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阐述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应用 摘要: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施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实用性,甚至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其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管理。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经济性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市场繁荣发展的背后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结构安全与经济的思考。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而言,建筑的安全性是必须要保证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的经济性也不容小觑。也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更加的考虑其经济性,以平衡建筑的安全与经济。 一、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结构耐久性方面存在不足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绝大多数工程中都需要以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而土壤的温度、环境的湿度以及空气中的酸碱度均会对钢筋混凝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由此一来便会导致土木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下降。造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设计过程中,忽视了环境因素对结构的影响,给结构安全埋下了隐患。 2、结构的牢固性较差 建筑工程的结构牢固性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安全性,因此,必须重视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可靠性、牢固性设计。然而,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普遍存在牢固性较差、可靠性较低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整体质量的提升。若想提高土木工程的牢固性,就必须从建筑整体出发,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确考虑和处理,并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土壤地质的载重能力,对工程结构进行准确、合理的设计,从而达到建筑部分受损,不影响建筑整体使用的效果。 3、承重柱截面积设计过小 设计人员在设计抗震烈度要求不高的地区的建筑时,会将承重柱截面积设计过小,这样更方便分析受力。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在有外力作用时,导致柱和梁开裂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出现地震等强大作用力下,房屋就有可能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4、结构设计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规范的缺失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结构设计要求规范,但是这些规范性指标和国外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造成质量监管部门难以开展监理工作。此外,部分建筑公司的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和后期养护技术存在偏差,对出现的安全隐患只解决表面问题,忽视了内部关键性问题。 二、加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管理 所谓安全性,就是在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对土木工程的使用质量和工人的操作安全进行的设计,也就是设计方案要能够满足工程的实际使用需要,并能够避免由于质量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下文将从设计团队、设计计算、监督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加强工程结构设计团队的管理 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团队的选择,也就是说有关工程单位应该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筛选和聘用,要选择具有相关的设计从业资格和经验的设计团队。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木工程的设计结果。另外,还要加强对有关设计单位的内部管理的重视,即设计团队的内部协作机制是否合理等等。 2、设计单位要提高设计水平 土木工程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随着人们对其需求的不同,其结构设计也应该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将土木工程的设计停留在一个阶段是无法满足新型的工程设计需要的。基于此,有关的工程设计人员应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经验,以此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另外还要关注土木工程的设计发展的最新动向,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 3、全程监控施工 即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和设计单位应该对施工的进度和具体的环节的实施情况,做认真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设计方案的落实与最初的设计初衷相符,避免由于施工执行和操作导致的土木工程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如果发现实际施工与图纸的设计有出入,应该首先要同施工图纸进行校对,并在确认后敦促施工人员进行改善。实践中,由于监督不力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屡见不鲜,所以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土木工程的施工队伍应该同设计队伍始终保持联系,并指派专门的设计人员做好相关的监控。 三、加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经济性管理 在设计者进行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时保证了设计的安全性,还要保证其经济性,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1、在管理的层面促进经济性 在公开招标选择设计部门时,要采用公正、公开、公平的三公原则,对设计者提供的设计方案多方面进行评选,择优选取,在确保了设计的安全性的基础之上,选择经济性的方案,同时兼顾美观的视觉效果,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设计部门尽可能的提供物美价廉的设计方案,同时也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人们的负担。 2、标准图的合理使用 经过分析表明,在我国设计者为减少自己的责任,大都选择使用标准图,标准图的使用不仅是减少了设计的时间,加快了工作的进度,也降低了工作量,减少了错误的发生。标准图在一些小型的工程中是比较实用的,加快工程的进度,降低成本,安全性比较高。然而如果将标准图在大中型的工程中使用,则费用会大大的增加,设计也过于保守,不利于发展,相反在设置大中型的工程时,如果设计者可以就其一方面做出优化,也会使成本大大的降低。标准图的使用在安全方面是有利的,但是在一些工程中经济性则不够凸显,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土木工程设计业的发展与进步。 3、处理好相关部门的关系 任何一项工程的完成都是要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因此处理好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工程按期或提前完成,也是有利于节省成本的。如在旧村改造时,涉及到的搬迁问题,如果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老百姓及时的搬迁,钉子户等情况的发生率降低,那么工程不仅是可以按期完成,还会大大的降低生产的成本,减少国家的经济损失。 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建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之后,还应当结合实用性与美观性,能四者兼具的建筑物相信是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好评的。设计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使用,如果建筑物没有任何的实用性,那么设计出来的建筑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只有在实用的基础上,才能继续的考虑安全性、经济性与美观性。美观的效果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人们对于美的东西都是难以抗拒的,因此美观的建筑不仅能愉悦人们的心情也是有利于加大人们的购买力的。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设计是设计人员工作中最重要的关注问题,这不但关系到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与国家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土木工程的质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国家的经济损失,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研究,提高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摘 要】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随着建筑功能的改变而出现多种变化。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结构 结构设计 问题 虽然我国建筑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注意并解决,只有不断纠正和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 设计不超过 20 层的高层、多层建筑时,我们经常直接选择桩基的基础形式,其实在非软弱土地区,应首先探讨采用天然地基的可行性,以利于降低基础造价,合理地确定地基承载力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进行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而在地基承载力值的组成中,深度修正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对于主裙楼一体结构,在进行主楼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因裙楼基础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如何合理地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深度值 d 尤为重要。规范在 5.2.4 条条文说明中这样规定“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的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应根据此条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承载力深度修正所采用的埋深 值 d,但设计人员对此认识却并不一致,经常有困扰。最常见的是高层主楼带地下车库这种类型. (1)当高层主楼采用筏板或箱型基础时,在主楼纵、横两个方向上,若 B1、B2 均大于 2B0,才能考虑裙楼荷载对地基土产生的超载作用,将超载折算成土体厚度 d2,(两侧超载不同时,取小值),此时 d=d0+d2,若 b1、b2 中有一值大于 2B0,而另一值小于 2B0 时,或均小于 2B0 时,裙楼荷载作为超载折算为土体厚度 d2,当 d=d0+d2≥d1 时,取 d=d1,当 d=d0+d2 (2)当主楼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形式时,则靠近地下室一侧的基础可考虑土的超载作用,d 的取值同 1,但主楼内的其他基础的埋深 d=d0。合理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基础埋深值 d,从而确定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值 fa,这样才能使结构的基础设计达到合理经济,最优化。 二、 主次梁节点设计问题 我们在工程设计的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次梁相交的情况,时常会发现框架主梁扭矩很大,抗扭承载力不足,有些处理办法就是将次梁与主梁相交处设为铰接,释放扭矩,但这样处理是否合理,与实际的受力情况是否一致呢?个人以为: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而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梁端铰接不能随意地人为设置。 设置铰接梁,是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就是说形成朔性铰之后,此梁由超静定变成静定结构,结构设计一般都是超静定结构。这样一个破坏不会对整个结构体系影响很大,才能满足结构安全的冗余。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较大,支座主梁对次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即使为铰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6条对此做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且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 1/4,;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高度只比主梁少50mm,这时候就不能完全忽略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了,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出现框架主梁配筋超筋、抗扭承载力不足。如何处理,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加高框架梁解决配筋超筋,加宽框架梁解决受扭不满足,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加宽,那才可以看能不能铰接次梁了,但这里的铰是指的假想铰,而是要保证支座负筋首先屈服,造成内力的卸载和重分布,分布后达到和铰接类似的受力情况,此时的铰接就得要从构造措施上进行保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 86 页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的配筋构造做出了明确的示意。 结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结构设计建模要立足于结构自身,主要力学模型要与实际构件接近,以保证计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结构状况,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三、 地下室嵌固端的选择问题 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个超限建筑,对结构设计造成难点。嵌固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 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而强度嵌固―― 柱的塑性铰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2) 增大地下室柱顶的抗弯能力;(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嵌固端所在层楼板要求连续,这样才能保证水平地震力的传递。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地下室顶板开洞,甚至是大面积的开洞,此时必须要与建筑专业配合,避免将洞口设在主楼周边,开洞面积不宜大于嵌固端层楼板面积的 30%,同时将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以满足刚性楼板的要求。工程中还会碰到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的情况,以下沉式广场为代表,如果地下室顶板与地上一层高差小于层高的 1/3,则只要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能满 足规范要求,则地下室顶板可作为嵌固端,即使高差稍稍超过 1/3 层高,也可将主楼周边一跨的楼板适当抬高以满足高差,不过需进行加强处理:有错层部位加大梁的刚度,在错层处楼板加腋,以保证水平剪力的传递路径。 四、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开端,其需要设计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秦书红、女、1986年10月、助理工程师、工作于河南华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关于建筑土木工程中注浆技术的应用与施工工艺研究 摘要: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建筑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高层建筑又受到建筑物自身重力结构以及施工材料的影响,就造成了建筑物的墙体与地下室等部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也正是由于这些裂缝,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渗漏等现象,而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注浆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出现房屋裂缝的现象。基于此,本文针对建筑土木工程中注浆技术的应用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简要探讨,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土木工程;注浆技术;应用研究;施工工艺 前言:在建筑土木工程中应用注浆施工技术能够为建筑提供有一定的保障,同时也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改善了建筑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条件,并最大限度的避免建筑土木工程中出现的诸多隐患,从而保证了建筑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建筑土木工程中竞争也十分激烈,因此建筑企业想要在行业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必须要依靠高效的施工技术,以此来保证建筑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 一、在建筑土木工程中产生裂缝的原因 现如今对于城市中的建筑来说,为了更好的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因此在施工中,普遍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且这一结构具有较强的使用强度以及稳定性高等特点,在使用寿命上,也相对较长。但是这一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建筑的正常使用。而建筑出现裂缝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人为型的裂缝、材料型的裂缝以及结构型的裂缝等。人为型的裂缝主要是由于施工队伍的专业性不强造成的,且在在施工的工序上不规范,技术也没有全面到位等都会使建筑出现裂缝[1]。材料型的裂缝主要是由于受到温度应力以及混凝土的收缩造成的,其主要体现在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损失较快,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变形,而在内部温度的变化不大,所以产生的变形相对较小,这样与变形较大的表面就产生了一定的拉应力,因此就造成了裂缝的出现。结构型的裂缝主要是由于受到外部荷载的影响,使得建筑的竖直压力以及水平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承载能力,就会产生出裂缝。 二、建筑土木工程中注浆技术的优点 在处理建筑土木工程中的病害时,采用注浆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施工工艺简单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施工工艺比较简单,在设备的体积上也较为轻便,且便于携带,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二)提高混凝土内部的使用强度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注浆技术主要是处理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病害,以此来保障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强度以及密实度,同时还能够达到粘结补强的效果。 (三)材料不会影响环境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注浆材料大多选用加强材料,因此具备了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同时由于自身的粘结性能较强,所以使用的寿命也相对较长,还不会影响周边的环境[2]。 (四)影响小,效果好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注浆技术在施工的影响上相对较小,且对其加固的效果较为明显。 三、在建筑工程中注浆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要选择出适合的注浆材料 普遍来讲,在建筑土木工程中,较为常用的是水泥等一些高分子材料,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注浆材料必须要使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并保证其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要求注浆材料要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保证其的填充性能等,这样在进行注浆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使其快速的渗入到缝隙中去,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注浆的效果。此外还应当要保证注浆材料必须具备无毒无污染,这样才不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3]。 (二)在注浆的过程中要采用恰当的注浆方法 对于不同的建筑土木工程来说,施工的位置与建筑不同,就要选择出恰当的注浆方法,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1.对建筑中的地下室进行施工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主要的病害部位之一就是地下室。因此施工人员在对于地下室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就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措施与方法进行施工。首先就要确定发生裂缝的具体位置,然后清理好钻孔,在进行高压注浆以及二次补灌,最后对裂缝进行修补。其次是在施工完成以后,要确认施工现场没有补漏的裂缝。同时在实际施工中,要控制好钻孔的深度,使其与混凝土板的厚度保持一致,并确认角度符合要求。在清理孔洞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压缩空气或是高压枪进行清理,并在此基础上来安装注浆管口,并保证其结合密实,不存在缝隙,以免影响了最终的施工质量。另外在注浆的过程中,可以将压力控制在1.4MPa-2.0MPa之间,同时还要保证浆液能够顺着裂缝流出。此外在施工中要严格注意好不能对多个孔洞进行同一时间注浆,以免给建筑造成质量问题。在注浆施工完成以后,还要及时观察施工的效果,在保证没有渗漏点以后,可以先清理注浆孔,然后在还原地下室。 2.对建筑墙体进行施工 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墙体裂缝常常是人为的裂缝,也就是由于施工的不规范而造成的,这与受到温度影响的女儿墙裂缝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常规情况下,楼板发生膨胀变形较小,也多为女儿墙的一半左右。因此在处理女儿墙的裂缝等问题时,可以选择一些粘接效果较好的材料。另外在建筑工程中,墙体门窗部位也是渗漏的多发部位,因此就可以在窗框的四周进行打孔,然后对窗框的底部进行加固处理[4]。对于这一部位来说,在选择注浆材料时,可以选择质量较好的水泥浆,这样在浇筑施工完成以后,就可以及时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好水泥的变形。而对于建筑外墙来说,就要在墙面的布孔上进行注浆,以此来提高墙体的密实度,并提升墙体对于雨水的抗渗透性能。另外为了提高墙体的施工质量以及效果,就可以将注浆的压力尽可能的控制在0.5MPa-0.8MPa之间,以此来提高建筑土木工程的质量。 结语:现如今,虽然建筑的高度在不断的增加,在为人们带去便利与广阔生活空间的同时,还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样就给建筑留下了安全隐。,因此就要结合注浆技术,对建筑进行加固与修复,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关于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的探析 [摘 要]运用新型的土木建设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成本、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本文简述了土木建筑工程的节能技术和结构设计,以期为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资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节能技术;建筑结构 1 建筑节能概述 1.1 建筑节能的内涵 多数建筑工程开发商不重视节能住宅,甚至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而盲目地建设新奇的建筑物,不合时宜地聘请国外设计师来设计国外风格的建筑物,进而忽略本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状况,并导致了建筑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1.2 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建筑行业也逐步发展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每年对于建筑物的需求也相当大,因而建筑耗能也随之增加。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每年的建筑能耗达20亿平方米,接近全球同行业总能耗的一半。我国建筑行业耗能量非常大,且已经成为重要的能耗主体,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已经迫在眉睫,建筑行业能耗既会浪费大量的能量资源,也会严重污染国内居住环境。我国的房屋建筑属于一种长期用品,可以反复使用多年,房屋的使用寿命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建设目标,要想随意地改变所消耗的能源很困难,即使能够改变这种能源消耗,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受到区域性限制,不同地区的节能建筑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国的北方城市的主要建筑能耗为“保温问题”,多数区域仍然借助墙体保温技术来降低能耗,但是效果甚微,能量耗损严重,因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新型技术,如处理建筑细节、建筑施工技术、节能设计等及术来降低建筑能耗,这也表明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空间较大。 2 设计建筑工程结构的注意事项 2.1 选取合适的设计方案 设计某座楼房的整体结构时,首先应选择框架、确定结构措施和基础性布置,设计方案如下:⑴选择框架:柱和梁是建筑框架结构的基础构件,通过节来连接每个构件,使之可以承载横向和纵向的荷载,而在多层或者高层建筑中,每个构件还要承载横向过来的风荷载;设计框架结构时应优先选择柱、混凝土等杆性刚接系统,凭此承载重物、抗震。⑵基础布置:首先,应实地考察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以及其他施工条件,当建筑层数较少的楼房时,楼房上部的承载力较小,因此可以选取独立基础结构模式;当建筑多楼层楼房时可以选择综合性基础结构模式。⑶结构措施:依据抗震设计标准先计算地震作用力,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抗震措施,例如,在高度相同的位置埋设一样的单位基础,或者运用整体浇筑法浇筑梁柱,接着再选择相应的配筋构件。⑷内力组合设计:该项设计是抗震设计与承载力设计的关键环节,应着重调整抗震系数,并将其作为设计基础;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时建筑材料的强度设计值应高于不抗震材料的值。 2.2 配筋与板设计 对配筋和板设计进行结构设计时,应着重分析板的各边长度,当长、短边的差距小于2mm时,需运用双向板计算方式;当长、短边的长度差距在2-3mm之间时,应依据短边单向板进行设计计算。依据建筑结构的荷载状况来布置间隔、分解荷载,以此计算板跨的弯距通常将板格固定在支撑柱上,然后依据支撑状况,计算每个部位的格板弯矩,叠加这些弯矩可以得到最大的跨中弯矩。 3 降低土木建筑工程耗能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之相伴的能量消耗量也在逐步提升,这加深了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所以,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必须寻求新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1 转变节能意识 建筑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节能不能一味的盲目节约,还应提升建筑物质量。人们普遍认为建筑工程节能就是降低建筑项目的水平和标准,就是要建设简易房、低标准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建筑节能,并增强节能意识,既不能牺牲建筑物的舒适度,也不能降低建筑物的综合性能,将建筑高品质、满足人们需求的作为最终目标。 3.2 创新节能技术 建筑企业应紧随时展潮流,依靠科技进步创新节能技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性能;逐步探寻长效发展策略,避免各类浪费现象的发生,提升建筑资源重复利用率。选取技术含量高的节能型建筑材料,例如多选取可再生资源材料和性能较高的建筑材料,以此应选择耐用性好、强度高的节能材料,以增强隔热保温效果;避免使用污染性的建材,严格控制有害建筑物质的排放量,多使用清洁型能源。 3.3 倡导绿色施工和绿色建筑 ⑴绿色施工是指在确保建筑安全、质量前提下,依托科技进步极大地节约建筑资源、降低建筑污染,实现环境保护、节约建材、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等。绿色节能施工主要包括节约施工用地、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保护环境、管理施工等方面,它们不仅包含绿色施工的主要指标,还涵盖了采购材料策划施工验收工程等指标;绿色施工不仅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影响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等环节。当前,绿色施工已经受到社会大众的极大关注,例如在施工现场要全封闭、绿化、硬化、覆盖运输材料、使用环保型施工机械等。⑵绿色建筑是指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成果,将生态环境和建筑工程融合在一起,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绿色建筑的主要理念是:在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期限内,仅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量,进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高校的、健康的使用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4 健全管理机制 国家应健全建筑节能监管机制,为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然而,国内监管建筑节能问题的机制极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相关部门立法力度和执法力度均较弱,欠缺扶持节能技术、鼓励节能技术创新的相应政策,同时也未全部落实建筑资源节约项目。因而政府和企业均应改善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控制管理制度,以促进建筑企业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关部门应强化执法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建筑节能发法律法规,并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形成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监管机制。另外,政府还应给予适度的建筑节能技术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借助奖惩制度来表扬节能工作突出的单位、惩罚节能工作滞后的单位。 4 结语 总的来说,土木建筑工程结构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建筑物的安全性会受到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设计的影响,纵观我国建筑市场现状,建筑部门对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监督方面较为薄弱,与国外安全性管理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建筑企业应密切关注建筑工程,逐步运用新型节能技术、节能设计来提高建筑水平和建筑质量。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以及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迎合人们日益提高的标准以及市场需求,其在建筑的结构设计方面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内容的探讨,对建筑在进行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设计原则进行全方面具体的了解,从中找出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一些有用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改善。但是,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对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依旧有许多的问题存在,相关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和解决。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简要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 1.1建筑结构设计程序 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其相关的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电气设计、建筑设计、给排水设计以及暖气通风设计等。其中,在对这些设计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美观、功能、环保以及经济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严格遵守。另外,建筑物对自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进行发挥的基础条件就是建筑结构,其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2建筑结构的分类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建筑结构进行分类。从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上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单层、高层、多层以及超高层的建筑物;从建筑物实际的使用性能的方面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从建筑物在施工建筑的过程中所使用材料方面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砌体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木结构以及混凝土结构等;最后,还可以从建筑物结构形式的方面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剪力墙结构、排架结构、筒体结构以及框架结构等。 1.3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 在对建筑物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经济、适用、安全、便于施工以及美观等方面的原则进行遵守,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通常是这五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设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减少其中无用浮夸的成分,增加建筑物的实用性;还要注意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使建筑物的质量得到保证,从而使居住者的人身安全得到保证。在对建筑物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在设计方案中对科学进行贯彻落实,使投入资金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省;还应在设计中对美学原理进行合理融入,从而使建筑物的观赏性得到一定的保障。最后,要注意对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保证相关的结构设计具有可想性,从而使施工难度降低。 2.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2.1地梁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地梁中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地梁作为建筑中的关键,对建筑的整体结构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在对地梁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小心处理。在建筑结构中,地梁是与基础相连的,具有拉接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基础中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具有调节作用。另外,在基础被埋的比较深的时候,使用地梁还能对其框架柱的计算高度进行降低,在一定情况下影响着其内力分析。 为了使地梁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相关人员通常会对以下两种方法进行采用。其一,就是把结构设计中的地梁当做是一层框架梁进行计算,忽略地基土所带来的影响,用框架柱承载筑全部荷载,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其二,在设计的过程中把地梁单独隔出来,不参与对结构框架的整体计算,在不计地梁弯矩的影响下使地梁的剪力传给框架柱,这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利于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 2.2伸缩缝中存在的问题 对在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混凝土在一定情况下会根据温度的变化出现收缩情况,从而导致混凝土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墙面产生变形。而且,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对混凝土的变化很难进行相对精确的计算,这以现象就导致了按弹性结构计算出的值严重大于内力。因此,相关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这一现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房屋的长度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按照要求规范对伸缩缝进行建设。但是,伸缩缝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的美观造成影响,所以,有些建筑物不建设伸缩缝。 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在对混凝土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设置后浇带,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量的为膨胀剂,从而使温度而导致的收缩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在建筑物的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通常习惯将两种方法进行结合,从而使综合效果得到提高。 2.3钢筋锚固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钢筋建筑混凝土框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整个建筑的结构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实际设计过程中,其建筑的剪力墙的厚度达不到相关的要求,从而导致钢筋水平锚固的具体长度也达不到相关的要求。而且,这个问题还得不到相关人员的重视,从而导致钢筋扎帮的困难以及混凝土浇捣的条件达不到等情况的发生。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在剪力墙中对暗梁进行设置,把框架梁在纵向钢筋锚入暗梁之中,从而使其达到相关的要求规范。 2.4 承重柱的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通过调查发现,在六度抗震设防区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部分结构设计认为不需要设防,故意设置过小的截面高度,这样就会增大梁柱的线刚度,在计算时,将梁简化为铰支梁,但是按照轴心受压来计算柱,这样虽然结构受力分析简单了许多,但是柱的约束弯矩却没有被考虑到,影响到柱顶抗弯强度。 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严格依据要求标准来进行,不能够贪图方便,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安全性,合理设计承重柱的截面高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建筑结构施工设计工作的重视,对设计水平进行最大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安全、适用、便于施工以及美观等原则进行严格遵守,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质量保证,促进建筑行业的科学持续发展观。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结合建筑类高校现有研究生规模和课程教学现状,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为依据,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提出有利于完善本领域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教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其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国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补充与转型,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这其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便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现有建筑类高校大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目前人数已超过学术型研究生,占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50%以上,其中建筑与土木工程作为招生的主要领域拥有全日制研究生人数占工程硕士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完善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发展,本文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提出本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条件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巩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要学会将基础理论运用于工程实际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解决工程实际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而知识又以课程的形式传递,因此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近几年,建筑类高校相继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对研究生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正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自然也要符合相应的专业特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基本为招生学科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好。建筑类高校课程设置不仅总体上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求,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而且有明显的工科特点和建筑类学科的优势。目前建筑类高校研究生开设课程中学位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选修课覆盖各专业门类并具有城建类高校的特色。另外为跨专业与同等学力人员开设的补修课能够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有利于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任课教师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 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目前,一些高校仍不能正确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类型与特征。然而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 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沿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认识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知识培养与技能实践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和本科时期一样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之中,这难免会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影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 2.2 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传统工学硕士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紧跟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符合这一学位类型的特点和目标,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上不能做到与本科较好地衔接,经常会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或知识点衔接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大多照搬原有工学硕士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工学硕士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相比,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范围之内,课程内容也相对单调,大部分课程以理论的阐述为主,这就忽视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特色和工程的实践应用特性,不利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缺少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其中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更为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中,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并未发挥出双导师制度的优势,实践教学环节也并未落到实处。目前双导师制度在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已基本建立,但由于企业导师几乎很少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研究生上,使得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校内导师指导,这就使得双导师制度过于形式化,失去了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应有的价值。即便企业需要高校所提供的技术人才,学校与企业之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仍然会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失去许多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衡量 教师仍然是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经验对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都起着很大作用。与工学硕士相比,教师在向全日制工程硕士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程实际,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的方法。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很高,要求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然而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使得研究生任课教师大多脱离企业,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工程中自然更加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一现象与高校对教师的评定标准也是分不开的,高校对教师的评定重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对其工程实践经验相对忽视,难免导致教师在两者选择上有所偏向。 2.5 课程考核制度有待明确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掌握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生课程考核以能全面反映研究生学习情况为目标,重视过程考核,达到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目的。而目前现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内容和深度也一般过于随意,对课程考核及评价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机制。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良好,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等环节过于随意的现象,有些重要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局限,难度也过于简单。除采用考试、论文等形式的考核方式,很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能更加反映工程实践及应用的考核形式。① 3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更好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上面所提到现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以下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可分为设计、建造和使用三个阶段,根据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这三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主持大型复杂结构的分析、计算与设计工作的工程设计师;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问题、具有施工组织管理能力的工程建造师;能够开展大型土木工程检测与评估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的工程检测评估师。② 为达到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取互动开放模式、课堂论坛模式、探索式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等,提升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注重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加强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加强研究生对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的认识,使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应符合社会对于研究生思想、理论及专业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培养方向来制定。对于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其基础性、宽广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专业选修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工程设计类应开设关于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规范及结构建模方法的相关课程;工程建造类应开设有关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工程建造管理等相关课程;工程检测评估类应开设结构检测鉴定、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等相关课程。对于专业创新实践既应体现其先进性和前沿性,又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2 明确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创新 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只有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才能胜任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等高级技术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性也越来越有所体现,各种新兴学科在工程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更应该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土木工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③ 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是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因此其培养模式也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课程也从课堂到企业随着主体的改变发生变化。学校课堂在研究生基础构建阶段起着非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哲学、职业道德与素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等课程解决研究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素养的培养问题;校内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阶段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等解决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通过面向工程进行工程设计、新技术研发等解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 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应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共同为研究生选择实习基地。工程设计类研究生选择大型设计院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熟悉掌握设计方案制定、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复杂结构计算分析、设计规范应用及工程表达;工程建造类研究生选择大型施工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疑难问题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工程检测类研究生选择大型工矿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检测方案制定、计算分析与评估、检测技术开发和病害分析与处理。 鼓励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和发展外语或双语教学,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材、原版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服务平台和实验设备,提高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外聘导师指导实践性教学,利用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及行业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 3.3 提升教师能力,完善管理机制 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师在讲解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际中,更应注重对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明确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聘任条件及方法,研究生任课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且授课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④ 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然而,课程属性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导致考核方式不尽相同,考试和提交专题报告相结合。多样、有效、可操作的考核形式对于加强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尤为重要。通过课程考核也可以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除了相关课程考核,还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分流或淘汰一部分学生。 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文件要对研究生教学环节全覆盖。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建立严格规范的课程审查与淘汰机制,对已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的开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课程及时进行调整。⑤ 4 结语 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生产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陪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要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环节,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把握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创新的培养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此同时借鉴其他高校在本领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初探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这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简要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探讨了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问题;设计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结构的质量,建筑结构设计是保证建筑结构质量的基础,把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研究透彻,有利于提高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质量。 一、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一)结构措施要完善 设计师在开展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时,特别要注意建筑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拓展性。具体内容诶: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使柱的抗弯能力增强,结构的变形能力提高,防止建筑结构在强烈地震后倒塌;使钢筋混凝土构件中与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对应的剪力低于该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能力,使结构构件在发生受弯破坏前不会先发生剪切破坏,以此来改善构件自身的抗震性能。 (二)计算设计图要恰当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包含对大量数据的计算,要求设计师要深入了解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所有的施工要求,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严格按照计算结果来作图,提高设计图纸的精准性和有效性[1]。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建筑结构的节点,绘好节点图,即建筑构造细部的图,例如,幕墙板应该与什么构件连接,他们是怎么连接的,每个构件的材料、尺寸又是什么情况等等。节点图很实用,能够指导施工方确定施工方法。 (三)建筑结构设计要合理 建筑结构设计是工程施工的前提,所以,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必须结合施工现场情况,严格按照项目规定来设计建筑结构,最后得出科学的设计方案。整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建筑结构的最大负荷和所有结构框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使设计单位取得最大化利益。 二、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就是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所要施工的建筑的表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结构方案阶段、结构计算阶段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建筑选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方案设计是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环节,具体表现为建筑选址。如果建筑选址工作没做好,再好的设计也无处也用,再优秀的施工团体也无法展现他们的才能[2]。好的建筑选址能为整个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而在实际建筑选址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科学选址,不能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将水文、地质、地形、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协调一致,直接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 (二)施工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建筑的全部施工过程都依赖于施工图纸,都是按照施工图纸来进行工作的,也就是说,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在这个工程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图纸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整个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就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状况来看,很多团队都不重视施工图纸的设计,设计图纸中问题百出,图集使用不标准,各个构造不合理,严重缺乏科学性。 (三)忽视地基稳固度 地基是整个建筑结构的基础,其稳固度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在进行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起地基稳固度的问题。地基的稳固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地下室影响较大,因此要保证地基的稳固度,首先要做好地下室设计工作。我国地下室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没有严格规定地下室设计的成效问题;对建筑结构的墙体厚度、建筑用材、混凝土质量不了解,盲目设计。 三、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初探 (一)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建筑行业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一方面,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依据是力学等先进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要利用好新型高科技产品,例如最新的绘图工具,可以减小绘图误差,提高施工设计图纸的精准性。 (二)不断优化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单位要不断优化建筑结构,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第二,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必须能够体现出最低的工程成本造价[3]。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单位协调好实际施工需求和投资方的经济实力,同时得到施工方和投资方两者的认可,在“双赢”原则的指引下不断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 (三)搞清楚建筑工程的专业术语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结构计算设计到诸多的参数和专业术语,对建筑结构设计师来说,还没搞清楚专业术语的意思和各个参数的定义,设计工作是难以进行的。建筑工程中每个参数都有其固定的实际意义,因此,设计师必须明确每一个参数的意义,弄明白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更顺畅地更好地去完成整个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4]。 (四)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交流 土木工程建筑关系到承包方、投资方的利益,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要加强与承包方和投资方的沟通,并组织他们开展交流活动,整体把握土木工程建筑的水文、地质环境和施工条件,明确土木工程建筑的具体施工要求以及整体施工基调,依次确定建筑结构的具体设计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内容丰富,过程复杂,对建筑结构设计单位来说充满挑战。因此,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要在详细了解工程项目情况和施工现场条件的基础上,运用专业建筑知识和设计知识,采用多种手段,快速处理好建筑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做出有效的工程建筑设计方案,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优质服务。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土木工程规模不断的扩大,合理科学的运用土木施工技术对于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和节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关键中:土木工程;结构;建筑节能技术 引言 合理科学的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质量的重要保障,优质的建筑工程不只是能帮助公司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更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阶段,应该提高重视,加大投入,为质量合格的建筑工程奠定基础。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既要注重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也要注重其美观、实用性。建筑结构设计的准备工作必须充分、到位,任何疏漏都可能导致建筑后期的安全事故。所以,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者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采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测量方式,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合理性,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 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盲目追求低含钢率。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的市场日益广阔,人们对住房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不断增多。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增加收益,不仅在施工过程中盲目降低材料的含钢率,也在结构设计中过分追求低含钢率的设计,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加大,也对建筑质量造成影响。 1.2基础拉梁设计不合理。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在多层框架建筑基础的埋深值较大时,一般通过在合适的地方增加建设基础拉梁,而不能够根据构造要求建设的,就依据框架梁设计。但是,在实际建筑工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建筑的美观性或是为了减少程序、降低成本,往往导致基础拉梁的设计缺乏科学性,进而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1.3楼板变形程度计算不准确。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果不清楚基础的结构概念或者结构布置不到位时,往往要计算楼板的变形程度。计算采用的方法和程序从理论上讲是成立的,甚至是精确无偏差的,但是运用到实际的楼板变形程度测算中却并难以准确。所以根据这些程序计算出的楼板变形程度总会存在偏差,进而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1.4屋面梁配筋少。在建筑结构设计前期的建模阶段,有些结构设计工作者缺乏谨慎性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简化工作,直接采用下层梁的尺寸作为屋面梁尺寸,导致屋面梁的负荷量减小,配筋少,造成屋面梁不足以承受较大的温差,混凝土收缩受力产生较大的裂缝,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1.5楼板设计不合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楼板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一些建筑结构设计者对楼板的受力认识不到位或者有些人为了简化工作,没有真正将双向板的计算准确化。②有些工作人员忽略了楼板的弯矩计算。③设计过程中,对双向板有效高度的取值偏大。 2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准确分析勘察报告。在正是开始建筑结构设计之前,设计者首先要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建筑工程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认真分析勘察报告,做到对施工环境的全面细致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建筑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并能够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前制定相应解决措施,及时处理产生的问题。有些工作人员在并没有分析勘察报告的情况下,仅凭以往的工作经验开展设计工作,容易造成许多后期工程中的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经济收益,也会影响到建筑质量,导致安全隐患。 2.2注重承重墙的结构设计。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在一座建筑中,承重墙的数量与该建筑的质量是成正比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建筑的要求也不同以往。现在的人们希望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能够在安全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可利用空间,这样可以更加舒适,提高生活品质。因为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一些建筑公司就开始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过分追求更少的承重墙,而忽视了承重墙对于建筑安全的重要性,由此造成的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对社会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遵循科学合理、客观准确的原则,提高对承重墙设计的重视程度,做出合理安全的设计,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为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2.3设计刚性楼面。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重视设计刚性楼面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在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制定阶段以及建筑结构设计的实施阶段,都要注意避免楼面存在变形的平面;②刚性楼面不仅与建筑结构设计有关,与建筑的结构以及配筋构造也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建筑质量。 3房屋建筑节能的方式及其意义 3.1房屋建筑上的节能方式。在房屋建设的节能方面,一般上主要体现在房屋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射等方面。同时在房屋建设节能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建筑的舒适度,不能因为要求节能就忽视建筑的舒适,所以在房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应该是在对房屋建筑进行施工设计、修建时,优先在工艺、设备以及材料上选择那些节能环保型的产品;在确保房屋建筑室内的热循环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能源来进行供应热能;尽量控制房屋建筑的水资源和照明等消耗,使房屋建筑的用能系统能够正常和节能的运行下去。 3.2房屋建筑节能的意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房屋建筑的日益增加,我国能源资源的消耗也在与日俱增,而且房屋建筑在建设施工以及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压力和能源浪费。所以对房屋建筑实行节能减耗既有利于不仅能够减少施工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建设成本。而且能够节约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迅速的得到了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对建筑的舒适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方面,实行建筑节能能够更好地保证建筑热换进时的质量,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房屋建筑对我国大气环境的污染。另外,对房屋建筑实行节能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能源的紧张局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是因为我国人口数量是世界最大的,所以相应的人均资源数量少,人均资源的量在世界上四排名比较后的,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耗在世界上确是排在前列的,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据了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之多,所以如果我国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缓解能源紧张的现状,就必须实行房屋建筑的节能减耗政策,创新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能耗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 4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技术措施 4.1屋面保温隔热。我们通常观察一个房屋建筑的时候,首先观察到的是这个建筑的屋面,他是一个房屋建筑外围护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屋面主要分为倒置式屋面和正置屋面两种,不过在进行房屋屋面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考虑的是应该是倒置式屋面,这样考虑的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屋面设计方式能够更好地的保护房屋的防水层,防止屋面有雨水渗透。而且如果在方房屋的屋面上实行绿化措施,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屋面的隔热保温效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房屋周围的绿化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房屋附近环境的温度,降低房屋内空调的能耗,节约能源。所以,在房屋的屋面上进行绿化是降低房屋建筑能耗,节约资源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 4.2门窗隔热保温。建筑物上安装的门窗在建筑物上起着保护室内环境,降低外部空气污染的重要作用。它的主要功能保证房屋内的热能,减少能量流失。所以在选择建筑物的门窗的时候,要优先选择那些保温隔热性能比较好的塑料窗和铝窗,这些窗户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如果对房屋的节能要求较高的话,可以选择市场上性能方面较好的塑料中空玻璃窗,这种中空的玻璃窗因为内部充斥着惰性气体,导热性能相对来说比较低,能够有效地减少冷气体的渗透,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提高窗户的密封性。 4.3墙体保温隔热。墙体的保温隔热总的来说分为内隔热和外隔热两种,墙体的保温依靠的是墙体外面上的保温材料和墙体饰面系统。通常我国在墙体保温上选择的是外墙外保温,因为这样的保温形式不仅投资比较低,而且保温的技术比较成熟,安全性较高。 结束语 建筑的能耗对于能源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近年来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节约能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降低能耗的同时不能违反居住的舒适度,在建筑设计上尽可能的减少能量损失,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从体形系数、平面布置、太阳能、墙体及外门窗墙体等等其它方面来采取合理的措施,使建筑物能够达到整体上的节能效果。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分析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本,如果因设计者在结构设计中出现了失误,或工程监管不力,一旦出现楼盘倒塌、桥梁塌陷等安全事故后,便会给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科学的优化设计,并且设计者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须考虑各相关工程的细节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建筑节能技术 一、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具体思路 通过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工程结构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提高工程质量,必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工程的耐久性与安全性是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目前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人员通过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如下几方面。 1、土木施工基础设计 土木工程的基础设计非常重要,它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因素,例如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如果建筑楼盘不高,则表明其结构荷载力较小,因此,可选择基础结构模式,若建筑楼盘较高,便要选择综合基础结构模式。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建筑工程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同一标高位置,可进行相同结构单位基础的埋设,并选择尺寸合适的构件。 2、实现结构设计规范化 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土木工程质量问题被人们广泛讨论。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结构设计变得更加规范。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意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结构进行设计,确保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固性。施工单位施工时,若发现设计图纸上存在不足之处,要及时予以更正,若无法判断其是否合理,可让开发商进行判断,并协商解决方法。施工单位必须要重视建筑安全问题,如果开发商或施工单位了解到图纸设计中存在不合理情况却没有做出修正,双方均要受到法律制裁。 3、提高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设计主体是工程的所有设计人员,他们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施工工程质量。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前,要明确工程注意事项,了解工程的复杂性,结构设计对设计人员要求非常高,它不仅需要设计人员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他们拥有专业的技能,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避免结构设计出现纰漏,确保工程质量。 4、确保钢材刚度性能良好 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同时,房屋建筑内所使用的钢材建筑越来越多,钢材需求量变大。由于房地产建设需要开发大量地皮,而我国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未来的建筑设计必定会以高空建筑为主,便于节约土地资源。在高层建筑中,建筑工程对钢材刚度要求很高。因此,必须确保钢材刚度良好,有利于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5、注重地基的设计 地基在建筑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整个建筑的基石。每个设计人员必须重视地基的设计,只有完成地基的设计后,才可实现后面的设计任务。地基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施工条件、水位、地质情况、温度等。通常情况下,施工人员对了解相邻建筑的地基情况并标高,明确其具体位置,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与工程质量。 6、全面控制配筋结构设计 配筋结构设计主要以建筑物荷载分布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分解荷载,并进行间隔设置,了解建筑物支承情况。钢筋结构设计必须合理,有利于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节能设计 1、建筑照明的节能设计 房屋建筑在进行灯管照明设计时可加入适当的控制系统,来达到节能的目的。首先,在建筑地下车库的照明设计时可采用区域性的时间控制照明,划分为车道照明和车位照明两个区域,具体操作为在白天关闭车位照明仅开启车道照明,傍晚开启全部照明,随着也越来越深逐渐从车位照明转为仅车道一侧照明开启,这样不仅使管理更加方便更重要的是可以节能;其次可以按照需求进行灯光照明控制,在只有管理人进入的设备区域如地下配电室、电梯机房等可设置相应的感应器来控制灯光的开启与否,有人进入时感应开启,人员离开后感应器操控机器延长一段时间后再使灯自动熄灭;其三,还可以采用控制光通量的方式达到节能的目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对灯具光输出的调节机制,在保证灯光照明需求的同时控制光通量保持在最小,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2、建筑墙体和门窗的节能设计 建筑墙体节能设计的重点就是保温性能和蓄热能力,通常采用的节能设计墙体有单一材料外墙、保温夹心型复合墙、内保温复合墙以及外墙之外的保温措施等,这些建筑墙体的结构设计在节能上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好的节能效果。在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中,重点考虑的是门窗的保温性和气密性,这两项性能不仅决定了建筑设计的舒适度而且与节能性有重要的联系,门窗节能设计通常采用内衬钢窗框的设计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门窗的传热效率,提高建筑整体的保温性能。而在玻璃节能设计上可采用中空玻璃的方式来增加保温性能,达到节能的效果. 3、屋面节能技术 在普通的建筑围护结构中,屋顶虽然占地面积小,却能量损耗大,约占总能耗的8%-10%。因此,虽然强化屋顶保温节能技术对建筑的工程造价影响不是很大,却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是节能效益的明显体现。主要的节能屋面设计包括:倒置式屋面、蓄水屋面与屋面绿化。倒置屋面是相对于传统屋面提出的一种新型屋面设计模式,即把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之上,使其位置相对于传统屋面进行了倒置。倒置屋面所使用的额保温材料是憎水性的,这种屋面设置具有工艺简单、施工简便、保温效果好、无需通过设置排气孔进行排气处理、抗老化效果好、能负载较大的房屋负荷。 屋面绿化是降低建筑物附近的环境温度的一种途径,而且在城市的中心地带的热气流上升时,绿化带周围的凉爽空气很快过来补充,有利于对城市气候进行有效调节。绿化过的屋面的保温效果很好,周围的土壤可以吸收水分得到憎水膜,阻碍水的自由流通,且绿化植被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并保护屋面免受阳光的暴晒。屋面绿化还可以防止刚性防水层的干裂、缓解屋面来回振动的影响,有效防止水层老化现象的发生。 4、建筑隔热节能设计 建筑的隔热设计,不仅要在建筑的外墙部位设置,而且要在屋顶设置,因为屋顶是建筑结构中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部位。隔热设计也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隔热构造隔热以及使用隔热材料隔热。常见的隔热材料有热反射类、板块类、填充类。空气层的隔热是目前比较常用、价格低廉而且隔热性能良好的隔热方式,是一种把“空气”当作隔热材料的特殊方法,其隔热原理是降低传热从而实现隔热,像空气间层的厚度和密闭程度、热流方向、两侧表面的光洁度等因素都会对其隔热性能造成影响。空气层的隔热目前主要运用在炎热气候地区的双层窗、墙体和屋面,隔热效果很不错,同时设置在墙体部分的空气间层还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双重效果,但水平构件是只能隔热的。 5、节能设计中新能源的应用 以达到减少建筑能源消耗、节能的目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引入新能源,国内外许多建筑行业开始了这一计划。太阳能与建筑机构形成有机整体,首先被引入建筑结构设计的节能设计中,减少了能量的消耗。为了完成太阳能与建筑机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通过恰当合理的方式将太阳能系统考虑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并有机的结合到建筑设计中,从而进行统一的施工。太阳能系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要达到节能的效果,而且又不能给建筑本身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产生负面影响,乃至美观的成度,在建筑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太阳能光热系统与建筑结构的有机结合。安装太阳能系统时最主要的是考虑到建筑楼层的高度,楼层高度决定了接受太阳光强度的大小,楼层越高,遮挡物就越少,越能接收到更多的太阳光的辐射,增大了安装在楼层上的太阳能板对光的吸收效率,次要的是考虑到楼层之间的间距,满足一定的日照要求条件,在满足室内光照的程度上,同时又要保证太阳能系统的吸光效率,最后,还要考虑到楼层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太阳能系统吸收光的效率越高,越有利于能源的节约,从而做到了利用太阳能系统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结束语 土木建筑结构设计给建筑稳固性能和安全性能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建筑安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另外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使用和维护也有利于提高结构安全,对于现阶段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建筑部门对结构设计在安全性上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缺失,和国外结构设计在安全性上的管理比起来还有较大差距。不管是建筑工程自身,提高节能设计、运用节能技术来提高节能水平,还是在体制方面进行建筑节能这都是国内建筑节能工作在未来的发展目标。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与绩效评价体系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单位探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方法,合作开展工程实践及科技研究,对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破解,逐步形成了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方法及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创建了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了适应行业需求的高水平土木工程人才。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2009年教育部新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模式[1],与全日制硕士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力争达到学术型与专业型招生规模相当[2]。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3],开展“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对该学科硕士生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践基地教学不仅是专业硕士技能学习的基础,也是掌握工程技术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个学校与社会高度耦合的系统,参与各方的密切配合是成功的关键,而兼顾利益需求、实现互惠共赢是各方积极参与的基础。总结已有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经验,对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大有裨益。 一、构建联合培养体系 中国(绵阳)科技城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人,这里聚集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防科研院所18家,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50余家,是中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科技资源位列西部地区中等城市之首。西南科技大学位于中国科技城,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国家部委、四川省政府、绵阳市政府共建学校与区域内企业、研究院所的联合办学模式,并成立了有省、市政府和与学校同处一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我校2010年开始招收并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研发中心20余个。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立足科技城的建设与发展,依托西南科技大学的教育平台,结合社会对建筑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积极优化绵阳科技城的教育、科技、技术资源,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联合办学、教育团队、开放式管理体制”为特色的科技城建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并初步构建了博士、硕士、本科、成人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广泛地培养了高等学校、国防单位、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企业等人才,服务于科技城、西部乃至全国的建筑土木工程行业。学院在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科技城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共享。我单位构建了四个平台:依托学校“国家部委和省市共建体制”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科研、工程、社会服务、学术报告等合作项目构建技术交流平台;通过为单位输送毕业生与职工培训等措施构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场地设备的共享构建物资交流平台。学院设立教师、硕士生工程研发基金,主要资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建筑土木类科研实验与技术开发,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将学生工程技术研发活动的发展引向深入。联合单位设立了联合基金,加强学生的实际工程科研能力与工程技术水平的锻炼。 二、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举措 我院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研发中心20余个,在此基础上,科学划分与清晰界定众多教育资源,配置不同层次、不同优势资源,采用集中建设与分散布点的方式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加大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逐步形成了集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学术论坛、团队培育及工程实践为一体的研究生实践平台。集中在建设方面,我院与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2011年公司迁址至我校,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社会服务、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一体化的综合型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内设材料试验研究室、道路检测研究室、桥隧结构研究室,分别承担材料试验、道路检测、桥隧检测及对应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我院三分之一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了工程实践,并依照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方案完成了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全面了解现代企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等方面的运作程序和企业人力资源、生产技术、财务、企业规划与发展等主要部门的基本管理方法,获取现代建筑与土木工程企业的综合管理基本知识。研究生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现场调研和在岗实践对企业工程技术特点进行深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改造建议和思路,通过对技改项目的实施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论证。同时,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的技术力量获得了大幅提高,于2013年取得了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基于我院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设计院类单位,因此,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按企业需求培养适应性强的高层次急需人才。首先,学院与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与企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的实践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其次,依托企业工程,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方式完成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工作,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最后,学院与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完成工程项目,联合开展项目技术攻关,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让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动态,在企业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和加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制度 “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平台是开放式的,其众多参与单位遵循自己的规章制度,在资源共享过程中以“协议”的灵活方式为实施具体措施,达到集中整合实践的目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项制度中建立“土木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发挥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的原则,进行各项制度的完善与建设。以学院院领导审核,教学科研办公室与党政办公室落实的方式进行科技城资源的配置,逐步形成一套管理有序的服务平台。培养方案设置改革:降低培养方案讲授内容,留给学生较为充足的自学时间;增强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和变化以及对科技发展的需要做出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扩展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的空间。制定完整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衡量教学质量、约束教学过程、改善教学管理;确实执行学校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构建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制定一系列实践基地教学管理措施,使各项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学管理和有效监控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建立外聘教师档案,详细记录外聘教师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加强对外聘教师的考勤、考查、考核和监督机制。 四、创建实践基地绩效评价体系 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支撑,同时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化,造成了人才培养考核无章可依。学院在整个平台构建中,坚持“考评内容的多元性”与“考评主体的双重性”原则。人才培养由单纯考评“结果”转向兼顾“结果、行为和个体特质”多个方面,综合运用结果类和行为类指标,对学生的考核指标总体上侧重于学习成绩方面的要素,同时结合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创造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素;对教师的考核总体上侧重于工作岗位行为方面的要素,同时结合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投入度、工作能力等。实际上,教师人员对于组织的贡献形式远远不限于职位输出成果本身。合作企业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具体实施人才培养任务、科研项目、建筑工程等。这时,合作企业可能更多的时间是以某个团队成员的身份存在,或是在一个考核周期内,参与了几个不同团队的工作。这样,对团队成员工作情况最熟悉的人其实就是各个团队的负责人,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部门领导,所以应坚持“谁管理,谁考核”,合理分配各考评主体的权限,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建立合作企业业绩的考核系统,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联合单位人才培养的成果,决定是否加大力度支持或是取消合作项目。 五、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以自身教育平台建设为根本,综合科技城的资源,积极延拓教学基地,提升教学条件,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鲜明的开放育人平台,既有针对性的国防高级人才培养,又有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建筑土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一项重大举措。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大力培养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我学院根据科技城聚集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防科研院所18家,科技城“军民结合、科技创新的发展特色”,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了部分国防科技人才,为科技城国防单位做人才储备。同时,学院立足科技城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发展思路,设立科技城建筑土木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新世纪的建筑土木专门人才,具备更深厚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具有从事建筑土木各个领域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铁路与城市铁道工程、道路工程等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所培养的人才,可以到与建筑土木有关的设计院、研究所、高等院校、施工企业、房产企业、投资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等从事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教学、开发等工作。学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防单位来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在中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中培养出国防建筑土木人才。目前在国防工作的建筑土木人才约有50余人,部分已成为国防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与管理者。 学院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在众多联合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管理机制等工作中,清楚认识到学校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基石,一切育人以学校展开。培养平台以西南科技大学土建学院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工作中,以学院管理制度、学院开放式教学方式、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为主,充分调动联合单位等资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程度地促进专业硕士实践基地教学的开展,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水平土木工程人才。 作者简介:贾彬(1979-),男,河北张家口人,博士,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姚勇,教授,博士,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邹国荣,副教授,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要: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都整个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本文将就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初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旨在为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关键词:结构设计;质量通病;措施 引言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常用结构设计,主要是用于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下文将对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一、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建筑基础选型不够合理 地基是整个建筑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承载了整个建筑的重力,所以地基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质量,在基础的选型方面一定要确保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但是在基础的设计中,由于选型不够合理,导致地基的承载能力与建筑的实际需求不符,在后期使用中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和侧移的现象,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系数有很大的影响,缩短了建筑的使用寿命,所以要高度重视建筑基础结构选型的合理性。 2、地下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设计建筑结构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地基稳固度的重视程度。地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地下室设计状况的影响,所以说做好地下室的设计工作时非常重要的。从我国很多建筑结构设计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没有严格要求地下室设计成效;在未详细了解建筑物墙体厚度、混凝土强度、建筑材料性能的基础上,就盲目地开展地下室设计工作,这直接影响到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可靠性,对将来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而言,埋下了安全隐患。 3、框架结构设计存在问题 房屋建筑的主要承受能力来自于垂直于水平两个方向的合力,是由各个部分共同承担,但有很多房屋结构工程设计师,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的时,只注重对横向框架的设计,或多或少的忽略了对纵向框架的考量,最终可能导致建筑物梁柱承载能力偏弱,整体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4、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针对部分要求抗震烈度为六度的区域,部分设计人员在思想观念上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这些六度地区根本不需要进行设防,因而将承重柱的截面积设计的很小,以便于进行受力的分析,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柱和梁之间受到弯矩的约束,就会发生开裂,导致塑性铰问题出现。这就为建筑的结构埋下了安全隐患,造成建筑耐久性不佳,一旦出现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建筑往往不能有效抵抗地震的破坏,出现倒塌,造成极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1、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引入概念设计 对于任一设计类的工作来说,概念都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无法通过计算机等外界设备来辅助完成的,它是独立在人的理解能力和脑力支配当中一种抽象的概念。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当中引入概念设计的环节,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的最初阶段(结构工程师要参与方案设计),这一环节是无法依赖计算机的,是完全根据结构工程师自己对于建筑结构的理解程度(概念设计),以及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对于各种相关的结构都有非常到位的了解,并且能够让这些设计都灵活的运用起来。通过这些概念的不断引用和交互设计,把内部每一个结构之间的功能和性能都联系起来,共同工作,从而设计出最完美的土木工程设计作品,协同工作的结果,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美观的视觉效果,在承载力以及耐久性等方面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考虑各结构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材料利用率越高,该结构的协同工作程度也越高,结构设计的目的就是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建筑,这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结构材料,这从梁类构件的演变可以看出。 2、关于剪力墙的设计 剪力墙的设计根据要求的不同也有很多种区别,主要是因为一般的剪力墙和柱、短肢剪力墙所能够承载的性质和力量等特性是不一样的。因构造标准的提高导致截面厚度的增大,使构件定义改变,这种情况下构件截面增大是整体性的,增大的幅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其受力特性就不会有大的改变,也就不会造成局部构件新的损害,所以在原则上不需要加强对原确定的结构抗震等级;增大截面后的墙肢应比原构件的承载能力提高;当因建筑功能需要而改变局部墙肢的截面尺寸,使其受力性能发生变化时,应给予加强。 3、在设计的时候将框支梁支放在剪力墙上 如果要将框支梁直接放在剪力墙上,这时候就要对于剪力墙的底部给予高度重视,看剪力墙的底部是否有翼墙的相关要求,对于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规定进行整改,比如对于剪力墙的厚度的确定,或者根据框支梁的情况对暗柱进行相关的严密性设计,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计算的方法一定要严格并且有根据和有针对性,对于配筋的情况予以确认,对于剪力墙和框支梁所能够承受的抗力也要经过严格的计算和检验。 4、对于锚桩裂缝的控制 在确保不影响试桩构件承载力的前提下,不用计较构件的裂缝宽度。但应考虑地下水浮力的作用及基础底板的作用荷载问题,对各阶段作用在箱体上的荷载以及分项系数的取用,应做认真的分析。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作用在基础板上的荷载有基础板自重;基础板面上的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墙柱所传竖向荷载;其中包括上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反力和水浮力。基础板下无桩基时的受荷关系,如果基础板下没有桩基础时,应根据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其上下所有荷载的作用平衡。 5、保证地下室外墙建筑的科学 高层建筑的建设施工中,其整体的质量大部分是由地下室外墙支撑的,因此在整个建筑中,地下室外墙的设计不能达到科学合理的程度,就会导致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其质量都会严重下降。就高层建筑而言,地下室外墙结构的设计的墙体厚度在250mm以上即可,而且同时为避免水泥用量过大导致室外混凝土墙面出现裂缝的问题,应该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尽量不要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在C30等级之上就行。 6、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的规范性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更新,建筑的结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也对此出台了一些相对应的规定,但是国家的规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规定,而且还具有相关的政策性。而且这些相对应的规定是时刻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进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所以就应该对做出断的更新和修改。为了提高建筑房屋的质量,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建筑人员应该要对此充满责任感,对一些不符合国家规定建筑及时快速的提出,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减少一些“楼脆脆”“楼危危”等现象发生,提高居住人民的安全保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预防设计过程中的质量通病,保证设计的规范性,使整个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的质量得到保证。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初探 摘要:土木工程建设质量既需要科学的结构设计来予以保障,又需要先进的施工技术给以支持,缺一不可。本文对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对策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建筑高度超高问题 当前我国存在盲目追求建筑高度的现象,高度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相关设计参考标准却并没有相应改变,还是照着旧的规范来进行参考设计,这就给土木建筑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结构受力不平衡问题 有些土木建筑为了追求外观的独特而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导致受力不够均衡,结构中心、刚度中心、几何中心三个中心不能汇交于一点,导致结构扭转形变,或者因空间组成问题,使结构的重力不能始终与地面向下垂直。 3、结构纵向框架忽视及抗震缝问题 在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水平框架与纵向框架的稳定性设计是同样重要的,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有时候会忽视地震对结构的纵向作用力影响,有的土木建筑抗震缝设计是参照相关标准来进行的,一旦地震发生,会造成抗震缝接触碰撞,破坏结构稳定。 4、短肢剪力墙设置不够合理问题 在短肢剪力墙设置过程中,存在墙体设置位置不合理或者数量过多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建筑空间的使用,且梁与墙不能够稳固连接,影响梁的强度。 5、设计参考标准相对落后问题 当前,虽然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但是依然参考原有的建筑设计规范,许多参考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设计需求,给建筑结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二、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 1、准确分析勘察报告 在正是开始建筑结构设计之前,设计者首先要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建筑工程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认真分析勘察报告,做到对施工环境的全面细致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建筑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并能够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前制定相应解决措施,及时处理产生的问题。有些工作人员在并没有分析勘察报告的情况下,仅凭以往的工作经验开展设计工作,容易造成许多后期工程中的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经济收益,也会影响到建筑质量,导致安全隐患。 2、注重承重墙的结构设计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在一座建筑中,承重墙的数量与该建筑的质量是成正比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建筑的要求也不同以往。现在的人们希望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能够在安全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可利用空间,这样可以更加舒适,提高生活品质。因为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一些建筑公司就开始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过分追求更少的承重墙,而忽视了承重墙对于建筑安全的重要性,由此造成的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对社会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遵循科学合理、客观准确的原则,提高对承重墙设计的重视程度,做出合理安全的设计,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为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3、设计刚性楼面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重视设计刚性楼面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在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制定阶段以及建筑结构设计的实施阶段,都要注意避免楼面存在变形的平面;②刚性楼面不仅与建筑结构设计有关,与建筑的结构以及配筋构造也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建筑质量。 4、正确分析计算结果 当前的建筑结构设计一般使用计算机进行繁琐的计算工作,虽然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①使用不同软件通常会出现不一样的计算结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选择计算机软件之前,要先对各类软件的适用范围做充分的了解。②计算机是通过一套既定的程序来工作,而这套程序也许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或者程序本身并不完美,再加上人为操作可能出现失误等原因,计算机计算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校对,并作出判断和相应的完善,以确保其准确性。③合理选择计算简图,这是避免安全事故的前提条件。 5、重视沉降计算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对基坑中的回弹部分进行清理,但这样不能彻底避免沉降的发生,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对沉降的计算工作,为后续的保障工作打好基础。 三、促进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二者形成协调关系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土木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以为土木工程建设带来更多的新鲜空气,促进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解决。为此必须创新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理念,以解决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之间存在的问题,能够统筹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全面提高土木工程建设队伍的素质。土木工程所涉及的部门比较多,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其职责,建设质量的好坏也受工作人员的影响,因而不仅要对土木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还要为结构设计人员和项目评估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以使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土木工程中。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要避免将过多的主观因素带入施工过程中,以免施工出现问题和误差,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 就目前而言,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而且也拥有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但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还不够全面,未能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土木工程的相关人员在理念上还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土木工程设计要求,所采用的施工技术也不具备时代性,为此必须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技术 现阶段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图中,并不包含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土木工程的设计单位通常都是以建筑总平面图为依据,考虑到其建筑物的分布状况,再与基坑侧壁的土壤质量和高度相结合,以提出有效的建议,然后交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更为科学,但却未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行业中普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风险。为此,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设计人员必须更换观念,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而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确保支护工作的质量。 3、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来进行高层建筑的建设 在过去,并未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标注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基础所需要的施工技术,而是将这一选择权予以施工单位,不利于协调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之间的关系。设计人员可将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在设计中表明,以防止施工单位为节省工程造价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影响了工程质量。将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相结合,可确保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工艺符合标准,防止设计图中的要求与施工技术不相符而影响了桩基的质量,从而加快施工进程。 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推动了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新时期下,我国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发展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土木工程提出的要求。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施工技术则是保障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措施,二者缺一不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开展土木工程建设活动的时候,必须制定科学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以此确保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符合标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需要有效地协调配合。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其次探讨了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设计问题;策略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新的形势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对此,建筑企业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努力提高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 (一)、电脑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电脑成为设计者不可缺少的设计工具,同时出现的很多相关的设计软件,给设计者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能够更好更快速的通过电脑工具来实现自己的设计,为大众提供更好的设计服务,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困扰,就是一些设计工作者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会通过这种发达的信息方式来投机取巧,随便的通过网络照搬一些别人的设计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会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二)、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存在局限性 在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在最初的方案策划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一个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还没确定,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就开始限定期限要效果图、要设计方案,甚至要施工图并规定开工日期,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很难设计出既满足功能要求又能与建筑表现形式相协调的建筑作品,容易跟风,琢磨领导的喜好。本应功能决定形式,结果是让功能去适应形式;同时对一些已经完成的建设项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制约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非常大的因素。 二、 土木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土木结构结构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设计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要遵循几点设计标准和设计原则。基于这些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成功地完成土木结构结构设计工作,为土木结构施工项目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土木结构结构的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方案要合理 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土木结构施工项目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其工作成效会对整个土木结构的施工成效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单位,必须按照项目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设计出科学、合理、符合建筑结构施工实际需求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在设计建筑结构基础方案的时候,要配置相应的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调查报告,促使建筑物的地基发挥其最大潜能,推动建筑施工项目获得最大的成果。此外,建筑结构设计单位,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建筑物的最大负和基本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的施工方案,促使建筑结构设计单位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状态。 (二)、计算简图要适当 在设计建筑结构施工简图的时候,需要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和施工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提高简图设计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为土木结构施工的安全、可靠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要求在建筑结构设计单位,要重点注意建筑物结构节点问题,此处的接点与传统理念下的铰节点或者是钢节点有所区别。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全面掌握建筑物结构节点的基础上设计简图,有利于提高简图的计算精确性,减少误差。 (三)、 结构措施要完善 除了基础方案要合理性、计算简图要适当这两点之外,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就是结构措施要完善。很多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往往会忽略这点原则的重要性,使得设计方案不尽完美。针对结构措施要完善这点,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结构组件的延展性问题。同时,设计单位还应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关注力度,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以及强压弱拉”的原则,观察落实到整个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中,从而增强土木结构结构设计的可靠性。 三、 建筑结构设计对策 (一)、 优化建筑结构设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优化设计土木结构结构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 设计工作要为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服务; 2、 要尽可能地控制好工程造价,将之设计在可接受范围内。对此,需要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投资商的经济实力和实际的施工需求,权衡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与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回报之间关系。所以建筑结构设计单位,要借助“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的原则,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促使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制定的方案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 加强沟通与交流 建筑结构设计师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要加强与承包商、投资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与他们之间展开的交谈活动,了解到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要求,同时充分了解本次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基调,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以及地质条件进行整体把握,明确建筑方每个部门需要注意和配合的地方,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案确定下来。 (三)、 明确参数含义 在建筑工程中的有些专业术语难以区分,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师而言,在没有明确参数定义的前提下,开展设计工作,必然会影响到设计质量。理论上而言,参数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但是在具体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每个参数都需要界定实际有效意义,所以设计人员应该明确参数的含义,并在实际的设计工作过程中,对这些参数加以正确利用。 (四)、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引入概念设计 对于任一设计类的工作来说,概念都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无法通过计算机等外界设备来辅助完成的,它是独立在人的理解能力和脑力支配当中一种抽象的概念。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当中引入概念设计的环节,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的最初阶段(结构工程师要参与方案设计),这一环节是无法依赖计算机的,是完全根据结构工程师自己对于建筑结构的理解程度(概念设计),以及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对于各种相关的结构都有非常到位的了解,并且能够让这些设计都灵活的运用起来。通过这些概念的不断引用和交互设计,把内部每一个结构之间的功能和性能都联系起来,共同工作,从而设计出最完美的土木工程设计作品,协同工作的结果,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美观的视觉效果,在承载力以及耐久性等方面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考虑各结构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材料利用率越高,该结构的协同工作程度也越高,结构设计的目的就是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建筑,这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结构材料,这 从梁类构件的演变可以看出。 (五)、在设计的时候将框支梁支放在剪力墙上 如果要将框支梁直接放在剪力墙上,这时候就要对于剪力墙的底部给予高度重视,看剪力墙的底部是否有翼墙的相关要求,对于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规定进行整改,比如对于剪力墙的厚度的确定,或者根据框支梁的情况对暗柱进行相关的严密性设计,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计算的方法一定要严格并且有根据和有针对性,对于配筋的情况予以确认,对于剪力墙和框支梁所能够承受的抗力也要经过严格的计算和检验。 结语 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速度惊人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其过程比较复杂。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师而言,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整个过程都充满挑战性。而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土木结构结构的时候,要在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之后,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借助多种手段,处理好建筑设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性,加强对建设工程项目初期的管理工作,从而促使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更好地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服务,让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能够在品质上能有更好的发展。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要:在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建筑标准与法规来进行。建筑工程设计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各种标准要求的实质,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设计,而且后期施工也不可以偏离建筑设计成果。此外,还需要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经验总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对其进行应用。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会直接地影响到建筑质量与经济消耗,所以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关问题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当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设计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在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建筑结构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避免由于建筑结构设计的不足而引起的建筑事故,我们需要不断加大对国内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与探讨。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建筑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使用合理的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建筑方法来完成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才能发展建筑业。 一、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设计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要遵循几点设计标准和设计原则。基于这些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成功地完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为高层建筑施工项目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方案要合理 建筑结构设计作为高层建筑施工项目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其工作成效会对整个高层建筑的施工成效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单位,必须按照项目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设计出科学、合理、符合建筑结构施工实际需求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在设计建筑结构基础方案的时候,要配置相应的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调查报告,促使建筑物的地基发挥其最大潜能,推动建筑施工项目获得最大的成果。此外,建筑结构设计单位,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建筑物的最大负和基本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的施工方案,促使建筑结构设计单位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状态。 2、计算简图要适当 在设计建筑结构施工简图的时候,需要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和施工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提高简图设计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为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可靠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要求在建筑结构设计单位,要重点注意建筑物结构节点问题,此处的接点与传统理念下的铰节点或者是钢节点有所区别。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全面掌握建筑物结构节点的基础上设计简图,有利于提高简图的计算精确性,减少误差。 3、结构措施要完善 除了基础方案要合理性、计算简图要适当这两点之外,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就是结构措施要完善。很多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往往会忽略这点原则的重要性,使得设计方案不尽完美。针对结构措施要完善这点,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结构组件的延展性问题。同时,设计单位还应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关注力度,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以及强压弱拉”的原则,观察落实到整个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中,从而增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可靠性。 二、建筑结构设计、应用与分析 1、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使其得到了更好地发展,近几年,概念设计在我国慢慢的占据了关键位置,是建设项目构造策划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步骤。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是极为常见的,但是由于在最初阶段计算机无法帮助设计策划,这就需要建筑建造工程人员熟悉掌握建筑学的知识,并可以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关于建筑构造工程人员对专业建筑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对这类问题加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建筑构造策划工作中。 2、试桩阶段抗拔锚桩裂缝的相关分析 试桩阶段的抗拔锚桩工作是尤为重要的,但是抗拔锚桩很容易出现裂缝,这就需要我们对这样的裂缝做出有效控制。在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在保证不影响工期与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建筑结构构件的宽度。试桩阶段抗拔锚桩的裂缝主要是由建筑地下的水浮力及基础底板作用力的负荷所造成的,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各个阶段需要着重考虑建筑材料的抗负荷能力,施工人员还应该按照设计要求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只有对这些部分加以考虑才能够对试桩阶段抗拔锚桩裂缝进行有效地控制。 3、剪力墙的相关设计 剪力墙是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的墙体,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是很重要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剪力墙设计更加合理与科学,应当对不同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的承载特性进行分析,对不同需求的剪力墙进行不同设计,以此来达到设计目的。任何建筑结构的剪力墙都需要依据建筑工程结构的整体设计与具体的标准来进行设计,不可以跨越建筑工程结构的整体设计,否则会造成剪力墙性能与整体工程的不符,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起不到保护作用。剪力墙的设计与施工主要是为了在自然灾害中起到保护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设计环节。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1、回填土质量控制 回填土是指在完成基本的地下建筑工程后,在其空余的部分填入的土。对于回填土的使用需要考虑其最大粒径、含水率及虚铺厚度等,而且必须要达到设计及施工要求规范。在填土过程中还需要对其施工条件加以控制,根据施工工程特点、填土方土料的种类等确定回填土工程中的一些参数;在填土前应当做好验收,确保前期工程已经完成并且不会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在开始施工时需要做好水平高程标志的布置,以便更好的确定填土位置及填土进行的程度。这一过程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只有回填完成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工序。 2、钢筋锚固问题的分析解决 钢筋的锚固是为了增强混凝土与钢筋的连接,将钢筋包裹在混凝土中使建筑物更为牢固。钢筋的锚固长度一般是指梁、板、柱等构件的受力钢筋伸入支座或者基础中的总长度,钢筋锚固中既需要严格规范其长度,又对其强度进行了严格的要求。由于钢筋锚固与剪力墙的施工质量直接相关,就需要将剪力墙的设计与钢筋锚固结合在一起,将二者放在一起加以分析,找到同时有利于二者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手段。钢筋锚固问题的解决可以实现剪力墙与钢筋锚固的完美结合,使其基本不会出现问题。 3、地梁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地梁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就地梁建设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我们可以通过将地梁按一层框架梁计算,可以不考虑地基土的影响,只是把荷载全部转移到框架梁柱,这种处理方法虽与实际情况不符,但基本上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可以有效的避免风力与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还可以把地梁除去,只计算框架结构的整体,忽略掉地梁弯矩的影响,这种计算方法比前一种更为合理。这样的计算既可以有效的解决地梁建设问题,又可以完善建筑施工。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我国的建筑业发展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同时,建筑业的发展前景与未来走向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建筑的基础环节即建筑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并不是如单单按图索骥那样简单。在设计当中,由于设计人员对实践中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理念缺乏规范意识,设计者便很难分析其设计图稿和施工的规范措施,长此以往,便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工程的成本。对于土建建筑结构设计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设计来增强建筑结构的持久性和安全指数。 建筑与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分析 摘要:以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发展形势来看,节能技术的应用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资源的浪费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对于节能技术来说,在建筑领域当中是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节能技术 引言 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其过程比较复杂。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师而言,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整个过程都充满挑战性。而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时候,要在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之后,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借助多种手段,处理好建筑设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促使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更好地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服务。 一、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地下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设计建筑结构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地基稳固度的重视程度。地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地下室设计状况的影响,所以说做好地下室的设计工作时非常重要的。从我国很多建筑结构设计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没有严格要求地下室设计成效;在未详细了解建筑物墙体厚度、混凝土强度、建筑材料性能的基础上,就盲目地开展地下室设计工作,这直接影响到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可靠性,对将来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而言,埋下了安全隐患。 2、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步骤都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施工图纸展开的,所以对于整个施工环节来说,建筑施工设计图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图纸设计工作的成效,会对整个直接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现状来看,很多施工团队都忽视了设计图纸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了不认真的态度对待施工图纸设计工作,使得施工图纸不够严谨,缺乏学科、合理性。例如,在设计各层结构的具体施工图的时候,使用了不标准的图集,也没有弄清楚各层梁、柱、墙的详细构造。 3、建筑选址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如此可见,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这句话运用到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中,也就意味着要做好最基本的结构设计工作。对于任何建筑施工项目而言,倘若选址存在不稳定状况,那么再好的建筑结构也无法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当前,在建筑选址中存在的选址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系数,不利于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 二、建筑结构设计对策 1、优化建筑结构设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优化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设计工作要为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服务;(2)要尽可能地控制好工程造价,将之设计在可接受范围内。对此,需要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投资商的经济实力和实际的施工需求,权衡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与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回报之间关系。所以建筑结构设计单位,要借助“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的原则,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促使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制定的方案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加强沟通与交流 建筑结构设计师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要加强与承包商、投资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与他们之间展开的交谈活动,了解到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要求,同时充分了解本次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基调,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以及地质条件进行整体把握,明确建筑方每个部门需要注意和配合的地方,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案确定下来。 3、明确参数含义 在建筑工程中的有些专业术语难以区分,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师而言,在没有明确参数定义的前提下,开展设计工作,必然会影响到设计质量。理论上而言,参数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但是在具体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每个参数都需要界定实际有效意义,所以设计人员应该明确参数的含义,并在实际的设计工作过程中,对这些参数加以正确利用。 三、土木工程节能技术 1、墙体施工设计 墙体,是建筑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针对墙体进行节能保温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三种设计方式。首先,在对外墙进行保温设计时,将热工规范最为计算的基础,选择的材料要具有一定的保温盒隔热的特性,然后采用一些设备对其进行喷雾、粉刷以及粘贴等多种方式进行施工,使建筑的外墙形成一层有效的保温层,降低能源的消耗,使室内的温度保持在一个适宜的状态。其次,就是对内保温进行设计施工,将保温材料安装到内层墙壁,形成有效的保温层,一切操作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规定来进行。最后就是对增强隔热保温材料的开发,利用保温材料自身的特想对墙体进行设计,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 2、门窗节能保温施工设计 2.1科学合理的设计墙窗比例 门窗是建筑当中耗能最多的一个部位,建筑中的门窗消耗热能量接近总体的三分之一。因此,在施工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使门窗的功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尽量的减少门窗的总体面积,同时提高门窗的密封性,减少冷气的渗入和热量的损耗。同时,门窗的保温性能也要得到有效的增强,加强门窗的保温性能的设计,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在门的内部填充一些岩棉板或者是聚苯乙烯板等物质,从而提高门的隔热效果。在对窗户进行施工设计时,窗户的材料最好是选择全塑料或者是钢塑的,从而大幅度的减少冷桥发生的几率,为了使保温的性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设置多层玻璃。 2.2科学合理的设计,降低资源浪费 建筑施工属于连续性的工作,它所涉及的方面有工程施工的组织设计以及各项资源的规划和有效利用。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施工的方言进行有效的优化,合理的安排人力和物力,对资源的利用进行有效的监控,以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当人力安排出现不妥当的情况时应该积极的对其进行调整,以免出现机器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空转的现象。在对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完善的进度计划,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进行立体的交叉作业,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安排,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建筑的节能。 2.3高新能源的合理利用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新型能源和设备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将节能理念作为建筑施工的基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的环境,选择和采用科学、合适的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比如针对建筑进行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的安装,同时也可以根据地理位置适当的选择开发水能、风能以及地热能等等,并且安装相关的设备,对自然能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太阳能技术是最为完善的,同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同时太阳能设备还具有着非常多的优点。首先,太阳能设备是安装在建筑的顶层的,从大大的节省了空间,并且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或者是电能对用户进行提供,剩余的能源也可以进行储存,以备不时之需。其次,太阳能在采集和转化的技术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能满足多数的家庭使用,同时太阳能设备经过多次的优化之后,其施工的成本相比较来说也是非常的低廉的,大大的节省了施工的成本,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节能理念的发展。 结束语 建筑对于能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耗方面,现在一直提倡绿色建筑,因此节约能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住宅降低能耗有个条件是不能违反居住舒适度要求,从建筑设计角度上说尽可能减少能量无端消耗,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时,要从平面布置、体形系数、墙体和外门窗墙体、太阳能等其它方面采用合理措施,使建筑物能够达到在整体上的节能目的。 作者简介 张池(1988)男河北石家庄市人,大专学历主要从事建筑技术工作。 杨丽欣(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工民建助理工程师大专学历主要从事建筑技术工作。
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针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注重实际工程与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的改进对结构力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实践表明,在这些方面的注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程序设计等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专业课的基础。该课程不但为后续课程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土木工程师必备的专业基础技能。结构力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然而由于课程本身既注重理论又面向实践,以及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部分同学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提高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力学是一门传统的经典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部分时间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授课,虽然传统教学有其优点存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结构力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注重计算方法掌握的特点,所以不少教师只注重理论及计算方法的灌输,忽略了其在工程实践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学会解决课本上的习题,但对方法的掌握不够牢固,在后续的课程或者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时候,往往需要再次学习。 2.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需要教师去督促学习,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睡觉、玩手机,教师自说自话或者学生之间交头接耳;课下存在大批学生抄袭作业,拼凑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生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发挥,学习没有积极性,对课程没能产生兴趣。 3.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结构力学课程最终的成绩在许多班级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甚至在课程后期处于放弃状态,考试计算题“交白卷”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在明知道该门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程度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加以解决。导致班级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是因为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得当,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缺乏耐心;从学生方面来说是因为其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比较差。 4.考核方式单一。在以往的教学中,结构力学课程成绩组成以最终的期末考试为主,然而期末考试往往是书面闭卷形式,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虽然结构力学是一门注重理论和计算的课程,期末考试必不可少,但是这种形式太过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针对于教师或者学生考核,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该课程作为一门大学时重要的专业课程,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注重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结构力学课程内容较多,课时量大,各章节之间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在授课时如果注重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并将其归纳梳理清楚,既可以帮助学生对繁多的内容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又能灵活应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加深理解。例如:几何组成分析,可以帮助判断结构是静定还是超静定;静定结构内力分析中弯矩图的绘制在后续图乘法、超静定结构的求解当中进行用;图乘法在力法求解以及结构自振频率计算中又有重要的地位;等等。 2.理论讲解联系工程实际。结构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与实际结合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工程实例,并通过分析或者提出疑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建立力学模型时,多举一些身边的建筑作为实例进行简化,如所在的教学楼等;在讲授力矩分配法时,拿一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结构计算书来举例说明;在学习共振时,让学生先观看桥梁因风荷载破坏的视频资料。学生在接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之前,一直在学习数学等理论性课程,不乏学生产生所学东西用不到的想法,所以在教学时,积极应用工程实例能够改变这种观念,并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既能使教师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水平,又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不会感觉到课程的枯燥。营造良好氛围的主体在教师,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语言表达、教态动作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例如:创设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讲评学生的作业,并指出出现的问题;等等。 4.经常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分析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如果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进度去讲课,不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就可能导致课堂脱节,所以教师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调整讲课进度。另外,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练习、小测验等形式进行了解。在和学困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有耐心,平心静气的与他们进行学习问题的沟通,切勿急躁,并且要注意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其慢慢恢复自信心,从而提起对课程的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5.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作为一门注重计算方法的课程,期末考试在考核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因为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只注重期末考试也会有很多弊端,所以需要教师去丰富考核手段。 在重要章节讲授完毕时,可以进行阶段性测试,加强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可以将漫长的课程变成阶段化,防止部分学生在课程后期跟不上或者产生怠慢情绪。比如在讲完静定结构内力计算后,可以进行“弯矩图过关考试”,实践证明,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后续图乘法和力法学习中的学习效果,对提高及格率和防止两极分化现象效果明显。 分M布置能够结合实际的大作业,例如:可以让学生去计算学校操场的单杠或者篮球架在人的重量下发生的变形,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数据,建立计算模型,算出结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结构设计大赛、本科生创新性实践项目等活动,主动去应用学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也可以将成果反映到平时成绩当中去。 三、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加强章节间的联系,积极引入工程实例,注重营造课堂氛围,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应用阶段性考试以及大作业等考核方式,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合作意识。结构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地位至关重要,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 结构力学论文:微课堂与传统课堂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联合应用 摘要: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结构力学》微课堂,将含有多媒体课件、每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疑难习题、典型例题等教学资源及时地共享给学生,实现了《结构力学》课程与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接轨。将微课堂与传统授课进行紧密结合,通过课堂实践,师生反馈效果较好,该教学方法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结构力学》;微课堂;微信平台;教学实践 一、引言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如果把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比作一幢大厦,那么《结构力学》无疑便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国内许多教学工作者对《结构力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2-4],然而,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基于此,我们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借助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结构力学》微课堂,与传统课堂内的授课紧密结合,对《结构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二、《结构力学》传统课堂的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目前大部分的《结构力学》传统课堂存在下列主要问题:(1)上课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倦怠情绪。(2)对结构力学的理论与土木工程实际联系不够,这就使得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做习题来应付考试上,当真正遇到实际问题时仍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3)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的引入都是以理想化后的计算简图为载体,从而使得学生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实际三维空间结构,很难对工程问题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4)学生上课玩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他们的精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三、《结构力学》微课堂的建设 笔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BJTU结构力学曹艳梅课堂”,将含有多媒体课件、每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疑难习题、典型例题等教学资源上传到微课堂。通过微信关注对外共享(二维码如图1所示),将电子资料及时地推送给学生,实现了《结构力学》课程与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接轨。 通过该微课堂,学生可以在课下随时翻阅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复习各个知识点、预习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点的拓展思考,不仅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学生还能在微课堂平台上随时留言,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反馈,教师也能够及时回复,使师生在课外W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起实时沟通的桥梁。针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任课教师都给予详细的解答,并且在这些提问的问题中,选取大家问得多的或者常犯的错误点作为典型例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放在微课堂的思考与讨论目录下,比如“瞬变体系一定有多余约束吗”、“位移法中的刚度无穷大杆”等。 在微课堂内容的布置上,我们注重了工程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结构力学之美。比如在第3章讲到多跨静定梁时,引入具有同样结构形式的南宁邕宁大桥,由浅入深地介绍这种结构形式的求解方法,并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如图2所示。又比如在讲到结构的位移计算时,引入巴黎塞纳河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引领学生去进行实际结构的位移求解(如图3所示)。 四、微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紧密结合 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将《结构力学》微课堂与传统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课堂上讲完“几何组成分析”这一章,我们借用单建老师提出的趣味结构力学思想[5],在微课堂上以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为例让学生分析多跨联拱桥的几何组成;在讲到制造误差引起的位移计算时,我们将钢桁梁桥中的预拱度引入到教学中,同时在微课堂上留出图4所示64m下承式铁路桁架桥有关上拱度设置的相关思考,不仅实现了传统课堂和微课堂的紧密衔接,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结构力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结语 为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学生通过网上链接匿名填写,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真实反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这种工程化教学方式的学生比例达87.31%,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满意和非常满意)达90.3%。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不断完善《结构力学》微课堂的内容,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师的课堂授课服务。 结构力学论文: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慕课建设探讨 摘要:基于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对“慕课”理念的分析,本文构建了结构力学课程慕课的组织方式。提出了通过优选学生组成上课班级,对部分章节采用“慕课”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预习课件并配合以高质量的预习视频,提高课堂讨论质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教改措施。课程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为结构力学课程慕课建设积累了经验。 P键词:结构力学;慕课;自主学习 0 引言 《结构力学》[1-2]是土木工程、地下空间结构等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是土建类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结构力学在整个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一方面,它前承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另一方面,它又后继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程,为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 在大学课程学分、课堂学时压缩的背景下,如何结合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为结构力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值得广大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师思考[3]。 1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特点与问题 结构力学教学内容繁杂。目前,西部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及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影响线、矩阵位移法、结构动力计算与极限荷载等。结构力学课程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点:①基本概念多;②计算方法多。虽然在结构力学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但是结构力学课程新概念依然偏多。如:几何构造特性(几何不变、几何可变、瞬变)、定向支承、瞬铰、计算自由度、结构(多跨连续梁、刚架、桁架、组合结构、拱结构)、移动荷载、影响线、力法、位移法、矩阵位移法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新名词、新概念。结构力学计算方法多,可以分为:静定结构内力计算方法、影响线分析方法、结构位移计算方法、超静定结构计算方法等。其中:静定结构内力计算方法需要分别针对静定多跨梁、刚架、桁架、组合结构和拱结构进行分析,每种结构因具有不同的几何特性和受力特性而具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求解技巧;影响线分析包括静力法和机动法;结构位移计算方法包括直接积分法和图乘法;超静定结构计算方法包括力法、位移法和矩阵位移法等。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包括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计算以及动力计算等基础问题的概念与理论,掌握计算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等的计算方法。在结构力学教学方式上通常采用板书、PPT的方式课堂讲授。课堂教学时,通常是让学生先理解基本理论,然后利用先期学过的知识建立方程,求解某类结构的内力与位移等,即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固定,能让学生很容易的明白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并掌握求解某种结构内力的技能,但反过来也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呆板与枯燥。 限于区域劣势,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总体高考录取成绩要低于东、中部学校的学生。结构力学作为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且需要前期数学、力学相关课程基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起来困难。从本校近几年结构力学期末考试情况来看,每年学生的优秀率约在10%,不及格率约在30%,这与学生的生源有一定的关联度。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确实不如东、中部院校,但是西部地方高校也不乏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好,处于“学有余力”层次。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努力,但是成效不好,处于“心有余力不足”层次。这两部分学生的比例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左右。如何更好的满足这两部分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值得思考。另外,结构力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以及教师无法及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等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因此,考虑利用“慕课”的优势[4-5],为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教学提供有益的补充,这将为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途径。 2 慕课特点 “慕课”(MOOCS)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是将传统课程以在线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赋予了传统课程显著的开放特征,实现了由传统课程向开放课程的转变。慕课有强烈的学习现场感而且重视学习过程,通过严谨的知识点拆分,以逼真的短视频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上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传统“灌输式”的线性教学方式转变为“对话与协商式”的非线性教学方式。此外,“慕课”教学设有交流平台,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流、讨论学习,并以协作式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过程。慕课实现了信息时代的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模式。慕课对教师就课程内容的组织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二者达不到要求,慕课的效果也未必很好。 3 结构力学课程慕课的构建 针对当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虑“慕课”的特点,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试图从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上进行突破,改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部分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学习资源。基于这种考虑,拟在现行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考虑到“慕课”的组织形式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采取“慕课”教学形式的班级学生组成上需要有所要求。通过学生申请,上课教师对申请学生进行面试后,组成“慕课”教学形式的班级。 ②上课的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结构力学“慕课”的所有内容的制作。但是对于采用“慕课”教学形式的班级,仅限部分章节采用“慕课”教学形式进行,重要章节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 ③为了配合“慕课”教学,课程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需要在网络平_提前,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④针对每次课的内容,形成简化版与完整版两个教学版本的PPT。简化版采取录制方式,通过老师讲解与PPT播放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预习。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后,配少量单项选择题进行测试,方便学生学习之后进行自检,同时测试结果自动反馈给上课老师,即“课外在线学习”。完整版是对课程内容完全深入细致的讲解,主要用于老师上课之用,上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学过程中反馈的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并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即:“课内现身说法、重视师生互动”。上课结束之后,传到网络,供学生复习。 ⑤调整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流程如下:介绍章节学习目的基本概念的简单讲解或回顾学生自学中存在问题的讲解,与同学交流、讨论典型问题的讲解课堂内容的总结与深化。 ⑥布置课后作业,公布课后答疑与习题辅导课时间。习题辅导课之前,给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答疑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问题。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给学生开设习题辅导课,采用板书方式对习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解题步骤,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改进的地方。 ⑦结合慕课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将学生网上预习的情况以及课堂互动也纳入学生成绩的组成部分,以调动学生平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结构力学课程慕课的实践 结合学校推行的“慕课”建设立项计划,以及学校针对 “慕课”建立的激励机制,在学校影像专业技术人员协助下,教研室以团队形式完成了结构力学“慕课”的部分章节的制作。目前《结构力学》课程的课程教学日历、教学大纲、部分章节的简化版教学视频以及自测习题已经上传学校局域网。结合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结构力学》课程采取“慕课”教学形式的班级学生进行优选。目前已经在“桁架结构内力计算”、“静定拱结构”与“影响线”三个章节采用“慕课”的教学形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感觉新奇,教学效果较好。 5 结语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地下空间结构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通过对“慕课”理念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慕课组织模式。依托学校的 “慕课”建设政策,初步完成了结构力学课程的“慕课”建设,并在部分章节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为结构力学课程的“慕课”建设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构力学论文: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近年来很多教师和学者在结构力学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研发结构力学演示教学仪器、制作力学原理的演示动画、建立学习过程的考核监控体系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结构力学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结构力学 课程改革 教学仪器 质量评估体系 结构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工程结构设计。具备扎实的结构力学知识,是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坚实基础。只有真正掌握并能正确分析和计算结构的受力,才有可能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结构力学在执业资格考试中意义也十分重大,例如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等专业资格考试中,都需要运用大量的结构力学知识。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下文从几个方面对结构力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 开发演示力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仪器 1.1 力学概念及原理 概念和原理一直都是我们探索科学的基础,也是解释科学现象的依据和根本。一些我们日常见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其实追根溯源都是一些概念和原理的体现。结构力学学习的宗旨就是发现工程中常见结构及构件的力学原理并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 结构力学这门课程涉及很多概念和力学原理,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和掌握力学原理,初学者才能够融汇贯通,为后续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打下基础,正确的分析和解决一些力学问题,然而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1.2 开发演示力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仪器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应该是枯燥无趣的,如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是授好一门课的关键。这些年来,各大高校相应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从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式上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讲课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等。多媒体教学便捷,节约时间又增加了课堂氛围,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们仍然对那些比较难懂的力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不够深入、深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并开发制作一些演示概念及原理的教具,能够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本知识。例如在多跨静定梁部分,开发可以拆装的各种梁及支座约束模型,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搭和拆一个多跨静定梁,来体会求解过程就是拆的过程,而搭的过程就是建造结构的过程。这些教具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也能使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结构力学课程中涉及的概念和原理。 2 制作演示力学概念及原理的动画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画宣传片,这样的动画效果,不仅让我们记忆深刻,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教师把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制作出相应的小动画演示出来,那么学生们学习起来既不会觉得枯燥,又能马上理解那些概念和原理。例如学习影响线章节时,学生总是不能充分理解概念,对一些概念和方法交叉混淆运用,以致不能正确画出结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线,做题分析时经常出现错误。如果用动画的方式来显示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变形的过程,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影响线的概念和作法。动画给人一种即视生动感,将动画模式运用到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入工程中常见力学问题及计算软件 实际工程结构很复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力学问题,有的问题并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解决,而有的工程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力学问题,再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分析,这些软件中最常见并与结构力学紧密相关的就是结构力学求解器、PKPM、ANSYS等计算机软件。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我们在求解器中输入杆件结构体系,就能对杆件结构体系进行几何构造分析。求解器还可以直接计算一般平面结构的影响线、结构内力等。PKPM是进行结构设计时常用的结构分析软件,它能分析和计算结构的内力,并给出结构施工图。ANSYS是分析特殊件力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软件,能对结构进行模拟计算,通过输入各种参数和条件以及建模求解,我们就能提前预测所建结构的安全性能。 教师在传授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反复强化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强化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掌握了教师所讲的解题方法后,教师要给学生们引入计算软件,并指导他们把所学软件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来求解一些力学问题。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手算题目的结果与软件计算求解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二者所出现的误差来源和对结构的影响。利用软件求解时,如何把实际工程问题输入到软件中,就是结构力学知识点的融汇贯通,如结构力学模型的简化和选择,还有荷载的施加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实际结构的基础之上,充分理解结构的属性和传力特点,略去次要部分,保留能反映原结构基本性能的主干。实际结构错综复杂,完全按照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力学分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在进行计算之前,都是要对结构进行简化的。这些都是要让学生理解的工程概念,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概念,才能正确有效运用软件来求解结构的力学问题。 4 完善结构力学试题库建设 4.1 学生练习试题库建设 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要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来实现。一个知识点讲完,要有充足的试题练习来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作业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是抄作业。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对每个知识点尽量多的建立练习试题库,尽量做到每人一题。 相对来说课本上每章节的习题数目有限,题目类型也很单一,并不能达到让学生循序渐进,由难到易,由基本理论到深入理解的效果。充足的试题库建设,避免学生不能相互抄袭作业。另外,习题库中全面和详细的答案,也为学生针对批改后作业中错误的学习和改正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试题库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分类建立。对于一般难度试题库,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解决常见结构的受力分析。面对要考研的学生,可以建立适当增加难度的试题库。试题库以国内著名高校的考研题目为主。通过试题库练习,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明白自己的差距,也在学习做题过程中接触结构力学的多种问题,为以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执业资格考试或者是工作打下基础。 4.2 考试试题库建设 教师对学生们学习效果的考核和监控,除了课堂上学生跟随教师思维积极配合和问答之外,最好的方式是对学生们进行考试。随堂测验、期中考察、期末考试等都是教师检验教学质量、督促学生良性学习的机会。考试是最有效的检验学习和授课成果的方式。然而,如果考试试题都由各自的授课老师命题,第一,并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第二,不同的教师出题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难点,造成考试试卷因为老师个人取向问题造成考核知识点不够全面,因此应避免由任课教师直接命题考核学生所带来的弊端。采用试题库抽题组卷是实行教考分离的有效手段,既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又确保了试卷的质量。 5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及评估体系 如何评估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监控和评估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建立教学监控及评估体系,实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势必会有所改观。以往结构力学课程只是通过期末的考卷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效果。立足于学生学好结构力学并产生兴趣这个目标,学校考核的方式也需要改变。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以适应结构力学教学的需要。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结构力学学习过程中为第一要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第一,作业是最基本的教学成果体现方式。学生平时的作业,成为最终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作业练习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以大作业的形式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水平。可以采取班级竞赛方式,开展设计比赛。例如设计桁架模型设计及承载力计算等,提交计算书和结构受力分析报告,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分析计算的思维能力。比赛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第三,适当尝试增加教学环节。每节课程,在课前随机提问学生在上讲台讲解自己完成的作业。这既能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又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讲解表现打分,作为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加分项。 第四,当一个章节知识学习结束,对章节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和强调。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针对此章节内容自己出3-5道题目并作出答案。要求所出的题目能够重点突出,内容全面,体现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出试卷的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章节重点。此项也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一部分。 6 结束语 结构力学课程对土木工程R笛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课程的兴趣,奠定专业基础知识是需要任课教师长期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学校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和变革是现代社会的潮流,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也是大势所趋。学校作为锤炼人才的熔炉,任课老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课程的需要。 结构力学论文: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摘 要】本文通过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两门课程的对比,已完成教学上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融会贯通 0 前言 材料力学是许多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一门为设计工程实际构件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主要研究杆件在拉、压、扭、弯等基本变形以及组合变形形式下构件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的计算,而且还为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等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构力学则是力学以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更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为设计实际工程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数据的课程。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这两门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试课程之一,课程中许多地方有着几乎相似的知识体系内容,但又因研究的结构体系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若能将两门课程深入研究,在讲解结构力学课程的同时将两门课程知识内容相互渗透与融合,完成课程间的衔接过渡、交叉与融合,完成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的同时又能进一步理解原有基础知识的内容,实现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从而可以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1 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课程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简单构件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的计算原理和方法而结构力学则是研究复杂构件体系相同方面的计算,所以结构力学要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材料力学是基础课程,它为更多的不同工科专业奠定基础,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化工机械、轨道交通等众多专业都以此课程为基础,因此该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变形杆件的变形复杂,相应的不同变形下的内力以及位移计算复杂,甚至包括各种组合变形形式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虽然构件体系简单,但变形复杂多样。因此不同变形形式下的内力、应力以及位移计算各有不同。 结构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少数专业开设结构力学课程,如:土木工程、桥梁隧道、水工工程等专业,由于它更注重于大型复杂结构体系在弯曲、剪切、拉压这三种变形形式下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的计算,相对于材料力学,涉及到的变形简单,基本不涉及组合变形的计算,相应的计算弯曲、剪切、拉压变形形势下的内力以及位移的方法则更加具体灵活,相应的方法也更加简单多样,所以应用结构力学的方法来解决材料力学的某些弯曲及拉压问题则显得非常简单,特别是材料力学中由于弯曲或拉压引起的位移计算尤为简单。 2 材料力学课程与结构力学课程的相互融通 材料力学课程是结构力学课程的基础,尽管材料力学所提供的各种计算方法与结构力学的方法相比显得较为麻烦,但如果没有这些最基础的方法的奠定,后面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如在材料力学中所提供的计算位移的方法虽然很多:(1)变形位移比较法;(2)实功方程法;(3)挠曲线微分方程法;(4)叠加法;(5)能量法的卡氏第二定理,虽然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更具基础性,分析和计算都较为繁琐,有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结构力学课程中由变形体系虚功原理的虚功方程导出的计算位移的单位荷载法,则无论是任何因素引起的位移也无论变形体系的变形在什么变形范围都可以解决。特别是应用单位荷载法莫尔积分的图乘法可以较为轻松的解决线弹性范围内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问题。不仅如此,各种广义荷载因素如:温度变化、基础沉陷、材料收缩、制造误差等众多因素引起的位移计算都变得非常简单。如果能够掌握结构力学中杆系结构的内力计算,那么解决单个杆件的内力那也将易如反掌。所以学习好结构力W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只要老师在讲解结构力学的同时,与材料力学的知识内容相互结合并比较,就可以完成两门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融会贯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理解以往所学材料力学课程的知识内容,使得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衔接自然流畅,完成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两门课程的完美结合,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 结构力学论文:二本院校结构力学教学实践思考 (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要:结构力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土木工程类专业基础课,本文从结构力学课程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论述了问题的改进措施。本文对二本院校结构力学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二本院校;结构力学;教学实践;改进措施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根据力学原理研究结构在外力及其他因素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动力反应,以及结构的组成规律和受力性能[1]。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工程结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工作后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及继续深造进行科学研究打好力学基础。 一、结构力学课程特点 结构力学各章之间系统性较强,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2],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与结构内力分析计算密切相关,静定结构的内力求解、位移计算是超静定结构求解计算的基础。 结构力学及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材料力学及理论力学的学习度都需要严密及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高考数学、物理入校成绩整体相对不高,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土木工程类基础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造成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结构力学时积极性不高。因此,针对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在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的教学经历,探讨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 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二本院校结构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先修课程掌握较差。正如前所述,由于学生在学习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先修课程时,很多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有些学生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期末考试靠突击学习,仅掌握考点知识,而没有整体把握力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造成在结构力学的学习中,新知识点的学习涉及到先修课程,老师不做讲解时,学生通常不能建立新旧知识点的联系。而且随着结构力学课程的深入,新知识内容数量的增加,学生不理解、没掌握的知识点越多,有些会逐渐丧失对结构力学的学习兴趣[3]。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结构力学上课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在课下预习和复习的比较少,作业存在抄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较差,在大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玩电脑游戏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对结构力学烦琐的计算过程没有耐心,上课过程中在讲解跨度时间较长的理论推导过程或者习题时,学生后半段容易走神和不耐烦。 3.政策性导向影响。在国家高校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院校都在缩减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扩大和增加实践课程的门类和课时,这更减少了学生在学习结构力学上的时间,而结构力学课程特点是必须有大量的习题训练来保证学习质量。 三、结构力学课程改进措施 通过对结构力学课程特点、面临问题的分析及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在结构力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精讲多练。对入学基础相对较弱的二本院校学生,结构力学的讲解应追求解题思路简单化,不深究教材中结论性概念原理,加强结论性概念的应用,合理分配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时间。课上应多留给学生一些做习题的时间,做完后老师再讲解及与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逻辑思维较强、善于思考的学生,概念性原理的探究可以与老师课下交流,或通过网络交流,这样既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也照顾了个别学生的需要。对结构内力、位移的认识和求解,静定结构的学习是关键,尤其是对二本院校学生,静定结构部分应细讲,多练习,让学生真正理解求解各种静定结构内力、位移的实质,掌握画内力图的方法,这样才可以对后续超级静定结构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实际的土木工程结构以超静定结构居多,超静定结构计算过程及方法,都包含着静定结构的计算方法。否则,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与掌握静定结构部分的内力求解思路及画内力图的方法,对后续课程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这也是学生觉得结构力学难学的重要原因。 2.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大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结构力学每周3次或2次课,两次课之间跨越周期较长,以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结构力学系统性的课程特点,两次课之间第二次上课的时候,上节课的知识点有可能忘记或模糊,如果讲新的知识点,有些学生往往会听不懂或不理解,所以,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应加强与先学知识的衔接,和学生一块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新课讲解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部分学生遗忘的先修课程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给学生简单提醒,指出属于哪门课程、哪个地方W到过,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旧知识遗忘的失落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3.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结构力学主要是对杆件结构体系内力及位移的求解,对理科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求解过程的推导必须在黑板上逐步详细的书写,板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边板书边讲解,推导讲解速度不能太快,给学生一个思考和接受的过程,速度过快,学生对新知识点不理解,越容易丧失学习结构力学的兴趣。教材中文字描述主要是对求解过程的叙述,这些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表达清楚,不用再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结构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主要是例题与习题的数量较多,为节省时间,讲解例题、习题时,可以把例题与习题的题意和题图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4],而例题与所要讲习题的推导求解过程仍需要逐步详细的板书。 4.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复习。勤能补拙,对二本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如果想学好结构力学,必须苦下功夫。课前老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把上课要讲的新课提前预习,为激发学生提前预习兴趣,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内容,上课时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讲解,或拿出一个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选定一个学生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的课下作业,为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每节课前应简单分析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完成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 5.教学方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课程改革也随着快速发展,由最初的单纯靠教师在黑板板书,到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而随着网络的发展,MOOC、微课、在线开放课程逐渐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重点。结构力学作为一门学生认为最难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对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更是如此,网络视频课程的出现与发展对结构力学课程优势更明显,学生可以在网上对难度较大或不明白的地方反复听、反复看,也可以暂停下来,进行思考与消化。并且在线开放课程还有与教师互动的环节,学生网上在线与教师的讨论与互动既避免学生了闭门造车,又督促学生按进度进行学习。MOOC与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对网络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以便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为后面的学习予以指导。 课堂讲课内容与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平衡?“翻转课堂”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MOOC与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的学习,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对学生自主学习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设定相关的习题和主题,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互动,以此来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翻转课堂”,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在MOOC与网络视频开放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结构力学论文:拱结构概念分析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拱结构是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从拱结构的特点与原理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拱结构概念分析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结构力学;拱结构;概念分析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水工结构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2]。传统的结构力W教学方法和内容大同小异,如对于拱结构,学生要掌握静定三铰拱与超静定两铰拱和无铰拱在荷载、温度及支座移动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的计算。封闭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小。随着结构计算软件的普遍采用,学生从结构力学的烦琐计算中得以解脱,但对结构计算软件过度依赖,不少学生对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理解得较模糊[3-4]。 为了提高结构力学教学质量,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概念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经典结构力学的基础之上能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其核心概念、基本方法来解决工程问题。基于此,以三铰拱、超静定两铰拱和无铰拱作为切入点,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对三种拱的受力性能、适用范围和工程应用进行全面阐述,以期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有所启发与裨益。 一、拱结构的特点与原理 矩形截面梁是受弯构件,因为靠近中性轴的材料应力水平低、弯矩沿梁长一般是变化的,所以材料利用率低。从结构的概念设计角度讲,梁截面存在应变梯度。当构件轴心受力时,材料利用率就可能增大,于是便产生了拱结构及合理轴线的概念。从梁到拱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结构形式的追求,体现了概念设计在提高材料效用、探索新型合理结构形式中的指导意义[5]。 拱结构是一种古老的结构形式,过去拱结构常采用砖、石和土坯等抗压材料优良的材料建造,现代拱结构则多用钢材、钢筋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建造。钢筋混凝土拱以抗压强度优良的混凝土材料为主,配以承受拉力的钢骨架,可较大地提高其跨越能力。但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自重大,施工难度较大,经济指标较低。拱形钢结构则具有自重轻、材料强度高、承载效率高、造型美观和施工便捷等优点,但其防腐与稳定性问题突出,价格相对较高。 拱是一种典型的推力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两端的支座会产生水平推力,在该推力作用下降低了拱截面弯矩,使拱以轴向压力为主,尤其承受满跨荷载作用时拱结构具有很高的刚度与承载能力,故在桥梁和体育场馆等大跨空间结构中应用广泛。 拱的轴线形式可选用圆弧形、抛物线形、悬链线形和椭圆等变曲率线形[6-7]。拱的受力状态和悬索结构恰好相反,却很相似,区别在于悬索只能承受拉力,不能受弯;拱则以受压为主,拱截面可承受弯矩的作用。由结构力学课堂教学可知,合理选择拱轴线很重要。对于大跨落地式房屋拱结构,拱主要承受沿其轴线均匀分布的屋面自重,拱轴线可选用悬链线形,自重作用下,拱主要承受轴力,弯矩很小。对于承受沿水平向均布荷载作用的拱结构,应将拱轴线选为抛物线形。对于承受均匀水压力的涵洞和隧道,选用圆形轴线有利。应注意,按照主要荷载选择了合理拱轴线,荷载改变或有可变荷载作用时,拱内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弯矩,故拱截面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拱截面形式多样,除了有实腹的矩形截面拱、T形截面拱、双曲拱和波形拱外,还有钢桁架拱和索拱等。其中钢桁架拱兼有拱和桁架的双重性质,可分为平面和立体桁架拱。 二、拱结构概念分析的内容体系 (一)概念分析 对于裂缝开展严重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区混凝土基本退出工作,可看作带拉杆的拱。拱拉力由纵向受力钢筋承担,拱压力则由混凝土来承担。梁某一截面的弯矩由纵筋拉力与该截面拱压力的水平分量组成的力矩平衡;剪力由拱压力的竖向分量来承担。拉杆拱的拉力也可由支座水平推力来承承受,只要支座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拉杆可去掉,拱的受力状态不变。 (二)构件尺度 工程结构的设计中常须考虑比例的概念,例如梁高可取跨度的L/10―L/15,该比例为其设计带来便捷。但该比例有其适用范围,对于大跨度梁就不再适用。再如,若把实际工程按比例放大若干倍,是否依然可行? 现以自重作用下的无铰圆弧拱为例,跨度S=20m,矢半径R=11.18m,矢高H=5m,拱截面高度h=0.3m,拱截面宽度b=0.2m。若将此拱各尺寸放大10 倍,现比较原拱与放大拱的内力和变形。 将两拱的最大内力值、变形列于表1。从表1中可看出,尺寸放大10倍后拱的截面弯矩变为原拱的 10 000倍,抗弯承载力(截面抵抗矩)是原拱的1000倍,则弯曲应力是原拱的10倍,也就是说须将材料强度提高10倍,才能满足强度要求。挠度问题更突出,拱放大10倍后挠度是原拱的100倍,刚度明显不足。由此可知,结构设计中截面尺寸须考虑结构尺度的影响。规范与教材给出的拱截面高度与跨度的比例范围仅在常用的跨度内才适用。同时,本例也说明结构自重对大跨度结构的影响很大。结构尺度的变化会改变结构的受力状态。 (三)温度与支座变形影响 由结构力学知识可知,温度改变与支座变形不会使三铰拱产生内力,而对于二铰拱和无铰拱,温度作用和支座位移对拱的内力与变形会产生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下面以无铰拱为例,说明该两种因素对拱内力的影响。 首先考虑温度的影响。以矢跨比为1/3、1/4、1/5、1/6和1/7的无铰拱为对象,除矢高变化外,其余尺寸与本文第(二)节同,拱整体升温40摄氏度。不同矢跨比下拱的最大变形、内力及支座水平推力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拱高(矢跨比)的降低,最大变形、弯曲应力、轴应力和支座推力均逐渐增大。对于小矢跨比(如1/7)的拱,升温后拱结构的变形难以释放,会产生较大附加应力,其中弯曲应力影响较大(36.2MPa),最大弯矩出现在拱脚处;随着矢跨比的增大,拱结构自身变形的能力增强,升温产生的应力得到释放,如矢跨比为1/3时,最大弯曲应力为12.5MPa。 拱自身刚度影响温度内力的大小。对于上述矢跨比1/4的无铰拱,保持其他尺寸不变,仅分别将拱截面尺寸放大1.5倍、2.0倍、2.5倍和3.0倍,五个拱的最大变形、内应力及支座水平推力值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拱截面刚度越大,则温度引起的内(应)力、支座推力越大,且增幅很大,尤其是支座推力。 总之,以上仅分析了温度作用、支座位移对超静定拱的内力与变形产生的显著影响。因此,对于温差很大或基础、下部结构刚度较弱的情况,可考虑采用三铰拱,因为三铰拱是静定结构,对支座位移和温度变形具有很好的m应性,但三铰拱顶铰的施工与制作较为困难,应综合考虑实际工程情况来确定拱结构的形式。 (四)约束刚度对拱内力的影响 对于实际工程,拱脚并非理想的铰支与固支。对于支承于下部结构的拱,因下部结构提供的水平支承刚度有限,拱结构的受力状态与固支的情况有差别。从定性角度分析,下部结构水平刚度越弱,拱受力时“梁”的特征越突出,受弯越明显;随着下部结构水平刚度的增大,拱效应得到增强。 以承受满跨水平均布荷载作用的两铰拱为对象,考虑拱脚处三种不同水平约束刚度对其内力的影响。当拱脚下部支承结构提供的水平刚度很小时,弯矩的分布与简支梁类似,下部均受拉,且跨中弯矩最大;轴力分布不均匀,拱顶处接近于零而拱脚处达到最大值。随着下部结构提供的水平刚度的增大,拱中同时出现正、负弯矩,且弯矩幅值得到显著降低;轴力略增大,但分布较均匀。因此,拱脚下部支承结构所提供的水平刚度是实现推力结构特征的重要保障。一般在拱结构的设计中,会对下部支承结构或基础提供的水平刚度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免产生过大水平与竖向变形,降低拱效应,大幅削弱拱结构的刚度与承载能力。 (五)拱对不对称荷载敏感 拱的内力、变形分析须考虑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及其组合,还应考虑施工安装荷载、地震、支座沉降和温度变化等的作用。对于风、雪荷载,还须考虑其在拱轴线平面内的最不利分布。拱在满跨荷载作用时一般具有较高的刚度与承载能力,但半跨荷载作用时则相对较低,设计时须考虑荷载不对称分布的情况。除了轴力以外,半跨荷载作用下拱的变形与内力值均高于满跨作用的情况。由此可知,拱结构对不对称荷载很敏感,在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不对称荷载的不利影响,如雪荷载、风载等。在结构力学课堂教学当中,应强化荷载工况对拱结构设计、分析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拱结构的受力性能。 (六)工程应用 提高拱结构的概念分析能力与深入理解其受力原理,可在提高材料效用、探索新型合理结构形式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平面钢闸门是挡水面为平面面板的闸门。平面闸门的制造加工较易,运行安全可靠,维修也方便,广泛应用于水工建筑物上作为工作闸门、事故闸门及检修闸门。平面钢闸门自重大,所需启门力也大,门槽的水力学条件较差,故在高流速水道上作为工作闸门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针对平面钢闸门用钢量大、受力不合理等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钢闸门形式,即双拱型空间钢管结构闸门,该结构主要的受力构件为交叉设置的正拱与反拱,双拱体系受力均匀,充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用钢量,降低了钢闸门的工程造价,采用圆管构件使得水阻力减小了80%[8]。 再如,近年来在工程结构中应用广泛的索拱结构。索拱可根据设计需要由拉索、撑杆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拱进行组合,利用拉索的牵制作用与撑杆的支承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及承载力、降低了钢拱的缺陷敏感性、减小了支座推力,甚至可消除钢拱的整体失稳而转变为由强度控制其结构设计。故应在结构力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拱结构的概念分析能力,可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索与拱的内在关联 拱结构是以受压为主的结构形式,而悬索结构则以受拉为主,二者从受力角度讲存在着共性。国外大学的结构力学教材(如Structural Analysis,8th,Hibbeler)将索与拱结构放于同一章进行讲授,先讲授索结构,而后再讲授拱结构。而国内结构力学教材则缺少关于索结构内力分析的内容,直接讲授拱结构的内力分析。这样使得两种结构体系脱节,使得学生认不清二者受力上的内在关联。目前人们对大跨度空间结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索结构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故在新版结构力学教材中应补充索结构内力分析内容。索结构的学习有助于对拱结构受力特点的深入理解。 所谓悬索结构是指在荷载的作用下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索的几何形状,只承担轴向拉力的构件。与悬索结构对应的结构体系是拱结构,拱结构在特定的荷载条件下也可设计成为特定的曲线形状,形成合理拱轴线,从而拱肋各个截面只有压力,而不存在弯矩与剪力。尽管在其他形式荷载的作用下拱肋截面会产生弯矩与剪力,但二者数值较小。悬索结构与拱结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体系,但它们的共性在于,二者截面均只承担一种作用效果,即索受拉、拱受压,可以把材料的性能发挥至极致。 在古代,因可承担拉力的材料较少,故人们采用可有效承担压力的材料建造了大量拱结构,以保证所需跨度,如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河北赵县安济桥。在现代建筑与桥梁结构体系当中,采用新型材料的拱结构也比比皆是。而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优良的受拉材料的出现,悬索结构才得以广泛应用。虽应用历史较短,但选索结构具有优良的受力特性,使其在大跨度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大跨度桥梁、屋盖结构体系等。 三、结论 拱结构是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受力合理的拱结构在工程结构中应用广泛。通过拱结构的概念分析,可培养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使学生会用多角度的眼光去认识、审视与评价实际的拱结构。在结构计算软件得到广泛应用的形势下,概念分析不可缺少,概念设计贯穿于整个结构的设计当中,它是工程设计的思想精髓,是创新的灵魂。熟练掌握结构的概念分析能力,利于探索新的结构与构件形式,利于充分考虑材料效用。 结构力学论文:引导式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在线答题与自动评判方法研究 摘要: 以结构力学课程无纸考试为出发点,分析了主观考试题在线答题与计算机评定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引导式主观考试题型的交互答卷与自动评判的程序方法。在VB软件平台下,以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问题为例,描述了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型在线交互答卷与成绩自动评判的程序机理,给出包括静定结构弯矩图绘制、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超静定结构力法与位移法求解和结构固有特性问题在线答题与自动评判实例。此研究解决了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型的无纸化考试与自动评判问题,其研究思路将为力学等工程类课程主观题型的考试与评定提供有效的程序方法。 关键词:结构力学;主观题型;无纸考试;成绩自动评判;程序设计 无纸考试方法就是摆脱传统以纸张作为测试的信息载体,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判定的一种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 无纸化测试技术在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 计算机代替手写将试题打印到蜡纸上,初见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魅力;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高考考卷普遍采用答题卡,无纸化测试迈入了读卡时代,显示出计算机的优势;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由于数据库、各种软件以及互联网的全面发展,无纸测试考试也日益完善,可以应用题库的方式生成试卷,机考、机改并生成成绩与分析报告,实现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注册师考试等[1-3]。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所有的“无纸考试”通常是针对客观题型的考试。通过答题卡和在线考试只能评定客观题,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 由于主观题类型的考试比较繁琐,确实很难采用计算机评判,因此很少有这类问题的研究。随着高等教学的创新发展,希望通过交互式答题和自动评判,完全实现主观和客观题的在线评判,以减少教师工作与实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课题。怎样实现主观题无纸测试评定一直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研究问题。 目前人们主要针对以文字为主的主观题的探讨评定问题,多采用借鉴汉语自动分词技术,实现以关键词匹配为主、语意贴近度计算为辅的主观题自动阅卷方案。这种评判方法的实质上是针对以语言描述为主的客观题评定问题[4-6]。 实际上,针对考核最多的是理工类课程主观题型问题,力学类课程最为突出,力学类课程主观题答卷过程是以绘图和公式求解为主的,判定答题的正误是要判定图绘制情况、公式的具体内容以及表达情况和计算结果等。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型主要包括梁与刚架弯矩图绘制、图乘法计算位移、超静定结构力法求解和位移法求解等几种典型类型。 本文基于多年力学课程教学和辅助软件的研发实践[7-10],并依托2016年度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工科力学系列课程在线考评方法与实现的研究”和辽宁省教育规划课题“机械类结构力学课程无纸考试系统研究与实践”,针对结构力学课程主观考试问题,找到了可行的在线答题与成绩自动评判途径,并在可视化VB平台下,研发了结构力学课程在线交互式答卷与成绩自动评定系统,解决了弯矩图绘制、图乘法计算位移、超静定结构的力法求解和位移法求解等几类主观题在线答题与自动评判方法。以下以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为题型,阐述怎样实现在线答题与在线评判。 一、引导式答题的程序思想 (一)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主观题题型的答卷求解 通常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型的求解过程是有步骤的。图乘法求解结构位移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绘制载荷下的弯矩图M;二是施加单位载荷,绘制单位载荷下的弯矩图M-;三是应用图乘法计算位移。 按图乘法求解结构位移步骤,正常在卷纸上答卷,首先针对刚架绘制载荷下弯矩图,正确结果为如图1(b),之后针对刚架在C点,施加单位载荷F-=1,绘制单位载荷下的弯矩图,正确结果为如图1(c),最后应用图乘法计算位移ΔyC,其正确结果的具体表达式为: (二)求解过程分析 若在线交互答题,针对弯矩图绘制,需要使得答题者绘制杆段AB 的A,B两点弯矩Aa′=Bb′=32ql2,并用直线连接a′b′;绘制杆段BC的B,C两点弯矩Bb″=12ql2,Cc″=0,并用抛物线连接,抛物线中心处弯矩下降值为18ql2,而中心处弯矩值为18ql2。此后,使用绘制弯矩的结果、连接方式,按段应用图乘法计算位移。由此在计算上若完成这些操作,并将回答结果记录下来,通过与正确结果比对,就可以实现自动评判。 (二)引导式在线交互答题的程序设计实现思路 1. 试题参数数据文件与初始化 为了给答题者提供绘制弯矩图和计算变形的环境,每个备答题目均含有一个图形文件和一个文本数据文件。图形文件提供该题目的JPG图形。数据文件记载对应题目的载荷单位、尺寸单位、杆段数量、杆段的关键点(弯矩突变点)和特殊点(分布载荷)的坐标、正确的弯矩值、方位(上、下、左、右)、关键点之间连接方式、约束类型、单位载荷施加方向、各段位移正确结果等。 载荷单位、尺寸单位,以字符串记载,如l、a和m都可以为长度单位,q、F和N都可以作为载荷单位,弯矩由载荷单位和长度单位形成。那么,答题者答题过程主要涉及数值。 初始化数据文件的形式:长度单位,载荷单位;最大弯矩;最大长度,最大宽度;杆段数。关键点输入:关键点数,关键点字母,关键点横坐标x、纵坐标y,弯矩方位,正确弯矩值。特殊点输入:特殊点横坐标x、纵坐标y,特殊点类型,特殊点正确弯矩值。约束输入:约束类型,约束横、纵坐标。 题目选择时,程序初始化,读入相应数据文件,记载变量,同时,将绘制载荷下弯矩图和单位载荷下弯矩图的图片框Picture内,程序将以Line控件形成可点击操作的杆段结构、以label 控件显示关键点字符,并按约束类型绘制约束。 2.宏观引导步骤 主观题答题过程需要引导,宏观引导告诉答题者完成几大做题步骤,与正常答卷大体一致,包括:通过列表框内选题;单击绘制载荷作用下弯矩图框内杆段和关键点绘制弯矩值,选取连接方式连接图形;施加单位载荷,绘制单位载荷下的弯矩图;弯矩图绘制后,按图乘法选取杆段填写系数进行结构变形计算; 完成后上交评判。 3.引导式在线答题 第一,载荷作用下弯矩图在线交互绘制。 程序将刚架视为不同杆段,通过引导答题者在关键点绘制弯矩大小。如图1由AB和BC两个子段组成,A、B为AB子段的两个关键点,B、C为BC子段的两个关键点。 答题者针对这类主观题在线答题,按照自己的思路绘制弯矩图,答题者绘制弯矩图都应针对每个杆段在其关键点上绘制一定大小的弯矩标高线,然后根据杆段受力类型选择连接方式连接。 按宏观引导,答题者点击杆段和对应的关键点,当答题者鼠标击中某个杆段和相应关键点,杆段和关键点通过变色,表明杆段和关键点被选中,此事件将触发程序弹出关键点的弯矩绘制方向选择对话框。如图2所示,即为选择BC杆段的关键点B。程序继续引导答题者按自己意愿选择箭头方向,如图2(a)所示为可以选择上下方向,选择向上或向下箭头方向,程序将提供文本框图2(b),引导答题者输入弯矩具体值,答题者自己填入数据,确认后,程序将按答题者的要求绘出并显示关键点弯矩值,图2(c),若选择0,则绘制弯矩值在当前点,显示0值。 当某杆段已经绘制关键点弯矩值超过2个。满足可连接条件,答题者点击杆段的一侧,程序将提供给答题者连接方式,每个杆段的连接方式有2种抛物线和直线两类三种形式。当答题者点击BC杆段上方,出现的图3(a),若如图选取,并在中点弯矩值文本框内输入弯矩值,将在BC段绘制图3(b)抛物线,中点标高落下0.125的数值。 第二,单位载荷下弯矩图在线交互绘制。程序引导施加单位载荷,之后,弯矩图绘制与载荷作用下弯矩图绘制过程大致相同(见图4)。 第三,图乘法计算位移在线交互过程。 针对每段杆段位移计算,程序提供10处可能输入参数的文本框,初始值赋的是1。考虑到复杂分数情况,每项系数可输入分子和分母数值,可以采用分数或小数计算。包括计算项符号选择、刚度系数、面积类型系数、面积系数、长度系数,高度系数、标高系数(如图5所示)。 答题者针对不同杆段,按照自己思路添加计算项。可以按照自己思路绘制的弯矩图,在给定的输入计算位移量框架内,输入各段具体的图乘法的各项系数数据。程序提供帮你计算按钮获得计算结果。图6为本题的正确输入。 二. 在线评判 (一)答题过程跟踪程序记载 答题者无论是载荷下弯矩图的绘制、单位载荷施加与单位载荷下弯矩图的绘制、图乘法每段输入与计算,都将以变量的形式被记载。若答题过程修改,程序将记载答题者最后一次确认的杆段关键的弯矩值、弯矩点绘制方向,特殊点弯矩变化数值,单位载荷施加方向,每段位移计算系数的输入和确认后的分项结果。 (二)基于程序的成绩自动评判 评判结果时,程序分别检查每个杆段的关键点弯矩输入方位和输入值、特殊点输入方位和弯矩值是否与数据文件给定的正确值和正确方位是否一致,按步给分累计成绩。 图乘计算过程,程序检查施加单位载荷的方向,每段杆件的图乘结果与输入文件的正确结果是否一致,按步给分累计成绩。正确给出对号标记显示,错误给出答叉号标记显示, 累计分值,显示本题答题结果。 三、 图乘法主观题在线答题与自动评判实例 实例1,图7所示刚架,载荷和尺寸如图,弯矩刚度均为EI,计算C垂直位移ΔCy。图7和图8为实例1两种答卷与成绩评定情况。 实例2 , 图9所示梁,载荷和尺寸如图,弯矩刚度为EI,计算B垂直位移ΔCy。下面为命题与评定情况。 四、结构力学课程典型主观题的答卷与自动评判 依据引导式主观题答卷的基本思想,完全实现结构力学课程无纸考试与自动评判,并建立包括选择判断题、判断正误题和填空题等3种客观题、静定弯矩图绘制、图乘法计算位移、超静定结构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位移法求解和结构固有特性计算等5种主观题的无纸考试与自动评价程序。实例化后每题的具体分数,最后程序运用VBA技术所有选题与成绩评定结果写到word文件中。图10是一组具体试卷的答题与评判情况。 五、结语 本文探讨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在线答卷与成绩自动评定问题,提出了引导式答卷与自动评判程序方法。以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问题为例,概述了引导式答卷过程和成绩自动评定的程序机制,给出了基于主观题引导式方法的典型结构力学课程综合无纸考试的具体实例与评判。其研究思路将为力学课程等工程类主观题的考试与评定提供有效的程序方法。 结构力学论文:概念结构力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经典结构力学可以为土木、水工等专业学生的设计与研究奠定基础。文章从经典结构力学的不足出发,阐述了概念结构力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概念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土木工程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掌握杆件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了解梁、桁架、刚架、排架、组合结构和拱的受力性能与应用,主要培养结构分析、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结构设计奠定力学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的广泛使用,经典结构力学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在全国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上提出了“概念结构力学”。 概念结构力学亦称“定性结构力学”、“感知结构力学”、“结构的哲学”。概念结构力学的出现一方面由于许多建筑师对结构受力原理理解不太透彻,另一方面是由于结构工程师“精于计算而疏于判断”,不能迅速对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评价、批判。结构力学在土木、水工等专业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经典结构力学的学习,为各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 随着结构计算软件的广泛使用,结构力学的一些手算方法(如力矩分配法、D值法等)已失去原有的重要性。与过去的教育理念不同,现在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单位要求本科毕业生具备熟练使用某种计算软件(SAP2000、ANSYS、PKPM、Midas等)的能力,市场的需求直接推动了计算结构力学的快速发展。 结构计算软件功能强大,满足了学生计算复杂结构的要求,但也带来了困惑:如何判断计算结果好坏?如何优选设计方案?如何理解力流传递路径?这些问题催生了概念结构力学的产生。概念结构力学主要是为“创造一个优秀的结构”服务的,而经典结构力学、计算结构力学则偏向“很好地计算一个结构”。计算结构力学、概念结构力学须建立在经典结构力学的基础之上,概念结构力学则需计算结构力学的结果来检验人的判断,三者不能独立发展。目前,经典结构力学已经相当成熟,计算结构力学逐步完善,而概念结构力学刚刚起步[3]。 瑞士著名结构大师Prod. Gertrude Stein曾说过:“即使在电子计算机时代,设计人员仍应运用自身的结构概念、经验、判断力和最新观念来主导设计。”功能强大的结构计算软件满足了学生、设计人员计算复杂结构的要求,但往往由于上机算题的学生、设计人员对程序的理论假定、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等尚未完全吃透,或有时由于人为的输入数据有误(包括几何尺寸、物理参数和荷载等),特别是结构边界条件(刚接、铰接和半刚接等)的拟定与实际不符,均会导致计算结果不正确。因此,应对程序计算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把握。 概念结构力学的两大任务:对结构受力规律与变形趋势进行判断;为构造协同工作能力强的结构提供概念服务。课堂上,在经典结构力学的基础之上应辅以概念结构力学的内容。概念结构力学强调趋势的判断,提高、训练判断力,将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而不是消耗在复杂的运算之中。 一、概念结构力学的教学策略 (一)受弯构件的理解 钢筋混凝土梁是典型的受弯构件,应用很广,主要承受弯矩、剪力,其下部纵筋主要用来承受弯矩产生的拉力,箍筋、弯起钢筋主要承受剪力。可把设有弯起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梁设想为带有下斜腹杆的平行弦桁架。受拉纵筋为下弦,上部受压混凝土为上弦,箍筋为竖向腹杆,而弯起钢筋则是斜腹杆。理解上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状态,可加深对受弯构件的理解。反过来,亦加深了学生对桁架结构的理解,理清了各部分杆件所起的作用。在静定桁架部分,课堂上不仅要讲清节点法与截面法,还要结合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单跨静定梁的弯矩图和剪力图,补充上下弦杆、腹杆的内力沿跨度的变化趋势,使学生彻底理清每根杆件在桁架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二)实际工程结构的总体估算 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需对结构模型、边界条件及所作用的荷载进行简化处理与计算,判断设计方案在结构承载力与变形等方面的可行性。这种估算可较粗略地进行,以求快速简捷。采用概念设计方法可在方案的对比与优选中选择出更为优秀的结构设计方案,方案优选不仅仅体现了方案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同时亦有效避免了设计后期的烦琐计算。 图1 风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著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总高324米。该结构具有造型优美、受力合理、建筑结构完美统一的特点。从受力角度来看,铁塔可看成是嵌固在地上的悬臂梁,风载是其主要控制荷载,因铁塔总体外形与风载作用下的弯矩图(见图1)十分相似,因此充分发挥了塔身材料的强度与刚度,受力非常之合理。 再以原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如图2所示)为例,说明如何对房屋结构进行简化、估算[4]。该建筑是两栋形状相似的110层方形塔楼,高412m,平面尺寸为63.5m×63.5m,采用筒中筒结构,外筒为密柱框筒。总体高宽比h/d=412m/63.5m=6.49。风载较大,验算风载作用下柱子的附加轴力、塔楼顶部侧移。初步估算时,可将问题作如下简化:(1)塔楼看作嵌固于地面的悬臂梁;(2)筒中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筒主要抗剪,其抗弯作用比外框筒小得多,近似估算时先只考虑外框筒的抗弯作用;(3)外框筒结构密柱间有刚性横梁相连,近似看作是共同工作的整体箱形截面;(4)风载取均值。 图2 原世界贸易中心估算简图 首先计算均布风载作用下结构底层最大弯矩及结构总体截面惯性矩,而后计算出边柱由风载引起的最大附加应力,即可计算出单柱由风载引起的附加内力。风载作用下房屋顶端侧移的估算:等截面悬臂梁端挠度=qh4/(8EI),框筒箱形截面柱是变截面柱,底部柱截面大,上截面越小,近似认为柱顶截面为0的均匀变截面构件,则变形要比等截面构件大些,顶端侧移=qh4/(2EI),根据该式即可判断侧移是否满足相关要求。高宽比对侧移、结构内力影响显著,可增大、减小宽厚比来对比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在高层房屋的方案阶段,设计人员须应用概念设计的理念,合理控制结构的高宽比。 (三)结构与构件的合理搭配 结构与构件的合理搭配可收获得良好的受力效果。以三铰屋架为例,如图3所示,梁同时承受轴压力和非节点横向屋面荷载,斜梁将承受较大弯矩。若在节点构造上稍作处理,做成偏心节点,则可大大降低跨中的弯矩,甚至可减小一半。由此可见,合理的措施,可有效改善此类结构的受力[4]。 图3 斜梁轴心、偏心受压时的弯矩图 (四)约束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结构的内力与约束形式(结点、支座)息息相关。约束类型、数量影响着结构内力分布与变形。以单层单跨无铰、两铰和三铰刚架为示例(见图4b、c、d),三者与图4a排架相比[5],刚架受力特性优于排架,因刚架内力分布更均匀,承载力、刚度均高于排架。三铰刚架为典型的静定结构,地基的沉降对其内力没有影响,但刚度较弱,内力较大。无铰刚架刚度大,内力小,但对地基条件要求较高。两铰刚架则介于二者之间。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如下结论:约束越多,内力越分散且越小;约束越多,刚度越大且变形越小。在结构设计中可通过增加约束的方式,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与刚度。 图4 不同约束形式下刚架内力的对比 (五)刚度理论在概念设计中的运用 工程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各部分构件的布置及结构分析阶段,常较关注外荷载,即注重“力”,而轻视结构及构件抵御外荷载的能力、不重视影响构件内力和变形的刚度。灵活应用刚度理论,可消除隐患,获得受力性能优良的结构。工程结构构件的布置、截面的选择,均为寻求合理的刚度。结构、构件的刚度的选择贯穿于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 刚度在结构的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构中力的平衡、变形的协调、构件的内力均通过构件线刚度及相对刚度的大小来体现[7]。例如图5a所示门式刚架,柱的线刚度ic=EIc/h,梁的线刚度ib=EIb/l,可通过改变梁柱线刚度比值α,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内力与变形的变化。当α由零(图5b)逐渐增加至很大时(图5d),梁端弯矩不断增大,柱的反弯点逐渐降低,且反弯点在柱上半部分移动。 图5 门式刚架 (六)主次结构的概念分析 绘制图6a多跨超静定梁的弯矩图。铰C处作用一集中荷载,该荷载由AC承担,CD承担,还是二者共同承担?该结构有主次之分,AC为基本部分,CD为附属部分。当集中荷载作用于主次部分相连铰上时,该荷载由基本部分承担[7]。在这里可打一比方,将杆AC比作父亲,杆CD比作须依靠父亲的扶持才能走路的婴儿,铰C可看为父子手牵着手,而集中荷载可看作二人共同拎的一个包,该包明显由父亲负担,因为婴儿根本无法拎动包。从受力角度上讲,CD得依靠AC才能稳固,若撤去AC,那么CD将成为机构;而撤去杆CD,AC仍为几何不变体系。因此该集中荷载只对AC产生作用,而CD并无内力。这样,BC段可看成是悬臂梁,其弯矩图可轻易绘出,B点弯矩值亦容易计算。AB段无荷载作用,剪力保持不变,且铰A处弯矩为零,弯矩图为一直线,直接连接B处弯矩值与A处弯矩值即可绘制出弯矩图(见图6a)。 图6 多跨梁 但是,也有例外,如图7a所示,ADB为基本部分,杆BC为附属部分,二者用铰B连接,其上作用集中荷载F/2,该荷载是由基本部分还是由附属部分承担呢?答案是由附属部分BC承担。与以上不同,作用于附属部分上的三个荷载构成平衡力系,整个结构仅BG段有内力。铰B处的集中荷载由附属部分承担,并不是由基本部分承担,其弯矩图如图7b所示。 以上两个结构是有主次之分的,有些结构无主次之分,如图8a所示。由于结构对称,因此集中荷载Fp将平分给两个附属部分,其弯矩图如图8b所示。 图8 结构无主次之分 二、教学反思 传统的结构力学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大同小异,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掌握好课本上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整个封闭的教学活动过程仍属于应试教育,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定量传统结构力学教学的手算基础之上,应与建筑结构选型相结合,对常见的梁、刚架、拱、桁架和组合结构等的受力性能、适用范围进行总结与讨论,定性判断计算结果的正误,通过探讨式、问题式教学方法深度融合概念结构力学的内容。对概念结构力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学科知识。概念结构力学主要为创造一个好的结构服务,是结构的灵魂。在结构力学也课堂上,在经典结构力学知识的讲授之上须辅之以概念结构力学知识,通过案例式实例教授概念分析,授课过程中强调趋势的判断,使得教学、练习朝着训练学生判断力的方向发展,摆脱复杂的运算,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努力提升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通过结构的概念分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乐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8]。 结构力学论文:矮塔斜拉桥结构力学行为研究与设计实践 摘要: 随着桥梁技术的发展,矮塔斜拉桥作为介于斜拉桥和连续梁(刚构)之间的一种组合体系桥型,近十年来应用较多。本桥就属于塔梁墩固结的双塔双索面矮塔斜拉桥。矮塔斜拉桥有许多力学特性都介于连续刚构和斜拉桥之间,是以梁的受弯、受压和索的受拉来承受竖向荷载。本次设计采用MIDAS/Civil分析程,及时为各个设计环节提供分析数据并对安全系数有富余量的拉索进行优化,通过适当调整索力进一步改善主梁的受力状况。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 0 引言 矮塔斜拉桥是介于斜拉桥和连续梁桥(刚构)之间的过度性桥梁。矮塔斜拉桥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矮塔斜拉桥最早由法国工程师J.Mathivat于1988年设计法国的Arret Darre高架桥方案时提出。20世纪80年代术90年代初,日本在获得了Arret Darre高架桥方案信息之后对这种桥型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在技术、经济两方而都有很多优点而积极发展这种桥型。具有代表意义的矮塔斜拉桥为日本的小田原港桥,其于1990年开始设计并于1994年建成,跨径组合为74+122+74=270ra,桥宽19.92-13m。其后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建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冲原桥、蟹泽大桥、新唐柜大桥、木曾川大桥、揖斐川桥和栗东大桥等,至2004年,在近10年时间内,日本已建成了这种桥梁20多座。桥梁跨度从初期的122m发展至275m,桥宽从13m发展到33m;结构形式多样,由最初的单索面发展到双索面及三索面(如京川桥):主梁材料从混凝土发展到钢一混组合粱(如木曾川桥)和波形钢腹板矮塔斜拉桥(如栗东桥)。 目前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在运营阶段跨中下挠问题突出。矮塔斜拉桥是介于斜拉桥和连续梁桥(刚构)之间的过度性桥梁,矮塔斜拉桥具备连续刚构桥的特点,亦存在主梁下挠的问题,由于斜拉索的作用,矮塔斜拉桥主梁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宏观表现出的变形量绝对值较小,但对属于高次超静定的矮塔斜拉桥而言,会发生内力重分布,导致主梁弯矩偏大、拉索轴力偏大,降低结构安全储备,影响使用寿命。 本文以云南省内某座矮塔斜拉桥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力学行为,从拉索、主梁、桥塔刚度出发进行优化分析,为类似的矮塔斜拉桥设计提供技术了一定的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矮塔斜拉桥纵断面地形呈V型河谷,全桥处在直线上,桥面纵坡1.5%,桥梁与河谷斜交约30度,路线设计线距谷底最大高度108m,桥梁全长722m。根据桥位处地质、地貌、水、文条件,主桥布置为136+240+136m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矮塔斜拉桥;引桥布置为40mT形连续梁。桥跨布置图见图1。 主桥下部构造为承台基础,两岸均为重力式桥台。主墩采用薄壁空心墩,墩高86.5(85.5)。每个承台下面设有16根钻孔灌注桩,桩径2m。桥梁设置1.5%的单向纵坡。主梁标准截面采用单箱三室断面,全宽27.1m,主孔箱梁根部梁高10.5m,跨中梁高4m,截面高度和底板厚均按1.8次抛物线变化,斜腹板厚为0.8m~0.6m,直腹板厚0.6~0.4,底板厚1.4m~0.32m,顶板厚0.2m,桥面板设2%双向横坡。主桥标准段索距7m。主桥标准段均采用挂蓝现浇悬臂施工,主梁悬臂节段长为3.5m(塔底无索区为62m,中跨无索区长度48m)。边跨采用支架现浇段节段长度为14.68米,索塔处设12m长的0号块,在支架或托架上浇筑。中跨合龙段长2m,边跨合龙段长2m。主梁内的纵向预应力(悬浇阶段张拉)和二阶段预应力(全桥边中跨合龙后张拉)两类。 索塔采用单塔实心矩型截面,钢筋混凝土结构。自承台顶索塔塔高44.5m。索塔上的标准索距为2.2m、1.7m、1.5m。塔上锚固筒灌注环氧砂浆,预埋管与索体之间灌注防腐油脂,环氧砂浆采用环氧灌浆泵灌注。在所有斜拉索张拉结束后就位塔两侧的抗滑锚。 斜拉索采用环氧喷涂钢绞线(中心丝与边丝各钢丝外表均单独形成环氧树脂涂膜)单层无粘接筋,单根钢绞线规格直径为15.2mm,耐疲劳最大应力幅大于200MPa。钢绞线标准强度fpk=1860MPa,采用两端张拉。根据计算,本桥全采用55根钢绞线组成一束斜拉索。 2 设计与优化概述 当斜拉桥的合理成桥状态确定后,可通过施工索力的优化,以使成桥时达到合理的成桥状态。优化后的施工索力必须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安全,即要保证旋工过程中应力不超过规范规定;二是成桥后能满足合理成桥状态的要求。 对于常规设计工作,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全桥进行整体静力分析。本文按设计方案建立该桥的几何物理模型,施工阶段总共分为125个施工阶段,其中标准梁段的施工分为挂兰前移、第一块混凝土湿重、第一块梁段的形成(张拉预应力)、挂兰前移、第二块混凝土湿重、第二块梁段形成(张拉预应力)、张拉斜拉索。 建立模型后首先优化索力,得到合理的拉索初张力。然后分别对主梁、墩塔、拉索进行设计验算,及时为各个设计环节提供分析数据。主要的工作包括:进行主梁的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抗弯和抗剪验算、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验算、以及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应力验算;塔墩的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抗弯和抗剪验算、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裂缝宽度验算、以及短暂状况的应力验算;斜拉索的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应力(幅)验算;特殊工况下(比如落梁、换索等)结构稳定性、安全性进行验算。 3 杆系模型简述 采用MIDAS/Civil分析程序,结构计算按空间杆系结构进行分析,结构由主梁、索塔、拉索组成。结构平面分析的离散图见图2所示。全桥共322个单元,325个节点。 分析中的边界条件为:索塔下端固结,过渡墩和辅助墩按活动铰支座模拟,现浇段支架单元下端为固定铰支座。 4 主要计算荷载参数 4.1 主梁 主梁单元在材料特性已输入γ=26kN/m3,在截面特性中已输入各自计算面积,因此恒载重量计算中自动计入,不再单独输入。其中考虑混凝土湿重时,加到对应的挂蓝上(挂蓝235吨),其前后支点的关系见图3。横隔梁在梁段形成阶段以集中力的形式施加。 4.2 斜拉索张拉力 斜拉索张拉索力具体数值见表1。 5 平面整体分析计算主要结果 5.1 主梁计算结果 持久状况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见图4。图中横坐标表示主梁的X坐标,坐标原点设在塔底主梁节点上,左边为边跨,右边为中跨的一半。安全系数图中,安全系数Max表示最大值组合验算下的结构抗力与荷载组合的比值;安全系数Min表示最小值组合验算下的结构抗力与荷载组合的比值。 持久状况斜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见图5,图中符号意义同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5.2 主梁墩塔计算结果 由于墩塔为等截面,而墩底和塔底两个截面的荷载效应最大(小),所以仅仅选取这两个断面进行抗压承载能力的验算。这两个截面均属于偏心受压构件。由于考虑了横桥向风载,因此也属于双向偏心受压构件。首先分别按单向受压构件计算。截面计算钢筋为d32@15cm,沿截面内外边满布。 ①顺桥向承载能力计算。 墩的计算长度通过屈曲分析,得到其临界荷载Pcr=62940000kN,按欧拉压杆理论公式,其计算长度 60m;塔的计算长度通过屈曲分析,得到其临界荷载Pcr=6347000kN,按欧拉压杆理论公式,其计算长度 52m。截面抗压承载力验算结果见表2。 ②横桥向承载能力计算。 墩的计算长度通过屈曲分析,得到其临界荷载Pcr=29950000kN,按欧拉压杆理论公式,其计算长度?滋L=■=112m;塔的计算长度通过屈曲分析,得到其临界荷载Pcr=382200kN,按欧拉压杆理论公式,其计算长度?滋L=■=93m。 截面抗压承载力验算结果见表3。 ③双向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按规范公式,计算双向偏心受压构件的结果见表4。 5.3 斜拉索计算结果 斜拉索计算结果见表5,其中“A”表示岸侧索号,“J”表示江侧索号,从短到长依次编号。表中索力均为单根拉索索力。成桥阶段包含后期收缩徐变部分(下同)。安全系数指极限强度的索力(1860MPa对应的索力14220kN)除以实际索力。 6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矮塔斜拉桥在一定的跨度范围内具有其优越性,可以有效地减小连续刚构桥的跨中下挠,同时又比同跨径的斜拉桥在施工复杂度、经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①由于矮塔斜拉桥由主梁和斜拉索共同受力,因此索力调整优化过程中与普通斜拉桥不同,要综合考虑不同梁段的分担比例合理确定。 ②矮塔斜拉桥主梁受力介于斜拉桥与连续刚构桥之间,既有弯矩控制设计的特点,又有拉索提供的连续弹性支撑和轴向压力的影响。 ③矮塔斜拉桥弥补了刚构桥和斜拉桥之间的经济跨径空白,适合主跨在200-300m之间桥梁选用。 结构力学论文:创新能力培养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结构力学的课程改革,采用启发式教学、系统化教学、多样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结构力学;课程改革 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社会技术、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其说是由于人才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如说是人才的创造力的提高所致。1919年,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把“创造思想”引入近现代教育领域,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的关键。1998年,同志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讲话,奠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基础。同年,教育部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2010年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把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较低的,该专业属应用性专业,大量的实际工作使土木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受到抑制。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定位及奋斗目标,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考取研究生或是找个相对好一点的工作,这使得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在长期的固定思维模式培养下,大学生缺乏创新兴趣,在接受教育阶段,没有很好地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另外,部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兴趣,也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或提出新理论,但他们对创新想法实施能力不够,主动作用发挥不足,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在学生创新过程中,暴露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专业基本功不扎实,面对一个哪怕很小的实际工程问题都束手无策;解决问题思维模式固定,缺乏发散性思维;设计计算手段单一,缺乏电算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以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之不断提高。 一、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结构力学是一门重要又相当难学的课程。学习结构力学是一部分学生的噩梦,根本无乐趣可言。然而,结构力学其实是一门相当有趣的课程,其趣味性来自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研究方法的逻辑性、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和贴近工程的实践性。这种趣味性,仅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仅是教师单方面讲授、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激发学生对结构力学知识学习的主动追求、自主学习上来,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课后通过QQ、微信等软件课后辅导,学生讲题、看谁解题方法多等方式把课程的趣味发掘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 结构力学课程具有知识面广、涵盖范围大、前后知识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精心准备与设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认真梳理教学程序,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讲授中, 根据每堂课的知识重点和内在关系,围绕关键性问题,不断地通过提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并解决,达到学习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多跨静定梁的影响线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多跨静定梁在固定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然后再讨论固定荷载和移动荷载作用下受力的不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固定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过渡到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并对内力图和影响线进行比较,得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加深印象。 二、系统化教学,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 结构力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专业方向的性质,进行系统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理、总结和概括,以形成对整个力学知识体系的认识。通过这种认识,把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来,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结构力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因此较易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整个力学课程的计算方法,归根结底就是三个条件( 平衡条件、几何条件、物理条件)的运用问题,只是满足的次序和方式不同而已。根据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方法在其计算过程中如何实现三个条件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三、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结构力学课程的解题方法非常灵活,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听课容易做题难。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共同问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课堂讲授要精练,留下足够的习题课时间,通过习题课、分析讨论课、课后作业讲解等多种方式, 并进行角色互换,请学生走上讲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能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有发还要有收,在学生讨论、发散的过程中,还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对各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 在讲授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时,三个基本组成规则非常简单,但是同一道题可以应用不同的组成规则、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因此,怎么去正确、灵活地应用组成规则进行分析,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却很难。所以,在这一章要安排习题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请学生到黑板上做题、讲题。在此过程中,发现每位学生的解题思路都不一样,出现的错误也各不相同,做完以后马上进行评讲, 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澄清模糊概念,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对三个基本组成规则的异同有更深的认识,并能更好地掌握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规则更为简便。这样, 学生会在质疑、释疑中增长知识、启发思维, 激发了学习兴趣, 并且培养了创新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探索、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四、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方式方法,还是最终结果,都需要实践来验证。结构力学课程源于工程实践又应用于工程实践,故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项目构思设计及实施能力,使学生思维、意识更加贴近工程实践,有了实际项目,就会促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咨询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及交流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即力学模型制作试验和实际工程力学分析。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结构模型,以便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时,预制一系列长、短不同的两端有圆孔的杆件及螺栓,鼓励学生制作与教材例题、习题相同的模型,观察其几何构造性质,以验证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掌握体系瞬变与常变的特殊条件。另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结构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相关科研项目;联合专业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结构实验和检测,引导学生将所学结构力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开设了结构力学电算实习的课程,加强学生电算能力,并将其应用于结构设计和结构实验检测中,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实际。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不仅要能掌握本课程的学习,还应将本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如结构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桥梁工程、高层建筑等课程结合起来,而且应具备将结构力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系统化教学、多样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构力学论文: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及整车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摘 要:高空作业车在市政、机场、消防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其用途以及技术的探讨,应该随着建筑与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地与时俱进。而对于在高空作业超过百米高度的作业车,应该尤其地对其技术进行研究。在作业车的倾覆性上,如何保持高空作业车的稳定与在不同高度都要保证其稳定性上都有着极大的要求,因此对于高空作业车的整机倾覆稳定性应该做出特殊的研究与实验,防止倾覆事故的发生。在稳定其基本性能的同时保证行车作业安全才是高空作业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高空作业 结构力学 倾覆稳定性分析 在高空作业超百米的作业车中,倾覆稳定性都需要运用空间几何的算式进行模拟测算,同时对于臂架的变形与着力点都应该进行几何非线性的零力动态的判别方法进行研究。高空作业车的稳定性问题应该做出系统且全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空作业车的臂架在大变形环境下依旧保证基础作业与施工安全,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的顺利建造。 1 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及整车抗倾覆研究 1.1 整车抗倾覆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的高空作业车的研究中,处于超过百米高度的高空作业车将会进行臂架的检测,在折叠处连接梁存在较大的扭转力矩,并且可以通过对伸缩式的箱形臂节进行改变,因而在长细上相较于常用的臂节将会较长,但是其结构的长细也会增加其的柔性。因此在同臂架的对比是,受到轴向压力与载荷的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扭矩受力。而在横向载荷与端部弯矩的变化中,臂架的偏置距离也会收到相应不同的扭矩。因此,当作业高度超过百米作业时,应该对臂架转的动与挠度进行满足,在位移与转角的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应变问题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更改。在对臂架的需求分析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大变形分析。 1.2 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分析 在空间梁单元的分析中,通常会采用几何非线性的分析方法,而对于有限元法的综合考评,则会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在臂架的非线性大变形过程中,分析其稳定性的判别是相对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不仅包含在高空作业车的结构中,更与其的受力点不同而将直接影响臂架的作用力。在对其臂架系统的结构设计中,除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会应用到大臂架高空的创新与研发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来对高空作业车倾覆稳定性进行比对,进而通过数据来探索出适用于不同高空作业车的不同性能的安全臂架。通过科研来避免臂架所带来的各种工伤事故。 2 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及整车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2.1 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空间几何研究 在对空间梁系结构的几何问题研究中,非线性问题是比较典型的现象。而在研究中不断发现,结构分析领域通常会遇到与小变形假设不相符合的一些特殊情况与问题,尽管变形很小,有些甚至未超过弹性限制,但是位移较大,材料线元素会有较大位移和转动。这种由于大位移和大转动引起的问题称为几何非线性问题。梁结构在构造上是长度远大于其截面尺寸的一维构件,由于细长梁结构常常存在几何大变形和失稳情况,从而成为几何非线性研究重点。目前梁单元几何非线性研究主要包括高精度梁单元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有限元法,形成的梁单元完全拉格朗日列式法和修正拉格朗日列式法[2]。 2.2 倾覆稳定性研究中流动式建设研究 在倾覆性的稳定研究中,多年来一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空作业车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此同时,在同类型的起重机与叉装车等等的流动式机械也会收集相应的工程数据。而在整合之后会发现,通常作业车在作业时会经常受到外界不同作业环的影响,例如障碍物多、不同地区的地质不同,不同型号的机械在操作时会因为复杂程度不同而影响操作动作。种种的因素都会导致倾翻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工机械设备的倾覆稳性便有极大的意义。倾覆性的问题研究不但是我国进行研究,国际标准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时期的标准会有着不同的变化。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中,便不能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判断,需要操作者按照作业车行走与工作的方式与平衡点进行现场调解。在移动式工程项目中,对机械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大致需要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不同类型的稳定性。因此建立流动式的研究便有其必要性,在文献中可以发现,早期在研究静态稳定性时,可以发现其机体大多为刚性,重要源于静态稳定性的判据主要由重心投影法与静态边界法组成,而对于能量稳定的边界法与力矩法测量则发展得较为缓慢,因此在技术研究上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在对于工程机械的动态稳定性研究中,与前者相对比其判据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较低,但是由于动态稳定性的判据是在静态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因此在对于动态稳定性的判据中,可以同时获得工程机械静态稳定性的判断,因此是相对节省成本与时间的[3]。 2.3 倾覆稳定性研究中倾覆性评价标准 倾覆稳定性的整车评价准则是工程安全生产的硬性标准,其不仅控制需要对高空作业车的稳定性进行控制,更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随着时间与工作地点的不同,而不断地进行技术的改进。因此倾覆性的评价标准不是依靠单一的指标的,而是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改变与灵活应用的。对于高空作业车来说,整机点能否成功地落在支腿油缸中,是确定稳定区域的倾覆稳定性评判的重要标准。在参照重力法的规定中,若是高空稳定安全区域是由支腿的油缸点的支撑区域确立平衡的,则是计算上相对稳定的安全区域。 而对于稳定裕度来说,评价高空作业稳定性的标准表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在定一点的确立时,就应该与稳定性的标准对比排查,同时在支腿支撑边界与支撑点的距离也是可以测量出其是否具有倾覆性的重要因素。若支腿支撑的边界的比值为最短距离时,在稳定区域中稳定裕度值应该大于等于国际规定的标准值。 在工作平台中,其的载荷会因为与高空作业车的连接的铰点简化而发生向下的作用力,若这种作用力是垂直向下的便会直接导致弯矩与侧向力的作用。又由于载荷的作用下,高空作业车的车臂架会因为受力不同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形。而这种变形将会引起作业幅度的增加,在幅度增加的同时,臂架的重心便会发生改变,通常会向支腿的边界进行用力,会直接导致臂架整个结构发生重大的刚体位移,这不仅增加了高空作业车的不安全因素甚至会导致倾覆的安全事故的发生[4]。 3 结语 在进行高空作业时,若是高度超百米,则需要对作业车的安全进行检测。而在对于作业车的整车抗倾覆能力的研究与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臂架的结构,更需要对非线性的的最大变形因素进行稳定性的研究与整机倾覆性的探讨。对于采用间梁单元的几何方法进行结构分析时,需要对臂架变形使用非线性的有限元法分析,与此同时更需要对稳定性判别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这之中可以运用零力矩点手段进行研究。而在对于大变形作业的问题上,关于稳定性的最终整机校核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进行日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结构力学论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结构力学课程改革探索 摘 要: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是结构力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为此,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总结了结构力学的教学现状及现存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关键词:结构力学;课程改革;卓越工程师 在“十三五”期间,为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合格工程师以适应新阶段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贯彻执行中,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建校60多年的老牌建筑类院校也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而土木工程作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师资队伍为省级教学团队、结构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优势。 1 教学现状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进行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具备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相关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主要有建筑工程、桥梁与渡河工程、安全工程及岩土工程等专业,每专业都开设结构力学(上、下册),上册72学时,下册40学时,共计112学时,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前导课程包括高等数学、C++语言、大学物理等基础课,后续课程包括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建构抗震设计等大量的专业课。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既要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又要把力学的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处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地位。基于此,作为结构力学教研室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全身心投入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现存问题: (1)缺乏创新性:结构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以传统的板书式理论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理论的推导,学生“填鸭式”被动的接受,对老师的讲课产生依赖性。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所采用的原理和方法与实际工程相差较远内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结构力学的学习使学生觉得枯燥,毫无乐趣而言。这样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 (2)缺乏动手能力,理论不能应用实际:结构力学课程最终是要服务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方面,但力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目前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实践锻炼环节,那么学生很难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更不用说通过实际项目加深对原理的认知。这样难以使学生达到专门性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更难以成为卓越工程师。 (3)缺乏创新的考核方式,试卷题型老套:常规的考试题目,仍然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一定难度和题量的试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在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绝大多数高校都将结构力学作为专业课进行考试。这这就使得学生对结构力学的计算能力,以及通过大量做题强化典型例题的求解。这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2 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 2.1 增加结构力学的趣味性 在讲授结构力学课程的经典概念、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比如增加“刚片替换法”分析复杂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增加弯矩图的快速绘制方法,来求做静定刚架的内力图;增加单位力偶作用下的影响线的绘制。 2.2 引入工程案例 在相关理论、知识点和基本概念讲解后,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加强学生对理论应用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结构力学的过程中具备工程头脑。比如利用影响线的概念解决建筑结构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利用位移法讲解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纵向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2.3 制作结构模型,参加力学竞赛 为提高学生对结构力学概念的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课外教学中引入了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我校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每次作品均顺利通过动静荷载加载测试,并曾获得过二、三等奖各一项。在参加比赛和校内组织选拔赛的过程中,参加学生人数多、积极性高,形成了良好的结构力学的学习氛围,在竞赛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4 合理运用多媒体,使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影像并茂的特点,尤其是利用动画可以生动演示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力学现象,且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对利用多媒体能形象直观表达的知识点,要充分地利用好多媒体课件。比如在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影响线应用部分移动载荷作用下内力变化的演示等。对一些必须使用板书才能讲解的更深入透彻的知识点,就要将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讲授,掌握理论的推导和公式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矩阵位移法中的单元刚度矩阵和总刚集成时可采用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由板书逐步讲解其中的推导过程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慢慢地跟随教师把握其来龙去脉,放映的课件中只需要清晰地列出重要的中间公式及最后的结果即可,这样一步步采用互动形式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于推导过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掌握理解矩阵位移法的实质和实现过程有良好的效果。 2.5 采用新型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结构力学评价主要依据试卷考试成绩,考题与实际工程的相关度低,通过一定难度和题量的试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急需一套以提升学生素质为出发点、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比如可以将团队制作的力学模型的质量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将学生参加校内结构力学选拔赛以及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的成绩记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结构力学讲座、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校外工程实践,将讲座内容以及校外工程实践内容以报告的形式上交,报告的质量也纳入评价体系;降低期末试卷成绩所占的比重。形成讲座总结报告、项目实践报告、力学竞赛成绩、力学模型制作能力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立体式的评价体系,提高工程素质教育部分所占的比重。 3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其课程改革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为实现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应该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更多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 结构力学论文:三排桩支护结构力学特性与计算方法研究 摘 要: 双排桩结构已经逐渐广泛地应用于深基坑工程支护中,但三排桩结构应用仍较少,设计计算时尚无明确的规范可依、无成熟的经验供参考,给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依托某市区航道整治工程中采用的新型三排桩围护结构,结合基于反演计算参数得到的三排桩有限元计算结果,以及三排桩结构受力变形机理的探讨分析,研究提出了更符合工程实际的改进理正三排桩计算模型,并对该改进计算模型的土压力分配、前中后排桩土弹簧m值、桩前岸坡的作用方法等进行了探讨,以为高深岸坡工程中三排桩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排桩;双排桩;设计;计算方法 在对沿河城市原有航道进行整治和扩建的施工过程中,会面临邻近高层建筑的河道深基坑与河岸高边坡等开挖施工带来的众多不可避免的安全与稳定问题。市区运河工程周边环境复杂,临近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受到严格的场地限制,于是适应性强、刚度大且受力变形合理的多排桩支护阻滑结构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尚未有成熟统一的认识,关于三排桩的受力变形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则更是几乎空白。因此探讨岸坡工程中三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机理与合理设计计算模型,对指导实际的工程设计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三排桩支护结构设计无规范可依,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方案设计与结构抗倾覆验算时,通常采用不能考虑中间一排桩有利作用的保守设计方法。设置三排桩实际上缩短了排桩的间距,增强了三排桩结构整体刚度与空间组合效应,同时影响了桩间土拱效应。因此本文结合工程实际,针对三排桩围护结构高深岸坡工程中普通三排桩围护结构设计计算模型和桩前三角岸坡有利作用等效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更符合实际的修正三排桩计算模型,为高深岸坡工程中三排桩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运河工程位于长江三角洲河网地区,连接长江与太湖,横跨安徽、江苏、上海两省一市,全长296公里。该运河城区段长约4.3公里,河槽底宽20~25m。因河段断面较窄,为满足限制性III级航道宽度要求,对河道进行扩挖,南岸的防洪墙采取退建。该段上跨多条重要桥梁,防洪墙退建距最近一处高层建筑仅约15米,基坑安全等级及周边环境等级均为一级,地基复杂程度为复杂,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 2 常用的双排桩计算模型 本文主要借鉴学者们关于双排桩结构的研究成果开展研究工作,常用的双排桩设计计算模型主要包括修正系数模型,等效抗弯刚度模型,土体积比例系数模型,理正双排桩模型,平面杆系有限元模型以及基坑支护规范模型。以下主要总结目前最为常用的理正双排桩模型。 2.1 理正双排桩模型特点 理正双排桩模型是基于经典土压力理论与文克尔假定的计算模型,考虑了冠梁的变形协调作用以及排距对前后排桩土压力分布的影响,计算简便,概念清晰。桩排距越大,后排桩承受的主动土压力越小,最后便成为拉锚式的双排桩。但是,理正模型未考虑前桩-土-后桩的相互作用以及冠梁的空间效应,且当桩嵌固深度较浅时,桩底会发生一定的水平位移而非固定不动。 本文参考工程设计常用的双排桩计算模型,采用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分析三排桩结构的变形与内力,即采用竖向放置的弹性地基梁模拟三排桩围护结构,支撑和锚杆简化为弹性支座,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土体采用弹簧模拟,基坑外侧土压力与水压力作为荷载施加在结构上。工程设计常用的双排桩计算模型包括理正模型与新规范模型,目前均只能用于双排桩结构计算,并未能计算三排桩结构。因此本节结合基于荷载结构模型的平面杆系弹性支点法,对此两种模型进行简单推广后,采用同济曙光有限元正分析软件的杆系结构模型计算结构内力与变形。 2.2 计算结果分析 为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由理正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 推广理正模型位移计算结果(7.38mm)与有限元模型(10.52mm)相比略小,内力计算结果较大。理正模型计算主动土压力荷载时,未考虑桩间水泥搅拌桩加固土的有利作用,采用了未加固前的土层参数;其次理正模型是基于荷载结构法计算桩基内力的,将支护结构与土层分开来考虑,支护结构是承载土体,岩土层作为荷载与弹性支撑,未能考虑桩土间的相互作用,而有限单元法的计算理论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原理的地层结构法,将支护结构与土层视为一体,共同承受岸坡开挖导致的不平衡土压力。因此理正模型内力计算结果比有限元模型大; 位移较小的原因在于中后排桩内侧弹簧刚度采用经验公式计算会导致约束较为严格,采用对地弹簧模拟会夸大桩间土反力作用,但是两者相差不大,并且理正模型各排桩桩身变形曲线与有限元结果是相符,可以对理正模型进行调整使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更加吻合,并更加适用于工程设计。 3 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的探讨 理正双排桩模型简单推广后计算得到桩身变形曲线与有限元结果较为相符,内力值较大,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工程设计,但是变形计算结果仍不太理想。对于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其设计已由传统的强度控制转变为变形控制[7],若在进行岸坡工程三排桩设计时,采用简单推广的理正模型必然会得到较为不安全结果。因此本文在三排桩理正模型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改进,根据依托工程的特点、有限元模型的受力模式以及计算经验,对土压力分配、前中后排桩土弹簧m值与桩前岸坡的作用方法等进行调整,以探讨更为合理的、更符合实际的岸坡工程设计计算的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 3.1 土压力计算调整 通过有限元模型中桩土间的接触面单元的正应力直观反映出侧向土压力,以此研究有限元模型前、中、后排桩的受力规律。通过分析前排桩基坑外侧侧向土压力值与理论土压力值对比可知:①理正模型在计算主动土压力大小时,为使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不考虑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淤泥质粘土层后土压力的变化,采用原土层参数计算主动土压力,会导致该土层区域三排桩结构受到的土压力比有限元模型大;②三排桩桩间水泥搅拌桩加固深度达到硬土层,理正模型在三排桩结构土压力分配时未能考虑桩间加固土的刚度;③有限元结果表明,中后排桩内力曲线图一致,中排桩内力值比后排桩稍大,表明在前中排排距与中后排排距相等情况下,两个受力机理与位移变形规律相似,且区别于前排桩;理正模型将主动土压力按滑裂土体体积比例分配到前中排桩上,会导致中后排桩的受力模式不一致。 综上,本节对土压力做以下调整:①前排桩承受所有主动土压力,开挖面以上采用主动土压力荷载,开挖面以下采用矩形土压力荷载(分层土则采用分段的矩形荷载);中后排桩仅作用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荷载,内侧采用土弹簧模拟土抗力;②对前排桩所受主动土压力进行折减,以此考虑桩间搅拌桩的有利作用,折减系数为坑底有限元土压力与理论土压力比值,因此当桩排距为4m时,折减系数为100/136=0.74。 经过土压力分配调整后,中后排桩受力曲线一致且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符,但前排桩弯矩尤其负弯矩(坑外弯矩)有明显增加;前排桩桩身最大水平位移为6.89mm,但各排桩桩顶水平位移仅有2mm左右,与有限元计算的桩身变形曲线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模拟中后排桩受到的土抗力采用了对地弹簧,当前后排桩桩排距较小时,约束较为严格,造成土层刚度过大则位移偏小,因此仍需对土弹簧的计算进行调整。 3.2 土弹簧计算调整 调整土弹簧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包括前排桩桩前岸坡作用方式以及中后排桩内侧弹簧的刚度调整。 (1)桩前岸坡作用方式调整 桩前被动区土体为三角形岸坡,原理正模型考虑方法是将岸坡开挖深度折减1/3岸坡高度的简化方法,但是由于不同岸坡斜率对于三排桩结构的土抗力明显不同,当斜率越小时,岸坡越接近水平,土抗力应该越大;而当斜率越大时,土抗力应该越小,最终失去岸坡的支撑,因此本节考虑通过设置m值经过折减的土弹簧模拟岸坡的抗力作用。经过试算,前排桩岸坡处土弹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的折减系数取值为0.2。 (2)中后排桩内侧弹簧刚度调整 当桩排距较小时,桩间土与各排桩的相互作用较大,此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弹簧刚度会导致约束较为苛刻,并且桩上部岸坡高度范围内的约束应当更小,为体现随桩间距减少桩间土体抗力减弱的特性,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经过多次试算,得到不同桩排距时中后排桩内侧弹簧刚度的折减系数如表1所示。 4 合理的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 综合对理正双排桩模型的简单推广与计算调整结果,采用以上土压力与土弹簧调整后得到适用于岸坡土方卸载工程的合理的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称为“三排桩修正模型”,以此对工程设计断面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三排桩修正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可知: (1) 采用三排桩修正模型计算岸坡工程三排桩结构得到桩身变形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略大,从位移为零处至位移最大点,两种方法得到前排桩变形曲线是一致的,但采用三排桩修正模型得到桩顶处位移值较小,由于连梁与中后排桩的牵引作用导致变形曲线有拐点,计算结果表明三排桩修正模型适用于变形控制的设计方法; (2) 当三排桩最大侧移值相符时,分析前排桩最大弯矩与最大剪力两个重要的设计值发现,采用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得到的弯矩值比采用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表明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适用于强度控制的设计方法。 5 结论 本文采用常用的双排桩计算模型进行初步的分析计算,规范三排桩模型计算得到的变形与内力较有限元模型大得多,与实际不符。理正三排桩模型计算得到的变形值较有限元模型偏小,内力计算结果偏大,但变化趋势一致,更符合实际受力模式。基于理正双排桩模型,调整桩前岸坡作用方式、土压力计算与分配以及中后排桩内侧弹簧刚度后,得到了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的桩身侧移与桩身最大内力结果与有限元模型一致,计算模型简单,适用于高深岸坡工程的三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为高深岸坡工程中三排桩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计算分析提供参考。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 摘 要 文章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系统组成、结合我院新大楼具体项目,从智能建筑的公共广播,电话通讯,火灾报警,病床传呼,安保监控以及结构化布线几方面的系统设计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 公共广播 电视 病床传呼 火灾报警 监控 南京市中医院新大楼新址位于南京市大明路177号,本工程为南京市南部新城医疗中心、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建筑高度:门诊楼23.75米行政楼住院楼70.9米,建筑病房楼地上17层地下2层,病人床位数达到1500床;主楼主要为住院部、手术室、血透及ICU、5层主要是为中心手术部、4层为标准病房及净化设备、6层为标准病房及婴儿室,本建筑为框架结构。 以下就南京市中医院新大楼弱电工程的部分系统: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排队叫号系统、医用对讲系统、建筑物电子信息的防雷接地系统等设计进行解析。 1、公共广播传呼系统 医院广播系统一是面向公共区也兼顾了公共广播的需要,主机部分除了设置应急广播音源及其播放装置,还要考虑FM\AM的接收、CD麦克风等的音源装置,建议系统主机优先选用标准化、模快化配制,并提供标准接口及相关软件通信协议,以便系统扩展。杨声器的设置除了满足应急广播的需要,同事还兼顾了公共广播找人的需求,该工程病房内嵌入式杨声器功率为1W,其他杨声器为3W,臂挂杨声器为5W,要求从功放设备的输出端至线路上最远的用户线路衰耗不大于2个DB谐波小于0.1%,信噪不低于60DB,在每个广播回路上设置带有强切功能的音量控制开关,开关设置在现场或弱电间的广播接线箱内,当发生火灾时。通过消防报警联动控制总线把音量调到最大,以满足应急广播的需要。 2、综合布线系统 本院新大楼布线系统是按照当前较为普遍应用的千兆位以太网设备配置(主干线系统可供扩展为万兆位以太网系统),采用是拓扑结构形式。本系统主要用于语音和各种数据信号的传输,数据网络系统按内外双网络结构方式设置,内外网进行物理分隔设置。综合布线系统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远程医疗系统等医院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信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资源信息数据管理、报表处理、财务处理、远程多媒体会议系统等提供通信平台。 3 、安全防范系统 医院安防控制中心设置在行政楼的一层,安防中心集中检测本建筑及院区其他各个分楼建筑内的视频信号和各种报警信号,按防中心内设置与城市安防信息网络直接连接的信息接口,110直通报警专用电话等。该系统是按照普通风险对象提高到安全防范型工程来设计的,分别有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汽车库管理系统和内部的对讲系统组成。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中心与消防控制室合用一室,以方便消防安防的集成建设和一体化管理,可以减少医院的合理费用。 4、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本院建筑为一类高层建筑,设2个消防控制室,按照GB50116-2013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本系统有火灾探测器、手动火警报警安钮、火灾声光报警器、消防联动控制器、消防应急广播、消防专用电话、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等组成。消防控制室的报警设备由火灾报警控制主机、联动控制台、CRT显示器、打印机、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直通对讲电话设备、电器火灾报警主机电梯监控盘和电源设备等组成,并设火灾报警外线电话。在医院的护士站各楼层均设置带地址式烟感探头;在厨房、车库等设置感温探头;在煤气表房设置气体探测器。通过可编址智能探头,手动报警以及控制模块组成一套可靠的火灾探测系统。 5、6 排队叫号系统 医院包括分诊排队系统、取药叫号系统、挂号叫号系统、本系统软件电脑主控制器、号票打印机、虚拟叫号机(医生或药师用电脑)、诊室或窗口显示屏、主显示屏、中继盒、杨声器组成。系统运用电脑直接控制叫号系统、显示系统、语音系统及号票打印,可同步显示当前系统工作状态,能有效地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配置对应的计算机接口设备和管理软件,通过综合布线网络,可以方便纳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管理电脑主控制器设在各个分诊科室的护士站、取药工作站或挂号工作站。 7、医用对讲系统 本工程在病区各护理单元的护士站与患者床头之间,妇科护士站与各分娩室之间,集中输液与护士站之间,以及血透析病床与护士站之间均设置了医用对讲系统。系统由管理电脑、主控制器、对讲分机、紧急按钮、走廊显示屏、发射天线等组成。系统通过实时呼叫应答和双向对讲等功能有效帮助医务工作者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水平和效率。通过配置对应的计算机接口设备和管理软件,通过综合布线网络,可以方便纳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管理电脑和主控制器设在护士工作站,病床内对讲分机直接安装在医疗设备带上。 8、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 智能建筑的弱电电源系统必须是可靠稳定和无干扰的。其中,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消防火灾报警设备以及通讯设备属一级用电设备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对终端计算机设备配置单独UPS装置。医院的弱电工程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计算机行政局域网和收银系统的电源均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双电源切换柜的电源来自医院变配电间的2台变压器低压回路及1台柴油发电机供给。医院弱电工程的各个系统,都设有独立的电源配电箱控制;弱电系统的接地是弱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减少干扰和保护设备,弱电接地系统必须单独接地,医院的弱电接地中各个弱电系统接地均采用大于25mm2以上的铜芯导线与室外接地桩连接。 9、结束语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设计中要有全面的观点。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设计;创造投资合理,环境舒适的智能建筑的建设是迫切需要的。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和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人类不再仅仅满足于建筑的居住功能,而是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因此,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是一项包含多种系统的复杂工程,而弱电系统工程则是决定智能建筑使用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含义及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问题;措施; 智能建筑是现代高科技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同时将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多种系统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产业的飞速发展,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趋势,使得智能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的智能化工程又称为弱电系统工程,弱电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工程,如何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管理好,是决定智能建筑使用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含义及其作用 建筑弱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及控制电压等低电压电能,具有电压低、电流小、功率小、频率高的特点,如24V直流控制电源,或应急照明灯备用电源;另一类是载有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信息源,如电话、电视、计算机的信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弱电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迅速普及,弱电技术的应用程度直接决定了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一般来讲,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主要是指工作电压为低电压的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和安全自动化系统,这五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五大系统的分类变得越来越模糊,逐渐溶为一体[1]。 弱电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保障智能建筑中机电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弱电系统为其供应水、电、冷、热,保障建筑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通信、娱乐需要,保障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其提供舒适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弱电系统的使用能为建筑使用者提供周到的物业服务,减轻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节约物业管理的成本。因此,弱电系统成为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弱电系统工程施工中,应坚持可靠、实用、便利的原则,加强弱电系统与各个专业的协调配合,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特点和功能,综合考虑其它各种因素,分清主次功能,保证主要功能。 二、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弱电系统在建筑中的使用,使得智能建筑作为我国现代建筑乃至未来建筑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颠覆了传统建筑的概念,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但是由于智能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2.1 线缆选型的无序化和布线施工的随意性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和安全自动化系统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需要选用不同型号的线缆,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缺乏,在施工中,不同的系统并没有严格区分不同型号的线缆,往往混用同一型号的线缆,这就给建筑的使用带来极大的隐患。此外,在建设建筑时,也需要在各个房间或某一位置合理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布置、安放线缆,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按照标准、随意布线,布线结构凌乱,布线过程中偷工减料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建筑的安全使用埋下极大的隐患。 2.2 建筑设备及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智能建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的采购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良莠不齐,施工企业所采购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缺乏安全说明和产品合格证书,加之企业没有对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采购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很难辨别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好坏,所采购的设备材料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往往不按照标准使用建筑设备和材料,有的甚至使用假冒伪劣设备和材料[2]。 2.3 设计图纸误差过大 施工图纸是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的基础和依据,一份合格的设计图纸能够保障施工进程的顺利进行,如果误差过大,就会严重耽搁施工的进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往往与实际施工存在比较大的误差,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土建设计与弱电设计不相一致,比如预留空间与设计图纸不符,遗漏网络连接点,导致某些设备的安装位置不合理,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有效地维护。 三、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在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施工过程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1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 施工过程的监督是保障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顺利进行建设的关键,因此,施工单位要增强监督意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施工前,要对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基本技能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施工设备安全可靠和施工人员基本能力符合工作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检,保证整个工程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保证弱电工程各个系统选用相符的线缆,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就严格进行处罚,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3.2加强对设计图纸的管理 设计图纸是施工的依据和基础,在设计施工图纸前,设计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核定房间的高度和尺寸,设备之间的安置距离以及工程的使用功能,根据这些数据以及业主的需求进行图纸的设计,切记盲目空想;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熟悉设计图纸,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建设[3]。 3.3 加强施工组织的建设和施工承包单位的审查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的进度和计划安排进行施工组织的设计,大的工程要进行专业的组织设计,小的工程则要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建设,同时要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对各分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交底。此外,在选用施工承包单位时,要认真审查其资质,核定其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同时施工承办单位也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现代高科技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产物,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趋势。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由于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因此,这就需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把建筑设备和材料质量关,加强对设计图纸的管理和施工组织的建设以及施工承包单位的审查,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 摘要:结合具体建筑项目,从智能建筑的建筑自动化系统设计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设备自动化;安全防范;人性化 引言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建筑环境。衡量建筑的现代化标准:建筑的设计形态和智能化是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建筑自动化让冷冰无知的混凝土建筑物,变成了温暖、人性化的智慧型建筑物。 在建筑自动化系统设计上,从智能建筑的实际性质出发,充分考虑业主和使用者的各种功能要求,使设计能在总体结构上尽量现代化、技术上先进实用、经济上合理。 下面根据具体工程阐述下本楼群建筑自动化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路程: 首先介绍下本工程建筑概况: 本工程为商业性公共建筑综合体。属于一类高层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一级,建筑人防等级(五级,六级)。建筑主体高度(A栋办公搂100米,B、C、D三栋为酒店式公寓65米)。其中B、C、D三栋酒店式公寓的一、二、三层为开阔式商业区,以上为酒店式公寓房间。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基础为桩基础。整个建筑地下连成一体,地下一层为汽车库(地上为楼群绿化部分)及建筑物附属用房,局部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约5000平方米的汽车库作为战时人防。建筑总面积约12万平米. 一、 建筑自动化系统 本系统是一种将建筑物的有关如电力照明、空调通风、给排水、消防、保安、运输等设备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综合性的系统,使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节约能耗,节省人力。此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计算机局域网为通信基础,具有分散监控和集中管理的功能。本系统由建筑设备自动化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整个建筑群建筑自动化系统(BAS)设计成一套完整的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 从建筑的功能空间分布和线缆敷设及商业管理的灵活性方面考虑。自控系统与安防系统等共用同一房间。在监控中心(一)设置建筑群(办公区A楼)管理工作站,在监控中心(二)设置公寓式酒店(B、C、D楼)商业区及地下室管理分工作站并将监控中心(二)的信息传送给监控中心(一)。 为满足具体管理要求,整个系统还设置若干个自控管理分站(如在变配电室、制冷机房等),并在工程、管理等部门各安装楼宇自控管理终端。监控层网络采用 RS-485 或 LonWorks 等标准化现场总线,所有监控管理站应属同层网络,按危险分散原则设计。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与管理自动化系统采用同一网络系统,合用机房。 二、建筑设备自动化子系统 包括对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电梯群及变配电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1、 暖通空调设备监控系统 制冷机组自身的安全保护及控制,由供货商随机提供控制装置,完善保护及控制功能,并附加要求说明;控制装置应配置可扩展的现场总线接口及相应的控制软件包,由 BA系统分包商负责实现数据联网。 制冷机组与冷却塔(进出管路上的电动蝶阀),冷却水水泵、冷冻水一次水泵联锁,按要求顺序启停,时序控制加水流保护,显示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制冷系统辅机管路采用并联连接,所有相关设备采用轮换使用,互为备用。 开机顺序:冷冻水一次水泵冷却水水泵冷却塔(电动阀)制冷机组 停机顺序:制冷机组冷冻水一次水泵冷却水水泵及冷却塔(电动阀) 制冷机组的运行台数,根据实际需要的冷负荷及流量进行控制。 冷冻水二次水泵运行台数采用流量控制,变频控制器采用差压控制。 冷冻水总供回水管加差压旁通阀保护,超压或者小于一台泵低限流量时旁通阀开启。 通过控制冷却塔运行台数及供回水旁通阀,使冷却水回水温度在允许的范围内。 冷冻水补水泵由屋顶膨胀水箱信号控制。 空气处理机: 夏季送冷风,冬季送热风,过渡季送新风以节能,串级调节控制电动阀调节冷或热水量控制送回风温度,使回风温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回风温度设定值可按新风温度再设定。 冬季加湿,采用高压喷雾加湿的通过加湿控制器串级调节加湿量控制送回风相对湿度,采用湿膜加湿的通过串级调节给水电磁阀控制送回风相对湿度,使回风相对湿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回风相对湿度设定值可按新风相对湿度再设定。可根据回风空气质量(二氧化碳含量)及室内外空气焓值比较控制各风阀达到最佳的经济状态。 风机按时间程序自动启/停,运行时间累计,用压差开关监视风机运行状态,全新风系统中的回风机与送风机联动。设过滤网失效报警;风机故障报警、风机、风阀和水阀联锁。 工况:设手动、自动转换。 ①新风机组: 夏季送冷风,冬季送热风,过渡季送新风以节能,根据送风温度与设定值的偏差,控制电动阀调节冷或热水量,使送风温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送风温度设定值可按新风温度再设定。冬季加湿,采用高压喷雾加湿的通过加湿控制器串级调节加湿量控制送风相对湿度,采用湿膜加湿的通过串级调节给水电磁阀控制送风相对湿度,送风相对湿度设定值可按新风相对湿度再设定。 风机按时间程序自动启停,运行时间累计,用压差开关监视风机运行状态。 设过滤网失效报警,风机故障报警、风机、风阀和水阀联锁。工况:设手动、自动转换。 ②风机盘管(四管制): 在独立操作管理的房间内单风机盘管就地温控器控制,含三速开关、温控位式调节及手动工况转换。在无人管理的房间内,大面积多台风机盘管集中分组控制,温控分组调节,手动和自动工况转换。 ③通风设备监控系统: 可以由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各种通风机和排风机的启/停,并显示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可燃气体探测器联动通风机,关闭进气总阀。汽车库根据业主需求增设一氧化碳探测器,及时联动送风机和排风机改善空气质量。卫生间内与风道联通,定时起动通风机。 2、热交换设备监控系统: 本设计热交换系统仅预留条件,由楼控专业公司配合完成。 3、给排水监控系统: 监视各种水箱及水池液位信号,高/低水位报警。 可根据水位信号或由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各个泵的启/停,以及阀门的运行及状态,显示泵的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水泵循环投切,备用泵自投。 就地液位传感器采用模拟量输出信号,液位控制可独立于楼控系统工作,超高或超低报警。 对有压力或限位要求的信号采集,纳入楼控系统。 4、照明设备监控系统: 公共场所照明控制:以时间或事件的程序控制方式开启或关闭按区域划分的照明组,可纳入BA管理系统。泛光照明控制:以时间程序控制方式开启或关闭该照明开关。航空障碍灯控制:由供货商提供专用控制器,以光电开关或时间程序控制方式开启或关闭照明开关 5、电梯/自动扶梯监控系统: 整个建筑在首层和地下一层消防监控室分别设置可视监控管理设备(多媒体计算机)及对讲母机管理中在CRT图形显示器上直接监视各自区域电梯的运行状态,并显示故障报警,系统以时间程序控制方式或手动控制方式控制电梯/自动扶梯的运行。 系统管理层采用Ethernet网络,与BA系统连接采用S/C方式,电梯供货商有责任提供管理及应用程序软件包,供BA系统分包商负责实施,可视监控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应支持Windows/NT。监控层采用标准化现场总线。 电梯控制装置应预留与读卡机及安全防范管理系统连接的接口板插槽,可以采用读卡机控制方式控制电梯的运行并与安全防范管理系统联锁,收发保安报警信号,使电梯停至程序控制的指定层,电梯供货商有义务向联网的各子系统分包商提供所需信息接口的编码表。 6、变配电设备监控系统: 在建筑物的变配电室设监控管理分站,监测计量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功率、频率、开关状态等各种运行参数,电能统计、分析和预测,系统设备及监控管理程序及应用程序软件包由变配电设备供货商成套提供。 系统管理层采用Ethernet网络,与BA系统连接采用S/C方式,要求BA系统具有只监不控功能,由BA系统分包商负责实施。监控层采用标准化现场总线。 7、应急柴油发电机监控系统: 应急柴油发电机的安全保护及控制装置应由设备自带,应有可扩展的标准化网络通讯接口(如RS-232、RS-485或Lonworks等)。通过现场总线与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相连,管理机房可监视、计量、显示与打印各种运行参数。 8、电表、水表、煤气表、热量表的计量计费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系统纳入BAS,各栋公寓入口处应提供用户能耗资料查询台。 三、 安全防范子系统 整个建筑群安全防范管理系统设计成一个多层结构可独立运行的分布系统。安全防范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闭路电视监视、防范报警、出入口管理(门禁、可视对讲系统)及保安巡更。建筑群各区域安全防范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接口界面相应的BA系统及消防系统建立通讯网络,将有利于充分利用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充分发挥整个建筑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潜能。 1、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为确保整个建筑群的高度安全和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取证能力,在建筑内外要害部位,例如:建筑大厅(堂)、地下停车库、电梯厅和轿箱、自动扶梯、重要的出入口、楼梯通道门、重要的机房、接待及收银台等处均设摄像机,以固定型和遥控型相结合,监控室内能够通过键盘对所有摄像机进行控制(云台控制镜头控制),确保高效的监视覆盖率。 整个系统视频切换,分割控制采用矩阵形式,微机管理,任何一台摄像机的图像以切换到任何一台监视器上进行观看,在不同的监视器上可以进行不同的时序切换或固定画面显示,监视器也可同时多点监视图像,各画面附有位置名称、整个建筑群的图像信息理论上共享,各区域监控中心靠设定操作员等级加以限制。 录像系统可提供72小时(多制式可调)缓时录像,一旦接到报警信号(含消防报警)将自动转换到实时录像,或在需要时手动切换到实时录像,回放帧数应符合技防办的要求。 2、 防范报警系统 在办公区,商业区主要出入口及重要部位设置入侵探测器(本设计在竖井预留线路通路,根据业主另行需求可增设)按时间或按区域、或按事件编程,进行设防或撤防,重要区域和重点部位报警时,有现场声音和现场摄像图像进行复核记录。 有人员值班的重要场所设紧急报警按钮。 公寓每户来访对讲机上设紧急报警功能。 3、出入口管理系统 办公区(A楼)各层予留管路,以便租户根据自己需求安装门禁系统,并与控制中心连接。 采用闭路电视监控、防范报警、门禁控制和巡更相结合的方式预留管路,以满足二次装修后安全防范的要求。 公共区域等其它重要房间(如消防控制室,财务室,管理用房等)根据物业管理要求由装修配合隐蔽设置。 电梯控制系统留有安装读卡机接口,以保证整个大厦的高度安全性。 客人来访可视对讲系统 公寓式酒店(B,C,D楼)设可视对讲系统,本工程采用总线制多功能访客对讲系统,将住户的防入侵报警系统纳入其中。各楼设独立的访客对讲系统,工作状态及报警信号送到管理控制中心。在管理控制中心设置可视管理主机,在每个楼大堂服务台处设置可视门口主机,每户设置一台可视室内分机。实现三方互相通话、图像监视、紧急求助、集中管理等功能。 每户内的燃气泄漏报警、门磁报警、窗磁报警及紧急报警按钮等信号均在用户对讲分机留有接口通过总线引至管理控制中心。 4、保安巡更系统 本次设计为离线式,在预定的巡更线路上设置巡更感应器或读卡器,若巡更人员因故未能按预定线路及在预定时间内达到指定地,中央显示屏将发出报警,并显示出事地段.本系统由集成商布设。 写字楼采用闭路电视监控、防范报警、门禁控制和保安巡更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 公寓采用家庭防盗对讲、闭路电视监控、防范报警和保安巡更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 5、其它 无障碍公寓残疾人设施:在卫生间及居卧室等设置求助按钮;在卫生间设置电话插座; 办公部分残疾人卫生间设置求助按钮并安装报警装置。 6、整个系统的线路敷设按防火布线要求设计。报警、探测、控制信号导线采用阻燃型多股型铜芯线缆,射频信号传输线采用阻燃型铜芯同轴电缆,电源线采用阻燃型铜芯线缆, 线路穿镀锌钢管或金属线槽内敷设,各种线路在一个线槽内敷设时设置了隔板。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设计。在搭建楼宇弱电框架的同时尽量多得去学习每个系统内部的理论细节,尤其是对完成该系统任务的产品的品味。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的若干技术问题 摘要:我国建筑智能化近年来发展迅速,弱电工程设计也进步明显。在进行设计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各功能系统的设计和配置,打造经济实用的现代化建筑,为人们创造方便和舒适的环境空间。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系统设计;完善措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建设都在快速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城市中日益强大的建筑业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建筑正在向着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设计理念上也发生着变化,弱电系统的设计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建筑的使用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智能建筑中弱电工程系统的设计,使建筑内的所有机电设备都能得以正常的运行,为建筑内居住的人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为建筑的管理者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达到了节约能源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一、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仍然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使用系统集成的技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管理方面,将会使用人体识别和智能卡的技术;(2)共享性的网络管理技术可以在以后的智能建筑当中实现,换言之,利用计算机、场地的总线、网络的总线和 web技术的三层结构达到智能建筑的功能、软件界面和网络等的集成,从而能够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对智能建筑里面的一切装置进行科学地监管;(3)在弱电技术持续进步的前提下,智能建筑能够使用越来越多的通信网络、整体布线、建筑装置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等系统以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标准,这必将是未来建设智能建筑的主导方向。最终,智能建筑在弱电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达到图形、视频、声音等的统一使用;(4)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当中的通信技术也在持续地进步,伴随着ATM 与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通讯还是会朝着网络化、高速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5)越来越多的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将会运用到以后的智能建筑弱电领域,并进一步地健全智能建筑的办公、通讯、安全等功能,利用提高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信息与通信的网络系统能力能够建成技术含量更高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且能够建成符合我国人类居住条件的楼宇管理系统。 二、、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要点 1、综合布线系统 作为智能建筑的基础,综合布线是一种具有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用以服务建筑物中所有通信和计算机设备,满足现在和将来的布线要求。设计应以智能建筑的现时和计划需求为依据。 2、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与信息资源等部分组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国内外建立远程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子系统间接口方面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系统的控制器与受控设备之间往往互控,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设备之间的联动控制。系统的报警联动、各种管理信息资源网络的互联,需要设备之间或系统与设备间的软、硬件连接,需要对各自的“接口”界面进行处理,以便可靠运行,但往往因为系统要求不明确与技术规则不统一、各承包商间接口界面不统一与彼此推诿、技术不成熟或技术不可行,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4、弱电设备功能 大楼内弱电设备多、专业性强,每个弱电子系统均要有专门技术人员安装调试。监控管理人员一般对诸多智能系统不可能都精通,应在抓好线管、线槽施工质量同时,着重对系统设备功能进行监控。合同签订过程中,专业队伍竞争夺标,往往会给系统提出许多功能,许多测控点,而报价又不高,以增加竞争优势,而在施工时往往去掉某些功能,忽略一些测控点,管理人员若不按合同监控,就会使工程少测控点、缺功能。 5、配电装置 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它如同人的心脏,一旦出了毛病,人员和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为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都要严格按图施工和规范验收。大楼内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设备都比较先进。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常常会发现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要求等现象。因为整定电流是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 整定电流小了,开关容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了, 系统出现过载和非金属性短路时开关不跳闸, 造成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事故。所以,在监控过程中应仔细检查,核对图纸, 消除事故隐患。 三、完善弱电工程设计的相应对策 1、明确了解用户需求,全面进行现场勘察 在进行弱电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客户的需求,包括要求弱电工程需要哪些子系统,要求各个子系统分别实现什么功能,客户成本预计等方面。设计者首先要与客户面谈,就客户的设想、要求和问题进行材料收集,并结合现有的产品和各类相关技术对业主的要求明确化、定量化,形成科学的、严格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避免出现达不到客户要求或者超出客户预算的情况。弱电工程必须在动手设计前进行现场勘察,重点研究建筑物的功能,必须要对拟建设的各个重点部位做出记录,画出草图等,以备设计方案时作为重要依据。 2、控制成本,提高系统性价比 设计阶段规定了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也决定了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的大小。设计时要考虑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尽量简化系统方案、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通过因素估算法,基于WBS(工作分解结构)的全面详细估算来估计成本,通过设计招标、限额设计等方式来控制成本。设计招标通过应用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既满足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方案;限额设计则通过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实行,确保在设计阶段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投资估算内。设计人员必须树立经济意识,牢固树立效益观念,从用户利益这个基本目标出发,提高设计质量,优化设计,减少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并明确规定设计单位,逐级控制工程造价的责任制,使所设计的建筑产品达到建设工期最短,投资最省,质量最高,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3、保证兼容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在设计时要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以实现智能建筑的系统联动、正常运转,对机电专业设备接口、控制/通信协议的详细标准和要求进行明确规定:以硬线直接联接方式控制的设备要求智能系统控制模块在设计时,要注意输出/输入端口工作电压应相同,要核实其带负载能力和容量大小是否足够,同时应注意与被控设备的电气隔离或电气共同问题,避免出现不相匹配造成设备无法正常驱动,或者设备毁坏带来的损失;基于控制/通信协议的系统、设备应注意设备端口的实际接法会随实际产品有所不同,设备和系统间的通信和控制协议要求应相互开放。通信网络系统发展较为迅速,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提高设计标准与要求;综合布线系统遍布于智能建筑各处,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今后发展需要,多增设一些信息点,同时配套电源插座或配电设施,按照智能建筑标准要求适当增加些系统余量,为今后用途变化留有余地;在适当的部位要考虑留有光纤信息点或增容管道,也可采用吹光纤技术进行预留;对某些分期实施的系统,预埋件、预留孔洞、预埋管线要提前设计留设,便于以后安装施工。 4、确保设计稳定及可靠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关系到建筑物内各类活动以及人身安全,因此在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各种保障措施,例如:双机热备份、软件备份、热插拔硬盘或使用RAID、增加系统冗余量,增设UPS电源,采用强制散热、快速恢复措施等。要求7×24小时运行的特殊系统,更应强化可用性、应急管理、安全保护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另外在弱电系统线路设计上建议采用较可靠联接方式,例如采用环形总线接法、适当增加回路或备用回路、限制单一回路设备接入数量等。工程设计上应注意,受产品质量和现场条件的限制,同一回路串联/并接多个触点连锁或联动控制设备的数量不宜过多。还应注意主干回路上线管、线槽中电缆和导线的密度、分隔铺设的要求,避免出现施工困难,使用过热,相互干扰等问题。对于长距离多负载传输回路,设计时要核算线损引起的电压降,提醒调试时检查回路末端的工作电压,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弱电技术在在智能建筑当中的运用就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它是指具备现实意义的智能建筑技术,它也是21世纪建筑行业当中的高科技,它是一种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技术。建筑智能化档次与级别的高低直接受到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在建筑行业运用程度的影响,职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浅淡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 摘要:现在建筑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人分析研究了智能建筑的弱电设计及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 前言: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的出发点,应以建筑为平台,配置各功能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空间,以适应当前现代建筑的需要。从具体设计上,应从智能建筑的实际性质出发,充分考虑业主和使用者的各种功能要求,使设计能在总体结构上尽量现代化,技术上先进实用,经济上合理,同时需考虑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 现以某公共建筑大楼为例,弱电工程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中的公共广播传呼系统、共用无线电视系统、内部无线寻呼系统、电话通信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中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以及车库管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以及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 一、公共广播传呼系统 公共建筑大楼广播传呼系统分两类,一是面向公共区(如大堂展厅,前台服务区域等)的公共系统,平时进行背景音乐广播,火灾或紧急情况时可被切换为紧急广播,二是面向办公会议区域及车库区域的广播系统在一些特殊区域和大宴会厅等则要单独设置专业广播设备。 公共广播传呼系统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即系统方式一般选定压式,划分广播分区,按扬声器特性确定扬声器与功放器,紧急广播的切换功能,广播线路与楼梯方式等。 公共广播传呼系统应具有两个主要功能,即平时的背景音乐或普通广播以及紧急广播。紧急广播总控制器有最高逻辑优先权。该大楼紧急广播总控制器当有消防控制触发信号抵达 时,通过启动各分区的逻辑控制模块将相应的负载回路切换成对应的紧急广播回路。在平时, 无消防信号时,各分区独立操作,将相应回路切换成普通广播回路,而当无普通广播控制信号时,则处于背景音乐或客房音响状态。 二、共用无线电视系统CATV和卫星接收系统 智能建筑的共用无线电视系统是适应人们使用功能要求的一部分,系统不仅用于接收广播电视,还能传送自行播送的节目及调频广播。 作为智能建筑的CATV系统设计,对系统保证用户电平,解决弱场强收视问题,保证图像的传输质量以及节目来源均应予以充分考虑。系统的前端设备是CATV的主要部分,其对信号处理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质量,因此前端系统输出应具有较高的质量来满足分配系统所需电平。 卫星接收系统的选址、安装及调试是一个重要部分,经接收、解调、调制后的卫星信号混合入共用无线电视系统前端部分,经传输分配系统送至各用户终端。该大楼设置了VCD视频点播服务系统,其功能是作为大楼前台进行节目控制及信号服务,作为后台管理可进行信息记录、查询收费、节目增改及信息服务。 三、内部无线寻呼系统 智能建筑的信号管理部分,使用先进寻呼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微蜂窝寻呼系统是利用蜂窝小区技术来实现定场强的专用寻呼网络,它是一种单向通信系统,供建筑内部使用。系统由无线寻呼控制中心、微蜂窝发射单元、数据传输线路和寻呼接收机组成。对于智能建筑的寻呼系统设计,一般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内部信号对建筑外信号的干扰,二是建筑内的寻呼“盲区”。采用无线微蜂窝,使其场强覆盖控制在10~50m范围内,利用小区组网技术,在大楼的三维立体空间上构成限定空间场强的寻呼系统,另外,设计还可通过微蜂窝的布置组成任意形态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对发射单元功率的调节(10~100mW)均可使无线场强分布在所限定的酒店空间范围内,这与“单点式”无线寻呼系统的功率大,不宜调节,发射距离远,易对外界产生干扰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在智能建筑内,由于建筑物材料润筋混凝土结构、固有的屏蔽作用,使得寻呼信号电平在穿透损耗后无法接通形成“盲区”或信号微弱形成“弱区”(应增加发射单元、调整发射单元位置以达到所需场强)。 四、电话通信系统 该大楼电话通信系统由交换设备、传输系统、终端设备组成。大楼采用重200门程控交换机设备,话务台功能较强。数字式程控交换机可以根据大楼不同需要实现众多服务的功能如系统功能、话务功能和用户分机功能,另外还具有选择功能(包括无线寻呼即通过交换机与寻呼主机连接实现寻呼功能以及大楼管理如登记结帐、话务计费、状态输入、打印帐单、读卡功能等)。 大楼的电话线路配线方式采用单独式,其特点是故障范围小,检修、扩建改造简单,在各楼层电话布线采用放射式。大楼电话线路采用三类四对双绞线,电话终端采用RJ11插口,这样不仅通话质量高,又能满足用户拨号上网的需要。 五、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该系统包括:火灾探测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联动系统。中央控制系统设在大楼一层的消防中心,由三套智能消防控制盘组成。每套智能消防控制盘拥有10个监控回路,每个回路可带99个智能探头和99个监控模块。三套控制盘实际控制28个回路共2700多探测点以及模块(包括办公楼)。消防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中央处理单元对整个系统所有模块进行通讯监控,并反馈显示其故障情况,在其可编程存贮器中存有“事发控制程序”,一旦系统检测到火警信号后,能自动执行该程序,并通过火灾报警系统通知大楼内所有人员。系统对报警信号具有确认作用,系统可根据大楼内不同场合,将烟感探头灵敏度设定为昼夜灵敏度转换模式。大楼的火灾报警系统由区域报警显示盘、警铃、声光报警器及控制模块组成。大楼的灭火联动系统包括:(1)对设在各层的喷淋系统水管的水流指示及压力开关器的监视和启动喷淋泵及稳压泵。(2)消火栓直接启动消防泵。(3)对防火卷帘门、排烟风机及加压风机的监控。(4)对空调系统的监控等系统控制。 六、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采用现代科技日益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设施,向大楼提供舒适和安全保障是设计的出发点。该大楼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由摄像机探测装置、图像传输与控制设备、图象处理与显示设备三部分组成。 七、防盗报警系统 对大楼的贵重物品库房、财务记帐室等重要场所采用红外或微波技术信号探测器进行定向保护,对大楼一些大门设置门磁报警保护。以上报警信号以有线形式传送到安保中心。这是大楼技防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八、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 智能建筑的弱电电源系统必须是可靠稳定和无干扰的。其中,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消防火灾报警设备以及通讯设备属一级用电设备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对终端计算机设备配置单独UPS装置。 该大楼的弱电工程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计算机行政局域网和收银系统的电源均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双电源切换柜的电源来自酒店变配电间的两台变压器低压回路及重台柴油发电机供给。大楼弱电工程的各个系统,都设有独立的电源配电箱控制。弱电系统的接地是弱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能够优化组合的系统工程并且将管理、服务、系统、结构集于一体的就是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多专业的协调进行共同的开发创造,是一种非重复的、单件的产品,所以要求它的质量一定要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就能一次性的全部符合规定的需要。这个工程的安装与设计的管理,是现在国内进行智能建筑工程实施所关注的焦点。所以,探讨智能化建筑的弱电工程的安装与设计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九、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要求我们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新设计,同时更要意识到,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设计中要有全面的观点,创造投资合理,环境舒适的智能建筑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关于智能弱电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设单位在弱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方面认识上的不足,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建议和对其进行浅方面的剖析。 【关键词】项目设计;施工监理 某公安指挥中心迁建项目是由一幢15层主楼及一幢3层辅楼组成的建筑,其中主楼建筑面积为23693m2。辅助面积384lm2,地下室面积4947m2,半地下室l172m2。项目总投资9977万元。该项目智能弱电工程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等。是比较齐全的智能弱电系统。为了发挥应有的投资效果。本文对正在建设的该智能弱电工程有以下思考。以推进智能弱电工程更有序、更有成效的建设。 1.设计是龙头.是基础.是智能化水平的体现 建设部制定的 建筑智能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 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应由该建筑物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鉴于智能弱电工程的先进性、复杂性。工程设计工作必须具有甲级设计资格或专项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承担。按设计深度分建筑设计院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商(主承包商)深化设计两个层次。并应与建筑的总体设计协调一致。贯彻设计工作的全过程。 在功能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上,主要确定该工程的设计标准和系统功能定位。其总体设计要反映该工程的特点,切忌盲目追求“多少年不落后的”设计。着重考虑系统的适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及经济性。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是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于一体并达到优化组合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专业协调共同创造的过程。如机房、竖井位置与结构.嵌入混凝土顶板、墙板的电管、电缆桥架的设置。通风、给排水设备运行状态的遥控、遥测。强弱电之间控制点的方式和接点容量的要求。供电电源、防雷、接地、防电磁干扰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主体设计密切相关,都要在总体设计中加以协调和处理。过去。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弱电系统设计与建筑物主体设计同步进行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列入立项和初步设计内容,到主体工程土建施工已经或即将完成时。才来考虑弱电系统的建设问题。等到子系统集成商介入以后,调整机房、改进竖井、移墙凿洞、修改电气系统,其整改的工程量几乎等于一个老工程的改造。在整改过程中,经常出现主体设计单位与集成商以及业主之间的推诿现象。责任不明.给业主带来很多操作上的难题。 2.系统集成商的选择是工程成败的关键 通常我们采用弱电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或业主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的工程运作模式。因此,一个称职的系统集成商应该在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系统产品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审核和优化设计。不仅要使系统产品适合主体要求,而且要使两者融合,同时还要完成施工、调试、交付使用和服务等任务。从某种意义上。系统集成商应该是技术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三者的有机集成。既掌握各个系统主要技术的分析能力、深化和审核设计能力、工程界面划分与确定能力,还应具有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控制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各专业配合协调的能力,以及对子系统承包商控制协调能力。 智能弱电工程施工涉及土建、装饰、空调、给排水、供电、照明、电梯等专业。在某种意义上说,弱电工种是配合工种。必须在工程现场与土建密切配合与协调。如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点。必须与装饰工程密切配合等。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工期质量和减少返工。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和验收。由于弱电工程的配管、桥架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调试等由不同单位施工。因此每个工序或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或安装表格,进行单体设备的安装和穿线。接线时必须按照隐蔽工程和相应的工程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进行交接验收.提供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 3.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智能弱电工程成果的基本保证 实行工程监理是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建筑智能弱电工程技术含量高。涉及专业广,分支系统多。因此,要选择有资质,实力强,专业配套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由于智能弱电工程包含许多新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监理人员在建设第一线接受锻炼,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是系统工程可以借助的人才。从智能弱电工程“需求提出”开始.对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工程虽已建成,但开通很不理想。其中有设计问题、施工问题,也有器材问题、软硬件不配套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除加强方案论证和质量管理外,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落实监理制度,使工程各个阶段和技术管理有专人负责,严把工程质量关,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措施。在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中。对智能弱电系统的监理要有体现。要突出目标管理的要求。要明确监理的各项措施。建设单位在授权时.要明确弱电工程的器材设备不经监理工程师质量检验不付款:工程量不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证不付款。集成商的任何工程变更必经设计院专业人员和监理工程师认可.由设计院签发变更通知后方能实施等。通过以上方法,加强工程管理,严把质量关。以保证智能弱电工程建设成果。 4.结束语 总之.针对面对正在建设的公安指挥中心迁建项目智能弱电工程,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高层住宅智能弱电工程建设探讨 摘要: 土地资源的紧张,住宅向高层发展。高层住宅弱电工程越来越受到的重视。弱电工程的好坏对高层住宅的使用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层住宅弱电工程的作用及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高层建筑;弱电工程;智能水平;技术支持 前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到促进了城市的进程,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深,而建筑行业对智能化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并更加的重视。因为智能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及使用效果都有很多有利的影响,而其中的弱电工程则是智能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智能建筑的各项功能提供了基本配置。为了更好的保证弱电工程对整体的建筑及业主的利益发挥最大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主要参与单位在建筑工程整体中的作用 我国的建筑行业一般都有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三方组成,政府的相关部门主要是在政策上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审查工作。而监理单位主要是受业主单位的委托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状况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及时的向业主单位汇报工程的进展情况。当前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管理的机制也很滞后,市场管理的混乱,监理单位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很多情况其只是对工程资料进行管理,而工程的实际情况确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从而为建设工程的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建筑工程中,存在建设单位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就急着进行项目施工,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不够及时,而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弱电系统的工程本身要求的精确度比较高,并且难度大,因为技术交底不及时产生了很大的风险。所以,建设单位在工程进行立项施工前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类手续的报建工作。与参与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避免沟通不当造成工程的误工、返工现象,给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损失,为项目的正常开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工程的总体设计水平对智能弱电水平的影响 一项工程的设计水平决定着该项工程的弱电水平,设计水平的好坏决定着该项工程建设的成与败,怎样实施一项工程,决定着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而决定智能弱电工程成败的因素还有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主承包商的抉择,承包商的选择在一项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态度决定着材料质量的高与低。第二,一项工程的管理水平、技术规范以及质量检测能力的高低都对该项工程的智能化弱电水平有很大的影响。第三,工程项目管理是否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要求进行操作。要想保证一项工程进行的顺利,就必须要严格对工程系统进行随时的管理和维护。建设部的《建筑智能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中,对负责总体设计的一方做出了明文规定,即总体设计的一方必须是承建此建筑物的设计单位。因为总体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智能弱电工程的复杂性,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具有项设计资格或者设计单位是甲级设计资格的单位。 按设计的层次来划分,智能化建筑设计分为初级设计(总体设计)和深化设计两方面,初级设计的负责单位是建筑设计单位,深化设计的负责单位是主承包商。在项目设计前期的总体设计阶段,承建方要对建筑进行功能需求分析,主要是对施工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和对系统功能进行良好定位。要保证工程的总体设计和工程的特色相一致,不能一味的追求工程的超前性和先进性,应该从整体把握,确保工程的经济适用性和安全性。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管理科学、结构建设、系统设计和服务等众多的学科,各个学科要相互之间协调促进,共同为工程的建设服务。例如混凝土顶板嵌入位置的确定、对电缆桥架的设置、竖井位置的确定以及机房结构特点等都要用到结构建设方面的知识;而通风设施的运行、节点容量的确定、排水设备的遥控、强弱电控制点的过度、抗电磁干扰与电路、防雷接地的操作要用到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他们都是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工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建筑物主体的设计进度和智能弱电系统进度是否相匹配的问题,如果事先没有考虑智能弱电系统的设计问题,而是等到建筑主体完成之后才考虑,那么当建筑的主体与智能弱电系统不能匹配时,就要对建筑主体进行大幅度修改以及各个子系统进行改进,例如对竖井的调整、机房结构变化以及凿洞移墙等工作,这些整改的工作量都是巨大繁琐的,并且集成商和设计部门之间的矛盾也会非常的多,所以,承建商要务必保证工程的总体设计进度和智能弱电系统进度相统一协调。 3.集成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工程成败 一个项目的运行常常是由业主或系统集成商互相协调而负责管理的,对系统集成商来说,应保证在总体设计特点不予改变的前提下,并结合子系统的特色,对系统的产品进行优化改进,不仅要确保子系统和总体设计要相互融合,还要保证施工的目的达到要求以及调试的目的和低成本的要求。由此而言,一个优秀的系统集成商应该具有优秀的工程管理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在整个工程系统实行过程中要具有技术需求分析的能力、图纸审核的能力、确定工程界面的能力以及工程安全的能力和工程进度把握的能力。 弱电工种作为一种配合工种,主要是因为弱电工程涵盖了包括土建、装饰、排水、空调、照明、电梯等诸多的专业工程项目。其中土建是主体,需要其余专业在现场与其密切配合。如建筑物内部的走线问题等等,要及时与建筑施工进度相协调,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与预见机制,确保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各个工种的程序之间要衔接的恰当,对特殊的步骤,如线路、桥架、配管等需要不同单位同时进行安装调试,因此,各个工序安装结束以后,各单位都要进行表格填写与施工记录的填写,以备今后工程验收时的需要。 4、施工技术水平是智能化水平的基础和保障 一套系统或产品设备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出现的,智能弱电工程的成败取决于弱电系统设计的质量,而质量的高低则受施工水平的影响。我国对弱电工程的普遍做法是,设计单位负责给弱电系统图纸,然后交付施工方,再由施工方施工人员将线盒与线管进行预埋,最后由专业智能弱电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工作,这种运作模式,使得各个负责单位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旦工程出现责任纠纷,其责任就很难进行划分,所以,需要一个功能强大而且集成度相对较高的弱电公司来独挡一面,并且这个弱电公司要有设计资格,他要依据总体的设计对图纸进行优化设计,并予以执行,在系统产品和主体相互匹配的情况下,再完成后续的施工、调试、服务以及交付使用的任务,由此来讲,一个优秀的系统集成商要有良好的工程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 5、监理工作是智能弱电工程成果的有效保证 任何一项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监理机制。由于智能弱电工程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子系统数量多且专业复杂,就更需要一个监理机制去督促监管,承包方应选择资历高、专业性强、实力雄厚的监理单位去实施工程监理。以此保证工程项目优质高效的完工。 5.1对设计阶段的质量监控。在初期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中,承建方的有关部门要从各个子系统的实际功能需求角度出发,确保子系统的技术设计规范、设备、功能类型符合合同的要求。监理单位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5.2对工程质量的监管。质量的监管要依据相关规范与质量保证体系,分阶段的实行,对较为隐蔽的工程,如电管、线槽、电缆敷的质量控制,就得在各工序完工以后,各责任方要做好施工记录,验收时对表格进行检查,查看其是否严格按照技术说明去完成。 5.3对系统调试的监管。系统调试包括调试前对文档的检查;编制调制大纲;组织实施;记录审核各项测试数据等方面,各项的检查必须严格按照调试大纲和有关规范去进行。智能弱电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各项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所以对监理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是非常的高的。 结语:因为智能弱电工程本身具有较高复杂性以及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要求施工单位及从业人员都要提高管理水平及知识水平,以便满足现代化建筑的智能弱电水平,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要求,并以实际为出发点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 一、前言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施的分析,对确保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必要性 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由于雷电放电电压高、放电时间短,它的产生人类目前无法控制。雷电灾害严重性还表现在波及面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积聚大量电荷的雷云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及其放电过程的辐射范围可覆盖达几十公里的范围,其次地面各种网络的相互渗透、错综复杂,使雷电灾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雷击中心1公里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害线路上的设备。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微电子设备得以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由于其元器件的集成度愈来愈高,信息存储量愈来愈大,速度和精度不断提高,但工作电压仅有几伏,信息电流仅有微安级,因而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对雷电等电磁脉冲和过电压的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同时网络广域化又增大了系统受干扰的可能性。当雷电等引起的过电压和伴随的电磁场强度达到某一阀值时,轻则引起系统失灵,重则导致整个电子系统或其元器件永久性损坏。因而,电子系统特别是网络信息系统必须实行雷电过电压防护。鉴于上述原因,在建筑弱电工程中必须考虑防雷接地。 三、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要求 随着大量热钱涌入市场,许多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公司承建的弱电工程项目总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关于防雷接地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时,对于防雷接地也必须有一定的要求。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要求,指的就是防雷接地需要考虑到各种安全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各种综合布线接地的要求。在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实施时,应该考虑到雷电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是最经常遇见的。防止雷电对设备造成的危害,一般采用的是屏蔽的方法,对智能建筑进行保护。在对相关的电子设备进行防雷保护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回流对于电子设备所带来的干扰,全面的考虑各种问题,争取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能够做到最好。 四、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措施 1、外部防雷 外部防雷主要指建筑物的防雷,一般是防护直击雷,它是防雷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外部防雷主要采用避雷针(避雷网、避雷线和避雷带)和接地装置(接地线、地极)加以保护。防雷接闪器是专门用来接收直接雷击电流的金属物。建筑物的房顶尤其是房顶上较突出的部位(如房角、房脊、女儿墙与房檐等)最易遭受雷击,设置在房顶上的设备与器具是雷击的主要对象。为了有效防止雷击,可采用针网或针带组合接闪器,在房顶最高点和其他次高点多处设置避雷针。避雷网覆盖于房顶,并延伸到女儿墙上,使房顶、墙均在避雷带保护范围之内。该网格与大楼柱内钢筋作电气连接,利用柱内2根以上钢筋作引下线,柱内钢筋与建筑物基础网这个自然接地体连接。另外,圈梁钢筋、楼层钢筋、外墙面所有金属构件也应与引下线连接,组成具有多层屏蔽的笼形防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雷击损坏楼内设备,而且还能防止外来的电磁干扰。 2、内部防雷 (一)、电源线路防雷系统 电源线路防雷系统主要是防止雷电波通过电源线路对智能建筑内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造成危害。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取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写入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按国家规范应采取分级保护,逐级泄流的原则,我们进行工程设计时应按一下要点配置三级防护措施: 第一级保护:对一、二类防雷建筑物电源的第一级保护应在总计县配电柜前加“一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值In≥80kA,将雷击产生的过电流通过此级电涌保护器瞬间泄放入地,并将瞬间过电压限制在2.5kV一下。 第二级保护:在UPS或分配电柜前加装“二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值In≥40kA,对第一级电涌保护器泄放后的线路电压进一步抑制,使瞬间过电压限制在1.8kV一下,确保一般用电设备的安全。 第三级保护:在重要设备配电系统或工作电源前加装“三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值In≥5kA,在重要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等)前段安装带惊喜保护盒噪声抑制电路的电涌保护器,降残压进一步限制在0.9kV一下,此外它还具有吸收非雷击导致的操作过电压的作用。 (二)、电设备各信号端口的防雷系统 对于信息通信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确定。根据通信线路(ADSL,ISDN及无线信道等),通信接口(RJ-11,RJ-45等),供电方式(交,直流),工作频率,带宽要求,选择插入损耗小,响应速度快,频带宽、通流量大的电涌保护器,装设在出入建筑物信号线路上。 (三)、等电位联结 建筑物的避雷器引入了强大的电磁场变化,会在相邻的导线(电源线和信号线)上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因此,建筑物的避雷系统在防直击雷的同时,可能对电子设备引入了雷电干扰。一般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耐压≤100V,故必须建立等电位联结,通过减小电位差来确保电子设备的安全。等电位联结的目的是当雷电袭击时,使建筑物内部和附近几乎处于等电位,对电子设备及系统和所处建筑物的各导电部分建立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联结,以减少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用导线或过电压保护器将处在防雷区间的防雷装置、电气设备、金属门窗、电梯导轨、各种金属管线和弱电系统的金属器件相互焊接或连接起来,构成统一的导电系统,从而避免接地线之间存在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的产生。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信号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和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联结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整个建筑物结构的梁、板、柱基础内的钢筋是等电位联结的一部分,应焊接或绑扎成统一的导电系统,连接到综合共用接地装置上。 在建筑物的不同防雷保护区交界处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每层楼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设备机房或设备间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共用接地装置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连接,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由此引至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再与预留的楼层接地端子连接。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称为共用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值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智能化系统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当采用建筑物金属体作为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电子设备相对较少的系统(如消防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扩声系统等)可采用S型结构的等电位联结网(单点接地)。在该结构中所有金属组件就近直接接至机房或楼层的等电位接地端子,不必设专用接地线引至总等电位接地端子。除等电位点外,应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其他部件足够绝缘。 对于较大的电子信息系统,可采用M型网状结构的等电位联结网,如计算机房、网络系统等,在该结构中所有金属组件不与接地系统的各组件绝缘,M型等电位联结网通过多点组合到共用接地系统中。 五、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电子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开展,智能建筑内的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复杂,其防雷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防雷技术强调的是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所以,应把智能建筑的防雷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在对建筑物防雷要求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采取多层及分类保护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 通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改善方向,为防雷接地系统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质量。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在想智能建筑方面发展。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智能化建设的过程切实需要加强对智能建筑的设计阶段管理,只有这样才更好的发挥出智能建筑的优势,更好的提现智能建筑的功能。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化对策,从而对类似项目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 弱电工程, 弱电设计,对策建议 引言 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建筑物为平台,结合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建筑市场的不断开放化,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 虽然,目前在很多省份已经陆续出台了智能建筑的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但是,大多规范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来对智能建筑的相关设计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定。这也致使全国范围内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难以参考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怎样的设计才是符合标准的等问题;因此,亟待需要在全国范围和分行业设立统一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来对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进行指导。 [1] 1.2 设计者专业水平有限 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局对电气、计算机、通信相关专业等都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现实中具有弱电设计经验的人员往往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设计能力有限;对理论以及设计中成本控制认识不足。很多设计人员在对弱电系统设计的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施工的实际条件以及工程现状,按照原有设计进行实施,会造成设备安装使用困难,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2] 1.3 设计中存在漏洞 弱电系统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粗心大意致使所设计的图纸不够严格规范;没有将布线的具体路径、线缆的武力尺寸以及具体施工工艺考虑在内,仅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满足要求;导致出现施工空间不足、开孔尺寸不对和线缆弯曲半径不足等问题。另外,缺乏对材料性能和价格的了解,一味的注重技术规范的要求,而不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造成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和运营维护费用增加,缺乏对设计项目整体统筹考虑的设计意识,从而很难实现设计方案的整体最优化。[3] 2 设计人员改善弱电工程设计的措施 2.1 明确用户要求,全面勘察现场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之前,必须要和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清楚的了解客户对于该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组成以及功能要求、预期的目标、成本预算等问题。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对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条件、重点建筑物的功能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对该智能建筑设计要有总体设计规划,该计划不仅包括施工现场的技术条件,企业的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条件,从而对下一步的详细计划提供总体参考和依据。 2.2 统筹考虑全局,提高系统性价比 在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设计阶段是前期成本控制的关键时期;设计图纸不仅决定了建筑的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也决定了工程项目前期的预算。因此,在对智能建筑进行弱电设计时需要在满足质量和规范要求下,通过工程经济分析对技术方案、建筑材料的选用方案等进行经济比较,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优化,从而使项目在实施的过程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 2.3 设计眼光要立足长远 在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时,为了实现智能建筑的系统联动、正常运转的目标,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和详细标准进行设计从而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由于所设计的建筑的寿命周期一般都较长,在智能建筑使用期间,通信网络系统肯定会出现较为迅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仅要满足当下的功能与服务要求,同时也要立足长远,适当的提高设计标准与要求;综合布线系统遍布于智能建筑各处,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今后发展需要。 2.4 确保设计稳定及可靠 在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所涉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时要需要根据智能建筑的规模要求和实际情况设计双机热备份、软件备份、热插拔硬盘或增加系统冗余量,增设U P S电源,采用强制散热、快速恢复措施等各种保障措施,以便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正常管理和应急启动,从而保证建筑质量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4]另外,在弱电系统线路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环形总线接法或是增加备用回路等可靠的联接的方式,同时还需要考虑施工现场的施工条件和材料的限制,适当设置联接的数量。 3 完善智能弱电工程规范和标准 除了设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对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勘察现场,努力提高弱电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安全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另外,中央政府和行业要不断出台和完善与智能建筑设计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用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对全国范围内智能建筑设计进行管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行业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允许范围内对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灵活的变通,以此满足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 4 结语 伴随着这城市建设智能化的推进,智能建筑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直接参与到人们生活、生产、工作中;所以智能建筑的质量将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满足客户服务要求、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要求以及智能建筑质量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技术、成本、施工条件、服务功能要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后进行合理设计,实现弱电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的最优化,从而最终实现智能建筑建设的预期目标。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探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建筑的弱点工程是整个只能建筑的核心因素。因此,对其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对于整个只能建筑弱点工程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保证。相关的建筑单位要加强对于只能建筑弱点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本文主要以营口港现代物流中心综合服务楼为例来分析和研究了如何加强对只能建筑弱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造价控制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智能建筑随之产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安装智能弱电系统。智能建筑弱电工程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其工程造价却一直较高。文章将以营口港现代物流中心综合服务楼为例,就智能建筑弱电工程从设备材料角度控制造价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 营口港现代物流中心概况 营口港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疏港路中段,于2011 年底确定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综合服务楼、物流中心、汽修库、换装库、洗车库等,项目规划占地 19 万 m2。其中,综合服务楼总建筑面积 23646.7m2(地下 1层,地上 5 层,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21856.7m2,地下室 1790m2),建筑总长 216.5m,建筑高度 23.9m。有物流综合信息数据存储及传输共享中心,拥有 LED 大屏幕显示系统、LED 信息系统、多维投影显示系统等先进的信息系统,将充分应用AIS 船舶信息、GIS 地理信息、GPS 车辆卫星定位信息,可实现与船舶、火车、港口、客户信息的动态交互对接,提供物流业务办理、通关报验、网络支付平台等功能。该建筑体所需要进行的弱电工程十分复杂,因此,在对该建筑弱电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基础上,还需要确保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具有相当的先进 性和实用性。 二、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造价控制手段在营口港现代物流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具体应用 (一) 该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充分利用成形的内网 综合布线系统可以说是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配置是否成套、技术功能是否完善、网络分布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优良,是决定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因素。由于该建设的空间较大,因此选用了灵活的星型拓朴结构来进行综合布线,既适合于程控电话的需求,又满足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要求。综合服务楼综合布线系统预算价格近99 万元。综合布线的结构分为两级星型:主干部分为一级,水平部分二级。主干部分的星型结构中心在三楼机房,从三楼机房主光纤柜向各个楼层辐射,传输介质为光纤;水平部分的星型结构中心在各楼层左右两侧弱电竖井的机柜内,由机柜引出水平超五类 4 对非屏蔽双绞线到各个信息点。共布有 8位模块式信息双口插座 516 个,8 位模块式信息插座单口网络插座 52 个,沿桥架内敷设超五类 4 对非屏蔽双绞线 44226m,沿管内敷设超五类 4 对非屏蔽双绞线 22792m。这样便形成两层星型的两点管理方式,实现了综合布线在连接、配置上的灵活性,而且,双绞线 100m 长度限制的问题不复存在。造价成本较传统布线方式大大节约。同时,将综合布线系统采取程控交换机内网经营方式。这样做的原因是: 通过ONU光网络单元设备与我公司程控交换机连接,实现有线电话通信功能。这样,并不需要通过外部运营商,减少了网络租赁费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而且通过内网,可以实现局内部免费通话,这也能让建筑竣工后所积聚的客户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综合布线系统和程控交换机系统在工程前期虽然需要投入一定成本,但因采用内网运营方式,可以在运营过程中收回部分成本。同时采用了局域网综合布线系统,可以为在该建筑内实现营口港电子港务、电子商务和营口电子口岸三大信息平台等功能奠定基础。一般说来,用户总是希望建筑物所采用的设备在开始使用时应该具有良好的实用特性,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应保护最初的投资,即在不增加新的投资情况下,还能保持建筑物的先进性。因此采用综合布线系统,也可以说降低了未来的投资造价成本。 (二) 在建筑中布设了全方位监控系统,针对不同功能区域采用不同的监控设备 因功能区域划分的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楼层设计安装了不同功能的摄像机终端。室外智球 11 台,安装在建筑物外墙,监控外来人员非法闯入,以便进行最大限度地有效监管;室外红外定点摄像机 2 台,安装在建筑物外墙,监控外来人员非法闯入;室内红外半球摄像机 53 台,安装在走廊及电梯前室,监控主要出入口;室内红外动点摄像机 4 台,安装在餐厅及敞开办公室,监控人员出入情况;飞碟摄像机 4 台,安装在电梯轿厢内,监控电梯内的情况。监控中心设在 1 层消防控制室。通过采用安装不同功能的终端设计,在满足建筑的预期使 用功能的前提下,以实现建筑的监控目的。同时,充分利用楼宇内部的传输资源,如:网络、光纤、普通视频线路等,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硬件设备采用即插即用结构,软件采用模块化方式,大大降低了系统的造价成本。先进的监控术在控制和管理上实现智能化,以适应建筑灵活多变的安防监控需求。 (三)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管理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业主或者集成商对工程子系统进行的协调控制与管理的工程运作模式。所以,一个优秀的系统集成商必须在主体设计的基础之上,依据弱电系统的产品特点和要求来进行优化设计与审核。不但应当使系统产品与主体要求相适合,还应当使系统产品与主体要求相融合,与此同时应当及时的完成施工和交付使用等诸多任务。从某种层面上来看,系统集商应当是组织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三者的统一与结合,不仅要掌握系统技术的审核设计能力、分析能力、确定能力以及功能界面的划分能力,还必须具有安全、质量和进度方面的控制能力。 (四)应当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 工程监理的实行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专业广、技术含量高、分支系统多,所以,应当选择专业配套、实力强、资质好的监理单位。对当前的建筑弱电工程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虽然弱电工程已经完成,但是其开通却不尽人意,这不仅包括施工问题和设计问题,而且还包括软硬件问题和器材问题。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当增强质量管理和方案论证之外,还必须通过监理单位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理。 (五)用固定总价合同控制造价 固定总价合同,俗称闭口合同、包死合同。所谓固定,是指这种价款一经约定,除业主增减工程量和设计变更外,一律不调整。所谓总价,是指完成合同约定范围内工程量以及为完成该工程量而实施的全部工作的总价款。固定总价合同,可以使建设单位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在我公司承担的弱电工程中,对其中的现代物流中心防雷系统工程采用了分包形式。与我公司有多年合作经验的某公司,承担了此项分包工程,并在此项工程中采用了固定总价合同形式,以此来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控制智能建筑中弱点工程的造价,首先要从其材料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要使用质量相对较好的材料,还要保证材料的成本价格相对较低。不仅要从材料造价进行相应的控制,还要从其固定总价的合同中进行造价的控制,使整个工程的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保证整个弱点工程的质量。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探究 摘要:本文将主要针对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简介、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设计以及建筑弱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对策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施工;措施 一、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简介 建筑中的电气工程通常分为弱电和强电工程两种,其中,弱电主要指信息传输中使用的电信号,而强电主要指为建筑物照明设备、动力设备及其它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的电能。弱电和强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关系,弱电主要实现了建筑物内的和建筑物与外部的信息传递和交换功能,而强电则实现了各个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 所谓智能建筑,是以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三大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三大系统都和弱电息息相关。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通过计算机连结起来,实现了系统的集成。智能建筑通过中央计算机的控制,对各个子系统的运行进行指挥,进而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所以说,智能建筑是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现代图像显示、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而应用弱电技术的智能建筑就被称为智能弱电技术。 二、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设计 1、综合管路 为了符合弱电线路的连接要求,弱电系统中必须放置很多桥架和保护管;另外,弱电桥架和墙体的预留空洞较多,所以在管路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系统的要求进行综合设计。 智能建筑中线路比较复杂、规模也较大,因而促进了弱电桥架设计和安装的运用。弱电桥架可以有效减少预埋的线路,降低了施工过程中预埋盲目性造成的损失,因此方便了线路的维修和修改。在设计过程中,桥架规模要根据弱电系统走线的容量进行设计,并结合走廊、弱电井和机房的位置和走向,以保证桥架的连通合理性。在基本确立弱电的功能以后,管路设计要尽可能的应用预埋管,这能够得到更多的空间余量。预埋管要选择短且直的,并在安装过程中避免经过建筑的沉降缝和伸缩缝,如果无法避免时,则需要对线管进行必要的处理。 2、供电 供电是弱电系统设计过程中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根据电气工程的要求,弱电系统一般由子系统单独供电;虽然强电系统能够保证弱电系统的运转,但是这两个系统不可以通用,这就更需要加强弱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大部分弱电系统的单独供电要求是为了保证设备的供电安全性。除此之外,进行强电设计时,要着重考虑供电进线的容量要求。即使使用不间断的电源供电,也需要对单独回路的供电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避免系统由于电路混用造成的损害。 根据目前的弱电技术发展形式,弱电系统也得到了更完善的发展,现在的弱电系统已经不是单纯的弱电设备的累加。弱电系统要求智能化系统具有集成性和关联性的特点,要求弱电系统的施工承包商必须具备智能建筑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实际建筑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并具备承接智能建筑项目的资格证书。 3、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利用率,为建筑物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便利和条件。接地方法中通常包括建筑基础地梁、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等各类设备接地,弱电系统要以建筑的接地系统为基础进行设计,接地电阻需要小于1欧姆,接地系统的设计也需要选择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设计,然后根据弱电系统的设计要求对接地设施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要为弱电系统各个部位提供对接端口。 4、竖井及弱电管理间 弱电系统中竖井的安排对弱电的应用环境来说十分重要。传统弱电井通常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线通道,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数据通信线路不断增加,这对弱电井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中的计算机系线路通常使用铜质双绞线,它对网络带宽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布线规范和标准进行分析,交换机的双绞线到计算机工作的距离不能多余100米,另外,还要考虑管路弯度、建筑边缘到弱电设备间的距离等因素。因此,建筑物平面设计过程中,要对网络管理中的弱电竖井进行考虑。 另外,除了对弱电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外,还要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整体规划,即协调处理建筑设计和弱电系统设计的关系,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的正常进行。 三、建筑弱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对策 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为促进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工程质量目标,加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管理,按照施工要求、相关的技术规范对施工材料、设备以及元器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禁采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施工。加强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设计与工程技术的审核工作,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应对图纸进行反复审核,并合理优化施工班组,向施工人员进行工程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的技术和质量交底,使施工人员全面掌握工程图纸和施工规范。施工过程中按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施工工艺要点对单体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检查,遵守验收要求、质量标准,重点做好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 2、加强施工界面管理 施工界面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等工程在工程施工内容的划分和协调,建议各子系统工程负责人召开调度会,根据工程不同的承包方式,事先明确各道工序由谁来负责施工和指导,确保每一项工程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实现不同系统和产品间的接口、通讯、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施工界面管理中应注重确定系统设计界面,系统技术接口界面,各子系统设备、材料、软件供应界面,系统施工界面。在施工界面管理过程中,应做好各个子系统之间界面的协调和契合,规范处理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确保整个建筑弱电工程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3、加强施工过程的进度管理与人员管理 施工进度会影响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其易影响施工人员的组织协调、设备的提供、与其他工程的协调等诸多方面,因此有必要加强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以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应合理编制施工前、中、后三阶段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小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定期召开调度会的方式根据实际进度情况合理调整,以确保施工安装图设计、管线施工、设备验收、设备安装、调试、初开通和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由于在施工中涉及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较多,有必要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施工进度安排,合理调配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装工人和调试工程师的工作时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同时要做好劳动力与技术力量的统一配合,以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4、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更是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加大对安全措施的投资,以促进其贯彻落实。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未履行职责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对应的处罚措施。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建立技术交底制度,使施工人员明确了解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并坚持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结束语 智能建筑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技,是多个学科专业综合的建筑产品。国内外正在逐渐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建设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向着区域化、城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保持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建筑技术探寻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建筑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使现代建筑业都体现出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为我国建筑业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的道路。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关于智能弱电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目前,智能化的建筑弱电工程建设的实施及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建设单位在弱电工程施工、管理方面认识上的不足,提出具有一定建设意义的建议和剖析。 关键词:项目设计;施工管理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在城市化的道路中也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使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越来越关注,这就要求工程人员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以及项目管理重点 1、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 在智能化建筑工程实施中,为了对工程环节进行正确评估和控制,在总体系统设计以及功能需求分析中,必须根据项目功能定位以及工程设计标准,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总体设计不断反映工程特色和建设亮点。其次,弱电承包单位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根据工程弱电特点以及国内建筑弱电工程行业最新情况,根据主承包商、业主单位对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工程管理控制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机构作为工程承包商。从建筑弱电工程建设意义来看,集成商是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组织能力的有效结合。 另外,弱电工程管理与维护系统作为建设工程业绩以及投资回报的重要支撑,工程的开通运行是整项工程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业绩、投资回报则是整项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保障弱电工程实施效益,必须在工程评估、验收后,保持对项目管理、系统维护重视力度。 2、智能化建筑项目弱电工程项目管理重点 2.1 技术管理 为了保障工程实施效益,在技术管理中,必须根据设计以及项目要求,对工程实施阶段的各个弱电系统进行确定;对机电设备和子系统、装饰专业、土建工程之间的工程范围,以及各种产品供应商、施工单位、承包商职责范围、工程界面进行确定;以及项目实施中,各项目界面调整修改进行再确认。在这过程中,工程界面确定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界面开通的首要步骤,是整个建筑工程弱电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界面主要包括:技术系统界面、施工材料供应界面、施工界面以及设计界面。 在施工图纸、技术界面、施工资料审核中,由于弱电工程是一项工种界面广泛、项目设计专业的工程,必须在项目开始前,对施工设计、项目技术进行审核;为了保障工程质量、项目工期、降低返工率,必须对监控点表、清单、施工图样进行严格的审查,让每一个监控点在施工图样中都有反映,在监测点、受控点接口匹配的过程中,设备型号、数量、规格必须和设备清单、图纸始终一致。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在完整的硬件设备中,从根本上满足信息通讯、联动以及接口界面要求。 2.2 工程管理 在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管理中,为了保障工程实施效益,除了常规管理外,还必须对工程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在工种和专业配合中,弱电工程主要包括装饰、土建、给排水、照明、空调、供电等专业,从专业角度来看,弱电工程属于配合性工种。因此,在建筑工程现场与专业配合中,必须进行有效的专业协调,特别是在传感器、阀门、开关、仪表开孔位置、安装、焊接、执行机构等等配合中,都必须和相应工种进行有效配合。 在强化建筑工程工序验收检查中,由于整个工程配线、配管、槽、线路设备调试安装,由不同的施工单位进行,为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在安装表格、施工记录填写完毕后,根据工程验收范围、隐蔽工程以及图纸设计进行严格的验收交接,在做好各项测试记录后,将其上交给工程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从根本上避免扯皮等不良现象发生。 三、弱电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目前,国家最新的智能建设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是GB 50339-201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各建设单位应该依据最新的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和验收。 1、线路铺设与接地系统 新标准详细介绍了接地系统、电源设备的安装、电线光纤等线缆的铺设、管线、电线、线槽、支架安装等施工规程以及验收标准,特别强调分管敷设、电缆分槽、信号与电源线等。建筑物内的接地系统,若没有特殊规定可以共用同一接地体,但建筑物内的强电接地干线应当同弱电系统接地干线分开;安装屏蔽电缆时,应当注意屏蔽层应为一点接地。 2、设备监控系统 新标准规定了阀门、执行器、风门等输入设备,水流开关、电量、流量、压力、湿、温传感器等输入设备,控制屏、DDC、通讯设备、网关、主机等系统设备的验收标准、施工规范以及安装方式。并且规定了冷热源设备、送排风、空气处理机、新风机等单体设备的测试方法、测试项目、以及调试程序,而且依据BAS系统验收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对系统进行验收以及调试。 3、安全防范系统 新标准指明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由通信系统、车库管理系统、访客与报警系统、巡更管理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防入侵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构成,而且详细规定了主控设备、机架、感应线圈、读卡器、巡更信息钮、对讲设备、监视器、云台、摄像机、入侵探测器等的验收标准、施工规范以及安装要求。此外,还对上面提到的子系统的验收、调试的要求、技术验收、顺序以及系统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的相应标准。 4、通讯自动化系统 新标准明确指出通讯自动化系统的验收与安装具体过程,主要对设备试运转验收、割接、割接准备、移交、初验测试、交验、系统调试、安装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未提到的依据第二部分的相关规定组织测试与验收。该项标准对于设备的安装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包含电源设备、防雷接地、端站天线、光纤芯线终端、线缆终端、信息插座、配线架、外围终端设备、机台、机柜等。对于通讯自动化系统的测试主要包含结构化布线、通讯电源、端站、会议电视系统、节点机、数字数据网、接入网设备、程控用户交换机、远端模块、光缆传输设备、光缆线路的验收与测试标准。 四、弱电工程的施工管理 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智能弱电工程成果的基本保证。实行工程监理是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建筑智能弱电工程技术含量高。涉及专业广,分支系统多。因此,要选择有资质,实力强,专业配套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由于智能弱电工程包含许多新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监理人员在建设第一线接受锻炼,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是系统工程可以借助的人才。从智能弱电工程“需求提出”开始.对工程实行“全过程”管理。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工程虽已建成,但开通很不理想。其中有设计问题、施工问题,也有器材问题、软硬件不配套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除加强方案论证和质量管理外,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落实管理制度,使工程各个阶段和技术管理有专人负责,严把工程质量关,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措施。在具体实施中,要突出目标管理的要求,突出弱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各个节点细部,不能有遗漏和问题。要明确监理的各项措施。建设单位在授权时,要明确弱电工程的器材设备不经监理工程师质量检验不付款:工程量不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证不付款。集成商的任何工程变更必经设计院专业人员和监理工程师认可.由设计院签发变更通知后方能实施等。通过以上方法,加强工程管理,严把质量关。以保证智能弱电工程建设成果。 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作为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建设中,为了保障应用效益,必须根据施工要求、质量控制,努力做好项目管理、设计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相关工作;进而不断推动智能化建筑发展。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系统设计 摘要: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弱电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维护 引言 弱电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综合考究、有效安排、合理利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确保建筑项目安全施工。本文将综合阐述有关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计概念、以及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 要想清楚的明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首先必须清楚的理解弱电技术的涵义,弱电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强电的概念进行定义的,弱电一般是指直流电路或音频、视频线路、网络线路、电话线路,直流电压一般在36V以内。弱电可以通过电能有效地将信号进行传播与交换。衡量弱电的主要标准是信号传送的效果优劣,主要特点在于其电压较低、频率较高。在建筑应用中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弱电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用于楼控、电气消防、周界报警等大型公共设施,此类弱电可以视作一种低电压电能;而另一类弱电则作为一种信息源进行信息的交换,比如电视、计算机等家用电器,有关于此类的技术均称之为弱电技术。而智能建筑弱电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弱电技术实现建筑的安防、楼控、消防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的技术。现阶段弱电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控以及现代图像显示技术等各项先进的技术。 二、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电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并且,建筑设计缺乏在智能化要求的指导,不能对于所使用的智能弱电工程提出具体的要求,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弱电系统中较为关键的几个部分的设计 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内由计算机网络通信、语音通信、及其他弱电监控系统等通讯传输设备组成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中心机房到各建筑物内主设备间的主干光缆系统、各建筑物内主设备间到各子设备间的汇接光缆系统以及各建筑物内弱电布线系统。这是智能建筑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中枢系统,也是智能建筑中必备的一个基础性的措施。在通常的情况下,智能建筑物内的弱电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来进行设计,然后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来进行施工,在系统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所以说当建筑物内的业主需要进行搬迁或者改变位置的时候,就一定要重新对线缆等进行布置,或者需要装备不同型号的插座以及接头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综合布线系统,经过国外的发展等,综合布线系统已经有了非常标准的具体规范等,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综合布线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物内部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是使用了高质量的标准化材料,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来把语音和信息等进行综合的处理,来更为方便的在建筑物内进行传输。其主要优点就是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需要全面的考虑工程需求,尽可能的提供更为科学化以及合理的方案,一定不要盲目的攀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代很多建筑都是多功能的,针对不同的业主,就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来让系统具有灵活性。一般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先进行主干线的布线,在设计过程中要预留好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有关的布线。在必要时可以在进行二次装修的时候再进行对子系统进行布线的方式。 在智能建筑中进行综合布线时,计算机的主干网络等,都应该采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也就是说数据的通信设备等的垂直干线都应该采用光缆并且在建设期完成。竣工后认真完成验收工作。 2、做好接地处理 为了提高弱电系统中各种应用系统可靠性、保障安全等重要作用,使综合布线电缆及其相关联的硬件设施接地便成了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因此, 接地工作在弱电系统的铺设中便显得及其重要,相关的设计及施工人员在进行布线前,都要仔细认真的弄清楚各个地线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设备按图纸和施工要求做好线路的接地工作。接地系统看似无足轻重,但却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一旦接地系统处理不好,便可能使设备出现故障,甚至出现机毁人亡的惨剧。其次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类也较多,常见的按作用分类亦可分为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等。 3、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 智能建筑系统内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了摄像头的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电子监视系统等。其中摄像监控系统以及防盗报警系统是最为主要的两个系统,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摄像头的监控系统设计,其主要是用在对于建筑物内的各个公共场所以及建筑出入口和通道以及较为重要的办公室和电梯等地方进行视频监视。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监视空间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摄像机进行监控。对于系统录像等最好是采用数字硬盘刻录机来进行24 小时不间断的录像,同时要求设备可以进行回放以及巡逻显示等,还要具备计算机的网络接口,软件一定要具备报警联动以及图像的检索功能,对于录像的储存要长于30 天。在控制中心进行监视的时候,在画面上要显示有摄像机的编号以及日期和时间等,对于电梯内的监视等还要显示正处于哪一层等信息。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对于智能建筑来讲要采用辐射式,要采用最少四条光束以上的对射,还要在建筑周围安装无声的灯光系统,用电子地图来进行随时的显示。对于报警装置的安装等,要考虑到报警时间以及区域,原则上每50 米为一个防区,在每个区域内设置报警的警示灯以及复位装置,并且要把装置都跟监控中心进行联网。 4、注意屏蔽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具有非常多的电磁干扰,对线路的传输影响很大。为了保证综合布线通道在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良好的运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综合布线功能的好坏主要还是取决于布线中的薄弱环节。当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在安装过程中出现裂缝时也构成了屏蔽通道的薄弱环节。为了减少电磁干扰,不仅要做到屏蔽层之间没有间断,还要做到传输通道必须全方位屏蔽这种要求,而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很难做到全屏蔽,因为其中的插口等地方很难做到全屏蔽,再者由于屏蔽层因潮湿等气候的影响发生腐蚀、破损、氧化等变质,几乎没有一个通道能严格的做到全面屏蔽。同时,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屏蔽层对高频磁场的屏蔽较好,但是对于低频磁场的屏蔽效果则较差,无法抵御诸如电机等机械设备所产生的低频干扰,随着技术的提升,这一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屏蔽电缆也只能做到尽可能的减少干扰而无法实现消除干扰。 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策略的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顺利发展。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和监理措施 摘要:智能化建筑是一种新型的融合多种高科技的建筑,是在多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了建筑、网络科技、监控等先进技术,各方面通过有机的融合,最终组成了智能化建筑统一的整体。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和监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施工监理 引言 弱电是相比建筑所用动力与其他强电而言的另一种电力,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建筑智能化弱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弱电系统的有效应用使得建筑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并且有效增加了建筑物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能力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电气化标准。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有效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促进电力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弱电系统的概念及作用 弱电系统主要以信息科学作为支撑,通常包括:通信系统、监控系统、自动化的办公系统、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等方面。具体就是照明、电梯监控、电话通信、自动报警系统、空调系统等等,如图 1 所示。 图 1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结构图 弱电系统的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证建筑物内的一切机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1)要保证最基本的水电光热供应;(2)保证建筑物内部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外部之间的信息能够通畅,建筑物内外的信息能够共享;(3)物业能够最大限度的管理好大楼内部,为住户提供服务;(4)要能够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节约资源、节约人力。总之就是保证建筑内部人员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用户的工作、生活都能够正常进行进行,并且让用户有舒适、满意的感受。 二、系统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因素 1、施工单位 系统的建设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要求的单位来进行施工,有的施工单位并不具备相关的资质,出现资质单一只是系统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资质的现象,缺乏安全施工的条件。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是由很多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对于系统整体的建设就需要很高的要求。但是有的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施工人员对整个系统缺乏了解,施工过程中不考虑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只是简单地对各单项系统进行简单的堆积排列。还有一方面就是施工人员对系统线路连接的不了解,所完成的连线端口出现短路断路的现象,这些都在系统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2、设计图纸误差过大 设计图纸是系统建设的基础,存在的误差过大就会严重影响整个施工过程。设计图纸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弱电设计与建筑本身设计不相符,比如设备预留空间与土建尺寸不合,导致消防安全监控出现死角,后期还需要进行整改。另外还包括网络连接点的遗漏,比如紧急报警器与消防控制的接口缺失,导致事故发生时不能有效及时的作出反应。 3、设备材料的质量 整个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来支持,但是很多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安全说明,产品合格证等。实施运用的设备、材料没有相关的实验证明,不能保证材料的正常使用。施工方不按照正常渠道选购施工材料,进口设备材料没有相应的具体证明,甚至选用淘汰的产品来以次充好。另一方面整个系统的建设需要多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有的材料设备不具备整个系统的实施条件,只是占据一个或者几个单项子系统的运作能力,不能与其他子系统兼容,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后期正常使用。 4、施工过程前后不协调 整个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建设,需要不同专业不同方面的施工人员来进行建设,整个系统的建设不是同一时期进行的,分为不同的时间段空间段。施工人员不同,施工时间不同,就会出现混乱的现象,前期施工人员占据有利位置,甚至是占用其他系统施工的位置,以致后期施工工作的困难,各项子系统难以协调。 5、整个系统的验证 系统建设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整体的运作验证,以确保其的安全使用性。但是现在存在项目建设完成后缺少相关专业部门对整个系统正常运行检测验证,比如消防安全、网路安全等。设备安放位置设计不合理,高度宽度超过设计要求或者规范化。建筑里面预埋箱盒安装位置不合理不牢固。无基本电路连接口测试的记录,插座面板位置设置不合理,高低不同,安装之中存在过大的缺口,已超过正常的偏差范围。整个系统各个线路的接线错位,混乱使用。 三、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监理要点 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需要相关工作要点的有效支持,这主要包括模块线路连接、管线预埋的隐蔽性、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 1、模块线路连接 模块线路连接是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通常来说模块化结构是智能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的方式。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模块主要包括高保安输入模块(LSSI)、数字输入模块(DI)、数字输出模块(D0)、模拟输入模块(AI)、模拟输出模块(A0)等。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过程中对不同的模块以及模块功能和模块线路连接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促使不同模块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反馈到控制中心,从而使控制中心的执行机构与调节系统能够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 2、管线预埋的隐蔽性 管线预埋的隐蔽性是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智能建筑工程弱电施工过程中其管线的预埋相比传统电气工程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例如智能建筑工程弱电施工过程中图纸较多并且每套图纸在单个独立系统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如果结合在一起时如果工作人员不认真检查就分辨不出各自所属的系统。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提升管线预埋的隐蔽性时应当注重对施工现场的管线埋设路线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修正,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空洞现象的出现。 3、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 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安全性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通常来说会对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造成较大影响的雷电形式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电磁波入侵等。在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价格昂贵的电子器件或微电脑设备进行有效防护,这些设备由于价值高并且容易受到雷电影响因此是防雷工作的重要对象。 除此之外,在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开展防雷工作,例如在这一过程汇总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泄流、拦截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应当注重均衡电位、屏蔽隔离、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更好地达到雷电综合防御的效果与目的并将传统的单一雷电防护转变为综合性系统防护,最终更好地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安全性。 4、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通常来说智能建筑施工中需要用到的设备与材料的质量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众所周知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中应当注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把关,这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及时掌握材料信息并且优选供货厂家同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从而更好地确保工程正常施工。除此之外,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质量鉴定水平,从而在丰富的专业知识支持下更好地加强材料的验收工作并且做好材料质量管理的现场工作,从而在工程基础上促进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建筑电气工程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合理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合理分析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简析 【摘 要】智能建筑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现代智能建筑从弱电工程的设计出发,以智能建筑为主要平台,并配合其他的功能系统来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舒适的使用空间,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对其中更为具体的设计上,应该从智能建筑实际的性质出发,并且根据业主的使用需要在设计中结合工程项目自身特点,采用切实可行、可操作性的技术措施,达到现代智能化的技术要求。以下本文对弱电系统中重点部分的设计做简要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 1.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于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的设计,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在弱电系统中还存在很多的子系统,其牵扯到的技术也是非常广泛的,加上现在很多设计师很难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面,这就给设计造成了更多的困扰。所以下面首先来探讨一下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前期的设计准备工作 对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一个很重要,但是现在又经常被忽略的工作。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就是针对建筑物业主的需求的分析,对于初步的规划和设计方法的确定以及对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的分析。对于业主需求向的分析,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者应该根据业主对于弱电系统的需求进行整理以及分析,要对业主的需求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形成更为科学的具体设计目标。初步的设计方案,就是在对业主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然后对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规模以及性能进行论证。最后就是可行性的分析,在出台了初步的设计方案之后,就要对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讨论,也就是说对于弱电系统建设的必须性以及技术性的要求等作出科学性的分析。 1.2总体设计 其次就是总体设计,需要设计者充分的从业主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综合性的考虑设计方案,结合实际的条件以及经济因素等确定最后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者应该结合各种技术手段以及方法等来进行设计和分析,尽量的提高建筑弱电系统的实用性。 1.3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 第一就是设计要符合有关技术标准以及规范需求,第二就是设计符合要符合系统平面布置的具体要求,第三就是根据合理性的原则等,要让建筑面积达到最为经济性的效果,第四就是系统集成度较好。 2.弱电系统中较为关键的几个部分的设计 2.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内由计算机网络通信、语音通信、及其他弱电监控系统等通讯传输设备组成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中心机房到各建筑物内主设备间的主干光缆系统、各建筑物内主设备间到各子设备间的汇接光缆系统以及各建筑物内弱电布线系统。这是智能建筑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中枢系统,也是智能建筑中必备的一个基础性的措施。在通常的情况下,智能建筑物内的弱电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来进行设计,然后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来进行施工,在系统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所以说当建筑物内的业主需要进行搬迁或者改变位置的时候,就一定要重新对线缆等进行布置,或者需要装备不同型号的插座以及接头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综合布线系统,经过国外的发展等,综合布线系统已经有了非常标准的具体规范等,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综合布线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物内部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是使用了高质量的标准化材料,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来把语音和信息等进行综合的处理,来更为方便的在建筑物内进行传输。其主要优点就是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需要全面的考虑工程需求,尽可能的提供更为科学化以及合理的方案,一定不要盲目的攀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代很多建筑都是多功能的,针对不同的业主,就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来让系统具有灵活性。一般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先进行主干线的布线,在设计过程中要预留好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有关的布线。在必要时可以在进行二次装修的时候再进行对子系统进行布线的方式。 在智能建筑中进行综合布线时,计算机的主干网络等,都应该采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也就是说数据的通信设备等的垂直干线都应该采用光缆并且在建设期完成。竣工后认真完成验收工作。 2.2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 智能建筑系统内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了摄像头的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电子监视系统等。其中摄像监控系统以及防盗报警系统是最为主要的两个系统,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摄像头的监控系统设计,其主要是用在对于建筑物内的各个公共场所以及建筑出入口和通道以及较为重要的办公室和电梯等地方进行视频监视。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监视空间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摄像机进行监控。对于系统录像等最好是采用数字硬盘刻录机来进行24 小时不间断的录像,同时要求设备可以进行回放以及巡逻显示等,还要具备计算机的网络接口,软件一定要具备报警联动以及图像的检索功能,对于录像的储存要长于30天。在控制中心进行监视的时候,在画面上要显示有摄像机的编号以及日期和时间等,对于电梯内的监视等还要显示正处于哪一层等信息。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对于智能建筑来讲要采用辐射式,要采用最少四条光束以上的对射,还要在建筑周围安装无声的灯光系统,用电子地图来进行随时的显示。对于报警装置的安装等,要考虑到报警时间以及区域,原则上每50米为一个防区,在每个区域内设置报警的警示灯以及复位装置,并且要把装置都跟监控中心进行联网。 2.3建筑自控系统 建筑自控系统通常来说主要包括了空调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电梯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等几个部分。其自控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以及节省建筑物的运营成本。这方面设计的关键点就是稳定可靠,把发生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应该提供最为精确的模式来为建筑物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1)公共广播系统的功能包括背景音乐广播、公共广播以及火灾事故的消防广播。广播主机在一旦有紧急情况出现时,不论其分区线路上各输出是否处于切除或音量最低位置,都将自动切换到紧急广播状态。系统中相关区域配置音量控制器,可在相应区域调节音量大小,音量控制器具有消防强切功能,火灾广播时音量不受控制。在广播中心装有呼叫站,用于播放业务/紧急广播,以广播主机的消防广播最高优先控制级。 紧急广播系统:系统同时设置紧急广播播放功能,平时处于一般背景音乐状态,一旦发生火灾等异常情况,即可受控于消防联动信号,控制器强行把指定区域的广播切换至紧急广播信号,自动放送预先录制的紧急疏散广播,或通过话筒广播现场疏散指令。针对演播室设置单路广播,当发生消防报警,呼叫站可先电话通知演播室确认不影响播出时,立即发放消防广播。 (2)系统具备综合检查及自检功能,不间断对系统主机设备及扬声器回路的状态进行监测。 (3)广播系统的线路敷设按防火要求,采用耐火线,穿镀锌钢管暗敷。 2.4防雷系统 由于智能建筑的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从雷击灾害的新特点考虑,设计者在施工设计前必须全方位地层层设防,既要通过泄流、拦截,还要均衡电位、屏蔽隔离、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等,实现综合防御雷击的目的。由单一防护转变为系统防护,站在新的高度来熟悉和研究当代防雷技术,提高人们防御雷击灾害的综合能力。智能建筑在一、二类建筑物中采用较多,防雷等级通常为一、二级,一级防雷的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 欧姆,二级防雷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20 欧姆,公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小于或等于1 欧姆。在施工中,将屋面接闪带、接闪网、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作为接闪装置,利用建筑物的结构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以建筑物基础地梁钢筋、承台钢筋或桩基主筋为接地装置,并用接地线将它们良好焊接。屋面金属管道、金属构件、金属设备外壳等与接闪装置进行连接,将建筑物外墙金属构件或钢架、建筑物外圈梁与引下线进行连接,从而形成闭合可靠的“法拉第笼”。在智能建筑物内,将智能系统中的设备外壳、金属配线架、敷线桥架、穿线金属管道等与总等电位或局部等电位相逢在配电系统中的高压柜、低压柜安装避雷器的同时在智能系统电源箱及信号线箱中安装电涌保护器(SPD)。 3.结语 智能建筑设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弱电系统设计正是建设智能化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求我们设计者提高自身素质,遵循设计规范,从功能、性能、实施和费用等多方面考虑,设计出合理实用的弱电系统。■
不论是哪个企业都需要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样,在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当中尤其要注意。作为企业历史的见证,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应该受到重视。为了提高企业健康运行,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对档案管理进行充分的认识。 一、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石油企业中,有不少领导无法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领导完全忽视了档案管理这份工作。有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认为这个工作只是收集每年的企业资料,其他的不管不顾。有些人员则是觉得档案管理是一份需要投入大量人员、资金的工作,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倒是加剧了企业开支。此外,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清楚明白档案和业务之间的联系,导致两者出现了分裂。对于档案信息安全也没有充分的认知,比如,在石油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刚开始建立的时候,缺少了档案的保密意识,忽视了对档案的管理和检查,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是对于借阅记录持有不重要的心态,档案借出之后没有及时归还,这些都不利于档案的安全性。还有,目前不少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完全占据了被动,没有真正主动去进行档案管理,单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察。 (二)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首先,当前处于信息时代,数据资料每时每刻都在增加。但是在这个时代中,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无法做到正确的处理,甚至不少企业缺少具备高层次技术的人才,对于计算机技术和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做到深层次的掌握。其次,在不少企业的管理方式中,存在各种不足的情况。比如,现在有些企业虽然引进了数据化管理,但是还存在手工管理的模式,也没有专业的人才将现代化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导致电子化档案的处理很慢。 (三)档案管理不够标准和规范。在石油企业中,只有做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电子化档案管理。但是因为受到传统的观念影响,不少石油企业的档案存在案卷、档案号等无法统一的状况,给电子化档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管理混乱的问题,阻碍了企业档案管理的进步。 二、加强对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想要从根本上加强对档案管理的工作,需要提高企业领导者对档案的重视程度。只有领导层次明确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列入企业的纲领当中,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并且对专业人员、资金技术进行补贴,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完成度。 (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忠实执行者,想要促进档案管理的进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企业进行招聘的时候,选择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人才,自身综合素质较强、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更是优先考虑。只有有了充足的工作人员,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实现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紧随时代步伐,提升自身能力。在企业方面,进行定期培训,通过企业档案基础知识和业务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帮助他们熟练工作流程,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促进企业档案朝着电子化方向发展。 (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应该做到规范化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基础水平。所以,企业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档案收集进行严格规定,做到档案材料收集的完整性、及时性。还可以创新收集的方法,比如说对某个资料进行重点收集等。工作人员还要重视时间的变化,对于不同种类型、不同时间的档案进行划分,确保档案不会出现重复、延迟、丢失的问题。此外,对于借阅问题应该高度重视起来,需要建立借阅的保障制度,确保档案借出是通过正规渠道,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对工作人员需要奖罚分明,按照规定,若是出现档案丢失的状况,应该加大对失职者的处罚。 三、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在石油企业管理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但是现在档案管理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培训管理人员,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篇1 近几年,媒体行业乘着社会快速发展的东风,已经步入了融媒体时代。可在这一重要转型期,很多处于其中的媒体人,尤其是播音主持从业者依旧在原有的舒适区徘徊,忽略了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可即便是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从业者纷纷转入新媒体领域,也会陷入“水土不服”的窘境。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声筒,播音主持从业者需要加快理论步伐,投入到实践领域中来,结合现有的语言形势,开发出新的播音技巧,尽早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才能在这一关键转型期,占据坚实的立足之地。 一、播音主持专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资源优势的前提自然是生源好,如今,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青年梯队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长,可问题在于,学生们只看到了播音主持人表面光鲜亮丽的结果,却忽略了他们背后吃苦耐劳的过程,因此在刚入学时,并未给自己制定一个详实的学习计划,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风光无限的华丽外表上。 2.对所学专业缺乏热爱 据了解,学生们很多都对播音主持行业缺乏热情。当初报名的学生中,不乏将这一专业作为跳板的,有的也只是结合兴趣盲目报考专业,可那些系统且庞杂的学科知识,将会在日后的学习中令他们感到捉襟见肘,从而萌生消极情绪。 3.意识形态和专业素养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 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播音主持行业的利益价值,始终没有摆正自身心态,出现口不对心的同时,也会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其二是播音主持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有一些播音主持人在播报地震、瘟疫等大事件时,常常无法做到情感自控,对于播出后的效果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二)高校层面的问题 1.故步自封教学滞后 各大高校所面临的行业生存压力,要远低于奋战在前沿的新闻媒体,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所以才会继续生搬硬套前人所制定下的教学模式,无法吸收创新理念,对于市场的走向不闻不问,也就因此教出了大量业务能力单一的播音主持人。甚至于很多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受到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的锻炼,导致在日后的工作初期,无法达到行业初学者应有的水平。 2.盲目扩张跟风办学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高校存在盲目扩张、跟风办学的现象,甚至有一些本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所谓学校也混迹其中,一时间,本科、专科、公办、民办的一股脑儿涌入,表面上丰富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层次,可在泥沙俱下之中,潜藏着令人堪忧的重大危机。[1] 3.师资力量匮乏,创新程度不够 大环境下,盲目扩招也将引起师资力量匮乏。一方面,环境的多元化需要教师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并做到与时代接轨,充分考虑当下的媒体受众是哪些,而这些受众的喜好又停留在哪种层面。比如,现在地方性的娱乐节目还面临着严重缺口,可高校教师往往传授的都是局限在普通话体系下的播报思维,对于方言的融合以及如何应用,还没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另一方面,盲目扩招将导致高校的优质师资力量主要聚集在诸如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 (三)融媒体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专业技巧逐步受限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从业者渐渐感受到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诸多技巧和原理,竟与当下的主持形态背道而驰,这也直接导致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面对花样繁多的新型工作内容,无法做到心中有数。 2.被替代性初露端倪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到了不能掉以轻心的地步,如果主持人能够被AI所取代,那么造成的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也不用过分悲观,AI所能取代的只是那些毫无技巧的主持机器,主持人自身具备的大局意识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等业务能力,还是能够确保自身专业优势的,但AI技术的应用仍旧不可小觑。 3.个性化不足 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播音主持人不但要基本功扎实,还应懂得如何融会贯通,曾经院校标榜的整齐划一已经不再符合时代要求,眼下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真人秀、选秀等娱乐节目,主持人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充分调动舞台氛围的同时,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可很多地方台还没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工作中,依旧把老一套方法沿用至今,观众寥寥的同时收视率自然也是日渐凋零。 二、解决播音主持专业问题的创新措施 (一)针对学生的创新措施 1.推行定向培养 针对盲目扩招,需要从源头进行管控。高校的招生计划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并建立在当前社会的岗位需求之上酌情考量。同时,还应该在播音主持专业的考试选拔上下大力气,通过专业加试来进行人才的筛选和定向培养,防止一些考生依靠考前突击而顺利通过测试。 2.实行“走岗”式实践教学 通过合理实践,可以将学生脑海中的知识进行加固,并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在这方面的成果,可以参考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走岗”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训、准岗实习、顶岗出镜、定岗就业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为的就是能综合提升学生们的语言、应变、舞台、表达等技巧,使学生们在即将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了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能力。[2]专业见习是“走岗”教学中夯实基础的一环。通过有效的见习,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探索中学,在反思中学,养成勤思考勤实践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在之后的实践中得心应手。 (二)针对高校的创新措施 1.加强人才教师培养 好的教师既要是教书人,更要是媒体人。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知识迭代,从这一点上,学校应该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老师进行授课,教会他们更新的理论知识和前沿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接触到更高水平的教学。 2.酌情聘任兼职教师 对于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采用聘任兼职教师的方法进行缓解。“双师型”的概念由来已久,可对其说法却有所区别,一说为“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一说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可不管怎样,“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训练是刻不容缓的。[3]在引进方面,可以打破常规的引入一些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学者、主持人等,以他们自身经验进行现身说法。[4]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兼职教师的监管也尤为重要,为此,校方应该让教学管理部门对兼职教师下面的学生开展座谈会,从学生口中实时掌握兼职教师的动态,以免出现教学事故,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发展。 (三)针对融媒体环境的创新措施 1.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行业已经将主战场转移到了竞争移动终端的领域,在融媒体的大变革之下,面临着重大机遇的同时,挑战也是巨大的。对于如何革新,没有一条出路是可以贯穿始终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将特色在现有的条件下发挥最大化,才是每个播音主持人应该着眼的趋势。比如很多央视主持人会选择在某平台进行公益带货直播,把大山深处的天然果蔬卖给观众。观众起初非常惊讶,不理解那些“高高在上”的央视主持人,居然与网红一样做起了直播带货。可现实情况是,这场直播带货取得的效果非常成功,同时也将大量人群的目光汇聚在这些山村。可以说,此次直播带货所取得的现实意义,要远高于字面上销售额。 2.着力塑造个性化 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人要着力培养自身的个性化。既不能越界,也不能保守,这里以“网红主持人”朱广权作为例证。[5]朱广权的经典语录有很多,比如“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上个厕所,都是发配到遥远的边疆!”等等,他打破了以往播音主持伟光正的形象,但又不失风趣。通过这种冷幽默的新颖播报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调侃戏谑,又不失主题,观众能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位有温度的新闻播音员,因此也疏通了自身对于现实的一些不满和吐槽。其实不光是朱广权,每一个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播音主持人,都或多或少的将自己的形象深入到老百姓心目中,甚至于是不可取代的。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今天,单一守旧自然会面临着时代的淘汰,曾经的单调,是因为时代所限,而现在则赶上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时代,作为一个播音主持人,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从业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拥有了新机遇和新发展。所以说,如何在竞争中拔得头筹脱颖而出,在吸引外界眼球的同时,还能够积极修正自身,传递出正能量的声音,是我们每个播音主持从业者要慎重考虑的。本文也给出了解决困境的办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这场媒体变革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身的,兼具个性、感性、韧性、活性的成长方法,才能让自己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子萱 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篇2 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催生了融媒体兴起,融媒体的独特性以及特有的优势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和认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标准。对于传媒界来说,需要新媒体人具有融合观念,同时也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播音主持教育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紧跟时代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在融媒体背景下,致力于培养出更好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一、融媒体概述 所谓融媒体,是在我国科技网络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与原有媒体的重要区别是融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功能,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媒体宣传理念,其自身进行了拓展。像广播、杂志、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等属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在人力资源方面,以及信息宣传方面都具有局限性。虽然传统媒体具有一定弊端,但是同时也可以与新媒体相互补充。融媒体正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了捕捉,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了利益共融、宣传互融、资源通融等独特优势。融媒体在对功能进行拓展之后,可以产生内容兼融的网络平台。在形式上,融媒体不是实体媒体,并不像广播、电视那样可以单独存在,而是对传统媒体进行了整合。当前融媒体在运行模式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信息科技飞速发展,这些为融媒体技术创新提供了先进条件。同时也可以优化传统媒体当中的信息宣传方式,融媒体也在服务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融媒体不仅可以创造社会利益,同时也可以创造经济利益,可以通过融媒体,推广各种优质信息新闻,使各行各业都能够得到宣传和发展。 二、融媒体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要求 融媒体时代下,使用传统的广播主持专业的教育培训方式,无法培养出与当下时代发展潮流所匹配的优秀专业人才。高校对播音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需要紧跟融媒体发展的脚步,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下是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教育要求方面的阐述。 (一)教育过程中思维观念要求。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人们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同时微博、微信以及各种短视频平台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因此,在教学思维方式方面,也需要进行重新关注和审视。在融媒体背景下,对于教学思维引入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将传统媒体当中的优势提取出来,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与此同时,高校在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过程当中,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应当与媒体进行沟通和学习,为高校学生搭建起学习的桥梁,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到当代媒体的特点以及存在的环境。通过实践探索来加大学生体验感,在教学思维当中融入新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模式,更好地提升新闻播音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要求。跟随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发展当中,对专业要求也会出现变化。因此,社会在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方面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在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方面也会面临不同需求。对于播音主持来说,其工作能力较大部分是源于学校对其教育,鉴于此,则需要学校在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方向,教育内容也应当及时更新。比如在播音教材方面,不能够出现与时代不相符以及老套、落后等情况。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也应当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能够使用陈旧的教材。陈旧教材中的方法较为落后,同时内容也与时代相脱轨,这种情况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大大降低,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高校教育播音主持专业在教育方面不能够应用陈旧落后的内容,这样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总而言之,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在教育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时,对教育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教育方式方面的要求。在融媒体背景下,创新是重要趋势。就创新而言,其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同时也具有多样性。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同时也应当具有创新能力。就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意识方面的培养则主要在于学校教育方式。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教育方式落后,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改革,仍然选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很容易使学生与时代及社会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不能够及时跟随时代发展动态以及理念的创新,使学生在课堂当中所学到的模式,与融媒体不能相互适应。总而言之,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人才时如果教育方式缺少创新,则无法使学生对自己专业产生兴趣和热情,同时对于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也缺少认识及个人观点,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在融媒体背景下,适应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步伐,更加谈不上今后工作当中的创新。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教育方式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三、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融媒体课程。当前在许多高校的播音主持实践教学方面,虽然增加了些许实践课程,但其大多数会受到校内实践课堂的限制。同时在融媒体课程方面会有所欠缺。就以往来说,在课程比例方面,虽然有所提高但大多数高校在播音主持方面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传统的教辅材料。在课程实践方面,内容缺少创新性,同时较为单一。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传统陈旧,没有融媒体方面的实践内容,使其在专业需求方面,无法达到新时期对传媒方面优秀人才相关标准,没有在实践上引起重视。使高校所培养出的播音主持学生缺少创新意识,与融媒体时代下对传媒优秀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二)教师缺乏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在融媒体背景之下,一个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缺少与融媒体的接触,教师缺少实践操作能力,又不能够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导。这些高校教师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却欠缺媒体经验,对于融媒体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不能够与媒体需要效果相匹配。另外,由于当前融媒体专业的高素质毕业生较少,因此优秀人才的缺口较大。 (三)学校缺少完善的设备,不足以支撑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许多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方面所需要的设备并不完善,同时还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很多使用的是传统的陈旧设备,更新率低。广播演练室的规模也较小,建地面积不足,功能上较为单一、落后。学校使用落后的设备对学校进行创新与改革也有不良影响。使其在进行融媒体相关的实践训练及课程教学时,不能够很好地实现,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时缺少热情,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这种情况使学生在进行实战教学过程当中,所应用到的设备与毕业后所从事工作时用到的设备差距较大,致使学生在从学校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社会岗位需求。 四、在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播音主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当下融媒体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转变迫在眉睫。 (一)结合媒体变革情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一,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起足够重视。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过程当中,需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实践学分,而是为了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真正提高,使其能够与当下融媒体的现状相结合。将关于融媒体的新课程加入到课程实践设置当中,使播音主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恰当的融合,让学生得到多样化、多形式的实践培训与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除此之外,也需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可以选择使用实践与笔试相融合的模式,科学设置比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能够调动,让学生主动参加到实践教学当中。学生自身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在不断学习与实践过程当中,提高职业能力。第二,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融媒体背景下,创新是重要的趋势,要求媒体专业人才也应当具备创新能力,有创新意识。高校应当重视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思维培养。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当中,应当与融媒体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与个人观点,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提高对专业的热情度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动态与创新理念,使自身对学习有清楚的认知,在毕业从事工作时也能够迅速适应媒体发展的速度和革新节奏。 (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准,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较强专业技能和先进的知识理念,才能够有效地教育学生。教师要对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革新情况有密切关注,对于技能培训和专业考试也要积极参与,加强对教育技能以及理念的学习,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根据当下情况以及社会对媒体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善于应用新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工作,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设备进行恰当地结合。比如可以利用视频或者app提高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高校在日常管理方面应当重视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以及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技能以及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对于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会研讨,或者选择专题培训。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研讨活动,建设教师信息资源交流和互动平台,使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合作、沟通与交流,另外还可以积极学习社会发展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师也可以建立考核制度,重视对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检测,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有严格的审核和把控,不断提升教师水平,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要严格把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激励教师进行实际岗位训练,使教师的理论与技能都能够得到拓展。例如可以让教师到广电传媒集团、影视公司等单位进行锻炼,真正地参与到媒体工作之中,与业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还可以对招聘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技能以及从业经历的优秀人才到高校工作,这也是改善师资结构的重要举措。 (三)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增加资金投入。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高校应当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加大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依据实践的相关需求,对建设资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例如,可以扩大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在设备方面,为学校播音主持专业配备高质量的器材设备,将学校原有的陈旧设备进行升级,使其与当下最先进的设备同步。另外,也可以聘请专业的设备管理维护人才,保障设备器材的完好和更新。对于落后的摄像机、小演播厅等要进行适当摒弃。 (四)高校不仅需要重视对设备、器材方面的投入,同时也需要结合专业的需求。建设校内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能够更加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成为传媒实践的核心,从而实现对融媒体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为融媒体背景下高校进行实战教学做出了实践支持。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需要重视其内容是否与当下时代要求相符合,教材内容要跟上新媒体发展步伐。严格把控教育源头。五、结语高校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和摇篮,应当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精准把控媒体发展的形势,使其与媒介变革契合。对于融媒体背景下的新机遇与挑战,在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应当积极创新与变革,加强对于融媒体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积极调整。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为我国融媒体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新型人才。 作者:黄宏义 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篇3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整个播音学学科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建设能对该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能有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助力培养讲政治、重品行、业务过硬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近年来,相关课程教师对该领域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不足,课程改革和播音专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理念认识局限、情感元素挖掘随意、播读练习材料选择的原则不够清晰、情感元素融入生硬等问题。为提高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质量,还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 1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建设思路与教学目标 1.1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以理念指引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以此统领播音主持创作实践。认清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坚定政治立场。从政治认同、政治情怀、政治信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价值塑造为核心。围绕播音主持有声语言的创作路径“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1]深挖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理解感受作品之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化于心。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以职业要求为基础。2022年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等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管理的意见》,指出:“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媒体的形象代表,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坚持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职责。”[2]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道德规范、主持人先进事迹融入课程学习,鼓励学生以社会责任为己任,讲好中国故事。 1.2确立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把握播音学科的新闻性、艺术性双重属性[3],在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目标时要牢牢把握新闻类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建设要求。知识目标:能够深刻认识播音语言创作的一般规律、一般原理,系统掌握播音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播音语言的表达与技巧。能力目标:能够坚持践行正确的创作道路,掌握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外部技巧,具有从事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的能力。情感目标:从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三个层面确立。政治素养层面: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职业道德层面: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增强社会责任,成为德艺双馨的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个人修养层面:勤奋苦练、脚踏实地、作风严谨、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2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建构 依据播音专业的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施课程的主要依据。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播音专业的首选教材,该教材凝聚了几代播音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教材中共有十四章内容,每一章节大体由理论阐述、实例分析、训练材料构成。由于教材出版周期性制约,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使用的部分训练材料如新闻稿件等具有时效性,所以大多数教师每次开课时都会选编一部分时效性较强的训练材料。要在课程中做好情感元素的挖掘,必须吃透教学内容,坚持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梳理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两条主线,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2.1以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为统领和中心 深刻理解播音主持艺术学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正确的创作道路首先强调的就是党性原则。同时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观贯穿播音主持创作活动始终。正确创作道路观本身自带情感元素。 2.2以播音主持创作理论为主线,课程内容板块化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教材内容一共十四章。教学中将十四章内容整合为四个板块,分别为播音主持创作概说、创作准备、语言表达内部技巧、语言表达外部技巧。理论大课根据课程目标、各板块教学内容特点,精选教学案例。围绕引领导向、责任担当、爱国、平等、公正、奉献、敬业等方面挖掘情感元素,树立正确的创作观、艺术观。播音主持创作概说板块:围绕播音员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的属性,正确的创作道路要坚持党性原则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职责使命,精选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主持人陈贝儿主持《无穷之路》等案例,融入主持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导向、澄清谬误的责任担当,求真务实、不怕困难的敬业精神等元素。掌握播音主持语言特点,加强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分析阐释,树立语言安全观,增强文化自信。创作准备板块:围绕备稿工作基本步骤,备稿严谨态度,选择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备稿事迹,挖掘情感元素为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语言表达内部技巧板块:立足播音创作时调动思想感情的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个内部技巧,用情发声。通过理解感受,强调立足时代,深入生活,走基层,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语言表达外部技巧板块:围绕语言表达中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通过反复训练提升语言表达基本功。挖掘情感元素为敬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2.3以播音创作实践为着力点,把握“三个兼顾”,精选播读篇目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实践小课所占总课时的70%以上。精选篇目,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精神意蕴,自然而然融入情感元素。教材中选编的播读练习材料丰富:从题材上看,包括散文、小说、新闻稿、主持词等,从内容上看,更是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无所不包。在大量作品播读实践中,通过播音创作过程理解-感受-表达,将中华优秀播读作品的思想内化于心。挖掘情感元素主要为勇于实践、勇于求真、敬业爱岗、团队合作等。播读文稿的质量直接影响情感元素的挖掘。教材中的练习材料分量充足,通常课堂上会精选其中的内容精练。在选稿过程中要把握“三个兼顾”:第一,兼顾播音训练材料的专业性和思想性。除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还要严格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确保主题的正确性、广泛性,优选经典篇目。第二,兼顾选用教材中经典训练篇目和补充播读材料。在选用播读材料时,适当补充时效性强的训练材料。建议教材中材料和增选材料比例设置为8:2或7:3。第三,兼顾价值引领和情感共鸣。由于播读稿件内容广泛,所以可挖掘的情感元素较丰富。对于经典作品,可以挖掘作品创作背景中的小故事,对于时效性已过的作品,可以联系当下增强时效性,从而总体增强内容的亲和力,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围绕备稿六步知识点,精选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分析文章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融入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元素。同时融入作者茅以升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忍痛炸毁自己设计的钱塘江大桥的故事,感受茅以升的爱国情怀。备稿过程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向老一辈播音员夏青、齐越学习,传递中国声音。围绕情景再现知识点,精选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这一曾获金话筒奖的主持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四步过程,强调四步过程中核心是触景生情。继而联系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天问实验舱等,体会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围绕节奏知识点,精选王愿坚的《草地夜行》,掌握凝重型节奏的特点。同时用语言塑造长征中老战士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等等。 3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要提升实效,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打破传统“师徒制”的教学边界[4]。案例讨论法。教师设计案例,挖掘案例背后的故事,梳理作品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分析作品蕴含的价值观。讲解播音主持正确的创作道路,讲解播音主持语言的特点,树立语言安全观,增强文化自信等内容时,运用正、反案例说明问题。任务驱动法。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参加经典诵读、汇报演出等活动。学生从选择创作主题,到遵循创作原则,再到理解-感受-表达,通过任务项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为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志愿服务,到群众中去,了解祖国语言的使用现状,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4课程考核评价 科学的考试设计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实现课程全过程育人。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各部分考试项目中加大运用能力的考核。紧跟传媒发展步伐,改革创新考试形式,不断设计新的考试题型,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力求全面考核学生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能力,尤其是在新技术、新环境背景下,要加大对播音主持人才应具备的新素质、新能力的考核[5]。考试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表现。通过学习通上的记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加强对学生个人修养层面的考核,如勤学苦练。加强课后讨论题目的设计,促进学生对主持人舆论引导力、传播力的探讨,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占总成绩的30%。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于重要概念、理论的记忆、理解与运用情况。笔试题目中增加对理论理解和运用的内容,增加播音主持创作案例分析题型。占总成绩的30%。播音主持创作实践。采用期末汇演的形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播音主持创作规律、原理、原则、方法、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实践的情况。学生参与播音创作的实践活动,现场展示播音主持作品,并提交视频、策划案、总结报告。强调好的播音主持作品能够正确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观、展现新时代风貌。占总成绩的40%。 5教学设计反思 5.1强化课程群建设 应该加强专业整体课程建设规划,加强教师合作,梳理各类课程的特点和关系,建立相应的课程群。专业教学中可划分为人文基础课程群、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群、播音主持业务课程群。 5.2进一步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将语言志愿服务融入课程 课程理论学习与学生课程实践相贯通。通过课程实践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使其思想观念趋于理性,认识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设计中,将普通话测试志愿服务、推普宣传服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纳入课程教育中。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EB/OL]. [3]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4]王一婷.媒介转型期播音主持艺术有效教学新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52-57. [5]李灿.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的教学改革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6):185-187. 作者:肖宁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中国经济发展与腾飞的有力保障,石油产业的兴盛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然而,随着石油化工生产的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空间,面对这样的情形,如何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环境质量,在资源作用开发的同时,确保环境不受污染,成为社会各界普遍争论的话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加强对石油化工生产的管理,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石油化工 生产 环境问题 保护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其中主要是针对中国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指出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大雾昏暗地笼罩在城市的上空,为人们的日常出行与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与危害,主要原因就是工业生产,其中石油化工企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巨大不言而喻,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的安宁,生活在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时代,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1 石油化工生产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第一,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很多的石油化工企业单纯地将精力放在生产环节,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缺少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整个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没有形成化境保护意识,甚至一些企业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工作,在政府监督机制放松的情况下,投机取巧,恣意妄为,一些石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甚至根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将政府与企业的工作分离开来,所以,要想加强对石化企业生产的监督就要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方法,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环保力度,提高环保意识。石化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环保部门,并配置专业的环保管理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机构与人员的基础保障,而且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要设置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样才能确保其作用有效发挥,内部的工作人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程抢险――在企业内部做好人员职责的分工,科学地制定任务与工作目标。 另外的一些石油化工企业缺少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宁愿将资金花费在政府的污染处罚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治理污染的费用要远远高于处罚资金数额,一般来说后者只占据前者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这就对企业的环境保护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第二,缺少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环保制度。从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来看,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经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出现,这些法律已经无法全部覆盖,甚至形成一些制度方面的法律空白,这都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得不到落实。 第三,石油化工生产对水体与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众所周知,石油生产会加重水体的污染,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未得到完善和落实,无论是石油开采还是生产加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水源,石油需要投入水源进行开采,在生产过程中也要用水清洗装置与设备,这一过程必然造成水体的污染,而且,在对石油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石油的泄漏,这样必然会导致水体污染严重,而且在炼化过程中,要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以及一些有毒气体,这些也必然会造成大气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2 如何加强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环境保护 第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石油化工企业是环境危害的源头,必须全面提升石化企业管理者与职员的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责任理念,加强企业的环保自觉、自控行为。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来对员工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张贴海报、拉条幅,或者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来扩大环保宣传,使企业的上下都能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提高企业职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定期展开环境问题会议对企业每一阶段的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情况做出科学的调查与分析,从中汲取教训,提高环保质量。 第二,健全与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管理力度。截止到当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只有6部,环保方面的行政法规也只有29项,针对环境法律法规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就要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建设入手,完善与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而且也要全面加强环保的法规实施与管理制度建设,定期开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的建设活动,对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情况要进行严格监督,一经查处严肃处理,对于已经构成犯罪行为的违法者要追求其刑事责任。 第三,加大环保投入,确保标准排放。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确保企业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完善对生产与加工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污染。 首先,大力投入环保资金,石油化工企业要加大力度,寻求各种方法来筹集资金,可以利用专款专用来加强环保力度。 其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高端手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通过设立远程监控,对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其达到标准的排放,要对工艺操作流程进行优选,利用现代技术完善对废物的处理,最新的生物技术是一种优选的废物分解技术,具有工作效率高、污染少等有点,对于一些没有任何公害作用的石油化工固体废弃物,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回填处理,主要的回填方法有:地面法、沟渠法。 3 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石油化工污染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石油化工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石油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完善对生产加工的管理,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强对生产程序的监督,采用世界先进的生产工艺,全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设立专门的企业管理部门,完善对企业生产环境保护的管理。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浅析石油化工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策 摘 要:石油化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能源的基础工业。然而在化工产业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章中就石油化工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策进行了剖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石油化工;环境影响; 对策 引言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石油化工产业是重要的能源基础工业。石油化工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非常显赫,但是整个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消费过程等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理念,争取尽快实现绿色化工。 一、 石油化工产业对环境造成的主要污染 1、 水污染 石油化工行业的废水主要是在石油开采、炼制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有机物,或者无机盐等组成的水,这些废水中含有非常多的油、盐,以及酚等有害物质,不仅成分复杂,而且排放量大,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石油化工产业的废水污染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源, 而且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给水体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 2、 大气污染 石油化工产业的废气污染有着不同的形式,根据生产行业主要分为石油炼制废气、合成纤维废气、石油化肥废气,以及石油化工废气等。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装置非常复杂,治理方式各不相同,而且在提炼石油的过程中往往由于需要大量热量,排出较多的气体,含硫量非常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3、 土壤污染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有很多,诸如酸渣、盐泥、碱渣以及污泥等,在这些废弃物中,还有很多的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非常严重。与此同时,石油化工产品在开采与运输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石油类的物质深入到土壤中,经过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的发生,更加严重的污染了环境。 二、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现状 1、 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强有力的宣传 有许多石油化工企业单纯地将精力放在生产环节,在整个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没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些企业甚至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工作,在政府监督机制放松的情况下,投机取巧,恣意妄为,一些石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另外有些石油化工企业缺少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宁愿将资金花费在政府的污染处罚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治理污染的费用要远远高于处罚资金数额,一般来说后者只占据前者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这就对企业环境保护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2、 缺少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环保制度 从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来看,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经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出现,这些法律已经无法全部覆盖,甚至存在一些制度方面的法律空白;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很难得到落实,这必将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安全保护的对策 1、 加强处罚 政府环保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方法,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突然死亡法”以及不断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等。 石化企业生产也要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方法,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石化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环保部门,并配置专业的环保管理人员,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机构与人员的,而且环保部门的负责人最好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样才能确保其作用有效的发挥。环保部门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程抢险,做好人员职责的分工,科学地制定任务与工作目标。 2、 要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 环境管理目标与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标之间是协调统一的,他们相对独立而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许多石化企业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从而导致对环境管理的漏洞,或者说仅仅是环境管理部门的事情。因此,管理者不仅要提高环境合法意识。还要把环境管理工作运用在全体员工的各种生产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在提高自身自觉守法的同时, 还要积极不断地培养企业员工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工作习惯。例如,对企业的环境意识培训,可分为管理层培训,内审员及骨干培训,普通员工培训,并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事故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随着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还要把新的规定及时传达给大家。 3、 加强员工操作规范的培训 实际在许多时候,由于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产生环境问题的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石化企业的员工如果不按规定操作,就有可能导致工序紊乱,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 从而导致环境事故和环境问题的出现。近期在大连新港附近的中石油输油管道起火,据调查事故发生原因是由于油船在卸油过程中,工人操作不当引起输油管线爆炸,所幸并无人员伤亡,但是输油管线的爆炸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一线生产单位在操作过程中,要检查现有的操作规程是否合理,员工是否容易掌握,对不合理的要不断改进;其次密切关注员工的日常操做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有不良的操作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期达到好的环境绩效。 4、 加强设备和材料的环境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良好的符合规定标准的设备,不仅可以保证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实现,也大大地保证了物料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以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石化设备在采购或改造时,首先要充分考虑环境管理的要求,以保障其高效运作。例如现在高硫原油的供应比例已超过50%,这样在生产加工、输送、贮存、后加工等各个环节对常压塔、减压塔、闪蒸塔等设备的设计制造及其材料的选择上,都要具有更高的防腐蚀能力,所以设备材料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行业标准。 5、 环境计划的运行与应急预案 目前大多石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是环境计划的运行控制,存在着生产操作与安全环境的矛盾,在发生异常、紧急状况时,多数企业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企业的环境管理过程中,对于水处理、废油、固体废物的焚烧过程要时时加强检查,要有严格的全程的跟踪、检查规定、记录。要强调运行控制文件的制定与执行,必须制定有应急预案,明确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事态扩大。应急预案是指组织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而做出的响应方案。应急预案来自于日常管理,又严于日常管理,是我们减小事故危害的最后屏障。但有些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或不严格按规定执行。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据调查潍坊输油处及青岛输油站、中石化管道分公司在事故发生时对事故的严重性并未及时作出风险评估,没有及时下达启动应急预案指令,并且现场处置人员没有对泄漏区域实施有效的警戒和围挡,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斋堂岛街大片路面和胶州湾附近海水受到严重污染,教训非常惨痛。 目前,国内很多石化企业在对化工过程采用计算机管理同时,建立了应急响应专家管理系统,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效果很不错,非常值得借鉴。 结束语 当今社会,在人类对资源需求越来越高的同时,石油化工生产给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因此,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必须要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自觉加入到节约资源的行动中。在石油化工生产中, 企业应加强现场检查,不仅要保证达标稳定,而且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同时,石油化工企业还要采取科学的手段,防止大面积污染,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的污染,进而促进石油化工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策略探究 1环境保护监测 公司成立环境监测站,具体设在分析化验室,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并执行公司年度环境监测计划;(2)负责公司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变化情况的现场监督监测,参加环保现场监督检查;(3)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档案和监测数据库;(4)编制环境质量报告;(5)参与企业环境污染事件调查监测,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在整个石油作业期间都要对有关环境参数实施监测,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由HSE部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由环境监测站依据国际检测规范,对以下环境要素监测:(1)空气质量;(2)地表水、地下水质量;(3)土壤和水底沉积物;(4)动植物种群,包括濒危物种;(5)考古和文化古迹以及宗教圣地研究,包括其他地理坐标或选矿地点;(6)动力使用;(7)废料有效利用;(8)噪声;(9)在污水管出口监测化学物质成分和地表水监测计划中规定的计量参数。环境监测计划应包含下列信息:(1)设施描述、尺寸和每个设施排放源数量,标明工作状态;(2)确定污染物取样地点和取样频率;(3)需要监测的参数;(4)进行石油作业期间用于减少排放体积和恢复吹洗气体的工艺和设备;(5)排放到大气中或通过火炬燃烧的燃烧物和有害物预计数量,吹洗分离器时井或管道的预计数量和从硫化氢获取硫的数量;(6)根据政府部门的合理要求,任何与监测空气质量有关的其他要求。 2环境保护教育 所有参与天然气项目的人员都应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公司和各承包商单位都应制订环境保护教育计划,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1)作业者保护环境的目的、任务和方法;(2)环境保护法律;(3)控制空气、水的质量,熟悉危险材料和废料的技术教育;(4)作业者环境保护计划教育;(5)作业者消除泄露计划教育;(6)进行环境调查、监测、取样、运输和分析时控制和保证工作质量的教育。作业者可吸收其他有关单位进行该种教育;(7)野外现场不准乱扔废弃物,乱倒废油、废液,禁止购买野生动物。 3环境应急计划 公司作业主管部门应编写涉及任何可能导致潜在泄露的活动的清除泄露计划。所有消除泄露计划应根据公司决定的合理要求每年重新审定和更新。所有消除泄露计划建议文本应包含下列信息:(1)合同区地图,标明附近居民点、特别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潜在的污染燃料、碳氢化合物、含石油废料和化学毒物的储存和排放地块位置,以及加油地点的位置;(2)用于消除泄露的设备清单、位置和总数、经培训过的负责消;除作业人员名单,及用于消除石油连续排放或短期泄露的措施、提交泄露报告的程序;(3)公司为确定在高风险地区或特别生态条件下消除泄露所需的时间、必要的员工数量和分布在作业者各个项目的设备举办的模拟演练;(4)使用分散剂的计划,标明可能使用的分散成分,对其在各种条件下有效性评价和毒性、化学成分和性质(如果有资料)的描述;(5)有关收集或排出装置,或防止石油泄漏到水表或地表的设备,包括用于收集的储藏罐,及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和设备; 4危险废物控制 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建立本主管业务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台账,记录品名、数量、储存地点(在专门的地图上标出)、使用日期、数量、保管单位、保管负责人等信息。HSE部环保科建立公司危险化学品台账,专人负责,每月普查登记。公司或承包商应采取迅速措施限制和清理任何泄露,恢复泄露周围的环境。 4.1油品和化学材料的储存。储油罐周围应建设防渗池,保证能承受最大储油罐的内容物并防止石油泄漏扩散到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交汇的排出水中;在安全的场所保存要求照看的危险化学材料或对人有毒的材料(酸、去污剂等),并限制人员进入。在专门的地图上标出储存地点并登记所有化学材料总数。 4.2储存、运输和移除废料。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应负责储存、运输和移除业务所辖的所有废料,包括但不限于石油、地层水、化学毒物、钻井溶液和水泥、污水及卫生用水和垃圾,避免给生命和人身健康、财产、地下淡水源、表面水源、自然资源、宗教圣地和文化古迹带来损失,或者避免威胁员工和居民安全。危险废物运输、移除要有危险废物转移单。 4.3排放工业废料。公司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承包商应采取措施防止因石油作业产生的废料排放到地表或水中,根据移除废料计划批准的排放除外。作业者应对排放的污水中物质集聚情况进行监测。 作者:高健 单位:江阴市环境保护局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石油化工园区环境保护论文 1防渗措施 1)重点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主要是污水产生区、危险废物暂存库。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采用刚性或复合防渗结构。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1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0.8mm),渗透系数≤1.0×10﹣10cm/s;复合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抗渗混凝土(厚度≥100mm),抗渗混凝土的渗透系数≤1.0×10﹣6cm/s; 2)特殊污染防治区(污水处理池适用):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采用刚性或复合防渗结构。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2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1.0mm),渗透系数≤1.0×10﹣12cm/s;复合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抗渗混凝土(厚度≥250mm),抗渗混凝土的渗透系数≤1.0×10﹣6cm/s; 3)特殊污染防治区(含污染物介质的地下管道、储罐适用):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其中物料管网采用天然或柔性防渗结构,生产污水、污染雨水管道、储罐区采用柔性防渗结构。天然防渗结构型式为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2m,饱和渗透系数≤1.0×10﹣7cm/s;柔性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 4)一般污染防治区:包括雨水管道、生活污水管网、生活垃圾暂存点、循环水管网、海水管网等,该区不用布设防渗检漏系统,防渗结构可采用天然或刚性或复合,天然防渗结构型式为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1.5m,饱和渗透系数≤1.0×10_7cm/s;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抗渗混凝土(厚度≥100mm),渗透系数≤1.0×10_8cm/s;柔性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 2地下水监测 为及时准确掌握园区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应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的要求及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在园区附近及下游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监测方案为: 1)对于整个园区的监测。在园区上游设置一口监测井,用于背景值监测;在园区内污水处理厂下游附近设置一口监测井,用于监测生产装置和污水处理站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 2)对园区入园企业的监测。对各入园企业的监测井设置,可分为3类:第一类监测点,布设在厂区内部生产装置区和污水处理设施下游附近,用于监测生产装置和污水处理设施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第二类监测点,布设在灌区附近下游,用于监测含油废水排放及储罐泄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第三类监测点,布设在厂界外围地下水上游,用于背景值监测; 3)监测井结构:监测井孔深为见中风化板岩2m终孔,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井的孔径,要求不小于Φ200mm,背景值监测井孔径可略小。为避免污染物沿孔壁深入地下,孔口以下3米(或至潜水面)宜用粘土或水泥止水,下部为滤水管,底部视井深情况设计沉砂管; 4)监测层位及频率:监测层位为潜水,每月采样一次; 5)监测项目:pH、温度、臭度、色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挥发酚、总氰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阴离子洗涤剂、铁、锰、铅、钴、六价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石油类及笨,另外加具体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 6)监测数据处理:监测结果要按规定及时建立档案,并定期向园区管理部门汇报,对于常规监测数据应该公开,特别是对园区所在区域的附近居民公开,满足法律中关于知情权的要求。如发现异常或发生事故,加密监测频次,改为每天监测一次,并分析污染原因,确定泄露污染源,及时采取对应应急措施。 3地下水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 3.1应急预案制定整个园区及各企业的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与其他应急预案相协调。地下水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应急预案的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 2)相关部门在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和分工; 3)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和潜在污染源评估; 4)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情况,平时的训练和演习;5)特大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应急救援的经费保障。 3.2应急处置 一旦发现地下水出现异常情况,必须按照应急预案马上采取紧急措施: 1)当确定发生地下水异常情况时,按照制定的地下水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及上级部门,通知附近地下水用户,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2)组织专业队伍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查找环境事故发生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事故影响控制住,采取紧急措施切断生产装置或设施,防止事故扩散、蔓延及发生连锁反应,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3)当通过监测发现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时,根据监测井的反馈信息,对污染区地下水进行人工抽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控制污染区地下水流场,防止污染物扩散,并抽取已污染的地下水送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 4)必要时,请求社会应急力量协助处理; 5)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4检漏系统及应急抽水系统 4.1检漏系统 为防止因污水管跑冒滴漏对地下水的污染,应设置管网检漏系统,该系统包括人工巡查、仪器检测、在线数据采集与监控及统计报表等部分。首先配备专门人员巡检,利用检漏线缆、超声检漏仪、听漏仪等仪器对管线漏点进行探测,最后在线对数据进行采集与监控,定期监测形成报表。 4.2应急抽水系统 该系统包括专业抽水技术人员、应急抽水井、抽水泵三部分,用于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置。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监测井既作为水质监测井,也作为事故应急处置井。抽水泵的功率根据场地地下水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发生事故,在污染物泄露1天后,根据园区水文地质条件,按照三个月将该区污染物的质点全部抽走的要求核算出抽水井每天应该抽走的水量。抽走的地下水送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返还生产系统使用。同时每月都要对抽水水质进行检测,以确定受污染的地下水全部被抽走。因抽水量不大,且为暂时短期抽水,对区域流场影响不大。 5结论 要做好石油化工园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做好园区的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整理,获取园区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第一手资料,绘制出园区及所在区域水文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地下水流场等专业图件,结合园区污染源调查,掌握地下水污染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对园区制定出防渗、监控方案,保证方案的有的放矢、经济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高明哲 单位:南京大学 浅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策略:石油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石油化工产业生产特点分析 石油化学工业生产是对多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转化加工的高危险性的行业,容易发生火灾、气体爆炸等事故,其事故发生后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从安全的角度分析,它不同于冶金、机械制造、基本建设、纺织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特点。危险的主要类型为物质材料和生产工艺产生的危险。 1.1物料危险 石化生产中涉及物料危险性大,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几率非常高,人员伤亡惨重。石油化工生产中一些原料具有危险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等特点,甚至包括工艺过程中的半成品、中间体、各种溶剂、添加剂、催化剂、试剂等,绝大多数属于易燃可燃性物质。它们又多以气体和液体状态存在,极易泄漏和挥发,许多物料是高毒和剧毒物质,如苯、甲苯、氰化钠等等,由于这些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给生产、存储和运输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容易导致人员伤亡。 1.2工艺危险 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化学反应条件苛刻,发生灾难性事故在所难免。石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高温、高压、低温、真空等物理条件来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这些苛刻条件往往成为发生事故隐患的首要原因。在生产加工环节中,对工艺严格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对石化生产设备的制造、维护以及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生产工艺上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2石油化工产业的安全问题 石油化工产业的特点决定了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1],化工生产事故也常有发生,轻则造成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妨碍工厂的经济发展,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因泄漏、燃烧等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2]。因此了解石油化工事故发生的特点对提高石油化工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针对以往发生的事故进行总结,分析石油化工事故的特点。 2.1火灾和爆炸事故影响 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环节过程中,通过对石油原料和天然气原料的处理和加工会产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不稳定的化学产品,同时伴有强烈的反应,一旦操作失误,就可能发生连环爆炸事故和火灾。例如2005年11月13日,吉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同时引发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此可见石油企业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产生的后果不仅仅是人员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惨不忍睹,更是无法通过金钱来衡量的。 2.2化学事故影响 在生产石油化工产品时,各种反应非常复杂会伴有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其中一些产物的状态非常的不稳定,一旦遇到高温、高压的环境极易对企业员工产生生命威胁、严重的会发生化学爆炸。同时,石化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强,在一些大型一体化装置区,装置之间相互关联,物料互供关系密切,一个装置的产品往往是另一装置的原材料,局部的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全局误控制操作界面,导致事故。近几年,在全球性数据调查中,由于化学事故而死亡的位居榜首。由于化工生产条件要求严格,致使很多设备发生腐蚀或缺陷,如果仍进行高负荷运转,会发生灾难性的石油化工安全事故,多事故并发。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小事故会导致多事故并发,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石油化工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3石油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巨大的,不可逆的。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造成例如酸雨、温室效应以及沙化现象的产生,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等,这些问题都与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能力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采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大气的自净能力等措施来及时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石油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趋势为:①实现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②培育典型的环境保护企业和园区;③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变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④提高生产技术和产业升级。为此,各化工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重视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形象并实现长期投资效益。②贯彻落实环保工作部门。定期向上级环保部门汇报工作,并对操作人员进行环保培训、宣传和考核。③努力争取环保优惠政策和资金。为了提高各化工企业的环保实施力,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环保优惠政策及专项资金来帮助提高企业技术和污染治理工作,化工企业应当积极努力争取,以实现化工生产与环保的平衡发展。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要,这些将促使化工产业升级和提高技术,尽量做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形成可循环生产;促使化工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变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贯彻落实企业的环保由前期投入转变为后续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投入的平衡发展。 作者:祝艺宁 于凤阁 黄驿皓 单位:吉林石化公司动力一厂 吉林石化公司碳纤维厂
中学政治结合时事政治教学:初中政治教学中结合时事政治教学的意义及其措施 摘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时事政治不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的材料,同时也是通过实践对政治教学中各种理论的佐证。将政治理论与时事进行有机的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理论的内涵所在,利用所学的实例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结合时事政治;措施 将时事政治引入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也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同时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开展时事评论活动,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话题事件,师生之间共同讨论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时政大事的内涵。 一、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的必要性 (1)现阶段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 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好的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传统的教学由于强硬地灌输理论,同时学生又不能很好地理解,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培养。再加上老师太过于一言堂的教学导致学生更加抵制课堂教学,甚至出现一种懈怠甚至厌恶的情绪。然而通过最近社会的热点新闻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2)社会环境的需求 现阶段社会发展较快,同时网络环境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得十分复杂。那么在此背景下避免不了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传入他们的脑海。这时就要我们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同时也可以借助最近热点的青少年的一些反面案例对其进行教育。 (3)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需要 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一个人只有道德美才是较好做人的前提,道德败坏的人,智力再高给社会带来的都是灾害。所以我们既要做好学习教育也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德智双馨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我国当下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所谓时事政治教学其实就是将时事政治合理有效的引入初中政治课堂中,通过外界社会实际发生的事件设计的政治理论以更好地进行政治理论传输,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的将所教知识借助时事来表现。我们也可以通过实例来分析设计的政治理论。另外,我们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时事政治的实例,让学生独立分析,培养他们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便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和改进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的措施 (1)时政教学应突出教育性和时效性 教师自身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就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时了解时事,然后进行合理筛选后引入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对新事物都很感兴趣,那么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定会非常集中,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2)将时政融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选择时事信息,然后分享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可以借鉴。通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身边事的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时事小播报,鼓励他们将这些时事引进课堂。长期坚持分享学习,那么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时事背景与所学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学习效果定会大大提高。 (3)鼓励学生对时事进行评论 我们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专栏,定期总结小评时事,发表个人看法,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在讨论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每一个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否一针见血,都要鼓励每一个人发散思维评论。 (4)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时政资料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节目,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络收集感兴趣的素材,在学习之余可以阅读一些报纸,如《参考消息》和本地的报纸等,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关心社会国家发生的大事,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意识。针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难以理解和困惑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点拨,将时政材料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5)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合方式 政治课堂教学环节,是将时事政治融入到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点拨,也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深入分析问题。例如当前世界杯小组赛中发生的苏亚雷斯“咬人事件”,涉及到的政治教材知识有“人身权利”“自尊自信”“肩负使命”等,通过辩论能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可以设置课堂作业,借助时事政治事件,设置与政治教材相关的问题,将时事背景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时事政治提高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 (6)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意义 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将时事政治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联系掌握,通过时事政治材料与教学中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时政素材解释教材知识,并且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并要有正义精神,敢于与社会危害分子做斗争,形成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断努力奋斗,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四、结语 总之,由于现阶段政治课理论太多,太抽象,整个课堂就是枯燥无聊,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就导致政治课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从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中学政治结合时事政治教学:如何结合时事政治进行高中政治教学 摘要:时事政治作为政治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思想政治教学结合,对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政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时政热点问题也是高考政治必考试题,本文结合笔者的积极教学经验和经历,对如何结合时事政治,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政治;融合;利用 时事政治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而且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课文教材中,时事政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篇幅,这也是教改后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成功为目标、以学生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成为当前现代化教育 的主导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时事政治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是反映社会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其在 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变迁与改革。政治教育中开展时事政治教育能够打破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时空局限,增加政治教学的丰富性。高中思想政治课向学 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学习政治知识,另一方面思想受到感化,因此,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较好 地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和外界环境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及表达的能力。时事政治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不同,其不仅可以运用 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把握、理解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目前,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主要围绕时事热点、时事评述、时事新闻展开,以讨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高中的不同阶段,时事政治教学的重点也不一 样。但由于目前高中政治教学受到升学模式的限制,在时事政治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知识性及科学性的认识,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时事政治 进行政治教学,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律意识。 1.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不够深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很多教师缺乏对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理解,没有充分利用时事政治增强教学效果,仅在课前或课后引入时事新闻,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没有将时事新闻贯穿高中政 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忽略了时事政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部分教师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较低 ,或过于表面 ,没有充分发挥时事热点效应,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专题讲座,教学过程带有强烈的随意性,说服力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2.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缺乏客观性 在进行政治教学时,部分教师过于主观,对时事政治的评论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因此,在进行时事事件分析时,会出现信息传达错误的情况,导 致学生对时事的认识不够深刻,从而出现思想认识的错误。教师在时事政治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时事相关热点进行整合,忽略了时事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充分利 用时事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迫于高考升学压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时事政治缺乏关注,以教材内容作为政治教学的重点,没有充分利用时事对政治课本内 容加以分析,导致政治教学过于理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主体对象,而是课堂的主体,要求教师在开放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关 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高中政 治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秉着师生合作原则,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倡导”探讨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的”一言堂”,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起到引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高中政治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无穷魅力。 2.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 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讲座:高中政治教材的滞后性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矛盾性,这就需要高中 政治教师很好的处理这一点。高中生对于每天接触的社会、所见所闻,对他们而言都是新奇的,甚至感到非常困惑,如果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容易导致高中 生产生挫败感,不利于高中生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如果高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时事政治专题讲座,对某一个重大时事政治事件进行剖析与讲解,不仅可以 让高中生把握事件,还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进行演讲式课堂教学:通过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释放学生的热情,并引发学生对 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合理安排应用时事政治时机 应用时事政治的时机主要表现为:课前 5~10分钟;课中 10分钟左右;临下课前 5分钟;或者整个课堂过程运用一个时事政治事件进行整体穿插与利用。至于到底什么时机应用时事政治效果最好,这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与标准,必须要视具体情况 而定。但笔者通过对一些一线教师的采访可知,他们都喜欢利用课堂前的 5-10min c下课前的 5min,这是因为课前 5-10min,学生可能还沉浸在上节课的内容中,这时应用一些时事政治,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转移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热情, 带着疑问与好奇进行高中政治教学中去,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下课前5min,教师通过一件时事政治事件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可以让学生 产生顿悟感,不仅理解了理论,也理解了时事政治,二者相得益彰。 总之,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教学,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国内国外情形,活跃上课气氛,避免枯燥的理论概念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教学重点。还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又能有效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有义务在素质教学环境背景下,积极探讨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对策与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 中学政治结合时事政治教学:高中政治结合时事政治教学方案 【摘要】 高中政治课应该是紧跟国家政策,国际局势发展的,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课堂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了时事才会激励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领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明白时事就会激励学生的斗志,明白青少年的使命。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讲解,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还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两者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帮助更好的让时事政治和高中政治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 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有效运用 当今世界事实与政治的事例,发掘它们的特色与重点,把这些充分运用在授课上面,可以间接的促进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高中政治老师不仅仅要讲授课本中涵盖的知识点,还要把时事政治运用进来,尤其是必须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热点和焦点,把它们当作时事政治的案例融汇到整个教学体系,将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合理地联系起来,达到教学效果增加的目的。 1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1.1时事政治案例教学符合高中生期望新课程改革认为,现代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发展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更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有效统一。学生的求知欲即兴趣是情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是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特点。政治案件可以说是如今的生产力,具备明显的现代文化,促进同学们的开创意识,懂得更多课外知识,与如今更紧密、与现实更结合,在其知识里是非常多样化、新有趣的、灵动的,比书本里所讲的知识要更结合现实、更加具有新鲜感觉等的特征,从而促进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同学们的兴趣以及自觉性。 1.2可以概念高中政治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新课改认为,学生不仅仅是知识接受者与传递知识的主体对象,更是新时期政治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时事政治案例教学,将时事话题当作其主要内容,能够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实现理论的具体化、内容的形象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时事政治案例教学能够提升政治学科的教育作用,通过长期的、潜在的影响,从量的积累逐步发展到质的飞跃,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提升其爱国热情,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3案例教学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增加实际生活知识能力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如何分析判断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当前存在的各种国家乃至世界的社会各种群体之间的联系,通过授课者的提示,教育能提高个人的喷锡判断,处理问题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收集、整理时事政治案例,锻炼学生收集整理时政素材的能力,开阔自身视野,刺激发散性思维能力。 2时事政治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 当前,高中阶段时事政治教学主要是围绕热点新闻、热点时评及时事评论来进行讨论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导致学生不完全感兴趣,教师授课重点也不够突出。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事政治案例观念有偏差。按照目前的教育体系,高中阶段面临较大升学压力,教师、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转,时事政治只占极少分数,平时不闻不问,高考前临时勾勾重点、抱抱佛脚,学生背背重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二就是选择不适合的时事政治这样面案件材料。其中最大原因就是老师很少看有关新闻杂志,而且很慢的推出新的政治知识,并且通常典型时事政治这样面案例都是每年都给学生讲,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不会有好效果。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较快,有时候学生获取的信息要比教师知道的更多更早,所以,教师只有及时的了解,课前认真准备,尽可能的引用最新的案例,防止与时代脱节,造成学生没兴趣,达不到上课的预期效果。三是时事政治案例处理不准确。时事政治案例,首先要注重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对时事政治教材把握不全面的情况,甚至出现案例与所讲内容无关的情况,即使讲得再精彩也无济于事。有时引用材料过多,但与考试的重点、难点没有关系,只注重引入案例的外在形式,不注重实实在在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求得精彩的教学过程,更没有换得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时事政治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3.1合理修改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合理安排,时间上不要太紧或太松,同时老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使课堂教学和时事政治相结合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在规定的教学计划内完成教学。 3.2将知识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吸引学生的兴趣老师上课过于呆板,导致学生上课效率不高,因此将时事政治融入知识点,既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吸引学生上课兴趣,从而营造一种轻松而不拖沓的课堂氛围。当然这一点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做足准备,能准确的运用知识点,使知识点和时事政治事件紧密相连。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近期热门事件准确的与知识点对应,在事件的讲解分析中引出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知识点,从而更好的记忆知识点。 3.3提升老师的政治素养一个好的政治老师,不仅能清楚的掌握政治考点,更能将政治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向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去认识世界,而不是做一个高分低能的“机器”。结合式政治教育对老师有着极高的政治素养要求,那么老师就需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进而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修养。 3.4考试结合时事政治知识考试内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似乎是在用考试的方式强求学生去关注时事政治,其实不然,通过该方法不仅能体现政治的与时俱进,更能对政治呆板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时事政治事件的分析可以检查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否正确,以便老师及时与有问题学生沟通。在新的课程整改的条件下,不仅可以有效的发展教育新体制的完善,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及整体品质。政治思想教育在我们周围,和我们的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和政治思维关联密切、互补,在我们教学途中应该把教育工作课表作为必要的学习,掌握第一新闻。 作者:阳立 单位:桂林市第十九中学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提出选择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统计汇总数据实施评价等四个步骤进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2015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按照文件精神,到 2020 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2.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透明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使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关注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同时,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是与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接轨的需要。 3.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其中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站在全新视阈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具有公开、透明、全面、真实的特点。 4.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实施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可以称为社会评价,其实施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4.1 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 第三方评价的参与层面可以包括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毕业生、家长、社会舆论等,那么由谁作为评价的主体是需要首先确定的问题,借鉴国内不少高校的经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可以交由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进行。目前最为知名且比较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为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已与国内近700余所高校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是中国首家提供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也是高校、社会大众、用人单位和政府公认的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 4.2 建立切实可行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要考虑其专业特点,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反馈系统,以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机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凸显林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具体实施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第三方评价机构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三套问卷,问卷应按照指标体系,同时体现专业特点,设计第三方评价指标权重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问卷对应人才培养内容指标的设计,林业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应涉及。 4.3 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三方评价实践中,各评价主体相对分散、独立,各具特点,因此,采用开放性、便利性的渠道与方式,能够让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参与评价。当前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即设计评价问卷,开发评价软件,然后引导、组织评价者参与网络评价。网络评价相对便利,没有确切的时间限定,有利于参评者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十分易于组织,运行成本较低,也便于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归纳结论。建立毕业生几页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信息录入,就业信息,信息资料检索和在线咨询等功能,从而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4实施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第三方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信机制,针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可以尝试“情报员”机制,每个顶岗实习或毕业班级选取1-2名责任心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级情报员,负责统计班级同学相关信息,并每月向学校信息管理员汇报,以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学校可向班级信息情报员支付相应经济报酬。 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工作,进行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结论,并反馈给相关高职院校,院校责成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评价结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5. 结语 第三方评价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行政评估和学校的自我内部评估的教育新评价方式,既是简政放权的具体举措,又是推动我国教育评价方式改革的有力措施。构建第三方人才培B质量的评价体系对林业工程类专业真实有效、科学、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及难题 摘 要:本文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尝试给予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难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设置的要求,林业工程类专业特指木材加工技术(含人造板自动化生产技术方向)、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等4个专业。目前国内开设木材加工技术的高职院校有9所,在校生约1200人,企业人才需求约50000人/年;开设木工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有1所,开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有3所,此3个专业在校生较少,市场人才缺口较少。高职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主要特点即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主要从事设备操作、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对就业人群的质量标准看,人才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职高专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有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1.国内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需求旺盛,但毕业学生基本不能立马上岗,未能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探索与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迫切之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刻不容缓。 开设有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的院校主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侧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管理作用与导向功能,至于结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等重要问题研究较少。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独有的体系。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相结合;英国主要采用“三明治体系”及BTEC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由培训企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紧密合作,提供就业支持和各种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AQF国家资格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采用专科教育和技能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和认证制度;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理论构架等研究。 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的难题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它最终归宿还是实践。评价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如何、针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如何评价等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才能发现其特点,找出适合目前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显著特点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IPP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这四种评价可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设立合理的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双证书获得率”等指标是可以量化评价的,而有些指标如“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想要量化评价是很困难的,评价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目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确定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应基于实践调研与文献检索的基础。实践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研问卷应针对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进行分别设计。同时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问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问卷设计要保证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显著性。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意义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对每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评价方法来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方便、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小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林业工程类专业同其他专业同样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只有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才能实现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合理有效评价。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浅谈岩土工程公司发展初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发展初期既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也要重视人才培养。要通过不断完善员工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办法等形成企业特有的人才激励机制,并建立起有效的员工晋升通道,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专业技术 人才引进 人才培养 激励机制 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发展初期既要重视人才引进,也要重视人才培养。公司成立三年来,规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由成立之初的10几人发展至40多人,针对公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不断健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从激励机制上为人才设身处地考虑,培养出人才,吸引住人才,聚集起人才,让各类人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人才引进 引进的人才要适用,确实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根据各岗位人才需求和可供选拔的人才资源之间的关系,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各类人才,使人才的补充、更新和增长及时得到满足。多渠道招聘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地勘系统内调动等多种途径引进优秀人才。公司在每年的11月份,组织相关专业主管到地质类院校招聘,现场组织面试,选择合适的毕业生,先安排到公司进行为期2-3个月的实习,通过实践锻炼,再根据双方意愿签订就业协议,从而大大降低了员工入职后的离职率。公司成立第三年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且具有岩土行业相关专业实习或从业经历,主要分布在勘察、施工、监测3个急需专业。 二、人才培养与使用 在人才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注重德才兼备和用人所长的原则,要善于发现和大胆使用尚未显露但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才,年轻人才有诸多优势,如普遍的学历优势、思想更加开放、更富于创新精神等,摒弃过去“重使用、轻培养”的旧的人才工作观念,加大对生产骨干与技术岗位员工的培养力度。要结合年轻技术人员个人的特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按专业为应届毕业生分配辅导老师,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项目,使新员工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 积极为基层一线新员工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公司在成立第二年引进硕士研究生3名,在市重点项目中大胆使用这些新人作为技术骨干,并出色完成了多个大型项目,受到业主的一致好评。加快青年后备干部培养,要结合员工的个人潜能、兴趣志向、能力专长、发展趋势、成长经历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部培养规划。对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员工,要在考核考察的基础上,给他们压担子,放手让他们独当一面,经受实践的考验。条件成熟的,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要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 培训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岩土行业是一个相对艰苦的行业,对于新进应届毕业生,公司要加强培训和引导,将个人发展职业规划与单位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为每位应届毕业生指明个人发展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岗位业务、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按岩土行业专业分类,组织技术人员对专业特殊难题、重点项目、有代表性工程案例等进行分析研讨,抛砖引玉,解决难题。通过教育培训,使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奠定基础。切实做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积极落实学科带头人带培青年技术人员计划,提高公司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在公司的培养下,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和部门负责人,他们勤勤恳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开拓市场,始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公司整体经济效益翻一番,这些都与公司大力扶持专业技术人员的政策密不可分。 三、人才激励 通过认真研究现行薪酬制度的弊端,深入学习调研行业内外一些大型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广泛征求意见,从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出发,确定公司薪酬总体模式:即以岗定薪,按照员工所在岗位的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强度、岗位责任大小等确定工资。实行一岗数薪制,即在一个岗位内设置多个工资标准,以反映员工个人绩效差别,使员工获得与其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和待遇。同时,公司还制定鼓励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考取一级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等职业资格,并对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奖励。 为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改进员工工作绩效,公司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公司约束机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将员工工资与年度绩效评价结合起来。使员工收入与贡献大小挂钩,每年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做为晋级或升职的依据,各部门评出优秀员工,在全公司范围内再进行一次综合评估,部分优秀员工有晋级或升职的机会,同样也会有少数年度绩效评价不合格的员工降级或解聘,逐步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激励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的员工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办法形成企业特有的人才激励机制,并建立起有效的员工晋升通道,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总之,在公司发展初期,通过引进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花大力气进行人才培养,对于年轻技术人员,我们要有不拘一格的用人气度,也要注重遵循政策、着重长远;不断优化用人环境,使优秀年轻技术骨干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使用中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公司专业技术队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城市交通工程专业技术研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及国防的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不论从生产发展与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比较来看,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是十分落后的。这突出表现在:运输发展滞后,运输能力不足,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运输结构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未能充分的发挥;运输设施与装备陈旧、落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各运输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动力不足、效益不高、实力下降等现象,浪费了本已十分紧张的宝贵运力。因此,研究交通经济问题,探求其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实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 交通运输直接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且比重逐渐扩大 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业人员、固定资产和创造的增加值都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的这几大比重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创造的增加值也逐年递增。交通运输业虽然是物质生产部门,但它也是服务性行业,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因此应放长眼光,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保持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发展,保证交通运输业直接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 交通运输业的先行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发展交通就是发展经济。目前,无论是企业的生产,新建项目的动工,特区、开发区的建设,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先行。因此,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要看交通运输能否够加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运输保障,解决交通“瓶颈”,无论对近期,还是远期,对局部地区还是对全国都有好处。 我国对城市交通规划及交通需求的预测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才开始较大规模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城市交通特征指标预测技术的研究,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交通工程建设进入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了较成熟的预测技术。如,进行道路、交叉口流量预测的动态连续式交通分配技术,已经能模拟一天的交通需求的变化,在城市交通控制、线路诱导等方面广泛应用。 三、 城市交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交通是没有国界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交通。市场也是没有国界的,路到那里,商品流通就跟到哪里。因此,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发展市场经济,对交通运输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交通和市场相互促进的良心循环,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尚不合理,产业素质低下,效益不高,究其原因,除长期政策造成各行业利益格局扭曲外,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的交通运输业落后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未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 发展城市交通是发展经济的纽带 在区域经济中,城市点与点之间,以及城市与周围乡村之间,要在经济上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产业扩散效应和聚集效益,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这条纽带联合。“要想富,先修路”这朴素语言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我国城市里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着许多重大的城市交通建设项目,而且正在迎来城市交通大发展时期,能否是我国的城市交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完善的管理体制、稳定的投资渠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交通项目费用的效益分析,迫切需要再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分析手段,如调查统计、建立模型等,得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体系。 交通运输终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交通运输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工业布局、市场服务区域、城市规模等等。所以,应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交通问题,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交通,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交通的需求和供给,综合考虑交通和经济,而不能知识被动地以塞不塞车作为判断交通状况好坏的标准。必须把城市交通放在国民经济的高度去衡量和认识。 五、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人民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是四个基本内容。在“衣食”丰裕的条件下,“行”的快捷、舒适将成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个人支配时间的增多,探访亲友、外出旅游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行”的要求和费用都将大幅上升。这对城市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旅客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由于交通运输紧张,交通环境恶劣,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影响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因此,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对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 为了能够满足目前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的需求,以该专业教学现状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提出培养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若干对策,为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增加,各本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应用型转变,技术应用型大学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王牌专业,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探索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应用型高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行案例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所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1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我国各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虽然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培养具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类知识平台,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这是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是对一个项目从前期策划到正常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前准备工作、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试运行阶段。目前,各高校为了迎合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转型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培养方案、教师配备等还不够完善,更急需对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完善。 2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都还是按照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致使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的数量和教科研情况为主要标准,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都注重研究,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应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相当不利的,与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不匹配。 教材体系不完善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大高校对国家政策进行的积极响应,工程管理专业要求专业性极强,但据调研,各高校一般还是按照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给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订购教材,而该教材却不是按照实务工作的流程进行编写的,而是较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并且知识点繁多且零散,以致学生学习完理论课程后,只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工程项目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 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的知识框架体系包括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和技术类四个专业平台,该专业的学生对这四个平台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以后,还是缺乏动手能力,都有涉及,但都不专业。究其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教材体系不够完善,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达不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课程偏少 各高校对课程设置基本是理论教学远比课程设计重要,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认为课程设计或者工程实践课程只是一个形式。工程管理专业是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是实践性和动手操作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而在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基础条件投入不足,校外实习单位难寻且岗位难找,大学生校外实习面临边缘化等问题,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工程修养和工程实践,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这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高校对于教师工作考核的一条主要标准就是教科研项目的多少,导致很多高校教师注重科研立项,而忽视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师资是高校教学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各高校要培养出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有一支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广大中青年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转变。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中青年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很难有机会去企业或工程现场进行锻炼,导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 3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 明确定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制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技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平台的重要保障。应用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因此,应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构建与社会实际结合、与职业标准结合、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教学过程强调与真实生产过程或仿真场景结合,提倡采用案例、讨论、实际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课程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需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重点要修订完善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修订并完善教学过程质量标准,重点修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还要修订和完善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及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此外,建立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社会评价体系。课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一些课程,但是目前几乎没有与改革课程相匹配的教材。因此,各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自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和讲义,积累改革实践成果,与国家级出版社建立战略性合作机制,陆续出版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 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 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工程管理专业由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应培养一支能教学精实践的“双师型”人才队伍。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行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参与技术创新、课程研究等实践活动,强化产学研合作能力培养,鼓励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实现既能上讲堂,又能下现场,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面积极主动向社会聘用企业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符合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高校培养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形成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 加强工程实践体系训练课程 建筑类高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突破现有学科体系框架,重构理论教学体系,专业课将校内学习模拟成实际工作场景,把学科体系系统重构成工程过程的系统化,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和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来支撑。目前,一些建筑类高校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工程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基地、BIM实验中心等,同时各高校也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4 结论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寄予更高期望。这就要求高校结合所在行业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论证,在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定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定位,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能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总之,高校应努力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西藏自治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培训圆满结课 受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由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和长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长安大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西藏自治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于2016年8月16日上午正式开课。 来自西藏交通系统,包括自治区交通厅、各地公路局、交通质监站等部门的1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肖雨龙,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林,以及长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郝培文教授,共同主持了开班仪式。 西藏天路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林称,本次培训围绕着西藏自治区交通工程领域中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旨在完善学员的理论知识结构,帮助学员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那些不远千里赶来参加培训的学员,西藏天路总工程师肖雨龙既铭感于他们的诚意,也寄予了殷切期望:“参加本次培训班的学员都是区内交通行业的骨干力量,课程安排也充分考虑了西藏地区高寒高海拔交通工程的施工难题,希望大家认真听讲,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为西藏自治区交通建设贡献力量。” 长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郝培文教授说:“虽然西藏在近几年进入交通大发展的时期,但是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尤其是高速公路,目前只有两条。毋庸置疑,正在规划的高速公路即将迎来一个大规模建设过程。西藏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决定了建设一条好的公路比内地艰难得多,因此藏区公路交通技术人员面临的挑战也比内地同行大很多。针对今后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开展一次技术交流和培训。”为了紧扣本次培训的主旨――提高西藏自治区从事交通工程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区外施工技术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完善高寒高海拔地区施工的技术储备――几经斟酌、筛选的题目涵盖西藏自治区的发展现状,多年冻土路基的病害与防治,水泥稳定碎石和沥青混凝土施工,设备的实际操作以及沥青质量控制等内容。 结合拉萨贡嘎机场高速公路的灌缝处置状况,郝培文教授开始了本次培训的第一堂课――《沥青及改性沥青质量控制技术》。他要言不烦地说:“半刚性基层的反射裂缝是世界性难题,出现裂缝并不可怕,但是需要及时处理。”随着国家标准体系逐渐放开,日后国家标准、部级标准、团体(学会、协会等)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皆可以作为施工的依据,郝培文教授担心互相抄袭、罔顾当地环境与气候特点的地方标准继续沦为一堆废纸。“以西藏为例,有的摊铺机在高海拔地区施工时会出现熄火等故障,那么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设备施工?这才是地方标准应该探讨的问题。” 下午,郝培文教授对去年开始实施的《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中应当注意的条款进行了条分缕析。随后,徐工集团道路机械事业部西南大区经理裴厚磊详细介绍了徐工集团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十二五”建设过程中的战略合作成果,徐工的成套筑养路设备,以及包含产品销售、设备租赁、二手交易、配件商城四大模块的徐工“路之家”APP。他分享的江苏省在公路建设和养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自然环境迥异的西藏也极有裨益。 8月17日,作为自治区“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起草组成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宏发,在全程脱稿的关于西藏“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和趋势的报告中,不但援引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德国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理论,更是对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各阶段、年份的经济数据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他指出,1951~1959年,西藏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3%,1993~2015年则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由此证明了“没有稳定,当前就难以发展;没有发展,难有长期的稳定”,是故“十三五”期间西藏的经济仍然要保持如此增速。他还说,截至2015年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为7.8万km,要完成202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1万km的目标,西藏的交通建设大有可为,但是必须牢记“保护生态环境是底线、红线、高压线”。 “路面工程是一门通过机械设备将各种材料有效结合起来的技术。”长安大学的刘洪海教授在18日下午刚刚上课便开宗明义――设备的性能要与材料特性相适应;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依据材料的不同调整参数设定。他举例说,沥青搅拌站的风油比不能照搬内地省份的设定,应该考虑西藏海拔高、含氧量少等特点,否则会导致燃烧不完全,形成积炭。刘教授不但分享了他考察德国道路施工时的见闻,还将斜压接缝、摊铺挂线、冷料流量标定等方面的经验倾囊相授。他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大宽幅、大厚度摊铺之优缺点以及施工后路面产生推移现象等问题,极好地诠释了本次培训的目的――解决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探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 随后,沃尔沃道路学院院长邵文武从熨平板、操作控制系统、主机三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沃尔沃摊铺机在控制摊铺质量方面的设计。他指出沥青路面压实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碾压速度过快、洒水量过大、对振动压实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刻等,同样值得注意。 此外,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的刘永健教授、毛雪松教授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中心副主任樊凯,分别作了题为《中小跨径钢桥应用技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与防治技术研究》、《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报告。其中,毛雪松教授指出的多年冻土路基的主要危害根源以及多年冻土地区工程的核心问题,樊凯老师关于西藏公路等级的见解――不能简单地按照内地交通量确定等级,要强调以功能确定等级的重要性,对于前来参加培训的西藏自治区内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今后的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9日中午,学员们领到了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证书,宣告本次西藏自治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培训圆满结课。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 摘 要: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电子化评审对于全面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江苏省在建设工程专业资格评审全流程中,通过网上申报、电子化评审、电子票决、相似性警示等功能的应用,实现了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 关键词:建设工程 池化技术 相似性比对 PDF切片技术 1 项目背景 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涉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也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江苏省建设工程系列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已经形成申报、审核、分类、汇总、评审、票决、公示等一整套较为规范完整的工作体系,但每个环节均采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模式,存在工作量大、易出错、分析能力弱等较多问题。建立一套符合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已是专业技术资格业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将对促进公平正义、方便申报人、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总体架构 采用J2EE技术,基于Windows2003/2008 Server操作系统,Oracle 11g数据库、Weblogic应用服务器进行开发,集成了MyBatis、Spring、Ajax、Pentaho、Mondrain等开源框架,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和强大的扩展能力,满足业务不断扩充和灵活变化。 3 核心功能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电子化评审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安全保障技术、构建全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服务系统,实现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阳光化、自动化等,使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更为高效、经济、安全、方便、快捷。通过制定统一的评审工作流程与操作规程,使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协调和统一,减少评审工作自由裁量权,避免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评审工作的科学性,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 3.1 申报电子化。申报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平台上随时随地进行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提交和修改,不再需要拿着纸质材料来回奔波于专业技术资格管理部门,大大方便了申报人,提升了申报效率。 3.2 评审网络化。通过电子化评审平台,小组评委和执委会专家一律在平台上完成资格条件审查、现场答辩、小组讨论投票、大组会讨论、大组投票等全部评审工作,实现纸质材料评审向网上评审的转化,同时对评审工作进行全程自动记录。 3.3 票决自动化。小组投票和大组投票均通过平台的自动票决功能进行统一投票,在组织人员的全程控制下,由系统自动生成票单供专家进行投票,自动对票单进行实时统计,并同步将投票结果公布,完全排除人工处理环节。 3.4 抽查随机化。评委评审结束后,通过平台可以按照需要对评审材料进行随机抽查,并对发现的评审质量问题进行进一步核查处理和过程追溯。 3.5 分析智能化。平台可以对申报和评审过程的每个环节和评审结果进行自动数据统计,形成多级分析汇总数据,通过报表、KPI、OLAP等多种方式,对申报评审工作、专业技术资格人才库等进行决策分析。 3.6管理协同化。通过省、市两级平台,实现了全省专业技术资格管理机构在预审、终审等不同环节的工作统一协同,实现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属地化管理下的申报材料,评审结果等专业技术资格数据的充分共享。 4 项目创新 4.1 多源异构数据关联应用 为了建立全省完整的专业技术人才库,加强不同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应用,省住建厅对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信息库进行了充分共享,提供了多种开放信息共享接口,与其他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形成充分对接,同时与权力阳光运行系统、优质工程评审系统、建设工法评审系统、执业资格注册系统、建设领域信用平台等上下环节的信息系统进行关联应用,为提升建设领域的整体信息质量和业务处理效率提供支撑。 4.2 PDF文件切割传输显示技术 申报人的申报材料繁多,在系统中产生的PDF申报材料文件也比较大,在审核和评审过程时,容易造成网络传输显示时等待时间很长。针对此问题,系统研发了PDF文件动态切割引擎,当超过指定页数或大小的PDF文件需要传输显示时,系统在后台自动判断,根据需要使用PDF文件动态切割引擎将其切割成若干个较小页码的PDF文件流,或者转化为更小格式的图片文件流,然后再进行网络传输和显示,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查看效果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文件显示速度。 4.3 PDF相似性比对显示技术 申报人在填写申报材料时,会尽量多的填写业绩材料,以往专家在评审申报材料时,需要人工去比对、剔除部分雷同的业绩材料,来保证评审的正确性,这个对于纸质材料来说,工作量巨大,而且比对覆盖面非常有限。 对此,系统采用针对申报材料PDF文件的相似性自动比对技术,判断可疑的相似业绩材料,在PDF文件上动态高亮显示,对专家进行提醒,并可以一目了然的调看相关业绩材料,大大减少了比对工作量。 系统在相似性比对时,首先会自动识别出材料中对应的项目信息、获奖信息、论文著作信息等,然后进行分类相似性比对。对于项目信息和论文著作信息,自动与其他人的相关信息和历史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对于获奖信息,首先平台中存储的历史主要奖项库进行信息比对,比对奖项名称、获奖人和时间,然后再与其他人的获奖信息和历史申报的获奖信息进行比对。 进行相似性比对时,系统采用条件随机域CRFs模型来建立比对算法。首先根据历史信息建立项目名称、奖项名称等这些内容的特征词库,然后根据特征词库对文本进行快速识别和分段分词,然后与其他人的相关信息和历史申报信息进行分段匹配,自动计算文本的相似度,最后根据匹配的相似度以及时间、单位等辅助信息来综合判断,当某个业绩与另一个业绩的相似度达到指定阈值时,则认为其属于雷同业绩材料,在专家查看时给予高亮警示。 5、项目应用 5.1突显严谨性 通过4大核心环节,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申报材料实施评审前公示,从源头筑起预防作假的第1道防护墙 ;评审采用相似业绩自动比对和警示,评审全程留痕,对破格晋升人员采用A/B角评审等方式,保证了评审的客观公正,在评审过程中筑起第2道防护墙;采用随机抽查方式,监督检查专家评审质量,并将专家评审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充分体现评审的公正性,筑起第3道防护墙;评审结果在平台上统一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筑起第4道防护墙。 5.2应用便捷性 充分体现优质、便捷 、高效的服务原则。电子化申报缩短、简化了申报程序,提高了效率。对申报人采用引导式填报模式,避免了信息误填、缺填和同一信息的重复填报;通过网络信息交互,大大缩短了往返于申报人所在地与专业技术资格管理部门之间的时间;采用平台公告、短信通知、QQ群答疑等多种方式将所有应该公开的信息,包括评审进程,及时告知申报人,为申报人提供了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5.3 体现科学性 充分体现科学、严谨、效率的评审原则。网络化评审,自动化票决,随机化抽查,对破格晋升人员实施A/B角评审,建立获奖项目数据库,对申报人申报业绩实施智能化查询和相似性比对、警示,对专家评审质量进行监督抽查,采用评审前后两段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充分体现评审工作的科学、严谨。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评审专家从查找、比对、摘录、誊写、签字确认等繁杂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聚焦于对申报人专业技术水平的研判,提高了评审质量,提升了评审效率。平台的应用缩短了三分之一的评审时间。 5.4资源节约性 充分体现申报评审工作的集约、节约的原则。按照每年中级和高级申报人约 2000人,每次申报节约打印材料、专家评审、交通运输费用 按照500元/人 计算,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 6 结语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电子化需进一步建立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将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电子化评审平台,与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执业注册人员系统、优质工程管理系统和住建领域一体化信用管理平台相关联,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应用、联动监管;利用云架构集约化数据管理特性,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 OLAP 分析等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多维度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公正,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专业技术分析 [摘 要]暖通工程作为民用建筑专业技术工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有效指导民用建筑工程的建设,保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建筑的数量有所增加,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质量难以符合规定的标准,并且部分居民在入住后改装暖通系统,导致暖通故障时常发生,影响工程施工质量。本文就对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专业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用建筑 暖通工程施工 专业技术 暖通工程作为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关键部分,其对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优质的暖通工程能够有力保证居住环境的良好性,但是如果暖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将会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1]。因此在民用建筑中进行暖通施工时,需要科学选用专业施工技术,保证暖通工程的质量,实现民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对于民用建筑中的暖通工程而言,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难以有效控制工程进度。部分施工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在进行暖通工程施工时,对其没有较为清醒的认知,仅仅认为其是一种辅助工程,因而对其不够关注。由于暖通施工进度与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联系较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控制施工进度,确保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减少不同因素对施工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供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进度,因此必须要对施工材料的供应问题进行充分考虑。二是资金无法有效落实。我国部分建筑商为了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恶意拖欠或拒绝支付资金给施工单位,这样会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资金项目无法有效落实,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另外,部分建筑单位对暖通工程施工不够重视,对其缺乏必要的关注。这样往往会使施工单位缺乏资金,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可能会偷工减料,选择劣质材料,从而影响工程质量,致使工程完工后无法正常使用。三是设计图纸缺乏不规范。就工程施工来看,设计图纸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正常进行。目前许多暖通施工项目在图纸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图纸设计缺乏规范性;设计图纸的关键部分没有相关的说明;部分图纸对规格无法进行准确计算,从而浪费大量的工程施工材料;设计图纸与计算内容不相符等。这些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对整个工程施工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工程存在安全隐患。 二、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专业技术分析 (一)地暖工程施工技术 低温热水供热系统作为地暖工程中的重要系统,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首先应对地热管地板的质量加以保证,这样在进行低温热水底板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扩散低热,充分发挥地暖施工技术的作用。同时需要合理安装铝箔热反射膜,选用具有较强高热性能的挤塑板,促进供暖效果的提高。其次在进行地热工程施工时,需要提高隔水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地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避免漏水现象的出现。最后应将保护材料覆盖在盘管和分水器的交接部分,从而避免盘管出现氧化情况。当然在应用地暖工程施工技术时,应对地面蓄热性能和供暖砂浆工艺加以提高,保证地热工程的质量。 (二)通风工程施工技术 对于民用建筑暖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言 ,其多是与热预留孔洞存在紧密的关系。一般民用建筑在正常施工过情况下,往往会在施工图纸上将工程的预留孔道加以明确标注,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没有将孔洞位置进行具体标注,导致孔洞预埋工序难以顺利实施[3]。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强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交流,做好相关交底工作与排查工作,保证预留孔洞的尺寸与规定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需要重视混凝土浇筑工序,详细排查混凝土振捣与前期配备时的松动和位移情况,及时出现问题,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三)保温工程施工技术 保温工程是建筑暖通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在保温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不过关,将有可能导致冷凝水管出现故障,从而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浪费资源。水项目施工部分是暖通保温施工中的难点,在水项目施工时,监理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和监督施工工序;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方案进行,确保保温作业能在管道试压合格之前以及顶棚安装完毕时完成。一般在保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垫木与管道间的空隙过大、阀门保温范围较小、垫木与保温材料间连接不紧密等。因此在保温施工过程中,要保证保温材料的耐火性能,粘合剂能与绝热材料相匹配。 (四)暖通设备安装技术 在对暖通设备进行安装施工之前,对机房内部地坪的施工进行确定,确保其能良好施工,并对墙壁粉刷工作加以重视。所有暖通设备在安装前,必须要保证各项施工的基本需求,并且其验收工作要由专门人员负责,确认其合理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准备施工工作[4]。另外,在摆放暖通设备时,要使管道与暖通设备的走向保持一致,充分考虑暖通设备预留的检修空间,有效保证设备周围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在对空调设备进行安装时,空调风机盘管要与装修棚顶高度相对应,积水盘的摆放位置与空调机排水方向要基本一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暖通工程作为民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其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民用建筑中进行暖通工程施工时,必须要准确分析暖通施工的现状,强化施工图纸审核,有效运用地暖、通风、保温和暖通设备安装等施工技术,从而促进暖通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保证建筑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实现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浅谈海外火力发电厂EPC工程热控专业技术规范 摘要:通过对海外火力发电厂EPC工程的执行经验总结,笔者发现热控系统的冗余要求、汽机自动升速系统、汽机热应力计算系统、性能计算和优化系统、机械监视系统、执行机构、电缆及电缆支架、仪表管路及附件等很多方面的技术要求与我们国内常规的设计、工程标准和习惯都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做详细比较分析。 关键词:海外;火力发电厂;EPC工程;热控专业;技术规范;差异比较 1 引 言 随着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实力的增长和国内电建市场的逐渐饱和,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厂家、工程承包公司、贸易公司在从事着电站的出口贸易活动。下面笔者以某涉外火力发电厂EPC项目的技术规范为例,浅谈一下火力发电厂涉外总承包合同中常见的热控专业技术要求。 火力发电厂总承包合同中的技术规范一般由项目业主委托其设计院/咨询公司起草,其涵盖的内容细而广,涉及到项目描述、工作范围、设计要求、性能要求、冗余要求、质量保证服务、工程设计服务、现场服务、试验和调试、总平面布置要求、厂房、设备布置要求、资料文件要求、项目管理要求、环保要求、机务、电气、热控、土建等各专业的具体技术要求,除此之外还附上项目的煤、油、灰、水等必须的分析报告、备品备件清单、推荐供应商清单以及特殊工具清单等等。具体到热控专业,主要有以下要求: 2 仪控岛整体设计要求 主要是对本电厂投入商业运行时要达到什么样的自动化水平提出要求,要求提供的控制和仪表系统要能够保证电站安全、有效和可靠的运行,至少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a)机组的所有常规运行(包括所有正常,危机,启动,停机运行以及带负荷运行)。 b)电站运行人员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的一些非常规运行。 c)要求能够实现参数的闭环回路调节控制,从而优化汽机,锅炉和辅助系统的运行。 d)能够实现开环回路控制以及各个动力设备的自动联锁和保护。 e)能够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和系统参数的连续监视。 f)要求所有显示,报警和控制设备的设计都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把运行人员的误动作 降低到最底限度并最大限度的提高运行效率。 一般从电厂的运行经济性考虑,涉外工程中常见的要求是BTG岛(机炉电三大主机及辅机和附属热力系统)由中央控制室通过DCS、DEH等分散监视、控制系统进行监视、控制,单元机组每值设运行值班员4~6人。化水、循环水处理、污水处理、输煤、除灰、空压机等辅助系统由PLC组成的辅助系统控制网监视、控制,化水、输煤、除灰可配套就地操作员站,每值设运行值班员共3~6人,燃油、循环水系统可配置远程I/O系统,将控制和监控功能归口于DCS中央控制。 3 工程范围 整个电站的控制和仪表系统包括DCS及其配套的硬件、软件、一次/二次仪表、汽水分析系统、气体分析仪表、汽包电接点液位监视系统、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汽机自动升速系统、汽机调节系统、汽机热应力计算系统、机械监视系统、性能计算和优化系统、声光报警系统、呼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主时钟同步系统、控制盘、台、柜、仪表盘、接线盒、电动、气动、液动控制阀门及执行机构、电缆及电缆支架、仪表管路及附件等,能够完成整个电站锅炉、汽机、辅助和公共系统的监视、控制、报警、联锁和保护等功能。 其中冗余要求、汽机自动升速系统、汽机热应力计算系统、性能计算和优化系统、机械监视系统、执行机构、电缆及电缆支架、仪表管路及附件等很多方面的技术要求与我们国内常规的设计、工程标准和习惯都有一定的差异,作者在本文下一节中将有具体描述。 4 详细技术要求及与国内工程的差异比较 4.1 控制系统(包括DCS、DEH、PLC辅网控制系统等) a)对DCS的要求 控制器处理能力要求最大负荷时CPU出力不超过60%(还包括考虑将来15%的扩展空间),高速数据总线要求最大负荷时占用带宽不超过60%。系统响应时间为满负荷时的响应时间,重要的模拟量信号如汽包液位、炉膛负压等响应周期为50ms,一般的信号响应周期为100~250ms,开关量响应周期为100ms。显示器要和其他系统能够高速通讯,显示内容能在1s内更新,最大更新时间为1s。SOE信号要直接通过硬线连结取自就地信号,每台机组最少要提供256个SOE点,每点处理周期为1ms。 b)对DEH的要求 汽机DEH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汽机转速和负荷控制,汽机自动启停控制,热应力计算,超速保护和汽轮发电机监视。其它硬件性能要求基本与DCS相似。其中汽机自动升速系统和汽机热应力计算系统目前国内几大主机厂的产品配置与国外业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异,国外工程一般要求汽轮机在结合热应力计算的基础上保证汽轮机启动时能够达到“一键开机”的要求,即该自动系统将自动的将汽机从零转速升速到同期转速,然后带到额定负荷,然后连续监测机组运行至满负荷,不影响机组寿命,包括自动同期。从而最小的避免由于运行人员认为错误造成的事故。这对控制系统、检测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几大主机厂的产品一般对热应力计算最多只提供高压转子、中压转子热应力计算,且机组寿命消耗百分比技术有所受限,还不能完全实现机组的“一键开机”功能,也达不到对机组机组寿命消耗百分比的量化计算。 c)对PLC辅网控制系统的要求 PLC硬件安装包括1:1冗余的CPU,存储器,电源,通讯和I/O总线. 冗余设备能够在5ms内自动转换. d)冗余要求 锅炉,汽机的重要保护系统,要配置三重冗余的硬件(即三重冗余互为热备用的CPU,存储器,电源,通讯和I/O总线)和三重冗余的测量元件。这种三重冗余的技术要求在国内应用还是较少的,且成本很高,目前GE公司配套燃机的MARK-VI控制系统采用的是三重冗余的控制系统,但笔者认为在常规的火电项目上到双重冗余的安全性已经比较成熟,三重冗余的应用并不经济。 对于重要的闭环控制回路,系统测量元件要3取2冗余配置。仪表管路、取样器或各温度计套管(温度元件)都要独立安装,不能共用(部分流量测量元件可选用同一取样装置)。 其余保护用逻辑控制系统和相关测量元件要配置双重冗余硬件。 4.2 主蒸汽流量测量 常规的主蒸汽流量通过调节级蒸汽压力可以计算出来,但有些国外项目要求在过热器出口管路上设置流量喷嘴以直接测量主蒸汽流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无论从测量精度还是还是经济性角度考虑都不是笔者推荐的方案。 4.3 辅机设备的状态监视 对于大型动力设备,重要动力设备,包括送、引、一次风机、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机力冷却塔风机等、要提供足够的数量的振动监视仪表。国内一般对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等转动设备不做振动监视要求。 4.4 仪表管路及附件 一般的要求对于高温、高压介质采用P22无缝合金钢管(按照 ASTM A335,GR.P22标准),对于低压、低温介质采用A106无缝碳钢管(按照 ASTM A106,Gr.B标准),对于压力不小于4Mpa的高压动力管道上要安装双一次门和2个排污门。 国内按照国标要求对于高温、高压介质加强接头和一次门采用12Cr1MoV无缝合金钢管,仪表管路可以采用1Cr18Ni9Ti不锈钢材质,对于低压、低温介质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锈钢或碳钢无缝管,对于对于高温、高压介质要安装双一次门但排污门一般设置1个。 4.5 电缆 一般对动力电缆和控制电缆要求为铠装电缆、铜芯、低烟阻燃,一般不要求采用电缆保护管,但补偿导线和信号电缆一般要穿在电缆保护管内。国内由于电缆敷设时普遍在就地侧应用电缆保护管,因此对低压动力电缆、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都不做铠装要求,且一般考虑的经济性都采用阻燃电缆而很少采用低烟阻燃电缆。 国外业主一般习惯采用多芯的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一般32芯以上),且在就地区域根据需要加端子箱进行分配,这对材料成本、电缆敷设成本和工期都有很大节省,但对设计和接线的难度有了一定提高,国内对合并电缆的设计还是有一定差异,一般信号、控制电缆最多不超过19芯。 要求电缆的接线盒端和测量元件端要挂好金属标牌,敷设电缆时,在电缆桥架内最长每隔1米就要用铝制电缆卡子卡住电缆。国内一般根据施工习惯的不同,电缆标牌采用塑封或着PVC材质,桥架中电缆绑扎采用外敷塑料的铁绑线或者塑料扎带。 4.6 声光报警系统 每台机组配置一定数量的声光报警窗口,信号直接从就地采用硬接线接入,目前新上的项目在大量的使用了大屏幕后,都已将传统的光字牌报警系统取代。 4.7 执行机构 从安全性和操控性方面考虑一般调节型执行机构都要求采用气动执行机构,但目前部分品牌的电动执行机构在这两方面也有非常优秀的表现,从经济性和施工难易程度方面考虑建议两者皆可适当考虑。 4.8 电站性能计算和优化 要求控制系统及就地设备均能够做到对电站的锅炉,汽机,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除氧器,凝汽器等各个设备的性能,辅助电站功率/效率,汽机热耗,燃料利用率,锅炉效率,设备运行时间,电站热耗,电站功率因数和发电量,发电机功耗等进行性能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果自动调节系统或提出优化方案。目前在国内部分项目上也有过应用,但应用还不成熟且优化软件需要进口,耗资巨大,笔者建议国内电站出口商在与国外业主澄清时需要重点关注。 5 结束语 总体而言,比较国内外火力发电厂热控专业的技术要求,笔者认为在工程方面国内已处在领先的地位,但设计、制造的精细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 【摘要】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绩效考核是组织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实质是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致,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直接影响绩效考核效果,本文主要探讨针对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关键词】工程咨询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一、常见绩效考核方法分析 常见绩效考核方法介绍和适用性分析如表1。 表1 常见绩效考核方法介绍和适用性分析 二、适用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一)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 从工程咨询的本质来看,工程咨询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主体,是维持企业活力和发掘创新力的关键。工程咨询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活动,咨询活动的效果质量不仅取决于专业技术队伍的总量能否满足业务的需要,而且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素质的高低。 (二)适用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比选 表2 适用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比选 三、工程咨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方法应用 作为一家从事新能源工程咨询企业,A公司目前已成立近二十年,现有员工70多人,其中从事工程咨询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 A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全员绩效考核均为态度、潜力、业务三部分,态度考核侧重员工对于文化等主观认同度的测评,潜力考核侧重员工对于岗位胜任度的测评,业务考核侧重员工工作完成情况的测评,并占绝大部分权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考核主要针对执行项目进行考核,日常在项目完结时进行单个项目测评,年终绩效成绩为个人全年度完成项目日常测评平均分与占业务部门完成项目总数权重的乘积。 该绩效考核方法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态度和潜力测评在绩效考核中作用不大;2、业务考核只是单纯得对已完成工作进行打分,缺乏指标要求,对员工如何提高绩效缺乏引导性;3、当年绩效考核方案在年终和实施,无法引导和控制员工行为,从而取得好的绩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A公司人力资源部参考各种绩效考核方法,主要综合了KPI和MBO绩效考核方法的优势,针对业务部门推出一套新的绩效考核方案。 首先,从KPI方法考虑,因态度和潜力考核相对专业技术员工为非关键性因素,将只作为绩效参考,不再纳入最终绩效考核成绩。 其次,利用KPI方法从企业目标中挑选出对企业业绩起到重要作用的指标,然后将这些指标按照MBO方法划分到各个业务部门,再在各个部门内部将分指标划分到各个员工,使员工明确当年个人绩效指标要求,例如:要求员工当年执行多少个项目,项目质量有何具体水平标准。 最后,年初当年绩效考核方案,并要求业务部门中层与专业技术员工一对一沟通确认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要求,保证绩效考核效果。 四、结论 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将有助于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且能随需而变。对于工程咨询企业内执行业务的专业技术员工,分别给予公平合理的执行力评价即为对他们的绩效考核,最终实现员工的良好绩效表现和良性循环。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人才流动市场的日渐活跃,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而企业的科学有效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所在。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清楚了解人才流失的原因。本文针对石油行业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人才;流失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人才流动市场的日渐活跃,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问题。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人才自身因素,也有国有石油企业管理观念、模式等方面不相适应的因素。我们应该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人才竞争的赛场上,我们的国有石油企业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留住人才? 一、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现状 虽然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必要的,但当前人员流动也存在不合理性。一是流失率较高。我处从2001年至2008年招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8人,流出38人,占引进的19.2%,且呈高发态势。二是石油主专业技术人员流失较多。流失人员中有较大比例是具有中、初级职称的石油工程、油田应用化学、机械(电气)自动化等石油院校主体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人有专长,有管理经验,大部分是所在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向具有中、高级职称和管理人员扩展的趋势。从近三年外流人才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有一定现场实践经验而且也有国内外项目合作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身上,近三年总共流失的21人中,有5年及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约占62.0 %,有对外合作经验的约占60.0%。有人曾戏说:石油企业就像是一个大的“培训基地”,很多外资、民营石油企业里的高级技术人才,都是从国有石油企业里挖去或跳槽过去的。长此以往,企业的凝聚力和整体工作氛围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二、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的对策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更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经营,努力寻找稳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系统科学地开发和培养人才,合理地设计岗位,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施展拳脚的机会、有展现自己的舞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1、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薪酬机制 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是防止员工流失的必要条件之一。应尽快健全人才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照的薪金标准。要用国有石油企业的美好发展前景吸引人,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稳定的制度环境、宏伟的发展蓝图、良好的工作空间更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着力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培养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真情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拉开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从事高技术含量和一般性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以工作能力和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报酬多少的标准,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更好的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进而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可探索建立钻井工程师、定向井工程师、钻井液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的分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使岗位业绩与薪酬挂钩,提高能力水平高、责任心强、贡献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有效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合理度量其投入和收益,让员工不仅看到物质回报,而且看到企业为其提供的发展空间、工作氛围、提升机会以及地位、荣誉等精神回报。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为促进人才发展,可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制度建设上进行积极尝试。一是实行基层轮岗锻炼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员工到不同岗位进行锻练,采取老带新、师带徒、导师制的方式,使他们尽快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积累专业工作经验,塑造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个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积极促进人才流动,量才适用。尽可能给大家创造选择岗位的机会。有计划地对优秀员工进行 域内、域外、海外项目的轮岗培训。通过轮岗,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丰富工作经历。三是将员工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贯穿全过程,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训以本岗位专业知识培训为主,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为辅。培训采取脱产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形成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员工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活动,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的发展动态,拓宽视野。 通过定期对员工职业规划进行评估,适时地调控,及时地建议,有目的地培养,为员工成才铺路搭桥,调动员工学习的自觉性,让他们更好地工作,顺利地成才。 3、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以强化技能操作、改善知识结构、注重技术创新为重点,采取短期培训、系统讲座、外派委托培训的方式,既有内部组织的一系列针对性岗位培训,也有外送高等学校深造、国际化学习考察,着力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使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常化、正规化和制度化。严格执行《年轻干部岗位基本功训练实施办法》,举办各专业工程师季度培训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应用,还对当前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提示,同时结合培训内容进行岗位基本知识和基本功测试,测试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内容之一。通过这些方法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踏上了适应钻井发展的快车道。还鼓励员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要,选择优秀员工参加与其业务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2年钻井专业业务竞赛中,我处六位选手组成的江苏油田代表队夺得佳绩,取得钻井专业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2名选手摘得金牌桂冠。 4、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及不断提高发展的机会 在新的国际石油行业形势下,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结构,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增强国有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使石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推行首席工程师评聘机制 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 垞电公司党政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和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平台。自2008年推行首席工程师评聘制度以来,先后聘任首席工程师40余名,进一步调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一、健全完善制度,规范有序操作 1.建立设置机制。公司在推行首席工程师机制之前,调研分析了同行业各类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紧缺程度,侧重于机、炉、电等主体专业,同时考虑机关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情况,分别设立了锅炉、汽机、电气、热控、化学等专业工程师,并注重对聘用人员学历、技能和成果的优先选择,注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优先考虑,使所聘用的专业工程师不仅是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而且在公司和部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与此同时对聘用的人员不搞固定制,对不能履行职责者,及时解聘,对缺额及时补位,以保持所聘职位相对稳定并符合质量标准。 2.建立竞聘机制。从对参聘人员资格审查,到岗位条件的要求,到竞聘过程的规范运作,再到任职后的跟踪观察,严格做到耐心、细心、精心|。整个竞聘过程严格按照个人申请、部门推荐、民主评议、理论考试、现场答辩、公开公示、组织考核、研究审批等程序执行,达到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3.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公司极为重视对聘用首席人员的跟踪管理。第一,明确职责,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规定聘用人员必须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攻破生产现场存在的技术难题,对在任期内不称职的,取消其称号并停止相应待遇。第二,实行“全出竞进”的动态管理法,每一届管理期限为2年,期满后按程序重新竞聘。第三,实行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根据其完成课题情况和主要业绩成果,对照标准进行考评,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对考评末位的谈话提醒,督促其不断改进提高。 4.建立待遇薪酬机制。根据公司经济效益和岗位需要,参照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情况,提高了首席人员的岗位工资标准,设立了专项津贴,按月发放到他们个人的工资账户上;对首席人员技术成果转化的所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个人,同时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健康体检、企业年金、脱产学习培训以及疗养、休假等方面,向首席人员给予一定的倾斜;在首席人员申报科研项目、发表技术论文、实现技术革新时,公司优先给予经费和其它方面的支持。 二、发挥首席机制作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首席工程师机制的推行,催生了诸多技术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技术支持部专工李长年自被聘为首席工程师以来,先后实施了2×135MW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四台冷渣器改造和锅炉防磨技术改造,每年可节约标煤1.48万吨。原电气专业工程师李全超对公司2×135MW机组四台一次风机分别加装了变频器,厂用电率由改造前7.6%降为改造后的6.7%,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垞电公司2×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原采用炉内喷加石灰石粉的方法进行烟气脱硫,不但造成较大的浪费,而且降低脱硫效率。锅炉专业工程师李洪波作为锅炉专业课题组组长,主动承担了这一技术攻关课题,在充分调查论证和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造方案,自行设计图纸,并亲自组织实施,在投入很少的情况下攻破了这一重大课题。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每天可减少石灰石粉用量约100吨,相关设备节约用电约3200千瓦时,每年可节约费用137万余元,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又提高了企业效益,取得较好效果。该项目被江苏省总工会和经信委评为优秀合理化建议。 三、从建立用活首席机制中得到的启示 1.创新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使用模式。实行首席制破除了专业技术职务存在的终身制,使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克服了只讲待遇、不讲奉献,只讲级别、不求成果的弊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酬相符,从而推动了职称评聘工作逐步向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管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示范作用。实行首席制为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一个标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首席人员既是技术尖子,又是员工身边的技术专家,最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首席人员的评聘和其创造的技术成果,一方面极大调动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争先创优、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较好地带动了员工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同时也使被聘用人员自我加压,为了首席的荣誉和称号不断地努力学习,形成了“人人争当首席,首席带动全员”的良好局面。 3.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首席制突破了原有的成功理念,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在发电厂技术人员密集型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多,但相应的管理岗位较少,建立首席制无疑为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平台。同时由于首席人员定期评聘,不搞“终身制”,让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可望也可及,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竞争的“畅通工程”,开发了优秀人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工程应用背景下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谈 摘要:现代机械行业,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本文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针对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提出了“专业+工具”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专业 教学改革 专业+工具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介于学术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1]。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文对工程应用背景下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技术课程的改革进行简单探讨。 一、“专业+工具”培养模式的提出 现在机械类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绝大多数工程人员都是利用软件在虚拟条件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仿真分析等工作,所以在工程应用的背景下,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工具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未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本科生至少应具备如下两种基本能力:一是具有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计算辅助工具进行工程开发和虚拟设计的能力。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提出的,意在培养“专业+工具”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人才。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 据调查,目前国内机械企业对机械类本科生就业后的普遍反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上岗适应慢,动手能力较差;二是缺乏对现代工程工作流程的了解[2]。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上,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计算机辅助与虚拟设计的能力。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下: 1.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基本上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相关计算机辅助课程,但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相对“孤立”,在专业技术课程中没有很好的应用,也没有真正的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 2.缺乏专业工程应用的“标准训练”,即学生对技术标准的规范性应用不够严谨,而且对工程设计过程缺乏实践认知过程。 3.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底子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机械类专业技术知识比较深奥,存在学生较低学习能力与深奥专业知识的矛盾,同时存在高校教育滞后于工程实际应用的矛盾。 三、改革的意义 1.在工程应用的背景下构建适合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为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将工程软件融合到专业技术课程中,将专业技术课程中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降低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的难度,并能真实感受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能让学生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实际工程开发的能力,即“专业+工具=工程开发”的能力。能让学生建立虚拟设计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规范其对专业技术标准的应用。 3.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学生会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学、教师喜欢教的和谐师生关系。 四、改革方案 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分别实施和贯通,最终做到“专业+工具=工程开发”的融合。 1.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上,要使学生建立专业理念,形成专业思维,要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兼顾“工具”的使用。 2.在专业软件课程教学上,要掌握软件基本应用技能,并学会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专业技术标准的应用能力。 3.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上,要做到“专业+工具=工程开发”,模拟工程环境,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和专业技术标准。 五、改革效果 目前“专业+工具”的培养方案,在我院正在逐步实施,特别是在专业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明显提高。相信随着该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更多学生将会从中得到锻炼和启发,为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办法公布 7月23日,为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办法。 一、目标任务 2011年至2020年期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9个现代服务业领域,每年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80万名。大力开展以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的岗位培训,每年培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骨干专业技术人才19万人。 二、组织实施 (一)项目实施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类指导、分级组织的原则,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进行。 (二)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根据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工程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和实际情况,制订各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三)各领域牵头部门,负责本领域两个项目的总体规划、专业指导、技术引领、行业动员。根据本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将培训指标分解到省级牵头部门,由省级牵头部门提出落实方案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四)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省内各部门的落实方案进行总体平衡调整,确认本地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项目总体指标,报国家工程指导协调小组审核后组织实施。 (五)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中央企业和国家级重点行业协会等涉及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需求较多的单位,可直接向工程指导协调小组申报培训指标,并按工程指导协调小组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 (六)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及各地各部门继续工程教育协会、行业性协会学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配合相关领域牵头部门,主动承担工程培训任务。 (七)每年年底,由各省级牵头部门汇总本地区本领域培训情况,同时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上级牵头部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本地区工程各领域培训情况进行汇总,报国家工程指导协调小组;中央层面各领域牵头部门对本领域培训情况进行汇总并报国家工程指导协调小组。 三、培训要求 (一)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主要依托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有关培训机构,开展集中培训、高级研修、岗位轮训、实地考察、案例研讨、在线学习等活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行业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方式。 (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要紧贴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根据急需紧缺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以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内容。对专业性强且需要持续深化的相关领域,可采取跟踪培养方式进行。 (三)岗位培训要结合工作岗位的专业特点,针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人才理念更新、知识更新拓展、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实践能力提升、团队合作、技术适应、创新创业等能力提升训练,重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岗位适应、职业发展能力。 (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时间每人每年不少于72学时,岗位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36学时。 四、考核监管 (一)工程项目承办单位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统一印制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相关情况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并记录相应学时。 (二)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的课程备案公示、证书登记统计制度,依托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管理网站和工程各重点领域相关网站进行。 (三)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定期对本地区各领域培养培训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组织管理和实施效果等进行抽查,提出考核意见,记录考核结果。 (四)国家工程指导协调小组要加强指导和监督,通过督导检查、监测统计、情况通报、专家评估等办法,加强对工程组织实施工作的监管。 五、经费支持 (一)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各级政府承担的工程项目任务,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各部门承担的具体工程项目任务,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向同级财政申请经费支持。 (二)政府财政专项经费主要发挥对工程项目经费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用于培养培训的选题论证、专家授课、教材及课件开发等费用。 (三)各用人单位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培训费。要保障本单位开展工程项目支出,加强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四)鼓励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计划公布 3月19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为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实施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2012年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龙头工程,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人才工程。2012年是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开局之年,总的任务要求是:以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实施四个重点项目,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树立工作品牌,强化工作基础,提升培养质量,全面推动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实施高级研修项目 一是下发2012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充分考虑各地各部门的申报建议,遴选确定200期高级研修项目,着力增强选题的战略性。二是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高级研修项目培训,突出培养的实效性、手段的创新性、组织的协调性,充分发挥高级研修项目在对口培训东西部人才、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示范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三是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管理办法,加强证书管理。 二、探索推进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一是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申报认定工作,统筹考虑领域、地区布局,新建20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不断完善基地建设相关机制;二是调研指导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在实践基础上研究确定基地承担工程任务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基地在工程实施中的基础性、示范性作用。三是促进基地交流,针对基地建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共性问题,组织各基地推荐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交流研讨,完善基地管理,探索推进基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统筹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 一是协调明确工程实施重点领域的牵头部门,召集各领域牵头部门会议,组织测算各行业急需紧缺和骨干人才培养指标,确定本年度培养任务(见附件);二是各领域牵头部门根据本年度培养任务,将本领域培训指标纵向分解到地方,由各地行业牵头部门提出落实方案,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汇总审核;三是各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本地区各领域培养指标,平衡确定本地区工程总体指标,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当地行业牵头部门将平衡确定后的各领域培养指标,分别报各领域行业牵头部门备案;四是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汇总上报本地区各领域培训情况,各领域牵头部门汇总上报本领域全国培训情况;五是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指导协调力度,统筹现有培养渠道,整合条块资源,并选择实施条件较为成熟、社会影响大、工作基础好的若干领域进行重点指导和督促检查,积累工程实施经验。 四、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指导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有关重点领域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指导协调机构,加强工程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二是借鉴“653工程”经验,建立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关中央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基础建设 一是研究起草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经费使用、基地建设等管理办法,争取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二是加强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在政策引导、工程宣传、数据统计、资源共享、远程施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会同牵头部门分行业制定培训大纲,实施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工程,编辑出版知识更新工程公需科目教材等;四是积极研究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际交流培训,参与国际继续教育活动。 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舆论宣传和信息沟通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政策部署、重点项目、重要成果、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利用人才工作信息等渠道,加强系统内外的工程实施信息交流,为工程实施打下良好基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了兴修水利工程的投入,在新建项目方面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多,水利工程发挥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予以重视,从而提高项目施工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文简要探讨了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 项目管理 问题 探讨 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加大。尽管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有所提高,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无法满足相关标准。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加大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力度,进而确保项目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1 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 质量管理的目标不清晰 尽管现今很多项目都提出“一流项目”、“优质项目”等标语,然而,这些标语的内容并不清晰,很难精准、客观的达到项目质量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大面积的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因为受到人力、物力等局限,很难确保检查工作的深度及力度;其二,项目的建设企业及设计、监理、施工企业可能属于相同的区域或部门,很容易造成行业保护、地方保护问题,影响质量管理工作。 1.2 建设流程无法落实 很多水利工程项目都属于公益类别的工程,通常没有直接的资金收益,投资的方法也多以国家、政府投资为主,所以,很多建设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放置在获取投资方面。当拿到建设项目资金以后,并未严格遵照相关流程开展工作,从而为竣工的验收工作造成阻碍,影响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 1.3 施工期间监管不严格 在施工期间,工艺十分粗糙,质量问题较多。尽管编订了施工方案、作业流程等,却无法严格落实。另外,质量的记录也都存在闭合性低、完整性差、精准性不高等问题。同时,在施工期间进行的生产型实验数据结果的分析、整理、总结等内容也不全面。 1.4 从业人员素养较差 一些现场质量监管从业者自身的专业技能较低,责任心较差,无法严格遵照相关标准实施监管工作;同时,施工从业者素养较低,经常发生偷工减料等问题。 2 水利工程项目加强施工管理的方法 2.1 制定目标,理清思路 遵照相关标准的规定,将目标划分为:时间目标、成本目标、其他目标等多个类别,然后明确系统网络的结构构成。同时,加大基础指导方针的软力量建设力度。软力量建设指的是在进行各个环节期间,需要从政治角度入手,让其同相关标准、法规相吻合。保证管理体系的顺利工作,网络通畅、快捷。保证价值链的管理始终处于核心,全面发挥协同、协调功能。冲破以往低效的管理禁锢,推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各环节质量的控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改进并完善管理标准,对核心的业务环节进行优化,缩减成本投入,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进行施工管理期间,基于成本管理的前提下,分解项目、控制项目、对项目的各个内容进行核算。将项目安全、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作为总纲,严格遵照“堵漏、节支、增效”的要求,实行全成本、全过程的控制工作,从而保证水利项目施工质量,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2.2 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 想要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入手:其一,在进行项目评估工作期间,需要基于预算的定额前提,同自身企业的管理能力相结合,遵照科学、合理的原则标定施工成本定额,并以此作为企业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指导标准;其二,在编订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期间,需要以分部分项工程为基础,对项目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计算,之后遵照评估的结果对项目责任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考量,清楚利润的指标,结合其他标准创建项目的奖惩、考核制度;其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项目自身特点及管理需求开展工作,依据可靠性标准对成本中心及费用中心进行划分,从而为成本费用的考核、归集工作奠定基础;其四,遵照可靠性标准对项目目标的责任成本预算进行二次分解,将分解后的内容划归到各个成本中心、费用中心内,以此当做其考核及奖惩的依据。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对各个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的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与奖惩,找寻存在的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其五,不断改进并完善项目的内控标准,例如:创建员工责任标准、费用支出授权标准、资产安全管理标准、施工场地管理标准、合同管理标准、业绩考核标准等,同时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进行工作,保证项目高效、有序、标准的施工;其六,加大上级部门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及时找寻成本管理工作中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尽快予以纠正,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 2.3 加大标准建设力度 因为水利项目的规模较大,内容较多,项目较为分散,流动性较强,缺少量化、硬性的生产标准,责任考核落实性较差,事故隐患自身的预测性较弱,从而造成日常管理工作十分混乱,从而引发各项施工事故产生,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水利项目管理工作来讲,标准建设是其开展所有工作的前提,创建完善的标准规定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管理控制全面落实。创建优良的内控运转标准,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当前社会的要求。加大施工企业标准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员工自身与团队的能力,以点盖面,产生辐射类型的控制网络,保证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施工企业来讲,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永恒的主题,提高企业形象,不断找寻施工管理的新途径,探究更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成为了每一个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所共同奋斗的目标。唯有从业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标准,才能够确保项目施工的质量,保证企业在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下获有一席之地。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谈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相关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现在各行各业都有所发展,特别是现在的电力工程这一领域的发展幅度很大,但是电力工程的发展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这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领域的行业特点做一个介绍,而后对目前的电力领域的项目管理状况做一个深入的剖析,然后将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实际做对比,并且找出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最终得出了对于我国电力工程的项目建设应该要发展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现况;项目管理 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在电力工程这一领域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企业,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相比之前电力工程建设的初期也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系统发展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因此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直接阻碍了电力工程的继续发展,因此要保证电力工程的建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必须要认识这些问题,并且想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领域的行业特点做一个介绍,而后对目前的电力领域的项目管理状况做一个深入的剖析,然后将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实际做一个对比,并且找出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最终得出了对于我国电力工程的项目建设应该要发展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1 电力建设工程特点及项目管理现况 电能因易于转换、传输、控制,从19世纪80年电力工程年代以后,已逐步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技术基础。20世纪以后,电能的生产主要靠火电厂、水电站和核电站。有条件的地方还利用潮汐、地热和风能来发电。电能的输送和分配主要通过高、低压交流电力网络来实现。作为输电工程技术发展的方向,其重点是研究特高压(100万伏以上)交流输电与直流输电技术,形成更大的电力网络;同时还要研究超导体电能输送的技术问题。20世纪出现的大型电力系统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诸环节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工程系统。 作为能源的一种形式,电能有易于转换、运输方便、易于控制、便于使用、洁净和经济等许多优点。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电力已逐步取代了作为18世纪产业革命技术基础的蒸汽机,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技术基础。 1.1对于电力工程,由于它的行业特殊性,也就使得电力工程和其它的工程项目有所不同,其中最主要的电力工程的行业特点:配套设备多、建设项目规模小而分散、施工单位素质参差技术密集、协作单位多、资金密集、质量安全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等。 1.2由于电力工程建设这个行业具有垄断性的特征,因此很多的电力公司都是具有自己的三产公司,对于电力工程的监理公司也不例外,它就是电力工程公司的一个三产公司,而对于这样的三产公司,它由极强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它具有这样的特征,就导致了在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之中还有很多的传统管理方式,这种传统的甚至是落后的管理方式就导致了在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的问题。 2 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项目管理是对一些与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譬如任务)的整体。这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具体工作主要有:设计与施工发包分析、确立项目目标、价值工程、选址分析、概念设计、可行性研究、估价、备选方案分析、监督及设施管理等。由于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其具有一次性以及独特性的特征,所以工程项建设的完工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项目管理恰好就可以运用相关的管理支持、专业技能减少这样的不确定性,并且满足业主方的实际需求。在投资、工期和质量三者这件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让业主方获得最大的效益。 3 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按照上文所说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内涵,结合我国当前的电力工程的监理公司的管理状况,发现其中的差别其实是很容易的。当前虽说已经有很多的监理公司对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有所负责,但是这些也是不系统的,不全面。绝大部分的监理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所需要的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3.1发展到如今,电力工程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还依然存在,也极大的限制了企业项目管理的改革之路。 3.2由于发展的快速和,导致了现在很多的监理企业形式各异,良莠不齐。 3.3监理企业制定一些政策的时候最初的考虑往往都是基于其它方面的,并不满足监理制的初衷,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对于监理企业的全面发展不利。 4 电力工程推行项目管理 在电力工程这一领域推行项目管理这一模式有着很大的好处:提高工程质量,全过程管理;减轻业主的工作强度;降低工程成本,便于设计方案优化;缩短工程建设工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矛盾,便于工程协调。 当前的监理企业制度予以改革,要与母体彻底独立出来,在人力资源招聘,市场业务拓展,职工福利待遇确定这些方面都要和国际企业相一致,改善企业发展道路,向项目管理公司这一方向发展。于市场要主动开拓,宣传工作要做好。当前我国的政府或者私营企业主作为业主方时都不太懂项目管理,所以公司一定要大力加强宣传。必须要主动的去占有市场,而不能指望掉馅饼,很有可能业主方是不能提出项目管理招标的内容的。 建立并且完善资料信息系统,因为项目全过程的管理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必须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只有这样,在需要资料的时候才方便拾取,也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工作展开做好准备。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论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 摘要:施工项目管理是针对项目这一对象进行管理的,而项目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管理的目标,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就是为了凭借全程、全面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这一手段的运用将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与预算管控在允许范围内,同时又能依据规定的质量施工以圆满完成项目。下面,笔者将主要就施工项目管理的特性与内容展开有关的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施工管理;建筑工程;控制措施 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详细的控制措施分析 1.1 控制施工进度 所谓施工阶段,是指以工程为对象实施详细地实施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仅是耗时最久的管理阶段,还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加之要时刻应对时间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地对工程展开动态式地管理。 1)探索调整原先的施工进度并执行施工计划的施工进度控制手段主要有控制、规划、协调三个。 2)规划,指的是在施工项目全面实施过程中确立施工项目分进度及总进度目标并编制相关的进度计划。 3)协调,顾名思义,就是协调和施工进度存在关联性的部门、单位、施工之间的关系。 4)控制,指的是在施工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对比施工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后若偏差产生则应及时应对调整。 1.2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的因素 1)有关单位的影响:最主要对有关单位作好协调工作,以达到我施工单位工程顺利进行。做到甲方影响有签证,平行施工单位影响有甲方认可。 2)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客观条件影响下,使工期发生了偏差,需要及时与甲方沟通,取得甲方认可。 3)技术失误:在技术交底过程中,要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使工人对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达到100%。对各施工环节熟练掌握。 4)施工组织管理不利:在施工之前编制好施工计划,主要对施工顺序进行反复推敲。对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制定。 5)意外事件的出现: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是避免不了的。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认真的态度。作为项目经理要分析各种因素采取措施对工期进行动态的控制以保证工期。 1.3安全管理 确定安全生产目标:达到五无目标,即“无死亡事故,无重大伤人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无火灾,无中毒事故”。对于安全的管理要依据以下六项原则执行: 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和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 2)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安全管理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清除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3)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4)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涉及的,生产涉及的方方面面,涉及的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的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的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因此生产活动中坚持全员、全进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 5)安全管理重在控制。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 6)在管理中发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其管理就是意味着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预防新的危险因素。 1.4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是做为一个项目经理应具备的,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控制成本的措施:①办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购料单的管理。②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与施工预算进行控制,指出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③以某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对成本发生进行核算比较,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正确处理。④定期检查。 施工中成本控制情况,发现情况主动处理。具体办法:①以施工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包括人、材料、机械要用的机械;②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 二、施工项目管理的特性与内容 施工项目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寻求高效实现项目目标的方法,基于项目经理负责制依据其内在逻辑规律如何有效组织、计划、控制、协调项目从而适应内外部环境并高效组织施工,从而在实现合理优化组合配置生产要素的同时确保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凭借着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达到项目目标,进而让企业得到的综合效益有所增加。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 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人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建筑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相互作用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1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3.2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及时向业主报告阶段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制定供货商和分包商的奖惩办法,促进关键工作按时或提前完成。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 四、结语 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工程项目管理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健全如今的管理体制,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大方向发展,认真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充分保证施工生产任务能高效优质地完成,并创造出更多的令用户满意的建筑产品。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关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摘 要】随着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深入,不同的管理模式均出现了不同的缺陷,尤其是在集团施工企业体现的更为明显。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设置是否精练、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施工组织安排是否科学等问题,进而影响项目的盈利程度。本文结合笔者经验,对集团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探索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集团施工企业在努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逐渐陷入“中标难,中标后盈利更难”的困惑。盈利难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目成本控制不了,直接导致产值利润率每况愈下、流动资金匮乏,出现“没活活不了,有活难赢利”的怪现象,企业生存步履维艰。虽然措施不少,但亏损项目却越来越多,很难从整体和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思考。笔者仅从项目管理模式对项目管理的影响谈谈看法。 1 传统三级管理模式 通过多年来对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我国施工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粗放性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变迁。加强了项目成本计划管理在施工生产中的运用,如限额发料、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等。尤其是项目法实施以来,集团施工企业多采用了三级项目管理模式(总公司、子公司、工程队三级管理),明确了各级管理层在项目管理中的职责,加强了施工、质量、安全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对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做出了不少贡献。但三级项目管理模式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项目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1.1 子公司各自为战,很难发挥集团作战的整体效应。集团施工企业在工程中标后,一般将施工任务分段划给各子公司,各子公司仅根据自己承担的施工生产任务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施工,这就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复投入、使用率低下,而相互之间又很难进行调配,造成集团作战资源不能共享,经济效益流失。 1.2 项目管理责任无法明确界定,三级管理机构相互推诿责任。较多的集团施工企业原为国有施工企业,虽经改制成公司,但资产主要还是国有资产。由于机构重复设置,三级管理层在履行各自职责或管理失控时,相互推诿责任。结果造成出现问题责任不明晰,到最后谁也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国有资产流失。 1.3 对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现场管理五花八门。由于管理者对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各自推行不同的现场管理方法(如在作业层的使用上,有的用职工、有的用架子队、有的甚至使用整建制的民工队;设备租赁有的按月、有的按台班等等)。成本控制方法和力度各不相同,同样的项目盈利程度不一。在进行成本分析时,管理者又能找出诸多不同的客观原因,无法进行真正的对比。 2 集权式二级项目管理 随着对项目管理经验的不断总结,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三级项目管理存在明显问题,不断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去掉工程队一级管理机构,进而发展到在去掉工程队一级管理机构的同时,对参建子公司组建的项目部进行了集中管理,加强施工组织,大宗材料和机械设备租赁进行集团招标,资金集中调度等管理手段,即实行集权式二级项目管理,该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三级项目管理模式的改革。 2.1 集权式二级项目管理的优点 2.1.1 统一施工组织安排,在资源配置和调配上拥有一定的权力,大大提高了集团作战能力,减少资源浪费。 2.1.2 对大宗材料和设备租赁进行招标采购,发挥集团购买的优势,降低了材料采购成本和设备租赁单价。 2.1.3 指导工费单价,尤其是劳务分包单价,有效控制了工费开支。 2.1.4 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将有效的经济资源运用到工程项目最需要的地方。 2.1.5 在整个项目推行统一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一改过去按预算单价进行分解的做法,明确了管理层(局项目部)和作业层(子公司项目部)的成本责任,使作业层成本更接近实际。 3 项目直管模式的设想 针对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为加强项目管理,切实控制成本费用开支,做到项目核算真实反映耗费的实际情况,有的企业开始探索项目直管模式。 3.1 项目直管模式的优势 3.1.1 统一施工组织,有效配置、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是加强项目管理前提条件,项目经理部有权、更有责任根据项目部总体施工组织规划和目标,充分利用管段内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效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提高周转材料周转次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购置和闲置。 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深入探讨。 3.1.2 有利于在项目范围内推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完善责任考核和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有了统一的项目管理,有利按统一的取费标准推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防止成本控制脱节,按管理制度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奖罚。虽然项目部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但只有一个利益共同体,无法代表各自的单位,只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努力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3.1.3 促进项目管理和科学技术的交流。总公司及所属子公司在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方面各有所长,拥有不同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推行项目直管模式后,来自不同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2 亟需解决的问题 要推行项目直管模式,组建合伙型项目经理部,调动子公司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防止总公司与子公司争任务,还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3.2.1 经济资源的投入问题 由于合伙型项目部是一个临时机构,无生产资源,工程中标以后,总公司根据项目生产经营的需要,要约有资质子公司,等额(也可按约定比例)出资组建合伙型项目经理部,其经济资源的投入分为货币资源、物资和设备资源。 (1)货币资源:合伙型项目经理部成立后,根据合同履约和施工组织安排,确定项目起动所需资金(含新购设备的购置费),等额(或约定比例)由总公司和应约子公司共同出资。 (2)物资资源:为充分利用总公司和子公司现有物资资源,可与项目部进行协商同意,按其市场价值调入项目经理部,其价值可抵出资额。 (3)设备资源:对经项目部同意调入机械设备,按该设备市场租赁价格和工程所需工期,计算租赁费总额的现值抵做出资额,租赁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摊销。对提前退场的设备,相应子公司应及时补足差额,设备所有权仍属原单位。 3.2.2 人力资源的配置、考核和安置问题 项目部所需管理人员,由总公司和子公司按计划共同推荐,经考核审查后择优录用。人事关系调配归总公司,人事任免权归项目部。为鼓励各单位推荐精兵强将,防止“卸包袱”式推荐,可建立一系列奖励和约束机制。比如:人力资源可占其出资额的一定百分比,对不能胜任工作退回的人员按其职务高低相应扣减其出资比例,直至扣完人力资源出资比例为止。项目管理人员的考核由监管机构和项目部两级机构进行,项目领导归监管机构考核,项目一般管理人员归项目部考核,考核合格继续留用,反之予以退回原单位。项目完工后,管理人员可优先向新开工项目推荐,剩余人员返回原单位,由单位妥善安排工作。对表现突出人员,项目部可给予一次性特殊奖励,并建议相关单位给予提拔。 总之,项目管理足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者将全面负责进度、安全、质量和效益的管理,不管采用何种模式,企业均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的要求,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措施,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关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的相关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管理人员的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能够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加快建筑项目工程的完工。近几年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施的意义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原则,最后总结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方法。 关键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虽然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的同时,但我国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了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我们要积极创新和改进项目工程管理方式和途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对体制进行创新,才能使项目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施的意义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施工的主战场,它不仅可以成为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还可以成为企业的源泉来使经济效益有保障;它甚至还可以成为摇篮来培养和造就企业的管理人才。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具体会通过组建分级管理机构的形式来实施项目管理的创新,这样才能达到按期给顾客提供既安全又优质产品的目标,实现经济收益。实际证明,在质量监控、资金管理、施工管理和安全保证等方面,组建分级管理机构的模式取得的成果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人员冗余、无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等。而且项目管理随着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工程环境也日益变得复杂。在对以上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建筑企业应该意识到需要对项目管理实行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上不断摸索,最终使施工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 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原则 要想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中取得成效就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首先,创新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只有高素质的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及时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项目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其次,现场工程管理中要科学协调与地方的关系。工程所在地址与地方关系密切,办理完善的手续和处理方法对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必要的,这些工作也是现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场项目管理中,涉及到工程的诸多方面,同时与地方有着密切关系,不能够盲目、无计划地施工,要协调和处理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关系,这对项目管理好坏有直接的联系。然后,现场工程管理中要保证各参建单位的有效联系。目前,由于工程项目规模的逐步扩大,在一般工程项目中都是通过多个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建设,这就会造成各个参建单位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矛盾处理不完善和不恰当,则容易造成在建设之中出现了扯皮返工等现象,因此,只有把各参建单位关系协调好,避免发生各种冲突,才能够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能够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我们对现场管理进行创新,保证各个参建单位的有效联系。最后,现场工程管理中要实施科学的工程质量管理。现场工程管理力度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要控制好工程质量,必须要对工程整体情况有及时的和全面的了解,形成有效的科学的监督,这样才能创新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其质量的高低综合体现了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及项目验收等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质量。通过对代建、监理、施工单位等各项目参与方的制度性、严格合同履行等全面、全过程项目管理来实现业主委托的最终项目目标。 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方法 1、对观念进行更新,重视机制的转换 想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企业首先就要完成项目管理经营机构的转换,而此转换应该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契机,然后以对职工进行深入的形势与任务教育为基础来对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进行改革。从机构上来说,为了使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得到强化,突出合同的中心管理地位,企业应该对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和施工管理部加以设立,以克服资金管理、成本控制与合同管理互相脱离的弊端为主要目标,将市场合同部与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财物管理和结算管理集成一体。为了使适应工程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和设备新需要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需要在足够的重视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工程技术部,并为创造最佳效益和建设一流工程提供技术方面的有力支持。 2、重视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作,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建筑企业应该把成本意识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降低成本的措施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发动全员参与,让企业所有员工足够重视成本控制和管理,使成本意识深入人心;另外把成本目标层层分解,建立起成本索赔的连锁链,让每一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在成本节约中所担负的责任,看到自己在成本目标锁链中所处的位置,保证每一环节都必须对上一环节进行监督。要想落实好成本管理,首先要提高员工素质,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培训措施,使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使其创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领导干部的原单位选拔制度加以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单位领导之间的相互制约。而且要在市场法则优胜劣汰的基础上来减员增效的同时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经营者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被建立,从而使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重视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通常情况下,分项工程多、合同管理和施工管理难度大、规模比较大等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减少管理层次,减化生产关系,就需要建筑企业以精干主体为出发点,把管理形式从传统的金字塔式变为扁平式。虽然不同的工程项目在管理重点上是不同的,但项目管理始终是以项目成本核算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为核心,这两个核心制度的落实与否,是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协调有序实施工程项目的保证。所以建筑企业内部要通过对市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监督机制和用人机制等有效机制的完善,来使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得以保证。 4、健全与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 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保证员工遵守相应的制度,能够增强标准化管理的执行力,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各项标准能够充分发挥功效,各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并贯彻执行标准化管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保证员工遵守各项制度,并将其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贯彻执行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原则是严格落实,奖惩分明。对于认真执行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没有落实的部门和个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保证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实际功能与作用。 5、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提高的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就要不断的创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创新,会让这个工程的团队在精神中团结和整体实力上升至少一个档次,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够生存,也只有生存下来才能够有未来,而且是光明的未来。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浅谈土木建筑项目管理问题及相关措施 【摘 要】结合中国国内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给建筑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同时加剧建筑业内部竞争,建筑体系正趋于“高安全,高技术,高效率”发展,本文就土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和相关措施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项目管理;相关措施 国民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带动社会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旧式“粗犷式”发展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取缔,社会体制改革带来国民审美意识变动,传统建筑无法满足现阶段国民审美需求,建筑工艺与设计正向前卫化,潮流化,技术化发展,相应要求项目管理也应更具规模化,深度化。 一、土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根据笔者多年经验,现总结管理工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1. 体制制度管理上 任何管理问题均离不开制度问题,执行力的欠缺体现制度管理的松散。中国大型建筑项目投资主要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由项目投资到现场监督之间项目管理链较长,管理机构或组织不够明确自身职责,甚至形成交叉管理制度。 另则,体制制度目前在执行力方面有所欠缺,项目施工重点体现在搞速率上,忽视项目综合管理及相应制度执行,亦造成管理漏洞。过于强调职位,忽视执行力还体现在政府缺乏监管力度上;很多项目负责人日常无法扎根一线,形成挂名制,有驳于国家颁发的相关管理安全法律法规,监管处理机制依然停留在突发事件上,缺乏日常管理体制和绝对执行力。 中国目前土建项目管理由于管理渠道过长,经济链过长,管理空间过大,在审批,决策或领导力上存在天然缺陷,管理渠道过长无法对项目进程中相关事件做及时调整,经济链过长无法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管理空间过大在项目施工中难以灵活进行领导决策。 2. 土建项目安全管理上 首先在制度上,由于未深入发展安全经济体制;造成土木建筑施工进程与建筑质量之间相互制约,对安全防范措施及安全管理说明一笔带过,体现制度上的欠缺和不完整性。 其二,施工单位安全意识的缺乏;由于现阶段中国土建项目中从业资格考核不严,甚至很多未达到相应考核标准的人员担任重要职务,造成安全意识匮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如无法将安全监管工作切实贯彻落实,无法安全施工等诸多问题,一味讲求速率工程。 其三,监理部门职责未到位;很多监理单位和组织人员监理意识未成熟,未能按照国家相关监理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在追求效益,速率的同时忽视工作人员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安全防范,态度消极,未能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组织工作,如同虚设。 二、加强土木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 1. 体制制度管理上 体制制度及规章准则在员工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上起约束作用,制定合理健全体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确定企业统一信念,领导组织召开工作会议,针对项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项目管理统一信念,贯彻落实“安全第一,效益第二”指导方针,并制定合理施工作业流程以及具体管理章程和惩处措施,切实做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人才战略;我们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充分认识管理重要性,而在体制之都管理上核心则为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制度合理化,人性化,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把人性化管理作为项目管理核心,把人才战略作为公司发展战略核心,增加领导慰问制度,如中暑补贴,寒冷慰问等,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2. 项目安全管理上 (一)落实安全责任制 建立完善监督体系,责任到人;在实际项目施工过程中从项目部到承包方应配置相应安全管理人员,确保在管理上和现场监督上有力进行。加强安全宣传,召开安全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制度,让安全责任制深入人心,杜绝制度死角。 (二)加强安全巡查和安全监督 制度建立和制度执行是形成有效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准则,在行动力上坚决执行规章制度。有土建项目最高责任人担任安全监督小组组长,组织各大部门领导形成安全监督小组,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展安全监督工作,让安全意识深入各部门,通过领导模范作用与重视程度,让安全管理意识形态扎根项目单位。 (三)强化危险源控制 根据项目工程地形,规模,环境等做充分调研与分析,针对事故频发易发地区增设安全隔离带,规范施工设备,相关器械放置,配备灭火器具,在安全监督过程中发现任何安全隐患,组织会议分析并做相应措施探讨。 3. 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上 全面的项目管理还体现在项目成本管理上; (一)科学预算 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管理计划基础,为编制合理性成本控制制度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合理性成本预算会提高成本计划科学性。成本预算根据中标价格和承包总价结合员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进行科学总价预测。 (二)内部控制 成立内部财务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日常财务监管,日常财务报表制作,日常设备维修费用管控,围绕成本目标,确定成本控制制度原则,对于施工过程及财务结果进行实施监督。对工程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延长使用寿命。在内部控制上做好内部部门监管。 (三)工程项目控制 成本控制的主旨对象是工程项目控制,一直作为成本控制核心对待,其主旨则为人的管理及活动,其根本目的则为合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在根本上降低成本,增加工程收益,杜绝不必要浪费,因此在项目管理条例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努力实现以下原则:节约原则,全面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目标控制原则。在项目上本着节约原则不动摇,着眼于成本监督,加大过程控制力度,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经常检测设备偏差,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优化施工管理方案,贯彻先进管理理念,用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控制还在于目标控制上,把实施计划的任务,措施,方针等逐一进行分解落实,确定目标切实可行,落实各相关部门,做到权,责结合,严控成本。 结束语 土木建筑对于现代化建筑设施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土建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实行以人文本,人才战略等基本原则,从技术,协调关系和经济角度等对施工单位和、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促进项目管理之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对策 摘 要:建筑工程的项目管控活动是当前建设管控的关键内容,对于建设方和施工方等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文章论述了建设品质以及资金和安全等相关的内容,目的是为了提升工程的管控成效。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效途径 引言:在我国,多数工程项目会以招标投标的形式来确定,一旦项目确定后,整个项目的合同总价也基本锁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从中获得盈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管理制度的完善、人员素质的提高来实现。 一、目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造价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造价对施工单位和投资者的利益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尤其要重视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可是,现在有很多的施工方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经常会使用一些违法的行径来减少材料的成本,例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克扣工人工资等,进行工程施工造价的控制。导致减慢了工程施工进度,还降低了工程的质量。有些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三者的关系并没有重视,三者出现了矛盾,这是不科学的现象。在欧美等国家,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有: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和归类。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强调了成本预测与计划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通过科学的预测来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但其实,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却并不理想。有很多工程项目直接越过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非常随意;还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面派”,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不按照质量要求进行项目工程,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变成形式化。 2、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制约因素多,管理不到位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对工程进度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工程项目实施时,影响项目实施的因素众多,但这其中的因素多数不是施工方所能控制的,因此施工方只得等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把这些影响因素解决完才能进行施工,这样在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上就无法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人员执行能力较差,管理过程中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取得,而忽视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监督不利,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即是工程进度无法目标进行。 2.2没有把握好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承包商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会很好的平衡工程进度与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施工时,往往只注重抓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因而与工程计划在很大的出入。 3、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项目人力资源不足,当前的建筑企业,同时会进行多项的施工项目,因此这些企业为了有效的降低人员的工资成本,因此在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往往在施工期内把项目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在每个施工地点进行流动性管理,这样就存在各个项目中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监管缺失,从而无法保证项目的质量,更没办法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 3、2项目质量控制不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在项目控制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中有失控的现象存在,如在工程设计时,没有严格的进行造价及成本的控制,会导致施工过程中成本不断的攀升,往往会导致项目设计不断的进行变更,从而降低了项目的质量,导致项目的成本不断的上升,对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 1、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工程质量,要建成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必须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首先在项目管理中要组建业务水平较高的、责任心较强的管理层,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体系与项目管理组织机构,选择专业技术熟练、综合素质高的施工队伍进行作业。其次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施工前进行技术文件会审、施工人员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指定有质检资质的人员实施、监测及控制施工质量,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严格控制购进材料的质量。三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照项目的进展状况定时评价项目达到质量目标的程度,促进改进项目质量。在施工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的同时,还要考虑项目功能、工期和费用要求,以符合工程的整体效益目标。 2.、安全控制 所谓施工项目安全控制,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一是应树立全员安全意识,坚持安全与施工同步,管施工必须抓安全,安全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之中,并对施工起到促进与保证作用。 二是坚持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施工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施工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施工过程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三是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一方面,人的正确行为可以避免、排除或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反之,人的错误行为则可以导致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人的行为管理是现场施工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也是控制难度最大的环节。控制现场机械、设备和材料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坚持对现场的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落实机械、设备和材料的现场管理制度等。 3、对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为了解决管理模式的不合理问题,可以加强对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例如在机构的设置上,可以在设立施工管理部、工程技术部等协同项目经理部门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施工管理部可以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技术的管理,而工程技术 部门可以主要负责生产的调度,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劳动力的配置等。通过全方位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来解决管理模式陈旧的问题。 4、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全面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控尤为重要,应创建优质管理团队及规范工作模式,提升员工积极性,做好合同签订,完善材料与机械分包承包管理。在工程施工前期应同当地政府做好手 续办理与配套设施安排,并应强化进度管理体系建设,成立专项管理机构,配设专职员工,令其具备生产管控经验,明确组织设计、建设方案工作,进而就施工进度作出提前准确预测。应创建完善沟通渠道,履行例会制度,强化各个单位的交流联系,令工作人员借助各级责任人与计划专员的有效引导,规范施工建设,实施反馈预警机制。再者应依据smart原理做好计划分割,确保各项工作实现良好的预期进度目标,实现全面整合管理。 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2l世纪面对市场竞争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所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路桥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探究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路桥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具体的运行机制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投资控制;成本控制; 运行机制 前言 项目管理是公路桥梁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项目管理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能够对工程项目按照其内在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管理系统。它是对某项复杂的一次性生产和工程项目形成的全过程管理。 1、路桥项目的投资控制管理 任何工程投资控制都关系到项目投资效益,在建设项目前期决策中,有关部门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认真地进行全面决策,最后在审批可行性报告的同时,审批建筑项目的投资估算。 ①优化工程设计,是减低工程投资的主要途径。优化建筑工程设计,减少工程量,无疑可以降低工程投资,还减少了许多其他相应的费用。 ②健全预算管理。施工图预算是安排施工计划、统计工程进度、办理工程结算、进行成本计算的依据。对于工程已开工,应在一个月内编制出施工图预算并据以编制责任成本范围内的工程或部分项工程的工料、机械及有关费用的预算,1~5日内编制出工程项目经济责任成本计划,报分公司审核,批准后作为财务部门控制成本、核算成本的重要依据。 2、路桥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 就投资控制而言,路桥工程的成本控制一般发生在路桥项目设计以后,即是一种“事后”控制,更体现在工程施工阶段,控制路桥工程成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认真核定工程投资,实施项目承包。承包内容包括投资、工期和质量三部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成本控制,坚持依据工作量,制定工期要同生产需要结合起来,依据设备周期、工程难易程度而确定,整个工程质量必须合格,标准一律按国家质量验收规范执行。承包内容中,控制投资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只有把建设单位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把关,才能收到实效,基于此,将总投资分解切块、细化管理,将总投资分解到土建、安装等各个单位工程中,使总承包人作到心中有数,总承包人可将分项指标落实到各专业工程负责人,实现靠分项控制达到总目标控制的目的。 ②建立项目调度会制度,对建设过程实行有效控制。在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的路桥项目要实地考察,有些问题涉及设计、机动、安全、运输等部门,需要共同解决,建立现场调度会制度,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每次调研会都要认真检查上次调研会所安排的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项目调研会, 实施对工程进度、工程材料等的控制。 ③加强资金平衡,管好、用好有限的资金。资金问题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承包人能否全面完成承包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强化资金管理人手,对所有的项目根据轻重缓急分类排队,合理安排资金,每月下达正式的资金使用计划,计划下达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改动或挪用资金使用指标,确保建设工程资金的安全,以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项目的建设中。通过加强资金平衡,强化资金的控制,确保各个项目进度用款和确保项目各阶段的用款标准,从而控制工程的工程成本。 ④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确定成本会计科目,对一项工程进行分解,分解出最小的工作单元,即为成本会计科目,在此基础上,对成本会计科目建立相应的分类账:而后建立标准成本系统,对每一分类账事先建立标准成本,作为该项成本的控制依据,最后在业绩考核时,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做比较,节约和超标的视程度不同予以不同的奖惩。完整的路桥项目管理还包括一系列专题管理,如:变化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在进行路桥工程成本控制时还应该建立奖惩激励制度,严格考核各项目业绩,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3、强化路桥工程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 3.1 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3.1.1 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内部监理制度。①对不按图纸施工,外形尺寸不符合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的;②不符合监理程序而施工的工程项目和使用原材料、外购构件不符合要求的;③未进行工序交接检查的工程和未经驻地工程师签证的隐蔽工程。 工程内部监理工程师在检查中发现造成返工损失或质量事故的,有权作出扣减项目经理部工资含量的裁决;对违反操作规程、弄虚作假、隐瞒质量事故的人员或班组,有权向项目经理提出给予处罚的建议;对提高质量有突出成绩者有权建议项目领导给予表彰和奖励。各级质检人员都有越级反映质量问题的权力。 3.1.2 充分发挥工地试验室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功能。 工地试验室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部门,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路桥建设的施工,必须有功能完善的工地试验室。为此,应按规范要求配备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相关的试验人员,建立试验报告反馈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过程控制。试验人员必须服务到现场,用检测数据监控施工。 3.1.3 制订企业工法, 用工法保障合同规范的兑现合同规范一般都规定了对原材料、半成品和竣工工程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有时还规定使用的施工手段,如灰土路拌还是厂拌,水泥稳定砂砾摊铺用平地机还是摊铺机等。 施工单位在充分学习和理解合同规范之后必须按工序编制工法。工法规定完成这道工序(分项工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岗位职责和采用的机械设备、施工进度、质量标准、检查方法等,用工法规范要求每个施工人员的施工活动,从而保障合同规范的兑现。 由于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客观因素的变化,作为企业标准的工法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 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是项目的生命。在施工中,注重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以预防为主,对质量实行超前控制,在组织形式和职能上建立健全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并按照不同专业性质和管理职能,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每个部门层次和个人的质量责任。同时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以及施工条件和要求。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及验收,保证每一分项目和每个关键工序控制点的质量。 3.3 强化成本管理 经理部实行目标成本控制。依靠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成本目标,采取“责任成本”和“目标成本”的管理办法。教育全体职工树立成本意识,关心、控制成本,变单一控制为多方控制,全过程控制代替阶段控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①以预防为基础对各队担负的工程项目费用进行预测分解测出每项工程应达到的目标值编制成本计划,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实现超前控制; ②采取责任成本管理办法,建立成本保证体系及控制图; ③控制材料消耗,根据工程进度的现场要求,重点控制钢材、水泥等,实现定额与限额管理相结合,精打细算,使材料费明显下降; ④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工效,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做好不同工种人员的余缺调剂,节约人工费; ⑤鼓励全员献计献策,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 3.4 强化安全管理 项目安全控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部根据项目特点,制定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或安全技术措施,根据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项目安全控制遵循下列程序:确定施工安全目标,编制项目安全保证计划,项目安全计划实施,项目安全保证计划验证, 做到安全生产无事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路桥建设的施工项目管理控制是多方面,控制投资、成本、质量、安全等等。管理应抓住控制主线,协调组织各方面因素,能够准确的预见不利因素。为企业盈利,为国家建设良好工程。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可以说,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对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项目管理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七大方面详细探讨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合同;文化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项目覆盖范围广、施工工序复杂和建设周期长等诸多特点,通过一个专门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体系,对项目进行有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全面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规划目标的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项目管理即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工程质量和成本费用目标等进行综合管理,以促进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广义的角度看,项目管理不仅是对于施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而还包括工程交付使用后经济、技术上的综合全面管理。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近几年,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各种不同形式的基础设施工程在我国得以大范围展开。这种情况无疑给各施工企业带来了更难得的发展空间,各施工企业集中全部力量力求独霸项目承揽任务,无疑加大了项目承揽难度。由于过分注重工程承揽任务,忽视了项目管理工作,导致建筑工程整体造价增加、工程质量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施工企必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以降低这种现象带给社会和企业的巨大危害。 (二)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 可行性研究是研究项目是否合理可行,在实施前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及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由此考察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监利性,技术上的先进性、适用性、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同时为银行贷款以及合作签约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投资项目都不够重视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的工作,要么一哄而起,要么草草了事,项目匆匆上马,盲目投资,这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也为后来的工程事故埋下了祸根。 (三)合同管理不规范 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不成熟,即使制定的合同条件存在“不平等条款”,施工企业也会接受,而企业为了盈利,往往会影响工程质量;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需要,临时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 (四)成本核算不准确 成本核算是做好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成本管理应遵循“量价分离、成本细分、对比控制”的原则,然而大部分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不按照基本原则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划分和预算,仅仅是凭借过去经验进行预算和估算,使预算定额缺乏合理性和准确性。部分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仅流于形式,成本核算仅是项目经理做到心中有数,而引起工程成本核算指标失真,导致成本管理难于控制。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1、建立和完善各项项目管理制度,对承包商的资质和信誉实行严格的控制,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管理,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和施工方法以确保质量符合标准,最后通过监理工程师的严格检测和检查,以确定质量指标是否符合技术法规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2、完善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项目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相关建筑人员的责权范围和岗位责任,并逐级签订项目责任书,将责任切实落实到每个人。 3、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积极监督项目部认真进行实施,将确保工程整体质量和提高企业信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4、建立规范化的项目组织制度,组织、协调各种质量因素的相互关系,抓好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综合管理。 (二)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针对目前我国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普遍重视不够的现状,必须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1、国家和行业部门应学习国外经验,对以往的规定进行清理,指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基本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要求接轨,并根据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 2、企业在项目上马前,必须由专业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技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各个角度,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和经济评价,真正把可行性研究与建设期的“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同时纳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确保项目建成后不产生或少产生负面效应,以使各工程项目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完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体制,规范建设工程市场秩序 首先,增强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承发包双方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合同条款,这不但有利于施工过程中合同的履行情况,更是工程质量的最终保证。 其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合同的签订、审查、授权、公证、监督的程序来执行,进而提高合同的管理水平。 (四)强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1、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是搞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2、引入科学管理方法,实行作业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应从工程项目中标开始,一切活动都以目标为导向,并以完成目标的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以达到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和增加效益的目的。 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在企业的管理总部要构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应将成本控制思想贯穿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根据项目方式的特点以及工程专业要求,灵活设置成本控制阶段与成本科目,各项目部、工程分包商、材料与设备供应商等授权使用,为企业构建一个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的多方参与的全天候管理平台。 建立奖惩制度,完善项目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加强对项目考核工作的组织指导,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体的目标成本逐级负责制,层层落实,使每人都承担相应的职责,形成降低成本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并严格执行事先制定的奖惩办法;应将考核成绩纳入干部考核档案,今后项目经理的人才聘用,项目经理择优竞争上岗均要考虑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方面的业绩,努力选派合格的人才担任项目经理。 (五)千方百计做好施工协调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然要与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沿线单位及广大群众之间发生情况不同的联系,并将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积极协调外部关系、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努力为施工创造和谐环境。施工协调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做好基础工作 施工安排为对外协调工作打好基础,协调工作才能为施工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往往是因为施工安排不周、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引起有关单位或群众的不满甚至处罚。所以,一定要在施工做好相关的安排,把与外界有可能发生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提高员工素质 在施工中,外界有可能和我们的每一位员工接触,那么,他所说的话、做的事都会代表着施工单位的态度和水平。因此,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做事的责任心,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 (六)提高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现代化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 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应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七)文化建设不可缺 一个项目搞的好和坏,最直接的表象就是项目部的这个团队面对工程是否有战斗力,面对业主是否有服从力,面向施工队伍是否有执行力,面对社会是否有表现力。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上,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项目部内部管理上的人性化,配备一名好的炊事员把饮食搞好;根据工程地点选择租赁或建造一个合适的工作和起居场所;适当配置一些文体活动设施;请专家进行管理和技术知识讲座。领导经常强化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在每位员工的脑海中,教育管理人员在待人接物中的礼节礼貌,在处理文字来往中的规范到位等等。 结语 综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过程,环环相扣,不能有疏忽和遗漏。这要求项目经营者要将施工项目各个环节都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相关问题浅析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管理使得项目施工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本文就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核心人物、管理方法以及期今后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内涵核心人物管理措施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施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工程质量,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促进今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工作开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及今后投入使用之后的各种事宜,因此说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十分必要,本文就结合自身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内涵就是指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要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的手段,使得工程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以及质量目标都能够实现,即通常情况来说,就是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从实施阶段一直到竣工结算阶段,工程的费用、材料使用状况、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进度等各项内容都需要纳入到管理的范围内,以保证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要贯穿到工程进行的始终,即要做到决策阶段的管理、实施阶段的管理以及试用阶段的管理。在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中,需要对参与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即要对投资商、开发商、设计者、施工者以及材料供应者进行管理。 二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更加广泛,一提起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大家就会想到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目标控制,包括施工费用的控制、施工进度的控制以及施工质量的控制,而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和使用的增值。工程建设的增值主要表现在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提高工程的质量、利于进度控制并且利于投资成本的控制,而工程施工的增值就是要保证工程使用的安全、要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环保和节能、建筑项目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有利于降低工程运营的成本以及维护的成本,无论从建设增值还是从使用增值来看,这都是建筑工程施工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说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必需要实现建筑两方面的增值。 三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对施工成本、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 (一)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要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以及合同措施四个方面进行。 组织措施即要求项目管理者建立起项目管理责任制,落实好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好各人员的责任,做到职权分工和责权明确。同时还需要编制好施工成本管理的计划,制定详细的管理流程,通过对施工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以及动态监管,实现有效的控制管理。 技术措施即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好最佳的施工方案,同时在满足建筑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经济措施是人们最易于接受和采用的措施,管理者需要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确定好施工成本的管理目标,并对施工成本的管理目标及逆行那个风险性分析,制定好风险防范措施。对于各种施工支出,需要做好资金的使用记录,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好各项开支。 采用合同措施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需要贯穿在整个合同周期,即要从合同谈判一直到合同终结。管理过程中首选需要选对合同的结构,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谈判中争取到适合于工程规模和特点的合同形式;其次需要在合同的条款中仔细注明影响成本和经济效益的一切因素,这样便于今后管理。 (二)对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 对进度进行管理也需要从组织、经济以及技术手段进行。 在组织措施中,首先需要定义好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系统组成,对各类进度计划的编制程序、审批程序以及调整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多套管理方案进行比对,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同时需要建立起对进度控制的动态监管机制。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进度,需要制定和项目进度相符的资源需求计划,包括人员需求、材料需求以及资金需求等,通过计划反映出每个施工时段的施工进度情况,并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合理的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能够充分的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施工,这样能够提高施工的进度,在管理中需要对工程的设计技术和施工进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在工程施工进度受到阻碍时需要分析是否是对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看是否为了实现工程进度而变革施工技术的必要。 (三)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需要从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人员的技术以及管理者的素质三方面着手。 在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上,需要严把材料采购管理,确保采购者在合格厂商进行材料采购,除此之外,在施工使用之前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防止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对于施工设备的质量也需要重点把握。 从施工人员技术方面考虑,需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努力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这样对于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积极的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借鉴其他先进经验,并结合施工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宜建筑施工的技术手段以提高施工质量。在这整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管理监督。 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对于工程的质量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些管理者消极怠工,不能够进行现场管理,一些施工疏漏很难发现,这样就会造成质量安全隐患,因此说在今后管理中需要加强管理者素质,建立奖惩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核心任务以及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那么今后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近些年来不断发展和前进,因此其今后的发展也是向着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方向发展,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将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以及项目运行阶段的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具有共同的管理规则和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建筑工程的项目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其次在新技术的带动下要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包括管理信息技术和项目信息门户技术,也就是业主和建筑项目各方共同参与,并在电子信息平台上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充分利用高科技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今后发展的总体趋势。 结束语: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进度的关键,因此需要引起和工程项目相关者的高度注意。本文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经验,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核心任务、管理措施及今后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四个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管理措施方面又具体从成本管理、进度控制以及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以此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的相关探索 摘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每一项事业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企业的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尤其是是石油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培训项目是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最有效的方法,但前提是要规范化的进行。很多的企业对培训是非常重视的,可对培训项目的管理却很松散,从而导致问题不断。 关键词:培训项目规范 探索 培训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培训项目能够有效的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的业务量,在综合方面,让企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对于社会而言,培训项目的规范化能够让很多的地区稳定发展,我国是一个石油大国,很多地区的石油产量不在少数,但由于培训项目并不规范,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本文就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中心培训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分析 (一)培训效果难尽人意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无论哪一个部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否则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培训,将小问题控制,那么在将来的发展中,就会发展成为难以控制的大问题。从现有的成果来看,石油企业的培训效果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比方说员工的专业素质还有一定的欠缺,员工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方面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强,这些都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培训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总体来说,这些问题是由于培训项目管理不规范所导致的,比方说培训计划有所欠缺,内容不是特别的充分,时间较为紧张等等。 (二)培训管理工作规范不强 某些单位或部门开展的培训工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监管,导致对培训的系统管理要求不够,对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相对不足,即使部分培训项目做了培训需求调研和分析,但需求调研工作也可能做得不够深,需求分析工作做得不够准。对于现阶段的培训工作而言,之所以没有达到一个较为完美的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培训管理工作规范不强。有些工作人员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两层皮”现象严重。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化的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将培训内容落实到员工身上。 (三)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脱节 培训项目管理之所以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标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的执行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也就是说,员工接受的培训内容与实际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等于在做无用功。在做培训计划时,往往是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凭自己的经验,主观罗列一些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没有将参培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送培单位人力资源的调配等内容结合起来,孤立地看待本次培训。我国的石油企业不在少数,数十万的员工都在接受培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样的情况会引起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要将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有效的结合,让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使石油企业在内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样才能让培训项目的管理逐渐的规范化。 效果评估与跟踪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 尽管所有的培训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认识到了培训效果评估和后期培训效果跟踪工作的重要性,也基本上对每一个培训班或培训项目进行了一部分内容的评估,但大部分培训评估仅仅是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进行评价的。因此培训项目没有规范化的进行,反而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培训项目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效果评估与跟踪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导致很多的问题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二、对培训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一)认真做好培训分析需求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首先需要进行一定的调研分析,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资料,从而帮助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内容和实施策略。 1.紧密围绕油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好企业培训需求。石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战略需求,以及全球的形势进行一定改变,因此培训项目管理也要随之进行一定的变化。简单来说,培训项目管理必须紧密围绕油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样才能规范化的进行,从而获得一个理想的效果。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的培训工作必须为实现单位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培训内容的设计必须贴近送培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做到生产经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为他们培训什么样的人才。 2.以各单位员工现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位基础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员工进行培训,石油企业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必须根据各个单位员工现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培训。 3.做好二级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指导工作。二级单位人事部门,每年都要根据其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岗位需求以及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培训计划。由于某些计划制定不专业、不科学,尽可能给予适当指导,以使二级单位自主的培训计划能顺利实施。 (二)精心设计和制定培训计划、方案 在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的过程中,了解培训需求之后,就需要精心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这样才能对实际的工作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1.根据领导工作思路,结合工作实际,筛选重点培训项目。培训工作需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如果完全的根据需求来进行培训,很可能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必须融入一些其它的元素,结合油田和中心实际情况,筛选出重点的培训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充分满足员工的需求。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从而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认为,在这方面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分析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培训需求,精选、优选一定数量的重点培训项目,经过综合平衡后,形成书面计划和方案,上报相关部门,最终形成项目计划。 2.深入调查,仔细分析。石油企业在发展到如今的局面,具有数十万的员工,如果出现“从众”现象,将会对培训工作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仔细的分析,让培训计划和方案切合实际。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石油企业在培训的时候,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名员工,只能将大部分员工的利益照顾到。但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大部分的员工”不断的扩大化,这样才让培训项目管理更加的规范化、人性化。机械化的操作和培训并不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将实际的情况了解清楚,才能制定出优良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总结:本文对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进行了一定的相关探索,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很多地区的石油企业都因为在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方方面的努力,从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同时也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建树。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培训工作的时候,仍然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避免一些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成为了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针对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存的问题和现状,为追求盈利的最大化,本文主要从项目过程管理等方面,从众多角度讨论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从而真正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和运作效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成本管理, 企业, 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加之我国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以及我国政策上对建筑产业的重视,在给我国建筑业带来极大的挑战的同时,也为建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十五”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政策及相应工程的建造和实施,城镇基础设施以及住宅建设的迅猛发展和投入的增加,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的扩大推行,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又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进步。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外界对施工企业进行了解的一扇重要窗口,还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头。以工程管理为中心和基本点,努力提高项目运作和管理的质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成为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和首要因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不符合我国现今形式的要求与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现在,就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这一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工程管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工程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施工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工程质量的好坏。近年来,由于我国政策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的不断倾斜,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项目及其规模也在逐年上升,在建的和即将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工程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以及所要求的深度和知识技能的储备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这就给工程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严格的要求。而在传统的规定和定位中,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受到业主委托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单位及个人,按照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合同的相关内容规定,代表业主行使管理权,对工程项目实行全程或某些阶段的管理和监督的服务。当然,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深化,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也会不断优化和完善。 (二)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施工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于项目施工工作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施工工作的基石。这是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和布置,对各项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包括工程的造价,施工的进度和周期,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统筹监管,并将监管的理念及其活动落实到整个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来。 第二,做好工程项目管理是有效减少和杜绝施工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防范风险,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而言,相较于其他产业,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性,不稳定性,潜在的危及安全的因素是较高的,因此一旦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够到位,将不仅会造成财力上的重大损失或是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可能危及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更有甚者严重影响到企业形象。因此,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防范甚至是杜绝风险,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损失和浪费,提高项目施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和提高项目投资的回报率。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规划,切实落实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项目内容,项目范围,项目的实践和成本,项目的质量和风险等项目的具体方面内容进行协调的系统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项目的投资和回报率,规避管理风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二、 如何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水平 (一)项目立项阶段的主要举措 在这个阶段,围绕工程项目开展的主要管理和监督工作应该主要针对于项目建议书及其编制和立项报批这几个重要环节,工程施工方要和业主加强联系和沟通,就咨询单位的选择,咨询单位的经验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与资格,咨询合同的签订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和审核,同时在充分了解拟建项目的特点和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对各项前期审批的流程和具体活动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就草拟的合同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论证,将施工方和发包方之间的权责进行明确化和具体落实,同时,对业主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资质具体情况进行严格审查,规避后期产生重大损失的风险可能性。 (二)施工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施工方要密切和业主的联系和合作,协助业主做好勘察设计单位的选择和相应的勘察设计合同的签订工作,同时,及时提供和满足设计单位所需的资料及其他证明条件,切实落实及对勘察设计合同的具体条款的履行和对设计单位管理的工作,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设计及其相关文件等。由于这个阶段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重要阶段,因此,施工方还要就市场的基本情况做好调查了解工作,,对勘查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核查,对市场的变动情况及其方向注意把握和了解,为工程项目的勘察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施工采购阶段的主要举措 在此阶段中,施工方及相应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内的各种证件的办理,确定工程的监理方的人选,制定和完善施工的采购工作,对各项前期招标的工作进行完善和落实。同时,施工方要和业主一起选择信誉良好,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以往顾客信誉度较高的工程监理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备选单位,同时在选择过程中积极落实相关的市场原则和运作机制,对工程项目的招标和采购工作进行透明化和责任化,签订相关合同,保证资金投入和运行时的公开化、透明化和科学化、合理化。 (四)工程项目正式实施阶段的主要举措 这个阶段作为施工项目正式运行的阶段,是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施工方除了要加强和业主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外,还要加强同监理人员及单位的沟通,以及信息的传达和反馈工作,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有可能会危及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因素,同时加强对工程的验收工作和复查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上交施工情况及相应报告,重视和加强在现场的检查和督导工作,对现场存在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做法与措施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要求改进意见的尽快落实,形成闭环管理。 另外,在这一阶段中,要着重注意发挥工程管理者,尤其是负责人的作用,由于他们身上不仅直接履行着管理责任,还是风险的第一承担者,,这就要求施工方采用合理的授权和方式,将一部分的管理权力直接授予给负责人及其相关的管理人员,以确保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和合理开展以及真正落实。 (五)项目收尾评估及后期管理阶段的主要措施 在项目工程主体施工阶段完成后,相应的工程管理单位及其相关人员要积极配合业主以及相关部门开展好项目的验收和评价评估工作,在向物业管理单位移交相关管理权时要同时将相关材料转交,并说明情况。及时落实在验收工作的相关整改意见,保证和提高施工项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验收和移交工作完成后,还要就工程质量签订相关协议书,并且就工程的后期维护和保养工作与业主交换意见。 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进行的所有环节中,都凸显出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只有切实落实好项目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投资方和施工方两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浅谈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相关建议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各参建方管理职责以及对于事故发生后最终归责处理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最后针对当前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工程管理;管理模式;管理责任;归责处理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城市建设规模急剧增大,我国的建筑市场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效益成为各企业竞争的主要目标,对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不仅是各企业追求高效益时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更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如管理模式、管理责任以及归责处理等,本文将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具体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1 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管理模式问题 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DBB模式、DM模式、DB模式、CM模式、EPC模式、PMC模式、还有BOT模式及其衍生模式(BOO、BTO、BLT、BOOT、BOOST、BT)、Partnering模式等。结合国际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常用管理模式,2004年我国针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提出了代建制模式,以及一些还在理论探讨中的全寿命周期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基于并行工程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基于Agent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等等。总得来说,上述各项目管理模式在范围上、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传统的DBB、DM、DB、CM以及EPC模式仅限于施工阶段,侧重于建设项目的承发包方式,而BOT模式、PFI模式、代建制模式将范围拓展到前期的融资和后期的运营上,确切地说是一种工程采购方式。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种类繁多,也因此会引发众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盲目引进并套用国际上采用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仅对该管理模式的概念不清,适用范围不了解,而且在应用时,未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拟建或在建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对该管理模式运用到某建设工程项目上做充分的分析,从而导致整个建设项目的管理失效,造成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和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等。另一方面,对管理模式未做规范化的界定,加之建筑市场本身的不完善性,致使许多管理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发生偏离走样,甚至是出现打法律擦边球等不合法现象,造成建筑市场秩序混乱。再者,管理模式混合乱用,不能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各种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系统,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来指导各种管理模式运作。 1.2 管理责任问题 主要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方主体有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目前建筑市场上这几方主体之间管理职责权限虽然划分得相当明确,但是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落实得却很不到位。 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依存依赖关系致使许多管理权限的实施受阻,若强制推行,双方之间的博弈就会失去平衡,最终影响最大的也将会是开发商,当然政府也不可避免的遭受损失。因此政府和开发商双方宁愿让达成的管理责任流于形式,也要维持这种复杂不透明的关系。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事,违背建筑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而严重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施工单位自身的管理责任本来就很明确,就是搞好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施工,保证工程质量。而实际上,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施工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许多施工单位往往为赶进度、降成本而偷工减料,忽视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问题,疏于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这就造成了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水平的下降以及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问题的多发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监理单位负有检查、监督、督促的职责,是对施工单位管理责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是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安全、保质、保量顺利竣工的重要参与方。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监理单位不能严格履行自身的监理职责,收取施工单位的好处,忽视对工程项目的监督工作或者协助施工单位弄虚作假,使得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1.3 归责处理问题 归责处理基于事故的已发性,目前针对层出不穷的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安全事故的处理不够公正,惩罚力度不够,惩治范围也不够。对于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见底”。事故一旦发生,只是追究其中几个主要负责人,对于事故的其他相关责任人的处置力度不够。这也是造成现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虽然相关责任人的惩处方式已经界定好,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许多变动,或是减免刑罚,或是采用其它方式变相脱罪等。这使得众多的违法犯罪分子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我行我素,对各项法律规范视若罔闻。 所以说,事故最后的归责处理是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的重要环节,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方面,这种杀一儆百的效应远比制定上千条法律规范带来的效果要好很多。 2 解决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建议 2.1 整合项目管理模式 对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整合,深化建筑市场的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避免机械化,单一地套用一种模式,科学地认识和结合项目的客观实际以及开发商所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并且依法有针对性地选用比较适合的管理模式,以扬长避短为原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拘泥与某一特定的运作模式。同时调整建筑企业结构,落实和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对采用某种项目管理模式运作成功项目管理经验进行记录、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我国独有的切合各种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系统。 2.2 明确各参建方职责 明确工程项目个参与方的职责,结合实际项目建设,协调好各个管理责任方之间的联系,加强各方之间的相互监督,审查机关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查,建立人性化的检举或举报系统,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加大相应的执法力度,对其中共参与方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2.3 追究事故责任人 对事故的最终处理除了要追究主要的直接责任人之外,主要领导及主持被问责事件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也应该被追究。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经常检查相关人员履行职责是否到位,并做好相关记录,这样在发生归责处理时,才能做到有凭有据地确定各个责任人责任的轻重。在分清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个人责任的同时,对导致事故发生的错误决策曾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没有被采纳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应不予追究。 3 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主体多样,管理任务繁重,管理过程复杂,如果能够落实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的效益将会是十分可观的。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关于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尤其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施工,它们的施工都是较为复杂的,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管理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工期以及成本,因此在对当前公路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方法。施工企业承接和完成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一定要将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重点,将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何提高公路施工管理水平,成了当前公路施工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公路施工;项目管理;问题探讨 前言 伴随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公路建设市场已经开始选择招投标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的公路施工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公路施工企业在当今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实力,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能够在现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竞争力,公路施工企业要将管理作为重点,因为管理对于公路施工企业来讲就犹如灵魂。如何提高公路施工管理水平,成了当前公路施工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公路施工项目中存在问题 1.1 “过度竞争”与“有效竞争不足”并存 虽然,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整顿,各种规范市场行为的政策和措施已出、台,建筑市场的管理已曰益规范,但由于各种原因,建筑行业在管理上仍存在着不少人为的现象,特别是在市场开放程度还不高的地区,不正当竞争仍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出于本位利益的考虑,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人为地制造各种行业壁垒和地区障碍,市场的分割导致了大量的暗箱操作和权利寻租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基础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也因此形成我国建筑行业中长期存在“有效竞争不足”与“过度竞争”同时并存的怪现象,使得施工企业不能真正融入市场竞争之中,更使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的动力不足。 现在很多业主单位或政府部门有意或无意地把标底定得很低,工程概算下浮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几点后作为中标价的现象普遍存在,施工企业利润空间很小,有时甚至要承担亏损的风险。有的施工企业明知按该工程的中标价做下去肯定要亏损,但是为了占领市场,同时寄希望于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变更设计或其它非正常手段去填补可能的亏损,甚至取得赢利。所以,很多施工项目管理一开始就是在目标扭曲的前提下开展的,在正常施工成本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达到预期的质量、进度、安全的项目管理目标已不太可能。 1.2 业主管理不规范,施工企业自主性差 项目管理的基础是合同管理,其根本依据就是施工单位与业主方签订的承包合同以及相关的合同条款。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治需要,项目立项还没批下来、设计未能完善的情况下便要求开工。有的业主利用甲方的有利地位,公开蔑视合同的平等性原则,在合同中加入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如在合同中附加由业主规定单价返包部分材料或工程项目的条件。有的在合同的执行中任意违反条款规定,如不按要求及时提供施工场所和工程技术资料,使施工单位的人员、设备和材料进场后迟迟不能开展工作,工程款支付滞后,造成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工程结束后则不按要求及时结算,有的项目通车五、六年后还未能完成工程结算。 2.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机制僵化,创新不足是阻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下面主要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 2.1 认真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代表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合同管理,实现企业向业主的合同承诺目标、项目部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施工现场管理目标的关键管理人员。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 充分授权,包括对内及外的授权。对外授权如处理和协调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对内如人员聘用、分包队伍选择、资金使用等;②机制保障,完善的竞争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与监督机制,是保证项目经理责、权、利对等的必要条件;③ 素质保证,包括项目经理的自身素质和项目部的综合管理素质;四是组织健全。有效灵活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控制和合同、现场、信息、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2.2 狠抓落实项目成本核算制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是项目经理运用经济手段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是调动施工企业内部各方面积极性的动力,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源泉。先须依据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费用核定的内容和范围,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预算,确定施工项目的计划成本。再以计划成本作对项目部成本的考核和控制目标。落实项目成本核算的重点是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它包括项目部的自我控制和企业为监督项目成本目标的实施情况而进行的跟踪控制。①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建章立制,形成项目成本核算的制度体系,使项目成本控制有制可依;②进一步落实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使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推行全员目标成本责任制;③ 加大事中检查、事后审计的力度,保证项目成本控制落到实处。项目完工交付后,必须进 行债权债务清理和项目审计,确保项目经营成果的真实可靠。 2.3 明确划分工程项目的经营风险和施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占领市场所采取的经营策略而形成的风险,如投标风险、市场风险、意外风险、坏账损失风险等。施工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在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险,包括管理风险、质量风险、工期风险、技术风险等。经营风险是企业行为,应由企业来承担。施工风险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风险,理应由项目经理部承担。项目部作为一次性的临时组织,不具备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实行经营风险和施工风险的分层次管理,有利于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承包基数,充分体现项目经理部成本中心和一次性原则,使企业内部各项目部之间处于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项目部的管理水平和政绩的体现不受外部风险的影响,有利于调动项目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2.4 加强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搞好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的内在要求。结合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当前施工管理的薄弱环节,尤其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激励作用:①分配激励。首先应强调内部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做到政策明确、考核到位、帐目清楚、兑现及时。避免将内部承包合同当儿戏,或久拖不决,或敷衍了事,影响项目班子的积极性;②思想激励。加强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施工的每一项工程不但是对自己、对企业、对业主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③评价激励。工程完工后,企业应该进行认真的总结,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但是对该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也是对其它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以此来形成企业内部互相学习,比学赶帮的竞赛氛围。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激励是目的,约束是保证,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约束机制重在制度约束和过程约束,必须制定操作性强的约束考核指标和措施,克服“以包代管”。一旦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生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措施(如警告、限期整改、撤换项目经理等),都应该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理有据,才能更好地发挥约束机制的教育和威慑作用。 3.结语 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问题进行介绍,从而对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见解。要加强对施工项目管理、提高施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