,不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主动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对生物灾害的防治,采取“防在关键点,治在要害处”策略,尽量减少防治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扰动,把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允许的域之内[1-9]。 2 地面施药新技术 2.1 精准施药 精准施药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农林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设计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或基于地图的农药精确使用方法,该方法涵盖施药过程中的目标信息采集、目标识别、施药决策、可变量喷雾执行等农药精确使用的主要技术要点,节约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和减小环境污染,实现有害生物防治的智能化、精确化和自动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概言之,精准施药技术就是要实现定时、定量和定点施药。 采用可变量技术的农药喷雾技术,可以准确地根据有害生物危害状况和林分性质进行精确处理,林间喷雾是不均匀的,是随各点危害程度及其环境性状不同适当调整农药施用量,避免农药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更加高效、优质。 2.2 TIT法 有害生物的TIT防治方法,是根据TTR法改进而来。TTR法使用化学药剂进行被动防治,防治效果难以保证,而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扰动。为此,张国庆(2012)将TTR法进行改进,发展为TIT法。 TIT法就是对有害生物实施诱捕(trap)、接菌(inoculated-pathogen)、传染(transmission)的防治方法。首先使用引诱剂诱捕有害生物,然后使有害生物身体沾上微生物农药,让有害生物携带微生物农药进入其群体生活空间,互相传染,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对于有些有害生物(如苍蝇、蚊子等),还可以不经过诱集,直接对其群体生活空间(污水池、粪坑、池塘、稻田、水沟等)投放微生物农药接菌,让其感染死亡。 此外,还可以将TIT法中的微生物农药替换成其他药剂(如兴奋剂),让害鼠害兔食用后烦躁不安,在窝内群扭,造成害鼠害兔伤亡。或者将微生物农药替换成性兴奋剂+不育剂,使目标有害生物疯狂寻找异性滥交,阻止目标有害生物的正常交配,使目标有害生物密度降低至安全水平。 因此,TIT法适合于个体间接触较为频繁的有害生物防治,其具有以下明显优点:①目标准确。TIT法引诱剂是针对目标有害生物设计的,不会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②对环境安全。将TTR法中的化学农药改为微生物农药,使得有害生物防治对环境扰动小,没有污染,对人畜安全。③持续控制。由于使用了生物农药,可以实现多次传染,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④防治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用药量小,防治用工量少,又能持续控制,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⑤高效。对有些顽固性有害生物,如苍蝇、蟑螂等,由于其持续控制作用,可以实现3~5年无危害。 就白僵菌TIT法防治白蚁、蟑螂、苍蝇、蚊子等顽固性有害生物来说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简单,成本低,并能实现可持续控制,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安全。对蚊子来说,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建议间隔2~3年在孑孓活动场所投放2~3次白僵菌[10-11]。 2.3 注射 注射法即是将药物注入被害处,或者使用注射器械将药液注入树干,以防治有害生物。注射法用药集中,相对浓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对天敌安全,适合于高大林木有害生物防治。 (1)竹腔注射。防治竹蝗时,在跳蝻孵化出土时,对产卵地每竹基部节间作竹腔注射吡虫啉或乐果等内吸性药剂20 mL原药,防治竹蝗的药效期长达40~60 d,可彻底杀灭产卵地上整个出土期出土的跳蝻。 (2)虫道填塞。在虫道内填塞缓释剂或熏蒸剂,或者昆虫线虫制剂。 (3)被害处注射。对于皮下害虫,用具有熏蒸作用的柴油5~10倍液注入被害处。 (4)打孔注药机注射。使用专业设备,将高压药液注入植株体内。 (5)专用注射液注射。此法目前在林业上主要用于松材线虫病预防,或者用于树体补充营养。 (6)输液滴注。将配置好的注射液倒入输液瓶中,按照“专用注射液注射”方法在树上打孔,将输液器针头插入其中,连接好输液瓶,并将输液瓶挂在针头上方0.5~1.0 m合适位置处,调整输液量至注射孔药液不外流。 2.4 虫道注射 由于注射施药方法对植株有一定的伤害,而且设备复杂。张国庆(2012)根据注射施药原理,将其改进为虫道注射技术。虫道注射,就是向有害生物生活的通道内注射药物,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例如,对于蛀干害虫天牛,可以使用普通注射器向天牛蛀孔内注射防治药物;对于板栗透翅蛾(Aegeria molybdoceps Hampson),可以向虫斑内注射防治药物;对于白蚁,可以向蚁路注射药物进行防治。虫道注射是一种精准施药方式,施药量小,对环境扰动小,不伤害非靶标生物。与打孔注药方式相比,虫道注射对寄主不会造成二次伤害,而且不需要专门的打孔注药设备。 使用普通医用注射器工效虽然比打孔注药机高,但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此外,虫道注射方法还可以进行拓展,应用在其他有害生物防治上。 (1)针头改进。普通医用注射器针孔太小,使用中容易堵塞,而且药液容易外溢。此外,普通医用注射器太小,频繁吸药,影响作业工效。为了克服上述缺陷,适应不同的虫道注射要求,将针头内孔直径设计成1.5、2.0、2.5 mm 3种规格;为防止注射时药液外溢,缩短针头长度至20 mm左右,或者在针头基部套上一个软橡胶塞,在向虫道注射药液时,针头插入虫道并使橡胶塞堵住虫孔;为提高防治作业效率,将改进的针头基部的接口改为能与普通农用喷雾器喷杆相连接的螺旋接口,这样配药1次可以进行多次作业,免除了普通医用注射器频繁吸药的麻烦,从而大大提高了作业功效。 (2)注雾。为了减少用药量,同时提高防治效果,可以将注射药液改为注射药雾甚至是气溶胶,但这需要专门的注雾设备。注雾设备由雾化装置、高压气泵和针头组成。注雾时,雾化装置将药液雾化成药雾或气溶胶,高压气泵将药雾送至针头,再注入虫道内。注雾设备的结构如图1所示。 (3)灌注。使用灌浆机将药液沿蚁道注入蚁巢,适用于土栖白蚁防治。 (4)鼠道注烟。使用喷烟机或喷雾机,将烟雾、药雾或气溶胶灌入鼠道,可以使用普通喷烟机或弥雾喷粉机作业。但为了减少作业时药雾外泄污染环境,可以使用专业的设备。 鼠道注雾(或气溶胶)专业设备, 在注雾时将针头换成较粗的喷管,喷管前端套上软橡胶头,使得与鼠道密切接触,保持药雾不外泄,再将药量和高压气体量调大至适合鼠道即可。 对于注烟,为了提高作业效率,也可以将高压气体与烟雾混合后注入鼠道[12]。注烟设备的结构如图2所示。 2.5 缓释药包 将控释药包挂置在植株上,让药包内药剂随雨水缓慢释放防治有害生物。药剂为必须具有内吸性(向上传导)、吸湿性、溶于水的固体,其中用于生产食品的植株防治的药剂必须符合国家农药管理规范。为了提高药剂防治效果,药剂中可以添加适量的分散剂、湿润剂、展着剂、乳化剂、抗光解剂、抗氧化剂和吸附剂。 2.6 风送式静电喷雾 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air-assisted electrostatic spraying),首先把药液通过压力雾化或旋转雾化方式形成雾滴,经过充电电极使雾滴带电,并在气流的作用下二次雾化,由静电力和气流将雾滴送到植株上。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具有如下明显优点:①利用气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静电喷雾雾滴穿透性弱的不足,有利于对茂盛、高大林木的病虫害的防治。②合理控制静电喷雾时的气流,喷雾飘移损失将会很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小。③带上静电后的雾滴,其表面张力会降低,减少雾化阻力,提高雾化程度,雾滴在植株上不易朝着最小表面积凝聚,有利于植株对雾滴的吸附。同时,气流更易于使雾滴在叶片及虫体上铺展,将会明显地提高杀虫效果。 3 航空施药 航空施药,是利用飞机作为载药与施药工具,对有害生物进行施药防治。航空施药快捷高效,效果明显,适用大面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针对目前航空防治作业的诸多缺陷,根据2010年潜山县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飞机防治经验总结,张国庆(2010)对航空防治的航空器和施药器具提出了改进建议。 3.1 航空器具的改进 我国目前现有的农用航空机型中,对飞行作业条件要求苛刻,作业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作业缺陷,首先,在目前国产飞机中选择最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进行技术改造,形成系列机型,以适应不同的农业航空作业需求。其次,引进先进国家的农用飞机,尤其是美国的“空中拖拉机”AT-401B、AT-402A、AT-402B、AT-502A、AT-502B、AT-602、AT-802A、AT-802F等农用飞机,吸收其中先进技术,还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农用型飞机,学习其中先进技术,由仿制到自主开发。再次,组织科研力量,研发价廉、耐用、低维护成本甚至免维护的农用飞机,以降低飞机购置和维护成本,尤其是亟需研发普通燃油航空发动机,以及稳定性好、适合于超低空飞行的碟形飞行器。 3.2 施药器具的研发 目前的航空施药,还是常规施药技术,不仅用药量大,污染环境严重,而且作业效果还受作业时天气情况的影响。因此,植保航空施药技术,是植保航空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地面风送式静电喷头技术(图3)比较成熟,但在航空上作业上还只有静电喷雾装置,还没有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航空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的研发,可以综合地面风送式喷雾系统和静电喷雾系统,借鉴地面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思路和技术,进行设计和试验。 新技术论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今年恰逢国家火炬计划实施十五周年,为进一步了解过去十多年来科技部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记者采访了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赵玉海。 问:请您谈一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了哪些历史性的突破? 赵玉海:自1985年以来,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实施863计划、攻关计划、火炬计划和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构建了从高技术研究、工程技术应用开发,到产业化的工作体系。 1、通过构筑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大幅度提升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经历从种子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等不同的阶段,要经历技术、管理和市场风险,而种子期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最为脆弱的阶段。为了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从80年代后期起,科技部先后推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的建设。这些孵化机构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人员创业提供场地、设施、融资、培训等服务,培育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国已经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400家,正在孵化13000家科技企业,已有近4000家企业从孵化器中毕业,其中30家已成为上市公司。由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建立的43家大学科技园,吸引了1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入园转化,目前正在孵化2200多家企业。近年发展起来的一大批专业孵化器,在提升孵化能力,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通过建立产业化支持服务体系,形成了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创业的平台。自1992年起,针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高新技术化工作的薄弱环节,科技部加大了产业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一是依托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组建了11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转化工程化成果10500项。二是先后支持建立了84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为6万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使这些企业增加了300多亿元的销售额,为社会提供了2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成为产业化支持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三是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199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遵循公开、公正、竞争择优、规范透明的原则,四年来,从16200个申请项目中,择优支持了3700多家企业的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产业化项目,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8亿元,吸收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资金27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是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推动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吸引了境内外一批风险投资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据统计,截止2001年,风险投资额已达119亿元,投资项目超过1500个,促进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 3、通过营造局部优化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市场体制还不十分完善,特别需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形成局部优化的环境,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从1991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组建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来,大量高新技术成果在高新区实现了产业化,为所在城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3个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过去十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0%,创造了近300万个就业岗位。2001年,53个国家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近12000亿元,就业人员294万人,创造税收640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137倍、21倍和164倍。高新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1998年至2001年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5.2%,是全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期增长速度的3倍。高新区内产业上亿元的企业已从1991年的7家,发展到2001年的1539家,其中上10亿元的企业有189家,百亿元的企业有10家。2002年,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出现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依然保持28%以上的增长率。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基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正如同志的精辟论断所指出的:“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4、通过制定产业化政策,形成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科技部先后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的暂行规定》、《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产权激励,知识产权参与分配、鼓励科技人员创业、鼓励外商创业投资发展和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政策措施的形成。 在上述体系和环境的支持下,一批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快速、畅通地实现了产业化,如程控交换机、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远大溴化锂直燃空调、地奥心血康等新技术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问: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赵玉海:今后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 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结合过去十多年的实践,今后我们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主要思路是: 1、进一步加强科研计划和产业化工作的结合。按照中央的指示,科技部集中财力在“十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科技专项。这些科技专项涉及集成电路、软件、制造业、交通运输、能源、材料、农业等重要高新技术领域。完成后,将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跨越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将进一步精心组织,加强管理,一方面要瞄准科技前沿,进一步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力争在关键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广泛吸引企业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参与专项的研究开发工作,及时推进科技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努力形成新兴产业。 2、继续在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方面狠下功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任务是营造环境。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针对落实中的难点问题,抓紧研究出台可操作的办法,重点解决激励机制问题、科技风险投资和担保问题以及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问题。二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重点发展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子等专业孵化器。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科研机构创业园、军转民技术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专门孵化器的发展。三是继续管好、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基金的“种子”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 3、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科技部作为政府科技职能部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国务院赋予科技部的重要职能之一。我们将认真总结过去十多年的经验,不断完善已经形成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继续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及时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以迅速实现产业化。 问:为加速推进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科技部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举措有哪些? 赵玉海:国家高新区经过十年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初步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一个时期,国家高新区将通过“二次创业”,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因为技术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高新区发展的支撑。目前,高新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总体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努力缩小差距。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新区的环境建设,特别是包括管理、服务在内的软环境。经过过去十年发展,相对于软环境,高新区在硬环境上已有很大的改观,但从发展的实际看,软环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在未来“二次创业”中特别强调的。三是进一步加强开放,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应该说过去的十年,高新区是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发展的,通过开放,促进高新区的发展。未来我们要加大开放,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包括更多的产品走出去,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兴办加工企业,近距离地跟市场接触,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集中优势,发展特色和主导产业。这也是兴办高新区的一个重要目的,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把高新区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五是全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进而实现国家高新区的更大发展。 具体措施: 1、针对个别国家高新区在管理体制上出现的新问题,要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加强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对高新区的支持和指导。 2、引导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成果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我们通过建立对接平台,运用863引导资金和在现有的孵化器的基础上组建863成果转化中心等等,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鼓励863技术成果进入高新区实现产业化。 3、完成国家级高新区评价目标体系的调整并且要投入使用,引导国家级高新区进一步重视增长质量,提高创新能力。 4、针对国家高新区在发展空间和土地开发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会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完成国家高新区土地开发管理软课题研究;另一个是召开国家高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研讨会,交流关于征用土地和农民开发性安置的经验。 5、我们提出来要优化高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高新区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和扩大产业链,强化高新区产业的集聚效应。今年内,要求各高新区结合“二次创业”总体规划的制定,提出产业发展规划。 6、推动高新区立法工作。目前已有20个省级的立法机构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覆盖了27个国家高新区。今年还将推动高新区的省级立法工作,为全国立法营造更好的基础。 7、建立高新区发展过程的相关问题的动态反馈机制,我们准备利用“网迅通”技术建立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来实时互动,实现交流、培训和信息反馈的动态化、实时化。另外,还要建立高新区主任无记名问卷调查制度,及时掌握高新区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对科技部,特别是对火炬中心的需求和意见。 8、我们准备近期召集国家高新区所在市市长召开一个座谈会,重点研究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统一“二次创业”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出台《关于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指导意见》。 问:在高新区“二次创业”过程中,如何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赵玉海: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的来源主要有: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包括风险投资)和政府引导资金等方式,尽管银行资金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但各国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践证明,银行资金要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渠道,是有局限性的。银行资金本身性 质决定了它不愿意贷款给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因此要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大力推动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因为风险投资所追求的是对未来的高回报。但对银行而言,企业经营得再好,得到的回报是固定的,何况企业如果经营得不好,那么银行可能就会损失。对风险投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它投资了十个项目,可能有五六个都失败了,但它只要有一二个项目做得非常好,就可以把失败的这部分资金补偿回来,这实际上就是风险投资和银行资金性质的不同。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更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银行的资金固然很重要,但在向银行融资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大推动发展风险投资的力度,这应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化,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 现在融资状况是,政府不可能直接给企业大量的投入,银行的作用又是有限的,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要有钱,因此,只剩下一个途径就是利用民间资金。民间资金运行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通过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可以说是未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推动产业化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另外,“创业板”的出台对风险投资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虽然风险投资投的企业极少数能在“创业板”上市,但是,它起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只有有了这种引导,风险投资家才敢于进入到这个领域中去冒这个风险。因为它是寻求高回报的机制。所以,我觉得这种机制的建立,对于风险投资至关重要,我也希望新一届政府在这方面有更大的动作,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现在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这实际上也是有前提的,一个是要有好项目,而且本身企业也要好,另一个是要有相应担保的条件,因为用银行资金来解决产业化过程中资金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担保的建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担保机制建立既是非常关键的,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作为担保公司既要能承担风险,同时又要寻求比较稳妥的办法。也就是说,一方面,如果担保公司不敢承担风险的话,或者说他所提出的要求比银行还苛刻,就起不到担保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还要防范风险,因为担保的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又不大,如果你没有一套有效的风险担保机制建立的话,一旦企业发展失败,担保机构将蒙受重大损失。因此,担保机制建立关键所在,是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机制,需要有很好的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者。 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刚刚筹建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考虑着将创新基金投入担保体系。后来经过反复的研讨,发现只有有了高素质人才,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的一些扶持政策,才能将创新基金投入担保体系,这三者缺一不可。1998年我们就想做此事,只是觉得当时条件不太具备。现在,我们主要是为担保机构担保的项目提供贷款贴息,在担保完了以后,企业拿到的实际上还是贷款,企业不仅要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还要支付担保机构的手续费。通过贷款贴息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减轻企业的负担。 新技术论文:分析建筑节能的设计要点与节能新技术运用 一、国内建筑节能形势 现在,能源消耗正惊人的速度增长.建筑方面,我国能耗是欧洲能耗的三倍。建筑能耗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70%。我国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预计到2020年,我 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符合全球发展趋势。 二、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及动态 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以降低2/3~3/4的能耗。 1、总体规划设计 根据大气候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减少对设备的依赖。 ①建筑选址 不宜选在山谷、洼地及凹地等处,因冷气流在凹地里易形成“霜洞”效应。所以应选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创造争取日照的必要条件。 ②建筑布局 充分结合特定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征和建筑物功能,人的行为活动特点等,建立自然—人工生态平衡系统。 ③建筑形态 不仅要求体型系数小,同时需夏季日辐射得热少,冬季对避寒风有利,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当地夏季气温和日辐射照度、建筑朝向、各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和局部的风环境情况,优化组合各项因素后得出结论。 ④建筑间距 阳光不但是热源,同时可提高室内的日照水平,综合考虑群体的布置。 ⑤建筑通风 适当布置建筑物,冬季降低冷风风速,可减少建筑物和场地表面热损失,节省能耗;夏季可组织良好的通风,形成良好过堂风。 ⑥建筑朝向 考虑因素有:冬季具有适量和一定质量的日光照入,避冷风吹袭;夏季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及外墙,通风良好;充分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照顾群体组合的需要。 ⑦环保的体现 小区绿化是一个重要的体现。要综合考虑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和生物多样性、植被的生态效应等诸多因素。建议多布置立体绿化,见缝插绿;步行道、停车坪、水体护岸和水底地面不宜一概“硬化”,应给大地透水透气。屋顶绿化不仅改善小区的环境条件,还能改善屋面的热工性能。 2、建筑单体设计 ①围护结构 组成部件(屋顶、墙、地基、隔热材料、密封材料、门和窗、遮阳设施)的设计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3%~6%,而节能却可达20%~40%。 A门窗 外窗的能耗包括通过玻璃、窗框的传热,窗缝的空气渗透,夏天太阳辐射得热。传统方法有控制窗墙比;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加密封条,减少冷风渗透等;注意隔热条的选用。 B屋顶和外墙 设保温层,在寒冷区,以阻止室内热量散失;在炎热区以阻止太阳的辐射热传至室内。屋面保温层材料,一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以免重量、厚度过大;二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应设置排气孔。 ②建筑设备节能 A空调:选节能型;安装位置不受太阳直射;不定过低室温,常清洗。 B电气: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高效光源及灯具。 C卫生器具:采用节水型的。 3、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水力等。各种太阳能利用方式有①热发电②光伏发电③光伏水泵④热水器⑤吸收式制冷技术⑦干燥和太阳灶的推广。总体上,目前太阳能利用的规模还不大。利用地热能时,一用于发电或采暖和热水供应;二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风能发电较适用于多风海岸线山区和易引起强风的高层建筑,在建筑领域,常见的是自然通风方式。 4、建筑节能新技术 理想的节能建筑应在最少能耗下满足三点:一在不同季节、区域控制接收或阻止太阳辐射;二在不同季节保持室内的舒适性;三使室内实现必要的通风。 ①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为维持室内环境质量,寒冷时需提高室温,炎热时需降低室温,干燥时需加湿,潮湿时需抽湿。从节能角度讲,应提高供暖(制冷)系统的效率,包括设备本身的效率、管网传送的效率、用户端的计量以及室内环境的控制装置的效率等。目前在供暖系统节能方面有三种新技术:①利用计算机、平衡阀及 专用智能仪表对管网流量进行合理分配;②在用户散热器上安设热量分配表和温度调节阀,以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双重效果;③采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包敷送暖管道,减少热损失。 ②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 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主要来自三部分:①外墙②门窗③屋顶。 A外墙节能技术 复合墙体已成为主流 。复合墙体一般用块体材料或钢筋混凝土作承重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复合,或在框架结构中用薄壁材料加以保温、隔热材料作为墙体。目前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渣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及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等。推广的节能新材料的开发有以下三种: a外墙保温及饰面系统(EIFS) 包括三部分:主体部分是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板,该部分以合成黏结剂或机械方式固定于外墙;中间部分是持久的、防水的聚合物砂浆基层,此基层主要用于保温板,以玻璃纤维网来增强并传达外力;最外部分是美观持久的覆盖层。覆盖层采用丙烯酸共聚物涂料技术,此种涂料有很强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 b建筑保温绝热板系统(SIPS) 中间是聚苯乙烯泡沫或聚亚氨脂泡沫夹心层,两面据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平板面层,用此材料建成的建筑具有强度高、保温效果好、造价低、施工简单、节约能源、环保的特点。可据实际尺寸定制,承建商只需在工地组装即可,真正实现了住宅生产的产业化。 c隔热水泥模板外墙系统(ICFS) 一种绝缘模板系统,主要由循环利用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水泥类的胶凝材料制成,用于现场浇筑混凝土墙或基础,建成后,将作为永久墙体的一部分,形成在墙体外部和内部同时保温绝热的混凝土墙体。混凝土墙面外包的模板材料满足了外墙所需的保温、隔声、防火等要求。 B门窗节能技术 近些年出现了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塑木复合型材以及UPVC塑料型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使用较广的是UPVC塑料型材,它不仅生产过程中能耗少、无污染,而且导热系数小,密封性好。运用高新技术,将普通玻璃加工成中空玻璃,镀膜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智能玻璃有两类,一类是光致变色玻璃,阳光强烈时,可阻隔太阳辐射热;天阴时,玻璃变亮,阳光又能进入室内;另一类是电致变色玻璃,在两片玻璃上镀有导电膜及 变色物,通过调电压,调整射入的阳光,这些玻璃都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C屋顶节能技术 保温常用措施在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小的轻质材料。英国有另一种保温法,用回收废纸制成纸纤维,这种纸纤维生产能耗极小,保温性能优良,纸纤维经过硼砂阻燃处理,也能防火。屋顶隔热降温的方法有:架空通风、屋顶蓄水或定时喷水、屋顶绿化等。目前最受推崇的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节能,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三、结论 建筑能耗是我国今后能源消耗的一个主要增长点,节能不能以牺牲人的舒适和健康为代价。必须摈弃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我国建筑业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的转变。 新技术论文:视频服务器新技术发展特点 摘要:目前对于立体传媒的现代化要求,视频服务器的可靠性越来越成为各家电视台的第一要求。而在视频网络播出系统中,播出服务器是重要的核心设备,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视频服务器概况作了探讨,针对几款视频服务器在这个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为各电视台对播出系统改造提供的一些经验,为用户提供高性能共享存储,无限扩充的存储空间与带宽,同时也提出了高性能的媒体处理功能。 关键词:视频服务器;产品;技术 前言 当前,随着计算机高速网络与多媒体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播出领域正处于由磁带播出向硬盘播出方向发展的变革时期。以硬盘存储为中心的视频网络播出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已经得到广播电视业内的广泛关注。 而在视频网络播出系统中,播出服务器是重要的核心设备。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对播出服务器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能比以往要求更高。特别是播出服务器系统对节目素材传输网络的支持能力。为此,近年来,几家专业播出服务器生产厂商一直都在不断地推出新款播出服务器系统设备,从单机服务器设备到能够支持多频道共享存储的SAN存储视频服务器系统,高度融入了IT存储及网络技术,并在网络带宽性能、安全性能、存储性能和开放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技术突破。同时,也使电视台根据不同的频道规模组建各种播出服务器网络系统成为可能。 一、视频服务器概况 视频服务器是一种对视音频数据进行压缩、存储及处理的专用计算机设备,它一般采用M-JPEG或MPEG-2等压缩格式对视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编码,以满足存储和传输的要求。它使用SATA、SCSI接口硬盘作为视音频数据的在线存储器,具有多通道输入输出、多种视音频格式接口。由视音频压缩编码器、输入/输出通道、大容量存储设备、视音频接口、网络接口、BS422串行接口、协议接口、软件接口、视音频交叉点矩阵等构成,可配备以太网、光纤等网络接口进行组网,实现视音频数据的传输和共享。同时它可以提供外锁相和视频处理功能。 视音频压缩编码器:视频数字化后,数据量很大,因此要利用成熟的压缩技术,将视频数据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条件下进行高压缩比的压缩,满足存储和传输要求。视频服务器一般采用M-JPEG或MPEG-2等压缩编码器,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压缩码率和压缩结构,达到既节省硬盘空间,增加节耳存储量。又能保证播出质量的目的。 输入/输出通道:具备多通道输入/输出系统,使多路录入、播放能同时进行,实现多任务。 大容量存储设备:使用高速、宽带的SATA或SCSI接口硬盘作为视音频素材存储介质。 视音频接口:带有标准视音频接口和模拟监视视频接口,方便监视各通道的视频信号,输入,输出信号可以在模拟、分量和SDI中选择。 网络接口:一般视频服务器都带有以太网和FC接口。以太网用于传送控制数据和状态检测的信息,FC光纤网采用IP协议作为视频服务器之间快速、实时复制和移动素材的交换网络。 RS422串行接口:带有多个RS422串行通讯接口,每个接口均可通过RS422通讯线由外部计算机控制实现记录与播放。 视音频交叉点矩阵:视频服务器内带视、音频交叉点矩阵。视、音频通道调度灵活,同时可保证技术指标不受损。 二、几款视频服务器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视频服务器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国外品牌的视频服务器,一类是国产品牌的视频服务器。进口视频服务器大家都公认性能优越、稳定性强,但价格较贵。国产视频服务器相对成本较低,并且随着近年来技术的发展,系统稳定性和播出功能已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下面对一些品牌视频服务器做—个简单的介绍: 2.1Thomson公司的ProfileXP视频服务器 ProfileXP视频服务器,支持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电视标准。模块化的结构,可扩充的软,硬件、RAID存储器和远程错误检测,便于维护的机箱结构,使其更具有扩展和升级性能。 PVS1100ProfileXP媒体平台系统是针对诸如新闻和体育制作领域的。其特点是可配置成2、4、6或8双向通道,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所有通道提供增强的慢动作能力,以提供无闪动的播放。为了与制作流程一致,PVS1100内部配置了双通道SDTI,使它能以高达4倍的速度实时记录VTR的压缩视频。此外,Thonmon拥有50多个ProfileXP媒体平台应用程序开发商,可以全方位开发应用软件。 PVS2000服务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根据用户需求使系统作相应的改变。PVS1000标准清晰度服务器通过更换I/O和压缩板,可以升级为PVS2000,而系统的其他部分则保持不变。PVS2000通过增加通道或存储能力进行扩展,增加I/O通道和编解码器,可以将PVS2000扩展为4个可同时操作的通道。在网络环境中增加主机数量,可以获得数百个通道。通过实时共享存储。若干台HD及SD的Profile能直接访问一个共同的存储网络。 2.2Thomson公司的K2视频服务器 K2视频服务器是Thomson公司最新的力作,作为新一代视频服务器,除了集成ProfileXP视频服务器优点以外,还在网络存储和管理上做了很多的文章。 K2视频服务器单机支持4个双向编解码通道,既可作为上载、审片服务器使用,也可以用于播出服务器;同时K2服务器采用IP-SAN网络结构,根据不同的播出规模、网络带宽需求,组建不同规模的level级别,从单机模式到level4网络结构,每一级的带宽、存储容量递增,可以提供最大1000MB/S的带宽,同时提供50TB的存储空间。 尤其是K2视频服务器采用的不同的Level2Redundant架构,在使用习惯上,性能上和价格上更加适合中国的市场需要。K2Level2Redundant存储系统的总带宽为180MB/s;其中,iSCSI传输带宽最高为180MB/s,FTP传输带宽最高为50MB/s。另外,整个存储系统采用完全冗余的系统架构,从而排除了单一溃点。对于突发的系统故障,能够自动进行故障恢复,保证了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 K2LeveL2Redundant存储系统包含2个千兆以太网交换机,通过ISLs(Inter-SwitchLinks)连接起来,实现以太网连接的冗余。同样,K2MediaServer也采用了冗余设计,主、备K2MediaServer的作用完全相同,提供数据库、文件系统、iSCSl桥以及FTP的冗余。存储部分采用的L2RRaid盘箱,支持冗余的光纤连接;选择扩展盘箱,可以增加系统的存储容量。 每个K2MediaServer通过2个千兆以太网连接进行Media(iSCSI)通讯;通过1个千兆以太网连接进行控制通讯;通过另外一个千兆以太网连接进行FTP传输;另外,通过1根光纤与Raid盘箱连接。对于K2MediaServer提供的所有千兆以太网连接,必须连接到同一个GigESwitch上面。K2MediaSexver通过iSCSI接口卡,实现千兆Media连接,通过光纤卡与Raid盘箱连接。iSCSI接口卡作为GigEISCSI与FcSCSI两者之间的 桥梁。另外,不同的软件组件使K2MediaServer具有不同功能,包括:文件系统管理、媒体数据库以及FTP服务。主、备K2MediaServer之间,通过串口线缆连接,传输心跳侦测信号,从而实现了K2L2R系统地自动恢复。 L2Raid盘箱的Raid控制器也采用了冗余设计。实现与主、备K2MediaServer之间的FC连接。而且,L2Raid盘箱还具有一个CigE端口,用于进行控制信息通讯,以满足SNMP(NetCentral)监控的需求。 2.3SeaChange公司的MediaCluster服务器 SeaChange公司的BMC系列视频服务器。如BMC1650、1250、830等,能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可以从简单的3个节点结构设计到更多节点。SeaChnageBML系统提供了对多种视频文件格式、多种制式的支持,可以管理多达256000个完整的媒体文件。并且文件的格式可以彼此独立,能和播出服务器、编辑设备等协同工作。BML系列具备高可靠性,可以保护所有的媒体资源,系统提供3TB到24TB的媒体存储空间,特别为超大媒体文件提供高效存储和快速传输。 2.4大洋公司的VIPS(磐石)服务器 大洋公司的磐石系列视频服务器(VIPS)采用CPU+I/O技术构架,稳定可靠,可作为上载服务器或播出服务器应用于收录系统、总控播出系统、演播室系统。VIPS采用专业多接口视音频I/O卡,具有模拟、分量、数字视频信号输入以及模拟、数字视频信号播出,音频支持模拟、AES/EBU、数字嵌入,同时支持最大8声道音频输入输出,VIPS提供最全面的视音频接口,可支持目前绝大多数视音频设备连接,满足模拟、数字多种播出系统需求。 VLPS使用大洋软件编解码技术,可以自由灵活地编解码多种视频格式和文件格式,解决了以往硬件编解码板卡解码格式单一的技术瓶颈;同时,软件编解码技术的应用避免了采用硬件编解码板卡时容易发生的板卡温度过高问题以及硬件板卡与系统中其他硬件资源的冲突问题。 VIPS灵活、开放的存储配置方案,可以支持本地SATA、SCSI硬盘存储,也可以实现NAS、SAN、IP-SAN网络存储。多种网络协议的支持,使得VIPS可以接入任何网络结构的系统中,无需再增加转入交换机。 2.5格非公司的MagiStream服务器 格非公司的MagStream是一款将MPEG-2编码器、解码器结合为一体的多通道视音频服务器,主要用于电视台的播出系统或在演播室用作硬盘录像机。MagiStream视频服务器采用嵌入式XP作为操作系统,具有开放式软硬件平台和标准接口协议,系统稳定可靠,并可以与当前主流的非线性节目制作、编辑网络互联,符合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和多频道节目共享的发展要求,满足电视台对制、播一体化的要求。 2.6索贝公司的MegaServer服务器 索贝媒体服务器MegaServer是一款单通道视频服务器,采用DSP视音频处理和多接口输入输出卡,配有IP网络接口和光盘驱动器,使其能够灵活地连接多种外部设备,兼容模拟、数字视音频信号,网络传送的视音频文件和以光盘为载体的媒体资料。 三、结束语 视频服务器新技术的发展为国内各电视台对播出系统改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天的视频服务器已经是一种全新的架构,它依托成熟的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实现面向内容存储和文件服务,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全台范围的高性能共享存储,无限扩充的存储空间与带宽,同时也提供了高性能的媒体处理功能。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视频服务器将为全台网及制播一体化提供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新技术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探析 前言 电力系统是我国国名经济的基石。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安全可靠经济的电能。电力系统主要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及用电等5部分组成。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的大系统由于用户的不断增加的需求,电网对于技术的要求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总的发展趋势的特点研究 1.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图形化特点 因为电力系统联网工程的正式启动,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数据计算分析呈现出传输路径的交叉性,信息更新越来越高速这样的几种特点。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电力系统技术整合也在蓬勃发展着。电力系统信息数据处理上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处理方式,而是使用图形化处理这样的新技术,这样看到图形,电力系统管理者就能了解电力系统的变化发展趋势,也就能对未来电力系统软件开发带来丝丝先机。 1.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远程化特点 过去电力系统的硬件平台大部分是计算机,外加使用扩展测控法对接口电路工作开展监测。此类的设计有很多的优势,这种类型的设计的周期很长,扩展性也很好。但是这样的设计方式也具有着高成本、大体积、大功耗以及灵动性差的多种缺点。现在,正是有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远动终端设备已经变为越来越接近最优化、智能化和小型化、协调化。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电力系统也具备了远程化的特点,使电力系统自动化在控制系统方面的发展更加贴近智能化。 1.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分布化特点 发电率范围在几十兆瓦至几千瓦之间并且模型较小的发电单元,它的地点处于用户周围还有有高效和可靠特点的称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分布化。分布式发电主要包括以液体或气体为燃料的内燃机、太阳能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和风力发电等等的其他一些发电方式。这种发电技术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能够给与用户各不相同的感受。还能为边远商业区域提供可靠的电力资源,让他们使用具有再生特点的资源进行多次发电,这样的电能还具有稳定度高的特点,是具有分度化的特色。极端及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都要作为支柱技术被在其中使用。 2 电力系统与新技术的结合 2.1 与智能计算机的结合 计算机视觉技术就是与智能计算机的结合之一。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方便的获得多种图像信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目前,计算/!/机视觉技术使用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是修改遥控系统在此同时提高它的性能。这主要表现在使用在线监测和开展无人操作或者环境监视,红外图像监测是电力设备在线监测常用方法中效果最好的。它既有这使用方便,又有着精准度较高的特点。红外图像识别方面主要就是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科学获取电力设备实时红外图像和电力设备正常工作时图像后,将两者开展对比。如果出现不正常。也就因此能够证明电力设备出现问题。第开展无人操作或者环境监视是使用微波双鉴探测器进行协助,将差分图像以及流光法一起使用对移动物体开展监测。如果出现不正常现象,那么系统就可以识别出来,并且警告我们。因为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虽然计算机视觉技术发展迅速,但计算机视觉技术发展的并不完善,因为图像识别自身的复杂性的原因,所以现阶段还不能实现完全的无人操作。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视觉技术只能够作为一种辅助技术。 2.2 与微机保护系统的结合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过快并且伴随着相关微机设备应用范围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微机保护系统。更简单的说,也就是原有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当中的微机保护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需要的微机保护系统应该具备更加牢靠与稳定的可以对通信进行保护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达到人们希望人机互动的效果。这样的系统在对硬件提高出高要求的同时也对软件业产生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例如,我国在上世纪末将第一套微机线路保护设备投入使用,并且该设备因为性能占据极大的优势从而获得世界各国用户的普遍认可。 在继电保护设备中,我们更加需要完善的问题就是设备的实时性。设备的实时性直接关乎电网的安全稳定,它直接受到其影响。假如设备实时性出现缺陷,会给电力系统带来难以补救损失的可能性。现阶段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嵌入式系统通常来说主要为C/C++语言。这是因为该系统不仅灵活性高并且可移植性也很强。同时该系统还使用了能够随时改变的模块化,目的在于处理好各种存在可能性会产生的问题但是却又不能够进行更换的难题。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能够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用户各种要求。 2.3 与GPS安全监控系统的结合 GPS的全称是全球定位系统。这是一个卫星系统。它能具有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的原因是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被观测到。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都是GPS定位技术具有的优点。正是在这些优点的帮助下,它才能在各类大地测量控制网获得加强改造,也因此具有了较为普及的应用。目前,GPS技术出现了一个不断进步的境地,而将GPS技术使用到电力系统当中的条件也越来越松。电力系统使用GPS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后取得效果很好。不仅能够对系统开展实时且有效的监控,同时还能够将GPS定位技术的精准度高并且效率快以及成本低的优势完全体现出来。可以对管辖区内的大地测量控制电网进行合理的监测。电力系统使用GPS动态安全监控技术后。基于GPS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指的是电力系统采用GPS所实现的光纤通信技术和同步测量技术。电力系统的动态安全监测管理主要包括动态相量测量系统、定时系统、中央信号处理系统和通信系统四个部分的内容。使用GPS和EMS监控系统能够做到对数据的动态、集中处理、定时等,为相量的控制提供条件。实现动态检测是我们必须做的,同时也是是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 新技术论文: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分析 【摘 要】本文具体研究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特点,并对发达国家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具体做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素质;提高;能力;目标 1.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3)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经济体制的影响,但经济体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由过去的单纯企业化、个体化和小额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 会化和巨额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规模与实力已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实的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知识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功能成为主要决定力量。由于技术、知识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相关性极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般与经济体制因素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及其知识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变量对其影响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措施、手段等体现出来,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也成为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经济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政府行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国家经济职能中的作用,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满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相对超前和富有战略性的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客观上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其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对推动和加快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调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必要的、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等手段,能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后,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保护和产业开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产业发展素质。 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和主要条件 2.1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体系: 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供给;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才能供给和研究与开发人才供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既是一个多重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建设必须具有条件体系的支撑与服务。具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有: (1)国家规划和战略支撑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成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需求条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条件。这主要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提高等条件。 (3)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条件。在市场结构改善、提供市场信息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发挥政府经济功能的主体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导和刺激条件。引导和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和创造相关需求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又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基础和核心。 (5)高新技术企业有序竞争条件。调和企业行为主体和居民户行为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法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条件。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充分条件。这是从根本上确保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终极手段。 2.3 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功能的一种超越。 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既是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长过程的方式,也是经济管理体制、新兴产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不断调整、转换和创新过程。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载体,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产业增长的国际因素影响,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必然过程。 (1)提高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创新的主要内容。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进行重大的转换和创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作为关键。这既有助于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起步阶段周期,又能极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和战略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必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引导和改善,进而使一定时期的产业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顺利调整。即在产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某种、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创造和刺激,去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价格,促进厂商调整生产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创造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去引导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4)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指导方针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障碍,又要能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促进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并强化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这可通过形成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超前调节,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或一地区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构造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的关键。实践表明,这既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塑造;三是政府与企业产权关系;四是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宏观管理模式;五是对高新技术市场垄断的管制和规范能力等。 (7)要创造全面提高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动力机制。必须强调,长期以来,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中,需求政策占据了绝对地位,而供给政策则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由于其资源构成和各种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地位和权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和新型企业家人才资源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对超前,因此,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且这些新型要素供不应求程度会更明显。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就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条件体系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风险;二是通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的多元化机制。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要以控减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为基点。众所周知,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因此,高风险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就成为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战略性关键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创业孵化条件体系,降低科技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和风险;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五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分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 必须指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与一国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直接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因此,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能力。这既能增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业市场行为主体风险度,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形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丝毫不比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它在这方面的供给职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条件和行为建设的重要性,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或成熟阶段,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的手段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创新,不能再单纯依赖于优惠政策条件,而要通过建立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控制效率。 因此,强化政府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制度创新供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基本功能。 (8)改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使政府协调行为成为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快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预期和责任都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主权国家政府必须在新型国际分工中获得有利竞争地位,在技术、信息、管理、新产品和服务等配置竞争中处于主动。这要求政府必须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实施适当干预。这要求主权国家政府产业政策的设计和操作的开放化要以培植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与合作机制优势为关键,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产业全球化竞争能力是与其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能力密切对应的。因此为了提高一国在产业全球化中的竞争能力,必须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前提。为此,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功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和实施国家级中、长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这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中有突出的表现;二是强化国家财政能力对研究与开发的扶持,引导社会科技投入规模和结构,提高社会科技投入供给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对知识和技术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体系;四是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财政政策,创造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需求,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迅速长大;六是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有干预经济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模式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促进行为相差甚远。①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过多侧重于行政功能,与市场经济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组建国有企业,进入国民经济诸多行业。而在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能直接参与的行业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我国政府传统的经济干预功能难以实施;③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往往导致很多的投资失误,导致重复建设。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如果国家干预导致了投资失误,可能会从根本上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周期,加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进而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国际差距。这比传统经济下我国政府干预失灵的危险要远大得多;④我国政府传统的干功能没有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发达国家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有行政手段,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法律手段。客观上,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制度创新条件难以有效供给,此时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预功能能弥补制度创新不足和滞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到成长阶段后,单凭行政手段所能实现的制度创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时过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导致新的制度瓶颈。因此,这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承担全部制度创新功能。从我国情况分析,政府在干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实际上,现行公司法、投资法和税法对高新技术创业的限制还很多。 3. 总结: 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需求迅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正在成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强化必须成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乃是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作用的核心。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不仅有弥补“市场失灵”的特别功能,而且对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功能缺陷的校正也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从长远分析,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提高是改善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它发展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 新技术论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核心。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因此,它的发展不仅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附加价值,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效益地运转,而且能够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为及时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与走向,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我们于年初对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从20__年我市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以来,全市共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由于复审不合格、企业转制等原因,现存30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所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上看,先进制造、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分占前三位,分别为9家、7家和5家(见图1)。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共有28家,其余2家为国有企业。从地域分布看,市直企业15家、兴隆台区属企业11家、双台子区1家、盘山县2家、大洼县3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盘锦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原兴隆台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均视为市直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__年产值超千万元的21家,其中超5000万元的10家,超亿元的4家。 2、科技人员及技术研发情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是名称还不是十分规范,有技术部、科技处、研究所等等不一而足。相对市内其它企业来说,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均在30以上,平均值达到39.2,有4家企业在50以上。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都在10以上,平均值达到27.2,最高比例达到75。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开发上舍得投入,从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看,平均值为9.6。 3、产学研联合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学研联合,近几年来,随着全市科技合作工程的大力推进,部分企业也相继与相关院校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如:盘锦兴海制药有限公司与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联建生产实训基地;盘锦兴建助剂有限公司与西安石油大学联建成果转化基地;盘锦昌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了企业研发中心。这种“校企联姻”为企业优先优惠转化院校最新科技成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对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通过开展产学联联合,研发出一大批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或产品。如:盘锦市华意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与加拿大海外学子肖俊宏博士合作开发了“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项目。该项目针对辽河油田的稠油污水深度处理难题而研发,并先后开发了稠油污水预处理工艺、溶气气浮工艺、除硅净水工艺、多介质滤料过滤工艺、大孔弱酸树脂软化工艺、含油污泥脱水工艺以及相应的水处理药剂与设备,全面解决了稠油污水处理工艺的各个关键环节,实现稠油污水处理后达到回用作蒸汽锅炉补给水水质要求,处理后的技术指标均等同于国外同类工程指标。目前,公司已成功完成了欢三联日处理2万立方米的核心工程。盘锦辽油豪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中频变频器,频率达到2500Hz,产品自动化程度高,比目前国内使用的500Hz中频变频器节约成本20以上。盘锦昌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江汉石油学院,开发了TCP射孔监测仪,主要用于监测油田生产中的射孔起爆过程,它可以有效克服施工时井场环境中加压泵、钻机、作业机等其它设备及海浪击打套管等振动干扰、噪音干扰以及人为因素影响,准确判断起爆成功与否,避免以往因射孔炮弹在井下未爆而在井口爆炸伤人的恶性事故,产品属国内首创。 4、通过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明星企业,形成了我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靓点。如辽宁华孚石油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辽河油田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的开采难题,自主开发出空心抽油杆越泵电热采油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稠油入泵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装置运行过程中,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该采油技术在国内属领先水平,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华孚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__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2080万元。盘锦兴建助剂有限公司引进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应用固定化细胞法催化工艺生产丙烯酰胺”项目技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了项目中试和工业化生产。该项目用生物法取代了以骨架铜做催化剂的 化学方法,生产出高纯度的丙烯酰胺单体,减少了环境污染。单体聚合后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高,达1700万~2500万之间,属于国际先进水平。20__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800万元。今年兴建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扩产,现已形成年产10000吨的规模。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几年来,兴建公司逐渐成长为盘锦市知名企业,目前已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2年,1994年正式投产。多年来,企业始终坚持高技术起点、跨越式发展,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由原来单一的片剂车间发展到现在拥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冻干粉针、粉针、水针、输液等七个剂型生产车间,并已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生产品种由原来的2个片剂品种增加到现在的36个剂型品种。如今,天龙药业已经成功创出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__年公司实现产值近亿元,利税1400万元。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只有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并逐步使之产业化,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能够创造大量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于保持经济活力、提高效益、促进创造发明、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市广大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规模小,实力弱等原因,在资金融通、技术开发、信息获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在: 1、区域分布严重失衡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布情况看,全市30家高新技术企业除15家属于市直企业外,11家分布在兴隆台区,其余两县与双台子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加起来仅有4家。这种区域分布的严重失衡局面将大大制约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格局。 2、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有较好的中介服务性机构为其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如人才中介、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战略咨询等,而我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基本没有此类机构,大大制约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3、企业竞争力相对薄弱 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相对薄弱。缺少规模大、水平高、对地区发展有显著牵动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没有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也缺乏超大型项目。另外,企业的市场相对狭窄,40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市场面向油田及油田系统,企业的近期效益及今后发展对油田的依赖性过强。面对油田稳产及今后将逐渐减产的趋势,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4、企业的资金获得比较困难 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能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和银行贷款的企业数量少之又少,各级政府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偏弱。在目前国家商业银行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新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产较少、实力较弱、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愿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5、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 盘锦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集聚能力不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很难吸引到合适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从事软件开发领域的高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部分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向北京、沈阳等外埠寻找人才,增加了企业成本。 6、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与大型企业不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更为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他们经过一些市场摔打,对如何闯市场有一定的胆量和招数,有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少人还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训练,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由于受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限制,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如有的企业对未来发展战略筹划考虑较少;有的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有的缺少科学决策;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为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油气资源的递减给盘锦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为实现盘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高新技术企业扶壮扶强应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1、更新观念,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转变观念,把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意识,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以服务为己任,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是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出现,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政府职能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二是政府对企业从管理为主向为企业服务为主转变;三是政府从直接操作经济活动向主要监督经济活动转变。 2、贯彻落实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和我省已经制定和正在执行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政策基础上,将我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落实。 ⑴实行税收上的优惠。对新办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第一个经营年度起,五年内将企业所得税进入地方财政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 ⑵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可不受比例限制,均可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为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可根据需要对生产科研设备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⑶作价入股的技术成果,经认定属高新技术的,其占股份的比例可扩大到35。高新技术成果的完成人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根据其实际贡献,可获得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所占比例不受限制。 ⑷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开发等贷款贴息和担保。 3、努力改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保证,各级政府要努力改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门槛,进一步简化高新技术企业创立的审批登记注册手续,降低科技创业的门槛;其次要简化各种行政管理和税收手续;再次要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得到健康发展等。 4、创造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与利用外智的环境 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提高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积极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作价入股时,成果权属单位应当将成果的股权收益拿出一定比 例分配给成果完成人,其所占比例不受限制。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可获得与其贡献相当的股权收益,所占比例不受限制。 5、增加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 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和社会融资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体系。科技行政部门每年可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要按照集中资金,保证重点的原则,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科技三项费用等科技资金要优先用于起点高、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商业银行应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扩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规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发放贷款;高新技术企业在积极增加自筹资金的同时,可以合法方式面向社会融资,筹措发展资金。 6、培育中介机构,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政府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帮助的最佳切入点。我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为加快我市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从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内容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服务机构: 一是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机构。通过管理咨询和培训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带来的管理不善的问题,促其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广泛的技术咨询、培训、技术转让、设备安装和调试、推广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三是金融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是信息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无能力获取足够的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市场供需等信息。信息的不完备,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因此,十分需要社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 五是创业服务机构。如多种形式的企业孵化器和高科技工业园等,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创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孵化工作。建立企业孵化器,以优惠价格为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创业中心创业。 7、加强企业科研队伍建设,培养高科技人才。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课题选择、资金筹措以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早出成果;二是抓好科研人员的知识更新,根据所承担的科技项目及时补充相应的高新技术知识;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四是要大力吸引埠外高科技人才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五是要通过高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化、学术交流、外派培养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外语、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8、加大支持力度,加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要充分重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引导支持它们扩展产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以高科技产品为龙头,以优良资产为纽带的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在争取财政投入、科研立项、科技贷款担保、对外招商引资、出国洽谈研修、技术职务评聘、承接政府计划任务等方面,要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用政府规定加以保障。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为民营科技企业作好服务工作。 新技术论文:对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 一、高新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基本理论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为了满足战争或突发性事件的需要,有计划的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总的来说,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战略动员能力的一种,是一种国家保障机制,在国家战略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高战略地位。高新技术是高端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层面的技术。第二,高技术密集。高新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第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之所以被各国所重视,关键在于其重大的延展价值。此外,高新技术本身的研发的多是尚未成熟的领域,成败有很大的随机性。进入了21世纪以后,传统的军事思维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科技战争的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带动整个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思维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特别是近些年来包括海湾战争在内的局部性战争的发生,标志着战争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引发了我们关于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构筑国民经济动员战略高垒以应对新挑战的研究。 二、高新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重点 首先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信息化建设。所谓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提高动员效率,保证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新技术在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各行业。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化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成本,为国防建设奠定基础。其次是高技术迅猛发展下的动员基础建设。信息社会中,信息和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会溶入战争的各个方面。因此,信息化战争的进行,既依赖于军队认真组织实施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最后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信息技术储备以作战急需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信息成果、信息科研的形式储备,主要依托大中型信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在做好储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行业特有的网络、人才、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互相联通、完善配套、先进可靠、运转高效的动员指挥管理系统,在动员潜力调查、动员储备管理、辅助决策、模拟演练中发挥作用,提高应急动员能力。 三、高新技术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策略分析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国民经济动员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国家安全离不开军事支持,而军事支持又离不开国民经济动员。国家经济动员能够为军事和其他国防手段提供最基础的资源和经济,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克服“应付局部战争,不必大动干戈”的错误思想,克服“平时经济动员准备抓与不抓关系不大,战时一声令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错误思想。其次,加强军事技术开发,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技术含量。军事技术在当代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是构成军队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往往优先运用于军事,引起军事技术的变革;而军事技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军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军事技术的的发展,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着力加强军事技术开发,是提高军事和国家动员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再次,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增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体制建设是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关键,也是使其常态化,制度化的最终目的。国民经济动员在国防动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他动员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必要建设完整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当前,只有加强体制建设,才能提高经济转化能力,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对经济资源转化和战争资源的储备,保证国防动员的顺利展开,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新技术论文:论计算机控制中的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最新技术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信息通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的效率和质量,将传统的依靠交换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通信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它在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同时,更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因此,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理解,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运用的具体技术,是增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运用的重要途径。 1 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现代通信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能够独立工作的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的传输和资源的共享,便是所谓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是由资源网络和通信网络共同组成的,所谓网络,就是指通过电话线、电缆或者无线通信等互相连接的计算机之间的集合。它的各个节点之间能够进行自由地通信,并且可以实现软件、硬件以及数据库等资源的共享。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六种互联的设备组成,包括路由器、网关、中继器、网桥、集线器以及交换器。 2 计算机数据通信技术 所谓数据通信,是指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按其发展的历程,它经历了模拟通信、数字通信以及数据通信的发展,其相应的传载体分别是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以及信息源产生的数据信号。 其中,数据通信又可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交换方式。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共享,主要是通过网络协议实现的。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使用相同的网络协议,即相同的语言,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网络协议的选择,往往要根据有具体的情况来确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3 计算机控制中的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1 联机阶段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主要是利用中央处理机,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大量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来实现信息控制和交换的。在这种方式下,主处理器负责主要的运算和指挥工作,并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存储起来。而其他的计算机只是针对部分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 但是,随着连接终端的计算机数量的不断增多,主处理机所负担的处理任务也持续增加,造成了沉重处理负担,使得其运行的速度越来越慢,其通信终端的信息获取速度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在通信线路和中央主处理机之间,设置了一个通信控制器或者前端处理机,用来负责与终端计算机之间的信息控制,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 3.2 计算机互联阶段 互联网络阶段主要出现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主要是指通过多个计算机的互联,形成互联系统,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这种通信系统具有分组交换、控制分散、资源多项共享等优势,但同时也有相对封闭、过于独立等方面的缺陷,很难实现网络的完全互通和信息的完全共享。 3.3 标准化网络阶段 随着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的出现和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猛的进步,这是标准化网络阶段出现的技术前提。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计算机的体积越变越小,运行的速度却越来越快,功能不断齐全,使用的可靠性也在不断提升。 此外,随着局域网的迅速发展,以在路由器和调制解调器的相继使用,许多计算机和通讯系统逐渐形成了一个交互式的网络,真正地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信息共享。 3.4 互连和高速网络阶段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提出的一个重大的课题,适应了信息化通信的具体要求。紧随美国之后,世界上的其他各个国家也都开始重视国家的信息工程建设,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通信技术,以实现全球资源的共享。 4 计算机控制中的网络与通信的主要技术 4.1 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具有极大优势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它具有例如网络的成本低、应用的范围广、软件和硬件资源丰富、通信速率高以及市场潜力大等特点,这些优势的存在,决定了以太网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逐渐控制甚至是垄断了商用计算机的通信管理,并开始向工业现场进军。 以太网在技术上的优势,可以更好的实现网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及时的通信,而其价格方面的优势,则可以在提高通信网络性能的同时,降低局域网建设的成本。所以,以太网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主要控制技术,并推动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4.2 现场总线技术 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实现微机化的测量控制设备与生产现场之间的数字化和开放化通信,保证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完整实现。 它的数据传输方式主要为基带传输,具有极大地实时性和抗干扰的性能。此外,现场总线技术的功能模块相对分散,便于系统的维护,具有极强的可靠性。而其开放式的互联结构,可以使同层之间的网络实现互连,保证与信息管理网络的互连。同时,它的互操作性极强,可以保证不同厂家生产的通讯设备,能够在相同的通信协议下,实现统一的组态。 现场总线技术的优势以及其技术不断的成熟和完善,使得它成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重要控制技术。但是,由于这种技术的标准过多,在互联通信中会存在许多困难,导致传输的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计算机的网络和通信中,存在许多限制,不如以太网在这方面的优势大。 5 计算机控制中的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展,例如电子数据业务、个人移动通信、电子信箱等。当然,它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3G与4G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其覆盖的面积广泛,能够满足配电网中的自动化信息传输的需要,在配电自动化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在应急通信方面,也利用计算机数据通信技术,建立应急通信系统,在发生紧急事故的时候,实现及时通信,如应急通信指挥车的建立,就是其重要的体现。此外,无线视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都是计算机控制中的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重要应用方面,可以促使个人以及其他方面通信朝着实时、双向、高速、交互和动态的方向发展。 6 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开发和进步,网络通信技术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促使新的通信设备,如视频电话等不断诞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且随着计算机控制中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对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新技术论文:高新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高新技术 通信系统 系统应用 论文摘要:通信技术的发展引领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新技术在有线通信系统和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向信息密集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了通信技术的发展。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行业及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应用的不断深化,只有实现通信系统在技术科技方面不断更新,加快通信系统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与融合化方向的演进,才能突显通信系统在社会生活领域支撑引领的作用和地位,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主要探讨了现代高新技术在有线通信系统和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1、分数阶Fourier变换技术在有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有线通信是利用电线或者光缆作为通讯传导的通信形式,它通过对现有各类网络进行技术改造,与下一代新建网络互通和融合,成为现代通信系统的重要支柱。然而,在有线通信信道中存在各种噪声,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则会使误码率增加。因此,要消除不理想信道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必须应用新技术。分数阶Fourier变换(FRFT)的通信技术原理是以线性调频信号(chirp)作为调制信号,利用线性调频信号在分数阶里变换域的能量聚焦特性,通过接收机进行路径分集接收抑制有线通信信道多途效应所产生的码间干扰,从而提高系统的抗噪声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减的能力。具体应用程序如下: 1.1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 分数阶Fourier变换作为一种新型的线性时频工具,其实质是信号在时间轴上逆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到U轴上的表示(U轴被称为分数阶Fourier(FRF)域),而该核是U域上的一组正交的chirp基,这就是分数阶Fourier变换的chirp基分解特性。所以,在适当的分数阶Fourier域中,一个chirp信号将表现一个冲击函数,即分数阶Fourier变换过程中,某个分数阶Fourier域对应的chirp信号具有很好的能量聚焦性,而这种能量聚焦性对chirp信号的监测和估计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在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中,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旋转角口为变量进行扫描,求出观测信号所有阶次的分数阶Fourier变换,于是形成信号能量在由分数阶域U和分数阶次P组成的二维参数平面上的分布。然后,我们按域值在在此平面上进行二维搜索,找出最大峰值位置。并根据最大峰值坐标可以检测出chirp信号,并估计出峰值所对应的分数阶次P和分数阶域坐标,估计出信号的参数。 1.2分集接收 分集接收是利用信号和信道的性质,将接收到的多径信号分离成互不相关的多路信号,然后将多径衰落信道分散的能量更有效的接收起来,处理之后进行判决,从而达到抗衰落的目的。本文采用分集合并技术,即取出那些幅度明显大于噪声背景的多径分量,对它们进行延时相加,使之在某一时刻对齐并按一定的准则合并,提高多径分集的效果。在通信系统中,RAKE接收机由N个并行相关器和个合并器组成,每个相关器与发射信号的一个多径分量匹配。在N个相关器前增加时移单元,就可在时间上将所有分量对齐,从而采用相同的本地参考信号。然后,相关器组的输出送给合并器,将合并器输出的判决变量送到检测器进行判决。最后,根据接收机使用的不同合并方法,在选择性合并方式下,在多支路接收信号中,选取信噪比最高的的支路信号作为输出信号。 1.3峰值输出 信噪比系数呈现出一个典型的振荡特性,且振荡频率与振荡幅度与时频面的旋转角度和输入信号相关。因此在采用分数阶Fourier变换技术的实际使用中,在进行近似计算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必须对近似处理带来的误差进行评估。 2、ATP系统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自由激光空间光通信已经成为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新热点。但从技术实现方面来讲,由于激光通信具有信号光束窄、发散角小这样的特点,从而导致APT(Acquisition Pointing Tracking)捕获、跟踪、瞄准相距较远的运动体上的较窄信号光束相当困难。ATP系统是由粗跟踪和精跟踪单元构成的复合跟踪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粗跟踪单元实现初始的捕获和跟踪,并将信标光引入精跟踪的视场范围内,然后精跟踪单元实现更高带宽的跟瞄,再将信标光稳定在可通信的视场之内,为最终空间站光通信系统工程实现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2.1粗跟踪单元 粗瞄准单元由一个安装在精密光机组件上的收发天线,万向支架驱动电机以及粗跟踪探测器(CCD)组成,主要作用是捕获目标和完成对目标的粗跟踪。在捕获阶段,粗瞄准机构接收由上位机根据已知的卫星运动轨迹或星历表给出的命令信号,将望远镜定位到对方通信终端的方向上。为确保入射的信标光在精跟瞄控制系统的动态范围内,必须根据粗跟踪探测器给出的目标脱靶量来控制万向支架上的望远镜,使它的跟踪精度必须保证系统的光轴处于精跟踪探测器视场内,从而把信标光引入精跟踪探测器的视场内。 2.2精跟踪单元 精跟踪单元的跟踪精度将决定整个系统的跟踪精度,它要求带宽非常高,带宽越高,对干扰的抑制能力就越强,从而可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加强跟踪精度。因此,设计一个高带宽高精度的精跟踪环是整个ATP系统的关键所在。在这一单元我们可采用高帧频、高灵敏度、具有跳跃式读出模式的面阵电荷耦合器件(CCD)传感器。它基于深埋沟道移位寄存器技术,可以获得非常高的读出速率、非常低的噪声和非常高的动态范围。通过由捕获探测器(CCD)和定位探测器(OPI N)组成探测接收单元转换,CCD完成捕获与粗跟踪,并将接收光引导至OPI N上,在OPI N中进行误差信号的检测,从而提高信标光捕捉精度。 2.3控制单元 将捕捉的信号经放大、整形和A/D变换处理后,在计算机中按一定的数据分配流程将信号输入。然后通过计算机给出的速度控制信号和加速度控制信号,又经数据分配接口送入D/A转换与处理网络,使伺服电机按要求转动并带动天线转动机构分别在水平和俯仰两个方位转动,以调整天线的位置,达到自动捕获、跟踪、瞄准的目的。 3、结语 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在未来通信技术的研究上,应不断探索、创新,追求高新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尝试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学习,它只能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假知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成为“我的知识”,学生记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为如此,当代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都竭力主张有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几点:(1)确立认知停靠点。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这是因为,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在新课导入中要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比如在学小数的除法时,就要先复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和商不变性质;在教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为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地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寻找情感激发点。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就不能积极发生。为此新课导入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如在教比例尺一节时,教师通过阐明比例尺知识在设计图纸和画地图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自觉性;二是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如在教“通分”一节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在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卡壳”,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为此我们在授新课过程中还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两点”,即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为此教师在讲授活动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那么教师应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呢?我们认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开点。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概念定义中词语的严密性、概念的语言表达方法、概念中的“特例”与“一般”、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应是思维展开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充分的思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重视不够,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捷径,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应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代替包办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另一原因。我们感到,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乃是因为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得真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有效发展的过程。“文秘站”版权所有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在学生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种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那么,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首先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授时,眼睛不能只看书本和教案,而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连在角落处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友好地注视他。其次是激励。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灵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地,思维和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片土壤上,有意义学习因此也就在深层次上把知和情有机地统一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1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联系在一起,激发其理解抽象与具体关系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数学。老师作为教育实施者要帮助学生在数学情境学习中,掌握学习主动权,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满足、自信的情绪,从而高效地增强学习兴趣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在课堂后,教师可以创设教学大课堂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统计”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把统计班内人数、学生刊物数量及参加运动会各项比赛人数情况交给学生去统计,而老师在一旁指引。这些广泛而是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乐此不疲,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更加符合小学教学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能更加轻松、活跃并高效地学习数学。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非让数学课脱离情境,远离儿童生活,而是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更好地吸收知识,更高效的学习。 2 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3 小学生学不好数学应用题的原因及策略 3.1 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小学六年级期末考试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李林家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金’,保险金额为120000元,保险期限三年,按年利率0.5%计算,共需缴纳保险费多少元?”几乎难住了所有的学生。 3.2 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理解应用题题意。解应用题,首先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结论,然后把数学结论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由于小学儿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差,缺乏实际生活经验,思维形式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对有些概念容易模糊,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术语。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例如“除\”和“除以”,应用题中的“相向运动\"和“同向运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术语,否则儿童就很难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以至于不会解决问题。 3.3 开放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内容比以前宽泛多了,经常能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手工制作、画图画、讲故事、查资料,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增多,在轻松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高年级实践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师可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然后组织让学生小组合作调查自己家和邻居家每月产生白色污染塑料袋的数量,再推算学校里所有学生家里一年丢掉的塑料袋的个数,并动手测量塑料袋的面积,推算一千户人家每年丢掉的塑料袋的面积,接下来学生可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做成幻灯片相互交流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方法。这是一例综合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案例。 4 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正确指导,科学、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又很有成就,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观念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评价机制健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 一堂新课开始往往要一个情境导入或先复习上节课的重要内容,引出本堂课的内容,这时我们若把具体情境或需要复习的重要内容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课件大师等工具制作成动画幻灯片,用多煤体电脑演示出来,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比口述或板书的方法优越,特别是那些适合以自学为主的内容;学生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自学就有了学习目标。如果课前写在小黑板上也可节约时间,但不能长期保留,而用电脑制作幻灯片软件不但能长期保存,还易于修改,并可反复使用。 2.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教学 常规的教学手段,往往只能处理一些静止的图形,给学生的观察、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计算 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时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数学内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直线、线段、射线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加以直观演示: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闪烁、移动、延长等系列动画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从直线中截下一段就是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便于学生切实理解这三种线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平面图形的移、裁、补、拼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 音乐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3.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层练习教学 利用多媒利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多媒体技术在分层教学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制作了分层练习。例如在《分数的加减》这一章节的练习课的课件中,把习题总共分成了容易、较难、难这三个层次。学生从容易入手,每做一题都可以立刻得到评分,并及时的得到鼓励。在完成了基础题后就可以向较难、难这两个层次挑战,这样不仅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容易的题目,得到鼓励,从而恢复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增强探索钻研的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后复习辅导 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等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 电子 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通过带娱乐性的操作演示,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轻松学习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之目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小学数学教学因生活而精彩的教学创新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鉴于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笔者就此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探究数学活动蕴含的知识和原理,使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思维和探索中,让小数课堂因生活化而精彩异呈。 1 联系生活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大桥之引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熟悉而又活泼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因此,教师须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需求、教学内容和目标达成等,结合学生生活,挖掘内容在生活中的缩影、原型或运用作为导入,学生在倍感亲切中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分数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情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五角钱一个,有时六角钱一个,有时两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地冬天的天气预报引入——你收看了天气预报后,那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如此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的作用,对于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2 训练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能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它立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倡导地理教学要与时代特征、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 现行新教材虽然经过大的改革,已呈现出课程明显的开放性,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吸收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科学地运用教材,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学习连乘应用题时,我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创设了学生比较喜欢的事例——我们班有6个大组,每个大组有8名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12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事例一出现,学生很快做好了题目。又如在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之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8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4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学生因为熟悉感兴趣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由此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高了。 3 精创问题情景,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积极讨论,自主探究,学会自主学习,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使之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到身边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是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凸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活动所蕴含的生活现象及原理,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想使学生对数学课有兴趣、爱学习,就必须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视角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直接的能深入人心的直观的情镜打动学生,以一颗童稚的心和学生交流共鸣。如上例学习分数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老师把一条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了3分,红颜色的线段占其中的几分?2份。这句话实在太长了,我们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大家说好不好?引出分数三分之二。接着,我拿出了学生常玩的魔方,展示黄色中出现一个红色,两个红方块或三个红方块分数的读写意义;由于学生对这些参照物耳熟能详,因此学得快,兴致很高。由于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如此在师生愉悦和谐的合作中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而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4 走进生活实际,实践学以致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阐明了“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的思想。数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服务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新课标也强调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练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石英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校园、花坛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组织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课桌讲台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以致用的快感。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意识。 总之,只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是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 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 所谓抽象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将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概括法,则是将同种、同类事物有效地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 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4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借助问题进行探讨,如果想要学生牢固记住数学知识,并且想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则教师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提问内容,积极引导孩子们对问题思考,然后通过相关的比对、归纳、抽象概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积极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老师要以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与求知欲,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潜能,使他们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录音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配合 一、利用录音激发求知欲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新课引入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录音的运用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方面能起到特殊的配合作用。在第三册“角的认识”这节课的新课引人时,我根据小孩子爱猜谜的特点,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悠扬婉转的乐曲声中,动脑筋爷爷对同学们说:“小朋友,请您们猜一样东西:‘5兄弟,一个样,个个小嘴尖又长,身体相连头不连,解放军把它戴头上。’这是什么?”动脑筋爷爷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已小手林立,大家都猜出了谜底是五角星。于是,我马上出示一个五角星,问:“为什么把它叫五角星?究竟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呢?”学生无法回答后一个问题。他们一个个睁大着眼睛望着老师,盼望着能得到老师圆满的回答。在这节课的引人中,一个简单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小小的问题紧紧扣住了孩子们的心,使他们萌发出寻求知识的欲望。愉快的学习情境的形成,使孩子们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利用录音帮助记忆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学生既难以理解又容易遗忘。要改变学生学习概念时的这一普遍现象,教师除了在教数学概念时注意引导学生理律,还应考虑怎样帮助学生记忆。在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播放了下面一段录音帮助学生记忆:“我有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乘法。相同加数来相加,简便运算就是它。加数写在乘号前,加数的个数在后面。学好乘法用处大,速算巧算顶呱呱。”这段顺口溜,配以较明快的音乐,融知识、情境教学于一炉。学生既乐学,又易记,而且经久不忘。 三、利用录音维持兴趣学习完新知识后,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渐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趋于下落。但这时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牢固。怎样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回升,能够维持学生的兴趣呢?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课堂练习教学中,我利用录音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作用来维持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意义,我播放了一段模拟动物叫声和敲击物体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节奏列乘法式。如当学生听到“汪汪!汪汪!汪汪!”这段录音后,就能根据狗叫的声音节奏列出“2×3”的乘法式,当听到“当!当!当!”的录音时,就能根据钟声的节奏列出“3×4”的乘法式。这样的练习形式新颖、趣味性强,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下课后,学生们还三三两两兴趣盎然地做着这样的游戏。不难看出,录音在维持学生的兴趣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人类“结绳计数”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一册《可能性的大小》时,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同学们见过福利彩票销售吗?”大家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因为学校旁边的小镇上有个销售点,同学们都比较熟悉。②“买彩票的人一定能中奖吗?”似懂非懂的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没有买到奖票就不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每张彩票都是奖票,那就一定能中奖。在一个个问题的回 答中,同学们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能”产生的条件,知道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③“如果100张彩票中有1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可能摸到哪一张,有几种可能,摸到奖票的可能有几种,占几分之几?”学生踊跃回答。④“如果100张彩票中有2、3、4、5……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摸到奖票的可能性分别有多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笔者在教《利息》一课前,就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银行存款、取款。同学们在存款的过程中知道了存款的意义,通过与服务员的交流,懂得了存款和利率的种类。在取款的过程中学习并初步接触到税前利息、税后利息及本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几家储蓄机构利率的观察和比较,懂得了利率的高低是由中央人民银行根据需要统一调节的。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和基础,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也就感觉比较轻松,并感受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乐趣。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 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笔者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量校内旗杆的高度。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开始了测量活动。一周后,做了详细汇报:①我们用目测的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大约是20米;②我们先测出升旗用的绳子的长度,再加上旗杆顶端的高度,估算出旗杆的高度约是20米;③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们先测出几个同学的身高,对应影长,发现影长与身高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值, 然后立即测出旗杆的影长,用比例知识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是22米。显然,同学们的测量办法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追问:“你能测出直插云霄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高度吗?”“能!”在异口同声的回答声中,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四、结合生活实例,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在学习完《长方体》一节后,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一张长4米、宽2米的长方形铁皮,铁匠师傅应该怎样裁剪,才能得到容积最大的长方体无盖铁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让同学们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铁皮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俨然一个个小小设计家,经过画、裁剪、粘贴,一件件作品呈现出来。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428立方厘米;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536立方厘米;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500立方厘米;还有的从一条宽边的两个角裁出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到另一条宽边的中央,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750立方厘米。 荷兰着名学者斯塔尔说得好:“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创造的舞台、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 要] 当前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本文就如何利用简朴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度和深度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 简单;有效;教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理性反思,作秀的教风受到人们唾弃,而简约而有效的教学越来越多的受到教师追棒。如何追寻简约而有效的教学,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充盈浓浓的数学味,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每每听名师的课,总会被其幽默睿智的课前谈话所折服。寥寥几句看似随意的聊天,由于教师的巧妙定位,一下子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亲切地调侃,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心情;睿智地启发,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巧妙地引导,不着痕迹地铺垫课文;精当地点拨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听一位特级教师上《分数的认识》一课,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了一翻谈话:你们是什么时候到的?喜欢数学吗?很简短的两句话却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莫名的产生一种亲切感。然后她又和学生玩了一个猜数学谜语:考试成绩(分数),再见了妈妈(分母),再见了儿子(分子),七上八下(7/8)。简单的四个谜语不但与本节课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 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某教师创设了一个趣味的故事导入: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得到一个大西瓜。如果平均分,他们师徒四人,每人能得到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可是猪八戒却说:“猴哥,我想多吃些,行吗?”孙悟空答应了,说:“那就给你吃这个西瓜的1/3吧。”猪八戒一听,急了:“不行,不行! 太少了!”孙悟空乐了,就说:“那就给你吃这个西瓜的1/5吧!”“太好了,太好了!”猪八戒拍手大笑。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可设计这样的导入:星期天小红和同学约好7点钟去电影院看电影,可小红早上七点来到电影院门口却怎么也找不到同学,这是为什么呢?学了今天的课我们就明白了。 用材要“单而丰”。很多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素材的取用显得不够经济和精炼,没有精致选材,简化教学过程。华应龙老师一把剪刀一张纸条出神入化教学“莫比乌斯带”,一题三变深入浅出演绎“孙子定理”,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就串起“平移”教学,在名师们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素材用量(或者说是“题量”)较少。但是,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 当然,能在课堂上演绎精彩的素材,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强劲的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进行精心的预设,对课堂教学一个环节的处理,一个情境的设计,也许要想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潜心钻研,潜下去,潜下去,“十年磨一剑”,即使生成了素材的雏形,也要像修改文章一样,反复推敲,仔细精磨。 “单而丰”表面看素材单一,但实质内涵丰厚。即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走向凝炼,去除繁琐,走向精干,还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而且相同的情境,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 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某老师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张扑克牌,先提出从两张扑克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再追问从三张扑克中任意摸到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从四张扑克呢?五张扑克呢?要使摸到的可能性是1/6刻怎么办……简简单单的几张扑克,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学习活动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效率肯定大有裨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多媒体动态呈现出一副迷宫内写着算式的画面,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迷宫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有些媒体运用过于豪华,浪费精力。例如有的公开课上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也是为吸引 听课教师),本来用PowerPoint课件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非要花很大精力甚至不惜熬夜制作精美的多媒体动画,似乎这样才放心。殊不知,学生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却把“课件”当作“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首先倡导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不是用媒体技术现代化来彰显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手段选择上我们应该返朴归真,从“简朴有效”的原则出发,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但很多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殊不知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应当简化而厚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 如某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数学,丰满境界。数学教学就一定会于简单之处见深刻,于平常之处展博远,当“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达到至纯、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我们终将实现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完美超越,到达数学本色课堂理性回归的美丽彼岸。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观察与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铺开。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家都对它是一片赞扬之声,但大家在评价的时候大多时候只看到了其中比较好的一面。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中老师不能为概念而概念,让合作学习走过场。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则是熟视无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如有一堂课,课堂上教师叫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看年历探讨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其中一个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比较能干,虽然小组已分了工,但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是那一个同学完成的,其他同学只是作为一个陪衬。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用,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包治学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产生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三、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控不好。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像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的时间耽误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组员的搭配合理引起内讧(有的组全部都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人员的分工不合理(有的一人在组上大包大揽,让其他人没有事干),人数不合理(有的两三人,有的五六人);教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只是当了一个监工,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四、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独立学习。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很少看到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要知道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独立学习是占主要的,因为生活中需要独立学习的时候太多太多。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能呢 ?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我们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确定什么样的合作任务至关重要,恰当的合作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合作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任务中;牵强的合作任务更多地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和反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中,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合作的任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首先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困难,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老师说统计录像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 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什么误差了。在该例子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再比如,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模拟小小商店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让他们在生活化的任务当中逐渐体会相关知识,在感悟数学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低年级儿童的合作意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应当意识到合作学习这一发展性教学策略,给学生个体以及群体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能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学资源,有意识的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让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它是主体对与其有意义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现在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只集中在认知目标上,而忽视情感目标,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事实都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之内:一是结构的方面,即主观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从主观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即最低级的以及最高级的东西都是情感;从认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级的以及最低级的心理事实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为其内容。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要讲清楚是用情感目的来作为认知目的手段,还是用认知目的来作为情感目的的手段,是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也许,公正的说法:我们同时追求这两个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的强弱,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水平,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认知和意向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数学情感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②教学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别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③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这方面,一些教师实施愉快教学,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①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414”,问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回答是肯定的。这时老师接着说:“现在我和你们比一比,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使学生急于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 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 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 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 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 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 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 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 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 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 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 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 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 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 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 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 附图{图} 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 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 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并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一代新人。为此,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以外,还需要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的内容,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材料,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等的教育,培养一些优良品质;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优良品质的形成,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努力学好数学,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因此,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并在教学中切实完成这方面的任务。 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二)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三)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的变化等),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四)培养一些优良品质: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完成作业、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书写工整、工作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作风,有毅力、肯于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的条件下,充实新的内容。例如,反映注意环境保护(如保护益鸟)、进行卫生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晚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例如,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和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做到认真、细致、书写整齐。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避免用训斥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谈幻灯投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幻灯、投影作为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这与它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除经常注意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幻灯、投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一节教学内容,如照书本插图或模型教具讲解,由于可见度太低,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通过投影进行讲解,则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所谓智力,一般认为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者说是认识能力的总和。人的智力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而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智力与知识、能力的关系是:智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而知识又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是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幻灯、投影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上有着独特作用。这是因为它能加快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提高智力和能力的质量。 注意是学生认旧事物、获得知识的前提。形式新颖而生动有趣的幻灯、投影能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引起注意。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矗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加知识的重要能力。幻灯、投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特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有助于教师凭借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用幻灯片代替板书、板图,可以有效节省教学时间,利于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优化教学过程。据统计,小学数学口算练习,如果教师在黑板上写一题,学生回答一题,一般每分钟只能练2-3题。?采用幻灯、投影进行教学,每分钟可练10-15题,练习容量扩大五倍。用幻灯、投影来辅助教学,每节课可节省5-10分钟时间。这5-10分钟时间如能合理用于学生思考、练习、拓宽知识面上,不仅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而且还能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 利用幻灯、投影教学,具有声形结合的特点,能较好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得到较好成绩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还注意幻灯投影与其它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如模型、标本、实验、录音、录像、电影等手段,那么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化是大有裨益的。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芙蓉区育才小学 任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使现在的学生长大后适应这个社会,如何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有用人才,是现代教师教学中急待钻研的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近几年来,我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组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力所能及的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具体做法浅谈一下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标志是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这又常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元角分时,我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电动玩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出“买卖情境”让他们在乐中买,乐中认,认中学,学中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紧密相接。 二、合理运用动画,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数学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学生不易接受,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圆的面积》一课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而“化圆为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电脑展示一切难点都简单了! 1、把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上边,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2、把圆32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变直了一点。 3、把圆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越来越直,拼成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媒体动画拼成过程的演示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四、增加课堂容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课堂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电脑在轻快的乐声中显示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创设一个小青娃迷路找家的情境。每只青娃身上都有一道题目,每张荷叶上都有一道算式。青娃身上的题目是用哪些荷叶上的算式解答,哪张荷叶就是青娃的家。让学生先同位互相讨论,再提名学生操作鼠标帮青娃找家。这里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设置了目标响应功能,如果学生找错了,媒体立即作出反应,找错了,再找一遍。青娃返回原来的位置,如果找对了,即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儿童特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了轻松愉快的巩固新知识的效果。再比如在小括号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判断8+12-5=15与8+(12-5)=15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判断是或不是,再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CAI软件,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深入、探索、实验、失败或成功中发现规律,这就将视、听、做、思统一了起来,达到学习的最好效果。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学习的方向,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独立地解决计算机给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有选择地主动获取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由于问题的结果是开放的,因此我把可能出现的答案均设计成了交互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作出响应,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时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习效率。只要我们教师勤于耕耘,不断探索,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体越势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快乐教学 1.把游戏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 理学 的实验表明,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短,一节课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在十几分针,而且也不稳定,有趣的东西时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使他们老老实实地坐上四十分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调节儿童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处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中,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二年级上册的统计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老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我创设了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复习旧知 自然 地渗透到 “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统计知识作好了铺垫。 2.在活动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在教学统计的新授中,我用动物园要举行联欢会为题,让学生带上兔子、老虎、猴子、小熊四种动物的头饰,并让学生进行统计并填写统计表和作统计图。统计图是一个格子一只动物,当学生开始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涂统计图时,学生发现喜欢小兔头饰的人数有14人,涂不下,迫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接下来我又提问:“要想统计全校学生喜欢的书签,用1格表示2人,格子还够不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说出:“不够,要用1格表示10人、20人、50人才可以。”我也因势利导地强调,统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1格所表示的数量。因此,激发认知矛盾,促使学生逐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挖掘教材中“快乐” 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买过,有的说没有。我又说:“那你愿不愿意自己买一次东西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愿意。”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摆放出来,并标上价格,让学生说,如果你想买毛巾,价格为4元9角钱,你应该怎样付钱。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说:“付两个2元,一个5角,两个2角。”另一个说:“付四个一元,9个一角。”还有的说:“付5元,让售货员 找回1角。”孩子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兴趣高昂,说出了很多种付钱方法,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啊! 现在许多 教育 研究工作者提出“自主学习”、“快乐教育”,使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使求知成为愉快的事。这种愉快反过来成为求知的动力。如果能给学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会乐学不疲。以上我的粗浅尝试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分析 1、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类可利用的有限资源在不断的减少,所以,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为现代建筑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危害、地下室防火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地下建筑防火设备的基本原则,向各位读者系统的阐述新时期地下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作用。 2、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危害 传统的防火设计以及隔火措施是在受限空间燃烧试验及其火灾经验统计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将其运用到地下工程中,会与建筑的使用工程产生突出的矛盾。地下工程发生火灾与地面建筑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危害更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发烟量大 地下工程由于无窗设施,发生火灾时不能像地面建筑那样,有80%的烟可由破碎的窗户扩散到大气中去,而是聚集在建筑物中【1】。而且许多可燃物经过燃烧之后还会产生其相应的有毒气体的分解,进一步危害施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对国家医疗负担同样也是一种压力。 2.2产生的温度较高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产生的热量很难及时的排出,散热十分的缓慢,内部空间温度上升速度较快。研究表明,地下建筑出现“轰燃”现象远远高于地表建筑物,且大多有毒气体很难得到及时的排放,着也是其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3泄爆能力差 由于地下建筑处于一个基本封闭的环境中,当发生爆炸时,没有充足的泄爆能力,进一步导致爆炸所产生的威力增大,从而扩散火灾的危害性。 2.4人员疏散困难 由于地下建筑密封性能好、主要依靠的是人工照明等因素的存在,一旦发生火灾,供电线路很容易瘫痪,使得整个地下建筑处于黑暗之中,为人员的及时疏散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扩大了火灾带来的经济损失。 2.5扑救困难 对地下建筑火灾进行扑救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探测火灾情况困难、不能对灭火做出科学有效的指导以及通讯阻塞等,对整个地下建筑物火灾的及时制止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地下建筑物发生火灾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掌握其原理,认识预防地下火灾发生的重要性,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我们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 3、研究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向相关部门做出建筑方案的保健汇报,所以做好地下建筑实际中的防火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正常实施的前提【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只有做好新时期的节能施工建筑,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益,才能有效的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在保障建筑物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地下建筑工程是建筑行业面对我国愤俗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地下火灾却时刻威胁着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综上所述,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地下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 本文根据上述的地下建筑产生火灾中所存在的问题,将其设计的基本要求分为了以下几点,为广大建筑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1)为了减少火灾出现的蔓延的几率,在进行地下建筑物的防火设计时需要严格的考率地下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主要包括:地下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其出入口地面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可低于二级,用于分区的防火墙耐火极限时间必须高于四个小时【3】。各防火等级如下表1所示:表1各级耐火等级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2)对地下建筑的疏散走道、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自动扶梯等结构进行施工建筑时,必须采用可燃性较小的建筑材料。各地下建筑物与可燃材料堆置场地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止火灾的进一步蔓延,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表2地下建筑物与可燃材料堆置场地的防火间距(3)设计安全可靠的通风系统,保障在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热量以及浓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疏散,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对整个建筑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对地下建筑物的用电设备进行设计时,应采用干式变压器,容量在560kVA的变压器设在专用的房间内;消防设备的配线应选用防潮防霉型的铜芯产品【4】。(5)建立和完善地下建筑的监控系统,对整个建筑物的运行实行科学有效的监控,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减少地下建筑物火灾发生的频率,为消防队员的及时营救提供充足的时间。由于火灾对地下建筑物乃至整个建筑的安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深入的研究在设计过程中的各种设计要求能有效的保障整个建筑物的安全运行。但是,由于地下建筑物的设计仍然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设计工作变得十分的困难,对此,身为设计人员的我们,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强化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全力保障地下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5、结束语 随着人类资源的不断紧张,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自身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节能施工工艺,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才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获得自身的一席生存之地。 本文作者:龙子奇工作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景观设计思索 1引言 景观设计经常遇到面对单建式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地下建筑建造屋顶花园的问题。尤其在用地紧张的大城市,利用地下建筑顶板之上的空间建造绿化景观已经成为把停车难和绿地不足两个问题结合起来一并解决的最佳模式。在具体案例中,受地块性质、规划控制指标和停车位配置要求的影响,地下建筑顶板范围面积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多高层居住小区的这一比例为20%~40%左右,个别案例甚至接近100%,即所谓满铺地下车库的做法。结合公共绿地广场修建地下公共车库或地下商场近年也日益常见,比如上海市近年新建的大中型绿地广场,包括人民广场、不夜城绿地、延中绿地等,均或多或少地布置了地下建筑。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本质上属于屋顶花园的一种。屋顶花园与一般地面花园,即露地造园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植物种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之上,种植土壤不与大地土壤相连[1]。地下建筑屋顶花园与传统意义的屋顶花园相比,也有很多特殊之处。过去主要考虑屋顶花园能够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向尽可能多增加绿量,作为地面绿化的补充,以体现生态效应为主。实际案例中,多数屋顶花园面积不大,覆土厚度仅几十厘米,以种植草坪和小型灌木为主,硬质景观设施一般也仅限于简单的园路。相比而言,地下建筑屋顶花园的面积范围大得多,与地面绿地景观连成一体,而且往往位于整个绿地景观比较核心的位置。因此其绿地景观效果对整体效果更加关键,设计及建造要求与地面花园逐渐接近。具体讲,绿化种植方面,要考虑大中型乔木;硬质景观方面可能要考虑亭、廊、花架等景观建筑小品,而树池花槽、水景喷泉等这些地面花园常用的景观设计元素都可能会出现在地下建筑屋顶花园里。在建成后的管理方面,也希望能够采用与地面花园类似的一般管理,屋顶花园需要特殊维护管理的要求越低越好。这些都对地下建筑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2.1制约因素 讨论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的问题,要清楚地认识到地下建筑将对位于其顶板上部的花园景观的设计造成诸多制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观设计创意的自由发挥。这要求景观设计师更加熟练、透彻地了解这些制约因素,并掌握一些技巧方法,不让这些制约因素约束了景观设计的创意思维,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要求对顶板上所有软硬质景观及人的活动所带来的重量的限制;二是必须妥善解决好不与大地土壤完全相连的土壤蓄排水问题。 2.2植物布局 在一般性管理条件下,浅根性乔木需要的种植土及排水层厚度之和至少为1.2m,深根性乔木的这个数字为1.8m[2]。经常面临的问题是由于造价及其他限制,地下建筑顶板的覆土厚度整体比较薄,比如在有些案例中,地下建筑顶板结构只能满足0.6m(含排水层)的覆土,无法种植乔木。即便在满足种植乔木覆土厚度的前提下,更厚的土层也有利于植物生长。但增加覆土厚度会增加造价,这不仅包括覆土层增厚带来的地下建筑顶板均布恒荷载的荷载值增加,而且导致地下建筑埋深增加。覆土厚度往往成为在造价和绿化效果之间权衡的重点。景观设计师不能简单地一味要求增加覆土厚度,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增加、少量增加或局部增加覆土厚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化解地下建筑顶板荷载导致的土层厚度对植物布局的限制,主要有下列方法可供参考。 (1)尽早确定布局方案,以便地下建筑的结构设计在布置乔木树林的位置局部加强结构,增加覆土厚度。 (2)地下建筑结构采用反梁系统可以再不增加整体结构埋深的前提下增加覆土厚度,可增加相当于梁高50%~90%不等的覆土厚度。但需在土层底部反梁贴近顶板上表面位置埋设过水管,避免反梁围成的“槽”无法排水。 (3)在没有地下建筑的位置多布置乔木,即便地下建筑顶板范围内的绿量不足,总体绿量仍可保证。 (4)利用局部堆高的树池种植乔木,并将树池尽量布置在柱、梁的位置,对结构造价提高的影响较小。日本的崎玉新都心榉树广场[3]就是采用该做法的著名成功案例,设计师利用了地下建筑的制约因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效果。 (5)使用轻量土可以在荷载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土层厚度。一般的腐殖土容重为15~16kN/m3,而将田园土、草炭等材料按一定比例配方的轻量土容重仅为非轻量土的2/3左右,《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07)第4.6.2条列举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轻量种植土配制比例及密度指标[4]。另外,目前已经有一些专业单位专门研发生产轻量土,成分性能等各项指标更加有利于减轻重量和植物生长。使用轻量土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土层增厚但地下建筑顶板未降低,导致室外地坪标高抬高,需妥善处理好竖向及地表排水;使用轻量土的种植,尤其在种植完成的最初阶段,抗风性更差,需提醒施工单位注意加强防护。 (6)采用屋顶花园防排水新材料新技术,减少蓄排水层厚度。蓄排水层是屋面种植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所说种植土土层厚度均应包括蓄排水层厚度,以浅根性乔木需要的种植土及排水层厚度之和至少为1.2m[2]为例,其中排水层厚度为0.3m,这里的排水层指的是传统卵石排水层,如果将卵石排水层替换为排(蓄)水板,渗水盲管等新型排水系统,厚度不到0.1m,这就使有效覆土厚度增加了不少。 2.3景观建筑小品的布局 景观建筑小品如亭、廊、花架的柱将对地下建筑顶板形成一个较大的集中力,如果这些柱没有落在结构梁或柱上,地下建筑结构往往需要布置次梁来承受这个集中力,从而对地下建筑结构布局体系造成较大影响,增加了结构设计工作量,增加了造价,造成顶板结构不够整齐美观,甚至与地下建筑上部空间的管线布局冲突。所以景观建筑小品的布局不能随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亭、廊、花架等景观建筑小品尽量采用轻型结构而非钢筋混凝土或砌体结构,如钢结构、木结构,不仅重量轻很多,而且环保、时尚。某些情况下,木结构景观建筑对下部结构荷载影响很小,布局的自由度很大。 (2)不管采用何种结构材料,都要尽量将景观建筑的柱网与地下建筑柱网对齐。比如,布置四柱凉亭,最好其中一个柱与地下建筑结构柱对齐,另外两个柱位于梁上,还有一根柱子需要结构布置次梁来承受。同时注意尽量采用与地下建筑柱网体系吻合度较好的方形或矩形平面来设计景观建筑小品。 (3)结合地下建筑的人员出入口的地面构筑物布置挑廊、花架等,比如利用出入口构筑物未设入口的墙面设挑廊,增加的挑廊荷载可以与出入口构筑物一并考虑,地面各类景观及功能构筑物的布局也比较简洁。 2.4其他硬质景观元素的布局及做法 其他硬质景观元素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园路场地等硬质铺地及侧石、花池树池等种植槽墙或种植槽座墙、座墙座凳座椅、各种高度的景墙及挡土墙、矮柱及柱墩、花钵、小型雕塑、景观灯柱等。高景墙、挡土墙、较大型的花钵雕塑等高度较高、体量较大的景观元素对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影响与景观建筑小品类似,可能会对顶板形成较大的集中力,首先要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如:采用木格栅制作的景墙;采用轻型钢结构框架外表干挂石板的景墙;采用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材料砌筑的景墙(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容重为5.5kN/m3,仅为腐殖土容重的1/3),等。高度较高的重力式挡土墙必须采用容重较大的材料砌筑,如块石、实心砖,应尽量避免在屋顶花园采用。如果不能有效地减小这类景观元素的重量,就要考虑顶板结构专门处理,应参照景观建筑小品的处理原则。高度很低、体量很小的景观元素往往在硬质景观中占主体,数量多,分布广,对景观的灵活布局影响大,但对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影响也比较小。铺地及其构造层的容重比腐殖土稍大,其他高出地面的元素如果布置在局部落低的区域,增加的重量正好可以由减少的土层厚度抵消。所以在景观设计的具体操作中,尤其在初始方案阶段,无需太多考虑这类元素对顶板荷载的影响,以便自由灵活布局,但定稿后应该交地下建筑的结构设计复核。景观设计师应该对腐殖土、石材、常用砌筑材料等建筑材料的容重比较熟悉,以便在设计中随时检查景观元素对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影响。 2.5水景布局及做法 水景包括喷泉水池、瀑布跌水以及仿自然形态的溪流、池沼等。水景对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影响与前面介绍的硬质景观元素类似,高大的瀑布跌水景观必须考虑额外增加重量的影响,一般低矮的水池溪流与铺地、花槽墙的情况基本一致。布置在地下建筑顶板的水景可以视为局部的蓄水屋面,由于长期蓄存较大量的水,容易对地下建筑顶板防水带来隐患。在地下建筑顶板布置水景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1)水景布局时注意水景面积不宜过大,尤其注意水面不应跨越地下建筑顶板范围线和变形缝位置,因为这些位置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横向伸缩,导致水景结构的损坏。如果溪流等带状水体必须跨越地下建筑顶板范围线和变形缝位置线时,可以将两侧的结构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水景结构,采用埋设软管连通水体,暴露的两个相邻的水景池壁可采用景石遮蔽。 (2)不可采用地下建筑顶板防水层刚性保护层作为水景的结构池底。地下建筑顶板蓄水种植屋面防水层上面应做设刚性保护层[5],刚性保护层一般采用50mm左右厚度的细石钢筋混凝土,水景池壁与细石钢筋混凝土刚性防水层的连接容易造成刚性防水层受力不均导致损坏。所以应该在地下建筑刚性防水层以上,做包括池底、池壁的独立水景结构。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水面标高、水深、水景结构等因素。 2.6竖向地形设计 种植土层不仅作为绿化种植的基质,对种植土进行高低起伏有致的竖向地形塑造也是景观创意的重要手段。这必然首先关系到种植土层增厚影响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问题,即如何在不增加覆土厚度的前提下做出较鲜明的地形起伏效果。由于顶板荷载限制,地下建筑顶板覆土厚度即便增厚,一般也只能达到1.5m左右,能够做地形起伏高差的尺度空间更小,可能只有几十厘米,很难塑造丰富的地形效果。适当提高堆土标高,又不导致覆土荷载大幅度增加的办法是采用“EPS”工法。“EPS工法”是近年来在软土路基施工等领域采用的一种新型工艺,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比重很小的聚苯乙烯泡沫(EPS)板垫高路面,EPS板容重极小,仅为腐殖土容重的1/100~1/50。该工法自从20世纪90年代经由国外引入我国,目前应用广泛[6]。引进到景观领域,则可以利用EPS板垫高种植土,取得局部较大的地形起伏,而荷载增加很小,控制在结构允许范围之内。 2.7防水与蓄排水 地下建筑屋顶花园作为地下建筑屋顶系统,主要应满足3大功能:即防水、蓄排水、保温隔热。屋顶花园的种植土层本身就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所以无需象普通屋顶那样专门设一道保温隔热构造层。根据地下建筑的屋面防水等级,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具体设防要求均有差别[5],种植屋面防水层明确要求合理使用年限不应少于15年,应采用二道或二道以上防水层[4],最上面一道防水层应为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再上面为刚性保护层,一般采用50mm厚度的细石混凝土内配钢筋网片,再上面就是蓄排水层和过滤层。蓄排水层对于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植物生长很重要,主要目的是改善种植土的通气情况,使种植土的含水量适中[7]。传统蓄排水层一般为100~300mm厚度的卵石或陶粒,出于增加有效覆土厚度考虑,应尽量采用排(蓄)水板等新型材料。过滤层主要为了防止种植土进入排水层造成流失和排水层失效,一般采用200~400g/m2的土工布[4]。凹凸型排(蓄)水板结合土工布过滤层的做法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具体可参照《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07)及生产厂商提供的技术资料。在实际案例中,还经常采用渗水盲管的做法。具体做法是在种植土底部,刚性保护层以上按照一定间距埋设渗水盲管支管,支管汇接入干管,再接入排水窨井。种植土中多余的水会渗入盲管,依靠水压力排出。这样就把过滤层与蓄排水层又结合在一起了,施工方便可靠,造价节省。上海君欣豪庭小区的地下建筑屋顶花园就采用渗水盲管蓄排水技术,按照5m间距双向布置渗水盲管。建成已有3年,植物生长良好。 3结语 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牵涉到景观设计从方案布局到施工图对材料构造确定等各个阶段,对景观设计师与地下建筑各专业设计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提出特别要求,还牵涉到景观设计对施工工艺的考虑以及在施工现场的指导及应变,以及对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等。希望通过本文就该问题做一个初步分析总结,为我国绿化景观建设水平的提高做点贡献。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排烟模式研究 现代大型商业建筑正朝着大型化、多功能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集商业、餐饮、游艺、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业态丰富的建筑综合体。由于建筑规模庞大,功能复杂,且追求建筑的整体性和商业业态的连续性,现代大型商业建筑特别是大型地上商业建筑面积往往远超过20000ITI。为了控制大片地下商业连在一起的情形,往往采用防火墙、防火隔间、下沉广场等进行防火分隔,为了保证商业的整体性和营造空调环境,很多下沉广场平时封闭,火灾时开启屋顶自然排烟窗排烟,以营造等效于半室外的效果,这种特殊的设计也给建筑整体排烟带来了新的难题。下沉广场采用自然排烟,与下沉广场相邻的地上半封闭商业街采用机械排烟,由于商业街直接通向下沉广场,相邻区域两种不同排烟系统势必相互影响,如何有效进行排烟模式设计,优化排烟口位置,提高火灾时的排烟效率,营造人员疏散安全环境,需要进行深入论证分析。笔者将针对某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建筑概况与问题的提出 某城市副中心工程为4个大型综合商业地块联合开发,地下共3层,其中一、二层为商业,总面积近17万m,三层为汽车库,各地块之间相互贯通,商业规模大、功能多、人员密度大、正常运营时内部交通流线复杂,而建筑设计则需将紧急事件下人员疏散安全、功能使用便利合理、建筑美观环保作为基本的设计要求。地下商业共设置了13个下沉广场,结合防火墙、商业步行街等分隔措施将地下商业分隔为9个面积小于20000Tn的防火区块。该项目巨大的体量形成了人员密集的地下商业街区,可类比地下商业城的概念。以其中某个下沉广场地下二层为例,下沉广场采用屋顶和高位侧窗自然排烟,地下二层商业步行街采用机械排烟,与下沉广场之间拟采用挡烟垂壁进行防烟分隔,剖面如图i所示。该项目防排烟设计难点:当启动地下商业街机械排烟时,下沉广场下部向地下商业街内补风,补风气流将降低下沉广场内的自然排烟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二者之间的防烟分隔,优化布置地下商业街内的机械排烟口,减小其对下沉广场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以及二者均启动时,下沉广场的排烟效果如何,需要论证分析。 2地下商业街火灾排烟模拟及优化 2.1火灾场景设计 在下沉广场区域,大部分下沉广场的最底层或下部几层在每层都有一定面积的楼板覆盖区,楼板覆盖区也作为下沉广场的一部分,在此称作“下沉广场环廊区”。以下沉广场为例,为了考察环廊区的排烟策略,研究了环廊区设置机械排烟和利用下沉广场上部自然排烟窗排烟两种情形下下沉广场的排烟效果,设置了两种工况l、2。为了考察地下商业街最近排烟口离地下商业街与下沉广场之间挡烟垂壁距离对下沉广场自然排烟的影响,设置了工况3~5,如表1所示。表1下沉广场环廊区排烟策略研究工况表下沉广场地下商业街最近排烟口离商业街工况火灾规模与下沉广场之间挡烟环廊区排烟排烟垂壁距离/m下沉广场相机械排烟,洞口火灾时l邻餐厅火,与环廊区边缘8MW设有挡烟垂壁不开启下沉广场相利用下沉广场2邻餐厅火,自然排烟窗排火灾时烟,边缘无挡不开启8MW烟垂壁利用下沉广场地下商业街自然排烟窗排火灾时310火灾,1MW烟,边缘无挡开启烟垂壁利用下沉广场地下商业街自然排烟窗排火灾时415火灾,1MW烟,边缘无挡开启烟垂壁利用下沉广场地下商业街自然{{}烟窗{{}火灾时520火灾,1MW烟,边缘无挡开启烟垂壁参考上海市《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对各种场所火灾规模的规定,考虑喷淋失效下的公共场所火灾,工况1、2设定火灾为t陕速时间增长火,稳定火源功率为8Mw;工况3~5中考虑地下商业街火灾,由于该区域仅作为人员交通功能,保守起见,亦考虑该处发生火灾,可能的火灾形式为座椅、垃圾桶等火灾,设定火灾为t陕速时间增长火,稳定火源功率为1Mw。笔者采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进行火灾烟气仿真模拟,图2所示为工况1和工况2的建模图,图3所示为工况3~5的建模图。 2.2商业街与下沉广场之间挡烟垂壁设置 图4和图5为工况1和工况2下沉广场竖向截面的火场能见度对比和温度矢量图对比。可以看出,下沉广场环廊有机械排烟(环廊和洞口之间设置挡烟垂壁)和无消防科学与技术2o12年1月第3l卷第1期机械排烟(环廊和洞口之间无挡烟垂壁)时,下沉广场的自然排烟均能较好地将蔓延到下沉广场内的烟气排出;但在工况1下,由于环廊机械排烟形成的强迫气流对下沉广场内的自然排烟空气对流有一定的扰动,导致部分烟气被“拖曳”下来,减缓了其在下沉广场内的上升排烟速率,而下沉广场环廊无排烟时,则能通过下沉广场的排烟保证下沉广场下部较长时间的清晰空气层。综合对工况1、2的分析,建议下沉广场环廊区不设置机械排烟,均利用下沉广场顶部的自然排烟窗排烟,可实现有效排烟。 2.3地下商业街排烟口与挡烟垂壁距离 图6和图7分别为工况3、4、5过地下商业街和下沉广场竖向截面的火场能见度对比和温度矢量图对比。由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地下商业街内可燃物较少,火灾规模较小,在地下商业街的机械排烟作用下,加之在地下商业街与下沉广场之间设置了2m高的挡烟垂壁,在工况3~5三种情形下,烟气均能在1200S内被控制在地下商业街内,仅有少量烟气蔓延到下沉广场。从图7可以看出:在地下商业街排烟系统均能较好地控制烟气的前提下,当最近排烟口离挡烟垂壁的水平距离为10m和l5FO_时,机械排烟形成的强迫对流使得下沉广场内的空气流向步行街,影响下沉广场的排烟效率,对于蔓延到下沉广场的少量烟气,不利于其快速排出;而当最近排烟口离挡烟垂壁的水平距离增大至20i71时,地下商业街机械排烟系统对下沉广场的气流扰动明显减小,下沉广场内的大部分空气通过上部排烟口形成良好对流,当少量烟气蔓延到下沉广场时,也能够通过顶部排烟窗和高位侧窗快速排出。竖向截面的火场温度矢量图综合对工况3、4、5的分析,建议地下商业街内最近排烟口离地下商业街和下沉广场之间挡烟垂壁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ITI,但不应大于规范最远30m的要求。 3结论 针对某超大型地下商业建筑项目,通过火灾动力学模拟,论证了下沉广场环廊区的排烟方案和与下沉广场相邻的地下商业街机械排烟口布置方案。结果表明: (1)下沉广场最底层或下部几层在每层都有一定的“下沉广场环廊区”,若该环廊区设置机械排烟,则机械排烟形成的强迫气流对下沉广场内的自然排烟空气对流有一定的扰动,导致部分烟气被“拖曳”下来。因此,建议下沉广场环廊区均利用下沉广场顶部的自然排烟窗,可实现有效排烟。 (2)当地下商业街内最近排烟口离地下商业街与挡烟垂壁的水平距离在2O~30rrl时,地下商业街的机械排烟系统对下沉广场的气流扰动明显减小,下沉广场内的大部分空气通过上部排烟口形成良好对流。即使烟气少量蔓延到下沉广场,也能够通过顶部排烟窗和高位侧窗快速排出。 地下建筑论文:透析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的房产税处理 摘要:针对地下建筑房产税征收混乱的具体情况,2005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而进一步加强地下建筑房产税的征收,统一税收政策,规范税收管理。笔者从实务探讨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从两个方面对《通知》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地下建筑;房产税;会计处理 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的房产税征收范围,包括与土地上房屋相连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均应照章征收房产税。下述单位和个人用于非生产经营的地下房产可免缴房产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的房产,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的房产,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的房产以及个人的房产。 所谓“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是指有屋面和维护结构,能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经营、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 一、自用的地下建筑 (一)工业用途房产。工业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50%~60%折算后作为应税房产原值进行计税,其折算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前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计税公式为:应纳房产税的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10%~30%)]×1。2%[例]某公办学校有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房产500平方米,每平方米原价250元,其中200平方米用于学校废旧物资的储藏,其余为校办化工厂的生产车间,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60%,按年计算,分半年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案例中用于学校废旧物资的储藏的200平方米房产属于国家税收优惠范围,不需缴纳房产税。 而作为校办化工厂的生产车间的这部分房产,则应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1、化工厂应纳房产税的税额计算如下:应税房产原值=(500-200)×250×60%=45000(元)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45000×(1-30%)×1。2%=378(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78÷12=31。5(元) 2、化工厂1-6月预提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 (二)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70%~80%折算后作为应税房产原值进行计税,其折算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前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计税公式为:应纳房产税的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10%~30%)]×1.2%[例]某工业企业有有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房产若干,在企业2006年1月1日“固定资产”分类账中,房产原价为500000元,其中房产的60%用于(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80%),其余用于企业生产(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60%),房产税按年计算,分月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1、应纳房产税的税额计算如下:商业用途房产应税房产原值=500000×60%×80%=240000(元)工业用途房产应税房产原值=500000×40%×60%=120000(元)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240000×(1-30%)×1.2%+120000×(1-30%)×1.2%=3024(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24÷12=252(元)。 2、企业每月预提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252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252。 3、企业每月缴纳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252贷:银行存款252。 (三)对于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如房屋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商场的地下部分等,应将地下部分与地上房屋视为一个整体,按照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在此不再赘述。 二、出租的地下建筑 根据《通知》要求,出租的地下建筑应按照出租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为方便实务工作者的理解和运用,笔者举例加以阐述。 [例]某企业有用于商业的地下房屋若干,在企业2006年1月1日“固定资产”分类账中,房产原价为3000000元,企业2月初将1000000元的房产租给其他企业使用,每年收取租金80000元。3月份房产无变化。企业自己用于商业的地下房产,以房屋原价的80%作为应税房产原值。按年计算,分季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1、1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如下: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00000×80%×(1-30%)×1.2%=20160(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20160÷12=1680(元)借:管理费用168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680 2、2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自用部分: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00000-1000000)×80%×(1-30%)×1.2%=13440(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13440÷12=1120(元)借:管理费用112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120。 ②出租部分: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80000×12%÷12=800(元)借:其他业务支出80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800。 3、3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与2月份相同。 4、缴纳第一季度房产税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5520贷:银行存款5520。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的房产税处置 摘要:针对地下建筑房产税征收混乱的具体情况,2005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而进一步加强地下建筑房产税的征收,统一税收政策,规范税收管理。笔者从实务探讨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从两个方面对《通知》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地下建筑;房产税;会计处理 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的房产税征收范围,包括与土地上房屋相连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均应照章征收房产税。下述单位和个人用于非生产经营的地下房产可免缴房产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的房产,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的房产,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的房产以及个人的房产. 所谓“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是指有屋面和维护结构,能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经营、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 一、自用的地下建筑(一)工业用途房产。工业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50%~60%折算后作为应税房产原值进行计税,其折算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前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计税公式为:应纳房产税的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10%~30%)]×1.2%[例]某公办学校有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房产500平方米,每平方米原价250元,其中200平方米用于学校废旧物资的储藏,其余为校办化工厂的生产车间,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60%,按年计算,分半年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案例中用于学校废旧物资的储藏的200平方米房产属于国家税收优惠范围,不需缴纳房产税. 而作为校办化工厂的生产车间的这部分房产,则应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1、化工厂应纳房产税的税额计算如下:应税房产原值=(500-200)×250×60%=45000(元)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45000×(1-30%)×1.2%=378(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78÷12=31.5(元)2、化工厂1-6月预提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31.5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31.53、化工厂缴纳上半年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189贷:银行存款189(二)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70%~80%折算后作为应税房产原值进行计税,其折算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前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计税公式为:应纳房产税的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10%~30%)]×1.2%[例]某工业企业有有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房产若干,在企业2006年1月1日“固定资产”分类账中,房产原价为500000元,其中房产的60%用于(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80%),其余用于企业生产(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60%),房产税按年计算,分月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1、应纳房产税的税额计算如下:商业用途房产应税房产原值=500000×60%×80%=240000(元)工业用途房产应税房产原值=500000×40%×60%=120000(元)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240000×(1-30%)×1.2%+120000×(1-30%)×1.2%=3024(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24÷12=252(元)2、企业每月预提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252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2523、企业每月缴纳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252贷:银行存款252(三)对于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如房屋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商场的地下部分等,应将地下部分与地上房屋视为一个整体,按照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在此不再赘述. 二、出租的地下建筑根据《通知》要求,出租的地下建筑应按照出租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为方便实务工作者的理解和运用,笔者举例加以阐述. [例]某企业有用于商业的地下房屋若干,在企业2006年1月1日“固定资产”分类账中,房产原价为3000000元,企业2月初将1000000元的房产租给其他企业使用,每年收取租金80000元。3月份房产无变化。企业自己用于商业的地下房产,以房屋原价的80%作为应税房产原值。按年计算,分季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1、1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如下: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00000×80%×(1-30%)×1.2%=20160(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20160÷12=1680(元)借:管理费用168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680 2、2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如下:①自用部分: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00000-1000000)×80%×(1-30%)×1.2%=13440(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13440÷12=1120(元)借:管理费用112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120②出租部分: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80000×12%÷12=800(元)借:其他业务支出80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800 3、3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与2月份相同. 4、缴纳第一季度房产税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5520贷:银行存款5520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火灾及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已摆到城市建设发展重要地位。城市的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工程逐年增多,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规模有了很大变化,地下建筑的广泛使用,无疑使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增加。因此,加强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了解掌握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合理消防设计布局,是目前摆在消防和建筑、施工、管理单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地下建筑;火灾;消防安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已摆到城市建设发展重要地位。城市的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工程逐年增多,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规模有了很大变化,地下建筑的广泛使用,无疑使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增加。因此,加强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了解掌握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合理消防设计布局,是目前摆在消防和建筑、施工、管理单位的重要课题。 1 地下建筑工程分类 地下工程是指,建筑在自然岩层或土层中和构筑在地面建筑下,由防护功能的地下室建筑统称为地下建筑。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按地下建筑的使用功能可分为5类:军用建筑、民用建筑、交通建筑、仓库建筑、公共服务性建筑。 军用建筑:包括各类野战工程,指挥通讯、物资仓储、火炸药库等。 工业建筑:包括各类地下工厂、车间。 民用建筑:包括商场、医院、旅馆、餐厅、展览厅、电影院、礼堂、体育场、歌舞娱乐游艺场所等。 交通建筑: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下铁道等。 仓库建筑:包括各种地下贮库、油库、粮库、车库、物资库、冷库、资料档案库等。 共用建筑:包括通讯机房、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2 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2.1当发生火灾时,地下建筑出入口已成为排烟口 地下室内空气的供给完全依赖于出入口,由于地下室内空间体积有限,火灾发生时室内很快被烟雾充满,至使燃烧缓慢,短时间内处于不充分燃烧状态(熏烧状态),随着燃烧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地面的联通口就成了外部空气的进入口和排烟口,室内烟和空气分界的中性带,随着火灾扩大而逐渐降低,最后出口形成了烟囱效应。致使消防扑救人员很难接近起火部位,进行火灾抢救作业。 2.2地下建筑火灾烟雾大 火灾时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空气充足程度有关,火灾阴燃时发烟量大,明火燃烧时发烟量小。地下建筑火灾特点,一般是空气供给不足,温度上升开始较慢,阴燃时间长,发烟量大。如:地下建筑中一间15m2的房间,其火灾荷载约25kg/m2(折合木材),在300℃时,燃烧发烟量可以达1 300 000m3。以建筑物净高3.5m计算,1 300 000m3烟量可使37万m2的工程全部被烟充满,而地下建筑由于无窗无自然排烟条件,发生火灾时不能象地面建筑那样,有80%的烟可以由破碎的门窗散到大气中区,而是大量的滞留在建筑物中,而且燃烧中还产生各种有毒气体直接危害人员的生命安全。 2.3地下建筑人员疏散苦难 1)由于地下建筑无外部空间,火灾时,逃生的出口和方法比地上建筑少。地下建筑人员逃生路线由于火灾现场情况的复杂性,往往只有一条,火灾时人员的逃生方向也是火灾烟雾往上扩散蔓延的方向。人员的入口,又是烟的排出口。所以人员要疏散到安全区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逃到地面上,而烟的扩散速度一般比人步行速度快,经测试证明:烟的水平扩散速度一般为0.5m/s~1.5m/s,烟的垂直上升速度比水平方向快3~4倍。由于烟气影响会给人员疏散造成严重危害。 2)地下建筑主要靠人工照明,火灾时,主要依靠消防事故照明,人的视线全靠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来引导疏散。如果没有事故照明,建筑内将是一片漆黑,人员根本无法逃离火场。而地上建筑在自然光照明情况下(月光里地面照明有0.5勒克斯),但地下建筑内无任何自然光源,加之大量烟雾遮挡视线,人员疏散极为困难。如人员在此情况下安全疏散决定于3个极限值:(1)疏散视距的极限值;(2)人能承受烟浓度极限值;(3)在疏散视距离内,人能承受烟浓度下,人员疏散视觉光强度的最低极限值。超出上述3个极限值人员将难以正常疏散。 3造成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1)领导不重视,防火组织制度不健全。由于地下建筑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在安全上要严于地上建筑。有些单位没有将地下建筑消防安全特殊性列入议事日程,特别是多家经营使用的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扯皮,对已发现的消防火灾隐患不能及时整改,职工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紧急情况下安全可靠的应急措施,整体消防安全得不到保证; 2)建筑平面布局不合理。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距离超长,柜台、货架商品超储,室内采用大量可燃和易燃材材料装修,从而增大火灾荷载和火灾危险; 3)随意改变原设计使用功能,一些建筑原设计为一般场所,随意改做公共娱乐场所或仓储库房,提高了火灾危险级别,造成消防设施设计参数变化,从而减低灭火效能。 4地下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4.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防火措施 由于地下建筑具有特殊性,发生火灾后不易扑救,主要依靠建筑自身的消防设施进行扑救。因此,地下建筑的使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是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消防组织机构,认真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2严格建筑防火管理 4.2.1严格执行防火分区划分 根据国家《规范》要求,认真划分防火分区单元面积。做好建筑物水平和竖向防火分隔。在分隔划分中考虑不同的适用功能和重点部位,确定独立的防火分区。 4.2.2确保安全疏散要求 安全疏散距离应指火灾时人员从室内最远点到安全出口或安全区域(避难走道等)的距离。由于火灾条件下,烟气、高温、轰然等视线因素影响,在此距离内人员不可能停留时间过长,(地上一、二级建筑疏散允许时间一般采用6min),地下建筑疏散时间远低于这个数字50%。而且在上述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速度约为0.3m/s,加之室内货架柜台的摆放,建筑物品倒塌等因素影响,实质的疏散距离都不是直线距离,延长了疏散线路,增加了疏散距离,这在建筑设计中要认真考虑。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施工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施工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逆作法作为地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一种新型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越来体现出其优越性。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对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分析逆作法施工的优点和缺点,并对逆作法施工过程中表现的问题进行了对策探讨。 关键词 地下建筑;地下施工;逆作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建筑物向空间多层与高层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许多新建工程的基坑面积和开挖深度越来越大,施工建筑的结构性也越来越复杂,深基坑工程出现了面积大、开挖深、工期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 然而,在很多施工过程中却存在着施工场地狭小,建筑物密集、建筑条件较为复杂,城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等问题。 1 传统地下施工方法概述 1.1 传统地下施工法的概念 在进行地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挖出相应的地下空间,接下来对地下空间进行衬砌,开挖地下空间也不能全部雷同,需要综合考虑施工场地的环境、地质、复杂程度等条件的制约。传统施工方法是指在建筑物密集地区采用支护结构,利用合适的支护结构进行围护后进行垂直开挖,待基坑向下挖土至设计标高后,浇筑钢筋硅底板,然后再由下而上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最后再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 1.2 传统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施工方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传统的施工方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迁程度的不断加快,原有的施工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首先是建筑物密集地区深度大的地下室需要强大的支护结构作为保障,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对支护结构多为变形控制,这就需要设立多层支撑或土层锚杆,使得施工成本上升;第二,随着地下基坑的不断加深,施工灌注桩和地下连续墙需要一定时期的养护才可以,这样会推迟施工期限,难以取得预定目标;第三,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周围生态环境。 2 逆作法施工问题 逆作法的出现使得施工效率大为提高,它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工作过程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逆作法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着施工的有序推进。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挖土时,在没有小型挖土设备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人工挖土,这是由于逆作法的施工特点所决定的,这就使得挖土效率不高,影响了施工的顺利发展。在施工梁柱节点,墙梁节点和墙板连接部位处会有一定的麻烦,在这些部位提前预留预埋,留的不准确还是剔凿,这样会增加许多焊接量,使得工程效率大大降低。 同时,由于逆作法施工的特征决定了施工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与处理,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处理的不恰当,对于施工与设计的流程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与处理,这样就导致了工期的延误,这对于地下建筑施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 逆作法施工对策 逆作法的施工工艺在具体工程应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在技术的推广上还需要一定的进步和发展,面对当前逆作法施工过程中表现的问题与不足,必须要结合当前施工过程的现状,结合城市建筑群地下施工的特点,有效的探讨适合我国发展的建筑方法。 3.1 加强对结构受力机理与沉降分析的进一步研究 在进行逆作法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地下连续墙,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这部分地下连续墙与基底柱土承受垂直荷载的比例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准确的分析,在结构已经逐步形成刚性箱体的情况下,计算出施工受力面积与变形数值,为施工各过程提供相应的数据准备。 3.2 加强对施工设计一体化的研究 在逆作法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施工设计与建筑施工进行很好的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应,只有设计与施工进行很好的协调,才能够使整体发挥最大效应,促进工程的完善。 因此,在施工中,要在保证结构原设计功能受力状况下,允许施工单位按照逆作法的施工流程对地下建筑体进行结构优化。 3.3 加强逆作法施工组织技术研究 随着计算机领域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应用于建筑设计施工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在地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引入致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的管理监测施工,对施工过程中各类数据和行为主体进行实时监测,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有效节约施工企业成本,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管理方式,有效的增强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逆作法施工作为一项全新的施工工艺,在城市建筑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施工场地的节约、施工进度发展、工程成本降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采用逆作法施工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这就有利于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将会越来越普遍,新的机械设备和仪器的广泛用于工程项目上,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能力,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城市建筑群的发展,有效的推动社会发展。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施工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 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社会发展的视线已经由地上转向地下,在地下空间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地下建筑施工问题,就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当前地下建筑的常规施工方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分析逆作法施工的优点和缺点,对逆作法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下建筑施工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地下建筑;建筑施工;逆作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也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向空间多层与高层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综合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在社会发展向高空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许多新建以及在建工程开始向地下要空间,许多地下建筑面积超过数万平方米并且带有几层地下室的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呈出现了面积大、开挖深、工程复杂等特点。然而,在很多时候却存在施工场地狭小、建筑密度大、地下管道交错等问题,因此解决建筑工程的地下施工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突出的问题。 1传统地下施工方法概述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从很早时候便开始了对地下空间的使用,如古代的地下储存室,近代的防空洞等,这些都为地下建筑的施工方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经验,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地下建筑施工的复杂性,我们更应该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具体国情,通过相关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地下建筑施工进行有效的探索。 1.1传统地下建筑施工方法 传统地下建筑施工方法在进行施工时,首先需要挖出相应的地下施工空间,然后再对地下空间进行相应的衬砌,进行内部构造的设置。总的来说,开挖地下空间的施工方法也不完全一样,这主要需要考虑建筑工程的场地、环境、地质等条件的影响,地质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施工条件及地下建筑的构造也会不同。地质、地形、环境条件及埋置深度是制约施工方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埋置深度的影响较大。在地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方法大多数都是在建筑密集地区采用支护结构来实现地下施工空间,通过有效的支护结构围护基坑后进行垂直开挖,待基坑地下挖土至设计标高后,再进行钢筋混凝土底板的浇筑,然后再由下而上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最后再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的保障施工安全,对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传统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施工方法在当今社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建筑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这使得传统的施工方法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是建筑密集地区需要较深的基坑支护结构,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要强调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灌浆时需要大量的填充物,需设置多层支撑或土层锚杆,这就导致建筑成本升高。其次是施工灌浆都需要一定的施工时间,然而随着建筑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地下基坑的深度也会不断加深,这就需要对基坑进行逐层加设支撑,而同时也增加其养护时间,再加上对基坑的拆撑和换撑更需要时间,这就会使得建筑工期延长,难以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最后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虽然选用了截面较大的围护墙和支撑,但其刚度相对于地下结构本身的刚度却小很多,这就会造成支撑的一定变形,影响周围环境。 2 逆作法施工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建筑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如何有效的适应建筑发展的需求,满足建筑复杂的设计要求,需要探索新型的施工方法,而逆作法就是适应这一阶段建筑发展的产物,逆作法的施工过程同传统的建筑施工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沿着建筑物地下结构周围施工地下连续墙,在地下结构底板封底之前,作为上部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的支撑,然后进行挖土施工作业至地下结构一层顶板底标高或地下结构二层顶板底标高,对地下结构一层或地下结构二层顶板进行浇筑,作为水平支撑的地下连续墙刚度很大,然后再通过上述的操作方法逐层向地下进行挖土和浇筑,对地下建筑各层的顶板进行浇筑,同时对各层结构中的中柱或隔墙也逐层向下施工,直至地下结构底板封底,这样地下建筑结构施工过程就完成了。 2.1逆作法的优势 逆作法适用于建筑场地较为狭小,基坑较深,且基坑的支护结构对于周围的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建筑工程。逆作法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操作方法有作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3种,这些方法以全逆作法的使用为最多。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逆作法较传统的建筑施工方法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可以有效的缩短建筑项目的总工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逆作法施工可以有效的缩短地下建筑施工时间,这样也就将总工期缩短了;二是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由于地下建筑结构与临时支撑相比,其建筑刚度要大的多,所以这样就会减少地下建筑的侧压力,使得地下空间的变形幅度要小的多,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也较小;三是有利于建筑结构抵抗水平风力和地震作用的影响。建筑工程在进行逆作法施工时,地下连续墙与地下原状土都是粘结在一起的,这样可以使建筑工程有效的抵御地震和风力的作用增强。 2.2逆作法存在的问题 逆作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一是挖土问题,逆作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工的形式来完成,挖土效率较低。二是在施工材料的运输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在材料运输时无法确定洞口的位置和对洞口周围结构的影响;三是设计和施工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设计单位不参与施工,施工单位不参与设计,这样就使两方面无法得到有效的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3 逆作法问题解决对策 3.1对结构受力机理与沉降分析进行研究 在进行地下建筑逆作法施工过程中,施工荷载会造成基底土的沉降变形,在新的时期应该加强地下连续墙的计算分析的研究工作,要在建筑结构形成刚性箱体前,能够精确计算分析其受力与变形,以保障施工的顺利完成。 3.2加强施工组织技术研究 在地下建筑逆作法施工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通过引进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施工项目的动态监测,时时掌握最新数据,对建筑施工期间的各种行为主体进行有效的监控,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的损失,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化管理。 3.3加强建筑节点处理研究 在地下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建筑节点,建筑节点是地下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位,它关系到建筑结构体系能否协调工作,它是处理一切施工工作的关键点,在地下建筑基坑与地下连续墙的沉降设计中,如何有效的保障地下建筑功能的顺利实现,建筑节点的处理工作是地下建筑项目施工的重点内容。 地下建筑论文:试析地下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设计问题 【摘要】在城市建设中,根据具体需要,开展地下建筑,不仅可以节约土地,有效利用国土资源,还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降低污染,节约能源。只是地下建筑收到通风、采光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火灾的发生,可以对整个地下建筑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分析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地下建筑;防火设计;问题 1. 引言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很高,过去我国的多个产业发展方式都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应该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地下建筑的实施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但其中的火灾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加强对火灾问题的重视,同时从设计角度出发,采用科学的办法解决这些安全隐患,也是整个建筑行业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向。火灾的严重后果,时刻警醒我们必须完善对地下建筑防火工程的设计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2. 火灾的起因以及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必要性 2.1地下建筑中火灾的起因。 近年来火灾造成的直接损失以及生命财产安全还在不断扩大,这跟诱发火灾的相关设备是息息相关的。居民不合理的用火用电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功率用电设备都有可能是导致火灾发生的关键因素。其中,电气火灾,违章操作,用火不慎、人为纵火及防火系统不健全等是地下建筑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必要性。 地下建筑中的火灾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火工程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在地下建筑设计中加入防火设计,不断完善对整个建筑的整体把握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正式施工之前,应该先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备,提供完备的设计资料,经过审批后要格外重视其中的防火设计,以及后续关于防火施工工程的进行[1]。不断提高设计品质,从源头上降低火灾发生概率,重视火灾中的逃生设计。 3. 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的危害 3.1发烟量大。 发生火灾时,跟地面以上的建筑物不同,由于]有门窗,通风也受到限制,大量的烟雾并不能像地面建筑那样在风力的作用下通过门窗扩散出去。而只能在地下建筑内进行聚集,浓烟本身就有很多有害物质,加上对地下建筑材料的燃烧,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威胁地下建筑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于施救者而言,也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2]。 3.2产生的温度较高。 火灾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烟雾以及有害气体,同时由于烟雾的堆积,地下建筑内的温度也会快速上升,由于不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导致热量很难消散。随着起火面积的不断加大,热量就会成倍的聚集,无法散去。当温度急剧上升时,很有可能发生轰燃现象。轰燃时会在瞬间释放大量浓烟以及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不断加剧,同时进一步影响施救措施的开展。 3.3泄爆能力差。 地下建筑由于不能够有效通风,还会伴随另一个问题就是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封闭环境下,发生一次爆炸时,无法做到快速泄爆,就很有可能造成二次甚至三次、多次爆炸的发生,进一步对人员以及建筑造成损坏,加重整个火灾的破坏程度。 3.4人员疏散困难。 地下建筑受到自然采光的限制,因此内部的照明都是通过用电来实现。一旦发生火灾,电路将无法正常工作,再加上浓烟的干扰,地下建筑的内部还会瞬间进入黑暗,被困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出口逃生,同时也给施救人员带来了很大困难。 3.5扑救困难。 地下火灾发生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施救人员,无法像对待地面以上的建筑物那样对火灾进行有效探测,合理指挥救援,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也很难对火势进行缓解,导致整个扑救工作非常困难。 4. 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问题的具体要求 4.1总平面布局。 地下建筑通常没有门窗,出口也是设置在地面上的一层,看似跟地面上的建筑并没有多大联系。但是在火灾发生时,火势的不断蔓延会对地面以上的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在设计整个建筑时,应该相互结合,合理选择相关的位置、消防车道、防火间距以及疏散口的位置等。对出入口数量位置的设计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由于没有门窗,出入口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 4.2地下建筑耐火等级和防火分区。 地下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浓烟以及火势都难以控制,因此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级应该严格把关,设为一级。再加上随着国土资源的紧缺,对地下建筑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地下建筑的面积也越来越大。针对大空间的建筑,有效控制火势蔓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通常有效的建筑构造措施,合理选用构配件进行建筑内部防火、防烟分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3]。 4.3防排烟设计。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大量聚集烟雾,其中的有害物质非常多,对被困人员造成严重损伤。防排烟设计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将火灾中产生的烟气及时外排,抑制、缓解烟雾的扩散情况,保证疏散通道没有大量烟雾对人员造成伤害,确保被困人员能安全疏散是整个防排烟系统的作用。防烟的同时还有效将热量进行外排[4]。在具体的防排烟设计系统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建筑自身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设计。 4.4人员疏散设计。 安全疏散是整个防火设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直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按照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科学对火灾以及烟雾流向特性进行分析,同时采取相关的安全防火疏散措施,将被困人员进行安全撤离时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主要内容。 4.4.1安全疏散设计主要原则。 安全疏散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正确确定疏散距离、简明的疏散路线、合适的疏散通道宽度、合理的安全出入口设置以及通畅的垂直疏散。疏散距离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在实施救援的时候,应该重视疏散距离,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对各项建筑功能所规定的的要求;由于火灾时,地下建筑黑暗,难以确定逃生方向,因此对人员疏散进行设计时,必须对空间进行合理组织,增加疏散通道的辨识度,方便被困人员迅速找到疏散通道;根据建筑面积以及通道情况,降低被困人员迷路的可能,防止堵塞情况,应该对通道的宽度进行合理设计;没有门窗的地下建筑,出入口对疏散以及逃离火灾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地形,合理设计出入口位置数量,保证逃生时的最短路线也是一个设计的重要方面;快速的找到安全出口是逃离火灾的关键一步。防火区设计时至少要有两个疏散方向,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平方米的防火分区至少保证有一个能够直接通向室外,建筑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防火分区,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5] 4.4.2疏散标志及应急照明。 火灾发生时,会引发相关的电路故障,影响内部的照明情况,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保证一定光源的工作,方便被困人员在火灾中辨别方向找到出路,能够顺利逃生。另外对于疏散标志应该尽可能做到简洁明了并且醒目。具有明显指向的箭头,能够让被困人员第一时间看到疏散的正确方向,从而降低损失。 4.4.3声音引导系统。 火灾发生时,极有可能出现重烟雾的情况,此时被困人员难以看清周围事物,这样就会影响整个逃生的过程。可以利用扬声器以及警报系统等,对被困人员做出声音上的指示,用听觉辅助视觉,使被困人员快速准确到达安全区。 4.4.4智能逃生系统。 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在地下建筑防火灾的设计中也可以加入这一重要元素。火灾发生时,被困人员可以根据手机等智能设备,通过智能筛选,得到逃生的最佳路线。加上其中的智能导航系统以及语音提示功能,能够缩短逃生时间,利用智能系统,还能对周围的被困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帮助更多人被困人员快速离开火灾范围。 4.4.5楼梯间消防设计。 垂直交通是地下建筑最主要的疏散方式,也是安全疏散的重要渠道,因此,对于楼梯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翘菁涞纳柚糜Ω帽苊獯砦唬以保证人们的安全逃离;第二,楼梯间应该尽量靠近外墙,以增强采光、消防人员的进入以及排烟等,为救援行动提供便利;第三,各大楼层与楼梯间之间应该具有防火隔离,例如可以通过使用防火门、防烟前室或避难走道达到楼梯间与其他房间隔离的目的,以避免灾情的蔓延;最后,楼梯间应该尽量避免设置门槛等障碍物,以保证人群疏散的速度。楼梯间是人们在疏散过程中需要经过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楼梯间的设计对于疏散效率的提升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地下建筑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的城市中的多个地段。对地下建筑的使用也会大幅度增加。因此,保证地下建筑的使用安全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建筑设计工程。不断改良防火设计,加强防火措施,才能保障地下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保障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工程刚柔结合的防水施工 摘要:结合某地下室工程实际,对地下建筑工程应用刚柔结合的防水施工工艺进行简介。 关键词:地下室;刚柔结合;防水 0引言 某地下室工程,地下1层地上3层,地下室面积5500m2,桩基础,基坑底标高-8.35m。地下水丰富。该工程地下室防水等级为I级,防水设计为刚柔结合的防水体系:底板和外墙砼采用结构自防水,砼抗渗等级为S8;柔性防水为2m+2m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地下室底板长度达97.2m,砼采用间歇式无缝施工,即在后浇膨胀加强带两侧砼浇筑完毕后立即浇筑后浇膨胀加强带部位砼。后浇膨胀加强带设在底板中间部位。后浇膨胀加强带及外墙与底板交接处施工缝的防水处理采用钢板止水带和BW止水条。 1刚性防水施工 1.1 防水砼施工 1.1.1 配合比确定。 ①原材料:某牌42.5普硅水泥;中砂,细度模数2.4;碎石:粒径1~3cm;膨胀剂:UEA-H型低碱高效膨胀剂;泵送剂:LNC-51;粉煤灰:I级粉煤灰。 ②配合比:经试配、调整,确定底板,外墙砼配合比。 1.1.2 浇筑工艺。 底板砼采用“斜面分层,自然流淌,连续推进,一次到顶”的施工方法。在后浇膨胀带划分的分块区域内集中浇筑,每个分块区域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砼斜向分层厚度为0.4~0.6m,按1.5~6的坡度斜向推展。振捣时下层砼垂直于浇筑方向自下而上。上层砼振捣自上而下,严格控制振捣的间距和时间。墙体砼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0.50m。后浇膨胀带砼浇筑前清除垃圾、水泥浮浆,剔除松动的石子,用水冲洗充分湿润。砼要细致捣实,使新旧砼紧密结合。 1.2 刚性防水细部构造 1.2.1 地下室外墙模板对拉螺栓采用止水螺栓。 1.2.2 各种穿墙管均采用防水套管。 1.2.3 后浇膨胀加强带和施工缝防水节点。 ①底板、外墙后浇膨胀加强带两侧各设1道400宽钢板止水带。 ②地下室外墙均生根于底板周边的上返梁,外墙与底板上返梁交界处水平施缝设在梁顶标高上200m处,在浇筑墙砼前剔除浮浆,并在墙截面中间设BW止水条用钢钉固定。 1.2.4 桩头防水节点。 桩头的防水处理是地下防水中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该工程采用刚柔结合延长渗水路线的办法确保防水质量。作法为:沿承台周边扩大300mm,承台底标高下返400mm范围内浇筑C30S8抗渗砼,其顶面铺设三元乙丙卷材并上返桩头50mm。桩头处涂刷赛柏斯(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防水材料。 2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施工 2.1 施工程序 基层检查清扫、修理涂刷基层处理剂铺贴附加层粘贴底层三元乙丙粘贴面层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搭接处涂刷聚氨酯封边检查、修理验收铺贴油毡纸保护层施工砼保护层 2.2 防水层施工 2.2.1施工要点。 ①该工程底板模板采用砖模,在砖模所有转角处及砖模与底板垫层交界处均用砂浆抹出圆角。施工前将基层清理干净,铲除异物。 ②基层应充分干燥,含水率不大于9%,现场简易方法为:将1m2卷材平坦地铺在基层上,静置3~4小时,掀开检查,找平层覆盖部位与卷材上未见水印即可。 ③基层含水率符合要求后,对特殊部位做防水附加层,如阴阳角、后浇膨胀带、施工缝等部位铺贴宽600mm卷材附加层。 ④底层与面层三元乙丙卷材均采用满铺法施工。先把卷材退卷在基层上,按铺贴位置要求试铺,裁剪度量好尺寸后将卷材的一端对折于另一端,将搅拌均匀的基层粘接剂同时均匀地涂刷于卷材和基层表面,约10分钟,待粘接剂基本上不粘手时,将卷材平整地贴合在基层上,并再将卷材另一端对折于铺贴好的一端,以同样的方法进行铺贴。铺贴卷材时,要自然铺贴,不可将拉力施于任何方向上。 ⑤防水卷材搭接部位,用配套溶剂(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等)擦洗,涂搭接胶,晾干后(手摸略粘但不拉丝,一般在10分钟左右),将搭接部位粘牢、压平,并用橡皮锤仔细砸一遍。 ⑥在面层三元乙丙铺贴完后,清理并擦干净卷材的搭接部位,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封边,宽度150mm,进一步保证防水效果。 2.2.2 卷材搭接要求。 ①卷材长边接宽100mm,短边搭接宽150mm。 ②同一层相邻2幅卷材铺贴时,短边搭接错开1500mm以上。 ③上下两层卷材禁止垂直铺贴,且搭接缝错开1/3幅宽。 ④地下室外墙铺贴双层卷材接长时,采用交叉接法接缝,上层卷材接缝位置盖过下层 150mm。 2.2.3 重点部位细部做法。 ①穿墙套管部位。卷材铺到距预埋管根部20mm处地方,保证该部位周边的卷材与外墙面贴紧无空鼓、翘边,涂刷聚氨酯封边。再在管根和管根周围向外延伸200mm范围内满涂2mm厚聚氨酯,管根到伸出管根250mm长的管壁上也满涂2mm厚聚氨酯。 ②底板砖模顶部卷材临时保护。铺贴于底板砖模上的卷材,要待外墙砼完毕并干燥后,方可继续向上铺贴,这段时间卷材的防护对于保证卷材防水质量相当重要。具体做法为:将卷材搭接部位平铺于砖模顶部。在平铺于砖模顶部的卷材上用石灰砂浆砌3皮实心砖。 2.3 保护层施工 防水卷材验收合格后,在底板平面卷材上用条铺法铺贴一层油毡,粘结剂用三元乙丙配套粘结剂,防止砼保护层施工时破坏卷材。然后浇筑50mm厚C20细石砼。贴于砖模的立面卷材上满涂一层粘结剂,然后均匀撒上一层干燥的粗砂,抹20m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 3结束语 该工程地下防水已施工完3年,历经了两个丰水期的考验。地下室内墙面干燥无任何湿渍现象,完全满足使用要求,防水效果良好。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地下建筑工程建设的行业特点,指出我国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地下建筑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前景辉煌。同时建议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给以适当的扶持。 关键词 地下建筑工程 产业化 发展研究 1地下建筑工程的行业特点 与同属土木建筑工程的桥梁、道路、土石方、房屋建筑等地面设施相比,地下建筑工程建设有其独特的方面。 1.1地下建筑工程的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地下建筑工程位于地层中或江、河、湖、海,由于所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的多样性,使用一般手段很难调查明白。通常用于描述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各项重要指标和参数在延续的介质中却往往是不连续的,有时会是非常离散的状态。加之地层的原始状态和由于工程实施而引起的动态变化十分复杂,难以建立起准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物理数学模型,因此结构的受力、变形和位移等解析计算结果只能起到定性的指导作用或参考比较。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给工程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运营和满足工程设施的使用功能,在工程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则要根据客观情况,及时地修正原来的设计。而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勘测手段的使用和依照工程经验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 1.2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生产劳动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作业场面小、环境条件差、地质影响大、工序流程多等特点。尤其在工期非常紧迫、对工程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施工组织的难点颇多。施工现场围绕着开挖、支护、构筑三大基本作业和人、机、碴、料、水、电、风、气八个要素,组成了多个作业循环,多条物流线。因此施工组织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求科学配置,统一指挥,优化组合,动态管理,使之达到时间和空间的高度协调,人和物的有机结合,进而才能实现安全、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手段如统筹学、概率论、优选法和电脑技术等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中都会有比较大的作用。再就是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对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特殊的要求。它需要能够适应特定的空间和环境又能够满足效率要求的机械和工具;它需要能够达到防水、防潮、抗腐、耐蚀而又不会造成地下环境污染的工程材料。 2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产业化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在形成我国交通网络,改变我国水利资源条件及油气能源储备等方面地下建筑工程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它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安排较多人员就业。国家在交通和能源建设方面对地下建筑工程有着巨大的需求,具有特别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和繁荣这个产业是国家振兴和富强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 如国内并没有形成规模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专用设备的生产厂家,在组织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时往往要搞所谓的“机械选型配套”,其实就是把用于一般矿山开采和路基土石方挖运的设备拿来塞进隧道,要不就是以高价从国外买进施工生产线。这种残缺不全的现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应该尽快改变以促进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大量的专用的机械设备和专用的工程材料需要我们自己去组织开发。不然会严重阻碍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隧道及地下工程从单一的施工建筑领域带到产业化的路子上来。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技术研究”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更代表不了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而只会走入“死胡同”。 3地下建筑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及其辉煌的前景 国家快速发展的计划和目前发展形势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巨大需求。我国已有和正在修筑轨道交通的大城市近十五个,正在规划和设计轨道交通的大城市有七个,在未来15年内有修建城轨交通的愿望和打算的城市则更多,初步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会达到2500公里~3000公里,其中半数以上为地铁。正在不断推进和已部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开创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史上的新篇章,规划中的西线方案可能会有多条数十公里长的输水隧洞以及出现单座上百公里长的输水隧洞。加上其它水利电力开发、输送和储存油气、煤炭和矿山开采及市政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的规模非常可观,堪称世界第一。由此可知,我国快速持久的经济发展将会给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地下建筑工程虽是个老的建筑行业,但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来看,它却是个有光辉前景的新兴产业。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设计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只有少数大城市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而大多数城市还没有起步。国内在这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可以称得上有专业水平的设计咨询企业,覆盖能力远远不够,所以地下建筑工程的研究、设计和咨询业是大有可为的。 国家及政府应对地下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给以适当的扶持。国家应将地下建筑工程作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的产业来发展,制订有利于这个产业发展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国产化。国家还应出台政策对相关行业、企业和单位进行改组整合,以有利于形成若干大的建设产业集团,实施专业化管理,避免恶性的无序竞争。地下建筑工程事业的前途虽然光明远大,但它毕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很难留住人,尤其是高级人才。国家教育部门和机构应高度重视各个土木院校地下建筑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基本建设事业输送新的力量。 总而言之,机会空前,时不待我,作为建设者应当抓住目前的良好机遇,为加快实现隧道及地下工程产业化而努力。 地下建筑论文:探析地下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设计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让我国的经济得以腾飞, 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我国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合理开发城市的地下空间是必然趋势,但是同时给建筑业带来新的挑战。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有很大不同,需要建筑行业人员的不断创新和开拓。近几年频发的火灾尤其是地下建筑的火灾,警示我们必须要做好地下建筑防火问题。只有充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命财产安全,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地下建筑设计防火设计问题分析设计要求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愈发迅速,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定难题。他们为了发展需要,往往考虑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其中地下建筑的防火问题很关键。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建筑防火的重要性以及地下建筑防火设备的基本原则等,深入探讨了地下建筑防火问题。 1 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危害 1.1 发烟量大 地面建筑如果发生火灾,大量的烟雾可以借助风力通过门窗快速地扩散出去,而地下建筑由于没有门窗,而且通风受限,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物内的烟雾就无法扩散出去,只能集聚在建筑物内。而且火灾造成的建筑材料的燃烧,会分解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不仅建筑内人员生命受到威胁,施救人员也会受到很大威胁。 1.2 产生的温度较高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不仅烟雾不能及时扩散,热量的排除也很困难。因为地下建筑通风不好,导致散热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室内温度会急剧上升。而且地下建筑极有可能产生“轰燃”现象,会瞬间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而且难以及时排放,对人体危害更大。 1.3 泄爆能力差 地下建筑由于通风有限等原因,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如果发生爆炸,不能及时、充足地泄爆,再次爆照的发生,更加增强了爆炸的威力,加剧火灾的危害。 1.4 人员疏散困难 一是由于地下建筑相当于封闭环境,二是由于地下建筑的照明完全是依靠电路,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地下建筑的人工照明电路极易毁损,导致室内瞬间进入黑暗,不仅被困人员找不到出口,施救人员也难以解救被困人员,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火灾带来的损失。 1.5 扑救困难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给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他们不能及时、有效探测火灾情况、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灭火和疏散被困人员,更不能有效制止地下建筑内火灾的蔓延。因此,加强对地下建筑防火措施的研究,对于广大民众和救火人员来说都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要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和防火救火技能,提高地下建筑火灾预防意识。 2 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品质,才能在建筑业拥有一席之地,才能促进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做好防火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具体要求 3.1 耐火等级、室内装修和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为了有效控制火灾蔓延情况的发生,地下建筑必须严格控制其耐火等级和室内装修、建筑物结构设计。对于地下建筑来说,耐火等级越高越好,最好达到一级以上,至于出口和入口也应该达到二级或以上。因为地下建筑的封闭性,如果耐火等级达不到要求的话,既有可能导致地下建筑"轰燃",承受不了火灾带来的压力。而且地下建筑的设施应该尽量使用不易燃的材料制成,这样能够给人群疏散和救援拖延时间;另外分区隔火墙的耐火极限也要越长越好,最好超过4 小时,这能够有效防止火灾迅速扩散。 地下建筑的装修设计和结构设计也要特别注意防火,其中疏散通道、封闭楼梯间、自动扶手、墙面等,都不能使用易燃材料。其中地下建筑的装饰壁纸和变相逢的装饰,绝对不能用塑料壁纸,塑料壁纸在燃烧时会产生更多的烟雾和大量有害物质。 3.2 通风、空调防火的设计要求 地下建筑有它独特的优势, 但是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劣势,像是通风有限,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就要求在进行地下建筑通风、空调防火设计时应该注意分区设计,风管采用不易燃的金属材料,而某些特殊部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不易燃的防火材料。只有通风系统和空调防火系统设计得安全可靠,才能保障在火灾发生时,地下建筑内部的大量浓烟、有害物质能够及时得以扩散,地下建筑本身材料不会很容易就燃烧,造成二次灾害,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火灾带来的危害。 3.3 电气防火设计的设计要求 地下建筑到的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器、安全通道指示牌和电动防火门等都离不开电,而且被困人员的疏散解救和施救人员灭火救灾等都离不开电。因此,保证地下建筑的电量供应很有必要。此时我们可以采用蓄电池以防万一, 而且有必要准备一台或几台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地下建筑的用电设施的要求也要高于一般设施。地下建筑的变压器应该采用干事电力变压器。并且在专用房间里的电力变压器要达到560kva,地下建筑所以防火设施的线路配置必须使用防火性能比较好的材料,而且能够有效防潮湿、防腐蚀。前面所说的蓄电池、发电机也要求是封闭的,远离易燃易爆物品。最后,在一些面积较大、人群较为密集的类似商场、学校、医院的场所,其地下建筑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4 安全有序疏散 地下建筑在设计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建筑面积、人流等因素,设计足够多的有效的安全出口,通常情况下每个分区不少于两个,而且必须有一个可以直接通往地面。还要考虑到在实际发生火灾时,几个邻近分区可以利用自身的防火门给别的分区提供安全出口。 其中对于地下建筑竣工后会用作电影院、大型商场、游乐园、体育馆和溜冰场等大型且人群密集的场所时,该建筑的防火区需要设置更多的防火区和两个以上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对于投入使用面积较小的场所,几乎没什么人流的场所,保证基本安全,设置一个以上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即可。而且为了更加有效地疏散人群,避免人群过于密集、拥挤而被烟雾困住等现象,地下建筑的防火区的安全出口应该社会自在不同方向,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以往的经验,不能只是不切实际地想象。 地下建筑直通地面的逃生通道、楼梯间和门等的宽度应该足够宽,最好不要小于1.5 米,对于电影院、大型商场、游乐园、体育馆和溜冰场等大型且人群密集的场所, 保证它们直通地面的逃生通道、楼梯间、门最少宽度是1.5 米。而且由于这些大型场所的使用层数在三层或以上或是与室外地面高度超过10 米,应该设置方言楼梯间。最后,地下建筑的的紧急疏散通道楼梯间通往地面建筑最下层的出口应该设置防火墙,其中防火墙的耐火极限需要保持在3 小时以上。 4 结语 地下建筑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但是如果地下建筑的防火措施没有做好,这将会是毁灭性的灾难,不仅影响建筑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会时刻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地下建筑防火措施,利己利人,势在必行。 地下建筑论文:城市地下建筑控制危险源的防排烟方法探析 【摘要】危险源是地下建筑火灾烟气产生的最大潜在因素,本文从控制危险源的防排烟方法探讨地下建筑的防火问题,指出地下建筑可通过减少第一类危险源和对第二类危险源进行集中设置和管控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火灾烟气的问题。 【关键词】地下建筑;危险源;材料;管控; 地下建筑是指人类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天然形成的和人工挖掘的地下空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建筑用地的日益紧张,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至地下,建设一系列地下建筑以缓和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相对于地上建筑,地下建筑具有不易通风、排烟等特点,一旦爆发火灾,将产生巨大的危害。在地下建筑防排烟系统中,除了要优化空间布局和疏散节点以外,还需从危险源处着手,在良好控制危险源的情况下从根本上减少火灾的发生。 一、减少第一类危险源 地下建筑的第一类危险源来自于建筑材料、构件以及室内的可燃容物,因而在建筑设计时要对合理的控制和选择此类物品。 1建筑材料的选择 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成分,如有的材料易燃,有的材料在着火后会产生大量浓烟。在地下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了解其在遇火后的物理力学、导热、燃烧、发烟和潜在毒性等几个方面的性能,根据需求选择耐火性较好、潜在毒性较少的建筑材料。 1.1选择耐火性较好的材料 建筑材料从燃烧性能上可分为不燃、难燃、可燃、易燃四种,难燃或非燃的材料一般具有较强的耐火性。考虑耐火性能较强的材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承受火灾高温的能力。在地下建筑的材料选择上,可使用难燃的建材有PVC扣板或拼结接板、非阻燃木质吊顶、非阻燃木材、木工板、胶合板、酚醛泡沫等,可使用的非燃的材料有花岗石、大理石等,选材时应最大限度的考虑使用这些材料。 1.2选择潜在毒性要少的材料 潜在毒性是指材料在燃烧或热解过程中产生有毒气体的情况。地下建筑中火灾中,有毒烟气由于不易扩散往往造成很大的危害。材料的潜在毒性与主要与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建筑材料根据化学成分一般分成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三种。建筑中常用的木材、塑料、胶合板、纤维板等有机材料一般为可燃材料,混泥土、砖、石材、建筑陶瓷、建筑玻璃、石膏制品、建筑金属等无机材料一般都是不可燃材料,复合板材等复合材料往往含有一定的可燃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1996.06.]]。因而,在选材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潜在毒性参数、燃烧性能、建筑美学等综合因素合理搭配耐火较好、化学成分少的无机和复合材料。 2建筑构件的选择 在建筑中,建筑构件具有承重和分隔等物理作用,如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墙、隔墙、门窗、吊顶等构件具有分隔属性,梁、柱、屋架等具有承重属性,沉重墙、楼板等则能起到双重作用。在地下建筑中,承重构件是支撑整个建筑的关键,而分隔构件具有保证气体流通和阻断危险源的双重作用,因而如果其防火性能不好,一旦发生火灾,致使承重构件倒塌和烟气通过建筑构件向外蔓延,将会致使灾害的进一步恶化。 在建筑构建的选择上,起承重和防火分隔作用的构件,一定要选择难燃或非燃烧体,免得其在火灾中坍塌,同时避免防火分区失去作用。起防火分隔作用的构件不允许有孔洞,门窗以及管道等,如果防火墙上有门窗或孔洞的话,门窗或空洞一定要进行防火处理,如门和窗都有一定的耐火性能,材料一定选择难燃或非燃烧性的,且有一定的密封作用或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 经富民.地下建筑防排烟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可燃容物的管理 从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上进行防火处理能对一般的地下建筑起到很好的防排烟作用,但在容纳了大量的可燃或易燃的商品的商业性的地下建筑中只做到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地下商场不可能做到使商品难燃或不燃,这就需要地下建筑在功能选择时做好严格的管理,要尽量不使火灾危险潜在系数较高的商品出现在地下建筑里,如果这一点没法避免,就要对这些商品进行集中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地下建筑中的第一类危险源。 二、管控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在安全原理中,火灾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不安全行为、人失误等第二类危险源对第一类危险源的破坏。因而,严格管控第二类危险源有助于防止火灾的发生。 1集中布置危险源 出于实际的需求,地下建筑中很难避免危险源的出现,比如在综合性地下建商场中,出于吸引顾客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餐饮往往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类商业设施大多数是带有明火的危险源,是地下建筑潜在的火灾因素。对于这类在建设规划中不能禁止的危险源,要进行了集中布置,同时还要对危险源所在区域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采用难燃或非燃化等耐火性能较高的室内装修材料、规划一定数量的隔离带等,有效控制地下建筑中的明火危险源。 2合理设置防火分区 合理设置防火分区,有助于提高对地下建筑中危险源控制。根据消防的相关规定,建筑面积不超过500O的小型地下建筑,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可以不进行防火分区的划分,但是在大型的地下建筑中,必须对不同的功能区严格划分的防火分区。 地下建筑的防火分区,应根据不同的建筑形式区别对待,附设在地面建筑以下的地下建筑,一般以500O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并且在设有自动灭火设备的情况下,可允许增加一倍的面积。地下电影院、礼堂的观众厅,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不应超过1000O,并且即使设有自动灭火设备,其最大允许使用面积也不得增加。事实上,在一些大型的地下建筑中,出于整体性的考虑,不宜设置过多的分隔,此时需要做一些特殊处理,如对商场的布置采取街道式布局,用耐火性能较强的防火卷帘代替防火墙。 三、总结 对危险源的严格控制能从根本上解决火灾烟气的问题,但在地下建筑防火问题上只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综合研究地下建筑的火灾案例,建筑空间和疏散节点分布的不合理,排烟的中庭、排烟天井、排烟竖井、透烟吊顶以及可开启天窗没有合理运用往往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因而,在地下建筑防排烟的的策略上,应做到建筑空间合理、疏散节点优化和危险源管控三者的统一,其中,危险源的管控是杜绝烟火问题的关键。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说明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分析对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方面做出研究和总结并简单阐述了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特点和提高地下建筑结构抗震的措施。 [关键词]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1前言 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过去,由于地下结构数量和规模的限制,其震害事例较少,加之地下结构受到周围地层的约束,即使发生地震其震害程度也相对较轻。然而,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地下结构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结构也相继出现了各种震害。地下建筑结构的施工可以达到增大地下建筑开间尺寸,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然而却又新问题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要十分注意抗震设计,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2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 地下下结构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然而,近年来的地震震害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同样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破坏。分析地下结构不同于地上结构的动态反应特性,可以知道地下结构的振动特性与地面结构有很大不同,针对于地下结构特点的抗震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地下建筑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因为建筑周围的岩土的介质存在,地下结构就会发生和地面上的结构不同的地震反应。地震通常以地震波形式传播地震的能量,在地震波自基岩传到场地时,地基的土壤介质就会在地震波作用下,产生运动,土壤介质会将运动形式传递到的地下结构。如果是小断面地下结构,当动力荷载作用时,地下建筑结构和土壤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忽略了,这是地下建筑结构会随土壤介质做相同运动,所以动应力小。但是当地下建筑结构存在者明显惯性作用时,此时地下建筑结构就会产生过度得变形导致地下结构破坏。 3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说明 (1)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是主要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和承载力、活荷载值,材料等级,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选用详图和施工图中没有画但是通过施工说明表达出来的信息等等。 (2)地下建筑结构的建筑类,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已经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物的建筑抗震的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的场地类别以及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地基基拙的设计等级等等。 (3)地下建筑结构建筑地基的持力层的土层的类型和承载力特征值,工程建筑施工的地基液化和不良的地质作用以及地基土的冻结深度。 (4)建筑的设计活荷载。 (5)地下建筑结构施工中受力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办证施工时结构的做法统一,根据现行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选用。 (6)地下建筑所要求的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以及相关构的件耐火等级。 (7)尊重客观规律,时刻注意施工注意事项,例如施工时后浇带的设置和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等。 4 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基本方法 (1)静刀法,就是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力用等代的静地震荷载代替,然后再用静力计算模型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等代的静地震荷载包括:结构本身和洞顶上方土柱的惯性力以及主动的侧向土压力的增加量。 (2)地基抗力系数法,这是将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应用于地下建筑结构的横断面上分析地震反应的一种方法,可适用于半埋设和全埋设的地下建筑的结构。用剪切弹簧和多点的压缩弹簧来代替地下建筑结构的周围岩土的介质的作用进行模拟,梁元素可以模拟结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①周围岩土的介质弹簧的常数计算;②周围岩土的地震变位计算;③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的计算。周围岩土的抗力弹簧常数采用静力有限元法进行近似的计算。侧面和下方边界固定,根据地震反应分析求得的应变幅度相应的确定地基弹性常数而后为求得相应的变为要在 孔洞各个方向上施加均布的荷载,这样可以求得地基抗力系 数,再讲地基抗力系数换算成弹簧常数。 (3)反应变位法,因为共振响应是不会发生在地下建筑结构上的,所以略去结构本身在振动中的惯性力对计算结果不会发生多大的影响,这个观点已经被很多实验成果所证实。所以在计算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动力方程时就可简化为成拟静计算的公式。这样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效应就取决于地下结构所出位置的土壤介质地震的变位,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明确地震变位以及抗力系数,具体方法可参考文献。 (4)有限元方法,在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时,为了进行地下结构抗震特性的全面深入研究,或是进行某些特殊情况或特殊部位的抗震分析,例如,地下室的分支、转弯部位等,需要应用动力有限元方法。模型的边界需要采用能量传递边界,例如,莱斯默J.场surer)的改进粘性边界、斯密思(W.D.Smith )的迭加边界和廖振鹏的透射边界等均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5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建筑结构中框架柱由于受到周围土体的约束,会与周围的土体之间发生动态的相互作用。当地震波传来时,地震波由基岩经软土层传至地下结构的柱梁上,引起结构运动和变形,部分地震波经反射传土层,对土层产生反作用。所以总结出地下建筑结构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①地下结构的振动变形受周围地基土壤的约束作用显著,地下建筑结构所受到的动力反应大多不太明显表观出来自振特性影响;②地下建筑结构的存在对于周围的地基震动的影响很小;③地震波入射方向会较大的影响地下建筑结构的振动形式,地震波的入射方向发生不大的变化,地下结构各点的变形和应力可以发生较大的变化;④地下结构在振动中各点的相位差别十分明显,地面结构各点在振动中的相位差很明显;⑤地下结构在振动中的应变一般与地震加速度的大小联系不很明显;⑥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随埋深发生的变化不很明显。 6提高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承载能力的主要措施 根据各国地下结构的震害分析,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承载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将地下建筑结构建于均匀稳定的地基中,远离断层,避免过分,近山坡坡面和不稳定地段,尽量避免饱和砂土地基。②在地下建筑结构施工时,在相同条件下,尽量选取埋深较大的线路,远离风化岩层区。③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框架式地下建筑施工尽量采取暗挖法施工。④在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中柱和梁或顶板的节点处,应尽量采用弹性节点,避免采用刚性节点。 7结语 如今地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要环节,地下建筑结构,可以满足现代高层建筑对地下室设计施工的要求,但是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不容忽视的,一般认识是地面上的结构遭到的震害比地面下结构遭到的震害要严重,但是对于相同的结构分别位于地面上和地面下的时候来说,地面下的结构侧移以及所受内力大于地面上结构的侧移和所受的内力。这是因为在地震力作用地下结构周围的围岩对地下结构产生的动土压力所引起的。所以说简简单单地认为在地震作用下地面下的建筑结构比地面上的结构更安全这是不科学的,地下建筑结构也应该注重抗震设计。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摘要 事实上,地下建筑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社会发展背景在里面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断加剧,城市的用地量也不断上升,为了缓解有限的土地同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供需矛盾,大量的地下建筑被开发出来。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地下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地下建筑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通风性。因此,本文将主要以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对如何改进自然通风设计作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研究;创新发展 0引言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整个城市的正常生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由于地下空间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地下建筑注定在先天上较地上建筑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体现在地下建筑的通风性能上,如何提升地下建筑中的空气质量,又能维护地下建筑中人群的健康并减低通风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成为了地下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重要课题。 1当前地下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现状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更多的向地下进行空间的索取。然而,由于地下建筑的封闭性较强,使得其通风性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对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缓解用地紧张等问题都具有很好的解决效果,所以如何找到实用性能与不良影响之间的平衡点成为了地下建筑设计应主要重视的内容。当前,我国地下建筑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地下商场建筑以及地下停车场建筑等公用建筑。并且多数地下建筑的空气质量差强人意,空气中含有很多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并且很多地下商业建筑在装修过程中大量的用到了甲醛类的装修材料,加上地下空间的通风性本就不好极易对人体产生危害。此外,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烟雾等也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地下建筑的通风需要以及自然通风设计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人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空间中,会由于空气环境较差出现身体的不适,我们将之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这类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下空间的空气污染物所造成的。为了避免这种病症的发生,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于1996年就制定了较为规范的通风标准。与此同时,我国也对各种室内环境的通风量和通风次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相关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下建筑的空气质量。而地下建筑的通风需要以及自然通风设计对于地下空间质量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的通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稀释空气污染物,对于保持室内空气洁净以及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地下建筑怎样通过自然通风的方式来进行节能环保,是一个急需得到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的实验证明,地下建筑在夜间和部分季节实现自然通风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通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的完美契合也能够同时起到良好的通风性能和节能效果。 3地上建筑对于地下建筑在通风设计上的影响 自然通风是指风压和热压作用下的空气运动,具体表现为通过墙壁灯缝隙或窗体的空气流动。因此,根据自然通风的相关特点,我们在进行地下建筑设计时应着重考虑朝向、方位以及渗透性因素,必要时可以采用一些类似地上建筑的通风设施。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别,但是功能和作用却是相同的,所以地下建筑的通风设计可以从地上建筑中吸取借鉴一些内容。设置通风烟囱和天井对地下建筑进行自然通风就是一向很好的借鉴和学习。其次,也可以采用在不利于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环境使用机械来辅助自然通风的方式。有许多建筑对于建筑的外观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使通风效能相对较好的通风烟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此时,为了完成地下空间的通风任务就可以采用机械辅助的方式来实现自然通风。许多城市中,建筑师为了达到通风的目的,都会在天井顶部安装相应的冷气盘管,来使天井口部的空气冷却下沉,最终达到空气交换流动的目的。最后,对于气候较差的地区,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气候性和特殊型,并可能随时做到自然通风。此时,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做到有机的结合就成为了解决通风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芝加哥的图书馆就是采用了这两种能通风的形式相结合的通风方式。 4地下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方法的研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空调设备的发展和普及,许多地下建筑中都广泛的运用空调方式的机械通风。对于机械通风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人们忽视了传统通风方式优势所在。但事实上,许多传统的通风方式更具备节能和通风效能上的效果。例如,通过窑洞后部开一个垂直的通风井等。在进行新的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构建中,我们不应忽视传统的技术手段,而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适合今天的有利因素。当前,我国的地下建筑自然通风的研究主要是在人防工程中对地下建筑的研究。我国地下建筑所采用的通风措施大多都是根据内外热压变化的原理来进行的。并且在地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方法上,对于规模较大的地下建筑,单纯的依靠自然通风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此时,就可以考虑到天井的应用,并且根据地下空间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入自然通风的因素,利用其上下贯通并与室外环境相连的特点形成烟囱效应。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出通自然风的功能,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此外,在地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设计上还应当注意相应的的问题。要转变过去的自然通风效能低下的错误观念,通过自然通风或者是自然通风与机械辅助结合的方式来建立地下建筑通风系统。 5结论 地下建筑作为当今社会建筑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然通风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对于自然的需求也更加显著。基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改善地下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为此,相关的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利用好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自身的多年从业经验,找到改善地下建筑自然通风的办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对环境的伤害,改善环境的质量,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浅谈如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感悟学习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通用技术这门课,更是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融入。如何实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教与学更加轻松呢?基于这一基础,“体验感悟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被引入课堂。结合教学实际,从简要分析“体验感悟学习”的内涵入手,分析“体验感悟学习”式学习的原则及具体如何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体验感悟学习;内涵;原则;方法 从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特点来看,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另外,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这样更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教师把握好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发现,体验感悟学习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有缓和作用,颇受学生欢迎。 体验感悟学习是一种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让学生“隔岸观火”“雾里看花”,而是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有效的情景中学习知识,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通用技术的教学进行反思,促进自身通用技术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自身教学技能的专业化。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体验感悟学习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并就如何实施体验感悟学习合作分析。 一、w验感悟学习的内涵 体验感悟学习从字眼我们就知道,它是一种重视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方法,它的重点是“体验”和“感悟”,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获取经验和知识,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思考,不仅要记忆知识,而且要理解知识,学会反思、应用。可以说体验感悟学习既符合“做中学”的要求,也符合“强调学生实践应用”的课程标准。 二、体验感悟学习的原则 体验感悟学习的优点必须和通用技术教学有效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感悟学习要坚持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原则 提升学生技术素养,发展学生个性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体验感悟教学法也必须明确这一原则,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 2.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体验感悟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不断地体验感悟才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通用技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感悟学习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最大范围地、最大深度地进行体验。 3.重视学习交流原则 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开展体验感悟活动时,应该鼓励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积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火花,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和牢固。 三、体验感悟学习的实施 1.创设情境激体验 情境创设是课堂开展情境体验教学的必须,通过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所学课程的重难点,在情境中激发学生体验、感悟和思索,实现知识的学习和牵引。 例如,“设计中如何发现问题”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问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哪些物件满意或不满意,然后把学生的回答列在黑板上,学生反映了很多问题:课桌椅、教室的形状、笔盒、黑板、书包、教学楼的楼梯、学校门口的红绿灯等。这样一来,我就利用这些素材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劲头很足。又如:在讲到“如何制定设计方案”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问题:给年轻的妈妈设计便于观察温度的小汤匙,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触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有话可说,积极参与谈论,这样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 2.多种媒体促感悟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拓宽课堂,刺激感官,令枯燥的课本知识“变身”为生活知识,能贴近生活,指导生活。例如,我在高一通用技术第五章第一节《怎样实现创新设计》教学公开课中,课前搜集、制作、整理了大量有关创新思维及创新设计的材料,制作成《怎样实现创新设计》学习网页,指导学生知道创新思维的几个特征和了解创新设计的三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教师博客、在线BBS讨论等工具,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慨地说:“通过这个网页进行通用技术课学习,感到既有意思又有趣。”这一过程中,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 3.科学课堂利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管得太严,学生缺乏自主性,新课改后又出现教师过渡放任学生的现象,让学生无从下手。体验感悟学习的课堂教学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科学布局,采取“抓大放小”的态度,既让学生遵守课堂秩序,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重视学生体验和学习。例如,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将《技术与设计1》中的3个有关技术主题――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融会贯通进行整合,编排成一个教学单元内容。以“用竹筷打造的迷你桌椅”这个制作活动作为载体,介绍了设计方案的确定与表达、原型或模型制作、设计方法的评价与优化等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各个阶段。将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自始至终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渗透在每个阶段。将主要的交流语言在识图、三视图制作中穿插介绍;工具、材料、工艺穿插于制作中介绍。通过这样有机整合教材内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线索明确,思路清晰,便于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爱学会学,学有成效。 四、体验感悟学习的注意事项 1.教师是促进课堂体验感悟学习的原动力 体验感悟学习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感悟”上,把技术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课堂教学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 通用技术的教学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一堂课中不应也不能只用到一种教学方法。体验感悟学习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们不排斥和否定传统教学,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必需的,比如讲授法,其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下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体验感悟学习为通用技术的有效教学提供一种良好参照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体验感悟学习还需要通用技术一线教师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体验感悟学习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不断促进通用技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浅议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措施 摘要:当前,在普通高中实施通用技术课程以来,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 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本文首选分析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这些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我们从相关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普通高中实施通用技术课程以来,受到诸多学生的喜爱,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特别是这门课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这样就更加得到学生的认同。从总体来看,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非常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这门课程的实际目标和价值很难实现。 1.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这样就实施过程中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没有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的实验室;又比如没有相关的软件,这样就很难开展该课程教学;如没有一支更为专业的教师队伍,课程资源分配不合理,使教学很难开展,导致这门课程成为一种摆设,课程目标很难实现等等,但这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只能慢慢解决。本文从教学与评价这两方面进行探讨[1]。 一般情况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都是成正比关系,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等。而新课改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动手实践等等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生最喜爱的技术素养方面进行培养,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技术平台。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通用技术课和物理、化学等教学基本上相同,教师在让学生死记硬背重点难点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肯定是不能够应用的。 课程评价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也影响了课程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2]。 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一般都是采取考试、设计作品等相互结合的方式,对于比较单一化的期末考试评价来说,这样多元化的考察方式更注重过程,更加重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将学生平常的表现也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这样就能快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解决措施 2.1 创设良好的课程氛围,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相关课程资源配备肯定没有其他课程完善,而且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小,无论是在哪方面的重视程度都不是很大,而且对该课程的投入又比较小,很难开展教学,因此,创设良好的通用技术课程氛围就必须重新制定规章制度,在实施中要全方面建立。 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为了更好的完善教材内容。对于教材内容也需要难易适中,这也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起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接。其教材内容也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一门技术,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学校共同树立这种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库的建设[3]。 2.2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师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通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对教师所掌握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当前大多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都是由其他科目教师代替,这些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专业素养较低,导致教学水平较差。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不断的加强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只有把培训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教师基本素养,还应该对教师引导自我学习和提高。 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要借助专业的职前培训。但由于当前教师教育与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着比较落后的现象,而且也没有正规师范类学校来承担培养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任务,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在师范类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开设通用技术专业或课程;在比较相近的非师范类院校的专业结构中也可以设置通用技术教育类专业,@样就可以满足高中新课程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需求。 2.3 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情况都是通过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来进行描述的。然而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应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不能将一次考核或者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技术的学习是需要经过实践、不断的体验和反思才能成功,在技术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是每一次的设计活动都会成功的,只要是学生用心来设计的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都给予肯定。将评价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的提倡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功能多元化等等。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在实施通用技术教学以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教学与评价这两方面进行探讨,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水平,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和价值。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探究式学习的尝试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课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它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就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进行一些尝试。 【关键词】通用技术;探究式学习;设计;创新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又应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有疑问,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问题情景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成为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主体,以此来增长探究创造的能力。 1.创设富有生活性的问题 教师在讲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探究式活动的能动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材料,以此作为出发点,引发新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先提出一个问题:把大象装进冰箱分几步?学生们马上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因为这是来自赵本山的一个小品,同时也能够从这个问题中受到很好的启发,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2.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为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知识、渴望能解决问题。将问题置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去探究和思考。例如在上完“简单的结构设计”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比赛:将全班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小组提供6张扑克牌,不限定扑克牌的组合方式,做成结构,以承重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同学参与热情很高,比赛场面异常热烈,承重记录也不断地被打破,课堂学习氛围很好。这样使学生在学懂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动手做,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增加他们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提高把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使学生的技术素养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开放课堂学习,创建探究平台 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由于信息的多元化、主体的差异化,我们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学习空间,才能使主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体现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开放性,努力构建民主的、双向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尽量排除教材定论和教师权威对学生的束缚,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思维上M量发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合作和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列举身边生活中的流程设计,有一个女生列举了做一道菜前期准备工作的流程设计。她把做一道菜前准备工作的整个流程讲得头头是道。非常顺畅,也很有道理。原来她父亲是个高级厨师,在平时做饭时,她经常帮父亲做些做饭前的准备工作,感到流程设计的很重要,同学们听了也很受启发。 三、加强合作交流,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1.质疑问难,引导探究 课堂交流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更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助推器。通过质疑问难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方向,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探究者的不懈努力。例如在《控制与设计》的教学中,笔者引入楼道的声控灯案例: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浪费电。怎样才能达到白天即使有声音灯也不会亮的目的呢?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当学生比较困惑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加以提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控灯,满足了设计要求。这一例子说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分组协作,促进探究 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现在往往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参与,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等被动的学习环境下,长此以往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分组合作,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促进探究过程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讲常用的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时,笔者采用6―8人为一小组,模拟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自由畅想,对老师提出的课题进行设计。如小黑板擦的改造,有的小组就设计了静电除尘装置,用来减轻粉笔尘,甚至还有的同学建议安上小滑轮,减轻老师的用力等等,达到了集体开发智力的目的。课中由于各小组有了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习兴趣就更加的浓厚了,效果就自然要好的多了。在合作的基础上,各组汇报了自己探究成果,整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特别是部分成绩中下的学生由于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目标,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是否能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在于是否能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浅析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措施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无法正常的开展。本文论述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现状;措施 一、引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之上,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用技术课程在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重视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与联系、重视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熟练;强调技术,并且注重技术的练习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当前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将通用技术课程纳入了高考的科目,而大多数省份已经将通用技术课程列为了会考的必考科目,可以看出,通用技术课程已经成为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然而,在部分较为偏远的地区,通用技术课程常常会被其他文化课教师占用,使得通用技术课程无法正常的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高考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教学硬件设施条件、通用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通用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开设的课时较少、通用技术与硬件条件设施缺乏、师资问题缺乏等制约因素,使得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学生的通用信息技能难以提高。具体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由于受到高考压力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影响,使得重学轻术的教学理论长期存在于高中很多教师思想之中,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以高考为重的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通用技术课程以及其他的副科常常被忽视或者被许多主课教师占用,甚至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上不上都无所谓,应该将不作为高考学科的课程都用来上高考的学科,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严重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开展,降低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提升。 其次,通用技术课程缺乏硬件条件的支持。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是新时期发展起来的课程,因此对硬件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与其他课程相比,通用技术课程不仅需要专门的教室,而且需要先进的设备器材工具等等,这需要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由于很多学校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通用技术设施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合作学习的开展。尤其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教师根本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也没有条件进行实践锻炼,教学犹如纸上谈兵。总之,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通用技术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匮乏。当前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广泛,课程内容涉及到了历史,化学,物理等其他的学科领域,不仅要求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要具备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学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整合其他学科的综合能力。然而,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通用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由于专业专一的限制,使得他们未能够接触到其他学科的整合,导致当前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专业技术教师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建设的措施 首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与学校领导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新时期高中学校领导与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都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国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应该从思想上提高紧迫感与责任感。不仅要建设一支专业庞大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而且还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理理论、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将通用技术课程作为高中学校质量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全校教职工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从而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合理规划和设计出通用技术课程的专用教室,并且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一是提高对现有设施的利用率,二是鼓励师生自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三是学校应该寻求教育部门的支持,根据学生的比例争取资金的支持,从而一步一步加大对通用技术课程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实现学校资源的共享。 最后,完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发展平台,从而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在高中的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落实者,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该课程落实的效果。针对当前很多高中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而教通用技术课程的现象,笔者认为,高中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平台,应该定期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让教师在教学技能与职业理想方面都得到提升。或者可以通过以从师范院校直接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输送人才,建立校校合作的关系,为高中定向培养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从而推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更有效地开展。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小议高中通用技术的有效教学 【摘 要】课程改革后,每一学科都有了不同的要求,高中通用技术这一学科亦是如此。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便成为当下教师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阶段 通用技术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后对课堂教学的首要要求,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落实其要求,最后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经过课程改革后,通用技术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更加严峻,也更为复杂,所以通用技术课堂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要通读新课程标准,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要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之一,以下是我根据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此进行的相关探讨。 一、新课程标准后通用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教学的意义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如何判断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有效,如何判断学生获得知识,如何分辨学生得到发展?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实践性让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建立有利用学生学习的多方面学习目标,比如在学习中的目标,对自己所欠缺学科的目标,对自己所爱好的目标,对自己课外活动的目标等。因为通用技术的高度综合性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不能只注重某方面的学习,而是要兼顾所有。 另外,教师评价学生的成绩也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前提,不能仅凭自己标准而判定学生所学,只有这样,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首先,实施有效教学有助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展开,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教学是基于教材的教学,一切知识都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而通用技术教师大多都是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所以在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毫无疑问会把教材作为主要工具,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如意的。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细读课改标准,准确恰当地分解标准,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还要分析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把课程标准和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 其次,实施有效教学可以提高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确定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通过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上取得了成就感,对教师以后发展方向就有了指引。教师的专业知识能通过培训以及各类教研活动和自身反思获得,通过有效教学教师的理念才能转化为对学生有帮助的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才会更强。通过有效教学,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就可以确定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的社会实践打下坚硬的理论基础。一个人也只有思想端正,技术素养好才能把自己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正途上。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实践,但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动手操作,也不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自己掌握得有多熟练。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技g素养,而不能一味的让学生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定自身的教学目标,不要偏离教学方向。在当前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熟练性,因为这门学科注重的是实践性,所以评价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就容易偏离当初的教学方向,把学生的操作熟练性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没有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放弃学习。所以教师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让他们培养自身的技术素养,让他们感受到课程的魅力。 三、建立多维学习目标 通用技术学科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学科,它需要教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解。另外,它也是在生活中可以广泛运用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的意义。在制定其目标的时候不仅应该有学时目标、学期目标,还应该有学年目标,这些目标的制定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还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这些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学生形成通用技术的思想及观念。 各层次的目标必须是有联系的,教师制定的目标不是零散的,而是一个整体,小目标是大目标的组成部分,大目标是小目标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要注重每一课时的教学,严格按照已定的目标执行,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抑制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压制他们的想法,要把学生的发展融合到自身的教学目标中来,教师要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己的课堂转,关注教学课堂的动态性,以达到有效教学的要求。 四、注意学生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发展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通用技术课程的多样性就是来自于学生的多样性。因为个体发展的差异,所以课程必须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之处,重视对他们的指导,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某一类学生。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某一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理解,那么教师就应该相应的放慢教学脚步,让学生理解后再进行以后的教学。对于少数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教师应该抽时间让那一部分的学生补起来,但不能因为一小部分的学生而停下教学进程,要照顾整体,不然这样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有效教学是学生学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反思,然后找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更多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应该不要害怕失败,因为通用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教学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勇敢的面对,及时和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广西农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本文从文本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探索广西农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农村高中 通用技术 教学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宗旨,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内容,以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为主要特征,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用技术是新课改中新增的一门课程,目前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文本资源方面,除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教材(苏教版)和教参(苏教版)外,目前无其他教学资料;物质资源方面,仪器配备还没有到位,农村高中更是没有通用技术实验室,实验设施设备匮乏;人力资源方面,专业教师缺乏,专任教师不足,现有通用技术教师多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急需充实配备和培训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技术背景所需要的资源量大,只有尽可能地结合身边的资源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因此,怎样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已经成为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文本资源是指教科书,以及相关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记载相关信息的文字课本材料。它指导着课程的开展,为课程的实施开展提供依据和标准。 (一)紧扣文本。不是完全地局限在照搬文本,而是在正确解读和深刻领会文本的同时,结合周边的资源,力求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教学资源。例如,在“稳固结构的探析”的教学中,笔者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的小视频,深入分析这一案例。随后设计教学环节:调查学校(例如秀林书院)及周边的典型建筑结构按Y构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实验(验证各种结构类型的受力情况)总结归纳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实践(设计制作):胡萝卜搭高塔。通过这一系列教学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拓展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其知识、技能覆盖面有限,尤其是在编者“去粗取精”“去繁求简”的编写思想指导下,教材更显得简练、精干。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实际生活环境,对教材进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和加工,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广西是全国最后一批进入新课改的地区,需要向其他地区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量身定制教学方案,特别是农村地区,应该以文本为依据,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 二、挖掘物质资源,以生活化为主 物质资源包括学校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周边社区或兄弟学校的资源、老师动手制作的相关教具、老师收集或发动学生利用易于收集的材料展开设计和制作的资源等。通用技术实验室的规划和建立以及周边社区或兄弟学校资源的利用的实现都尤为困难。这需要我们积极投入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展开设计和制作,弥补没有实验室或教学资源的不足。物质资源要生活化,项目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其他学科知识。 (一)利用身边素材开发资源。在“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中,以制作宫灯为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宫灯的调查和研究,课堂教学时,与学生学习和分析宫灯的设计和制作步骤,然后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出宫灯模型。这一系列的安排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的同时,也感悟到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从生活中来。 (二)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资源。在“方案的构思”教学中,以横县中学正在建设新校区为契机,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为新校区的建设设计具体的方案,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在“系统的优化”教学中,让学生研究探讨横县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和各年级的课程表,并进行分享交流,提出优化方案。 (三)利用正在发生的事件开发资源。有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利用一些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来展开教学。例如,在讲解“结构的稳定性”时,刚好有一位电工师傅拿着“A 型铝梯”从教室外的走廊经过,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观察“A 型铝梯”的结构,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其稳定性的原理。这样,突然发生的事件就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 (四)利用易于收集的材料展开设计和制作,开发资源。例如,利用收集的水瓶加橡皮胶塞,用学生容易找到的打气筒制作水火箭;收集易拉罐的拉环,一个个环扣连在一起做成灯罩,加上灯座制作台灯。 (五)自制教具,开发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具,教师大多采用“照本宣科式”教学、“放映式”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自习式”教学和“传统式”注入教学,导致学生难以进入实验室实践。有的学校虽然有实验室,但通用技术实验室不同于物理和化学实验室有固定的器材,不同的设计项目需要不同的器材,而且器材无法固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再者,实验室中的部分器材教师不会用或不愿用,例如激光雕刻机、各种类型的钻床、电焊工具等,而且给学生用的话又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往往不高,大部分的学校甚至没有通用技术实验室。针对以上情况,通用技术教师要有自制教具的意识。 自制教具能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可以将生活中能很好服务于课程教学的小制作、小发明搬上讲台。采用实物呈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教具,也可以自己动手或发动学生收集材料仿制教具或将学生成功的设计发明当作教具,例如在“结构与稳定性”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分组按教材 12 页的“重心的垂线位置与稳定性示意图”做出相应的模型,并在课堂中分组进行相应的演示。尽管类似这样的实践不是特别规范,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设计制作,体验了快乐,同时开发和应用了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技术素养。 (六)挖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教学资源。每一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内容和项目种类繁多,展示出来的作品琳琅满目,如果能将这些作品融入课程教学中去,将能大大丰富课程教学资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宗旨符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其作品可为课程教学所使用。例如,参加大赛各个项目的作品可用在“技术的性质”教学中,它们具有创新性、目的性、综合性、两面性,而且有的作品还申请了专利;全国级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作品可用在“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中,它们一般都符合设计的7 个原则,个别不符合的项目,可作为反例;项目和作品所阐述的发明背景,可用在“发现问题”教学中;横县横州镇一中学生做出来的“快速摘茉莉花机”可用在“技术的价值”教学中……除了上述讲到的应用,其项目、作品还可以在结构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方面使用,大大丰富课程的教学资源。 三、挖掘人才资源 (一)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团队。现阶段,多数通用技术课程任课教师是从其他学科通过短期培训转岗过来,可以让其发挥原有课程的特点,鼓励其结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更多的项目。同时也可以在校内,甚至是县内、市内组成一个通用技术教师团队,团结一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开展教学与实践。例如,在台灯的设计制作中,可以请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制作台灯时考虑结构的稳固、结构的连接(电线、开关、插头等);请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造型美观的台灯模型;通用技术课程任课教师则引导学生从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等角度去设计制作。又如,在鸡蛋实验时,可请物理老师指导设计相关的缓冲装置,与化学教师或生物教师探讨如何抽取鸡蛋蛋液。 (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怀疑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和制作,也是挖掘人才资源的一方面。例如,在“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中,我们结合“书香校园”系列活动,让学生设计校园书签。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设计兴趣,给学生创设了设计情境,并进行认真和多样的指导,这一过程中,学生展现了很多有创意的作品,为课程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让老师和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更多的作品,供课程教学使用。 (四)对在岗的通用技术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目前,国内高校很少开设有通用技术专业。在广西,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多是通过短期培训转岗而来的,没有通用技术课程平台实践经验,这要求必须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不断地学习,完善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1.可以邀请“课标组”的专家对全体通用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本区、市、县的通用技术学科成绩优秀的教师作教学经验报告或进行教学优质课展示,以实现全员培训,增强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2.对层次不同的教师进行有针对的培训。可以先考察他们欠缺的方面,针对他们的欠缺进行相应培训,考取相关的技术证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通用技术素养水平较差的教师,我们的侧重点应在课程的基础,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否则他们会失去信心。 3.自我培训。在哪方面有欠缺,技术素养水平如何,哪种培训方式最适合,可以用哪个时间段来培训等,这些都只有自己最了解,因此教师应加强自我培训。 四、实现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缺乏,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充实与开发,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源共享。只有开发与共享两手齐抓,课程资源建设才能逐步完善。资源的共享有:共享网络资源和本土教师资源。 (一)共享网络资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视频、图片、课件、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对其有所认识、了解。例如,在“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中,笔者播放《神舟七号宇航员太空行走 3D 模拟动画》《神七宇航员出舱高清模拟动画》《宇航员失重模拟训练》等视频,从而掌握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 (二)共享本土教师资源。教学的背景、内容、进度、考核、项目设计、技术活动或比赛等,都几乎一样,这使得本土教师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形式可以有集体备课、示范性观摩、创建本土教师 QQ 群和微信群、创建本土教师课程网站等。这样既可以共享开课成果,又可以了解探讨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有利于课程的健康开展。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课改中的一门新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技术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广西广大农村地区高中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仍在起步摸索阶段,教学资源匮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广大通用技术教师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努力改善课程教学条件,提高课程教学师资水平,推动课程的顺利实施,这样才能使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不断步入正轨,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真正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探讨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的合作学习形势能够实现高中生们的学习目标,不断地促进高中生学习的进步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加强高中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知识多样化的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懂得团队合作意识的高技能人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如此,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发展的还是不够成熟,其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浅析一下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前言 高中通用技术教育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教育方法,更是每个人学习生涯中必经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在高中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的诠释 1.对合作学习的理解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能够创造出很大的教学价值,应用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是在外国教育家帕克等人的努力下,逐渐走向成熟的。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广泛的用在了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当中。其中学习是学生必做的事情,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合作是教学的主要形势,这三种因素共同组建成了合作学习的框架,是影响高中数学合作教学的重要因素,更加全面和透彻的分析了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2.合作学习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了新课改下教学改革的具体表现。高中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每天都埋头在书山题海当中,记忆知识点,做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真谛,与我国现今教育目标不符合。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补长取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让高中生更好的运用通用技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和生活中。 二、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应用 1.通用技术的理解 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包括技术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两部分,这两部分是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再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要想学好通用技术,还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要有积极进取和不断探索的卓越精神。这就要求在学习通用技术的时候,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学习,在动手操作中,相互配合,来中和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出有趣学习情景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主抓教学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根据通用技术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里特点,创设出独特有趣的教学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当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不断提高高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老师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给高中生不断地贯彻合作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意识,才能够让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将高中生的自主行为不断的融入到合作学习当中,并且进行深化研究与探讨,培养高中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通用技术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老师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小组,具体到明确每个人责任的分配 在分配小组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通用技术基础、爱好和学习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和评定。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就必须培养好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让学生能够踊跃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悉心的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等。一定要给学生进行相应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辅导,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进行。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合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而且是不容易出来结果的内容,让学生去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发展与进步。在此同时,老师还要注意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充满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具有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标。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时间,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价。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实施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应用中,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通用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出高中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对团队合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以技术教育为主。通用技术教学与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针对性的教学场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通用技术;技术教育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特定的方法限制,我认为只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我们都可以称其为情境教学法。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十多年,在这十多年当中不断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研究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有效践行情境教学法呢? 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难题 1.通用技术教学真实性有限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对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但情境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将通用技术内容与真实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关注方法与手段的传授,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很难体现出来。目前,许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都做好情境教学尝试,但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学空间的影响,情境的真实性不足,无法给学生代入感,教学效率并没有因为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而提高。 2.通用技术内容理解有偏差 教师与学生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不同,影响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数教师认为情境与意境相同,营造场景与氛围,让学生通过想象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即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然而,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并不是营造意境那么简单,反而更加重视情境的真实性。教师要利用真实的物品去创设情境,而非借助抽象的想象去营造意境。对很多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很难真正地走入情境,并利用情境进行学习。 3.通用技术评价机制不合理 应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通用技术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正确的评价引导情境教学活动得以实施。在当前的情境教学活动中,不科学的评价机制随处可见。很多教师没有针对通用技术教学需求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这些教师依然利用分数评价的方式实施教学评价。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非能力形成的过程。这就使得情境学习中,学生只会关注自身能力的短期提升,忽视长久的发展。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建议 1.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加强同学间合作学习 要想将情境教学应用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除了要关注教学场景的创建外,更重要的是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教学内容放在首位,认真分析和挖掘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筛选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保持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技术原理方面,教师一定要投入更多精力,通过对原理的深度分析,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去主动的思考和研究,时刻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间的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2.结合生活实际践行情境教学法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通用技术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实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喜欢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激发高中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的。为了有效的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践行趣味教学法,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拉近通用技术与生活的距离。 3.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和生成 教学情境的设计和生成是情境教学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学情境的创建要坚持有机生成的原则,即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通用技术中的理论和概念,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一定要结合教学设施,并且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把握住教学重点,达到理想的创建效果。 4.科学评价学习活动,实施情境教学 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必须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摒弃原有的评价方法,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最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通用技术教学所注重的是知识理论与技术能力的结合,教学评价也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去开展,而不能够过度偏重理论或者偏重实践,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发展性评价中,教师不能够以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为衡量标准,而是重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堂观察和未来表现作为学习评价的基本要素,进而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此外,发展性评价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予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倾听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意见,深入了解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和认识,进而不断丰富和优化发展性评价组成。这样将有利于教师通用技术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最为理想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结合生活实际,践行情境教学法,结合动手操作,践行情境教学法,结合合作学习,践行情境教学法。除了上述几种情境教学法的践行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角色扮演,践行情境教学法,结合社会调查,践行情境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践行情境教学法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做过多论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更多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以教学经验上的启示,积极探索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的践行方式,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融合的研究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作为一门自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对学生终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实施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本研究基于课程实施一线,立足于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以大课程观的视角将教师、学生、社会、生活等融合进课程,结合学校、学生特点以项目教学、社团课程、活动课程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得到学校的认可。 【关键词】通用技术 课程融合 课程理念 项目教学 “课程就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一位知名中学校长在他的博文中这样写到。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对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重构课程链、课程融合”已成为时下中学教育的一个风向标。课程已经不再局限于以教科书所代表的狭义范畴,大课程观涵盖了社会、知识、经验、教师、学生、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国家世界的一切内容,是一切与学生成长有关的,能够实现课程标准的全部教育教学内容。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其培养目标指向学生终身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有感触,原有的课程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的课程融合已经成为势在必行。 一、课程融合动因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多年来我们一直是黑板上讲实践,做题取代动手,只有设计没有制作,加之课时限制、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种种因素制约,原有的通用技术课陷入背离课程实质,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沉闷的僵局。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需要以课程融合入手,构建更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融合目标 先期,我们在学校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学科的教育信仰、培养目标等课程理念。通过课程融合将进一步实践、丰富课程理念,使之满足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需要。由此,将课程融合的目标定位为:“依托国家课标,实践昌乐二中通用技术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适合我校特点,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学科育人理念,实现通用技术学科育人价值。 3.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项目教学设计,使各项目趋向于合理,适合学生需求。 4.通过系统的项目学习,以提高技术素养为根本目标,培养懂生活、有品位、会创造的社会人。 三、课程融合的整体原则 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技术实践能力为原则: 1.以项目教学(课堂教学)、学校社团课程、活动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种兴趣需求和成长需要。 2.课程融合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标准。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依托国家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融合有指导价值的操作依据。 3.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成长需求,制定每个学段的实施方案,包括:学期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学校社团课程方案、活动课程方案等。 4.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为主线,合理借鉴各种版本的教材,将教材内容有机融合进教学项目。 5.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技术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必修1、必修2以及建筑及其设计等选修内容,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机融合。 6.要注意技术学习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要将相互衔接的技术知识、技术技能融合到一起,如: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相关项目有适当侧重,但不可硬性剥离。 7.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合理编排教学项目开设顺序,由技术技能―技术方法―技术能力―技术思想,逐级、阶梯化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8.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科本位出发,组织项目教学设计,体现学科特色,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先做后教,给学生充足的技术探究时间和较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提升。 9.密切关注现代技术设计手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虚拟仿真软件)引入技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技术设计交流和表达语言。 10.注意教学项目的层级性,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组织教学项目实施。 四、课程融合实施的反思 1.课程融合的过程是项周期性、系统性工作,其中教学项目的开发和完善更是一项细致化的工作,需要参与每一轮次教学实践的教师投入足够多精力细心研究,用心教学实践,解决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切不可原封不动的照搬使用。同时,根据学校要求对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处理,如:动态学习目标设计、项目计划、辅助材料的编写或录制等。 2.教学项目要丰富,要跟上时展的节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新项目的开发或已有教学项目完善要周全考虑细节,如:所需材料(所需材料一定要经过验证和测算,确保学生能够完成有作品呈现,并且要控制成本在合适范围内)、软件(教师)、学习场所等等,避免因为准备不充分给教学带来被动。 3.教学实践要避免陷入两个低端:简单技能训练和低层次技术试验活动。要以提高学科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使之具备一定的设计品味、技术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4.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抓严常规,注意学生良好技术行为的培养,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技术学习习惯,如:设计、规划、图样等;更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塑造,如:学习秩序、工具摆放整齐、课前课后清点和整理、注意工具保养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融合研究和实践,最大化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能力,教师形成对课程的宏观理解,有能力审视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课程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反复实践验证。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力学”的实践思考 摘 要:作为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重难点,“结构与力学”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力学;实践思考 作为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重难点,“结构与力学”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标对高中生素质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结构与力学”为例,探讨实践教学对策。 一、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这除了可以应用于医学临床护理治疗,可以应用于教育事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准,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以便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显著提升他们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开展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兴趣为学生合理创设课堂学习氛围,使他们充分意识到通用技术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有用性。而问题情境创设则是众多情境创设法中常用的一种,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际上,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提升自主学习效果,也可以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在讲解“结构与力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如:“同学们都应该听说过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是由一块一块石头搭接而成,没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你们猜想一下该建筑是如何搭建的?”通过这种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有的可能会说当时借助了杠杆原理搬运石块,也有的说借助水压来搬运,学习氛围非常活跃,效果远比被动听课好。为了使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结构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结构最稳定,此时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三角形结构”。此时教师继续问学生结构稳定的判定条件是什么,如此一来,教师可以通过一连串的趣味性知识问答将“结构与力学”部分知识潜移默化地贯穿到课程学习中来,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二、重视技术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所以教师除了需要侧重学科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灌输,需要重视技术实验的开展,以便借助技术实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技术实验开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或者验证性实验,是技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在开展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的任务以及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技术试验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深化学生对于有关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趣味性技术试验中体会探究实验的乐趣,这远比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要好。 例如,在讲解“结构与力学”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详细地了解结构稳定性,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并引导各实验小组充分利用周边的饮料瓶等废旧物品构建一个比较稳定的建筑。通过这种小实验,可以充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通过这种小型的技术实验意识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养成低碳环保意识。因此,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征引导学生合理进行技术试验,以便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通用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高中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组织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删改和替换教材中的某些过难理解的教学例题,替换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通用技术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除了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技术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性教学研究 【摘要】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结合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采用探究性方式开展教学。本文针对教学的现状分析,简要探讨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提高高中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通用技术 教学 有效性 一、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越来越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阶段,想要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结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通用技术课程是开展在高中的一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并列。其更为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进而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以下几点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开展教学,进而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现阶段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阶段多采用班级为单位授课。这种授课的模式虽然比较普遍,但是并不利于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知识的深入掌握和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将班级中的人员分成不同的组别。在每组8人左右的小组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冷眼旁观的问题。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的畅谈想法,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够恰当的引导小组内的不同学生,巧妙地给学生布置好学习的任务,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合学习平台创设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入的了解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留下学生自主研究的平台,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进行通用技术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开放新发的资源和内容,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如在讲解结构与设计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建设自己心中最为美丽、最为神往的桥梁。学生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成了各式各样的桥梁,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解决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解决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而且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活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习效率也得以提高。 四、结合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地运用情境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创设生活情境或者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们在老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的被这种激烈的讨论氛围所影响,并得到显著的发展。结合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心理,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时只要老师能够稍加鼓励,提高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得。 五、及时反思和分析 为更好的开展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老师的深入反思和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之余,老师要勇于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基本表现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反思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制定周全的教学计划,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期能够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探究性学习方法运用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 摘 要 通过对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概述,立足学生长远发展,论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构建的四大策略。 关键词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研究 1 前言 随着时展,我国各地陆续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其中,吉林省依据国家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要求,综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吉林省新课程改革浪潮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亮点和难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因此,对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概述 课程结构及选修课数量增加的变化要求教师从自身特长出发,通过分析教学实际开设选修课,依据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对学生加强选修指导,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兴趣所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依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需不断完善通用技术课程,从而为地方建设与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及选修科目两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其一,高二第一学期必修1的技术和设计1按36学时进行安排,第二学期必修2的技术和设计2按36学时进行安排;其二,高三第一学期选修I与第二学期选修II按共36学时进行安排,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安排与调整。具体针对高二学生必修课程,可采用这两种排课方式,其一,采用每周二学时,占用四个学段的方式进行排课;其二,采用每周四学时,分别占用一个学段的方式进行排课。高三学生各阶段选修课程具体排课方式也可进行参照,因为通用技术课堂要求学生有较多动手操作时间。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每周课时量超过两节,应采用连上方法。 3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构建策略 1)为更好完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首先应努力创设与生活实际接轨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创设更多设计方法。并加强设计过程的过程评价,规范操作行为,为实现情感价值观体验做准备。其次应精选案例,给予技术思想与方法学习指导足够重视,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为学生带来的实际效用与意义,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术操作方法。最后应重视技术实验教学,倡导学习方法多元化,加强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力度,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强化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积极探寻不同差异下的教学设计策略,注重课程内容载体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这也是综合吉林省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和建议。 2)应以通用技术教育角度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当下很多普通高中为开设通用技术新课程,存在物理、劳技、计算机等专业学科教师“挪用”现象,不同学科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从自身专业视角来思考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片面注重理论或技能等负面影响。结合教师本专业特点原本很好,但通用技术课程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包含多学科门类知识,而且具有较强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及方式方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工程师、设计师或技术特工,而是激发学生思维内部存在的设计意识、技术素养及创新能力。因为教师自身专业技术与思维存在的必然局限性,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必然会带有很大倾向性,很容易导致普通高中通用课程教学变相为简化版的物理课、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等,所以要加大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力度,不断完善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以强大的知识面来胜任教学实际需求。减弱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功利目的性,把学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立足于在校学生长远发展。 3)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质量,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产、增强动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技术普及等教学模式是主要内容。通用技术与生活联系紧密相关,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需要被挖掘得淋漓尽致,教师不断设问激发学生好奇,就是学习兴趣的开始。这门课程带有鲜明时代性,与时俱进的教学案例是教师课堂的有效法宝。结合身边技术实例与经验,综合工农业生产或国防建设等,将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一个持续进步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一种引导者姿态,创设一种民主课堂,全体学生的参与才能被称作是成功的教学模式。观察、设计、制作、实验,围绕某一设计理念或问题进行实践探讨,通过调查访谈等途径引导学生明白设计思维与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学生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尤其是针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直接效果,间接为学生步入社会锻炼其独立自主性格。另外,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在吉林省仍旧属于一门较新课程,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必然要伴随诸多阻碍,总结其他学校开展经验,在校园营造一种积极的技术文化氛围,普及国际最新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根本性驱动作用。 4)建立通用技术实训室,技术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亲手体验、设计制作来获得技术性感悟。建立通用技术实训室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技术活动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巩固课堂知识,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让一个实训室可以开展木工、电子、金工等多项实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训室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可提升教学效率与课堂质量。“岛屿”形式下大约5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培养良好的沟通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技术实训室的建立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未来教学的最终目的。 实训项目的选取应从学生已知知识出发,比如可选取机械传动装置组合、电工电子实训或微型木工机械应用等,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达到推陈出新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对吉林省而言,还是对发展相对成熟的北上广深而言,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与时俱进的,更好的实验方法有待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挖掘。通过借鉴国外课程成熟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实现对吉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并通过相关从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基于其他课程教学方法与理论背景,尽快构建一套完整的本课程教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金工工具和设备的应用研究 摘 要 以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就金工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在其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通用技术课程;金工工具;多媒体 1 前言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课程教学,是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如果所采用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当,加之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将影响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以及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对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开展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欣赏制品,激发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而很少为学生积极组织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加上高中生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缺乏学习兴趣,那么课程学习的效果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实际上,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不可以单纯地采用理论方面的讲解,而更应该合理运用常见的金工工具和设备来开展教学,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知识的兴趣,增强课程学习的效果。通常而言,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所涉及的金工工具和设备比较多,具体可以分为手工工具、机械工具以及自动控制工具等设备类型。其中手工工具主要包括台虎钳、锉刀和手工钢锯等;机械工具主要包括钻床、磨床和车床等。金工中常用的工具和设备还包括电烙铁和万用电表等。 上述这些常用的金工工具和设备均可以成为高中教师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同时该方式学习的效果也要显著优于一般教材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正式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中为学生展示这些比较常用的金工工具和设备,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了解这些常用金工工具的特征及其应用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知识的兴趣,从而提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率。 3 示范操作,深化学生理解 在学生对于通用技术课程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应因势利导,采用示范操作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用金工工具和设备的具体构造及其应用方法,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于这些实用知识的记忆。比如台虎钳作为一种常用的金工工具和设备,主要包括底座、摇柄以及固定和活动钳身等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对应台虎钳实物来为学生展示各个具体的组成部分,讲解台虎钳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如台虎钳可以用于导轨的调对以及各工件的夹持等方面,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台虎钳。同时要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如只可以借助手板来对其手柄进行松紧操作,不可借助其他加力工具;要对螺母和丝杠等活动表面进行定期的润滑和清洗操作,以避免其出现生锈问题。 另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合理借助多媒体等来为学生详细地展示金工常用工具和设备的具体细节,使每一个学生均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演示操作。如在讲解电烙铁及其应用的时候,由于电烙铁主要用于解决线路板上有关线路的连接问题,该部分的线路显示可能不太容易直接进行观察,因此,学生观察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投影功能,则可以将那些细小的细节放大,从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有关的现象,增强学习效果。 4 自主探究,提升动手能力 在教师为学生演示各种常用金工工具和设备之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从而不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很多中学配备了数控机床和激光雕刻机等设备,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些设备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利用,闲置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使用数控机床和激光雕刻机等加工工具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活动或者竞赛来充分提升学生的能动性,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充分体验金工工具和设备应用的整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在学生进行自主应用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适时地指导那些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学生,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常用金工工具和设备的具体应用方式,克服学习障碍。如在讲解万用电表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万用电表的使用方法以及将其应用于电阻、晶体二极管及电容器等的测量中,提升应用万用电表的熟练度,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提前为学生设计一些课题或者问题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来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或者课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5 回顾总结,增强学习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生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注意及时进行回顾总结,以加深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完善已有的学习结构,优化学习效果。实际上,由于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大多数教师将课下时间分配给学生的高考科目学习,很少鼓励学生在课下回顾和总结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知识,那么相应的学习效果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在新形势下,教师应重视改变这一状况,积极鼓励学生在课下对于通用技术课程方面的教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1]。 金工工具和设备应用方面的回顾总结需要建立在教学模拟训练或者实践活动的开展方面,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常用金工工具和设备的能力。如针对高中通用技术中“螺母螺栓的加工与连接”这一实践课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将铁钉改造成螺丝、将铝板制作成螺母,进行螺母和螺丝二者的连接工作。而就该实践活动项目的具体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划线、顿挫、钻孔以及连接等部分。学生通过在课下的动手实践操作,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2]。 6 结语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其在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学生技术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从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开展通技术课程教学。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 从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两个方面并结合自身实践,对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希望对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 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1 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 通用技术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 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课堂模板式的教学为主,教学形式较为枯燥单一,不仅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身技能,因此失去通用技术教学的本质意义。同时,实验教学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得不到重视,有些实验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使实验教学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也就无法使实验教学法更好地为通用技术教学服务。 实验教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内容、设备较为陈旧 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然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出现两大问题:1)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因而造成现阶段的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使“所学未必能解所问”的情况出现;2)实验教学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陈旧的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的实践教学,造成“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出现。因此,若实验教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就必定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成为一门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 部分教师存在实验教学经验匮乏、实施过程不规范的问题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不像语文、数学那样能引起学校的重视,所以配备的教师较少,而且大多数年轻教师或者是没有从事过相关教学的教师,他们的实验教学经验匮乏,甚至有些教师对实验部分都没有亲自做过。因此,实施实验教学时出现不能正确把握实验要点、实施过程不规范等问题,以至于通用技术实验教学部分尚不成熟,无法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2 针对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所提出的对策 要提高实验教学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地位,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 实验教学若想要赢得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展现出实验教学可以赢得重视的资本:1)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通用技术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手脑协调能力。通过不断地宣传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大家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实在在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此外,在采用实验教学时,也要注重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这也是解决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的方法。如搭建桥梁实验采用虚拟实验法,再生纸的制作流程设计采用模拟实验法,纸质桥梁模型称重实验采用性能实验法,木方的变形性能实验及其选择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多样的实验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教学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及设备,注重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 由于通用技术教学的实验教学具有时效性较强、内容变化速度较快的特点,因此要及时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与设备,并且适时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跟上时代的脚步。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如已经成为当下热点的雾霾、噪音污染等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这些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知识,通过实验进行不断探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去通过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一举两得。 更新实验室教学设备方面,如引进更先进的、运算速度更快的计算机、投影清晰度更高的投影仪以及随教学内容更新的一些教学模型、计量工具、金工工具、木工工具等,以更好地配合实验的使用。关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如在进行透视图、三视图练习实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进行绘图,使学生学会跟随时代的脚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降低学生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成果的交流互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理想状态。 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规范实验教学实施过程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自身应该有不断钻研进取的精神,通过一些专业培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会在实验教学的实践中锻炼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规范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做到凡是教授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经过不断钻研考究过的,凡是组织的实验课程也是自身经过反复训练的。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才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 对于如何规范实验教学实施过程这一问题,以“台灯的设计与制作”这一节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准备阶段。在进行实验课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亲身实验,求证实验的可行性;其次,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手锯、台钳、电工(套具)、砂纸、锉刀、胶布等;再次,明确实验的任务和设计制作的方案流程;最后,对学生强调安全方面的问题,如用电安全,同时做好防护措施。 2)方案实施阶段。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分工合作制作台灯罩、底座,安装台灯的线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插座电线要打安全结;使用CD―DC线路要注意接线方法,正,负极不要接反;在接电源前一定要使用万用电表检查是否存在短路等情况,接线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 3)做好实验的评价反馈。在台灯制作完成以后,学生要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教师要及时对于学生的作品以及报告内容进行多角度评价,对于有创意的要及时进行表扬,对于一些出现问题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完整规范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细心的做事方式都有很大的益处。 总之,教师只有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要领,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通用技术知识。 3 结语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相关技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分析高中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现状,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做到实验教学紧跟时展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及设备,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做到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规范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作为一名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钻研,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浅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活动 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学科涉及到的跨学科知识较多,起步相对较晚,高等师范院校又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设置,因此,由其他学科教师临时顶课的现象十分普遍。生活工作在边疆地区的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由于整体环境欠发达,普遍缺乏学习实践的机会;而且学校的技术力量、设备条件和经费困难等问题往往又比较突出……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边疆地区的通用技术教学活动,问题不少,困难更多。在如此情形下,如何开展通用技术课堂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技术和素养是相互关联的,素养的培养是离不开“技术”介质的。我们不可能把技术素养的培养完全脱离开技术,没有基本的技术操作技能,我们让学生怎么去管理技术、使用技术?特别是当前我们的学生整体普遍动手能力不强,技术技能水平不高时。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去坚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并加入技术素养和创新的理念。教育影响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技术,明确学会用技术来做什么等问题。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逐步提高他们的通用技术素养。 二、敢于对教材重新整合,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 1.根据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使理论部分和相对应的动手实践部分相结合。 2.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可以是必修模块中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也可以是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3.通用技术学科应立足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应结合本地实际,从生活中挑选合适实例或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以学科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并最终获得对生活的重新解读。譬如教材中出现的小凳子、笔筒、纸袋等设计、制作和分析,以及对生活流程的安排、结构与设计等案例中,都有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因此,通用技术教材的整合,必须充分体现其课程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要不断探究通用技术课的特点,针对性地改进提高,让学生喜欢通用技术,让学生从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乐趣。 三、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繁杂,全面掌握难度很大。要顺利有效地开展好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既需要我们大胆开拓学习,敢于探索进取;又需要我们踏踏实实摸索和积累,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同时,还要对教学实践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本地情况及学生实际情况等,采取多元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法、试验(操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综合起来,都是不错的选择。 譬如案例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是一种比较实用有效的好方法。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是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那么,案例教学法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使用呢? 1.教师在教学前应仔细阅读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取舍合适案例。 2.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实录式案例等。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3.案例最好来自学生熟知的生活领域,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 4.案例可适当加入地方特色,可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及当地教学资源情况,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感觉技术就在身边。 5.教师还要及时观察技术发明、市场技术产品的新动向,为课堂教学积累参考资料。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通用技术必修教材“技术与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课本中的许多实例都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为了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自制通用技术课的教具,借助模型制作、创新制作及作品展示,形象直观,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近两年来,我们指导学生参加新疆博州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生创新制作竞赛等活动,取得州一等奖;自治区二等、三等奖等较好的成绩。这些参赛作品以教具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在学生中间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反响。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 【摘 要】专业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通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岗位分析、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医药行业是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近年来,问题药品事件的频繁发生正是由于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目前,从事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全国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医药方向)的高职院校稀少,并且开设时间都很短,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体系差异较大。我院在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深入企业调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核心课程的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深入调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成立调研小组,深入企业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质量管理部门主管、质量管理岗位一线工作人员等。经过调研分析,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群主要是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以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岗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岗位群中,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有生产操作、仓储管理、药品质量分析检验等,晋升岗位有质量监督员、车间工艺员、高级药品检验工等,未来发展岗位有质量受权人、质量管理部门主管等。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为基础,归纳出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应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在线监控、管理能力;具备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点及关键参数的控制能力;具备审核药品批记录并准确决定产品是否放行的能力;具备对供应商质量审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群中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有药店营业员、药品采购员、药品保管员、药品库质检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晋升岗位有质量管理负责人、部门经理等。学生应该具备根据药品储存条件要求,做好药品分库分区分类存放、药品养护、质量控制能力;具备对药品外观质量、包装鉴别和检验能力;具备定期库存盘点,进行报损、报溢、药品出库复核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岗位要求掌握药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辨别药品真伪等能力。 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医药方向)学生从事核心岗位所必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药品分析、药品质量管理标准、医药行业法律和法规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药品质量检测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流通领域质量保证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按照知识认知规律和能力递进规律,形成了“基于岗位能力分析、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文化基础教育课程、大学生活指导、各类讲座等,培养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过营造职业特质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行业企业特色文化环境,使“诚信、责任、安全”的医药职业特质属性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使每位学生铭记,一生践行。 2.专业能力课程 专业能力课程包括医药商品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实用医药综合知识、药事管理实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管理基础与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等。通过专业能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方面知识;具有药品分析、检测仪器使用方面知识;具有药品质量管理标准方面知识;具有医药行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 3.拓展能力课程 拓展能力课程主要包括药品市场营销、药学信息、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创业与就业、助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资格培训等。通过拓展能力课程学习,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适应社会能力。 (二)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体系有文学欣赏、演讲比赛、辩论赛,专业技能、创业技能、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开设第二课堂,组建师生工作室,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竞赛、评选校园创新创业之星等活动,以赛促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定期向学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的“药品质量公告、药品不良反应”等信息,培养学生关注药品行业、关注药品质量、关注药品安全的意识,树立牢固的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训有药物制剂实训、药物分析检测实训、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训、药品真伪鉴别实训等。实训与课程教学对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外实践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突出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操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解决药品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成立核心课程建设小组,每个小组4-5人,小组人员由骨干教师、合作企业专家等组成,实行课程负责人制。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建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务、零售药店经营管理实务、药事管理实务、实用医药综合知识等专业核心课程,将药学知识与监督管理知识密切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密切融合、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密切融合,实现核心课程职业化。 (一)完善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带领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论证,优化整合核心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新版GMP、新版GSP、国家药品监管方面的最新法律法规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中,保证课程教学内容既具有鲜明的双证融合特征,又与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结合。 (二)优化核心课程内容 基于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贴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遵循课岗对接、先进实用的原则,对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充实、优化,使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例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今医药行业药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将药品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相关要求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三)改革教学模式 核心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专业能力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讲解示范,学生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如实用药学综合知识课程,以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分别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若干常见的疾病或病症,学生学习的同时对所学内容利用角色扮演法在模拟大药房进行模拟训练;一个项目学习结束,进行整个项目的实训,并进行项目的考核。项目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融入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评价和考核。 总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和监督管理知识,又要熟悉国家药品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又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分析、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实现零对接,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方法 【摘要】 药品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维护医院的良好声誉、保障医院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体制的发展, 在医院药学领域中, 实现科学化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更因为药品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所以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就尤为重要。针对目前药品监督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对策, 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制化目标。 【关键词】 医院;进药渠道;采购程序;质量检查;合理用药 药品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差错和问题, 但药品作为关系着患者生命健康、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 其质量及使用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 因此药品监督管理必然具有其特殊性, 依法管药, 势在必行。做为医院应如何保证让患者使用上放心药品, 作者首先要分析医院药品管理的现状和特点:①在药品采购过程中, 由于对药品厂商的证件及购药程序, 未能严格的进行验收和检测审批, 因而导致的药品采购差错。②医生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 可能因药品名称相同而计量不同, 或药品名称相似计量相同等原因, 导致的差错。③在药品调剂过程中由于药品品名相同, 但计量、剂型不同等原因, 使得药品调剂人员在取药时造成混淆事件, 从而发生调剂差错。④药品在储存过程中, 因光线、潮湿、温度等原因引起药品超过效期等都可成为药品管理差错的原因之一。 针对药品监督管理问题, 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医院对药品监管的认识, 完善药品准入机制, 监管进药渠道 药品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性命攸关的特殊商品, 药品的质量始终是用药安全的第一重任, 必须得到相关医疗部门高度的重视。在医院对药品的引入环节, 严把进货关, 避免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是第一前提。而选择有信誉的药品生产厂商, 是防止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的重要部分。①要选择有证照、有资质的供药商。②要对供药商建立档案, 保证进药有凭证。③在审查资质无误的条件下, 收入管理档案, 定期复查, 及时掌握供药商的动态, 随时了解供药商的单位状况[1]。 2 监督管理采购制度, 完善采购流程 做为医院:①要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 主要的职责是对药品的采购进行监管。医院的用药计划及采购计划等都要上报给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审定。②药事管理委员会要对供货商、药品品质进行监督管理。③对医院的药品目录、处方和临床用药进行编制、审查。让药品采购全过程真正做到公开, 从而彻底堵截非法采购的问题发生。 3 药品质量为安全之本, 严防药品质量问题 药品从入院前到销售出医院时的质量管理过程大致包括以下6个步骤。 3. 1 药品采购时 药品在引进医院前, 应先由药剂人员和临床医生根据药品的临床实验情况综合考量后进行筛选, 确定医院有引进需要, 要由临床科室和药剂部门提出申请, 并交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3. 2 药品进院审批时 药品采购部门要严格控制进药量, 不要积压大量药品。药库管理人员每月要填写药品进货单, 由药采部主任及药剂科主任签字后, 主管院长批准, 方可采购所需药品。 3. 3 药品进院后验收时 药采及药库部门对采购来的药品要认真进行“六查”、“四对”, 核查药品的品名、规格、数量、进价、质量、产地、批准文号、商标、批号、效期等, 对接近效期的药品要拒绝接收入库。如果是进口药品, 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核对进口检验报告单和中文药品说明书。 3. 4 药品出库复核时 药局在向药库提出请领药品时, 药库要根据药品请领单, 认真核查所请领药品的数量、效期、是否破损等内容, 并与请领人当面点交。 3. 5 药品储存时 药品的储存和养护应按照其药性、剂型、使用说明要求的储存条件来分门别类的编号保管, 做好“六防”工作, 包括:防尘、防虫、防鼠、防霉、防变质。对即将到期的药品要登记并与其它药品分开保管。 3. 6 药局将药品投出时 当药局将药品投出时, 无论是针对门诊患者还是临床用药, 首先应有2人对处方进行调配与核对, 核对内容包括剂型、数量、是否破损等。在药品进入临床使用前, 应再由临床医生进行核查。 4 严禁不合理及超标准用药 医疗部门在使用药品时, 应严禁使用超标准药品, 坚持合理用药。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4. 1 按照国家物价标准和政策, 控制药品加价率。 4. 2 根据国家药品使用目录, 医院要将院内现有药品划分好一线用药和二线用药, 在销售和临床使用药品过程中, 要首选一线药, 其次选择二线药。在使用进口药品时, 要由临床科室主任开具处方, 方可使用。 4. 3 由药品销售产生的收入不应计入科室收入, 更不应算入绩效工资内。 4. 4 如有药品生产和销售厂商对医院医生发放“药品临床使用观察费”的, 一经核实, 应立即停止使用此药品, 并对收受“观察费”的医务人员处以扣发工资或当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等处罚。 4. 5 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质控办应每月或每季度对处方进行总结和整理, 并定期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全院通报。 5 加强药品库存量的管理, 确保质量安全 医院对药品使用质量的管理, 是伴随着医院药品库存情况及药品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不断增加的。医院要做到药品适当库存, 随用随购, 对于特殊药品、高档药品及抢救药品应当向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申请, 少量酌情采购、少量储存。 6 加强药事管理委员会对临床药品使用的监察力度 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要定期和不定期对临床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察, 确保药品的有效利用率。要定期对临床医务人员及药局医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及培训, 对各类、各型药品做到不混淆、不滥用, 真正将药品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2]。 总之, 开展药品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能否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是一个全方位管理水平的总体体现。做为医院必须使用科学手段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并从实际出发,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事实证明, 只要在工作中加大监管力度, 依法合理用药, 就能保证百姓的用药安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药品监管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成为药品监管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高风险岗位、执法一线的药监队伍的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加强 药品监督 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面对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药监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成为药监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高风险岗位、执法一线的药监队伍的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1 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县级药监队伍,处在药监系统的最基层,在全系统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基础性作用。其担负的市场监管任务繁重,承担的责任重大,其执法人员的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水平强弱,直接关系到药监水平、能力和形象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1.1 提升基层药监队伍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药监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成为重要因素。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做好基层药监工作,就必须以人为本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以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提高素质、强化职责、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以实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合理为梦想,努力使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思想上得到新的升华,工作上出现新的起色,充分展示药品监管队伍的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1.2 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实现机关效能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药监机关的职能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职能的重大变化,经过三次体制改革,药品监督管理职能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有效监管,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促进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药监人员都必须作出的回答;二是系统组建十几年来基本建立了办事高效、运作协调、执法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三是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履行部门职能的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内部建设项目不断规范,为全面提升药监水平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与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相比,药监各项工作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较为庞大的基层药监队伍能力建设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切实加强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是提高队伍自身条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 1.3 提升基层药监队伍的素质是改变目前队伍现状的迫切要求。为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我市把今年作为效能建设年。这是以人为本,从提高系统个人、团体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为解决当前系统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利用“换岗实践”活动,强化执法人员的服务理念;通过党课党会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修养;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干部职工道德修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的来说,队伍素质的提高仍然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资源配置、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 2 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应涵盖内容的探讨 基层药监部门处于行政执法的前沿,基层执法人员是直接面对广大经营者、消费者,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的直接履行者。随着经济的发展,违法犯罪的智能化、高科技化、有组织以及手段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应涵盖政治思想、学历、纪律、组织、业务知识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首先是政治思想教育。作为监督执法人员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必须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十八大三中全会”重要思想的学习,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中央的八项规定教育。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通过从事药监的具体工作转化为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贱中。为创建和谐机关,推动整个药监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学历教育。这是从事实际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学历教育,要结合药监的实际工作、甄别个人情况而定。对学历较低的人,要求其通过自学争取更高学历,对学历较高的同志,要求其争取其他的学位、岗位资格证。力争一技多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为,渊博的知识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而且在执法中还能做到得心应手。 再次是业务教育。业务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是我们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工作长期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教育应包含基础业务知识、更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三大部分。 第四是业务技能教育。是指各个业务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技巧问题。即要有遇到咨询服务“一口清”,遇到执法问题要说得明、摆得平,查处疑难案件时要拿得准、放得开的技能和应对监督管理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要通过全员办案的形式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按照边干边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会办案、不会办大案、要案的现实问题。 第五是职业道德教育。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形成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调整各自的利益冲突。药监系统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如何处理好“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如何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自我约束比制度保障更有力量。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对加强基层药监队伍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摸清底子,制订计划。近年来,我们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了不少力气,但是针对性不强。要对全系统的人员进行全面的、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从基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3.2 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重业务轻教育”、“重管理轻素质”的思想,把该项工作放在促进大局、提升服务的高度中认识和把握,不断增强全员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3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现实情况表明,我们药监系统基层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和技能性。因此在思想政治、学历、基础技能、业务及职业道德教育上,应适当增加投入,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深化业务技能,不拘泥任何形式,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3.4 健全机制,严格考核。全面提升药监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强大的压力机制,促使每位执法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在重用、重奖素质高、贡献大的干部的同时,要下决心对水平低、能力弱、修养差、不能适应本职工作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让人人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充分调动广大执法人员提高素质、爱岗敬业,促进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必须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位药监人员履行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基层药监队伍素质教育是全面提升队伍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任务,也是实现药品监督管理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浅论医院药品监督管理的现实意义 【摘要】 药品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医院的良好声誉,保障医院患者的生命安全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确保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途径。为此,强化对医院药品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预防各类药品的差错分类,提高药品的检验投入力度,增强药品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促进医院药品监管技术和监管水平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医院;药品管理;问题;措施;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药品相关的差错问题也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媒体报道中,因药品管理问题而造成的医疗事故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医院药品监督管理水平,严把医药产品的进入机制,杜绝假冒伪劣药品的流通,切实打击各类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为医院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监管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医院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展开论述,旨在从药品差错的原因中探索出有益的防治措施。 1 当前医院药品差错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在对医院的药品管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导致药品差错的因素也比较多,其中与药剂人员的个人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医生开列的处方上引起的药品差错 处方是医生为患者所开具的医疗凭证之一,通常是以手写的形式在医院里流通,而在手写的过程中,由于医生自身因素而导致的药品品名、计量等差错是普遍存在的处方差错,特别是一些新药,由于用法和用量的不同,有些医生以个人经验来擅自更改而造成的医患事件也是主要原因,不仅对药品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同时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1.2 在药品调剂分类上的差错 在药品调剂过程中,由于药品名称相似、但计量、剂型等的不同,甚至厂家的不同所生产的药品在使用上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药品虽然使用途径相同而药品的组成成分却不同,其使用性状也有很大的变化,所有这些差异都决定了药品在功能上和用法用量上的不同,作为药品的调剂人员在取药时,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药品混淆的事件发生,同时,有些药品的形状外观极其相似,摆放位置的差异也可能引起调剂人员的差错,因此在必须要全面掌握各药品的特点的同时,也要在增加或补充药品时,对药品的摆放必须做到科学、有序。 1.3 在药品监管上的差错 药品的监管不仅包括行政监管,同时也包括技术监管,因药品管理上的疏忽而造成的如储藏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药品受潮、以及药品过期而造成的药性的改变等,这些都是因为违反相应工作纪律而造成的药品管理差错,同时,以对药品进行检验来提高药品监督重要技术手段,而相对检验水平低下与药品生产更新不相适宜,技术监督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充分的体现。为此,不仅需要对现有的药品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指导,还要加强对医院自身医药检验设施的投入力度,严格把握各类药品管理上的漏洞,及时发现和分析药品的用法、用量信息与诊治之间的矛盾,提高药品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是当务之急。 2 提高医院药品监管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药品准入机制,杜绝伪劣药品的流入 药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必须提高药品的重视程度,在药品的引入环节,严把进货关,对所引进的药品必须在证件齐全、产品合格的基础上方可入库,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同时,必须严格依照购药程序,对药品进行严格的验收及检测审批,对其用法、数量、规格、价格等因素必须严格界定,彻底确保医院药品的质量。 2.2 强化药品的管理有效性,提高使用质量 随着医院药品库存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的提高药品的使用质量越来越受到药品管理者的重视,在对药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如对于抢救类药品要少量贮存,对于高档药品要进行申购,根据需要酌情采购,对于常用药品要做到适当库存,随用随购,同时,对于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各类药房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汇总,特别是对于时效性强的药品要进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药品的正常使用。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现代网络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的药品一体化管理水平,提高药品的使用质量。 2.3 强化临床药学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药品在临床中的有效使用,结合药品的临床用药情况,抽调业务素质高的药剂人员深入到临床用药管理中去,结合患者和医生的用药实际,对相关药品,特别是新药特药等,要加强翻译,提供必要的用药指导,增强与医生的沟通和交流,对各类用药后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症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增强药品的临床使用经验,真正将药品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 2.4 严格药品购销环节,打击各类不正之风 由于医药市场监管工作的不健全,对于医院用药管理工作中药品购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厂家走后门、找关系,以非正常渠道来夸大宣传或诱惑医院来推广药品销售,不仅违反了国家的药商管理制度要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为此,建立疏堵结合的有力方式,严肃药品购销不正之风,提高药品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树立良好的医药服务信誉和形象,切实提高医院的医药服务水平。 2.5 强化法律监督,构筑药品法制环境 由于药品生产企业在推动产品销售过程中,对国家相应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药品的合法性原则,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强化法律监督,构筑法律环境,对药品生产、销售企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必须从加强药品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组织药品调研,全面展开执法检查,为提高药品的监管水平提供全面、及时的科学依据。 3 总结 总之,开展药品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改革的发展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手段来落实药品的监管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用药环境。为此,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不仅是药品监管的神圣使命,也是推动我国药品管理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科技产业化发展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必须加强对医药产品的监管力度,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药品的科技监管力量,充分发挥技术监督的有效作用,切实保障药品在研制、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安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人的重要地位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药品的安全和健康,我们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起着主要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只有把人的地位摆正,切实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以人为本,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才会有所作为。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从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食品药品监管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食品监管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工作的前沿阵地、执法一线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素质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重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食品药监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准绳,努力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水平 食品、药品的管理是被称之为“人命关天”的大事,搞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生命权,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自觉地把行政执法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确立以和谐为特征的执法新理念,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促进依法管药。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运用报刊、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各种宣传形式,开展药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要经常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到农村药店、个体诊所及卫生院相对集中的乡镇进行现场说法,提高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学法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加大监管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围绕依法行政这一轴心,突出监管重点,加大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可在乡镇聘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兼职药品监督员、信息员或协管员,加强农村药品质量检查,强化农村药品质量的监督。建立假劣药品举报箱,设置热线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要建立健全“办、审、定”三分离制度、行政执法效绩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药品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药品监督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队伍素质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为此,要成立中心学习小组、普法小组,制定中心学习小组学习计划和普法计划。坚持每月组织一次领导和干部学习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及公共法规知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有效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制度》、《行政案件档案管理制度》、《罚缴分离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流程、行政执法案件审核流程等工作程序,规范工作行为。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在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中,人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论是作为普通百姓,还是执法人员,都将制约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深度,但执法人员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 二、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在全系统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基础性作用,担负的市场监管任务繁重,承担的责任重大。其执法人员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水平强弱,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管水平问题、能力问题、监管问题和形象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成为重要因素。当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七大精神等系列任务,都为每位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以人为本,以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提高素质、强化职责、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努力使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思想上得到新的升华,工作上出现新起色,充分展示食品药品监管机关的蓬勃发展、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全新的面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二)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机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的职能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职能的重大变化,经过两次体制改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有效监管,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促进食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干部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系统组建办事高效、运作协调、执法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三是不断加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履行部门职能的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提升社会形象,规范内部建设项目,为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相比,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较为庞大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关能力建设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切实加强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是提高队伍自身条件迫切要求,是加快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改变目前队伍现状的迫切要求 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就基层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言,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工作部署的要求,更是自身条件、现实情况所决定的。近几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利用“换岗实践”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理念;通过党课党会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修养;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干部职工道德修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的说,要全面完成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目标,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优执法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提升执法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内涵。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处于系统的前沿,基层执法人员是直接面对广大经营者、消费者,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的直接履行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违法犯罪的智能化、高科技化、有组织以及手段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专门人才,因此,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教育、业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府派出机关,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公务人员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首要任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就必须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的学习,重点学习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大政方针,努力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并将这些政治理论通过从事食品药品监管的具体工作转化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创建和谐机关,推动整个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学历教育。这是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目前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学历教育,要结合食品药品监管的实际工作,甄别个人情况而定。对学历较低的人,要求其通过自学争取更好学历,对学历较高的同志,要求其争取其他的学位、岗位资格证,力争一技多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 再次是业务教育。业务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是我们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工作长期没能解决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干部队伍的业务教育应包含基础业务知识、更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三大部分。 基础业务知识的教育应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些年龄偏大、基础业务知识较差的人员开展,切实解决少数干部因基础较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工作障碍,从而从最基层最个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更新知识,则是顺应时展、系统体制改革及知识更新的要求而开展,不论是食品药品专业的人员还是其他专业的人员,必须随时学,尤其随时掌握专业理论,包括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且要在专业理论娴熟的基础上,打好法学理论基础,弄清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治、什么叫法定程序及法律同国家、政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的关系,从而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法律法规,依法公平、公正的行政。 业务技能则是指各个业务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技巧问题。即要有遇到咨询服务“一口清”,遇到执法问题要说得明、摆得平,查处疑难案件时要拿得准、放得开的技能和应对监管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要通过全员办案的形式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素质,按照边干边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会办案、不会办大案、要案的现实问题。 第四是职业道德教育。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形成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调整各自的利益和冲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如何处理好“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如何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自我约束比制度保障更有力量。因此,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干部队伍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摸清底子,制订计划。统观学界研究,大都认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了不少力气,但是针对性不强,要对全系统的现有的队伍素质进行全面的摸底,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还需要下一番工夫。从基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提高全员整体素质是解决的有效途径。 2、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重业务轻教育”、“重管理轻素质”的思想,把该项工作放在促进大局、提升服务的高度中认识和把握,不断增强全体干部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现实情况表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系统基层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和技能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业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上,应适当增加投入,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深化业务技能,不拘泥任何形式,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4、健全机制,严格考核。全面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强大的压力机制,促使每位执法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在重用、重奖素质高、贡献大的干部的同时,要下决心对水平低、能力弱、修养差、不能适应本职工作,特别是不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修养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让人人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提高素质、爱岗敬业、促进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必须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位工作人员出色完成履行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总之,食品药品是关系到人民日常生活健康的大事情,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之一。对于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从普通大众到执法人员都是监督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不论是从为了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力度出发,人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简介:韦升坚,男,广西河池东兰县籍,广西河池食品药品检验所干部;韦杨,男,广西河池东兰县籍,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从政府责任看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摘 要:2008年,中国对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改原先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的责任。回顾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也是中国政府面对不同时期,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领域的各种问题不断调整所承担的政府责任的过程。 关键词:责任政府;政府责任;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一、政府责任与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政府责任是包括整个政府系统对立法系统和社会公众承担的受托责任,也包括各级政府之间相互承担的受托责任。由于现代公共行政追求社会公平与维护公民权利,责任行政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政府职能是政府责任的具体化,系指政府在一定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应发挥的作用。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其中又以市场监管职能最能体现政府的责任性。要避免和克服市场失灵,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补救市场机制的缺陷。因而设立政府监管机构,对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预防和矫正市场失灵问题。“20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间,中国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从全面经济管制中逐渐退出,让位于市场,政府的经济职能从直接控制向市场监管转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一批专业性的政府监管机构相继成立。 药品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加强药品监管,维护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是政府责任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管理局)和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着人民群众安全用药的重大责任。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从建立到如今经历了巨大的体制变动和相应的机制调整,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不同时期药品监督管理责任的回应。 从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政府责任部门的角度来说,现阶段,中国的各级人民政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直属单位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政府责任的承担者。以国务院为核心的各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综合监督责任”;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具体的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监督责任,隶属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直属单位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监督责任。 从政府责任的类别上来看,药品监督管理作为一种行政行为自然蕴涵着政府对于民众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药品监督管理这些政府责任最终落实于各级人民政府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行政当中。其要义就是设立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权力的同时,就应当确定相应得责任,违法行政必须受到追究并承担相应得责任。” 从政府责任层级上看,中国不同级别的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由于级别不同,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从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的责任来看,国务院承担着全国药品监督管理的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各级人民政府承当各自辖区范围内的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并对上一级政府负责。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同级政府的工作机构履行具体职责。 二、政府责任变化:中国药品监督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的药品监管体制是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药品监管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 1949-1956年,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初创阶段。1956年底,中国已设立国家药品检验机构、各省级药品检验机构、部门地、县的药品检验机构。1978-1988年,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摸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独立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中国药品监督体制经历了从部门分散管理向分段统一管理过渡。1988年,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将原属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中药管理职能划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此,药品监管形成了主要由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个部门分段分类统一履行药品监管职能的体制模式。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行使药品执法监督与药品检验职能,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实行统一监管。2000~2008年,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在稳定中发展。这一阶段,独立的药品管理体系建立,药品监督体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2000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开始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到2001年底,全国集中统一、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药品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将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业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纵观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变迁的过程,从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政府责任部门的角度来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经历了多部门分段管理到单部门全程监督管理的发展。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专业性的药品监督管理责任部门的确立,使中国药品监督从最初的多部门监管责任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药品监督管理责任。这次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监部门的行政独立性和产业独立性,有利于政府对于药品监督独立性、专业性、法治性以及公正性的实现。在改善行政独立性方面,提高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横行权力配置上的独立性,有利于国家药品监管权力在横向层面上的统一。 从政府责任分类上看,中国政府药品监督部门直接承担的经济责任在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中逐步消失。从机构设置上,在1998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家对药品行业管理职能进行了调整。在国家经贸委下设医药司,统一履行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管理职能。将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内贸易部的药品生产经营管理职能移交给国家经贸委。除中央部委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药品的行业管理外,在省、地(市)、县经济贸易委员会下也设立了医药管理办公室,负责辖区内医药行业的管理工作;从行政经费来源上,“从2000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改革原有的高度依赖于企业的抽验经费体制”,有效地提高了药品质量监督部门相对于产业部门的监督独立性。 从政府责任层级上看,中国的不同层级政府对于药品监督管理的责任随着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中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地方各级政府间能力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政府责任层级的变化是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变化。从纵向关系上看,从2000年开始推进的药监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将省级以下药监机构的财政权、人事权等统一上收至省级药监部门,强化了省级部门对于监管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市级及县级药监部门指导能力。2008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强调地方政府责任的落实。 三、政府责任视角:中国现行药品监督管理的未来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的责任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须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和设施来弥补市场的严重缺陷,这对促进经济起飞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人们对公共服务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政府在这些方面承担的责任相应增加。从根本上看,2008年药监体制从省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地方分级管理的原因是,中国药品监督工作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的一大经济问题是由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地方贸易保护壁垒,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猖獗,药品行业也不例外。在此情况下,市场执法监管部门的垂直管理成为必然之选。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强化市场执法监管职责。 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并不是要弱化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以及国家以及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在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是明确和理顺各级政府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政府责任的一种表现。相对于历史上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现行的省级以下分级管理的药品监督体制突出的特征为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不管什么样的体制,都不会十全十美。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把握当前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分级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利用其他政策、法规及体制对其进行救济和完善。 中国面积广阔、地域复杂、人口众多,仅靠中央政府对社会实施有效的管理是不现实的,需要在中央政府之下按区域和人口规模,设置若干层级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负责管理所辖区域的公共事务,中央政府的责任也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来履行。换言之,地方政府的责任能力和责任程度直接反映着中央政府的责任能力,地方政府的责任缺失会直接导致公众对政府的失信,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中地方政府责任能力不平衡和公众应享有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应该充分考虑并妥善解决。不同的区域政府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承担药品监督的责任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药品监督管理的公共服务不能因地区经济差异而产生差别。到顷药品监督管理政府间责任划分的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区域间的巨大差异和差距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选择带来的深度制约。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只要赋予相应的事权,他们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财力,完成所赋予的药品监督的政府责任。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经济落后,地方政府组织收入的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履行事权划分赋予的支出责任。中国的西部省份、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可是从政府责任上来说,这些地区的政府承担的药品监督管理的责任甚至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重。这需要中央政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以保证社会公众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药品监督管理视角下的假冒伪劣药品治理对策 [摘要] 面对当今制、售假药手段不断翻新的现实,作为社会公众用药安全保护者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有发现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假劣药品治理工作中拥有主动权。本文探讨的关键是药品检验工作,思路是找出目前药品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将药品勘验的手段融入到药品检验工作中,逐渐在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中建立查处假劣药品时统一遵循的规范化程序――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化规程。 [关键词] 药品监督管理;假冒伪劣药品;治理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药品的现状,从治理假冒伪劣药品角度而言,目前我国药品检验工作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我国药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1 与药品标准有关的问题 按照药品标准,只对该种药品的处方成分进行检验,而对于处方外成分的检验未做出规定。 药品标准中原料药与其制剂检测内容不一致,以及含量测定专属性不强等问题,为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进行技术造假,特别是利用某些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与正品原料药相同进行替代造假,造成有机可乘[1]。 利用某些中药标准鉴定中只能进行定性而不能定量,不能进行标准含量测定的标准滞后的问题,一些生产企业在生产中成药不投或少投主要中药原料。 1.2 与药品抽检范围有关的问题 为了确保上市药品安全、有效,我国目前采用抽查检验手段对药品质量进行事后监控。但因抽验经费不足,检验机构只能按计划抽检,大大缩小了技术监督的范围。 国家规定,进口药品由口岸检验所检验[2]。在现实的假药案件中,有发现造假者伪造进口药品的检验报告书,利用边远地区或乡镇卫生医院(所)某些基层药学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将所谓的进口药品销往边远地区或乡镇卫生医院(所)。 1.3 其他问题 如果造假者购买合格药品原料,严格操作规程,控制生产过程,完全可能制造出各级药品检验机构检验为“符合规定”的假药。 2 建立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规程 建议将药品勘验的手段融入到药品检验工作中,借鉴药品勘验的手段进行药品外在质量的检验,进而在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中逐渐建立查处假冒伪劣药品时统一遵循的规范化程序一一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化规程,避免了药品检验工作的随意性,有利于假冒伪劣药品查处工作的开展。 2.1 在药品检验中运用药品勘验的思路 综合药品勘验所涉及的内容和药品检验工作规定的检查项目来看,两种手段在药品的性状鉴别项目出现了“交集”,再加上药品勘验“并集”中的包装勘验项目和药品检验工作“并集”中的理化鉴别的手段,综合起来就可以完整地完成一次药品检验工作,最终做出药品是否合格的判定。在实际运用“并集”思路时,还应注意药品勘验与药品检验的关系。如果通过勘验,就可以断定药品为不合格的话,接下来只需与生产厂家及时联系来确认药品检验项目的合理性,相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就可以对药品做出最终的界定;如果进行完勘验工作后,仍没有明确的结论时,就可以进行理化鉴别,把鉴别的结果作为药品检验界定结论的有利证明。 建立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药品检验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切实发挥药品检验的职能,具体如下图1(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归程图)所示: 图片说明:“交、并集”思想源于数学概念。交集意为取两个集合中共有的部分,如上图中的“性状鉴别”即包含于“外观勘验”,同时也包含于“理化鉴别”;而并集意味两个集合汇总的部分,但并集不一定包含于每一个单独的组件集合,如上图中“外观勘验”和“性状鉴别”的“并集”为“药品勘验”。 2.2“并集”思路可行性探讨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药品的现状,按照“并集”思路进行药品检验工作时,对盗用合法企业类型中的编造品种的批号、规格或商品名、假冒合法企业商品情形、合法企业违规生产的药品成分与国家标准不符的情况,以及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鉴定的劣质药品的判定还是有效的、科学的。 鉴于在这些情况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生产的药品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品种,若按照上述程序进行,一方面在进行系统性的药品检验工作时没有可以参照的正品;另一方面,对于本身就是不合理存在的药品进行上述的检验,不仅消耗人力做无用功,而且浪费资源尤其是消耗本身紧缺的药品检验费用。 因此,为了保证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就需要对“并集”思路进行修正,即在对药品进行外观勘验前就需确认待鉴定药品是否是已经注册的品种。对于盗用合法企业类型中的生产合法企业未注册品种、生产合法企业己停产品种、盗用批准文号、注册商标情形,合法企业生产未注册品种的情形,需在先证明药品相关信息正确的基础上,再进行外观勘验这一步骤[3]。 在判定上述假劣药品时,需要首先确认药品是否为己注册品种,就需要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药品合法企业详细的信息数据库。通过现有或新开发的通讯工具,建立一个假药警示网络,以便从此网络及时接收和假药信息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假药确认方面的信息。 3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其他职能 假冒伪劣药品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整治工程,除了需要逐步建立本论文提出的药品检验规范化程序外,还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以下方面加强药品管理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药品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4]: 首先,监督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严格实施GMP,GSP,能从根本上杜绝故意生产、销售假劣药的不法行为。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遵循GMP进行药品生产,促使其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的药品符合法定质量标准,并有真实、完整的批生产记录、质量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资料,可以追溯和审查每一批药品的生产历史和销售去向。 其次,鉴于某些假药类型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壮大区域性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力量,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基层药品质量的监管,扩大监督管理覆盖面,提高抽检的单位覆盖率和品种覆盖率,确保各个地区各类药品的质量都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 最后,在消费者和药学工作者之间普及识别假劣药的一般方法、常识,开展广泛的群众监督,只有实行群众监督与专业监督相结合,才能使监督视线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使用的单位、个人以及有关的药品。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事宜的通知 本刊讯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公安部、卫生部公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部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品种管理事宜通知如下: 一、复方樟脑酊、布桂嗪已调入麻醉药品目录管制。有关生产企业对其产品新制作标签的标志应当作相应改变。对于库存标有“精神药品标志”的标签,可以使用至2006年3月30日。上市品种在药品有效期内售完为止。 二、布托啡诺及其注射液、芬氟拉明及其单方制剂已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管制。上述产品已被批准生产的,企业应当按照我局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补办定点生产事宜。于2005年11月1日以后生产产品的标签应当印有“精神药品”标志,库存标签可加盖“精神药品”标志使用至2006年3月30日。已上市产品在有效期内用完为止。 原经批准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和零售的企业应当按照我局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重新办理有关许可,可继续经营上述品种。不具备第二类精神药品经营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自2005年11月1日起不得再购进第二类精神药品,对企业原有库存上述有关列入管制的药品登记造册,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按规定售完为止。 三、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片仍执行国药监安〔2001〕244号文的有关规定,按照第二类精神药品管制。 通知要求有关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遵照执行。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近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近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1、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量增长情况:1998年:500例;2006年:369000例;2007年:547000例;2008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165028例。 2、我国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已达到400/百万,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约占13%;百万人口的ADR病例数已经达到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此现象有中国ADR监测认可度和上报率逐年提高的原因,也不排除由于国内药品质量不佳引起副作用发生率高的原因。 3、对于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其风险程度,采取五种措施:一是要求或责令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二是暂停销售使用;三是改进生产工艺;四是非处方药转为处方药管理;五是责令其撤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责令葛根素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非甾体类抗炎药、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胸腺肽注射剂、硫普罗宁注射剂、罗格列酮、头孢曲松钠等药品修改说明书,暂停了乙双吗啉、鱼腥草注射液、替加色罗、抑肽酶的销售使用,责令培高利特撤市等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公众健康。 4、抗感染药在我国使用十分广泛,然而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现象也很严重,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我国ADR报告数据库显示: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约占不良反应报告总量的50%,其中,头孢曲松钠的不良事件报告总量、严重报告数量在抗感染药中又均占较高比例。头孢曲松钠通用名为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商品名为菌必治、罗氏芬、凯塞欣、泛生舒复等,别名:头孢三嗪。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头孢曲松钠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头孢曲松钠在合理使用情况下,利益明显大于风险。但由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广泛存在,使得用药风险明显扩大,不良事件数量明显增多。 WHO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检索显示,头孢曲松钠较另外两种常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报告数量、ADR例次、过敏性休克及死亡例数均高。 头孢曲松钠严重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按发生比例排序为:超适应证用药、儿童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用药、禁忌证用药、用药期间饮酒、围手术期不合理用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药。 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暂停使用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2008年5月29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标示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070514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pH4),在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出现6例病人用药后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现决定暂停标示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批号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销售和使用。 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部分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实施电子监管 为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保证医疗需求,防止从药用渠道流失和滥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不包括含麻黄的中成药,下同)、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实施电子监管。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通知,明确有关事项。 通知指出,凡生产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的企业,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药品出厂前,须按规定在上市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并按国家局要求做好入网、赋码和核注核销工作。 2012年1月1日起,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清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对加强药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性,与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工作同步,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做好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入网工作。督促辖区内有关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时限完成药品电子监管网入网、赋码和核注核销工作,及时、准确地采集和上报有关数据,确保药品电子监管实施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办联系,有关上述品种的行政管理等问题,请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联系。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辉瑞健脑回春丹”等四种假药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曝光了“辉瑞健脑回春丹”等4种假药,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立即依法查处。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举报,反映在市场有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的名称或盗用合法药品批准文号的产品,进行具有治疗疑难病等功能的虚假宣传。经核实,举报反映的产品均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具体产品情况如下: 一、“辉瑞健脑回春丹”,标示生产企业名称:“中科院脑病研究中心”。该产品系利用伪造权威机构和知名药品生产企业的名称进行非法宣传销售。 二、“复方通络醒脑胶囊”,标示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27062”。该产品的批准文号系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云南永孜堂制药有限公司的名称及其生产的“天麻醒脑胶囊”的药品批准文号。 三、“胆舒软胶囊”,宣传网站地址:www.省略,标示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60027”,标示研发单位:“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北京胆囊疾病康复诊疗中心”,标示生产单位:“大连天宇奥森制药有限公司”。该产品及其批准文号系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大连天宇奥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名称及其生产的“胆舒软胶囊”的药品批准文号。 四、“强效牌腰息痛胶囊”,宣传网站地址:www.省略。该产品系“清华大学附属疼痛研究院”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陕西君寿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君寿牌腰息痛胶囊”的合法名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加强辖区药品市场监督检查,发现上述产品,依法严肃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并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摘 要 中高职贯通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实践,其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体现终身教育、培养职业能力、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中高职贯通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在准确分析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贯通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贯通,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为例,对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一、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设计理念。 (二)培养职业能力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力本位”,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三)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 确立整体设计的原则,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要科学划分教学内容,避免“中职教学计划+高职教学计划”的简单叠加组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中职入学学生是初中毕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 二、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条件和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为行政监督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通过市场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食品企业、医药企业中以质量检测为主、质量管理为辅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岗位,培养胜任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参照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职业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有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等,从事的核心岗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相关岗位有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等。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的,具有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资格。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必须达到高级工的标准。 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贯通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的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其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为依据。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高职贯通的学籍管理分两段实施,贯通培养试点方案要一体化设计,不分中高职阶段。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实施分别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开展,因此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两大教学平台和在两大教学平台上实施的课程模块。利用职业递进的课程内容实施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3]。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叠加,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模块设置为文化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技能养成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内容采取职业递进的方式: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课程内容整体分成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养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在具体课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分为基础、提高等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融合;第二,实现中职与高职、 知识与技能、基础与核心、食品与药品的整体设计;第三,实现专业基础向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向核心技能、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中级工知识技能向高级工知识技能的分层递进;第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习—顶岗实习—学习—顶岗实习”的设计(5131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五,在每个学期教学中,实践教学按照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实施常规课程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履行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此项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 药品 监督管理 问题 解决措施 正文 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充分履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职责,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并能为当地旅游、教育、治安、农业、工商业等方面长效发展保驾护航。 不少人认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就是对食品、药品进行监管,然而事实并非仅此而已。就笔者所在的绵阳市游仙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言,主要工作职责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绝大多数被监管对象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严于律己、诚信守法、积极配合监管,但仍有少数经营单位守法意识淡漠、专业素养欠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民生及社会稳定。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一线人员,我们倍感责任重大,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社会发展形势,在真抓实干、积极探索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相关经验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工作的筹谋。 本文主要针对基层食药监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新型的工作方法,以期抛砖引玉,与食药监战线上的各位同仁以及关注此项事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们互勉。 一、当前形势下食药监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一)面向农村的监管相对薄弱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高,虽然近几年全国都已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但仍有不少地区较为偏远,由区(县)监管极为消耗行政资源;农户居住分散,信息接受面窄,对疾病的治疗更依赖于小诊所和零售药店,这就为假劣药品、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和非法流通的医疗器械提供了生存空间,加之部分农村餐饮服务单位的负责人和化妆品销售者常怀着“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食药监管工作存在多种隐患。 (二)相关法律有所缺失 目前,食药监管工作中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已具有一定数量,相应执法机构的日常工作基本可做到有法可依,这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但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还可改进:一是部分法律条款有待完善,如《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法规中对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认定、处罚条款不够完整;二是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尚未立法,仅有相关条例、办法等依据,难以实施较大力度的监督执法;三是化妆品安全规范管理方面,目前执行的是《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而现行化妆品安全管理法律的层级、规范的内容、违法行为的处理、主管部门等等,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当依据相关法律和现行体制,针对执行中暴露的问题,加快制定新法或修订化妆品安全管理法规;四是保健食品监管执法依据主要为《食品安全法》中的部分条款,难以确保全面、高效的对该市场领域进行监管。 (三)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均存在问题 食药监管是一项集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严谨性等多种要求于一体的工作,监管的是市场,执行的是国法,过于严格了,反而会过多的干预市场,阻碍经济发展;过于宽松了,就为不法经营者提供了生存空间,易使民众蒙受经济和健康方面的损失。所以,食药监部门,尤其是具体执法队伍,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和装备,而目前的现状是:人员数量不足,装备尚待补充。被监管者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背景与经历,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道德素质均存在差异,对于监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各不相同,这就为我们的实际工作开展提出了各种挑战。 二、解决问题及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一)建立基层机构 可在各乡(镇)、街道设立基层站(所),选择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充裕时间的非实职领导担任站(所)长,根据当地情况,建成有4至6人岗位编制的实际工作组,每2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利用基层干部具备的群众基础优势,可长期参与法规宣传、情况调研、数据统计、协助执法等方面工作,工作经费部分由行业协会资助,部分按工作优劣情况实行财政拨款,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县)药监局人力、物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又可以排除广大农村地区的监管死角。 (二)提高案件查处效率 行政案件的查处过程主要包括证据提取、文书制作、与当事人沟通等方面,办案人员为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在编在岗人员,查处目的在于对具有违法行为的当事人进行教育、处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提高案件查处效率:一是要加强对办案人员的业务技能培养,使其能懂得起程序、定得下证据、写得好文书、说得服当事人;二是建立执法文书智能制作管理系统,由网站服务商随时根据新的文书标准对模板进行更新,通过局机关验证后,由办案人员使用最新模板制作规范文书,提高办案效率;三是应加派办案人手,凡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均可承办案件,有利于部门工作人员了解执法过程,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查处大案、要案;四是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应注重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办个案,挖渠道,端窝点,除后患。五是结案后要对当事人进行再教育,使其吸取教训、提高素质、守法经营。 (三)加强培训、鼓励自学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若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都需要加强学习。一方面,局机关可通过会议、工会活动、应急演练、组织参加培训、工作交流的机会,加强对干部在业务技能、舆论应对、组织协调、沟通衔接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行业协会可定期开展各类讲座,通知被监管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法规,并带动各单位管理者、员工加强自学。 (四)布局宣传战略 在全球数字化的今天,如何布局好宣传战略,合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是当代药监工作者应深入考虑、勇于创新的重要工作内容。《孙子兵法·军争篇》有言: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此战略简称“风、林、火、山”。笔者认为食药监管工作就应做到:赶赴案发现场要快速如风;要求被监管对象遵规守法要像严整的森林;查处违法事实要如燎原烈火般劲猛;面对不利局面时要像山岳一样沉稳的主导事态良性发展;各种专项整治行动要如万钧雷霆,勇猛迅捷,使违法活动无从退避。要利用网络信息互动查询、短信、新闻报道等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展开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让民众了解相关知识,彻底清除违法活动的生存空间。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论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及完善对策 摘 要:药品在混乱的市场流通秩序下呈现出药品安全监管不力的现状,而药品监督检验需要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药品检验机构来承担的特性使药品监督管理体系成为确保药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研究,从立法、执法等方面说明当下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提出完善的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其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字:药品安全;药品监督管理体系;民生;法律规制 1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概述 1.1 药品监督管理概念 药品监督管理是指相关政府部门依据法律授权及法定的药品标准、法规、制度和政策,对药品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一切可能影响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监督和管理,目的是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药品监督管理体现在政府职能的主动性,不仅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体现,而且还有监管执法的检查,药品安全的风险预警等,以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它包括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事权划分等一系列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1.2 药品监督管理主体及模式 明确药品监督管理主体可以保障监管力度,做到权责统一。在我国,目前监管主体主要为政府,其他的社会团体及个人并没有相应的权限和职责。截至2011年底,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各级行政机构共计2961个、事业单位1687个。 2013年3月10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些体系化的行政机构分级别、分领域的对药品进行监管。 结合几十年来,药品监督管理模式的不断变更,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从最初的多部门混合管理到如今的单独管理,并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升为直属事业单位的性质,是改革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前进,更体现了国家对药品监督管理的力度。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职能不断合一、部门数量减少。 2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药品监管立法不完善 在药品监管立法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即是下位法与上位法之间存在冲突。例如,《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而由国家卫生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当中第八条第三款规定,在没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只要经过批准,也可以经营药品。 其次,立法语言不准确。例如《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药品所含的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为假药”,这一条款中的“所含成份”是指成份的含量,或成份的性质,又或两者都包含,未做出明确解释。 再次,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药品管理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但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各地域用药习惯和用药标准有很大不同,目前很多中药饮片并无“国家药品标准”,则该条文在各地方适用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困难。 2.2 监管主体过于单一化 在我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行政机关拥有近乎垄断性的权力,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及消费者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这些组织的设立、人事、职权和管理上都受到了政府的较大限制,履行能力弱,甚至被归入了政府监管部门的下属机构,导致了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当中的主体单一问题愈加严重。 2.3 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药品监管领域存在职权划分不清的问题。药品生产过程涉及的环节众多,且我国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统一性的药品监管主体难以建立。我国采取以药监局的监管为主,各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配合的模式,易造成监管效率和力度的降低。 再次,政府的运动式执法长期遭到诟病。运动式行政执法是指政府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对市场上某种经济违法行为从重、从严、从快地进行治理的执法方式。这种方式弥漫着一种宽猛相济式的人治色彩,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形象,弱化了法律的权威,而且使公民失去对法律的基本信任。 3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建议 3.1 加强药品监管立法工作 为完善法律关于药品市场监管具体规定,首先,需加强立法队伍的建设,聘请有多年经验的药品执法人员参与药品监督立法的起草工作,增强我国药品监管立法的专业性和可行性。其次,加强药品监管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政府广泛公开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信息,听取并征集公众对药品监管工作的新、快、好的建议,提高药品监管法律的针对性。最后,提高立法技术,加强条文之间的逻辑性和法律语言的准确性,确保上下位法律条文关系明确,不相违背不冲突。 3.2 保持监管主体的独立性 确定药品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建立独立药品监管机制的必要内容,然而经费的来源及其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和行政有效性。笔者认为,药品监管体制应该实行全国统一垂直管理,使药品监管机构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冲破地方保护的阻碍。全国统一垂直管理就是将药品监管职能完全交由中央政府统管,与地方政府脱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职能上实现全面性和统一性,也就意味着药品监管机构不再受到地方政府经费划拨规划的限制,能够根据自身职能实现的需要得到中央统一专项拨款。 3.3 明确职权划分,加强药品监管相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 在药品监管的过程中,药监部门往往会涉及到和工商、专利、卫生、技术监督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权划分首先要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中对个部门的职权进行独立的且不重合的规定,完善法律法规的逻辑性和明确性是划分各监管部门职权的首要条件;其次,应当在各部门间建立一个信息的充分沟通和共享的平台,可尽可能地避免各部门职能上的交叉,使协调合作更加高效便捷。 3.4 建立长效药品监管机制 建立长效的药品监管机制首先要求实现药品安全的全程监管,其中包括药品生产监管、药品流通监管和药品使用监管。 当企业缺乏责任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仅依靠政府的单向监管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为贯彻落实长效监管机制,需将政府的单向监管转变为政府和企业诚信机制的互动。 3.5 完善多元化监管模式 为完善药品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制度,政府需要还权于市场和社会。我们一方面在要求政府放权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制定完备的行政法规、广泛公开药品信息、培育行业自律意识、提倡公众参与制度,改善现在脆弱的市场和不健全的市民社会现状,也使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有能力承担药品市场监管的重任,逐渐完善多元化监管模式。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研究和应用 [摘要]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是移动通信应用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在保证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功率控制、切换控制、接纳控制、调度机制、负载控制等技术,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物联网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信息通信新技术,其特点在于对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等,可以在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实现多种类型的资源的动态采集和管理,这些特点非常符合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与移动业务应用的需要。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和应用推广问题,并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智能网络技术,被看作是信息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十分迅速,应用的范围领域越来越宽。 移动通信技术在民用领域已经发展多年,技术上比较成熟,已经由第二代(the 2nd Generation,2G)通信技术发展到第三代(3G)通信技术,甚至第四代(4G)通信标准也在许多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始试运行。 由于移动通信服务使用上的便捷性,使得移动通信的应用已经融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基于这一点,对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和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 1 物联网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了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概念。这个系统可以把所有有形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进行互联,从而达到实现系统内个体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的目的,这便是物联网概念的最初来源。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了题为《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报告,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特征、相关的应用技术、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物联网在市场推广中的机遇。ITU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信息交互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目标,已经从原来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目的,发展到为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一个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的时代即将到来。 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信息交互双方的“人”的属性的限制,将传统的信息通信网络延伸到了更为广泛的物理世界,将连接扩展到了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从而形成了一个物的联网的世界,即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感知的特性:物联网技术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来随时随地的对网络成员进行信息的采集。 (2)可靠传输的特性:通过将物直接接人信息网络,需要通过可用的多种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和共享,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3)智能处理的特性:通过使用多种智能计算技术,从而对采集到的海量的物体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作为移动网络通信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主要职能是对移动通信网络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并可以在网络负载和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整可用的网络资源,从而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可靠工作。 不同种类和技术基础的无线通信网络,其所采用的信号传输技术、多址接入方式会有所不同,相应的通信网络资源的管理机制也会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就其根本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既定的用户级目标,二是实现通信网络的系统级目标。通常,用户级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通信网络使用中的用户体验上;而系统级目标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达到最大化系统吞吐量或者频谱利用效率、提高移动网络的系统发射功率的效率等几方面,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率控制:其主要目标是,在维持通信链路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通信时的功率消耗,从而节约能源,延长移动通信终端电池的使用时间。 (2)切换控制:当移动通信的终端从一个基站的服务当中切换到另一个基站的服务当中时,需要尽量保证该用户的通信服务不被中断。 (3)接纳控制:在保证已经连接进移动通信服务网络的用户的正常业务使用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接纳更多用户,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最大化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指标。 (4)调度机制:使接入网络的各分组用户,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通信网络的资源,合理分配数据传输速率和分组长度。 (5)负载控制:在移动通信网络过载或即将过载时,需要即时进行网络资源调整,从而保证通信网络的稳定可靠运行。 3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即是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而网络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的前提,是对资源的属性、分布等信息的全面、有效、快速的掌握,并将这些分布与控制信息可靠地传输到网络资源管理节点,通过更高效合理的智能资源分配算法,来对有限的通信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安排,这些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需求,恰恰是物联网技术所反映出的基本特征,也即是说,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加恰当、高效地完成以上的资源管理任务。 4结论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是移动通信网络应用的核心问题,是无线网络通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功率控制、切换控制、接纳控制、调度机制、负载控制等技术,在保证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从而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并且物联网在信息采集层上的优势,可以更加全面、实时地采集移动通信用户的非隐私眭信息,从而提高移动通信应用的商业价值。因此,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是值得我们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通信网技术论文:数据通信网技术及其在电力通信网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交换方式及其适用范围、数据通信网络协议及解决方案的论述。重点对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采用IP over MSTP模式、自治域分配、MPLS VPN、网络拓扑结构等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展望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数据通信;构成原理;网络协议 引言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数据通信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连接起来,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近年来,山西电力在省级骨干光纤网和市级光纤传输网的基础上建设覆盖面广泛的数据通信网络,为电网安全公司提供营销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服务。 1数据通信交换方式及适用范围 通常数据通信有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指两台计算机或终端在相互通信时,使用同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通信中自始至终使用该链路进行信息传输,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享该电路。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可以提高中继线和电路的利用率。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用户发来的整份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定长的数据块(称为分组或打包),将这些分组以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 各种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 (1)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CSPDN)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 (2)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3)分组交换是在存储一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2数据网络解决方案 绝大多数的数据网络可以归为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 2.1局域网 由计算机、网络接口卡、传输介质、网络通信控制设备以及外围设备组成。局域网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共享文件或打印机。局域网把数据、通信、计算机和文件服务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局域网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运转;(2)允许多个用户同时接入高带宽物理介质;(3)提供本地服务的全时连接;(4)互连物理上相邻的设备。 2.2广域网 随着计算机的相互连接,计算机、打印机和其他设备可以跨越广域网进行相互通信、共享信息和资源,以及接入互连网。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广域网技术:(1)模拟调制解调器(2)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3)数据用户线路(DSL);(4)帧中继(FRAME RELAY);(5)异步传输模式(ATM);(6)T传输系列和E传输系列;(7)同步光纤网(SONET) 3 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应用及特点介绍 山西电力市级数据通信网在已经建成的山西电力骨干光纤网络和市级光纤传输网的基础上建设,形成覆盖地调-集控站、受控站、直属单位,市-县-营业站、供电所、35kV站的数据网络,为各类数字化业务提供高密度高带宽数据接入和电路组织。为山西省电力公司和市级供电公司的生产、信息化建设服务。 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负责市网下属各类站点单位的数据业务接入和汇聚;该市级数据通信网主要在地调与现有省级骨干数据通信网进行互联,实现全省MPLS-VPN组网的功能,为营销、财务、NGN等系统业务的全省大集中运行模式提供条件;同时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在县调与现有省级骨干数据通信网进行互联,在地调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提供市至县的故障时网络管理排错备用数据通道。 组网电路原则上采用IP over MSTP模式,利用传输设备提供以太网汇聚或透传通道实现数据通信网设备之间的连接。 3.1自治域分配方案 山西电力已经建成的省骨干以及即将建设的各地区市级数据网将使在网路由器设备达到近2000台,如果仍然运行在一个AS内,不利于网络管理的扁平化和整个数据网的稳定运行。所以山西电力数据网将划分为多个自治域(AS)。省骨干网络为一个单独的AS,各地市新建设市级网络为一个单独的AS,既方便了各地市独立部署本地业务,也实现了网络管理的扁平化,也大大减少了路由收敛时间,提高了地区内业务部署的灵活性。阳泉市级数据网ASN为65529。 3.2 MPLS VPN解决方案 由于山西省电力骨干数据网与阳泉市级电力数据网处于两个不同的AS域,因此必须考虑跨越的MPLS VPN解决方案。 省骨干网地市核心节点与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之间采用VRF-VRF方式实现MPLS VPN的跨域连接。省骨干网阳泉地区核心节点(7609-1,7609-2)与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之间采用静态路由;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向省骨干网阳泉地区核心节点(7609-1,7609-2)Loopback地址路由;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之间采用OSPF路由协议。 3.3网络拓扑 连接层次多少是由网络规模和网络中信息传输的流向和流量决定的,通常有三层: 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阳泉市级电力数据网采取三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采用三层方式结合合理的路由规划,可以实现网络的带宽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路由条数。 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网架层次结构如下: 地调为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的核心节点,设置2套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分别出GE口与地调现有省级网骨干路由器互联,出GE口与县调汇聚路由器设备互联,出FE口与集控站、操作队站、所有110kV站和分公司直属单位互联。 县调为汇聚节点,设置汇聚路由器设备1套。出GE口接入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出FE口与县调现有省级网接入路由器互联,各35kV站、供电所、县级营业站的接入路由器使用FE口采用点对点方式接入县调汇聚路由器。 各220/110/变电站和驻市单位设置1套市级网接入路由器设备,直接接入地调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 各县局所属35kV变电站、营业站、供电所设置1套市级网接入路由器设备,直接接入县调汇聚路由器设备。 4结束语 近年来,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应用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主干光传输网基础上建设的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电网营销、电能量采集办公OA、生产MIS、无人值班变电站视频监控等各类数据业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在“数据集中、管理分层”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任一个应用系统需要交互和传递的信息量均呈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是各种信息数据库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用,对网络带宽、设备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通信网技术应用为地区电网的信息化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便利,必将提高电网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的优质服务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对未来建设智能通信网络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信网技术论文:EPC物联网技术在通信网络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传统通信设备资源管理自动化水平有限的问题,将EPC物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资源管理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EPC物联网的通信设备资源信息管理模式。该方法实现了基于技术的三层结构的Web应用,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天线理论和EPCIS理论,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中间件技术,实现了通信设备的主动式管理、远程跟踪和实时监控功能。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EPC编码 射频识别 通信设备 1 引言 随着通信企业规模的发展与建设,通信设备和各种备品备件的采购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对通信网络设备和备件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通信设备管理只是简单的将设备信息档案化,却不能实现实时跟踪或位置定位,更不能及时进行设备信息的更新与维护,依然处于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信企业网络建设发展的需要。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物品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和信息交换。物联网一般由EPC编码体系、射频识别子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和信息系统(EPCIS,EPC Information Services)组成。其工作原理是读写器从EPC标签中得到标识物品的特定且唯一的代码,然后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系统得到设备的详细信息,从而实现了设备信息实时的跟踪、交流、共享与管理。 本文将EPC物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资源管理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EPC物联网的通信设备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和EPCIS理论,结合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实现了通信设备的主动式管理、远程跟踪和实时监控功能。 2 系统总体设计 本文系统平台的开发模式选用B/S(浏览器/服务器)。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系统软件运行于服务器而与客户端无关,它克服了C/S模式中由于客户端规模变大而导致扩展与维护困难的缺陷。本文设计采用B/S模型架构和基于.NET标准的开发模式,来满足系统功能和性能方面的需要。系统框架体系主要分为五层,如图1所示。 数据层位于最底层,采用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存放,数据库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本文采用SQL Server 2008来存储和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实现对系统需要的信息数据的创建和连接。应用层分为数据服务层和Web服务层两个子层。其中数据服务层是用来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即完成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数据库中数据的功能。通过数据库之间的访问来实现数据共享;Web服务层里包括了实现各种业务规则和逻辑的Web服务组件,并为表现层提供访问这些业务逻辑的接口。网络层是信息双向传输的中介,实现表现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传输与联系。最上层是表现层,通过电脑终端和Web浏览器以网页的形式访问系统。 该模型实现的流程是:电脑终端通过Web浏览器登录到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服务站点,先向Web服务器发出客户请求,然后Web服务器通过Web服务组件将请求转发给通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经过EPC信息服务器调用EPC数据库中的数据,并按照终端的操作需求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处理结果返回给电脑终端,从而完成整个过程。 在这种B/S体系结构下,本文客户端和应用层服务器采用来进行设计和实现,服务器端脚本选择微软公司针对.NET平台量身打造的C#语言,通过这种方法降低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频率,提高了程序运行效率,基本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可以快速、高效、灵活的实现系统功能。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备远程跟踪模块必须包括EPC查询模块、设备远程跟踪模块,这其中涉及到以下关键技术。 3.1 EPC编码结构 在EPC码查询中,每一个设备都被提供一个EPC码。EPC编码体系要遵循新一代的与GTIN兼容的编码标准,EPC编码结构采用一个比特串(如一个二进制表示),主要是由一个头字段加上另外三个字段数据组成,头字段是EPC的版本号,另外三个字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和序列号。 3.2 EPC中间件(Savant) 当EPC标签被加到每件设备上后,在设备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产品的电子编码数据流将会不断地被读写器采集到,读写器在获取电子标签的信息后,首先由EPC信息系统中的Savant中间件进行数据处理。Savant是连接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企业应用程序之间的纽带,它被置放于信息网络与读写器的之间,用于处理和加工读写器传送过来的信息流和数据流。Savant作为一种软件,擅长处理海量咨询、灵活过滤数据。 3.3 对象名解析服务(ONS) 对象名解析服务的添加,主要是为了配合Savant中间件根据设备的电子代码查找相关的信息的同时,实现寻址的功能。ONS是联系前台EPC中间件Savant和后台EPCIS服务器的网络枢纽。ONS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架构,主要由映射信息、ONS服务器和ONS缓冲存储器组成。在ONS服务解析过程中,目前只是将EPC标签的前三段,即标头、EPC管理者和对象分类号作为查询条件。 ONS工作原理与互联网中的DNS服务器在Internet中的工作非常相似,DNS是提供Web站点的域名解析的,而ONS是根据物品的EPC码来查询,返回的是EPC信息的URI,即为Savant指明了存储这个产品信息所在的服务器,从而获得EPCIS服务器上更多的设备相关信息(如设备名称、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用途等),并将关于这个产品的信息进行传递。 3.4 通信设备远程跟踪模块 设备跟踪主要依赖于EPC代码,当某个设备被EPC代码定义后,EPC代码将一直跟随在设备或设备的包装箱上,这样产品就进入了整个流通过程。EPC信息携带着设备名称、单位、数量等信息。在设备的每一个环节中,读写器也会不断的收集EPC代码并进行实时的分层式更新,并存入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在通信设备管理系统中做到对设备的实时跟踪和位置监控。当二级部门使用时,也要对设备信息进行信息录入。设备的跟踪主要依靠EPCIS信息系统中ONS解析、PML等关键技术。 3.5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所有信息资源的存放地,所有用户的信息以及系统重要资源都储存在数据库中,所以建立一个信息全面、组织有序的数据库对系统的高效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应用软件,建立系统所需的各种信息表组成本系统的数据库,比如有设备信息表,设备位置跟踪表、设备交接部门表等等,这样,通过SQL语言检索就可以实现对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查找、修改、更新等操作。在系统使用中,使用的SQL Server提供的程序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连接,利用提供的专门的组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存取,对于数据库之间进行的交互,可以通过利用对象模型中的DataSet对象和Connection对象来实现。 4 结语 基于EPC物联网通信设备信息跟踪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基于技术的三层结构的Web应用。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和EPCIS理论,是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EPC物联网在通信设备跟踪技术的初步探索,说明了建设基于EPC物联网通信设备实时共享思想的可行性,对于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见,建设EPC物联网通信设备管理系统是共享式物品管理的可行技术,更是一项先进技术,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通信网技术论文:OTN组网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 摘 要 分析了当前电力通信传输网承载业务的变化趋势,介绍OTN技术的特点。结合电力通信系统对光通信网络的新要求,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应用OTN技术建设新型的电力系统信息通信承载网。在骨干层,采用OTN解决大颗粒业务的传送需求。 关键词 OTN 电力通信网 组网 1 引言 许多国家都致力于现代化的电力网络的发展,它对于能源的有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转换,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以及建立持续稳定繁荣的经济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今电网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实体,它能够融合多种网络,多家发电公司,协调不同层面信息的交替,改变以往只有手动控制的操作。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电网调度系统实施更大范围更多调度点的资源调度、电网大规模全过程的实时监视、实时控制、实时保护及智能分析、计算、告警等逐步向动态、在线模式转变。作为电网一次系统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系统,通信网面向的业务用户、业务种类、业务流量及业务范围将发生巨大变化,电力通信网则必须满足电网在正常运行和应急状态下对各类电网信息的传输需求。 数据通信带宽业务发展迅猛,以GE/10Gb/S、GE/2.5Gb/S、POS/10Gb/s接口为代表的数据业务大量涌现,给电力通信网提出了更高要求:容量更大、成本更低、快速灵活部署和业务调度、扩展能力强、可靠性高及OAM功能完善[1]。业务种类及业务流量的增加,就需要为大颗粒的业务提供传输通道,目前的电力通信网大多基于传统的SDH、DWDM技术,只解决了传输容量,没有解决节点业务调度的问题,在网络扩展能力、业务保护能力、业务监控与维护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为了解决这些不足,新型光传送技术OTN(Optical Transmission Network)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技术特点 OTN是面向高速率的下一代传送网的重要传送层技术,综合了SDH及WDM的优点,可在光层及电层实现波长及子波长业务的交叉调度,并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恢复、管理及维护,形成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定义为由一系列OTN网元经光纤链路互联而成,能够按照ITU-T G.872的要求提供有关客户层的传送、复用、选路、管理、监控和生存性功能的网络。其节点设备的交叉颗粒基于ODUk(k =l、2、3),可以实现至少2.5 G带宽颗粒的交叉,业务更加透明,具有强兼容性[2-4]。 OTN系统以DWDM为基础平台,引入了OCH层,其核心技术则包括OTN交换技术和G.709的接口技术。标准定义的OTN体系结构包括光交叉、电交叉、G.709接口和控制平面等核心技术。OTN很好的结合了传统SDH/SONET和WDM的优势,对于各层网络都有相应的管理监控机制和网络生存性机制。在光域,OTN可以实现大颗粒的处理,提供对更大颗粒的2.5G、10G、40G业务的透明传送能力,具有WDM系统高速大容量传输的优势;在电层,OTN使用异步的映射和复用,把SDH/SONET的可运营可管理能力应用到WDM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调度的网络。OTN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是,将SONET/SDH等多种网络和服务无缝集成到一个共同的基础设施中,并且可以提供全新的以太网、存储和视频应用。OTN支持很好的结合了光域和电域的处理技术,相对于传统的DWDM和SDH网络来说,有诸多技术优势。 3 OTN组网的优势 虽然WDM 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送效率,能够支持大颗粒业务的传送, 但是受波分技术限制,波长以点对点形式进行配置,无法进行动态调整,资源利用率不高,业务调整灵活性不够,一旦业务的流向发生变化,调整起来非常复杂。WDM 业务间的调度主要依赖ODF 上的物理调度,网管只有对光层的性能进行监控,排查故障手段少,维护难度较高。OTN 以多波长传送、大颗粒调度为基础,综合了SDH 及WDM的优点,可在光层及电层实现波长及子波长业务的交叉调度,并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恢复、管理及维护,形成一个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 OTN在波分层面的功能相互兼容,同时具备ODU1、ODU2、ODU3级别的交叉能力和保护能力,可以承载40Gb/s、10Gb/s及2.5Gb/s速率的业务。承载GE速率业务具有优势,通过网管配置,能够实现灵活业务调度和提升端到端电路的可控性,但对于更细颗粒的性能监测和故障管理能力不足,所以OTN在城域网内可以替代波分承载GE以上的大颗粒业务。为了促进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有效提高网络业务疏通能力,建立传输业务直达通路,引入OTN技术,建设OTN网络,以满足数据网络扁平化的需求。引入OTN的策略主要是为了配置OTN的线路系统,与具有ODU1/OCh交叉连接功能的节点共同组建OTN和WDM,为IP网传输承载高速链路(GE、10GE)。如图1所示,网络核心层组成MESH网络结构,采用10G/40G通道混传方案,可承载10G、40G和GE等业务;汇聚层采用环形网络结构,所有环网下挂于核心层网络。跨环业务按照电交叉设计,做到全网无阻塞任意调度,为业务快速开通和灵活调整提供硬件基础。 4 OTN技术应用于电力通信网 4.1 组网模式的研究 光通道的管理能力不足,这是传统WDM设备无法克服的问题,波长级的交叉也显得颗粒过大,带宽利用率不高。而SDH设备因交叉颗粒较小而影响整体的交叉容量,级联监视能力弱、缺乏高速光接口和开销过大等缺陷,导致SDH设备不适合在大容量的骨干层应用。OTN电交叉设备的出现,在SDH和波分设备间起到桥梁作用,弥补了两种传统传送体制间的空白。ODUk级别的交叉颗粒比SDH的VC4颗粒要大,但比WDM的波长交叉灵活,可对整个传送路径进行完整高效的端到端管理。因此,OTN设备适合部署在汇聚层和骨干层,组网方式如图2所示。 骨干层的OTN设备提供以太网物理线路接口,承载分组业务,并映射到ODUk,以ODUk为调度颗粒进行交叉,主要应用在骨干层需要利用OTN体制大颗粒交叉调度的场合。接入层和汇聚层的分组业务经过本地的带宽管理和优先级调度后,以以太网或其他形式接口送往骨干层设备,骨干层将其封装到ODUk进行大颗粒的疏导和管理,简化网络配置和管理层次。 通信网技术论文:中兴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增长,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国的铁路现代化进程也相应的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铁路相应的事业对于通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铁路通信网提供的传统电话业务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所需要,尤其是随着它冲入市场,铁路通信已经不断的发展出了很多新的业务。 关键词:中兴接入网,技术,铁路通信网,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这也给铁路的通信网不断革新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发展空间。从1997年起,铁道部就决定在未来三年之内就要基本建好长途交换网、数字传输网和数据通信网三个基本的网络,不断的推进本地通信网络的有效建设,为铁路通信网本身各种业务的有效开展和冲入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中国的铁路信息化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突破。目前,铁路信息系统的有效建设正在不断的开展,这就相应的对通信方面的服务和业务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这样要求不光需要大量的电话业务,而且还大量的需要图像业务和数据业务。综合业务用户接入网目前是一个解决铁路通信现代化的有效手段。铁路接入网的有效启动已经成为了铁路通信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中兴通讯的铁路通信网建设方案 目前,我们根据铁路通信网自身的特点对中兴通讯积极参与制定相应的铁路本地网综合业务接入网方案,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7年10月,铁道部在广州的接入网演示会上,中兴通讯行业作为唯一一家接入网厂家展现出了自己创作的三网合一的中兴ZXA10综合接入网技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97年底到98年中旬,中兴通讯企业就先后已经和广州、沈阳、上海、柳州、哈尔滨、北京、兰州和郑州等地的铁路局鉴定了相应的中兴接入网合同,并且在相应地方的铁路本地网建设中都充分有效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铁路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兴通讯企业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具体情况如下: 1.对于铁路接入网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大多数的沿线小站都是以链形的方式进行开展的,在一些较大的通信站相应的设置光线路终端,接入当地交换机;对于一般的通信站则要设置有V5功能的光网络单元,剩下的中间小站就可以设置成为光网络单元。 2.传输系统则是采用内置式84mbit/s SPDH或者是采用内置式155mbit/s SDH的组网,由于后者的容量相对较大,机架的体积就会减少,这种内置式比较适合铁路小站中较小的机房空间使用。接入网和光传输维护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在四纤插分复用器处为全交叉。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环路方面的保护。 3.有效的利用具有V5功能的光网络单元,这样就能接入当地本地交换机,由于光网络单元具有很好的交叉功能,因此,光网络单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就不用通过光线路的终端就能进行了。 4.自动电话的交换功能是通过接入网到交换机完成的。在中间小站中,自动电话是就近的接入带有V5功能功能的光网络单元,接入当地本地的交换机的。 5.接入网设备必须要相应的提供调度系统的透明通道。 6.对于专用电话的实现方式来说,它和调度系统的实现方式是相同的。 7.对于区间通话来说,有两种方式:如果在光缆的某一个地方有所中断,那么就能通过光传输系统的公务电话来进行区间应急通讯的有效实现;通常情况下实现区间同化功能都是通过交换机的中兴功能来进行的。 8.数据通讯。在中兴ZXJ10交换机侧提供2B+D接口和X.25节点机相接,这样就能提供V.24或者是V.35接口;在每个光网络单元都是能够通过2B+D提供64bit/s的数据接口;通过对子速率复用器提供19.2kbit/s,9.6kbit/s的数据接口。 9.网管系统。中兴的ZXA10综合接入网是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目前,中兴可以提供Qc的接口,在有Q3接口的网管中心后,就能够升级过度到Q3接口;对于维护和管理接入网并进行统一的网管出了要对接入网进行相关工作,还要对内置式传输系统进行统一的网管。 10.无线接入。区间进行无线接入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隔站设置无线基站的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各个区间通讯处的电话通信。我们这里采用的是ZXDWLL和ZXWLL系统。如果采用数字化CDMA的ZXDWLL系统的方式,那么就能够满足将来数据和图像方便的传输。 11.内部协议的接入网。如果采用了本地的交换机,就可以实现同种机型的无缝组网,这样可以省掉OLT相关设备,中兴的ZXA10综合接入网承当的是柳州铁路局柳黎线的接入网工程,这就是所谓的内部协议方式。 组网实例 郑州的客票系统 我们采用传输内置式的155kbit/s的光传输系统,组成环形网和链形网。在光网络单元上提供的自动电话音频接口。售票终端则是通过接入网提供的票务中心和通道进行相连,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实现了客票的互联。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郑州客票系统 广铁集团焦柳线张怀段接入网 传输就是采用的是ZXSM-150M SDH,中兴ZXA10综合接入网就可以分别在湖南的张家界和怀化进行信令的相互转换,把转换设备接入本地交换机,剩下的小站则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域进行不同方式的接入。如果是隶属不同电务段的ZXONU之间业务要进行互联则是通过两地OLT和MFM之间的时隙交叉来完成和实现,双方都应当考虑可以采用中心功能来实现调度功能的试验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铁路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综合业务用户接入网目前是一个解决铁路通信现代化的有效手段。铁路接入网的有效启动已经成为了铁路通信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通信网技术论文:VoIP企业通信网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电话技术VoIP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针对VoIP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网络的不同构成情况,提出了两种基本的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最后对企业VoIP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VoIP;PSTN;LAN;PBX 0引言 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速,并逐渐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新技术也不断涌现,VoIP(VoiceoverInternetProtocal)就是其中之一。VoIP是一种数字电话技术,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过IP网络来传输语音信号。它集成了语音压缩/解压缩、数据存储与交换及路由分配等多项信息处理技术,因其能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语音服务,最近几年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传统PSTN的强劲对手。在网上迅速走红的Skype软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一轮企业通信革命。传统企业一般采用PSTN来进行语音交流,采用LAN来传送数据,这样不仅会产生大量的通信费用,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且会浪费巨大的网络资源。运用VoIP技术,通过技术整合,将传统企业PSTN语音业务与传统LAN数据业务合二为一,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通信成本,而且变革了企业内部的网络架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本文根据企业网络的不同构成情况,提出了两种基本的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 1基于VoIP的关键技术及体系结构 传统的电话网是以电路交换方式传输语音,一旦连接建立,这条电话将一直为这次通话服务,直到通话一方释放连接。而VoIP是以IP分组交换网络为传输平台,先把从终端取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语音压缩算法对语音数字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处理,然后把这些语音数据按TCP/IP标准进行打包,形成统一的IP数据包,经过网络把语音数据送至接收端,接收端把这些语音数据按照时间先后串起来,经过解码解压缩后恢复成原来的语音信号,从而达到通过互联网传送语音的目的。传输使用的是无连接的UDP协议[1],使用尽力而为的方式。其数据传送过程示意图如图1。 图1VoIP数据传送模型图 1.1VoIP关键技术分析 VoIP要实现的是通过网络来传输语音,通过分组交换来传送信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分组丢失、失序到达和抖动等情况,造成语音质量下降,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VoIP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编码技术、信令技术和QoS保障技术等。 1.1.1语音编码 在VoIP的通信过程中,语音压缩编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就是把用户语音的PCM(脉冲编码调制)抽样编码成少量比特的语音帧,从而大大地节省了网络的带宽,而且使得语音在链路产生误码、网络抖动和突发传输时具有很强的健壮性。 语音编码算法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编码比特率、语音质量和算法复杂度,但这些指标时互相影响的。比特率越低,线路利用率越高,但语音质量会受到影响;在同样比特率的情况下,算法设计越复杂,语音质量会有所提高,但延时会增加。实际的编码方案和算法就是在上述三个指标中取得折中。 目前应用于VoIP通信中的编码技术主要是由ITU-T建议的应用于低速率多媒体服务中语音信号的压缩算法,如G.723,G.729等。 1.1.2信令技术 信令控制技术是保证VoIP建立呼叫和传输数据等环节正常运行的基础。信令在通信网中实现认证、资源分配和计费等功能,信令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复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可扩展能力、互通能力和业务提供能力。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的协议为ITU-T公布的H.323协议。 H.323是有关“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系统协议簇,它涉及通信控制、网络接口和终端设备等,实际上是一个框架性的系列协议。在信令控制方面,主要是通过H.225.0和H.245实现的。H.225.0的作用是把要传输的音频、数据和控制流格式化成为消息输出到网络接口,同时还要从网络接口输入的消息中检索出音频、数据和控制流。而且,它还能实现适合于各媒体类型的逻辑成帧、序列编号等。H.245是多媒体控制协议,主要是用来传送终端到终端的控制消息,包括打开和关闭逻辑信道、模式参数请求等。 1.1.3QoS服务质量保障技术 在VoIP的通信流程中,模拟的语音信号需要被压缩编码、打包、IP网上传输和语音恢复等。这些过程都是有一定延迟时间的。所有的这些延迟加起来就构成了VoIP的总时延。为了保证通话质量,VoIP系统的总时延要求在400ms以下。相比较而言,语音编解码过程的时延较小,产生延迟的主要原因还是IP网络上的传输延迟。为了防止网络传输时延过大影响通话效果,目前常采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来减小时延。RSVP协议要求每台参与VoIP业务的机器都必须预留必要的资源来保障VoIP性能。 另一方面,语音包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的传输时间不同会引起通话时延抖动问题。这种时延抖动问题是由在接收端增加消抖动缓存器来解决的。在缓存器中延迟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时间太短,一些语音包没有到达,没有起到消除抖动的目的;时间太长,这将会增加VoIP语音传输总的时延。所以通常采用自适应延迟算法,它是根据RTP报文中的时戳和丢包率来判断当前网络的抖动情况,自动调节每一个包的延迟。 此外,IP网络总是存在着阻塞现象,基于UDP传输协议的RTP语音包不可避免会存在传输丢包现象。通常情况下,都是单个丢包现象为主,两个或两个以上包丢失的比率要比单包丢失的比率小得多,大量连续得丢包现象更是少见。对单包丢失情况可以采用前向纠错法(FEC)来解决丢包引起得通话质量问题,即在每次传输时,都多携带前面一个或几个的语音包的冗余信息,当接收端发现当前的包丢失时,就有可能利用后续到来的包携带的信息对当前包进行恢复[2]。 除了上述通过解决时延、抖动、丢包问题来保证VoIP服务质量外,,静音检测技术和回声消除技术也十分关键。静音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剔除静默信号,减少话音信号占用带宽。回声消除技术主要利用数字滤波技术来消除对通话质量影响很大的回声干扰问题,以保证通话质量。 1.2VoIP体系结构 一个典型的VoIP系统主要由终端、网守、网关等组成,简单的可实现VoIP模型不具有QoS控制机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下面分析一种QoS增强的VoIP体系结构如图2,并分析其具体实现。 终端设备可以是普通的电话机、电脑,也可以是集语音、数据和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业务终端。不同的终端产生的语音信号数据结构是不同的,而这些信号需要在同一个网络上按照同样的标准传输,这就需要由网关或者一个适配器来进行数据转换,形成统一的IP数据包。这种数据转换包括模数转换和压缩编码。VoIP电话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网关,它提供IP网络和电话网及其它网络之间的接口,例如H.323网关可连接H.323网络和非H.323网络,可以完成业务信道编码的转换及信令控制的转换、接续,确定被叫的接续位置,同时选择最佳路由,以减少时延。网守类似于PSTN的程控交换机,它能够为网络中的终端和网关提供地址解析、访问控制、安全检查、呼叫控制信令以及呼叫管理功能[3]。 QoS控制器是实现QoS控制的关键部件,连接准入控制,对终端的优先级配置,对语音分组的IP优先服务及对MAC帧的优先级控制都由它直接决定。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界面、协议交互、远程网络设备配置及网络性能测试等。当终端用户发起呼叫时,QoS控制器将从网守处得到呼叫请求,它首先会根据呼叫终端和被呼叫终端的IP地址获得网络通信路径,利用它所携带的带宽和时延等测试工具获得实时网络性能,同时根据通信要求的基本QoS指标设定网络可用性的QoS域值,与测得的实时网络参数进行比较,若要求能被满足,则返回连接准许消息,同时附带所测网络参数给终端用户以指示。这样可以避免进一步的网络拥塞,同时很容易扩展为资源预留模型,用户只需要把终端优先级设为最高优先级,QoS控制器就可以代替终端发起资源预留,根据两端的IP地址建立保留路径的消息,一旦路径符合要求,将最快将资源转给高优先级的终端。 2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使用两个网络,即PSTN和LAN。运用VoIP技术,通过技术整合,将传统企业PSTN语音业务与传统LAN数据业务合二为一,使之能 够在一个网络上实现低成本的IP语音和IP数据服务,这对于增强企业LAN网络非IP呼叫处理能力、扩展其使用功能、降低企业对外经营业务成本费用(大量长途电话、传真、视频会议、语音多媒体网络信息服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介绍几种企业内VoIP的实现方案。 2.1基于PBX的企业VoIP实现 大部分企业具有PBX(专用分组交换机)交换系统,具有PBX交换系统的企业相当于是作为市话局的一个用户端局接入了城市PSTN系统,使企业PBX交换系统占有PSTN市话系统独立的中继局向和若干中继号码资源,以将企业内部话务量按一定比例集中分配到与市话网连接的中继线上。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基于物理端口或电路交换形式的固定连接方式,它必须使PBX的每一部用户分机与交换机的某一物理端口相关联,在用户位置发生变化时,用户电缆的物理配置相应也要发生变化,这使网络的扩展性与系统配置的灵活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而企业希望能够通过VoIP网络整合技术来解决此问题。 在企业级VoIP系统中,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主要基于逻辑上的网络结构,一个基于电路连接的物理端口可以对应于若干个逻辑端口,逻辑端口数目可由关守定义,设备IP地址按逻辑信息进行标识,通过包交换形式,不仅同样可以从PBX的前向话音时隙交换中分离出话音信号和呼叫控制信号,达到在LAN数据网络上实现对语音信号的数字转换和传送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呼叫服务器对设备的IP地址进行管理(增加、删除和修改),因此在网络扩容或用户变更时,不需要对交换机物理端口进行配置,仅需对部分或个别逻辑端口重新定义或对IP地址进行修改即可[4]。 VoIP网关+模拟话机的方案能兼容企业传统的PSTN电话交换网络,实现传统电话网络向IP网络的逐步过渡。典型的VoIP网关+模拟话机系统由电话终端、网关、网守和多点接入控制单元等构成,基于H.323协议所定义的协议模型。其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图3基于PBX的企业VoIP语音系统构成 企业用户通过话机发出呼叫后通过PBX接到网关上,网关根据呼叫的接入码触发相应的业务流程,进而与用户进行交互,获得被叫号码信息;网关在获得被叫号码信息后,与网关上已经设置好的路由数据进行比较,如果被叫号码对应的号首已经有相应的路由数据,则网关直接核对端网关之间建立起IP通信,如果被叫号码对应的号首枚有相应的路由数据,则呼叫失败,网关可以提示用户不能接通,并允许用户重新拨打被叫号码;两个网关之间的呼叫建立起来后,被叫网关将向被叫用户所在的PSTN交换机或PBX发起呼叫建立请求,如果被叫号码存在且空闲,则被叫话机将振铃;被叫在振铃后摘机,主被叫用户通过IP电话网关和IP电话网络可以通话,其中语音从交换机传送到网关后,网关将对语音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语音包打成IP包的形式并通过互联网传送到对方网关,恢复成压缩后的语音包并进行解压,使其恢复成正常的语音包,并让用户能够通话。 2.2基于LAN的企业VoIP实现 目前,局域网的主要应用是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服务,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LAN资源来实现传统的PSTN语音服务,则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通信费用,甚至有可能替代原有的企业内部电话总机。VoIP技术在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关键技术和产品日渐成熟,系统设备的价格也越来越低,使得基于LAN的VoIP应用成为可能。 在原有LAN设备基础上增加LAN-PSTN网关(LPG)、LAN-WANExchange网关(LWEG)、系统管理服务器(SMS)和数字终端(DVT)即可构成LAN-VOIP电话系统。 DVT在此系统中相当于传统PSTN中的普通电话机,通常在LAN中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DVT,一种是软件方法,利用LAN中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如声卡、网卡等,并加上一定的软件来实现,称之为“软件模式”;另一种是“硬件模式”,使用专门的VoIP终端话机。它提供一个与传统话机一样的拨号界面,并且提供一个以太网接口,用来接入LAN的HUB或交换机,具有语音压缩与还原功能[5]。 基于LAN的IP电话系统中,SMS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如同PSTN中的PBX,它主要完成一下功能:呼叫连接管理、鉴权、语音信箱和系统功能维护。基于LAN的VoIP电话系统构成如图4。 图4基于LAN的企业VoIP语音系统构成 图中SMS服务器与LAN中的SwitchHUB相连,LPG的一端与外部的PSTN网连接,另一端与HUB相连,DVT直接与LAN各级SwitchHUB相连。 当企业用户通过DVT发出呼叫时,在DVT与SMS之间通过TCP协议交换控制信息,然后由SMS负责发起呼叫,LANSwitchHUB接到呼叫信息后,检查信息头部,选择合适路由,并发送信息。如果被叫用户是传统PSTN用户,则通过LPG,它负责LAN用户与传统PSTN网的连接。如果被叫用户是LAN用户,则通过LWEG,它能实现LAN用户与外部广域网用户之间的语音通信。 论文介绍的两种方案均是采用VoIP来实现语音通信,即语音数据均是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基于LAN的方式可以实现PC与PC和PC与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其中PC与PC之间利用IP地址进行呼叫,这种方式和公用电话通信有很大的差异,且限定在因特网内。PC与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是由网关来完成IP地址和电话号码的对应与翻译,以及话音编码与解包。基于PBX的方式只可以实现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因为普通电话终端只能设计成呼叫PSTN号码的形式,复杂的IP地址不能在上面进行呼叫。 以上两种方案主要是针对现在企业内部网络的情况提出的,实际上企业网实施VoIP技术,组网方案还会有多种灵活选择形式。重要的是在能够保证系统所需功能及服务质量QoS的前提下,企业要能够根据自身网络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按网络整合最低投资成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配套方案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以避免给实施VoIP技术带来盲目性。 3结束语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企业VoIP通信与众不同之处。随着ERP和电子商务等IT应用深化到企业管理和生产之中,企业对其内部以及外部的通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简化网络、降低管理成本和高效沟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VoIP会成为今天企业信息化的新宠。 但是现在企业信息化已不仅仅满足于提供单纯的话音服务,在未来的VoIP业务中,除了单纯语音业务外,一些增值业务的份额也将逐步增加,例如,数据传真、视频会议、远程监控等方面,其中视频会议将成为VoIP最具代表的优势体现。无线局域网络(Wi-Fi)与VoIP电话相结合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VoIP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多样化的阶段,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VoIP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通信概念。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是小区内综合信息服务、小区与外界广域网连接、小区智能物业管理的物理平台。本文给出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采用CEBUS技术设计家庭局部网络系统的方案。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以太网;CEBUS 住宅小区智能化是指利用现代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对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基础物业管理;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家庭智能化系统。 住宅小区通信网络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能化住宅的重要体现。本文介绍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我们设计了珠海市莲花小区局域以太网系统。在系统建设的同时,还为小区的多个住户设计了基于CEBUS技术的家庭局部网络系统,使这些住户实现了家庭保安、火灾和煤气泄漏实时报警以及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控制等。 1.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络,它采用基带传输,通过对绞线和传输设备,实现 10Mbps/100Mbps/1000Mbps的数据传输。由于以太网的帧格式特别适合于传输IP数据包,因此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以太网被广泛使用。总之,以太网是目前网络技术中先进成熟、实时性强、应用广泛、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通讯技术,是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骨干网的理想选择。 2. 系统的主要功能 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由Internet接入网、小区局域以太网、家庭局部网络组成。在这个通信网络平台上, 实现小区的智能控制、小区综合信息服务以及Internet的宽带接入,从而实现住宅小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3. 系统的主要特点 (1)所有信息点具有交换能力;(2)支持虚网划分;(3)支持多媒体应用;(4)能进行良好的网络管理;(5)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升级能力。 4.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的设计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共分三层:Internet的接入网、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和家庭局部网络。 4.1 Internet接入网 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可通过局域网专线、ADSL、ADSL+ATM/以太网、Cable Modem四种方式与Internet连接。本文只介绍莲花小区采用的DDN接入方式。 此方式需要配备高性能接入路由器设备,租用电信部门的专线并向CNNIC申请IP地址及注册域名。路由器可以通过DDN专线(最高可达2.048M带宽)、FrameRelay、X.25、ISDN拨号等方式与Internet相连,还可以按照需要灵活配置多种广域网端口模块,提供宽带、QoS保证的远程多媒体服务。局域网专线接入的优势是可以在社区内建设自己的Internet,为社区住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并具有技术标准成熟、设备稳定可靠、安全性高;接入速度快、扩展性好、性价比高;管理简便、易于使用与维护;可以方便与其他客户网络互联等特点。 4.2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的设计 小区局域以太网的总体结构如图所示: 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 4.2.1小区局域网系统 根据小区网络设计的要求,小区局域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在系统中心设一千兆以太网核心交换机,在各区域中心设置工作组交换机,各工作组交换机配置1000Mbps FX上联端口,通过光纤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构成智能化住宅小区千兆以太骨干网。每个区域内,在各楼栋设备间设置100/10Mbps交换式集线器,交换式集线器通过100Mbps TX上联端口经五类对绞线与工作组交换机连接,根据需要也可通过 100Mbps FX端口经光纤连接。在楼内,交换式集线器通过10Mbps TX端口经楼内5类综合布线连接用户计算机。小区管理控制中心是整个网络系统的中心,系统的主要通信设备集中于此。除网络核心交换机外,还包括与广域网连接的路由器、各类服务器以及管理工作站等。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可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灵活组合与配置。区域中心可以包括若干栋单元楼,也可以只管辖一栋高层住宅。小区内的集团用户、公共会所、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各应用子系统以适当的方式就近接入各自所在的区域中心网络,形成一体化的统一网络。 4.2.2住宅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化住宅布线系统按功能区域分为三大部分:住宅单元子系统、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以及设备间子系统,各系统布线都采用5类以上对绞线,如下图所示: 智能化住宅综合布线系统 (1)住宅单元子系统 在每一个住宅单元设置一个家庭布线系统接线箱,作为与户外布线系统连接的界面。接线箱可安装各种系统接线模块,包括数据和语音通信模块、家庭安防系统模块、可视对讲系统模块等等,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安装。户内数据通信布线采用5类以上UTP(非屏蔽对绞线),信息插座采用RJ45制式接口。 (2)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主干布线采用新型拓扑方法,由设备间主配线架敷设至各楼层管理间的干线电缆构成。系统采用五类以上4对UTP作为系统主干电缆。楼层管理间设置桥式模块板,通过不同跳线来实现水平线缆与垂直干线的连接。 (3)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内安置交换式集线器和主配线架,所有主干线缆都端接在主配线架上,通过跳线与交换式集线器连接。 4.3家庭局部网络系统的设计 家庭局部网络采用基于电力线载波扩频的CEBUS技术来实现通信。CEBUS(Consumer Electronics Bus、消费电子总线、家庭总线)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Electronics Industry Association)为消费电子产品制定的一种通讯和产品互操作性的标准, 定义了在家用电器之间通讯所使用的通讯介质和协议,使得遵循同样标准的家用电器设备可以即插即用,并能共同工作,实现家庭自动化。基于电力线载波扩频的CEBUS技术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实现家用电器设备的互连,不用做网络布线改造,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 家庭局部网络系统包含远程抄表子系统、家庭安全防范子系统和家庭自动化子系统,如下图所示。小区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随时读取四表的数据;发生火灾、煤气泄露、窗口的玻璃被打碎时会报警;主人可以通过Internet来远程控制家里的电器,比如进家门前打开空调、电灯等。住宅里各种信息传输的媒介是电力线,选用的核心芯片是Intellon的电力线扩频载波芯片SSC P300。该芯片具有发送和接收两种功能,采集器里有SSC P300和相关的A/D、D/A转换器、采集器和收发器A(或收发器B)通信,这种通信是两个方向的。通过收发器B和管理中心的计算机通信,通过收发器A用电话线和管理中心的计算机通信。收发器A里面有SSC P300芯片以及Modem,SSC P300负责和住宅里的各个采集器通信,Modem负责和管理室的计算机通信。收发器B里面有SSC P300芯片以及以太网通信的芯片,以太网通信的芯片负责和管理室的计算机通信。 家庭局部网络系统 5.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以太网技术,实时性强,性能稳定,价格低廉,适用范围广。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升级能力,便于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通信网络安全建设研究 摘 要: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构建了国内科学与健全的信息网络,并为现代互联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该系统被应用的范围及行业逐渐拓展,也逐渐凸显出了国内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系统建设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将有助于通信网络系统实现更加稳定的运行和发展。在本文中作者经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与总结,结合自身经验对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开展安全性规划研究。 关键词:通信网络;网络建设;安全性 一、引言 时至今日,国内居民与社会企业已经开始广泛的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网上消费、网上推广、网络聊天等功能,为现代居民生活习惯、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诸多环境得以完善,从而给当代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受到时代环境改变的影响,国内现有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提升,并在国内移动终端使用成本逐渐下降的背景下,不再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专享之物,而且成为了国内社会大众的日常重要沟通与交流途径。但是,尽管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范围,及其涉及内容的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现代互联网络中不稳定、不安全事件出现的几率,并且给该技术使用者的安全性、经济性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不断增强现代国内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增强该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将会为保障国内通信网络系统的功能优化和使用体验增强带来巨大支撑。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将结合时代背景针对该系统安全性的增强开展研究。 二、当前国内通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法律法规的规范性、系统性不足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国家对互联网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法律尚且停留在宏观整体层面,而缺乏对微观细致层面网络行为的违法行为的抑制和防范意识的引导。我国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所建立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使得网络黑客有机可乘。现阶段,一些规范网络系统安全的条文较为零散,只有在地方法规、零散的规定中可见各种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协调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都不强。然而,面对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让众多与新事物消费的侵权事件大大增加,而且让众多黑客开始使用新技术窃取网络信息,侵犯网络使用的安全。而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代法律的滞后,且无法m应如今的网络安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联系。 2.缺乏网络建设软硬件的安全防控 除了法律法规方面的安全性防控较为薄弱之外,由于该技术发展的水平依旧处于初期阶段,从而导致了该系统日常运维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性漏洞。例如:系统存在过期编制、过期老化、互串、过流、烧毁以及击穿等问题。因此,为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系统以及支撑系统,提高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完整的冷热备用体制以及替代体制了,要求系统维护人员采取人工操作或自动化操作方式,更新网络,替换有关部件,更新线缆,补充、扩展网络。在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未能够制定详细的计划,网络效率差,建设品质较低,维护管理力度不足,审批不严谨。这就要求人们对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维护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技术人员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以及操作水平,尽量排除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应当在软件层面增强安全性防控。例如:当前维护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缺乏维护管理能力,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有关技术规范,随意更改有关秘钥,密件明发,就会导致他人更改、盗取密码等问题出现。 三、提升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安全性的对策与建议 1.不断提升法律法规层面安全建设 我国政府应当不断针对当前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现状,积极调整对该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在此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立法,立法机关应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调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智库,强调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性之外,还应当积极修订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对于情节要严重的网络犯罪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在此过程当中,国家政府应当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从当前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出发,积极发掘问题的共性,并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强制性引导与协调。与此同时,还应当增强对互联网通信安全法规颁布后的宣传和教育,让互联网使用者能够增强法律意识、防范意识,从而起到增强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中安全性的总体增强。 2.不断提高对软硬件层面安全建设 除了在法律法规层面给予安全建设之外,还应当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过程中,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运用更加广泛,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网络建设,尽量降低网络分享。因此,要求对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组织加强管理,保障其不受到自然灾害以及认为的恶意破坏等,提高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网络服务,保障服务不会被随意中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够维护好网络系统的安全。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发预警紧急状况发生机制,对出现的火种进行有效地防控,防止火势蔓延,从而确保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利用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实现对软硬件层面的微观防控,以增强通信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其应用范围及领域已经涉及到了各行各业。然而,由于该项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尚且处于初始阶段,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安全性问题。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背景开展研究,并针对其中容易引发安全性问题的诱因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提升安全性的对策与建议。谨此希望能够利用本文研究为该领域研究做出贡献,并为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及推广程度的提升带来帮助。 通信网技术论文:试论宽带通信网之宽带接入网技术 摘 要: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造就了网络时代的今天,基于网络的Internet应用在当前社会已经不再是单一业务的发展,逐渐正在向综合性业务方向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窄带用户环路已经成为了其发展壮大的一个绊脚石,因此在通信网络技术中,引入宽带接入网的接入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实现其互通网络已经是至关重要的,对信息通信网络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宽带通信网中,宽带接入网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宽带通信网;入网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 面对着市场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电信设备厂商、网络营运商甚至房地产商都开始关注小区宽带网的接入问题,面对着不同的需求人们所需求的宽带网的标准也不同,供应者应该依据用户的需求来具体的设计和规划宽带网的接入,以便满足用户的需求。 1 宽带接入网技术概念 当前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发展的现在,最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有以下几种方式:接口技术,便是通常所说的V5接口纤接入方式,这种方式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了,现代社会中,光纤已经应用在各个主要网络中了,宽带接入网的一种最终端形式就是光纤接入,不过由于光纤费用较贵,在好多不发达地区不能大面积采用;混合接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混合了光纤、同轴(HFC)的一种接入方式,利用HFC这种方式接入网络的话,具有一个极大的优势便是可以利用已经存在的CATV网,网络成本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铜线接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当前的电话线,作为一种传输信息数据的媒介,不过由于铜线材质的原因,传送的宽带数据比较有限;无线接入的方式,该种方式主要是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宽带接入,主要是通过固定无线接入的方式,由于无线技术比较复杂,目前并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2 当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策略 虽然宽带接入呈现多样化,但是从总的方向来看,FTTH仍然是长期目标,它卞要解决带宽问题。与此同时,接入网传输的IP化以及基于同一平台的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也是接入网发展的目标,是宽带接入网满足未来更高业务要求的技术保障。但是,当前接入网建设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如何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启动光纤接入网,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并保证接入网能适应通信业务种类和规模剧增的需要,以及能够向未来宽带接入网顺利过渡。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看,基于FT-TX+各类宽带接入技术的方式是目前宽带技术的卞要方式,是逐步向FTTH演进的平滑过渡方式。而其中FTTX+xDSL和FTTX+LAN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也最为成功的宽带接入方式。 3 宽带接入网的关键技术 我国宽带接入网在近两年发展十分迅速,据初步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宽带用户为1.6亿,成为世界第一大宽带接人市场,其中主导技术是ADSL,大约占70%左右,其次是以太网技术。 3.1 ADSL技术 ADSL是需要借助电话线,但是这又是一种新型的新兴的宽带接入技术,在带宽上、速度上和安全性能上都比电话拨号要好得多,目前已经成为是局域网互联远程访问的理想选择之一。Adsl的使用方法有两种,在接入互联网的时候可以采取虚拟拨号和专线接入的方式。当使用虚拟拨号的时候,需要用户采用类似调制解调器和isdn的拨号程序。而专线接入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电脑,就可以使用互联网了。ADSL是一种较为新的数据资料和信息的传输方式。它因为上行和下行带宽不对称,因此称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DSL是一种传输技术,它采用的是使用铜质电话线作为传输的工具或者介质来传送各类信息。ADSL技术主要就是体现在信号传输速度和距离的不同以及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对称性的不同这两个方面。 3.2 OAN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所谓光纤接入网(OAN)就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泛指本地交换机或远端模块与用户之间采用光纤通信或部分采用光纤通信的系统。通常,OAN指采用基带数字传输技术并以传输双向交互式业务为目的的接入传输系统,可以将数字或模拟技术升级传输宽带广播式和交互式业务。根据接入网室外传输设施中是否含有源设备,OAN又可以划分为无源光网络(PON)和有源光网络(AON)。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新兴的能够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光纤技术,之所以这种技术能够使用至今,就是因为在光缆资源、带宽资源共享、机房投资降低、设备安全性提高、网络速度速建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EPON是一种基于以太网的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构建理论与以太网非常相似,其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10Gbit/sEPoN,而且很多EPON系统均是一个多业务平台,可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全面覆盖,是未来宽带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WiMAX系统在近些年内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与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若干千米范围城区的全面覆盖。 3.3 xDSL技术 数字用户环路技术(xDSL)是利用近年来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成果。可分为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和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等几种。HDSL系统分别在局端和用户端增加一个本地单元和一个远端单元,以对绞铜线连接。传输的信息是经过时分复用组成E1结构的信息流,借助回声消除技术使用2BIQ码,实现在对绞线上双向传输2.048Mbit/s信息的能力。目前HDSL的传输距离大约3-5km.ADSL系统结构类似于HDSL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一对双绞铜线上利用数字技术传送话音和视频信息。上行的传输速率一般为384kbit/s,而下行的传输速率6.144Mbit/s或更高。由于这类系统上行与下行的信息速率是不对称的,故称其为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其传送距离约为2~5km。在ADSL基础上开发VDSL技术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5~52Mbit/s,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4 TDD-LTE技术 TDD-LTE帧结构类型2是基于TD-SCDMA帧结构修改而成的,保存了FD-SCDMA帧结构中的三个特殊时隙:下行导频时隙(DwPTS)、保护间隔(GP)、上行导频时隙(DpPTS),同时采用了统一的1ms子帧长度。常规子帧结构包含了两个0.5ms的时隙[12],这点与FSl相同。该种帧结构适用于TDD模式。TDDDLTE双工方式频率配置灵活,使用FDD-LTE系统不宜使用的零散频段;可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转换点提高下行时隙比例,从而更好地支持非对称业务;上下行信道具有一致性,基站的接受和发送可共用部分射频单元,降低设备成本;接受数据时不需要收发隔离器(只需一个开关即可),降低设备的复杂度;上下行信道具有互惠性,可更好的采用传输与处理技术,如RAKE接收、联合传输、智能天线技术,从而降低移动终端的处理复杂度。 结束语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区宽带化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工作生活方式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许多城市正在建设宽带城域网,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居家购物等宽带业务。 通信网技术论文:宽带接入网技术在铁通公司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摘 要:结合铁通聊城分公司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其网络结构的参考模型及实际运用情况,如何针对不同用户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接入方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立可运营、可管理的IP城域网是使得网络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接入网;XDSL技术;IP城域网;以太网 1 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业务、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通信的需求日益旺盛。现在基于POS、GE技术的宽带IP网以及ATM网是宽带城域网的主要核心平台,宽带接入技术将成为城域网接入的主要手段。网络瓶颈已经从骨干网迁移到城域网,尤其是城域网的接入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重大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接入方式。因此研究宽带城域网的接入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铁通聊城分公司通信网络组图结构分析 铁通聊城分公司主要为聊城地区及其周围七个县市提供通信及宽带业务。目前已初步建起了自己城域网,并有了3万多户的固定电话用户。通过宽带接入服务器、Raduis服务器共同完成用户管理信息的分布处理、集中计费、统一网管,解决了宽带接入认证和计费的瓶颈问题,同时支持各种如ETH/XDSL/WLAN/HFC接入方式直接接入用户。强大的网管功能配合相应的AAA认证和防火墙系统,保障了网络的可管理、可运营、可盈利性。 2.1 光纤接入/以太网接入 党政部门、税务系统政府机关或高端住宅小区的联网需求较多,大用户和团体用户的联网,本公司均采用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大楼等方式,以局域网10Mbps或100Mbps的方式接入,对带宽要求较高的甚至可以采用1000Mbps接入。政府用户也可以选择基于IP VPN的多点对多点互联。 2.2 XDSL宽带接入 XDSL接入技充分利用电信网现有的铜缆资源,在同一铜线上分别传送数据和语音信号,数据信号并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减轻了电话交换机的负载,同时不影响用户的语音业务。对于普通住宅用户,我公司大多使用了IP上联的ADSL接入。 3 宽带接入设备介绍及技术指标分析 3.1 设备简介 我公司使用的局端宽带接入设备全部是烽火公司提供的AN2200型DSLAM,根据需要而选择01型或03型。其中01型满配时可以三个子框,每框16块用户板;03型就象一个小子框,满配时3块用户板。 3.2 设备工作原理 AN2200-01宽带数字用户接入集中器采用ADSL over ATM技术,对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流量进行统计复用,ATM终结于最终用户CPE,或一个ATM端系统,或WANE2盘。像IP等较高层协议被透明地传送,支持高速数据通信业务,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接入、视频和娱乐业务以及LAN互连。 AN2200-01节点支持以下两种接口: ・网络接口:ATM STM-1,100Base-T; ・用户接口:ADSL。 3.3 设备系统性能技术指标 核心交换容量:800MB/S; 背板交换容量:6.4GB/S; 系统支持最大PVC连接数:16K; 远程级联最大级数:8; 系统支持VLAN数:支持2048个VLAN,VLAN ID范围为1-4095; 系统倒换时间: 系统支持环境参数监测:设备温度、风扇状态; 系统信流管理:支持流量策略、拥塞控制、流量整形; 远程级联组网方式:星形、链形; 系统框支持ADSL用户:384; 上联接口:ATM 155M,FE,IMA E1; ATM 155光口分支数:64,即最多16块ATM分支盘; 供电及功耗:设备采用直流-48V额定电源供电,允许变动范围:-40V~-58V; 系统框最大功耗(含风扇单元):450W; 扩展框最大功耗(含风扇单元):405W。 4 结语 IP网络将向着电信网络演进,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话音、视频业务将逐步迁移到IP城域网来实现,这对IP城域网的运营、管理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VPN技术的逐渐成熟,大量的专线互联业务也将在IP网络的基础上实施。总体而言,用户、业务对IP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将促使IP城域网增加越来越多的电信级网络特征。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通信网络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无疑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智能交通与物联网的融合将是今后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车辆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门网络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路由协议是车辆通信网络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文章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通信网络的数据通信场景,使用OPNET Modeler软件进行建模和仿真,对车辆通信网络的总体性能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智能交通 物联网 车辆通信网络 V2V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急剧猛增,公路规划建设的不配套,加之交通管理手段的滞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无疑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物联网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将大量来自完全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综合到一起[1]。智能交通与物联网的融合将是今后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车辆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门网络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路由协议是车辆通信网络中关键的环节之一。 1 移动自组网中――Ad Hoc网络简介 1.1 Ad Hoc网络的基本特点 通过移动IP协议,用户可以在移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网络的连接,这种网络的运行要基于预先架设好的网络设施,在全球覆盖范围内采用外地价格昂贵,并且外地经常会有信号衰减和干扰而无法使用[2]。为了减少外地的数量而保持网络的覆盖范围,以及不能依赖预先架设的网络设施的场合仍然能实现临时快速自动组网,Ad Hoc网络(简称MANET)应运而生。 一个MANET网络由一组移动主机组成,这些主机不需要依赖已建立好的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控制就可以进行通信。一般利用天线就可以建立主机之间的无线链路从而完成通信。考虑到无线电波的能量限制和频道利用率等情况,一台移动主机不能只以单一跳数的形式直接和其他移动主机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多跳的通信方式[3]。MANET中的每一台移动主机就相当于一台路由器。 1.2 Ad Hoc网络的特点 由于使用无线通信技术,Ad Hoc网络具有无线通信系统的链路质量低、节点通信距离有限、带宽受限制等特点,所以也具有带宽优化、传输质量增强和能量控制等问题。Ad Hoc网络与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不同,是一种无中心的网络,要求其中的节点通过运行分布式算法来协调它们的行为,如信道接入、路由等。由于使用多跳的通信方式,Ad Hoc网络也面临新问题,如网络配置情况广播、发现和维护路由等[4]。 车辆通信网络是传统的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在交通道路上的应用,是一种特殊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车辆通信网络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能进行车与车之间(vehicle-to-vehicle,V2V)和车与路之间(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的信息交换,从而达到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路边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管理效率[5]。 2 车辆通信网络的路由技术 在单跳网络中不存在路由问题,当数据跨过几个节点传输数据时,必须使用路由协议功能[6]。路由是网络层的功能,它为分组传输指定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针对移动自组网已经开发出多种基于不同策略的路由协议,将移动自组网分为以下四种两两相对的类型:(1)预选型和随选型;(2)平面型和层次型;(3)GPS辅助型和非GPS辅助型;(4)单路径型和多路径型[7]。本文根据不同的路由策略主要讨论预选型和随选型路由协议。 2.1 预选型路由协议 预选型路由协议也称为主动型路由协议或前应式路由协议。预选型路由协议是表驱动的,需要在每一个节点维护一个或多个路由表。每个节点定期向网络广播拓扑信息,维护路由表的最新路由信息,采用不同数量和内容的路由表和不同的广播策略,形成不同的路由协议:DSDV、WRP、FSR和OLSR等。 2.2 随选型路由协议 随选型路由协议也称为反应式路由协议、按需路由协议、是专门针对移动自组网提出的。随选型路由协议并不事先生成路由,仅在源节点需要时才生成路由。分为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两个阶段。该路由协议有:AODV、DSR、TORA和SSA等。 (1)AODV(Ad 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是采用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一种路由协议,AODV中两个重要协议过程: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在自组网中当一个节点发送数据包给一个目的节点时,采用路由发现过程来动态决定这条路径。AODV的重要特点是每个节点都维持一个基于时间的每一个路由表项利用率的状态信息;AODV通过扩展环方法控制在路由发现规程中RREQ的泛洪式发送。 (2)DSR允许网络节点动态发现经过多条路径的路由,重要的特点是利用了源路由。DSR不使用周期性的路由广播消息,有效减少网络带宽的开销,该协议的所有操作都是按需的,与AODV相似,DSR协议也包含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两个重要协议过程。DSR的路由发现过程是一个寻找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源路由的过程。 3 车辆通信网络的建模与仿真 利用 OPNET Modeler 仿真平台,建立一个由 9个车辆节点组成的车间通信网络模型。车辆通信网络路由协议的仿真分析比较如下。 (1)图1显示的是两种协议的吞吐量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AODV协议的吞吐量高于DSR协议。因为AODV协议实现了DSR和DSDV协议的组合,因此与采用源路由的DSR协议相比,AODV协议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在吞吐量特性方面要优于DSR。 (2)图2显示DSR协议的负载明显小于AODV协议,这是由于DSR协议路由负载主要是RREP与RERR分组,用来建立多条到目的节点路由。DSR协议使用了缓存技术和混杂接受方式侦听路由请求分组,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路由负载。而AODV协议路由负载主要是RREQ分组。 (3)图3显示在丢包率方面,开始AODV比DSR的丢包率小,随着仿真时间的变化,AODV和DSR都是稳定维持在一个小的范围内,DSR协议的性能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而AODV则随着仿真时间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增大。 从以上仿真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车间通信V2V网络,AODV 路由协议在吞吐量、路由负载、丢包率等性能上都比DSR路由协议更适合实际网络的通信要求。 结语 文章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多跳场景V2V的无线数据通信场景,使用OPNET Modeler软件进行建模和仿真,对V2V场景的无线网络的总体性能进行了评估。但是,用OPNET Modeler软件来仿真车辆通信网络是理想状况,与实际车辆仿真还是有差距的,未来的研究应该向实地实验发展。 通信网技术论文: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铁路列车快速发展,列车速度越来越快,对于通信服务和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全面升级。本文分析了接入网技术和铁路通信网中接入网承载的业务,阐述了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 【关键词】 接入网技术 铁路通信网 运用 铁路通信网应满足高速列车通信要求,保障铁路列车的安全运营,随着可变视频、高速数据和语音等多媒体宽带业务不断增多,光纤化和数字化是铁路通信网的必然发展趋势。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通过多种接入网技术和点对多点、点对点的组网方式,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一、接入网技术 根据ITU访问网络框架协议,接入网由用户网络接口和业务节点接口组成,电信业务系统要求应提高信息传输的承载能力,实现Q3接口的管理和配置,接入网技术的接口是利用业务节点和SNI的连接,通过用户管理和UNI用户侧的Q3接口连接到TMN电信管理网。 二、铁路通信网中接入网承载的业务 铁路通信网中的接入网作为最底层部分,采用光纤接入,直接面向用户,主要包括铜缆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数字技术等。铁路通信网接入网承载的业务主要包括专用业务和公用业务两方面,铁路专用通信包括闭塞电话、站间电话、区间电话、专用电话和调度电话,专用数据业务涵盖铁路客票定和发售系统、调度集中、电力远程控制和监测等[1]。 三、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 3.1无线接入网的应用 无线接入网包括移动无线接入网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移动无线接入网主要利用时分多路存取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进行信息传输,铁路通信网中包含多为微波中心站,通过点对多点或者点对点的网络通信,满足网络管理中心、使用终端站和中继站的数据通信要求。根据铁路通信网的运行要求,采用CDMA和GSM-R技术接入互联网,可构建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基本的电话服务,其通过蜂窝通信、卫星、微波等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信息传输,可以在铁路列车的全部或者局部区域为用户终端提供无线传输服务。 3.2有线接入网的应用 有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较广泛,以光纤作为光接入系统和光接入复用系统的传输介质,在用户比较集中的区域,在用户和交换机之间构建专用的光纤主干馈线链路,形成铁路通信网的星型网络结构。并且,铁路通信网应用SDH技术,通过ATM交换机将视频、音频和其他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合理配置通信网传输带宽,可以为用户提供交互式数字视频业务。 3.3音频专线的接入网技术 在铁路通信网中的音频专线接入网,每块电压反馈板VFB提供8路四线端口或者16路二线端口,一块VFB同时包括四线和二线端口,两种端口可混合使用。VFB板支持1650欧姆和600欧姆的接口阻抗,由多台音频接口配置。接入网在改变铁路通信网接口阻抗时,相应改动VFB板的拨码开关,VFB板上有6个双路拨码开关,可同时控制16路接口阻抗,VFB板拨码开关的“OFF”态连接1650欧姆阻抗,“ON”态连接600欧姆阻抗[2]。同时,由于铁路列车的特殊要求,VFB板的发送、接收增益不用于模拟应护板,可调节范围明显增大。另外,VFB板和模拟用户板的槽位相互兼容,可插在ONU用户框中,实现点对点的音频专线。 3.4热线电话/闭塞电话 闭塞电话也称为铁路通信的站间行车电话,是铁路列车调度系统的重要业务,主要实现相邻行车站点对点之间的通信。铁路通信网利用接入网技术,下行站和上行站之间的集中机采用磁石盘通信方式,共分盘设置有振铃电路和玲流检测电路,在铁路通信网中需要成对使用共分盘和共总盘,共分盘通过接入网呼叫共总盘,铁路通信网接通通话电路,接入网形成直流通路,环路电流激发共总盘,响铃电路起动,工作人员听到铃响,接通通话。 3.5共线电话调度 铁路通信网共线电话调度系统主要由分机、传输通道和调度总机组成,其是一种多点共线系统,所有分机和总机并接在一条共用回路中,分机和总机之间可以通话,分机和分机之间不能通话,通常情况下,一组分机数约15~20个,共线电话约10~20个。铁路通信网中的电力调度、货运和列车有各自专用的传输回线,通过共线汇接网络,应用钢实线回路、载波回路或者实线通道,满足电话业务要求。为了提高铁路运营的安全性,铁路通信网的音频不能集中叠加在OLT点上,避免由于这个点出现运行故障导致整个通信网瘫痪。 四、结束语 铁路通信网是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应在满足铁路通信要求基础上,积极发展和应用多种接入网技术,特别是无线接入网,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通信网技术论文:探析智能电网中通信网技术的应用 【摘要】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智能电网内涵,深入的探析了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逐渐取代传统的电网,成为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智能电网中引进了传感、信息融合、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这样可以提高电能发电、传输、配电、用电等环节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促使发电厂、输电企业、配电企业以及用户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输。另外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构建数字化、信息化、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成为智能电网研究的技术基础,这也是智能电网研究的重点问题。和传统的电网不同,无线通信系统和网络需要布置用电方,并且需要他们相互的融合。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在于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这样就需要重视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通信技术可以获取电网数据、电网保护的数据、用户信息等,这样可以为智能电网的布网提供支撑。 1.智能电网内涵 智能电网通常是建立在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的,对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控制方法的应用。智能网可以连接在电子终端的用户之间,或者是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这样可以实现电力数据的双向传输,可以开发电力、电讯、智能家电控制等多种功能。智能电网的职能功能表现在下列的方面:一是安全可靠性。智能电网可以应对自然灾害、外力的破坏以及计算机的攻击,这样才能够确保电网的安全和正常的运行。二是经济高效。智能电网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传输容量和利用率。智能电网可以对于不同的区域进行调节,平衡电力系统供需缺口。智能电网可以支持电力市场的竞争,可以实行浮动电价制度,从而促进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自愈性。智能电网可以实时的掌握电网运行的状态,对于电网运行中的故障及时的检修。智能电网也可以实现快速的自我恢复,这样可以减少大面积的通电现象的发生。四是兼容,智能电网可以兼容各种类型的设备,例如,集中的大电源、可再生资源等,这样可以实现电力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五是和用户友好互动。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和用户的互动,这样可以满足供电的可靠性。市场交易可以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电网的管理中,提高电网系统的运行水平。智能电网和传统的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智能调度的功能,这样可以实现和环境的友好相处。智能电网通常是以需求为导向,采用智能化的动态的电价和精确计费的系统。 2.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信技术,原因在于通信技术成本低、拓展性强,是智能电网的理想通信方式。 2.1 IPv6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的地址已经被用完,而现在的互联网都是在IPv4的协议基础上运行的,这样空间地址的不足就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利用IPv6重新定义空间地址,传统的IPv4采用的是32位地址长度,这样仅有43亿个地址,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这样可以提供充足的空间地址。IPv6对IP报文头部的格式做了变动,IPv6采用灵活的IP报文头部格式,这样可以加快报文的处理速度。采用IPv6协议,而且需要身份的验证,这样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采用IPv6可以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这样能够适应技术的需要。IPv6是智能电网运行的很重要基石,它的广泛的应用可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智能电网可以促使各种设备相互连接,并且拥有自己的IP地址,用户可以利用网络访问设备。采用IPv6可以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无限的地址空间,这样可以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过程中的设备拥有自己的IP地址,这样可以把各种设备都纳入到电网的管理中,实现电网的双向通信。 2.2 Zigbee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Zigbee这种协议规定的是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组网通信技术。Zigbee的通信效率低于蓝牙,是由电池供电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Zigbee采用的是开放频段,这样可以使用多种通信技术。Zigbee具有成本低,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了无线感测网络的设置成本。Zigbee具有功耗低,Zigbee在休眠的状态下,耗电量比较低,仅有1,而且Zigbee芯片的尺寸比较小。Zigbee的网络容量比较大,Zigbee有主节点管理从节点,每个Zigbee可以支持6.5万个节点。Zigbee可以提供数据完整性的查询和鉴别的功能。Zigbee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得到普遍的应用,随着Zigbee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支持IP协议。具有Zigbee无线传输协议的设备可以组成数据测控网络,这种设备具有众多的优势,这样适应于在智能电网中普遍的应用。 2.3 光纤以太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光纤以太网通常是指在光纤上运行以太网LAN数据包接入SP网络。光纤以太网具有高的网络效率,而且网络的安全性比较好,操作性比较强,它可以解决宽带平行现象。因此该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我国智能电网中运用比较多的是双绞线为传输介质构建的以太网,而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还在发展中。光纤以太网逐渐成为公用的载体服务和廉价的互连方法。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光纤以太网的发展,从而可以很好的利用宽带。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对于光纤以太网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在具体的应用中,光纤以太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可以实现智能电气设备的组网。例如电子互感器、智能开关等,都可以利用智能变电站内的光纤以太网,把发出的信号传输到智能化的保护装置中,并且可以通过远动工作站传输到其他的设备上。 3.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方案要点分析 网络具有控制灵活、扩展方便、可靠性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控制中,通信技术可以简化控制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实现不同的设备的网络集成和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电力系统是实时的系统,这样就会造成控制设备的信息差异比较大,利用网络传输控制信息存在着路径的不确定、数据的不完整、信息因果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电力信息传输入手,探究通信技术对智能电网的影响。在智能电网中建立双向通信系统,可以实现智能电网的自我监控和校正,对于设备进行监测,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建立高效的双向通信系统可以促使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电力电子控制系统、保护系统等,实现网络化的通信,这样可以提高智能电网的服务水平。智能电网的集成通信系统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压等级的电力通信,这部分主要包括电网的调度控制中心、发电输电网络、管理平台等通信系统。这部分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宽带和传输路径可以实现相对可控,这样变电站可以实现多方向的互联,确保在N-M的通信环境下,利用通信技术来满足智能电网系统的可靠性。二是配电网和用户的侧通信,这部分系统包括用户电表和电器等通信设备,而且这部分系统采用多种多样的通信形式,例如光纤通信、无限电通信等。智能电网的管理中需要重视一些技术。例如开放的通信架构,它可以形成“即插即用”的环境,这样可以促进电网元件之间实现网络化的通信。又例如通信技术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可以实现传感器、应用系统、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进而可以实现设备和系统、系统之间相互操作的功能。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面临机遇和挑战,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需要重视通信技术,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让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
教育调查论文:关于灾后教育恢复的实践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今年,我院继续响应省团委和校团委的号召,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身为灾区的一份子,也曾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5.12地震,所以借此机会调查我们灾区教育恢复的情况。 目的: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调查灾区恢复,与家长交谈教育,辅导孩子学习 时间:7月20日--7月27日 地点: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乡村 组织者:学院早期教育学院团总支 参与者:育学院早期教育学院08级 一 调查数据 1.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50%受过初等教育、10%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乡里也只有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是由于多数家长外出打工,遗留很多的留守儿童,所以孩子很早就开始上学。 二 下乡感悟 1.我看灾区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特别在灾区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重建上,人们更注重下一代的教育。 “关注灾区教育 让爱无限延伸--为灾区孩子撑起一片晴空”。感受着来自全国人们的关注,人们都在重建自己的家园,所以今年很多人都选择在家,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是家长最关心的事。 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灾区的恢复需要人才,灾区的发展需要人才,国家的明天更需要人才。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 2、灾区教育现状 在这个场镇上,曾经的校园早已在地震中倒塌,现在孩子们都在意排排的板房中进行教学,调查了几个孩子,板房中确实冬冷夏热,但是能有爱心建筑的板房教室,灾区的人们都很感恩。就在这个暑假,建峰中学的校区重建完工了,看着新建起的漂亮的学校,孩子们欢天喜地,家长们更是喜悦云云。在援建青川灾区的浙江杭州市长来参加学校完工大典时,学生纷纷回校欢迎,当地群众也不约而同的热情欢迎市长。当天的突降大雨也丝毫抵挡不住灾区人民的感谢。也是看着灾区教育的逐步恢复,也看看灾区的重建,身为灾区的人们,非常感谢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相信吧,我们会好起来的灾区会好起来的! (三) 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请记住我站域名/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我们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 ,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也是灾区的一份子,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充实好自我,为成为有用的人而努力,为灾区的重建而努力,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 教育调查论文:浅析大学生对“职前教育”态度的调查报告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前教育 态度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对数百份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大学“职前教育”的现状,试图探究大学“职前教育”概念、大学职前教育存在的意义以及在大学开展“职前教育”模式。 当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能在就业以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职业走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尽其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成就最大的伟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来,各高校大学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职前教育”,有的学校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有的学校已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开设。南京仙林大学城聚集了近10万大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学科,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前教育活动。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职前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态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遍及多所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占93%。论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度。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调查来看,2.1%同学对职前教育非常了解并且很清楚职前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58.51%同学对职前教育一般了解,但不清楚具体内容,35.11%同学对职前教育并不了解,还有4.2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职前教育。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同学们对职前教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听说过”但对具体职前教育内容等实质性问题却是“一知半解”。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职前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接受与完成职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校开展相关的职前教育的频度。有9.57%的院系经常性开展,62.77%院系只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人开展,27.66%是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并很少开展。 3 大学生职业讯息获得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反映的数据信息来看,大学生获得职业讯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杂。这个比例占到了52.44%;除此之外,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21.95%;通过参加校外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17.07%;也有8.54%的学生对职业讯息并没有实地去搜寻过,这个比例占到了8.54%。 4 大学生眼中适合开展职前教育的时间。这里的“职前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所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职前教育”开展时间的把握对大学里更有效的开展“职前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从大二大三就开始之前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时间。21.28%的学生主张在大二上即开展职前教育培训:巧合的是,同样是21.28%的同学主张在大二下开展,有25.53%的学生主张开展职前教育活动,支持率最多;除此之外,7.45%的同学主张大一上即大学刚入校即开展职前教育相关课程;8.51%的同学主张大一下开展;11.70%主张在大三下;只有3.19%的同学主张在大四上开展职前教育活动。 5 大学生较倾向的“职前教育”模式。46.81%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实践大于理论的模式,32.98%的学生认为需要理论跟实践相持平是最好的,8.51%的同学认为理论要大于实践,11.70%的同学觉得只要有提升,什么方式都可以。 同意建立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的人数占到17.25%,希望有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课程的占到29.66%,赞成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的占到了20.32%,期望有计划的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到了30.72%,而建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占到了9.2%。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里“职前教育”还是一个新名词,而实施专门的大学“职前教育”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薄探究。 1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儒学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求取功名作为基本的求学准则,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近代中国大学,因为大学生人数较少,就业的顾虑较少。但近年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转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教育体制也在慢慢发生变化,逐渐取消了国家安排工作代之的时需要学生自己走出校门,走向市场推销自己,自谋生路。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锻炼。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依旧还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依旧把读书看成是最重要的,而相应的对学生能力方面的锻炼相对而言弱很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很难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成了无用之才。所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 应试教育后期逆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开始了与传统的高压式学习模式的对抗,以作为对这些年来受应试教育压迫的反抗。他们开始厌学、逃课,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没有规划,没有设计。作为应试教育出来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去机械的记背知识,而很少会去灵活应用知识,缺乏自己思索探究的能力。前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唤醒大学生“职前教育”意识也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3 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薄弱。大学不仅仅是进行更高层次进修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重要的转型期;大学里如何发展,如何去挖掘自己意味着四年之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路途。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人由于出现逆反心理,不会去规划自己的路途,并没有意识到身份转化是需要在大学完成的。“大学是一个中介口,在这个中介口中需要不断的磨炼自己以期获得成为社会人的能力,完成完美转型。”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单薄也是产生阻碍大学开展“职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大学“职前教育”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在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各个大学也在不同程度的开展创新性教育,而大学“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处在改革前言上不被广大同学老师接受有其自身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幼小到成熟的过程。所以说从大学“职前教育”自身来说也是原因之一。 三、建议 笔者认为,“三位一体”的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职前教育”。所谓“三位一体”是指将网络课堂,理论课程,实践活动三者相结合,共同起作用,均衡发展。 建议学校加快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大学职前教育体系,应当从大学生一入学就逐步进行“职前教育”,通过形式丰富、引人入胜的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趋向教育;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质;最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理论学习可以通过博雅课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辅修课程进行开设。学校应该通过跟社会各种机构联合,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提升能力更职业素养。 我国大学职前教育刚处于起步阶段,及时了解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对于及时调整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调查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状况调查与健康教育 作者:黄慎忠 薛荣亮 陈全花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患者父母;心理问题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阐明,病情迁延、社会功能受损的精神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后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经济负担[1]。患者父母的心理状态可对患者的预后有直接影响,临床上在治疗患者的同时还要对其父母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减轻心理紧张程度,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为了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对其发生的心理问题施以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6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8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为调查对象。其中父亲53人,母亲45人;年龄40~68a。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采用自编的父母对女儿病情及住院看法调查表对患者父母进行调查,由主管护师或医师直接与患者父母面谈,了解其对患者的态度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为讲解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知识,精神药物的有关问题,病情演变过程及治疗方法、时间、预后和病情巩固等问题,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及感情介入,对农村、文化程度较低、迷信色彩较重的重点干预其求医方式,对城市、文化程度较高的重点干预其自卑心理,对刚刚发病的重点干预其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程度及如何配合医生治疗,包括探视的时间和方式,病情好转程度、出院时间的判定以及出院后如何遵医嘱巩固治疗等,对于发生厌恶情绪的家属尽可能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30~40min。偶尔因特殊情况者电话保持联系。 1.2.2 根据健康教育前面谈情况,将父母对女儿的态度分为3型:(1)客观型:能准确地叙述患者的病情,尽父母职责,配合医生治疗,同情关心患者;(2)动摇型:对患者不采取客观冷静的态度,对疾病作过度的情感反应,对患者过度关心,易受患者情绪的影响,而对医生的正确指导缺乏理解;(3)消极型:对患者态度冷淡,对治疗消极被动,不配合医生治疗,不向医生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1.2.3 评定工具 健康教育前和4w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3]及自编的父母对女儿病情及住院看法调查表对患者父母进行评定。量表填写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理解题意者,调查者给予解释并征得同意后代为填写。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父母对患者病情及住院看法调查表的评定情况,见表1。表1 健康教育前后父母对女儿病情及住院的看法(略) 2.2 父母对女儿的态度 客观型72例,动摇型23例,消极型3例。 2.3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父母的SAS、SDS评分比较,见表2。表2 SAS、SDS评分变化(略) 表2显示,SAS、SDS评定,患者父母健康教育4w末均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说明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大多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大多数的照料工作由患者的家属如配偶、父母、子女等来承担。由于他们缺乏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常常难以很好地照顾患者,使患者的自杀、服药过量、不按时服药、自行停药等行为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此外家属对患者持有的不正确态度,如过度的情感反应、或歧视、看不起、冷淡、排斥、害怕等,也极大地影响了患者回归社会。因此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4]。 国内外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精神病患者的复发和预后有重大影响[5,6]。父母作为女儿的监护人,对女儿病情观察、治疗及预后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调查显示,首发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多数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由于他们对精神医学知识的匮乏,认为精神病医院如同监狱一样,患者住院会象囚犯一样被囚禁起来,会遭受挨打、过电等酷刑,加之社会上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等因素,导致他们对女儿患病感到精神紧张,心理上难以接受,情绪低沉,恐惧担忧,思想压力大,担忧疾病难以治愈,怕病情反复等。还有部分父母认为女儿为中邪,求巫医救治等,结果既浪费了钱财,又贻误了病情。通过健康教育多数患者的父母改正了对精神病错误的看法及偏见,减轻了焦虑抑郁情绪。提示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在作好患者各项治疗的同时,根据各个患者家庭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增强患者家属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应激能力,争取他们的配合,共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教育调查论文:关于中学数学史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数学史;渗透;数学史教育;数学素养 论文摘 要:数学史教育对学生数学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中学数学史教育的主要现状是其内容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数学史教育应与日常的数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引言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说过:“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本课题研究针对“现行教材中的有关数学史知识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数学史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到底有何帮助”、“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数学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是通过对中学数学史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学数学史教育。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浙江省平湖市城关中学一(4)、一(6)班,东湖中学二(2)、二(3)班和南市中学三(1)、三(4)班共290位学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9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94.83%。 此次调查共分三个步骤进行:(1)首先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尽量使问卷题目准确地反映调查者的目的,提高问卷的效度。(2)随机选择三所学校的六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3)在问卷调查之前对学生做了必要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保证了答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数学史知识 从调查结果看,只有极少数学生不喜欢数学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觉得数学史学习对于他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是有帮助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介绍数学史知识是有必要的。他们希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结合课堂内容讲一些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学生对于数学史知识的获得很依赖教师的讲解,笔者也觉得教师在学生数学史知识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是渗透数学史知识的主要阵地,通过数学史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数学史知识。 2、目前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对问卷“(5)你希望数学史的知识以怎样的形式穿插在数学教材中”、“(7)你最希望得到的是哪方面的数学史知识”、“(4)你认为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是否丰富”、“(8)你们老师在数学课上是否经常介绍数学史知识”这四道题的调查显示。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以旁注阅读材料的形式穿插于其中是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对(4)题,只有6.18%的学生认为是丰富的,对(8)题,只有7.37%的学生认为是经常的。可见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数学史知识的渴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做得还很不够。从调查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学生是希望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希望知道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希望了解数学的新发明、新成果。等等。从问卷的第(9)题“写出你知道的若干数学家的名字”中,绝大多数学生写出了陈景润、华罗庚、祖冲之、高斯等数学家的名字,很少有学生写出牛顿、欧拉、莱布尼兹、拉格朗日、费马等国外大数学家的名字。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家的情况了解不多。 四、数学史教育的建议 1、课堂教学是融入数学史知识的主阵地 (1)运用数学史知识进行新课引入 一节新课,好的引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数学史知识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来引入。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定能高涨,也就有可能进入学习状态。 (2)运用数学史知识作为教学结尾 一堂课的收尾也会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譬如陈景润的老师在讲完整数的性质后这样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是一颗金光闪耀的明珠,你们谁能把这颗明珠摘到手呢?”正是老师的这番话在陈景润心中播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种子。因此,恰当地运用数学史知识作为教学结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运用数学史知识介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应通过生动的史料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的产生背景。并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可通过瑞士数学家约翰O柏努利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扩张,把“由变数X和常数所构成的式子,叫做X的函数”。再后来欧拉将可以“解析表示的量”称为函数。此后又经过了三次扩张,才得到如今中学教材中函数的概念。只有当学生了解函数的多次扩张的发展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 2、数学史内容的选择 介绍数学史的内容要注意连续性。作为十七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介绍对数的发明、解析几何的诞生。也就应该介绍微积分的创立。即便是对同一内容的介绍。也应遵循连续性。而且插入的数学史内容应与教材恰当地融合。还有,在课堂中穿插数学史的故事。不一定仅仅局限于数学家。事实上。历史上那些并非是数学家的名人学习和钻研数学的故事对学生、尤其是对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来说,同样能产生教育的效果。 3、改变时间观念 介绍数学史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可以详细讲、也可以简略介绍,增加这些内容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只会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读性。我们不一定都在课堂上渗透,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而获得。对于重点教学内容(如:对数的发明,函数定义简史,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10分钟进行介绍。或融入在课堂教学之中。 4、运用数学史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数学史为载体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通常是完美、和谐地相结合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史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更能发现知识的欠缺,从而明确前进的方向。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数学史在课堂上的讲解是很有限的。有时需要结合班会、数学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加强数学史知识的学习氛围。比如,开设数学角、数学信箱等,征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史知识予以学习交流。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多样性,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获取的知识更能得到切实的效果。而且通过亲自动手收集资料,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对其它功课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力求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对数学比较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教材中所安排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传记、数学发展趋势和潜力等:充分体会数学发展的历史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既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教育调查论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社会需求 就业现状 论文摘要:通过对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6、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了基础教育和社会对体育师资、体育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提出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办出体育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 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科生(原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多年来,历经了成人教育一专科教育一本科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中学体育师资为主,确切地说是以培养初中体育教师为主,截至2007年共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500多人,为沈阳市城乡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学和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据粗略统计,沈阳地区中学70%的体育教师是沈阳大学的毕业生,在其他教育相关单位也有近20%的管理人员从沈阳大学毕业。他们活跃在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的舞台上,许多人成为教学精英和业务骨干,为沈阳地区基础教育的体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真正体现了大学教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口〕的办学特色。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的转变,辽宁省、特别是沈阳地区体育教师队伍自然淘汰率与培养速度之间巨大差异的形成,中学体育教育人才市场日趋饱和,加之2004年师范类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本专业就业也不再具有优势,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本文试通过对沈阳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和现阶段社会需求情况的调查,力争对沈阳大学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现实依据。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查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对沈阳大学2006,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169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就业走向大体 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约占5%; (2)进人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约占30%; (3)支援大西北、辽西北,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约占5%; (4)从事专职和兼职健身俱乐部教练工作的毕业生约占20% ; (5 )从事其他相关职业的毕业生约占10% ; (6)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约占30% o 2.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1)国家重视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有利于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2007年5月7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z〕因为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视,我们相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充满希望。 (2)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颁行提出了对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要求增加,需要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同时,初升高考试、高考都将体育成绩列入升学的条件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体育教师的工作来实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前景。 (3)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学校体育相对开展较好,也更容易开展,对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需求,这都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有一定的空间。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学校定编、用人需要区教委审批等,使毕业生顺利进人学校有一定的难度。 (4)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人才需求不平衡。由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现阶段学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非中心地区及农村,市内的需求主力则主要是民办学校。 (5)学校需求一专多能的人才。据调查,近年相关的教育用人单位在人才考核和教师招聘上主要强调:①对人才综合素质、专项技能的考核;②对人才进行理论考核(包括教育理论,计算机以及有关新课标的知识);③由过去的“说教”改为“说课”(这就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6)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国民收人的增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促进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2008奥运会后国家更加重视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人发展,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户外运动、登山运动等越来越受广大群众喜爱。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等,急需一定数量的具有突出专业技能(健身操、健身舞蹈、器械健身、游泳、小球、武术、散打、贻拳道等)和科学指导能力的专职或兼职健身指导员及社会体育人才,这都为我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对策 1.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o:。规划、完善本科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建立较为科学的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将是今后专业建设的重点。 (2)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要抓好主干课程的大纲和教材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确定选修课的数量和范围,界定选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开课计划,同时大力加强选修课教材的建设。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充分论证确立5-6所中小学和1--2个区教育局体卫艺科作为我们长期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同时逐渐扩大基地范围和数量,确定本专业社会实践挂牌基地。充分利用校内、中小学、社区三级实践基地,从大一开始,有计划安排教育见习、裁判实习、专项训练、教育实习和健身指导员实习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实施;4]。同时加强教师在校内外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能力。 (4)规范教学文件,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监控体系。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专业师资力量,确定教师专业研究方向。 2.办出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从“体育”的角度,还是从“师范”的层面,注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遵循系统性、先进性、渐进性等原则,构建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基础性,注重实践性,加强实用性,以师范教育为本,培养学科内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选择就业、创业之路 (1)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练好内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在今后就业中的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锻炼自己,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内容,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5]。同时,将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我院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保障。 (3)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自主创业教育,使学生提高创业意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4)大力支持和引导文化基础较好的同学考研,积极帮助学生联系考研学校,给予咨询和指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根据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我们需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设与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课程,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教育调查论文: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在国家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下,关注民生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少数民族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是责任政府保障民生的体现,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责任政府;保障民生;对策研究 2007年,十七大报告将民生描绘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愿景。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总理再次强调“民生理念”:“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柏林大学之父费希特认为,“国家使人民皆可凭其工作而生存,则教育是达到此目的不可或缺的制度。”故人民享有受教育权,是保障民生的前提和基础。但众所周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民族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少数民族公民应该享有的、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的受教育权,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充分的实现。本文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下简称恩施州),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理依据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它是指公民依法所享有的、由国家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予以保障的,在各类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接受各种技能训练的权利,也即公民享有的接受文化、科学、品德等方面教育训练的权利。中国人民大学秦惠民教授也认为,“现代社会的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法律规定,为接受教育而要求国家依法作出一定行为或履行一定义务的权利。”可见,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是责任政府之义务所在。 “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宪法和国际法确认和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属于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的范畴,是公民的生活权、政治权、劳动权、工作权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权的基础和前提,因而亦是民生之前提和基础。既然受教育权是民生之基,它就意味着国家应该通过积极的作为,采取适当的立法和必要的措施,向所有的公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基本理念。即使是在盛行个人主义的18、19世纪,国家也负有法律义务为了每一个人的基本教育而履行积极的服务”。 实际上,我国对公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公民的受教育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例如,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就在第19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7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举办各类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困难的,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民族区域自治法》第71条规定:“国家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投入,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其他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可见,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而代表国家履行这些公共职责的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是责任政府担负国家职责和社会公众利益之体现。作为责任政府就是要求政府要对人民负责,以人民意志为指导行使公共权力,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作出行政行为,积极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需求,并相应承担政治、行政和法律上的义务。具体到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领域,其本质上并无变化,只是程度有所加深,因为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还涉及到民族平等权、发展权等相关之权利,更能体现民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汉族人聚居的地区相比,因为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其经济,教育水平普遍较为落后。客观地说,要实现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发展与交流,良好的教育背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通过受教育权完善其人格及生存能力,提高其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能力,获得其应有的发展。因此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发展权;就是重视改善少数民族民生。因为“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除了将导致民族整体的素质下降这一直接不良后果以外,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对于多元民族文化的借鉴与融合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的标记,责任政府应该以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为己任,这对于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加快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基础性和承继性作用。 但从现代社会法治的角度而言,现有法律对于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规定过于笼统。不论是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角度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还是受教育权保障角度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对与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涉及往往表现为原则纲领性规定趋同,细节操作性规定缺位。并且自治州、自治县一级的自治条例虽然大多涉及了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保护问题,也存在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难以实现切实的保护作用。 所以要将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责任真正落实到政府身上,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出台专门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之相关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为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提供明确的法治保障,使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发展,正如有学者认为,“法治在两个维度为责任政府职能的履行发挥了决定作用:一是工具法治,即法治是法律与制度的手段,它将政府责任具体化、固定化和合理化,并作为责任确定与追究的依据;二是政府责任化的职能是国家整体政治法律制度的一部分,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并在政治法律过程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官员发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政府及其官员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活动,一旦违反政治法律制度,或试图突破先存的民主宪政架构,其行政行为就将外部受阻,并被追究相应的政府责任。因此,唯有将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纳入法治的轨道,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将其固化为责任政府之责任,使得政府在作出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恩施州民族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恩施州位于鄂西南边陲、武陵山区之中,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受恩施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条件先天不足仍然困扰着恩施基础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1.基建和教育设备经费投入过少,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需求 其一,寄宿制学校建设严重不足。全州境内山高人稀,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办好寄宿制学校是巩固入学率的关键因素。据初步统计,有60%的小学生、90%以上的初中生需要在校住宿。但是目前恩施州小学生寄宿率仅有23.6%,初中生寄宿率82.3%。小学寄宿生宿舍建筑面积生均仅1.93平方米,现有初中寄宿生宿舍建筑面积生均仅2.29平方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均居住面积2.4平方米、初中生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的达标标准相。而且现有大多数寄宿制小学无正规食堂和餐厅,50%的寄宿制初中无餐厅,90%的学生宿舍无洗漱间和卫生间,95%以上的寄宿制学校无活动场所及设施。 其二,教育装备缺乏。最为突出的是初中理化生实验仪器、小学数学、自然仪器配备数量不足,据统计,初中理化生实验仪器达标学校94所,占56.3%,小学数学、自然仪器配备达标学校398所,占35.47%。 其三,教育信息化水平低。全州中小学计算机数量配备严重不足。全州有小学1122所,除去602个教学点外,按每校配备一个30台计算机的微机室,则计算机总需求量是33660台,而目前总共只有5700台,尚差2.8万台;同时,项目学校设备的使用、维修、升级、更新和技术服务所需要的经费没有保障。 其四,是危房改造资金奇缺。据统计,全州中小学校目前仍危房校舍465321平方米。经测算,要消除现有465321平方米危房,共需投资3.49亿元。 2.“普九”债务沉重 由于2005年以前实施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希望工程等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截至2007年底,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欠债25443.73万元,其中省审计厅组织的审计认定数8086万元,其他债务6750.02万元,债务利息4797.84万元。由于学校债务的债权人多为小工程老板和个人借支,以致时常发生校门、教室被锁等情况;有的债权人向法院起诉后,校长不得不到法院应诉,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 3.教师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全州中小学专任教师共计15486人,其中46岁以上的7274人,占46.89%,严重老化。从学科结构上看,语、数等“大学科”超员,生物、历史、地理等“小学科”人员紧缺。 从素质上看,全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各县市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培训面窄、受训教师量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及时更新,部分教师已很难胜任教学工作。 三、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解决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有法可依问题,国家立法机关应该加快出台《少数民族教育法》及实施条例的步伐,改变在立法上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学院党委书记高万能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教育法”,加大力度支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解决民族教育在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用完善的法律体系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在此部专门法律条文中,应该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最低比例予以明确,以做到专款专用。 其二,国务院应该制定相应的《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作为指导全国性的民族教育的基本行政法规。《少数民族教育条例》应该对如下内容作出规定规定:“民族教育的地位与性质、民族教育的任务和基本原则、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民族教育的职责、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教育事务的权力、民族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招生与就业、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体制及比例、法律责任等内容。”从而,把政府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行政行为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中,明确政府之责任与义务。目前,仅有少数省份颁布了地方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将出台《少数民族教育条例(草案)》,以期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提升。(草案)规定:在民族地区实施学前一年的免费教育;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的生均拨款在普通学校经费的基础上上浮30%;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向边远、高寒、贫困等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特别是双语教师倾斜;建立省州(市)县(区)分担机制,单独为农村教师核定绩效工资;拓宽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本地区兼通民汉双语的毕业生;民族教育类课题研究经费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所占比例不低于总量的1/3等等。笔者认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教育条例(草案)》,在内容上符合法治社会里,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证的要求,值得国务院在制定统一的《少数民族教育条例》时,据以参考。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可以从以下途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一是落实好现有的教育经费政策,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必须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依率计征,全额拨付教育使用,政府不得抵顶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二是将代课教师、寄宿制学校后勤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三是加大地方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解决教学用房、学生住宿用房以及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四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吸收民间资本甚至境外资本的方式来补足少数民族教育资金缺口。我国《职业教育法》第21条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教育也可以对民间资本甚至是境外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当然,具体的操作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经济适用房建设,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保证教师能安心工作;二是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其工资。落实政策规定而尚未落实的班主任津贴、医疗保险、教学奖等待遇,等同落实公务员享受的地方性津补贴。对农村教师给予额外津贴,改变教师待遇城乡差距大,乡镇教师千方百计进城的局面;三是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自然减员教师必须当年足额补充到位;结合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破除师范生就业体制的障碍,使师范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进入教育系统;四是建立严格教师奖惩制度和优秀教师定期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推进学历教育、提高教师任职资格。建立教师任职流动机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四、结语 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纵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教育状况,凡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地方,一般都是教育发展快的地方,也是人才相对聚集的地方。凡是经济社会落后的地方,一般都是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地方。因此,一个地区的教育程度和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民族地区的繁荣在于发展教育,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于培养人才。在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而要消除东西部教育水平的差距,须通过立法的手段来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在法治的轨道中落实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民族教育的职责,方能从根本上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 教育调查论文:谈新时期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开展和加强党员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客观需要。前不久,我们对无锡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近年来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非公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非公经济组织中从业的党员越来越多,到2006年底已有48738人(其中私营企业主党员2813人),占全市党员总数的15%。在非公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党员教育工作也从无到有,在探索中前进。 1. 各级日益重视,齐抓共管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各地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日益重视,把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与党建工作同步研究、同步计划、同步落实、同步考核,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初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主抓,组织、纪检等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非公企业的党员教育工作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已经打开。以党教促发展,以发展促党教的双赢格局正在形成。 2. 拓展基层组织,党员教育工作的基础不断加强。加强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是开展党员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此,各地基层党组织把非公经济组织党的组织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按照“非公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延伸到哪里”的方针,切实加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形式,努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目前,我市8.44万个非公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中已建党组织22284个。 3. 坚持因地制宜,党员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阵地建设。为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各地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因势利导创建新经济组织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等新阵地。特别是各地认真落实《无锡市新经济组织基层党校工作条例》。目前,全市共建有60多家非公经济组织党校,有的放矢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二是内容丰富实用。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管用和实用的原则,注重虚实结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宣讲党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宣讲与受训对象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宣讲和回答党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搞好党员思想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党员进行经济、科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新知识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增强党员的实际工作本领。三是形式灵活多样。在培训时间上,坚持业余为主。一些非公企业党组织针对党员人数少、分散不易集中的状况,本着“小型、业余、分散”的原则,充分利用晨会、工余、班前班后时间,通过分岗位、分班次,划小学习单元开展教育活动。一些地区还选派宣讲组成员送课上门,到非公企业对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在教育方式上,一些非公企业依托党员教育阵地,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网络式教育、互动式学习的新路子,把课堂传授、灌输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典型学习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形势任务,开展各类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让党徽在岗位闪光”等配套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展示党员形象的平台,促使党员增强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当前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非公经济组织的蓬勃兴起和发展,为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领域、新的空间,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从总体来看,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首先,从宏观管理方面来看,各地对发展非公经济组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工作做得非常扎实。相比而言,对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的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表现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明显。部分同志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对非公企业党员教育工作缺乏指导和督促,导致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其次,从非公经济组织本身来看,党员在非公经济组织员工中的比例较小,一些中方老板担心党员教育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外方老板则害怕党的组织力量会冲击其经营管理权威,把党员教育和企业发展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第三,从非公经济组织党员自身来看,一些党员党的观念淡薄,党员意识弱化,认为已经到非公经济组织工作了,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等等,对党员教育工作的存在错误和片面认识。 2. 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对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和党员教育工作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存在零、散、乱现象,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一是党组织组建率相对滞后。有一些企业因种种原因还未建立党组织,党员教育无人过问。二是组织关系隶属不顺。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相分离的情况比较突出。三是党务干部缺乏。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务干部不少是由业务领导或工会等部门领导兼任。四是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欠佳。一些企业的党务工作者因为兼职的原因,责任意识不强,对党员教育工作不重视,借口业务忙、生产任务紧,很少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五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与非公经济组织的实际和党员思想结合不紧密,针对性不强,成效难体现。六是时间难保证。对党员的教育基本上只能放在业余时间进行。有些企业实行三班制,不同班次的党员平时见面都难,导致教育活动难组织。七是经费无保障。一些非公企业党组织缺少必要的经费来源,致使党员教育活动难开展。 3. 党员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形成党员教育工作发展的不平衡。尽管一些非公经济组织都建立了党组织,但是党员教育的开展情况及效果却差别甚大。综合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状况:一是组织机构健全,教育活动有序。一些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而成的非公企业,基本上做到班子不动、队伍不散、经费保证、活动正常,党员教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二是只有专职书记,教育活动基本正常。部分非公企业为了减少非生产性人员,党组织往往只设一名专职书记,党群部门合署办公,一人身兼数职。这类企业党组织基本上能按上级党委的要求,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但被动的多、应付的多,满足于当“二传手”,因而教育效果不明显。三是兼职书记,业余活动。大多数外资和部分个私企业等非公经济组织都采用这种模式。这类企业党组织利用工间或双休日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由于时间紧张,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因此对党员的吸引力不强,教育效果一般。四是仅有组织形式,活动不甚正常或流于形式。一些非公企业迫于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建立了党组织,但是仅仅流于形式,几乎不开展任何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活动。 三、加强和改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的对策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组织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做到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加快发展非公经济,越要理直气壮地抓好党员教育工作,真正把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作为落实党要管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职责,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树立不抓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就是失职,抓不好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实际工作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坚持整体部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重点突破,着力抓好规模较大、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教育工作,为整体工作开展提供示范。采取措施,抓好对非公企业业主的教育培养,通过召开会议、宣传报道、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非公企业业主对党员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强非公企业业主支持本企业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2. 搞好建设,提供保证。一是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基础。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员的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有利于非公经济组织发展的原则,把党组织建立健全起来,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力求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员教育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二是理顺隶属关系。坚持便于组织管理,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采取属地管理、归口管理、挂靠管理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的管理,真正做到不露空白,不留死角。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党员教育工作规范化。按照党章要求,结合非公企业特点,对党员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等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通过建立健全党员轮训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制度、党员思想汇报制度、谈心制度等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为企业党组织更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逐步使非公企业党员教育工作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四是加强阵地建设。按照《无锡市新经济组织基层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继续加大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创建基层党校的力度,根据不同类型非公经济组织的特点和党员教育情况,因势利导,探索独立党校、联合党校等多种模式和运作形式,使基层党校真正成为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的主阵地,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3. 注重创新,讲求实效。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促进发展为目标,整体推进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教育。二是在领导体制上,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检查指导,定期分析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讨论有关问题,部署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方面的主要工作和重大活动,形成相互配合、各负其责、齐心协力抓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的格局。三是在教育内容上,根据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思想实际和企业发展实际,选好党员教育内容,把党性教育、形势任务教育与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企业业主所理解和支持。四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采取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集中、统一、规范与和小型、分散、业余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适合企业特点、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党员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在教育手段上,根据非公经济组织党员的文化素质、学习工具等情况,运用学习讲座、电化教学、网上学习、自学讨论等各种教育方法,不断增强党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党员教育成效。还可以借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培育和塑造企业精神,注重情感交流,融党员教育工作于企业文化之中。六是在教育途径上,从办实事、解决具体问题入手,融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为一体,把解决党员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党员教育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非公经济组织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教育调查论文: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未成年人的未来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农村未成年人成长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通过深刻分析和客观评价我镇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合理的途径方法和对策建议,从而将加强农村家庭教育,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转化成为__镇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内在推动力。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镇居住的居民,调查方式主要是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调查结果:走访了120名农村妇女,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被调查的120名农村妇女中,已婚妇女90人,未婚22人,离婚或丧偶的8人。年龄结构,20岁以下的8人,21—30岁的22人 ,31—40岁的42 人,41—50岁以上的48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 从调查情况看,__镇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主要呈以下特点: 实地调查反映,95%的农村女性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都给予一致肯定。71%的农村妇女表明愿意不惜一切投入,培养子女成才。问卷调查中显示,67.61%的农村女性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问题(成绩差、听课困难、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重视孩子情绪问题(暴躁易怒、焦虑、抑郁、自卑等)、交际问题(内向冷漠、不善交际、经常与人发生矛盾等)以及行为问题(违反校规等)的比例分别为11.83%、13.80%和6.76%。很多农村家庭父亲和母亲分头负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而且父母共同管理儿童学习教育比例最高达77.55%,说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国教子、以德育人” 为主题与核心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所认同,多数家庭民主和谐,父母协力、协商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但实地调查也发现,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在老师、在学校,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有的家长和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问卷调查中,52.6%和32.3%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私下赞赏”、“公开表扬”方式鼓励儿童的进步。孩子做错事时,61.5%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心平气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与孩子沟通交流上,60.5%和30.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与儿女的关系非常好或比较好;64.5%的女性家长表示自己能够很好或较好地与孩子沟通;47.94%和47.17%女性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经常或偶尔告诉父母他(她)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走访调查发现,孩子有事瞒着家长时,多数家长采取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交待”的方法。孩子与家长意见相悖,一时难以确定对错,45%的家长会采取“冷处理”。孩子有吸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等不良行为,部分家长能按照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这说明,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在改善,但调查也反映,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一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部分农村家长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孩子做错事情的方式上,有32.41%的被调查者选择教育方式是责骂或打孩子;3.77%的被调查者采取禁止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或拿走孩子喜欢的物品等惩罚方式,甚至有2.76%农村家长认为,小孩子都会犯错误,做错就做错了,由他去。被调查的家长中,对孩子采取物质奖励的占8.86%。而且,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直接用金钱奖赏的家长占2.08%。在与小孩之间的沟通问题上,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24.21%的农村女性家长表示沟通的时间很少,6.49%的农村妇女反映自己与孩子双方虽有沟通的想法,但沟通过程中,总是因无法克制的情绪而中断与孩子交谈;有2.91%的农村妇女直接表态自己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很难与孩子沟通。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二是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实地调查反映,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农活或打工挣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闲暇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基本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的确切年龄和所在年级都不知道。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教育方式传统简单,缺乏先进家教理念和科学家教知识,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仍是我镇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水平任重道远。 一方面,农村家长素质普遍偏低。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 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农村妇女承担社会、家庭“双重角色”,大部分时间被挤占,很少有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有部分小学文化的人渐渐退化到了半文盲的状态。“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是农村家长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镇广大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衣食问题,家长们根本无能力投资家庭教育设施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虽然广大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同时,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农村女性家长农闲时大多用于聊天,或沉迷搓麻将、打扑克,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家长认识不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义务,忽视家庭教育。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家长可以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刊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提高家长素质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学校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素养。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家庭教育论坛内容既包括知识讲座也包括家长发言、提问,使家长、教师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交流经验,提高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提高家长素质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书,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生动的画面是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也了解不了的,这样,既增进了一家人的感情,也丰富了孩子的视野。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教育调查论文:常州电大成人学历教育需求调查报告 摘要:调查现实,成人受到学历方面的压力较大,有较强的进行学历教育的意识,成人学历教育有着比较广阔的市场。但办学单位在信息沟通、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学员期望提高的能力方面与成人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希望本次调查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支持材料。 关键词:成人学历教育 教育需求 调查 1 主要调查结论: 成人教育的主要需求: (1)学历的意识较强。从调查来看, 有70%的受访者感受到学历方面带来的压力。有85%以上的受访者想接受成人教育, 其中已经接受过成人教育的占70%,从职业分类来看, 企业业务人员想要参与学历教育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企业管理人员、个体户。 (2)学历教育的目的以职业升迁和转换工作最显著。在七个备选项目:职业升迁、获得高收入、提高能力、增加知识、职业或工作需要、转换工作、开拓人际交往中,以职业升迁的得分最高,为3.76分,其次为转换工作,为3.04分。从职业分类来看, 管理人员和部分企业业务人员倾向于升迁,商业从业人员和另部分企业业务人员比较倾向于转换工作,而个体户人群因没有这方面的压力,选择提高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为多。 (3)对通过学历教育提高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期望较其他多,分别为3.93和3.83。在这一点上各职业人群的选择较类似, 同时管理人员对提高于社会能力的要求较其他职业人群稍多。 (4)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的各种阻碍对学习者的影响力表现的比较平均。个人时间不足,精力有限;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教育方式不适合;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费用太高这几个栏目的得分均在3.20到3.64之间。其相比较而言,教育方式不适合和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的影响更为明显。 (6)评价方式上倾向于论文或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的分值为3.38和3.24。选择以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的作为评价方式的分值较低,只有1.96。 (7)在影响选择就读学校的因素时,招生学校现场散发的宣传资料和亲朋好友的介绍得分最高,分别为3.56和3.48,招生学校刊登的电视与报考广告得分几乎相同,分别是2.37和2.32。 (8)学历教育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调查结果看, 已经接受过学历教育的成人对效果评价的平均得分在2.84分,未能达到中值。近60%左右成人认为已接受过的学历教育对自己影响程度“较小”和“非常小”。从职业分类来看, 管理人员认为已有的学历教育对自己影响程度“较大”的较其他人群高。 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应作相应调整。学历教育历时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习内容的时效性方面就稍显薄弱,课程内容应加强更新。成人在适应的教学方式上倾向于网络学习、课堂典型性案例教学及研讨,表现出来强烈的开放特征。鉴于学历教育成人的学习目的很明确,也很现实;成人的生活较为繁忙,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他们的感知能力、机械记忆能力、想像能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但其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调控力,并且个体差异性较大。这些特点为成人适应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学历教育提供了可性,同时办学机构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个特征。 (2)期望的评价方式和效果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被访者倾向于论文或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作为学习评价的方式,与目前成人学历教育中以考试形式为主的评价方式有较大差异。鉴于学历教育强烈的目的性,结合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的特点,不适合采用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作为普遍的评价标准,但可以将拥有某些资格认证证书替代相关课程学习,还可以将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相结合,以有利于学员。 从样本总体来看, 认为成人学历教育对自己影响程度“非常大”和“较大”的不足20%。。同时在学习效果方面还应在在提高学员的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作出努力。 (3)要帮助成人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减少学习障碍。调查显示, 个人时间不足,精力有限;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教育方式不适合;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费用太高这几方面对成人参加学历教育都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教育方式不适合和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成人的这些障碍, 应该为其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宽松环境,特别是在信息传递和学习时间的选择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4)学校应加强市场开拓。进行成人学历教育的学校很多,而学员对各类学校了解不多,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招生学校现场散发的宣传资料在被访者选择就读学校时,影响程度达到了3.56分,在中上水平,甚至比亲朋好友的介绍分值还要高,亲朋好友的的推荐成功率高,但推广面窄。另外电视与报刊广告也对被访者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市场推广的策略,重点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社会对学校的了解。 教育调查论文:乌鲁木齐市学校安全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本次调查研究采用的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学校安全教育的状况进行初步的描述、分析,并提出完善的意见。 关键词:乌鲁木齐 学校安全教育 危机意识 学校的安全教育是公共危机教育在学校这个特殊场合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公共危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可持续性增强的一个源泉。另一个方面,学校也连着千家万户,学校的安全教育状况对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全面了解新疆地区公共危机教育状况,我们对学校的安全教育状况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1)男女比例状况。男女总的比例是:男性占41.6%,女性占58.4%。具体如图1: (2)各类学校所占比例情况是:小学占20.6%,初中占26.9%,高中占28.8%,大学占25.7%。具体如图2: (3)地区和民族状况。本次调查涉及乌鲁木齐市七区一县,调查对象中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满族等14个民族。从调查的范围和族别上看,基本能够代表乌鲁木齐市学校中学生对公共危机的认知能力,并反映出学校安全教育的状况。 2.2 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分析 (1)学校安全教育的总体认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度很高。如在“你知道安全教育吗?”的问题中,94.53%的学生都知道安全教育,仅有5.47%的学生不知道。具体如图3: 但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又有一定的差别。从调查结果看,小学的安全教育抓的比较好,其次是大学的,初中和高中相对来说稍差一些。具体如下面图4-图7: 在安全意识方面,整体较好。如当被问及“当你看到学校的建筑设施(如:栏杆、体育器材等)损坏并影响他人安全时,你是否报告给老师?”时,有64.88%的学生回答“是”。在“打放学铃,你常采取的方式为”这道题中,64.68%的人选择“能严格遵守上下楼秩序,轻声慢步走下楼梯”,19.31%的学生选择“等同学走完再走”。当被问及“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宾馆或商场),你会特别留意“安全出口”或者“消防器材”的位置吗?”有66.5%的学生选择“会”。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否”“不会”“不知道”。这表明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还要加强。 (2)学校安全教育状况 为了能真实的反映学校安全教育状况,我们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演练情况、安全教育的方式、学校的安全方面的相关预案的宣传等方面设计了七道题目。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虽然在安全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尤其是具体细节工作状况不容乐观。 表1你们学校有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老师吗 表2你们学校每周开几节安全教育课 表3学校和老师是否经常对你进行健康、安全方面的教育 表4你们学校举行过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吗 表5你们学校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活动 (4)安全教育不系统,有些环节薄弱。在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教育方面,我们设置了两道题。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如对“你们学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方法)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有”的只占49.9%,而选“没有”和“不知道”的超过50%。在对“你们学校进行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有”的占67.3%,而选“没有”和“不清楚”的占30%多点。 2.3 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源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小学生的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自广播、电视上和教师的教育;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的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源相对来说较广些,50%以上的来自广播、电视上,报纸或网络上,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具体如表6: 表6 目前,你通过哪些渠道获得一些基本安全、自护常识 2.4 学校安全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还要不断的加强。如在对“当发生火灾、地震或传染病等时,你知道正确的应对措施吗?”问题的调查中,完全知道的仅占22.07%,知道一些的则占到73.87%,不知道的占4.06%。具体到不同层次,又有不同的表现。具体如表7: 表7当发生火灾、地震或传染病等时,你知道正确的应对措施吗 3 问题与思考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考察了新疆地区乌鲁木齐市学生的总体认知状况、公共危机意识、常用公共危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公共危机知识得来的途径以及学校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等。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乌鲁木齐市学校的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结合调查结果,新疆乌鲁木齐市学校的安全教育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政府应加强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明确政府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政府应重视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关系着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可持续性。政府应经常对学校的安全教育情况进行评估,并不断根据社会发展情况,针对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评估和检查,并提出完善意见。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涂鸦元素的应用 一、涂鸦的图形的分类及特征 1.鸦图形按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法分为手绘涂鸦、喷绘涂鸦、纸模涂鸦、贴纸涂鸦、网络涂鸦。徒手绘是涂鸦最传统的制作手法,有炭笔、粉笔,甚至油画笔都可以使用,绘制需要较长时间,手绘涂鸦的视觉效果远比计算机技术产生的视觉效果更令人感到亲切和感动。喷漆罐和马克笔也传统涂鸦的主要创作工具,涂鸦艺术家用马克笔书写自己的签名,用喷漆罐制作大型的文本(tag)或图画(bumer)。各种颜色的喷漆和不同粗细的喷嘴使涂鸦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纸模涂鸦(Steneil),主要利用割版技术,先在纸板上起稿,再将绘制的图案的轮廓镂空,最后用自喷漆将镂空部分喷漆,这种技术可以使图案、文字重复使用,不但可以制作漂亮简洁的图形,在街上复制速度较快,从80年代开始,纸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层和颜色创造出复杂的图像。贴纸的制作过程是,首先将图样手绘或是纸模喷制在纸张面,然后剪出图像的外型,再用胶将作品贴到街上。网络涂鸦即运用电脑屏幕,虚拟画板、鼠标或手写板代替喷枪画笔,直接在屏幕所显示的画板上,用鼠标或数位板进行涂画,在电脑上制作涂鸦图像的这种方式拓展涂鸦的势力范围。 2.涂鸦图形按表现内容可以分为具象图形、半具象图形、抽象图形、装饰图形等。具象图形包括动物、人物、风景等;半具象图形则主要以卡通人物、宗教与神怪形象及抽象处理的人物动物形象为主,抽象主义的创作手法产生的图形往往具有幽默、夸张、抽象的特点;抽象图形包括各种线条、箭头、对话气泡、烟缕等;装饰图形则包括王冠、镶条、斜纹、星形、圆点花样或西洋棋盘等装饰元素符号,这些图形装饰在文字或图形上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其中各种线条和箭头的运用是涂鸦的突出特点。比如直线代表着单调而坚定的情感,曲线代表着变化、运动的思维,无节奏的波浪线或经常处于改变状态的线条,则是警觉性、弹性和敏捷的象征等等。线条的虚实、强弱、流畅、抑扬等都体现了涂鸦的随意性,给人轻松的视觉感受。涂鸦中大量使用具有方向感和运动倾向的三角形箭头,多是弯曲、旋转、互相纠缠的形态,营造一种“爆炸”的视觉效果,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摄人的气势,对人的感观造成强烈刺激。 二、涂鸦的色彩 TAG和THROW-Up是最早出现的涂鸦风格,是一种不填色或者上单色调的简单涂鸦。两者的用色方式都比较单纯。白色和黑色最为常见。从色相的角度来说,黑色和白色都属于无色系。无彩色的黑色和白色是调和其它颜色的良方,能在众多鲜亮的颜色搭配中起到缓冲和隔离的作用。黑色常运用于涂鸦字体或图像的描边,在黑色的衬托下,有彩色的纯度和明度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烈。此外涂鸦作品中大量运用色相对比较强的纯色搭配,特别是补色或三原色的纯色搭配,具有跳跃、绚丽的效果。运用对比强烈的高纯度的颜色,不考虑色彩的调和关系,不用按照传统绘画所谓的“技巧”去考虑物体的固有色,环境色以及背景色等外在的因素,这种对色彩绝对自由发挥的作风与后现代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三、涂鸦的肌理 涂鸦使用的工具不同,被涂鸦的介质不同,产生的肌理效果也不同,不同肌理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与情趣。如在城市建筑、桥梁、高速公路的护墙或是地铁车辆等介质绘制的涂鸦,肌理也略有区别。涂鸦艺术家粗糙的、未经开垦的朴实笔法以及华丽眩目的萤光色彩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中原始主义的最新展现,它看上去也许是原始的、幼稚的、草就的、褶皱的、褴褛的、猥亵的、无意识的、废话一样的,但是只是外表看上去,也是以往美术界的艺术家们未曾提供的。涂鸦肌理运用在包装设计中,常常作为背景与上面的色块组合在一起,达到多与少、简与繁、深与浅的对比、烘托的效果。 四、涂鸦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演绎 1.整体运用 这种方法指将涂鸦字体、图形或肌理完整地运用于包装上,如图2限量珍藏版人头马VSOP涂鸦酒瓶礼盒的设计完美结合涂鸦手法与元素,外盒保留人头马VSOP的黑色元素作为底色,白色涂鸦字母吸引目光,经典黑白配尽显简约之时尚,纵身而起的潮流达人,正手持喷漆尽情挥洒,架势欲将引领时尚涂鸦潮流,动感无比。传统的经典与现代的潮流,和谐地展现于礼盒包装上。这种手法具有整体、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 2.局部运用 局部运用一层含义指包装中局部选用一些涂鸦的图形、字体、肌理,增强了画面的活跃感,不至于使画面显得过于呆板和严肃;一层含义指将涂鸦文字或肌理的某些局部运用到包装上。由德国的包装设计师AxelPeemoeller设计的YSL新的香水包装设计,用油漆随意地涂鸦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随意之余更彰显了个性。 3.混合运用(组合运用) 混合运用指不同的涂鸦字体相混合,涂鸦肌理与涂鸦文字相混合,复杂涂鸦图形和简单的涂鸦字体相混合,有时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相混合,有时不同作画方式创作的的图形相混合,或者是涂鸦与摄影照片相结合等。涂鸦元素的混合运用在轻松、随意、对比中拉近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五、结语 现代消费者渴望个性和具有艺术魅力商品包装,包装在满足基本的保护功能外,人们更希望通过包装彰显自己的个性,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超越国界能更好地体现多元文化和设计的个性化、丰富性,增强商品包装的设计感,为包装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丰富了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及技巧。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一定要和我国文化结合起来,找寻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使商品包装更好的满足我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作者:窦桂丽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趣味性包装设计论文 一、趣味性包装设计的种类 为了更好地设计出更好的趣味包装设计方案,就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的设计种类。在多种多样的设计方案中,这种包装形式一直是包装设计中的热门领域,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也颇受人们的青睐。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这种包装设计的种类,并对这些种类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设计师能够更加了解这种设计理念,更好地进行包装设计。具体说来,这种包装设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新奇型。很多商品在包装时往往采取突破常规的设计收费,具有反常态的特征,利用新颖的表现方式,来达到趣味的效果。很多包装会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滑稽的感觉。总之,这种设计理念体现的是出乎意料,让人们体验超乎寻常的视觉体验,增强商品的吸引力,带给人们以惊喜,从而让人们内心萌生奇趣的情感。 第二,滑稽型。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还可以利用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享受愉悦,从而减轻人们的压力,自然而然就会引起人们的好感,让他们获得趣味体验。这种诙谐的表现形式更能体现出商品的人情味,向人们传达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而让人们感到轻松和愉快。另外,很多滑稽型的包装设计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喜剧因素,或者利用人们常见的游戏形式,来使人们的心理放松,进而使他们陶醉其中。 第三,生动型。这种类型的设计方案通常会利用各种诙谐的动物造型,或者是幽默的卡通形象,让人们感受到生动有趣的视觉图案带来的冲击。生动才能勾起人们的趣味心理,他们才能在商品包装设计上找到趣味所在,进而产生共鸣。例如,很多巧克力商品会将巧克力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如鲜花、动物、卡通人物等造型,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感,这也似乎让这些商品焕发了生命力,更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 第四,情感型。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人们对情感非常渴望,希望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情感需求是所有人都渴望拥有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这方面,很多趣味性的设计方案从人们的情感体验出发,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和谐和温暖的感觉。例如,在很多副食品的包装上,很多设计师利用了生动可爱的动物形象,让人们产生一种爱慕的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 二、趣味性包装设计的要求 1.充分了解目前的趣味需求 每个时代对趣味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包装设计上也应当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要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更加开放的设计理念出发去设计商品包装,实现趣味性包装设计方案的推陈出新。此外,目前的趣味需求还有一定的时效性,只有抓住时机才能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包装设计的经济效益。为此,设计师应充分了解目前人们对趣味的需求,准确把握人们的心理,使商品设计能够符合当今的发展潮流,使这一设计方案能够在新时期彰显出它的生命力与活力。 2.应把握消费者的心理 在趣味性的需求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要求,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对待趣味性的商品方面,每个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这体现着个人情感的主观性。因此,商品包装的设计应当根据每个年龄段的群体,设计出相应的趣味性设计方案,因为很多商品都是面对主要的消费年龄段的。例如,如果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年轻人,那么就应当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思维活跃、善于幻想的特点,另外还要表现出敏锐的感觉和冒险的精神,要满足这一消费群体对时尚和美的追求,使商品设计方案更能表现出时代特征,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样就能激发出他们的购买欲。 3.应利用反常规的设计手法 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看重第一感觉,消费心理具有时效性,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顾客,就容易被人们忽视,不能达到表达趣味性设计的目的。为此,在趣味性包装设计中必须在第一时间打动顾客,让产品与众不同。因此,包装设计就不能运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必须实现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与超越,要利用反常规的表现方式来进行设计,让顾客产生一种意外惊喜的感受,这样才能在视觉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三、结语 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趣味性的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共鸣,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消费的欲望。趣味性的包装设计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人们的关注,让他们产生一种视觉效应,让他们对这一商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及时传达商品信息,更好地对商品进行宣传,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作者:高立燕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绿色包装设计研讨 1如何判断绿色包装设计 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材料而砍伐自然林的报道屡见于报端,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砍伐的结果是地球沙漠化速度加快,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兼顾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善。当造纸企业没有自建林木资源时,所谓从“第三方”购买原材料带来的将是异地森林资源的砍伐。政府相关部门在致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应该兼顾相应的监督、监管措施。纸包装材料加工制造过程还有环境污染的问题。首先在纸制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水,造成的水体污染已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最近南方某城市市民“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反映了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安全感加剧。 其次在国内一些地方造纸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由于运转成本问题往往只是摆设,仅仅在环保部门检查的时候使用,造纸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地污染大户。而我国制定的一次性餐具标准,舍弃塑料餐盒而选择纸餐盒作为一次性餐盒,表面上看是使用了可回收绿色材料,但纸餐盒加工过程污染量大,而且需要大量砍伐森林作为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远比塑料餐盒大得多。近期已经有相关专家对塑料包装与纸包装的加工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从加工过程中水电消耗、加工环境的友好性、以及后期包装运输储存综合来看,塑料包装都优于纸包装。可见,所谓纸包装的环保性只是从其材料本身来说。无论纸包装和塑料包装都要综合生产、使用、回收环节才能体现其是否绿色。合理利用包装材料,保证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及如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才是解决环保问题,实现绿色包装的关键。 2无包装设计 “无包装设计”是绿色设计浪潮中一项有力措施,我们谈起无包装设计,往往有人片面认为是不给商品进行任何包装。但是在实际设计案例中,完全的无包装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也可以把采用天然环保无能耗的包装材料认为是无包装设计,这样的包装基本不耗费额外的能源、不会给环境造成任何的不良影响。比如现在只能在边远地区看到捆扎碗碟等瓷器的粗麻绳、包装糕点的草纸,包装熟食的晾干荷叶,草编的菜筐等。但是这样的无包装设计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容易运输和贮存,主要还是用在短途运输和速食快餐业。此外还有个缺点是外观缺乏现代感,很难提高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建议大型商场可以推广在糕点专柜用草纸袋包装,把包装袋设计得古典怀旧一些,能激起年龄层次偏大的消费者的购买欲,而年轻的消费者也会因为其环保方便而去选择它。特色餐馆可以考虑用竹杯、竹碗、竹筷来取代传统的玻璃、陶瓷、木制品。快餐业鼓励消费者使用和自带重复使用餐具,对自带餐具客户给予打折优惠。推广使用可以吃的以糯米或土豆为原材料制作的餐盘作为食物包装等。这就给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新材料的运用和设计的新任务,不管使用什么材料,都要通过设计师之手转化成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商品包装。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政府制定的限塑令已经在2008年6月开始实施,中国境内所有市场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商家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来鼓励顾客自带多次使用的环保购物袋。先不说这些规定能否得到商家配合落到实处,但这也终究是无包装设计的一次胜利。 3再循环利用包装设计 “再循环利用包装”也是绿色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绿色设计的包装不会象发泡塑料餐盒那样,不易回收、不易自认分解而造成环境的白色污染。当前我国的包装回收率是很低的,以利乐为例,该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提高利乐包装的回收率,曾在2008年争取把回收率提高至26%;但在国内目前回收率还是极低的,更多的要看乳品企业的态度和消费者的相关环保意识的提升,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国内专门从事乳业包装回收的上海彩乐公司,该公司98%的原料来自利乐等公司的边角废料;其次是与部分学校挂钩,将“学生奶”的包装回收;或到废品回收站,一家一家讨价还价地购买。他们还开通了一条利乐包回收热线,但每天接到的电话不过三四个。还有杭州富伦纸厂,该公司可以将利乐包装环保处理生产优质再生纸浆和铝塑颗粒,处理回收乳品包装的能力为每月300吨,但目前每月只能回收10吨左右,剩余的产能只好用来处理常规废纸。 按照国内一年的乳品实际消耗量达到11万吨来计算,目前中国市场乳业包装的回收恐怕1%-2%也难以达到。这样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利乐包如果按照普通纸制品回收,会给回收设备造成伤害;如果深埋,它基本不能自然降解。现在欧洲的环保研究者发掘50年前的垃圾填埋场,连普通报纸都还没有自然降解。如果对利乐包进行焚烧处理,它的内层铝箔是不燃物。如此就形成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专门企业的专业回收设备闲置;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散落包装无法回收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给回收中转机构和回收企业一定比例的税收补贴,提高回收率;还要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素质,国民能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并将可用废品送到回收站。这样就给设计师提出了新的问题,设计商品包装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美观性,还要考虑它是否方便再循环利用,绿色设计不能走形式主义。 4大力推广绿色包装设计 近年来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广“再设计”观念,宗旨是使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其鲜明个性和活力的有效武器。英国文化委员会举办了数次再设计展览,他们推出的所谓“优良设计”应该是低能耗、省人力、无污染的设计;推广使用的材料是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英国政府甚至在进出口方面推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减少非绿色产品的配额并课以重税。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国民对绿色产品的认识,从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行为。奥运会被认为是当今人类最为盛大的公共活动之一,也是各东道主国家展示自己综合实力的舞台,但是赛后大量废弃的一次性用品往往令东道主头疼不已。 在1988年首尔奥运会上,就使用了玉米塑料可自然降解的水杯;1994年冬奥会则使用了生物降解塑料托盘;2000年和2004年奥运会,也使用了新型的包装材料,较成功地解决了垃圾回收问题。“绿色奥运”是北京自申办之日起就提出的重要理念,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已充分体现到奥运的各个环节,在充分展示我们的设计软实力的同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绿色包装设计是每一个设计公司和一线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师不但要从客户的要求出发,还要自觉地将绿色设计的要素贯穿到整个包装设计的每个环节。伴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类要携手为共同栖息的地球谋求生态平衡与新的发展。可以比较乐观地断言,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推广绿色包装会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这也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真谛。 作者:李景顺 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茶叶的包装设计初探 一、茶叶的绿色包装——材料的运用 (一)减少茶叶包装材料的种类和数量 当今市面上的茶叶包装所选用的包装材料,大多以聚乙烯薄膜、复合薄膜袋等化学合成材料居多,而这些材料显然是不环保的,加之包装用料质量过高、装饰奢华过度,包装过剩,不利于回收。所以,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减少包装材料的种类,强调材料的实用性,摒弃无用功能样式和纯装饰的样式,减少包装材料消耗,努力实现包装减量化,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品质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这样更有利于节约能源,以及包装的回收再利用。 (二)使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茶叶包装材料 茶叶绿色包装设计的前提和关键是采用绿色包装材料。所谓绿色材料是指在满足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环境兼容性的材料。在完成使用寿命之后,通过阳光中紫外光的作用或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分裂降解和还原,最终以无毒形式重新进入生态环境中,回归大自然。在大部分茶叶包装中,聚乙烯薄膜袋和复合薄膜袋应用较多,这种材料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降解,回收难度很大,已逐渐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如果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直接使用天然材料,例如纸制品、竹盒等天然纤维材料,使用植物材料一般不会对环境、资源造成危害,不但节约资源和能源,而且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用后易于回收或自行分解回归大自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的负担。广东有一种葫芦茶,就是直接应用天然植物竹叶为包装材料,把茶叶一节一节地以细草绳捆扎起来,颇似一个个葫芦,故名为葫芦茶。竹叶可以保留茶叶的香味,在饮用时将草绳解开,取出一部分后,剩下的仍然可以继续保存,是一个既方便、环保,又节能的设计。 (三)茶叶包装材料的再利用 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在考虑减少包装材料种类及使用可再生材料的同时,通过对包装材料的再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瓷罐就是很好的茶叶保存器皿。我国的陶器制品自古就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陶器取材于自然泥沙,质地坚硬易于盛装,便于使用与回归自然,并且可以长期使用,不但节省了材料,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很好的绿色包装材料。将包装与工艺品相结合,将瓷器用作茶叶的包装,既是容器,又是一件工艺品,使用后可以用作其他用途,减少了材料的回收再生程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竹编材料包装是我国从古代传下来的传统包装形式,以小型精致竹篓作为包装器皿至今为人们所沿用。将竹材料制作成工艺品,既可以作为茶叶的包装,又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摆放欣赏,可以二次利用及时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也极易分解,废物在焚烧后可以用作植物肥料。在作为茶叶包装的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件工艺品欣赏。整个包装上面没有多余的琐碎细节,有一种自然材料特有的质朴美感。 二、茶叶的绿色包装——造型和结构设计 合理的包装造型和结构设计是实施茶叶绿色包装的前提和条件,而不同的包装造型使用的包装材料也不同,包装的造型与结构是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的,不同的包装造型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不同的。优化包装结构,合理的包装造型结构可有效减少材料的使用。茶叶包装的结构设计应避免过度包装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还要避免不合理的结构对茶叶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包装造型和结构上尽量运用圆柱形结构,可减少材料的使用,并避免了包装功能重复、层次过多的现象,使整个包装看上去简约、大方,同时避免使用高档包装材料,选用天然的纸制品材料,可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能源,而且使用方便。俄罗斯贝瑞绿茶的包装运用最简单的纸、麻等天然材料作为包装材料,在包装的造型上也别具一格,将茶叶包设计成鸟的形状,有一种大自然的气息,更加贴近自然,提醒人们对自然的保护。贝瑞绿茶的包装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造型来强调产品的视觉感受,同时强调生活与生态的和谐,使人们印象十分深刻。 三、茶叶的绿色包装——装潢设计 包装装潢是指包装的平面设计,是包装上采用的以商品为命题使用的装饰艺术,通过装潢设计来达到宣传产品、美化产品的目的。在包装上附上一些环保标志或文字,提醒人们不要乱丢废弃物,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包装的色彩和图形听上去对环保没有很大作用,但是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运用一些大自然中的色彩,通过自然的色彩来刺激人们的视觉,使人们联想到要保护环境。如果作为一系列茶叶包装设计,包装设计整体应大致相同,但由于茶叶的种类不同,应匹配以不同的颜色设计,如浪漫的紫色代表薰衣草茶、清爽的墨绿色代表薄荷茶、热情的橙色代表野生橘子茶、清淡的绿色代表绿茶,在色彩上让人感觉到自然、花草的气息,体现生活与生态的和谐,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在整个包装的色彩设计上,不同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眼球,包装色彩的区分也使人们较容易辨认茶叶种类,让人一目了然。包装中的图形图案占据包装画面的大部分甚至于整个画面。所以,图形图案在包装画面中的位置十分重要。优秀的图形图案能传达产品信息,吸引人们的视线,更能表达出绿色环保的理念和主题。对于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来说,图形图案设计可以采用简洁明了的图形,从而表现出茶叶的自然特色。茶叶的图形图案设计则应以体现茶文化及绿色饮品的特征为主。包装盒上的图形图案就是茶叶本身,使人一目了然,整个包装透出一股自然的气息,提醒人们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人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大量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相当严重的危害。绿色包装设计早已显现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茶叶包装的现状让人意识到,绿色包装设计已经刻不容缓。对于茶叶的绿色包装而言,合理选择包装材料是实现绿色包装关键的一步,而材料的无污染、易回收、易分解和循环再利用、再制造极为重要,选择合理的结构,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浪费,避免产生大量包装丢弃物,从而使茶叶的包装设计达到绿色包装设计的要求,最终实现茶叶绿色包装的目标。 作者:尹杰 单位:德州学院美术系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服饰品包装设计的创新 一、服饰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 如,国外有一款短裤,其款式造型非常普通,但其面料图案被设计为新鲜的肥牛肉,于是其包装设计也极具趣味性地采用了状如超市包装冷鲜肉的形式,将短裤折叠后装入保鲜盒,并覆盖保鲜膜,这样的包装看起来就像一盒逼真的肥牛肉。它被摆放在服装店内的促销台上,引起了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受众的强烈兴趣,从而使他们趋之若鹜。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我们对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受,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服饰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是一个特殊的视觉组织结构,它是由常识理性向超常理性的飞跃,是在诸如此类的正常与反常、正经与荒唐、现实与理想、有序与无序、真实与虚假的强烈对照中,在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中,造成喜剧性意境,带有浓烈的情趣性,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能量,使之内涵深化,外延扩大,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天地,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奇的审美追求。 二、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 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就是“为人考虑,与人合为一体,成为正是人们所想所需的设计。设计应该有亲切感、有情感、有生命和有利于自然环境,关爱所有的人。它包含人情化设计、个性化设计、人文化设计、绿色设计等内容”。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但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还很滞后,如果设计师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多在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方面做文章,也不失为服饰品设计的一条创新之路。下面笔者就从不同角度谈一谈这个问题。 1.以人为本的服饰品包装设计 一般鞋子的包装都是采用不透明的纸质的鞋盒,人们在居家收纳整理时经常会为找一双鞋而翻箱倒柜,现在有人发明了透明抽屉式鞋盒,透明的塑料材质使人对里面的鞋子一目了然,而且鞋盒之间有锁扣可以连接,使若干鞋盒可以连为一体,这样人们在取用时只需要抽出其中一层即可,非常方便实用。透明的塑料材质也可以有许多的创意和改良的空间,可供厂家传达相关产品信息。 2.服饰品包装的个性化设计 服饰品包装的个性化设计即更加注重品牌内涵的个性表达,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对人的行为和本质需求进行研究,从而产生特定的设计形式。设计师应明确服饰品包装设计发展方向,努力做到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文为基础,实现有个性、有特点和有品位的服饰品包装设计。设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透露出个性意识和文化观念。如Society27的鞋子包装一反常态地不使用纸质材质,而采用了木质材料,同时还把品牌标志镂刻其上,这样的鞋盒既彰显了品牌内涵,而且可以作为储物箱使用。 3.服饰品包装的绿色设计 安全和环保是一切设计都应重视的首要元素,服饰品包装设计也不例外。如最近问世的根据从纸制鸡蛋盒包装得到的灵感而设计的鞋盒,其材质以廉价的纸浆为原材料,根据所装鞋子的摆放形状,做出完全吻合其形状的异型鞋盒,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由于材料可以再生,非常环保。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诸如月饼之类的食品包装设计、香水之类的化妆品包装设计而言,服饰品包装设计的确有些落后。如果设计师在服饰品包装设计上多下功夫,在服饰自身差异性愈来愈小的今天,谁说不可以有买椟还珠的神话出现呢? 作者:李泽静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木雕纹样的应用 一、立体化的应用 徽州木雕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具有较强质感的艺术形态。作为建筑部件,它可以是撑拱,可以是雀替;作为附属部件,它可以是门板和窗户,它的不同形态都向人们展示着它在不同用途上的特征。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与徽州木雕纹样的结合中,更应该考虑的是纹样在实用包装环节上的使用。在对地域性较强的商品进行包装时,根据商品特性选择木雕的纹样与结构,使设计更趋于针对性和艺术性。如茶具包装设计,可以运用木质包装,在上面施以徽州木雕纹样中读书诗文的题材内容,暗示茶具的古朴品质和购买人高雅的情趣,体现了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沧桑感,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商品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国际包装设计大赛中,往往崭露头角的就是这种将本民族文化巧妙融入包装设计的作品。这类作品都是在寻找古老与时尚,传统与创新上的一个平衡点。基于这个平衡点所诞生的作品,既是新时代的风向标,又是传承文明所依托的载体。 二、材料的借鉴 包装材料的应用严格说来,并不属于徽州木雕纹样的范畴,但材料对包装设计来说是必须要谈的因素。徽州木雕是以木材为原材料的艺术形态,只有木质材料与其纹样的结合才是这门古老艺术最理想的方式。而运用木雕纹样作为设计元素的包装,其产品绝大多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利用木质材料作为包装的原料,会更加增添产品原生态的气息。这种气息的传达,正好符合了现代人返璞归真的消费理念,使产品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内心。一般说来,地域性较强的产品包装的原材料均会就地取材,这样既强调了产品与众不同的特色,又减少了包装的成本。包装材料的使用,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很多新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客观上来说可以更好地为包装设计服务,但是材料毕竟只是手段,设计师的权衡主导了整个包装设计的产生。因此,这就更需要设计师既要了解文化传统,还要关注新型材料的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三、文化精神内涵的传达 艺术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现实事物的创造和改造,更好地完善人们的生活。因此,艺术的意义更侧重于精神层面,设计的意义更倾向于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一个所谓“好”的设计,首先它是向着美学的高度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消逝,一些次要的因素被剥离掉,而设计初衷所表达的精神意义被人们所铭记。所以,对于徽州木雕纹样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要将其内在思想放在首位。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中,强调整体意识,将人的情感看作是一个有机体,注重以情表意、以景抒情,注重表现而不是再现,而是强调气韵与意境。在将木雕纹样与包装设计结合的道路上,只有真正体会和领悟到徽州文化所蕴含的深层的内涵,才能抛开木雕纹样外在的、表面的形式,把握其内在的意义世界,将徽州木雕纹样的文化内涵了然于心,自如地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来。 四、改造与创新 徽州木雕在历史沧桑的洗涤中不断地沉积,成为一门融入生命精神的艺术样式,在古老的年代里,它存在的实用价值远远大于艺术意义。而在今天,人们更加强调它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那么一个现实就是古老艺术在丧失了实用价值之后,就不再具有生命的强动力,而仅仅作为记录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出现。因此,这些古老的艺术门类每天面临的都会是不可抑制的衰老与消逝。徽州木雕的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对此我们不能仅仅是感叹,而应是将这门艺术样式的文化内涵融入时代商品中去或转化为商业产品。只有改造和创新徽州木雕的实际用途,参与市场流通,才会被更多的人熟知和消费。徽州木雕纹样属于视知觉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练中,其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丧失,而成为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这就为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嫁接提供了可能。其实,前辈设计师在对民间文化的探索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古老纹样的解读和重构,裨益良多,诞生了一大批与传统纹样完美结合的包装产品。在借鉴徽州木雕纹样的过程中,本着大胆创新和小心求证的严谨态度,在古老与时尚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在吸收和阐释的过程中,熟知徽州木雕的历史与技法,以便在包装设计时,能够准确地选择和开发应用,使木雕纹样与包装设计整体上达到和谐与统一。 五、徽州木雕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徽州木雕纹样是否可以和现代包装设计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些年一直热力不减的“中国风”设计,其实就是中国设计在深刻化历程上的一次很好的探寻。热衷徽州木雕设计元素的设计师也在默默地耕耘并汲取着这块沃土中蕴含的养分。徽州木雕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使其作为设计元素在包装设计选用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所以这类产品的包装大多是徽州特产。徽州特产的包装不仅在设计上突出当地文化,更要体现地域性,这就要求产品的包装运用应在木雕纹样和当地特产之间,找寻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纹样不仅仅是点缀,还有可能是整个设计的主要元素或核心元素。 1.茶叶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徽州茶叶久负盛名,据《中国名茶志》收录的安徽名优茶有89种之多,主要集中于以黄山为主的周边各山脉。茶叶的品质决定其市场竞争力,但是茶叶的包装也是茶叶畅销的客观因素。优质的名茶,加上雅致的包装,对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徽府茶行”为代表的一些茶商,在包装设计上加大了投入,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产品美观大方富有徽州地域文化色彩,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确立了自己产品与众不同的包装风格,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徽府茶行有着悠久的制茶历史,主要生产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皖南茗茶。徽府茶行的成功之路可以说是一个包装设计改变企业命运的典型案例。徽府茶行产品的包装设计中,运用了恰当的包装手法和材料,以徽州木雕纹样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将徽州文化中独有的美学特征加以放大,强调徽州的文化底蕴,与茶叶本身所传达的气质产生了呼应。 在徽府茶行产品的包装中,大概可以总结出四个特点。第一,包装形式的变化统一。在应用方式上采取了多重概念的串联,亦或是形式上的创新,使得产品的精神更容易通过包装手段传达出来,且整个产品包装又统一于徽州文化。第二,包装材料的多样化。依据茶叶包装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改进了包装的材料,采用金属听、纸盒、瓷瓶、铝箔复合袋、竹筒、木盒等对茶叶进行包装。材料的革新使木雕纹样的运用空间进一步加大,使之在不同材质上,所传达的质感和生命力得以升华。第三,包装色彩选择的针对性。色彩着力表现各类茶叶的特点与个性,同时依据汤色所反映出的特点,在包装色彩上加以巧妙的利用。第四,包装纹样的内涵性。茶的包装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强调慢节奏,自然和品味等。徽府茶行的产品包装中注重一个“品”字,多方位、多角度的选用一些内涵深邃、耐人寻味的纹样元素。 2.酒类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安徽拥有很多知名的白酒品牌,从其包装上分析,高炉家酒的一系列白酒包装很有徽州特色。高炉家酒包装中注重刻画了徽州民居的独特风貌,将马头墙等徽州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融入包装,增添了包装的层次感与美感。酒瓶采用了“陶”这种古朴的材质和以木雕的方式在瓶身上做的点缀,不仅突出制作酒的悠久历史和考究工艺,而且实现了整体包装呼应关系,不经意间透漏出酒产品的清新古朴,并暗示着饮酒人的文化品味和高雅情趣。设计师在色彩和形态的把握上展现了较为高超的设计水平。从包装盒到瓶身,将主要色调限定为灰色。这正是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州所拥有的颜色,使消费者可以感受到包装本身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另外,徽州木雕莲花门窗在包装中的运用,更凸显了设计的特色。此类包装从色彩到形态都与木雕纹样代表性的图形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加工和融合,把握了徽州的风情雅韵。在酒类的包装中,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突出本土特色,强调其与众不同的审美诉求。白酒,因其年代越久远,其口感就越上乘。因此,突出其文化性和沧桑感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徽州木雕艺术是一个较好的载体,它形式雅致,内容积极,而且富有文化意味和儒学特征。第二,讲究意境的传达。在包装中选用图形元素时,应考虑所做的借鉴是否符合产品本身的气质,其意境能否通过包装本身得以体现,这些在高炉家酒类的设计中都得以解决。 3.食品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素饼食品包装”为虚拟项目,笔者尝试设计制作了徽州传统点心素饼的包装。素饼是徽州本土的特色点心,故此选用木雕纹样作为包装的设计元素是适合的。在材料上选用纸质,在造型上为长方体翻盖式结构,配色以中国红为主,深红作为辅助色。在元素的挑选上,除纹样外,还将徽州特色的莲花窗作为设计元素,凸显徽州意味。顶面的中间部分以书法“素饼”二字标明产品名称,文字的底纹施以木雕纹样作为依托与整体格调相契合。 六、结语 包装设计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的大舞台,就必须明白什么是自己特有的。将民族文化中的独特视觉语言融入世界大文化的范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木雕纹样是传统艺术形态的一部分,在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结合中,要跟进时展的潮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兼具传统文化、时代特色和商业价值的作品。强调文化因素使设计在艺术和商业中驰骋,在传统与现代中游弋,并完美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这样既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创作手法,又使徽州木雕纹样的符号体系重新具备了生命力,这才是保护地域文明、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现代设计的最好方式。 作者:杨成立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的字体形态研讨 一、字体形态的形式美 字体的独特视觉审美性,能够最大限度的表达文字的精神内容。无论是汉字设计还是拉丁字母设计,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并通过特殊的方式表现自身的韵味,通过视觉传递带给人们一种愉悦感。确定了涉及范围,在迎合主题的前提下,对笔画和形态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字体做为包装设计中重要的设计部分,其形式美感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对称美是字体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具有严谨、整齐和高度概括的美学特征。这种美感意识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开始萌发,尤其在后来的小篆中应用的较为明显。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仍常见具备那种左右笔画在实际数量和感观力量上相等的对称美变体字。韵律美是通过字体的笔画结构来表现的。重复的、流动的、扭转的线条是构成字体形态韵律美的基本元素。视觉上的律动使字体形态具备了独特的装饰性,方直和流转的不同线条形式所构成的字体形态具备不同的形式语言。字体形态设计同其他的设计相同,都讲究“空间、平衡、韵律”等因素,应用在包装设计中的字体形态设计,不应局限于字体本身的美感设计,还要注重文字的构成设计。 二、字体形态的意象美 所谓“意象”就是指通过客观物体的“象”表达主观思想的“意”,使人从客观物体的形象上,感受到除物体形象以外的特定象征意义。在具体的字体形态设计中。“象”是“意”的具体表现,“意”是“象”的情感升华,“意”决定了“象”的最终呈现形态。两者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因为“意”赋予的特殊情感,因此“象”便有了丰富的含义,在提升了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与人们的认识产生情感共鸣。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由此可见意象美的重要性。包装中字体形态的意象美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文化内涵的体现 每个国家伴随着悠久的历史发展,都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特性。文字作为信息记录和传播的载体,在设计中富含的文化意象不但体现了产品自身的文化属性,而且能够更好的调动人们的兴趣。如今的包装设计中,赋有文化性格的字体形态设计更能体现产品的文化身份。例如,汉字的意象表达既追求神韵的表现,对于表现中国色彩的文化性情和审美意识具有非凡的意义。区域文化的字体意象表达主要表现在对各地文化形式的利用上。如同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风格,每个地区也会因为生活习惯、自然条件等而产生各具特色的文化性格。具有区域文化色彩的字形具有全新的面貌和更强的视觉表现力,更能展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质。如今的字体形象设计更注重表现性,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设计包含了流行文化的因素,流行文化具有快速、时尚、大众化的特点。现代文字设计多使用简单的线条和几何构成的手法,追求简单协调的平衡关系,展现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美。 2.信息符号的体现 符号是在人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代表信息和实物的记号。意象性、简单性、快速传播是它的主要特征。文字自古就是一种特殊符号的代表,他具有庞大的组成系统。符号对于在节奏快速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我们快速理解信息,节省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从而提高生活效率。无论是生活中的哪种符号,都可以说是是信息的简洁化,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形符号时,会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而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形符号时,就会有危险警惕性的感觉。人们也在思想意识中对一些符号有了固定性的认识,比如,我们看到“+、-、×、÷”这样的符号时,自然就会想到数学符号。可以说符号就是事物或信息的抽象图形象征。文字图形化的高度重视和应用,使字义的表达具备了视觉呈现的效果,同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通过视觉和心理的交流过程达到信息交流和情感认知的双重功效。 三、总结 总的来说,字体的形态设计作为视觉感知的最直接方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具有较高的地位。根据文字的不同的属性特征,包装设计中的文字魅力主要通过艺术手法进行美化加工,使其在具备自身属性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包装中的文字不是商品的附属品,而是带有惊艳视觉效果的信息传递员。 作者:陈曦 王默根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增强课堂中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一种积极、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表达机会和设计空间,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参与、多合作,在互动中提出、接纳和整合不同的观点,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需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颠覆以往的设计形式,引导其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行主动创作,用新颖的理念和形式进行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具创新力。当一件满意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成功的喜悦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地钻研,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凸显包装设计教学的内涵,着力渗透环保理念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讲解知识、布置主题、完成草图、教师指导、学生修改、完成作品这条主线,学生一般都不太注重作品的内涵,从而导致教学与社会完全脱节,学生也会养成抄袭、模仿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包装的内涵部分是包装设计的核心,包装设计就是要反映出产品的不同内涵,从而折射出企业或品牌的文化形象。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领会包装设计的内涵表现,找准这个核心再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如,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完成茶叶的包装设计这个主题时,就需要学生把握茶文化的内涵,凸显出我国特有的茶文化特色,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产品战略的包装。 此外,教师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还应该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特别是在选择包装材料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对环境无害的材料或者天然材料。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对材料做到物尽其用,甚至是循环再利用,从而将环保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注重包装设计的原创性和创造性,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现如今,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能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如何在众多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包装设计兼具原创性与创造性,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作品时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要让学生把设计创意与市场、消费者联系起来,从而让独创的设计被消费者注意和接受,在市场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转变只有一个标准、一个答案的评价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创新。如,在评价学生包装设计的作业时,教师应从作品定位、结构图案、色彩、文字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于有新意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只要长期地坚持下去,包装设计教学必将焕发生机与活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必然高涨。 四、结语 包装设计教学的社会责任感在当前越发突出,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大胆创新,才能在积极探索中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包装设计人才,不断产生出更好的包装设计成果。 作者:唐亮 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 一、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 色彩作为食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表达商品最直接有力的设计语言。由于视觉感受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色彩较其他设计语言更具影响力。食品包装上的色彩应用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企业间接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色彩平衡 光的不同波段反射在不同的材质上所呈现的现象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色彩感,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此做出视觉生理平衡反应。人脑对色彩的视觉要求是协调舒适性,即没有尖锐的刺激需求。人的大脑在视觉上对色彩的这种反应,称之为色彩的平衡。色彩平衡有三种形式。 ①色彩对称:对称是形式美的一种构成形态,有上下对称、放射对称、旋转对称等等。色彩的对称形式常常给人以端庄、大方、稳重、安宁、平静等感受。如:“一茗茶业”是一款国际顶级的茶叶礼品包装设计。而成年人多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成年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使他们更偏爱一些端庄、沉稳、不张扬的色彩。“一茗茶业”在色彩上选用的是白色、灰色,运用色彩对称中的上下对称形式进行包装设计,营造出复古、厚重的氛围和岁月的沧桑感,同时彰显出“一茗茶业”的悠久历史。 ②色彩均衡:均衡是形态美学的另一种构成形式。虽然不是对称状态,但是由于力学支点周围显示同量异形的状态以及由于色彩的深浅度、明度等差异,显示视觉生理和心理感受相对稳定。这种形式是活泼、丰富的,同时给人以多样化、自由、生动有趣的感觉,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平衡形态。如:“芳临沙棘汁”是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一款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饮料。沙棘属于胡颓子科的一种落叶性灌木,果实颜色主要呈橘黄色。该产品的制作者在设计“芳临沙棘汁”的包装时,充分考虑了沙棘本身的色彩属性和色彩均衡性。包装上半部分采用橘黄色的曲线画面,下半部分采用浅橘色的沙棘图案。果汁饮料包装的整体色调为黄色,图案的色彩由深橘黄色向浅橘黄色自然过渡,突出沙棘汁饮料纯天然的特点,。两部分橘黄色虽形状不同,但颜色面积基本相同,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产品的色彩在视觉感受上达到了均衡及视觉的舒适性,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时成就了该产品的销量和企业的盈利。 ③色彩不均衡:在色彩空间布局中通过设计手段刻意使色彩达到一种不均衡状态的构成形式,称之为色彩不均衡。在对称轴左右或上下显示色彩的强度、重量、大小而存在鲜明的反差,表现出视觉心理的不稳定性和视觉的刺激性。由于其独特、新颖、极富运动感同时又趣味性十足的功能,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产品中被人们接受、认同并使用。如:“海达屋”的海苔包装首先被一种颜色大面积的覆盖,其次绿色的海苔以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出现。产品包装颜色明快、绚丽,整体趣味性十足,正好迎合了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儿童的活泼、灵动的特点,从而增加产品的销售数量。 2色彩比例 色彩比例是指将整个产品的色彩按照面积、纯度、明度等一定比例关系进行搭配。图案、纹样形态的变化、空间位置的转变使色彩比例应运而生,对包装风格和形式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色彩比例分为黄金比例和非黄金比例。由于色彩面积的大小、主次从属关系的不同,在不遵循黄金分割面积比例时,也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分割方法,统称为非黄金色彩比例。食品包装色彩比例大小不同,则会产生不同对比效果,比例较大的色彩控制整个色调,有明快、稳定的色彩感受;比例相对小的色彩则成为整个色调中的点缀,这样在整体上产生“大统一,小对比”,既有强烈的整体感又能在细节上产生相对突出的视觉冲击力。 3色彩节奏 色彩的节奏是指色彩在视觉上的运动性和体验上的时间性,视觉刺激的强度和体验、感受时间的长短可以像乐曲一样存在节奏的变化,是一种秩序上的美感。通过不同色彩间的重叠、分离、转换,在色彩的变化、交叉重叠中形成节奏的韵律美。例如:意大利香浓红烩味乐事薯片包装中用冷色调作为背景色,在点缀色上采用不同暖色调,通过跳跃带有节奏的暖色块联想到薯片的清脆可口,同时感受到商品画面上的视觉韵律之美。 4色彩呼应 色彩呼应是指通过设计手段,使整个产品的色彩达到整体和谐统一又能够在局部之间相互呼应,避免颜色间冲突。运用联系、重复的手法,充分发挥色谱上互补色、同类色间的丰富关系,从而获得趣味十足、和谐统一的呼应感。例如:2009年夏季版的可口可乐包装赢得2009Pentawards包装设计铂金奖。在其系列包装中有一款以红色作为主题色,白色星星以重复的形式分布在不同位置,既让可口可乐品牌既保持一贯企业形象,也表达了该款产品所要表达的快乐夏天的主题。 5色彩重点 色彩重点是指在色彩设计过程中,为了增强产品的活力感,去掉设计中单一、平庸、枯燥的感觉,突出活跃、力量等所要表达的特点的方式方法。通常做法是在作品或产品某个部位设计出强烈的色彩,突出其主体地位。为了抓住观者的眼球,一般来说画面中心或主要位置是重点色的地方。例如:2009Pentawards大赛中OkologiskeNorgarden品牌大胆的采用大量留白的设计,很好的突出了食品的口味同时又在视觉上达到充满力量的整体感。因此食品的颜色成为色彩重点,直观有效地向消费者传达该食品的信息。 二、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象征 色彩象征,指通过产品色彩与人们生活经验和个人记忆中对事物印象的契合和呼应,从而达到象征感,唤起产品使用者和消费者记忆、感受的方法。例如金色、黄色、淡黄色象征香甜、味美的可口之感,一般用于面包、糕点、糖果、饼干等食品的包装上。如Tipo饼干包装设计,将产品饼干的主要颜色应用于产品的外包装,同时把产品的图片设计放在包装上,使消费者产生直接购买的冲动。红色象征太阳、温暖、热情奔放。例如可口可乐的包装,在使用红色的同时与白色组合,搭配具有韵律感的曲线,意喻青春无敌、活力四射的企业形象,其产品在行业里独树一帜。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包装色彩,也是以中国红作为基调,象征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充满生命力,依云矿物质水就是以白色为主,给人一种清凉,纯净的感觉。棕色象征温暖、沉稳、朴实。多用于咖啡、巧克力、碳酸饮料等的包装中。可见,色彩在设计中运用得当与否对食品和它的销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要充分表现出色彩的和谐、舒适及美感,以此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增强品牌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于莹 蔡晟滢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与色彩分析 一、色彩的注目性与包装设计 色彩的对比能引起人们的注目。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色彩的象征性和感情特征表现商品的各类特性,商品的华丽、高雅等。这种表现的关键在于色彩的确定,色彩是由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通过它们形成明度、色相、纯度关系的对比。注目性是视觉传达的关键,没有关注度,信息就无法传递,设计师设计一个小的立方体包装时,会选一面作为包装设计的主页,在上面放上品牌标志和产品的名称以及商品的图案,在另外的面放上一些次要信息和说明文案,如果没有主色调,它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吗?当一个人从一块灰色的墙前走过时,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人在墙壁刷上一块鲜色,像柠檬黄或粉红,这块墙壁很快会引起过路人的注意,也可能引起一些情绪的变化。在包装设计时,要利用色彩的注目性进行设计。色彩的注目性与色彩的纯度、明度、色相有直接关系,比较纯正的色相的关注度往往很高,明度高的,色彩倾向明确,比如粉红、粉绿、钴兰、群青关注度都很高,这些色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 二、色彩的选择与包装设计 色彩的选择必须根据商品的内容及商品的属性来决定,使色彩具有针对性,能表现商品。用色彩的注目性传递商品的信息。食品类的商品常以鲜明的、丰富的色调,如红色、黄色和橙色,强调食品的美味与营养,绿色强调安全健康及蔬菜,白色强调与奶味有关的食品,咖啡色强调与巧克力、咖啡、可乐有关的食品,冷冻食品常用白色和蓝色进行设计。药品类包装常以单纯的色彩或冷色与暖色表现。冷色适合于消炎退热,暖色用于营养兴奋强心类药品,大面积使用黑色、红色表示有剧毒药品。表现女性商品常用红灰、黄灰、绿灰等中性色彩。这类色彩纯度不高,有明显的色彩倾向,能表现女性的高贵和温柔。男性较多用黑色或纯度饱和的色彩表现男性的庄重与大方,低纯度的色彩不能表现男性的刚毅和力量。儿童用品常用鲜艳色或对比色、冷暖色、补色对比度强烈,表现儿童的天真和活泼。五金机械仪器类商品,常用单色,如蓝色和黑色,表示沉着坚实、精密或耐用的特点。 三、色彩的情感与包装设计 由于色彩的联想可以产生情感,也就可以用色彩表现商品的品质,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引导人们对包装商品产生兴趣,最后选择商品。一般的商品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为提高商品的档次,利用色彩的华丽感觉来充分表现商品的形象。感觉比同等产品高一个档次。另外要准确地表示商品的内容,也可以用色彩的冷暖变化设计包装,用冷色表示寒冷凉爽,如电风扇的包装可以选用蓝色,取暖器的包装可以用橙色,也可用冷色表现高科技的小家电和手机、相机等,因为冷色还能表示出科技、冷静和安全。不同人群对色彩的感受也有不同,中年人和儿童,男人和女人,设计包装要针对人群,这样更能引起该人群的兴趣。 四、色彩的识别性与包装设计 每一次的调色都可能出现色相的差异,色彩之间出现微弱的变化。一个管理不善的公司,它的企业用色、品牌用色都有可能出现每一次印刷的色彩不一致,每一次使用在不同的材料上的色彩都会有不同。要统一企业的色彩,实际上还要统一企业的色彩使用。企业每次的用色不统一,让消费者不能确定你的品牌,导致怀疑你的品牌真假和质量。可口可乐的标准色是红色,看到这种色彩就想起可口可乐,看到绿色的饮料就想起雪碧,这就是企业的色彩识别性。 设计包装时要注意色彩的识别性。如果要设计一个红色的饮料包装一定要区别可口可乐的红色,要有差异,让色彩巩固消费者记忆,识别你的包装产品。相同商品使用同一色的情况很多,别人能用,你也能用,在短时间里可能有一定效果。比如,大奇山矿泉水用红色包装与农夫山泉相近,但时间一久,消费者心知肚明,还是去买农夫山泉。从外观看本质,要对自己的品牌有信心,这样的品牌让人可笑,自己都不肯相信自己,消费者敢买吗?色彩代表企业的形象与文化。 包装设计能体现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包装设计要充分展示商品给消费者,色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色彩不仅能突出表现商品,还能充分表达色彩与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各种联系。 作者:朱伟忠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农产品销售中包装设计的影响 1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产品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包装设计要把吉林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包装,及早注入国际化品牌包装内涵,以便更快地达到产品先入为主的市场地位。农产品在相同的质量前提下如何打造品牌包装设计至关重要,包装设计在品牌推广上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式。 近年来高端农产品消费日渐升温,要把高档的农产品推向消费者,就要抓好品牌建设。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礼品经济中的不少高端农产品销售萧条,如何让高端农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就要贴近生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包装设计和品牌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获得更多的高端农产品。 2解决农产品包装设计方面认识上的差距 吉林省大部分农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通常是低档商品,一些农产品生产销售者也这样认为,所以有的地方农产品包装没有被列入农业增收的主要内容来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民通过种植农产品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多数乡村干部对于农产品包装重要性的认识在逐年提升,但还没有落到实际生产中,这方面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大力度,比如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没有被列入科技下乡内容,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包装设计内容很少等。要引导农民和经营者提高农产品包装意识,通过更多途径获得适合自己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作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包装。 3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要满足农产品包装需求 吉林省有明显的四季更替,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品种多,品质优良,目前部分农产品包装设计落后于社会需求,包装设计缺乏创意,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瓶颈已成为农产品包装的重要因素。农产品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雷同等问题,根据目前部分农产品包装差,价格低等,可以选择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从种植、加工过程、食品安全、营养知识等角度拍摄专题片,结合包装设计进行宣传,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使用吉林省的农产品。 针对农产品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短缺现象,可以在大专院校开设农产品包装设计课程,为农产品包装提供更多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以服务农业发展。吉林省农产品包装设计内容在一年一届的长春农业博览会上应有一席之地,让农产品种植生产经营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农产品包装设计方面的作品和现状。 加强改进农产品的包装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档次,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农产品进行合理科学包装,能提升农产品的消费档次,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便于对农产品储存运输,能保护产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其品质和营养。应正视我省农产品包装的优势和不足,围绕品牌建设努力打造高效农业,从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质量标准、市场需求等方面研究农产品包装的思路和改进措施,经多方面共同努力使吉林省更多的农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冯晶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礼品包装设计与民俗文化浅析 一、民俗文化影响之下,当代礼品包装设计的误区 1.外形结构过大 纵览中国的消费市场,商家为了让自己的品牌脱颖而出,过度追求“大”这一形式成为了包装结构设计上的主要误区之一。拿某高档茶叶来说,首先,在其最外层是一个皮质的手提袋,接着第二层是一个雕花木盒,掀开木盒盖子,里面是两个铁质密封盒“镶嵌”在红色的绸缎上面,而绸缎下面是用以固定商品位置的塑料泡沫。最后,揭开两个密封盒之后,里边分别仅放着6袋小包装的茶叶。同样,在近些年的月饼包装中也出现了过度包装的现象,繁杂的包装一层又一层的打开之后看到寥寥无几的月饼。由此不难看出:包装体积和产品含量的强烈反差,不仅为礼品带来了名不副实的负面影响,而且过于厚重的“铺垫”,也犯了“功能过剩、包装过度”的设计错误。而通观中国的礼品市场,诸如此类这番“层层叠叠”“、保护过甚”的礼品包装设计,可谓上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2.高档材质大肆使用 除了包装结构上的“假、大、空”现象,包装设计的另一个主要现象便是大肆使用高档材质。例如,在琳琅满目的酒礼品中,实木、陶瓷、银帛等高成本材质已经成为了诸多高档酒的外衣。此外,在诸如工艺品、酒、茶等礼品的包装中,为了体现产品的尊荣品质,也不乏金银玉帛等材质的装饰性应用。 3.资源浪费 从消费心理和馈赠角度出发,强调精美的包装设计不为过错。然而,礼品结构过大以及高档材质的大肆应用,致使产品包装与产品价值成反比也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从宏观角度出发,此种行为既不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总形势,也为社会带来了重重负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过度追求奢华的礼品包装设计,不仅会降低礼品自身价值,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同时它也不利于节约社会的建设。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恶性蔓延,2007年年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在这一法则的“保驾护航”之下,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内仁外礼”的文化理念,同样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二、礼品包装设计中恰当体现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 古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不难看出,“馈赠”这一民俗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是由于它能够维持和规范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在当今社会,“和谐”离不开绿色、低碳、可循环等字眼。所以,以人为本、绿色环保,摒弃“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的传统奢侈式包装设计才是顺应这个时代的礼品包装设计。而为了做到这点,首先我们就应当从美学角度去寻求突破口(包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用美学),并结合包装设计的表现技法去探索创新性的礼品包装视觉元素,同时还应当加强无污染、易回收、可降解的材质使用。在这一系列的设计流程之中,配合不同的馈赠环境、节日以及对象,加入民俗文化理念,将其适当地融合其中。 1.视觉元素实现途径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每种艺术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而礼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共存的文化形式,同样如此。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国有着缤纷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将这些艺术因子充分应用于当代礼品包装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之中,不仅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还特别切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并产生共鸣。 2.造型实现途径 包装造型的设计首先要依据产品的要求、消费者方便使用为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突出个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是造型设计的关键。礼品包装要兼顾视觉美感以及实用性和安全性。在结构上要保证包装内物品的完整性,并适当的对产品进行展示。牢固的内部结构可以使包装内的物品安全并完整地交到消费者的手中。在外部造型上出于消费者追求高档这一心理考虑,借鉴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艺术”是一个现下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办法,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类素材所设计出来的礼品包装使受赠者可以感受到馈赠者的敬意。而世面上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是数之不尽的。譬如,“汉帝茅台酒”的外包装造型就是设计者通过应用象征无上权利的“玉玺印”构造而成的,同时再配搭金碧辉煌的汉字体和金龙等雕刻图案,还为商品增加了“霸气天成”的高贵效果。另外,中国民间艺术自然婉约的艺术效果,也是值得借鉴的。诸如“,酒鬼酒”就是通过在古代酒瓶造型外加一层麻布,产生了悠然自得、古朴天成的视觉效果。北京烤鸭的包装则以北京天坛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充分体现了产品的产地文化并使其和同类产品得到有效的区分。中国民俗节日也可在包装造型上提供灵感,民俗节日背后通常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或是感动的故事,这些元素都可以运用到礼品的包装设计中来,例如,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就有以龙舟的造型出现的,巧妙精致并且使产品更加贴近节日的气氛。 3.色彩实现途径 有人曾说:“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经验告诉我们:色彩能够首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在礼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上,首先应当体现商品的性能、用途,此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审美观。自古以来,红色由于其热情、喜庆的色彩语言,深受国人爱戴;黄色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也被国人看作辉煌、权威的象征;同时橙色作为红色和黄色的过渡色,并具有阳光、积极的色彩语言,也同样颇受国人喜爱。所以,使用红、黄、橙色是节庆礼品外包装不错的色彩选择。此外,由于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的审美理念极为吻合当代男性和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故而在这一群体的礼品包装设计上,可以采用青色、黑色、白色等色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出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凸显民族特色,在市场上也会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使之更具有亲和力,从而使得消费者较快地接纳该产品。春节是中国的一大民俗节日,人们在度过节日的时候张贴对联、放鞭炮、派发压岁钱,满眼看到的都是红彤彤的景象,这寓意着兴旺和吉祥,因此,在此时的礼品包装多以红色为主配以金色等热情的颜色。 4.图案实现途径 俗话说:“远看色彩,近看花。”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图案是体现礼品文化性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民间有“彩绘吉利、讨人欢喜”的民俗习惯。所以,将龙凤图案等象征吉祥的团形图案运用到节庆礼品中,是礼品体现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凤酒就通过“凤鸟”纹样作为其包装设计的主体图案和标志,不仅为该品牌增添了“雍容华贵”的质感,而且也向消费者诠释出了美满、和谐的真谛。同时,“祥云”图案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唐代的赵彦昭就有“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的诗句传达出吉祥平和的美好寓意。因此,“祥云”作为礼品包装的一种设计元素尤为适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出现。它在实际的运用中造型变化多样,可以适应各种包装的外形搭配。图形在礼品包装中的选择还应注意其所要馈赠的对象,针对年轻人群多以简约时尚的花纹、图案搭配,而对象是长者的产品则应多以稳重并附有一定内涵的古典纹样为主。具有亲和力的礼品包装往往更能得到消费者的亲睐。 5.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方法种类繁多,在礼品包装中大多选择装饰性文字,它通常以一种既是画又是字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弱化了商品信息的传达和表述的功能,强化了对产品包装的装饰效果。在礼品包装中大量的应用在画面的底纹或是背景,通过字体的选择加强对产品风格的定位。例如:荣华老婆饼,传统美食的包装应用古典纹样搭配中国书法,文字以一种图片的形式与其他设计元素相呼应,是包装整体感觉亲切,富有人情味。在具体的设计之中,造型、文字、图案和色彩共同构成了每一个礼品包装的整体,它们四者是统一、和谐的关系。通常,造型设计应建立在了解产品类别、价值等特征之后,而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是为了体现产品价值和丰富造型。所以,成功的礼品包装设计中,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要为造型所服务,与此同时,色彩的应用还要准确传达出图案所要表达的意境。 6.环保材质的使用 毋庸置疑,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视觉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而将民俗文化延展到当代的礼品包装选材上,则要以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和谐社会为前提。例如,玻璃制品包装应当使用PKT或是可循环利用的玻璃材质。再如,在使用木制品包装时,可使用生长周期短、无毒无害、易回收的竹木。又如,纸品外包装应当舍弃无法循环利用的一次性纸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并结合个人经验,就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礼品包装设计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实现中国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自古以来,礼品一直是中国民众社交的必需品。礼品有别于一般的产品,通常消费者购买都会配合一定的节日和特定的时间,民俗节日是礼品消费的高峰,而此时的礼品必然要和节日有一定的互动才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购买,此时的礼品包装就担当着这一重任,因此,恰当地在礼品包装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的关键。同时,由于高档的礼品能够满足送礼人“送礼有面子”的需求,所以它一直被国民消费者热力追捧。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高档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文化。将这一观点影射到礼品包装中,舍弃高档材质,适度用材、科学环保,同时借助美学去突出礼品的特色,并通过造型、文字、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来传达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或是配合节日的传统文化理念,才是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民俗文化的终极策略。 作者:袁琳 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谈民俗文化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可行性 一、礼品包装设计中恰当体现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 1视觉元素实现途径 礼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共存的文化形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国有着缤纷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将这些艺术因子充分应用于当代礼品包装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之中,不仅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还特别切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并产生共鸣。 2造型实现途径 包装造型的设计首先要依据产品的要求、消费者方便使用为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突出个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是造型设计的关键。礼品包装要兼顾视觉美感以及实用性和安全性。在结构上要保证包装内物品的完整性,并适当的对产品进行展示。牢固的内部结构可以使包装内的物品安全并完整地交到消费者的手中。在外部造型上出于消费者追求高档这一心理考虑,借鉴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艺术”是一个现下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办法,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类素材所设计出来的礼品包装使受赠者可以感受到馈赠者的敬意。而世面上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是数之不尽的。 譬如,“汉帝茅台酒”的外包装造型就是设计者通过应用象征无上权利的“玉玺印”构造而成的,同时再配搭金碧辉煌的汉字体和金龙等雕刻图案,还为商品增加了“霸气天成”的高贵效果。另外,中国民间艺术自然婉约的艺术效果,也是值得借鉴的。诸如“,酒鬼酒”就是通过在古代酒瓶造型外加一层麻布,产生了悠然自得、古朴天成的视觉效果。北京烤鸭的包装则以北京天坛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充分体现了产品的产地文化并使其和同类产品得到有效的区分。中国民俗节日也可在包装造型上提供灵感,民俗节日背后通常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或是感动的故事,这些元素都可以运用到礼品的包装设计中来,例如,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就有以龙舟的造型出现的,巧妙精致并且使产品更加贴近节日的气氛。 3色彩实现途径 有人曾说:“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经验告诉我们:色彩能够首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在礼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上,首先应当体现商品的性能、用途,此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审美观。自古以来,红色由于其热情、喜庆的色彩语言,深受国人爱戴;黄色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也被国人看作辉煌、权威的象征;同时橙色作为红色和黄色的过渡色,并具有阳光、积极的色彩语言,也同样颇受国人喜爱。所以,使用红、黄、橙色是节庆礼品外包装不错的色彩选择。此外,由于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的审美理念极为吻合当代男性和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故而在这一群体的礼品包装设计上,可以采用青色、黑色、白色等色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出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凸显民族特色,在市场上也会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使之更具有亲和力,从而使得消费者较快地接纳该产品。春节是中国的一大民俗节日,人们在度过节日的时候张贴对联、放鞭炮、派发压岁钱,满眼看到的都是红彤彤的景象,这寓意着兴旺和吉祥,因此,在此时的礼品包装多以红色为主配以金色等热情的颜色。 4图案实现途径 俗话说:“远看色彩,近看花。”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图案是体现礼品文化性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民间有“彩绘吉利、讨人欢喜”的民俗习惯。所以,将龙凤图案等象征吉祥的团形图案运用到节庆礼品中,是礼品体现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凤酒就通过“凤鸟”纹样作为其包装设计的主体图案和标志,不仅为该品牌增添了“雍容华贵”的质感,而且也向消费者诠释出了美满、和谐的真谛。同时,“祥云”图案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唐代的赵彦昭就有“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的诗句传达出吉祥平和的美好寓意。因此,“祥云”作为礼品包装的一种设计元素尤为适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出现。它在实际的运用中造型变化多样,可以适应各种包装的外形搭配。图形在礼品包装中的选择还应注意其所要馈赠的对象,针对年轻人群多以简约时尚的花纹、图案搭配,而对象是长者的产品则应多以稳重并附有一定内涵的古典纹样为主。具有亲和力的礼品包装往往更能得到消费者的亲睐。 5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方法种类繁多,在礼品包装中大多选择装饰性文字,它通常以一种既是画又是字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弱化了商品信息的传达和表述的功能,强化了对产品包装的装饰效果。在礼品包装中大量的应用在画面的底纹或是背景,通过字体的选择加强对产品风格的定位。例如:荣华老婆饼,传统美食的包装应用古典纹样搭配中国书法,文字以一种图片的形式与其他设计元素相呼应,是包装整体感觉亲切,富有人情味。在具体的设计之中,造型、文字、图案和色彩共同构成了每一个礼品包装的整体,它们四者是统一、和谐的关系。通常,造型设计应建立在了解产品类别、价值等特征之后,而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是为了体现产品价值和丰富造型。所以,成功的礼品包装设计中,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要为造型所服务,与此同时,色彩的应用还要准确传达出图案所要表达的意境。 6环保材质的使用 毋庸置疑,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视觉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而将民俗文化延展到当代的礼品包装选材上,则要以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和谐社会为前提。例如,玻璃制品包装应当使用PKT或是可循环利用的玻璃材质。再如,在使用木制品包装时,可使用生长周期短、无毒无害、易回收的竹木。又如,纸品外包装应当舍弃无法循环利用的一次性纸品。 二、结语 综上所述,并结合个人经验,就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礼品包装设计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实现中国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自古以来,礼品一直是中国民众社交的必需品。礼品有别于一般的产品,通常消费者购买都会配合一定的节日和特定的时间,民俗节日是礼品消费的高峰,而此时的礼品必然要和节日有一定的互动才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购买,此时的礼品包装就担当着这一重任,因此,恰当地在礼品包装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的关键。同时,由于高档的礼品能够满足送礼人“送礼有面子”的需求,所以它一直被国民消费者热力追捧。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高档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文化。将这一观点影射到礼品包装中,舍弃高档材质,适度用材、科学环保,同时借助美学去突出礼品的特色,并通过造型、文字、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来传达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或是配合节日的传统文化理念,才是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民俗文化的终极策略。 作者:袁琳 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白酒包装设计体现出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白酒包装设计的艺术特征 1、色彩的设计特征在白酒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风格运用,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中色彩的运用带有一定的阶级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设计比较注重对天然材料自身纹理和色彩的运用,不会添加任何装饰,表现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风韵。 2、图形的设计特征传统图形在白酒包装中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在传统白酒包装设计中大多会采用各种吉祥图案、文字或图腾等,并在这种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艺术再加工,从而形成一种寓意深厚的图形艺术,也形成了我国白酒文化所独具的民族特征。 二、传统文化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1、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比较广泛。在白酒包装设计中传统图案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作为边饰,都具有优雅、古朴与清新的“味道”。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选择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图形来加以运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图形纹样取自于民间文化,具有朴实、粗犷、乡土的气息,其中也会包含一些宗教文化色彩,构图严谨且想象丰富;同时,也不乏以诗词书画为题材和图形的设计。我们在进行白酒包装设计时,一定要意识到,对于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不能生硬的照搬和模仿,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设计师自己的思想,将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与设计师自己的创作理念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神韵,又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达到形与意完美搭配。 2、传统书画艺术的运用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等名家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还融入了更多的民间文化艺术风采,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我国白酒包装中的文字、图形设计,很多都是从传统的书法、绘画、诗词中演变而来的。酒可以说是很多诗词、书画大师的创造源泉,酒与书法的关系就好像诗人与酒的关系一样,包含了设计者无尽的感慨和情思。我国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很多书法大师,都对酒文化有着独特的感情,从而使白酒包装中的文字表象更具文化特色和审美意境。将书法应用到白酒包装设计当中,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使用的,应该结合白酒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历史、酿造方法及地域特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将书法的形与意完美的呈现在包装上,不仅要为包装增添艺术气息,还要体现出白酒的品质特征。 3、传统色彩的运用色彩是白酒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效果,是白酒品牌与形象的重要标志。在白酒包装设计时,要熟练掌握色彩的工艺性质,对色彩的规律及信息进行加工与巧妙运用,便会达到非凡的艺术效果。我国不同的地域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而白酒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使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更加集中表现在对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方面。我国的传统色彩大主要以大红、紫红、金、明黄、蓝、黑、白等为主色调。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结合色彩的传统审美思想,合理的运用与融合现代色彩理念,便可以设计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的包装作品。 4、传统器物造型的运用中国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对“美食美器”的追求从未间断。尤其是饮酒之时更加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因此,酒器与酒文化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情缘。在我国古代,酒器的造型丰富多姿。从材质上讲有木、骨、陶瓷、青铜以金银、玉器等。其中对于青铜器的运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在造型设计上可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利用现代造型的工艺及技术手法,将这些传统的酒器造型融入到现代白酒包装造型设计当中,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不仅拓展了白酒包装设计的思路,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象极为丰富,凝聚着几千年来人们的聪明智慧与审美精华,而我国的传统酒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传统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融合不仅是一种文化倾向,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当然不能摒弃我们古老的文化力量,而应该积极的去接纳这种文化,并将其巧妙的运用在白酒包装设计中,使白酒的内在品质与外在气质相得益彰,使白酒文化与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作者:刘杰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色彩语言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一、无彩色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包装设计色彩的运用中,经常运用到无彩色、黑、白、灰、金银色称为中性色。相对于有彩色而言,其没有明显的色相偏向,所以也称之为无彩色,它们中的任何一色与有彩色当中的任何色配合都是调和的。所以,在包装设计配色中,如两色发生矛盾冲突时,经常采用无彩色来使之达到互相连接,调和的效果。在无彩色中,黑和白是两个极色,黑色给人感觉庄重、肃穆,具有内向的积极作用,多数人对黑色保留着特殊的感情,它在包装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虽然一般不宜大面积使用,但又是色彩组合中几乎难以缺少的一套色。白色具有发射、扩张感,给人以明朗、透气的感觉,具有清静、纯洁、轻快的象征性,同时白色也存在着双重性。而灰色作为中性色,具有柔和多变的特点,平凡、温和的象征,有虚无、空灵、中庸等内在含义的暗示,还能起到互补、缓冲、强力、调和的作用。尽管灰调的处理比黑白处理复杂得多,但它从浅灰到深灰色调变化中,能增加画面的层次,使包装画面更加丰富,更具装饰效果。 二、彩色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众多的商品包装设计中,大部分以亮丽、醒目的色彩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因为丰富的色彩传递着各种不同的情趣,展示着不同的品质风格和装饰魅力。但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造型活动,追求设计语言的纯粹是设计师孜孜以求的,他们想以独特的视角,去摆脱设计流行中的喧闹、繁杂、缤纷艳丽的手法,去积极寻找色彩设计的理性与单纯,而现代包装设计讲究用色在巧不在多,用色也日趋简炼,以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设计师在掌握习惯用色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破格用色,在画面上追求简洁、追求艺术性,是设计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从其他绘画、染织、陶瓷等工艺中提炼单纯的中性配色,从社会、宇宙存在的灵感下面得到色彩的创新启示来打破常规用色。充分利用色彩的属性,来体现出设计的卓而不凡。色彩的选择与组合在包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决定包装设计优劣的关键,追求包装色彩的调和、精炼、单纯,实质上就是要避免包装上的用色过多的累赘,五颜六色的艳丽繁华未必引人喜爱,反倒给人们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使人产生眼花潦乱之感[3]。单纯的提炼与运用无彩色,有助于强化商品特征,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品质与档次,增强商品的时代感与个性魅力。无彩色与有彩色的相互作用,对丰富商品包装的色彩效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三、色彩的营销功能 商品包装不仅是商品不可缺少的外衣,起着保护商品,便于商品运输、销售和消费者购买的作用,而且也是商品制造企业的形象缩影。色彩作为商品包装的一大视觉元素,不仅起着美化商品包装的作用,而且在商品营销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营销功能。商品包装的色彩,在企业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迅速拓开销售市场方面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色彩具有宣传商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广告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人的视觉感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而其造型只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造型占40%;五分钟后,各占一半,随后,色彩的印象在人的视觉记忆中继续保持。好的商品包装的主色调会格外引人注目,诱导消费者通过色彩和谐的商品包装,从而产生购买欲,精明的商品包装设计师会针对商品自身特点,在商品包装上设计出在市场上能迅速抓住消费者视线的个性化色彩,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精美的设计有利于销售,包装设计要想获得成功,设计不仅要好,而且要超凡脱俗,简单易行,非常特别。也许设计的抢眼之处在于传统的典雅高贵,也许成功之处在于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比较幽静、简洁、素雅一点的东西,也许独特之处在于一种全新的样式,有很多方面需要设计师来考虑。而包装设计,就在于孜孜不断地尝试与探索,追求人类生活的美好情怀。色彩是极具价值的,它对我们表达思想、情趣、爱好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把握色彩感受设计,创造美好包装,丰富了生活,更为时代所需。无彩色设计的包装犹如尘世喧闹中的一丝宁静,它的高雅、质朴、沉静使人在享受酸、甜、苦、辣、咸后,回味着另一种的清爽、淡雅的幽香,他们不显不争的属性将会在包装设计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作者:张文婧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应用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全面开发可实施、科学、便利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有利于专科院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着专科院校向信息化进程迈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中,要尽可能让专科院校各个部门的教职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有机联系到一起,让各级不同的部门也能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充分享受其便利性,实现信息的共享,不受传统纸质化、公共操作、静态管理模式、时空的限制,把“以人为本”与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于专科院校的信息化管理中。并且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其除了能够让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与质量,还能将专科院校中传统的人事管理体系与时代接轨,转变成新形势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推动专科院校人事向多元化、扁平化管理体系并进,加快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专科院校运用符合自身真实校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有利于专科院校实现现代化管理。 1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1.1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为迎合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它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高速发达的科学技术结合而来,是二者交融的产物。从计算机的出现到其在中国的发展,现如今计算机技术普及化,促进了网络技术的运用从生涩逐步走向成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不仅包括人为,还包括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信息库集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自助服务,通过信息共享的方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其效率,这种行为已经被当前高校运用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主要手段。 1.2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1)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引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推倒了高校以往的传统化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高校的发展带动了高校职工的迅速发展,使其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通过借助工具的合理化以及科学性来对自身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来制订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为高校领导提供严谨的资料,作为其决策的依据,以此来促进学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力实施。(2)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可促进数据的共享,带动高校的发展,并作为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也可以实现与其他的一系列相关系统的有效共享。(3)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促进其需求以及相关策略的实现。不同的专业以及职能导致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使各高校之间产生差异化,对其自身人才需求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各高校不同的人才需求为基础,形成本校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达80%的专科院校已经开通校园网,其中大约10%的专科院校正朝着数字化校园的方向发展。这部分的专科院校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解决和优化了人力资源信息庞大而杂乱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已初步达成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标。然而,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还没有在专职院校中普遍开展,依旧存在一部分专科院校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认识的不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将不利于该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发展,甚至是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大力推广和实施专科院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必定会快速地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稳定学校的发展步伐,因此全面实行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的信息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最近几年来办学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就目前情况而言,专科院校还存在以下4点问题,阻碍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2.1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员匮乏,力量薄弱 现阶段,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能完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数不多,只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数量庞大且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快速地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新的技术系统,被引进专科院校的时间不长,学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当中,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该系统,使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当然,管理人员和教职工从陌生到掌握,再到灵活自如地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发生持续的变革,加上一部分专科院校欠缺高技术的信息管理队伍,在推广和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导致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及时跟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步伐,甚至严重滞后于变革速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江苏省部分专科院校在2008年购买了江苏省通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并且该软件自身设计缺乏灵活性,它是全省人事编制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具,没有结合各专科院校实际情况来开发各项具体功能,操作及其复杂和繁琐,现有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去研究系统该如何操作,导致资金浪费,软件被搁置。 2.2基础薄弱,部门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严重不对称 由于部分专科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对信息化管理环节投入的力度不足,计算机设备未能及时更新换代,或者多媒体信息技术配备不完善,计算机的运作速度较缓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落后,其工作效率相对滞后。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只限于学校内部某些部门使用,在各职能部门间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其表现出来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日常有关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进度。甚至有些职能部门为了方便开展自己的工作,各自建立起了仅限部门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其实,各职能部门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有其共性,员工的基本信息和教学科研信息可以被高职院校里的多个职能部门所利用。虽然人力资源信息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对于每个部门而言会有所不用,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建成了部门内部的信息系统,但是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实现。职能部门自行搭建的信息系统不能直接通过学校系统的相互连接,把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传送给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其他的职能部门。同样,其他职能部门也无法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共享化,造成了信息管理的“孤岛”现象。当相关信息发生更新时,系统无法实现信息的同步更新,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池系统中有一个字段信息“工作职位”,是反映和统计教职工的职能身份和不同工作职能的人数。图书馆系统中,也涉及到工作职位,假如今后的工作中,教职工的职能身份发生变化时,最先会在人力资源部门的信息系统中更新,因为信息系统各自为政,未能实现信息的共享,所以图书馆系统无法进行信息同步,未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造成系统间信息的不对称。 2.3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投入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实现全面进入专科院校,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缺乏对其的重视程度。学校正在使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运营需要,学校缺少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系统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支持。绝大部分学校因为对其不重视,没有划分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专项资金,或者确实设定有专门的资金支持,但仅仅是停留在系统前期的开发阶段,对后续阶段的设备维护、技术引进和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部分专科院校没有做好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长期计划,因为一时资金的松动,就引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期的开发和利用阶段,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等资源支持,就不得不把该项目延后,甚至是放弃对该项目的投入。对于一些办校规模较小、办学环境较差,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专科院校来说,因为缺少长期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难以将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引入并推进。 2.4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数据繁杂,工作量大 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计算工作量十分之大,且每一年都要重复统计,假如只是运用传统的人工计算和统计方法,必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上传的报表数量非常多,有些报表里存在重复内容,因为没有建立统一且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各职能部门需要通过不同的路径把报表上传给其他的职能部门或者是上级管理层,容易产生反复的劳动,机械化的日常事务性操作难以提升学校教职工的工作能力,甚至没法抽出空余的时间,参与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例如,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平台,每一学年都需要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进行上报。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填写、核对和审理,其中针对学校内专职教师、学校外聘教师、学校外聘人员的调查表格就高达12份,每个表格内的字段信息至少有9个,其内容有关于被调查人员的姓名、性别、民族、学历、专业领域、职称、职业资格和培训等。此外,人力资源部门有些需要上报给上级管理层的报表中,也涉及上述的相关内容,假如只是运用传统的Excel表格进行人工操作重复繁琐的劳动,使学校教职工的工作强度大,上班无精神,甚至会产生抱怨和抵触心理,将不利于专职院校相关工作顺利地开展。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主要原因包括:①信息管理人员把全部的关注度放在日常的事物处理中,对信息系统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相对欠缺;②学校教职工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感觉陌生,没有获得相应的技能培训,难以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进和推广相对滞后,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理念 3.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 不管是学院的管理层人员,还是普通的人事工作者,都必须了解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性,用自身的行动来促进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2创新管理,重组流程 信息化代表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校园实现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校的管理层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组织形态逐渐转化为扁平式以及矩阵式。为适应这个信息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其组织结构和职能进行相关调整,设定新的业务流程。 3.3顶层设计,规范接口 为实现数据间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应该与高校的教育系统、科研系统以及财务系统无缝链接。①对数据进行统筹,制订整体规划;②设计顶层,明确建设的目标,划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边界;③确定系统的功能,拟订数据标准;④检查系统的安全性,使数据接口实现规范化,导入导出相关文件。利用同步的技术,实现不同业务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同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指定相关目标函数,为设置学科、培训教师以及专业发展提供相关决策信息,为学校实现人才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3.4构架先进,强调扩展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带有政策性,但是由于政策手段以及方法的持续革新性,此时便要求信息化系统配备耦合机制,对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与修整。以构件为基础,实现动态的、低成本的对系统的某些功能进行实时的更新,在工作流技术的前提下,能够做到在线办公,使系统达到集成、统一、智能以及完整是其最终目标。 3.5加强推进,深入应用 信息化系统的缺陷在于其重建轻管,在加强推进的同时,要弥补其缺陷,实现建管并举,促进职工信息化办公的意识以及能力的增强,谨记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人有责,并实时推进。通过自助填报和分级审核的系统运作机制,维持数据的基本效率。同时,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力度、建设力度、运行力度以及管理力度,通过对人事管理者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增强其信息化应用的能力,在数据挖掘、报表订制等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条件下,实现对数据用度的增强。 4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4.1进一步规范数据和简化、细化工程流程 提高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本管理效率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核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信息竞争力,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快捷、方便、准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平台,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并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需求,保证数据库结构与系统的统一性与一致性,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度。同时,还要为系统的操作者提供多种数据转换接口,由此实现其他数据库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成功转换,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直观与便于操作。为了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定要将其基础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例如教职工的履历、个人基本情况等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内部业务,要做到信息化、程序化、精简化与精细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相关技术,科学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相关工作流程,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 4.2领导和管理层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支持,教职工也要积极响应 各部门权责和义务的重新划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的问题,若要有协调和调动各个部门的能力,高职院校主要领导就必须要全程参与。若要实现人力资源部门效率最大化,被授予自助权限的信息人员就必须要承担起信息查询的责任,遇到信息查询任务时,不必直接求助于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而是依靠整个系统来运行。这样,将大大减小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相关工作人员也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就不会违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与初衷。如此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工作,必然能够大大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要想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用和价值,全院教职工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参与到其中并积极运用系统。 4.3分阶段逐步实施,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强政策性的特点,因此其需要不断更新政策的落实方式与手段,这就需要耦合机制对所需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这样也有利于扩展系统框架内所开展的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运用SOA系统或者构建,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进行低成本、动态、实时地更新,通过工作流的技术从而实现在线办公,节省时间。专科院校也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基础系统模块进行落实,等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系统操作后,并且功能也慢慢完善之后,再将薪酬模块、管理模块一起纳入信息化建设系统中,这样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够得以完善,更有效地为人们服务,让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价值得以体现。 4.4提高管理者及信息员队伍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工作,组建一支优秀的、独当一面的管理队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运用到的计算机技术主要分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若想熟练地操作上述两种技术,就一定要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专科院校应向全院的教职员工提供相对应的培训机会,向教职员工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疑难问题,并鼓励教职员工亲身实践,在培训过程中强化教职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帮助教职员工提高其技术技能。另外,教职员工必须要充分对这方面加以重视,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善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我学习,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向他人学习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个人的信息素质。这样一来,将原来的信息人员队伍不断加强壮大,让原来的信息维护员与管理人员能够在不断地实践与培训当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系统使用技巧,用心感受反馈系统中每一模块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便于系统开发者优化系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更进一步地发展与成长。 4.5打破部门壁垒,增强信息共享度 由于组织制度的不完善,沟通的不足,很容易让员工产生部门壁垒。专科院校各个部门之间更应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因为教育是一份神圣且庄严的工作,有时候足够的沟通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同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也如此,信息本身是开放的、共享的、没有界限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让不同部门之间产生有效的信息关联、资源共享,若各个部门之间拥有足够良好的沟通,集体协商,那么就会提供给系统开发商更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建议,让开发商不再囿于现有技术的枷锁,能开发出让各个部门有效连接的系统,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数据的关联度、有效性,让其所录入的系统信息实现增值,让不同的部门均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4.6技术创新 4.6.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结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能够与时代接轨,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体系的转变,适应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可建立创新性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系统开发人员要跟专科院校各部门、院系积极沟通,对所需统计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分析,收集信息之后,要确定系统所要运作的目标,构建系统运行的模型,进而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需的数据库,并对系统进行调整与不断地测试,待测试通过就能投入使用,建立适合专科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用户角色、业务流程、界面等,并制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说明书,以便管理人员与教师、用户能够有效操作该系统。上述模块中的各组数据之间是相互联系、紧紧相扣的,其中基础是信息管理模块,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模块之一。只有做好信息管理,才能让其他模块更好、更加顺利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为开展信息化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其他子系统与其有效连接。这样,其他模块才能随时调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并且其他模块也能通过自身的功能优化与更新基础数据,让每一个模块都成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进而实现统筹化管理。 4.6.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优化与运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的时候,要与相关工作人员或系统开发人员取得良好的沟通,并且结合当地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不断实时对系统进行更新优化,让其更加适合专科院校的个性化设置。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1)用户的操作时间、内容等都会保存于系统日志库中,为了日后发现填写中的信息错误、信息修改的痕迹,追究起来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除此之外,系统还要满足保密性、安全性等各种要求,提供对数据访问权限的设置、数据的加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保护加密,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更加安全有保障。(2)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被授予与其职责相对应的权限,确保不同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权限范围各不相同,确保其权限的安全性。管理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具体的工作进一步细化、落到实处,这样每位工作人员能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够随时查看、调用录用人员的关键字段的信息,让工作人员能够随时审核、更新、添加教职工所提交的个人信息,这样就能够防止重复劳动,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而管理层或领导则应赋予系统审批的权限,逐渐实施办公无纸化,有利于快捷、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便于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更好地统筹与建设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一般的教职工,则可以凭借用户名与密码登陆系统,查询自己的信息、证书、成绩、课程等,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推动自身的职业发展。(3)首先,由于专科院校每年都会进行教师的合同续签、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考勤情况的记录、离退休人员手续的办理、饭卡消费情况等工作,上述的这些情况,系统均可以预先告知或提示相关工作人员或教师本人,让他们能够尽快处理相关事务,管理者也能够更加及时、科学、快速地完成相关事项,让专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其次,网络自助服务也可用于招聘流程当中,让专科院校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招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信息,让更多合适的人才看到院校的招聘工作,并利用新媒体对应聘者进行筛选和审核,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跻身教育行业中,便于建设更为优秀的师资队伍;最后,通过系统对报表中所要求的格式与内容等储存,智能化报表统计,将数据的上报与统计工作进一步简化,大大提高专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对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系统还要实时按照管理工作的变动性需求,在系统内独立设置特殊的字段或需求的表格,让信息储存的愿望得以实现,并且不受到其他信息之间的干扰,不会自动与系统内的其他信息发生关联,以便工作者能够随时查询其此前所做的相关工作。 5结束语 逐步在专职院校中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必然之势。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的创新,还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革新,更是专职院校稳步发展的需求。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和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得到专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重视和配合,主动认识和接受这项新的系统工程,掌握运用其方法和技巧,总结和分享使用心得和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索推进和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使用率的有效措施,为专科院校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陈佩馥 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正视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1.1专业技术职称缺乏机制保障 受传统的观念、政策和其他因素制约,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太过于模式化,职称与工资与各种福利挂钩,都实行终身制,能上不能下,且这些人所谓的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并不能划等号,造成了职称的贬值;同时,由于对医生专业技术缺乏科学的考核手段和标杆,使考核太过于注重形式,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人才人浮于事。 1.2医院盲目的追捧外院医生 在一些医院,放着自己的高素质人才不用,而是热衷于追捧其他医院的“骨干”,即使是一些小手术也过分信任其他医生,却视本院人才而不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厚此薄彼,既不重视本院后备人才的培养,更不重视设备的更新,使得发展趋势呈现恶性循环。 2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途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合理选拔人才,任用好人才,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智力支撑。针对上述不足,医院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全面建立科学、严格、规范的人力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2.1实现管理队伍职业化 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当前,我国的卫生改革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层次的提高,客观上向医院的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医院的管理层应该职业化,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坚持政企分开,不能插手医院业务和专业干部的任用,不切实际地调配一些根本不同业务的人去担任重要管理层,要注重把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重的人安排到管理岗位。众所周知,综合能力体系的完整构建非经长时间的管理实践和有效学习难以完成。长期把医院管理实践当作副业来对待,形成医院领导任职体系的兼职形式,必然导致医院在经营运行过程中追求短期效益,这将极大损耗原已匮缺的卫生资源,严重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不仅是国外先进经验的总结和应用,也是我国新形势下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制度创新,将人力作为医院这台“复杂机器”中的“零件”进行管理,追求“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作正确的事”,并将人力投入作为医院的成本进行控制,以“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为重点,结合环境变化因素,设计并调整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并根据岗位工作分析,设定工作标准、工作能力要求、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实施员工更新、招聘和选拔。 2.2坚持择优考核机制化 坚持把选优、择优作为医院人才建设的关键,加快推进人才聘用制度建设,着眼于优质元素的引进,重点克服选人视野不宽,知人不全,走群众路线不够的状况。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比较,择优而取,广泛吸纳各方面人才,切实改变医院管理落后于管理科学发展的局面,切实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的管理运行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给医院带来生机和活力。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将给决策者起到直接导向的作用,公正科学的考核机制是筛选、调控机制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既要看有无让群众高兴的政绩,又要看是否干实事,还要看是否廉洁。要健全定期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推行立体型考核办法。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潜能;对于相关科室重点人才,要在职务晋升、学术活动方面给予支持,在生活条件、经济待遇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树立推广先进人才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关心人才的政治生活,在政治待遇和提拔重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优秀人才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建立竞争择优机制。破除选人用人“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束缚,在人才使用上公开竞争、择优任用;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科学分类、依法监督;建立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努力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晋升靠才干的用人导向。要从现有员工中提拔,可以节约招聘的成本,缩短招聘时间,更重要的是可提高内部员工的士气,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方法。内部提升的员工,熟悉医院内部的运作和情况,较易应付新的工作,缩短新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工作效率。从外部选聘可扩大选任范围,找到更适合的人选,有利于医院的创新和发展,因新加入的员工带来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新气息。 2.3注重情感留才人本化 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吸引急需的高层次专技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要坚持做到招才和引智两手抓,切实制定引才政策,建立“人才特区”,对优秀人才在薪酬、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向优秀人才倾斜,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从而使医院成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高地。利用联动共建挖掘现有人才优势资源。要坚持特殊人才引进、院校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专业人才交流会、网上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多渠道大力的引进人才,在待遇上给予同等住房公积金、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同等探亲休假政策、同等社会保险、同等职称评聘、同等进修培训等同工同酬政策。建立特殊人才培养政策,可在住房补贴、提供新建学科平台、聘任科室主任、每年享受2次探亲、协调解决配偶工作上下功夫,通过聘用、兼职、技术入股、学术交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各类紧缺人才,以“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为重点,采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资源共享基地等方式,形成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为医院解决技术难题,不断壮大医院人才队伍实力。依托现有人才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化人才信息网络和人才数据库,尽快实现与国内大型医学人才信息库联网。 2.4强化素质提升培训化 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学习型医院,对员工进行终身的持续性培训,提高每个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岗前培训、专业训练、轮科培训和管理训练等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员工认可医院的目标与核心价值观、对医院的忠诚度和专业知识,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训练操作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士气、减少监督,使员工能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保持医院工作的稳定性,降低运行的风险。采取委托代培、对口培训、短期轮训等形式开展岗位培训等活动,通过新入员工岗前教育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派进修培训、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创新型中青年卫生人才培养、聘请疆内外知名专家培养院内人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承担政府指令性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要发挥离退休人才“传帮带”作用,应对不同专业的离退休人才进行梳理、分类,为离退休人才和医院牵线搭桥,建立人才结对帮扶制度,既为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员提供用武之地,又可以缓解医院人才缺乏的矛盾。依托名师、名医、名人等优势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创造条件让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医院每年选送到内地进修学习。鼓励科主任参加全国各类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名额与次数不限制。 2.5人才管理特色化 提高医院的人才素质,就要充分发挥技术特色优势,建立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学科有带头人,要大胆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优化科室人才结构。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宝贵资源的观念。要克服狭隘的人才观,明确人才的含义是广泛的,涉及到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必须使医院各类人才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才能使医院在有序运作中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只有打开视野,才能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取和培养人才。医院人才的培养还要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医院所需的人才,才能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效益性。要创造条件,为人才不断充电,更新知识,引进新技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注重与人才的直接沟通,加深人才和医院双方的相互了解。运用薪酬、福利、职位、医院文化及良好的环境氛围满足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医院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可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依照医院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满足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运用良好的医院文化激发员工的热情,创造环境优美、和谐友善、动作有序、管理规范、积极协作的医院氛围,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叶晖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浅谈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 [摘 要] 信息化能够有利于专科院校提高其办事效率、提升其办学水平,便与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专科院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而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专科院校信息化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信息化管理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本文主要对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重要性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并结合当地几所排名靠前的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专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与其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应用功能,尝试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初步模型,并提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院校;信息化;数据转换 0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全面开发可实施、科学、便利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有利于专科院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着专科院校向信息化进程迈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中,要尽可能让专科院校各个部门的教职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有机联系到一起,让各级不同的部门也能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充分享受其便利性,实现信息的共享,不受传统纸质化、公共操作、静态管理模式、时空的限制,把“以人为本”与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于专科院校的信息化管理中。并且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其除了能够让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与质量,还能将专科院校中传统的人事管理体系与时代接轨,转变成新形势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推动专科院校人事向多元化、扁平化管理体系并进,加快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专科院校运用符合自身真实校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有利于专科院校实现现代化管理。 1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1.1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为迎合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它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高速发达的科学技术结合而来,是二者交融的产物。从计算机的出现到其在中国的发展,现如今计算机技术普及化,促进了网络技术的运用从生涩逐步走向成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不仅包括人为,还包括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信息库集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自助服务,通过信息共享的方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其效率,这种行为已经被当前高校运用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主要手段。 1.2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引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推倒了高校以往的传统化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高校的发展带动了高校职工的迅速发展,使其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通过借助工具的合理化以及科学性来对自身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来制订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为高校领导提供严谨的资料,作为其决策的依据,以此来促进学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力实施。 (2)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可促进数据的共享,带动高校的发展,并作为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也可以实现与其他的一系列相关系统的有效共享。 (3)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促进其需求以及相关策略的实现。不同的专业以及职能导致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使各高校之间产生差异化,对其自身人才需求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各高校不同的人才需求为基础,形成本校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达80%的专科院校已经开通校园网,其中大约10%的专科院校正朝着数字化校园的方向发展。这部分的专科院校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解决和优化了人力资源信息庞大而杂乱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已初步达成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标。然而,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还没有在专职院校中普遍开展,依旧存在一部分专科院校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认识的不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将不利于该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发展,甚至是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大力推广和实施专科院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必定会快速地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稳定学校的发展步伐,因此全面实行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的信息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最近几年来办学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就目前情况而言,专科院校还存在以下4点问题,阻碍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2.1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员匮乏,力量薄弱 现阶段,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能完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数不多,只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数量庞大且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快速地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新的技术系统,被引进专科院校的时间不长,学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当中,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该系统,使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当然,管理人员和教职工从陌生到掌握,再到灵活自如地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发生持续的变革,加上一部分专科院校欠缺高技术的信息管理队伍,在推广和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导致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及时跟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步伐,甚至严重滞后于变革速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江苏省部分专科院校在2008年购买了江苏省通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并且该软件自身设计缺乏灵活性,它是全省人事编制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具,没有结合各专科院校实际情况来开发各项具体功能,操作及其复杂和繁琐,现有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去研究系统该如何操作,导致资金浪费,软件被搁置。 2.2 基础薄弱,部门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严重不对称 由于部分专科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对信息化管理环节投入的力度不足,计算机设备未能及时更新换代,或者多媒体信息技术配备不完善,计算机的运作速度较缓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落后,其工作效率相对滞后。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只限于学校内部某些部门使用,在各职能部门间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其表现出来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日常有关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进度。甚至有些职能部门为了方便开展自己的工作,各自建立起了仅限部门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其实,各职能部门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有其共性,员工的基本信息和教学科研信息可以被高职院校里的多个职能部门所利用。虽然人力资源信息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对于每个部门而言会有所不用,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建成了部门内部的信息系统,但是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实现。职能部门自行搭建的信息系统不能直接通过学校系统的相互连接,把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传送给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其他的职能部门。同样,其他职能部门也无法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共享化,造成了信息管理的“孤岛”现象。当相关信息发生更新时,系统无法实现信息的同步更新,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池系统中有一个字段信息“工作职位”,是反映和统计教职工的职能身份和不同工作职能的人数。图书馆系统中,也涉及到工作职位,假如今后的工作中,教职工的职能身份发生变化时,最先会在人力资源部门的信息系统中更新,因为信息系统各自为政,未能实现信息的共享,所以图书馆系统无法进行信息同步,未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造成系统间信息的不对称。 2.3 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投入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实现全面进入专科院校,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缺乏对其的重视程度。学校正在使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运营需要,学校缺少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系统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支持。绝大部分学校因为对其不重视,没有划分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专项资金,或者确实设定有专门的资金支持,但仅仅是停留在系统前期的开发阶段,对后续阶段的设备维护、技术引进和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部分专科院校没有做好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长期计划,因为一时资金的松动,就引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期的开发和利用阶段,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等资源支持,就不得不把该项目延后,甚至是放弃对该项目的投入。对于一些办校规模较小、办学环境较差,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专科院校来说,因为缺少长期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难以将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引入并推进。 2.4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数据繁杂,工作量大 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计算工作量十分之大,且每一年都要重复统计,假如只是运用传统的人工计算和统计方法,必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上传的报表数量非常多,有些报表里存在重复内容,因为没有建立统一且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各职能部门需要通过不同的路径把报表上传给其他的职能部门或者是上级管理层,容易产生反复的劳动,机械化的日常事务性操作难以提升学校教职工的工作能力,甚至没法抽出空余的时间,参与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例如,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平台,每一学年都需要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进行上报。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填写、核对和审理,其中针对学校内专职教师、学校外聘教师、学校外聘人员的调查表格就高达12份,每个表格内的字段信息至少有9个,其内容有关于被调查人员的姓名、性别、民族、学历、专业领域、职称、职业资格和培训等。此外,人力资源部门有些需要上报给上级管理层的报表中,也涉及上述的相关内容,假如只是运用传统的Excel表格进行人工操作重复繁琐的劳动,使学校教职工的工作强度大,上班无精神,甚至会产生抱怨和抵触心理,将不利于专职院校相关工作顺利地开展。 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主要原因包括:①信息管理人员把全部的关注度放在日常的事物处理中,对信息系统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相对欠缺;②学校教职工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感觉陌生,没有获得相应的技能培训,难以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进和推广相对滞后,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理念 3.1 提高认识,转变理念 不管是学院的管理层人员,还是普通的人事工作者,都必须了解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性,用自身的行动来促进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2 创新管理,重组流程 信息化代表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校园实现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校的管理层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组织形态逐渐转化为扁平式以及矩阵式。为适应这个信息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其组织结构和职能进行相关调整,设定新的业务流程。 3.3 顶层设计,规范接口 为实现数据间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应该与高校的教育系统、科研系统以及财务系统无缝链接。①对数据进行统筹,制订整体规划;②设计顶层,明确建设的目标,划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边界;③确定系统的功能,拟订数据标准;④检查系统的安全性,使数据接口实现规范化,导入导出相关文件。利用同步的技术,实现不同业务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同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指定相关目标函数,为设置学科、培训教师以及专业发展提供相关决策信息,为学校实现人才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3.4 构架先进,强调扩展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带有政策性,但是由于政策手段以及方法的持续革新性,此时便要求信息化系统配备耦合机制,对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与修整。以构件为基础,实现动态的、低成本的对系统的某些功能进行实时的更新,在工作流技术的前提下,能够做到在线办公,使系统达到集成、统一、智能以及完整是其最终目标。 3.5 加强推进,深入应用 信息化系统的缺陷在于其重建轻管,在加强推进的同时,要弥补其缺陷,实现建管并举,促进职工信息化办公的意识以及能力的增强,谨记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人有责,并实时推进。通过自助填报和分级审核的系统运作机制,维持数据的基本效率。同时,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力度、建设力度、运行力度以及管理力度,通过对人事管理者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增强其信息化应用的能力,在数据挖掘、报表订制等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条件下,实现对数据用度的增强。 4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4.1 进一步规范数据和简化、细化工程流程 提高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本管理效率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核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信息竞争力,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快捷、方便、准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平台,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并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需求,保证数据库结构与系统的统一性与一致性,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度。同时,还要为系统的操作者提供多种数据转换接口,由此实现其他数据库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成功转换,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直观与便于操作。为了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定要将其基础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例如教职工的履历、个人基本情况等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内部业务,要做到信息化、程序化、精简化与精细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相关技术,科学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相关工作流程,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 4.2 领导和管理层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支持,教职工也要积极响应 各部门权责和义务的重新划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的问题,若要有协调和调动各个部门的能力,高职院校主要领导就必须要全程参与。若要实现人力资源部门效率最大化,被授予自助权限的信息人员就必须要承担起信息查询的责任,遇到信息查询任务时,不必直接求助于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而是依靠整个系统来运行。这样,将大大减小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相关工作人员也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就不会违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与初衷。如此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工作,必然能够大大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要想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用和价值,全院教职工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参与到其中并积极运用系统。 4.3 分阶段逐步实施,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 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强政策性的特点,因此其需要不断更新政策的落实方式与手段,这就需要耦合机制对所需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这样也有利于扩展系统框架内所开展的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运用SOA系统或者构建,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进行低成本、动态、实时地更新,通过工作流的技术从而实现在线办公,节省时间。专科院校也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基础系统模块进行落实,等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系统操作后,并且功能也慢慢完善之后,再将薪酬模块、管理模块一起纳入信息化建设系统中,这样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够得以完善,更有效地为人们服务,让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价值得以体现。 4.4 提高管理者及信息员队伍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工作,组建一支优秀的、独当一面的管理队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运用到的计算机技术主要分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若想熟练地操作上述两种技术,就一定要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专科院校应向全院的教职员工提供相对应的培训机会,向教职员工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疑难问题,并鼓励教职员工亲身实践,在培训过程中强化教职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帮助教职员工提高其技术技能。另外,教职员工必须要充分对这方面加以重视,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善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我学习,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向他人学习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个人的信息素质。这样一来,将原来的信息人员队伍不断加强壮大,让原来的信息维护员与管理人员能够在不断地实践与培训当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系统使用技巧,用心感受反馈系统中每一模块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便于系统开发者优化系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更进一步地发展与成长。 4.5 打破部门壁垒,增强信息共享度 由于组织制度的不完善,沟通的不足,很容易让员工产生部门壁垒。专科院校各个部门之间更应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因为教育是一份神圣且庄严的工作,有时候足够的沟通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同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也如此,信息本身是开放的、共享的、没有界限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让不同部门之间产生有效的信息关联、资源共享,若各个部门之间拥有足够良好的沟通,集体协商,那么就会提供给系统开发商更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建议,让开发商不再囿于现有技术的枷锁,能开发出让各个部门有效连接的系统,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数据的关联度、有效性,让其所录入的系统信息实现增值,让不同的部门均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4.6 技术创新 4.6.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结构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能够与时代接轨,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体系的转变,适应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可建立创新性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如图1所示)。系统开发人员要跟专科院校各部门、院系积极沟通,对所需统计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分析,收集信息之后,要确定系统所要运作的目标,构建系统运行的模型,进而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需的数据库,并对系统进行调整与不断地测试,待测试通过就能投入使用,建立适合专科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用户角色、业务流程、界面等,并制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说明书,以便管理人员与教师、用户能够有效操作该系统。 上述模块中的各组数据之间是相互联系、紧紧相扣的,其中基础是信息管理模块,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模块之一。只有做好信息管理,才能让其他模块更好、更加顺利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为开展信息化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其他子系统与其有效连接。这样,其他模块才能随时调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并且其他模块也能通过自身的功能优化与更新基础数据,让每一个模块都成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进而实现统筹化管理。 4.6.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优化与运行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的时候,要与相关工作人员或系统开发人员取得良好的沟通,并且结合当地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不断实时对系统进行更新优化,让其更加适合专科院校的个性化设置。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1)用户的操作时间、内容等都会保存于系统日志库中,为了日后发现填写中的信息错误、信息修改的痕迹,追究起来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除此之外,系统还要满足保密性、安全性等各种要求,提供对数据访问权限的设置、数据的加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保护加密,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更加安全有保障。 (2)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被授予与其职责相对应的权限,确保不同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权限范围各不相同,确保其权限的安全性。管理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具体的工作进一步细化、落到实处,这样每位工作人员能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够随时查看、调用录用人员的关键字段的信息,让工作人员能够随时审核、更新、添加教职工所提交的个人信息,这样就能够防止重复劳动,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而管理层或领导则应赋予系统审批的权限,逐渐实施办公无纸化,有利于快捷、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便于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更好地统筹与建设专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一般的教职工,则可以凭借用户名与密码登陆系统,查询自己的信息、证书、成绩、课程等,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推动自身的职业发展。 (3)首先,由于专科院校每年都会进行教师的合同续签、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考勤情况的记录、离退休人员手续的办理、饭卡消费情况等工作,上述的这些情况,系统均可以预先告知或提示相关工作人员或教师本人,让他们能够尽快处理相关事务,管理者也能够更加及时、科学、快速地完成相关事项,让专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其次,网络自助服务也可用于招聘流程当中,让专科院校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招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信息,让更多合适的人才看到院校的招聘工作,并利用新媒体对应聘者进行筛选和审核,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跻身教育行业中,便于建设更为优秀的师资队伍;最后,通过系统对报表中所要求的格式与内容等储存,智能化报表统计,将数据的上报与统计工作进一步简化,大大提高专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对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系统还要实时按照管理工作的变动性需求,在系统内独立设置特殊的字段或需求的表格,让信息储存的愿望得以实现,并且不受到其他信息之间的干扰,不会自动与系统内的其他信息发生关联,以便工作者能够随时查询其此前所做的相关工作。 5 结束语 逐步在专职院校中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必然之势。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的创新,还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革新,更是专职院校稳步发展的需求。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和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得到专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重视和配合,主动认识和接受这项新的系统工程,掌握运用其方法和技巧,总结和分享使用心得和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索推进和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使用率的有效措施,为专科院校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传染病专科医院人力资源SWOT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培养和引进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对现有人才进行合理开发和运用,是每一所医院盛衰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样本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进行SWOT分析,探索医院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并针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和留存提出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 SWOT分析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近年来,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医院更具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医、教、研专业人才队伍。本文通过对医院人力资源应用SWOT分析法,探索医院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有助于为医院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方向。 研究样本医院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位于北京市城区,医院现有职工近一千七百人,开放床位数800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四十余个。近年来,随着对人口老龄化、传染性疾病慢性化以及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等特点,医院正从专科特色明显的单一偏科型医院向综合性医学中心转化。 一、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样本医院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职称、年龄、专业分布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SWOT分析法(Swot Analysis)是经常用来对环境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用SWOT分析法对内外环境进行评价可以确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近年来,SWOT分析法逐渐被引入医院管理中。 二、样本医院人力资源SWOT分析 1. S-优势分析 (1)人力资源已具规模。样本医院现有在岗职工近17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38人,占总人数的7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27人,占卫技人员总人数的17%。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上,医师452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3.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69人,占卫技人员高级职称总人数的74.4%,护理人员679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50.7%,可见样本医院有一只比较强大的医护队伍。 (2)院校依托,为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流入提供稳定渠道。样本医院2003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主任委员单位,设有8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2个博士后培养点。承担卫生部全国传染病专科医师进修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艾滋病中药治疗基地。医教研一体能够为样本医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持续保障。依托学院资源,样本医院每年均能招收大量研究生毕业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力资源的供给。 (3)医院的硬件设施齐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此大显身手。样本医院设备齐全,技术先进,建有北京市肝病研究所、北京市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所、北京市乙型肝炎与肝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艾滋病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机构,搭建起了高端平台,有助于吸引人才来此发展,同时有助于开发培养现有人员。 2. W-劣势分析 (1)人力资源分布不均。首先表现在高端带头人才不足。样本医院虽不缺乏高级职称人才,但真正带领医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并不充足;其次这些高层次人才大都年龄偏大,导致样本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这些专家面临退休,甚至有些已经是退休返聘,年轻一代的职工中并没有如他们一般层次的高端带头人才,导致人才结构出现“断档”。 (2)绩效考核机制不尽合理,激励机制不足。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但目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更倾向于将绩效考核理解为一种发放奖金或福利、决定晋升的工具,忽视了反馈沟通的价值,使考核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 (3)人才使用效能低。人才的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且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够大。样本医院在人才引进后,忽视了用人环境建设和人才使用。虽然医院有相关的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培训,但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内容的培训还是比较少,使职工在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很好满足。 (4)人员流失。由于编制的限制,样本医院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招聘了大量的编制外职工,这些职工多在护理岗位,占到所有护理人员的近50%。这些职工由于生活基础不在本市,加之北京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和文化冲突,使得这一部分人员流动频繁。而总观人才流失的原因,薪酬福利、人际关系、个人发展、工作压力是主要的四个方面,因此吸引来了人才,却留不住人才,导致样本医院人力资源损失严重。 3. O-机遇分析 (1)所处地域决定人力资源供给充足。样本医院地处北京市城区,依托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文化定位,拥有着大量的潜在的人才可以引进和使用。 (2)疾病谱的改变和民众对于自身健康使医院有了更大的市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相应提高,对于医疗卫生方面需求也随之增加。传染病慢性化和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也为样本医院提供了大量患者,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加之我国性病及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使得样本医院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有大量的诊疗和科研工作。 (3)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公立医院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相关政策的出台使行业法规、规章制度日趋健全和完善,卫生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约束了不良竞争行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遵纪守法”的大型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竞争力。 4. T-威胁分析 (1)竞争者增多使人才流失加剧。样本医院所在的北京城区,医院间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在样本医院5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着多家全国著名的三甲医院,大量分流了样本医院的优秀人才。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将优质医疗资源外移,北京市的多家知名医院在北京市郊开办新院,又大量招收各类人才。而逐步放开社会资本办医使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他们以高薪酬吸引了不少原本公立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前往就职。 (2)民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提升,医患矛盾凸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支付能力的提高伴随着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这需要更多高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而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不切实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使得医院人力资源的引进和留存成为问题。 三、SWOT分析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 在外部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医院要拥有一支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就要苦练内功,在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等一系列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物质方面,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职称晋升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职工感到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情感方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良好医院文化,工作环境,让职工在感到被重视、建立情感纽带,提高对医院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专科医院经济协调发展 摘 要 人力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推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运行形势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征,随着国家不断深入的医疗体制改革,医院发展也将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人力资源是医院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对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经济协调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开发利用 经济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医院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实质上就是根据医院发展规划,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积极调动和协调医院的每一位职工,科学利用物力和财力的管理活动,为医院创造更大的效益。[1] 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对医院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决定着一个医院乃至一个科室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医疗行业中常常有“一位名医带动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带动一所医院”的发展历程。因此,医院能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医院能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医院经济协调发展中还具有特殊利用价值。人力资源素质影响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素质层次越高,人力资源对精神的需求越大,健全的人力资源能够激发职工创造力,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进而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作为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形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医院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2] 二、目前医院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供给不足 一方面,在医学领域,精神科是比较边缘化的学科,同时由于精神病人在司法上享有免于刑事追责的可能性,精神科存在更高的职业风险,这成为医学生跨入精神卫生领域的一大障碍。调查显示,医学生中愿意从事精神卫生职业的不到1%,由于生源太少,目前国内仅有几所医学院校设有精神医学专业。另一方面,人才总量不足。精神卫生工作由于职业风险高、工作待遇低和社会地位比较低等原因,我国精神专科医生人才队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医师比例偏低、学历层次偏低等状况。据国家卫计委统计,目前全国现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平均每一万人口1.71张。这一数字近年来有明显增长,但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数每万人约4.3张。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精神科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严重被低估,精细的精神状态检查及心理治疗等工作收费极低,难以留住人才,精神科成了医生流失最多的地方。以我院为例,近3年来流失专业技术人才57人,其中在编人员5人,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毕业生29人,大中专毕业生26人。 (三)高级人才紧缺 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性质特殊,成了医生中的弱势群体。人才的供给不足、总量不足,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相对比较低,从而导致了精神科高级职称人员紧缺。我院是首府唯一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现有精神科医师87名,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7名,占24.1%。 (四)薪酬待遇不合理 精神病人的经济条件大多拮据,加上反复住院,家里常一贫如洗。即使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名精神病人的住院费用也远低于综合医院患者的住院费用。卫计委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精神病专科医院整体经济收入仅为综合性医院的1/15~1/10,精神卫生专业工作人员的待遇比一般医院待遇差1/3以上。 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促进医院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把握实际,制定人性化、个性化的人力资源规划 医院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结合创建教学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两大目标,重点打造心理和精神康复的学科建设,围绕“成为一流的区域性精神心理医疗诊治中心”的愿景,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坚持党管人才,对待人才的基本方式为: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健全专家工作制度。为优秀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让人才有成就感、满足感。 (二)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医院根据本地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办法。制定按岗定酬、“岗变薪变”,优绩优酬,拉开分配差距,建立重技术、重实效、重贡献的绩效分配机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重点向精神科病区及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倾斜,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同时加大经费投入,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费和发放补贴、提供过渡房等。支持和鼓励职工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科研工作,医院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报销学费,不断提高医院人才队伍素质。 (三)拓宽渠道,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每年的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进入医院。主动与政府部门联系,积极参加人才交流会,并通过媒体、网络等宣传途径招聘启事,扩大招聘范围。三年来,医院共招聘及引进各类人才16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本科毕业生100人,大中专毕业生89人。 (四)创新办法,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多层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院内学术活动 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聘任管理,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对部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的方式,打破论资排辈的习惯,不断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通过到上级部门挂职、跟班学习等形式,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养锻炼。 (五)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女性职工的更好作用 医院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竭诚为女职工做好服务。对每一位女职工的生活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心中有数,对住院或重病职工慰问探望,对生活困难职工救助到位,为女职工购买安康险、意外险、生育险等,加强医疗安全,切实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沟通交流,每年定期为女职工做健康检查,建立档案。积极支持、大力鼓励女职工不断学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和发挥女职工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全面激发其工作热情。 四、结语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医院经济要坚持协调发展,应着力构建良好环境,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培养和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促进医院经济协调发展,成为群众满意、政府满意、职工满意的医院。 (作者单位为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 摘要: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要素,我院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深化医院文化建设内涵;强化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由医院的基本制度、员工的行为习惯、专业技术能力、服务方式以及外部环境等整合形成的,能够充分感受却难以量化甚至难以准确描述的一种个性特征,它可以对不同的医院进行有效的区别。医院必须重视并强化文化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在构成医院的七要素,即人才、技术、设备、医德、环境、管理及专科优势中,人才是核心要素。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我院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深化医院文化建设内涵;通过强化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不力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为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因传染病的日趋减少,业务量的日益萎缩,三级医院规范化的管理,单一的业务技能,缺乏竞争力的人员梯队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制度执行松散、学习竞争氛围不足、人浮于事的现象,而事业单位体制也让广大职工带有居安不思危的安逸,医院文化底蕴不足。 第一,人员招录困难,职工素质参差不齐。因传染病医院的特性,在同岗位同薪酬的标准下,人员招聘困难。为确保一线工作顺利开展,不得以放低招聘要求,职工素质参差不齐。 第二,人员身份不同,职工心理契约维度不一。心理契约是指双方从内心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一种精神理念和道德标准。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中,因编制控制,编外人员占比正逐年递升,在与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比较中,因为待遇、管理、使用、晋升等方面的不平等,使编外职工对基本保障的满意度、人际支持的心理温暖度以及共同愿景的期望度均较低,影响团队凝聚力。 第三,工作量不足,职工纪律执行松散。因传染病发病率降低,病区工作量有降低趋势,且病人就诊时间段相对固定,突发应急事件相对较少,部分后勤部门及辅助科室劳动纪律松散,制度执行不严格。 第四,竞争氛围不浓,职工比学赶帮超意识不强。缺少综合能力强的领军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备,职工过于安逸,缺少钻研业务、超越先进的氛围。 第五,国家托底保障,职工危机意识淡薄。事业单位等、靠、要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主观认为作为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公立医院,收入国家保障,危机意识淡薄。 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推进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医院文化以人文为主体,通过实施文化引导,达到激发医务人员聪明才知和创造力的目的。加强文化建议,对于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院深入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我们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工作重点,立足从物质层、精神层及制度层三个层次上,打造医院的竞争文化、纪律文化、服务文化与集体文化,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医院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1.营造争先氛围,推进竞争文化 2015年,我院通过绩效分配方案结构及内容、考核小组职能履行,以及岗位聘任管理条件及比例的调整,使考核更透明、公正,分配更科学、公平,努力推进医院竞争文化。 (1)推行绩效分配改革。一是调整绩效分配结构,形成专科竞争,将专科建设考核纳入绩效分配方案,省、市、院级重点专科齐头并进,努力开创医院专科发展新亮点。二是调整科室岗位系数,形成普通岗位与“三高”工作岗位的竞争。为真正实现高风险、高工作量、高收入的分配原则,2015年,我院在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建议,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岗位评定为基础,开展临床科室业绩综合评价调研,通过各维度指标的分析与衡量,客观调整科室系数标准,全面修正各项考核指标,以确保考核分配的公平公正性。 (2)调整岗位聘任条件与结构。本着向一线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原则,对于目前较为紧张的高级职称岗位按人员类别进行划分,调整聘任条件,形成能上能下、评聘分开的竞争氛围。结合编外人员备案管理原则,全面梳理并调整岗位聘任结构,进一步深化岗位聘用制改革,一是合理岗位聘任结构。改变以往只要取得职称资格,符合条件就能晋升的机制。将按照各专业类别人员数的比例,对各专业职称晋升比例进行划分,向临床一线、医技科室倾斜。二是优化岗位聘任条件。结合医院实际,适当提高高级职称聘任要求,优先聘用高学历人才,以鼓励在职学历提升。三是完善岗位聘任要求。改变以往岗位聘任条件设定中,科研、论文成果为重的模式,增加对于“综合业务能力”考评项目,内容涵盖聘期内的“三基”考核、差错投诉、值班会诊等,若聘任周期内综合业务能力考评不合格,将给予降级、降等聘任。通过此项改革,激发中坚力量勇争上游的积极性,形成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竞争用人机制。 2.执行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文化 系统完备、科学有力的规章制度是医院发展基本保障,为此我们一是全面梳理人事工作制度与相关规定,严格流程管理,做到按章办事,有序公正。二是强化对医院劳动纪律的管理,通过不定期抽查,严格审批程序及管理软件的使用,对职工劳动纪律、假期管理等内容进行控制。三是调整考核小组职能、考核流程与《奖惩条例》,在考核分配结果公正、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形成争优的良性竞争,使考核工作更有章可循、奖勤罚懒。 3.倡导人性化管理,创新服务文化 一线服务病人,行政服务临床是医院文化的综合体现,作为人事管理部门,简化工作流程,切实服务一线是在执行制度化管理的前提下,落实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梳理各项工作的流程,对不必要的、无意义的工作程序要简化、优化,减轻一线非临床工作负担。二是对于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做到工作下沉,做好政策的宣讲与解释工作。三是做好引进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 4.培养团队合作,宣扬集体文化 一方面注重培养新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做到医院文化渗透早干预、早强化、早到位。除开展入职技能培训外,还加强医院职业道德、医院精神、服务理念、服务礼仪等医院文化内容的培训,同时以团队活动为引导,发掘新职工个人特长,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稳定编外职工队伍,做到同考核、同管理,尽量缩小在编内外职工薪酬差异,率先做到奖金同工同酬,在职称晋升上,畅通渠道,条件平等,淡化身份属性,增强各类别职工的团队意识。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医院文化建设推动的思考 随着医院文化建设的深入,职工素质显著提高,使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机制的实施,也使医院制度执行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人力效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人力成本得到最科学的使用。以人为本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通过规范化控制、人性化管理、科学化运作,探索培养和引导员工积极的价值取向,并构筑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发挥才干的舞台,营造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成果的氛围,打造员工间彼此信任却又良性竞争的环境,才能真正提升医院总体的文化层次,达到服务群众的宗旨,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是维持各个企事业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也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相对于经济市场人才配置机制的发展情况而言,专科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有着可持续的影响,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专科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专科医院 人力资源 管理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善措施,以提高专科医院的运转效益,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一、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漏洞多,分工不明确。专科医院涉及的工作内容专业性要求较高,且配套服务较多,不同的服务又有着各自的特性,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医院管理人员与医护人员的合理配置问题。目前,大多数的医院缺少统一的规范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才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员招聘不及时,缺乏专业的管理和临床业务技术人才,严重限制了医院的正常运行。尤其在绩效管理工作中,通常采用统一的考核指标,忽视了各岗位之间的差异性,较难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务人员做多做少、做好做坏都一样,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近几年,随着医疗行业规模迅速壮大,与先进的治疗技术相比,这种人力资源制度缺陷越显突出。专科医院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极其不规范,各岗位之间的职责不明确,存在着交叉重叠或职责空缺的问题,管理和治疗工作均不能及时有效地落实,院领导之间、职能部门之间责任界限模糊,严重影响了医院的长远发展。 2.人才梯队和结构不合理,缺少高精尖人才。知识是现代化社会的显著特征,人才是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专科医院要想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必须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然而,顶尖人才缺乏是我国大多数医院存在的普遍问题。首先,医院缺少掌握核心医疗技术的人才。我国专科医院的突出弊端是人才梯队不合理,普通的医务人员过剩,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人才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大量的职位浪费。其次,医院内部结构不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只有当岗位与人才高度融合和统一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的整体优势,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而现阶段多数医院任用员工时出现人才和职位“不对口”的现象,不但浪费了专长人才资源,而且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削弱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3.医务人员学历高,人文素养低,缺少忠诚度。医院文化具有渗透和浸润功能,对职工队伍的文化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医院精神,它是医院的灵魂。一个优秀而又富于成效的现代化医院,可以凝聚医护人员的精神力量,增进团队协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很多专科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给医务人员定了经济考核指标,引导医务人员经济利益优先,过多地看重医院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略了医院的文化建设,久而久之,养成了医务人员除了上临床不参加医疗业务培训、不参加进修学习、不参加医疗技能比赛、甚至不参加医院的工会活动等不良现象。加之,专科医院的专业性较强,很多临床业务都是医生独立操作,缺少同事之间的协作和团队意识。在医闹频发的大环境中,医务人员安于现状,不愿冒风险接触和运用新技术。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大部分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甚至有的专科医院硕士以上人员超过50%,但由于医院缺少对员工人文素养培养和人才管理机制,出现了医务人员学历高人文素养低的怪象,医务人员消极怠工,甚至出现大量人才流失的现象。优秀的员工队伍是医院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人才管理不当将对医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力。 二、提高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建立健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医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健全的管理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职务行为中,按照医院运行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发挥制度中激励机制的作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功利观,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培养其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对医院的忠诚度。医院文化是提高员工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作用因素,因此,要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的特色的价值理念。医院在对文化传统进行继承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阶段,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对原有的文化进行改造。文化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超越自己和赢得行业地位的重要保证。加强对职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将营建的医院文化灌输到员工的思想行动中,加强员工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 2.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强培训和利用。根据医院工作需求,通过网络招聘和人才招聘会等多种渠道,寻找吸引切合职位要求的人才。实行招聘责任制,明确招聘期限和任务,优化招聘团队,制定中长期人才引进计划,并按进度完成。提供在学习机会,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人无完人,更何况医疗工作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医院引进高素质人才后,更应该发挥其专业优势,不断提供学习和提升机会,让高素质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同时,有了领头羊,还必须培养较高人文素养的医护队伍,医院在招聘时,应把好人才质量关,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岗前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其对医疗事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俗话说,“外行不能管理内行”,在历史的新时期,医院应围绕健康和谐的工作目标,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深化改革创新,合理配置管理人才,让能做事、会做事的人上,各尽其职,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先进工作人员的带头作用,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只有了解了医院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用好人,才能让医院在本行业中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出专科医院的竞争优势。 3.加大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加强考核。针对医护人员队伍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论功底浅薄的现状,医院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三基”培训工作。为适应工作要求的状况,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三基”培训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通过工作调配、岗位交换等途径实现医务人员队伍的专业性。针对医务人员人文素养低的情况,医院要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沟通技能的学习、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专科发展史的学习等等均是培训工作的基础课题,医院要深入医务人员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另外,引导医务人员在遵守各项培训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培训的新路子,引进新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工作信心和热情。定期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计入工作绩效中,从而引起医院员工对培训活动的重视,以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专科医院要突出专业优势、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系统性、专业性的规定和准则,完整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保证各个岗位有序开展工作的基础。吸纳优秀的人才是快速提升医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才利用率的重要方法。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浅谈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改革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对于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的发展来说,要做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全面提高学院的教育水平。通过调查说明,随着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进步。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市场化的趋势不断加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说明,在高校中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起到充分激发起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人们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且改进学院的教学水平才能够使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完善。 关键词:人力资源 教育水平 国际化 问题 主动性 一、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改革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变化世界里,科技水平高速进步,人员竞争日趋加大,这样只有努力开发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工作特点,将变成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宝贵经验。而在巨大的竞争中,只要赢得了人才资源,就能够在日后的市场竞争处于优势地位。对于高等专科学校来说具有很大人力资源。当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说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而我国政府“科教兴国”战略制度的实行,便会向高等专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起到加快人力资源发展的目的,同时还加大了高校进行人力资源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了这些点便能使得高等专科学院的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巨大的帮助。同时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快节奏发展步伐,能够适应我国现行的经济变化因此进行人力资源改革已变得刻不容缓。而对于高等专科学院人事改革关系到了内部有效管理制度,因此学院的人力资源的改革成为了必须的重点。在现行的高等专科学院人事管理制度当中有着许多的问题,因此现行的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不适和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和改革的要求,而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不加快期改革的步伐,必将会严重的阻碍高等专科学院教的发展进程,还会影响到高等专科学院的办学能力和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等专科学院人事制度改革任务有着较大的困难,这需要有关人员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步入当代高等专科学院在强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时候,应该找到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的完成高等专科学院人事管理方案改革的任务。 二、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改革的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起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概念 对于一部分的高校管理人员来说往往只重视了人事部门上的工作管理,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改革思路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义,只是简单认为高等专科学院的发展仅仅只需要靠投入资金,而资金投入不足正是是学校发展的问题所在,管理人员也没有认识到学校发展的困难所在正是缺少一支具有强有力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队伍。所以对通过创造出合适的工作机会以及外部生活环境改善来引进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才会建立起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观念未能够与时俱进 在现行的教育方案中教育作为了计划经济中的关键因素,高等专科学院根据其战略地位特殊意义,所受的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影响更为深刻。在学校人力资本的行政配置体系中、人员的人事管理工作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且人事管理部门将其管理机构分别设置了相关部门和相应的工作任务且几乎是照搬了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学体系。使得只要进入就无法出去、只有可能升迁、工资分配不合理的“大锅饭”分配模式便是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学院人事管理部门在的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因此这便使得学校充分对政府部门产生了依赖不愿自主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相关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开始只会接受政府部门的相关考察和安排缺乏市场的检验和实际的操作,仅仅只是习惯了领导的人事安排,缺乏管理的积极性和改革的动力支撑,使得高等学院的人才资源出现断层,无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取得进步和拓展。 3.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不充分 因老旧思维因素的影响以及管理制度当中的不足使得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而不少高校的管理人员仅仅只看重日常管理,却没有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同时人员职务的终身制特点也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还有包括只能上不能下老旧的观点而然很难改变,因此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对于实施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措施与人员竞争体系,成为高等专科学院的人事部门制度改革思路的关键方向。 4.学校的人力资源缺乏合理配置管理 在学校的内在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发展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从科学的角度上度出发,且还要符合高等教学的日常方式的日常管理方式进行规划发展、管理经营,因此造成高等专科学院内部的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相关人员的职务特点、学历方式、学院成分、年龄分段无法满足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 三、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改革的措施 1.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在建立最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措施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排在学校人员管理的关键位置上去实施。在当代中国自主式经济与市场规划式经济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所以资源里最为特殊的资源之一,其中在高等专科教育当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其次还应该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经验,同时还要把怎样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意义做为重点,从而让学校的人力资源作用体现在日常的管理当中。最后是确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使得人才所付出的努力得到应有回报和尊重。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对于解决当前高等专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里所体现出来的相应问题,其关键是要通过合理的方法形成符合当下发展的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第一点就是要通过民主改革的科学方式作为高等专科学院分配方式之切入点,从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充分调动起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点是完善当前的学校用人管理体系,最终形成科人才的流动方案,使得高校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作用。第三点是以改革当下高校的人员分配体系,从而真正的做到打破终身制任职的弊端,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员管理体系。 3.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第一点就是建立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系的科学管理体系和相应的人力资源分配方式。而管理体系当中目标管理体系的确立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还应该与人员的工作岗位相联系起来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在考核相关人员的能力机制中还要考虑人员在评价体系中经济效益成分的划分,同时还要兼顾到人员在社会效益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不单要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还要兼顾到经济效益,只有将两者同时兼顾才能够将量化的科学依据进行分析拓展,在定性指标的处理中也要将分值于权重两个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人力资源理论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当中取得不小的成功,表现在考核评价指体系的不断完善上。其次在进行科学考核时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已经制定一套合理的考核机制且并简化考核当中相应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考核标准中岗位目标的确定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岗位目标的确定首先要通过自我评价在评价合格后再通过群众评价与基层评价两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是公布其考评结果。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论公立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摘 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医院是知识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培养。本文结合北京胸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探讨知识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发展趋势,就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 管理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医改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也迫切眉睫,如何进行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北京胸科医院是一家主要以治疗和预防结核病、胸部肿瘤为主的专科医院,本文主要从我院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目前北京胸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整合机制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传统意识,目前人事管理仍局限在人员的入出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称聘任、工资、社保等具体事务。各个部门职责和职能交错重叠,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整合机制。 1.2人事管理系统信息化跟进较慢,缺乏全院数据链接、共享和整合 目前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只运行了人员管理等基础数据信息的维护,科研办负责统计的人员的论文、课题;运营办(经管办)负责绩效考核、教育处继教培训;医务处、护理部负责的医务人员注册信息;财务处负责的员工工资信息等,缺乏全院数据链接、共享和整合。 1.3部门职能交错,分工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以及用人机制 招聘虽然公开化,但还存在着浓烈的人情关系色彩;人才引进渠道过窄,人才信息和需求不对等;岗位设置和人才配备不匹配,人才培养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只有规章制度。 1.4员工考核分散单一,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员工考核,特别是年度考核,每年底由科主任填写考核意见,“考核优秀、合格”等。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案。此外,在绩效奖金分配制度上,员工的薪酬无法很好地反映出人才的价值, 1.5人力资源管理与医院文化契合度有待提高 医院文化是凝聚员工的纽带,近两年医院成立了文化办公室,致力医院的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编写医院发展史、收集院史馆素材、准备开设院史馆。 2.北京胸科医院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树立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指导思想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重视员工的工作权、选择权,关注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 2.2提出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提出适合医院发展的合理人力资源配置 我单位系专科医院,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公益医院人力配置情况仍参考“卫生部关于《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78)卫医字第1689号,至今卫生部对专科医院仍没有指导性文件。 我院人事处已经申报了课题,拟通过不同方法,对全院医师、护士岗位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关键人员进行访谈,结合医院近3年各种业务统计数据,提出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2.3创建学习型组织,组建专业的学科团队,实现临床、科研资源共享 (1)现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掌握新型技能与思维方式的一种新型组织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组建知识型专业团队是医院发展的需要。学习的本质是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 (2)学习和岗位技能培训过程中从高层管理者乃至中层管理着甚至普通员工,人人参与。不能仅关注学历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临床为科研提供研究平台,科研为临床提供科研平台,实现临科、研资源共享、优化组合 (3)组建科学专业的人才团队,选择合适人选,形成纵向与横向和谐,实现在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最佳搭配。 (4)针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发展途径进行经常性的战略培训。战略培训包括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或者训练项目,包括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等 。 2.4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才培养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1)在新的知识经济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的开发,开始慢慢从之前的“重学历”向着“重能力”转变,从“专才”向“通才”开始转变;从人外在的“显能”向内在的“潜能”转变。 (2)激励过程中既要物质激励还要关注精神激励。人们需要精神激励.但更要采取多种举措实行物质激励,并使其同强有力的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员工的发展与成长为主的激励机制。 (3)激励手段多样化,如人才引进时提供科研启动基金,住房保障,解决夫妻分居等福利政策。同时根据人才的个人需求变通激励方式,例如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培训作为激励措施等。 总之,当今知识经济年代,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服务对象为患者,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境界和高度团结的的队伍,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创造有利于人力开发的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求才、育才、用才、留才。现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要不断寻求和探索人适合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力资源管理的最佳途径,以适应医院战略目标需要。 人力资源专科论文: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高职专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要求 高职专科 教学改革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般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并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专项咨询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将再次分化组合。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对于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也提出了要求。 首先必须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心理、行为测评及其分析技术;职务分析技术,即了解工作内容、责任者、工作岗位、工作时间、怎么操作、为什么做等方面的技术。这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应从七个方面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 另外,敏锐的职业意识和洞察力、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要求,对高校的人力资源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高职专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其教学改革的总原则是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学观、发展观、评价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学院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引导;主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学生评价上,立足发展,不仅看考分还要看能力,更要看人文素养和学生对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构建立体的教学资源 一是要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避免盲目照搬本科专业课程和实用价值不高的课程,力求使学生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达到高职专科本专业所要求的能力。还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多开设几门选修课,如开设由企业提出相应的选修课,为学生走向市场做好准备。 二是改革课程内容的学科系统性,从实践出发,以经典理论为基础,引入新方法、新知识、职业标准,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学习自主化,实现个性化教学,做到教材、学材互为补充,软硬件相互配套,纸质、电子资料丰富,课堂内外相得益彰。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立足点。既要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又要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论是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对话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还是行为导向法、引导发展法等,关键在于实施有新意、有个性,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教会学生学习,重视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学习,重视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整合与方法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注重精讲多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业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如基础学科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阅读笔记法、信息交流法来加深和拓展学科知识。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则提供学生充分参与的平台,进行角色扮演、合作体验,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不但要回答出“考什么”“如何考”,还要回答“为何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模式。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当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报告与答辩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不同的操作方法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以评价促发展。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阐明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将面临更高、更快的大发展。职业学院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的教学观,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因此,我院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学改革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构建,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突破传统的考核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合格毕业生。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探究式教学方式下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一、提出地理问题 探究教学也称作“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关注经验的教学,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解决方法而组织的。问题是人类教学知识的源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建构自己的知识,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激起探究更多知识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和创新性。案例一:教师在一节地理课的导入中,是这么提出问题的。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大家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句诗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水奔流到海也会复还,因为水是不断循环的。此案例用创新的手法引出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水循环具有启发性,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思考:黄河源头的水又是从哪里来呢?水是怎么联结到一起的?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提出假设和设想 假设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在大多数学生理解了问题,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的看法趋于相近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的看法与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一个假设。案例二:确定、评价空间位置的探究。(1)教师为学生长江流域的地图,上面有地形、流域范围、自然资源、交通线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分析如果修建大坝应该建在何处?(2)提出几种假设,只考虑地形因素建在河道最狭窄的位置,第二是只考虑因素生态因素建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地方。(3)教师提出三种假设后,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展示三峡大坝的具体位置,并分析修建在此地的原因。提出假想,重视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现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收集地理信息 收集相关的信息是论证猜想是否可行的第一要求。首先我们要在提出的论证设想上,制定出相应的计划,让学生明确收集信息的范围与要求,以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使收集的信息有意义。其次,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如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文献、实地调查、访谈)等。案例三:给出视频材料,黄河断流逐年加剧。视频中呈现出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间,黄河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金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由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水循环的重大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学生在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指导学生高效地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例如,为什么三峡拥有世界级的水力资源蕴藏?并从水力资源的能源性质等角度,分析讨论三峡水力资源开发可以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学生课下查阅了长江上游段气候资料、河流径流水量,地形的有关状况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才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应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绘制图表。例如将常年的降水量做成柱状图,将地势落差用地形剖面图模型表示出来。从三峡地区河水的总量与上游地区的气候类型、特点的相互关系中,分析落差大、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五、总结 结论是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得出的,不是个人的主观臆断下得出的。例如,在分析影响美国老年人口向南迁移的因素时,学生可能会主观地认为是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教师这时就应呈现美国南部和北部的气候类型图,再呈现一份对老年人期望居住地的问卷调查。学生互相探讨,教师引导其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核心,突出一点的分析法,总结出气候才是影响美国老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 六、陈述交流 表达与交流时探究教学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出最适合的结论。例如,在一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教学课中,开始让大家猜想时,大家的结论都是比较武断的,单纯地认为能或者是不能。在经过资料的整理和通知之间的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可以把南极的冰山拉到西亚解决用水短缺问题,但此时就应该把环境问题考虑周到,免得造成全球性环境灾难。应该先进行环境评估,环境评估不能通过,项目不能动工,避免造成先建设、后污染、再治理的错误做法。探究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符合培养新时代人的要求。因此新一代教师在课堂中应增加探究教学的应用。然而,探究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地理教学方式。所以,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拥有的设备、教学内容等灵活选用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董朝倩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创新教学模式下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份来自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材料显示,有69.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老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71.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地承认,“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的作业就是打瞌睡”等等。这里所折射出来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少教师们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死记硬背成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对历史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历史学习与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也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的冲动,是时代精神,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成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争辩的生命性。体现在历史课堂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当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不仅使历史教学德育功能因方法陈旧而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二、“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以原子裂变的速度呈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如同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让学生将来能够坦然地面对、从容地处理;必须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勇气。所以课堂教学中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仍视自己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学生的多元智能得不到挖掘,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倡导“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使得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所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自主形成并内化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提高历史教学措施 (一)、引导教学 1、课前引导 课前主要引导学生去预习新课,搜集、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制作相关物件,也可依据教材内容编制课本剧等,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八年级历史(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向老人或在其他书籍上收集一些日本侵华罪行的资料,有可能的可让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样在收集、调查、参观一系列“做”和“看”的活动中,进行思考,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议中学”打下基础。 2、课中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的那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④实现这一转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设置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鸦片战争》一课后安排“鸦片的严重危害和青少年对应持的态度”的讨论,让学生结合历史教训,联系现实生活,懂得珍惜生命,远离的重要。又如在《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一课后,安排了“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的讨论,并在比较的基础上由学生对我国当今的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2.2、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发现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是急于作答,而是还给学生,让其他小组予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才予以点拨。这样才能体现让学生在“看中学”、“议中学”。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教师不讲,经过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讲。教师只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从而体现传统教学,让学生在“听中学”。 2.3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对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精讲后,必须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争论、辩论。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后,让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石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自然会去思考、讨论、争论。 2.4制作或准备相关教具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些与课内教学有关的教具、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器物,让其在课堂上展示;尽可能地实施“角色扮演”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深入浅出地作出说明。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棵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各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2.5协和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发表意见,张扬个性,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当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引导要得法,切实实现“交流——互动”。 (二)、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揭示探究历史知识问的联系,梳理知识结构,多样化展示自学成果;方式是学生以自主阅读学习为主;教师作必要的指导,而作为引导自学的提纲或提示,开始最好以试题的形式推出,抓手是能够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呈现方式是板书、发放印制好的自学提纲或多媒体屏幕显示等。 1、探究的方法 主要针对某一历史要素进行提问,如“《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人物要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时间要素)这类提问属于低层次的识记性提问,作为鼓励提问的积极性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不断训练和培养,此类提问的数量也会逐渐减少。逆向提问法。即逆着知识发生过程进行提问。如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结论(性质、意义、影响等)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例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对一战的性质提问:“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标题质疑提问法。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题中“站”的含义是什么? 2、探究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初始阶段,除了及时恰当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外,还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能体现本课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教会学生质疑能力的初始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课的探究学习是否能顺利展开、富有成效,关键之一就在探究的核心问题确定得是否得当。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或游离了本课教学目标之外,探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为此,特提出以下原则: ①探究问题要有兴趣。 即确定的探究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探究问题(或活动)的设计内容和形式。 ②探究问题要有“空间”。 即所提问题教科书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如果有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和束缚,导致形式上的探究。退一步说,即或有现成答案,也应引导学生将教科书看法仅仅作为一家之言,启发学生得出其他可能性的答案。再者还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不给定观点和看法,由学生自己判断,做出回答。当然,这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素养。 ③探究问题要有意义。 即所提问题要体现课标对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规定,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④探究问题要有能力。 即所提问题难易要适中,适合学生探究,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可能探究出相应的结果。有研究表明,所提问题有50%的学生能回答上来,比较适宜。 (三)、教学中的创新 1、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自主的视野 实施“自主创新教学策略”首先应从改进教学内容着手。按惯例,课堂教学的内容,须遵循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所规定,由教师拟定教案,然后组织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内容也该与时俱进,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应有所突破,略作调整或充实。恰当、适量地引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信息、新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活跃其创新思维。没有一定量的材料,只是教科书上一点点历史信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可以结合社会新闻的某些热点话题的内容;可以涉及新考古发现的内容;有史学领域重大的、新的探讨的内容;与对外往来、文化交流相关的内容等。对这类内容,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有条件自己查找,可以把方向指给他们,但是,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家庭毕竟还不是很多。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没有条件自己查找,教师就要及时而有选择的把这类内容引进到课堂,提供给学生。这样,达到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才有可能。在学习埃及史时,学生对胡夫大金字塔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很感兴趣,很希望进一步了解,渴望知道相关的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对此,我就把相关的考古学方面新发现的视听材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知道的相关知识多起来了,提出的疑问也同时多起来了。问“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到底奇在那里?修建困难怎么解决的呀?大约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是怎样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修建成高大、雄伟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采凿的、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巨石是如何堆积的?我都没想到学生会提出那么多疑问,这让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已经感觉到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达到了。 2、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查找所需资料,在课堂教学时,将各种信息,借助电脑、网络、电视机、大屏幕等,新教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运用新教学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多元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不同渠道,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与自己正在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关信息和材料。可以让历史教学的效果多层次。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3、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创新 我们构建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进行了多元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它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式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例如制作历史小报时,就必须通过翻阅本学期的教材,概括出小报的主题,再进行文字组织和版面设计,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电脑制作。凡此种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创新。 四、小结 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综合水平,依托新课标,根据实际优化教科书,不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上下大力气,赋予历史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在学习中增长学生的智慧,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不再是个难题。总之,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几点很浅显的体会。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初中历史的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真正有效。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1明确学生的思维目的 具有目的性的思维是必须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该堂课的学习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明确其目的性的思维,其意义是重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培养正确思维的重要性,明确其学习数学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当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帮助。只有学生明白了思维培养对自己的重要性,才会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维,才会在学习中更好配合思维。 2通过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知识来源于对疑问的解答,然而较大疑问的过程中正是让学生进行思维分析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提出的疑问也就是思维的目的,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会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教师的提问的水品越来越高,所提的问题必须要具备两个特征:启发性和质疑性。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及的问题基本上是课本中例出的问题,不具有创新、新颖性,相当于是照本宣科,学生只需要是望着书本进行作答就行了,这样一问一答的教与学的模式,45min的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思考,只需要根据书本上了“朗读”就行了,学习思维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要不断的创新特问的方式和新颖的问题,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分析其问题,并结合该堂课的数学内容进行作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能盲目的提问,必须要满足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适中、独特、新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目的性的特点等。 3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在口头上的教导,它还需要通过各种相关的训练来加强、熟练、掌握。 3.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比较水平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涌入了较多新的知识点、新的概念,通过这些新知识的涌入之后,不仅增加了知识的全面性,还提升了知识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下功夫了解各项知识之间的个性与共性。 3.2训练学生抽象的、概括性的思维 思维的过程就相当于寻求解答问题方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长有短,长者达到几年,甚至几百年或者是更长;短者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秒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是后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若干个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关键性的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甚至是引导。使学生通过客观事物的本质了解,掌握其相关的知识点,并且让学生对自己所见的事物经过抽象的概括,从中找寻出问题的答案。 4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的思维。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解决数学中,乃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那么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 一、培养高中学生热爱历史的方法 (一)科学处理教材 1、注意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高一上学期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分析完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同不刻意追求初中历史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把握历史的整体性与时序性 (1)建立背景性联系,既着重分析不同模块所涉及知识之间的因果性联系,如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实际上与必修一的“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密切相联,后者可以成为前者的背景。 (2)建立横向联系,既通过不同角度对同于历史事件或事物进行分析,如必修一从政治史角度讲述“辛亥革命”,必修三则从思想角度通过“三民主义”阐述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建立必修各模块内部的历史与逻辑联系。根据中外历史的时序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把课程标准中相对割裂和孤立的子专题串联起来,用讲解《前言》的形式进行概括性串讲,可以使模块内部的线索更加清晰。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 1、课题引入要“悬”,吊起学生的胃口 课题引入的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探求新知识上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所以,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课题引入不能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必须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以切入主题,导入新课。例如:在上完《九一八事变》后,教师总结是可以说:“九一八事变,震惊了世界,而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在积极反共,迫使红军长征。”并引用的《长征》一诗,引出下节课《红军的长征》。 2、讲述时应力求形象化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发源于兴趣,兴趣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教师在讲解时的故事化、形象化、戏剧化,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感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例如:在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述在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访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故事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时事特点 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热点时政问题,学生对此也特别感兴趣,可以结合这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以培养高中学生热爱历史,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如学习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利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日本首相参拜供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等热点问题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和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并使学生从二战史实中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同时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认识到法西斯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对日本政府作出的伤害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及至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的事情给以谴责。这样,历史学习就变得有现实意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盎然而生。 (四)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讲授《红军的长征》一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以电视剧《长征》中的歌曲“十送红军”导入,这首歌所蕴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每一根神经都“乐”起来了,激发了学生了解本节历史的兴趣;第二,讲述长征路线时以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把长征的过程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兴趣;第三,讲述时也把长征时经过的地方如雪山、草地、遵义会议旧址,红军的用品、照片,以及有关的诗词等打在屏幕上,以增强兴趣;最后再放一段长征的影片,使学生回味无穷。 (五)以革命领袖为榜样 当我们了解革命领袖人物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的历程以后,便会发现,他们都从小就喜欢学习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革命领袖热爱历史的事迹来教育学生。例如: 在9岁时进家乡私塾,先读的是《三字经》,接着又读《幼学琼林》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书既讲孔孟之道,也涉及许多历史事实。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一决领悟,读史兴趣也因此大增。13岁时,在私塾继续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又在课外看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精忠传》、《西游记》等古代历史传奇小说,他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故事。15岁时,开始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和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17岁时,在选读《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的同时,还选读一些时论和新书。从6岁起开始读古代历史小说,第一本书就是《西游记》。在9岁前,他就已经熟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演义史书,并练就出惊人的记忆力。12岁时,他随三堂伯周贻谦从安徽去到东北。那时,沙俄和日本刚以中国的东北土地为战场进行了为时一年七个月的战争,使东北人民在外国军队的炮火硝烟下蒙受了深重的苦难。这给少年以异常强烈的刺激,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养成了关心国事,每天坚持读报的习惯。时局的危急震撼着他,历代民族英雄的精神感染着他,所以当一次老师间学生“为了什么而读书”时,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在席家匾私塾读了9年书。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少年不仅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涉猎了一部分史籍以及《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一些历史小说,使他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中国正在发生的许多事,萌发出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1905年,19岁的走出仪陇,在张澜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结语 当代的学生成长在红旗之下,是在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革命领袖的事迹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愿意去效仿的。以革命领袖为榜样教育学生热爱历史:革命领袖热爱历史,学生效仿;同时对革命领袖事迹的学习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再有,对革命领袖事迹的学习还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因此,以革命领袖为榜样教育学生热爱历史。不失为一种“一箭三雕”的方法。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科学教学论文 一、树立学习信心,敢于尝试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指导学生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特别是对于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现象,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找答案。例如,在《铁生锈了》这课的教学中,在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时,要根据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铁锈的形成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保证学生们的课外实验能落到实处,还要能承接第7课的教学内容,笔者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再根据本组需要发放相应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的探究得出最后的结论: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在不断思考、观察、分析,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也能像个小科学家一样,从而增强自信心,这样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设境质疑,引导探究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体现。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不倒翁》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能正确提出问题,可以将教学活动设计如下:先向学生展示一个不倒翁,然后请学生们将各自桌上的不倒翁搬倒,结果,学生不论怎么搬,就是不能将不倒翁搬倒。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此时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由于对这一现象感到很奇怪,便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搬不倒?怎样才能搬倒不倒翁呢?只有在这时,学生的探究愿望才能油然而生。于是探究活动开始了,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在不倒翁上加重物,有的取出不倒翁的“内脏”,有的给不倒翁安上了脚,还有的把不倒翁的底部粘上了小木板、硬纸片等,这些学生都把不倒翁搬倒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启发学生将搬倒的不倒翁还原成为不倒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到底在哪里?”由此,通过“正一倒一正”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己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圆球形。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们则一起动脑筋、设计方案、想办法,进而解决了问题。大家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为证实各自的想法而进行实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历练了他们的意志。 三、重视探究、发现和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探究与发现,培养学生能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的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清楚自己弄懂了哪些,还有哪些没弄懂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研讨,重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多利用小组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促使学生们将各自分散探究的结果集中起来,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更能够在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分清正误,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能有更多的发现,获得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带框框,不能硬性地拔高或限制学生讨论,而应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步获取合乎他们认知水平的结论。例如,在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时,教师就不能带着“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就上浮,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就下沉”这种框框,硬把学生的探究与发现一下子拔到这个高度上来,也不要硬把学生的探究方法囿于书本上讲的方法内,更不要简单、轻易地表态或发表带倾向性的意见,而应依据学生的探究情况,采取适当的、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引导他们得出恰当的、合乎学生自己认知水平的正确结论。例如,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经过尝试,他们不仅发现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还发现了改变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这就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大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们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们进行情感的交流,达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目的,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课的特点,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引导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能从实验入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再有目的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扩展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金属的热胀冷缩》的教学时,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所以可以提出问题:你想知道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吗?给学生设下悬念:出示实验材料,老师这有一铜球和一铜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铜环。现在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大家就可以发现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们一下被吸引住了,思维状态迅速被激活。再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则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了。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铜球也会热胀冷缩。在得出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它金属如钢条等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准确地知道: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举一反三地探究,要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在生活中进行充分应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就得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课外生活这一场所。 作者:孙长义 况建海 单位:湖北省房县姚坪乡中心小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一、中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中学生学习礼仪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礼仪有助于提升中学生个人素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以礼待人,那么就会使我们显得很有修养。古人有这样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形象。一个举止大方,着装得体的人肯定会比举止粗俗、衣着不整的人更受人欢迎。那么到底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农村中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农村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礼仪的学习渗透进去,使得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农村中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即使中学生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农村中学生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礼仪就是素质的前沿,拥有礼仪的文明,那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农村中学生。那么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学习礼仪,使得每个农村中学生管住自己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自己的脚,不践踏草坪。试想假如农村中学生在学习到英语知识的时候弄够学习好礼仪,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二、现农村中学生礼仪现状分析 我们的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与此相关地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是他们需要有学习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下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以及面对成长中的不解,使得农村中学生缺少了学习礼仪的机会,这种缺少,对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将来进入社会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这是一位农村中学生周记中留下的简短而不简单的句子,形象的概括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总理写给农村中小学生的。关注农村中学生教育,推行“将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渗透的精品教育”,让每一个农村中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体验学习礼仪的喜悦,追求最大发展,把每个农村中学生都培育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人的本质不时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下,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中学生也不例外。因为今天的农村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一员,也就是说今天的农村中学生必然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如何帮助农村中学生不断提高未来的适应能力呢?无疑,在学校中学生英语教育中开展礼仪教育渗透是最直接、相对简单、行之有效的办法。礼仪,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应当共同遵守的礼节和仪表。个人的礼仪修养是一个人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张最好的名片。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是“礼仪之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过分重视了智商,却忽视了德育,使部分青年人的精神匮乏。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更注重于学生的英语成绩高低,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由于家庭和学校等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中学生中的礼仪修养普遍不高,不少农村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不时面红耳赤、手脚无措、语无伦次,就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高谈阔论。这样很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则这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如果这种现象不改,势必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的发挥。农村中学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以种道德修养,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礼仪教育时非常适宜的。但是对于礼仪教育,它并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它还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师生一起活动,让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课堂活动中认识礼仪,感悟礼仪,运用礼仪。经过英语课堂教育反复的学习和训练,农村中学生修养明显提高,学生不仅在学校对老师彬彬有礼,学生见到客人、老师主动问好,回家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协助家长做家务,离开家时主动向父母告别,月假不回家主动电话通知家长,让家长放心。许多家长都说:“孩子在学校不仅念了书,懂得英语还学会了做人”。 三、如何在课堂实施教学 英国哲学家培根谈到教师时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培育学生,使学生成为接替老一辈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常的交际场合,都需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往的使者。语言礼仪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发话人为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标记性言语行为规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礼仪原则,采取相应的礼仪策略,维持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就课堂英语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然会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英语课堂这种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来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用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而且这种示范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际交际中的礼仪意识。因此,教师需要考虑自身言语行为的礼仪性和得体性,在教学交际过程中,采取适宜的礼仪策略,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对熟悉的学生可直呼其名以示师生之间亲密平等的关系。在对学生不够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可对学生泛称为boys和girls。对学生适宜得体的称谓,不但向学生传达了教师的尊重和好感,还从主观和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他们积极面子的作用。 四、课后怎样巩固 在英语中教导农村中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除了可以直接使用英语来说外,在平常人际交往中,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礼仪。 (一)例如熟知与人交往,谈吐方面的礼仪常规运用。 1、尊称(敬称):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2、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时说“谢谢”。 (二)熟知与人交往,使用体态语言的礼仪常规的运用。如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 1、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 2、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 3、握手: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礼贺或鼓励时的礼节。 (三)、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鞠躬问好;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课上,发言先举手;课余,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或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离校与老师、同学道别。 关于教育中学生礼仪,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我们应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作示范。它会激发学生行为,积极效仿教师行为作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对学生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所以英语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应规范,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礼仪教育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将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我国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物理实验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突出观察的重点 例如,在讲“沸腾”时,观察的目的是“弄清楚产生沸腾现象的全过程,掌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观察的重点是“水在沸腾前出现什么现象?沸腾时水面出现什么现象”等;又如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课题中,教师做滚摆演示实验时,要让学生观察的重点是重力势能(即主要看相对高度h)如何变化,动能(即主要看抛体的速率v)又如何变化,以及第2次升高的高度与原来的高度是否相等,等等。无论是在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中,观察的目的愈明确、重点愈突出、任务愈具体,实验效果就越好!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较好的独立观察的能力,使其彻底摆脱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观察兴趣的途 径有: ①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精心组织实验,让学生能清楚地、准确地观察到成功的实验现象,尤其是那些不显著而又重要的属性和特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 产生并提高观测兴趣 ②启发学生对实验多问几个为什么,诱导学生积极观测并探究物理知识。 ③在实验中介绍物理学家的观测趣事。例如,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在此之后许多物理学家都在想“反过来,磁能否生电呢?”法拉第以深邃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实验能力,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从此人类进入电的光辉世界!其实,许多物理学家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发现,如X射线、光电效应的发现,都是物理学家观察、实验的结果。在实验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也能达到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并进一步促使学生自觉养成那种独立观察的好习惯。 (三)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一般在中学阶段,我们要教给学生以下几种观察方法: ①连续观察法。它不是一次性的,观察随时间而进行,观察的目的在于发现某个物理过程各个阶段的规律。如观察“萘的熔解和凝固”要经过一段时间,从萘的熔解和凝固过程中找规律,从而得到“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 ②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通过两个现象、事物对比,或者通过将某个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对比来认识事物的目的。它有利于掌握事物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特征和区别。例如,将标有“220v,10w”和“220v,40w”的两个灯泡,串联接到电路中,哪个更亮?显然“10w”的更亮;若他们并联时呢?显然“40w”的更亮。这样一对比,串、并联电路的不同就显现出来了。 ③重点观察法。它是对与实验目的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如在研究“电磁感应实验”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导体怎样运动电流表指针才动?”“电流表指针动了”的现象特征,表明产生了电流;“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条件等等。 ④归纳观察法。在研究一些涉及因素较多的问题,或总结一些现象规律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通过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结论,再通过归纳得出一般规律。例如研究电阻、电压、电流(R、U、I)三者关系时,先使“R”不变,研究“U”、“I”关系,得到“I正比于U”的结论;然后,使“U”不变,研究“R”、“I”之间的关系,得到“I与R成反比”的结论。最后归纳得到“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结论。 另外,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观察与思维并重,通过积极的思维来提高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动手能力,是实验技能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呢? 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规范课堂演示实验 由于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做演示实验时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要从实验方法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操作的顺序、观察的方法、结论的归纳等方面精心备课,并在课前反复演练,力求操作演示规范、熟练。例如,在演示用安培表测电流强度时,提高操作要领:“断开电键,顺序连接;电表串联,正进负出;检查无误,通电试触;选定量程,接线读数”、“先看量程后读盘,大格小格算一算”。这一系列操作要求准确无误,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十分重要。 (二)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依据实验目标,落实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例如,对刻度尺、天平、弹簧秤、量筒、温度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等基本仪器要求做到“五会”即“会合理选择、会调试校正、会正确使用、会准确读数、会判断故障”,这些要求需要在实验教学中有计划、有意识地落实。 (三)上好实验课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要达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的目标,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好实验预习。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弄清楚实验原理、器材、步骤,设计好实验表格。这样可以避免实验课上学生盲目动手,又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操作;第二,加强实验规则教育。向学生进行规则、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教育,这对好奇心较强的学生十分必要,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第三,培养“小顾问”。课前组织实验中心小组的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独立操作,总结经验。上实验课时,这几个人就是“小顾问”对其他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 (四)开展好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技能。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注重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开放实验室,多给学生实验的机会;第二,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和能力。如:组织学生利用简易器材制作“土天平”、“橡皮测力计”、“铅笔变阻器”等,开展“筷子提米”、“纸锅烧水”实验等;第三,进行实验操作竞赛。寓能力培养于趣味活动之中。如:学完串、并联电路后,进行“电路连接比赛”;上完天平一节后,进行“天平调节和称量比赛”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面大,对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数据处理能力,是指通过对实验测得的众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某些量的变化规律或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能力。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常用的是“图象法”,它的步骤是“建立直角坐标系,描出实验数据点,绘出图象,总结规律”。例如: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用纵坐标表示应变量。坐标比例要适当,使得图象在坐标纸上大小合适、关系清晰,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由这些数据点恰当的绘出平滑的曲线(或直线)。总结物理规律,是要根据实验数据处理所得函数图象分析归纳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如对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在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研究“加速度(a)和质量(m)之间的关系”,由于a和m之间的关系图象是曲线,不宜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以“1/m”为横轴,对“a”作图。如此得到“1/m-a”关系图象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于是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在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除了加强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图表化训练外,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还要要求加强学生进行误差分析、修正数据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等等训练。通过加强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中要求教高的一项,它是指在理解与掌握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等的基础上,具体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在进行设计实验时,必须把握好“安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精确性原则”、“方便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一)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原理 例如,“验证楞次定律”实验,就是要在改变磁极、改变磁力线方向、改变导线切割磁力线的方向、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磁铁运动方向及改变相对运动方向时,探讨感生电流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 (二)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 ①实验归纳法———通过实验,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②实验验证法———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推理,提出假设和预见,然后在通过实验来证实; ③理想实验法———根据科学抽象的理想纯化作用,有意识地突出研究的主要方面,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头脑中构成理想化实验,用于代替难以实现的实验进行研究。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等。 (三)教给学生设计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要设计实验,就要首先对实验进行构思。实验的设计与构思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平衡法———利用偏离平衡因素的抵消效应,用已知的物理量去探测另外未知的物理量。如电桥测电阻; ②转换法———利用力、热、光、电、机械等方法之间相互转换,依据“等效思想”,把一些不易于观测的量转化为可观测的量。如“伏安法测电阻”,就是将测电阻R转化为测电压U和电流I; ③再现法———利用实验模拟自然现象。如,用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等。 (四)注重节约 我们追求的是“投入物资要最少,同时实验效果要达到最佳,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是最佳匹配的设计方案!设计实验时,要使涉及到的实验器材要尽量的“精简”,同时还要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学生的素质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使学生真正学到“真才实学”,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论文 一、从教材中挖掘环保教育素材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主要还是要紧密的联系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各种各样的素材。教材使我们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更容易通过现实与教材进行结合,让他们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例如在现行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环保教育的素材,特别是农村中学所处的特殊环境,可以使的通过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对学生展开教育。例如人教版生物教材的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就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让学生对《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将让我们无处可去。向同学们讲20世纪50年代使用的一种DDT的化学药剂进行杀虫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将有着十分有利的环境,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家中的情况讨论在他们的家中是否也曾经使用过DDT,现在又使用的何种杀虫剂?通过讨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化学药剂在使用时有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让同学们联想家中平时所做的事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各地边和田边是否会在暴雨后出现垮塌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垮塌?现在与过去相比家乡中能够看到的动物种类是否有所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平时家中种地时又用了多少的农药?从这些点滴出引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又如在八年级下册中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讲到遗传变异时,让学生知道环境也是引起变异的因素。1984年9月,前苏联一核电站反应堆爆炸,30人丧命,核辐射造成大部分居民逃亡他乡,老鼠巨大如猪,污染至今尚未彻底消除。为何会出现这样巨大如猪的老鼠,这些都是核辐射引起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在看看日本20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公害病——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环境中还会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引发十分可怕的变异。 二、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中学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与城镇中学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可以在平时让学生多注意收集与环保相关的实时信息,例如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如果学生没有条件接触到报纸、杂志和网络这些东西的时候,老师应该积极的去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当前的各种环保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利用各种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各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对学校周围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认真查看水质情况。组织学生对周边的居民的生活牢记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村中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周围的树木砍伐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个别的居民不注意河水污染,随意将各种生活垃圾和生活用水倾倒入河流中,各种有害物质随地丢弃,例如各种废弃的电池、塑料袋等。现在的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农药农田薄膜等,所以农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情况等。农药与化肥虽然能保证收入,但也确确实实的污染着我们的土地和河流。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中很多家庭中都拥有着多种多样的电子设备,例如彩电、电冰箱、电脑、手机、影碟机等。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而且在农村中的居民也缺乏相应的环保知识,城市也没有在农村设立相应的垃圾处理站点,最后导致了在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垃圾。电子垃圾的出现会严重的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以电脑为例,制造一台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50%以上对人体有害。一只阴极射线管通常含有58磅铅,铅一旦进入土壤会严重污染水源,最终将危害人类、植物和微生物,还会对儿童的脑发育造成极大的影响。另外,电脑中还含有银、镉、汞、硒、铬等有毒金属,铬化物可引致哮喘、破坏人体DNA。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还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有不良影响,20世纪50年生在日本的震惊世界的公害病——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有的物质则由于生物降解很慢,或沉积在土壤中影响植物生长,或经过土壤长期的过滤作用,通过水体或生物链进人人类的生存环境。由此看来,如果对这些电子废物处理不当,将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让学生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没消耗一分就少一分,应该让学生们认识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森林生态系统之美,了解其“绿色水库”之称的由来,海洋生态系统之壮阔,给自然界供水供氧;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理解“自然之肾”的美;溪水生态系统的物产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富饶等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另外再对比负面影响,如身边的河水变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焚烧垃圾及焚烧桔杆的难闻的烟雾等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恶果?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激发了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之情。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基于能力培养的中学生作文教学论文 一、写作本身就是个性化的活动 (一)倡个性写作是写作本身的要求 作者受到外界刺激往往是瞬时的,作者欲望即写作动机是与作者内心个性切合的。这种写作动机的萌发肯定是富于创新意义的,个性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动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人人共有的,而是瞬时的,充满个性色彩的。写作动机萌发,则预示着作者思维指向的确定,正如猎人在森林活动中突然发现目标一样,作者的思维摆脱了盲目性,增强了目的性与自觉性。作者开始在自己经验世界中重新审视已有经验,丰富自己的素材,把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网罗出来,选寻具有特定意义的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经验和素材。在自己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始丰富个性化的联想,使材料更加丰富和具代表性。这种经验的自我从新审视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劳动,体现着个性特点,而选材也是受个性动机支配、控制的。 作者将自己的思维的触角指向自己心灵的世界,深挖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掘深刻的个性主题、思想。因为作文的主题思想牢牢控制着作文的构思全过程和行文的全过程。主题的开掘也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主题的确立过程,也是作者心灵与经验无数次撞击的过程。写作动机萌发以后,并不意味着主题就能随之产生。主题的产生也许要经过作者长时间的经验内省去发掘。运用作者个性思维,审视自我。作者捕捉到了生活素材,但不一定就能去表达它,因为不能从更深意义上去发现他,我们所感触到的,发现到的只是表层的不足为道的共有的旨意,没有创作意义,我们所要表达的主旨应是个性的深刻的。 行文过程更具个性。每人在行文结构安排上都尽可能展现自我风格特性。写作这一行为的全过程都是个性化的,所以才形成了不同作家的属于自己的不同风格,个性特征。 写作这一行为过程是个性化的,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它的创作主体是充满自我个性特征的人。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的创作个性。千人千般思,万人万般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储备,人生经验、文化素养,受其制约和影响,其接受信息,思考问题,运用心思的方式及语言的生成和表达等习惯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同一环境中同一生活中,由于我们创作主体个体的主观个性特征不同,出于不同人之手的文章,其思想、风格和情趣也是会截然不同的。 (二)提倡个性写作也是时代的呼声,个性写作也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趋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时代要求展现自我个性。当今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再也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时代了。五彩缤纷的社会造就了色彩斑斓的焦点、热点。展示自我个性,抒写心灵应是写作的任务。我们的学生需要运用创造心理写出自己的文章,张扬自我个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导他们,而决不是“拼死阻守”恐怕“出什么乱子”。我们应使个性写作这只大船航行得更远。提倡个性写作是写作自身的特点,是适应时展要求的,是中学生作文发展的未来。 二、探讨 (一)分析学生的创作心理 学生并不是没有自我个性,更不是不想展示自我个性风采,而是长期以来我们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1.学生对作文心理的自由有了强烈的渴求。渴求无羁无绊、标新立异的进行作文,反对教师命题,附加各种规定限制创造空间的作文。 2.渴求作文价值的实现。作文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了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学生渴求自己的作文价值得到全方位的实现和满足。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不仅仅限于老师。学生希望能得到交流,从而有作文成就感。在作文交流中更能反馈自我缺陷,给予及时改正。 3.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径。这也是那些所谓“宝典”“诀窍”得以风行,扼杀学生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学生将目光盯在那些名家名作上,竟相效仿,或结构,或语言、或体式、一心希望寻求捷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抹杀创作个性,一定要加以引导。 (二)加强引导与训练 1.宽容,实行开放式作文。命题的宽容。学生要展示自我,渴求自由。我们在命题时要尽量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钻到学生心理出题”,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再者命题应多出些给材料,给范围,给文章等限制中有开放,开放中有限制的题目,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兴奋写作,才会有个性有创新。写作的宽容。培养学生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生根据自我需求写作,“有感而发”。教师要注意学生写作思想情绪。尤其是偏激灰暗的思想给予理解关心。“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统观方向,细心引导,自由创作。批评的宽容。注意肯定学生,尊重学生创造,培养学生创作热情,多站在学生角度评价,尽可能发掘闪光点。注意指导用语,采取鼓励方式,探讨方式。 2.大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取长补短,而且更能够满足学生心理交流渴求的需求。 3.鼓励。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加强指导训练,让学生首先说真话、说实话,真实的展现自我,反对学生用套话、套式。用学生自己的手抒写自己的人生。鼓励学生做真诚之文。再者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的话。在作文时尽少运用别人的语言,只有自己的语言才能真实表达自我,体现个性。最后,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用文学语言表达自我。因为我们的作文是文章,不是流水账,是文章就要有文章特色。在训练中我们的学生定会写出出色的文章作品。 三、总结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提倡个性写作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更好更充实地展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才能,使学生个个能成为作文高手,从此不再畏惧作文、厌恶作文,让我们的中学生作文插上个性飞翔的翅膀。 作者:陈章镇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 一、课堂活动设计同课堂教学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一)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首先,在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通常会采取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充分的进行交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是需要有灵魂的,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不同的音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生活以及阅历加入到演唱中来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则截然不同,在授课中,处于主导位置的是教师。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仅限于提问回答的形式,并没有其他的互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传统的,教师会先为学生讲述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之后再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在课下为学生派发一些练习任务。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上的不同 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以及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能够让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锻炼。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安排一个活动主题,之后让学生自行发挥,在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然后再针对活动结果来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而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则会在上课之前制定好详细的教学大纲,在授课中按照大纲来进行,例如针对某一首歌曲进行讲解的时候,会首先从乐理知识以及演唱技巧进行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加以练习,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同教学大纲不符合的情况,教师会将其视为错误的表现并且加以纠正。很显然,这种教学内容会将学生对于音乐的灵感以及个性扼杀掉,并且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并不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氛围上的不同 教师在针对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一种愉快、轻松的感受才能够改变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从而由内到外的去爱上音乐。而课堂教学则不会如此,教师注重的并不是教学氛围,而是教学频率。教师会抓住一切的时间来对学生灌输知识理念与演唱技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将他们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的扎实,并且针对课堂中空档时间,教师会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练习和背诵,总体来说教学氛围是比较沉闷的。 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合并与互补 (一)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动”“静”结合 在上文中我们提出,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所主张的是“动”,而课堂教学则主张的是“静”,那么在今后的音乐课中,教师应该将“动”与“静”结合起来,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聆听音乐,用心去体会乐曲中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所要传达出来的意境,并且在活动的设计中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与演唱的技巧融入进去,让学生能够自愿的将这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可以有“动”的时间,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次数,并且不要将交流的模式仅仅局限于问答,可以采取游戏、辩论、分组抢答等方法,让课堂中的教学氛围能够变得活跃一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应该扬长避短 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传统教学,都是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的,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演唱的技巧加入进去,让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领唱,并且对其他学生讲述自己的演唱心得,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小小的虚荣心理,还能够变相的教授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被学生所看好,主要是因为过于陈旧,从而无法让学生产生新鲜的感觉。教师应该将课堂活动中的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经常性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期待感。首先,在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中要在原有的理念之上加入一些相对稳定的元素,让学生可以得到定向以及定时的培养,不能够一味地去寻求新颖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反映,虽然在活动课中非常开心,但是在应对考试的时候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由于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所以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就无法在活动课中吸取重要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教师要注意变化,不要完全的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音乐的风格以及流派时,教师可以将例曲更换为当下比较流行且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只有让学生同音乐之间出现了共鸣,才能够将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灵活易懂起来。 三、结语 音乐是自由的,教师只有将音乐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学生的音乐思想不被束缚,更好地徜徉于音乐的世界中。 作者:刘畅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课改下中学生物教学论文 1个人网站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我们通过在网站中增加音频(比如鸟兽的鸣叫)、视频(比如动物的行为)、图片(比如微观结构)等,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原本抽象的原理、概念相对直观地展现在浏览者面前,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在讲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时,由于书上的插图和老师的板画都是静态的,学生很难将各个细胞时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动态的过程。从而对将来的灵活应用造成阻碍,而通过在网页中加入动画或者短片则可以清晰地将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更主要的是,利用网站强大的链接和交互能力,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网站中找到更多的相关内容,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扩大了学生与知识的接触面。 1.2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不可否认,虽然我们一直努力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但是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讲,学生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老师把经过自己理解消化的知识通过种种形式直接传递给学生。老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不同意见,也可能存在争论,但最终老师还是会以种种理由要求学生接受并且掌握、理解或是死背,学习再一次回到了听—背—写这种枯燥的的过程当中。这也就怪不得我们的学生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之俱来的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认为,如果合理地、适度地把教学网站的建设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但是基于对学生良好发展的愿景,这些应该是值得的。 首先教师应对自己所有的教学资源和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合和分类(必须强调,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信息的分类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网站的结构、栏目等,像超市一样,把老师已有的知识通通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于综合性教学网站来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对某一册书的某一节知识进行学习;对于专题性的教学,可以像正常的授课导入阶段一样,通过学生阅读或是短片介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老师预先设置好的教学网站,搜索相关知识,甚至可以放开搜索引擎,到更广阔的互联世界中寻找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最终把获得的信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分析整合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样,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老师的合理控制当中。 2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不要过分强调网站建设中所谓的“技术含量”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年轻教师把多媒体课当成了展示自己计算机技术的舞台,音乐、动画层出不穷,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活跃课堂气氛,殊不知过多、过快的媒体切换会大大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反而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在音乐演奏中常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法;武侠小说中也常出现“以无招胜有招”的大侠。事实上,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它应该悄无声息地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张牙舞爪地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我们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让学生们加深理解,而不是自我炫耀,真正高超的技术是润物细无声的技术,是合理、恰当的技术,而不是喧闹、突兀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恰当与否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2.2不要试图用网页中的动画代替传统教学手段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结论、原理大多数是通过实验获得的,这些实验过程虽然并不都是初高中阶段能够再现的,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求教师力求直观地将实验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里所说的直观是建立在操作层面的,也就是说是要求学生亲手操作,至少也应该是老师演示操作,学生直接观察的所谓“直观”,而不应该将书上的演示实验用动画代替,将板书、板画用现成的文本和图片代替。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知识给学生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是解释自己制作的动画。 2.3忽视教学规律,将网站教学“进行到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可不必让媒体全程包裹了自己。要知道网站或课件花哨的外套可以使人赏心悦目,给人美感,但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关注。课堂好比是舞台,可这个舞台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媒体。因此在使用个人网站进行教学的时候同样应该注意适时、适度,以避免对学生造成更大的灌输。 作者:张永乐 单位:天津市第九十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作为案例来刺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对于摩擦力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大家只是清楚摩擦力可以阻碍运动。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能存在摩擦力,为什么在冰面上要比在路面上滑?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加形象地感知摩擦力与什么相关,教师可以将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地面,利用测力计来拉动物体。从学生熟知的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课后作业和练习要联系生活 只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后作业和练习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方面。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亲手实验操作,因此,课后的科学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以物理中的电学为例,在课堂上需要很多实验器材,并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到电的存在,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作业,即在课余时间利用导线、电流表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习中,在学习花卉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花朵的雄蕊、雌蕊、花瓣数目、花萼,并且完成观察报告。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即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由简到难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电功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家所用各种电器的电功率和用电情况,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将观察数据整理成理论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因此。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真正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总结 通过开展生活化的中学科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仅可以表现出科学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白福城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鹤溪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论文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材资源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体育教材资源,首先需要根据教材本身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加强内容之间的衔接,方便学生自主处理相关信息,从而形成健康体育知识的有效储备;其次是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采用层次式教学,可以通过构建知识点中的问题序列,采用“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是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实际,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知识和技能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开发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价值观都是可进行加工和改造以后转化成为课程资源的。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和探索,使体育教学变得五彩缤纷,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鉴于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并且适合现代化需要的教学内容,比方说健美、武术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的亲身体验要比体育老师的纯粹说教来得更加深刻,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多参与一些体育竞赛的编排工作和场地布置等活动,以此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发和利用体育运动项目资源 通常来讲,青少年都喜欢追求时尚,当然也包括喜欢追求新兴的体育运动。因此我们应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对现有项目加以适当的改造,并且需要大力开发新兴运动项目,比方说轮滑、街舞、远足等活动。再比方说体育教师改变以往的蛙跳活动方式,将其改成“两脚掷球比远”项目,具体就是将学生分成两个人数相等的队伍,并且面对面地站在中线两旁,相对的两人为一组。组分好以后,将实心球放在中线上,要求甲先用脚把球夹住以后掷向乙方的特定位置范围,乙方再将球从落点处夹起以后掷向甲方的特定位置范围,如此进行重复往返,哪一方先掷向对方端线者为获胜方。通过实践证明,经过这种改造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都喜欢上了田径这个项目,同时也起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在此过程中本文建议了一种现阶段已经得到证明过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和设施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体育项目本身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从而为更好地开展中学的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既能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还能很好地锻炼自己体魄的目的。 作者:高歌 单位:新乡市第七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一、抓住有效教学的精髓,多样教学模式、丰富方法内容 1.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常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还可以改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在学习动作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教学模式的安排与教学安排、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队列练习时可以安排一些“反口令练习”;在准备活动慢跑时穿插些“喊数抱团”的游戏或者增加“蛇形跑”“螺旋形跑”等等;在短距离跑的起跑练习时,可以安排坐姿、背向、转圈等不同起跑方式的练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使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提高。 2.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场地器材等多方面进行择优择机运用。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游戏法、比赛法等等,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创造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设置教学法等等,我们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各种教学模式中去,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他们喜欢的篮球赛、排球赛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大型体育比赛,如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夺冠的喜人场面,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内容要多样、可行。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必须得到每个体育教师的重视。高中选项教学时,学校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师资配备、拥有的场地器材等方面考虑,正确、合理地安排选修项目。例如:在球类项目设置时,可以安排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在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设置上肢、下肢、腰腹等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练习,尽可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预见体育教学已从动作技术为中心逐渐向体育方法、体育爱好为中心过渡,但这并不说明以后就不需要教动作技术了,而是将全面拓宽技术、理论、素质、保健等方面内容,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为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突出娱乐性、实用性、健身性、终身性,而内容的深度则强调可行性。 二、抓住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自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需要学生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求新求异,能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体育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对体育教学发表独特见解,同学间能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无论是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和还是动作技术技能学习时,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设置和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场地器材等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有效教学要达到最优化,体育教师必须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求新求异的能力是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是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枯燥无味的中长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计一条长跑的路线、方法、情境进行练习,练习完各组对自己的设计、体验谈优缺点,使单纯的围绕操场跑的耐力练习变成有趣的情境跑,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思想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平等、民主、理解以及尊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根本。教师虽然是指导者,但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发现学生的优点或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要给予微笑、表扬;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要给予鼓励、指导;发现学生的缺点或错误时要给予指正、适当的批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在这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们身心愉悦、乐于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体验成就感,实现生命的价值,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确立健康的人格和自由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3.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以身体活动为主”是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体育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特殊性,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负荷合理安排运动量,身体活动不仅作用于生理上,还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技能发展等。因此,体育有效教学应遵照以“量”的多少进行合理性评价的原则,知识的信息量、运动负荷量等都在评价的范畴。例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动作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练习时教师可以安排垫固定球、一抛一垫、双人对垫、三人轮换垫等多种垫球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作适当地调整,以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练习积极性。体育有效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运动乐趣的增加及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是衡量学生进步的标尺。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大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在内容、难度和运动量等方面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是体育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的特性。 作者:汤静 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中学体育武术教学论文 一、科学甄选课堂学习内容 由于武术是一门理论高深、技能高超的高级体育运动,是对学习者体能素质与运动基本功的极大考验,然而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中从快乐中获得知识,就要注意对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甄选,要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来选择那些学生能够接受、消化并实用的学习内容和动作项目,并试着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学生呈现与讲解这些武术知识,从而推动武术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二、因材施教,安全必要 武术运动是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考验,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也要以学生的体能素质为核心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例如:身强力壮、天生爱运动的男生可以选择相对剧烈、高难度的动作进行教学;相反,身单力薄、身体较弱的女生则适合相对轻柔、缓慢的动作,这样才能使不同才智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发挥。同时,安全意识必须贯穿于整个武术课堂教学的始终,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教师必须亲自守护,重点监督学生的动作规范与要领,确保学生能够严格依照规定科学练习。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适当地控制训练强度,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进行调节,防止出现学生由于过于疲惫昏厥的现象。 三、游戏教学,兴趣引导 在武术运动开始阶段,学生身体处于安静状态,很难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可以引入游戏来激起学生的亢奋情绪,常用的游戏方法有: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聚焦学生的神志,学生的神经、肌肉会自然进入紧张氛围,身体也会慢慢走向运动状态,为接下来的武术练习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高难度动作更应该引进游戏,从而全面完善学生的肌肉质量。学生具备了练习武术的基本身体素质,才能达到对武术的疯狂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提高学生的品质。在一堂紧张的练习课的末尾,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较为轻松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放松神经、梳理肌肉,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接下来的教学课堂充满期待。 四、侧重武术套路形成特点与原则教学 武术教学的核心在于在具备了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武术套路,无论教师选定那一套武术教学策略,都要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动作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习武不偏离方向,走入正轨。例如:常见的套路动作表现为打、攻、摔、踢等,动作的主要特征体现为进攻与守护,要向学生全面介绍这些动作规律,培养学生的肢体灵活度及保持平衡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稳扎稳打。而且学生一旦明白了各种武术套路的特征,就能够凭借自身的体能条件来恰当地择取练习方法,确保不同的学生各自发挥自身功力。 五、引入多媒体,渲染气氛 体育教学也应该同现代化接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优化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够身在其中感受到武术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些典型的武术动作,例如:一些古装武侠剧中的武术片段,学生通过观看激烈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对武术功夫的崇敬,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为学生播放武术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练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音乐与肢体锻炼的双重带动下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六、总结 中学武术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项目,也是一项带有挑战性的运动,教师要抓住武术运动的特点,学生的特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锻炼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朱奎永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区域规划论文: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剖析 摘要:中央频频出台区域规划政策,在刺激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激活了地方房地产业的发展,区域规划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对房地产业带来的过度炒作却是及时的,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浅谈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规划;地方经济;房地产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供产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三)加强区域内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政府稳定房价的手段。但由于房地产是关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要在调控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执行中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就会在解决老问题中产生或留下新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因此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区域规划论文:探究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业的影响 摘要:中央频频出台区域规划政策,在刺激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激活了地方房地产业的发展,区域规划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对房地产业带来的过度炒作却是及时的,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浅谈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规划;地方经济;房地产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供产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三)加强区域内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政府稳定房价的手段。但由于房地产是关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要在调控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执行中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就会在解决老问题中产生或留下新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因此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三个转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2005-2010年全区农业发展区域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场、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培育带动主体。积极探索“基地+业主+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产业龙头连市场网络、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型农业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立足嘉陵实际,培育一批有市场、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经营链条,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规模扩张,搞好市场营销,冲进“快餐市场”,力保冬菜作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带动全区冬菜种植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粮油加工企业。在总书记亲自视察国基公司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大做强国基实业公司,带动全区25万亩红薯种植的发展,创新无公害粮油系列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壮大畜禽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天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带动全区肉猪、肉羊和小家禽的养殖。四是引进并培育1—2家绿色果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区经果业的发展。五是扶持壮大丝纺企业。借助美亚集团、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抓住项目开发机遇,加强提灌、喷灌、滴溉工程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狠抓升钟水库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到2010年,全区实现保灌面达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文明新村建设和户办工程,不断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和复种指数。四是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工程。五是加快耕作、栽播、植保、施肥、收割、脱粒、烘干、加工机械化进程。六是加速乡村公路油化及标准化建设,保证畅通率达95%以上。 (五)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资金投入政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双向目标、竞争入围、以奖代补的办法,坚持“择优扶持、重点投入、确保效益”的原则,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持投入的资金比例稳步上升;密切银企关系,鼓励金融部门加强对农业尤其是对龙头企业的信贷力度,推行农业动产抵押;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从事二、三产业开发的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聚集农民闲散资金,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入股,使农民成为土地开发的投资主体。二是土地流转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放活土地要素入手,深化和推广凤垭山经验,走“业主+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在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在不改变农林生产性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到农村采取租赁、承包、联营、入股等形式,经营“四荒”资源以及集体厂、场、园、院等。对需要征用土地的业主,原则上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固定设施建设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对待,不办转用手续;在保证集体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生活安置和业主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分等定级,合理作价;对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的业主和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在税费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 (六)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区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开发、流通或兴办农业加工企业,在申办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时,各级各部门按“优先、优惠”的原则及时办理。二是对城乡专业流通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全面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减轻规费负担。三是对联接农户多、产品销量大的流通组织和个人,在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鼓励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更大贡献。四是积极兑现农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降低税率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种、养植积极性,坚决制止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附:行业及项目规划 行业及项目规划 (一)畜禽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生猪出栏万头,其中三杂率达%,加工率达%;肉羊出栏万只;肉牛出栏千头,牛奶总产量吨;家禽出栏万羽。 2、区域规划 沿国道318线乡镇建设优质肉羊和小家禽产示范业带;在曲水、羊口、临江、吉安、龙岭、金凤、和平、白家、大同、七宝寺发展优质肉猪生产;在城郊及西河、吉安河等溪河流域发展小家禽养殖;在大树桂花园村建设畜牧科技园区,带动城郊乡镇火花、文峰、木老畜牧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重庆天生集团落户;加快河西等地中农合创项目的实施。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中农合创良繁母猪场的建设和LY优质母猪的推广,进一步加快畜禽改良站、良种场建设,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做到及时优胜劣汰。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推广。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发展DLY优质肉猪,推广山羊“四改一防”技术,配套家禽笼(圈)养、科学育雏、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肉兔“一选二推三改四防”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家庭牧场建设,促进草饲牲畜发展;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园。三是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加强对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严防急性、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加强牧政执法,确保畜牧产品安全。五是引进、培育天生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二)蔬菜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全区精细菜比重达%,外销菜达%。 2、区域规划 将文峰、曲水、李渡、河西、吉安、一立、安福列为区级蔬菜基地乡镇,每个基地发展1--2个名优品种。在河西建成胡萝卜生产基地6000亩;文峰建成侧耳根、大蒜、恋秋椒生产基地3000亩;曲水建成藕、芋子、豌豆尖生产基地3500亩;李渡建成茄果、莲白菜类基地4000亩;吉安建成特色蔬菜基地4000亩;一立建成南瓜、西瓜、冬瓜生产基地5000亩。在李渡、吉安、临江、河西、羊口等15个乡镇建成冬菜基地6万亩。 3、技术措施 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保证良种率、杂交品种率达到92%以上。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工厂化育苗为主的种苗供应。普及双膜加拱棚、大棚、遮阳网等新技术的推广,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广蔬菜间套技术、光能利用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狠抓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水果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经果林达6万亩、1080万株,总产3.8万吨,实施果树劣改良150万株。 2、区域布局 一是建设凤垭山、大树、木老、西兴为中心的伏季水果基地片,发展伏季水果10000亩;二是改良212线曲水、河西、羊口、大树、木老等地的中华寿桃树苗,发展寿桃1.3万亩;三是建设以李渡工委和大通工委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片,发展优质脐橙2万亩。 3、技术措施 建立良种引种观察圃、母本园、育苗圃。加强果树苗木的引进和管理,严把果苗质量关。进一步改革果树的常规栽植为加密定植。禁止果树行间套种小麦、玉米、油菜等高杆作物,可套种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确保稳产高产。 (四)红薯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引进红薯加工龙头企业2户以上,建成薯类产品专业市场2个以上,薯业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税金达到1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2、区域规划 按照“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要求,将龙蟠、集凤、金凤、白家等乡镇作为优质红薯基地建设中心乡镇。在龙蟠、集凤、里坝、金凤、白家、和平、安福、华兴等26镇,建成优质、高产红薯基地20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同全国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南薯99、BB30—244、豫薯王等优良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各乡镇农技站(机改后的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基地乡镇农户红薯种植的培训、指导,每个基地乡镇要抓好一个优质红薯高产示范片区建设。 (五)粮油产业 1、奋斗目标 稳定粮油播种面积,2010年粮油播面控制在万亩左右,粮油作物的优质率达85%,油料达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 2、区域布局 以318线的龙蟠、集凤、里坝一带,212线的河西、李渡、吉安一带,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通、一立、大兴一带为重点,逐步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 3、技术措施 一是推广优质粮油作物品种,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积极发展各种优质杂粮。2010年优质稻达到万亩,占%,产量达到万吨。旱地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选育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的良种,各类优质专用玉米2010年达到万亩,油料作物以优质花生和油菜为主,同时扩大高梁、大豆等杂粮播面。二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规范栽培、统防病虫、旱地改制、旱育秧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区农业部门重点抓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乡镇、村要建设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备、有培训手段、有经济实力的“五有”农技服务组织。三是逐步改造劳动工具,积极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农机具,努力提高劳动机具的技术装备程度。 (六)蚕桑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桑园面积达6.2万亩,良桑率达93%,产茧520万公斤,基地乡镇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4%,专业村占48%。 2、区域规划 文峰、世阳、双店、吉安、太和五个市级基地乡镇2007年桑园面积达1.8万亩,发种量6万张左右;土门、临江、龙岭、一立、大通五个区级基地乡镇桑园面积达2万亩,发种量4万张左右;李渡、金凤、白家、巨石、金宝、积善、三会、七宝寺、里坝9个区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达1.1万亩,发种量达2.6万张。这19个乡镇共产茧440万公斤,占全区的84%。基地乡镇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达到50个。 3、技术措施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全面实施桑树品种优良化、小蚕共育、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统防统消等配套技术。同时,走集中育苗、一步成园、规模发展的路子,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成片桑园。大力修建共育室、标准蚕室、贮桑室、蚕沙坑、消毒池等养蚕配套设施,实现专业化生产。 (七)林业产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奋斗目标 2010年,在15个乡镇新建核桃等干果林1.4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2、区域布局 在李渡、龙岭、金凤、巨石、盐溪、桥龙、安平、天星、大通、龙池、蟠龙、金宝等乡镇建设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0.6万亩;在火花、文峰、西兴、木老、大树、曲水、积善、大兴、八角、大观、里坝、集凤、三会、礼乐、世阳、移山、一立建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0.8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健全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完善的护林指挥、林政执法、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检疫、森林防火体系,在火花、曲水、和平、巨石、西兴、临江、安福、八角以外的40个乡镇建立森林防火隔离带36公里。设立虫情预测预报站6座,五年内全区柏毛虫防治面积达12万亩。二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林业新品种的选育,建成林木苗圃基地0.1万亩,加强对林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全面形成区、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八)水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2243亩,产量10178吨,产值9256万元。 2、区域布局 一是工程养殖。充分利用全区现有的水库、石河堰的有效水面,发展集约化特种养殖。二是江河养殖。利用嘉陵江水面,大力发展集约化网箱养鱼,实现精养夺高产。三是稻田、山湾塘养殖。要在土法养殖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产高效。 3、技术措施 一是以发展“名、优、特、新”品种为主导,推广集约化养殖技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单产,增加总量。二是抓好水产业的育种和销售工程。建成优质苗种繁殖场一处,在嘉陵区城建成水产品批发市场一处。 区域规划论文:基于遗传算法GIS城市区域规划优化研究 摘要:研究了城市区域规划问题。城市区域规划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该文介绍了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首先给出了GIS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城市道路规划特别问题一直是规划部门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GIS技术解决目前城市规划道路中的实际问题已经被许多城市运用, 该文采用了遗传GIS算法对城市道路进行数据采集,设计出规划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城市道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输入;数据优化 城市规划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一个大难题。为进一步推动城市规划地理数据的建设,满足城市规划领域的需求。利用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平台来处理规划治理业务显得尤为迫切。传统以制图方式表达的数据逐渐被更为复杂的数据模型和要求所取代,这样就需要对原有数据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或者采用新的数据处理工具来保证最终成果能满足要求。 通过研究,基于适当的处理的城市道路数据,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原型模型,在城市各个道路之间,我们确定它们之间的具体位置,这样我们就提出了一个优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遗传算法进行结算,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1]是一类借鉴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遗传机制)演化而来的随机化搜索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具有内在的隐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采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能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遗传算法的这些性质,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组合优化、机器学习、信号处理、自适应控制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它是现代有关智能计算中的关键技术。 文章采用了基于GIS遗传算法道路网数据采集优化模型,首先从数据的采集开始,运用一定的条件及技术形成符合规划条件的数字测量成果。把外业计算与内业计算、原始规划条件数据与成果数据,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与讨论。 1 GIS主要功能和特点 地理信息信息(GIS)的基本功能是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GIS依托这些基本功能,通过利用空间分析技术、网络技术、模型分析技术、数据库和数据集成技术、二次开发环境等产,演绎出应用功能。应用于各个领域以满足社会和用户的广泛需求。 1)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采集与编辑功能就是保证各层实体的地物要素按顺序转化为x、y坐标。数据输入的方式多样,主要有通过数字化仪将地图数字化、遥感数据扫描、文字数据的键盘输入或其它形式数字化数据的转换等等。 2)数据存储与管理:GIS数据库与普通数据库不同,它数据量大,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互联系,空间数据之间有拓扑结构。所以GIS数据库管理功能除了与属性数据有关功能之外,对空间数据的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从属性条件检索空间物体及其位置、数据更新和维护、空间数据库的定义、从空间位置检索空间物体及其属性、开窗和接边操作等。 3)空间分析和统计: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是GIS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帮助确定地理要素之间新的空间关系,它已经不仅成为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为用户提供了灵活地解决各类专门问题的有效工具。 4)二次开发和编程:为使GIS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它必须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基本功能是二次开发环境,包括提供专用语言的开发环境、用户可在自己的编程环境中调用GIS的命令和函数,或者系统将某些功能做成专门的控件供用户的开发语言调用等。这样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编制自己的菜单和程序,生成可视化的用户应用界面,完成GIS的各项应用功能的开发。 2 数据处理 城市区域规划是一个决策和控制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研究空间,资源配置等物质实体,还要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和信息流通,同时做出一系列决策。信息获取和处理在整个研究和决策过程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规划体系包括规划立法,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等几个部分,规划信息系统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规划编制、规划立法与规划管理的基础与纽带。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GIS用于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功能区划中,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操作方法。我国城市规划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计算机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技术,十几年来,经历了许多曲折, GIS终于在城市规划中积累了不少成果。例如规划人员利用GIS对交通流量、土地利用和人口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将来的道路等级;工程人员利用GIS将地质、水文和人文数据结合起来,进行路线和构造设计;GIS软件帮助政府部门完成总体规划、分区,现有土地利用、分区一致性,空地、开发区和设施位置等分析工作。对于注重政策引导“重文轻图”的区域规划, GIS同样可以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和规划成果表达等方面发挥其高速度、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紧密结合的优势,成为新形势下区域规划的强有力工具。 区域规划是建立在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要素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相关数据的获取和有效管理是区域规划研究的前提和必要保障。在进行区域规划研究时,面对形式多样(文字、图表、地图、影像)、比例尺不等、性质不同(规划行业原有的数据多为CAD格式)的资料,通过适当的处理和转换, GIS可以有效地获取(输入)、存储、更新、显示各种相关数据,把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关联起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以用户所需的形式提供精确的信息,满足区域规划研究的需要。准确、实时、适当精度的数据是用GIS进行区域规划研究的基础,在用GIS进行区域规划时,要从项目立项就考虑GIS对数据的精度和形式要有明确的要求。并进行修改调整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GIS对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的需要。数据库要进行经常性维护和更新来保证数据的有效实时性。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适当调整和下一轮规划做好数据准备文件输出包括如图2所示文件及WORD文件(道路名称,道路坐标)。成果正确后可以打印输出并存储数据。 3 遗传算法城市规划道路数据的设计 遗传算法中的编码、适应度函数、选择、交叉和变异等主要操作的基本内容及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为一种搜索算法,遗传算法通过对这些操作的适当设计和运行,可以实现兼顾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的所谓均衡搜索,具体实现见图3所示。 应该指出的是,遗传算法虽然可以实现均衡的搜索,并且在许多复杂问题的求解中往往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是该算法的全局优化收敛性的理论分析尚待解决.目前普遍认为,标准遗传算法并不保证全局最优收敛.但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遗传算法可以实现这一点。将城市道路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是将规划道路的空间位置分为点、线两种空间实体,点表示道路红线的桩点,即每一条道路的拐角点或交叉点。线表示道路,而道路又可分为道路中线、道路边线,它们用来精确表示规划道路的坐标和空间位置。 规划成果的可视化输出是最成熟、最普及的GIS功能模块。GIS除能像其他辅助设计系统一样,便利地绘制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常规规划图件外,更以其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功能为区域规划成果提供卓有成效的表述手段,通过与属性数据库、多媒体信息连接,数字地图能够交互、高效、无缝、无级缩放地对区域各种信息进行显示、查询,根据需要增减不同的图层,并对区域特征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使规划部门的日常规划管理工作变得十分方便,还可利用其三维GIS技术和虚拟现实GIS技术,并与多媒体技术结合,静态或动态地模拟区域的现状和发展景观。 4 结束语 利用GIS技术建立起城市规划道路数据库,就能够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划辅助设计、辅助决策、辅助审批提供规范、精确的根据。 区域规划论文: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石楠:城市规模不是问题,追求规模才是问题 核心提示:可持续发展能否成功,取决于城镇化。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城市规模,要先布棋盘再落棋子。 目前,全球有超过74亿人口,其中55%以上生活在城市。 据联合国预测,未来30年,持续的城镇化以及整体人口增长将推动城市人口再增加25亿,其中大部分增长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 毫无疑问,人口的城化,将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以及包括住房、交通、医疗、教育、能源和就业等在内的基本服务带来巨大挑战。那么,如何看待目前的城镇化进程,未来城镇化又会面临哪些问题? 参与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以下称“人居III”)《新城市议程》起草的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今年4月来到武汉,对“人居III”的发展历程、世界城市化进程遇到的问题,以及武汉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与《支点》记者交流。 从三个维度看城镇化 《支点》: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每20年举办一次,有哪些变化?您如何看待未来20年的全球城镇化问题? 石楠:我们从三次人居大会的主题,可以发现城镇化在每个阶段议论话题的细微变化。 1976年,“人居I”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住房和城镇化是大会议题。此时,世界城镇化水平为37.9%。 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II”上,会议主题围绕“人人拥有合适的住房”和“全球城镇化进程中可持续的人居发展”展开,参会各方看到,发展城市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那时的世界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1%。 2016年,“人居III”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办。这次大会提出,城镇化是发展的内生动力,涉及人居环境各个层次,对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提出了挑战。 短短60年间,我们看到了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未来20年,我们要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看可持续城镇化:从社会角度看,保证城镇化过程机会平等,不让任何人掉队;从经济角度看,要发展可持续与包容性的城市经济, 精心规划发挥城镇化集聚效应;从环境发展看,要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减少灾害风险,适应气候变化。 《支点》:治理城市内涝灾害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从城镇化的角度,我们如何做出应有的调整? 石楠:这些年,媒体报道了全国多城“看海”的现象。 我们要重新调整“城”和“乡”应对灾害的思路,以往我们说洪涝灾害,都是针对农业而言,现在的经济主体、活动主体转移到了城市,该如何系统规划呢?这是城镇化系统性的问题,其核心逻辑是发挥城镇化的积极作用,这取决于三方面层面的因素:法律法规、规划设计和财政支撑。 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曾经与一位有丰富经验且在多地任要职的市长有过交谈,他告诉我有三个人对城市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是城市规划师,一位是政府财政部门主管,另外一位是市长的法律顾问。这件事对我很有启发性:我们要知道口袋里有多少钱,能办多大事,还要保证不触碰法律红线。 从全球来讲,城镇化已处在聚光灯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不能再采取以往的模式,靠走资源消耗的老路已行不通。 把城乡生活融合起来 《支点》:如今,我们的城市规模每天都在不断扩大,它的边界在哪里? 石楠:城市规划要先布棋盘再落棋子。一座城市到底要规划多大规模,这不是问题,但追求规模会成为问题。在国际上,有些城市规模不大,但在全球很有影响力,如瑞士小镇达沃斯,人口约1.3万左右,还有伯尔尼、华盛顿等全球知名城市,它们的面积并不大,人口也不多。 现在,我们提倡城镇化的节约集约发展,城乡规模用地的总量要严格控制。过去“以大为美”的城市发展理念,导致城市建设盲目追求速度、规模、忽视质量。功能宜居是城市发展之本。 《支点》:世界未来的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城市。您如何看待国家与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石楠:世界已经扁平化,世界各国的竞争,要靠若干全球化的城市。城市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或国内引领作用的城市。可以说,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一顶帽子,而是多了一份责任。 国家中心城市应能代表国家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如欧盟有40多个城市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美国有超过5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我们还要看到,城市发展必须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规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同时,文化品位对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也非常重要。全球最顶尖、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掌握全球最新资讯,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城市的独立性及其孕育出的特有文化,才是城市力量真正的源泉。 《支点》:对于许多城市来讲,他们面临着生态改善还是经济增长的矛盾。您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石楠:经济增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镇化为经济增长提供平台的同时,也是社会重构的过程,必须回归城镇化是一个社会过程的本质内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过去,我们提供“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回归到城市和农村最基本的需求上。城市是基于交换的产物,是生产和居住分离的结果,而农村就是一个生产与生活高度重合的群落。 不久前,我去江苏开会,对那里的农村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我们套用城市的做法去规划新农村,但发现农民集中居住起来后还是要回乡里种地、居住。现在,江苏省打造很多生态小镇、特色小镇、民宿等,村民住在原地,地也种了,环境也改善了。这样一来,这些小镇开始值钱了,有的比城里的价值还高。 我觉得就要做这样的事情,既维持了生态平衡,又把城乡生活进行了融合。 公共空间是关键要素 《支点》: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哪些方面的新挑战? 石楠:一是城镇化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增速放缓。城镇化对品质追求日渐重要,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城镇化模式将难以为继。 二是全球化趋势继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面对进出口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双重压力,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国内引领作用的城市。 三是市场化带来利益多元,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产生了社会分异,社会矛盾累积、恶化。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强调包容性城市发展的思路。 四是全球气候变化、气候灾害等自然因素,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带来城市运营的困难,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带来城市安全信息的爆炸性扩散,这些频频引发社会不安。 五是随着城市公共服务责任的进一步明晰,城镇化发展所需海量Y金以及不容乐观的城市债务状况,使得地方政府预算捉襟见肘,加上土地增量受到约束,城市财政困局尚未完全破解。 《支点》:那么,未来城市的核心愿景是什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又是什么? 石楠:《新城市议程》最核心的愿景,就是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共享的城市和人类社区,不仅仅为了所有人,也是为了未来的城市。 共享城市一词听起来很虚,但是这个词汇反复出现在《新城市议程》当中。我们细致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人人共享城市是一个公正、安全、健康、方便、负担得起、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 总之,我们的未来城市,应该是社会包容、规划优良、韧性再生、经济繁荣的城市。 我们要看到,公共空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整体的途径。它有助于公众参与,有效地实施“一个不能少”的策略,公共空间的创造、保护、使用和管理的过程,就是让所有市民参与到城市发展的最好机会,能够实现个体意愿转化为集体公众利益。 公共空间是城市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要舍得为市民预留更多绿草地、公园,这有助于塑造社区归属感、文化和地域识别度,营造健康安全、宜居宜业、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 新城规划重在承载新功能 《支点》:您多次来过武汉,您认为这座城市将如何打好国际竞争力这张牌呢? 石楠:不久前,我也来过武汉开会,当时骑共享单车去江汉路,发现中途多条马路不能骑自行车。城市为市民提供的服务重在细节,要让市民享受宜居的生活。 目前,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意味着要比以前更多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承担责任。以往我们更多地把人口、土地、政策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但是下一步不仅要考虑要素驱动,还要用创新驱动。武汉的实业基础较好,现在需要用创新作为动力,将实业转化为更强大的实力,这需要通过政策机制形成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 此外,城镇化到一定发展阶段以后已经不只是一个中心城区,重要的是整个区域,通过区域治理的理念,发展武汉“1+8”城市圈,这样才能推动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使武汉更具国际竞争力。 《支点》:目前武汉正在打造长江新城,在规划建设方面,您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石楠:对于武汉打造的长江新城,我没有过多地了解。一般来讲,城市要建新区或新城,最关键的是要从城市功能层面去考虑。如果城市需要新的功能承载空间,那么这类新区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雄安新区是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及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等。过去,我们在改革开发初期设立深圳特区,承载的就是招商引资这项功能。 武汉打造长江新城,就要研究新城的功能承载空间,就是要把各种资源集合起来发挥更好的集聚效应,而不是分散、零星地分布在武汉各区域板块。 我看好武汉城市的发展,这是一座包容性较强的中心城市。(支点杂志2017年5月刊) 区域规划论文:基于区域规划思想的职业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职业技能教学领域越来越期望建立一个真实、有效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来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区域规划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应用性理论课程。它是站在全局把握总体建设目标的一种总体部署。本文提出基于区域规划的职业技能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规划建设一个特定的实训区域,在这个特定的区域里配置全面、系统的实际产品和控制对象,形成完善的实景教学情境,实际教学时结合项目教学法,以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 一、建立一个综合性教学平台 可以利用区域规划的思想来创新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当前的专业场地建设,将教学与实训、创新与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建设一个教学研的统一职业技能教学平台,以物联网专业建设为例,可以将实训室规划为工业物联网(智能工厂)、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农业系统三个典型的实训教学区。 二、一体化教学区域规划与功能描述 为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而进行的区域规划,区域功能描述如下。 1.工业物联网(智能工厂)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能工厂综合实训教室,一个贴近实际的工厂,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把整个工厂连接成一个网络,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合理编排生产计划与生产进度,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实时监管,及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工干A。学生在这个智能工厂综合实训室里,负责物联网相关设备、零部件的安装、综合布线、系统调试、运行维护工作。 2.智能家居系统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能家居综合实训教室,利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将家居生活相关的“室内和室外的”设备设施集成,并由系统管理软件,构建高效的住宅设备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让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实时了解诸如室内外大气质量、温度、湿度,各设备设施状态,异常状态能产生声光报警和火警远程联动报警,并可以通过触摸屏、无线遥控器、电话、互联网或者语音识别等多种方式控制家用设备,调整设施状态,家居内各种设备设施相互间可以通讯。用户既可以独立控制单个设备,也可以由设备设施自己根据各自不同的状态互动运行。智能家居内应设置图像识别部件和管理软件控制策略,以判断主人是否处于危急状态,并由此自动远程联动报警。学生在这个智能、便利、舒适的家居综合实训室里,完成物联网系统相关设备、零部件的安装、综合布线、系统调试、运行维护工作。 3.智能农业系统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慧农业物联网实训室,类似于一个蔬菜大棚,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蔬菜农作物、花卉生长过程全面监管和精准调控,搭建一个无线网络监测平台、开发基于物联网感应的农业灌溉控制系统,构建能实现智能化农业控制的网络化管理的智能农业大棚物联网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至少要实现温室智能化控制、节水灌溉控制、精准施肥控制,并通过大屏幕信息显示系统进行展示,使学生掌握物理信息系统标志与感知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在农业的应用,训练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技术。 三、基于区域规划思想的职业技能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 以智能农业系统实训区为例,规划建设一个智能农业实训区域,在这个特定的区域里配置全面、系统的实际产品和控制对象,形成完善的实景教学情境,以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智能农业实训系统是从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监测和控制,到农产品的溯源追踪,最后到农产品的安全监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农业物联网专业技能实训方案。 四、小结 本文提出基于区域规划思想的职业技能教学模式,规划建设一个真实、有效的一体化教学区域,在这个区域里配置全面、系统的实际产品和控制对象,形成完善的实景教学情境,以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基于区域规划的技能教学模式将成为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济南市技师学院) 区域规划论文: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与启示郭 摘 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科学合理的农村区域规划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村区域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综合规划,统筹安排乡村建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规划和建设好乡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发展机会,积极缩小城乡差别。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仍会看到许多地方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思想,导致忽视乡村自身特点,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规划学或建筑学中纯物质的空间设计方法来进行乡村建设,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影响了正常的农村生产生活,不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在较长时间内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区域规划 农村发展 经验 启示 一、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一)英国的农村区域规划经验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其农村区域规划实行的也比^早。英国的《城乡规划法》最早始于1947年,以这一法律为基础,他们给每个城镇与村庄划线,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合当时情况的统一规划体制,以便有效解决当时土地占用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并为更加合理的规划提供可能,也为地方政府执行规划以及通过购置土地落实规划提供财政支持。 英国一直以来都注重“集镇”的发展,并推出了相应的扶植政策,通过鼓励各地发展集镇,来为那些离开农业的居民找到新的就业机会提供帮助。英国的集镇也是从村庄发展而来的。当一个村庄要发展为集镇时,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具备支持乡村腹地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它与乡村人口的关系能否成为地方服务中心,是否有利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其次,还要考虑村庄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和便捷的公路、充足的水源,以及居民能否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例如医疗、教育、污水处理服务等等。这样分析之后,人们发现,在英国能够适合发展成为集镇的地方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全英国仅有1000个左右。能够发展为集镇的村庄,一定是具有某方面的发展潜力,而且其未来发展还不能对周遭的环境造成影响。 在英国,居民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已成为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模式。因为只有当地居民,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知道他们应该如何在当地生活。所以,居民的愿望与规划师思想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应该怎样安排下水道,应该如何布置公共交通等事项,都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乡村布局时,考虑的因素较多,没有哪一种规划思想能够适用于所有乡村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十分重要。所以,英国在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讨论,其目的就是让当地居民充分地表达其意愿和观点。 (二)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美国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在美国农村,农户大多是在乡村各自的农地上分散居住的。因此,美国的农村区域规划具有独特之处。美国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这样四个原则。第一,满足当地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乡村环境;第三,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民众的生活传统;第四,恰当地突出乡村固有的鲜明特色。 美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基础很好,其开发建设投资是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负担。其农村区域规划的实施是由开发商来承担的。具体来看,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设连接乡村间的公路;地方政府筹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等;开发商负责乡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信等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美国政府也在引导乡村进行“生态村”建设,强调保持乡村土壤肥力,保护水源和空气清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都为美国乡村地区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韩国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悬殊,其农民生活水平也很低下。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韩国为了促进乡村发展,掀起了以农村开发为核心的全国发展战略,有些类似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韩国通过其“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乡村发展和城乡收入差别减小。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阶段,政府设计规划了多种工程,用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乡村公路、桥梁、新农村会馆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韩国政府为项目实施免费提供钢筋和水泥。先建设哪些项目,也是由当地农民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自己决定,以使建设项目更好地满足当地人的实际需要。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政府是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韩国政府首先对乡村进行分类,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庄,重点培养人们的“自立”精神,并继续支持村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倡导“自助”意识,重点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装备水平,同时合理布局村庄,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协助其产业发展,比如,促进其乡村工业发展、农副业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发展等,政府鼓励并支持农民采用机械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手段,组织集体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三阶段,从时间上看已经进入21世纪。其“新农村建设”由初期的政府主导的、具有“官办”性质的乡村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完全由民众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等方面。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改善了乡村环境,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其乡村的文明发展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国家在城乡之间得以和谐发展。 (四)日本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但其农业和乡村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乡村人口老龄化、农地资源越来越有限等。但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还是对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日本的科技发展也助推了日本农业和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在日本,农产品大多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并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产业。这适应了日本社会对于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和加工程度提高的新要求。现今日本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普遍较高,由此又带动了日本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兴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因此,单一的乡村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日本乡村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结果使得日本的农村区域规划转而开始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日本的乡村建设中,最具特色并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一村一品”。日本乡村的“一村一品”规划,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来提升农村的经营效益。突出农产品自身特色可以增加其附加价值,突出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突出农产品的加工传统与特色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多层系地挖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就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拓展了农产品的消费客户群体,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农业的经营效益。 日本的“一村一品”规划,与农产品的市场开发策略紧密结合,使大分的农业县面貌焕然一新,使日本乡村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典范。“一村一品”规划所引起的巨大成功,已经使这一举措在日本逐步推广开来,并且引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相效仿。比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就发起过“一州一品”运动,泰国也在全国开展过“一村一品”的农村开l运动等。 日本农村以其自然条件和物产为依托,以其特色核心农产品为中心,进行乡村规划设计,促进了地域经济发展。其乡村发展规划综合了地域特色产品、生产经营技术水平、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使其综合性规划设计同时满足了当地生产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因而取得了成功。 总之,在规划之初,务必要对农产品生产区域特点、市场需求走势等因素,进行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综合分析。要以差异化和个性化为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而且要避免集中化、综合化的规划可能引起的同质倾向。区域规划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农产品,还要进一步扩展到景观环境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公共福利等多个方面,并且还要由农村发展联系到城市消费,最终才能使农村区域规划促进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给我们的启示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村区域规划模式。但是,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教训也值得我们记取。 (一)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 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其本身就需要技术、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辅助与支持,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区域规划就无法制定和实施。农村区域规划不仅能为农村区域发展提供宏观发展方向,也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通过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能够促进实现国家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出扶植和支持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农村区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规划背景下,农村区域也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比如,美国每五年修改一次农业法,并且由政府主导制定长远而系统的发展规划,以此来对农村区域规划进行规范。 (二)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 农村区域规划的对象是乡村,这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护农民的权益。比如,日本制定了《农业振兴法》《村落地区政治建设法》《土地规划利用法》等,就是为了应对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及乡村和农民利益的问题。 另外,在规划过程中,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普遍会主动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从制定规划开始就悉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在每个具体阶段,都要吸引农民直接参与其中。通过农民的直接参与,不仅使其意愿直接体现在农村区域规划中,而且也调动了农民参与规划落实的积极性,这极大地减少了规划实施可能面临的阻力,保障了农村区域规划的顺利开展和预期的效果。 (三)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突出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上,更加追求“生态文明因素”的凸显和那些“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即对于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的保护。这些观念都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在许多传统村落和乡村环境,都得到了较好保护。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郊区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近郊区的大量农地转变成了建设用地,这就使乡村的环境和文化遗迹受到了侵害,可以留给后人的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越来越少。从农村区域规划的角度来看,这被认为是“城市病”正在郊区和乡村蔓延,工业文明正在蚕食乡村传统文明。 未来我们在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时,必须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基本理念,倡导发展太阳能、秸秆汽化燃烧技术等,以实现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还要充分考虑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以促进农村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区域规划论文: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摘要:城乡与区域规划是当前景观生态规划发展的必然过程,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探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文章阐述了景观生态思想以及发展状况,基于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式,分析了其基本内容。 关键词: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0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它尤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movement and flow)的关系。 1景观生态规划思想概述 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比风景和地貌意义上的景观概念有更深而广的内函和外延,并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指多个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空间尺度大体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他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的空间扩散等。 2城乡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2.1 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式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 T. 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 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持支,从而在哈佛开创了又一代规划新学派。 2.2 斑块原理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总起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相对而言,小型斑块则不利于林内种的生存、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不能维持大型动物的延续。但小斑块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避难所,因为小斑块的资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某些大型捕食动物,从而使某些小型物种幸免于难。同时,小斑块占地小,可以出现在农田或建成区景观中,具有跳板的作用。一个孤立的斑块内物种消亡的可能性远比一个与大陆(种源)相邻或相连的斑块大的多。与种源相邻的斑块当其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占领,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选择某一斑块作为保护对象时,一方面要考察斑块本身的属性,包括物种丰富性和稀有性;同时也要考察其在整体景观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 3廊道原理 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普遍承认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它也可以引导天敌进入本来是安全的庇护所,给某些残遗物种带来灭顶之灾。廊道本身的构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对生物来说则是危险的障碍。在美国,公路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多一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4基质原理 一个理想的景观质地应该是粗纹理中间杂一些细纹理的景观局部。即景观既有大的斑块,又有些小的斑块,两者在功能上有互补的效应。质地的粗细是用景观中所有斑块的平均直径来衡量的。在一个粗质地景观中,虽然有涵养水源和保护林内物种所必须的大型自然植被镶嵌,或集约化的大型工业、农业生产区和建成斑块,但粗质地景观的多样性还嫌不够,不利于某些需要两个以上生境的物种的生存。相反,细质地景观不可能有林内物种所必须的核心区,在在尺度上可以与邻近景观局部构成对比而增强多样性,但在整体景观尺度上则缺乏多样性,而使景观趋于单调。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区域规划论文:辽宁省水休闲旅游与区域规划开发研究 水休闲旅游作为我国北方现代休闲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各种形式的相关产业也发展迅速。国内有关水休闲旅游与省级区域规划开发的关联性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能够探析其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更是缺乏。本文利用2015年针对沈阳出行的省内游客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对水休闲旅游与辽宁省区域规划开发的关联性做了一些初步研究,对当前辽宁省水休闲旅游产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及旅游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水休闲旅游作为我国北方现代休闲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掀起了温泉度假村、滨海度假村、城市滨水景区开发建设的热潮,各种形式的相关产业也发展迅速。国内关于水休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对某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城市景区开发建设等方面,其中有关水休闲旅游与省级区域规划开发的关联性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能够探析其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更是缺乏。本文利用2015年针对沈阳出行的省内游客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对水休闲旅游与辽宁省区域规划开发的关联性做了一些初步研究,剖析当前我省水休闲旅游产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及旅游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选取辽宁省内营口、鞍山、辽阳、葫芦岛、丹东和大连六大城市,将从沈阳出发参加省内水休闲度假旅游的游客作为被调查对象。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这六个城市与沈阳的距离在500km范围内,游客的到访率可能会比较高,选择其进行调查可能会更加激起受访者的兴趣。其次,所选取的六个城市在省内及省际水休闲旅游线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丹东和大连是省内“沈阳―丹东―大连”金三角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葫芦岛在“沈阳―关外”旅游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营口、鞍山和辽阳是目前水休闲旅游线上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因此,我们选取这六个城市和沈阳游客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共持续75天,分别是2015年7月10日―8月20日和9月30日―11月4日,既包含了夏季滨海休闲旅游旺季,也涵盖了秋季黄金周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旺季,既有高峰期黄金周也有平常工作日,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问卷的广泛性。在沈阳火车站、高速服务区及部分旅行社调查了包括旅游者个人特征、出游次数、停留天数、交通方式、出游动机、对水休闲旅游相关景区的评价、满意程度、不满问题、开发规划合理性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收回问卷259份,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达到80.3%,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处理,可得样本的置信度为95%(Z=1.96),样本误差为33%(P=0.33),允许误差为5%(E=0.05),调查数据基本客观。 二、辽宁省水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一)水休闲旅游发展总体概况 2015年,辽宁省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已成为拉动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新增长点。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722.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5.5%,同比增长12.5%。接待国内旅游者3.97亿人次,增长12.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622.7亿元,增长12.8%。接待入境旅游者264万人次,增长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4亿美元,增长1.3%。鞍山、锦州、盘锦、葫芦岛等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虽然旅游经济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全省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辽宁省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休闲业态进一步突出。截至目前,共引进旅游项目(亿元以上)101个,完成投资650.23亿元。从项目和投资额类别分析,休闲度假类居主导地位,传统的观光和乡村旅游项目大幅下降。投资50亿以上的大项目包括投资200亿元的大连香州田园城,投资50亿元的沈阳碧尤潭温泉小镇,投资50亿元的葫芦岛觉华岛综合项目等仍集聚在沈阳、大连、鞍山及葫芦岛等地。沈阳的七星海世界、仟睿达水上世界等休闲项目成功入选2015年全国优秀旅游项目名录。 辽宁省目前水休闲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温泉休闲度假区、滨海城市旅游度假区和各城市滨水休闲景区的建设。其中盘锦成立的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经济区和红海滩度假区三个开发区,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发经营,实现了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的分离。以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老虎滩海洋公园为基础,联合成立的东北旅游景区联盟,共同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 (二)各类水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温泉休闲度假旅游 辽宁省的地热温泉旅游开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目前为止所有省内各市均有地热资源发现。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潜力的温泉资源接近70处,开发潜力居全国前十。温泉不论埋藏深度还是水温都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条件,主要以中高温泉体为主,储量大,分布密集,主要沿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等城市旅游发展相对集中的一线分布。近几年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从单纯的温泉旅游到水休闲系列产业的综合开发,温泉度假村和温泉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温泉水中的各类微量元素对康体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有益,通过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很多市民每年换季都有到附近温泉度假村小住一周到两周的旅游习惯。目前已开发的温泉旅游区33处,待开发的温泉旅游资源31处,主要温泉旅游景区集中在鞍山、丹东、兴城、大连等地。其中调查问卷显示的数据,沈阳游客出行最常去的温泉休闲度假村为辽阳弓长岭汤河温泉、鞍山汤岗子温泉、本溪汤沟温泉三地,游客满意度以辽阳温泉度假村最高。 目前辽宁北方冬季旅游的魅力已经为广大游客周知,温泉旅游的发展依托于冰雪旅游之上,作为组合产品进行销售,没有突出的民族特色,也没有形成是助兴游购娱系列服务体系。造成游客冬季到北方旅游就是观雪、玩雪,泡温泉,忽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在景区的单一发展,没有最大限度的突出水休闲旅游的休闲、疗养、度假、康体、养生等方面,周围区域的规划开发配套设施不够齐全,没能很好达到休闲度假区的标准。问卷调查中游客最普遍的停留时间为1天,没有真正的体现水休闲旅游的休闲度假的本质。 2、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辽宁省滨海城市一共有六个,分别是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滨海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海岸线曲折蜿蜒,自然风光旖旎,海蚀地貌妙趣横生,人文景观穿插期间,有古老的明代古城,有新颖奇特的传说故事,形成了四大滨海旅游服务的节点城市,其中资源开发最好也是问卷中沈阳游客首选的滨海旅游城市是大连。目前已经开发的有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仙峪湾旅游度假区、旅顺度假区等滨海休闲景区。问卷调查中滨海旅游游客停留的平均时间为2.15天,说明省内滨海旅游停留时间相对较短,相对我国亚热带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村没有高质量的配套服务是明显的不足。但大连目前将康体运动与滨海休闲旅游结合进行了效果较好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 3、城市滨水休闲旅游 辽宁14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滨水景区规划开发,其中沈阳的浑河沿岸景观开发最为问卷调查的游客所熟悉和认可。开发沈阳的“五河(浑河、蒲河、辽河、南运河、北运河)五湖(丁香湖、卧龙湖、财湖、仙子湖、珍珠湖)等水上生态资源,结合沿线公园、滨水大道、高尔夫球场等,深度开发游船、滨水游憩、森林氧吧、运动休闲等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旅游品牌是沈阳旅游“十二五”规划的旅游精品建设项目。目前浑河两岸已有多处自然景观规划开发,市民周末多全家出行到景观带休闲,但是沈阳的浑河滨水开发缺乏与浑河相关的历史文化韵味,配套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应进行系统地开发,打造浑河文化,在浑河沿岸建设一条历史文化景观带,让人们了解浑河水运历史。 三、水休闲旅游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 (一)不同旅游者对水休闲旅游影响区域开发的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首先通过“您认为水休闲旅游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程度较大的城市是”的问题让受访者从辽宁省内14个城市中甄选出7个核心水休闲旅游城市,并以这7个城市水休闲旅游发展为准,对这几个城市“水休闲旅游影响区域开发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轮流打分,打分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很不重要1分、不重要2分、一般3分、重要4分、很重要5分。通过Euclidean距离模型对7个城市休闲旅游对区域开发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获得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不同受访者有不同的年龄、职业、收入和消费额、出游时间和频率、旅游偏好等等样本特征,所以最后得出的估算结果也是不同的,根据样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在影响程度认识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两者均值误差之比为1:1.046。出游频率较高的受访者7个城市的选择和重要性程度认识非常相似。游客认为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城市多为滨海城市,分别是大连、丹东、营口、鞍山、辽阳、葫芦岛、盘锦。 2、受访者在经常到达并熟悉的沈阳地区,他们对水休闲旅游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判断更倾向于实际的滨海休闲旅游和温泉休闲旅游,而忽略本市的城市滨水休闲旅游的影响。 (二)水休闲旅游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分析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从区位与区域基础、环境与度假资源、功能与度假产品、配套设施与服务、市场结构与形象、管理与服务品质等6个大方面考评度假区规划建设与管理。因此,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区域规划开发的影响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对区域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辽宁省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影响的就是区域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以大连水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为例,2015年以来,大连全域城市化得到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得到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污染减排和大气、水环境、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主要污染物平均减排2%以上,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39%和43%。全年植树造林60.3万亩。经过4年的青山生态系统工程建设,林木绿化率达到44.5%。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旅顺龙河治理、庄河三河入海口生态绿化、花园口水系综合治理加快推进。2015年长海现代海洋牧场和国际旅游避暑胜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沿海经济带19个重点产业园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占大连市的39.1%、75%和80.1%,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2、对区域配套设施规划开发的影响 水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直接影响城市配套设施规划,以沈阳浑河滨水休闲旅游带为例,伴随着2003年沈水湾公园的建成,沈阳浑河沿岸城市配套设施规划开发建设的速度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地区。2016年由沈抚交界到西三环,绵延38公里的浑河南岸,将建起七座各具特色的公园,形成三条季相、林相各异的滨河景观带,浑河南岸“三带七区”滨水景观建设正式启动。规划开发后市民就可以漫步浑河南岸,欣赏滨河迷人景观。浑河南岸滨河景观带规划范围东起沈抚交界,西到西三环,全长38.4公里,总规划面积22.72平方公里。浑河南岸景观规划为“三带七区”,在七个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由沈抚高速路到三环高速路,水岸线长8.2公里,包括浑河水上活动带、浑河湿地风光带、城市休闲滨河带;时尚运动公园由三环高速路通过新立堡桥到三八隧道、东塔桥,水岸线长6.4公里;浅水湾公园由东塔桥至长青桥,水岸线长3.8公里;城市滨河公园由长青桥过富民桥到青年桥,水岸线长4.4公里;高尔夫公园由青年桥到三好桥,水岸线长5.3公里;三好桥过工农桥到胜利桥、长大铁路为体育公园,水岸线长2公里;由成大铁路过燕塞湖桥至西三环为森林公园,水岸线长6.9公里。浑河南岸绿化将把造林与造景有机结合,同时为游人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并根据防洪和生态要求,合理配置种植密度,突出植物的层次、季相、林相等景观效果,在浑河南岸营造充满自然野趣的城市湿地森林,使这里成为沈阳又一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滨水休闲区。 3、对区域市场结构与形象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仅大连旅游产业总量实现倍增发展。2015年旅游总收入1115亿元,比2010年增长100.03%,相当于GDP,由2010年的10.66%上升到2015年的13%。滨海休闲游成为新消费热点,康体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已经形成。大连旅游正由观光型向观光和度假并重转变,国家首批“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大连旅游美誉度持续提升,“浪漫之都”形象深入人心。 4、对区域管理与服务品质的影响 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旅游经营向国际标准、优质服务转变。从而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创建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规范旅游管理。 四、结论与对策 (一)重视对省内品牌项目的建设 首先积极参与国家级各类景区评优、高星级酒店和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打造辽宁省对外知名景区,增大对省外和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其次通过提供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和旅游配套商品提升辽宁省特色旅游线路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再次开展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做出节庆品牌,重点提升、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营口滨海温泉国际旅游节、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大连赏槐会暨、东北亚国际旅游文化周、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途径手段拓展我省旅游市场 通过政企联动、各级市县政府扶持投入构建我省“引客入辽”的旅游市场拓展体系,不断增大工作支持力度,通过市场自由竞争、专业统筹,加强我省智慧旅游数据化建设。为了宣传辽宁省旅游形象,推介我们的精品旅游产品,加强与各类国内外知名媒体和旅游市场中介机构合作,增加各类广告投入,整体提升我省对外旅游认知度,讲好辽宁旅游故事,讲好东北亚旅游故事。构建移动互联网和通信等电子平台,开展智慧旅游大数据建设。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来辽宁观光、度假。 (三)加快产品整合,加强四季休闲旅游规划 不断通过温泉泡浴方式和类型的创新,增加温泉产品的附加值,开发美体、减肥、养生等康体温泉套餐。增加景区游憩休闲等娱乐项目,使游客有不同的温泉休闲度假体验。相较于其他景区每天8小时的服务时间,温泉旅游可以提供全天24小时消费服务,温泉景区也应淡化旅游淡旺季的影响倡导四季休闲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春天踏青赏花,夏季戏水消夏,秋天采摘登高,冬季冰雪游乐。整合“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打造辽宁精品旅游体系。北方春色游、消夏避暑游、赏枫采摘游、冰雪温泉游。 (四)与周边产业联合,加强联动发展机制 水休闲旅游景区应多与周边相关产业联合开发,形成餐饮、地产、住宿、健身、训练、康体、拓展训练等一站式服务。与温泉地产、温泉高尔夫等产业互动,不断吸引资本集中,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规划论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本文从教材内容、基本技能、课堂组织、社会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探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改革,以期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的特色课程。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改革;实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目前国内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强调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素养和区域的可持续性评价与规划技能的培养,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整合运用与创新实践,体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互衔接的基本方向。但囿于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大多仍固守于教材、理论和繁杂的知识点上,严重脱离了实践性、应用性、技能型的课程设置初衷,背离了高校课程应突出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结合本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于2012年秋季启动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希望以教材内容、基本技能、课堂组织、社会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为改革切入点,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的特色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区域规划基本技能的人才。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现行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材多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分析理论为主,而且这些理论已分散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之中,重复率高且引用的数据和实例缺乏时代特色,在当前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快捷化背景下,教材的利用价值十分有限。因此,教材改革的目标是突出四个特色。 时代性。尽可能缩小基础理论的篇幅和内容,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案例作为教材的支撑,对于规划案例的选择尽可能地从网络资源库、兄弟院校以及本市规划部门中进行遴选,将最近3年内的规划案例或5年内的经典案例纳入新编教材,并且逐年更新,从而提高教材可读性、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亦使教材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实践性。区别于原有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偏向于理论介绍,新教材内容更注重学生实践素质培养。与自编教材相配套,编纂了区域规划实践教学手册,主要内容涵盖城市社区、产业集聚、交通网络、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野外调研的目标、方法、信息采集与室内作图等实践性内容,这些实践活动均在本学院既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此外,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与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结成实践小组,完成相关的区域规划设计任务。 应用性。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能主要安排ArcGis、MapGis等软件课程的学习,但区域规划课程很少用到这些地理空间分析软件。为满足规划课题的实践需要,从开课伊始就将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列为重点技能培养点,以便学生较快融入实践性课题的开发与设计,进而提升自己的规划能力。 地方性。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多数来自省内,实践性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本市、本地区、本省内的规划设计案例,以便学生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地关系诸方面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创作出地域鲜明、展示现代、接地气、衔人脉的规划作品。 二、基本技能的培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落脚点是区域规划要素的合理安排与设计,所以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分散开来包括要素的功能分析能力、构思方案的创新能力、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融合能力以及计算机制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 实践教学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贯穿的惟一主线。首先,任课教师围绕典型案例分析作品的创作思路、自然布局、艺术特色、人文内涵、社会效益、可借鉴性等特点,向学生阐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多源于多要素高度综合后的巧妙构思,这种构思大多与地域性的人地关系和历史人文的传承及创新相关。然后让学生对同一课题进行构思性设计,通过讨论得出几个代表性方案,并进行评价性比较,让学生获取不同设计思路的优劣并获取新的设计灵感。 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途径是参与具体的规划项目。本学院长期与本市的三个市政园林规划公司保持合作关系,每学期都安排两轮学生到公司实践学习,为期三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实训经历可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另外,本学院在长三角、嵩山旅游区和本市的三个产业集聚区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野外勘查、实地调研、景观综合、信息采集等学习目标。 三、课堂组织与教学实习 1、课堂教学的组织 突出项目引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具体的规划项目引出问题、围绕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和目标、围绕项目学习区域分析方法和软件操作技能、在项目目标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论证和制图。总之,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均围绕完成具体项目而展开。项目教学的课堂组织需要教师对“项目”有深度理解,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出科学的任务分配方案,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细化目标。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初次接触项目教学的学生会对分配的学习任务产生心理压力,但随着对具体任务认知程度的加深和知识储备的积累,能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所以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其教学效果的优越性十分突出。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对技能的掌握只能通过自身能动的努力实现。在课堂组织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组织的作用,将全班学生分组,并由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各成员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困难,然后开展周期性学习帮扶活动。通过日常教学对比发现,基于学习小组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率远好于教师统一组织下的课题教学。鉴于学习小组可以引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可以充分释放,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课后研讨,效果都比较理想;不仅如此,通过课堂成果对比和教师评价还能形成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态势。 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能力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地理要素的综合能力、指标评价的建模能力和绘图软件的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院内开设三项技能的专题讲座,请同行专家或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进行技能实训;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基本技能竞赛活动,给予优胜者以物质和名誉奖励。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三项技能的掌握程度达到良好等级的达七成以上,共有19位学生在三项技能竞赛中获奖。目前,我院大一、大二学生在大三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技能热”的学习氛围,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实习的组织 教学实习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的核心环节,更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过去主要依托本院建立的中原电气谷和长三角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产业集聚区进行实地观摩,实习结束由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获得规划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这种忽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只能是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难以反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目前的实践教学突出以实践规划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顶岗轮训,安排学生参与具体规划项目,使其熟悉区域规划工作的组织、方法、程序,并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建模分析与软件制图技能。 四、课程评价的改革 经过三年多的课程改革试验,初步形成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综合评价的的基本思路。 对学生学习效果突出技能性评价。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试卷成绩评判学习效果的现状,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自2012年秋季以来采用项目考查法对学生进行技能性评价。该技能性评价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出项目的基本参数和规划目标,让学生书面给出项目的设计思想、理论依据、实现途径和未来展望。第二阶段,依据自己的书面方案上机绘制项目的规划图。第三阶段,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设计进行展示答辩,由评委组进行打分评判。 对教师课堂组织突出引导力评价。项目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对案例的全面解析,而在于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的思考以及目标任务的细化与科学分配,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目标。教研室定期对开展项目教学的教师进行课堂组织评价,其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能力是核心指标,其次是考查学生对项目的完成质量与效率间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效率。 对教材内容结构突出实用性评价。教研室在学期之初都要对教师使用的自编教材的更新部分进行审议,评价其实用性和现代性,以便满足项目教学法支持下的实践教学。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包括:区域分析的基本模型与案例、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及规划案例、城乡体系规划案例、城市园林规划案例、规划制图常用软件使用五个部分。受制于对口实训公司的性质,该教材的局限性是园林规划案例较多,缺乏时代新颖的区域性规划案例,这将是今后该教材修订的重要方向。 区域规划论文: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采用的一项重要制度,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影响评价又催生了其他理论,本文主要对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关键词: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一般所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对此相关学者推出了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本文主要更加详细的了解这些影响评价方法,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 EIA) 是项目规划或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EIA 通过分析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最终目的是保证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 EIA 只考虑单个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分析的时空范围有限,较少考虑对环境的间接影响和累积作用,也忽略了相邻区域内同期开展的建设项目或同区域内先后实施的工程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频率不断加强,而且人类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人类活动的方向、内容、规模、速度和方式,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累积影响评价(简称 CEA)的思想应运而生。可以认为,CEA 与可持续发展相吻合,它就是 EIA 在环境影响的累积作用方向的深入,也是 EIA 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重要趋势。累积影响是当一个项目与过去、现在和未来可预见到的项目进行叠加时产生的影响,即若干个项目以协同方式共同作用环境,或者若干个项目对环境系统产生的影响在时间上过于频繁,或在空间上过于密集,导致各单个项目的影响得不到及时消纳。CEA 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CEA 的复杂性和多学科集成性,至今“累积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不同的国家法规和不同学者,对累积影响给出了不同的涵义、理论和方法研究。 三、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分析 1、规划描述:主要是综合的分析拟评规划的背景、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等。 2、影响识别: 构建出以区域规范方案为主的不同发展内容,分析以环境受体为主的矩阵列的CEA。在识别影响的时候,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考虑相关人员的利益,随后对拟评规划的正负面效应和长短影响进行分析。 3、时空尺度确定:时间尺度可以根据区域规范方案的时间段和CEA的矩阵来分析其结果,在考虑累积影响的种 类和时间延迟效应的基础上确定。空间尺寸主要是通过对规划区域边界和规划方案中排放物污染的迁移扩散和影响距离进行分析,在分析时还要考虑项目所在地周边区域规划和开发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和累积影响的空间滞后效应,这样才可以确定空间尺度。 4、因果分析:根据CEA 矩阵对区域规划中主要的累积影响源、种类以及途径进行识别,同时,还需构建具体的因果分析网络图。此图可以评价对象、基准以及为预测模型提供指导依据。 5、评价基准: 它主要是根据影响识别和因果分析来确定其结果的,并且还可以确定累积评价的对象目标和指标体系等。 6、情景构建:它可以有效的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主要因子, 并且与有关人员的具体利益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多种发展情景。 7、累积评价与预警:主要是包括累积影响的预测、评价以及预警。 8、减缓措施: 可以根据累积影响评价的结果与预警机制制定出具体的区域规划调整方案、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9、适应调控:主要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和管理的需求制定出长期的跟踪监测方案,并且在持续进行监测和评估时对区域规划方案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以及调控。 三、案例分析 1、区域背景 以某城市航空港地区为例,对累积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以机场为核心地段, 综合开发出航空运输、物流以及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航空港规划建设。现阶段,此方法已经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依据和保证。某航空港地区位于某市的南部,总面积在138平方千米。 2、规划描述与影响识别 某市航空港地区的总体规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中期以及远期。该区域的总体规划目标是以发展现代物流业、航空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主,建设出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稳定生态型航空新城。在航空港空间布局上,可以分为北部片区、机场核心区和南部片区。北部主要以物流商贸功能为主;机场核心区以机场运行的功能布局区为主;南部临空产业制造业为主。 在进行区域规划分析的时候, 对于影响识别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区域进行实地的考察、专家调查和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并且还可以利用群体决策的技术来对航空港区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及累积效应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初步的累积影响识别矩阵。此外,还要邀请专家对矩阵进行完善,从而就可以识别出航空港区域总体规划的累积环境影响,它覆盖于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大气、水、噪声、生态以及人体健康等 3、因果分析与评价基准 可以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对航空港区总体规划累积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累积环境中的影响源主要是区域功能区的实施、工业发展、机场、人口以及基础设施;受体主要是土地利用格局、环境要素、绿地、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以及生态系统。 评价基准的选取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 确定评价目标与指标, 主要根据影响评价目前的状况、累积影响评价特征和地方利益者意见,对主要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 (2) 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可以选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 4、情景构建分析 本文设定了四种情景类型,其一,零方案情景,即在没有制定实施规划方案的情况下,区域的发展要依据规划情景作为主要的参照;其二,基准情景,即评价的基准年;其三,规划方案情景,主要是根据区域的总体规划设定出具体的发展模式;其四,改善型情景,即对根据上述三种发展模式和测的环境问题,对规划情景所做出的具体调整和改善。本文以工业 COD 污染控制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工业主要分为食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以及生物制药业等。 图1基准情景、零方案情景和规划方案情景下的污染物排放量(横线为容量) 如图1所示,主要显示了在SD模型的不同情境下,COD、SO2以及NO2的排放量,并且其排放量超过了与其对应的环境容量,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用环境改善型的情景调控模式。随后在结合本地区决策者的实际意愿,本文主要设计出了三种改善型情景模式。其一,就是资源环境约束型发展情景,该区域的经济要强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划方案,通过采用改善资源消费和环境模式,有效的降低资源消耗系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从而提高中水回利用率和污染物的处理率;其二,就是社会经济约束型发展情景,主要是有效的调整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且制定出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引导战略;其三,协调发展型情景,这种发展情景模式主要是结合上述两种情景模式,同时对产业发展模式、资源消费模式和环境模式进行调整。 5、累积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时间累积和空间累积两个部分。其中,时间累积部分以 SD 模型为基础,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影响和反馈机制;并将其中相互作用关系定量地描述出来,分析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将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区域发展各项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时间变化来分析时间累积效应。空间累积主要强调各项因子在空间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交互作用,选择CA模型模拟区域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和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的空间累积指标,并作为相关参数传递给 SD 运行。 6、影响减缓与适应调控 (1) 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区域空间格局调控与优化, 对必要的自然斑块通过设置绿色廊道缓冲区加以保护, 并对敏感区域的空间格局进行调控。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保护景观战略要地2343hm的枣林、10.9km2的张庄森林公园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左右两侧 200m为控制范围、总体控制面积为7.8km2的环境敏感区域以及苑陵古城遗址并利用港区交通网络和南水北调工程, 搭建自然景观廊道, 增强自然景观斑块的连通度等措施, 优化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控与布局优化。 具体措施包括: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替代方案设计延伸产业链, 减轻结构污染;开展清洁生产,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降低企业污染;优化产业布局, 减小规划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3)基于总量控制与资源承载力的污染防治。主要可以对河道进行整治,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行中水回用等,同时还可以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以及推广先进的脱硫。 五、结束语 CEA 是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评价过程,当前CEA 理论研究不完善,没有标准的评价方法,实践应用不足。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并未对环境累积影响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评价框架,只提出了累积影响评价的设想。随着人类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在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指导下,CEA 将会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流。必须大力研究和探索更具一般性的、较为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 CEA 理论和方法,建立 CEA 法律法规和评价导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 区域规划论文:京津冀区域规划3.0版将落地 4月9日,国家发改委消息称: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规划将根据编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发改委上述表态,被视为京津冀区域规划3.0版即将落地。 耗时十年未出台 2004年就提上日程、三易其名的京津冀区域规划,一直未出台。京津冀规划最初的名称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当时的版本是“2+8”,“2”即北京、天津,“8”即河北南部的8个地级市(不包括邢台、衡水、邯郸)。但2010年,河北提出建议,认为京津冀的规划范围也应该扩容,加入原来未被纳入的邢台、衡水、邯郸三市。这一建议被采纳,当时正在制定中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因此大幅度修改。次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提及京津冀都市圈,但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 据媒体报道,由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制定的“首都经济圈”规划初稿,提出“1+3+6”方案(“1”指北京;“3”指天津的武清、蓟县、宝坻三个区县;“6”指河北的六个地级市,即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但河北认为,秦皇岛和石家庄距离北京都是约290公里,沧州距离北京比秦皇岛还近,所以主张“1+3+9”,就是在原来“6”的基础上,增加衡水、石家庄、沧州。而且,“1+3+6”方案中只纳入了天津的3个区县,而没有天津市本身,天津对此也不感兴趣。 而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争议也被视为规划迟迟不能面世的原因之一。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曾报国务院审批,但一直无下文。 区域规划论文:区域规划与城市特色应用的探究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区域规划对当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性之后,论述了在区域规划优势不断凸显以及日益被重视的背景下,区域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关联并在区域规划中如何应用的技术方法。并以曲靖市南盘江(九龙山--越州段)沿线区域规划为例,从特色空间等方面分析城市特色,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在城市区域规划中城市特色的影响,区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分析城市特色合理布局规划的技术方法。由曲靖市南盘江沿线区域规划中总结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区域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曲靖市 区域规划城市特色 特色空间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它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目的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2]。区域规划不同于经济区划和城市规划。它是以经济区范围为主体的规划,因此,经济区划是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础,而区域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3]。区域规划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部分,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4]。 1 区域规划研究的概况 1.1 研究背景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管理层,对区域规划都越来越重视,这种重视的基础在于区域规划的优势,基于以上分析的区域规划的重要性,本文以曲靖市南盘江(九龙山--越州段)沿线区域规划为例,探讨区域保护利用规划。分析得出案例区域规划落实了曲靖市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凸显以山水为主要脉络的城乡历史和文化记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切实改善民生。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分析总结曲靖市南盘江区域规划的工作经验,促进各方面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去谋划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使得区域内各类开发建设行为在区域规划的统筹安排和综合调控下,合理、有序、健康、协调发展。 作为有效保护控制城乡居民点周边的自然山体、河流水系,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新型城镇化的典型示范区,南盘江沿线成为了具有良好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文化效益和产业效益的城市生态涵养区、城市休闲功能区、城乡文化记忆带和区域旅游功能区,并由此带动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 南盘江区域规划的概况 2.1 南盘江区域规划的理念 规划的核心理念表述为“山水承梦”,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文化先导 以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为指引,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特色彰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展示曲靖独特的聚落形成与生长特征; (2)有机生长 以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保护为原则,探索曲靖以生态和谐为先导的“有机生长”方式; (3)产城共荣 以产业提升和人口流动引导为基础,实现曲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城共荣”。以城市文化特色为先导,以生态保护的有机生长为前提,以产城共荣为支撑,使规划区成为曲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5]。 2.2 区域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层次 南盘江沿线区域规划分为区域总体规划、镇区规划、村庄规划三个层次。区域总体规划范围位于曲靖市中心城区东侧,以东外环和沾潦公路为东界,南至越州工业园区,西侧以曲靖-陆良和曲靖-胜境关高速公路为界,北至九龙山,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6]。 2.3 区域规划的技术路线 规划基于对南盘江沿线区域现存的主要问题与规划目标之间的矛盾分析,分三个层次展开,实现了规划策略到规划措施的落实。 第一层次:规划策略研究通过三个关键途径,实现对空间、功能两个决定性要素的规划策略研究。城市特色是根本、生态安全是前提、产业布局是支撑。从历史观出发,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从全面的生态安全评估出发,为规划选址与利用策划提供安全前提;从全局观出发,从更大空间范围考虑规划地段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第二层次:系统方案落实对第一层次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落实。包括空间结构、用地系统、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绿地系统、生态系统、总体城市设计、公用设施、综合防灾等方面的规划建议与控制内容。 第三层次:城市设计与策划以特色空间为骨架,构建城市设计体系。确定规划区内重要的片区、路径、节点,以及其指标控制体系。并对重要节点进行修规深度的城市设计及策划[7]。 3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关联 3.1 城市特色引导规划重点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个根本认识,曲靖的区域规划将城市特色和特色空间规划作为项目核心的工作内容,并在这一工作的指引下,完成新型城镇化思想指导下的城镇空间整合、人口引导、资源配置、管理策略的制定,曲靖及规划区城市特色的挖掘,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城市特色和生态要求,提出曲靖城市空间发展的策略,产业提升转型的具体策略,区域交通策略,镇区的规模及功能引导,村庄改造整理策略,重要节点的设计与策划等重点任务。 4曲靖市南盘江区域城市特色的研究 4.1 城市特色与特色空间 4.1.1城市特色的基础理论 城市特色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经济等条件下形成的。一般一个城市的特色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包括多个层次的内容。城市特色可以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种类型。有形要素就是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固化的物质因素,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地形、地貌,城市的空间结构、街区肌理与建筑风格、重要地标与历史遗存和要素、园林景观等。无形要素包括文学、历史、戏曲、方言、宗教、风俗、节庆、饮食等[8]。 4.1.2特色空间反映城市特色 从感知的角度,城市只有两部分,一部分空间经常也易于被人们感知,另一部分空间不经常也不易于被人们感知。人们经常能够感知到的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绿化设施、商业活力发达的地段,我们称之为特定意图区,特定意图区体现着城市最主要的特色。我们把各种特定意图区的集合称为特色空间;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城市部分,不能成为体现城市特征主要载体,我们称之为普遍空间[9]。 4.2 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目前很多城市区域规划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城市的文脉难以延续,城市空间和管理割裂,产业缺乏统筹布局,传统聚落风貌异化,城市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差等问题[10]。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城市发展为生态环境健康友好,历史文化延续,形态清晰、空间有序的布局合理的优良宜居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关键(图1)。 图1 区域规划应用城市特色技术路线框架图 5结语 区域规划是国家进行空间规划和管理不可或缺的层次和手段。尽管我国区域规划已经有了不少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空间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而城市特色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空间布局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曲靖市南盘江区域规划为例,以城市特色的分析研究为出发点,探讨了区域规划的方法。作为滇东门户的曲靖,自然地理资源十分丰富,区域历史地位较高,文化类型独特。曲靖拥有独特的山水格局与营城特色,南盘江源头马雄山还具有“一水滴三江”的罕见自然景观[11],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在旅游方面凸显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曲靖市以南盘江为纽带、多组团分隔互联的传统生态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路线。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研究现状与问题 摘要: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多年来发展迅速,也面临一些需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本文是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问题作汇总及分析,在原有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现状;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作为近十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备受社会多方面关注,因社会需求量的激增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工作,各类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也随之增多。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对广告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为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设计制作能力、广告营销能力三种能力,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及院校特点,各高职院校在培养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例如,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多数侧重于广告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则以此为范畴进行研究。本文是笔者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作汇总分析,侧重于2010年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可作为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的发展缩影,供各位学者以参考。 1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职业能力培养、业界岗位需求相适应、工作室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专产业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以赛促教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主要文献中:潘赞平《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09.08)与梅健等《高职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14.03)探讨了职业能力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与姚傲雪《市场需求下的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16.09)提出了业界、岗位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要求,认为广告行业在快速的发展下刺激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但快速之下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杨雲等《高职广告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2.03)、冯明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初探——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12.11)与马景凤《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13.03)针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开设了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先河的包豪斯为例,强调采用作坊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对存在问题给出建议;邹迎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广告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设置》(15.09)、石慧《中澳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比较研究》(16.02)与胡晓霞《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创新分析》(16.11)均在课程角度对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创新等进行了研究;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与李宣霖《高职广告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机制建设探索》(11.09)研究了专产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的建立,认为现有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学机制,提出探索建议;宗振举《行业大赛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14.07)与田商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16.02)涉及了大赛教学模式对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阳艳群《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11.02)、佘艳琛《基于精准化调研的福建省高职广告专业发展对策研究》(16.12)与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则站在整体角度上去分析探索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对策;陈晓欢《高职广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究与思考》(15.11)是对师资建设提出了观点。另外,还有部分学位论文也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及改革进行了探讨。综上分析:2010年左右研究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专业产业一体化、项目实训、工学交替等机制建设较多;2012年左右工作室观念较为热门;一直以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研究中占据重要;近年来市场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研究较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观念也在近几年得到提倡;2015、2016年,研究方向从教学模式开始回归本源,注重课程设置的反思及改良,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探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频繁出现,可见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已逐渐从多年快速的发展期转向沉淀期且努力通过回顾与反思以谋求专业于未来的更好发展。 2面临问题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众多教育者、学者在研究中均有指出且部分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例如: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提出一体化过程存在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借鉴本科现象严重不具专科特色、师资建设不足、专业教材缺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封闭式教学及教学设备简陋等多方面问题且提出制定目标、编选教材、紧抓课堂教学、提高人文、加强师资、加大投入建设场地及团队等解决方案。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中指出专定位不准确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及课程设置不科学几项问题,并倡导“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中阐述了工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不当,且提出优化方案。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中提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条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及拿来主义和闭门造车现象严重等问题且提出大概改革思路。综上分析:多数学者认为现今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一是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高职教育特色的缺失,存在大量拿来主义的错误。二是师资建设不足,或结构不合理。三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教学形式不当。四是条件不健全,实践条件差,教学设备差。五是观念封闭,封闭式教学,闭门造车现象大量存在。笔者认为发生以上问题存在许多因素:目标定位不明确是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不够,高职教育理应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师资建设的不足或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虽然逐渐提高却结构配置不合理,教师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教师自身存有安逸心理等因素构成。课程设置不科学是重点问题,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而教师自身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师的观念得以前卫,视野开阔且多思考多尝试多交流才能避免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脱节、形式不当等问题。至于条件不健全关系到社会及学校对专业的支持力度,教学设备差需要学校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实践条件差则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封闭式教学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大多数原因在于学校的制度及教师的思想,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带动及鼓励学生走出去、高眼界的观念,因而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观念且摒弃安逸的心理状态。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笔者认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讨论还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就业及服务地方经济等角度去讨论。现今广告行业出现入行门槛低,学生竞争大,员工流动频繁等现象,均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就业问题。虽然学生与公司是双向作用,两者可良性循环亦或恶性,但作为学校方对社会很多因素并不可控,所以需要秉持初衷站在教育方的角度去努力构建人才与社会的良性关系,如何给学生谋求更好的未来,即成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解决学生最根本所需,积极倡导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教学,才能使得专业稳健发展以寻求广告行业长远未来。 作者:成寓寓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创建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山东广告、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 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 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落脚点,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服务威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本地区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促进学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业促进创业。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职教育来说,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矫荣波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场大环境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人才短缺的问题,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变化,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这几年的发展为社会输入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广告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已经有一段时间,为适应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更新。经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有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内容的单调匮乏、课程目标设置的含糊不明确、课程结构的单一等等。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片面、肤浅的层面,只将眼光只放在技术和理论上,虽然有利于学生就业,但还是只停留在一个“技工”的层面上,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设计师”,有头脑、有见识、有能力的、能独立的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而不只是别人领导下的一个技术工人,这既是市场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高目标人才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培养这一目标人才的看法和意见,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要有与客户和设计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 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和客户沟通,明白他们的要求和意见,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怎么样才能取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要耐心、细心、真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诚意和能力。设计的好固然重要,但要让客户觉的你的设计好才最为关键,所以沟通的能力不可小觑。与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毕竟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是需要靠一个团队整体能力的推动才能完成,所以还需要有内部协调资源的能力和争得同事支持的能力。 二、要有整体完成广告设计的运营能力 一个广告设计的完成和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很多人的整体运营,培养学生的整体运营能力尤为重要。广告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需要运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积极和各部门协调、调动团队积极心,让所有的绳子拧成一股才能达到最后的整体效果,所以学生要慢慢的积累整体运营能力。 三、要有对广告设计项目的整体策划能力 整体策划能力其实就是把我们的学生从一个“广告技术工人”提升为一个“广告管理能人”。我们教育出来的不能只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设计师,而是要有远大能力的设计师,整体的策划能力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怎样培养客户关系,怎样获得订单,怎样推广一个设计项目,怎样获得客户的支持、合作和理解,整体的策划能力是大局的掌控和高能力的体现。当然这不是光靠基本理论知识就能培养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企业中慢慢体会并领悟到这种能力。对广告设计的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才是一个高水平设计师能力的体现。 四、要有对广告设计的灵魂创意能力 做设计的都知道创意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创意是一个广告设计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会有独特的表现力,产生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强的艺术性。作为一个好的广告设计师,对一个广告的能力体现首先就是看你对这个广告是否有一个好的创意。创意能力是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也是必不可少一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学,从眼界上有提高,才会从心里有感悟,才能启发他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灵魂创意,设计师的创意关乎到产品广告的反响程度和推广程度,所以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是我们必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身综合应用和再创造能力,还要注意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创意知识与基本技巧。 五、要有对广告设计具体实际运营的操作协调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是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广告设计在前期设计和后期运营阶段中,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的实际操作是我们不可预料和预期的,所以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实际运营中临时出现和突发的状况我们都要尝试着解决和协调,让整个过程可以顺利完成。作为一名以操作为主要能力的广告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熟练掌握设计软件以及广告设计工作室设计制作的各项流程。总之,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是培养未来发展的高薪高能力行业人才,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学子。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在课程改革和教学体系方面还处在完善和调整阶段,其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而且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日益更新,也要求我们广告专业的教学理论要与时并进,努力培养出高层次和高能力的学生和人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最高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要为导向,培养适应设计业的高层人次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作者:黄芳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改革 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现代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现代商品广告的信息传播主要就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如: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符号。当对某商品进行广告信息宣传时,就会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符号对其商品进行必要的外观包装设计,并结合市场环境调研、消费心理定位、编排、印刷等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参考,从而才能为这一产品的成功宣传打好基础,这就是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正是包装设计课程的市场化与实用性。 一、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收集分析 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开始,在学生们掌握了必要的包装设计的发展、概述等基础知识后,本着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的原则,要求学生调研,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包装设计的收集分析。让他们作为包装设计的设计学习者,同时又作为市场的消费者,带着这种双重角色的身份,对市场中的商品形象,进行分析、思考、归纳。在调研总结阶段,要求同学们把调研的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分别进行展示,教师在全部展示完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既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了很好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同时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的学习,学习调研观察的视角和调研资源的共享。 二、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 创意设计在现代的商场中,包装已经成为“无声的推销员”,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视觉形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此商品品牌的形象价值和产品的销售,所以,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对包装设计的基础视觉元素形象设计的把握学习,开发学生在此类形象上的创意性设计思维,也就成为了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探讨要点。首先要探讨到的包装基础视觉元素就是标志,标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在我们现代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它已成为一种浓缩的形象语言,成为产品、品牌或企业的精神象征,消费者也逐步习惯了“认牌购货”的消费行为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结合广告设计专业中的另一课程VI设计中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本着不脱离企业理念、文化的宗旨,制作出简洁明了、内涵丰富、易识易记、与众不同、创意性强、并能促进产品终端销售的包装品牌logo。其次,图形创意设计也是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创作部分。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意在创造能够迅速传达有效产品信息,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进所包装商品的销售。她是广告设计专业进行视觉传达的最主要部分,是传递视觉信息不可或缺的焦点。包装设计课程图形实践练习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产品的形象,标志的形象,消费者的形象,卡通、借喻、字体变化、辅助装饰等形象展开创意构思,制作图形,从而能够在瞬间向消费者准确传达出产品的购买信息。第三,包装设计中的字体设计,又称为文字形象设计,它和图形是包装信息传达的主要两大媒介,只是,字体文字的传达效果没有图形更直接快捷,但字体文字的图意传达比图形更加准确明了,并且在包装设计中,又赋予了字体文字特殊的功能,图形可有可无,可虚可实,可以变化,而字体文字是必需的传达促销的信息。因此,学生们在包装设计的字体文字创意练习中,需要把握字体文字设计要符合产品包装的属性,注意寻找字体笔画之间的关联,提炼出简练的形与笔画,并注意把握整体性和统一性。最后,要介绍的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色彩。人在观察或者购买商品时的惯性是“远看颜色,近看形”。也就是说,一个产品首先能不能先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很大程度是色彩起到的作用,这也正是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能否在玲琅满目的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并且清楚象征着商品内容的易识别性。 三、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现代新理念设计。产品的包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从而达到刺激消费者,促进消费的作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经济环境下,如何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无非就是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而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商品的种类繁多,消费者的眼睛也已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或者已产生了视觉疲劳。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某一特色商品,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目标受众的眼睛给吸引过来了。因此,这些也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包装构思创作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以自己作为设计者和购买者的双重身份来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在造型、结构、色彩、装饰等设计上,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当然,本着绿色环保设计的宗旨,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包装设计的绿色包装理念也成为了我们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重点。总之,在广告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教改中,学生们对当今社会的市场包装设计的调研收集分析,对包装设计视觉元素的创意设计,和对包装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新理念掌握,成为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更加适应多元化市场发展的包装设计人才还需要更多创意理念的补充,这些理念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地更新中。 作者:赵静静 罗姝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中商情报网2014年6月的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有关中国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广告行业发展迅猛,2011年稳坐全球第三大广告市场交椅,纵观目前发展态势,凭借巨额的广告支出费用,未来几年内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不在话下[1]。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靠的是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实际报名人数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或降低分数线,或转为文理科招生,都不同程度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面对如此棘手的生源危机,如何在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面对的新招生环境 (一)受各类因素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根据教育部数据可知,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经历了5个下降年头,2013年全国高考人数跌至912万人。虽然最新统计的2014年数据显示经过5年连续高考人数下降后出现首次上升,但上升的人数只比2013年高3%,为939万人。从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源危机依旧存在,安徽省也不例外。伴随着整体招生的萎缩,安徽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如何应对棘手的生源危机,减少高考招生缺额成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焦点。以下因素导致高职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下降: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出生率得到控制,导致现在适龄高中生数量减少;面对生源数量下降的新招生环境,全国高校普遍采取提高录取率的方法,以期招到更多的新生,2013年出现了创历史新高的76%的高考录取率;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完不成招生计划屡见不鲜;导致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中职院校的扩招和分流,特别是农村考生的分流;同时社会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保守,认为只有学习差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上高职,拒绝报考高职院校,导致学生被录取但是不到学校报到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还受国家政策、学校之间“同源竞争”、经济发展波动等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生源数量下降的窘境。面对日益稀缺的生源,为了谋求学校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纷纷降分录取。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例,有的考生考前仅学习几个月的美术就可以参加艺考并被录取,这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给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摆出了巨大的难题。 (二)应对生源危机,部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率先招收文理科考生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近30年来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不仅在全国几百所高校中开设该专业,且部分高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效果。过去,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占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比重很大,随着生源危机的加重,广告行业和经济社会对广告人才需求的变化,生源多元化的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蔓延开来,很多院校从原来单一的艺术类招生转为文理科招生或综合招生。在新招生环境下出现非艺术类生源对于高职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中,我们可知,艺术类生源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优势,但是理论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胜任广告文案和策划相关工作。而非艺术类生源则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无美术基础、审美层次,动手能力较弱,但相对有着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学习主动性较高。目前,一些大胆、勇于突破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始尝试文理科招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缺额的现状。如何针对文理科生源的特点,改革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掌握一定的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好广告岗位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将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需长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专业设计同质化严重,导致互相抢占生源,竞争日趋白热化 改革开放松开了束缚在广告行业身上的枷锁,自1979年以来,我国广告经营额年增长速度惊人。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告业年经营额为5019.7万元、广告公司44.5万家、广告从业人员262.2万人。2014年某网络调查报告也将广告设计专业列为十个最具“钱力”专业之一,广告设计专业在全国300多所高校中开设,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由于高校办学缺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趋于雷同,缺乏向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技能优势、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广告人才办学能力,仅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转为文理科招生,但由于受内外因的影响,招生人数难以迅速提升。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采取“有偿”招生、恶性竞争等不当招生手段,不但不利于解决生源问题,反而影响高职院校在社会和家长心中积极正面形象的树立。要想在残酷的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必须转变观念,深入剖析,走特色和优质建设之路。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一)针对生源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编制了《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广告业,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重点强调了广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和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加大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文理科生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学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目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以往艺术类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不匹配、不科学。针对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应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非艺术类生源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广告人才。 (二)更新广告设计教育理念,紧贴市场和行业需求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源危机,如果还秉持着过去老旧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会被社会和考生所抛弃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想要在招生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上至学院领导,下至专业教师,充分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透彻掌握现代广告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理念的精神与内涵。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必须紧贴市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当今社会和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的,能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集团或企业广告部门等从事广告文案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等工作的优秀广告人才。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谋求发展,必须转变思路,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通过加强学院和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竞争力,从质量上提升专业吸引力。同时,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要坦然面对文理科学生,尽管他们之前未曾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主动性上要比艺术类学生强。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了解文理科学生,面向市场,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构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体系,谋求内涵发展之路。 (四)有效利用媒介、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在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的现实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自身的宣传工作不容小觑。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广告设计专业全体师生要立足本专业,从多角度、全方位和独特视角来展开宣传工作。教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制作符合本校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宣传海报、视频、招生手册等,合理合时地在各类传统和新媒体上,切实有效地让专业信息传达到考生和家长心里,帮助他们认知学校和专业优势。其次,可以利用在校学生、优秀毕业生甚至是企业来进行口碑宣传,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事迹来证明学校和专业的实力。总之,招生宣传的手段和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宣传工作不仅是学校招生就业办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包括辅导员共同的责任。只有上下团结一致,目标明确,加强与媒体和企业的沟通协作,才能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专业的长久发展带来机会。 (五)开拓招生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面对招生环境的变化,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之外,还需开拓招生市场,提高就业质量,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市场。第一,要加大农村学生的招生比例。以安徽省各高校为例,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的一半以上,由于经济、家庭、高中教育资源等问题,很多农村学生选择报考高职。尽管比例较大,但仍有不少农村高中生迫于观念、经济等原因,被高职录取而不报到。所以,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增加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第二,要加大对开设广告类专业中职院校的宣传力度,寻求长期的招生合作,互利共赢;第三,积极应对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利用好“自主招生”政策,强化学校和专业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考生前来报考。同时,还应当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立足现实,做好现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招生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新招生环境对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要想成功应对生存危机并谋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剖析、审时度势。在充分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内涵的建设、招生就业水平的提高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最终赢得社会、家长和考生的认可,为我国广告行业输送优秀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者:潘倩 盛夏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校企联办广告设计专业探究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综述 目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中,有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指导教师,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专题讲座,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以及开展校企文化交流等。这些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原则。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合作办学功能的不断拓展,以及产教融合程度加深,校企之间的共同利益变得更加广泛。因此,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有效实现校企之间的人、财、物、信息、文化等资源的有效融合和高度共享,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二、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可按如下思路尝试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的特色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有其特色:1.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学习,以“干中学”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岗位技能人才为目标,实现岗位精准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的岗位实用人才。2.按“实践——理论——实践”的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3.以真实设计项目为依托,场景结合,实现教学场景与时间工程场景相吻合,最大程度完成学校教育与行业要求的接轨。4.入学就签订就业服务协议:一是真正实现专业对口就业,二是培养业务骨干、实现高薪就业。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实践性原则。以项目为引导展开教学,以模拟项目过程配合教学,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2.实用性原则。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做细就业岗位基本技能课程教学,适当扩展教学广度,把核心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固定在企业急需的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岗位,使学生根据岗位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真正的实用技能,最终实现可选择的精准就业。3.岗位需求原则。按照国家职业院校教学要求,充分考虑设计行业岗位需要,按照岗位人才素质构成体系设计教学课程,按照初级岗位就业技能要求设计核心课程。(三)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艺术专业为例,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未来的实习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以装饰工程项目为驱动设计教学,把项目引入课堂,把课堂变成车间和工地,使课堂教学和项目实操、市场考察、样板房观摩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转换角色,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授课地点根据课程的需求采取课堂授课或者店铺实习的形式,调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企业各项工作,了解各个工程的施工流程,使其达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提前就业的目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和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实习完后,优秀者提前录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工作经验,还有工作成果。由此可见,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授课形式更加灵活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教学组织 学校负责职业素质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企业教师负责岗位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企业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活动,进行包括企业岗位素质教育讲座、实训基地现场考察观摩、项目设计流程讲座、设计材料市场考察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按照项目流程的顺序进行针对性顶岗实训。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磨合适应岗位工作,实现岗位无缝对接,提高岗位就业能力。毕业设计期间,企业集中在学院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岗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专业技能问题,进一步强化重点核心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打实就业基础,顺利实现就业。还将组织岗位证书培训和考核,使学生顺利实现持“毕业证”和“岗位证书”双证上岗的目标。 (五)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要用真实的工程项目和模拟真实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充分体现企业岗位特点,以各专业岗位项目为核心,以项目实际流程进展为主线,把课本理论知识要点与专业岗位各环节的操作规范结合一起进行授课。统一自编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案,统一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标准化。发挥行业优势,以行业联盟为平台,让学生参与行业联盟多家企业进行培养,实现全新的广泛立体交叉培养模式,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顺利过渡。 三、结语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以校企合作双方现有的强大资源为基础,以企业岗位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采用全方位系统化教学模块模式,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多种维度实施人才培养,并通过就业素养及心理培训实让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闻立鸥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一、高校的广告教育:学生培养新方向 (一)创意思维的习惯 多屏时代的广告从创意作品到创意传播的新方向的转变中,创意的重要性作用仍旧显著。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导致了产业整合,广告业以其自身对创造性和独特性文化艺术设计等方面的标准,纳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先红认为的广告教育理念:学广告,就是学思维。所以,综合时代要求与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广告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意性的思维习惯。广告专业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扩大思维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增加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让学生拥有不同领域的背景知识的储存;培养团队协作与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开展脑力激荡法,为创意思维的形成提供学习方法与意识习惯。 (二)投入生活的态度 著名的广告文案创作人李欣频认为:“创意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而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的获得不仅仅是高校校园内课堂的学习,还要在课外学习如何创造性地生活。以生活导向为主的传播广告时代的到来,让高校的广告教学视角与生活相关联,将教学计划扩展到生活之中,生活与学习相互补充,以生活的热情投入学习,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广告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生活技巧的同时,丰富和深化个人生活营销的能力,在生活中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创意的敏锐视角触及到生活的积累之中,并将广告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能力通过教学计划中解决实际生活课堂的问题而给予实践的验证和提高。 (三)服务营销的观念 多屏科技下传播的广告时代的到来,其以生活为中心、服务为本的广告营销的观点是广告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时代的合纵连横趋势;也是从消费者需求、广告主诉求以及社会共生效应强调各方利益互化、兼容共赢的协同性价值之下,服务营销使广告的服务从传统内容的传达转向了全方位综合性的广告的创意传播,从广告主单方面的诉求表达转变为以生活为中心结合广告主诉求的服务营销,不仅改变了设计产业中各利益主体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极大地促进了设计话语权由单极向多维的开放。学生服务营销的培养目的在于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不断拓展的广告服务的范围领域,立足于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理念,明确定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的立足点,以期实现广告教学的长远化应时发展。 二、实践的广告平台:广告教学新形式 (一)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新模式: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实践平台 在我国,随着广告学专业近些年的发展,相关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模式逐渐深入专业课教学。很多高校已经搭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广告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与实践资源,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但在传播广告的新形势下搭建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支持与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的广告实践平台,不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广告学专业的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也可以让社会实践平台逐渐的运行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高校凝聚业界、联接社会的广告人才的培养平台。从高校自身主导地位连接社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合作,改善相关的民生工程,建立社会实践广告平台,以广告专业的知识首先进行相应的调研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去洞察社会中的相关生活服务缺口,用分析能力发现机会点,应对解决社会服务缺口来进行相应的策划、设计、推广等相关的广告宣传,实施与执行完整的广告策划等一系列的推广宣传。 (二)广告实践平台的教学作用:专业衔接性项目整合教学 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运用与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来共同形成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在校所学知识能够在正式工作时实现无缝对接。高校在与政府合作进入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可以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观察生活、与人沟通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充分了解与学习受众的习惯与经验知识,充分从以生活为中心的平台上深入与扩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学会从受众的角度与认知中找寻创意思维灵感,以此做出适合贴近受众需求与喜好的广告作品。高校广告学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建立起工作室阶段教学模式,各专业课教师在学期教学前进行授课内容与项目选题的讨论与制定,使学生在各学期中针对同一项目的不同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衔接性,同时深化与完善项目的广告策略与执行力度。 (三)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形式:学生自我评价总结的重要性 高校与企业、政府、社会搭建的广告实践平台的实质是将广告学的教育由被动的课堂知识讲授的理论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执行,因此,高校广告教学应做好课堂理论教授与实践平台上能力培养的良好结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平台训练的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不能一味的追求理论或者实践的获得,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应合理分配。在考核评价标准中,应将小组成员的互相评分和受众和企业项目经理的评分列入考核之中,将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也放入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平台的考核中除了在项目教学中的表现得分外,自己在项目教学结束后需填写相关的自我总结等自测评价反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后及时思索与总结项目课程教学与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努力与付出,避免了项目教学团队合作中的成员挂名得分的现象,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分。 作者:张国斌 赵桓梅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1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自身品牌文化的建立,城市景观的建设以及部分商业文化区的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广告媒体的发达和多样化更是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和空间,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视觉艺术的重要部分。这样的背景下就使得社会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充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并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制定了“文化强国”的发展策略和目标,而我国地方政府更是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并制定了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但是文化产业想要真正获得发展,关键还是文化产业的设计人才。当前我国广告设计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广告设计人才无法满足设计岗位需求的现状,广告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更是很难满足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做好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2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2.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教育目标 做好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做好教师观念的更新,要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观念,并结合时展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全面的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并能够针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是在了解学生认识程度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工作,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广告设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和创造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更新教学形式,改善授课方式 在整个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要能够做到针对市场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市场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和规划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更是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水平,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是需要设计师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作品的展示,进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2.3制定考核目标,开展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至关重要,传统的考核目标还是凭借学生广告设计作品去衡量一个学生广告设计水平的高低,这样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素质起不到任何作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广告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广告设计应具备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就需要我们制定新的考核标准,除了对学生广告设计作品进行打分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实践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采用这样考核和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技巧和实践三者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推动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4采用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实践教学方式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广告设计类似的比赛也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大学生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更是比比皆是。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为学生布置一些广告设计命题,并将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了解企业对于广告设计的需求和广告本身带有的商业性质,便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广告的本质和核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学习的效率。 3小结 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形势还比较严酷,改革和创新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为了做好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掌握学生学习规律,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全面的提升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推动我国广告业的发展。 作者:王亚琦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广告设计专业学习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广告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研究虽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学习、了解并掌握广告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根据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各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有其专业的特色和学习的特点。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一是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设计理念加以了解,掌握设计的整个流程,并应用艺术的手段把产品信息表现出来,传播出去;二是传播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在现实中如何把握设计的命脉,在团队协作中如何凝聚集体智慧的同时避免主观主义,克服沟通的困难。 二、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角色换位,教师为“配角”,学生为“主角”,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基本技能课程为主线,依托各个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项目”教学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学互动”的方式。教师通过引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再将一个独立的企业真实或仿真项目布置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设计制作。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制作,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来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则在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通过合作、协调,了解工作过程及掌握每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环节。项目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并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重点。专业基础课着重于“讲、练、评”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着重在各课程衔接上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顺序及所需知识来设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实现课程与专业的教学目标。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及印刷工艺课程为例,按行业、企业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应该是先做标志,再做广告,最后进行印刷等。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可以先集中安排标志设计课程,再集中安排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待后一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到了要用到印刷工艺的知识了,这时,再集中安排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采用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根据教师设计的真实且有衔接关系的业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融理论于实践,实现“教学做、理实用”的无缝对接与完美结合。同时,笔者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设计有关“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报告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100%。在调查有关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题目为“项目教学法是运用实例解析和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你对这种教学法的态度是”的问题中,选择喜欢并支持的占73.7%,排在选项的首位;在题目为“你认为项目教学对你的设计能力有何帮助”的问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了“使我在遇到同类型的设计时,能够快、准地进行设计”,有25.7%的学生选择了“只对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的案例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就无从下手”,有6.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帮助”;在题目为“你认为普通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区别是”的问题中,有79%的学生选择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设计水平,有16%的学生选择“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有5%的学生选择“二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在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设计,能亲身体会到设计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的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某项设计任务时,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作品设计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由此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持支持和接受态度的。 三、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考核方式,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并将过程反馈的情况作为评价的重点;二是将教师的单方面评价方式改为让学生及团队参与到评价中来。 1.广告设计专业总体考核标准为了配合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探索相应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30%;专业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60%;学生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则占总评分值的10%。 2.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考核标准 (1)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目前,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评价手段,以目标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最后考核手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进行系统的制定,规范了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掌握各项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专业技能包括项目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效果和目标性的考查结果。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自我评价(30%)+教师评价(7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2)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成绩登记标准。结合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编制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考核成绩登记表,代替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登记表和作业批改登记表。综合考核成绩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包含: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上课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等)、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20%;课程知识(应知部分)、作业、各项目学习成果等过程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50%;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综合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30%。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表作为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可作为点名册、课程提问、检查学习情况、检查作业等多项纪录表。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3.广告设计专业课考核标准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项目制作过程、完成效果和项目拓展情况。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小组互评(40%)+教师评价(6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四、小结 “项目式”教学模式仍是个新生事物,但在笔者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其对调动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确实产生了可以进行系统考察、量化衡量的正面结果,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证明其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的可行性。“项目式”教学模式随着在更多学校、更多专业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变得更加切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惠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莎丽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就业难缓解路径分析 现阶段企业青睐实用、够用、好用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广告人员的能力分析,结合广告设计行业和企业的职业标准,明确了广告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专项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其中专项技术能力包括设计定位、广告创意、设计表现和广告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而职业关键能力则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取信息、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依照工作任务需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多种广告创意思路、解决广告制作关键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各种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市场营销及广告类人才在人才需求上位居前列,但是广告行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广告网主办的“2012年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届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中已找到工作的占46%,有工作意向的占9%,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45%。目前看来企业有需求、学生就业难,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直接造成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接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数量及规模增长速度较缓,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供大于求。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造成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就业门槛也逐渐提升。很多企业负责人承认,他们在招聘设计人员时主要看经验,对员工的要求是: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市场、有创意、熟悉各类设计软件、思维超前、勤奋等。以河北搜才网平面设计业近期某一天职位招聘为例,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有234个,78.6%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是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只有不到50个岗位对员工的工作经验无要求。广告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系统的培养,但高校对具有实战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难以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自然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广告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管理部门、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1]。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调查统计显示,企业认为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全方位的了解,能力不足”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沟通与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同时企业所需技能和学生所学知识相差太多,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薄弱,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就业面受限。当前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才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北京创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主要以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约占从业人数的69.1%,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约占3成,说明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地唯学历论,更关注实际能力。现代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已由单一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变,专业岗位在要求员工有精湛技艺的同时,对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就广告营销岗位来说,除了沟通能力外,员工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脉资源。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过度注重薪酬导致就业难。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大学生应及早制定职业规划,以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而目前大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就业标准通常以“一个好的公司、一份好的薪水”来笼统表述,殊不知仅广告行业就有创意、媒介、设计、制作、客户业务等多个岗位,而“高薪酬”的职位对技能和实践方面要求较高,对于刚步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能达到的并不是很多。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可能会选择行业中的哪个岗位,应如何努力才能更接近目标,剖析自己之后,利用大学生涯通过实践活动多了解未来计划从事行业的背景,做有备之战,否则只能沦为被动。 缓解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一)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与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审批要具有严格的程序,要由时下行业、企业提出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然后由院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调研,提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并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之后实施,以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与时俱进。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社会对于其职业化关键能力的要求是不变的,可变的是职业专项技能[2]。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面向职业岗位群,以横向扩展能力培养为主,以纵向延伸能力培养为辅,以职业化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知识群和相应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就业市场挂钩,要独具特色,课程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有形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强调与广告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与当地的企业发展规模、工艺技术运用,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行业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跟时代特征,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突出稳定性兼顾可变性,突出实践性兼顾理论性;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高度综合性,即要少而精;同时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重在体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面,主要指由企业提供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而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周中约7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此举对于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目前鉴于广告公司的规模和各学校在校生的人数,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入企培训,而通过引企入校开展“校企广告项目合作”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尝试,鉴于很多广告工作是以项目为基础开展的,学校可以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社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学生通过参与一个或是多个项目的平台,在实践中掌握从项目分析、设计到最终实现过程中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精神、需求分析与项目实施能力等,这一环节大大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为学生后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明确职业定位,拓展就业渠道,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师是他们所有人的梦想,但是回归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在广告从业人员体系中,设计师是金字塔的中上部分,与设计师一起撑起金字塔的还有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策划人员、摄影师、流程执行、助理设计师等大量人员岗位,就广大的毕业生而言,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自己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特长,纠正功力心态,以多元化的眼光去选择岗位。广告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一直以来广告投放的市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这种情况致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对自我的定位及评价过高,对于待遇及环境有较高的追求,造成就业渠道受限。其实学生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从学生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以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根据调查,即使目前广告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仍有57.6%的人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工作。大中型城市及发达地区人才蜂拥而至,以至于人才相对过剩或大材小用,而艰苦的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却没有人去。目前,广告市场在不断拓展,伴随广告主对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的开拓步伐,学生的就业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使其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拓展思路,着眼长远,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 (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创业。一直以来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障碍主要是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其实这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经验推理”,据相关显示:专业知识在整个制约因素中只占到33.5%,最主要的障碍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缺乏核心技术”等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作用及地位日益彰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广告营销与传播日渐成为广告主关注和选择投放的媒介形式,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网络创业则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网络创业作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和途径来实现其网络创业理想。譬如,开网店、加盟网络连锁企业、网络经营专业商品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以经营者姿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都十分有益。(本文作者:姚春丽 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是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中很少有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是对广告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由于是为了应对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广告设计专业中的部分课程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专业素质不够全面,这也直接造成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许多学生的审美意识淡薄,在广告作品的欣赏以及具体设计实践中缺乏审美能力。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以及广告设计能力,但是在教育中缺乏团队合作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在走入社会之后,由于广告设计岗位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特殊性,学生缺乏团队之间的协调能力,因此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容易被社会市场所淘汰。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过分强调了学生所学广告设计理论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比较差,对所学知识的融合性也比较薄弱。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各学科之间的过于精细的分类,致使广告设计专业学科较多,致使老师在广告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进度,或者只重视理论研究而轻技能训练,顾此失彼,不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个别的授课模式的信息含量较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难度增大。所以,我们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教学模式,使全新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更具有普及性、实效性和适用性,使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和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广告设计学习观念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征,以满足社会对广告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是要转变成全新的、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并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以学生吸取知识为主的活动,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差异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具体的做法主要表现在: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程度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老师的作用不是教会学生广告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训练学生获得正确广告设计和制作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 (二)改善教学形式,改进授课方式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要针对市场需求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全面加强实际训练的教学环节,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以广告设计制作和管理能力为主进行训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的学习、了解、体验及运用,经过系统的培训锻炼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同时,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堂中,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有所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师要积极地、主观能动性的将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抽象思维充分发挥,真实自然的呈现作品,从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使客户满意的广告作品。 (三)注重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自身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要在广告设计专业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广告设计专业课不单单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广告设计中融入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掌握广告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可以在设计的广告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使设计的广告作品具有生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能力,是他们所学到的广告设计专业知识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能够使学生更加正确、科学、灵活的掌握广告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在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做到“寄情于物”的设计效果,从而精准的、完整的设计和塑造出广告作品的艺术形象,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转变学习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老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同时也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途径,除了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习的主要途径之外,还要组织集体课和小组课,集体课和小组课的实施给老师提供了一个转变学生学习途径的一个有利机会。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课和小组课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设计广告作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广告作品设计中能够汲取别人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制作经验,使他们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渠道更加广泛和多样,有利于他们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途径的转变是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又一创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具体,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制定考核目标,创新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传统的考核目标仅仅是凭学生的广告设计作品来打分,去衡量一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高低,这种考核标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一个广告设计优秀人才所具备艺术修养,所以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新的考核目标,对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书面测试;对学生所设计的广告作品进行考核打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评估;最后,根据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综合评估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利于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将理论、技巧和实践相结合,齐头并进统筹兼顾的进行广告设计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有关于广告设计的赛事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针对大学生所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老师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授课计划的安排可以与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比如针对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主题和要求,可以布置有关“反皮草”广告设计的命题。然后,能够结合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所关注的视角以及思考广告的商业性,从而能够有效掌握广告的本质与核心,有利于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把握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前形势不容乐观,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素质出发,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实践创新三者相结合,树立他们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知识的信心和乐观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只有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全新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的提高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作者:李万军、郑磊、贾宁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模式 摘要:“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类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可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即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引领”“工作室制”等适合高职学校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模式;3D打印 “包装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包装造型、结构、平面设计及广告应用能力的专业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它主要通过包装的方案策划、设计及制作等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包装的功能、结构、材料、造型、视觉设计以及印刷制作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并掌握相应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与技能。“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等特征。 一、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要融入区域文化特色,将地方性的文化特征与包装的造型设计很好地融合,适用于地方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区域特色商品。学生对区域特色文化是有情感认知的,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包装设计项目的同时,也掌握了包装设计的技能。在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上,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进来,就是提高师生对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认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给包装设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帮助,从本质上改变只以纯专业技术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所在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结合姑苏地区的特点,以几个产品包装为项目引领,完成了包装设计课程的区域化融入。 (二)3D打印技术的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无论是B2C还是C2C,商家和客户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私人定制”的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自我满足感。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个性定制类产品的商店。高职包装设计课程中运用3D打印技术来革新包装设计的创意性,3D打印技术具有便捷、多样、高效、材料无限组合、设计空间无限等众多优势。3D打印技术能够解决产品个性化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UG或3DMAXS等三维设计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绘制。修改设计,可直接在三维设计软件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取得满意的个性化设计效果后,即可通过3D打印机制作。笔者所在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融合了多元化的区域文化特色和3D打印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其中包装设计项目实战所占课时最多,占总课时的1/2。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三个教学模块中均含有3D打印技术。 二、传统包装设计 与3D打印技艺相结合的双轨培养方式传统产品的包装是以各种方式或手法来充分展示产品的传统特色的,借助包装的特色来较充分地传达区域传统文化信息,体现包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意境。由于产品本身具备特定的特质,包装设计要符合产品属性,因此,传统包装设计满足了产品包装设计中个性化的设计模式,也满足了创意的设计。“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保留了一部分手工绘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于传统产品和区域性产品的包装设计,包括手绘草图、修改设计草图、上色、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除了运用品牌设计外,还强调了造型设计。以前包装设计主要是通过PS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整体效果及包装展开面,根据包装展开面进行印刷封装。通过个性化造型设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模块中。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融合中,我们把传统的包装展开面设计改成了产品包装的个性化造型设计,更为直观地展示产品包装的360度立体呈现效果。在项目实战教学中我们保留了原有的手绘草图和修改设计草图,这个过程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造型创意阶段。同时我们在草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模型建模,后期模型调整、支撑设计、打印、后期处理等相应的3D打印技艺的工序。 三、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应用 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学团队经过研究,总结出三种较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实训场所为一体;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目标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一体化。同时,“理实一体化”也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知识结构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知识技能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组合。高职的“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要始终坚持把“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并科学合理地根据包装设计市场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训项目。“包装设计”课程包含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项目模块。在课程设置环节中,我们把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模块中。如包装容器造型设计项目中包括了理论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原则、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包装、包装容器的设计原理;实践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方法、包装容器建模方法、包装容器打印、包装容器的后期处理。将理论环节融入到实践项目环节中去,让项目具备理实一体化的功能。 (二)“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该方法重在项目化和工作过程化。“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为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前期要做好调研,选择合适学情和行业特征的项目,因此,“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要具备以下四大要素:一是项目涉及的内容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二是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密切相关;三是项目难度要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遵循了以上四大要素,从简到难,层次分明地进行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等项目。项目囊括了苏州地区包装行业所需求的技能,含印刷类、3D打印类等包装类型。2.小组协作小组协作首先前提是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小组机制,因此分组尤其重要。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班级设立两位助教。分组环节中兼顾学生的层次差异,力争每个小组实力平均,以避免学习层次起伏偏大的问题。任务分解是小组合作的最重要一步,也是项目能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任务分解到成员,必须经过小组的协商和沟通才能实施,要保证每个成员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任务整合及小组内部评估是小组协作的最后一步,这里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对小组实施完成的项目进行合理化评估,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小组成员一起再进行修改和总结。3.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教学后期,由每个小组选出能代表该小组的最终项目成果并进行简单的项目答辩,然后开始对小组最终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点评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助教点评和教师点评等几个方面。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教师点评是教师指出小组作品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和有创意的地方,以及提出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率。 (三)“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指运用校内教师工作室来组织的局部提高性教学,主要起到提优的教学目的。“包装设计”课程利用3D打印工作室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对项目组的组长和助教进行相应的项目前辅导,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到帮带指导作用。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教学课堂的效率。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不仅对课程教学的推进节约时间,还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兴趣、专业引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组长和助教可以参加各项比赛,为专业竞赛能力提供保障。 四、结语 “包装设计”课程将传统包装、3D打印包装等内容融合在课程中,符合了市场及行业的要求,对于革新的“包装设计”课程,我们一直在研究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引领深化课程教学的成果,并辅助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拔优培养,促进课程教学成果优化。 作者:朱华明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河北省内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与改革,以产学融通、应用,校企合作为主旨,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广告设计;改革和探索;培养模式 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及课堂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书本教材教育培养模式突显,不能适应广告设计专业在教学尤其在实际项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需求。 一、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 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1.基于就业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今大多数高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是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结合行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而设置的专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定位与社会诸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够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相关课程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未来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的重点势必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必须具备跨岗位和跨专业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从业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研究专业教育目标、专业特点与未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力求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2.优化结构,建立鲜明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未来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的优劣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对于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性和实践教学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和配置。结合市场调研分析,增减课程学时,科学调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比例。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实践课等。其次,在整体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安排上,应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尤其课程标准应根据当今广告行业的特征提炼出重点核心课程,并与业界专家探讨,予以修订。而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首要应放在实践环节,引导和教育学生真正地将实际项目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以达到教学目的。3.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法改变为“实际项目”教学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个人的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把控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应该改进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模式化的学习方法,达到一种主动摄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一直延用的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很多都是创意理论型,在校学生大部分只注重创意而缺乏实践意识,毕业后实践能力就会遭到很多质疑。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具有弹性特征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下有目的地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在具体的实际项目设计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迅速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在毕业时快速达到广告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展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应该密切关注行业动向、争求企业合作,通过搭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科学的分析、构建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共享高校的智力资源,还能够储备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共享企业的实际项目资源,把具体实际的项目引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迅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工作室”制教学以应用型为主旨的“工作室”制教学打破了高校课堂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开放式的教学与实践,建立在理论课程基础上,以专业技术实践应用为主,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承接具体实际项目,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之,结合目前河北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只有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合理科学的设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性教学为特色,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培养模式,产学融通,以产促学,以学推产,达到以教学为引导、应用为主旨的目的,最终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广告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 作者:张娜 付丽娜 崔英霞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石家庄职工大学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初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从广告微信微学堂的设计创办,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有效使用,广告微课视频的录制,广告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广告设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微学堂;微课视频;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图形图案,三大构成,平面软件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手段,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笔者在多次调查中得知,当前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广告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并不理想。多数学校的广告专业是在美术专业的基础上慢慢衍生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习惯性的以传授书本知识和经验为主,因此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在书本和教师的思维下成长的,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理念,以及信息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碰撞和互动,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再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计划和组织进行学习、设计,以致于设计出来的广告作品缺乏灵性,没有太多的闪光点。笔者经过不断思考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前传统广告设计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广告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运用还停留在师生查找收集资料,传输教学内容,利用QQ群等平台提交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优势未能广告设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找到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方法?笔者结合我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做了以下下一些尝试: 1创办微信广告微学堂 信息化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室和画室为主,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开放的平台。基于这一理念,可以借助学校微信企业号的平台,创办广告微学堂,每周通过微学堂师生的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设计感想以及好的课程信息,整体展示和分享师生的设计作品、优秀作业,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教学,随着参与度的不断提高,这一平台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将作品、作业上传到微学堂上这个过程由学生来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设计变为主动参与设计。同时,专业管理员在广告微学堂设置评价和讨论平台,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讨论区,在讨论区中可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专业老师就可以在平台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客户端,学生和老师可以选择实名或匿名,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与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2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1]例如,在《图案变化的方法—简化法》一课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组词抢答游戏,学生通过学生上网查阅词组,抢答问题,并总结这两个字的区别,然后请学生登录校内教学信息和资源平台,上传简化法家庭作业,由学生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并请优秀作品设计者分享自己绘制简笔画的简化经验。随后播放简化法技巧动画视频,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简化法特点,通过教学平台下发任务,并提出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用Photoshop、Illustrator、Coredraw等软件进行简化法练习,学生完成后将作品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共同评价出优秀作品,以自荐形式挑选几个学生,将其作品通过教学平台同时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分别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平台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通过平台看一看,自主探究,做一做,对图案进行简化练习两个环节,掌握了简化法的学习,通过实践,养成了学生观察总结的习惯,从而锻炼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3录制广告微课视频 传统的我们广告基础课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法,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模式,比如我们的美术史论课,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二是以“学”为主的模式,我们的素描水彩等绘画基础课,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学生自己在临摹、练习;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的广告文案写作课。这些教学模式将教育的内容变成一系列问题,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顺应了素质教育关于发展与创造的思想,但是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教师接受。比如教师通过教研室其他老师的帮助录制《Photoshop》、《手绘效果图》两门课程的微课视屏上传至学校的教学互动平台、微信课堂、班级微信群,以方便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复习巩固知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的分离这一特点,通过网络教学来实现的学习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布置、考试、笔记记录等,教师在网路平台、手机APP上都有所体现。如此网络平台的角色就可以转变了,由原先的教师单向传播转变为一个充满教师、学生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 4建立丰富新颖的广告教学资料库 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建立。计算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几乎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正促使着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硬盘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即哪些内容是计算机可以代替我们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2]为此,笔者与广告教研室的10多位教师共同建立了广告设计教学资料学习库,在广告教学资料库中,分门别类地建立了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目录,目录的设定是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学期开设的课程确定的,在这些目录下在分别建相应的子目录,以保证资料的一目了然条分缕析。教学资料下我们建立课件、图像、试卷等内容,在课件文件夹下我们还建立了《素描》、《室内设计》、《速写》、《广告文案写作》、《影视广告》、《广告摄影》等三级子目录。教学资源库对所有广告专业学生开放,在这个资源库里,老师和学生可以找到平时上课的各类课件,上课所用的各种软件,以方便他们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建立相对完整的专业资料库,可以使我们师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促进了教育的新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正在尝试和探索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笔者在广告教学中对信息化技术所做的一些探索与研究仅仅是初步的,前方路还很远,还要努力前行。 作者:马继 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专业广告设计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级、专业、职业的定向人才需求也大幅提升。如何在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职业教学中顺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实施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职业教育的良性改革和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广告设计;定向培养;课程改革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属于短期突进模式。在3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普及性、涵盖范围和实用性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是,在获得良好成绩的背后,也存在市场认可度较低、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职业理论培训和职业实践培训比例失衡等问题。这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等多方的重视。众多职业教育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法,项目化教学正是其中之一。 一、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和侧重点归纳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的职业教学方法。其中,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常是为某一专业目标服务的。正因为存在这种指向性,项目化教学更适合校企合作中的定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化教学通常有一定的流程。首先,教师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发现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与教师交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再次,教师根据学生在从发现项目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教学反馈。最后,通过总结讨论和二次实践等形式达到提升学生定向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化教学的侧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以工作实践与教学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理论学习的真实感,从而转变其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的学习态度。第二,学习项目的定向掌控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教师可以以市场需求作为课程逻辑设计的根本前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一切教学设计以实现定向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第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进行工学结合,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一些抽象的软硬环境具象化,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职业教学任务进行模拟生产,让教学环境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 二、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概况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该专业”)自2015年起开始招生,每年招收学生约90人。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网页美工等,其教学培养目标以向广告经营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宣传设计部门输送精通图像处理技术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学生的定向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艺术审美能力、对客户广告宣传需求的深度理解能力、综合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的集成培养。 三、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选择分析 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核心课程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周期也不同。在选择具体的项目化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综合衡量相应的教学周期和教学目标,进行定向的教学课程和培训实践项目设计。 四、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具体案例探究 1.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先要客观权衡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状况。如,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包括广州恒美广告有限公司、广州醒沐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广州金思维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有些为专业的广告经营企业(如恒美广告、醒沐品牌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综合广告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设计部门(如金思维营销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美工设计能力、软件技巧与熟练程度。根据这些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培养出的学生是最具备竞争力的。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正是将地方区域内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需求与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以多种方式(文献调研法、电话访谈法、网络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对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与技能需求进行了调查,为项目化教学的科学定位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总结出的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权重关系图如图1所示,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需求调查样例如表1所示。2.明确宏观培养方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明确宏观培养方案,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具体设定由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组成。专业技能课程分为专业前导课程、专业并行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组成部分。专业前导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设计概论等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专业并行课程包括各类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字体设计、版面设计、图形创意等单项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后续课程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课程。3.项目化考核机制的制定考核机制也是项目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项目设计的合理性、教学预期效果、学生接受程度、真实效果、市场(合作企业)认可度等一系列重要指标都需要通过考核机制衡量,从而为教研室对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细节评价提供数理依据。而在通常的考核机制中,项目化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占总分值的70%到80%,学生完成项目后的成绩和具体考勤细节占总分值的20%到30%。考核的执行周期视项目化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常规周期为1到2周进行一次,整体项目任务完成后再与考勤情况汇总给出综合成绩。4.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果归纳通过文章的理论论述,结合该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可总结出取得的主要教学成果有如下三点:第一,为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挂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避免了以往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现实市场而造成的理论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将行业需求代入教学设计,将复杂教学理论堆积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定向培养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跳过漫长的实习期,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阶段。第三,为校企的深度合作提供契机,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真实、可靠,更加符合合作企业的具体需求。在提升学校口碑、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合作企业以最高效率获取“来之能战”的专业人才,达到双赢。 作者:邓腾 谢洁萍 吴坤娴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研究现状与问题 摘要: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多年来发展迅速,也面临一些需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本文是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问题作汇总及分析,在原有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现状;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作为近十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备受社会多方面关注,因社会需求量的激增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工作,各类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也随之增多。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对广告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为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设计制作能力、广告营销能力三种能力,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及院校特点,各高职院校在培养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例如,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多数侧重于广告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则以此为范畴进行研究。本文是笔者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作汇总分析,侧重于2010年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可作为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的发展缩影,供各位学者以参考。 1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职业能力培养、业界岗位需求相适应、工作室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专产业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以赛促教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主要文献中:潘赞平《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09.08)与梅健等《高职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14.03)探讨了职业能力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与姚傲雪《市场需求下的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16.09)提出了业界、岗位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要求,认为广告行业在快速的发展下刺激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但快速之下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杨雲等《高职广告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2.03)、冯明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初探——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12.11)与马景凤《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13.03)针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开设了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先河的包豪斯为例,强调采用作坊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对存在问题给出建议;邹迎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广告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设置》(15.09)、石慧《中澳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比较研究》(16.02)与胡晓霞《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创新分析》(16.11)均在课程角度对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创新等进行了研究;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与李宣霖《高职广告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机制建设探索》(11.09)研究了专产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的建立,认为现有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学机制,提出探索建议;宗振举《行业大赛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14.07)与田商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16.02)涉及了大赛教学模式对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阳艳群《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11.02)、佘艳琛《基于精准化调研的福建省高职广告专业发展对策研究》(16.12)与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则站在整体角度上去分析探索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对策;陈晓欢《高职广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究与思考》(15.11)是对师资建设提出了观点。另外,还有部分学位论文也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及改革进行了探讨。综上分析:2010年左右研究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专业产业一体化、项目实训、工学交替等机制建设较多;2012年左右工作室观念较为热门;一直以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研究中占据重要;近年来市场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研究较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观念也在近几年得到提倡;2015、2016年,研究方向从教学模式开始回归本源,注重课程设置的反思及改良,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探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频繁出现,可见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已逐渐从多年快速的发展期转向沉淀期且努力通过回顾与反思以谋求专业于未来的更好发展。 2面临问题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众多教育者、学者在研究中均有指出且部分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例如: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提出一体化过程存在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借鉴本科现象严重不具专科特色、师资建设不足、专业教材缺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封闭式教学及教学设备简陋等多方面问题且提出制定目标、编选教材、紧抓课堂教学、提高人文、加强师资、加大投入建设场地及团队等解决方案。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中指出专定位不准确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及课程设置不科学几项问题,并倡导“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中阐述了工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不当,且提出优化方案。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中提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条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及拿来主义和闭门造车现象严重等问题且提出大概改革思路。综上分析:多数学者认为现今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一是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高职教育特色的缺失,存在大量拿来主义的错误。二是师资建设不足,或结构不合理。三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教学形式不当。四是条件不健全,实践条件差,教学设备差。五是观念封闭,封闭式教学,闭门造车现象大量存在。笔者认为发生以上问题存在许多因素:目标定位不明确是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不够,高职教育理应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师资建设的不足或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虽然逐渐提高却结构配置不合理,教师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教师自身存有安逸心理等因素构成。课程设置不科学是重点问题,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而教师自身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师的观念得以前卫,视野开阔且多思考多尝试多交流才能避免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脱节、形式不当等问题。至于条件不健全关系到社会及学校对专业的支持力度,教学设备差需要学校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实践条件差则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封闭式教学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大多数原因在于学校的制度及教师的思想,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带动及鼓励学生走出去、高眼界的观念,因而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观念且摒弃安逸的心理状态。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笔者认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讨论还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就业及服务地方经济等角度去讨论。现今广告行业出现入行门槛低,学生竞争大,员工流动频繁等现象,均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就业问题。虽然学生与公司是双向作用,两者可良性循环亦或恶性,但作为学校方对社会很多因素并不可控,所以需要秉持初衷站在教育方的角度去努力构建人才与社会的良性关系,如何给学生谋求更好的未来,即成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解决学生最根本所需,积极倡导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教学,才能使得专业稳健发展以寻求广告行业长远未来。 作者:成寓寓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创建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山东广告、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 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 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落脚点,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服务威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本地区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促进学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业促进创业。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职教育来说,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矫荣波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场大环境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人才短缺的问题,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变化,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这几年的发展为社会输入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广告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已经有一段时间,为适应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更新。经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有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内容的单调匮乏、课程目标设置的含糊不明确、课程结构的单一等等。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片面、肤浅的层面,只将眼光只放在技术和理论上,虽然有利于学生就业,但还是只停留在一个“技工”的层面上,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设计师”,有头脑、有见识、有能力的、能独立的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而不只是别人领导下的一个技术工人,这既是市场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高目标人才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培养这一目标人才的看法和意见,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要有与客户和设计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 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和客户沟通,明白他们的要求和意见,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怎么样才能取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要耐心、细心、真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诚意和能力。设计的好固然重要,但要让客户觉的你的设计好才最为关键,所以沟通的能力不可小觑。与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毕竟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是需要靠一个团队整体能力的推动才能完成,所以还需要有内部协调资源的能力和争得同事支持的能力。 二、要有整体完成广告设计的运营能力 一个广告设计的完成和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很多人的整体运营,培养学生的整体运营能力尤为重要。广告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需要运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积极和各部门协调、调动团队积极心,让所有的绳子拧成一股才能达到最后的整体效果,所以学生要慢慢的积累整体运营能力。 三、要有对广告设计项目的整体策划能力 整体策划能力其实就是把我们的学生从一个“广告技术工人”提升为一个“广告管理能人”。我们教育出来的不能只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设计师,而是要有远大能力的设计师,整体的策划能力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怎样培养客户关系,怎样获得订单,怎样推广一个设计项目,怎样获得客户的支持、合作和理解,整体的策划能力是大局的掌控和高能力的体现。当然这不是光靠基本理论知识就能培养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企业中慢慢体会并领悟到这种能力。对广告设计的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才是一个高水平设计师能力的体现。 四、要有对广告设计的灵魂创意能力 做设计的都知道创意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创意是一个广告设计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会有独特的表现力,产生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强的艺术性。作为一个好的广告设计师,对一个广告的能力体现首先就是看你对这个广告是否有一个好的创意。创意能力是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也是必不可少一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学,从眼界上有提高,才会从心里有感悟,才能启发他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灵魂创意,设计师的创意关乎到产品广告的反响程度和推广程度,所以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是我们必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身综合应用和再创造能力,还要注意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创意知识与基本技巧。 五、要有对广告设计具体实际运营的操作协调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是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广告设计在前期设计和后期运营阶段中,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的实际操作是我们不可预料和预期的,所以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实际运营中临时出现和突发的状况我们都要尝试着解决和协调,让整个过程可以顺利完成。作为一名以操作为主要能力的广告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熟练掌握设计软件以及广告设计工作室设计制作的各项流程。总之,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是培养未来发展的高薪高能力行业人才,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学子。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在课程改革和教学体系方面还处在完善和调整阶段,其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而且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日益更新,也要求我们广告专业的教学理论要与时并进,努力培养出高层次和高能力的学生和人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最高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要为导向,培养适应设计业的高层人次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作者:黄芳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改革 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现代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现代商品广告的信息传播主要就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如: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符号。当对某商品进行广告信息宣传时,就会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符号对其商品进行必要的外观包装设计,并结合市场环境调研、消费心理定位、编排、印刷等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参考,从而才能为这一产品的成功宣传打好基础,这就是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正是包装设计课程的市场化与实用性。 一、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收集分析 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开始,在学生们掌握了必要的包装设计的发展、概述等基础知识后,本着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的原则,要求学生调研,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包装设计的收集分析。让他们作为包装设计的设计学习者,同时又作为市场的消费者,带着这种双重角色的身份,对市场中的商品形象,进行分析、思考、归纳。在调研总结阶段,要求同学们把调研的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分别进行展示,教师在全部展示完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既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了很好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同时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的学习,学习调研观察的视角和调研资源的共享。 二、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 创意设计在现代的商场中,包装已经成为“无声的推销员”,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视觉形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此商品品牌的形象价值和产品的销售,所以,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对包装设计的基础视觉元素形象设计的把握学习,开发学生在此类形象上的创意性设计思维,也就成为了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探讨要点。首先要探讨到的包装基础视觉元素就是标志,标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在我们现代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它已成为一种浓缩的形象语言,成为产品、品牌或企业的精神象征,消费者也逐步习惯了“认牌购货”的消费行为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结合广告设计专业中的另一课程VI设计中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本着不脱离企业理念、文化的宗旨,制作出简洁明了、内涵丰富、易识易记、与众不同、创意性强、并能促进产品终端销售的包装品牌logo。其次,图形创意设计也是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创作部分。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意在创造能够迅速传达有效产品信息,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进所包装商品的销售。她是广告设计专业进行视觉传达的最主要部分,是传递视觉信息不可或缺的焦点。包装设计课程图形实践练习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产品的形象,标志的形象,消费者的形象,卡通、借喻、字体变化、辅助装饰等形象展开创意构思,制作图形,从而能够在瞬间向消费者准确传达出产品的购买信息。第三,包装设计中的字体设计,又称为文字形象设计,它和图形是包装信息传达的主要两大媒介,只是,字体文字的传达效果没有图形更直接快捷,但字体文字的图意传达比图形更加准确明了,并且在包装设计中,又赋予了字体文字特殊的功能,图形可有可无,可虚可实,可以变化,而字体文字是必需的传达促销的信息。因此,学生们在包装设计的字体文字创意练习中,需要把握字体文字设计要符合产品包装的属性,注意寻找字体笔画之间的关联,提炼出简练的形与笔画,并注意把握整体性和统一性。最后,要介绍的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色彩。人在观察或者购买商品时的惯性是“远看颜色,近看形”。也就是说,一个产品首先能不能先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很大程度是色彩起到的作用,这也正是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能否在玲琅满目的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并且清楚象征着商品内容的易识别性。 三、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现代新理念设计。产品的包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从而达到刺激消费者,促进消费的作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经济环境下,如何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无非就是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而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商品的种类繁多,消费者的眼睛也已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或者已产生了视觉疲劳。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某一特色商品,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目标受众的眼睛给吸引过来了。因此,这些也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包装构思创作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以自己作为设计者和购买者的双重身份来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在造型、结构、色彩、装饰等设计上,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当然,本着绿色环保设计的宗旨,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包装设计的绿色包装理念也成为了我们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重点。总之,在广告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教改中,学生们对当今社会的市场包装设计的调研收集分析,对包装设计视觉元素的创意设计,和对包装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新理念掌握,成为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更加适应多元化市场发展的包装设计人才还需要更多创意理念的补充,这些理念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地更新中。 作者:赵静静 罗姝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中商情报网2014年6月的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有关中国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广告行业发展迅猛,2011年稳坐全球第三大广告市场交椅,纵观目前发展态势,凭借巨额的广告支出费用,未来几年内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不在话下[1]。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靠的是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实际报名人数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或降低分数线,或转为文理科招生,都不同程度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面对如此棘手的生源危机,如何在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面对的新招生环境 (一)受各类因素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根据教育部数据可知,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经历了5个下降年头,2013年全国高考人数跌至912万人。虽然最新统计的2014年数据显示经过5年连续高考人数下降后出现首次上升,但上升的人数只比2013年高3%,为939万人。从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源危机依旧存在,安徽省也不例外。伴随着整体招生的萎缩,安徽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如何应对棘手的生源危机,减少高考招生缺额成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焦点。以下因素导致高职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下降: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出生率得到控制,导致现在适龄高中生数量减少;面对生源数量下降的新招生环境,全国高校普遍采取提高录取率的方法,以期招到更多的新生,2013年出现了创历史新高的76%的高考录取率;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完不成招生计划屡见不鲜;导致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中职院校的扩招和分流,特别是农村考生的分流;同时社会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保守,认为只有学习差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上高职,拒绝报考高职院校,导致学生被录取但是不到学校报到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还受国家政策、学校之间“同源竞争”、经济发展波动等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生源数量下降的窘境。面对日益稀缺的生源,为了谋求学校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纷纷降分录取。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例,有的考生考前仅学习几个月的美术就可以参加艺考并被录取,这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给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摆出了巨大的难题。 (二)应对生源危机,部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率先招收文理科考生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近30年来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不仅在全国几百所高校中开设该专业,且部分高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效果。过去,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占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比重很大,随着生源危机的加重,广告行业和经济社会对广告人才需求的变化,生源多元化的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蔓延开来,很多院校从原来单一的艺术类招生转为文理科招生或综合招生。在新招生环境下出现非艺术类生源对于高职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中,我们可知,艺术类生源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优势,但是理论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胜任广告文案和策划相关工作。而非艺术类生源则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无美术基础、审美层次,动手能力较弱,但相对有着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学习主动性较高。目前,一些大胆、勇于突破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始尝试文理科招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缺额的现状。如何针对文理科生源的特点,改革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掌握一定的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好广告岗位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将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需长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专业设计同质化严重,导致互相抢占生源,竞争日趋白热化 改革开放松开了束缚在广告行业身上的枷锁,自1979年以来,我国广告经营额年增长速度惊人。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告业年经营额为5019.7万元、广告公司44.5万家、广告从业人员262.2万人。2014年某网络调查报告也将广告设计专业列为十个最具“钱力”专业之一,广告设计专业在全国300多所高校中开设,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由于高校办学缺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趋于雷同,缺乏向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技能优势、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广告人才办学能力,仅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转为文理科招生,但由于受内外因的影响,招生人数难以迅速提升。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采取“有偿”招生、恶性竞争等不当招生手段,不但不利于解决生源问题,反而影响高职院校在社会和家长心中积极正面形象的树立。要想在残酷的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必须转变观念,深入剖析,走特色和优质建设之路。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一)针对生源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编制了《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广告业,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重点强调了广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和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加大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文理科生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学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目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以往艺术类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不匹配、不科学。针对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应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非艺术类生源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广告人才。 (二)更新广告设计教育理念,紧贴市场和行业需求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源危机,如果还秉持着过去老旧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会被社会和考生所抛弃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想要在招生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上至学院领导,下至专业教师,充分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透彻掌握现代广告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理念的精神与内涵。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必须紧贴市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当今社会和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的,能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集团或企业广告部门等从事广告文案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等工作的优秀广告人才。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谋求发展,必须转变思路,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通过加强学院和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竞争力,从质量上提升专业吸引力。同时,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要坦然面对文理科学生,尽管他们之前未曾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主动性上要比艺术类学生强。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了解文理科学生,面向市场,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构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体系,谋求内涵发展之路。 (四)有效利用媒介、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在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的现实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自身的宣传工作不容小觑。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广告设计专业全体师生要立足本专业,从多角度、全方位和独特视角来展开宣传工作。教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制作符合本校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宣传海报、视频、招生手册等,合理合时地在各类传统和新媒体上,切实有效地让专业信息传达到考生和家长心里,帮助他们认知学校和专业优势。其次,可以利用在校学生、优秀毕业生甚至是企业来进行口碑宣传,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事迹来证明学校和专业的实力。总之,招生宣传的手段和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宣传工作不仅是学校招生就业办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包括辅导员共同的责任。只有上下团结一致,目标明确,加强与媒体和企业的沟通协作,才能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专业的长久发展带来机会。 (五)开拓招生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面对招生环境的变化,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之外,还需开拓招生市场,提高就业质量,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市场。第一,要加大农村学生的招生比例。以安徽省各高校为例,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的一半以上,由于经济、家庭、高中教育资源等问题,很多农村学生选择报考高职。尽管比例较大,但仍有不少农村高中生迫于观念、经济等原因,被高职录取而不报到。所以,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增加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第二,要加大对开设广告类专业中职院校的宣传力度,寻求长期的招生合作,互利共赢;第三,积极应对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利用好“自主招生”政策,强化学校和专业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考生前来报考。同时,还应当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立足现实,做好现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招生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新招生环境对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要想成功应对生存危机并谋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剖析、审时度势。在充分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内涵的建设、招生就业水平的提高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最终赢得社会、家长和考生的认可,为我国广告行业输送优秀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者:潘倩 盛夏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校企联办广告设计专业探究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综述 目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中,有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指导教师,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专题讲座,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以及开展校企文化交流等。这些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原则。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合作办学功能的不断拓展,以及产教融合程度加深,校企之间的共同利益变得更加广泛。因此,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有效实现校企之间的人、财、物、信息、文化等资源的有效融合和高度共享,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二、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可按如下思路尝试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的特色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有其特色:1.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学习,以“干中学”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岗位技能人才为目标,实现岗位精准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的岗位实用人才。2.按“实践——理论——实践”的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3.以真实设计项目为依托,场景结合,实现教学场景与时间工程场景相吻合,最大程度完成学校教育与行业要求的接轨。4.入学就签订就业服务协议:一是真正实现专业对口就业,二是培养业务骨干、实现高薪就业。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实践性原则。以项目为引导展开教学,以模拟项目过程配合教学,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2.实用性原则。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做细就业岗位基本技能课程教学,适当扩展教学广度,把核心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固定在企业急需的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岗位,使学生根据岗位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真正的实用技能,最终实现可选择的精准就业。3.岗位需求原则。按照国家职业院校教学要求,充分考虑设计行业岗位需要,按照岗位人才素质构成体系设计教学课程,按照初级岗位就业技能要求设计核心课程。(三)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艺术专业为例,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未来的实习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以装饰工程项目为驱动设计教学,把项目引入课堂,把课堂变成车间和工地,使课堂教学和项目实操、市场考察、样板房观摩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转换角色,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授课地点根据课程的需求采取课堂授课或者店铺实习的形式,调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企业各项工作,了解各个工程的施工流程,使其达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提前就业的目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和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实习完后,优秀者提前录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工作经验,还有工作成果。由此可见,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授课形式更加灵活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教学组织 学校负责职业素质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企业教师负责岗位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企业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活动,进行包括企业岗位素质教育讲座、实训基地现场考察观摩、项目设计流程讲座、设计材料市场考察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按照项目流程的顺序进行针对性顶岗实训。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磨合适应岗位工作,实现岗位无缝对接,提高岗位就业能力。毕业设计期间,企业集中在学院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岗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专业技能问题,进一步强化重点核心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打实就业基础,顺利实现就业。还将组织岗位证书培训和考核,使学生顺利实现持“毕业证”和“岗位证书”双证上岗的目标。 (五)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要用真实的工程项目和模拟真实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充分体现企业岗位特点,以各专业岗位项目为核心,以项目实际流程进展为主线,把课本理论知识要点与专业岗位各环节的操作规范结合一起进行授课。统一自编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案,统一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标准化。发挥行业优势,以行业联盟为平台,让学生参与行业联盟多家企业进行培养,实现全新的广泛立体交叉培养模式,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顺利过渡。 三、结语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以校企合作双方现有的强大资源为基础,以企业岗位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采用全方位系统化教学模块模式,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多种维度实施人才培养,并通过就业素养及心理培训实让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闻立鸥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一、高校的广告教育:学生培养新方向 (一)创意思维的习惯 多屏时代的广告从创意作品到创意传播的新方向的转变中,创意的重要性作用仍旧显著。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导致了产业整合,广告业以其自身对创造性和独特性文化艺术设计等方面的标准,纳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先红认为的广告教育理念:学广告,就是学思维。所以,综合时代要求与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广告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意性的思维习惯。广告专业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扩大思维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增加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让学生拥有不同领域的背景知识的储存;培养团队协作与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开展脑力激荡法,为创意思维的形成提供学习方法与意识习惯。 (二)投入生活的态度 著名的广告文案创作人李欣频认为:“创意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而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的获得不仅仅是高校校园内课堂的学习,还要在课外学习如何创造性地生活。以生活导向为主的传播广告时代的到来,让高校的广告教学视角与生活相关联,将教学计划扩展到生活之中,生活与学习相互补充,以生活的热情投入学习,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广告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生活技巧的同时,丰富和深化个人生活营销的能力,在生活中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创意的敏锐视角触及到生活的积累之中,并将广告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能力通过教学计划中解决实际生活课堂的问题而给予实践的验证和提高。 (三)服务营销的观念 多屏科技下传播的广告时代的到来,其以生活为中心、服务为本的广告营销的观点是广告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时代的合纵连横趋势;也是从消费者需求、广告主诉求以及社会共生效应强调各方利益互化、兼容共赢的协同性价值之下,服务营销使广告的服务从传统内容的传达转向了全方位综合性的广告的创意传播,从广告主单方面的诉求表达转变为以生活为中心结合广告主诉求的服务营销,不仅改变了设计产业中各利益主体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极大地促进了设计话语权由单极向多维的开放。学生服务营销的培养目的在于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不断拓展的广告服务的范围领域,立足于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理念,明确定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的立足点,以期实现广告教学的长远化应时发展。 二、实践的广告平台:广告教学新形式 (一)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新模式: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实践平台 在我国,随着广告学专业近些年的发展,相关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模式逐渐深入专业课教学。很多高校已经搭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广告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与实践资源,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但在传播广告的新形势下搭建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支持与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的广告实践平台,不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广告学专业的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也可以让社会实践平台逐渐的运行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高校凝聚业界、联接社会的广告人才的培养平台。从高校自身主导地位连接社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合作,改善相关的民生工程,建立社会实践广告平台,以广告专业的知识首先进行相应的调研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去洞察社会中的相关生活服务缺口,用分析能力发现机会点,应对解决社会服务缺口来进行相应的策划、设计、推广等相关的广告宣传,实施与执行完整的广告策划等一系列的推广宣传。 (二)广告实践平台的教学作用:专业衔接性项目整合教学 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运用与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来共同形成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在校所学知识能够在正式工作时实现无缝对接。高校在与政府合作进入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可以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观察生活、与人沟通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充分了解与学习受众的习惯与经验知识,充分从以生活为中心的平台上深入与扩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学会从受众的角度与认知中找寻创意思维灵感,以此做出适合贴近受众需求与喜好的广告作品。高校广告学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建立起工作室阶段教学模式,各专业课教师在学期教学前进行授课内容与项目选题的讨论与制定,使学生在各学期中针对同一项目的不同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衔接性,同时深化与完善项目的广告策略与执行力度。 (三)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形式:学生自我评价总结的重要性 高校与企业、政府、社会搭建的广告实践平台的实质是将广告学的教育由被动的课堂知识讲授的理论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执行,因此,高校广告教学应做好课堂理论教授与实践平台上能力培养的良好结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平台训练的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不能一味的追求理论或者实践的获得,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应合理分配。在考核评价标准中,应将小组成员的互相评分和受众和企业项目经理的评分列入考核之中,将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也放入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平台的考核中除了在项目教学中的表现得分外,自己在项目教学结束后需填写相关的自我总结等自测评价反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后及时思索与总结项目课程教学与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努力与付出,避免了项目教学团队合作中的成员挂名得分的现象,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分。 作者:张国斌 赵桓梅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1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自身品牌文化的建立,城市景观的建设以及部分商业文化区的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广告媒体的发达和多样化更是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和空间,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视觉艺术的重要部分。这样的背景下就使得社会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充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并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制定了“文化强国”的发展策略和目标,而我国地方政府更是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并制定了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但是文化产业想要真正获得发展,关键还是文化产业的设计人才。当前我国广告设计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广告设计人才无法满足设计岗位需求的现状,广告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更是很难满足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做好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2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2.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教育目标 做好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做好教师观念的更新,要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观念,并结合时展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全面的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并能够针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是在了解学生认识程度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工作,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广告设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和创造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更新教学形式,改善授课方式 在整个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要能够做到针对市场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市场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和规划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更是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水平,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是需要设计师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作品的展示,进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2.3制定考核目标,开展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至关重要,传统的考核目标还是凭借学生广告设计作品去衡量一个学生广告设计水平的高低,这样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素质起不到任何作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广告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广告设计应具备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就需要我们制定新的考核标准,除了对学生广告设计作品进行打分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实践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采用这样考核和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技巧和实践三者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推动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4采用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实践教学方式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广告设计类似的比赛也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大学生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更是比比皆是。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为学生布置一些广告设计命题,并将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了解企业对于广告设计的需求和广告本身带有的商业性质,便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广告的本质和核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学习的效率。 3小结 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形势还比较严酷,改革和创新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为了做好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掌握学生学习规律,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全面的提升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推动我国广告业的发展。 作者:王亚琦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广告设计专业学习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广告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研究虽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学习、了解并掌握广告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根据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各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有其专业的特色和学习的特点。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一是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设计理念加以了解,掌握设计的整个流程,并应用艺术的手段把产品信息表现出来,传播出去;二是传播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在现实中如何把握设计的命脉,在团队协作中如何凝聚集体智慧的同时避免主观主义,克服沟通的困难。 二、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角色换位,教师为“配角”,学生为“主角”,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基本技能课程为主线,依托各个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项目”教学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学互动”的方式。教师通过引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再将一个独立的企业真实或仿真项目布置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设计制作。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制作,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来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则在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通过合作、协调,了解工作过程及掌握每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环节。项目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并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重点。专业基础课着重于“讲、练、评”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着重在各课程衔接上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顺序及所需知识来设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实现课程与专业的教学目标。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及印刷工艺课程为例,按行业、企业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应该是先做标志,再做广告,最后进行印刷等。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可以先集中安排标志设计课程,再集中安排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待后一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到了要用到印刷工艺的知识了,这时,再集中安排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采用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根据教师设计的真实且有衔接关系的业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融理论于实践,实现“教学做、理实用”的无缝对接与完美结合。同时,笔者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设计有关“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报告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100%。在调查有关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题目为“项目教学法是运用实例解析和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你对这种教学法的态度是”的问题中,选择喜欢并支持的占73.7%,排在选项的首位;在题目为“你认为项目教学对你的设计能力有何帮助”的问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了“使我在遇到同类型的设计时,能够快、准地进行设计”,有25.7%的学生选择了“只对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的案例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就无从下手”,有6.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帮助”;在题目为“你认为普通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区别是”的问题中,有79%的学生选择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设计水平,有16%的学生选择“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有5%的学生选择“二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在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设计,能亲身体会到设计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的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某项设计任务时,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作品设计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由此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持支持和接受态度的。 三、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考核方式,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并将过程反馈的情况作为评价的重点;二是将教师的单方面评价方式改为让学生及团队参与到评价中来。 1.广告设计专业总体考核标准为了配合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探索相应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30%;专业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60%;学生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则占总评分值的10%。 2.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考核标准 (1)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目前,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评价手段,以目标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最后考核手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进行系统的制定,规范了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掌握各项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专业技能包括项目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效果和目标性的考查结果。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自我评价(30%)+教师评价(7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2)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成绩登记标准。结合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编制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考核成绩登记表,代替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登记表和作业批改登记表。综合考核成绩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包含: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上课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等)、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20%;课程知识(应知部分)、作业、各项目学习成果等过程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50%;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综合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30%。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表作为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可作为点名册、课程提问、检查学习情况、检查作业等多项纪录表。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3.广告设计专业课考核标准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项目制作过程、完成效果和项目拓展情况。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小组互评(40%)+教师评价(6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四、小结 “项目式”教学模式仍是个新生事物,但在笔者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其对调动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确实产生了可以进行系统考察、量化衡量的正面结果,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证明其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的可行性。“项目式”教学模式随着在更多学校、更多专业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变得更加切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惠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莎丽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就业难缓解路径分析 现阶段企业青睐实用、够用、好用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广告人员的能力分析,结合广告设计行业和企业的职业标准,明确了广告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专项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其中专项技术能力包括设计定位、广告创意、设计表现和广告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而职业关键能力则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取信息、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依照工作任务需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多种广告创意思路、解决广告制作关键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各种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市场营销及广告类人才在人才需求上位居前列,但是广告行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广告网主办的“2012年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届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中已找到工作的占46%,有工作意向的占9%,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45%。目前看来企业有需求、学生就业难,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直接造成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接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数量及规模增长速度较缓,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供大于求。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造成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就业门槛也逐渐提升。很多企业负责人承认,他们在招聘设计人员时主要看经验,对员工的要求是: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市场、有创意、熟悉各类设计软件、思维超前、勤奋等。以河北搜才网平面设计业近期某一天职位招聘为例,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有234个,78.6%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是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只有不到50个岗位对员工的工作经验无要求。广告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系统的培养,但高校对具有实战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难以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自然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广告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管理部门、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1]。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调查统计显示,企业认为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全方位的了解,能力不足”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沟通与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同时企业所需技能和学生所学知识相差太多,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薄弱,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就业面受限。当前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才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北京创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主要以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约占从业人数的69.1%,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约占3成,说明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地唯学历论,更关注实际能力。现代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已由单一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变,专业岗位在要求员工有精湛技艺的同时,对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就广告营销岗位来说,除了沟通能力外,员工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脉资源。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过度注重薪酬导致就业难。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大学生应及早制定职业规划,以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而目前大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就业标准通常以“一个好的公司、一份好的薪水”来笼统表述,殊不知仅广告行业就有创意、媒介、设计、制作、客户业务等多个岗位,而“高薪酬”的职位对技能和实践方面要求较高,对于刚步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能达到的并不是很多。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可能会选择行业中的哪个岗位,应如何努力才能更接近目标,剖析自己之后,利用大学生涯通过实践活动多了解未来计划从事行业的背景,做有备之战,否则只能沦为被动。 缓解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一)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与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审批要具有严格的程序,要由时下行业、企业提出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然后由院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调研,提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并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之后实施,以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与时俱进。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社会对于其职业化关键能力的要求是不变的,可变的是职业专项技能[2]。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面向职业岗位群,以横向扩展能力培养为主,以纵向延伸能力培养为辅,以职业化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知识群和相应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就业市场挂钩,要独具特色,课程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有形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强调与广告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与当地的企业发展规模、工艺技术运用,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行业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跟时代特征,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突出稳定性兼顾可变性,突出实践性兼顾理论性;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高度综合性,即要少而精;同时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重在体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面,主要指由企业提供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而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周中约7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此举对于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目前鉴于广告公司的规模和各学校在校生的人数,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入企培训,而通过引企入校开展“校企广告项目合作”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尝试,鉴于很多广告工作是以项目为基础开展的,学校可以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社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学生通过参与一个或是多个项目的平台,在实践中掌握从项目分析、设计到最终实现过程中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精神、需求分析与项目实施能力等,这一环节大大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为学生后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明确职业定位,拓展就业渠道,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师是他们所有人的梦想,但是回归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在广告从业人员体系中,设计师是金字塔的中上部分,与设计师一起撑起金字塔的还有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策划人员、摄影师、流程执行、助理设计师等大量人员岗位,就广大的毕业生而言,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自己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特长,纠正功力心态,以多元化的眼光去选择岗位。广告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一直以来广告投放的市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这种情况致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对自我的定位及评价过高,对于待遇及环境有较高的追求,造成就业渠道受限。其实学生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从学生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以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根据调查,即使目前广告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仍有57.6%的人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工作。大中型城市及发达地区人才蜂拥而至,以至于人才相对过剩或大材小用,而艰苦的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却没有人去。目前,广告市场在不断拓展,伴随广告主对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的开拓步伐,学生的就业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使其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拓展思路,着眼长远,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 (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创业。一直以来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障碍主要是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其实这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经验推理”,据相关显示:专业知识在整个制约因素中只占到33.5%,最主要的障碍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缺乏核心技术”等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作用及地位日益彰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广告营销与传播日渐成为广告主关注和选择投放的媒介形式,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网络创业则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网络创业作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和途径来实现其网络创业理想。譬如,开网店、加盟网络连锁企业、网络经营专业商品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以经营者姿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都十分有益。(本文作者:姚春丽 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是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中很少有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是对广告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由于是为了应对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广告设计专业中的部分课程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专业素质不够全面,这也直接造成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许多学生的审美意识淡薄,在广告作品的欣赏以及具体设计实践中缺乏审美能力。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以及广告设计能力,但是在教育中缺乏团队合作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在走入社会之后,由于广告设计岗位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特殊性,学生缺乏团队之间的协调能力,因此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容易被社会市场所淘汰。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过分强调了学生所学广告设计理论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比较差,对所学知识的融合性也比较薄弱。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各学科之间的过于精细的分类,致使广告设计专业学科较多,致使老师在广告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进度,或者只重视理论研究而轻技能训练,顾此失彼,不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个别的授课模式的信息含量较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难度增大。所以,我们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教学模式,使全新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更具有普及性、实效性和适用性,使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和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广告设计学习观念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征,以满足社会对广告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是要转变成全新的、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并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以学生吸取知识为主的活动,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差异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具体的做法主要表现在: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程度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老师的作用不是教会学生广告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训练学生获得正确广告设计和制作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 (二)改善教学形式,改进授课方式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要针对市场需求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全面加强实际训练的教学环节,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以广告设计制作和管理能力为主进行训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的学习、了解、体验及运用,经过系统的培训锻炼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同时,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堂中,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有所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师要积极地、主观能动性的将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抽象思维充分发挥,真实自然的呈现作品,从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使客户满意的广告作品。 (三)注重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自身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要在广告设计专业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广告设计专业课不单单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广告设计中融入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掌握广告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可以在设计的广告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使设计的广告作品具有生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能力,是他们所学到的广告设计专业知识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能够使学生更加正确、科学、灵活的掌握广告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在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做到“寄情于物”的设计效果,从而精准的、完整的设计和塑造出广告作品的艺术形象,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转变学习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老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同时也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途径,除了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习的主要途径之外,还要组织集体课和小组课,集体课和小组课的实施给老师提供了一个转变学生学习途径的一个有利机会。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课和小组课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设计广告作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广告作品设计中能够汲取别人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制作经验,使他们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渠道更加广泛和多样,有利于他们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途径的转变是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又一创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具体,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制定考核目标,创新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传统的考核目标仅仅是凭学生的广告设计作品来打分,去衡量一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高低,这种考核标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一个广告设计优秀人才所具备艺术修养,所以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新的考核目标,对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书面测试;对学生所设计的广告作品进行考核打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评估;最后,根据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综合评估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利于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将理论、技巧和实践相结合,齐头并进统筹兼顾的进行广告设计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有关于广告设计的赛事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针对大学生所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老师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授课计划的安排可以与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比如针对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主题和要求,可以布置有关“反皮草”广告设计的命题。然后,能够结合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所关注的视角以及思考广告的商业性,从而能够有效掌握广告的本质与核心,有利于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把握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前形势不容乐观,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素质出发,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实践创新三者相结合,树立他们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知识的信心和乐观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只有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全新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的提高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作者:李万军、郑磊、贾宁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模式 摘要:“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类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可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即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引领”“工作室制”等适合高职学校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模式;3D打印 “包装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包装造型、结构、平面设计及广告应用能力的专业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它主要通过包装的方案策划、设计及制作等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包装的功能、结构、材料、造型、视觉设计以及印刷制作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并掌握相应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与技能。“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等特征。 一、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要融入区域文化特色,将地方性的文化特征与包装的造型设计很好地融合,适用于地方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区域特色商品。学生对区域特色文化是有情感认知的,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包装设计项目的同时,也掌握了包装设计的技能。在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上,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进来,就是提高师生对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认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给包装设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帮助,从本质上改变只以纯专业技术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所在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结合姑苏地区的特点,以几个产品包装为项目引领,完成了包装设计课程的区域化融入。 (二)3D打印技术的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无论是B2C还是C2C,商家和客户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私人定制”的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自我满足感。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个性定制类产品的商店。高职包装设计课程中运用3D打印技术来革新包装设计的创意性,3D打印技术具有便捷、多样、高效、材料无限组合、设计空间无限等众多优势。3D打印技术能够解决产品个性化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UG或3DMAXS等三维设计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绘制。修改设计,可直接在三维设计软件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取得满意的个性化设计效果后,即可通过3D打印机制作。笔者所在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融合了多元化的区域文化特色和3D打印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其中包装设计项目实战所占课时最多,占总课时的1/2。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三个教学模块中均含有3D打印技术。 二、传统包装设计 与3D打印技艺相结合的双轨培养方式传统产品的包装是以各种方式或手法来充分展示产品的传统特色的,借助包装的特色来较充分地传达区域传统文化信息,体现包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意境。由于产品本身具备特定的特质,包装设计要符合产品属性,因此,传统包装设计满足了产品包装设计中个性化的设计模式,也满足了创意的设计。“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保留了一部分手工绘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于传统产品和区域性产品的包装设计,包括手绘草图、修改设计草图、上色、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除了运用品牌设计外,还强调了造型设计。以前包装设计主要是通过PS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整体效果及包装展开面,根据包装展开面进行印刷封装。通过个性化造型设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模块中。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融合中,我们把传统的包装展开面设计改成了产品包装的个性化造型设计,更为直观地展示产品包装的360度立体呈现效果。在项目实战教学中我们保留了原有的手绘草图和修改设计草图,这个过程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造型创意阶段。同时我们在草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模型建模,后期模型调整、支撑设计、打印、后期处理等相应的3D打印技艺的工序。 三、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应用 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学团队经过研究,总结出三种较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实训场所为一体;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目标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一体化。同时,“理实一体化”也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知识结构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知识技能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组合。高职的“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要始终坚持把“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并科学合理地根据包装设计市场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训项目。“包装设计”课程包含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项目模块。在课程设置环节中,我们把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模块中。如包装容器造型设计项目中包括了理论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原则、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包装、包装容器的设计原理;实践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方法、包装容器建模方法、包装容器打印、包装容器的后期处理。将理论环节融入到实践项目环节中去,让项目具备理实一体化的功能。 (二)“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该方法重在项目化和工作过程化。“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为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前期要做好调研,选择合适学情和行业特征的项目,因此,“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要具备以下四大要素:一是项目涉及的内容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二是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密切相关;三是项目难度要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遵循了以上四大要素,从简到难,层次分明地进行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等项目。项目囊括了苏州地区包装行业所需求的技能,含印刷类、3D打印类等包装类型。2.小组协作小组协作首先前提是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小组机制,因此分组尤其重要。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班级设立两位助教。分组环节中兼顾学生的层次差异,力争每个小组实力平均,以避免学习层次起伏偏大的问题。任务分解是小组合作的最重要一步,也是项目能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任务分解到成员,必须经过小组的协商和沟通才能实施,要保证每个成员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任务整合及小组内部评估是小组协作的最后一步,这里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对小组实施完成的项目进行合理化评估,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小组成员一起再进行修改和总结。3.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教学后期,由每个小组选出能代表该小组的最终项目成果并进行简单的项目答辩,然后开始对小组最终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点评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助教点评和教师点评等几个方面。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教师点评是教师指出小组作品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和有创意的地方,以及提出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率。 (三)“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指运用校内教师工作室来组织的局部提高性教学,主要起到提优的教学目的。“包装设计”课程利用3D打印工作室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对项目组的组长和助教进行相应的项目前辅导,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到帮带指导作用。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教学课堂的效率。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不仅对课程教学的推进节约时间,还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兴趣、专业引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组长和助教可以参加各项比赛,为专业竞赛能力提供保障。 四、结语 “包装设计”课程将传统包装、3D打印包装等内容融合在课程中,符合了市场及行业的要求,对于革新的“包装设计”课程,我们一直在研究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引领深化课程教学的成果,并辅助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拔优培养,促进课程教学成果优化。 作者:朱华明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河北省内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与改革,以产学融通、应用,校企合作为主旨,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广告设计;改革和探索;培养模式 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及课堂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书本教材教育培养模式突显,不能适应广告设计专业在教学尤其在实际项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需求。 一、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 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1.基于就业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今大多数高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是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结合行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而设置的专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定位与社会诸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够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相关课程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未来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的重点势必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必须具备跨岗位和跨专业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从业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研究专业教育目标、专业特点与未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力求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2.优化结构,建立鲜明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未来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的优劣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对于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性和实践教学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和配置。结合市场调研分析,增减课程学时,科学调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比例。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实践课等。其次,在整体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安排上,应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尤其课程标准应根据当今广告行业的特征提炼出重点核心课程,并与业界专家探讨,予以修订。而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首要应放在实践环节,引导和教育学生真正地将实际项目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以达到教学目的。3.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法改变为“实际项目”教学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个人的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把控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应该改进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模式化的学习方法,达到一种主动摄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一直延用的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很多都是创意理论型,在校学生大部分只注重创意而缺乏实践意识,毕业后实践能力就会遭到很多质疑。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具有弹性特征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下有目的地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在具体的实际项目设计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迅速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在毕业时快速达到广告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展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应该密切关注行业动向、争求企业合作,通过搭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科学的分析、构建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共享高校的智力资源,还能够储备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共享企业的实际项目资源,把具体实际的项目引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迅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工作室”制教学以应用型为主旨的“工作室”制教学打破了高校课堂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开放式的教学与实践,建立在理论课程基础上,以专业技术实践应用为主,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承接具体实际项目,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之,结合目前河北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只有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合理科学的设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性教学为特色,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培养模式,产学融通,以产促学,以学推产,达到以教学为引导、应用为主旨的目的,最终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广告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 作者:张娜 付丽娜 崔英霞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石家庄职工大学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初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从广告微信微学堂的设计创办,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有效使用,广告微课视频的录制,广告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广告设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微学堂;微课视频;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图形图案,三大构成,平面软件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手段,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笔者在多次调查中得知,当前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广告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并不理想。多数学校的广告专业是在美术专业的基础上慢慢衍生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习惯性的以传授书本知识和经验为主,因此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在书本和教师的思维下成长的,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理念,以及信息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碰撞和互动,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再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计划和组织进行学习、设计,以致于设计出来的广告作品缺乏灵性,没有太多的闪光点。笔者经过不断思考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前传统广告设计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广告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运用还停留在师生查找收集资料,传输教学内容,利用QQ群等平台提交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优势未能广告设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找到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方法?笔者结合我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做了以下下一些尝试: 1创办微信广告微学堂 信息化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室和画室为主,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开放的平台。基于这一理念,可以借助学校微信企业号的平台,创办广告微学堂,每周通过微学堂师生的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设计感想以及好的课程信息,整体展示和分享师生的设计作品、优秀作业,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教学,随着参与度的不断提高,这一平台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将作品、作业上传到微学堂上这个过程由学生来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设计变为主动参与设计。同时,专业管理员在广告微学堂设置评价和讨论平台,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讨论区,在讨论区中可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专业老师就可以在平台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客户端,学生和老师可以选择实名或匿名,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与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2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1]例如,在《图案变化的方法—简化法》一课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组词抢答游戏,学生通过学生上网查阅词组,抢答问题,并总结这两个字的区别,然后请学生登录校内教学信息和资源平台,上传简化法家庭作业,由学生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并请优秀作品设计者分享自己绘制简笔画的简化经验。随后播放简化法技巧动画视频,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简化法特点,通过教学平台下发任务,并提出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用Photoshop、Illustrator、Coredraw等软件进行简化法练习,学生完成后将作品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共同评价出优秀作品,以自荐形式挑选几个学生,将其作品通过教学平台同时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分别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平台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通过平台看一看,自主探究,做一做,对图案进行简化练习两个环节,掌握了简化法的学习,通过实践,养成了学生观察总结的习惯,从而锻炼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3录制广告微课视频 传统的我们广告基础课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法,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模式,比如我们的美术史论课,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二是以“学”为主的模式,我们的素描水彩等绘画基础课,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学生自己在临摹、练习;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的广告文案写作课。这些教学模式将教育的内容变成一系列问题,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顺应了素质教育关于发展与创造的思想,但是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教师接受。比如教师通过教研室其他老师的帮助录制《Photoshop》、《手绘效果图》两门课程的微课视屏上传至学校的教学互动平台、微信课堂、班级微信群,以方便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复习巩固知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的分离这一特点,通过网络教学来实现的学习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布置、考试、笔记记录等,教师在网路平台、手机APP上都有所体现。如此网络平台的角色就可以转变了,由原先的教师单向传播转变为一个充满教师、学生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 4建立丰富新颖的广告教学资料库 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建立。计算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几乎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正促使着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硬盘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即哪些内容是计算机可以代替我们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2]为此,笔者与广告教研室的10多位教师共同建立了广告设计教学资料学习库,在广告教学资料库中,分门别类地建立了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目录,目录的设定是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学期开设的课程确定的,在这些目录下在分别建相应的子目录,以保证资料的一目了然条分缕析。教学资料下我们建立课件、图像、试卷等内容,在课件文件夹下我们还建立了《素描》、《室内设计》、《速写》、《广告文案写作》、《影视广告》、《广告摄影》等三级子目录。教学资源库对所有广告专业学生开放,在这个资源库里,老师和学生可以找到平时上课的各类课件,上课所用的各种软件,以方便他们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建立相对完整的专业资料库,可以使我们师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促进了教育的新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正在尝试和探索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笔者在广告教学中对信息化技术所做的一些探索与研究仅仅是初步的,前方路还很远,还要努力前行。 作者:马继 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广告设计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级、专业、职业的定向人才需求也大幅提升。如何在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职业教学中顺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实施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职业教育的良性改革和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广告设计;定向培养;课程改革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属于短期突进模式。在3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普及性、涵盖范围和实用性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是,在获得良好成绩的背后,也存在市场认可度较低、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职业理论培训和职业实践培训比例失衡等问题。这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等多方的重视。众多职业教育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法,项目化教学正是其中之一。 一、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和侧重点归纳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的职业教学方法。其中,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常是为某一专业目标服务的。正因为存在这种指向性,项目化教学更适合校企合作中的定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化教学通常有一定的流程。首先,教师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发现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与教师交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再次,教师根据学生在从发现项目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教学反馈。最后,通过总结讨论和二次实践等形式达到提升学生定向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化教学的侧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以工作实践与教学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理论学习的真实感,从而转变其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的学习态度。第二,学习项目的定向掌控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教师可以以市场需求作为课程逻辑设计的根本前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一切教学设计以实现定向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第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进行工学结合,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一些抽象的软硬环境具象化,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职业教学任务进行模拟生产,让教学环境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 二、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概况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该专业”)自2015年起开始招生,每年招收学生约90人。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网页美工等,其教学培养目标以向广告经营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宣传设计部门输送精通图像处理技术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学生的定向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艺术审美能力、对客户广告宣传需求的深度理解能力、综合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的集成培养。 三、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选择分析 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核心课程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周期也不同。在选择具体的项目化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综合衡量相应的教学周期和教学目标,进行定向的教学课程和培训实践项目设计。 四、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具体案例探究 1.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先要客观权衡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状况。如,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包括广州恒美广告有限公司、广州醒沐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广州金思维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有些为专业的广告经营企业(如恒美广告、醒沐品牌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综合广告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设计部门(如金思维营销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美工设计能力、软件技巧与熟练程度。根据这些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培养出的学生是最具备竞争力的。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正是将地方区域内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需求与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以多种方式(文献调研法、电话访谈法、网络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对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与技能需求进行了调查,为项目化教学的科学定位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总结出的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权重关系图如图1所示,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需求调查样例如表1所示。2.明确宏观培养方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明确宏观培养方案,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具体设定由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组成。专业技能课程分为专业前导课程、专业并行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组成部分。专业前导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设计概论等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专业并行课程包括各类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字体设计、版面设计、图形创意等单项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后续课程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课程。3.项目化考核机制的制定考核机制也是项目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项目设计的合理性、教学预期效果、学生接受程度、真实效果、市场(合作企业)认可度等一系列重要指标都需要通过考核机制衡量,从而为教研室对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细节评价提供数理依据。而在通常的考核机制中,项目化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占总分值的70%到80%,学生完成项目后的成绩和具体考勤细节占总分值的20%到30%。考核的执行周期视项目化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常规周期为1到2周进行一次,整体项目任务完成后再与考勤情况汇总给出综合成绩。4.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果归纳通过文章的理论论述,结合该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可总结出取得的主要教学成果有如下三点:第一,为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挂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避免了以往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现实市场而造成的理论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将行业需求代入教学设计,将复杂教学理论堆积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定向培养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跳过漫长的实习期,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阶段。第三,为校企的深度合作提供契机,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真实、可靠,更加符合合作企业的具体需求。在提升学校口碑、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合作企业以最高效率获取“来之能战”的专业人才,达到双赢。 作者:邓腾 谢洁萍 吴坤娴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教育的水彩画教学创新 作为一名高校美术专业教师,自从事色彩基础课教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美术专业的色彩课到底应该怎样去教,应当教给学生什么?当然,自古即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而每位教师也都具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各自拥有独具魅力的教学方式。但是不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应以激发学生潜力为主要目的,应当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授之以渔”也不应机械单一地理解为简单传授给学生绘画技能和技法。应积极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寻找更为适合自身个性的绘画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实现自己内在个性与绘画技法的对接,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要。 国内高校美术学专业长期为社会培养艺术工作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逐步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树立艺术理想,培养出有艺术独立个性的个体。学院式系统教学首先对学生的造型基础有着严格的要求,选择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色彩基础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色彩造型的能力。其中,色彩写生训练是学习色彩知识的重要训练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与感受能力,提高色彩的表现能力,丰富学生的色彩语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水彩画是一种适用范围广、艺术性强的画种,十分适宜研究色彩的基本规律,因此被国内很多高校列为美术专业的色彩基础课。通过对我本人历年来的基础教学的回顾以及同学院基础教研室各位教师的交流,我总结出美术学专业水彩画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形成文字以供同仁共同研究探讨。 一、通过水彩画临摹使学生技法得到快速积累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水彩画的传统,我们一贯主张学其精华,充分掌握吸收后进行变通与创新。因此,临摹在水彩画学习最初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人曾经质疑水彩画初学阶段临摹的必要性,认为过多注重水彩画循规蹈矩的临摹,会导致学习目的过于盲目而不能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艺术史研究者对于传统继承的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冈布里奇在他的著作《艺术与幻觉》中谈到“程式与经验”时曾说过:“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种可以摹制和修正的预成图示,任何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1]在他的同一著作中,探讨艺术心理这一问题时,他提到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曾指出:“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2]众所周知,绘画需具备创造精神,然而绘画亦不是无根之木,需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技法既可以成为推陈出新的基础,又可成为推陈出新的障碍,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它。”[3] 凡是好的作品都会引起观者的共鸣,并且容易为人所理解。继承水彩画传统仅靠观看、研读水彩画论是不能够完全领略其内涵的,必须要经过临摹实践这一过程。要善于学师的水彩画表现技巧,汲取大师的艺术语言,用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尽量使画面表现得纯真而自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色彩感受,掌握更多的表现技法。这一训练需要学生对临摹过程有足够的重视,对临摹的学习要十分严格。要通过教师的指导,选取自己喜欢并且适合临摹的范本,比如名家的代表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可以整体临摹,也可以局部学习,切不可急躁。通过一边临摹一边揣摩绘画步骤、绘画意图,最后做到心领神会。教师在对学生的讲授中要针对画家和其作品作详细介绍,指出范本作品的特点,示范该画的作画步骤和描绘程序,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临摹要领、临摹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简而言之,水彩画临摹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初步的表现模式和规范,以及在头脑中预先的图式。这在于借古知今,它为我用,是初学者的捷径。临摹并不是终极目的,只有经过这一积累,初步获得把握自然的方法,学习前人水彩画创作的精髓,才会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过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开拓学生视野 经过初步的水彩画临摹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水彩绘画技能技法,对中外优秀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及水彩画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是第二阶段学习的重点。“色彩大师是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最充分实现色彩本质丰富性的人”[4],对大师画作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形成最初的绘画意识与艺术创造动力。抽象表现主义的发起者之一纽曼(BarnettNewman1905-1970)阐述艺术教育的时候这样说:“我的艺术教育既不是来源于对图片和幻灯的细察观审,也不是来源于老师,而是自己所面对的真实的东西。”[5]博物馆、画廊、收藏展、拍卖会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真实的体验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是至为宝贵的。 这一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水彩画史的进一步认识,了解国内外水彩画沿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彩画用水作为媒介来调色,通过水和色的相互作用,画面具有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的特点,具有特殊韵味,人们经常将优美的水彩画比作抒情诗,观看大师的作品无疑等同于“朗诵”抒情诗。毫无疑问,水彩画大师的作品能最为深刻反映水彩画特质,是水彩画史各个发展时段的代表。只有对水彩画大师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赏析,多观看水彩画相关画展,才能更深入了解水彩画的特点特色。近年来国内的小幅水彩画展览、两年一度的水彩水粉画展、水彩人物展、百年水彩展等等一系列水彩画展,都为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应鼓励学生多参加这样的画展,通过直接视觉接触、感性认识以及理性分析来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全面认识。 三、通过水彩画教学实验使学生实现写生到创作表现的升华 写生类画作是诠释事物状态的最佳代表。陈师曾将“画是一样甚么东西”定义为“表示人类的意思的一种符号”,是“人类要表示事物状态的一种方法”[6]。在很多大师的水彩画作品中,其创作和写生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他们假借风景、静物和人物这些写生常见的题材抒情写意,比如当代国内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关维兴、黄铁山、奥迪、龚玉等等。在教学中,水彩写生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锻炼其把握事物全面的关系,通过比较学会用水彩颜料塑造形体,通过反复的写生训练构图,训练从色彩的角度观察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达到画面色块协调,准确地再现客观对象。色彩的形体塑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水彩颜料特有的明丽以及作画中的偶然性等等都会令学生充满新奇感。利用相对稳定的光源和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和各种色调进行水彩画基础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色彩规律的认识,强化对色彩的控制和对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 水彩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独立创作意识、独特水彩绘画语言和独立思维方式的艺术人才。它包含的是一个从写生到表现的升华过程。写生多遵从自然反映客观现实,表现则掺入了绘画者的创造成分,作品中有强烈的个人诉求和绘者独特的绘画语言。实现从写生到创作的转换,也就是观念方法的转变,是水彩画教学的关键环节,对此我总结出三点教学经验:第一、进行短期阶段性图片训练;第二、有目的性的水彩小构图实验;第三、水彩画综合材料技法实验。 阶段性图片训练要求学生参考图片和照片,进行四开至二开大小的水彩画实验。图片和照片需要来自于个人生活,要有感而发。创作水彩画作品要着眼于所搜集图片的绘画性,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对图片的截取和组合,从图片中提纯有绘画性的信息,要求画面中采用主观色彩。水彩小构图实验要求有强烈的主观性,训练目的性较强,要求针对同一题材,按照构图的各个要素绘制出多个不同的方案,附以不同色调,尺幅在20×30公分之内。水彩画的技法较多也很有趣味性,纸张、颜料和笔触都会影响画面效果,通过辅助材料实验、制作底色、各种媒介的综合运用实验,了解掌握水彩的特色技法,是实现成熟创作水彩画作品的又一前提。经过短期实验性教学,学生可以实现从水彩画写生到个人独立思考创作的过渡,最终实现写生到创作表现的升华。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水彩画基础课教学,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基本内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不应墨守成规,应逐渐完善水彩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构,遵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水彩画绘画技巧的提高,对颜料纸张工具的控制能力的掌握,对用色彩造型能力、处理能力的提高,对色彩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并使学生最终具备运用水彩颜料进行创作的绘画能力。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教育的泛与专研讨 一、“专”是现代美术应用的必须 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化高度集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紧密连接的社会,任何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和每一个环节的“专”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现代企业都在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寻求“专”的极致,也唯有如此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苛求下生存下去。因此“专业”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作为教育行业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需求的“专”是一个非常“泛”的专,社会行业中和美术相关的行业成千上万,但是学校教育专业何止有这么多,面对这种差别,美术教育当中的“专”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统一在一个专业领域深究,因为我们需要学生面临社会时不是广泛的彷徨。 譬如现代政府主导的动漫产业。如果要把动漫产业做好,那就不是单纯动画专业的事情。想要开发好的片子,必须拥有好的剧本、导演、角色设定、场景设定、模型师、灯光师、动画师、剪辑人员、音乐、发行等等,也只有这些环节的专业极致才能保证策划的整体成功,那么剧本人员必须创作出好的本,他可以不了解制作,角色设定可以不熟悉发行,但是必须设计出让导演满意的造型,模型师必须顺利完成设定角色的空间转换,动画师要能够完成满足情节所需要的各种动作语言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各环节制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想想流行天下的美国动画片《马达加斯加》、《冰河世纪》、《玩具总动员》等等,其中数以百计的动画明星伴随着动漫周边产业的繁荣被人们广泛接受,他们的成功塑造离不开编剧、导演、美工、动画、音乐的专业挖掘,而这些专业在学校的动画专业中又能体现多少?剧本是文学专业、造型美术学专业有很大优势、配乐又需要音乐专业的专业理解,因此学生的专业和社会的需要要有合理的调节。 又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学校的划分也仅仅存在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更何况现在环艺专业基本上是室内设计一家独大,学生毕业后蜂拥进入家装行业,就业就存在畸形特征。但是在装饰行业中分工特别明确,即使同样是室内设计,存在中式设计公司和欧式设计公司等,家装和工装差距也非常巨大,并且还存在大量的单纯设计公司,他们不参与工程的操作,就公司而言,单纯的从事一个方面,有利于自身在这个方面的深度提高,从而可以把服务质量做的更为全面。因此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个特征,对具体学习做出调整,以便能够更顺利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教育思想的调整 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老师的主导优势普遍比较大。这一方面是中国教育传统的延续,另一面也是学生的角色定位并没有摆正,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非常的被动———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很是适应这种状态,想让他们主动思考是很困难的。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怪罪学生的独立性,其实从艺术教育一开始,作为教师的一方已经完全把自己定位到“教”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从心理上不愿意承认学生的某种优势,他们永远是被教授者,因此在话语权的分化中,学生慢慢适应了从属的地位,老师也慢慢适应了主导的地位,换句话说也就是“老师永远是对的”。在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人事制度下,从业的教师80%或者更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立即进入教学岗位的,社会的真实面目在他们那里是空白,因此想让他们告诉学生社会是什么,他们在学校应该怎样学习、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就是妄谈。记得2011年12月份贵州卫视龙永图先生主持的“论道”节目谈到了教育改革问题,其中一个企业家讲的非常好———那就是教育不再单纯是教育家的问题。教育内容应该由教育家和企业家共同制定,企业应该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当中。 在以前,社会分工并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教育什么不是问题,但是在现代商业社会繁荣的情况下,教育就不能再是孤立的教育了,教育要为社会提供更直接的人才培养,因此社会的需要是学校教育首要考虑的内容,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具体需要只能导致自己的学生缺失明确的竞争实力。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沿海地区的许多高校要求自己的教师必须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或者直接从社会各行业中聘请设计师、主管、经理来学校讲学、举办各种论坛,虽然社会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对社会准确的定义表达将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定位,当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时,我认为其他的都不再那么重要了。 三、教育结构的改变 传统的美术教育结构从来都是和传统的教育思想挂钩的。当然在前边我并没有否定教育内容的规定,但是对教育结构的改变将有助于发挥教育内容的正确价值。怎样才能发挥教育内容的有效价值?这就是让教育和社会需求属性挂钩。学校的美术专业不可能划分的太多:国画专业、油画、版画、雕塑、动画、环艺、视传不可能再细分多少,但是社会的需求是非常细腻的,并且很多美术行业的操作并不单纯是一个专业所能,所以为了满足这种状况,学校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权放大,缩小教师的主导权,改变每个教师对专业课程的垄断,把众多的专业课程改为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点,所有和自己定位点无关或没有太大关系的课程不再成为自己学习的障碍,抑或是调整学习的时间结构,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统筹进行。 当现代美术教育面对现代社会细腻的美术需求时,所有的美术传统教育思想和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环境中的美术学生面对社会时也显得力不从心,为了保证美术教育的教化特征,我们不能放弃美术教育“泛”的属性,但是也为了确保美术教育的直接服务性,现代美术教育必须在宽泛的教学内容中确定每一个同学的“专业”个性。 作者:于明刚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大学美术论文:心理素养对大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积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鼓励其用心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以其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 通过对美术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创造能力对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是以灵感型的独特创造为原本,追求极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视觉实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美术灵感,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美术的教育也包括技术部分,对色彩的处理,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对各种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等等都要求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在前期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寻求现实或理想生活中的客观素材,并采取适当技法对其加以良好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创作瓶颈或问题。创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应对,以积极的心态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自暴自弃,自哀自怨,美术创作最终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即使前期的创作灵感多么独特与优异,也只能半途而废。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观念的渗透,美术的商业化趋势日趋明显。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享受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发展,也给纯粹化的美术观念带来冲击。大学生如何应对市场化的挑战,端正自己的创作动机,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和宗旨,在作品的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做出权衡与抉择,这就是一个涉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不少创作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创作出大量的短期速成品,最终在艺术上难有建树,这是值得美术教育领域反思的。另外,不少大学生之后要走上就业岗位,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面对客户对作品的否定与质问,大学生美术创作者如何平衡内心的失落感。美术创作是艺术化的个人构想,不同的人其审美理念,心灵境界,知识水平,情感体验等的不同都影响着其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评价。美术创作者必须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关于美术作品的外界辩驳与评价中,获得心里的平衡与适应感,保持内心的价值意义认同感。在创作获得好评时,如何不为名利所困,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创作更好的作品,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这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铺垫。 二、结语: 在美术教育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优化,对美术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当前的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并未提到其该有的重视程度与水平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正与优化。 作者:王姗姗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团学期总结 学期就要结束了,时间如此流逝,让人不得不感叹万千!通过美术社团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社团发展了,壮大了,也更为优秀了。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学期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我刚刚成为社团负责人的时候,社团只有十五个人,其中有美术基础的连我在内也只有两人。社团刚刚起步,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做什么宣传工作。按照社团工作计划学习了两个星期之后,社团的成员也逐渐增多,其中大多为现有的成员介绍而来,同时,一些问题也渐渐浮出了水面,一些社员过于散漫,迟到旷课,缺乏时间观念及纪律性。针对此点我成立了纪检组,专门负责社团的纪律,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和纪检组长丁泉皓共同制定了社团的规章制度。社团成员有进的当然也有退的,我分析了社员退社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虽然喜欢美术,但是却不适应学习美术的方式,缺乏耐心;其二,适应不了社团的管理方式,如在社团说普通话,不得迟到早退等。三月末左右,迎来了社团的第一次活动——承办团委记者站的以《与青春相关的日子》为主题的橱窗制作工作,为此我又成立了宣传组和活动组。学习了一个月后,社团原有的画纸、铅笔等材料相继用完,这些耗材只能我们自己解决,为此我又成立了财务组,负责材料费的收集及绘画材料的购买及保存工作,社团的学习、管理也逐步进入正轨。 为了尽快的使更多的人具备不错的美术基础,我和四个组长以及学习进度不错的几名社员,在我们的指导老师张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了补课,这不仅使我们的绘画水平快速的提升,而且也形成了一种边学边教的社团教学模式,从而解决了社团的教学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或者说是困扰着整个社团——画室问题。我们的画室在实训楼502,是一间计算机机房,同时也是张老师的一个班学习美术的教室。其一,机房里放满了电脑,可用空间小,三十多人,便已显得拥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面向全校招收社员的原因之一;其二,与其它班级共用画室,使得我们的材料安全得不到保障,时常出现画好的作品被破坏以及一些绘画物品缺少的情况;其三,画室的门锁时常被破坏,我们修好之后,没过两天又会坏。可以说我们的学习环境还是不够好的,但是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因为这些原因而退出社团,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的成长着。 五月中旬,我们看到了机会,届毕业生皆已离校,学校有了一些空余的教室,我们向团委孙达孙老师申请,经批准后可暂时使用主楼507、508两个教室作为临时画室,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我们制作了两个门牌,507是“美术社团绘画室”,508是“美术社团室内设计工作室”。借此良机,我们社团首次面向全校招收社员,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报名参加社团的同学,第一天晚上就达到120多人。经面试后,社团吸纳了70多名同学,现在我们社团有92名社员,并且一直有同学有意愿加入我们社团,我们在面试后,择优录取。但愿下学期我们能继续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画室,呵呵,还请团委老师多多帮忙啊! 现在已是六月中旬,回想一下,我们社团先后承办了记者站、日语社团、团委的橱窗海报制作工作,举办了一次绘画比赛,一次画展,进行了两次考试,社团在全校的知名度及信誉度都有很大的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社团已有五人可独立教学,四名组长都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纵观整体,社团在成长,在进步,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也有些许困惑…… 其一,由于最近招收了大批的新社员,从整体来看,社团的凝聚力不够;其二,大批社员毫无美术基础,且缺乏自学能力;其三,一些社团成员的集体观念、纪律意识淡薄…… 以上几点,都将是我们下学期工作的重点。我主要的困惑就是,我是否对于社团成员、对于几位组长的要求过于严格?我是否对于他们的能力定位、期望等有所偏差?经过思考之后,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享受权利,自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些时候我的表达方式不够成熟,思考问题也不够全面,这些都是我需要反省,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此,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张老师对我们辛勤的教授,无私的奉献,感谢团委各位老师对于我们社团工作的辅导、支持,虽然社团的成员看不见,但我还是很想说一句,这一学期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大学美术论文:试议大学美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一、提高大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图片、示范绘画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为此,大学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幻灯片的形式将需要展示的图片在课件中进行编排,按照不同的类别播放。在图片的选择上不要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多的典型图画,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图片中的艺术语言。在绘画演示方面,教师可以将绘画步骤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步播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绘画的细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自己的现场示范作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其次,大学美术教学作为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而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专业基础,他们不同于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作品有较高的理解。为此,大学美术教师在讲课时,还要注意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美术教育本身就与很多学科教育存在交叉,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之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为后人所知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把美术与科学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出了令世人称赞的作品。所以,大学美术教师也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注意探究,注重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审美价值观的提高,而且可以将美术与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联系,提升在专业学习、人文素养、观念等方面的技能。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麦田与收割者》《向日葵》时,可以让学生先从自身的角度去感知和理解,从作品的构图、颜色等方面获得理解,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讲解,提高学生的创造J陛思维能力。再次,美术教师必须注意改进美术教学方式,明确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异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现阶段的教学手法和考核方式越来越多,大学美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大学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理解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的差异性,注意掌握美术教学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鼓励学生积极创作、自由发挥想象力,让学生理解美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与学生加强课堂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美术知识,进而在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此外,在对大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进行考查时,也应该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利用理论考试与课下实践等多种考查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J陛。 最后,大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法,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幽默生动的讲解、设置有趣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中无法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状况,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之前和结束讲课之后,对上节课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强调,引导学生回想所学内容。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把握,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美术学习效率。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美术教学的成效。如,在国画教学的课堂上对线描勾线进行讲解,就可以结合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如何把握笔画的节奏变化。 二、结语 大学美术教学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专门设置的课程,美术的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现阶段的大学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大学美术教学质量不高。为此,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做好学校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大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得大学美术教学真正发挥其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张鹏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教育的缺陷与革新建议 一、改善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弊端的创新策略 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特长生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几年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美术院校也逐渐扩大了招生比例,这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特长生的教育领域状况。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的分类、设置以及招生制度也比较单一,这与艺术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限制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和潜力的挖掘。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高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用新的教学体制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不断深化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绘画技巧只是提高绘画技艺的一种工具,而美术课程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的文化涵养才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引导学生,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如果高校美术教学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反而与外界隔离,这样的教育会事倍功半。美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要使学生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涵养,以帮助他们去更深的理解文化艺术的内涵,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 2、注意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通过网络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艺术感受。而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日益受到忽略。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竭尽所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意识,使实践成为学生提升艺术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艺术,升华艺术,获得艺术的核心理念。 3、明确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现在诸多高校的很多做法都与国家对美术事业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国家初衷本是为了培养可以从事美术事业的高水平人才,但是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成为了大多美术院校毕业生成为一个美术方面优秀人才的障碍。高校的美术教育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著名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大对学生的自主创造力的培养力度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强度。 二、总结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应摒弃教育中存在的糟粕,探索美术教育的新形式,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积极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需求。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做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国芬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美术论文: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摘要]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应用的影视信息资源。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关键词]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一、影视教育资源与美术欣赏课 所谓资源,就是资产的来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教育资源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活动,谋求教育发展的基础。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运用的影视信息资源,有直接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之分。所谓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很强的教育教学针对性。所谓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但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手段。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除了对名画名作进行专业技术层面的了解与探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 二、影视资源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设计出适合其综合素质发展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影视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它是一门最现代化的、最有群众性的、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艺术形式。影视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艺术,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得影视自然地向学科教育延伸,改变了单调、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影视作品所具有的动感画面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影视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引入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当前,视听语言像传统的文学语言一样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学习、阅读和娱乐的重要媒介,电影、电视等视听作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常常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美好的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来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运用影视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说,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 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独特魅力,凭借影视的自身优势,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名作鉴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一本正经的说教,难以激发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常常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大学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细腻,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不满足于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影视正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美术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大学美术欣赏课状况。 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时,教师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将作品及其相关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掌握了作品的相关知识。例如:讲威尼斯画派时,可以播放有关15世纪末威尼斯的影视镜头,如《威尼斯商人》等,让学生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女人爱穿漂亮衣服、染金发、过着舒适豪华的生活以及当时威尼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社会安宁,人们过着自由、富裕和平静的生活等等。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威尼斯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引导学生关注威尼斯画派主要画家作品的内容、画面形式、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如乔尔乔纳的《沉睡的维纳斯女神》、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花神》等。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更能感受到威尼斯画派画家作品漂亮而丰富的色彩,感受到画面体态丰润、衣着华贵、皮肤细腻洁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美形象。又如讲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时,播放影片《波洛克》。影片《波洛克》是以美国画家波洛克本人的生活为原型,对他生活状态、时代背景、创作方式、思想、情感多方面展示。通过影片《波洛克》的观看,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波洛克作画的场面,思考波洛克追求的艺术精神和这种艺术有何意义,获得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充分认识,获得对美国战后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及美国知识界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的某些狂躁、忧虑和焦灼不安精神的深刻了解。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情趣横溢。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课文巧妙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大学美术论文: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调研 【摘 要】作为国内首次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献,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具体的调查并总结了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与非师范类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为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北师大乃至我国其他非艺术类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与实践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 美术专业本科生 创业心理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业”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对创业本质的理解还是有着一致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努力、承担风险、最终创造价值,并会给创业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等。 创业心理主要研究在创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创业者这一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行为规律。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创业者中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 目前,自主创业已经成为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的有效且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美术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创业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其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联。美术专业本科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有这些特点,造成了美术专业本科生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自主创业之路。 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美术专业本科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美术专业本科生对文化课学习较为轻视。但在专业学习上,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具自主性。由于美术专业对技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此外,美术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但他们也显得比较自由散漫,喜欢彰显个性,那这些特点会对其创业有哪些影响呢?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师范类大学,那么,该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心理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为一所师范类百年名校,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哪些不同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三所艺术类院校为例,考查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特点, 通过比较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通过整合分析得出结论,为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 问卷调研部分 1.问卷的发放 发放时间:2013年3月―2013年7月 发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 发放数量:200份,每份两张,实收有效问卷200张 发放对象: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美术专业本科生 具体说明:问卷分三大部分,分别为基本信息部分、对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认知部分、创业心理测试部分,每份40题,其中每个学校各占50份;男生127人,女生73人;大一学年14人,大二学年32人,大三学年58人,大四学年80人,刚毕业为16人。最后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数据结果与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总体特点 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包括北师大在内的所有被调研创业心理调查问卷各个维度及平均分上的得分当中,相对比较低分别有人际关系、职业探索和自我认知。其中自我认知的得分最低,平均分为2.25;自我提升的得分最高,平均分为3.06。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了,缺乏一定的对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总体上来看,各维度和平均分的得分都不是很高,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特点的差异比较 将调查对象按师范类综合大学和非师范类艺术学院进行划分,对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三个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数据进行t检验并进行了比较。可以得出,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在不同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创业的自信心”与“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都很大程度上低于其他艺术类院校。这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要克服自身和环境的限制,正视自己的优劣势,化劣势为优势,增强自主创业的自信心,锻炼自己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提高自己的创业心理素质。 进一步分析发现,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更倾向于从事美术教育创业方向,这也是和其他艺术类院校一大不同。其中有大一部分都报考过教师资格证,这说明他们对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是感兴趣并充满自信与把握的,这也与北师大这所充满教育气息的师范类综合大学学习环境的影响有关。他们中有80%的同学都修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甚至有美术和教育学双学位 ,这些都使其很从容地选择美术教育这条路。而他们又具有和其他美术专业本科生一样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性格特点,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从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美术教育自主创业之路。(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投资创建少儿美术培训中心等)再加上北师大教育体制中一直贯穿给每位同学“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精神,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们都很希望通过创业为国家的美术教育尽一份力。这个结论将成为今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 再次,数据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方面的创业训练与实践锻炼方面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相比比较缺乏。有效地创业实践与锻炼对很少涉及美术创业的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帮助在校生们了解美术创业的特点与要领,发现自己在创业心理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使他们以后在进行美术创业时更得心应手。 美术创业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业,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时面临的心理困惑更为特殊,具有很多特殊性与不确定性。目前,大多数美术专业本科生认为学校缺乏对其美术创业心理的辅导与培养。学校应努力为美术专业同学提供诸如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与互动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以提升其创业心理素质,鼓励美术专业本科生理性且大胆地创业。 二、结论分析与相应措施 1.结论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对美术类创业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确,缺乏一定的对美术类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来说,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就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来说,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非艺术类师范大学的典型代表,其美术专业本科生80%以上倾向于选择美术教育方向(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的创业途径,愿意通过创业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相对与其他专业艺术类院校的美术专业本科生,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创业信心不足甚至有自卑和焦虑心理,沟通与交流能力较为缺乏,在面对创业失败与挑战时不够从容,缺乏美术创业实践;希望学校可以提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 2.相应措施 针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的特点,拟制定了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专属的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互动系统。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以下四点意义: (1)本文是国内首次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数据与理论的文献。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完善了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结构体系和理论框架。有效揭示了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教育规律,有助于充实艺术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实证研究资料,丰富了我国美术专业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理论内涵。 (2)加强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师范类高校创业心理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北师大等师范类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改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系统起到指导性作用。 (4)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广大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创业心理的现实需求,对促进其实现人生价值意义重大。 大学美术论文:国内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以国内外几个知名综合类大学所设置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教育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比较其各自的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探讨目前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相关领域之间的差异,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旨在为我国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探寻到更加合理、更加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人类发展的脚步步入21世纪之后,后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空前加速,随着社会及教育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及服务或娱乐性产业已经开始成为现代国家的经济支柱。世界各国对创意产业大力支持,相关行业发展迅速,整个社会对美术及设计学科的人才需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近十几年,国内综合类大学纷纷设置美术与设计学科,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进入社会后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不得不转行。原因有很多,单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对国内外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作以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既有很多优势,同时又存在很多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之比较 1.1 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 国内综合类大学(也包括艺术专业院校)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目前仍将高考作为唯一的招生评定标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学生只有在语(数)、外、政治三门文化课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专业课的评审资格,任何一门文化课不及格或者未能达到某些院校针对某门课程单独设立的合格分数便意味着考取无望。高考如此,考研考博亦如此。在上述三门文化课程中外语是重中之重,很多院校特别是高级别的专业院校都将外语成绩作为招生的重点考察项目,级别越高的院校其所单独设定的外语合格分数越高,要求也越严格。在这种以外语作为艺术生招考先决条件的政策推行了数十年后,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有利也有弊。好的一方面是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相当于多了一项学习工具,可以比其他人获得更宽泛的知识,同时有可能把握住更多的机遇;坏的一方面是有相当一部分真正热爱艺术、真正有艺术天赋的人才因外语不过关而无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我们的国家也因此失去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化基础不扎实,无法考取其他门类专业的学生在“高考美术培训班”里疯狂临摹历届考题数月,又恰好赶上扩招政策的“速成”的“幸运儿”们。这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也未必能对艺术培养起兴趣,他们学得累老师教得更累。老师们几年辛苦化为泡影,真正心痛!在艺术界有这样一个极具讽刺性的例子:陈丹青留美归来应聘中央美院,他心目中的一个艺术苗子年年都因外语不过关而无缘收为弟子,而恰恰是这个外语极烂的差生却考取了国外的艺术院校!陈丹青因此愤然辞职。以外语作为本国艺术生招考先决条件的政策为我国独有,其弊远远超过其利,对此工作在艺术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体会尤为深刻。近几年来,媒体上多有艺术界、教育界先辈呼吁教育部针对上述问题做出改革和调整,真心希望早日得以关注和解决。 就毕业条件方面,目前国内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规定基本类似:在毕业学年之初由学生选定指导教师,经双方商定后确立毕业创作的内容,教师向学生下达“开题报告”撰写任务。“开题报告”审核或答辩合格之后学生方可正式着手写论文,且论文的内容必须与其毕业创作有一定的关联性。论文或者作品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则不能如期毕业以及获得学位,一般来讲学校会给这部分学生一个“补考”的机会。 1.2 国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 我们以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本科珠宝设计专业方向,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本科平面设计专业方向、本科美术专业方向、本科室内与空间设计专业方向、本科纺织品设计专业方向、本科室内与空间设计专业方向、硕士艺术评论与策展实践专业方向为例,上述院校与我国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申报条件相比,前者有几个显著的区别:第一,高中毕业生需完成所报考大学的预科课程。第二,完成大学二年级以上相关课程的在读本科生或本科毕业生可插读研究生。第三,参加面试,面试时要求携带个人作品集(作品集要求25幅~50幅,将作品分类整理并标注说明,设计作品应包含创作灵感来源、草稿图、设计调研过程、效果图、照片等)及相关申请材料(学历证明、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及根据专业要求应提供的其他材料)。 其中第一项和第三项是特别值得国内同行学习和借鉴的: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报考的专业方向一无所知,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也提不起兴趣或者对其他专业方向感兴趣却因无法调整专业而遗憾不已。让高中毕业生参加所报考大学的预科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该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哪所学校更适合他?在众多专业方向中哪一个方向更适合他?参加面试并提交作品集是极好的选择艺术人才的办法。这种面对面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老师非常直观的解读作品,更可以通过交谈深入了解创作者的艺术主张甚至人品(所谓做事先做人)。个人陈述也很重要,国内很多高校教师都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不懂得积极主动地向他人获取知识,或者无法对其创作思想进行全面的、详尽的陈述。要知道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有学生讲出来老师才能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就毕业条件方面,我们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艺术史专业方向为例,毕业班的学生会在毕业季的前一学期学习一门名为艺术与建筑史的课程,该课程重点讲述建筑史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老师会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每周一次会谈设计方案并针对所研究主题进行阅读以及写作训练。学期末必须完成一篇论文,未完成者需重新提交论文或者设计作品后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得分符合要求者才能获得撰写毕业论文的资格。由此可见他们在毕业前一学期的论文就相当于国内的开题报告,这篇论文是计入学分的,而学分的取得是可以在设计作品和论文之间二选一的,这一点与我国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毕业条件有所区别。 2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之比较 2.1 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 以下列大学的某项专业方向为例: (1)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陶瓷艺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陶瓷产品设计、制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根据陶瓷产品市场的需求所进行的产品研发及制作能力,学习陶瓷艺术设计及陶瓷工业制作相关的课程,掌握陶瓷的艺术设计以及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特征进行艺术创作,在积极探索陶瓷艺术作品创作的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研发具有时代特征的陶瓷产品,做到产、学、研相融合,使陶瓷艺术创作与陶瓷产品开发设计互为补充,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毕业后胜任在陶瓷工艺美术研究部门、陶瓷工厂从事设计和创作陶瓷艺术品设计工作,在艺术院校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为:通识教育平台49学分;专识教育平台53学分,总学时为820学时(讲授学时512学时,实践学时308学时);集中实践26学分;第二课堂8学分。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 (2)攀枝花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艺术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艺术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为:按照理论、实践、技能实训三结合的原则,实施学分制模块式教学,分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2/3。实践技能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市场教学相结合、课程设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技能实训相结合。 2.2 国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 以下列大学的某项专业方向为例: (1)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艺术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注重创造性思维、实践认识以及社会运用的综合性培养。不仅要了解建筑材料,更要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供实践操作的工作室,从理论和视觉模式两方面深入探索技术和人文两大领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为三年制:初级课程;指定领域的导论课程(指针对某一专题课外深入研究分析);高级课程(导师单独辅导的课程,以小组形式研究艺术史的某个特殊领域,小组成员每周一次会谈设计方案并针对所研究主题进行阅读以及写作训练)。 (2)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通过各类媒介培养学生对于视觉艺术以及文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进一步深造以及踏上专业工作道路作以铺垫。其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为:大一的课程均为实践课;大二既开设实践课也开设艺术史课;从大三开始与导师合作,大三除开设实践课外还开设初级专业研讨或者工作室批评理论;大四除开设实践课外还包含高级项目研讨。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基本类似,可以归纳为:注重应用性;为社会服务;关注文化传承。而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则稍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国外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纯艺术专业方向不同,设计项目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完成,以分组形式布置课题和将合作机制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设计工作的特点,对他们毕业后顺利开展设计工作大有裨益。第二,国外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前文中的事例可知国外院校是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必修科目的,且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较早(大三)。相比之下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集中在毕业创作及论文撰写阶段,在此之前的课程更多体现为老师对学生的单方面知识传播(虽有互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仅存在于相对热爱专业、个性外向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尽早地让学生与教师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表述创意观点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对他们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甚至日后从事设计工作时能向甲方清晰表达自己观点大有裨益。上述两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3 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之比较 3.1 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 以西安文理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陶艺方向为例: 全院规模的文化研究集中在大一和大四两个阶段,学生会在大一时到中国南部古村落(四川、重庆、安徽)写生或者到中西部文化古迹(龙门石窟、莫高窟)考察。大四时到景德镇、宜兴、德化、龙泉、富平等陶瓷产区毕业采风。非全院规模的文化研究包括以某门课程、某个课题为主的陕西当地陶瓷产区、博物馆参观学习以及不定期的邀请本行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学者来校讲学。 其对外活动包括:陶艺工作室与陕西多家文化公司联合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设计、制作陶瓷产品和艺术品。与画廊等销售界的人士合作,使学生在出售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相关艺术门类的公司、工厂、艺术家交流互访。节假日对国内外各界人士开放。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陶瓷艺术展览、比赛。 3.2 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 以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本科珠宝设计专业方向为例: 其文化研究包括:大一阶段,学生将要参加一系列的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讲座,包括具体文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艺术及设计方面。该文化研究项目可使学生接触到学校研讨班的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并且可以一起探讨文化问题。个人和专业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充分准备,并且为他们提供各类自学技巧。珠宝设计课程的核心还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变通技巧,这将在学生今后专业职业与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个人专业提高课程是整个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穿插着很多影像和文化研究项目的众多方面。个人专业提高参与到整个课程的各个阶段,它着眼于提高学生对于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什么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查看、计划以及为自己的研究负责。在全院背景下开设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数目可观的,具有广阔价值的技巧,而这些技巧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熟练掌握通用技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 其对外活动包括:在大一阶段有一个去阿姆斯特丹的研究访问,大二阶段会有关于国际贸易的学习访问,这些都将是宝贵的学习经验,它能使学生对于珠宝设计及其相关领域具有艺术和商业双方面的了解。EC ONE画廊是珠宝设计专业方向的赞助商,学生从大一时起就为该画廊提供作品以及参加展览的必要的文字材料。学院还与GOLDSMITHS公司共同开办了一系列的赛事和交流,鼓励大一学生参加每年一届的英国艺术表彰大赛。除此之外,学院还与众多知名公司合作现场项目。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在文化研究方面基本类似,都是通过实地考察或者以讲座形式深入了解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本土以及国外文化发展情况。而在对外活动方面则稍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国内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秉承的是3+1模式(或2+2模式),即大一阶段(或大一、大二阶段)为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学习的重点仍是绘画以及构成等基础科目,即便是外出写生、考察内容也不涉及学生日后所学的专业方向。这就意味着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有两次对外活动,而实际上只有最后一次活动才与他们的本专业有着实际的联系(大一时的写生多为风景绘画,而考察更像是旅游)。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同行的做法: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写生或考察的区域,并制定出相应的、可以为其专业起到更多实际帮助意义的写生或考察内容。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综合类大学所设置的美术与设计学科在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等方面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相比尚存在不足之处。希望本文能对战斗在我国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们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希望我们可以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大学美术论文:影视教育资源应用于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优化的策略分析 摘 要:影视教育资源的含义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影视信息资源。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的美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大学生开放美术欣赏课,可使学生在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同时真正的感受到美、认识美,从而达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影视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取缔了传统教学方式,大幅度增加了大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其优化的过程和策略需要广大教育机构以及教师的重点关注。 关键词:影视教育资源;大学美术欣赏;优化;策略分析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网民的主体,经过调查研究得知,许多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看电影、电视。因此,如果在大学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影视教育资源,想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会大大提高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使这门学科更加丰富多彩。如何将这一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新教育体制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影视教育资源的优势 网络在社会和人民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其中包络数字电视、手机上网等,大学生这一集体势必会紧跟时代的潮流。经调查显示,约有六成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选择看电影、电视。影视艺术,作为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传播形式,它对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审美修养的优化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优秀的影视作品能为大学生带来教育和鼓舞上的启迪,使大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真、善、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感情和理想追求。美术欣赏课上引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还会使学生对审美和艺术进行重新定位,达到新的高度,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杜绝那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正确认真的影视教育引导,学生则可能不会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而会觉得热闹、激烈的电影就是优秀影视作品,对于那些经典的不那么刺激的好片子漠不关心,而且国外进口大片的不断涌入,使学生纷纷追捧,盲目的崇拜。因此,可以说影视教育资源的应用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大学生美术欣赏课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热情,将优秀的影视资源的优势发挥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二、影视资源与大学美术欣赏课的结合 美术欣赏课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这门学科普遍存在抵触的心理,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善这一现象的前提,了解学生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与美术欣赏课结合起来,就可以使这一枯燥学科变得丰富多彩。影视资源的介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中,最主要的过程就是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挖掘出美术元素,比如构图、意境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水平。 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以形写神是最常用的方法,对学生讲授以形写神的要领及欣赏时,教师可以播放优秀的以形写神电影作品片段,比如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在船头紧紧拥抱着女主人公迎着海风张开臂膀的片段,该片段为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震撼力,根本就在于电影中的画面和语义调动起了观众的情感。引用这类影片,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的以形写神的片段,使学生感受到电影创作艺术的无线魅力。 电影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展现矛盾冲突方面会使用构图这一美术元素。为学生展示具有构图运用典范的优秀电影作品,使构图这一美术欣赏元素在学生心中生动形象、根深蒂固。优秀的作品如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病患者》等,通过此类作品为学生展示震撼的情节之余,锻炼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 电影作品中所谓的意境就是创作者能够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剧情中的人物命运以及所创造的景物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情与景密切融合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对观众的影响十分深远,会使观众产生较深的情感,从而引发联想和回味,对电影意境的挖掘和理解,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审美观点。为观众创造优秀的意境电影作品有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等。 三、运用影视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一)影视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影视教育资源的宗旨是为美术欣赏教学服务,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应该切合教学主题和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影视作品。脱离教学主题,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课就是看电影课这一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教师不应一味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忽略教学的目的。教师选择影视材料必须要切合教材的内容,而且以经典影片为主,将教学的目标和趣味性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优化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二)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影视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求,不仅要考虑到影片的思想、艺术是否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大片”。例如,在对学生讲授电影作品色彩内容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时,可以引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等。学生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影视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要格外的重视。 (三)适度运用影视资源。始终明确影视教学资源只是辅助教学手段,切不可过多的引用影视资源,这样反而会影响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直观、最简单的媒体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影视教学资源的实效性,使得影视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四、影视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的优化策略 (一)创建影视资料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很多课题都可以使用影视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内容整理起来,建立影视资料库。这个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且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还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但这是这一教学体制优化的必要过程,建设全面有序的影视资料库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制作教学课件。有效的利用影视教学资源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影片,教师在选择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使用这种教学手段,要将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为根本,否则会影响整个教学,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影视教学资源的使用时机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选择,没有固定的时间和限制,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提问然后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影视片段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分析,还可以布置观影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欣赏电影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但无论选择何时使用,都要以解决教学问题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为目的。 (四)课后的讨论总结。影视教育资源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还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善的应用策略,所以学生课后的谈论和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对影视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优化和改良,并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 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的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这需要广大教师及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影视教育资源的利用会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大放光彩,真正地提高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 大学美术论文:浅析我国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意义 摘 要:大学美术教育对于美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大学美术教育手段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必需要加强大学美术教育工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本文就我国先进大学美术教育开展分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希望对于我国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问题;策略;措施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诠释,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大学美术教育,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有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建筑建设、产品设计都是美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教给学生如何去利用艺术,发觉艺术,通过对艺术的延伸和迁移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三)提高学生情感交流能力 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认识欣赏他人,懂得如何评价和欣赏自己,这样,对于沟通交流活动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美术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追求就业率与招生效益,不具备条件,匆忙开设课程 近几年,设计类专业比较受欢迎,而美术教育的市场需要趋于饱和。因此,许多学校不顾多年教学特色,纷纷改专业,美术教育学生与纯艺术类学生,也迫于就业压力,按捺不住,纷纷改行,大大挫伤了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匆忙上马,有些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专业,因缺少实践的机会,如同纸上谈兵。 (二)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具时代性 能否正确认识与领会大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与本专业本学科特色,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校虽然开设了新专业,但设置的课程却没有大的变动,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删减。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一如既往,没有因为新专业的开设而有重有轻。 (三)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协调 大学美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各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如今,生产力逐渐提高,物质丰富,艺术也不同程度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对艺术、艺术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紧抓时代的脉搏,让艺术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改善我国大学美术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一)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向,在掌握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状况的前提下,灵活制定学校培养目标并且对专业课程进行相应调整。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人生规划。只有通过高校美术教育的转变,才能够使美术专业的学生既具有美术修养又能拥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改进传统教学体制,完善课程设置 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对学生自由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严格要求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对美的独到见解和创造美的能力。现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教育内容集中在美术技巧上,所学内容单一。针对该问题,美术院校应及时做到拓宽其它必须课程,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避免美术教育将学生与世界隔离,只见美术,不见其他。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内涵。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帮助他们主动的去探索世界,摆脱思想的禁锢。 (三)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近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各高校进行的如火如荼。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改革中,美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特质应当开展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考核方式。只有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第三大学美术院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假期利用自己的专业到社会中进行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课程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初探 【摘 要】 目前,大学美术教育改革面临严峻形势,加强美术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对美术教学进行系统改革,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美术;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创新途径 一、突出对大学生的美术素质教育 第一,美术教育可以完善人的素质修养。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真善美的正常心态,是自己的心灵得到艺术的洗礼。美术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感,增进人的智慧,滋养人的心灵,发展人的个性及想象力,表现力,使其自身和谐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等。第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术可以让人充分发挥想象,抒发自己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推崇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二、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审美情趣 首先,在教学中把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促使学生主动地了解艺术的起源及国内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和主流方向,为美术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激励学习兴趣。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开阔艺术视野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美术教育偏重于技能传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再教育是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再次深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受时间、地点和教师艺术水平等方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足。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广的美术知识和信息,开阔艺术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只有充满自信,才能敢于实践,敢于创新。 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教育美术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制订完善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很重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制订切合实际的自学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自学时一定要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系统性,扎实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基础和专业特色,目标定得太高、太大会影响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高低。高校美术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探索出最佳方法。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课堂氛围和外部学习环境,从以教师为主的、单纯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的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情意、审美、伦理等的发展。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教师的关注点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情景和日常生活中构建知识。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要注重引导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探究性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设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如何学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美术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实践能力的改革 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应做到教学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应改变单一教法,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色彩等,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增加美术课的科学性、越味性、民族性和时代感。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思想开放,及时掌握美术教育的最新理论、新动向,并运用到教育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第一,“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社会需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第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任务不同。主要是对美术理论修养进行加强,对专业技能加强训练,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缘学科的知识。 大学美术论文: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美术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术教学逐渐有了更高的认识。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大学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核心也是理论基础。可以通过大学美术教学来改变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提高其创造能力。在大学美术的教育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还需要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使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美术教学进行论述,阐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大学美术教学的作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研究探讨;建议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大学美术教学中,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利用投影、电子计算机、录音、幻灯片、录像等现代教学方式来操作。利用这些高科技,能够控制多种设备来提供教学信息,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增强了美术想象的灵感,让思考不再拘泥于画面,能有效地点拨思维,激发学生在学习美术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对大学美术课程的掌握,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特点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多元性 在我国大学美术的教育中,不但要注重对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对美术的态度和学习的能力等。所以美术教学的内容趋向多元化。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富有层次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软件资源。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学习软件,根据自己的目标进行奋斗和学习,同时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教学系统工具,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将多元化作为大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自主性 传统的美术学科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来进行的,教学任务也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灌输美术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技能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美术教学也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讲解,美术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从美术知识的量、质、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在给学生增加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巧。现代科技中,通过电脑美术教学可以实现自主性的培养,通过该先进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交互性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来传达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时空的限制,相互传输图文并茂的资料或者文件等,学生可以自由搜索学习所需要的材料。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将不同主题的创作作品上传到网络,师生之间可以共同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同时发表自己对该作品的看法等,有利于各种资源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学水平、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通过多媒体配合的美术教学 1、组合优化原则。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大学美术教学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法,可以采取多种媒体资源,将计算机的多媒体系统运用于大学美术教学中。该计算机媒体组合使用的特点技术不会出现信息中断的现象,导致衔接不良。该系统可以采用音像媒体进行配合,将声音、图像、文字和图形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将其进行自然、平稳地过渡,有效地控制各种数据信息。利用该系统将所有的数据按照教学的模式和程序来进行安排和布置,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够减少教师的繁杂的工作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所以,在大学美术的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掌握多媒体的软件操作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将基础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和搭配,组合优化,是实现轻松教学的过程。 2、卫生保健原则。媒体的选择需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选择幻灯片、投影播放时避免强光空幕,严重刺激学生的眼球,横片、倒片时需要注意程序,避免出现混乱,影响学生的心理。另外,广播录音要适当避免噪音的影响。调节好课堂教学中的电影、录像教学的银幕亮度和尺寸,以及播放时间等问题。 (二)实行网上美术教学和网络美术资源共享 1、网络美术资源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也不断融入到了大学美术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提供方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库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美术资源,避免了教师灌输式的讲解。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还可以通过网络跟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下载教师在网上的各种材料和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网上美术教学 在线讲课:通过网络来进行师生之间的实时教学,在该模式中,学生可以及时提问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信息可及时进行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解惑。(2)离线教学:教师通过网络将需要布置的作业或者材料上传,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可以进行下载,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也为学生下载文献和资料提供了方便。(3)综合教学模式:其一,将离线教学和在线教学结合;其二是将互联网和其他媒体进行结合。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教学呈现:是指把美术教学的内容利用资源库的内容转化为试听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模拟演示:是指采用多媒体将音频、视频相互结合,实现逼真的画面和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3)交互性视频学习:是指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4)项目制作:是指按照美术教学内容,将任务发给学生,使其按照题目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制作相关的项目,在制作项目的同时,需要搜索资料和内容,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三)多媒体网络美术教室的开展 多媒体网络美术教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统一教学的功能,教学中利用广播的形式发送一些信息、辅导学生学习状况等,完成交互教学。 (1)监视屏幕的功能。 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监视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屏幕转播功能。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某学生机屏幕来将内容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起到示范功能,避免教师机因内存不足而引起的一些问题。 (3)辅导功能。 教师在授课时选择特定的学生机,然后利用教师机进行辅导和教学,实现各种操作功能。 (4)对话功能。 在教师授课时,可以选定某学生的电脑,然后跟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及时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美术教学将会更科学、更方便。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将网络技术融入到大学美术教学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还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量。
园林规划论文:案例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探索 1园林规划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所选择的案例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所选用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 1.1真实性案例应取材于真实的设计项目,而不能杜撰。最好是已建成的作品,使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图纸、实景照片或实地考察体会设计的构思过程、最终效果和具体使用情况,并可掌握从设计草图、设计成图到实际建成效果的逻辑过程。尽量避免仅限于设计图纸和效果图的“看图说话”。 1.2完整性案例应内容完整,例如基址概况、设计构思、设计图纸,图文并茂,如能配有设计者对设计过程的阐述、施工图纸、建成后的使用情况等内容,效果会更好。 1.3典型性针对居住区、公园、广场、道路等不同设计类型整理经典案例,案例中所体现的经验或者教训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进行拓展和延伸。 1.4启发性案例应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设计思路,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1.5时空性每一个案例均处于“彼时彼地”的特有环境之中,所选案例不应只是“就事论事”,而应具有诸如周边环境、文化因素、气候条件等较为详细和丰富的背景资料,这样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初衷和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虽已有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的进步,应对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形式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丰富其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动交流多个层次进行了创新教学的探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2.1教师案例讲解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加强针对性案例的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在这一层次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强调方法的传授。“就事论事”的案例教学无疑收效甚微,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通过典型的案例较好地掌握某一类型园林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法和独立分析研究的科学方法。在讲解案例时,可采用“W-W-H”分析方法:即wha(t该案例的具体设计内容),why(设计师的设计依据),how(设计师是如何实现和表达设计构思的)。二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时,学生近乎是从对案例一无所知到综合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而参与讨论或提出见解,加之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全面了解案例的详情。学生仓促地参与,使得交流和探讨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用预告的方式,在本次课结束时预告下次课会涉及的主要案例,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讨论时学生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和思考,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参与会更加积极,也将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2.2学生案例解读布置学生完成经典案例解读的课下作业,解读的案例可以是教师指定范围(如选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每年评选的获奖作品),或者学生自拟(如学生自己喜欢的设计师及其作品),并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最后阶段,由学生作为主角,在讲台上结合ppt进行成果汇报,全班进行学习和讨论,由于学生已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有较好地掌握,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有较大的选择主动权,往往体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持续的兴趣。教师则在台下充当引导者和听众,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此时教师不应轻易地做出对与错的评判,使学生产生顾虑,束缚手脚,而侧重引导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注重“方法”的传授。 2.3学生设计作业交流提倡学生在做设计作业的同时,完成“设计日记”,真实地记录自己在接到设计任务书,到提交设计成果图纸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对基址的分析、构思的过程、草图的修改想法、查阅的相关资料、灵感的来源、总结的经验教训等等,最好是图文并茂的表达,其他则不作任何要求,以求真实完整。当作业完成之后,对设计日记进行梳理,并将优秀作品和日记作为案例进行课堂交流。 2.4改革考核方式园林规划设计作业的传统评分方式是以最终的设计成果(图纸)为主要依据的,这一方式的弊端是使学生轻过程而重结果、轻方法而重表现,平时的评图实验课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造成“抄袭”和“赶图”的现象,可将评分依据分为设计过程与设计结果2部分,各占50%,设计草图的批改、设计日记、学生案例解读作业等均列入设计过程成绩,强化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进行改革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促进园林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立科单位: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对策浅析 城市风景园林的管理者也大多没有深厚的专业素质,多为他处调动,不懂得怎么有效地管理风景园林,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风景园林管理体制中问题百出。功能单一,实用价值不够。城市风景园林的实用价值不够,功能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的园林应该具有生产、保健、休闲、文化和防洪等功能,但是大多数的城市园林都只注重表面,弄一些气势恢宏的建筑,虽然看起来不过,但是不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甚至连供人休息的板凳都很欠缺。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我国风景园林的规划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比如为了提高观赏性而引进很多名贵的植物,但是却不考虑园林的环境和当地气候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这样的行为只会增加风景园林规划的成本,加大管理的难度。 1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制 做好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和长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家提倡低碳社会,风景园林规划正是符合这一宗旨的工作。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加大对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投入,有了资金的投入才能推动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并将其建设成果纳入政府考核目录中。然后就是通过媒体宣传风景园林的优点,让社会民众和企业加深对风景园林的认识,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将风景园林建设的理念深深印在民众和企业的心中。多征求意见,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建议,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合理规划,科学管理 合理的规划才能带来更好的建设,在规划之前,应该首先收集风景园林所在地的环境、地质地貌和人文经济情况,根据具体需要和城市的整体布局来规划风景园林,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成本,提高风景园林建设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管理人才是做好风景园林后期运营的关键,很多城市园林的规划较为合理,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生态性,但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往往弱化了园林的实用性。应该大量引进生态学和园林园艺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多举办培训活动,与时俱进,提高城市风景园林管理的科学性。 3结合城市特点,体现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政府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利用这些元素,拉近风景园林和民众的距离。可以通过植被和建筑特点来体现城市内涵,因地制宜,让人在城市风景园林中真正体会到轻松惬意的享受。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风景园林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城市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目前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立足现在,目光长远,以人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规划建设规范,实现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姚志南陈丽萍单位:浙江凌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它是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1]。对于应用型人才,国内学术界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后劲,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2-5]。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四点:一是应用能力,即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能够识别各种设计图纸并熟悉设计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二是实践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园林设计师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是完成不了设计工作的。三是协调能力,能够适应园林设计团队式管理与工作模式。四是表达能力,这里的表达能力既包含口头表达能力,也包含设计图纸表达能力。安徽科技学院园林专业开设较晚,最开始设在生命科学院园艺园林系下面。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课程培养体系还是沿用传统农学院校的培养模式,因此,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还是偏向园艺与农学的,不但课程内容庞杂,而且专业核心课程不够突出,专业实践实习环节不够连贯,这些都是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符的。自安徽科技学院以优异成绩获批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来,针对于园林专业的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越来越迫切。而作为该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也有必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面仅就该门课程所存在问题及改革的几点措施谈一点想法,旨在合理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整个园林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国内外园林发展简史、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构造要素、公园规划设计、广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等内容。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各不同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场地存在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问题,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学时偏少,教学深度难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以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为72,按照这个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讲到,势必会造成每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浅尝辄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容易把握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往往是对某一章节内容刚刚入了门,又开始了其他部分的练习。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因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所以很难将课程内容细化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设计深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深度难与市场需求接轨。 (二)缺少设计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力源于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学习动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园林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设计氛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美术基础,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这对于学生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不利影响。 (三)互动较难,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虽然在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环节,但由于师生比较低,所以在课堂上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学生学习还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总是感觉上课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也必须要融入课堂,只有融入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课程考核以试卷为主,考核形式单一这门课程一直是采用试卷考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因试卷考试都是以理论内容为主,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是对书本内容进行短暂的记忆,考试过后内容很快就忘记了。通过课程考核很难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原理与方法,更难以真正考查到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及表现能力,这也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考核多样化是不相符的。 三、具体的改革方法与措施 (一)调整教学大纲,满足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鉴于该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学时偏少的问题,在2011年5月份我们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与特点,重新编排了园林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新的培养计划,我们又于2011年的6月-9月重新调整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修改后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108学时,共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课占48学时,实验课占60学时,分别在大二下学期(理论:30学时,实验:24学时)和大三上学期(理论:18学时,实验:36学时)完成。调整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得到补充,课程内容也更趋于合理,与其他课程衔接更加紧密。通过到设计院所进行调研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总结与探索,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参照课程内容选择了实际工作中接触类型最多的几种城市绿地类型,在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的同时,将原有园林史及城市规划部分删除,保留园林规划设计核心部分,并将其整合为八个课程设计模块,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便于教师授课及学生课程设计的进行。这八个设计模块分别是:组合花坛设计、城市街旁绿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新的大纲更加强调实践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作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最终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对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从最近几年园林设计毕业生都有到大型设计院和外企工作的情况可以看出,园林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基础 1.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尽快熟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参考书,让学生提前收集参考书及设计资料。在平时的课程中向学生强调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为其提供景观设计类网站及大型论坛,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浏览与专业相关的网站与论坛,多积累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强化专业定位,培养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2.利用课程教学实习,增强学生知识面及专业自豪感该门课程有为期两周共40学时的教学实习,因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故安排一周时间参观苏州古典园林,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古典园林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园林常用的设计方法。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完成钢笔速写10幅,并安排测绘任务让其体会园林空间布局与划分的技巧。另外一周则安排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际项目的方案与祥图设计,学生最后上交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图纸。最后实习的总成绩由方案图纸(40%)、钢笔速写(30%)、实习报告(20%)、平时表现(10%)构成。实习结束后,将实习作品进行汇报展览。通过连续几届展览的举办,扩大了园林专业的知名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组织设计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实际建设项目及创新课题从2009年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个设计团队,每个团队设组长一名,团队成员3-5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规划项目及创新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学生设计团队已参加并完成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这一模式是参照规划设计院的团队管理工作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均很有帮助。 (三)加强交流互动,锻炼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对于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学生来说异常重要,特别是进入到工作单位后,无论是在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还是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或是施工现场指导阶段等,都需要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一能力也是招聘单位特别看重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正常的课堂提问及课程作业讲解,我们还做了一些师生互动方面的尝试。 1.汇报课程设计作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而言,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图纸的表达,即通过图纸将设计理念展示出来。二是指语言的表达,即通过优美的讲述对设计图纸进行阐述。在园林规划设计实验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做一个景观设计方案都要自己上台进行汇报、讲解整个方案的内容,把自已的设计想法与设计理念表达出来,由任课教师根据其设计方案、图纸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情况对设计图纸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模式能够突破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情况,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掌握学生的设计习惯,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形式要求学生每一次课程设计作业都要在课程教师指导下经过2-3遍的修改,最后才能绘成正式的图纸交上来,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二是在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在设计方案的探讨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思想动态、设计习惯及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思想及表现形式。在图纸的每一次修改与讨论中都伴随着师生的相互探讨、交流意见、发表看法等互动形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比在大课堂上的互动效果要好,且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很快。 3.适当激励,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现在的学生个性与自尊心都很强,如果对其设计作品一味地否定或挑毛病的话会使其对专业课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设计作品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有教师个人的喜好。对其设计作品的风格应予以肯定,这样做也便于学生培养不同的设计风格;同时应对其设计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表扬,以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心。具体方式除了口头激励,还可以将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展览定期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优秀的带动不足的,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浓厚的设计氛围。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全部设计内容,这是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所必须达到的能力。 1.采用快速设计+图纸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特点,我们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通过试卷对其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快速设计与课程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快速设计成绩占50%,课程图纸作业成绩占35%,平时成绩占15%。具体内容及所占分值见表1。快速设计成绩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给出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4个小时内快速绘制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并达到设计要求,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提交的设计图纸给出成绩;课程图纸作业是指每个学期所规定完成的4个大的实验项目设计图纸,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交图纸给出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课后作业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布置的,这个作业是一个综合公园景观设计作业,且是属于课外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课程教师组织协调,于每周三下午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拿到一起讨论,授课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指导。经过8周的时间,将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组织到一起,做成一个PPT文件进行汇报。具体办法就是每一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他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每个组的汇报时间约十分钟,课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个小组所做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调整课程设计的考核数量与质量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设计一直是该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了解、分析、设计、绘图,锻炼其分析场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调整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时增加图纸的数量,由原来的一个课程设计一张A2图纸,增加到2张以上A2图纸,设计内容也由原来只要求一个平面规划图、两个透视图,到要求增加场地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视线分析图、竖向设计图、断面图以及局部景点祥图,通过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及图纸表现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结语 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的工作精神,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很大。虽然在课程教学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只是开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专研,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接下来我们会不断调整、完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创建一套更加适合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模块体系,为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园林规划论文:试析园林规划设计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建议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新晨: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建议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步入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很多原本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能够应用新的技术进行解决或优化,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亦是如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学科,综合性强,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文章将结合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工程,分析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采取的数字策略,讨论其意义及具体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策略;横琴新区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很多问题的辅助性手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这门学问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仿真技术、计算机建模技术等数字策略。这些策略一方面能够优化规划方案,使分析和设计更加科学、客观,提高工作效率,丰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还能突破原有的限制,辅助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设计理念[1]。本文将主要结合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工程,讨论数字策略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并介绍具体的应用方案。 1风景园林设计采用数字策略的意义 首先,数字策略可以使得规划设计过程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2]。采用数字策略的最大优势就是省时省力,大部分设计工作都可以在计算机中完成,免去了原先一些不必要的手绘、书写等耗时操作,减少了书籍与纸笔的使用,降低了工作量,使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方便且快捷了许多,而且与传统的方案相比,计算机中的设计可以快速地完成修改过程,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间且不会破坏原始文件。此外,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涉及了大量学科领域,综合性极强,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学习各科知识,信息的查询与搜集对于设计过程非常关键,数字策略保证了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其次,数字策略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精准且便于优化。数字策略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通过建模和量化数据,精准地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以及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是设计的主要依据。数字策略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使得规划更加严谨、准确、合理,且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同时,数字策略也可以用于校验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实际,从而进行修改和调整,校验的过程可以在设计初期进行,及时发现问题能够避免方向性的错误,避免浪费时间。再次,数字策略使得规划设计数据便于保存和查阅。在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中,合理使用了存储以及数据库技术,比如绿化项目中保存的数字信息涵括了地理信息数据、园林绿化设计、城市绿化现况等内容,从而便于管理者随时查看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便于管理。除文字信息外,各种CAD技术和3DMax软件的发展使得各类设计图纸也脱离了纸张,可以使用新的方法进行存储[3]。此外,保存的设计数据也可以实时共享,不同工作人员即使不在同一地区,也可以共同协作,完成设计任务。 2数字策略在风景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2.1设计过程中的数字策略 参数化的设计方案是一种园林规划经常使用的数字策略,使用先进的软件和新型算法可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起到逻辑设计的功能,建模和综合分析整体形势和主要功能,通过结合各个不同的参数配置,建立相应的内在联系模型和约束关系,并使用编程手段得出整体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在各类实际规划问题中都适用,也是一种趋势,取代原有的经验主义,更加客观和精确。在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中,根据各处不同的状况设计的道路系统不一样。道路系统整个城市的传送带,合理的设计有利于城市的交通和美感。为了同时满足道路的通达性、美观和稳定性,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各种实际情况,包括地形、植被、文化等,这就需要借助数字手段来设计并完成优化,数字策略既使得交通系统网络设计和线形设计都符合实际,且能够提高效率。举例来看,道路系统中的绿化工程是重要的一项环节,使用数字策略可以通过综合分析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得出合理化设计,包括绿化带的选线设计、植被选择、景观格局等,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和数字策略能够有效地辅助设计者规划和设计整个绿化工程,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及质量,合理的绿化设计方案不仅因地制宜,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标志,体现当地的文化。 2.2项目管理中的数字策略 以珠海横琴新区绿化项目为例,随着现有的计算机办公技术的发展,各类软件越来越智能便捷,这样园林绿化的管理就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把控和监管整个项目,现有的很多管理软件不仅功能完善,使用便捷,且界面友好,运行流畅。这类管理系统用户体验佳,能够有效地辅助施工高效顺利的实施,减少了冗杂的工作量,优化整个施工和监管流程,进一步合理化人、物的投入,发挥最佳的用处,提高相关部门宏观掌控的能力。同时,管理者能够使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在一个地点对各个区域开展指导和管理工作,且可以实时监测各类静态、动态数据,对整个项目的推进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类绘图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高保真、高精度地复现风景园林的设计,方便了管理者调取具体模型信息,提高了时效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责任单位间的沟通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首先,设计文档或实施成果可以通过办公软件演示,更加直观生动,便于理解并提出反馈意见,节省了很多报告者不断描述和解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其次,各个责任方间的会议形式也并不局限于线下,而是可以在网络线上完成,便于邀请更多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大有裨益。 2.3数据与信息的数字策略 风景园林的数字策略之一是汇编、整理和保存所有规划设计的数据和结果。这些内容包含城市的园林建设、绿化工程、各类标志性建筑、雕塑等,也包含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前期调研、需求分析、设计主题等。将各种原有、新设计的图纸和成果统一进行数字化并统一存储,建立数据库,这样就可以长久保存各种设计模型、参数配置、平面图、俯视图、效果图等,便于调用和查阅。在横琴新区环岛北片主、次干路(C#、E#、G#)景观工程中,负责人把项目中相应文字形式的基本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包括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实施情况、责任机制等。同时,项目方整理了电子版的绿化种植工程主要工程量表,分门别类地汇总各类需要种植的植物类型及数量,全部数据内容条目上百种,不仅直观清晰,而查阅便捷、便于保存。随着旅游业的壮大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也越来越重要。风景园林或城市的规划也要把城市文化作为主要内容,比如用数字手段记录并在现场展示当地的历史事件、名人故居、纪念意义等,各类文字、数据、图像、影像是历史名人、悠久建筑、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有助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发掘旅游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意义,在人们观赏的同时宣传普及中华文化。风景园林相关的旅游信息与资源记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当地特色,具有积极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也值得大家尊重。 3结语 本文讨论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采取数字策略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数字化的方案使得设计工作更加便捷。日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自己的设计,那时数字技术在园林设计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长杰 单位:珠海琴建园林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授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文章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理论知识程度及课堂反馈情况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园艺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园艺园林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和手段应始终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1]。然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本研究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课程设置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9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50学时。课程采用高等教育社出版,董晓华、赵建民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共分为以下6个模块。(1)模块1是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国内外园林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学习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模块1占6学时,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要求学生能区别中西方园林规划的内涵;对我国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开发建议;同时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2)模块2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园林艺术的形式和特征、园林布局方法、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等。模块2占22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要求学生掌握作图技巧。(3)模块3是园林绿地组成要素: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地形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模块3占22学时,以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各种形式的单项元素进行绘图表示,且自主设计方案。(4)模块4是城市道路广场绿地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等。模块4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绘图工具进行规划设计。(5)模块5是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原则要求、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模块5占2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用绘图工具进行设计。(6)模块6是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医疗机构绿地规划设计、机关单位绿地规划设计。模块6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与现场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课程设置不难看出,除模块1外,其余模块均要求结合现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可发现,该课程设置模式总体上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2.1主动学习意识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它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主体的事实。高中阶段缺乏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等问题被悄然带至大学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老师布置设计任务时无从下手,通过适当引导开始设计时又存在设计思维局限性大、解决困难能力不足等问题,少数学生的设计作业几乎完全照搬案例。2.2课堂汇报总结归纳能力有待加强规划设计说明的编写是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规划设计说明能充分展示汇报者的设计工作,相反,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则无法表达设计者的中心思想,因而使整个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设计工作做得很好,但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部分学生会紧张、语无伦次,反映出在公共场合自我展现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2.3设计工具掌握不够熟练“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掌握基本的电子绘图工具,目前较常用的为CAD软件。然而,从学生规划设计情况来看,电子绘图工具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快捷键的操作仍十分陌生,直接导致作图效率低、出图时间长,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3解决对策 针对“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3.1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是在学生有求知动机时,通过启发的形式促使其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可靠的教学方式[2]。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取代填鸭式教学模式,可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解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责任心[3]。还可考虑加强大学高中合作的教学模式,改变大学与高中2个重要教育阶段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将大学老师自身对科研的兴趣、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传送到高中课堂,潜移默化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其在大学阶段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2优化相关课程设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表述能力较差,课堂汇报易紧张等问题,可考虑采用优化课程设置的方法,多增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同时,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增设评审组点评的环节。评审组由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在点评他人设计方案不足的同时,强化了自身的学习效果。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更有助于实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宏观把控和合理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3强化工具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工具学科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阶段,工具学科的学习都应得到高度重视。针对学生CAD掌握情况不理想的问题,可通过延长学时、提高考核频率等方式来强化教学质量。 作者:杨倩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探讨 摘要: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重点阐述了设计观念、人才培养、设计规划等方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现代景观园林规划工作如何开展:大地景观、视觉景观和精神景观。简单描述了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趋势,希望对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广大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趋势 我国现代景观园林是由古典景观园林演变而来的,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融入多种元素,使现代景观园林变得更加注重时尚、环保、舒适,把景观欣赏与休闲娱乐紧密结合到一起,更加完善景观园林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中,纵观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现状,未来现代景观园林发展趋势,也成为学术界正在研究的课题。 1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现状 1.1设计观念相对落后 近年来,虽然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比较成功的景观园林设计案例,更有甚至直接拿来引用,没有体现出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其作品缺乏独立的设计理念,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创作时没有吸取古典景观园林的养分,只是一味追求新元素的运用,导致其作品缺乏特色。设计师通常把焦点放在建筑物等一些硬件上,而忽略了同样相对重要的软件,如草坪、花卉、山水等的设计,设计师的这种偏好往往会导致景观园林与自然环境相分离。当下,设计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其作品更加成熟,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大众喜爱的作品。 1.2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需要新鲜血液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国内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探索性的前进状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规划设计出的作品不断呈现出新的风貌。任何一个行业欲不断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人才的引入,国内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同样也少不了专业的人才供给,因此,若想促使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和理念进行创新,必须培养专业的景观园林设计型人才,从高校的教育抓起,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积极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格局的形成。 1.3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实践,共同发展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在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进步的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总结与研究,并将总结和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应用的过程中,正确的理论研究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若是存在缺陷的理论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被发现并改正,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进步与发展。 2创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现阶段的国内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积极促进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之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完美结合我国不同的地域特色,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风格。这是一项长期又艰苦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2.1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所谓的大地景观就是指景观园林场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地、地形地貌、本土动植物、气候和光线等,在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指的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在进行景观园林设计尤其是在植被的选择方面上,要充分考虑植被随气候变化而呈现的不同的景致,切实做到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具有较好的层次感并凸显出地域特色,提高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2.2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观赏价值,给进入其中的人们以视觉上的享受。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观赏者的角度周密考虑,包括传统文化氛围对中国人思维模式、价值观、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还要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等。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考虑观赏者视觉感触这项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对人群做充分的调研,方能做到景观园林与自然之间、景观园林与地狱人文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除了对大地景观和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外,在精神景观方面、使用功能方面还要进行创新规划设计,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3中国现代景观园林未来发展趋势 3.1求新 所有新鲜事物的产生都是先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不断的试验改善之后方能实现新事物的诞生,所以,现代景观园林的“求新”之路首先进行的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如何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与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是首要问题。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历史资源和自然景观,是在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人们的加之趋向偏于低碳环保,在“求新”路上,还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保证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上进行“求新”。 3.2求变 “求变”不仅是设计规划理念上的变化,还要求广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对目前景观园林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在“求变”的过程中,不能对外界的尤其是国外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模式生搬硬套,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考虑,“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适合国内环境需求的景观园林模式积极引入,与本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就是以前人们的思维主要是停留在旧的观念里面,要把建筑融入人的感情,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要更深地挖掘它的精神层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倾向周边的生活环境,因此,加快现代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在如此的大格局之下,作为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应积极钻研景观园林理论研究,并积极将先进的理论概念引入实践中,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争取早日形成据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局面。 作者:柴荣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 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了解当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开展,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陈旧观念、设计人员植被搭配的失误、创新元素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以上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进行处理。 (一)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状况 1.观念相对陈旧 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国虽然大胆的引进了许多国外元素,为国内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血液,但是相关作品缺乏创新性,多数都是在抄袭,大多缺乏中国元素。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除此之外,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很多对都缺乏场地意识。 2.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当前我国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大多是抄袭、模仿出来的,这种方式缺乏创新元素,同时也影响了当地文化、本土民俗的有效融入。在现实的设计中,虽然设计者具备一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功底,但是却缺乏创新精神,最终导致其只会模仿,从而影响了下现代景观园林的良好发展前景。 3.未能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予以重视 受到技术与经验的影响,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中会出现重美观轻生态的问题,最终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在设计中其也会过多重视景观的视觉感受,最终使得景观园林具备了“美与艺术”,却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4.在进行植物的选取与搭配中存在问题 一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建园的土壤、气候等,且过分重视植被的名贵性,最终出现植被“水土不服,大量死亡”的状况;二是设计人员对本地植物没有重视,并过分依赖外来植物,最终使得园内物种特色丧失;三是设计人员未能做好乔灌木的搭配,使得园内景观植物单调乏味,丧失了美观性。 (二)城市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重新树立规划理念 基于当前国内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可大致划分三种设计理念。首先是游憩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在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设计中找到平衡点,通过两种景观的合理搭配,设计可以满足旅游、休憩的园林场地;其次是景观型设计理念:其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运用各种建筑景观,有效彰显当地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等,同时要融入新时代特征,从而迎合现代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是生态保护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设计者应全方位了解所有生态保护区的自然状况,然后使用合理的监控措施及设计方式降低景观园林设计产生的危害,进而让景观园林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成为现实。 2.放弃照搬照抄,积极开拓创新 首先,基于视觉景观角度分析:设计者应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角度出发,融合现代及传统园林设计手段,打造视觉特色突出的景观园林。比如,在色彩上就应该大胆的使用橘红、分红等颜色,打破植被单一颜色效果的格局,创新园林布局;在比如在空间布局中,要敢于使用不同新创的空间,利用假山、水波等形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空间,打造玄幻之美,提高园林景观效果。其次,基于精神景观角度分析:一是要借助植被寓意传达景观园林的思想文化,比如玉兰花、海棠花等表示“金玉满堂”,梧桐树表示“始终不渝”,梅花则表示“坚忍不拔”,竹子表示“清风亮堂”等;二是设计者要通过自然的设计方式,将山水景色的灵性表达出来,为园林营造意境与氛围;三是要结合传统与现代铺砖方式打造园林特色,将历史遗留砖块与现代时尚砖头搭配铺设,通过对比效果,提高景观园林观赏价值;四是做好本土风俗、文化的彰显,通过将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融入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等方式,提高景观园林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例如,在大雁塔四周园林规划设计时,将陕西八怪做成景观雕塑,展示当地文化特色,提高景观园林人文气息。 3.做好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融合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要做好现代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观念的统一,实现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思想的推广与使用,在确保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进行尽管园林的规划设计。另外,还要大胆应用国外成熟经验及技术,让景观园林的鉴赏与生态保护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4.做好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首先要遵守植被多样性原则:设计者应科学选择、搭配乔灌木植物,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做好空间的利用、完善光照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其次要完善植被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统一:在园林规划时,要实现乔灌木、花草等植被的层次设计,做好结构调整,并应重视当地特色植被的引入,要突出景观园林的本地植物特点。然后要合理引入植物:在外类植物的引入中,应基于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根据外来植物的生长习性等,做好植物的引入,切忌为了美而引入无法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园林的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最后要密切观察植被的全年生长状况:为实现园林的“四季皆景”效果,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观叶观花植被,改善园林景观状况。结束语:受到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品味不断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大胆的引入创新思想与理念,在基于本土风俗、文化与现代新技术、成熟经验的借鉴融合下,实现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突出其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效果的发挥。 作者:余琳琳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风景园林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更多的是以自身地域特征为主,致力打造更具自身特色的风景园林。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代风景园林的地域性特征,探讨地域特征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希冀为以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带来参考。 关键词: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纯的物质生活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基础上,风景园林设计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更加贴近大自然,更极大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1地域性内涵 1.1地域性概念 相关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认为,地域性,是指跟一个地区的本性或跟其它地区相比较的特性,或者也可以说,地域性是将一个的地区的自然中的景观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等综合起来的特性。也有学者认为,对某个特定的地域来讲,地域性是综合了一切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景观,将他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所具备的特性,这也是划分地域的标准。在我看来,地域性是在地域划分中,能够将这个地域和其它地域区分开来的特殊属性,这是划分地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通常情况下,这种标准是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它的呈现形态不仅仅拘泥于文化形态。 1.2地域性的属性 第一点属性是动态变化性。通过对地域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要素的影响,简介作用在城市、景观和建筑上;不属于本土形式,或外来风格的直接殖民。以上两种是体现动态变化性的两个方面。地域性的第二点属性,是系统性。地域性的第三点属性,是外在的多元化差异性。这种属性,是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展现的,是对多个不同的地域风格的景观进行比较。地域性的第四点属性,是内在趋同性。在地域的空间范围内,地域划分的主要因素,有着其普遍性和代表性。 2现代风景园林的地域特征 2.1地域自然特征 2.1.1地质地貌 人类的一切活动们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壤的表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这就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岩石更是不断在不断风化。园林景观有着其独特的地域色彩,跟土质情况不同,土壤类型多样有着极大的关系,基于此,才有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形成了不同状态,从而出现多种地貌特色。同时,地球受到地壳运用的影响,也会产生如地震之类的地质活动。地质活动多,地貌类型也不断增多。 2.1.2气候气象 大气层处在地球最外部,与地球其它部分相比,大气成活跃程度最高。大气层与人类接触最多,人类在进行活动时,需要大气层的保护,大气层更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大气层变化具有周期性,随着大气层的不断变化,地域上也出现了气候,或其它不同的气象。 2.1.3水文条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进行活动后的必须品。古往今来,水是人们生活和选择居住地区的首要条件。人类近水而居,可见水有多重要。因此,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肯定是临近水的位置。 2.2地域人文特征 设计流派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虽然他们的风格多样,在风貌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实际上,这些不同的风貌,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变迁而形成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规划中,地域人文特征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历史遗迹,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历史遗留下来的,后人记载下来的能够展现人类历史活动的发展状况的记录,这是地域特征赋予人类的十分重要的财富,为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了理论指导,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也是记载和传承历史的关键。因此,这告诉我们,在规划园林风景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正确利用历史遗迹,从而创造出更具有地域性作品。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更是加入了人文特征,例如在位置地形复杂、地址陡峭的位置,且离湖面非常近,因此在建造建筑的时候,要注意水面涨水对建筑的影响。在比如,在修建别墅的园林景观石,既要保持整体效果,又要展现特殊性,因为别墅里会经常举办各种聚会,要保证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园林景观别墅的时候,要注意布局,保证布局开合有度。同时,在设计中,要保证园林有抑扬顿挫之感,这样景观别墅才能够被当做旅游景点使用。先要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体现出人文精神来,就要将具地域性的人文色彩,加入到园林设计中来,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人文性,也能体现地域性。 3地域特征的视角设计园林景观 (1)气候是影响地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气候的影响下,地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当然,水文、生物等条件,都是受到了气候的影响。受到大气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是随着季节地域等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下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2)植物在园林中最重要,同时也是建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条件。气候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风景,也导致植物的品种多种多样。因而,在园林中,类似的植物都不会单个出现,设计师会尽量将他们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群落。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会善于在自然景观中,发展美的植物,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将这些美丽的植物移植到自己的园林设计中来,即使不能真的将植物移植过来,他们也会尽量将这些颜色加入到自己的设计中。(3)在进行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地质和地貌,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和地貌,会对园林的设计规划起到不同的影响,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要充分重视地质和地貌。不同的地质和地貌会表现在不同的园林设计上,地域不同,地质地貌特征就会有明显不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问题,北方的园林和江南的园林风景的不同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4)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应当保留当地是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遗迹,这是由于历史是十分有价值的记录,记载着当地人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记录看到当地人的生活,并且将这些生活状况与地域联系起来,看到其中的重要作用,历史遗迹是地域中宝贵的财富。虽然,我们当下是现代社会,但在建造新的园林,或改造园林时也不可忘记历史,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特色相结合,赋予园林新的内容和意义,不可将带历史元素的因素抹杀掉。(5)中国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有着浓厚文明历史的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地域及人类不同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有些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延续的。因此,在开发建造新的园林景观时,要保留民俗原有的特点,设计师要将这些独特的民俗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样,在游客观赏景观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4结束语 当前,园林景观已逐渐成为地域的代表。随着景观园林设计的不断发展,这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景观已不能仅满足于被欣赏,更应该寻求科学、功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并且,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设计也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赵立娟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与适应性原则 摘要:本文就是根据当前时展的需要具体讲述了城市园林规划的相关理念,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提高城市园林规划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建设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园林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园林设计中愈发重视艺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因为它同时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水平。目前城市园林建设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风景园林,这种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之美,将青山绿水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来。本文就是详细讨论了不同园林的建设风格,并针对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略的讨论。 一、有关城市园林建设的基础问题研究 提到园林设计就不得不说一说视觉艺术效果了,正常人视觉的产生是由于光作用在人的视网膜上使人的视觉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神经细胞再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兴奋。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看到了有视觉冲击的景物以后都会产生兴奋,在心灵上有一种愉悦的体验,进而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恰似一部分辨率极高的摄像机,双眼就是获取信息对焦位置。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物体都会反色不同的光线,绿色光的波长在人眼的分辨范围之内。在接受了光线的信息之后,经过大脑的分析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原理不断的认识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了源源不断创造力。 二、园林设计美化城市景观 在园林设计中最关键的因素有三点,事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光线的明暗。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就是形状,在认清事物具体轮廓的同时人们就随之接受了光线和颜色的信息,通过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产生视觉的冲突。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的好坏主要受画面的气质以及艺术性质所决定,只要色彩、明暗和线条搭配得当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1园林设计中的线条设计 这里首先要说的就是线条了,几何学中我们都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线条的运用十分关键,由线条的变换形成不同的形状产生不同的视觉冲突。例如垂直的线条给人一种平稳整齐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一种优雅舒适的感觉,总之线条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是十分关键的。在一些比较小巧精致的园林景观中,线条的运用更时能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线条就是轮廓,是全景的基础。 2.2园林设计中的形状设计 一提到形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体的几何形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物体的基本形态。园林设计中是物体抽象形态例如树、山、水池的形态,他们都是具体的艺术形态,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自然界中的形状往往都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有棱有角亦或是弯弯曲曲给人一种意象美,总之形状是景物最基础的形态。 2.3园林设计中的明暗设计 一提到明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光线,光线明暗相间的对比则给人十足的立体感。在园林设计中则是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来体现明暗的变化。阳光能够带给人们温暖,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明亮导致愉悦心情,而暗淡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们利用明暗色彩带给人的不同体验和感觉,交替变换打造色彩丰富,明暗相间,有感情的园林艺术。 三、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建筑理念和特征 中华民族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上都极力追求自然和谐为主,满足人类娱乐享受要求。设计中充分考虑山水景观、植物特色、亭台楼阁的依势而造,不去特意雕琢,最终建造出和谐、自然、宜人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对空间构造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追求天地自然尽在园林之中的目标。 1.由点及面,实现空间视觉效果的最大化。中国古典建筑中,园林设计师往往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段,通过各个景物之间的联合,让观赏者尽可能的感受到天地之意,延伸观赏者的感受意识,充分体会到自然山水之意。 2.巧妙搭配景物,实现景观外延的空间效果。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延伸风景自然性、连续性的手法,不拘泥于一院方庭,采用借景、引进的手段,实现视觉边界与自然景色效果的扩延。通过加强庭院景观与外界景观的呼应和联系,以实现园林景观对人们追求自然化回归思想。 3.景观多变,不拘一格。中国古代园林景观往往有着步移景异,动静结合的效果特征,步入园林都会让人有着虚虚实实、渐入佳境的观赏效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流连忘返。许多古典园林中都有园中园的设计,不同的景观地点设计不同的园林特征、形状特性,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局部空间交错、整体景观统一的布局,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看到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效果。 4.完善的景观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古典园林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景观体系。依据在园林景观中运用障景、借景、引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段使同一景观在整体景观中发挥着不同效用。此外,在景物变化、色彩、格调方面,古典景观园林也有着不同的运用效果,各景区间透过渗透、穿插的艺术手法,实现景点的相互串联。四、城市传统与现代园林景观的适应性提升手法 4.1对景 对景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景可分为正对和互对两种,这种对于对景的使用,其实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使用对景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最主要是选择最为恰当的位置。 4.2借景 借景也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会经常使用到,我们看到了一个亭子的水中倒影,即使亭子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我们依然还是会知道,在这个景观中是有亭子。目前借景的方式也较多,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错都是比较常用的形式,借景的设计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4.3框景与夹景 在框景的运用当中,一般是选择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比如在山洞中我们是可以看到山外的情景,从窗户中我们是可以看到窗外的情景,因此对于画面的渲染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框景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其中先后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先开窗还是后开窗的景色是截然不一样的。五、结束语园林景观是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讲究的是一种实用和经济性,设计当中无处不有传统的园林设计元素,传统园林艺术对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优秀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城市园林环境。 作者:孙树勇 单位:泰安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居住环境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居住园林规划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是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设计策略,供相关行业人员参考。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园林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现代城市居住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设计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居住区园林规划则更多体现了生态性与舒适性,是对传统城市居住区设计的突破。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单纯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设计,一些草坪、花坛等尽管能够美化环境,然而周围都有栅栏围挡,人们的活动场地十分有限,这些园林设计难以发挥实用价值。其次,当前的居住区园林规划缺乏创新性,降低了其审美价值,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另外,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不协调的现象,难以给人舒适感以及美的享受。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亟待改进的问题。 二、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1.注重景观环境共享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园林景观效果,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将现代人工景观设计理念渗入其中,使小区内的各个住户都能够享受到舒心的生活环境。另外,小区的空间范围比较广,要对这些空间进行科学设计,对各个领域进行有效划分,提升层次感,为人们创建能够活动、交流、沟通的场所,使居民能够在享受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增进联系,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社会交往需求。 2.渗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地应用,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可以深入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增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结合,当地涌现的一些历史名人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另外,也可以在小区园林建设中设计假山、水景以及凉亭等,在假山上刻古代文人的名作,增强艺术气息,而且凉亭等设计不仅可以作为观赏的艺术建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提升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3.体现园林设计功能性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不仅要具有观赏性,更要体现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在亲近自然、文明生态的基础上,增强园林设计的实用性。这在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城市居住区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在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能够满足人们出行、车辆出行的需求,而且要规划合理,根据居住区的设计情况进行道路规划,车辆行驶道与人行道要明确划分。可以利用线性分割对道路功能区进行区分,不仅具有线条美,而且便于人们出行。在居住区园林道路的周围,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吸收噪音,不仅能够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功能价值。 三、结束语 新时期,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因此,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将生态理念、绿化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并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广大居民创建一个优美又具艺术气息的居住环境,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方向。 作者:陈竞 单位:北京麦田国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园林规划论文:海绵城市与园林规划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不仅有力的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而且对于调节地表径流量、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建成“美丽中国”,海绵城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海绵城市建成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分析 1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地层次 保证足够的绿地量,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同时绿地建设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所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建设项目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六大重头戏,它们实质上都是需要园林绿地来完成的。在对园林绿地的规划中,主要任务是确定绿地的用量,一般而言,绿地面积越多,海绵城市的功能就显现的愈加明显。再者,确定了绿地量以后,方能提升绿地的质量,使其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中占据着较大的空间,在功能上发挥着蓄水调节的作用。绿地的多少是衡量园林绿地质量的重要标准,绿地滞留雨水的层次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冠层滞留,滞留雨水较多的绿地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树木高、树冠密、层次多、叶片细等。因此,乔木以及多层植物是园林人经常种植的树种。轻冠幅、低层次是目前园林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现象与我国园林行业的育苗方式和工程用苗标准有紧密相连的关系。二是,表土疏渗,表土性状、植被层次、根系状况以及雨水状况是影响雨水疏渗量的关键因素,一般含沙量适中以及表土不板结的沙壤土截留雨水的性能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并且根系发达,对雨水的疏渗能力较高。三是,根基滞留,除了冠层以及表土等因素,根系也是影响雨水疏漏的关系因素,根系的拓展能力需要通过树穴和土壤来保证。 2园林绿地的建设 在对园林规划建设中,要从绿地地形、绿地水体以及下沉式地形等三个方面来建设。第一,绿地地形,首先在园林绿地建设中,要尊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种类,在此基础上,在一些地势较低洼的地方,人工改造成为水塘、旱溪以及拦水坝等,增强该地标的截留雨水的能力,而在过于平坦的地势可以建设公园或者是开凿人工湖,增加水体面积,园道两边的平台均要高于中间的绿地,方便雨水的疏渗。第二,绿地水体,适当增加低洼处的水体面积,可以通过建造景观蓄水小坝、蓄水池等来蓄留雨水,在起伏较大的公园建造山塘、洼地以及湿地,增加蓄水的功能。第三,下沉式绿地,无论是广义上的下沉式绿地,还是狭义上的下沉绿地,其实质是能够截留住雨水的低洼绿地,能够成为下沉式绿地的绿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土壤较疏松,且透气性较好,土质较黏,植物选择以乔木为主,耐涝性强。 3园林的生态铺装 园林的生态铺装是让园林具备海绵体的特性,能够吸纳雨水,调节地表径流,比如对园林中绿地以及河湖水体等的铺装都属于生态铺装,举例进一步说明园林的生态铺装如何进行的:首先针对道路与平台的铺装,透水透气以及不污染土壤是生态铺装的目的所在,目前来讲,在众多的铺装方式中,透水铺装的效果比较比较好,但是尚且还存在着孔隙堵塞问题以及透水性不佳等问题;其次,是对水体与堤岸的覆盖,在城市中不少自然河流的、水体都因为建设而进行了人工覆盖,将天然河流变成不见天日的下水道,这种做法无疑是顾此失彼,笔者建议我们在园林建设中尽量少改造那些天然的河流和水体,恢复城市的自然循环系统。 4屋顶的绿化设计 绿地、生态铺装进行完了,紧接着就要针对屋顶进行绿化设计,降峰减流是屋顶绿化设计的主要手段,通常采用以下四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植被层进行截水,通常10厘米高的地被层可以截留2到5厘米的雨水;土壤层截水,土壤基质和孔隙均可以截留雨水;利用蓄水层截水;蓄水系统截水。以上这几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屋顶形态来做出具体的选择,从而让其符合实际需要,也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 5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途径,海绵城市与园林建设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有助于早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关人员要注重园林建设质量的提升和发展,让园林建设为我们的家园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和作用,让“海绵城市”范围逐渐扩展,带给人们更为“绿色的”享受。 作者:于焕龙 单位: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园林规划论文: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CAD软件是一种新的园林设计软件。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方案以及方便修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CAD技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不仅科技在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园林规划中,CAD技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园林设计的主流方式。CAD技术相比之前的手工绘图,不仅节省了员工的很多时间,而且还具有可更改性。比如,设计者要设计一个园林建筑面积较小的图纸,不仅地形复杂,并且平面变化多样,如此一来,CAD技术就显得十分便捷,无需担心画错重新改正以及图纸刮烂的情况。 1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在设计行业中,CAD技术已经成为设计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因为CAD技术方便快捷,而且CAD技术还可以将图纸设计、图形绘制以及工程预算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的方案,而且方便修改。设计人员在完成一项工程时,可以将其中对自己设计有用的图样以块的形式存入图库中,当自己需要时,便可以从图库中直接采用,加快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绘图时有计算机进行辅助就可以随时与建筑师以及相应的结构工程师进行沟通,相互配合,不断协调。设计人员在使用CAD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模拟生成地面的模型以及建筑的框架,然后在三维动画的软件中进行材质、光源的供应,最后通过照相机对人的正常视点进行模拟,形成一连串的轨迹,达到一种全方位观察的效果,使人如身临其境。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完善自己的设计效果,让自己的设计变得更加完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乏有其他的信息技术的产物,比如Photoshop、CAD以及3DSMAX等。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手工制图不仅浪费设计人员的大量时间,并且时间一久,还会发生褶皱、霉变等不可预测估的灾难。但是计算机设计并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它可以很科学地对设计图纸进行保存,不仅方便观看,而且还可以进行多次备份,安全性很高。网络上关于园林设计的资源十分丰富,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市绿化、园林绿化以及市场上关于这些设计的动态等。因此,设计人员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CAD的上网功能得到大量丰富的资源,而且最好的一点便是,设计人员还可以将自己所整理出来或者搜集到的共享到网络上。由此可以看出,CAD的网上功能对于园林设计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关于园林设计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可能,与国外设计人员交流也正在逐步完善。 2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大多数的园林都具有一种古典美,它不仅是一门关于空间的艺术,并且还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我国园林的特点也就造就了曲直蜿蜒的道路要求。但是CAD技术中的线条无论是曲直还是粗细都太过于整齐,没有人工作图的韵美,这也就让设计人员利用CAD设计的图纸缺乏生动性。在我国,设计人员大多设计的是平面的园林设计,然后利用其他的软件转化为三维模型,该模式不仅浪费了设计人员的时间,并且还大大浪费了设计人员的精力、财力,更有甚者是不同软件之间对于两维以及三维之间的转换性较差,真实的效果与实际的场景相差较大。 3制约CAD技术在园林规划应用原因及解决办法 CAD技术在园林规划中相对其他技术的发展可谓是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园林艺术的复杂性。因为我国的园林大多数植物都是群植、丛植以及孤植相互交叉,以此来丰富空间。前面已经提到CAD处理曲线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是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CAD中的栅格控制命令,然后利用PLINE绘出类似曲线的折线,最后再利用PEDIT将折线变成曲线;利用SKETCH时,设计人员在进行绘画之前将记录增量保持为1,这样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不仅有面积方面的问题,并且还有信息量较大,因此对于设备的要求就比较高。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实际经验,在进行园林规划时,最好选用配制比较高、内存比较大的主机,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选用比较低或者比较高的配置,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变低,而且还会让设计者承受比较高的费用。同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经常需要对一些资料进行扫描,因此扫描仪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比较简单的地形,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各控制点的相对坐标来生成。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地形,设计人员先要用扫描仪输入,然后进行矢量化处理,转成CAD相应的文件格式之后再在CAD中打开。设计人员在对效果图进行绘制的时候,一般分为建模、渲染以及后期处理3个阶段。在园林的效果图中会有很多的植物图像,但是关于植物的建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设计人员在建模阶段,只需确定所要绘制植物的位置以及高度即可,至于植物的一些细节留在后面的阶段处理就可以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园林设计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设计人员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出设计园林的意图,园林规划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当前,园林规划利用CAD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园林的设计人员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应用,并且将CAD的功能特点掌握熟悉,将这门技术变成具有自己特征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相应的软件也层出不穷,并且这些软件都会有大量的快捷命令,如果设计人员能够将这些命令熟悉掌握,便可以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使用CAD作图,并不代表将手工绘图完全放弃掉。因为手工绘图不仅考验的是设计人员的空间观念,并且还有设计人员自己的设计思想,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坚决不可以放弃。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具有坚实手工绘图的设计人员,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而不是软件表现出来的无感情、生硬的味道。另外,现在的园林设计所需的软硬件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设计人员开发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十分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植物图片进行三维处理的软件,这些软件对于今后我国园林设计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4结语 CAD技术的出现以及发展,不仅给园林设计带来许多的便利,并且也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使用CAD的过程中,应当熟悉掌握CAD中各种命令以及应用技巧,同时,设计人员若要提高自身的绘画速度,则需要注意平时多积累经验以及增加练习次数。设计人员每次完成设计工作的时候,可以将里面对自己有用的图样存入自己的图库中,比如,树木的立体图以及园林小品等做成图块,在需要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去用,方便快捷,且可提高效率。相信在信息发展更加迅速的时候,CAD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手工绘图,成为新一代园林设计的工具。 作者:白丽霞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林业处 园林规划论文: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探索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今园林规划设计的课堂中难以发挥其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作用,反而逐渐成为阻碍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专业领域进步的一大障碍。本文由“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路出发,联系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衔接中的的现状矛盾,创新提出“海绵课堂”的建设理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探索和总结,重新审视了当前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期对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园林;中高职衔接;规划设计;海绵课堂 “海绵城市”这是2015年最为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是城市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产物,同样的道理,随着新课程改革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关系———不断变化的教学状况与越发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为此,笔者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建设“海绵课堂”的尝试性探索,以期达到职业教育“理论够用,技能够硬”的人才要求。 1“海绵课堂”的建设内涵 1.1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传统课堂”的现状 1.1.1课堂定位的僵硬化。中职阶段,传统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把完成一定量的设计图纸抄绘练习作为课堂合格的“理想状态”,用重复的机械练习切断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中强调的深度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思维纽带,从而逐渐消减了中职学生对于园林专业继续探索的兴趣,导致大量的优秀课程设计资源因学生内心抗拒性的“饱和状态”而流失,过于“饱和”的内心也同时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使其作品缺乏新意而呈现出明显的抄袭痕迹。如此僵硬化的课堂,使得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时明显不适应高职课堂更为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前途的迷茫。 1.1.2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先理论后实践”这一存在时间间断性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为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存活的唯一命脉,理论知识的“倾盆而下”造成了学生在真正实践时不知所措的局面。例如,在公园规划设计练习中提到“园林公共厕所应设计在地区主要风向的下风方向”这一理论要点,这一知识点在听讲时极易理解,但是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仍然有85%的同学忽略了这一关键点,从而大大影响了作品的合理性。 1.2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本质 海绵课堂的本质就是比喻学生在课堂中如同海绵一样,将如雨水一样的知识点迅速吸收、存蓄、灵活运用,以此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在实践过程中将蓄存的知识释放出来,从而让本身死板的理论知识在不断应用中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对于这样的课堂定位,笔者认为应该重新提炼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三者的内在联系性,并以之为基础来重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探索的形式,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作为教师更应主动优先地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优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中职院校学生在创造性方面的潜力,让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包袱”转变为实践的“解渴”财富,为学生轻松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绵课堂”的建设途径 “海绵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课堂教学资源的全面开发,以完善“海绵体”———学生个体为突破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高效发展。 2.1“海绵课堂”的建设应可采用优先调研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低干扰途径 中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多积极外向,内心富有想法,虽对学习缺乏耐心,但本身的探索欲望依然较为强烈。因此,在中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建议避免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尤其在设计思路和风格上,应更为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并做积极引导,旁征博引来达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深化创意的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满足感。机器工厂式的园林设计人员早已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于年龄和认识层次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来说,优先布置实地调研性质的任务将更为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城市街头绿地设计”一节中,可以本市富有特色的街头绿地小组调研为优先教学内容,组织实地调研并形成报告,教师在其中尽量减少知识点或者规范条例的干扰,以监控学生安全为主,将观察的角度彻底还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在高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中,主动探索和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得以延续。 2.2“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 相结合的全方位途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这是一门需要大量辅助参考资料支撑的课程,因此课堂大量的图文资料成为了一柄“双刃剑”。一味的图文讲解将使得课堂中的“海绵体”———学生很快被“榨干”,即使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极尽所能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中职园林的学生也是无法真正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感、空间感、意境感。笔者尝试将课堂置于城市现有园林中,让学生走出去充分吸收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记录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解“户外广场台阶设计”中,对于台阶踏步高度、宽度等规范,通过城市中几个不合理的案例来提醒学生关注设计尺度的概念。而高职园林的学生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相结合的“海绵课堂”中将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以扩大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得渠道。 2.3“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相结合的可持续途径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环进步的过程,同一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的专业认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时刻揣摩和反思个人或小组作品这一思维过程显得尤为宝贵。课程任务中涉及一定量的个人任务,同时结合了园林专业实际工作中的合作特点,加入了适当量的小组任务,这样的驱动方式更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课程进度中所需要做出的改进之处,以此来提升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另外,在小组合作中“海绵体”之间可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积存的机制,让知识的流动性和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而有利于“海绵课堂”后期的可持续性建设。因此,在“海绵课堂”中,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的项目任务应具有可持续性,中高职院校主动构建一体化的学习机制,使得“海绵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吸收———释放———再吸收———再释放的循环。 3“海绵课堂”的建设展望 3.1引入“海绵课堂”的弹性评价机制 “海绵课堂”的灵活性授课必然与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格格不入,纯粹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的设计课是病态的,是没有生命意义的,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看来,弹性评价机制应兼顾考试与考查,闭卷与实践,更强调“海绵体”在知识吸收环节和知识应用环节的重要性,弱化结果表现,促进“海绵体”进一步的二次知识吸收,避免“一棒打死、一榨即干”的现象发生。 3.2引入“海绵课堂”的经费预算体系 多样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会增加课程的成本,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自我提升的成本和课堂教学的成本成为了新的挑战,学校层面应考虑加强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中高职院校教师定期交流学习活动以及校外实训场地的长期合作开发,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应充分利用中高职院校创造的课堂、图书馆、实训室等资源,减少课后的学习成本,将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投入更高层次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中去。因此,详细而不断完善的经费预算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绵课堂”的发展速度。 3.3引入“海绵课堂”的网络互动模式 “海绵课堂”这一创新型的课堂从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必然少不了智慧化的网络构架。作为一门专业设计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中高职衔接从本质上要求中高职学生更应该主动增加与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沟通交流频率,无论是中职学生与高职教师沟通,还是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互动讨论,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对于设计作品的探讨和深化始终贯穿于整个中高职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上一对一指导之外,借助现代化的沟通渠道,通过挖掘网络平台的资源,建立“微博互动”、“微信答疑”、“群聊分享”、“美图共赏”等新型互动学习模式,从而依靠广大师生的力量共同智慧地提高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蓄水量。 4结束语 “海绵课堂”是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创新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海绵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只是一个起点,是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延伸发展打下基础的一次尝试。总而言之,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园林专业教学中应更多地去思考和探索“海绵课堂”的建设方式,形成中高职园林教学衔接的创新特色化发展道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也将使得中高职合作院校的关系更为紧密。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二重关联问题 摘要:中国美术史研究将美术史的性质归列到历史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重构美术历史。美术史研究应以图像为主干,尽力摈弃以文献为主导的研究格局。但在实践中,对图像的解读仍需依凭文献的记载,形成了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既相互契合又相互悖离的二重格局。在“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中,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这一文献系统直接诱发了其图像系统的产生与形成,同时图像系统又极力超越文献系统形成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图像系统格局。在中国美术研究视域中,这种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二重关联是一种普遍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历史研究;文献系统;图像系统;昭君出塞 对于几乎每一个美术史家而言,他们都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潜在的“已有观念”。这种“已有观念”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先验存在。这种已有观念虽然可以通过某些图像系统获得,但是,毫无疑问,其绝大部分是通过文献系统获得的。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图像系统是其研究的主干,图像的色彩、绘画技法等因素是其研究的根本对象,美术史学的研究回归到图像本体上来,才是美术史学研究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图像复制的困难及图像独立审美功能的缺失,图像在真正的美术史研究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尴尬。因此,还原美术史研究视域中图像系统应有的地位,结合文献系统与文图关系的实际,方是美术史研究应有的立场。有鉴于此,本文以“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为中心,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文图关系,以期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文献系统:“昭君出塞”的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当年出塞和亲,而今在茫茫大漠上只留下矗立的青冢,她的哀婉、悲怨以及为国为民的大义成为两千年来文人题咏与画家刻绘的重要题材。在此过程中,围绕王昭君的出塞,衍生出各类不同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创作,呈现出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延展,形式不断变换的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种文献系统。 一是历史文献。昭君出塞和亲,是正史载记的真实历史事件,有历史文献的依据。根据班固《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的记载,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部秭归人。王昭君本是“良家子”,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待诏掖庭”未被皇帝御见的宫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作为阏氏。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死,前阏氏子代父立为单于。王昭君依照当时匈奴的习俗,嫁给后单于。这就是昭君故事的简单史实。 其后,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撰写《后汉书》时,又在《南匈奴传》中写入王昭君的事迹。他在史书中明说:“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说,王昭君因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而主动请求去匈奴和亲,并非《汉书》所言被动地被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单于。《后汉书》不仅写明王昭君的态度和心理,而且对她的仪表也有生动的描绘:“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这里不但有对王昭君容貌衣饰、风采仪态的描绘,同时也描述了汉元帝欲赐不忍,欲留不能,既爱怜昭君国色天姿,又不肯失信于匈奴的矛盾心理。此外,《后汉书》还交代了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嫁给继任单于的继子,曾“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的情形。 由上可见,《后汉书》所记载的昭君故事,已经不像《汉书》那样简略,可能吸收了部分民间传说,而且加上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描写,王昭君已初具悲剧人物的雏形。 东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也记录了王昭君的事迹。与《后汉书》相比,《西京杂记》的杂史记载更具传奇色彩。在此书中记述了王昭君之所以多年未被元帝宠幸的原因:“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于是,王昭君故事中又增添画工索贿的情节。及至“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被斩画工共有毛延寿、陈散、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六人。 二是音乐文献。与《西京杂记》几乎同时的音乐文献《琴操》一书中也记载了王昭君的故事,与《后汉书》、《西京杂记》相比,《琴操》虚构成分更多。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便是,该书记述王昭君不肯依“胡礼”再嫁,“乃吞药死”。这是从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出发,对《汉书》所载王昭君史实做出的重大改动。此外,《琴操》还写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境内,“胡中多白草,而此冢青”,交待了“青冢”这一说法的文献由来。 王昭君出塞事迹与音乐文献关涉的,还有创作于《西京杂记》与《琴操》之前的西晋石崇的《王昭君辞》,在该辞序文中,石崇曾说:“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王昭君从西晋始又被称为明君或明妃。石崇还写道:“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从此,王昭君又与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此,在历史文献与音乐文献系统中,后世昭君出塞故事的所有元素均已基本具备,如入宫、不见御、画工毛延寿索贿、昭君心存怨恨、和亲、再嫁、思乡、琵琶、青冢等,一个比较成熟的故事开始形成。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国势颓败,北方边疆又饱受异族侵扰,许多家庭离散,不少人被掳而离开家园,在动荡中惨死他乡。所以,王昭君的命运便得到民众的深切同情,他们纷纷在昭君故事中倾注他们自己的爱憎,从而使昭君故事得以广泛流传。 三是文学史文献。到了唐宋乃至元明清时期,昭君出塞的主题元素又屡屡被文人利用,并以诗歌、小说、戏剧的形式敷衍传承。唐宋时期,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在内,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有歌咏王昭君的诗作。与此同时,《王昭君变文》为后世昭君故事小说化开了先河。元明清时期戏剧的隆兴,使昭君出塞的故事又被大规模地搬上了戏剧舞台。据《录鬼簿》载录,元有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月夜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杂剧,皆已亡佚。现存剧作只有马致远的《破幽梦孤燕汉宫秋》。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也是昭君出塞故事系列中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昭君戏。这部杂剧集中了前记小说、文人诗词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果,根据时代的需要,使昭君出塞故事有了重大的发展。明代以昭君出塞故事作为题材的剧本有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现存《盛明杂剧》本)、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现存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以及《青冢记》三种。清代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戏剧有尤侗的《吊琵琶》杂剧、薛旦的《昭君梦》杂剧等。不过,明清时代,昭君戏曲虽广为流行,但多歌颂昭君与元帝爱情,昭君自杀,既为朝廷殉身,又为元帝尽节,这些戏曲主题统一于爱国、忠君观念中,皆与史实背离。独《昭君梦》,以梦境结构全剧,并遵照史实令其和番,下嫁呼韩邪单于,与众剧迥异。 中国美术史论文:从“四个认同”的高度谈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 【摘 要】在新疆,高等教育的使命更重,它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新疆的未来而言,培养什么人、传承什么文化才是新疆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认同”教育主线,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渗透到艺术教育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建设边疆,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进步,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大美新疆的到来努力奋斗! 【关键词】四个认同 新疆高校 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难解难分,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同时,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学习,成为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建的家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来说,近些年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三股势力”对新疆不断渗透破坏,妄图将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此时,“四个认同”理论的提出及如何贯彻学习“四个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四个认同”即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 “认同”又称“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 我们认为,“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治本之策。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造成国家民族的危亡。 新疆处于反分裂前沿,青少年由于受地域、宗教、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等同于与敌对势力争夺未来。当前,新疆各高校在青年学生中都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以及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意义非常深远。针对“四个认同”教育,新疆各高校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多所院校的教师及理论研究人员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新疆师范大学吴常柏教授的《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教育的经验》一文,新疆农业大学的寇新华、何建忠教授的课题《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该课题先后在新疆多地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有关“四个认同”教育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的李瑞君、贺金瑞教授也撰写了对《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一文,对新疆高校“四个认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新疆各高校抓住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落实“四个认同”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育这一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对其行为倾向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如何在学习“四个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来引导教育学生加深对“四个认同”的更深入理解,切实增强新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疆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分割的考古发现、现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但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在利用此类视觉历史资料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尚属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新疆特殊的区情、政情,如何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引入此类教育就具有既迫切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各学科学生对古今社会的认识,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高尚的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充实、完善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强化“文化认同”, 明晰“归属感”。而这种“认同”的学习是直观的、可视的、有翔实史料可查的。这种学习就是对“三股势力”分裂新疆图谋的正面回击。从而使学生从艺术史学习的角度观照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祖国几千年的脉络关系。这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未来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高校中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新疆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价值观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疆未来人才的培养、塑造,关系到孩子们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导入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沛翔实的视觉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就已经开始传播,这种传播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从各个侧面影响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形成。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生产技术、社会习俗等,从而奠定了西域与祖国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权建制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开始,整个西域地区就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 新疆从此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量的考古挖掘史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关系,这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 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盛唐时期乃至魏晋南北朝都有传播,它主要体现在新疆现存的大量佛教壁画中,这些壁画作品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加以利用、学习,势必大大增强新疆大学生对祖国文化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中原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的体现 随着中原地区人民与西域人民不断加强往来,中原内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也得到传播。这种传播从日常生活到丧葬习俗都有体现。不仅如此,中原彩陶、丝织工艺品以及中原书法、建筑艺术在西域也大大得到普及。这也足以证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已由物质领域深入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扩展到了民间。总之,丰富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四个认同”学习的实践性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客观依据,为新疆的长治久安、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按 语: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年5月5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 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 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 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对每张画发生兴趣,所关心的是这张画的出处何在,那张画画的是什么。但后来就有人开始对整个的祠堂中的画像程序和结构有兴趣了。我写这本书时的希望就是 把武梁祠中所有的画像连在一起考虑,希望知道这些画像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的又是怎样一种逻辑思维。这也就像是研究《史记》,其中的每篇都可以单独来读,但是也可以作为整部书的组成部分来看。后面这种读法所发掘的不但是司马迁对全书的想法,也可能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某种观念。这种研究方法是首先重构一个基本的建筑体,然后通过这个建筑内的整体图像程序重构当时的审美和思想,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政治观念等。 “重构”有不同的层次。首先,美术史研究离不开实际的东西,因此还是得从具体的图像、建筑、器物入手。然而,我们继承下来的往往是一些离开了原来原境(context)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很具体的碎片出发来重构原来的实体。特别是我称为“礼仪艺术”的碎片,它们原来都是为了某种宗教、政治目的服务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建筑体。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些碎片能不能重新拼起来?它们背后的建筑体是怎样的?如果这种重构能够做成,就可以接着去想,接着去重构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比如像武梁祠,我们就可以进而考虑武梁祠和武氏墓地中别的祠堂的关系,考虑武梁祠石刻的大环境,甚至整个东汉时期墓葬的理念。这都可以算作是“重构”。很多领域,像物质、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原境——实际上都需要重构。但是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将这些领域分得比较清楚。有的时候学生会操之过急,还没把第一步做好,没把完整的、具体的东西做好,就一下子跳到很高的层次去谈政治、历史的问题,显得缺少中间环节。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文献的搜集、解读与利用 主讲人: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地 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我已经多年没来南京了,这次来南京,黄惇教授邀我给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作一次讲演。能有机会同大家就艺术史的问题进行交流,很高兴。 要认真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同研究中国历史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经历一定的阶段,达到一定的标准。我想用三个环节、三句话、三个字、三个个案来概括我今天的演讲。 三个环节,指历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史料的搜集、史料的考证和解读、史料的运用。 三句话,是与上述三个环节对应的:一是“竭泽而渔”,对应史料的搜集;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应史料的考证和解读;三是“正确而充分”,对应史料的运用。 三个字,是上述三句话的概括:全、真、准。“竭泽而渔”就是求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求真;“正确而充分”就是求准,准确地反映历史。 三个个案。原则有时并不复杂,但要实践这些原则,达到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今天要就先辈的经验和个人的实践,说明艺术史的研究如何求全、求真、求准。在这里还需要说明,历史研究的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不是绝对的,比如史料的搜集,即使已经比较完备,随着研究的深入,到第二甚至第三阶段,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补充。我这里举的三个例子,也不是全面论述研究的全过程,因为这样一来,时间会拖得很长,而是各有侧重。 一、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的研究 明末清初,常熟一带出现了“四王”、“吴恽”六位著名画家。他们是太仓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1592~1680年)、太仓王鉴(字圆照,1598~1677年)、常熟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1632~1718年)、常熟王翚(字石谷,号耕烟,1632~1717年),武进恽寿平(字正叔,号南田,1633~1690年)、太仓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1642~1715年,时敏之孙)。 吴历不但是著名画家,还是一位天主教神父。20世纪初期,陈垣先生因为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开始注意到吴历的神父身份,写了《吴渔山与王石谷书跋》,说明两人都有天主教信仰,只不过王翚是信徒而吴历是神职人员。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他对书法的兴趣与钻研,他对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有了深厚的认识,不止一次地提出:“书画是相因的,能书能画是大佳事”,在1931年10月23日家书中就有此论。在他1939年作的《汤若望与木陈忞》说:“以书为美术,与画并称,舍中国日本外,世界尚无此风俗。”他开始收藏书画,并从宗教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角度来研究吴历。1936和1937两年,他集中发表了有关吴历的多篇论著。这其中,有(一)文献的考订。包括《墨井书画集录文订误》、《墨井道人传校释》和《墨井集源流考》;(二)图像的订正:《清代学者像传之吴渔山》;(三)专题研究:《吴渔山入京之酬酢》;(四)集大成者:包括《吴渔山生平》和《吴渔山年谱》。这两者各有侧重,前者类似纪事本末体,分专题论述,并有考证。后者类似编年体,是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研究的总结。两者至今仍然是研究吴历必须参考的著作。它们在历史文献学方法论上的意义,更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极富教益的启示。 首先,他深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应从哪里去搜集有关史料,怎样才能做到没有遗漏。他搜集的史料,包括吴历本人的诗画,各种画录,吴历同时人的文集,以及教会方面的文献。在二万五千字的《年谱》中征引的文献就有八十种之多,搜集以后经过考订而没有引用的史料更远多于这个数字。 其次,是他对史料的精细考订。就以《吴渔山生平》的第一章《吴渔山之家世及生卒》为例,这一章共考订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吴历的家世。陈垣先生首先从不同文献的记载中发现了矛盾,也就是发现了问题。《墨井诗钞》所收的陈瑚《从游集序》和张云章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都御史吴讷的七世孙;而《朴村文集》本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吴讷的十一世孙,陈瑚《确庵文稿》与此相同。陈垣先生认为后者正确而前说错误。理由是:(一)张云章所作吴历传记《墨井道人传》有三个版本,各种版本文字上有差异,吴历家世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陈垣先生仔细研究过这三种版本,他根据的是康熙末年张云章自刻的《朴村文集》本,当然应该以此为准。(二)《从游集》是吴历的诗集之一。收入陈瑚《从游集序》的《墨井诗钞》是吴历死后陆道淮所编。但陈瑚自己的文集《确庵文稿》(汲古阁本)并没有收入这篇《从游集序》,却收录了他为吴历母亲所写的《吴节母王孺人墓志铭》,其中说到吴历父亲是吴讷的十世孙,吴历当然就是十一世孙了。如果陈垣先生没有深厚的版本目录学造诣以及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确凿无移的结论的。而他表述这个问题,仅仅用了不到两百字。 第二个问题是,吴历是否是孔子弟子子游(言偃)的后代。明人冯复京所作《常熟先贤事略》说吴历是子游后代,他的先辈“坐事亡匿”,因为子游封于吴国,所以改姓吴氏。吴讷取名“讷”,是藏“言”于“内”的意思。陈垣先生根据吴讷自己写的《吴氏谱图序》否定了这种说法,同时指出,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吴讷的五世祖迁居常熟子游巷,和子游巷的言子故宅紧邻。他还根据雍正初年衍圣公孔传铎所作《复言子宅记》指出,言子故宅在明末变成了天主教堂,雍正二年禁止天主教,各地天主教堂被废,言子故宅才得以恢复。吴历长期与天主教堂紧邻,这和他晚年信奉天主教可能大有关系。这虽然是推论,有待证明,但可能性很大。 《吴渔山生平》类似这样的考证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里还要介绍陈垣先生在1939年3月26日的家书中说的一段话:“凡撰年谱,应同时撰一二人或二三人,因搜集材料时,找一人材料如此,找三数人材料亦如此,故可同时并撰数部也。若专撰一人,则事多而功少矣。吾撰《渔山年谱》时,本可同时撰“四王”并南田年谱,以欲推尊渔山,故独撰之,其实找渔山材料时,各家材料均触于目也。竹汀先生撰二洪及陆王年谱,亦此意,然知此者鲜矣。”这段话给人以很大启发,如果我们要编艺术家年谱,可以同时编相关数人;写艺术家传记,也可以同时写相关数人。一句话,既要下苦功,也要讲方法,苦干加巧干。 二、石破天惊之作《元西域人华化考》 《元西域人华化考》全书不过八万字,字数远远少于现在的博士论文,甚至不如许多硕士论文,但它是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作,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学者的地位。它也是现代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 《元西域人华化考》作于1923年,用陈垣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作为一位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中国史学家,他写这部书,就是要“证明西域人之同化中国”,以此唤醒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振兴中华文化。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元代的西域,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不但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的新疆,更推广至葱岭以西,甚至到达东欧。元朝统治者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公文中称西域人为“色目”,在一般著述中多称“西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的西域人就是指色目人。陈垣先生还解释什么叫做“华化”:“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所以“先天所赋,本为人类所同,均不得谓之华化”。他从儒学、佛道两教、文学、美术、礼俗五个方面论证了在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大批过去被隔绝的外国人以及西北的少数民族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区,接触了中华文化,受到感染,为之同化的历史事实。 陈垣先生元代西域人华化的这个论断,是建立在全面搜集、严格考证史料的坚实基础上的。这部八万字的著作,引用的史料就达二百二十余种之多,还不包括没有引用的。该书引用材料的特色是,除了一般史学家常用的正史、方志等等,光是元、明人的诗文集就有近百种,所以有的评论说,材料“如此的繁富而多样,仅有晚年的陈寅恪和顾颉刚差堪匹敌”。而这时的陈垣先生不过四十三岁。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要论断,发人之所未发,讲的是历史,但极富时代特色,有现实意义,所以蔡元培先生称之为“石破天惊”之作。 下面着重介绍《华化考》中美术篇的史料搜集与考证。 各位老师、同学从事的都是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对美术篇应该会更感亲切。陈垣先生根据中国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的特点指出:“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而“中国画有中国画特色”,与书法同源。因此,他将书法、绘画和建筑作为美术篇的内容。把美术提到文化的高度,并说“文化之感人,其效力比武力为大”,用今天的话来讲,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华化考》美术篇在史料的搜集与考证上有它的特点。他关于书法和绘画部分充分利用了两部现成的文献,因此可以不用“遍览群籍”。这两部书就是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和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华化考》关于西域人中国书家和中国画家两章,就是以上述两书为基础,钩稽而成。当然,他的利用并不是全盘照搬,对这两部书的许多错误和遗漏,他利用《元史》、《佩文斋书画谱》、《西湖竹枝词》、《录鬼簿》、《寰宇访碑录》、宋濂等人的文集、《普陀山志》、《画旨》等各种各样的文献,以及故宫博物院的藏画等,加以纠正和补充。 怎样才能找到最有用的史料,怎样才能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又怎样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陈垣先生为什么能在上述几个方面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心的读者如果能根据上述提示认真学习《华化考》的有关篇章,定会得益匪浅。 三、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考释 这批信札包含了许多艺术史的史料。关于这批信札的考释,我已经出版了三大册的专著,今天只能着重从信札的考证和确认收信人的问题谈谈我探索的经过。 1997年我作为哈佛大学和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到了波士顿。哈佛燕京图书馆吴文津馆长和善本部沈津主任都向我介绍了他们图书馆珍藏之一的七百多通明人手札,并建议我进行研究。 在初步检阅了这批信札之后,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促使我下决心的是这样一些事实。第一、这批信札共有七百多封,是海内外现存最多的一批明人信札,其次是上海图书馆的五百多封。第二、收信人基本上是一个人,这就大大增加了这批信札的史料价值。第三、这批信札先是在19世纪流传到了日本,又在二战后的1955年入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是流传海外的我国珍贵文献。 信札和刊本不同,刊本用规范的字体雕板,基本没有辨认的问题。信札也同抄本不同,抄本一般都用楷书,也不难辨认。信札和甲骨文、金文、简牍等类似,首先需要辨认。这项工作有相当难度,这也是信札多作收藏而少利用作史料的原因之一。 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这一批不同笔迹、不同字体的信札作出释文,也可以说是“认字”的工作。因为不首先作出释文,怎能读懂它的内容?怎能为别人利用?当然这一批四百八十多人写的733封信札、190通名刺的释文,直到我的书出版后,也还有热心的读者加以补正,至今也还有极少数字没有认出,但绝大多数释文已经确认。 我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辨伪。在这里我要借用“有罪推定”这个法律名词,就是说,凡是新出现的历史文献,在未经确证它的真实性之前,必须先推定它是虚假的、伪造的赝品。所以先要辨伪,反过来说就是要考证。 具体到我要考释的这一大批信札,如果它们是赝品,无非是收信人伪造了一批别人写给他的信,特别是名人写给他的信,以抬高自己的身份,求得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好处。 从常理出发就可以否定这批信札作伪的可能性。因为要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伪造几封名人信札就够了,而这批信札写信者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固然有不少名人,但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要伪造四百八十多人的笔迹,编造九百二十多封不同内容的信札和名刺,而且还要一一符合写信人的身份地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叫做理证。 不仅如此,我还从核对笔迹、考察信件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求证这些信札的真实性。王世贞是写信人中的第一名人。王世贞来信的笔迹同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他的墨迹完全相符。来信中说“黎少参书久已题讫”,我考证出,黎少参指黎民表,是王世贞的诗友,“续五子”之一。“黎少参书”指黎民表为收信人写的一幅隶书陶渊明诗。此事见于汪道昆和方弘静的文集。收信人和王世贞交往的可能性及途径,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样,这批信札中王世贞信的真实性就得到证实。 到目前为止,经过我的考证,这批信札的绝大部分的真实性已经证实,也就是说,这批信札总体的真实性已经证实。 下面要着重谈一谈确定收信人的问题。在我到哈佛大学之前,有一位访问学者在1995年发表了一篇专门介绍这批信札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明确说,收信人是“万历间兰溪人方太古”。这个判断好象有一定根据,因为这批信札的上款,有的称“黟江”,最多的是称“元素”,还有一些称“元素方老丈”,而兰溪方太古确实字元素。但当我不断收集有关方太古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同信札的内容联系起来考察的时候,一连串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是文献记载的方太古的众多友人,包括王守仁、陈献章、沈周、文徵明等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的信件出现在这批信札中;而另一方面,这批信札的有些写信人,例如王世贞和汪道昆,根本不认识方太古,也没有给他写信的可能。 其次是时间的矛盾。这批信札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最早一封是嘉靖三十四年(1564年),最晚的一封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方太古生于成化七年(1471年),死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也就是说,这批信札中已知年代的,最早一封写于方太古死后十七年,最晚的更在他死后五十一年。可以确证,兰溪方太古绝不是这批信札的收信人。 这篇文章由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因此整篇文章错误百出,误导读者。“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我们从“方太古说”的失误中可以汲取重要的教训。作者在确定收信人这个关键问题上,仅仅从某些工具书中查到明代方太古字元素这样一点线索就下结论,而没有细考方太古的生平,也没有稍为认真地翻阅这些信札的内容,更没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也没有考虑出现同姓同字的人的可能性,总之,在运用材料和思辨两方面都显得草率,失误就不可避免了。 否定了收信人为兰溪方太古,并不等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找到真正的收信人。茫茫人海,怎样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收信人呢?我们不能凭空假设,只能从已经掌握的事实出发,而我们所掌握的事实,就是这批信札本身,包括它的内容和一大批写信人的名单。经过反复考虑,我确定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从信札内容中确定收信人的籍贯,以缩小搜寻的范围;一是查阅写信人的诗文集或其他著作,从中发现有关线索。 细读这批信札,不但知道收信人是徽州人,还可以更具体的知道他是徽州歙县岩镇人。歙县今天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我还发现信札中有两封是收信人的亲友为他写的介绍信。因为是介绍信,所以一定要称他的名,知他姓方名用彬。沿着这条线索,我在写信人汪道昆、方弘静、胡应麟、欧大任、姚舜牧等人的文集中找到了有关收信人方用彬的许多重要材料。1999年,我根据掌握的一点线索,到安徽省博物馆查阅馆藏的几部方氏族谱,果然在康熙十四年(1701年)刻印于扬州的歙县环岩《方氏族谱》中找到了收信人方用彬的确凿资料:“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生于嘉靖壬寅(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廿六日丑时,卒于万历戊申(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廿八日。娶汪氏、樊氏,合葬上荫山。二子彭龄、龄。”这些记载同这批信札的内容以及收信人、收藏人(方用彬的曾外孙)所写的识语可以相互印证。收信人方用彬的确认,为我进一步考释这批信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先讲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很愿意同大家继续交流。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再现民间玩具历史面貌 遗产日”,由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的“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于2012年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约370组八百多件民间玩具精品,将于9月3日结束。此次展览的作品均是从中国美术馆六千余件(套)藏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一件件异彩纷呈、稚拙可爱的玩具精品将为观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据中国美术馆介绍,该展既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的大型民间玩具专题陈列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多年征集、收藏民间玩具的研究成果的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展览按照儿童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以“成长”和“成才”主线分为“希冀”、“启智”、“尚德”3个部分。从婴幼儿的生命呵护、祝福祈愿,到低龄儿童的智慧开启、创造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少年儿童的知识学习、树德立志,3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将“寓教于乐、玩中启智”的展览主旨不断深化。我国民间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6000至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响球、陶连环等玩具出现。千百年来,民间玩具以其造型的稚拙可爱、色彩的鲜明亮丽和内涵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中最独特和最有趣的类别之一。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是其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工作,有计划、大规模的收藏民间玩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历经30年的积淀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美术馆宏大而丰富的民间玩具收藏体系已具规模。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泥、陶瓷、竹木类的民间玩具,也包括风筝、花灯、小脸谱、面人和彩塑;既有名家名作,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陕西凤翔胡深的泥塑作品,也有偏远山区佚名艺人的天才创作,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云南建水与贵州牙舟的陶瓷玩具。因而,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既体现了我国现当代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也系统的保存与再现了民间玩具的历史面貌。 此前,结合“从延安走来——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推出“从延安走来”专场少儿赛”颁奖仪式的少儿代表、指导老师及家长,在“从延安走来”展厅现场参与了一次艺术体验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少儿,是来自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市少年宫、思奇培训学校、艺格文化艺术工作室等20余家北京校内、校外教育机构的“绘画大赛”获奖少儿代表。(杨子)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摘要: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学术分科;身份;造神模式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美术史研究的差异性,根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崇尚理性哲学,而中国思想以儒道释为主要代表。其中禅宗讲究:不利文字、得意忘言;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在宗教观上,西方认为宗教是文化语言、精神方向,比种族更重要;中国的宗教非常世俗化,在近现代社会革命中建立无神论之后,事实上我们更加容易自己“制造”无数的“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二、学术分科的传统 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也呈混乱状态。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以董其昌为例,其提出的“南北宗”画论,对中国花坛影响深远。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这种状态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也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双重身份的兼备。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这一部分人较多,特别是国画界的居多。 一种是身份的转换。原来是画家或雕塑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三、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 种种的问题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英雄主义情节”和“神话色彩”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对艺术家的研究容易落入“神仙模式”。中国在艺术上讲究游“戏”,而不重“术”(美术),遵从“乐趣”即价值的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导致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传统美术史方法论上英雄美术史观,其主要特征是用神话传说解释美术的起源和以线性发展的历史观描述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造神”模式: 二王(找代表) 皇家装点(政府操作) 正统地位 文人神化 “书圣”。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造假不可避免,并贯穿在艺术品的收藏和理论的建设中。 四、西方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进步性 西方近现代的史论学术的发展,受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带动影响,自身的学科建设已经远远的走在中国之前。西方的美术史研究具有:讲究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与经济分开等特点。注重材料学,并与考古学相结合,注重实证,细致入微的考察艺术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实证、材料、环境研究等,更真实的探寻艺术家生存环境条件,从琐碎的细节入手,并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考察,关照艺术家各个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树立更加科学的方法,自然的打破“造神”的美术史书写模式,更希望去发现流派之外,并引领观念的东西。 例如,著名史论家白谦慎的著作《傅山的世界》中,并不是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界有着许多杰出的人物,如:高居翰(James Cahill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克鲁纳斯(Craig Clunas)、方闻(Fong,Wen)、何惠鉴(Wai-Kam Ho)、徐小虎(Stanley-Baker, Joan)、李慧闻(Celia Carrington Riely)、Yukio Lippit等。 美术史的研究书写,需要带有情感的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这也是其真正的智慧所在。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需要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中建立自己的途径。使中国美术史研究,既带有西方实证色彩,又能深入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或许这样才能逐渐树立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把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带进新的纪元。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这是为促进党的整风运动的进行、促进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而召开的。出席座谈会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是日为第一次会议,讲了立场、态度、对象、工作、学习等五个问题。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等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23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作“结论”发言。座谈会结束后,、、任弼时、王稼祥、博古、凯丰、徐特立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参加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图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开宗明义地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文艺的源与流、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范畴,作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现在让我们回顾中国革命文艺走过的光辉历程,那些美术工作者以《讲话》中倡导的艺术观念,在时代(从《讲话》至1976年逝世)所创作的部分美术佳作,重温的《讲话》精神。这些作品包括版画、新年画、宣传画、中国画、油画等。中国美术从《讲话》开始即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美术作品弘扬主旋律,讴歌工农兵大众,讴歌新时代、新生活。 版 画 《讲话》“引言”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讲话》发表后,其精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的重庆《新华日报》接连发表社论和文章宣传《讲话》内容和美术家的学习体会。1942年秋,从延安带来一批木刻作品回到重庆,并于同年12月19日举办了“渝延木刻联合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1943年这批作品又到苏、美、英、印等国展出,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延安美术是中国美术的排头军,也昭示了时代美术的未来走向。当时的古元、彦涵、肖肃、力群、沃渣、马达、罗工柳、李桦、荒烟、黄新波、黄永玉等,他们的作品都显示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各以显著的个性色彩独步于版画界。如表现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灾民生产自救、安置灾民、组织移垦、帮助灾民渡过灾年的《移民图》(图2,彦涵1944年作),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给老百姓修车》(图3,力群1945年作)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得到了很大发展,表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新人新事及带有宣传性的作品成为创作的主流。如表现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丰衣足食图》(图4,力群1949年作),表现西藏和平解放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图5,牛文、李少言1952年作),表现农民劳动情景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图6,李桦1963年作)等等,举不胜举。 “”期间,版画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表现知青上山下乡的《高原迎新》(图7,石虎1969年作),歌颂国际主义战士的《白求恩》(图8,李福来1973年作)等等。 《讲话》精神对版画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它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社会进步的趋势。 新年画与宣传画 《讲话》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新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时的解放区里就已风行,如表现群众学文化运动的《随时随地学文化》(图9,韩茂堂、张树德1944年作),表现农村生活的《丰收》(图10,聂云挺1945年作)等。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了经亲自修改的第一号文件《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要求把开展新年画工作作为“文教宣传工作中重要任务之一……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众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指示》发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美术机构的重视和积极响应,由此所形成的新年画运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讲话》及《指示》的精神均成了画家的创作动力和目标,特别是参与创作的画家几乎都是当时国内的专业美术家及一流的美术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如表现各族人民团结在周围的新年画《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图11,叶浅予1952年作),表现全国英模大会盛况的新年画《劳模会上的好姊妹》(图12,俞微波1957年作),表现在校学生边劳动边学习,即勤工俭学的新年画《半工半读》(图13,刘旦宅1960年作)等等。 “”时期,一些新创作的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新年画和宣传画,是为了迎合形势的需要。如表现革命样板戏深入人心的新年画《演革命戏做革命人》(图14,李中文1975年作),表现画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宣传画《斗争生活出艺术,劳动人民是主人》(图15,王维新、王利国1973年作),表现社会新生事物的《农奴女儿上大学》(图16,潘世勋1975年作)等。 新年画与宣传画的创作,一直与的指示及《讲话》的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以视觉图解的形式建构了时代的美术基础,特别是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美术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画 《讲话》指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1949年4月开始,对中国画改造的一系列来自美术界高层领导的文章纷纷在各大报刊媒体发表。如1949年4月22日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发表了蔡若虹的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指4月,由北京80多位国画家的近200件作品组成的新国画展览会在中山公园举行。这次展览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因为它标志着那供给有闲阶级玩赏的封建艺术的国画,已经开始变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艺术”),4月25日,江丰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国画改造第一步》的文章,说明国画改造运动是与延安以来的文艺方针相一致的。 中国画之人物画可谓陡然崛起。现代水墨人物画开拓者蒋兆和原本画西画,即从传统造型之人物结构入手,以水墨人物画技法进行创作。当时学西画的方增先、周昌谷,以及以速写、年画等技法擅长的黄胄、叶浅予、李琦等也以人物画进行创作,开了近千年中国画史前无古人之新篇章。如表现人民首次参加普选的《一辈子第一回》(图17,杨之光1954年作),表现农村青年劳动与爱情生活的《约会》(图18,黄胄1953年作),表现在和平的环境里,老人和儿童文娱生活的《第一回胜利》(图19,程十发1956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花鸟画除齐白石、陈之佛等的写意或工笔外,也努力选择生活或革命的题材。如表现人们热爱和平,以谐音传情的《和平》(图20,齐白石1950年作),表现革命圣地井冈山上杜鹃红的《东风朱霞》(图21,郭怡1962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山水画画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自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作品都体现出高昂、健康和催人向上的激情,显示出新时代的特色。如描绘故居的《韶山》(图22,傅抱石1962年作),有些山水画则借用诗词句意而创作的,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图23,傅抱石1965年作)等等。 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国画改造对中国画本身的视野拓宽具有积极意义。 油画与历史画 《讲话》“引言”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身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油画创作的主力队伍有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林风眠、董希文、周令钊、罗工柳等人,当时创作题材的主流为肖像、风景和静物等,而随着解放军部队中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油画,其主体均为解放战争、工农兵等革命历史,受到了油画家们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油画家进行革命题材的历史画的创作,其中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曾先后四次组织画家进行历史画的创作。从作品中可看到创作者多是历史画中的亲身参加者,他们将《讲话》精神真正化作自己行动的指南。当然,对于历史画的创作,最注重的就是历史的真实,用绘画的语言去再现历史。如再现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图24,董希文1953年作),表现青年学生闹革命的《》(图25,周令钊1951年作),表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解放南京》(图26,杨建侯1956年作),表现群众学文化的《给奶奶读书》(图27,吴作人1958年作),表现广大青年支援农业建设的《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图28,葛维墨1958年作)等等。 这些油画作品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人的革命激情,以生动的画技及形神兼备的形象描绘,给人以感动和力量,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作为发展我国革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至今70年了,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美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绚丽局面。我们的美术作品始终与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和事件相关联。如表现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新年画《五讲四美开新花》(图29,何永坤1981年作),表现香港回归祖国的新年画《香江竞舟图》(图30,廖开明1997年作),表现将“非典”疫情坚决控制,全国人民共同抗击“非典”的宣传画《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图31,国家邮政局2003年设计),表现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图32,北京奥委会授权2008年设计选定)等等,举不胜举。 美术家们不论用何种技法从事创作,都以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现,今天仍令人神往。这些作品渗透着《讲话》的精髓,并具有了文献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被称作“红色经典”,在屡次的拍卖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些美术佳作是永恒的历史记忆。(责编:李禹默) 中国美术史论文:浅谈艺术创作的方法与中国美术史的关系 [摘要]我的艺术创作方法,我的思维,我的人生正在迎接历史性的转变。随着顺利考上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我的艺术生涯即将展开里程碑式的转变。随着更高的艺术殿堂的洗礼,把我本科阶段的单纯无知和稚嫩洗涤荡尽。反思总结我在之前的艺术创作,更多是纯粹的课堂习作、对前人的临摹和基础技法的练习。 [关键词]艺术创作 中国美术史 创作上少之又少,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尚未进行探索,就连毕业创作也是偶发的一念冲动和被动地进行加工,之后就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形成艺术创作的持续。历经一年的社会工作经历,再次回到艺术的怀抱,仿佛阔别已久,初次执笔,犹如年幼时咿呀画图,思绪万千。既然再次走上这条道路,我就要毅然地走下去,并且要有实质性的收获。 咋一谈到艺术的创作,感觉无从下手。再不能返回本科时期的盲目绘画中去,要想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要结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自己现有的作画手段,探讨新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之前的我,太多重视绘画基础,轻视了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病。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绘画的技法,这和画匠、木匠、石匠等技师没有什么区别。那些真正有才能的艺术家,有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能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才能真正地创造出艺术的价值。就像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90年代张小刚的《大家庭》等等。细细揣摩他们这些成功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无一不是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自己的创作上结合当时艺术的发展对旧的艺术创作方法进行改造,最后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阐释。这其中就介入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中国艺术史上下文的关系。 作为一个“80后”,我应当怎么去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来说,经历了“伤痕美术”“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85新潮”“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观念艺术”“艳俗艺术”等等艺术观念,我应该走像罗中立、何多苓等等他们的乡土艺术?像80年代的一些艺术家搞抽象?还是去疯疯癫癫玩行为艺术?亦或是跟风中国当代艺术领军的诸如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等当代艺术F4的艺术道路模板? 我想,这些都不属于我应该去走的道路。我没有生活在乡土艺术家们所处的年代,没有插过队,去乡村体验那种艰苦的岁月,不可能创作出《父亲》《春风已经苏醒》《西藏组画》那样的作品;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岁月,体验不到“”结束后带来的那种欢欣鼓舞,还有失意落寞和精神缺失的情绪,不可能创作出《1968年×月×日雪》《春》《大家庭》那样的作品;也没有亲身接触过“85新潮”,怎么会勇敢、真诚地用相应的视觉图式来唤起社会的感奋。 作为一个四川美术学院到重庆大学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我是否应该转向“图式化”的创作方法,“卡通式”的画面表征,“肤浅性”的无聊心理这种新风格呢。身边的人都说,中国社会的创作风格正在发生转变,“卡通一代”势必雄起,你也走这条路子吧。 我观察了一些和我相同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同龄人,他们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不完全像书面上对“80后”描述那样,80年代出生的人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性格,也不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差异,他们所持的艺术观是多元化的,进行创作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如沈桦、黄淋是两位出生在70年代的艺术家,但他们不同于朱其等人对70年代人以青春残酷、卡通等的定位,而是将自己的视角转向社会,展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都关注社会矛盾;有些人走向抽象与观念,何桂彦在2006年策划了“无中生有,超越抽象”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绘画正在不断扩大自己在川美的影响力,为我们展示了“70、80后”一些艺术家的另一种创作状态;有些人则跟风“卡通一族”,“卡通”一时间成为“过街之鼠”。 我要怎样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要有一个怎样的方法呢? 首先,我要尽可能地忠实自己,做能够真实表达自己感觉的作品。我会避免让自己产生8:“我要做一件让世人惊讶的作品”。之前我做作品,脑子里总想着一鸣惊人、惊世骇俗,或者是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动机肯定是值得质疑的。“忠实自己”是忠实自己加以反思过的某种真实,是从独立意识中出来的某种需要去试探的真实,这时候的自己也许成为了需要去判断的对象。“忠实自己”意味着一种关系的建立,是作品与“问题中的自己”的关系建立。为什么我们要在作品背后做如此长期的思考,就是要在常见的忠实中去寻访出“问题中的自己”来。这个寻访的过程,有时我把它视为自我批判的过程。我要贴近自身,表达自我的生活,无论是积极的还是颓废的,且不计较,这应该是我创作的主要题材。 其次,艺术是件独立的事,能够得到的只是内心的共鸣,因此我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艺术家的独立是艺术独立的前提。现实中,也许有许许多多能够引起内心共鸣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为何会让我最感动,我要用一个独立的思维去记忆并转化。然而,共鸣断然不是“瞎碰”碰出来的,“瞎碰”出来的共鸣断不能长久。都说与我们相关的,可以说更多的是物质而非精神,而这些又要依靠自己的父母、亲人的支援,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是无法独立的。但是在此又有必要指出,这并不能说明我们“80后”就是堕落的。现在人生对于我们而言仅仅是开始,而在现代的生存压力之下,我们不关乎时代深刻的命题,找活命的东西,难道这是不能理解的吗?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就更应该独立。我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只有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具有某种担当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规范也有着别样的要求,看待现实的眼光也是独特的、锐利的。 再次,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许多人都评论我们这一代承担不了这个时代的变革命题,不会指望我们会像80年代的年轻人那样激烈地燃烧起理想的火焰,去预示、发现、再现着社会的问题。但是我们更现实,更现实地流露出了在这个即将属于我们时代的社会“自我”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发现“问题”。我要勇敢地阐述社会极端腐败的现象,或是人心的丑恶,或是社会的各种风气,或是其他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作品去说明问题,给现代人一个启示。 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应该说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行为举止、思想状况总能得到社会的关注,毕竟“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毋庸置疑,年轻人总为未来代言。我就要以我们这种年轻人的态度、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去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回馈这个时代。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作用 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在1982年党和国家为了坚决反对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规定:“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至此,素质教育模式开始在中小学实行。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6年4月10日颁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模式逐渐影响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民整体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模式所提出的,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中国美术史也能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教育素材和资源。 一、中国美术史是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作为一个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是自身所要具备基本知识素养之一。试想之,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谈何热爱国家,谈何建设国家?而这些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无不打上了美术的烙印。远古时期的石器工具、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工艺、秦砖汉瓦、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唐三彩、宋元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古人们创造出的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供我们当代人欣赏的一道文化大餐,也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发展提供着信息。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所谓情操指的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而美术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情感性,人们利用美术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人的情操属于人的情感中特殊的一类,如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等)、美感(对美的感受、欣赏与追求等)、理智感(与满足认知和解决问题相联系的情感)。情操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等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情操产生的过程。通过美术,人们的情操不断的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时,美术又是集历史学、文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美术创造必须要有生活基础,所以,在我国历史中出现的和美术相关的文物及文献都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有着历史研究价值,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中国美术史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体现出的一种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合。 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光辉的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中国画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影响到了19世纪欧洲的现代设计艺术,再如以中国园林艺术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深刻影响着东亚各国的园林及城市规划建设,这些影响也表明了中国美术不仅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三、学习中国美术史能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它与知识掌握程度的结合形成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全面反映了个人所拥有的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层次、有序列的整体知识信息系统。而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科学的审美教育能使我们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和方法论,站在历史的角度和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学习中国美术史不仅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理解到,学习中国美术史是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窗口,增强民族自豪感,丰富知识结构有巨大的帮助。在高校中除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开设中国美术史的欣赏和学习,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充满着新的活力,将会对我国素质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史论文: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海粟 美术教育 美学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这正表现了他所坚持“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 刘海粟的绘画注重个性发挥,无论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他特有的性格。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是自己走自己要走的路,自己抒发自己要抒发的情感”。他的作品是由自然、生活所激发,真切而实在的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白,体现了时代、民族特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刘海粟特别强调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突出艺术家的个性。1982年10月,他和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谈话时说:“黄山有永恒的美,但她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使我永远画不尽,要知道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每上一次黄山,就是跟大自然较量一次,也跟自己较量。我画黄山,每次都有那么一点新意。”因此,“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和“主观表现和个性发展”并重是刘海粟所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认为表现就是艺术家强烈的渴望用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和人格。 三、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刘海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现代绘画美学体系,其精髓就是情感、个性和主观表现说。他发表了许多论著和译著,如《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梵高》、《高更》、《欧游随笔》等一系列著作中,渗透着他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可以说,中国美术表现主义体系及其理论的进一步确立是由他开始的。刘海粟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史论家,是中国近代美术史论的先驱之一。他对艺术史见解独到,认为“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刘海粟的观点洒脱,对艺术的抒发强调创新,从统摄艺术史趋势入手,敏锐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刘海粟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回顾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使我们从他积极进取和实践创新精神中重新找到创作的动力,我们不会忘记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和为祖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主要在悠久的中国美术史学传统之外,简要介绍了海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古代绘画史方面的成就,他们从异域的角度开辟了新的治学道路,尤其集中在几位有典型代表性的学者作品上。如高居翰和苏,立文,从早期汉学研究的格局逐渐分化出来。凭借扎实而有份量的著作使中国画学的独立性得以彰显,他们的方法既有考证严格的优点,又具备方法论的自觉,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外研究中国画学的学术群体。 关键词:中国绘画 形式风格 外部因素 从国人眼光来看。中国美术(古代美术)的文献资料已蔚为大观,即便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学院建制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发展业已多年,这一基本事实构筑了中国美术史学的初步框架,至少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画作风格研究、画家生平介绍等几个方面从现代分科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而富有成效的搜集整理,而且更在日益发展的图像学研究上从形式分析角度吸收了当今海外学者的新进方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新月异的中国美术研究不再停留在搜集材料的初步方法上,以往“中国”这一词汇只是地理文化范畴上的对象,即研究的对象必须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作品、礼器艺术、建筑雕刻等类别,而现今研究者则涵括进了本土之外凡有志于中国文化且浸润其中经年有日的海外群体,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重视。如果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此现象毫不加以关注的话,无异于抱着本土的研究目光固步自封。本文就拟从中国美术史学中传统绘画的角度谈谈海外近几十年来中国美术研究的一些概况和突出的表现,以期得到一点启示。 绘画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取得的尊贵地位与传统文人观念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自有画史记载的作者始,就已经纳入了一个延续有脉的承传系统。海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把眼光和精力从对青铜礼器的研究转到了对绘画的极度关注上,从而把中国画这个概念在文化内涵的界定上与西画作为两个独立发展的范畴来加以观照,由此构成了一个中国本土传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稳定性。中国绘画在历史文化中的脉络和中国文人在特殊历史现象中的精神展现就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所着重处理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他们在具体接触画家作品时,不会仅仅论述风格形式上的特点,在展开与前代作品关系的阐释基础上会引入画家当时文化社会史的面貌,甚至是画家和赞助人之间的关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就是这一研究潮流中一位杰出的专家,应该说他的名字对于国内同行研究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高居翰研究中国晚期绘画史的三本巨著《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中文译本已经出版,其中对元代和明代绘画着力甚深,而山水画又成为高氏所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他审慎而又精彩地阐述了那一历史阶段的画家之间无与伦比的关联性和画史上的复杂性,尤其是《气势撼人》一书由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讲稿结集而成,主要讲述17世纪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董其昌在晚明画史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重新给予了定位和介绍,还从新的角度驳斥了以往画史中对一些职业画家的习惯性偏见所造成的盲目判断。可以看出,高居翰除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史极为熟稔之外,本身在价值意义系统和“方法论”方面保持着高度的自省态度,从不人云亦云,没有从传统认知的角度和简单的视点去看待历史上的创作者,而是从相关语境尽力挖掘创作者在面对庞大传统遗产时所采取的回应方法和选择上的困境,同时涉及到对他们作品的品评和分析。 高居翰教授在美国研究中国画学史领域应属第三代学者,就像有的论者指出第一代研究中国美术的学者应属于汉学家,言下之意指的是早期欧洲影响下的凡属“中国学”研究范畴的专家行业,包括像语言、文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那个时候美术学还没有从“汉学”领域中独立出来:第二代学者则是二战后具有影响的对美术史学科独立性有相当自觉的研究者,像罗樾(Max Loehr)等,他不仅懂中文,而且对中国艺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加上吸收了德国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的图像学成果,即对作品形式风格的演变持有自足说的论点,好像不太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罗樾在此基础上针对青铜器纹样的研究发表了很具影响的论文。高居翰就是罗樾的学生,但是他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对待艺术史的写作,而是在广泛参询画家对于社会历史的反映。把当时创作者和地域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做出了既宏观又带有很精微特质的画家个人情绪对于画作影响的论说方法。 海外学者凭籍着他们的语言写作优势和很好的研究环境(比如很多国宝级书画藏于海外博物馆)提出了一些国内学者所不易看到的问题,加上他们不忽视对文献资料的细密考证,也研读了很多先辈学者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声势的海外中国美术学研究群体。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可能都有涉及,论述中多有挂一漏万的嫌疑,像很多这方面有特色的专家,比如美国的李铸晋、方闻、包华石,班宗华等,所治领域和观察角度多有不同,像包华石近来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来看,他侧重于在相对政治文化环境下,海外中国美术史学领域存在的一些偏见和“盲视”,甚至是权力关系下存在的文化歧见和“误读”,其重点并不在于分析某个画家作品的精妙(就像很多论著那样),而在于受到西方学术大环境影响下新的研究角度的阐发,不着力于通史和断代史的长篇论说,构成了当前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的新趋势,同时也冲击了固有的“学科”边界概念。 方闻作为普林斯顿大学荣退教授,长年来对中国传统画史的研究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东部学派”,近几年方闻也调整了自己的方法构架,以回应各种新出现的问题。由是想来。这一“内”一“外”之别只是相对和方便的命名,并无绝对界定的必要,任何画史对画家和作品的研究都要有“内外”的兼济才行。实际上,中国传统画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并不与这种方式矛盾,只不过比较零散和不系统,不像西方学科那样分门别类而极具理性法式,它们之间相互还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而体察自己的不足,不然的话,别人说的老拿西方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把“中国”仅仅当成了材料和解析的范本,才是我们在学习海外学者成果时应该引起反省的地方。 中国美术史论文:案例型教学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型教学;中国美术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学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专业理论的主干课程。而在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史作为高校艺术学子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教育课,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潜能性和前瞻性,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充分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技能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他的这一理论更是精辟地阐明了美术理论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美术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美术史论和相关人文知识教学。但是,长期以来,美术史论课程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地位,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这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美术史论教学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是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认为不学美术理论同样可以画好画。这种现象也是现今美术教学的现实且严峻的话题。为什么美术专业理论课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多年来,我们的美术理论教学基本都在套用一种相同的模式,即教师在授课时对美术理论讲授较多,对艺术作品分析不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也是人云亦云的状态,并且学生也容易忘记所学的美术史论知识。有些教师习惯于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的历史,以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讲授的重点。这种方式,可以将美术发展演变过程讲得很详细,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这样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只适用于一般常识的欣赏课,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艺术认识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必然形成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轻视和学与不学都无关重要的心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热情以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二、案例型教学的构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强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进而发挥其潜力。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和教师及时沟通,同学互相学习,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从实验中获得知识” 在美术史论教学中,如果加强艺术作品的鉴赏,用直观的艺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师生处于一种急于交谈的良好教学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播知识,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改革美术史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因为这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科学事实和概念, “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做”、“要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将实验放在十分基础和重要的位置上。 三、“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 (一)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 “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所谓基础性,是指授课时要讲述美术本体所包含的绘画、书法、工艺、雕刻等等,但又非只是客观地介绍材料,而是史论结合,以论带史,使趋于感性的视觉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这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直观性是指讲课时尽量展示可视形象。大量的视觉形象展示,使授课内容生动、直观,使学生在尽情领略中国古代美术杰作的同时,掌握中国古代美术发生、发展及美术本体的特殊规律,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美术杰作和杰出美术家的崇高感情。 (二)传统教学与新成果的融合 传统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试论教学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案例型”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吸收和利用最新考古资料和美术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授课过程中,注意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启发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点和热点加以重点提示,并对观点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扼要的比较,提出教师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传统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相融合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以书本为中心,很少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案例型”教学在这里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当中。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讨论和实地参观考察等为辅进行教学。其中将课堂讨论作为关注的重点,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的纽带,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参观考察的教学方式突破以往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案例型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案例型”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其中,提高学生对视觉艺术作品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许江在呐喊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八五”85中国美术学院校庆 依旧波光潋滟的西湖,晴方正好的南山路217号,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它的85岁华诞。本次校庆特别安排了“八五” 85,展览作为最主要的内容。而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的展览宗旨更是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开幕式上,身为艺术家和美院院长的许江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在场的每一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讲话与其说是讲话毋宁说是呼号。多年来多次我看到许江先生的讲话总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这一次,我特别深切感受到许江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院长,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在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勃兴在鼓呼和呐喊。 校庆期间,我同众媒体同仁采访了许江先生,他依旧是激情四溢给我们回顾了那段激情的岁月无数的故事...... 许江院长围绕 1985年那个难忘的岁月回顾了学院85年的发展历史、结合展览的内容阐述了学院的精神。他说,屏幕上放映的短片,由85年前真实的影像剪辑而成,我们在此重温历史,重温激情,感受三十年来生命与校园的巨大变迁。历史的浓缩总是在用某些“不变”或者是“骤变”的因素,令我们怦然心动,仿佛一下子面对家园。 这次展览的策划和实施主体是70、8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去年夏天就提出以1985年作为岁月考古的平台,采集85位亲历者的人生片段,改校庆的典礼为学术的追问。他们冒着酷暑去捕捉历史兴怀的可能的现场。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将历史还给岁月。让亲历者在现场说话,抚今追昔,去钩沉那段曾经经历的岁月,重叙那段岁月于上下文之前涌动的意涵,以此来彰显我们学校85年来的学脉精神。年青一代对整个展览的创意和他们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忍、所兴怀的记忆、所秉持的求真的理想,是这个展览的亮点之一 “85”是一个横轴,让我们重返那些难忘的现场。在那些坐标式的往事当中,回溯大时代变革的踪迹,揣想历史的发生及其可能性。85位受访者则是一条竖轴,每个人的记述都与“85”的往事相对照,每一个书桌里面都存有那个时代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的工具箱。这横轴和竖轴结成一个“十字”,成为我们回望岁月的生动的、纠结的十字坐标。我们每个人将在这个坐标里、这次展览中,找到中国变革时代的精神地图,找到学院能历85年不衰的学术脉络。 许江先生还说,在众多的亲历者的记忆中,那段岁月有两个突出的征候是之前甚至之后的很多年代所不具备的:一个是开放。打开国门,打开历史之门,众多久违的东西蓦然出现,尤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前卫艺术的变革浪潮,及其蕴藏着的新学思想,走马灯似地影响着中国的学院,仅仅1985年就有美国史学教授维罗斯柯的持续十六讲的讲座,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及其展览与学术活动,万曼壁挂艺术初来学院掀起跨媒介的艺术运动;与此同时,以学报为核心的编译者们正加快阅读与译著一系列揭开形式思考和艺术诘问的西方名著。另一个突出的状态就是解禁。学院的开放可谓步步为营,但每一步都以某种思想和学术的解禁方式突破出来。正是这种解禁深深地诱发着一代青年的叛逆者和趋新的风向,也诱发着那种源自民间、源自底层的自我解放的力量,具体地、持续地给予每个创造个体以变革驱动的活力。虽然那个时代的开放程度远不如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但解禁仿佛是向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无边大地不断地开拓,时代的思想者们仿佛垦荒者一般被赋予那个时代特有的顽强而丰沛的实验激情。所以,“八五”往事中记忆犹新的有关于油画系创业创作的论辩,学院中青年创作组的展览,关于素描教学、新水墨画教学的论争与探索,同时还有燎原全国的关于艺术形式的自觉与讨论,清理人文热情的观念端倪,各种后来被称为“八五新潮”的新艺术大爆发。 在谈到当年的八五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时许江院长说:历史还在继续“八五·85”的意义正在于让八五精神,让美院85年持续的精神,重新和不断地活在校园,让美院的历史活化为一个未竞的事业整体,让参加“八五·85”学术活动的青年艺术家们涵融其中,代代传承,梳理振兴,发扬光大。 讲到美院悠久的历史包袱和传承的关系时他说,1660年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慨然写道:“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我们今天也站在历史长河的一个点上,向另一个年代怀想致意,内心必然感慨而系之,此所以兴怀。但我们不悲观,而是努力将曾经的生命能量存留在那里,让将来的兴怀者,“有感于斯文”,有感于代代传承的时代精神。 许江院长还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这次展览的对“八五”85概念的意义。我们选取了在美院发展历史上85为重要的人物,其中有艺术家、教授等,他们在85时期都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作用,展场将85个人的故事制成道具箱,将构成一场贯穿85个 年头的影像戏剧:“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第一场是“论争”,重现构建当年的毕业答辩现场。在第二场“突围”则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系列讲座、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搭建起美院的地标性事件,唤起1985年美院人的集体记忆。第三场“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呈现了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在扭结中的有关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事件、潮流和论争,涵括了“艺术运动社”、“新兴木刻运动”、“倪贻德:从创造社到决澜社”与“艾青:革命文艺领袖”、“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 史画”、“浙派人物画”、“人间思想”八个部分。第四场“新潮”,重点聚焦于对“’85新潮”的追忆,由“’85新空间·池社”、“谷文达”、“红色幽 默”、“厦门达达”、“北方艺术群体”、“三步画室”、“部落部落”、“最后的画展”、“新学院派”这九个内容的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采访结束时,许江院长意犹未尽,向大家谈起了许多往事,一些源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与许院长谈到了各自的状况的人生目标。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艺术史研究出现了新趋势,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艺术进行反思,在方法论上对传统的实证性艺术史理论进行批判。这些反思和批判从外在的视角审视艺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艺术史的研究思路,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的著作《艺术史的终结: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产生的。论说艺术史的终结未免偏激,但是艺术史学科的确处在一种危机中。《艺术杂志》1982年冬季号正式提出了艺术史“学科的危机”这一主题。奥立可·格莱巴的《论艺术史的普遍性》也发表于同期《艺术杂志》上。格莱巴指出:“当下艺术史家的工作,即是去发现各国或各民族文化的某种(不同的)视觉语言之含义。”11 发现各国或各民族视觉语言的含义,体现出了一种在方法论上对艺术“普适性”的认识,艺术史的这种“普适性”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学者们普遍警醒这种“普适性”。芝加哥艺术学院埃尔金斯在《为什么不可能写出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中表述的很明确:“不管多元文化的美术史如何做出无懈可击的努力,所有撰写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的尝试均导致为西方的目的服务的西方化的叙述。”12 他的《西方美术史学的中国山水画》一书就极力避免这种“普适性”,转而寻求新的突破。方闻对此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他在接受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谢伯轲的访谈时谈到:“在我看来,不同的视觉语言各有其不同的族群文化意义,为获得一个可观照不同艺术史的公共视野,我们需一套共同、适时的现代分析和诠释工具。这些工具或许最初发展于西方艺术史,但也应借由研究非西方视觉作品所获得的洞识,加以修正和扩充。” 历史主义的强大力量使得艺术史家在黑格尔时代精神的启发下,确信艺术提供各种手段使人类精神以某种特有的历史化方式显现出来,历史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在这种历史主义的引导下,19世纪和20世纪初许多文化史家和艺术史家便认为,一切艺术风格均是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任何风格的创造、发展及其演变都是时代精神变迁的一种现象。当代社会艺术史家因此提出“艺术本身是历史吗”这样的命题,主张艺术史研究应进行从对风格史的关注向“片段历史”,或“微观历史”的研究转变。高居翰在2005年的《亚洲艺术档案》上发表了《中国绘画“历史”与“后历史”的一些思考》一文,其中反思了中国绘画史没有像西方绘画史一样建立起一门坚实、详尽的历史学。他借用西方后现代历史理论来研究元明清绘画,用“后历史”这个带有浓厚指向意义的词语处理中国艺术史。高居翰的这种处理方式割裂了中国绘画的完整历史,既忽略了中国艺术史中固有的师资传授系统,也没有遵循西方历史主义的研究现实。 面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科危机,方闻首先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回应。他在《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一文中持有艺术史普遍性观念,并确信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表现方式的独一无二性。随后,方闻在文中从传统中国谱系的艺术史学和中国画中再现与超越再现的风格历史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方闻写道:“倘如问,中国或者日本绘画哪些方面的研究可为现代艺术史学提供理论基础?答案必然要看不同的视觉语言及其独特含义的历史性描述。”13 海外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和机械地借鉴之后,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的精神特质,它开启了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也对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思想资源。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应该为全球的学术合作提供一个契机和可操作的平台,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区域性和多元化的历史。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中的原始植物崇拜思维 摘 要:源于生产生活需要和精神向往两大要素,原始人类产生了对植物的崇拜,原始崇拜往往是原始艺术创作的现实驱动力,所以美术史上所呈现的植物艺术题材,通常牵系着原始人的心灵世界。本文将主要探讨原始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如何摆脱“自然属性”而趋向于艺术,探讨其在中国美术进程中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原始;美术;植物崇拜 人类自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一直不断进行,在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自然”无时不对人类的思想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而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产物的美术,势必会和“自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状况,许多客观的规律不能被原始人理解,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从而对原始美术创作产生崇拜驱动作用。这种原始思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被原始人所接受,以致于它不能完全的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隐退,从众多美术绘画作品、纹样中我们仍能看到它的影子。原始人的植物崇拜情结就是一例。 在江苏省连云港发现的将军崖岩画上刻画着以植物茎叶连缀的人面和天体星象图案,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这是较能体现原始人对植物有着特殊感情的一件作品。岩画中人面造型奇特,夹杂着某些星象的元素,画上的人面与植物茎叶相连,而且人面形似果实,显然是有意识创造出的人与植物合一的艺术形象,是祈祷获得植物的力量?还是他们认为人是由植物而生呢?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植物在原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先秦时就有一种司木之神,名曰‘句芒’,为古代的树神。‘夸父逐日’弃杖化为‘邓林’,就是桃林有灵的记载。”①中国的许多古汉字,也都与原始人的植物崇拜相关,如“氏族”中的“氏”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而与植物关联的“臬”字,则含“法则”的意思。“华夏文明是在植物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孳生发育的,华夏民族的称谓本身,就保存着原始植物崇拜文化的信息。华、花二字在殷代卜辞里是同一个形体,便是佳证。至于本象花蒂之形的帝字,其最初语义的蕴涵的意念,即是对植物的原始崇拜,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植物而言,开花结果,生生不息,花蒂是其根本。植物花蒂的这种带根本性的神异力量,很自然会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崇拜,进而成为自然界至尊神的化身。”②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中对被神化的植物,并不像其他对象崇拜多有祭祀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敬畏,禁忌折伤或砍伐崇拜物。《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禁止伐一切树木;季春之月, “毋伐桑拓”;孟夏之月,“毋伐大树”。③ 《搜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阳起建始殿,伐灌龙树而血出。又掘徙梨,根伤而血出。魏武恶之,遂寝疾,是月崩。”④这一描述给植物附加了人的机能, 进一步发展了崇敬心理。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出现也并非偶然。远古时期大地上多覆盖广阔的森林,植物生长茂盛,原始人的生活与它们息息相关。制作棍棒弓弩狩猎,采摘果实,用树藤结网捕鱼;采集树叶制成衣服;燃烧植物获取、保存火种,御寒取暖、防止野兽攻击、驱走黑暗和恐惧、烤熟食物,原始社会两大主要的生产方式——狩猎和采摘,以及原始人文明进化的重要元素——火,都需要通过植物来实现。可以说,植物是原始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人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一个以他为中心、以实践为媒介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会被打上人的印记,不仅自然界的高山原野、河流星空成了人的无机的躯体,而且经过劳动实践,人进一步产生了思想和观念。”⑤在生产生活中,原始人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自然物与人类自身进行对比并能判断出异同。原始社会外出狩猎和采摘是非常危险的,时常可能面临野兽致命的袭击和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相对脆弱而且寿命也很短,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且能够长寿成了一种最直接的愿望,于是植物此时起了必然的参照作用,树木的高大粗壮、长生不死都被原始人看作是一种神奇的现象;植物的枝干断了还可再生,原始人在同野兽的搏斗中和可能经常损失身体部位,“再生”也成了他们的渴求;原始人在狩猎追赶野兽很可能迷路,高大或者有特殊标志的树木植物就成了他们辨别方向的依据,由此产生信赖感;植物种子落地生根,强盛的繁殖能力也是原始人类所向往的;原始人类认为鸟和神是相通的,他们把鸟看成是神的使者, 而鸟栖息的植物这无疑会让他们觉和神有一定联系。可见,植物在原始人类的思维中是具有强大力量感的。一方面,在物质上他们必须接受植物的赠与、依赖植物生存;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他们羡慕植物并渴望获得植物的某些特殊能力。就如同人类的童年思维一样对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神奇事物生出一种又爱又怕的感情。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情感的困扰,力量感很快变成了原始人类强大的心理压力,原始人屈从于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植物崇拜。 植物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在美术史中经常出现,而崇拜思维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植物艺术形象内涵的变化上。他们通常会不自觉的以某些方式再现他所敬服的这种力量。在许多原始绘画艺术都有所体现,显示为祝愿对这种力量更强大,并能为己所用、为生产实践活动服务,带有实用功利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物中有的陶盆口沿部位装饰有稻谷禾苗纹样,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丰收的向往。有一块陶片上刻有植物形态,五片叶子茁壮舒展,表现了蓬勃生长的状态。”⑥原始先人绘制着这些装饰和纹样,也绘制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只是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原始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植物,那么原始美术中的植物形象也应会随之减少或消失。所以早期的植物形象艺术作品实用意义多于审美意义。“原始人类在有意识的利用物质材料表达主观目的、主观精神时,其美感与想像、思维、情感、动机交织在一起而创作出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具有多元意义。此时的创作和审美处在蒙胧混沌状态。”⑦ 人类度过漫长的蛮荒时代后,其美感意识得到发展和增强,审美活动逐渐独立和清晰起来植物崇拜思维也开始向“艺术阶段”过渡。此阶段的许多作品虽然仍含一些实用的指向意义,但都格外明朗的呈现出美感,而且还占主导地位。如汉代墓室画像石砖中常见的“扶桑树”,取材造型都隐去了原始功利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实用目的,仅作为一种吉祥物的象征,为祈求生命不朽和灵魂的安宁等。六朝时期崇尚清雅之风,主张复古,而此时植物纹样繁盛,卷草、忍冬等纹样流行,这些纹样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非常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创作过程中,人类对原始植物单纯的屈从崇拜淡化了,对植物形象美感的意识渐进成熟。此时原始的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开始发生演变。 现代社会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得到合理解释,原始人所敬畏的神秘力量成为普通现象,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所谓的心理压力不复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发展,植物形象开始具备独立的审美特征,成为一种艺术形象。在内外因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自然属性”完全蜕变了,一种对大于本身的力量的屈从演变成了一种对于自己熟悉并带深厚感情事物的欣赏。 结语:自此,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经由了从“自然”到“艺术”的上升过程,而且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等各类因素的影响,植物的艺术形象也完成了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过渡。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活动中人类的美感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美感意识源于对巨大力量的崇拜,随着这种力量减弱,植物的形式特征开始成为人类的审美重心。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地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对促进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中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下面就《灯光》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合理地进行整合教学。 一、巧妙预设,激发阅读兴趣 如同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那样,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初步的整体印象。初学《灯光》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华灯初上的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灯光所带来的美丽世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以“六十年前,见到电灯却只是许多人的一个美好梦想”这样的导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灯光》一文的重难点之一是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理解发现这一崇高的人性美呢?教学中,我先出示思考题,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独立阅读,再课件显示八至十自然段,集体有针对性地阅读,并以红色醒目地标出重点词语,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汇报交流后,师生合作,反复以不同身份多角度地阅读,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学生明白了郝副营长行动的重大意义,对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三、直观展示,引出精彩生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分的多种形式的阅读给了学生理性上的认识,但还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时,用课件呈现郝副营长高举燃烧的书为部队指路的画面,在背景音乐战士的高喊声中,在教师动情的解说中,直观上让学生对郝副营长的牺牲感到遗憾时,更为他那种人格魅力所感染。埋藏在心地的那份激情,那份英雄气概便喷发出来,让他们有了强烈的阅读与说话的欲望。再次的朗读,便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能做到声情并茂了。然后趁热打铁,以“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面对画面中的郝副营长倘露心扉,使情感得以升华,有效地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珍惜今天这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资料拓展,延伸语文教学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阅读、理解,文中郝副营长的壮举已让学生感动不已,他的那种献身精神也让学生热血沸腾。这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假设自己处在郝副营长的位置时会怎样做,并联想到更多的“郝副营长”。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多媒体向大家介绍其他的英雄人物,这就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了学生的人生。 最后,在《为了谁》音乐伴奏下,让学生将自己对郝副营长的情感以写颁奖词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音乐声中深情地朗读,从而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索。 总之,在《灯光》一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的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评语”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巧用评语是一条好的师生交流途径,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巧用评语 增进感情 沟通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业就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方式,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在对课堂、课外作业的批改中,我发现了巧用评语是一条好的师生交流途径。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巧用评语成为作业批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课堂作业中巧用评语,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自从教语文以来,我就开始研究语文作业中巧用评语,我从来没有以简单的“优、良、中、差”来衡量我班的学生作业的好坏,而是给学生鼓励的批语。虽然每批一份作业都要用上平时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是我从中得到了收获,学生明显进步了,这是我最大的欣慰。我先从他弟兄俩的习字册入手,当我翻开他的习字册的时候,真实情况是一个好字都挑不到,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还是“硬着头皮”给他圈了一些红圈。然后我认认真真的给他写了这样一些评语“虽然你的字比不上那些写的好的同学,但是我发现你的字也不是别人说的那么差啊,你看,我给你找出这么多写的好的笔画,如果你把每个字的笔画都写的这么漂亮,我相信下次的作业一定会有更多的圈的。”就是这样的几句话,没想到他真的起到了作用,第二次教写字册的时候虽然他的字依旧那么的不好,但是我可以看出来他认真了。我十分高兴,我知道这样的方法见效了,于是我更加认真的研究批语,我又一次给他的批语是“这次你的作业又进步了,你真是一个进步很快的学生,还有潜力可挖呦,一直这样努力,成功属于你”。就这样他的字越来越好了。不只是习字册,其他的作业也进步了。有时候他的作业出现错字,我就给他“说” :“用你明亮的眼睛看准字的写法吧”、“老师相信你能认真改正好,当他的作业质量特差时,我会批上“是不是这次没用心写呢?下次给老师一个惊喜好吗?”等评语向他提示。让他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我平时尽量地关注他,发现他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的积极性。如:“这个字写得太漂亮了!”、“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很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你今天的书写很整齐,我喜欢看”等。用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学习的希望。而且也慢慢的和我亲近了。有时候我会在作业上给他写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他今天的表现等等。并不是只局限于对作业的评价,有的时候还会评价他的人品,他所做的事。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他作业上缴及时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字也写的比以前漂亮多了。 后来我“偷偷的问”他(批改作业的评语)怎么会有如此的变化,你知道他怎么说吗?他说,他想看到老师表扬他,他想和老师聊天,他盼望着每次发作业,看到老师的评语,哪怕只有一个字“棒”他也高兴。听了孩子的话,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真的应该好好利用给学生批作业的机会,去了解学生,有时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还不如你在他的作业本上“偷偷的”给他写上几句勉励的话呢。那样他会觉得你在和他说悄悄话,觉得你是他的知心朋友。在语文作业中恰当的使用评语,建起了我与孩子交往的桥梁。 二、课外作业中巧用评语,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除了在课堂作业中我运用这种批改方式与学生增进了感情取得了成功,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评语又成了我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在学校,每天和学生的家长联系,那是不现实的事情,自从我把批改评语运用到了课外作业的批改上,我发现,它又成了我和学生家长沟通的良好工具。 一开始,我给每个孩子的家长发了一张“告家长书”,要求学生的家庭作业,家长要看看,签字。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家长不理解也不签字。我也从侧面了解到有些家长觉得每天签字麻烦。面对不签字的家长,我也没有说什么,而是用我的行动去感化他们。一个星期以后,我们班学生的家庭作业都有家长签字,而且也好像跟我学的,喜欢写几句话。我发现,孩子的作业本成了我和家长沟通的工具了。我们班的段建博,平时家庭作业不认真,我要求家长签字的时候,家长总是生气不签,后来,我在段建博的作业上写到“课堂作业还可以,为什么家庭作业不认真写呢?老师知道你是贪玩,所以这次没认真。下次你一定会注意的。”第二次的家庭作业他家长还是没给他签名,我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写到“作业进步了,相信你妈妈看了也会高兴的。”就这样四次下来,他的家长签名了。然后我又由对学生的评价,改成与家长的“对话”。我在作业上写到“在家长的督促下,你孩子的作业完成的很好”、“你的孩子作业进步了,这与您平时在家的督促是分不开的”、“您的孩子最近表现很好,作业完成很出色”就是这些简单的评语,让家长感到了老师对他孩子的关心,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点滴进步,让家长时刻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就这样,孩子在家,在学校的情况,我和家长就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本子,几句简单的话就能深入了解。家庭作业中巧妙的评语,让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近了,为我和学生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学生信息的桥梁。 实践证明,语文作业批改中使用评语,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书写、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作业。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调动家长关心支持学生的成长,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园地里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语文教学中怎样融合阅读方法与研究性学习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与阅读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结合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做的相关调研,阐述了几种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 融合 阅读方法 研究性学习 教学效果 由于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阅读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很高。“研究性学习”也提上教学日程,它与接受性学习不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两者要如何统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成绩,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找好结合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即要教好字词句篇,又要培养人文精神、感性灵性。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研究”的天地似乎很大,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感悟语文、培养科研意识。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途径很多,由于学生的时间有限,我们尽量提高效率,总结有效的方法,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问题式阅读法 教师可推荐某篇文章给学生,然后再针对文章设计出若干问题,这些问题要有质量,保证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就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就是“有的放矢”,也能抓住重点。通过检查我发现这种阅读方法非常好,“艺术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天桥”。我认为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我最大的成功。课改后,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授人以渔”。 (二)评价式阅读 这种阅读难度较大,就是让学生针对作品中的词句,结构等给以适当的评价,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可在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时使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掌好舵,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百舸争流。 (三)阅读效果的追求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讲究效果,这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在评价中求效果。所谓评价就是给予事物以价值上的判断。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再阅读有很大的好处。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读某篇文章然后就置之不理,学生读完后也不知掌握程度如何,这种不了了之的做法危害很大,会导致学生失去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教师认为过多的阅读这些杂书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实施新课改后,这种“只读圣贤书”的思想要改变了,新课改,教师的观念也要改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在阅读中感悟语文 积累丰厚的语文具体材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这个关键包括两点: 一是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语文感知经验;二是要下点笨功夫,熟记一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包括字词句篇,形成良好的书面语的个体经验系统。还要学会做资料卡片。 多读多记,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功夫,也是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积累语文材料与感性经验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当代大作家巴金曾有一段经验之谈。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牢固地熟记规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就像没有水泥、砖石等材料无法建房一样,不牢固掌握一定量的字词句篇,即语文具体材料,就无法构建语文的大厦。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提到背诵就认为是“死记硬背”不屑一顾。其实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种内蕴不是三两遍阅读就能体味出,也不是一般的讲解分析就能获得。一定要学生反复涵咏乃至背诵,在吟读背诵的过程中,自会受到文章思想情趣的感染与熏陶,其思想修养乃至文笔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陶冶和熔铸,当提笔为文时,那些被熔铸了的东西自然会流于笔端。 三、在阅读中培养研究能力 根据实践,不会阅读,或者说阅读能力差,就不可能做研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现代的教学需要搞研究,我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了,形势要求我们研究教学。另外,教师要清醒认识,教学研究不是什么难题,我们人人都可以做。有的教师一听说“研究”两个字就害怕,认为有多么神秘,多么高深,或者说,那是研究人员的事,与我们没有关系。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研究的课题有大的,当然我们可以研究一些小的。有条件的研究课题,没有条件的,可以研究教学中的案例,课堂上的各种现象。宽泛一点讲,只要是与教学有关的,我们都可以研究。观点与态度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好办了。 阅读能力与研究能力息息相关,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一脉相通。大量实践表明,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学科成绩。“十几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越有劲,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甚至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学习,水到渠成。 因此,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应从阅读开始。教育家呼吁:“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在广泛阅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熟悉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研究的方法,培养了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会发现,研究无处不在,课题无处不在。所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定能借助阅读的东风定能破浪前进,帮助学生成长为最优秀的人才。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形式是静态的,可依据具体内容灵敏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教学 整合 研究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全体协调、相互浸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扬最大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腕浸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能培育学生处置语文学科效果的综合才干。因此,教员在具体教学进程中,一方面,要留意从语文学科或许理想生活中的效果入手,借助这些有实践背景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味,加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看法;另一方面,还应布置一些实际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腕来分析、处置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义务,培育他们的创新看法和创新才干。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肯定趋向 教育技术经过对一切教育资源和教育手腕的系统鉴别、开发、组织和应用,以及经过对这些进程的管理来方便学生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肯定趋向。 在美国中小学里,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十分普遍:在各种课程的教学进程中,运用电脑曾经十分自然地融合其中,构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员教授与自我探求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在一切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普通都装备了能直接上Internet的电脑,作为师生查询资料、取得信息和知识的必要工具。 简直一切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运用了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工具。教学中由教员提出效果或布置义务,师生共同停止讨论和探求,并随时运用电脑等工具,展现教学内容,探求知识微妙。 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学生的实验进程可以经过电脑停止演示,实验中取得的实验数据随时用电脑停止处置。小学的自然课中,学生经过摆弄各种相似游戏性质的玩具,从与玩具衔接的电脑上看到玩具的各种物理特性,如运动轨迹、速度、距离、温度和压力等,让学生在十分有兴味的学习进程中接受了有关的知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里真正地成为教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扬了很高的成效。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为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在学校中失掉越来越普遍地运用。运用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运用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已成为教学的内在需求。 由此可以预见,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形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由于: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展开因材施教,表现教育的公允、民主和全体开展的思想;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表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战略的完成,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2.现代教育技术自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厚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宽广空间,任学生自在遨游在知识的陆地中,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从而培育想象、激起想象、鼓舞参与、启示发明、指点实际。 3.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无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渐成为教员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整合的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侧重知识系统和才干练习 体系,注重教授语法词汇知识,言语教材中收录的大批文字只是作为教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注重发明性思想的培育,注重积聚、感悟和熏陶,注重语文运用才干和语感的培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自主学习、探求。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教学形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效果化。依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员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方式的有价值的效果,并在网络上出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求性学习设置逻辑终点。 2.教学进程探求化。学生自动地获取由教员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取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效果停止自我探求或团体讨论,教员以对等的姿态参与并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进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求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动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育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发明教学内容的才干,让学生育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才干和习气。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求只是手腕,教学形式革新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肉体。由于上述的革新,学生的主体位置得以真正确实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协作性失掉发扬,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看法、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格。 这一形式的表现形状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十分注重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异样不可无视,由于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才干。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全体感知和深化思考 ,教员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停止阅读效果的检测,并停止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依照点圆式信息传输途径阅读少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厚灵敏,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途径具有辐射性。教员可提供少量的整理过的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依据需求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停止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经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出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5.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兴趣性、开展的有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6.论辩性写作:将争辩赛搬到网上以文字方式来停止,这种短小但是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想不时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想质量。 7.一体化写作:行将阅读和写作无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资料,读后依据自己的选择和思考 停止“吸收+发明”式的写作,使阅读才干、写作才干和信息素养失掉共同提高。 8.听力练习 :汉语也应与外语一样停止听力练习 。学生听取教员或同窗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求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形式是静态的,可依据具体内容灵敏变化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某一节课一定要具有一切环节。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而将传统文化契合到教学中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文章从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措施两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契合;现状 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升华,而且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合理将其融入其中。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中阶段教学过程中,语文是一门较为重要的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着良好的语文功底,在日后步入社会就会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语文教学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但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学生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阅读的并不是语文教材,反而是一些教学常用的辅助资料,如常的教材全解等。同时,一些学生过分注重语文考试,对于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很好地阅读和感悟,最终致使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分割。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契合到其中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措施 (1)寻找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想真正与传统文化契合,教师就一定要立足课本,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以此来寻找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然后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兰亭集序》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所存在的“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内容,就可以将《论语》中所存在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一句话引入进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内容。这样,不仅使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进而让学生掌握《兰亭集序》的中心思想。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与传统文化契合,教师还需要确保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兴趣的推动下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契合。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进而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提供较为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可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的影视作品《鸿门宴》,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这样,学生对这一内容就会充满兴趣,从而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一下《鸿门宴》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鸿门宴”的由来。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契合,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积极进行名著拓展教学,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设计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内容中,其在板块一中就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展示了出来,而这些文章都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教师也可以积极进行名著拓展教学,通过经典名著阅读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高中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契合。例如,教师教学《思想的阳光》这一内容时,可以将我国古代较为经典的国学作品《论语》《老子》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先贤的思想,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另外,还可以将我国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这些对于高中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进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参与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参与式教学法是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意义和实现策略两个方面讨论参与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小学语文;意义;策略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时期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参与度往往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要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从长远来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本文就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和实施策略进行讨论,旨在对参与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的定义是“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是一件需要学生参与进来的事情,而并非我们长时间理解的那样,教学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相反的,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角,并且每个学生都应参与其中。参与式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理念,它其实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而提出的一种系统的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策略 1.师生关系进行再思考,致力于构建轻松的课堂氛围 参与式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就需要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氛围,这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素质教育是当代教学的方向和诉求,因此,在素质教育之下,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再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调整,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参与式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比如,一年级课本中的课文其实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内容,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老师在进行课程教授时,如果完全抱着规范行为习惯和课堂纪律的目标和心态进行,那么,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很难为后面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就像一年级上册课本中“口、耳、目”这一课,老师不妨让学生相互观察这几个字,一起讨论是否和身上的口、耳、目相似。这样的办法虽然简单,但相对于静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作为例子来说明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构建,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两者的基础作用。 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分阶段进行教学具体调整 教学本身就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向着塑造全面、健全的人而努力。语文本身囊括了各种各样关于世界各个方面的内容,很显然,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很难实现语文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对于课堂形式的转变,已经有老师讨论并在教学中进行具体实践了,但是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对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随着年级的增高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学生的整体发展要求也不一样。 比如,用一年级和五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说明。一年级入门有古诗《一去二三里》,五年级有《秋思》,两节课的上课形式都可以根据老师的具体上课情况进行,比如带着学生朗读,播放视频、音频等等,这些是完全适用的。但是在这些课堂授课的不同形式中,对于不同年级的孩子,要求他们参与进来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 3.实现生活资源教学化,树立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 知识和创造都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本身更是朝着人文关怀这个目标迈进,而语文教学中的作品也在明显或不明显地表达着生活中的某种形态和表征,这都是生活赋予作品的魅力与生命力。学习本身不能离开生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对生活资源的运用,尤其是周边现有的生活资源。这样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消除学生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感,同时拉近课堂上与老师、书本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奠定他们对生活和学习联系的认识。 比如在一年级课本上有“四季”这个内容,老师不妨让学生看看校园里面的景色,让学生自己感受它们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季节。再如,六年级课本上有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一课,这篇课文笔触细腻而深情,对于母亲离开的伤痛都在作者的笔下被一点点勾勒出来。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是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有着积极影响。但如何有效地运用,除了本文提到的一些方面,还有许多的策略有待探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冲击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用也成为可能。是否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设以学习者、知识、评价为共同体的学习环境框架,使儿童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均得到相应提升,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汉语拼音教学的改变 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首先接触到的是拼音,拼音教学过程是否有趣,是否适合时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拼音教学主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读和写完成教学目标。由于刚入学的学生仅有六岁多,手上的关节和肌肉群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大量的写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最大困难,导致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如何把学生从繁重的“写”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使拼音学习更加有效,成为第一个实验任务。于是我们尝试着把拼音教学和认识I盘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学习拼音时记键盘,在记键盘时学拼音。即在传统的以“读和写”为基本拼音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添加“打拼音字母”“打音节”的教学环节,“打拼音字母”“打音节”为新课程强调的“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打”的介入,使原有单调的拼音认读方式变得富有灵性,孩子们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教学的转变 许多心理学实验和无数教学实践经验都告诉人们:有意义的图形容易识记,无意义的图形难以识记;特征显著的形象容易识记,特征不明显的形象难以识记;差别大的对象容易辨认和记忆,相似对象的辨认和记忆不仅难度大,而且是大脑的沉重负担。方块汉字,远比无意义的、相似处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辨认和识记。作为表音的拉丁字母,它的形不仅与义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所表的音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人为的、随意的、外加的和偶然的联系,而汉字的形不仅表音,而且与义之间有直接的、更深刻的联系。所以,儿童在识记汉字时,其难易自然极为不同。汉字输入既是一种技能,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汉字输入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识字和用字能力以及今后运用计算机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刚一接触识字教学,就可借鉴信息技术下拼音教学的经验,把“打字”融入教学之中。通过打字不仅提高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而且加大生字在学生面前的“复现率”。在操作过程中,不仅把打字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家庭作业布置时,也加入“打字”这一作业类型。 三、以博客为平台的阅读教学改革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讲”和“读”为基础的,对于只有四十分钟的阅读课来说,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基本上都是通过“口语”显现出来的,即不管是学生提问还是读书、交流都与“口语”表达有直接关系。如何在摄入信息技术的同时,把学生“书面语”表达也发展起来,同时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激励性原则”“多元化评价理念”等,成为研究的重点。经多次实验,最终确定了把“博客”作为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媒介的实验思路。即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回帖结合起来,针对一篇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一片段,给学生留够充足的“回帖交流”时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以博客为平台的阅读课教学,还给学生提供了随机浏览全班学生帖子的机会,并因网络展示不受时间限制。使得“交流”得到延续,即使是放学后,孩子们依然可以打开电脑阅读或感受其他同学的帖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相互之间的评价。 四、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改变 与国外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相比,中国汉字在认识和书写方面有一定难度,加之小学生在上学初期只有六七岁,写字能力还比较弱,致使教育同仁一致认为写作训练的最好时期是三年级。其实,国外很多儿童教育研究机构认为,六七岁是孩子表达能力最重要的发展期,此年龄段的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而且想象力丰富.如果在该年龄段开始写作训练,将会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对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统筹规划,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下的拼音教学”为“信息技术下的识字教学”打基础,“信息技术下的识字教学”又为“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提供准备的实验研究思路,使提前写作成为可能。同时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展的境界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摘要: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审美教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的美化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高尚情操,这是语言学习的本质。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关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问题;对策 审美能力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之一。审美活动是体现学生对美的主观反应、感受、欣赏和评价。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人的审美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毋庸置疑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审美能力的认可与重视 目前,一些教师还没有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对于审美的重要性还不明确。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一大障碍。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教师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不需要有更多的审美特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需要引入太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在小升初阶段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审美教育便被忽视。但事实上,审美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更促进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此时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代人吟诗作赋的深厚的文学和美学素养,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进入到学习和探索之中去。 (二)缺乏课堂互动,学生积极性欠缺 在教学环境中,审美主体包括老师和学生。在这里,审美对象主要指小学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文本、古诗词等审美材料。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尽管许多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在良好的教学实践中不能与学生互动。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审美特质注定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或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欲比较强,没有给学生创造跟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导致对文本的审美过程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审美能力培养形式单一化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小学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形式单一,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评价与个体发展。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的评价单一,忽略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他们之间相互地欣赏;虽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怎样读出感情,读出自己内心感受到的美感,很是迷惑。如果我们让学生进行比赛读、表演读、师生对读、角色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或许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欣赏会更为深刻,不知不觉会提高审美情操,对考试中出现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及作文就不会再感到棘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的对策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审美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地提高。在教学中,老师及时创造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培养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老师是审美的传播者,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启发,以及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语境下,强调学生的审美主题、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尊重学生,给学生审美的表达和自由,可以让学生大胆审美想象。教师要淡化自己的主导观念,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感是审美情感和审美知觉的总称,是审美心理的第一要素。审美感可以导致学生心理很情感的变化,时而欢乐,时而悲伤,这些情感色彩在感触学生心灵和改善他们的认知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教材选了许多名著。有些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美感动人。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掌握,然后从人的内心、情感、真理、启蒙等方面去探究。通过对语言的深刻感知,我们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灵。 (三)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附有精美的美术插图,这些插图生动、有趣,往往在瞬间的动量和静势中,表现出和谐的自然美,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视觉想象力,正如叶圣陶所说,“绘画不仅是一种写作教学,更是一种孩子的想象和一种儿童的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和指导性的观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师在讲《白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白杨傲立风沙的画面,结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配上优美的语句:“在风沙面前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抵拄一样牢不可摧。”这一丰富的节奏诗化的语言,和插图相得益彰,让学生浮想翩翩,仿佛置身沙漠中。然后,老师道出了小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就如同父亲的志向和希望一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学生听后都说要学小白杨,做个好接班人。学生由开始的欣赏变成学习动力,使他们的审美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四)捕捉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典型的形象。应以此为基础,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学会用人性来对待世界。如《囚歌》这首诗中,意境波澜壮阔,表现出了作者宽广的革命情怀和高尚的品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揭示《囚歌》的历史背景,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学生欣赏到《囚歌》的悲壮美。还以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键词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品味作者的人格之美。通过审美意识的开展,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诗人的革命情怀和大义凌然的豪情壮志,获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不断创新的。无论怎么改变教学方法,但始终抓住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的重点是要从多角度捕捉,在语言、语境阅读中,多开启学生审美思维,激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英语教学中语文教学经验运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人类世界上的语言虽然在句法结构上表现出类型学差异,但是具体到语言学习和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听说读写和翻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就像习得一门外语或二语时,母语会对其习得产生正迁移效应一样,一种语言的教学可以对另一种语言的教学起到借鉴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发表在核心期刊上针对语文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今后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英语教学;方法 在彻底批判行为主义语言观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以心智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从生物学角度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所谓的普遍语法是指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具体到语言习得来说,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出生时,大脑中便存在具有生物遗传性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儿童习得语言是语言习得机制和后天语言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按照普遍语法理论,人类语言表层结构的差异是不同参数设置的结果,其底层结构是相同的,从而为儿童或成人习得语言提供了条件。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本文写作的认识论基础。从语言技能来看,对语言的学习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最终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都是语言教学,那么一种语言教学的经验肯定对另外语言教学有所借鉴。国内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丰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完全可以将其中的一些方法尝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以帮助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本文以此为条件,以在中国期刊网络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核心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该领域今后尚待拓展的研究方向。 1 . 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回顾 1 . 1 语文教学方法或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从搜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论文着重于探讨语文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英语教学中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或者语文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借鉴等等。之所以称它们为理论探讨,是因为这部分文献资料大多只经验性地强调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但是缺乏必要的数据或实证研究支撑。比如:李倚梅指出可以将语文教学中包括朗读、默写和交流运用等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于英语教学,并提出加强课文的语篇分析、结构梳理;引导学生从词句、修辞和意境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优美以及注重通过朗读和背诵促进英语知识的积累等三点启示(李倚梅,2011:50-51)。周辉则提倡运用语文教学的方法开展英语教育,具体包括:通过不断的阅读增强英语语感、通过模仿强化英语正确发音以及通过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展学生眼界等(周辉,2013:69)。潘正芹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名篇佳作;改变英语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消化所学英语知识;以及降低语法学习程度,强调语块在学习英语中的作用(潘正芹,2014:29-30)。陈有和洪文静则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强调语言输入为立足点,提出勤读辞典,记忆单词例句;广泛读听,寻找表达方式;勤于模仿,吸收他人长处;勇于讲述,克服自卑心理;设置情景,进行自我对话;以及回译译文,学习表达思想等六条促进知识内化的英语学习策略(陈有、洪文静,2014:3-4)。 1 . 2 语文教学方法或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对于上一部分所涉及到的纯理论探讨或经验介绍,这部分研究文献则是关注将语文教学方法具体应用到英语教学的某一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包含了将语文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教育中的阅读、口语和写作等技能培养方面。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韦祖安讨论了如何将语文教学渗透到英语阅读课教学中。他指出,用语文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创新英语阅读教学方式以及实现有效的课堂补充等(韦祖安,2014:78-79)。王康妮则探讨了语文阅读技巧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指出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确定阅读文体,根据其特征展开阅读;合理安排阅读步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提高视读速度;对于优秀的文章可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培养语感;以及加强对阅读文章整体情感的把握,提高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等六条通过运用语文阅读技巧有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技巧(王康妮,2015:84-85)。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蔡燕探讨了英语口语教学中语文教学应用的价值。她在阐述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语文教学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比如,以语文教学为基础选择英语信息输入材料、选择信息输出模式和进行英语口语实践等(蔡燕,2014:74-75)。程红霞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为着眼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如何将语文教学法运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综合能力(程红霞,2014:74)。李树刚对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比较,通过总结两种语言阅读教学的异同点,旨在发现一些具有潜在借鉴意义的东西(李树刚,2014:79)。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朱晓丹指出英语写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瓶颈,而借鉴语文作文的写作方式来指导英语写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创造性的努力。接着,作者以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如何借鉴语文作文写作方式指导英语写作(朱晓丹,2014:77)。 此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献搜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探讨诵读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或作用的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多达几十篇。诵读作为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手段,其在语言学习方面行之有效的特点已被绝大多数研究者和教师认可,并且也能自觉地践行于英语教学中。比如秦小雅和李红梅以分析背诵和默写的语言输入模式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为基点,按照语言实验的常规流程,以英语专业本科生一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学期的分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背诵和默写的语言输入模式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语言能力有明显的功效(秦小雅、李红梅,2013)。此外,董卫、付黎旭(2003),戴祯琼、丁言仁(2010),丁言仁、戚焱(2001)等均探讨了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2 .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纵观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将语文教学经验应用于英语教学已开始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相关经验或技巧手段也被尝试应用于相应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是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方面,经验总结多,实证研究严重不足。从目前发表的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论文偏重理论阐述,而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撑。成果的研究者往往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对自己平时教学中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反思性总结。当然,这是作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应该做的。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缺乏实证数据支撑的个人教学经验总结,其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因此而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在这个方面今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拓展当前的研究:在研究语文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时,可先期就语文与英语教学的特定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选取更多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已成为可能,样本选取得越多,研究结果会更具普遍性;加强纵向研究力度,比如可以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对某些特定研究对象进行纵向的跟踪调查,以确定经验或方法的借鉴效果。 另外,偏重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涵盖的面比较广,文化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笔者在此仅以文化传播为例进行说明。培养合格英语学习者不只是促进其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发展,也不只是让其对英语文化侃侃而谈。我们认为,合格的英语学习者必须首先通晓中国文化,并且能够熟练地用目的语(英语)讲解出来。学一门语言就是学习它的文化,这句话一点儿也不为过。所以尝试将语文教学经验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也就意味着广大英语教师要关注如何能够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英语教师的责任。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中专生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尤其是语文学习,更是兴趣薄弱,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素|教育的背景下,怎样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是中专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受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中专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语文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目的,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一条适合中专学生语文教学发展的改革之路。本文针对中专语文教学现状,简要探讨了中专语文教学对策。 1 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 1.1 语文教学大纲缺乏统一标准,语文教学倍受“冷落” 中专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教科书是统一的,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内容也都一致。而中专语文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专业语文教学大纲也不一致。对于中专生应学习哪些语文知识,人们说法不一。这也是中专语文教材五花八门、教学内容不一致的主要因素。一些学校在编写自己语文教材时,强调结合专业特点,而有些学校则认为需要制定通用的教学大纲。另外,中学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受到轻视。中专学校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初级技术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本行业一线工作。所以,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学校的领导者,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都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将文化课看作是次要地位,一些中专学校比较重视各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学经费主要用在学术研讨会,技能比赛、实训课程等方面,觉得进入中专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可有可无,导致使语文教学倍受“冷落”。 1.2 教学内容随意性强,不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中专学生已经没有了升学压力,应试教育逐步淡化。再加上中专学校比较看重各专业技能训练,对中专语文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可供参照的培养目标。许多教师认为,中专生本来文化水平就比较低,在学校只要学会本专业课程,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语文知识。这种思想倾向,导致一些教师不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授课时的随心所欲,没有重点任意发挥想象,不注意教学内容,只要学生爱听,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授课内容没有深度,而且还缺乏教学原则,口若悬河,教学没有重点,语文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中等专业的学生,许多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比较薄弱,进入中专以后,不少学生更是劲头锐减,对文化课的学习更是应付了事。尤其是作文学习。一些学生认为,在中学时候已经学过作文,写作文随手就可以划拉几句,所以,进入中专以后,更是不愿动脑,怕写作文,觉得自己已经再无需认真练习,导致写作能力普遍下降。在作文写作中,不仅字迹潦草,结构混乱,层次不清,而且标点符号用的也不恰当,表述欠准确。中专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相对薄弱,再加上中专生生活宽松,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不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很难提升。 2 中专语文教学对策 2.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唤醒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以教学大纲为标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头脑中只有教材意识,强调的是标准答案,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应付考试,不注重学习效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提高中专语文教学质量,我们一定要大破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意识。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的心理回归以往的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构建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应用能力。中专语文教学要取得效果,课前的教学设想非常关键。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不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还好构建适合中专学生发展的教学框架,重新唤醒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果。 2.2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创设出“善教”“乐学”的课堂 由于语文课程比较贴近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善教”,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乐学”。这样,才有利于构建一种师生双向互动。“善教”要求教师自身文化理论基础比较过硬,语文功底比较深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求教师懂得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注重启发与诱导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学的重 点、难点。能够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善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获得知识的熏陶。“乐学”就是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主动地参与,积极思考,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努力学习,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2.3 实施人文教育,激起学生的兴趣 中专语文教学,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把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升华自身体验,尽情的发挥自我能力。例如:笔者在讲解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时候,让学生们深刻反思,怎样把握自己的美好时光,不要让幸福擦肩而过;在讲解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引导学生们仔细体会缥缈朦胧的美妙境界,唤起学生微妙的人生感悟,使之能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唤起对美好自然的追求情感。总之,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立志向上的文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能够在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赏析,以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借助语文课文,寓教于乐,激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 2.4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创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语文教学,促进中等专业人才质量的提升。中等专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时时刻刻更新教育观念。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能够根据教学发展需求,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站在新视角运用新思路,展开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在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教师可以在宏观上把握课程进度,凭自己的学识、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有效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3 结语 在新的时期里,中专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学大纲不合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创设出“善教”“乐学”的课堂,同时,实施人文教育,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社经济的发展,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学生经历多年的语文学习,但语文核心素养依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发展的窘境,教师需要及时予以重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全程改革;研究;探索 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积极解析、研究,进行了诸多教育尝试,但却没有及时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思想机制。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有教师提出了全程改革的思想:将语文课程教学分为教材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实践模块,并将各模块整合为一体,有效实现“完整统一、三个时期、六个阶段”的教学需求。 一、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 当前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是依据“学生为核心”的教学要求展开的教学整合、全过程的改革探究活动。它致力于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守旧的学习评价方式,转变守旧教学说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整合高中语文教学模块,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尽最大限度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教学过程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此项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探究、亲自感悟,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解析。从教学成效与教育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更加关注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不仅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全程改革的核心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从时间这一层面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主要指将高中教育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学期为主要划分点,整合设计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教育评价为主要切入点,以教育改革为发展重点,积极开展全方位改革,促使高中语文教学得到全程改革。从内容上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教学素材的变化,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大致划分为四个模块:教材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实践模块,借助对以上四个模块的整合,从根本上实现教育 改革。 二、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一)注重高一、高二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引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一,自主选取时期。高中生可以依据自我的学习需求与兴趣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小说、报刊、传记等,即便是积极性的武侠玄幻小说也是可以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其二,引导教育时期。为了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自主推荐,在推荐书籍过程中,简单讲述书的内容,并介绍书的读法,引导学生自主拟定阅读大纲或者是阅读计划。(2)学习小组成员间互荐,实践活动的主题叫做“推荐的快乐”,在学生分享书籍后,教师需要及时召开书籍交流会,帮助学生整理阅读情况。(3)牢牢把握教材内容,随着课堂教材的教学进度,细致进行分类,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4)针对性阅读。随着阅读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简单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交流会,在简述自己阅读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感性心得。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阅读批判大会,以会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想法,由其他学生为陪审一同鉴赏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翻演成戏剧、小品,站在事件主人公的角度解析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 (二)结合“读与写”,注重读后反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按照学年制进行划分指导,高一时期主要是使用套路进行阅读写作模仿,利用仿写积累学生的文学基础;高二时期,教师需要将发展眼光放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与自主性写作上,尤其注意学生立意、作文格局、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教育训练。从高中生作文能力的强化这一视角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解析问题,不断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不知如何正确使用语言进行写作的问题,教师需要基于这一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侧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于高三时期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侧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科学规划复习计划,以网状知识体系为核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写作教研。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有效提升了自我信息收集和选取能力,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根本上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徐竹,女,1984年7月生,江西宜春人,现工作于江西省宜春中学,任高中语文组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教一级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在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创设氛围,优化课堂 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影像等于一体,在教学中灵活应用,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知识。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最多再加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长期这种模式,致使教学枯燥,甚至一些学生感觉乏味而失去了学习的d趣。但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图、文并茂的手段,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心情愉悦、轻松,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使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了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大屏幕前,学生可以直接看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如,在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现狐狸骗取乌鸦肉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就很形象了,这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无论从感官视觉兴趣方面,还是理解句子方面,其作用都不言而喻。当然,课堂效果也就远远超过了平常的教学。 三、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延伸课文内容,拓展课文知识 古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是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占了一定比例。然而,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再现古人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有效学习和理解整首诗的基础。诗人通过作诗来抒发情感,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语言文字中。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交替等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真正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境,更能有效地理解该篇诗文。 古诗文教学中知识扩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新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环境,为他们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平台,如学习资源库或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多功能课件等。在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我们要明白: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让它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而要看到它的优势与不足,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更好地进行教与学。 四、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课程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也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相互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提倡多媒体教学,也并非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仍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只有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作为教师,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养,掌握制作课件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熟悉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的使用,这样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效益,求得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盱眙县观音寺中心小学 江苏]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影视资源已进入小学课堂,受到了部分教师的青睐。影视资源能够打破教材的一些局限,对于场景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对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知识层次和视野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际运用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际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影视资源;整合;问题;对策 运用影视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是时展的产物,能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深挖教材的相关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对于文字和知识的认知和敏感程度还不够,而影视资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有其积极的一面,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是需要注意和规避的,例如如何保证学生在教师进行分析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影视资源该有的作用等。这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观看影视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目前,很多小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超级英雄系列,恢弘广大的场景以及精致完美的特效带给了他们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文章的欣赏以及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敏感程度有限,这就需要借助影视资源的直观和视觉体验来进行辅助教学[1]。影视作品能够动态地呈现故事或者构建场景,生动且形象,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对于诸葛亮的机智以及借箭的恢弘场面如果仅仅通过教材来进行分析和构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如果播放一段《草船借箭》的影视资料,学生就能对漫天的箭雨有深刻的印象,以及对诸葛亮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的运筹帷幄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这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教材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 (二)补充教材的空白,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所以在教学课文时只能截取某一部分来进行赏析和品味,这就造成了文章前后的空白,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片面[2]。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只是通过教材中的描述知道东西比较珍贵,被侵略者烧杀抢掠了。这样的描写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有点过于书面化和苍白。如果这时插入一段《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真实还原圆明园原有的状态,园子金碧辉煌,摆满了奇珍异宝,这时珍宝被侵略者抢劫一空,带不走的就被破坏和毁灭了。这样的场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对教材中对圆明园的描述的印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之情。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问题 (一)教师对使用影视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性不够 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不愿意用影视资源来辅助进行课堂教学,认为这种方式只会吸引学生在影视资源的欣赏上,对于教学的进程以及知识的理解没有太大作用。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述和分析,学生进行记录和提问,然后结束一节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很难对语文课堂提起兴趣[3]。目前,教师不愿意使用影视资源并不是少数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二)教师投入力度较小,收集影视资源不具备针对性 目前,即使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作用也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收集影视资源的过程中投入精力和时间比较少,认为让学生欣赏一些影视资料就是为了缓解一些压力,为学生提供一些娱乐,对教学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4]。所以在收集影视资料时,教师往往不够有针对性,只要内容相关的资源就保存和制作,或者是其他教师已经制作过的就拿过来用,没有通过与教材对比就直接使用。这就造成这些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不相吻合。 (三)教师没能对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在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价值和意义,也花了时间和心思来筛选影视素材,但是与课堂的结合比较差,教学效果和质量一直不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不能够合理分配讲解和观赏影视资源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播放影视资源的时间过短,而教师大部分时间进行讲解,不能够充分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如果播放影视资源的时间较长,那么教师就不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同样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学生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造成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料整合度不高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进行记录和提问。在新课改后虽然有进步和改变,但是这种观念仍然是主流思维,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利用影视资源来与语文教学进行辅助和整合,这是观念上的不认可。 (二)教师自身的限制性 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影视教学培训,对于在课堂中运用影视资源只能会其意,实际选取的影视资源与课本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达到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是操作方式上的问题。 (三)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差 教师要想更充分地实现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就要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配合。学生在课前就将相关内容预习好,做到熟悉相关教材,同时记录问题,在观看影视资源的时候,可以就某一点问题进行记录,在观看后向教师提出,方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主动进行预习,在课堂中就要先熟悉教材,再观看影视资源,那么交流探讨的时间就会变少甚至没有。 四、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整合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教师思想的教育 教师要进行观念的转变,重视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这就要对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教育,这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及指导教师来进行。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在筛选和准备相关的影视资源素材时,教师才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影视资源。 (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 在课堂中,没有学生的配合,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就要求学生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并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问题,方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方便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5]。如在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某教师提前对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解决一些生字、词语的问题,借助一些参考资料来对文章进行分析。上课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就播放了黄河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记录了黄河从最初的澎湃和宏伟到现在的断流、泥沙淤积等变化,使得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了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黄河造成的改变,同时使得学生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播放完后,教师就黄河的变化要求大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结合教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就充分发挥了影视资源与语文课堂整合的作用。 (三)运用影视资源及时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及时温习一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比较贪玩,投入到学习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少,这也是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用影视资源可以对一些知识进行温习,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可以进行拓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某教师在讲授完《慈母情深》后,向学生提问了一些问题,发现学生回答的效果不太好,就对知识进行了一次回顾和温习。同时向学生播放了一段《母亲》的影视资料,记录了一位全职妈妈一天的生活状态,早起送孩子上学,回家以后打扫家务,中午做饭洗碗,晚上做饭拖地休息等场景,观看完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表示对于这些场景很熟悉,但是从来没有留心过,自己的母亲真的很不容易。教师借此安排了一次描写母亲的写作作业。在这种安排下,学生既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温习,又在写作中有话可写,使得写作不会出现胡编乱造、感情空洞等问题,为接下来的写作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将语文教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未来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e极转变自身观念,在筛选和运用影视资源时应该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结合教材内容实际来进行,使得相关的影视资源不与教材脱节。学生也应该在课前就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提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交流。总之,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要在这个过程中规避一些问题,使得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我国目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缺乏必要的力度,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一部人利用,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特别是被外国人剽窃、改造成商品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分得任何利益,另一方面甚至还限制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面对这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入手,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对相关法律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3.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濒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际采取了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政府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方式予以抢救,另一方面给予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民间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重要民间文化遗产的名录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赋有的义务。为了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律还应规定:政府给予长期生活在民间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以“民间艺术家”的荣誉;对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该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该艺术的弘扬;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创作和演出。 3.3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浅谈政工师传统文化保护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的各种文化纷纷进入中国,有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有一些糟粕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激烈的冲击。对于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我们可以学习,但我们要谨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在一部分人看来是老古董,跟不上时代了,因此,对于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刻不容缓。政工师,是专职从事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政工师在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工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道德素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工师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此,自身的政治素质要过硬,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政工师要不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时刻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这样才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让人信服。政工师要有正确的三观导向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能够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政工师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代表一个单位的内在形象,为了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平时与员工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员工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政工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精髓。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精神感召力、拓展社会认同基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所必须的重要环节。政工师要顺应现代化潮流的发展要求,认真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政工师要根据当地实际,通过走访、收集整理资料等各种方式调查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三、政工师要成为连接优秀传统文化向民间普及的桥梁和纽带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调查研究须有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学术建制和学科建设作为组织与制度的保障。政工师要积极参加专业人才的培训,成为连接优秀传统文化向民间普及的桥梁和纽带。政工师要成为连接优秀传统文化向民间普及的桥梁和纽带,首先要努力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去身体力行,成为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其次,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式继承并大力宣传,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尽最大可能保留其原貌,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式研究,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今年6月10日,由江苏阜宁县文广新局主办,阜宁县文化馆、阜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在庙湾古城隆重举行。在活动现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宁大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沟舞龙”、公兴面塑,让市民大饱眼福。舞蹈、传统淮剧等,展现出阜宁县地域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参加活动展示的都是阜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手工艺等项目。通过非遗展示,百姓的“非遗”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政工师要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立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之所在。我们要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外来健康文化为补充,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新时期,我们要解放思想,在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不能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这笔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尽最大可能的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政工师要认清新形势,能够借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中有许多优秀内涵,至今仍影响着广大群众。继承这一部分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必将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以德治国是我国一个优秀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借鉴传统道德资源,势必会对提升当前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帮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和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政工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其贯穿在具体的工作中。 总之,政工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工师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素养,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做优秀传统文化向民间普及的桥梁和纽带,善于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工师要批判地学习、继承、利用、弘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作者:李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农村传统文化保护论文 1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1.1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消失、传承后继无人和文化遭到歪曲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呈现明显的“中空化”,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日益减少,据2013年6月统计,秭归县摸底普查民间艺人1418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11名,市级65人,县级386人,这些人中55岁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龄化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秭归县也对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保护,但由于忽略了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和社会生产,传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对其渊源、缘由、变化过程的理解,有形而无神,存在而无价值,这更体现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感。 1.2一些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摒弃、批判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及诉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状态。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传统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现代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蛮而加以改造,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到摒弃、批判。改造否定农村传统文化、文化西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和文化认同的危机,不及时进行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将成为历史。 1.3一些历史见证、老街旧巷、文化象征等被遗弃 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追求居民点村居整体效果而统一提供房屋构造图纸规范建筑,缺乏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遭到遗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见证、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或拆损;在旧城改造中,重开发、轻保护,对老街旧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扩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将一些民俗活动脱离原有的发生情境和空间,强行植入、拆解。凡此种种,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被毁坏,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1.4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发生异化,失去了传统本色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的消费往往情有独钟,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甚至违背原义,使传统工艺发生异化、丧失本色,失去了个性;一些传统工艺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趋同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最终失去了吸引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现代气息、加工过程枯燥单调致后继无人。 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措施 2.1政府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引导,基层负责制订相应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对各级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提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识。 2.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从基础抓起 培养立志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在中小学增设农村传统文化兴趣班,将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充分发挥乡镇文体工作人员的作用,组建原生态艺术团、安排民俗风情聚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整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展示,切不可为卖座而“标新立异”。 2.3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仅存的文化遗迹 对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确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记录,地方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能简单地以精华和糟粕进行扬弃,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这些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社会正能量的可以进行保护和传承,相反的则可留下相应的图像、文字资料供后人研究、探讨。 2.4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把占领阵地和占领市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由文化部门牵头编撰出版农村传统文化丛书(集),对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溯源,还原其本来面目,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真实再现其原貌;也可以由文化旅游部门联合相关景区按照传统方法打造农家餐饮文化、农家传统养生、农家村庄院落及旅游纪念品等;对农村文化生活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真正的文化需求,组建文艺队伍开发传统文艺节目,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农村传统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 作者:刘方玉1李祖钊2工作单位: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宜昌市秭归县人民政府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一、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问题越发凸显,如生境消失、规划缺乏、设施落后、篡改开发、后继无人、认识不够等,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七个缺乏: 1、认识上缺乏自信 布依族是黔南人口最多的民族,布依族风情在黔南具有典型性。但长期以来弥漫着一种错误的倾向:“布依族文化比不上黔西南,苗族文化比不上黔东南”、“布依族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特色不突出,没有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把保护、开发的重点放到了水族、毛南族或瑶族上,往往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轻描淡写,“开会多,操作少”、“说起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等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地阻滞了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保护上缺乏规划 布依族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近年来由于文化在旅游业中地位的凸显,各级部门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措施不具体、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发展旅游业,各县(市)及各乡镇八仙过海、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遍地开花,缺乏统一的规划引领。一些经过包装的布依族村寨呈现出现代砖混结构与传统民居混杂的状况;住房私搭乱建。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无序的开发、打造中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3、传承上缺乏环境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迅猛发展。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布依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改变了布依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与此同时,布依族文化事象赖以延续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地区春节举行的山歌会、浪哨等传统的民俗活动项目因环境的变化而消失;民族服饰因费工费时无人愿意制作;传统婚俗被现代婚礼被取代;会说布依话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使布依族民居面貌面目全非。在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文化兴州”的战略思想,缺少应有的保护对策与措施,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没有得到认同,致使独特的民用建筑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由于开发而不复存在,修建起来的建筑物大都盲目地模仿了现代城市的构造,缺少自己的民族特色。 4、展现上缺乏载体 黔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姿。但由于文化生境的消失,现今丰富多彩的布依族传统文化现象由于物质载体的改变而褪色或消亡,传统文化氛围淡化。在黔南各县(市)除民族节会外均很难看到人们穿着布依族传统服饰的身影;布依族“干栏”式民居被小洋房、小别墅取代;骑马接新娘仪式换成了面包车、小轿车迎接。由于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旅游部门在旅游规划及项目建设中只重视景区自然景观的开发及打造,而忽视了与文化的融合,所建景区缺乏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可供旅游者欣赏、参与、体验的项目不多。每年虽举办了较多的节庆活动,貌似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但规模小、档次低、分散、杂乱等问题比较突出;即便是在拳头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毛家苑乡辉油寨,可供游客欣赏的仅是号称“中华第一堂屋”的一栋民宅。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缺乏展现的载体而黯然失色。 5、打造上缺乏专业 黔南民族村寨的文化生态资源极其脆弱,在一些民族村寨的发展中,过度商业化和民族文化失真等现象突出。一些淳朴的民族村落,经过旅游部门的包装与渲染,失去了原貌,充满了商业气息与铜臭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民族风格。加上旅游者眼中“求奇”似乎比“求真”更重要,在他们的要求下,一些民俗活动逐渐失去原有之义。同时由于一些部门领导不是文化专业出身,对文化的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够,对布依族传统文化更是缺乏了解和认识,因而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及布依族民族村寨打造等方面出现了庸俗化、盲目市场化导向,浅表地迎合游客,将侗族民居、腰鼓甚至是现代舞等其他民族或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平移至布依族民族村寨,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不仅打折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而且歪曲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真貌,进而影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结果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反而造成资金浪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旅游生态和人文环境。 6、后继上缺乏传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布依族地区的青壮年陆续外出打工,在外出打工、学习与交流中,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 由于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认识不够,总觉得“民族的都是落后的”,产生了文化自卑感,片面地追求“现代化”[4],不愿对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掌握绝技的民间艺人的子女,也因民族文化瑰宝没能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注重的是科学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民间技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民族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许多民族艺术瑰宝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同时一些文化部门工作不到位,许多民间口碑文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收集、整理、挖掘,因而出现了无法抢救的现象。 7、资金上缺乏投入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保护开发利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投入,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投入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上的经费严重缺乏。如一位从事民族工作的人员称:“民委的经费都是3、4、5工程”,即3、4、5万。许多传承保护项目因经费缺乏而无法进行,即使进行也是“豆腐块”、“补疤式”项目。一些建设项目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出现了某民族村寨半边瓦房半边砖混结构混杂的格局,阻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系统性、长期性与协调性,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更是无法实施。 二、对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成立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 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在政府的主导与引领下进行。为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科学、有序开发,政府应成立“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或“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办公室”等专门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组成调查组对黔南地区布依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底子,在此基础上凝炼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抽象、概括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代表,策划、开依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为旅游局、乡政府等职能部门打造民族村寨或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提升民族村寨的特色氛围和文化底蕴。研究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具有特色的内容,赋予它时代的生命,大力发展、大力开发,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加强立法,走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在开发、利用前应进行科学论证,对经过专家论证的规划、开发方案应一以贯之地实施,不因时间的流逝和领导的变更而改变。 2、深度打造《好花红》、《甲金》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展现布依族文化魅力 目前,《好花红》作为布依族民歌代表以优美的旋律唱响了北京,走向了世界。但歌词内容较为单调,不能全面反映布依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深度上、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开发空间。而黔东南台江姊妹节中一首《欢迎您到台江来》以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渲染了会场气氛,触动了来宾心灵,引起了与会者心灵的共鸣,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应参考此成功做法,请州内外文化专家、词曲专家对《好花红》进行深度加工,努力将之打造成为黔南及贵州的“州歌”乃至“省歌”。甲金是布依族传说中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类似于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许多故事展现了甲金与地主老财斗智斗勇。应对这一寓智于乐的人物故事进行开发,通过编印少儿读物及趣味故事册子、舞台艺术展现等形式表现甲金机智人物形象,以展现布依族民间文学的魅力。 3、在小七孔、掌布等重点景区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 纵观黔南,一方面,布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因展现载体缺乏无法再现生机。另一方面布依族地区虽有小七孔、掌布等重量级景区,但旅游经济效益却不甚明显。原因是这些景区只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缺乏文化元素,自然景观单一,许多地方的景点大同小异,很难让旅客长时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是最好的风景,只有与特定民族密切关联的民族文化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景观。纵观黔南各景点,均缺少一台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来展现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云南大理洱海游中,坐船时间过长难免会让游客感觉枯燥无聊,这时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转瞬间让游客兴趣盎然,除了洱海及周边岛屿优美的自然景观让游客记忆颇深外,“三道茶”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亮点。因此应在小七孔、掌布景区附近农家乐区域,打造一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彰显包括布依族在内的黔南民族风情,将布依族八音弹唱,杨忠培老人“鼻孔吹双箫”、“双唢呐冒烟”等民间绝技,木叶吹歌,布依族古文字,漆树染等印染工艺,作坊造纸术等,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展现给各方游客,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黔南民族文化风采,实现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双向互动。荔波虽曾打造过“荔波荡漾”,但由于规模过于庞大、演职人员太多而无法进行市场化操作。而大理“三道茶”演职人员不过十来人。因此,民族风情表演规模不宜过大,演职人员应求少而精,尽可能做到吹、拉、弹、唱、跳全能表演,让游客进得来、有看头、留得住。 4、重点打造“好花红民族村”等民族村寨,夯实布依族传统文化展现载体 惠水好花红乡辉油寨是《好花红》的发源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涟江绕寨而过,景色优美,风光秀丽。但在辉油寨能成为游客看点的文化产品仅是一栋民宅,与作为布依族拳头文化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是极不相称的。因此要较好地宣传、打造好布依族传统文化,重点首先是打造“好花红民族村”,值得庆幸的是辉油寨涟江两岸现仍是一片农田,完全处在未开发状态,给“好花红民族村”的打造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将辉油寨涟江两岸修建成布依族“干栏”式或惠水一带传统的布依族民居,统一修建为木结构楼房,通过招商引资、政府补贴等方式吸引外商、周边农民到这里创业,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涟江景观结合起来,在旅游旺季、法定假日、贵宾接待等时段的各种活动中进行布依族风情表演,将旅游中吃、穿、用、住、玩、赏等几大要素结合起来,做到有展现的点、有可观赏的景、有美味的特色食品、有原生态的特色民居、有可玩的特色项目,以之为窗口和亮点,推动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做大布依族传统文化蛋糕。 5、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 基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伴之而来的必然是传统文化的消失。要让后人了解、传统的布依族文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在黔南首府都匀可分别修建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相对独立的博物馆,博物馆之间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博物馆群,既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天地,让步入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可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都匀石板街逢年过节举行的布依族婚礼就是一个展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好举措,吸引了包括都匀人在内的人们的眼球,对传承、弘扬布依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将布依族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实现现代生活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作为黔南布信族苗族自治州首府的都匀,弘扬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对做大旅游蛋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都匀素有“高原桥城”之称,可在桥上大做文章。可将布依族的风雨桥、牙舟陶、石板房等民族文化因子分别移植于每一座桥上,构建“牙舟陶文化”、“石文化”等彰显布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桥梁,使游客既欣赏了剑江河优美自然风光,又领略到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另外,民族地区的城市雕塑应充分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都匀市及荔波、罗甸等县(市)应将刺藜花、甲金等布依族文化符号代表,作为自己的象征和标志。除此之外,在都匀某个片区内修建具有相应规模的“民族文化广场”,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融入其中,使整个城市的建筑实现现代都市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政府在打造“都匀城市综合体”时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元素的高度融合,在即将开发的剑江河西岸修建“黔南民族文化风情街”、“黔南民族文化风情园”,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等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等展现于其中,凸显黔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7、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活态保护 文化即“人化”,要从根本上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人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布依族传统文化引进黔南每一所中小学课堂,将之开设为必修课,鼓励教师讲授民族文化科目,将“民族文化”作为黔南地区教师职称评聘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各校每年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开设“民族文化大擂台”,让布依族传统文化因子在黔南大地上生根、发芽。政府在文化部门引进掌握各类民间技艺的人才时提供便利,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活标本”。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到科学规划,长期坚持,由小做大,逐步发展,加强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兴办文化产业,才能使布依传统族文化再度绽放耀眼光芒,为黔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提供不竭的资源。 作者:吴文定潘云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文化安全视野下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 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保护和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自身的文化传统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民族的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各地应积极保护和传承好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而加强我国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从文化安全视角下审视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挑战 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国家的文化特性和基本价值观不受威胁,可以自主地选择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能够预防和抵制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以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文化安全问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上升到影响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列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之所以出现“安全”问题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效应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行为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1.“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安全问题在当代,全球化的进程是客观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全球化”这一概念首先指向的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范围内的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程度和范围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的发展。全球化引发的种种矛盾与问题说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命题、文化命题。全球化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国民品性以至审美情趣,都会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形成冲击和挑战。 2.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理论及其影响“文化霸权”的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的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这一概念在被引进到文化研究领域后,一般是被用来解释文化的性质、政治意义以及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问题的。葛兰西之后,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化霸权理论。一方面,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学说和理论大多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即使在对当代西方社会进行批判、反思和质疑时,依然是把西方的现代化及知识体系视为最基本的思想空间,从未超越西方中心论、优越论的范畴。另一方面,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学说和理论大多带有较为强烈的“文化至上”的思维理念,他们大多都把文化看作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基本力量,把文化置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尤其是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商品化”问题时往往采取的是回避或逃避的态度。无论西方的文化霸权理论以何种方式表现,也无论他们是批判、否定,还是支持、肯定文化霸权,其实质都是在支持西方中心论,在客观上是暗合西方霸权主义的理念及其价值观的。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弱势民族国家对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所采取的经济加文化侵略的模式及其所带来的显性社会后果都已有了相当的警觉。实质意义上,文化霸权理论最终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霸权意识和霸权行为的国家始终都会把“文化力”作为一种可以操控的文化资源,并使之成为有效实现国家利益的特殊手段,文化霸权理论也不例外。因此,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是全球化和西方霸权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陕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现状 陕北,地域上包括陕西省北部的延安、榆林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它东临黄河,与山西一河相隔,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毛乌素沙漠接壤,西接甘陇、宁夏,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向南通往关中。自古以来陕北为中国农牧交界的战略要冲,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结合。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这块神奇的黄土大地上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各种民间艺术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动听的民歌、激越奔放的大秧歌、古朴粗犷的剪纸、淳厚动听的陕北说书以及各种婀娜多姿的民间舞蹈等等,不仅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民族艺术特色。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科学、教育和艺术价值,而且这些优美的传统文化孕育了陕北人民勤劳质朴、热情豪爽、热爱本土的文化传统。 1.陕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人状况陕北蕴育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但近年来陕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目前,陕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人普遍年龄较高(平均年龄在58岁以上),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初等教育以上学历者仅占12%)。其传承方式极其落后。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基本是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婚配传承三种方式。其共同特点是口传心授,很多原生态的民歌手、剪纸艺人、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大都接受过很少学校教育,文化水平低下,传承过程基本是在传“形”的过程中,反复模仿,得以再现。如早期陕北很多说书艺人大多是盲人,他们大都不识谱,在没有乐谱且文字能力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就是通过口传心授,以内心领悟来体味其中韵味,传者口唱、承者聆听,然后再模仿再现。 2.陕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门类丰富多彩的陕北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划分为陕北民歌、陕北民间舞蹈、陕北民间曲艺、陕北民间工艺和陕北民俗文化五个大的艺术门类。陕北民歌按演唱内容、形式和体裁大致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信天游、小调三个大类。陕北人用歌声表达其喜怒哀乐,在黄土高原之巅、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在亲朋好友举办的酒席上,随处可以听到陕北人的民歌。陕北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曲调繁多。它是陕北人民意识形态的外界投影,也是黄土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陕北民间舞蹈得形式有近百种,常见的表演形式有秧歌、霸王鞭、腰鼓、踢场子、龙舞、狮舞等。其中以秧歌和腰鼓最为普及和具有代表性,形成了以秧歌和腰鼓为主体的群众性民间舞蹈活动。每逢春节和正月十五前后,陕北各地均组织秧歌活动,当地俗称“闹红火”、“闹秧歌”,使广袤的黄土大地沉浸在欢乐喜悦的气氛之中,几乎是“村村锣鼓响,人人喜洋洋,扭起秧歌打腰鼓,丰收歌儿满山乡。”丰富多彩的陕北民间舞蹈,是研究、保存、继承、发展陕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西部人文资源的珍贵史料和活化石,也是我们开发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人文资源。陕北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它们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数百年、上千年的发展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陕北民间曲艺艺种主要有陕北说书、陕北二人台、陕北碗碗腔、陕北道情等。这些民间曲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间曲艺的曲目大部分经过艺人反复地口头加工,口传心授而流传下来的。而民间曲艺艺人也在迅速减少,有些艺种面临失传的危机。民间手工艺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陕北的民间手工艺品类繁多、技艺精巧。陕北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石雕、刺绣、面花、泥塑、民间画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器生产极大地冲击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很多民间手工艺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丰富多彩的陕北民俗活动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活力和乡土气息。有神秘古老的祭祀仪式,也有欢天喜地的民俗汇演。陕北最多的民俗活动就是庙会活动,庙会是村民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春节是陕北民俗文化展示最全面、最繁荣的期间。陕北被称为中国春节的十大狂欢地之一。转九曲、耍水船、垒火塔塔、玩火判,再加上春节锣鼓喧天的大秧歌,陕北的春节真是热闹非凡、极尽张扬。 3.陕北传统文化艺术地保护传承状况近年来,陕北地方政府开始保护传统文化,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2005年,当地文化部门对陕北的民族民间艺人(传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建档保存。2006年积极审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榆林小曲、陕北大秧歌、洛川蹩鼓、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安塞剪纸、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以来逐步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人员培训、网络平台的建立、遗产的收集、纪录、整理等工作。这些举措使陕北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状况得到了全面改观,但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协会组织,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民族工艺的文化市场。所以,加强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艺种,从传承人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自觉自愿状态,以及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特有的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等,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尚未形成一个民间文化的传承群体。可以说,民间文化的传承在人才资源上出现了断层。三是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安塞、绥德等县区积极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具有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陕北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三、对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从陕北传统文化的拥有量和其保护状况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各地应该综合自有资源,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第一,改革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健全传统文化管理制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必须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要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对消费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政府应遵照市场规律要求,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二,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虽然,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传统文化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且往往是经济落后区域其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冲击较少,传统文化保护得比较完整。因此要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唤起普通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传统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最终也必须依靠大众来保护。应该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同时也调动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第三,将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培养后备人才。在当前素质教育中,把民间艺术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一批传承民间艺术的后备人才。可以渗透到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美术课中,也可以通过在高校设置学修课等将民间艺术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如在音乐课上给孩子们多教一些民歌、民间舞蹈等;在美术手工课上教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等。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关注。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同时逐步培养起民间艺术的欣赏群体和民间艺术的传播者,进而为民间艺术的复兴和传承做好人才和文化准备。第四,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应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一是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定点(门店式)展卖。如将陕北剪纸,集中艺人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形成网络经营。二是整合资源,厂店合一,集中展卖。全面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根据各地实际,结合自身文化艺术特色打造品牌项目。如:以陕北窑洞为依托,开发各种民俗活动项目,用民间优秀文化营造出的独具特色文化氛围吸引中外游客。对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腰鼓、小场子表演等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积极利用与开发。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案 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目前,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状况堪忧,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风俗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珍贵文物和资料流失境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为了切实解决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为此,旗人民政府将在全旗范围内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系统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工程”)。 一、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1.实施“保护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其民族性与大众性特点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先进文化带来了强劲的生命基因,增强了吸引力和感召力。 2.实施“保护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振奋民族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国文化主权的战略措施。 二、“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原则 1.总体目标 通过“保护工程”建设,到年,使旗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在全旗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努力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氛围,基本实现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 2.保护方针 “保护工程”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处理好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确保旗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抢救和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3.实施原则 “保护工程”的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理。 三、保护对象和方式 (一)“保护工程”的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口述文学和语言文学,传统戏曲、曲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剪纸岁日节令、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竞技、蒙药制作技艺、木制手工艺、皮匠手工艺及使用,传统种植、服饰服装、驯马技术、打猎方式、银匠制作技术、毡子制作技术、条子编制技术、具有考古意义的遗址等,与上述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材料。 (二)基本保护方式 1.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 2.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3.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厚价值的文化苏木乡镇,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4.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和鼓励,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宣传、弘扬和振兴。 四、主要实施内容 (一)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年度计划。 (二)建立健全阿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的有具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 (四)建立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采取资助扶持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等手段,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五)依据有关条件建立生态保护区,命名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苏木乡镇。 (六)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七)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 (八)建立健全“保护工程”组织,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九)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协会,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民间文化、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通的人员和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者。 五、实施步骤 (一)实施时间 “保护工程”的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年至年),普查阶段。在全旗范围内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摸清家底,制定“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并进行抢救;第二阶段(年至年),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第三阶段(年至年),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逐步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完善。 (二)第一期阶段目标 1.普查:制定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方案,由文体广电局统一组织在全旗范围内调查摸底、确认、记录工作,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目录清单。 2.制定规划:制定“保护工程”阶段性计划和长远规划,再据此制定“保护工程”实施细则。 3.建立名录:研究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申报办法,促进各苏木乡镇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为申报赤峰市、自治区及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作好准备。 4.建立传承机制: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苏木乡镇,撰写调查报告并落实工作。 5.宣传展示:举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展览、艺术展览和艺术品展览,积极对“保护工程”进行广泛宣,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 6.建立数据库:成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协会”,旗文化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档案资料数据库,同时,根据现有条件编辑出版“民歌演唱集”。 六、组织机构(附后) 七、保护措施 (一)加强宣传。要加强对“保护工程”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制定细则。各苏木乡镇要结合本地区的实施情况,依据旗政府出台的保护方案,制定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细则。 (三)建立资金库。要建立阿旗“保护工程”专项资金库,用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与重点项目的保护与研究,保障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确保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文体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目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缺乏必要的力度,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一部人利用,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特别是被外国人剽窃、改造成商品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分得任何利益,另一方面甚至还限制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面对这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入手,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对相关法律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3.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濒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际采取了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政府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方式予以抢救,另一方面给予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民间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重要民间文化遗产的名录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赋有的义务。为了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律还应规定:政府给予长期生活在民间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以“民间艺术家”的荣誉;对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该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该艺术的弘扬;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创作和演出。 3.3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民间知识产权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电视纪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自从摄影技术问世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作为记录、保持和传播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事业上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影视这一新技术也开始运用到人类学的研究之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等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抢在一种文化消失之前,把它记录下来,保存这笔财富,是人类紧迫而又崇高的使命。平江花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也面临着曲艺失传的威胁。 一、平江花灯戏的艺术特点 中国曲艺文化是有声有色的中国民族发展史的艺术转载体。平江花灯戏属于地方剧种,原名平江灯戏,据相关史料记载,平江花灯戏源于唐代,民间称为“灯戏”。历代民间艺人组成业余班社在农村演出,以平江方言为主。有传统剧目100多个,多反映农村生活,乡土气息较浓。每一戏种的形式,都有它产生的内因,该戏曲主要有如下两点艺术特色: 1.独具特色的古音发声方法 平江花灯属于湘北花灯戏。平江属赣方言的次方言,在整个方言学中是一种独特的门类。循平江方言主音规律,占全县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地域,纯属土语。若览文朗读,大多合乎唐宋音韵,而口语俗谈则偶尔保留着上古韵间。本境地域奥僻,外人罕至,即便有外人迁入(人),往往仅需经一两代,其语言、习惯即完全同化。这个方言从声调、声母、韵母等都与其它语言有明显区别。 平江保持着古老的发音方法。平江花灯戏就是运用这些古音表演的戏曲艺术,这一艺术价值是非常大的。目前平江方言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平江虽然普遍都讲平江方言,可是随着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多平江最古老的发音吐字,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平江最古老的语音语调也面临着逐渐失去其原有韵味的危险。平江花灯戏是以平江方言进行演唱的,就此推之,随着方言的逐渐改变,而醇正的平江花灯戏也会随着走向消亡。 2.独特的戏曲表演艺术 一种戏曲的鉴赏,主要是通过对戏曲在唱、念、打、做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鉴赏的。平江花灯戏的表演艺术是非常特别的。 (1)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不少剧目中,几乎都是笑闹,逗趣的噱头,人物多为一旦一丑,或一丑二旦,丑和旦的表演,任其自便,在不影响整体剧情发展方向上自由发挥,可从平日的生活和演出现场吸取笑料,即兴表演。 (2)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湘北花灯戏正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戏曲故事的情节,由唱、打发展为唱、做、念、打。 (3)吸取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平江历来有渔鼓、莲花闹、送春、赞土地等说唱表演,通过说唱介绍故事,传鉴,以唱为主,有道白,有表演动作,湘西花灯戏许多道白、唱法、表演都来自说唱艺术的技巧。 (4)从民间舞蹈中吸取表演技巧。平江有古老的狮舞、龙舞、巫舞及民间的彩龙船、扎故事等。湘北花灯戏的舞蹈动作,凝聚了民间舞蹈的精华,这可以在三花、花旦的表演动作上看出。 二、电视纪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要保护和抢救传统文化,必须建立相应的载体。传统的保护手段是简单的,主要是“两元线性研究”――文字和图片。保护手段非常单一,对文化保护的各方面无法一一顾及。其实,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是“活体传承”,但是由于现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只能加大力度去呼吁民众主动去学习和传承戏曲。影视技术是20世纪人类发明的成果,电视影像化“声画一体”的艺术形式对戏曲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比较全面记录和保存作用。 (1)影视手段具有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的功能 影视人类学在对文化进行关照的时候,使用摄像机,通过感光乳胶材料、电子光电的磁转换产生视频信号并辅以同期录音方式。比如,平江花灯戏的经典剧目《四季相思》中,词曲所唱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因为丈夫远行,而四季守望。词中充分表露了女子的心境和感触,同时在表演的动作上,要求表演者能身临其境,感情真挚流露;时而泪眼盈盈,时而含笑带望。而这些立体的表演现场不是传统保护手段可以做到的,然而运用电视纪事可以把戏曲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唱曲声、伴奏乐器声及环境自然声真实记录下来,并且可以作不停顿的连续记录。文化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也是动态的,随时发生着变化,比如,花灯戏现在的唱词和原先老辈留下的唱词就有明显的时代差异。通过影视手段将其记录保存下来,当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乃至消失以后,人们仍然可以在相关的影视资料中看到曾经的场面,了解前人的文化和知识。平江花灯戏所使用的古语方言其实就很难用文字去记录和传承的,利用这一声音同步采录的方式有效的进行了全方位的存留与保护,同时也完成了人类学的研究。 (2)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合用影视化语言记录和保存 与有形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生动活泼的形态出现,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它主要依附于个人,依靠身口相传保持一种非物质的形态。它往往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法,依靠特定民族、特定的人的展现而存在。利用影视化语言能淋漓尽致地鲜活再现,文字记录和口头描述很难达到如此逼真生动的效果,该手段长于记录动态的事象,具备真实客观和形象的表述能力,能够将民俗文化的“活”形态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活态文献”。 (3)影视手段具有传递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要保护、记录一个民族内部的文化外,同时也要注意各个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影视化语言适于形象地记录文化现象,它能把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不仅仅留存于民族内部,而且提供给众多观众并广泛宣传。 影视手段在文化的传递与交流上具有形象生动,可信度高,传播性强,真实性大的特点。首先,它提供给观众的主要是以形象、声音和字幕组成的直观信息,信息源来自于拍摄现场,最后完成的影片也根据现场采集的素材编辑而成,因此它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比如:花灯戏具体演唱的过程,唱、打、念、做完整的舞台艺术效果,完整的说唱艺术形式和完整的表演展现。 其次,影视手段具有文字符号不具有的直观性,所要传达的信息不需经由文字的中介,直接由形象画面负载,摄制者能够把文化的原貌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不至于发生像书面文字那样,要将形象的画面转换为文字来表达所造成的信息丢失,观众直接面对形象画面,人们接受的信息更准确,感受更真切,可谓“百闻不如一见”。 第三,影视手段在文化的传递与交流中,以释放形象和声音信息让观众了解影片内容,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都能看懂画面的形象语言,大大减少了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一的障碍,能拥有广泛的观众。 第四,影视手段以视听复合信息直接作用于人耳,这比单独视觉或听觉的刺激强度更大。一般而言,刺激强度越大越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电视纪事语言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现在运用这一手段拍摄的影片已经很多了,相当一部分也着实拍出了水平。但是在众多作品中,不难发现其普遍的缺点就是,缺乏深入挖掘。电视毕竟属于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它很多的信息追求的是快,在发掘事物深度方面往往不及于文字研究的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人类片从总体上能把握住,并充分调度自己的“场性思维”,提高电视纪事语言的丰富性与艺术价值度。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请保护好传统文化 生活中,我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着外来文化的魅力。并且那些本不属于我们的、外来的文化,似乎更为我们所重视;而那些我们自身的、传统的文化,似乎正逐渐被我们冷落,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冲击。 这几年,西方的各类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青睐。每年圣诞节的前夕,各大店铺门口早早的就开始渲染浓浓的节日气氛:圣诞树、彩灯、装饰画……到处都是,街上到处有人派送圣诞礼品,各种各样的贺卡满天飞。狂欢夜的街上更是热闹非凡,好一派节日的气氛。到了2月14日情人节,到处都是卖玫瑰花的,尽管价钱高得惊人,却依然生意兴隆。愚人节,一不小心就会落入玩笑陷阱…… 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别说重阳节、清明节被我们抛于脑后,就连端午节、中秋节,有时大人们不提醒,我们都记不起来呢。春节倒是热闹一些,但听老人们说,也无法和以前相比,特别在年青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但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啊。前些日子令国人不爽的是韩国申遗成功,正是我们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端午节本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被韩国换了个名叫“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居然还成功了。恐怕听到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产权而被别人拿去注册?看来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 不仅节日,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也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虽然我们有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但有的却正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慢慢消失。 曾经看到电视里报道:有一位老中医,掌握着一种快要失传的中医术,却苦于无人继承。好不容易找到了满意的徒弟,谁知刚学了不久,这徒弟却认为西医受重视,赚钱多,就转而去学西医了。老中医十分痛心,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认为这个徒弟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拯救一种濒临消失的中国文化! 近些年来,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把传统文化看成是陈规陋习,觉得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诚然,许多外来文化是优秀的、先进的,但我们并不应该因此忘记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根。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文明,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中华文明,它需要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重视。“韩国申遗事件”就是对我们的警醒:传统文化需要保护,需要珍惜。 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愿中国传统文化一路走好! 点评:作者在文中通过一些实例呼吁我们要保护好传统的文化,的确随着现在西方价值理念和文化的侵袭,还有当前哈韩哈日等一族的不断壮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已备受冷落。该怎样的去保护和发扬我们的文化是值得我们大家都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五中)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江苏东台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 【摘 要】江苏东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方文化,对东台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江苏东台;传统文化;问题要就 一、江苏东台的历史文化起源 据《东台县志》记载:西溪即古临海县,相传为古县地,西汉以来就有此镇。作为东台的发祥地,西溪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享有“苏北周庄”的美誉。南唐N元元年即九三七年,于海陵县置泰州,设海陵监于东台场。清乾隆三十三年即一七六八年,东台从泰州分治后,泰州东北境九场四乡划为东台县,东台为县治所在地。因东台在海陵之东,而且地势较高,故得名“东台”。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古老的文化:以海春轩塔、宋代三宰相为代表的名贤文化;以泰山寺、碧霞宫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缫丝井、肝肠河为代表的“天仙配”民间文化;以通圣桥、八字桥为代表的“桥”文化……古塔、古寺、古桥、古井凝聚了东台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二、江K东台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世界一绝,发绣缱绻 发绣,顾名思义,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而享有“中国发绣城”美称的东台,其发绣技艺自然首屈一指。早在清康熙年间孔尚任的《西团游记》中载:东台附近的西团镇(古属东台场)晾网寺里藏有发绣观音佛像,被推为发绣珍品。东台发绣以其独特的工艺,以针,以发代丝,大胆借鉴苏绣、湘绣的技法,运用滚、施、套、乱的虚实针法,尤其是双面异色发绣的制作,开拓了发绣工艺的新纪元,把一个濒于绝迹的发绣工艺发扬光大,使之成为誉满海内外的发绣城。其产品秀丽典雅,号称“世界一绝”,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金奖、“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全国优秀新产品设计”一等奖等称号。东台因发绣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台发绣,世界闻名,实至名归。 (二)鱼汤下面,味溢四海 东台的美食真的很多,而让出门在外的我念念不忘的,唯有鱼汤面而已。据传,清乾隆年间,一位御膳厨师因触犯御膳房的条规,被逐出宫廷,流落到东台,以卖白汤饺子为生,味道可口竟顾客盈门。后被一家面馆聘用,做起白汤面,生意更是兴隆,只因这白汤面的制作手艺不凡。原来这位御膳厨师制作的白汤面方法独特,做工精细:他选用鲜活鲫鱼,把腮扒光,把鳞刮净,洗干净后放在清水里泡上几个小时,晾干后放到油锅里炸,直到鱼起酥后才捞起,配以鳝鱼骨、猪骨、猪油、姜葱、虾子、白酱油等。加之用手工做的刀面匀细,宽汤大面,再放上几片肴肉和脆鱼,更是锦上添花。当时盐业兴旺的东台贾商云集,台城二十多家茶馆酒店,也都仿制供应鱼汤面,每天早市都是人满为患。鱼汤面是以鲫鱼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而鲫鱼有温胃健脾的功能,常食之,大有养肾健体之效。民间常说:“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 (三)千年古刹,泰山古寺 东台有座千年古刹,全称为“泰山护国禅寺”,被中国佛教协会列为江苏省重点庙宇。泰山寺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原址为东岳行宫,与海春轩塔比邻,占地八百亩。这里红砖碧瓦,庭院幽深,山门朝北大开。这里寺中有庙:关帝庙、华佗庙、神农庙、鲁班庙、轩辕庙巧布其中,故有“一寺五庙”之称。寺内地藏殿后有一土山,山上屹立的碧霞宫金碧辉煌,东西有钟鼓楼对峙,碧霞宫内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大帝的女儿,号称“泰山神女”的碧霞元君,“泰山寺”由此得名。 (四)西溪胜地,天仙发源 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已经是千门万户耳熟能详了,而“天仙配”发源于哪儿却着实有过一场很激烈的争夺。就我们江苏省而言,就有四县市争取这一传说的首发地。东台人民不以为惧,满怀信心地认为:东台才是“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早在清嘉庆年间编修的《东台县志》上就记载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至今还有槐荫庄、辞郎河、桑家沟、房舍村、舍子头、凤凰池、缫丝井、金钗井、双鞋村、董永庙等五十多处遗迹,这些遗迹至今还保存完好。千百年来,董永与七仙女的美好传说在东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它反映了东台人民善良仁厚的淳朴民风。如今董永的故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享有“黄海明珠金东台”的美誉。勤劳朴实的东台儿女正满怀激情,立志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再创辉煌。 三、实证调研心得体会 兜兜转转一个暑假过去了,这个暑假我没有跟随“旅游热”去外地某个风景名胜赶热闹,而是认认真真的走了很多属于老家东台的角角落落。本以为这个我待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已没什么可探索的了,怀着应付作业的心情我开始了我的“旅途”。 富安、安丰、时堰、三仓、港、唐洋……这些我只从中巴车的车牌告示上见过的地方,我一个又一个地走了个遍。随着我到过地方的增多,那种应付作业的心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寻宝的兴奋,因为我发现,我越是走过这一个个地方,就越是发现,老家东台,竟然是一座我怎么也探不到底的宝库:说起人物,有西溪走出的三宰相,有“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有爱国布衣诗人吴嘉纪,有人民爱戴的好知县魏源,有抗倭英雄葛天明……说起风土,有中华桑茧第一镇富安,有苏中沿海的“小香港”港,有黄海滨崛起的工业城头灶,有三昧寺、八字桥、捍海堰、串场河、鲍氏大楼……说起美食,有泥螺、竹蛏、鱼汤面、陈皮酒、文蛤、溱湖簖蟹、松花皮蛋、下灶贡豆……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我成长的地方,有如此多让人心驰神往的风景。没有什么能比这种感觉更让人开心了,就好像一件我从自己已经穿过、洗过很多次的衣服口袋里莫名掏出了一笔钱,惊喜而不知所措。 一个暑假不算长,实在不够我把东台彻彻底底走下来。不过,这一个暑假听到见到的,已经足够支撑我完成这篇报告了。听到过这么一句话: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待腻的地方。我曾经深以为然。但现在颇觉得自己有些“有眼不识金镶玉”,东台,还有太多值得我去认真探索。 最后用罗丹的话来结尾: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江苏东台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15C08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杰,男,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地域性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源泉。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地域性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对策参考。 关键词: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 一、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文化产业的保护、创新和发展依然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化的目的是谋求人类的发展。发展不仅是纯粹的经济增长,Marshall Sallins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各方面的繁荣,即文化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因此,在特色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对传统地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研究课题。Graeme Aplin认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人们需要与场所、时间保持联系,以便地理地、历史地定位目前的生活,而遗产则具有提供时间感、空间感的特质,在此意义上,遗产使人之为人;另一方面,遗产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化定位,它使个体与社区、国家联系在一起,为局内人及局外人营造一种族群身份的象征”[2]。俞孔坚认为,现代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对乡土文化保护可以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继而对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3]。文化产品的特色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特色即意味着多样性,UNESCO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中说,“文化的多样性带给人类的福祉正如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注意到人类以往所有经验、智慧和实践的精华”[1]对于一个地方城镇的建设发展来说,只有继承和发展地域性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地方城镇更具特色,才能使居民具有文化归属感和幸福感,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二、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李孟竹2014年通过对马栏村的研究,提出地域性文化保o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乡村原整体风貌渐遭破坏、传统民居保护亟需开展、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不健全[4]。段威也提出,“空心化”现象、“破旧立新”的商业开发和村民无序地“自发更新”,是城镇化过程中地域性文化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5]。归纳起来,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层面重经济建设而轻文化保护,缺乏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保护主体不明确,政府、居民、企业责任不清晰;保护对象过于笼统,没能对传统地域性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保护方法上,只注重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没能有效地与特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做到地域性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针对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状问题,对其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但在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建设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破坏严重,居民缺乏应有的文化归属和幸福感。那么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要高度重视,科学合理地将地域性传统文化符号融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之中,从建筑、自然景观规划,到本土人文生活习惯等的全方位统筹都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 2.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链,盘活地区文化经济 地域性传统文化形成于这一地域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地域性文化保护应与城市产业转型相结合,找到将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去的有效路径。如今,许多地方通过开发整合自身地域及人文资源,大力借助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使原本沉寂的地方经济变得蓬勃活跃起来。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产业链,与以往单纯的旅游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涉及范围领域十分广泛,从衣食住行到文化体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的经济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合理有效地整合地域性特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塑造特色文化产品,树立地域性文化品牌,必将成为地域性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 3.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构建良性市场竞争 地域性文化保护除了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保护外,还应该包括投资、运营等相关民间企业的有效介入。政府做好保护对象的认定、保护政策的制定,做好顶层设计,在具体运营中要利用市场导向,刺激民间企业资本的介入,构建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推进传统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4.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在地域性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当地居民和投资、运营企业除承担保护主体责任外,同时他们也是利益相关者,企业注重开发特色产业,将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居民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在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从业中做到自觉保护和传承,只有多方联动,构建区域文化保护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区域传统文化可持续性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西藏电视旅游栏目西藏传统文化保护 【内容提要】西藏电视台有两档旅游栏目,即《西藏漫游》和《西藏旅游》。《西藏漫游》栏目的特点是注重挖掘旅游节目的文化意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西藏文化,优美的画面和解说词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该栏目存在的问题是有些节目的选题和栏目的宗旨相去甚远,栏目背景音乐缺乏民族特色,节目选题和内容重复率高,主持人的素质有待提高。 【关键词】旅游栏目 传统文化 保护 西藏电视的旅游栏目主要有西藏卫视的两档旅游栏目――《西藏漫游》和《西藏旅游》。 《西藏漫游》是西藏卫视栏目《西藏诱惑》的子栏目,内容定位于西藏旅游名胜、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制作样式为主持人引导观众的层层深入。这个栏目2014年已经停播,本文着重分析2010~2013年的节目。 《西藏旅游》栏目是西藏电视台一档旅游服务类节目,以旅游资讯为栏目主要宗旨。该栏目由于和《西藏风情》《西藏漫游》在栏目宗旨和内容方面严重同质化,所以在2014年6月停播。本文以《西藏漫游》为例来分析西藏的旅游栏目是如何传播西藏传统文化的。 一、《西藏漫游》栏目的特点 (一)注重挖掘旅游节目的文化意涵 民族旅游最大的特点是其文化属性,游客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除了领略少数民族地区瑰丽的自然美景外,最重要的是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奇特的民俗,神秘的宗教,对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文化,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体验。所以,发展少数民族旅游,除了大自然赐予的自然美景外,就是要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让文化成为民族旅游的支撑。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制作旅游节目除了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旅游节目的文化意涵。民族旅游节目和一般旅游节目最大的区别就是淡化旅游的娱乐休闲本质,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体验。 分析《西藏漫游》2010~2013年的节目,除了少数节目和西藏传统文化没有太大关系外,如《跟着足球玩转拉萨》《西藏时尚梦》《高原游乐园》《因为爱情》等,其他节目都或多或少和西藏传统文化有关。像《漫游尼洋阁》《山南历史文化之旅》《千年水磨坊》《漫游千年古刹》《唐卡・藏文化》《藏源访古》《拉萨民俗掠影》等节目,就是在介绍西藏的传统文化;像《秋访曲水》《魅力尼木》《畅游堆龙德庆》《畅游樟木》《拉孜游记》《慢行阿里》《走进谢通门》《漫游林芝》等节目,是一边领略瑰丽的自然美景,一边体验独特的传统文化;还有如《神湖之旅》《纳木错的颜色》《行走在拉萨河畔》等节目,虽然表面看是展示自然景观,但正如《西藏漫游》宣传片里所说,“在这里,每一块山石都称得上风景,每一条溪流都流淌着故事。”西藏几乎所有的神山、圣湖都有美丽的传说。在西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难以分开的,所以,这些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节目,也会有很深的文化意涵。 (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西藏文化 民族旅游虽然是一种文化体验,但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娱乐休闲活动,人们旅游可以进行身心的放松。而《西藏漫游》栏目宗旨,就是把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很好地进行融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西藏文化的传播。该栏目采取的节目样式是外景主持人带领观众一起去体验别样的景色和文化,这些时尚靓丽的主持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有的主持人还很有幽默感,让观众在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感受西藏的自然美景和厚重的魍澄幕。 比如《秋访曲水》的外景主持人安晓,体验收青稞和学跳牛皮船舞就很有娱乐性;还有《慢行阿里》的外景主持人杨娟啃风干牛肉的画面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比如《林芝发现之旅》中的李川,体验西藏传统体育项目“抱石头”,可是怎么也抱不起来,旁白:“李川怎么趴在地上了,到底是你抱石头,还是石头抱你,这回李川可是连吃奶的劲都使上了。”另一处,李川体验工布藏族的一种舞蹈,旁白:“李川,人家跳得像雄鹰,你怎么跳得像小鸡呢?”这些幽默的话语再加上搞笑的画面,给节目增添了几分轻松愉快的氛围。 《西藏漫游》是《西藏诱惑》的子栏目,它和其他子栏目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能把旅游和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游玩中轻松地感受西藏文化,传播西藏文化。正如其宣传片中所言:“从藏东门户昌都到高原屋脊阿里,从雪域圣城拉萨,到边境小镇岗巴,《西藏漫游》栏目,时尚靓丽的外景主持人,深入雪域高原的角角落落,带您欣赏每一处美景,体验每一种风情,吃喝玩乐我们样样体验,衣食住行,我们一一享受,《西藏漫游》让您足不出户,游遍西藏!如果你想知道西藏哪一个地方更有特色,如果你想知道西藏哪里的风俗更有趣味,那么,请您每周四晚上八点钟,锁定西藏卫视,锁定《西藏漫游》。” 对于那些想去西藏的旅游者来说,《西藏漫游》是很好的向导,它比那些导游的讲解更专业。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来西藏旅游的观众来说,《西藏漫游》使他们足不出户,跟着节目的节奏就能完成他们去西藏旅游的梦想,就能完成他们对西藏文化的认知,虽然是虚幻的旅行,但是也能够给心灵带来一点慰藉。 (三)优美的画面和解说词给人视觉和听觉的极大享受 在电视专题片中,画面是最具冲击力的元素,优美、壮丽的画面能够给人以震撼。解说词是解释说明画面的辅助性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不但能够对画面进行解释和说明,而且能够挖掘画面背后的意涵,能够提升专题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该栏目由于是专业的电视公司拍摄,所以画面的美感几乎无可挑剔,而优美的解说词,也为这个栏目增色不少。这个栏目对没有去过西藏的受众的吸引力自不待言,即使对那些去过西藏的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它的画面太美,语言太美,这种美感又是我们在现实中无法体会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看这样的节目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首先是它的片头:“这里是世上离天最近的土地,这里有人间最纯洁无瑕的天空,珠穆朗玛、雅鲁藏布、布达拉宫、雍布拉康,一个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名字,令人充满遐想,无比向往,这里就是让无数旅游者魂牵梦绕的高原净土――西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西藏这样,每一块山石都称得上风景,每一条溪流都流淌着故事,每周四晚八点,西藏卫视都会邀您一起踏上高原的土地,携手进行西藏漫游。”激情澎湃的解说词配上极富冲击力的视觉画面,把栏目的定位、宗旨、特点、播出时间进行了很好地诠释,这样的片头对于那些没有去过西藏的观众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西藏漫游》的解说词显出撰稿者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除却画面,单单把这些文字抽出来都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比如《手信拉萨》这期节目的旁白就很有文学韵味。首先,作者没有用《淘宝拉萨》或《拉萨购物》之类的口语,而是用了一个非常书面化的词汇“手信”,而这个词语用在这里又非常贴切。因为手信并非指贵重的礼品礼物,而是突出当地的传统人文价值,讲究携带方便、轻巧,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又能讨得亲人朋友欢心;手信不在于贵,而在于心,一份情意,一份真诚。也许,在其他地方,我们叫旅游纪念品,但是,在西藏用“手信”就能体现出西藏浓厚的文化意涵。 买旅游纪念品本来是一件很简单平常的事情,但是,这期节目却把购买旅游纪念品这个行为做得非常具有诗情画意。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做出新意,功力全在旁白,全在语言的功力,因为这样的题材画面不可能出彩。如“每一样精心挑选的手信,背后都写满了西藏的文化和历史,也镌刻着旅途中的发现和感动,希望你来拉萨老城的时候,也能买到心仪的手信。当行囊渐满,你将拥有自己的拉萨,也请用手信,把拉萨的情,把拉萨的美,传递给更多渴望远行的心”。 二、《西藏漫游》栏目存在的问题 《西藏漫游》栏目作为一个旅游栏目,整体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有的选题和栏目的宗旨相去甚远 《西藏漫游》的栏目宗旨应该是让观众通过栏目领略西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深对西藏的了解。但是,该栏目的一些节目和栏目的宗旨相去甚远。 比如《跟着足球玩转拉萨》,这期节目是由央视体育频道著名主持人贺炜主持的。足球和旅游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这期节目却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牵强地扭在一起。这期节目主要介绍了拉萨的青少年足球,节目拍摄了拉萨某中学的足球比赛、堆龙德庆县一所中学的孩子们课后在野外踢球以及西藏大学的一场足球比赛,通过这些场景来表现拉萨的青少年对足球的热爱。其实,这些东西和旅游根本不沾边,可能考虑到栏目的特色,所以,又有贺炜在八廓街的一些镜头,由他来给观众介绍八廓街,介绍拉萨的传统游戏吉乍以及甜茶馆、酒吧,还有一个镜头是贺炜拿着足球在布达拉宫广场。贺炜是体育节目主持人,但他对西藏文化未必有很深的理解,由他来给大家介绍西藏的文化实属牵强。布达拉宫是最能体现西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贺炜在布达拉宫广场摆出踢球的造型看起来非常滑稽。 《高原游乐园》这期节目是安晓“带领观众”体验去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游玩,这个游乐园除了是海拔最高的游乐园,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这期节目毫无新意,给人的感觉像是在给游乐园做广告。最重要的是游乐园充其量只符合旅游休闲娱乐的特征,和民族旅游文化属性相去甚远。 《恋曲2013》和《因为爱情》两期节目做的是由西藏旅游局举办的内地来西藏的集体婚礼,两期节目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婚礼举行的地方不同。这两期节目主要介绍集体婚礼的状况,其中穿插一些新人所到地方的简单介绍。西藏的集体婚礼民族特色浓郁,也是这两期节目的看点。但总体来看,又像是替旅游局在做广告。 (二)背景音乐缺乏民族特色 电视专题片是运用电视艺术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由图像鲜明的画面,精炼悦耳的解说,旋律优美的音乐,真实可信的效果等基本元素共同组成,着重体现屏幕美的电视艺术作品。它作为视听艺术的体现,是在视觉与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展开的。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视听艺术中有着积极的、多层次的表现作用,恰当的选配会对画面产生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的效果,是电视片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西藏漫游》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解说词是其吸引眼球的重要方面,但是,其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却是节目美中不足的地方。《西藏漫游》是一档介绍西藏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栏目,栏目的最大看点是民族特色。民族特色除了用画面和解说词来体现外,主题音乐盒背景音乐也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现。但是,遗憾的是,《西藏漫游》从2010年至2013年的150期节目中,很少有节目用富有藏族特色的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这对表现民族特色是非常不利的。 (三)节目选题和内容的重复率较高 《西藏漫游》选题和内容的重复率较高,随意拼接的现象比较严重。如2013年1月3日的《林芝发现之旅》(上)、1月10日的《林芝l现之旅》(下)和4月4日《漫游林芝》(上)、4月11日《漫游林芝》(下),应该是在林芝拍摄的同一个内容,但是却换了名字放在两个时间段播放。本来在间隔很短的时间里播同一题材的内容就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何况还是同一内容经过组合放在两个时间段播出,画面和结束词重复率非常高,让人顿生厌恶之情。另外,《漫游西藏》又加进了2012年4月12日的《探险阎王洞》和2012年5月24日的《魅力直白》的一些内容,让人感觉突兀生硬,和节目衔接非常差。如果观众看一期节目,当然看不出任何问题,但是,如果观众是这个栏目的忠实观众,持续地收看该节目,那么,这些重复的镜头不就露馅了吗?而且观众看到这些重复的镜头肯定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由此,这个节目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知名度可能就毁于一旦了。其实,做节目和找对象是一样的,宁缺毋滥。 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2013年的几期节目中,如4月到6月播出的《印象拉萨》《拉萨全攻略》《品味拉萨》《慢游拉萨》,也应该是在拉萨拍摄的同一个内容,换了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时间段播出。光明甜茶馆、宗教禄宗公园、大昭寺、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音乐喷泉、玛吉阿米酒吧、疯牛脏餐馆、藏香和唐卡的介绍、拉萨文化艺术宫、朗玛厅,在这 4期节目中重复穿插,混乱至极。 本来在4月到6月如此短的时间内安排同一内容就是大忌,而且,这些内容和画面相互拼接,互相重复,就更让人生厌。与其制作冗长重复的四期节目,不如简单精炼地制作两期不重复的节目。观众看名牌栏目有一定的持续性,如果总有重复的内容,对观众是极大的不尊重。 4月25日《拉萨全攻略》外景主持人丹丹的开场白,完全就是重复《西藏漫游》节目的片首语,这样的重复太低级了。人们刚刚在片头听到的话语,片子开始时主持人再重复一遍,看了会是什么感觉。 (四)主持人的素质有待提升 《西藏漫游》的外景主持人虽然时尚靓丽,但是对西藏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整个主持流于表面。 《漫游尼洋阁》这期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将要结束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尼洋阁是美的,站在尼洋阁的顶层,还可以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这应该算是‘美美与共’了吧。”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对人类学的前途提出的愿景。“各美其美”就是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说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美美与共”有特定的意涵,和“美景”实在没有多大关系。 另外,该栏目的一些节目中有说错别字的现象,如《清系漂流》的主持人把“徜徉”读成了cháng xiáng;《走在拉萨河畔》的主持人把“徜徉”读成了táng yáng;《走进堆龙德庆》的主持人把“古刹”读成了gǔ shà,把呱呱坠地的“呱呱”读成了guā guā;《秋访曲水》中,旁白把粗犷读成了cū kuàng。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摘 要: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浪潮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的华丽转身。河南省的城镇化浪潮突飞猛进,方兴未艾,势必会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因此,我们要加强城镇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城镇化 传统文化 保护与传承 当前席卷我国的城镇化浪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双重变迁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迁中,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社会个体到社会群体,从乡村到城市,从社会制度到社会组织,莫不感受到这场社会浪潮的巨大冲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原儿女自古至今绘制的绚丽的文化历史画卷,是中原儿女社会生活、历史轨迹、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如何使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保护与传承,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是当前社会、政府和学界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具有“共振”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社会基本矛盾内在作用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作为原动力,不断推动着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类对物质及精神生活追求的永无止境,必然会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相应地也推动着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脚步永不停息,同时也导致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化变迁永不停息。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快慢不同,生产工具更新的形式和规模以及质量高低的不同,也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快慢有别,导致文化变迁的速度、规模、特点和方式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归根结底,社会变迁与文化的变迁具有同步性,具有“共振”作用。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浪潮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的华丽转身。城镇化的推进不可能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无动于衷”和“稳如泰山”,城镇化一方面造成大量的村镇被拆迁、被合并、被纳入到城市的区划,使得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赖以生存的乡村区域或者“农耕场域”一个个消失,同时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展示自身风采、汲取丰富营养进行自我更新的舞台和土壤;另一方面,城镇化还导致了农耕文明基础上生长的文化创造主体失去了文化创新的灵感,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使得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日益单一,内容和意蕴日益失去“原味”和“原生态”。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田青所言,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草根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当我们高举城镇化的大旗、载歌载舞地与农业文明告别时,这些农业文明所产生的“宝贝”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连根拔起”的危机。 城镇化浪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河南省的城镇化浪潮突飞猛进,方兴未艾,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者受损。对城中村和城市郊区乡村的拆迁,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建筑、古墓、古树、文化遗迹、庙宇的拆除和损毁。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原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中原儿女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信仰理想、风俗习惯等的活化石,一旦损毁,很难复原。即使复原,也已经丧失了历史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渐失展示的舞台。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展示的方式五彩斑斓。农村作为重要的展示舞台,豫剧、曲剧、越调、坠子、说书、杂技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这些文化形式要么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么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要么展示民间的期望和美好憧憬。但由于城镇化导致乡村大量拆迁,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日益缩小,展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城镇化导致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尤其是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农民工浪潮。这样一方面导致农村一年中大部分人去村空的“空壳化”现象的普遍化。另一方面使得许多以农民为主要受众的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观众,从过去人头攒动地观看戏台文化表演,变成了只有稀稀拉拉的老弱病残和妇幼为观众主体,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然失去了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渐失发展创新的活水源头。河南地处中原,中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土壤中开出的花朵。农村生活是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生长发展创新的活水源头,离开了农村生活这片沃土,这朵文化之花就有可能枯萎,甚至凋零。而城镇化使得基于生产力和雄厚物质基础之上的城市文化日渐强势,对农耕文明挤压日趋激烈,这难免使得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失去滋养和活力,而变得日渐衰弱和边缘化。 非物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文化的发展历史。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创造,离开了人,就没有文化和文化的传承。城镇化的魅力一方面像一个威力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使他们身心经受着从农民向市民转型的巨大历史性蜕变。另一方面,城市地位的日益强势和中心化加剧了农村地位的日益弱势和边缘化,大量的农村青年不愿意继续留在祖辈生活的农村故土,而向往城市生活的丰富和绚丽,这样他们对祖辈的传统手艺、独特工艺以及农村文化不愿意继承,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正如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指出的,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许多传统技艺缺乏合适的继承人,散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项目,许多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加强城镇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首先,必须提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意识,因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是文化管理组织,其管理行为的实施、管理责任心以及管理效果,都与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有关。其次,要提高城市规划和拆迁部门人员的意识,防止规划和拆迁中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损毁。再次,要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使之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人有责。 完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法律和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必须依赖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建设。前者是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法律保障,后者是具体实施的制度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不管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否则,保护就会流于一句空话,或者因为经费不足使得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或者人手不够使得文化保护单位和部门以及文化保护人员有心无力,或者文化保护的措施不能落到实处。 强化城镇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僵死不变的,它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才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这就要求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对接时代的要求,促进自身的现代转型,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现代审美标准和欣赏要求,使古老的文化底蕴在新的时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娱乐大众、凝聚民心、教育公众,启迪民智,汇集民力的社会功能。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接班人。为此,必须做好河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甄别工作,对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细分类,指定专业的专人保护和管理。同时,在对河南省享誉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采取措施,多管齐下,积极进行接班人的队伍建设,把那些有兴趣有特长的人员吸收到接班人的队伍中去,鼓励他们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功立业。另外,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产品,尽可能在保持原汁原味文化意蕴的基础上,积极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对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浅议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摘 要:在汉语词汇里,“非遗”出现在2006年。那一年,中国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非遗”。2017年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京举行,举世瞩目。传统文化仍然是与会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提出,“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课题,发人深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说到底,所谓“非遗”就是那些来自于先辈们生产生活的语言、文字、道德、哲学、艺术、技艺、风俗等等一切的习惯和技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不明白,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这些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历经世世代代流传而不绝,干嘛还要大张旗鼓地去保护与传承?一个沉重的现实是,在两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一点点地衰退和消失,民族文化的大家族在一点点变小,民族精神的DNA发生了变异。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近年来,非遗做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下,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但在文化活态传承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有效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工作,又如何让非遗教育传承不再流于形式,使其逐渐与当代艺术创作、城市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等,很多问题摆在文化工作者的眼前,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目前非遗保护工作采取主动保护方式缺乏活力 政府主动进行保护方式的优点是见效快,作用显著,能用最短的时间保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是被动接受,自身缺乏生存活力。 2.非遗保护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但因地方财政困难,部分市县级非遗项目投资力度还是不大。由于缺乏资金来源,一些项目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 3.缺乏相应的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且业务人员基础薄弱 现从事非遗工作的都由各级文化部门兼任,而且没有专业人才或人才流失严重,现有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缺乏基本知识,缺少业务培训。 4.传承人的培养问题 各地在为传承人提供权利保障的同时,均规定了传承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特别是传承人必须授收徒弟。但实际上大多数传承人很难完成他们授徒义务,其原因并非传承人不负责任,而多半是“无徒可教”。因此,传承人的危机问题,不仅在于对现行传承人的保护,更在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老年人的技艺,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5.外来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 普遍来看,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当今时代下,时尚文化、外来文化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时尚文化,崇拜外砦幕。加之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影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二、相应对策及建议 激发生存活力,政府主动保护与自身开发保护相结合。在政府继续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由政府引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存价值,使这些项目的传承能够进入活态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一方面应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的联系,多争取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域内许多可观赏性的非遗项目(包括濒危的、失传后根据相关资料挖掘整理复原的),将其组织成为一台或几台非遗精粹节目进行展演,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使来旅游的人更全面的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增加非遗保护收入,打造出旅游城市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保护传承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是设立专门非遗工作机构,配备专职非遗工作人员,加大人员的非遗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非遗业务水平,使工作人员能真正为深入发掘基层民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申遗各项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承,传承是关键。一方面应不断引导培育人们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情结,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认知传统、回归传统、传承传统,是非遗传承的关键。另一方面应建议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出台引领全国非遗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的法规政策。在幼儿园、中小学选取体验性、趣味性强的非遗项目,通过非遗活动周、非遗主题班会等方式,着重开展非遗普及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中考的升学考试,制定相应考评制度,以加分的形式鼓励初高中生传承非遗项目。以职业大、中专院校为主体设置少数民族非遗专业,培养非遗技艺人才。以本科高校为主体,采取开设专业、选修课等方式,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型人才及非遗市场化运营人才等,形成系统完善的非遗教育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其实,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不可能因为保护某种文化遗产而将它完全封闭起来。我们应建立“非遗”保护机制,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导的作用,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从资源分配到人员编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机制,对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充足考虑,进行机制的补充协调,保证保护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因为失去太多,所以奋力保护。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非遗”保护的旗帜下,我们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用热情与责任挽救这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下来,留下中华民族永久的记忆。我们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强行保存已经过时的风俗习惯或传统技艺,而是尊重我们的历史,尊重我们祖先的创造,尊重社会历史的自然发展规律,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并从中寻找持续发展与创新的灵感与力量,为我国非遗传承、复兴与保护做出贡献。这一切,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毕竟,我们的“非遗”保护才刚刚起步。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浅析粤北瑶族舞蹈的传统文化内涵及探讨传承保护思路 [摘 要]瑶族是中国南方山居民族,长期过着频繁迁徙的游耕生活。瑶族分为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和盘瑶四大支系。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是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抽象表现。从舞蹈表现内容、表现特征上,意蕴着粤北瑶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剖析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两个维度,梳理瑶族舞蹈特征及保护传承现状,是目前亟需展开的工作。 [关键词] 瑶族舞蹈 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 保护传承 一、瑶族舞蹈历史渊源 “南岭无山不有瑶”,一语道明了瑶族和山的紧密关系,靠着大山的庇护,瑶族人民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瑶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落后的生产工具,依赖大山的物质,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延续民族生命,从而创造了具有大山风韵的文化。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 二、瑶族舞蹈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瑶族舞蹈艺术是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的抽象表现。根据现有掌握流传下来的舞蹈,按粤北瑶族舞蹈表现的主题和表演的特征,大致可以分几类:纪念和敬奉祖先舞蹈、宗教祭祀舞蹈、节令习俗舞蹈,这几种舞蹈分别体现出了对以盘瓤(盘王)为主神寄仰无限美好厚望、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和精神等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是以舞蹈寄仰对以盘王为主神的美好愿望。“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精神[1]。如《盘王舞》、《铜铃舞》等,指祭祀盘王时跳的各种舞蹈,主要是通过祭祀祖先,还愿报恩,祈求丰年。关于“还盘王愿”的来历,民间传说是:瑶族原来住在“南京海岸,寅卯二年,天下大旱,蕉木出火,格木无粮”,十二姓瑶王子孙万般无奈,只得离开故土向南迁徙,遇着大海,十二姓瑶人驾船渡海,谁知途中遇上狂风暴雨,七日七夜不得到岸。紧急中,瑶人想起了祖先盘王,于是就焚香许愿誓,如盘王显灵保佑子孙平安渡海,以后代代“还愿”祭祀盘王,以报佑护之恩。许愿后果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很快到了彼岸。于是以后各姓瑶族就沿俗还愿以祭盘王,子子孙孙直传至今。 二是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瑶族节令习俗舞蹈,如《耕种舞》、《铙钹舞》等。在丰收季节,在瑶家聚居地方,唢呐、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鲜艳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乐场面夜以继日。盘王节有个美好的传说,相传这里的庄稼经常受到鸟类的糟蹋,但是人们却没有好的办法,这时候一位姑娘站了出来,姑娘用动听的歌喉把鸟儿给吸引过去,就再也不去糟蹋庄稼。从此这一节日也被流传下来,成为男女相亲节日,受到青年男女喜爱[2]。 三、瑶族舞蹈蕴含着丰富民俗文化元素 瑶族民间舞蹈或是传统最原始的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瑶族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民俗风俗特征,是瑶族民间文化艺术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结果。瑶族传统舞蹈除了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民族意蕴,在舞蹈动作、舞蹈道具、形式上也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相应特点。 一是瑶族舞蹈动作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性特征。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鼓舞》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矮”是指腿部下蹲。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二是瑶族舞蹈道具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征。民间谚语有“瑶不离鼓”之说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瑶族舞蹈代表的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工具。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工具,也是瑶族的崇拜物,是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它作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间舞蹈的形式来体现瑶族民俗文化。 三是瑶族舞蹈表演者具有民俗文化基层性特征。过往瑶族民间舞蹈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这些师公、歌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与瑶族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中的《师公舞》、《拜盘王》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表现“拜盘王”的祭祀仪式更是由师公主持。这些原先以娱神为主的瑶族传统舞蹈,后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以娱人为主,表演者亦由师公、歌娘、歌发展到一般艺人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从而使瑶族舞蹈表演者的基层性特点表现的更为充分。 四、瑶族舞蹈发展现状 瑶寨作为歌舞之乡,目前流传下来的大量丰富民俗节庆。如三月三开耕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七开唱节,十月十六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盛大节日。节庆活动期间,瑶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搭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目前,瑶族舞蹈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纩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日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耍歌堂”也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间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表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3]。“耍歌堂”1992年被列为中国国际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活动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瑶族舞蹈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瑶族传统舞蹈的动律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长期文化发展的积淀和历史生活的结晶。瑶族的长鼓是该民族突出代表和典型标志,瑶族人民用击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招一式都体现着瑶族民族文化底蕴[4]。“耍歌堂”活动中传诵的瑶经既反映了排瑶的历史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历史,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及崇拜活动正在逐渐减少,巫术迷信也渐趋消失,而这些原始文化却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等积极因素[5]。 六、瑶族舞蹈的困境与传承思考 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瑶族传统舞蹈也到了濒危状态,与很多传统文化一样,瑶族舞蹈也面临传承后继无人、参与积极性不高,传承保护危机。现在,随着国家对瑶族地区大力开发、城市化迅速发展、瑶区人口流动加快、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等,都对瑶族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从而加速其传统文化的灭失过程。 目前广东的3个民族自治县各自组建了专业文艺团体并创作了各类瑶族传统舞: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的《牛玲舞》、《瑶族小长鼓舞》等;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弹指》、《欧莎腰》等;乳源民族艺术团的《鼓韵》《扁担挑起情嗨罗》等。并多次赴广州和北京参加全省和全国文艺汇演,深受观众和文艺界的赞扬。 如何对瑶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一是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两大推手,通过交互作用,设立基金,对瑶族舞蹈非遗传承人提供补贴,让传统舞蹈进校园、进社区等普及活动,逐步营造传统文化传承氛围,使民族文化享有者和后继者有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二是利用文化的无形推力,结合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中运用瑶族舞蹈的文化底蕴及特征,提升旅游文化的神秘性和无形性,让游客体验瑶族舞蹈古朴文化的纯洁性,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传承双赢。 结语 经过瑶族地区文艺工作者们不断挖掘、整理和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民族舞蹈,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会跳瑶族传统舞蹈民间艺人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瑶族舞蹈的保护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弹性化管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弹性化管理是必要的,弹性化管理强调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它可以在企业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弹性化管理 财务管理 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界尤其是成熟企业的共识。财务管理之所以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因为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环节。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当前,随着企业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人才对企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弹性化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弹性化管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弹性化管理的内涵 管理学上的“弹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调整、自由发挥的空间,简言之,就是留有余地。众所周知,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影响企业管理的各种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些因素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各种管理措施的不完备性,导致企业在管理中无论哪项措施,即使在当时看来很有成效,也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工作要有充分的弹性,要求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弹性化管理指在管理工作中必须留有余地,能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以不断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1、弹性化管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留有余地”。也就是说,在一定弹性限度内有一个弹性范围。 2、弹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体现了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通过弹性化管理,使管理者能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促使管理对象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以实现动态管理的目的。 3、弹性化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既能使组织系统内的各环节能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以加强整体配合,又能使组织系统整体能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以具有适应性。 二、企业实行弹性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事实上,企业的财务管理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只有合理利用弹性化管理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实行弹性化管理不仅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这是因为: 1、从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是人,企业内的一切财务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人这一主体来完成的,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基础。因此,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给人以充分的发挥空间,才能使人的创造性转化为企业的前进动力。同时,人存在个性差异,具有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即人本身具有“弹性”。这些都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实行弹性化管理。 2、从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各种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各种复杂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对象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等均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财务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会随时间不断变化,从而使之处于高风险状态。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要留有调整的余地。同时,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也日趋复杂,未来的情况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要与此相适应,实行弹性化管理。 三、基于弹性化管理的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评价等环节。一般而言,弹性化管理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均会得到体现和应用。 (一)财务组织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组织是直接从事和领导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财务组织的设置必须与该公司的经营类型和业务规模相适应,并符合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要求,机构内部的分工应明确具体、做到责任清、任务明。但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相应要求企业在不同阶段应依据业务需要来建立组织机构和分配财务权力。而组织工作的集权与分权,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就是一种弹性的体现。财务组织一般有集权型组织和分权型组织两种,两种形式的组织各有优劣,集权型组织结构与分权型组织结构相比,财务权力集中,信息传递效率高,但工作量大;分权型组织则相反。因此,财务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成不变,选择何种财务组织要根据企业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适时做出调整。 (二)财务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决策是指对企业财务方案、财务政策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一般包括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一般而言,对于确定性的项目是不需要决策的,决策本身就是对不确定的项目进行抉择的过程。因此,在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中,弹性化管理是客观存在的: 1、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弹性化管理在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对现金、存货应留有一定库存的安全储备。企业预计的现金需要量一般是指正常情况下的需要量,但有许多意外事件会影响企业现金的收入与支出。持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便可使企业更好地应付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存货决策为例,在企业财务实践中,存货的日需要量、交货时间均有可能发生变化,为避免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现象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 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决策方法必须要根据市场环境和内部运营能力适时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前提就是投资决策应有弹性。长期投资决策的弹性化管理应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期投资规模的弹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资金的可供能力、投资效益或市场供求状况,适时调整企业的投资规模。二是长期投资结构的弹性。投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风险或市场价格的变动,对现有投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只有在投资结构具有弹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将弹性投资和固定投资进行适当结合,弹性投资的多少决定了投资存量结构的可调整程度。三是投资决策方法的弹性。投资决策方法有多种,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平均会计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风险报酬率调整法等。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 决策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决策项目的特点灵活、合理地加以选择和应用。 3、筹资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筹资决策是依据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对企业资本结构、筹资渠道和方式做出选择,筹资决策的弹性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的弹性。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保持资本结构弹性是财务运作的必要前提。长期以来的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实践表明,企业并没有最佳资本结构,对于大多数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只是一个区间,即资本结构的弹性空间。二是筹资渠道和方式的弹性。众所周知,企业筹资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金融市场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将引起不同筹资渠道和方式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发生变动,如市场利率、汇率、贴现率变动等。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 4、利润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利润分配决策是对分配政策的选择和分配数量的确定,利润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配数量上的弹性。按照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对当年实现的利润,不能“吃光用光”,应该做到“以丰补歉”,除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外,适当地保留一部分未分配利润。二是分配政策上的弹性。在股利分配政策上通常有固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等,一般来说,企业应尽量选择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种分配政策的灵活性较大,对那些利润水平在各年之间浮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股利分配政策。 (三)财务计划中的弹性化管理 企业财务计划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在编制企业财务计划时,要特别强调“留有余地”,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利用弹性预算的方法来编制各种财务计划。弹性化的财务计划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扩大预算的范围,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避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对预算作频繁的修改;另一方面能够使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比较的基础之上。 (四)财务控制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控制是保证各项财务活动按既定的财务计划要求进行实施,使之不偏离财务计划的一项管理工作。如果要使财务控制在计划出现失常或预见不到的变动情况下保持有效性的话,那么企业所设计的财务控制系统就应该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即是财务控制的弹性化管理。财务控制的弹性化管理要求企业在影响财务活动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原先制定的财务计划出现错漏的情况下,要适时调整财务控制方法和思路,及时地对控制标准进行修订,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等,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五)财务评价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评价是以企业的实际核算资料和财务计划指标等为依据,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考核各项财务指标的执行结果,把财务指标的考核纳入各级岗位责任制,运用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企业财务评价环节中的弹性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评价指标上的弹性。目前,在绩效评价中,很多企业引入了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本身就具有弹性特征,正是利用非财务指标来弥补刚性的财务指标所无法反映或反映不够的信息,起到客观评价决策者行为的作用。二是在激励方法上的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部分企业实行的弹性工资、效益工资和股票期权激励等方法就是一种弹性化的管理方法。弹性工资、效益工资和股票期权激励给员工的努力工作提供了弹性空间,激励员工,使其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约束员工使员工不发生或少发生违反规定和道德的行为。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弹化性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它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弹性化的财务管理,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推行弹性化管理并不是弱化刚性管理,一定程度内的刚性是弹性化管理的质量保证,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总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的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外部环境,企业惟有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目的 以医院信息系统为建设平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医院财务信息化。方法 利用先进灵活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工具,开发基于C/S(Client/Server)结构的财务数据库和客户端。结果 通过使财务的信息化可以对预算控制起到辅助作用,HIS网络的特点使得系统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不但方便了预算的监控,而且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结论 本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满足了财务部门的需要。 关键词: 预算控制;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 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数据,监督控制预算的使用,对财务部门和决策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医院对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不够重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 主要问题 1.1 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和简单落后的财务系统并存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在各大医院已经基本普及。大量的信息化工作覆盖在了医疗方面,如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等。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财务系统在多数医院只是从以前的手工记账转变到计算机存储打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种状态跟医院高度的信息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医院现成的内部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图1A)。所以,提高财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医院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需求(图1B)。 图1 财务系统融入HIS系统前后的网络拓扑图(略) 注:A:相互独立的财务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网络;B:财务系统加入医院信息系统网络 1.2 严格的预算计划和落后的预算控制手段并存 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必须合理利用自己的资金,这些都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因为决策层了解预算的重要性,所以每年的预算编制工作十分细致严格。但是在平时的财务工作中,控制手段却并不完善。比如,借款使用的是纸质借条,通过扣除一个固定科目达到借贷平衡,还借款的时候再根据借款使用情况,在借方的预算项目中扣除。这套流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到年底清理所有未还借款的时候,往往发现有的预算项目中剩余的经费已经不够偿还借款,可是经费已经使用了,最后只好想办法填补这些账务。因为一个单位的预算科目可能有上百种,会计凭账本和借条是不能及时发现预算超支的情况的。这样落后的执行手段显然与预算的本来意义相矛盾(见图2A、图2B)。所以必须提供更先进的方法才能够及时反应预算科目的经费情况。 1.3 严格的审批和落后的信息反馈并存 预算的执行情况对管理监督部门应该是透明的。管理部门应该能随时了解相应预算科目的情况。目前多数医院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统计数据形成报表给上级机关,不但给财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信息反馈也不能做到十分及时。 2 系统总体要求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原来的财务系统基础上,新的系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借款信息能够随时统计并防止借款因预算用完而无法偿还的情况;预算支出余额不足及时报警;预算科目不同层次统计;实现电子账本,淘汰老式经费本;方便网络查阅预算信息;数据安全。 3 系统构架 医院的财务数据跟HIS数据一样,属于医院内部业务数据,安全性十分重要。医院的HIS系统一般都是运行在独立的网络上,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离的。比如我院就有两套网络系统,一套是校园网,连接Internet,另一套是HIS网,与校园网是独立的。HIS网络中的计算机都有严格的制度和强大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控制,把感染病毒和人为破坏的几率降到最低,保持HIS网络的安全。如果财务系统运行在HIS网络上,不但在安全性上比互联网更有保障,而且在HIS系统机房的良好环境下,系统和数据服务器等设备的正常运转也得到良好的保证。这样,不但使财务系统实现了网络化,扩大了财务系统的使用范围,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我院的HIS系统是基于ORACLE数据库的,而老的财务管理系统采用的也是ORACLE数据库,因此,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老系统的一些优势功能,不用建立新的数据库实例,只需对表空间进行调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开发工作,而且因为都是采用ORACLE数据库,对技术人员的管理不会造成额外的压力。在客户跟数据库的联系结构上,主要有两种方式,即Clients/Server(C/S)和Brower/Server(B/S)。C/S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每个客户机都必须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软件直接跟数据库连接,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读写数据库中的内容。C/S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对应的优点就是客户端响应速度快。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该结构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是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3层结构。B/S结构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术,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便于维护、修改和升级方便[1~4]。根据系统的特点,会计客户端使用人员较少,使用地点固定,输入输出较频繁,且要求数据库反应快,所以采用C/S结构比较合理;而普通用户查询自己的电子账务,使用地点遍布HIS系统覆盖的每一台计算机,并且使用人员多,故使用B/S结构较为方便。 4 系统分析 要使程序设计贴近实际工作,同时还要使数据库的结构能够满足要求并且科学合理,就必须详细分析系统更加细微的功能,绘制出系统的流程图,这样才能把后台数据库和客户端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兼顾系统的工作效率:(1)系统需要录入每个预算科目的预算数目,预算可以在年初加入,也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在平时进行追加和减少,所有操作都有记录可以查看。(2)每次会计办理报销等手续时,系统能自动计算预算余额,如果余额不够就会报警提醒会计。(3)使用电子借据,把借款和某预算科目绑定起来(见图2C),当每一笔借款借出的同时就冻结绑定预算科目的相同数量的金额,直到还款的时候再自动恢复,这样就避免了借款数目大于预算余额的情况出现。(4)借款可以分批分期偿还,同时系统能够方便地统计借款情况,查看过期未还的借据。(5)系统先计算出所有最细科目的借、贷和可用余额等数据,再依照科目代码的逻辑关系统计各种层次预算的使用情况,并形成报表。(6)会计可以自由定制统计科目,建立统计报表科目模版,方便日后的常规统计工作。(7)普通用户根据自己的账户和密码可以在HIS系统的任何计算机上查询到自己预算使用情况。 图2 预算使用和借款的示意图(略) 注:A:没有借款的预算;B:有借款但是未绑定科目的预算;C:把借款绑定到预算科目后的情况 5 系统实现 因为我院HIS系统是军卫一号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如果我们选择Oracle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技术人员的压力和工作量,并且该数据库系统的各方面性能非常出色,所以我们这套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也采用Oracle数据库。虽然Oracle可以在同一台服务器上开多个实例,运行多个数据库。但是考虑到HIS系统的压力和财务数据的重要性,我们把系统安装在一台独立的服务器上,并采用冷备份和数据归档并用的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完整备份。在网络设置方面,合理规划虚拟局域网(vlan),充分利用使用vlan技术,不仅能够隔离广播、提高网络速度,还能加强网络安全和方便管理。虽然财务数据库服务器跟众多的HIS服务器都部署在网络机房,且都直连在核心交换机上,但是通过使用vlan技术,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属于不同的网络,减小因为在同一个广播域而产生的相互干扰。PB是强大、灵活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尤其适合开发C/S结构的程序。在财务客户端的开发中,大量使用PB的数据窗口技术,这样做可以提高开发效率,使开发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程序的功能方面。 6 系统效果 此系统的开发完全是根据财务部门的要求而来,每一个功能模块都经过实际操作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反复试用和修改,所以是一套非常实用的系统(见图3)。图3 系统部分功能流程示意图(略)除此之外,该系统的结构和软件有很多的优点:(1)财务部门可以摆脱以前使用的经费本记账手续,各部门也不再需要使用经费本。把每个经费本变成一张磁卡,通过使用磁卡在财务部门办理报账、借款。(2)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是接入到医院HIS系统网络,所以各单位能够利用内部网络和计算机查看自己的经费使用情况,而医院相关管理部门也同样可以及时得到相应的经费使用信息。原来运行HIS的客户端只要安装软件就能够查询预算情况,变成财务的客户端,而医院不必为此添加任何设备。(3)使用电子借据结合纸张借据,在电子借据上绑定预算科目。这样不但可以及时方便地查看借据的情况、统计借款信息,而且还可以在借款的同时自动从绑定的预算中扣除,避免了长时间未还借款,又继续使用预算,到年底发现预算余额不够还款而超支的情况。(4)可以根据财务部门的需要,自动形成相应的经费使用月报统计,极大地减轻了以往会计手工统计月报表的工作。 7 讨论 HIS系统的网络平台上除了可以运行财务系统,还可以运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内部信息化系统,这种优势在很多单位是没有的。因为大部分单位的网络都接入因特网,内部的财务、业务等重要数据考虑到安全因素是不能够接入的。而医院的HIS系统多是专门铺设的网络,跟互联网是物理隔绝的,这就在安全方面有了先天的优势。如果严格控制接入HIS网络的计算机,再加上完整的制度和技术手段,就能够进一步加强内部信息的安全保密性。这也是医院内部相关人员通过HIS网络的计算机查看预算情况和使用磁卡替代传统经费本的物质基础。有的单位已经实现了磁卡替代经费本,但是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内部的安全的网络环境,不能在计算机上方便地查看自己的经费使用情况,十分的不方便。 因为这个财务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在同一个网络中,可以把HIS的相关财务软件、药品物资管理软件安装到财务部门的计算机上,方便对资金和物资的统计和管理;同时也为今后实现在财务系统中调用HIS中相应的财务数据,全面实现数字化医院提供了物质基础。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文章摘要】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伴随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就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受到了企业家和经济专家的特别重视,而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的生存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任何一方面决策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其具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企业实现要利润,就是企业的产品要实现利润。企业产品成本的降低,自然能相对增加企业的产品利润。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加强对产品成本管理,努力降低各项费用指标。如,加强工资管理,减少节日加班,严格考勤制度,控制资金支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在人工费方面的支出,降低了产品成本。 2、有利于企业资金合理分配,健全使用资金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能及时发现企业资金的不当流出,及时发现资金浪费,能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3、有利于货款及时划回,杜绝呆帐、死账生成。,发出商品及时办理结算,及时划回货款,能够有效的正常管理和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及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对于一时无法及时收回的货款,也要定期核对,办理签证,以保证债权的时效性,避免当期债权失去时效,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有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财务工作,包含了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企业经营的好坏,能从各项经济指标中反映出来,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信水平,偿债能力等。可以预见企业发展前景,可以根据这些数字信息,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修正经营方针、管理策略等,为企业改善管理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 二、发挥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作用的方法 1、确立财务管理的在企业管理中的核 心地位。企业管理包括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这些管理大多是物质形态管理,其管理的好坏,最终要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来体现。因为,财务管理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并可根据财务成果来分析企业管理中的优势,财务管理更具有经济过程的控制和事前的预测、决策作用。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加强企业管理必须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2、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首先,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成本核算内容,不仅要考核制造成本,还要考核质量成本、责任成本、销售前成本和后续成本等。其次,要大力推行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核算法,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通过目标或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来实现对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最后,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加大成本考核力度。把企业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划分为若干个责任成本中心,并规定这些中心的负责人乃至职工个人对他们分工的成本向上级承担经济责任。财务部门可利用财务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实行成本否决,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3、合理配置资金占用结构,发挥资金最大效能。加大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筹的调控力度,建立客户信用风险分析制度,实行贷币回笼销售责任制,可对销售员实行“第一债务人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和损失赔偿;要分析资金运转偏差,适时进行战略性的资金结构调整;要抓好资金流程管理,保证资金“满负荷”运转。决策失误是资金运作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部门不能只对内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更要注意外部有用价值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要研究市场。参与投资项目的推算论证,要把好财务预算关,全面分析贷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资回报率,要建立项目决策负责制,杜绝集体负责,最终谁也不负责的现象。财务部门要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防止企业资金过多地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尽可能用于扩大再生产,促进企业自我滚动发展;要实施资本金保全制度,监督管理好资本金。 4、加强企业投资和融资管理。企业要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所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是将得到的资金用到效率最高的投资项目上,只有科学的投资决策,才能带来最多的现金流量,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加强资金管理,科学地投融资,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现代企业融资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主要是把留存收益作为主要来源。外部融资是向企业外部筹措资金,一般有三种方式:(1)向金融机构筹资;(2)向非金融机构筹资;(3)向金融市场发行有价证券。内部融资可优化企业财务状况,增强企业资金实力,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但面窄量小;外部融资面广量大,但风险也大。要处理好自有资本和债务资本的关系:一方面要利用好财务杠杆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债务资本带来的财务风险。科学的融资能使企业资金成本最低,收益最大。 总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企业必须形成与经营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系,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 的中心来抓,争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一、健全完善财务制度,使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每个运输企业应结合新准则出台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财务管理办法》,不但包括大的原则和规定,而且应包括具体的财务运作办法,应该细致到每一笔经济业务具体的财务处理,包括取得、填制凭证,会计科目的具体使用等作出非常详细的规定,这样,就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及可比性,同时,可使运输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有章可循(类似于肯德基的制作工艺流程),同时要建立财产清查、业绩考评制度。 二、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要搞好财务工作,不做到与时俱进的学习、培训,是根本不可能的。特别是新《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不学习培训,是理解不透、掌握不了、执行不好的;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的经营项目、方式经常进行调整,财务人员不加强学习培训,总抱着一本老黄历,这样就会两眼一抹黑,外行管内行。企业应针对新准则举行专门的培训班,并就新旧准则的差异联系实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学习掌握好新准则,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应定期(最少一个季度一次)举行财务人员培训班,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最近的法律法规的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企业举行生产业务培训时,主管财务人员也应参加,了解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委派会计制度,强调一把手的财务管理责任。 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既与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关,又跟财务人员的管理体制有紧密联系。运输企业由于点文秘杂烩网多面广,下属车站(分公司)较多,无法集中经营,对财务管理上有一些特殊要求,实行委派会计制度是一个很有必要的做法,对下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全部实行委派制,其工资待遇、人事档案、提拔任免等全部由母公司负责,下属公司的收支必须经委派会计审核,否则不能开支,委派会计应列席各分公司领导班子会议,参与经营决策并有建议权,从专业的角度提出看法;对委派会计进行有计划的轮换,避免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造成思维僵化或与单位负责人的过度默契而放松监督;加强下属分公司会计后备人才储备,确保每个分公司至少有两人以上能胜任委派会计的工作,既可避免出现一人独大或能力差但无人可换的境地,也可提高委派会计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对于业务量小且办公区集中的单位,可建立直属于母公司计财处的会计核算中心,将财务人员统筹安排,加强对生产一线的监管力度,加强调查分析、预测工作,把财务工作重点放到管理上。同时,要根据《会计法》的规定,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坚持强调行政一把手对财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促使行政一把手在工作中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坚决支持委派会本文来源:文秘站 //计和财务人员的工作,确保母公司各项财务制度的顺利贯彻执行,确保财务会计工作质量,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四、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确保质量与效率。 由于运输企业多数是网络化分散经营,站点多,接触现金的人员和环节多,监管难度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网络的建设,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应提高信息化程度,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运输企业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但其数据录入基本还是手工输入的办法,应该考虑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包括客运售票系统、货运业务系统、收款系统等),生产经营的数据可按设计要求自动生成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应收劳务费、应付车辆结算款等,通过信息共享大大提高财务核算的效率,同时,由于数据都是按程序操作生成的,不能人为的随意调节,减少弄虚作假的可能,最大限度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 五、搞好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好日常财务行为。 前几年,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抓财务基础工作,很多单位也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验收,但财务基础工作有如起房子打地基,是越牢固越好,考虑得越全面越好,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而且应该强调全员的参与,如果只是几名财务人员重视基础工作,那是很难搞好工作的,要将运输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以财务作业指导书的形式下发,具体规定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规范好了日常的财务行为,形成良好的按实施细则办事的氛围,财务管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加强税务筹划,做到合理避税。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低税务成本,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的新课题,运输企业应加强税务筹划,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税务会计,专门研究国内外的各种税收政策,尽量减少税金开支,但坚决不能偷税漏税(比如同样是出租业务,如果是租场地给客户自行建房收租和建房后再出租给客户,其应纳税金就有高达租金收入12%的差别)。 七、搞好财务分析与预测,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 传统的财务管理侧重于核算并编制报表,现代财务管理则应在传统财务的基础上,增加财务分析预测工作,因为事后的核算只是对原来的经营活动的反映和 总结,但财务管理应加强各种数据的分析对比,特别是目前公认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发展能力等各项经济指标,这是反映一个企业最关键的数据,一个全面、准确、有见解的财务分析报告,能向运输企业领导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为下一步的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运输企业应全面推行按季度进行财务(生产)分析、预测制度,使财务管理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总结分析及应对措施。 八、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及时发现问题。 审计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内控环节中有特殊意义,运输企业要设立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及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其工作内容至少应包括离任审计、年度审计、专项审计等内容,特别是年度审计,应是审计部门的重中之重,这就好比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审计时要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尽量当年度的财务问题当年了结,避免时间久了,一个是当事人变动,一个是问题变得严重,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每个下属分公司的业绩,必须经过审计后才能确认,而且发现财务报表有人为调整情况时,要进行严肃的惩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年报审计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及时掌握一个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杜绝和发现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同时,审计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经营一线了解整体的经营状况和职工收入工作情况,要从经营管理上进行评估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上的审计。 九、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促进法律法规得到有效遵循。企业应按照合法性、有效性、制衡性、成本效益原则等设计适合本企业的内控制度,采取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方法,特别注意不相容职务和岗位轮岗,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有效制衡机制。同时,要注意企业风险的评估,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采取措施分担或降低风险,使剩余风险处于企业的可接受范围之内,防止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此外,审计监督部门要定期对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使企业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研究财务管理和务模块在ERP中的集成性 [摘要]ERP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ERP己经在国内发展了一段时期,但相比国外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最大的问题是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的联系不紧密。本文正基于此,对于财务管理模块模块在ERP中的集成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财务 ERP 集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ERP的导入和实施,ERP本身是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载体,它能将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在其他企业中传播,企业实施ERP等于引进该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模式。 目前国内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实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只是单纯的从财务处理的角度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仅仅实现了由手工到计算机自动操作的步骤。其与业务的结合并不紧密,并没有发挥出财务管理的重大作用,加强 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的集成性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 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集成性问题分析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ERP软件集成度不高,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调查资料表明,90%以上的企业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财务,部门级的财务软件虽然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并未给企业整体效益带来明显提高。已形成的工作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与业务的信息集成,甚至有的企业主观片面强调财务信息的重要性而坚持让财务信息管理处于自成体系状态。实际上,企业的财务信息,无论是管理会计的预算、控制等信息,还是财务会计的应收、应付日常业务信息,都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二、 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集成性分析 ERP系统的财务模块与单一的会计软件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使企业的所有业务的信息都能够通过ERP这个平台得到共享,能够实时的处理,而后者需要会计人员手工从公司的各个部门传递凭证给财务部门,只是减轻了财务部门的负担,而企业其他部门信息仍然要通过手工传递,前者加强了系统之间的集成。系统处理的业务基本涵盖企业所有的业务,其中业务过程的数据来自各个业务子系统。因此,ERP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业务模块之间有着密切的数据交流关系。 (一) 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的集成性分析 总账系统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模块,它提供了全面的财务处理核算功能。业务模块的业务单据通过动态映射平台生成预制会计凭证后,传递、汇集至总账系统,再由总账系统进行后续财务处理,实现完整的财务核算流程。 (二)ERP中财务模块的数据流程分析 总帐账务处理核算模块与固定资产核算、产品成本核算、产品销售利润核算、工资核算、应收、应付往来款项核算等模块互相传递信息,总帐模块处于中心地位。而这些其他的核算模块又分别与ERP中其他模块有数据联系。比如工资核算与ERP中人事管理子系统的数据传递,产品成本核算与ERP中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各个模块的联系等。 三、 影响ERP集成性实施的系统管理论分析 任何一个ERP软件能否在企业中取得成功,并获得效益,关键在于实施和应用。任何一个高级的软件,没有得力的组织实施,只能被束之高阁。所以,企业引入和安装了软件仅仅是工程的开始,实施才是更艰巨的任务。实施ERP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影响ERP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各方面的,所以需要使用成功关键因素法,找出最影响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使管理者能够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重要的地方,才能够提高ERP的实施成功率。 (一)主观因素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参与是企业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为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其设计、实施和运行需要所有职能部门、所有岗位及其员工的全面协作。只有高层管理者才能够具有这方面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帮助实现各不同部门的有效沟通,负责ERP系统的实施目标、ERP系统的实施计划、各员工在ERP系统实施中的职责推广和传播ERP系统实施相关知识。 (二)客观因素 1. ERP软件的选择 ERP系统要运作顺畅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软件。在选择ERP软件的时候,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然后再从ERP软件所拥有的功能模块、开发工具、是否配备齐全的软件文档、售后服务与支持、软件商的信誉与稳定性、价格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最后还应该去考察下己经在使用这种ERP软件的企业,咨询下他们的意见,最后再定夺。 2. 数据的准确性 ERP系统具有内在集成性,某个环节的错误将导致一系列连锁错误。可靠的基础数据,才一能运算出科学的结果;如果是不准确的基础数据,将运算出不准确的结果,甚至出现企业的负效益。如果企业为了一时的高效率,提供了不准确的基础数据,往往会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当然数据的完善、正确依赖于管理的完善与提高,这就要求实施ERP的企业有一定的管理基础,有完整、科学的资源编码体系。ERP系统使有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更加高效,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但并不能帮助管理己经有问题的企业解决问题。 (三)环境因素 1. 外部支持 由于ERP实施的复杂性,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通常无法取得ERP的最后成功,企业需要获得外部支持。外部支持既包括ERP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又包括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帮 助。咨询公司往往对某个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或对某种ERP软件有丰富的实施经验。因此,可以在系统选型、安装、测试、评估等环节提供专业服务,并且在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变革中贡献力量。同样,来自ERP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和服务也是ERP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ERP的安装、实施以及新旧系统的切换都离不开ERP供应商的帮助。 2. 内部约束 中国的市场环境与西方也有较大差异,ERP是一种综合管理体系,需要一个成熟规范的市场坏境。然而改革至今,中国市场体制仍不健全。在ERP产品市准入方面,缺乏权威的、合理的、规范的以及高效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造成ERP产品市场鱼龙混杂、良荞不齐。在ERP产品质量认定方面,还缺乏合理的、规范的和高效的ERP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事故认定规范,由此造成了ERP产品质量方面的许多法律纠纷。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公共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公共财务管理 管理 公共预算 资金管理 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为适应“新公共管理”的需要,各个国家的政府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公共财务管理改革,也强烈冲击着我国的政府公共部门。本文针对当前公共财务管理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公共财务管理的对策。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和财政管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财政预算由供给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的转变。由于公共财务管理是整个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管理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对公共财务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公共财务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公共财务管理的好坏接关系到公共管理的质量。作为公共财政和财务管理的结合,公共财务管理的本质是要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在最终目标的追求上与“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基本一致。可见,在当前倡导“新公共管理”的大背景下,公共财面对新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研究公共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寻求公共财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共财务及财务活动 公共财务也称为公共部门财务,应当包括政府财务、政府部门、政府机构或单位财务。财政界倾向于将公共财务称为公共财政,实际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的财政学理论把财政称为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而将公共财务称为企业财务和事业行政单位财务。财政管理既包括预算管理、税收管理,也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以及预算外资金管理。 可见,公共财务是公共财政的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i公共财政对公共财具有统驭作用,公共部门必须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从事财务活动。 2 公共财物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2.1 公共预算问题多公共财务管理混乱《预算法》是规范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最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据。为了更好地贯彻预算法原则,我国各地正逐步推行部门预算、项目预算、零基预算等预算管理改革。然而,预算法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依法理财、依法进行收支预算管理的氛围尚未形成,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执行中的随意性与长官意志太大,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未经法定程序随意调整预算,支出预算追加频繁;有的地方随意开减收增支的口子,以权代法的现象屡屡发生;一些部门和单位不按规定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擅自扩大收支范围,提高收支标准。 2.2 支出不讲效益政府成本过高目前中国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有“业绩指标”、“保底指标”等,带有明显的“GDP化”倾向,至于成本指标目前还未纳入干部考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公务人员支出缺乏成本意识,节俭意识淡薄,支出管理失控,资金损失浪费严重。当前整个社会上奢侈摆阔之风盛行,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挥霍的现象比比皆是,公款吃喝玩乐屡禁不止,各种会议泛滥成灾,一些部门和领导竞相出国公费旅游、竞相进口豪华车享受也绝不是个别现象,这都已成为我国财政资金的一个巨大漏洞。 2.3 巨额负债多虽然《预算法》明确规定不准编制赤字预算,预算要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但各级政府、政府部门执行赤字预算,大量甚至过度举债的现象一直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政府公共部门财务受托责任不明晰,财务行为不理性,公共行为短期化严重,导致公共部门债台高筑,公共财务危机重重,严重威胁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政府从财政上看实际早已“破产”,不少地方、乡镇政府基本上是在背负巨额债务状态下运行的。 3 公共财物的对策分析 针对对公共财物管理驯犬及其主要问题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3.1 建章立制,为公共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强制约束,财务活动的主观随意性就难以避免,要实行有效的公共财务管理,就必须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必要的法规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是做好公共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保证。目前应尽快建立健全一体化的公共财务制度,“要有健全的、以绩效导向的公共预算制度,形成公共财务制度链。”有关法规制度建立后,还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政府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是规范收支管理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预算程序办事。 3.2 合理配置公共财权合理配置公共财权,首先要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新型的预算管理机制,规范财权运行。其次,要理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客观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对其应有的财权加以明确界定,做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按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范围。再次,规范财权,统一财力,就是要把一切收支管理权限都归属于政府财政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由预算统筹管理,而不是分散多头管理。我国改革开放是以财政的“放权让利”为突破口展开的,要解决腐败问题,首要的就是规范政府部门、单位的财务行为,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将规模庞大的预算外收支完全纳入到预算内管理,让腐败失去生存的土壤。 3.3 借鉴企业成功经验,引入先进管理技术由于政府部门、单位的非营利性,其借鉴企业成功经验的目的并不在于营利,而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西方学者比较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效率后,得出结论:企业效率远远高于政府。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的主题,主张引进竞争机制,大力降低政府成本。新西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全面的政府改革,更多、更明确地在公共部门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机制,政府通过采取开源节流,将私营部门的 会计架构应用于政府预算制度之中、设立财政责任法等措施来降低行政成本。九十年代美国政府提出塑造“降低成本、提升效能”的企业型政府的新概念,按建设企业化政府的思路进行了行政改革。 3.4 改革预算会计,建立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体系,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体系是制定政策、落实责任制、加强公共财务管理和务监督的基础和重要工具。我国现行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与共财务管理的信息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责信。因此,为了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活动情况,提高政财务信息质量,应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为公共财务理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 3.5 实行财务公开,加强财务监督全面推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采用民主、公开方式,如构建政务网、政府会计网、政府采购网等信息平台,以及通过广播、电视、类报刊杂志以及各种新闻会,宣传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同时对公共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评价权和监督权。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公路财务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公路财务管理工作是公路经济活动的纽带,也是公路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路财务管理总体情况良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公路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公路,财务管理,现状,时策 一、公路财务管卫里的内尾参 财务管理是一项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系统工程,其基本任务是筹措、供应和合理使用资金,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全面监督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认真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和财务纪律,维护产权、财产的完整性。公路建设的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各种资金的形成、使用、分配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工作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投资投入、费用支出与收费利润管理、专门基金管理、管理机构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等。 二、路财自杏管玉里的习见状 (一)部分指导思想不正,缺乏对公路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公路财务工作的难度,加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矛盾。同时也淡化了财经纪律观念和法纪观念,使正常的工作关系、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都蒙上了一层商品色彩,进而导致领导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有的单位、部门缺乏全局观念,办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基层的指导中,出现了检查不严格、制度不落实、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基层单位检查走过场,只停留在提要求上,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对基层单位检查指导不经常,时紧时松,上级强调一次就检查一次,或者对基层单位检查不细,敷衍了事,或者借口工作忙,放任不管。加强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尤其要对企业排出的废气物进行质量监测和把关,尽量做到达标排放,避免不必要的事故、损失和罚款成本。最后,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成本控制。控制成本的思路和方法应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企业需建立起以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为中心的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基础。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方式 (一)实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健全环境管理制度。首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实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杜绝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其次,坚持环境“三同时”制度,即坚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工作必须责任到位,投人到位,措施到位;做 到废水、废气、废渣、噪声达标排放。第三,在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开发环境成本软件,建立健全环境成本控制系统。首先,以初始化的方式,在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之上,把产品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也设置在成本控制系统之中。而这些环境成本,包括主动性支出和被动支出,主动性支出包括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被动支出包括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其次,将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环境成本及其他成本,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包括进行成本的预测、计量、核算等。同时,设立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能源、废气物、包装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 (三)大力推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对于那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高的必需品的生产项目,除加强企业管理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最重要的是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下艺,采用先进清洁的生产工艺。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财务管理实验项目开发问题的研究 【摘 要】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为走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难的困境,开始在校内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有关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建设还不成熟,尤其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方面还存在诸多值得探索与完善之处。为此,本文从构建多功能的实验教学项目体系和开发高质量的实验项目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使这一实践教学方式更加完善。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通晓财务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财务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理财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几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虽然各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安排有校内、校外两个实践环节,但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大多因缺少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而不得不以会计专业的实习内容所取代。至于校外实践,则由于多种原因,其实习的内容也很难做到与投资、筹资乃至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等财务问题相关。为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突出“专业特点”已成为困扰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国内有些高校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开始在校内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目的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有关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建设还不成熟,尤其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方面还存在诸多值得探索与完善之处。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为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建设建言献策。 二、实验项目开发中的两个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在财务管理实验项目的开发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实验素材的真实性问题;二是实验项目的单一化问题。 (一)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 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本意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的理财环境下,运用财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这一要求,每个实验项目的选材不仅应务求真实,而且为实现“理财者”身临其境的分析与决策过程,还必须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管理环境。换句话说,这种实验应力争成为开放式的实验,即实验项目所需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实验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是学生在前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之后所熟悉的,但究竟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如何采集或加工信息,如何根据信息的加工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最终如何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应由学生自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激情;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构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从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几种财务管理实验教材看,绝大多数实验项目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些实验项目的普遍缺陷是: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验证的内容过于“书本化”,实验的重心大多是Excel软件的应用(即通过使用该软件使学生解决过去在纸张上所完成的作业)。显然,这种“实验”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实践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实验的项目过于单一化 近一段时期,笔者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实验课,但从多数高校实验教学的大纲看,其实施的实验项目大多属于单项实验。所谓单项实验实际上是针对财务管理教科书中分布于各章节的每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的实验。例如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实验、风险与收益衡量的实验、外部融资需求预测的实验、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实验等等。虽然完成这些单项实验有助于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这类实验对财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过于单纯化、局部化,因而与现实企业理财的要求相差甚远。仅仅开设单项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今后在实验项目的开发中,加紧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方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完善实验项目开发的构想 基于上文分析,笔者认为,今后要使财务管理的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验项目的开发方面至少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构建多功能的实验项目体系 按照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实验项目体系可由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三部分组成。 1.单项实验。前已述及单项实验是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个重要知识点而分别设计的实验。由于这类实验涉及的内容较为简单,特别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开展此类实验尤为方便,为此开设单项实验一方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类实验可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财务模型设计和财务分析的方法,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理财工作的能力。同时,它又为下一阶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开展综合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奠定了基础。鉴于单项实验层次浅,大多又属于验证性实验,因此这类实验一般可随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2.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类实验。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开发好综合实验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综合实验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实验选材的真实性。即应提倡选用来自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实用性课题作为综合实验的素材。美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案例大多都是根据企业领导者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编写的①。因为只有这样,才具有实战感,才能点燃起学生的创造激情。(2)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即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往往需要借助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利用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实验时,其分析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常用的几类财务比率,还应包括对公司的成长甚至是可持续增长状况、公司的营运资金政策、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等多方面内容开展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调动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所谓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是指实验资料中设定的条件、数据在可行的前提下不必规定过于到位。笔者提出这一看法正是基于在现实的管理需求实现中,委托方不可能将需求实现所要走的技术路线及其数据资料全部提供给受托方,因此在设计实验条件时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留出足够的遐想与专业能力的施展空间,否则综合实验难免 将又变成呆板式的书本化训练。当然,“留有缺口”的实验条件势必导致实验结果的多样化,但这恰恰是为学生营造缜密思考与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鉴于综合实验需要借助的专业理论知识多、难度大,因此综合实验一般可安排在大部分专业骨干课修完之后单独开设。 3.研究设计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是一种具有理论探索或实用设计型的实验。这种实验不仅应具有综合实验的基本特征,同时还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具体的设计任务。例如,借助资本市场的数据对现行的几种价值评估模型②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问题。又如,以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理论为指导,以一家或数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增长的财务策略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再如,根据某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客户信用状况及其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为其设计出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方案等等。之所以提出设置研究设计型实验,一方面是想针对学生今后自身的发展规划(即是继续进行理论深造还是着手投入实务管理)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目前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普遍空泛而提出的一种改善方案。即设想今后可将研究设计型实验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引导学生在最后的能力培养环节拿出务实、精美的毕业设计。 (二)开发高质量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的开发是实验教学的起点,实验项目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然已开设了财务管理实验课,但从总体上看实验的项目质量不高,大多停留在单项实验的水平上。为此,今后要使财务管理的实验教学有所突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精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方式,开发高质量的实验项目,尤其是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和研究设计型实验项目是最关键的一环。具体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应明确实验项目的编写要求,即编写的实验项目要体现目的性、真实性和代表性。目的性是指实验的项目应能体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现通过实验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真实性是指实验的选材力争来自企业现实的管理需求或与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相关的实用性课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代表性是指实验的项目应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征,以便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应研究、制定实验项目的选材路径。由于综合性实验项目与设计型实验项目的选材大多来自于企业现实的理财活动,因此如何收集这些素材也就成为实验项目编写中首先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这类实验项目的开发速度,高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理财实践与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可考虑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建立起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由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加盟他们所承揽的商业性理财咨询与服务业务,然后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加工成实验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原有的实验项目不真实、缺乏实战感的问题,同时又培养了一批懂理论、善实践的教师,为今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术与人才的保障。 3.必须看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建设既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领域,同时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因此,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教师投身于实验教学的开发与建设。否则,没有相应的政策作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难免将成为一句空话。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高校的财务管理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等各个环节,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管理不可替代的。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无论在观念上、管理上还是人员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适应,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出现诸多漏洞与弊端。因此,转变观念,加强预算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健全财务内控制度,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漏洞与弊端 对策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多样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表现在财务方面主要是高校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投资盲目、融资困难、内控制度不健全、核算不规范等财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论是对高校企业还是对高校都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筹资办学的积极性,是摆在学校各级领导和财务工作者面前的一大任务。 2 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国有资产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健全,资产账实不符 (1)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一是固定资产的购建、验收、入账价值、入账时间与实际不符,部分固定资产没有验收入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二是验票不验货。这种做法主要是没有一个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负责验收。报账时,财务只管发票金额而不管货物验收。三是偏重金额验收,忽视质量验收,使不合格资产被当成合格资产验收入库,国有资产质量难于保证。四是验收时间不及时,特别是货款已付的固定资产,购入了很长时间而不验收入库,或者财务核算时因没有验收部门的固定资产入库单导致漏记固定资产,造成固定资产流失。五是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准确,造成固定资产的虚增或虚减,使实物与价值不符。六是对报废固定资产不作报废核销手续,造成账实不符和重复购置。 (2)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求大求新,资产、购入资产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缺乏科学性等。 (3)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资产的转移,对该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该缴资金占用费的不缴纳,该收缴的承包费不追缴。这些明知是无偿占用高校的国有资产进行创收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但由于出于对创收产业的扶持目的,高校实行了一些相对优惠的政策,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无形中放在次要位置,分配体制也过多地向小部门、个人倾斜,使投入的资产无法得到补偿。而一旦亏损,则将“包袱”甩给学校,由学校承担,致使国有资产受到侵害。 2.2 资金管理效益较低 (1)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 (2)融资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和向学生收费,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而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尝试多渠道筹资,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往往被管理者所忽视。如通过银行贷款、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及股票融资,利用加快应收款项和推迟应付款项管理进行短期融资等筹资方式很难被管理者接受。 (3)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只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视,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2.3 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财务人员素质较差,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一直以来,学校的财务工作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行政财务收支核算,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不高。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经费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格局,收支的形式也从初始简单的行政财务收支到目前相对复杂的以部门、以院系为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经营收支核算,经济核算变化很大。但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没有跟上,忽视高素质财会人员的配备,财务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收支核算上,财务部门在重大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也参与较少,未能在资金管理中发挥监督作用,导致出现诸多漏洞与弊端。其次是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滥用会计科目,不按正确的会计科目归集核算,造成会计资料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信息。 3 方法与对策 3.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学校由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转化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一个依靠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一个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里,搞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高校财会人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核算型报账制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在原有的工作职能和范围内注入新的内容。要树立效益理财观,逐步将办学成本与效益挂钩。要研究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等教育工作规律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目前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形式多元化活动的开展,财会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高等院校办学体制的方向,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各种形式的办学创收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创收部门树立理财思想,同时也要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方便。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要拉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配距离,创收与不创收不能一个样,效益好与效益差不能一个样,从而调动全校广大教职工参与各项办学创收活动的积极性,筹集办学经费以增强学校办学整体实力。3.2 确立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正确地位 高等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涉及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是这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把高校经济活动与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面对市场竞争和挑战,高校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校内硬件建设,尽快改善办学条件。而要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筹措足够的教育经费。财务管理滞后必然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因此,高校管理必须确立以财务管理为重心,深入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3.3 加强科学预算,实现真正的预算管理 (1)科学编制预算方法。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预算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重新定义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新的预算管理要求核定预算,努力做到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拨款不足必须通过自筹资金予以弥补,进一步形成除政府拨款外,依靠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新格局。 (2)强化高校的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高校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通过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定额标准,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水电费、通讯费等单项或综合定额,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设立事后监督制度,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使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一是严格审批权限。学校各单位的经费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下的超计划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二是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实行“经费本”控制管理。实行计算机跟踪监控,采取“经费本”控制是实现学校财务预算管理,调动二级单位自觉理财积极性的有效办法。“经费本”办法即根据年初批准的各部门各项目的预算实行电算化管理,对各部门用款实施监控,随时向各院系处领导提供经费使用结余情况,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人员要做到无经费本或经费本上余额不足不予办理,严格按照经费本规定的项目、内容、范围审核报销。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科学配置学校资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是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加强验收和使用管理;二是加强会计核算。学校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进行价值管理和恰当的数量管理;三是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分口负责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权属统一归学校财务处,实物管理权属及责任为资产管理机构或各使用部门,财务处在价值管理的同时有权监督实物管理部门的实物安全管理;四是固定资产的购进、拍卖、转让,原则上应先经学校办公会议及资产管理机构评估讨论,财务处审核无误报批核准后方可进行;五是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每年组织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学校资产的品种、数量、存放地点进行盘点,核对财务账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账是否相符,确保固定资产账的账实相符;六是加强产权管理。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界定、变动和纠纷的调处,保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外投资转移固定资产使用权一定要履行审批手续并坚持有偿使用,收取占用费。 (5)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配备具有相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促使高校综合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高教事业,促进高教事业的发展。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以及选择研究 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动力,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企业规模的壮大、人才比重的提高以及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营业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迅速,投资竞争的加剧,迫使民营企业更加重视进行科学的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务管理主要的模式类型 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集中型、分散型及混合型。 三种管理模式各自具有优劣,不能绝对得将某一模式套用在特定的企业中。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所处的行业不同时,其适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同。 ①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一般主要运用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筹、投、赢、分的权力集中在管理层,下属部门只具备很小的财权。 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质上为财务核算。绝大多数的财务预算、投资角色、资金使用都是由企业所有者或所有者团队决定。 这种模式的具有统一管理、内部协调、快速反应等优势。而其劣势在于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财务风险较大。 ②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散财务管理指将财权下放到各部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主要运用在超大规模的企业中。 该模式的优点是充分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将财务风险分散到了各部门。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例如,各部门之间会对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分摊产生矛盾, 各部门投资和分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意识,从而引致部门间的恶性竞争。 ③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是集中型和分散型的综合,它主要运用在中型以上规模的企业中。 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是, 在企业整体层面的保有核心的财务管理权限,而将部分财权下放到各部门。 集团财务管理机构对各部门起到协调的作用,其关注点是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改善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各部门具有一定独立预算、投资和分配的权力,其各项活动需要受到集团财务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克服前面两种模式的缺陷,既调动了部门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进行部门间协调。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 高度集权、家长式领导,财务管理实为财务核算,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都集中在所有者的手中。尽管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存在上述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运用了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建立了现代财务管理体制。 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主要存在集中型和混合型两种类型。 1.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规模较小、 主营项目传统单一,主要竞争力来源于廉价劳动力或相对低成本的原材料。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的优势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能够充分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务运行简单高效。 所有者或领导者能够将资金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中,对资金预算、使用能够快速决策,同时能够及时得获得财务管理结果的反馈。公司财务人员的作用主要是日常财务核算以及定期进行财务汇报,而公司的财务风险由所有者承担。其次,对外财务关系简单。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筹资活动主要是商业信用下的借款以及短期银行贷款,几乎不存在其他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另外,家族关系对财务关系影响十分明显。 中小型企业的财权主要集中在所有者家族成员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斗争, 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关键影响因素。 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的随意性高,企业的业务变迁和资金投向取决去所有者。近年来,随着房地产、金融市场等投资领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资本的民营企业家将大量的实业资金投向这些高风险行业。 利润率较低的制造业已无法满足企业家们的逐利需求。 这样一来,原本稳定的主营业务被抛弃,企业组织也随之解体,我国东部沿海有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正在消失。 2.大中型民营企业中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的规则本身就是不但地优胜劣汰,在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企业在坚持中创新,在改革中谋求发展。 同时,在互联网、通信等高科技行业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让世界震惊的成就。 而它们的财务管理,也早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财务和会计职能分离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不断迅速发展,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和主要优点十分显着,这里就不做赘述。本文重点讲述企业财务管理这一方面。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而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又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若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形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运作,造成财务危机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完善和改革,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那么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有许多新变化,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将财务与会计的职能进行了分离,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层面,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在这一变化的背景下,有何进步又有何问题呢?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新变化 第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传统财务管理,其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首先,企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再生产这四个基本环节,都必定与财务管理活动相关,需有财务提供基本的支持,这是最普通的财务管理的作用,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这一作用随着权责明确这一标准的落实,必将更加深入地影响企业的各项活动。其次,财务管理部门可以为企业从财务这一侧面反映出市场的相关信息,从而给企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基础,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避免决策失误。最后,市场经济下,随着各个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在各个产业里大都产生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分散现象,也就是说现代企业之间并不再只有简单机械的恶性竞争,反而分工合作、双赢共利的情况更加常见,也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也更多地涉及了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这些财务工作所涉及的方面都与传统企业制度下简单的财务工作大有不同,财务涉及方面广泛化就意味着财务管理目标逐步多元化发展,这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新变化,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于传统财务管理而言,其实质性含义其实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管理系统。具体说来就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或者间接调节,对企业的投资、经营、分配等关键性活动都产生几乎是对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性的巨大影响,这与传统企业制度下财务工作和企业管理相关性较低的状况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在新背景下的一个必须重视的新变化,否则将不能发挥好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运作带来好的转变。 2 新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但现有财务机构设置却因财务人员素质低下严重妨碍着信息化、效率化理财,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效小,于企业发展并无多大益处。传统企业财务机构由于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财务管理而情况堪忧,不仅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管理人员也大多不是严格按照招聘制度而来,却是企业管理者所谓的“自己人”,他们在传统企业制度下确实有值得信赖的地方,但是这些人大多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严重妨碍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必将迅速上升,这是毋庸置疑的,发达国家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企业资产结构便是明例。也就是说,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变得至关重要,随着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资本形态的主要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求实施资本及其与无形资本组合的运营管理,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确保企业正常运营。而在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较多的是仅涉及有形资产,这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无疑是新的挑战与难题。 第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虽然变得更加宽阔和自由,但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企业财务管理须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格外关注,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仅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管理,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则要求从中走出来,运用一些现代财务管理的手段,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减少蒙受经济损失、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的可能。 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与问题远不止以上所述,但以上却也着实为重点难点之所在。面对这些新变化与新问题,企业必须加快建立起有利于企业成长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也要顺应市场经济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现代企业制度,这个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本文接下来重点从企业人员、管理机制、核心环节以及技术层面进行研究探讨。 首先,从企业的人员入手。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和能力。有哲人说,要改变行动,就先改变思想。同样的,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极端重要性,然后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这样企业管理人员才不会受制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甚至受限于企业管理者本身管理能力而使企业的财务人才聘用和培训存在欠缺。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改变其传统观念。对财务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胜任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因此,从财务人员的招聘、培训、管理到考核,都必须有高度的重视和科学的一套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在财务人才和科学机制的协调护航下健康进行,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的作用。如此,企业管理者与财务人员,都关注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整个企业才能受益于财务管理,更好地发展壮大。 其次,从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方面深化改革。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严格经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和财务分析这一财务管理体系,因而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必将影响整个企业的体制机制。那么如何借助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上的改革,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来看,最迫切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要建立起风险意识。由于传统财务管理仅局限于做账、报账等基础的财务工作,没有注意到其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和企业 管理理论,也不再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更不再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和风险重重。因此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风险预测与风险应对机制,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从企业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环节重点改进。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投资管理必须更加谨慎和科学,才能使投资有效、高利,这就需要利用企业财务管理,来充分做好财务分析,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投资有效性和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经营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做好收益分配,形成良性循环,财务管理必须有所改进,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工资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必须在分配环节上有所改进,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使企业投资有效,收益更多,同时分配合理,激发所有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从技术层面进行改进。在科学的制度和高素质人员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将原有的财务系统引入网络中,拓宽财务管理的空间,增强财务管理的时效性,这样才能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使企业财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及时了解到市场的一切变动,为企业集资、投资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基础。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来看,利用网络技术,也可创新其管理。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技术及网络信息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目标决策。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可实现资源整合,将网络与财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且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实行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内部网络,并实现与外部网络的有效链接,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 3 结语 总结全文来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入手,抓住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直接参与和间接调控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继而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村中存在的最敏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改革、发展及稳定以及和谐农村的构建。因此,如何搞好村级财务管理,采取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确保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是亟待我们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模式 为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让农民休养生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1年暂缓推行,2002年全面推开,2005年取消农业(特产)税。自2005年起浙江省也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意味着广大农村和农民从此步入了“后农业税时代”,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带动了农村各项改革,推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随着“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村级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给村级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状况和问题。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层的稳定以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鉴于当前村级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总理(2004)曾明确指出:“要推动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因此,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不规范。根据《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应当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根据目前我国村级的现状,对资金流量大、会计业务量大、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级,应当设置会计机构。但是,一些应设立会计机构的村级,却往往没有设置。有的村级即使设立了会计机构,仅仅是多挂了一块牌子,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会计主管,村秘书兼任会计,出纳会计一人兼,会计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合理。在会计人员的选用上,有的村“任人唯亲”,缺乏有效的监督。(2)会计资料不完整,交接手续不规范。由于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所以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会计资料不完整、不规范现象。如收入账没有开具收据或开具白条收据,支出账没有支出发票或是白条发票,出差不填差旅费报销单,银行收付业务没有将相应的凭证如缴款单、支票头、进账单等附后,在村级,白条入账和白条抵库现象严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经管的会计工作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请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离职。但是,很多村会计离职时,交接手续不健全或没有交接手续,无移交清册和书面材料。(3)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如原始凭证的内容不完善甚至不真实、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不规范;账薄设置不健全,除了一本流水账外,无总账、明细账、往来账、财产物资账以及日记账等。 2.财会人员素质较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大多数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往往也跟着换届,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也有的财会人员由村干部兼任,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较低,缺乏会计业务知识,无证上岗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现象严重。 二、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 1.制度缺失,农村财务管理机制落后。目前对农村会计的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虽然有些地区在实践中探讨对会计实行聘任制、委派制等措施,对稳定农村会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村会计的任用还是由村主要负责人说了算。 2.约束机制不健全,财务监控的力度不够。财务管理缺乏监督,特别是本村村民的监督。农民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部分农民认为这是政府部门、村镇领导的事,采取观望态度,没有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没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造成财务资金流失。 3.财务管理缺乏保障。尽管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村级财务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影响财务制度执行的因素还没有消除,财务管理缺乏保障:首先,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低,财会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会计财务处理不规范,没有能力提供一套清晰、完整的村级账;其次,村民与村委之间在财务方面缺乏沟通,使得财务公开得不到有效执行;再次,村民自主监督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财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4.理财观念落后。一直以来,从决策层到农村财会人员,都把农村财务管理定位在低层次、低水平的“管财”、“管账”上,理财观念淡薄,理财意识不强,理财行为缺位。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贪污腐败,侵害农民的权利;领导能力差,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造成财务资金不能得到有效使用的原因。 三、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 1“.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即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委托经管站对村集体财务进行记账、代管资金。 2“.村账乡代管”制。既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委托经管站对村集体财务实行统一管理,进行记账,但不代管资金。 3“.村账站审”制。即在保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村集体财务账目由乡镇组织管理审查。 4“.农村会计委派”制。即村级会计统一由乡镇经管站委派,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账目进行管理。 5“.村级会计委托”制。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全体成员代表大会,经代表大会同意,由村集体与乡镇会计委托服务机构签订委托记账协议,由会计委托机构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记账。 浙江省农村是全面实行会计委托制的省份,它最早成熟于浙江省上虞市等地方。各地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都对委托制进行补充、改进。据报道,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430个乡镇、33156个村实行了会计委托制,分别占全省乡镇、街道和村总数的98.3%和98.9%。 四、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纵观上述几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都是各地农村财务管理实践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各有利弊。但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都无法避免乡镇政府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的问题。因此,推行农村会计记账制是一非常有效的方法。 1.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简明、规范、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着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 2.规范账务处理程序。要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流程规范,所有财务事项都应当按照工作流程规范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经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按程序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接受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 3.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各乡镇应建立村财务代管中心,配备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财务代管中心记账、算账、结账、报表编制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全部实现电算化,提高财务 管理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推进了财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会提高财务公开的质量,推进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 4.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财会人员要实行培训上岗制度。财会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定期接受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等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地方,财会人员应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 5.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所在的县级农经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并结合财务公开工作,对集体土地征用、集体企业改制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审计;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组织村范围内的“一事一议”审计;结合村干部换届工作,组织村干部的任期和离任审计。审计结束后,要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布。 6.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2002年以来,浙江桐庐县合村乡实行了村级财务委托制,建立了村级财务中心,当时全乡19个村的会计业务均委托乡村级财务中心。之后,根据农村财务管理的需求,把财务制延伸到生产组一级,陆续将全乡93个生产组的会计业务先后都移交乡村级财务中心。 首先,实行农村会计记账制,不仅可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避免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乡镇政府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的问题。其次,具有法律依据。符合《会计法》要求。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记账管理办法》,又为会计中介机构开展农村记账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最后,具有现实条件。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农业企业、农户和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对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会计服务产生一定的需求。村级会计的核算工作可以按市场规则运行,完全委托给记账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监管实现对农村财务的监督。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对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越来越多,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这一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做好对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财务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比如,整个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不规范,责任不明确等。另外,一旦确定了项目实施市场的总价,则单位就要对其做好对项目分解的工作,这样有利于企业计算分项工程的实施总价及单价,它不仅是包工队伍在签订总包和清包过程中可以依靠的依据。也是对施工对于及机械成本费用进行控制的依据。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并不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体系不完善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施工时,我们一般都会将对材料供应部门及工程业务部门的控制作为主要成本控制方式,不过,实际的情况显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很难利用统计票据把各部门联系起来,更不能够形成一个以财务部作为核心的控制体系。这一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务部门很难参与到工程的整个过程里面去,更难以掌握基层施工单位及职能部门的目标成本,而且对于机械的使用、材料用量、施工单位已完成工程量等也很难做到全面的掌握,非常容易导致管理的混乱。 (2)权利分配不合理 高速公路养护的财务管理中,当前还存在着项目经理权利不合理的现象,这主要是权利比较大,而对项目经理的制约却比较少。具体的表现是单位项目出现了各种工程款的代收代付以及进行材料及设备的代购的问题,脱离了我们的控制。 (3)财务控制与工程控制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很多单位都使用了工程完工、一次结算这一方法,容易导致很多已完工的资金不能够快速的进展,使其财务成本相较于工程的实际成本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另外,对于技术部门和材料管理部门的控制,财务部门也没有发挥出其应用的职能,很多时候,它往往就成为一个事后记账部门,这和我们最常的期望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4)核算过程不规范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是在公路养护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规范下指导进行的,但是,在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对象存在着和这些规定不符合的情况,导致分项成本严重失真,加大了我们成本控制的难度。 另外,很多单位提供不了比较规范的施工预算,而且很难证明盈余指标的真实及准确。这里的盈余指标主要是在在经过相关测算后,提取完相关比例的管理费之后对外分包的结果。这种做做法属于粗放做法,受到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重,不仅很难适应我们的成本管理需求,而且存在的漏洞比较多,很可能导致虚高接受等问题。 三、针对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中问题的策略 面对上文提到的问题,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做好成本控制,一般来说,最有效的策略及措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财务管理的意识 伴随着公路养护单位在不断地改革,当前已经形成了公路经营机制,出现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趋势,因此,这些养护单位都会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为目标,进而推进养护单位会计工作的丰富。这种背景下,单位领导更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意识,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提升财务管理意识,树立风险和效益均衡的观念。 (2)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做好。随着我国的发展,特别在加入WTO以后,我们的从业人员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身为财务人员,我们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模式等是很难成功的,因此,还要更具新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探索工作。根据笔者的经验,做好以下工作对我们从业人员的素质将产生较大的提升:掌握基础理论、掌握电算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以及学好外语。尤其是第二点,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掌握好这一技术对于减少工作中的差错,提升我们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好的促进效果。 (3)加强预算管理 一般来说,财务预算都是以单位当年的总体考核目标及支出预算作为依据来确定,主要包括融资预算、投资预算、收支预算以及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等,我们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可以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具体的工作中,每年在年初的时候,省交通厅及财政厅将会投资方向、养护任务的预测、年度整体预算指标等,然后各个单位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本年度财务预算草案的编制,再将其报到上面进行审核。这个过程中,具体的编制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而针对大额对外投资,我们除了做好对已确定财务预算的执行之外,还要把这一预算纳入到预算管理总额之内,另外,对于大额固定资产购建的预决算,其审批权要由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及省交通厅统一掌握。 四、结语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们工作开展的一大因素,针对这种背景,我们要提升财务管理的意识,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并做好预算管理的工作。笔者相信,随着我们在这方面越来越规范,将来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成本控制一定会做的更好.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深入研究财务管理工作 日前,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财务管理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基础管理上水平”目标任务,深入谋划20__年财务工作,明确20__年市局(公司)财务管理工作重点为扎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做精做细会计核算、提升财会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大连烟草“卷烟上水平”。 进一步夯实预算管理软硬件基础,扎实推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组织做好成本费用标准定额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通过重点控制易受外部价格因素影响、标准不确定、数量波动较大、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费用,将成本费用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做好预算执行分析与评价工作,切实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强化预算硬约束;积极实施预算管理软件,为预算管理上水平搭建先进的信息平台。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推动企业资产管理上水平。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操作,严格落实省级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责;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资产使用管理效率;以行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为契机,切实强化资产动态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通过强化对多元化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积极参与多元化企业管理审计、落实多元化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进多元化经营管理评价工作,加强对所属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监管,促进多元化企业规范运作、效益提升。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财务监管工作水平。继续健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体系,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企业资金内控制度,积极实施行业资金监管软件,进一步提升资金监管水平。 做精做细会计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应有的财务信息支撑。继续在“细”上下功夫,从基础数据录入过程开始细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的多口径归集与汇总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财务信息查询、提取效率;从以往单纯使用财务软件完成日常核算的状况,向深入挖掘财务软件功能,加强数据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翔实的数据参考方向转变。 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保证,提高财会队伍的履职水平。认真查找在基础管理、体制机制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抓好财务管理自身规范,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提升财会人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深入开展财务知识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会队伍职业素养。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亚投行的建立对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建议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亚投行的基本概况,比较研究亚投行与四大基础银行的不同点,并据此找出亚投行所需人才的特点,同时分析当前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方案对亚投行人才需求而言存在的不足,最后,给财经类大学提出指导建议以更好适应亚投行的需求。 关键词:亚投行;四大行;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亚投行的建立,是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第一步,是中国产生世界性影响力的第一步,是抗击美元霸权的第一步,同时,也给国内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新的就业目标。当前财经类专业院校在银行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国内四大行为主,随着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这便给我们在财经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亚投行的概况及分析 (一)亚投行的基本概况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013年10月2日,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是中方倡导的,专为亚洲量身打造的基础设施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 截至201年4月15日,中国倡议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参与者已达57个国家。亚投行倡议的成功实现,成为标志性事件,最终结果也显示出各方对于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1] (二)亚投行和四大基础的对比 1、定位不同 亚投行是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的后继改革者。一千亿美元的法定资本使亚投行成为继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等银行之后,成为世界上大型多边开发银行之一,作为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是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亚投行基本定位决定其作用是一个推动经济领域区域合作和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推手。 与亚投行相比,虽然四大基础银行也向国际化发展,比如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循环和实现优化配置;业务的国际化,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的国际化,各银行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一个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进行的经营、各实体间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紧密相连的网络。就其实质而言:四大基础银行的基本定位主要还是服务于国内业务。 2、业务不同 亚投行的业务十分广泛主要在于为亚洲量身打造的基础设施开发机构,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用一系列支持方式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包括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以振兴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在内的各个行业投资。 四大基础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主要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中国银行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及37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主要经营国内外不同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中国农业银行已由最初的农业信贷、结算业务,发展成为品种齐全,本外币结合,能够办理国际、国内通行的各类金融业务。 二、目前高校培养模式下的人才特点 (一)亚投行所需人才特点 实际上通过上文已经列举的亚投行的概况以及亚投行和四大行差异的比较,笔者认为亚投行和四大行的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总结出以下几点亚投行所需人才的特点: 1、国际化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和各国的贸易经济来往也愈加频繁,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于亚投行这种多国参与其中的区域型经济组织这一点更加明显。黄莺和吕宏芬等认为国际化人才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综合专家学者的定义可以确定的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国际化专业人才要能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际能力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5]。 亚投行要求员工能时刻关注国际形势,根据国际形势调整工作。同时亚投行员工的事务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亚投行员工应该了解不同国家的工作惯例和文化背景,恰当维护好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在面对不同国家时,亚投行员工需具备一流的知识结构以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 2、复合型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人才。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专才而言的。比如:亚投行的员工应该了解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等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的某一行业的同时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复合型人才相对于只掌握一个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而言,在处理问题上能够运用不同的知识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亚投行负责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其业务范围十分广泛,相比单一能力的人才而言,亚投行会更加倾向于招聘复合型人才。首先,复合型人才凭借掌握多种能力知识的优势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其次在处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时,复合型人才的发散思维的作用会比单一知识能力的人才要明显。 3、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是指保证不同背景的个人、群体、组织与部门、组织与政府之间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认同的一种文化素养和交往能力。在亚投行这样的工作氛围里,我国本土的员工将和许多外籍员工一起工作,也会参与到与不同国家的合作之中。这个和国内四大行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差异。 亚投行自然会要求员工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不仅是掌握第二外语,还包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和处理问题的习惯等。员工的行为和决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就会违背亚投行建立的初衷。同时员工应该了解本国的文化,坚定本国立场在国家博弈之中为国家争取合理的利益。 (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对亚投行人才需求而言存在的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国内出版社和专家学者撰写的,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多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就使得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是适用于国内实践而不完全适用其他国家的操作习惯。 同时我国课程设置中还是将重心放在了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大多只攻读单一专业,这就使得学生知识面窄,不关心国际时事是无法了解国家之间关系的,如果不了解国家间关系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就容易出现失当之处。无法满足亚投行的人才需求。 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和海外大学进行联合办学采取“2+2”等办学方式,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和海外大学联合办学可以让我国学生融入其他国家的社会生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习惯等,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针对大部分不能参与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而言,部分高校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安插在外语教学环节之中,但是我国的外语教学更多的还是关注应试或者听写方面,在口语交流和文化学习等方面仍然没能切实起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 三、总结根据亚投行的建立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 综上所述,就财经类院校来说,应根据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由适应到主导的地位变动适当调整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一些普及国际性知识的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法律,世界各国文化与习俗等等,使其更加贴近国际化,体现中国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应扩大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在其他各个领域的一些基础性常识,尤其是对于学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说,复合型人才越来越炙手可热。最后,还建议学校增设一些英语口语教学的课程,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经调查,从2015级开始,南审便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反映在金融学院,金融学院专业上比较接近亚投行:比如在金融学院增设精英班这样的专业,精英班采用全英文授课,人数不多,旨在培养一些具备国际视野与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的人才。这些都是以后进军亚投行的潜力股。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摘 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 引 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 结 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基于市场需求的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首先,通过调查分析得出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其次,分别研究财经类大学毕业生最热爱的三大类型职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公务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每一个领域大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并以此探索解决方法。最后,对本文研究课题加以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毕业生 就业方向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可能只多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势必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银行 (一)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银行招聘时的专业选择还是比较广泛的。但与此同时,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也具有一些硬性的要求,以工商银行为例,它的招聘要求就包括: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比如要求通过CET-4、CET-6等。院校要求:国家统招统分的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全日制高等院校。 可以说,银行的招聘要求还是相对宽松的,但是不可否认,银行招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性要求”,比如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考虑,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受银行的欢迎,不过归根究底,本人的实力仍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的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二)目前应届毕业生报考银行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主要从笔试、面试两大方面分析了目前应届生报考银行面临的难题。 关于银行的笔试,广大毕业生反映笔试通过的概率还是较高的,通过调查,银行的笔试多为机考,五大行的笔试难度较大,其他较小的商业银行笔试难度适中。广大考生首先是要加强考前练习,另一个是要合理安排做题顺序,将自己不擅长的题放到最后再做,尽量提高正确率。 银行的面试一直是最残酷的环节,特别是五大行,由于报考的人数太多,经常会发生10个人中只能通过1个人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有位在银行工作的前辈结合自己过去面试的成功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就是着装打扮要得体大方,建议佩戴手表以把握时间。其次就是站姿和坐姿要得体,不可太过随意。再次就是谈吐要大方自信,面带微笑并且要与面试官进行眼神交流。最后就是尽量多多表现自己,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要勇敢地扮演一个leader的角色,同时也要注意与组员之间的关系,不可过于咄咄逼人。 三、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会计师事务所 (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才学历的要求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从事审计职业并不需要过高的学历,本科学历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时一个更需要经验、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财务职业能力和经验才能做好审计。而想要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必须对CPA等职业资格有所了解。不仅如此,大多数事务所更青睐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才,这也体现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服务特色鲜明。 (三)对软件操作能力的要求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半数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看中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审计助理,百分之七十的事务所要求应聘者具备熟练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而审计人员都是从初级一步步过来的,因此,应届毕业生对基础办公软件,如excel,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效率。 四、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公务员 (一)公务员招录单位用人需求――以审计署上海特派员办事处为例 审计署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总的来说,审计署上海特派办的招聘往往需要应届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钻研精神。有责任心。 (二)对应届毕业生的启发 公务员不同于一般社会职业,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如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的责任;社会关怀、社会服务的义务。所以想要做一名合格或优秀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自我的完善也成了广大公务员的一门必修课。对于现今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需要努力做到: 勤学。学习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基础,学习能力也是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公务员增强党性、转变作风、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务实。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求真务实,是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高度的执行力。公务员的执行力直接影响政府的行政水平和效率,进而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政府部门政令不畅通、办事拖拉、甚至不好好办事等各类执行不力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各种抱怨和不满,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也因此凸显。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给出了以下一些建议: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校企合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面对如今的严峻形势,财经类高校应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来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建设以及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之处,特别是在指定人才方案时,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参与讨论,深化合作力度。同时,学校还应该为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理论提升渠道,将众多毕业生送入优秀企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长期合作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新型人才,为企业谋取更大利益,走出一条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发展之路。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大学数学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为实现财经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根据微积分课程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的特点,对微积分考试尝试了改革,从而提高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微积分;考试改革 财经类院校往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并具有现代意识、长远眼光的应用型经管类高级专门人才.而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数学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微积分》,它为很多经济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使学生掌握并运用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优秀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学以致用,顺利脱颖而出. 一、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微积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理论课程,但是大学数学考试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统一参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显然这样的权重分配更加侧重于期末的试卷成绩,形成了“一卷定结果”的局面,使大多数学生只以考试结果为目标,甚至只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备考的方式来应对期末考试,完全忽视了数学学习过程.在我校15级学生中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有78%的同学认为此种考试模式不合理.另外试题的题型大都比较单一,基本是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翻版,而且计算题居多,少有应用题,固定死板的试题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分析问题而直接套公式、定理和定义的坏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了.大学数学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致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很大程度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直接放弃.这是大多数独立学院甚至各个高校所面临的普遍现象. 二、考试改革的目标 这样单一的凭借期末成绩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是片面的缺乏科学性的,所以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数学思想,用数学严密的逻辑、严谨的思维去分析和处理专业问题,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我们尝试推行过程化为主的考试改革. 三、考试改革的几点实施办法 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制订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评定标 准,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将学生每学期的最终成绩评定权重分为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的分配情况如下: 1.分组讨论、动手实践(10%) 学生采取自愿组合形式分组,并推荐一位组长,原则是每组都要有数学成绩相对好的学生,这一点由每个班级的学委进行协调.上课时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方便课上讨论和解答问题,课堂上会有相应的练习题,给时间做并请同学回答问题,每组组长每次推荐不同成员回答,教师针对成员的回答情况给个人记分.每次课要使每组至少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掌握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定问题的难易程度,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特别是数学实验课及统计学中的实践部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情况打分. 2.过程化考试(20%) 根据前期问卷调查,60%同学建议增加考试次数,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大学数学科目决定考试的次数,一般是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阶段性考试,由同一科目教师统一出题,统一监考,来保证考试严格性和公平性,题型模拟期末考试,但是题量是期末考试的一半,总分为100分,最后取所有成绩的平均数.但是此种改革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是否应该学院增加教师课时值得商榷. 3.随堂检验(10%) 教师在结束一节完整的课后,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做一道思考题.例如讲完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后,教师给出了这样的思考题:“一元函数的微分和导数是一回事吗?并说明一元函数中微分、导数、连续三者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限时十分钟的时间来解答,并以纸质的形式上交,这样就避免了小组与小组之间抄袭答案的情况,为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增加期末小组成员内部不记名打分的环节.在没有时间检验的情况下我们会布置课下做应用小论文. 4.应用小论文(10%)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自己选择,也可让学生根据某部分章节内容或某个题的解法入手,一般没有完整的答案,由学生独立完成.课下搜集资料,进行实践调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另外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最终目标,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能在日常的学习中自动形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会加大对学生毕业以后工作时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5.额外加分(10%) 如果学生数学论文完成的较好,或参加数学类竞赛获得一定的名次,或在所在分组内表现优异,可以给定额外加分,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入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 6.期末考试题型改革(40%) 现在我院期末考试题型为五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但是每次题都是“换汤不换药”,而且计算题居多,我们计划改变题库形式,侧重于实际经济应用,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出题,增加与专业课的衔接,体现大学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改革大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数学课程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强系统性等特点,再加上部分知识内容枯燥难懂,教师工作量的倍增,因此考试改革还存在着很多不可测的阻力与困难.考试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会持之以恒并争取尽早实现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江苏财经学院世界大学城空间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摘 要: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世界大学城的建立已有两年,调查发现,我校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使用有效性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将从获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建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应用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影响的有效性几个方面分析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使用有效性,这份研究对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使用有效性;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吸收丰富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多新形式的教学方式的涌现代替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全新的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基于这样的平台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先进的网络学习相结合。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江苏财经学院积极推广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建设,在这期间,学校要求所有教师更好的建设空间、推动空间的发展、把空间建设成教学育人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交流互动平台和学生个人发展平台,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校园。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世界大学城在我校的使用差强人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共发放1000份网络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达到95%,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获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经过分析发现,会计学院学生登陆世界大学城空间次数、并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学习的时间均很少,往往只有当教师在空间布置了作业的时候,学生才会登陆空间学习。才会发生使用空间频繁的情况。其他时间学生几乎很少登陆并学习。而造成学生不常登陆甚至不喜欢通过大学城学习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包括:导航不清楚、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快慢、常常出现部分内容无法浏览或者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相符、在完善空间的时候,很多模块不能自动登录、不方便、不快捷,这些因素都使得空间使用者认为想要通过大学城空间获取知识比较麻烦。 (二)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建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教师扔掉手中的粉笔,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传授知识,当中需要教师熟练运用超链接的技术制作表格化电子教案或者图像教案,需要将教学资料分解为概念、案例、视频、图片等等形式上传到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相关的计算机技能,教师建设空间的有效性势必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调查发现,70%的学生认为,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栏目设置“较好”,但有30%的学生认为这些栏目不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学习。说明空间建设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框架设计,但是在支持学习的细节功能上还有待提高。而这些都与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重建设不重应用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的有效性 如前文所言,学生使用大学城空间学习的时间较少,而在少数使用空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空间中不同资源模块也有着不同的偏好。世界大学城空间的资源主要分为这些模块:视频讲坛、新闻分享、图库分享、资源下载、资料上传、留言等等。调查显示,在这些模块中,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资源下载”,而视频讲坛、新闻分享却很少有学生浏览。这说明自主性的深度学习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也反映出空间资源在实现真正的深度整合与深层学习方面还要继续突破。 (四)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影响的有效性 空间教学在“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深层思考”等方面一般,在“培养学习兴趣”、“拓展思维能力”等方面较差。 三、讨论 通过纸质问卷与网络调查方法,从教学资源获取有效性、建设有效性、应用有效性和影响有效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空间教学有效性,现有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尚需通过建设使用与推广提升教学应用水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资源获取有效性方面 应当针对调查显示的诸如导航不清楚、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快慢、常常出现部分内容无法浏览或者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相符、在完善空间的时候,很多模块不能自动登录、不方便、不快捷等问题一一改进,这需要空间大学城的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同时需要加大建设项目和资源的宣传力度,关注学生的空间学习动机; (二)在建设有效性方面 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使用是对高职教师角色的一种冲击,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教师由传统教师角色正向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信息技术的研究者、学习者。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教学活动的反思实践者。教师应该反复钻研,在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信息技术的受益者,就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教学整合的途径、方式、模式等。同时,教师还应规划并参与到终身学习的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将教学资源、专业知识信息建立起链接,使之前孤立、不连贯的教学变成连续性、协调性的教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三)在应用有效性方面 积极促进空间与常规教学的整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师和学生采用空间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真正使空间教学适应学习的需求和教学的发展;在影响有效性方面,积极推广基于空间的混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突破时空局限,强化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职业环境与财经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近几年的社会环境中,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就是话题的中心,就业取向是大学生人生选择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论文主要对财经类职业环境进行简单的研究,并从大学生角度、学校角度和社会角度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环境 财经类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是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进入低迷期,提高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中的重点。自从我国高校开始进行扩招之后,每年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增加,社会中的需求严重不足,大学生就业形式复杂,所以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使这个问题能够解决,更加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必要。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以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课程,但相比于国外来说,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还是比较落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改善。 一、财经类职业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财经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虽然目前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困难,但是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职业环境依然比较好,在各职业中,财经类的招聘需求量依然是前几位,根据调查表明,社会中对与财经类的毕业生接受意愿还是很大,有百分之九十的企业可以有长期需要。目前财经类职业环境的优势还有很多: (一)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或者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财经类毕业生的需要还是很多,而且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的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有很多财经类的报纸杂志周刊等都不断出现,很多非专业性的综合报社都需要对财经做很多文章,这就需要大量的财经记者或者财经编辑,这就为毕业生又提供了很多就业空间,而且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十分需要工作人员。 (二)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稳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市场中对于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一直都很高,在职业市场的需求中可以占据前三名,而且有很多专家分析在以后的财经市场中,还有很多专业有发展空间,所以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财经类的职业环境还是非常好的,毕业生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 虽然目前财经行业的职业环境相对良好,但是对于但学生来说,这也并不代表财经类毕业生就能在非常容易的就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财经类毕业生的知识体系还是不够丰富,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没有特定的渠道,只是简单的在网上看看招聘,道听途说。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严重的啃老思想,对于就业的意识也很薄弱。根据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有百分之六十三的财经类大学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类型有模糊的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大学生仅有百分之二十三,百分之十二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很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与日后的职业生涯都没有太多考虑。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对职业只有模糊的概念和想法;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表示对毕业之后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对于未来职业有二到六年的职业规划。而且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从家里到学校里,两点一线,对于社会经验还是很匮乏。很多大学生知识利用假期进行短暂的打工,对于日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压力没有准确的认识。简单的以为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没有就业的危机意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目的不清楚,在大学期间知识混时间得到文凭,不为日后的工作努力学习。 在学校方面,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还是不到位,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学校干部或者辅导员,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对于教学来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职业生涯教导中,学校的硬件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都是集体进行讲述,只是单纯的教导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实践应用中很少,这种敷衍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参与到社会中的关键,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能否顺利的进行,能否愉快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职业观念,提高自己的规划能力,养成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这样才能在满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在大学生本身来说,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激烈。如果有高目标就要努力克服过程中的困难,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让规划成为现实。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且对相关的职业信息进行了解,明白日后的射虎需要和自我的发展方向。对于财经类的各方面知识都进行学习辅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大学生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有正确的就业理念,增加社会经验,对于日后能够分配职业资源打好基础。 在社会方面,要继续发展财经行业,让大学生能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持续进行发展建设。按照社会中的实际需要来设立学科、专业,控制好专业的人数,避免毕业生过于“拥挤”,就业困难的情况出现。另外,要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的培训和保障,让大学生的发展更加优化。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基于因子分析的财经类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影响因素探讨 摘要:在财经类院校进行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及其对成绩的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系统地研究财经类院校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模式。同时,在社会就业背景下探索财经类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和成绩的交互效应和优化调节效应,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分析学习兴趣如何对成绩产生影响,进而提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兴趣;因子分析;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儒家文化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数学教育家加涅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我国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应试教育方式的影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导致应付考试几乎成了许多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动力,造成了目前大学数学教育的效果差。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习兴趣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人感知清晰,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使人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习兴趣是指对所学材料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这种倾向使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给以优先的关注,并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自发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自觉调动其学习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体验到较深层次的满足与愉悦。[1] 数学学习兴趣亦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持的积极肯定地认识、探索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当学习者对数学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内驱动力”推动他孜孜不倦地探索进取,并不断取得成效。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中活动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大学数学学习入门的“导师”。[2] 爱因斯坦认为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科学,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需要培养数学知识能力,因为数学有三个显著特点,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是,这些特点也使得数学课堂使学生容易普遍感到枯燥、单调乏味,许多学生是在被迫无奈中学习数学的。消极的学习情感必然带来低效甚至负效的学习效果。如何改变数学教学中的这种状况呢,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研究。[3] 黄友初,杨万铨对大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指出:在数学的教学中要积极拓宽学生的专业思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或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对教学方式采取一定的变革,采用与学生“互动式”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讲点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育中溶入素质教育,做好第二课堂的引导。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并不允许所有知识点的教学都采用这种方式,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刘美秀针对《财经类大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培养研究》[4]指出,对于财经类大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思维”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的素养,即“数学素养”。受专业性、功利化、实用化、应试性的影响,许多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把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科视为“正课”。虽然,有些学生也认识到了数学课比较重要,但数学课比较难学,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容易产生畏难的思想。另外,有些学生受中学学习方法的惯性的影响,只对解题方法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毕业后工作中很少用到数学。总之,这些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训练。所以,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态度、方法等等有待进一步改进。 数学教学中,在任意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获得直觉和顿悟的思维方式,使用这类“非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获得新知识的猜想,形成进一步进行数学理性论证的前提和假说。通过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结合数学文化史、数学故事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产生发展的原因,数学在历史上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设“数学文化课”。总之,提高财经类大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是一个学科交叉综合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不懈的努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有效提高财经类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影响兴趣的内在机理研究其内化驱动因素、外在驱动因素和社会文化调节因素对大学生数学兴趣的影响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某大学高校的100名在校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样本含量为男生44名、女生56名,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0岁。回收问卷中的有效问卷为95份,有效率为95%。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模型。本研究为了找出财经类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如下模型,如图1。 在研究过程中,探寻影响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以及文化调节因素。 2.研究假设。基于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本文提出以下3个假设: (1)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学生内驱认知和情感因素影响。 (2)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学生外驱社会因素影响。 (3)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社会文化的调节影响。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影响财经类高校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众多,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同时也受到社会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明确了兴趣心理结构的逻辑关系后,将影响大学生数学兴趣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以及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据此设计研究所用问卷。 在建立兴趣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相关因素中,将内在驱动力又分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包括自我效能、学习目的等,如觉得数学学习是否太难,学习数学是否为获得奖学金等。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如是否喜欢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获得好的数学成绩是否能增强满足感等。情境因素包括同伴影响、家长要求等,如周围同学喜欢数学导致自己也喜欢。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包括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对数学兴趣的影响,以及社会就业需求对数学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如认为财经类学生就业工作后的薪酬高,学好数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PSS.18对回收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 三、财经类大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因子分析 本文运用SPSS.18进行因子分析,对27个变量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过程中按照每一维度分别做了这两种检验,以期更好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本次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炼因子,用方差最大法(Varmiax)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 (一)内在驱动力的因子分析 首先对内在驱动力部分的13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学者Kaiser的观点,KMO值在0.9以上为极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8~0.9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7~0.8尚可进行因子分析;0.6~0.7勉强可进行因子分析;0.6以下则为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数值[5]。根据表1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87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778.068,显著性值为0.000,显著性明显,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13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 表3列出的解释的总方差情况,从中可知,内在驱动力共提取了3个因子,它们的特征值分别为4.060、3.249、1.906,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0.888%,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表4。从表4可知,旋转后的量表题项可以分为3个因子。其中因子1对6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B1、B2、B3、B4、B5、B6;因子2对4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A1、A2、A3、A5;因子3对3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A4、A6、A7。根据这三个因子所解释的题项的方向,分别对三个因子重新命名,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情感因素,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认知因素、第三个因子命名为自我效能感。 (二)外在驱动力的因子分析 对外在驱动力部分的8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 根据表5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787,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230.868,显著性值为0.000,较为显著,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8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 从表7可知,外在驱动力共提取了两个因子,它们的特征值分别为2.736、1.854,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57.721%,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表8。从表8可知,旋转后的量表题项可以分为两个因子。其中因子1对6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C1、C2、C3、C4、C7、C8;因子2对两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C5、C6。根据这两个因子所解释的题项的方向,分别对两个因子重新命名,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情境因素,第二个因子命名为条件因素。 (三)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的因子分析 对量表的第三大部分的6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如表9: 根据表9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87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778.068,显著性值为0.000,非常显著,也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10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6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 从表11可知,共提取了1个因子,它的特征值为3.758,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62.637%,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 由于只抽取了一个因子,因此无法进行旋转,所以没有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可参看非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内在驱动力中,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主要归结为情感因素、认知因素、自我效能感,其中对情感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喜欢数学抽象思维方式的程度,对认知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认为掌握数学知识对今后学问的影响程度,对自我效能感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自身数学基础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外在驱动力中,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主要包括情境因素和条件因素,其中对情境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周围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对自身的影响,对条件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考研中是否需要用到数学;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因素也会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建议 第一,从内在驱动力着手,要增强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只要肯努力,就有能力将数学学好。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从外在驱动力着手,包括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情境的改变,通过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及漫画式的情境说明,让大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同时还可举办数学大讲堂、成立数学学习讨论组,让优秀的数学学习者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第三,从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着手,端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使学生正确树立为社会做贡献、建功立业的理想,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学习对以后的就业将会有所帮助,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内蒙古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摘 要】 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教育、实操教育;搭建实践平台,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立创业协会(社团)、举办专项竞赛;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学生专业教育这三者实现紧密结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侧重让学生参加学校内外的实践,让学生对自我以及人生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形成自身意象,进而提升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创业行为。[1]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鼓励高校从学校类型、层次、特点和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可以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应纲领性文件要求,地方财经类高校应顺应并快速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潮流中,抓住机遇,根据学校自身类型、层次,从所属地域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地方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这对于地方财经类大学跨越式发展、推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地方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内蒙古财经大学始建于1960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以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为主,法、文、工协调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MBA(工商管理硕士)、MPACC(会计硕士)、MF(金融硕士)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形成了独有的教育模式。 一、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形成基础课以基础课和必修课为主、专修课、讲座课和实践课为辅的课程体系。 基础知识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知识教育等课程。 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自我认知、行业认知、实现路径等方面帮助毕业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行业特点等内容,为今后的创业夯实基础。 (1)就业指导课程。为了使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就业形势,熟悉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站在时展的高度洞悉市场需求,完善自我,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念。本课程的设置应系统的为大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能力、求职应聘与面试技巧、就业与择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的内容,力求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 (2)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渴望创业,是创业的生力军,但创业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学习创业,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能力,从而为真正创业做好准备,所以,为大学生开设创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尤为重要。 ①必修课。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18学时,1学分。在本科第三学期开设,注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必修课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对创业的认知开始,创业需要哪些心理素质、知识准备,如何进行创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创新思维,各部分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环环相扣,将创业者需要的知识、能力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②专修课。专修课是对具备创业潜质,并且有浓厚的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的创业实践教育。本课程以短期培训班形式举办,每学期开设1期,每期开设1―2班。专修教育通过面试和创业能力测评的方式选择学生,以实训课为主要教学形式,主要讲授创业能力拓展、创业准备、创业流程、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应对等五个模块的内容。授课过程应与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创业体验和进入创业过程结合在一起。[3]目的是指导学生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③讲座课。学校要建立专家库,选聘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校友和政府相关人员到校作创业讲座。[4]专家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可能涵盖各个创业领域的成功人士,便于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创业兴趣的同学进行辅导,使学生可以“零距离”的和创业成功人士交流。同时,积极组织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从业者)会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5]通过访谈,了解该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信息,进而判断你是否真的对该工作感兴趣,实际上是一次间接、快速的职业体验。 (3)实操教育。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以教学全程化、目标阶段性、内容项目化为指导思想,在本科教育的1-8学期,把实践教学内容内化为各个阶段的实践项目,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项目训练的目的、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准备、实践步骤、学生实践过程应完成事项和课后作业、实践效果评估等。 二、搭建实践平台 (1)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园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孵化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具体表现为: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支持;指导学生新创企业的成长。[6] 孵化园要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地建设。场地要能够接纳10个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和5个注册新创企业入驻。相关设施要齐备,可以提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新创企业运作的房屋、水电、照明、网络和基本的办公用品。最后,还要有完善的软件支持系统,满足学生的创业实践需要。 (2)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应发挥各方积极力量,联系与各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共建的工程中心、实验室,可以直接建在企业,也可以建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这里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学生可在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专业实习、工程实习等。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集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实践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和帮助,通过提供场地和设备保障、邀请专业导师团队、依托学生社团、构建活动平台等措施,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2013年11月5日,由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20多名师生共同组成的“挑战者”创业团队入驻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挑战者”创业团队于2013年6月成立,并与内蒙古宇航人集团公司合作,为该公司承担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工作成果获得了公司和学校的一致好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与计算机学院对该创业团队仔细考察后,批准其入驻中心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设备、网络、办公场地、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1)“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内蒙古财经大学近几年学生的挑战杯竞赛参与度已初具规模,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楠、统计与数学学院梁猛与金融学院王伟华等7位同学的《对“城中村”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探究――以呼和浩特市府兴营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学校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广泛进行创业活动宣传,举办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专题系列讲座和挑战杯作品巡展,在全校范围内深度宣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竞赛,提升此项赛事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进一步提高本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2)成立创业协会(社团)。由内蒙古财经大学团委牵头,组织成立了捷迅创业协会,召集全校有创业兴趣的同学加入该协会,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讲座、联系兼职、进行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综合能力。 (3)举办专项竞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模拟招聘会、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01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和包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内蒙古财经大学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内蒙古财经大学分赛场初赛于2013年11月举行。通过此项活动,全力营造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本领,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遴选和储备优秀项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 四、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 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内蒙古财经大学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基金,专门扶持“挑战杯”国赛获奖团队进行累进创新。 总之,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既能有效地缓解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又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中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各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准确定位,从不同层面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生活现状调查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结合心理学理论与体育专业学生心理特点,更为全面地调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为代表队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为代表队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提出要求,为代表队再创佳绩献智献策。 关键词 田径队 课余生活 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生活现状为研究对象,对该校代表队学生课余生活进行调查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调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选取准确合适的问题构建调查问卷。 1.2.2问卷调查法 实验对象为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山东财经大学田径教练员和班级辅导员的访谈,全面了解分析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队员课余生活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掌握第一手资料。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田径代表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一个田径队的项目、性别以及运动年限等情况往往与这个队的运动成绩等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生活习惯、娱乐方式、性格特征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1.1田径代表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表1:田径代表队队员基本情况调查表(N=42) 从表1可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队员共43人,调查人数42人,其中,短跑项目和投掷项目都是16人,各占总人数的38.10%,跳跃类为10人,占总人数的23.80%,没有长跑项目。男女分布上,男生26人,占总人数的61.90%,女生16人,占总人数的38.10%,男女比例为1.6:1。代表队中项目分布均衡,虽然男多女少,但人数比例适中,符合体育类性别比例特点。 2.1.2 田径代表队运动情况调查分析 表2:田径代表队队员运动年限调查表(N=42) 从表2总结得知,田径代表队队员运动时间为3年以下的有10人,占人数比例为23.80%,3~5年的1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3.33%,5~8年和8年以上的各为12和6人,分别占比例为28.57%和14.30%,大部分学生都有3年以上的运动时间,有长期的体育锻炼经历。 2.2田径代表队学生生活习惯调查分析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往往和其精神状态、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关系,并且会影响到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习惯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 2.2.1田径代表队饮食状况调查分析 田径代表队大多数人有用餐习惯,占总人数的73.81%,无用餐习惯的也较多有11人占总人数的26.19%;在午饭和晚饭的用餐规律性上,有92.86%人用餐规律,另外很少人用餐不规律,占总人数的7.14%。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田径代表队队员用餐情况基本规律,不过不规律情况主要存在早餐用餐上,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吃早餐的习惯。 2.2.2田径代表队作息情况调查分析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科学健康的作息时间,那么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以及一副饱满的精神状态。所以,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田径代表队队员生活休闲方式及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学生的休闲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其心理健康程度,从心理学来看,健康的休闲方式可以作为预测心理情况以及其交际情况的指标。反过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其生活休闲方式和人际关系都不会太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性别比例适中,符合体育专业学生性别分布规律。 (2)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的学生作息时间并不规律,大部分学生有熬夜习惯,且晚起,午休时间过长。 (3)人际关系方面,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和恋爱关系和师生关系,部分存在社会关系,并且田径代表队学生乐于跟他人交流交友。 (4)自我感知方面,学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性格和脾气都是稳定的,这可能和身体活动较多有关系。 3.2建议 (1)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养成科学规律的生活习惯。 (2)加强学校管理,丰富校园生活。 (3)加大学校餐厅营养供给,开辟多种营养渠道。 (4)丰富专业课锻炼内容,增加锻炼和学习的趣味性。 (5)培养学生心理学知识素养,科学评价自我。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摘 要: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综合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该项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今后应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除教学工作中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学习方法外,还应在社团活动将二者结合,多方位提高学生财经和思辨素养。 关键词:财经素养 思辨能力 雅典式教学法 实践教学 社团活动 引言 大学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以宣讲和辩论协会为研究平台,对学生开展培训,做好学生的学习记录工作,加强教学管理,以研究出一整套完整的培养体系,结合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 财经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作为财经类学校学生基本要求,它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就业具有积极影响;思辨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言善辩,弘扬观点,更要求财经类学生通过思辨寻求共赢,它作为财经类学子的一项核心竞争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这两项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1是大学生必备生活技能。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财经类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今后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处理财务问题,应该具备改善财务状况的基本技能,掌握财富增值所需本领、态度和综合能力等。随着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理财决定越来越多,思辨能力在个人操作和团队协作都表现出较强的影响力,而仅从课堂学习财经知识是不够的,思辨是通过日常的思索形成的成系统的思维方式。采取有效的课外培养,对结合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更好做出理财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理财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1.2有利于学生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随着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理财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在预期收益增加、经济前景预测等方面可能承担更多风险。为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在具备基本的财经素养的时候,思辨能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有效做出财经方面的决策,进行理性思考,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这对促进经济和金融稳定都具有一定作用。 1.3能提高学生智力水平。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财经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大学是优秀人才培养摇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这对学生更好走向就业市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1.4能更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今后工作来说,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也是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存储信息,缺乏质疑精神,必然难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还能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擅长发现问题,并应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二、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不足 尽管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但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2.1思想认识不重视。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忽视对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管理不到位,课时安排,教材选择等各项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学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排练,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佳,制约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 2.3忽视课外教育。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也应在更多的学生活动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财经知识尚不足以传授完,素养的培养和思辨很少在课堂中涉猎。学生课外活动较多,但更重视的是趣味性,未将有效的能力与趣味活动相结合,造成课堂能力培养不足,课后活动效用较少。 三、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策 为应对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更好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3.1明确教学目标。为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注重这方面研究,提高思想认识,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以宣讲和辩论协会为平台,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培训,做好实践教学和相关数据记录,构建完善培养体系。天府学院的校训是“崇文尚武、敏思践行”,利用现代财经观念,指导实用型财经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具有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加强学习。同时还要大胆实践,敢于行动,不要失去商机,并善于思考和行动,在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中综合采用以下有效的方法。 3.2.1雅典式教学法。天府学院注重雅典式教学方法采用,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雅典式教学法产生于2 000多年前,最早诞生于希腊,采用启发、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明辨是非,辨别真伪,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该方法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该教学方法倡导师生平等,重视启迪学生思维,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多变。同时也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训练,让他们主动有效掌握教学知识。教学中应该重视该方法应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相互讨论,展开辩论,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 3.2.2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只有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财经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也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发挥价值,为实践所证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情境或现场观摩教学,有效开展财经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将财经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作为情境创设依据,让教学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除了采用情境教学法之外,还要应用实践教学法,带给学生以亲身体验,增进对理财活动的认识。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财经能力,天府学院鼓励学生创办学生企业,理论结合实际,并在宣讲与辩论协会的平台上建立良好的思辨能力培养体系,脱离仅是课堂培养的模式,课堂内外共同承担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职责。 3.2.3发挥宣讲与辩论协会的作用。宣讲与辩论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在辅助财经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天府学院很重视教学中的演讲,强调语言和综合知识应用,但更侧重的是学生勇气的培养,未有成系统的宣讲与辩论的培养体系。宣讲与辩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批判性思维习惯形成和逻辑思维发展。故宣讲与辩论协会主要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宣讲与辩论话题选择,宣讲与辩论内容准备,宣讲与辩论技巧培训,组织校级宣讲比赛和辩论赛,每一次的活动和培训都有数据记录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组织有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课外培养中的不足,有效锻炼学生思辨能力,辅助教学活动。 3.3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对财经类教学知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财经知识的主动接受者,任课老师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锻炼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增进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财经素养与思辨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教学中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财经素养与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 摘要:该考试系统是基于Web技术的B/S结构和SQL Server 2005的数据管理,针对传统纸质考试中教师对于出试卷,印刷试卷,监考以及批改等一系列不便,开发的一个充分利用了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考试系统,本系统不仅屏蔽了这些缺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实现考务管理的自动化,实现大规模的考试,简化传统考试流程。 关键词: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网上无纸化考试系统因其公正性、安全性、准确性、灵活性、随机性、及时性、方便性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认证形式。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要经过人工出卷、考生考试、人工阅卷等过程,对于一些课程来说,随着考生数量的增加,教师出卷阅卷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其工作量容易出错。考试系统的出现使无纸化考试成为现实,不仅弥补了传统手工考试的不足,而且还实现了考试的客观性、公证性、自动化组卷、阅卷,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不用印试卷,不用监考,不用讲评试卷。为了方便教师和考生,我们团队决定开发考试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VB编程语言为主体实现语言,其功能在系统内部由源代码直接完成。用过操作手册,使用者可以了解本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操作人员只需要输入一些简单的汉字、数字,即可达到自己的目标,方便教师们的监督管理。 1 系统需求 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的开发目标是实现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考试的无纸化,批改试卷的自动化,充分利用是计算机网络是软硬件资源,实现考务管理的自动化。经过了问题定义,对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此问题可行,进一步做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步骤,本系统包含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考试题库管理模块,考试模块,交卷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具体实现通过Visual Studio 2010实现网页设计,通过SQL Server 2005对数据进行管理和控制。 2 系统功能实现与结构分析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的要求,,图1为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的功能模块图,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详细内容如下: 1)登陆模块:在登陆界面使用者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按钮,系统通过自动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若可以匹配则登陆成功,否则登陆失败。登录系统分为考生和管理员两种登陆方式。考生可以通过输入学号和姓名单击登陆,匹配后进入显示界面,显示界面显示考生的基本信息,核实正确后便可进行及时考试;管理员可以输入账号和密码,进入系统,通过数据库对用户信息,系统数据,考试评分进行管理。 2)管理员管理模块:本模块可以实现管理员用户对数据库的管理和控制,比如对用户数据库的查询,修改,删除,添加或者对试题数据库的查询,修改,删除,添加,对于用户数据库还可以实现对考试考试分数查询,通过此系统将学生该科考试分数直接录入学生教务系统。 3)考生管理系统:该模块可以实现考生对于考生本人的信息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操作,考生信息包含考生编号即学号,考生姓名,所在学院班级,考生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4)试卷生成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通过代码控制试卷的随机生成,考生在点击进入考试的时候为考生呈现考试页面,试卷内容随机生成,要保证试卷分配的随机性,如邻座的试卷不能完全相同,如有相同的考题,也要保证题目的选项顺序不同。考生每次进入系统,程序自动的从数据库题库中抽取36 个题目。试卷内容分为选择题(单选10题、多选5题)、填空题10题、判断题10题、简答题4题、操作题2题。 5)考试页面管理模块:学生通过输入用户名密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匹配成功后即可进入考试界面,系统通过试卷生成模块生成考试题目,考生即可开始答题。 6)交卷评分模块:考生通过单击交卷按钮或者考试时间结束交卷,试卷提交后考试剩余时间停止,系统跳出考试界面,后台程序根据之前规定好的题目分值自动计算考试成绩,管理员可通过登陆界面进入后根据自己的权限查看学生成绩。 3 系统数据管理与控制 本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和控制使用的是SQL Server 2005,它是用于大规模联机事物处理,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包含有SQL Server数据库引擎,SQL ServerAnalysis Services,SQL Server 复制等等技术,我们使用的是它的SQL Server数据库引擎技术中的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技术,利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技术可以编写和执行查询、管理数据库对象、监视系统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帮助数据库管理员完成日常维护和操作任务,提高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4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5 结束语 一个功能齐全的考试系统不仅节省了基于因特网的考试系统突破了传统考试的缺陷,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本次开发完成了向题库中添加试题,修改试题,删除已经没有过时的试题,学生考试的试卷通过随机生成展示给学生,本文针对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实现考务管理的自动化,实现大规模考试的无纸化,简化考试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开发出了简单便洁,容易操作的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校组织软件工程考试的工作效率。基于的Web程序设计容易操作,外观精美,通过SQL Server对数据库的管理控制,使得在线考试系统会越来越受欢迎,相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在线考试的使用会越来愈普遍,其功能势必也会被开发的更加完善。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时展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音乐教育心理学成为音乐教育中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开始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得到很多人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什么是音乐教育心理学呢·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和分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是一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对教音乐与学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其对受教育者的品质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赵送光老师在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所说:“它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应的独立品格。”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把握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规律和发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的课程改革提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贯穿这一理念和思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前提是知道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教师才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我谈谈几种以音乐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通常根据年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教师要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心理特征等方面有所了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以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律动中感受音乐的流动,这也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法,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体态的律动把内心听觉和肌肉感觉记忆结合在一起,体态律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必须使用新鲜的、有趣的和审美上令人满足的音乐,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动起来,体验音乐流动的美。 二、情感的体验,内在的乐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抓住体验是关键。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审美观的确立,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听觉是学生探索音乐的手段。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抓住“听”这个重点,学会倾听,亲身体验,使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这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的培养学生内在的乐感。例如: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让学生们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在欣赏前我引导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有一个小朋友听了一会儿就躺在了地上,对此我并没有立刻叫起他。音乐结束后,他站起来说:“听这段音乐我好像快要睡着了。”我并没有批评他刚才的举动,他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感受体验最重要,我表扬了他。这就是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大胆地用具体的动作把感受表现出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觉,更多的是枯燥的机械的技能训练,结果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殆尽。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正是因为音乐不具象性,使得我们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这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音乐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比如,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些特别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在探究中发掘创造力,发掘创造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发掘者,要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发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要摆脱以教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入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新知识为主的现代教育。比如,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总结,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补充,多给学生鼓励,重视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创造思维,使学生充分沉浸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师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我们研究、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这门学科,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时展的需要。正如达尔克罗兹所强调的音乐课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音乐课堂一定会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有机融合,是一门交叉学科,具体指音乐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教育者做出正确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方法和原则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注意力转移因素的研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并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音乐教育心理学将音乐的学习与感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结为一体,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乐感和欣赏能力,还有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和声教学 所谓和声,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同时发生而构成的一种音响组合。而和声学,则是一种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我国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一种研究和声产生与构成原理、和弦的连接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应用和写作关系的理论。有些音或和弦组合起来符合和声规律,听起来就悦耳;有些和弦组合起来不规律,会让人产生不舒适感。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让学生在和声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和声语言,以及不同和弦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显得尤为必要。事实上,自20世纪和声学由欧洲引入我国以来,和声教学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综合性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心理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综合化。当代大学生心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还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生理基础、遗传以及成熟度等;社会因素则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民情风俗以及科学水平等;个人主观因素则包涵心理特征、心理倾向、身体素质以及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呈现出综合性特征,要求和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综合观点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状态进行有效分析与把握,从多维度提升和声教学质量。 (二)思维灵敏、活跃 思维灵敏、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完成了“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其逻辑思维也逐渐占据整个思维活动的主导地位。在和声课堂中,他们更愿通过自己的发现、分析与探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非单纯听教师的讲解与传授。除此之外,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得到了增强,具体表现为十分注重个人的亲身体验,不盲目跟从其他人,敢于提出不同于和声教师观点的看法与意见。 四、音乐教育心理学对和声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 (一)奉献爱心、关爱学生 爱和奉献不仅是和声教师,还是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心理素质。和声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的重要教学职责,不但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育、影响学生。因此,和声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目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爱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习,并以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为事业成功的标志,把教育当成一种责任。 (二)创造性思维 随着社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及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创造性思维也成为和声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和声教师应与时俱进,以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不断改良与创新和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针对理论性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总结一套记忆口诀,便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探索其内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钻研,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五、在和声教学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由于我国高校和声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再加上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各有高低,大大增加了和声教学的难度。因此,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和声教学方案,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心理状况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和声学各个知识点进行仔细讲解,并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消化、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以有效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掌握和声学习方法 在社会经济及科技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已跨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而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和声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代教育需要。因此,相关和声教师应充分注重对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有效改良传统教学模式,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在求知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原位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四部和声”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正三和弦连接方法的基础上,选用一些学生熟悉且相对简单的乐曲片断作为谱例,让学生配以正三和弦。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声教学 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板书谱例、钢琴弹奏等方式进行和声教学,学习方法过于单一、枯燥。因此,教师应在和声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传统音乐教学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重要教学指导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电脑及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和技术,将声谱投影在大屏幕前,同时运用音乐制作软件做好四部和声音响,并通过不同乐器组合进行演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运转下,将感性直觉升华到理性思维高度。 六、结语 和声教师要将音乐教育心理学有效应用于和声教学中,就需要在具备一定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以及自身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对音乐教学活动进行不断改进,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和声的学习方法、差异性教学,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声教学的方式,提升和声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刘敏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对儿童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借鉴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儿童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来确保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亚男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关于音乐教育心理专题 上海音乐学院的张晖介绍了法国的音乐认知教育体系,她建议音乐认知体系的培养要先于乐器的学习,音乐认知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并与演奏紧密结合。她指出法国音乐认知教育在理论上欠缺以及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上的不足。在认知方面,她认为法国是“知”多过“认”,而我国则相反,因此我国在互补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红菊博士基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介绍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李红菊认为,学习的兴趣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甚至影响智力的发展,由于学业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学生在本身并不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课外特长,机械地投入,可能会降低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岛大学的韩忠玲指出在大部分高校中,有关音乐教育的课程存在音乐多、教育少,中小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匮缺这一现状,因此,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性课程应包含《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师技能》这四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关于音乐治疗专题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陈硕的《“儿歌—节奏”训练对改善听障儿童言语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中,从听障儿童的言语问题入手,通过他们用骨传导的方式感知节奏的特性,同时借鉴了奥尔夫的节奏朗诵训练,采用边打鼓边念儿歌的方式加以训练。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发现被试的语言节奏水平均有所提高,言语障碍和紧张、焦虑的心理得到一定改善。陈硕在另一篇论文《一例孤独症儿童钢琴学习方法与效用的分析》中,针对一例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通过对这名孤独症儿童进行钢琴训练,提高了患儿的注意力,加强了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同时在舒缓紧张情绪和自信心的增强方面均有改善。 三、关于音乐表演心理专题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郑茂平教授在论文《音乐表演“七因素”心理模型探讨———音乐表演偏离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中指出音乐表演的学科理论与具有科学意义的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表演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尤为缺失这一现状,并总结与分析了影响和制约表演行为反应形态和特征的七种心理因素。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心理研究室主任谢鸿雁在《专家和新手钢琴演奏者乐谱阅读的眼动研究》论文研究中,采用眼动记录仪记录被试阅读简单和复杂五线谱时的眼动数据,考察了不同演奏经验的被试阅读不同复杂程度的单声部和多声部钢琴乐谱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在声乐心理学方面,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徐行效介绍了中国“声乐心理学”和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提出用交叉学科思想指引声乐理论创新、宣传“部编教材”、开设“声乐心理学”课程和培训班等措施来扩大学科影响。 四、关于音乐与脑神经机制专题 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的蔡振家教授探讨了抒情歌曲“主歌-副歌”形式对于听众脑部活化形态及周边生理反应的影响,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发现副歌出现前后眼眶额叶皮质的活化区域的变化,以及聆听整首歌曲的情况下手指温度呈U形曲线等,总结出副歌的酬赏性质与抒情歌曲的引导宣泄效果。李小诺博士以两个音乐片段的音响刺激的fMRI实验观察以及音乐结构分析为例,阐述其“对人脑的刺激作用”与“音乐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和“音响信息刺激”与“音乐审美体验”的不同特征,并思考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方法、理念、视野、胸怀”真正跨界的急迫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侯建成博士研究了多巴胺、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与精氨酸-血压激素1a(AVPR1a)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起到的不同作用,并提出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应参照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这将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五、关于音乐能力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何昊先后提出了感觉运动失映射说以及反向模型来解释唱音不准的感觉运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导致唱音不准的感觉运动失映射存在着映射缺失和映射错误两种类型,并提出了这两类失映射的判别方法。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佟雪的论文《蒙特利尔音乐能力成套测试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马谐的论文《3-5岁儿童对中-西音乐表达情绪感知能力的发展研究》也都从实证研究的方法出发对音乐心理学领域有关音乐能力方面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研究。会上,何昊、佟雪两位代表和不少学者提出将“失歌症”的称呼改为“失乐症”更为恰当。七、音乐与学习专题中国音乐学院的王腾宇通过引进和研究美国NESS,测量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投入各项有效学习活动的程度,同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旨在推动中国高校教学评估改革。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宋蓓对在英国伦敦大学举办的“音乐教育中的心智与脑:连接教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出评介。 六、会议总结与建议 1.本届会议的特点第一,从研究方法上,较之以前更加科学化、多样化、更加注重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得出的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对实证研究的重视进一步加强;第二,研究成果多样化,除心理学之外,还涉及脑科学、统计学、测量学等学科;第三,在研究领域上,与神经、认知、景观设计接轨,还涉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国际研讨会评介。宣读论文中涉及多种研究领域,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在此次会议上有较多的体现,应用性心理的研究较活跃;第四,学会新会员的数量占与会代表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呈年轻化发展,一批年轻学者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中国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 2.不足之处第一,到目前为止,开设音乐心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院校还为数不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存在知之甚少;第二,在跨学科问题上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论文没有说服力。其次,结论部分的方法策略的层次过于浅显,没有深入探讨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再次,在陈述论文的语言界定上不规范;第三,实证研究占论文总数比例虽然上升但比重还有待增加。 3.建议第一,在学科影响上,培养音乐心理学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设列学科的基础必读书籍,宣传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教材,争取降低学习门槛和难度,扩大学科影响,争取更多教育部门的重视;第二,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特别是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之间的合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科学技术与音乐的结合。研究者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知识,还要加强研究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理论概括能力。在研究态度上,要使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和推理思维;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也要重视实证与思辨研究的结合。我们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同时关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国外前沿的研究方法,有机的选择本土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 作者:孙玮崎宋蓓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改进策略 摘要:音乐心理属于人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身体机能,将客观的音乐事实通过大脑主观反映出来。音乐心理学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音乐心理学进行了概述,其次探讨了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再次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出了针对性的儿童音乐教学改进策略,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现象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较为熟悉的音乐现象,每个音乐活动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亲身体验与经历。音乐心理本质及其发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音乐心理现象依托于人类心理学,属于人类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到特殊阶段的产物,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音乐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现象,在音乐意识产生、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与教育中,在大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意识和心理过程。成长阶段不断的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也是音乐心理形成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经历了发生、发展与衰退的整个过程。 二、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提升音乐听力是提升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部分儿童不能把音唱准,大多数人会从唱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五音不全,其实应该是儿童听觉方面的问题。生理研究表明,12岁之前人的听力能够在合理培养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的听力培养,奠定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包括: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以及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三个部分。音乐要素听辨能力包括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等。听觉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是提升音乐能力的基础。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握音乐情绪,领悟音乐内涵。这种听辨力需要基于音乐要素听辨能力而发展;二是曲式结构的听辨力。曲式结构是分析音乐层次、条理、章节的关键;三是音乐体裁听辨力。如舞曲、进行曲、交响诗等体裁的听辨。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叫做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基于此获得音乐体验。儿童音乐教学,需要契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展开,依托音乐音响,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让人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且能愉悦身心。儿童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响的感受与辨别能力,且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音乐乐曲欣赏。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响辨别能力(节奏、力度、音高、音色等)及感受能力。另外,还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二是歌曲演唱。运用发音器官,表达与再现歌曲的音调、节奏与旋律能力的培养,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歌曲内涵的把握等。三是乐器演奏教学。主要是乐器演奏技巧的教学。四是乐理知识教学。乐理知识学习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概念、五线谱识别、音乐简谱学习等,掌握识谱、用谱的技巧,为今后独立学唱、演奏歌曲奠定基础。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育策略 (一)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儿童自主参与 儿童音乐教学,应该凸显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儿童作为教学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实施多元化、针对性、开放式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儿童自主参与、发散思维、互动合作,在儿童真正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音乐素养。 (二)结合舞蹈元素,提升儿童学习兴趣 音乐与舞蹈本是一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若想要儿童更加深刻的学习、领悟音乐,更好的创造音乐,那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展开综合学习。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可塑性强,将音乐教学与律动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在创造性表演中,诠释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如此能够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儿童综合能力。 (三)运用技术手段,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与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学,播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幻灯片,及叽叽喳喳鸟语花香的音乐录音,让儿童感受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春天气息。如此,在置身其间中,儿童加深了对歌曲的感悟。 (四)培养创造思维,强化儿童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感受、体验和创造音乐时,能够激活人的思维,让人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心理学理念为,基于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些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兴趣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的前提,兴趣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环境、内容而产生。由此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环境,组织趣味活动,给与儿童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在兴趣导向下,思维自由发散,获得创造成功的愉悦感。二是强化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将儿童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还需要重视对儿童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培养,运用开放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儿童创造力培养以后,还需要儿童能够将其表现出来,如此才能体现出创造性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中也重点提出了“表现”这一项内容,在音乐表现中凸显出儿童的创造性。包括这些内容:创造意识、独特个性、合作能力、知识基础、协调能力等。知识与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此需要引导儿童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加大力度培养儿童创造性。 四、结语 结合文章叙述了解到,音乐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养。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策略,通过融入多学科元素,践行以儿童为本,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视对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此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感染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标,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悦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歌唱教学 声乐,是以唱歌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其心理活动为基本要素的一种艺术形态。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艺术的质量,不仅仅受老师教学水平的影响,更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训练效果的好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演唱者的状态。声乐学习和演唱中总是充满着复杂、艰难与抽象,演唱者时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呈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把心理学的知识用到教学中,对学生的性格、音乐基础、学习环境,条件等细致了解后,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加能让演唱者发挥更好的水平。本文从学生心理因素和歌唱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简要探讨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帮助。 一、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个性教学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对音乐知识掌握、自身技能的程度,从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可能的挖掘出不同学生的最高水平。 (一)学习心态中的心理学 根据我自身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随其声乐学习进程和所处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并不了解学科的困难,因此,一般呈现出乐观、积极、向往的学习状态。经过初步的学习以及多次练习,学习者体会到的声音及歌唱感觉的多变性,加上缺少实践经验,使得大家会在唱法上做各种尝试,对声音的追求处于摸索阶段。当再进一步学习时,或多或少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会促使学习者在否定与肯定交错中不断得到提高。可是由于声乐所具有的复杂性,随着学习的深入,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都可能。但在这基础上继续研究学习,一次本质上的提高就会产生。但不久之后可能又遇到新的困难……这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在这样不定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会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思想技术上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教学。帮助学生跨过瓶颈期,取得进一步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导致学生是去学习的动力。 (二)知识及技术运用中的心理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坚定意志不断的推动,其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就会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我们在生活中听到音乐会或电视节目中优美歌唱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听到其它演唱者好的声音状态,即使自己状态不佳,也可能跟随他人的状态唱出优美的歌声。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激发学习者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对美好的声音和形象进行想象,用丰富的情感来分析歌曲,使学生在歌唱中形成画面感并融入其中。以此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起学生歌唱的欲望,产生共同歌唱共鸣。让歌者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水准,展现出最佳的演唱状态。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运用合适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调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歌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演唱技术的运用。 二、激发学生健康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的情绪在歌唱中往往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如果今天情绪不佳,状态不好,那么演唱效果也不佳。没有激情,歌曲高音常常唱不上去。情感上没有变化,歌曲唱出来就没有生机,极其死板。歌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往往表现的会比兴趣不高的作品要好得多。这一系列情况都表明:成功的演唱不单单依靠演唱者个体的生理机能,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支配下的二度创作对歌曲的完美表现同样重要。将枯燥的音乐符号语言转化成丰富的歌唱表演形式,才是演唱的最佳状态。因而,声乐教师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演唱技巧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激发最佳的演唱状态。然而,在演唱过程中心理失衡也时常有的事情,最为多见的就是紧张心理。歌唱技巧不成熟、缺乏自信,实践经验不足,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自身的健康状况等等,都是演唱者心理紧张的直接因素,从而导致演唱者表演失常。这样一来,自然放松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反复练习,让良好状态成为习惯 在演唱时,我们常常会想歌曲的处理,吐字及发声位置。希望自己能达到好的状态。而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紧张的心理形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不断训练中,不断反复练习,记忆性学习,使得自己的发声乐器有一定的习惯性行为,久而久之让这样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在演唱时,我们就可以自如的将平时的良好演唱状态运用其中 (二)培养兴趣,集中注意力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大动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或培养自己对多种形式音乐作品的兴趣则会促进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最大化的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以最高的热情投入到声乐演唱中。不仅使得演唱者状态良好,教师教学的成就感也会在这当中自然生成。从而促进教师投入更大热情在教学中。如此良性循环,会不断推进演唱者的进步。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十分重要。时刻用眼睛、耳朵,甚至全身的感知能力去跟随教师教学的进度。及时改正自己演唱时的误区,纠正不完善的发音和不到位的情感表达。不断提升自己,帮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状态歌唱。运用科学的声乐方法训练与教学,让学习者的技术训练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从而稳定状态,集中精力,愉悦身心,完美呈现。实践证明,娴熟的技术和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歌者心理的稳定性,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促使歌唱者在演出时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身演唱水平。科学合理的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为学生学习声乐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演唱水平,也必然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璐 单位:南通大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对音乐感兴趣了,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去。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不能很好的转换和应用,时间一久,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甚至出现厌恶情绪。此时,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从心里教育方面,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表现特点,将音乐教学以做游戏的方式呈现,先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好奇心,慢慢的将其兴趣提高。 1.2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里学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并不能达到持久状态。尤其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方式等。古语有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作为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3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本身,还应使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一定的鉴赏力,使记忆和感受能相互协调,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有效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还可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律感。 二、音乐教育心里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2.1运用音乐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当中美妙起伏的旋律和鲜明生动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肢体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入手,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形成具有音乐节奏的体态动作,集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将节奏与记忆结合,学习音乐当中的流动美。 2.2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当中的情感,而不是机械的告诉他们音乐表达的东西。倾听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培养他们自己的音乐乐感。例如在放一些具有催眠效果或者悲伤情感的乐曲时,学生会出现睡着或者伤心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应该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慢慢感受,再通过讲解和表扬来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2.3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使得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慢慢降低。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些具有创造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很是需要在音乐教学中提倡。根据心理学原则,一些音乐学家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创造出了许多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日本铃木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和德国奥尔夫教学法等。 作者:周陶陶 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二小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浅谈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心理现象直接影响着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实践阐明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音乐教师只有把科学的教育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重要性;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这个研究领域中,在这种新形势下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例如:当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时,他们如何思维?什么类型的教学对他们最为合适?如何使音乐教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当音乐教师充分掌握了解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一定知识,并加以充分学习利用这些科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这些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运用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技巧,使音乐教育符合儿童的发展特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何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掌握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个别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因此,要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仅仅掌握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是不够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当你教一个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 (一)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那么儿童对怎样的音乐会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在教授学生视唱时,学生对新出现的附点节奏和休止弱起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就可以黑板上写出节奏型,让学生拍着手做节奏游戏,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到视唱练习中,节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根据他们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音乐老师尽可能的多让他们看一些音乐会视频、观看实际演出,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又能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上述列举的方法,孩子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更感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学生只有注意听教师的讲课,才能学到知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会持久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是每时每刻都会被转移、理解教师的指令有困难。即使当他们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做事。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难的事情,但经过教师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说,前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抓紧这段时间,把新课内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复习、巩固或进行唱歌练习。目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多采用综合课教学,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处的,避免了单一课的枯燥乏味。有时,由于教师的授课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强打精神,也不行。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三)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师的责任是向孩子讲授音乐知识,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而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孩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还能通过丰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通过一些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之,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快,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个别差异,提出改变和发展这些特点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异。一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他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对于儿童来说,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多数学生的曲调感和节奏感较好,而听觉表象能力较差。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似乎没有任何音乐方面的才能,连他们自己也认为没有“音乐细胞”。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质方面的差异。素质是指人们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乐器对于学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声带的条件则是一个学声乐的学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础,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老师应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特征,预测他们的音乐前途,为学生 指出发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如:有的学生热情活泼,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胆小、拘谨,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出风头,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不求甚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先肯定他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适当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脑子思考,不能没考虑好就急着回答;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吐露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儿童音乐教学的心理学应用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家们更重视心理学原则的应用。一些音乐教育家们通过运用教学心理原则,创造了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科达伊、铃木等。这些音乐教学法都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得以形成、确立并发展,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教学法都与心理学不无关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元素性教学法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表现出奥尔夫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乐教学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乐与语言、舞蹈、乐器等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如此做法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用尽所有的人体感官,而不只是听觉器官或言语器官,还包括其它感官(视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一同参与音乐的学习,使之对音乐音响有更全面而深刻的声音表象。正如奥尔夫指出的“元素性音乐绝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体现出奥尔夫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造学习,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他的音乐教学中突出应用移动性节奏,通过步行和跑步使儿童认识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让儿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时值长度。在音准训练方面,他应用了七种不同的手势来表示七个不同的音高,这种手势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相应的音高知觉。柯达伊音高手势的心理学特点在于,学生根据视觉可获悉手的空间方位,并通过通感联想到相应的音高,这是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联系进行音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日本铃木教学法也是以心理学原则为基础,除了“祖国语言教法”以外,他的提琴教程独具特色,传统的提琴教科书是从没有升降号的枯燥练习曲开始,而他的教程首先从三个升号的乐曲开始,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儿童的中指与无名指自然地较为靠近,三个升号的曲调恰好最适应这一自然的手型,这是以儿童心理条件为基础,而避免在生理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而分散学生的音乐注意力。铃木还经常强调要让学生聆听高水平演奏家的一些录音,以优秀的音响效果来影响孩子,这样孩子们可获得良好的声音直觉和表象。 三、总结 在当今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业已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我们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巧外,更重要的则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借鉴科学的音乐教育法,把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也会推动我们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本,以教育为重任的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应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学、教育心理学与音响物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教育、行为的关系。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任何学科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该加强艺术的实践课程。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学 心理学 艺术实践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探析 【摘 要】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幼儿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幼儿的钢琴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钢琴是一件长期的、枯燥的、辛苦的工作,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点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老师的精心培养。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定位幼儿钢琴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成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学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论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歌唱教学 摘要: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特殊音乐活动,而歌唱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乐感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歌唱表演中的情感主要来源于主体音乐表演中情绪体验程度,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视角分析,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情绪的刺激、情绪的记忆和情绪的强化三个阶段。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很多音乐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歌唱的作用,因为歌唱可以给人的直接的音乐感受和体验。本文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了在初中音乐课中歌唱教学是如何进行情感体验教学,提出了歌唱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歌曲内在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提高学生们的品位赏听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之中,使其身心得到愉悦和美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情感体验,情绪刺激,情绪记忆,情绪强化 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特殊音乐活动,在柯达伊的音乐教学体系中他将歌唱教学看作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很多音乐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歌唱的作用,因为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音乐旋律和曲调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体验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学生们通过歌唱的学习和表演是实现新课标内容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心理学、教育学及声乐学,主要研究的是歌唱者在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由于生理条件、心理状态因人而异,使得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遵循教学法则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最终将其培养成能够独立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或声乐教育实践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新课标的第一项就指出了音乐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这体现了音乐这门课程是一门独特的表情性、审美性的人文艺术课程。而音乐课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歌唱,在歌唱的学习和表演中,学生们能直接的感受音乐作品带来的旋律音调美,通过对旋律音调把握,才能很好的感受音乐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内涵。 音乐它是一门能启迪和表现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情感的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过程中“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面临着人格再塑造的第二诞生时期,他们的内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思想。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音乐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培养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歌唱情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并能学会很好的与他人沟通、融洽相处;其次,音乐作为“教化”人的一项艺术,它可以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再次,歌唱中情感的体验能使学生们从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培养其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情感体验的特质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的实现个人的修养。”[2] 相关的研究认为,“音乐的情感体验是指音乐欣赏者和表演者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和实践时,将自身的内在情感与音乐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交流,以获得对音乐情感的认知过程。” 在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个研究领域里,将音乐的艺术情感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音乐的基本情感,即非喜、怒、哀、乐这些特殊化情感,它仅是一种直觉层面上存在的情感色彩,具有时间的限制性和无法控制性等特点;第二种是音乐的特殊情感,即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这些带有色彩的特殊性情感;第三种是音乐中联觉引起的情感,也即说音乐活动中由联想引起的与音乐本身相关的情感体验。 那么,何为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呢?歌唱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们进行艺术实践、音乐表现的常用手段,通过人自身的“乐器”来传递音乐的情感内涵。歌唱者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切身体会歌曲的情感:首先是通过自身的听觉,感悟音乐的旋律色彩、节奏快慢、歌曲体裁等;其次就是根据文本的歌词意思来领悟和理解歌曲是革命意志、英雄赞歌或是对生活的热爱等情感内涵。 三、影响歌唱表演情感的声音载体 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有诸多因素,从音乐音响形态的本质上看,情感直接与歌唱表演的速度和力度有关系。 (一)歌唱表演中速度影响情感的表达 音乐的速度要稳定,不能随意变化,演唱快速的曲子时内心应该有稳定的节奏感,要做到快而不抢,否则就会破坏全曲的节奏,譬如歌曲《你们可知道》它的速度标记是Andante con molto,中速稍快一些,如果把它唱得很快,音乐显得比较轻佻,没有莫扎特式的典雅,特别在中段连接再现段前面的几句宣叙句,常常会出现抢拍的现象,所以一定要注意旋律的相对稳定连贯。而演唱慢的曲子时,应该强调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拖,否则就会显得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例如歌曲《红豆词》,它的速度标记是Andante―行板,也应该较缓慢,在缓慢中融入气息的流动感,才能唱出那种哀怨的、如泣如诉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往往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歌曲中某些音的时值会被他们不同程度的延长或缩短,有些长时值的会被演唱的更长,短时值的被演唱的更短。这主要是歌唱者们对歌曲有主观个性和有意义的把握。 当然,对于一个杰出的音乐表演家来说,速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极其活跃的变量,哪怕是在演奏或演唱最为严肃的音乐作品时,他们对速度的把握并不完全对照乐谱,而是会站在乐曲的全局来宏观把握速度,根据自己对歌曲所表达意境和内涵的理解来进行相应的速度变化,因此,每个音的实际速度变化非与乐谱中的实际速度不太一致,甚至非常频繁和剧烈。 (二) 歌唱表演中力度影响情感的表达 歌唱发声的力度变化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力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强弱对比和起音发声的力度控制上.我们知道,任何一首作品都不可能从头到尾采用相同的强度,失去了力度变化,声音会显得十分机械和呆板,歌曲所内涵的情感意境就无法正确的表现,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歌唱力度变化的意义如此重要,那么影响力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音乐力度变化有时体现在逻辑强弱关系的变化方面,如有节拍位置决定的固定强弱关系;有时体现在节奏强弱关系的变化上,如切分节奏的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形成的强弱关系;有时体现在语言力度强弱的变化上,如为突出语言意义人为造成的语音力度变化;有时体现在音程,和弦,音型,调式等音乐因素张弛关系的强弱变化发面,如大三和弦明亮给人强的感觉,小三和弦暗淡给人弱的感觉等诸如此类的强弱感觉关系;有时体现在语气和情感情绪的强弱变化方面,如由情感,语气引起的语音力度强弱的感觉;有时会体现在规定的力度记号的强弱变化方面,如音乐作品出于表情需要,在创作阶段由作曲家以书面符号形式设定的音乐强弱关系等。上述许多歌唱音响的力度关系,并不是由单纯的音强等级变化所引起,但毫无疑问,它们都会以各自方式影响着歌唱的艺术表现。 四、从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角度来探讨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策略 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主要效应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多少,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的情感层面上。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音乐的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和情感审美。所以在音乐教育中要牢牢把握情感审美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感的特质,不断丰富学生情感,特别在接触具体的歌曲时要培养学生发现美、辨别美、享受美的能力,即使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有美的因素的渗透其中。同时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歌唱情感,善于用歌声表达和表现美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美感自然就会提高,并且乐意在美的环境里学习活动,这无疑将会促进良好的课堂歌唱教学环境的建立,使歌唱学习与课堂教学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那么,在初中的音乐歌唱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解了如气息、声带振动、共鸣、咬字吐字等相关的歌唱技能方法后,就要在如何恰当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上下功夫。那么,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如何来实施歌唱中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 对学生进行情绪上的刺激 情绪刺激,即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官上的欣赏与认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们只有让学生们多听即将要教唱的作品,通过听觉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对歌唱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能真实的感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会感染着学生们的情绪,使他们的情绪随着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甚至学生们的情绪会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使他们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中,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也即用音乐的实际音响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与体验。所以,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们歌唱时,可以先让学生们提前感受歌唱作品中的情绪,除了直观的听觉刺激之外,还可以通过外化的姿体动作来给学生们形成视觉上的刺激。 情感因素在歌曲当中主要由歌词、体裁、结构这三个要素决定的。其中歌词是以文本形式来呈现,属于隐形的情感要素;体裁和结构等相关的音乐语言符号所呈现的音乐情感属于显性情感要素。在进行歌唱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直观的把握好显性情感要素,同时更要体验其内在的隐性情感要素。 如教唱《长江之歌》时,在进行歌曲的有关背景知识介绍和引导之后,然后播放歌曲,欣赏音乐的材料,用实际音响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感官,让学生们根据旋律线条和节奏的舒缓程度直观的体验歌曲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情绪。通过视听,同学们初步感受到《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的气势磅礴,宽广宏大;当学生对歌曲中的显性情感要素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教师就要向学生讲解歌词,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朗诵歌词,发掘歌词的深刻内涵,在朗诵的过程中去体验音乐的隐性情感因素。 (二) 激发学生的情绪记忆 何为情绪记忆呢? 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以过去生活经验为主体,保存在人脑中的某种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主体对其所经历过的某种情境或事件的感知。情绪记忆依赖于主体对过去生活经验的情绪体验和最近新接触的情景体验或刺激,它可以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也可以是一首音乐作品情绪的刺激。学生们在面对特定的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情绪内容时,这种情绪内容就激活了他在生活中过去相应的情绪体验,并会以这种情绪体验为前提来恰如其分地解读和表达歌曲中的情绪和情感。 如教师在教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时,老师播放了音乐让同学们初步欣赏和体验歌曲所带来的情绪刺激,学生们在情绪刺激的阶段主要体验到的是《踏雪寻梅》在情绪上总的特点――兴奋、愉悦。情绪刺激完成之后,教师又将音乐播放一遍,让学生带着思绪和问题聆听,同时引导学生们回忆和想象自己类似的赏花经历或雪中寻梅的情景,促使学生感觉自己放佛身临其境,这样的情绪记忆就更容易使学生体验音乐抒发的情感基调,学唱起来也能更好的把握歌曲的主题,并能声情并茂的将歌曲演绎完整。 总之,情绪记忆在歌唱学习和表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有了相应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记忆,才会准确的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情感内核。反之则无法领略作品内在的、深切的、真诚的情感。 (三) 对学生们进行情绪强化 何为情绪强化呢?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强化,一般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3]那么怎样进行情绪的强化呢? 首先,情绪强化不可能对多种情绪同时进行强化,而应有计划、有侧重、有针对的根据歌曲所蕴涵的情绪和表演者的情绪记忆特点分类进行。在歌唱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时而进行这种情绪的体验,时而进行那种情绪的强化,而是要以一种稳定的情绪表演形态呈现。如在教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新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拓展,将有关赞美雪、梅的歌曲如:《沁园春・雪》、《我爱你塞北的雪》、《红梅赞》、《梅花引》等等,通过欣赏这些歌曲来强化学生们类似的情感,使学生们正确的体验到了相应的情感的同时,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其次,歌唱中情绪的强化必须以一定的时间和次数为基础。如果强化的时间和次数太少,学生们在情绪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上很难形成情绪刺激和语音运动的联结。因而,音乐课堂上对歌曲作品的情绪体验要进行多次的强化和巩固,已形成学生们的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情感体验。 第三,歌唱中的情绪强化还应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即音乐训练中同一类型的情绪体验最好连续不断的出现,以便学生对某一类型的情绪体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感受。 结语: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们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其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所以在歌唱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歌唱技能的教学实践,更要注重学生歌唱情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们去体验和表现歌曲的内在思想情感,激发他们富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歌唱。通过情感体验的歌唱的学习,使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点。(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古希腊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摘 要:古希腊文化孕育了西方千年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认为世界原来就有的,并不是谁创造的,哲学家们开始用思维的方式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神话意识状态。人们探究知识本质的哲学领域,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心理学的观念。因此本文就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了解古希腊音乐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希腊;音乐;哲学;心理学 一、毕达哥拉斯―音乐“净化作用” 从有关万物之源的探索到对音乐数理原理和心理功能的认知,毕达哥拉斯对后世的影响较大,他把“数”看做是万物的本原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的数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并表现出数的和谐性。他多次提到了音乐和数的关系,音乐的和谐与数是离不开的,认为没有了数也就失去了音乐。他是最早探讨声音感觉的人,通过实验发现音的高度按照琴弦的长短而定,声音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成反比例而变化。如从音程中低音与高音的弦长比例看,八度2:1,五度3:2,四度4:3。 他还提出了音乐的“净化”作用,音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他认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对人的心灵起到某种作用,可以教育人,用乐曲中某段旋律、节奏能够治疗人得情欲和脾气,并且内心能够平静和谐”。这是最早关于音乐心理与音乐治疗的研究。对后世的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看出早起的古希腊哲学家对音乐心理功能的认知。 二、苏格拉底―归纳论证法与艺术形式应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这一观念的产生 苏格拉底认为相信神安排世界的一切以适应人得需要,认为人的理性中就含有知识,而教育只是设法把人所固有的知识引出来。亚里士多德称他的这个方法是“归纳的论证”。他认为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才是艺术表现形式的核心,艺术应该通过它们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来刻划人得心理。这对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影响很大,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唯心与唯物两种哲学观对音乐教化作用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吸收了苏格拉底以及毕达哥达斯的思想,构成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他的认识论称:感性知觉,由于它要依靠身躯,所以生来就不可靠。由感官而来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抽象的观念本身才是事物真正的知识本体。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还要把美的事物作为培养自己的目的来探究,这是音乐教育对人心里美的塑造重要性。要判断音乐或别的艺术好不好,首先就要看它描写的是什么,是否正确,其次是了解语言、歌唱节奏是否好,柏拉图就认为那我们就不能同意,音乐艺术的尺度是娱乐。 他还强调音乐和美学的双重重要性,人们听正经的音乐就会成为正经的人,反之,听不正经的音乐就会成为不正经的人,还强调单单学习音乐是不够的,还要辅助于体育。因为这两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依附互不离开的。偏离其中一面就会导致文弱或粗野。因此,他认为只有几种音乐适用于培养治理理想国家的人才的教育中。这些思想观点,表达了他及其肯定和重视音乐教育对于人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音乐教育方面与柏拉图的观点有点相近,他也重视音乐的道德力量和教育作用,对人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入到青年的教育课程里。因为音乐本身就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中,仿佛存在着和人的心灵的一种和谐,让年轻人能够自愿的去学习。这就表明了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方面的享受,是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能够达到的三种目的,这种观念即使对今天的普通音乐教育来说,也颇具有启发意义。他还用它的模仿说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如何通过人得心理因素而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人们的意志品质。他认为,音乐能够模仿人得七情六欲―温柔、善良、愤怒、勇敢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性,所以人们在聆听模仿某段音乐时也就能产生同样的感情。既然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关心培养正确的判断力以及高尚的品质和行为的喜爱了。 古希腊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给音乐教学心理学带来了一个开端,为音乐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美学、哲学、心理学的探讨。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音乐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注与支持、同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作用的事业。它所承载的不仅是音乐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承载者人格培养的重大责任。成功的音乐教育可以给予多元情感体验,从而使人不但拥有综合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美妙丰富的人生。本文重点研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声乐教学;注意;记忆;思维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音乐教育心理学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也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的技能与技巧,从而提高对声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但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的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得到了多元的情感体验。我们从心理学中得知,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发声时的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较为抽象和想象化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和快速的思维、记忆、想象的过程。它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声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从生理层面上讲,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调配各个发声器官;从心理层面上讲,声乐教学更是一种心理活动,它贯穿于声乐教学,歌唱练习与舞台表演等全部过程。就心理学而言,歌唱是心境和情感的艺术,是歌者内心思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意大利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曾说“好的声音主要是心理创造通过精神操纵完成”不难理解这句话中的“精神操纵” 指通过神经和意识调节发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育心理学中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培养学生获得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当学生准确地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心理教育开始于教学活动之前(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和综合。在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又包括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现在的声乐教学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依赖关系,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信服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对学习、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定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师需要充分关心和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准确认识与判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有很多学生来自湖南湖北从很远的地方考来,报到后发现自己考取的是综合类的大学,觉得离自己理想中专门的音乐院校有差距,感觉没有了目标和动力心里有落差感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会有厌学、旷课等不良情绪,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和开解学生从而改变她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理念,转换角度看问题使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有良好的状态去投入到学习中。所以良好的思维是高效授课的重要前提。 2 心理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在教育领域,如何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必须考虑的,而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投入到歌曲情境中去,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歌曲演唱以及歌曲角色的扮演中,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 例如:歌唱教学中首先是发声训练,这要求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歌唱上,教师在纠正和指引如何正确歌唱时很多时候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声音的靠前靠后喉咙位置的放下等都是靠教师的形容指引学生的注意听认真做相结合的所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重要。其次,是对学生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会说今天没感觉或今天感觉不错这里所谓的“感觉”主要是指歌唱心理状态歌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的运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控制下进行协调有序的工作的,而这些器官的协调又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歌唱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心理控制下的生理活动,而训练学生歌唱状态的稳定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其歌唱心理和歌唱意识的稳定性。在演唱作品时,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紧张的情绪中放松下来,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形成良好歌唱心理的必要前提。教师本身需和谐的心理沟通和暗示,认真耐心地讲解示范启发让学生尽快投入角色完美轻松的演绎作品。 声乐是一项“感知的艺术”而非理论学科,因此获得正确的声音感觉应是第一位的。这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不要过于“注意”,有的学生过于注意自己的歌唱技巧反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就是情绪的表达,过于注意会引起演唱时的紧张,表情呆板目光无神看起来很像在思考问题,跟学生交流后发现多数的学生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歌唱时过于注意演唱的方法和声音的位置,所以就会很紧张导致声音没有感染力自己也无法放松地投入到歌唱中去。由此可见“简单直接放松的去表达情感”不仅能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歌唱方法,更容易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歌唱。 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引导,什么时候集中“注意”什么时候放松“注意”最终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和授课效果。 3 教学活动之后的心理活动(记忆) 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生活实践认识过的事情在头脑里留下的印记的过程。记忆的特征表现为形象性、概括性和综合性。记忆又可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并且可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在歌唱教学中,学生结合多种记忆来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例如:发声训练时,学生完全要靠教师的指导语言上的形容以及声音的示范来完成良好的发声训练,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感觉记忆,能够很快地做到老师的要求达到声音的效果。而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正确声音的记忆是短时的记忆,会出现下课后自己找不到“感觉”这里指的是声音的感觉,为了延长短时记忆,教师会采取让学生录音,记录下上课时正确的声音,课后认真反复地听对的声音并进行练习,稳定声音的感觉延长短时记忆把瞬间的感觉记录下来反复的研究琢磨炼习形成长时记忆,使声音得到提高,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探析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实施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审美以及情操的培养,使人们的心理素质乃至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甚至升华,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是全面的,音乐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如果仅仅从乐理或者音乐技能的方面去探寻教育功能是不够的,在多元化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还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探寻实施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两者的结合。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探寻彼此互相的影响以及促进关系,才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入手,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寻音乐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希望对未来的音乐心理塑造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塑造;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基本的艺术形式,其产生和形成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人们抒发情感、寄托情思的一种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也逐渐向着专业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其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单单是传授音乐技能,而成为一种心理塑造和心智培养的手段。 一、实施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1.音乐教育的本质 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情感、审美、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自由发展的目的。在音乐教育的诸多功用中,情感教育的方向是最容易引起关注的,这在人的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作用最为明显。情感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形式,囊括了社会、艺术、心理等各个层面,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美的感知体验,在人们的内心与外界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使内外之间协调发展,最终塑造出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广阔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外界社会融合的能力。这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是音乐对人类情感世界塑造的结果,所以,音乐教育通过对人审美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塑造,最终达到塑造人丰富健全的情感世界,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 2.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的产生是源于实际的生活,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综合产物,其教育的功能当然也反映在精神和物质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这主要通过音符、旋律、节奏的学习欣赏来实现,通过训练来理解音乐的内涵进而欣赏音乐的美,最终实现审美水平的提高。这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责任。 其次,音乐教育的功用还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塑造方面。音乐有很多种风格,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够引起人不同的感官刺激,这些刺激最终会带动人不同的情绪变化,这就是一种心理的内在反馈。通过教育学习,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带动不同的心理反应,不仅能够健全人的心理素养,还能有目的地用一些风格的音乐来调节人的心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还可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最后,音乐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音乐通过其在人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功用,在培养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以及综合的心理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分析音乐的心理素质培养 1.走向多元整合的心理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多元化不仅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而言,单一的学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多元整合已成为当下的教育指导理念。心理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潮流,立足实际整合多学科之间的联系,跨学科实施关联教育,多视角探寻心理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归宿。 同时就音乐教育而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不能从单一的音乐视野谋求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作为一种能够发挥很好的心理教育功用的学科,音乐教育要充分结合心理学教育的革新成果,实现音乐教育向着培养健康心理的方向发展,也能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同时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心理教育和音乐教育的结合是促进教育多元化发 展的大势所在,也是培养有自由健全的心理素养的人才的关键 所在。 2.心理素质培养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凭借着听觉的刺激更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对于听众的心理变化更容易进行把握。同时音乐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不仅仅可以通过单纯的歌唱进行表达,在舞台剧、舞蹈中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背景音乐融入影视作品中,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应用和表现都能使音乐的多元化启迪方式得到发挥。音乐教学是课堂课外学习的结合,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人的健全心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等技术发挥更加灵活的教育效果,不仅易于被大众喜爱,更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音乐的肥沃土壤,音乐的多元化启迪教育方式对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素质也大有裨益。 三、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的实现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心理的塑造方面,音乐教育在培养情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现代教学中,根植生本理念,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使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的基础所在。 同时,在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独立性是一个人的优秀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不仅在音乐的 欣赏创作上保持独立,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将独立性引申到精神品格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以提高其自主性,完成独立的鉴赏和创作工作。独立精神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对于教学方式,要注重把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相互结合, 促进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的共同发展。首先音乐教育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同时根植生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深入实践,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内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方法的改变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教会学生尊重、分享、合作等意识,有效调整个人心理变化,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是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的有力武器。 通过上文论述,对在心理学视角下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的实现有了初步了解。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发挥心理塑造功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入手,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寻音乐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有机共生的。通过相关的分析论述,充分论证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塑造的作用。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下,心理塑造要充分结合除心理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优势,尤其是音乐教育,两者的结合更要进一步的研究革新,使未来对学生的心理塑造更加有效。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 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数据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统计分析的可信程度主要决定于统计数据所具有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程度。由统计数据对比分析出来的结论要具有说服力,必须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统计数据时要在范围及口径以及计算方法上,在时间层面上能够有机地进行衔接,要建立可靠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本文从统计数据主要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为统计数据质量的改善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质量体系 当前,社会对统计数据的诸多质疑经常性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比如2012年4月国家统计局数据称:2012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6%。某门户网站有相关调查显示,63.7%的网民对此无感或者表示有出入并表示质疑。在我国已算高度严谨的统计数据尚且遭受质疑,可见统计数据当前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其首要问题就是统计数据的质量可靠性。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数据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统计分析的可信程度主要决定于统计数据所具有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程度。由统计数据对比分析出来的结论要具有说服力,就必须要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统计数据时要在范围及口径以及计算方法上、在时间层面上能够有机地进行衔接,要建立可靠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来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理念 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统计机构为满足用户需要,确定了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理念。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理念主要指的是统计数据信息对用户要求满足的程度,主要是指准确性、可比性、适用性、可衔接性、方法专业性、及时性、客观性、可取得性、可解释性、有效性、健全性等。 二、当前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调查与数据汇总过程存在的问题。在统计数据分析体系的各个阶段中,统计调查与数据汇总阶段存在着诸如错报瞒报、漏报、虚报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于在基层统计数据时会发生数据篡改乃至伪造的现象。另外,由于手工记录的数据在进行计算机录入处理的时候,也会出现计算机数据处理水平低导致录入数据文件和打印时产生误差。这对当前统计数据分析结果的可信性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二)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统计调查方法需进一步改进,过分依赖全国统计报表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抽样调查与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不相适应,容易形成层层搞抽样调查或上面搞抽样调查、下面搞全面报表的局面,影响抽样调查优越性的发挥及统计数据的质量。抽样调查尚不能满足调查内容指标繁多和多重分组的要求,这也会影响到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性与有效性的要求。 (三)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数据质量管理中仍然以单项数据质量管理为主,缺乏全面的、综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质量内涵的理解相对来说仍较为狭隘,在实践中主要围绕着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其他方面重视不够;在评估过程中没有让社会公众和用户充分参与进来,当前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数据质量管理评估机制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缺乏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目标,未能取得社会各界对数据资料的充分认可。 三、统计数据分析体系管理对策 针对当前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急需的管理对策是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其设置原则要基于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从而使得评价指标数据规范、涵义明确,统计数据能够正确反映待评统计数据整体和内部相互关系的数量特征。 四、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一)对质量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在质量体系总体设计阶段,首先应该制定统计数据质量方针,确定统计数据质量目标,然后进行统计数据质量现状调查,并与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进行对比,找出管理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对统计资源(包括统计人员及物资设备)进行配备,建立数据质量组织体系结构,确定每个工作人员的数据质量责任和权限。 (二)编制质量体系文件。编写质量体系文件的原则是“写你所做”,即写下在统计数据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具体来说,就是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将统计信息生产过程文件化,建立起三个层次的质量体系文件(作业、程序、质量手册文件)。 (三)执行质量体系。执行质量体系的原则是“做你所写”,即按照质量体系文件中所写的特定科学程序生产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数据阶段产生的全过程环节进行全面控制,对统计数据产生全过程确定控制标准并设置必要的控制点,通过对控制点进行检验或验证并形成相应的质量记录。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数据执行质量体系控制标准的确定不能因人为因素而降低标准或做过高的苛求,要客观且具有可行性。 五、结论 在当前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数据质量管理中,由于我国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没有明确的评价数据质量原则与标准存在诸多的缺陷,尚且没有卓有成效的控制理论及方法,控制方法与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中国近30年的一系列成功经验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实施全面管理,当前统计数据分析体系公信力差的现状一定能得以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客观性、可解释性都必将得到有效改善。统计数据也将能够正确反映待评统计数据整体和内部相互关系的数量特征。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探讨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摘要】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分析方法是关键的组成部分,随着统计分析调查尤其是市场调查调研的广泛应用,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也随着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的完善。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必须要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也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达到相应的目的。笔者试从当前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以期能为市场统计调查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市场调研;判别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的内涵 数据分析是指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解决管理决策或营销研究问题所需信息的过程。所谓的数据统计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在实际的市场调研工作中,数据统计分析能使我们挖掘出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并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指导决策的制定。 二、数据统计分析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方法的显著特征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客观性,数据统计分析作为市场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具有同其他科学方法一样的客观标准。(2)系统性。市场调研是一个周密策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并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步骤、活动和成果组成的过程,而不是单个资料的记录、整理或分析活动。(3)针对性。就不同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而言,无论是基础的分析方法还是高级的分析方法,都会有它的适用领域和局限性。(4)趋势性。市场所处的环境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实用性。市场调研说到底是为企业决策服务的,而数据统计分析也同样服务于此,在保证其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现实意义。 三、推论性统计分析方法 (1)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可以看作是t检验的一种扩展。它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比如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性、关联性的程度等,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检验各个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2)回归分析。在数据统计分析中,存在着大量的一种变量随着另一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这种对应的因果变化往往无法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只有通过大量观察数据的统计工作才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是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从定量的角度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归纳。 四、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描述两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和方向的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事物之间有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仅仅是伴随关系;但如果事物之间有因果关系,则两者必然存在相关关系。(2)主成分分析。在大部分数据统计分析中,变量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人们自然希望找到较少的几个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信息。所谓的主成分分析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很显然在一个低维空间识别系统要比在一个高维空间容易的多。(3)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使数据简单化,它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对变量进行分类。这些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而原先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4)聚类分析。在市场调研中,市场细分是最常见的营销术语之一,它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分割为不同的族群,并使族群之间具有某种特征的显著差异,而族群内部在这种特征上具有相似性。聚类分析就是实现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根据聚类变量将样本分成相对同质的族群。聚类分析的主要优点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归类比较客观,有利于分类指导。(5)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判别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若在已知的分类下,遇到新的样本,则可利用此法选定一种判别标准,以判定将该新样品放置于哪个类中。由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判别分析区别于聚类分析的地方,而在判别分析中,至少要有一个已经明确知道类别的“训练样本”,从而利用这个数据建立判别准则,并通过预测变量来为未知类别的观测值进行判别。与聚类分析相同的地方是,判别分析也是利用距离的远近来把对象归类的。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加强质量评估统计数据分析工作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 要: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职代会)是发展和保障基层民主的基本制度,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已于2001年建立了市、县职代会制度。为坚持和发展职代会制度,加强职工代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国电信安徽公司近年来尝试开展市分公司职代会质量评估工作,以促进职代会各项职权的进一步落实,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发展;质量评估 2013年,本着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员工公认、持续改进的原则,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工会组织16个市电信工会开展了市级职代会质量评估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总体情况 根据汇总统计,2013年16市分公司共有市级职工代表1155人,其中1057人参加了市分公司职代会质量评估工作,占比为91.5%。各市分公司认真做好评估前准备工作,组织职工代表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成立职代会质量评估工作小组、印制评估材料;会中或会后组织职工代表填写质量评估表,部分分公司还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或开展个别访谈。各分公司认真分析数据,提交职代会质量评估工作报告。 本次质量评估的重点内容包括:职代会职权的落实;职代会的运作;职代会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职代会作用的发挥和职工代表的产生和管理等,共分20项具体内容。从评估结果看,各市分公司都能坚持职代会制度,不断规范职代会程序,充实职代会内容,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职工代表对职代会的召开综合满意度,表示满意占96.3%,基本满意占3.7%。 二、评估结果 经对16个市分公司职代会质量评估报告表数据汇总统计,15项具体内容评估结果如下:(1)职代会的工作机构和组织机构是否健全?表示健全的占97.8%,基本健全占2.2%。(2)职代会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表示健全的占97.6%,基本健全占2.4%。(3)职代会的筹备工作程序是否规范?表示规范的占97.1%,基本规范占2.9%。(4)职代会换届改选工作程序是否规范?表示规范的占97.5%,基本规范2.5%。(5)职工代表的选举程序是否规范?表示规范的占96.9%,基本规范占3.1%。(6)职工代表的结构比例是否公平合理?表示合理的占95.7%,基本合理占4.3%。(7)职代会文件是否按规定以书面形式提前十天下发?表示同意的占93.6%,不同意的占6.4%。(8)对分公司行政工作报告是否满意?表示满意的占96.3%,基本满意3.6%,不满意占0.1%。(9)职工代表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结果是否及时向职代会反馈?表示及时的占96.9%,不及时占1.9%,未反馈占1.2%。(10)涉及职工利益的方案是否都经职代会审议通过?表示是的占93.9%,部分是占5.8%,不是占0.4%。(11)赋予职代会的审议建议权、审查同意或否决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选举权等是否得到体现?表示体现了的占96.5%,基本体现占3.5%。(12)对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的报告是否满意?表示满意的93.2%,基本满意占6.1%,不满意占0.7%。(13)《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是否满意?表示满意的占95.6%,基本满意占4.3%,不满意占0.1%。(14)《女工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是否满意?表示满意的占96.9%,基本满意占3.1%。(15)职工代表提案的质量如何?表示好的占84.1%,较好占14.1%,一般占1.7%,差占0.1%。 三、取得收获 从上报的材料分析,各市分公司及时召开职代会,基本做到按规范程序进行,听取审议行政工作报告,审议和协商确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规章制度和方案,听取审议集体合同、女工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报告、年度全面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职代会提案征集落实情况的报告和企业领导人员述职述廉报告并进行民主评议,部分分公司还签订新的集体合同和女员工专项集体合同,完善了职代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 2013年市分公司职代会的召开与往年有一些特点和亮点。如:绝大部分分公司取消纸质会议材料,会议日程安排、代表分组情况和报告等材料通过“会议云”形式向代表们提前,缩短会期,紧凑且内容充实。马鞍山分公司以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职代会机制建设,突出“简约务实”的特点,会场没有鲜花,简约、清新、务实,使职工代表耳目一新。蚌埠分公司按照有关要求,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有效利用职代会做好企务公开工作,充分体现职工代表和广大员工(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亳州分公司提前将拟提交职代会审议的《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出勤及休假制度》及《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三个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给职工代表,请职工代表们审议,并反馈意见和建议。淮南、滁州分公司通过开展评估工作,着重对基本满意及以下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存在不足和改进建议 从上报材料和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职工代表的培训及素质提升工作还需加强。二是职工代表提案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职代会文件以书面形式提前10天下发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等。 改进建议: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对职工代表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他们通过培训不断增加“话语权”,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职工代表提案的质量。通过提高职工代表个人素质和能力,学习提案管理办法和细则,广泛征求员工意见,进一步提出高质量的提案,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同时要加强职工代表提案的闭环管理。三是要结合实际,尽可能将职代会文件以书面形式提前下发给职工代表,以便职工代表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理解相关职代会文件,提出意见和建议。四是要进一步落实以职代会为主要载体的厂务公开工作,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要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建立和完善职代会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和联系员工制度。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基于spss统计数据分析的大学生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摘要:针对新一代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党建教育者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符合当今青年期望的大学生党员评价体系,使得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能跟上青年学生价值判断和榜样的标准,使得大学生党员能够在青年中具备更好地带动性,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从收集大学生对大学生党员期望出发,使用spss数据分析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角度思索学生党员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党建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评价标准;模型;spss;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党员素质模型研究的背景 随着“90后”一代步入大学殿堂,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和自我的特点越来越显著,大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党员特点开展党建教育工作、如何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带动作用以及如何衡量党员素质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直以来,高校发展学生党员都严格遵守“优中选优”的要求,大学生党员不仅在专业科研方面有突出的成绩,在学生工作等方面也是骨干,他们应该是优秀大学生的代表,但我们会发现,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带动作用一直不够明显,党员个体的优秀成绩在带动普通同学方面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究其原因,认为是学生对学生党员个体没有完全的认同,党员的表现与普通同学对他的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过大,以至于党员没有成为同学学生学习的榜样,导致带动作用明显减弱。这就意味着思政教育者在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时不仅要关注发展对象个人的情况,更需要了解当代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党员有怎样的期望,只有培养和选拔符合党员基本要求同时又迎合当代青年期望的学生党员才能真正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积极风貌,受到学生群体的认同。 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开展大学生党员素质模型的研究,通过了解学生对大学生党员的期望,建立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评价模型,用于培养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工作实践。 二、基于spss统计数据分析的大学生素质模型构建 (一)构建模型的数据收集及信度验证 根据研究的要求,首先开展访谈工作,访谈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抽取了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类学生党员20人。第二次从四种学科类型专业中各个年级随机抽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同学,共32人开展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我心目中的学生党员”展开。由学生提出党员应该具备的具体素质。通过访谈笔者总结出38条内容,分为“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养”几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模型建立的核心调查内容。 调查的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对访谈生成的38条建议进行评价,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党员的期望来判断学生党员是否必须做到这一点要求,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每个问题采用随机排序的方式组成问卷主体。 为了使设计出的问卷更加科学和合理,能够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所理解和接受,在正式大规模发放问卷之前又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调研的重点在于验证问卷中各问题的提法是否科学,是否存在理解上的歧义和含义上的遗漏,是否便于被调查者理解。 在正式的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东华大学及少数上海市其他高校校内在校生开展调查,通过在“学生街”现场发放和回收以及发放电子邮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4份,通过有效性筛选的问卷为188份。 在获得有效数据后,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信度用克隆巴赫(Cranach’s α)系数测量,该系数表示问卷调查结果总变异中由不同被调查者导致的比例占多少。整个问卷和各个子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如表所示: Cronbach's α系数值介于0与1之间,α值越大表示问卷题目间相关性越好,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越高。本问卷在各个问卷因素间的值均达到了0.7左右,且总问卷值为0.788,问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有一定保障的。 (二)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模型 在保证了调查研究有效性的前提下,通过spss数据分析中因子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确立学生心中的党员素质模型,进行因子分析时,原则上应该将所有变量的测量一并纳入因子分析中;但是,当变量的个数太多时,采取这种做法不太适合。因此,本研究将所有变量分为五大类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即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心理状态几个分类。 为了验证获得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Bartlett's Test和KMO指标检验。Bartlett's Test 检验的sig为0.000显著,说明参与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整总体,即数据相关数阵不是单位矩阵,KMO测度的目的是检验采样的充分性如何。KMO的取值在0~1之间,其值愈逼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KMO在0.7~0.8之间,表明适合作因子分析。检验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因子分析过程中,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变换法。在分析过程中,按照剔除无法解释指标和载荷值在0.5以下的指标来筛选指标。 首先我们对道德品行分类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该类别由3个因子组成,结合载荷值和指标的内容,将因子分别定义为继承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和无私奉献精神三个方面的指标。详细的内容如表4所示。 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党员的道德品行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不仅包含了我们以往评价党员的奉献精神,还包含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公民素质的要求,这要求学生党员不仅在大的利益面前要懂得取舍,还要在生活细节方面有较强的奉献意识。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在成为模范公民的同时,从事社会活动要具备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主动帮助弱势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党员不能居功自傲,积极分子更不能凭借为集体作出贡献就认为理所应当成为党员,个人道德品行是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党员过程中不能以点概面。 使用同样的因子分析方法,我们对其他几类要素进行分析。 在政治素养方面,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有两方面的具体指标,分别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社会正义感”。其中“鲜明的政治立场”指标要求学生党员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入党有正确的认识并能维护党的利益,有鲜明的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和思想觉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些学生党员没有热情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同学中有时以传播负面新闻赚取同学们的关注,在同学对党有误解时不能挺身出来解释,不能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党员将会大大减少普通同学对党员群体的认可度,减低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社会正义感的评价指标要求学生党员要处处明确自己作为学生党员的责任,要主动关心和了解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忠于国家和人民,具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有端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积极引领校园文化,成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主力。只有具备社会正义感的学生党员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在学生中起到真正的带头作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保证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大学生党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积极适应社会、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荣誉感”几方面的指标在大学生党员评价中比较重要。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党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规划能力,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积极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这要求大学生党员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抗挫能力、自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随着新一代青年走进大学校园,大学适应和生涯规划的概念逐渐引入大学新生教育工作,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大学期间他取得的成绩,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为学生党员的必修课,只有把自己的事情管理规划得好,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沟通能力指标要求学生党员要有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这也是大学生能积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党员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要学会与周围同学沟通,才能在同学中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党员的先进性才能辐射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荣誉感指标要求学生党员要有较强的荣辱观念,热爱自己的祖国,有集体责任感。学生党员作为全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我国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会肩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也将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才,热爱自己的祖国,对集体负责是个人发展的动力,学生党员只有具备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热情才能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对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进行因子分析,均为一个主要因子。所以将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作为具体的指标进行解释。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党员要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要有优秀的学习成绩,能够做到把理论学习与实际需求联系到一起,做到学以致用,有创新精神,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这是大学生党员今后能担任起社会发展重任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学习,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问题和把握自己的未来。工作能力指标要求学生党员具备一定的担当学生干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策划、领导能力,有一定的号召能力,在从事学校社会工作的同时积极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敢于尝试和提出新的想法,学会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处理问题,保持思想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以便大学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两项指标在高校平时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时最容易衡量优略,因此也最为常用。但往往成为衡量学生党员的全部标准,使得学生党员的影响能力大大降低,学生党员绝不是“学习好+工作好”的代名词,学习好和工作好要成为学生党员普遍具备的素质,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和优秀的个人品质。 三、大学生党员素质模型的现实指导结论 以上的分析是在对在校大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突出了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党员的具体要求和期望,从分析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党员的看法和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涵盖了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四大方面,立足于大学生具体的生活,以校园为核心考查领域并逐步扩展到社会范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纵观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的出以下结论: 首先,评价标准要求的针对性强,突出了大学生的特色。以往有较多的党员评价标准,也强调了党员的党性、先进性、奉献精神等各个方面,但都过于普遍,适用于各个行业的党员干部,这是由于这些标准是以学生党员进入社会的要求为基本展开的,和校园生活结合不紧密,并不能体现学生党员在学校培养过程中的特点,忽略了学校培养教育的关键点。比如在个人品质要求方面,以往的标准在对学生党员奉献意识强调的同时往往忽视作为公民个人的基本要求,这就会将学生党员教育变成空中楼阁,可望却不可及。而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开展的学生党员期望调查中就能很好地结合大学生党员自我发展和认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能更好地涵盖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能被青年学生接受。 其次,评价标准要求的涉及范围广,合格公民的标准是底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党员的素质要求内容范围较广,不仅在学校生活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其社会层面的活动也有积极的期望,希望大学生党员能作为社会一份子,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对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仅要求在学校做“优秀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更要做“好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积极引领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模型基础是在合格公民的要求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强调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方面的要求,这与以往对学生党员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一定的拓展。 再次,评价标准要求的思想深度深,强调具备过硬政治素养。在以上的党员素质模型要求中,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对党员同学的思想要求深度高,要求学生党员不仅要了解党内的政策、理论,还要在行动中表现出作为共产党员的政治分析能力,有过硬的分辨是非能力,这是全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作为学生党员受到普通同学的信任和支持,在政治素养方面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一点说明青年大学生对于党员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党员同学具备的政治素养有较高的期望,这相对以往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党员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看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最后,评价标准要求的内外统一性高,党员素质要求重实效。不仅要求学生党员要具备某项优秀的素质,还要时刻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新时期大学生对于学生党员的素质要求在思想要求和行动要求方面内外统一性高,要求学生党员不仅要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做到优秀,在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高度,同时要将自己的先进性不断地辐射到周围的环境中,起到带动作用,要求在衡量和评价学生党员时要看实效,看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对于细节的关注更多。 通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对学生党员的期望,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目前高校学生中需要的什么样的学生党员作为榜样,党建教育者应该在培养好学生、好公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党员对党员责任的认识,提高政治素养,这与青年学生对党员的认知是一致的,好学生不等于好的学生党员,只有培养和发展具备较高政治素养的合格公民,才能成为符合学生期望的学生党员,才能成为积极引领校园文化的优秀分子,才能担负起发展社会的重担,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统计数据分析题的命题特点与能力层次 关键词:考命题,计量史学,统计数据,分析题 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历史学科命题越来越多地反映出多种史学研究视角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多种史学研究角度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等;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则涉及了社会史学、计量史学、生态史学、心理史学等领域的方法。在史学领域广泛运用的计量史学方法,近年在高考试题中不断采用,成为一大趋势。为了便于表述,以下将“应用计量史学方法的试题”简称为“历史统计数据分析题”。 计量史学的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对一系列可以量度的现象进行的历史研究。①计量史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它的显著作用是促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史学研究中用模糊的语言解释历史的缺陷。由于这一历史研究方法有利于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意识和素养,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不乏计量数据的引入。本文以2013年各地高考试题为例,分析这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能力层次,进而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求教于同仁。 用各类统计数据命题在高考中由来已久。近年的趋势是形式多样化,应用广泛化。从今年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高考试题中运用广泛。根据对今年全国各地15份历史文综和历史单科的试卷统计,有11份试卷涉及计量史学的方法,占试卷总量的77.3%。在11份试卷中一共有22题涉及计量统计的方法,涵盖高中历史三本必修教材的内容。 第二,数据统计方法各异,试题的形式多样。现有试题主要通过各类统计数据资料,以数字关系作为论证历史问题的确切根据,同时,将数据制作成各种表格、条形图、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还有不少试题将制作的数据表格和文字或图片相结合,组合成图文并茂的史料阅读题。 第三,试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必修二经济史部分。经济史的相关历史文献包含了大量数据资料和统计信息,如赋税、物价、产量的数据等经济资料,在以描述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史学体系下,这些资料无法得到合理的使用。计量史学使用数据统计方法可以合理处理和利用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大量的史料,从而更能反映传统史学难以描述的历史史实。在今年各地数据统计的高考题中,涉及必修一的占4.55%,必修三有18.18%,必修二则占到了77.27%。 高考试题中运用统计数据来命题的各类题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从试题的能力层次上体现出来。以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类试题反映出的四个能力层次。 第一,依托统计图表考查相关史实。这类试题中图表数据作用不大,只是依托,能力层次主要停留在学生的记忆能力。如2013年江苏高考第8题: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这道题是用1928―1935年中国轮船的相关统计数据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但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和数据统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可以不去分析数据,而直接依据1928―1935年这个时间段,根据记忆的课本内容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这道题要求的能力层次相对较低。 第二,考查统计数据解读能力。这类题能力层次稍高,但也仅仅是对统计图中所反映趋势进行解读,如2013年四川文综试题的第三题: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历史上,中国政府对农业一直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也留下了很好的农业数据记录。同时,中国古代政府也留下不少经济学中的非农数据,如城市户籍与人口。计量史学可以根据城市人口发展来推测城市的经济活动。四川卷的这道题涉及的统计数据是1620年和1850年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统计。表面上看和前面轮船统计题很相似,但这两道题的能力层次却不一样,这道题虽然难度不大,但要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数据表明从1620年到1850年,城镇人口的增长率超过了农村,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答案是B选项。这道题首先需要读懂数据,并联想到人口数据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这是考查统计数据解读能力的典型题目。 第三,考查统计数据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图表数据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换,读懂数据背后的东西。我们来看2013年海南高考第15题: 图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A.日本 B.德国 C.苏俄 D.法国 这道题的能力层次较高,首先,要理解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能够反映出一国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程度。其次,通过不同地区的数据柱状图的对比,要能够判断出该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再次,还要注意题中的时间1919年,此时,德国战败,法国忙于战后事务,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刚刚建立,因此,这三个国家都应排除,只有日本利用了一战的有利时机,巩固和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主要就是集中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思考力能达到这三个层次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地解读数据,而是在理解数据的过程中,不断应用相关知识。 第四,考查统计数据的比较能力。通过比较不同的数据来解决历史问题是这一类试题的特征。如2013年重庆文综第9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有效利用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学情和调整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科素养、优化教育流程、有效的传授知识内容、合理的训练学科能力、恰当的传授思想方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教”与“学”之间的相辅相成,对实际学情的理解和分析,因材施教,适时调整策略并进行针对性教学,是实现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方法目标的必经之途。把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长效性,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塑造高素质人才则是教育教学的必然之由。 关键词:计量数据 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策略 引言: 对于高三教育教学和备考复习而言,如何有效的讲授知识内容结构、如何合理的训练学科能力、如何恰当的传授思想方法、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科素养是一个多解的命题。要实现这四个角度的教学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发展,优化教育效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实事求是的理解学情、科学规范的训练、及时调整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差距,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技术问题。 在下文中,笔者不揣浅陋,拟就如何有效利用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学情和调整教学策略的话题略呈管见,希冀能抛砖引玉,敬请方家指正。 维度一:科学规范的命制试题 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没有规范的学科训练就没有规范的学科思维。规范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课堂教学、研究型学习、史料研读及遗址考察等,但是最简单而且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试题测试。科学的试题、科学的测试、科学的训练对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训练和历史学科规范及学科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命制科学规范的试题可以建构一个计量统计的模型,以分析学情和调整教学策略,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如何才能命制一套较为科学和规范的试题?这不仅需要了解测量技术的相关问题,还需较为深厚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育经验和教材的熟悉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般来讲,一套试题从结构上需要体现以下几个考察的方向:学科基本知识、学科基本能力、学科素养的体现。而学科方法则是沟通上述三个角度的桥梁。 从历史学科基本知识角度讲:内容应该包含高考考察的七个结构模块,即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古希腊罗马、近代世界、现代世界及选修模块。从历史学科能力角度讲:文科综合能力“考试大纲”将历史学科的高考考核目标表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能力要求①。具体来讲包括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重构历史时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理解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历史学科素养则是如何应运历史知识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灵活体现,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必然内核。培养素养“要关注知识的消化,关注它是不是发生了有益于吸收、转化为有益于生命的酶化”。②“把死知识变活,把活知识变灵”③是知识酶化的主要目的。 规范的命制试题后,设计测试的双向细目表,建立一个完整的测评模型后便可指导解决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学情和调整教策略的问题了。 下文,笔者拟就操作中的实例来讲述具体过程,以期抛砖引玉。在模型样本选取上,将本年级文科班分成程度好和程度一般两类。以较好的为参照系,在程度一般的学生中进行测评和策略检验,找出规律并进行验证。 维度二:利用分数段分布的统计数据分析学情以调整策略 下图为分数段数据,来源于分组中程度一般的学生。测试后将数据做出统计,结合数据分析学情,调整策略,矫正教学。 分数段分布数据可知如下学情:分数段的分布百分比可确定学生的层次、明晰学生是属于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的“知识型不足”,还是史学能力不到位的“技能型不足”;确定教学中重能力还是抓基础的后续教学重心、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与深浅度。 上图所示,中间分数段的学生人数较多,反映出大多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比较好,可继续加强和保持效果,确保不出现知识型问题。但非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如:课本小字部分(即自学内容)、非重点内容。 高分段人数较少,反映出技能型不足的问题。表现为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能力不足和逻辑思辨能力、史学理论方面存在欠缺。通过试卷作答细化分析发现语言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及规范答题能力欠缺。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数据分析采取如下策略:为了能提高高分段人数比重,调整教学难度和深度,通过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和理论储备,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技能与方法,以提升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欠缺。指导和训练答题技巧,训练其在作答过程中语言简明、清晰、严密、要点化、序号化的能力。 在下阶段训练跟踪并在同一模型与难度下测试,如图所示: 数据统计后,发现效果较明显。中间分数段的学生人数百分比稳中有升,高分段人数明显增多,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史学理论方面存在欠缺等技能型不足的问题得到修正。 维度三:利用能力结构得分统计数据分析学情以调整策略 、针对此问题调整策略,借鉴语文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如找准关键词、对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括、历史要素与关键词的关系,题干限定语的查找等。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名词内涵与外延的准确理解度,强化学生的逻辑思考习惯,训练其推理、判断、论证的能力。系统讲授历史学科方法与理论,如历史唯物论、辩证法、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树立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历史的思维、史论结合及生产力标准等论证和评价历史的方法。对学生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行逐个训练与指导。 在下阶段训练跟踪并在同一模型与难度下测试,数据统计后,发现效果较明显。如上图所示,样本学生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两个方面的不足得到修正,进步明显。 维度四:利用知识结构统计数据分析学情以调整策略 知识结构的统计分析,可知道学生哪些知识掌握的不到位,以便及时查漏补缺。由于知识模块范围太大,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双向细目表及各小题得分率仔细分析,准确找到薄弱环节,再结合能力结构统计数据,分析是知识型问题还是能力型问题,以便更好的掌握学情。 上图所示,样本学生在“古代中国史”和“现代中国史”两个方面存在不足。针对此问题,查找薄弱环节,详尽分析,调整应对策略,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强,如古代经济,古代科技等。理清中国古代史的时代特点及线索和发展脉络,按通史时序梳理知识。现代中国史教学中注重时政与历史的关联,补充中国现代史中文化、教育、科技等相关内容。利用对世界史的知识优势,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交叉起来,通过中外关联与对比,来加深理解。对基础知识进行再强化,加深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深刻性。 在下阶段训练跟踪并在同一模型与难度下测试,数据统计后,发现效果较明显。如上图所示,样本学生中“古代中国史”和 “现代中国史”两个方面的不足得到修正,进步明显,超过了参照系的学生。 五:结语: 课程改革实施下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科素养,优化教育流程,有效传授知识、合理训练学科能力、恰当传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素养、传授技巧和思维方法、挖掘和熟练教材、夯实主干知识的根基、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渗透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学习和借鉴、科学的训练、多元的思考、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和史学素质可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教”与“学”之间的相辅相成,对实际学情的理解和分析,因材施教,适时调整策略并进行针对性教学,是实现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方法目标的必经之途。把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长效性,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塑造高素质人才则是教育教学的必然之由。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海关统计数据分析论文 一、汽车出口海关统计数据及揭示的问题 自入世以来,我国的汽车出口发展极为迅速。由海关统计数据,2001年,中国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额为19374万美元,出口数量为22779辆;到了2005年,中国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额已达到190396万美元,出口数量为1084309辆。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上看成绩喜人,但细看下来,情况却不容乐观:据计算,中国入世五年来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数量增长了46.60倍,而出口额只增长了8.83倍,这与同时段进口额增幅略超出进口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现象并非小问题:出口量增幅远大于出口额是汽车大部分瞄准低端市场低价出口统计上的表现。据海关统计分析显示,2005年我国整车出口企业共有1025家,其中出口量在10辆以下的就有600家,出口仅1辆的有185家,近900家企业的出口额仅占全国整车出口额约10%。随着中国低价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他国逐渐采取反倾销和关税壁垒措施来应对。 二、汽车出口价格低廉成因分析 低价的原因自然包括了中国的劳动力水平相对较低,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许多品牌汽车也选择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环境下生产,但同样高价出售。这说明,低价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导致。 汽车出口低价的另一原因是中国相对缺乏自主品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同质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大,顾客对价格的变动极敏感。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为使利润最大化采取降价的方案,最终基本只能得到正常利润,无法获得超额利润。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还屈指可数,且大部分局限于模仿水平,真正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出顾客很难找到替代品的汽车的情况还很少。汽车大量的同质化使得厂商选择打价格战。 着重于模仿而非创新也使中国汽车出口面临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美国、欧盟、日本在与我国的经贸谈判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即是汽车产业知识产权,而国内汽车企业在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和质量上与外资、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相比都远处下风。一方面,不少跨国汽车公司通过合资的方式进行品牌扩张,并积极通过商标注册维护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国汽车厂商也把精力放在模仿而非创新上,很多没有清晰的发展自主品牌的意识。 出口秩序混乱,一些汽车厂商不规范生产,是出口低价的另一原因。一些厂商出口翻新车、报废车,或者用废弃零件生产的汽车,这类汽车要价低廉,但质量一般没有保障,更不必说销售及售后服务,这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面对难以鉴别优劣的汽车市场,消费者一般也不会出高价去购买可能面临质量风险的汽车。中国低质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大量出现将会对中国整体的汽车出口都带来负面影响。 可见中国汽车出口量增幅远大于出口额增幅折射出了包括缺乏自主品牌,出口秩序混乱,生产不规范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引发反倾销、知识产权纠纷,对中国汽车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促进我国汽车出口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的思路 为促进中国汽车出口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推动技术与质量的升级 中国一直以来采取“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并未发挥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加工贸易方面,大部分情况中方只赚取一些加工费,并未得到技术外溢的收益。即使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我国企业也普遍存在“大钱搞引进,小钱搞改革,没钱搞消化”的问题。引进技术不能引进核心技术,没有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大部分厂商制造出同质产品,极易导致价格战的出现,不利于厂家战略发展。 目前自主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正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与扶持汽车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我国汽车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政策坚定地进行自主创新,推动自身的发展。 2.加深知识产权认识,着重自主品牌打造 我国大多数汽车企业中并未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经营管理的范畴,真正将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并不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使得部分企业出现要么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从而引起纠纷,要么在合作中放弃了知识产权的权利要求,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强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单单是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也需要主张自己的知识产权权利要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正确且充分的知识产权的认识将为自主品牌的打造提供有利的环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出口秩序,要求企业保质保量生产销售 商务部等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中国汽车出口进行引导和推动,以改善中国汽车出口环境,为高质量汽车的出口搭建平台,加强相应的服务并提高效率,规范汽车出口的秩序,并且通过广大企业和行业组织等中介机构的努力,以实现汽车出口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科技统计数据分析科研管理论文 西安石油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西北地区惟一以石油石化学科为特色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国家“十五”期间科技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学校结合实际,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技管理文件,加大地调动了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对学校的科技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其科技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和变化。 一、科技经费增长速度加快 2005年学校科技总经费为7922万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2005年自然类科技经费为7735.8万元,人文社科类科技经费为190.25万元,较2004年增长较大。 科技经费增长速度较快,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科技投入加大。学校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5年科技投入1027.1万元。这主要源于学校科技政策的改善。学校先后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对科研基地、高级别纵向科研项目的一系列资助配套,促进了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学校通过加大对科研基地的投入,以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国内知名学术带头人,培养、支持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为目标,带动科技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和完善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科研基地分层分类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来源:公务员之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这些文件制度规范了科研基地管理,使其按照科学规律成长。 “十五”期间学校投入自筹资金2500万元进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不断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加大投入改造技术装备,增建研究实验室等措施,构建科技创新基地。经过几年努力,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申报立项新增了四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为了激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保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学校制定了《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办法》。以重大和高级别科技项目的争取作为契机,组织各学科技术骨干组成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十五”攻关、国家3计划及各省市设立的科技项目,凝聚整合科技力量,产出科技精品。“十五”期间先后对高级别项目进行配套384万元,用于科研平台与科研环境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得到提高。2005年纵向科研经费万元,比2004年提高%。 2、企事业委托经费增长较快。2005年企事业委托经费达5619.9万元,较2004年增长2651.4万元,增幅高达89.32%,占当年科技经费总收入的70.9%,是我校科技经费来源中的最大组成部分。由于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开发的项目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对于纯研究项目和实验室阶段的成果不是太感兴趣,所以这些经费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3、人文社科类起步晚,但进步很快,成绩喜人。2005年我校人文社科类积极争取纵向课题经费,国家、省、市专项费较2004年经费增长108万元,增幅高达近9倍。特别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年共获得3项国家社科基金。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其它院校相比,我校人文类科研实力和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今后还应不断努力。 二、R D经费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近年我校R D经费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R D经费为3794.1万元,比2004年年增加了1853万元,增长95.5%。从R D经费结构看,基础研究经费增幅最大,比2004年增长140%,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各增长108%和86.3%。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2004年高等学校是R D经费增长较快的部门,高等学校R D经费的快速增长对全国R D经费总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来源:公务员之家()作用。从我校的R D经费增长趋势来看与全国高校R D经费增长趋势是相一致的。此外从R D经费结构看基础研究所占比例较低、显示我校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精神还不够强,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产出学术精品和大成果的决定性因素。 三、数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校数量持续增长,2005年我校661篇,较2004年增长129篇,增长24%,我校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7篇,比2003年增加了一倍多。 这主要源于学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各类评价方法和措施,在强化科技业绩考核的同时,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针对近年来存在单纯以论文数量为依据对教师考核和评估科研业绩的现象,导致大量低质量、低水平的论文出现,学校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了科技评价体系。制订完善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认定办法》,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内核心期刊到国外核心期刊,从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长期积累,发表高质量、高级别学术论文,促进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再上台阶。 此外加大奖励力度,制订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论文进行奖励。科技奖励制度在教职工中反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更多的教职工,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较前几年有较大提高,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持续、高速、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应清楚认识到与其它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今后还要在特别是高级别论文上加倍努力。 四、教学与科研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年龄结构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学校教学与科研人员年龄分布为:35岁及以下人员总计占42%,36-40岁的占19%,41-45岁的占21%,46-55岁的占14%,56-60岁的占3%,61岁以上的占1%。(详见图6)。45岁以下人员占到了82%,可见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我校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 2、学历结构 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文化程度呈以下分布(详见图7) 3、职称结构 教学与科研人员技术职称构成(详见图8) 从图7、图8中可看出学校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占到一半,具有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员占65%,所占比重过高,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高校正处于新老教师交替的高峰期,由于扩招,教师缺编,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他们将是今后学校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但是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缺乏科研启动资金,很难开展学术研究。青年教师的科研训练工作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因此支持他们开展科研工作、承担科研项目,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术带头人是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 针对这种现状,学校近年来一直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素质。通过实施“百名博士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培养、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带动学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制订了《科技基金管理办法》,积极引导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青年教师申报创新基金的热情非常高,有力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学校给与科研启动金,资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十五期间共立项143项,投入资金近100万元,资助了143位中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1/3以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 五、专利及出版科技专著尚显不足 近年来在学校科技政策的激励下,专利申请量有了大幅的增长,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往年有了较大的增长。2005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共申请专利23项,较去年有大幅提高。虽然与以前相比,学校拥有的专利从申请、授权均增幅较大,但是和省内其他高校相比,我校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绝对值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倍努力。 2005年学校没有出版科技著作。针对近年来学校学术著作偏少,教师出版学术著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2005年制订了《优秀学术著作资助办法》,主要对学术价值高、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学术著作进行出版资助,并优先资助与我校特色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著作。通过制定这项政策,极大地鼓励了教师出版著作的积极性。从制定该政策起一年内资助4部著作,总计金额10万元。学术著作的出版宣传了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提升了学校学术地位。 从以上对西安石油大学近年的科技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行制度创新,推进了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体系建设,搭建了科技创新的崭新平台。通过强化科技意识、实行政策激励、突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管理机制、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投身科技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了学校学术声誉和影响,从而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总结: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各单位的科技工作从人力、经费、机构、课题、成果、获奖等方面进行全面汇总、整理,取得翔实的统计数据,可有助于全面了解高等学校的科技活动情况,对分析学校的发展、决策等能给于一定参考,是用来评估机构、个人科研绩效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畜牧生产统计数据分析 摘要:统计是目前我国基层进行管理和决策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助于相关部门对目前生产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所以统计数据的质量,将会直接对基层工作推进的有效性造成影响。统计的信息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准确性而言,需要体现出数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及时性需要体现出数据的时效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基层开展畜牧生产统计数据还存在较大的难题,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关键词:基础;畜牧生产;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目前的畜牧业在进行生产数据统计的过程所采用的方式为层层上报,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汇总,然后产生全面定期的报表制度。这种报表制度,目前可以较好的满足及时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但是在准确性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制表过程中,最基础的起报单位往往没有可以考察的地方,而且多数的生产经营情况也无法进行考察。多数的畜牧养殖都是散户为主,以囊谦县为例,一般每个乡镇有1万多户,每个月都到家家户户去收集现有数据,凭着目前的人力物力不现实,且部分养殖者也不愿意提供信息。 1当地畜牧业情况 囊谦县位于青海的最南端。耕地面积约为9333hm2,目前可使用的草场面积约为106.67万hm2,林地面积约为26.67万hm2。目前所养殖的牲畜数量约为68万头(只),绵羊数量约20万只,牦牛数量29万头,山羊16万只,马匹2万头。牦牛数量最多,均是野牛驯化站的成果,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独特牛种,稀有家畜品种;藏系绵羊的数量排第二,这是藏系粗毛羊的一种,毛比较粗糙,适应性比较强,而且生产的能力比较强,对于高原寒冷的环境有较好适应;山羊的数量排第三,对于森林以及灌木丛的环境可以较好的适应。 2提高畜牧统计数据质量的要点 目前畜牧统计数据收集较困难,在搜集数据过程中数据准确性较低,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尽可能的改善目前的统计工作,为国家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保障,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所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2.1数据的来源要统一可靠。对于检疫以及生产项目的补助,防疫等工作都需要使用统一的报表模板进行数据的统计,这样才可以做到数据的全面共享且保证精确。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方式,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基层的统计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一些人为因素对于数据准确性的影响。目前所执行的防疫、生产、检疫以及项目补贴的工作都应该被纳入标准化统计的类别中,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制表程序,这样基层会按照实际的需求量填写表格,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将会起到很大的保证作用。在统计过程中,如果采用了统一报表,主管机关各个部门可以享用报表中统一的数据,也有利于各个基层单位之间进行数据的监督和协调控制。2.2改变报表的设计。目前基层单位常用的报表一般都是填写最后的报表数据,需要通过项目的负责领导人对数据进行审核,无误后进行估计签字。基层单位的上级单位,无法准确的分辨出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可以准确相信的,哪些是可以大致估计的,所以在报表后期改革设计中,需要将报表的准确和估计部分进行合理化的区分,方便上级单位对其分辨[2]。2.3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相关部门需要尽可能收集更多的准确性消息,这样才可以保证后期政府单位决策的有效性。对于每年的春季以及秋季,在开展防疫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在乡镇中不遗漏任何村,在村中不遗漏任何户,在户中不遗漏任何畜禽,这种措施可以有效的帮助摸清畜牧的原始数据。所以,政府在前期需要增加畜牧统计资金的投入,尤其在春秋两季的防疫过程中,需要组织统计人员采用普查的方式,统计人员进行统一的数据收集和管理,将数据的真实性提到最高,有利于估计出栏数量,其他月份的存栏量可以按照前期的数量进行分析,按照增减的变化数量进行填报,而不是采用大致的估计方式。 3具体操作措施 囊谦区域内畜牧业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必须由户级单位进行上报,同时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建立、填写和更新及时账目[3]。负责畜牧生产统计的人员,需要定期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考核与调查,全面的了解当地畜禽的实际增加量(购买和自繁)和养殖(出售和死亡)的数量,充分掌握此类信息,也要反复检测是否出现了新的养殖者,并且对养殖的规模进行管理,并按上级要求按时上报畜牧生产情况。统计员在完成数据的检测之后,需要加盖公章;乡镇统计站、县区统计局需要及时对数据进行上报,不得进行虚报瞒报。县区统计局专业人员在每个季度的检测中,村级的单位需要超过2个,户级的单位需要超过5个,生产经营单位需要超过2个,需要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统计局要不定期的对畜牧业生产统计开展质量的抽查,实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掌握和管理,对基层数据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检测,检查台账的记录更新情况,检查县级统计局检查指导职责履行情况及有关记录,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和整改。 4结束语 基层畜牧数据统计准确性的保证对于基层畜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基层畜牧数据统计的质量,相关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对现有的统计措施进行完善,这对于畜牧业管理的推进非常重要。 作者:彩阳 单位: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农牧经济经营管理指导站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机械加工企业统计数据分析 1、机械加工企业统计工作的特点 1.1与实际工作的融合性 机械加工企业的日常生产涉及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总体可以概括为机械结构件的热加工和冷加工形式,包括热处理、电镀、装配、车、铣、刨、钻、磨、钳等工序和工种。所以,机械加工企业的统计管理者,需要对这些工序和工种有一定的了解,合理的分辨出各种生产信息和管理信息,并进行科学的统计,才能在本质上体现统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2监督管理的职能 机械加工企业的统计工作,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各个部门、环节的经济和生产活动的运转状况,开展宏观和微观的检测,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活动中出现的失控、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考核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情况,明确部门的相关责任,为企业提供科学、全面、客观的信息资料,保证企业的经营决策更加科学性和先进性。 2、统计数据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建立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创建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是国内统计行业长期探讨并研究的课题。而对于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能够彻底反映机械加工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监控能够完全落实。鉴于这个出发点,企业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1)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涵义要明确,涉及的资料要容易获得,计算方式简便,在保证各种指标能够相互衔接的同时,还要确保指标的稳定性。2)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内容要全面、评价要准确,并能系统地反映出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情况。3)可比性。建立的评价体系需要通过对历史、行业等统计数据质量的应用情况中获取经验。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统计数据质量对比,可以了解到统计数据质量的发展与变化,并设置评价体系需要提高的幅度;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对比,可使本企业的统计数据质量得以提高。4)可量性。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这些影响因素有的可数量化,有的则无法进行数量化。所以,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以可数量化的影响因素为基础,从大体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2.2制定评价指标 统计数据使用者的不同,对质量的侧重点与评价标准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统计数据的内容应包括生产经营的计划编制、成本核算等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统计数据,涉及的评价指标要具有适用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1)适用性。评价指标的适用性是指统计数据在满足国家统计管理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能够完全适用于企业的微观管理需求。2)全面性。统计数据要系统的、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经营生产的全孙惠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冶炼设备制造厂辽宁鞍山114021貌与全过程。3)及时性。数据的统计工作,要严格的按照统计报表中所规定的调查和搜集时间执行,并及时完成各种资料和报表的上报任务,以备企业管理者及时作出生产决策。4)准确性。统计指标要结合本企业的生产加工特点并按照统计工作流程,再经过科学的设计、调查和搜集,确保统计指标能够真实并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原始资料偏差的测定方法 统计数据质量出现偏差大致可分两种情况,其一是人为的瞒报或虚报。这种情况属于系统性的偏差范畴,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其二是随机性偏差。当企业的统计人员预测定原始资料是否存在偏差时,首先应判断这些大量的原始资料是否属于系统性的偏差,找出失真的原始资料并将其剔除或修正,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保证统计数据的监控质量。在技术应用上,可以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和思想,对原始资料中的失真情况进行判别,再经过多重比较或采用效应图的分析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在修正并清除部分失真的资料后,对原始资料再进行最终评估。利用方差分析结合多重比较或效应图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鉴定原始资料的偏差,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4、统计数据质量的保障措施 企业的统计工作属于基层统计,是国家经济统计数据的源头,是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与决策的基石。因此,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评估质量,就必须要从统计的源头数据做起,通过严格落实一些列的监控保障措施,提高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1)机械加工企业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应以国家统计的法津和法规为基本出发点,将企业的统计工作并入法制的轨道,依法统计、法制监控。2)机械加工企业要始终以“实事求是、质量第一、相互监督”为基本原则,对企业统计人员和领导的统计工作态度和道德进行监控。3)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确保企业统计工作的标准化,监控制度的规范化。4)企业应加快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并运用现代化的统计方法,实现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办公。同时应增设统计信息的管理中心,对企业的统计工作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5)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提高统计团队的综合业务素质,减少较高业务能力的人才流失,并对统计人员的日常统计工作进行有效监控。6)运用科学且合理的统计和分析方法,反复验证和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数据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统计的过程进行监控。7)建立并健全统计工作的质量考核与奖罚制度,严格落实统计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的相关规定。 5、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工艺方法被应用到机械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要求。为了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管理和规划,提高生产成本的有效利用率,机械加工企业应根据国家统计的法律和法规,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一套完整、可靠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企业统计的信息化管理,保障机械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作者:孙惠 单位: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冶炼设备制造厂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环境统计数据分析情况及完善建议 1前言 环境统计工作涉及数量庞大的污染源,数据库是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筛选的基础和依据。做好环境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评价工作,明确指出全省的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找出年际间环境统计的变化趋势,对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2湖南省环境统计数据和评价概况 2010年,湖南省参与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有3929家企业,汇总工业企业总产值6521亿元,这些重点调查单位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各县(市)排污总量(指该县(市)排污申报登记中全部工业企业的排污量,或者将上年环境统计数据库进行动态调整)85%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56.1%。全省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核算,全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1.9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5.82%和1.26%。2010年,湖南省废水排放总量2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9.6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7.2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9.8万吨,而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8万吨。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1.0万吨,工业废水中:氨氮、石油类、氰化物、挥发酚、汞、镉、六价铬和砷排放量均较上年减少,其中:石油类、氰化物、挥发酚和六价铬下降幅度明显,湖南省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比上年有所提高。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4672.8亿标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硫80.1万吨,烟尘31.2万吨,工业粉尘39.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773.35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66.6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4797.3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1.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6.4万吨。湖南省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COD和SO2排放量的考核是基于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总和。湖南省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工业污染物指标的代表性,选取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和工业废气、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工业SO2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表征环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汇总并分析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和污染情况,基本上能反映全省工业污染源的排放状况,能够反映排污情况的总体趋势,能确定全省工业废气、废水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区域及主要污染行业。 3湖南省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和综合分析评价现状 3.1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现状 目前湖南省环境统计调查范围包括工业、生活、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医院等5类,大量的排污单位没有纳入环保管理,城市生活垃圾、机动车尾气、农村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的统计未纳入。 3.1.1环境统计数据优先使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湖南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各行业差异很大,不确定因素多,需要复杂的监测技术支持。凡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须由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按照总局要求进行比对实验并合格的)并与当地环境监测站联网的单位,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据作为排污量数据;未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现场实测法计算排污量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全年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需多次测定样品取值,并经同级污控、监察、监测等部门共同认定。 3.1.2环境统计数据严格按细则要求进行审核环境统计数据严格按照审核细则,对数据的完整性、突变指标、规范性、逻辑关系和合理性等进行检查。选择两年以上数据,对数据变化量大于10%的指标进行深入查询,具体追溯至点源。重点检查同向或反向的指标间的逻辑变化趋势、重点检查主要指标和重要衍生指标的取值合理性[2]。 3.1.3环境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1)行政干预近年来环境统计日益与环保责任考核,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政绩评价等工作密切挂钩,部分环保部门为应付各种考核,实现各种达标创建评比活动,人为修改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也存在报喜不报忧等问题。(2)环境统计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基层的数据质量监控主要还是人为管理,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忽视。环境统计中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基本上靠企业自报,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和科学审核,企业错报、瞒报甚至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3.2环境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现状 衡量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在统计上有无显著性。最常用的技术是Daniel的趋势检验。全省汇总的工业污染源资料,仅对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评价[5],评价的方式采用的是等标污染负荷法。采用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污染物年排放情况进行趋势分析,采用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工业固体废物分行业和种类产生情况进行趋势定量分析。 3.2.1环境统计工业废水评价方法、项目和标准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根据国家的有关技术要求及全省环保“十一五”规划中确定总量控制所包含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因子,选择COD、汞、镉、铅、六价铬、砷、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和氨氮等共10种。评价标准采用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见表1。 3.2.2环境统计工业废气评价方法、项目和标准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依据《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要求及其建档技术规定》中所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见表2。 3.2.3环境统计综合分析时效性有待提高由于环境统计数据在时间上的滞后性,统计分析只能针对上年度的数据做事后评述和趋势分析,后期开发利用少。环境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处在较低的水平,缺乏专业的研究开发,无法在环境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和综合分析改善建议 4.1改善数据质量建议 4.1.1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各种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范围,不仅要学习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还应对与环境保护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如气象、地质和生态知识等。培养一批掌握辖区内排污单位状况、擅长污染源管理和数据分析运用的环保管理人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1.2拓宽环境统计范围,实施总量测算制度在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实施总量测算制度。工作中建立环境统计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关系,科学估算宏观总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1.3加强统计指标的解释指导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统计指标的原始范围、口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及时更新统计指标的涵义,做好指标的解释指导工作;培训基层的统计人员明确指标涵义,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4.1.4加快统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局域网的建设与管理,建立污染源动态基础数据库,保证网上数据传输的畅通无阻。软件系统应有强大的查询、汇总及兼容功能,紧扣报表内容,开发环境统计、总量控制、在线监测、新建项目等一体化管理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模块,实现全省污染源数据网上申报、传输、查询功能,并满足国家环境保护部数据上报的要求。降低统计数据在人为计算、存储、传输等环节上的技术性误差和逻辑性差错,逐步提高上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统一性。 4.1.5开展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环境统计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规划、计划和考核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依据。开展数据联审工作,准确掌握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为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既有利于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2提高综合评价分析能力 4.2.1把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其排放量结合起来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其排放量是密切相关的两项重要内容。应将污染物排放量统计结果和环境质量指标相关联,进行综合分析,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4.2.2选用恰当的综合分析表征手段[3]综合分析表达的主体是文字及图表,且不断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加强图表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量以图代表。在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趋势分析时,尽量选用拆线图;在进行年际横向对比分析时,多选用柱状图;在进行行业分担率分析时,尽可能多用饼图。综合Powerpoint、Photoshop及绘声绘影等多种软件技术,实现声、像、文的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印象深刻。 4.2.3加强数据解释技术,强化综合分析要点环境统计人员应进一步对水、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参数和监测数据进行深入了解,定期对辖区内污染的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种类等分布情况结合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污染趋势分析,提出控制辖区污染的对策和建议,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因果、预测和决策分析。 4.2.4加强分析全省工业污染物的空间变化,进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在了解湖南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集中率[4]和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工业污染物的空间变化特点。采用灰色相对关联度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全省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关系,计算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5]。综合评价值越小,表示污染物排放强度小,环境效率越高。 4.2.5加强全省特征污染物的分析汞、镉、铅是湖南省特征污染物,根据重金属污染物行业分布特点,确定特征污染物,进行趋势分析,加强对行业节能减排和项目脱硫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准确的预警提供真实完善的环境信息和决策依据,更好地履行监测单位的环境保护职能。 5结语 在“十二五”环境统计工作中,将以2010年度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数据作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约束性考核目标的基数,逐步提高环境统计分析的质量,把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环境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中揭示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不断地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环境统计分析,反映出湖南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绿色湖南建设,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湖南。 统计数据分析论文:探讨统计数据分析体系中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一、数据统计分析的内涵 数据分析是指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解决管理决策或营销研究问题所需信息的过程。所谓的数据统计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在实际的市场调研工作中,数据统计分析能使我们挖掘出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并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指导决策的制定。 二、数据统计分析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方法的显著特征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客观性,数据统计分析作为市场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具有同其他科学方法一样的客观标准。(2)系统性。市场调研是一个周密策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并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步骤、活动和成果组成的过程,而不是单个资料的记录、整理或分析活动。(3)针对性。就不同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而言,无论是基础的分析方法还是高级的分析方法,都会有它的适用领域和局限性。(4)趋势性。市场所处的环境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实用性。市场调研说到底是为企业决策服务的,而数据统计分析也同样服务于此,在保证其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现实意义。 三、推论性统计分析方法 (1)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可以看作是t检验的一种扩展。它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比如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性、关联性的程度等,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检验各个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2)回归分析。在数据统计分析中,存在着大量的一种变量随着另一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这种对应的因果变化往往无法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只有通过大量观察数据的统计工作才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是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从定量的角度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归纳。 四、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描述两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和方向的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事物之间有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仅仅是伴随关系;但如果事物之间有因果关系,则两者必然存在相关关系。(2)主成分分析。在大部分数据统计分析中,变量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人们自然希望找到较少的几个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信息。所谓的主成分分析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很显然在一个低维空间识别系统要比在一个高维空间容易的多。(3)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使数据简单化,它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对变量进行分类。这些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而原先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4)聚类分析。在市场调研中,市场细分是最常见的营销术语之一,它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分割为不同的族群,并使族群之间具有某种特征的显著差异,而族群内部在这种特征上具有相似性。聚类分析就是实现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根据聚类变量将样本分成相对同质的族群。聚类分析的主要优点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归类比较客观,有利于分类指导。(5)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判别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若在已知的分类下,遇到新的样本,则可利用此法选定一种判别标准,以判定将该新样品放置于哪个类中。由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判别分析区别于聚类分析的地方,而在判别分析中,至少要有一个已经明确知道类别的“训练样本”,从而利用这个数据建立判别准则,并通过预测变量来为未知类别的观测值进行判别。与聚类分析相同的地方是,判别分析也是利用距离的远近来把对象归类的。
知识经济论文:试论知识经济组织的优化原则与特点 摘要:本文从剖析知识经济内涵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报酬速增性与过减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有序性与无序性、则性与柔性、流动性与非流动性、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入手,提出了知识经济组织的优化原则,并就知识生产组织主体的安排及网络型组织不同于功能型组织的特.杰作了阐述。 顺应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剖析知识经济活动内涵的特殊矛盾入手,探索性地提出知识经济组织的优化原则与揭示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的基本特点。 一、知识经济活动内涵矛盾的特殊性 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穆尼在与艾伦·赖莱合著的《工业,前进!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从形式的意义上讲,组织就意味着秩序”,“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为了达到某种的目标的形式”。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巴塞尔在其所著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把组织界定为“对所有权被分割的实体的管理”。概而言之,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序地结合起来的整体。 作为组织,必然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有序性与有机性。目的性,是说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系统性,是说组成组织的各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序性,是说组织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与时间顺序的;有机性,是说为了协调组织的活动,必然存在着担负不同职责的职能部门的分化,这就类似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贯通,密切配合。知识经济组织作为组织无疑具有组织的一般规定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又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活动的矛盾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在以保密、专利权、特许权等方式对知识要素(仅限于应用性知识)作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的场合,产权人通过知识的使用通常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知识的内部经济性。这种内部经济性无疑与专利权等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相关。之所以要作此类产权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知识生产的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就知识的公共性消费可以拓展知识的作用范围,增加知识的使用价值,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而言,知识又应该是共享的,不应该为私人、少数人所垄断的,这也就是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源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同时为众多人共同消费的性质。知识的内部结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内部经济性的增强,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减弱;内部经济性的减弱,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增强。非知识性资源(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除外)则不相同,其消费本质上是排他的、竞争的,不可能在为某人使用的同时,又供其他人所使用。非知识性资源的消费,除给产权人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尽管也可能会使非产权人获得相关效益,但这种相关效益只是间接的外部经济性,而不是直接的外部经济性。由于知识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源于非公有产权安排所赋予知识的消费排他性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矛盾,因而,也可将其称之为知识消费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矛盾。 第二,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因为通过知识的投入可以不断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与不断提供出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而提高劳动、土地、机器设备等实体性资源的产出效率,推动生产函数向坐标图象的右上方移动,因而知识投入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倾向。然而,这种由知识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只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抵消或抑制实体性经济资源投入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却不可能消除这种倾向。也就是说,在与知识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存在的同时,与其他经济资源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仍然存在,由此便构成了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 第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严格的工艺流程与环环相扣的流水作业线,突出强调的是统一性、常规性、一致性、整体性,全部经济活动就类似于一部机器,劳动者个体则相当于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或螺丝钉。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因开拓、创新成为主题与基调而必然强调差异性、独创性、非常规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因知识的生产有赖于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多种知识的交融、综合,又必然强调协作性、互补性、综合性与群体性。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这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必然要求劳动者个体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在新的结合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机动性,与此同时,个体之间又必须能够彼此沟通,相互配合,表现出高度的整体协调性。 第四,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工业经济活动是严格有序的,甚至严格到操作者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规范与程序来动作。知识经济活动则不同,虽其整体活动表现出高度有序性,但其个体活动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才使个体有可能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知识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这一整体有序性与个体无序性的矛盾,也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五,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由于知识的含量较低,技术更新周期较长,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较慢,所以,某种经济组织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或刚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高投入必将导致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加快,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果说使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刚性,是包括知识经济活动在内的任何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一般前提的话,那么,使经济组织形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柔性,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特殊的条件。 第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除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外,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均含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流动性,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所具有的空间位移性。非流动性,则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发生空间位移时因遇到阻力而导致流动性或部分流动性的丧失。知识作为动产的一类,尽管在流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相比非知识性动产所遇到的阻力却要小得多,流动性也要强得多。知识性动产与非知识性动产在流动性方面所具有的显著差异,也会对知识经济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个体从属于机器体系,其活动处于完全的受控状态,不具有自主性。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劳动者个体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又需要对自主进行的个体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个体自主性与整体控制性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同样是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重视的。 二、知识经济组织代 化原则 基于对经济组织优化一般要求的认识与对知识经济内涵特殊矛盾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高运行效率原则。判断某一知识经济组织形式是否合理,首先应看其是否有利于知识经济活动高效率运行。知识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予以下因素:一是实现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在系统内外合理配置的机制是否健全;二是促使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制是否健全;三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曾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四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第二,低运行成本原则。某项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如果是以高成本来支撑的话,那么这种高效率则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不仅要坚持高运行效率原则,还要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知识经济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一是各种经济资源在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内耗;二是管理、协调费用;三是激励、监督成本。在上述3项成本中,第一与第二项通常是此消彼长的。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并不是说应使知识经济活动运行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最低点,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活动效率既定的前提下,应使其总运行成本最小,亦即使知识经济活动的净产出最大。 第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人从属于机器,主体受制于客体。因而在进行工业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机器体系与工艺流程的需要,而不是主体的需要,对物的组织被置于第一位,对人的组织则服从于对物的组织。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的组织原则是客体性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发挥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是主体支配客体,而不是客体役使主体。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才能满足主体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为主体充分展现其个性的魅力与进行多样化的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应是主体性原则,而不是客体性原则。 第四,弹性原则。如前所述,知识经济包含着有序性与无序性、刚性与柔性的矛盾。为使这些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必须使知识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弹性。具体说来,一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二是要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三是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四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五,开放性原则。知识经济领域是高度开放的领域。与物质、能量通常是单向直线式流动不同,知识的流动通常是双向并呈辐射状的,知识经济网络由此交织而成。知识经济网络不存在固定的边界,随着认识的深化与新认知领域的开辟,其网线必然越来越密集,其边界必然越来越拓展。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应使所设计的组织具有不断拓展自身边界与最迅速、最充分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能力。 三、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特点 知识经济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总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与组织形式作—剖析。首先探讨—不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安排。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3大类。与其对应,知识生产也包括基础知识生产、应用基础知识生产与应用知识生产3大组成部分。因基础知识生产只具有外部经济性,不具有内部经济性,其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故只能由国家出资举办研究机构按非商品生产的形式来进行。 应用基础知识,一方面因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故可被归入公共产品之列;另一方面因其应用范围与应用者集合可大体确定,从而可借助一定形式将其外部经济内部化,故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应用基础知识的这一双重属性便决定了对其生产组织主体安排可作如下选择:或者由国家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公共产品来生产,或者由私人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私人产品来生产,或者同部门、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出资作为准公共产品来生产。 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应用基础研究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提供,难免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使用者一般是特定部门或特定行业,此类事业若由国家来举办,便可能因无法清楚地把握需求及其变动状况,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难以吻合。 第二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研究成果的需要者有可能因自身财力限制而无法取得研究成果的使用权;二是某些耗资巨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有可能因举办者财力不足而无法进行。 第三种形式,既不存在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也不具有第二种形式的缺陷,它可以灵敏地适应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及其变化,可以在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应用基础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还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利用,因而,在笔者来看,不失为一种最适合于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与发展的组织主体安排。 应用知识,可进一步被区分为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与此相应,应用知识的生产也可被分为常规知识生产与非常规知识生产。因常规知识是在某实践领域被普遍应用与反复应用的知识,故可通过数据化与编程将其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对象化为计算机功能,使其得到更为广泛、更为经济的利用。非常规知识生产包括非常规技术生产与非常规经验、技能生产两部分。其中的非常规技术生产,或可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来进行,或可由企业成立研究机构或组织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作何选择为宜,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财力与其对非常规技术的需求状况。财力雄厚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大的企业,一般可自行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进行非常规技术研究;财力单薄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小的企业,则直通过外购方式或吸收无形资产投资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非常规技术的需要。非常规性经验与技能,因只能通过劳动者干中学来获得,故其生产无法通过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而只能通过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与激发劳动者于中学的热情来进行。 关于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方式。按照雷蒙德·E·米尔斯与查尔斯·C·斯诺的观点,工业经济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功能型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是等级制,通过专业分工系统逐层向上,从一种标准化工作过渡到另一种标准化工作,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链,对整体活动逐级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随着知识尤其是特殊性专业知识成为企业资源的核心,功能型组织经过部门型组织、矩阵型组织的短暂过渡,于20世纪80年代演变为网络型组织。笔者认为,网络型组织区别于功能型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现代知识经济活动是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来进行的。这些团队相互关联,按照若干基本组织原则,通过灵活的、强大的交流网络彼此协调,不存在集权控制,其团队的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转换而变动的,故团队组合又被称为不规则型企业。在不规则型企业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的,同时又在更大的范围背景条件下存在,并须遵守这种背景条件,以达到自治与协调的高度统一。这种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网络型组织显然能最有效地利用知识,最迅速地积累与创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最充分地展现个性的特点与最迅速地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 第二,职位权威让位于知识权威。维娜·艾莉在其所著的《知识的进化》一书中谈到,在与功能型组织共生的官僚制度中,你拥有的职位决定了你的权力,存在的是职位权威。但在网络型组织中,权力来源于你所掌握的知识与所了解的人,存在的是知识权威。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知识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支配性地位,成为主导性力量。 第三,组织边界可以无限拓展。在功能型组织中,由于权力体系是按照等级层次构造的,所以组织的规模或边界必然要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在网络型组织中,不存在集权控制,因而组织的规模或边界也就不会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随着新的知识供给单元或知识消费单元的出现,网络的边界必然向外拓展与获得不断递增的知识规模效益。 第四,联合成为主流。在采用功能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往往以获胜企业兼并失败企业而告终,被兼并者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在采用网络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的结果则通常是竞争双方达成联 合的协议。与兼并不同,联合意味着在继续保持双方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动作,这无疑是实现竞争双方知识资源交流与共享的一种最有利的组织形式。 第五,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在以等级制为特征的功能型组织中,为满足集权式管理的需要,信息主要是纵向流动或纵向传递的。而在网络型组织中,由于团队之间主要通过彼此的沟通对话来协同动作。所以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或横向传递的。以信息横向流动为主的网络型组织可以使信息知识资源得到更为迅速、更为充分、更为经济的利用。 第六,信用关系是组织内的基本关系。在以等级制为特征的功能型组织中,系统的运转是靠自上而下逐级命令与自下而上逐级服从来维系的,命令与服从是组织内部的基本关系。而在网络型组织中,作为基层组织单位的每一个团队都是自主的、平等的,它们是靠对组织整体目标的认同与共识而统一起来,靠彼此间的信任与诚实而联合起来。正是网络型组织内部的这种自主、平等、彼此信任的氛围,为培植创造力,发挥创造力,加速知识创新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第七,私有产权弱化,市场调控范围缩小。笔者认为,伴随着知识网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私有产权会逐渐弱化,市场调控力度会逐渐缩小。其根据在于:一是知识本质上是一种共享性资源,只是为了保护知识生产者的利益,获得对知识生产的推动力,才有必要通过赋予专利权等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知识的生产作私有产权安排。然而,为使知识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一旦超过专利权保护期限,私有产权安排便会为公有产权安排所取代。二是在对知识作私有产权安排的场合,知识资源的流动、配置一般要通过产权交易来实现,由此必须支付交易成本。因为知识产权的界定、保护、估价与协约履行的难度明显超过实体资产,致使知识产权的交易成本也会明显超过实体资产,所以对知识作私有产权安排的动力就会因为交易成本的增大而减弱,对知识作公有产权安排的动力则会因交易成本的增大而加强,甚至有相当部分知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而不适宜作私有产权安排。知识经济时代私有产权的弱化,无疑将导致市场调控范围缩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知识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一种与知识网络经济活动相适应,既不同于市场的调控机制,也不同于政府调控机制的经济调控机制必然会形成与完善起来。 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新经济学名词,它概括深刻、理论性强、意义重大;城市经济(UrbanEconomy)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理所当然也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具有无限发展的美好前景。把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既是知识经济研究也是城市经济研究的前沿性问题。 一、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同一性 人类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种以来就开始有一定生产知识,农业社会的时时令知识、天文知识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小手工业的生产技能知识有的至今还传为美谈。但是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迅速发展和聚集是大工业发展以后的事情。工业社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载体就是城市。城市经济的本质就是广义的知识经济。 有人界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好,我们甚至可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确切含义做点“定量”分析,如有人提出过的指标体系那样。例如:知识产业的比重。“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现在并不规范。我以为,知识产业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它应是生产、传播知识及其软载体的产业的总称。科学研究与教育主要属于知识生产产业;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新闻传媒、文化交流等应属于知识传播产业;书本、文章、文件、报刊、电子软件等属于知识软载体.对这些载体进行生产与传播的产业自然上应属于知识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集中在哪里?在城市!发展知识产业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同义语。统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作为第四产业提出来。只有当第四产业的统计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形成四次产业台阶的时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产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阶梯时,才具备狭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城市首先具备这个特征,这个城市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城市;如果一个社会具备这个特征,这个社会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社会。 再如,社会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贡献率。这也是人们很重视的一个指标。社会经济增长与投入有关,其中主要有物质投入和知识投入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要素,后者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划分,物质投入可以分为资金(K)和劳动力(L)两个部分,知识要素可以用技术水平(A)来代表。知识贡献率应当就是由于技术水平提高给社会所增加财富在整个社会产出中所占比重。现在研究这个比重的经济学家,既有以国家为对象进行的,也有以城市为对象进行的。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当知识贡献率稳定的超过50%时,这样的经济才称得上知识经济的话,那么,这既适用于衡量国家,也适用于衡量城市。 不过,一个国家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有一个城市化程度问题。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一般认为是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它的下限值应是城市化率为75%左右。当然这个指标不能孤立使用.19世纪末叶英国的城市比率就已经达到和超过75%.但那时它离知识经济还很远,因为当时英国的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贡献率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则有可能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总之,知识经济不可能在农村实现,也不可能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社会实现。城市是人类知识进步的产物,又是知识集中的区域。反过来,城市成为知识的摇篮。为了促使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我国城市化过程。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狭义的(即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经济概念出发考虑,知识经济的产生要晚于城市经济,它是城市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的理论可以视为是新的重大的历史分期学说,这也许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者/!/本人也未必清楚意识到的重大贡献。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高级阶段实质是指一个崭新时代的经济,这个时代是以往历史时展的高级阶段。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崭新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已经经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从生产力水平来说,农业社会是低级阶段,工业社会是高级阶段。但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到来,以前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只能认为是“前知识经济”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知识经济时代才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知识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物质性投入为主,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知识性投入为主;生产环境也有根本性变化,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当然,以主导产业为标志进行社会阶段性划分,也可以有三分法,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不过两分法比三分法可能更深刻、更有意义。 2、知识经济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崭新阶段我们曾经有过社会形态的划分,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四个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关系被动地为生产力所突破实现的,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自觉的行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现点有可能同知识经济的观点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知识文化极大普及为背景,人类将有从约束自己的生产关系中真正解放出来、提升出来的现买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前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和教育文化的落后,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荡涤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是没有物质基础的,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则完全有这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划分比以往几个阶级社会的阶段性划分更具重大历史意义。也许可以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束缚于生产关系、被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有可能自动调节生产关系、主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 3、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实现阶段人类社会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仁人志士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分工、教育、道德、节欲等理想;我国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思想,是妇孺皆知的;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等提出了“社会契约”、“人权”、“平等”、“自由”、“回归自然”、“理性王国”等一系列社会理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的种种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更是尽人皆知的著名学说,多少人曾为之鼓舞.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但不管是理想也好,空想 也好。都没有如人所愿的实现。根本原因是物质条件尚不具备,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知识经济社会和城市经济高级发展阶段的到来,却为人类世世代想的实现创造了这样的物质条件。用文学语言说,那是一个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真的时代。也可以这样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追求理想和梦想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类实现自己的梦寐以求理想的伟大时代。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们应该竭力争取并为之奋斗的辉煌的明天! 三、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 既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将把人类社会引向高级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有梗概的认识。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社会进步是目的,而经济发展不过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因此要时刻注意和加强研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哪些方面引起社会进步的质的飞跃的方面,并应通过城市社会目标的逐一实现,谋求逐步达到整个国家社会目标的实现。对这个社会目标的期望值不仅不能低,而且应视为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重要检验标准。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知识经济、城市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并在这个基础上,有预见有规划地提出社会进步的目标、条件和检验标准问题。我以为,以下三条是重要的: 1、社会差别趋于缩小社会发展总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先有差距的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知识经济的兴起还会有差距的继续扩大,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稳定时期一定要创造社会差距逐渐缩小的社会条件,否则这个知识经济的“知识”是有偏差的,起码是社会科学知识不发达。缩小差别的内容当然主要是这三方面: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理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使一直存在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得到统一和解决。现在的情况是少数发达国家国内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而全球的差距还在扩大,这基本反映各个国家和全球距离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也会是不一致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时也提出过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现在城市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正在经历由无差别和差别甚小到扩大差别的过程,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研究这个差别扩大可以允许的“度”,要不失时机地实现由差别扩大到差别缩小的转变。 2、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显著提高知识经济应比前知识经济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食、衣、住、行条件.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使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发展,真正出现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统一,从而,人的平均寿命将进一步延长,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幅度提高。那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竞争的性质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对知识文化的追求和精神享受以及由此形成的比、学、赶、帮热潮将成为新的时尚。如果这样认识是必要的,那么各个国家和全球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说都还任重而道远。我国历来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过硬;最近几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有些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尚需大大提高和加强。 3、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安定这是以上两项实现的必然结果。那时,人民安居乐业,收入稳定,生活安定、自由、幸福,相处亲和、友善、欢乐。患病率、犯罪率降到最低点,战争的阴影和威胁基本消除。如果不是这样,即使社会科技很发达,生活水平也很高,每人一台电脑、一辆车,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玩什么有什么,但是社会不安宁,刑事犯罪让人提心吊胆,不减当年,甚至有所发展,算不算这个社会的经济性质是知识经济,这个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高级阶段呢?我看不能。长治久安,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社会梦想,在经济水平低下的前知识经济社会是注定不能实现的,而只有在全世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才有实现的条件。现在少数发达国家是富裕了,但他们仍然感到不安定因素的威胁,美国还在坚持要搞导弹防御系统,就说明这个问题:世界大同为时尚早。 知识经济的前景和必然逻辑在昭示人类:不仅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具有同一性,而且局部的(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全球整体的发展也具有同一性。可惜,美国总统的智商尚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平凡的真理”,他们想到的和为之尽职尽力的只是美国一国的遥遥领先,而不是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各国政府现在能顾及到的也只能是本国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有的甚至不惜以高昂的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换取经济的单纯增长。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应从现在起就应首先在国内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摆平、摆正确。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既励精图治社会安危于已然,也防患于未然。从城市做起,重点也在城市! 四、系统建设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最美好的来来,但是通向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道路并不平坦。现实告诉我们,一切关于知识经济的绝妙的描绘,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只是理想、陶醉、沉湎而后已。知识经济的“桃子”并不能伸手可摘,也不可能即摘即食、它若远若近、若真若幻地摆在我们面前。你若取舍得法,功夫到家,他将届时走来,同你握手;否则.也会失之交臂,离你而去。要保持清醒头脑:在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尽管十分严峻,但是机遇与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十分丰厚的。如何利用机遇和有利条件,迎接挑战并战而胜之可以有各种途径和方法:有认识的、技术的、制度的、政治的、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要配套实施。本文不能胜任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仅就其中一个问题,即认识知识系统、发展知识经济系统和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问题谈点浅见如下: (一)认识知识系统 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元物质”;知识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构件”。到底什么是知识,现有的源于国外的4个W(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以及国人所加的几个W的认识,只是对知识的形态与分类作了表述,并未触及知识的实质,不得要领。我以为,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劳动、科学实践和人际交往)对自然、社会、思维的现象和本质所获得的认识的总和,是可用以指导人类再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知识是社会生产力.是生产所以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形态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知识系统可以根据它的形成过程作以下分析: 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能动的生产技术是指劳动者在其劳动过程中,以自己先天和后天素质为基础,根据切身体悟,随时对劳动经验直接进行总结和调整的活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能动的生产技术与劳动者的素质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规范的生产技术是指在劳动者能动的生产技术基础上,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系统总结,得出共同认识,而后用操作规程固定下来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规范的生产技术既受专业人员素质的制约,也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实用的和基础的自然科学。实用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总结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指导人类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物质形态的理论体系;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对人的实践活动和实用自然科学进一步进行总结,揭示出自然演化的一般规律,而后形成的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它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与应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微观的、宏观的和中观的管理科学。微观的管理科学主要是指导 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理论体系,它既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系统的运动变化,也管理其中的人事系统的运动变化,因此它既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宏观的管理科学是指导企业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以一个国家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理论体系,它对微观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或促进或促退的制约作用,实际上这只是宏观管理学的一种狭义理解,就广义而论,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在内的一般宏观管理科学的诞生。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诞生,实际上提出了建立中观经济管理学的要求,实际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管理学。这种管理学是微观管理学与宏观管理学的合二而一,是管理学发展的高级阶段。[1]无论微观的还是宏观的管理科学都是人类长期进行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宝贵经验结晶,但是它比人类的自然科学技术结晶要年轻。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传统的人文科学是由古人和前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和本质所进行的艺术的、政治的、法律的、历史的和哲学的反映和概括;现代的人文科学是对传统的人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在现代社会中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有时是混合的,但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和可能就是社会科学的主体,而经济学则分属于二者。 以上关于知识系统的分类,使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各层次知识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层次越高,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也越高,也就是它的“软化”程度越高。各层次的“软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各种有形的物质(“硬件”)运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层次越高的“软知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这种影响会越大。也就是说,以上四个层次的知识是一个整体,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调控作用。然而,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愈前愈细,愈后愈粗的问题,与实际上应该具有的愈前愈浅,愈后愈深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以至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哲学的价值和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实践造成数不尽的危害。现在看的很清楚,越是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越是与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落后有关,而主要不是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可惜,现在在实际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还是实质上的自然科学技术救国论、高新技术重点论、自然科学人才上乘论,如此等等。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消极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之一。 (二)发展知识经济系统 由于知识系统的庞大和复杂性,知识经济的内涵不宜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某种某类知识为主(或为重点)的经济。同时应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理解修改为“以系统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定义,这样可能更科学些。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既决定于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决定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把知识经济仅仅理解为技术经济或高新技术经济是片面的。 首先,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与知识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系统和管理结构系统。最能体现“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知识”的产业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生产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和骨干;最能体现“应用的和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产业是各类学校、培训班和科研机构,在知识经济社会应有大的发展;最能体现“微观、宏观和中观的管理科学知识”的产业是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知识经济社会主要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率的大大提高;最能体现“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知识”的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将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具有高级人文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真正自由结合的社会团体。四者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者的比重比前者总有逐渐依次增高的趋势。 其次,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知识资源开发—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消费的再生产系统。知识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与正确运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德育、智育、体育)的过程。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教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赶超意义;知识生产主要是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积累,其核心是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社会理论和意识的创新,为此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管理科学的研究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而各行各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具有普遍意义;知识流通主要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为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保障、调控和制约的决定性意义;知识的消费就是知识的再生产,而知识的投入并不会消失、磨损和折旧。这是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最大不同和最大优越性之所在。以上再生产过程也必须互相衔接、协调发展。 最后,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精神财富的再生产过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相耦合的系统。就是不能把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知识资料的再生产截然分开,不能因强调知识经济系统的重要性而矫枉过正。二者的关系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而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可重复性和有限性,而后者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和无限性。分别来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而没有精神产品生产(如劳动者的产品成果与劳动技能与经验成果都是同时获得的),也没有单纯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而没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如著述立说的精神生产与其物质载体纸墨、书本、电脑的生产是必须相结合的);物质产品的流通与知识产品的流通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流通而没有知识流通(任何经济范畴的物流,皆因市场信息知识主导的商流所引起),也没有单纯的知识流通而没有物质流通(任何经济性质的信息知识流通必然伴随和引起物质商品的流通)。电子商务则是这种结合流通的最新形式。同样道理,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开发、物质资源的消费与知识资源的消费也具有同样的耦合性。不明确树立这种全面观点和辩正观点就容易神化知识经济,吹成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放松对它踏踏实实的建设。 知识经济系统的分析,实质就是知识经济结构的分析,与我们现在通行的经济结构分析明显不同的是加进了与物质结构相提并论的知识结构的分析。只研究有形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即通常所指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而不研究无形的知识文化形态的结构调整与发展问题,不研究后者对前者的重大作用和密切关系,是我们时代又一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之一。 (三)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 知识系统与知识经济系统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首先是城市经济中心的建设,在知识经济社会则主要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然后带动周围城乡的建设。原来关于中心城市的提法主要强调它是经济中心,或者笼统提出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或者一般谈城市中心的“硬”功能:生产中心、流通中心、 交通枢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等,或者进一步具体化为钢铁生产基地、煤炭生产基地、港口城市、边贸城市等等。而在知识经济社会谈中心城市的功能应该明白无误地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软”功能,即城市同时也是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智能中心。要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信息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向导和先导。主要由信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来代表,其中又可分为信息传播中心(这是各类媒体、邮电通信产业的主要职能)、信息生产中心(这是各类图书、音响、电子信息制作、出版、发行行业的主要职能)、信息技术中心(这是各类通讯设施、器材的生产和维修行业的主要职能)所构成;城市信息中心必然要求“数字城市”的建设,全方位向外向内提供尽可能全面系统信息,加速信息流转,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科技中心是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主要由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引进中心和科技辐射中心所构成,这里的“科技”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符合这个概念的产业或行业组织现在基本没有,或者尚处于萌芽状态。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大概能起到科技中心的半壁河山的作用;另一些城市设置的社会科学院、所或中心,是可望起另一半作用的雏形; ——教育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基础。主要由德育中心(城市应是精神文明最佳的地方)、智育中心(城市是各类学校的集中地)、体育中心(城市是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展最活跃、水平最高的地方)所组成,是全面提高全民德智体素质的模范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城市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浑然一体,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 ——智能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现。主要由经济的政治的决策中心(政府、公司总部等)、咨询中心(各类信息服务、经纪服务、展销服务、就业服务等)、学术中心(各类创新性学术活动等)所组成,实际起着城市和地区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调控和促进城市与地区协调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决定作用。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城市的智能作用、质量、效率和系统性军相差甚远。 应该指出的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软功能与硬功能一般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不能偏废。但是一批以软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会应运而生(如大学城、科学城、文化名城以及以政治、游息、会议、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城市等),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将以拥有这批城市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有眼光的城市管理者之深谋远虑的重点,也许就是要把现在已见端倪的这类城市或城区揣在怀里、捏在手心里,以最大的热情加以扶持、培养、“重用”、“提拔”,使其长足进步和发展。“创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应是时代的最强音,发展城市的最响亮的口号!“文秘站”版权所有 还要指出的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知识水平”是很高的,但不是划一的。这是因为即使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系统也可以根据其传播和应用特点划分为低层次知识、中层次知识和高层次知识。三个层次的知识也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呈“金字塔”形的整体。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当然决定于其高层次知识水平如何.但是任何高层次水平知识是离不开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中低级知识的相应传历与作用的。现在经常使用的低技术(Low-Tech)、轻型技术(Light-Tech)、高技术(High—Tech.)在知识经济社会也会各有提高,但不同层次会依然存在,各有用场,决不会一刀切为划一的高技术。与此相适应,不同层次的城市(如大中小城市)届时也会有不同层次的适用技术,各类城市各得其所,各有用武之地。这就是城市经济分布的系统性。 知识经济的曙光在前,谁会是观知识经济日出的第一人、第一城呢?让我们既参与竞争又拭目以待吧! 知识经济论文:谈知识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 一定时期的会计模式的发展是以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为前提的,新的经济环境要求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传统会计在学科发展、理论体系、组织结构、信息披露等方面都会发生大的变化。本文在审视传统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拟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就以下六个方面作一分析。 一、信息披露技术趋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由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管理的重心转向信息与决策。21世纪的管理将是数字化管理。在信息的处理方面,文件的适用性和通用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网络传输和自动处理相结合,尤其是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促使企业按照“数出一门、数据共享”原则建立起信息集中管理制度。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存储,为会计报告在传递方式上的革命奠定了基础。信息网络系统便于各种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同时,网上信息的提供扩充了公开信息含量。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于1995年将包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库EDGAR(即电子数据收集、分析和提取系统)接入Internet,使用者可以随时访问并检查相关信息。从空间跨度来说,企业应提供“金字塔”式的报告结构,以适应木同使用者对“充分性”的需求差异。债权人。股东、投资人、金融机构等都可以通过客户查询访问企业数据库,实现由综合信息追溯至最原始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或者由数据库向上阅读综合信息,满足财务层层分析的需要。 二、信息披露经济主体的“虚”“实”两个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的扩散和使用随着世界互联网和经济实体内部网络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加快;而数字化、网络化功能的加强,在物理空间不断缩小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诸如网上公司、网上银行以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 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发难以界定。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是虚拟的主体,其业务范围难以准确确定,与传统会计主体的特征完全不同,采取什么样的会计核算体系,也许行业会计准则也相应无法准确判断。因此,“网上实体”的出现及其扩散效应,增加了会计主体的不确定性,如何对其有效管理是对会计的一个有力的挑战。 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因此,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三、信息披露纳入企业经济监测和经济预警系统,及时性要来大大提高 经济监测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反映经济运行情况、判断经济的景气状态和波动信息;经济预警则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评价,预测和预报经济发展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情况和出现的不正常状况。未来的经济活动会越来越灵活、迅速、多变,这就要求企业在提供经济信息时运用科学手段,考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为经济监测和经济预警系统的相对准确提供基础,减少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 知识更新带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换代频繁,投入期和成长期对产品利润的赚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对高技术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间很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更是加剧了经济的动荡。相对于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方针、特点和经营风险会有较大波动,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亦会适时转换,现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已满足不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及时性和充分性的要求。 可以考虑对现行定期报告制度进行一定的扩充,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或者对某些特别项目采用特别的周期。财务报告可考虑采用双重形式:第一重报告企业的短期财务情况,以传统会计恒等式为依据;第二重报告是关于长期营运的能力,主要报告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价值,目的是报告企业长期前景。 四、信息披露内容的重点向知识资本转移 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其中,人的智力、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以及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经济中,土地、劳动。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也依靠知识来更新和装备,知识的经济功能得到最充分体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占最大比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现金及其流转,而是转向知识的增值。一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信息。 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在一些新型企业里,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得到充分反映。正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心,他们需要会计提供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有用信息。1995年瑞典SKANDIA公司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的年报,在报表中通过对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对瑞典保险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人力资源也将取代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等项目而成为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活劳动费用将成为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的价值应该具体化为货币度量,在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了,最终将形成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 五、信息报告模式将进一步扩充 传统的以三大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受到挑战,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 从横向来看,非财务信息将被广泛披露,主要包括企业背景、行业情况、关联方交易、股东及主要投资者信息等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往往局限于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在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其资金流动能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时,可以反映企业相关情况;但是如果两者发生偏离,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出现偏差。同时财务分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报表数据,表外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企业财务报告应该增加以下项目: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持有目的、预期收益等相关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人力资源综合情况、企业发展潜力等其他分部信息。 从纵向来看,可以借鉴美国学者韦尔曼的“彩色模式”理论,即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层次,从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传统会计报告内容,到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按逐渐模糊外延原则,全面报告与企业相关信息。 从产生报表流程的基础结构来讲,传统模式以记录为基础,记录与报告、分析、决策之间的时差较大,而借助反馈信息控制环节必须在记录之后完成。未来报告模式在电子数据收集和提取系统下,分析程序速度大大提高,决策与记录的时差缩短,记录、判断、控制环节也可同时并列进行,支撑未来会计报告模式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将有新的突破。 同时要特别提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广泛被披露,企业所扮演的角度从经济方面逐步向社会与经济两方面并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导致了企业作为更高意义上的受托人在发展上的重心,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得以体现。 六、信息披露的行业结构背景向高级化发展 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等的高速发展,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而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支柱产业则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而一般的未来学家认为对世纪五大战略工程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教育工程和金融工程,这也是未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渗透到第三产业,则使金融、科研、高教等部门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以此带动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整个知识产业规模扩张,又以知识的共享效应和知识递增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网络技术的支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跨国投资、贸易、金融、保险业务成为可能,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通过互联网络通讯系统表达、传输、交流和共享知识产品,加快整个社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新世纪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将大规模走集约化道路,业务范围宽广灵活,国际化程度提高,企业经营将以集团经营、跨国公司经营、股份制经营三者为一体的方式进行。因此对企业集团、跨国公司、股份制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必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思路研究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只有变革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终身学习思的理念,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从而构建学习化社会,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的兴起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个人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成为了竞争中成败的主要因素。人们的劳动方式已经由体力劳动为主向知识劳动、脑力劳动转变,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脑力劳动者。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就业模式,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1】。这就预示着缺乏学习能力的个人、组织、企业等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受失败。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在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将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冲破了义务教育的时间要求,每个公民都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学习,从而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终身学习,将学习当成一种不间断的活动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大家应当把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2】。人们学习的模式也由单一的学校学习变得更加多元化,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建构学习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应当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学习知识单纯的视为继承前人的智慧,这种观念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竞争需求的,只有创新性的学习才符合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使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世界各国掀起了热潮,党的十六大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目标。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很必要的,首先,对于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其次,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普及。最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 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途径 (1)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 我国的教育模式使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淡薄了人们对学习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认识。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深化教育改革,具体而言,在管理、投资、办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地方的实际问题,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情况的规划,将教育改革层层推进,逐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同时,还应当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摆脱学校学习传统模式的束缚,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基地。我国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和吸取国外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丰富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逐步实现我国从传统的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同时政府部门法律法规也要监督教育体系的完善,维护社会成员学习的环境。 (2)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 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渐营造出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学习型社会以个人为辐射点,逐步扩大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最终构建成学习型社会。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性的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学习能力决定,因此,只有不断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养成不间断学习的习惯。当社会成员的学习意识得到加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提高全民素质,从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科技知识的能力,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才能避免成为“功能性文盲”,才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设施。 (3)加大教育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政府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运用行政手段、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才能推动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才能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落实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法制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法的颁布和运行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依法治教的新轨道。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如教育设施简陋、教师工资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五、结语 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强,使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知识经济论文:议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劳动力为基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工业经济以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为特征,“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产生了利息”;知识经济则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处于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一无形资产,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通过知识,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集约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通过知识;可以开发出用之不竭的新资源;通过知识,劳动力和资本才能得到最高效率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其职能;通过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加强。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知识所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企业传统的管理信息方式日益电子化、数字化;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企业的经营服务更加顾客化;传统的批量经济向个性经济转化;高物耗经济向低物耗经济转化。同时,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整合人力资源等管理方法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企业竞争环境和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销售,“效率”(Effective)能否转化为“效益”(Efficiency)是企业关心的首要问题。对企业发展来说;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企业要实现价值增值(Value-added),必须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即核心能力,指企业以特有的学习、创新和组织方式,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采取独特营销方式的能力( Prahalad and Hamel 1990)。其实质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依靠智力、软件和创新实现增长。为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综合业绩评价制度(The Balanced Scorecard)。该制度从财务状况(Financial)、顾客满意程度(Customs)、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Robert S.Kaptan and David P.North)。 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价值增值为目标,除了利润和现金流量等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指标外,还包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顾客满意程度”反映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等内容,权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以价值链为核心,反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经营过程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灵活性、及时性、有效性与连续性。“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则“以人为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以良好的激励制度营造“乐业”、“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以“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该评价制度的重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映企业资源的有形资产,而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二、现行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核算的局限性 (一)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产物,侧重于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文件中规定了两条关于资产的确认标准: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②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和稳定性,该委员会在《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中认为需要附加以下两个确认标准:①无形资产在促使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②存在充足的资源,或其有用性可以证实,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预期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在我国,无形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与外购商誉等,不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企业会计制度,2001)。 以上认定标准表明,会计上确认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反之,无法以货币明确计量取得成本资料的就不可以称为无形资产。在此 认定标准下,没有反映出具有战略眼光的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没有反映出体现以质量为核心的“顾客满意程度”;没有反映出包括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中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对反映组织竞争力的“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要素同样没有涉及。事实上,有些高新技术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着作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不包括在“资产”之中,势必会低估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计价,但是计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关于确认时点上的困难。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如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企业文化氛围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②关于确切计量实际成本的困难。由于企业大量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③关于潜在价值与实际成本的矛盾。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但这一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潜在的价值,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现行会计制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忽视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很难以货币计量。若由于计量原因而将其排拆于无形资产范畴以外,不进行“演变革新”,“以满足环境对它的要求”,会“影响会计的生命力”(娄而行,1999)。 3.摊销方法单一。有形资产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效益,应计算其转移的价值,以准确提供成本资料,而无形资产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在此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减少(如企业文化氛围),故两者不宜采用相同的“摊销”方法计算其耗费水平。另外,现行制度所规定的摊销方法也只有“直线法”一种,不能适应多种无形资产核算之需。 (三)现行财务会计关于无形资产的报告不尽合理。 首先,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只有无形资产一个项目,对无形资产的揭示过于简单,没有进行适当分类;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综合竞争力;其次,按照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企业大部分自创无形资产的费用,尤其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都不作为无形资产成本而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能真实反映这些活动的性质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如分类情况、分类依据、计量基础、摊销政策以及价值变动等等;都不予以揭示,势必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改进建议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增加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情况、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质量等级等项目。特别地,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需,还需开展质量成本核算。 2.在“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方面,增加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经营活动快捷有效性与售后服务水平等内容。 3.在“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方面,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激励制度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氛围等内容。 (二)改进核算方法 1.成本法与市价孰低法。对于能够取得相应成本资料的外购无形资产,按会计制度规定,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当实际成本偏高肘,以“无形资产跌价损失”项目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2.市价法。对于某些没有成本资料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公允价值,即在自愿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来表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3.预期现金流量法。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而却含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的,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其公允价值,即根据每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求得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推荐这一方法。 4.增加非货币计量手段。既然单一的货币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无形资产的计量之需,可考虑辅之以非货币计量方法。如用“满意”、“较满意”、“有待改进”、“不满意”来描述“顾客满意程度”,用“一等”、“二等”、“三等”或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公布的等级指标来表示产品质量,用“优”、“良”、“中”、“差”表示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措施的有效程度,并形成企业的内部管理档案,记载其内容的变化情况。 5.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方法。对于使用年限限制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仍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考虑技术进步对其价值的影响是呈加速度变化的,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对于顾客满意程度、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企业文化氛围类无形资产,由于其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而不是转移,故只需在管理档案中记载其变动情况,无需进行价值摊销。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档案为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大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项目,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序,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四)拓展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借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委员Steven M.H.Wallman建议——报送彩色模式(Colored Model)的会计报告。在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应该把相关性作为必不可少的有用属性,将无形资产项目分多个层面描述,建立五个层面的彩色报告模式。 在第一层面中,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符合要求,称之为核心信息层;主要包括现行会计制度所确认无形资产的信息。在第二层商中,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均符合要求,但是可靠性有问题。如将“自创商誉”项目当作无形资产计量。在第三层面中,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来,但是可定义性和可靠性有问题。如“顾客满意程度”的计量,既不符合要素定义,又比较不可靠。在第四层面中,其他标准皆符合要求,但不符合可定义性。如持决诉讼案等风险的计量与反映。在第五层面中,除相关性外,其他标准皆有问题,如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本”、“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文化氛围”的计量。这样,把相关性放在首位,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信息分多层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要来,既没有违反会计的准确性,可靠性等原则,而又能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所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报告模式。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和行政执法方式变革 人类跨越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群的产生也发展,历史的车轮自然使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由于经济对法治的基础性作用,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强烈地震憾着工业经济社会法治根基,已经引起并必将继续推动行政法治的全面变革,即行政法治观念革新、行政组织法治变革,行政立法制度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等。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挑战,本文拟对行政执法方式变革方面作些初步探讨,其它方面已另文着述。 行政机关在本质上是执法机关,而不宜称为管理机关,不管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定法观察。[1]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也主要是执法行为,行政职能实现主要是通过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的;而不同的执法方式又直接影响或制约行政职能的实现。因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行政职能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执法方式。当然,这种变革并非对现有的行政执法全盘抛弃,进行暴风骤雨般的革命。经济条件之间的连续性,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渐进性,以及法律和法治观念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决定了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只是在人类实践中已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应新经济形态的要求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对工业社会的执法方式进行改良,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些,我们认为,知识社会行政执法形式的发展趋势和总体要求是行政执法方式的多样化、非权力化、法治化和公开化。 (一)行政执法方式的多样化 行政执法方式是行政执法内容和行政组织职能的实现形式。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资本家也强烈要求自由地享有天赋的财产权利,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充分自由的政治法律制度,“小政府大社会”就是理想的模式。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基于个人权利的神圣,基于对封建专制社会政府对个人权利姿意侵害的恐惧,在建立自己的政府时只把它设计为一个“守夜人”的角色。政府的职能严格控制在建立和维护自由竞争所需的法律秩序上,政府的机构和组成人员精简,其行为方式也相对简单。行政执法主要表现为行政处罚、行政命令、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市场调节的失灵现象逐步增多,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作为消极的“守夜人”的政府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服务。因此,社会权利被引起关注,法律社会化成为一股潮流,政府从“幕后”走上“舞台”,进行广泛的立法活动,以执法为己任的行政机关的任务增加,行政组织不断膨胀,行政权不断扩张。同样,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行政权能的扩大,自然引起行政执法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异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被牵引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工业经济社会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大生产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政府决策集权程度很高,并且必须强调政府的行政管理权才能实现高度管理,因而其执法方式主要为带强制性的,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规划等。知识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个体化以及多样性、差异性、分散性、扩展性等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政府决策权配置的改变,即由集中转变为分散,或集中与分散并存、行政执法方式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差别性。 我国不曾有过西方资产阶级性质的行政法,真正现代民主意义的行政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系统创立的,几经周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建和发展。九十年代以来开始大步由过去执行管理职能模式向既是管理职能,又是控权职能的模式转化。千年伊始,知识经济的浪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向我们迎面扑来。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了知识经济的萌芽,因而政府有义务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行政机关在依法执行公务时,除采用并不断完善原有的行政执法方式外,还得适应知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管理方式等新特点,采取新的有效执法方式。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服务行政”的观念,行政机关越来越多地采用以号召、倡导、引导、劝导、告诫、建议等为形式的行政指导来实施法律、实现服务;为了体现知识经济时代行政法的服务与合作的民主精神,行政合同被广泛地运用于实施行政职能。此外,行政奖励、行政许可、行政救助、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征收、收政规划、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命令、行政处罚等执法方式在逐步完善过程中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行政执法方式与日俱增而呈现多样化。 (二)行政执法方式的非权力化 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打破了权威组织对信息的垄断,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兴起,信息传递不再受时空阻碍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相互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的时代成为全球性相互依存的时代,各种传统的封闭已一去不返,它们之间的联系持续不断,既有合作,也有冲突。”但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人类成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至少都应该彼此作为类同胞来相互尊重”,“为增进人类合作、减少人类冲突作出至少是智识上的贡献。”[2]因而人类社会基于利益的一致性而增强了相互间的合作与沟通。这种沟通与合作不仅存在于平等的社会成员间,也同时存在于国家机关与社会成员之间。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成为二者关系的重心,而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合作是通过为与相对人提供服务来实现的。因此,行政主体从位居庙堂之高的依靠权力控制相对人的“管理者”转变为与相对人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并为之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行政机关在本质上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服务机关,是通过执法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国家机关”,而不能称之为管理机关,“如果将行政机关解释为管理机关,则相对人成了管理对象或被管理者,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关系就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3]这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行政法治观念明显相冲突。那么,作为服务机关和执法机关的行政机关,同其性质一样,其行政权就只能是一种服务权和执法权,并且执法权是行政机关通过对法律的执行来体现和实现的。这种行政权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已不同于作为“管理者”的命令权、控制权,其权力性质的嬗变有如美国现代着名的政治学家加尔布雷斯所言,从强制性权力到报偿性权力再到说服性权力[4].这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灵魂-创新所决定的。创新对法治变革的首要要求是建立在对人类的创新活动高度尊重基础上的法治。对相对人人格的平等尊重,对相对人从事创新开发的鼓励与指导,要求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信任、沟通与合作,更重要的是行政主体要为相对人的创新活动提供优良的服务,使行政管理权逐渐转变为执法服务权,行政权的强制性日益减弱,说服性日益增强。 知识经济论文: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 一、知识、知识经济问题的社会文化观 关于知识经济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当前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总的说来,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它的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什么是知识经济?现有相关文献的阐述大同小异,多是引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 我个人的认识是:“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它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以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自然就可保待长期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上述关于知识经济的界定中,广义理解的创造性知识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呢?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胄先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即涉及到“非人性化”(dehumanized)与“人性化”humanized)的问题,如果知识经济只涉及到非人性化的技术问题,那就只能称之为技术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创造性知识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但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作为“社会人”以至“文化人”而存在,总是生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人的大脑能个能独立自主、精神焕发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相应地产生创造性知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首先同人们所处的大环境、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它有个性(独出心裁)、富有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而要使真正具有上述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自由驰骋,从加使异彩纷呈的创造性知识得以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又有赖于与此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社会大环境的激发和孕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正是至今仍有许多人总是带着极其美好和仰慕的心情,追思我国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和西欧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这是中、西文化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都是真正的“思想大解放,科学、艺术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时代,也是科学、艺术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两个中、西文化史上黄金时代所产生的订多出类拔萃的大师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闪耀的思想光辉,可以看作是他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无限敬仰。 关于创造性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辈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我国晚清大学者龚自珍对此也有极为深切的感受。从他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九州生气情风雷,万马齐暗诚可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可以看到,其中的前两句充分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思想禁锢压抑了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无限惋惜和哀叹。而后两句则充分表达了”他强烈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为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热切追求和无限向往,因而他的这一寓意极为深刻的诗篇,就是今天读来,也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知识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同每个人的精神状态紧密联系的,因而它就决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问题,而应首先看作是社会文化问题。发展知识经济,使它真正为人民造福,首先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技术为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为促进知识经济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提供无穷尽的精神和智慧的源泉。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从宏观上看 首先要明确,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如果没有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以加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扑面而来的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无法在我国生根、发芽和结果,从而使我国又将失去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即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无法融入世界性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陷入步履维艰的困境。 那么,知识经济为什么必然会同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水火不容呢? 从社会文化观看,须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谈起。 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正如“在其所著《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根据提出的‘一边倒’的国策,在经济上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国家所有制,所有企业除极少数属于集体所有外,都属于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国家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大统一’的直接管理;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经济体制上的‘大统一’,要求文化上的‘大统一’与之相适应。‘大统一’的文化,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一元性、依附性和驯服性的显著特点。 一元性是指强调‘社会本位论’,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不应有独具‘个性’的自我追求,个人的人格独立和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求每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否则,就会被诬为‘个人主义’严重而受到批判。 依附性与一元性相联系,强调任何人不能游离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之外,其工作和生活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层层依附于上级的金字塔式的依附网络。 驯服性是指强调个人对组织必须绝对服从,不容任何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任何‘越轨’之处。要求人们以做组织的‘驯服工具’为荣。 这种‘大统一’的文化,一方面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成员中极少数先进英雄模范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相等同,严重脱离社会客观实际,势必导致‘假、大、空’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它对人的‘个性’的扼杀,也对社会成员主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起到严重的窒息作用。”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界“万马齐暗”的局面,怎么有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无限生机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呢? 市场经济体制则与此不同。它是建立在自由而普遍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其基础是确认交换双方地位的平等,并不因金钱或权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利于调动人类可贵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即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第一》)和“止于至善”(《大学·孔经》)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 表现为力求达到永无止境的更加完美境界的精神。经济生活中这种精神的发扬,有助于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可以为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从以上关于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宏观基础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所涉及到的首先是社会文化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对有关问题如果不从社会文化的大视野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有可能使人们的认识陷入机械论或工具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从微观上看 再从微观上看,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实行真正民主的、人性化的管理,借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奠定微观基础,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本来西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The Renaissance)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已经促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公民(citicens)至少从理论上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如可参与议员和总统的直接选举等等。可是,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仍然是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化管理,广大员工仍处于无权的状态,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为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所控制。从而使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智慧和创造力,因受到种种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 如不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落实自然无从谈起。 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企业内部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 Democracy Movement)正是以彻底改变上述违反历史进步潮流的情况,作为其基本出发点。“‘产业民主运动’认为,企业内部传统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等级制度所形成的管理权力结构,必须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使之与反映历史进步潮流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相适应。即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所提出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同时也应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处于无权的状况必须根本改变,要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民主’,将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转变为横向(扁平式)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借以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Humanized Organization)。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结果形成广泛的人文基础。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将对现行管理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问题 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会计,作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其一切活动,也应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力求能卓有成效地促进和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应怎样界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其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又同人们对人性(personality)怎样认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家知道,美国学者 Abraham H. Maslow是研究行为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本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等级,依次是:①生理的需要:是指衣、食、住等人的基本生活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的生活及其生命、财产能得到安全保障的需要。③友好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进入组织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友好相处,成员对所在组织形成归属感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应受到尊重,在组织中形成自重、互敬的良好气氛,进而激发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自豪感的需要。⑤自我实现(Self-actuality)的需要:是指人对完成自己矢志献身的创造性事业,可从中得到最大自我满足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上5个层次的需要,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我感到,对 A H.Maslow的理论.也可从另一角度来领会,据以把人依次分成三种类型,即经济人(Economic man)、社会人(Social man)和文化人(Cultural man)。意思是可粗略地认为:侧重于第1、2层次的人属于“经济人”;侧重于第3层次的人属于“社会人”;而侧重于第5层次的人属于“文化人”;而第4层次则介乎第3层次与第5层次之间,既同“社会人”有关,也同“文化人”有关。 对人的类型作这样一种分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认为可以作为确定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作为由员工组合而成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客观依据。 具体地说,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期,本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家认为,企业的组成人员,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经济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也遵循“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对员工的激励也主要运用经济激励机制。 当工业经济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行为科学家则认为,不能把企业的“组成人员看作是只寻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具有感情、思想、需求。爱好和主动性、能动性的‘社会人’。因而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是一种社会的有机联合体。在这种社会有机联合体中,不存在像‘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的可以普遍适用的经营目标。从长远的观点看,应把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看作是它的总体目标。……必须努力消除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可能导致企业侧重短期行为的种种消极因素。除利润之外,还必须同时在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才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生活福利设施等各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才有可能为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牢固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企业的员工作为‘社会人’,不是单纯‘经济人’,他们的个人目标也是多样化的,应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需要等各个方面,并不会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唯一目标。因而,对人们的激励因素也不能局限于经济因素,而应同时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当工业经济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的组成是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他们已经达到‘文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企业作为由文化人组成的集体,它们的生产经营当然不会以工业经济后期“企业本位”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更不会以工业经济前期所采用的“单一的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而会适应“文化人”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以服务于“社会本位”的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这种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从根本动力上看,必然是以非功利性因素作为主导。这是因为以“文化人”为主体组成的知识经济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根植于这种大环境的企业,自然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恢宏的气度,力求应用它所拥有的巨大优势,不断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新价值,借以为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如资源、环境、 教育等众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尽时能大的贡献。 总括地说,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到“企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样化”,到“社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反映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中,财务会计能最直接有效地为实现较低层次的 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服务,而管理会计则有更广的活动空间,即可为实现较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本位的多样化的经营目标”和“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特别是能更有效地为较高层次的根植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决策支持系统”从为“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 我们曾较早地撰文论述管理会计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首要职能是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问题在于:我们原来在这一方面所作的论述,是以纵向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化管理模式为基点的。因而对“决策支持系统”如何进行决策研究,是把重点放在如何为企业最高领导人进行最终决策的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这种认识显然是很不全面的。因为它既不符合“产业民主运动”的要求,也同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总趋势不相适应。因为知识经济既然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而知识又是深藏于广大员工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唯一的办法,是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机制,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都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企业管理原来的权力结构,即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即坚持员工本位的原则,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了解的情况,善于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自行进行决策,形成“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系,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客观环境、条件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凡事要层层请示汇报才能采取行动、势必贻误稍纵即逝的时机而造成损失的严重缺陷。 在建立了“倒金字塔”决策体制以后,企业的高层领导应怎样实现其领导职能呢?我认为,宜实行较为超脱的、富有感情色彩的“鼓舞性领导方式”(Inspirational leadership)或称“支持性的领导方式”(Supporting leadership),进而收到“官闲民乐”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官闲”,并不是指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制”,企业的高层领导可以无所事事,而是指他们应尽量避免去直接干预其所属各层次、各单位广大员工所从事的日常具体事务,而应集中主要精力去研究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大问题,从宏观上对企业整体性的发展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谋划;而“民乐”,则指广大员工在遵循企业总的经营规范的前提下,可以独立自主。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而不致于经常受到外来的种种无谓的干扰。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种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广大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才思泉涌,从而创造出尽可能优良的业绩,为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应怎样做才能同上述新的决策体制的要求相适应呢?我认为,上述新的决策体制对“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因为前者要求后者: 既眼睛向下——为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提供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沟通网络,为他们进行日常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又眼睛向上——为企业高阶层领导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这样上下结合,使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互相贯通,就可收到最优的整体效果。 (三)管理会计将从“财务会计”的“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变,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会计的发展变化同它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会计发展史作一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到,从它的基本结构上看,已经完成了从“一维结构”向“二维结构”的发展,即从“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发展,这一发展历程,是同从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现在我们面临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新时代的转变。由于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知识为其核心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原有的工业经济,于是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从会计上看,依靠财务会计原有的“二维结构”模式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管理会计要突破财务会计“二维结构”的既定框框,转变为在“三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较具体地说,从历史上看,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 的农业经济,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以后,如果还有剩余,是以“资产”的形式存在,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只会把所占有的资产积存起来,甚至把它埋在地下也就是他们只会存钱,不会用钱,更不会把所占有的资产拿去投资,使资产转化为资本,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像“资本”或“投资”这样的经济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占有资产的人要利用会计记账,只要用“一维结构”的单式簿记就够了,因为要掌握资产占有量的增减变化,只需要了解期初原来存多少,本期新收到了多少,本期用掉了多少,最后得出期末还存多少、用公式表示,就是:旧管+新收-件除=实在,十分简单明了。 我在1994年写的为纪念帕乔利“复式簿记”发表500周年题为“帕乔利对复式簿记的历史性贡献为此后会计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的文章中,曾把会计体系比作是“一棵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树”。现在再以此为基础作进一步展开。我认为,从会计结构的发展看,可以这样来理解。 知识经济论文: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与高等工业设计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迅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对我们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制造方式、通讯交流方式、学习、管理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的思想观念都将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是综合性、创造性人才素质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是整体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 因此,今天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高等学校面对新的形势,要承担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建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世界各国正在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改革教育思想、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设计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 国情与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还需清楚地看到,我们尚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尚以加工型产业为主体,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实现从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根本转变,产品的知识含量不高,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的产品的比例很低,总之,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面对当今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形势,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业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实干能力,善于协作的高素质人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高质量、有竞争力的产品是赢得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大家也许会认同这种观点:科学是研究已有的事物的规律,而工业设计师肩负着创造未来的世界———创建我们未来生活和工作方式。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己近600万人,然而庞大的技术队伍与我国经济尚不发达、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不高,尤其是高新技术含量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不多,从而导致国际竞争力不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原因很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机制中,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与政府部门的重视不够不无关系,与目前的经营管理方法体制有关,与企业管理者的远见和对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有关。而目前我国工业设计师队伍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与其在社会、企业中所应当担的重任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更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其研究设计的内容、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手段,在制造业逐步信息化的今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设计已从关注单个的机器和产品的尺度、结构和造型,而转变为更为广泛系统价值的追求,工业设计师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范围也更广泛了,国家、社会、企业对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更加感到,对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进行研? 值谋匾院推惹行浴?nbsp; 应当看到,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但经过数十年摸索、引进、消化,已初步趋于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国家陆续输送了不少工业设计人才,他们在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开拓性的作用,为我国工业设计的普及推广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许多学者为此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面对激烈市场的竞争,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己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院校已近300所,设计与设计教育的交流研讨合作活动此起被伏,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的设计合作也如雨后春笋,这充分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的增长和速度的加快,工业设计即将进入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战场。 国际工业设计已呈现出一些趋势:世界性经济发展势头将刺激消费,优秀的产品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将更加关注。信息产品的设计需求迅速增长,特别针对中小公司,家庭办公室以及家用电脑,以及数字娱乐产品设计将受到更多关注。 知识和信息社会对设计师们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运用高新科技在设计中削减成本是国际设计竞争焦点之一。设计师们与商界合作将更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即将加入WTO,以中国为主的亚洲的市场,机遇和竞争将迅速增加和扩大。 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都在启动或着手建立工业设计研发机制,并以此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建企业品牌,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已日益被政府、社会、企业所重视,随着我们即将加入WTO,预计不久,她将进入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这对工业设计教育提供了规模发展的空间,也对我们工业设计教育质量、发展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反思工业设计教育,以制定相应的设计教育改革对策。 多层次培养设计人才 我国目前的工业设计教育基本上仍然是单一模式。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客观趋势,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生产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必然需要多种 多样的人才,设计人才亦然,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市场前景巨大,工业设计方兴未艾,人材需求迫切;青年求学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能力以及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要满足多样化的要求,设计教育也需要多样化。这可以从发达国家设计教育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发展中看到成功经验,尤其是在德国。 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又必然会带来教育水平的多样性。近年来我国许多设计院校扩招以后,已引发了社会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在师资不足设备落后的条件下,这确实是值得担心的问题。但是,质量也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保证设计教育质量是指确保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它们的人材培养目标定位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 从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总需求来讲,设计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总和。因而设计教育的人材规格应是多层次的、质量也不应只是一个标准,设计人才将来会进入的工作领域是广泛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战略,设计开发,设计表现,模型制做,设计推广,设计调研……虽然个人、群体、企业与社会三者的人才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最后都会统一到社会对设计的总需求上。 青年学习设计大都是为了谋求职业。设计领域职业需要是多样的、多层的,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 还应该更强调确保高等设计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这种基本质量要求除了适应设计职业的要求,具备设计职业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较好的整体综合素质。它包括高尚的品德、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这是对任何层次、任何类型设计学校的学生要求都是一致的。 因此,各类设计院校都需获得相应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并创立和保持其教学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能对设计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企业社会各种需要作出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回应。 拓宽设计专业基础教盲,培养复合型人才。 设计教育,特别是本科设计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一直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当今的世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所面对的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运用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综合的方式才能解决,随着现工业设计的性质和内容发生的转变,创造性和技术文化成分日益加大,逐步变为科学性和艺术更紧密结合的活动,设计发明和层出不穷新的产品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消费方式已呈多样化趋势。在变化了的世界中,在变化了的企业界,在变化了的社会需求面前,传统的过分狭窄的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因此高等设计教育应实现从狭隘的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把综合教育与专业设计教育融为一体十分重要。 我们认为大学设计数育的重要责任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 鉴于未来知识社会对设计师的新要求,他们应具有对复杂情况的分析能力,具有创造性、主动性、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同时还需获得更广泛的可迁移性技能(Transferable competence)。特别是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全面提高未来设计师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中,也应按“道德”是方向,“学识”是根本,“才能”是核心,“体质”是基础的原则。简而言之,现代设计教育就是要努力把学生培养为人文精神、科学艺术素养、创新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的设计师。 未来设计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入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雅阁。得洛尔提出了教育有四大功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后两大功能都是指育人而言的。 未来设计师应具有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设计是应具备一种综合智能:自学能力,尤其是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选择与决策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以艺术创新的思维探索和预测、设计未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系课程结构重基础,同时注意课程相互之间的延续性和支撑关系。努力做到即能满足体系性教学带来的知识结构完整、基本素质得到保证的优点,又能发挥开放式教学带来的人材规格多元化。使我们培养的人材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要求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努力做到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的改革、建设成果明显,授课质量高,注重在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合并、调整,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优质课程,集中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教学方法的改革目标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较好的学习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条件和氛围,根据设计活动的特点,加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实施以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 加强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的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属交叉性学科这已是共识。我国设计教育在初期大都在艺术院校,近十年来众多的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都相继建立了设计专业和院系,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文理科分割现象较严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向一方倾斜,虽然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列有文理的课程,但都因教学管理上的惯性作用,多浮于表面和侧重于本专业的技能培养,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展,或者是解决综合、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 传统上人为地将课程划分“文科”与“理科”两大体系,并分别进行教学,再也不能适应新时展的需求。随着工业设计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方法理论的扩延和发展,许多重大的社会设计课题,必须从多学科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加之艺术的想象力和预见性才能得以解决。在科技以人为本已为时尚、艺术与科学相互交融成为世界性潮流的今天,优秀设计师不仅仅在技术上要精湛,更应有美好内心情怀,充满审美情感,同时还体现出天才和智慧。他们需要科学中求实、怀疑与批判的精神,还需要自主、独立品格、好奇心、想象力,以及知觉、感悟、灵感等形象思维,这是设计师创新设计所必备的素质。 设计教育中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并在设计课中贯彻多学科角度思考分析以及解决方案,实施启发、讨论式教学对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在教学管理体制上建立促进文理学科交叉、渗透机制,进一步强化工业设计的学科边缘性发展,从而在设计教学、科研活动中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应用。 此外,工业设计教育中的更强个性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A.J.普罗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标不是造就设计师,而是解放他们”,其深刻含义就在于此。 以研究促教学,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 通过研究来促进知识的进步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科技文化知识是教育和培训的营养,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的重要措施。 应当加强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要鼓励和加强设计创新学科、中间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传授。加强对社会、文化的长期目标和需求的关注。要寻求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项目研究的适当结合。 设计教育要有相应的针对性,设计教育是有衡量尺度的,力求社会需求的期望值与教学相适应。也就是说,设计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和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眼于社会的长期目标和需求,除了设计技能以外还包括弘扬文化和保护环境。既提供普通设计特点的广泛教育,也要进行以设计职业为目 标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因此,在以变革和以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式为特点的经济背景中,应当加强与更新设计教育与企业界以及社会的联系,企业应当参与设计教育。学校教学为就业服务,课程要更加适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实际,企业和高校要建立相互交流的机制。设计教育还必须经常关注科学技术、经济与生产领域中社会需求的变革。为了适应需要,企业界应参与协同设计教育界共同确定和评估教学过程,但这种合作关系不是单纯的设计教育去机械地适应,也不是从属于市场,而应是设计教育和企业界之间互惠互助的新关系。 加强产学研合作,设计院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高校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并发挥工业设计开发“孵化器”的作用。建议企业在高校建立工业设计示范中心,展开产品开发设计向企业转让设计,高校与企业应从立项、需求研究、设计,到投产营销传播“一条龙”的全面合作。通过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教学,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创造设计新人才都将发挥重要的特殊作用。 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设计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钻研、协作的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设计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实践教学,在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较好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走设计教育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之路 高等教育正发生变革。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近20年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新的大的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显而易见。 我们知道当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而这些高科技产业都与高校分不开。美国的大科学园区都与高校互相连为一体。被誉为美国“高科技的摇篮”,新经济的发动机的“硅谷”科技工业园区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 日本筑波、中国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等,都是以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科技产业三位一体,出技术,出产品,又出人才,缩短了知识与信息从设计加工到推广应用的周期,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为我系工业设计加入这一大潮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国内不少综合性大学设有设计学院或工业设计系,相信还有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将加入这一行列。这些综合性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的重要基地,不仅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和承担科技前沿重大课题,还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参与并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应借用这一优势,发挥工业设计在这一进程中特殊而重要作用。 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学科要以其联合众多学科的优势,通过研究与设计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经来临,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挑战面前,我国高层次院校负有神圣的使命。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和结合高科技的设计研究,是知识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源泉,科研力量雄厚的综合大学应以跨学科的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和结合高科技的设计研究,以及在两者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努力使工业设计走向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人才优势,支持创新科技企业,并为他们研发;设计高附加值产品,这就是所谓的新经济观念中的新设计观。 发展可持续性设计教育 前面多次谈到,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知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等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因为未来知识社会的设计师市场对人的最低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设计教育应逐渐改变“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建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 要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设计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设计师和负责的公民,他们能够融合于社会和企业活动的各个领域,要设置不断学习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所需的课程,使他们掌握高水准的知识与获得设计资格的能力。其次,设计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可以终身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空间和一系列可选择的课程,以及进入与离开院墙教育的灵活措施,使他们能够获得自身发展,并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设计师。促进设计师终身教育的实施,设计教育的另一项使命是通过设计研究、创造和传播知识;通过设计服务,促进文化的、社会的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 设计教育要主动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在技术飞速发展和开发失控的状况下,工业设计在协调入与环境、科技与文化、开发与保护等关系中,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设计教育具有培训、教育、鉴定和研究、设计的职能,应当运用其知识资源和思想的独立自主性,在各种社会活动和设计实践中,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设计规范和设计服务。工业设计应在其对人类工作与生活方式有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实践中,自觉并启示人们选用最优的发展模式、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鼠目行为。这是自包豪斯以来被世界众多优秀设计师和教育家视为天职,以及设计师祟高理想和追求美好人类情怀的具体体现。这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短缺、国力不足、处在快速发展的国家的设计师培养而言,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全球化课程”——设计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2l世纪知识经济一起而来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一方面,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国际合作更为密切,因而任何国家都无法游离于世界之外,而得以谋求自身的发展。 全球化课程就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崭新的课程概念(World Class或World Class Education)。他强调的不是一门具体的课,而是课程的全球观。工业设计的全球化课程,应指各国在知识经济引发的全球化、数字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改革课程体系,打开院墙,将自身置于世界、了解自己所处学术位置,以世界性标准检验自己。这种国际交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性问题和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中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应付快速、全球范围的变革能力和更大的包容性和理解的多样性,使设计教育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本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对于未来服务于全球消费者的工业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许已经察觉到,近年来我国高校设计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课程和研讨交流十分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在寻求国际合作更为主动,并投资巨大。 因此,我国设计教育,要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项目的选题上,注意自主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规划。 我系近年来参与的国际性设计教育合作发展很快项目有: 与奔驰公司合作的中国汽车设计研究; 与奔驰公司合作的家用和公共用汽车设计研究; 德国佛茨海姆大学国际高校交通工具设计论坛; 柏林柏兰登堡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美国微软研究院语音识别系统的界面设计和应用设计等。 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师的素质 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 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设计教育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传播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从而拉开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序幕。网络使学生能更方便、更自主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打破了人际交往的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学科交叉于学术交流更为便捷,为学生提供了更公平地获取专业知识的手段,教与学将逐渐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面临着挑战,教师的职能将重新定位,老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开始转化,教师应尽快掌握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同时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着重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寻求学习的最佳途径,因势诱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提高课程设计和组织能力,实施现代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现代的启发、引导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于对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教师已从繁重的传统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并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知识经济论文:试论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会计电算化后对审计带来的挑战。本文就我国审计面临的挑战作以下探讨。 一、我国审计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目前尚未完全普及会计电算化,但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业组织机构将会采取电算化系统,部分或完全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行后不可避免地将会对传统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发生的变化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审计线索。电算化信息系统通过改变巧审计线索有关的某些关键因素(如数据存储介质、存取方式、处理程序等),对审计线索会产生以下影响:①原始凭证一旦转换到机器可识别的输入介质,就不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②在某些系统中,传统的原始凭证可能由于采用直接采集数据的设备而不复存在,如在联机实时系统中;③系统不会经常打印出原始记录,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才提供打印报告;④保存在磁性 介质上的数据除非依靠计算机和应用程序,否则无法阅读;⑤计算机记录的顺序和数据处理工作很难直接观察。这些影响的结果是,审计人员难以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单一的肉眼可见的证、账、表等,变成了证、账、表与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肉眼不可见的审计线索相结合,这两种审计线索相互交叉,又相互补充。 2.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审计人员除了对原有的审计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外,还应审计以下事项:①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②审查系统本身是否合规、合法;③对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④审查是否建立健全了机房管理制度。 3.改变了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人员应该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有力的审计工具来使用。另外,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内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由于审计的对象有了重大的变化,审计线索、审计技术方法也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某些过去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不再适用,而另一方面,又缺乏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柯唯则,像电算化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准则及其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都有待建立。 5.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处理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会计、审计等知识和技能。此外,实现审计电算化,审计组织中需要有系统分析员、系统及软件设计员、系统操作员等,审计人员还需要设计和应用自已的审计应用软件,建立自巴的电算化审计系统。 二、我国审计界的反应和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审计界应高瞻远瞩,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可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由于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更为复杂,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审计组织中,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为此碰采取如下措施:①有步骤地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打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②开展计算机审计正规教育,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2.尽快制定有关计算机审计的标准。虽然计算机审计并不改变审计的目标和准则,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相应需要改变。应尽快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以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的标准,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②对审计业务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标准、审计过程、审计效果评价指标及审计人员技能水平标准。③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要求。明确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审计应用软件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可用性和适合的计算机设备。 3.加强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研究。目前,虽然我国也研制了一些审计软件,但运用的为数不多,大部分还停留在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直接检查处理打印结果的手工审计打法上。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电算化系统也有了很大发展。显然,这时手工审计方法已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人员承把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会计专家、审计专家、计算机专家组成研制小组,尽快研制通用审计软件,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求。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一方面可以引入西方最新审计技术和软件。将其汉化,为我所用;男一方面,开发自己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要保证以上两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对计算机审计应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做出全面安排。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1.泛财务资源观念。传统财务学中的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资本,基本上属于硬资源的范畴。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延拓。在这里,它被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申,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知识资源通常被划分为四类:(1)市场资源,即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包括企业品牌、商誉、顾客信赖度、营销网络与渠道等;(2)知识产权,包括生产技术原理、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等;(3)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德和能力的总和,包括领导和职员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团队精神等;(4)组织管理资源,指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2.融智比融资更重要观念,从一般:请记住我站域名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战略性资源为硬资源即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而知识经济则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一20,如今已达60一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预计将达90。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而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起源。有鉴于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质量;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 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迸步,但仍存在缺失。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仅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问题;其次,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狭隘主义"观点,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而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以及非人类的资源分享主体的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当企业资源配置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的,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照此目标运行,难免不会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配置什么资源,二是将资源配置给谁,三是如何判断配置优化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目标体系结构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框架如下: 1.泛财务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企业财务的对象是微观资源配置。财务所配置的资源应是"泛资源",如上所述,它在结构上是由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组成。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下降,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上升。因此,企业的理财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泛资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同时,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 2.利益相关者——泛财务资源配置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泛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个体和群体,而不管这种利益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第一级和第二级。其中,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同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出资人(股东与债权人)、员工和顾客,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所在社区、特殊利益团体和社会公众等,都被列入第二级。在产权理论的研究中,近年来兴起的"共同所有权论"和"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和"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概念特指向企业投人"专用性资本"(包括"特型实物资本"和"特型人力资本u的个人和群体,这些专用性资本构成"企业剩余"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任何控制着这些联合专用性资本中任何一种的一方,必然会要求获得由整个企业所创造财富中的剩余,从而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产权理论实现了从"股东至上逻辑"向"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转变,既扩大了产权研究的视野,又给我们从更宽广的产权 和利益基础上反思传统的财务目标观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当人们看到美国ibm公司把其目标定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共同服务时,多少会对流行的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发生动摇。而新的产权理论的基百就是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视,这正是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的。不过,新的产权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在结构上还是偏窄的,局限在"第一级利益相关者"上。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来看,"第二级利益相关者"也应当纳入泛财务资源配置的范围。换句话说,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企业的理财,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3.泛财务资源配置规则。在泛财务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与分配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思想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又难以兼顾,要么忽视公平去获取效率,要么牺牲效率去实现公平。泛财务资源的配置规则可以作为一个体系来设计,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等方面,后两者又可统称为生态规则。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些基本的规则,如公平与公正属于基本的社会规则;帕累托最优属于基本的经济规则;"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属于基本的生态规则。为了便于操作,每一类规则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细则。资源配置规则的缺失必然会发生利益相关者过度"拥挤"和"摩擦"的问题,最终将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其要点是: 1.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不仅有财务利益要求,而且也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是分层管理的。早在1994年,汤谷良博士就从现代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出发,提出企业财务应当划分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的观点,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时,财务还是分权治理的,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与财务执行权分而治之,分属于三个彼此相独立的财务治理机构,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让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迸人财务治理结构,实际上主要是进入财务决策机构和财务监督机构。这个做法,80年代以来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趋势。如1988年德国i叨家大公司的496名监事申,员工代表平均占48·9,英美法系国家虽不要求员工直接进人董事会,但通过劳资纠纷的谈判参与多层次的财务决策已是普遍现象。此外,银企人事结合也已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198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5名董事中,金融界占5名。鉴于银行是我国国有企业资金的最大供给者和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建议在设计我国企业的财务治理机制时也不要忽视银行的参与作用。 2.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这与汤谷良博士提出的"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地看,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据美国学者统计,1950年时企业界最高领导层中有30是富豪家族的后裔,而到1976年就只有10了。另外,在200家大工业公司中,后个人所有或家族所有的在1929年占到55,而到1963年只占15·5。现在,除极少数大的家族仍握有一些企业的多数股票外,其他家族的股票大部分都已分散出售,家族的成员也几乎全部退出大企业的领导,只有极少数的家族后裔仍在一些公司的董事会中挂个召,并不担任实际职务。 工财务相机治理。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因此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通常也被解释为一种在有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意思是:经营者主导财务控制得以保持的条件是企业财务生存能力,当经营者偿债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企业财务与经营。银行在企业财务出现困难时主导财务控制,也是80年代以来新型银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学者明茨和施瓦茨对1977一1981年间美国主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千预和控制工商企业的42个案例的研究,证明了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现实性。 4.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作为财务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应当是知识型的。做到这一点,董事会成员中除各类利益相关者代表外,还应吸纳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专家参加,这些专家的职能是参谋型而不是控制型的。近一、二十年来,许多西方大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中外部董事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如ibm公司有74,英特尔公司有62门旺丁公司有91。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产权所有者代表,而是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公司的领导人、大学教授、 律师、咨询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 四、财务内容的创新 资本通常被理解为财务的起点和对象,财务学的核心是"研究资本的生产力问题"。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是财务资本,因此形成于这个时代的财务学也是研究财务资本的财务学,其核心问题是解决财务资本的合理筹集与配置。很显然,这种以财务资本为核心的财务学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学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与拓展。 1.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学范围。主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培育、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企业应把培育知识资本作为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另一方面,财务在运作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应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本来改 2.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学体系。知识经济加剧企业的技术竞争与商品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善于寻找和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和机会,资本经营就属此类。资本经营是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其类型有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调整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和资产功能来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多元化经营、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具体方式有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修改负债条件及债权转股权等;三是产权重组,即通过产权主体的换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功能的分割等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股份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产权转让、合资与联营、承包制、租赁制、授权经营、托管、破产等。资本经营活动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应研究对资本经营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将其纳人财务学的体系,同时还应研究制定一套资本经营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3、土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体系。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权利及行使方式、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财务要求的回应等问题。以此来拓宽财务学的视野,将现有的"股东财务学"和"股东一经营者一财务经理"三位一体式财务学,拓展为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社会财务学"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学"。 4、改革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知识经济对企业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特别作业班组制度"、"灵活制造"、"零仓储(jit)管理"及"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的出现,都要求研究和建立相适应的新型成本管理制度如作业成本管理等。同时,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知识产品的大量出现,也要求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控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大改革和发展。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呼唤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我们现在的教育,从体系到内容,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方法。都是为工业经济服务的,是为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培养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会向现代教育进行猛烈冲击,提出严峻挑战。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这就要求教育要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现代教育是为工农业经济培养人才,这就要教育必须彻底变革,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他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学生,它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反而,在很大的程度束缚学生创造性,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相对国外教育,我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明、发现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电脑、网络的普及,信息迅速增加与快速流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语言、符号刺激为主要信息传递方式的教学,而代以图象、语言、符号多种方法综合传递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有趣的 方法,如演戏法、游戏法、实验法、模拟法等。比如定理规律的教学,不再只是在黑板上进行枯燥的推导与口头讲解,而会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譬如图示、讨论、计算机模拟、自学、电影、录象、技巧实习等。也可以是用图象勾画出演进的轮廓图,用音像模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领悟发现的奥秘和乐趣。 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所做的不再是讲解,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提出计划和建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理解教学内容,主动学会写文章、构思计划和完成其他学习任务。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与成本核算 会计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无论是“结绳记事”、“四柱清册”、“龙门账”、“复式记账”的产生,还是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新兴学科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点。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作为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形势、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等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仅就知识经济条件对成本会计环境的影响及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改进当前成本核算体系进行阐述。 知识经济与成本会计环境 1、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工业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产品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消耗一般占65%,直接人工消耗一般占20%,制造费用的消耗一般占15%。知识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三大要素将变为四大要素,知识将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与此相对应,企业资产的主体已不再是有形资产,而主要是知识资产即无形资产。因而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改进成本的计算。 2、网络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成本核算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但这些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都有本质的区别。其次,成本计算的期间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因而在成本计算时似乎没有必要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个会计期间(即成本计算期),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期与经营期的一致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第三,成本计算的内容及方法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公司出现后,现行的制造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占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成本构成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美、日等国成本资料显示,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所占比重不足20%,工资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大部分都是知识资源的消耗和一般费用的消耗。成本内容的变化和成本结构的改变,与之相应的成本核算方法必将相应地变化。 3、适时生产管理系统的出现使“零存货”成为可能 知识经济社会中,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企业的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将成为现实。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自动化,不仅企业内部各工作站、制造单元可以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而且还可以向企业外部的各供销客户延伸,联成一体。此时,传统的推动式的生产系统(即依照计划组织货源,前一工序完工入半成品库后转入后一工序,最后工序完工入库等待销售)不仅使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存在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而且也增加了成本计算工作量,使得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来计算生产用料的实际成本和本期已售产品的销售成本,必须将各工序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间分配,必须计算和结转各种成本差异,成本计算工作既复杂又带有人为估计甚至是人为的调节。企业实施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后,新的适时生产系统也将成为现实。适时生产系统将一改过去推动式生产系统下后面工序的被动地位,前面工序必须严格按照后面工序所要求的数量、质量和时间来组织生产,原材料的供应、前面工序对后面工序产品与劳务的提供、产品的销售等都必须“适时”到达,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像钟表一样准确无误地运转。在这种由后向前拉动式的适时生产系统下,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已显得多余。“零存货”的出现,对现行成本核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4、企业生产组织的特点将发生变化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社会需求也丰富多彩,企业的大批量生产将被为满足客户特定需要的“顾客化”生产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的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小批量生产和批别核算将成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 现行成本核算体系的不适应性 我国目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制造成本法,这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现行成本核算的环境,现行的成本原理与核算方法已越发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核算的内容应进一步拓宽。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人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此外,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追求的将是“双盈”效益,因而环境成本也将构成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第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亟待改进。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制造费用只占人工成本的近60%,且占全部 产品成本的比重也只有10%左右,将制造费用按照各产品的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然而现在的制造费用其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左右,有时甚至达500%至600%,且占全部成本的比重已大大提高,如果仍然按照各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其进行分配,则会使工艺程序复杂、产量不高的成本偏低,使工艺程序简单、产量较大的产品成本偏高。产品成本资料的失真,将影响根据成本所进行的各种决策。第三,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生产将由以前的生产导向型变为消费导向型,生产厂家应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小批量“单元生产”和批别成本核算将成为主要特点。此时,繁琐复杂的分步法显得没有必要,分批法的成本核算将成为成本核算的唯一的基本方法。第四,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再存在。由于适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及顾客化生产的出现,企业的生产将以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为主,加之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从而使产品的生产经营周期与成本计算期有可能始终一致,当生产经营期与成本计算期一致时,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 迎接知识经济,改进成本核算 1、改进对无形资产的核算 我国目前财务会计中涉及的无形资产仅有专利权、商标、商誉、版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和专有技术,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很少单独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且无形资产的价值都在不少于周年的期限内均衡地摊人管理费用。然而,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目前美国评价公司时涉及的无形资产已达20多种,且有日益增多之势,除了以上所列内容外,还有公司名称、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职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和各种有益协定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已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而必须改进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第一,正确计量各种无形资产,提供完整的核算资料。企业的无形资产一般有外购、自制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入账;对于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应以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人账;对于自制的无形资产则应以其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计价入账。第二,应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知识经济社会中,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磨损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果无形资产还像现行财务会计那样核算,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因而计算产品成本时,应计算四大生产要素的消耗特别是知识资源要素的消耗,对于有些无形资产如商誉、企业品牌、管理方法等在摊销时,可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法,将其价值摊入管理费用;对于服务品牌、业务伙伴、长期客户等无形资产可以在其摊销时记入“经营费用”,也可以仍然记人“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对产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技术。利等无形资产则必须在摊销时记人产品成本,可增设技术、专利、人力资源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第三,适当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知识资源一方面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因而应适应其更新的速度调整其摊销的期间和方法,可以像当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摊销的办法,也可以适当缩短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这样,既能准确地核算无形资产,又能准确地进行知识产品成本的计算。 2、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 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各产品的成本水平,因此必须加以改进。笔者认为改进方法有二:其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难。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为各项标准可能会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其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核算。由于作业成本是从成本动因上寻找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弊端。 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简而言之,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进行作业成本计算必须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作业的划分。一方面要树立新的企业观,即把企业看作是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看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另一方面企业的最终产品,既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又是各个作业价值的凝集体,即价值链的集合体。只有在这种思路下,才能较为准确地划分出最终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直到最后完工销售的各项作业(包括增值性作业和不增值性作业)。对于作业的划分,在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和适时生产系统下,作业(也叫作业中心)的划分将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一般可以将增值作业划分为直接作业与间接作业,而间接作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批次动因作业、数量动因作业、工时动因作业和价值管理作业等;不增值作业可以根据具体的作业类型单独核算其所消耗的资源。第二,准确记录各作业中心的资源消耗。可以设置各作业中心资源耗费明细账,在各项生产资源耗费时按其各受益对象分别记入各作业中心,从而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这是正确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础工作。第三,按照各产品所耗作业的类别和数量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分配计人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第四,进行作业分析,降低产品成本。对于不增值作业应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应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产品成本。这正是由作业成本核算引伸出来的作业管理思想,也是作业成本核算应该也能够取代传统成本核算的根源。 当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有其必要的前提条件,即企业应实行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和适时生产系统,而我国当前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因而目前我国实行作业成本核算为时尚早。为此,一方面应改进我国现行的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和分配方法,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含量较大的企业进行作业成本核算的试点,通过试点,解决作业成本核算理论和实务中的众多问题,待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行。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现代行政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管理与提升。因此,对员工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的能力与效益方面来。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要树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 世界管理大师杜拉克的《巨变时代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代表。此书鲜明地提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着部分生产工具——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从杜拉克的这一观点出发,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家与知识工作者的关系,已不再是纯粹的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伙人”关系。特别是在策划设计、咨询顾问等行业,这种“合伙人”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人们认为,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智慧家”要与“资本家”平起平坐的时代;智慧家拥有过人的经营智慧或管理智慧或研究开发智慧,其大脑无异于一座金矿。在国内,特别是深圳的一些企业,如华为,甚至打出了“知本主义”的旗号,即把知识转化为认股权、股利和红利。在股权安排上,让最有才能的人拥有重要股权。这样的管理极大地发挥了知识工作者创造力,促进了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二、要改进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要相应改变。按照杜拉克的观点,由知识型工作者组成的现代组织,已不再是老板和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式的、平等的关系。管理者在这种团队中的工作已不再是命令,而是激励。知识型工作者不像传统的工人那样受到机器的支配,容易受到有效的监督。相反,机器在知识型工作者手里能产出什么产品,以及产出什么质量、什么档次的产品,几乎完全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离开知识型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机器就是一堆废铁。 知识型工作者由于自身掌握一种生产工具即知识,因而比传统的劳动者拥有更大的独立性、灵活性、自由性,而且他很容易“跳槽”;而他的位置并不像传统的劳动者那样容易替补。知识型工作者的“跳槽”往往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他离开公司,受损失的不是个人,而是公司自己。因为知识型工作者往往是组织中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否则他就是无用的。组织付给员工工资并不能得到他们的忠心,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其价值得到实现。对于知识型工作者的劳动,既不好实行计时管理,又不好实行计件管理;既不好光靠高薪高职“购买”,又不能仅用“哥们意气”去笼络;既要给他们提供比较优越、宽松的工作空间,使他们能不受打扰地、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劳动, 又不能放手不管,不加引导,因为即使他们确实整日都在为公司的事情冥思苦想,没有正确引导,没有良好情绪,也难以激发灵感。由此可见,“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实在是一门崭新而艰巨的课题。 三、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策略 1.加强网络技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管理的前沿性工具,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就拿网络技术来说,有的企业行政人员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应切实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教育,使他们掌握最起码的信息管理知识与应用技术。 2.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 3.改进行政绩效管理。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可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管理者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而最主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主题,实现网络信息化,这是行政管理与信息高速 公路接轨,达到最优化的必由之路。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财务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财务管理要适应新形势 ,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 ,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 :强化知识资产管理 ;建立网络财务 ;推行财务资源 ;改进财务报告模式 ;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财务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都面临新挑战。本文仅就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思路 ,作一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占主导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 ,也出现巨大变化 ,如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 ,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 ,大大增大 ;电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 ,使会计处理与传递的速度愈来愈快 ;企业员工以高智力的人材为主体 ;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正在加速占领市场。传统财务管理 ,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些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相应对策 ,这些对策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一)知识资产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 ,而知识经济则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 ,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 ,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 ,而企业的创新能力 ,将成为评价知识资产的主要依据。有人将知识资产定义为 :“知识、实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拥有 ,这使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可见 ,知识资产涉及企业的竞争力 ,如商标、专利、商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方法等。 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 ,明显提高。如美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 ,已超过 50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 ,早在 1 995年 3月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原则说明书中 ,就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改为 :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这充分表明知识资产的加入 ,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超过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使知识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 ,必须对传统资产计价方法 ,进行创新。 (二)建立网络财务 新世纪的财务与会计 ,面临信息日益集成的严峻考验。企业各信息子系统的分工 ,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应建立网络财务的技术构架 ,将各个分立的信息子系统 ,集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网络财务的特点在于 :其一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为使企业的业务活动同财务资源相结合 ,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需要运用网络技术。其二 ,在线管理。为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与监控 ,及时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并作出财务安排 ,通过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 ,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三 ,电子商务。这预示着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 ,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网络财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的关系 ,变得更紧密 ,如产品开发活动将会把市场机会与技术可能性 ,结合为一个商业化过程。有了网络财务 ,就可以根据瞬息变化的市场状况 ,重构与分合会计主体 ,在互联网上及时出具“虚拟公司”的实时报告。 (三)推行财务资源 制造资源计划 ,是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管理技术的精华。它把企业管理信息 ,按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 ,为企业的生产管理 ,提供有效的。应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管理经验 ,在制造资源构架的基础上 ,把与企业管理有密切联系的财务、销售和经营规划等功能 ,包括进来 ,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财务状况 ,进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 财务资源计划系统是mrpii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它包括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供应链统筹和全面流程管理等内容。这一系统的运行 ,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 ,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 ,并进行加工制造 ,准时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 ,以满足用户消费的需要。同时 ,它除编制产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外 ,还能把每日的营运资源数据 ,及时进行归类整理 ,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 ,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四)改进财务报告的模式 传统的财务报表 ,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 ,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 ,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发生了质的变化 ,信息的使用者 ,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力信息 ,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 ,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 ,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 ,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 :1 .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 ,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其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 ,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 ,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 ,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2 .增设人力资源信息表。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 ,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3 .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 ,保护好环境 ,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 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 ,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 ,让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五)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倡导的再造思想 ,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企业界 ,正成为一种最新的管理趋势。哈默把再造工程定义为 :“对企业过程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 ,从而使成本、质量、服务和反应速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指标获得巨大的改善。”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今天 ,“企业财务再造策略” ,应成为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财务管理策略。企业财务再造策略要求从零开始 ,用集体智慧 ,将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功能一一列出 ,再经过综合评价 ,从中筛选出最关键、最基本的系统功能 ,并将其优化组合成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这样 ,既可更明确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责利 ,又可降低人力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使每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状态 ,让顾客导向的观念 ,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到体现 ,以发挥群体优势。财务再造策略包括 :财务流程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融资机制再造、投资机制再造及收益分配机制再造等内容。这一策略的实施 ,使企业财务资源重新优化配置 ,更好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职能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创新,将人类社会带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知识经济;市场营销;营销策略;影响分析 引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当前经济市场的多元化趋向。企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复杂的开放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面临着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随着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一定角度上说,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对于当前的市场营销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对当前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有效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所谓知识经济,也叫作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开发研究、生产分配及应用推广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智力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区别于以往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理论。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类社会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具有科技型、创新性、市场化、应用性等特点。知识经济是在传统经济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是在坚持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来取代濒临耗尽的自然资源,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受市场环境制约的经济形态,是以科技、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市场营销及其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通常是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与价值以满足个体需求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相关目标而创造或传递价值、协调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立足于顾客需求为基点,根据实际经验判断获取顾客需求量和购买力信息以及商业期望值,并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通过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指导企业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新型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和经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场营销的发展,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市场营销注重倡导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注重企业经济在市场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促进了专业性营销调研咨询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运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三、知识经济对于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者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个性化和理性化;开放性市场经济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渠道,提升了消费者消费对象的可比性。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产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使企业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开放性,导致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等都延化为商品,由于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无形性特征,以知识含量为基础的无形产品价值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对象。 (三)知识经济对商品价格和分销的影响。当前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商品价格信息调整与定位实现了快捷化沟通。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和应对网上交易销售方式对于传统销售产品方式形成的巨大冲击。 (四)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中,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通讯形式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转型。相对于传统的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约束的松散型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来说,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应面向市场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转变。 四、针对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影响提出的对策 (一)创新营销观念。对于企业来说,营销观念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坚持市场为导向,立足于顾客需求,依靠科技信息针对顾客需求进行新型产品开发,深化市场营销理念,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拓展产品的市场营销空间,树立全球营销观念,与世界市场接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二)创新营销策略。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及促销的创新。企业产品价值 的衡量是以知识含量为基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须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性能,合理的进行产品成本价格控制,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售后服务,并迅速占领消费市场为战略。 (三)创新营销管理。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市场营销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形式进行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市场营销管理,应基于企业营销的传统管理体系,完善市场营销监管运行机制,构建市场营销的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协调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行为,提高营销效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知识经济论文:人力资本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结构的影响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结构的变化及人力资本在其中的地位,指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取决于其供给的稀缺性,并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现代企业制度结构的影响。 主题词:知识经济;制度结构;人力资本 一、引言 经济学理论指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是最大化的自身利益。马克思也指出,人类社会各经济时代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其经济利益有关。企业的不同的利益主体,一方面相互协作,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共同努力,共同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每一个利益主体又都在极力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企业通过制度结构来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即各利益主体在企业活动中的权、利关系,并借此来引导和整合企业成员的行为。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度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中的行为特点。 在工业社会时代,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传统生产的生产要素,其中资本是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性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一些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解释美国经济增长时,发现根据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的经济增长在扣除了物质资本的增长贡献以后,仍有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无法解释。着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则把这一无法解释的部分归因于人力资本,从而掀起了一场“资本”理论的革命。 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主要指人们花费在人体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旨在维持和增加人的劳动能力、工作技能等能力上的资本投入,主要是一种投资或成本的概念。本文所讲的人力资本,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主要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概念。 虽然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时间并不长,但人力资本的问题却久已存在。自从有了商品交换、有了最简单的经济组织,人力资本就已经在发挥作用。没有任何一个经济活动是离开了人而单独存在的。只不过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人力资本价值体现的方式也各有差异。 二、人力资本在企业制度结构中地位随经济时代的不同而变迁 企业中的不同参与类群间的利益博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一定的文化观念、一定的制度前提下进行的,不可能脱离和超越所处的时代,与时代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工业经济初期,企业的利益主体构成是出资者、债权人和雇员(包括管理人员)。他们投入企业的资本分别为:出资者投入财务资本和部分人力资本、债权人投入财务资本、雇员投入人力资本。由于劳动者所要付出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结果都有明确的规定,人力资本的产出具有可预期性,且劳动力供给充分,协调劳动关系的知识、技能要求简单,因此资本所有者(出资人)既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也是企业的管理者,与雇员、管理人员、债权人等相比处于优势,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制度结构的绝对主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利益分配权。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劳动分工加剧了普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和狭窄化,而且决定了分工劳动所需的专门知识的供应的相对稀缺性。同时企业生产、组织形态和内部过程日趋复杂,使企业管理的活动和内容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成果也越来越具有不可预期性。协调不同劳动者的分工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愈发重要和复杂,资本所有者难以拥有这样的知识,只能委托拥有相关知识的经营管理人员去协调,管理和管理人员也因之逐渐受到重视,并很快形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传统股份公司的制度结构。资本所有者将企业的部份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专职的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而由所有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则保留重要决策权、监督控制权,特别是经营者的选择和任免权,从而形成了一种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在这种制度框架下,经营者所具有的高级人力资本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并因而取得了对企业经营管理权。但此时的人力资本仍未取得企业制度结构的主体地位,拥有企业剩余利益的索取权的仍是非人力资本的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只是受雇于企业所有者并替所有者管理企业,经营者在“出租”管理才能的同时得到的只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固定的收入,企业经营成果——利润的分享与经营者基本无关。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本越雄厚,企业的发展条件就越优越。因此,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出资人的利益凌驾于其他成员的利益之上,形成了企业权力和利益派生于资本所有者的制度结构,人力资本作为财务资本的附属而存在。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迅速加快,创新和变化越来越成为企业间相互竞争的焦点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重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营者不仅需要必要的经营、管理企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足够的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推动并实施创新的能力和准确把握机会、驾驭环境变化的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特点:创造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人力资本作用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控制、经营企业的经营者身上,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一般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甚至普遍员工身上。这是与工业时代的显着不同点。当这种更高层次的、以产出和投入过程的不确定性为基本特征的人力资本成为重要的要素资源而且有足够的稀缺性时,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务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人力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制度结构的主体。 三、人力资本在企业制度结构中地位取决于其供给的稀缺性 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为某种特定的营利目的,将各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有组织、有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组合体。投入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原所有者(不同参与类群),按照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量的大小、质的差异而以不同的方式享受所有者权利,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这些要 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的相对权利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征。 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既取决于要素本身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种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影响。重要而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有更大可能取得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于人力资本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所有者在企业制度结构中享有权利的形式主要受3个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要素本身条件、人力资本要素的稀缺程度和企业组织形态及内部过程的复杂化程度。其中人力资本本身的条件决定了其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人力资本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人力资本要素的所有者在企业制度结构中享有权利的大小;企业组织形态和内部过程的复杂化程度则决定了复杂人力资本的需要量大小和潜在价值。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企业制度结构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关键任务不是资本积累而是知识积累。这种环境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的驱动因素使一线的创新力、柔性及联结和应用产生于一线管理实践中的知识的能力。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则越来越高。劳动参与生产资料要素分配成为了一个最为普遍的情况。知识在现代企业中相对作用的加强使权力的行使及对剩余利益分配的控制正逐步转向知识的所有者,企业的制度结构从“资本的逻辑”转变为“知识的逻辑”。权力和利益派生于知识和知识的所有者成为知识经济下企业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工业社会的企业的制度结构(委托——制)遇到了严重挑战。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新的问题,也促进了企业制度结构的创新。其中有代表性的制度创新之一就是对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的确认。即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技术骨干享有参与企业经营成果(剩余利益)分配的受益权。在现代西方企业制度结构变革的实践中,企业所有者采用使经营者和企业技术骨干拥有企业的股权(至少是分配权)的方法,如最常见的股票升值权、虚拟股票期权、受限股票计划、以及互换股票等。在国内,经营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没有得到政策和法律上的正式确认,但近年来理论上的探索已经有了较大突破,各地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过程中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承认和落实经营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产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上有规范的股票期权(少数在境外上市的公司)、经营者持股计划、虚拟股票、分红权、动态股权等。至此,知识的拥有者不仅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财产控制权,同时也拥有了分享企业经营成果的权利。此时的企业,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为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服务的,为契约各方所共同拥有的实体。 五、结束语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结构从过去的资本所有者的一元主体,逐步转变成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和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多元主体的结构模式。而人力资本作为各个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其特有的能动性,加速了其他资源的有效开发,使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收益数倍于投资物资资本的收益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经济实力快速稳定的增长。本文通过探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企业制度结构的影响,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化的过程,对于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权责明确、监督与激励机制完善、科学决策的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使企业经营行为科学化、合理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情境下财务管理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顺利而有效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 根本保证。笔者认为,当前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创新财务管理的工作机制。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便是财务管理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20世纪是财务管理从独立走向完善的时期。从20世纪初期筹资管理,到二战后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从60年代中期的投资管理,再到70年代的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以及8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经营财务管理,这五次飞跃性的变化,被称为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通过有效的分工和分权的形式,形成了系统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中,有的侧重于物流或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有的则主要注重于资金流形式的管理。总之,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21世纪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更加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必将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一、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人本化理财观念。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发展的最终体验者,从而把人类自我发展提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据此可以看出,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观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 的思想,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 ,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顺利而有效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现有大多数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数字化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企业的交易、决策信息在瞬间完成,“媒体空间”、“网上实体”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敏锐的处理接受信息能力及科学理财的能力。在机构设置上,企业财务部门应是管理层次和中间管理人员少,强调结构,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理财人员、理财机构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二)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现有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中,与有形资产管理相关的内容较为详尽完善,对无形资产管理则涉及较少。 (三)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现代企业的理财中,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投资时收益与风险并存。但是,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投资风险却意识淡薄,往往不能自觉地去衡量和防范这些风险。因此,如何自觉认识并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已是当前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亟待创新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参考网。知识经济使传统以物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配置结构。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财务管理理论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拓展出全新的理论视野,表现出与传统财务管理完全不同的新特征。笔者认为,当前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创新财务管理的工作机制。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与分配,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等。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它将成为企 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必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据有关 资料,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无形资产 的比重已高达50%-60%.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 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调整旧的投资决策指标,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投入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风险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参考网。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下列等因素的影响,将使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1)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 知识积累、更新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如果一个企业及其职工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其结构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其知识结构,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产品的寿命周期将会不断缩短。象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其产品的寿命更短,这不仅会加大存货风险,而且也会加大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媒体空间”的 无限扩展性以及“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通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使得货币的形态发生质的变化,这些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货币风险。参考网。(5)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变化大,它不像传统投资那样能清楚地划分出期限与阶段,从而使得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企业如何在追求不断创新 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便是财务管理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现代劳动者是一种知识型劳动者,他们成为企业的员工,实际上是给企业带来了人力资本。从能带来剩余价值讲,物质资本的增值来源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具有增值性。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已经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权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反映知识资本价值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所反映的是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当局,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顾客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必须将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否则,他们便有可能低估一些有价值的公司价值,同时也有可能看到一些繁荣的公司中潜在的危机,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财务管理创新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继承和创新交替演进的过程,就是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产生形成过程。实际上,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就是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财务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创新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经济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 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 知识经济已在世界范围内初见端倪,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将成为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生产要素,从事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知识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人力资源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最宝贵的稀缺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耕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常常似为生产的外在因素;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和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使经济效益可以持续递增,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知识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增长不再完全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已转而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依赖于对知识的获得,足以弥补传统生产要素不足而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将会由其掌握有形资产的数量转移到拥有知识的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数量上去。例如,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总资产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143亿美元,其无形资产价值市价已高达1623亿美元,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农民,知识分子游离于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或组织者;而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者已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者,新时代的工人也是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技术工人。拥有足够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数倍于体力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的主流。1981年至1991年,美国就业中的蓝领份额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而白领份额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日本,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预期于本世纪末增长超过40,几乎比次快增长的群体——办事员及其相关职业快四倍。在美国,到20__年前预计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增长将是36,几乎比工艺和熟练的手工职业快三倍。[1]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完成几个低等级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于完成高级工程师所从事的复杂工作。知识经济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竟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1年至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倍多,而同期其它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了2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7年,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以上,而汽车工业只有4。[2] 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全方位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着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以高新技术为武器,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就微观经济组织——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成为企业内部长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甚至要超过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例如,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 机构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1、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3、人力资源会计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我国人力资源存在人口众多、素质低下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存在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存在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投资比重十分低下,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动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以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问题的人力资源会计,尽管自诞生已有30余年,目前这门学科仍处在不很成熟、不断探索的阶段,仍难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还处于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实务中也没有得到应用。但会计界对它研究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深入理论研究,澄清模糊认识,更新传统观念。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必须用货币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价,人们会误以为对人明码标价,似乎是对人格的贬低,所以难以接受。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范畴、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集团的切身利益。会计界必须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才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人员传统计会计模式下形成的旧观念。 其次,吸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洋为中用。一方面,我国会计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考察和研究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作一般性介绍,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各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劳动用工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与国情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最后,开展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试点单位一般应是人力资源密集、人力资源投资较大,既要有完善的人事档案资料,又要有完善的会计组织和较好的会计工作基础。例如,可选择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试点。这些企事业单位是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它们往往为招募、选拔和培训人才投入巨额资本,人事部门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档案材料,可为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提供重要依据。也可有目的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单位更易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力资源会计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借助国外的管理人员,为我国培养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试点的业务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和普及,从而建立起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并会推动人力资源会计趋于完善和成熟。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探索 一、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这些研究引领人们对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产生了全新的认识。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把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预视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有诸多特征,但最为重要的是资源利用智力化。“劳力资源经济、自然资源经济、智力资源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三个发展的必要阶段,是资源配置的集中体现。而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经济,如何管理与开发这一资源,是更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发展,使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化,企业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了人力资源上,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们对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得胜的观念认识更为深刻。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已经确立。企业家或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充公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竞争力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管理者已经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升到了决定一个企业最终成为所有竞争优势的来源的位置。 二、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 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也是投资,投资就要有收益并伴随着风险。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成为企业支出的最大部分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力资本支出已经达到了26%以上。这就促使企业家对人力资源观念的改变,并运用到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之中:即除了考虑为获得人力资源而需支付现值,还将其带来的长期收益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支出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企业家已经把人力资源的成本作为投资在谋取回报。随着产品中所包含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企业家们对于知识与利润关系认识的加深,对于知识创造价值的意义更加认识深刻,于此,他们对于能够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执行者――人才,就给予了最大的关注与渴求,疯狂挖人才的成本也就规划到了企业投资的一部分。更有甚者,企业家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优劣的标准。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其在产品研发和管理体制上将推动企业进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管了一些员工,一些人,而是预测这些员工,这些人的经济效能的。也就是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如做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对所选择人员进行有效组织,进行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制定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等,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在以人为中心,既有传统人事管理工作内容,更有现代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尊重其活的、有生命的资源属性,遵循智慧性、触动性、再生性、周期性的特征,在重视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研究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人力资源)与事(物质资源)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效能。这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做的主要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也就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培养其相应的技能或知识。按照现代人才培养的原则,企业要从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潜能出发,用科学的人道的方式培养员工,尊重其人格和选择, 帮助其完善自我,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措施 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关键。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使各种有限资源得到最佳运用,企业必须盘活竞争的新资源――人力资源。 1、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避免人才浪费。 企业以一定的标准招聘来的员工都是有才华的,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善用人才,以最大可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贡献。这就要管理者转变人才观念,凡能力符合岗位需求,能胜任岗位需要,就是企业的人才。以这种观点来审视企业的现有员工,会发现企业内部有许多自有人才,只要善于利用,就会节省人才招聘成本。在用人上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以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也避免了人才的浪费,做到了人尽其材,更好地促进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 2、加强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提升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这已经为研究者所证实。因此,企业要确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的理念,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以最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率。这就要求企业要把教育培训员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管理培训工作,如企业文化教育、岗内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等,以促进教育培训工作有序而实效地进行。 3、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环境。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考核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 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绩效考核就是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员工对本职工作的履行程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必须围绕其经济发展的目标确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考核评价的原则必须与实现工作成果的最大化和组织效率的提高结合在一起,建立先进、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使企业在市场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要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中,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人才选用机制,完善机构设置,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环境,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协调发展。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会计将发生巨大变革,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会计报表将发生变化 1.信息使用者关注重点将发生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正作为一种全新资本,作为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创新。这时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企业的“现金流转”,而是转向“知识增进”。“微软”、“网景”等知识型企业拥有高于其股票名义价值几十倍、几百倍的股票市价,正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共同关心的是“一个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信息,即“一个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能力”的信息。 2.报表披露的重心将发生转移。传统的会计报表主要围绕有形资产设计,这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相当多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计量和揭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里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必将得到充分披露。 3.报表提供将更为及时。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日益加剧,过时的信息不仅对决策无助,而且是有害的。因此,应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二、会计的基本假设,将由原有会计恒等式改为“资产=产权 剩余” 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不仅突破了地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清晰。企业能够轻易实现内部某些要素与外部相关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实现新的生产能力。这种“新组合”的实质是一种动态的合作关系,其表现形式有“战略联盟”和“虚拟公司”。虚拟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其主要特点是根据业务需要,把数以百计的个体通过网络联结起来,一旦业务完成即告解散。这种公司的外延每天都在变化,而且它的负债和现金流量将被分割成条块。对于这种虚拟公司来说,建立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许多会计处理方法显然不再适合。因此,根据虚拟公司的经营特点,应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文秘站”版权所有 根据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的观点,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缔约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等)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都对企业剩余作出了贡献,也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这种新的产权归属理论,把人力资本所有者提到了产权所有者的高度,并将债权人与股东同等地作为产权主体看待。这是对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与业主产权论的否定,自然会冲击体现传统产权理论的会计恒等式,于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恒等式应改为“资产=产权 剩余”。等式中,左边“资产”反映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财务资产、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右边“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或共同的所有权,包括股东产权、债权人产权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剩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关于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财政学作为一门兼有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属性的学科,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主要课程。通过分析当前国内的财政学教学主要存在的教材内容相对落后,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以及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文章提出了财政学教材的内容要适应中国国情和与国际接轨,增加案例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以及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对策,以改善目前国内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政学 课程内容 教学改革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主要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范畴。尽管从我国的学科划分来看,财政学属于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由于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管理问题的复杂性,财政学实际上是介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财政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工具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的财政学教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当前国内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国内财政学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的财政学,其学科的发展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紧密相关。传统的财政理论是为国家的财政计划和管理服务,主要是进行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研究。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以社会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来研究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或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和丰富了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另外,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各级政府的职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财政学作为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也应该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而国内的财政学教材基本上维持了“收、支、平、管”框架{1},没有反映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国内各级政府职能的变化,不仅与国际上通用的财政学教材的体系相差甚远,而且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其次,财政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不够。财政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兼有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属性,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还有一定的实践性。但目前国内财政学教学中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财政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师教学上是满堂讲,而学生是满堂记,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倍感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常常是一知半解,理解得不够深{2}。不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主要讲解财政概念和职能以及财政收支管理,而对于理论与实践连接点的财政政策讲授的比重过小。很少有教师能够很好地讲解财政实际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利用财政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学生难以很好的掌握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 再次,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内容比较庞杂,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财政学的教科书有很多版本,但大多数的教材都是追求内容全面而显得重点不突出。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和讲授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相关财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上的“缺位”和“越位”。这对于学生随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社会工作都是不利的。 二、优化当前财政学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强财政学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既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也要与国际接轨。现代财政学理论与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关系密切,其必须回答政府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就业水平的提高,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国际收支的平衡等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3}。因而当前的财政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够反映西方财政学理论的最新变化,不仅要借鉴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而且还需要利用博弈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各国面临的财政问题和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知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进一步明确,确定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也应该是我国财政学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同,我国的政府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而且还应该包括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的环节,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国有财产是国家财政不可推卸的责任{4}。所以相对于西方财政学教材的内容,我国的财政学教材是应该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理论内容的。 其次,财政学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基于财政学不仅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关系密切,而且分析的诸多问题又同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一门主要揭示政府的社会经济行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而财政学的教学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强化实践教学,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一,教师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现实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其二,要加大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比例,在讲解基本财政理论的过程中要辅以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财政学理论的理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财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三,要增加财政实验课程和加强实践模拟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要完善财税实验室及实验课程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计量统计软件对课堂上的教学结论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可以对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等具有明确管理流程的业务进行仿真模拟型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5}。 最后,财政学教学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教师在选择财政学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和差别,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对于高校财税专业的学生,其要求应该要高些,讲解的内容也要更全面些,而且要侧重理论分析,重点讲解公共产品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收支理论和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等。考虑到财税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后续专业课程,例如财税专业的学生一般都需要上国际税收课程,所以财政学中国际税收部分可以先进行简单讲解或者不讲,待学生上该门课程时再详细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需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选择讲解的内容。例如,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为何消费地税在全球资源配置上要优于产地税的理论推导可能不需要掌握,只需要掌握结论就足够了,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需要详细讲解了。另外,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公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相关内容的讲解,而对于工商管理学类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其重点掌握税收的理论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财政学知识。 总之,鉴于财政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改善国内财政学教材相对滞后的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财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教学来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提要] 本文简单介绍财政学课程特点,分析财政学在教材、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规范教材、改善教学方式、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高财政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政学;公共财政;案例教学 一、高校财政学课程特点分析 财政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围绕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研究,是一门侧重于宏观分析的理论课程。财政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政府行为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内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对学生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的含义和财政职能,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第二部分即财政支出部分,重点围绕政府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率进行学习,学生应该会分析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内容;第三部分即财政收入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税收方面的内容,包括计算以及评价我国税收制度;了解我国国债内容;第四部分即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学生应该了解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第五部分即财政政策部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会应用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国内大多数教材都是围绕这五个大方面展开分析。学习财政学对于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经济思维模式的扩散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政学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学教材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财政学没有权威、科学和规范的教材,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财政学教材,种类繁多。各高校使用较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但是这本教材从适用范围上标明既适合于财政学专业学生也适用于各财经类专业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其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所以其内容体系相对全面,通俗易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对来讲重点不突出,且专业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区别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有些新教师由于对财政体系掌握不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只能所有专业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有重点的学习;其次,财政学的很多内容不符合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拓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要求政府职能也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多侧重于“公共财政”分析。但是,国内大多财政学教材内容变化不大,没有反映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调整。有些教材上适用的数据还停留在1995年,显然已经无法反映任何经济现象,更谈不上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有些教材在再版的过程中,也未能对不符合现实的内容进行调整。如,如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约束政府行为,减少一系列寻租行为,也应该列入教材,体现理论的实际指导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目前财政学在教学过程当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和实际的任何联系,也很少利用财政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忽视了财政和实际政府工作的联系性。事实上,政府的重要工作会议内容就存在很多和财政理论的契合点,类似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每年召开的两会,财政预算、“三农”等问题都有涉及,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焦点;关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为何我国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为何政府要加大“三农”投入,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书本知识从财政角度分析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其学习兴趣。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一般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考试考笔记,在一次课100分钟的时间内,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将教学内容一版版的输出,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任何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唯一的变化就是将板书变为播放幻灯片;有些老师幻灯片播放速度过快,信息量又较大,学生在课题上根本来不及消化和吸收,整个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只能在最后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且,有可能会出现学生逃课,以及上课睡觉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上课不听,出勤率低,也会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心情,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同时更新。 三、解决财政学教学问题的途径 (一)规范教材。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离不开一本规范、统一的财政学教材,教材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结合公共财政理论,考虑各专业学科特点,体现不同专业差异化的需求,有重点的制定教材。 教材内容设置上要体现中国国情,考虑到我国政治体制的调整对政府职能的影响,我国政府职能除了有传统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活动外,还应该增加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牵涉土地占用的问题比较多,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财产成为国家重要的职能。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在教材内容上体现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重要经济理论的发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财政问题,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内容。 (二)探索财政学多样化教学方式 1、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财政学的基础,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公共物品定价方式中,除了有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等,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如平均成本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这些定价方式在讲解过程中离不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价格理论。再比如公共选择理论,也是将经济理论应用于政治程序和活动的例子,以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人”假定用于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在承认其“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另外,在税收当中讲述税收的经济效益时,也是借助于消费理论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政府征税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以及消费者收入的变动,自然会产生所谓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是教授财政学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财政学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宏观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单独讲理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讨论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期,有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应用案例,则教学效果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案例讨论、专题辩论、穿插案例教学等;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一国所得税率如何制定,到底是直线上升还是抛物线型更好一些,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前查阅资料,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对于一些加深了解和记忆的内容,可以采用一般展示案例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放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当然,选取案例要有时代性,如在讲到一国国债发行规模和限度问题上,让学生首先了解基本的国债理论;其次,结合欧洲债务危机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希腊,重点讲述其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对整个欧洲经济的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资料了解我国目前债务负担率以及赤字率等基本指标,分析我国债务状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针对不同专业“差异化”教学。财政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有重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对高校非财政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专业选择重点内容,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重点讲解国内税收理论知识,关于商品税、所得税具体知识,以及如何评价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而对于国际税收则不作为重点,因为该专业要系统学习国际贸易以及海关实务等牵涉到国际税收的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又不涉及国内税收内容。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后续还有很多专业的财政课程要进行学习,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财政基本理论,围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讲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财政分析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区别地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财政知识。 4、计量经济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计量经济工具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财政学实证研究的发展。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财政学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财政分权、财政政策等领域。现实经济问题纷繁复杂,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要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对模型具有显著影响的因子。财政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宗旨就在于鼓励应用计量工具的原创性论文。在现代财政学研究领域,实证计量分析方法被大量使用。比如,在分析影响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很重要的就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现实证明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财政收入规模都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会高于落后国家。要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借助最简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简单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丰富财政学教学内容,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水平。 (三)改变财政学成绩考核方式。在财政学考核中要避免以期末一次卷面考试作为学生最终分数的考核方式,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设计更加合理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将平时学习以及参与程度也考虑进去。作为宏观理论课程,考核时要尽量减少客观试题,增加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联系学生学习内容的扩散性思考题;要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设计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评分标准,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尽量能够将财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的积极性,这样的作业也可以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做到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给予客观、公正评价。 总之,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教材、教学组织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突破。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财政学课程教学完善的思考 虽然各高校、各出版社都不断在推陈出新一系列的教材,但教材体系设置缺乏统一性,内容差异也比较大。教材名字也是名目纷繁复杂《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甚至《政府经济学》等都作为财政学的教材出现。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定的二+一世纪教材系列电《财政学》就有三种版本。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哈维•罗森编著的,还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陈共主编的,也有一些院校使用张馨和邓子基主编的,同时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本校自己编写的。光是这些教材,都已经是让人眼花缭乱了,走进书店那更是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导致财政学这门课程缺乏统一的大纲,教材难以通用,知识体系千差万别,教学各行其道,因而培养质量也就谬以千里。 教学的内容安排问题。在具体内容上,表现出了两种主要倾向,一是继续以传统的国家分配论为出发点,一种以公共产品论为起点,这两种体系的断裂与对立表现出了国内财政学界在基本理念上的不同理解和思想冲突,不同学校的财政学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差异巨大,整合两种财政学体系的基础理念显得很有必要。同时,财政学的很多基本理论和概念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差异也很大,像财政的概念,有的教材认为是国家和政府的分配行为,有的认为是收支行为。对财政的属性进行界定,有的教材有,有的教材又没有。与此同时,财政学教材的内容也有些与实际脱轨,对税收、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少,很多非财税专业学生学完财政学后并不再学税收学了,因而对税收知识了解甚少,这就为以后进入社会从事财税实务工作埋下了脱节的根。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手段方面仍然很落后,依然是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认真地做笔记,记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存在着教学“梯级差”,几乎没有太多互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有些院校以为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教学效果就可以成倍大增了。事实上,在多媒体授课方式下,只不过是将手工板书的知识灌输变为计算机页面展示,教学的模式并未有多大改进,甚至因为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记忆和消化课堂内容,效果比以前更差。成绩考核和评定也是以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没有平时的课堂内外考核指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学生平时听课也会感觉枯燥不已,缺乏对财政实践的感性认识学完之后对财政学理论知识也理解不深刻,只有靠到考试前猛背狂背,考完试也就丢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政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路径 (一)针对不同专业选用差异化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不同的专业需要在统一的大教材体系下选择差异化的教学重点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未来知识和实务的需求。如财政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金融专业应增加国债部分内容的课时量;国际贸易专业应增加关税政策、国际税收等内容的介绍。对于不开设税收课程的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增加税种知识的课时比例,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增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以及公共福利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为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及政府分权等内容,其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课后,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开课之前开设,使课程在安排上能够前后衔接,使知识的传授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二)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引入讨论、案例教学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财政学理论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讨论,通过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达到教学相长。如财政部分侧重理论应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具体可以在讲授财政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就财政总论、财政概念、财政制度、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预算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一些专题讨论。通过讨论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和视野,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政策。税收部分侧重实践,因此应以案例教学为主,课堂讲授理论为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求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接近实际的条件下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和实践贯穿整个社会运行,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需要布置适当的社会调研任务,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和民生概况,在学生调研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进而为其思考政策制定和改良提供视角和思路,增强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比如通过调查三峡移民的生活,可以更深刻理解转移性支出的意义和功能;通过调研地方政府豪华办公楼攀比之风,可以知晓财政监督与预算透明的重要性等等。 (三)在成绩考核上,采取多阶段、多类型评定方式。在财政学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课程考核,降低学生盲目追求期末考试分数的“逐利性”动机,甚至可以考虑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采用出勤考查、课堂讨论、积极发言、课后写小论文、案例分析思考等方式,实行多阶段、多类型考核,去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当前较为关注的财政专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要求学生人人发言,在检验知识外也锻炼学生的胆量和魄力。课后布置给学生一些财政方面的课程小论文,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知识阅读和涉猎,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期末考试成绩考核要在综合平常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践行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 作者:周鹏飞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浅谈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怎样抓好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 gmp的中心指导思想是“药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可见生产管理在制药企业中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对此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好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发表的一些愚见。 一、首先做好人的工作 一个操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可以基本决定一个人的操作技能水平,也基本能决定一个产品的质量水平;而人的素质中,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实践加以培训和锻炼,其技能的提高是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一个脚踏实地认真工作的操作员工,其技能水平大概为3年时间相当于一个中专生水平,5年时间可以充当一个大专生水平,这是实践出真知的伟大体现;但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才是决定一个人的最终成就。思想素质欠缺的人,工作表现一般较差,拈轻怕重,偷奸耍滑,对生产工艺的严格执行打折,对工作质量漠不关心是其通病。究其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工资分配或者发放没有达到其预期目标;领导不重视,没有体现其个人价值;上级对事情的处理缺乏公平、公证、公开等原则,引发无端猜疑;家庭关系恶劣,引发员工思想情绪波动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本人以为第一,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家人予以对待,真正关心员工的生存状态,做到对员工的家庭情况、生产技能、思想素质了如指掌,生产中才能做到人尽其材;第二,做好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制定个人培训、考核成绩、思想等综合评定与工资提级相结合,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第三,制定一个竞争淘汰机制,包括岗位负责人的竞聘,让绝大多数的员工有表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第四,争取公司的政策支持,比如福利待遇、工资定级等必须要与人力资源部配合才能完善与执行。应该说,所有的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比较困难的,人有思想、会思考,但是也有感情!在自己无法做好人的素质问题情况下,自己力争在管理上与公司站在一起,处理问题上与员工站在一起,既要把握好原则尺度,又要掌握好灵活,否则劳心费力不讨好。得不到公司的支持,处理不好棘手问题;得不到员工支持,自己的政策与管理就失去了执行的基础。告诫一条:管理中千万不要因为员工与某个领导的私人关系而放纵了对其的错误处罚;也不要因为某员工对你有意见而打击报复,此乃蠢人之举!记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管理人,一定要攻心为上! 二、搞好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都知道公司为销售服务,部门为生产服务的经营管理理念,但是现实中并非如此。任何部门都可以借各个环节来遏制生产,必要时可以使整个生产进程严重受阻!这绝非危言耸听,包括伙食堂的师父。一个制药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追求其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占有量。因此,生产部门就成为销售部门的直接后勤保障部门。如果建立一个部门关系金字塔:最高层为销售部,第二层为生产部,第三层为物料供应、工程设备、质量保障、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由此可见,物资供应的不及时、设备检修的不及时、物料质量的检测不及时等,其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打乱生产计划——此乃正常生产情况下;再者,加上部门主管之间的矛盾、斗争,消耗企业的资源而满足个人的私欲,这是目前中国企业的一个丑陋的通病。所以,一个生产主管需要花费不少的心思与精力去搞好相关部门的关系,而且还是部门主管的关系。但是,记住一条:切记卷入部门纷争的是非之中,免得惹火上身,殃及池鱼。 三、加强直接下属的业务培训与指导 所有的生产环节,不可能事事都亲历亲为,自己再能干,精力与时间总是十分有限的。一个好汉三个帮,确实只有自己的贴心助手鼎力支持,才能把自己的施政措施逐渐到位。但是,下属的能力又需要不断的锻炼和培养,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点拔点拔,让他们学会管理,还要授权让他们大胆管理,让他们学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等管理手段,并且注意各个阶段的重点注意事项;同时,自己还要随时为下属的过错承担责任,切记逃避责任,推诿过错!否则,将逐渐失去你的助手而沦为孤家寡人!出现的过错,并不可怕,但是要仔细分析:属于工作程序问题,修改工作程序;属于人员问题,注意加强教育。只要做事,就有出错的可能,问题关键是找出出错的原因加以改正。另外,直接下属的业务能力、素质也决定了其言行的影响力,必须加以适时教育与指导。 四、加强自我能力的提高,不断加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时时注重学习和加强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教训,警戒自己加强管理;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理论缺陷;学习的对象有很多,但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还是向自己的一线员工学习,他们的长处在于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最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千万不要低估了员工的能力!生产中出现的任何技术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个时机都是学习提高实践水平的一个机会,千万不要逃避!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gmp,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浅谈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药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论文 1精细化生产管理内容 由于制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因而必须对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监管,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对生产进行严格监督。另外要最大限度利用企业资源,降低成本,制药企业要利用精细化生产管理最大程度扩大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将运行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依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制定精细化管理思想,通过客户需求的转变拉动生产循环体系,继而对价值链进行影响,精细化的具体任务是消除浪费,这也体现了价值流分析理论。在生产中精细化生产管理会受到库存、生产以及多余动作等影响,因此制药企业在生产中必须予以重视。最后,介绍精细化生产的优势,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能够得到极大的缩减,对制药工厂库存的占用比例极大减少,产成药的库存量减少为原来的1/4,最重要的是药品的生产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 2精细化生产管理特点 2.1拉动式准时生产 生产需求控制方式主要由下游提出,即用户才是生产的最终起点,生产的控制主要以用户需求为主。这种生产方式主要以物流平衡作为主要的控制目标,以此降低库存。在生产环节中生产节奏可以认为控制干预,从而平衡物流。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2.2提高货款回收率 库存过剩是降低药品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一大影响因素,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不以客户需求市场需求为基础,因而很多制药企业库存过量。另一方面大量的货款不能及时回收也进一步加重了制药企业的负担。通过精细化生产管理,降低制药企业库存量的同时,加速货款的回收,以此令企业的物质资源、资金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发展空间。 2.3提高质量管理 在制药企业生产流程中,生产模式是管理生产的重要内容,而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实现需要全面管理。全面管理主要针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实际的生产中为了确保药品质量能够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范,就需要从生产人员着手,不但要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还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及时发现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正确处理质量问题。必要时可以提产整治,对精细化生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工具进行检查,从而保证后期生产的顺利。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将组织、技术人员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配合保证生产质量的提高。另外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应当团结一致,保证服从上级规定,积极的完成工作任务。深刻认识个人利益是同集体利益紧密相连的。最后可以以内部评审团的形式对企业的内部工作进行协调,以此平衡企业内部矛盾,监督生产质量。 3管理过程分析 3.1培养专员 我国的制药企业要继续培养一批专业的精细化生产推销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精细化工具来达到节约生产、提高收益的目的,可以通过对生产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理论培训课程的施行能够将精细化生产管理思想通过实际的案例呈现在员工面前,让推行小组的成员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接受精细化管理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现场培训向推行小组介绍药品生产企业的运行模式,再通过对现场调查数据的收集分析,总结出药品生产的精细化完善举措,尤其是药品的规格、质量、包衣、吸收状况以及是否产生副作用等。 3.2建立样板生产线 制药企业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样品生产线,这是由于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工具和方法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推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来实现制药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实际上,我国制药企业实行精细化生产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不断总结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组建样板生产线不仅能够规范生产管理和药品质量,还能够极大提升制药企业的生产效率,尤其是在药品的推行过程中,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推行模式,还可以在精细化生产专家的帮助下完成样板生产线的制定,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精细化生产管理体制。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协调控制生产,尤其是生产工艺的调试与药品质量监督,最好委派专业技能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从而避免制药企业在实行精细化生产管理时遭遇瓶颈。 4结束语 中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逐渐的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而精细化管理的推广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实现企业根本性的转拜年。企业的生产最终面向的是顾客要求,因而产品价值以及产量的确定都是以顾客作为出发点,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客户需要,精细化生产管理恰恰同这以理论契合。此外通过精细化生产管理,企业能够一改粗放型管理模式,降低生产中的资源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从侧面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运行模式改革也受到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影响,一些浪费、开发周期过长以及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库存过剩、货物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企业在精细化生产管理模式下,资源能够充分被调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方式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都会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使得每一环节之间的协作性更强、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生产过程中就不会发生生产脱节现象。不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会降低企业库存,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文章主要阐释了精细化生产管理在制药企业中的应用,并针对管理内容以及相关特点展开了探讨,结合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推进精细化生产管理在我国制药企业中的应用。通过精细化管理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管理模式。最后提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必须加快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推进我国药品生产业的发展。 作者:董璇 单位:冀中能源邢矿集团生活后勤服务分公司 浅谈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汇报 近年来,制药企业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加强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规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各项管理措施,扎实抓好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切实查找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全面推动了企业生产管理的深入开展。下面就做好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汇报如下。 一、抓计划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生产管理流程中,我们把关键控制要素贯穿于整个流程之中,根据每种药品需求的统计结果,计算出每种药品的生产周期,更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及时掌握了各生产车间的生产情况,使生产计划的制定更趋于合理,并能根据生产能力进行适当调整,成本控制也更趋简单、快捷。在编制企业生产计划时,我们根据防病治病的需要,根据本地区化工原辅料、物料等情况以及现有生产能力,参考历史消费水平和供需发展变化趋势,采取革新、挖潜、改造等措施,不断增强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治疗性药品,本着需要与可能,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的精神,积极组织好药品的生产和供应。企业接到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后,我们充分发动各部门员工,制订措施,快速组织好生产,保证生产计划的实现。在执行计划中,我们严格按照2014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以及2014版《中国药典》新规范新标准,教育员工积极学习和掌握运用新法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同时,企业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使我们的药品质量达到或高于法定标准。 二、抓成本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医药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医药生产企业将面临生存、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控制生产成本,使其产品在市场上有价格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制药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注重从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全面地实行管理和成本控制,努力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质量好、成本低、价格合理,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同,并占领市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搜集市场信息,以消费者的愿望和市场竞争对手现在的实力及将来可能变化的趋势,以及自己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生产条件决策开发品种。我们在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提前做好产品销售的前期工作,如产品销售方案,包装设计,包装规格的大小,包装材质的选择等。我们还充分考虑本企业的生产设备条件,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产品的投产并尽快占领市场打下基础。同时,测算好产品的生产成本,目标利润,为产品的销售方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产品生产阶段,我们树立质量成本观念和狠抓产品质量。医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尤以安全性、可靠性为先,否则,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采取降低质量成本的方法有: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加强原辅料药材的质量控制,加强中间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生产过程控制,签订质量经济责任书等。在降低直接材料费上,我们对所有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实行集中招标采购,从外来价格上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价格的透明度;严格控制原辅包装材料的损耗,根据不同品种的生产实际情况,每一个品种都要制定原辅包装材料消耗定额,并纳入成本考核;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得率,降低原辅材料的生产成本。在降低直接人工费用上,关键岗位的人员保持相对不变,其他技术性要求较低的普通岗位通过转岗或招季节工来完成。同时,尽可能培养“多面手”,让员工可以到不同车间的相应技术岗位上岗,这就弥补了因季节性生产而导致的人力资源闲置而造成的浪费,也大大地降低了直接人工费用。在降低生产费用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厂房、设备利用率;实行“以销定产”,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库存,减少浪费;加强水、电、汽的考核管理,并与其岗位人员的经济挂钩。 在产品销售阶段,企业的领导者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注重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监管,并实行严格预决算制度,一切开支均应确定标准,按标准列入年度预算,经有关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共同审查批准后执行,年终送审决算,以杜绝浪费。总之,一切要以市场为导向,避免产生浪费。 三、抓生产管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生产管理的重点是把好最后一道关。我们严格按照GMP理念“不生产不合格品”,强调对药品生产从原辅物料入库,到成品销售的全过程的控制,如厂房、设备、设施、物料、人员、检验、监督、管理等全部硬件和软件。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影响药品质量的事件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其中,人为差错以及药品的污染和交叉污染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克服人为差错,降低对药品的污染和交叉污染。一是起点控制,对原辅物料、装备设施、生产文件、生产人员等,在进入生产现场前按GMP的相关要求进行控制,对不符合的应及时纠正或不允许进入;二是过程控制,严格控制药品制造过程中差错和污染的发生和传播,按生产文件规定生产、清场、清洗、消毒、灭菌;三是标准控制,对各控制对象需要控制的内容、方法、指标,应有书面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执行,不可随心所欲;四是系统控制,对提供原辅物料、装备设施、工程建设、咨询服务等供应商及其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按GMP要求进行控制,形成GMP实施大环境的系统控制。 对于生产管理,我们首先转变观念,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接受GMP理念,全面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定、办法、标准、程序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规范化运作,使企业一切活动有章可循、责任明确、照章办事、有案可查,以达到有序、有效管理的终极目标。 安全生产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紧密相连的系统,它包括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等环节,在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被管理者忽视都有可能使安全生产大打折扣,造成事故隐患。把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到企业生产考核的体系中,可以使管理者从思想到行动上都重视起来。因此,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理念宣传为重点,以落实责任制度为保障,以优化企业生产环境为基础,狠抓安全生产,确保员工健康安全,做到文化铸魂、理念引导,切切实实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安全工作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全员、全覆盖的责任和制度体系,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合检查、飞行检查等形式,督促各项制度的认真贯彻落实,同时,把安全生产纳入各部门、员工绩效考核之中,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抓制度管理,有效提升执行力 执行力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一个企业工作的成功是要靠出色的执行力来作保证的。当工作目标的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作为我们如何提高执行力来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呢? 一是树立执行理念。提升执行力,理念要先行。有好的理念,就会有好的执行力。企业的执行理念就是“雷厉风行,无条件执行”。在各项任务目标已确定,各项制度措施已完善的情况下,广大职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条件执行。我们鼓励广大职工在执行上比精神、比速度、比作风、比效果,切实把决策部署执行到位,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位,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落实执行责任。责任,是企业具备执行力的关键。决策一旦形成,就必须坚定执行,不能打任何折扣,更不能讨价还价,否则一事无成。保证执行到位的关键一要明确责任,二要树立危机意识。对于上级下达给企业的任务,我们逐级签订责任状,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个个有目标,人人有责任;责任清晰到人,时限界定到日期;强化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使大家都不敢懈怠、不能懈怠、不甘落后,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好局面。 三是提升执行能力。我们注重加强企业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做到主动作为,干成事,不出事,能经事;各级级管理人员做到有境界,善管理、精技术、能出活;广大职工做到重品行、守纪律、精技能,不断提高执行力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执行过程控制力,提高职工服从听命的能力、规范操作的能力、遵章守纪的能力。 四是健全执行机制。提高执行力,只靠自觉性是不行的,还要有健全的执行机制,形成规范、持久的执行力。我们通过科学设定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不断完善考核的程序、标准、办法,强化经常性的监督,加强过程控制,逐步建立起以科学民主的目标化决策机制、责任制衡的刚性化执行机制、督查考核的制度化监督机制、奖惩兑现的导向化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科学的、系统的目标绩效管理,将任务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将目标融入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中,将岗位职责细化、立体化,使每个目标层次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形成管理闭环,做到奖罚分明。 五、抓队伍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一是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最终成就。思想素质欠缺的人,工作表现一般较差,拈轻怕重,偷奸耍滑,对生产工艺的严格执行打折,对工作质量漠不关心是其通病。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坚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家人予以对待,真正关心员工的生存状态,做到对员工的家庭情况、生产技能、思想素质了如指掌,生产中做到人尽其材。二是加强员工能力的培养。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时时注重学习和加强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教训,警戒自己加强管理。在生产管理中,我们积极做好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理论缺陷;学习的对象有很多,但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还是向自己的一线员工学习,他们的长处在于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最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三是提高职工积极性。我们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比如福利待遇、工资定级等做到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生产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制药生产管理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先进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虚心借鉴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严格按照GMP规范要求,健全完善药品制造的整个生产全过程人财物、供产销各环节管理制度与规程,加大现有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制度的实施与执行效果。我们将要求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立足本职工作,放眼企业管理的发展变化,从抓各项制度的执行效果入手,努力推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展望未来,公司将砥砺进取,持续创新,继续秉承“以品树人、以德酿药”的企业宗旨,坚持“挚真质纯”的经营理念,培育优秀的管理团队,全力以赴做好生产管理工作,强化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着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稳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致力于建设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努力建立企业百年品牌,最终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制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