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高等院 校本科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对工科生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咸阳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是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12年获审批并新增开设的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各种工程施工、铁路、公路、桥梁、城市规划、农业、林业、土地管理等行业,培养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和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的优秀的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人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建设的规模也相应扩大,作为工程建设排头兵的测绘专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测绘工程专业呈现良好的就业形势,然而,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更好发展成为本研究的初衷。 二、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教学内容所占课时比重大 以咸阳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工程测量学: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占37.5%;控制测量学:理论(36学时),实践(20学时)占35.71%;GPS原理及应用:理论(42学时),实践(14学时)占25%;习(2周);数字测图软件应用(2周);测绘程序设计实训(2周)。 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一般以小组为实习单位进行,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团结协作,完成的内容涉及仪器的对中、整平、观测、读数、记录等外业工作及计算、检核、绘图等业内工作,这些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仪器操作、观测、计算、绘图等方面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测绘行业属于艰苦行业,专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地点在野外,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是对测绘人工作状态的描绘,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测绘专业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野外进行,而且基本都是在理论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大多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夏有酷暑,冬有严寒,加之外业条件有限,需要学生们客服各种困难,吃苦耐劳,锤炼意志,培养自己坚毅的品质,培养起测绘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和专业精神,[2]为成为合格的测绘专业人员做准备。 三、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我院教学实际,从实验、实习及实训三个环节着手,对实践教学从内容、课时、地点、形式、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使实践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测绘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1、内外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际,在原有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基地主要针对课间的仪器操作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满足了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形变监测以及各种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2、实训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将测绘实习与测绘生产任务相结合开展实训性教学模式,利用目前旅环院与相关测绘生产单位(如:陕西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西安天穹勘测公司等)建立的良好关系,开展“实习——生产”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参与测绘生产任务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3、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研究 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研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照着做的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习)内容,在测绘实践教学计划中,针对项目内容,让学生从踏勘、选点、技术设计书的编写、观测方案的制定做起,让学生熟悉测绘工作的各个环节,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开放性实践内容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测绘单位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具体地,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制定了涵盖基本能力及操作、专业能力专项训练及职业能力综合实训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1)基本能力培养及操作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操作,工程制图与综合,测绘程序编写,测绘仪器操作。(2)专业能力专项实习模块,包括:地形测量实习,控制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数字测图软件应用实习;测绘程序设计实习(3)岗位综合实训模块,包括:测绘工程顶岗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使本科生从各类测绘仪器的操作到各种测绘实践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训练,加上严格的成绩评定系统及开放的实验条件,确保了实习的效果。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安排并开展测绘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包括测绘仪器操作比赛、测绘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达到对实践技能的检验和提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测绘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及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地帮助,切实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作者:赵敏宁 李青云 韩申山 廖世芳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3部队 测绘专业论文:高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2014年,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2.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我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一带一路下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国内外十分缺乏测绘类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全球经济交流合作的日益增多,测绘工程已成为一门前沿学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现代企业要求测绘类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胜任。 3.测绘专业的工作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这门基础课程,有些还没有开设测绘类英语专业课程。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衔接。在测绘领域,一些进口的先进仪器设备仅仅配有英文说明书;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也是全英文界面。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测绘类专业英语课程重视不够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英语水平层次不齐,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不强。很多教师和学生片面认为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英语没什么用途,学好技术才是关键,学校不重视英语,英语课时开设少,大部分教师任意删减教学内容,英语教学走过程,无法保障英语教学质量。[1]专业英语词汇相对生僻复杂,大多数学生慢慢放弃学习专业英语。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英语时都采用词汇讲解+课文翻译的方式。教学过程过分强调专业词汇的讲授,忽略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应用文稿的阅读能力。学生脑海里储存了一些乱码的单词因子,学生不会说,知识不会用。 3.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薄弱 师资力量问题一直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瓶颈,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大多高职院校测绘类英语教师毕业于英语专业,测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教学中难免会影响专业教学效果。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兼任测绘英语教学,英语水平有限,无法进行流畅的英语授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对基础学科教师进厂、进修、进企业进入生产一线、校企合作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4.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生产实际 鉴于师资紧缺,有些院校测绘英语用基础英语代替;有些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材与专业课的学习内容知识陈旧,脱离生产实际,严重滞后于最新的测绘技术和测绘知识,测绘术语也已过时,教材中使用的阅读材料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教材知识面狭窄,部分教材知识仅仅简单涵盖了工程测量方面,没有扩展到整个测绘类(如土建工程、机械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学科,这不利于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适当增加课时量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目前的现状是工作需要英语,升学考英语。高职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例如我院的测绘类专业学生,通过3+2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后可以升入本科院校学习。我们应该加强英语学习,而不是放弃。 2.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 时代以变化引领潮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词汇+翻译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职业能力里为导向。英语的教学与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相结合,使高职英语教学在培育社会所需人才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就业需求。[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足够多的语言交流与练习的情景与平台。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形等多种信息与一体,在课堂教学时既能通过画面刺激学生,使学生充分展开听觉、视觉神经功能来强化知识,又能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有趣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便能够听懂并逐步掌握测绘专业知识。 4.更新教学内容,选编校本教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测绘类专业特点制定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组织专家组,选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与测绘类专业知识紧密结合,顺应时代潮流,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5.完善考核方式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加强重点专业词汇、表达方式的测验。另一方面注重原版的仪器说明书或软件说明书阅读测试。同时抽选日常话题进行口语测试。 四、结束语 为了培养高职院校测绘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提升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适应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交流合作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王国龙 单位: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 1课程体系构建的背景 淮海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2009年开始,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始进入普及推广阶段。2012年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开始试点,2013年与2014年分别有四所和五所学校通过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就是应用型学科。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自2000年开始本科办学,2012年开始准备专业认证工作,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2版)与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对2010级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课程体系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在学校统一组织的2012级与2014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针对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重点参考了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与调整。2014年9月已经向有关管理部门递交了认证申请。 2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2.1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中,培养目标的基本涵义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要求包括:①专业应该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②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③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基于学校2014级培养方案修改的原则,结合国际教育认证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校定位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工程、海洋测量等方面的技术,适应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城市与工程建设等行业、部门从事测绘工程技术方面的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逐步建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结合学校培养方案的修订(一般2~4年),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在评价与修订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 2.2毕业生获取知识与能力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中,毕业要求的基本涵义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具体要求是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10个方面的要求。依据认证标准要求,为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培养方案中制定了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获得9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3学位授予标准 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获取学位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出台了《淮海工学院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2014版)》。毕业标准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成绩达到50分(含50)以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取得170学分;取得规定的第二课堂10个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取得大地测量员或工程测量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由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考试)。符合淮海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课程体系的优化 3.1课程体系优化的背景 在认证标准中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主要包括:①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②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③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④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同时在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按照认证标准与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课程未开设、个别课程学分比例不够等。依据学校对2014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通过广泛调研,并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修订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体现了海洋测绘的特色。 3.2课程体系的构成 依据学校对培养方案的原则框架,结合工程认证对课程的要求,考虑到课程设置能够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听取了企业专家的意见。 3.3课程体系结构 3.3.1通识教育平台 此平台是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要获取的学分的基础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素质与能力拓展选修课程二个模块。在课程名称后[A(B),C]格式中,A表示课程学分,B表示此课程中包括的社会实践学分,C表示开课学期,C为1-4表示第1-4学期连续开设,C为空时表示机动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为2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12门课程,共计40.5学分。其中形势与政策2学分不计入统计,有5门课程是由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两部分组成,社会实践合计共占6学分,具体课程如表2所示。素质与能力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有三个部分,共计10学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性公共选修课程6学分,学生可选修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卫生与心理健康等课程。学校有选修课程数据库与相应管理办法,每学期都开设,学生可依据兴趣自由选择。第二部分是素质拓展学分(A类:创新奖励),第三部分是素质拓展学分(B类:社会实践),学校出台了《淮海工学院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对学分进行认定。 3.3.2大类教育平台 此平台包括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工程基础类必修课程、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三个模块,课程学分与开课学期如表3所示。在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7门课程,共计25学分,其中工程训练是集中性实践环节,地球科学概论为双语课程。在工程基础类必修课程模块共计14.5学分,其中设置了5门课程。在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中共设置了6门课程,共计18学分;课程设计1个,共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3个,共计8学分。 3.3.3专业教育平台 此平台包括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二个模块,课程学分与开课学期如表4所示。在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中共计44学分,其中设置了7门课程,共计18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6个,共计26学分。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27门课程,共53.5学分,学生选修19学分。其中提供了“地球科学概论”和“地球信息科学导论”二门双语课程。 4结束语 为培养合格的国际工程教育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的要求,针对2014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制定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毕业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经过课程体系的调整使之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依据认证标准,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持续改进,因此,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应该不断找问题,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作者:谢宏全 单位:淮海工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GPS工程测绘专业技术论文 随着科学专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由美国国防部建成的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这种导航系统主要通过测距和定时进行空间交会定点,并以此将实时、连续和高精度的三维坐标、速度及时间信息提供给世界各地的用户。此导航系统的应用及推广,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发展。 一、GPS系统组成及优点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由工作卫星的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及用户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各部分之间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定位系统。 GPS地面接收机接受天上四颗以上的定位卫星的电磁信号,接收机可根据所接受到不同卫星之间信号的时间差,准确的计算出接收机该时距离各卫星的距离。由于GPS卫星在空中位置可知,因此可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将卫星位置和已测出的距离进行换算,确定接收机在地球上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拔等地理信息。目前,GPS导航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考古测绘、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及国际战争中。如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地区,因其是汉魏遗址,所以是考古重要地点,文物保护部门利用该定位专业技术,对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并将遗址群绘制成为平面彩色图系,不仅使数据精确,更节省了人力物力;城市交通上以上海为首,历史性的跨入了“卫星时代”,交通部门可通过卫星定位对城市车辆进行定位,方便政府部门的管理,更便捷了百姓生活;国际战争上,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准确计算敌方阵营及重要部署,能顺利开展战争,给敌方造成致命突袭,有力把握住战争局势。 现采用的最新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对发生的各种复杂变更情况较快适应,节省时间,避免人力损耗,能克服传统测量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对动态监测过程能够真正实现数值化和信息化。在工程测量实际测绘过程中,GPS系统不只可以用于测量和导航,同时可用于测速及测时。GPS定位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具有如下优点: 1.测站间的相互通视是传统测量学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利用GPS定位系统过程中,避免了测站间的通视问题,能够使选点更加方便灵活,并使造标费用大大节省。 2.定位精度较高。GPS测量的优越性能随距离的增长而愈显突出。在一份对北京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中,所要开发地区涉及10个边远郊县,而且多数位于山区地带,工作人员进入该地区后,易迷失方向,难以定位。通过GPS测绘专业技术的使用,可在50km以下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上,在100km以上的基线上,定位精度达到千万分之一,轻松解决定位难问题。 3.定位迅速。利用该定位系统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时,对20km以下的基线,快速相对定位通常只需20分钟;在动态相对定位时,完成初始化工作以后,可任意时刻对流动站进行定位,观测时间仅需几秒。 4.全天候工作。利用该专业技术进行观测定位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会因天气状况影响观测效果。在平面控制测量的过程中通常以导线如结点、闭合导线的形式进行测量;在重要构造物测量时,通常布设成线形锁、三角网的形式。 二、工程测绘过程中GPS专业技术实施 1.工程测绘选点与标志的建立 在选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求: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带,同时保证该地带视场要开阔;在对电磁波有干扰的地带不宜选点,如高压线、电视台及大面积的水域地带都将干扰电磁波的接收,在选点时不容忽视。 2.工程测绘外业的观测 GPS的对外观测作业主要有天线的安置、实时观测及对观测结果的记录等。 2.1安置天线 安置天线过程中主要注意对中、定向、整平和对天线高的量测。在静态相对定位的过程中,要把天线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在标志中心的上方进行对中,同时保持基座上的水准气泡在居中位置。调整天线定向过程中,要确保定向标准线正向北方,误差小于5度。测量天线高时,应从相位中心量起,直至观测点的标志中心,此段垂直距离即为天线的垂直高度。 2.2观测作业 在进行作业观测任务时,及时捕获卫星的信号,并实时跟踪处理,获得定位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在安置完天线以后,为确保电源和接收机的正常开通,要将接收机安置在离天线不远的安全区域内,在开启电源进行观测时,要保证系统已检查无误。 2.3数据处理与成果校核 为了保证对外观测的质量和预期定位精度的实现,对观测成果的校核成为一重要环节。在结束观测任务以后,要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校核,对出现的不合格的观测结果要及时采取补测措施,经确认数据无误后,方可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GPS工程测绘实施实例 1.GPS用于大桥的控制测量 作为对长江两岸鄂州市和黄冈市起连接作用的鄂黄长江公路大桥,在建造初期为使施工及设计便利,采用GPS专业技术对首选方案Ⅲ、Ⅳ桥位进行Ⅲ等平面控制测量。以双大地四边形布网作为设计方案。与江面垂直的长边约为1200m,平行的短边约为500m。双大地四边形与两个国家Ⅱ等以上大地点联测。 在平差处理以后,控制网的精度通常为:误差在最弱点位中为1.93cm,在最弱边长相对为1/113000,使Ⅲ等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得以了满足。 2.GPS测量用于导线控制测量 在河北境高邑至邢台段的京深高速公路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坦荡平整,最大相对高差在20m左右,平均海拔大约在50m,境内分布较多村庄。植被多为小麦及田间行树并密集分布着机耕道和公路。 在导线测量过程中,采用三台Wild 200 GPS接收机,采用点连接方式开始作业,三台接收机同时作业。完成作业后,使其向前滚动。 3.GPS测量用于密林、密灌地区路线控制测量 由海南中线新建公路海口至屯昌路段德测设中,从石山到永发镇有20km距离,覆盖较厚的植被,其中有剌密灌、荔枝、龙眼、杂草地较多,人迹罕见,并分布大量火山口。这种地区几乎没有可能使用红外仪导线进行测量。为提高高等级公路测设质量,采用GPS沿路线每隔2km作一对GPS点,这一对GPS点应保证足够的水平通视距离。 在这2km一对的GPS通视点的建设下,可在此基础上前后各支出不超过1km进行放线测设工作,以此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测设质量,又能使作业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小,缩短了测设周期。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技能竞赛的实践与创新 1竞赛对测绘专业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目前,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普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并开展了广泛的技能大赛,激发了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1)以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技能竞赛不仅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较量”,更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淘汰、强化训练,接受教师悉心辅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形体礼仪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找到了载体。2)以竞赛搭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沟通。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搭建的桥梁,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学校教育教学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专业教师与测绘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使指导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理解,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技能竞赛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过程的协调一致,使学生及时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动态,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测绘行业标准的对接[3]。3)以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特别是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加测绘工程的背景。在测绘技能竞赛中,专业教师承担着选拔、培训、指导参赛选手的重要任务,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规范正确地进行示教。各高校为在测绘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测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了解测绘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流程、质量保证、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熟悉测绘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工作职责、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测绘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将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通过参加工程实践,测绘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形成[4]。4)以竞赛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测绘学科建设水平。测绘技能竞赛吸收了测绘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测绘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更加牢固。各高等学校将测绘综合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项目紧密结合,通过汲取测绘技能竞赛的规则和标准,对已有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和提炼,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竞赛的需要,各高校还不断提升测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规范操作规程,优化仪器设备配置的合理性,逐步建设成为测绘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基地,测绘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5]。 2测绘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设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测绘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生受益面较少、教师参与不足、竞赛主体单一和竞赛制度设计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竞赛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应,值得我们对竞赛机制进行思考与创新。1)创新学生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省级以上的各类测绘技能竞赛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分配参赛人(队)数,学校只能按要求筛选一小批精英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经过反复实训再参加比赛,竞赛实际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为了使竞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学校应针对不同竞赛项目,设置相应的校(院)级竞赛,逐步扩大培养实践能力和工程人才的覆盖范围。通过组织校(院)级技能竞赛,打破参与技能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学校最好能将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为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因竞赛加重学生负担。学校从低级技能竞赛中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与更高级别的技能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并保证测绘学科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2]。2)创新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大学生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成为众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测绘技能竞赛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有关政策,制定规章制度,将参与竞赛指导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指导竞赛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同等条件下,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出国学习、评优评奖、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或团队设置专项奖励。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指导竞赛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从“要我指导”转变为“我要指导”的良好局面,真正地调动起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6]。3)创新主办主体多元参与的共赢机制。目前,全国性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学会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企业有主办竞赛的愿望和诉求,但是由于缺乏行政资源,没有权威性等原因,很难成为竞赛的主体,扮演着“赞助”、“支持”或“协办”的角色,在参与竞赛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校应根据测绘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裁判,请行业企业领导现场观摩,组织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招聘等,使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由“配角”成为“主角”。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测绘学科理论性竞赛由高校主办、具有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由行业企业主办、测绘科普性公益项目竞赛由学会主办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共赢模式[7]。4)创新竞赛制度设计的动态机制。技能竞赛是一种评价制度,旨在通过竞赛评判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向性意见。大赛就是指挥棒,大赛比什么、怎么比,对测绘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8-9]。然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测绘技能竞赛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和职业院校达120多所并覆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测绘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对大赛的竞赛制度提出了挑战。管理部门应总结和汲取各类大赛的成功经验,在竞赛层次上,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梯级分工;在竞赛体系上,构建“基础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竞赛体系;在竞赛内容上,将单项比赛与综合比赛有机结合,加大专门型人才的选拔和激励力度;在竞赛评价上应实行“多证书制”,如奖励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书等,使技能竞赛的活力和时效性不断增强。通过技能大赛的制度创新设计和动态调整,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发展[10]。 3结束语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战略目标。测绘综合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地理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制定并建立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全员参与、多元参与、积极参与和制度引领的长效机制,创新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模式,为卓越测绘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作者:焦明连 单位:淮海工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高校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设计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具体以北戴河地球物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进行重、磁和GNSSRTK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探索,对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球物理学;信息化测绘;北戴河实践教学 一、引言 地球物理学专业以人类生息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测绘遥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现代高科技手段,从事探索地球内部结构、资源勘察、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的工作[1]。地球物理学作为地球科学的先导学科,在对地球物理性质的基本认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2]。目前全国共有24所大学开设有地球物理学专业,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著名高校,高校数量有逐年增加趋势。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并重的学科专业,地球物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是本科生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本科实践教学为例,建立有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秭归基础地质认识、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和北戴河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教学三大基地。本文结合地球物理专业的特点,针对各高校地球物理学专业信息化测绘课程的现状,重点探索当前地球物理专业测绘课程的改革方向,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专业北戴河实践教学为例进行探索。 二、信息化测绘与地球物理学 测绘科学致力于提供空间和时间服务,在地球物理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为许多地球物理问题的解决提供边界约束[4]。利用空间卫星可以对地表、断层、块体的位移和运行提供精确的约束,代表技术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卫星重力测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等。空间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近代测绘学科完成了由模拟测绘到数据化测绘的转变,并向信息化跨越,使人们的生活开始进入“智慧地球”和“大数据”阶段[5]。信息化测绘科学与地球物理学相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如构造大地测量学、空间物理大地测量学等等,在地震科学、地球动力学、浅层地质灾害分析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三、高校地球物理学专业信息化测绘课程设计现状及改进 虽然测绘遥感是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国内各高校相关课程设置整体薄弱。在各高校的地球物理专业测绘相关课程中,北京大学开设有《重力学与大地测量》专业基础课,同济大学开设有《测量学》及实习并作为工程地球物理方向的建议选修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设有《测量学》及实习作为专业基础课,另有《大地测量学》为专业选修课,中国科学院大学该专业开设有《现代大地测量学基础》、《物理大地测量学》、《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武汉大学开设的相关课程最多,主要有《大地测量学基础》、《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遥感原理与应用》等。目前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信息化测绘课程教学上以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较为完善,值得借鉴。目前国内高校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测绘课程偏少和老化,很多高校都只开设有《测量学》一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课程教学停留在经纬仪、水准仪和大平板绘图讲授,内容老旧,与现代信息测绘脱节;(2)测绘课程认识上的片面化和工具化,目前许多高校的地球物理教学和宣传只提“重、磁、电、震”,对测绘基础认识和应用能力缺乏,没有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综合分析传统地球物理观测结果;(3)专业背景师资不足,由于各学科历史发展的局限性,造成了测绘教学和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分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思想的偏颇。针对以上问题,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设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测绘基础类课程设置,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各类参考框架、坐标系统、高程基准面、几何观测和物理观测的统一、测量数据精度评定等,具体可以选择《大地测量学》为基础课程;(2)引入现代空间测绘遥感课程,空间卫星技术改变了传统测绘的作业模式,也体现在部分地球物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例如卫星重力测量、高频GNSS与地震波融合、InSAR(遥感)地表观测及动力学反演等;(3)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将现代空间测绘遥感技术的实践教学融入传统的“重、磁,、电、震”四类地球物理学教学方法中,进行数据联合反演处理分析地球物理学问题。 四、北戴河地球物理实践教学信息化测绘内容设计探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戴河地球物理实习是相关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为了深化信息化测绘下的教学改革探索,将GNSSRTK教学作为此次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磁实践教学一起进行整体设计,具体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实习站内GNSSRTK单方法的操作实践。主要在实习站内进行RTK的原理和操作讲解;安排学生分组进行GNSSRTK操作练习,掌握点测量、点放样和点检校的方法;了解RTK进行区域地物地籍图测量的方法,理解RTK在实际工作中的限制影响因素。二是野外重、磁和GNSSRTK方法组的综合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技术方法联合作业的特点及要求。由于磁法对坐标的精度要求低,可以用手持GPS获取施测点坐标,因此RTK配合重力测量是此次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RTK在此次重力测量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剖线坐标点放样,取代传统拉测绳、插筷子的模式;二是重力施测点高程坐标采集,用于取代低等水准测量的地形改正;三是RTK进行采矿区的体积测量计算,用于重力异常校正,测线终点处有多个巨型灰岩采矿坑相连,等效直径超500m,平均深度40-50m。 五、效果与体会 笔者结合自己专业研究背景和教学实践,具体探索了信息化测绘背景下北戴河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实践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扫除课堂学习的盲点。具体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直观感觉了不同坐标系下观测值的差异和适用情况,RTK测量过程中单点、浮动和固定解的影响因素,静态和动态观测的区别联系。 2.综合设计难度高,激发探索精神。改变以往单一实验方法教学模式,将重、磁、GNSS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结合地球物理学研究和应用实际,自主进行观测方案设计、人员安排、观测方案实施和后期模型反演分析。21世纪地球物理学向着系统化、信息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利用不同观测手段的优势,共同解决地球物理反演多解问题。综合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综合管理组织能力。 3.增加专业技能,拓宽就业选择。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分为两种[6],一是地球物理勘探,主要在油矿勘察行业,近年来就业萎缩,同时行业性质导致女生就业更为困难;二是理论地球物理,主要从事地震相关行业研究工作。随着中国北斗技术的飞速发展,进行测绘相关课程改革后将有利于拓宽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在测绘类相关行业的就业面。总体而言,结合信息化测绘进行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符合本专业发展特点和时代前进方向,对学生创新精神、学科交叉能力和国际性视野的提高作用显著。本文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具体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尝试,教学反馈效果好,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作者:何平;邹蓉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关键字: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测绘新技术 一、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经历了“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快速变革[1]。特别是2014年1月和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和批复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2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驱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现代测绘技术突飞猛进,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这给我国测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养服务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和中国工程教育的国家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后进入普及推广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并于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推出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设置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我校正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为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测绘专业应制定符合认证标准、学校定位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3-4],为此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注重现代测绘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关注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体现新测绘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面对新的培养目标,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5]。为此,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工程教育论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融入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测绘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使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保证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紧跟测绘新时展步伐,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6],引导学生不断去接受专业前沿信息,以高新技术突出测绘学科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不断引进了TrimbleGPS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与技术,而相关课程的教材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新方法原理涉及的不多[7],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教师对《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以及《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拓展和深化,并随着测绘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兴趣。 (二)拓展新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外业操作和维护仪器设备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使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紧跟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步伐[8]。因此,在保障传统基础测量实习与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包括测量学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GPS实习、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借助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拓展测绘新技术的实习环节,如增加多功能全站仪应用实习、轨道精调课程设计、3D激光扫描仪使用与数据处理实习、高光谱仪使用实习、遥感实验以及工程结合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习等。另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建测绘机器人、3D建模、GPS定位与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等兴趣小组,并每年举办综合测绘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和检验测绘工程本科生测量技能,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例如,目前累计成立50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兴趣小组,完成了邯矿集团太行矿区、永年广府古城、平山县营里镇石榴沟村等区域的飞行方案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点测量、数据处理和立体测图等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开拓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 近年来,我校测绘系在不断完善校内及邯郸市内实习场地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拓省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滦集团、中煤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地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博翔地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煤矿企业等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近20余个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并在相应的实践基地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外,鼓励学生在GPS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三维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工程模拟实践,开展以“在工程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项目现场实践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保障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艰苦拼搏的良好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 在创新培养方式方面,测绘工程系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如组建生活和学习兴趣小组,对优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最先实施,其做法是:在刚进入大二阶段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或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专业兴趣的同学,安排测绘系具有博士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在以后学习阶段实行淘汰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目前,测绘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3年,从学生成绩、参与工程实践与课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创新项目申请来看,该项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老师科研课题,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或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寻求方法解决的能力,并让学生经历从项目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从事测绘生产、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及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其实践与自身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9];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及时给学生灌输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矿区变形监测、土地权属确定,地籍测量、地形图测绘、轨道精调、线路测量、边坡放样与监测、流域下垫面信息提取、种植结构提取、流域资源环境监测等,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次参与完成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申请获得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9项,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背景下,面对信息化测绘时代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测绘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奠定基础,也为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测绘时展步伐,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作者:王贺封 张安兵 曹媛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矿测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专业生见习心得感悟 为提高我们测绘专业所有人的专业素质和动手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深化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理解理论的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法。学校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实习内容为dj-6经纬仪测图,绘平面。我们在实习过程中要掌握仪器的操作而且要锻炼熟练程度,同时培养我们在施测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张而有难忘的一周测量实习生活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了。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了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经纬仪的基本操作,并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而且还有机会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在锻炼大家画草图、运用cad绘图的能力同时也积累自己的绘图经验和提高自己的绘图速度。不仅从此次专业实习中获得了测量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还着重培养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我们在施测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进一步熟练了测量仪器的使用技能,提高了数据计算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有了一定雄厚的基础才可以决定上层建筑。因而此次实习不仅让我积累了许多经验,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因为我们大家都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真理! 本次实习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测绘专业是一个团队的工种!我们组有七名组员,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各自的长处是不一样的,我们配合起来才能发挥出较高的效率。我的主要任务是使用仪器测出数据。同时这次实习也拓展了我们与老师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因为以前人家说测绘专业特别需要团队合作精神,我都没有能够完全了解。的确,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将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另外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闹得大家都不愉快,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忘记昨天的不愉快,迎接新的朝阳!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也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这样也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标。即使收工了,百分之百也要重新来过,这样的话太划不来,既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摧毁了组员的积极性,百害而不一利。因为测绘专业有自己的《测绘法》,它规定了测图的精度要求,这是每一位测绘人员都必须遵守的。 另外,如果我们在平时就这样马马乎乎,对我们自己而言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现在马虎惯了,将来对待工作也回、会草草了事!另外,我们拥有这样让你锻炼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马马乎乎就等于将一次绝佳的机会给浪费了,丢掉了确实很可惜!所以,我们这个组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经纬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 只有这样,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会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例如:进行测图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行读龋在读数前一定将视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 (2)当用经纬仪测量角度时,如果目标较小,最好使单线与目标重合,如果目标有一定宽度,可以用双丝夹住目标。 (3)在测量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稍微碰了一下仪器,就要重新调整对中水平,否则就会导致数据错误,也可能导致仪器的损坏。 (4)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5)选点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6)要先将道路和主要建筑物确定下来,然后在添加其余次要方面,这样不但条理清楚,有利于作图的准确和随时进行实物和图形的对比从而检验测量数据的准确与否。我们还要对所测过得范围能够做到胸中有数,避免漏测、重测。 (7)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当我们完成了测图的工作,并且看到我们画好的图纸时大家都兴奋不已。在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时,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误差的大小,有的说测量中点不能架设的太远,有的说量取全站仪的仪器高和目标高时要尽量减少误差,水准仪施测过程中尺垫得使用以及架仪器过程中气泡的精确对中和整平,还有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爱护仪器的心,对所用的仪器要精心呵护,在学校如此,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如此,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得麻烦等等吧。 想想大家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背上仪器顶着大太阳去测量,算出误差大的大家一起讨论和修改,有必要的就不厌其烦的进行重新测量,有了团结的力量我们还是干的很有劲的。我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以前不是太清楚的东西,比如数据的处理、碎部点的简化观测以及一些作图的疑问都在测量中得到了答案。 测绘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绘专业论文: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分析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改革设计思路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活动设计,并结合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出能反映多样化和多层面化的考核项目的综合考核办法。 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方案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测绘专业论文:浅谈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项目《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02001)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实践教学意义的基础上,介绍分析了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主要措施、基本要求与实践效果,以期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关键词】 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测绘工程;教学基地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测绘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2]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测绘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有测绘工程项目施测的基本能力,测绘工程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各种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测绘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工程施测能力、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等。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在训练学生的测绘基本功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测绘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二、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测绘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状况 1、校内实验、实习场地建设,能够满足日常测绘教学 咸阳师范学院旅环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以来,根据专业课程《测量学》、《地籍测量》的教学实践需要,在校园内布设有控制点、并埋设有相关的测量标志,能够满足日常测绘仪器实验教学以及开展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水准测量的教学需要。借助校园地形地貌特点,在校园内相对空旷且地势较高的西山南和西山北布设有GNSS观测点,满足了静态相对定位及RTK等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展,校内实习基地由于在校园里,实验、实习内容的开展方便快捷,一方面免去了测绘仪器的搬运及师生交通的劳顿;另一方面,实验实习内容开展期间,师生的食宿等问题都可以在校园内方便地解决,具有便捷的优势。 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创建新的平台 2012年,随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开办,校内实习基地由于容纳人数有限,而相关专业的测绘实习安排也都较为集中,实习期间“撞车”现象时有发生,场地容纳有限,鉴于此,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实践教学环节中实习基地建设的必然,通过专业课程教师的考察,最终将实习基地选择在距离校园5公里的周陵镇,在此建设了占地面积约2Km2的实习基地,该区域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区域内有村庄、农田以及新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地形及地貌特点及交通条件等均满足了作为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能够满足测绘工程专业《地形测量》地形图测绘实习内容、《控制测量》中的精密测角、精密测距及精密水准测量实习内容、《工程测量》中曲线放样、点位放样、高程放样实习内容、《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籍测量》界址点测量、界线测量、地籍调查等实践教学内容以及《GPS原理及应用》中静态相对定位、RTK测量、点放样等的实践教学需要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习基地容量有限的问题,目前,该基地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是,基地距离镇中心有一定距离,师生实习期间的吃饭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实习期间的生活多有不便。 3、开拓蓝田实习基地,解决了师生食宿问题 针对师生实习中食宿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2015年通过积极联系,将部分测绘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蓝田县焦岱镇,该实习基地位于秦岭北麓,地形条件复杂,食宿方便,加之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关中民俗乡土气息,有秦岭脚下的“普罗旺斯”之称,由于其理想的实习条件,省内开设有测绘专业的相关高校(均将实习地建于此。目前,蓝田实习基地的拓展,很好地解决了实习中的食宿问题,实习基地的拓展,使得实习安排较为灵活。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1、实习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规模适当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要兼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交通条件,既要满足各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又要顾及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实习基地的选址还要顾及交通条件、仪器搬运及师生的生活方便等因素。为确保良好的实习效果,在实习中,既要考虑到传统测量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要对测量新技术的使用有所体现。 2、实习基地建设要标准化 测绘实习是学生测绘技能提升的重要演练场,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力求标准化,选点、埋石、外业测量、数据记录、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测量规范进行,达到测量实习规范性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测量计算、成果验收也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训练其良好的职业能力。 3、实习基地建设要突出多种用途,实现多个项目的实习内容 测绘实习内容多,涉及到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籍测量等多门课程的多个实习内容,因此在实习场地建设中要考虑到实习内容,力求使实习基地满足多个实习内容的要求。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后的评价 1、场所固定,方便了实习内容的开展 无论是校外实习基地还是校内实习基地,都有固定的场所,方便了各项实习教学内容的开展,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实习教学,另外,仪器的存放和师生实习期间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2、达到了规范化的实习要求 无论是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均有标准化的实习场地,实习中,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测量前期准备,外业观测及测后数据处理都按规范要求进行,对各实习小组成果严格验收,如有不合格,要求重测或补测。规范化的要求、严格操作流程要求确保了实习的效果。 3、综合性的实习场地有效确保了多个实习内容的开展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场地,确保了多个班级、多个小组测绘实习内容的展开。目前,结合实习内容及实习点状况,将实习内容进行了如下安排:校内实习基地安排有测绘仪器综合实习、水准测量实习、导线测量实习、GNSS测量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安排有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数字测图原理综合实习、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 五、结束语 测绘实践基地建设是确保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3]在实习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基地的多用途及标准化,这样才能确保实习基地对实习的促进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测绘专业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在以能力为本位新的形势下,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能力本位 《工程测量》 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测绘科学不断地分化和综合[1]。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高速发展的测绘技术相适应。因此,加强测绘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与快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我校测绘工程教研室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对《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工程测量》教学比较复杂,它既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学,必须克服困难、大胆创新、承前启后、勇于改革。因此,我们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对原来的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拓展,将其分为测量基本技能模块(包含普通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全站仪的使用)、控制测量模块(包含三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和GPS静态测量)、地形测量模块(包含纸质测图和数字化测图)、施工测量模块(传统方法作业测量和动态RTK测量、全站仪施工放样测量等)和变形测量模块(包含沉降监测、位移变形监测和倾斜监测等)五个模块。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突出了能力本位,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2.1以能力为本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过去我校将《工程测量》作为专业基础课定位,往往由于时间仓促与安排粗略,使部分学生无法将课堂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表1为改革前《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旧的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尽科学,造成学生虽然对测量理论熟悉,但对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相对较弱的情况。为此我们针对岗位技能的特点,根据测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革后《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如表2所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测量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每年讨论修改一次。 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工程测量课程横跨三年,使工程测量技能的培养达到“三年不断线”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课时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互相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2.2以能力为本位,对实验实习进行改革。 传统的测量实习,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弊端[3]。为保证《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成功,我校把测量实习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阶段,同时对工程测量实习基地进行改建,在2008年新建1个校外测量实习基地――周立波故居测量实习基地,实习场地面积增至近6平方公里,能实现各测量模块的一体化教学,同时承担200多人的测量实习。并在测量仪器室的基础上建立测绘实践教学中心,主要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岗位零适应期”的目标提供硬件支持,并专门引进工程测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壮大专业教师的力量。 通过对2011级、2012级和2013级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后,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质的飞跃。特别是在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测量工鉴定考试中,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成绩显著(如表3所示)。表3反映出在使用新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后,考试通过率有大幅度提高,理论成绩通过率与实习成绩通过率最高分别达到87.36%和98.28%;鉴定考试通过率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中级工,参加鉴定和通过鉴定的人数为历年之最,通过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值。这充分说明课程改革对操作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2011级学生对测量岗位的适应时间比往届学生缩短,运用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在每两年一次的湖南省测绘技能竞赛中,2010年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了个人第二名和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2012年湖南省举办的“拓普康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从上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3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测绘技术,特别是GPS、RS和GIS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测绘教育的要求[4]。为此,我们成立了多媒体课件开发小组,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展评和上网交流会,切实提高教师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多媒体教学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在课堂获得的理性知识与实践获得感性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外,我们还根据测量实训的特点采用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就是设定几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程测量的技能。教师根据各测量模块的要求,结合测量的仪器、场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对内容进行再加工,精心设计各种教学任务。同时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成就,引导学生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从而达到实训的目的。 2.4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成绩考核方法。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都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为此我们把理论和闭卷答题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改为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5],以课业综合考核为主,以笔试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综合考核包括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施工放样、数字测图和变形监测等多种形式,通过书面测试和操作测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专业技术等级考试,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艺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针对各个高校动漫艺术设计专业转型的现实情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原画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也要紧随市场变化,寻找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CDIO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团队设计与创新实践环节,符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构思、分析、实现、运作几个阶段的特性。因此,构建符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是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成果展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模式概述;改革;CDIO教学模式 1.CDIO教学模式概述 1.1CDIO概念。CDIO其名字的灵感来源于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该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其缩写构成名称CDIO[1]。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体现了模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1.2CDIO理念。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1.3毕业设计教学。毕业设计是检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成果的最有效途径。以往的毕业设计任务是教师假想的一个题目,根据课程所学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项目,强调的技能操作能力。 1.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艺术类高校或者综合类艺术学校及职业学校教学学校起步晚,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课程体系不够明确,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就业不对口等诸多问题。CDIO人才培养模式恰恰适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构思、设计等过程实现课程的艺术形态,更加适应艺术创作空间的发挥,并能与多种艺术手段有效的交织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2.1毕业设计前期课程的改革。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不仅仅是毕业设计这一门课程,对于基础课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如素描、色彩、原画课程中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与绘制,可以结合手绘板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数位板绘制或者Painter绘制,充分改变传统手绘的形式,让数字技术按层次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2.2毕业设计定位。由于此门课程设置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较大。这个时期的毕业设计方案设计追求的是效率,谈不上研究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授课计划中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及有效方式,才能解决这一问题。CDIO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毕业设计教学安排在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企业承接项目自选设计题目范畴;另一方面,前期的教学与企业捆绑,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性,最终实现了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做。 3.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 3.1毕业设计阶段性分析。第一阶段:构思阶段。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为毕业设计前期,由教师、甲方联合提出阶段构思,提出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并约定学生在实习期间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或者2个以上的设计类型;第二步为设计选题,利用1-2周时间,学生根据企业项目与教师讨论毕业设计的研究的方向与类型,教师根据学生自选的情况指导学生编写设计任务书;第三步,学生要根据自选的题目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明确甲方的要求及技术范围,通过邮件、QQ、微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以便教师能够实时把握学生的设计构思动态。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包括设计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创作主题的立意、背景、相关表现元素、人物造型特征等;设计中期以小组讨论中方案较优秀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落实。;设计后期为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完善所有图纸及动态文件。第三阶段:实现阶段。以学生在企业独立思考制作的文件,反复推敲、修改,以规范性、准确性、艺术为标准。第四阶段:运作阶段。增加设计的针对性,针对甲方的要求去运作,最后达到甲方、企业、教师三方面通过检验。 3.2毕业设计的教学运作。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毕业设计中,教师担当总指挥的角色,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毕业知识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明确的情况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指导、交流关系;其次,毕业教学承载着设计的前期、中期与后期设计成果,让整个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教师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与节奏;最后,通过参与、构思、设计、实现个人技术体验,使学生达到预想的目标。 4.结论 4.1实现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四个环节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的整体思想的实施过程中,整个体系日趋完善,使毕业设计过程到成果层次清晰,评价结果根据学生实施的环节按过程给予评定,完善了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 4.2充分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维过程不断的迸发设计与表现的火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这种虚拟充满无线可能的想象力一步一步的向设计目标实现。 作者:毕秀梅 李志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本科阶段学位考核的重要方式。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评审体系,对于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总结梳理专业知识认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三部分。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当前高校的热门专业,承载着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了解他们当前的工作状态,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就业调查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调查 1.调查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共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8%。此外,笔者实地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查阅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等10余所高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掌握了846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信息。毕业生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工作满意度、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等。用人单位的调研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用人标准及人才需求趋势、对学校人才培养等环节的评价等信息。 2.学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析。从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255名毕业生中,以各种形式就业的为245人,另有10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96%。从查阅的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来看,846名学生中共有784人就业,就业率达到93%。从两组数据上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保持在90%以上,在各高校公布的专业就业率上位居前列。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是本次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问卷显示,245名已就业学生中,灵活就业占绝大多数,达到90%。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仅为7%,另有3%的学生选择升学深造。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的信息与调查问卷结果相似,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灵活就业为主。846名学生中,考研或者专接本的学生只有21人。这一方面体现出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继续深造兴趣不大。 3.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单位性质分析。在当前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和胜任单位的要求,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信息。从调查掌握的信息来看,设计行业依然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调查的245名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有近70%的毕业生投身设计公司。另外,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术绘画因素,许多学生选择了美术培训与教育行业。就单位性质而言,多数毕业生依然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作为自己工作的首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福利好、待遇高、压力小。但从就业情况而言,许多毕业生并未如愿,只有1%的学生考取公务员或者进入国有企业,另有2%的学生考取事业单位,还有部分学生凭借自身过硬的绘画基础,考取事业编制教师。其他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私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太窄,在公务员、事业编制等考试中处于劣势。二是专业素质不高,难以胜任大型企业的工作要求。三是市场需求因素,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 二、毕业生工作现状相关分析 1.毕业生薪资待遇分析。薪资待遇是激发毕业生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学生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条件。本次调查的薪资待遇主要分为期待工资和实际工资两大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薪资有着较为客观地认识,定位相对准确,并没有盲目地追求高工资。有89名毕业生期待工资在3000元以上,占调查人数的36%,实际只有34人满足期望,占1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多数,这基本符合当前社会的工资水平。 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调查,绝大多数多数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现状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被调查人数的84%,只有1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就业现状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这表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环境。在不满意的学生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没有达到预期,收入水平难以满足自身需求。二是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和出差以及各种业绩考核让他们难以适应。三是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很难适应公司的管理方式,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了工作心情,导致了对工作的不满。 3.毕业生离职情况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跳槽”逐渐变得普遍。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离职现象较为普遍。在245名就业学生中,有76名毕业生在一年之内有过离职经历,占31%。其中,15人为单位解聘,占离职总人数的20%,被解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工作失误,由于自身失误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公司形象和业绩。二是工作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公司的日常工作。三是工作态度懈怠,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另外70名主动离职的学生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薪资福利低和工作压力大是主要原因,分别占主动离职人数的36%和21%。此外,想变更工作地域也占到14%。 三、就业对教育教学反馈情况 1.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对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校风学风建设、师资水平等持肯定态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①提高实践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实践机会比较看重。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实践能力不足,很多时候是在纸上谈兵;②促进校企交流。大学校园相对社会,依然较为封闭。学生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不了解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③加强创业指导。创业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创业政策、项目、技巧知之甚少。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养、能力、知识培养反馈。本次调查,笔者随机向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调查内容涵盖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评价共分为1—5分5个层次,20家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艺术设计毕业生进行了打分。 3.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本单位工作的表现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从图表中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创新能力,这一点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调整学习态度,摒弃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锻炼思考能力。另外,专业的适应性和实践环节也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组织系统的有效的实习实训,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去企业锻炼的机会;企业的员工可以到学校给学生讲工作技能,实现互利双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懂得企业的运作程序,多多带学生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的设计产品得到批量生产,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需要,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从这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总体上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较高。但在就业层次、工作前景等方面依然显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逐渐暴露出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来,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办学思路上做出改进和调整,进而提高专业质量和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作者:赵建 解佐欣 单位: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学类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艺术类跨专业毕业设计能够让作品更具实用性和特色,同时也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交流和学习,加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通过这种跨专业毕业设计活动,还可以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今后为艺术类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从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现状出发,着重探讨这类教学模式在艺术类毕业设计中的开发和运用。 关键词: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各项环节的一个最后环节,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鉴定,也是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这一点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发的挑剔和严格,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让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对这些显现的弊端进行修正。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笔者认为,通过运用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能够扩大学生的专业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毕业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让学生从学院指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或者自己拟定论文题目,然后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对所选题目进行论证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出具毕业设计作品或论文并参加相应的论文答辩。可是这种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 1.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单一,缺乏跨专业选题意识 不利于学生跨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大部分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题目去研究和创作,很少有学生进行跨专业选题。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跨专业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不利于学生对跨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2.毕业设计的完成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协作意识 现在的大部分工作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但是,以往的毕业设计很多都是学生自己个人去完成的,这种独立精神固然尤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弊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使得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其作品设计也只能说是“闭门造车”。 3.学生专业知识狭窄,就业选择面单一 以往的毕业设计,关注面主要在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如何,忽视毕业设计中跨专业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单一,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针对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以及他们今后选择从事的职业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上,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1.何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所谓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共同去参与涉及课程教学的一种合作模式。其中“团队”一词含义广泛,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团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科的融合、协作和传递。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则指的是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去打破各自专业的隔膜,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各自组成相应的团队,教师团队去帮助和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 2.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实的施过程 (1)毕业设计的团队组成。从概念出发,这种团队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各自的专业限制,由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出身的老师来组成一个指导团队,同时选择其中一名老师来担任组长。相应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选定一名同学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去共同完成要给教学设计作品。 (2)毕业设计的选题确定。题目的选择可以让教师团队共同商量决定,其原则是毕业设计的选题无论从选题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同传统毕业设计不同,应该更加突出综合性和融合性。只有这样的选题,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和目的。具体应兼顾以下几点:①选题要求:以能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专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为选题对象。②选题内容:以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等的交叉点作为选题的内容。 (3)教学实施方法。首先由每组设计团队去顶一个题目,通过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集体协作,共同完成这一设计创作。具体的指导与完成步骤如下:①将选定的题目按照不同专业分解为相应的子课题,由相应专业的老师分别给予学生指导;②指导老师将子课题继续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下达给每个学生,分别让他们去完成;③在这一过程中,要定期召集团队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善各自的设计任务;④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4)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依据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毕业设计说明书成绩、毕业设计成绩以及答辩成绩。 (5)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的展览是按照项目进行划分。同一项目的各专业学生再同一区域进行展示,确保展示的完成性。 3.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管理 (1)指导教师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管理至关重要。每组教师组长要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来认真计划,并监督项目的整体完成进度,确保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并定期组织本组各专业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 (2)学生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组学生组长要负责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随时同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护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协调性,使学生在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作者:魏敏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性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展开创新型教学研究,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型的、师生平等的、讨论式的互动过程。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突出跨学科(专业)的课题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比如,采用工作室“主题讲授+公开讨论+设计研究+成果展示”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能更广泛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及评判能力。真正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设计实践的第一线,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以拓展视阈、更新知识,从而丰富专业教学,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作者:尚晓明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究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市场对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已很难跟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毕业设计是体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展示专业知识、艺术才华的关键步骤。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各艺术院校应进一步重视起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别于其它课程,毕业设计一般开设于大四下学期,时间短、强度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间精力投入要求较高。如何展开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该,怎样提升学生的从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深得深思的论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以实践性突出著称,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当在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比如,可聘请知名设计师或业内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将合作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发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方案构思、草图绘制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而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它同样需要实践的证明的和大众的认可。 作者:张胜利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毕业设计选题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一些收获,每年我们都在每届的设计作品中选送10件作品参赛,先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继续前行,进一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作者:陈婕娴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使用设计软件,熟悉设计与制作的一般流程,使之初步具备与客户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价值较低是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受限于指导教师承接的社会设计项目少、种类单一等因素,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项目库”,导致多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虚拟课题,“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少之又少,毕业设计流于形式与表面,难以深入开展。这与高职院校一贯秉持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相背离。除此之外,在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时仅由专业教师自行承担,缺乏引入设计公司社会性评价的环节;同时,答辩环节缺乏必要的淘汰,造成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以及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少的问题。 二、基于创业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基于创业理念的毕业设计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走向市场,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项目或是来源于学生与同学的交流,或是来自于网络的项目外包,不论是哪一种,其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以近几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而言,大致有视觉识别系统、宣传册、房地产公司楼书、包装设计、企业网页设计等几大类。毕业设计的自主选题虽然是带有学生个人偏好的一次主观选择,但项目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设计,因此,能够使学生获得设计过程的完整训练。学生的选题大多比较贴近本人的职业期望,能够训练学生掌握相关设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的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导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使课题类型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学生在启动带有独立工作性质的选题中,自然也会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选择深度、广度和难度适当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而作为毕业设计实施的管理者,学校专业教研室需要客观评估学生的选题,比如,判断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是否具有典型性,其训练是否具有实效性与可行性等。 (二)让学生与客户充分沟通,明确设计任务 学校在强调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虚拟创业。市场上的项目大多是有条件的限定性设计,比如,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选题,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必须了解消费对象、产品、媒体特定、制作工艺等要素;针对有关室内设计方面的选题,则必须详细了解客户意愿、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艺术设计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客户资源,一个设计师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固定客户,才能够被市场认可。有创意的设计并不一定适应于市场的竞争,这其中涉及到设计营销与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让设计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首先就要对所涉及到的市场进行分析,找到最恰当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项目的核心。一切设计行为都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这样才能使设计不偏离客户的想法。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积累有关市场信息和工艺方面的资料,在与客户就设计风格、造价成本、媒介材料等设计问题进行交流时,面对客户的质疑,应适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应完全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要用创意引导并说服客户,使客户认同自己的设计作品。 (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习见的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比例各占50%,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校内循环”。对于以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而言,答辩小组的成绩评价可以做弱化处理,而将社会(或客户)对学生个人设计得失的评价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内容包括:设计理念是否合适,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业主需要,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哪些部分还需要改进,界面设计是否悦目,植物种植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家具与陈设选择是否得当,风格采用是否合适,氛围营造是否到位,如何平衡个人设计理念与业主决策之间的矛盾,施工效果如何,采用何种材料和施工工艺完成设计等等。在整个设计实施和现场跟踪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摄影或工作笔记等方式进行记录、总结。基于创业理念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教学与质量管理的整体效能要求更高。同时,通过分析个人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使毕业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更加多元开放,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系统中目标、实施、反馈、控制子系统的协调统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也能够拉近学生与就业创业环境之间的距离,是促进学生转变身份、步入职场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基于创业理念,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这一教学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作者:汲晓辉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和策略 随着近年来大学的逐渐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目前,高校的艺术类学生适逢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文化艺术产业链发挥出无限潜力,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也衍生和细化出很多新的职业和岗位。这为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新兴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在给艺术类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发展,使得文化艺术市场更加欢迎综合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 一、浅析当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征 1.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较高 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概念是指未按劳动力市场规范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方式而获得职业。其特征是,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地签约接受单位,且档案、户口挂靠在学校或人事部门。灵活就业具体而言,又细分为有单位接收或自由职业两种。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在一些小型公司、艺术工作室或是私人企业等工作,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与企业公司之间的约束性不强,变动性较大。而另一种灵活就业的形式则是没有具体的工作集体,自己以“艺术个体户”的身份承接项目独立完成,或是自由创作,通过售卖产生价值。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的意向上往往倾向于能够实现独立作业、自由发挥的工作。比如说,美术类学生当个自由画家,摄影专业学生当个自由摄影师,或是舞蹈、音乐类学生办一个舞蹈培训或是音乐培训的机构等,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2.交叉型专业素质的艺术类毕业生成为热点紧缺人才 由于社会职业的更加细分化,一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行业在如今发展迅猛,例如:动漫制作、影视创作、展会策展、拍卖公司、游戏内容设计和营销、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类人才均为紧缺人才。艺术学科内部各分支方向交叉发展,而且与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相辅相成,艺术专业正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那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实用艺术的人才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注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匹配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技能的培养通常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练就。这种技能的特殊性成为了他们就业时的“独门绝技”,但同时也制约了他们就业选择的范围。艺术类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轻易地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其他形势的就业,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类大学生们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技能是自己兴趣和优势所在,而且花去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则不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如果不能够选择对口的专业,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去进行新的技能培训。艺术类的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专业,他们的其他文化知识普遍不过硬,各种可迁移技能训练不够,综合素质不突出。对于他们来说,重新学习新的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毕业生宁可选择一些非常不固定的自由职业模式也不放弃自身的专业技能。 2.看重工作的高收入和高回报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通常高于其他的专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习工具和用品费用都不菲。由于这种高投入,学生们都希望毕业之后能够获得高的回报。再加上艺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行业的高利润性质,让很多的艺术类大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分得一杯羹。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首先会考虑薪资丰厚,物质待遇高的工作进行就业。 3.就业区域选择范围过窄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都渴望留在大城市工作。这其中虽然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留恋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毕业生单纯地认为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行充电,获得成长和进步,逐渐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中小城市则艺术资源贫乏,不适合他们持续的艺术追求和他们自身艺术理想的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扎堆于大城市就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很多人看到身边多数人都在大城市就业,觉得回小城市工作显得不体面,因此也勉强在大城市里获得一个并不十分满意的工作机会,这样大大地限制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实际上,在中小城市和一些西部城市,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开出了很好的条件。 4.在择业心理上既有自信,也有焦虑一般来说,学艺术的学生往往自信心强,由于其专业本身有显著的实用技能门槛,使得他们通常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显得底气十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显得从容自如。但是他们常常会存在焦虑感,原因就是由于其全面素质缺乏,使得他们一旦接触了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匮乏,于是会有无所适从之感,原先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也很容易就会顷刻瓦解。 5.自主意识强,不愿受工作中的制度约束艺术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愿受约束的情况。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强调毕业生能够服从单位管理。协作意识和全局意识是单位团体个人都必备的素质。大学生的生活相对自由轻松,他们在校园里已经习惯了“睡到自然醒”的美好生活,而对于学习艺术的同学来说,他们更加喜欢“晚上熬夜创作,白天呼呼大睡”的生活节奏。很多人甚至认为,必须要在这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中才可能出现艺术创作的精品。这就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更加希望能够实现弹性坐班,实现时间的自由支配。另外,很多艺术类学生为了更好地接触艺术,在入大学前就独自多年在外地拜师求学,使得他们很早就独立自主地生活。艺术学习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创新和创意是艺术学习的灵魂所在,而个人的天赋和灵气也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高度,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使得艺术类学生崇尚天才,忽视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而这种不愿意受约束的状态只能生存在极少数的工作岗位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强调成员的团队的精神,要求他们必须服从管理。 三、针对目前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1.引导学生改变观念,提倡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方式如今的就业市场,“岗位少人数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拓展多种渠道实现就业,是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实现“突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家通过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大学生下基层做村官”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虽然有些就业地区条件暂时相对艰苦,但是却可以很好地锤炼大学生的自身能力,而且还可以得到国家在政策上的极大扶持,不失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一条出路。此外,可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学生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具有一技之长,适合“作坊式”的自主创业。其创业方式具备成本低,投入少,创业起点门槛低的特点,很值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进行尝试。我们要通过调动学校拥有的资源为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各种帮助,让毕业生勇敢跨出创业的脚步,同时帮助毕业生克服创业初期的各种心理和管理上的困难。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培养学生专业的就业技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各个高校正在着力建设的就业工程之一。培训出一支专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等课程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是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从事务性部门转为技术性部门的关键。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和对外部工作环境的探索,进行科学的决策,实现理智而从容的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要提前抓,尽早开设就业指导的讲座和课程,让学生能够慢慢认知到本专业用人市场的情况和要求,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科学进行选择。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和就业观教育,逐步让他们建立其科学而理智的就业观,并且通过积极引导毕业生扩宽自己的就业区域和就业渠道,来实现毕业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地域内实现就业。 3.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完善建立就业信息的数据库毕业生就业最想从学校得到的帮助就是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学校要通过老师和校友获得本专业领域内的重要单位信息,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互动,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各种联谊和活动,增进单位对学校培养环节和学生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单位通过实习、见习等环节获得经验,实现就业。另外,学校还主动地“走出去”,将用人单位“请进来”,通过媒体、网络和报纸等信息的收集获得相关企业和单位的信息,并且主动邀请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总的来说,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取信息,实现就业,并积极主动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另外,我们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企业和单位的合作,让在校学生和毕业生都能够获得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共建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专门培训,科学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高校必须组建一支经验丰富和素质全面的就业指导专门团队。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除了为学生提供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事务性的工作之外,还要开创性地为学生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的各种信息,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一系列的沟通和举办一些大、中、小型的招聘活动。另外,大学生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个体在就业能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危机事件需要有效的干预,因此就业工作队伍的老师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于是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需要给就业老师进行系统而及时的培训,以便让老师们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类学科在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就业工作者应透过分析新形势下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群体特征,有效地进行相关指导,以便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艺术毕业论文:高等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高校就业毕业生艺术类院校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近几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对目前的就业趋势及就业特点做了分析,最后对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在学校统筹方面,涉及就业工作的学校各部门方面,高校基层各系方面、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提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从1998年突破100万人以来,逐年剧增。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我国劳动力中大学生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属供不应求状况,但从表面上看,社会上大学生的稀缺程度明显下降,以呈现出就业困难的局面。截至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由于高校扩招的首批本科生加入了毕业生行列,而使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的整体趋势在于,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又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出现一段就业压力加大的时期,然后才可能逐渐缓解。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我国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下降,到2020年后将接近零增长,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那时就业率才会逐渐回升。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1、需求不平衡。2、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提高。3、就业竞争目益激烈。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改变当前基层面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对高校而言,“一次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将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此,仅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学校统筹方面。 学校领导牵头,主抓就业工作。只有得到学校负责人的重视和要求,才可以将学校各部分与就业相关的力量有效地进行整合和协调,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可以使各部分与就业工作相关的部门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个部门对于就业工作的困难和建议才可以更直接地为学校所了解,进而,才会更快捷地、具体地制定措施,完善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让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才可以服从分配,明确在就业工作各个环节上扮演的角色,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为就业工作服务。 二、涉及就业工作的艺术类学校各部门方面。 这些部门应具有专为就业的计划、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安排。在处理有关就业工作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尽可能地根据在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前作出部署。特别是在毕业生处理退校手续时,尽量缩短时问,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轻松、便捷的离校环境。专门负责毕业生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要拥有现代化的就业信息查询条件,并将这些信息和网站普及到学生那里,避免信息再就业指导中心过于集中或者无法通知到学生。如有可能,应将毕业这一年的有关毕业手续的办理方法和时间提前公告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好让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就业上。 在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选择教师上,应注意让有经验、有能力、有热情的专职人员担任教学任务,切忌不可把资格老、工作时间长等因素作为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情况,应该注重授课的实际内容、教师的现代意识以及讲课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就业指导课成为一门真正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并被学生所接受。对工作有热情的人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的互动起来,才可以在课余时间主动地翻阅资料,认真备课,使就业指导课在授课内容上具有实效性,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作用上有所体现。其中在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上,我建议至少应具有以下的内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如何写好简历,如何写好求职信,就业信息准备,自荐的方法和技巧,面试准备和技巧,面试实施,面试中的问题,面试结束,考研毕业生指导,出国留学毕业生指导,就业法律指导,创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岗前指导,见习的指导,毕业手续的办理及注意事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网络信息就业的查询和注意事项等等。 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立足,再前进”的就业理念。首先,先教会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在社会上明确好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对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有个清醒的认识,脚踏实地地面对就业。其次,通过课堂授课、专家讲座、教师日常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掌握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再次,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对于毕业生关于就业的问题和疑惑,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确立就业与择业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例掌握应届与往届的就业率对比情况,最终使学生在观念上有所转变,避免在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三、艺术类高校基层各系方面。 制定专门的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及教学计划。专业的不同,也许就业的形势和方向就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专业,各系应组织专人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根据客观事实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为就业有所便利的规章制度。国人部发[2006】17号文件《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中,国家已经提出了关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精神,既为面向基层就业敞开了大门,也同时看到了见习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不论是师范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现在具有见习制度的院系,还是目前不具备见习制度的院系,都应该把毕业生见习制度重视起来。见习期问,毕业生可以在用人单位熟悉工作环境,调整个人的就业状态,亲身经历就业过程,将就业指导课中的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社会上为自己更准确的定位,确立更加实际的就业目标。学生在大学的生活里最终的目标是学得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以及可以为国家服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就业上,如果无法就业何谈为国家服务,何谈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无法就业,何谈赡养老人,何谈幸福生活。作为学校应为学生负起责任,为学生的就业负起责任。见习制度的制定,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更早地、更好地为自己定位,这样才会避免在就业上的盲目。 在具体的关于就业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鼓励学生以“走出去”的原则对待就业。“走出去”的就业原则指的是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用人单位,学校为此积极提供便利。前些年人们为了省时省力主动到饭店去用餐,因为想去饭店用餐的人多,而饭店较少;人们主动到商店购买商品,因为需要买商品的人多,而商店少。现在,很多饭店推行了送餐活动,而且没有送餐费,原因在于想去饭店用餐的人虽然也很多,但饭店的数量却增加了更多,同样是为了省时省力地用餐,人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在如此强大的竞争面前,饭店想要生存,必须采取行动——送餐上门;现在,很多商品也采取了推销的策略,原因也在于购买商品的人很多,但是商品可供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商家要想生存,也必须采取行动——送货上门。有人说,大学生不是货物,不能与饭菜、商品相比,是的,也许在形式上不能相比,但在大学生就业与饭店和商家如何生存上,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如果还抱着以往等着用人单位来选人的态度去对待就业工作,那必然会影响毕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就业成果。让学生们“走出去”,对待就业问题采取主动的策略,也许是提高就业率的好办法。 关于基层各系的专业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影响,使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就业与否,可以证明该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连续几年都无法达到正常就业,当然应该质疑该专业存在的必要了,至少应该考虑缩小该专业的入学人数,学生的减少,也相应地影响专业教师的数量,这是一个环环相扣问题,应该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从另一个方面上讲,专业教师是本专业的学生和专家,必然对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也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专业教师,他们与本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可能非常熟悉,要是将这些专业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加入到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的队伍中,那将是十分重要的一股力量。 关于基层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就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而且可以使就业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和想法,辅导员最为熟悉;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和效果,辅导员也最为清楚。在就业工作的问题上,多与辅导员联系和沟通,有助于掌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辅导员是做学生具体工作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辅导员可以更加具体引导学生的就业,调整学生的就业观点和想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就业建议,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定位。一名辅导员也许不会了解所有学生的就业情况,但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走上就业的正轨,再由这部分学生影响其它的所有同学。 四、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 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今后几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总体趋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均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表了态。从以上可以看出,各地基层的岗位,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方向。特别是师范类学生,各地基层均对教师有较大的需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师范类学生还没有认真注意基层岗位的就业市场,高校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至少这一问题还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到基层去,与其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失业,倒不如走向地方基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干一番事业。 最终,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以就业这一点为基础,使国家、各高校、高校中各部门各系、学生本人连成一条线;再以国家政策、高校就业措施、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就业方法、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和结果形成一个面;最后,以国家政策为起始点和终点,高校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向国家反馈,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向学校反馈,学生本人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及本人关于就业想法和问题向主管教师反馈,最终形成从点连线,由线展面,构面成体的循环型的就业工作体系。在这个立体的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做好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积极缔培育业前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跟着高校结业生政策更始的深切,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社会机关的急剧转型,有关结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及高档院校的高度正视。本文就新型形势下,若何正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深切进行教学打点更始,培育合适社会市场需要的艺术类结业生。 一、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 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据查询拜访数字显示,从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将达到500万,全国高校结业生的数目与年俱增。年夜学生们蜂拥挤进不算太宽敞的就业市场。非论学什么专业,最现实的一场异常结业磨练,更是一场激烈的角逐。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敦促了高校结业生就业不美观念和体例的嬗变,“非正规就业”体例起头引起人们的关注,若何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若何看待“非正规就业”,若何积极指导结业生“非正规就业”向良性成长,积极试探结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显得尤为主要。艺术类结业生作为高校斗劲非凡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更是普遍存在着,日渐成为艺术类结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专家们暗示,近年来,我国的年夜城市呈现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难的情形,但并不剖明我国艺术类结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管过高档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袂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缘接管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加倍少了。是以,艺术类结业生就总体结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必然水平上加年夜了就业难度。良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结业后,往往都不愿意分开其地址的年夜城市,都感受只有留在年夜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非正规体例就业在艺术类结业生中凸起存在着,这当然和艺术类结业生的特点是相符的。艺术类结业生追求个性,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元,就业积极性差。巨匠都知道,学艺术的学生年夜都个性光鲜,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前卫和时尚,易于接管新奇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抉择了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元,虽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甘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元里“朝九晚五”,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充实就业。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学院率领的指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不美观念,一些结业生起头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域去阐扬他们的专业拿手,而事实证实这些从年夜城市走出去的结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小我艺术特长也能获得较好的阐扬。 二、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 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首先,应正视教育质量。近年来,黉舍正视学生素质培育,不竭试探实践。在教学上全力浮现“厚基本、宽口径、高素质、立异型”的现代人才培育思惟,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育,不仅做到“常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凸起培育学生懂教育、把握现代教育思惟理论、体例手艺,而且还鼎力倡导立异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不竭提高学生素质。在实践环节,黉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多国家在扩年夜教育规模时却轻忽了教育质量,呈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功效上不去的现象。正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功效加以查核,经由过程实施尺度化考试来磨练教育的功效。同时,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解决教学不美观念与就业不美观念的更新问题,教学思惟及教师的不美观念上要有更新与转变。此外还要求教师在常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增强黉舍打点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性。此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年夜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成分。现在,年夜部门独生后世,前提优胜,从小就起头进修钢琴,书法跳舞,绘画等艺术学科,家长也为之支出了更多的辛勤。若何对艺术类结业生就业出格长短正规就业情形进行积极指导,应该成为艺术类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除做好常规的增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育促进年夜学生的周全成长;改变不美观念,正视和增强文化基本课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联系社会,学甚至用,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出格是艺术实践能力外,黉舍结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以酬报本,加年夜投入,增强处事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结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处事,辅佐结业生成立正确的就业不美观、合理的期望值。同时要正视查询拜访研究不竭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出格是增强艺术类结业生非正规体例就业研究。年夜年夜都结业生从黉舍向工作的过渡将履历斗劲长时刻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履历对结业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生计也缺乏清楚的熟悉,在初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经由过程一段非正规的就业履历,获得对劳动力市场的亲自体验,从头熟悉自己,对成长和全力的标的目的做出调整,对成功过渡到正规就业很有益处。说达到,笔者禁不住想起去年我们黉舍结业的几位学生,用自身的专业拿手自谋出路,他们在陕北神木一路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不单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黉舍输送了一批音乐苗子,更实现了小我的价值。 三、积极缔培育业前提 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首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切确而迅速的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通顺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主要的处事工作。黉舍就业指导中心自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跟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成长,就业指导在结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性愈显凸起,只有让结业生体味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改变就业不美观念、明晰就业标的目的,确定就业方针,才能实现成功就业。跟着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市场的日趋完美和成熟,文化艺术出产正朝着财富化和国际化的标的目的成长,新的文化艺术样式、文化艺术形态、文化艺术部门在不竭涌现。这是市场经济系统体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植的需要,也是实施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精品计谋的需要。这些都需要培育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理论素养、专业常识,实践能力的专门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是以,试探和研究文化财富经营打点人才的培育就业模式是年夜学生结业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但就业所反映的,不仅是若何找到用人单元,而是涉及年夜学生自己的素质筹备,是涉及就业不美观念解决的根基问题,是涉及若何成为顺应社会主义成长的高素质人才,是要求年夜学生从进入高校时就起头关注的主要问题。高校既要凸起就业理论,又要改变就业不美观念,要强化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一不美观念贯串于进修阶段的全过程。我们要把今天在校的进修和明天就是走向社会的糊口、工作体例及改变就业不美观念相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精采的成长,同时也获得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毕业论文:陈醉绘画艺术解读 常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觉得陈醉先生的“窗户”不仅明亮,而且总有一种带着冲击性质量的“光子”透射而外。尽管熟悉往往会抹掉感官印象的棱角,但它丝毫没有削弱我从陈醉目光中所领略的这种特别。反倒是熟悉的缘故,每当我遇到“犀利”“穿透力”一类的概念时,多会联想到他那特别的目光。 陈醉平时很随和,没有学者式的矜持。他时不时“幽”一“默”的“高级语言”玩笑,往往让人乐得前仰后合。虽然如此,我依然不敢妄加心理打探,以解这位长者目光的蕴含。但我相信,那是他超群禀赋、才情和旺盛精力的自然流露。再深入地接触到那些掷地有声的学术见解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我深信赋予陈醉目光以“犀利”以“穿透力”的终究,是他用丰厚学养和人生阅历铸就的文化眼光。 承家学渊源,陈醉少时饱读诗书,抚琴习画,且因父亲戎马倥偬的不乏射骑精神的潜移默化,可谓“六艺”皆备。青年时,于大学追随敬业良师,刻苦学习绘画艺术。学成不久却赶上动乱,以致在“下放劳动”的“待遇”中,把沉甸甸的底层生活“课本”啃读一遍。1978年,命运垂青,陈醉在竞争中以优异成绩,考中恢复招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成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此,陈醉如鱼得水,学术与艺术并驾齐驱,一路辉辉煌煌,直执蟪芍场?lt;BR 由“我要当总统”的稚子之愿,到“不能把名字仅仅留在粮本里”的青年大志,早先就奠定了陈醉文化眼光的高远取向。后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形式感”和“裸体艺术”的深入探索,则为其文化眼光注入更加明确的理性因素。概略地了解其学术的追求,对认识陈醉绘画艺术的神采无疑是必要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揭示,为本世纪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只有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才能保障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发展的历史,乃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在此历史中,人被规定为理性的存在,情欲、幻想、激情和希望等丰富的人性构成,则被逐出理性的现实,归入文明的禁忌或心理学的冷宫。如何解放包括情欲在内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复归”,便是以批判和改造压抑文明为己任的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 总体来看,陈醉的学术思考,属于文化哲学一路。拜读他一系列的学术著述,尤其那部影响深广的《裸体艺术论》,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他表述为“文化超越”,赫然纸上,通篇贯穿。 然而,陈醉的学术贡献不在于他以独立思考策应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哲学思潮,而在于他立足中国文化的现实,把“文化超越”这一主题,径直导向被现实原则严密封堵的千古禁区——性意识和裸体艺术。这本身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年《裸体艺术论》的出版所产生的核爆炸似的影响,便是一个明证。更重要的是,陈醉秉承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把艺术和人生问题相联系,使自己的学术思考以至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人生实践价值。锐利果敢的学术思锋,使陈醉相信人体美是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受,却特别强调这种审美情感的物化实践,即裸体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始终是与人的潜意识欲望和性意识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与现实伦理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余补的微妙关系,裸体艺术才具有一般艺术或现实人体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别而又永恒的文化功利。对此,陈醉表述为“欲望的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人生情结的解脱”。即如他所指出:“裸体艺术,是人对自身审美感的物化,它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以前者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不知多少人生情结,在这里得到了解脱!”(《裸体精神的追索》) 显而易见,陈醉没有像有些西方学者那样,以颠覆现实的偏激去寻人性复归的出路,而是慧眼识得现实生活可以拥有的“更高的层次”。在他看来,这个足以寄托人类更高理想的层次,由“欲望的升华”即“一种文化的超越”所构成,它的现实形态便是艺术。具体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情欲或性意识方面,那就是裸体艺术。在陈醉的学术视野中,艺术不只是审美的,还是有文化功用的,是诉诸审美的人生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深刻之见。 文化哲学式的艺术思考,作为意蕴深刻的理性成分,构成陈醉文化眼光的主体。凭着这种眼光,他不仅把“文化超越”的主题写在自己的著作上,而且将它表现在自己的画面里。在一定意义上说,陈醉的绘画创作,是其“裸体艺术论”的继续和展开,是其对艺术文化功用的验证和发挥,是其追求“欲望的升华”或“人生情结的解脱”的自我实践。他曾用“苦恼时的创造”一言概括自己的作品,其绘画创作的价值取向是自觉和鲜明的。 在我看来,陈醉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主题性”的,即追求“文化超越”的。但是,与一般主题性绘画力求物化思想概念的旨趣大不相同,陈醉绘画的“主题性”不是强调对某个确切概念的表现,而是将这种表现本身或者整个绘画行为本身,作为“文化超越”之实践主题的贯彻与实行。对他来说,画画和画面的形式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自身。即如他的坦率表白:“我的一些作品,大多不是为了竞选展览而去绘制,所以对诸如题材、主题等‘常规项目’并未认真推敲。……更多的往往还是出于抑郁的排遣。”(《苦恼时的创造》) 本着别样而意深的“主题性”追求,他的作品包括油画和国画,尽管不乏情节性的具体描绘,却无法归结到某个思想中心。只因为在画面上展开的一切,不是概念,而是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的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性,且有更高的要求。着意于心灵世界的排遣,特别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流动的情感体验和静态的形式结构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陈醉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探索,并颇有心得。他的代表作《空间,我们的》(油画,1982)和《熔》(油画1982),最初的画面是对留有美好记忆的自然景象的再现,然而实际呈现的具象“风景画”效果,却让画家深感“词不达意”。几经修改,仍不满意。后来,于琢磨中逐步将原先的自然形象抽象、幻化、“直至觉得寻找到了构成与心灵的透明点的时候,再一气呵成地将它画出来”,(《苦恼时的创造》),于是成就了目前的这种理想效果。他所找到的那个“透明点”,正是心理时间与形式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出于这次成功的探索,他8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油画,多取抽象手法或表现式、印象式手法。显然,陈醉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绝不是唯表现形式的,而始终以“升华”、“净化”、“解脱”等绘画目的实现为准则。 陈醉不同凡响的绘画价值观,使他在追求自我理想目标的创作中,并不计较家派手法的纯粹性和构形逻辑的一贯性。在这方面他显得非常灵动,颇为“意识流”,甚至会不知不觉地顺随性情自动而形出偶发。《火祭》(油画,1985)一画,手法来源甚为丰富,它综合了写实主义的造型、表现主义的笔法、印象主义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构思和寓意。在画面上,画家唯我地调遣各家各派的手法,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并最终统一于、圆满于“我”的“文化超越”。就创作手法而言,最能体现陈醉个性的作品是《追思》(油画,1986年)。据画家自己介绍,在最初的草图中,他只画了一对抽象隐约的手。然而,画着画着,就多出了一只手;再画着画着,又多出一只手……等到作品完成时,线条交错构成的画面竟出现了五只手。手的“自动”增殖,不免让画家心生疑窦。但绝妙的是,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画面,却有十分完美的效果。得意于出乎意料的成效和美好的过程体验,他权当一切是潜意识的驱遣,而不劳追根问底。现在来看,发生在陈醉创作过程中的这种偶然现象,自有必然之理。把人生问题诉诸审美解决的绘画目的论,自会使陈醉“沉醉”于绘画的展开过程,以致画笔不知不觉地随着心绪的流动漫游,在画布留下突破理性“草图”的灵动之迹。所呈迹象何以为手形,那只能说画家心中积郁了许多未曾释怀的关乎于“手”的人生情结。就这一点,我依然不敢打探他究竟为何的心理秘密。但我相信,陈醉作此画时,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陈醉,沉醉矣。 以画为目的,固然比以此画为手段更利于也更需要达到这种大化之境。即便如此,要以油画取之,难度还是很大。此非画家不能也,乃油画“天性”之限也。油画对作画物理时间的相当要求,似乎注定它是为“写实”而存在,它不善于接纳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陈醉在《苦恼时的创造》文中,坦述过自己面对面布却不得配合的深深的苦恼——他恨不得将一番惆怅洒落画布,画布却说:“先生,您得慢慢地来。”这种感觉真切而实在,没有商量的余地。画家日益高涨的“意写”心气,自然与之相去甚远。 也许这是原因之一,陈醉于90年代更多地投入国画创作。学贯中西的陈醉,以前也画国画,只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国画的“写意”品格有了更新的认识。凭着不断锐化的文化眼光,他洞察了国画的写意性与“文化超越”主题的默契。这种默契,于“升华”、“净化”、“解脱”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自我实践,无疑深具价值。于是,陈醉欣然向往,全力以赴,创作了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人生实践意义的优秀画作。 这批几乎皆以女性的万千仪态为母题的国画作品,体现了陈醉按自己的学术观点阐释女性美、人体美的推进过程,也体现了他将自己的丰富修养集结于绘画的渐入过程。以《女娲》系列(1995)为界,他的国画创作实践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的国画创作,其总体格局和倾向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他表现在油画上的一般兴越,“陈醉式油画风”由强渐弱地吹过这一阶段的画面。它表现为对情节、情景的相对的讲究,对画面构成性、装饰性的追求;手法上有糅合中西的倾向,但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绘画的造型手段,如抽象、分解、重构等;作品之间的画风变化,频繁而跳荡,多样而异趣。很明显,画家是在努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探索,赋予《故园明月在》(1992)、《长恨歌》(1989)《二泉》(1989)《乡思》(1990)、《谁染霜林》(1991)、《榕荫古渡》(1993)等作品,以殊异的风格和别样的情调。画家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广泛的审美趣味,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强的变革能力,都在这些异彩纷呈的画面上得以说明。 与后期的创作相比,这一阶段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一种“现实”的女性美。作为女性美的载体,画中女子不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仙女,她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现实背景”,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合乎逻辑的。譬如,沐浴于盛唐温泉的贵妃(《长恨歌》1898)、踟蹰于断墙残垣间的摩登女郎(《传人》•1993),还有或徘徊椰林或掩以蕉叶的农家少女(《椰林深处》,1991;《细雨沙沙》•1992),等等。不言而喻,嵌入“现实背景”的女性美,使审美具有一种“合理性”。 《女娲》系列的推出,开启了一个更有深入之得的创作阶段。该系列依凭“神话”的支持,将女性美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成为几无障碍和遮掩的“赤裸裸”的美。尽管《女娲》仍有某种过渡的性质,譬如它来源于神话,但端绪已经理清,把女性美提升到生活中的“更高的层次”的路数已经明了。“神话”很快就脱离了神话,显现出它的“理想”本质;“抽象”也不必委身于抽象手法或抽象的形,它的确切意义就是“理想化”。于是,接踵而至的裸体女子,虽有“现实”的感性特征和魅力,却毫无可供盘根究底的“现实背景”。女性美在后来这些裸体形象上,升华、净化为毫无羁绊和伪饰的“赤裸裸”的纯粹之美。“理想化”使女性美从现实中“超越”,它赋予审美以更多的“合情性”,审美对象也因此突破了“女权主义”的狭隘,成为抚慰人类感性世界的妩媚女神或观音。 诸多苦恼问题的解决,使画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它带着画家激涌的热情、抑郁的思绪甚至或原始的欲望,带着画家化为心理图式的文气和诗、书、画、文的全面修养,喷薄而出,直泻卷面。迹化于幅间的,是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创作者来说,它包含着一种走笔如神游的快畅审美体验;对欣赏者来说,它透射着一种静观如神抚的沁心审美慰藉。 陈醉以往常用的画面意味的“线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上发展为中国气派的“线条”。它已非单纯的构形要素,而已然扩张、升腾为总揽全局的造型手法。“线条”的时间性,向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显示了无限的适应弹性。恨不得将全部情怀倾诉一尽的陈醉,终于得到了回答。画纸说:“先生,您看着办!” 他早年练就一手狂草好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以书入画,写得或潇洒狂放、或缠绵细劲、或朴拙老辣、或天真简约的画面形象;他以书载文,兴起或哲理淡出、或趣味雅逸、或情意缱绻的画外意象。《空楼待归图》(1997)拙线漫笔勾一散坐沉思女子,竖长幅间的纯素空白把“等待”的时间性心理体验,和不曾迹现的丰富空间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闲卧图》(1998)以偏侧右边的题诗草书,和左边的一斜垂花枝一懒卧女子,构成疏朗空旷的画面。诗为半阙《蝶恋花》:“闲来懒卧惜花丛,爱赋歌诗,却意倦情慵。欲睡难眠心事重,漫捻芬芳数落红。”诗意和着斜枝垂花,在欣赏者的感觉印象中,形成一种荡漾般的动感,仿佛处处飘扬着闲思散绪。如果说在他的《西窗夜雨》(1996)、《沐泉图》(1997)、《青丝有韵》(1997)中还有较明显的西画造型、构图甚至构成成分的话,那到了《追梦》(1998)、《浅海无浪》(1999)和《初尝榴莲》(1999),则是在画面上纵情书写“狂草”了。再往后到2000年,在《窗外何人唤阿娇》、《一阵金风》和《香飘恨是又一秋》中,简直是将心中的美人随心所欲地颠倒摆弄,更获得了犹如太空失重般的飘逸自由。 画家的“欲望的升华,实现于画面,表现于画面。画家所理想的一切,以形、以书、以文,综合地获得于画面,获得于绘画的过程。我想,如此境界,是审美的,但更是人生实践的。 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的艺术,纯化语言是必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更高的层次”,只能靠摆脱了现实羁绊、抖落了现实浮尘的艺术方式,才可能真正达到。这意味着艺术的人生事功价值,根本地取决于它的形式化。 由而,造型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绘画创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陈醉一贯重视这方面的修养,以致对绘画的形式特性和形式美规律有深度的领悟。早在大学期间,他凭聪慧和勤奋,深得周本义先生的真传,对西画语言有很好的把握。他画于六十年代的一批水粉风景写生,如《水乡清晨》(1963)、《太湖落日》(1963)、《明日起航》(1965)和《古老的曲调》(1965)等,在构图、用笔、调色和整体控制方面,都显示了上乘的修养。而且,他利用形式因素表达主观情感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这批画颇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趣味,这在当时肯定是比较前卫的,甚至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感。《水乡清晨》一画的形式感尤其强烈。画家以轻逸灵动的笔法,简括而细腻地捕捉了蓝紫灰调中的微妙色彩变化;流畅的冷暖转换、明快的色度比照、中性灰的均衡把握以及恰当的轮廓线起伏处理,使整个画面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优雅和清冷的“薄意”。这种兼得绘画性和装饰性之微妙的形式感,不仅普遍见于他包括作于时期早期作品,而且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油画,甚至于新近的国画。《空间,我们的》、《追思》、《圆,扩大的外延》、《熔》等油画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形式感的基础上向新的方面推进的。值得强调的是,这几幅作品以及《福》等,在以形、线、色彩分割或构筑画面空间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均衡中寓飞扬之势、统一中见巧趣变化的画面效果,显示了陈醉把握构图规律和空间形式品格的深度。 陈醉有很好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他的油画作品色彩亮丽丰富、细腻雅致,加上形态运势颇有考究的笔触效果,显得既有节奏平和的装饰味又不失油画所注重的厚重感。他并不在意描绘光照效果,但恰到好处的色彩对比和灵活的笔触处理,使其画面往往能给人以“透亮”的明快感。 在形式特征上,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陈醉国画上的“肤色”处理。我觉得尤其像《惜秋图》和《追梦》(1998)那样的幽趣的“肤色”,是陈醉在国画人物用色上所取得的绝妙成就。毫无疑问,这项成就得益于他的西画色彩修养,也得益于他在国画化方面所下的探索功夫。这种“肤色”,感觉上很厚,圆润而丰腴,有一种若玉的蕴藉,仿佛带着女性肌肤的弹性和体温。但近前细看,它不过平平铺就且色性略为偏冷。其中奥秘除了色彩配比关系的恰到好处外,恐怕还与花青的渗透性和一些矿物质颜料的沉着性在既融合又分离状态中所呈现的微妙变化有关。另外,讲究的用笔方式,也是有关系的。 诚如一些论者的评价,陈醉是一个画家型学者,又是一个学者型画家。这种评价看到了他在事业上的统一性。依我之见,统一陈醉事业两方面的,是他以丰厚学养铸成的文化眼光。这使他既可以“一分为二”地深入学术和艺术;也能够“合二为一”地融学理为绘画,化绘画为学理。正因如此,陈醉从未在理论家和画家之间感受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屏障,反而觉得是一体的两面。不隔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创作、学理与画趣,恰恰构成陈醉独步于世的学术境界和艺术境界。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系毕业论文-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供电企业反腐倡廉监管的构思: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探讨 摘要: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日趋繁重,仅仅依靠供电公司纪委监察部来完成这项工作,无论是力量上,还是效果上,都无法保证。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寻找一种新的反腐倡廉教育模式。淮安供电公司结合近几年在公司系统开展的“三廉”教育活动,将其特色工作和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提炼。 关键词: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把握规律 2007年至2009年,淮安供电公司连续3年开展了“思廉、践廉、倡廉”主题教育活动。3年来,淮安供电公司在市纪委和公司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源头工程和基础性工作来抓,并将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到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的建设之中。2007年,公司组织开展了民主生活会、集中廉政谈话、组织法庭旁听、法制讲座、警示教育、读书思廉、家庭助廉、开辟“思廉、倡廉、践廉”主题网页8项专题活动。2008年,组织开展了弘扬恩来精神、普法教育、制度建设、廉洁文化4个系列12项活动。2009年,组织开展了作风、诚信、制度、法制、廉洁5个系列19项活动。广大干部员工的廉洁从业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职工零违纪、干部零违法。2007年、2008年连续2年被省公司表彰为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2007、2008年公司纪委被表彰为全市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公司系统已建成2个省级廉洁文化示范点、5个市级示范点,在全市各行业中位居前列。 为全面推进“三廉”教育工作常态化,提升常态化工作水平,特将淮安供电公司3年来开展“三廉”教育活动的特色工作和经验做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一、在反腐倡廉宣教的格局上,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日趋繁重,仅仅依靠公司纪委监察部来完成这项工作,无论是力量上,还是效果上,都无法保证。因此,公司十分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健全责权明晰的领导体制 一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尽其职。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将其摆上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各级党政领导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共同负责好分管范围内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二是纪委主动作为,党群各尽所能。党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年度计划,细化工作方案,统筹宣教资源。党委办(思想政治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之中,纳入党课培训教育之中,纳入各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政治学习计划之中;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对领导干部的培养、考核、选拔、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之中;工会和团委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群团教育工作和活动之中。同时,公司纪委还注重对各县(区)供电公司的工作指导,定期督查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贯彻落实情况,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是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各展所长。公司各部门单位,将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各自业务工作之中,融入当前重点工作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氛围。 2.完善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定期通报机制。公司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反腐倡廉教育专题会议,对前一阶段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确保反腐倡廉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公司纪委协调各方力量,在主动牵头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商沟通,相互支持、相互补台,齐心协力抓好各项任务的完成,形成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的局面,较好地发挥了大宣教的优势。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按照宣教工作序时进度、各阶段要求,对未及时完成施教任务的单位进行考核,对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给予其展示的舞台和相应的鼓励;此外,公司每年还对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来推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公司定期召开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的座谈会,通过总结交流,认真听取各部门(单位)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赋予反腐倡廉教育新的教育内容。 二、在反腐倡廉宣教的内容上,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以“三廉”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纳入其中,初步构建“思廉”为先导,搭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平台;以“倡廉”为主导,搭建廉洁文化建设平台;以“践廉”为督导,搭建“干事、干净”的工作平台。 1.把握好核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一是通过组织公司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百名党员观看多媒体话剧《与故乡》、聆听《纪律制度与人生》廉政专题讲座等,教育党员干部如何为官、如何做人。二是通过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廉政格言警句征集、廉政动漫创作比赛、廉洁文化建设大家谈、廉洁文化书画摄影展等亲身参与创作的活动,引导教育他们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生活情趣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司共有奖征集廉政格言警句729条,书画作品48件、摄影作品51件,收到廉政动漫创作作品36件,其中部分动漫作品现已被我们制作成碟片,发放到各县(区)公司党委和公司本部各党支部作为反腐倡廉教育材料。其中,公司还有3个动漫作品在市纪委组织的“扬正气,促和谐”廉政公益广告大赛中获奖(《腐败的结局》二等奖、《蚊子喋血记》三等奖、《生之花》优秀作品奖)。 2.把握好源头,开展党纪条规教育 一是集体订购360本新《党章》,发放到每位党员手中,教育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增强民本意识,教育普通党员要履行党员义务、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围绕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组织开展作风建设专题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作风优良、增强形象意识。三是组织学习《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自律意识。四是开展好党纪条规和党风廉政知识测试。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充分理解和把握党风廉政各项纪律制度要求,提升履行“一岗双职”的能力和水平。公司组织1200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党风廉政知识测试,对新提拔的14名中层干部进行了任前党纪条规考试。 3.把握好时机,开展案例警示教育 一是2007年4月13日组织126名中层干部、部分重点岗位人员到洪泽湖农场,通过看、听、思、谈深入开展现场警示教育,进一步促进廉洁自律意识的养成,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72篇。二是2007年4月17日组织50名中层干部、重点岗位人员到法庭旁听案件审理,分析违法违纪原因,真正从思想上认真吸取涉案人员违纪违法的教训,增强热爱供电企业、珍惜本职岗位的自觉性,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42篇。 4.把握好重点,开展廉洁文化景观建设 为使公司广大党员干部时刻常思“从业之德、贪欲之害、律己之心”的崇廉训诫,公司在办公区摆放廉政警句席卡220余块、张贴廉政警句牌36幅,在职工活动中心设立“廉政书屋”,在生产运行中心建立“旱莲”文化景观,在户外广场增设5个廉洁文化灯箱、8个廉洁文化宣传栏。洪泽公司以及公司本部等单位分别被授予省级、市级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在反腐倡廉宣教的对象上,抓住关键,分层施教 1.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实施慎独教育 公司除了落实对县(区)公司“一把手”的廉政谈话制度外,还要求两级领导班子“一把手”带头参加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22篇);带头做出廉洁从业承诺;带头执行廉洁从业规定;带头宣讲“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等的廉政党课,切实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 2.抓住干部新提拔这个关键,实施慎初教育 公司2007年3月组织对新提拔任用的16名中层干部开展了集中任前廉政谈话,并在任前赠送廉政书籍、发放廉洁从业提醒卡,组织他们参加任前党纪条规考试,以此增强他们“一岗双责”的能力和意识,不断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3.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实施慎微教育 公司十分重视党员干部这一廉政教育的受众面,每年初组织他们进行廉洁从业承诺,广泛接受监督;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给他们讲授法制课;组织他们参加市纪委组织的《党风廉政纪律制度应知应会知识测试》,实现了参考率、应知应会率2个百分百;在2008年新年来临之际,还给他们的家属发放了助廉提醒卡、廉政书籍、助廉手册、廉政笔筒等,让家属做好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反腐倡廉教育和监督。 4.抓住退居二线或退休干部这个关键,实施慎终教育 公司坚持将各项反腐倡廉教育活动覆盖到退居二线或退休干部中去,特别是在组织实施宣传贯彻《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的教育活动中,让他们全过程参与,组织他们观看宣传贯彻《规定》的专题节目、发放宣传贯彻《规定》手册和开展自查自纠。此外,还通过给他们发放廉政警句席位卡和廉政笔筒等,引导他们洁身自好,站好最后一班岗。 供电企业反腐倡廉监管的构思:县级供电企业改革发展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考 摘要: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稳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县级供电企业在体制、机制、员工利益等方面面临较大调整。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坚持“三个融入”(中心工作、生产经营、业绩考核),突出“三个重点”(文化引领、警示教育、制度建设),做到“四个统一”(认识、领导、规划、推进),构建员工廉洁从业“心到”与“身到”深度融合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供电企业;改革发展;反腐倡廉 一、当前县级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供电企业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的重要阶段,改革发展任务重,生产经营压力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对反腐倡廉工作进行再分析、再认识、再提高。 从外部社会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务必加强廉洁自律建设,切实保持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而且惩治腐败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据统计,2011年国家立案查办省部级高官7人,厅局级官员198人,其中包括铁路、通信等重点国有企业的一些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同时,社会各界对反腐倡廉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反腐败工作的参与度显著提升,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成为披露违法犯罪线索的重要渠道,全社会反腐倡廉的格局逐步形成。 从供电公司系统看:2012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网省公司相继召开了反腐倡廉工作会议,印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细化了县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同志指出:“要把管控与惩防体系全面向县供电企业延伸,统一规范县供电企业管理”,特别强调将“反腐倡廉”摆在与企业“安全生产”同等重要位置来抓。省公司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要求,把县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纳入了整体部署,实施省、市、县公司三级反腐倡廉建设“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县公司反腐倡廉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考核力度。因此,各县供电公司体制上划后,省、市公司对县级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管理措施会进一步细化和加强。 从县供电公司发展要求看:变革创新、提升管理将是2012年工作的主旋律,随着主多分开、队伍建设、依法治企等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会集中显现,保持员工队伍“思想不能有杂念、工作不能有杂音”,维护公司健康发展局面的工作压力较大。 分析形势,更要认清反腐倡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单位对反腐倡廉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个别党员干部不注重自身廉政建设。二是个别员工认为反腐倡廉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腐败行为距离相差甚远,反不到自己的头上,推进全员廉洁风险防控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在社会管理和企业发展双重变革的攻坚时期,各种矛盾产生叠加效应,信访高递、人员高访、一信多投行为较为突出,维稳工作形势较为严峻。四是廉洁从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经常性教育创新不力。 二、企业改革发展时期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意义 1.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企业改革进程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一体化的实施,县供电企业管理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在劳动用工与薪酬管理改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将触及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同时,就各县供电公司而言,电网发展方式也面临重大改变。近几年来,国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电网投资规模较大,确保资金安全、工程优质、人员廉洁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敏感时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可以确保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不走样,防止政策实施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保障员工队伍和谐,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提升企业优良社会形象的重要保障 多年来,县级供电企业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四个服务”的水平明显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越来越突出,得到了政府认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人民群众极度关注反腐倡廉,民主法制建设也日趋完善,廉政是企业优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电力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为此,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树立责任国企的廉洁形象。 3.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员工队伍纯洁性的重要保障 县级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廉洁风险防范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一线管理人员来讲,他们是执行法律、政策和领导决策的重要力量,也是所在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靠,直接与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接触,所受诱惑多,腐败风险高,一旦自身把握不住,容易走向犯罪泥潭。最为突出的是县级供电企业用工多元化,农电工占的比重较大,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难度。他们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处在供电企业的最前沿。如果对反腐倡廉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处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与廉政建设的关系上结合不够紧密,就会使县级供电公司反腐倡廉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企业改革发展时期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做法 1.坚持“三个融入” (1)融入中心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要采用“一线工作法”,开展对“五大”体系建设、“安全年”活动、主多分开等重要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顺利实施、落实到位,实现反腐倡廉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统一。围绕“两个转变”,深入开展电网工程管理、行风建设、“三不指定”后市场规范效能监察,严查违反“三重一大”制度的行为,完善内控机制,弘扬“国家电网”品牌。 (2)融入生产经营。就廉政抓廉政,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牢固树立“预防腐败靠管理、管理必须预防腐败”的观念,把反腐倡廉融入企业管理体系,并转化为员工的业务内容,从而自觉地在建设和运营电网的全过程贯彻落实反腐倡廉的要求。结合部门、岗位特点,积极借鉴生产经营“反违章”、“一线工作法”等成功管理经验,提高反腐倡廉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引入预防腐败危险点控制理念,认真分析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风险部位和关键环节,分层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活动,构建“让廉洁并网”的格局,实现“让腐败跳阐”的目标。 供电企业反腐倡廉监管的构思: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深入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 【摘要】党中央提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颁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中国特色 反腐倡廉 县级供电企业 一、县级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县级供电公司企业在上级党委、纪检监察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惩防体系,开展党风党纪、廉洁从业教育,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取得较好实效,有效维护企业稳定,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虽然,县级供电企业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根据本人的了解县级供电企业或多或少还存在有反腐倡廉工作机制仍不建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在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客户业扩工程以及其它人、财、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有未能有效监督的至腐危险源,领导干部、重点岗位人员廉洁从业意识、广大职工干部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二、深入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此对策思考 当前,县级供电企业应该针对存在问题,深入开展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综合联动的工作机制。 针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县级供电企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必须充分整合多方力量,高效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1.形成本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党支部)各负其责、依靠广大职工(党员)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中,要明确各层次职责,特别要明确纪委的日常组织协调职责 ,要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设置党支部纪检委员,建立由纪委委员、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和党支部纪检委员组成的日常工作机构并明确机构及组成人员职责;2.建立健全县级公司纪委与上级纪委、纪监部门的工作汇报、工作联动,与地方纪委、检察机关的工作联系协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加强合作工作格局;3.建立健全纪委、纪检监察部门自身日常监督考核机制,加强日常工作管理,完善日常工作程序,提高执纪工作效率。 (二)加强廉洁教育引导,着力建设廉洁文化。 抓好廉洁教育引导,促进领导干部、重点岗位人员提高廉洁从业意识,着力建设廉洁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是反腐倡廉紧迫性、长期性的任务,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关键工作。廉洁教育、廉洁文化建设应分层次,注重实效,着重长远。1.注重实效抓好领导干部、重点岗位人员的廉洁教育。要抓好各种形式的学习,促进自律;建立党委谈话制度,针对领导干部权责,定期谈话提醒;落实纪委廉洁诫勉谈话制度,认真做好事前、事中和苗头性谈话提醒;结合实际开展廉洁承诺活动。2.抓好党员队伍党风、党性、党纪教育,要逐渐强化党员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义务观念,要逐渐强化党员廉洁自律意识、勇于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意识。3.抓好职工队伍,尤其是中层干部、青年业务骨干的思想道德、法律、企业文化知识教育,着重提高职工队伍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意识素养,结合实际进一步丰富南网廉洁文化内涵,着力建设“清白做人,干净干事”,“诤言相谏,互相监督”的廉洁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三)完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反腐的根本作用。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不断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是反腐倡廉的根本要求。制约与监督权力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来进行,县级供电企业必须在严格执行上级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1.必须在严格执行上级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公司“人、财、物、工程建设、供电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内控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在修订完善实体制度的同时,建立建全程序制度,建立以制度监督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2.着力抓好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必须要结合实际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明确细化“三重一大”事项具体范围、决策程序和责任追究规定,要建立健全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确保日常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依规决策,使权力得以合理制约与监督;3.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传递机制、目标考核评价机制,细化分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日常监督检查、定期评价考核机制。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切实监督是反腐倡廉的关键,必须充分整合纪检、监察、审计以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建立由纪委组织协调的监督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制定监督工作方案,加强日常监督,开展重点监督、专项监督。1.对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情况、遵守企业议事规则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年度评价,监督制度落实,尽可能避免决策至腐风险;2.开展廉洁风险排查,针对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人员的职权、业务特点,全面排查和梳理风险易发人员、部门与环节,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制定风险防控手册,重点加强监督;3.切实发挥效能监察作用,开展工程招投标、物资招投标、资金管理和客户业扩工程管理等专项效能监察活动;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认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专项审计和工程审计,强化监督,切实防范风险。 (五)着力查办案件,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作用。 惩治和预防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县级供电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着力开展案件查办工作。1.要建立健全查办案件从案件受理、初核、立案、调查、审理、处理等各个环节规范流转审批的程序,建立由纪委组织相关部门参与以及与地方执法执纪部门沟通协作的工作机制;2.要按照办案的基本要求查办案件,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时移送地方执法部门,快查快结,要建立健全企业相关违纪行为处理规定,严格依照规定处理违纪行为;3.要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要透过案件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堵塞制度漏洞,达到惩治违法违纪行为,教育干部职工,建立完善制度,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供电企业反腐倡廉监管的构思: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要点解析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廉洁建设的重要规定,反腐倡廉形势趋于严峻,群众的监督意识逐渐提升。可以说,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供电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企业,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于保障电力的可靠供应,促进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供电企业 反腐倡廉 一、认清形势,增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要求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惩腐败问题。供电企业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政府监管还是社会群众监督都越来越严格。目前,供电企业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领导责任意识淡薄,不敢抓、不敢管,对腐败现象听之任之;有的单位反腐倡廉工作欠缺,没有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位;个别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当前正值供电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供电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持之以恒抓好工作的落实,严厉打击企业存在的种种腐败问题。 二、明确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 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供电企业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如果紧紧依靠纪检监察机构的力量来完成反腐倡廉工作,远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供电企业明确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形成抓责任、重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一岗双责”。领导班子成员既要做好廉洁表率,又要敢抓敢管,认真履责,及时研究分析本单位的反腐倡廉形势, 坚持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其次,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分解党风廉洁建设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确定牵头部门,强化监督检查,逐步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需将党风廉政建设渗透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促进问题的发现与整改,同步部署评价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或责任人,坚决进行责任追究。 三、强化监督,完善机制助推企业的改革发展 为及时发现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或深层次的问题,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应加大供电企业内部监督工作部署,完善O督机制,持之以恒开展监督检查,切实排查风险,堵塞漏洞。在供电企业中,项目结算、业扩报装、物资招标及选人用人等业务是问题易发频发的领域,风险较大,应为内部监督的重点范畴,一旦发现问题,在严肃查办相关人员的同时,应深刻剖析问题根源,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发挥治本功能。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责任传递,发挥企业内部各级党组织的示范作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相互监督与自我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应及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早提醒、早处理、早防范,整合监察、审计、法律、干部监督、巡视等部门或机构监督资源,发挥监督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督有效性,全力助推企业改革发展。 四、挺纪在前,坚决查处企业违纪违规问题 把严管纪律和规矩作为治本之策,积极运用监督执纪 “四种形态”,主动出击,抓早抓小。深挖问题线索来源,研究建立监察、审计、巡视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督促职能部门落实“一岗双责”,及时移交问题线索。建立企业问题线索分析研判机制,严格信访案件办理程序,严控纪律审查权限。坚持惩治腐败零容忍,查办案件不设指标,没有禁区,实现所属单位全覆盖和业务领域全覆盖,敢于向基层 “顽症痼疾”开刀。及时通报典型案件,充分发挥案件查办的警示教育作用。加强对外协调,巩固完善联建机制,密切与上级纪委和地方执纪、执法机关沟通联系。 五、加强教育,打造特色鲜明的企业廉洁文化 廉洁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中,对于实现“不想腐”的目标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的企业廉洁文化,不仅要培育适应新常态下的廉洁理念,也要形成多业务领域协作的整体合力,更要激发延伸至各业务环节的强大渗透力。一是要建立领导机制,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年度反腐倡廉工作重点内容,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二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媒介载体,深入不同地点,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全方位廉洁宣传环境,开展内容丰富的廉洁宣传;三是依托有利资源,实现借力突破,打造特色警示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地方检察机关事前预防资源,推进企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六、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供电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情况下,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才能取得反腐倡廉工作实效,促进供电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供电企业反腐倡廉监管的构思:供电企业反腐倡廉教育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曾提出:应当积极借鉴我国在以前工作中优秀的反腐倡廉案例,大力实施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积极引导党员群体、干部坚守信念,建造共产党人的精神乐园,不断加强党员的廉政思想建设,牢固防腐的思想战线。因此可知,国家对于反腐倡廉工作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是加强党思想工作建设的重要因素,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反腐倡廉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驱动力。与此同时,反腐倡廉工作对于供电公司的生产状况、工程建造、企业文化等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1.健全明确的领导责任机制。第一,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对于企业而言,党政的领导人员应十分关注反腐倡廉工作,将反腐工作放置在关键地位,并融入党风建设体系的考评要求和生产任务,共同设计、分配、考评、奖罚制度。各级领导人员应切实实施“一岗两责”制,一起担负起管辖范围内的反腐工作责任。第二,领导自觉作为,党员各尽其能。党群单位依照职能划分,设立年度计划标准,详细规划各项工作流程,全面改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单位应将反腐倡廉工作加入总体的战略布局当中;加入党员培训的教育工作当中;加入各层党机构部门的学习计划当中,与此同时,纪委部门还应当关注各个县的供电企业工作标准,及时的监察反腐倡廉工作是否落实,层层分配、严格计划。第三,各部门踊跃参加,发挥各自优势。企业各级单位,应当把反腐倡廉教育内容积极引入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中,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积极学习,形成良好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环境。2.改良相互牵制的工作机制。第一,调节适时通报机制。公司应当在每半年进行一次反腐倡廉的教育活动,对以前的反腐工作作出适当的总结、分析、评价,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程度上制定之后的工作内容和计划。第二,改善配合机制。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应调整各部门的力量,积极起到领头作用,加强各个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形势,进而顺利推进教育的实施。第三,调整考评规定。根据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各个环节的要求,对没有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部门实施考评,对教育成果比较突出的单位提供奖励。除此之外,企业在每个年度对于反腐倡廉工作比较积极的个人或团体,实施相应的表彰,通过这种手段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实施。第四,实施长期管理体制。公司应适时开展工作总结大会,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仔细听取其他部门反腐倡廉工作的实施状况,取长补短,并依照不同阶段的特征,完善反腐工作的具体内容。 二、紧扣主题,找出关键点 通过“三廉”教育为重点教育理念的活动形式,把防腐倡廉教育内容积极引入其中,形成以“认识反腐倡廉”为前提,“提倡反腐倡廉”为手段,“贯彻反腐倡廉”为具体措施的教育活动。1.把握主体,积极实施教育。一方面,积极组织各单位的领导人员、党员干部观看影视录像《邓小平同志》、《与家乡》等,积极参加《纪律和生活》等廉政座谈会。教育党员干部应怎样做官、怎样做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员工廉政名言名句的采集、动漫设计大赛、廉政书画等大型活动,指导员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增添生活趣味,增强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可将收集到的员工设计作品发放到各个县区、下属公司等,作为增强全企业职工反腐倡廉认识的学习资料。大家共同表决哪些作品能够胜出,做到全职工参与。2.从源头出发,实施党纪条规教育。公司出面集体订购《党章》,将《党章》分发给各个党员。党员干部群体应当与群众多沟通,加强民本观念,积极教育普通党员关于实施的具体职责、责任。围绕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对于腐败问题的要求,积极组织作风建设的有关活动,引导各个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作风端正、品行优良、意识明确。组织学习国家出具的关于《严禁运用职务之便而谋取利益》的行为规范,教导各个党员干部加强自身的自律能力。组织对于党纪党规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知识竞赛,为逐步渗入国家的体制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积极实施“一岗两责”的教育手段。3.把握机会,实施警示性教育。一方面,定期组织公司的管理层、重点单位人员参加现场指示性教育活动,例如去一些农场等地,切身体会廉政、廉洁的各项内容,通过观察、倾听、思考、讲话等形式融入到现场警示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廉洁责任观念的形成,活动结束后写出心得体会,充实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公司管理层、重点单位工作者参加法庭关于贪污腐败案件的旁听,分析案件的形成原因,从思想观念上切实听取犯罪人员的经验教训,加深对供电企业的喜爱和对本职工作的珍惜。4.抓住重点,实施廉洁建设教育。为了加强企业党员的反腐倡廉工作,公司应在各个办公区域放置关于廉政的警句,在各个可以看到的地方粘贴警句牌,在公司员工活动区域设置“廉洁书屋”。在户外场地设置文化箱、廉政宣传栏等等。加深公司职工的廉洁观念,令党员充分认知,反腐倡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抓住重点,层层教育 1.针对“一把手”,开展慎独教育。企业不仅应当完善“一把手”的廉政交流体系,还应当实施领导人员“一把手”,引领各级普通党员积极加入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领头的作用,实施廉洁从业要求、廉洁从业规则,引领党员群体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准确落实自身管辖区域的反腐倡廉工作。2.针对干部提拔,开展慎初教育。针对新任用的各级干部人员,组织实施上任之前的廉洁知识交流,给各个新任干部分发关于廉政的书本、廉政从业警醒卡片等,积极开展其加入到任前的党纪党规知识考评,从而增强其对于“一岗两责”的思想观念,不断推进廉政建设的有效实施,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政自觉性。3.针对党员干部,开展慎微教育。供电企业非常关注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受众范围,应当在每年年初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对廉洁从业的承诺,使其全面接受监督,诚邀有关法律专业的专家对党员干部讲授廉政知识,并组织其参加廉政知识考评测试。给其家属发放促廉卡片、廉政书本等等,使家属在党员的工作之余也进行监督,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 四、结语 对于国有供电企业来说,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应通过各种手段去完善和推进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确保国有企业有一个廉洁的工作氛围,促进供电企业良好发展。 作者:汪凤翠 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临西县供电分公司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探索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论文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在素描教学中融入装饰构成因此,从观察、表现、立意和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素描教学体系,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描;教学;探索 当前,改革素描基础课教学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这是因为现行的这一教学体系满足不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素描基础课教学,并非是完全拒绝传统素描教学的有益经验,而是对传统素描教学体系的调整、补充与完善。 一、在素描教学中提高学生视觉创作素养 素描教学是视觉艺术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今天,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素描教学,大都习惯采用光影素描与结构素描这两种表现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和渗透着主观审美理想的创造力,期望他们具备日后多种视觉艺术形式创作所必须的基本功力与艺术素养,这几乎已成定式。大凡经过以上两种素描形式严格训练的学生,无论是光影素描式的对客观对象做出诸多因素的准确观察与完整表现,还是结构素描式的“基于对作为结构实体的形的思考,通过省略烦琐细节和理解形态功能来实现对形的恰当的认识与分析”,或是在绘制中容纳“一定”的主观成分,都是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但是,这是否说明这样的基础训练就能够给学生提供出了视觉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全新的基础素质呢? 我认为,素描教学既然被列为视觉艺术基础课,起码应使学生经过系统的训练后,对于诸多视觉艺术门类的形式表现,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传统的或是现代的、普通绘画还是装饰工艺,都能有较强、较宽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素描教学相对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日后多种类的视觉艺术创作,应具备多向锲入性。 目前,我国各类院校中素描基础课教学的现实是,许多仅以传统的素描教学形式光影素描、结构素描训练起步的学生,虽然能较顺利地进入诸如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的学习与创作,但如果要求他们在表现上做更为大胆多样的形式突破,和容纳更丰富的激情与理智,则常常表现为力不从心。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以上两种素描形式训练后又转入装饰工艺学习的时候,往往会产生重新起步的不适之感。因为装饰美术的表现,要求高度概括,“在具象和抽象的广阔视野里,毫无拘束地探求,大胆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对自然物象进行加工”[1],以自由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意识和审美观念。因而,凡是一些,以光影素描和结构素描为基础课的工艺类专业的学生,大都感到与本专业一些必备的基础素质的培养相脱节。 究其原因,光影素描与结构素描的训练在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或是全因素的把握,或是高度概括、逻辑地体现形体的功能,以及主观因素一定的容纳上,虽然都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二种素描形式都以写实性居于主导,较强地受到自然物象的特征与内在本质的制约,因而对主体意识和潜在的艺术创造灵性的早期适时开掘则显得远远不够。传统素描基础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缺少理性指导,注重感觉与表面效果,缺乏对设计专业素描基础教学自身的挖掘;(2)缺少针对设计基础方面的教学内容;(3)缺乏现代意识和对视觉形态的理解与创造力培养。大量的事实说明,仅凭写实之“功到”以期求得创作上的“自然成”,往往是靠不住的。 我认为,必须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做到“全面性”,既重写客观之“实”,又重写主观之“意”;既重视觉艺术的一般规律、法则的把握,又重视独特的艺术创造灵性的开掘;既重视“纯绘画”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兼顾随市场经济大潮而日趋发展的装饰美术“自身功力基础训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素描表现形式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语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设计接轨,迅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设计状态,为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素描教学中融入装饰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的理念。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始终保持求新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教学要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前接触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在素描基础教学中,素描与装饰相结合,会产生一种装饰构成素描。“构成”,“是近代装饰绘画的新术语,它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构图、色彩、造型以及材料的选择手法的运用等等”。它“是造型艺术中具有横向联系的全方位的共同基础要素。因为它在限定的范围内,根据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运动规律的安排,由内到外,由隐到现,由虚到实,逐渐创造一个新的视觉世界。另外,构成除研究点、线、面在造型上的布局之外,还要进一步考虑形和线的动势走向,以及在画面上所形成的轨迹和作者的意向、情感在画面上的流露。装饰构成就是对画面的全面经营,使之产生丰富的、变幻的、强烈的形式美感”[1]。而构成素描就是以开掘作者艺术创造潜能、表达作者主观审美理想为主导,汲取装饰构成的基本特点及其一些表现手法,并且对光影素描与结构素描的表现形式也引以为一定参照,从而单色调地对自然物象进行更为大胆、自由的艺术表现。这种表现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有自然物像素材参照。与光影素描和结构素描一样,也是面对自然物象写生。不同的是,它更倾向于捕捉由观察对象而得到的创造启发及感情激发。所绘之物与原形有较大改变。如(1)主要特征被大胆夸张;(2)具象转化为抽象;(3)主体转化为平面。 2.表现手法灵活开放。在表现上既可采用平面构成中透叠、渐变、发射、切割等手法,又可容纳经过概括、装饰处理的影调,还可以用多种类型的线来表达主观审美理想。 3.要有装饰感。构成素描展现出的形,均是有主观的想象、参与并对之加工过的“情趣形”、“情感形”,在造型上或构图上可以渗透大量的装饰美术成分,因而在形式上往往显现出装饰感。 4.具有一定的制作性。构成素描在绘制上可采用一些一般绘制方法,也可进行“程式化”的精心制作。工具上可使用铅笔、炭笔、木炭条等,也可使用界尺、喷壶、滚筒等特殊工具,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绘制效果。 5.单色性。构成素描以简明概括的同一色的有限变化来绘制,以方便基础内容的学习。 装饰构成素描教学中应根据物象的不同,让学生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立意”。即在绘制作品前确立由自然物象生发出的主观审美“意象”。“意象”是主观感受的精神产物,决定着形式表现手法的选择。所以,“立意”的训练是学生最根本素质的训练,是走上艺术成功之路的重要一环。尽管另两种素描形式对此也给于一定程度的关照,但远远没有构成素描来得更为直接和强烈,对后面的专业影响较深。二是不脱离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构成素描同所有艺术形式的表现一样,都对艺术表现一般规律与法则给以一定的关注,具有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变化和统一的形式美感。三是保持基础训练特色。构成素描虽然借鉴了装饰美术的一些表现手法,但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像装饰美术那样具有精致完整的创作,它虽然可以进行完整考究的展现,但也可以只注重一方面,做不完整的美的探索。 三、在素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未来的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高层次的需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从事设计的人群具有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作为基础课所提供的对视觉的深刻而细微的训练,无疑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深入开发和培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渗透的审美体验、美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素描基础课训练往往依靠感觉作画,离开对象,学生脑子空空如也。今天,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人员还应该具备灵活多样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素描基础训练方面应该增加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增加内容如下: 1.装饰结构素描训练 选择结构较强的物体进行训练,要求由立体转换到平面的构成形态,从而形成的有意味的教学形式。即讲授物体透视、投影等规律,要求学生用装饰的要素表现出来,最终达到把装饰要素利用程式化的绘制方法精心绘制出来。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基本理论,并将其同装饰美术结合起来,追求个性语言。这也是学生自我了解的过程。 2.综合因素素描训练 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大小、形状、色彩不同的物品为主,要求学生表达装饰构成因素,具备对比、节奏、变化的刻画能力,对形式有一个适度的把握,且所表现的内容要有一个主题,以期通过装饰构成性语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3.同一主题、多种形态的表现训练 要求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意识、新观念,能借鉴不同形式的作品进行训练。所谓现代意识,首先要解决审美问题,了解精神内涵,明确表现理念,体味艺术风格,采用不同手段进行表达。要注重理论与技能并进的原则,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进行灵活主动的学习。要达到上述目标,对构成素描增加一定课时比例是必要的。凡经过此种训练的学生,同样还是面对着自然现象,在观察中其主观精神就显得更为兴奋活跃,在绘制表现上更敢于大胆探索,并能运用相应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兴趣;同样写生一组物体,完成的效果则是明显提高,对形式上的突破与较强的形式美感,传达出学生的主观“心声”与艺术“灵性”也提升到了较高的层次。当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进入装饰工艺课学习后,则显得后劲充足,能较快地把握其特点,表现力更趋于大胆、活跃。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浅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并对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育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教育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某些局部发生变革,但是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我们深深感到研究、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的教与学的传统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是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是传统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 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已沿用了几十年而一成不变。即一般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等课程组成,其特点是重视积累视觉语言的经验,能掌握基本的视觉表现技巧,着眼于训练手与眼、观察与表现等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相互割裂,特别是构成课程,往往教条化为一种呆板的填色块练习。重描绘与再现、轻思维与表现的教学方法,局限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缺乏专业指向的技巧训练容易造成专业方向若即若离的状况。因此,我们要突破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从对形式关系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多种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不再局限于分门别类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教学系统。 (二)明确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向 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应特别强调把设计意识的方法贯穿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别于本科的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技巧训练要明确的专业指向,如绘制设计草图的能力,图形创意能力,色彩包装装潢能力,物体结构与空间透视把握能力等。使学生较早地进入“专业状态”,更多地接触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就基础而基础,不问专业特点,不问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改革。 (三)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根基,必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合理地切入点,因此,为了将基础与专业自然地融合,把基础学习训练自然地导向专业方面,突破原有课程之间互不关联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地课题训练,使学生经过观察,将各种形态与形式要素转化为设计的要素;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从人工与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以此认识形态与功能的潜在关系,培养自身对形态的解析、变异、重组、繁衍的能力,达到对形态的理性认识与主观创造。认知自然万物的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平面、空间、光色、结构、质感、节奏等,用素描语言来设计万物的形状,强化其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探索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生可以从多种不同的媒介获取大量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全国的高等教育,而且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其特点是: 第一,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第二,适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第三,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二)课题式教学模式 课题式教学是以“课题”为主线,将教学内容与课题有机地贯穿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题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课题工作来展开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题设计,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更注重的是课题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课题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基础课中有多方的优势: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题式教学主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发挥作用,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在交流形式上,课题式教学的交流形式是双向的,容易调动课堂气氛;四是在参与程度上,课题式教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性很强;五是激励手段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因此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并且能持久发挥作用,改变传统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就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以个案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并注重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基础: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入学后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先入基础工作室,二至三年级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因为面临学生的自主选择,导师将面对一定的压力,这将迫使教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将促进导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它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案教学使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现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将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勇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创造力是推动设计基础课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动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教改方向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研究探索,重新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向综合型、素质型转变。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等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化的弊端,给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试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教师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及课堂管理,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传递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成人成才、课堂管理、实践辅导等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主体参与型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笔者就设计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及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的方法展开讨论。 一、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课内课外都发挥着组织作用,为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课前要备好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新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理念,要透彻地理解教材教法,时刻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结构为主线,以教学过程为媒体,对所教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编写确定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采用多媒体、网络备课和组织教学。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强,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与创新性,设计创作与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这些专业的特点,专业教师除了安排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课堂练习、进行分组讨论等课堂组织工作外,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在实践前教师要为学生联系好装饰公司或实践场所,准备实践课堂教学内容等,组织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实践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些比较具体和细致的工作都要由专业教师在课前课后来完成。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传递专业知识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设计风格和装饰材料更新速度快、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大量阅读设计方面的书籍,为学生准备大量图片和优秀的设计作品,为学生了解当前的设计风格、理念和市场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另一方面要多参与具体的方案设计及施工管理,讲课时才不至于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改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图文并茂的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让学生更容易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园林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园林设计的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东西方园林风格和各自的特点。使学生对园林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着重介绍中国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留园、拙政园、狮子林,讲解中国园林的基本构造方式,使学生对园林设计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教学容量,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与客户交流和沟通的本领。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让客户了解自己的设计思路,从而理解自己的设计、认可自己的设计。因此,教师在每门设计课程结束前应安排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让每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路及设计理念。教师在学生讲述之后提出其设计方案的不妥之处,最后师生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的设计理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设计才华,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在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启发引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辅导,学生在设计中碰到问题,教师应以导向性信息探究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确的轨道,引导学生去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学会创造性、创新性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设计方式和方法,灌输新的设计理念,从而打开他们的设计思路,为下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在设计课程初期,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设计思路不够成熟,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闪光点,引导和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住宅空间设计”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考察建筑户型,写好考察报告。然后让每组学生对所考察的2~3个建筑的户型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户型划分的基本方法,找出弥补户型结构不合理的办法。互动的教学氛围加深了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开拓了学生设计思维。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相互借鉴、启发,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打开设计思维,寻找多种设计的方法,一个设计理念演变成多个设计理念。学生的设计思维、创作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引导他们。 四、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班级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不仅仅需要班主任、辅导员的直接管理,同样还需要任课教师的间接管理。专业教师课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没有一个利于学习的课堂,教学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作用非常重要。我国目前普遍沿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受制于学校文化,还受到班级亚文化的强烈影响。教师不仅面对个别学生,同时也对学生集体的管理和指导负有重任。教师应该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班级管理方法,具有领导才能,能够艺术化、合情合理地解决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对于设计专业来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课外,还会经常实地考察,如在“装饰材料与预算”课堂教学中,为了做好材料预算,就应该了解常用材料的性质、特点、用途及价格,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教学,带领学生了解材料和价格,学习专业知识,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带队的专业教师和班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视,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从而有效地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让室外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五、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辅导作用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实践型、创新型培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为了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深入实际、接受锻炼的机会,也避免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是否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加强实践环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吸收知识、掌握技能。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课堂中要现场实践教学,教授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家具与陈设”课程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到家具加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在考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施工操作技能,指导学生施工技术的实施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积极参与现场实践,学生亲自参与图纸分析、加工等具体的实际操作,在学习过程中对施工过程逐渐熟悉,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学习兴趣越来越浓。通过实践,既可以获得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课题项目,也可以学到真实的现场施工工艺与流程知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对所学专业提高了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信心。 总之,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资料,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新尝试 摘要: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色彩构成作为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教学基础课,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研究色彩的方法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本文论述了在借鉴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探索,即尝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色彩构成教学;创新能力 色彩构成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基本源于国外的设计教育体系,历史并不久远,就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而言与我国快速发展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显得相对滞后。如何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渗入创新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以及作业的安排中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是当前我们亟待重视和加强的教学问题。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始终把 培养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 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让创新思维的光芒闪现在每一次作业中,由此逐渐实现基础课向专业设计的过渡。 色彩构成课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在每一次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强调设计思维,强调创意的发挥,鼓励学生在作业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并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教师授课时必须有具体的训练目的。一方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对知识点和基本规律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深刻理解各种关于色彩的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要对每次作业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训练目标,要求凡作业必先进行设计,设计中必有创意,使每一次作业都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基础课向专业课的逐步过渡。 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的创造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事物本质规律的良好途径。案例分析法可以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和表现力。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大家针对一个作业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在争论中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另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授课时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与制作,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色彩构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在进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作业方面可从创意、图形设计、色彩组合、版式与构图、表现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尽可能多的正面评价,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其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个别化辅导和阶段性评价,对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激励其学习精神,促使其继续努力。 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 应教学生以探索的眼光从自然和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感知和发现色彩美,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并把对色彩的感受创造性地应用于色彩的主题性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课向设计课的过渡搭建桥梁。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大自然中存在着众多美妙的色彩,美术作品、设计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都在描绘和再现这些美丽的色彩。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探索的目光从自然界中、生活中以及姊妹艺术中发现美的色彩表现,体会色彩给人带来的审美情感,并从中汲取色彩设计灵感,创造更新更美的色彩搭配。 “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刘勰《文心雕龙》)色彩通过人的视觉对每个人的心理产生许多共同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属于个性的,即不同民族、年龄、性别、不同经历的人群对色彩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不同色彩所产生的联想、想象和心理感受,激发其创造性地进行色彩设计。“命题设计”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色彩训练方法。通过设立一些启发性的课题如春夏秋冬的联想,音乐节奏的表现,酸甜苦辣的联想以及对不同情感、不同性格的色彩表现等促使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思路,大胆表现,创造性地完成课题设计。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给予当代设计师以许多设计灵感。北京紫禁城的色彩令外国人惊叹不已,唐三彩、青花瓷的颜色为服装设计师所借用,京剧脸谱上的高纯度、强对比配色方式使平面设计师找到了新的配色方案……在教学中重视对民族传统色彩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增加学生色彩设计知识积累,拓宽其色彩设计思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更能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有指导意义。 运用现代化手段,把教学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上 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地分析介绍色彩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学会用绘图软件进行作品表现。做到手绘与电脑表现相结合,既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又有助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教师在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时,可以插入经典和优秀的色彩设计案例,使课件显得图文并茂。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photoshop或coreldraw等绘图软件,通过演示更直观地给学生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色彩混合中的三原色时,教师常常难以出示准确的品红,因为在市场上很少有品红这种颜料,而靠言语表述或自己调色也很难准确表现,这个难题恰恰可以通过photoshop来解决。在photoshop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品红色并向学生展示。另外,在讲有彩色的明度对比时,可以对彩色图形进行“图像——调整——去色”处理,完成由彩色图形向黑白灰明度秩序的转换,从而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 以往的学生作业基本全用手绘来表现,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调色练习和作业训练积累色彩经验,但是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细效果而忽视训练本身的目的。而如果在作业中把手绘表现与电脑软件操作表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手绘练习,学生可增加调色经验和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一方面,电脑软件的使用既可快速变换不同的色彩组织,帮助寻找最佳配色方案,又能表现出比颜料更加鲜艳绚丽的色彩效果。这样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开发学生创造力有很大的益处,并有益于提高学生操作电脑、应用软件的熟练水平。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思路必须围绕就业和实用的目的培养具有创造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力所能完成,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科教学形成合力,使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出现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并辅之以教师的积极引导,必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教育现状 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 教学训练框架 【论文摘 要】本文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改革措施,如在专业基础课上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讨如何应用手机移动教学软件来改善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兴趣度低、互动效果差以及考核形式固化等情况,主要从手机移动教学软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的必要性、特点、路径及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课堂面临危机,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推进课堂改革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使用智能手机并通过专门的教学软件来配合思想政治理论学科课堂教育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全新模式,值得我们对此展开细致的分析研究。 一、手机移动教学软件在该学科领域教育中适用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的政府教育部门在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每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的目标,不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1],这是在互联网依托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我们探讨的手机教育软件的使用,就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包括思想政治领域理论教学所面临的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该学科理论课程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大学阶段教学所特有的科目,目前在大学阶段进行的思想政治领域方面的教育基本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做人的思想工作,难就难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形式。所以,无论思想政治类学科理论教学方面进行如何的尝试和调整,都不能阻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现场互动与交流。该项原则极为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类理论课程教育最终的成败[2]。2.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独立且更加强调自主性的学习方式。95后大学生与80后不同,他们个性张扬,重视自己的话语权,他们基本上从小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更愿意分享,而网络给了他们更好的分享渠道。据调查,当今大学生遇到问题时,80%首先上网搜索关心的主题,10%到图书馆查阅书籍,9%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5%查阅课本[3]。学生这种学习形态的转变,也使得教育工作者在思索如何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并逐步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3.全面考核的客观要求以及日益迫切的科学化管理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往的考核形式一般都只关注学科期末考的书面成绩,但对于教学课堂中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无法衡量,加之该类课程基本都是采用大课教学,学生上课的情况仅凭借教师的记忆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动态的教学过程,用量化指标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教师更是学生所期待的。4思想政治学科领域开展课堂教育方式改革的迫切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学者分别从怎么“教”和怎么“学”来进行研究,但仍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明显地将“教”与“学”的关系简单对立起来,而这种方式并不符合教学改革本身的内涵。课堂授课是一种双向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积极的教,同时还需要学生积极的学,只有双方有机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故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但包含了教师“如何教”,自然也包含了学习角度的“如何学”。“如何教”的改变必然带来“如何学”的改变。“微课”和“慕课”在教育管理及效果实践方面取得的突破,也对我们这门学科开展手机软件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过目前这种探索在实际的教育效果方面相对有限,但却为我们进行新的探索打开了一扇门。随着手机的普及,学生跟手机几乎成了连体婴儿,一些学校也进行过“手机告别课堂”这样的尝试,但效果很不理想,如何适应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手机移动教学软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4]。 二、手机移动教学软件自身的特点及优势 目前手机移动教学软件有很多种类,其中有些是收费的,如中成智慧课堂APP、职教云APP等,有些是供教师免费试用的,如清华大学的“雨”课堂(没有独立的APP,需要以微信为依托)、蓝墨云班课APP等。这些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和手机来实现教学过程的规划,上课时教师利用手机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与之前的“微课”“慕课”相比,手机移动教学软件的应用,不仅充分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项环节中,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育氛围,在无形中提升了教育成效。第一,手机移动教学软件实现了课前预习推送的方便快捷。教师在手机上将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内容推送给学生,学生只要手机在手就可以方便地接收信息,推送的所有内容及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都可以在后台看到,既可以督促“提前学习”,还可以监督“懒得学习”,反馈清晰。第二,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5]。既可以课堂播放名校名家视频,也可以自己讲解,两者能够很好地结合,能够有效地管控上课节奏。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开通“弹幕模式”,随时看到学生听课的反馈。第三,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呈现多样化、丰富化。传统的课堂互动无外乎提问和课堂讨论,但手机移动教学软件的课堂互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与传统的直接点名回答相比,手机软件增加了摇一摇随机答、抢答、指定回答等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参与范围也更加广泛,在课堂上通过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等方式,可以让教师“看到”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第四,方便快捷的测试系统。教师提前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制作成测试题目,可在上课前进行测试,方便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讲课的内容。第五,充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特性,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科资讯进行信息推送。对于该学科,及时掌控好舆论导向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就要求推送的资讯应当具备很好的匹配性与合适性,而且必须要能够积极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们打下友善、和谐、积极、健康的“三观”基础,同时还需要培养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学识和思考去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6]。 三、手机移动教学软件在该学科领域教学的应用渠道分析 1.课前准备相关材料和视频,为课间师生深层次的互动打好基础。互联网模式下的资讯已然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各种鱼目混杂的海量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上,所以,如何分辨并筛选出对于大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有价值的咨询非常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非常明确,教师运用移动教学软件在课前、中、后分别推送针对性强的信息,这里推送的内容可以是视频、图片、音频、文字等,形式多样且导向性明确,学生在课前看完资料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为课堂中的解惑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手段的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2.在教学活动中有机引入和应用教学软件,可以显著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教学软件的签到功能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还能让学生集中精力,一键签到和手势签到功能也让学生丢掉了之前的侥幸心理,使他们不敢迟到和旷课。在教学实验中,很多班级的学生刚上课都会主动提醒老师该签到了,相比之前学生对点名的排斥心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其次,课堂提问已经变成一件既可以表达自己又有趣味性的活动了,学生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软件的弹幕和头脑风暴功能给了学生全员表达的机会,也让教师快速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7]。再次,软件中嵌入的教学测试板块能够使教师通过让学生在线测试来了解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测试中的学生互评功能也可以让他们看到别人学习的状态,在竞争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3.课后学习监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计划安排和调整的灵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手机移动教学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学生有没有查看资料,教师在手机客户端或者电脑后台可以清楚地看到,并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提醒。同时,有部分的手机教学软件是单独的APP,新的软件也架起了师生间新的沟通桥梁,对于绝大部分上大班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新兴起的移动教学软件这个沟通渠道更加简单快捷,便于操作。 四、手机教学软件在该学科领域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和反思 第一,教师在注重过程考核与学习实际效果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使用移动教学软件时的表现,虽然可以比较全面地实现对学生的评价,但也需要注意到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也会借机玩手机游戏、聊天,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当合理地使用手机软件协助教学,授课教师应当及时对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当顺应时展形势,积极地引入一些能够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增加课堂趣味的同时做好学生们的领路人。科技日新月异,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吸引力,让学习更有趣味性。第三,教师的相关培训需要及时跟进。一般的课件制作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引入移动教学软件对思政课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提前适应手机教学方法,规划教学内容,将教学环节的各项设置课前准备完毕,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可想而知,加上软件的功能不断更新,方式不断变化,如果不及时更新软件操作内容就容易陷入单一,因此学校需要将相关培训纳入日常工作中,保障软件操作常用常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8]。第四,学校的教学设备,尤其是校园的网络环境需要保障。移动教学软件高度依赖网络,如果网络环境不好,监管不到位,这一教学方法就无法发挥其优势,甚至可能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第五,手机教学软件的使用只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科技只是辅助手段,并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才是教学的根本保障。作为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习的内容更容易被吸收,不能本末倒置,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忘记内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作为思政课的教师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率先垂范,积极地吸取科技发展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手机移动教学软件作为目前教学方法的重大突破,适应了当今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辅助意义重大,因此应广泛应用,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海鑫,廖浩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 [2]王惠.重构与困惑: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与评估[J].现代教育科学,2017(7). [3]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4]鲁文英,杨志梅.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5]王萍霞.“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4). [6]王晓洋.“微课热”背后的冷静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8). [7]谭春兰.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研究,2016(6). [8]邢伟.手机移动终端下高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职教通讯,2017(3). 作者:赵飞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前言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四川省于2018年4月出台《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省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的通知》,提出:“为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创客师资队伍建设,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创客教师,不断提升创客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跨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创客骨干教师队伍。”这些文件的出台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自2000年开始,四川省开江县就非常注重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经过多年努力,全县中小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实践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 1创新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创新教育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以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抓手,是中小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要做好创新教育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开展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1指导思想 开江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空间建设、师资统筹、课程统筹、活动统筹、评价统筹等方面推进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1.2总体目标 开江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试点先行、特色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培养一批创新教育骨干教师,打造一批县级创新教育试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在中小学全面普及创新教育,基本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创新教育模式和选拔机制;探索制定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培育具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文化。 2加强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措施 2021年,为深化创新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创新教育学科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开江县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文件为指导,结合之前的成功经验,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通知》,旨在通过采取建设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创新教育支持体系等措施全面推动创新教育深入开展,明确今后开江县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2.1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有效利用政策支撑、现代媒体和大数据资源,充分聚合国家、省、市创新教育专家、名师资源,落实创新教育相关课程进课表、社团、课后服务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其次,中小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开设接地气、有特色、易操作的校本课程,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借助相关平台对创新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如开江县永兴镇初级中学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2015年,永兴中学对十余年的创新教育进行整理,编写了近三万字的校本教材《我爱手工》,旨在倡导“专一艺,工匠心,扬志趣,重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手工创新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培养学生“精心、专注、创新”的优良品质。这一创新教育成果先后在开江教育网、达州教育网、《达州日报校园周刊》《教育导报》《重庆商报》《四川报道》等媒体上报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21年,永兴镇初级中学成功打造为全市独一无二的手工创新特色学校。 2.2加强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加强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江县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要求各学校配置专门的创新教育教师,并对热爱和愿意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鼓励相关学科专业教师转型或兼职为创新教育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员任校外兼职教师。这些措施为中小学校有充足的创新教育教学人员和教辅人员提供了保障,也杜绝了临时调配教师现象的发生。 2.3加强创新教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升创新教育教师的素质,开江县从观念更新、专业引领、成果辐射等方面统筹开展创新教育教师培训,主要方式有:优选名师和骨干教师,统一调派和管理,发挥其引领作用;打造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带动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际、县际创新教育师生的交流探讨活动,通过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成果和教育方法,形成1+1>2的良好效果。自2011年起,开江县每年7月都坚持举办全县科技辅导员培训班,邀请省、市、县专家以现场培训与网上培训相结合方式,对创新教育等进行专题培训指导,并经常举办创新教师业务培训、远程网络培训、专家讲座以及考察交流等活动。这些培训、活动让参培教师对创新教育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对创新课程的具体开展形式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明确了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前进方向。 2.4加强创新教育空间的全方位建设 为加强创新教育空间建设,开江县自2000年开始就推动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等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并充分利用社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机构场地和设施,形成分布各区域的创新教育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同时,开江县还特别注重基地学校建设,提出“建好一批创新教育示范窗口学校,带动一批示范学校”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开江县实验小学、西城小学、普安小学、八庙小学、讲治小学、开江中学、普安中学、永兴中学、开江县职业中学、长岭中学等10所学校已成功创建为市、县科普创新教育示范校,受益学生达数万人。 2.5加强创新教育的教学研究 为加强创新教育的推进和研究工作,2021年,开江县专门成立创新教育办公室,主要工作包括:开展常态的县级教研和校本教研,鼓励引导创新教育教师申报课题、教学研究和实践以及全县创新教育相关学术活动、赛课、论文评选、课题申报、成果评选等。创新教育办公室在指导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负责和引导的省、市、县创新教育科研课题曾多次在各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奖。 2.6加强创新教育支持体系建设 自2020年起,开江县加强县域创新教育数据平台建设,旨在为师资交流培训、课程远程教学、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创新人才选拔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2021年,开江县又建立创新教育社会协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多元协作、多维育人的局面。同时,为激励师生参与创新教育的兴趣,开江县还打通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绿色通道,即学生发明创造、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的学术通道,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 2.7加强对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为突出创新教育在“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加强对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开江县将学生创意发明、STEAM和信息学成绩纳入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学生的创新成果等作为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考核业绩,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建构涵盖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水平的创新教育教学学校评价指标。 3完善中小学创新教育保障体系 3.1突出组织保障,为创新教育保驾护航 为了给创新教育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全力以赴地推动创新教育落地落实,开江县专门组建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教育办公室。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教科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人事师训股、基教股等相关部门人员为组员,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场地及经费保障、教师考评、招生、督查督导、年终评审等工作。创新教育办公室下设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执行小组、创新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小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教研小组四个小组。其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教科局分管领导任组长,技装所和督导室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技装所、招生办、基教股等相关部门人员;创新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小组由省、市创新教育专家和爱科行公司相关专家任成员,主要负责指导师资培训、课程实施、教学教研、创意发明、赛事辅导、成果转化等。 3.2强化制度保障,引领创新教育优质发展 开江县教科局和各中小学建立并完善创新教育统筹发展的激励、考核政策,将创新教育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对于较好地完成创新教育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在办学目标考核、评优评先、评职晋级方面予以奖励,破除唯文化成绩考核的单一导向,促进创新教育统筹工作的开展。在每年年终教育教学督导评估考核中,开江县都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定为五分,并将取得市级(或以上)创新教育奖项的教师纳入全县教学成果奖评选范畴。如回龙中学印发的《开江县回龙中学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凡是评优评先评职晋级者,本学年度内必需有科技创新参赛获奖作品(评优评先含各级优秀教师、班主任、党员、先进工作者等所有优秀先进个人)。 3.3重视经费保障,确保创新教育持续推进 由于开展创新教育需要在师资培训、材料购买等方面投入经费,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创新教育活动的经费保障工作,要全面深刻地解读政策,用好、用足政府相关发展专项资金。开江县的创新教育县级以上师资培训一律在县教师进修校师资培训经费中统筹解决,中小学校也都依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并制定创新教育经费保障办法和创新教育零星支出的相关规定。例如,开江县职业中学的“吴平创新工作室”就明确规定:学校为工作室提供每年10000元活动经费(据实报销)和必备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再如,回龙中学规定: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有关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学校将安排相关人员组织参与,凡是按要求参与者,每件作品奖励20元,以教科室统计登记为准;如有评审费或参赛费,评审费或参赛费由学校统一上交,并对获奖者给予奖励(特等奖参照一等奖标准奖励)。开江县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创新活动,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并参与创新教育服务。如2021年1月,开江县教科局同四川文投集团爱科行教育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同企业在培训创新教育专业教师、青少年创新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合作,让开江县的创新教育工作有所改进、提高,巩固创新教育成果。 4创新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县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和全县师生的积极参与,开江县创新教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例如:2016年,新宁镇第一小学的影像作品《音乐与植物》荣获全国第七届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评一等奖;2017年,开江中学“柴油机后置启动器”荣获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9年,笔者指导的学生作品“新型螺丝”荣获四川省第34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开江中学实验学校的电子动画《动物园补牢记》荣获第20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一等奖;2020年,笔者的创新作品“新型防爆轮胎”荣获四川省第3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21年,笔者的科技教育方案《非物遗产——开江豆笋制作工艺》在四川省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5结语 开江县创新教育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专业教师相对短缺,队伍不够稳定,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今后,开江县还需以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持续推动创新教育发展。 作者:唐天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际建设工程市场上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原因和国际建设工程市场的复杂多变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存在着突出的法律风险。通过阐述“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现状与法律现状,结合“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典型案例,分析“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以期对“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的法律风险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普遍借鉴。 一、“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的法律现状 (一)“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的现状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元[2],既蕴含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又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这就更加需要我们进行风险控制和应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建设工程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承包情况如表1所示。2.对外承包工程数据是指完成营业额。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新签合同占比、“一带一路”承包工程金额占中国对外承包合同总金额的比例基本上都在50%以上,最高时接近60%,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占据我国对外投资的半壁江山,“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市场大有可为。 (二)“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的法律现状 1.在国家司法政策文件方面,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2015年6月,最高法发布《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法发〔2015〕9号);2019年12月,又发布《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法发〔2019〕29号)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9〕20号)等。 2.在国家司法实务案例方面,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系列典型案例。最高法在及时发布有关司法文件的基础上,为更加公正高效审理涉“一带一路”建设案件,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陆续发布了三批典型案例,分别为2015年6月16日,发布8件第一批“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2017年5月15日,发布10件第二批涉“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2022年2月28日,发布10件第三批涉“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除发布典型案例外,最高法为服务和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和规范案例指导工作,2019年2月25日,发布6件涉“一带一路”建设专题指导性案例。截至目前最高法共发布34件涉“一带一路”建设典型与指导性案例。 3.在国家司法审判实践方面,主要是最高法审理的国际建设工程案件。根据Alpha案例库统计显示,最高法及省高院所受理及审结的此类案件裁判文书78份,其中有33份项目在境外,有45份项目在境内,但存在涉外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走到诉讼程序的国际建设工程案件数量还不太多,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建设工程案件诉讼并非最好的选择,一般会选择协商、调解或者仲裁解决;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选在在国外诉讼或者其他方式解决。 二、“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的法律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方面由于所属法系不同,法律规则不一致,对国际建设工程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3],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加入国际条约的情形也不完全相同,再加上还有保留条款,就容易导致国际建设工程纠纷的发生。依据国际建设工程的实际进程和阶段,将主要法律风险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工程招投标阶段的主要法律风险 1.投标前对东道国法律理解不到位的风险。一是在主体资质方面,有些国家如比利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均对承包企业主体资质有明确要求,需要提前向相关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资质认证后方可承包公共工程项目[4]。这就要求承包方需要提前了解东道国的要求,否则也会带来相应大风险。二是在企业习惯方面,国内个别企业有把商业问题政治化的习惯,期待依靠政治手段化解工程承包过程中遇到的风险[5]。以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为例,投标前没有了解到劳工法律的不同,导致劳工成本异常增加;也没有考虑到环保法律的不同,导致环保费用投入偏差大。发生问题后,企图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最终无果,导致项目失败。三是在理解沟通方面,国内企业面对模糊、甚或存在歧义的内容,双方沟通不到位,或者存在想当然的理解和认识。以沙特麦加轻轨项目为例[6],双方对于“开通35%运能”存在不同理解,但招标方未进行任何澄清说明,投标方也未进行询问沟通,因双方语言沟通不太顺畅,尤其是国内企业极其缺乏精通双方语言的法务人员,导致国际建设工程项目工期的拖延和成本的增加。 2.投标报价不谨慎导致的风险。这也是国际建设工程法律风险中的核心风险[7]。国内有的企业因为在国内长期以来的影响,出于职业本能和国内法律的“最低价中标”规则,可能会在投标时为了获取中标成功而故意压低报价,没有充分考虑到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承包方式中各方权利义务均不相同的差异,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 (二)工程合同签订阶段的主要法律风险 1.法律适用的风险。在国际建设工程合同签订时,选择余地不是太大,一般会选择适用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或者国际通行的合同约定,也可能会选择工程项目所在地国家的法律,但工程项目所在国立法水平和层次不一,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工程项目所在国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如何适用法律就会遇到相应的风险,产生分歧或者发生争议时没有明确的法律遵循,就会给工程项目带来一种不确定性。 2.合同约定的风险。国际建设工程合同一般选择FIDIC合同,大多数情况下风险较小。但因为工程施工过程中,政治、经济、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再加上不可抗力的影响,往往导致风险的出现,如需要业主要承包方提供的现场施工数据,因为约定不明确,再加上该数据通常是不充分或者不准确的[8],这往往就会导致纠纷的发生。 (三)工程施工实施阶段的主要法律风险 此阶段风险较多,但主要的法律风险有以下两个方面: 1.工程质量安全风险 一方面,工程参与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所造成的风险,还有工程参与方对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的认识产生分歧所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所在国政局是否稳定、恐怖活动、民族宗教冲突等,再加上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等)、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因素,均会对项目造成较大的安全风险。 2.工程劳工环保风险 一方面,工程劳工风险是每个工程项目都会遇到的风险。用工人员一般包括我国外派人员、工程项目所在国当地人员,对于我国外派人员可能面临签证、资格和人身安全风险,要考虑各东道国是否存在劳动力限制规定[9];对于当地用工人员,可能面临薪酬待遇、文化冲突、宗教习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冲突,甚至会演变成公共事件。另一方面,环保风险是工程项目中一种严重且并不少见的风险。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这就要求工程项目在施工时要更加注重当地的环境保护[10]。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对于环保要求和执法力度比我国还要高,此时,如果违法施工,不仅可能遭到行政处罚,而且还有可能面临犯罪起诉的风险。 (四)工程纠纷解决阶段的主要法律风险 在本阶段的主要法律风险是纠纷解决机制方面。国际建设工程纠纷解决一般采取协商、调解、争议组织裁决、仲裁、诉讼等方式,而仲裁解决机制采用较为广泛。仲裁解决纠纷的风险在于仲裁裁决体系碎片化现象尤为突出,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仲裁裁决标准不一现象,使得仲裁双方对于仲裁结果缺乏可预见性。就解决机制而言,目前通行的是DAB争端解决机制和ICSID仲裁机制,这两种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和缺点。一方面,就DAB争端解决机制而言,此种方式的风险是DAB是没有强制执行力的组织,其所作出的裁决如果具有约束力,则有易于突破的时间、条件限制,可能导致裁决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就ICSID仲裁机制而言,此种方式投资者胜诉路较高,在实践中由于ICSID与世界银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裁决易于履行[11]。但此种方式的风险是仲裁费用高、效率低及透明度低等方面。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建设工程的法律风险控制 (一)提高风险控制意识 通过一系列活生生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建设工程失败的典型案例、血淋林的教训警示我们:一定要提高风险控制意识,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要转变固有的思维观念,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理念,摒弃依靠政治手段解决经济问题、依靠感情因素影响工程问题、依靠“潜规则”干预国际工程纠纷的做法,抛弃国内建设工程实践中的惯常手段,充分认识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设立专门的风控部门、安排专业的风控人员,设定风险控制目标、编制风险控制预案、提出风险控制策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国际建设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风险控制理论 1.做到重视风险的识别和预估。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国内建设工程企业要充分了解东道国法律和建设工程行业的政策以及交易习惯,充分识别工程项目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劳工、环保等可能影响工程正常施工、合同顺利履行的一切风险,尤其是针对投标企业的主体资质要求、东道国人文环境、沟通理解等方面做到精准到位,在全面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所有可能涉及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类和科学的表述,并适时对已识别的现有风险进行更新[12],做到识别到位、评估精准。 2.做好风险规避、转移和自留。一方面,针对工程合同签订阶段存在法律适用风险、合同约定风险和工程质量安全风险,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风险规避,做到法律适用准确、合同约定明确,加强合同签证管理与索赔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要做好风险的分散和转移,通过分包、担保、保险等方式,增加风险承担者的数量,转移给一些风险担保或者保险性质的机构和组织,以实现双赢;最后,针对一些难以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如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因素,要做好风险自留的准备,提前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发生。 (三)织密风险控制网格 1.尊重工程普遍的规则和惯例。一方面,要与国际建设工程行业的规则和惯例接轨。积极适用国际通用的示范文本———菲迪克(FIDIC)合同[13],FIDIC合同有红皮书、黄皮书、白皮书、绿皮书、银皮书等,国际建设工程最常用的是红皮书,示范文本世界各国相互妥协、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经过实践形成具有特色的国际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使更多的国内企业能够意气风发地“走出去”,潇潇洒洒地“走回来”。 2.有效利用工程纠纷解决机制。一方面,要有效利用现有国际建设工程的纠纷解决机制。各种手段各有优缺点,协商和调解手段是国际社会最为普遍和国内企业最为熟悉的手段,仲裁手段是易于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承认的手段,运用仲裁程序加以解决与救济[14],诉讼手段是最后也是最终的手段。另一方面,建立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国际建设工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首先要建立能够体现专业性、获得各方认可、保持中立的“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纠纷解决组织;其次要建立资源共享、国际合作的“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法律数据库,便于纠纷解决时外国法查明;最后建立以协商调解为优、以仲裁为主、以诉讼为辅的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切实为“一带一路”国际建设工程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DB/OL].中国一带一路网.(2022-08-15)[2022-09-12]. [2]罗雨泽.坚持市场导向构建“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体系[J].北方经济,2015(6). [3]孟勤国,余卫.“一带一路”与建设工程合同国际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6(2). [4]郑一争,宣增益.“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工程承包的法律风险及应对[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5]向鹏成,牛晓晔.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失败成因及启示———以波兰A2高速公路为例[J].国际经济合作,2012(5). [6]贲腾.中国企业海外承包工程法律风险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1. [7]禹青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法律风险及应对[J].项目管理评论,2022(1). [9]亐道远.“一带一路”倡议下高铁走出去的劳务风险及应对策略[J].河北法学,2020(6). [10]张晓君.涉外工程承包法律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97. 作者:苗道华
开都河、孔雀河(2条河流合并简称开孔河)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境内的2条重要河流,分别是博斯腾湖的入湖、出湖通道之一。开都河也是新疆巴州的水电开发基地,经过近70年的发展,开都河上现已建成3座拦河引水枢纽及8座无坝引水渠首,灌区内骨干及田间工程已基本完善配套。根据灌区数据统计(2020年),开孔河流域6县市(库尔勒市、和静县、焉耆县、和硕县、博湖县、尉犁县)灌区总面积648万亩,其中最大的博斯腾湖灌区灌溉面积491万亩。灌区内输水干渠总长1119.32km,其中防渗长度699.37km,防渗率62.48%;支渠总长2529.36km,其中防渗长度1428.08km,防渗率56.46%;斗渠总长3045.57km,其中防渗长度1611.17km,防渗率52.9%。但总体防渗率仅为不到60%,而且计量设施不足,部分农田尚缺乏计量设施。从管理角度分析,管理隶属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巴音郭楞管理局(以下简称“巴音局”)、巴州水利局、相关县市水利管理中心等,形成了分层级管理的局面。开孔河水资源作为农业灌溉重要生产要素投入,显著提升了灌区效益,发挥了经济价值。灌区水价作为水资源价值的货币反映,直接影响灌区用水量甚至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在现阶段,开孔河灌区水价制定仅考虑了农户承受能力,其价格甚至低于水利工程维护、运行成本,造成各类供水难的问题,亟待重新测算并及时调整,以满足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等基本需求。 1 灌区供水价格现状 开孔河灌区内农业供水终端价格采用完全成本水价法核算,由国有水利工程水价与末级渠系维护费2部分组成。国有水利工程水价(以下简称初级水价)包括水利工程近年经营成本均值、费用计提、原水水费、农业用水税金及水资源费等部分,由流域管理部门负责收取;末级渠系维护费(以下简称末级水价)包括末级渠系管理费用、配水员劳务费用和末级渠系工程维护费3个部分,多由农村合作社收取。灌区水价体现民生水利的内涵,注重解决“三农”相关水利问题,切实推进取用水和谐关系,意图通过保本经营的方式实现民生与水利共同发展的双赢[1]。按照完全成本水价理念,灌区国有水利工程水价演变如下:2005年开都河灌区州级供水管理单位农业水价为0.0262元/m3,孔雀河灌区地势高,农业用水需要博斯腾湖东、西泵站抽水输送,因此供水成本高于开都河灌区,其州级供水管理单位水价为0.0544元/m3;自2016年再次调整水价,基于2010年为成本年测算,开都河灌区农业综合水价为0.0405元/m3,孔雀河灌区综合水价为0.0932元/m3,于2018年基本完成调整。依据水价演变进程可知,现行初级水价近十年未重新测算,尽管满足民生水价需求,但已严重偏离供水成本,无法实现水利工程正常管理、运行、维护,因此国有水利工程水价需要进一步调整。 2 现行灌区水价弊端 现行灌区执行水价是2016年调整的,距今已6年,而且采取水价是2010年测算水价,严重偏离供水成本,而偏离供水成本的灌区水价在资源利用、水务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具体表现如下: 2.1 农业供水工程运行难以维持 2010年开孔河流域管理整体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划归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塔管局”),并成立巴音局负责开孔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由于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受资金不足的影响,灌区内老旧险水闸只能带病运行。而在优先保障人员经费等刚性支出前提下,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资金逐年减少,缺口资金只能通过优先考虑降低岁修养护标准、延长岁修养护周期等非正常手段予以维持,维护资金需求较大,使得水务管理单位陷入农业供水工程失效与营运赤字加剧的两难境地。 2.2 价格杠杆效应不能充分发挥 干旱区水资源用途广泛性、稀缺性决定其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水价作为资源价值的货币体现,应当起资源稀缺的指示作用和优化配置的调节作用。灌区将水资源视作公共属性商品的理念,忽视了用水本身自然资源价值,极大限制水价的杠杆调控作用,阻碍灌区用水者节水意识的培养,无法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更不能将节约用水用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2.3 用水量计量、水费收取方式落后 偏离成本的水利工程水价加剧流域管理局资金流,稀缺的财政资金无法普及初级渠系斗口计量设施。末级渠系收费端仅能根据毛灌溉用水量计算水价,导致灌区按亩收水费状况的乱生。非公允、非标准化的收费依据降低用水者的支付意愿,恶化水务管理局的实际收益,同时偏离用水效益的亩均农业水价也进一步阻碍用水者节水意识的培养[2],农业生产用水量人为加剧、农业用水费用短缺无法缓解,恶性循环由此生成。 2.4 节水灌溉设施难以持续 由于亩均水价收费方式降低农户的实际节水积极性,加之灌溉设施维护人员技术素养低下,存在节水灌溉设施弃用的情况,不仅违背节水理念,还将加剧经济用水与生态需水矛盾冲突[3],形成投入-弃用-资金浪费的恶性循环。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务工,留在农村的居民老龄化问题严重,多种问题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足,组织管理难度较大,难以有效解决用水节水效益失衡问题。 3 灌区农业水价调整 依据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办法(暂行)》政策,水价应当在农户经济承受范围之内采取完全成本法进行测算。根据水价成本监审要求,开孔河灌区水价测算以2019—2021年综合成本进行测算,定价总成本均为水费实际支出。经有关部门监审成本及现场调研分析,提出供各级部门研究讨论的成本水价(2022年以后)为:开都河流域灌区初级水价0.1049元/m3,相比现行水价0.0405元/m3增加0.0644元/m3,同比上调159%;孔雀河流域灌区初级水价0.1025元/m3,相比现行水价0.0932元/m3增加0.0093元/m3,同比上调9.98%。 4 水价调整SWOT分析研究 基于完全成本水价测算结果,开都河、孔雀河灌区水价应进行不同程度上调。本节使用SWOT分析法开展水价上调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水价具体调整提出建议。 4.1 优势(S) (1)调整水费用于维护、养护工程以2021年为基准,开都河灌区水利工程年运行费成本6919.72万元,费用计提1445.70万元;开都河灌区水利工程年运行费成本6607.73万元,费用计提2294.17万元,同年水利工程运行收支赤字达9000万元。调整后水价足以维护、养护工程,修复灌溉渠道用水“跑、冒、滴、漏、偷”现象,同时将资金用于完善流域取水口在线监测等设施,杜绝以单位灌溉面积收取水费,使按方收取水价成为现实。实现按方收费才能真正体现水资源的价值,也能提高农户节水意识。 (2)对标节水优先、发挥水价杠杆依据美国经济学家DauglasJanmes和RobretLee的供求定价研究,农户水价发挥杠杆作用、显著影响农业用水量,上调的灌区用水价格倒逼农户培养节水意识。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角度,按方收费激励农户改变漫灌等用水方式,增强节水灌溉设施推行可行性,实际减少灌溉用水投入量,节约用水量可用于扩大灌区再生产。 (3)体现资源管理职能我国资源资产存在底数不清、监管保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各流域亟需核算水资源价值,加强资源管理。塔河流域水务管理部门承担资源调控、监督职能。因此水价调整表面看来仅为价格一定幅度上调,而其核心内容是管理部门通过价格杠杆突出水自然资源的稀缺属性,通过水价调整高效发挥资源价值,最大程度缓解资源过度开采问题,践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义务。 (4)扩大水利工程投资在维持现有灌区用水量不变情况下,水价调整增加水务管理部门水费收入,可缓解水利工程维修经费短缺问题;同时,流域机构可将资金用于改造国有水利工程建设,扩大项目投产力度,将为地方灌区提供更好的水资源保障和供水服务,为农户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吸引青壮年劳力农村回流,实现农民和供水单位双赢,促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2 劣势(W) 终端水价由初级水利工程、末级渠系水费构成,双主体的水费收取存在信息差异,易导致末级水费先行调整、原水水费调整滞后等固有问题。若保持原有终端水价,则本次水价调整将会压缩末级渠系水费收益,尽管从农户角度避免了水价推行阻力,但缺乏信息共享、理性沟通的水费收取双方,易导致“用水难供、水费难收”等实际问题。 4.3 机遇(O) (1)流域生态修复的实际需求依据国际公认的河流开发利用建议,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程度应低于40%的阈值[4]。依据《塔里木河水资源公报》,近10年来开孔河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41.45亿m3、年均经济用水32.47亿m3,其中年均农业灌溉用水19.9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78.33%、农业灌溉用水占比48.06%,实际用水量超过用水红线,过度开发导致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限。本次水价上调,可将灌溉节约水量返还生态基流,在满足粮食安全基础上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2)水价结构改革需求灌区供水价格体现公益服务职能,较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水价收费缺少供水单位的投资回报等部分[5]。长期入不敷出影响供水管理单位高效运行,因此调整灌区水价可作为促进水价结构改革、激励供水管理单位的契机。 (3)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额外经济效益塔里木河流域属于干旱区,水资源稀缺限制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流域水资源同比用于工业发展、居民生活方面将产生更高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灌区水价上调发挥杠杆效应,将灌区节水量用于优化工业、服务业用水调度,会有效带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现实高效节水潜力分析,尚有很大节水空间。 4.4 威胁(T) 以开都河流域常规粮经作物为例,分析水价调整前后农户初级水费成本占比:初级水价调整前,作物小麦、辣椒亩均供水水费占种植成本比重为1.42%、0.66%,调价后占比上升至4.61%、1.71%;同样的,孔雀河流域棉花种植单位水费占亩成本比重从1.76%上升至1.93%。两流域调整后初始水价占比明显上升,同时水费收取过程还包括价格更高的末级水价、地下水水价[6],加之农户资源知识素养低下、水价杠杆效应宣传尚未普及,因此本次初级水价调整存在加剧农户成本负担的可能,预计推行时对于长期使用低水价的农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力。4.5 SWOT分析矩阵基于开孔河灌区水价调整SWOT分析构建评价矩阵,就水价调整研究结果提出4种战略,见表1。SO战略更加符合当前实际,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把节约出来的还给生态,实现经济社会用水与生态的平衡,刺激供水单位更多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与管理水平。考虑农户可接受程度,采取分步走的战略,同时通过多召开论证会,宣传节水政策,适度进行奖励,实现节水促进灌区发展、节水保护生态环境、节水提高灌区建设的多赢局面。 5 结论 及建议流域管理部门加强机制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在农业水价制定后,应当基于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变动及时调整;对于农户用水理念问题,应当培育节水意识、增大水价调整公开的透明度。 (1)水价调整建议基于灌区初级水费收取现状及水价调整优劣分析,提出上调水价并建立惩罚措施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完善为三阶段水价调整:第一步,按照现有政策支持,实现灌区完全成本水价。依据测算结果,将孔雀河水价从原来的0.0932元/m3调整到0.1025元/m3,按灌溉用水定额计算亩均水费仅增加5.31元/亩,可一次到位;将开都河水价调整至0.1049元/m3,如果不能一步调整到位,可按照“一次定价,分步实施”的方法,于2023年实现以2019—2021年为基准年完全成本水价的80%,于2024年实现完全成本水价的100%。第二步,对于超额灌溉用水,建立惩罚措施。参考非农业用水的阶梯水价及超定额累进加价,建立灌溉用水阶梯水价制度,一、二、三级水价按照完全成本水价的1∶1.5∶2的比例执行:一级水量覆盖流域内灌溉用水红线80%,保障基本灌溉需求。此时农民对水价的敏感性低,尚处于无意识节水阶段;二级水量覆盖用水红线95%,此阶段水价起到杠杆作用并形成用水缓冲空间,农户可进入意识节水阶段,也可依据作物种植结构自行调节用水;三级水量为超出二级水量的部分,其价格达到完场成本水价的2倍,正式对超额灌溉用水形成督促,倒逼农户培养节水意识。第三步,对节水激励开展尝试,建立农户节水奖励制度:农户用水量低于灌溉定额50%的部分可予以补贴,补贴来源以超定额加价水费为上限。 (2)水价改革进一步讨论当前新疆尚未形成水务行业私营化、水资源市场化,但可参照拥有成熟水价监管体系相关国家的盈利模式———在“全成本+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基础上,增收水资源税金及水利工程投资回报,刺激供水管理单位运营效率的提升。流域内水务管理部门是区域灌溉用水管理单位,同时也是二级事业单位,将调整后水费扣除成本、费用的部分留作自有储备资金,将水价利润激励供水管理单位,可推动水利科研项目创新、人才引进、员工激励,既良性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也是水资源市场价格改革的良好尝试[7]。 参考文献 [1]赵志轩,严登华.民生水利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理论探讨[J].中国水利,2009(15):9?12. [2]刘思妤,倪红珍,张春玲,等.宁夏引黄灌区农业水价改革现状分析及思考[J].节水灌溉,2016(9):158?162. [3]姜翠玲,王俊.我国生态水利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35(5):168?175. [4]冯玉莲.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轻工设计,2011(5):1. [5]刘方亮,陈琛.典型国家水价形成机制的经验与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21,21(12):70?74. [6]吾斯曼江.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式及水价确定[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2,51(9):34?35. [7]赵少军.新疆开都-孔雀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2):25?27. [8]位帅,张云.中山市农业供水成本核算及农民水费承受能力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21(8):98?102. [9]于兴华.浅谈景电灌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单方水经济效益的必要性[J].甘肃科技,2009(21).·64· 作者:郑玮 李文韬 葛雯静 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
一、“6S”管理模式的内涵 1.6S管理活动的含义 “6S”管理是在“5S”管理上的一次升级,首先出现“5S”管理这个概念是在日本丰田公司中,他们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管理上的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的概念,因为单词的首字母都是“S”所以就称之为“5S”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在日本商界提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后得到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我国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才由海尔集团引进这种模式,并在原来其中五种元素的基础之上又新增加了safety安全的概念,这就将原来的“5S”管理模式演变成“6S”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注重基础方面的有效管理,而且对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的规范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求为企业创造和谐高效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提高人们工作效果的目的。目前我国将这种“6S”管理的概念引入到中职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最有效的管理效果,提高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科学管理。 2.“6S”管理模式的具体内涵 6S管理模式具体主要包括6个要素方面的内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其中“整理”是指可以把现场的物品按照实用性的内容整理成两大类,保留有用的,丢弃没用的;“整顿”是指将物品按类别整顿,提高物品使用效率,使工作环境美观舒适;“清扫”是指对整个工作环境进行及时的清扫工作,保持整洁;“清洁”是指对工作环境出现的油污等及时的清洁,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素养”是指要求工作人员自身具有极高的素养,能够自觉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安全”是指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二、“6S”管理模式的作用 1.创设良好的实训室环境,强化具体实践效果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实训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都可以通过6S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解决和处理,在这种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自觉对实训室的各项教学设备进行合理有效的整理和摆放,方便其他同学的下一次上课使用,还能够对实训室的环境进行及时的清理和清扫,保持实训室环境的整洁,对教学设备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影响教学质量。 2.延长教学设备使用周期,有效降低设备成本 实训室经常会出现教学设备无端损坏的现象,但是实训室在6S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在实训室的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逐渐改掉自己的不良操作习惯,提高对设备的规范操作重视程度,这样就可以减少老师或者学生对教学设备的人为损坏,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寿命,学生还能够针对出现问题的教学设备进行及时的保修处理,不影响学生的上课效果,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为学校减少设备维修和保养的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设备的教学使用周期增长,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提高学校师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校办学能力 在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管理中不依靠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基于6S管理模式的实行,积极引导师生共同进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老师应该做好榜样,起到自觉进行管理的带头作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学生们一起加入实训室自觉管理的过程中来,深化对6S管理模式的认识,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实训室管理中能够自觉的依靠6S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操作,在整体管理过程中提高师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们的自觉意识,在教导他们掌握扎实的实践能力基础上提高其职业素养,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4.提高老师工作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实训效率 在电子商务实训室中推行6S管理模式,通过对教学设备的科学合理摆放,对整个环境的充分清理清洁,能够充分利用整个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的教学空间,让实训室的每一块空间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环境变得干净整洁的前提下,老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能够明确知道教学设备的位置,减少了寻找的时间,提高了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能过够变相提高老师的教学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实训课的教学成效。 5.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6S管理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也算作进行化管理的范畴,是对整个电子商务实训室实行更为全面的管理,只有在6S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实行实训室的精细化管理,才能在根本上改变实训室原来的管理粗糙和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 三、中职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现状及问题 1.中职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现状 现阶段电子商务实训室的发展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学生在电子商务实训室中不仅能够学到极为充足的电子商务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更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学生在学校中能够表现的十分优秀,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一旦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企业中,可能会出现对企业的不适应,在实际电子商务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不能在企业获得很好的发展,甚至会对企业的一些规章管理制度及其厌烦,不适应企业对员工高要求的管理,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离职。这些问题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很频繁,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太弱,对自己的工作质量不自信,对自己的工作定位不够明确,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的学习过程汇中,学校没能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性的具体训练和管理,没能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进行有机的衔接,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学生迈入社会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够高,导致自己事业的失败。 2.中职电子商务实训室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利用中职电子商务实训室进行教学的现状,大多数学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都能形成比较完善的相关管理制度和体系,并把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结合,但是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电子商务实训室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利用6S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解决。在电子商务实训室中进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子商务实训必须用到的电子计算机和服务器等硬件的管理以及对有关电子商务的相关软件的维护和升级,还有对实训室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对老师教学效果的管理,这些方面的管理都要涉及到的三个管理主体包括进行实训教学的老师,相关管理人员和课堂上接受知识的学生们,这些主体在目前的电子商务实训室管理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电子商务实训室的某些布局不符合相关6S管理模式的要求,老师在进行过实训课的教学后,学生使用过的某些教学设备和座椅摆放十分的混乱,学生下课后学生没有帮助老师进行教学设备的集中整理,也没有对混乱的实训室卫生进行清理和打扫,对使用过的相关设备没有填写相应的使用记录;还有就是电子商务实训室中的某些管理上的规章制度没有向学生具体的展示出来,没有在实训室的墙上张贴相关管理制度对学生们进行提醒,对于一些需要主要操作规范的教学设备上没有进行张贴相应的使用说明,造成了学生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和学生自觉观念的薄弱;另外一处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对实训室的某些设备的管理措施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实训室的某些教学设备出现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换或者维修,一些不能使用的老旧设备仍然放在实训室中,既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又占用的实训室的宝贵空间,另外向其他部门进行设备的出借时没有进行相应的记录,导致设备的损坏和丢失不能进行追责,造成实训室的损失;最后一个问题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陈旧,总是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实训室的管理不重视甚至忽略与自己的权益相关的内容,如果实训室的使用者缺少自觉管理的意识,在其中推行6S管理模式也就无从下手。 四、基于“6S”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措施 1.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 6S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系统模式,如果要想发挥更高的成效,就需要管理的各个主体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需要每个管理主体的自觉还有相关制度的约束,这种管理模式的目的是给老师和学生培养一个好的管理习惯,但是这个过程往往没有这么简单,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下去,可能在实行6S管理的前期阶段会受到某些抵触和阻力,但是这些问题都是暂时性的,这就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证6S管理模式的推行,给全体管理主体制定一个明确要达成的目标,促使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这个目标,并且让每个管理主体明确知道自己的管理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实施6S管理模式。 2.加强宣传培训,细化责任要求 要想在实训室中推行6S管理模式,要注意深化老师和学生对于这种模式的管理理念的认识,加强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这种有效的管理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自媒体进行管理理念的宣传,可以在校园的信息栏张贴有关6S管理模式的海报和向学生们派发宣传单来介绍这种管理模式,其次要加强对老师的管理培训,能够让老师带动学生们一起体验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并对每个管理主体进行责任的划分,让学生和老师能在履行责任的基础之上更加有效的推行6S管理模式。 3.完善标志标识,规范操作流程 在实训室中进行6S管理模式的推广,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实训教学设备的有关管理。老师要学会指导学生进行基于6S管理模式下的设备摆放和管理,在相应的教学设备摆放区域张贴标识提醒学生们注意摆放的具体位置,以便学生在用完后归还能够自觉的物归原处,保证设备的摆放合理和环境整洁;而且可以在每种教学设备上张贴详细的使用流程信息,便于学生规范设备的操作行为,避免出现对设备的损害;还要在相应的垃圾收集处和实训室的进出入口处张贴明显的标识,在实训室的墙上张贴有关6S管理模式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图,提醒学生时刻牢记管理理念,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4.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评比 为了保证6S管理模式的推行的有效性,要对老师和同学在实训室推行6S管理的效果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必要时还可以建立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对管理效果的体现制定相应的简答明了的考核标准,对于推行6S管理模式取得较好成效的加以奖励,对于那些成效不好的加以批评和指正,并将实训室取得的管理成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加强学生自觉推行管理模式的意识,提高管理效果。 五、总结 目前在中职电子商务实训室管理中引入企业的6S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在实训室推行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实训室原先管理不规范的状况,既能使实训室的整体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又能加强老师们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整体管理素质共同提高,实现健康高效的教学发展。
畜禽论文: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畜禽产品 关键词]:绿色畜禽产品课题理念 [摘要]:大力提倡绿色畜禽产品,建立开发无疫病区域;绿色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已成为人们现代行政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绿色食品包括畜禽产品作为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日益受人追捧。食品危机如国难,中国人是食饭大过于天的民族,一向以民为生自许,然而,中国人的食饭权正受到来自各方假劣、毒害食品严重侵害。毒米、毒火腿、毒粉丝、劣菇劣菜,等。层出不穷,还有屡禁不绝的不合格的病害肉品危害着人民生命健康。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应引起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动物疫病的危害性已上升为影响社会稳定 今年年初,东南亚地区首先暴发、进而波及我国的禽流感疫情给我国人民 的生产、生活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过去,动物疫病主要危害动物健康,影响畜牧业生产,妨碍动物产品出口,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随着人畜共患动物疫病的增加,动物疫病已经不仅仅限于危害动物健康、影响畜牧业生产、出口和增收,而且已经上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必须把畜禽产品和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起来,对“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形成现代行政理念。 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饲养环节由于饲料成本增加,加上缺乏安全使用农业投入的意义,目前很 多养殖户很少考虑原料的来源,谁便宜买谁的,对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不力,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没保障。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在畜禽饲养中添加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造成药物残留超标,引发多起恶性中毒事故,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隐形杀手。去年,我国和世界部分地区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和动物有着千丝万缕关系,它给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甚至演变成为政治问题,这不能不让我们意识到,有毒有害畜禽产品,造成的危害是多么可怕。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畜产品总量占世界总量25%左右,出口总量仅占世界总量1.5%左右,畜禽疫病、药物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我国畜产品跨出国门所担负的最大障碍。因此,畜产品质量安全应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任务也是任重道远。 三、发展绿色畜禽产品重要性 发展绿色畜产品是解决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途径。绿色食品是指遵循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而绿色畜产品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畜禽少用或不用药物,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并在生产饲养兽药使用方面,严禁使用任何激素类兽药、饲料添加剂所生产的一类畜禽产品。要切实加强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从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限制和禁止化学合成物及有毒有害生产资料,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信誉和市场品牌形象。目前许多地方开始积极引导和开发绿色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专卖店和专柜等,畜禽产品从饲养—开宰—加工—流通—销售一条龙服务严格遵循标准,对于促进各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 1、目前市场上相继出现了禽流感,人们不敢食用鸡、鸭、鹅肉,最近又出现“毒奶粉”等一系列畜禽产品,人们谈“肉”色变,甚至不敢吃肉,这给有关执法部门敲起警鸣。为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改善内地的食品素质,维护我国畜禽产品出口创汇在国际上享有高的声望,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紧急课题,保护和鼓励开发利用绿色畜禽产品应该成为现代行政执法的理念。 2、影响“绿色畜禽产品”两个根本原因,一是道德堕落向钱看,二是徇私枉法。商机蒙蔽人心,利欲熏心。 五、采取的对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首先从源头抓起,加强动检工作。 对饲料严格查处有无“瘦肉精”,药物残留,对屠宰畜禽宰前宰后的检验,尤其对屠宰场的生猪和家禽的宰前、宰后检验,我区在这方面已做大量工作,从屠宰场生猪来源抓起,对无任何检疫证明的不准进场,家禽市场严格凭检疫证明进场。对活猪尿样另做检测,查看是否有瘦肉精成份,其内脏、肉品是否有病变。加大对各农贸市场、专卖店和营销批发市场的检查。今年上半年,监督检查共查处违章20起,不合格肉品350公斤,销毁50余头生猪。尽快对药物残留管理立法,依法行政,才能杜绝劣质污染的畜禽产品流入市场。 2、开发绿色产品,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污染的动物畜禽产品,除过去熟悉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外,现在常出现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亚硝胺、药物残留、有害物质和真菌等。食用后可使人们致癌、畸形甚至影响遗传变异,因此,要建立一些完善的检测体系,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加以协调和服务,对畜禽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3、转变观念。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促使行政部门不能停留在眼观,耳闻、没有实际行动的局面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维护群众利益,改变现有的局面。扶持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应该成为政府有所为的必然趋势。 畜禽论文:畜禽健康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养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中畜禽健康养殖是指以保护动物健康为基础,以保护人类健康,提供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实现畜牧业全程无公害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畜禽的健康养殖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得到高度统一。而从山西省农业厅的资料报告中了解到,本省在饲草、饲料方面资源丰富,但畜牧业在农业产值的百分比水平还略低于发达省份,说明本省的畜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山西省畜牧业的现存状况为切入点,简述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的要点。 关键字:畜牧业;畜禽健康;养殖技术;要点 顺应时代的发展,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为切入点,建立畜产品基地,并配合完善的服务体系与防疫体系,将现代机械技术应用到畜禽健康养殖事业中,将畜禽饲养逐渐规模化,提高畜禽饲养量,进而提升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据的比重。需要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充分掌握畜禽健康养殖技术要点,以此实现畜牧业的高效规模化并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的食品安全。畜禽健康养殖技术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饲养品种要优良,饲养规模要适度 首先需要明确品种质量是动物健康繁殖的先决条件,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使用优良的动物品种进行培育与繁殖可以在保证不增加劳动力的同时保证畜产品的产出,其品质与普通品种的动物相比也较高。因此,不仅仅要加强科学饲养力度,还应加强品种的引进工作,选取优良品种进行自繁自育,可以有效的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其优良基因抗病性以及抗逆性较强,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能有效防止大规模疾病的发生,为畜牧的养殖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人工圈养条件下,动物疾病防治需要让养殖环境满足动物生理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其次是所养动物的品种需要符合高密度集约式饲养条件。由此可见,养殖品种经过培育与改良后可以具备较强的抗疾病以及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有效的降低养殖风险,避免用药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需要根据自身养殖条件来决定养殖规模,如果规模太小则成本较高;如果养殖规模过大则会大大增加养殖的风险。 2档案资料要齐全,生产记录要完整 在养殖过程中,应将畜禽的品种方面、来源方面、繁殖方面以及医疗方面等等所涉及到的细节详细的记录在档案资料中。对于畜禽的基本信息应完整、准确记录到档案信息中,对其疾病治疗等信息经过详细的记载有助于畜禽病害的防治以及突发情况的救治工作,对使用药品的来源、名称、用量记录等要明确的记录,对畜禽死亡也要将其发病经过与无害化处理的详情记录在案,以便总结饲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由此,档案信息应当及时登记,其记录的内容应保证其真实性与准确性,还应妥善保管,保管时间应不低于10年。 3兽药、饲料投入品使用要合理 在畜禽的饲养过程中,为满足畜禽生长和健康需求会加入一定的投入品,为保证饲养动物与畜产品的健康、安全,应当使用审批合格的兽药,同样要保证饲料与兽药之中的添加剂和环保型消毒剂同样是合格产品,对于过期、变质的投入品坚决不能应用到畜禽的添加剂投入品中去,同时,应当注意投入品之间的药物成分是否存在不能同服的问题,并严格对动物执行停药期。严谨使用违反国家规定的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比如近年来广为所知的瘦肉精等,所以在使用兽药时应当在动物防疫部门或者具备兽医执照的兽医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改变其用量,以免对畜禽造成不利的影响。 4严格执行消毒等防疫措施 良好的防疫工作能大大降低畜禽染病的机率,所以,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应当重视消毒等防疫措施,应配备完善的防疫措施,在生产区周围应当具备围墙或消毒池;养殖人员在进入生产区时应当洗手或沐浴,换穿工作服装、胶靴、工作帽,圈舍出入口应当设置消毒设施,对进入或离开圈舍的来往人员进行充分消毒,避免不同圈舍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同时,养殖人员是禽畜病害传播中最难以防范的媒介,因为当人员接触患病禽畜后便会携带病菌,进而在照料其他禽畜时可能再次将病原传染给其他禽畜,这种现象不仅仅威胁畜禽健康,更是在根本上加大了畜禽疾病在人类社会传播的可能。所以,严格消毒与防疫制度能有效的防止人畜相互感染,不仅能有效的保证畜禽健康,还能保证工作人员不受其病害感染,大大降低了人与禽畜之间相互感染的可能,避免人感染禽畜病毒事件的发生。比如禽流感疫情,其本身存在于禽类体内,而后逐渐发展成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高致病性与高致命性的病毒,不仅给畜牧业带来极大的损失,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上的损失。所以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应当重视消毒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粪污应及时进行收集、运输以及无公害化处理,保持养殖圈舍的清洁,减少畜禽病害的发生。 5结论 除此之外,畜禽的健康养殖技术要点在养殖场、圈舍、饲料、畜禽运输、消毒设备、兽医技术水平等方面多下功夫,同时还需要养殖人员选取优良的品种,充分结合自身养殖能力制定养殖规模;完善畜禽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畜禽用药;重视并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畜禽在养殖过程中的安全,减少疫情发生,降低养殖风险,为养殖人员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进而推动地方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出一份力量。 作者:张长武 单位:山西省孝义市中阳楼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 畜禽论文:循环农业田间应用畜禽粪便堆肥效果分析 摘要:畜禽粪便堆肥田间应用效果表明,施用畜禽粪便堆肥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其中pH值提高0.16,土壤容重降低16.3%,孔隙度与CEC分别提高16.1%和20.0%。土壤全N提高17.1%,碱解N提高6.6%;全P提高21.7%,有效P提高30.0%,速效K提高15.0%。改善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在促进了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同时控制了有害菌群(真菌)。并且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大豆鼓粒期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2.03mg/g•24h、0.23mg/g•24h、1.18mg/g•24h和4.32mL/g•24h。促进了大豆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产量比施用常规施肥提高18.32%,达5%显著水平;子粒蛋白、脂肪含量分别增加4.27%和0.34%。达到提高大豆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循环农业;畜禽粪便堆肥;田间应用;大豆;产量 0引言 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转变。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将农业清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客观需要。废弃物利用重点涉及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农业废弃物在循环农业生态链中的增益化利用,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循环农业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这个循环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以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最为关键。本文在循环农业田间试验中应用畜禽粪便和秸秆堆肥,探讨畜禽粪便堆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土壤基础肥力有机质含量2.03%,全氮1.23g/kg,全磷0.92g/kg,碱解氮120.40mg/kg,速效磷23.16mg/kg,速效钾102.40mg/kg,pH值6.37。 1.1.2供试大豆品种垦丰16,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5cm左右,百粒重18g,生育日数120d,需活动积温2447.2℃,垄作种植公顷保苗25~32万株。 1.1.3畜禽粪便堆肥性质有机质含量47.74%,全氮2.17%,全磷0.84%,速效氮4.33g/kg,速效磷5.64g/kg,速效钾6.14mg/kg,pH值8.26。 1.2试验方法 1.2.1田间试验设计处理1采取常规施肥+自制堆肥(牛、鸡粪混合堆肥,撒施)20t/hm2;处理2为对照,采取常规施肥(公顷施磷酸二铵175kg、氯化钾50kg、尿素40kg)。田间排列,随机区组,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8垄×0.65m×6m=31.2m2。 1.2.2测定项目①土壤理化性质测定(pH值、土壤容重、孔隙度、阳离子代换量);②土壤养分含量测定(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③土壤微生物区系测定(稀释培养法测定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④土壤酶活性测定(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⑤大豆干物质积累和植株养分含量测定(大豆主要生育期的植株干重,植株氮、磷、钾);⑥大豆产量和品质测定(收获时各小区选择中间4垄,两端各去掉1.0m测产。选有代表性10株考种,测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品质测定:蛋白质、脂肪含量)。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施用自制堆肥对土壤团粒结构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土壤容重降低16.3%,总孔隙度也相应地增加16.1%,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了20.0%,土壤pH值提高了0.16。良好的土壤物理性质,有利于植株养分的充分吸收,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但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施用及研究。 2.2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播种前(处理前)有机质20.29g/kg、全氮1.23g/kg、全磷0.92g/kg、速效磷23.16mg/kg、速效钾102.4mg/kg、碱解氮120.4mg/kg;收获后(自制堆肥)有机质22.64g/kg、全氮1.44g/kg、全磷1.12g/kg、速效磷30.11mg/kg、速效钾117.8mg/kg、碱解氮128.3mg/kg;收获后(常规化肥)有机质19.35g/kg、全氮1.19g/kg、全磷0.87g/kg、速效磷22.3mg/kg、速效钾95.6mg/kg、碱解氮118.2mg/kg。施用自制堆肥,土壤有机质增加11.58%,由于肥料中的有机质补充到土壤中,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别外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近1/3,所以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全氮增加了17.1%,碱解氮增加了6.6%;全磷增加了21.7%,有效磷增加了30.0%;速效钾增加了15.0%。通过施用有机肥为改良土壤质地、肥力、耕性,促进植株养分的利用、吸收及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2.3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 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可以表征土壤肥力,是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之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土壤肥力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较高的土壤微生物活性通常是肥沃的标志。施用自制堆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大幅度增加大豆根际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其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则明显减少。因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同真菌数量的比值(B/F和A/F)显著增大,明显改善了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说明施用自制堆肥后,改善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在促进了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同时控制了有害菌群(真菌)的繁殖。 2.4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各施肥处理鼓粒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自制堆肥处理脲酶活性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2.03mg/g•24h,而脲酶活性与土壤供氮能力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施入土壤尿素利用率的高低,因此脲酶活性增强可提高活性肥料的氮素利用率。自制堆肥处理蔗糖酶活性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0.23mg/g•24h,而蔗糖酶参与土壤碳循环,被广泛用于表征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动向与强度,是土壤生物学指标之一。自制堆肥处理磷酸酶活性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1.18mg/g•24h,而磷酸酶活性可用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特别是磷素状况,其活性高低可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磷的转化及释放,因此磷酸酶活性的增强对改善作物磷素营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自制堆肥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4.32mL/g•24h,而过氧化氢酶参与生物呼吸代谢的同时分解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对土壤生物体有毒害作用的过氧化氢,因此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可有效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 2.5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自制堆肥和常规化肥相比,二者在苗期-盛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在生殖生长期,前者干物质积累速率增加,在盛荚期达39.48g/株,高于常规化肥处理27.81%,在鼓粒期达62.70g/株,高于常规化肥处理27.99%,达5%显著水平,有利于植株后期的养分和干物质的积累,最终有利于向子粒中的转运,增加子粒重量。 2.6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试验在大豆的主要生育时期测定了大豆植株氮、磷、钾积累量,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施用自制生物有机肥,延缓了前期肥效的释放,使整个生育期均保持较高的养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在盛荚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29.20%,达5%显著水平,磷、钾积累量增加19.79%、48.22%,达1%极显著水平;在鼓粒期,氮素、磷积累量增加14.08%、37.76%,达5%显著水平;钾积累增加53.54%,达1%极显著水平。经F检验,该差异来源于处理间差异,也就是说,生物有机肥不仅可以加快有机质分解释放出养分,而且促进了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在生育后期获得较高的养分积累,为增加子粒蛋白,增加子粒重量奠定基础。 2.7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处理1(自制堆肥)单株荚数53个,单株粒数113.3个,百粒重21.13g,产量3390kg/hm2;处理2(常规化肥)单株荚数43个,单株粒数95个,百粒重20.2g,产量2865kg/hm2。施用自制堆肥比施用常规化肥产量提高18.32%,达5%显著水平,其主要是通过增加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以提高单株粒重。与常规化肥相比,自制堆肥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别增加了23.25%和19.26%,达1%极显著水平,百粒重提高4.6%。2.8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品质的影响施用自制堆肥促进了大豆植株后期氮素的积累,促进大豆子粒蛋白积累,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子粒蛋白、脂肪含量分别增加4.27%和0.34%,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3结论 施用畜禽粪便堆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变堆肥微生物的区系组成,提高土壤酶活力,进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使肥效更加持久。同时,增加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与等养分量化肥相比,施用自制堆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使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显著提高。施用自制堆肥,通过促进后期氮素积累,使子粒蛋白提高,由于子粒蛋白与子粒脂肪呈负相关,所以施用堆肥对提高脂肪含量效果不明显。 作者:赵晓锋 隋文志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 畜禽论文:畜禽检疫对城市食品安全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增高,人们在对食品的需求的同时更关注食品的安全性特别是针对动物源食品。当前,动物源食品已经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管理的内容,也是我国不能忽略的问题。目前来说,建立一个安全的健全的食品安全体系非常的重要,它能够有效地保障动物源食品的消费质量,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动物地检验以及监督工作在动物源食品的流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责任重大,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食品不存在危害的一些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会给人类身体造成危害的有哪些种类呢?主要是包括生物性的危害、化学性的危害以及物理性的危害。 1.1生物性的危害 这类危害主要是指寄生虫、致病微生物和昆虫类的危害。这些病菌都能极大的程度的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而且此类生物性的危害一般都存在与水产品和禽肉中,所以对于此类产品必须要有效地进行检疫,并且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应该进行高温的消毒,有效地将病菌杀死才能食用。对于昆虫类病菌,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因为主要是遗留昆虫留下的毒素。 1.2化学性质的危害 有害的化学物质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这类毒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的有毒的,还有一种是后期造成的。对于动物来说一般天然的毒素不常见,都是后天形成的,动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注射一些相应的药物来抵抗病菌。有些药物残留比较多就会对后期的产品造成相应的影响。 1.3物理性的危害 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加工工具来说的,为了方便大众的需要,一些肉类食品经过加工以后才销售给人们。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可能采用一些不合格的加工器具,造成了后期肉制品存在了相应的危害。 2畜禽检疫工作对于食品的重要性 当前形势,养殖的逐渐向正规化和规模化生产。所以检疫工作也应该跟上其节奏。随着市面上的动物源性的食品越来越多,所以必须要提高检疫监督的水平。检疫的目的是兽医对肉类所含的危害进行处理,防止有害物质传染给人体,给人体带来健康的影响,当前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有效的对当前的动物源食品进行检疫。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检疫工作在食品安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从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进行检测。从动物出栏,屠宰场斩杀,消费市场销售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并且还要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维持消费市场的产品的销售秩序,给人们的食品提供可靠的保证,所以检疫工作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上,更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检疫监督的职能,建立一个安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消除动物的疫情和传播。 3加强动物检疫对于食品建设中的作用 3.1规范动物检疫机构,有利于保障食品的安全 主要是在进行动物检疫的时候,必须要建立专业的机构来进行检疫,并且食品检疫是执法机构,所以国家应该加大相关的投入,对于动物的建议监督机构的经费进行拨款,帮助机构建立实验室,对相应的动物源的产品中的病菌进行研究,提高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3.2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经费投入,提高食品的安全监测力度 将动物检疫监督的费用合理的加入到各级的财政支出中,可以对检疫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的检疫费用进行保证。同时需要引进先进的检疫设备,对动物源进行有效的检查,提高检查力度,防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到市场中。 3.3国家应该出台更有力的法律法规保证食品的安全 当前虽然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动物源食品检疫的约束力度还不够,一些带有病菌的产品还是流入到消费市场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发现的带有病菌的动物源产品提高罚款力度。并且使得工作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有效的加大检疫工作的执行力度,从而保证在消费市场的食品的安全是可靠的。 3.4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 需要各个部门加强互相之间的配合和协调,首先检疫部门应该充分起到检疫的作用,保证健康的动物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然后是食品安全的部门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样调查,以防一些漏网之鱼在食品市场中销售不合格的产品。使得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综合的执法能力。保证食品安全,保证检疫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语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忽视,关乎人们的健康安全。有关部门必须要切实的负起责任来,特别是检疫部门,要严格把关,将安全的食品交到人们手中,保证食品的安全,保证人们的健康。 作者:徐荣茂 单位: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桥头镇畜牧兽医站 畜禽论文:畜禽养殖中的物理农业技术论文 1畜禽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特点 等离子体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特殊物质形式(气态、液态、固态之外的第4种物质形态),具有较高的热动能(最高可达几千伏特),能在瞬间高速击穿、腐蚀和氧化微生物中蛋白质和核酸物质,使其灭活,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该系统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通过对分子气体放电,形成密度>1012个离子cm3的等离子体,再由强力风机通过铺设在粪道空间的管道,将等离子体送入粪道空间,实施快速的粪道空气、养殖设施和粪便表面的灭菌消毒。一是使得畜禽舍内的空气净化强度增强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控制,畜禽舍内环境可得到显著改善;二是可对畜禽舍的粪道及粪尿出口进行有害气体的分解与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灭杀,改善畜禽舍内生长环境。 2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天津市农机推广部门从2006年开始关注该技术试验应用情况,于2008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在部分区县开展试验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积累了技术实施经验。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以科技项目形式开展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了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项目和畜禽健康养殖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分别在津南、西青、塘沽、北辰和宁河建立项目试验示范点,示范应用规模包括猪8940头、鸡16.11万只,其中仔猪3740头、育肥猪5200头、肉鸡6.11万只、蛋鸡10万只,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1蛋鸡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效果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1个产蛋周期)期间,在两栋鸡舍,蛋鸡品种、存栏数量相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对两栋蛋鸡舍的存栏数量、死亡数量、产蛋数量和防疫情况进行了监测。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2月15日,试验舍和对比舍蛋鸡存栏3万只,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死亡389只,产蛋320t;对比舍死亡605只,产蛋289.6t。产蛋数量增加10.5%。2013年3月—2014年3月,试验舍和对比舍蛋鸡各存栏4.5万只,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死亡434只,产蛋675t;对比舍死亡572只,产蛋605.48t。产蛋数量增加10.4%。 2.2肉鸡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效果 2013年6月—2014年2月(3个生长周期)期间,在两栋鸡舍,肉鸡品种、存栏数量相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对两栋肉鸡舍的存栏数量、死亡数量、出栏数量、出栏总质量和平均质量进行了监测。第1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同日进雏鸡6000只,经过1个生长周期,试验舍出栏5890只,平均质量2.545kg,共14990kg;对比舍出栏5740只,平均质量2.471kg,共14184kg。第2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同日进雏鸡3500只,经过1个生长周期,试验舍出栏3395只,平均质量2.776kg,共9425kg;对比舍出栏3385只,平均质量2.605kg,共8818kg。第3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同日进雏鸡3000只,经过1个生长周期,试验舍出栏2927只,平均质量2.656kg,共7774kg;对比舍出栏2851只,平均质量2.61kg,共7439kg。通过对比试验,应用畜禽空气电净化防病防疫系统后,试验舍肉鸡不易得病死亡,而对比舍肉鸡较易得病死亡。肉鸡死亡率分别减少2.5%、0.3%和2.5%,平均质量分别增加5.7%、6.9%和4.5%。试验证明,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及粪道等离子除臭灭菌技术可提高肉鸡舍内的空气质量,减少疫病的发生,使肉鸡在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境中生长,质量平均增加达到5.7%。 2.3仔猪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效果 2013年3月—2014年5月(3个生育阶段)期间,在两栋仔猪舍,母猪品种、数量相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对两栋猪舍的仔猪繁育数量和死亡数量进行了监测。第1生育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母猪存栏42头,经过1个生育期,试验舍仔猪出栏400头,死亡率1%;对比舍仔猪出栏358头,死亡率17%。第2生育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母猪存栏45头,经过1个生育期,试验舍仔猪出栏430头,死亡率0.6%;对比舍仔猪出栏418头,死亡率10%。第3生育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母猪存栏39头,经过1个生育期,试验舍仔猪出栏412头,死亡率0.7%;对比舍仔猪出栏350头,死亡率16%。通过3个生育阶段的对比试验,应用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及粪道等离子除味灭菌技术,仔猪死亡率分别减少16%、9.4%和16.7%,平均值是13.8%。 2.4育肥猪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效果 2012年12月—2014年6月(3个育肥阶段)期间,在两栋猪舍,生猪品种、存栏数量相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对两栋猪舍的存栏数量、死亡数量、出栏数量、出栏总质量和平均质量进行了监测。第1育肥阶段:2012年12月15日—2013年5月7日,试验舍和对比舍生猪存栏500头,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出栏498头,平均质量110kg,共54780kg;对比舍出栏496头,平均质量105kg,共52080kg。平均增质量达5.2%。第2育肥阶段:2013年6月10日—12月27日,试验舍和对比舍生猪存栏300头,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出栏298头,平均质量112kg,共33376kg;对比舍出栏296头,平均质量107kg,共31672kg。质量平均增加达5.4%。第3育肥阶段:2013年12月31日—2014年6月15日,试验舍和对比舍生猪存栏350头,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出栏349头,平均质量102kg,共35598kg;对比舍出栏340头,平均质量100kg,共34000kg。质量平均增加达4.7%。通过3个育肥阶段的对比试验,应用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及粪道等离子除味灭菌技术后,生猪质量平均增加分别为5.2%、5.4%和4.7%。 3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空气净化效果监测 在每栋鸡(猪)舍内按米字形布点原则选择5个测定点,在每个测定点测定各种空气质量指标,测量高度距室内地面1m,连续测7d,每天测3次(9时、14时和20时)。对比检测证明,PM2.5浓度平均下降47%、PM10浓度平均下降49.5%、NH3浓度平均下降46.1%、SO2浓度平均下降46.5%,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及粪道等离子除味灭菌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畜禽舍空气质量,预防气传病害的发生。 4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4.1建立项目区,确定示范点及科技示范户 建立项目区,确定示范点,建立科技示范户。经过调研走访,选定津南区、北辰区、塘沽区、西青区和宁河县5个区(县)实施,并选择基础条件好、运行规范、管理人员素质高的畜禽养殖小区及农户建立示范点,同时建立责任心强、认识程度高的养殖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4.2加强技术宣传,培训技术应用骨干 该技术实施对群体技术要求较高,采取逐级培训与集中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对畜禽养殖户、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使大家掌握技术要点和设备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为技术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4.3总结技术经验,扩大应用 及时对技术示范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汇总。通过实地调研,对各示范点出现的问题、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比对,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开展多次技术示范现场会、技术培训班,并在报纸、电视和网站等多种媒体上刊载了技术应用和效果宣传,扩大了技术应用规模。 5存在问题及建议 畜禽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对天津市乃至全国畜禽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集成配套技术应用对提高广大畜禽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和生态养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技术配套设备价格较高,加上部分养殖户对技术先进性认识不足,仍然囿于粗放的传统养殖观念上,对新技术引进与使用处于观望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成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另外,随着现代畜禽养殖信息化技术不断涌现,项目技术在同畜禽养殖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阻碍。虽然天津市农机推广人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距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待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集成水平,加大推广力度予以解决,促进畜禽养殖业经济,高效、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 作者:薄克明 单位:天津市农业机械推广总站 畜禽论文: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及管理 河南省是畜禽养殖大省,畜牧业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6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超过26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5%,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伴随着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排泄物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禽养殖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大,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排放,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对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整治,为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生态人居环境、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偃师市畜禽养殖业现状 偃师市环保局2008年以来多次联合乡镇政府对偃师的养殖业进行了初步排查摸底。2012年以环境统计中的340家规模养殖场(小区)为基础,重新对养殖企业的养殖规模进行了调查。目前,偃师市猪存栏共有74.2万头,禽类存栏共有219.9万羽。达到环境统计规模的养殖企业总数252家,国定规模养殖场88家。其中,生猪年存栏200头以上养殖场208家、出栏21.1万头,国定规模58家、年出栏11.0万头;奶牛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24家、存栏6507头,国定规模22家、存栏6340头;肉鸡年存栏5000羽以上养殖场8家、出栏量125万羽,国定规模6家、出栏117万羽;蛋鸡年存栏5000羽以上养殖场12家,年存栏14.2万羽。偃师市的养殖企业大多分布在南坡北岭,乡镇主要集中于邙岭镇和大口镇。养殖业的分布情况有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养殖密度大。如邙岭镇丁门口村就有210个养猪场,母猪存栏2962头、生猪存栏18560头。二是养殖规模小的养殖场占大多数。以生猪为例,存栏50头以下养殖场7445户,出栏42.4万头;存栏50~200头养殖场306户,出栏10.7万头;存栏200~500头养殖场150户,出栏10.1万头;存栏500头以上养殖场58户,出栏11万头。结果表明:猪场存栏200头以下的户数占98%,养殖量占72%。 二、偃师市畜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淡薄 养殖场大都属于农村家庭型的养殖模式,业主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还没意识到养殖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二)选址不合理,欠账多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养殖场都建在村庄周边,离农户较近。养殖户平时只抓生产,没有落实治污措施,致使养殖粪污随处堆放,污染环境,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三)污染治理难度大,治理资金投入不到位 家庭式养殖场所占比例大,养殖规模小,养殖业经济效率相对较低,养殖企业在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制约了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三、偃师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采取的对策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一方面,偃师市通过电视台环保视窗等栏目,举办了多期关于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规范的讲座,普及了养殖业环境管理知识,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市环保局和市畜牧局多次组织养殖企业集中学习培训,通过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规范进行学习,对养殖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使养殖企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中的一些难题。还有就是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养殖污染治理减排工程。 (二)合理布局,严把新建养殖项目准入关 根据环境规划,按照畜禽养殖区域划分要求,优化养殖产业布局,严把新建养殖项目准入关,新建养殖场需符合和通过环评审查。偃师市制定了《偃师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偃政[2010]71号)。对新上养殖企业从项目选址、布局和办理环评等环节直接参与,使这些企业少走弯路,尽早完善手续,投入生产。偃师市环保局还对建厂早、规模较大、选址相对合理的养殖场要求其补办环评手续,并在企业办理环评的各个环节给予协调帮助,为企业的污染治理提供治理方案及建议,现有14家养殖场环评已批复,污染治理设施基本竣工,正在完善。并且对“未批先建”的项目下达了限期纠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 (三)改进传统养殖模式,加快生态养殖建设 坚持“总量控制、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推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污染防治措施,改变过去养殖场“脏、乱、差”的落后局面,通过堆肥、发酵,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实现粪污的“零排放”,形成“种-养-种”及“种-养-菌”等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偃师市旺民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承包153.34hm2土地种植果树,在养殖区和果园之间建有泵站及管网,养殖中所产生的干粪经干粪场堆积发酵后用于果园施肥,全部还田;尿污经沼气池发酵后,再经沉淀池停留一定时间后,用于果树灌溉,养殖企业既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又节省了果园所需的有机肥。还有慧泉乳业,建有双孢菇大棚80个,养殖中所产生的牛粪收集到干粪堆场,晒干后粉碎,掺合锯末等其他原料,制成菌菇基料,来种植双孢菇,效益显著。这些措施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又有效地解决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好地化解了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四)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治理力度 2008年以来,偃师市对畜禽养殖企业共投入200多万元,采用“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形式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补助。通过这些企业的污染治理示范作用来带动偃师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效果明显。另外,偃师市还争取到养殖业“世行贷款项目”12家,为养殖企业提供300万美元的世行贷款,通过完善养殖场基础设施和加强环境管理措施,示范带动项目区及周边的养殖场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作者:李会芹 单位:偃师市环境保护局 畜禽论文: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防治对策 2015年平度市生猪全年出栏总量为260594头,肉鸡全年出栏量107189556羽,肉鸭全年出栏量26266012羽,长期以来,平度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很大,随着平度市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场对于畜禽粪便、病死动物尸体等的无害化处理不到位问题日渐突出。 1平度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随着动物规模化养殖的增加,平度市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平度市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随意处置已经造成了养殖场业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污染纠纷。平度市环保局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平度市因养殖散户产生的粪便、废水、气味导致的信访直线上升,约占全市环境信访的1/3左右。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呈现出三大突出问题:一是畜禽粪便排放量大;二是畜禽污染物涉及面广且危害大,畜禽粪便的COD排放量已经远超工业与生活污水的总排放量;三是显现出较为严重的生态压力。据《2011年中国环境公报》,农业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7.4%和31.7%。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流域性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2畜禽养殖污染危害 (1)水体污染和农田土壤污染。90%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和污水治理设施,畜禽废弃物污水任意排放现象极为普遍。畜禽养殖污水长期用于灌溉,会造成作物减产,大面积腐烂,并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大量畜禽废弃物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会加剧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极难治理、恢复。据调查估计,目前畜禽废弃物中氮、磷的流失量已大于化肥的流失量,约为化肥流失量的122%和132%。(2)固废污染。目前畜禽养殖户粪便处理的方式主要是露天堆积,积攒后卖给当地农民,拉走用做农业用肥。粪便在养殖场附近堆放期间,很容易发酵,产生难闻的气味。在夏秋季节还容易滋生蚊虫、苍蝇,再加上养殖场大多建立在村庄的周边,对附近的居民多少都会有一定的影响。(3)病毒传播。全世界约有人畜共患疾病250多种,中国有120种,其中有猪传染的25种,由禽类传染的24种,由牛传染的26种,这些人畜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畜废弃物。 3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是养殖业主重养殖轻治理。养殖户环保意识差,对养殖污染缺乏科学的管理,污染防治大多采取传统方法,处理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养殖业主对畜牧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只片面追求规模,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标准,未建设有与养殖相配套的排污处理设施,没有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进行养殖污染物排放,污水就直接排放到外面的江河中,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没有做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养殖持续发展相协调,给养殖污染治理带来了困难。二是畜禽养殖场的布局不合理。过去国家支持“三农”生产,支持农民创收增富,不论规模大小,没用考虑污染问题的支持养殖业,泽河、缁阳河流域、城乡结合部等局部地方的养殖过于集中,排污量过大,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难度,难以治理及利用。如店子镇的南城戈庄村,依泽河两侧而建的大大小小的肉鸡养殖场有十多个,肉鸡存栏规模达到20万。污水排放量大,影响泽河水质,治理难度高。三是对畜禽污染物处理监管缺少相应政策。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薄弱,乡镇基层环保机构缺位,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存在空白,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城市周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普遍存在环保审批和验收手续不落实,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已建治污设施的养殖场多数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有的运行不正常,甚至当摆设不起作用,养殖粪便随意堆放和污水外排,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4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防治对策 一是提高畜禽养殖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凡新、改、扩建的畜禽养殖项目,必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依法报批,并在建设过程中按《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严格操作。对目前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均要有对废水、异味、畜禽粪便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治理和综合利用的设施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做到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二是必须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把环保规划关,以集约养殖为方向,以再生资源利用为支撑,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和以集约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现代畜牧业体系,形成畜牧业的产业新格局,完成从传统养殖到生态养殖的转变。三是实施生态循环示范工程。要把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作为破解畜禽养殖污染难题的根本出路,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通道,实现变废为宝,因地制宜推进养殖场粪污处理实施改造推广雨污、干湿“两分离”和粪便堆积、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三配套”等技术工艺,提高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能力,开展粪污处理循环模式示范创建,推广以生态能源企业为核心的区域化粪污集中处理利用的大循环模式,以种养加一体化龙头企业自主综合利用的中循环模式和小型养殖场以消纳地定畜的小循环模式。畜禽废弃物污染防治问题是关系畜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废弃物污染问题,需要各部门转变观念、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时还要通过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有效转变,加强对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摸索,通过对污染全过程控制及废物综合利用,达到畜禽粪便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作者:王培宏 高德强 单位:山东省平度市畜牧兽医局 畜禽论文:畜禽肉质量安全养殖环节风险因素研究 摘要:为了解乌鲁木齐市畜禽肉在养殖环节可能受到病原菌污染情况及风险因素,项目组对本市的100个养殖场(户)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病死畜禽的处理、畜禽疫病的防疫、养殖场的地理位置及设计、粪便的处理是影响畜禽肉供应链中在养殖环节可能受到病原菌污染的主要风险因素。同时暴露出畜禽病死率较高、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不足、被调查对象缺乏生物安全意识等问题。本调查为乌鲁木齐市畜禽肉质量安全控制及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了研究数据。 关键词:畜禽肉;质量安全;养殖环节;致病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在饮食上不但对畜禽肉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而且对畜禽肉的安全性有了普遍关注[1-3]。畜禽肉供应链包括养殖、屠宰、运输、储存、销售、餐桌等环节,养殖环节是畜禽肉供应链的起始环节,若在养殖环节质量控制不严,常易导致携带致病菌的畜禽肉进入流通环节,增加了消费者遭受人畜共患病原菌感染的风险,对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产生潜在的危险[4-7]。因此,加强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是保障畜禽肉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鉴于此,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市养殖环节受病原菌污染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本地的畜禽肉质量安全防控提供参考。 1调查情况介绍 1.1调查目的摸清乌鲁木齐市养殖环节畜禽病死率及病死畜禽的处理等情况,为从源头对畜禽肉进行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提出合理的防控策略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1.2调查内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养殖环节质量安全调查问卷。问卷涉及12个内容,涵盖4个重要风险因素:发病和病死家畜家禽的处理;家畜家禽的防疫;养殖场的地理位置及设计;粪便无害化处理。1.3调查的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从事养殖行业人员及养殖场。1.4调查方式采取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及与养殖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1.5问卷回收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收回106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1.6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病死畜禽的处理方式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市养殖场不存在销售病死畜禽的现象。对病死畜禽进行掩埋的占87%,扔到沟渠、垃圾堆等偏僻地方的占8%,采用焚烧等其它无害化处理的占3%。无害化处理包括掩埋,但是现场查看后发现调查对象所说的掩埋并不规范。第一,掩埋地点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到选择在远离养殖场(养殖小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城乡居民集中区域的地势高燥处。第二,坑体深度不够,多数坑体在0.5~1m,没有达到动物尸体最上层应距离地表1.5m以上,有些养殖户没有用生石灰等消毒药进行消毒。2.2濒死期畜禽是否有过急宰此项调查全部为否,没有出现急宰后食用或者销售现象。2.3是否有或者听说小商贩到本养殖场或附近养殖场购买病死畜禽此项调查全部为否,没有出现小商贩或者饭店餐馆工作人员到养殖场购买病死畜禽现象。2.4当地是否有人员收购畜禽私自屠宰经调查发现,有10%的养殖场畜禽被商贩收购后没有流入正规屠宰场屠宰,这可能与本市市民的生活习惯有关。2.5有无处理病死家畜家禽的设施设备经调查,只有2%的养殖场表示有处理病死家畜家禽的设施设备,说明本市焚烧容器、高温高压容器等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备率较低。2.6粪便处理方式经调查,有72%的养殖场选择堆积发酵,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粪便处理方法。直接排除或直接上地的占18%,这一做法对地下水、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有可能使农田遭受超负荷的有机污染,超出农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2.7免疫疫苗的种类及免疫时间的确定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当地流行疫情、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以及所用疫苗的性能,确定首免、加强免疫的日龄,兽医站推荐的免疫程序也只能提供参考,更不可照搬别的养殖场的免疫程序。2.8畜禽销售方向调查表明本市养殖场90%的畜禽销往本地,最终进入市民的“菜篮子”。2.9养殖场距离交通要道、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经调查,76%的养殖场距离交通要道、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公共场所在1km以内。2.10养殖场距离畜禽屠宰场、动物产品加工厂、水源地的距离经调查,93%的养殖场距离畜禽屠宰场、动物产品加工厂、水源地的距离在2km以外。2.11饲料来源饲料的质量安全是保障畜禽健康的前提,本市有76%养殖场(户)为了降低成本,对饲料的主要成分如玉米等进行加工,但如果原材料选择不当,如发霉的玉米、豆粕,可造成畜禽病死率增加。2.12畜禽发病率及死亡率经调查,畜禽平均发病率为6.2%,死亡率为1.9%,虽低于国家控制标准,但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3讨论 3.1畜禽肉供应链中养殖环节可能造成畜禽肉受到病原菌污染的主要风险因素 养殖环节是从畜禽肉“农场到餐桌”的初始环节,经调查,可能造成病原菌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发病和病死家畜家禽的处理,包括正在发病或者已经病死家畜家禽的处理方式、濒死期畜禽是否有过急宰、是否有小商贩到本养殖场购买病死畜禽、有无处理病死家畜家禽的设施设备;家畜家禽的防疫,包括免疫程序的制定、接种方式方法以及造成免疫失败的其他相关因素;消毒工作,包括程序性消毒、发病状态下消毒、消毒药的更换;防疫的设施设备,包括消毒池、紫外灯等;养殖场的地理位置及设计;粪便无害化处理。 3.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备不足 虽然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低价销售、加工、食用病死畜禽的情况,但养殖户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意识淡薄,有部分养殖户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甚至喂犬。有的养殖户即使处理也不够规范,认为只要掩埋掉就算处理完毕,在选址时,未考虑到距离周围居民区的远近、水源、水位、风向等综合因素,掩埋深度也不够,消毒不严,现场调查时发现有犬刨出病死畜禽后食用的现象。缺少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场地,无害化处理局限于掩埋,有些养殖场连化尸池也没有。 3.3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无害化处理体系包括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管理制度、运转经费、设施设备、场所、运输车辆等内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深埋法、焚烧法、化制法、生物降解法等。建议应优先采用化制及生物降解处理方法,小规模养殖场或屠宰场可采用掩埋、化尸窖等方式。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一是要明确主体责任。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禽饲养管理人员有义务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向当地畜牧兽医站报告死亡和无害化处理结果,防止病死畜禽进入市场流通环节。二是制定财政补助与保险联动机制。按照“处理者受益”的原则将中小型的养殖场(户)财纳入财政补助的范围。三是强化监管。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畜牧部门、公安部门、水利部门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加强宣传,有关部门要向广大从事畜牧业生产管理人员不仅要普及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及无害化处理技术,更要普及《动物防疫法》、《环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从业者的法律和生物安全意识。 作者:贾立敏 蔡扩军 李爱巧 熊仲良 单位:乌鲁木齐市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 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畜禽论文:畜禽养殖业粪污处理技术探讨 摘要:随着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业的粪污污染明显增强,如何建立与现代化的畜牧业相适应的符合国情的畜禽污染防治体系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现在看来仅仅依靠单一的末端治理手段解决畜禽粪污污染问题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有效防控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污环境污染。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粪污;清洁生产 1推行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 1.1清洁生产的内涵 清洁生产最先由美国提出,主要内容为采用污染预防技术取代长期采用的末端处理的污染控制技术,主要思路是西方国家在总结工业污染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传统技术的主要区别是要求把污染消除在生产之前,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末端治理方面[1]。从我国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并存是符合畜牧生产实际情况的,因为再先进的生产技术,只能是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而不是不产生污染物,所以末端治理作为实现环境保护的最后有效手段仍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清洁生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但相近的提法,在我国主要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畜牧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或消除养殖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1.2粪便处理技术 1.2.1作为肥料畜禽粪便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有机成分,所以它在成为污染物质的同时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畜禽粪便可以采用微生物堆肥发酵的方法生产有机肥,堆肥的过程主要分为升温、高温、降温、腐熟四个阶段,其实就是通过高温发酵使有机物质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的过程[2]。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物料温度开始升高,在达到25℃时,有机物质开始分解和代谢。当温度达到50℃时一些芽孢、霉菌等微生物繁殖增强,此时有机物分解迅速,当温度继续升高时进入高温阶段,纤维素、木质素等难分解的有机物开始被分解。当温度达到70℃以上时,一些微生物由于高温死亡,酶类物质继续使有机物分解,腐殖质开始形成。最后由于微生物代谢减弱,物料温度开始下降,当下降到40℃时,腐熟物质成熟。1.2.2作为饲料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没有消化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鸡粪的可利用程度更高,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处理后是一种良好的非常规饲料资源。首先是干燥处理,目前,鲜粪采用微波烘干技术比较普遍,通过高温灭菌处理后将鲜粪制成干粉状饲料添加剂可以按一定比例添加到畜禽日粮中,大大节省常规饲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殖成本[3]。处理之后的鸡粪还可以喂鱼,有研究表明,鸡粪喂鱼可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增加鱼饵料,改善鱼类生活环境,可以提高鱼的数量。其次鲜粪可以通过青贮利用乳酸菌的发酵制成适口性较好的发酵饲料,饲喂效果也非常好。最后,可采用氢氧化钠法、福尔马林法等化学处理方法对粪便中的微生物致死,还可以用粪便培养蝇蛆等高蛋白生物,再将其制成饲料饲喂畜禽。1.2.3作为能源粪便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是一种非常好的能源物质,同时沼液和沼渣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肥田和养鱼。首先,沼气池应保持无氧环境,池内原料要搭配合理,常采用人粪、猪粪、青草的搭配,其次,沼气池内尽量保持20~30℃的温度,有利于甲烷细菌的迅速繁殖,畜禽的粪便如果不进行沼气生产也可以直接焚烧利用其产生的热量[4]。 1.3污水处理技术 首先采用物理处理的方法通过沉淀、过滤等措施将畜禽养殖场污水中的一些固行物分离出来,这为下一步的污水化学处理做好准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化学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中和法,主要利用的是酸碱中和反应,因为养殖场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所以还可以采取混凝沉淀的方法对污水进行化学处理。好氧处理曾广泛应用于猪场废水处理,虽然效果不错但其投资较大,能耗高,所以现在常采用厌氧处理的方法[5]。目前比较成熟的厌氧工艺为厌氧消化池处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等,厌氧处理整体上比好氧处理能耗低10倍左右,现已成为养殖场污水处理采用的主要方法。 2关于养殖场粪污处理的建议 2.1改进养殖场生产工艺 首先要使干粪与尿液污水分流,采用干清粪工艺。干粪没有和污水混合在一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其肥料价值,同时还可以保持畜舍清洁,减少甲烷、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相比水泡粪工艺,干清粪工艺产生的污水少,同时减少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降低了处理难度[6]。合理规划布局,畜舍也可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漏缝地板式排水系统相比传统式排水系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畜舍内安装合理的通风设施可以大大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合理使用垫料可以降低畜舍内的湿度、吸收有害气体、用过之后的垫料还可以做肥料和饲料。 2.2进一步加强农牧结合 种植业没有很好的消纳、吸收养殖场的粪污,致使粪便被随意丢弃、堆放,这使畜牧业的废弃物污染加剧。随着畜禽养殖集约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养殖业向城镇郊区靠拢,种养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粪便需要一定的处理才能够作为肥料使用,不如化肥方便快捷,这也导致了有机肥的使用率大大降低,最终粪污没有出路,使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为了提高人们对于养殖场污染物的治理积极性,政府应该给予一些优惠和激励政策,适当进行奖励和补贴,进而提高污染物的治理效果。 2.3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并加强政府引导 目前,清洁生产各地区的推行进展不一,主要是因为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体系,为了使清洁生产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广大养殖企业有章可循,应该制定实践性较强的清洁生产行业手册。政府应出台各种政策和方案刺激养殖户开展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要重视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对于开展清洁生产优秀的单位和部门要树立典型并进行推广。 作者:孙明梅 张健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畜禽论文:畜禽养殖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摘要:由于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地理因素,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千差万别,所以在制定各个地方畜禽养殖业发展时要考虑细致周到,避免制定出不符合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还要根据各个县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制定相关的适合畜禽养殖业发展的新道路,在畜禽养殖业发展的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把本区的畜禽养殖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动养殖户饲养家禽、家畜,使农民的生产、饲养、销售与一体,从而整体上提高本县本地区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经济进步 1畜禽养殖业的重要性 畜禽养殖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保障人民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山东省单县实际,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提升山东省单县的综合经济实力,做大做强畜禽养殖产业,立足山东省单县畜牧大县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资源优势 山东省单县是鲁西南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种植业结构主要是小麦和玉米、花生,收获季节秸秆多、草多等自然资源优势,这样就很容易得到养殖户所需要的低价饲养原材料,降低饲养户的成本,降低养殖风险。农业大县,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但是舍饲的程度很低,许多有用的秸秆都把老百姓作为燃料烧掉,平时采取散户饲养为主,规模化程度低,规模养殖水平低,饲养粗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常年存栏量在6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不到50家,多是半舍饲半放养的状态,营养不均衡,管理水平低下,饲料转化率很低,很不适应现代肉羊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山东省单县被确定为国家青山羊种羊繁育基地、鲁西黄牛基地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不断壮大专业村、专业户的养殖规模,畜牧业已占据了农业的主要位置,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3品种选择 畜禽养殖业中畜禽品种是畜牧业中发展的关键中的关键,重点之重,也是关系到畜牧技术高低的表现。所以说养殖户饲养的品种是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山东省单县畜禽品种的繁育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山东省单县是优良的青山羊之乡,在青山羊的保种方面做了很多大量细致的工作。2008年,山东省单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才从澳大利亚引种波尔山羊原种羊进行饲养和繁殖,与本地的青山羊进行杂交,繁殖杂交一代、杂交二代波尔山羊。因为波尔山羊具有优良的增长性能,具有生长速度快,体格大,育肥周期短等特点。特别是在2010年,在畜牧主管部门的通力技术指导下,西下陕西省西安市杨凌地区学习先进的胚胎移植技术,通过移植的波尔山羊长势良好,并获得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在鲁西黄牛的保种和育种方面,畜牧人员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保持地方的品种特色外,还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和本地牛进行交配和杂交改良。如引进外来的品种有利木赞、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外来牛,利用引进的冻精细管、冻精颗粒等牛的精液与本地的鲁西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生产出长势更好,体格更大,更健壮的牛。 4畜禽产品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禽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量在逐渐增大,并且在品种和花色上也是不断的追求和提高,人民的菜篮子工程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膳食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所以畜禽产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也在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问题。前几年市场上出现的“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一些养殖场为了片面的追求利润,从促进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超量或者违禁使用抗生素、防腐剂和一些国家禁止的激素类药物。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了更多的隐患。但是,在山东省单县的畜禽养殖业当中,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这与畜牧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和细致周到的工作分不开的。山东省单县的生猪出境量在逐步逐年的增加,肉牛的饲养量也在全区保持第一的良好水平。肉鸭的养殖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给山东省单县的经济带来了活力,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主要成就 山东省单县畜禽养殖业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动物疾病防控能力方面明显加强,兽药和饲料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产量稳步增长。畜产品产量也在稳步增长,保证了居民日益增长的膳食结构的需要,确保人民群众食物安全,为改善人们的营养结构、营养水平、保证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年的春秋两季防疫,在县政府的统一协调,各个乡镇的统一配合下,落实了全县的防疫目标,防疫数量,确保山东省单县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动物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动物防疫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作者:刘军 周建民 单位:山东省单县畜牧兽医局 畜禽论文:怎么管理畜禽养殖药物残留 (河南省宁当前集约化畜牧业快速发展,药物的应用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引起了普遍关注。药物残留可直接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还可通过环境间接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影响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药物残留。控制药物残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饲养管理 畜禽的饲养管理是无公害畜禽生产的重要环节。选择优良畜禽品种,推广先进的改良技术及人工受精技术: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地避免疫病传人,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使用无公害的饲料。无公害饲料的保存要做到防潮、防霉、防鼠、防污染;采用阶段饲喂法,掌握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以粪便无公害处理为中心的环境控制技术。 二、饲料使用 饲料的卫生质量与畜产品的卫生质量密切相关。要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必须提高饲料的质量。一定要做好原料检测、脱毒、保鲜等工作,尤其是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应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组织形态特征,无发霉、变质、结块、异味、异嗅,且不得使用违禁药物。如氯苯砷酸、洛克沙砷不能作为饲料添加剂。要饲喂“绿色饲料”。保证原料安全。要应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酸制剂、防腐剂、中草药等绿色添加剂。不应将含药的前中期饲料错用于动物饲养后期,不得将成药或原药膏直接拌料使用。不得在饲料自行再添加药物或含有饲料添加物。结合不同畜禽种类、不同的生长阶段,正确使用畜禽饲料。 三、药物使用 1.坚持治疗为辅。以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对症下药、适度用药为原则.只使用通过认证的兽药和饲料厂生产的产品,以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要在兽医指导下规范用药,不得私自用药。用药必须有兽药的处方,处方上的每种药必须标明休药期。饲养过程的用药必须有详细的记录。 2.记录用药情况。对免疫情况、用药情况及饲养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必须按照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以及休药期等严格规定使用兽药。遵守用药规定。及时停药。 3.遵守药物的休药期规定。要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根据药物及其停药期的不同,在畜禽出栏或屠宰前,或其产品上市前及时停药.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畜禽及其产品,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4.不使用禁用药物。饲养畜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饲料、兽药管理的规定,严禁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国家、国际卫生组织禁止使用的所有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和氯霉素等.不得将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用作饲料添加剂使用,宰前按规定停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畜禽免疫注射疫苗7天后无并发症才能屠宰食用,免疫注射活疫苗21天后无并发症后才能屠宰食用。应用抗生素、磺胺药治疗疾病的畜禽。其肉、奶在停药3天以上才能食用。如喂含砷的饲料,其肉、奶要停喂5天以上才可食用。四、药残检测在饲养畜禽的整个过程中,要定期对水样、饲料、畜禽粪便、血样及有关样品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及时掌握用药情况,以便正确采取措施,控制药物残留。此外还必须在畜牧生产实践中规范用药,建立药物残留监控体系,规定违规的相应处罚手段,真正做到有效控制药物残留。 畜禽论文:畜禽养殖进步状况和决策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丰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丰县低碳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丰县畜禽养殖业发展概况 畜禽养殖业作为农业的一部分,在丰县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丰县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着力发展规模养殖,实行标准化规模建设,并发展养殖大户2000户,重点发展了肉鸭、肉羊和奶牛三大主导品种。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猪、牛、羊、禽的饲养量分别达到49.74万头、1.74万头、112.86万只、4458万只,肉类总产超过5万t,禽蛋总产达到1.75万t,养殖产值达到9.9亿元。养殖业人均纯收入达325元,同比增加28.9%,畜牧业已经成为丰县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丰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丰县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大大满足了市场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畜产品,提高了农民收入,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养殖环境的污染主要由畜禽的粪尿及其分解产生的气体所致。另外,冲洗场舍和用具的污水、动物尸体、残余饲料、养殖场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不可忽视。按每头(只)猪、牛、羊、家禽的日排粪便量分别为7.30、42.88、5.95、0.15kg计算,全县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1295.42万t,再加上冲洗圈舍的污水、病死畜禽、孵化残余物等,污染物将逐渐增多。由于没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和利用,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造成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环境安全也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因此,充分认识畜禽污染产生的原因,实施治理养殖业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丰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的措施 实施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是保证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提高畜禽粪污循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丰县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畜禽清洁生产。 3.1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区,加快推进养殖业排泄物治理 以乡镇为单位划定畜禽禁养区、控养区和可养区。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要求,制定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计划,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生物净化和循环利用等多种治污形式,落实治理措施,分期分批推进治理。对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要制定搬迁或关闭的计划,限期完成搬迁或关闭。 3.2对现有畜禽养殖场户标准化改造 据统计,丰县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有40余个。已有7个养殖场完成或正在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畜禽养殖大型沼气项目,为畜禽粪污治理、清洁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余已经建成或投产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有设施但排污不达标的,根据所处养殖区域、养殖规模大小、对周围环境污染程度,选择相应的技术模式,重点对畜禽粪污的处理设施等方面进行标准化改造;对改造整顿达不到标准的,依法关闭。 3.3加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快病死畜禽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建立病死畜禽收集网络,对病死畜禽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坚决防止乱丢乱弃现象,切实保护周边环境。 4促进丰县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全民参与,提高环保意识 为了让广大农户牢固树立“低碳养殖”的发展意识,丰县应通过举办技术讲座、下派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巡回指导、发放技术手册等形式,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危害性,并向农民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畜、种草养畜、畜禽粪便发酵综合利用等生态养殖技术,让“低碳养殖”观念深入人心。 4.2利用科学,变废为宝 畜禽粪便是严重的污染源,但只要科学处理、合理利用,可实现其资源化配置。其不仅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等基础性饲料,还含有8%~10%的17种氨基酸和铁、铜、锌、镁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的农家肥。增施农家肥,既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 4.3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排泄物综合利用率 目前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多,并出现大量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畜禽粪便量大且集中,而又无足够土地消纳,为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可从2方面着手:一是深化沼气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基本原料,建成“简便适用、造价低廉、运行费低”的小型沼气池;同时,结合沼气建设配套改造生产生活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二是大力提倡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将发酵的畜禽粪便和污水用于农田、大棚、果园和鱼塘,发展优质农业、优质果类、优质疏菜,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4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养殖 如生态养猪,就是恢复猪的拱食习性,以生产健康食品为目的,在维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顺应自然规律,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再进行高效的养猪生产。其基本模式是在猪棚内砌制80~100cm的垫料坑,填充稻壳、锯末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实现了粪便零污染;粪尿加速了垫料中微生物的发酵,又是垫料中微生物菌群的营养来源,可使有益微生物菌群不断繁殖,转化为猪可食用的菌体蛋白,成为猪的补充料;垫料发酵过程产生的热量使垫料表面温度升高,冬季可达18℃,底层达到50℃左右,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病毒的繁殖,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保障猪正常越冬,垫料可根据需要2年左右清理1次,经清理可成为高档的有机肥。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和传统方法相比较,真正实现了畜牧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以带给养殖户更多的利益。因此,发展生态养殖业可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 4.5提高养殖业管理水平 应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禽类饲养管理水平,完善兽医防疫体系,搞好环境卫生工作,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推进健康养殖,善待动物,保证禽类生产健康发展,并控制疫情发生,减少畜禽类养殖场的废弃物。另外,还应限制一些抗生素及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粪便中氮的含量和有毒物质的排放量。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尽最大可能节省饲料,节约用水,做到粪便干湿分开清理,减少冲圈次数,节约用电,畜禽场内种植树木和藤蔓植物,减少夏季太阳对畜禽圈舍的直射,达到自然降温的目的。种植物在为养殖场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还可带来经济效益。 总之,人和动物都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要实现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禽废弃物必须实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畜禽养殖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丰县的养殖业走向生态环保、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正轨。
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知道从小到大一点点积累知识,却不会从大到小整体把握和梳理知识,因此很难形成知识体系,造成知识的碎片化。这就是很多学生学习非常努力,却得不到应有收获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最大困境。教学实践表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突破该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1整体性教学的内涵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如齐、胡林成的观点是:教学整体性由教学内容、认知结构、学习策略和教学活动4个部分构成,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多种要素于一身,是系统论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的结果。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伯海英教授则认为:中学课程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教师若能将课堂教学任务转变为学习任务,以整体为核心,分层次呈现给学生,与此同时,设置情境启发学生完成任务,构建知识体系,则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能力发展。整体论认为,宇宙不是一台由许许多多个零件所构成的机器,而是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提示我们看待事物时,不能将它分成一个个“碎片”逐一研究,而应该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所以,笔者以为: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也称为整体性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以整体的形式进行;教师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设计,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形成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最终达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 2整体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2.1整体教学的目标引领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站在整体的高度,研究学情、研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制定符合本校学情的教学目标。《普通髙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分子与细胞”模块要让学生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细胞的生存既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这两大核心概念。此模块的整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和能量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结合本校学情,将此教学目标细化到人教版必修1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设计的具体教学目标是:(1)说出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制作观察叶绿体的临时装片;(3)概述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4)确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思想。整体教学目标,不仅将知识目标落到实处,而且将需要长时间养成的核心素养目标细化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2.2整体教学的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整体性,主要是针对部分教师教学中按部就班地教教材的倾向而提出的。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不考虑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衔接,不考虑学科局部知识与学科框架的连接,忽视知识间的联系,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中把握教学内容整体性的重要方法是梳理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深人挖掘与知识相关的学生生活世界的知识,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以整合态、情境化的方式,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现以人教版必修1第3章第2节中“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一内容为例,谈谈笔者对如何聚零为整、构建系统知识框架的。“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内容,是细胞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它体现了细胞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细胞内的生理活动是由多种结构共同配合完成,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基本观点。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攻克的障碍。在教学中,笔者以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基本骨架、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为基本内容,通过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细胞中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进行联系和迁移,让学生明白:这些生物膜有类似的化学组成和基本骨架,但由于膜上蛋白质种类的差异造成各种膜功能上的不同,再通过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让学生理解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紧密联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科基本生命观念。这样,我们将这些知识点通过“生物膜系统”整合在一起,向学生展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图1)。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加透彻和深人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形成“对事情进行全面思考,把事情放在普遍联系中”的系统思维方法。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对比图等学习工具,使学习内容具备“框架化”特征,借助于形象思维进行记忆,为知识的提取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整体教学的策略推进 2.3.1建立“学习任务群”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指在真实情境下,教师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进行自主思考、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评价与反思。例如,在“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复习过程中,笔者设置了如下任务。任务一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1)说出图2丙表示的生物膜名称。(2)图2乙表示的膜上有受体蛋白,若与受体蛋白结合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那么靶器官是什么?(3)图2甲表示的生理过程是什么?其主要的生理意义是什么?(4)图甲?丙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在叶肉细胞和人体肝脏细胞中都存在的是哪个?(5)图甲 ̄丙说明生物膜具有哪些功能?任务二理解生物膜之间的协调配合。图3表示细胞内物质运输过程,观察并思考:(1)写出A,B,C,D代表的膜结构的名称。(2)写出a从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3)COPII由B产生与结构C结合,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什么特点?(4)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酵母菌细胞中某个基因发生突变,则该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由此可知,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功能是什么?(5)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在胰岛B细胞内,则人体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传统教学中,一问一答式的学习过程,不仅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小,而且将较为完整的知识零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在教学中,笔者依据渐进性原则,将整体内容以“任务群”形式,逐步呈现给学生,并给出每一个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充分、完整的自主学习,找出疑点,在小组内讨论,互助解决,然后将讨论结果进行投影展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点评、归纳、总结。这种以图解为背景,由浅人深的“任务群”,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还能引导学生深人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实践证明:基于整体认识论的教学设计,可以保持学生思维完整与连贯,有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 2.3.2创设“一例多情境” 所谓“一例多情境”是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利用“一例”设置多个教学情境,设计多个具有一定联系的任务,将所学内容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相比于同一个主题设计多种情境,这种方式过渡自然,教学结构紧凑,不会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例如,在髙考生物学试题中,生物膜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呈现方式与考査要求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在特定的情境下,以一定的线索将相关的核心内容呈现出来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通过国家癌症中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和传奇人物“苹果之父”乔布斯的患癌经历,给学生强烈的震撼,接着说明癌细胞的恶性增殖、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密切相关,以此导人,调动学生研究生物膜的积极性,最后依次设计了如下情境:情境一:以癌细胞形态和特点为切入点,提供细胞膜蛋白分布结构图,让学生逐一分析膜上蛋白质的功能,全面梳理膜上糖蛋白、载体、酶的特定功能。情境二:以癌细胞增殖的特点为落脚点,提供细胞中囊泡运输的过程图,让学生理解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质是如何运送到细胞膜上的,充分体会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以及细胞的整体性、动态性。情境三:以癌细胞的治疗手段为应用点,提供携带药物的脂质体模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尽可能多地杀伤癌细胞,减少正常细胞的伤亡,进一步体会生物膜的“神奇”。实践发现,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只有在尽力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因此,课堂设计的关键之一在于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这里的任务情境不是教学中的一个导人环节,而是结合学习的主题,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都置于情境之中,使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2.4整体教学的评价 近年来,国际教育评价理念转变为“评价即学习”。其观点是:课堂评价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课堂评价应服务于课堂,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度,随时把握教学效果;课堂评价应是“无痕的”,巧妙地融合于课堂,使其与教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笔者实施了“小组积分评价法”这一贯穿整节课的评价机制,具体方法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一般6人为一组;以小组的成绩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围绕课堂“学习任务群”展开评价,既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也对小组合作情况(参与讨论、踊跃展示、专心倾听等)进行评价。课堂学习任务中的要求作为评价标准。例如,上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这个任务中,有5个小任务,分别要求学生认识各种生物膜的结构,理解生物膜上蛋白质的功能及生理意义,总结生物膜具备的生理功能。这既是要求又是标准,还具有引导学生由浅人深、明确知识理解方向的功能。这样的评价标准,可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还是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支架”。然后,将学习任务中的问题赋分,由学习小组自评或小组间互评,小组长负责记录。学习任务结束,评价过程也就“不露痕迹”地完成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均在评价现场,评价的过程也是评价结果反馈到个体的过程。当然,课堂教学的评价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深人各小组,收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知识遗忘点、思维障碍点等,及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学生知道在叶肉细胞和人体肝脏细胞中都存在的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后,教师及时追问“类囊体膜不存在于人体肝脏细胞”的原因,让学生作进一步解释,可以明晰该问题的本质。如此,将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点评交错进行,使评价与教学达到交融状态。 整节课后,教师和学生将给各小组打出的分数写到黑板一角的记录表中,将小组学生合作表现(参与讨论、踊跃展示等)、小组成员课堂整体表现(倾听、质疑、尊重、包容)以加分的形式记入。一堂课、一个单元后可对得分高的小组和进步大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可调动全体学生争创优秀小组的积极性,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树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总之,整体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是整体“内容设计、任务串联、评价跟进”的系统实践过程,有助于师生积极主动、循序渐进地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综合发展学科思维力。
摘要: 矿山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其安全管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矿山企业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来保障工作人员及开采设施的安全。为此,首先分析了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其次分析了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的实施策略,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为安全管理在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技术;安全操作;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安全管理是矿山采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技术和策略能够在确保各方安全的同时,提高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从而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管理需要贯穿在矿山采矿工程的整个过程中,具体包括工作人员管理、开采设备管理、开采技术管理、危险物品管理等多项内容,需要各个部门共同配合,矿山企业需要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1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 1.1火灾安全管理技术 矿山采矿工程中的火灾主要由操作不当、气体变化等因素所致,矿山企业不仅需要做到对火灾的及时预测,而且需要能够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解决措施,避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1]。火灾安全管理需要以预测为主、解决为辅,例如,在煤炭采矿工程中,需要对烟煤、无烟煤等代表性煤炭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煤炭的快速燃烧时间、激烈燃烧时间、低温燃烧可能性等,以及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能否及时向地面控制系统传输准确数据;对矿井内通风情况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风的流向及流速、风力大小。因为火灾发生的概率及情况与氧化反应有直接关系,在火灾发生之后,矿井内的空气会因为遇热而膨胀,从而出现自然风,并且火势变化及火源走向都与矿井内空气变化有密切关系。 1.2瓦斯安全管理技术 瓦斯泄露会给矿山采矿工程造成较大的危害,不但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可能会导致矿井内爆炸等严重的安全事故,同时泄露的气体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采取瓦斯安全管理技术非常有必要。具体来讲,在瓦斯泄露监测方面采用专门的瓦斯泄露监测预防体系,以此确定瓦斯泄露的含量、涌出量,并且将监测准确度保持在80%以上。根据钻探检测、地质勘察等结果,定期排放矿井内瓦斯,排放方式有采空区瓦斯先采后抽、卸压邻近层瓦斯边采边抽、煤层开采瓦斯采前抽取,多种排放方式的联合应用往往能够达到最高的排放量和排放率,确保矿井内瓦斯含量在允许范围内,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也不足以引发爆炸。在矿山采矿工程中,应用钻孔抽采、预留通风口等方式,既能尽量降低采区瓦斯含量,又能同时确保开采效率[2]。 1.3爆炸安全管理技术 爆炸属于常见的矿山采矿工程安全事故,也是危害性最大的安全事故,矿山企业需要采取专门的爆炸安全管理技术。具体来讲,矿山企业可以选择自建爆炸实验基地及巷道,在专门的场所内展开爆炸影响因素分析。常见的爆炸影响因素有瓦斯泄露、火灾、粉尘、操作不当等。通过分析来实现对粉尘含量、火灾源头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规避爆炸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针对不同爆炸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式,例如,针对火灾安全事故,需要在火灾发生后及时密封各个通风口,应用注胶体泥浆封堵进风端头;封堵工作面漏风通道,避免粉尘通过通道进入到通风口,以此来控制粉尘流窜;通过胶体或惰性气体来稳定粉尘,实现对火灾现场的有效控制,同时降低火源中心温度,避免高温导致爆炸。 1.4渗水安全管理技术 在渗水安全管理方面,矿山企业需要遵循“先探井再开采”“有疑问必汇报”“有问题先解决”等基本原则,在确保矿井周围不存在危险水源及渗水安全隐患后,才能够进行开采作业。具体来讲,工作人员如果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任何水层问题、地表水体问题、水温问题,都需要向相关部门汇报[3]。需要规避采矿安全隐患区,主要为上层有积水区域、钻孔出水区域、采空区域、老窑区域、上下两层距离小于安全高度区域等。雨季的下雨量会明显增加,渗水问题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是因为过多的雨量会对矿石密度、矿石腐蚀程度、矿石风化程度等指标造成影响,可见矿山企业需要做好对雨季渗水问题的针对性规避,并且在渗水现象发生后,进行渗水原因分析,从长期角度规避渗水问题。 2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管理存在不当认识 矿山采矿工程属于基础工程,尽管如此,部分矿山企业依然存在对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的不合理认知,从而导致了安全管理问题。具体来讲,矿山企业中能够掌握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知识的往往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多数开采人员对安全管理的认知不足,无法准确掌握工程的具体开采环境及地质条件,并难以通过先进技术及施工设备确保自身安全。部分矿山企业缺少对现代化矿山采矿工程管理手段的了解,依然应用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尚未实现对科学管理体系、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导致难以满足现代化安全管理需求。部分从事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较为年轻,尽管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经验,而无法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安全管理作业[4]。 2.2安全操作缺少科学管控 安全操作是确保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效果的关键,但是工作人员在安全操作方面存在操作漏项、操作不当的情况,这些都会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具体来讲,矿山采矿工程比重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受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对工作人员安全操作提出了更多要求,但是部分矿山企业并未实现对工作人员的针对性安全操作培训,未能达到理想的安全管理效果。受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我国矿山采矿工程发展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多数中小型矿山企业面临着技术人员有限的局面,导致企业难以在开采前做好相关规划设计,也难以从安全角度展开针对性管理。部分矿山企业负责人较为重视矿山开采效益,往往忽视安全设备不足、开采设施老化等情况,也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2.3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有待完善 我国矿山采矿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水平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再加上安全设备不足、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有待完善[5]。具体来讲,受到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开采人员在矿山采矿开采作业中更加重视开采效率和实际经济效益,即使是在矿山企业提供安全设备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未按照规定穿戴安全设备、操作开采设施,为了开采进度忽视自身安全等情况,由此可见,开采人员安全防护管理难度较大。在矿山采矿工程作业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承担起开采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可能会出现安全管理上的疏忽、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制定不完善等情况。 2.4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受到技术资源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矿山企业并未积极展开对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技术的深度研究,使得现有技术水平难以与现阶段安全管理需求相契合,无法从技术层面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具体来讲,我国中小型矿山企业明显存在安全设备、开采设施不足的情况。例如,安全防护系统不够完善、安全防护场所建设不到位、缺少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软件更新不及时等。究其原因,是中小型矿山企业无法平衡现有经济条件与未来投资规划。我国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技术体系是近几年才开始得到真正发展的,学术界及矿业行业关于安全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都有待加强,并且需要结合矿业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和调整[6]。 3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策略 3.1强化采矿工程安全管理认知 (1)矿山企业应构建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机制,通过机制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采人员等责任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提升对安全管理知识的了解,以此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建立矿井内环境监测体制,引导工作人员保持对安全管理的高度重视;建立矿井作业责任制度,明确各位员工在矿山采矿工程作业及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从而约束其工作行为,推动工作人员培养足够的安全防护意识;建立安全管理考核机制,将安全管理纳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指标中,实现对工作人员工作成效的有效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进行针对性教育。 (2)矿山企业可以定期开展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确保各位员工切实掌握安全管理知识及安全防护策略[7]。例如,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国家相关法律、矿业行业规定规范,以便各位员工能够做出符合法律规定及行业要求的举措;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安全培训会议,帮助各位员工消除对安全管理的错误认知,使其了解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常见安全事故类型,确保员工能够始终将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3)矿业企业需要确保安全设备数量及性能均能够满足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需求,并且定期清洁、维护安全设备,及时处理不合格安全设备,避免应用不当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避免影响到工作人员对安全管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就安全设备应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够掌握安全设备的正确运用方式及标准。 3.2提升对操作的安全管理 (1)矿山企业应制定采矿工程安全操作规范,形成对工作人员开采行为、管理行为的有效约束,实现对不良操作行为的有效规避,从而确保安全操作规范的展开;为了确保安全操作规范的全面落实,应建立评价体系,对出现失误、违反规范的工作人员做出相应处罚,以此来起到警示作用。 (2)矿山企业应构建一支专业的采矿工程安全管理团队,选择安全管理意识较高、安全管理知识及技能掌握到位、责任感强、专业素质较高的员工担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对安全操作的有效监管,同时带领开采人员学习开采技术和技能、安全施工技术应用标准,对未能掌握施工技术及安全操作规范的开采人员需进行及时批评教育,并且进行后续整改监督。 (3)矿山企业应优化现有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矿山开采工作较为复杂,这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操作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为了落实安全操作规范确保,需要构建专门的安全防护部门,并且保持部门的独立性,确保部门员工能够按照规定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工作[8]。当然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各个部门之间依然需要做好交流与合作工作,通过及时沟通、资源共享、数据共享真正构建安全操作管理体系。 3.3持续优化工作人员安全管理 (1)矿山企业应优化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确保应用的安全设备能够与采矿工程安全管理需求相匹配,同时协调好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开采人员的关系,确保能够有效开展各项安全防护工作,实现对安全防护技术的科学运用。 (2)矿山企业应基于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展开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招聘,实现对应聘人员专业素质、责任意识、工作能力的有效考察,组建更加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同时确保安全防护人力资源的充足程度,为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9]。 (3)矿山企业应构建安全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从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工作态度、安全管理认知、工作能力等方面,展开对工作人员专业性的有效考察,并且将考察结果与工作人员薪资水平及奖金福利相关联,从物质角度实现对工作人员的有效激励。 (4)矿山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开采人员薪资管理制度,改变传统以工作天数为薪资计算标准的模式,这是因为在传统薪资标准下,矿山采矿工程施工周期直接决定了开采人员薪资,即施工周期越长,开采人员薪资越高,这对矿山企业而言十分不利,极有可能导致开采进度被延误,无形之间会增加安全管理难度。 3.4积极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水平 (1)矿山企业可以加入产业技术联盟,与其他行业内企业共同展开采矿工程安全管理共性技术研究,从资源最大化应用、不断创新、技术研发角度展开安全管理合作,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具体来讲,合作矿山企业之间可以建立长期经济效益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尽管可能存在研究进度缓慢等情况,但是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矿山企业展开自主技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矿山企业可以通过合同形式做到对采矿时间、内容、数量的明确要求,从而保护自身权益。一旦工程出现安全管理问题,必然会延长工期,基于合同便能够展开对合同方的预先培训,使其在掌握安全管理技术的同时,保持开采质量和开采效率[10]。 (3)矿山企业需要做好对安全管理技术的合理分配,优化安全管理技术应用结构,提高对安全管理技术的有效利用率,始终保持对安全管理技术的内控控制能力,避免安全管理技术应用不到位等问题影响矿山采矿工程正常进行。 (4)传统矿山企业需要合理面对来自新型矿山企业的行业冲击和竞争压力,合理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建立与外资企业、新兴企业的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强化自身实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同时提升技术意识和认知水平,在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和模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手段,合理解决现阶段技术问题,避免由于技术水平不足导致的危险情况及安全事故。 4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管理体系已经无法确保现代化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需求,矿山企业有必要在矿山采矿工程中运用火灾安全管理技术、瓦斯安全管理技术等安全管理技术,同时采取强化采矿工程安全管理认知、提升对安全操作的安全管理等安全管理策略,重视开采安全管理问题。此外,矿山企业需要持续优化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及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作者:张三政 单位:山西泽州天泰和瑞煤业有限公司
薪酬体系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保障、激励、导向、调节和增值等重要功能,对于企业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激发组织活力、提升价值创造、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藏建投(以下简称公司)作为西藏自治区一家综合型国有建筑企业,我们在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和价值视角,基于国有建筑企业、建筑产业相关多元业务和业务型集团管控模式,在员工薪酬体系构建中,围绕专业人才的价值实现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一、业务结构、集团管控模式与人力资源现状 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是一家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为主业,涵盖工程监理、项目管理、造价咨询、施工图审查、项目代建、建材与环卫设备销售、环卫基础设施运维等业务的国有综合型建筑企业。公司拥有5家分子公司,为整合管理力量,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风险管控,采用了业务型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各职能中心履行集团管控和共享服务两大职能,下属分子公司只设立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其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由公司总部相应的职能中心履行,减少了行政资源、管理力量的分散,强化了总部各职能中心对下属分子公司对应业务的制度、流程、监管、评价与考核的统一。在公司业务型集团管控模式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公司总部及下属分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统一人力资源规划、统一制度体系建设、统一招聘培训开发、统一员工管理考核、统一社保福利。经过五年多的培育与发展,公司目前拥有员工210余人,平均年龄31岁,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47人,占员工总数的22%,其中工程、经济、会计序列中高级技术职称持有人员累计45人;持有各类执业(职业)资格类证书累计113个,其中国家一级类注册证书20个,二级类注册证书93个,累计持证人数占员工总数的53%。员工队伍总体呈年轻化、专业化、高知化特点,建筑工程行业相应的执业(职业)资格证书、及工程、经济、会计序列中高级职称证书持有人员比例较高。 二、现行薪酬体系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薪酬体系基本情况 公司目前员工薪酬结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交通补贴+伙食补贴+通讯补贴+高原补贴。其中岗位工资分为八级七档,每一档经测算后确定相应的薪点和基数,按照相应的岗位和职级确定具体的岗位工资和预期年收入,基本工资及交通、通讯、高原补贴根据相应职级确定不同档次标准。薪资采用“月发工资+年度清算工资”相结合的方式发放,按照不同职级确定月发工资和年度清算工资的相应比例,年度清算工资根据员工年度考核结果计算发放。现行员工薪酬管理办法在员工定岗定薪中对资格证书持有情况与相应职级的起点薪档有明确规定,人力资源部门采用学历、职称、持有资格证书、参加工作年限、本专业从业年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员工职级薪档。 2.现行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五年多的运行,现行的员工薪酬管理办法对规范员工薪资管理、员工招聘和人才引进、合理控制企业薪酬水平和人工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薪酬结构与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不相适应,未充分考虑建筑行业专业人才持有证书的市场价值,对工程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开发和用留的激励性不强,导向性不明显。二是岗位工资对应的薪点测算不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导致薪酬水平极差较大,薪酬水平呈倒金字塔型,对一般员工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激励性、保障性作用不强。三是员工定岗定薪实际操作中,对学历、职称、参加工作年限、从事专业技术年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但未有明确的可操作标准,自由裁量度较大。四是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薪酬制度未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与晋升通道进行专门设计,专业技术人才无法通过专业技术能力和贡献获得职业晋升、薪酬提升的机会,只能在行政管理职务上发展,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五是现行的总部员工薪酬管理办法,无法适应当前人力资源集团管控的要求,加大了人力资源部门进行集团管控和共享服务的难度。 三、薪酬体系构建的思路、举措和成效 建筑行业实行的是行业准入制,是充分竞争行业。企业资质与人员持证情况是企业发展、业务承揽、参与项目招投标竞争的门槛性条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业人才队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要求,我们实施了薪酬改革专项工作。我们坚持从行业特点、地区特点和企业特点出发,立足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突出专业人才价值,服务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组织机构和岗位职级优化,对现行的薪酬结构进行了调整,对下属分子公司员工薪酬体系按照集团管控的要求进行差异化设计,设计了员工定岗定薪规则,缩小薪资极差提升基层岗位薪资水平等。 (一)主要思路 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以员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方向,关注专业人才价值实现,以提升人才价值创造为重点,重点倾向生产经营一线岗位、倾向专业技术岗位,适度赋予所属分子公司在员工薪酬分配上的自主权,让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在管制度、管标准、管框架、管原则、管总额等方面发挥集团管控的作用,确保新旧薪酬管理办法衔接顺畅,平稳过渡,实现薪酬改革与员工稳定相统一。 (二)主要举措 1.定岗位职级。按照公司总部、所属分子公司本部和一线生产经营单位(项目部)三类分别设置岗位和职级,在公司总部层面设置七个职级五个岗位序列,为专业技术人员设置专业技术序列,其中专业技术序列按照正高、副高、中级、助理级(初级)设置一至四级技术专干;在所属分子公司本部层面设置七个职级两个岗位序列;在一线生产经营单位层面,按照工程项目部、代建与监理项目部、环卫设施运维项目部分别设置岗位和职级。建立了行政管理、生产经营与专业技术序列等多向职业发展通道,规范了岗位与职级设置和管理,将下属分子公司纳入统一的岗位与职级管理体系。 2.调薪酬结构。在现行薪酬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大、职称和执业(职业)资格证书多的特点,增设技能工资,分学历工资、职称工资和证书工资3类,鼓励员工通过自主学习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创获得价值认可。针对一线生产经营单位(项目部),增设项目岗位冿贴,鼓励本部员工到一线生产经营单位(项目部)去创造价值,鼓励员工在一线扎根、奉献基层、建功立业。 3.明定薪标准。针对现行薪酬管理办法在新员工入职定岗定薪中缺乏可操作性、自由裁量度较大等弊端,我们从新入职高校应届毕业生、社会招聘人员、在职员工和专业技术序列员工四个方面明确定薪标准。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单从学历这个指标进行定岗定薪。针对社会招聘员工,以学历、职称、持有证书、参加工作年限等4个指标进行定岗定薪,明确了不同指标组合条件下对应的职级薪档。为解决新旧薪酬管理办法有序衔接过渡,明确了在职员工职级薪档确定的标准,在社会招聘员工的4项指标基础上,一般员工定岗定薪增加了在本企业工作年限1项指标,副主管及以上员工定岗定薪增加了在本企业工作年限、现任职年限两项指标,明确了多项指标组合条件下对应的职级薪档。在专业技术序列岗位方面,我们明确将员工职称与执业(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挂钩,增加从事专业技术年限及近3年专业技术贡献等2项指标,明确了相应的职级薪档。 4.明调薪机制。在公司层面上,将员工薪酬调整与企业工资总额、企业经营效益、年度经营目标考核等挂钩,明确了企业不得为员工调增薪资的情形;从员工个人层面,将个人调薪与年度绩效考核情况挂钩,一般员工调薪的基本年限设置为两年,副主管及以上员工调薪的基本年限设置为3年,逐步缩小员工的薪酬差距。在一线生产经营单位(项目部)层面上,实行薪随岗变的动态机制,员工在公司本部工作,按本部员工标准定岗定薪,在项目部工作期间按照在本部的薪酬标准,增加项目岗位津贴,同时根据项目所处海拔的不同,按照高原津贴的地区系数对项目岗位津贴进行调节,其中项目岗位津贴根据项目规模、难易程度不同,由项目所在分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在0.6-1.4的系数区间范围内予以自主调节,增强了下属分子公司在选择项目经营管理团队方面的主导权和自主权,在公司本部和项目部之间形成了薪随岗变的机制。 (三)主要成效 通过上述举措,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现行员工薪酬管理办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与当前人力资源集团管控机制相适应,增强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在薪酬管理方面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新旧薪酬体系的数据化对比与推演,新旧薪酬体系能平稳顺利转接,员工总体薪酬水平略有上升,增强了对普通员工的薪酬保障作用,管理中坚力量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薪酬激励作用有了一定的体现,调节了中下层员工的收入分配,缩小了下属分子公司之间薪酬水平的差距,总体上达到了薪酬改革的目标。主要成效体现以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的导向。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薪酬结构中增加技能工资,在定岗定薪机制上将学历、职称、执业(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专业工作年限等作为定岗定薪的主要条件进行综合考量,并明确了不同条件组合情况下的具体标准,在职业发展通道上,将专业技术序列与行政管理序列对应,按照职称和执业(职业)资格等级在工程、经济、会计等专业明确设置技术专干岗位,体现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视,以制度的方式保障和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待遇和职业发展。 2.树立了“鼓励员工扎根基层一线,干好项目开拓市场”的导向。项目部是建筑企业效益的源头,也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战场。我们在制度上对一线生产经营单位(项目部)建立了专门的职级与岗位,在薪酬结构中增加项目岗位津贴,收入分配总体上倾向生产经营一线人员,打通了公司本部与项目部之间人员流动、交流轮岗的通道,鼓励支持员工到项目部等生产经营一线单位任职,鼓励一线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以项目为依托,干好现场,开发市场,在基层一线扎根,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3.树立了“学习提升自我,专业成就价值”的导向。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创新是价值的源泉。我们在薪酬结构中增加了技能工资,把学历、职称、资格证书、从事专业年限等作为定岗定薪的重要指标,从机制上鼓励员工通过学历教育、专业教育,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在职级和岗位设置上,单独设立了专业技术序列,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领域潜心钻研,创新创造,不断创造知识和技能成果,推动成果转化运用,打造企业的拳头业务,在专业领域成就个人价值。 四、人才价值在薪酬体系构建中的思考 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人才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此次薪酬体系构建的探索和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在制度方面予以保障。干部人事制度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重要的制度保障。干部人事制度建设要一切围绕人才来进行思考,要从如何引进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培育人才、如何用好人才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要从人才的类型、人才的特点、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关注的焦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各项制度措施要环环相扣,有序衔接,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2.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导向是风向标。我们在薪酬体系的构建中,树立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鼓励员工扎根基层一线,干好项目开拓市场”,“学习提升自我,专业成就价值”的用人导向,在薪酬数据化分析对比上验证了这样的导向,在意见征集和调研过程中,得到了职工群众的积极响应,从事专业技术方面的员工对此次薪酬体系构建的期待比较强烈,专业技术人才更愿意专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3.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尊重人才价值和创造。在人力资源制度建设中,把人才价值实现作为制度设计的初衷,把人才价值创造作为制度落地的结果,才能对人才真正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我们通过薪酬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对专业人才的价值尊重和价值认可,把人才的知识价值、专业能力和专业成果以货币化分配的方式给予认可,这不仅是对人才的劳动价值的体现,更是对知识、技能转化出来的生产力的体现。 4.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采取多措施激励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有理念上的引导、制度上的保障、环境上的培育,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去激励人才,把资源变成资本。我们在薪酬体系构建上对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收入上的设计与探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绩效考核上、干部选用上、精神激励上、文化培育上多方面采取措施,形成人才激励的“组合拳”,发挥人才管理的最大效应。 作者:陈达洪 单位:无
1水电站引水隧洞 引水隧洞具有提高水电站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避免浪费等特点,是水电站水工构筑物的关键,而其主要作用是缩短引水的距离。水电站的发电原理是通过水位的高低形成的落差,将水流产生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促使水轮机运作,以此推动发电机发电。引水隧洞则是将水流上部引入水轮机的密闭空间,而隧洞又分为有压引水隧洞和无压力引水隧洞,将水流引入水轮机的密闭通道时,路线设计必须要短而简单,即洞线要短并且设计路线不能太复杂,同时,水流要能够顺利对接。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实施之前要对选定实施工程区域的岩石及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并要远离地下水区域。 2引水隧洞开挖步骤 1)要依据水电站建设的基本规章制度,在其进程中必须要同时进行平行作业,同时,在准则基础上保证每一天平行线都能够有间隔地进行开挖任务,此目的是为了保障隧洞工程的稳固性。以此提高通风的需要,保证进水区混凝土的施工量。2)水电工程引水隧洞挖掘的任务进程中,首先针对工程的下平行端和上下弯道端进行挖掘支持保护任务,其次再开展竖井段的任务。上弯道端的开挖任务要安排在上平行段的交面工程任务之后;下弯道段的工程任务要安排在帐幕注浆的任务之后。所以不管是哪一部分的开挖任务都必须依据分步序原则,这样才能能够确保竖井段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工程全周期良好的通风性,而针对下平行段也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对于整个施工环境较为重要。3)平洞阶段的混凝土喷射和锚杆工程任务要确保在挖掘任务完成之后立刻进行,还要着重把握工程当中避免超前锚固,需要在整个工程进程中随时随地对喷锚进行支持保护,确保其稳定性和稳固性。 3施工布置 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的施工布置主要包含两大类:机械布置和道路布置。首先,机械布置任务是由混凝土垂直传输机进行工程任务。依据水电工程任务的特征,需要通过综合考察,利用塔机和汽车吊等工程机械进行灌注混凝土任务。塔机和汽车吊在使用方向上有所不同。塔机不利于局部部位的灌注混凝土任务,因其具有不稳定、不好把握的特点,汽车吊则能够进行局部位置的灌注混凝土。道路布置任务是以混凝土为原材料进行道路铺置。道路铺置的原则是要严格依据实地状况进行操作,各个设备设施要满足工程标准,还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设备的使用应该利于产品生产,保证施工现场秩序的稳定。 4开挖技术的特点 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技术的选择要与隧道实际情况相结合。水电站工程开挖技术方式有支洞开挖和竖井开挖两种,二者都可以提升开挖的效果,以此来弥补功能上的缺陷。当工程项目得到确认后,专业人员就必须对施工场地的周围环境及山川地貌进行分析,利用科学有效的开挖技术进行开挖施工。 4.1全断面开挖 此开挖技术是利用多臂钻机开掘出8~10m高度的隧洞。而多臂钻机的优势在于能够实行多钻机共同运行,因此,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保障了工作效率。而它的缺陷在于:首先对地质岩体的构造、机能有较高的要求;其次是此开挖技术挖掘的隧洞断面巨大,不易控制;最后是开挖技术操作要求甚为严格,对工艺要求严格、精细。因此,使用这种全断面开挖技术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而全断面开挖技术只限于岩石,地质结构必须稳固。 4.2断面分部开挖 断面分部开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隧洞断面分批次分成多个部分,然后分层级逐步完成工作任务。不同水电站还会根据挖掘方式将断面分部分为导洞方式和台阶方式。这两者是依据断面进行划分的,根据地质、跨度、选取方式的不一致,把断面又分成三部分:左、中、右。首先导洞方式的开挖技术会运用到大型隧洞工作中,其工作原理是向地面下部进行开凿,其必须要用在开凿工程大于10m的隧洞中。其开挖对岩体构架、排水系统和通风设施有着极高标准。实际施工的方法主要是:首先通过选择适合施工区域,在引水隧洞断面的上部开凿一个小洞,其次使用挖掘机器把小洞进行扩张。而导洞挖掘手段又可以分为上洞与下洞。由此可见,这类的挖掘方法比较细化,选择方式也较为宽广,也就意味着比全断面挖掘方式运用更加广泛,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因此,断面分部开挖技术可以适用于岩体结构和地质不稳定的环境中,即使隧洞洞径狭小也不影响[1]。 5支护施工的特点 任何工程竣工后,都会受到外部因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从而导致坍塌现象。所以,水电站引水隧道的施工团队必须做好后期的支撑保护举措。对岩体结构进行加固稳定,对地质进行再次勘探,保障技术人员的安全,以此保障施工后期进程的顺利开展。实施后期支撑保护的途径有两种:混凝土泵支护和新奥法支护。 5.1混凝土泵支护 此支护方式又可以称为混凝土传输泵。工作原理是使用设备把混凝土以持续不断的方式进行传输,传输通道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冲天尾管和导管。结束混凝土的传输任务之后,再利用压力将混凝土传输到模板的内部,到此阶段浇筑任务结束。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较多。首先是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工程的质量,传输混凝土到仓内,要及时撤出内部的工具,当浇筑到与工作人员身高平齐时,工作人员需要离开施工地方。想要加快任务进程,结束浇筑任务后,应选择加大混凝土泵的功率,提高效率。除此之外,混凝土泵使用过程中必须确保管道内部的畅通,将开挖任务和支护任务同时运作,避免混凝土泵发生故障,导致窝工现象,对岩体结构造成破坏。 5.2新奥法支护 此方法在国内被称为“锚喷构筑法”。新奥法隧洞支护法是在混凝土泵隧洞支护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其稳固和保护效果提高一个台阶。而其工作的原理是根据岩体的结构特点形成稳固且密闭的空间,具有约束作用,再使用混凝土喷锚,使得周围岩体、混凝土及锚杆构建出稳固结构。对此,新奥法隧道支护法对混凝土的机能要求严格,对岩体结构稳定性也有较高标准。锚喷构筑法的施工特征有:时效性、封闭性、黏结性、柔性。四种特点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施工更加便利。锚喷构筑法又称新奥法隧洞支护法,由光面爆炸开凿、锚喷支持保护和围岩稳固情况监测三部分构成。其工作流程是隧洞开凿和支持保护过程,开凿挖掘时岩石会产生形变,从而提高岩石的稳定性,使得周围的岩体都进行加固、强化来抵挡外来的冲击,这就为内部环境提供保护作用[2]。 6水电工程运用现状 在水电工程建设初期,它与运行管理机制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整体。施工队在水电建设过程中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建设完成后的运行管理就和施工队的建设相脱离。这使得运行管理的人员完全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这种建立机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到20世纪后期才打破了旧有的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从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到现代建制建设的运行机制,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在当时却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如今,各个国家面对水资源问题都在寻找适合本国的解决方案。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已经焕然一新,面对水电工程的建设也从未有过懈怠。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适合的地方。所以,完善建设机制还是比较重要的任务。 7水电工程运行机制的意义 水电发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等都是水电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水电工程能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则需要关注的是后期的运行维护方面。运行机制建立和实施的目的在于能够用较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这是一项利于提高我国实力和增强建设自信的工程,也是一项利于百姓生活的工程。水电工程建设的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在国家大力投资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管理人员浑水摸鱼,将利益装进自己口袋的状况。因此,只要加大控制水电工程后期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将服务于百姓。 8有效措施 8.1互相监督 想要达到最好预期的成果或者是超过预期的设想,就必须让前期的建设团队与后期的运行维护团队进行合作。两个不同的管理团队互相制约,相互监督。在建设过程中,监督人员需要认真严肃地处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及时汇报、及时调节;配备水电工程建设方面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实施建设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规定,建设过程中是否能保证人员的安全性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违规的环节必须进行修整。在管理方面,首先要确保管理机制中的成员都符合要求,其次则要在管理时要审时度势。根据具体的情况改进措施,以此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8.2做好连接点 建设前期要仔细地考虑建设与管理二者结合能够带来的好处。如在建设中要考虑建设过程是否扰民,建设方案是否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甚至是不污染。后期的维护运行过程要注意与前期建设人员及时沟通。要求后期的运行管理人员要对整体的建设有详细的了解。而在那些极容易出现的问题上应做到能够冷静应对,做到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 8.3保证资金 在水电建设中,保证资金是建设全生命周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建设前期先进行工程预算,对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资金投入进行明确的记录。资金发放也要到位,杜绝一切贪污腐败的现象,从而有力地监督各个部门使用资金的整个过程,保障水电工程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地保证筹集到的资金比预算多,以保证在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因突发事件而导致资金不足的情况。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建设任务,各个部门需要严控资金的流向。 8.4加强资源管理意识 建筑项目的资源管理是审核工程质量是否优良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建筑工程竣工时必备的条款。我国已经下发了相关法律,其中也明确规定了与此相关的法律条文。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整顿建设企业中资料管理的相关内容,提高工程验收的标准,强化工程验收的程序。这里也包含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对竣工之际的验收和考察工程技术的标准程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保证资料的真实。同时,应该设立独立的资料管理岗位,安排有专业素养的人员进行负责,从而保证在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找到源头。除此之外,建筑企业的领导和负责施工的人员应认识到资料的重要性,以保证资料管理和施工同步进行。 8.5科学完整的方案 建筑团队的前期考察工作不容忽视,团队人员需要提前实地了解状况,根据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及人文风俗等方面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充分考虑方案的实践性、经济成本等的基础参考要素。通过制订一套规范、科学的施工方案,为建筑项目的进程提供必要保障。 8.6专业人才的培养 水电工程是一项涉猎很广泛的项目,并且其关乎着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面及我国的国际地位。专业人才的引入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引水隧洞施工环境比较狭小,所以,要充分考虑在此条件下的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那么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这几点着手。首先,提高水电工程内部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其次,企业可以邀请专业教授进行指导和讲解,让员工及时学习到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最后,不论是有经验工作人员还是初学者等学习相关专业的求学者,都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进行自主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8.7强化设备的保护及检查 根据引水隧洞工程的特点,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易出现机器发生机械故障的现象,那么就必须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与保护。首先,隧洞内部湿润,其裂缝表面干燥,因此,要保证设备干燥剂的充足。其次,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有故障的机器时及时进行维护或更换,从而减少设备损坏的可能性。因此,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维修及保养工作必不可少。 9结语 现代化进程逐渐成熟,社会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丝绸之路的步伐稳定而又坚实,这一切都代表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在进一步提高,更标志着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水电站引水隧洞的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据当下实际情况,仍然存在较多的隐患。因此,对于水电站引水隧洞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以科学、有效、环保的理念进行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赵鑫.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的施工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6(13):135. [2]谢盛.印尼PAKKAT水电站隧洞竖井开挖及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陕西水利,2016(1):104-105. 作者:张朝磊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9年4月12日教育部与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指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也指出要推动经济、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学校专业建设,持续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须激发企业和学校共同整合双方资源,围绕培养高素质工匠型职业技术人才,共同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发挥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总之,校企资源整合同建共享实训基地即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也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探索校企整合共建实训基地合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自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规划》以来,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措施使我国新源电动汽产业蓬勃发展。根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3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2亿辆,其中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90%。当前,全球新能源电动车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渗透率将快速提升,这也催生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1.1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广西也非常重视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新能源电动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方案,让广西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销售量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12月底,广西新能源电动车保有量14.6万辆,在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建设方面,广西区内多点开发,已初步形成柳州、桂林、贵港、南宁四大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1.2广西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广西贵港市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了重点扶持,因此广西贵港成为第一个建成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基地。 2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背景之下校企 共建实训运行机制优化的重要价值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电动车产业相关人才做支撑,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培养产业相关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2.1有助于推动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全新的发展时代,积极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通过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将专业建设与实训室的建设优化进行紧密结合,进一步的对实训协调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可以结合校企合作等相关院校的发展思路,对合格的职业人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全面的凸显,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具体到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之中,可以看出,四对高素质人才要求较高,需求也比较大,充分加强校企共建,对实际的人才需求进行考量,可以在对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2有助于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渠道 当然,从微观角度来看,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构建,也可以最大程度上为校企合作新渠道的拓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和机制支撑。从深层次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渠道资金的引进,使学校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进一步的对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汽车维修设备研发等相关环节分配于不同细节之中。将主要的研究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之中,可以更好地在优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发挥校园和企业的优势,使校企合作汽车职业教育成果更加优化。 2.3有助于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构建科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校企共建制中,加强教学与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从宏观角度来看,加强校企共建模式的推广和落实,对实训基地机制进行优化,也可以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从潜移默化之中,优化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专业的理解能力。在优化拓展自身发展思维的同时,真正的对绿色环保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倡导和落实,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3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校企共建实训 基地运行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很多学校积极注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加强校企业共建模式的落实,将教学服务与企业对接等进行紧密结合,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科学。但是,在对基本细节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无法通过专业内容的展现,对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在体系创新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般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3.1基于实践教学重视不足的问题分析 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无法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加强合作共建模式的突破。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要求较高。学校等层面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操作优化层面存在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成熟,但是没有真正的从实践优化的角度出发,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修理或者维护等内容进行完善。在硬件设备使用水平优化层面存在较多问题。要真正的根据校企共建的基本思路,将新能源汽车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优秀人才的培养取得良好效果。 3.2基于专业教师较为缺乏的问题分析 当然,在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校企共建思路以及实训基地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身的综合资质亟待优化,使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效期共建思路落实受到了一定阻碍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很多教师在与企业进行对接的过程中,无法结合理论内容,深入把握实现指导的精准性。整体来看。授课逻辑不清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3基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分析 当然,从校企合作等相关角度来看,积极把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优化,也要从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内容更新等相关层面出发。目前来看。很多学校在对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以及培养目标制定等相关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无法通过消息双方合作物质基础的优化,更好地探索现代化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优化层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没有真正的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具体的机制探索之中。 4新能源汽车产业之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 我们都知道,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内容进行把握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共建以及实训基地体系的完善,可以为企业培养专业的人才。无论是人才优化还是企业社会效益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充分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强化资源整合,可以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完善取得良好效果。一般来讲,在对策略部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阐述如下: 4.1完善资源整合,构建科学的合作机制 在对全新的发展形态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职责、校园人才培养职责,更好的对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内容进行全面的落实,既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进行落实,也要结合具体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方法,充分把握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内容的明确。尤其是要理顺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和环境。通过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规模合理企业的筛选,进一步的对长期稳定的合作形态进行有效的打造。一般来讲,学院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要形成三级管理小组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用的落实,通过统一管理,可以真正的在实际生产之中,做到科学、从容、迅速。在全面考核的过程中,可以推动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优化,对于新能源产业体系的健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4.2优化校企融合,展现多元化的合作培养模式 当然,在对新能源产业专业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该专业发展的重要需求,重点将教学与服务进行紧密结合。在对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内容进行把握的过程中,要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建设等进行优化。通过企业实践能力提升等工作的推动,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发展模式。比如,在对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生活实际。对专业实践思路进行探索。在课堂之中,可以融入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可以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具体的发展形态。与常规汽车进行对比,拓展新能源汽车操作的专业性,使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另外,在对校企优势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要科学的制定具体的生产实习计划。结合企业需求。做好流程准备,优化学生的选拔工作。挑选技能高、思想素质优,具有担当精神的学生,协助学校以及代替教师完成最终的培训和实训任务。在对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进行落实的过程中,要通过良好的安全生产教育和技能训练,最大程度上培养扎实基础的专业素养。结合岗位需求,要及时的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整。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在优化培训课程和教材细节的过程中,要重点对生产实践思路进行全面拓展。 4.3构建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协调运行机制 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面向区域产业和企业发展,对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协调运行体系进行构建,可以加强各类生产要素交易要素的整合。要结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体系,对合作育人的需求进行凸显。通过资源共享机制的优化,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线上环境之中,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对接。要充分了解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训教学工作机制的合理分配,使实训设备实践指导达到良好效果。与此同时,要对线上开放课程平台进行全面构建。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模式的进一步挖掘,将整体的课程教学与线上实践教学进行紧密结合。尤其是要搭建信息化平台,在企业当中观看生产流程、生产过程现场。依托企业提供的生产项目,进一步的开发仿真实训软件。在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充分开发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交流运行机制。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合作发展为基础品牌共建机制的落实,要构建品牌合作项目。比如,新能源产业体系的推广,要结合具体的品牌产业链,加强发展规律的优化,使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处于同步发展状态。 4.4面向市场,优化产业发展思维 当然,在对校企合作共建区域的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把握的过程中,要通过行业主导和学校主导动能发挥,对校企一体建设机制进行全面落实。通过产业思维的完善,重点对市场共创校企资源优势发挥的导向作用进行发挥。与此同时,优化内控管理。在对新能源汽车操作内容进行把握的过程,要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科学,将工作实践的知识和现实带回到学校之中,使教与学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促进。比如,在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当中的汽车构造和维修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也可以进入到企业,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充分考虑到制造纯电动车的优势和具体目的,并完善在校实践基地的硬件建设,从而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加科学正常。 5结语 综合以上内容分析,在新的发展时代,充分把握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校企共建科学发展以及一体化体制构建的重要价值,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创新管理模式具有重要发展优势。通过专业内容的展现,使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对于国家发展政策的全面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2]贺民,王俪颖.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校企共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51):130-131. [3]金希计.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教学模式[J].内燃机与配件,2021(19):247-248. [4]贺文建,白晶.校企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城市学院汽车工程系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3):139-141. [5]胡应坤,吴国俊.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改革与实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9(32):284-285. [6]龚文资,周雪峰,王凤军,李小卫,苏忆.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1):65-68. 作者:李盛福 甘礼宜 张忠其 林万凭 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经之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加快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在“思政小课堂”上下功夫。医学教育是关于生命的学科,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以外,人文精神培养同样重要,要把思政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培养全过程。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应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好课程思政主战场,将思政内容融入医学课程,起到启智润心、涵德化人的作用。但如何将思政教育巧妙的融入临床医学课程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综合查阅近五年中国知网文献,与心血管系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思政课程相关的文献并不多[3],且在万方论文数据库中未检索到将抗击疫情融入到心血管课程思政的文章。在既往临床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法结合法,急危重症救治情感共鸣法,医学人文价值升华法等。基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表现为“急”“危”“重”的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感受代入式教学及沉浸式体验,因此,要充分利用心血管疾病谱特征,积极探索心血管课程思政建设新方案。本研究探索“战地教学”模式,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时,在“抗疫主战场”通过教师线上讲解新冠合并心血管系统典型病例,探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心血管内科实践课程的新方式。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战地教学”模式思政融入效果是否优于常规线上实践教学思政融入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2年吉林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5+3专业的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轮转线上实习期间(新冠疫情期间,实习转为线上),进行非教学时段的实践学习。将入选的4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名学生。实验组20名学生采用基于新冠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统线上实践教学,以抗击疫情“战地教学”模式融合思政元素;对照组20名学生采用基于非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统线上实践教学融合思政元素。两组带教教师年资及职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实践病例难度系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及既往理论课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病例分析能力考核,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及满意度得分。 1.2方法 1.2.1战地教学思政融入点 列举基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心血管内科章节对应心血管“战地教学”思政融入点。 1.2.2思政内容融入方案 对照组采用疫情期间常规线上带教模式,教师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带教。教师准备心血管系统典型真实病例,学生提前预习理论知识,教师以引导式及启发式方法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及互动,针对重点、难点及疑点组织讨论及解答,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结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院区,吉大一院心内科在抗疫支援阶段派出8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心内科医师管理新冠合并心血管疾病病人。实验组采用抗击疫情“战地教学”线上带教模式,通过新冠感染病例实践心血管系统常见病,通过“战地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对照组通过常规线上实践教学方式融入思政内容。实验组“战地教学”与对照组思政融入内容及过程:(1)思政融入点内容准备:①病例1,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开通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通道;2022年初在抗疫救治过程中,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突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根据我国专家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形势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和路径中国专家共识(第1版)》,由国家医疗队援鄂成员组成的金牌师资团队进行专业研判,因地制宜开启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模式,及时为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新冠患者易存在凝血机制异常,救治小组的成员每4h轮班,始终守护在床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治疗效果,并给予悉心的照护与指导,使患者得到成功救治。63岁的带队心内科教授是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专家,随医疗队南征北站,作为医疗队中的“定海神针”,用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崇高和伟大。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教学案例思政融入点是挽救心肌,挽救生命的医德及价值观教育。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思政点不仅是守护心肌守护生命的理念,区别在于教师们身体力行,专人专病救治,快速研判与决策,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做好生命接力,做抗疫中的“护心人”。②病例2,实验组:呼吸之间,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开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之窗;新冠病人突发急性呼吸困难,伴频死感及大汗,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迅速恶化,心血管团队立即查体评估病情,在隔离病房,在抢救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救治,患者转危为安。实验组案例通过新冠合并心脏急症即刻抢救的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医者的使命与担当,挽救生命是至高无尚的荣光。对照组:急性心力衰竭救治思政融入点是对生命的珍惜及树立医学生自信感。实验组区别于对照组的关键点是疾病识别、诊断及鉴别诊断,需与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鉴别,救治成功体验加强了医学生对疾病早期识别及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③病例3,实验组:跳与不跳,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救治—打开心源性晕厥患者的心脏起搏之门;青年新冠病人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反复晕厥,心内救治团队综合分析病情考虑为心脏传导系统异常,传统静脉药物救治只能暂时维持心跳,对于新冠患者改善预后及康复回归社会无益,因此,团队在三级防护措施下实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让不跳的心脏恢复了正常节律。对照组:思政点是匠人精神及医学生对患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的人文思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思政升华关键点是三级防护状态下实施介入操作即为不便,教会学生面对各种困难积极克服的勇气与决心,及关注青年新冠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双重心理变化、心理健康的培养。④病例4,实验组:命悬一线,高龄重症病人体外膜肺氧合的器械救治—重建重症病人的生命加油站;通过一位85岁高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多学科联合,使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重要性及对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精益求精高技术要求的“含金量”的体现。本案例思政特点是高龄重症新冠病人的复杂救治,进行有创操作及动作幅度较大的无创操作,都会增加自身感染的风险,但就像教师报名出征武汉时没有想过风险、得失一样,面临患者需要抢救的场景,从没退却,时刻牢记医学誓言、抗疫精神、国家嘱托、职责所在,不放弃每一位病人,这些榜样的力量正是医学生奋斗的方向,也是祖国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繁荣昌盛的核心所在。对照组:思政内容缺乏带教教师榜样的力量,仅是多学科合作及复杂病例救治的难度体现。结合本科《内科学》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将大纲中需要掌握的常见疾病,如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合并新冠典型病例作为教学案例,从不同思政角度与教学融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类疾病思政角度均结合了教师经历,示范作用及家国情怀,升华思政内涵。(2)思政融入过程:实验组教学实践中,提前录制患者临床表现,按教学流程及病情进展穿插“抗疫主战场”教师救治患者真实照片及适当播放视频,在心血管急危重症典型病例教学过程中融入抗疫场景(三级防护,技能操作,介入手术等),每课时思政总时长控制在5min。除此之外,实验组课程设置根据新冠患者病情发展,一幕幕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仿佛身临“战场”其境,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设置学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由老师进行指导和分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对照组病例结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点融入思政内容,没有实验组病例生动。实验组思政内容资源更丰富,素材新颖,结合实际从“抗疫”的新角度,挖掘榜样力量及事迹,升华医学人文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怀。 1.2.3考核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从理论知识考核及病例分析能力进行考核,总体评估两组学生综合能力。理论考核方式为选择题及简答题两种传统题型,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病例分析题主要考核临床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成绩具体配比:总成绩=(理论考核成绩×40%)+(病例分析成绩×60%)。考核结束后,由教师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部分的教学反馈。课程思政教学反馈内容包括课程生动性、树立医学生自信、增加使命感、坚定就死扶伤信念、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重大责任意7个方面,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各部分按15、15、15、15、10、10、20满分比例分配。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平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 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基础资料比较 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及既往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2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的总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间理论考核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3两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比较 实验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以下7方面满意度反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数实验组学生认为“战地教学”模式对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和“白求恩精神”传承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讨论 “战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思政手段,在面对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通过抗疫最前线的教师线上授课,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进而增加参与度,增强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战地教学”抓住了“现场教学”的大好时机,更加系统深入地向青年学子讲好“抗击疫情”这场生动、深刻的“思政课”,折射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敢于亮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将伟大的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鲜活案例及时融入教学,形成思政案例库,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抗疫主战场”对医学生而言是最生动、最真实的课堂,从“最前线”带来教学案例,从“一段病情”为切入点,把新冠肺炎的诊治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合,还原临床真实案例,透过“新冠”洞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要点,汇总心血管系统知识精华,将教学课堂“延伸一公里”。从教学思政反馈可知(表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战地教学”更能引起情感共鸣,树立医学生自信心及使命感,敬畏生命及救死扶伤的信念等,缘于“战地教学”的病例鲜活生动,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并充分结合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特点,教师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健康,诠释“黄大年精神”“为人师范”,将“大医情怀与白求恩精神”“服务及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把疫情当教材,用一流精湛的专业技术、仁心大爱的家国情怀、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为学生呈现着医者荣光、铸魂育人的“战疫思政课”,教师们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尽善尽美的事业追求,是底蕴、是沉淀、是传承,引导、激励学生在人生路上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奔赴理想,让学生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团队合作意识,及认识到扎实掌握临床技术的重要性;赓续红色血脉,增加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此外,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战地教学”方式融入心血管临床实践课程,使学生更专注地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和联系临床,更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因此,“战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政手段。后续通过思政案例库的形成使用及实验组线上教学视频的回放及教师案例教学复现,作为对照组同学的补充教学,使教学同质化。由于此种课程思政模式具有时效性,随着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减弱,传染病等级及抗疫政策的调整,此种课程思政模式不适于继续应用。但思政案例库可继续使用,并由此可借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充分联动周围资源进行整合及利用,善用“思政小课堂”,灵活、精准地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育人之本在育德。以“战地教学”模式融入心血管系统课程思政,是紧紧围绕国家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牢牢把握课堂育人主战场,深挖课程思政要素,更加精准的面向学生需求,面向社会需要,感召学生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自豪感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信心与担当。从创新性角度,心血管“战地教学”模式具备独创性,国内未见此类医学实践教学模式。从成效分析角度,结合“思政小课堂”,将理性科学临床思维与感性认识结合,具备实践深入度。从精神传承角度,兼具“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及白求恩精神”的传承,本团队作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认为在心血管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继续联动身边可利用资料挖掘课堂思政元素,将思政的种子埋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教科社.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22. [2]中国关工委办公室.教育部、中国关工委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中国火炬,2022,28(9):9. [3]丁铭铬,杨翠玲,成海娟,等.老年心血管病教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与思考[J].心脏杂志,2022,34(1):120–123. [4]钮晓音,邵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高教探索,2021. 作者:周雯倩 张志国 徐赫 郑杨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
高校学生就业状况是考察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热潮”的兴起,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很不容乐观。还有很多学生选择“慢就业”,甚至不就业,这种现状导致当前高校的就业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方法,扩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其中,校企合作就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课堂教育与获取实践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1]。在国内,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签订合同,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企业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平台,保证高校学生到企业的入职率,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知名度。然而,校企合作模式是否真的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共赢”,答案仍存疑。事实上,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从而实现高校和企业两个关系“双赢”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导致两者的利益均未能按原计划达成。 1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 1.1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校企模式合作后,学校会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给予学生更加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学校会根据企业特点和岗位要求为大学生开展更加精确、更加生动的理论知识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一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缺乏对知识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使得理论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背概念、背公式,通过对企业工作的了解,从实践回归理论使得学生更加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明白理论知识是一切学习、研究、生产的行动指南,从而提高自身专业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1.2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提升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学校依托企业的平台可以为大学生安排企业参观、企业文化介绍以及生产实习,更可以请一些企业或者行业内的专家、业务骨干或者一线技术人员为大学生进行现场授课。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也能丰富教学的多样性,跳出上课只能是在学校和教室的固有思维,发挥企业多元化的平台优势,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环境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此同时,参与授课的专家、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也能通过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从业经验向学生传递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和求职技巧等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了解自身能力的不足并不断地锤炼和打磨,从而获得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等难以在传统教育中培养的精神,并将这些精神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予以内化。 1.3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向高校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方向,以便实现企业未来的战略部署。高校也能根据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用招生、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配比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培养计划,从而精准匹配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得学生更快速地完成学生向职场精英身份的转变,最终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企业增加的就业岗位也很好地带动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为学校的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促进学校就业教育水平提高 高校的就业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技巧、职场礼仪和就业信息的重要知识来源和平台。固有的就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场地经费等原因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企业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学习机会,一方面,让学生磨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付诸行动,切身体会职场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就业技巧、职场礼仪和职业操守等知识,让自己在未来的应聘和求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现存问题与挑战分析 2.1校企合作投入资源不对等 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双方进行投入和资源共享,对于企业来说前期的投入是直观且不菲的,企业往往需要向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教育,包括向学生提供项目研究的技术支持、向学生传授生产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提供实习岗位为学生们增加就业经验。但是对于高校而言,学校所能提供的研究力量、师资力量和学生资源往往难以为企业取得立竿见影的收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合作模式难以开展。 2.2企业发展策略调整对于学校培养计划的阻碍 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企业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方向而向学校出的学生就业培养要求,而企业的发展方向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变动的,供求关系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全部产品、劳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2]。市场的供求关系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调整发展方向才能使得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师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规划,短期内难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到频繁地调整更改,所以最终企业的岗位要求与学校的教学规划会有一定的偏差,这也导致了校企合作模式难以长期维持。 2.3校企合作模式缺少广度和深度 对于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往往立足于长远的战略意义,短期内的利益反馈并不明显,前期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让很多中小微企业望而却步,而大型企业往往伴随着专业局限性,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当前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呈现“5678”特征,即贡献税收超过50%,GDP占比超过60%,发明专利占比超过70%,吸纳就业超过80%[3]。所以,中小微企业是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阵地。然而,如果吸纳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的模式中,由于资金和人力的限制,学校难以为每一个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和科研力量的技术支持,也无法为每一个企业提供系统的“私人定制”学生培养计划。企业看不到校企结合带来的好处自然也不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教育与培训,学生也自然而然无法从企业提供的岗位学习到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最终导致合作浮于表面,达不到校企深度合作的效果。 3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企业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保证了企业新生力量的注入和发展,并且为之带来了比较乐观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对于带动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要想保证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就要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要在总结高校和企业前期合作模式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发展。 3.1加大政府干预力度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此来平衡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地,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也必须要引入政府的力量,加大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尽管在企业和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双方都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协议中会就彼此在校企合作的中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是,除了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往往会忽视最主要的一个主体,那就是高校学生。不论是去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习,还是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入职工作,其中的主体都是学生,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在协议中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而不是学生,协议中只会就协议所涉及的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而不会涉及学生。但是,学生在对方企业的实际体验感和获得感是关系校企合作能否长期稳定持续开展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校企合作协议中,通常有一种模式是高校根据实际需求及协议内容的相关规定,在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高校定期定量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企业向高校提供实习场所。这种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确实给高校学生提供了到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在“第二课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在实习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专业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丰富知识结构,锻炼专业技能。但是,在校企合作协议中对于高校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的相关权益并没有进行明文规定。例如,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的实习期有多长、具体到每天的实习时长是多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是否参与企业营利性质的生产活动且是否产生盈利,以及是否收获相应的劳动报酬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又寻常的问题,实则方方面面都影响到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的真实体验以及对企业的整体印象,进而影响学生对于企业的整体评价以及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很多企业和高校在建立校企合作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有意要回避类似的问题,但是在事实上缺少对类似的事情的明文规定。有的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假借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之名,把高校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甚至加班,为企业赚取利润。更有甚者,连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这就完全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和合作的实际意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校企合作都是这样。但是,在当前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之下,我们确实需要一种力量来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规范和监督。从国际上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组织形式上都经历了一个由院校、企业自发到政府引导形成统一组织的过程[4]。政府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就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尤其是涉及在校企协议中的未注明主体——学生的相关权益要明确到协议内容中且保障到位;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自己监管职能。对于校企合作协议的具体实施情况要做到全程监督,对企业和高校在合作过程中的义务履行要监管到位。政府要积极加入校企合作当中去,变“校企双方合作”为“校政企三方合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地方高校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促成校企合作;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论坛,使地方校企合作形成规模,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并通过邀请地方知名企业、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负责人及学生代表参与论坛,畅所欲言,对地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讨,创新思路,提高合作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当地企业和高校发展,促进学生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真正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学生四方甚至多方的“共赢”。 3.2提高企业帮扶的精度 当前,很多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通常会囊括多门学科和专业,这就使得在现有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下,难免存在部分学院和专业“落空”的现象。为此,要提高校企合作中企业帮扶合作的准度。一方面,在高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特点及对不同岗位人才专业的需求,与所涉及专业的相关学院(系)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提高合作精准度,以此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结合专业兴趣找到和专业更加对口的工作,进而提高高校就业率。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定期派遣专门人员到协议合作的高校(尤其是人才需求的目标专业所在院系)进行就业帮扶,形成传统,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向学生宣讲和就业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当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要打开发展格局,不止局限于本企业的宣传和宣讲,要正面解答学生对于到企业实习和工作中的相关疑惑,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权利,用“吸引”而非“绑架”的方式,达到正面宣传的效果。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精准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3.3提升高校就业的温度 校企合作成果不是一劳永逸的,高校学生就业也不是“一锤子买卖”。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提升工作的“温度”。第一,学生就业不是“一锤子买卖”。对于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出及时解答,除了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外,建议各个学院(系)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岗,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就业疑惑。第二,高校要加强对实习学生和毕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和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砥砺奋进的工作精神。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坏时,学会通过合理途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三,对于在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实习事宜,要做好前期讲解和宣传工作,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对于确因个人兴趣及个人实际情况,不愿或不能参加校企定点实习的学生,要予以理解和批准,千万不能强制性地命令学生无条件服从;对于已经到达校企合作目标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学校要切实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项基本权益,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基本生活标准。如果在学生实习期间,发生损害学生权益的事情,学校要坚决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权益。第四,对于毕业后已经在校企合作的目标企业入职和工作的毕业生,学校要加强人文关怀,要定期对毕业生进行持续关注,关心关爱学生在目标企业工作、生活的现状,建立校友通讯录,邀请毕业校友回母校和学弟学妹分享工作经历和心得。对于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甚至有损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事情,高校一定要认真核实并协助学生进行解决,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结语 要想在建立长期性、持续性的校企合作,带动高校就业,就要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维度。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要创新合作方法,通过政府的调控和监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断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解决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争取实现最大维度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曲凯.校企合作对提高地方应用型大学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10):158-159. [2]韩双林,马秀岩.证券投资大辞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腾讯网.2021年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DB/OL]. 作者:张家一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系统工程论文:基于系统工程的公司治理模式影响要素探析 [摘 要]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社会是多元素复杂系统, 现代 公司作为 企业 运行系统,它处于社会 政治 经济 复杂系统之中,因此,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而且要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文体的关系进行考量。而系统能量交换对公司治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系统工程;社会系统;治理模式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1],而且更需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主体的关系进行考量。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前者视公司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对该系统的建构方式进行架构;后者则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视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公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大系统通过其他子系统必然会对作为子系统之一的公司产生实质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地对公司治理的理念和在此理念上所构建的治理结构产生实质的影响。笔者认为,作为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子系统之一的公司治理模式必须关注两者的互动与协调——我国公司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结构设计上的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往往就是忽略了这一点。 一、公司治理依存的社会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各国公司治理实践的 历史 与现实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与公司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一般认为,当代世界社会环境存在着三大主要政治经济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取向资本主义,其核心强调的是自由市场竞争,追求的是经济效率而不是关注财富的分配。国家在经济中起着辅助性作用,主要是为自由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在国家经济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治理强调的是公司管理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权责分明,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外部性的 金融 市场,公司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或股东赚取利润,公司对其雇员承担的责任较少。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 发展 趋向性资本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日本国国家机构的各部分代表着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但追求经济发展却是举国上下的一致目标,该目标成为协调日本国各国家机构、凝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强大力量,使得日本国获得了“国家公司”之名。这一特色使得日本的经济以大型商业集团(即财阀)为中心,融资主要通过关联银行进行;公司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内外利益相关者承担了较强的社会责任。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其核心是社会整体,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利益和市场效率的平衡,强调资本、劳力和国家三者之间力量的妥协以便共同管理经济。“共同决策法则”使得劳资双方在公司治理的微观层次上享有基本相当的共同决策权利;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其公民提供福利,一般不干涉经济事务。银行是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主要银行既是产业发展的支柱,又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策划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紧密联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照以上3大国家体现社会环境的宏观政治经济模式,我国的现实制度模式比较疏远于美国模式,而更加接近于日本或德国模式,尤其是日本模式。作为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其显性制度背后的更为深沉的文化基因具有更大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建立公司治理模式方面,应该更多地 参考 德、日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当代社会环境中,西方国家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长期演变过程,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其突出特征;与此不同的是, 与此同时,建立在 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是民间企业与国家政府良性互动的要求。尽管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是 现代 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根本任务;然而,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在社会事务日益繁杂的知识 经济 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为经济生活主体的现代企业的良性 发展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本国公司法进行改革:一是放松管制,回归公司意思自治[3]。本此理念各国对其公司法进行更化改制的目的都在于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疏而不漏的法制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直接促进社会投资的基础上间接地增进社会就业;二是加强监管,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在为公司增大授权的同时本着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各主要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纷纷出台了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 法律 建议,并根据这一理念,大都相应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建议。从作为民间组织的现代企业来讲,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竞争愈益白热化、国际竞争愈趋明朗化的态势,现代企业迫切需要国家放松管制,以使自身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自主决策,参与竞争。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回应愈发苛刻的消费者群体的不满,和为维护现有客户并拓展潜在客户的自身需求,自己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不但可以使自身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还可以避免企业在对社会责任麻木不仁而导致商业道德危机时政府或社会对企业进行的制裁措施。在这种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现代企业自下而上地表达了与国家达成良性互动的愿望,要求国家在公司治理模式上做出回应:大力删除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同时赋予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方面考量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限,以切实贯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公司治理结构中相互制衡的利益主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雇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三大类——三类利益相关法律主体系统;其中股东是委托人,公司是受托人,股东以委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是委托人,包括董事、经理和员工在内的公司雇员是受托人,雇员以受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以及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治理——以此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公司治理系统。 第一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股东。从法理角度来看待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委托人将其经济业务委托给人,人根据委托人的授权为委托人的利益经营,人若违背委托人的意愿给其造成利益损失就必须承担责任。当然,公司作为一种独立的法人组织,是股东们创设出来的,但是一经创制就取得了独立于所有股东的独立性,并得到法律的支持。既然是,当然须为委托人利益(范围大于利润最大化,且不限于盈利性)服务;既然是商事公司,则人为委托人股东的利益服务更是不言自明的;既然是委托关系,当然要求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须在为股东利益服务时得负有诚信、勤勉责任,倘若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在其受托人违背这一法定的社会责任使其利益受损是可以通过提起诉讼得到赔偿的。从实证的角度观察,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是“公司的经济剩余/所有者权益”,而“公司经济剩余索取者”就是公司的股东。在公司须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之下实际上就是由股东承担的,其在公司中的正当利益就必然受到损失。因此股东的正当利益——索取经济剩余也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这里再次从现实的经济生活表明,股东必然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之一。 第二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雇员。现代企业作为一种商事组织,从内部结构来看具有类似于政府组织的科层制特征,受雇于公司的雇员包括从底层的一线员工,往上延伸到中层的经营管理者,直至高层的战略规划的核心董事层。董事、经理、员工三大阶层统一以雇员的身份,作为契约关系的相对方,与公司签订劳动雇佣合同:在此,公司的身份是委托人,公司的三大类雇员就是受托人。根据权利义务匹配的原则,作为委托人的公司必须对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雇员承担诸如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工作报酬(包括但不限于股份、奖金和年薪等)、技能培训等责任。从更为现实的角度来看,在现代 工业 社会里,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无可替代的场所,这种组织已然获得了对其雇员“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在公司制企业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敌意收购的存在,使得公司经营管理层(董事与经理)的位高权重随时都有丧失的可能性;公司为降低成本以获取市场竞争力而随时进行裁减一线员工,领取固定薪资的员工时时面临失业的威胁。这对个人而言,无论在经济保障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不啻为致命的打击;对追求社会稳定的国家与政府而言,人为的动荡因素剧增,社会失控的可能性随之加大。因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现代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第三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与公司交往的外部人。现代企业尤其是富可敌国的巨型企业,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主体,在一国经济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凭借其“经济性- 政治 性-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巨大实力,对与其交往的外部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现代巨型企业的一举一动休戚相关。当一种组织取得了能够实际控制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之时,那么其他组织就因此获得了参与其中,表达自身利益的客观要求;当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除了只能受制于某一社会组织而别无选择之时,那么这种社会组织就必须为其他社会组织架设参与其事务管理的通道[4]。 系统工程论文: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摘 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目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保障。其不仅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为我国经济建设也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对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为我国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 规划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企业管理的手段和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工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思想及理论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最佳状态,将其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系统工程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系统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整个科学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很多种,比如说应用数学、系统技术、管理学一级基础理论等。在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经过3个不同的阶段,这3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制造阶段以及系统的运用阶段,每一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规划,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这些方法都可以统一看作为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虽然目前系统工程的发展来说还尚不完善,但是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系统工程在未来时间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二、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1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系统工程规划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方法方面,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对整体效果的优化,而且还要确保实现整体效果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最优的。 企业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主要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和企业战略,都是人参与的系统过程,都要强调人的因素,因此是技术-社会复杂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而且还应该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以及工作模式,其中便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变革和技术创新。但就我国目前企业对于系统工程的规划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却忽略了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转变方面,导致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花费重金所构建的网络系统也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 3.2 系统工程与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金字工程”,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的一些电子政务工程,行业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 程等都是一些较为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关部门对网络系统要求的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这些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因此,如何避免新建的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如果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的时候,它的各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全面考虑,协调设计工作。分析了研制战略核导弹这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他分析后得出结论说,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他不可能精通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数量惊人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科研部门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总体设计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时间里,必然会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规划,以此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系统工程论文:工业设计系统工程 摘 要:工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论述了设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企业中工业设计的组织及类型,设计部门的构成与内容,以及企业中的设计管理实务。 关键词:工业设计;管理;组织 1 设计管理及其任务 设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内涵日益扩大。 工业设计是以企业为媒体而成立的。工业设计在今天有着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和性质。设计管理的优劣对企业的经营及其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管理成了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一个方面,它起到以设计行业为中心的各种要素的综合管理的作用。 设计管理的范围与企业决策有关,即通过设计表现企业的宗旨、文化、经营方针等。设计的实务管理则包括设计规划、日程规划、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教育及与其它部门的协调等内容。 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科技、经济政策,企业的战略目标,把市场和人民需要作为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经济合理、美观适销的新产品。 2 工业设计的组织 人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每个人都与一定的组织发生关系,受到各种组织的影响,并在其中生活。工业设计师希望到企业的设计部门工作,并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设计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一般是围绕着组织的目标而工作,随着整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实现个人目标。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涉及领域宽,技术难度大,设计工作量重,因此要有专门设计组织从事设计研究开发工作。其理由是:①能扩大人的能力,几个人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就可以出现很多新的构思,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性;②可以大大缩短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③容易积累知识、经验并推广;④便于有效地管理。 从中国企业情况看,工业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主要有部属设计院、研究所、或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或省市地方所属研究设计部门,或大专院校所属的设计研究机构进行。一些大企业或专业公司,也拥有自己的设计研究部门,少数中、小企业也有设计科或设计室,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无设计人员,更无设计部门。因此造成互相抄袭,无力顾及科研,产品往往不适应现代生活所需。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储备,建立和完善新产品开发设计组织。 3 设计组织的类型 3-1 国外企业设计组织的三大类型国外设计部门总体上分为三大类型。 3-1-1 传统金字塔型组织 特点是权限自上而下,无论是命令还是信息,都是从上向下传递。 3-1-2 矩阵组织 像设计中心、设计总部和事业部设计室这类系统。这种组织中除总经理不同机能的纵向的权限和责任的流程外,还有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的权限和责任的横向的流程,组织的成员要接受总经理和项目负责人的双重领导。 3-2 几种典型的设计组织形式 3-2-1 设计部门设在技术部 如设计科、设计室的形式。这类企业重点放在技术部门,以利于设计、规划、生产各工序密切联系。 3-2-2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按车种分工作室。各小组开发内容互不了解。 3-2-3 家电行业的组织形式 由于设计领域的拓宽,家电行业的企业内设置设计总部、设计中心,下设各事业部的设计室或设计小组。 3-2-4 其它组织形式 这是一种能够对应环境变化的未来指向型的体系。例如,英国的皇家艺术大学设计研究所。研究所分成设计教育、医院设备及福利机器开发、方法论和cad4个部门,接受委托研究,接到委托项目即组成适合这一课题的设计研究小组。组织成员中包括从外国来的研究者和留学生。设计以主设计师为核心,由工业设计师、人类工程学家、系统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护士等各方面专家构成项目小组。组织内部无上下、左右从属关系。项目结束,则人员解散。新的委托项目一来,又重新组织新的成员。设计研究成员的任用采取合同制,每两年更新合同。中国的设计人员较少,借鉴这种方式设计研究比较合适。 4 设计部门的构成和业务内容 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设计部门,且不管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均由设计的实务部门、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组成。 4-1 设计的实务部门实务部门包括根据制品计划开展业务的部门和产品提案部门。 4-1-1 业务进行部门 主要根据制品计划进行新制品的设计,现有产品的改良、新造型,以及部分改良后的改型等工作,大部分设计人员在这种机构工作。 4-1-2 制品提案部门 主要是提出新技术商品化的提案,为企业预测3~5年后(汽车为10年后)所需开发生产的商品。如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商品化等。该部门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备受重视。 4-1-3 模型制作部门 设计人员在使产品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中,必须用三度空间的主体来进行研究,且决定设计的最终模型必须是1/1与生产的产品相同。以往企业的新产品模型、样机委托外单位加工,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尤其像汽车设计,为了保密一般都在本企业内设置模型制作部门。 4-1-4 cad部门 在企业的设计部门中为工业设计服务的caid正逐步普及。 4-2 设计的服务部门设计服务部门是为设计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为了使设计实务部门更有效工作的部门。主要工作内容有:提供本企业以往生产、销售的制品、产品照片或产品样本、图纸等;收集提供其它企业产品、照片或样本;收集和提供外国产品、照片或样本;提供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不同机种及价格的分类;新技术情报的收集和整理;新材料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色彩管理;设计文献的收集、整理;外国设计信息的翻译;设计记录的整理;专利、实用新案、注册登记、商标等公报的整理等。 4-3 设计管理部门这是使设计业务顺利推进的部门,其工作内容为:造年度预算(如市场调研费,设备器材、资料图书购置费等),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以及组织设计部门的会议和整理会议记录等业务。 5 企业中的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工作的内容各个国家、每个单位都有所不同,但主要方面大致相同。 5-1 设计战略 所谓设计战略即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在经营哲学和经营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方针,伴随企业经营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宣传等有关环节,将设计所特定的形象,以及企业统一形象等贯串起来的政策。 国外将经营哲学、经营宗旨和设计战略三位一体明确提出的企业还不多,在一体化的代表性企业中有著名的意大利的沃利贝梯公司、德国的布劳思公司和美国的ge公司。例如,布劳思公司的设计战略为:与使用者个人发生密切关系的日常生活器具;同时代性,世界性和作为人类尺度的匀称以及新的可能性;适于实用的使用性,富于创新和独立性;一个产品要在整个产品计划中具有关连性、实用性和美的调和的相互关联等。 设计战略必须贯彻到设计部门的所有人员及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必须在产品上反映出来。 5-2 设计计划 设计计划不是仅由设计部门决定,而要与技术部门、制造部门、经营部门等交换信息,在这些部门的信息、构思、企业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方针的基础上,设定设计目标,制订设计方案,经过产品开发会议和规划会议等逐步明确。 设计计划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提高商标形象的设计;基于社会动向、需求预测的设计;基于技术开发、技术预测的设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预测的设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基于需求变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设计;为了降低成本的设计等。 由于设计计划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设计计划,尤其是日程计划必须随时修正。在如期达到目标的前提下调整。 5-3 设计师的管理 要实现设计部门的目标,必须靠设计人员。而每个设计人员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以及到设计部门的动机都不尽相同。设计管理中的管理人员要求具备能协调管理者和整个设计部门关系,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有效地调动设计人员积极性的能力。 由于一切设计目标的具体实施都需通过设计人员进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人员的管理是设计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造型专家的概念转向与整个企业各部门有机联系的协调师,从专业人员向企业总管理者或具备两者素质的人才方向发展。为此,设计人员不仅需有造型的教育训练,而且要作为能洞察未来变化、具有适应能力的规划者以及具备“经营管理”、“财务”等知识的工业设计师来培养,进行“经营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教育训练。 国外的企业对刚就职的设计人员均进行职业训练,如日立、松下等大企业,培训期为一年。内容包括表现技术、企业经营宗旨、管理、车间劳动、市场销售实习及设计实务(制图、拟草图效果图、制作模型等训练)。根据成绩安排不同岗位工作。一般企业要求设计人员毕业后工作3~5年才进行独立设计,汽车等的设计则要求设计人员有10~15年以上的长期训练。 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不少企业的设计部门还设专职教育人员,专门负责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再教育。如某大公司对设计师教育的实例:对新入公司的设计人员进行3周导入教育,主要了解企业的宗旨、方针、组织,及强化训练造型表现技法;对工作3年的设计人员进行约半年的创造力开发研修,通过构思展开、模型制作,强化造型设想、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工作7年的设计人员进行3个月的骨干人员高级研究会;为工作11年的主任设计人员举办3~6个月的主任设计师研究会,以确立专业特性,扩大视野,强化综合能力。 5-4 与其它部门的协调 工业设计部门的活动已扩大至企业内各部门。工业产品不是只靠工业设计部门就能完成的,必须与其它部门协作才行。为此,设计管理工作除了设计部门的管理之外,为了能在其它部门也贯彻设计战略,达到企业的目标,与其它部门的协作、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地说,要注意搞好与人事部门、规划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经营部门、外协单位等的协调。除了设计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设计人员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6 设计合同 一件工业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需多方合作才能完成,为此,设计合同也是设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显重要。 6-1 设计合同的含义和形式 设计合同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在保护设计权利及创造行为的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合同一般有下列形式:时间制的方式,即按设计研究实际工作时间计算报酬;长期合同方式,这是由于企业长期需要而长期委托自由职业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方式,一般以一年为单位,双方同意可延长合同时间;意匠权使用费方式,这是设计被采用,在其生产期间以设计使用费来支付报酬的方式,一般在设计完成时支付实际设计时所支出的费用,以后每年根据采用情况分一两次支付,不采用时由设计人员保存;定费用方式,委托者与设计师之间先确定时间和费用,然后取得设计制作及其实施权。 6-2 设计合同的内容 设计合同的内容应具体项目而异,而实际事务千变万化,难以统一标准。其基本内容列举如下:委托的设计项目名称;委托的内容和期限;合同费用(设计委托书、报酬);合同不包括的费用;支付的时间和方法;中止时的处理;决定设计的方法;有关保密规则;工业所有权的处理;关于比赛;发表的方法;合同时间及继续方法(长期合同必要项目);未尽事宜的处理。设计报酬及各种费用包括:咨询费、委托费、设计费、设计权使用费、委托研究费、保密费以及设计报酬之外的各种费用,如模型费、材料费等。合同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项目有所增减。 6-3 设计合同的特点 设计合同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买卖及商业合同,据日本工业设计家协会的调查,书面合同约为55%,剩下的为口头合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合同事后出现问题,矛盾主要在费用及支付方法方面,以及对设计的评价及工业所有权等问题。因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对这种行为要进行确切的价值评价是困难的,同一设计稿,有人评价高,有人评价低,显然价值观不同,设计报酬的支付也不同。因此要根据设计合同的特点,首先让委托者充分理解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正确评价设计的价值。同时设计合同必须以相互信赖为出发点。 系统工程论文:110KV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体会 摘要:根据创利变电站的设计工作实践,笔者介绍了无人值守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及功能特点。并阐述了在设计综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中,监控系统的选用、组网结构的确定、间隔单元性能的选择以及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方面应考虑的问题及要求。 关键词:变电站;间隔保护;无人值守;组网结构 一、引言 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设规模为2台5万千伏安三相双卷变压器,同时装设相应容量的无功补偿电容器及其它附属设备,110kv出线2回,10kv出线20回,创利变电站1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接线型式;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四段接线型式。采用户外常规设备全站利用了目前国内较成熟、先进的变、配电设备及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成果,在设备先进与占地少、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可靠性高之间取得较满意的平衡和统一。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成后将是江门市新会区一座较为先进的110kv无人值守变电站。 二、自动化系统 (一)系统结构 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初步选用的是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110kv变龟站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两层网模式,属分层分布式系统。三层结构即站控层、通讯层和间隔层:站控层由监控工作站、继保工作站组成,完成变电站的监视、操作、控制及变电管理功能:通讯层采用rcs-9794系列通信管理装置,它具有多个通信口与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控层、间隔层及gps连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通信网从而实现数据共享;间隔层即继电保护、智能测控装置层,它独立完成间隔层的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等功能。通讯层分别与站控层、间隔层组成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网,全冗余配置,a、b双网结构,双网互为备用。 (二)系统组屏及布置 创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变及110kv线路的保护和测控装置以及公共设备集中布置在变电站主控室;10kv部分的保护及测控装置、电能表分散安装于各间隔开关柜,在高压室隔出一间继保小室布置一面交换机屏和一面10kv公共测控屏,专门组成10kv装置以太网通信网络和采集10ky间隔的测控及遥信信号,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既减少了主控室的屏位。又节省了控制电缆和通信线缆。 考虑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的复杂性,每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需各组一屏,每回110kv线路保护与测控共组一屏,全站公共设备的测量及信号采集插箱组一面公共测控屏,通讯控制工作站及遥控输出插箱组一面远动通信屏,双以太网通信网络需要组一面通信(交换机)屏,交、直流系统和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控制柜也布置于主控室,另外,监控工作站及继保工作站置于专用工作台。 (三)系统主要功能特点 1、通信控制工作站 通信控制工作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层的核心,它由嵌入式pci04、网卡、智能通讯卡、调制解调器、gps及接口、电源模块等组成。它完成常规电气量、非常规电气量及微机保护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传输与修改保护装置工作状态及定值;接收遥控命令,实施控制操作;接收对时命令进行对时;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送所采集的各种信息;与通信控制单元rc8--9794、直流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多功能电能表等接口通讯等。工作站还具有必须的人机联系及维护手段。 变电站的远动信息经一路光纤通信通道和一路复用通道传送至江门地调及新会区调控制中心,通信规约为iec60870-5-103。 2、监控工作站 监控工作站采用一台最新的dell计算机构成,监控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它替代了传统变电站控制屏的信号、表计及操作等功能。由它实现的scada功能包括实时数据采集、安全监视、数据处理、报警处理、控制操作(包括vqc功能)、运行记录、人机联系、制表及打印、设各自诊断及自动恢复、数据库维护等。 3、主变保护及测控 主变保护为rcs—900系列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各装置通过rcs—9794通信控制单元与通讯控制工作站通信。rcs—9794的功能是完成通信转接和规约转换。保护装置动作信号经通信口上送,也可以在保护工作站对保护装置进行管理。考虑到保护装置直流电源掉电后,装置的通信功能将不能正常工作,故将能反映直流电源消失的控制回路断线信号接点用电缆引至主变综合采集插箱,作为遥信点之一。 主变本体及高低压侧间隔的测控功能,除了本体信号经主变保护转发至系统通信网外,其余测量、信号及控制功能由主变综合采集插箱及线路测控插箱实现。 4、iokv间隔保护及测控 10kv间隔的保护及测控装置选用南瑞继保公司的rcs—9000系列分散式保护测控装置。该装置是具有保护、遥测、遥控、遥信功能的“四合一”装置,但其保护功能仍具有独立性,这体现在硬件上所具有的独立的输入输出回路及操作回路,软件上保护模块与其他模块完全分开,且程序安排先启动后测量。此外保护功能也完全不依赖通信网,网络工作正常与否不影响保护正常运行。 创利变电站rcs—9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与继保小室的通信屏的rcs—9882交换机经其通信口组成现场总线型通信网,再与主控室rcs—9794通信管理装置通信。通过所形成的通信网实现保护及测控信息的传递,简化了二次电缆,减轻了ct、pt的负荷及施工难度。此外采用现场总线型通信网络,简化了组杰、设计和安装,提高了系统性能。 5、控制和闭锁 创利变电站的断路器、主变oltc及中性点地刀的人工控制可在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内监控主站、保护屏或间隔户外端子箱(开关柜)执行控制操作,但同一时间内只允许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实现的vqc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在同一时间内也只能设定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软硬件具有闭锁逻辑判断和操作权限管理,防止误操作断路器事故的发生。至于全站所有隔离刀闸、接地刀闸的防误操作闭锁,则采用简单可靠的电气联锁和微机五防相结合的闭锁措施。 三、几点设计体会 (一)监控系统的选用 成熟可靠的后台监控系统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的关键。随着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性能越来越高和多样化的系统层出不穷。选择时要注意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性与可靠性。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应把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放在第一位。尽量选用经过鉴定的、有成熟运行经验的适用产品和技术。创利站采用了交流采样技术,大大简化了二次设备配置,减轻了ct、pt负载,消除了零漂; 2、完整性和开放性。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及数据库的开放性都是重要的选择条件。在功能完整性方面,除实现“四遥”功能和变电管理功能外,要注意考虑系统是否利用了实时数据实现电压无功控制(vqc)、小电流接地选线、防误操作、合闸同期检测、设备寿命管理等功能。数据库的开放性则便于日后升级扩容、修改运行数据及二次开发等,而使原有软硬件资源得到保护; 3、人机界面。系统软件平台设计的界面是否简单、直观、易操作也是考察系统的重要方面。 (二)系统组网结构的确定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rs—232c、rs—422/485具有接口标准化、规范化和方便众多智能设备接口的优点,不足之处是rs—232c通信有效距离短,而rs—485总线为主从结构,主站点工作繁忙时影响系统性能。随着分散分布式系统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通用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场总线网是一种多点共享的广播通信信道网,较点对点通信信道网为优。当然总线型网需要有控制单元解决两个以上结点同时发送信息的冲突。创利站自动化系统是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系统,通信网络结构采用了现场总线型与一对一串行通信共存的模式,有效地保障了通信速率和资源共享。 (三)间隔单元功能与性能选择 按一次设备为单位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有两种模式:保护独立而控制、测量、信号合一模式和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四合一”模式,两种模式下保护功能都要求能独立完成。对于安装于开关柜的10kv保护及监控单元宜选择“四合一”模式,但电能计量需另设专用表计。集中布置的保护及测控装置(如主变间隔)可选择保护、测控装置分开的模式,因为可选择的现有装置较成熟可靠。 保护单元的功能要满足间隔的保护功能配置要求,并能接收与执行上位机下发的保护定值修改,发送保护装置的工作台信息、告警信息、动作信息及自检信息,与上级对时,装置复归,当地显示等。监控单元的基本功能为遥测量采集及计算,遥信采集及处理,遥控命令接收与执行,与保护单元通信(当与保护单元相对独立时),定时自检及当地显示。 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要注意是否适合安装现场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电磁感应、雷电流、振动等因素。 (四)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 无人值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电气一次设备的可靠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选用可靠的一次设各和尽量简化主接线的设计。主接线应在满足供电规划的条件下减少电压层次和简化,并有利于远方控制要求。一次设备除主变外宜采用无油防爆和免维护或少维护量的设各(如gis、sf6系列、免维护蓄电池组)。主变中性点地刀应采用电动刀闸以满足远方投退主变的要求。站用电源系统应完善可靠,双电源应互为自动备用投入。此外,电气布置应在满足有关规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市区变电站更是如此。而分散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减少占用面积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四、结语 本地区的110kv变电站基本已经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无人值守,工程的实践表明,该站采用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可行的,并且必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系统整体性能及总体布置效果。本文介绍的该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功能特点以及几点工程设计体会,供同行参考与商榷,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摘 要:近年来,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影响不断加剧,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己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事后、被动、单一、针对出现的问题采用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并以某个问题的暂时解决为过程结束标志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己经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往往缺少系统的考虑,就事论事,带有很大盲目性,经常是花费不少、收效甚微,造成资金、人员的巨大浪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单凭技术是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它的解决涉及到政策法规、管理、标准、技术等方方面面,任何单一层次上的安全措施都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应该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度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风险 1 信息系统安全度量 安全度量分为技术性安全度量、组织性安全度量以及操作性安全度量。技术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比较技术方面的对象,如算法、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产品以及实施的系统等;组织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组织过程、规程的有效性:操作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操作环境方面的风险.目前人们在使用安全度量这个词时存在很多模糊和不同的含义,有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虽然是指导安全度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准,但它也没有全面解决安全度量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度量,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有人认为,它是以科学法则为基础进行测量的结果,有人认为它还应包括在主观判断基础上做出的度量结论。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争议,有人还使用了具有类似含义的其他词,如:measure, score, rating, rank, essment result等,.n。在对这些词做出区别前,它们统一作了如下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是通过度量过程从一个偏序集中选择的一个值,它表示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相关的质量,它提供或用于产生一种关于信任程度的描述、预言或比较。 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度量方法 在度量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对度量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度量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度量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甚至可以左右最终的度量结果,所以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方法。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定量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度量方法。 (1)定量度量方法:定量的度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对风险进行度量。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时序模型、回归模型、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定量的度量方法的优点是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度量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比较客观。定量分析方法的采用,可以使研究结果更科学、更严密、更深刻。有时一个数据所能够说明的问题可能是用一大段文字也不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常常为了量化,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有的风险因素被量化以后还可能被误解和曲解。 (2)定性度量方法:定性的度量方法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变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主要以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做出个案记录为基本资料,然后通过一个理论推导演绎的分析框架,对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查结论。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德尔斐法。定性度量方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定量方法的缺点,可以挖掘出一些蕴藏很深的思想,使度量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对度量者本身的要求很高。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度量方法:系统风险度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些度量要素是可以用量化的形式来表达,而对有些要素的量化又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在风险度量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量化,也不认为一切都是量化的风险度量过程是科学、准确的.我们认为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定性分析则是灵魂;是形成概念、观点,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所必须依靠的。在复杂的信息系统风险度量过程中,不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简单的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这两种方法融合起来,采用综合的度量方法。 (4)信息安全管理度量过程:风险度量过程训就是在度量标准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相关度量技术、度量方法、度量工具,针对信息系统展开全方位的度量工作的完整历程.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度量,首先应确保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范围应该覆盖信息系统的整个体系,应包括:系统基本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基本安全状况调查、信息系统安全组织、政策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弱点漏洞分析等。 (5)实体与环境安全:实体与环境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网管人员工作的场所,这个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和网管人员的要求。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万一发生灾害或故障,应能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 ①机房周围环境机房是否建在电力、水源充足、自然环境清洁、通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②机房周围l00m 内有无危险建筑危险建筑指易燃、易爆、有害气体等存在的场所,如加油站、煤气站、煤气管道等。 ③有无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指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视)的设施,及时发现异常,可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配备以下监视设备,如红外线传感器、监视摄像机等设备。 ④有无防火、防水措施防火,指机房内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有适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灭火器材,如卤代烷1211和1301自动消防系统或灭火器。防水,指机房内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需加防水层,有暖气装置的机房沿机房地面周围应设排水沟,应注意对暖气管道定期检查和维修。是否装有漏水传感器。 ⑤机房有无环境测控设施温度控制:指机房有空调设备,机房温度保持在1824摄氏度。湿度控制:指相对湿度保持在400/"0%。洁净度控制: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进出机房换鞋,机房门窗具有封闭性能。 ⑥有无防雷措施计算机机房是否符合gb-15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中的防雷措施.在雷电频繁区域,是否设有浪涌电压吸收装置。 (6)是否使用ups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即不间断电源,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系统工程论文:科研促进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探讨 摘要: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把科研运用于教学。通过探索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以及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效,验证了科研促进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研;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教学;探索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以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为导向,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和清洁利用为核心技术,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1-3]。 1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认识 在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教学中,如果老师只停留在书本的固有知识、以自己的理论经验进行课堂的授课,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能源专业的发展需要,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4]。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故所学的知识往往局限在教师传授的范围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由于教学方法偏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5]。鉴于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6],笔者以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作为探索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切入点,阐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驱动过程[7]。 2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能源生物技术》、《太阳能工程》、《生物质化学》、《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与《环境工程原理等》等,均由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任课,其中100%的教师具有博士文凭。近三年来,授课老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厅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20余项,譬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木质素降解酚类衍生物苯环上常压低温加氢脱氧协同转烷基化炼制BT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等项目,项目研究内容覆盖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不同领域。我们根据各老师的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授课的安排,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研究经验、体会及成果带进课堂中,让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接触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生物质能源工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内容带入课堂,包括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生物质催化重整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等,通过多媒体手段,把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数据、搭建的仪器设备平台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2.2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 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专业教学理论之外,还应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为支撑。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中,一般都安排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使得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由深入浅地掌握相关知识。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实习》、《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生物质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太阳能发电实验》、《太阳能电池设计与工艺实验》、《生物质测试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为了使实践教学不落后于工程实际,必须及时更新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尽量做到实践内容都有工程背景,这样能让学生感到实验、实习或课程设计不脱离实际,增强其学习兴趣[8]。譬如《专业综合实习》属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一门整合实习课,课程涉及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化工原理和环境工程原理等众多内容,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实习过程中有机地将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核壳结构生物炭复合肥制备工艺及关健技术”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工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学生对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产物对环境治理的应用有完整的体验和认知,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为从事新能源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 华南农业大学对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1)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创新学院等部门的主导下,华南农业大学每学年的开学初期,组织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评审,对优秀项目给予立项资助。同样,材料与能源学院对部分优秀项目也给以立项资助。能源与环就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以自身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为平台,譬如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生物质炭还田对食用木薯种植的综合效果研究”、“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等,与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以此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方向和主题[9]。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的学生不仅有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而且有专业教师的细心指导,已经获得了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1个国家级、3个省级、多个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2013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太阳能空气清新机”、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不同孔径活性炭对负载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影响机理研究”、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农林废物宽适应性的化学链气化制取合成气的机制研究”;(2)同时,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下,连续5届的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相关专业竞赛,均获得殊荣,如特等奖2项,1等奖3项,2等奖3项等优异成绩,两项国家特等奖项目分别为2016年的“生物质连续热解装置设计”、2015年“滚筒式生物质连续热解反应器”,均是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基于传热过程的生物质热解模型研究”、“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带动下进行科学创新获取的成果;(3)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是全国专业竞赛等,均是以不同年级的学生组队,可以起到师兄师姐带动师弟师妹进行科研学习,达到“帮传带”的作用。 3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成效 虽然华南农业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开办时间短,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34人),但在新办专业中,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立项每年均处于前列,并且参加多个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0次,省级奖励10多次。这主要得益于专业教师较好地运用科研促进教学的做法,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接受了较多科学研究的教育与熏陶,教师也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专业竞赛。 作者:简秀梅 蒋恩臣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提高,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能够让计算机软件设计迈向新的高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系统工程方法的内容和应用过程为角度,来具体讨论一下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系统工程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工程方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让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而软件作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一环,其设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未来的发展。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这对于以后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基本内容 主要的开展内容有:(1)全面调查所要探究的内容,并对调查过程做好充分的记录;(2)创建完善的分析方案,采取有效的定性分析方式,去逐步的研究系统技术性能;(3)在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后,挑选出最佳的系统设计计划,然后通过系统工程的具体情况,去合理的实施;(4)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而且还要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的话就能够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基本流程 在设计方法上包含以下几种:(1)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此种方式包含结构化分析以及设计等方面,而具体的运用思路就是将比较繁琐的问题进行分解,而且这种分解方式是自顶向下的,这样就能够让所有阶段的问题都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内;(2)简便的形式化方法,如果计算机软件使用此方法的话,那么就必须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的有关原则,并根据整体,去创建完善的工作计划,这样的话就能够加强计划的合理性。采用这种措施,其关键作用在于能够有效解决计算机软件开发力度以及设计范围等一系列问题。(3)模块化设计技术方法,此方法是把繁杂结构合理的分解成为一个个子系统,运用此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任务-论证与批准-需求分析-推广应用。在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就可以有效的确保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图1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 3运用要点 图2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流程。 3.1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开发交办单位要向软件开发系统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相关员工根据软件开发交办单位所提出的要求,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同时还要合理的分配软件开发的任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交办单位要和员工签署合同,这样的话就能够表明具体的责任,如此一来,便可以让软件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论证与批准 参与设计的员工要通过交办单位的有关规定去合理的制定设计计划,然后就要邀请相关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紧接着做出科学性的论证。参与设计的员工要合理的去总结这些论证内容,并在得到主管的审批后,方可全面进行实施。 3.3需求的分析 相关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客户对软件系统的要求,这里面主要包含计算机软件的性能、运行速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最好能够让用户通过网络像软件设计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然后软件工作人员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去尽量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3.4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主要是创建目标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及总体结构与模块之间的联系,然后去做好有关的审查。另外,对软件的设计工作,要在做好概要设计的前提下,去进行模块设计,这样就能够做好代码编写工作。 3.5编码测试 工作人员要学会合理运用编码语言,把具体的设计结果转化成客户所需要的程序语言,在这部分工作完成以后,参与软件设计的员工就要对编码进行测试,这样就能够确保计算机软件系统让客户满意,要是还具有一定的系统问题的话,那么就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完善,以免对以后的软件设计工作带来隐患。 3.6鉴定推广 工作人员在做好全部的软件开发工作以后,必须要对软件做好鉴定推广,而且还要通过对客户运用环境的了解,去试着对系统软件进行安装。在对软件进行完鉴定推广以后,再把软件交给客户进行使用,而且最好委派专业人士对用户进行软件使用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好对系统的维护。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而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相关工作者就要做好论证与批准、概要设计以及鉴定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系统工程设计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吴瑞强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也将会更为广泛,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系统工程思想;汽车工程;应用 1系统工程 当前,国际主流的系统工程方法有NASASystemsEngineering、INCOSESystemsEngineering、IBMHarmony、SESAMEFramework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及适合的应用领域。在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大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基于文档的系统设计方式,需求和方案遍布在数以千页的设计文档中,难以实现需求的跟踪关联及覆盖度分析,方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也难以评估。导致项目风险不可控,许多问题只有在实物验证阶段才能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项目正常进度。目前系统工程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汽车领域、在国外例如达索、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欧洲导弹集团、轨道科学,宝马、标致雪铁龙等公司以及国内的奇瑞、长城等研究机构都在使用这个理论。目前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主要应用于结构、控制系统领域,在包含射频、微波、高速信号检测处理、结构等多专业领域的电子系统中尚未发现有成功应用案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在该类电子系统中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案列,研究应用方法,提高电子系统开发质量与效率。 2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重要性 2.1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市场发展以及客户的需求是汽车行业发展主要目标。系统工程主要是明确了市场的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规范技术熊,同时制定一系列的测试规划,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整个过程的变更管理,包括变更记录、需求以及新需求的跟踪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后续系统的活动开展,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2.2汽车电控系统质量要求高 汽车过程的应用需要满足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此在任何条件下都需要满足汽车系统的设计性能要求,从而能够有效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系统工程的要求对于汽车工程的应用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在失效、检测、识别等多个方面,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有效改进存在的问题,并在进行系统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后续的测试应用做出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发展。 3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3.1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系统工程师一门科学的方法,其通常情况下回采用大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对于大系统主要是通过众多的子系统进行,这些子系统既是相互联系,同时是相互制约的。汽车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子系统组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驱动单元(发动机)、能量传递单元(离合器、变速箱和传动轴)、支承和承载单元(车身和悬架)、控制与调节单元、冷却与润滑单元等。汽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于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都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应用计算进行模拟,从而能够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2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工厂这个大系统是由很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包括部门以及车间,其也明显表示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结合市场调研情况,综合规划部门对相关产品进行规划同时作出了相应的设计任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部门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于零件的相关制造工艺以及零部件的装配公益性都需要考虑在其中。生产准备部门则需要结合产量以及生产能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后续工作流程的有效开展。在进行生产过程的安排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制造车间的生产能力以及装配能力等方面,确保后续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新型的汽车需要做好规划工作,其从规划到生产的过程都是属于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3系统工程的思想在销售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建设发展,企业需要做好销售工作,因此需要从计划、指挥、监督等多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销售组织。将系统论的思想科学的应用在销售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系统规范化销售活动的各个部门,确保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能够更好地确保销售活动明确分工,达到销售的目的。不仅如此,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以及树立良好的信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汽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和销售管理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中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系统工程在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中应用多年,虽然,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该项系统工程已经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针对这一课题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航空项目管理;系统工程;三维结构;系统动力学 航空项目的管理会贯穿在该项目的全部生命周期当中,对该项目的全部过程实施管理。航空的项目管理涉及的步骤非常复杂,部门众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用户部门、运营商、配套方等,该项管理的关系以及涉及面极其复杂。无论是内部机制还是外部机制,对项目管理的技术以及观念态度上皆决定了该项管理的成功或者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航空系统的研制成功一定要得到大规模的,复杂开放系统工程方式的全力支持。 1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 1.1逻辑维 首先,要将该项管理的目标进行制定,在进行制定基础之上在进行管理计划的组织架构,之后紧跟项目的进行,将制定的计划有序地实施,在不同的实施方案进行后,及时取得相关问题的反馈,对制定的目标以及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1]从控制理论学角度思考,该项管理模式是负反馈的回路,以全力保障好该项管理的内容得到重组以及优化。 1.2知识维 该项结构包括了一些比较专业性的知识,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等。这些理论知识点为实践应用起到了详细的指导作用。 1.3时间维 按照项目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分为项目短期管理、项目中期管理、项目长期管理。其中短期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两个项目以内的管理,中期管理是对系列项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管理,长期管理是几年内构成的全套管理形式的实践。三种时间管理形式在内容形式上不具有分割性,因为中期以及长期管理的经验是从短期管理中逐渐总结得出,是以短期为基础前提的。中期管理形式是短期管理和长期管理重要的中间环节,长期管理则是整个项目工程的关键内容,是航空企业形成自身特色,企业文化,与时俱进的管理措施的重要经验基础,这三种时间的管理方式不能缺少任何一种。 2航空项目管理中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2.1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 通常情况下,航空项目内容会非常多,并且十分复杂。从项目的策划到实际进行生产,期间所涉及的部门以及因素众多。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较多的因素以及问题是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的,没有任何的规律可以遵循,不能对问题的出现进行预测是该项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该项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因此要探寻出新的管理模式,增强我国航空的综合竞争实力。 2.2引进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帮助 (1)针对该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决策支持系统引进到该项管理工作当中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该项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持背景的,能够有效帮助技术人员应用具体数据以及模型将半结构化问题得以解决,该系统的本质其实是作用交互系统。[2]项目中出现的半结构化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形式上有目标的确定性以及可操作性。技术人员针对该问题采用的实际解决措施可以预测到,非结构化问题是不能进行预测以及没有明确的目标。(2)以往的该项系统在使用上会存在一些弊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现在该项管理中已经将智能管理系统引进。该项智能系统在功能上,极大地做出了改变,不但在模型定量上具备了功能,还能对人工智能进行项目的定型分析,并且还可实现对不确定性进行推理。通过该项智能系统的综合应用对问题解决的具体经验流程,利用人与机器系统的充分结合,使非结构化以及结构化的问题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 2.3建立完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 针对该项管理中,非结构化问题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对该问题不能进行比较准确地预测以及对其描述的情况非常多,其中需要有机结合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我国的航空公司研发部门,会为了迎合国际的发展和需要会进行多项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航空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建立智能决策系统支持体系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实时分析的重要手段,该套智能系统将模型与数据库进行结合,系统由人机交互系统与数据库、模型库与方式库以及知识库共同组成。该项智能系统将项目过程中实时监控得以实现,并且对项目流程的具体分析、支持功能以及人员服务支持等进行功能上的实现。 3系统动力学在航空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系统动力学是对原因以及结果关系和反馈流位流率结构建立模型的方式,较长时间以来,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应用动力学对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在对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当中,系统之间的要素在作用相互的环境下构成了系统行为。[3]在该项目管理中对其进行应用,是对原因以及结果之间的关系图进行了定性分析,是一种对比较繁杂的项目系统分析的良好方式。 3.2影响项目管理的诸多因素 对该项管理工作产生的外在影响因素非常多,也有较多的研究以及说法。在众多的观念中,有一种观念得到了较多研究学者的认可,即为管理人员对系统动力学的充分应用,可较好地解决项目进度问题,降低成本问题、最终完成效果问题,并且这三项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成功的关键。(1)项目进度: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项目的设计方案、实际生产的效率、生产方案的合理性、外界的干扰因素。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项目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生产效率加之合理的决策方案,进度会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如:设备的生产水平、工艺水准等皆是影响项目进度的重要因素。(2)成本的投入:对项目投入成本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材料的成本投入、整体资金的投入、高科技设备的投入,以及科技人员的投入。如果有效地将这些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降低,对项目的成本投入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3)项目效果:对项目最终效果的衡量,既要对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检测,同时也要对项目成果获得的收益进行分析。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皆是对项目最终结果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3工程系统在项目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航天航空系统工程是我国较早进行发展的工程系统。该系统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特别典型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例如,航天器发射需要的系统包括:航天器、航天测控系统、回收装置、用户台站等。每一项系统本身其实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各有不同的复杂系统组成,最后形成了一项更为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在项目的设计、生产、完成、实验等都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部署以及协调,才能够使项目最终顺利的完成。对这些复杂项目的部署最合理的措施便是应用工程系统的方式。 4结束语 在该项目的全部周期中,有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要对项目的系统进行全面地了解以及更新。我国众多的大型项目中,系统工程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对实际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航空科研人员要对系统工程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究,使其能在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上,发挥出更多的价值作用。 作者:郭强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交通运输的运用 【摘要】系统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一门管理工程技术。近年来,系统工程不断向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也开始广泛深入到交通运输工程中,对交通运输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系统工程相关知识,并结合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对系统工程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统工程;系统管理与控制;城市交通 一、引言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人口集聚,伴随着机动车数量和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满足了人们基本的交通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设备条件不足,各大城市交通道路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道路发生车辆拥堵,严重阻碍了人们正常的出行情况。这拥堵情况从表面上看,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二是道路增长相对过慢。以北京市为例,90年代汽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而同期道路年增长率仅为3.5%。随着轿车加速进入百姓家庭,车多路少的矛盾将更加严重[1]。城市交通道路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堵塞的交通情况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出行,而且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城市产业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方向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拥堵的城市交通情况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安全出行,而这个是各个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交通运输系统健康安全运作前提下,如何充分将系统工程原理利用到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最大道路运输利用价值并造福人们,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系统工程相关知识 2.1系统工程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系统”是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工程”强调实践性。系统工程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和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学是系统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层面上就需要运用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学科指导。2.2系统工程的特点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理科学、现代数学、电子计算机和其它有关工程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程序和方法,去建立优化系统的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2]。所谓系统的观点,就是把新研究事物的看作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的重要工作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判断、加工、贮存、传递,然后输出必要的信息。对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以技术经济指标为衡量依据的。同时,系统的设计、研制、试验、运用等过程都离不开各个管理科学分支的实质内容。现代数学的最优化方法,主要是指它利用了许多现代数学分支的理论,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不断调整相关变量及参数,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将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则可获得最优化方案,这就是系统的最优方案。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思想、理论、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工程和传统工程不同,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特定的具体工程,研究的方法也不是单单的专业知识,它集中体现了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例如设计一个产品,传统的方法指强调成本,而系统工程对目标的考虑需要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即时间方面以及综合运用各专业方面(经济学、环境学、法律学)。(2)系统整体的最佳化是系统工程追求的目标。在一项工程中,从目标选择、实施过程、事后评价都是建立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思想对系统模型来调整,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结构,使之体现整体系统最优化。(3)任何系统都是人、设备和过程的有机组合,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是参与决策活动的主导者和能动者,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处理系统问题时,要以人为中心,最终体现的作用也要表现“以人为本”的宗旨。2.3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复杂大系统。一般情况下,系统包含“硬件”单元,也包含“软件”要素,尤其是人的行为。因此,要有独特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用多种技术方案进行求解。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方法论除一般的数学描述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外,还有工程技术的规范和社会科学的艺术等[3]。系统工程方法论强调对系统的深入了解,进行系统识别,处理问题应注重系统整体性以及计算机手段的辅助作用等。 三、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观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系统内部由多个要素组成。一般而言,城市交通系统可以分为四大系统,如图1所示。图1城市交通系统要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只想着从单方面着手处理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先认真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理好内部各要素关系后,再结合外部环境,分析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通过用系统工程观点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相关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若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其他要素的状态变化。以道路系统为例,它是由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专用道路四个不同层次的道路组成,辅助以道路监测系统、交通信号指示系统等等,若交通信号指示发生故障,交通运输肯定发生混乱,造成更严重的道路拥挤情况。(2)动态平衡性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车道等来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堵塞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很快被新产生的交通量抵消。经济发展,私人汽车购买力不断增强,汽车拥有量不断上升,在一定的道路数量下,城市道路又出现拥堵状况,城市交通系统就是在这种“拥堵——缓解——拥堵”的动态平衡中循环往复发展。(3)整体性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相互协作共同运行的,各个子系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是协调于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1+1 2的作用。 四、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化建设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必然影响道路交通量,同时城市用地是否合理规划也会影响城市交通情况。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步伐加快,对于提高交通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量的发展速度,现有道路结构难以满足加快运行速度的要求[4]。因此,结合当前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化建设发展速度,交通规划更加需要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应用。(1)规划中注重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在交通规划中,需要借助专家将理论知识提炼出来,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体系指导工作。同时也需要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将理论和各种信息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2)交通规划更加注重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测度作为一种概率测度,是反映运输系统的运行特征的有力工具[5]。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考虑的问题主要从费用最经济和减少拥堵情况出发,却忽略可靠性研究,这样容易导致路网服务水平的稳定性不高。所以,结合我国国情,将可靠性分析融入到道路交通规划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的交通问题。 五、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管理与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问题日趋严重。这一方面体现在汽车保有量逐年激增,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也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现实及潜在需求,事故频发、交通拥堵等情况时常发生;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目前的交通控制系统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因此除了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将现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到交通运输设施上,缓解交通拥挤情况、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更迫切任务。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交通压力。时至今日,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及发展决策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日益严峻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例如,通过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建设,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和路口间协调水平,缓解了道路拥堵情况,同时相应地提高了车辆的运行速度;通过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调整了出行者的出行需求,促进了交通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通过违法监测系统等的建设,规范了出行者的出行行为,改善了交通秩序和安全水平,也相应地减少了交通拥堵的情况;通过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逐步改变城市的出行结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现在城市智能交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交通管理控制的集成化以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为核心,以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整合包括视频监控、违法监测、智能调度、信息服务、主动管理、指挥决策等功能在内的集成化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是当前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一大方向。当前我国的众多大中小城市都建设了多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并逐步推进系统的集成与应用。(2)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交通参与者都是根据设置好的规则去实施。当路面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塞车情况时,交通参与者并不能实时得到路面信息,造成更大的塞车情况。而智能交通管理的出现,给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带来了质的变化。通过信息共享,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实现道路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为目的,让道路参与者在信息充裕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路线,不仅缓解道路堵塞问题,而且节约道路参与者的时间。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服务的手段不断增多,如智能手机的出现所催生出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例如滴滴打车、Uber,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租车的运行模式,打车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人驾车出行的次数,有利于缓解道路上车辆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不断增加,有政府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如公交公司)、汽车厂商、专业的交通信息服务商(如TomTom、Inrix)以及IT巨头(如Google等)等,使得出行者的选择日趋多样化,而信息服务内容的增加和实时性的提高也使得智能交通系统在调整交通需求方面开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3)交通安全辅助的全面化一方面通过实时的、多途径的信息服务来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辅助决策,例如盲区监测、夜视辅助、超速提醒、车道偏离报警、碰撞报警等技术,另一方面则通过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现常态或异常情况下的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如自动泊车、主动巡航控制、车道保持等,从而大幅度降低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直接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也间接缓解了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状况。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发展的氛围下,在现有科技手段支持下,在“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日益得到重视和研究之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将会进入全新时代,为我们的城市交通服务,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对于交通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可以形成多方面的技术控制,并且能结合交通建设中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形成多方面的综合运用。科学的评论体系和评论方法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体系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回顾道路交通评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的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到以交通服务水平为标准,再到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发展到现在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每一次的提高,都蕴涵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对城市交通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化[6]。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质量、环境、费用三大综合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质量评价高度重视规划,确保规划先行。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坚持从规划抓起,城市交通区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以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为依据。(2)环境效益评价我们的经济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了改变,所以需要通过环境效益评价来综合评估和衡量。这里主要是考虑交通项目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道路规划必须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交通道路建设。(3)经济效益评价建设城市道路,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出行问题。按照规划建设道路,是否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是否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是否降低出行成本、是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这些都是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 七、总结 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全局,将系统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按既定的目标合理规划、设计、试验、建造实施、管理和控制系统,在现有的城市交通情况下融入系统工程方法,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新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交通运输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信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学习借鉴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对交通运输更好地规划。 系统工程论文: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在不断的增加,在水电站中也得到使用。自动化技术在水电站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和其自身的稳定性和技术性分不开的。新建水电站在技术上进行一定的革新,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升效益、进行水文的监控和进行基础的操作,节省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使得水电站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符合现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针水电站危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设计应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生活更加的便捷。因此,水电站也利用计算机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对于水电站工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微机监控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水电站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噪音的问题以及对员工的危害,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和运行的稳定性,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投入较大的,但是在技术的提升上具有较大的作用和较强的实力,对整体的水电站技术的发展是较为有效的,应该进行一定的发扬。 一、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概述 (一)计算机监控系统分类 一般来讲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基础监控系统和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CASC):这种技术主要是用在水电站的基础技术中,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计算机主要是起到提升水电站的计算机管理水平的运行监视、数据处理和相关的各项工作监测等方面,基本上对于决策的部分没有进行涉及,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操作使得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便捷,将日常的操作和数据的处理更加的完整准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CBSC):这种系统主要是对水电站的各项运行进行适时地监控,使得设备的使用和建设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将各项工作的设备都纳入到计算机的监督体系中去,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较多的因素,对本身的系统要求较高,使得这个系统在建立的初期就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将水电站的各项工作都进行监控,是以后水电站技术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CCSC):这个系统主要是上述两种系统的结合,既能够实现常规的工作,又可以进行水电站的实时监控,但是这两个设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监控和实际的工作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系统中实现相互之间的备用,就会对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方便。 (二)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 集中式的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主机的相关设备将各项指令进行输送,从而将各项工作进行维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的处理软件会将电缆引入到控制主机接口的线缆接入到各个模拟的信号和处理指令中,从而控制整体的系统进行自身的本职工作,使得整个系统进行实际的工作。但是这个设备具有一个缺点,因为系统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单机进行操控的,一旦主机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的系统出现瘫痪的现象,这样的监控系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分散式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技术主要是采用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分散式的监控技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各个技术流程之间是独立的,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不会出现一处问题就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况,对于水电站的计算机监督技术可以更加的完整和便捷,即使主机出现问题,各个系统之间也是独立的,也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工作,对于技术来讲更加的成熟。 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职能 (一)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在运行的过程中计算机监控系统会将水电站日常工作的各项数据进一定的记录和分析,一旦数据较为频繁的问题或者是出现超出极限值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的进行报警,并将数据及时的进行记录,便于对故障的及时识别,并为后期的维修提供第一时间的数据。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进行现场的问题分析,准确的将问题进行解决。 (二)对水电站的各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水电站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实现相互之间的运转和管理。例如,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如果发现系统中出现空载转停机和发电转调相等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动的通过并网的措施进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自动的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和计算机的监控技术也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监控才能将系统中的问题进行体现,让系统自动的进行变压器的变压比的调节,同时在机组合理的分配无功负荷。而且,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通过进行溢洪闸的自动开闭的控制,进一步的监督水电站的工作。 (三)对水电站的运行情况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水电站在发生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并将问题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使得设备及时的进行处理并恢复正常,防止出现更大的事故。在传统的监控和管理的工作中,故障修复的时间是和技术人员的能力直接的进行关联的,值班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踏实,就会将故障尽快的解决,反之就会出现拖延实践的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技术的升级,将专业的系统设备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帮助技术人员解决一定的问题,将技术进一步的进行创新,节省时间。 三、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组成介绍 如图1所示,一般来讲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采用三层分布式的监控结构,第一层的结构主要是控制层,控制层主要是机组组成,担负着系统整体的控制和监督,并且将每台机组之间实现独立的进行控制,在每个中心控制中将机组中的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配合的过程进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和解读,使得各分散系统能够接收到不同的指令和相关的数据参数,实现总机对各个基本系统的监控。第二层设备主要是对电站进行监控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由上位主机进行的,使得水电站的基本机组和辅助机组的完成和配合,对整体的系统进行监控,了解时时的运行状况,并将各种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验证系统是否可以正常的使用。系统的第三层主要是远程控制层,这个层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和管理将水电站的实际工作进行完成,即使不在水电站的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实现实际工作的监督,实现远程的监控,这样不仅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捷,而且一旦发生现场技术日人员解决不了的工作可以寻找技术能力较强的员工远程帮助,尽可能的缩短故障修复的时间。在技术系统中较为关键的还包括工程师站技术,这个技术中工程师站主要是在远程的范围内对系统中的自动发电系统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将数据进一步的将数据进行指导和分析。工程师站同时可以对系统进行指令的送达,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及时的进行报警处理,使得系统的运行更加完整。 四、结束语 电站利用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可以提升电站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对电站的综合效益进行提升,同时可以将新建的电站进行微机技术的投入,使得电站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运行更加的安全。通过微机监控系统对电站的管理,可以保证电站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安全性的提升,同时可以将智能系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是技术的进步。 作者:植坚 单位:怀集县水利水电发展总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应用 摘要:目前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量,也提高了其设计工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软件开发范围与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软件设计与开发难度也随之增加。而系统工程方法指的就是针对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然而,软件工程方法自身比较复杂,所以,应对其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予以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软件设计;应用;分析 1系统工程方法 所谓系统工程方法,不仅仅是基础性的决策技术,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决策方法。通过将所需处理的问题与情况分类,并划清边界,但是应对不同类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内部因素间的联系、完整程度予以重视,利用运动观点与措施对问题及工程过程进行分析。该方法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其中主要包括自然与社会科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都比较强,并且协调性、科学性及整体性特点十分突出。在系统工程方法中,科学观念指的就是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树立科学观念,并充分利用科学的规律来开发软件。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对问题整体与部分间的联系予以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层次,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需要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而整体观念指的就是对系统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使用系统方法,将整体当作出发点,进而全面地规划并处理问题,确保系统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通常情况下,系统由部分组成,所以,整体作用要大于部分作用。然而,整体也是所有部分功能的综合,因此,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具备整体观念,不仅要对部分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整体进行分析。而综合观念则需要在文体分析的过程中积极明确系统整体目标,与相关的经验及知识进行结合,进而研究出全新的系统观念,这样就能够使系统进行综合以后的功能与效益得到提升。 2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具体应用 系统工程方法能够对不同因素与作用进行科学地分析,并使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将系统划分成多个简单部分,在对部分与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后,制定出最佳解决方案,进而减少软件设计的时间,并加快其设计的进程。而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2.1软件设计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具体的交办单位需要按照软件开发系统来对其设计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向其提供任务书,与此同时,还需要同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签订与其相关的合同,最终提出软件的设计任务。 2.2确保软件可行性 要想更好地设计并开发软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地研究,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其中,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需要对资料与数据进行详细地研究,同时应提取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与了解,对软件自身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合理地论证。 2.3用户对于软件需求 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其意见,对用户对于软件系统的要求及期望进行全面地熟悉与掌握,旨在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应用功能与实际运作的速度及性能。基于此,还应该全面分析客户对于软件的具体需求,同时,还应该积极制定软件的规格说明书,进而为软件的开发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4软件概要设计 所谓的软件概要设计需要按照上述准备工作对软件整体的构架与系统整体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设计,对不同模块控制接口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对软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在软件简要设计的过程中,对工序进行适当地简化。 2.5软件详细设计 软件的这种详细地设计是相对于其简单设计来讲的,需要在遵循结构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简单设计过程中的程序、分程序与模块组成分层结构进行详细地描述,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不同模块设计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编写源代码。 2.6软件编码和测试 要想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即具体的程序语言,并且便于数据库语言书写程序的运行与组织,就需要充分运用编程语言,将具体设计过程中所获取的结果有效地转变成计算机的系统软件。除此之外,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需要对程序设计的不同模块与系统进行全面地设计,进而保证用户手册编写的更完善。 2.7鉴定并推广软件的成果 应积极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使用户能够更加认可软件,进而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在其使用的环境下,进行软件的试安装工作,同时应积极为其提供使用方面与维护方面的相关服务。而在用户实际使用该软件的时候,软件的开发人员还应该实时关注软件具体的运行状况,并对软件系统进行合理地维护,确保用户对软件认可,这样就能够为其今后的推广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具体运用情况的问题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对其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使软件设计的时间缩短,同时还能够加快其设计的进程,使软件设计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系统工程方法使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流程更加规范,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 作者:刘奥博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概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得到广泛的运用与发展。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则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分析,指出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与质量检测所用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信息工程;质量控制;信息监管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能够帮助人们在同等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所需的成本。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为避免用户难以操作系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网络信息工程的方案设计都尽量贴近生活,便于人们学习与使用。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尽量保证人的舒适度,从而便于人们更好地使用。总之,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可用性强,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1]。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一般表现为对用户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满足程度。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事前控制,由于网络信息工程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引起大量的投资浪费,并导致工期拖延。因此在工程开始之前,应当将一切可能的问题予以消灭,从而设计出科学的信息系统。其次要坚持规范化控制原则,遵循应有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从而保证网络信息工程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坚持分阶段控制原则,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是一个根据用户需求,加以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分阶段控制,通过实现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来完成整个工程质量的目标。最后还要满足客户的需求,用户是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后使用者,因此工程的质量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依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工程规划,进而予以实现[2]。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至于如何把握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首先做到对质量管理规划标准的制定。项目管理层制定出质量控制的过程,对质量控制的阶段、范围和程序予以确定。对工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网络设计、网络工程施工、网络工程验收等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制定的标准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以及一定的奖惩条例。其次是建立质量保证的制度,通过在系统目标与功能、技术方法、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协调,制定一个用户认可的质量标准,以及能保证此标准能够达成与保持的制度。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进行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来争取目标的达成。在建立质量标准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制度,从原料检验开始,贯穿整个过程,从而保证质量标准的达成。此外,由于网络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工程的监理,从而避免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变成豆腐渣工程。如果是工程投资大、工期时间长的网络工程,还要选择专业的公司负责工程监理,从而保证网络工程的使用质量。只有注重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分阶段的完成各个阶段质量标准的监理,才能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标准[3]。最后,还要做好一定的网络规划,包括投资预算、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其中需求分析是整个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用户的需求了解,包括用户的数量及位置,网络的服务范围,网络采用的体系结构,合适的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从而加以分析,进行投资预算,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通过对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做到对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满足用户的需求。 结语 随着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使用日益广泛,人们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也日益关注。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坚持事前控制、标准化控制、分阶段控制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制定出质量管理规划标准,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监管,并做好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实现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者:张金武 系统工程论文: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管理论文 一、施工质量管理 首先要制定施工质量目标,目标展开就和目标实施中,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首先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应该熟悉施工图纸,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对施工现场进行条件检查,应符合施工要求。施工中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都要深入细致,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其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第三,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步调一致。 二、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一是编制进度计划,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二是确定计划工期。施工单位或人员应参照工程规定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三是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谨防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到位。四是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监理人员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工程量计量验收,及时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签署进度、计量方面的认证意见。 三、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项目施工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而成本在施工当中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 (一)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 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国家现行法律和规定、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实施造价控制,对工程费用实行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二)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应是室内覆盖系统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人人有责。 (三)动态控制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四)目标管理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 四、施工安全管理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要做好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一是全面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相关部门和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二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提高施工人员责任心;四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野蛮施工,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在实际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论文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主要构成 1.1控制进度、质量和成本 进度控制就是指根据已定开发计划开发软件产品,而监理人员的工作则是有效管理软件开发的进度,最终确保工程符合招标合同的进度计划,并且顺利完成。质量控制就是通过开发优良性能的软件,最终确保软件质量。在开发软件时,并需对合同有一个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并监督控制好软件开发的各阶段,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客户的要求,并很好的运行,做好软件产品事前、事中及事后的评估。成本控制的出现是因为软件开发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因为这些投入很难控制,所以,监理人员必须控制好软件开发工程的成本。具体而言,就是控制好信息系统工程软硬件的购买成本,对工程中的实际人员配置和工程进程成本进行控制,确保开发造价在预计成本范围内。监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必须控制好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 1.2组织协调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承建单位、业主单位和相关单位进行关系协调,以便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组织协调的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协调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并且测试修改后的结果,在进行汇总后上报给建设单位;做好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妥善处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并及时向投资方汇报系统测试的进度和事故的处理结果、过程。 1.3合同和信息管理 1.3.1合同管理 监理人员协调业主和相关开发人员的关系,并且有效调解合同中存在争议的地方,本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心态,保护参建各方的利益,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1.3.2信息管理 科学记录工程的整个过程,并且切实确保工程文档的完整性。有效管理相关的信息开发,以便为工程的后期检查和竣工后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2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对策 2.1做好咨询、监督和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管理并规范相关流程,首先是要做好咨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管理。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可以同时使用咨询与监督。咨询工作做的越好,越具体,就越能为监督工作打好基础。并且在做好咨询工作基础上,让监督工作更加协调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咨询工作必须重视执行基本工作,其中也涉及到熟练掌握和理解工程技术。总结并对施工方的需求、业主的需求、设计的概要内容和详细内容等文件做好整理归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监理人员可以在利用这些文档的时候,就了解业主的具体需求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在咨询相关文档内容的同时,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监理报告,并把相关报告交给业主和施工方。一个工程项目总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风险,只是风险的程度存在差异。从参与的第三方来说,这种风险就是一个挑战,要有效避免风险需要三方的协调配合,在工程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预测导致风险的相关因素,以便在工程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的规避。监理人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监理工作,并随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那个时候的外部因素,预测和综合分析工程项目进行中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有效控制风险,并强化整个工程对抗风险的能力。 2.2确定三方工作流程 由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独特性,并且软件系统的建立时间不长,监理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工程细节。但是,细节在软件开发工程中,是一个会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第三方在其中做好监督控制工作,并仔细审核软件开发中的细节问题,做好监理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制定三方工作的流程规范,形成稳定的工作监理,并且规范必须得到业主的许可。3.3实施过程中的监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包括很多个流程,需要将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好,在进行软件开发时,需要各种技术人员和多种工序的密切配合,最终使得产品能满足相关要求。3.4系统初步检验软件系统的初验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地使得用户适应软件系统,强化软件的生命力。这是开发软件中对于测试管理的较早形态,在初验后可以对软件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有效了解,继而做到优化处理相关软件。初验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流程,才能真正彰显初验在监理中的功能。在进行初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必须是在集成方开发结束后;在监理人员完成了二次针对性的检验后;子系统已经处于上线试运行的过程中,并且已上线一个月的时间。 2.3成果展示法 成果展示法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从打字比赛、电脑绘画、拆卸或组装电脑等,看谁打字快,看谁懂得多,看谁做得好。从个体到班组,从班组到班级搞一些成果展览会,使电脑信息技术课从课堂搬到课外,从课外回归课堂共推进的效果,激发学生不甘落后,互帮互学的效果。 2.4研究学习法 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也是开启初中学生对电脑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动开始。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能够会用,如何把一个软件做得更好,也是激起学生对某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探索奥秘的过程。若老师能够诱导学生:如果是自己去制作这个工具或软件如何去创新?也可以促使学生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电脑使用小专家到电脑创新小专家。因此,研究学习法是在学习掌握好使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最高层次的学习伸出新推进过程。并不是现有的硬件或软件都很完美,尤其是一些常用工具,内容庞大并不实用。因此,初中生没有先天固有的思维模式,容易在学习中升腾无数个想法,虽然有些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却为学生以后潜移默化形成创新根基。研究学习法就是利用学生学到的自有知识,对某一节课程或内容进行升级学习的一种手段。比如,利用学到的WORD操作技能,去排版一篇文章,从字体选择,到字体颜色,到字体大小,整版布局,完成一个研究报告。还有,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教师可以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与别人相比,差距在哪?为什么有的好看,有的打出来的整体并不好看,也是考验学生从信息技术本身升华的到美学艺术化过程。 2.5以合同管理作为核心 监理方要做到管理合同的科学性,确保工程能按期完成。在签订合同前,监理方应该协助业主方制定合同,最大限度的避免承建方对合同的异议和疑问;监理人员还应协助业主方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认真研读每一个条款,防止歧义和纠纷的出现。在具体执行合同时,监理方必须立场公正、坚定,有条不紊的对施工中出现的纠纷进行处理。一旦双方存在争端,监理方就应该在协商的基础上,尽量早日解决,尽量不要延误合同的履行时间。 2.6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 建设信息系统工程跟制造产品的道理一样,都是为了最终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工程。为了做到对工程质量和结果的有效衡量,监理方一定要在结合业主方的要求的基础上,搭建一个质量评价标准,再在这个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评价机制,以便确保产品的质量。总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监理人员要充分结合实际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对工程开展有效的协调和监督,为确保建设方质量和进度的实现,提供优质服务,协助建设方构建一个优质、高性价比的信息系统,尽量做到以最少的钱找自己不会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老师也不妨让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百度一下,这样以来,有很多学生自然会把各自的问题,自觉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实在无法解决的,找同学或老师,共同去找到真正的处理方法。 3结语 总之,初中电脑信息技术课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老师只有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的特性,从激发兴趣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教改背景下,让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并能在以后学习中,让学以此为开端举一反三,利用信息技术技能服务于其他学科,为初中学生全面掌据该阶段学习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侯勇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传播的形式和策略探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0亿。接近半数的中国人每周平均在上网20小时,网络新闻的使用率持续攀升,网络新闻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何为网络新闻,网络新闻有什么特点,网络新闻有哪些传播形式,现阶段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应对?本文将通过逐个分析这些问题来表明笔者的观点。 1网络新闻传播的内涵 所谓网络新闻,即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闵大洪给网络新闻的定义:网络新闻是通过因特网(internet)、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www)网站、新闻组(newsgroup)、邮件列表(mailing list)、公告板(bbs),网络寻呼(icq)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因为因特网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新闻是反应快速的、渠道广泛的、互动的多媒体新闻。突破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形式,给予受众以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的体验。 2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因特网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平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传播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也因此具备了以下一些特性。 2.1 无地域限制 因特网为全球所有,任何地区只要连接到因特网,即可获取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这使得我们可以跨地域的去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新闻,同样其他地区的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我们所在地区发生的新闻;而传统新闻的传播则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传播一定范围内发生的新闻,而无法了解到跨地区的新闻信息。 2.2 无时间限制 不管新闻何时发生,都可以以最短的时间传播出去;不论新闻发生有多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新闻报道。网络新闻的传播既可以传播现在(即时性,要求新闻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报道),也可以传播过去(可追溯性,要求新闻在时间发生一段时间后,能很容易被重新挖掘),摆脱了传统新闻的时间限制,只能够传播某一段时间发生的新闻。 2.3 无媒介限制 网络新闻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单一单调的特点,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媒介来传播新闻,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既生动又形象,人们可以很轻松的在一个页面里了解到整个新闻的始末。 2.4 无内容限制 互联网允许任何组织与个人以任何有效的形式在网络上信息,而信息的内容则由新闻发现者来编辑,所以内容没有任何限制。可以综合的包括所有人类社会发生的各类事件,政治、军事、社会、自然等等,均可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相较传统新闻来说内容极大丰富了。 2.5 交互性更强 网络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可以被评论和解释的,传统新闻传播则不能很好的具备这一特性,新闻只能被接受。例如,微博中的回复、转帖;论坛里的交互回复等,都是典型的交互方式。 2.6 定制和搜索 新闻阅读者可以有选择性的去集中阅读某一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什么内容都要接受;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去进行搜索,获取需要的信息。 3网络新闻传播的形式 网络新闻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至今也有了极大的转变,当初的新闻粘贴,到如今的互动媒体。传播形式一直在变化,传统媒体也纷纷上线,发展网络新闻,把传统新闻和网络新闻很好的结合,大型门户网站也纷纷开辟网络新闻传播板块,更有各种类型的网络虚拟社区,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传播新闻。现阶段的主流传播形式[1]有:1)新闻社区;2)即时通讯;3)机器新闻。 3.1 新闻社区 以新闻媒体行业为主体,通过专业的渠道获取新闻,并在制定的社区网站上的一种传播形式。譬如: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等传统新闻出版社的社区网站,网易新闻网、搜狐新闻网、优酷娱乐资讯等门户网站以及一些大型的bbs论坛等。此类新闻社区为新闻的主要发源地,这些网站将各类信息有效的分类,以适合不同受众阅览。 3.2 即时通讯 主要以一条极短的信息或一张图片、一段影片等微小的新闻形式出现在各类即时通讯社区,此类新闻由所有网民来共同参与,即以受众为主体。譬如:博客、微博等,数以亿计的网民上网时产生大量的微内容,同时也阅览这些微内容,这种高效率、高即时性的新闻传播方式发展极快,已然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 3.3 机器新闻 以搜索引擎和rss相结合的而产生的新闻传播形式,以搜索量排行和订阅源相结合来展现给受众,产生的新闻信息量大,内容多,可定制,且完全自动化。当用户通过rss工具订阅某类型的信息时,这些信息会每天跟新,一旦用户连入网络,就会提醒用户阅读新闻内容。 4网络新闻传播的策略 尽管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较之传统新闻有太多的优势,但是由于网络新闻准入门槛低,内容繁多,传播形式复杂,为了保证新闻在第一时间进入读者视野,新闻传播过程中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弥补其可能产生的问题。 4.1 突破新闻的时空限制 网络新闻因为其全球性,任何地域的人都可能浏览本地新闻,但 不是任何地域的人都对本地新闻感兴趣,所以新闻本身的地域性不能因为网络新闻的某些特性而忽视,本地新闻应当首先在本地主流网站。新闻的时效性是极强的,有所谓的黄金报道时间,网络新闻的传播尤为如此,由于网络新闻的信息量更大,往往事件的发生还没有来得及报道完全就被另外的新闻所掩盖。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即时新闻。 4.2 突破新闻的表现手段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新闻表现形式,我们应当全面应用各类媒介,如影像、声音、图片、文字等综合使用,让受众得以立体的,全方位的去了解新闻的全部过程。新闻传播者应当时刻保持更新新闻传播手段的思维,在原有经验的基础思维上,以满足受众正常判断的逻辑思维,增强受众对新闻印象的形象思维,判断新闻发展的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来武装自己,适应网络新闻的发展,有效地巩固新闻传播效果[2]。 4.3 提高新闻的交互性 当前社会,是一个网络新闻的时代,新闻传播者和受众是等同地位,不在是受众被动接受新闻信息。因此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当更多的采用交互机制,来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例如,2012年12月上旬,中国国家领导人广东考察,全民微博直播,受到人民一致好评。 4.4 提高新闻的文化导向性[3] 既然在网络新闻时代,任何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又都是受众。那么新闻传播的内容反映的就是真实的社会文化,反映的是群众的基本诉求。舆论的导向性在新闻传播中极为重要。网络新闻传播尽管是开放的、自由的,新闻传播者发挥个人文学特长,以受众的利益为重,真实客观的反应事实,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新闻本身,做出优秀的新闻报道,形成一定公信力,才能被受众认同,才能引导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4.5 网络新闻传播中特殊问题[4] 1)真假新闻错综复杂。一般网民在编写新闻时,不会考虑到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本人自身的影响,更不会考虑到新闻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所以难免会有不实报道。而法制上又尚未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所以导致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质疑;2)新闻水平参差不齐。新闻传播者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其所创作的新闻的可阅读性,而由于网络新闻的传播者受教育的层次不一,新闻报道的水平也就不一样;3)缺乏权威性。最初的网络新闻都是粘贴其他网站的新闻得来,更有虚假新闻和粗制烂造的新闻,导致网络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传统新闻在权威性上进行比较,从而使新闻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特性。面对此类问题,我们现阶段只能从道德上对所有人进行约束,希望新闻传播者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报道;而在新闻源的选取上,尽量选择正规新闻渠道产生的新闻来进行阅读,以规避粗糙的新闻内容。 5结论 网络新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真实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网络新闻的传播来对待每一条新闻报道,并构筑一个良性循环的人文社会,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媒介素养研究 摘要:网络新闻是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网络新闻标题同传统新闻标题一样,是新闻的眼睛,以其独特的优势概括传递新闻的内容,进而引导着读者对新闻的阅读。网络新闻标题在吸引受众注意力,营造阅读兴奋点,争夺受众点击率,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在此过程中,网络新闻标题出现异化,庸俗化,虚假化等恶劣问题。在全民网络大众传播时代下,关注和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特性,并从技术层面透视网络新闻标题失范与媒介素养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网络新闻理论及业务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 失范 媒介素养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一)准确真实,新颖别致 “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标题的生命,网络新闻标题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必须具备准确真实这一特性。与传统新闻的播报方式相比,网络新闻“由于网络的多媒体功能,新闻的标题除了用文字表现以外,还可以是声音、图像,甚至是动画来表现,这种多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二)简洁精练,观点鲜明 在海量的网络新闻中,为了能让读者很快找到自己想读的新闻,新闻标题一定要做到简洁精练,由于网络新闻中新闻标题与内容分开,为了吸引受众点击进入二级网页阅读,通常会将观点点明,突出其中最重要的新闻因素,标题中会揭示新闻中最新的、最本质的内容。 (三)语言平民化,煽情化 随着新闻业务的日渐发展, 新闻采编及写作方式逐渐走向成熟, 新闻也挣脱了居高临下上传下达的定势而走向社会日常生活, 其亲和性也赢得广大受众的欢迎。网络新闻媒体基于网络本身的平等互动地位使其人文内涵与品格魅力横溢, 标题的口语化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现象及原因 (一)版式限制导致歧误标题 报纸新闻标题可以使用多层题,且讲究修辞、语词对称、虚实结合等。而网络新闻由于网页版面较小于,容量较大,为了容纳更多的标题,只能尽量采用。 单行标题且不能过长,因为过长可能导致回行现象的产生,从而影响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网络新闻标题的简洁和版式的局限性,使得网络媒体在拟写标题的时候往往“惜字如金”,必须在短短的一行句子里把最有“卖点”的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地予以表达,甚至有时候两个主谓句中间没有空格,产生歧义。为了页面整齐, 无视语法规律的标题是对新闻语言的严重伤害,将新闻文本和版面编排之间的轻重关系本末倒置了。而且有些时候还不能排除编辑故意添加噱头,目的是要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常常使一些受众产生被骗的感觉。 (二)追求点击率导致题文分家 众所周知, 网络新闻与其他传统媒体的新闻最大的差异性在于它的题文分家,即网络新闻的标题和正文是分别排在不同层面的网页上的,如果读者想要看哪条消息,非要点击它的标题后才能看到, 而电视、广播新闻都是以时间为维度的线形传播,如果受众一开始没有看懂或听懂新闻内容, 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接下去慢慢看或读下去, 内容就会越来越明白。但是网络新闻对标题文字的依赖性特别强,如果标题不能够吸引受众点击, 那么新闻内容将永远无法出现在受众的面前。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必须吸引人才能获得高的点击率。 (三)网络新闻“标题党”泛滥 1、标题转载过程中失实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目前只有省级以上的新闻媒体网站才拥有采访权,其他商业网站只是获得新闻资格。 2、过度煽情、黄色标题屡禁不止 为了提升点击率,一些网站在新闻标题制作上用媚俗标题来“抢眼球”,一些大的门户网也不能幸免,有些网络新闻的标题专门去找那些荒唐怪诞、耸人听闻的字眼来刺激受众,引诱受众继续读下去。特别是一些新闻标题中,甚至包含了色情、裸体、奸杀、施暴、奇案、绑架、红杏出墙、淫秽外遇、亲密接触、性感、仇人等字眼,以刺激网民。 三、加强媒介素养对网络新闻标题的提升作用 (一)加强公众媒介素养的作用 公众的媒介素养就是公众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以及反思批判信息的能力, 它主要表现为公众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者周葆华和陆哗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公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中等偏弱水 , 公众批判接受媒介信息积极主动思考解读的情形尚不普遍,面对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内容的日趋丰富和多元, 受众的信息处理能力函待加强,遏制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的根本途径就是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让他们成为挑剔的信息消费者, 而不是低级的信息瘾君子,只有公众对于失范标题的新闻不加以点击,变相鼓励,那么色情暴力、黄色新闻标题就没有生存的可能。 (二)加强传媒人媒介素养的作用 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偏低,应该是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的最主要原因。网站采取不正当竞争以及迎合受众,都因为编辑本身媒介素养水平不高,“把关”能力较弱。网络媒体近三四年来快速发展,从业人员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从业者。目前,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公众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与鉴别能力、理解与评价能力、质疑与思辨能力。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仅仅是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个小小的环节,但这也是极能体现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一个环节。要改变目前网络新闻标题不规范的现状,需要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使网络从业人员加强自身职业的认知水平、选择能力、价值取向、传播技巧和职业道德等,使媒介从业人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的信息传播者,才能做到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网络新闻论文:新闻来源与网络新闻话语的主观性 摘要:网络新闻话语是表现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倾向色彩。本文运用主观性理论与叙事理论通过对网络新闻话语与新闻“委托人”的关系、“新闻来源”的主观性、网络新闻编排的主观性等方面的探讨,认为新闻来源是影响网络新闻话语主观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网络新闻话语 “新闻来源” 主观性 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话语关系。作为时下反映社会交流、社会结构与社会权力功能的重要话语形式,网络新闻话语与传统新闻话语一样,其符号并非孤立产生,其意义从它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中产生,是由整个社会赋予的。许多情况下,网络新闻话语的来源另有其人,即“新闻来源”与传播者是分离的。新闻来源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新闻话语的主观性。 一、网络新闻话语的主观性 沈家煊认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1]网络新闻作者传播新闻事件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偏爱与主观认识。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永远共存的,主观倾向普遍存在于新闻话语中,渗透在新闻语篇文本结构中,由此传递给社会大众。首先,新闻事件并非孤立存在,总是发生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涉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诸多因素。新闻作者在预设受传者已经储备一定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报道当前事件。换言之,要全面地、真实地为社会公众还原整个新闻事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其次,新闻作为舆论的工具,又必然要为操纵者服务,也就必然流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新闻作者并非总是亲临新闻事件现场,新闻语言也并非个人作品,因为新闻不是某一个人单独写作而成,而是相应的制度化组织整体制作、表述的产品。作为网络新闻故事的传者主体,新闻作者并不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以一个已经由各种因素建构的身份说话。新闻职业的要求、作者所属组织的利益、社会的主流价值以及作者个人与编辑的立场、偏好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新闻话语的价值取向。 二、网络新闻话语与新闻委托人 新闻媒体利用了人们权威思维的定势,进而成为权威话语的代言人——新闻媒体一般都是权威团体开办的,因此,权威话语与新闻话语合二为一。媒体新闻常常是权威团体的话语,它们经过了剪辑、编排、复核、裁定和时间上的沉淀, 再以新闻话语单向式、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传达给受传者。而这种新闻话语,恰恰同受传者的权威思维相契合和统一,因此就造成了人们唯一认同媒体新闻公信力的态势,使受传者无从选择,只有相信并接受信息,认为新闻是公正的、客观的,认为新闻话语的来源就是新闻作者。而事实上,真正的叙事者是隐而不现的,新闻作者实质上是通过各种引语形式传达了新闻委托人的意志。 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逐渐习惯通过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媒体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实现言论自由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媒体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新闻话语正逐渐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平台转化。在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监督政府、揭露阴暗的重要平台的同时,网络新闻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并在进一步放大。博客、论坛、网聊群每天都在上演“网友曝”,成为网络媒体的一大特色。网友曝料,媒体跟进,网民热议,几乎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生产链。这里的网络推动往往是人为炒作而起,并非网民完全自发。这样的“网友曝”如果是事实,对于推动事情的解决无疑具有良性的作用,但假如是造谣或恶意炒作,不但会给当事人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媒体和网民也会成为被人利用和戏耍的工具。我们可以从2009年闫德利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洞察恶意炒作的推动力量,它使一篇原本非常普通的博客文章迅速蹿红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并引发一时的艾滋恐慌。 现代叙事理论认为,叙事的本质在于“叙述什么”与“如何叙述”两方面。叙述从来不是纯粹客观的个体行为。“把一个文本认可为叙事的最终权威不在于讲述人而在于讲述人/接收者关系,处在叙事与读者之间的是叙述者,他决定讲什么和让人怎么看。”[2]叙事话语从来不是照相式的客观,语言使用总是与一定的意识形态相关。新闻话语标榜客观公正,但在整个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的制作与理解都需要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与新闻事实的认知与态度,而不同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存 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同样一句话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应地,对于不同的作者,同一新闻事件可以塑造的重要信息各不相同,即使存在最小程度的重合以保证彼此包容,但新闻语篇的主题仍具有主观性。这就造成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及委托人的主观倾向与偏见。面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作者和编辑会通过异样的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认知,从而使受传者认同自己的观点。因此,新闻话语的主观性与新闻委托人的意志是可以通过不同报道角度来传达的。不同的“报道角度”本身就带着不同的意识倾向,即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成分。“对于人们来说,发生在另一时空体系的事实,是通过语言的叙述才进入我们的视野的。”[3]在新闻事实外化的过程中,新闻传播者总是不自觉地通过语言符号将自己的意见、看法、选择事实的标准、主观性倾向等表现出来。网络新闻话语并不是由若干语句和图片等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具有整体结构、讲究传播手法、反映一定意识形态的叙事话语。 三、新闻来源的主观性 新闻语篇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新闻记者亲身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第二手资料。通常情况下,新闻作者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总是要受到时间或空间条件的制约。由于网络新闻特别注重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加之空间、资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新闻作者常常不可能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亲临现场,作者观察事物的有限性与真实全面、多角度、立体化地反映描摹客观事物之间,明显地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样从他人获取的第二手资料就成为主要的“新闻来源”。因此很多情况下,新闻并不是以新闻作者对事件的直接观察为基础的,新闻作者只不过是受当事人委托的代言人而已。也就是说,新闻来源如果对某一事件置之不理、不加以报道,那么,普通民众可能永远不清楚这一事件的真相。同样,新闻来源对某一事件的解释与对事件真相的揭示程度直接影响了受传者对这一事件的认知程度。新闻来源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⒈ 标明新闻作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如记者由海口市规划局获悉,海口市海秀公园日前完成用地规划选址,获颁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选自《海口海秀公园完成用地规划选址 面积1517亩》南方网2012年5月28日06:57)。[1]⒉ 标明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有名有姓地交代引语的发出者,如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表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的意义在于东京直接交易提高人民币可兑换性,增加人民币被接受程度。(选自《下月起人民币与日元直接交易》新民网2012年5月30日 04:38)[2]⒊ 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用一些不具体、不确定的词语来模糊具体的信息来源,如:此间人权专家表示,对于一直高高在上自诩为“人权教师爷”的美国,这是一次迅速而有力的回击。(选自《专家表示:中国迅速有力回击“人权教师爷”》,中国新闻网2012年5月26日 16:50)[3]⒋ 没有说明消息来源,作者或者不清楚消息来源,或者觉得来源不重要不需要提及,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故意隐瞒,因而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来交代新闻来源,如据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5月28日在金边应约会见了正在柬埔寨参加东盟防长会的菲律宾国防部长加斯明,双方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选自《梁光烈过招加斯明 一锤定音黄岩岛!》财讯网2012年5月29日20:14)。[4] 由于新闻价值注重重要性、显著性等,掌握充足信息的政府部门、社会主流组织理所应当地成为主要的新闻来源。能够经常接触媒体的主要是社会地位显赫的人物,一般是官方或半官方人士,如例,他们是“可靠的消息来源”,新闻的潜在主角是由社会已经确定的。可见“新闻来源”实质上是遵从新闻“委托人”的意志从众多潜在对象中选择的结果。 为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网络新闻语篇经常转述“新闻来源”的话语。转述他人话语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正如fairclough指出的“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4]网络新闻语篇中转引“新闻来源”的言语越来越多地运用间接引语形式,如例,这样就可以将新闻“委托人”的意志潜移默化地融入“新闻来源”的言语之中。这样彻底模糊新闻来源的做法直接表现了“委托人”的意志。新闻的“委托人”通过选择“新闻来源”运用恰当的表达形式控制了新闻话语的主观倾向。 “ 闻来源”通常可以决定网络新闻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可以影响新闻报道视角与新闻制作中的话语选择。新闻报道运用不同叙事模式而形成的事实隐瞒、新闻报道中异常行为的解释范畴以及新闻传播带给受传者的认知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一定偏差,都可以从“新闻来源”因素方面找到原因。因此,网络新闻话语充分体现了“委托人”的角色。“新闻来源与记者之间的互惠互利甚至相互认同,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与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并且双方通常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在承受。”[5]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不是一种中立的理性的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新组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话语。 四、网络新闻编排的主观性 网络新闻话语提供受众互动的平台,但受制于互联网技术,网民貌似“自由”的选择,实际上能够选择的余地仍然很小。新闻网站上的新闻很多,哪则新闻被置顶成为头条,哪些新闻却排在后面,网民点击浏览新闻时的所谓“兴趣”与“自由”,实际上已经被一双看不见的手设置过。互联网技术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某种相对传统媒体的“平等”,但是在技术的拥有者与非拥有者之间同样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当权力与技术合流,普通民众从网络获得的所谓“平等”显得那么没有意义。有了以上认知,我们会发现网络新闻语篇中的许多策略同样体现委托人的利益与观点:对新闻事实的正面与负面评价,对己方正确行为与对方错误行为的夸张宣扬,对己方错误行为和对方正确行为的低调处理,在新闻报道中有选择地引用新闻人物或者专家的言论,在新闻报道的标题、导语与结尾部分强调或者淡化错误行为的实施者,等等。 网络新闻语篇所特有的新闻链接利用相关新闻对网络新闻事件进行辅助说明,使受传者加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接受新闻作者的观念,同样体现了新闻话语的主观性。新闻链接是为新闻主体服务的。新闻主体决定了新闻语篇的主题,决定了新闻链接的选取标准就是在于能否从宏观上照应与深化语篇的主题,使新闻“委托人”的意志得到更多的表现。 结 语 作为社会实践与社会互动的一种模式,网络新闻话语辩证地反映社会结构,反映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利益的纠葛。因此,网络新闻话语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意识倾向色彩。从语篇的表面形式上看,网络新闻语篇是由单一作者撰写的自足语篇。然而,这样的语篇通过新闻链接嵌套在由更多语篇共同构成的更为宏观的新闻语篇中,不同层级的语篇使互文关系从原先的理念得以实际体现,从各个侧面暗示着“委托人”的主观倾向,充分体现了“委托人”的意志。由“委托人”决定的“新闻来源”是影响网络新闻话语主观性的重要因素。 网络新闻论文:探析微博客在新媒体时代下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微博客 新媒体 网络 新闻评论 论文摘要:自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之后,微博客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原创性著称的迅速在新媒体的浪潮下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名人认证系统被运用于新浪微博,不但吸引了大量受众借助微博发表各自观点,更而广受社会名流青睐,使之成为名人的“第一传声筒”。 世界媒体在21世纪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以互联网、手机报、数字杂志为主的新媒体为代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新闻的方式。互联网的发明是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并2000年开始在世界普及。复旦大学教授丁法章曾谈及:"互联网的发明和蒸汽机与电的发明一样,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1]新媒体以信息海量、时效性强、互动广泛等特点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反之,以报刊、杂志为主的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挑战。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掀起了一场报业倒闭高潮,《旧金山纪事报》就是个典型的案例,该报是美国第12大报纸, 2007年以来,发行量急剧下降,亏损超过5000万美元。面对广告收入急剧下滑和巨额亏损的情形,其东家赫斯特集团只好考虑卖出或关闭这家报纸。此外,包括《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费城问询报》所在公司在内的美国4家报业公司都在寻求破产保护。以此看来,新媒体的到来使整个传媒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商界、业界、学界的人士都在对新媒体,甚至是全媒体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微博客的网络新闻评论有利于舆论界的多元化 新媒体使得网络新闻评论也呈现了令人欣喜的多样变化。当今,微博客无疑是受众广为使用并讨论的一项新媒体衍生品。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也正式进入主流人群视野。博主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时,无需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评论那样字斟句酌,只需用简单的句子描绘出当前的事件或感受,并可附上图片和视频,在短的时间内形成图文并茂的一则消息。[2]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其中有38%来自于移动终端。新浪微博的使用者不仅来自平民百姓,还有大量商界、学界、体育界、娱乐界等一系列在社会上有知名度的人士都纷纷注册了新浪微博,同广大受众探讨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为了保障名人的权益,新浪微博还推出了名人认证系统,它的标志是在用户的名字后面有一个金色的"v"字标志。推出这一认证系统的原因很简单,例如,在中国叫周润发的可能有上千人,但是能拿影帝的周润发只有一个,所以为了避免身份混淆,新浪微博推出了名人认证这一策略,不单受益于个人,还可受益于企业、集团或各项组织,例如,东方航空微博、暨南大学微博、奔驰中国微博等。有着认证系统作保护伞的新浪微博,不仅有效的保证了消息、评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还使各阶层人民、企业、集团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减少被受众误读的机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舆论界变得更加多元化。 二、微博客的网络新闻评论有利于舆论监督的完善 由于微博结合了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微博上的多人转发或关注评论的信息能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同时微博还具备了强大的组织和行动能力,使消息具有实时性、现场感。微博在改变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模式之上,也进一步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打假斗士"方舟子开通了新浪微博,由于方舟子主要以批判揭露社会上各种"伪"现象为主,而颇受关注,其粉丝数量接近50万人。2010年7月,唐骏的学历造假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地热烈讨论。方舟子在微博上发表评论:"美国名牌大学不是中国名牌大学,不会允许你'在职读博',靠糊弄出一个'成功'或一篇论文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那是卖文凭的野鸡大学的做法。唐骏造假的证据体现在:加州理工的计算机科学校友名单中无此人,也无人姓唐;美国大学博士论文数据库无此人论文。"随后,方舟子发现的一系列破绽将唐骏"打工皇帝"的光环彻底打碎,方舟子所发表的关于唐骏学历造假的微博评论的关注度也一条比一条高,由起初的十几条留言评论上升到上百条评论。由于唐骏本人并未给公众一个清白的交代,而只说道:"我是个很真诚的人,如果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那就是一种能力,是成功的标志。"至此,舆论界开始纷纷质疑唐骏的"成功"背后有多少虚假的信息和经历在支撑。 方舟子通过微博评论的平台来揭发学术腐败已经不是新鲜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确使中国的经济、科技等方面得到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们对权力、金钱、地位的渴望与日俱增,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终究导致了社会上的各种虚假现象。不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令这个世界变得更为透明、信息也更为公开。微博客的诞生使受众看问题的角度变得多元化,正如哲学家哈贝马斯所提及的公共领域一概念:公共领域是那些允许市民之间公开的和合理的辩论以形成公众舆论的社会机制。辩论可以以杂志、报纸和电子形式的交往为媒介。理想的说来,公共领域应当对所有人敞开,而不是通过自然力量的运用或威胁来获得。[3]如此看来,微博客所发出的网络评论就是推进公共领域的润滑剂,同时,微博客也使得舆论监督更为完善。以往在传统媒体的时代,人们总会说"防火,防盗,防记者",如今微博客随着新媒体的到来孕育而生,而且在不断壮大,任何博主都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把关人。 三、微博客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信息源 微博客在新媒体时代下对网络新闻评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的传播速度及传播范围是任何媒介难以超越的。借此,许多媒体的主要消息来源都有意识的集中在微博上。例如,2010年12月,中国网球运动员郑洁通过新浪微博证实退出2011年初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并感谢球迷支持。随之以网易体育频道为首的数家媒体就依此发表评论,确定郑洁退赛的消息。又如2011年1月,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通过微博发表提案,建议取消购车摇号的限制,《京华时报》便即可为此撰写文,为了缓解北京市内的交通拥挤问题,购车摇号这一措施不但没有起到缓解的效果,反倒在实施之前引发了北京的购车热潮,原因是许多人怕该项措施实施之后,购车的渠道可能会更为复杂,也很可能被限制购车。由于新浪微博拥有认证系统的保护,完全保证了消息的真实可靠,也就自然成为了各大媒体的主要消息源头,大大扩展了记者获取消息的渠道。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评论的时效性,也为后期的深度报道做了良好的铺垫。 上述案例表明,微博在今日的中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源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众多社会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由于名人的名人效应本身就具新闻价值,所以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各大媒体撰写新闻评论的来源之一。此外,广大受众的积极互动同样也是产生新闻价值的另一个因素,不难发现,在新浪微博首页的右方有一个"热门话题榜",其中将会把当前用户讨论最热烈的短语、词组、事件名称等,依照被提及的次数多少,一一罗列出来,如2011年1月,热门话题榜中出现了"解救乞讨儿童"的字样,原因是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吸引近万粉丝,网友街拍的200余张被拐儿童照片到微博上,随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开通新浪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希望借微博力量,寻找那些被拐卖乞讨的儿童。2011年2月,《新京报》、中国广播网等数家媒体都针对解救乞讨儿童而发表评论,如中国广播网的"微博发挥公众力量'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一文,志在呼吁社会各界对乞讨儿童引起重视。如今,微博上出现的新段子也有关于解救乞讨儿童的,例如有网友在微博上总结出了人贩子的特征,且被众多用户转发。 四、微博客带来谣言时代 微博传递的仅仅是信息,非事实或者新闻。而微博上140字的短消息却常常以新闻的样子出现,时间、地点、图片,叙述的有模有样,这因此也使微博成为了伪劣虚假信息的集散地,大量信息没有可靠信源,多以"据内部人士说 ……"、 "据相关人士透露……"等。媒体正逐渐成为最不信任的对象。而微博上的大量掺假的信息给原本已经失序的媒介市场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微博信息的海量化和匿名性撼动了传统媒体信息的根基:真实、准确。新闻、评论、广告俨然合为一体。[4] 以金庸"被去世"为例,2010年12月,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的一条信息瞬间引爆网络:"刚刚得到消息,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随后此条微博在不到1小时内就被转发3000多次,相关讨论超过5万条。但闾丘露薇等名人迅速通过微博站出来辟谣,并称造谣者太不专业。后经香港记者向金先生本人求证,一切安然无恙。此外,国内多家报媒也为此撤换重要版面。据悉,这也是金庸先生第二次"被去世"。 小小一条微博仅于百字,便可使整个互联网引起蝴蝶效应般的疾风骤雨,因而,把握好微博上信息的真实性,防止它成为散播谣言的温床,对微博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准确平衡有重大意义。 就目前微博在中国发展的一年间来看,其所带来的积极效应要大于负面效应。网络新闻评论的模式架构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结合短平快为一体的微博新闻评论,使整个社会的舆论更加积极。纵观各阶层的名人评论,可谓一呼百应,数百字的语言表达在数小时内便可引发上千人的跟帖留言,后期加上网站、报纸、杂志的深入探究,各种问题、看法、见解都会更为清晰了然。但在引领舆论热潮的同时,微博客的网络新闻评论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假新闻的温床,只要有网络便可注册一个微博账号,强大的个人随意性使舆论把控越发困难。为保证和谐社会的发展,人人都应该担当起把关的责任,力求营造一个完善的舆论环境。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摘要:20世纪90年代,新闻娱乐化成为一股席卷世界媒体的潮流。同时伴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受到强烈的市场竞争的冲击,我国的媒体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开始出现。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表现形式和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网络新闻 对策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信息海量等优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提起新闻娱乐化现象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一批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的廉价报纸的出现,其内容主要是简短、通俗,政治色彩弱,人情味、趣味性浓的社会生活内容,其中不少新闻还带有故事情节。到了19世纪末,这种伴随大众化报纸的煽情之风达到了最高点,随后是黄色新闻的泛滥。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案、前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绯闻案,是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作品。而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始于1981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首创星期刊,将“软手法”引入“硬新闻”中,此后,周末版、星期刊盛行,随后90年代中后期的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热潮的出现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推向了高潮,并不断蔓延到各媒体,包括迅速发展的网络。 新闻娱乐化的概念和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学界引用最多的是林晖博士于2001年2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娱乐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到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个特征:一是内容上以软新闻为重点,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故事与情节。随着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日益显现,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方面: 网络新闻标题的娱乐化。网络新闻标题的娱乐化,主要是指网络新闻标题以幽默、煽情、精练的词语和巧用问号、双引号、感叹号等突出新奇性、趣味性,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我们在各大网站上可以看到这些新闻娱乐化标题,特别是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板块更是比比皆是。如腾讯网的一些标题:《“天上人间”歇业 十万小姐离京?》、《马琳与神秘刺青女子约会 再陷感情纠葛》、《比赛变味失规则 北大清华百年赛艇赛“十岁夭折”》……由于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不同,网络的新闻标题直接关系着点击率和浏览量,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大多数受众的眼球,其新闻标题的娱乐化趋势已经势在必行,网络新闻标题的点击率和网络新闻的娱乐化存在密切的关系。 网络新闻内容的娱乐化。网络新闻内容更是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不断地读下去。如新华网的《广州十年来“最残忍黑团伙”过堂 黑老大归罪手下》,新闻导语中先介绍了被称为“广州十年来最残忍黑团伙”的伍志坚等人涉毒涉黑案在广州市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接下来以“到底有多残忍?”为大标题;分列一些小标题:“藏枪贩毒杀马仔!登记身份证住址控制成员”,“购冲锋榴弹‘武装’组织”,“辗转多处制毒贩毒数十公斤”,“成员存异心者或杀或伤”,“用灌食方式杀手下”详细介绍残忍内容;最后是庭审直击部分。以“伍志坚:登记身份证是为了增进了解”、“死人的事全推给马仔”、“对弟弟竭力维护”、“马仔:‘不听话我就是明摆的例子!’”这些小标题展开追述,这样一环接一环地吸引读者读下去。 网络娱乐化的成因 受众心理机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他们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因此受众面对海量信息往往是按照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来做选择的,这就要求网络新闻娱乐化,这样才能有很强的吸引力。现今社会节奏快,生活快餐化,受众每天都要面对紧张的工作学习,生存和竞争等压力,导致很多人在选择新闻时偏好娱乐性的新闻,从中获得乐趣,使身心愉悦,因此从受众寻求快乐、放松的心理机制来看,网络新闻娱乐化是获得注意力的必要条件。 追求经济利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逐市场份额和利润。目前我国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广告,网络媒体主要是通过点击率来招徕广告商,因此网络媒体编辑要对新闻标题和内容进行组织、加工,使之趣味化、娱乐化,以吸引受众,提高新闻的点击率,以此招徕更多的广告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可以说,网络新闻的娱乐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网络媒体自身因素。媒体是连接政府与大众的纽带,是社会的舆论机关,因为媒体自始至终要担负引导社会舆论、增长知识和调节情趣,以及教化的功能。然而由于新兴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关网络媒体的各种体制和制度不健全,政府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存在缺陷,因此网络媒体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淡化。另外,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如从前以揭露社会丑恶、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变成多挣点稿费,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媒体对信息的采、编、写。 针对网络娱乐化采取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及时性、新鲜性等是新闻的基本要素。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时代,网络媒体从业者都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社会责任论、塑造公众舆论等新闻意识,应该牢记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加强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传媒从业人员应该谨记自己的社会公德以及身上承担的重任,恪守在新闻报道中的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及受众的自身素质。对于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入行门槛高低不齐,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由于网络新闻的双向互动性,受众可以对一则新闻进行评论,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受众的媒介素养。此外,网络娱乐新闻从业人员要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任何多样的文化始终以健康向上为主导方向,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肩负起舆论导向与审美导向的职责。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通过对新闻的正确把关,积极有效地引导受众。同时通过媒体正确的影响、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引导,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形成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 完善法规,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的监督。虽然相关的新闻行业规定有很多,但我国至今未出台《新闻法》,新兴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但相关的法规却不是很健全。因此要不断完善有关网络媒体的法规,这样才能使网络新闻媒介生态环境更加法制化。另外,由于网络的双向互动性,网络的大容量性,新闻信息的及时优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实行新闻舆论监督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应用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去引导新闻的走向。因此有必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这样不仅有利于防止因过度娱乐化而造成的理性缺位,更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网络新闻论文:探析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摘要: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出现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和新时期中国政府新闻的一个新亮点。网络新闻发言人及网络新闻制度作为政府执政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迫切需要学界的反思。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络执政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 网络执政 网络时代 2009年,广东、贵州、江苏、安徽等地政府纷纷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出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出现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新时期各级政府新闻的一个亮点。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作为政府执政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从其诞生到现在,走过的路程并不长,迫切需要学界的反思。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络执政时代的到来。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 互联网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整个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都对政府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周老虎”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天价烟”事件到“艾滋女”事件,从“最牛钉子户”到“嫖宿幼女”事件,再到“局长香艳日记”事件、“兽兽门”事件,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迅速放大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公众舆论生成的重要平台。 网络的正面社会影响和负面社会效应如影随形,共存共生。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但也使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网络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公开,但也加大了新闻管理的难度;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应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① 在2009年11月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网上舆论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切实引导好网上舆论,是维护网上信息安全的重大举措,事关事业兴衰、社会和谐。”② 正是在互联网对政府执政提出了重大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双重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首先“触网”,推出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因此,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各级政府顺应网络发展,应对网络挑战的必然产物。 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体制已基本确立,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和发言人制度。③2009年,云南、贵州、南京、安徽、天津等地顺应网络时代要求,纷纷试点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传播模式来说,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实现了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 从间接走向直接。传统的新闻模式中,新闻者通过大众媒体向受众信息,模式是间接(mediated)。在这种模式中,者首先确定主题,然后召开新闻会向记者信息,最后通过记者的新闻稿件最终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由于传统媒体发稿周期较长,一般为24小时,甚至更长,新闻者根本无法实现与受众的直接沟通。而网络新闻则是由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向发言人提出问题,新闻发言人直接回答,从而实现了者和受众的直接传播。 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沟通。从信息的流向来看,传统的新闻模式中,公众往往缺少或不能向发言人反馈信息,因此,信息流向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在网络新闻模式中,公众由于直接面对发言人,因此他们可以随时进行沟通,正如两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的对话,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同时,web2.0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借助web2.0技术,通过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介,发言人与受众即时互动,网络新闻实现了真正的双向沟通。 从现实走向虚拟。传统的新闻都是在现实中的新闻,而网络新闻却实现了在虚拟中的对接。无论是者还是网民都是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现实中的舆论管理我们早已不再陌生,而且深谙其道。然而,面对虚拟的网络舆论,则需要者更高的舆论管理技巧。正如贵阳市市长袁周所说,网络舆情的变化促使政府必须进行角色转变,政府信息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从单向信息向多点、动态传递信息转变,从定时、定量传播向互联网上24小时随时更新转变。④ 网络新闻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会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定期召开,而网络新闻会基本没有时间限制,网民可以随时提问,新闻发言人可以随时发言。例如,南京市设立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明确规定网上意见24小时之内必须回复。更有专家指出,针对网络舆情迅速及时的特点,网络新闻应该力争在黄金4小时之内得到回复。 除此之外,传统的新闻还受到地域的限制,而网络新闻则彻底打破了国别、地域的限制。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新闻记者、网民只要对主题感兴趣,都可以参加。另外,网络新闻会还打破了参与人数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会无论场地多大也只能由特定数量的记者参加,而网络新闻会则为无穷尽的网民提供了可能。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意义:开启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 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最早在《新闻执政: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政治部门》(《governing with the news》)一书中曾提出“新闻执政”的理念,指出现代政府应当运用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网络时代给政府执政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启了政府网络执政(governing with internet)的新时代。 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中国政府由于采取传统的媒体管控方式,导致非典疫情假消息、小道消息泛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恐慌,不利于非典疫情的防控。汲取非典的教训,中国政府加强了新闻会的建设,权威新闻的,成功引导了社会舆论。 当前,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流渠道。“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也是政府改进作风、促进勤政廉政建设,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直面网络舆论,是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实现了从过去的间接到现在的直接,从单向传播到双向沟通,从现实到虚拟的突破,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是中国政府更加成熟和自信的表现,是中国政治更加透明和民主的表现。 网络新闻发言人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发言人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仍然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践和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新闻发言人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模式的推广。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仅在我国几个省市试点,但它一出台就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从当前来说,整体舆论导向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台表达了肯定态度。然而,如何将网络新闻从试点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络新闻依托的是网络技术发展和网民的参与。不同地区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和网民的成熟程度各不相同,如何根据各地、各部门不同的情况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网络新闻制度,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网络新闻发言人形式、内涵的拓展及其制度保障。其实,网络新闻并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过最早的网络新闻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早在2000年3月2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北京艺百网络就举办了“中国首次网上新闻会”⑤。网络新闻是把传统的新闻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网络形成虚拟会场,把新闻者和分散于不同地点的记者集中在一起,使信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 从目前我国几个省市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施来看,网络新闻发言人更侧重线上的网络新闻形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在互联网上信息,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回复网络舆论,形式极其简单。其实网络新闻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网络新闻的内容也急需拓展。网络新闻发言人不是网络发言,而更应当是网络服务的一种形式。 网络新闻的理论指导。网络新闻发言人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是我国政府在网络执政时代的积极尝试。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闻实践同样也需要网络新闻等相关理论的指导。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来说,网络新闻实现了传统模式的多个突破。传统的新闻理论在指导新型的网络新闻的时候更显捉襟见肘。 因此,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对于提高网络新闻水平,加强政府网络执政水平大有裨益。伴随着中国网络新闻的蹒跚起步,网络新闻的研究和理论化同样也需要加强。 网络新闻论文:构建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对于日渐兴盛的网络媒体来说,网络信息表现出来的非线性特点注定了以前旧模式在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缺憾。构建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新模式能简洁、直接、有效地给接受者展现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能把具体操作过程中不能看到的信息传递以及接受者反馈展现出来,有利于其他相关网络理论的形成。 为了较好地区别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方面的异同,本文由二者的传播特点着手,经过比较构建起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新模式。 传统的媒体新闻传播模式 报纸、广播、电视是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媒体,尽管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有不一样的工具、途径与传播形式,不过也有共同的传播特点:1.传播与接受关系明晰。也就是在新闻信息传播之中,报社、电台、电视台通常掌控“发言权”,是唯一的新闻信息源头,即新闻传播的掌控权是在媒体之中,而普通民众是信息的接受人。2.接受者之间互相孤立,联系不紧密。报社、电台以及电视台表现出星之构造往外传输新闻信息。与此同时,所有接收到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正常情况下不会运用相同的途径把新闻信息重新传递给别的人。并且,接受新闻的民众是不会再运用媒体来再次传播新闻信息,仅仅是运用谈话和对话等方式来进行。3.传统媒体把信息传播给接受者,接受者却不能运用相同的途径来反馈信息。就是安排设置“读者反馈”、“民众热线电话”甚至是邀请民众亲身参与到节目中来,都无法切实有效地变换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接受者之间“我说你听”的传播模式。因此,接受者的反馈信息却是时间晚的,或信息量少,或运用其他的工具展现出来,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那种“传播”和“接受”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在新闻媒体与接受者之间树立了一面隐形之墙。 根据以上观点,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在新闻信息资料的传播中,传统媒体的最大缺憾是不能给传播者和接受者两方都提供一个相互对等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接受者对某个新闻信息的反馈情况与需求状况都无法迅速传递到传播者那里,传播和接受之间没有交互性。和传统媒体来作比较的话,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传输在交互性方面有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优点。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每次技术层面上的创新都会推动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向前大步跨越。网络媒体传播新闻信息是以因特网为基础,运用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在新闻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便人们阅读等方面全面做了改进,有很强的立体性信息传播功效。和传统的新闻传播作比较,网络新闻一是经过内容的设置、结构的取舍等方法,让新闻报道有了“最好状态”,方便人们获取立体认知,能更清楚更深层次了解新闻信息;二是接受者的建议和态度能马上传递给传播者,传输与接受间有了某种互动关系,进而让新闻立体传播功效在网络的氛围中有更加深入的展现。 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构造中无固定新闻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无明显界限,不管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全部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一个环节,所有环节都能向其他环节传输信息,与此同时所有环节也都能向传输信息的环节传输所反馈的信息。全部网络传播展现出那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状构造,并且伴随网络覆盖面的拓宽而持续拓宽。 在实际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间有着一个信息互换平台。此信息互换平台包含计算机、终端机以及信息交换设备,它事实上是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中枢。不管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能运用这个途径做传播和接受的活动,传播者把新闻信息汇总于此平台之上,接受者能通过这个平台随意挑选相关新闻信息。 网络传播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有特点于一身,相互交流与双向流动是它最突出的特征。伴随网络技术持续提升与完备,接受者的反馈信息慢慢变成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和传统媒体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不一样的是,使用网络的接受者对网络新闻信息的反馈依然运用网络来传输给传播者;把自身的反馈信息传输给传播者的时候,使用网络的人还能运用信息互换平台与其他客户作建议、思想、观念之碰撞,相互碰撞的结果一般会最终形成全新的信息与建议。 接受者运用网络媒体看新闻的时候,他们反馈信息常常会与所阅读的网页一同进行,有多元性、时效性、同步性的特征。 大多数情况下,网络新闻在页面上仅仅展现出相关新闻的标题,把重要的、有可看性且可以吸引接受者的新闻标题留在第一层面上,把相关内容以及新闻报道、新闻背景留在第二或者第三层面。唯有第一层面的相关新闻标题牢牢吸引了普通民众,人们才会慢慢深入去了解,并会不停地点击相关的新闻信息链接,进而了解相关新闻信息的全部过程。民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有下面一些形式:1.对新闻第一层面毫无兴趣,不想点击接着阅读,和传播者也无交流沟通。2.被新闻标题所深深吸引,慢慢去看新闻的所有内容,乃至去点击相关链接看相关的新闻信息。例如在攻打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没有开始之前,全世界都非常关注伊拉克局势之时,新华网在其网页的首版《最新播报》中专门开设了“伊拉克局势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报道”栏目。对伊拉克局势有兴趣的民众能够先进入“滚动新闻”,走进第二层次,且由“美军动态”、“伊拉克时局”、“联合国态度”、“核查行动”、“大家评论”、“相关时局图片”等栏目上挑选自己喜欢看的内容进入,在第三层次上挑选其非常想知道的相关新闻信息。此种传播和接受模式极大地强化了网络客户挑选新闻的自主和自由性,符合接受者接纳相关新闻的内心需求,很大程度上吸引接受者运用网络去看新闻信息。3.接受者能在阅读新闻的时候运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想法、建议和要求很快反馈到传播者那里,有利于传播者迅速知晓新闻信息传播状况以及功效,改善与完备采访、编辑等相关工作。4.接受者可把他对某个新闻或者某个事情的意见发表在网络相关论坛上,和别的网络客户能马上作一些讨论,达到横向建议的反馈目的。另外,人们还可以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推荐给朋友,也可以发到bbs上面。5.接受者能通过聊天的形式与网络新闻的记者和编辑们相互交流对一些新闻事件的意见,或者是通过网络与嘉宾们就一些新闻热点和焦点问题作“面对面”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构建新模式的过程以及相关分析 根据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在技术上以及运用上展现出来的特点,我们在构建模式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怎样展现传播者和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间的新闻信息的相互传递、反馈、互相交流、结合、意见和建议相互碰撞?把现实生活中虚拟的信息资料交流平台摆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运用它的媒介作用展现网络新闻传播各个方面的信息互动是此模式非常特别的地方。2.怎样把实际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以及反馈途径展现出来,表现出传播者的主导性以及接受者的独立自主?依照接受者的内心表现与阅读方式,我们把接受者的反馈分为三种类型:不作反馈型、点击阅读型、相互交流探讨型,将接受者通过相互交流的平台与传播者的互动一同构建起来。3.怎样强化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整体性和社会性?在刚开始构建此模式时,我们没考虑到接受者与传播者的个体要素,没把二者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思考。可是从心理学视角来审视,所有传播信息者在对新闻信息传播时会或多或少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且会受到自身价值观与倾向性的束缚。与此同时,众多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传播者与接受者,致使他们对有些新闻信息是不是有兴趣,程度深不深,是不是展现出其兴趣,他们的反馈展现到何种程度。在此模式最后成型的时候,我们专门考虑这些因素对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影响。 根据上面问题综合考虑,综合互动和互向交流性为一体的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的展现如下。以人民网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时局的报道为例,来了解新闻信息怎样在接受者与传播者间相互产生互动。2003年4月12日头版新闻大标题是《美国军队扑克牌通缉令:萨达姆是“黑桃a”》。普通民众若对此条新闻不感冒,也就不可能点击相关新闻,更不会对这个新闻发表任何评论,仅仅会在《最新报道》与《深入阅读》中挑选其他战争新闻信息。有些接受者对此头条新闻出现“心理忽视”,隔断了反馈途径;若接受者对这有兴趣,则能点击“深度报道”去进一步了解情况,且在子页中还能够点击“相关评论”去了解别人对此新闻信息的一些看法,或者表达其本人意见,实现网络交流沟通。与此同时,接受者还能够在子页中去看“其他新闻报道”,进入其有兴趣的第三层、第四层信息;另外,接受者还能通过“人民论坛”在《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建设谁买单?》中和学者、网友相互交流。 从接受者接受新闻信息的视角来审视,接受者每遇到一则新闻,大都会呈现出没有实际反馈、阅读新闻、相互讨论等几种情况。接受者不管选择什么信息都会对别的信息造成短暂的内心忽视,对别的信息表现出不作反馈的态度。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接受者对那么多信息的一个综合排队的过程,排在第一位的新闻信息首先被接受者阅读以及相互交流和探讨,排在第二、第三位乃至后面的新闻信息唯有等下一次的接受者挑选——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 现代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的特征和优点 综上所述,此模式很好地处理了我们在刚开始建立时所考虑的因素,契合了具体应用过程中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特点:凸显了新闻信息交流平台的重要性。现代网络新闻传播能在接受者和传播者乃至大众传媒等外部氛围之间作自由连通与信息相互交流,不能离开信息交流平台的桥梁作用。本模式将它的桥梁作用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注重信息的双向相互交流。此模式把现代网络媒体和原来的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最大不同——互动性运用不一样的反馈类型展现了出来。注重现代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综合和社会性。 麦奎尔与温德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指出:“适合所有目的与所有分析层次的模式肯定是没有的。”因此,在构建现代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中,把研究难点放在接受者的反馈与传播的互动方面,由实用视角去勾勒出新闻信息的相互交流,为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提供大致结构。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网络技术的持续提升,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日臻成熟,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也会持续提升、创新与完备。 网络新闻论文:浅谈网络新闻真实及其社会资源利用 [论文关键词]网络新闻 新闻真实 社会资源 [论文摘要]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真实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网络上的信息都被看作为可信度较低的信息。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经过受众的不断检验,其可信度逐渐被提升。因此,网络新闻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网络媒体如何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阐述了网络新闻的特点,并藉由这些特点,结合网络新闻真实社会资源的特点,对网络新闻真实如何产生进行分析,并就网络媒体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提出见解。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1.速度快。由于节省了印刷、制作周期,网络新闻的速度相比较于传统媒体要快很多。网络新闻一般在事件发生后的数小时之后就会在网络上,并被迅速转载。我们知道,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尤其是一些突发性,并且不断处于变化中的事件,失去了时效性,其可读性也就大大下降。 2.“能见度”高。网络新闻转载率高,转载速度快,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新闻在公众中的“能见度”比较高。这里的“能见度”定义为网络新闻被公众阅读到的几率。网络新闻首先在作者所属的新闻机构的网页上,尔后被其他网站,个人博客,论坛等迅速转载(通常是在信息后的数小时内),其出现频率和出现速度大大高于传统媒体。 3.引发受众互动可能性比较大。网络新闻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引发受众互动的可能性。传统媒体的受众互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读编往来。报纸开辟读者来信专栏,大量的读者来信通过遴选,可能在报纸上进行登载。二是热线选登。一些都市类报纸开辟了读者热线,读者通过热线反馈的信息,经过遴选和编辑,被登载于报纸上。三是广播节目播出过程中,接入听众热线,听众的声音作为广播节目的一部分播出。四是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邀请部分观众到达录制现场参加节目录制,并有可能进行发言,发言的内容有可能作为节目的一部分被播出。 传统媒体的互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受众的反馈,通常是经过编辑,剪辑后才得以登载或播出,这就损害了受众反馈信息的完整性,甚至原意都有可能被歪曲。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受众反馈意见被“打入冷宫”。由于媒体资源有限,媒体不可能把所有受众的反馈意见都在媒体上有所呈现。三是在传统媒体上信息的综合成本比较高,打消了部分受众意见的想法。四是前往电视节目录制现场,会花费受众大量的时间成本,在当前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很少有人会为了仅仅一个意见,就前往电视节目录制现场。更何况,并不是每一个到达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有机会自己的意见。 而通过网络意见,对于能够使用论坛、电子邮件、博客、播客进行信息的网民来说,是非常便利的。只要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只要打出一串文字,就可以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和自己的意见,并且与此同时得到心理上的一些满足(下文有具体叙述)。 4 .信息量大,来源多。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是所有网民,网民的身份构成非常复杂,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三教九流,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不同利益集团的各类网民,在网络上各种消息。无论是行业内幕,还是突发事件,都通过网民上传到网络上,为其他的众多网民所见。 任何突发事件,如一场骚乱发生的时候,有专职记者在场的几率不是很高。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通常是由线人通知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然后由这些记者对事件进行报道。在那个时代,普通人无法利用任何媒体资源,只有记者才能利用这些资源,向公众信息。但是在网络时代,任何掌握一定网络知识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者。 同样一件事情,即使有再多的记者进行报道,其报道视角仍然局限在全体公民中很小的人群中。而且,由于新闻从业人士接受过相似的职业教育,且自身社会地位相近,他们的报道视角往往也带有某种共性。而网络时代到来后,信息的来源非常多,其传递者包括了社会的各种成员,也就从更多的角度被表述出来。 二、网络新闻真实 1.网络新闻真实是如何形成的 网络时代之前,新闻的形成主要是以下一个过程:记者和编辑通过对事件本身进行调查,报道,选取某一个角度对事件进行描述,形成文字、广播或者电视节目,在媒体上登载或播出。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合格的记者会比较全面地描述新闻事实,做到整体真实。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新闻真实距离事件真实,仍然有很大的距离。 记者作为个体,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一些局限:如个性特征,个人兴趣,利益相关的潜意识等。这类局限通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其影响可以被降低,但是要想根除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媒体是生存在各种利益相关方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尽管它们一直在努力地标榜自己是不受利益驱使的,但是通过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新闻媒体不受利益驱使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已。 而在网络时代,大量的网民在网络上自己所知道的消息,表述自己的观点,网络新闻的真实形成过程可能如下所述:记者在网络上发表新闻,网民阅读之后,依照自己对事件的了解程度,和记者所报道的新闻相同或者是不相同的信息,记者和网民从比较多的角度对事件的描述,就逐渐构成了较为接近事件全面真实的新闻真实。 2.网络新闻真实和传统新闻真实的区别 (1)传统新闻真实主要是由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创建的;而网络新闻真实是由新闻工作者和对事件有所了解的网民共同创建的。(2)传统新闻真实的表述角度上较为单一,而网络新闻真实的表述角度比较多。(3)传统新闻真实包含的信息量较小,单一,清晰,网络新闻真实包含的信息量较大,繁复,杂乱。 三、网络新闻社会资源的模式 1.网友自发新闻资源的模式 网友在网络上新闻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论坛,博客,资源网站,网民的个人网页。 论坛的组织形式比较近似于讨论:一个事件和一种观点被在论坛上,网民阅读后,跟贴讨论,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事件的表述和有关事件的观点。其特点是信息在一个页面上发生大集成,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在不同的时间点在同一个页面上,人们不需要寻找别的媒体,就可以了解到其他人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 博客是一种“自媒体”,网民撰写了对某个事件的描述和观点,无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来自其他信源的,直接在自己的博客上。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通过这样的渠道出来。上个世纪,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桃色新闻,就是由一个名叫德拉吉报道的个人博客首先的。自德拉吉报道以来,博客上的新闻,尤其是一部分能够经历某些受关注事件的名人在博客上对事件的直接撰写,也得到了更大的关注。例如,当网民想要了解一部电视剧的拍摄花絮,并不一定要像以往,一定要等到电视剧播出后,电视台制作一期演职员访谈时才能看到,而是在电视剧杀青不久,就可能从电视剧的某位演员的博客上了解到。 资源网站是一种任何人通过注册的身份验证之后,都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上传到网络上的网站。当前最为典型的,也是最为著名的,就是各种视频网站。在这些视频网站上,网民自己收集或者是拍摄的视频,传递了新闻事件的信息。3.14拉萨打砸抢暴力事件后,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成为广大网民了解事件的一个重要渠道。 个人建立网页,新闻,这在广大普通网民中是并不常见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事情日渐较多。拉萨事件发生之后,清华大学的学生建立了反cnn网站,一些关于事件的真实情况,在网络上引发了相当强烈的反响。 2.从传统的线性模式到网状模式 传统的新闻模式是线性的:新闻记者了解事实——就事实撰写新闻——新闻——接受来自读者的邮件,电话的反馈。这种线性的模式,比较容易有断裂的可能,每一个链条发生断裂,都会导致消息传播的不全面,进而影响新闻真实的呈现。 而通过网络进行新闻,新闻是呈网状的。新闻事实,通过不同的渠道和角度被表述出来,共同构成了新闻真实。这种新闻真实由于从到反馈,都有着大量的节点存在,所以其断裂的可能性也就较低。如果把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记者如果说错了,那么还可能有当事人和目击者来正确的信息,当事人或者目击者没有说清楚的事情,可能就是记者的信息。 因此,网络新闻的网状模式,给了新闻真实的呈现更多的机会,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网民所掌握信息的模式。 四、从人性看网络新闻真实的形成 由于网络新闻真实的形成过程中,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量有信息意愿的网民,这种真实就无法顺利形成。 1.人的正义冲动。人的正义冲动是网络新闻真实所需要的事实真相的被出来的重要动力之一。由于正义冲动的存在,当网民在阅读到和自己所认知的事实不同的新闻事实呈现时,就会产生“我要说出真相”或者是“这个作者说得不对,应该是这样这样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这种正义冲动,是人在接受了大量的正义教育之后所产生的。 可以说,正义冲动,是一切新闻真实,包括传统的新闻真实和网络新闻真实产生的原动力。人们有说真话的欲望,认为说真话可以影响事实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作为人的使命所在,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 2.人的炫耀欲望。人的炫耀欲望,是另一种网络新闻真实所需要的事实真相的被出来的重要动力。由于炫耀欲望的存在,同样是阅读到和自己所认知的事实不同的新闻事实呈现时,会产生“这个人其实不知道情况,纯粹是瞎编”,“我才是真正明白事实的人”之类的想法。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会尽其所能去描述他所了解的事实,以尽可能充分地炫耀自己在事情认知上的优势地位。在博客和资源网站上,这种心态比较明显。 3.人的交流欲望。人的交流欲望,也是事实被的重要动力之一。由于交流欲望的存在,人们会在阅读到其他人的事实后,自己所知晓的事实,并把的信息表现为一种引发讨论的状态,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论坛上,这种心态表现尤为明显。 五、网络媒体运作和社会资源利用 1.网络新闻真实的监控难度。和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的言论也要得到监控,才能正确地呈现新闻真实。而且,网络媒体的一些特有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真实的监控较之传统媒体新闻真实来说,有更大的难度。 这些难度主要来自于:第一,网络媒体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较之传统媒体来说,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媒介新闻的人数量非常大,且身份修养各异。这样,处于各种目的,大量的非理智言论,编造的事实都有可能出现在网络上,以混淆人们的视听。第二,网络信息可谓海量,要对所有的网络新闻加以监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不断增长的网络空间中,每时每刻都有着海量信息进入网络并复制,监管滞后时有发生。第三,由于网络新闻速度,更新速度都较快,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核实新闻事实的速度要求也就相应较高。 2.网络新闻真实的引导。网络新闻真实的影响力目前一直在上升,因此如果网络新闻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就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还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效果。要有效运用网络新闻的社会资源,需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1)必须要为网民提供合适的自由来进行新闻。自由度不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论什么信息,只要被看作是有碍于某些目的,就会被删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公理。如果网民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新闻的积极性就会严重降低,新闻真实构成材料的提供者也就会越来越少。但自由度过高的话,就会无法控制信息,出现一些不适合于广泛传播,甚至是有害于公众的信息。因此,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研究,制定出一个合适的自由程度,就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 (2)监控和引导,都要尽其可能地化于无形。如果监控手段过于明显,就会给网民造成明显的被监管的感受,一旦出现这种感受,一般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上来说说话,也没说什么不合适的,居然就不让我说,真是过分。这样的想法出现之后,网民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同理,引导手段过于明显,就会使网民感到被当成了无知者,也会降低发表新闻与言论的积极性。 六、结论 网络新闻真实切实存在,并且有效地在网络媒体上构建了新闻真实。这种新闻真实,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性,较之传统新闻真实来说,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网络新闻真实的存在,和人性中的一些特点密切相关。和传统新闻真实一样,网络新闻真实的产生,同样需要有关部门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引导。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是网络新闻真实得以维护和保证的重要手段。 网络新闻论文:“艾滋女”事件与网络新闻色情化的文本构建 网络新闻色情化现象由来已久,一方面内容上选择与“性”有关的新闻狂轰滥炸,另一方面对新闻色情化处理,或挖掘细节,或配以暴露性照片、视频。新闻色情化研究对新闻色情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但大多以罗列现象为主附以臆断式的结论,未对现象作深入的探究并缺乏方法论的指导。①本文就“艾滋女”事件的网络报道(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进行个案研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样本文本进行精神分析,以透视新闻色情化背后的真实。 “闫德利”网络新闻报道表象描述 2009年10月12日,一个自称“闫德利”的博主在新浪博客上自曝骇人身世引发了网络地震。该女子称其被继父强暴后在北京做发廊小姐并染上艾滋病毒,随后,其在博客公布了279个手机号码以及大量不雅照片,并称要报复社会。该博文迅速被天涯、开心网等网站转载。10月16日,一篇被网站大量转载的文章《艾滋女闫德利再自曝 公布“接触者”只为寻夫》为本来很火爆的话题添油加醋。当天百度引擎中“闫德利”的搜索量达到19万的峰值。17日,闫德利家人接受当地媒体采访并声称自己遭人陷害。18日,闫德利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证明其未染艾滋病。19日,闫德利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相关文章是由其前男友杨某所为,并表示向其索要赔偿。21日,容城县公安局民警在北京将杨某抓获,以涉嫌诽谤罪将其刑事拘留。据杨某交代,博客上所谓“嫖客”号码大部分来自闫德利的通讯录。 本文首先是用百度搜索截至2009年11月10日标题中含有“闫德利”的新闻文本。然后对搜索的结果进行了剔除,剔除以下三类文本:标题重复的;内容大同小异的;题目中含有“闫德利”字样但内容和“闫德利事件”无关的,比如“四川版‘闫德利’下跪道歉”。经过筛选后,最后获得的新闻文本一共是310条。 通过对文本进行逐一分析,发现文章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集中对事情进展的关注(如在第一时间转载闫德利的博文、公布的电话号码和照片)以及对闫德利的批评、谴责甚至谩骂,此类文本占总量的68%;第二类是针对网络媒介的批评和对大众媒介素养缺乏的反思,占到总数的14%;第三类涉及制度方面的思索,一方面建议加强网络监管,呼唤用立法的途径解决类似事件,一方面对公权力的无作为进行了拷问,共占总数的7%;其他占11%,比如对闫德利的关爱和对事件法律解读等。 迎合和刺激:本我文本、超我文本的泛滥和自我文本的缺乏 “潜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的理论核心。潜意识即无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它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行为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类的其他心理活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荣格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称为个人无意识,除此之外,他也认为人类本身也有无意识,它是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它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模式,即集体无意识。他认为,人类存在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即原始意象,它像本能一样把一个人强行纳入特定的生存模式,它们“把人的知觉和领悟方式强行纳入特定的人类范型”②。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对以前的超验无意识进行了修正,在他看来,无意识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人生物性本能所决定,更含有社会基础的社会无意识。在弗洛姆看来,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相类似的性格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性格源于人性对社会结构的动态适应,社会性格产生新的需求和焦虑,“新的需求产生新思想,并使人易于接受,这些新思想又反过来趋于稳定并强化新的社会性格,决定人的行为”③。弗洛姆将社会无意识和马克思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唯物的角度对无意识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构成内心的欲望,自我形成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功能,超我形成心灵的道德戒律与理想期望。本我是潜意识的、非道德欲望的体现者,它遵循“唯乐原则”,即追求无条件的满足,规避各种痛苦。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从本我中发展而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一种外在约束的内在化。它的主要功能是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因此,自我就是一个可怜的仆人,要同时侍奉三位专制的主人: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④自我既要接受超我的规训,又要满足本我所需要的事物,同时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通常情况下,这三者保持和谐的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发展。如果三者关系失调甚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性疾病,危及人格健全。 精神分析是媒介分析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新闻现象看到事情背后的真实。和人格结构相对应,新闻文本可以分为本我文本、自我文本和超我文本。⑤ 本我文本:满足本能需求,追求眼球经济。本我文本以无条件满足受众的低级欲望为目的,大多以煽情性的话语和暴露的照片作为诱饵,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对事件的论述上以非理性为特征,在没有核实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对当事人口诛笔伐,甚至谩骂。而此类文本占文本总数的65%。 敏感词汇充斥新闻标题。新闻标题中含有“艾滋女”、“性”、“裸(艳)照”等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的词语的新闻达到229条,占文章总数的75%。文本中更是充斥着类似的词语,极大地挑逗和满足了受众的各种欲望。 新闻写作上,几乎没有一家网站媒体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大多是以讹传讹。很多网站第一时间转载博文、转发裸露照片,并迅速转载“寻夫”博文,披露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个人资料,集体关注闫德利检验艾滋病毒直至将始作俑者的杨某抓获。对事件形成的原因,大都演绎成各种猜测,故弄玄虚,背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的编排上,大多配以暴露性的图片。笔者统计中发现,几乎所有关于闫德利的新闻都配有博客中转载的图片,从一幅、两幅甚至更多,数量不等。即使在闫德利被确诊未患艾滋病的第二天即10月19日,新民网等网站转载一篇标题为《艾滋女闫德利博客裸照曝光》的文章,公布了博客中所有艳照的截图,只是用红笔画去了敏感部位。网络新闻本身就在进行着淫秽照片的传播,极大地伤害了当事人。事件的评价上,绝大多数评论没有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在未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一些侮辱性的语言,误导了网民。 超我文本:居高临下的道德宣判。以10月19日闫德利未检测出艾滋病为分界线,闫德利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报道范式。19日之前,各网站新闻在未对事实核实的情况下,义正词严地对闫德利进行谴责,以社会良知的维护者自居,更有甚者将事件和爱国主义扯上关系,题目是《闫德利丢人上了韩国门户网站》。19日之后,网络新闻除了对事件继续追踪报道之外,更多地体现对受害人闫德利的同情和关爱,比如号召网民和社会关心受害人,不要再去伤害她,并建议受害人用法律武器去维权,更多的是对网络媒介的批评和媒介素养缺失的深深担忧,还有报道质疑公权力在事件中的无作为,任凭事件自然发展,此时,网络又变成悲天悯人、为受害人指点迷津的英雄形象。 在304条新闻当中,有208条是对事情本身的关注,描述事情的原委、披露当事人隐私和对当事人的批评和谴责。其中对当事人的批评谴责占到60条,而56条是19日之前刊载的。其他三类,即媒介和受众媒介素养的批评占40条,其中只有3条是19日之前的,其余37条是在19日之后刊登的;制度方面的批评共有22篇,全是19日之后刊登的,以及法律解读和对当事人的同情的34篇文章,有25篇是19日之后的。 统计数据表明,各个网站基本的核实工作没有做到位,网络报道把关缺位,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媒体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添油加醋以致谬种流传,完全违背了新闻道德。从开始的谴责、揭人隐私、谩骂到后来对当事人的关爱、对公权力和媒介以及公众的批评,网络新闻成功地实现了从本我文本到超我文本的构建。前者以满足人们潜意识中的本能等低级趣味为目的,成功地支配了受众的目光,提高了网站的点击率和知名度,受众“被自觉”地参与到网络的狂欢中。后者是一种外部规约的内在化,也在无意识中发生作用,当出现有悖于社会道德的现象时,便开始激烈地谴责以及深深地自责,对错误的报道范式进行了及时的修正。而本我和超我大都属于无意识的内容,受非理性力量的约束,对事实难以做出正确客观的分析,从而误导受众。 自我文本:寥寥无几的新闻遗憾。新闻文本是以大量采访和对事实的核实为基础,只有这样,才会写出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报道,才会写出观点正确、积极向上有益于健康舆论氛围的评论,任何对采访的忽视和对信息核实的疏忽都是有悖新闻精神的。因此,新闻文本应该是自我性质的,它是理性判断的结果,是在激情和道德之间平衡基础上的创作。而这次“艾滋女”事件的网络报道不是哗众取宠、挑逗受众,引发不良趣味,就是高高在上,道德宣判,前后报道截然相反,体现为采访的肤浅化、报道的煽情化、评论的情绪化和自律、他律的漠视化。 结语 在“艾滋女”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发挥自身迅速及时的优势,跟踪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给予事件极大的关注,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与此同时,网络关于事件的报道中本我文本和超我文本占绝大多数,很少有网站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缺乏建立在坚实采访基础上的较为理性的自我文本。精神分析根据动力学原理,认为心理能量的不均衡分布影响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动力的不平衡分布,顾此失彼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精神危机。网络新闻对“艾滋女”事件的文本构建不适当引导了受众,造成心理能量不适当的分布,将其局限于本我和超我的区域,使得自我力量缺乏的受众处于焦虑状态——关于外部世界的现实焦虑、关于超我的道德焦虑和关于本我中性欲力量的神经症焦虑。随着网民数量的急速上升和青少年网民的增多,网络提供的关于事件的“拟态环境”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社会无意识,有损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网络新闻论文: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与语言策略 摘要 本文以 网络 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为切入点,考察分析了网络新闻标题语言运用的六大策略, 关键词 读题时代 网络新闻标题 传播价值 语言策略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的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网络新闻标题同传统的新闻标题一样,是新闻的“眼睛”和“广告牌”,它以简洁、灵动和具诱惑力的表现形式概括传递新闻的内容,引导读者阅读。同时。网络新闻标题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所有传统的新闻标题,原因在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的不断引导和提示。网络新闻标题在吸引受众注意力,营造阅读兴奋点,争夺受众点击率,从而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这样的大众传播环境下,关注和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并从技术层面透视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运用策略,对于网络新闻理论及业务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 网络新闻的阅读者最先接触到的只是网络新闻标题并且只能通过点击标题链接才能进入到正文看到新闻内容。当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网络新闻标题集中到同一个页面上时,人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这些标题中扫描,做出判断,进而决定点击哪一条标题进行阅读。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来说,它的这种标题与正文首身分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1 导读价值 导读价值是网络新闻标题最核心的传播价值。网络新闻标题将引导读者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阅读。 与传统新闻媒体采用的“推”的方式相比,网络新闻多是采用“拉”的方式,由阅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同时网络新闻具有在线阅读的特征,那么考虑到新闻阅读者上网的时间和费用,阅读者总是希望能迅速地找到自己“期待阅读”的标题和新闻信息。网络新闻标题充当着阅读者是否进一步阅读网络新闻正文的“门面”角色。由此可见,导读价值弥足珍贵。 2 检索价值 新闻标题通常被众多的新闻网站设置为搜索引擎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也是新闻使用者识别与查找相关新闻信息的最初标识。新闻标题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 目前互联网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据文章前几十个字的关键词语进行数据库的收集与编录,而如果不能严格遵守诸如“重要结论前置”、“重要关键词前置”这类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闻也难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数据库中崭露头角。而网络新闻标题无疑就是“重要结论”、“重要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因此对于网络新闻信息的搜索来说,网络新闻标题要比网络新闻正文更能够精确地搜索相关信息。 据笔者验证,使用标题检索,精确度达到80%,而使用新闻全文检索,精确度只有20%。因此,对于网络新闻的检索来说,使用标题检索的精确性要高于使用全文检索。这也是网络新闻标题的检索价值所在。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策略 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导读的作用,而且可以方便检索。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在语言运用上应该独具一格,不仅要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而且还要便于二次传播。因此,除了新闻标题对语言运用的一般要求之外,如准确、精炼、规范等,网络新闻标题在语言运用上还应该采取与传统新闻标题不同的策略。 1 凸显策略 对于新闻检索而言,网络新闻标题是“重要结论”、“重要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因为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新闻事件中网民最关心、最吸引人、最重要、最精彩的信息点。阅读者即使不看新闻正文,只看标题,也大体知道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新闻的标题本身就是新闻。因此,在制作标题时,必须凸显事实主体,把握核心信息。 2 对比策略: 对比策略就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的语言策略。网络新闻标题运用对比策略,揭示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巧妙配合词语,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激发阅读欲望。 (1)同体对比:将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两个相反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如: ①男女网恋上午领结婚证下午签离婚协议(网易新闻2009年3月30日) (2)异体对比:将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加以比照。如: ②太阳客场遭惨败生机渺茫开拓者轻松过关排名上升(新浪新闻2009年3月27日) 网络新闻标题经常把相反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容易造成一种正反映照、正反相成的效果,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3 变异策略 在 现代 汉语中。词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一般情形下,不能改变或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搭配方式。不过 网络 新闻标题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着许多改变或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的现象存在。这些偏离常规的搭配似乎有悖常理,实际上却是以事物内部包含的对立因素相互衬托来表达事物的微妙特质,不仅可以带给读者新鲜感,而且会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地生动。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的写作艺术 摘要 本文论述了网络新闻的艺术特征、受众的心理预期、写作艺术以及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养等 关键词 网络新闻 写作 艺术 网络新闻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原创新闻。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流渠道,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正在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的技术格局、内容格局和市场格局。网络新闻写作比纸媒写作更紧凑有力,比声像写作文字更细致。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是传统的新闻学,但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层次化、实时化、多媒体化等特点,在其新闻报道与写作上有着相应的体现。网络新闻的写作,要充分认识与利用传统新闻写作的规律,更要研究其发展变化的新规律。 目前网络媒体上的新闻,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复制新闻和原创新闻。所谓复制新闻,是指从传统媒体上复制来的新闻。各个新闻网站把传统媒体的新闻搬上了网络。原创新闻是指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二是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三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原创网络新闻写作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网络新闻的特征 网络新闻的发展,与其特有的优势特点是分不开的,网络新闻是将网络的特性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的特点有: 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的新闻存在的条件之一,有了数字化的技术才能将网络新闻传播出去,它将文字、图象、声音等数据进行压缩、复制、传递,并在需要时将这些数字解压缩提取出来。网络新闻的数字化则将一些媒体要宣传的信息、广告等都进行数字化,再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大大节省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成本。 二是多媒体。网络新闻实现了文字、声音、图象的同期声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它借助网络的技术将文字设计、动画、图象、声音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的面前,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使得受众能够更加被吸引。 三是大容量。网络新闻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信息空间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大量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字词可以当场给出定义,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承载超量信息的优越性。 四是全球性。网络新闻的发行是全球性的,其受众可能遍及四海。网络新闻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网络新闻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媒体的公平竞争,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的地域局限性。 五是快时效。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是由网络技术所决定的。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广泛,制作过程比较简单,网络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出去。同时,网络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新闻传播,这样的新闻传播速度与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新闻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时效性极强的网络新闻报道方式使受众感受到了网络新闻的极大威力。 六是高选择性。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完全接受到全部的新闻,而网络就没那么多限制,只要受众登陆到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站收看他所想看的新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二、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预期 网络新闻写作要把握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方式特征,网络新闻传播,拥有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数据库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也存在诸如网络信息接收终端的物理特性所导致的屏幕的光刺激、页面第一视觉区域的有限、上网费用的消耗等各种阻碍信息传播的局限因素,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下列特征:一是快速获取最新信息,网络新闻的受众,需要快速了解自己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新闻订阅作为主流信息接收模式的受众群,通过网络高速获取最新信息是他们的普遍需求;二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交互性信息传播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受众因此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欲望更加强烈,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三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深度信息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网络新闻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储、数据库检索、信息时间的多级梯度布列等全新技术手段的采用,网络媒体拥有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向受众提供全方位深度新闻信息的特殊优势,受众渴望接近深度信息,希望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且渴望了解主体新闻背景、影响及主体新闻事件发展趋向。“用网络媒体作新闻报道,求实效首选‘文字’,求直观首选‘图片’,人物访谈、讲话首选‘音频’,动态感强的场面和重大事件报道首选‘视频’。” 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有新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标题是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标题实际上也成为他们权衡自己获取新闻所支付成本的第一判断,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二是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受众阅读网络新闻信息速度的加快,导致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扫描式阅读的时代。人们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忍受着屏幕光对眼睛的刺激,开始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三是阅读中自由选择信息内容几率的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为受众获取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便利,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受众在获取网络新闻中拥有的这种极大的自由度,网络媒体需要在内容的写作编排上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以保证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进而保证网络媒体多元化传播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认真研究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新闻的写作艺术 鉴于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要求及行为方式出现的新变化特点,网络新闻写作有其自己的特殊方法: 一要精心制作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往往最先被搜索引擎捕捉,新闻标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描述准确和寓意深刻的新闻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新闻媒体网站为增大信息容量,一般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的引导式版面布局。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每条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新闻标题已经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网站深层内容的第一引导力量。好的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链动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网络媒体要想吸引受众向网站的深层内容进入,就必须强化标题意识,在标题的制作上下大功夫,让新闻标题对受众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标准:一是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二是突出一条新闻中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三是强调一条新闻中最新的变动;四是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要求或许不能同时在一个新闻标题中实现,但是。在一个新闻标题中,这四个要求被实现的成分越多,其新闻标题的质量就越高。 ,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该注意:一是一则新闻需要有一个单独一行的、一般不要超过25字的文字标题,以确保描述新闻的本质内容;二是标题第一个词对于描述新闻或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新闻标题要善于标新立异;四是为了解新闻的前后关系服务:五是每一个独立的网页都必须用醒目的标题作为标识。另外,不要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词汇制作标题,在快速阅读中读者难以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不得其解,也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 二要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网上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为扫描式阅读,要保证读者能够准确、清晰地捕捉新闻内容,写作时就要做到:将重要新闻要素用最清晰的文字方式合理排列并加以描述,写作时需要特别注意:突显关键词语,避免强调整个句子或段落,因为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内容,增强读者是跳跃着的注意力;用最重要的事实或结论作为这一页新闻的开始,并写简短的新闻概要;要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完成对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概括与描述;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遵循重要者为先的原则,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前端;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有用。以“对读者有用的”的方式写作网络新闻,让读者很快发现他们想要的信息。准确、简洁、突出,在新闻主体的构造过程中需要同时完成。 三要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网络新闻过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读者是分层去索取新闻信息的。在网络新闻写作中,要精确地判断新闻价值的层次结构,按照读者关注度、需求度,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要素进行立体化的划分排列,确定一个页面里诸新闻要素的组合排列关系和多层页面中的组合排列关系。分层展示一般不要超过四层链接。网络新闻写作需要立体分层表述。需要注意:一、对新闻重点因素进行精确分解,确定第1、2、3页面呈现内容。如果传达的新闻信息能在一个页面上简洁而完整地呈现,就不要使用超链接;二、保证每个页面的内容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并从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主体新闻,通过信息群落深刻了解网络媒体所要传达的整体信息。实施链动的信息群落包括:新闻诸要素的详细描述与解释、支持结论的论据说明、直接背景资料、统计的表格与数据、问题的定义与专门机构的缩写以及参考资料等等。 四要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搜索引擎是人们检索网上信息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让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和查寻,是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新闻的再度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为了使新闻信息的内容能在搜索引擎上请晰显现,一则新闻最前端的数十个字是新闻全部内容的简明标示,受众通过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描述判断新闻与自己的需求。其写作方法如下:一是使用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二是制作新闻概要,将其置于页面最前端,精心设计链动,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三是导语和概要描述必须准确反映新闻的内在联系及本质。 五、滚动式、超文本、互动式写作。从网络新闻的类别来看,文字新闻是其基础部分,大部分视频和音频新闻往往是在文字的支撑下再通过超链接技术来完成的。网络新闻中,文字的写作是其重要的基础部分。网络原创新闻的写作更强调即时滚动式写作,它是一种超文本写作和互动式写作。为满足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网络新闻写作无“截稿时间”的概念,一切均为“现在进行时”即全方位跟踪新闻事件发展、即时滚动式的写作。网络新闻的一般写作过程是:1、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快讯;2、十多分钟后写详细报道、多篇报道,以超文本的方式展开;3、接着附上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4、最后写出对此事件的评论。这种写作方式,为保证捕捉最新动态,以快讯为主,然后跟进比较详细的报道,如果有需要再跟进述评。其中快讯很重要,是即时滚动式写作中的主角。随着新闻事件的每一步进展,快讯都要争取与此同步发出。如果发得频率高、密度大,就成为即时滚动式写作的另一种形式,即文字现场直播,它是实时写作发展到极致时出现的一种报道方式,像电视一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现场报道,采用的手段是文字而非视频或声音。 四、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受众的阅读需求和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和新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树立全新观念。网络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人员面对更快的节奏、更多的变化、更高的强度,促使从业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本领,必须树立全新的新闻职业观,新闻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新观念、新知识;要不断强化竞争观念。正确把握网上受众对网络新闻内容与形式的期望与要求,对自身网页建设策略不断进行调整;坚持创新观念,网络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网络媒体要增强原创性;加强服务理念,扩大网络新闻服务竞争的规模与层次,强化网络新闻的服务品质;增强市场观念,网络媒体要开放搞活,吸引更多网民;培养务实观念,充分利用网上新闻资源和各种背景资料,加强现场新闻采写,以增强网络新闻的新鲜感,促进网络运作与交流。 提高理论技能。要又快又好地写出网络新闻,必须打好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工作的科学而坚实的理论与业务基础。媒体是现代社会中重要公共资源,必须始终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网络新闻工作者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政治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等。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党性原则在网络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且更要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需要,创造性地体现舆论引导能力。 熟练业务技能。网络新闻工作者除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知识和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功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即在网络及计算机知识方面的素质,包括应用计算机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技术、运用通信技术(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电子论坛获取各种最新的信息)、网络新闻和网页设计制作及传递、计算机辅助报道技术、稿件传输技术、多媒体应用等的能力。最好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能熟练的编排文本、照片、图表、音频、视频等材料。多媒体写作和超文本结构空前提高了新闻记者、特别是报纸记者和大众媒体客观、真实、立体的报道新闻事件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与质量,这既是信息时代提出的崭新素质要求,也是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 注重新闻实践。网络媒体在写作风格、采访工作节奏上表现出自己独特优势,使传统新闻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以文字新闻写作方式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多媒体新闻写作方式为主;二是以线性文本结构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超文本结构为主。当然,在学习和掌握多媒体写作和超文本结构的同时,不能丢弃对文本写作与能力的训练,包括文字技能和摄影技能,新闻工作者主体素质的综合思维能力、批判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应当紧密联系、依托自己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工作实践,加强网络新闻采编实践,牢固掌握网络新闻采编实务的运作规律,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不断弥补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真正成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复合型媒体工作者。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播发的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网站一般是原文转发,有时修改一下标题或对文字简单删节,很少对其进行适合网络新闻写作和传播规律的结构性编改,致使新闻描述方式和内容结构布局陈旧、单一,给网络新闻带来了诸如信息承载过量、服务功能单调、技术依赖性强、新闻可信度降低等缺陷,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但是,毕竟网络新闻涵盖了传统媒体新闻的诸多优势,从理论上说网络新闻能够替代传统的媒体。它既满足了受众新闻信息的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不足,网络新闻写作作为一个全新新闻形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的措施 【摘要】网络新闻传播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凭借先进的传播方式、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广泛的信息量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本文从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从而分析了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方便 伴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迅速崛起,并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也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崭新而又重要的工作。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网络信息与新闻共享平台,它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1]。但是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十分必要,本文探讨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1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特点 1.1网络传播的优点 一是信息量巨大。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克服传统版面限制的障碍,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接收到海量的信息有效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二是信息传播具有时效性。某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只要把信息上传,人们登录网站就可立即了解新闻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三是网络结构的多样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技术,网络传播新闻运用多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当前的信息传播更加生动,更好的吸引受众。 1.2网络传播的缺点 一是网络信息缺乏真实性。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将一些虚假信息到网上,不但损害了受众个人的利益,还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声誉。二是网络新闻重量轻质。当前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多数信息空洞浮夸,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受众无法获取有效信息。三是经常发生法律纠纷。当前我国关于网络新闻规范的法律还不健全,很多网络行为缺少罚款的约束。同时,不合理转载损害原创新闻传播者利益的的现象十分常见,还有个人信息的曝光。 2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网络新闻是舆论的引导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在传播途径上存在单向性,且新闻传播者的活动具有组织性和集体性,所以在舆论引导方面有较好的保证。但是网络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其舆论引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通过网络新闻传播的途径,新闻传播方的地位变得主动,人们具有广泛的言论自由,他们积极在网上新闻和言论,并与其他人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并且这种交流采用的是匿名的形式,这使得很多人忽略社会责任,甚至肆意传播一些不良言论,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其次,在当前发达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新闻的虚假性得不到保障。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得海量的网络新闻。但是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许多网络媒体为了一己私利而职业道德缺失,将道听途说的虚假言论在网上误导受众,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3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措施 3.1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 网络新闻为一些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加强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首先要采取措施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 3.1.1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 当前网络新闻传播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相对缺少相关的专业培训,确保新闻真实性与可靠性的意识不够强。所以在日常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及责任心,为净化网络环境奠定基础。 3.1.2建立严格的网络新闻审稿制度 当前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过程缺少严格的审稿制度,许多媒体为了争得发稿先机,对所获的的稿件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就发表出来,这就为虚假网络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在实际新闻传播时要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记者、编辑充分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从源头行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为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 3.2用合理的评论方式引导舆论 3.2.1利用网络新闻评价实现现在潜在舆论的健康转化 所谓潜在舆论,是指在相当数量的受众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性意见,它决定了新闻受众的预存态度或立场。网络新闻作为一种广泛的传播途径,利用利用网络新闻评价实现现在潜在舆论的健康转化,能起到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网络新闻评价是一种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传播方式,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及时将某些良好的情绪转变为鲜明的间接,逐渐把人们的潜在舆论引向健康的发展方向,对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3.2.2利用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形成舆论主流 网络新闻评论多数是个人见解和意见的表达,夹杂了个人的情绪,所以经常无法形成舆论共鸣。要合理利用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把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的媒体评论相结合,并形成对接和互动,使社会主流观念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宣扬。当然还要注意从人们感兴趣的内容和角度入手,保证舆论引导的可信性,这样才能形成舆论主流。 3.3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 受众媒介素养决定了其对新闻信息的鉴别能力只有掌握正确使用媒介知识和技巧,提高个人信息免疫力,才能抵制虚假信息的不利影响。在当前的网络时代里,人们不能一味追求个人的感官刺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自觉汲取有用的信息。 3.4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监控技术 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目前要抵制错误舆论和虚假信息,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在进行网络传播时,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有效预防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攻击等不良网络事件的发生,从而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4结语 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既要立新,又不能废旧。从现实的实践来看,一些传统的舆论引导还是有效的,既要务虚又要务实,既要有明确的对策,更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总之,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了,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两面性,采取相应的措施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康炜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研究 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难以比肩的优势。网络新闻借助网络媒体的先天优势,能够及时、迅速地把最新发生的事件传播出来。它不仅将传统媒体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还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受众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内容。受众只要登录到互联网,就可以自由地选择想看的新闻。然而,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引发了假新闻、新闻侵权等道德失范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扰乱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阻碍了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一、虚假新闻泛滥,破坏新闻真实性 新闻传播引发的诸多伦理问题中,假新闻问题愈演愈烈。当今新闻媒体的竞争愈发激烈,各种假新闻屡禁不止。这不仅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也大大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在每年《新闻记者》杂志的假新闻评选活动中,网络假新闻都占有一定比例,网络媒体从转载假新闻的辅助地位,逐渐变为独立制造、传播假新闻的主体。 (一)追求时效,把关不严,转载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网站之间的争夺战甚至以秒而论。当媒体过度追求时效性时,对新闻内容的把关就会减弱,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便很难得到保证。部分采编人员素质不高,容易产生造假行为。在点击率就是生命的今天,为了吸引更多读者,不少采编人员不惜有意忽略一些细节,甚至添油加醋,使新闻变得“好看”。有的人甚至由于惰性和截稿压力,采访环节偷工减料,造成新闻失实。随着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些传统媒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不经核实便轻易发稿,引起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此时,网络媒体充当了放大镜的作用,扩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如《新快报》陈永洲连续发表十余篇诋毁中联重工的新闻稿,很多网站未经核实便争相转载。 (二)媒体追逐名利,炮制假新闻以求利益最大化 提高点击率是每个网站竭力追求的目标。一些网站为了迎合受众口味,重点猎奇、低俗的新闻。在利益的驱动下,新闻媒体忙于抢新闻、争独家,以揭露、批评负面新闻扩大知名度。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部分网络新闻媒体不得不炮制耸人听闻的“奇异”事件博取受众眼球。除了由新闻媒介炮制的假新闻,一些网络推手和公关公司有意制造骇人听闻的网络事件,骗取点击率和关注度,以达到炒作目的。在自媒体普及的今天,一些博主、自由撰稿人,充分利用低俗、猎奇的事件吸引受众,使假新闻现象屡禁不止。 二、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侵犯公民权利 网络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分散、宽泛的渠道,其庞大的信息承载量加快了信息交流,言论自由得到增强,随之带来的是大量网络新闻侵权问题。由于网络新闻数量庞大,网络新闻侵权的表现是多样的。 (一)侵权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网络新闻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主要指网络媒体发表失实的报道、评论,或者网民发表的侮辱、贬低他人人格的语言。由于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侵害名誉权产生的后果比传统媒体更严重。除了侵犯公民个人名誉权,部分媒体对“法人”名誉侵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网络媒体,由于采访环节的疏忽造成失误,或者故意捏造事实,诋毁报道对象。2013年6月,中国商报记者带领非本报人员赴青海都兰县采访。随行人员途中向多家单位索要钱财。索要未成后,中国商报记者及其随行人员将不实报道登载在网络上,给被采访单位的名誉权造成了损失。 (二)侵犯个人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传播中保护个人隐私更加困难,保护网络中的个人隐私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由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的疏忽,无意中将报道对象的身份信息、住址、电话等涉及隐私的信息报道出来,给报道对象正常的生活带来不便和隐患。还有一些新闻工作者视职业道德而不顾,为了争夺点击率,不惜故意暴露新闻主人公的个人隐私。如某网站报道深圳福田扫黄的新闻,将失足妇女日记拍照公之于众,故意使用“女”“日记”等诱惑性的关键词讨好受众,践踏了失足妇女日的隐私权。侵犯他人隐私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娱乐新闻中。为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娱乐媒体挖掘明星隐私几乎到了无底线的程度。娱乐记者为获取所谓的独家新闻,采取暗访、跟踪、偷拍等不光明甚至违法的方式。报道内容从明星电话QQ号,到男女星出双入对、共同出游,再到女星到医院孕检,娱乐记者深入到明星生活的方方面面,费尽千辛万苦地爆料。这种报道不仅真假难辨,也侵犯了明星的个人隐私,会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三)侵犯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因特网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数字化和虚拟性使新闻作品极易被复制、改编和传播,这对于原作者的著作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网络新闻侵犯著作权有多种形式:剽窃他人作品,利用他人作品拼凑、编造新闻作品;将在网络上传输的作品下载并刻制成光盘,公开传阅;未经许可将他人作品的原件或复制品,提供到网络上进公开交易或传播等。一些网站在非法转载新闻的过程中,改变或隐藏被转载新闻作品的作者、出处,直接侵害了版权人的著作权。如2014年1月,财新网连续发表独家报道,揭露前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的贪腐问题。由于题材的重大性,报道一经刊发,引起媒体的大量转载。然而在转载过程中,多家媒体篡改了报道来源,使付出巨大财力、人力报道此事的财新网权益尽失。为此,财新网发出了侵权公告,维护自身著作权。 三、低俗化价值取向,造成信息污染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部分网络新闻在市场化竞争和受众对娱乐的需求中逐渐显现出低俗化倾向。网络新闻报道过度煽情,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使拳头、枕头、噱头,逐渐成为哗众取宠的法宝。低俗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极度渲染暴力、血腥 长久以来,网络社会新闻津津乐道于凶杀、抢劫等犯罪案件。一些媒体在报道中不反思事件原因,不宣传法制,反而详细描写作案过程,描写夸张、富有戏剧化,甚至贴出作案工具和犯罪现场的血腥图片,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这样的报道会对受众造成心理危害,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引起模仿,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漠视生命,缺乏人文关怀 在网络社会新闻中,时常出现死亡、疾病和灾难报道。一些报道似乎将死亡看作家常便饭,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甚至将死亡娱乐化。将他人的痛苦作为卖点,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点。如“病房里的婚礼”题材的新闻,报道者将身患绝症的主人公推向受众,对这种报道可能给其带来的伤害不以为然。在灾难报道中,网络媒体仍缺少人文主义关怀。如某汽车网站为盘点几款汽车的安全性,网站首页登载的标题为“这里有你最想看到的”,配图是一辆越野车撞在树干上,车头严重变形的照片。以车祸作为吸引受众的噱头,是对生命的不敬,也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在一些网络报道中,死亡人数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而追踪大小官员的救灾行程,才是报道的重点。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悲剧”,却成为救援抢险的“颂歌”。 (三)忽视传统美德,宣扬拜金主义 随着网络报道影响力的扩大,网络新闻产生的后果不容忽视。当前,物质条件大幅度提升,社会生活中浮夸风、拜金主义泛滥,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需要传统美德的规范。一些网络媒体带着艳羡的眼光炒作“土豪”们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甚至作出奢华婚礼的专题报道,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一些报道言语中带有对浮华生活的羡慕和向往,这样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放纵生活推波助澜,只会误导受众,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四)“色情新闻”大行其道 现实生活中,“丰乳”“翘臀”是美的表现,但将其作为新闻吸引受众的噱头,则有悖于道德。为了博取眼球和点击率,多数网络新闻对受众的挑逗并不是赤裸裸的,而是与“性”打擦边球。这类报道往往与女性的“身材”相关,文字露骨、挑逗,配图火辣、暴露,如车展上某某模特“真空上阵”、某某明星“走光”“露点”。在版面安排上,这种露骨新闻常与挑逗性的图片编排在一起,以便增加点击率。有些网站甚至将其置于严肃的政治新闻一侧,以提供娱乐为由,行哗众取宠之实。 (五)追异猎奇,使用“标题党”制造噱头 许多网络媒体充分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制造并传播八卦新闻。同时,为获取点击率,利用受众的“审丑心理”伺机炒作。从以丑为美的凤姐、小月月,到以衣着暴露、言辞粗俗的干露露母女,卖弄丑态的所谓明星在网络新闻的炒作下,一次次冲击着大众的审美标准,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同时,在标题制作上,许多网络媒体语言过于媚,一些网站为了吸引受众,通过文学手法加工出夸张、煽情的“标题党”。网络新闻传播为受众带来了诸多便利,却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如何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 作者:韩文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 一、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 1.舆论借助于网络新闻传播成为主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已经成为了传播的重要手段,舆论借助于网络新闻进行传播依然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人们陪伴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已经从一家独大的时代过渡到与网络媒体平分天下的时代。更甚者,网络媒体在有些方面的传播力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发行量、广告利润等方面的影响,有很多报纸都已经停止发行纸质版,转而发行网络版。可见,网络传播手段在当今新闻行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将来的新闻传媒行业必定会有更大的使用空间。 2.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成为大众的心理需求。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心理,就一般传统的传播手段而言,由于更新速度较慢、新闻形式过于陈旧,画面感、声音等各个方面都较为欠缺,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心理。而网络传播则大大弥补了这些缺陷,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和多渠道的新闻获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于新闻的获取,声音、视频、画面等极具视觉效果的媒介方式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到各种信息。这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势和心理需要,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的受体数量,长此以往,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必定会进一步革新,这样使用网络获取新闻信息的大众越来越多,而传统媒体的使用人数则大大减少。可以说网络传媒和受体数量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是新媒体时代必然出现的结果。 3.过量的网络舆论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 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视觉感和画面感,借助于声音、视频等形式来呈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众带来了感官上的放松,但是过量的网络舆论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新闻面前几乎无所适从,变得被动。尽管网络新闻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但是过渡依赖于网络新闻,人们开始迷失自我,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几乎淡化,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娱乐至死”现象的产生,人们只是一味地追逐感官的刺激,造成人生观、价值观偏颇的现象。同时,大量假新闻的出现,在社会大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总而言之,过量的网络舆论不应该是网络传播的初衷,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变这一局面,不断营造健康的网络新闻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二、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特点分析 1.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优点分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最大优点就是时效性、无限性、可储存性和互动性。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网络新闻将不再受传统新闻者的限制,受众可以自己的新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的传播,而且新闻将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平台。网络新闻传播极大地方面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人们可以从中获取想要的信息和资源,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极为有利的影响。 2.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缺点分析。 在网络化时代,过多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了负面的作用。网络新闻传播渠道的去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造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各种各样的网络假新闻随之出现,网络新闻的恶俗化倾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媒介素养。快餐化、个性化、私秘化、猎奇化的阅读方式让人们的心态趋于浮躁,人们不再重视个人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现象,这些都是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负面影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过渡泛滥,让人们曲解了对于新闻的认识,不利于提升他们的新闻素质。因此,只有大力发挥网络新闻传播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才能够让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呈现出健康的状态,这正是新闻行业的目标所在。 三、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对策分析 1.相关工作者要提高新闻的可信度。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舆论而言,要想实现健康化的发展,就首先要求相关工作者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这对相关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强化个人的责任心和判断力,学会辨别和处理相关的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发展。在新闻的之前,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整合,考虑到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对虚假信息进行筛选,尽可能给大众提供科学、真实的信息,这是至关重要的。要考虑它们在社会大众之间有可能产生的舆论心理,如何有效地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这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总之,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从媒体的源头来对新闻信息进行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够巩固新闻秩序,为网络新闻的传播打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 要想实现真实、可靠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就要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要完善立法,制定并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并给出相关的处理和解决办法,通过法律来约束网络新闻的传播。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步骤。首先,必须要对网络传播环境进行监控和净化,对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网站、论坛及个人进行警告和处理;在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大监督力度,整治不良的谣言散布者,提高网络新闻的质量。提倡大家真实、可靠、科学的新闻信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于网络新闻加强监督不仅仅是网络传播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内心需求,只有不断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才能够从整体上优化网络传播质量,提供给大众积极向上的可靠信息,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及和谐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 实现真正健康的网络新闻传播舆论,还要不断地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质。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媒介素质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从根本上决定了大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鉴别力和吸收能力。相关的媒体工作者应该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并建议大众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怎么正确使用媒介;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会相关的技巧和知识,有力抵制错误、虚假信息对自己有可能造成的损失。作为媒体的受众,应该准确鉴别和分析媒介信息,提高个人的信息防护能力和信息免疫力。更重要的是,媒介受众要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在网络时代不应该随波逐流,一味地去寻找感官的刺激,最后成为“娱乐至死”的牺牲者。而应该自觉提高自我媒介素养,同时还应该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合理地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重新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不至于迷失自我,在网络化时代下更好地生存。 四、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点。网络新闻在带给社会大众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诸如舆论化明显、快餐化等现象,这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在认清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两面性之后,要对之采取一定的措施:相关工作者要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只有如此才能够在网络新闻传播背景下,实现舆论的合理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金春郊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1)网络新闻传播速度较快。 网络新闻的信息传播和传统新闻的新闻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网络新闻的传播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传播的,这样的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有和互联网进行连接,就能够在任何地方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样就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网络新闻更新速度,使得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能够快到以分秒计算。 (2)网络新闻的成本低。 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在制度和传播上花费的成本都较低,因为网络新闻在传播上摆脱了传统新闻的印刷和发放的过程,这一环节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人力,也就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网络新闻的完成和传播的过程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一个服务器,人们就能够通过互联网完成新闻信息的国内外传播和。而传统媒体海外版的报纸需要更大的成本和工作难度,网络新闻在传播上完全不用考虑这些问题。 (3)网络新闻检索更加便捷。 传统新闻媒介进行新闻检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报,人们为了缩短信息查找的时间也只能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提前剪下来进行保存,尽管这样的方式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网络新闻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这一问题,人们在查找所需的网络新闻时只有需要点击电脑的搜索功能,便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闻检索的效率。 (4)网络新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传统的新闻,如报纸,由于版面的影响和有限,这样就使得新闻内容受到了限制,除了报纸外,像电视新闻也会由于新闻播放时长的限制造成新闻内容大打折扣,电视台新闻工作者只能进行新闻的剪辑,挑选那些相对重要的新闻进行播出。但是网络新闻就完全不用担心这一问题,由于电脑本身具有储存量大的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在进行排版时,完全不用担心,不用考虑新闻篇幅,只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新闻就能够进行报道。这样就是能够充分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现状 (1)网络新闻传播范围广导致监管不到位。 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民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福利。但是在带给人们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地方,假新闻的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造成假新闻蔓延的重要原因就是新闻监管不到位。由于互联网的传播很多都是跨国界传播,这样就给新闻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很难实现统一有效的监管。这样就给假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国新闻监管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职能,制定出更加有力和有操作性的监管手段来进行网络媒体的监管,实现文明有序的新闻传播。 (2)语言障碍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 语言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各国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着该国的文化内涵,当前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中语言冲突占据很大的一部分。从全球的网络新闻传播上看还主要是以英语作为最主要的语言,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意识形态主体还是西方国家,而在我国以汉语为语言,以东方意识形态为主的网络新闻传播构成中,就容易因语言转换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新闻传播受阻。因此,想要改变当前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现状的主要举措就是要普及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播,全面提升中文在世界的影响力。 (3)网络新闻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网络新闻进行约束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没有互联网使用者的范围和权利等细节问题,这样就是使得开放性和自主性极强的网络新闻受到了阻碍。我国很多互联网网站中的新闻都通过转载和复制其他网站的新闻获得的,这样就容易造成新闻网站和网站之间的作品纠纷,给网络新闻的传播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做好网络新闻传播的有效手段 (1)完善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维护一个行业活动的根本准则和道德底线,特别是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网络新闻,为了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顺畅就需要健全网络新闻法律和制度,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网络新闻传播的维护。当前我国针对网络新闻的发展状况,提升了利用经济调控手段的方式进行新闻媒体的监管,并在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维护下确保新闻工作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做好网络新闻的立法工作,弥补当前我国网络新闻法律的空白,规范网络新闻传播资格的认证、新闻采访权和新闻传播内容等,保证网络新闻的有序发展。 (2)做好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工作。 由于网络本身就是具有舆论导向引导的功能,在网络技术条件的支持和专业新闻机构的帮助上,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降低很多虚假新闻和无价值新闻的传播,这时候新闻机构和媒体就扮演起了“把关人”的角色,并在我国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下利用自身的权威进行信息导向,这样才能全面地提升网络新闻在公众中的形象。 (3)加强网络新闻传播工作者的素质,完善新闻传播形式。 网络新闻工作对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充分明确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定位和工作范围,充分尊重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全面提升网络新闻的质量。网络新闻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管是任何行业来说,对于工作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都有更高的要求。只有成熟和完善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做好新闻传播工作,改变传统新闻内容和形式单一的现状,充分有效地利用新技术和新功能做好新闻传播。 四、小结 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了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假新闻和不良风气的新闻资源充斥着整个网络,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环境。因此,做好网络新闻的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以及网络新闻工作者人员的培训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网络新闻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人们传播更加有效的信息。 作者:杨洁 单位:北京迦南锐奕广告有限公司
劳动安全论文:从保障劳动者安全的角度谈煤炭资源整合 摘要:煤炭资源是发展采掘工业的物质基础。煤炭资源的开采条件直接影响煤炭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也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矽肺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职业病,严重者可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发展为肺心病、心衰及呼吸衰竭直至人死亡。经调查发现,在中国的一些矽肺病的高发地区,造成人们得矽肺病的原因是他们都曾经在非法开采的个体煤矿里打过工,由于个体煤矿缺乏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劳动保护措施,劳动者长期处于粉尘工作环境中,进而染上了这一目前无法治疗的疾病。因此,如何依法规范煤炭行业管理,保护国家的矿产资源以及在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加以保护便成了我们所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矽肺病;侵权责任;高度危险责任 最近,在看某栏目时,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中国的某个村子里,有着一群矽肺病患者,他们都曾在本村的小煤矿里打过工。 当记者来到该村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一个捡破烂的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本该是在家享受儿女满堂的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是他的几个儿子都由于在煤窑打工得了矽肺病死了,所以老人只好和老伴儿靠捡破烂来维持生计。据村民们介绍,在这个村,矽肺病患者人数非常多,有不少家庭都是多位亲人同时患病。这些矽肺病患者大多数是青壮年,他们死后,留下了孤儿老小,给家庭带来沉痛的打击。 村民们告诉记者,整个乡镇矽肺病患者多达四五百人,当地的小煤矿大多环境极为恶劣,且本身就是非法煤矿,不可能与雇用的村民签订劳动合同,村民们患病后,只能自认倒霉,无法得到开采者的赔偿。另据记者调查,这些非法煤矿名义上说已经关闭,实际还在生产着。 就此而言,我们不难发现非法煤矿的弊端所在,不仅严重危害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明白继续进行煤炭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本文就该案例中权利受到侵害的矿工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关闭非法开采煤矿的必要性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煤矿的采掘是一种高度危险作业 高度危险作业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力量和某些物质属性,虽以极端谨慎经营仍有可能致人损害的危险性行为。它包括适用民用核设施、高速轨道运输工具和从事高空、高压、地下采掘等高度危险活动,也包括占有、使用易燃、易爆、剧毒和放射性等高度危险的行为。 在本案中,煤矿经营者的非法开采属于高度危险作业中的地下采掘活动。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煤矿的采掘是一种高度危险的作业。由于这种高度危险作业给他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称为高度危险责任。 二、中国《侵权责任法》中有关于地下挖掘活动侵权责任的规定及免责事由 (一)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九章中,对高度危险责任中有关于地下挖掘活动的侵权责任有如下规定: 第69条: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73条: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 第77条:承担高度危险责任,法律规定赔偿限额的,依照其规定。 (二)免责事由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知道,从事地下采掘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 三、高度危险责任的构成要件 高度危险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包括三个构成要件:第一,行为人实施了高度危险作业行为。在上述案例中,煤矿主雇用村民进行煤炭采掘,这说明其实施了高度危险作业。第二,受害人遭受损害,这种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由于非法煤矿的经营者未能提供给受雇矿工良好的劳动保护措施,使他们长期的在恶劣环境下劳动而得了矽肺病,使其丧失了劳动力甚至死亡,无论是对其人身还是财产都造成了损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第三,行为人高度危险作业行为与受害人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矿工之所以会得矽肺病,是由于非法小煤矿经营者对煤矿的开掘所造成的。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四、处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这些非法煤矿经营者的行为造成了得矽肺病患者的损害,构成了高度危险责任,他们应该承担高度危险责任,按照法律规定的赔偿限额进行赔偿。但是,这些私人煤矿是非法的,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坚决取缔非法煤窑,并对其进行处罚。 五、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仅仅应从法律角度分析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我们还应探究导致这些人权益受侵害的深层原因所在,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以外,我们应该明白,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些非法煤窑的非法性和管理的不正规性。 一般而言,正规煤窑都会提供给劳动者好的劳动保护措施,会提供给他们开采煤矿所需要的专业防护设施及物件,而且,正规煤矿所采取的开采方式及管理方式更为科学合理,劳动环境远比那些非法煤矿好的多,从各方面都注意对劳动者的保护。事实证明,管理正规的煤矿是很少发生职工损害事故的,潞安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六、煤炭资源整合的好处 1.可以保护国家矿产资源,更为合理地分配利用国家资源。 2.经过煤炭资源整合,管理更为统一科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减少矿难的发生。 3.经过煤矿的兼并重组,可以优化生产环境,提供更为可靠的劳动保护措施,减少职业病患者。 4.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 总之,关闭非法煤窑,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类似案例中这些事故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保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国家的矿产资源,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应该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煤炭业的发展秩序也需要不断完善立法,强化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这样,煤炭经济才会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 劳动安全论文:婴幼儿食品安全隐患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摘要:运用经济学中的时间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以及生产函数等模型工具,以“毒奶粉”事件引发的关于安全喂养婴幼儿的思考为基础,分析了婴幼儿食品安全隐患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得出结论:当婴幼儿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时,利他主义的母亲会考虑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这需要减少母亲的工作时间或休息时间,且最终会直接或间接降低育龄女性劳动力的市场产出。 关键词: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毒奶粉”事件;利他主义;市场产出 以三鹿等一批品牌为代表的“毒奶粉”事件严重危害了婴幼儿的生命健康权,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国内婴幼儿食品安全提出了很大质疑,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 一、分析前的基本说明 (1)依据生物学和社会分工方面的差异,女性更适合亲自抚育孩子,而男性在抚育孩子方面的作用较小。为了避免问题的复杂化,分析过程中不直接考虑父亲的影响,只侧重从母亲这一群体的角度分析,实际证明,分析的结果是不变的。(2)对于孩子(c)来说,母亲(m)是“有效率”的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指,母亲(m)的效用完全取决于孩子(c)的福利,“有效率”则意味着,母亲的行为被她的利他主义所改变”。(3)假设母亲的时间主要分配在工作、休息和抚育孩子三个方面,分别用字母tw、tr、to表示。(4)假设“毒奶粉”事件前,母亲们认为婴幼儿食品是安全的,事件后,母亲们普遍认为,婴幼儿食品的安全存在隐患。(5)“毒奶粉”事件后,母亲们倾向于选择安全的母乳喂养等亲自抚育孩子的方式,但企业现行的工作规定使得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合不适宜母亲们亲自实行母乳喂养,而且母亲亲自抚育孩子必须牺牲自己的时间。又由于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24小时,所以在分析过程中,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与母亲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6)分析过程中,只考虑是否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这一选择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分析过程 (一)利他主义母亲的初步选择 在家庭内部,利他主义是普遍存在并且十分重要的。亚当・斯密先生指出:“每一个人都会比其他人更敏感的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除了他们自己以外,通常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比如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兄妹等,都是他们最为钟爱的对象。”紧接着斯密又指出,“一个人对子女的关怀往往比对其他人的关怀更为主动”Ⅲ。对于孩子来说,利他主义是母亲的天性,母亲可以为照顾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会更深切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和快乐,并且孩子们的痛苦和快乐对母亲的影响是很大的。 假如母亲从活动的时间配置中获得效用,则其效用函数为: Um=U(Ztw,Ztr,Uc) 在这里,Um表示母亲的效用,Ztw、Ztr分别表示母亲花费在工作和休息上的时间tw、tr所带来的效用uc表示孩子的福利(对于尚未形成意识的婴幼儿来说,其福利主要是指身体健康)。其中Um和uc是正相关的,即认为孩子越健康。母亲的效用水平越高。 将母亲用于工作的时间tw和用于休息的时间tr综合起来,将其视为母亲用于自己消费的时间,用tm表示,则可以得出母亲的时间预算约束线为: tm+te=T 如下图,该图表示母亲的无差异曲线和时间预算约束线的组合,以O为原点,横轴表示母亲分配到亲自抚育孩子花费的时间Lc,纵轴表示母亲自己消费的时间tm,AB和A’B’分别表示母亲的两条时间约束线,Um、Um1表示母亲的两条效用无差异曲线,其中,就效用水平来说,Um Um1: 1 假设在“毒奶粉”事件发生以前,母亲的效用曲线为Um,母亲的效用最大化在c(ca,cb)点,A点表示母亲分配到自己消费的时间为ca,抚育孩子的时间为cb通过分配cb的时间抚育孩子,母亲认为孩子是很健康的,此时母亲在Um的水平实现效用最大化。 2 “毒奶粉”事件发生,由于一些孩子误食了“毒奶粉”,他们的身体健康直接受到伤害,于是这些孩子的福利uc下降,这将直接导致利他主义母亲的效用降低至Um1;另外一些没有食用“毒奶粉”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福利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当他们的母亲看到误食“毒奶粉”的孩子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她们担心继续使用奶粉会导致自己孩子的福利下降。在无形的担忧中,她们的效用水平也从Um降至Um1。 3 在(2)的分析下得知,由于“毒奶粉”事件母亲的效用水平都降至Um1,此时,无差异曲线与原来的时间预算约束线有两个交点,即母亲在Um1水平上没有实现效用最大化。理性人都追求效用最大化,所以母亲会选择重新配置时间实现Um1水平的效用最大化。 4 理性的母亲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时间预算约束线会有AB变成A’B’,并且形成新的效用最大化点,如图中的D点。在重新配置后的时间预算约束线A’B’上母亲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增多而用于自己消费的时间减少。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由于毒奶粉事件的发生,孩子的健康受到伤害导致母亲的效用水平降低,理性的母亲会重新配置自己的时间以实现效用最大化。通过减少自己消费的时间以便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是利他主义母亲的初步选择。 (二)最终选择及其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产出的影响 第一,选择减少工作时间。(1)如果一个家庭非常富有,母亲工作取得的收入占家庭财富的比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即使母亲不工作,仍有足够的财富可以维持家庭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支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生育孩子之后,母亲会觉得抚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即工作的收人)显得较低,于是母亲会选择放弃工作,一心一意地抚育孩子。(2)如果母亲觉得可以很容易再就业,即母亲想就业的时候,可以很容易找到与所放弃的工作报酬相当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母亲也会暂时放弃工作,亲自抚育孩子。 对产出的影响: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女性推出劳动力市场会直接降低市场产出。假设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函数为: Q=F(L,x) O表示产出,x表示用于产出的其他方面投资,L表示劳动力供给,L与Q是正相关的,假设其他方面的投入x不变,则育龄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直接减少了L,于是产出Q减少。 第二,选择减少休息时间。(1)如果母亲的工作收入占家庭财富的比重较大,可视为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这表示,母亲一旦选择不工作,家庭用于消费的支出将受到极大影响,具体可能表现为用于消费的资金不足或勉强维持,会导致家庭消费水平的下降。此时,母亲仍然需要工作,在维持工作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她们更倾向于选择减少休息时间以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在工作时间内,母亲会选择其他较为安全的喂养方式以增加孩子的福利。(2)如果母亲认为自己放弃工作之后很难找到一个与现在报酬相当的工作,即认为母亲再就业比较困难。这时候,母亲也会选择在保持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休息时间增加抚育孩子的时间。 对产出的影响:此时,虽然母亲的市场劳动力供给保持不变,但对市场生产率仍然有影响,因为生产率与每单位时间投入到工作中的精力是相关的。假设生产率函数为: Q’=F’(E,x’) 其中,O’表示生产率,即单位时间内的产出,E表示母亲单位时间内投入到工作中的精力,E与生产率是正相关的,x’表示影响生产率的其他方面因素,假设x’不变。 较作出减少休息时间的选择之前,一方面,母亲抚育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休息有助于生产精力,母亲用于休息的时间减少直接导致了精力不能得到即时恢复,总之,在无形中,母亲的精力会减少。这使得“精力水平的降低直接减少了每个工作小时所消耗的精力”用于工作的精力减少,于是Q’降低。因为产出函数为: Q=Q’*T Q表示总产出,用于工作的时间T不变,而Q’降低会导致产出减少。 所以,选择减少休息时间的母亲会通过影响生产率而间接降低市场产出。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由于婴幼儿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利他主义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然会选择牺牲自己的消费时间,用更多的时间亲自抚育孩子。这使得母亲们或者放弃工作时间或者继续工作而放弃部分休息时间。究竟谁会放弃工作,谁会放弃部分休息,这主要取决于母亲的工作收入占家庭财富的比重或者母亲们再就业的容易程度。 以上两种情况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有两种情况:(1)一部分女性放弃工作,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减少了育龄女性的劳动力供给,导致市场产出降低;(2)另一部分女性在维持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无形中对工作投入的精力会减少,降低市场生产率,进而减少市场产出。 总之,婴幼儿食品安全隐患必将通过对利他主义母亲的影响,而直接或间接地减少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产出。 劳动安全论文:工矿商贸企业劳动安全现状及对策 提要我国加速了向工业现代化迈进的步伐,致使工业生产带来了惨重的伤亡,导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损耗,这将极不利于工矿商贸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工矿企业的劳动安全现状进行研究之后,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面提出了保障劳动安全和健康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劳动安全;现状;对策措施 引言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将经济发展与劳动安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合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可再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持续不断的劳动安全事故对我国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导致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持续下降。 本文对数据的统计、整理采用了安全生产事故绝对指标(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和安全生产的相对指标(如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等)。在综述目前的状况以后,对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其中运用了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最后,在强调责任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自身三方面提出了一些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的对策措施。 一、工矿企业劳动安全现状分析 (一)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长期落后,导致我国的工矿商贸企业的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很高。2006年我国的工矿商贸企业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我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13%,居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第二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我国工矿商贸企业的特大事故频发,而且呈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有一半左右都发生在工矿商贸企业。(图1、图2) 但是,从工矿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的逐年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图3),我国的劳动安全状况随着安全法制的逐步健全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在得到改进。分析死亡人数指数波动幅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后,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也为我国的劳动安全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图4) (二)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统计分析。在我国的工矿商贸企业中,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均属高危行业,三者的死亡人数之和约占工矿商贸类企业总和的80%以上,这三个行业的事故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死亡人数。在众多事故中,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瓦斯爆炸所造成的伤亡最为严重。(图5、图6) 二、保障劳动者劳动安全的对策措施 在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与身体健康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以一种沉重的责任感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政府、企业、劳动者自身,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承担起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的相应责任。 (一)政府为保障劳动安全卫生应承担的责任。在投资者一味地追求利润,忽视安全投入或力求减少投入,使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优势失去效率时,政府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制度的供给与创新,从而弥补“市场失灵”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制度对于未来行为互动的可预见性功能,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减少社会冲突与动荡,为社会不断前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秩序空间,构成了人类认知与改造世界的有效框架。劳动安全问题展示了一种秩序失范和规则混乱的图景,凸显了制度构建与秩序规范的缺失。 1、完善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力度。根据经济体制和执法主体、法律适用对象和范围等的变化,及时修改我国的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消除法律内容滞后、法律空白、法律之间的相互矛盾等现象。针对我国特大事故多发的现象,我国还应加紧制定、颁布重大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管理等有关法规,以使这些方面的工作有所遵循。 法之有威,在于法之必行。有了相对完善的法律,还要加大安全监管监察的执法力度,解决好执法主体――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工作不实、执法不严”的问题,使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惩腐败,杜绝地方保护主义。 2、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早日出台矿产资源税费改革。近几年,我国工矿企业事故频繁,除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外,工伤保险开展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工伤保险账户拨出一部分专项用于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隐患整改等,变被动理赔为超前预防。同时,将工伤保险行业的风险分类科学地进一步细化,进而采取工商保险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激励企业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另外,积极鼓励、支持商业保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推动矿山、化工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加入意外伤害险,雇主责任险或其他财产险。 同时,要实行以储量为基数、与回采率挂钩的资源税征收办法。通过资源税费改革,加大资源成本,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增加安全生产基础性、公益性投入和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投入。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例增长。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现实,国家应在财政上重点扶持一些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隐患治理;增加对综合性、基础性和公益性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国家扶持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应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加大公益性、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等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从人才、基础设施到资金予以全面支持。集中安全生产科研力量,将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实现安全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二)企业为保障劳动安全卫生应承担的责任。企业应树立“双赢”意识,认识到只有进行合理的安全投入,才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构建一套完整的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并认真落实,既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也是提高企业运营业绩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制定程序与政策,这是责任制的结构。各项政策的颁布实施,能够强化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意识,使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劳动安全卫生。而程序则以书面的方式明确界定了组织内部各级人员的基本任务,组织内部的分工明确和工作组织过程的设计合理可以使这一结构更加合理。 其次,进行培训与授权,这是责任制的基础。因为安全责任的落实等于每一个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具体行动,而行动的正确与否是靠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所支撑的。领导层需要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保障各种资源的供给。然后,进行岗位分析,确定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而指定培训组织,制定培训大纲,进行培训。培训过后进行考核与授权,还要重视复训与授权的更新。 再次,确立指标进行评审,这有利于责任制有效性的度量与改进。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一个“活”的客观存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才能确保其有效性。衡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性需要一整套性能指标和定期检查与评估。这里的指标不仅是“后果性”的,还应突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征兆性”,而且这些指标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持续性的。 最后,重视安全文化建设,这是责任制的保证。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着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效能。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应通过宣传、开展活动、激励等措施,使全体员工都建立起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 (三)劳动者自身为保障劳动安全卫生应承担的责任。劳动者既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而成为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受害者,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及安全常识教育而成为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所以,劳动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强化劳动安全卫生意识,自觉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认真学习劳动安全法律,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在学会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遵章守纪,预防安全事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三、结束语 我国工矿商贸企业的劳动安全现状令人堪忧,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一定会得到逐步的改善。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劳动安全论文:林业劳动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林业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多,因此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林业安全管理的视角阐述林业工作者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消除安全隐患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林业劳动;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劳动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大大方便了人类,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在林业劳动中,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劳动都需要借助金属器械工具,因此林业劳动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安全系数低,存在的安全问题较多。 1 林业劳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劳动工具存在安全隐患 在林业劳动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劳动工具,而这些工具大部分都是重型机械或者是锐利机械,使用不当极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拖拉机、油锯、起重机、带锯机、刨床等,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熟练或者作业的时候不专心,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还有一些手工具,比如斧头、镰刀、砍刀等,一旦操作不当,也极易造成人身伤害。此外,一些危险物品、化学物质等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1.2 林业劳动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林业工作者从事林业劳动所处的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野外露天作业,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林业劳动者必须要提高安全意识,防微杜渐,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本身就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考验,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以及高强度的作业,容易使人产生疲倦从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尽管有些工作是在室内进行,比如木材切割加工等,但是由于管理不规范,制度难以落实,导致室内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或以粗放管理为主,暗藏事故隐患。 1.3 林业从业人员自身素质问题 从事林业劳动的大部分工作者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较低,在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主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身体残疾、反应迟钝、应急能力较差、注意力涣散等,对机器设备操作不熟悉,缺乏纪律意识,违法操作规程、违纪作业。还有受到情绪波动,行为出现失控,也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部分林业工作者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工作往往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也为安全管理提出了考验。在林业工作者中,普遍存在年轻化、临时化、不稳定化的现象,很多从业者都没有接受过统一正规的技术培训,也没有完善的安全措施保障,所以林业劳动者素质长期处于中低水平,得不到长足的提高。 2 实施林业劳动安全管理的对策 在林业工作中实施安全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更是对林业从业人员生命权益的一种保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利于林业工作的管理,减少因安全事故而引发的损失。 2.1 加强劳动工具的使用管理,改善劳动环境 林业劳动工具的不正确使用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强化劳动工具的使用管理,将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劳动工具的使用管理工作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安全使用意识,通过技术培训以及实际操练来实现熟练掌握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二是改进劳动工具,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工具进行改进,改进不了的,通过引进新的设备或新的技术,取代以往的生产作业方式,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对于工具的使用和保管,也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程来进行规范和管理,严禁劳动工内乱丢乱放,使用完必须归位,并以此形成一种习惯,从思想和行动层面进行强化。此外还要改善林业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营造更好更安全的劳动环境,科学合理布局,保障库房、机库、住房等安全舒适。 2.2 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劳动者的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关键还在于不断的安全教育培训。林业劳动本身是一种高危职业,安全隐患多,从业者素质较低,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才能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落实到工作中的时候,才会更加注意。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劳动技术的培训,由于林业劳动工序与工作技巧的掌握对保障劳动安全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培训中加强技术方面的锻炼,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因人施教,从而达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时常提醒劳动者,不断灌输安全生产意识,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因主观疏忽而造成的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3 不定期进行自查自纠活动,消除安全隐患 在林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开展不定期的自查自纠活动,通过深入生产一线,和劳动者共同寻找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一起进行妥善解决。对于生产设备的使用,要制定使用流程进行规范,并不断模拟实训合格之后,作业人员才能正式使用,对于平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注意的工序、操作规程等都要进行一次自查,尽可能寻求到最合理最科学的操作流程,消除安全隐患的发生。 2.4 做好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方案 在实施林业劳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不至于陷入慌乱,延误处理时机。应急预案制定之后,要组织劳动者学习,不断强化,防止预案形成一纸空文。此外,尽管各项工作做得很好,也无法保障不出安全事故,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要有完善的事故处理方案,通过一系列的程序,调查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涉及的相关责任人,事故的处理结果等,用制度来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劳动安全论文:制度约束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全 [关键词]制度 ; 就业安全 ;就业歧视 ; 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关于就业安全 随着高失业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关心就业的安全性问题。然而对于就业安全的关注人们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构成部分,从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早在20世纪606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就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实践证明,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度首先反映在就业方面,不能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是不能提高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度的。失业率过高,失业时间太长,对经济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最近几年,面对我国较为严重的就业问题以及日益增大的就业风险,学术界也逐渐开始了对就业安全问题的探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该问题的探讨仍然更多的是限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层面。如有学者认为: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全局性问题……,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1]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包括国内经济安全与国际经济安全两部分。国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免于金融危机、失业、生态灾难、通货膨胀、大规模贫困、商品不安全、外来人口冲击等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正常状态。[2] 笔者认为就业安全可以基于以下两个层面来研究,一是将其作为影响和构成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部分;二是针对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探讨不同的劳动群体所面临的有差异的就业安全问题。 首先,当我们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考察就业安全时,应根据失业率的变化并综合经济发展的其它因素确定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失业警戒线”,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改善和加强有关工作,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运行。 那么,怎样的失业率才有可能影响到就业安全乃至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呢?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一定规模的失业大军是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跳槽”、“选业”等现象,社会上必然始终存在一定量的失业人员,经济学家把这类失业而导致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最低为3%。因此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失业率“度”的掌握大体标准是:3%―4%以内的失业率属于劳动力供给紧张型,5%―6%属于劳动力供给宽松型,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9%以上为失业问题严重型。然而,失业率的高低仅仅是确定失业警戒线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因为对失业的承受能力还与失业保险水平及其覆盖率、就业服务、职业训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失业保险覆盖面大,失业人员生活有保障,可容许的失业率也就高些,相反,失业保险水平较低,造成失业人员生活水平下降过多或生活发生困难,则同样的失业率导致的社会问题将严重一些。 鉴于我国失业保险覆盖率底,失业保险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实际情况。2002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首次利用德尔菲法判断我国城镇失业状况,确定了城镇失业承受能力的大小,并据此确定了城镇失业报警系统的指标构成以及失业率的警戒线(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约为7%左右。①当然,失业率的警戒线和报警系统指标并非一成不变的,需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修正。 其次,对就业安全的研究还应该基于另一层面――即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和不同的就业群体存在的有差异的就业安全问题。因为,随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就业规模的扩大,而且日益关注就业质量的提高。国际劳工组织曾针对工作条件差、没有合同、工资低的情况,开发了“工作中贫困”这一概念以覆盖那些有工作但所得收入不足以使自己及其家人摆脱每天1到2美元的贫困线的人们。同时提出了“体面就业”的概念,[3]并将加大创造体面劳动机会的力度作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峰会所确定目标的关键。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就业安全可以理解为对劳动者就业机会的获得程度、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和条件、就业的公平待遇以及失业后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程度等的评估。 本文着重于第二层面的就业安全的分析,试图从制度约束的角度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全进行探讨。 二、就业歧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的典型体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显性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与城市转移,在城市寻找工作。然而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里没有平等的就业权利,谈不上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待遇以及良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存在极大的就业安全隐患,而就业歧视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最典型体现。 关于就业歧视,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阐述。现代经济学认为: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所支付的价格依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异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歧视。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初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前者意味着较高的工资,更多的提升机会,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稳定的工作模式。后者意味着工资较低的工作,由那些受到歧视并且工作模式很不稳定的工人所从事。 在我国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渗透到其就业的全过程,具体体现为就业机会歧视、工资待遇歧视和就业保障歧视。 (一)就业机会歧视 市场经济是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经济,公平就业是市场平等的重要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公平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公平就业亦应如此。公平就业首先应该是机会上的公平,即每个人都按照公正程序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取就业机会。虽然追求机会公平在客观上会因为每个人自身条件的差异和就业岗位的稀缺而使一部分人获得就业岗位,另一部分人失去就业岗位,导致就业结果的不公平。但这通常能为人们所接受,其导致的结果不公平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加以补救。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存在农村和城市两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分处于这两大市场的劳动力从来就谈不上平等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前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国民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并严格禁止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户籍制度不能完全阻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仍然将城市劳动力分割为本地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两大类型。为保证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城市政府在制定本地区用工政策上表现出严重歧视外来劳动力的倾向,通过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剥夺农民工的就业权利。例如,一些城市的政府规定,外来工只有领取务工证、暂住证等方有进入城市就业的资格,而这些证件又有数量上的限制;并且向雇佣外来工的单位和外来工本人收取各种费用,这种费用的收取提高了外来工在城市的就业成本,增加了本地工的竞争优势。对于外地劳动力而言,就业机会的丧失,并非市场机制自然淘汰的结果,而是政府的就业歧视性政策对他们排斥的结果。 (二)工资待遇歧视 工资待遇歧视既包括生产能力相同的工人不能获得相同的待遇,即同工不同酬;又包括迫于工作稀少的压力被迫接受最低工资,甚至雇主恶意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由于地方政府政策对工种限制的存在,进城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脏、乱、差的工作。如果城市居民从事同样的工作,一般都有相应的津贴给恶劣的工作环境予以补偿,而农民工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垄断使其无法享受到同样的补偿。而且这种劳动力买方市场垄断还致使农民工在接受工资时,常常陷入“囚徒困境”,被迫接受最低工资。因为,城市中的农民工不像正规部门的企业职工,有正式的单位,易产生一种归属感。农民工之间松散的组织结构,使其对农民工作为一个阶层的整体利益的关心远远弱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他们往往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再加上迫于工作机会稀缺的压力。在面对雇主时,农民工相互之间没有合作的意愿和基础,其“最优策略”一般是接受低工资而非坚持高工资。 至于雇主恶意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于农民工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农民工丧失了提出签订完备合同要求的资格,从而为雇佣者故意损害农民工权益,故意拖欠工资,借故辞退农民工等提供了法律的漏洞。而且农民工进城后,暂住地政府对农民工的组织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的办证收费上,并未真心诚意地帮助农民工成立自己的维权组织。“因此,农民工的管理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农民工没有表达自己意思的正规渠道,农民工的组织仍只是原始的地域组织或血缘组织”。[4]今年上半年发生在山西洪桐县的黑砖窑事件,就是剥夺农民工的最典型例证。 (三)就业保障歧视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政府对于在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受损失的弱势群体的一种弥补,它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对于农民工而言,其劳动供给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注定了农民工只能忍受低工资、高强度的工作,从而成为初次分配领域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中为了兼顾公平,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应该在再分配的制度安排中给予适当的弥补,以减少其受损的程度。比如,对于在初次分配中处于利益受损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政府通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调整,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对于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城市居民,政府规定其就业待遇并要求企业强制执行,从而使权利的行使和利益的获得具有先天的保障性。对于失业后没有工资收入的城市居民通过失业保险以保障最基本生活水平。然而,进城农民工却与城市居民能享受的种种社会保障无缘。据李强1999年在重庆地区十余个县对于外出农民工家庭做的问卷调查表明,城市农民工失业后,多数靠积蓄生活,或向亲友、老乡举债度日。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没有一例曾经得到过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可见城市农民工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之外,承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双重之苦。 三、制度歧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根本原因 就业领域的不平等对待引起的就业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失灵、文化传统、种族隔离等原因,也可能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西方学者认为歧视的根源来自市场的不完备(不完备的知识、资源的非流动性、不完全的竞争)和人类的不完美(一些人有歧视偏好)。[5]然而,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既有市场经济国家共有的问题――“市场歧视”,又存在由于体制转轨、制度不衔接而引起的“制度歧视”。而且后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影响更为严重。 (一)市场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直接原因 从市场的因素分析,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导致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主要是由于市场失灵和个人偏见的存在。 在同一市场上的劳动力,一部分人就业的增加,将导致另一部分人就业程度不同的减少。在我国城市社会普遍存在两个劳动力市场:一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初级劳动力市场;另一是收入低、劳动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在初级劳动力市场活动的主要是城市的劳动力,次级劳动力市场则由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那些受教育程度低、职业不稳定的城市居民构成。因此,农民工的进入将导致次级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对城市非专业技术劳动力带来一定的冲击,致使城市非专业技术劳动力或者是工资水平下降或者是就业水平下降,从而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抵制。为此他们将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意愿。例如,他们的意愿可以通过对基层人大代表的选择得到表达,进而反映在对各级政府的选择中;或者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舆论工具等表达某种情绪。如果把各级政府分别看作是寻求政治收益最大化的主体,它们通常会在政策制度的政治成本和政治收益之间进行选择,最终出台那些能够产生最大化政治净收益的政策。[6](533-565)由于地方政府是由本地选民间接、本地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的,自然是首先代表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于外来劳动力的不满之后,地方政府便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排斥外地民工在城市就业,阻碍劳动力流动。 就企业而言,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其对劳动力的雇佣行为是市场行为,出于自身成本的考虑,不存在雇佣歧视和职业歧视,愿意雇佣农民工。但由于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趋势,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不均衡,农民工的谈判能力几乎为零。加之政府又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保护体制之外,从而为不法企业主恶意克扣和拖欠工资的行为(工资歧视)提供了条件。 (二)制度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深层次原因 一般情况下,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数量上的差异往往能给数量上占优势的一方提供一种歧视数量劣势者的资本。然而,我国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歧视。而且从理论上分析,在社会主义中国工农联盟之间应该没有歧视的可能,然而,约占人口70%的农民,即数量优势群体,在城镇居民面前却真实的感到了歧视的压力。这一有悖于政治宣传的现实只能基于这样一个理由:一种制造和容忍歧视的制度力量在支持这种歧视的存在。而这种制度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即适应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战略的,与就业、社会保障容为一体的户籍制度。[7]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在资本稀缺的发展阶段推动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人为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投资成本,即压低资本价格、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工资。而在低工资条件下保障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相应地需要压低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为此,政府首先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垄断农产品的定价、收购、运输和分配,以低价获得基本农产品,并以低价分配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和城市职工。运用这样的政策手段政府就将压低重工业发展成本的负担,转嫁给了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同时为了确保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还必须相应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以防止农村生产要素的外流。于是,继统购统销政策之后,又实现了化,农村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都被限制在这个空间内进行。 而且,由于重工业的资本密集型性质,劳动吸纳能力较弱,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意味着牺牲掉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计算,改革以前每亿元投资,在轻工业部门可吸纳1.8万人就业,而在重工业部门只能吸纳6000人就业,即重工业就业吸纳能力仅为轻工业的1/3。[8]因此,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充分就业,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出的户籍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下,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农村居民不能随意变更居住地和务农身份,特别是不再可能进入城市居住和就业。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废除了制。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对价格进行改革,农产品市场逐渐放开;出现了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和资本开始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流动。这时户籍制度虽不能完全阻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在城市下岗、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劳动管理部门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为了尽快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失业问题,在制定本地区用工政策上表现出严重歧视外来劳动力的倾向。 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刚性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事实上,20世纪末各城市地方政府在面对农民工的就业竞争时,对就业工种、专业、人数、就业期限所作的全方位和近乎苛刻的规定正是传统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歧视性政策措施路径依赖的结果,在这样一种政策氛围下,农民工很难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职业选择,他们在工资待遇、劳动争议处理及维护自己合法权利方面均无法与他们的城市同行看齐,进而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四、结 语 就业歧视是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隐患的典型体现,因此,只有消除这种歧视才谈得上农村转移劳动就业安全程度的提高。而这种歧视源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而衍生出的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因此,取消这些政策措施,构建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是消除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关键。然而,制度的形成基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例如,户籍制度是产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同时又是与我国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巨大,而城市自身失业率高、就业质量有限的矛盾相联系的,因此,必须通过经济条件的变化来完善和修正制度,并促成新制度的产生。 早在1999年Solinger[9](455-478)就关于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公民可以自由获得城市户口,劳动力市场不再有歧视提出两个相关的限制性因素:一是取决于劳动力需求格局变动的时间性,即城市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提高,可能成为体制转变的契机。二是城市劳动力的保障权利和地位,即如果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安全比较确定时,外来劳动力的权利也相应会提高。在制度建设这一长期趋势下,就短期或眼前而言,我们更应该从提高城市就业容纳量,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入手,提高其就业安全度。 劳动安全论文:煤矿企业劳动安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问题探析 【摘要】劳动安全管理在煤矿企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重点从提高招聘员工的标准、加强技术培训落实劳动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做好社会保障管理、防止职业危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煤矿企业 劳动安全 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煤矿企业的技术工种较多、对设施设备的要求较高且自然环境较恶劣等客观因素,它是非常容易引起劳动安全事故的企业。但是煤矿企业还存在着安全意识较薄弱、管理不完善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因此对于引起的劳动安全事故,煤矿企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行使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和监督的安全管理机构,应当负责含劳动安全在内的所有安全事务。 劳动安全管理在煤矿企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煤矿企业要从全局的战略角度考虑劳动安全,促使全体人员积极配合并参与劳动安全管理。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企业员工劳动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对劳动安全的管理,它不仅能够很好地防范劳动安全的隐患,还可以及时化解劳动安全的危机。此外,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处理企业日常业务的时候,要从制度上管理并监督劳动安全。我认为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招聘员工的标准,录用合格人员 为了确保煤矿企业的劳动安全,煤矿企业仅仅依靠完善的劳动安全管理体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术较熟练且劳动操作较规范的员工队伍。这样的员工队伍能够遵守安全技术的规程,且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同时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甄选合适且具备一定能力的人才担任关系到劳动安全的岗位,要结合不同的岗位制定出不同的评选标准。 煤矿企业要对负责企业劳动安全管理的各级管理人员,比如说企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车间的主任和生产部的组长等,我们要重点考察他们所具备的劳动安全管理的知识及经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负责企业劳动安全的主要人员,企业中层的管理人员是负责部门劳动安全的主要人员,他们要切实贯彻落实劳动安全法规、鼓励劳动安全保护、及时检查并监督劳动安全实施的情况及解决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等责任。同时中高层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劳动安全法规和从事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车间主任是负责车间劳动安全的主要人员,车间主任的工作任务是贯彻执行劳动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操作的流程、积极开展劳动安全的培训、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解决一些劳动安全事故,这就要求车间主任熟练掌握车间设备安全操作的流程,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日常劳动安全管理的经验。生产班班长是负责监督班组的劳动安全,是从根本上执行劳动安全方面的规则制度、开展日常班组会议、组织员工参与学习安全操作的流程、监督劳保物品的使用以及参与劳动安全事故的调查等任务,要求掌握班组岗位操作的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班组劳动安全的管理经验。 劳动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岗位就是那些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岗位,井下采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制定了17类特种的作业人员,同时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必须有特种作业的操作证才能上岗工作,而煤矿企业恰恰覆盖了这些类别。这样的工作很容易引起劳动安全事故,因此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且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胜任这一岗位。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劳动安全,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安全机构一定要严查特种作业的操作证,否则坚决不予上岗。 二、加强技术培训,落实劳动安全教育 如果员工的技术水平比较高且操作规范,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因违章作业而发生的劳动安全事故。煤矿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首先,集中授课设备和工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把那些具有相似工作性质的工种集中在一起,然后对员工开展系统的基础知识培训;其次,在学习岗位技术操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现场的模拟或者“师傅带徒弟”等途径来加强对员工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再次,开展适当的劳动竞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集中同一工种的员工开展技术能力的竞赛,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此外,对特种作业的操作证也要进行复查审核的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依靠以上的技术培训来提高劳动安全是不够的,还应该对员工开展劳动安全的教育。在录用新员工的时候,要在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即企业级、车间级和班组级)考核后才能正式录用。同时在员工日常的工作中,要书面记录班前安全的讲解、班中安全的检查以及班后安全的总结。此外,定期对员工加强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安全演习等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机制 保证劳动安全是煤矿企业在生产中始终要坚持的最高原则。因此很多企业建立了劳动安全的责任制,把劳动安全作为绩效考核时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还很好地把劳动安全、工作绩效及奖惩制度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与劳动安全相关的岗位考核时,通常采用相对指标(依据劳动安全的实际情况评分,并计入考核的总分)和绝对指标(依据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和频率,来扣减绩效考核的总分)这两种方法来考核绩效安全。 在实施劳动安全考核的时候,根据岗位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考核的内容。比如说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劳动安全建议采纳的效果、劳动安全教育等。同时还要依据劳动安全考核的结果,对优秀者奖励,对较差的实行惩罚,奖惩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同时逐步建立企业完善的奖惩制度。 四、优化工时和假休,做好社会保障管理 工时和假休对劳动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工时和假休可以让员工身心健康,更好地投入工作,最重要的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尽管劳动法中详细的规定了工时和假休,但是企业也应结合岗位特点,制定出符合员工利益的工时和休假制度。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要连续,作业人员需要实行倒班制,但其他人员可以选用标准的工时、不定时工时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制等。同时企业要遵守劳动法中对职工合法权力的规定,如带薪休假、享受节假日等。此外,人力资源在进行岗位分配的时候,要考虑工时和休假的问题,避免空岗给工作上带来的不便。 企业要按时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这样不仅维护了员工的基本权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还保障了劳动安全。 五、受理劳动申诉,防止职业危害 协调劳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由于煤炭企业的经营复杂,劳动申诉和建议大多是员工和工会提出来的。这些内容涉及到员工很多方面的利益,有薪酬方面的、有劳动安全方面的等。当人力资源部门接收到了这些申诉和建议后,就要尽快地调查,寻找解决的方案,解决后要及时地反馈给员工。如果涉及到劳动安全就及时转交给安全机构处理。 在劳动安全事故发生后,人力资源部门和安全机构要联合起来调查原因,并及时解决问题。要按照规定赔偿受害者。同时依据事故的性质,人力资源部门对事故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或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研究表明,员工长期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就很容易患职业病,2002我国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共有10大类104种职业病,而且这些病例在不断地增加。煤矿企业是一个职业病高发的企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联合起安全机构,改善工作的环境,监督劳保用品的使用,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从而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保障劳动安全,我们必须掌握且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安全的关系。 劳动安全论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思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在当今世界先进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责任、有义务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证;企业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履行维权职责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特殊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工作中一种全新的工作标准,做为工会工作者,必须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才能在构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项工作中发挥工会组织的特殊作用。所谓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标准为劳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对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进行控制的思想理念及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改善物的不安全状态,形成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使企业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职工也具有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能力,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确保安全生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通过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促使企业有效控制和降低各类危险、危害和事故风险,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更进一步保障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职工的健康安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强调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除各种事故和疾病隐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企业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作为钢铁企业,尽管在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观念、管理、行为、物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框架,逐步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要建设成为精品板材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必须积极地与世界接轨。要建立具有钢铁企业特色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就必须用先进、现代的安全管理方法,规范安全管理工作,提升钢铁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一系统化、程序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就能够促进钢铁企业由传统安全管理向现代安全管理的快速转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充分认识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肩负的责任 目前,钢铁企业技术改造任务繁重。在寻求企业生存和更大发展、特别是在技改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追求速度、抢工期的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现场交叉作业、施工环境恶劣,职工的健康、人身安全受到较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工会组织切实加强劳动保护工作,维护职工的权益。现实的工作需要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必须得到切实加强。 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还肩负着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重任,必须切实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好职工安全健康权益。同时,开展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对促进企业发展、建设和谐企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中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途径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中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要突出工会工作的特点,积极参与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当中。1、做到“源头”参与。“源头”参与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企业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劳动保护工作条例、规定等重大事项和规章制度时,工会要代表职工参与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影响作业场所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的讨论;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要站在职工的立场思考问题,提出意见,从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就职工关心的劳动保护问题,与行政展开积极的对话、协商,使职工的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在代表职工与行政签定的集体劳工合同中,对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内容定期检查落实。2、做到过程参与。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发动和组织职工搞好危险源普查辨识、等级评定、措施制定、以及预案编辑工作,协同行政部门在醒目的地方、部位悬挂警示标识,提示职工注意安全;二是在职工卫生健康方面,注意噪音、有害气体等方面对职工身心健康的侵袭,建议并督促改善工作环境,设立隔音间、安装有害气体报警器,配备必要的 血压测量仪器,时刻关注职工的身体状况,做到及时预防和治疗,同时还要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三是注意劳动保护的佩带,教育和培养职工文明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企业职工新形象。3、检修施工中有效参与。工会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职工代表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是否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进行监督和视察,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始终在良好的环境下工作。同时,对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工会要责无旁贷地向行政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场所。4、做好检查和视察,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工会组织一是可以依法组织职工参加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定期组织员工代表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情况做现场调查;二是可以通过独立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还可以给予必要的考核和处罚,以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三是可以组织职工代表就劳动保护发放标准、配备范围、以及质量等有关劳动保护工作进行专项视察,从而推动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不断发展;四是要不定期组织开展有益于职工职业健康安全的竞赛活动,并且把职业健康安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生产安全部门联合开展班组安全竞赛,营造钢铁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氛围。 总之,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在全面建立和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发挥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作用,切实把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融于企业管理工作之中,使维权工作更具有操作性,确保工会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辽宁本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水厂工会 劳动安全论文:自贡农村劳动力现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当前,粮食危机已席卷全球,粮价不断上涨,已经形成次贷危机之后对全球经济又一严重的威胁。据统计,自2007年中期至今,全球粮价上涨了大约40%。仅2009年前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可见,粮食危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开始凸显。虽然我国粮食供给目前能保持大体平衡,受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较小,但国内粮食价格由于农资成本的增加,节节攀升,保持市场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已逐渐增大。特别是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农业科技普及率的下降,已经影响和危及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为此,要在人均占有耕地极少和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步增长的严峻形势下,实现国内粮食的自给和市场粮食的有效供给,必须稳定农村的基本劳动力,并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粮食的单产和总产,为粮食安全和粮食的有效供给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据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荣县对4个乡镇的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在11 480人中,有适龄劳动力(男16~55岁,女16~50岁)6 117人,其中外出务工3 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从全市统计数据看;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33.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67.68万人,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50.9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劳动力总量不足。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5%。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的调查更令人担忧,一般只经过5~6年的学习,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者高达97.17%。无论从其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职业素质、专业技能,都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过大,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偏少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67.68万人次,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适龄劳动力6 117人,外出务工3 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且男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7.68%;大山铺镇3个村有适龄劳动力1 089人,外出务工618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6.7%,且男劳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71%。 4.新生劳动力大量外出,后续劳动力严重匮乏从12个村37个社调查统计的情况看:2007年新增劳动力159人,外出务工就达107人,占新增劳动力的67.3%。如今农村新生劳动力大都向往城市,不愿留在农村种田。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随父母或单独到城里打工,这就使得农村新生劳动力严重匮乏。 5.超龄劳动者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入到了城市,新生劳力又不愿在家种田,这样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都是超龄劳动者或老弱病残人员,他们成了目前农村种粮的主要劳力。从37个社调查来看:超龄劳力达1097人,占现留农村总劳力24.4%。据大山铺镇的调查:3个村有超龄劳动力317人,外出务工87人,占超龄劳动力的27%,而超龄劳动力务农的占现留农村总劳力的32.5%。 二、农村劳动力现状对粮食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 1.劳动力不足,已引起部分土地荒芜由于农村劳动力总量不足,主要是适龄劳动力偏少,从而使得一些农户缺少或无劳力耕种。据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统计,共有耕地11167.95亩,人均0.97亩,荒芜39.6亩,占当地总耕地的1.25%。作者在农村走访了解到,当地应种而未种的土地约在20%左右,若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因劳力不足荒芜的耕地加以统计,那将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不容忽视。 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由于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和初、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起来不到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竟高达2/3以上,且仅受过短期培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也流向城市打工。因而留在农村种地的劳力,要么超龄,要么没有接受过学习或培训,素质不高,从事农村生产的效率必然较低。据对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统计:全年粮食总产4614 617kg,耕地亩产537kg,农村人均粮食仅401.9kg,若按全市总人口计算人均仅达300kg。可见,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其粮食产量低,致使全市人均粮食水平远远低于400kg的安全线。 3.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目前,在我市农村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少。原有的一些技能型人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都到了城里另谋高就,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乡镇一级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少,工作量大,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等现象,加之农技人员待遇低,收入无保障,许多农技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农用物资的经营上,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后续的农技人员很难接上,现在的学生大都不愿学习农业技术,报考农业中专、农广校的学生寥寥无几。长此下去,农村科技人员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4.农村新生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力越来越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明显不足据测算,我市在耕牛减少,机耕率不足20%的情况下,从事粮食、蔬菜、水果、蚕桑等约需劳动力63.52万人,而实际除去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从业的34.68万人外,适龄劳动力只有30.94万人,再加上18.62万超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已开始凸显,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已造成一定影响。 5.种粮成本高,收益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增加,收益降低,增产不增收,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一些农户不得不放弃种田,到城里打工赚钱,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过度外流。据大安区农林局对大山铺镇农民耕地成本的调查分析:水田每亩成本高达566元,按每亩产粮450kg计算,每公斤1.70元,产值765元,收益199元/亩。农民种地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还要亏损,谁还情愿留在农村种地。长此下去,种粮的劳力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加之耕地的逐年减少,粮食总产上不去,市场供给必然受到波及,进而影响到人民的基本生活。 三、稳定农村基本劳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构成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稳定农村的基本劳力,并提高其素质,以确保粮食的生产和安全。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合理分流农村劳动力从总量上看,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滞留在农村,对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都不利;但过度地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力、新增劳力都流向城市,农村基本劳力无保障,便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为此,全市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要树立全局思想,统筹兼顾,正确引导,在保证农村种养殖业基本劳力的前提下,合理转移和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到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又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使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不误”。 2.突出教育,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操作和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农村培育一批技能型人才。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 4.普及科技、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首先要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下心来,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科技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再次,要稳步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新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5.创建机制,营造氛围,激励农村劳动力服务和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有限的耕地集中承包给种粮大户或骨干农民耕种和开发,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其次,全市各乡镇要建立起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长效机制,要鼓励农村青年立足家乡科技致富、创业致富,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再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使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城市倒转回农村发展,使农村能有足够的基本劳力,以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通联:①四川省自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643000②四川省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劳动安全论文: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赵国友(1964),男,河南固始人,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 要: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要素禀赋之一,这是学界的共识。经验观察证实,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的另一方面,则是在它促进中国制造业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而产生的有限能源的大量消耗问题,这已经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要兼顾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和能源安全,必须反思地大物博的传统思想,吸取有关国家能源储备和利用的经验,制定能源新战略;在引用外资项目和新建项目时,将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技术门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并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能源安全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人口众多,很久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人口众多的优势在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农业经济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新兴产业以及推动产业变革的工具所含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西方的差距已经明显,但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经贸关系等条件约束,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感觉到人口众多有什么劣势,甚至相反,多数中国人认为人多势众,这是优势。当然,影响中国人的这种视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直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外资经济渐成规模,劳动力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再次显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禀赋成为中国经济日益崛起的极其重要的特征,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比较优势(袁志刚,2006),这似乎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古话的哲理寓意深刻,如果用这句古话来诠释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话,那么,今天的比较优势在未来就转化为比较劣势。现如今,我们利用劳动力资源这一比较优势,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国外资金,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使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工厂”,从而将因户籍制度而依附于土地的剩余劳动力晰出,中国的隐性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达240万个(朱之鑫,2004);同时,增加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1983年农民家庭纯收入为310元人民币,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近一倍(1978年仅为134元人民币),而到了1993年增长为921.62元人民币。仅就中国经济增长来说,劳动力资源作为比较优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仅是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中国铸造成“世界工厂”,也是未来利益的受损者,因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单单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对中国有限能源的巨大消耗,必然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加之利益的驱使和“条块结合”的体制,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或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影响生态环境,或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浪费。 所以,本文在承认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对推动中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拟从未来的视角,而非现实的利益对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其逻辑结构为: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变中国为“世界工厂”,从而使中国能源过度消耗,着眼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反思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和“世界工厂”,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制定相应的能源战略,置中国的未来能源于安全之中。 二、文献回顾与前瞻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并成为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中最为重要的要素禀赋。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中,尤为具有代表性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所谓比较优势,通称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其他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商品的生产相对地更有效率,也即具有较小的生产成本。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的《国富论》中曾多次讨论比较优势。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提出比较优势原理,其基本观点包括: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占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原理包含一系列假定条件(黄辉,2001),如国际经济是静态经济、边际成本不变等。主张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劳动力要素禀赋对就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层面来分析问题的(吕政,2001;徐晓玲,2004)。但也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具有严格的产业和能源限制(许经勇,2005;陈庆修,2003),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密集性和能耗较小的产业或领域。如果不讲产业和能源等约束条件,滥用劳动力资源,就可能陷入“资源的陷阱”:其一,低工资陷阱。有资料显示,我国工人工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说,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制造业工人周平均工资是最低的,与韩国的比值为1∶8.12。低工资成本造成廉价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遭遇两种情况,一种是产品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优势,另一种是遭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近几年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民工荒”(钱凤娟、王晓娣,2005;刘湘国,2006),则说明人口红利随着未来人口结构进一步的变化和相关政策的调整终究是要消失的,为此,“避免经济增长源泉耗竭现象的出现,需要一个国家在仍然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借助这种人口红利,创造出持久性的经济增长源泉。……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蔡、杜阳、王美艳,2005)。其二,高就业陷阱。目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制造业所吸收,其表面和现实的利益是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但如果不提升劳动力自身的技术含量及综合素质的话,廉价劳动力在未来科技不断创新的信息社会里注定是没有光明前景的,众多廉价劳动力必然随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大量减少,从而涌向社会,造成就业压力增大和贫富分化扩大,最终危及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 说到底,劳动力资源优势,毕竟不是人才资源优势,除去自身科技含量较低之外,还要受到来自外部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只能在一定空间内发挥作用。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是世界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转换的结果,发达国家利用FDI,借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能源,将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生产充满危险的产业或生产过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代谦、别朝霞,2006)。积极吸收和利用FDI,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工业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生产效率高,二是能源消耗大。1990年至今,我国经济对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5%上升至50%(刘伟,2006),我国的能源弹性系数,也即能源消耗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1991-2000年为0.2,而2001-2004年为1.29,2004年则高达1.6。根据中国科学院最近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预测,到本世纪下半叶也就是2080年中国将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照此计算,我国人均收入将达8000美元,人口―车辆比率将从1998年的125大幅提高(傅庆云等,2004a),仅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从2000年的大约30%增加到2010年的60%和2030年的80%(傅庆云等,2004b)。这种严重依赖程度,不可避免地对经济运行,甚至政治、军事、外交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王涛,3005)。能源如此重要,不仅提示我国政府要加大新能源开发的投资力度,保持一个长效机制,而且警示我们要节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的关系。 三、经验观察与结论 为了能够有效地阐明劳动力资源利用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我们不妨假定:(1)新能源开发在未来30年极其有限;(2)现有能源探明储量和生产量不变;(3)中国的GDP年均增长为6%。 1.人口数量、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与工业总产值 对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近年来,学界出现了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的这一传统观点的反思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成果:《人口的迅速增长:后果及其政策含义》(由罗格尔・莱维尔主持,197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政策问题》(由罗纳德・李、D.盖尔・约翰逊主持,1986)和《终极资源》(朱利安・西蒙,1981)。,有学者提出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盖尔・约翰逊,2004)。通过表1的有关数字分析,可得以下信息: (1)我国的人口和经济都保持较快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下降,如第三个五计划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6.21%,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8.04%,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2005年突破13亿。 (2)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使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呈绝对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6714万人增加到第六个五年计划的8349万人,增长率为近25%,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9697万人增加到第八个五计划的15655万人,增长率超过了60%,这四个五年计划中,工业部门劳动力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密切相关。这也印证了有学者关于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观点。当然,要说明的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因自然灾害和政治等因素,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出现减少的状况。 (3)我国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增长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并不断向工业等产业转移,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部门的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保持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个五年计划到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都在50%左右,特别是“六五”计划到“七五”计划增幅为146.2%,“七五”计划到“八五”计划的增幅为284.11%。与此相联系,外资规模和贸易出口额也不断扩大。但这些都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们是要借助工业部门总产值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说明这些数值增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能我们源耗费过快过多,危及我国能源安全。 2.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耗 资源禀赋及其生产能力对于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来说,其重要性非同一般。但凡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资源的诅咒”,便说明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徐康宁、王剑,2006)。这一命题给予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启示是,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也可能是一种“资源的陷阱”。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追求效率,劳动力资源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降低,而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不断提高。所以,撇开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研究这一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负面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的结果之一,就是对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大,能源供给弹性空间不断缩小。为了简捷方便,我们仅在表2中列出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以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能源子项目的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分析可得: (1)十个五年计划中,除了“二五”计划外,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在稳步增长,但能源的消费弹性系数呈递减趋势,“六五”期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0.51,但到了“八五”期间变为0.18,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降低了2/3。这充分说明能源消费增长率对GDP的增长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GDP增长率对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在降低,能源消费率增长的百分比高于GDP增长率的百分比,能源消费不合理凸现。 (2)我国能源结构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生产总量而言,原煤递减,原油、天然气递增。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原油、天然气的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持平,表明我国的能源自给率较高,2004年为94%。但是,经济发展的许多指标显示,我国的能源自给率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从消费总量来看,2004年,石油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7%,而生产总量只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13.5%,两者之比为近2∶1;天然气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而生产总量只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3.0%,两者之比超过2∶1。按此消费总量与生产总量之比,我国将面临巨大的能源压力。更何况在未来30年里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一个高速增长期。此外,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2003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单位能源生产的GDP(国际元/千克标准油),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为3.5,2000年为4.5,而同期中国的水平分别为1.7和4.1,虽然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3.结论 比较表1和表2,可以发现,我国在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长速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工业部门的增加值增加,能源消费总量也增加,当然,国民经济总量也在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十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倍(文懿铎,2005)。就“十五”期间而言,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均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三者的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11.86∶9.5∶10.88,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近1个百分点(参见图1、图2)。这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资本积累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使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危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劳动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即使未来的劳动力资源可能因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萎缩(曾毅,2006),但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人口等相关政策,促使劳动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然而,自然资源中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仍然保持目前的耗能模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能每天要消耗50亿~60亿吨煤炭和8亿~10亿吨原油,这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的。如果不精打细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危及后代人的能源分享,那么,我们今天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不能再走某些西方国家的老路,要注意节能和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经济发展与环境危害的不良循环。 四、政策涵义与启示 1.政府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将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 “资源的诅咒”命题,说明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把自然资源当作经济发展的唯一要素,而忽略了对其它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开发。同样道理,如果仅把劳动力资源作为比较优势,而不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转变为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实际上是“资源的陷阱”。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具体国情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如何兼顾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仅仅依靠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质上是把劳动力置于依附外资的条件之下,这不仅不利于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当务之急,是将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劳动力资源的贡献率,这已为许多学者所证实。所以,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将一般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从而提升我国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2.吸引和利用外资既要考虑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更要考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清醒地看到,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甚至有可能使人陷 入比较优势陷阱。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力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李义平, 2006),要将这一优势变成真正优势、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进外资政策,对于那些对资源消耗大和对环境破坏大的外资项目,要做充分论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进入门槛,根据动态资源禀赋原则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样,将劳动力资源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节省能源,而且有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 3.反思地大物博的传统思想,吸取有关国家能源储备和利用的经验,制定能源新战略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基于此,我们必须反思地大物博、能源大国等传统思想,借鉴日本和美国的能源战略经验,多管齐下,推行能源消费多样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建立石油储备制度,把石油的地上油罐储备与地下技术储备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制定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把开源与节能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内生产与参与国际竞合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的预警指标体系,等等。 劳动安全论文:浅谈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劳动保护工作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做好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课题,也是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发挥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女职工;劳动保护;安全生产 随着新时期女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的转变,企业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是女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整个企业劳动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持稳定、实现安全发展、创建和谐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过程中,女职工没有形成主动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意识,没有“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为。由于女职工的生理机制和社会的传统观念,她们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还承担着生育子女和操持家务的重任,相对男职工来讲其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导致女职工对劳动保护的意识不强,甚至是缺失。只有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调试好两种角色的转换,才能切实做到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二是忽视了女职工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女职工劳动保护与企业安全生产息息相关,而安全生产的重点是设备和人身安全。以本公司为例,女职工虽然为数不多,但其独特的生产运行方式和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以及保持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心态,对于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使女工劳动保护工作在公司的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一是加强女工组织建设,为女工劳动保护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是调动广大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保护女职工的劳动安全健康不受侵害,在安全生产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由于受公司点多、面广、战线长等地理环境所限,公司女工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组织的女工活动也是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女职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基层女工积极响应工会开展的女工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女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如:在广泛深入开展争当巾帼建功示范岗和争创三八红旗手活动中,引导女职工克服家庭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比学习、比技术、比干劲、争一流。帮助女职工掌握岗位技术,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展示女职工立足岗位、奉献成才的崭新形象。选树“巾帼示范岗”等先进模范,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增强女职工敬业精神,以此不断激发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加大宣传,增强法律培训教育。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坚定不移地坚持依法履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职责。女职工由于其生理机制,必定要经过经期、怀孕、生育、哺乳、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企业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女职工的生理机制而制定的特殊保护,如生育有产假等,都是女职工劳动保护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加大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的宣传、执行力度,是各项政策法规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是强化女职工劳动保护意识的有效手段。 三是加强女职工培训,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面对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态势,提高女职工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业务本领和竞争能力,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因此,女工组织应对女职工开展以健康保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和素质提升能力。如:组织开展一些妇科疾病知识讲座、评选一些优秀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让家庭教育突出的女职工进行经验分享等等。以此激发女职工自觉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主观能动性,确立起女职工自强不息,追求出类拔萃,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及高成就的主体意识。使女职工继承和弘扬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女职工的学习、应对、竞争、决策和创造能力,从而推动女职工实现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有利于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是加强源头参与,完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各项制度,改善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工作条件,适时保证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环境的通畅。依托职代会提出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相关决议和提案,努力实现对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的源头维护。认真监督检查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确保女职工在劳动生产中的必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监督检查力度,关心女职工劳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情况,研究与探索更深层次的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立足实际,从制度上解决设备、工作环境、外部环境因素等对女职工身体的伤害以及女职工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五是突出维权职能,是积极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根本所在。维护女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不仅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不可推卸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把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与切实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与水平,改善女职工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企业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就能够有新的突破,达到更高的水平,就能消除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许多问题,从而对促进安全生产、维护女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建立女职工温馨驿站等多种形式,使女职工工作更加细化、规范化、人性化,进而增强女工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充分调动女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各种形式、全方位对女职工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女职工依法维权的能力,关注涉及到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和方案并维护其权利。在为女职工办实事上,定期组织女职工进行妇科普查,使广大女职工能有健康的身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扎实开展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就能够保护女职工的身心健康,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进而激发广大女职工投身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女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企业安全健康和谐发展。 劳动安全论文:加强职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劳动者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是我国现行安全生产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对涉及职工安全与健康的有关问题,实施群众监督是法律赋予工会的神圣职责,职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在创建安全、和谐发展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会组织 一、注重夯实基础,形成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1、组织基础更加扎实 一是各级工会组织要把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群众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组织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工会要对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成员和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每年组织一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调查研究影响群众监督员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的建议、措施。三是切实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监督部门的联系,健全完善行政业务部门主导、工会运行、各方支持、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群众性安全生产组织体系。 2、群众基础更加扎实 发动和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优势与特色。一是牢牢把握群众性安全生产这一工会工作的鲜明特点,充分尊重劳动者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职工群众参与安全管理的广泛性纳入到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工作重心放在班组,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的关口前移。班组是社区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也是事故的多发地带。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班组安全建设。三是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发动和组织广大职工查找、消除事故隐患,反对和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组织广大职工围绕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消除隐患,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二、注重“体系”建设,形成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合力 1、注重舆论引导体系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搞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各级工会应建立和完善小区电子显示屏、安全文化街、警示教育片、宣传橱窗、黑板报、标语为基本载体的宣传舆论体系,充分利用小区文化广场、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在增强人情、亲情、感情和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大力营造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遵章作业的氛围,形成安全生产的舆论环境。 2、注重现场教育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班前会、监督员座谈会、现场指导培训为基本载体的现场教育体系,及时传达有关安全指示、指令,分析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职工思想动态,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的措施,结合实际进行现场培训和帮教等活动,使上级安全生产要求得到迅速落实。 三、深入开展竞赛活动,狠抓职工安全素质的提高 竞赛活动是工会开展群众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工会工作的品牌。各级工会要围绕“科学发展抓预防,预防为主重教育”竞赛主题,一是功夫下在广大职工身上,牢固树立“职工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的理念,引导职工广泛踊跃参与实践,形成自觉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和环境。二是功夫下在融入思想上,将安全文化融入社区总体文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之中,在社区总体理念、愿景目标、岗位责任制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入安全文化的内容,时时、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三是功夫下在“切实维权”上,认真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专结合,依法监督”的原则,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工会的基本职责,劳动保护工作维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护工作内容、活动方式进一步适应需求,贴近实际。 四、积极探索,确保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取得实效 1、增强责任感,切实维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最基本的要求。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是职工最根本、最主要的合法权益,是职工其它合法权益的载体。如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的权益就显得无用、无助。因此,我们必须从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认真履行国家法律赋予工会的神圣职责,切实加强群众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2、突出重点,把职工安全生产的重心放在班组 班组是生产和经营组织的基础,又是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也是事故多发的地带。要积极开展以班组安全为主要内容,以加强班组安全建设为重点,以实现社区安全为目标的群众性班组安全活动。首先要按照全总《三个条例》的要求,健全班组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队伍。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工会小组检查员的事业心、责任心,真正发挥“安全哨兵”的作用。其次要在提高班组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在班组中组织开展以查隐患、堵漏洞、抵制违章指挥、杜绝违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竞赛和检查活动,提高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第三要开展争创安全合格班组竞赛活动,把安全培训和各项安全指标量化、具体化,形成切实可行的班组安全生产规范,把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油田的各种安全规程、安全制度通过班组去落实、去实现,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转化为班组职工的自觉行为,为实现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重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参与作用 建立群众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是有效发挥群众监督参与作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要逐步建立完善与同级行政安全主管部门、安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有关全局的安全问题和涉及职工劳动安全合法权益的问题。二要建立健全职代会参与社区安全生产的机制。落实职代会对社区有关职工安全与健康重大事项决策的审议监督权,切实发挥职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要完善职工代表巡视安全生产情况、检查职代会关于安全生产有关决议落实情况的制度,把群众参与监督权落到实处。三要建立健全社区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治理的平等协商制度,就避免减少职业危害、加强劳动保护、事故隐患治理等事项进行协商,并写入集体合同,也可以就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签订专项集体合同,依法确立社区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劳动安全卫生中的责权利。通过机制建设,逐步实现群众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4、广泛开展各类竞赛 我们要继续把安全竞赛活动深入开展下去,立足社区,立足职工,紧紧围绕提高社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这个重要环节,创新活动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不断把竞赛活动引向深入。让每一个职工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坚决抵制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把劳动安全卫生的各项要求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 劳动安全论文:浅谈对企业工会做好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认识 摘要:工会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关口前移,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素质,发动职工群众,开展监督检查,及早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防微杜渐,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全员参与的态势。 关键词:企业 工会 劳动 安全卫生 工作 认识 劳动安全健康权益,即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享有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权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企业工会组织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切身利益这一现实问题入手,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这是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应有之意。 一、工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机制建设 工会做好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保障,特别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 (一)法律赋予工会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权利《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工会和职工在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工会法》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安全生产法》规定:“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企业面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呈现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工会应当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职责,理直气壮地参与到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去,维护和保障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应享有的权利。 建立、完善和创新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机制,是保证工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企业工会应根据企业的特点、规模以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机制由于劳动过程主要发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危害因素存在于生产劳动中,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然要求工会积极参与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中去,促进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使企业把维护职工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需要,而职工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需要。当下,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双方平等协商,企业负责落实,工会跟踪监督”的工作机制,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劳动安全卫生协议,引导广大职工群众通过规范有序、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可以从源头上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达到互利共赢、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促进企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企业通过推进民主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强化职工劳动保护监督,建立了适合企业需要、依法监督参与的工作机制。严格履行职代会民主管理程序。实践表明,企业工会以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为载体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既有法律依据和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成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职工的安全健康的有效方式。 二、工会开展职工安全教育的方法研究 工会是职工的群众性组织,脱离了职工群众,工会就失去了基础。这种群众性的特色正是工会劳动保护监督不同于企业管理和政府监察之所在,由此显示出工会在安全生产格局中应有作用。 (一)工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关口前移职工群众处在生产一线,最清楚哪里存在事故隐患,他们是查找隐患、监督整改的主力军;同时,一线职工往往也是伤害事故的直接责任者,能否杜绝违章操作,能否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是预防事故的关键因素。现代安全理论指出,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是难以预料的,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必须事先采取预防措施,而不是在发生了严重伤害之后才去“亡羊补牢”,在付出血的教训之后再去整改。 因此,工会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关口前移,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素质,调动他们在安全卫生工作中的能动作用,把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做到生产现场,针对生产过程中“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发动职工群众,开展监督检查,及早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防微杜渐,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全员参与的态势。 (二)开展职工安全思想教育的方法途径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工会切实保障职工劳动安全的有力措施。企业工会开展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应注意形式与方法的结合,不拘一格且富有企业特色,既突出形式多样又注重方法灵活。 一要突出安全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石化企业要根据油、气生产多的特制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工会开展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必须联系企业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二要注重安全思想教育的超前性。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要先行一步,必须在生产前对职工进行安全操作培训,举办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法规讲座,提高职工自我保护能力。用直观启发形式,在生产作业场所设立安全管理牌板,设立警钟标志,提醒职工注意安全,起到警钟长鸣作用。 三要把握安全思想教育的及时性。根据生产中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教育,对“三违”人员挂牌警告,现身说法,让职工了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从中吸取教训,掌握整改事故隐患措施。 四要讲究安全思想教育的艺术性。安全思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和增强职工的安全自主保安意识,企业工会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现有的文化活动阵地,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把职工吸引到活动中来,寓教于乐启发职工安全主体意识。石化企业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职工安全教育辩论赛、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宣传班组安全管理成果;通过举办“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将优秀演讲稿汇编成册,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营造了安全和谐的氛围,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劳动安全论文:经济增长、劳动力产权与职业健康安全规制 摘要: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与职业健康安全的内在联系,并构建了一个产权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职业健康安全随经济增长而波动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解析。认为中国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有效策略应寻求对劳动力产权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市场中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均衡,并构建一种政府、社会、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多维一体”的协同规制机制。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经济增长;劳动力产权;协同规制 一、引 言 劳动力要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保障,劳动力产权的利用与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而产权制度的设计与运用又是职业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的制度基础。国内目前针对职业健康安全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而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来研究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成果更是缺乏。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健康安全的经济贡献率,经济产出水平与生产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劳动力产权的形态与归属以及劳动力产权的实现形式等方面。从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来讲,职业健康安全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职业健康安全的治理问题。在这个分析框架中,职业健康安全被视为是劳动力产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经济增长具有相互协同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我们就需要从政治经济理论、产权理论和管制经济理论出发,对影响职业健康安全供给的劳动力产权问题和规制政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从产权改革和协同规制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方案。 二、一个产权要素的分析框架 产权,是西方契约社会有效运转的制度基础,它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既可以是对物质资本(如,房屋产权)也可以是对非物质资本(如,知识产权)的占有与支配。德姆塞茨把产权定义为一个人或者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当权利规定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也往往会发生变化\[1\]。在产权理论看来,产权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形成与他人进行市场交易的合理预期,并以此提高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之间自由交往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反映。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运行规则是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会影响到市场运行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市场交换活动的安全。按照巴泽尔的观点,产权的界定不可能是完整的,因为完全界定产权的成本太高。因而,产权的不完整便形成了该项权利的“公共领域”\[2\],那么,类似职业健康安全这样的问题实质上就变成了一个因健康和安全产权的模糊而引起的“公共领域”治理的问题。产权界定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由正式制度安排即政府和法律的规定来界定产权;也可由非正式制度安排,即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来界定产权。前者是借助国家公权对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的外在干预,如国家所有制对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而后者是借助个体自身力量对个体权益的私人捍卫,它取决于捍卫的结果对个体所能起到的激励作用,如果预期收益大,捍卫的努力程度就强;反之则弱。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产权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劳动力产权;另一种是物质资本产权。这两种产权形态都是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劳动力产权要素和物质资本产权要素关系的演进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与物之间依赖关系相互演进的实质,即是对人的依赖还是对物的依赖\[3\]。在对人的依赖阶段,单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存在,人们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必须将具有个体属性的劳动力产权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自然的风险和外在的威胁,它对应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劳动力要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稀缺性,只有通过劳动力之间的相互联合才可以解决个人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对物的依赖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已经荡然无存,而毫不相干的人之间基于对物质的占有或交换形成了社会交往的行为关系,它对应于生产力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的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资本要素”的占有权和处置权具有稀缺性,通过物质资本之间的交换配置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在自由依赖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又回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形式上,“劳动力要素”中的“收益权”具有稀缺性,通过对劳动力产权的重新配置,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幸福感受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它对应于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的社会阶段,如,中级或高级社会主义社会阶段。 劳动力产权是社会价值创造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要素。劳动力产权是基于劳动者全部生产要素而形成的一系列权利关系,它包括劳动力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与发展权等\[4\]。劳动力产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其权利主张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生产力水平,这一点同时也是不同经济社会人与物之间依赖关系相互演进的逻辑基础。职业健康安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交换所能实现的健康安全收益,是劳动力收益权和发展权的具体体现。职业健康安全的劳动力产权对经济增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状况的恶化会降低劳动者对劳动的供给和边际产出,进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合乎逻辑的判断应该是,经济增长应平等考虑劳动力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因为这两者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资本、劳动、技术”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是生产的两个基本要素,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不能创造价值;同时,没有劳动者,生产资料的价值也无法实现。”\[5\]我们这里将生产资料要素与物质资本要素进行了概念的类化,实质上都表现为一种物质性的要素。但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我们逻辑的判断相隔甚远,人们已经根深蒂固地把具有经济价值的有形物(如土地、货币等)和某些无形物(如商标、专利等)看作是产权,现有的和曾经出现过的一切社会制度法律都没有把人的劳动力当作产权来对待。 劳动力产权的残缺成为职业健康安全伤害的制度根源。随着资本产权的发展壮大,劳动力产权的残缺不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最终会出现强资本产权而弱劳动力产权的等级结构\[6\],并进而发展演变为“资本雇佣劳动”与“榨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契约结果。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实质上反映了这种契约关系中劳动力市场平等交换掩盖下的资本产权与劳动力产权之间权利不平等的实际情况,论证了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占有剩余劳动,原因在于资本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劳动者在理性资本面前几乎不可能具有劳动契约签定和退出的自由,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不足。在正式的劳动力产权制度缺失的条件下,如果劳动者个人捍卫自身劳动权益的能力较强,它则可以与雇主建立有利于其个体的契约安排;而如果劳动者个人捍卫自身劳动权益的能力不足,劳动者便失去了与资本产权或雇主进行谈判博弈的能力,劳动者的权益受损问题则不可避免。 三、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产权逻辑 按管制经济学的理论,职业健康安全的规制是基于职业健康安全的市场失灵,劳动交换的过程中广泛存在着作业场所风险和职业伤害外溢等问题,前者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内部性问题,而后者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外部性问题\[7\]。无论其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是发生内部性问题还是发生外部性问题,其在本质上都是一个产权的问题,反映了劳动者所遭受到的额外损失或外在成本,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产权界定不清而导致的。因此,职业健康安全的外部性和内部性问题都可以放在统一的产权分析框架之内,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劳动力产权界定的不明晰所引起的“公地悲剧”,雇主或生产厂商随意侵犯或剥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权利,让“资本雇用劳动”成为嗜血的工具。当然,产权的归属有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共有制形式,即产权由所有成员共同所有,各成员将权利联合起来交由共同体(如,国家)来实施\[8\];另一种是私有制形式,即共同体将产权界定给私人所有,并承认其所有者享有排斥他人行使该产权的权利,由所有者在私法保护下自由实施。那么,对于职业健康安全这类劳动力产权而言,其产权到底是属于公共所有还是属于私人所有?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所有”?如何界定职业健康安全的产权属性便成为我们进行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制度基础。 职业健康安全的劳动力产权从内容层次上来讲,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共同性产权,二是个性化产权。对于共同性产权而言,职业健康安全权属于人权的一部分,它是对劳动者为使生命延续而拥有的劳动权与使生命具有意义而拥有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发展权的体现。洛克曾指出,人“没有侵害他人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的自由”,“除非为了惩罚一个罪犯,不应该夺去或损害另一个人的生命、自由、健康、肢体或物品”\[9\]。因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拥有何种权利,我们都不能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共同性产权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应采取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实施供给,以实现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整体主义的价值正义和社会公平。而对于个性化产权而言,职业健康安全权是劳动者基于个人收入、地区差异、工作差异、身份差异等众多原因而衍生出来的更高层次权利的体现,它反映了劳动者个性化的需求。因此,这些个性化的健康安全权利在性质上向私人物品靠近,但仍是公共物品,只是与纯粹的公共物品相比,它又具有了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个性化产权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其供给方式不能完全按照纯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无偿提供的方式,因为它还体现了部分劳动者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特殊需求,这种产权特征决定了国家公权力依靠税收无偿供给的不公平。因此,应采用混合制的供给方式,主张私人供给与政府管制相结合的形式。 那么,对于职业健康安全产权保护的手段而言,我们不管是选择政府管制,还是应该选择自由市场或者两者皆有的手段,它都体现了我们对劳动力产权保护的价值取向。科斯于1960年提出,针对职业健康安全的最佳公共政策是那种能够创设明晰、确凿及可让渡的且受私法保护的产权政策,私人谈判、私法执行都可以成为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有效措施。虽然私人谈判、私法执行也是有成本的,但这类成本可以在较为清晰明确的产权体系的安排下得以内化。政府对职业健康安全管制主要考虑的问题在于决定谁来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的保护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它体现了职业健康安全劳动力产权保护效率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10\]。而在随后的管制经济理论中,职业健康安全市场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雇主比劳动者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如对工作环境、工作风险等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劳动者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劳动者在与雇主订立劳动合约时常常成为被欺骗的对象,使得劳动者对劳动过程中职业伤害事件发生性的真实概率的了解处于劣势地位,而劳动者若需要通过自我搜寻的过程来获取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状况的充分信息,则又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等等,劳动者需要权衡信息的“搜寻成本”和“搜寻收益”,并最终会在信息相对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职业劳动的交换行为。因此,劳动力产权的有效实现则依赖于政府管制的保护,它体现了对职业健康安全劳动力产权保护公平性和社会性的价值取向。 职业健康安全与普通物品不同,它不能分割到适应于私有制的状态。因此,为了达到劳动力产权的完整,政府也许可以被视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去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的保护等问题,但通过政府干预所建立的管制机制,却并不能解决劳动力产权配置的效率性和经济性问题,同时也无法解决个性化产权的独占性和排他性问题。正如波斯纳所言“只要是因为排他性产权无法解决冲突性(或竞争性)使用的问题,其产权界定就永远不具有排他性”,而具有非排他性的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形成产权的“公共领域”,导致该产权的“公地灾难”。因此,对于劳动力产权而言,因“公共领域”而形成的模糊产权便成为政府对其进行管制的前提。而按照波斯纳给出的方案,模糊产权的冲突性使用问题可以通过财产法和民法的途径来加以解决,前者可将使用权转让给最能有效利用资源的团体,而后者则可使使用者承担义务\[7\]。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产权逐渐呈现出共同性与个体性的差异。共同性产权是基本人权的体现,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对于这类产权需要通过建立政府对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政策供给来应对健康安全产权保护的公平性和社会性;而个体性产权是个性化需求的体现,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对于这类产权需要建立相对明晰的个性化产权制度,让私权主体之间自由博弈相互调适,以形成有助于职业健康安全伤害成本消散的内部市场来应对健康安全保护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四、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产权分析 职业健康安全的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按现有经济发展理论,国家经济的发展须经历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三个阶段\[11\],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也会经历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抛物线”的演进过程。这意味着职业健康安全效益的改进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前将不断恶化,在中期阶段会出现“拐点”,而在中期阶段以后,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状况将不断得到改进。当然,这只是我们一种经验判断上的假说,我们还需对波动出现的时间、形态进行实证检验,当然我们还希望这种经验判断是可以被证伪的,同时,我们也不愿看到这种波动效应会在中国发生。因此,我们急需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即职业伤害从高发到低发的转折,究竟是因为经济增长中某些内生性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如,生产要素的结构变动),还是因为某些外生性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如,政府规制)?如果职业健康安全的波动与劳动力产权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话,那么,其作用机理又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劳动力产权的规制改革来成功跨越这一假说所揭示的波动“拐点”?另外,如果外生性的政府规制机制能够对职业健康安全波动“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形态产生影响的话,其具体的规制政策又应该是怎样的?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从分析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实现条件入手。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综合利用的结果,两者间的相对稀缺程度是决定不同经济阶段所采取的不同产业模式的主要原因,而不同的产业模式或产业结构又是影响和制约职业健康安全的根源性问题。一般而言,如果产业结构中具有高风险特性的资本品工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职业健康安全面临的风险和伤害发生概率则较大;而如果产业结构中具有技术性、服务性特性的消费品工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职业健康面临的风险和伤害发生的概率则较小,职业伤害事件发生的广度和深度也较弱。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其劳动要素的供给也将随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出现由粗放型供给到集约型供给的转变,劳动生产将从高风险、高强度的重工业逐渐转向技术型、服务型的服务业,职业健康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将渐次降低。因此,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的相对稀缺性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并进而引致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一个必要条件。 如果从职业健康安全倒U型曲线“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形态来看,劳动力产权的契约机制及其政府规制是实现其“拐点”转折的充分条件。劳动力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规制确权是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自由博弈的制度基础,他们之间具体的责、权、利关系都可以通过各行为主体间的自由谈判或外在的政府规制来确定,劳动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非对称性信息、负外部性等问题都能够在双方合意的产权契约中得以解决。当劳动力市场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劳动者劳动技能低下,劳动者捍卫自身劳动权利的谈判能力不足等现象时,劳动者便失去了与雇主在订立劳动契约中保障其职业健康安全权益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劳动力市场的契约机制便无法自发形成对劳动力产权的保护,从而形成强资本产权与弱劳动力产权的等级产权结构。在此产权结构中,资本要素便具有了剥夺劳动者权益的合理动能,这为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发生提供了内生性的市场环境。当政府在寻求通过政府规制来实现对劳动力产权进行保护时,若规制机制存在制度缺失、规制不足以及政策低效等问题,职业伤害的广度和深度都将较大幅度地提升,从而使职业健康安全的波动出现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等特征,而这则为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发生提供了外生性的制度环境。 中国正处于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职业健康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年均死亡人数在10万人左右,单位GDP死亡人数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伤亡水平\[12\]。按前所述,导致这样一种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则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所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都是围绕物资资本要素而展开的,对劳动力要素进行的产权改革还未开始。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物质财产得到了充分实现,劳动力产权没有或者只是部分得到了实现,国家产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基于企业低效率而形成的以物质财产产权为主导的单一产权制度,国家对劳动力产权改革的政治意志不足是导致劳动力产权界定不清的外在原因。二是中国人口众多,大量农村人口需要向城市和工业领域转移,但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足又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农村劳动人口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毫无竞争优势,工作选择性小,只能选择脏、苦、累、毒的职业安全风险大的行业,劳动力供给有限过剩和劳动者进行个体权利捍卫的谈判能力不足是导致劳动力产权界定不清晰的内在原因。另外,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偏在问题普遍存在,劳动力产权的责、权、利关系并未形成清晰的界线。因此,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职业伤害的频繁发生也就具有了现实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经济的增长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劳动力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又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因此,一个社会劳动力产权的实现方式不能超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它需要兼顾资源配置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均衡,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13\]。中国当前经济增长引起的职业健康安全波动实质上是对特定阶段生产关系的一种体现。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对产权的改革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首先是通过国家所有制的管制形式实现了生活资料异常匮乏的自然经济形态向物质供给日渐充足的商品经济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国家面对市场发展的严重不足,通过实行干预程度最深,资源配置最有效的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完成了国家公权对社会生产所赖以需要的生产资料的配置,其间职业伤害事件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波动,资本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尚未出现变革的需求。其次,伴随商品供给的不断丰富,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效率,国家单一所有的公有制形式逐渐演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资本产权逐渐明晰,市场效率不断提高,但其间职业伤害事件频发,社会逐渐出现资本产权强与劳动力产权弱的等级产权结构。劳动力产权的保护在国家优先经济发展的战略下,不断受到经济理性的越界干扰和损害。 五、中国职业健康安全协同规制的应对策略 中国职业健康安全的劳动力产权面临着两种低效率:一是源于政府规制对劳动力产权改革的管制不足而引起的低效率,另一个是源于劳动力市场劳动者捍卫自身权利的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低效率。这两种低效率本质上并非彼此孤立,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最终导致了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管制失灵和市场失灵。这两种低效率同时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受到的潜在风险,即物质资本产权的过分张扬与劳动力产权的制度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分化,并进而撕裂社会系统的均衡,社会系统的失衡然后又会传导至政治市场,造成政治市场的失衡,并最终形成对国家现代化的阻碍。那么,对于中国职业健康安全所存在的这样一种低效率,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制度的重塑,并尽可能充分发挥劳动力产权的契约机制在职业健康安全保护中所起的应有作用呢? 通常来讲,职业健康安全的治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对劳动力产权中的“模糊领域”进行清晰界定,并建立一种能有效促进劳动者与雇主之间通过自由谈判来订立劳动契约的产权规制机制,为劳动契约的产权纠纷和自我裁决提供外生性的制度环境;二是通过对经济增长中具有高风险性的重工业、采掘业及建筑业等产业建立起有效的经济性规制机制,并配合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社会性规制的政策供给来形成产业进入的壁垒,为职业健康安全的改进提供内生性的市场环境。我们知道,劳动力产权的契约机制和政府规制是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拐点”时间和“拐点”形态进行有效调节的外在性条件,也是成功跨越其“拐点”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的规制与变动是职业健康安全波动发生的内在性条件\[14\]。因此,对于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治理需要综合运用针对劳动力产权的社会性规制和针对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性规制来加以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平等看待劳动力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避免出现前强后弱的等级产权结构,以大体实现经济增长中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对比中我们发现,职业健康安全规制有效实现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权变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从多样性的角度而言,在对待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方式方法方面,国与国之间各有不同,如英国在对待职业健康安全规制问题上倾向于以合作为本,强调政府、工会、雇主、劳动者之间对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共同责任;而美国则倾向于以法令为本,崇尚构建以私人保险为核心的职业健康安全规制机制,由市场的力量自发调节对健康安全产权的保护,政府的管制只是有限参与,体现了新自由主义放任政策的特点\[15\]。从权变性的角度而言,西方国家对待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政策策略受到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政策主张经历了由经济自由主义到社会自由主义的转变。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上的自由,并希望缩小政府干预的规模;而社会自由主义则强调社会机会的均衡,希望扩大政府干预的规模以保护公民免受经济造成的后果,对经济、社会进行适当调节,以保证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从可塑性的角度而言,职业健康安全规制可通过对权益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目标解析来寻求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与辅助性管制等手段的协调运用,以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中广泛存在的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其规制效率因手段选择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如瑞典鼓励劳动者与利益集团进行广泛的集体谈判和跨阶层合作,并配有辅助性的运行机制。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物质要素累积的外生型经济增长模式到劳动力要素累积的内生型增长模式的转变之中,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增强。我们知道,经济增长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它还需要兼顾社会效益。但是,职业健康安全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关系,经济增长既会造成对职业健康安全的伤害,同时也会带来劳动者的经济性收益。因此,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目标取决于我们实现劳动力产权经济性收益与社会性(或安全性)收益的均衡。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对职业健康安全治理的目标是众多目标间的总体均衡,最小化经济增长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失衡风险,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又有赖于社会“产权制度”或 “权利秩序”的动态优化。然而,最小化或最大化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到各制度、环境、生产力等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对职业健康安全的协同规制也不是没有利益冲突,它需要将不同系统间基于职业健康安全保护而产生的权利冲突或利益分化限定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中国职业健康安全的协同规制需要以劳动力产权制度的改革为前提,解决经济增长引起的社会失衡等问题,这是实现从低效的政府干预到高效的多元互动转变的关键所在。 中国劳动力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实现应寻求劳动力市场中利益主体间的多元互动,并进而构建一种政府、社会、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多维一体”的协同规制机制,这样一种机制应是体现政府、社会、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多方参与、协商共管的社会共责机制,并以此取代政府主导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制模式。同时,理想状态的职业健康安全规制应试图改变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正式制度和单向威权来界定职业健康安全产权(或秩序)的方式,着眼于劳动力产权主体间的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协同规制的真正要义在于通过政府规制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来确立劳动力产权主体与物质资本产权主体之间进行自由博弈和相互协调的外生性环境,从而使职业健康安全的治理可以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乃至政治系统之间自由灵活地相互调适,实现多元互动,将职业伤害的系统风险和成本予以内化。 借助美国学者黑夫兰对规制手段的分类\[16\],我们可以对中国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三类划分:经济的、社会的和辅助的。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有效实现应寻求这三种手段的综合利用,以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中所广泛存在的市场失灵、社会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首先,从经济性规制而言,应对第二产业中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安全技术水平不足的生产厂商加以限制形成进入壁垒,对职业健康安全边际投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投入的生产厂商实行价格处罚措施,对职业健康安全边际投入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投入的实行价格补贴,使单个生产厂商对职业健康安全的边际成本投入符合社会福利帕累托改进的原则,降低职业健康安全的劳作风险。其次,从社会性规制而言,应对劳动力产权所存在的负内部性问题,建立一种职业风险的信息公开制度,并对《职业健康安全法》(中国称为《职业病防治法》和《生产安全法》)、《劳动法》、《刑法》、《民法》等公法与私法保护机制进行调整,促进劳动者、生产厂商和政府规制主体之间就产权契约的订立进行自由博弈,以实现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公平与正义。再次,从辅助性规制而言,政府规制者并非是天然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者,他们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博弈者,他们也有可能被特殊的理性资本或利益集团所“俘获”,从而表现出弱化规制的行为。因此,职业健康安全的社会性规制还需要借助并加强对政府规制的执法监督,通过健全职业健康安全评估机构,自律性行业协会,职业健康安全资信管理组织,公正和仲裁组织以及职业健康安全资质认证机构等辅助性组织,从而促进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公民参与和程序正义,并努力使这些辅助性的力量摆脱国家规制部门意志的左右,以体现多元社会的共责之义。 劳动安全论文:浅谈焊接生产中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 摘要: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中用来制造和修理各种金属结构和机械部件的主要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及焊接质量的不断提高,焊接操作人员占工厂职工的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伴随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严重地威胁着焊工及其它生产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焊接技术 安全 健康 1、焊接生产中的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生产活动中,劳动保护主要体现在劳动安全和卫生方面,保护劳动者的身体不受伤害。工厂应该建立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并配备焊接生产的各种安全设备。其次,针对不同工种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并对劳动者进行安全培训。使劳动者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命令有权拒绝执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焊接生产中的劳动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安全设施 焊接设备、高压气瓶、可然气体必须配备防漏电防爆炸、防火装置,各种电动设备应设紧急停车装置等。 1.2 劳动保护用品 必须为工人配备工作服、工作靴、防尘面罩、焊接手套、安全头盔等物品。 1.3 健全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制度 1.4 针对焊接工种特殊性的一些措施 焊工作业时在电弧高温作用下,电焊条产生的氧化铁、氧化锰、氟化物、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等烟尘,来自钢板表面涂层的氧化锌、氧化铜、丙烯醛、甲醛等有毒气体和各种金属粉尘,以及由于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使空气中氧、氮转化成的臭氧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气体,都对人极为不利,易使人造成伤害如:呼吸、尘肺,氟中毒、锰中毒、不锈钢烟尘中的铬、镍等元素有致癌倾向等伤害。那么焊工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对头、面、眼睛、耳、呼吸道、手、身躯等方面的人身防护,防止烟尘危害。 为减少焊接粉尘低及有害气体的危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低尘低毒的焊接材料。 (2)选择合理的焊接参数 (3)提高焊接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减少直接的人工操作。 (4)加强通风排气,及时把有害物质和污染的空气排除。 2、焊接生产中的安全管理 (1)焊接设备有带电的特点,输入电压为220V或则380V,若机壳带电,则能造成触电事故;虽然输出电压低,但在一些特殊场合,也可能造成触电事故。 (2)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燃烧、爆炸事故。很多事故都是因为施工场地不符合安全要求,焊接飞溅引起周围易燃、易爆物的燃烧和爆炸。 (3)焊接材料有些本身就是易燃、易爆物,操作、管理不好也容易产生燃烧、爆炸事故。 (4)气割作业时的火燃也容易产生人身伤害事故。 (5)焊接车间中的冲压工段容易产生肢体伤害等。 安全事故的产生与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善或安全管理措施不健全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它们是做好焊接安全工作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安全管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焊工安全教育和考试。安全教育是焊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广大焊工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术和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术水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焊工刚入厂时,要接受厂、车间和生产小组的安全教育。同时安全教育要坚持经常化和宣传化。可举办焊工安全培训班、报告会、图片展览、设置安全标志、进行广播等多种形式有效的方法。按照安全规则,焊工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才可独立上岗操作。 (2)建立焊接安全责任制。安全责任制是把安全工作与工厂中各级领导的职责联系起来的制度。通过建立焊接安全责任制,对工厂中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等,在焊接安全工作中应负的责任明确地加以确定。工程技术人员对焊接安全也要负有责任,因为焊接安全的问题,需要仔细分析生产过程和焊接工艺、设备、工具及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焊接安全问题也是生产技术问题。必须保证与焊接有关的现行劳动保护法令中所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要求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3)焊接安全操作规程。焊接安全操作规程是人们在长期的焊接生产实践中,为克服各种不安全因素和消除工伤事故的科学经验总结。焊接设备和工具管理不善以及操作者失误是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操作规程中规定了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建立和执行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是保障焊工安全和促进安全生产的有力措施。 (4)焊接工作场地的组织。焊接工作场地的组织是将工作场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将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同时保持工作场地与外界的通道。施焊区的面积不应小于4m2,地面应基本干燥,焊机、工具和材料等应整齐摆放在各自的区域。气管、电缆等不得相互缠绕。工作地点应有良好的天然光线或局部照明,须保持工作面照明度50-100Lx。气割操作点周围10m直径的范围内严禁堆放各类易燃易爆物品,如木材、油脂、绵丝、保温材料和化工原材料等。如不能清除时,应采取可靠安全措施后方能开始切割。室内作业应通风良好,不使可然物质和易爆气体滞留。室外作业时,操作现场的地面与登高作业以及与起重设备的吊运工作之间,应密切配合,避免高空落物。在地沟、坑道、检查井、管道或半封闭地段作业时,应先用仪器检查其中有无爆炸、中毒的危险。施焊现场附近敞开的孔洞、地沟等,应用石棉板盖严,防止焊接时火花溅人。 综上所述,由于焊接过程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为此应对从事该作业人员应严格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此类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并经考核合格取得安全技术操作证后方准独立作业;同时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焊接生产特点、焊接操作基本原理及焊接工艺、工具的安全使用;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实施防护措施,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发生施工事故。 劳动安全论文: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风险防范对策 摘 要:本篇探索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南京系统”)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南京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确保南京系统正常平稳运行。 关键词:劳动保障; 信息系统; 安全; 对策 一、引言 南京系统的设计规划、开发建设,一直到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将安全问题置于首要位置予以考虑,结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从系统网络、主机设备、数据库、应用系统、人员管理、承建单位协调管理、区县包括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制定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全面、详细、具体的有关管理制度和规定。 本文提出了南京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列出了系统风险防范的各种对策、机制。 1.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当前安全运行风险防范机制 南京系统从开发至今,始终将安全体系建设置于最重要位置,建立起包括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系统网络、物理环境、入网单位、入网人员等各个层面、多方位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1.1应用系统安全防范机制:应用系统设置有三层管理机制,用户级、任务级和系统级,严格控制系统操作权限和范围,确保每一用户的使用权限和操作合法性。 1.2数据库系统安全防范机制:通过系统权限、角色权限、数据权限的管理,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权限控制机制。 1.3系统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关闭不需要开放的服务端口,限制用户的操作权限,使用网管软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1.4劳动和社会保障卡安全防范机制:卡密钥系统为一卡一密,防止伪造。 1.5物理环境安全防范机制:存储信息的备份介质达到防尘、防潮、防毒变要求;主机房安装自动防火设备。 1.6各区县局域网安全管理情况:各区(县)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安全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建设。 1.7入网机构和个人的安全管理:实行上岗前安全操作培训,对外机构:如定点医疗机构、全市各街道和社区等单位需要接入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的,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入网资格认证方案。 2.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方面存在的风险 2.1管理层面。南京系统安全运行文件内容侧重点主要是如何避免南京系统客户端的安全运行风险,忽略后台的安全运行风险,且文件执行力度不够。 2.2技术应用层面。 2.2.1主机网络设备缺乏有效机制进行管理与维护。 2.2.2应用系统程序众多,功能繁杂,开发技术相对落后,系统架构缺乏先进性。 2.2.3只重视系统网络核心的技术支撑,弱化了系统辅助设备以及客户端的技术管理。 2.2.4系统的容灾恢复技术严重缺乏。 2.2.5缺乏动态口令认证系统。 2.3操作层面。对一些出现的故障没有做到“能发现”,“有证据”。 2.4人员层面。对信息技术人员培养投入不到位。 3.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风险防范对策 3.1安全防范技术对策。 3.1.1网络拓扑分析对策。对策内容: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绘制网络拓扑图;分析网络中存在的安全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意见。 对策作用:针对网络的整体情况,进行总体、框架性分析。一方面,通过网络拓扑分析,能够形成网络整体拓扑图,为网络规划、网络日常管理等管理行为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整体的安全性分析,能够找出网络设计上的安全缺陷,找到各种网络设备在协同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 3.1.2防病毒软件病毒库定期升级对策。对策内容:防病毒服务器通过INTERNET更新病毒库;防病毒服务器强制所有在线客户端更新病毒库。 对策作用:通过不断升级病毒库确保防病毒软件能够及时发现新的病毒。 3.1.3服务器定期扫描、加固对策。对策内容:使用专用的扫描工具,在用户网络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对主要的服务器进行扫描。 对策作用:找出对应服务器操作系统中存在的系统漏洞;找出服务器对应应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4信息备份系统。对策内容:定期备份电子信息。 对策作用:防止核心服务器崩溃导致网络应用瘫痪。 3.2安全防范管理对策 3.2.1管理制度对策。对策内容:编制详实的涵盖系统建设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制度的实施办法与流程,建立健全制度实施、监督的流程与办法。 对策作用:使系统安全体系制度化、标准化,规范了系统的运行行为与操作行为,在管理上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3.2.2建立系统安全风险防范评估机制对策。对策内容:进行自评估和他评估服务两类;进行安全检查;进行系统安全保障等级评估;安全认证与认可。 对策作用: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评估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安全评估方法,是系统风险管理的前期活动,风险评估具有基础性作用,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指明方向。 3.2.3人员对策。对策内容:制订针对系统管理者、系统使用者、系统决策者等不同层面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计划,并形成制度化、标准化;建立动态、长效的信息化技术和劳动保障业务的研究机制。 对策作用: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系统维护开发的力度,保证系统被正确的使用,从而从“人”这个因素上防范系统风险的发生。 二、结束语 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局的参与和努力。同时要加大投入,建立全新的系统运行风险安全防范体系,并在管理上、制度上保证该体系的实现。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责任感问题和对策分析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而责任感就是医德修养的坚强支点。责任感,医学生责任感问题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医学生,责任感,问题与对策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健康幸福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而责任感就是医德修养的坚强支点。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医学生从走进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应该牢固培养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为今后的从医之路打好道德根基。,责任感。可以说,加强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医学事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成熟和完善的需要。 一、医学生责任感的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就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因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个体对承担任务负责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明确归因。” “从德育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从社会实质上看,责任感反映的是人的价值问题,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而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是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正是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体越是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客观要求和他人的具体需求,以及自己在满足这些需求中的作用,他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行为。 医学生绝大多数将来的职业岗位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医疗卫生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未来的工作使命在于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肩负着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攸关的神圣职责,实践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从一定意义上讲,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主要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也就是医护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责任感。,责任感。综上所述,医学生责任感就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 二、医学生责任感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一)医学生责任感的总体状况 医学生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大多数都能意识到对自我、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有乐于履行责任的愿望及认真履行责任的行为。 1、对国家:大多抱有爱医之心,乐于投身实践 当代医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亲自见证了现代医学事业在探索生命奥秘、战胜SARS灾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因此,他们多数热爱医学,立志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大部分医学生热爱医学,并乐于肩负使命。同时,大多数学生关心国际国内的社会公益事业,如对艾滋病患者、重大传染病疫情、国际灾害救助等,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深知自己肩负的特殊重任,因此,在学习和工作上都有较大的内驱力和较强的自觉性,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 2、对病人:大多怀有仁慈之情,愿意履行职责 关爱患者的生命健康,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精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医护人员在诊治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重要品德之一,也是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医护工作面对的是病人,而病人所患疾病千差万别,发病原因、症状体征、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医疗工作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大多数医学生能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在临床实践中能够保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对病人一视同仁,充满关爱之情,认真履行职责。对病人诚信,使病人得到知情同意权,保护患者隐私是尊重病人及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责任,也是医护工作者崇高医德的体现。 大多数医学生对待病人诚实守信,自觉抵制不良医风,保障患者知情同意的基本权利,并自觉保守病人的隐私和秘密,具有较好的法律保护意识。 3、对自我:大多持有积极之态,严格要求自己 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坚实基础。生命是最可贵的,没有了生命,其他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如果人生漫无目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枉费年华,这样 的生命即使再长也毫无意义,人生价值也就根本无法实现,更不用说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了。因此,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把握人生,人的一生应该在拼搏中度过,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看法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普遍意识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广博、深厚、扎实的现代知识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不再满足于“60分万岁”,而是希望在大学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全面发展,学到更多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将来在医学事业上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二)医学生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医学生责任感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学生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其突出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学医目的趋于功利化 当前,因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上不良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医护人员违背医德收取“红包”、“回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贪欲腐化不断膨胀,是非观念模糊,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了倾斜,比较看重金钱利益,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没有远大理想志向。医学的本来目的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但也有部分医学生选择医学专业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他们之所以学医是因为“医护工作职业比较稳定”以及“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 2、职业道德趋于缺失化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它是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对医务工作者有着更高的特殊的要求,在实践中的具体 体现是敬业和奉献精神。对医德规范和原则的认识是医德品质形成的发端,是医德规范与原则转化为医务人员个体医德行为的基础。医护工作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崇高职业。我国内容极其丰富的优良传统医德,一直陶冶着后世医家的思想品德,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优秀医护人员,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情感甚至生命,并以能为人类减轻痛苦而感到骄傲。然而,曾几何时,医护工作的意义被扭曲,被少数人理解为仅仅是谋生的职业,作为医护队伍后备军的医学生中存有这种认识的也不乏其人。,责任感。虽然多数同学了解医学生誓言和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中提出的7条医学道德规范,但仍有部分学生一问三不知。,责任感。 尽管绝大多数医学生认同未来的职业道德责任和主要职责,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他们的思想,部分优良医学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他们头脑中原有的优良传统医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致产生了迷惘困惑的心理。部分同学忽视道德标准要求,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表现出职业倦怠,敬业意识淡化,眼高手低,自命不凡,鲜有团结合作、探索创新精神。 3、社会责任趋于自私化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始终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当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般会自觉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社会整体需要。部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却有向个人利益倾斜的倾向,其表现为主观上他们虽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一旦牵扯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先考虑个人得失;客观上医学生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讲究技巧策略,表明他们力求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找到“折中点”,既不愿被视为不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员,同时又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或者是将这种损失降到最低。但当无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找到折中点,必须舍弃其一的时候,医学生应自觉放弃个人利益而主动地服从于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才是医学生特殊社会角色及其社会责任观念的最直接表现。但部分学生没能很好地做到,他们有的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针对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退缩了。从本质上看,这些学生还是缺乏自己对社会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态度,而是趋于自私化表现。 4、对待病人趋于淡漠化 医乃仁术,关心病人疾苦,视病人如亲人是医护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应负的道德责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对待病人态度的好坏,会对病人的治疗产生很大影响。好的态度能有利于病人的康复,而坏的态度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病人身有疾患,精神上、肉体上都会有很大的痛苦,特别需要得到医护人员从各方面的关怀、支持和同情。医护人员的仁爱关心会增强患者的信心,打消他们在治疗方面的一些顾虑,从而在接受治疗时积极配合,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但有些医学生没有把病人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看待,只是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对象,忽视“治病”与“治有病的人”的区别;不注意谈话的方式,对待病人,甚至挖苦、讥笑患者,以致于病人失去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无视病人的知情权,不愿与病人讨论诊疗计划,回答病人的疑问不耐烦;不注重病人的隐私权,随意泄密露密,甚至把病人的隐私当作笑料谈论;对待临终病人缺乏同情关爱,忽视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感情等。 医学生论文:浅论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 1.选题 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 2.选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 只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选择最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课题。比如,您想对"交感胺类药物"进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好,可从其应用方面选题,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同样会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学及药物化学基础好,可从药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药物的基本结构决定药物的作用,取代基因决定作用强度、副作用等。医学领域学科很多,不一一列举,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的论文来。 3.选题不要太特殊 选题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写不出好论文的。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题目,选比较一般的题目。比如"胆囊收缩素一胰泌素"对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这类题目有比较、有借鉴,写起来比较容易。 4.要摆脱单纯的爱好和趣味 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是选题的一个前题,但是,单纯地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而暂时还很难写出如意的论文。当然有条件可从某个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对"爱滋病研究"很有兴趣,但目前 国内你接触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难的。 5.选择突破口 选题要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选择难度较小,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题目,或者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条件,突破口可以选择两门学科的交界处,进行科学的"边缘"研究。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各门课程都在同步与交叉学习,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比如学习解剖知识较全面之后可以选择"某种外科术式改进探讨"。基础理论融会惯通之后,往往在临床内、外科交界处或其它相关学科交界处做文章容易突破,比如内科侧重于药物治疗,而外科是往往忽视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化疗致吐"研究成功即为内科药学与肿瘤科交界处研究成功的典型例子。钙离子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亦然。就中医与西医而言,比如中药大黄多种作用,如你从化学分析角度去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容易重点突破,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 搜集资料 题目选定之后,就要以题目为中心,作一些踏实的搜集资料工作。 1.选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 制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是写论文的一个重要基础,制定这个目录时要和写论文有经验的前辈交谈,或经导师或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指点,也可以请与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相近的、论文写得好的毕业生介绍经验,交换意见。 制定搜集材料和目录,可以从现在的文献资料调查入手,既熟悉,又有兴趣。搜集材料的目录可按年代由近溯远,写上调查中得到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文献检索,给作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文献往往是二次文献,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用追溯法查阅一次文献。 2.摘录与选题有关材料 搜集材料,要多要全、没有遗漏,这是最理想的。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要围绕核心问题搜集主要材料,有用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摘写出来,对次要材料,放在次要地位处理。 3.着重搜集第一手材料 写毕业论文,是培养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一条途径,而要从第一手材料中找根据。对医学院校来说,多去附属医院查病案资料,是很有裨益的。尽管已有现成的科研结果文献,也肯定还有被忽视的空白,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发现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去要相关第一手资料。 4.对搜集来的资料要认真阅读 要区别其正确与错误,找出其不足的,补充其需要补充的地方。经过阅读和分析,发现文献上还没搞清楚的地方,就要对问题点进一步深入研究,把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就为论文的成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论文: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效果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质监控与评价的主要标准,也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解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学校于2012年12月开展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1级1个班的学生73名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临床医学系人才培养反馈意见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等。发放问卷73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3份,有效率为100%。 二、结果报告 (一)调查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73名学牛中。男生26人,占35.62%,女生47人,占64.38%。 (二)学生培养及录取情况 调查学生中10.96%为定向培养,89.04%为非定向培养;第一志愿录取的占73.97%,非第一志愿录取的为26.03%。 (三)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后75.34%的同学愿意将目前所学专业作为其终身职业,15.07%的同学无所谓,6.85%的同学不愿意,2.74%的同学非常不愿意。 表1 专业思想教育效果评价 (四)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评价73名被调查的学生中,认可该培养方案“基层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的占72.60%。 表2 人才培养专业定位 (五)学生培养质量评价 79.45%的学生认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学生培养质量较好。 表3 培养质量评价 (六)专业培养发展的可持续性 83.56%的同学认为目前我校设置本专业是否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实际需要。 表4 专业培养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 三、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健康意的提高,现代医学正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由单一化、片面化向主体化服务体系转变,从单纯治疗型模式转变为医疗、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型模式。医学教育为适应这一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就必须修订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需求。新医改后,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加大。这就要求我校对医学生的培养尤其是面向基层的学生的培养,更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使其毕业后能够深入基层,快速进人职业角色。运用多种综合知识,准确地应对各种复杂病情。解决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提高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 通过本次调查,学生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方案和实施效果有较好的评价和认可度。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观、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临床技能的培养等都有很大的帮助。79.45%的同学认可我校人才培养改革后我校学生培养质量较好。83.56%的同学认为我校本专业的教学和设置是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实际需要的。47.95%的同学认为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以以综合专业素养培养为导向,这恰恰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充分体现的。 总之,建立21世纪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教育部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确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能正确进行自我专业定位,树立为基层医药卫生事业服务的思想在医药专科院校的学历教育过程以及在解决我国基层缺医少药情况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医学生论文:谈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从医学生进入临床时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如何正确地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如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加强床边教学、应用PBL启发式教学、开展临床模拟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早期接触临床,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我们临床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离不开第一线的临床教学。临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临床知识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医学思维方法是作为医学主体的工作人员在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由于医学生在临床教学阶段对一般的临床技能训练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及规章制度等均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临床模拟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 1 许多实习生在刚进入临床时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 1.1 片面思维 一些学生在进行病案分析时,不能全面细致地针对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分析,过分看重辅助检查的结果,从而忽视系统分析,考虑问题局限、片面。 1.2 简化思维 一些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先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1.3 表面思维 把现象当作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1.4 印象思维 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助检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临床判断的资料任意删去,做出片面的诊断,制订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案。 2 如何正确地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临床教学的关键 2.1 强调客观的、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原则 医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观察以及使用先进仪器观察,都要遵循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客观性原则。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是医生进行临床分析的基础,不能仅仅依赖医生主观的诊断来片面解释临床表现,更不能为了维持“诊断”而对患者的客观表现视而不见,这样势必造成误诊、漏诊。因此在实习生的临床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坚持客观的原则,尊重病人实际情况,尊重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 临床诊疗工作同其他认识事物规律一样,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要贯穿于临床诊治疾病行为的始终。在临床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多接触病人,收集临床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发现新的问题,去了解、去收集资料,这样对疾病就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反复的过程,使认识深化,更贴近疾病的本质。 2.2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2.2.1 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 医学生结束了理论课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此时已具备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某一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某一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分析也有所了解,但此时学生尚处在一个纵向思维状态。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实习生所面对的将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病人”,一个有着不同主述、不同体征的病人,此时带教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如何对这些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诊断及处理方案,这是一个横向的思维过程。由此可引出若干与鉴别诊断相关的疾病,当然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未学过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2.2.2 加强床边教学 临床带教老师查房时应针对病人,给实习生讲解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尤其要重视用系统化整体观综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对给予的处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让实习生只当观察员、记录员,应培养实习生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注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实习效果。 2.2.3 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重视医学生能力培养 临床教学中,指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自行查阅书籍、文献或通过网络寻找答案,或者通过带领实习生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弥补临床实习时间短、所见病种少的缺憾,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从中获得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PBL教学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与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差异,但是在临床能力上明显比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能力强。 2.2.4 开展临床模拟教学 秉承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分离训练方式,重新组合临床技能训练内容,将标准化病人(SP)、局部功能模拟教学模型、急救高级模拟人等模拟教学方法和器具整合应用到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集体协作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填补临床技能教学的不足。 2.2.5 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 医生以德为本,这是古今中外的道德。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带教老师应为医学生的表率,要使学生懂得,如果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必须把它当作献身的事业,而不能当成谋生手段,要经常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使其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2.2.6 建议早期接触临床 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使得医学生从一入学就能对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乃至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学习以及 医院医疗服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每个医学生均要经历临床实习阶段,此阶段更是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时期,期间临床思维的建立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因此,临床带教老师正确的言传身教,认真地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保证整个医学教育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应不断加强和完善。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状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相对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前景,医务工作者的应对能力则令人堪忧。以2003年春爆发的SARS为例,医务人员的感染比例高居各类人群之首,发病人数的18.5%。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在校期间加强他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培养,是今后有效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不可缺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解医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状,并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灾害应急教育提供建议,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调查兰州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09级的学生500人,共9个专业,回收问卷470份,最终保留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0.20%。 (二)研究工具。采用医学生应急能力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生应急能力评估、医学生突发事件现状、医学生对应急能力教育政策评估三部分。 (三)数据处理。采用Epidat 3.1录入,spss 16.0处理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医学生突发事件认知及应急能力自评 1、调查结果显示,有37.69%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一般,仅有45.45%认为影响程度在较大以上,另有16.85%认为较小或无影响。 2、有28.16%自评对突发事件的了解程度为一般(了解的比较少),60.53%自评对突发事件比较了解,另有10.86%认为自己对突发事件非常了解。 3、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41.68%认为自己能力在比较强以上,能够大部分或全部自己解决,有16.19%认为自己的应急能力比较弱或弱,只有小部分认为不能自己解决。 (二)医学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现状 1、在自评可以正确处理的突发事件中,出血事件能处理的人最多,达68.51%。能处理骨折、昏迷、气道梗阻的人分别只占19.51%、16.41%、9.53%。 2、只有8.65%的被调查者认真留意过宿舍里的灭火器类型及其使用方法,51.45%不曾留意或者认为使用时再看也不迟。 3、有34.81%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哪些灭火器不能用来扑灭初起火灾。 4、当人群突然开始惊慌跑动时,有228人会随着人群方向加快速度,并观察情况,占50.55%;另有183人会停下来观察情况,40人会快速跑到人群的最前方。 (三)医学生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教育的看法及意向 1、对于突发事件的宣传方式,教育类电视、参观科普教育类基地、讲座、有奖竞答等形式受到欢迎,分别占42.57%、36.36%、35.25%、31.26%。 2、有45.84%认为出现自救能力低的原因是因为灾害离我们很远,不必杞人忧天,另有30.23%和22.06%认为是由于没机会接受这方面训练和社会、学校不够重视。 3、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自然灾害教育选修课的必要。 三、讨论和建议 (一)医学生忧患意识低,医学生应急能力需提高 本次调查表明,医学生对自己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自评很高,但是实际能力薄弱,对于灭火器类型使用方法及人群骚乱等基本常识掌握程度不很令人满意,有一半左右的人注意过宿舍的灭火器的使用。另外,有45.84%的被调查者认为灾害离自己很远,甚至存在被调查者认为灭火器等应急器材使用时再看也不迟。医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为医学生,对于脚腕拉伤、骨折、出血、触电、食物中毒、烧伤等急救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煤气中毒、气道梗阻、昏迷等危重体征急救方法掌握更加不足,关于急救能力医学生应该进一步加强,才能做好未来现场医疗急救人员的优秀生力军。 (二)当前高校灾害教育有一定收效,教育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方式应趋于多样化 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对于医学生的应急能力教育起到了一定收效,但是仍不能满足学生的应急知识需求,86%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在不影响其学习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开设自然灾害的选修课,而对于突发事件的期望宣传方式的选择中,则展现出了多样化,教育类电视、参观科普教育类基地、讲座、有奖竞答等形式均受到被调查者的普遍欢迎,提示我们以后对于灾害教育的方式应趋于多样化。在灾害教育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建议 我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国家,近年来相关灾害发生趋于频繁,增强大学生自然灾害应急能力迫在眉睫。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加强医学生的灾害忧患意识,避免“到时也不迟”的侥幸心理;2、强化现灾害教育模式,积极促进医学生临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现场急救人员的优秀生力军;3、在灾害教育中,教育形式应更加多样化。 医学生论文:OSCE对临床医学生考试心理状况影响的情况分析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对医学生采集临床资料、临床实际操作、临床分析和临床思维等方面能力的考核,与传统考试相比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要求也更高,更严格。OSCE使用经过严格、系统培训的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SP)来模拟真实患者[1-2]。现有研究显示,临床医学生由于学习繁重,考前易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等,导致考生学习成绩下降。笔者采用OSCE,对临床医学生临床能力与考前心理状况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其能够造成一定的焦虑、抑郁心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300名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男127名,女173名,年龄23~25岁。 1.2 实施方法 根据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教学与培养计划,使用德尔菲法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的构成进行评判[4-5]。评判主要通过3个方面(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拓展能力)以及10个要素(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临床评估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展开。在上述基础上与临床医学临床能力考核评价范围相结合,对医学本科毕业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以及技术操作能力进行临床考察,并使用标准化患者。具体考试分为11站,每站均为8 min。第一站:病史采集(SP);第二站:体格检查(任选1项):(1)肺部检查+听诊;(2)心脏检查+听诊;(3)腹部检查;(4)神经系统检查;第三站:儿科基本技能站(任选1项):(1)小儿体格检查;(2)头皮静脉穿刺;(3)婴儿喂养;第四站:穿刺技能站(任选1项):胸、骨、腹、腰穿;第五站:外科基本操作和无菌操作(任选1项):(1)手术部位的消毒、铺巾;(2)穿手术衣、带无菌手套;(3)拆线、换药;(4)切开、缝合;(5)结扎、止血;第六站:妇产科基本技能站(任选1项):(1)四步触诊+骨盆测量;(2)妇科检查;(3)肛查+产程图;第七站:人机对话1(实验室检查单判读);第八站:人机对话2(X片、CT判读);第九站:人机对话3(ECG判读);第十站:人机对话4(病例分析);第十一站:急救基本技能(任选1项):(1)心肺复苏(单、双人)+ 电除颤;(2)气管插管+吸痰。 1.3 观察指标 心理状况评价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表,由考生在考前进行填写。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共包括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该量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0名学生在预实习前,预实习结束OSCE与临床实习结束OSCE时SCL-90评分分析。临床实习结束OSCE后,学生评分均明显低于预实习前与预实习结束OSC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临床医学专业内涵的发展,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已普遍受到重视,但临床能力评价还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1)考核方法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术等综合应用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之一。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的评价多为传统的理论考试、文论答辩、主观评价等,遗漏了临床实践中许多重要指标如沟通协作、教学等能力的考核,存在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不全面的问题,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也就难以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规范评价;(2)缺少科学量化的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临床医学除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人际沟通、思维分析、组织管理与健康教育等多种能力。从临床医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教学质量评估的现实需要来看,必须尽快对临床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构建一套科学量化、规范可行的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我国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的不断加强,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在人才质量的评价中运用势在必行[9-10]。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考核评价更加科学、规范,使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并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就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内容。 OSCE考核要求医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较宽,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各项临床技能。OSCE是一种多站式考试,学生必须依次顺序通过8~9个站或更多,进行多项能力或素质的测试。每一站有一份事先设计好的评分表,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考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反映在成绩单上。OSCE考试形式具有全面性、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与传统考试相比要求更高,也更加严格,学生还需要参加考前培训熟悉考核标准,考试的时间也比较长,考官模拟患者容易造成考生情绪紧张,影响现场发挥。由此推论,OSCE对医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应比传统的考试要大。 本研究就OSCE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观察,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于观察预实习前,预实习结束OSCE与临床实习结束OSCE时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通过与传统考试考生一起进行SCL-90调查问卷可以发现,临床实习结束OSCE后,学生评分均明显低于预实习前与预实习结 束OSC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该结果提示,对临床医学生进行OSCE考核,能够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以及考核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状况。因此,通过探讨OSCE模式在不同学习阶段对医学生考试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为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减轻或消除OSCE考试对医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综上所述,OSCE可以客观、系统、准确评估临床医学生临床能力,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考生抑郁、焦虑心理。 医学生论文:宁夏临床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关系研究 随着全国大学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日趋严峻的局面,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于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应对方式是应对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心理因素研究大多集中外部环境影响上,关于自身应对方式对其就业观念影响的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旨在了解临床医学生就业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整群法,抽取大四年级临床医学专业6个班中4个班级167名大学生,回收有效答卷144份,回收率96.6%。其中男43名,女101名,平均年龄(22.09±0.98)岁,汉族110名(76.4%),回族33名(22.9%),其他民族1名(0.7%);来源于城市44名(30.6%),城镇28名(19.4),农村72名(50%);独生子女26名(18.1%),非独生子女的118名(81.9%);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4名(2.8%),一般的89名(61.8%),贫困的51名(35.4%)。 1.2 方法 1.2.1 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学生来源、家庭经济状况绩等资料;其中家庭经济状况根2009年的统计标准,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 (元)①贫困低于8 956.81,②中等12 345.17~23 050.76,③富裕 31 171.67;农村:①贫困 3151.62,其中现金2508.70,②中等4431.38~8487.97,其中现金3607.57~7559.23,③富裕 16 006.51,其中现金15 012.05。(2)应对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由62个项目组成,包括6个分量表,分别是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上述6个因子对应了6种常用的应对方式,其中“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余3个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3)就业观念调查问卷:采用自编的半开放式问卷,内容涉及观念1:就业首选的职业;观念2: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观念3:对先就业后择业的看法;观念4:先就业的理由;观念5:最易促进就业的途径;观念6:就业首先考虑的因素;观念7:首先考虑的就业地区;观念8:就业自主性;观念9:就业信心;观念10:最期望的薪金标准。 1.2.2 调查方法 评定前规范指导语,进行必要的解释,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完成后现场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对相应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 字2检验、F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医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男、女生在解决问题、自责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生在求助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经济状况一般和贫穷在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不同就业观念的比较 不同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四医学生就业观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医学生和不同学生来源的就业观念除观念1、6、8、10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因子有统计学意义。 2.3 应对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分别以就业观念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在a入=0.05,a出=0.1水平上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经线性检验后,观念4、5、6、9均有变量进入方程,进入方程的变量以求助因子、幻想因子和解决问题因子为主。 3 讨论 医学毕业生就业负性心理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就业价值观是学习动机的一种外在表现,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应对方式会影响学习动机以至其就业观念。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通常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方式,较少采用幻想,合理化和自责等消极方式,说明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具有较多的理性加工成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男生在解决问题和自责上与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女生在自助上和男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男医学生在面对应激时往往自己解决,在困难时常常自责,而女生通常会求助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应对方式各因子在回汉、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文化因素和家庭背景对医学生的应对方式影响较小。 本调查显示,在合理化因子上,经济来源一般和贫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济条件一般的在面对困难、应激时常常给予合理化解释,以掩盖自己的问题,从而减轻焦虑。 本研究男女生之间毕业后第一选择是考研的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多于女生,说明男生就业的压力更大,为了得到好的家庭和工作优先考虑考研;在毕业第一选择是临床医生男女生无统计学意义,与张亮等的研究女生多于男生不同;在先就业后择业上女生比较男生更容易比较同意该观点,与已有研究相同;在就业信心上女生较男生明显的信心不足,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女生的心理素质较男生低,应给予个别辅导,有的研究无统计学差异。在先就业的理由上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由于家庭个人经济原因,与城市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最易促进就业的途径上农村和城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首先考虑的就业 地区上农村学生选择西部地区和回家乡的较多,和城市城镇比较差异显着,与龙建等报道不一致,考虑与地区差异有关;在就业信心上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显示信心不足,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干预和职业规划指导。 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先就业的理由上求助与其成显着正相关,幻想与其成显着负相关,求助对先就业理由影响最重要,学生往往利用其社会支持系统作出自己的选择;在最易促进就业的途径上幻想与其成显着正相关,求助与其成显着负相关,幻想影响最为突出;在就业首先考虑的要素方面,解决问题因子与其成显着正相关;在就业信心上,解决问题因子其成显着负相关;以上提示,医学生的求助、幻想和解决问题因子对他们就业观念的形成和实施有极大的关系,同一因子有可能是正相关,也可能是负相关,从而表现出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矛盾性。就业观念1、2、3、7、8和10因子没有变量进入方程说明大四医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就业自主性和薪金期望等方面上更趋于理性。 总之,本次调查发现,大四医学生应对方式对就业观念有重要影响,除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技巧训练和观念指导外,要在就业选择上引导他们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来面对挫折和困难。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素养就是一个人平素的品质、一贯的修养,而医学伦理素养则应表现在人们对医疗领域中自己和他人行为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和评价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贯的品质和修养。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就是一个人对医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并将此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现实价值 1.医学伦理素养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并不是独自前行的,它与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医学,因为它偏离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现代医学模式更科学地概括了影响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因素,突出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多元价值的并存常使医学科研人员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在临床科研、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就必须具有较深厚的医学伦理素养。医学生是医学临床与科研的有生力量,他们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对于医学的发展更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2.医学伦理素养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元素。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近几年,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批评日益强烈,医患关系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热点之一。客观地说,医疗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法律法规适用、管理制度、政府投入、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外,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没能经受住考验的事实。毋庸置疑,若想彻底改变现状,创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着力培养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是其中最能动、最速效的措施之一。 3.医学伦理素养是成为合格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从医学传统及医学职业的本质看,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从医。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特征都显示出医学伦理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内在必要性。缺少医学伦理素养的医务人员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而这恰恰是医学的根基。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 二、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误区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偏差。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理念,逐步养成医学伦理素养。目前许多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在了医学伦理知识的传授上,而偏离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真正目标。医学伦理素养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伦理知识来体现,但不是说具备医学伦理知识就具备医学伦理素养。由于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将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在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造成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来应付考试,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仅局限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不能融会贯通形成医学伦理理念,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作为未来医学科研与实践的主力军,很显然,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很难提高。 2.医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1)重视医学专业学习,忽视医德素养养成。受长期以来只注重实用技术这个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更看重对医学实用层面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医学本质是关爱生命,为人类服务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许多医学生都认为“专业课很重要”,而对医学以外的各种“非专业”课程则完全凭兴趣和心情来看待,甚至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强化着他们的这种想法。许多院校医学生努力学习着专业课,而对所谓“非专业”课的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学习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医学伦理教育的课堂上缺课、开小差的现象极为普遍。当然,在学生这种轻视松懈的态度下,很难谈及医德教育效果的实现。(2)将医学伦理素养局限于医者的仁爱之心。许多医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对于医学职业所需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理解就是医务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而实际上,仁爱之心仅仅是医德素养的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医学伦理理论作支撑的仁爱之心,有时反而会导致行为选择的失误而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即只有在接受规范化、科学化的医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理智地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3)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定位于未来职业任务。许多医学生只是将医学伦理学简单地看做是一门课程,没有把它作为医学职业生涯中医德素养养成的一个环节对待。把医学伦理学教学所要完成的医德教育及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看做是工作后的积累,而不是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而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在大学学习阶段如果缺失这一必要的素养养成过程,医学生在进入医疗实践后,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应对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情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医学伦理素养属性认知偏差。许多人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等同于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随着课程的结束和考核的合格而完成,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医学伦理素养,对今后工作中需要的医学伦理判断一定可以手到擒来。而许多医院及医务工作者本人也认为既已在学校接受医学伦理相关方面的教育,就已具备相应的素质。事实上,医学伦理素养不是简单的技能的把握,而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淀后的理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医疗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并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伦理修养。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社会和医疗环境,尽管医学生和医务工作 者在学校已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此,是无法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和影响的,在医疗实践中也不能准确地作出伦理判断,有时可能会出现侵害患者利益的情况。 三、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 1.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1)医德理论储备是医学生具有伦理辨析能力的必备要件。医学伦理的理论讲授又是医学生增加医德理论储备的前提要件。针对目前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医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面对以人为本的医学,仅仅在医疗技术上胜任则未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目的,面对患者,技术完备的医学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具有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技术。因此医学院校除了有责任传授给医学生目前医疗实践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外,也有责任培养医学生必要的医学伦理理念。对医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各种规范,培养对众多医学伦理学问题或难题的分析能力,就是要形成医学伦理素养,即培养在医疗实践中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力和把握解决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医学伦理理念不可能在医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只有依靠专业教育传授给医学生处理医疗实践所必需的医学伦理知识,才会促使医学生形成一定的医学伦理理念。(2)注重医德实践以拉近医学专业与医学伦理之间的距离。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同理论知识需要经过临床实习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一样,医德的养成也需要密切结合实习,通过医德实践,医学生可以获得直观且真实的医学伦理辨析体验。因此,可以考虑进行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法教学,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比如,请医学专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给学生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演讲比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了解我国医患关系的现实和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 2.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1)院校医德教育应延续至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医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更应注重医学伦理素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见习、实习,也是对医学伦理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见习、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把握了基本的医疗道德要求。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受来自负面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会使刚刚走上社会的医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医德教育效果。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应以某一门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要延伸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形成包括医德启蒙教育、医德系统教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医德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分阶段、连续性的校内医德教育体系。(2)医院应接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接力棒。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通过在校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系列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伦理素养,但在长期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校时不曾遇到的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加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伦理问题,这都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医学伦理素养,防止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任何时期出现忽视、侵犯、伤害病人利益、违反医学伦理的情形。这就要求不仅医务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医学伦理理论的主动性,而且需要医院给医务人员提供继续医学伦理教育的平台。 3.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是把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三者统一起来,以独特的医学价值判断直接参与整个医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它是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长期的道德教育及适当的引导、约束机制,可以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章立法,并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刻影响医学生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在医院可以把医务人员的自我评议、医生同行之间的评议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把评议结果与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对有违医学伦理行为的医务人员进行下岗培训,对违反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评价机制。长期的正面教育引导必将会在医务人员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有效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逐渐转变为他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 1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现代医疗模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病人与医生的隔阂程度也逐渐加深,突出表现为医患纠纷的日益增多。但大部分医患纠纷不是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于医疗服务不到位及医患之间沟通不够引起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在于为医学事业特别是临床医疗提供高素质医生,培养德高、学博、术精、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其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成为一名高素质医生必不可少的保障。1987年英国医学会已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美国医学院协会(TheAssociationofAmericanMedicalColleges)、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TheUSLiaisonCommitteeonMedicalEducation)等组织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未来医生时,仔细讲解、传授、评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从2004年开始,对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正式成为美国执业医师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师执业考试中涵盖沟通技能也正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同时,有效的医患沟通益处很多,因为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建立医患信赖关系,对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医患沟通能更有效地应对愤怒与怀有敌意的患者,这会增加医生自己的满意度;良好的医患沟通会增加患者的满意度;良好的医患沟通会降低医生被投诉甚至被攻击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2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医患沟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化态度与服务能力、非语言表达与解读能力、主动倾听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谈判与化解冲突的能力等。1979年BeauchampandChildress提出口头表达在医疗实践中应该遵循自主选择原则、无害原则、有益原则、公正原则等。崇高的医德使得医生愿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崇高的医德使得医生容易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崇高的医德也使得医生愿意学习与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崇高的医德使得医生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勇于与患者沟通;具有崇高医德的医生还努力完善现有的医疗制度与体系。我们应当端正服务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化精神与高尚的医德,因为这不仅是医患沟通任务完成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医患沟通的核心要素。非语言沟通可分为肢体动作语言、语言中的音素、利用物件进行的沟通、通过空间位置传递信息等。比如肢体动作语言方面,应注意相互握手问候,让患者先坐下,适当的正视对方,适当的目光接触,坐凳子2/3位置身体稍前倾,不时地点头微笑等;说话时注意适当的音调、节奏、音度、音色等;适当的利用物件进行沟通;注意与患者谈话场景的布置,与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正确理解患者的非语言信号等。倾听的基本原则包括听别人说话时需要发挥主动性、倾听说话者的心声、在聆听别人说话时给予说话者尊重与肯定、在聆听别人说话时先别想如何回应等。倾听的具体技巧包括注意保持安静,用说话来帮助倾听,避免就某个问题或事实进行直接争论等。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如何在谈话开始建立和谐关系的技巧包括见面时相互自我介绍、尽量从积极的角度说话、在谈论一个重要的话题时先征询对方的同意、自己尽量放松、用心说话、说话时意思要表达完整清晰明白、学会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说话要学会随着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及向对方问问题时尽量用开放式提问等。谈判与化解冲突的技巧包括注意管好自己的情绪、为对方消气、有同情心、鼓励对方把心中的想法与感受都说出来、注意说话技巧避免责怪对方、探究式的问话等。在危机情况下的沟通技能,如与刚得知自己罹患恶性肿瘤患者的沟通,应避免为安慰患者或家属而说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向患者承认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常对待患者的情绪表达,表达自己人性化的一面,给予支持与帮助,鼓励并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给予希望,为患者提供信息,指导并鼓励患者做一些能够帮助他应对危机的事情等。 3注重临床带教,加强实际医患沟通能力 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带教老师不能仅仅注重于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知识的传授,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一次的临床教学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烙印效应。在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病情患者间分层次、多形式的沟通技巧,并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在实践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使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人沟通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作为医生,这种能力与医学技术同等重要,是职业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人文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他们医患沟通的能力,使研究生在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医疗环境,成为高素质的临床医生。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从早期西方医学经典着作的翻译,到当今全球医学先进成果的引进,医学专业英语翻译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类医学信息的数量剧增,加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医学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急需大量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的医学专业英语翻译人才。 医学生毕业后在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需要大量使用英语,例如: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翻译专业资料、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进修学习等。实现这些需求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便是语言的英汉转换,即翻译。目前,相当多的医生由于缺乏医学专业英语的翻译知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碰到诸多困难,因此,探寻和建立一套实用的医学专业英语翻译理论方法并应用于教学,提高医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既能满足其将来的实际需要,又能促进医学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而有助于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和长足进步。 1 医学英语的翻译标准 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因此,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翻译标准。正确认识医学英语的翻译标准是进行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前提。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故信、达尔外,求其尔雅……”,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医学翻译实践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①医学翻译应当“信”,即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本意。由于医学信息的特殊性,任何对原文的歪曲或更改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翻译所表达的信息要求非常准确、清晰,不允许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允许因不理解而自由发挥。②医学翻译的译文应当“达”,即语言通顺、自然、明达,用规范的目的语忠实流畅地传达原作的信息。翻译时既要追求与原文形式上的尽量一致,同时又不要硬套原作的语言形式,以免造成任何含义晦涩和歧义。③医学翻译也应当“雅”,即要在文体和风格上保持原文的特征。做到行文严谨、表达专业、结构规范,符合医学专业的习惯和要求。同时不同的医学题材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翻译时需把握其行文特点,参照相应的结构和文体规范执行。 2 医学专业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 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差别很大,再加上医学英语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翻译时如果不引起注意,并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必然会影响翻译质量。以下就医学生在专业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2.1 术语误译 医学术语是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重难点,其中以外来词汇、两栖医学词汇、缩略语以及新词的翻译尤为困难,很容易出现误译。例如:“In conclusion,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can lower portal pressure through decreasing secretion and shunting of glycogen in portal hypertensive dogs.”分析:“radix angelicae sinensis”是中药品名“当归”,“portal”意为“门脉”,“glycogen”意为“胰高血糖”,“portal hypertensive dogs”意为“门脉高压犬”。该句专业词汇很多,不了解专业词汇的构词法或不借助专业工具书,容易造成误解。译文:总之,当归可以通过减少门脉高压犬的胰高血糖分泌和分流而降低门脉压。又如:“Unsuspected malignancy has been found in from 5.4% to 6.4% of gastrectomy specimens”分析:如将“unsuspected”理解为“不被怀疑的”则可能会误译为“确诊”,事实为“漏诊”。译文:在胃切除标本已发现有5.4%到6.4%的胃癌漏诊。 2.2 句子死译 英汉语言思维和表达习惯存在较大的差别,医学生如不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转换技巧,在翻译实践中生搬硬套,容易导致译文的语序紊乱,含意晦涩,沉冗拖沓。例如:“Usually found free in solution,where some of them form a pool of intermediates from which large polymers called macromolecules are made.”误译:他们通常被发现是游离形式,其中一些形成了中间体,由此被称为大分子的大尺寸聚合物被产生。分析:这样的翻译既不规范也不符合汉语思维习惯,未能客观、准确地描述原句的意义。改译:他们通常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一些形成中间体,由此产生叫做大分子的大尺寸聚合物。又如:“Illness prevented him from going there.”误译:疾病妨碍他去那里。改译:他因病未去那里。分析:医学专业英语中非人称主语较常见,翻译中有时必须进行句子成分转换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3 专业知识缺乏 医学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医学英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具备相关医学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掌握医学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相应的翻译方法,才能如实译出原文。例如:“After he had lost 4 pints of blood,the Shah fell into a coma.His doctors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revive him with electroshock treatment; then they removed his tubes and life supporting systems.”误译:国王失去了4品脱血后陷入了昏迷,他的医生不成功地用电击波使他苏醒,然后他们移去他的管子和生命支持系统。改译:国王失去了4品脱血后陷入了昏迷,医生们尝试用电击使其苏醒,但没有成功。最后,他们除去了接在他身上的各种管子和维持生命用的设备。分析:此句由于欠缺医学基本常识,造成表达不专业或出现错误。如“removed his tubes and life supporting systems”不能译成“移去……生命支持系统”,而应该“移去……维持生命用的设备”。 又如:“The complaints of the patient did not answer to the proper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sease.”误译:病人的主诉没有回答此病的适当表现。改译:病人的主诉不符合此病应有的表现。分析:译文修改后语义更加准确,也更加符合医学专业人员的表达习惯。 2.4 汉语表达能力欠缺 部分医学生在中文遣词造句方面相对贫乏,汉语表达能力欠缺,造成译文不够严谨和专业。例如:“There is a far wider range of patients who would benefit from Aspirin than FDA indications currently show.”原译: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前展示的数字比较,有远远多得多的病人会从阿司匹林得到利益。分析:这样的翻译尽管基本符 合原文的意思,但完全失去了医学文献应有的精确和凝练。改译: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的数据相比,更多的患者能从阿司匹林中获益。又如:“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原译:预防比治疗好。分析:译文意思正确,但不大符合科技文体的措辞要求。改译:预防胜于治疗。 3 医学专业英语的翻译策略 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自身医学专业素养及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更需要在翻译中遵循科学的翻译过程、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也是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 3.1 翻译过程 翻译主要包括正确理解原文和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递原文信息两个环节。具体来说,医学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初译、复译、校核四个阶段。 3.1.1 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3个方面:①了解翻译目的、原文和译文的读者群体及对译文的特殊要求;②通读原作,简要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和文体特点;③查阅相关领域的权威资料,参考英语资料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作的内容和结构,而中文资料则有助于译者了解文中涉及专业术语的词义、语句的表达规律,分析所译题材的风格和形式特点,从而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原文及更加专业地表达译文。 3.1.2 初译阶段 初译是在对通篇文章有整体概念后逐句逐段地翻译,这是一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也是翻译的重要环节。句子翻译可分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理解阶段重在紧缩主干、辨析词义、分析句型、捋清脉络;表达阶段则重在调整搭配、润饰词语。医学英语中长句、复杂句较多,理解时需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理清逻辑关系,选择词义,表达时需要符合原文的文体文风和专业习惯。对于生词、专业术语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重点标记,借助词典、工具书进行语法分析,进一步理解原文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如仍存在困难,也可以暂时搁浅,等复译时再重点考虑。 3.1.3 复译阶段 复译以章节作为单元,重点分析该章节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否和文章主题协调一致;章节内各段落、句子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结构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流畅。如存在问题应反复推敲、及时修改。此外,对于初译中没有翻译的难句,要结合上下文,参考工具书及相关材料,对句子的意思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3.1.4 校核阶段 校核是进一步理解原文、查漏补缺、推敲语言的重要过程,包括对内容的核对、对文字的润饰2个方面。内容的校核包括核实译文观点是否与原文一致,重点是否明确;校核人名、症状体征、药名、药物剂量、治疗方法、医学实验的结果、统计数据等有无错漏;根据上下文校核不确定的词汇尤其是两栖词汇在文中的词义,以及复杂句子的处理是否妥当,同时要统领全文,重点审查医学术语、机构名称等在前后文的表达是否协调一致。此外,译者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审视全文,反复比较,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3.2 翻译方法 从语言的形式着眼,翻译方法主要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和网络搜索作为新的翻译门路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3.2.1 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 还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及形式。当原语和目的语的句子和词汇对比差异不大时,可以基本顺着原文的形式进行翻译。由于医学文体表达客观,概念明确,很少涉及风俗、情感等问题,所以直译在医学英语翻译中使用的可能性大一些。所谓“意译”,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需要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翻译实践中应力求用目的语的习惯方式表达原文的真实思想。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在实践中是相互兼容和补充的。了解直译和意译的异同及使用范围,对深入理解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提高译文质量是很有裨益的。 3.2.2 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网络资源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利用机器协助人工翻译的梦想成为现实。与传统的医学英语翻译相比,计算机辅助医学英语翻译在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机器翻译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手段,译文质量往往不高,需要译者复译和校核。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用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网上词典和翻译软件等资源进行翻译。 3.3 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是指翻译词、句、段时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对实践中各种语言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处理手法进行归类和总结后得来的。 3.3.1 词汇的处理技巧 正确理解和表达词义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两栖医学词汇在不同的专业范围内,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需要依据句子结构、上下文语境、医学行话以及汉语习惯表达来综合判断并作出选择。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英语单词都能在汉语中找到词义对等、词性相同的词语,为了达意通顺且符合汉语的习惯,经常需要进行词性的转换。此外,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意思完整、准确、通顺,通常需要增词;而英语中大量的冠词、介词、代词和连词往往可以省译,使文章更加简练。 3.3.2句子的处理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内容忠实、行文规范,经常需要进行句子成分的转换。同时,由于医学资料多采用无主语或物作主语的形式,在翻译时要注意必要的语态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医学专业英语出于结构紧密、逻辑严谨的需要,冗长复杂的句型比较常见,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理解原文,然后采用顺译、倒置、分切或综合法以汉语的习惯方式表达出来。 3.3.3 篇章的处理技巧 医学文献种类繁多,各类文章在词汇、句法、风格上各有特色,呈现出高度“语篇题材特殊化”的特点。除医学文献外,其他的医学读者在获取准确信息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熟悉易懂的表达形式和风格[6-8],因此译者一定要重视译文的结构是否符合特殊题材的表达规范与标准,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是否恰当,同时需要反复校核,查对是否存在内容错漏、前后表达不一致,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4 结语 医学专业英语翻译作为现代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要密切结合医生的实际需求,既要注重教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要注重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的实践环节,使其能运用相关理论技巧,进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以期培养一批专业的医学翻译人才。 医学生论文:浅论医学生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熏陶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大学语文 德情教育 论文摘 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论文:五年制医学生德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五年制医学生 德育 模式 【论文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医学院校的五年制高职起步尤晚。在对医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贯穿“管‘转‘导‘联”四字模式,“管”就是严格管理,“转”是学生管理从被向主动转化,“导”就是让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联”就是医院与学校联手,共同造就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以实现医学院校学生群体的德育建构。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熟学制。我国在解放前后就出现了初中后五年制教育,后因而中断,1983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选择航空工业、机电工业和地震预测等行业进行五年制专科教育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1994年又分两批在18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医学院校培养治病救人的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性,我校作为医学类全国重点中专,经过慎重论证,从2000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生。目的在于既避免三年制高职生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差,又避免三、四年制中专生知识结构单薄,医疗人文素质过于肤浅的弊病,以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避免衔接中的学时损耗,有利于统筹安排实践训练环节,增加技能训练时间,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由于学生人学年龄小(初中毕业),可塑性强,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牢固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但问题也由此带来:五年制高职生,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同校。他们从人学到毕业,年龄一般处在16到20周岁之间,在这一时期,学生走过了从少年到青年、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历程,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确立和定型,学生在学校的五年完成了人生历程中最为重要的转变和塑造。因此,其德育模式既不能沿袭三年制中专模式,也不能抄袭三年制高职模式,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德育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那么五年制高职应该如何来建立其德育管理模式呢? 笔者在担任医学院护理系辅导员时,探索了五年制高职生德育管理模式,想就此问题与同行商讨。 1“管”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前两年,采取严格管理为主的模式,靠严格规范的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阶段是生活的基础阶段,是“工程”莫基阶段,对学生今后各个时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当前医学生管理的模式太刻板,条条框框太多,严重束缚了学生手脚,很不利于自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抛弃。对此,笔者不能完全苟同。实践告诉我们,做为一个刚踏人医学院校门的学生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身都无法管理,医学、护理管理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学生实施“三严”管理。一是严格制度。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出“学生一日常规”等制度,从学生的起居到各项学习与活动,从学生的仪表到举手投足,都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使学生行有规、蹈有矩。二是严格训练。通过军训、卫生、劳动、文体活动、体育课、礼仪课等形式和活动,又专门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进行护士礼仪训练,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医疗行业的规范,使学生接触医疗的德育要求。三是严格监督。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严格扎实的检查和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值日组,学生处、团委管理人员值日组,学生会干部值日组;校园安保队、校园护绿队;文明监督岗“三组”、“两队”、“一岗”,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检管网络,做到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表彰”。 但我们讲严格管理,并不是要把学生看“死,、管“死”,而是强调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 2“转”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三年,采取的是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混合管理的模式。在这一阶段要体现一个“转”字,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办法,促进德育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过渡。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学生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欲望升高,学生已经不再习惯于“你说我做”式的管理,这时,教育者就应该审时度势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断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随意性管理向目标性管理转变。改变学校活动随意、随时变化的做法,对系、班级的大小活动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出个人长、中、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的座右铭,讨论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在目标鞭策激励下自觉进步。二是由管理者组织活动向学生组织活动转变。在班主任、辅导员“交权”的初期,不能一下子把手中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消化不良”。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组织活动锻炼能力。改变了大小活动,大小事情都由领导、教师、班主任包办的做法,把很多事情都放手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要把文艺晚会、基本功表演,纪念‘`5.12”护士节,体育比赛、辩论赛、演讲会等大型校级活动交给学生会各部或班级承办,班级也把很多大型活动和主题班会、周末文艺、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活动交给小组、宿舍或学生个人来组织,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它包含“三个改变”,”改变学生会干部任命制为竞争上岗制,改变班级干部选举制为全员轮流制,改变班组管理单一模式为多元并存的模式”,把集中在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手中的权力逐步下放到每个学生手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都从管理的过程中感受管理者的艰辛和增加自我管理的体验。 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是一个逐步转化的阶段,而且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绝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很难保证管理模式的顺利过渡。 3“导”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四年,采取的是主动管理的模式。要引导学生摆脱被动管理的束缚,走自我发展之路。经过三年医学院生活,学生大部分已满十八周岁,生理、心理基本发育成熟,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接触社会的渴望日渐增强,素质教育对学生主动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学生仍然采取简单的德育管理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自主性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德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当学习管理和活动的主角、当演员,教育者本身则要主动退到后场,当配角、当导演。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首先在学生升人四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我是一名大学生”、“我是成年人”的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已经成人、已经成为大学生,让学生在增强荣誉感的同时,不忘对自身自勉、自省,不断提高对自我管理的要求。其次,逐步建立大专班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用人格的力量和环境的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组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大专生的教育教学。再次要有意识把大专与中专生的学习区和生活区分离。最后是设立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建立一人担任多班班主任或者级部辅导员的制度,在学生会中设立大专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二是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校按照省课程标准建立大专班课程体系,逐步增大选修课和本校课程的比重,‘’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考试课,增加考查课;减少‘难、偏、旧’的内容,增加‘易、新、专’的内容”,增加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权利,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其次是应学生的要求,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对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学科的讲课制为讲座制,请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专家讲授专题,扩展学生视野,一天一自习为一天多自习,考分制为学分制,同时做到‘’少一些知识的传授,多一些自学的指导;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学问的探究;少一些亦步亦趋的模仿,多一些创造性的实践”,增大课堂容量,压缩教学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时间,一些研究的时间,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护理实训基地和学习场所,全天候开放了“实验室、计算机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形体训练厅”“三室、一馆、一厅”,学生可以在自习和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学习和活动。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和活动沙龙,有目的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学习研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4“联”字模式 五年期间,都要强调“院校联手”,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共同发展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做法是: 参照国外如加拿大ca}da cal}g护理学院、美国。-malinde护理学院学生大多在第二年采用每周安排一天到临床、第三学年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护理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人学开始就接触临床,深人临床第一线,通过院校联手,使学生在进人医学院校的同时亦进人临床接受实践实训,接受来自病人的教育,边看边学,边学边干,边学边想,边学边接受医学人文教育和素质的培养,以临床实践促理论学习,与临床病人的交流促医疗情感的升华。以实现培养专业思想稳固,热爱医疗事业,具有全面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管,,、“转”、“导,、“连”模式的实质是让德育体现渗透性,实现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医学生在这个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的时代,能够坚守医学人文主义的信仰,坚持人的价值原则,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真正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论文: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浅议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医疗卫生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肩负着维护人的生命及其健康的重任,因此,医学职业道德在整个职业道德体系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在不断深入,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发扬医学救死扶伤的精神,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1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这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一批外国医院的进入,也使得国内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使我国的医院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要想更好更快的学习外来经验、技术,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需要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 1.2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明显,一些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出现了以医谋私、开大处方、吃回扣等腐败现象,医患关系也比较紧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重塑白衣天使的形象。 1.3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不顾,出现了不学公共课,甚至作弊、抄袭等行为,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现状 从整体层面看,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智轻能的思想,认识不足、不愿投入,只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从医学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层面看,教师多由马列课教师兼任,对医学知识一窍不通,理论与学生实际脱节,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实践教学层面看,存在抓的不紧、时有时无、零敲碎打、未成体系的情况,未能起到很好的检查和督促作用。 3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条件,扬长避短。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课要贯穿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我们要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进程合理安排职业道德教育主干课程,使医学生在校的不同时间段都能接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学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重点向学生讲解《劳动法》、《合同法》、《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和处理》,从正反面告诫学生若超过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就会触犯法律,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中自觉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3.2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因此,道德教育职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活化道德知识,增强道德学习的动机,增进道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 首先,通过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样既有益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获得双赢。其次,要组织力量编写医德实纲,使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做的好的奖励、做不好的惩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3.3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自觉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如开设生命伦理、科技哲学、美学、艺术欣赏等课,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完善的人格。另外,还可以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耳濡目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德教育还要渗透到学生实习期、平时的政治学习、班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需要我们集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实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医学生论文:国内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摘要】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学习生活的特点,使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国内就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介绍国内研究的现状,以了解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1 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 5~6 年, 需要学习 30 余门专业课, 因此, 医学生要学 习的知识总量要大于其他专业。在学习方法上, 医学生主要以 记忆为主, 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这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 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 面临重危、濒死患者,经常接触受疾病之苦的病人, 亲临生离死别的场景, 也会使医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全面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是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医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感染力和体察病人体验的“同理心”,要求医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医生本人要心理状态健康,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应该是对医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过去,人们较注重医疗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2 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有将scl90用于评定不同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显示scl90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理整体状况。 陈福国等人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连续4届,共2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显示: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和河南省大学生,但阳性因子比例较高。②男生的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 0.05. 赵凯1996研究认为,与文科和理科专业相比,医科学生有较多的scl90 因子达到中度以上。周英等人的研究发现护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2.2%、医学本科生占11.1%。这一比例较中国大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18.5%)略低,此研究同时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仁汉教授提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即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他们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同时,有学者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大幅度扩增,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如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障碍等屡有报道。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指出在校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 刘步平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和专业五年制学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表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陈瑜等人对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做的研究表明: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女生scl90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强迫、人际、抑郁等因子,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这与张运生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军校护理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与军校学员得分。 王丽荣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工作厌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成为医护行业中影响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丽荣通过对职业倦怠内涵与表现的分析,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应以预防职业倦怠为目标,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并对医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的策略。 3 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与建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责任性强,风险性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关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现误诊、漏诊或其它医疗差错。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医学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两组学生首测有14.2%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经系统完整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后的实验组学生再测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均分有显著改变,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医学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医学生论文:关于医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婚姻恋爱 性观念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二年级医学生的婚恋观的现状,以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应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恋爱是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性观念宽容、开放与谨慎、保守并存;医学生择偶观较为理性;对待婚姻的态度严肃认真,有较强的责任感。建议系统的婚恋观、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上的责任感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和婚恋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婚姻家庭教育前移,加强学校、家长、教师的紧密配合。 医学生通过大学一年级学习,充分了解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的性别神秘感完全消失。又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心理上处于性窦初开,不成熟、认知能力不完全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的引导、教育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问卷调查分析入手,研究了二年级医学生的婚恋观的现状,以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 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06级学生。共发出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4份,回收率为95%。平均年龄(19.6±0.5)岁。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75人;临床医学专业187人,占61.5%;预防医学专业31人,占10.2%;生物技术专业27人,占8.9%;麻醉学专业29人,占9.9%;医学影像专业3o人,占9.5%。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回收。应用spssl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恋爱现状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接受调查的30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曾经恋爱的87人,占28.6%,正在恋爱的98人,占32.2%;从来没有谈过的119人,占39.1%。网恋曾一度是引领潮流的恋爱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39人曾经有过网恋经历,有29人正在经历网恋,有224人从来没有过网恋,其他为12人。 就恋爱动机而言,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谈恋爱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的130人占42.8%;生理与心理需要的45人占14.8%,选择排遣寂寞的占13.5%,证明自身价值的占7.2%,出于经济目的的占0.3%,其他占21.4%。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的看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于恋爱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 2.2医学生对“性”行为的看法 在调查中显示,对您认为当今社会贞操还重要吗?男女生对此问题的态度是有差异的,女生认为重要的占81.1%,而男生仅占62.8%(x=12.799,p=0.002);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男生又23-3%的人认为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女生则仅占11.4%(x2=13.847,p=0.008);如果有爱情,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性行为吗?男生认为当然可以,双方愿意就可以,无所谓,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不可以的比率分另0为19.4%,45.7%,19.4%,11.6%,3.9%,而女生则分别为5.7%,33.1%,17.7%,26.9%,16.6%,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和恋人建立了家庭,对配偶的婚前性行为不能接受的占18.4%,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2_3医学生的择偶观 不同性别择偶观的比较。调查显示,在配偶的适合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上男女生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配偶年龄,有73.6%的男生选择和自己相近,而只有52.6.%的女生选择和自己相近,41.7%的女生选择比自己大3~5岁者;对于配偶教育程度有41.1%的女性选择比自己学历高者;配偶的经济状况有42.9%的女生选择比自己好的。医学生看重的择偶条件排序分别为爱情、健康、温柔宽容、漂亮性感、兴趣一致、发展前途、善理家务、童贞性、收入、职业、学历、年龄相当、父母赞同、家庭财产、家庭社会地位、生长环境。 2.4医学生对婚姻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认为维系婚姻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责任、爱情、经济、子女、事业、名誉:对婚姻的看法有44.4%的同学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绝对不能马虎,39.5%的同学认为婚姻是一生的承诺,一生中最好只结一次婚,9.9%的同学认为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关系不好可以解除和约。男女生对日后的婚姻情况将如何选择的问题上是没有差异的。认为既要相爱,对方各方面条件又要好占41.4%,对方条件不理想,但双方相爱占26.6%,对方条件不错,相处也可以,但相互间谈不上爱情的占18.1%,可以没有爱情,但对方一定要有钱的占3%。 2.5医学生婚恋观教育情况 对爱情认识的主要来源。有40.8%选择来自书本;有37.8%来自于朋友;其余来自于父母和学校。影响您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影响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父母、朋友、同学。学校教育对其影响不大。对高校是否应该开展婚恋观教育的看法认为很有必要的占27%,有必要的占56%,无所谓占17%,没必要占16%。 3.讨论 3.1恋爱是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调查结果看,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网恋成为恋爱的一种形式,但通过此次调查,明显看出绝大多部分学生没有网恋,少数学生曾经有过和正在经历的。这说明现在大学生已经清楚地看到网络的虚幻性。总体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还是纯正的,主流是按照正常生理心理需要发展的,能正确看待大学谈恋爱,绝大部分是不反对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 3.2性观念宽容、开放与谨慎、保守并存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贞操是重要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婚前性行为,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和宽容,对于恋爱中是否可以发生性行为及对配偶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均体现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3.3医学生的择偶观较为理性 调查显示,医学生的择偶的首要因素是爱情,其次是健康,温柔宽容、兴趣一致。童贞性在择偶条件中排在最后一位,成为最不重要的,总体和女生是一致的,但男生中是家庭社会地位和生长环境是排在最后一位的。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设定上较为理性,他们更在乎是对方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和宽容,而且女性对男性是否保持童贞更宽容。 3.4对待婚姻的态度严肃认真,有较强的责任感 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医学生认为责任是维系婚姻的主要因素,其中责任因素略高于爱情因素,表明大学生注重对对方的责任,对待婚姻大多数医学生是很认真的,大学生的恋爱主要是出于内心对对方的爱慕,因为大多学生谈恋爱不是很在意结果的。但仍有少部分的学生带有功利性。 4.建议与对策 4.1系统的婚恋观、观教育 婚恋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是必然的趋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多样化的趋势。但由于他们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以及社会环境客观上的影响,使得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出种种矛盾和冲突,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婚恋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 4.2积极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开放,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程度呈现明显的早熟趋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青少年恋爱低龄化现象的出现,这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学校应该在各个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发展能力,通过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4.3进~步加强对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的责任感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恋爱态度在整体是比较认真理智的。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一时的情感空虚而去恋爱,视恋爱为儿戏。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态度进行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尊重、理解大学生在恋爱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帮助他们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4.4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和婚恋心理加以正确引导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一般较顺利,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因此,在一些专题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中,让学生学会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掌握和增强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学会能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4.5婚姻家庭教育前移,加强学校、家长、教师的紧密配合 学校应该组织一些主题讲座,对家长教授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同时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问的交流,提倡“朋辈式教育”尽学校和老师所能,为学生们付出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教育。同时在思想政治课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学科中,渗透婚恋观教育,也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婚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这一阵地,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抓住大学生宝贵时机正确引导,加强婚姻家庭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我们社会更加和谐。
测绘本科论文:浅议从测绘就业市场反思本科教学计划 论文关键词:教学计划 测绘工程 就业市场 改革 论文摘要: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性文件,反映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工作能力。教学计划规定了什么时间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学时学分,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文中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合理,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提出对刚绘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革的几个思路。 1.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 据中国教育在线知,从2001年到2006年,大学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了80% , 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 % , 2003年就业率降为75% ,2004年73% ,2005年72. 6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困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个难题,其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扩招引起人才的相对饱和,就业市场供过于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的在校人数比以前扩大了几倍。全国大学毕业生2001年为114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大学的专业设置数量不断增加,就测绘工程专业而言,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中国高等教育网统计,2007年计划招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就有67所(如表1)。但是,测绘学科毕竟是比较小的学科,如此众多的学校开设测绘工程专业无疑给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第二,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培养的大学生专业素质不高。目前把大学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学开设的课程中基础课所占的比重过大,学生常常是2年之后才接触专业课程,加上学生要复习考研究生、找工作等等,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有效时间充其量就是1年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把众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修完,也只有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了。例如某校的通识课程(基础课)和公选课包括形势教育、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应用文写作、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等等,其学分占到全部学分的35%左右,而在总授课课时中,占到了50%左右。 第三,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学生有专业而无专长。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遥感(RS)的兴起,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传统的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这些新的课程,课程多了,每门课的教学时间短了,造成了学生有专业而无专长的状况。传统的课程包括测量学、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测量程序设计、测绘专业英语等,90年代之前的工程测量专业也就学这么多东西,现在除了这些还有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遥感、AutoCAD、数据库、数字测图、地籍测量等等,部分教材的编著者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有意的增加字数,造成内容不断增加,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第四,学生缺乏行业背景知识,造成了就业的又一大障碍。测量服务的行业除了测绘外还有建筑、土木、水利、电力、煤炭、公路、铁路、地质勘探、土地勘察、农业、航空航天等等,学生就业时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很难适应行业的需要。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习了采煤方法、煤田地质、巷道掘进等相关知识,到煤矿工作后就可以很快进人工作状态。90年代之前,所有的测绘专业都是有行业背景的,如河海大学依托水利水电、中国矿业大学依托煤炭行业、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依托测绘行业等,而现在随着国务院部委的撤销,专业部属的高校都转为地方或教育部直属,无行业背景的测绘专业逐渐增多,从表1中可见一斑。 第五,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至于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差,设计、指挥、协调能力更差。其实在学习期间有许多课程设计、实习,时间比较长。如某校数字化测图实习5周;控制测量课程设计1周;控制测量实习4周;工程测量课程设计1周;工程测量实习2周;测量平差课程设计1周;地理信息系统实习2周;摄影测量2周。这些实习各自为政,需要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但是,由于毕业设计和实习期间,正值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再加上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人不足,很少有老师带学生到生产单位去实习,做的毕业设计题目也大多是理论上的探讨、研究,或者是程序设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基本用不到。 2改革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性文件,反映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工作能力。教学计划规定了什么时间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学时学分,从教学计划中可以反映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前面已经分析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五个,而后面的四个都与教学计划有关,因此必须改革教学计划来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学生。 第一,不要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史富贵在调查研究后指出,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是不适应测绘专业的。应适当的减少通识课程或压缩通识课程的学时数,或在通识课程中摒弃与测绘专业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像前面提到的应用文写作,完全可以在通识课中删掉。比如,大学物理中与测量专业有关的内容主要是电磁波理论,其他内容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鼓励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参加四级英语考试,通过后学生就不要在英语上浪费时间了。这样就能够压缩通识课程的时间,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 第二,在同一专业中设置不同的方向,使学生有所专长。那么多的课程通通学一遍,其结果只能是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因此,应该设置至少两个方向,属于某方向的学生要加强在这个方向上课程的学习,而属于其他方向的课程要少学。例如可以设置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两个方向,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学时数、实习、设计等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第三,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增加行业方面的背景课程,强化在优势行业的竞争。 从徐州师范大学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从2003到2006年毕业生在各个行业的比重统计可看出:行业主要包括测绘、煤炭、水利水电、土建工程、土地管理、地质勘探等,而每年在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也不一样。 从事专业测绘的人员的比重变化不大,2004年最低为16 % , 2005年最高为28. 9%;从事土建工程的毕业生每年都有,但是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从事地质勘探的人员每年都有,但比重在上升;并且绝对数量也在增大;而从事煤矿测量的还是比较少,2006年则没有。由相关的统计资料不难看出,毕业生就业的去向除了测绘之外.就是地质勘探和土建工程。因此,要增设地质勘探和土建工程这两个行业方面的背景知识课程,例如地质学概论,土建工程概论,建筑学等。由此逐渐形成行业特点,提高学生在这几个行业的就业优势。 测绘本科论文:浅析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本科教育 测绘类专业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分析高职教育改革中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涉及测绘类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科教育改革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改革内容,比较两类高校中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和劣势,总结两种教学模式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提出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建议。 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和设计型学生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成功验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的启动,反映出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质量才是检验办学宗旨和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那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细化到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其表现形式为: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和动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1]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必须具备实现教学目标的各项条件,而且必须要经过“实验”或“实践”环节,在获得“好评”基础上,才能定型且逐步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或修订,因此,教学模式是动态的,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教学模式也将日趋现代化,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1] 以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为例,我们分析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不同,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拟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研究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促进测绘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于工、矿类企业单位测绘生产项目的高级技工。围绕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在测绘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与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应制度、措施时让企业深度参与,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多方面让行业组织进入,探索出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2,3]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等。 总结三年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看到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总体上实行学校与企业两地培养、理论课堂与实践现场结合、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师或技术员轮流任导师、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测绘项目中学习测量相关知识;另外打乱常规的学期学习制度,实施灵活的学分制等措施、制度,保证学生的学习就是“零距离的就业”的就业教育。现将其概括如下: 1.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和阶段真实(或仿真)实训 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测量知识学习,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完成相应测量项目的设计、施测方法的学习,练习使用不同种类测量仪器并达到要求的熟练程度后,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中完成不同测量项目的各工序训练。 2.毕业顶岗实习 对于高危环境下的测量工作,设置校内仿真实训场完成实习,在学生熟练程度达到要求后,到签订的合作企业或拟就业单位的相应岗位上由现场人员负责培养,完成顶岗实习。同时学生融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前完成学生到员工身份的适应和角色转换,这种直接面向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显然非常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也会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测绘学科理论、仪器、软件的发展,要求测绘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有一定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测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样的培养要求,显然仅靠高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这是由卓越计划的特点:[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的。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定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最后安排4周或2周左右的课程实习或设计。从一学期20周的教学任务、开设3-4门专业课的实际开课情况来看,每门课程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大多达不到1∶1,教学环节中有限的实践课堂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链,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及时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堂,存在的不足是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老师,较少有企业的参与。 近年来,由于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高校也承担着国家或城市测绘工作的一些任务,学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得部分老师和学生有机会参与一些横向或纵向的科研项目,但是涉及人员较少,另外实实在在的测绘项目并未走向课堂,案例教学也仅限于教师的口述或是电脑屏幕的显示,而不同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也制约了学生可以看到仿真型的作业场景,这是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中易被忽略的地方。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结果分析 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三年期满之后,全社会都看到了企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巨大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双赢结局,也给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本科院校的办学也将走与企业结合、引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面向企业、适应国际化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办学道路,这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来说,具备更为丰富的师资资源、科研条件,这些将会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企业的深度参与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较快转化,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因此,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必须抓住机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厚基础、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测绘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测绘类专业毕业生来讲,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日渐缩小,随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推进,这些获得资助的院校拥有了先进的硬件设备,而计算机、外语、电子图书等配套的教学资源的引进,特别是质量工程建设的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领域已大幅扩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现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将把本科院校学生的能力定位拔高了一个级别,要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到一个专业来讲,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合作的经验,完全可以融入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中,而本科院校较好的人文教育资源、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提高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各种组织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职或本科院校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工、矿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着关乎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用测量的精确数据为生产和安全提供保障。为缩短学生毕业和就业的过渡期,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就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变革,用实践验证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因此不论是高职院校推行的“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还是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都需要在现有的较为优秀教学模式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进。 测绘本科论文:本科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 为适应我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需要,围绕培养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论述了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及实施效果,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对同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要求培养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各省都积极启动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我校作为浙江省着重建设的应用型大学,明确了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测绘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要求测绘工程专业人才有将实践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大量测绘工程专业学者均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3-6]。然而,应用型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尚存在着培养方案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条件保障不足等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际,从提高测绘工程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出发,以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为重点,探讨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 1.“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其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具备应用知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确定“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本科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以提高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测绘的基本能力和测绘工程的技术设计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和创新。 2.“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导向的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使用课内实习、短期实训、校企合作等多种实践形式,分别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秉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工作理念,提出了“基础→综合→创新”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实习→单项技能测试→综合实践→素质拓展→毕业实践”的逐级递进实践教学形式融入具体的实践教学运行过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绘专业人才。 2.1基于课内实训的基础实践 课内实训侧重项目的模块化和细节性,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将职业能力归纳转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分别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章节进行验证与创新性探讨。课内实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模拟、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新仪器及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看”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带给学生良好的视觉感受。在课内实习期间,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单项技能训练;根据行业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检验实训效果。 2.2基于短期实训的综合实践 通过短学期综合性实训项目,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短期实训侧重实训内容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并适当增加研究创新性实习项目的比例。综合实训的内容要接近生产实际,靠近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通过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自主性试验项目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3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 通过素质拓展,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试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其学分的获取通过听讲座、参加相关比赛或获得各类等级证书来实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如测绘仪器操作技能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和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 2.4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实践 结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各专业课程特点,探索和深化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需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内教学和实践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企业平台则直接培养学生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结合企业的人才技能需求确定课程设计方案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融合企业项目实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增加学生进企业交流学习的形式与渠道。学校让大三大四的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锻炼,以参与的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实践内容,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5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和方法和手段,编写了八门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全面了解,对实践教学做到了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地和考核落实,使实践教学顺利地进行。 3.“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在考试方法上,将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闭卷、开卷、半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考核。基于岗位能力,参照“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了《数字测图技术》、《控制测量》、《工程测量》、《GIS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技能考核标准。技能考核标准中,规定了每门课程技能测试的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及评分标准等。课程总成绩根据知识考核、技能测试和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制定并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包括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和成果质量评价。实践教学环节以组为单位进行,建立了统一的评价体系。将成绩评定分为多个部分,根据小组上交的资料,个人的成果资料,出勤情况,实践动手能力,仪器操作考核等方面进行评定。 4.基于硬软件建设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首先,加大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条件。加大专任教师的进修、企业培训制度,尤其是加强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指导,着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企业实践背景,进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对新进教师,凡是无工程实践经验的,必须到生产单位锻炼一年。其次,充分改善实验条件,加强了校内实训条件建设。增添了前沿的测绘仪器设备,如测量机器人、GPS、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遥感仪器;建立了固定的校内实践基地,满足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成立了现代测量实验室、测绘数据处理实验室、3S技术水利应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室,以满足常规实验教学任务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的需要。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制度建设,例如对测绘工程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制定了测绘仪器的借还制度;制定了实验室人员管理职责,对实验教学量化计工作量,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再次,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了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施校、院、专业三级管理。学校成立了社会合作处,具体负责产学合作协议签约、产学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等工作;制定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明确了从行业及企业生产一线聘用兼职教师条件、工作形式和管理办法。学院成立了实习实训管理小组,主要解决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习基地管理,实习制度的建立和监督执行。专业具体负责与企业沟通联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学校目前已经建立了20余个紧密型实践基地,采用“协议化”、“精细化”和“网络化”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切实服务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 5.实践教学效果与展望 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了应用型本科测绘工程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相应的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在我校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整体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度增加,并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及各类项目,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具备了更实用的专业技能,将在毕业就业和今后的专业工作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对我校特色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对全国同类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示范作用。 作者:程春梅 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测绘与市政工程学院 测绘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途径:完善测量实训环节,推进教学方式多元化;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和催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完善考核体系,健全指导体系,建立反馈机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创新;开放式 《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非常强。《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众多的测量知识特别是测量仪器是全新的、陌生的,只有通过测量实训,才能验证和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熟悉测量仪器、工具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它不仅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已毕业的2011级和2012级以及未毕业但学过《工程测量》课程的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深入建筑施工企业、各大院校进行调研,剖析非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从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对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有效性探索。 一、《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中验证性、演示性实训偏多,且偏向测量类、而角度、距离坐标放样等测设类实训少,与实际工程有偏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形式不够多样化 非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两大块,且实训项目内容陈旧,课内实训项目在安排上未突出层次感,未能达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集中实训还是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项目,未开展数字化测图。 3、实践环节考核形式不够公平、科学 课内实训考核主要是以课内实训报告的成绩为依据,集中实训考核主要是以集中实训报告和实训数据成果为依据,然而在抄袭现象非常严重的情形下,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够公正、科学。此外实训项目一般都是团队合作完成,以上的考核方式未考虑到团队精神的考核,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 4、实践环节的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和质以及维护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又是非测绘工程专业,于是在测量仪器设备的投入上就比较有限。有的学校为了追求量,而一味地降低质,以至于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仪器无法操作的情形。而有的学校却只有光学水准仪、经纬仪,连现在工程上已经普遍使用的全站仪都没有。在维护方面,没有适宜的测量仪器设备所需的存在条件,维护人员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就上岗。 5、未突出“个性化培养” 由于是非测绘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项目基本上都是教师提前设定好的,每个小组的任务都一样,没有给学生课余时间提供自主验证的项目。没有给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提高平台。 6、教师的数量和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较快,测绘人才紧缺,其次为了满足评估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使得许多年轻高学历教师是踏出校门又跨进校门,由于没有经过大型企业和社会的强化训练,大型项目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二、《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建立 根据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由测量实训环节、课外创新活动、评价体系三部分组成。 1、完善测量实训环节 (1)实训项目内容和课时的改革。传统的实训项目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演示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且经纬仪的使用类项目占课时较多,但经过问卷调查,目前实际工程中使用经纬仪较少,水准仪、全站仪、GPS接收机较多,而能够熟练操作全站仪的学生人数却不多。针对调查结果,本次教改κ导教学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以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这个项目为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意境的分解,包含基础、综合、设计和创新型四种类型的实训。其中基础、设计、综合类型的实训项目将涵盖在《工程测量》课程的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中,面向所有学生,创新型实训项目的设置是针对工程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合理借助开放的测量实验室自主研发或在测量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突出个性化培养。 课内实训项目内容的设置将偏向水准仪、全站仪、GPS,即加大水准仪、全站仪、GPS使用项目的课时,相对缩减经纬仪使用项目的课时,且增加测设类项目。由于是非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测绘新技术(GPS测量技术)项目课时数不宜安排过多,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基础上,了解测量先进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传统集中实训项目为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然而随着全站仪、GPS的广泛使用,微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地形测绘越来越自动化,数字化测图则因运而生,其比传统的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劳动强度小,错误率小,绘得的地形图更加精确、美观、规范,于是应将集中实训项目调整为数字化测图。 (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指导,跟踪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此学习方式太过被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据调查结果,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几乎都有WIFI可以使用,且最常用的互动平台是微信平台,于是可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的仪器操作和使用过程、成图软件使用过程等制作成教学录像,上传到微信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不限次数的学习,反复熟练仪器的操作过程,加深记忆。如此实施以后一方面可使在校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测量技能仍然很强,另一方面给已毕业的学生再次想学习测量技能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微信平台上除了上传教学录像外,还可上传高端论坛上的院士报告,让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及时了解测量界新动态,新发展。其次对于全站仪的使用,除了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测量实验室借用仪器练习后,还可建议学生利用全站仪模拟器来熟悉操作,这样双管齐下,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种不同品牌及型号的全站仪的操作方法,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站仪的购买和维护费用。 (3)实训场地的建设。①校内实训场地建设及管理。a、大地基桩引出点的设置。西安翻译学院地处翠华山脚下,整个校园高差颇大,地物类型繁多,是一个很不错的测量实训场所,非常适合进行工程测量实训。于是我们在校园内建立了一个大地基桩引出点,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点位的正确坐标确定其他点位坐标,不再使用虚拟假设点位坐标。b、测量风雨实训场的建设。工程测量课程的课程安排一般是理论和课内实训交替进行,便于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实际操作的升华。测量课内实训都安排在室外进行,几年的测量教学下来发现测量实训教学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遇到连绵的阴雨天气,往往不能及时安排实训教学,对整体的教学效果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建设全天候的实训场地,类似于为体育课建设的室内风雨操场,可以建设测量风雨实训场。c、测量实验室的管理。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推进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指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开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实训教学层次。第一,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自己没有掌握或者不够熟练的仪器;第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内未完成的实训项目;第三,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我设计的测量实训,验证自己的设想;第四,实验室可自行设立自选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自选项目参加到指导教师的项目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仪器的检验校正工作中,可将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吸收进来,和实验室教师一块对测量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检验校正,一方面减轻了实验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为了及时了解每台仪器的最新情况,可以建立设备档案,即将每台仪器的基本信息(设备名称、设备分类号、院编号、采购日期、制造号、规格型号、来源、厂家、价格、现状、经费科目、发票号等)均输入EXCEL数据库作为基本资料,另外,每台设备完好状况也要单独标注。如果实训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损坏,应及时在数据库中更改完好状况,作为仪器维修保养的依据。其次对于每台仪器发生的故障、维修时间也要做好记录,作为设备将来报废的依据。 ②校外实训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助于巩固学生课本知识,强化其创新创业等实践意识,在相关基础技能的训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这种校企合作,可以达到“双赢”,一方面在企业有用工需求时,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学生,供企业选拔和录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西安翻译学院做专题讲座或参与到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除了在企业设立学生实训基地,后续校企双方在遵循“互惠互利、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的原则下,还可以尝试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比如共建实验室,搭建与企业、教师科研项目沟通和互动平台,合作办学等。 2、课外创新活动 (1)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实现“转型”教育,培养、滋生和催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鼓励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与工程测量相关的大创项目,如楼群沉降观测项目。 (2)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挑选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和教师一起完成纵、横科研项目以及探索创新型实训项目。 (3)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测绘仪器厂商进行专题报告,使同学了解生产单位的需求和测量技术的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测量实习与测量生产任务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平台,特别是测绘仪器厂商,在签订仪器购买协议前,和厂商洽谈,可把做专题报告作为购买仪器的前提条件,让其每年免费为学生做一两次报告,通过聆听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仪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4)假期在岗实习。学校在组织学生定岗实习时,会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而我们学校没有测绘工程专业,所以由学校来统一安排进行专门的测量实习可能性不大,学生可在工程测量课程完成后,利用假期通过各种途径去测量现场参与测量过程,综合运用测量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 (5)测量竞赛。通过参加校内竞赛、省级竞赛和国家级竞赛三个层次的竞赛,最终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评价体系 (1)完善考核体系。为了杜绝实训成果的抄袭,在给定已知数据时,采用学号或组号关联数据法。课内实训成绩评价指标由技能测试、实训报告和成果以及平时成绩组成。集中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大项目,需采用团队工作模式,除了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针对共同任务,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因此可适当地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从学生实训期间的学习态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团结协作能力、学习效果以及最终的实训报告和数据成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健全指导体系。构建高效、优质的实训指导体系对于学生的实训尤为重要。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可通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制度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建立。 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可由理论教师和有生产经验的工程人员组成,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可从实习基地的依托单位选派,也可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他们能够将实际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将来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然而近几年,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较快,测绘人才紧缺,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有一定难度。若把年青教师派到生产单位去培养,又需要占用较长时间,所以,可先通过实训基地对年青教师进行技能培养,然后送到生产单位再进行生产实践训练,将会大大缩短实训时间,提高实训效果,节约教师培训成本。实训基地要根据学校特点,因地制宜,注重挖掘自身潜力,用较少的代价解决测绘教学中大部分实训问题。此外对于年青教师还可采用导师制,给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一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或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年青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创新活动,使年青教师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②指导制度。为了使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对于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在实训现场,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对于学生自主开发的创新性实训,实验室实行值班式。③平台建设。为了方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探讨实训问题,我们通过现在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方式进行交流。 (3)建立反馈机制。为了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先进性,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反馈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反馈,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平台对实践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方式、态度、水平等、实验室的相应制度的评价,另一部分是教师的反馈,教师可对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反馈意见汇总到教学管理部分,然后进行改正完善。 三、小结 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其由测量实训环节、课外创新活动、评价体系三个环节组成,通过在学生中试验,《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测绘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主要研究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其改革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 工程测量是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较强。工程测量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测量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我校目前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及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开设了本课程,学生需要在两周左右的实习学时设置下系统掌握测量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难度较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有必要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一、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 (一)教学现状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都采用了学年制教育模式,学生需要在固定学习时间内完成设定的学习课程,课程开授时间、讲授内容基本固定,具体到某一课程,相同专业学生需要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课程的学习,学生类似生产线上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完成加工的产品,教学模式灵活性不足,压抑学生学习个性和创新能力,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国家高等院校测量实习延续大部队模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要在指定区域内通过导线测量和普通水准测量,绘制单幅1∶500地形图,并在区域内完成道路圆曲线与建筑物的测设任务。这些实习内容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面向的工程单位显得单一,并且对不同专业来说基础部分重复,应用部分淡化。 (二)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改革受到学制式教育的影响。现阶段,高等教育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以及学分制教学,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学制式教育给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很多阻碍。固定是学制式教育的最基本特点,在测量实习中,表现为时间固定、地点固定、经费固定,然而测量实习面临着不同的课程设置与天气因素,将工程测量实践固定设置在学期末或二年级暑期,限定条件不够灵活,一些优化改革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缺乏本质上的突破。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高校持续扩招,导致参加测量实践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多,给测量实践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指导教师相对学生数量缩减,单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从原有的15个左右增加到150人,增加了实习教师的负担,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开展,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调整 通过对就业学生反馈信息的总结分析,发现非测绘专业学生从事专业测绘工作的几率不高,但是却有很多毕业之后短期从事测绘工作的情况,学生要掌握扎实系统的测绘理论,同时具有熟练精湛的测量技术与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测量工作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根据非测绘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变化,测量实践教学也应该适当调整,从测图训练逐渐转变为对测绘技术的应用训练,并将测量实践教学划分为穿插训练和集训。 1.课间实验。长期以来,不同专业测绘课程实践实验内容都是相同的,无法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可以将课间实验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实验有水准仪、水准仪测量、经纬仪、观测水平角与竖直角、水准仪和经纬仪校正等,选修课程包括三四等水准测量、地形图测绘、测设缓和曲线与圆曲线主点、观测建筑物/深基坑变形和全站仪使用等。通过选修与必修的划分,要求所有专业都要完成必修实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符合自身专业技能需求方向的选修实验,有所侧重。 2.集中实习。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教学也应该顺应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当增加相关专业地图应用训练,例如数字化全站仪测图正在逐渐取代经纬仪测图,使用能够高精度采集绘图信息,同步记录传输的测绘数据终端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同时利用通信接口,将测绘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进行电算化分析处理,结合电子屏幕人机交互编辑补充,直接生成电子地图,而利用电子地图,还可以开展一些针对学生测量实践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普遍应用教师预留实践课题,采用“学生动手+教师辅导引导”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规模大,而实践教学时间、设备、场地等资源有限,导致很多实践操作都无法真正开展,只能由教师演示,学生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在今后的测量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开展多样化的实验实习,将常规实验与多媒体演示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学生操作与教学演示同步进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些测量实践耗时较长,需要投入较多的仪器设备和资金,给学校带来了较大压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巩固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实习中引入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制定解决方案,自己动手,锻炼学生测量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要学校购置所有的最新设备和贵重设备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寻求和当地测量设备销售商的合作,由销售商向学生讲解、演示各种新型测量设备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在开拓视野、接触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的同时,销售商也借机更好地宣传了自己的设备产品。 (三)实习成绩评定体系改革 传统的测量实践教学的实习成绩评定一般都采用小组为单位的评定方式,每个小组由4―5个学生组成,通过小组内的比较权衡进行综合评定,而小组之间的横向比较相对缺乏,评定体系不甚合理,各方面角度比较单调。考察学生实习成绩时,不仅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实习成果与实习报告,还应该注意观察实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动手能力强,见解独到,应该给予适当加分,同时还要抽取小组内的2―3名学生进行考察,了解其实习基本知识、仪器操作表现,作为学生和小组的成绩评定组成。 (四)e极建设实习基地 学校应该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上升到和实践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测量实习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独立适用场所,并提前设置埋设三角控制点、水准点,积极建设地形测量测图基地、水准测量基地以及缓和曲线、圆曲线测设实习基地。为了使实习基地能够满足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并能够容纳多个班级作业,同时节省实习经费,需要对场地进行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充分利用校内地物地貌、工厂等场地,建设符合需求的校内实习基地。 实验室建设方面,不同的学校情况与基础导致测量实践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产生了较大的差别,通过多年实验室建设经验的总结,认为应该采取多方式、多渠道的实验室建设方法,积极争取学校资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将仪器添置和更新区分对待,保证常规教学仪器,并重点投入重要综合性仪器,少量多次购置高精尖仪器,或者寻求和仪器制造厂商之间的合作,为仪器制造厂商提供展示、新产品的机会条件,积极引入生产实践中没有的先进仪器设备,为学生开拓眼界,同时积极寻求和其他学校、院校的合作,共享实验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互通有无,减轻实验室建设的资金压力。 三、结语 基于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测量教学实践现状,积极探索非测绘专业工程测绘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认为需要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方面入手,提高测量实践教学实效性。 测绘本科论文: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测绘工程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从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方面对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的办学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提出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测绘工程;职业岗位群;职业本科;培养模式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1]。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云南省于2010年创办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并率先在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进行改革试点。在制定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市场需求及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加强企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深度合作,确定了高等职业本科培养模式的原则意见。在原则意见的指导下,在分析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及职业岗位,充分研究国内测绘工程专业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测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本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 1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方案设置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昆明理工大学《关于高等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指导下,结合测绘工程专业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的区别[2],探索如下模式: 1.1 培养理念 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学生能力培养和成才就业为根本,学以致用。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1.2 培养目标 测绘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有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能完成工程建设各阶段测绘工作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制作各种图件的能力,毕业能够从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竣工测量、管线测量、地图制图、国土资源管理、空间数据深加工等相关工作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1.3 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需求测绘保障的各建设管理单位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岗位工作,其岗位的主要业务范围是:①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阶段的各项测绘工作;②房产管理、土地调查及地籍管理各阶段的测绘工作;③地理信息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测绘工作。其岗位分析见下表所示。课程的设置不再按学科体系要求,而是在主体专业课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配置,学生入学后,按测绘工程专业的主体专业课程统一学习,第五学期按照方向选择分班,第七学期开始进入企业实习,总体实行“3+1”的培养模式。 1.4 业务培养规划与具体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以下目标:①政治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培养;②专业技能素质培养;③科学文化素质培养;④心理及身体素质培养。 1.5 职业能力标准 根据测绘工程专业所选定的职业岗位(群),测绘工程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制定按照能力标准一级指标、能力标准二级指标、主要课程设置三个层面具体落实。 1.6 职业资格证要求 根据学院对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学生毕业必须具有双证(除了毕业证及学位证,还必须一项职业资格证),测绘工程专业的高级别证书如注册测绘师需要一定工作年限,只能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雍蜕缁岜U喜康闹耙底矢裰な椋见表1。 1.7 课程学时、学分统计 按照总体要求,实践课程比例为45%-50%,实践教学学时数包含课内实验、上机和集中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学时,统计结果见表2。 2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方法及途径 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行业的职业规范制定人才标准,特别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实践性要求,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原则构建“双师”结构、多元组成的教师队伍,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做学结合”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和“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所有这些要素的达成必须坚持产学研相融,走校企合作教育的道路[3]。 2.1 课程标准建设 “n程是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4]。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基础扎实、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实践”目标指导下,强调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是职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区别于传统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当中的探究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显著特征。课程标准是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课程标准由任课教师编写,教研室讨论,主体专业课需请专家论证,提炼出每门专业课程职业技能重点。 2.2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职业本科要求建立一只“专兼结合、双师突出”的教师队伍。一是要求教师队伍除了常规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外,特别应当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要求教师具有高尚师德和职业道德、优秀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职业标准下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具有企业经历或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在50%以上;二是要求教师专兼职结合,即学校要定期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大型企业的资深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三是定期安排教师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其教学方法体系应在大力提倡项目化教学[5]、理实一体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强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创新训练等;突出项目化教学和企业实习环节。这就要求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日常教学环节,必须改变过去以课堂中心、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惯性思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实时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做到知识与技术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和实训的整合,学生能力素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2.4 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 除了购置必要的测绘专业设备,建立室内实训场所以外,建立校园控制网,满足课内实验需要;选择校外地物、地貌丰富的场地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2.5 以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的职业本科内涵建设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对主体专业技能课组织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编写,建设精品课程,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6 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活动主体的专业社团 充分发挥测绘专业社团的作用,每年由专业社团负责人牵头,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对主要专业课采用知识问答比赛、聘请行业专家进校开展讲座、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每年组织的测绘技能大赛内容组织比赛和训练,对目前就业的热点岗位技能,创新比赛内容,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7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的探索 对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6];对学生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促进自身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的坐标。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其根本在于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特点推行评价方法多样、成绩构成分段、评价主体多元等有效措施,促进课程考核从重“分数”向重“能力”转变;学生学习从注重“期末考试”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毕业设计从注重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或实际项目转变。职业本科应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采用笔试、操作、课程论文、现场答辩、综合评价等多样化学习评价方法。通过过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从死记硬背转向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项目题材多的优势,部分考核题目不必统一。二是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市场检验为标准,职业本科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定期走访或电话访谈顶岗实习及就业单位,了解学生实习、工作状况,听取企业的评价。 2.8 校企合作 职业本科院校唯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队伍,也才能使学校与行业发展合拍,为校企合作育人奠定基础。要联合企业共建共组教学团队、共享设备资源、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实施教学,与行业企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优质资源环境,建立协同培养、共同发展的新体制[7]。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直接参与真正的工程,在真实环境下将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升技能水平,培养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合作意识,积累工作经验。一方面,能有效地使学生从“环境真实、心理真实”两方面体验与模拟实习的差别;另一方面,在企业上岗实习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在学校的学习中“还欠缺点什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目标更明确[8]。 3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也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①资金问题,职业本科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课程学时,必然对设备配置、校外实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资金投入。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过程难以建立完善的机制。在顶岗实习实践中,难以做到轮岗训练,往往是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只做某一个技术环节。③职业本科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在顶岗实习环节往往为了满足就业要求导致实习内容与课程要求不同,造成管理上错位。 4 结论 总之,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明确自身办学定位,谋求理性发展的必然。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培养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大批地方院校将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背景下,本文所述的思想和方法,也将随着专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发展。 测绘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图测绘》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和特色,提出在《制图测绘》课程中开展项目式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尝试,试图在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试行项目式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体现了我校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实用型、工程型人才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制图测绘》;项目式教学;教学手段;工程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制图测绘》课程必须结合“应用”和“实践”的特点和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式,采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项目式教学作为该课程的改革方向,以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一、项目式教学法 (一)什么是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和老师组成团队来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将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实践项目充分地融合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给定任务项目引导下,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亲自求解问题、完成项目,老师则围绕具体的项目组织、实施教学,这样项目驱动、双向互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学习掌握教学大纲上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从项目中获得成就感,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式教学的步骤 1.确定课程的项目任务:通常由老师提出一个或者几个项目任务,学生分组接受任务,相互学习,并和老师讨论,确定项目的目标和完成的路径和方案。 2.项目计划:由学生制定完成项目的计划、步骤和进程,小组采用各自分工合作的形式制定项目计划。 3.计划实施:根据制定的项目计划实施项目,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小结,讨论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难点,并向老师请教和讨论。 4.检查考核:一般先学生小组内部自己评价,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最后由教师对项目完成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 (三)项目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 1.项目教学法一般是学生先练习实践,然后老师讲解,学生先自学,老师后介入教学,要点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自觉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鼓励学生从自我尝试入手,从动手练习开始,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区别于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和角色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2.项目式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或者说不是单一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学习和考试。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可充分地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洞察能力、自学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已经不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3.项目式教学从开始阶段就首先明确任务目标,在学习层次上使学生带着任务、问题以及目的去主动学习,在实现过程中遵循了工程没计的思想,更符合企业工程实践的需要。这种模式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教师的身份从课堂的控制者转为了辅助者,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 (四)项目式教学法的特点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处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了其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项目式教学转变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项目式教学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学校需要重新审视教学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学习目的明确、效果好。项目式教学法带有项目任务教学、有针对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本专业的课程知识点,因而目的性强,起效快,并且教学效果可评价性好。 3.课程节奏性好,可控行强。项目式教学法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并且教师全程参与和指导,每个学习阶段都有任务,每一阶段任务都有相应映射的知识点,并且由教师全程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程中知识点和难点,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知道,要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知识点分析研究项目,制定计划和解决方案,然后小组内讨论、研究动手解决。而在自己动手过程中所体会的知识、经验又反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制图测绘》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项目任务和目标 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掌握一般测绘程序和步骤,理解测绘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学会机器部件分解,画出示意图(包括装配示意图、原理图、传动示意图等)及分解路线框图。 2.绘制出零件草图,并标注尺寸线和尺寸界线。 3.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测量方法,并进行尺寸测量,标注尺寸数值,进行尺寸圆整和协调,确定配合,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及技术要求。 4.根据机器部件及有关参考资料提出零件的其他技术要求;确定被测零件的材料、种类、名称、处理方法及表面要求等;编制标准件、零件明细表。 5.根据草图绘制装配图,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装配图和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 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和问题有目的地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教师的理论讲解,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二)计划制定 先根据班级人数分组,小组成员按照男女比例、成绩好坏进行合理搭配,并按组别布置适合于项目教学的座位。课前,先将教室里的课桌椅分成5个组,每组6张桌椅构成,制定任务、要求和进度安排,指定组长,各组随机抽取测绘的备选零部件,然后按组分发零部件。小组式排列应适合于小组内讨论、绘图,保证小组内的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养成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分小组和重排桌椅可增进老师与每个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老师可以走到每一个学生的旁边进行帮助、指导,能较容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根据任务、测绘、制图过程中实际问题可以先组内讨论,然后举手请教老师。鼓励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进程计划,引导他们慢慢地进入工程实践角色,并且不断地鼓励他们,鼓励互相学习、相互讨论、互帮互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三)计划实施 教师先提供几种零部件的图样,课堂分析测绘工具、测绘技巧、图纸的表达方法、技术标注注意要点。然后学生根据给定的零部件和任务书,各小组开始测绘、画图。要求学生根据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掌握正确的测绘技巧、图样画法和技术标注要求。几个人一块儿讨论,无从下手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生在讨论、测量中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确定最合理的表达方案。学生通过比较,选择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使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小组在完成测绘任务后,在方格纸上完成草图方案后,由组长将本小组的草图方案图挂在讲台上给同学们展示,讲解机件表达方案,小组成员补充。若草图方案表达有误或者不佳,老师当场指出修改。草图方案确定后,各小组将修改后的草图重新绘制在正式图纸上(画白图),并讨论标注上尺寸和技术要求。最后要求学生用CAD绘制出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和工程图,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四)检查考核 检查考核分几个步骤:一是组长自评。在整个测绘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及时发现本组在制图测绘中的得失成败,不断修正、不断提升自己。二是各组之间互评。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评论,及时沟通,相互点评优缺之处,对优点进行共同学习,对缺点进行及时改正。三是教师总结性评价。所有的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老师进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评价各组的得失优劣,并对每位学生的图纸、工程表现、对小组的贡献等打分。通过学生展示内容、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的点评,考查了学生在项目学习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继而评估了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所体现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小结 通过笔者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后,学生普遍加深了对《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机件的表达方法”和“零件图”和“装配图”等章节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绘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制图测绘》实践教学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法,推动了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我校“应用型”和“实践型”的特点,也符合我校职教特色。 测绘本科论文: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由于3S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测绘行业各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重实践、强知识,会工具的特点要求测绘人员操作能力强、知识面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而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正契合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在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共同进行基地建设与管理、共同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方面开展了初步探讨,对测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测绘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 1 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开办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129所(含三本),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设置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院仅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30余所,其余均为地方本科院校,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新升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包括:(1)办学经验不足。办学经验不足往往是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办新专业时面临的最大问题问题,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总是参考甚至照搬本学科优势院校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自身的办学条件,致使人才培养质量不佳。(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除专门的测绘院校外,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在原有的土木工程、桥梁工程等土建类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办测绘工程专业。原有的测量设备及实习场地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测绘人才的要求。(3)未能根据具体的专业发展定位设置教学环节,系统性不强。各院校普遍设置了各类集中性实践教学内容,但特色不突出,没有针对学校及专业定位设置教学内容。加之师资缺乏,往往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情况编排实践教学内容,具有随意性强、先开后续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密等缺点。(4)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针对性不强。由于缺乏开办测绘工程专业的经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时,所用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偏笼统,针对性不强。 2 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 测绘行业发展特点 “3S”(GPS、RS、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使得测绘行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具有重实践、强知识,会工具等特点,要求测绘人员操作能力强、知识面广,掌握原有4个专业相关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基本测绘仪器使用、能独立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相关测绘数据。 测绘行业的不断发展及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正符合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2.2 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 2.2.1 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1)合作拟定教学计划和企业学习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校企合作拟定教学计划和企业学习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实践环节设置,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测绘工程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根据测绘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实际以及当前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与企业共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制定方案时要覆盖原有测绘工程专业4块组成内容,并以工程测量的内容为重点。二是突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改革实践环节设置,建立契合专业发展特点的新型实践教学新体系。 (2)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一是由测绘工程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教材内容适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并充分吸纳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成果。二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课件,完成企业学习方案所有实践类课程音视频教学资源制作,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3)共同实施课堂教学。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测绘工程类专业课堂教学任务。“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变形监测”、“桥隧控制测量”等课程中技术性强、突出工程能力培养的内容由企业外聘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共同设计实习实训项目。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在现有项目基础上与企业共同设计科学的实习实训项目,构建项目承载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 (5)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提供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具体指导。 (6)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一是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立项一批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课题,鼓励测绘工程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二是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测绘工程实习。以本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在使用传统模式开展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基地进行专业生产实习,在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专项任务,为生产单位提交测绘资料和图件。 2.2.2 共同开展基地运行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成立基地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基地管理办公室。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建基地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校企合作,以校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地建设与运行高效有序。基地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运行,从多层面对基地建设与运行进行指导和决策支持,厘定三方职责,协调统筹校企、院系与基地、系内部各层面在基地建设与运行的方案、制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咨询和决策支持工作,并负责审核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建设规划、审核基地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指导基地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和内容建设,监督基地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基地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健全教学运行与质量监管机制。一是规范基地教学运行,加大质量监控力度。总结前期建设经验,完善校企合作规章制度制度,进一步规范基地教学运行,切实加强基地教学运行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主要体现在设计、实习和系列综合性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上,另外测绘工程能力评价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单个的学生,根据上述的评价要素,初步确定了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对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也进行了相应的评价体系研究。 (3)更加注重网络平台等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基地管理的信息化。建立基地建设网站,在网站开辟基地管理制度、教学资源、专业前沿等专栏,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并注重学生参与学习与互动。 2.2.3 共同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多措并举建设一支多元化、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测绘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经费和时间上支持教师到武汉大学等优势院校进行短期进修,提升业务能力;二是在政策上支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报考“注册测绘师”,提升业务素质;三是在管理上引导教师到基地及其他测绘类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四是与基地合作企业一起培养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基地指导教师,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充分利用企业人员实践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 3 结束语 加强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行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培养测绘工程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基地运行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测绘本科论文:测绘专业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 要: 为了解测绘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安徽理工大学测绘专业十余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理工大学测绘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发展状况整体上较良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和吃苦耐劳精神较满意。通过调查发现:测绘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测绘专业 本科毕业生 职业发展 一、关于调查对象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全日制本科学生,到2015年7月,已有本科毕业生1269人,其中毕业五年以上的有466人。 大学生毕业后的前几年,职业变换相对频繁。毕业五年以后,职业渐趋稳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更有意义。所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五年以上的学生,即2003届至2009届毕业生。 二、关于调查问卷 为提高调查的效度和信度,我们参考了安徽理工大学就业处提供的毕业生调查表,并针对测绘专业的特点,结合专业认证的需要,专门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即《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和《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调查问卷》。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共有五部分,20个题目,设计本问卷旨在了解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职业稳定性和职业认同感方面的基本情况。使用这份问卷,我们对测绘工程专业2003届到2009届的每一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6份。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调查问卷》设置了七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四个评价选项(很满意/很看好、基本满意/基本看好、不太满意/不太乐观、非常不满/非常悲观),本问卷旨在了解用人单位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职场表现的认可程度。我们采用本调查问卷对2003届到2009届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了随机调查,共收回用人单位反馈的有效调查问卷49份。 另外,我们对2010届到2014届的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调查,两种调查问卷各收回33份,此部分数据仅作参考,不计入整体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对口性。针对“您现在怎么看当初选择了测绘工程专业?”和“您现在从事的工作与测绘专业相关吗?”两个问题,81.51%的毕业生对当初选择测绘工程专业表示“很满意”或者“感觉还不错”,79.45%的毕业生表示现在从事的岗位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关。2010-2014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与之类似,这说明绝大部分毕业生对进入测绘行(专)业是满意的,他们绝大多数毕业后并没有改行进入其他行业。 2.对测绘工程专业教育工作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超过90%的毕业生,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和服务管理工作是满意的。 3.职业认同感。针对“整体上您对目前所在单位满意吗?”和“整体上您对目前从事的具体工作满意吗?”两个问题,回答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均超过92%。对于“整体上您对自己在职场中的表现满意吗?”这个问题,8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对单位和工作的满意度,超过对自己的满意度,说明我们的毕业生并不自满,而是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得更好,不断进步。 “您最希望单位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这个问题,42.47%的人选择“福利待遇”,19.86%的人选择“晋升通道”,15.75%的人选择“文化氛围”,18.49%的人选择“员工成长帮扶(培训交流)”。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超出我们的意料,反映了现代人们价值追求的多元化,有的人希望生活得更好,有的人希望进步得更快,有的人希望工作氛围更温馨和谐。 4.职业稳定性。针对职业稳定性,我们设计了这几个题目:“目前所在工作单位是您毕业后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第几家就业单位?”、“您在目前单位工作多长时间了?”和“截止到现在,您在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工作了多长时间?” 调查表明,50%的毕业生正式就业后没有换过工作单位,31.51%的人换过一次单位,换过两次单位的不到20%。另外,86.99%的人在目前单位工作2年以上,87.67%的人在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工作3年以上。再根据上文分析,79.45%的毕业生表示现在从事的岗位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关,这说明即便是更换工作单位,绝大多数也是在测绘行业内部更换,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特别是就业的行业稳定性比较高。 对于更换工作单位的毕业生,24.66%是因为职业发展的原因,19.18%是因为对原单位的文化氛围不满意,14.38%是因为待遇方面的原因,因为对原单位奖励制度和工作环境不满意的分别有7.53%和6.85%。 5.职业发展情况。关于职业发展情况,我们设计的题目有:“目前您的职务在单位属于哪个层级?”、“目前您的专业技术职称是?”和“目前您的行政级别是?”。 从调查结果看,毕业五年后,25.34%的人成为所在单位中级以上管理人员,68.49%的人达到中级专业技术职称,5.48%达到高级职称。至于行政级别,10.96%为副科,4.79%为正科,0.68%达到副处或以上级别。 对于“在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您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按照选择各因素的人数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人脉、家庭背景、机遇、相貌。 (二)《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对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的评价。对于2003届到2009届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这一项选择“基本满意”的占100%,“很满意”、“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的均为零。而对于2010―2014届的毕业生,这一项选择“很满意”的占27.59%,72.41%为“基本满意”。 这一趋势表明,相对而言,用人单位对我校近几届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更满意,间接说明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水平近些年有了一定提高。 2.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评价。无论是对2003届到2009届的毕业生,还是2010届到2014届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他们在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的满意率都达到100%。这说明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社会评价较高。这是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受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原因。 但是,对于2010届到2014届的毕业生,这一项“很满意”的比例低于2003届到2009届的毕业生,这提醒我们要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对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的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选择“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共占100%,这说明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不断钻研,勇于创新。这与我们在教学中一再强调的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吻合。 4.对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评价。选择“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共占100%,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较高的评价,对他们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也很满意。这与我们在每年的就业调研走访中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用人单位向我们反映,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方面好于其他很多同类高校的毕业生。 5.对毕业生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的评价。选择“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共占100%,说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满意的。我校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不久,就成为所在单位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这证明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6.对毕业生实际工作业绩的评价。这一项的满意率是100%, 说明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知识、有能力、有位子,更有业绩、有成绩,他们的业绩是得到单位普遍认可的。 7.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整体预期。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预期,整体比较乐观,特别是2010届到2014届毕业生,这一项选择“很看好”和“基本看好”的共占100%。但是对于2003届到2009届的毕业生,这一项出现“不太乐观”的选项,比例不高,只有2.04%。这提醒我们的个别毕业生,不能眼高手低,必须脚踏实地、务实有为,才能有未来。 四、结论和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理工大学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发展状况较良好。毕业五年以后,有超过25%的人成为所在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有超过16%的人具有副科或以上级别的行政职务,有近70%的人达到中级职称,超过5%的人达到高级职称。 调查结果还显示,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测绘专业的毕业生整体上较为满意,特别是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和吃苦耐劳精神满意率最高。 通过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客观地指出了目前测绘专业办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实验仪器的更新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他们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 测绘本科论文: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流向趋势分析及思考 摘 要 本文依据武汉大学近6年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数据,重点分析了毕业生的流向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文章认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整体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文章结合现今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测绘工程 本科生流向 趋势分析 0 引言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矛盾的反映。①据统计,全国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到120多所,每年本科毕业生达1万人以上。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如何?测绘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必然随之萎缩,这么多毕业生将走向何方?这些隐忧都值得测绘教育者去思考,去总结,防范于未然。 测绘属于小众学科,国内关于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流向的文章很少。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谢宏全等人对江苏省测绘行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②广东工业大学测绘工程系蒋利龙教授对他所在学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就业现状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因素。③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测绘高等教育学府,近几年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稳定在350人左右。笔者结合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毕业生流向数据,介绍了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笔者深知,每所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学校情况不一,武汉大学的情况也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学校;而且,这仅仅只是一家之言,有些观点不是很成熟,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地方。笔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用意是提供一个实例,供全国的测绘教育工作者们和学生们参考。 1 毕业生流向现状及趋势 毕业生流向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继续深造,包括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两类;二是直接签约工作,为了分析学生们的选择倾向,就业类别被细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等6个子类;三是“待分”,每年也有少部分学生准备再次考研、或是在毕业前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将这部分同学归为“待分”一类。基于学校签约管理系统的毕业生去向登记,将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编制成表1。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每年培养了一定量的国防生、“港澳台侨”和定向、委培的学生,由于这几类群体的分配由相应部门负责,学生不具备自主性,故在数据统计时没有计算在内。 整体来看,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较好,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分析这6年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规律:(1)近四成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每年国内读研的比例约为35%,出国留学的比例略有起伏,这两年稳定在7%左右,两者相加,每年有约四成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一半毕业生直接工作,签约单位性质存在变化。签约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30.99%降为20.34%,去国企工作的比例也在下降,然而,选择民企的毕业生比例上升较为明显,从4.13%升到11.02%;(3)待分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类群体中有部分是准备继续考研或出国,不愿就业,也有少数毕业生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自信,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明确,以至于在毕业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 毕业生流向影响因素 结合上文的流向统计现状和趋势,可以对影响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面对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毕业生的心态逐渐归于现实,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放大了经济价值的追求,而不是个人价值。④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也就是一年能拿多少钱,其次是工作强度,需不需要做外业,是不是经常出差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选择。 (2)本科文凭的竞争力下降。毕业生将求职目标锁定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直接导致就业竞争更为激烈。⑤面对越来越多的求职学生,用人单位招聘时初步筛选的重要依据就是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这直接导致本科生竞争力下降,而且,研究生在薪资待遇和晋升渠道上比本科生更有优势,这直接倒逼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3)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需求减少。这几年,毕业生基数持续增大,而传统测绘行业单位,特别是同学们十分心仪的单位人才逐渐饱和,需求逐年减少。这“一增”“一减”中,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比如,城市勘测院由于工作地域稳定、待遇好在毕业生中认可度非常高,但近年来招聘计划下降明显。某市勘测院2012年在我校招聘计划是30个,到2015年下降到6个,而且更倾向录用研究生。这在客观上导致签约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在下降。 (4)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一大批行业内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同传统的测绘事业单位或国企相比较,人才需求量大,提供给毕业生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样有竞争力。近几年,选择去民营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在上升。 3 思考及建议 随着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八大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然而,在高就业率下也有隐忧,毕业生心态的变化、本科文凭竞争力下降,以及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饱和的趋势不可逆转。而近些年,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顺势而为。 (1)紧跟行业热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信息化测绘、“智慧测绘”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地面测量手段正朝着空天测绘方向发展。同时,测绘学科的外延不断拓展,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⑥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17个省(区、市)随后跟进,出台了本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明确了地理信息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这无疑会对测绘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测绘地理产业的发展。 (2)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测绘工程专业属于工程学科,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学生的生产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项目贯穿大学四年,数量可谓不少,⑦但内容上稍显陈旧,考核上也失之于宽,而用人单位所致力于的大多都是行业的热点。学生们通过在生产单位的阶段性实习,可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接触行业的最前沿;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作环境,也是对人生目标、职业规划上的修正和凝练,而这个更为重要。据笔者的观察,有实习经历的同学在求职时往往更自主、目标更坚定。 (3)结合专业特点,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贯穿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就业观,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着重引导其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特点初步思考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意识教育,结合就业形势教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对于三年级学生,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实习实践,在此过程中认知自我,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四年级学生,针对求职期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面试技巧、心理疏导、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⑧传统的测绘教育模式,更多是以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比重较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大多着眼于就业,而不是创业。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大,机遇也更多。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和训练力度,在培养理念上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数据,分析了影响毕业生(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5页)流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整体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压力逐年上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不断紧跟行业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善于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使他们具备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正确的就业观,这是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强化的。 测绘本科论文:构建测绘本科分类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测绘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动力,而制定合理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强能力重应用、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的原则,不断完善“应用型”和“学术型”的结构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以强化专业基本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的‘5+1+2’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学术型;应用型;课程设置 商丘师范学院是以师范教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科的高等院校。自2006年开始招生测绘本科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其他开办测绘工程的工科院校相比,无论招生还是就业的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的办学质量,提高测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测绘人才,是测绘系测绘专业教学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国内本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专业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重要途径之一[1][2]。参照其他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根据学校今年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的要求,本文提出新的测绘课程设置,实行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即“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培养课程体系,以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 一、“分类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测绘课程是一种高度结构化、学科化的知识体系。我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是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制定的,注重知识灌输而不是知识的应用,往往与社会需求人才存在距离,缺乏社会工程经验及科研能力。本科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为目标,满足将来创新研究和测绘工程技术要求。 经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分类培养”,测绘本科“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学术研究能力,相对一般测绘本科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必须根据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遵循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测绘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和学术创新的理念,加强理论课程的优化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学术性,按照“分类培养”模式对“应用型”和“学术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理论教学体系。首先要确定测绘本科专业的若干基础理论核心主干课程平台,然后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课程和“学术型”课程模块,包括通用基础型、应用技术型、学术创新型、拓展提高型选修课程模块,这种科学的课程体系拓宽了知识面,保证学生知识的多样化、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力培养不同类别的测绘人才。 加强产学研合作,缩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的距离,是培养应用型及学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可以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资金,在科技开发、工程问题解决、学术探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鼓励学生以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课题在科研、创新实践、学术上进行探索[3];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上去,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毕业设计环节,学校可以将现实工程问题、专题等以任务形式下达给学生完成,实现真题真做,提高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4]。 二、建立“分类培养”体系 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测绘人才要求和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要求,我校以学期为学习段制定测绘工程本科培养体系,具体课程可参照此培养体系设置。 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的‘5+1+2’人才分类培养模式”。“5”即前5学期年主要完成通识教育和测绘专业基础教育;“1”即第六学期进行分类培养,即“学术型”和“应用型”方向培养课程;“2”即第七、八学期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进行“应用实践”和“创新培训”拓展选修培训,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健全完善分流培养机制。根据测绘专业性质与学生个性发展、就业需要,对本科学生进行学术型、应用型两类跨学科创新性人才的分类培养。 三、应用型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测绘本科人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得这一要求有了实现的更好平台[3]。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结合,以加强基础为主线,以提高测绘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第六学期培养课程设置中,要以测绘技术应用课程为主,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技术应用知识基础,如全站仪的应用、测绘软件的应用、GPS测绘技术应用等,为学生第七、八学期的应用实践做好技术储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产学合作教育面向生产第一线,测绘本科人才培养紧贴生产实际需要[5]。由于近年来,测绘新技术发展和更新较快,故第六学期培养课程设置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要具有灵活性,应适应测绘生产企业的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要注意课程知识的全面和关联,要易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能力和测绘技术灵活应用能力,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特别紧跟测绘技术发展前沿[6],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更有职业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多学、学实、活学、能用。邀请测绘生产单位要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和修订,根据校内外实际情况,打造校单位对口的专业测绘人才如桥梁工程测量、地形图测绘、矿山测量等,更突出应用型。 四、学术型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构建 创新型测绘本科人才是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得这一要求有了实现的更好平台,因此,在第六学期进行分类培养构建中,要以“学习创新”为原则,全面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学术研究型课程的结合,以加强理论基础为主线,以提高测绘专业学术研究能力为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创新的能力,以解决实际学术问题的能力。 学研合作教育条件下,学术型测绘本科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应以满足学生学术发展为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各高校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要求。在学术型培养体系的设计上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选择,提供更多为学术发展而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紧跟测绘新理论及交叉专业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潜能,充分满足学生学术发展的培养需求,以使学生尽快适应科研创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依托相关科研机构,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或其他硕士培养单位的联系,认真调研科研机构或其他硕士培养单位对人才知识需求,把研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培养适合科研需求的学术型人才。 五、结语 总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采用‘5+1+2’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可以培养出与社会接口的专业人才。“学术型”人才通过学术课程培养和学研环节创新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硕士或博士攻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人才通过应用实践型课程培养和产学环节应用实训,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解决测绘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及积累实际工程项目经验,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测绘本科论文:论应用型本科测绘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立足测绘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测绘 ; 双师 ;培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然而,由于应用型本科大多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科带头人缺乏、“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科技服务地方能力不足、新专业开拓困难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健康发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师资队伍是高校间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大势, 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尽快实现师资队伍由传统的“教学型”向现代的“双师型”转型发展。本文立足测绘专业,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 1 测绘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应用型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 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 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 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1】。这种人才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 其关键体现在社会文化、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测绘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测绘行业的技术与方法也是突飞猛进,从早先的“地面测量、手工白纸绘图等原始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传统测量技术,发展到现在的以空间科学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测绘高新技术,测绘科学已经被赋予了现代化与数字化的内涵,其技术手段也是焕然一新。培养“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测绘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在测绘专业领域内有1―2年测绘实际工作经验并取得测绘工程系列初级以上职称或中级以上职称并接受教师岗前培训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具体地说应该具有较深的测绘学科理沦知识,能熟练完成从事测绘工程实际工作,并能运用所具有的理论知识解决测绘工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且取得教师资格的人。 2 测绘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2.1 政策、制度不完善, 积极性不高 培养“双师型”教师, 涉及的对象主要包括教师个体、学校和企业。从现行的政策、制度来看, 三方的积极性均不高【3】。对于教师来说, 目前多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待遇基本没有差别, 因此教师个体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学校而言, 由于外界的政策压力不大, “双师型”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 加之受到办学成本的困扰, 导致学校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对于企业而言, 既没有培养教师的义务, 也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 参与的积极性更不高。 2.2师资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是为了适应培养市场经济中缺乏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而组建。因此其师资力量多数是承袭了原来的师资力量。而近年来的招聘条件规定只要211高校的毕业生。应该看到的是,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就越多,对于应用型的职业教育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4】。这也使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教师队伍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实践组织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方面十分欠缺。结构方面,缺乏实践型、双师型教师。而本科院校面临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必须满足评估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指标标准,这也造成了师资队伍结构与学科建设不一致的矛盾,不利于学科专业的协调、持续性发展。测绘专业的师资水平也不例外,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就从事教学工作,由于平时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因此无暇顾及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许多教师只能是对照本宣科,对于在应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显得很被动了。 2.3“双师型”教师培养资金受到一定的约束 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骨干教师、拔尖人才的培养以及普遍素质的提高、智力引进等,都需要相应的投入作保障。测绘专业“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测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的费用较高。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还迫切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资金缺口本来较大,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3 测绘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培养适应测绘工程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测绘专业建设重点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整合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 按照测绘工程专业课程的不同方向进行分组,按老中青形成梯队,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培养。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校内教学的示范和引领,薪火相传,把好的作风传承下去;为年轻教师搭建展示把先进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平台,进行青年教师授课大赛;鼓励中青年教师考取注册测绘师等职业技能证书;力争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测绘“双师型”教学团队。 3.2 加强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 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自身实践经验缺少,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对教师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测绘职业技能的培训【5】。首先送派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学习和从事测绘生产一线工作,来提高其测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现场考察或挂职锻炼等方式,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测绘专业目前生产一线的现状和测绘科学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测绘生产一线的新情况、新技术;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测绘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测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当大批教师回校后则能作为各测绘专业课程“双师型”教师的带头人,然后利用这批人再带动其他教师,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3 制定激励机制,促进和保障测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获得“双证”,培养周期长,难度大。首先,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对测绘专业而言,要以测绘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为基础, 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发展性人才评价机制 ;探索将教师参与测绘新技术应用、测绘工程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 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不断改善测绘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革内部分配制度, 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大力表彰,以此促进和保障测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浅谈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造价分析相关问题 【摘要】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和观念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提出的。认为工程造价管理首先是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的控制必须从立项就开始,工程造价控制要从前期工作开始抓起,直到工程竣工为止。本文主要探讨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分析。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 工程造价 管理 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造价的预测开始,到工程造价预控、经济性论证、承发包价格确定、建设期间资金运用管理、工程实际造价的确定和经济后评价为止的整个建设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 1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造价分析 按照定额的用途分类,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造价定额分为基础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或概算指标和投资估算指标等。 1.1 基础定额 基础定额指在一定的生产组织、工艺技术和装备条件下,为完成最小单位工程量所必须消耗的人工、材料、装备数量标准,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的基础。基础定额与工程预算定额的区别是,它对于所消耗的人工、材料、装备等,排除了价格的影响,是一种耗量标准。但有些人工、材料、装备的消耗等无法全部按照实物量一一列出时,需要用一定的费用或费率标准表示。基础定额是按施工专业的分工进行制定的,任何一个专业的基础定额项目必须按作业队装备和作业范围设置。专业基础定额项目一般按最小单位工程量和最小施工作业组织为单元进行设置,如作业队队日定额、特车台班定额等,它体现了油气勘探施工中大多数以集体的人、机联合作业为特征,具有严格的时效概念,即按时间组织作业,按时间计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按时间考核效益。这种定额为按作业日计算收费提供了方便,简化了工程预算的程序。根据塔里木油田钻井工程单井项目管理规定,塔里木油田钻井日费包括13项内容:工资及补贴、配件材料及修理费、钻具摊销、工具摊销、水电及油料、差旅费、劳保、材料运费、职工福利及培训费、管理费、设备租金、利润及不可预见费等。这种定额的特点集中反映了作业队工人操作和管理装备的生产率水平,把与作业队工作质量无关,而与工程设计有直接关系的工程原材料消耗因素和地质风险因素排除在外,对提高定额的准确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预算定额 预算定额是按照工程类型的分类制定的,它包括人工、材料、装备等直接费的内容,也包含费用定额等内容,是在大量收集基础定额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平均先进、简明、适用的原则综合编制而成。预算定额必须依照标准工程设计文件所规定的工程量计量标准、工程质量计量标准,制订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的人、机、料、费的消耗标准,用于编制单项工程预算。预算定额中工程量计量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与工程设计规范相适应,应能满足按照单项工程分专业编制招标标底的需要。 1.3 概算定额和投资估算指标 概算定额是在工程预算定额的基础上,按照平均水平、简明、适用的原则综合编制而成。一般以扩大的分项工程为单位编制,用于工程概算。概算指标比概算定额更具有综合性,主要用于工程的前期阶段,是工程概算的依据,一般按工程类别划分。投资估算指标主要用于勘探部署规划和项目立项阶段编制投资计划,比概算指标更概括、更综合。在实际操作中,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定额体系,绝大部分定额仅是预算定额,个别油田编制了概算定额,还没有估算指标。 2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完善石油工程定额体系,配合井下作业系统整体划转,组织编制中石化统一的井下作业工程定额,通过方案编制与评审、数据采集与处理、定额编制、测算对比等4个阶段工作,新编定额总体水平符合中国石化上游企业实际水平和特点,通过股份公司专家组验收。在石化系统各油田全面试行。启动采油采气成本定额编制方案编制工作,根据股份公司部署,成立定额编制领导小组和定额方案编制组,完成定额编制方案初稿。完成新井投产井下作业工程定额和宣贯工作,试行期间进行跟踪分析。推进原新星、西部石油专业工程定额试行工作,了解石油专业工程定额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定额预算程序,对近年完成的工作量进行测算、对比,现场写实,了解工程施工工艺和井场环境,对照财务成本核实基础资料。项目为保证初期正常生产所必须购置的第一套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仪器、工卡模具、器具等所发生的费用,但不包括备品、备件的购置费,该项费用应随同有关设备列入设备费中,工、器具及生产家具费按投资构成划分要求,应列入工、器具费用内。 统一规范地面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定型预算,开发石油地面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包括概、预、结算审核管理,统计信息管理与分析等内容,功能上覆盖石油地面工程造价管理从设计到结算各个阶段的主要流程,系统挂接的基础数据库可满足石油地面工程造价管理的大部分需求,实现了从设计预算开始到结算数据标准的统一,实现了设计预算作为造价管理系统中一个环节,为加强工程设计造价全过程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3 结论 (1)为适应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招标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的需要,结合油气田及长输管道建设工程原“其他费用暂行规定”的使用情况,对原费用规定,重新进行了修订,并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编制依据。 (2)其它费用系指国家有关规定,应在工程建设投资中支付的费用,而又不宜列入建筑、安装工程费和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项目内的一些费用。 (3)本规定只适用于总公司所属范围的油气田、长距离输送管道建设工程;油气田内部独立性炼油厂相类似工程项目可参照石化总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世界经济正在温和复苏,能源需求预计保持刚性增长。中石油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资源、市场、国际化战略,努力保持生产经营平稳较快发展。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体现在财务数据上,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能够发映出企业经营发展趋势。本文利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比率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对2012年中国石油财务报告进行财务解读,进而对了解中国石油经营状况有所帮助。 一、趋势分析 我们以 2008 年为基年,然后将 2009 年、 2010 年、 2011年和 2012年的报表数据与 2008 年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石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趋势变动见表一、二: 表一国石油利润趋势表 单位:百万元 由上趋势分析表一、二可以发现: 1.中国石油的营业务收入自 2008 年起稳中有升,2012年的营业收入比2011年的增加了,营业外收入也增加了,但是营业利润却比2011年减少,同时导致净利润减少,由此说明,企业的利润水平并不仅仅取决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其他营业费用的大幅增加同样可以导致企业利润水平的大幅下降。相对于营业务收人的增长速度,营业务成本的增长速度显然更快,这使得中国石油 2010 年、2011年、2013年连续三年的营业务利润有所下降,2012年的营业收人是 2008 年的 204.67 % ,而营业利润仅为 2008年的 110.64 %。 2.中国石油财务费用增长迅速,远远超过了营业务收人的增长速度, 2012年的财务费用是2008年的7.2 倍。 3.中国石油总资产规模和流动资产规模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流动资产中,公司应收账款增长迅速,关联方应收账款占比重很大, 应收账款的增加是由于关联方增加了对中国石油的资金占用。公司存货在2011年和2012年出现增长趋势,进而导致了营业成本的大幅增加。中国石油存货水平的异常变动可能是中国石油集团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调控的结果,也有可能就是中国石油在存货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综上分析,就经营状况而言,中国石油的营业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主营业务成本、财务费用的大幅上涨使得中国石油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中。这其中有行业因素,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但同时也有中国石油经营管理效率不高的因素,我们将在比率分析中进一步探讨。就财务状况而言,中国石油的流动资产有所增加,而流动性较强的货币资金和应收票据却出现下降,同时流动负债有一定增长, 2012年流动负债合计和负债合计已达到 2008 年的216.35%和283.50%,从而增加了中国石油的财务风险,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石油充分利用了财务杠杆。 二、结构分析 1.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表(表三)列示了2012年中国石油的资产负债结构比例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表二 中国石油资产负债趋势表 单位:百万元 由上三表可知: 1.中国石油实际资产规模庞大, 2012 年末总资产分别是中国石化的1.7倍。 2.在资产结构方面,中国石油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中国石化。 3.中国石油的存货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竞争对手,这说明中国石油对存货管理非常重视,有效控制了存货数量,提高了管理效益。 4.在资金来源方面,中国石油的流动负债中除短期借款和应交税费外各项目比例均远远低于竞争对手。 2012 年末中国石油的流动负债占资金来源的26.5%,而中国石化的比率为 39.54% ,降低了中国石油的财务风险。 5.中国石油的负债比例低于其竞争对手,主要是依靠股权融资来筹集资金。过多地依赖权益融资还使得中国石油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较高,从而对其经济增加值造成不利影响。 表三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比例比较 单位:百万元 2.利润表结构分析表见表四 由上表四可知: 1.虽然中国石油的资产规模庞大,但其创造的营业收人却很低。这说明中国石油的资产管理能力是比较差的,必须提高资产获利能力。 2.中国石油的营业务成本率低于竞争对手,2012年中国石油的营业务成本率比中国石化低了10.68个百分点,中国石油的毛利率高于竞争对手。 3.中国石油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远高于竞争对手,2012年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比竞争对手高出1.06、1.47、0.42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石油有可能在与关联方的价格确认方面加大三项费用,从而降低了营业收入。 表四 各公司利润表结构比例比较 单位:百万元 三、比率分析 杜邦分析法的运用 净资产收益率及其构成要素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1.权益乘数在这五年里不断增长,说明企业存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长,长期偿债能力在减弱。 2.总体上看,中石油的销售净利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公司通过销售赚取利润的能力有所下降。11年最低,大约为0.06,说明每100元的销售收入可为公司提供0.6的净利润从利润表的数据显示,销售获取净利润的下降不在于销售量的减少,中石油业务重心放在采油和炼油所以对其投放的资本很大,由于石化装置具有规模大,资金投入多,相应的就需计提比较多的资产减值损失,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所以表现出大量的资金流出,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因销售国产原油所缴纳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大幅增加,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弱了净利润。 3.从2007年到2009年,总资产报酬率在不断下降。2010年出现了上涨,2011年又有轻微的回落。说明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有明显的回温。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腐蚀与防护措施分析 摘要:腐蚀是管道系统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难题,对管道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多数油气输送管道现已进入“中老年期”的事故多发阶段,而对于新建管道更要特别重视防腐问题。本文结合作者个人的工作经验主要分析了几种常见大型油气长输管道的腐蚀原因及相应防护措施,为油气管道实际防腐提供了必要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管道腐蚀;危害;预防措施 引言: 近年来国家的油气长输管道网络迅速铺设,我国油气输送管道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因管道发生泄漏而造成的事故也频频出现,腐蚀因素是管道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尽早准确地发现管道腐蚀出现的区域、时间及破损状况,通过管道腐蚀检测评价技术理论及工程事例来对管道的运行、维修和更换方案,对石油管道的腐蚀治理具有很大意义。 1致使埋地管道被腐蚀的因素分析 钢制管道埋于地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则会致使其发生腐蚀现象,腐蚀现象的发生主要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a)由于管道采用的是钢制材料,且其制造工艺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b)管道被埋于地下,其所处环境使发生腐蚀成为可能;C)管道的腐蚀防护效果做得不够好;d)管道的应力水平不同,对于外界影响的抵抗能力自然不同。 1.1、由于管道采用的是钢制材料且其制造工艺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采用钢材作为管道的材质,这就为管道腐蚀的发生提供了可能。钢材的组分是各类金属,金属在湿度和温度一定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腐蚀的情况。而对于钢管的制作工艺来说采用的是微晶结构,微晶结构本身的特质对钢管在制作过程中的要求很高,如果存在某些表面的缺陷,那么存在缺陷的部分就会发生腐蚀开裂的情况。所以说钢管的制作材料以及制造工艺都会使钢管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 1.2、管道被埋于地下其所处环境使发生腐蚀成为可能 对于埋地管道而言,其所处的环境使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腐蚀,而对管道产生腐蚀的除了土壤这一因素以外,还存在有细菌和杂散电流等因素。土壤是胶质体,包含有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种形式,它的空隙被水和空气填充满。土壤腐蚀的产生是由于土壤在水的作用下产生了离子导电性——金属材质的电化学特质具有不均匀性,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具有不均匀性,于是构成了土壤腐蚀的条件。对于交流杂散电流而言,二次感应交流电的相互叠加产生电化学电池,该电池附着在管道上,这类电池对管道的腐蚀性虽然不大,但是集中腐蚀的性能相对比较强,也是需要防患的一种腐蚀方式。 1.3、管道的腐蚀防护效果做得不够好 埋地管道一般采用阴极保护和防腐蚀覆盖层的双重防护措施,以此来对埋地管道可能遭受的腐蚀破坏进行防护。在使用防腐蚀覆盖层的方法时,最主要的是对现场环境腐蚀的抵御,一旦受现场环境的影响而使覆盖层与钢管发生剥离,如果不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则会形成腐蚀死区并且使死区范围扩大,要想防止管道腐蚀,必须要做好防护效果,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防护的要求。 1.4、管道的应力水平不同对于外界影响的抵抗能力自然不同 在管道的操作运行过程中,输送压力和压力波动会对管道产生影响,应力腐蚀也就由此产生。应力腐蚀产生的机理是过高压力对管壁造成过大使用应力,进而促使管壁裂纹的产生,而裂纹又会在应力的影响下不断扩展,这样的循环使得管壁从开裂继而出现被腐蚀的现象。不同应力水平的管道对于应力的抵抗力自然不同,抵抗力强的,在一般情况下出现裂纹的情况比较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应力腐蚀的作用。 2、埋地管道的防腐 国内存在的腐蚀防护方法有多种,其中,杂散电流排流保护、涂层保护和电化学保护是三种常用的,也是比较有效的防护方法。 2.1、涂层保护 涂层保护是通过在埋地管道上应用相应涂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道发生腐蚀的一种方法,有各种各样的防腐蚀涂层,而国内使用最多的是煤焦油瓷漆涂层,PE二层结构涂层,PE三层结构涂层,熔结环氧粉末(FBE)和双层熔结环氧粉末(双层FBE)涂层等。煤焦油瓷漆:其优点包括了良好的绝缘性、较强的耐细菌腐蚀性、较强的植物根茎穿透能力、吸水率较低、使用寿命较长以及国内材料充足等。同时,由于该材料具有适宜温度范围窄,机械强度较低,低温易变脆等缺点,在使用时需要有严格的烟雾处理措施。PE两层结构:除了价格低的优点以外,其主要优点还包括良好的绝缘性能、机械强度高、吸水率低、坚韧耐磨、耐细菌和盐酸腐蚀以及温度变化、国内材料充足等。而缺点则是对于紫外线的耐受能力差;因为阳光会加速其老化,所以不能长时间地暴露于阳光中;由于PE层某些性质的存在,使其某些时候无法与钢管进行良好结合,也无法抵抗阴极剥离;同时PE层具有静电屏蔽作用,这一作用的存在对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不利。PE三层结构:利用环氧粉末和钢管的表面进行了牢固结合,同时利用高密度聚乙烯来承受机械损伤,整个材料融合了熔结环氧粉末和高密度聚乙烯包覆的优点,将防蚀性能和机械性能进行完美融合熔结环氧粉末:凭借其良好的绝缘性能、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强的化学腐蚀耐受性等优点,在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2.2、电化学保护 在电化学保护的防腐措施中,所谓阳极保护就是通过添加氧化剂或者使用外加电源进行极化,使被保护的金属处于一种稳定的钝性状态,以此来达到防护目的;而阴极保护则是通过将金属表面阴极极化,通过这样的方法使金属变成电位均一的阴极,通过该阴极与其它构成电化学腐蚀电池,由此来对管道进行腐蚀防护,通常都是通过外加电流或者牺牲阳极的方法来实现。而系统的检测则主要是通过密间隔来测量长输管道的阴极保护数据,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以此来判定管道的阴极保护状态圜。国内通常采用以强制电流为主、以牺牲阳极为辅的阴极保护法来对大口径的长输管道进行防腐保护。该保护方法的防腐蚀性能优良,保护距离得到了适当加长,这样一来两个阴极保护站之间的距离可以达到110km。对工艺站场管道的进出口设置电绝缘装置,以实现防止阴极保护电流流失的目的。如果管道的防腐蚀层和绝缘接头遭受电力故障等,会引起破坏,所以需要事先在适当的位置安装接地锌电池,通过锌电池的作用,避免这类破坏的发生,实现防护的功能。 2.3、杂散电流排放保护 对于和近距离的高压输电线路平行的管道来说,无论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而这一类影响会加剧管道的腐蚀。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排流的方式对管道进行保护,采用不同排流方式要以被干扰管道阳极区是否有正负极性交变为依据,若是不变,则采用的是直流排流的方式,如果产生交变则采用极性排流的方式,强制排流的方式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中使用。 3、防腐蚀技术的方向 虽然很多材料的开发都已经实现了国产货,但是中国目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低于国外的发展水平,外防腐蚀涂料的开发研制依然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管道防腐蚀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对腐蚀管道展开准确、快速的定位。这些年来,中国所使用的地面清长输管道腐蚀检测监控技术和国外的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尤其体现在远程在线通讯自动监测技术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报导,可是要实现实际应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只要加快研究的步伐,才能够更快地满足国内需求并推动国内技术的发展。 4、结束语 本文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点经验,客观分析了管道内、外壁腐蚀原因与机理,实践中管道腐蚀受到诸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其中,内腐蚀失效是造成管道失效的主要形式。本文也提出了具体的管道内、外壁防腐保护措施,希望能为实际中的管道规划设计和防腐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原则分析 摘要:石油天然气,不仅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工业的动能和热能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资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食物的制作和取暖提供了方便。让人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就像石油天然气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该文主要分析了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隐患有哪些,同时提出了怎么提高安全系数,降低危险概率等问题。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安全性。 石油和天然气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们的运输传送却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极易泄露的特性,很难让人控制。随着石油天然气的不断的开发,城市石油天然气改造的不断进行。石油天然气燃气管道工程建设是燃料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等于保住了千家万户的人民的生命财产。下面就让我们做出细致的安全分析和做出详细的安全措施讲解。希望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专业的工程建设中,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强有力的帮助。 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类型以及原因的分析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酿成巨大的错误。同时凡事不会孤立的存在,受到其他的事物的罚站是必然的,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问题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管理中细节的失误,导致小问题引起了巨大的损失。这种事故是比较典型的表现,一种通常表现为有用电设备的管理不善,而导致触电事故的频繁发生。比如,在石油天然气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电力的供应,而这些电力设备,一般情况下都是临时的接电设备,没有很顽固的安全保障。在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的工地上,没有良好的条件去安装漏电检测的保护器。电线连接的胶布不用专门的绝缘胶布,工人不小心把钢铁制的工具碰到破损的电线上,就会导致触电的发生,另一种是防护措施弱,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的现场,由于区域面积较大,所以就没有条件来建设隔离带和防护栏等防护设施,警示灯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所以这就给过路的行人带来了不便,经常会发生行人跌落的事故。 (二)施工单位投资小,不能够达到技术的要求,得不到质量的保证。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所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同样的道理,投资小,没有好的设备,自然质量就得不到可靠的保证。有些小单位承担着很大的工程量,但却投资少,难以在工程设施上保证质量。而在建造的过程中企业只是供应材料,施工队负责清工,这就造成了他们利润空间小的现象。这样那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便不会包这种利润低的工程。相应的这种低利润的工程只能靠小企业来完成,他们没有足够的施工人数,这将会导致工作质量的降低,他们的工作素质达不到大企业的标准,机械设备落后,缺乏实力,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比如很多的工程建设,要求比较高。需要高空作业,小的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施工设备落后,并且遇到危险没有足够的应急知识和防护技能,从高空作业这单方面分析就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而且石油天然气都是危险品,在工程建设中自身要求和安全要求都相对较高。 (三)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中位置分散,管道建造过程困难。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由于地形的不同,会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城市中,这里不仅人口众多,施工困难,而且施工点经常是分布在几十公里范围内。分布分散不集中,而且企业的操作人员是有限的,难以监管到位,管道工程缺乏防护、隔离和警示的时候,就会导致塌方和行人的不慎跌落。沟槽开挖是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过程中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工程量大,通常会耗费几十天的时间都得不到回填。如果土方施工队伍安全意识不强,没有专业的工作经验。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不又不接受燃料企业的管理。所以在进行超强度的强度挖掘时,一旦发生塌方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石油天然气的管道建设中受内在因素约束,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受到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城市石油天然气的管道建设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施工队员都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行。比如像房屋拆迁、占地补偿、占道路和园林、材料运输中的损失等,都会影响到管道施工的进行。石油天然气的工程建设分散,工程量大,受材料的供应和存放的影响。每次的材料运输量不大,有些不正规的小单位会图省钱,而造成了超载运输,或者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些因素会阻碍石油天然气的工程建设的进程,严重的,还会导致停工。 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的措施和影响 这是一项高危行业,但是与民生利益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我们不能完全的避免工作的失误,但会把危险系数降低,避免危险的发生,减小损失。针对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的安全原则,我们提供一下几条措施: (一)工程建设透明化,企业以身作则,明确自身的责任。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好的态度会有一个好的开始。抓安全还要从最基本的开始。企业要严格的把好每一道关,从最基本的工程招标开始,要选择有经验、有实力、有技术、有专业知识的大企业合作。并与其进行长期的合作,可以从中降低工程的成本。形成一条企业链模式。抓好工程建设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大企业可以保证足够的团队力量,完善的建设设备,有完备的工作体系和周密的建设计划,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公司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这样安全就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同时签订安全管理的协定,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有负责方来负责。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样也会降低危险系数。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降低安全的重要手段。防患于未然,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加大投资,为了人身的安全,和工作质量的保证,建立起隔离墙,防护栏。树立起有效的警示牌,让人们得到充分的认识。在其过程中,也可以向人们宣传有关于石油天然气的安全常识,让人们认识的事情的严重性,并作出适当的措施。 (三)人人负责,从点滴小事做起。安全措施的提高离不开每个人的责任。在日常的生活中石油天然气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责任。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推卸不了保护它的责任。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为工程的有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尽量避免那些不利的因素。比如在占地的同时,达到合理的利益便可以了。在证件的办理中,应在合理的程度上,给予帮助。同时在日常的燃料使用中,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加强应对危险的技能。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误而给更多的人造成困难,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意识。 结语: 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石油天然气的工程建设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石油天然气的安全性原则和措施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在探究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定能克服困难。我们找到了安全的隐患,提出了具体的措施,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上述的措施来降低危险系数,提高安全的质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天然气运输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从油、气管道运输和液化天然气道路运输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了运输安全保障的必要性,再分点以此论述了这两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现状,并在运输的安全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管道运输;道路运输;安全性;现状;对策 一、石油天然气运输安全保障的必要性概述 随着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石油、天然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由于其产地与消费中心位置的不一致性,则需要采用相应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输是石油、天然气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运输的安全性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管道运输从偏远的矿区到繁华的都市,环境变化复杂,管道易受到各种腐蚀介质的侵袭,并且石油、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性和有毒性等特点,如果一旦发生危险,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道路运输的载体是气罐车和罐式集装箱。其中罐式集装箱主要用于多式联运.方便罐体装卸。罐体的绝热性能则直接决定罐内的压力,如果绝热性能不好.会导致罐内压力不稳定,甚至威胁到运输的安全性。同时,液化天然气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或造成低温冻伤等危害,尤其是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如发生液化天然气泄漏,则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气罐车的安全隐患主要在于其后部操作箱内存在着大量的阀门和接头,如安全阀、液相阀、放空阀等。这些阀门直接与罐内相连通。如果哪个阀门出现问题,就可能会造成液化天然气的泄漏。 因此,石油天然气运输的安全性极为重要,本文即从长距离管道运输和道路运输进行探讨。 二、长距离管道运输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 2.1管道运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输天然气管道具有管径大、运距长、压力高和输量大的特点,管道包括管线、站场、通信、防腐设施等附属设施,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管道输送的介质为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气体,管道一旦发生泄漏或破坏,很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给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带来较长时间的负面影响。长输天然气管道途经的地区地下情况复杂、环境恶劣,长时间运行造成管道内外发生腐蚀,严重的发生腐蚀穿孔、焊缝开裂、爆管等问题,由此造成了管道本质的不安全。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输天然气管道沿线的环境变化较快,又使部分管道存在着安全隐患。污染。 我国不少管线已运行多年,特别是集输管线时间更长一些,在用管道中有约60%服役时间超过20年,东部管网服役运行已30多年。约有4096左右的管网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设计标准较低、管道本质缺陷较多,加之投入不足,老化严重,这批管道本身就已进入事故率每年千公里5次以上的第二事故高发期。如再增加野蛮施工和违章占压等现象,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保障中国大地的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2.2 确保管道运输安全运行的对策 加强长输油气管道防腐技术。送油、气的钢质管道大都处于复杂的土壤环境中。所输送的介质也都有腐蚀性,因此,管道内壁和外壁均可能遭到腐蚀,一旦管道被腐蚀穿孔,就会造成油、气漏失,不仅使运输中断,而且会污染环境,并可能引起火灾,造成危害。 强化管道完整性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在油气管道检测、适用性评价、风险评价等领域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地震和地质灾害评价及预警技术、管道风险判据的建立等诸多领域,还刚刚起步。因此,建议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管道完整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油气管道的特点,建立完善我国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标准体系。 要有风险识别意识,加强隐患排查。油气公司通过对所管理的油气管道进行主要的风险识别与评价,开展相关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在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对所辖管道进行识别分析,对所辖管道进行风险评价,全面细致的了解管道风险状况,确定各风险因素对管道总体风险的影响,并且明确需要开展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该优先分配维护维修资源的部位和项目,根据风险评价及外检测的结果,对管道采取管理维护措施,并对管道进行部分维修和防腐。 加强管道保护的力度。要继续深化管道违法占压和打孔盗油专项整治,重点整治违法占压管道安全监控措施的落实,以及向地方政府的报告和备案的落实,全面掌握违法占压管道和存在事故隐患管道的治理情况,切实保护好油气管道的安全。 三、液化天然气道路运输中的安全对策 液化天然气是另一种重要的运输形式,其运输的安全性与油气的管道运输同等重要。 3.1承运企业要严把安全关 作为液化天然气道路运输的承运企业,要始终要运输的安全性摆在首位。企业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相应安全管理制度。此外,要分车建立技术档案,对阀门、仪表的维修状况要进行跟踪检查,确保罐体的关键部件在不会在运输中途出现故障。同时,要进行安全评估,辨识各种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对策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液化天然气道路运输全过程进行安全控制,并实时掌握承运车辆的运输动态,约束驾驶员的行为,加大时驾驶员超速驾驶等不安争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风险控制,增加安全性。 3.2 运输从业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运输从业人员要了解液化天然气的性质、气体的危害特性以及罐体具体参数,当出现安全事故时能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理措施。事故发生时,要有专业的处理知识。首先,要及时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用水直接喷洒液体泄露处,事故初步遏制后,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以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同时,要积极配合当地事故救援单位,必要时进行泄压、倒罐处理。 当重型货车遇到突发情况时,通常难以控制,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故驾驶员要做到小公安全驾驶,不留事故隐患。而承运企业也要通过相关培训使运输从业人员了解具体的有效补救措施。 3.3 罐车生产厂家要确保产品的质量 高质量的罐体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的基础。罐车生产厂家在提高产品质量时,尤其要加强对阀门、管路这些关键部分的质量管理和检验,确保罐体合格。此外,厂家还需要定期对其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从根源上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4 运输管理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 运输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职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应急预案。交警部门要加强对石油天然气运输车辆的监管,避免出现故障。对危险品、易燃易爆品运输车辆的超速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罚,以规范运输从业者的驾驶行为。消防部门要积极培训消防人员,以了解石油天然气的特性,在险情发生时能及时、正确、有效地处理,并不定期地进行演练,确保消防工作的安全进行。目前,我国对危险货物运输的整治力度正在加强,取得的效果显著。 四、结束语 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道路运输的安全性不能丝毫大意和疏忽。对于事故隐患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规章制度,促进相关单位依法、科学、超前进行安全管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道路运输平稳安全运行,才能促进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中仪表的防腐和常见对策分析 摘 要 文章首先针对当前石油天然气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仪表防腐相关概念作出分析,而后就常见的防腐手法展开了说明,对于深入了解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仪表防腐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工业;仪表;防腐 在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仪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温度压力等仪表,对于石油以及天然气的安全生产和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驾作用,而流量仪表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石油天然气相关的各个层面贸易活动的公正以及正常运行。然而在石油天然气的领域中,尤其是生产领域中,来自于自然界的多种流体混合,经常会存在有腐蚀性物质夹杂其中,这些物质都会对石油天然气的输送管道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而仪表作为输送通道上的精密仪器,其防腐任务更是重大。 1 石油工业中的仪表防腐相关概念以及需求 所谓腐蚀,即指金属物体和配件由于受到外力物质的侵蚀,而遭到破坏的现象。通常而言,不同性质的金属和合金,在面对不同的腐蚀外力的时候,呈现出有所不同的抗腐蚀特征。 对于石油天然气领域中的各类仪表而言,首先应当明确仪表在该领域中是十分精细的计量设备,其弹性膜片、张丝以及轴承用合金丝等,其直径与常见的化工机械以及容量结构材料相比通常有数十倍之差。同时,仪表元件的作用不同,决定了其必须保证相应材料的工作属性。比如弹性元件需要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弹性,而磁性元件的磁力也需要确保,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仪表元器件,首先需要实现自身的完好,才能在计量过程中发挥正常作用。这些元器件本身精细轻薄,有需要保持其特殊性能,想要进一步实现其良好耐腐蚀性就成了一大问题。综合仪表的这些特征,考虑到在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以及输送过程中其所要承担的至关重要责任,不难明白仪表防腐是相对于整个石油天然气输送系统而言更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仪表防腐工作还不仅仅源于其自身正常发挥作用的需求,还在于其所处的环境十分严苛。很多仪表都需要面对高温高压等严酷的工作环境,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其计量对象的相关特征。与此同时,众多仪表都处于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之中,多个元件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和制约,这些都成为仪表防腐工作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特征。 通常而言,腐蚀性介质对于仪表的作用有多个方面。它可以通过二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导致仪表的关键零部件腐蚀和损坏,难以执行相应功能,诸如差压变送器膜片以及电磁流量计电极腐蚀等都属于此类腐蚀范畴,严重的可以造成硅油外漏以及励磁线圈烧毁等问题发生。腐蚀还能够造成仪表中的零部件几何形状改变,诸如转子流量计中的转子尺寸腐蚀直接影响到流量示值降低等问题发生。对于在天然气计量领域中常见的涡轮流量计,一级超声波流量计,同样也会受到腐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改变涡轮流量计内壁的光滑程度,最终引发流量系数的改变;以及将金属管道内部平滑水平降低,造成超声波信号衰减严重,影响最终示值。 2 石油工业环境中仪表的防腐对策分析 对于仪表的防腐研究,从化工工业产生至今从未停止。一方面是为了延长仪表的使用寿命,降低频繁仪表维护和更换给连续性的工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生产和运输工作更为安全有效的展开,必须对仪表防腐工作予以重视。 通常而言,在存在腐蚀问题的工业环境中,会展开膜片隔离、液体隔离以及气体隔离等几种主要方法展开对于仪表的保护。通常是将聚四氟乙烯等相关防腐材料喷涂在压力变送器的波纹管等相关元件之上,达到仪表敏感元件与腐蚀流质之间的隔离。对于液体隔离以及气体隔离,大体也都采取同样的隔离原理,只不过针对不同的被测介质选用不同的隔离材料,一方面能够做到对仪表相应部分的有效包裹黏着,另一方面与被测流质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以不改变流质性状作为重要目标。 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中,防腐工作同样也将隔离工作放在第一位。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到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特殊的高温高压工作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常见的防腐手法,首先有罩壳密封,即将整个仪表封闭在保护罩壳之内,这种做法主要是考虑到仪表可能会受到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腐蚀,由于严苛的工作环境,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腐蚀不仅仅来源于管道内部的被测流体,同样可能来源于外部环境,此种方法对于改善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腐蚀尤为有效。其次可以采取仪表密封的方法进行防腐,具体是在设计仪表的时候,就用垫圈或凹槽垫等手段将仪表的重要部分密封在相对独立的仪表空间中,并且依据实际情况在仪表空间中冲注纯净空气或其他纯净气体,保证仪表壳正压。此种方法对于环境腐蚀和流体腐蚀的防范都有一定作用,常见的仪表调节阀中的阀门定位器,就是密封式仪表的典范。最后,还可以依据仪表的工作特征和面向的计量环境和对象展开结构改进设计。应当本着将仪表构件尽量与侵蚀性物质相隔离的态度进行设计,尽量提高零部件表面的光洁度,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避免介质结垢和停滞情况的发生,同时注重仪表的清洁需求和方便展开,对于可能易于发生腐蚀问题的零部件,应当能够方便更换,并且避免不同电极电位的零件相接触,尽量不使用焊接结构,应力均匀分布,避免局部生热等都成为改善仪表结构的重点关注。 表现良好的防腐流量仪表,应当具备多方面防腐特征,从零件的构铸角度看,关键部位应当采用耐酸钢打造,齿轮和相应的涡轮传感器等都应当符合防腐要求。对于导电液体的仪表选用,首先应当考虑测量管内衬材料的防腐特性,而对于不导电液体的仪表,则应当倾向于选择无需与被测流体相接处的超声波流量仪表,同时应当注重输送管道内壁光洁度的保持。最后当面对腐蚀气体进行计量的仪表选用时,则通常采用节流式差压流量计,在管道内衬橡胶等防腐材料的基础之上,对变送器膜片进行必要的保护,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发新的适宜特殊工况的计量方案以满足防腐需求。 3 结论 防腐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一大问题,由来已久。然而防腐问题所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从仪表工作原理和自身工艺,一直到被测流体的组成部分和相关特性等多项因素都有涉及。因此在实际的防腐操作过程中,必须均衡多种利弊进行选择,综合多年防腐经验,注重日常工作状态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腐工作改进建议,才能切实实现改进。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基于概率分析的量化评级机制优化石油天然气项目决策的研究 摘要:经济评价指标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当企业资金有限、投资总规模受限时,如何通过对众多经济评价指标的恰当运用,实现科学合理的项目决策,目前仍然是中国石油企业进行石油天然气项目决策时需要面临的难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正在于通过引入概率分析的方法,初步建立一套可对项目资质情况进行精确量化的量化评级机制。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项目;经济评价;量化评级;概率分析;蒙特卡洛方法 随着经营环境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中国石油企业石油天然气投资项目决策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加大。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进行项目决策时以经济评价指标作为重要依据,但随着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扩充完善,以及管理层发展战略所要求的定性指标在项目决策过程中的逐渐引入,如何在各评审项目间进行取舍、通过众多的定量和定性指标发现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质项目,目前尚缺乏精确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此问题在企业资金较为紧张、项目投资总规模受限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常用的项目经济评价量化分析方法,通过掌握量化分析工具以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已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于通过引入一套综合考虑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的项目经济评价量化分析方法,探讨通过概率分析提高石油天然气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有效进行项目甄选、确保经营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概率分析的量化评级机制概述 (一)基本定义 所谓基于概率分析的量化评级机制,是指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将油气项目经济评价的各项结果转化为明确的分值,在分值总分的基础上确定项目评级结果,以评级结果作为项目是否通过和在多个项目间进行比较取舍的依据。为加强对不确定性因素的评价分析,量化分析中最核心的定量因素分析采用概率分析的方法(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 (二)采用概率分析进行量化分析的必要性 油气项目的风险巨大而又复杂,在油气项目经济评价的实践操作中,由于缺少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传统经济评价方法已逐渐不能适应油气项目经济评价的最新要求。 首先,传统经济评价分析方法不能综合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例如敏感性分析仅能对单一的不确定性因素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决策树(层次分析)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结果看作有多个固定的结果,并为每个结果分配可能性,最终得到评价指标的期望值。 其次,传统经济评价参数往往是通过以往项目经验的经济指标估算得来一个具体数值,没有针对具体项目内容具体分析,在不确定性因素方面往往依靠乐观或悲观的策略,采用系数法对评价参数进行处理,如在投资成本的处理上通常以主观增加一定比例的不可预见费作为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 因此,为弥补传统经济评价分析方法的这种缺陷,有必要引入概率分析方法作为量化评级机制的核心内容。概率分析是国际上项目经济评价量化分析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概率分析有概率树、情景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分析工具的成熟,蒙特卡罗模拟在投资决策分析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本文着重研究以蒙特卡洛摸拟法作为计算工具,探索符合中国石油企业实际的项目经济评价量化分析思路。 二、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项目经济评价量化分析 (一)蒙特卡洛方法概述 1.基本定义 蒙特卡洛模拟法又称统计试验法或随机模拟法,该法由法国数学家John.ron.neuman创立,由于其依赖的概率统计理论与赌博原理类同,因此以欧洲著名赌城摩纳哥首都Monte Carlo命名。它是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用于研究和处理有限多个随机变量综合结果的一种数学方法。其原理是将项目目标变量(风险评价指标)和各个风险变量综合在一个数学模拟模型内,每个风险变量用一个概率分布来描述,然后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或伪随机数),并根据随机数在各个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中取值,算出目标变量值,经过多次运算即可得出目标变量的期望值、方差、概率分布等指标,供决策者参考。 2.蒙特卡洛模拟法的数学解读 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基本原理是:假定函数Y= f(X1,X2,… Xn),其中变量X1,X2,… Xn的概率分布已知,蒙特卡洛模拟法通过直接或间接抽样取出每一组随机变量(X1,X2,… Xn)的值(X1i,X2i,… Xni),然后按Y 对于X1,X2,… Xn的关系式确定函数值:yi=(X1i,X2i,… Xni)。反复独立抽样(模拟)若干次(i=1,2,… ,m),便可得到函数Y 的一批抽样数据y1,y2,… ym,当模拟次数足够多时,便可得出与实际情况相近的函数Y 的概率分布与其数字特征。这需要利用计算机针对某种概率模型进行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的模拟随机抽样。 3.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主要优点 蒙特卡洛模拟法是油气项目经济评价的理想方法,其实质是在确定风险因素概率密度函数的前提下,依靠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基于风险决策情景模拟的仿真实验。该方法的优点是使用计算机模拟项目的自然过程,比历史模拟方法成本低、效率高,结果相对精确;同时可以处理多个因素非线性、大幅波动的不确定性,能更准确地反映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并把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以概率分布形式表示出来,从而获得评价指标更为详细、全面的统计信息,克服了敏感性分析等常规方法只能求得经济评价指标单一估值的局限性,更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更具有科学性。需要注意的是蒙特卡洛模拟法依赖于特定的随机过程和选择的历史数据,不能反映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有可靠的模型,否则可能导致偏差和错误。 (二)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进行经济评价的分析过程 1.确定经济评价指标 在油气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加强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是合理进行经济评价的前提。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4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油气项目经济评价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油气项目经济评价既有定量的因素,也有需要以性质来定性表征的因素。 (3)针对性和启示性的原则 油气项目经济评价的涉及因素很多,各类项目特点和共性不尽相同,因素和指标间侧重关系和影响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分类和刻画并建立关联关系。 (4)可比性原则 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油气项目的评价应在同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评价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在项目综合优选中应减少人为主观臆断。 根据以上原则,可选取的影响油气开发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有商品量、销售价格、经营成本和建设投资等。 (1)商品量 一般而言,油气商品量是指通过销售可以获取收入的产品数量,亦可以称之为产品销量,它是根据油气产量和油气商品率计算得出的;油气商品率一般是根据油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和自用情况综合确定,外供其他油气田或区块而非本油气田或区块自用的油气量均为商品量。 油气商品量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油气的产出量。以气田为例,现已开发气田多为储量丰度低、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以致气田产能递减快,产量不确定性大。产量预测的主要方法有:递减曲线分析法、水驱曲线法、数学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等,不同方法结果均是在理论上最佳逼近于真实产量。不同区块地质和开发条件存在差异,以及生产中如修井、不可控制力等不确定性的存在,会造成实际产量与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经济评价中选择某种产量预测结果作为测算的同时,应考虑其不确定性,以及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影响。 (2)销售价格 油气的销售价格往往是影响项目效益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对未来油气价格做合理预估。在没有长期价格合同下,可以在历史价格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家咨询机构(油气咨询公司、投行)的远期价格预测,考虑价格的变动趋势,最终确定未来不同阶段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分布区间,用于蒙特卡洛随机模拟。 (3)经营成本 降低或控制成本已成为各油田单位的重要任务。经营成本的增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多数是为减缓油气田产量自然递减而产生的各种措施费用,如排水采气、增压输送及修井等工艺技术措施等,带来了材料、动力等费用的增加;外在因素则是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如通货膨胀而引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因此,经济评价应考虑经营成本的浮动效应,可根据各油气田经营成本历史数据和通货膨胀率估算出经营成本的变化幅度及可能性。 (4)建设投资 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投资、递延资产和预备费。建设投资估算的范围包括勘探工程投资、开发工程投资,根据油气藏工程、采集工程和地面工程提供的工程量投资。近年来,气田开发以渗透率低、品位差的储量为主,开发成本普遍偏高,不但增加了投资,同时也增加了投资估算的不确定性。 2.确定风险变量及其分布规律 风险变量的确定,可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请专家对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如果风险因素较多,可以先进行敏感性分析,选择敏感的风险因素作为风险变量。 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描述是进行模拟分析的基础,常用的有正态分布、三角分布、均匀分布、梯形分布、β分布、阶梯分布等。当风险变量只能获得一个范围值时,可采用均匀分布公式来描述;当风险变量除取得范围值外,还知道最可能值,则用三角分布公式来描述;当风险变量获得少量的随机值,则根据多数风险变量具有正太分布或对数正太分布的特征,可模拟为正太或对数正太分布公式来描述。对有历史数据的风险变量可根据数据做统计分析,估计其概率分布,对没有历史数据的风险变量,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变量的概率分布。 3.计算机模拟运算 根据基础数据和产生的随机变量输入变量值计算评价指标值,整理模拟结果所得评价指标的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及其概率分布和累计概率,绘制累计概率图,计算评价指标达到目标值的概率。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具体计算可以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语言来实现求解,或借助加载在Excel中的Crystal Ball软件。 三、以定性指标分析作为量化分析的有益补充 对于油气项目经济评价中遇到的对项目评价结果有重大影响,但又不宜量化的影响因素,可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定性分析。常见的定性指标有: (1)油气项目所在地的区域政治、经济、商业环境和财税政策; (2)油气项目与企业发展定位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契合程度; (3)油气项目在技术验证、产能和就业带动方面的附加效益。 四、评级打分卡的建立和评级结果的确定 将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法得出的量化分析结果和定性指标分析结果通过统一的项目评级打分卡转换为直观的评级分值,将分项评级分值加权汇总后得出项目评级结果(如AAA,AA等),作为项目经济评价结果的最终参考依据。评级打分卡的取值范围可由评价专家根据历史项目经验进行确定,各分项评级分值的加权权重则在可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企业当前经营重点和发展战略确定,做到项目经济评价标准与企业实际经营间的紧密结合。 五、结语 油气开发项目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做好经济评价、加强针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我国现阶段油气项目经济评价中很大的不足是风险评价指标关注力不够,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油气价格、经营成本、投资估算等,识别并深入分析风险因素,合理预测风险因素的可能分布范围,是正确测算经济效益和规避风险的关键。 蒙特卡洛模拟法能够综合考虑多种风险因素,可提供更可靠、更贴近实际的风险分析结果,目前已在许多国家的管理决策、公共事业管理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项目风险管理和经济评价中被广泛使用。建议在油气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中加强蒙特卡洛模拟分析研究,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分析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现状,分别阐述了西部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情况以及分布情况,为我国能源产业的集群问题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西部石油天 然气产业 发展现状 产量 石油天然气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对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西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发展占我国总能源开发的1/3,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入了解和分析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提升国家资源产业,优化能源分布,完善产业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西部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起源于西部地区,其中以陕西的延长油矿为我国最早的石油开采油矿,奠定了我国石油产业在西部发展的先驱和重要地位。我国的石油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建国初期到1959年为止,我国的石油产业刚刚起步,具有开采设备落后,开采工艺低下的特点。所开采的石油浓度低,质量差,且石油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这阶段的石油几乎全都来自于西部地区,这也决定了西部地区石油能源的重要领头地位;1960~1977年,我国实施了石油战略转移政策,由最初的西部石油开采转移到东部开采,国家也将资金和设备大量投入到东部地区,自此西部石油产业的发展开始下降,导致西部石油发展从刚刚起步转向了发展低谷,没有形成深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基石,为以后的石油开采以及利用带来了隐患;1978~1989年,国家再次对石油产业下达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使西部石油产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了高潮,受到了国家全方面的重视,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大转变了前两阶段对西部石油发展的影响,深化了西部石油的发展基础,稳定了西部石油发展的地位。同时,随着东部地区石油开发以及技术的研究,为西部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优化了整个石油产业的结构,满足了中国对石油资源的不断需求。1990年~至今,是我国石油产业不断完善和优化的新阶段,石油产业逐渐由传统的计划生产,转向适应市场发展以及符合经济规律的新型市场化生产,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石油产量,促进了国家对石油产业的需求,真正发挥石油能源的优势。单2011年,我国石油产量就达到2亿吨,居于世界第四的位置,其中西部石油产量就占整体产量的2/3。西部的主要石油产业地区为四川、陕西、新疆、青海等,石油的开采和应用也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实现了我国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我国西部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天然气作为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性气体燃料,具有热量高、性能强、使用安全、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我国也是近些年逐渐重视天然气的开采和应用。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天然气产业正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也面临着需求大、开发浅、探明量低等缺陷。这在一方面暴漏着我国在天然气产业方面的发展弊端,但从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我国西部天然气产业的无限潜能。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11年,我国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可探明资源总量为120.3亿吨,但可开采的资源量为30.62亿吨,只占总资源量的1/4。其中四川和陕西两省的总天然气产量是全国天然气产量的1/5,两省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国家的平均值水平。这两省的地形优势正占据着我国十大天然气探明储量中心—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丰富的天然气存储量。 三、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特点 1.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量的集中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的供应带。但是由于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难度也就相应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逐渐重视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促进了我国开采技术以及提炼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开发设备也逐渐应用到实际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中,例如:三抽设备、方钻杆旋扣器、多头钻等等。在天然气的开采中,西部地区占有明显优势,四川、陕西、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地,每年的天然气开采比例可提升到63.2%。在石油的开采中,东部地区仍占有一定优势,但石油发展的速度远没有西部的增长速度快,近些年来,陕西和新疆的石油产量一直处于全国石油产量排名的前5位,并以每年24.8%的速度正飞快增长。 2.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加工能力弱,规模小 表1 2011年我国典型省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比较 我国西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先天的发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油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的后期加工。2011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石油加工总量占全国的22.5%。其中,乙烯产量仅占10.4%。如表1。甚至像四川、陕西这样的产油大省几乎没有乙烯的加工能力,这极大影响了我国总体石油加工的步伐,降低了石油的使用价值,没有充分发挥石油产业的优势。同时,我国原油加工的产业结构比重极度失衡,造成了“只顾生产油,不会加工油”的趋势,影响了石油产业的出口和应用。 四、总结 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性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增长速度快,发展基础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加工能力弱,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缺陷,这急需国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视资源开采后的开发加工工作,真正将能源开采与能源加工结合起来,实现能源的再次利用价值。同时,重视西部石油天然气的发展也对提高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起着不可磨没的作用。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与原制度比较分析 [摘要]我国于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下称新准则),突出了油气开采会计与其生产工艺相适应的特点。与原制度相比,在相关设施折耗的计算及是否公允提取前置支出存在差异;与国际惯例则基本实现了趋同,为我国的石油企业能够融入国际竞争环境创造了坚实的会计基础。 [关键词]矿区权益:油气勘探;会计处理;披露;差异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由总则、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共六章内容组成。 (一)“总则”部分 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的适用范围作出规定。 油气开采活动包括矿区权益的取得以及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等阶段。油气开采活动以外的油气储存、集输、加工和销售等业务的会计处理,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二)“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部分 包括矿区权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折耗与减值,矿区权益的转让及对未探明矿区的两种处理方法。 (三)“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部分 包括油气勘探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及对未能确定探井是否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处理方法等三部分内容。 1定义。油气勘探是指为了识别勘探区域或探明油气储量而进行的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2确认和计量。油气勘探支出包括钻井勘探支出和非钻井勘探支出。钻井勘探支出主要包括钻探区域探井、勘探型详探井、评价井和资料井等活动发生的支出;非钻井勘探支出主要包括进行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活动发生的支出。非钻井勘探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钻井勘探支出在完井后。确定该井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应当将钻探该井的支出结转为井及相关设施成本。确定该井未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应当将钻探该井的支出扣除净残值后计入当期损益。确定部分井段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应当将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有效井段的钻井勘探支出结转为井及相关设施成本,无效井段钻井勘探累计支出转入当期损益。 3未能确定该探并是否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处理方法。未能确定该探井是否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应当在完井后一年内将钻探该井的支出予以暂时资本化。在完井一年时仍未能确定该探井是否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将钻探该井的资本化支出继续暂时资本化,否则应当计入当期损益。(1)该井已发现足够数量的储量,但要确定其是否属于探明经济可采储量-还需要实施进一步的勘探活动;(2)进一步的勘探活动已在实施中或已有明确计划并即将实施。钻井勘探支出已费用化的探井又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已费用化的钻井勘探支出不作调整。 (四)“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部分,主要包括油气开发的定义及其确认和计量 1定义。油气开发是指为了取得探明矿区中的油气而建造或更新井及相关设施的活动。 2确认和计量。油气开发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应当根据其用途分别予以资本化,作为油气开发形成的井及相关设施的成本。油气开发形成的井及相关设施的成本主要包括:钻前准备支出;井的设备购置和建造支出;购建提高采收率系统发生的支出;购建矿区内集输设施、分离处理设施、计量设备、储存设施、各种海上平台、海底及陆上电缆等发生的支出。在探明矿区内,钻井至现有已探明层位的支出,作为油气开发支出;为获取新增探明经济可采储量而继续钻至未探明层位的支出,作为钻井勘探支出。 (五)“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部分,主要包括油气生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折耗减值等相关规定 1定义。油气生产是指将油气从油气藏提取到地表以及在矿区内收集、拉运、处理、现场储存和矿区管理等活动。 2确认和计量。油气的生产成本包括相关矿区权益折耗、井及相关设施折耗、辅助设备及设施折旧以及操作费用等。企业应当采用产量法或年限平均法对井及相关设施计提折耗。采用产量法计提折耗的。折耗额可按照单个矿区计算,也可按照若干具有相同或类似地质构造特征或储层条件的相邻矿区所组成的矿区组计算。 3其他规定。地震设备、建造设备、车辆、修理车间、仓库、供应站、通讯设备、办公设施等辅助设备及设施,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处理。企业承担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将该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在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支出,应当计八当期损益。井及相关设施、辅助设备及设施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六)“披露”部分 该部分指出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拥有国内和国外的油气储量年初、年来数据;当期在国内和国外发生的矿区权益的取得、油气勘探和油气开发各项支出的总额;探明矿区权益、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原值,累计折耗和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及其计提方法;与油气开采活动相关的辅助设备及设施的账面原价,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及其计提方法。 二、新准则与原会计制度差异比较 新准则与原会计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井及相关设施折耗的计算方法 井及相关设施折耗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和产量法两种。原规定采用年限平均法;新准则允许在年限平均法和产量法中选用一种方法。 (二)新准则允许提取弃置支出准备 考虑到以下因素。新准则允许提取弃置支出准备。 1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结束放弃生产时,不可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相关部门有关环保法规、制度日益健全,在会计核算中对弃置支出准备加以考虑,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也急需关注的课题。 2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企业为油气生产建造的各类设施的规模较大。生产结束时拆除设施和恢复场地的费用也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每期的损益情况,提取弃置支出准备成为必要。 3国际上,IAS37号、美国FASI43号以及英国石油行业会计委员会实务公报(sORP)都对弃置支出准备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本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应该提取弃置支出准备。 原规定:对于矿区废弃处置准备的会计处理没有规定。 新准则规定: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企业需要承担矿区废弃处置义务的,且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将该义务确认为负债,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没有将废弃处置义务确认为负债的,在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支出,应当计人当期损益。 三、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一)油气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 对油气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国际上有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在成果法下,只有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勘探支出才能予以资本化,其他勘探支出要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在完全成本法下。全部勘探支出都应当予以资本化。必须指出,正如不能将员工培训等支出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一样,无论是成果法还是完全成本法,并不能简单以资本化的成本来代表储量本身的价值,而仅仅是与储量相关的资本化成本。 目前国际上大石油公司主要采用成果法。中小石油公司一般采用完全成本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规模企业的经济实力大小不一,对盈利水平的要求也不同。考虑到国外主要石油公司和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大都采用成果法,新准则规定,发现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矿区权益取得支出和探井支出予以资本化。其他的取得成本和勘探支出予以费用化。 (二)井及相关设施折耗的计算方法 探明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的成本,要通过计提折耗加以回收。折耗方法主要有产量法和平均年限法。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产量法计提折耗,我国石油企业国内报表现行做法是既有产量法,也有平均年限法。本准则允许石油公司在产量法和平均年限法中选定一种方法。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上半年石油天然气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一、石油行业运行平稳 重点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上半年,石油行业生产经营总体平稳。原油产量较快增长,炼油加工保持较高负荷。受经济增长拉动,成品油消费保持较高水平。“两节”、“两会”、抗旱春耕、农业“三夏”、抗震救灾等重点用油需求得到有效保障。进入3月份,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炼油行业出现亏损,地炼加工负荷下降,市场供应趋紧,库存快速下降。4月中旬后,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库存有所回升。当前资源供应基本稳定,库存处于正常水平。 原油产量稳定增长。据行业快报统计(下同),1~6月,原油产量10176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一季度生产5076万吨,增长5.9%;二季度生产5101万吨,增长1.9%。 原油进口较快增长。受国内需求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原油进口较快增长,4月份后,国际油价高位震荡,进口增速有所回落,呈前高后低态势。1~6月,进口原油12575万吨,增长9.6%,其中,一季度进口6439万吨,增长12.4%;二季度进口6136万吨,增长6.8%。 原油加工负荷较高。1~6月,原油加工量20365万吨,同比增长6.3%;成品油产量12298万吨,同比增长6.5%。 成品油消费保持高位。1~6月,成品油表观消费11839万吨,同比增长7.2%,其中:柴油7447万吨,同比增长6.0%;汽油3525万吨,同比增长8.7%。受经济增长较快,农业抗旱与春耕叠加,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引发国内调价预期强烈从而导致消费进一步放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一季度成品油消费5793万吨,同比增长9.3%,其中3月份日均消费量达到70.1万吨的历史高点。4月中旬以后,消费略有回落,二季度日均消费量66.5万吨。 库存水平正常。6月末库存同比增加近百万吨,处于正常水平。 二、天然气产销运行平稳新建管线陆续投产 上半年,国内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中亚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下同)进口持续扩大,新建管线陆续投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表观消费量保持较高增速,居民生活、发电、化肥生产等用气得到较好保障,供需总体平稳。 国内产量保持增长。据行业快报统计(下同),1~6月天然气产量5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0%。主要生产企业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产量比重分别为75.2%、14.2%和10.6%,同比分别增长2.4%、26.6%和19.9%。 进口量持续增加。1~6月进口天然气约合141亿立方米(其中中亚天然气69亿立方米,LNG7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倍。进口资源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2.4%,同比增加9个百分点。 表观消费大幅增长。1~6月天然气表观消费量63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0%。前4个月,随着天气逐步变暖,日均用气量由高峰逐月回落,但同比仍然保持较高增速;5月份后,发电用气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中石油西气东输系统向河南、江苏等地6个燃气电厂供气18.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9%,目前日供气1400万立方米左右,可保障燃气机组满发运行;向燃气发电较多的浙江管网供气10.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4%,目前日供气维持在700万立方米左右,较2月份增长30%以上。中海油福建LNG项目供发电用气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管网建设快速发展。一是横跨15个省区市的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工程6月底建成投产,来自中亚的天然气可直达珠三角地区;二是秦沈线(秦皇岛至沈阳)一干三支全面建成,东北和华北管网实现联通,来自中亚和长庆油田的天然气直供东北地区;三是中石油江苏如东LNG项目投产运营,输配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中国西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西部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根据库兹湿茨和钱纳里的统计分析模型、统计数据(判断标准),以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等指标对西部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评价。 1 人均GDP 2004年。西部人均GDP为7430元,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为916美元。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工业化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第三阶段的人均收入的统计数据为575-999美元,西部至少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根据线纳里的统计数据,西部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阶段。因此,综合分析,西部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2 产业结构 2004年,西部三次产业结构为19:44:36,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4%,根据库兹涅茨的经验数据,西部经济发展进入库兹涅茨统计模型中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第二阶段。 3 城市化水平 2004年,西部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6.5%,高于46.1%(库兹涅茨统计模型中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城镇人口比重为31.3%,低于32%(库兹涅茨统计模型中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第一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上述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等指标的测算,综合起来看,西部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库兹涅茨统计意义上的“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初级阶段,这是对西部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二)国家投资重点转移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投资布局重点向西部转移,这对西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九五”时期,为加快中西部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重点建设投资的力度。为扩大国内市场需求,1998年国家新增发行量1000亿元财政债券,配套1000亿元中长期银行贷款,也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1997年东、中、西部投资比重分别为37.8%、24.4%和17.1%,2006年东、中、西部投资比重分别为26.9%、26.1%和33.1%,9年间东部比重下降10.9个百分点,中、西部比重则分别上升1.7个和16个百分点。虽然9年间东、中、西部投资比重都有升有降,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西部上升明显,中部有所上升,而东部下降明显。沿海与内地投资之比由1997年的0.93下降到2006年的0.45。如果以人口分布作为参照系,到2004年,中、西部地区人均占有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已经超过沿海地区。国家投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投资布局重点的转移加速了西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进程。 二、战略机遇分析 (一)西部大开发造就新的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确定要建设的重要能源及化工基地有: 煤炭生产及煤电一体化基地――陕西、宁夏、内蒙古、贵州、云南、新疆、甘肃。 大型水电基地――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红水河、乌江等。 大型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基地――新疆、川渝、陕甘宁、青海、内蒙古、广西沿海。 煤化工基地――陕西、内蒙古、宁夏、贵州。 可再生能源基地――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的风能、太阳能,广西、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的生物质能,西藏的地热发电等。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甘肃。 规划确定的发展方针是:优化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这就是说,西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只是追求“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追求“质”的提高,必须实现产业素质结构的优化提升;同时,大型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基地的建设,涵盖了西部12个省、区、市中除西藏、云南、贵州三省、区外的其余所有9个省、区、市的广大地区。这就给西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可见,国家继续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给西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二)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布局演变的现实情况看,一部分产业(制造加工业)已经开始,并已成规模地从发达地区(或国家)向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国家)转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东部(东南沿海)地区率先改革开放,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中、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发展水平相对严重滞后。但是,经过大三线建设及改革开放后的调整和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办工业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并且拥有资源优势,地方还给予政策优惠扶持。一些产业的投资成本、产品生产成本较东部地区低,投资回报率、利润率较东部地区高。时至今日,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制造加工业)已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并已渐成规模。其中,包括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加工业也已开始由东部转移到西部。而产业转移包括有关企业、大量资本的转移,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植入,必将给西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添加新的强大动力,带来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三)产业政策调整带来的发展机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以来,调整和出台了有利于加快我国西部开发和发展的若干产业政策,包括促进加快西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容;《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4年修订)》的出台,已于2004年9月1日起实施。该目录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加快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如天然气下游化工产品生产和开发等;还有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总体部署》,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发挥油、气、煤等资源优势,加快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鼓励开发油、气下游化工产品,将为西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四)实施油气接替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将不断增加。但我国的石油供给水平并未出现快速提高,导致国内供需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缺口,因此,就有必要增加进口,以缓解国内的供需压力。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增至47%,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为45%,比2005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石油工业步入稳定发展时期,东部地区勘探程度较 高,储量增长趋向缓慢,部分油田进入中、后开发;陆上油气开发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和“油气并重”的方针。此后,西部地区油气勘探和开采也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努力增加石油进口,但存在风险。国家决定加快西部油气勘探和生产,增加产量,以接替东部石油产量(增长)相对萎缩的供给重任。国家大力实施油气接替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油气勘探和开采的投入力度,必将使西部地区油气产量增长更快。做大了油气总量,西部地区有关各省、区、市就有可能分享到更多的油、气资源,可为加快当地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的基本原料,将为其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面临挑战分析 (一)面临各方利益冲突博弈的挑战 1 油气资源开发中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的冲突。 在我国,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两种财产权之间的冲突,从而引发在油气资源的开发中中央政府、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之间不可忽视的利益矛盾。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油气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是彼此独立的,油气资源矿业权的取得无须以取得土地所有权为条件,并且理论界对于油气资源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问题也已基本形成了“油气资源具有矿地使用优先权”的一致看法。但在实践中,由于矿业权与矿业用地使用权设置上的不一致,常常使油气资源的矿地使用优先权不能实现。我国《土地管理法》设置了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将土地利用规划、占用农地、征地的审批权赋予了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实行两级管理,这就与实行一级管理的矿业权产生了审批主体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取得矿业权,但不一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 在矿权从属地权的英美法系国家,或在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都不存在矿权与地权冲突协调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法律关于矿权与地权关系的法律规定是不完善的:其一,矿业权的取得应以取得土地使用权为前提,但我国《矿产资源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矿业权或重要矿产的矿业权是否优先于土地使用权;其二,在国有土地上行使矿业权时,“两权”的行政授权程序完成后,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可依《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行使矿业权时,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人和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关系如何协调,尚无具体法律规范;其三,矿业用地涉及集体土地时,一般要由国家征用后再由矿业权人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征用集体土地在法律上被严格限制在“公共利益”范围内,而矿业权人的利益并非“公共利益”,这就导致矿业用地的取得在法律规定上出现矛盾。可见,油气资源矿权与地权的冲突主要发生在集体土地上,而产生这种冲突的根源则在于我国复杂的土地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以及法律上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忽视。显然,有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或细化规范,尚须待以时日。 2 油气资源开发中多元主体利益的博弈 市场化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石油财税体制的改革,明确了油气资源开发中国家、地方、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但由于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完全理顺,中央政府、资源地区居民和地方政府、石油企业等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各利益主体采取各种制度博弈手段,试图增进自身利益。首先是二元经济格局下地方利益驱动的制度博弈。我国油气资源一直实行国家一级所有的一级管理体制,石油勘探开发也完全是国有石油企业(中央企业)垄断。在传统的中央与地方和城市与乡村的多重二元格局下。资源地区不能从本地区石油资源开发中取得应有利益,油田矿区农村居民没有进入石油矿业并进入工业化社会进程的机会,由此导致与石油开发相关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综上所述,在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油气加工、深加工工业,建设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势必也要面对油气开发一元矿权和二元地权的冲突与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的挑战。要在其建设开发过程中,搞好统筹兼顾,实现各方利益平衡,化解矛盾,形成合力,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有很高的政策水平、技巧智慧和协调能力。 (二)面临当地自然社会条件差的挑战 西部的油气资源量从区域构成排名上来看,石油低于东部加%的比例,但是天然气的资源量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可采资源量占到65.55%。从埋藏深度看,西部尤其是新疆地区,原油埋藏都较深,我国深层油占全国地质资源量的11.5%,其中95%分布在西北。从资源所在地的外部环境看,西部的油气资源大多分布于山区、高原、沙漠等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地区,交通不便,生态系统脆弱。间接影响西部的资源价值,这也是西部油气资源开发的现实不利之处。可见,要在西部油气产地就近建设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将会面临自然社会条件差的挑战,要重造适宜其产业(企业群落)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绝非易事,需要大量投入,尚须待以时日。 (三)面临高级人才缺乏的挑战 就一般情况而言,西部油气产地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仍然低下,总体投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差,对外(包括国内、外)引资的条件差。尤其是目前当地人文环境差,对油气化工专业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和诱惑力。加快发展油气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科技、经营管理人才,当地(或企业)自己培养,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加快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西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近期势必面临各种高级人才严重缺乏的挑战,亦须着力加以解决。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安全问题的分析及探讨 摘 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石油天然气在国内广泛应用,石油天然气在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油气管道肩负着输送这一能源的重任,目前中国油气管道已初步形成了跨区域的油气管网供应格局,其跨越总长度达6万千米,由于油气管道输运的都是易燃、易爆、易挥发和易与静电聚集的流体,如果发生事故,造成油气泄漏,极易引起火灾、爆炸情况,酿成恶性灾害,由此不难看出,管道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 关键词:石油 天然气 管道安全 对策 由于石油、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性和有毒性等特点,管道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管道运输是石油、天然气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它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油气管道运输存在的安全隐患 1、时间久长,老化严重 数据统计,目前70%的石油和99%的天燃气都是彩用管道运输的,我国现有在役石油天然气管道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渤海、黄海、南海等广大海域,形成了国民经济的“血脉”。但由于不少管道服役年限较长,其中约60%服役时间超过20年,东部管网服役运行已30多年。一些管网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设计标准较低、管道本质缺陷较多,加之投入不足,老化严重,出现腐蚀现象。 2、违章占压,野蛮施工 管道建设初期,管道通过地方的大多是远离城镇的荒芜地方,但随着城镇建设加快,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忽略了对管道安全运行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缺少油气管道运行风险方面的知识,没有认识到管道被破坏和占压后果的严重性,对违章占压管线的违法行为没有给予批评和惩处,造成违章占压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没有取得油气经营单位审查同意,动用机械铲、机械锤,野蛮施工,对运输管道造成了破坏。 3、打孔盗油、盗气 第三方破坏造成我国油气管道事故的发生率达40%,这严重危害油气管道的运营安全。近几年,由于利益的趋使,一些不法份子采用移动、切割、打孔、砸撬、拆卸等手段,损坏管道或者盗窃哄抢管道输送、泄漏、排放的石油与天然气,这给管理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油气管道风险预控及安全管理措施 如果对管道风险评价管理不到位,一旦造成油气泄露,危害巨大,由于运输的是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流体,所以很容易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件的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后果是相当惨重的。我们必须防范于未然,急早采取措施: 1、要有风险识别意识,加强隐患排查 油气公司通过对所管理的油气管道进行主要的风险识别与评价,开展相关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在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对所辖管道进行识别分析,对所辖管道进行风险评价,全面细致的了解管道风险状况,确定各风险因素对管道总体风险的影响,并且明确需要开展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该优先分配维护维修资源的部位和项目,根据风险评价及外检测的结果,对管道采取管理维护措施,并对管道进行部分维修和防腐。由于我国检验法规不全、检测手段落后等一系列原因,使得管道定检率较低,埋下了较多事故隐患。定期检测是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压力管道安全运行的主要措施,对大量高后果区、施工开挖活动频繁这些管段加强巡线管理,并开展管道标识整治工作,有效避免了施工开挖破坏管道的情况发生。 2、加强油气管道法制建设,依法监督管理 从立法上下功夫,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对涉及的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力和义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界定清楚,加强从事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生产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的规范管理,依法打击油气管道占压、打孔盗油、破坏管道及附属设施的犯罪行为。同时,加强从事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生产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的规范管理,严格评价、检验,增加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 3、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强化管道完整性管理 油气管道运营企业是法律、法规明确的油气管道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是管道安全运行的第一责任人,而各级政府则承担着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各级政府与管道运营企业应明确安全责任,统一协调解决油气安全管理上的重大问题,建立长输管道安全联防制度,进一步加强涉及管道企业纵横向间的联系与沟通。要认清我国在油气管道检测、适用性评价、风险评价等领域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要还要长期借鉴发达国家的管道完整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油气管道的特点,建立完善我国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标准体系。 4、完善应急预案,加大管道保护宣传力度。 管道企业要围绕完善组织、制度、责任、监督、体系以及资金等各方面的保障,健全岗位责任制,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操作技能,提高应急抢险业务能力,加强应急演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提高管道及铺设质量。管道企业的工作人员应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保护管道设施安全的法制意识和自觉性。编制油气管道安全宣传读本,通过发放宣传品,加大管道保卫工作。 结束语: 油气管道运输不能出现丝毫大意和疏忽,是及时发现和整改事故隐患,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管道的检查检测能力,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规章制度,以执法监督、专项整治、事故查处、警示教育为手段,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科学技术、舆论导向等多种方式,促进相关单位依法、科学、超前进行安全管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石油天然气管道平稳安全运行,才能促进石油天然气管道工业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HAZOP分析技术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油气管道一般输送高压、易燃、易爆的介质(如天然气、原油、成品油等),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构筑物。HAZOP分析技术就是一种危险评估方法,文章对HAZOP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进而对HAZOP分析技术在油气管道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影响分析准确性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HAZOP分析技术;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油气管道设计 油气管道一般输送高压、易燃、易爆的介质(如天然气、原油、成品油等),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构筑物。HAZOP分析技术就是一种危险评估方法,它可以对工程设计进行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估,找出系统中设备、装置、管道工艺参数的偏离以及故障或者误操作引起的潜在危险,分析偏离、故障产生的原因,根据后果、原因和己设计的保护措施,以此修改和完善安全设计和操作管理。 一、HAZOP分析方法简介 HAZOP的中文意思是“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它由有经验的跨专业的专家小组对装置的设计提出有关安全、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HAZOP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工艺或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危害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首先,HAZOP分析能识别项目中存在的危险,尽早采取措施降低项目的危险性。就输油气管道而言,在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采用HAZOP分析方法,意味着能够识别初步设计中存在的危险,并能够在详细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阶段纠正这些问题。 二、HAZOP分析在管道工程中的应用 (一)HAZOP分析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在管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HAZOP分析技术是由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石油化学部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危险辨识技术,它首先在化学和过程工业中使用。目前,英国己将HAZOP列为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的HSE专项评价,并对评价机构和从业人员实行资质认证,以保证HSE专项评价的可信度。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欧洲和美国现已将HAZOP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艺过程和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中。我国化学工业部门于上世纪70年代末率先引进了HAZOP分析技术,并首先将其应用于风险性较高的化工工程设计中,之后逐步推广应用到油田地面工程、油气集输工程等高危设计领域。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也聘请国外知名Dyadem公司对典型压气站进行了HAZOP分析,形成了科学的评价报告。目前,HAZOP分析在技术在油气管道设计中迅速推广,在部分项目中,HAZOP分析甚至被要求作为初步设计的一部分进行落实。 (二)输油气管道系统HAZOP分析的方法 HAZOP分析是一种用于辨识设计缺陷、工艺过程危险及操作性问题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它把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看成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通过分析每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识别出具有潜在危险的偏差。就油气管道工艺站场设计而言,HAZOP分析按照工艺仪表流程图(PID)将管道系统划分为多个合理的分析节点,每一个节点表现为完成某个特定的功能。引导词有“无”、“过量”、“减量”、“伴随”、“部分”、“相逆”、“异常”等。油气管道HAZOP分析的工艺参数主要有流量、温度、压力、液位、腐蚀、开停车、总图布置、维修维护等。HAZOP分析中的偏差为引导词和工艺参数的组合。在选定分析节点和偏差后,HAZOP分析的任务是根据节点控制的工艺参数指标,对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后果、安全保护、应采取的行动进行综合分析。在了解确定的设计意图基础上,分析工艺流程图中某一节点的参数变化给整个系统带来的后果,同时假定设置的安全设施失效,分析带来的危险性并评价其风险。对于识别出的所有可能导致隐患和操作性问题的原因,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彻底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 HAZOP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三)HAZOP分析在输油气管道设计中的应用 在油气管道系统设计领域,HAZOP分析可以应用到从设计到投产的各个过程中。HAZOP分析是一项动态工作,它与设计阶段同步进行,直至施工安装完毕,每个阶段的HAZOPT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在项目的概念设计阶段进行HAZOP分析,可以找出项目中存在的危害,并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在此阶段发现的潜在危害,往往对于整个项目而言影响很大。因此,此阶段的HAZOP分析的结果往往造成大的方案调整或者废弃。在项目的详细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对工艺流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详细答复HAZOP研究小组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本阶段最适宜开展HAZOP研究工作,在分析深度和广度上可达到最大化。如果项目之前没有做过HAZOP分析,或者在HAZOP分析后进行了设计修改,在项目开车前应进行HAZOP分析。然而,由于项目的现场建设已近完成,要实施HAZOP专家小组所建议的整改往往很困难或者费用很高。 三、HAZOP分析方法注意事项 (一)HAZOP分析小组成员组成 HAZOP的分析工作是由专家小组来完成,HAZOP分析审查的质量取决于审查小组的人员组成和素质、组长的能力和工艺安全文件的精确性。HAZOP分析组的组长应是具有丰富的HAZOP分析经验,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且接受过HAZOP分析专业训练的工程师。分析小组成员人数适中,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应包括各主要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从人员组织关系来说,应包括设计方代表、运营方代表,必要时可邀请施工方、设备厂家等参与。 (二)应准备分析资料收集 HAZOP分析就是对系统工艺过程本身进行非常精确的描述,资料准备的准确与充分程度与HAZOP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密切相关。 (三)应注意分析节点的划分 如果分析节点划分过小,会加大工作负荷,导致大量的重复工作量;如果分析节点分得太大,会使HAZOP分析的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甚至会遗漏部分结果。 (四)不要将HAZOP分析审查会和设计讨论会概念混淆 HAZOP分析审查工作不单纯是对设计评估,而是要安全挖掘设计和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发生的后果,并进一步提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注意不要把分析审查变成设计讨论会,这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审查。 (五)不能夸大HAZOP分析的作用 对于输油气管道设计来说,HAZOP只是识别技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HAZOP不能看作纯粹的设计功能检查,正常的设计应确保质量而不应考虑是否采用HAZOP。对于管道设计,即使采用了HAZOP分析方法,然而对于过程工业安全,做好基础设计和应用适当的设计规范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HAZOP分析不仅在工程安全保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安全设计理念的提升和设计水平的进步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应注意分析过程中易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各方面,全面、系统、细致地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建议在管道工程设计中推广此方法,将其应用到管道设计的各个方面,提升系统安全设计水平。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摘要:石油与天然气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培养的石油工程高层次专业人才之一,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国际一流学科必须重视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本文从培养目标、选拔制度及培养模式几个方面分析了与国际一流学科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不足,给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党中央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自从2013年上半年以来,我国在不断推进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进程。 什么是一流学科,什么是一流大学,这一直是学术界及各位学者之间争论的焦点。周光礼教授对一流学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流学科有两个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1]。这就指出了一流学科的任务和目标之一是一流的人才。研究生作为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人才高地”,其培养质量是评价是否为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之一[2],一流的学科必须能够造就在学科内的一流顶尖人才。而如何使国内石油与天然气学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学科,并形成一流研究生培养模型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差异性分析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与世界大部分高校一致,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10年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明细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内涵。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在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3]。 2010年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64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同时,几所石油类高校(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也开始招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就培养目标而言,几所大学的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硕士的定位和目标基本保持了一致,要求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先进技术,并同时具备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 美国是建设石油工程高等教育专业最早的国家之一,2016年3月16日,USnews给出了石油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院排名为:1、Texas大学奥斯汀分校,2、斯坦福大学,3、得克萨斯州A M大学,4、塔尔萨大学5、科罗拉多矿业学院,6、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7、俄克拉荷马大学,8、南加州大学,9、德州理工大学,10、怀俄明大学。在美国高校的石油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上分为工程硕士和科学硕士两种。工程硕士以“实用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科学硕士则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具备胜任长期参加学术研究的能力,多数未来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 就培养目标而言,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美国工程硕士培养与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上存在一致性,都是以实践能力为目标,都要求在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对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的都是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并为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三、国内外石油与天然气一流学科研究生生源选拔制度的差异性分析 在国外关于石油与天然气硕士研究生的选拔制度非常严格,Texas―大学奥斯汀分校则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硕士研究生选拔标准,1、3.68/4的GPA(2015年),2、GRE成绩要求:(Average GRE-verbal:155,Average GRE-quantitative:166)(2015年),3、三个专家推荐信,4、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成果。关于斯坦福大学硕士研究生的选拔同样考虑这个方面的问题:(1)个人申请书,(2)本科阶段的学分绩点(GPA),(3)专家推荐信,(4)入学考试成绩(GRE),(5)工作经历。其他的学校也大都借鉴这样的选拔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生选拔更加重视本科成绩(GPA),该成绩是其在本科阶段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研究显示该成绩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生阶段的业绩,另外,国内外石油与天然气硕士研究生生源选拔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质。 与国外研究生选拔制度相比,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有两种方式:(1)推免生制度。选拔更注重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同时本科阶段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果也会占相当比重,更注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推免生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研究生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划分统一的分数线,然后进行面试,考察综合能力。可以看出,美国硕士研究生的选拔制度相比中国而言,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但不失权威性、公平性。 四、国内外石油与天然气一流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分析 与国外一流学科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培养模式。以Texas大学奥斯汀分校为例,石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课程要求主要包含这样的几个模块:Basic Skills(基本技能),Discipline Areas(专业课),PGE Electives(石油工程选修课),Outside Electives(除了与石油工程之外的选修课),要求学生完成30―33个学分的课程学习。斯坦福大学则要求学习修至少45个学分课程,平均学分绩点为3.0,而且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划分了相应比例。由此看来,在国外完成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够培养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西南石油大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修满最低3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修读最低15―16学分。专业核心课程3门,必选1门,最低修读2学分。专业选修课必选3―5门,最低修读6―10学分。另外,对于专业硕士制定了实践环节,占6个学分,主要目的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术型硕士生必须修满最低26学分。基础课程修读最低学分19分。专业核心课程6门,必选2门,最低修读4学分。专业选修课必选2门,最低修读4学分。西南石油大学制定了严格的开题、中期审查、最终答辩及要求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西南石油大学还提出了中期分流制度,根据研究生中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综合素质与能力、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四个方面表现进行分流管理,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中国石油大学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最低28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5学分,但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了校内实训和专业实践环节是保证专业硕士的应用能力培养,并将开题和中期作为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对于学术型硕士的要求则是必修课共6门不少于为18分,选修课不少于12分。 对比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其不同,第一,在课程修读环节,研究生的修读要求少于国外大学的课程,国外对研究生修读课程有学分绩点要求,并形成了对学位论文研究计划与最终答辩审核的多级考核制度,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结语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选拔制度及培养模式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发现,近年来我国推进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与国外保持了一致,同时能够满足我国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学科的高校创新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与国外相关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生源选拔模式单一,培养课程的科学性不足,大多数高校缺少了对研究生学分绩点的要求,缺乏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因此,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若想达到国际一流学科的研究水平仍然需要细致研究国际一流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选拔制度和培养模式,应重视对毕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定量评估模式研究,准确寻找与国外一流学科差距。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由于石油天然气管道大多数的工作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安全管理问题,从而确保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行安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我们需要对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有相应的对策。文中笔者着重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安全管理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问题;对策 1.引言 石油天然气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给工业生产各方面提供重要的燃料和动力,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它的运行安全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不但关系到生产和生活的顺利高效运行,也关系到我们的财产安全和环境的不被污染。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石油天然气已经是是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大动脉。它不但在城市中发展迅速,而且已经在广大的农村有了可喜的发展,这就更要求我们加强对管道运行安全的管理,不断的研发新技术克服现有的问题,并且及时的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使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安全、保护环境。 2.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道泄漏现象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使用的管道有百分之七十一已经达到了20年的运行时间,在这么长的使用过程中,这些管道已经有了严重的泄漏现象。这些也对我国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一问题是否解决关系到我们的国计民生。 2.2管道的腐蚀性问题 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些管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钢质管道,这种类型的管道容易被腐蚀,这就会缩短管道的运行寿命,也会对管道的运行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对石油输送管道的腐蚀最强的是土壤,电化学过程是土壤环境中最主要的腐蚀。为此,必须解决管道的易腐蚀性问题,这样才会保护管道的安全运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3石油天然气管道违章占压现象较为严重 大量管道违章建筑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司企业给管道做日常的检查、维护工作,管道违章建筑的大量存在,还有可能造成油气的泄漏,最终可能发生爆炸和群体伤亡事件。 最近几年,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我国的管道公司实施管道该线的方法,来清除管道违章建筑,避开在人群居住集中的地区进行过度的施工建设。但是,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管道违章问题,并且,管道建设一直在继续,新的管道违章建筑更是层出不穷。 通过以上的现象分析,我们知道管道违章建筑一定会对的财产造成损失,也会给我国社会的安全造成很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管道违章建筑进行高效的监督。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和石油天然气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使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4地下管道的管理缺失 天然气的输气管道特点是:输气管道口径大、输汽的距离比较长、管道的压力较高,这些特点使得管道安全问题十分的突出。而这些特点使得地下的输汽管道管理问题变得更是突出。但是。笔者经过实际的考察了解到,石油天然气的地下运输管道由于疏于管理,存在的问题更多。 2.5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上文中我们已经详细说明了管道漏气和腐蚀性的问题,这些给管道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管道漏气一定会对当地的空气造成不利的影响。而腐蚀性问题的存在也势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自然环境。基于这些现象的存在,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管理问题变得更为重要,任务更加的艰巨。 3.对策分析 3.1实行管道在线安全性检测 能够用在对管道安全性进行测试的方法有很多,像涡流检测法,射线检测法。可是这些方法都是对管道进行的外检测,不能对地下还在使用的管道实施在线检测。 目前,对管道的检测环境有较好适应性的技术是漏磁检测技术,既可以检测天然气管道,也可以检测油品管道,且在检测铁的损失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与其他的检测技术相比,它有如此多的优越性。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管道的安全性检查上,并且其检查的结果也都是非常的准确。 3.2对管道实行阴极保护 电化学保护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措施就是阴极保护。这种方法主要是对管道施加电流来,负移管道的电极电位,使金属从“原子态自发转变为离子态”的趋势减弱,这样就能完全控制土壤对管道的腐蚀。因为这一系列方法一定要在电解质中进行,所以土壤中的钢质管道非常适用这种阴极保护的方法。就现在的状况来看,防腐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管道本身防腐与阴极保护相结合。 3.3加大宣传教育 3.3.1石油天然气企业方面 石油天然气企业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促使员工对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同时,石油天然气企业也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既要做到发展企业,又要做到保护环境,只有在二者结合基础上的发展,才能使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抑制,企业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国家的各项经济建设才会顺利实施。 3.3.2国家政府方面 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宣传教育,是其了解国家关于石油天然气发展的各项法律条文,减少违规事件的发生。使企业建立起管道安全管理理念,严肃执行法律法规。 3.4全面的管理管道 地下管道大多是铺设在交通设施比较多,人口聚集的地方,加强对于地下管道的管理势在必行。石油天然气企业可以借助我国目前实施的旧城区改造工作,适时的改善和管理地下管道。及时的解决地下管道的安全缺失问题。 3.5保护管道周边环境 管道周边环境不仅会影响管道能否顺利运行,也会对周边聚集群众的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石油天然气企业除了配合政府做到上述四点以外,还要在铺设管道时,做一个对周边环境的调查和污染评估,以实现在损失和污染最小的情况下,完成管道的铺设。并加强对管道的各项管理。 4.结束语 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管理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解决好管道管理问题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管道的顺利运行,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天然石油分析论文:石油天然气会计的阶段成本核算分析 摘要:石油天然气等采掘业对一国的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由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生产过程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会计核算方法与一般工业有所不同。其中上游生产活动尤为特殊,现行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也只是针对上游活动进行规范。而石油天然气上游生产活动核算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分阶段成本核算。本文将对石油天然气会计阶段核算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和美国的阶段成本划分的对比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阶段成本核算;对比分析 石油天然气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国际油价“过山车”式的震荡下跌让整个行业都处于极度紧张之中。虽然近期油价有所回升,但是以上游勘探开发为核心的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处境已然十分窘迫。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会计核算是保证企业平稳运行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将详细探讨上游阶段会计核算中最为关注的阶段成本核算问题。 一、中美会计核算制度的差异 我国属于矿产资源国有的国家,所以实行产量分成制度;而美国很大一部分的矿产资源是允许公民私有的,所以实行矿费制。由于资源性质与核算制度的不同,中美两国在阶段成本具体核算内容与处理方法方面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二、阶段成本核算概述 石油工业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勘探开发,油气加工,运输储存以及销售。其中上游阶段是指勘探开发阶段,即油气生产活动阶段。阶段成本是指继续将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划分为(矿权)取得阶段、勘探阶段、开发阶段、生产阶段,每个阶段发生的成本分别是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下面将分别对这四种成本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解释说明。 三、取得成本的划分和处理 在四种成本中取得成本的核算是最为复杂的。矿区的取得成本是指为获得矿区权益而付出的代价。矿费制下,包括租赁定金和取得矿区选择权所发生的成本,以及起的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律师费等其他费用。产量分成合同下的取得成本主要包括申请取得矿区权益的成本和购买取得矿区权益的成本。但实际上,在我国石油公司的矿区权益是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即向我国国土资源部申请登记勘探区块,所以取得成本是很低的。目前国内能够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也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公司。关于取得成本的处理也分为成果法和全部成本法两种方法。成果法是将找到探明储量的取得成本资本化,未找到探明储量的费用化。全部成本法的处理是无论是否找到探明储量都将取得成本资本化。我国石油天然气企业均采用成果法来进行成本的核算,这种方式符合“变异成果法”核算的习惯,并且也与国际上大型油气生产公司所使用的制度和方法相同。美国则采用成果发与全部成本法并用的方法。 四、勘探成本的划分和处理 石油天然气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勘探阶段,但是勘探活动的投入和取得成果价值之间关联性较低,高风险下的单个项目其收益并不能确定。勘探成本是指为油气勘探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相关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井所发生的各类成本。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石油天然气储量,勘探成本分为非钻井勘探成本和钻井勘探成本。非钻井勘探成本在发生时直接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出对钻井勘探成本的处理取决于探井钻探完成后是否发现获得探明储量。我国与美国对勘探成本会计处理的差异与取得成本相似。 五、开发成本的划分和处理 如果石油公司在勘探阶段找到探明储量,就要对其进行开发生产。开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由井和有关设施组成的生产系统,所以开发成本主要包括钻井及井的装备、相关设备与设施、辅助设施三个部分。相较于取得和勘探成本而言,开发成本的会计核算是比较简单的,所有发生在开发阶段的成本全部资本化。开发阶段钻探的是开发井,即使完井后发现时干井也要将其资本化,这是与勘探阶段的探井有所不同的地方。虽然我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中都将开发成本全部资本化,但在具体核算方面还是有所差异的。处于计算所得税的需要,美国会计准则要求要将开发成本细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税务会计上,无形成本在发生当期全部费用化,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而有形成本只能通过摊销逐渐费用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对于开发成本并没有这样的划分。 六、生产成本的划分和处理 开发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将油气通过开发井提升至地面,也就是进入油气的生产阶段。生产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一是对井进行作业和维护,第二是将油气提升到地面,并对其进行聚集,处理加工和存储。生产阶段发生的成本支出一般是将其费用化。在美国的会计准则中,资本化的取得、勘探、开发成本的折旧、折耗和摊销并不计入生产成本,而是在报表中单独列示,但在我国的会计处理中将其作为油气的生产成本。从相关性的角度对比来看,美国的会计处理更加科学,更符合阶段成本的核算要求。 七、总结分析及建议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国际油价低迷的紧张局势,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成本核算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与美国完善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相比,我国的准则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会计准则是为本国企业使用所制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服务的,所以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度,需要根据我国国情,构建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会计体系。
环境监测论文: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本文以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原因为切入点,针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监督等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办法与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建议。以期对广大环境保护者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平台。 1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研究的基础,既是一种对环境管理的手段,又是有关部门对制定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安全。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问题有: 1.1污染指数评价体系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指数评价体系是10年前根据当时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所制定的,污染指数评价体系只包括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3项指标,对引起灰霾天气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并没有包含在内,因而导致了监测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与实际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1.2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环境监测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资金投入问题。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无法及时对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更新。2、技术人员问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因受编制限定的影响,无法得到及时充实,同时由于监测部门资金不足,很难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技术深造培养,因而导致监测技术跟不上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发展要求。 1.3管理监督问题由于环境监测监测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垄断行业,加上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一些监测部门受利益的驱动,将环境监测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一些企业污染大户委托性的监测报告方面,企业污染大户希望通过监测部门出具“合法化”监测报告来减少缴排污费,而监测部门则通过服务监测创收来解决监测资金不足的问题,其结果是,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失真、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日夜严重。不但环境监测的范围、内容在不断扩大,而且对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加强环境监测提高监测质量,笔者认为: 2.1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功能,拓展监测指标随着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环境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些评价指标,已经无法评估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的评估功能,及时调整环境监测机构的功能布局,拓展环境监测指标。通过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估功能,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 2.2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当前我国加大了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增加环境监测设备,解决环境监测站点在工作中遭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状况。由于我国许多城市水污染情况严重,各级监测站应重点针对饮用水有机物分析能力的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工作程序,配齐应急监测设备,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监测质量。 2.3加强技术监督力度,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质量好坏的关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只有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保障作用。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监督力度,加大对质量控制考核、实验室间比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解决因监测数据不全面、准确引起的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3结束语 环境监测部门必须以社会环境服务为工作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市场服务职能”的原则,切实加强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强化监测效率,只有取得真实可靠、符合实际的环境质量资料,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污染防治措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环境监测论文: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论文摘要:浙江省上虞市地理环境特殊,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随着近些年浙江省上虞市的产业承接建设及其经济发展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国家对水环境的要求以及本监测站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的实际要求需要,在针对水环境的监测上引入了高效液相色谱仪作为基本的检测手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发现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对于水环境的基本因素的监测方面表现为较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精准度。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先进仪器与软件进行联动,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讨论高效液相色谱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 论文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仪;水环境;监测;前景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技术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HPLC)也叫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等。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系统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能检测色谱柱流出组分及其量的变化的器件。指机械的、电子的或化学器件,用于区分、记录或指示环境中某一变量的变化,如温度、压力、电荷、电磁辐射、核辐射、粒子或分子等。)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监测项目指标的监测;一方面是针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监测;另一方面是利用其高效分离的技术特点在对水体中污染物质总量的监测的基础之上对不同价态及其形态的污染物进行分类定量监测。 (一)对传统污染物的监测 对传统污染物的监测主要是针对日常水体中常见污染物的重点监测。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及其本站的实际监测条件,对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包括了重金属元素(铜、锌、砷、汞、镉、铬等)、营养元素(氮、磷、钾等)、特殊元素(硒、氯、硫等)。通过如上监测对水体的日常污染状况进行把握与评价。同时,传统污染物的监测还包括了对特定企业排污点的污水监测,作为其环保达标的重要依据。 (二)对水体中的有机物 在传统的污染物的基础之上工业以及农业淋容等多方面因素会对水体中造成一定的有机物污染,在针对有机物的污染监测过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在精度与效率方面达到要求。在此方面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对有机物进行定型的同时进行定量的监测。主要监测的项目包括了,工业有机污染物(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总有机物等)、农业有机物(如杀虫剂、除草剂、消化抑制剂)、特殊有机物(微生物代谢物、医疗污染物、生活污水等)。针对如上的有机物监测一方面能够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鉴别污染物种类进而对排查污染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对不同价态及其形态的污染物的监测 同种化学元素的不同存在价态以及形态对其生物毒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铬元素在水体中存在三价与六价之分,其中三价铬毒性较小且对在较大浓度范围内对人体有益,而六价铬则表现为较强的生物毒性,在较低浓度下对人体造成较大危害。在水环境的监测过程中传统的六价铬的监测方法是利用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的显色反映进行检测的。这种检测方式由于收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容易造成较大误差,进而使得对水体环境的判断失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能够同时监测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进而对水体的污染物及其毒性进行更好的定量分析,为后续的环境评价与治理奠定基础。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特点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准确性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为全自动检测仪器,在避免了人为误差出现的同时降低了机械误差。而机械误差经过标准物质的校订之后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就决定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监测过程中误差较小。同时,在另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监测原理上同样优于传统的监测方法,以火焰原子吸收测量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为例,其以火焰原子激发的峰值为测定浓度结果,在测定过程中的波动式消耗会使得测量结果较实际浓度偏低的现象。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则是利用全部曲线的面积来代替相对体积内的总量,在计算优化方面更具备准确性。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效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效率本身,样品从进样到出结果仅需要30秒作用的时间对于单向测定,此时间还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多重测定效率。在针对多项目的测定过程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可以单次进样多指标共同检测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了进样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3、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连续进样机制,在前一样品转移到检测室后,后一样品既可以做进样处理,在监测相同的项目指标的情况下,连续进样与单独进样的监测效率提高越30%。 此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连用可以实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定性的监测。一方面省略了定性检测的二次步骤,另一方面降低了样品前处理的难度与过程。进而,降低了监测的时间。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广泛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广泛性主要表现为对监测物质的广泛性,其监测项目几乎涵盖了水体环境监测的所有基础项目。包括了重金属的测定、营养元素的测定、其他离子的测定、不同价态的测定、有机物的测定等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其针对有机物的测定方面还可以细致划分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测定、酚类化合物的测定、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氯联苯和卤代化合物的测定 、苯基脲类化合物的测定、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污染物种类,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监测目标与监测目的进行合适的项目选择。 四、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前景 (一)与评价软件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评价软件连用主要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数据收集功能以及数据计算功能。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数据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电脑的评价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通过与评价软件的连用可以达到在监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进行合理的评价结果输出的方式。进一步使得环境监测具有高效化与准确性。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其可能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评价软件的评价功能对超标样品进行筛选。在测定前利用标准物质对环境标准进行测定。而在测定的过程中利用评价软件的筛选功能自动对超标样品进行报警或者标红处理,而对于未超标样品则可以采用忽略的处理方式。最终的数据输出结果为超标样品编号与浓度。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强度。 另一方面是利用预设的国家标准以及不同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权重针对同一样品的权指标测定项目进行评价报告的生成。在测定的过程中自动的对比国家环境标准,进而生成科学的环境评价报告,为后续的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与质谱仪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只能够定性的分析被监测物质,或者通过对吸收光谱的设定来测定特定物质的浓度,而对于未知物质的监测则存在一定的不足。此方面的缺陷使得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测定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连用可以在同一样品测定的情况下测定未知样品中的特定物质种类以及物质浓度。方便并拓宽了水环境监测的广度。 (三)与连续进样装置的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一定的连续进样能力。但是,此种进样依旧采用手动的模式进行。在手动模式下,一方面对进样效率的提高程度不显着。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进样的准确程度不精确。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连续进样装置的连用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了进样的准确性与测定的自动化程度。在效率与精度方面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均是一种提高。 五、总结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讨论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其原理构造的梳理,找到其在实际的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领域。同时,对其工作过程中的特点进行总结,找到了其高效性、准确性、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表现不足,从与其他设备的连用角度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的未来应用前景。希望为今后的工作与科研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环境监测论文:分析公路项目声环境监测与评价 【摘 要】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环境现状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项 目所在地评价区域各种环境背景真实的监测资料,帮助确定环境污染参数,以便科学评价环境现状,并为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针对公路项 目声环境的现状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 讨。 【关键词】公路;声环境;监测;评价环境现状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项 目所在地评价区域各种环境背景真实的监测资料 ,帮助确定环境污染参数.以便科学评价环境现状,并为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基础数据。环评结论是否可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质量背景值的代表性、公正性和准确性。我国从 2010年 4月 1日正式实施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从技术角度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公路建设项 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整体要求与评 价技术要点 .旨在提升线性工程环评报告 书的编制质 量及其在项 目建设 与环保监督 管理中 的作用1 公路交通噪声监测方法1.1 沿线声敏感点调查道路中心线两侧 lOOm范围内的学校、医院.60m范围内的居民住宅;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线路摆动在建设中时有发生.公路建成后的噪声敏感点与“环评”报告有较大差异 .逐一调查落实 。 1.2 现状监测点的布设方法 声环境现状监测点应覆盖整个评 价范围 .并 以能满足环境噪声影响预测 的需要 为根本 出发点 测点的布设应把握 “三点一致”的原则,即现状监测点、环境噪声预测点和工程监管与验收监测点.力求“三点一致”。 1.3 敏感点噪声监测 主要目的是了解敏感点环境噪声水平和达标情况 所有敏感点不可能全部监测.首先应选取环评中确认的敏感点和每一路段代表性敏感点.以便于监测数据与环评预测值比较 监测点应选在距道路最近的敏感建筑窗外 l米 。昼夜各监测 1次 、连续监测 2天。 2 声环境监测 2.1 敏感点 24小 时噪声监测主要 目的是掌握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时间分布特性.敏感点应优先选取道路中心线两侧 60米范围内的居民住宅和道路中心线两侧 100米范围内的学校和医院.选择 1~2个高于路面的监测点.连续监测 24小时。监测点应具备必要的监测条件、易于操作、监测期间无生活噪声或其它噪声干扰2.2 交通噪声平面衰减监测主要 目的是掌握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空间分布特性 .应选择在道路的平直路段、距弯曲段和桥梁较远、公路两侧开阔无屏障。监测点分别选在距公路路肩 20米、40米、80米和 120米,监测点与公路之间高差应尽量保持一致、无其它声源干扰。必要时增设距路肩 0.2米监测点一般每条[:请记住我站域名/]公路设 l一2个监测断 面2-3 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视声屏障长度.一般设 4~6个同步监测点2_4 测量值修正方法在测量结果达标的情况下,背景噪声可以不修正;但是.当测量结果超标并且背景噪声难 以回避时 .就应该考 虑背景噪声的修正 问题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修整 :2.4.1 剔除可疑测量值:当某个 1小时测量值太高并且交通量数据又不能支持时,应剔除可疑测量值 ;2.4.2 在有蝉鸣声、蛙鸣声或虫鸣声但无车辆通过时.测量昼间和夜间 1分钟等效 A声级,作为该监测点的背景噪声,参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中的规定对测量值进行修正;3 评价监 测数据统计处 理后 以表格 、图形给出 .同时应得 出以下基本结论 :3.1 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应按环发[2003]94号《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 )等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 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进行评价 ;必要时 ,应对敏感点室内声环境质量进行测量.确定是否满足建筑物设计的使用功能。 3.2 交通 噪声衰减规律评价 。 3-3 声屏障降噪效果评价 3.4 交通噪声 24小时变化特征评价4 公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公路 (交通噪声影响预测是在设定的环境条件和声传播条件下 .公路交通噪声对线路两侧声环境的影响分析 通 过预测评价结果 .绘制典型路段(如城、镇规划区路段)各特征年公路交通噪声影响等声级线图并给出线路两侧土地利用规划的噪声防护距离。为此.应把握以下要点 :4.1 首先应明确交通噪声影响预测所设定的环境条件和声传播条件。即假设在开阔、平坦、平路基(或不同高度的路基)、直线段等特定环境条件下 ,不考虑线路两侧树木与地上物对声波的遮挡、空气吸收等声传播附加衰减.只考虑声波的几何衰减与地面吸收衰减4.2 明确公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计算模式:确定地面吸收衰减量5 结束语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线性工程存在的线路长、涉及面广、制约条件多等因素,其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各技术环节的参数选取十分复杂.导致评价的技术难度远高于一般工程 。因此 ,只有牢牢地把握声 环境影 响评 价中各 个环节的技术要点,严格按照《导则》的要求.层层把关 、科学运作.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尤其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监测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环境监测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等三个阶段。尤其发展历程可见,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重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也越来越科学化。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下文中,笔者就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监测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和陈旧,污染物的类型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显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关于POPs的系统化研究,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况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环境介质和地域范围均存在明显不足。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仍然无法开展POPs的例行监测与调查,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而且统一颁布实施的标准化监测方法,并且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设备、人员、投入等方面均无法满足要求。当前关于POPs的研究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我国生物体、土壤、大气以及水体当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无法开展POPs污染来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2.应急监测技术仍未体系化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在出现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很难实现及时有效地应对。现有的标准监测方案在环境污染动态监测尤其是现场监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性,而且环境监测和监测结果分析的成本较高,缺乏经济性。在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方面也比较落后,并且某些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监测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也只能够进行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于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化进程的限制,即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环境监测部门只能够开展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环境监测工作。 3.监测结果不全面 导致我国环境监察结果不能够全面反映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因体现在监测指标、监测要素、监测频次以及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1)监测指标方面。我国目前所执行和采用的环境监测指标仍然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的环境状况。究其原因:首先,环境监测项目没有体现出针对性,存在重复监测的问题;其次,某些可以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出现漏测问题,对于应该增测的污染指标迟迟没有增测。例如,某些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有效控制特征有毒污染物,但是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机污染控制指标仍然采用非特异性指标(例如非甲烷总烃、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在实际生活中,颇让环境监测部门尴尬的是,根据当前的监测因子和指标体系评价,环境质量明明是“良好”,但是群众的实际感受却是“恶劣”。(2)监测要素方面。当前我们仍然没有对生物体、大气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底泥以及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所以很难真实反映环境现状。(3)监测频次方面。当前的环境监测频次明显偏低,导致所获得的化境监测结果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很难真实、准确地反应当前的实际环境状况,造成了环境管理的被动化。(4)评价方法方面。在环境监测结果评价方面,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检测数值和控制标准数值的方式,并用是否超标来决定环境的评价结果。这种环境评价方法不仅没有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加工,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加缺乏对检测数据背景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三、解决措施 1.研究突发污染事故快速监测技术 第一,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现场快速分析是应急监测的手段之一。应急仪器包括流动监测车,应在应急监测“实战”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或掌握应急仪器所出具数据与经典标准方法的差异性,以提高实际应用时对报出数据的把握性。第二,有研究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联合企业开发价廉实用的快速测试仪器,有经济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购置进口设备,但加快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仪器国产化是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出路。 2.实现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发展多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土壤/生物界面)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并使其标准化,以利于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对于目标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国际上已普遍重视的POPs外,还应关注各地特征性污染物及目前尚未重视的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 3.科学监测 第一,合理制定监测因子。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选取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删减长期未检出或在标准值以下的项目。第二,强化自动、连续监测。研究多种常见污染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并加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与数据共享。第三,重视生物、毒理学监测。除了用物理、化学手段监测外,还应逐步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使用生物毒理学来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第四,有效评价监测数据。在获得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进行研究,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的各种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监测论文:现代气压沉箱施工的环境监测及分析 【摘 要】现代气压沉箱施工多应用于大城市繁华地段, 为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试点工程对气压沉箱施工进行了环境监测方案, 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 现代气压沉箱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周边土体、邻近建筑物以及地管线的变位能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关键词】地铁隧道 风井 气压沉箱 地下水 监测 地表沉降 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大量的城市地下建筑物在沿海软土地区兴建,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将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 同时高层建筑、地铁、港口、桥涵、重型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对地下建构筑物和基础埋置深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随之也进入了向大深度发展的态势[1-4]。 在城市中心建筑物密集区开挖建设大深度地下空间, 往往面临施工场地狭小、周围重要设施众多的情况; 同时, 地下施工在开挖时往往会引起地下水位的降低, 进而导致周围地基的沉陷, 严重时可能会引起周围地基的塌陷, 给邻近建(构)筑物和地下市政设施带来严重的影响; 另外, 市区地铁隧道、地下高速道路、共同沟以及竖井风井系统工程的施工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相比之下, 气压沉箱工法在许多情况下能适应上述方面的特殊需求, 因而在工程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及广泛的应用前景[5]。 本文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 7 号线 12A标段浦江南浦站~浦江耀华站区间中间风井气压沉箱工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 重点研究了气压沉箱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以期为今后大型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施工及监测方案 1.1 施工方案 该工程根据结构特点采用了六次制作、四次下沉的施工工艺进行沉箱施工。施工中采用了在沉箱外围设置支撑及压沉系统。根据沉箱不同下沉阶段通过在外围采取支撑形式或压沉形式来控制沉箱下沉速率及下沉姿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气压控制, 同时针对沉箱下沉不同阶段还采取了泥浆减阻, 灌水压重等手段进行施工过程控制。主要施工工况如表1 所示。 1.2 监测方案 在施工期间对沉箱周围土体的水平与垂直、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了测量, 并对相邻的煤气管、建筑物进行了沉降监测。施工场地及监测点平面布置如图 1 所示。 2 监测结果分析 2.1 土体侧移 在沉箱周围共布置 8 个土体侧移测孔, 北侧 3 孔(T5、T6和 T7), 西侧 4 孔(T1~T4), 东南侧 1 孔(T8)。8 个测孔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形曲线如图 2 所示。 总体而言, 开始 3 个工况下所有测孔土体的侧移均较小, 量值一般在±5 mm以内; 各测孔均在工况 4 下侧向位移最大。所有 8 个测孔中, T1 测孔土体的水平位移最大, 工况 4下的位移达到 - 27.24 mm。从图中可以看出, 测孔距沉箱越远, 土体侧移相对越小。 2.2 地表沉降 不同施工工况下各断面地表沉降如图 3 所示。从 4 个断面的地表沉降曲线可以看出, 各个断面的最大地表沉降点均在最靠近沉箱的测点, 随着距沉箱边距离的增加, 各测点的地表沉降逐渐减小。最大沉降点位于 4 号断面的 D4- 2 测点, 其最大沉降达 - 28 mm。 2.3 土体分层沉降 在沉箱两侧共布置 6 个土体分层沉降测孔, 各测孔土体分层沉降如图 4 所示。不同深度处各测孔的沉降规律基本一致, 沉降量同时增加或减小。图 3 和图 4 监测结果均表明沉箱施工周围土体沉降的影响很小。 2.4 邻近建筑物沉降 邻近建筑物各测点沉降时程曲线如图 5 所示。沉箱施工过程中, 最靠近施工位置的 J1- 1 的相对沉降值最大, 其最大沉降达 - 8.36 mm, 发生在工况 1, 该测点在工况 4 下沉降值也较大, 达 - 8.03 mm。其余各测点的沉降值均较小, 一般在±2 mm之间, 说明沉箱施工对这些测点沉降的影响较小。 2.5 管线沉降 邻近管线各测点在沉箱施工期间的沉降曲线如图 6 所示。就沉降曲线的整体形状而言, 沉箱施工对各管线变形的影响并不大, 且各管线测点的垂直变形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管线各测点中最大沉降点为 M3 测点, 其最大沉降为- 5.4 mm, 发生在工况 4; 各测点中最大上抬位置在 M5 测点,其最大上抬位移为 4.0 mm, 发生在工况 3。 2.6 地下水位 沉箱周围水位测点水位的相对变化如图 7 所示。工况 1和工况 2, 沉箱下沉深度较浅, 沉箱底部施工施加的气压也较小, 气压平衡作用效应不明显, 因此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 其中 SW2 测点的最大水位下降幅度仅为 - 37.8 mm; 随着箱体的第三次下沉, 所有测点的水位迅速上升, 且各测点水位的上升幅度相近, 工况 3 下最高水位点为 SW3 测点, 其水位相对于初始水位上升了 91.7 mm; 箱体第四次下沉后期,各测点水位相对于工况 3 有稍许的下降, 但水位仍高于初始水位。 2.7 孔隙水压力 沉箱周围测点孔隙水压力变化如图 8 所示。距地表越近, 孔压的变化量越大。距沉箱最近的两个测点 SY01 测孔最大孔压变化量为 10.67 kPa, 深度 - 6 m; SY02 测孔最大孔压变化量为 24.38 kPa, 深度 - 6 m。整体而言, 从工况 2 开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值较大, 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原因一致。 3 结语 整体沉箱施工期间, 沉箱周边土体侧移、地表收分层沉降、地下水位及孔隙水压力变化均较小, 施工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并未发生过大的变形和位移, 说明气压沉箱工况能够有效地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证明气压沉箱式法在工程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现况和问题 1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1.1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全国环保系统已建立2587个环境监测站,形成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境监测站、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及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四级环境监测机构,建成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2008年,新组建的环境保护部设立了环境监测司,加强了环境监测管理。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增加人员编制90名,提高了国家环境监测能力。2009年2月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为实现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1.2环境监测信息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部和各省(区、市)及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每年定期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质量报告,以满足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2002年开始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与预报。环境保护部自2009年7月份起对全国主要水系100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八项指标(水温、pH、浊度、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有机碳)的监测结果进行网上实时。2010年11月,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系统投入运行。环境保护部定期重点流域、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加大了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的力度。 2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后,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立下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重要环节——环境监测,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环境监测没有明确规范使得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有些模棱两可,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监测的认识 2.2管理模式老套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仍沿用旧的分块管理模式,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施行“保护伞”,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影响环境监测体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分配监测任务和工作上也是“一把尺子”“统一布置”,使得环境监测人员难以根据各大自然区域差异和污染的轻重,有主有次的进行监测,影响了监测质量。2.3财力资源不足长效、稳定的财政支持是我国环境监测的坚强后盾。为了保障我国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足够的资金供给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环境监测管理模式有些陈旧,在引进仪器装备时某些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使得部分仪器不能各尽其用,造成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也给各级政府的财政添加了压力。加上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在环境监测方面投放的资金不会特别充裕,也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科学研究。阻碍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取的更大的进步。 2.4监测技术体系有待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可以说是是监测工作的核心部分。我国监测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监测技术体系。通过考察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我国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监测技术体系。由于初步阶段,检测技术体系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中特别令人看好的网络监测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结构还不够巩固,运行机制、监测能力还不够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应。要我国监测工作更有效,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很重要。 3应对策略 3.1改革管理模式旧的管理模式很难和现在监测工作的发展相适应,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各大区域设立区域环境监测中心,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监测按落实环境质量地方负责制。环境监测站按地域分布,做到有重有轻,任务根据环境严峻程度分配,做到有主有次。 3.2完善监测技术体系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技术体系,但还有一些漏洞。环境监测网络也需要完善,对环境各要素如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进行网络监测;对国家、省、市、县四级进行网络管理;对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等信息进行网络监测。向海峡西岸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靠近。 3.3提高监测人员素质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素质的重视,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环境监测专业培训计划,围绕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和重点领域开展监测技术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努力培育出学术顶尖人物和拥有过硬专业知识、技术的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注意及时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定期选拔技术骨干赴国外进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改造的促进作用 1 环境工程改造的主要污染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主要有水体污染控制、生活用水供给、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置、噪声污染控制,还有放射性污染控制、热污染控制、电磁辐射控制等。 1)水体污染控制。水体的污染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固定不变的标准。可以要求水体水质:维持自然状态;符合饮用水原水要求;适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适于农业灌溉;适于游泳和其他水上文体活动;符合各种工业用水原水的要求;不呈现不洁状态等。对于这些水体的水质,许多国家都规定有具体的要求。 2)大气污染控制。对不同范围内的大气质量要求是不同的。空旷地区应当保持空气的自然质量。城区的空气应当有较高的质量。污染源的局部空间特别是车间内部空气质量的要求可以低些,但不应危害工作人员或居民的健康。大气污染有局部性的,如室内污染、个别烟囱的污染;有地区性的,如城市交通污染。 3)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有掩埋、焚化或加工利用。焚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处理方法。因为灰烬仍要处置。固体废物特别是垃圾的收集和储放既要花钱少,又要不影响环境卫生。处置垃圾的方法主要是掩埋,少数焚化,也用于堆肥。掩埋包括填地、填坑、改沼泽地为场地和弃之于海。弃海即使近期未见不良后果,远期堪虑。 4)噪声污染控制。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交通工具。控制噪声首先是不用喧嚣的设备:或则改革工艺,如改铆接为焊接;或则改换机械,如用压桩机替代打桩机。再次是正确操作,如正确使用润滑剂,正确使用喇叭等音响设备。建立隔声屏障或建筑表面多用吸声、隔声材料,以及城市合理规划等等,也是有效的措施。 2 积极开展环境工程改造的意义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人类长期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要求。环境工程是针对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的建设项目,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改造活动。不管是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或者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积极开展环境工程改造活动均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1)改善社会环境。一方面,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摆脱传统区域格局的面貌,对旧城市大范围进行地质改造活动,环境工程可处理城市改造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思想提出,农村土地、森林等区域也不断开发开采,环境工程可指导人们合理控制生态资源,全面改善了社会生态环境。 2)改善经济收益。国家投资环境工程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可以引导其朝着“绿化环保”型城市发展;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优化调整,能够带动旅游业经济收益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3)改善生活质量。空气污染是目前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社会调查显示,空气污染加重导致社会群体的疾病发生率上升。开展环境工程改造项目,在美化周围居住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我国公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 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改造的促进作用 从本质上看,环境工程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活动。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前期勘测工作不足,工程施工期间常会遇到各种阻碍,影响了生态环境改造方案的顺利实施。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施工单位开始积极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其具体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地质状况。环境工程改造要立足于某地区的地质结构情况,以保证施工期间不会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如:城市地区建设绿色建筑物中,应掌握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为基坑工程的开挖提供有利的指导。掌握足够的地质状况可保证环境工程改造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各项土地资源。 2)收集实用数据。技术人员在勘测活动过程里可收集大量的实用信息,尤其是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环境工程规划的执行。如:环境工程需用到不同的园林景观,以此来美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勘测工作可收集相关的气候信息,为植物景观的选择提供真实的参考依据。 3)指导改造施工。环境勘测最关键的作用则是指导人员施工,使其能够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如:在高速公路周围设置“隔音带”,通常是种植高杆植物作为“防护墙”。经过环境勘测,施工单位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有了明确的指导,显着控制了公路噪音、灰尘等污染现象。 4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策略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1)准确分析。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 2)质量管理。环境监测站承担的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为环 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物减排监测等任务十分繁重,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监测的质量保证。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 3)完善体系。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综上所言,环境勘测是环境工程改造活动前期的重点工作,对后期施工作业有着多方面的指导作用。政府在指导环境工程改造期间,需强调环境勘测的现实意义,督促施工单位搞好工程监测活动。 环境监测论文: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问题的建议 [摘 要]本文针对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准确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三是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 建议 国家环保总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对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以监测数据的准、快、主为目标,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突破口”等规定。这使我们全力抓好监测质量有了根本依据。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高存在一定的隐患,数据不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监测能力不行,也就是说硬件不行,该测得测不出来,测出来的又靠不住。二是主观原因,人为改变监测数据,当然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变。尽管监测点位不能改变,但还是可以从中做手脚,比如可以在大气点位种植花草树木、在测噪声时可以控制车流量、在测水质断面时可以反复多次取样、选择最理想的数据……人为改变监测数据,主要是考虑到地方利益。如果涉及到排名、上级检查落实情况、出了事故要追查责任、评先创优……环境质量数据往高了报;如果上级申请治理资金,如果要说明能力薄弱急需加强……环境质量数据就可以往低了报。总之,上报的数据有利于地方的,监测数据就成了“利益数据”。数据有水分,其实早已算不上秘密,也不仅仅发生在环保部门,更不是现在才有。的年代,一亩地打上万斤粮食,土炉子炼出优质钢,那时的数据是“政治数据”,谁敢不信?前些年人口普查,发现南方一个省多出好几百万人口,听了吓人,好几百万相当于西方几个国家的人口,水分这么大,原来的数据是怎么出来的?根据这个人口数据做决策,岂不是出大问题了?环境监测数据不准,也会出大问题。地方上报的数据与情况不符,会影响到上级部门决策。近年来,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减排,地方按期完成了减排指标死命令,监测数据决定了地方是不是达标。减排数据是否准确国家说了才算,如果国家把关不严,减排就会成为“数字游戏”,环境质量得不到真正改善。地方发生污染事件时,监测数据更为要紧,因为要根据及时做出反应,如果数据不准,就会延误时机,增加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子孙后代的利益,针对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准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首先,从打造硬件基础着手,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建设,高标准配备操作台,及时更新水、大气、噪声等监测仪器,满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行要求。其次,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技术功底厚的环境监测队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大家出去参观学习,拓宽视野;邀请具有丰富监测知识和多年实际监测经验的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和操作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可以采用课堂讲解、现场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主要是污染源监测布点、现场采样、化验分析、编制监测报告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 实行不定期考核制度,及时发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人人有压力,人人有担子。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质控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工作,从点位布设到样品的采集贮存要严格执行《采样管理程序》。第二,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实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第三,利用空白实验、密码平行样、密码标样的测定来检查分析人员的操作技能、实验环境条件和仪器比对,利用标准物质定期对全站分析人员进行项目考核。第四,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人员比对、试验和仪器比对。利用标准物质定期对全站分析人员进行项目考核。 三、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是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应从数据的原始性、监测的规范性、监测的时效性、数据的合格性和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审核。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机制,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确保监测数据在获取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把监测数据差错率消除在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公正性。 环境监测论文:对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探究 1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以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为基础,只有运用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根据建设项目拟建地具体的环境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才有可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情况基础数据,才能够对其做出较为正确的、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对建设项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点、浓度、污染等级、分布概况等做出监测和分析,进一步评估和预计这些污染因素的变化趋势,最终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和依据。有了建设项目周围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再根据项目自身气象和水文等资料,构建、验证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模型,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环境监测计划提供重要依据。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最终体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成为该项目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核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计划,并将其在建设项目中得到执行,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成为环境质量控制和保护的有效预警手段。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实施环境监测,可以确定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是否达到了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同时,也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质量指标作出进一步验证,可以体现出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 2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限制,会出现环境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就会导致所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没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这样一来,部分环境监测数据的结果就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由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环境评价单位往往会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部分监测内容进行压缩或省略,有时候为了追赶项目进度,环境监测单位对于部分环境监测指标和数据的分析未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如对于固体废物或土壤监测分析的正常操作应当是让其在自然状况下风干或晾干,再磨碎处理,但操作人员为了节约时间而采用了烘干的方式,这样的检测结果就很可能不准确。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方面,可能受到设备、技术及数据统计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该监测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实际的运用价值,这造成了很多建设项目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只是为了走形式而设置,根本就不去进行监测。 3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必须强化环境评价单位以及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行动上去重视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建设项目拟建前的环境监测,为项目进行环保审批提供真实的、可靠地数据,在环境监测环节把好拟建项目的环保关。必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书以及环境评价大纲申报和审查环节,要求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对所监测指标和数据评审。建立并健全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时间、难度以及经费制约机制。划分的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必须与环境评价时间、环境评价工作量以及经费具有紧密的关联度,将环节评价时间和评价进度应作为建设项目环保评审条件,从源头上杜绝急功近利、速战速决的不良行为。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必须努力开发和应用诸如ES、RS、GIS等的新技术,精确测定和合理布局监测点位,采集到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绘制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片图,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总体来说,环境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为其提供基础分析数据。必须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预测和保护,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体现出建设项目真实的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监测论文: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 摘要:笔者在文中分析了目前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问题 前 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 结束语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②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③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④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环境监测论文:城市环境监测指标建设讨论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1引言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其环境监测站成立于一九八四年,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二级站,是固原市四县一区唯一的环境监测站,隶属固原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主要承担固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辖区内地表水质量监测、集中式地下饮用水质量监测、固原市区功能区噪声、环境区域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沙尘暴控制区监测;国控重点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以及污染事故仲裁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限期治理项目验收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自2007年环保部下发《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以来,固原市环保局多方争取资金,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但与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07】56号)文件规定的西部地区二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规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标准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2标准化建设得分情况对照环保部验收考核标准,自查得分见表1。 3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人员编制及结构 3.1.1基本现状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现有环境监测技术人员28人,平均年龄46岁,见表2。 3.1.2存在问题一是严重缺编。二是高、中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所占比例低,即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三是人员年龄偏大,技术人员年龄断层,青黄不接。 3.2监测经费投入 3.2.1基本情况 3.2.2存在问题市监测站2011年全年业务经费66万元,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缺口很大。每人每年最少需经费4万元,经费缺口98.54万元。市站现有大气自动监测子站四个,水质自动预警站一个,而经费一文不名,按标准化建设最低要求计算,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60万元/年;大部分基本仪器设备系上世纪80年代末期购置,超期服役,严重老化,新添置仪器只能靠国家、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配置,仅靠目前这两条资金来源渠道很难满足标准化建设需求,资金问题制约着市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 3.3监测用房 3.3.1基本现状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现有监测用房建筑总面积940平方米。见表4。站的站房面积[3]。 3.3.2存在问题没有环境应急监测专用设备用房,达不到标准化建设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要求,差距还有2010平方米。 3.4仪器配置 3.4.1基本仪器配置 3.4.1.1基本仪器配置情况《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必须配置的基本仪器共有39种,现有25种(数量达标的有22种),尚未配置的14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15台)[4]。 3.4.1.2用于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根据工作任务量确定配置数量的仪器情况《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必须配置的基本仪器共有46种,现有25种,尚未配置的21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20台)。 3.4.2应急监测仪器配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标准要求,应急监测仪器配置有27种,现有11种(1种数量未达标),尚未配置的16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11台)。 3.4.3专项监测仪器配置专项监测仪器是为开展生态、沙尘暴等环境监测所必须配置的。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标准要求,专项监测仪器配置有16种,现有6种,尚未配置的10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9台)。 3.4.4仪器配置存在问题在市级标准化建设128种仪器配置中,市监测站还有65种仪器的缺口,如水、废水、空气和废气中的部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土壤、底质、植物、生物残体、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应急监测等项目类别,由于仪器设备、试剂、技术等方面配备不足,仍无法实施监测,监测能力提升任务艰巨。 4对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 4.1人员编制及结构问题的探讨环境监测站作为专业技术部门,不仅需要配备先进的仪器,还要广纳贤才,注重培养人才,人才是环境监测站价值的最大来源。没有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标准化,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抓住了这一主体也就抓住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一是向政府申请增加编制,让环境监测专业的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二是向社会公开招聘监测人员,选拔热爱环境监测工作,懂理论、会操作的优秀人才,提高环境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三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目前市监测站吃大锅饭的局面,要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探索和落实工作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逐步减少在其位不谋其事、或不会谋其事的现象,多渠道分流单位“富余人员”和基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空出有限的编制,用以为单位增添新鲜“血液”,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为了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实行了提前离岗制度。由于提前离岗人员离岗后只腾出职称位子,还属于在编人员,因此,可自行组织考试补充工作人员;五是地方政府应适当下放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与调整的权限。在编制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由区(县)机构编制部门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设立或调整机构的文件为依据,自主设置或调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编制;六是探索和完善监测人员考试程序。要通过对笔试命题、笔试次数、面试考查等环节的科学、合理、多元化设计,将现今招聘统一考试靠“实力加运气”的局面扭转到真正的人才考查轨道上来;七是加强培训,为以后“培土浇水”,搭建优秀年轻技术人员成长“平台”。环境监测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行业,它的技术性、专业性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的高要求。人员素质不仅是影响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监测站实力的重要体现。从熟悉岗位到具有对监测结果做 综合评价、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异常数据迅速识别和判断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经验的积累。因此,人员编制和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及早筹划。 4.2对解决资金问题的探讨市监测站担负着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各类环境调查监测等大量基础性监测工作,要切实完成好这些任务,经费保障是基础。一是努力争取政府对环境监测站按全额预算保证经费;二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开展多种业务补助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和监测科研经费渠道,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规定的资金渠道;三是保证标准化建设中规定的业务补助、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用、购置仪器经费比例、仪器设备维护费及时到位;四是努力提高监测站自身的造血功能,拓宽费源;五是探讨监测站部分职能的企业化,部分自动站运行寻找第三方托管化的有效管理体制;六是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项目评估、经费使用、效益考核的监督管理程序,把资金投入和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严禁胡支乱花、购置不适当的高档仪器设备,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3对解决用房问题的探讨监测用房事关监测站的形象和根基。一是将原址即现有的1000平方米办公楼进行改造,改水、改电、改厕,重新装修,再将原址旧宿舍楼700平方米从住户手中收回来,改造成实验楼;二是向政府申请划拨土地,新建监测综合大楼,从根本上解决监测业务用房问题;三是多部门协调把地方某个大企业的排污费征收权在规定的年限内划拨给监测站,全部用于土地征用、监测大楼建设,解决监测用房问题。 4.4对仪器配置问题的探讨在市级标准化建设仪器配置中,市监测站还有一半种类的缺口。一是及时配置基本仪器如水、废水、空气和废气中的部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土壤、应急监测等项目类别仪器;二是结合地方环境污染特征,底质、植物、生物残体、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等仪器设备,在暂没有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可委托有资质单位监测;三是保证现有的仪器设备利用率,试剂、技术等方面配备的能力;四是探讨西部地区和本地区实际监测中,市级标准化建设128种仪器配置中每种仪器的贡献率和适用性。 4.5对提升监测能力问题的探讨监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监测站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监测人员、技术、经费、监测用房、仪器设备等各个方面的支撑,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成为影响能力提升的瓶颈,所以说标准化建设说到底还是监测能力的提升,由于历史等的原因,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欠账较多,基础差,和区内兄弟地市相比,已远远的落在了后边。因此,针对监测站所面临的问题,应及早筹划。 5结束语 环境监测常被比喻为环境管理的“尖兵”、“哨兵”、“耳目”,固原市监测站实际上就是基层监测站(四县一区没有设立监测机构),其监测能力的提高与否直接影响着全市环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市环境监测站要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努力提高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提升监测硬件建设水平,还要加强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只有这样,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环境监测站才能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为环境管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方法运用的进展趋势 前言 在21世纪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我们生存所在的生态环境。由于人为因素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造成土地和草地退化、酸雨增加、湿地破坏和水域生态失衡等现象。这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环境监测是生态科学管理的基础,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加强生态环境法制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对于我们国家这个发展中大国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政府在近一些年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监测的工作,虽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方法,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和准确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并争取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进行定时监测,以此为改善生态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1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是利用计算机、环境学和航空遥感技术等各种技术和方法对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相应破坏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1-2]。生态环境决定着我们生存的外在条件,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生息,因此生态环境监测对我们人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内外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研究也有一段时间,环境监测事业也随着人类的努力慢慢发展起来。 1.1国外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国外对环境监测的认识和起步都很早,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以自发监测为主,50年代以被动监测为主,60年代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新技术开始出现。70年代在环境学的指导下开始自主监测,在联合国环境署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球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自从那时开始国外的环境监测慢慢步入正轨,建立了比较完整和正确的环境监测系统。 1.2国内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我国由于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缺乏,致使对环境监测起步较晚。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这项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系统才慢慢建立起来。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建立了各类和各级的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站,80年代各级监测站对一些环境进行监测[3],一直到今天,我国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环境监测系统和网络。 2环境监测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各个项目指标进行具体监测和定量的方法。通过环境监测,得出生态系统中某一项目因子具体的状况特征,通过统计学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反映出该生态因子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在环境监测中,同一监测项目指标可采用很多种监测方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监测。在监测方法的选择中,一定要注意我国现有的条件,结合我国现有实际,选择出最佳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一般包括:①监测起止时间、周期;②监测目的;③监测频度;④监测的方法及使用设备;⑤数据的整理。 2.2环境监测的新方法近些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出现了许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它们进一步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度,并大幅度的减小监测误差。例如气相色谱分析仪(GCS)可以对工厂的氯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放物进行监测。离子色谱技术(IC)可以应用于饮用水、大气、土壤以及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环境监测,其技术优势是速度快、容易操作、选择性好和较高的灵敏度。在环境监测中也使用了3S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可以快速地监测生物体内的DNA的损伤程度[4-5]。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6]。硝酸盐微生物传感器可用来监测饮用水和废水,亚硫酸传感器可用来监测大气和废气,电位型和安培型传感器可以用来监测农药的残留量。 3环境监测仪器 环境监测仪器的优劣决定着环境监测质量,所以选择质高、合理的监测仪器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监测仪器的选择总体上要考虑一下这几个方面:①适用性在环境监测中所使用的设备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环境监测中由于监测项目较多,监测范围广,所选用的仪器要尽可能小,便于携带,便于测量。②科技性环境监测中要尽量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这可保证监测的质量,减小由于手工操作所带来的误差。③可操作性在环境监测中设备的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监测仪器要便于操作,容易上手,简单易学,易推广。④有效性在选用监测仪器要考虑具体的监测项目,选用质量性能优异、响应特性好、准确度高的仪器。目前我们在环境监测中经常看到的大型监测仪器有:遥感(Remozesensing)、地理图像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具体的环境监测仪器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①灵敏度高选用高灵敏度的仪器对环境实施监测,可以监测出环境中较小的变化,这可给我们的环境监测工作者以最大的环境信息,我们可应对不同的情况予以处理。②再现性好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环境监测的范围较广,务必要选择工作量较大的设备,以保证环境监测范围内的线性比例,提供尽可能多的数据量,这样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度。③稳定性好由于环境监测周期比较长,要选用输出特性随时间变化不大的仪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仍可准确监测环境质量,保证期监测的稳定性。④其他:在环境监测中,所选用的仪器要尽可能的体积小、物美价廉、结构简单、易于上手易于操作的设备,这样可以达到省时、省力和经济的目的。 4结语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对于我们国家这个发展中大国还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环境监测是对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监测[7]。我国应针对具体的生态系统和具体的环境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环境监测项目,定时定量补充一定的监测项目和设备,与此同时还要调整一定的监测系统和监测站。同时,需要尽快对这些补充的监测项目制定出具体的较为完整的监测流程和方式,在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局部完善的同时,要注意与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结合,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度,并可以大幅度的减小监测误差。未来环境监测面临的新任务和新问题是非常严峻的,科学技术提高是推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关键的突破口。我国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任重而道远,需要与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相融合,做到人与环境监测共进退。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 环境监测论文:探究环境监测设备的管制 一、仪器档案的建立 仪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前期我们要将仪器设备的购置申请表、招投标文件、订货合同、装箱单、合格证、仪器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供应商资质及验收调试记录等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归档。仪器使用时要将仪器进行站内仪器编号,以便管理。同时编写仪器的操作作业指导书或自校规程,将日常仪器的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维修记录、日常自校记录和历次仪器检定证书进行定期归档,真正做到逐台建立技术档案。同时根据上述信息,建立单位所有仪器的综合台帐,包括购买日期、生产厂家、型号、检定日期等相关信息,新购买的仪器检定合格后一并纳入管理。 二、监测仪器的检定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否与我们日常监测仪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计量法》的规定,我国分为强制和非强制检定二类。我们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多为强制检定仪器,需由有资质的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对于单位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我们可以自行编写自校规程和同期进行检定工作的开展。单位在每年初制定所有监测仪器的检定计划,结合上次的检定时间进行统一安排,最好将时间能统一到几段时间,时间安排在仪器校定有效期到期前二至三个月,及时与检定部门提前联系事宜。 三、仪器的日常使用 环境监测仪器大多为高精密仪器,对于仪器的使用环境均有一定要求,对于大型精密仪器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最好一室一类仪器,安装好除湿机、空调等设施。对于仪器的电源,应与照明用电分开,电源线单独接地处理,以减少电磁干扰对测定的影响。外出监测仪器在使用前一定注意现场监测环境,使用后一定做好仪器的保养。仪器使用前后均要检查所用的水、电、气等是否符合要求,建立每台仪器的使用记录和维修保养记录,记录下仪器的使用情况、维修保养等信息。对于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维修,维修完成后要重新对仪器进行检定,合格后才能运用到工作中,在可能的前提下应对以往监测数据进行溯源,确保仪器的精度准确和性能可靠。每台仪器根据站内编号,以彩色标识完善仪器状态标识,表明属于在用、检修、停用、禁用等状态,仪器检定后粘贴上检定标签。对于大型分析仪器应对所测的物质定期进行检测限的测定,以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 四、仪器的期间核查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是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要求的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对于环境监测仪器应该结合仪器的特点适时的开展期间核查。对于日常不够稳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频繁的检测设备;经常携带到现场检测的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对于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测量设备应进行仪器期间核查,同时核查应考虑实施具备的条件和成本等因素。我站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将电子天平、酸度计、电导仪、多功能声级计、智能烟尘采样器和综合采样器纳入了仪器期间核查,编制了其期间核查规程,在年初编制其期间核查计划,保证仪器在一个检定周期中间进行核查。核查不是校准,不需按其检定证书逐项进行核查。对于电子天平使用定值砝码进行核查,酸度计和电导仪使用标准溶液进行核查,多功能声级计以日常监测每次进行监测的校准前后值作为核查。智能烟尘采样器定期使用氧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标准气进行核查,综合采样器则是对流量和计时准确性进行核查工作。分别建立其核查记录,记录下测定环境条件、测定原始记录以及核查结论。当仪器使用中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怀疑仪器监测结果等情况都应适时开展仪器的期间核查工作。当出现核查情况超标时,应进行复查,查找原因,并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五、仪器操作人员培训 监测站每年都要按年初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但是对于仪器操作人员更应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仪器操作人员的培训对于仪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员的培训应分步进行,首先在仪器购买前,就要结合仪器特点和型号针对性的了解仪器的性能指标和简单操作、保养知识。仪器安装调试时,与厂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仪器的安装调试,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程序和保养维护程序,通过培训,达到独立操作和保养仪器的目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加强仪器操作训练,随时记录分析操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便于咨询专家解决。最后在使用仪器有一定经验后,可以适时联系厂家进行集中培训或参加学技交流会,解决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提高分析技术能力。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管理是一项重要性、细致性和基础性工作。监测仪器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精心细致操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论文:对推动城镇环境监测管理的思索 1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信息化建设是监测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在目前人为为主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当中,要对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总是会遇到各种阻力的,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制度不会一下子就实施。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系统固化的制度流程管理,就肯定会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使人们开始主动思考并作出决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使信息化管理技术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互融合,并且对窜逃的管理方式进行梳理、优化,最终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的约束下必将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 1.2信息化是工作方式的变革环境监测信息化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尝试性使用计算机到90年代末这种运用系统来解决问题的阶段都以失败而告终。构建先进的检查业务管理系统不仅改变了管理模式,也改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方式。管理信息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优化岗位工作的内容和流程,这样的固化直接使工作机械化、格式化、制度化,加强了工作的规范化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样就提高了工作处理的规模化和批量化。 2环境监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信息化在当前的环境监测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优势已经充分的显现了出来,例如其高效性、便捷性和准确性。 2.1环境监测中数据管理的运用数据管理和存储对这种监测数据通过自行研发的软件进行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一系列的管理操作和数据的备份、恢复等方面的储存操作,使原来分散、杂乱的数据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软件自带的计算、统计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这方面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人工填表、汇总数据等传统的方式,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有效性。但是现在我国很多的城镇环保机构的监测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水平十分低,很多无法运用数据管理完成数据录入和传送的工作。 2.2自动监测设备的应用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在城区安装了空气的自动监测设备,通过自动监测来进行基本的运行管理。这种自动空气监测系统可以24小时的对大气环境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测,监测人员只需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对自动站的工作状况进行查看,还可以自由读取监测的数据、控制监测站的运行等。同时,设备的相应配套的软件也可统计汇总监测数据,生成图表和变化曲线,使监测的工作人员能够实时的掌握空气质量情况。这方面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设备来控制仪器工作,它的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等。 3信息化在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信息化技术在城镇的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水平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信息化技术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技术性和专业性也很强,而城镇的监测站很缺乏专业性的计算机人才,这直接导致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长期停留在低水平状态。要想提高城镇的监测信息化我们的领导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工作人员积极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对计算机的基本运用、网络传送和数据汇总、管理等逐步掌握。 4结束语 信息化是城镇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动力。通过加快实现我国城镇的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进程来实现我国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水平与金融、电力等行业来说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充分引进国外的先进的、规范的环境监测的方法,通过在项目规划、进度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使我们的城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更优质、高效地完成,为进一步实现城镇的环境监测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技术支持。 环境监测论文: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任务及特点、生态环境指标的建立、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生态变化趋势预测预报等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 环境监测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1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正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除了常见的各类污染因子外,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灾害性天气增加,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加剧,洪水泛滥,沙尘暴、泥石流频发,酸沉降等,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促使人们重新审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上看,环境保护是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为终极目标。对环境监测,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因此前者强调“局部剖析”,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而后者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技术规范。本文主要结合国内情况拟对生态环境监测作一全面介绍,以期大家共同努力来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的开展。 2生态监测 所谓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的定义不很一致。美国环保局Hirsch把生态监测解释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改变。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如近年来积极开展的福建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河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较早,近几年又做了大量工作的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应当看到,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必是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证。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水文学、环境经济学、人文物理学等的理论和实践对生态监测更是大有裨益。 3生态监测的类型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这类划分突出了生态监测对象的价值尺度,旨在通过生态监测获得关于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现状资料、受干扰(特别指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承受影响的能力、发展趋势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3.1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3.2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4生态监测的任务与特点 4.1生态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4.2生态监测的特点 4.2.1综合性 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 4.2.2长期性 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北美酸雨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4.2.3复杂性 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4.2.4分散性 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5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5.1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人文景观、人文因素等)、一般监测指标(常规生态监测指标、重点生态监测指标等)和应急监测指标(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性生态问题)。 包头市环境监测站将包头生态监测指标的设计拟分为三个层次和三个要素。三个层次为:优先指标—-目前的必测项目;常规指标—-应开展的项目;选择指标—-应完善、充实的项目。三大要素为环境、生物、社会。环境要素包括气象、水文和土壤;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社会要素包括人口和经济。并按照自然状况及其生态功能将包头市由北向南划分为五大景观系统,即草原牧业景观;低山、丘陵、农牧交错景观;山地景观生态系统有其对应的指标体系以及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例如,低山、丘陵、农牧交错景观生态系统以旱作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其主要生态问题,监测内容为土层厚度,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山前平原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包头市粮食和蔬菜生产区,突然的问题是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工业污染,相应的土壤指标监测内容为有机质含量、pH值、含盐量、化肥有机肥施用量、重金属、氟化物含量。 湖南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的陆强国主要依据湿地功能原则和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对环洞庭湖区域面积为18720km2(包括湖北部分)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进行了功能区划,即淹没区、湿地农业区和台地山岗区,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结构特点、生态目标和社会经济因子,拟出了湖泊湿地生态监测整体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虽然作者是从研究洞庭湖出发,但由于其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具有广泛适用性,并且出发点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区的特点,因而我们认为该指标体系对湿地生态监测具有广泛借鉴价值。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王洪庆等从与以往农业环境监测的比较着手,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特征,制定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和具体指标。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高怀友等以条件指标和压力指标划分,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具体参评因子。 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付运芝等人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宏观角度划分为陆地、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对这两大系统又进行细分类,提出陆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八个部分,即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植物要素、动物要素、微生物要素、地质要素、人类活动要素。建议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如下十个部分构成,即水文气象要素、水质要素、底质要素、浮游植物要素、浮游动物要素、底栖生物要素、微生物要素、底质要素、人类活动要素。并给出了每一种指标体系要素的具体监测内容,监测工作者实际应用时可适当增删。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生态监测本身能否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变化和趋势。因此生态监测指标选择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功能及不同生态类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对环境质量和价值的要求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从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问题、所受的环境压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生态监测指标可分为条件指标和环境压力指标,其中条件指标又可分为反映指标、暴露指标和生态指标。反映指标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在各层次上(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组合状况的环境特征的指标;暴露指标是关于反映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压力大小的环境特征指标;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另外,笔者认为在制订指标体系的同时,应多在为达到生态系统目标,各指标内容的优化目标的确立上做工作。 5.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生态监测的前提。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可作为监测指标的众多要素中,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5.2.1代表性 确定的指标体系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5.2.2敏感性 要确定那些对特定环境敏感的生态因子,并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以此反映生态过程的变化。 5.2.3综合性 要真实反映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多种指标体系。 5.2.4可行性 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同时要便于操作,并尽量和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挂钩。 5.2.5简易化 从大量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的指标进行研究。 5.2.6可比性 不同监测台站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应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 5.2.7灵活性 哪怕对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应用时指标体系也应作相应调整。 5.2.8经济性 尽可能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 5.2.9阶段性 根据现有水平和能力,先考虑优先监测指标,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也可分阶段实施。 5.2.10协调性 多数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尽量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相协调,以便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提出的各种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如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四原则,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指标四原则和农业生态监测指标五原则,与上述原则都是一致的。当然,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除受技术条件和人力、财力因素制约外,对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仍需在实践中考察和检验。 5.3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 优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对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进行评价的最大的要求。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生态监测主要限于污染性生态监测,现有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生态监测评价经验不多,对生态系统规律认识不够,因此确定当前优先监测指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属于污染的生态指标仍为当前优先监测指标。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影响的指标的监测,在当前亦显得十分迫切,需尽快列入优先监测指标。我们高兴地看到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适应,一些地区已经将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生态环境监测有直接服务于生产的趋势。 下列指标在我国当前开展生态监测时可列入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中: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或植物区系位移的监测;珍惜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沙漠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监测;生态脆弱带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农田和荒漠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主要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水土流失、沙漠化及草原退化地优化治理模式的生态平衡的监测;各生态系统中为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等。 6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象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编制生态监测项目报表,针对提出的生态问题建立模型、预测预报、评价和规划、政策规定)。 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干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 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三S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三S技术 ,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三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资源与环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RS和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促进以定性描述为主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过渡,实行时空的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预测未来。 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 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三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7 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2001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学术交流会上,提交的158篇论文中,有关生态监测的论文仅16篇,约占10%,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由于人口和资源的压力,过去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使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已十分严重,特别是占国土总面积1/3的广大干旱半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对荒漠生态监测的研究在国内开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环保科研所1984年接受“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工作。中科院在新疆建立了阜康、策勒、吐鲁番等生态实验站,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其所属的53个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袁国应等自1987年起开展了荒漠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定位观测研究,历经5年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指标体系。陆强国根据洞庭湖湿地功能区特点及生态目标,拟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张建辉等对农业监测目标与监测指标体系选择进行了探讨。宋国利等提出了北方森林、农业、矿业开发生态监测指标。沈志介绍了物候学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宏观生态监测有了一定的进步,3S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生态监测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明显优点,是宏观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六五”期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均包括生态监测内容。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全区气象卫星NOAA-12五个波段影象数据,完成了全区土地荒漠现状的评价工作。利用遥感技术对热带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森林火灾后生态变化遥感监测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中国北方沙尘灾害特点及其下垫面状况、金衢盆地土地退化、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内蒙古土地盐渍化典型区域动态监测、广州珠江口、太湖水体污染、大连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利用GIS系统预测预报模型对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等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地退化预报、景观生态退化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测和应用国土资源卫星数据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初步建立了生态环境的遥感识别标志等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牧场产量、农作物产量、资源调查、水土保持状况和灾害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宏观生态监测积累了经验。其中热带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遥感监测课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原称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西双版纳自然保护资助合作项目,由中方和比利时遥感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利用多时相遥感图象判读,系统分析了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其结果经地面实况验证基本属实,为结构极为复杂的热带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探索了一条新路。笔者认为利用3S技术解决生态环境监测问题要注意GPS,GIS,RS三相技术的结合,利用任一技术要想对环境进行综合监测评价是不可能的。RS象片应用进一步提高判读和分类精度,涉及计算机分类精度的提高,需利用已有信息资料辅助区划,利用技术人员协助判读,利用GIS产生辅助判读因子,同时加强地面调查工作。 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8 结语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网络工程论文:论对通信网络工程施工管理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施工 管理控制 论文摘要:一个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施工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普遍实行了项目经理负责制,特别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在施工企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工作已越来越被企业的老总们所重视。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企业的兴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已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的头等大事之一。 一、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原则 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社会主义商品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通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长,是"百年大计",是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自始自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人为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人作为施工的直接组织者、操作者、指挥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不断学习通信施工的规程、规范和标准,以提高人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因此,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项目管理者联盟 。 3、"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这是确保工程项目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质量标准是评定工程项目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二者是经过科学论证后而制定的。工程项目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要经过严格检查,以测试的数据说话的。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地、公正地、不持任何偏见地、遵纪守法地处理问题,杜绝不正之风,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的态度。 二、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因素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事前对上述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作为控制对象,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对施工队伍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养,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激励人们的劳动热情外,还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工程质量出发,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完成,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无技术知识,有意违章的行为和苗头,要坚决制止。总之,在使用人的问题上,项目经理应从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全面加以控制。 2、材料控制,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是关键,器材是保障,项目经理要了解器材的质量、性能、特点、技术参数。必须把好材料的质量关,正确合理地使用。特别是通信线路方面的器材,更应该注重适用于使用地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因素,掌握信息,验证产品的合格证,使用许可证、入网证,杜绝"三无"产品,以旧充新,以坏充好的伪劣产品,避免器材质量问题而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3、机械控制,工程项目经理不但要用好人,正确检验好器材,还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机械设备和仪表等,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测试方法、技术要求,选用合理的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和仪表的校正。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4、方法控制,项目经理要懂得制定施工方案,做出施工组织设计,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还应切合实际,解决施工难题,加速进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确保质量。 5、环境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由于点多面广,施工周期长、流动性大等特点,对不同的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也不同,要根据工程技术环境、劳动环境、工作环境等具体条件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杜绝"野蛮"施工和违规施工,保持器材工料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的方法 1.对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在整个施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具备一有知识二有经验的前提下,抓好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因为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甚至同国家财产和安全,社会环境的安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最重要一环。******主席说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战略……"。工程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项目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应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既要对建设单位的成果性目标负责,又要对企业效率性目标负责,切切实实抓好每项工程的质量。 2.例如程控交换机软件测试时,调测人员贪省时省力,对常用的、重要的数据指令都逐一测试,而对个别尚未开放或开发的新业务功能以及日常维护中难于用到的数据命令,不作测试,在软件测试签收本上以"OK"填上交差。在竣工验收时不可能对每条数据命令一一验证,交付使用后,需要用到这些命令时,就暴露出问题,命令无法使用。上述的两例不难看出,不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控制,不在施工过程中严肃认真排除一切有害于工程质量的因素,不按施工规范要求,是很难保证工程质量的。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涉及的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工程项目生产流动,结构类型,质量要求,施工方法,建设周期,自然条件等不同情况,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必须抓住、抓好。施工质量控制控制原则。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 3.要经过严格检查,以测试的数据说话的。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地、公正地、不持任何偏见地、遵纪守法地处理问题,杜绝不正之风,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的态度。 4.通过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等方法来实施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因而对技术资质证明文件,开工、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器材质量检验的报告,工序质量动态统计资料和控制图表,工程质量检查,问题的处理报告,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而现场质量检查,是通过目测法,实测法,试验检查等对工程项目开工前、工序交接、隐蔽工程质量检查的具体方法,必须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追踪检查来实现的。 网络工程论文: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的实用性 1基于云桌面虚拟化技术视角下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中应用瓶颈 1.1城市云网络造价信息管理数据不够完整 城市云网络造价信息管理数据不够完整,当前许多的造价信息系统资料存在误差,没有做到全面的分析处理。一般城市云网络工程投资费用都是由造价信息来决定的,因此不完善的信息则会错误的指导造价工作。 1.2在造价过程中信息管 ! 在造价过程中信息管理方法不够合理,导致整个造价结果难以达到理想要求。例如一些城市云网络企业在进行造价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忽视一些细节因素,最终给整个造价工作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1.3动态造价信息没有形成监控管理,造成造价失控 一般情况下造价工作是一个动态工程,会随外界变化而变化,然而许多的城市云网络企业却未能对这种动态造价信息实施监控管理,轻视了它的动态影响。最后,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发展研究市场,整个发展市场比较的混乱,不利于整体管理。例如现阶段很多的造价运用技术比较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的局面,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现状,非常不利于它的运用发展。 2有效改善这些应用问题的主要措施 2.1城市云网络企业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造价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例如组织一些专业造价信息人员对所有与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信息基础有关的资料进行详细地整理与不断地完善,确保它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它的实际运用作用。 2.2对造价过程中信息管理方法的选取必须要建立在实际情况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造价管理要求 例如城市云网络工程企业必须要重视一些细节因素,不可其实它的实际作用。另外对于那些毫无意义的信息必须要革除,针对性的采用有价值的造价信息数据,以免它干扰造价工作。 2.3城市云网络企业要很好地把握好动态造价信息,时时刻刻要对其进行监控管理 例如企业设立一个动态造价信息管理研究部门,对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并且第一时间反映给造价研究部门,以便他们及时地调整造价设计方案,提高整个造价的准确程度。任何一项技术都得需要形成一个整体研究发展的体系,否则就会出现恶性发展的现状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城市云网络造价管理市场,使之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例如可以建立一些法律机制,来有效规范这种恶性竞争市场,从而把它们逐步引向标准化发展市场,最终使它的运用范围更广。 3未来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在城市云网 络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发展方向基于城市云网络行业的发展又满足了城市云网络企业的利益需求,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建设要求的。因此未来我国针对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在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情况除了要进行有效的解决与改善外还要明确确定出它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发展的质量,更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大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让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在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中形成一种标准化运用体系,要将所有的运用技术与方案进行去粗取精,使之变得越来越规范化与系统化。另外还要使它逐步走向国际化,为我国城市云网络事业发展打开前进的大门。 4结束语 自从我国缴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对城市云网络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它成了国家重点投资的的对象。但是一直以来它在造价过程中所存在的设计管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普遍存在造价失控的不良现象,招标、设计、施工等阶段都没有对造价工作进行很好的把握,为企业带来许多额外的花销。虽然我国现接阶段还没有完全运用,但是只要长期不断地进行改善与创新,并且合理地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运用技术,就可以提高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在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效果,也为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论文 1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工程项目中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对各种记录、数据的实时采集,以配合项目工程管理对海量数据信息的依赖。对部分关键项目步骤的信息实时采集,可对工程项目的有效运行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从而提高管理质量。 (2)全面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各项目单元的交流速度,提高沟通效率。还可以帮助监管人员实时管控项目工程的进程,及时更正问题的同时也可降低相关项目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供工作人员完善信息细节,对历史信息及时更新,降低手动操作的工作强度并有助于快速查询,保证项目管理的高效运转。 (3)全面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各项目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使信息在各部门间的传递更加快捷。省去项目人员会面交流的步骤,同时也可以保证所传递信息的及时准确性,从而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4)项目进程中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对相关详细信息实行数据存储数字化,便于存储和使用。在后续的项目进行中可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比对,为后期的运转提供有效依据。 2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步骤 2.1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的建立 在项目信息管理建模前,首先应通过调查全面了解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相关事项,明确开发应用目标,根据调查得到的有效信息包括项目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确定工程项目的整体模块结构,通过连接服务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必要设备实现信息的处理。项目信息管理的建模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建立 工程项目的信息编码,即将项目进行中的各种信息操作步骤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是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便于信息的储存,也方便操作人员理解运用。通过对不同用途类型的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使组织信息结构更加清晰,促使工程项目的进行更加流畅。 2.3项目门户网站的建立 建立项目门户网址即将项目信息汇编后进行分类管理,再以网页的形式清晰的显示出来,是组件信息服务平台的最有效方式。通过能表示项目核心思想的图片、视频等展现项目中的技术优势。项目信息管理能够通过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各种数据和系统进行分类管理,让信息更便于处理和交流,提高信息的流通程度和流通速度,加快工程项目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始终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管理,因此对于信息化的全面的认识以及较高的技术水平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一环。只有全面信息化的理念能够渗透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进程,才能保证信息处理的流程高效有序的进行,才能实现良好的信息管理。针对那些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入的员工应加强认识与态度的教育工作,达到项目范围内信息化意识的基本普及。事实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还有利于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3.2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相吻合的企业文化 与信息化管理相吻合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整个信息管理工作的展开,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好的企业文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和的企业文化则会起到抑制甚至阻碍作用。为避免信息化设计与实际管理向分离,建设合适的企业文化对于整个项目进程的推进至关重要。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从而使办公室办公及设备具备自动化。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同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使我国各项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的管理建设中,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智能化将企业实现信息的共享,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联系,促进相互结合、相互发展的趋势,还能够使信息得到快速传播,增加信息流通的高效性。②网络通信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也尤为重要,通信系统的建立主要以企业为主要核心,加强各个部门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通信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高效化特点将信息进行传送,并且能够通过同一窗口的建立使信息共享,既能够加强联系,使企业内部信息管理高效化运转,还能够节约资金的投入,达到企业的高经济、高效益发展。 3.4培养合格的信息人才 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始终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一环,只有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团队,完善相对独立的培训机制,使企业员工都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储备,最初对于内部信息系统的低难度工作能熟练的操作,直至后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工作,进而在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能力水平,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徐磊 单位:黑龙江电信国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工程论文:BP神经网络工程造价论文 1工程造价的模型 1.1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模拟模型 对BP神经网络模拟模型建立的基础,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大多数人们都是没办法确定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把这个值具体是多少确定下来,而是从另一个方面考虑,根据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估计实际的造价落在某个范围的机会会大一些,这个思想就是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模拟模型的理论基础。 1.2人工智能模型 工程造价估算专家系统,是通过人工智能,加上知识库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可是这种人工智能模型主要靠专家的知识,来对工程造价进行估计计算的,但是估算的结果是被估算人员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的,不同专家的性格,知识面的宽窄,经验丰富与否、都是不确定因素,几乎可以会所不一样的估算专家所得出的结果都不会一样。这种方法很容易带有个人偏见和片面性。受专家的主观偏见性较强。 2BP神经网络模型构造与算法 2.1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1985,D•E•Rumelhart等人组成的PDP小组提出的一种神经网络模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结构是利用误差反向传播来消除误差的,它有三个层次,有一个输入层,第二个是隐层,最后一个当然就是输出层。在训练估算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输出值和我们预期的期望值,他们之间所产生的误差,逆向思维,去求解输出层单元的一般化误差,然后再把误差进行反向传播,把隐含层单元的一般化误差求解出来,并最终调整输出层和隐含层,包括输入层之间的连接权,还有连接权与隐含层和输出层的阈值,最终目的就是让系统误差达到我们可以接受为止。当先前的系统误差达到我们所需求的时候,权值和阈值就变成了固定不变的了,这样我们再通过反向逆推,就可以测出我们这个项目的未知信息。这就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2.2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的步骤 (1)我们首先确定模型输入层,隐含层还有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并且以此为依据,确定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参数;(2)神经网络只能处理-l~l之间的数据,所以在输入网络时,我们不仅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还要对隐含单元和各个单元输入信息进行求和;通过反向逆推之后得到本单元的输入信息。所以对原始数据,隐含单元输入模块规范化细致化是非常重要的;(3)隐含单元的输出值可以根据神经网络操作模型得出,只要我们把net信号经过一次激发函数的处理,可以得到这个隐含单元的输出值;(4)对于输出单元节点,我们只要对前一层的隐含层单元输入信息,并且加权求和后,就能得到该单元的输入信息。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快捷;(5)对权矩阵的调整,因为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近似实现任意空间的数学映射。所以我们假设,如果神经网络输入单元数为M,输出单元为N,则在m维欧式空间尺中会有一个有界子集A,存在着一个到n维欧式空间,那么R中一个有界子集F(A)的映射。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程造价估算模型 3.1定量化描述工程特征的因素 什么是工程特征,在BP神经网络中所说工程特征,就是指不但能表示工程特点,而且还能反映工程的主要成本构成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参照历史工程资料的统计和分析,进行工程特征的选取工作。选取完成之后,再根据专家的经验来确定,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典型住宅工程的造价组成进行分析,然后对建筑结构参数的变化和别的工程做一下对比,通过以上两点得出的结果,分析这些因素对造价的影响,依照以上的理论方法,我们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最终把础类型,结构形式,建筑层数,门窗类型,外墙装饰还有墙体材料以及平面组合等,这7种因素作为工程的主要特征。不同的建筑工程有着不同的类型,比如说结构,可以是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等;砖条基和钢筋砼条基础等都可以作为基础特征,对于这样的特征选取的多样性我们称之为特征类目,通过工程特征不同类目的列举,再跟据定额水平,工程特征对造价影响的相关性,这些对平方米造价的改变,对工程定量化的描述可以主观的给出对应的量化数据。 3.2建立估价模型 工程造价估算的指标体系到该项目的单位造价的非线性映射,就可以统称为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估算问题。BP网络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以任意的精度去逼近任意映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上文说的BP网络采用的是三层BP神经网络结构,不同于其他的电脑估算网络。不仅是因为该模型的输入单元为7个,还有他们的项目样本特征也不尽相同。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已经经过我们优选的模型特征,做为参考估算要素,然后再通过项目工程造价估算中,我们所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已知样本,采取对样本的神经网络训练,最后根据以往的大的数据库,提取类似的项目估算值,然后才能对其它特征的项目进行估算。这样我们只需要输入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值,BP神经网络就可以在该项目的单位造价的非线性映射中给出该项目的单位造价。 3.3检测结果的分析 上面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际实验得知了这两个固定不变的数字,然后我们可以用程序值被收敛后的网络,对现在要进行求解的数据进行检测,在测试后,如果发现总体误差比率较小,那么就满足我们初步设计的概算需求了,同时对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需求也已经基本符合了,这些结果能有好的保证,全是依赖我们所选择的模型的宽度够用,模型在所有的因素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估价模型的计算才较为成功。几个工程估算的好坏也不能代表所有的项目都是完美的,也有个别工程造价估算误差大,因为电脑毕竟是人在给其输入程序,电脑的经验,还有就是对一些特征的学习不够用,本身的知识储备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对样本数量的学习始终是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挑选的样本也不可能针对这个工程而言都是符合这个项目的特性。虽然说BP神经网络模型有这样无法控制的缺点,但是和其他的造价估算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还是可圈可点的,其优点和其他的造价模型相比较优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在以后的估算中,随着样本的不断充实,数据的不断积累,经验的不但丰富,其估算的误差也将不断缩小,这些方面的补充,在以后的估算中,必定会取得非常完美的成绩。 4总结 因为企业如果采用神经网络估算,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样本来训练网络,所以在工程特征的向量选取,还有训练样本的选择上,神经网络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代经济经济的发展,神经网络模型在现代经济非线性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继续向前走,争取让神经网络模型在中国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作者:余剑 单位:安徽众望工程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网络工程论文:通信网络工程监理论文 一、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现状及特点 1.技术含量具有差异性 由于通信工程的类别较多,因此对于不同的通信工程所应用到的通信技术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通信工程监理的过程中,需要在了解不同通信工程所应用的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的相关操作进行客观地监督管理,从而保证整个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管理范围较广 由于通信工程所涉及到的施工范围较广,例如移动公司的3G工程,其通信范围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各个地区,因此与通信施工相应的监理工作的管理范围也随之增大,加大了工程管理的难度。 3.监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监理工作并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相关的工程监理工作则需要通信企业根据自身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摸索,进而提升其整体的服务水平,在摸索相关的监理经验的过程中,企业难免会出现“碰壁”的情况,从而降低了通信施工的质量。 二、网络图技术在通信工程监理中的应用 1.网络图技术特点 应用网络图进行通信工程的监理工作能够直观反映出工程的整体施工时间和施工进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各个施工环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描绘从而确定最佳的施工线路并提升通信施工效率。另一方面应用网络图进行通信监督管理工作也有利于整体劳动时间的确定,从而方便了相关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的合理分配,提高了通信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 2.网络图应用于通信监理中的工作流程 一般按照网络图可将监理流程划分为施工前期的准备阶段、网络图完善阶段、施工时间计算阶段、编制可行网络计划阶段以及对基于网络图的网络施工技术优化和实施阶段。 3.应用网络图实现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优势 3.1优化工期 将网络图应用到通信工程的监理工作中可以使相关的监理人员对通信工程的工期具备整体的了解,从而合理地推迟对非关键性环节的施工时间并提前对关键性环节进行施工,从而提高整个通信施工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当不同施工环节存在相同的施工时间时,监理人员可以根据网络图率先对资源消耗强度较低的工程环节开展施工工作,从整体上缩短施工工期。 3.2资源优化整合 根据网络图,监理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对通行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中所应用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并从施工的整体工期出发,实现对相关人员、设备和材料的优化配置,从而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进行阐述,并结合我国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特点及现状,对网络图的技术特点以及将网络图应用于通信工程监理工作中的优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可见,未来加强网络图技术在通信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的通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作者:纪玩波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第七分公司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教课的革新 1“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老旧,没有及时与现有的技术衔接。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喜欢实际的动手操作得出结果,这与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冲突。教学考核过程比重不合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年轻教师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很多年轻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进行教学工作,实际教学经验不足。由此可以得出,“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建设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同时解决以上的几个问题。 2“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教学改革 针对“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材选择方面,要选择一本主教材和几本辅助参考书,主教材的选择要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辅助参考书的选择要有助于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针对实验设备的缺乏,可以采取选择用虚拟机VM和思科的模拟软件Packet来解决,虚拟机VM主要用来解决“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中网络操作系统中常用服务器的架构,比如Web服务器、DNS服务器、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WINS服务器等。而模拟软件Packet主要用来解决“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中网络设备的配置,比如交换机、路由器基本配置的模拟,还有一些网络工程项目组网的模拟。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达到实际想要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及时的更新教学大纲,与现有的新技术做衔接,针对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在案例中贯穿理论知识点。同时可以尝试任务驱动法,把课程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实践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大胆改革创新的能力。 要优化教学考核的方式和比重,使考核方式和比重更趋于合理化。针对年轻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和工作经历,应多鼓励年轻教师去企业实地学习,并坚持良好的听课制度,向老教授们学习。根据当前《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来看,越来越重视实践操作和安全管理,而社会对组网技术和网络管理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也逐步转变为坚持理论够用、实操为主。同时考虑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定位,学生的实际专业知识的接受度,我们采用了案例式和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把大的内容细化为小的模块,在讲授每一个模块中都穿插案例,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们把“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的课程划分为五大模块,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第二、三、五这三个大模块。在第一个模块里,我们讲解网络工程的基础知识,比如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工程的概念、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子网划分、常用的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网络接入设备、网络互连设备中交换机和路由器,网络安全设备和无线局域网设备。采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用VISIO绘制网络拓扑图,同时让学生实际观看常用的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在第二个模块里,我们讲解交换机配置的基本命令,交换机的VLAN技术和生成树技术,路由器配置的基本命令,路由协议的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网络地址转换。我们采用思科的模拟软件packet来完成实际的案例教学,案例有三层VLAN的通信、生成树配置、静态路由的配置、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的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L和网络地址转换NAT的配置。 在第三个模块里,我们讲解网络操作系统中服务器的技术与应用,包括常用的DNS服务器、DHCP服务器、FTP服务器、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WINS服务器、流媒体等服务器的架构。我采用虚拟机VM来完成这些常用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这样既方便又易于理解。在第四个模块里,我们讲解网络安全技术中的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采用的案例为软件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在第五个模块里,我们讲解网络的规划和设计、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工程的测试与验收,案例教学采用实际的网络工程规划书来讲解。在整个基础性案例完成以后,再来几个综合性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牢固的掌握所学重要知识点。 为了更好的适合本课程的课程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程考核达到良好的效果,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占比50%,期末考核占比50%,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上机,其中重点考核上机,占比60%,学生通过上机来完成每个模块化中的案例,而考勤和作业各占20%。期末考核则采用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完成一个网络工程的规划,把五大模块全部贯穿进去,从而可以实现模块的分散练习到集中练习,进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本文分析了“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举措,引入模块化和案例式教学,优化课程考核体系和比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继成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系 网络工程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置思考 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 近两年来,我系邀请了一些知名IT企业人员来校进行课程设计指导,其中,先后两次邀请了长沙“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人员来校协助指导2007级、2008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公司派来了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与我系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课程设计以“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2],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内容很“泛”,且与其他课交叉的内容较多,不同的教材其内容大不一样[3-5]。我们目前使用的是石炎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用教程》(第2版)。 在选题时我们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体现“目标性”,从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整体考虑该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二是要体现“工程性”,计算机网络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性质的课程,是需要在实验室动手操作的;三是要体现“可行性”,包括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可行性;四是要体现“自主性”,对课程设计题目教师只划定一个大致框架,要求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最后,我们确定此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XX公司/学校网络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校园网设计,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网的设计。要完成该课题的设计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知识,如网络需求分析、网络规划、设备选型、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选题、专题讲座、项目实验、规划方案撰写、答辩等几个环节。(在确定选题后,由公司人员进行5个专题讲座,每个讲座3~4课时,内容包括:①网络技术行业分析与企业网络规划,②企业远程接入网络解决方案,③企业分支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④企业总部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⑤广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HDLC与PPP。每一讲均有精致的PPT,图文并茂,站在企业的角度讲解,介绍大量工作经验和案例,传播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并非理论课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扩展了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听了之后收获很大,初步了解了公司在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每一专题讲座之后,要进行1~2个项目实验。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结合实际编写了较详细的网络工程实验指南,还开发了用于实验的模拟器。每一专题讲座之后,需要在模拟器上完成1~2个项目实验,如“小型企业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分支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总部局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广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网OSPF项目实验”、“企业网Internet接入与NAT项目实验”等[6]。所有实验(包括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全部安排在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真实的网络设备来做实验。在实验时我们加强了实验指导力量,公司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一起来指导实验,保证了实验效果。如果课堂上没有完成实验任务或者需要巩固实验内容,学生还可以回寝室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模拟器,继续做实验。(学生完成专题项目实验后,基本上掌握了构建企业网的技术要领,可以进行网络方案设计了。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网络设计案例参考,并简述其基本框架,使学生明了设计方案从结构上应包含哪些模块。我们按学号顺序分组,每4人一组,按学号顺序分组可避免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几个组而成绩差的集中在另几个组。 设计方案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公开答辩,4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模拟网络公司的形式设计一个网络规划竞标方案,并设“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每个同学扮演一个角色在讲台上演讲,并现场回答提问。学生充当上述角色时感到兴奋且有压力。他们积极性非常高,小组人员既分工又合作;既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又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攻克难关,认认真真讨论技术要点,加班加点写设计方案。(方案初稿形成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经反复修改后打印成册,参加课程设计答辩。每个小组答辩时间在20分钟以内,均要做好答辩PPT,4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陈述各自的内容,并现场回答答辩组的提问,评委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是根据出勤、实验和规划方案撰写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的。其中出勤占30%,实验情况占30%,网络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40%。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 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 设计的特色上面是我校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一些做法,从两届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来看,它体现了一些特色——“二一一”特色,即“二合”、“一作”、“一演”。“二合”是指“校企联合”和“虚实结合”,“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校企联合,互利多赢。我系已在多门课程中实施校企联合式的课程设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请IT行业的公司来校指导课程设计,以达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首先,它确保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切切实实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这是我们开展校企联合式课程设计的初衷。其次,学生足不出门就了解到IT行业的行情,了解项目开发的最新技术,从而能早一点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明确该往哪些方面去努力。第三,高校教师有高学历高职称,但不一定有高技能。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师资,像网络工程这样的工程型专业,需要教师具有工程能力,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这种能力。 请企业人员协助指导课程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了解行情,改进教法,提高项目开发能力。第四,公司派人协助指导大学课程设计是一次宣传自己公司的好机会,公司可以物色优秀学生,也可以吸引学生去公司实习实训,带动经济效益。虚实结合,实验为本。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建一个中档次的网络工程实验室一般需要40~60万元,而且台件数受经费的限制不会太多。进行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用到大量的网络设备,建设多个网络工程实验室成本高。为此,我们通常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虚”是指用仿真软件来进行虚拟实验,“实”就是用真实设备来进行真实实验,两者结合可以构建出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虚”来解决台件数不够的问题,节约投资成本;通过“实”来解决一个真实可信的问题,使学生眼见为实。如Cisco公司的PacketTracer是一个很好仿真软件[7]。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也开发了一款很优秀的虚拟软件,在课程设计时我们用这款虚拟软件进行了专题项目实验,效果很好,由此构成的虚实结合的网络实验环境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组协作,共同攻关。前面讲到,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是分组进行的,按学号顺序每4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课题。小组同学之间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攻克难关。IT行业本身需要团队协作精神,而这种协作的机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是不多的。课程设计的任务比较艰巨,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协作,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同学们健康情感的形成。从实施效果看,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确实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协作学习的氛围。特别是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在课程设计中不甘示弱,热情高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参与课程设计。角色扮演,各显神通。课程设计结束时需要进行答辩,答辩时每个同学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需要全程参与方案的形成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小组成员可以“因人择岗”,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角色,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实践表明,尽管各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但每位同学都表现得相当突出,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过了一把“总经理瘾”,尝了一次“工程师味”,也长一次见识。 结语 我系2009年12月和2010年6月分别在2007级、2008级网络工程专业中进行了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较好的课程设计效果。2007级网络工程专业2个班(93人)部分学生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有23人过了“网络工程师”级别,还有1位同学考上了“系统分析师”;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有2位同学获得“网络四级”证书,还有一批同学获得了“网络三级”证书,这表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好的,同时,它也间接反映出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效果良好。基于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学校给予政策支撑和经费保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深受师生欢迎,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课程设计模式。(本文作者:陈代武 彭智朝 李曾妍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人才就业问题思考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55.17%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一般,33.33%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较好,3.45%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非常好。由此可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关于就业优势,认为专业知识或专业应用能力是优势的的同学几乎各占一半,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今后的培养工作要两方面同时兼顾、同等对待。毕业生认为自身还需进一步增强的能力(本题为多项选择),由高到低的需求依次为实践能力(68.97%)、创新能力(55.17%)、专业技能(55.17%)、相关学科知识水平(41.38%)、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9.08%)、组织与协调能力(33.33%)、外语水平(28.74%)、团队协作能力(28.74%)、学习能力(27.59%)、计算机应用水平(19.54%)、科研能力(16.09%)。调研结果说明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亟待提高,这也反映出我们目前培养方案中急需改进的地方。对于已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单位的能力要求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工作能力的要求上,56.32%的同学认为工作中对学习能力要求较多,47.13%的同学认为工作中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多,这主要反映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45.98%的学生认为工作中对组织与协调能力要求较多,44.83%的同学认为在工作中对实践经验要求较多,43.68%的同学认为在工作中对专业技能要求较多。调研结果表明,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工作中是要求比较多的。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也将准确反映出学校办学的成败得失,表1为本次调研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是很满意,这说明我们目前的培养方案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引起重视。 用人单位的调研 我们调研的用人单位涉及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不同类型,以企业为主。调研的方式主要采用面对面拜访和网络问卷两种,总计61家。覆盖的城市有省会,直辖市及地市级城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次参与调研的单位中有我校毕业生的单位占78.69%,毕业生在单位从事专业工作的占41.67%,从事和专业相近的工作占36.67%,非专业工作占21.67%。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都在从事本专业或专业相近的工作。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我们统计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程度,如表2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责任感、事业心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到了和专业应用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提醒我们在学生培养工作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责任感、事业心的培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观念。表2还反映出用人单位更喜欢能将专业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学生,而对于学生所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多少并不是特别关心,这说明当前企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这种信息提醒我们今后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能再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是判断一个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我们将用人单位对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4届毕业生的评价信息进行了汇总。大多数单位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公司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待加深加强。另外,社交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也很重要,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上,学生还是存在很大不足,对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行业,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在本次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单位非常热情,愿意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沟通,这说明当前各用人单位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良好沟通机制将有效解决目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这一尴尬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参与活动的单位有意向和我校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比如开展工程项目讲座、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参与课程改革,进行岗前实习合作;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小组等。另外,也有很多单位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比如如何增加实践锻炼的培养、如何增加专业课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由调研结果看,学校传授的文化素质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已基本满足学生在工作中的需要。但目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结构、课程内容及实践培养环节等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比较严重。这也是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的原因。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繁杂的理论知识偏多,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较少;专业课程内容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较少;专业核心必修课过多,学科前沿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偏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意识、责任感、事业心等专业知识之外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地方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项目经历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学方法、手段过于传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点建议 建立起有效的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机制。通过该机制,地方高校可以面向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多元化的网络工程领域内的急需人才。这种信息交流机制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高校可以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企业专家到学校做报告、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建立经常性的课程更新制度。学院成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定期修订本专业所开设课程及具体授课内容的选择、教材的更新、教材的编写等工作。更新那些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增加能反映网络工程领域前沿技术的方向选修课程。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加强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增加,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建立从培养基本能力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融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p#分页标题#e# 可将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学科实践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两大部分[1]。其中,学科实践技能指学科基础实验及综合设计,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专业实践技能指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在实践培养环节的具体组织实施上,可借鉴加拿大高校中的合作教育项目[2]方式。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比如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学术学期与工作学期的结合在各学期轮流进行,既结合个人的愿望,又需要有效的学术准备。工作学期职位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进行调整,让学生在他们职业兴趣的范围内获得较为丰富的阅历,学术学期主要是基础的和理论的学习,实践经历和学术学习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ROP)、独立活动期(IAP)、工程实习项目(EIP)等方式[3]也值得学习借鉴。加强通识教育,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相应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虽然这些能力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好像没有关系,但它们却是用人单位在聘用人员时更加关注的。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为缺乏将计算机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实际编程、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计算机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讲授多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广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不应盲目模仿国外名校或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认清地方高校的现状,建立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角色的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实验设备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及就业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我国网络工程专业从首次招生到现在也不超过10年时间,因此,该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工科专业,各个培养环节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从各个角度来讨论分析网络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下一步更成功地办学。我们在文章中通过调研的形式,重点对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为下一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作者:寇光杰 李阿丽 王伊蕾 杨洪勇 田生文 单位: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论文:职技高师网络工程教学体系创建思路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以网络工程训练为中心[1][2][3],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挖掘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实践教学模块。建立“建网→管网—用网”三大教学模块,突出技术应用与技术实践,并以各模块为基础开展项目实训,开发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内容。建网模块。以网络组建相关知识、技术为主的建网模块,涉及的课程有:网络基础、综合布线、路由与交换、无线路由技术等。需要学生掌握的实践基本技能包括:网络拓扑图的绘制、网络设备的配置、网络命令的使用、网络地址的规划与设计、常用网络服务的架设。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有家庭网络组建、办公网络组建、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组建、网吧网络组建、校园网络组建等。对应的工作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网络集成工程师、网络系统设计师、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等。管网模块。以网络的管理、运行、维护、安全为主的管网模块,涉及的课程有:协议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分析、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 该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核心专业技能,如网络中心机房和链路的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维护、网络服务器的管理维护等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管理执行能力等。对应的岗位有高级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用网模块。以各种网络应用为主的用网模块,涉及的专业课程有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网络编程、WEB编程等。该模块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网络通信原理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应用的开发,具备C/S模式、B/S模式的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对应的专业岗位有网站设计与维护工程师、网络系统分析师、网络编程应用工程师等。按照各实践模块对应的岗位工作流程以及训练目标的要求,构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实践内容;用工程项目贯穿实践训练的各阶段,将项目内容分解成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完成涉及专业课程的相应知识点。将专业知识点的训练和任务的完成融合在一起,通过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索,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 实践训练环节设计 网络工程方向的实践教学涉及课内实验、项目实训、拓展实习三个阶段的训练。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企业专业岗位工作相适应,项目实训内容与就业导向接轨,拓展实习是为了还原真实的网络工程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内实验[4]以专业课程的原理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通过课内实验环节的学习、验证与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难点与重点,为后续各环节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实验内容的安排可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IPV4网到IPV6网,根据行业的发展适时调整实验内容与方向,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项目实训[5]涵盖了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认证培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该阶段主要是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真实项目为主线,强调模拟专业情景的设计。实训内容主要是根据当前的网络应用,设置应用性强、技术性高的网络实训项目,如中小型企业网组建实训、网络运行与维护实训、网络认证与计费实训等。拓展实习主要涉及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的生产环境和工作内容,将书本上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经历工作流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方法设计 以应用型网络技术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采用指导式、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并融入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研究、探讨、查阅资料等方法,协同合作,共同达到任务要求,最后阐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以及实现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负责任务的制定以及学生执行过程中的答疑与指导。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践教学。采用虚拟机模拟主机间的通信完成基础实验;采用模拟软件解决网络设备硬件不足及操作连接繁琐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模拟软件设计网络结构,完成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管理;利用专用的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完成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安全实训环节的教学。将多种教学管理软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播放教师讲解实验操作的过程,方便学生学习;利用项目组开发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满足学生自动签到、实验报告上传、教师实时批阅与师生答疑交流的功能需求。 鼓励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契机,带动学生从事创新实验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拓展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实践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实验工具、实训软件、实践教学指导内容等共享,同时建立交流互动平台,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积累经验、共享方法,使实践教学环节有续、良性发展。实行导师制,以指导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为内容,运用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进行一些拓展性训练,使学生接受初步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也为项目式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本文作者:刘君玲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培养课程体系探究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绝大多数网络工程专业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通信技术等专业分化出来的,基本没有跳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老专业的框框,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比较盲目,或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造成毕业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企业和工程部门要求。对照培养目标,我校根据市场调研对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合,在学校工科学生培养的框架内删除一些陈旧课程,删除一些课程中的陈旧知识。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新整合的网络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是一些大学生必备的工科课程,如“大学英语”、“数学”等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有“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课模块:主要涉及网络工程专业必修的一些专业课。 专业群组课模块:是一些对于学生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很有技术性的课程。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只开设了两个方向:网络设计与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专业选修课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好开设一些比较前沿的课程。限选课模块:主要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些文科课程,如“大学语言”等。同时以英语、语言、网络技术和实践环节不间断这四大主线,不间断贯穿大学四年,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一、二年级开设“英语”、“c语言”、“java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导论”和“计算机网络原理”等课程,三、四年级有“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网络协议编程”、“企业级JAVA开发技术”、“网络工程设计与技术”等网络专业课程,保持大学四年中语言和网络知识的连贯性,具体如表2所示。 实践体系的构建 在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较突出,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践环节设置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上机学时不够,实验和课程设计进行放羊式管理,学生不认真,教师不仔细,导致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实验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全,有的课程实验难以开展等等。根据培养目标和本校实践情况,对实践课程体系从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建设、保障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 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中采用“点”、“线”、“面”立体化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层次模式,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开放实践等。“点”就是某一门课开设的具体实验。在“点”的选择与设计上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片面强调教学内容覆盖度或技术细节的面面俱到。在有限学时内,学生学精通的所有应用点或所有技能点既无必要也不现实。“面”是对应教学内容的功能线所进行的划分,实践能力的功能构成是主要依据。相应地,实践教学内容分成网络设计与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两个“面”。“面”主要包括一些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线”是由一些“点”组成的,即某一类相关课程组成“线”。“线”主要包括一些课程设计和大型实验。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建设和利用好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教学方法改革具体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制。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跟随教师做工程项目,解决学生学习盲目、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使学生尽早地进入工程师的角色。第二,校本仿真实训。利用现有实验条件,以开放办学的形式,将企业的技术骨干、主流技术、项目规范和工程项目“请进来”,由企业技术人员同专业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工程项目实践训练。第三,顶岗实习。“走出去”,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形成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从而解决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四,联合定制就业,开展人才定制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与成长性好的IT企业开展人才定制就业。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更多学生提早进入职业规划阶段。 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采用以工程为主线的过程监控与评价机制。对学生能否完成项目流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监控与评价,阶段之间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内容的完成情况由任课教师讲解、指导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对主要环节内容、进度、考核点进行监督。与此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包括企业团队成员对教学流程进行评价、监控与指导并参与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院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逐步分年进行试验室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学生要求。把实验室建立成真正为学生服务的开放实验室,建立完善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开放管理制度、教学指导方法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生在实验室能自主地进行综合创新性开放式实验。坚持从一年级就开设网络技术前沿系列讲座。#p#分页标题#e# 从二年级起实行导师制,及早发现有潜能的学生并给予专门指导,使他们尽快进入科研训练,学生也可自己提出研究型项目方案,学校给予资助。成立网络工程小组、网络软件开发小组、网络安全小组、网络攻防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在不同年级开展各种比赛,一年级开展程序设计比赛,二年级开展网页制作大赛,三年级开展网络设备配置大赛,四年级开展网络系统设计比赛,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新专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建设过程是一个需要仔细琢磨、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上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面临着很多挑战,要建设好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研究。(本文作者:周建存 陈伟宏 吴鸣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实验室创建思考 建设目标和原则 为实现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目标,综合考虑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在实验室设计和建设中,应坚持以下七个原则。(1)可靠性。网络系统必须要求其具有高可靠性,才能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同时高可靠性也可以使网络设备在系统的负荷变化时,具有自适应和自调整能力,确定系统的运行。(2)标准性。为了保证与其他网络的互通,网络产品应支持TCP/IP、RIP、OSPF等国际上通用的网络协议,从而实现网络融合和数据整合。(3)可扩展性。根据实验室建设的需要,现有的网络平台可以平滑地扩展,在扩展和升级时,不用或尽可能少地对网络平台进行调整,充分保护现有设备的投资。(4)先进性。为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实践技术和教师科研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配备的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同时应积极跟踪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情况,不断开设一些高水平的实验项目。(5)可管理性。对网络实行集中监测,分权管理,并统一分配宽带资源。选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具有对设备,端口等的管理,流量统计分析,及可提供故障自动报警。整个网络可以进行远程控制。(6)安全性。安全是网络系统生存的保证,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网络的安全,制订统一的安全策略。不但要防范从外网进行的攻击,而且还要考虑内网的制度建立和实施。(7)统一性。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尽可能使用同一厂家的网络设备,以确保其统一性。 建设方案 福建农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使毕业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能够从事本专业的网络系统设计与分析、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等工作。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计应该满足如下两个要求。(1)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实用的前提下,应当在设备使用的长久性方面进行考虑,在技术上、构建能力上要保持五年左右的先进性[2]。(2)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应用操作,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完成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且完成设计性和综合性等高质量的实验。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需求,所设计的实验室拓扑图如图1所示。实验设备全部采用锐捷公司产品。整个实验室分为4个区域,即教师区、学生区、实验教学管理区、出口区。学生区分为10组,每组6台计算机通过S2628G-E接入交换机连接到核心交换机S5750上,可以满足60名学生同时实验。实验台(RACK)也分为10组,每组有一个访问控制服务器(RCMS),2台IPv6三层交换机RG-S3760E-24,2台IPv6二层交换机RG-S2328G,4台模块化路由器RSR20-18。4个区由一台核心交换机S5750连接至校园网,再通过黑盾防火墙(NG-FW4000-Q)连接到外网。实验教学管理区是一套基于B/S架构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RG-LIMP)。第1期实验室建设所配置的实验台均为标准实验台,主要针对交换机、路由器进行实验台搭建;同时具备多个功能扩展模块,通过相应的配置,可以在每个标准实验台功能上进行很好的扩展,平滑地扩展到具有无线、安全、存储等功能的实验台,完成第2、3期的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如无线实验台(标准实验台+无线网络)、安全实验台(标准实验台+网络安全)、存储实验台(标准实验台+网络存储)、IPV6实验台(标准实验台+IPV6)、网管实验台(标准实验台+网管认证)、综合实验台(标准实验台+综合组网部分)等。 能够完成的实验内容应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交换机、路由器、局域网组网工程等课程的要求,可以完成的主要实验项目有:(1)各种网络接口的认识实验。完成对常用的网络设备、相应的接口和连接线缆了解,以及如何通过线缆连接设备等[3]。(2)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完成交换机基本配置、交换机堆叠、利用TFTP管理交换机配置、升级交换机操作系统、交换机集群管理、交换机端口镜像、交换机QOS、交换机端口聚合等[4]。(3)路由器基本配置实验。完成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利用TFTP管理路由器配置、升级路由器操作系统等。(4)路由协议实验。完成静态路由协议、RIPVersion1\\2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路由备份技术、路由过滤配置、路由重分布、策略路由、VRRP等。(5)局域网技术实验。完成虚拟局域网VLAN、生成树配置、生成树的高级技术、VLAN配置、组播技术等[5]。(6)VPN实验。完成通过Windows实现VPN功能、通过路由器实现VPN。(7)NAT实验。完成网络地址转换、网络地址转换的应用等。 (1)可以通过实验台上的访问控制服务器对实验台内的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实验,避免学生配置设备的时候不断地插拔网线,而影响网络设备的使用寿命[6]。同时在调试过程中,教师可以登录到各个实验台相应的设备,观察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并协助学生解决实验故障。(2)以Web方式简单地登录到RCMS,同时RC-MS提供“一键清”的功能,可以方便地把设备还原为缺省状态,极大程度地降低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维护工作量。(3)实验综合管理系统(RG-LIMP)是一套基于B/S架构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不但可以实现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对实验过程的监控、对实验故障的解决和对实验报告的管理,而且还可以自动捕获设备配置文件。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登录这个平台进行预定实验、预览实验、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及查看实验成绩等。(4)由于实验室已连入校园网,学生可在课后时间通过校园网络远程连入实验室,通过LIMP平台及RCMS实现远程实验,不但可以完成正常实验课未完成的实验项目,也可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项目[7]。 下一步建设的建议 在已完成的第1期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经费通过增加无线网络模块、网络安全模块、网络存储模块和IPV6模块等尽快完成第2期和第3期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为更好地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还应完成以下三项工作。(1)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开发配套的实验项目,编写实验指导书[8]。(2)作为校级示范实验中心,除了完成本地的实验,还应充分利用远程实验的功能开展远程教学和实验,满足学生和教师课余和校外实践的需要。同时还应辐射到其他兄弟院校,为其他院校提供实验环境,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9]。(3)实验室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培训和网络认证培训,为社会培养中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实现有效的投资回报。#p#分页标题#e# 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一年多来,由于具有实践性强、实验效率高和设备先进的特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而且保证了学生所学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增强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实力。同时,也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教师深入研究网络的各种新技术[10],不断地改进和补充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水平。(本文作者:詹仕华 蒋萌辉 梁忠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创建思路 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将知识消化、技能培养与工程应用高度结合,使原本较为分散的知识点得以融会贯通,使学生“既知局部,又识整体”。在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突出作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加深专业认知。以项目任务为依据的目标体系,为“学什么、做什么”提出了更具象的全局要求,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对项目的持续描述有助于学习者建立起更全面、感性的专业认知。2)提升“教”与“学”的动力。一方面,课程体系围绕着项目展开,每门课程围绕一个任务展开,加强了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部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为专业教学提供了持续推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因为项目的引导而更接近工程现实,对成果的预期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3)指导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以项目情景为依据的保障体系,对实验条件和教师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项目所需的设备要求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指导框架,有利于实验室规划和分步建设;另一方面,为师资培训和引进计划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依据。4)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以项目结果和过程规范为参考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明确了方法和指标。一方面,可以检验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使规范理念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使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更体现应用型专业重在应用的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可以概括为四步。第一步,选定并设计工程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为蓝本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第二步,每门实践课程对照任务安排综合设计或者大作业作为收束环节,其余教学环节围绕任务来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材建设,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第三步,参照项目的情景要求,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构建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第四步,以项目的验收标准为依据,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这里以网络专业为例进行说明。网络工程专业属于自然科学门类中的工学学科,国内高校制基本都是围绕工程类人才培养来定位的[3]。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其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定位为“一个轴心、三个结合”,即:以建网、管网、用网技能培养为轴心,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相结合,与信息安全技术相结合、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下面结合该院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面宽,应用技能点多,该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其广度和深度要基本覆盖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具有典型的工程示范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余地。尽量从现实中寻找合适的项目原型,通过必要的设计使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编写项目说明书,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背景。在实践中,我们以数字化校园项目作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原型。校园网开始建设,已发展成为具有万台终端的中型网络,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支撑和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信息来源,学生对校园网有清晰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方便进行见习。从规模和应用上,数字化校园项目具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特点,以现行的校园网项目作为原型并进行一些前瞻性的设计,可以让项目对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层次化、系统化的要求。 通过项目分解,将项目细化为若干局部任务,合理设计任务粒度,应将每个任务设计为一门课程可承载的工作量。任务分解要兼顾与课程体系的协调,体现层次化和系统性。根据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将任务分别定位于基本操作任务、综合应用任务、初步设计任务和创新任务。在实践中,我们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校园网项目分解成几个大的任务,对这些任务分别编制任务说明书,建立与具体课程之间的关联。依照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和训练方式,来设计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任务来进行知识和技能准备。举两个实例来说明。其一,Windows网络技术课程分配到的项目任务是“Windows服务器管理”,用大作业的形式来提交任务结果。大作业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个Windows服务器群,为校园网提供服务。完成该任务需要的技能包括:DHCP配置、邮件服务配置、域名服务配置、文件传输服务配置、IIS配置与管理、域的创建与管理、Windows防火墙配置等。其二,网络流媒体技术课程分配到的项目任务是“网络视频教学系统构建”,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提交任务结果。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创建一个网站,网站上可进行几门课程的视频教学。完成该任务需要的技能包括:视频录制、视频处理、流媒体服务器配置、网站等。知识点和技能点明确后,就可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如:实验指导书、设计任务书、大作业、见习任务书等,逐步推进实践教学教材的体系化建设。 以项目的情景为依据,根据情境中的设备要求和任务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实验室建设。为了提高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效率,软硬件共享度高的任务规划在一个实验室,允许不同的实验室之间存在部分软硬件重复的情况,但必须控制重复度,对于产品依赖度比较高的任务,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进行共建。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要遵守扩展性和多样化原则;可以平滑扩充和升级,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网络架构和现有设备的调整;易于增加新设备、新用户[4]。实践中,我们规划的实验室有网络基础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管理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多媒体实验室和Cisco实验室,其中Cisco实验室由校企共建。借助校内外实习基地开展见习、实习。 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是关键。项目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展、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到任务验收和考核等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教师要对整个项目深入了解、全盘掌握,才能立足全局、指导局部。这些要求对大学教师是很大的挑战。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三种措施,一是集体研究,即集体备课、集体实验、集体编写实验指导书等;二是送出去,即参与深造、参与企业培训、挂职工作等;三是请进来,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部分实践教学课的指导,在产品依赖性较强的任务中,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p#分页标题#e# 结语 项目式教学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几年越来越被重视。我校网络工程专业通过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后续的工作重点是在此体系下进行教学实践,使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得以充实和完善,不断提高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本文作者:袁志 邹延平 张明军 周伟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探析 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环境的污染,要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和定点监测制度,对农业环境实行动态监管。要坚决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同时,保护好农业用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农户和企业积极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和复耕;要加强对基本农田、标准农田、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带土地的保护,不是国家建设特殊需要,不得随意征用这类土地,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 二是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坚持控制与治理并举、农艺与工程结合,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要加强对化肥、农药、鱼药、兽药、农膜、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积极运用检测手段,对农药的品种及使用量、肥料质量、兴奋剂、瘦肉精等开展全程监控,严格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兽药和鱼药,禁止在饲料中使用对人身体健康有影响的各种添加剂。结合“绿剑打假行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资源环境、损害农产品安全和假冒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和标志的违法行为。 三是要加强动植物疫病的监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动植物防控体系建设。要根据杭州城市的性质,加快组建杭州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动植物疫情监测、疫情预防与控制、疫情收集与报告、疫情评估等业务,提升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强化外来动植物疫病的监控,实施动植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消灭或基本消灭重大动植物疫病。 四是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要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农业部门要积极与工商、贸易、质监、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市场及餐饮消费等环节把关,对蔬菜、猪肉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要尽快全面到位,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要加强立法工作。要充分发挥杭州副省级城市有部分立法权的优势,强化立法工作。2009年要加快修订《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同时,要根据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围绕有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安全预警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立法调研,做好立法项目储备,使维护农业安全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在强化对农业生产安全执法监管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素质,既要做到严格执法,又要做到规范执法,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思路 1存在的问题 1.1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宽、知识更新速度慢,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事农业执法工作属“半路出家”,只进行上岗前的短期培训,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懂执法、不会执法、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农民群众维权意识淡薄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发现,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购买农资产品时不懂识假辨假常识,不索要发票和合格证,不查看有关证照和资料,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执法机构性质不顺 虽然县上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但是是按“内部调整编制、理顺业务关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没有纳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执法人员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待遇不落实,有后顾之忧。同时,种子、蚕种、兽药、冷冻细管等农资是农业系统下属单位经营,不利于农业执法单位工作的开展。 1.4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短缺 国家、农业部、省已颁布实施的农业(种植业)法律、法规种类很多,农业行政执法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办案经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5管理对象法制意识不强 一是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货渠道不规范,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假冒伪劣农资流人市场,损农、坑农、害农的案件时有发生。二是农资经营者一证多点、无证经营、百货食品农资混合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兽药经营门店没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种子门店串乡经营,二级委托设点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部分私营和个体农资经营门店经营档案记载不全或根本没有建立经营档案,出了问题无据可查。四是农资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缺乏农资基本常识。五是农资经营者在售后服务和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资方面做得不够。 2机遇与挑战 2.1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明确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2008J17号)规定,要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J37号)等文件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2.2法律法规赋予农业执法职责众多 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农业厅编写的《陕西省农业法规全书》共收录了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有l11个,涉及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农业科教等方面,这些执法职责和权力法律要求公开、透明地运行。随着涉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陆续出台实施,赋予的执法职责越来越多;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农业执法行为的规范等,使我们肩上的执法责任更加沉重。《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农业部门承担初级农产品的监管职责,由于农产品的多样性,给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县级农业部门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执法实践中大多只能对可疑农产品采取肉眼等感官检查、判断,没有定量检测设备,导致执法取证难、查处难,加大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责任风险,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2.3农资市场监管任务越来越艰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民生大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管理部门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种上“放心田”的心愿,都与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方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这既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加快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机遇,又是农业执法面临的挑战。因此,组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装备齐全、反应快速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3思路与对策 要行使好法律法规赋予农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及行政许可等职权,就必须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执法人员执政能力和农业部门的整体实力,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3.1必须明确职责范围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及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整合机构,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依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主管范围,按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的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行使职责。县农业综合执法范围主要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植物保护、农业转基因管理、生物菌菌种管理、农业环保、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蚕种、果苗、种畜禽、兽医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鲜乳等。《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授权的各执法机构既可单独承担有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也可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 3.2必须优化执法队伍 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全县农业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执法能力、法律法规精通程度、依法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成效作为农业执法队伍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素质教育培训,实现农业执法队伍从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从注重行政处罚向执法服务转变。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做到文明公正执法。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树立崭新的执法为民的农业执法形象。 3.3必须完善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执法工作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执法机构内部职能层级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定期进行责任考核。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考核办法》和《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农业执法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执法和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建立健全案件报告备案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具有典型或代表性的、涉案和处罚金额较大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进行报告和备案。 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结合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的实际,对执法内容、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期限、管理相对人权利进行公示。 四是协调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制度。农业部门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并积极协调配合,形成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的高压态势。 五是建立健全案卷评查制度。随时随地对执法案卷进行抽查、调阅,实行随案监督。 六是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执法部门要以适方式公开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网站网址,建立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 3.4必须构建诚信体系 构建农资诚信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假、以信治假、以德治假,从根本上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长效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经营;加强其业务知识培训,增强为农服务的本领。抓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农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查询、和案件通报网络化。三是指导农资经营企业、门店建立经营档案,记录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实行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农资经营者推行农资质量管理公开承诺制、缺陷农资产品召回制度、售后跟踪服务等内部管理制度。四是认真总结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经验,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业专业合作社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模式,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五是根据市场主体资格、经济实力、执法检查情况、守法程度、公众评议与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坚持每年开展县级诚信农资门店的创建活动,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失信企业予以警示或限期改正对多次违法且性质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予以重点监控。六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种养大户为农资市场信息监督员,及时反馈信息,公开举报电话,制定举报奖励办法,掌握农资市场动态,加强经营门店的长效监管。 3.5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农业综合执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依法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业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足额预算,并逐步增加办案专项经费,确保教育培训、市场监管、质量抽检、伪劣农资处置、信用体系建设和举报奖励等工作正常、有序和高效运行。农业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执法实践,工作辛苦,应注意落实其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可以参照公安、纪检等部门的做法,给予一定的办案补贴和检查津贴。继续完善必要的执法设施设备,推行统一着装,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信息网络,便于投诉举报、信息、监督检查结果的相互交流、许可资料查询,推进信息共享,提高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严格执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3.6必须严格执法检查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行政管理在于作为。按照执法为民、依法护农的要求,围绕农业发展大局和社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质量管理与标志检查、诚信服务与处罚教育三个结合,突出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种畜禽五大类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查经营主体、产品质量、标志标签、经营档案、违禁农资等五种行为。围绕重点季节、重点产品、重点对象集中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同时,要优化执法管理。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开展公正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纠风、纪检等部门的监督,接受管理相对人、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加强执法人员管理,狠抓作风建设,按照“团结、实干、创新、奉公”的精神和行为准则,完善各项制度,强化自身建设,树立农业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为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保驾护航。 农业执法论文:基层农业执法中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 摘要:面对基层农业执法执法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的新问题,农资市场面广量大、经营者复杂的局面和违法违规经营行动隐蔽的情况,提出了支拨经费、宣传服务、重点整治、强化监督和长效机制建设等措施。 1基层农业执法中的热门、难点新问题 1.1农业执法经费不足,办公条件落后,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一是许多处所财政拨款的经费只够用于执法人员工资的发放,甚至有些处所连工资都很难得到保障,使执法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开展;二是因工作经费不足,导致执法设备缺乏,执法工作还是靠一支笔、几张纸和两条腿,使违法行动难以取证,影响了执法公平性和力度;三是许多处所财政变相地将行政处分款按比例返还,导致部分案件处分混乱,有的甚至履行处分款收支一条线管理,使执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1.2农资市场面广量大,经营人员多而杂,监管难以全面到位 一方面,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农资市场浮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向,个体经营者不断增多,经营人员也相当复杂,一些企业下岗人员和不懂农业生产、缺乏农资经营常识的人相继融入了经营农资的行列,有的人因利益驱动故意违法,有的因不懂法而违法,这些都给农业执法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处;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执法因人员编制有限,面对县乡村宏大的农资市场,使农资监管很难全笼罩。 1.3违法违规的农资经营行动隐蔽,难以创造和取证 近年来,经过农业执法队伍对农资市场的严格监管,一部分农资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违法经营行动更加隐蔽,将违法农资不上门面柜台,而是暗处和下级农资经营者或者农民做交易。因违法违规农资大多价格较便宜,少部分农资经营者、小商小贩和部分农民贪便宜,购置违法违规农资,且大多数没有票据,使得下级经销商和农民很难维权,农业执法也很难取证。 2策略 2.1支拨执法经费是基础 建议将基层的执法人员全额工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工作经费纳入上级农业执法部门财政预算,改良执法设备,以有效地进步执法能力。 2.2广泛宣传服务是手段 本着服务群众的原则,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信息服务和技巧领导。一方面,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散发材料、现场咨询等多种情势,向农民宣传《种子法》、《农产品德量平安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识假辨假常识、重视事项以及维权道路,勉励他们向执法部门举报假劣农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和市场检查等方法,向农资经营者广泛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服务运动,告诉其违法经营的成果和导致农业生产事故的赔偿责任。 2.3突出重点整治是要害 一方面,在每年购置农资旺季前,由种子管理部门、植保部门、土肥部门分辨对农资市场的种子、农药和肥料实行抽检,凡是质量不合格的农资再送往有资质的检测部门复检,根据检测情况,决定是否让其在市场上销售;另一方面,农业执法部门在重要的农时季节,对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执法检查。种子看其标签标识是否合法,是否为未审定品种,是否合适本地种植,内外标签是否一致;农药看其标签是否规范,是否高毒高残留农药,是否假冒登记证,是否过期农药,是否为国家明令禁止应用的农药;肥料重要看复混肥、有机肥、微生物肥及叶面肥的标签是否合法,是否有登记证,是否为过期肥料。通过检查,假如有违法违规经营行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另外,还要对市场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一旦创造违法违规经营行动要立即予以禁止,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 2.4完善执法监督是保证 一是农民监督。农民创造有经营假劣农资的,可以向农业执法部门投诉、举报,执法部门必须建立档案、记载查处情况和处理成果。二是农资经营者监督。农资经营者创造其他违法经营农资的,可以向农业部门举报。创造农业部门执法不公的,可以向农业的监察部门或者同级政府的法制部门或者上级农业部门举报。三是农业部门内部监督。农业部门一般都设立了政策法规科(处),对农业执法的文书格式和程序、根据都进行审查。四是同级政府法制部门监督。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可以调阅行政处分案件,吸收行政复议,对行政处分案件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五是人大政协监督。国民代表大会处所委员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处所委员会可以对农业执法部门的工作随时检查,可以明察暗访农资市场。六是上级农业部门监督。上级农业部门可以吸收行政复议,对行政处分案件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还可以对下级管辖领域内的农资市场明察暗访、检查督促领导,并可对下级辖区内的重大案件提取处分。七是社会舆论监督。由社会群众利用报纸、电台、网络和言论监督。 2.5建设长效机制是根本 一是健全工作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机构内部职能层级履行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定期进行责任考核。二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将市场监管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把好三关摘要:一要严格把好种子生产经营者资格准入关,对相干允许申请按照规定请求进行严格审查审核,不符合条件请求的,果断不审批;二要把好产品准入关,重点放在重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农药和肥料登记、产品的包装标签上,不符合规范的,不得流入市场;三要把好产品德量的准入关,在督促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的同时,组织力量进行监督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依法查处,杜绝流入市场。三是完善新问题创造制度。向社会颁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和具体负责部门,设立举报信箱,并完善“有诉必接、闻报必动、接案必查”的处理机制;通过网络、案件通报交换,农业执法系统内部履行信息共享机制;县(区)各乡镇聘请2名以上农资监管信息员,及时报告违法农资信息,信息员履行金钱勉励机制。四是和谐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制度。农业部门和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并积极和谐配合,形成严格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动的高压态势。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整体执法难题以及举措 农业综合执法是将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的执法机构行使的执法模式,是农业行政部门由专门执法机构履行法定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对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实行监督管理的行为。其成立将有效地促进和实现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执法护农,对促进农业生产,有效遏制坑农害农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助农增收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如何建好一支高效、精干、务真求实、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和机构,是摆在农牧部门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西吉县农业综合执法现状 西吉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是2006年4月经县编委批准成立的,属事业性质,股级建制,隶属农牧局领导,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有关农业法律、法规;二是贯彻执行有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三是承担全县范围内的种子、农药、兽药与农资监管及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具体承办全县及19个乡镇管辖范围内的农资市场监督检查及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四是负责查处全县农业违法案件,并配合协助上级和公安、工商等部门查处跨县区数额较大的农业违法案件;五是负责全县农业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和农业行政执法证件办理及审验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人员构成均从农牧局内部进行调整,调整后核定编制21人,其中大学生8人,大专生9人,中专生4人;高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者6人,初级职称者11人;所有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有2名同志持双证上岗;平均年龄38岁。 2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综合执法程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法制建设越来越重要。西吉县是农业大县,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委托相关专业事业机构执法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不规范,宣传不广泛,管理相对人和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认识不到位。从主观上看,一是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执法尚未全部展开,存在用法不到位、执法不力和执法死角等问题;二是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性质为事业机构,定性事业编制影响了参与综合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客观上看,一是有的现行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好掌握,责、权、利脱节;二是有的农业领域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不足,甚至无法可依(如肥料);三是县农牧部门经费不足,检查检测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农资、农产品和农业环境质量难以监控,制约了农业执法工作的开展;四是宣传力度薄弱,农资经营者、农村、农民对农业综合执法不理解。 2.2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依据实施的法律、法规数量大,专业种类多,专业性强。作为履行农业主管部门独立行使执法权的机关,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在以下4个方面的“统一”还不完善,一是执法标准和目标统一,但上下贯通还不衔接;二是建立与工作性质相互统一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三是农资市场整治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往往各自为政;四是建立跨区域查处案件的统一工作体系不健全。 2.3经费保障 农业综合执法是行政行为,罚款必须全额上交国库,农业执法机构是没有任何赢利收入的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由于西吉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头绪多,加之又是山区,地域宽广,交通不便,执法车辆少,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或有突发事件时,租车执法,摄像机、照相机等取证设备落后,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不足,明显不适应现在涉农违法犯罪者作案隐蔽、手段高明的形势。 2.4执法人员的待遇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开展执法工作常年奔波于乡村,很多时候休息不足,在查处案件时,常常还要接触有毒物品,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同时执法者与违法者是2个对抗的主体,矛盾突出,农业执法人员常常受到违法分子的辱骂,甚至殴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具有特殊性,执法人员也没有相应的岗位津贴,长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而编制为事业性质,人员在工资标准和职称评定上也没有特殊照顾等都影响着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加快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增强农业综合执法的责任感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是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主体,农业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有强烈的思想紧迫感和执法责任感。首先,要明确认识农业综合执法是落实《农业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安全、持续、有序进行,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性工作,是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重要职责。其次,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转变职能,加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监督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法治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实行政府牵头、部门协助、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是服务“三农”的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紧紧围绕“打假、护农、保农、增收”的目标,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2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一是着力推行2个分工:一方面要政令分工,让农业企业成为独立法人进入市场,行政领导不参与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政事分开,还权于政,将事业单位行政处罚权按上级要求集中到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并以行政机关名义实行,事业职能部门全力配合。二是推行有效工作机制。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与工作绩效配合,实行奖罚制度;按农时季节,由农牧局统一组织,职能部门配合,联合执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执法力量,统一案件查处,统一执法文书,形成经营组织配合、部门参与、相互衔接、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三是扎实搞好执法队伍建设。挑选办事精干、工作大胆、为人公正、已取得专业执法许可、长期从事执法工作、熟悉法律知识、专业素质高的优秀人员从事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组织参加上级执法培训,确保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廉洁的农业执法队伍。四是着力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的原则。首先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执法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执法机构职权与职责相统一,应作为而不作为、应不作为而作为都是违法,都应承担法律责任,着力纠正违反法律的行政处罚行为;其次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基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执法体系,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农、依法护农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切实转变职能,加快改进执法力度;再次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原则,农业综合执法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结合西吉县农牧业工作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自然条件、人口现状和执法现状、特点与实际开展工作。五是争取做到经费和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是搞好执法工作的前提,要多争取上级支持,在保障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争取早日配备办案经费、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摄像器材等。同时,为保障综合执法的合法性、规范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应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执法责任制、农业综合执法错案追究制、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统计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公示制、农业综合执法处罚取证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回避制、农业综合执法文书送达制度、农业综合执法罚没款物收缴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农业综合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制度、农业综合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等,用制度规范执法人员言行。 3.3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有序开展 在普法宣传上下功夫,重点搞好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加快农业综合执法,除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支持,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法规、农业依法行政的认识,提高广大群众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性,使违法行为无立足之地。 3.4在监督落实上下功夫,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确保执法为民,必须强化对执法权力的监督,要积极推行约束制度和群众举报制度、新闻监督制度、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监察监督制度、重大事情集体决策制度、社会公示和听政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3.5规范执法行为,树立农业综合执法的良好形象 实施农业综合执法,要坚持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一要实现4个转变,即执法人员要由专一向多能转变,由依赖型执法向独立执法方向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执法转变,由突击性监督检查向执法经常化转变;二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更重要的是立足当前,面对现实,克服一切困难,以法律为准绳,把职责履行到位,把权利用足、用好。为群众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正常活动提供保障,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调查与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台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执法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制教育,优化执法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高台县;成效;建议 农业行政执法是依法治县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农业发展环境的优劣和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经过多次机构整合,当前,高台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初步形成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骨干,农机局、畜牧局、农经局、农技推广中心、农检中心、减负办等其他职能单位相配合的局面,共有农业执法人员约30人。其中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于2009年11月,隶属于县农委,依法履行县农委的种植业执法权,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 1主要成效 (1)完善规章制度,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一系列执法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这样可以避免农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近年来,未发生一起农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2)加强法制宣传,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和送法下乡、农资打假等活动载体,广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设立咨询台、曝光台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有效提高了农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 (3)加大培训力度,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引导鼓励执法人员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并结合实际聘请法律顾问和法律专家开展现场培训,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行政审批、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大对农资经营者法律法规培训力度,假冒伪劣农资案件明显下降。 (4)加大执法力度,合法权益进一步维护。随着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的设立,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了抓手。近年来,每年立案查处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的违法案件20件以上,收缴罚没款10万余元,调处农资纠纷20余起,累计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2存在的问题 (1)工作认识有偏差。高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目前仅执行种子、农药、化肥的行政处罚,畜牧、农机、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有相关业务部门执行,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多乱杂,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多头执法,重复交叉执法问题突出,各执法机构之间职能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且没有突出的主体形象,导致执法工作的盲目性,进而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综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执法保障跟不上。①经费短缺,政府部门没有下拨用于农业行政执法的专项经费,且执法过程比较落后,给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行政处罚带来较多阻碍,影响最终的执法效果。②执法装备短缺。尽管配备了车辆,录音录像设备,但现代的取证设备数量少、质量不高,无法保证执法工作的迅速性、准确性以及公平性。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统一着装,这样才能提升农业行政执法的权威性。③执法人员待遇不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未纳入公务员或参公管理人员,存在后顾之忧,不利于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稳定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3)工作能力不胜任。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绝大部分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属“半路出家”。仅通过短期培训学习,并考取上岗证,就开始从事该项工作,对相关的性质执法知识与技能仍比较生疏,进而影响农业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4)体制机制不顺畅。①执法机构和执法机关的关系不顺畅。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是受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农业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机构,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名义执行农业法律法规,受委托单位的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对主体责任和委托义务理解有偏差,执法程序不规范,协作配合不够。②行政审批的事后监管和检验检测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设施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与农业部门日益繁重的农业行政执法不相适应。 3对策和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执法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行政执法公开公示、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评议考核等制度,加快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①扎实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构建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主,与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机构相结合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②加强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以农检中心综合性检验检测为主的检验检测体系。③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网络,在农委内设法制办公室,综合协调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主体,整合畜牧、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执法资源,实行综合检验检测,形成专业管理机构相互协调配合,纵横交错、广范围的农业行政执法网络。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严把“进人、用人”关,将政治素质好,专业技术强,法律素养高,具有复合型工作能力的人员选配到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培训,使执法人员精通相关法律法规、准确应用法律条款、依法执行执法程序,达到文明、公正执法。 (3)加强法制教育,优化执法环境。①抓好执法人员法治教育,不断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行政。②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过程中,加大对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③农业行政执法单位利用开展市场检查、各项专项行动的时机,定期不定期对管理相对人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依法经营能力。 (4)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保障机制。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县、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执法办案经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大投入,进一步配齐配全农业行政执法办案硬件设施。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落实待遇,解决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罗黎晨 单位:高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摘要:植物检疫行政执法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北京市大兴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梳理,阐述了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的主要做法和采取的措施,并对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推进植物检疫执法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植物检疫;行政执法;现状;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贸易的增加,植物检疫工作的任务从传统的保护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到新形势下的保障国家经贸安全,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可以说植物检疫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农业植物检疫执法工作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的做好植物检疫执法工作,有效地把好检疫关,服务好群众,维护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确保植物检疫工作为我国农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是植物检疫管理者和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大兴区植物检疫情况,对目前植物检疫执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业植物检疫执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提升农业植物检疫执法水平提供参考。 1植物检疫行政执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1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加快 随着农业市场的发展,农产品流通加速打破了农产品地域的局限性,但随之也加快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传播蔓延的速度。2002年之前,我区未监测到检疫性有害生物,2002~2010年,共监测到检疫性有害生物4种,虽然2010年后至今,我区未再监测到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但随着国际、外省市籽种等农产品流通我区数量增多,使我区植物检疫工作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1.2社会对植物检疫行政执法要求更高 植物检疫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护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法制制度、农业贸易快速发展,对于农业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兴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基本情况 2.1植物检疫行政执法体制现状及人员配备情况 植物检疫现行行政执法依据为《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办法》,实施主体为大兴区植保植检站,负责本行政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大兴区植保植检站设立植物检疫室专职负责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单位现有植物检疫执法资格人员23名,专职植物检疫人员3名,主要从事植物疫情的监测、普查和行政执法等工作。 2.2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2.2.1拉网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 近两年,由于平原造林和新机场建设等原因,我区农资经营店数量、经营规模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我站将拉网检查作为重点工作,目的是摸清我区农资店数量、规模,全面掌握全区农资店经营情况,2016年经过拉网检查共统计经营单位158家,与2015年相比净减少22家。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机场建设进行了征地拆迁。同时为了增加执法的针对性,提高执法力度,执法人员结合换茬期、三夏期和西瓜、小麦等主栽作物的播种前期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时期、重点作物的监管。做到事前提醒,事中检查,事后处罚。提高对主栽作物的执法检查力度。 2.2.2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 由于大兴区种子经营户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因此我站根据经营户经营规模和平时表现,将经营单位分为ABC三级,进行区别化管理。做到全面管理中抓重点,重点管理中分级别,提高执法工作效率,做好我区农资市场的监管工作。同时我站2016年施行了双随机执法制度,对经营单位和执法人员进行随机摇号,既避免执法人员任性执法,执法扰民,同时又做到了执法的科学性与覆盖面。 2.2.3宣传教育与执法检查结合 一是在年初通过执法检查与监管对象签订《大兴区种子经营单位保证书》,明确其守法义务,并发放检疫性有害生物宣传材料,宣讲植物检疫的意义等,深化经营户对植物检疫的认识。二是针对企业和经营单位开展集中培训。每年年初与种子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部署工作重点,传达重要精神,同时倾听企业的诉求,加强沟通,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开展种子经营单位的分片培训,通过培训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提高种子经营单位的检疫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和科普赶集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培训。同时制作了相关展板在科普赶集和执法宣传中进行展示和宣传。四是把每年的9月定为植物检疫宣传月,通过媒体宣传、组织培训和在种子企业中悬挂条幅等活动,积极营造政府重视检疫、社会支持检疫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植物检疫监管水平,为更好的开展植物疫情的监测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2.4联合检查与行政处罚结合 注重与种子、肥料、农药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同时加强与工商、镇农产品安全员的联合检查。在市场检查中,通过与镇安全员协作,协助监管各镇种子经营户,做到监管工作下移,进一步增强了对种子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行政处罚方面,根据执法检查和联合检查中发现的典型违规行为开展行政处罚,近几年每年均有针对违规调运开展的行政处罚案件。通过行政处罚锻炼了执法队伍,同时也震慑了经营单位的违法行为,提高了植物检疫证书持证率。 2.3取得的成效 2.3.1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检疫意识显著提高 通过科普赶集、执法检查、田间学校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使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检疫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同时通过与种子企业签订生产、经营承诺书,进一步规范了其经营行为,提高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2.3.2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近两年规范经营行为,我区种子持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瓜类果斑病等曾经发生的疫情进行关键时期市场检查;并从市场抽样,开展瓜类果斑病种植监测,确保我区种植西瓜品种不含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执法人员的努力,我区2010年至今未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切实保障了我区农业生产安全。 3存在问题 3.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是各级检疫机构开展检疫工作的法律依据,现行的《植物检疫条例》是1992年颁布,距今已有20余年,《植物检疫实施细则》也有近10年没有进行修订。虽然北京市于2013年7月1日颁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但由于实施范围和权限有限,也只能是在《植物检疫条例》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无法彻底改变植物检疫执法现状。但由于近些年无论是在种子的贸易量和贸易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条款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检疫执法工作,比如:植物检疫证书编号的编制方面,目前市场上种子包装袋上的检疫编号随意,位数不一,且无法从网上进行查证。在执法过程中很难通过植物检疫证书编号去判定该批种子是否通过检疫。 3.2社会对植物检疫工作认识不足 一方面由于植物疫情的初步发生涉及面小和发生后对于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影响比较间接等特点,媒体对于植物疫情的报道和关注较少,所以造成社会对于植物疫情的发生重视不够,对植物疫情的了解知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撤销了种子经营备案制度,种子经营单位只需要直接去工商局办理工商执照就可进行经营。所以造成种子经营企业对于检疫工作的不重视、不清楚。同时也造成执法人员对于辖区内的经营单位变化情况较被动,不能及时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 3.3植物检疫执法能力相对较弱 一是由于《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制定时间较长,造成实际执法工作中可操作性较差,所以使执法人员的执法积极性不高。二是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各地区要求不一,比如植物检疫要求书的开具,现实执法中我站要求种子调运企业需对方开具植物检疫要求书,企业的反馈是对方所在地区不给开具,还有不知道去何地开具等现象。三是由于之前植物检疫工作主要是重监测、普查等业务工作,对于执法工作一直重视程度不够,所以造成执法能力、执法知识有待提升。四是目前执法人员均为事业单位编制,主要靠职称晋级决定人员收入。所以就造成执法人员还要参与其他业务工作,使执法人员精力不能集中。五是植物检疫执法工作还需要相关检验检测为依托,而目前针对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执法人员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眼看,检疫技术水平与应施检疫植物的检疫要求存在差距,影响检疫准确性。 4建议 4.1加快修订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是检疫执法的依据和保障,面对我国目前市场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及时作出调整,特别是针对近些年新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包括快递行业的规范、疫情销毁的补偿机制等都需要细化和完善。同时要注意新手段和方式的监管,如植物检疫证书能否网络化,实现实时查证,及时处罚,给执法人员足够的执法证据便于开展市场监管,同时也便于经营单位保管和查证。 4.2加强部门沟通,做到联合执法 植物检疫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也不是一个地区能够办好的事情。特别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植物检疫工作的一体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要进一步加强与河北和天津植物检疫部门的协作,互通植物疫情情况和检疫执法情况,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能够跨地区开展检查和处罚工作。同时还要积极联合本地区的工商、铁路、邮政等部门,寻求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对于违规调运等违法行为形成打击合力,使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处罚。 4.3提升执法地位,增加执法力度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执法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执法相对人对于执法工作也有了更积极的认识。但同其他执法工作相比,植物检疫执法还是相对薄弱。执法地位的提升一是靠基层执法人员的积极宣传和严格执法,同时更要靠执法体系的理顺和相关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所以建议将检疫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形成政府主体责任,这样也有利于部门联合执法和推进工作。 作者:孙璐;赵安平;王美入;贾淑芬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植保植检站 农业执法论文:简析农业执法规范化的建设 1取得的成效 1.1规范了农资经营秩序 1.1.1强化日常监管采取日常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形式,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业机械维修网点等农资市场开展经常性检查。去年共开展检查158场(次),其中:与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联合检查6次,检查整顿门店358个(次),查处包装不规范、超范围经营玉米种子65小袋145公斤,过期蔬菜种子165袋,假劣蔬菜种子180袋,失效农药1845瓶(袋),超范围经营鼠药7瓶,禁限用兽药55盒,过期饲料添加剂9种110袋,现场纠正违法违规行为82起,使农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规范。 1.1.2突出专项治理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印发“农药市场监管年”、“兽药专项整治”等配套文件。定期不定期采取拉网式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进行监督检查,杜绝生产、经营和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和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和违禁药品,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同时,督促千星食用菌、四季青蔬菜等5家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产记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1.3狠抓案件查处按照“有闻必动,有诉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的原则和案件投诉举报、核实处理要求,严查经营主体、产品质量、标识标签等行为。全年共立案8起,其中:种子2起,农药4起,饲料、兽药2起,受理投诉举报15起,其中:大豆、玉米、蓖麻种子等群众上访案8起,处理答复率达到100%,协调补偿群众4000余元,挽回经济损失12万元,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维护了农资经营秩序。 1.2增强了行业自律意识 1.2.1建立农资经营门店电子管理档案在全县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档案194家,其中:种子、农药、肥料43家,兽药、饲料17家。档案中详细记载名称、地点等基本情况和奖励及违法违规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加强农资监管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1.2.2建立农资义务监督员队伍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干部、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农口退休老干部中选聘了10名农资义务监督员。坚持每月最少与监督员联络一次,互通信息,了解情况,实现了监督员对执法人员和农资经营行为的双向监督。 1.2.3培养农资经营示范店按照经营种类在农资行业中选择基础条件好、经营信誉高、无违法经营行为记录的10个门店,创建全县农资经营示范店,使其建立质量责任承诺、缺陷农资产品召回等制度和警示牌,为全县农资经营行业树立了榜样。 1.2.4制定农资诚信经营体系评选办法为了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发了《千阳县关于开展“诚信农资经营企业(户)”评选活动的通知》和《千阳县农资诚信经营企业(户)评选管理办法》,根据市场主体资格、守法程度、群众投诉等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实现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增强了企业参与诚信评选的积极性。 1.3普及了农业法律法规结合“五五”普法工作,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农业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1.3.1加强执法主体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组织全队执法人员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依法行政的能力。 1.3.2开展经营主体培训,强化依法诚信经营理念每年举办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守法诚信经营培训会,邀请市县专业人员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和农资科学使用知识培训。全年共开展农资经营人员培训2期300余人,编写《千阳县农资经营人员培训资料》16.7万字,印发240多套,开展理论考试测试2期4场(次),经考试合格率达到100%。通过培训提高了农资经营人员法律意识和业务技能。 1.3.3加强农民群众培训,形成依法治农氛围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科技“三下乡”、“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宣传了农资识假辩假技巧、法律法规和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等知识。共开展宣传咨询活动52场次,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千阳县农资打假投诉举报奖励办法》等资料2万余份,制作展板39块,刷写标语20条,接受咨询服务6000余人。广大农民群众识假辨伪的能力得到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普遍增强,提升了农业执法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全社会依法治农的氛围初步形成。 1.4转变了农业部门职能实行综合执法,将执法职能从技术推广、经营服务机构中剥离出来,有效地克服了政事特别是政企不分的状况,使执法机构专司执法,规范了执法行为,体现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也使农业管理、技术推广、经营机构能够各司其职,集中抓好本职工作,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近几年来我县粮食面积几乎面积保持稳定不变,粮食单产和总产稳步上升,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奶畜、蚕桑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一村一品发展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2存在的问题 2.1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业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宽、知识更新速度慢,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事农业执法工作属“半路出家”,只进行上岗前的短期培训,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懂执法、不会执法、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2.2农民群众维权意识淡薄在市场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购买农资产品时不懂识假辩假常识,不索要发票和合格证,不查看有关证照和资料,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农业执法机构性质不顺目前,虽然县上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但是是按“内部调整编制、理顺业务关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没有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执法人员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待遇不落实,有后顾之忧。同时,种子、蚕种、兽药、冷冻细管等等农资是农业系统下属单位经营,不利于农业执法单位工作的开展。 2.4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短缺国家、农业部、省已颁布实施的农业(种植业)法律、法规种类很多,农业行政执法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办案经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县级财政很少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5管理对象法制意识不强 2.5.1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货渠道不规范,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损农、坑农、害农的案件时有发生。 2.5.2农资经营者一证多点、无证经营、百货食品农资混合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兽药经营门店没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种子门店串乡经营,二级委托设点等现象比较普遍。 2.5.3部分私营和个体农资经营门店经营档案记载不全或根本没有建立经营档案,出了问题无据可查。 2.5.4农资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缺乏农资基本常识。 2.5.5目前市场上经营农资的在售后服务和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资方面做得不够,他们一般只关心如何卖出农资。 3机遇与挑战 3.1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明确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规定要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等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3.2法律法规赋予农业执法职责众多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农业厅编写的《陕西省农业法规全书》共收录了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有111个;涉及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农业科教等方面,这些执法职责和权力法律要求公开、透明地运行。随着涉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陆续出台实施,赋予的执法职责越来越多;行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农业执法行为的规范等等,使我们肩上的执法责任更加沉重。《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农业部门承担初级农产品的监管职责,由于农业生产品种的多样性,给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县级农业部门尚未完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执法实践中大多只能对可疑农产品采取肉眼等感官器官检查、判断,没有定量检测设备,导致执法取证难、查处难,加大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责任风险,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3.3农资市场监管任务越来越艰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民生大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管理部门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种上“放心田”的心愿,都与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方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这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加快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机遇,又是农业执法面临的挑战。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同时又要兼备良好的执法装备和快速反应打击能力。因此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4思路与对策 要行使好法律法规赋予农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及行政许可等职权,就必须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执法人员执政能力和农业部门的整体实力,更好的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4.1必须明确职责范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及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整合机构,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依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主管范围,按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的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行使职责。县农业综合执法范围主要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植物保护、农业转基因管理、生物菌菌种管理、农业环保、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蚕种、果苗、种畜禽、兽医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鲜乳等。《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授权的各执法机构既可单独承担有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也可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 4.2必须优化执法队伍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全县农业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执法能力、法律法规精通程度、依法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成效作为农业执法队伍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素质教育培训,实现农业执法队伍从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从注重行政处罚向执法服务转变。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做到文明公正执法。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树立崭新的执法为民的农业执法形象。 4.3必须完善工作制度 4.3.1建立健全农业执法工作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执法机构内部职能层级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定期进行责任考核。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考核办法》和《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农业执法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执法和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3.2建立健全案件报告备案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具有典型或代表性的、涉案和处罚金额较大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进行报告和备案。 4.3.3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结合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的实际,对执法内容、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期限、管理相对人权利进行公示。 4.3.4协调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制度农业部门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并积极协调配合,形成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的高压态势。 4.3.5建立健全案卷评查制度随时随地对执法案卷进行抽查、调阅,实行随案监督。 4.3.6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执法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公开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网站网址,建立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 4.4必须构建诚信体系构建农资诚信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假、以信治假、以德治假,从根本上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长效监管的基础性工作。 4.4.1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经营;加强其业务知识培训,增强为农服务的本领。抓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 4.4.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农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查询、和案件通报网络化。 4.4.3指导农资经营企业、门店建立经营档案,记录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实行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农资经营者推行农资质量管理公开承诺制、缺陷农资产品召回制度、售后跟踪服务等内部管理制度。 4.4.4认真总结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经验,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业专业合作社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模式,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 4.4.5根据市场主体资格,经济实力、执法检查情况,守法程度、群众投诉、公众评议与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坚持每年开展县级诚信农资门店的创建活动,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失信企业予以警示或限期改正,对多次违法且性质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予以重点监控。 4.4.6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种养大户为农资市场信息监督员,及时反馈信息,公开举报电话,制定举报奖励办法,掌握农资市场动态,加强经营门店的长效监管。 4.5必须提高各项保障农业综合执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依法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业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足额预算,并逐步增加办案专项经费,确保教育培训、市场监管、质量抽检、伪劣农资处置、信用体系建设和举报奖励等工作正常、有序和高效运行。农业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执法实践,工作辛苦,应注意落实其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可以参照公安、纪检等部门的做法,给予一定的办案补贴和检查津贴。继续完善必要的执法设施设备,推行统一着装,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信息网络,便于投诉举报、信息、监督检查结果的相互交流、许可资料查询,推进信息共享,提高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严格执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4.6必须严格执法检查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行政管理在于作为。按照执法为民、依法护农的要求,围绕农业发展大局和社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质量管理与标识检查、诚信服务与处罚教育3个结合,突出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种畜禽5大类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查经营主体、产品质量、标识标签、经营档案、违禁农资等5种行为。围绕重点季节、重点产品、重点对象,集中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同时要优化执法管理。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开展公正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纠风、纪检等部门的监督,接受管理相对人、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加强执法人员管理,狠抓作风建设,按照“团结、实干、创新、奉公”的精神和行为准则,完善各项制度,强化自身建设,树立农业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为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保驾护航。 作者:李剑英单位:陕西省千阳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完善路径分析 以“打假护农”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可以结合“三下乡”、“3•15”等活动加强法制宣传,送法下乡、送法入企、送法进基地、送法到农户,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识别真假农资的能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抵制生产、经营、使用违规农资的自觉性和防范意识。二是与服务对象签好承诺书,从而进一步明确责任、规范服务对象的经营行为,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例行巡查和专项整治。采取日常例行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与食安委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形成齐抓共管联动机制。四是开展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和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格式。结合农资市场例行巡查工作,对农资经销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摸,并登记造册,对有证农资经销户发放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如实记载。五是认真组织开展农药监管年活动。配合相关部门对农药经销门店进行地毯式的检查,通过检查规范农药经销的秩序。六是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整治和督查规范生产秩序,进行地毯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规范想象,逐一开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按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查处,以提高执法的公信力。 以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 一是狠抓重大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整合监管资源,加强对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严控农资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二是与服务对象签订责任承诺书,规范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的培训和辅导。四是加大抽检密度,建立抽检台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蔬菜基地产品农残例行监测制度。加大农产品检测频度,每7d安排2次以上深入基地现场抽检。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对各生产基地、种植集散地、集贸市场的每月巡查制度,重点检查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建章立制情况和台账记录等情况,控制源头污染,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从严惩处罚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品种的整治。六是开展专项整治。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规范现象,逐一开出整改通知书,限期令其改正,如不改正,按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查处。七是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培训。在平时检查和督查活动中,充分利用现场有利条件,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狠抓“三网”建设,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通过各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络员、乡镇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员及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组成群众监督网。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建立畅通、便捷的群众投诉渠道,做到有报必动、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在监督检查中,充分发挥、利用好群众监督网的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监督的氛围。 继续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 一是宣传食品安全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科学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风险意识,掌握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夯实吴中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二是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知识,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首责意识,促进依法经营;增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消费者依法维权;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科学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三是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知识,提高食品监管人员和企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标准知识水平,促进食品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和食品安全自控能力的不断提高。四是宣传优秀企业、优良品牌和优质产品,增强社会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本文作者:钱洪良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局)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管理思路 1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独特性 1.1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概念农业执法档案是指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以及相对人违法事实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 1.2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特点 1.2.1专业性强农业行政执法档案是农业行政执法活动的产物,是一定专业执法活动的真实记录。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体现了明显的农业特点,其档案内容必须与农业科技、种植(养殖)方法和环境等相配套,其内容的描述必须符合农业专业术语要求,而且必须符合农业行业的特点。例如植物检疫、动物检疫、农机监理、农药管理等,它们活动的范围空间、对象目标等与其它行业都有明显不同,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 1.2.2程序性严格一个独立的农业行政执法案件,从立案到处罚决定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如在农药市场执法检查中,查到假冒伪劣农药一案,从立案到作出处罚决定必须经过调查取证、询问笔录、勘验检查笔录、抽样取证凭证、证据登记保存、立案审批、检测化验、送达处理意见书、听证、作出处罚决定书、行政复议等全过程,直到结案所形成的全部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且不能用其他行业的档案代替。另一方面,执法档案必须成套提供利用的,拆开会使案件不完整,而且影响其使用价值。 1.2.3现实性能强主要表现在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与现实的商品生产经营关系密切,不仅反映依法行政的查考作用,而且在提供利用中还有现实的作用,一经利用就可挽回经济损失,能收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有现实性。 1.2.4存储意义大执法档案一般是某一专业执法活动的结果,记载了专业执法活动全过程的真实情况,如案件发生地、相对人,违法事实违反了哪一部法律法规,调查取证是怎样进行的,依据什么来作出处罚决定等等,在档案中都存有大量的相对人违法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法规依据,必要时在执法上可以借鉴和利用。 1.3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现实作用 1.3.1农业执法档案是执法活动的依据和凭证在农业执法活动中,一切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连续性,前一案例为后一案例提供依据。农业执法档案的依据性同农业执法自身的复杂程度以及记述的各起案例的复杂程度成正比,所记载的内容越复杂,依据性越强。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工作依据,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执法工作评价,还是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等,都离不开档案;二是执法人员的劳动凭证,在执法人员的考核、选拔中,除人事档案外,还需要有执法档案做依据;三是在追究行政执法错案责任时起凭证作用。 1.3.2农业执法档案是进行交流的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种各样的交流占有重要位置,同样,农业执法工作也需要交流。目前,农业行政执法刚刚起步,执法体系正在深化改革,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逐步走向规范化。执法档案正是交流、协作、借鉴的有力工具。 1.3.3农业执法档案是积累经验、提高执法水平的手段一是执法活动的真实记录,它记载着执法人员对案件的发现、调查取证方法和办案水平,记述了查办案件的全过程和最终结果;二是作为办案思路、办案方法、办案结果的载体,具有积累办案经验和提高执法水平的作用,使得农业行政执法档案成为办案经验和提高执法水平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一个执法单位来讲,如果有质量较高、数量较多的执法档案库藏就标志着它有比较雄厚的办案技术储备和基础。 2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业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农业行政执法档案工作是执法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法活动的重要环节,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应把执法档案工作与整个执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其工作的主要内容: 2.1收集 就是把分散形成的但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执法档案接收过来,集中保存在执法档案室,以利于有关人员使用。 2.2整理 就是把分散收集来的执法档案,按规定程序,将其分别类、系统排列和科学编目,便于安全保管,更重要的是满足对执法档案利用的方便和需要。 2.3鉴定 就是鉴别执法档案的价值,需对档案不断进行去粗取精的鉴别工作,挑选那些需要定期或永久保存的档案,销毁那些无需保存的部分。 2.4保管 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好执法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保守机密,防止并克服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不利因素对执法档案的损坏作用,不断延长执法档案的保管寿命。 2.5编目与检查 农业执法档案数量庞大,成分复杂,要根据归档时的情形而形成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方法整理和保管。农业执法档案分类应从实际出发,当前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农机执法档案和农民减负档案等,在种植业中又分为植检、农药、肥料、种子管理等。同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示档案的内容和成分,提供查找档案的检查和手段,方便于有关人员的查找和利用。 2.6利用 就是创造各种条件满足执法档案利用的各方面要求,积极做好应有的准备,包括编制各种查考工具,汇编各种参考资料,以及时有效的方式介绍和提供执法档案为各项执法工作需要服务,这也是保存执法档案的目的。 3做好农业行政执法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农业行政执法档案是执法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管理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有关农业档案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切实做好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工作。 3.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搞好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领导是关键。因而,要建立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档案鉴~fJ/j,组和管理网络等组织,应把档案列入执法工作的议事日程,使档案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管理地开展,使之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走上依法建档的轨道。 3.2制订制度,明确职责 制订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规范管理者行为的主要手段。因而,要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制订《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保管保密制度》等,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3.3加强培训,掌握技能 首先,要选用政治素质较好、熟悉档案管理工作、懂农业法律法规、热心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和责任心较强的执法人员,担任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员。其次,加强学习培训,既要管理人员掌握农业法律法规和档案知识,又要学会建立档案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提高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3.4规范管理,开发利用 针对当前农业行政执法档案建立时间短、数量少、不规范的现状,尽快出台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办法,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分类,统一编目等,使档案管理规范化。同时,积极开发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管理计算机软件,充分利用档案的信息源,发挥它在农业行政执法中的价值和效益,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贡献。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对策探究论文 摘要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了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并确保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并强化源头监管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1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2.5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系列执法行动,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加强农资信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销档案等,引导连锁经营,建立完善激励和警戒机制;经常组织明查暗访,通报典型案例并予重点回访,对农资市场管理始终保持有力的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了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并确保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并强化源头监管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1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2.5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系列执法行动,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加强农资信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销档案等,引导连锁经营,建立完善激励和警戒机制;经常组织明查暗访,通报典型案例并予重点回访,对农资市场管理始终保持有力的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农业执法论文:对当前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地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都得到不断加强,促进了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确保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各地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农业综合执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适应目前的农业执法要求和特点,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执法工作的进行,更会阻碍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综合执法 工作 思考 1 农业综合执法 农业综合执法是将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给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的执法机构所行使的执法模式,是农业行政部门由专门执法机构履行法定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对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实行监督管理的行为。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法规不健全,执法过程有难度。我国的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起步较晚,现行多数涉农的法律法规,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制定颁发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法律法规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部分法律法规不尽健全和完善,有的条款细则不够全面和具体,有的法规条款之间甚至存在明显的冲突。如《农药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农药经营主体对象不包括个体经营,但实际情况却是农药的主要零售方式多是个体经营者,也包括农药的生产厂家和批发商,还有像种子、化肥的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执法过程中造成了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执法工作的开展和进行,而且农药、种子、化肥等方面的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健康。 2.2 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各地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不健全、不规范,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执法不到位、执法不严、执法不力、执法死角、职责不清等突出问题。有的地区,由于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当地的农业执法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制、综合配备等方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执法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足,易出现“断链”现象。个别地区因为职责不清甚至出现了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2.3 缺乏专业知识,人员素质不高。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年龄偏大,多数人员是由农技人员转职而来,对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对新出台的一些农业法律法规不能及时掌握,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较弱、接受能力较低、掌握能力较差,欠缺的专业知识和执法技能,直接影响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同时,因诸多原因造成了一些主管部门不够重视,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日常缺少一些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与培训,对待考核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错误做法,使相关执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得到提高,不仅无法更好地胜任执法工作,还会影响当地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执法经费不足,办公设备欠缺。目前,各地农业综合执法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农业执法机构是没有任何赢利收入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无论是办公设备还是办公经费都严重不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会涉及到交通车辆、通讯设备、现场勘测、摄像取证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办公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设备落后、办公条件滞后的局面,无法满足当今涉农违法犯罪案件的现状,阻碍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进行。 3 加强农业执法工作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3.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执法体系。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不断完善执法体系,规范相关机构的设置,明确职责范围。相关机构和部门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特点,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科学用法、执法,不断改变工作作风,行使好法律所赋予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的权力。同时,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还要做好监督监管,及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实行问责制。 3.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各地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认识到农业综合执法的重要性。要重视执法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严格考核,依靠制度,强化管理,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农业执法人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坚决杜绝滥用职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公谋私的行为,抵制执法腐败,为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维护农业执法部门的威信。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办公设备。国家和各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执法经费及办公设备的补充与更新,与时俱进,使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跟上时展的步伐,保证执法人员能够迅速地到达,进行取证、处理,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延误,影响最佳的处理时间,从而提高执法效率,促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有序进行。众所周知,农业执法部门的工作对象是与农作物、农药化肥、动物检疫、水产渔政、环境监测等方面息息相关的,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因此,日常工作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法违纪者必须依法从严从重处理,确保百姓的生存安全。 总之,在国家和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执法人员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确保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家乡的良好、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执法现状及其完善对策探析 几十年来,经过中央及各级政府和我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县农业发展状况呈稳定上升趋势,以务农为主的人们,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业执法作为真正可以确保“三农”群体利益的政策措施之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民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县的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只是推进综合执法意见》、《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关于执法的规定和要求,服务于人民,维护人民利益。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发展,对外的贸易不断增加,,农业执法也慢慢显现出了跟不上时代进程的弊端,而且这种现象在某些地区愈发明显。所以,如何正确面对农业执法现状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式,并有效的贯彻下去,是我们目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我县农业执法遇到的问题 1.1 执法力度不够 我县的执法人员都是来自于本地,在执法过程中难免遇到熟人,关系网密集,不能使执法工作做到真正的公开、公正、公平。 1.2 相应的执法经费严重不足 执法过程中,经费是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行动,解决执法问题等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经费保障,能提高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解决执法必要的交通、通讯、取证办案等所需经费,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1.3 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不少执法人员的选取并不是通过相应的正当过程,这导致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得不到保证,在进行执法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这使得执法队伍给人民群众的印象不满意。 1.4 执法部门相对混淆不清,主要部门不够突出 对于农业执法来说,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受到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思想束缚和影响,农业执法不能很快很好的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些因素导致了执法队伍不明白自己的具体执法对象,处理不了大的问题事故,现已成四不像的对外形象。 1.5 面对庞大的服务群体,执法人员相对不足 尽管我县已具备一定程度的执法队伍规模,但是,在实际行动过程中,每天遇到的大小事件并不相同,真正能够有效处理事件的合格的执法队员较少,这使得行事效率大大降低,而且人民对于执法队伍的评价和拥护日渐低迷。 1.6 各级监督力度不够 执法队伍的权利缺少监督,其中的腐败现象愈加严重。农业执法是真正关切老百姓生活幸福的,但现如今很多成为了违规单位的保护伞,为了利益,放下自己的责任而为其服务护航,这本不应该出现的。 2 我县就相应问题的整改措施 2.1 通过严格有序的录用措施,组建真正有能力的执法队伍 对执法队伍进行一定程度的删选,进行专题考试,问题处理,开展服务对象的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将真正能够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执法人员删选出来。完善录用流程,大量吸收有能力,有素质,有责任心的优秀的执法人员,扩充执法群体, 2.2 完善并加强对执法的监督机制 完善执法的监督机制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农业发展中,对农业的监督机制完全影响着农业发展秩序。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农业监督管理机制,我县的农业管理执法会非常的混乱。所以说加强农业执法监督机制是农业执法现状必须完善的一项。 2.3 明确农业执法的职责所属,使分工明确 一个完整的执法机制以及系统必须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明确的分工意味着整个体系的和谐发展,对于农业执法过程来说也无一例外。我县的农业执法体系中应该有着分工明确的执法单位,每个执法体系中的一部分都尽职尽责,整个执法过程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完善执法体系就要使得每个执法单位分工明确。 2.4 保障经费的充足 执法经费不足是我县执法大队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难题,在农业执法过程中深受影响。如果说没有足够的经费,一些执法人员可能会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做出一点对执法过程中不利的事情,不仅如此,执法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硬件保障,在此过程中会对执法结果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当对执法经费做出充足的保障。避免不必要的因素影响我们的执法进程。 2.5 对执法队伍定期进行法制教育,保证队伍的纯洁性 执法队员的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执法过程来说。我县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队伍的纯洁性,使得队伍不能因为一个半个的不良人员腐蚀整个执法大队。一定要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深受法制影响,衷心为党,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好事。队伍的正直影响着我县农业发展的进程,有了高效率的执法队伍,我县农业发展也会有很大的进展,因为有一个严格的因素约制着不良因素的发展。 2.6 加大执法力度,赏罚分明 在农业执法过程中执法力度的加大对农业执法来说是一个良性的因素。只有加大执法力度并且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对恶势力进行严打,对优秀的人才进行提拔,这样对我县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推进。会使得一个健康的正直的农业体系蓬勃发展。 2.7 综合治理,树立农业执法新形象 农业执法过程其实涉及的层面非常多,处理起来也很复杂,但是如果我们加强对农业执法的管理,树立一个新的执法形象对于农业执法来说是一个新的进展,并且要有一个跳跃性的发展。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贪污腐败,推进科学农业发展等对农业进行综合治理,对农业执法进行新的改革。 3 总结 总之,我县农业执法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有着比较先进的思想有着整体的执法机制以及执法人员,执法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还是遇到很多农业执法中的问题使得农业发展不是非常的健康,在农业发展中执法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对农业执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他掌握者农业发展的命脉,农业是否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农民的因素,政府因素更加重要。全心全力、多管齐下,在农业综合执法过程中能够以党委的领导为主的内部监督作为基础,以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作为核心,并且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作为辅助,建立起全面的监督体系,相信执法部门能够健康有序、朝气蓬勃地发展。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归档的重要性 [摘 要]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保证。而农业行政执法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和改进我国农业执法工作,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案件档案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关系到档案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存,对保证地区农业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业务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对农业行政执法安全归档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档案管理顺利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农业发展 行政执法 档案管理 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行政执法能够保证我国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序的进行下去,同时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保护城乡居民的健康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与执法相配套的农业行政执法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彰显了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为安全的追溯、行政复议以及案件的来龙去脉提供全面的材料,同时也可以为农业中执法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对农业执法安全档案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应该从档案业务的内容和重要性两个方面确定。 1 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业务的主要内容分析 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是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行政执法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各个部门的农业执法机构都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将档案管理工作和整个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在档案业务开展过程中主要的档案业务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就是将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各种分散的案件材料和值得保存,有价值的执法案件接收过来,并将其集中保存在档案室内的行为,以方便后续的使用;其次,档案整理工作。就是将分散的各种执法档案案件材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相应的规定,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系统的进行排列和科学的编目,以利于对执法档案材料的科学保管,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全面的销毁处理;再次,档案鉴定。档案鉴定就是对档案的利用价值的高低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档案鉴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档案的价值性,选择那些需要定期或者永久性保存的有价值的档案,销毁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行政执法档案;第四,档案保管。档案保管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好执法案件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行政执法安全档案的保密性,防止各种人为和自然以及社会等不利因素对档案造成的损坏作用。通过合理的对档案进行保管,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保证其发挥更大的空间;第五,编目和检查。在农村进行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其形成的档案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其成分都比较复杂,因此在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应的管理程序进行编目。农业行政执法档案分类应该从执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等多种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管理,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的档案管理,对档案的内容、成分进行有效的分类。同时还需要提供档案查找的方式和手段,方便相关人员对档案进行查找和利用;最后,档案的利用。创造各种利用条件,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包括编制各种考察工具,汇编材料等,及时的介绍和提供相应的服务,全面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 农业行政执法安全归档的重要性分析 2.1 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归档是执法活动的依据和凭证 在农业行政执法活动开展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前面的案例为后面案件工作提供充足依据。农业执法档案的依据性同农业执法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案件的复杂性成正比。其中记录的内容越详细,其依据性就越高。主要表现在:首先,管理工作依据上。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不管是执法工作的评价还是各种效益的评价都离不开档案管理的支撑;其次,对执法案件进行归档处理,是执法人员的行为凭证。在对执法人员考核和选拔过程中,需要档案作为拼争依据;最后,在追究各种刑事责任过程中,档案内容起到凭证的作用,因此做好行政执法案件的归档工作十分有必要。要立足档案资源多方位的开发利用,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和领域,多编写、出版一些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编研资料,扩大影响力,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同时,强化监督职能,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 2.2 对案件进行归档处理是进行交流的工具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交流工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全面的交流。继续加大《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强化执法监督职能。我们要有重点、定期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农业行政执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执法体系不断深化变革,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对执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了更高的要求。而将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归档处理之后能够保证执法部门利用这些档案进行沟通、交流、协奏和借鉴,全面保证农业执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3 对案件进行归档处理是积累经验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档案是农业行政执法活动的真实记录,其记载了执法人员对安全执法过程中的手段和办案水平,记录了案件的整个查办过程;其次,作为办案的思路和办案方法以及办案结构的最终体现,对案件进行归档处理之后能够切实提高执法的水平,使得农业行政执法档案成为执法过程中重要的借鉴依据,提高执法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在进行农业执法案件档案归档处理过程中还要争取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进一步支持、关心档案工作,提高档案员的地位、待遇,调动档案员积极性,安心本职工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档案员变动情况,抓好短期培训,发挥机关档案工作协作组作用,互相学习、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工作,评比先进,交流经验,增强工作责任心。 结语 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归档处理是执法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环节,其能够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和执法水平,对于提高农业行政执法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农业问题论文:农业科技园现存问题思索 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创新和集成开发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以苍溪县农业科技园区为例,野聚土防水、少耕免耕、机械进园、高位嫁接、平行拉蔓、自动微喷、种养循环冶等猕猴桃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由原来的20hm2扩大到133.33hm2,还辐射带动广元市元坝区采用聚土防水新模式发展猕猴桃66.67hm2。农业科技园区展示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当地和周边的农业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广安市以观塘镇为核心建成面积达346.67hm2的广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设施农业基地,辐射带动近400km2的现代农业发展,惠及12个乡镇近30万农民群众,2010年农民人均增收3738元。 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建设园区时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且多数园区从方案论证到规划设计时间仓促,未能做好规划准备[5-6],无地方特色,有些园区选择的产业根本就不适合当地种植;部分园区只重观赏价值轻实用价值,从美学的角度考虑的多,偏重观光休闲功能,造成科技园区在后期使用中的诸多不便;甚至有的地方为了迎合某些主要领导的意图,在园区内大量引进野高、精、尖冶的设施,片面追求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设施,而不是真正地从发展角度出发、以科技发展农业为目标,仅成了政府的野形象工程冶[2-3]。调查表明,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成都片区,该区面积占全省10.93%,但是却建设了33个农业科技园区,在全省园区总数中的比例较大,达到35.48%;农业科技园区数量较多的地区为川东片区和川南片区,川东片区和川南片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居全省总经济发展程度的中等水平,二者园区的建设密度也相差不大;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少的地区为攀西片区和川西北片区,这2个片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落后于其他几个地区,尤其是川西北片区,其占地面积非常大,约占全省面积的1/2,但是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时间晚,较落后,截至目前仅有4个省级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为农民做榜样,帮助农民一起发家致富,促进新的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以推广和应用。但是,目前部分园区的建设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造成政府主观意识太强,对园区的建设方面干预太多,不能引进最佳的科学技术,往往导致经济效益较低,或是过分贪大求洋,脱离实际,使其示范容易但是推广困难,老百姓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受益甚少,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科技对农业园区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去才能建设出好的农业科技园区[1]。但是部分园区在建设期间科技支持力度过大,但是在运行时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研究精神,导致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还未能掌握,不能创造出具有高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益的技术品牌,同时由于园区的科技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又制约了自身特色产业的发展。另外,园区技术推广扩散方式单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没有与科技示范基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较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其在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力不从心,不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4]。 发展对策 在园区建设期间,要聘请专家对园区的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功能定位、主导产品及优势产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避免市际、县际之间的规划雷同重复;在园区运行期间,可采用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的方式引进人才,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科研活动,注重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同时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心甘情愿扎根园区,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符合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新型技术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5]。按照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四川省建设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特色互补的农业科技园大网络,做到区有综合性示范园区,县有高标准示范园区,乡有特色示范园区。形成野核心区要示范区要辐射区冶梯度推进的技术传播途径。在充分发挥发达地区数量多、标准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偏远地区园区数量少、档次低、规模小的问题,这些地区更应加快园区建设,努力实现全省满覆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是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的核心。农业科技园区要建立健全企业或业主准入机制,严格把关入主园区的企业和业主,同时园区应遵循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冶的原则,逐步建立野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冶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保障园区持续稳定发展[4-11]。 结语 笔者认真总结了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发展的对策建议,其目的是在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进程中能够减少错误,促使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农业问题论文: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问题 摘要:农业环境成本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控制对环境的损害而付出的代价以及最终给环境造成的实际损失。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最初的环境成本特指企业的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工业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目光已经由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领域,研究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问题。 1 农业环境成本的内容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 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 1 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 2 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 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 3 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 3. 2 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 3. 3 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 4 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 4. 1 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 4. 2 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 5 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 1 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 2 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 3 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2],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 4 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2000万hm[2],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2],喷灌面积230万hm[2],微灌面积30万hm[2]。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 5 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适时引导,通过示范、教育,推广和普及生态文明的知识,同时通过支持具体生态项目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维护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利用有机物的投入发展农业。禁止秸秆燃烧,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发展小沼气工程,实现循环经济。 农业问题论文:基层农业发展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金融体制、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发行进入了职能调整的关键时期,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日益多样化,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目前基层农发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基层行思想政治工作作些探讨。 一、存在问题 目前,粮棉收购资金已由过去的封闭管理转变为以防范信贷风险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三项改革”的进程在加快,经营管理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大,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基层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看,与改革和发展的形势还不够适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雪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为了适应农发行职能调整的需要,上级行加大了改革力度,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必然要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部分员工将会产生一些消极悲观情绪。同时,随着上级行加大了业务经营考核的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人均有效资产及人均利润的考核,一个行经营指标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单位的效益和职工收入的多少,而且还关系到农发行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必然迫使基层行的领导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业务经营上,把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经营指标看作是硬指标,而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一些没有量化和定性的软指标,没有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存在重业务经营而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埋头业务工作,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不注意调查研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二、雪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在当前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部分干部职工对有些问题的思想认识还比较模糊,并存在一些不良的倾向。一是有的同志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对农发行的办行宗旨和职能调整的认识存在偏差,信心不足。二是有的同志安于现状,不能正确对待当前收购资金风险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松劲、畏难和厌战情绪,在学习和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进取心不强,缺少危机感和以行为家的主人翁责任感。三是有的同志缺乏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思想和作风,存在盲目攀比倾向,这就加大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而目前的党、团、工会组织中部分干部职工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和经验,效果不够理想。 三、雪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基层农发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上,在思想教育上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在内容上比较单一,方法上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系统性不够,实效性不强,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业务工作的服务和保证作用。 二、对策思考 随着农发行职能调整及改革与发展步伐的加快,干部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将明显增加,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在发扬思想政治工作好传统的同时,不断地改进方式方法,通过把握好情、理、法、行、活五个关节点,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你的凝聚力、说服力、约束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实效性。 一、情:以人为本,“感情投资”,增强凝聚力。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只有具备了这种感情,才能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处理问题公平、公正的态度,帮助职工及时解决问题的态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作为联系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纽带,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建立干部职工之间的感情,就需要领导者对群众进行“感情投资”,这种投资是激发群众工作积极性的催化剂,领导者要想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首先就应该懂得怎样理解、尊重和信任群众,关心、爱护和支持群众。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只有耕耘,才有收获,很难想象,一个对职工冷漠无情的领导者,却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情感是在与干部职工的交流中产生的,是在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关心下属切身利益的具体行动中产生的。因此,处于农发行职能调整及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行的领导,应该增强主动性,多深入基层,多深入一线,多和下属交流,尊重他们的人格,了解他们对农发行前途的想法,倾听他们对改革的建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二、理: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应当动之以情,更需要晓之以理。大的道理要讲清楚,小的道理也要说明白。凡事都离不开一个“理”字,职工最服的是理,而不是权;职工最怕的是理,而不是官。目前,凡是涉及到“三项改革”及行内的一些重大事项,都可以通过行务公开的形式,把其中的道理对职工讲清楚,说明白,这样思想就容易统一,改革方案就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工作的开展才能顺畅。反之,如果在出台改革方案时,没有倾听职工的建议,草率行事,硬性推进,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强迫命令;对待不同意见不是以礼相待,而是强词夺理,压制报复;对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和反映的问题,不是晓之以理,而是虚假应付,敷衍了事。这样下去的结果是领导威信的降低,干群关系的淡薄,使本来很好解决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化,本应避免的矛盾也会出现,最终导致工作难于开展,改革难以推进。因此,基层行领导在做下属工作时,尤其是在做犯了错误的职工工作时,一定要注重情理结合,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寓情于理,相得益彰。情与理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道理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情理交融,情通理达,才能顺利地化解矛盾。 三、法: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增强约束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目前虽然还没有出台针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法律,但是,要管好用好政策性资金,必须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必须按封闭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办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如:当行内的干部职工违规违纪时,为了教育本人,警示别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是必要的。但是,在给予处分的同时,还应分析一下该同志违纪的原因,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困难或化解矛盾,达到既维护纪律,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循私情,更不能以情代法,在这方面应该 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因与已有私情而姑息迁就。行领导在处理问题时要公开、公正,方可服人,树立威信,特别是要注意跳出个人感情的小圈子。二是不能因违纪有因而感情用事。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的两个方面,既要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又要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执法,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三是不因与已有私情而妄加施法。对待那些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执行规章制度要公正,不能假公济私,打击报复,这是领导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忌。所以说,依法行政不仅体现着领导者的水平,更是领导者的责任。如果既能做法律制度的执行者,又能做法律制度的遵守者,学法懂法,按章办事,公道正派,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而且最终可以赢得干部职工的信任。 四、行:以身作则,落实行动,增强感染力。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情与理都要以实际行动为基础。行动是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光有说教,没有行动,就不能取信于干部职工。实际行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目前农发行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行领导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牢记“两个务必”,轻车简出,勤俭节约,清正廉洁。 五、活: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提高实效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农发行干部职工的思想比较活跃,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方法上都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特别重要的是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载体,把理论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在突破传统的说教和高压模式上下功夫。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实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团结和协作。二是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智力竞赛、辩论赛等形式把农发行的改革和业务经营贯穿进去,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三是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以及先进工作者外出旅游等活动,与规范化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其知识面,一方面增强他们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实现业务经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四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把文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与爱岗敬业教育结合起来,在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和业务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农业问题论文:农业法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业法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基本原则 农业法学已成为一门法学学科。本文主要对农业法调整对象、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原则若干理论问题作一深入研究。 一、农业法的概念 农业法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业法,是指调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民(或农户)等农业法主体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国家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狭义的农业法,是指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__年12月28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法》不仅是指导和统帅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而且也是制定各项具体农业法律的直接法律依据。据统计,1979年以来,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渔业法》、《草原法》、《种子法》、《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环境保护法》、《乡镇企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税条例》等20多部农业法律、5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以及农业部制定的460多部部门规章,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颁布了许多农业地方性法规和农业地方性规章,可以说农业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研究的农业法是指广义的农业法。 二、农业法的调整对象 传统大陆法学理论是按照法(即指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指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来划分法律部门的。法律部门划分的最基本的标志,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调整同一类性质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结合成一组,即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一理论在划分、规范法律部门方面起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至今我们仍然应主要坚持以社会关系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现代市民社会,平权的民事关系与非平权的管理关系以及隶属性的行政关系日益交融、难以分辩;同一类性质社会关系已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立体化和复杂化特征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呈现出一个法律部门不一定就只能调整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一定就只能由一个法律部门来调整,即一个法律部门也可能调整有着内在统一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或一种社会关系也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调整。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已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立体化和复杂化特点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的特点之决定,目前一个法律部门无法调整全部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而应由目前的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手段、不同方法进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综合性调整。 笔者认为,农业法的调整对象应是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这个词是农业法概念中起决定性的重要词语,含义是:农业法不是调整所有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也不是调整非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而只是调整特定或重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即部分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它是有一定范围的。我国农业法调整对象的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它包括以下四类: 1.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民事关系。它指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或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财产关系。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民事关系,如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土地租赁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关系、农业社会化服务关系、农业知识产权的使用许可和转让关系、乡镇企业联营和合伙关系、农业技术开发和转让与咨询和服务关系等等。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民事关系具有民事关系的特点:(1)民事关系为横向方面社会关系;(2)民事关系中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3)自愿、公平、互利、协商达成这类关系;(4)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一般应是对等的,即等价有偿的;(5)当事人可以相对自由地处分自己的权益。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民事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1)这类民事关系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形成的;(2)这类民事关系的当事人中至少一方为农业法主体;(3)这类民事关系只包括财产关系,具有一定经济内容的民事关系,不包括人身关系,民法中的民事关系包括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4)这类民事关系主要由农业民事法律规范加以保护。 2.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它是指农业行政主体(职能行政主体与授权行政主体)在依法行使农业行政职权时,与相对主体(行政相对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农业行政主体产生行政职权有两种方式:一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农业法》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统一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做好发展农业和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各项工作。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农 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又如《宪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二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等等。二是行政授权。如村民委员会在某些行政管理方面,因法律法规授权而成为行政主体,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有的是一个行政主体依法把自己行政职权的部分或全部赋予给另一个组织,从而使后一个组织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如通过核发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兽药制剂许可证、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植物检疫证书、兽医卫生合格证、畜禽产品检疫证明、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等形成这类关系,还可以通过进口饲料许可、农药登记许可等发生这类关系;等等。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具有行政关系的特点:(1)在行政关系中,必须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关系具有隶属性,即纵向的命令与服从;(3)当事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不能自由处分;(4)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真正做到“依法行政”;(5)行政主体享有优益权,并有处理行政争议的权力。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1)在农业行政法律关系中,必须有一方是农业行政主体;(2)这类行政关系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形成的;(3)农业行政主体依行政职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发生的这类行政关系,即农业行政经济关系或具有一定经济内容的行政关系,不涉及政治、公安、民政、军事、外交等领域的行政关系;(4)这类行政关系主要由农业行政法律规范加以保护。 3.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它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在实施国家管理农业经济职权时发生的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组织和农民在组织、管理、调控、监督中产生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内部的纵向方面社会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包括四类:第一类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关系,它是国家对农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农业生产流通直接有关的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管理的关系。第二类国家机关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第三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内部的经济管理关系。第四类农业经济监督检查关系,这主要是指国家通过财政、银行、审计、统计、会计、海关、税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依照农业经济法律、法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而形成的关系等。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具有经济管理关系的特点:(1)这类经济管理关系,为纵向方面社会关系;(2)这类经济管理关系是不对称经济关系;(3)这类经济管理关系,具有指挥和服从、领导和被领导的隶属性质,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地位是非平权的;(4)这类经济管理关系,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5)这类经济管理关系中,经济职权不可随意转让、放弃和抛弃,即行使经济职权,对于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来说,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1)这类经济管理关系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形成的;(2)这类经济管理关系的当事人中至少一方为农业法主体;(3)这类经济管理关系是国家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采用的重要形式;(4)这类经济管理关系主要由农业经济法律规范加以保护。 4.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其他经济关系。如农业环境保护关系,农村劳动关系,农村社会保障关系等。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其他经济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1)这类其他经济关系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形成的;(2)这类其他经济关系的当事人中至少一方为农业法主体;(3)这类其他经济关系主要由其他农业法律规范加以保护。 三、农业法的基本属性 农业法以调整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为对象,而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也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显然,农业法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这三个法律部门联系最为密切。 (一)农业法的民法属性 民法是指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的内容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格权、亲属、继承六大部分。民法其性质:为权利法,为私法,为实 体法,为平等者的法律,为人法(即规制人的行为),任意性规范为主。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包括: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农业法调整对象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之具体类型之一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民事关系”也属于民法调整对象的一部分,如农业法中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已成为民法中物权之重要内容;又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六条“关于承包合同违约责任”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再如农业知识产权的使用许可与转让应遵循民法中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民事关系越来越多,理所当然这类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民事关系受民法调整,必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农业法中的民事法律规范充分体现民法属性 (二)农业法的行政法属性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其目的在于保障国家行政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中国行政法的主要内容:有关行政主体的法律规范;有关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有关行政违法和行政责任的法律规范;有关行政救济的法律规范。行政法既调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又规范公安、民政、军事、外交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两条。国家法律赋予农业行政管理机关依法享有行政职权;农业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职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实施的是行政行为。显然,农业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时,必须依据行政法原理和行政法律规范,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对此,《农业法》第87条第2款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职责,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可见,农业行政管理机关依行政职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行政关系,从行政的角度来看是具有一定经济内容的行政关系;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是具有行政因素的经济关系。但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都具有行政隶属性质,一方下达指令、命令,一方必须服从,遵照执行。显然,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应属行政法调整内容之一,必须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才能使农业行政管理机关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因此,农业法中的行政法律规范充分体现行政法属性 (三)农业法的经济法属性 经济法是调整以社会整体利益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已得到法学界和其他理论界以及社会实践的共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原则;经济组织本体利益和充分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经济治理权和经济自治权相结合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原则;经济上的公平与公正原则;不得滥用经济权利的原则。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计划法、统计法、产业政策法、计量和标准化法、银行法、价格法、自然资源法、财政法、会计法、审计法、税法、合作社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国家投资法、国家采购法、产业结构调节法、对外贸易管理法等等。农业法主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目前,国家颁布的农业法律中,主要是农业经济管理法律,如《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渔业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农业税条例》等。因此,农业法中的经济管理法律规范充分体现经济法属性 四、农业法的特征 1.农业法其管理手段特征。农业法作为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种手段,与其他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手段相比较,有它自身的特片,即具有以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那些共有的特征。概括地说,农业法在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时的主要特征是:(1)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具有高度的权威和普遍的约束力;(2)以明确的、具体的而又稳定的法律规范形式,规定了人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3)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贯彻实施;(4)能建立和维护稳定和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以保证其他各项管理手段的正常运转而发挥各自的作用。 2.农业法其法律属性特征。即农业法其法律属性兼有公法、私法和社会法的多元性。农业法以调整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为对象,在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中,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民事关系由民法调整,民法属私法领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行政关系由行政法调整,行政法属公法领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法属社会法领域。从涉及经济关系中的调整对象上看,私法的调整对象为平权性质的平等经济关系;公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性质的不平等经济关系;社会法的调整对象是管理性质的不对称经济关系。显然,农业法其法律属性具有多元性。 3.农业法其调整原则特征。即农业法其调整原则的多元性。从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的上述三元法律结构来看,公法调整不平等主体之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主要坚持“依法行政”原则;私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意思自治”为其原则;社会法调整表面平等、实质不平等的不对称关系,为矫正不对称关系的内在利益失衡,“倾斜保护”原则应运而生。 4.农业法其调整方法特征。即农业法其调整方法上的多元性。私法主要依靠任意性规范进行调整;公法主要依靠强制性规范进行调整;社会法以强制性与任意性规范的结合为特点。 5.农业法其调整目的特征。即农业法其调整目的的多性。私法主要调整目的是保护“私人利益”;公法主要调整目的是保护“国家利益”;社会法主要调整目的是保护“社会整体利益”。 从上述农业法的特征来看,农业法调整对象的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的多元化、复杂化,应由多个法律部门共同调整,因此,农业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 五、农业法基本原则 (一)农业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所谓农业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农村法制建设之中的总的指导思想和为农业法所确认或体现的根本法律准则。这一概念蕴涵下列要义:其一、农业法基本原则对整个农村法制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它既是农业立法的原则,又是执行法律、进行法制治理和处理法制问题的根本准绳,即它是包括农业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在内的整个农业法制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法律准则;其二,农业法基本原则本身具有规范作用,任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以及其它农业法主体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司法机关和仲裁机关在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纠纷中,农村经济管理机关在监督、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 的活动中,都必须以农业法基本原则为根本依据,严格遵守,否则,即构成对农业法律法规的违反,应追究法律责任。 (二)确立农业法基本原则的依据 确立我国农业法基本原则的依据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是确立农业法基本原则的重要理论依据;(2)宪法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确立农业法基本原则的根本法律依据;(3)农业基本政策是确立农业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政策依据;(4)《农业法》颁布实施为确立农业法基本原则指明了基本方向;(5)农村改革和实践的成功经验是确立农业法基本原则的现实客观依据。 (三)农业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确立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行保护的原则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母体产业。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其基础本身是天然牢固的。恰恰相反,农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典型的风险型产业、天生的弱质产业:(1)农业的自然风险无时不在;(2)农业的市场风险也很大;(3)农村政策风险经常出现;(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共享性和见效慢的特点;(5)农业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6)农业生产的调整周期长且生产有刚性;(7)农业生产分散性,特别是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都较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处于不利的地位;(8)农民的无组织性,使得农业和农民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9)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工农业发展速度比例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以及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障碍。农业的上述特性的综合作用的直接结果,正如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的那样:“农业无论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也指出:“经济建设,必须始终把农业真正摆在首位,切不可农业状况一有好转,就忽视和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 2.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原则 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一种法制经济或法治经济,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资格需要由法律来确立;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由法律规范来界定;市场运行的规则需要靠法律来构筑;市场竞争的公平开展需要由法律来保障;市场主体的财产权需要由法律来维护;市场主体之间的各种农业和农村经济纠纷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需要由法律定分止争;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靠法律来建构。因此,国家除制定《农业法》外,还需要尽快制定配套健全的农业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行必严,违法必究”。否则,没有法律的引导、规范和制约,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有序运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无法律环境的切实保证。 3.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发展商品经济积极性与尊重他们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保护他们合法权益的原则 实践已反复证明,农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问题的决定,把调动亿万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作为制订一切农村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来自经营自主权和物质利益两个方面,而农民的物质利益又是同生产经营自主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即不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也就是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同样,不保护和承认农民的合法财产权,也就是削弱农民的自主权,其结果必须会挫伤和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这也是对农村法制建设的具体要求。同时,在现阶段,尊重和保护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经营自主权和物质利益也尤为重要,《农业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财产及其他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4.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原则 农业生命的对象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是农业生产区别于工业和其他生产部门的根本特点,而农业生产的这一根本特点,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表明,它要求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时,不仅需要遵守经济规律,而且同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对农业的领导,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同时,农业是一种资源型产业,它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比工业要大得多,珍惜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搞好资源保护,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5.坚持从农业、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类指导发展农业的原则 我国农业,除具有一般的季节性、地域性、分散性、周期性、连续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外,还有我国自身的一切特点,诸如人多耕地和林地少,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地域差异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农民的文化落后、技术缺乏,农业生产能力还处在不高、不稳、不平衡状态,自然灾害频繁且抗灾能力还不强等。上述这些特点,要求在发展我国农业时,必须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农林牧渔业各有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分类指导发展农业的原则来制定农业法律法规,来解决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注意防止一刀切,脱离实际,照搬照套。正如彭真同志所说:“是法律服从实际情况,还是实际情况服从法律?谁是母亲、谁是儿子?实际产生法律,实际是母亲,法律、法理是儿子”。同时,在加强中央统一立法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地方立法之作用,并实行中央与地方立法的合理分工,上下结合,法制统一,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切实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6.转变政府职能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则 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也必须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推进和尽早实现上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科学化与现代化管理。根据国家对农业确定的“引导、支持、保护、调控”基本方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具体表现在:(1)从微观的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的间接管理;(2)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3)从生产的计划管理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4)从主要指导农林牧渔业转向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管理;(5)从依政策行政转向依法行政;(6)从只重行政执法转向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并重。 7.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 农业经济活动是一个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周而复始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个 对投入、资源、环境和科技高度依赖的社会经济部门。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些环节特别是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显然,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仅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亿万农民以及农业部门的努力,而且必须依靠全国人民和社会各行各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因此,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应成为我国农业法又一项基本原则。 农业问题论文: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目前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有何新举措和新经验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的基本准则。作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实施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服务“三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贡献,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农业行政行为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肃认真对待,增强规范行风、整顿执法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紧迫感。要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当前农业依法行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农业依法行政的工作离服务“三农”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行风建设上,一些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行政行为的规范性还不够、透明度还不高;服务“三农”的意识还不强。作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多年养成的习惯是有请必到、上门服务,甚至是给基层说好话。却不懂得用当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去指导和监督,工作方式局限于“达标”、“认定”,却没有用统揽全局的工作意识。 2、在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一方面,农业执法人员如何利用掌握和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一定的困难和差距。一些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或者是处罚过轻,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有的单位只停留在宣传、文件等表面形式或无关痛痒的执法检查上,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不太规范,也直接影响到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3、在队伍建上,农业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大。一方面,行政执法人员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知识,有的工作人员思想保守,认为农业部门社会地位不高,依法行政难以开展,工作有畏难情绪,导致了执法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人只知道有《民法》、《刑法》,却对农业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不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工作人员及广大群众普遍认为,农业依法行政是“弱职部门”,制约力不强,执法力度不大,不象公安、工商、技监等“强职部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对农业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不重视,依法行政的舆论宣传氛围不浓,支持的力度不够大。 4、在经费保障上,缺少专项执法经费。农业执法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农业依法行政的重要瓶颈因素之一。经费不足,导致收支混乱,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并屡禁不止,使依法行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5、在廉政建设上,执法乱收费和执法人员管理不严现象屡禁不止。执法不公,多头多层执法、违规执法等奢侈浪费、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单位、少数人身上,但产生的影响是恶劣的,危害是极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部门的整体形象,影响了行业战斗力,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 6、在监督机制上,不够健全。农业依法行政的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执法监督和人大、政府、司法、法制、监察等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农业行政人员执法工作的监督。目前,由于思想认识、领导精力、人力、财力等原因,也存在执法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档案部门的执法人员都是兼职的,职责不清,也制约了档案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产生的原因 引起农业依法行政的困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行政执法主体的少数领导干部对行政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强以及行政执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等,是其主观上的原因;法律规范相互之间存在的矛盾、执法体制不顺、执法人员素质偏低、执法程序不完善、法制宣传不够深入以及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不完善和不到位等,则是其客观原因。 此外,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部分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活动不够正常,执法手段不够、检测设备不足、办案条件太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等,都是农业依法行政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农业依法行政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农业工作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法律意识,认真学习掌握法律法规。 一要结合开展普法教育,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各级农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掌握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熟悉地方法规,提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严格执行法律,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农业部门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严格行政责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三要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以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执法程序,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四要搞好行政复议,加强行政监督。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重要监督制度。各级农业管理部门都要认真实施行政复议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开展行政复议工作,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项监督,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要严格追究不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者的法律责任。坚决查处纠正对行政复议申请该受理的不受理,该作决定的不作决定,以及“官官相护”等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确保法律和政令畅通。 五要加强农业行政立法,完善法制体系。农业行政立法是法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法律、法规规定的进一步具体化和补充。要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严格遵循法制统一原则,完善立法程序,提高行政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二)转变农业依法行政的管理职能 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按照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要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善于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管理社会,推动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逐步实现职能、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二要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把政务信息公开经常化,增强行政决策与行政管理的透明度,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凡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其办理结果,都要以适当方式公开,广泛征询群众的意见。 三要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力度,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四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要把提高农业行政人员的素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牢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教育,增强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教育工作人员,以对人民群众极端的热忱,对党和国家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要多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民谋利。要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管理经济和社会,切实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原则。 (三)狠抓依法行政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 在新形势下加强依法行政问题,农业系统各部门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农业系统摊子大、行业多,直接面对市场主体,特别是面对千家万户的广大农民群众。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在农业依法行政中,要规范“四个行为,执行九项规定”,形成“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廉洁高效”的农业行风。 我们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行为规范: 一要规范执法行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做到热情、周到、公平、公正执法。特别是涉及到依法罚款、取消营业资格、销毁市场禁入物品等行政措施的,要秉公办事,讲清道理,文明执法,不得态度蛮横、简单生硬。对有明确办理时限的审批,要及时办理,不准无故拖延。要切实履行职责,防止滥作为和不作为的现象发生。 二要规范服务行为。本着方便用户、服务群众的原则,结合各自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应积极选择适当的载体,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电话热线和网络服务等活动。在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宣传、示范、引导的办法,做到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行收费的服务项目。凡涉及面向农民收费的服务项目,如病虫防治、发放资料等,都要与农民协商,签订责权利都十分明确的合同,保证服务质量。 三要规范政策行为。在制定和贯彻农业政策时,要贴近农业,心系农民,时时刻刻把农民欢迎不欢迎、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验证工作成效的尺度,时时刻刻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法,不得随意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违规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防止出现任何形式的农民负担反弹;对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扶持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等各项政策,都要带头执行,督办落实。 四要规范办事行为。凡直接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为农民群众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事项,尤其是涉及行政审批和收费行为的事项,都要按有关规定办理。对项目的设立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条件、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审批纪律、监督电话等,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透明度,实行公开办事。 农业执法是农业系统的重要职责,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反对腐败、廉洁从政是执政党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服务“三农”的前提条件。农业系统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农业行政执法职能,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农业系统在行政执法中必须做到“四个不准”,在反腐倡廉中必须坚持“五个严禁”。 “四个不准”是: 一是不准多头多层执法。按照《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要健全行政执法队伍,推行综合执法,严格执法层级管辖,突出解决好多层执法的问题。农业执法,以县级农业部门属地管辖为主。 二是不准无证人员参与执法。所有执法人员都要实行岗前培训、竞争上岗、亮证执法,接受群众监督。凡不持证、亮证执法的,一律视为违规执法。 三是不准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严格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审查,把好市场准入关。凡未经审定登记以及检验不合格的农资产品都不准 销售。尤其是农业系统生产经营的农资产品,一定要做到来源清楚、质量合格、标识规范、价格合理。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给农民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赔偿,并追究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四是不准以执法为名乱收费、乱罚款。所有农业行政机关和执法机构一律不得下达执法创收任务。执法收费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擅自增加项目、提高标准,更不得不执法也收费。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吊销执法证件,清出执法队伍。 “五个严禁”是: 一是严禁以权谋私。在行使行政审批权和分配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严禁搞权钱交易,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利益。 二是严禁奢侈浪费。严禁超标准配备小汽车和用公款互相宴请、大吃大喝以及支付高消费娱乐活动。 三是严禁收受“红包”。严禁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贵重礼品。 四是严禁转移、截留、挤占、挪用农业项目资金。对弄虚作假骗取项目资金、不按项目要求执行的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五是严禁公款旅游。严禁以开会、考察、招商、研讨、培训等名义变相公费旅游。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非经济贸易行为的一律不得组团出国。精减会议和文件,各类会议一律不准赠送礼品和纪念品。 规范行风、整顿执法、反腐倡廉,是农业系统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规范“四个行为”,严格执行“四不准”、“五严禁”的规定。要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要求,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门,确保本单位、本部门不出现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要通过加强规范行风、整顿执法和反腐倡廉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系统自身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业问题论文:农业灌溉问题与对策探讨 1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大幅减少 威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修建了羊亭、张村、崂山、斥山等一大批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工程,到2010年统计高效节水面积为8.27万hm2。然而,近期普查威海市现存的高效节水面积仅为3.45万hm2,减少了近1/2。通过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园区的建立(如羊亭工业园区的建立),工程管理机制的缺乏,工程年久失修,水源发生变化,不具备灌溉条件等原因,导致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大幅减少。其中:工程老化减少面积近5020hm2;工程报废减少面积1.97万hm2;5年以上未灌溉的面积有1.74万hm2;工程占地及其他原因有6113.33hm2。 2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保证工程长效运转 以前的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中建设、集体管理,重建设、轻管理,建管脱节现象严重,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灌区配套设施老化、破坏,高效节水面积大幅度缩水。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其老化损坏严重,效益衰减。目前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群众利益对于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制约较大。农田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存在工程产权不明、维修经费难以落实、管理人员能力薄弱、部门职责不明和管理职能不到位等问题。基层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文化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管理和服务职能不到位。 3发展对策 3.1建立新型节水机制,推进灌区节水改造 根据现阶段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争取资金,以搞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末级渠系改造工程为重点,把解决水资源短缺放在全局战略性位置,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兼顾生态环境建设,构筑起以大中型灌区为主、各种小型灌区为辅的水资源开发体系,积极推行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整治力度,以实现全市农业水利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新型的农业节水机制,努力搞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运行管理。尤其是灌区末级渠系作为农业水利设施发挥重要效益的关键环节,是灌区的终端网络,如果被堵塞或者被破坏,一方面导致农田无水可灌,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项目改造的一种浪费。如文登市完成对米山、南圈、姚家庄3座水库灌区配套与改造1846.7hm2。通过灌区的配套改造和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达到了节约灌溉用水,增加、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的效果,确保了农业生产用水和增产增收。 3.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高效节水工程战略 目前,威海市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3.45万hm2,其中低压管灌节水面积3.36万hm2,微灌节水面积586.67hm2,喷灌节水面积261.33hm2。通过对末级渠道和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一是改善灌溉条件,疏通了渠道,灌溉用水的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二是提高用水效率,项目区内输水速度、灌水效率、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三是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渠系硬化,协会合作,缩短了灌溉时间,不仅改变了以前小型灌区上游农田用水无节制、下游农田无水可灌的情况,而且有效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如2011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完成后,文登市项目区年增产值977.2万元,年节地31.33hm2,省工5.66万个,年节能28.3万kW?h;乳山市项目区新增供水能力450万m3,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866.67hm2,改善灌溉面积666.67hm2,年新增节水能力286万m3、粮食生产能力750万kg、经济作物产值500万元;荣成市项目区年新增供水能力586万m3,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2824hm2,改善灌溉面积180hm2,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54万元、节水能力309万m3。 3.3兴修小型拦蓄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威海市地处胶东半岛,市内丘陵密布,河网纵横,市内没有大江大河,但中小河流密布,仅50km2以上河流就有34条,塘坝3393座,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水资源,而且时空分布较广,有利于水资源的梯级开发和合理利用。因此,应通过合理地修建小泵站,增加灌溉面积,提高中低产田的效益。同时,加快小塘坝的除险加固速度,适时进行灌溉配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创建新型节水灌溉模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土地集约化符合我国当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政策资金向专业大户倾斜,对专业大户等进行政策资金的补贴,更为土地集约化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保证粮食安全,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使机械化、专业化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专业大户,大力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农民对于实施节水灌溉的意愿将会增加,新型的机械化节水型灌溉方式将得以推广,水利设施的维护及管理也会自觉得到重视,经过这种需求与建设的互动,不仅解决了农业节水灌溉方式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也解决了只建不管、维修困难的现状。既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也确保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4结语 威海市农业灌溉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系数,保障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以及在进行农业高效改造的同时保证工程长期高效发挥效益,还必须在新的条件下,结合威海市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灌溉的新模式,为保证农业灌溉、粮食高产稳产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农业问题论文:县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要: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了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执法人员系统培训制度,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制度,加强执法监督,促进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 __是农业县,农业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效地促进和实现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执法护农,对促进农业生产,有效遏制坑农害农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助农增收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存在诸多难点。 1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立法不具体、不明确、含糊、笼统,法律责任不清,执行中不好操作 农业行政执法涵盖的法律法规多,当前我国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对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公司和从事零售的小散户违法行为在处罚条款上一视同仁,从而造成可操作性不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对零售小散户的处罚难以执行到位。 1.2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主体不合法,硬件设施落后 我县农业行政执法主体——《__县农业局执法大队》是农业局下属事业单位,属事业性质,股级建制,人员工资实行全额拨款,但是,农业行政执法没有独立的专项经费,没有专门执法车辆,办公设施差,调查取证手段落后,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3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执法人员身份不合法、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 根据工作需要, 我县农业(种植业)行政执法人员均从农业局内部进行调整,调整后农业执法大队共6人,其中大学生2人,大专生 2人,中专生2人;副主任科员1人,中级职称者2人,初级职称者2人,工人编制1人;5人持有委托执法证,平均年龄48岁。没有一个毕业于政法专业,绝大多数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属事业编制,对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同时,执法人员没有相应的岗位津贴,长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而编制为事业性质,执法人员在职称评定上由于没有从事技术工作而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工资标准,这些因素影响着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4管理相对人多而杂,相对人及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农业行政执法相对人涵盖面广,重点是农业投入品经营业主,相对人面广量大,经营人员多而杂,仅仅种植业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经营业主全县分别有二百多户,经营人员也相当复杂,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一些不懂农业生产、缺乏农资经营常识的人相继融入了经营农资的行列,有的人因利益驱动故意违法,有的法律意识淡薄,因不懂法而违法,这些都给农业执法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处。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也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由于农业相关法律法规部分处罚条款对农业投入品零售小散户的适用性较差,我县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主体不合法,造成执法底气不足,执法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必须的执法工具不到位,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人员待遇差,没有解决后顾之忧,加之管理相对人多而杂,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我县农业行政执法存在执法难,难执法的问题。 2解决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2.1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法律法规可操作性 在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时,建议立法机关能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可操作性,在处罚力度上既要对从事生产、经营的大公司有威慑作用,也要对零售小散户违法行为有惩戒作用,利于基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中对违法行为能够执行到位,否则,无法执行的惩罚条款就等于是一纸空文。 2.2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政府必须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保障,依法组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明确其行政机构性质,为推行综合执法、稳定队伍和保证农业综合执法公正性奠定基础。扎实搞好执法队伍建设,挑选办事精干、工作大胆、为人公正、已取得专业执法许可、长期从事执法工作、熟悉法律知识、专业素质高的优秀人员从事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并明确执法人员行政工作身份,解决执法人员后顾之忧。 2.3建立执法人员系统培训制度 介于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多数来自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未经过系统的法律法规学习,应建立执法人员系统培训制度,把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纳入日常管理的范围,加强对所有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定期安排执法人员参加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确保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廉洁的农业执法队伍。2.4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面临“三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案件错综复杂,执法办案费用必不可少。农业综合执法市场检查、专项整治、现场勘测等工作所需办案经费、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摄像器材等应立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 2.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坚持对管理相对人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法律法规培训和技术培训。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6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7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2.8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抓住重要的农时季节,对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执法检查;还要对市场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要立即予以制止,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利益。 农业问题论文:户户通平台构建及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思考 论文关键词:户户通平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电话;互联网 论文摘要: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户户通平台)是以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和组织网五网融合为基础,以电话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农信机为载体,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业科学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它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涉农政务、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市场信息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主要通过电话等应用终端曲线上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传播与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 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 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 (4)户户通平台作为现代科学传播理论和农业科技传播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范例,对转变中国农村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变革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以及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户户通平台不仅适用于农村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城市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不仅适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商业流通领域市场经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相关技术开发,使户户通平台在现代信息传播和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户户通平台作为新生事物,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其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在各级 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科技或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户户通工程建设。户户通平台传播的内容要丰富实用,传播的方法要科学完善,传播的体制要不断改革,传播的机制要不断创新,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共同体与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联互动。 农业问题论文:简论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调查分析和对策 一、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旅游业的发展紧紧围绕“突出农业生态特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打响了“魅力菜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高科技、生态型、乡村化的旅游发展新路子。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品种技术研发推广、农业观光旅游、会议展览举办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寿光市乃至山东省蔬菜产业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的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研活动包括到寿光市乡镇(洛城街办)走访调查,对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相关管理部门、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以下为数据分析结果 基本情况调查: 绝大多数农户对新农村建认比较了解,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但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不是很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能加大农户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了解。 (二)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前和发展后,农村的各方面也有很多的变化,大多数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后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之后,农村的生产发展总体情况是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生产力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规模扩大,更加生态化,技术化。但是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三、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中一项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目前,在传统观光旅游降温的情况下,人们纷纷选择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产品开发的新热点。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竟相模仿,又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使得开发带来的负效应甚至超过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存在的问题: 1.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不强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需求急剧增长,这为生态农业游客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生态农业旅游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格、低廉的价格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经营者竞争意识淡薄,忽视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产品以观光层次为主,游客选择范围小;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缺少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行业管理力度不够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通常各自为阵,经营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协调发展观念,而旅游行业管理机构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管理体制。 3.农民素质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农民是科技文化知识拥有量最少的群体。调查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素质较高者居多,而留下来的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文化素质下降,女性比重上升的现象,这势必会成为影响寿光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障碍。 4.龙头企业小规模的多,大规模少。目前来看,全市批发市场、金玉米公司、海惠集团、金正食品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外,总体上规模偏小,水平偏低,带动优势不明显,与建设新农村新形势的需要还有差距。还有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依赖性强,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经营风险比较大。 四、提出对策 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增加产品类型多样化,发挥特色优势,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增加游客选择范围,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要根据当地的旅游实际,规划农业旅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量和旅游方向规划。 第二:增加行业管理能力,增加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旅游一体化建设,发挥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作用,增强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同时在增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第三: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教育,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一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机制,如推行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等形式开展培训。二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市场竞争的成功案例。 第四:加强政府对小企业的引导,加强企业与农民的联系。同时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的问题,增加产品销售渠道不,减少经营风险等,充分发挥企业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引导作用。 农业问题论文:目前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有何新举措和新经验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的基本准则。作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实施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服务“三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贡献,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农业行政行为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肃认真对待,增强规范行风、整顿执法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紧迫感。要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当前农业依法行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农业依法行政的工作离服务“三农”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行风建设上,一些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行政行为的规范性还不够、透明度还不高;服务“三农”的意识还不强。作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多年养成的习惯是有请必到、上门服务,甚至是给基层说好话。却不懂得用当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去指导和监督,工作方式局限于“达标”、“认定”,却没有用统揽全局的工作意识。 2、在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一方面,农业执法人员如何利用掌握和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一定的困难和差距。一些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或者是处罚过轻,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有的单位只停留在宣传、文件等表面形式或无关痛痒的执法检查上,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不太规范,也直接影响到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3、在队伍建上,农业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大。一方面,行政执法人员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知识,有的工作人员思想保守,认为农业部门社会地位不高,依法行政难以开展,工作有畏难情绪,导致了执法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人只知道有《民法》、《刑法》,却对农业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不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工作人员及广大群众普遍认为,农业依法行政是“弱职部门”,制约力不强,执法力度不大,不象公安、工商、技监等“强职部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对农业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不重视,依法行政的舆论宣传氛围不浓,支持的力度不够大。 4、在经费保障上,缺少专项执法经费。农业执法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农业依法行政的重要瓶颈因素之一。经费不足,导致收支混乱,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并屡禁不止,使依法行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5、在廉政建设上,执法乱收费和执法人员管理不严现象屡禁不止。执法不公,多头多层执法、违规执法等奢侈浪费、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单位、少数人身上,但产生的影响是恶劣的,危害是极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部门的整体形象,影响了行业战斗力,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 6、在监督机制上,不够健全。农业依法行政的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执法监督和人大、政府、司法、法制、监察等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农业行政人员执法工作的监督。目前,由于思想认识、领导精力、人力、财力等原因,也存在执法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档案部门的执法人员都是兼职的,职责不清,也制约了档案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产生的原因 引起农业依法行政的困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行政执法主体的少数领导干部对行政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强以及行政执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等,是其主观上的原因;法律规范相互之间存在的矛盾、执法体制不顺、执法人员素质偏低、执法程序不完善、法制宣传不够深入以及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不完善和不到位等,则是其客观原因。此外,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部分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活动不够正常,执法手段不够、检测设备不足、办案条件太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等,都是农业依法行政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农业依法行政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农业工作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法律意识,认真学习掌握法律法规。 一要结合开展普法教育,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各级农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掌握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熟悉地方法规,提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严格执行法律,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农业部门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严格行政责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三要全面贯彻实施 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以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执法程序,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四要搞好行政复议,加强行政监督。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重要监督制度。各级农业管理部门都要认真实施行政复议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开展行政复议工作,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项监督,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要严格追究不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者的法律责任。坚决查处纠正对行政复议申请该受理的不受理,该作决定的不作决定,以及“官官相护”等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确保法律和政令畅通。 五要加强农业行政立法,完善法制体系。农业行政立法是法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法律、法规规定的进一步具体化和补充。要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严格遵循法制统一原则,完善立法程序,提高行政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二)转变农业依法行政的管理职能 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按照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要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善于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管理社会,推动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逐步实现职能、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二要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把政务信息公开经常化,增强行政决策与行政管理的透明度,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凡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其办理结果,都要以适当方式公开,广泛征询群众的意见。 三要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力度,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四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要把提高农业行政人员的素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牢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教育,增强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教育工作人员,以对人民群众极端的热忱,对党和国家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要多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民谋利。要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管理经济和社会,切实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原则。 (三)狠抓依法行政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 在新形势下加强依法行政问题,农业系统各部门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农业系统摊子大、行业多,直接面对市场主体,特别是面对千家万户的广大农民群众。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在农业依法行政中,要规范“四个行为,执行九项规定”,形成“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廉洁高效”的农业行风。 我们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行为规范: 一要规范执法行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做到热情、周到、公平、公正执法。特别是涉及到依法罚款、取消营业资格、销毁市场禁入物品等行政措施的,要秉公办事,讲清道理,文明执法,不得态度蛮横、简单生硬。对有明确办理时限的审批,要及时办理,不准无故拖延。要切实履行职责,防止滥作为和不作为的现象发生。 二要规范服务行为。本着方便用户、服务群众的原则,结合各自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应积极选择适当的载体,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电话热线和网络服务等活动。在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宣传、示范、引导的办法,做到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行收费的服务项目。凡涉及面向农民收费的服务项目,如病虫防治、发放资料等,都要与农民协商,签订责权利都十分明确的合同,保证服务质量。 三要规范政策行为。在制定和贯彻农业政策时,要贴近农业,心系农民,时时刻刻把农民欢迎不欢迎、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验证工作成效的尺度,时时刻刻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法,不得随意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违规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防止出现任何形式的农民负担反弹;对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扶持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等各项政策,都要带头执行,督办落实。 四要规范办事行为。凡直接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为农民群众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事项,尤其是涉及行政审批和收费行为的事项,都要按有关规定办理。对项目的设立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条件、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审批纪律、监督电话等,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透明度,实行公开办事。农业执法是农业系统的重要职责,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反对腐败、廉洁从政是执政党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服务“三农”的前提条件。农业系统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农业行政执法职能,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农业系统在行政执法中必须做到“四个不准”,在反腐倡廉中必须坚持“五个严禁”。 “四个不准”是: 一是不准多头多层执法。按照《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要健全行政执法队伍,推行综合执法,严格执法层级管辖,突出解决好多层执法的问题。农业执法,以县级农业部门属地管辖为主。 二是不准无证人员参与执法。所有执法人员都要实行岗前培训、竞争上岗、亮证执法,接受群众监督。凡不持证、亮证执法的,一律视为违规执法。 三是不准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严格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审查,把好市场准入关。凡未经审定登记以及检验不合格的农资产品都不准销售。尤其是农业系统生产经营的农资产品,一定要做到来源清楚、质量合格、标识规范、价格合理。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给农民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赔偿,并追究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四是不准以执法为名乱收费、乱罚款。所有农业行政机关和执法机构一律不得下达执法创收任务。执法收费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擅自增加项目、提高标准,更不得不执法也收费。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吊销执 法证件,清出执法队伍。 “五个严禁”是: 一是严禁以权谋私。在行使行政审批权和分配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严禁搞权钱交易,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利益。 二是严禁奢侈浪费。严禁超标准配备小汽车和用公款互相宴请、大吃大喝以及支付高消费娱乐活动。 三是严禁收受“红包”。严禁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贵重礼品。 四是严禁转移、截留、挤占、挪用农业项目资金。对弄虚作假骗取项目资金、不按项目要求执行的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五是严禁公款旅游。严禁以开会、考察、招商、研讨、培训等名义变相公费旅游。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非经济贸易行为的一律不得组团出国。精减会议和文件,各类会议一律不准赠送礼品和纪念品。规范行风、整顿执法、反腐倡廉,是农业系统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规范“四个行为”,严格执行“四不准”、“五严禁”的规定。要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要求,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门,确保本单位、本部门不出现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要通过加强规范行风、整顿执法和反腐倡廉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系统自身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1.1公共性滨水区历来是公众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无论是节日庆典、宗教礼仪,还是娱乐活动,人们总喜欢选择滨水地区。恒河河畔的宗教仪式、汨罗江的龙舟比赛、巴林水滨的晚间野餐,抑或名古屋供奉神灵的“热田祭”等都是以滨水地区作为活动的场所[1]。滨水区作为一种稀缺的土地资源,应该作为社会的共有财富进行分享,不应让私人或少数利益团体占有。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共享”原则,强调土地紧凑利用和公共设置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将亲水的空间还给公众,还原滨水空间的“公共性”这一基本属性。 1.2可达性滨水区是陆地和水域的交界区域,这个区域的交通是尽端式交通,且因平行于水系的道路使得滨水公共空间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因此,组织合理的路网,让使用者能快速到达滨水空间,并能够在其中穿行,其交通的便捷程度,是滨水公共活动的保障,也是保持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保障[2]。 1.3实用性滨水区作为公众活动的主要载体,不应该仅具备观赏或者防洪的单一功能,其具有的功能特点应该是多样化的。应满足来此活动的不同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如观光的游客需要具有特色的景观风貌;周边工作的白领需要短暂的茶歇场所;居住在附近的孩子需要可以让他们攀爬、游戏的场地。遵循此原则,可以使滨水公共空间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人气。 1.4识别性识别性是通过强调空间的形式与特征,赋予空间个性,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强化人们对该空间的记忆。遵循这一原则可使滨水空间成为城市形象的窗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便于人们在空间中的定位,增强空间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使公共活动更趋活跃。 1.5延续性延续性是通过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历史文脉以及地方所拥有的技术或材料的发掘和利用,充分考虑滨水区自身乃至所处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质,并将这些特质通过景观造景手法艺术化地表达出来,打造出与场地精神相一致的景观风貌。遵循这一原则可以加强滨水景观的内涵和可阅读性,使其具有持久的活力。 2实例研究 2.1项目概况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浦东前滩是上海今后重点发展区域之一。浦东前滩地区(黄浦江ES4地块)位于世博后滩拓展区和耀华地块的南端,总面积约60.6hm2。该地块目前已建成占地34.52hm2的东方体育中心。未来,前滩地区将立足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开放经济,成为一个集体育、传媒文化集聚区、非金融类跨国总部集聚区以及现代化国际社区于一体的世界级中央活动区。本项目位于前滩地区的滨水前沿,北起川杨河、南至小黄浦河、东起前滩大道、西至黄浦江,选址总面积约10.25hm2,沿黄浦江岸线长度约600m(见图1),占据前滩地块约一半的滨江界面。根据2009年提交的上海市政协提案《关于世博会后在世博园区建设上海国际城市交流中心和友城雕塑公园的建议》,拟将该地块建设为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公园(简称友城公园),用于接待友好城市客人、展示上海71个友好城市印象。通过集中展示,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加强中外友好交流合作纽带,建立对外友好交往和公共外交的平台和窗口,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打造上海城市魅力的新亮点。 2.2设计理念和定位 根据前滩地区整体景观规划中“前城”的概念,其中,友城公园的定位为“国际前沿”,结合《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化内涵,确定友城公园的设计理念为“乐动•友城”,并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含义来体现其本质精神。 2.2.1城市的视野友城公园提供了展示形象、拓宽视野、沟通交流的平台,以世界的眼光,宽领域、多层次地彰显城市对外交流的广度。 2.2.2城市的纽带是对外开放、联系世界的重要平台,民间外交的重要载体。 2.2.3城市外交文化的象征各城市间的文化在绿色开放空间内充分地交流、融合、激荡,体现出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3景观的生命力来源于对功能和文化需求的解读 对应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结合友城公园的定位和需求,提出以下五大设计策略: 2.3.1空间识别性———紧扣主题,突出文化内涵友城公园的规划带有明确的设计主题,即国际友好。设计通过打造三方面的景观看点来强化基地的独特性和标识性,使之成为具有鲜明场所特征的地标。(1)友城公园看点的营造。设计在公园北段的主要景观节点设置了友城大事记广场铺装来展示友城公园发展的历史,在公园南端的现状瞭望塔前设置了友城纪念墙,以景墙形式为依托,将各个友好城市的市长签名、城市印章等极具纪念意义的内容永久地留在景观中。在友城公园的其他区域,结合雕塑展示、铺装、井盖、小品等形式,将各个友好城市的文字、语言等文化艺术融入景观中。通过贯穿整个公园的友城景观元素来营造浓郁的国际友好氛围。(2)地标看点的营造。设计将现状瞭望塔与周边景观重新整合,形成了新的标志性场所,同时利用友城公园与川杨河口开阔的水域,导入以原外滩地区“和平女神”为蓝本的标志性雕塑,宣传其国际和平友好的正面内涵,打造属于上海记忆的地标性文化象征。(3)活动看点的营造。结合友城公园的功能和场地特征,在瞭望塔周边场地布置以接待会见、仪式庆典、会议洽谈等形式的活动为主,在公园的中部区域设置雕塑草坡、镜面水池、软质场地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友城公园展示功能的需要。在北端的媒体互动广场区结合时装、户外音乐会、创意集市等互动活动。通过多时段的活动组织来形成友城公园的动态特色。 2.3.2空间亲水性———适度亲水,分级设防由于友城公园紧靠黄浦江,容易受潮汐变化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防洪的问题。设计采用不同高度的台地做法来满足亲水和防洪安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台地的高程设置充分分析了黄浦江历年的潮位变化,该段岸线千年一遇的设防标准为6.4m,因汛期最高潮位很少超过4.5m,故将滨江前沿的亲水步道设为4.8m,后侧通过绿化和园路将6.4m高程的二级防汛墙巧妙隐藏,此设置打开了原本由高墙隔离的水陆空间,既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需求,又保证了全年大部分时间的使用安全。 2.3.3空间实用性———形态多样,功能复合友城公园的规划设计从人们在开放空间中活动的需求出发,利用场地中不同的空间性质设置了滨江步道、观演广场、游步道、自行车及慢跑道、亲水栈道、观景凉亭、配套服务建筑等多样化的功能,并赋予他们不同的形态特点,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和审美的需求。与此同时,场地的设计还结合了组织大型活动的需要,设计通过案例考察及资料查阅,确定了可以满足1项主题活动及3项衍生活动同时举办的场地尺度,如媒体广场的面积为12000m2,可容纳12000~14000人,满足举办国际音乐节的要求。同时,广场周边的小型场地和配套建筑空间还可满足同时举办其衍生活动诸如酒会、舞会等需求。设计将有限的滨江场地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为滨水公共空间创造出多种使用的可能性,使其可长久地吸引人气。 2.3.4空间可达性———延续城市,滨江贯通一方面,设计将公园的主要道路设置为邻近城市路网的有效延伸,形成了滨水空间和城市内部空间的紧密衔接和相互渗透,满足从城市到达滨水前沿的快捷便利;另一方面,设计充分分析了公众亲水的心理需求,在滨水最前沿设置了平均宽12m的步行空间,并保证其自身的连续和通畅乃至于南侧公园的便捷联系,形成舒适开敞的亲水游览体系。 2.3.5空间可持续性———低碳节约,预留空间目前,低碳环保是我国的国策,在友城公园的设计中处处体现这一理念。如防汛墙工程的建设,设计在验证了目前防汛墙的安全性后确定了保留改造的基本原则,大大减少了工程的建设资金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部分铺装采用建筑拆迁产生的废弃砖块和石块,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了大量透水铺装,其良好的渗透性使得大部分地表径流直接渗入地下,既起到灌溉绿化的功能,又补充了地下水,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雨水排的压力。设计还考虑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在友城公园文化展示方面不仅仅为现有的71个友好城市考虑,并为其他新发展的友好城市也预留了空间;在园内服务建筑的设计中,也考虑了未来建筑功能随前滩地区成熟后变化的可能,建筑格局不仅满足管理和展示的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商业服务功能既要提升未来公园的服务能力,也要为未来公园的运营提供资金来源。 2.4合理的布局是设计成功的基础 根据以上设计策略,公园规划形成“两道、两轴、三区、六点”的格局(见图3)。 2.4.1两道(1)滨江步道。在地块沿江区域设置了6~12m的滨江步道,有机地整合了城市与水滨的关系,在滨水区前沿形成连贯的公共活动空间。滨江步道位于现状杨思水厂段岸线部分遗留的水工构筑物处,设计充分利用现状遗留的挡墙、桩基、江滩,将其打造成石滩栈道的特色景观。石滩既能对现状保留一级驳岸起到防护作用,又能结合石滩的水生植物,对现状一级驳岸挡墙立面起到遮挡与柔化作用,在城市段的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形成独一无二的野趣景观(见图4)。(2)慢行绿道。在沿江绿地内与防汛通道相结合,构成1条仅供非机动车通行的景观绿道,长约2500m、宽4m,分别与前滩大道与前耀路相接(见图5)。景观绿道与多条人行步道相互沟通,并通过桥梁跨越小黄浦河,贯通南北两片绿化带。此外,沿路配合其他交通设施点以及绿景观设计设置了多个自行车停车点,在地块内形成了便捷的景观慢行交通体系,提升了公园内各景观节点的可达性。 2.4.2“两轴”作为地块外林耀路、泳耀路2条城市脉络的延伸,2条轴线式的园路将人流引入地块,充分提升了滨水可达性。同时也有机地协调了景观的节奏与视线引导。 2.4.3“三区”“三区”依次分为入口广场区、绿荫漫步区、媒体演艺区。整个区域提供的场所涵盖了观光、展示、集会、交流、餐饮等多种功能,既面对国际友人,又服务城市居民。可为前滩地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体验场所。 2.4.4“六点”“六点”依次分为友谊塔、主、次入口广场、石滩栈道、媒体广场、雕塑草坡。 3结语 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复杂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因此,现代城市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应解决好场地与功能、防洪与亲水、地块与交通、特征与文脉、低碳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友城公园的设计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未来,世界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还将有长足的发展,而正在崛起的中国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必将给民众带来更多体验,成为经济、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推动力。 作者:金轶峰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思维不应是直线式和单向式的,而应是具有网状结构式的思维。只有具备了网络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丰富、弹性好、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思维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裸露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作为一个城市的入口,互通景观往往也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所以互通景观设计应该在注意安全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观赏性。互通立交绿地景观有别于一般住宅景观和园林景观,最大特点就是由于车速较快,视线变化较快,因此互通区域景观应采用大色块、大面积景观,不易设计过于琐碎。互通景观设计以视觉诱导为前提,使景观不仅观赏性较高还能起到保护车行安全以及提示司机的作用。本文以洛阳市瀍河互通景观为例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视觉诱导;门户景观;生态景观;乡土树;蒸发池 1场地分析与设计原则 1.1根据城市特点进行设计定位。通过调研分析,洛阳作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交通不仅是城市运转的载体、支撑城市结构的骨架,同时又是连接旅游供需的重要桥梁。每年四月花开洛阳,世界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洛阳城时,交通则成为判定一个城市能否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标志。拟建项目连接着洛阳市区及白马寺、关林等重要景区,是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在设计时致力于把瀍河互通及周边景观打造成为进入洛阳区域的标志及门户。1.2设计目标。作为洛阳的门户,瀍河互通景观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标识性,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河洛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题。1.3基地分析。现场互通绿化区域分为A、B、C、D四块,现场地形基本都是低凹洼地,为互通施工取土区域(如图1)。A区域:现有少量植物,生长杂乱,需要清理。B区域:高低错落,有较多建筑垃圾。C区域:为裸露土表,适合植物种植。D区域:有较多施工垃圾,清理后才可以满足种植条件。图1通过对周边场地的分析发现,瀍河互通周边的河洛古镇、收费站以及管理中心都为仿古建筑。因此,此处的互通景观设计应与周边建筑相呼应,设计风格一致,采用新中式景观,简单、大方。1.4设计原则。(1)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投入,除核心景观外,其他景观尽量使用乡土植物,减少后期维护成本。(2)安全性原则:在注重景观整体观赏效果的同时,考虑互通区苗木高度,避免植物过高带来安全问题。(3)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互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创造出环境优美、物种丰富的绿色道路景观。(4)文化性原则: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设计的主题。(5)审美性原则:整体运用大色块对比,强调整体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栽植风格。从洛阳众多文化元素中提取丝绸之路中的“路”;唐三彩的“色”——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花开洛阳中的“牡丹”为设计的主题,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再创作。首先,以“丝路”的形状,作为贯穿设计的图案,周边辅以牡丹纹样,既寓意通过现代的“丝绸之路”让洛阳文化传播海内外,又有“花开洛阳,繁荣昌盛”之意。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路”“色”“牡丹”等元素作为整个设计的主题。 2景观设计以行人的视线为依托 当车行视线较低时能看到周围较多的景观,在视线较低的地方应该设计一些相对精细的景观,如丛植、对植、孤植景观。车行视线较高时则只能看到树冠,因此我们对视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如图2,我们以4、5两点为例进行分析,同样的景观配置下,4点可以感受到地面的绿植,但是5点的视线只能看到一些乔木。根据这几个点的标高,我们可以看出2、4、7几个点车行视线比较好,在设计时可搭配较多低矮花灌木,可以在这个地方设计一些较为细致的景观;而在车行视线相对较差的1、3、5、6、8处则以乔木为主(如图2)。2.1门户景观与生态景观。根据视线分析,我们在规划互通景观时提出两部分:互通门户景观、生态景观。门户景观在设计时,力求植物搭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充分考虑四季变化,耐烟尘,植物大色块种植,突出洛阳特色,体现文化内涵。而生态景观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瀍河互通门户景观灌木以牡丹、金森女贞、冬青、红叶石楠为主成片种植,组成牡丹纹样,突出洛阳的特色。乔木则采用常绿小乔木与开花小乔木穿插配置,通过植物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季相色彩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层次丰富的门户景观效果。生态景观采用自然群落的搭配形式,以常绿乔木为背景,观花类小乔木为点缀,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2.2生态景观以乡土树种为基础。由于生态景观一般都比较靠后,作为背景树。因此,在设计时,可以选择当地树种,如重阳木、栾树、白蜡、银杏等。这样便于以后的绿化管理,同时也节省后期的灌溉成本。2.3地形设计。经适当地形改造,一方面便于雨水集中收集,另一方面也利于绿化植物生长,便于造景,消除过高林冠线。在绿化设计时,也考虑了地形对植物选择的影响。结合现场地形以0.5%到0.6%的坡度、坡向四周排水沟,低洼处利用现场地形设计留有蒸发池(如图3)。在暴雨时有利于把道路上的水排入蒸发池内,缺水时期也可以用蒸发池的水进行灌溉,这样既节约了灌溉成本,又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 3结语 在设计互通景观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景观的视觉诱导设计,这样不仅设计出富有文化底蕴的互通设计,而且能更加安全地引导车流。同时,要充分考虑互通景观有别于园林、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们视觉变化以及更便于后期维护的景观。 作者:王贝贝 单位:驻马店农业学校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谈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1公园景观规划实例 公园景观规划主要是体现公园的品质与舒适度,并强调自然生态。主要设计要求是力在打造高端、舒适、自然的公园;在设计中运用简洁现代的设计手法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以流畅对称的线性肌理营造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便利及享受。本公园所处地理位置位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玫瑰公园位于五彩大道以南,月湖街以北,火烧山路以东,卡拉麦里大道以西。规划用地范围长约370米、宽约320米,用地总面积107308.18平方米,约160亩。 1.1设计目标 红玫瑰公园将“城市森林”理念融入设计,建造出一个能够让城市居民拥有满意的景观布局、活动空间,将自然还原到城市中。打造新疆享誉盛名的独特特征、主题空间、功能布局。在规划设计中采用现代和自然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景观材料使该项目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即无线网络技术、太阳能电池、甚至是自动灌溉和照明系统以及低成本的养护等,来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1.2设计理念 人们崇尚“和谐”“都市生活”“自然”“积极的生活”;本次设计理念“城市森林”通过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保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的风格。将自然森林的感觉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城市与自然达到和谐,同时提供给城市居民一个积极的绿色休闲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1.3表现手法 1.3.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在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上,主要以简约概括的现代手法,在一些细小的细节上要用精细的工笔手法小心翼翼的刻画,这样用形式美体现出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和绚丽的装饰效果,突显出了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1.3.2环境绿化设计 在设计规划时,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设计出符合如今群体对高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节奏感,在设计手法上主要是侧重竖向的绿化手法,其特点是,开阔。简练的划分手法处理。 1.3.3公园小品设计 在充分满足其使用功能的作用下,还可以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这就是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的目的。 2公园分区与景点 2.1公园分区 整个公园共分为五个区:①中心广场交流区(以集会、表演功能为主),体现广场的实用性。②规则种植区③公园的水体区,在此区域音乐喷泉为公园增添了生机。④休闲文化交流区⑤公园停车场区,极大的满足到职工之家及展览馆参观的人们的泊车。 2.2主要景点规划 公园共分为三个景区:北入口广场、中心演艺区、休闲文化园。 2.2.1北入口广场 由主入口进入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长120米,宽86米的一条世纪大道。世纪大道中间是高1.2米的楔形绿化及中心喷泉,整齐的树阵座椅供人们休憩。世纪大道两侧为两块绿化园林休憩地,草地上以大面积方整的草花堆栽,鲜艳夺目,寓意在大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相融合;有座椅、喷泉为广场增添了生机。整体寓意主要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准东人民意气风发地走在世纪大道上,周围绿草如茵,鲜花簇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定会跟着国家改革的脚步繁荣昌盛。世纪大道两侧装饰景观灯,给晚间公园营造出亮丽的世纪之道,如图一。 2.2.2中心演艺区 圆形和椭圆形铺装广场为准东居民在夏季提供舞蹈场所,让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在冬季旱喷广场结冰,可以让人们在这里尽情滑冰。圆形广场周围高低错落的花卉在这里盛开,九月红玫瑰的香气扑面而来。六盏特色景观灯围绕圆形广场也为公园增添色彩。 2.2.3休闲文化交流园 休闲文化交流园位于入口北广场东西两侧,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名俗文化。这里为人们提供墨宝、晨练、太极、游乐等场地。景观亭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地。左右两侧硬化设计浮雕文化景墙,以准东石油开发做为一个浮雕文化墙,既是一个造景手法,同时也尽可能展现其准东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六个体量宽6米,高2.5的浮雕墙展现在左右两个休闲绿化区中。 3公园的植物规划配置 3.1植物配置植物分别以观花、观叶、观形为主,有以下分类:3.2.1乔木:侧柏、龙柏、樟子松、榆树、馒头柳、红皮云杉、白蜡等3.2.2灌木:榆叶梅、珍珠悔、红叶李、红瑞木、连翘、毛樱桃、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忍冬、卫矛、丁香等3.2.3果树:沙枣、山桃、山楂、李子、杏树、苹果等3.2.4花卉:月季、美人焦、大理花、雏菊、石竹、鸢尾、芍药等 4公园灯光照明规划 在广场各处分别布置各类景观照明灯,既有装饰效果,同时又满足夜间照明之用,各处草地上皆置以草坪灯,在中心演艺广场、文化交流区等重要景观部位,分别设置投射灯,增强夜间效果。结束语:公园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其舒适度、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遵循公园设计因素,把环境,功能性,和景观价值都考虑进去,创造出人们所向往需求的休闲、集会、学习交流的公园,不断规划设计出各式各样“以人为本”的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的公园。 作者:张立霞 单位: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 1.1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痕迹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其主旨就是尽量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让植物自由生长,然后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利用加工规划,并设计出最适合的植物景观,尽量不去破坏植物间原有的特色。杭州西湖园林的规划设计就是根据植物之间的特点,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身边环境的特点,保存植物原有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将山水树木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从而让杭州西湖拥有了很好的自然景观,也让杭州西湖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得十分完美。 1.2景观特色明显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独有的特色,每个植物景观的规划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让观赏的人们清晰地知晓此景观的寓意,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赏人进入意境,进而舒缓身心。杭州西湖中这类植物景观设计就很有特色。像曲院风荷花园、花港观鱼公园等等,每个景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十分的鲜明,很容易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的寓意及特点。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就是通过连绵不断的荷叶,远远看去就像与天接壤一样,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让人眼中全是优美的荷花,整个曲院风荷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简单地人工辅助一些绿色草坪,最大化地将景观的特点呈现出来,从而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独特的魅力。 1.3植物间的特点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同,来设计景观的特色,利用植物生长特点不同进行景观针对性设计,对于空旷的景观地点,多多利用高大成林的树木来更好地映衬景观的大气,有些景观比较紧凑,就尽量使用密集生长型的植物进行装饰,从而更好地将景观呈现出来。 1.4颜色搭配合理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间色彩的搭配合理,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植物色彩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时期,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要尽量设计出景观四季颜色都要保持鲜明,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大量利用荷花的同时,还注重草坪的种植与养护,可以在荷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使此景观的颜色不至于枯燥,还能够保有一丝绿意,充分保持了景观的游览性与观赏性。同时,在同一季节,也要保证一个景观内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各植物间的颜色不要过于统一,这样很容易让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要合理地搭配植物色彩,呈现景观应有的特色,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丰富植物的种类 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上植物种类较少,各地景观的植物景观规划经常会出现一些重合的地方,这就使得各地的景观缺乏特色,从而让观赏者失去欣赏的意愿。如杭州西湖的景观设计,就只是大量利用了当地的一些植物进行设计,而没有去丰富植物种类,使得一些景观过于类似,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丰富植物种类。 2.2区域特色 在我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区域都要保持自己本区域的特点,以此来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以更好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植物景观。像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设计时,就充分利用起当地的植物特性,以及其独有的特点来设计景观,从而更好地凸显了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特点。 2.3提升设计新意 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提升设计的新意,不断去创造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从而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越来越好。而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从而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景观的分析,清醒地看到,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更多的特色设计,并且更好地去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断地丰富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越做越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精神疲劳。 作者:廖哲峰 单位:葛洲坝(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1项目概况 另外坝后区域整体交通路网设施不合理,余留地形土方杂乱,景观设施匮乏,难以达到生态风景旅游的目的。右坝肩功能空间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气息。 2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2.1规划原则 2.1.1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做到对景区进行总体分析,考虑景区的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把握各种有关因素,统筹兼顾。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综合分析景区的各种景观资源,划定景观的布局[1]。 2.1.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提升陕北水资源容量,同时也作为旅游观光场所。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参与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不同的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相应的建筑、广场、小品等,使景观呈现多样化;种植乡土植物,并进行自然式的配置,营造良好、生态的植物群落。[1] 2.2以大坝为核心的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 陕北榆林地处戈壁沙漠之上,干旱少雨,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力求结合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大坝为中心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搭建水陆交融的绿色构架。同时依托水库附近的无定河湿地、古长城遗址、臭柏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沙生植物等旅游资源,统筹考虑,形成以王圪堵水利风景区为主体的综合性陕北地区城市后花园。设计中通过把大坝上游水面与大坝下游花田、花海与湿地有机结合,提高了水库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同时还可以把水利工程与水利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下的壮丽大坝展现给四面八方的游客,树立陕北水利风景区的新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为坝址区征地范围内的右坝肩平台、坝体下游坝后区域及左坝肩平台,共计面积约614亩。 2.2.1坝后景观设计 坝后区域是以大坝反滤体开阔区域的湿地设计、坝后电站、泄洪洞明渠和溢洪道建筑物之间空留的绿地设计。坝后景观可定位为花田花海区、科普教育区、坝后湿地区。花田花海区位于溢洪道与坝体之间,以植物种植设计为主。通过设计不同时令,不同种类的观赏类灌木及地被,形成一片流动的景观色带。为更好的增进游客的体验观赏,花海之中布设休闲景观步道,沿途设计景观观赏平台,供给游客观赏休憩活动。科普教育区位于坝后电站与坝后反滤排水渠之间,利用不同的景观设施小品,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水文化学习与探索体验。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并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畜牧为天下饶”,为还原这种古牧人文特色,故位于电厂路西侧的绿地,布置设计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特色蒙古包,搭配塞上独有的畜牧植被景观,并在其间点缀数组牧畜景观小品,使整个科普教育区域更加生动。坝后湿地区是坝后景观设计的亮点,由于坝体施工完成后,坝后返滤水位较高,自然的形成上百平米清澈的水域,因此景观设计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保证不影响坝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坝后返滤体水域面积,并设置水深0.5m~1m之间的坝后湿地体验区,并在水面之上布置生态防腐木步道及景观亭等,另外根据原有地势地貌,湿地中间设置生态小岛,岛上设置环形交通步道,区域划分为生态观鸟区及沙滩休憩区,另外水域搭配不同时令的浅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生态中心岛及其他微地形上搭配栽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地被等,目的为游人提供一个学习自然生态湿地系统的场所,更是重新改善了坝后整体生态环境,提高坝后风景资源标准。 2.2.2右坝肩景观设计 右坝肩区域主要以库区管理站为主的办公区绿化及坝址区入口空间。右坝肩景观设计旨在彰显坝址区主入口景观特色及宣传水利文化教育为主,因此设计首先结合原有办公楼,在其西侧新建一座水文化展览馆,同时利用展览馆与西侧道路之间的空间,创建一个符合迎宾主题的入口广场,在广场南北两侧分别列植高大乔木,种植落叶国槐与常绿雪松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广场正中间设置一处景观喷泉形成流动的水景,同时广场铺装融合水文化元素的特色砖雕铺设,使整个广场更加赋予人文特色,同时对坝头两侧绿地进行景观绿化及增设游人休憩设置,方便游客对库区景观游览观光。为更好的加强对库区综合管理,右坝肩坝头新设立一座石牌坊,增设标识字体,使景观空间上也显得具有文化气息。 2.2.3左坝肩景观设计 左坝肩的地势较为平坦,区域主要是以高程1054m及1079m平台上观光游览的景观设计。在左坝肩1054平台设置百人码头,为游客提供一个对库区水域风光观赏、游览的入口平台节点,同时增设对水域无污染的水上游乐设施,在保证库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期旅游开发提供一大景观亮点。1079m平台是整个坝址区地势最高的地方,设计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梳理平整,于坝头1054m平台布置8m宽踏步拾级而上,两侧附以石材栏杆,直至1079m平台中心广场,仿佛对坝体的整体延伸;中心广场面积约合3500m2,以中轴对称的布置方式设计,位于广场中心新建一座高达26m的观光塔,使其不仅能够成为游客俯览整个库区的绝佳位置,同时也要成为整个坝址区地标性建筑物,另外广场两侧列植高大乔木,配置坐凳使游客更好的休憩活动,考虑长远开发利用,前期布设交通路网及观光停车场,其他附属绿地也栽植乡土经济树种,在形成观光交流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打造一处具有乡土民俗文化的景观空间。 3思考与建议 3.1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当前的规划设计工作往往采用后置式开发模式,大多数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尚没有纳入水利工程整体规划建设之中,这两个阶段建设的脱节,不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两者不能统一起来,前期工程建设不能为后期的旅游设施所利用,势必增加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困难,造成投入资金的增加,提高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成本。再如,水利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保护性等因素,而对景区所要求的景观可观赏性、环境协调性、设施舒适性、人性化要求等因素考虑较少,限制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发展空间。故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3.2充分认识并重视突出大坝可识别性的必要性 大坝以其大体量、大跨度的视觉震撼及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地标。作为一个景观符号,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坝又可以成为识别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资源和窗口,故突出大坝的可识别性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以大坝为中心发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现代枢纽工程实践民生水利新理念的切入点。外的胡佛大坝、葛兰峡谷大坝及韦尔扎斯大坝风景区等,旨在使大坝成为水利风景区而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3.3设计必须契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和保护,是当前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水利必须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注重功能导向的同时,更应重视工程区域的环境建设,重视乡土人文、艺术品味及自然环境与诸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必须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契合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首先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保护的原则,以大坝为核心,对大坝周围环境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妥善的保护。景区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增加山体护坡表皮绿化,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减少了滑坡几率;尽可能利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的材料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材料的潜力,保留地域乡土景观元素。同时多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完善各类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现代水利多种经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4竭力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大坝是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展示了人类治水的智慧、思想、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王圪堵景区规划旨在积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以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化传播为根本,力求挖掘周边区域浓厚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大坝、枢纽为核心,规划设计了左坝肩观光区、坝后湿地体验区、右坝肩水文化科普区,力图打造一个集水利生态、休闲养生、游览观光、水上游乐、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4结论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坚持将大坝作为核心标识,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建设发展之中,注重从景观资源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中将陕北文化元素、沙漠景观元素一并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既提升了水利风景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又展现出了现代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被誉为库坝区景观设计理念的新进步。 作者:齐宝玉 单位: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尺度景观规划,要注意景观设计要素,还要对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实际的利用和考察。依据三位一体的景观设计原则,结合景观设计的方法,将设计构思体现在图纸上,让图纸设计更加合理科学,从而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现提供可能。 关键词:持续发展战略;大尺度;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作为体现当地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的载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多个元素共同作用下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一些产物相结合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美观享受的事物。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运用一些设计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出来。景观规划是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必备产物,也能很好地反映这个城市建设的完善性,能够体现这个城市中自然环境的质量和人文情怀的浓厚程度。 1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 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是将现有的事物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持,让其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存在下去,并且在一定基础上将该种事物进行发展,让其能够提高利用率。城市规划就是对未来城市建设进行一些设计规划,并且进行一些合理的布局设置,是未来发展蓝图,也是现阶段城市管理的一个大的方面。区域规划是针对某一地区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小部分,是组成城市规划的组成成分,并且能够为城市建设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基础[1]。 2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的规模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而将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规划进行结合,能够很高程度地将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得更好。城市的生态建设正在不断地扩建中,比如园林绿化建设、土地开发等,因此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上通过实现景观规划中自带的一些自然属性和景观现状管理的分析,能够将某一区域内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搭配设置,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设,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展开。这样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心、愉悦的生活氛围,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富有追求、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也是将景观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结合所想要追求和实现的最初目标和战略思想。 3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时,设计城市空间建设理念应当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来进行城市的设计,比如针对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的活动要求来实现他们的活动空间上的追求,让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且充满愉悦。其次,根据自然景观进行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人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在一个大的自然圈内,人们依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地理资源、绿色植被资源等来让城市生态建设得以强化和深入。因此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来进行城市的发展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环境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最后,景观规划的原则依靠历史的发展和统一多变元素的相互结合来进行城市的规划改造。城市的建设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上来进行的,城市建设缺少不了的就是让环境艺术步入到人们的视野,建设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城市景观[2]。 4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的方法分析 4.1微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对所要进行改造的区域进行一个设计构思,设计构思的内容包括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将人与健康进行联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构思时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因素,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设想的空间场所。在构思之后就要进行构图的设计了,将自己的想法转换在图纸上,在这个时候就应当注意将人与环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构图,在造园构景上可以选择运用多种方式来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从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在景观设计中要运用对景和借景的手法。所谓对景就是让景观呈现出一个对称的状态和形式,这样的景观能够起到一个主导整体的作用。对景是能够最突出表现的一个景观,人们往往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正对景,比如在道路尽头的亭子或者是道路上的一个明显建筑物。借景是通过借用当地的一些街道景观对景色进行拓展式的延伸。这种借景手法可以给人一种联想空间,能够让人放松心情。微观层面的景观设计也应当加入一些引导示意的物品,比如通过一些有规律的树木种植或者是有文字说明的指示牌来引导,这样就给人一种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4.2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要注意尺度问题,将城市各要素进行联系形成一个尺度关系,让景观呈现出一个规则的形态。比如在建设广场时,让广场的主体形态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就有利于施工人员铺设和加工。注意一些景观的色彩搭配问题,比如在北京故宫的建设色彩搭配多为黄色和红色,这些都是与皇家有关的颜色,不但能够体现出统治者的威严,还能够通过黄瓦红墙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能够给人一种庄严的环境氛围。色彩的处理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景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进行标志建筑物的设计,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景观都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一个标志的作用,不但成为城市的名片,还能够给人一种回忆感和追求感。 4.3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进行区域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分析,对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旅游景观特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合理布局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景观的构思要有形象定位,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区域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在景观规划的构建中应当将空间分成不同的体系,让空间形成一种点、线、面的组成,并且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不同风格的景观建设。比如,在一些运河、铁路的建设中应当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交通体系。节点设计建造要能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区域的形态,形成初级的记忆。比如,火车站、地铁站口的建设可以通过调查来分析节点。对于一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景观,要保护起来,让传统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将多元素的人文景观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建设看起来更加统一,而且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而感受。对建筑的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有序的组织建设,能够形成一种对比,给人们一种视觉的享受,让疲劳的人们能够在精神方面得到放松。在区域景观的构造中,将这些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建设出更加统一、系统、独特的主题景观。 作者:陈烽燧 单位: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园林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绿化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这也给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和特点,就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在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基础上、顺应城市需要而进行的城市园林建设和景观设计。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其基础环节。当代城市园林绿化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自然景观、园林特征和城市特质结合到一起,这是由城市园林绿化的定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和特点 1.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华的汇聚地。园林绿化具有美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活环境的宜居度,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作用。确切来说:①城市园林绿化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减弱噪音、防风沙等作用。究其原因,城市园林中的绿色植被是有效的空气湿度、温度调节器,它能能借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和空气循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环境。②园林绿化有美化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建上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它要求设计师能借助不同色彩、质感的植被、亭台、景观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富有质感的园林空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一来,城市园林景观不仅具有休闲、娱乐和观赏价值,还能满足民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2城市绿化园林景观的特点 城市绿化景观是自然生态、人工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功能多样,综合性较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想将各种因素完美综合起来,必须就地理、地形、园林、水系、城市文化品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运用美学、生态学、心理学、设计知识进行景观设计,以确保园林景观的完整性、持续性。园林绿化不仅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用到各种材料,由于地域差异、市场环境不稳定,很多时候,许多材料的价格都难以把握。所以,在园林绿化中,有关方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会影响园林绿化的成本因素,尽可能降低园林绿化设计和施工成本。此外,园林绿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园林绿化工程结束后,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也要被提上日程。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工作以植物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花卉种植为主,此外还涉及园林景观日常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等。在城市绿化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关人员、有关单位一定要考虑到园林绿化完工后的养护与管理问题。 2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2.1以科学的景观设计理念为指导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运用生态理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使园林绿化景观与经济、人类形成和谐共存的关系,是时展的要求。要想使园林绿化景观与经济形成共生共长的关系,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科学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所谓“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理念指设计师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实际需求、观景心理,将园林绿化中的自然与人工元素巧妙统一起来,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知识营造园林景观类型,科学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并确保园区内部景观功能分割明显,布局协调,层次分明。与此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降低能耗,为公众打造一个休闲运动的场所。如在小规模的园林景观中,有的亭台地势过高或者地面硬化范围过大,地表绿化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可以用一些善于攀爬的藤本植物来点缀建筑,填补亭台中上层空间空白,使建筑轮廓和景观布局看起来更有层次感。 2.2做好场地设计,合理设计道路 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科学把握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原则。园林绿化场地指园林所处环境、园林场地所处地形、场地内建筑的性质、体形、基础设施、道路出入口位置等,它是园林景观构思和布局的重点,也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关注的首要问题。通常来说,在场地设计中,设计师要在总平面图上标注清楚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的位置和布置形态,景观性质,如哪儿是主要景点,哪儿是休闲区,哪儿是儿童游乐场、停车场等,建筑的高度、层数,哪些树木需要特殊保护,山顶控制标高等。在场地设计中,道路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园林景观中的道路不但具有往来通行的作用,还具有功能划分、景观美化等作用。许多景观中的道路,或纵横较差,或曲折蜿蜒,常常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道路设计中,设计师首选要明确主干道路的功能,确保通常主景区的道路走向明确,宽度适中,简洁明了。景区环路、辅路设计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尤其是景区内部的小路,要能触及各个角落。此外,景区内部的小路、辅路,既要根据地形来设计,还要注意其视觉效果,让其能与景观交叉重叠起来,或者融入到景区中去。如竹林景观附近的小路要曲折迂回,流畅自然,以赋予大景观以强大的张力和流动性。 2.3在景观设计中突出植被种植和设计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建筑,但是现代园林绿化更多是用绿色植物来造景、衬景。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将植被种植和设计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实际需求判断该重视哪些绿色植物,哪种植被的绿化效果更好。绿色植物有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繁殖容易等特点,许多绿色植被如常绿灌木福建茶、小叶黄杨等四季常绿,季节变化小,是再好不过的景观绿化用品。常用的绿化植被、植物有草坪、灌木、大小乔木、花木等,绿色植被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视觉功能,一是非视觉功能。《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一书将绿色植被的功能分的更细,说绿色植被有建筑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美学功能和工程功能。园林景观中的绿色植被设计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创新绿化形式,确保绿化效果最大化。如主干道附近要大面积绿化,要打造一道既能隔音又能防尘的天然障碍。车行道绿化要充分考虑行车视距,要适当降低树丛的密度和浓度,以防行人突然穿行时可能导致的刹车不及等问题。②合理把握绿色植在空间和道路上引伸的“度”,使绿色植被与道路、建筑较差渗透、合理布局,以实现理想效果。在植被种植完工后,还要充分考虑土壤、气候、人为因素可能给其带来的危害,做好植被修建、除草、防虫工作。 2.4从细节入手,提高小品设计水平 园林工程是一项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园林绿化中的小品如果皮箱、灯具、喷泉、园椅等,虽然功能单一,但是它们同样会影响园林景观的功能和意境。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从细节入手,做好园林小品设计与布局工作。如在园林路旁、休息区多放置一些园椅子,以供游人休息之用,但是园椅放置数量要综合考虑园林游客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太少。此外,园椅位置布局也有讲究,现代人极为在意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所以园椅距离不可太近。又如,园林中的果皮箱,要采用环保材料,又要适当考虑其造型,如主景观附近的果皮箱要简洁大气,灌木附近的果皮箱可用木桩、动物造型的果皮箱,以增强景观的协调性。喷泉与灯具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两者的美化作用不可小觑。需要注意的是,园林景观中的喷水系统故障发生率较高,因此在喷泉设计中要做好排水、循环系统控制设计,降低喷水系统发生漏水、灌水事故的可能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面较广,对个体的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要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将景观、植被与环境融合起来,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以提高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高海明 单位:岑溪市园林管理处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在森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据国家旅游局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9万亿元,同比上涨14%,森林旅游年接待人数高达12亿人次,充分表明了国内森林旅游的受欢迎程度。甘肃省兰州市顺应市场发展形势,积极开发境内森林资源,打造出徐家山、吐鲁沟等大型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文章首先指出了甘肃省兰州市森林旅游开发的现状,随后在分析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森林旅游开发策略。 一、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森林旅游区同质化现象严重 森林公园或景点在审批通过后,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园区的整体规划问题。在进行景观规划时,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景观的原有风貌,凸显地方森林旅游特色;另一方面则要融入“自主创新”理念,在不破坏林区原有生态景观的同时,增添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或设计。但是在实际的旅游开发和景区规划时,部分设计者盲目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照搬其他森林旅游景观的设计方法,导致国内景区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森林景观的独特魅力得不到体现,也就很难吸引到更多数量的游客。 2、旅游资源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甘肃省森林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理念,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迭部县林业总场益哇林场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但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的其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景区的旅游景点单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森林旅游区。 3、森林内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森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主要原因是满足了人们放松身心、拥抱自然的需求。因此,只有保证景区内环境的干净、整洁,才能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是森林旅游景区面积广大,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较多,景区内经常可见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导致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由于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因此林区内的保护工作也难以及时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内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导致部分景点失去观赏价值,不利于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 二、森林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从观光型向参与型转变 甘肃省现有的森林公园和旅游景点,大多数是由国有林场或自然保护区转变而来。早期进行森林旅游开发时,工作重点往往集中于对森林本身价值的开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体验,森林景观设计以观光型的景观为主。观光型景观只能满足游客视觉上的需求,虽然能够使游客欣赏到自然美景,但是并不能让游客全身心的享受自然魅力。因此,必须要转变旅游景观设计思路,从观光型向参与型转变,关注游客的切身体验,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真正感受到森林景观所带来的舒适性和轻松感。 2、从人工景观向生态景观转变 现阶段的森林旅游景观设计,主要以人工景观为主,包括景区内的凉亭、建筑等,而自然景观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协调好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景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体现出生态景观的观赏价值。景观规划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为必备前提,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具体措施有设计生态建筑、恢复地带性植被景观、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景点项目,通过植物的选择建设引鸟、引蝶等生物景观。 3、从单一景观向多元景观转变 不同游客的审美价值和旅游目的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游客单纯是为了通过森林旅游来宣泄工作压力,而有的游客则希望领略不同地区的独特风景。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要尽可能多的设计不同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全面围绕主题,从风景建设、道路、植被、人文等出发,公园保护、管理、服务等环节都紧扣主题展开,实现森林内部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应当注意的是,从单一景观到多元景观,不仅仅是景观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要兼顾各个景观之间的协调和搭配,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整体质量上的提升,为游客创造更加舒适、放松的旅游环境。 4、从追求规模向突出特色转变 早期的森林公园大多数是由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改造形成,整体面积较大。而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片面的追求森林景区的规模,导致景区内部许多特色资源得不到集中利用,森林公园的整体开发程度普遍较低,难以为游客提供配套的旅游服务。在今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整合森林内部的各种资源,突出森林公园内部的特色景点,并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知名度的主题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例如,兰州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地、高原、沙漠、戈壁交错相间,黄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形成“山-河-谷”串联分布的独特景象。可以充分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风貌,开发综合性的森林旅游区。 5、从功能理性向公众参与转变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森林旅游价值的发挥,还要综合考虑森林旅游开展对周边环境及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必须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能够群策群力,及时发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森林旅游开发的效率;另一方面,群众的建议还能给设计者提供灵感和思路,保证了景观设计能够被多数群众和游客所接受、认可。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森林旅游开发听证会,将拟定的景观规划设计展示给群众代表,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确定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从而在公众参与、公众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景观规划设计的不断完善。 三、参与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 1、概念介绍 参与体验是人类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手段和主观感受。人们乐意将自我的参与体验运用于各种外部环境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参与体验己经与人们的生活不可分离。景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就是要求坚持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理念,在营造优美自然风景的同时,激发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2、体验形式 (1)娱乐体验。通过游戏的方式,带给游客新奇、刺激、兴奋的旅游体验。例如许多森林景区内设置的水上公园,过山车等。娱乐体验要注重结合地方民俗特色,以期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2)教育体验。这里的教育体验,并不是指传统的教育,而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森林旅游和实际体验中,掌握更多的自然知识,从而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新知识。例如家长可以在森林旅游的沿途,向孩子科普各种野生植物的名字,某种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等,以此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3)避世体验。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园远离喧嚣的市区,游客漫步在森林小道中,能够暂时忘却工作、生活上的烦恼,实现由内而外的放松。避世体验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个人精神压力宣泄的一种途径,在森林旅游结束后,游客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4)审美体验。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是森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森林公园吸引更多游客、提升自身经济价值的关键。无论是原生态景观的体现,还是现代人工景观的装点,都是以满足游客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因此,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围绕这一要求来开展。 四、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在森林旅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1、视觉设计 (1)文化景观的视觉设计。兰州市作为一座文化历史名称,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例如,云龙桥最初兴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是甘肃省省级保护文物,云龙桥木体弓形,精巧玲珑,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大佛殿、青城古镇等文物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参观。因此,在开展体验型经过规划设计时,尤其要注重凸显古代建筑、传统文化的欣赏价值,并做好雕刻、石刻、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2)环境景观的视觉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涉及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天文景观等。作为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挖掘、提炼、提高、命名、解译和展示。设计者应当熟知游客心理、民族文化,同时注意把环境(物质的)与文化道德伦理(精神的)结合起来,使游客在享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享受教育体验与娱乐体验。进行视线走廊设计,要让游客在游览、体验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犹如音乐史诗般,有序、起迭、渐变、高潮、尾韵,符合游客心理审美要求。根据自然景观特点,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兼顾所有景点,尽量形成旅游环线,不走回头路。以景区为单位,景点多或路程远的景区,设计多条环线,满足各种类型的游客。 2、听觉设计 风声、雨声、瀑布之声、流水的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鸡犬鸣吠的声音;寺院钟声、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公园背景音乐、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其它声音等都是听觉设计考虑的元素。例如,五泉山公园是游客来兰州休闲旅游的理想去处,五泉山不仅环境清幽、绿树葱郁,而且有多处明清宗教建筑。“泰和铁钟”是五泉山公园的镇山之宝,造型宏伟、声音洪亮;景区内有甘露、掬月等五眼清泉,泉水自山腰留出,形成瀑布,游客于林间聆听鸟鸣和水声,获得身心上的愉悦。 3、嗅觉设计 嗅觉景观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森林植物设计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植物品种的花期不尽相同,而植物在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不相同,如丁香带给人的是浓郁的芳香气味、玫瑰给人以清香的感觉、百合更给人以淡淡的清香的感觉。即使是同一植物品种在不同地区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会因为温度、湿度、日照、土壤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植物品种的园林植物在整个花期的不同阶段所发出的气味也带给人以不同的嗅觉感受。 4、触觉设计 触觉能够更好地拉近人们对环境的体验。触摸是人的天性,摸石头、花草更是儿童的习惯。具有丰富肌理和质感的空间环境能能带给人们丰富的体验,特别是对儿童、老人意义更重要。不同的材质可起到行为暗示的作用,有的材质如卵石路还可起到保健按摩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动人们的触觉体验:一是通过园路铺装变换暗示脚、手、全身心的触觉行为,,游人通过与“地气”接触,按摩脚底穴位,沐足健身;二是根据景区内资源条件,在浅水区建立观景点、观景平台,使游人能近距离接近水体,嬉水赏景;三是对于景区内观赏价值高的植物以及古树名木,设立观景点并加以标识解说,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肌理。结语:森林旅游不仅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改善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景观规划设计,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坚持以游客为本的理念,使森林景区设计迎合游客的多种需求,成为森林旅游开发中常用的规划设计形式。各地区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辩证看待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优势,进而科学利用体验型景观设计理念,才能确保森林旅游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作者:蒲兴芬 王鸿毅 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丛林谷地花谷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主要研究特定地形环境丛林谷地花谷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以紫海花谷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规划设计指导思想、规划设计原则、总体构思以及景区详细规划设计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丛林谷地;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紫海花谷景区基地约333.33hm2,其中可种植花卉面积约66.67hm2,林地面积200hm2,是未被破坏的自然谷底生态林区。基地独特的山脊轮廓、凹凸坡地的地貌形态,构成了层次丰富,富于变化的空间界面轮廓和背景立面,基地花卉种植区域均成斜坡递进式渐变地形,坡度有缓有急,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又有良好的观赏视觉效果,为塑造独具特点的丛林花谷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群落,形成背景环境。以薰衣草为主要观赏对象,结合马鞭草、一串红、万寿菊、黑心菊、蛇目菊、蛇鞭菊、百日草、鼠尾草、雏菊、石竹、孔雀草等花卉植物的观赏特征和环境艺术景观,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花卉文化,并把自各地区的引种成果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增加观赏性木本植物梅花、樱花、海棠等的种植造景,营造出以原有山体景观为形态外貌,薰衣草观赏为主调,具有独特山谷花海景观特色,融游览观赏、文化交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花卉植物专类园。运用植物文化意蕴和独特而深刻意境的植物景观,给游客以意境美的享受[1]。 3规划设计原则 3.1尊重场地原则 设计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合理地利用原有地形,进行更深入的景观设计,做到因地制宜,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2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完整保留生态群落较好的区域,争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以便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生物链。和谐的花卉植物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建园”的重要表现形式[2]。 3.3文化先导原则 深入挖掘“薰衣草•情”文化,在突出花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使花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兼具人性、传统性与文化性。在建设景观中,营造出花的文化与情感,引起观者的共鸣。3.4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山谷生态景观的整体改造,形成“环状、片状、带状、台状”景观游览路线。真正实现建立一个时令可赏、四季可游,具有独立文化内涵和丰富游览价值的风景区。 4规划设计总体构思 根据紫海花谷所处区位、现状、社会环境及建设目的,风景游览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景观内容定位在亲情、友情、爱情,即“爱”的主题。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道路进行游览路线设计。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风车长廊更是典雅别致。景区所展示的优美花卉植物景观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3]。另有生态园林供游客漫步休憩,身在其中会让您感受到天人合一、相互交融的浪漫与美丽。 5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5.1景区入口 位于游客接待中心,为景区大门,以老寨村委会为进谷主要道路起点,经过景观商业区由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然后沿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第二停车场,景区管理办公区,进入观赏游览区。 5.2停车场、聚散广场设置 根据总体规划系统布局,为保证园区林木和游人安全以及满足旅游旺季游客能快捷进出花谷,设一处游客接待中心、第一停车场、景区大门入口,并在大门内外建有门区广场,进谷主要道路需满足消防要求。另外,在园区管理办公区设计第二停车场和游人聚散场地,以满足游人的疏散,游兴的酝酿。 5.3道路系统 本园道路分为3级:进谷主要道路兼满足林业消防要求,宽6m,为保障整个园区安全;游览环路樱花大道,宽4m;主游览步道,连接各主要观赏区,宽2m,为游赏展示区间的主道;次级游览步道宽0.6~1.2m,进入花卉种植区小道。共同构成景观观赏园组团间的游览交通体系。 5.4游赏展示分区 根据现状立地条件、空间特征、文化特色和规划立意构思,结合各品种花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展示方式及游人的游赏行为,将紫海花谷划分为6大观赏区与1条游览环道,分别为:环路景观:“樱花大道”、紫海云天:“薰衣草•情”、风雨长廊:“廊桥幻影”、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生态餐厅、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 5.4.1环路景观:“樱花大道”。樱花大道宽4m的主路,沿路栽种樱花形成樱花大道,成为花谷的一个特色,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樱花景观和樱花文化,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营造出浓烈的樱花情感和樱花文化。 5.4.2紫海云天:“薰衣草•情”。该区为花谷核心景区,以薰衣草观赏为主题和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亲情、友情、爱情、人情、融入于此,还有以爱情为主题的花拼“双心意”和爱情主题文字“L•U”,每年的5~10月,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5.4.3风雨长廊:“廊桥幻影”。通过现场勘查,在每个景点观赏区都设置用于观赏和遮荫避雨的景观长廊,每一个观赏花区都有梦幻般美丽的花色景观及花拼图案,带给游人犹如仙境一般的感觉,每一个景观长廊与花海相应相辉、如梦如幻,因此,每一个景观长廊景区我们都提名“廊桥幻影”。 5.4.4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该景区位于花谷入园处,易道主题的花拼“太极”也是花谷景区内的一大特色,花道内以在视觉上色彩明快、节奏感变化强、形式丰趣的大型色彩为主,以花卉植物形成“太极”图案的花拼。加上新颖的小品(景区介绍牌、特色垃圾箱等),从而引起进入景区游客心理上强烈的震感与共鸣,突出整个景区的个性,热情而不做作,大力而不张扬。 5.4.5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根据现场踏勘,该景区单独成景,有利于创造不同特色景观,在该区以种植荷兰国花郁金香为主,三色带状种植,形成花田,在配于荷兰风情小品“风车屋”,打造特色荷兰乡村主题景观区,让游人感受国外乡村风情。 5.4.6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主要有3个景观区,都以时令花拼为主,拼成带状图案,时而如水流柔和随性,时而如真绸丝带随风飞舞,体现出花海的柔和优美。把整个花谷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景观,使整个花谷观赏区分散而不凌乱。再配于特色小品,形成完善的花谷景观系统。 6结语 本花谷绿色植被系统、山体形态和改造后的植物多样性群落景观,构成了山谷花海景观的整体空间场景,内部微地形地貌的变化,为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实体环境。规划中根据景点设置和地貌特点,塑造了“樱花大道”、“风雨长廊”、“生态餐厅”、“景观商店”、“易道小品太极”、“抽象丝带概念小品”、“生态停车场”、“聚散广场”等景观景点。各类空间通过游览线串联,按照简约、合宜、渗透、流动的有机结合,景观展示和游览序列铺排,进行内外空间系统的结构组合,形成有起伏层次、虚实对比、大小变化、主从有序的山谷花地景观环境。 作者:张洪祥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色彩学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高校校园景观色彩为广大校园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环境,同时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担当者不可忽视的作用。色彩学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合理应用是改善广大校园师生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原因,也是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本文试分析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中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以达到使整个校园景观色彩和谐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色彩学;高校;景观规划;应用 色彩学指的是建立在二十世纪表色体系和定量的色彩调和理论上的一套色彩理论。上世纪70年代,法日等国家针对色彩领域进行理论研究,他们将先进的色彩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这套理论和工作方法也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奠定了基础。从色彩学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色彩学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从而由此来提高高校景观的质量,改变单一的色彩结构,使其视觉效果变得更加丰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各类校园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将它们放在整个校园景观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比如其建筑形式是否与高校的历史文化相吻合、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色是否相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校校园建筑色彩存在的问题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高校校园建筑往往是由若干个建筑群组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家属区、学生宿舍、教学楼以及校园服务设施建筑。一直以来,建筑外观色彩又只能依靠建筑材料自身颜色来表现,这就造成了各个建筑群之间缺少多样性和识别性的问题。建筑色彩缺少变化,会使人觉得呆板,使整个高校校园景观缺少活力。新老建筑色彩不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高校不在少数,校园中的古建筑也已经成为了这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而如何将新建筑与周围的老建筑相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新建筑自己的色彩特征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筑色彩杂乱无章。在高校校园色彩设计中,建筑色彩杂乱无章或者使用不当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建筑与建筑之间不能相互呼应、各自为政,那么不但不会产生美感反而周围环境景观在它的影响下也会成为视觉垃圾。 2、高校校园环境色彩存在的问题 景观色彩单一或无序。校园景观是整个校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景观色彩如何配置是将环境色彩整体统一的第一步,确保使其在统一的范畴内又不单一。在校园中,如果景观色彩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使小品、雕塑的色彩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往往就会造成色彩杂乱无章的效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主色调并使各个区域风格统一,在不同的区域内使用一个或者几个辅助色来丰富整个区域的色彩变化。夜空间环境缺乏。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夜间出行的师生也越来越多,而校园夜生活环境的形成就是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夜生活的场所。就目前情况而言,夜间照明系统并没有随之而改变,依旧存在照明度不够或无照明的情况,从而极易导致交通隐患和治安隐患。如果高校校园夜间照明环境能够合理利用不同颜色的灯光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校园彩色的空间表现,也可以使之与广大师生的活动体系相互交融。导视系统识别性缺乏。导视系统是塑造文化、营造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引导、说明、指示的作用,同时也是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环节。在导视识别系统中,色彩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元素,在不同的空间内使用不同的色彩,便可以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 二、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分析 从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色的物质载体性质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校园景观环境色分为三大类:自然色、半自然色与人工色。 1、自然色 自然色指的是自然物质所展现出来的色彩,其表现为山、水、天空、植物、自然光源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将校园中的这些自然景观充分的加以利用,并且通过合理的分配将植物、水体、及一些其他要素进行组合,势必能够优化整个高校校园景观的视觉效果。植物色。在整个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植物景观是主要的造景元素,也是在校园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软质景观。植物景观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还起着美化校园环境、改善生态、烘托硬质景观的作用。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就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植物景观,这处景观不仅仅是学校的象征,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出整各校园内浓厚的人文气息。天空色。在校园景观中多以背景色出现,且以明色调为主。在布置前景色时则多采用暗色调,从而可以通过明暗变化来使整个空间更富有层次感。水面色。自然环境中,水面色主要反映的是天空颜色和植物颜色,此外还包括了池底的颜色、水中的藻类及水体的清晰程度。山体色。在高校校园景观布局中,山体是校园景观的空间框架,可以用来丰富空间层次。山体色彩能够反映出季节、天气的变化,营造出美妙的空间境界。比如,夏季时新叶可以染绿整个山体,秋季时整个山体又由绿变黄,进入冬季山体又被白雪覆盖,地面、建筑、山体之间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壮观。自然光。色彩与光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有了光的作用人们才能看到色彩。而自然光并非是恒定,且多以明色调为主,其中具体包括天空的反射光、太阳的直射光、月亮的反射光。影响校园景观色彩的光源主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白昼的自然光,另一种是夜晚的人工照明。高校校园中各种景观元素在自然光的光照下产生微妙的色彩变化,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的色彩效果。 2、半自然色 半自然色指的是经过加工但未改变自然物质性质的颜色,比如:木材、石材、金属等等。石材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大理石、花岗岩、鹅卵石、砂石、石板等。其中,花岗岩是高校校园硬质景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沉着、含蓄,饱和度低。但当花岗岩经过人工处理后,其色彩则更倾向于灰色,比如灰黑、灰白、灰绿等色。石材,不仅可用于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地面铺装、小品贴面,也可用于置石。自然石材冷暖不一,且低饱和度的石材与高饱和度的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使人极为亲切的饱和度对比。木材在校园景观中属于硬质景观色彩构成的点缀色,主要用于座椅、栏杆、标识、指示牌等。在现代景观规划中,木材一般都在经过防腐处理后直接使用,可以展现其原有的颜色和纹理。木质的花架、座椅在经过刷漆处理后,可使木材的颜色更加明亮,并通过与主景的色彩组合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色彩氛围。金属是一种雕塑材料,具有高强、防火、耐久等特点。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金属能够表现出特定的肌理、质感、色彩,外表更加多样化,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同时也能为景观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极大的空间。 3、人工色 人工色主要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人为调配出的各种色相、明度、饱和度的色彩。主其要包括瓷砖色、玻璃色、镜面色、涂料色、建筑色等。瓷砖色。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常用的瓷砖品种极为丰富,比如有无釉砖、有釉砖、麻面砖、玻璃马赛克等。这些瓷砖根据需要被加工成不同的颜色,色彩丰富持久、可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玻璃色。玻璃作为建筑外立面组成的重要元素,在景观规划、建筑艺术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玻璃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其从单一的采光功能慢慢扩展到装饰功能,从而成为影响景观色彩设计的重要因素。从色彩的角度将玻璃进行分类,基本可以分为:压花玻璃、磨砂玻璃、透明玻璃、彩色玻璃等,设计师可以使用多种玻璃进行组合来达到不同的效果。涂料色。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景观设计中涂料色彩的使用也变得日益丰富。高明度与高饱和度的涂料颜色,可用来增强高校校园景观中硬质景观的指示性和装饰性。建筑色。建筑外部颜色可以反映出整个建筑群的外部形象,而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建筑外部色彩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比如西方建筑传统中,红色多用于文化、教育建筑上。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校园建筑,给以人成熟为重、简约大气之感。而当红色与灰色相搭配时,又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富有美感。 三、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应用原则 首先,色彩设计应符合高校的整体形象。因为在高校校园的建设中,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是高校的内在形象,而学校的规模、学校的环境则是最直观的外在形象与公众形象。在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色彩是营造整体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对学校各处区域进行划分,同时考虑到观赏者的视觉生理因素、视觉心理因素,即可以营造出一个极具个性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其次,色彩设计应符合校园功能分区。校园景观环境应以使用者为中心,应按照师生日常生活规律来进行功能分区。而根据校园功能分区来制定色彩设计管理体系是则解决校园色彩混乱的重要方式之一。按照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整个校园分为校前区、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运动区等。那么我们如何在把握好校园主色调的基础上再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来进行色彩设计,同时又使每个区域有所不同则就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比如,校前区作为校园的主入口,是最能体现高校校园色彩特征的区域,因此校前区的色彩设计必须强化主色调,标志性建筑也应以主色调作为其外观的基础色,且与周围辅助色相互搭配、协调、降低反差,则能起到丰富整个色彩环境的作用。校园中教学、办公区应属于相对安静的区域。因此在这两个区域的色彩设计中应尽量减少主色调的使用,并降低辅助色的纯度,通过明度与色相来控制色彩对比,从而营造出舒适、安静、和谐的色彩氛围。在宿舍区的色彩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来要给人健康、轻松、愉悦的色彩心理感受。并利用柔和的辅助色与校园的主色调相协调,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运动场的色彩应多采用高纯度的蓝、红、黄等色来装饰看台,球场则多以绿、蓝、红为主,从整体校园色彩环境来看,运动场是色彩变化最大的区域,也是最具动感和激情的区域。最后,色彩设计也应尊重高校的人文背景。人文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为满足物质、精神的需要又叠加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所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等。色彩是人文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规划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高校校园景观中色彩的应用也应随之趋向多样化、个性化。想要重视高校校园景观色彩的未来发展,我们就应考虑到校园地域、传统、民族、气候等问题。所以在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应结合校园地貌,在不破坏原有地貌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历史人文背景,形成一个良好的场所环境,并通过色彩使高校校园的历史文化得到延伸与发展。 作者:郭璟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议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主要就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作用和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希望能够给以后的城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是改善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把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做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服务的,因为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便是居住区的环境,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主体,所以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做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做到造景服务于人,景观为人所用,使景观绿化充满生活气息[2]。 1.2坚持生态性原则 在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保持已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不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3]。 1.3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选取植物进行绿化时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选择植物,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切不可盲目种植。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栽植一些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从而可以起到丰富景观的多样性作用,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1.4坚持实用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不可一味地追求观赏性而忽视它的实用性,在居住区中进行绿地规划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以人为主,居民在此空间中进行运动、休闲、娱乐等户外活动,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功能设施,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居民服务。如果只注重居住区绿地的观赏性而忽视了它的实用价值,那么这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将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特征[4]。 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2.1居住区绿化具有美学的功能 利用园林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等特征来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例如各种乔灌木、草皮、花卉等的搭配来营造一种富有季相变化、一年四季皆有景色可观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当地的居民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好的视觉享受。在城市居住区中,配置的植物还可以与居住区内的建筑相协调,融入到景观中,从而可以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2.2居住区绿化还能够为居民提供娱乐与休闲的场所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游憩休闲的场所,居民们不仅可以在此锻炼身体、消除疲劳、观赏景色、放松心情,还可以从事社交活动,例如下棋、聊天、打牌等。 2.3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3.1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繁茂的树木能够遮挡住51%~91%的太阳辐射。80%左右的太阳光线可以被草地上的草木所遮挡。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释放大量水分,增加湿度。另外,植物的根部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分,地面上的大量热量可以被植物的根部所吸收,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2.3.2具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在居住区绿化中,利用乔木和灌木的密植搭配,从而形成一道绿篱声障,采用常绿树种的效果更加明显。一般来说,绿化植被可以减弱噪声20%,9m宽的乔灌混合绿带可以减少噪声9dB。 2.3.3具有阻滞烟尘和吸收废气的作用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据统计,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够吸收900kg二氧化碳,产生600kg氧气。绿化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起到自然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化还能够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缺乏人性化考虑,忽略“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环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丽景观,而应该是处处为居民着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要求,创造亲切的人性化空间。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要求,真正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5]。 3.1.2设计中缺乏整体性考虑,忽略整体效果,建筑风格与景观不一致,缺乏协调感 许多设计者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片面追求标新立异、鹤立鸡群的设计,而没有从周边的环境与整体的布局出发,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规划设计。此外,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单位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程度不够,进而形成建筑与景观两种不同的体系,导致在居住区内出现两个不同风格并存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体环境缺乏协调感,整体效果比较差。 3.1.3景观小品过多,缺乏特色 随着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区内布置过多的景观小品,导致景观小品泛滥,趋于雷同,没有重点景观,缺乏特色。而且有的景观小品与居住区内环境格格不入,达不到装饰的效果[6]。 3.1.4居住区的园林设计复制问题比较严重 在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缺乏设计思想,为了追求名利以及受到开发商的影响,导致他们所设计的作品盲目复制、缺乏创新思想,使得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作品越来越相似,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发挥创新思维,根据居住区的品味、主体不同等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性的居住区园林景观[7]。 3.2解决措施 3.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性 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来进行规划设计,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使景观具有可视性,又要使其具有功能性,使居民置身景观之内,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性。 3.2.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注重艺术手法,注重管理,还要注重经济适用 对于绝大多数经常在屋外活动的人群来说,要通过采用丰富大色块与自然流畅的林缘线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比较好的感官景致效果,但同时一定要考虑住宅区的采光与通风条件,最终达到居住区景观功能优先、以绿为主、注重层次、方便居住区居民的目标,从而营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户外环境空间。 3.2.3重视居住区规划整体性,统一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协调居住区设计整体布局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居住区整体风貌、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绿地规划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统筹兼顾,考虑到整体的结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园林作品。 3.2.4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时,应该模拟自然,同时要做到疏密有致 由于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自然的东西在人的头脑中更容易产生美好与和谐的感觉。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通过利用疏密有致地空间分割,可以为人们创造所需的空间尺度,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视觉景观效果,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 3.2.5加强立体绿化模式设计 立体绿化就是指平台、阳台、屋顶、墙面等地方的绿化。立体绿化有利于解决绿化面积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的矛盾。在国外,立体绿化应用相当普遍,许多居住区除了有地面绿化以外,其走廊、阳台、屋顶以及空中平台也几乎全部被绿色所覆盖,有的还甚至出现了空中花园、屋顶花园等园林绿化环境。 3.2.6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面对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要采取立法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这种现象,以减少这种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率。要想获得较好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效果,必须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 3.2.7加大对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 我国的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远没有国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强。这就需要我们多向国外学习,多进行学术性交流与讨论,多引进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来加强自己的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3.2.8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设计工作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往往是由团队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条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我们在做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做到观赏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的和谐并重,使人们在体验绿色环境的同时,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是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达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与自然接触,相互依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舒适、绿色、生态的生活境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蒋亚华 张颖 朱梦圆 单位:宿迁市宿迁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析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精神 摘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时下,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的物质构成上,而忽视了对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承载校园文化精神的表达,这种有形无神的设计思路,缺失文化底蕴,导致校园景观设计灵魂的丧失。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设计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景观作品,一直是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文章探讨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同仁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探研。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一、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如今,中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化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关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校园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但校园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会使校园文化景观显得毫无特色,一些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被忽略或改造,这使得景观规划成为缺乏文化韵味的呆板摆设。学校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可是如今一些学校的景观设计陷入文化缺失的怪圈。伴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大学对校园进行扩建。可是,一些学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没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事件等而缺乏特色。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设计者应当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传递校园信息,塑造校园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设计。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讲的,是根据这种文化的由来、存在的具体环境、主要的发展前景与意义来确定的一种社区性质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开展日常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见证者。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校园景观文化,还包括人文文化。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并筛选出来的重要文化内容,通过学校形象体现出来,并且在继承以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校园之美源于校园景观规划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对一个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是体现一个人思想、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人类的思想文明通过不断的历史积淀展现出来,充满了人文色彩和历史价值,具有独特的魅力。一个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不但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充满文化色彩,并散发出人文魅力,赋予景观环境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校园景观设计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载体,以水体和道路为脉络,以绿化为表征,以小品为装饰,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构成景观的要素中,人文精神决定了其文化核心。人文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锤炼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其不但包括人类对历史文化、科学环境等的总结,还包括对色彩的理解与创造。在校园景观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无疑是景观设计中的优秀典范。王澍在该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人文精神融入当代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校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门,其是通过墙面的随意连接而产生的。在南方百姓的生活居所中,当地人常常使用珠子、砖、瓦等进行建造,通过灵巧的搭配使建筑产生灵动的感觉。象山校区建筑的一块块瓦片通过整齐的排列,再搭配重重叠叠的房檐,显得格外有特色。砖是我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在校园建筑中不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征。在每一个组合的院落中,王澍的设计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井的理念,用石头打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建造出一种看似下沉的庭院。庭院中有苍松翠竹,地面是由古老的青石砖铺垫而成,缝隙中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雨后十分光滑,情感上可以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慰藉。 四、结语 校园之美源于文化,而校园景观设计之美源于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提炼、融合,物化成可视的视觉语言、可感知的精神载体,必然会提升学校的整体文化内涵,增强学校的文化气息。只要设计者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在这种动态的变化中把握设计美学的原理,充分展示景观设计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校园景观设计就会越来越美。 作者:梁遗鹏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卷烟厂厂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通过对厂区景观进行改造提升与梳理,充分融入景观环境设计的手法去开发和发掘有特色的厂区新景观规划设计,能将烟厂的企业形象文化有效地结合空间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到实际的地块中去;同时能将景观规划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厂区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一、方案总体构思 (一)项目背景。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卷烟厂,是中国烟草总公司所属大型骨干企业之一,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卷烟生产厂家。宝鸡卷烟厂地处宝鸡市经济开发西区,该项目以厂前区广场设计为主,包括生产指挥中心、食堂、技术中心的周边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广场位于入口大门以北,东侧为厂区围墙,西侧为加工车间大楼。广场及周边环境设计面积约21000㎡。 (二)设计理念。本次设计在分析了厂前区广场园林的现状和背景后,设计概念从广场主题——“品牌、品质、品味”三方面生成构思。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拥有强势的品牌影响力是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厂前区的景观构架以“好猫做精、猴王做大、金丝猴做强”的品牌独特性为景观文化定位的基本线索,在细节和局部上寻求高品质企业形象,带给人可观、可思、可品的高品位环境意境为设计动力。在主题的确立上,设计立足于沉着大气、自然舒畅的现代风格,对厂区的中心绿地、各组团的绿地环境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达到充分整合环境资源,提升厂区环境品质的目的。 二、设计说明 (一)景观设计的空间脉络结构。整个厂前广场在总体景观布局上由三环、一轴形成的整体的厂区空间布局模式,形成了具有面、线、点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以水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景观区域。三环:整个外围区域在设计中处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部分,自内向外分别为雕塑环、广场环和水系环。三环层层相扣、相互烘托,既是整个广场的点睛之笔,又是企业理念和品牌文化的主要展示区。雕塑环,以主题雕塑为主。三个叶状构筑物相互环绕,盘旋上升,成为景观焦点,同时也丰富了水面的变化。广场环:设计为环形硬质铺装广场,展示企业文化和形象。进一步烘托主题雕塑,同时形成整个区域中的一个中心集散空间,为整个厂区营造一个可观、可思、可品的主题空间。水系环:水景是中心广场的亮点。水景造型取义于“中国地图”,同是又是“鸡”形态的变形,并取其谐音“吉祥如意”。一轴:景观序列轴,串联三环。贯穿了主要的景观节点并形成主次不同的特点,强调景观的节奏与韵律,强化了轴线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二)景观视觉设计。在景观视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观景者的审美需求,将空间的节奏、韵律、动静等功能要求一一展开,同时在景观轴线上形成了一开一合之势。聚气广场由于浮雕墙的遮挡,在视线上给人严谨、大气之感,浮雕墙内容以展现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为主。不规则的水岸线、层次分明的景观变化,体现出了现代企业赋予创新、敢于突破的意识和精神。 (三)具体景点设计。意纵天高:意纵天高是整个景观带的点睛之处,形成景观的总控制点。主要形式是象征成长升华后向上的激情,形成景观带的高潮。主体雕塑造型采用烟叶的形象,暗喻企业精心挑选上等烟叶,制造高品质香烟产品;数量上取“3”,暗示“金丝猴”“猴王”“好猫”三大品牌系列;上升的态势,形成天与地的对话。整个雕塑置于盘状的基座上,有聚财纳气之意。层层跌水以及盘底的喷雾营造天高云淡的意境,也暗含“意纵天高”的主题。在水系的烘托下浮出水面的整体形式,象征宝烟超越自我、创新发展、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争做烟草行业领军企业的雄心壮志。周边围绕以文化柱,既提升文化品质也表明了企业的性质。休闲步径—楼间休闲绿地区:休闲步径位于职工食堂区,人流量相对较大,整体风格以简洁明快为主,配合体现时代气息的小品设计,随意摆放的棋子形座椅、张扬地升上天空的红漆旗杆,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在植物的配置上选用花色淡雅、芳香的丁香、桂花等。清风帆影—临时休憩广场:该区域主要以临时休息的功能性为主,配以张拉膜艺术性的装饰,折射不同的视觉效果,形成的独特景观。香榭遐思:极富现代感的曲线形木质廊架,丰富景观层次,营造舒适自然的空间,使人能够放松身心。 三、设计手法及景观特征 设计手法与实践:1.寻找视线的延伸线,最大限度地扩展厂区内部空间渗透力。景点紧随视线的延伸线,让人们感到厂区景观的丰富多样和景观序列的严谨性。2.大量运用错景、对景等设计手法,让厂区内各景点能够相互借用,多层次地烘托厂区的开放大气的时代风格。3.充分运用厂区现有自然地形及空间的多样组合,完成对厂区景观的多元化定位及多功能约定。4.有选择地采用“水”的动态处理手法,增添厂区的活力。四、结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及发展,一个企业的总体形象,除了作为有形资产体现企业的实力及魅力外,还是企业提升潜在的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厂区的企业文化特质,合理地运用景观环境规划的手段进行了表达。 作者:王洋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人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一、人民公园的景区规划设计构思 人民公园地处繁华的闹市,面积约为四万平方米。设计方案将以“生态、人文、休闲”为设计理念,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在强调自然性的同时考虑人文性,做到以人为本。公园的主入口在正南方,初入公园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由于主干道两边种植了大面积的植被。主干道用的是暖灰色方砖,自然而又富有田园气息。沿着主入口继续往前走是圆形广场,广场设计了音乐喷泉,给人美的享受。圆形广场周边选置了花坛和棕榈树,远远的就能闻到阵阵花香,徜徉在小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岂不美哉。公园水景区呈“S”形分布在园中,水景区分为浅水区、深水区和喷泉区。浅水区位于全园的南面,考虑到亲水性的需求,园中设置了游泳池,夏天可以在水中嬉戏游泳,设置了亲水平台和观景区。防腐木的亲水平台,防止有效防止水的腐蚀。大家在水中嬉戏,累了可以在观水亭休息,家长也可以在亲水栈道看着孩子在水中玩耍。小桥的北面是深水区,深水区种植着荷花,夏天来临时,湖面上荷花一片,让人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微风吹过,碧蓝色的水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健身区分为两部分,满足老年人和中青年的不同需求,设计了多种健身器材,又满足老年人按摩和局部按摩的器材,也有秋千、单双杠等中青年喜爱的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设置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并在周边设置了休息区,满足了大家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便利。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满足广大戏曲朋友的要求,在公园的西北方向设置了梨园区,戏台的背景是对牡丹花的变形,让人不禁想起《牡丹亭》,戏迷朋友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相互提高,增添了公园的艺术气息。整个公园展现出一派生机,使人们更好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让他们在此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人民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构思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景观的总体效果是通过精彩景观小品来体现的,为周围的环境增添了一笔亮色。景观小品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生活设施小品、建筑小品、道路设施小品等,给人们的景观活动提供了观赏、照明、休息、导向等服务,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提升了环境的整体品质。第一,音乐喷泉,沿着主干道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圆形广场,广场上设置了音乐喷泉,夜晚华灯初上,喷泉随音乐此起彼伏,在地灯的映衬下,让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细胞跳跃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照明设施,公园内的照明设施选用了庭院灯、壁灯、草坪灯、地灯、水下灯等。这些灯形式多样,美观大方,节省电源,不仅能美饰环境,而且价格合理。第三,儿童乐园,以木台、沙地、攀爬架和错落有致的地台营造多种形式的活动空间,地面采用塑胶,呈现出儿童活泼好动的场景。 三、人民公园的园路布置及铺装的设计构思 城市道路铺装是整个景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道路景观铺装设计时,应协调好铺装的质感、色彩、图案等方面的问题。本设计方案依据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原则进行了规划设计,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主干道采用的是暖黄色和灰色相搭配的设计,初入园中就给人温暖感,加之蓝色花砖相衬,色泽鲜明而平衡。本方案采用的方砖表面有粗糙的纹理,耐腐蚀,耐高温,并且耐磨性和抗滑性好。亲水平台用防腐木板铺装,木板是一种“暖性”材料,给人以舒适感。水边铺上鹅卵石,人们赤脚走在纯天然的石材上可以进行免费的足底按摩。而且鹅卵石抗压、耐磨、耐腐蚀,可以随意造型,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石材。 四、人民公园的绿化植物配景设计构思 公园是城市中的绿洲,植物配置是公园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分布于公园的各个部分,占地面积最多,是构成公园绿地的基础材料。植物能使公园充满生机,它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护遮荫、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作用。绿色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绿色多来自于植物,植物配置就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造园的其他题材,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游玩赏景的需要。 作者:付颖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述评 摘 要 整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的相关数据,分析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现状,指出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建设的政策及建议。 关键词 湖南省 科技活动示范校 现状 建议 1997年,湖南省科协根据省青少年科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的通知》(湘科协〔1997〕73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2002年,结合落实相关要求,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截止2015年底,共建有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基地(2015年以后更名为示范学校)97所。①通过示范校这个青少年科普示范辐射平台,在完善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础设施体系、提高青少年基本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实施现状总结 1.1 组织体系比较完善,管理规范 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设,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以下简称示范校)在组织制度建设和工作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1)组织管理严格规范。各校陆续成立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专门机构并有专人负责开展科技教育工作。如醴陵实验小学于1998年11月20日成立科导小组。(2)制度建设趋于完善,重视科技教育档案管理。其中,麻阳一中于2014年专门调入一名档案员整理每年的科技教育档案。(3)工作管理合理有效。各示范校都把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到单位总体工作规划中,并建立完整的年度工作规划和总结。 1.2 科技教育配套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配套设施如水、电、消防等及开展科技教育的多媒体设备、展教设备、实验设备等都基本到位。另外,各校青少年科普书籍、挂图、活动简报等科教刊物比较丰富。其中常德经开区乾明路小学科普刊物达到了100种,刊物种类排名第二三的分别是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和桂阳三中(分别为83种和53种)。 1.3 科技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并富有特色 各示范校积极响应有关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1)普及性科技活动。根据各校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各校都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活动周及当地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等,全校参与率有的学校可达80%以上。(2)科技特色活动和探究性科技活动。各校开展具有学科特色或地域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做得突出的如常德六中和郴州宜章一中,两校组建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科技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指导教师和活动场地。 1.4 科技活动成效显著,示范辐射力加大 各示范校能主动积极地向学校以及其他单位开放,提供学习考察的条件。承担对口支援科技教育基础薄弱的学校或基地,帮助其提升科技教育能力。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专项科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充足是科技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保障和重要前提。但全省总体上各示范校都存在教育经费缺乏的情况,甚至部分学校意欲自筹资金办好科技教育。 当前示范校科教经费大部分来由政府投入,但这对于完善科技教育设施、丰富科教资源、保障正常科技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已经影响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且有不少地区的学校明确提出科教经费严重不足。再加上各校自筹经费渠道狭窄,严重影响了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科技辅导人员数量不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科技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科技教育示范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各示范校提供的自查材料显示,各校科技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根据统计的科技辅导专/兼职人员比来看,全省仅有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大于1(专职10/兼职3人),其他学校科技辅导专/兼职人员严重失衡,如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科技辅导专/兼职人员比是1/57。另外,专职科技辅导人员承担的课时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极大影响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2.3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需完善 从各地提交的自查材料可以看出,多数示范校对骨干教师和学生优惠政策支撑不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和反思研究、等的奖励偏低(大部分学校发表一篇省级论文奖励仅为150元左右),资金支持不明确,奖励机制不够灵活。获奖教师在评定职称不能加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奖励;对热爱科技活动,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在升学和评奖评优时也没有奖励政策,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2.4 科技教育资源建设形式化,设施利用率较低 根据湖南省科学教育工作规划要求,各示范校都需注重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科普展教资源和特色科技教育资源明显存在形式化倾向:展示设备、互动体验展品等的利用率较低,科普刊物更换周期过长,校园科技节举办次数较少,科普画廊流于形式。由于资料不完善,几年来没有开展科普活动,有的地区直接取消“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称号,如湘西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于2015年11月取消了湘西州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称号。 2.5 科技活动社会网络资源开发不够 根据2014年公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6.9 %。②并且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是,20岁以下网民占比增长最快,为0.6 %。③因此,面向未成年人特别是学生的网络科普是将来关注的重点。而目前全省示范校中只有一小部分学校建设有专门的科普教育网站,几乎所有学校把校园网站看做科普教育网站。科技教育网站形式单一,科教数字化程度低。 2.6 学校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的高水平平台 首先,科教数字化程度低带来了校际交流合作的弱化,使学校之间的交流缺乏有效的运作平台。其次,学校科技教育展厅和创新教育活动场地不能长期有效开放,大部分学校停留在校内科普活动交流上,由于对科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组织到外校参观交流很少,这使得建设一个稳定有序的全省科技教育交流网站平台更为迫切。 3 对策与建议 (1)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同时拓宽渠道促进科教经费投入多元化。根据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政府通过资金的适当投入,以推动公益化、社会化的科技普及发展是其职责所在。为了确保科技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积极性,对示范校通过验收合格达标的,应给予优惠政策和适当资金支持。在保障必要投入的同时要注意促进科教经费投入多元化,吸引企业等民间团体支持和投资,拓宽科教资金获取渠道。 (2)采取多种形式提升科技辅导人员专业素养。首先,加强配备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落实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争取做到专职科技教师3人以上,并建有5人以上相对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每个班级设科技活动小组。第二,建设针对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训、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开展面向科技辅导员的专门培训或组织科技辅导员参加科技教育培训。第三,注重开发示范校人才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培训,尤其是要加大专职科教人员比例,积极发展专业化人才队伍,并采取多种形式提升科技辅导人员的专业素养。 (3)进一步完善师生参与科技学习活动的激励机制。学校科技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师生参与度不高。应完善师生参与科技学习活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中小学科技辅导员评价体系、工作认定办法,提供相关政策、资金支持等,促进师生科技教育意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4)创建多种形式的研究共同体开发科技学习资源。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资源的整合提供了良好锲机。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更要借助网络平台,创建多种形式的研究共同体开发科技学习资源,如建设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资源库。同时应注意督促各示范校开设并健全科普网页,构建科普研究共同体,并努力培育和扶持相关优秀科普网站。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5)优化科技教育资源,提高设施利用率。建立健全各校科技教育资源管理和监督制度。制定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科技设施使用情况监测表,定期督查;建设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科普器材(如计算机、机器人)等设备和设施使用档案。提高设施利用率。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作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 【摘 要】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的对于科学技术的了解,是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进行素质综合教育和增加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我国相关的实践经验,从科普宣传、科普资源等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科普教育基地对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作用,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活动 0 前言 我国青少年在参与科技活动实践的次数和频率以及参加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均衡、项目资金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能够促进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1 科普教育基地设施的建设现状 科普教育基地是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基本设施,是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的重要平台。以福建省为例,截止到目前全省拥有近20个科技场馆,近10个国家科教基地,40个省级科教基地。每年有近百万人次在这些地方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工作,而且还创建了近70所科教基地。如此众多的科教基地的建设,促进了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1]。 2 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科技活动的重视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教育模式依然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青少年科技活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导致很多青少年对科技教育活动的兴趣不高,甚至不愿参加科技教育活动。 2.2缺乏专业素养较高的科技工作人员 科技工作人员在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起着向导的作用。然而,我国很多地方的科技工作人员还存在兼职等现象,造成我国一部分地区的青少年难以开展科技活动。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相关教育部门和单位缺乏相关的政策,导致很多科技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影响科技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得相关地区科技活动开展的水平总体偏低。 2.3科技活动经费与资源的匮乏 虽然我国一些具有很好的基础设施,但是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资金不足、学校活动设施缺乏、辅导人员专业水平偏低等情况。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很难进行科技活动,或是学生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率很低的情况。而且组织青少年进行科技活动的经费主要是以教育部门的拨款为主,科技活动开展范围局限于拨款教育部门安排的范围,使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制约[2]。甚至有一些地方开始利用科技活动的设施赚取相应的活动经费。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一些省、市的活动组织机构没有单独将科教经费列为一项财政支出预算,导致科技活动的开展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 3 提高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协作机制和政策,提高对科技活动的重视 我国应围绕着生态环保开展了节能节水的科技活动,从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锻炼其思维和技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其综合能力与素质。另外,我国建立健全的政策,使青少年每年都开展科技周和科普日等科教活动。每个学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来开展这些活动。使青少年能够获得良好的科普教育和科教活动。 3.2培养科技工作人员,提高其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极度缺乏科教辅导人员和工作人员[3]。因此,培养科技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成为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前提。并且,我们还应定期对现有的科教辅导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不断壮大我国科教辅导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队伍。同时,我国各学校通过试卷问答的形式,了解青少年对于科教活动的情况,征询青少年对于科教活动的意见,以便相关教育单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解决办法。 3.3增加项目资金的投入,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础设建设 科教基地等设施的建设是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省、市相关的教育部门和组织机构应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投资建设,并把科技活动列入专项的财务拨款中,使科技活动的发展不受制于场地设施和经费的制约。 4 结语 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本前提,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而且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也顺应着时代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广泛普及科技活动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为我国未来培养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画龙”与“点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途径之一。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无论是学校开展的科技教育工作,还是科技馆实施的科技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和科技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果说培养未来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在描绘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巨龙,那么在具体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过程中,学校和科技馆则分别是在“画龙”和“点睛”。 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有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专一性。培养人是学校的教育职能,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教育的专一性主要表现是:一是任务专一,学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进行的;二是工作人员的专一性---教师。教师是经过严格选拔,经过师范院校专门培养出来的,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还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三是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 二是严密性。教育过程是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着学生。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现在严密的组织上。学校是个严密的组织,它拥有严密的教育管理结构和制度,它开展的是制度化的教育。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都是不具备这一特性的。 三是系统性。根据培养造就全面社会人的要求,学校教育内容注重系统性和连续性。学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搭建,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校的教育是系统的,又是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完整且系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是广泛性。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全面的。学校是全面培养人的场所,它要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良好德育的形成,还要帮助学生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五是稳定性。学校是个稳定的教育场所,这里拥有稳定的教师,稳定的学生,开展稳定的教育内容,校园里具有稳定的教育秩序,使用相对固定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等等。学校教育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学校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学校教育的特点,为青少年的成长及塑造强壮丰满的体魄、思想和知识水平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技馆是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作为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主要机构科技馆,它是“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 1.科技馆对学校科普教育、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是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同时还承担了学校科技教师的培训工作。 科技馆在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科技活动的规律、方向、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示范导向和服务作用。科技馆引导学校教师开展各项科技教育类课题研究,为学校的这些研究提供专家咨询、科普资料等便利。也通过自身科技教育项目开发、科普活动的设计,为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开展有益工作。 2.科技馆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搭建舞台 科技馆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科技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组织青少年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体验动手快乐,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结合课改,科技馆积极创设学生喜欢的科技实践活动。如:配合小学数学课堂的“数棋大赛”“搭建数学模型”等。结合学校课程学习,为学校设计、引进寓教于乐的学具,促进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各种科教仪器为同学们展示各种科学原理,令学生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饶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体验科技的乐趣。 3.科技馆是青少年科普培训的乐土 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科技馆通过创设兴趣小组活动,如:模型、电子技术、无线电、机器人、生物、环保设施等,吸引科技爱好者,丰富业余生活,为他们提供快乐动手、施展才能的舞台。科技馆还通过入校开展培训,为学校送去教具、实验器材,开展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既方便学生科技普及,又创造了科技教育环境。 科技馆的科技教育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受课程设置和教材限制,内容新颖,有较强的灵活性。学生已将科技馆当成探索知识的乐土。 4.科技馆是学校开展大型科技教育活动主阵地 在科技馆组织下能够协调统一各学校间的科技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开展重大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托。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实践”“校园科技节”等活动的开展,科技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馆为学校送丰富多彩的教具、科普挂图,派专家作讲座,提供最新科技咨询资料,这些无一不是青少年学生们最期待的。 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科技馆越来越起到“点睛”作用。 三、馆校结合,“画龙”需要“点睛” 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校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 科技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科技馆这类社会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补充。在这里,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得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帮助解决了学校课堂教育中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科技馆能够配合学校素质教育,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与创新能力。 中小学校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角色。学校的科学教育以知识为主,而对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方面的培养相对较弱;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不强,缺少主动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在科技馆中,教育形式和教学空间更开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弥补了学校课堂上的不足,有效促进了中小学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推进。 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学校作为主体描绘了一条条强健的“龙”,而科技馆的教育活动正是点“晴”之笔,使龙栩栩如生,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效果得到升华。馆校结合,将会产生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生龙活虎的景象。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第一小学 四川】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摘 要】 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在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丰富课外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策略:一是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二是加强现场教学,三是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关键词】 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作用;发展策略 科技馆,顾名思义,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用来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地方,是我国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技馆的参观人员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驱使他们到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现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科技馆的科技知识对青少年来讲十分重要,是对全日制教学内容的补充。因此,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传统的科技教育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青少年所获取的知识一般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导致科技知识教育十分枯燥,不能有效的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喜爱和探究的热情。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也会导致知识的获取不全面。而科技馆的设立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作品的展览,科技知识、科学原理的讲解,能够让青少年更加直观的看到、摸到书本中所讲述的内容。实物操作配合理论的讲解使得科技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同时还能让青少年通过自己进行操作,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书本中讲述的知识、讲述的原理,对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补充,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2、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对于青少年来讲,科技馆还能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是新时展的主题之一,想要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要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科技馆的能够满足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的要素。虽然科技馆中的展品科技含量有限,但是储存的科技资料十分丰富,能够满足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馆更能够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还能让青少年在科技馆进行活动时,对科技事物进行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升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燃起青少年的科技热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并促进青少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 3、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 作为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的场所,科技馆的馆藏十分丰富,有着很多的文献资料和科技书籍,涉猎范围十分的广泛,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知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与教科书相比,展馆中的书籍科技知识更加深奥,展品也蕴含超过课本上所叙述的科技含量,运用了更多的科技原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知识,补充了书本上所没有的内容,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与教科书的简单介绍相比,科技馆对于一些科学原理的介绍更为详细,能够通过模型和模拟技术,将科技原理完整的表现出来,会更加有效地让青少年进行理解。除了与教科书上相关的科技内容之外,科技馆还展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让青少年对祖国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作品的展览,比如纳米扩展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强大力量,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科学展览能够加深青少年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的了解,给现代科技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定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 4、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 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除了对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动手能力,动脑的同时动手,培养更加全面的科技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青少年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科学原理是正确的,是有效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科技馆恰恰能满足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践需求。在对科学原理和试验进行实践时,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加了解实验的步骤,清楚试验的结果,能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科技馆提供给青少年的实践机会十分宝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教育的缺陷,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馆作用的策略 1、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 想要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各种促进作用,就要从源头出发,增加青少年与科技馆的交集。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学校应加强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的次数,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参观科技馆,观察科技馆的科技产品,阅览科技馆中馆藏的科学知识作品。同时,要有纪律、有组织的进行活动,保护科技馆中的展品不被损坏。还要加强教师在参观中的引导作用。将科技馆中与教学相关的科技知识原理指出,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教材知识进行加深和补充,还要对青少年不懂的技术和原理进行解答,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指导方式,来让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扩展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 2、进行现场教学 在科技馆进行现场科技教学是一种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开放式的场所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的让青少年了解知识内容,更加细致地学习科学原理,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相比,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现场教学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对一些展品进行操作。避免发生操作失误,损害科技展品。同时,在对展品进行操作时,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青少年解释现象中的原理,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对科技手段进行解释。 3、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科技馆要不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新鲜的实物总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进而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先进的展品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情。能够自然而然的促进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并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学习,来了解一些科学巨人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检查,对科学的探究,对前人的怀疑。这些先哲,这些科学巨人的思想和精神能够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追求科学并非轻而易举的,是有着艰辛和漫长的探索的,能够让青少年更尊重科学,更尊重科学家。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科技馆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摘 要 科技馆的功能主要是科技教育,但是这个过程应该是快乐的,科技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通过科学科普的开展,可以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对科学思想大力传播,强化青少年的科学意识,促使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科技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提升活动成效。 关键词 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 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青少年来努力实现,而科技馆的作用则是将科学知识普及给青少年,并且通过一系列有趣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进行培养。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青少年也可以充分重视科学知识,有机结合生活实践,培养科学态度和思维能力。 1 对学校教师和科技馆教师的差异正确理解 一般情况下,对于学校教师来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来进行,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而科技馆的作用则是将科学知识普及给社会大众,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大力传播;科技馆辅导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时,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模式给应用过来,通过辅助指导,在掌握理论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大力培养;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例如,任务式教学就是非常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仅仅将一个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准备多种材料,让学生对适当的材料合理选择,自己动脑思考设定方案,然后动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进行讲解,仅仅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那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方案;之后,依据相关标准,采取科学方法,来公正评价,将几种方案选出来,保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不断实践,就可以将活动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给掌握到。 2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参与者的知识程度和年龄特征进行把握 对于科技辅导老师来讲,需要将参与者的年龄跨度和知识水平给纳入考虑范围,以便对科技活动科学设计;为了保证足够合理,科技辅导老师需要对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在调研基础上,对科普活动准确设计,保证每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都可以在科技馆中获得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通常情况下,对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那么对其要求是跟随老师来完成相关任务,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需要将相应任务完成,并且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进行掌握,对高年级学生有着较高要求,需要自己努力,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将实验活动动手开展下去。 3 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故事场景,在其中融入相关的科学原理 相较于学校课堂来讲,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更加的轻松和快乐,很多科学原理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失去探索的欲望和兴趣;那么在科技馆的科技教育活动中,就可以将其设置成一个个小故事或者好玩的游戏,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科学道理,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究的欲望,科技馆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青少年。 此外,在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虽然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简单实验材料,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可以有机结合科技馆的精密展品,那么可以让青少年更加积极的动脑思考,大力创新,将差异化的方法措施给应用过来,学生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且还可以大力推广和拓展科学知识。 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还需要将馆外人力资源给充分应用起来;科技教师需要与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仔细讨论,科学确定活动选题;也可以将馆外人力资源给利用起来,如身边的教师朋友、大学生朋友和科技工作人员等等,对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程度等情况,中小学教师最为了解,因此,借助于他们的力量,可以将科技教育活动给更好的开展下去。 4 青少年科技活动要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首先,可以开展假日技能乐园,学生将双休日和节假日等充分利用起来,在选择活动类型时,可以充分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来进行,独立进行思考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科技馆老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但是并不能干涉学生的思路。 其次,将一些科学家、专家以及科技辅导老师给邀请过来,经常开展一些报告会或者讲座等,以便比较深入的剖析科技方面的热点和趋势,大力培训学生们的科技技巧与思维能力等,这样青少年的科学视野也可以得到拓展,将青少年的求知欲望给充分激发出来。 然后,将科技夏令营给定期开展下去。调查研究发现,广大青少年比较喜爱科技夏令营,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能够离开喧嚣的大都市,与大自然亲近,接触到的事物和环境都是新奇的,从多个科学领域来选取主题,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以便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能力进行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得到丰富,如举办生物夏令营、天文夏令营等。某科技馆在一年内举办了多次科技教育活动,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生物、天文、生态环境调研等,学生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对大自然亲密接触,过得非常快乐,并且相应的科学知识也得到了有效掌握。 最后,将各类科技竞赛给举办下去。对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如三模、生物等,涵盖不同的级别,包括校级、区级、市级等;通过参与这些竞赛活动,可以将青少年的竞争欲望给激发出来,强化其自信,在这些活动中,需要自己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如某科技馆举办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如遥控车模竞赛、野生动物图片收集交换活动等,在市教育局的倡导下,各个学校积极参与了初赛和复赛,有优秀的学生进入到了决赛,学生为了成功,有着较高的参与积极性,这些活动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实践研究表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 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对活动的普及性充分重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竞赛并不是科技活动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将科技活动给推动和普及下去,借助于这种手段,学生的科学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出较多的人才。科技活动的开展,不能够仅仅为了满足个别人的爱好需求,并不是为了对几个优秀生进行培养,而是要大力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因此,就需要统筹考虑,将广大青少年作为出发点,在普及的基础上,来适当提高。 其次,对活动的趣味性充分重视,要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科技活动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趣味,青少年放回关注和探索。 6 结论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科技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的探索求知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注意,如强调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广泛性等,这样才能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初探 【摘 要】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文化素质,更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发挥着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本文从科技馆展览教育角度出发,通过其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义、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的阐述,研究其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的策略,以期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馆;展览教育;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 科技馆作为青少年重要的校外实践场所之一,一直以来发挥着科普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展览教育功能是科技馆的核心所在,为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思想,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馆展览教育作为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有效补充,两者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如何将两者有效衔接起来,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对科技馆职能的发挥以及青少年的科技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科技馆展览教育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义 1.1 科技馆展览教育是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有效补充 目前现有的教育系统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加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规教育必须与非正规教育有效结合,才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互补,而科技馆展览教育正是对其最有益、有效的补充。 1.2 科技馆展览教育在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 科学本身来自于探索与实践,科技馆的展品大多从趣味性、科学性、互动性出发,青少年走进科技馆,亲自动手体验科学,亲身参与科技活动,直观感受科技理论,加深对科技理论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培养发散思维。 1.3 科技馆展览教育特有的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科技文化素养养成 科技馆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为出发点,强调主动式、启发式、开放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青少年带着探索的欲望来求学,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其科技文化素养养成。 2 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特点、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特点 2.1.1 启发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主张:“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也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它善于启发诱导参与者,充分调动参与者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参与者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参与者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提高参与者主动获得科学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1.2 主动性 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被动式、填鸭式正规教育,它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观众进入科技馆,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参观路线、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等,而且展品的设置体现了趣味性的特点,由此延伸的展教活动也都具备这一特点,可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探索。当青少年主动求知时,会表现出情绪愉快、积极好学的态度,精力集中,能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对科学探索有浓厚兴趣,思维敏捷,积极感知,有较充足的自信心来完成一定的任务,学习科学知识的效果好。 2.1.3 参与性 科技馆设置的展品展项大都具有互动参与性,它不同于学校的课程,比如认识星空,太阳系成员等,教师只能配合挂图等讲解,它也不同于以往的展览,只能看不能摸,而是倡导观众亲手操作参与展品,进行探索研究,其中很多展品结合先进的声光电及虚拟现实技术,逼真还原现实场景,带来从未有过的视听感受,从中更能直观形象的理解科学内容,体验科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2.2 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中的优势。 2.2.1 激发好奇心,唤起学习兴趣 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教育主要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获得的科技文化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科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和学习。而先进的科技馆教育理念是通过青少年对展品的全方位的体验,让青少年主动尝试操作,独立观察和思考,鼓励青少年主动体验,产生学习兴趣。而且科技馆的某些展品展示的是生活中不曾关注的科学现象的有趣的一面,或者是科学现象突破常规、发散思考的另一面,它讲求的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和主动性都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2.2.2 直观体验科学,探索科学过程 科技馆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自己探索,在经历了操作、观察、体验、发现、探究、思考的过程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展品所演示的现象和原理,还有观察方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启迪,以及探究和发现的乐趣。特别是那些以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过程为原型的展品,还蕴含着科学家们进行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能够促成学生心灵上的某种升华。动手操作、体验科学过程是科技馆教育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参与、互动与体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变成主动的科学知识的探索者,并有所发现和创新。 2.2.3 启发科学思考,满足个性需求 在科技馆里,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灵活选择。科技馆的各种互动展品和主题展览以最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象化手段,启迪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经历、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认知水平和不同兴趣的青少年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灵感。青少年的年龄、知识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喜欢和感兴趣的事物是不同的,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入科技馆关注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在科技馆青少年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和结构选择性的参观学习展项和展览,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2.3 科技馆展览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3.1 科技馆辅导员创新开展展览教育活动的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科技馆辅导员的现状是由临时性人员来充当,很多人只把这个工作当作是一个跳板,对自身的定位也仅仅局限于看护展品,维持观众参观秩序等,并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更是传递科普知识,开展科技教育。或者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重复性的开展些经典活动,缺乏与时俱进的结合最新形势和知识创新性的开展展览教育活动的能力。 2.3.2 与学校联合开展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馆校结合”活动很多,但形式过于单一,大多集中在“科技馆进校园”、“科普大篷车”等常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是相对简单,比如进入校园的展品大都是些科技馆的经典展品,有些在科技馆中都已经淘汰,远不及去科技馆内参观丰富多彩。很多活动也是流于形式,联合开展的活动更多的局限于科技馆去学校做报告,或者学校组织学生去科技馆参观,缺乏深入探究学校课程和科技馆展示内容的深度结合,大大抹杀了科技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利于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2.3.3 受展品有限性约束,展示的科学内容有限 科技馆的展厅面积有限,设置的展品有限,涉及的学科有限,受这一系列的局限性的影响,展示的科学内容就有限。很多科学知识无法一一展现,青少年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在科技馆里不一定就能找到类似的展品进行体验,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也只能围绕现有的展览进行设计,这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3 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科技馆辅导员开展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辅导员是开展展览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如何提高其开展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更好的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馆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的场所,是教育人、启迪人的场所,是科学的殿堂。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馆辅导员,要热爱科技馆事业,深刻理解辅导员的工作意义和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锻炼自己,除日常学习外,更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能力,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同时积极组织科技馆辅导员,立足实际,依托科技场馆科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展览教育活动的自主研发。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科普教育事业服务。 3.2 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创新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1)与学校签订参观协议,让在科技馆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门必修课。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展项资源,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主动与学校签订参观协议,将参观科技馆纳入学校科普教育必修课程,使青少年不错失每一次接受科学熏陶的机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创新性、发散性思维方式。2)在科技馆开展科学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学校的科学课,是一门副科,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倘若发挥科技馆的展项资源和场地优势,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组织科技馆现场教学,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直观的课堂体验。同时也是作为以科普展教为主的科技馆,探索一种更适合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全新的科普展教模式。3)开展科普大讲堂,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科普资源,结合最新的科技发展,将涉及政治、财经、生活、科技、能源、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普讲解,纠正生活中存在的不科学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介绍科学、健康、优质的生活方式。组建科普专家报告团,邀请青少年来科技馆参加科普大讲堂,或者进入学校,将科普大讲堂送进校园。 3.3 把科技文化教育性贯穿于展览策划制作的全过程 科技馆的展览反映科学的原理及技术的应用,鼓励动手探索实践,以达到启迪科学思想的目的。因此,在设计展览时,应把选题、策划、设计、制作的全过程都贯穿科技文化教育性理念。从教育性角度出发,在选题阶段就要考虑如何向参与者传达科学思想,帮助其树立科学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科学原理。在具体内容设计上,不仅仅考虑其科学性,还应注重预留参与者思考余地。在空间布局上,不仅注重科学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还应预留教育活动开展的空间。同时,在展览策划制作过程中,就将此展览的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相关知识的关联度、参观体验方式、展示的具体科学内容及知识内容拓展延伸等准备齐全,相配套的教育活动方案一并同步实施。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试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就变得更加重要。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素分析入手,进一步探讨构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实施的创新模式,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教育;要素;创新模式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极具现实意义。 一、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素分析 1.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要以科学精神为追求 科学发展的推动力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开展中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科技教育活动开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科学精神主要是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对于科学的态度,以及对于科学活动的理解与认识,还包括科学的习惯,以及对科学活动实施的行动自觉等等,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的精神源泉,其表现为对于自然本有的科学内在规律的遵循,并形成优秀的科学研究的行动方式,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是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知识与技能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其中既有相对基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同时也有存在一定深度的内容,现代的科技内涵包罗万象,既有传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也有前沿的科技内容。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科技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要充分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在科技活动的内容选择上要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3.科学方法也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要素 科学的方法是搞好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有了科学的方法作为活动的指导,科技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实施,科学的方法贯穿于科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好的科技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高效实施,相反,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果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那么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预期的培养目标就很难得到应有的实现。 二、要加大力气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实施的创新模式 1.要以学校为平台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创新模式 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其最重要的平台还是学校,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提升科技技能的重要窗口,而学校教育开展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育的实施对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创新有利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技技能,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全面进步。 2.要以校外为平台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创新模式 要在创新学校的科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校外的力量,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校外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场地与途径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图书馆就是一个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在现代的图书馆中有大量的有关科技内容的书籍,开展科技教育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科技书籍的阅读活动,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丰富与科技技能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要充分利用校外的一些科技活动场所,比如,科技馆、科技主题的展馆,都是非常好的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场所,教师要经常组织青少年到这些科技活动的校外场馆中开展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外科技活动促进学生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 3.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推进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这可以大大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施,推进教育活动实效性的开展。 4.要以科技教育队伍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科技辅导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技辅导工作的开展,科技辅导员教师要在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科技辅导经验,要具备科技辅导工作实施所必需的实践技能,要善于创新科技辅导工作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新时期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工作,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还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这样,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教师才能够胜任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工作。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就要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改进现有的教师培养的方式,推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以适应现阶段科技教育的需要,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对如何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展开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一个良好的借鉴。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们现代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行业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们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普及,科技教育要从小培养,在青少年时期要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的一个课程。社会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着重叙述了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好处和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馆 科技馆作用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1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3.2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发散思维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3.3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3.4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3.5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4 结语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成败与否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的多少,要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发挥主动的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各式的科普活动,还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科技馆就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最好的选择。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美国中小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自2010年第25届创新大赛开始,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合作开展“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评选活动,每年选拔和奖励10所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中小学校,并在全国创新大赛终评期间颁奖。获得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除获得奖金奖励外,还将获得由全国创新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科技教育培训、教师交流和科普活动观摩等机会。本期介绍的是2011年获此奖项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创建于1917年,学校占地约3万多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拥有完善一流的教学设备,是北京首批示范高中校,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培养具有创新综合素质的优秀中学生的摇篮。 超前、出色领导力保障科技创新教育开展 学校一贯以学生素质培养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即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健康与美修养的全面提升。学校领导的科技教育理念超前,提出教育整合,以提高育人效能:通过整合学科教学,创办各级各类主题活动,使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健康与美的修养3方面协调发展,形成北师大实验中学独特的育人模式,立足学生生涯,关注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2000年学校领导已将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政策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通过调整人事安排、补充科技教育的专兼职人员,从原来的1名主任主抓科技到现在的1名副校长主抓、1名主任分管、2名专职教师具体落实;每个教研组作为1个工作站,由1名科技联络员负责联系,建立起较为科学完善的科教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科技创新教育决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顺利开展。 打造专业科技教师团队,政策鼓励支持创新教学研究 学校拥有一支多达114人的由特级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经验丰富、颇有建树的高级教师构成的强大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为进一步提高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使科技教师队伍架构更加合理化,学校除建立一系列行政、教学、评分奖励制度外,还经常进行校级教学研讨,组织教研组集体讨论备课,定期安排科技教师参加市、区、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及到国外考察,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市、区及全国教研交流活动,支持优秀教师外出展示优秀课程及科研成果。为确保创新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学校给每位一线任课教师配备了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定期举办班主任德育工作研讨,邀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科研课题;支持教师参加考研进修,参与市、区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并给予表彰奖励;鼓励教师自发组成教学研究组,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社会资源 从2008年至2010年,学校投入购建新教学设施、改进原有校内硬件设施的资金年均在千万元人民币以上,校内已有计算机教室、标本室、理化生物和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教室及智能机器人工作室等科技教育教室50个,面积达4500平方米。还曾在教学楼内因地制宜地建设“诺贝尔获奖者科技长廊”,别具匠心地将旧热力设备改造成了“传承”校园科技景观,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到北校区教学楼基础建设中,建设了“空中花园”、“太阳能采光系统”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等科技特色设施。 同时为确保这些科技教育基础设施能正常使用和更好地运转,学校每年投入数十万元资金用于购买试剂药品、仪器设备。2011年更积极立项、申请近2亿元资金用于筹建“科体艺中心大楼”,其中的“科技教育发展中心”将包含“科技荣誉展室”、“理科研究探索实验室”、“水科学研究探索实验室”及适宜进行不同规模科技活动的会议室和报告厅等场所,为全体师生提供先进的学习环境。 学校还充分借助高校实验室资源和顾问专家力量,积极参加北京市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与中科院科研机构、有色金属研究院、北师大、首师大等高校专业实验室充分合作,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机构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亲身、近距离体会科学魅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科研实践能力。 独特教学策略及校本课程体系,丰富科技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校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构建具有北师大实验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活动体系,为学生个体多元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及社会实践资源。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校本专修课程和校本活动课程4大部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参加学生约占开设年级学生总数的60%(以高一、初二为例)。 学校将“提高科学素养,培育创新精神”作为科技教育工作宗旨,以2005年9月成立的校青少年科技与人文研究院(分为科学学部、工程技术学部和管理学部,在常规活动基础上有成果报告会、开题论证会和结题答辩会等3大特色活动)为依托,以特色科技活动(徐霞客综合实践活动、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论文撰写活动,以及人文素养国际化教育项目)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为部分学生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文研究的英才打下坚实基础。学校积极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计划、翱翔计划以及市、区重大科技活动或竞赛,组织学生参观科研院所,以亲身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科研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科学教育,开展各类创新性科技活动,如每年度的“科技与人文节”、“明日之星”创新体验夏令营活动、IBM工程师进校园活动等。学校还积极承办各类科技活动或竞赛,如区金鹏科技论坛、天文知识竞赛、市机器人竞赛、全国科普爱粮日等,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举办科普报告,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校园氛围。学生自行开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北京市及国内外各级科技创新赛事上屡获佳绩,学校为此特别设立“科技与人文英才奖”、“校长奖”、“金银帆奖”、“实验之星”和“特殊才能”等专项奖,对那些在创新科研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发挥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服务社会引领未来 作为首批北京金鹏科技团分团校,北师大实验中学主动面向社会、周边社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宣传援助活动,以实现学校的社会责任:选派优秀教师前往辽宁阜新开展教育讲座,接待辽宁省鞍山市科技教师研修班来校参观学习,派优秀教师到北京远郊及新疆地区参与支教;积极承办市、区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和科学竞赛、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地区示范校辐射带动作用,真正体现了优秀教育单位的模范引领价值。走过2012迎来2013,北师大实验中学必将上下齐心,共同创写新的荣耀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是一所科技教育成果突出,科技教育设施建设理念鲜明、落实到位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有明确的科学教育办学思路,在争取社会资源,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引进新技术、新装备等方面成果卓越。科技教师团队专业素养优秀、带头人作用突出、工作兢兢业业。学校编制并开设了多样化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尝试推广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在科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大面积、完备而先进的科学教学专用教室,并进行高效的利用。学生利用优质教学条件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及创造性实践成果显著。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供稿)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设计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设计科技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 设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要树立“学生为原点”的设计理念。从内容的确定、形式的选择、方法的选用到过程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他们综合科学素养的目的进行活动设计。 科学素养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素养,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体验性、方法性知识对于人的成长更为重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体验性、方法性、跨学科知识的有效载体。在设计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科技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概念 科技活动的设计就是在现代科技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调查分析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活动策略和活动资源,帮助学生去达成目标,并分析、评价其学习活动效果,使活动达到更优的预设。在设计科技活动过程中要把握以下3个基本特征: ①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考虑到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②活动设计是以分析学习者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问题障碍,达到提高活动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③活动设计强调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活动目标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活动的依据。 科技教育活动设计方案的撰写 方案的名称 活动方案的名称设计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只要简洁明了、突出重(亮)点就可以。 方案的背景 活动方案的背景是指确定活动主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可以从学生兴趣需求、从学校课程的拓展延伸、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从主题系列活动的安排等几方面考虑。例如:“擦亮北京天空――用电子杂志形式实录胡同能源变迁”活动背景(设计者:章雪楠)节选。 首先,电子杂志是一种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而出版发行的杂志。学生已经在课堂上掌握了相关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但是,从生活中来――从收集一手材料到自主编辑的过程,还是一个空白。因此,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势在必行。 第二,“低碳生活”是当下常常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新概念,北京的“煤改电”工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向“低碳经济”转身的一个缩影。 第三,“煤改电”这一“民心工程”普遍受到胡同居民的拥护。我们的学员在社区人员的帮助下,以走访的形式访问老住户,向他们了解“煤改电”工程,积累了许多第一手材料。 活动目标的制订 活动目标是学生通过活动后达到的一种学习程度的结果,这种结果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在设计校外科技教育活动中,核心问题是目标的制订问题。因为,活动目标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具体、明确要求。它是整个活动方案的灵魂,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完成的归宿,所有的活动过程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 科技教育活动的设计也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培养3个维度考虑。在制订和表述活动目标时,容易出现非学生主体和目标过大、过泛、过多等问题。 例如:某个机器人小组活动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示意图方法的绘制规则与要领; 使学生运用示意图方法实现线遥控机器人的程序,培养学生分析和编写机器人程序的能力; 培养学生编写程序前先计划、再动手操作的习惯。 这个目标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且不易检测。如果将上述目标改为如下表述,就清晰好检测了―― 学生能够说明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规则与要领; 学生能运用示意图方法,实现对线遥控机器人程序的编写; 学生能够按要求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积极探索并尝试程序设计对机器人工作的影响。 有些活动目标设计过大、过多,不是一次活动就能达到的。例如: ①通过实施本活动指导学生组织、设计,培养学生的规划、组织能力; ②通过亲手制作使我们体验制作的辛劳,形成科学的态度,增强手脑并用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③在设计制作中加强与亲人、朋友们的交流、沟通,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培养与人合作精神; ④通过作品展评、自我参评、自我评价,提高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审美能力,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 ⑤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小制作,以此来昭示人们“美来自身边,来自生活,来自创造”,同时增强大家的审美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对社会关注的主人翁精神。 目标设计太泛、承载的内容过多。一方面说明设计者对本次活动把握得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也表明本次活动在教育的有效性上必定要打折扣。 重点、难点、创新点 在设计科技活动时,由于科技活动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因此,活动重点的确定也应该以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为主;活动难点主要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为主;活动创新点可以从主题的确定、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活动过程的安排等,提出新想法、新做法。 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 科技教育资源丰富,既有专业性强的场地设备、资料和人力资源,也有开放的环境和人文资源。科技辅导员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好各类资源,使科技教育活动更深入、更有趣、更能体现实践育人的作用。 活动过程和步骤 科技教育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在设计活动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到这几个特点,使活动过程任务清晰、各活动环节衔按紧密、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安全有保障。 开放性是指活动环境多样。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科技活动可以安排在教室、博物馆、社区、野外、农村、工厂、部队等各种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着重考虑怎样充分利用好场所资源,怎样组织好学生参加活动,怎样保障活动中学生的安全等几个问题。 自主性是指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和活动目标的确定没有统一的要求和限制。这样一个特点使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减少了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在遵循教育原则和规律的前提下教师的专业自主得以最大化体现,活动过程的安排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和个性化风格的最好承载者。 实践性是指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以实践体验为主。教师在设计校外科技活动时,活动方法的选择要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为重点。活动过程中教师在作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后,要为学生的动脑、动手亲身经历给予更多的时间安排,更多地引导学生感受科学过程,感受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走出鸡蛋认识误区”活动的方案设计(设计者:蔡敏,活动对象:高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一,活动过程设计步骤清晰、科学性强、设计思路体现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显著。活动分为5个阶段性内容。 准备阶段: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鸡蛋的种类、鸡蛋的成分、鸡蛋对人体的营养和保健功能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鸡蛋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调查阶段:学生作社会调查,主要调查不同消费者对鸡蛋营养价值的认识。 实验阶段带领学生做实验,对鸡蛋种类、新鲜度、壳色、大小、蛋黄颜色及不同的营养价值分析比较。 总结阶段:正确认识鸡蛋的营养价值,正确购买鸡蛋,正确吃鸡蛋,引导消费者走出鸡蛋认识的误区。 展示阶段:将整个活动的结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整理,并把活动图片、VCD向学生展示,在学校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 第二,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鸡蛋的基本知识,用简便的方法记录和提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如:关于鸡蛋的常识问题,常见鸡蛋的种类有哪些,鸡蛋是怎样形成的,鸡蛋对人体有哪些营养和保健作用…… 第三,选择人们在购买和挑选鸡蛋时流行的一些看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 乌鸡蛋、土鸡蛋、品牌鸡蛋和富含锌、碘、硒的“功能鸡蛋”营养价值高,普通鸡蛋营养价值低; 2 蛋壳的颜色与鸡蛋的营养价值有关,红壳蛋的营养价值高,或者白壳蛋营养价值高; 3 鸡蛋黄颜色越黄营养价值越高; 第四,选择超市、农贸市场、养鸡场等地方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对“不同消费者对鸡蛋营养价值的认识”和“种类不同的鸡蛋销售价格”等问题进行科学调查。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学习与不同人的交流与沟通,体验问题的真实性。 第五,利用大学实验室和专业人员等社会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体验科学实验过程,感受实验数据的价值,体会合作在科研中的作用。例如对不同的鸡蛋营养价值的测定比较,就是由大学化学系相关专家负责设计,并给予专业指导的。 第六,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完成教师引导下的自主科学探究全过程。学生从中体验问题来自于生活,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思维分析证明问题等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第七,将问题拓展,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价值。例如:提出如何判断新鲜度不同的鸡蛋问题,请学生根据活动过程中学到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判断方法。 活动效果检测 活动效果检测是设计科技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针对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设计的检测方法。活动效果检测的目的一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进行检测,二也是教师对自己活动预设的一种检测。活动效果检测既可以设计在活动过程中,也可以设计在活动结束后。检测的方法视具体活动而定,可采用讨论、表演、交流、比赛、记录表、反馈、观察、访谈等形式,来评价学生参加活动的语言、行为和态度。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策划与设计,是科技辅导员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要付出相当的心血。实际上,撰写出科技活动方案只是开展科技活动的第一步,要想真正有效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在活动实施前还需要做许多工作。有时为提高活动的质量,增加活动的效果,还要准备一些活动用具、材料,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必要的活动器械,争取有关领导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做好方方面面的活动前期协调准备工作等。因此,科技辅导员在设计科技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活动的对象、各种技术因素、安全问题,还要考虑到攻关,考虑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一项活动搞得有意义。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于1984年创立,毗邻城门水塘,校舍依山而建,占地约5000平方米。学校为一所由政府资助的中学,主要培育对象为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稍逊的学童,资源来自政府每年的恒常性资助拨款。学校对教育事业不遗余力,成就卓越,尤见于科技教育方面,屡获殊荣,于多个国际大型赛事中夺得奖项,更致力培育香港新一代科技人员,贡献良多。 创意科技,源自生活――科技教育之实践 学校深刻理解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更成为学校的发展重点。学校希望学生能透过课堂理论学习,加以转化为实践,致力协助学生作好更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本地以至全球因社会、经济、生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改变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亦可以帮助学生将来踏足社会后,能保持和推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建立并顾及和谐社会方面有所贡献。有见及此,学校将生活元素融入科技教育当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挥潜能,尽展所长,为香港的创意科技发展另辟蹊径。学校更积极为学生们将来投身科研事业作好准备,不断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投身科研行业,研发利群产品,甚至希望他们能建立科技产业,回馈社会。 为培育未来的科研人才,学校拥有完善的科技教育架构,由专业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踏上科研发展之路。队伍共有9位专职科技教师,当中以副校长为首,统筹各科组事务,并适时与外间机构联系;各科组亦设有主任主管相关事务,并由专科教师专责教学。无论在教学课程、课外活动、比赛参展等方面均已建立完备体制,确保每学年的教学进程能顺利开展。 专业探索,以旧带新――建立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设有新入职教师培训计划,凭借“师徒制”的方式,邀请资历较深的教师指导新教师,以促进教师的融入与发展。学校师资队伍,亦备有同行互评、共同备课等措施,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学校还设有常规的观课制度,教师透过互相观课,互相学习,让校内基层教师得到进一步的培训。 为在教学上力臻完善,学校的教师团队积极参与专业进修课程,如参加香港教育局及考评局的教研及考研工作、各大学及专上学院所举办的课程、讲座及研讨分享会等,研究如何优化课程及考评方法,让教师与学生一同享受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教师专业发展日,筹办有关科学与技术发展为主题的工作坊,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研工作,如在大学担任研究员等职位,以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 除了本地的专业发展外,学校还安排离港的考察及交流活动。学校自2000-2008年间与香港大学合作,研发科学教学法,借以优化课堂教学。另外,学校还与香港数理教育学会合作,组织科学活动,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教学研究工作。 园亭虽小,果硕亦丰――善用学校与社会的设施、资源与成果 学校多年来不断更新教学设施,现已配备9间计算机教室、设计与科技室及实验室,面积达1200平方米。除教室外,为配合化学实验的开展,学校增设了“无管道式烟橱”,更获得环保基金资助,建设绿色环保天台,将环保带到水泥丛林之中。学校近年还致力发展再生能源设施,在天台特设太阳能及风能发电机组,一方面用以降低废气排放,推动环保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对环保科技的认识,教学与实践并重。目前,学校正在筹备开设濒危物种标本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为确保教育资源充裕,学校除使用政府津贴外,亦与外界合作。如,积极邀请本地大学提供学校资源,并指导学生们的科技知识。学校曾获德国工商会、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科学创意中心等专业人员,拨冗指导学生的科研作品。学校将各比赛获得的奖金、“十佳科技学校”奖金及善长之捐献,设立“学生潜能发展基金”,以鼓励学生持续性地发展科研事业。 学校强调学习之重为学以致用,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科研比赛,学生亦屡获佳绩。除参加香港和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屡获奖项外,更有4次在香港联校科学展览中名列三甲之内。学校还曾5次代表香港参与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带领学生走进世界,获得国际嘉许。2012年,学校获中国创新代表团之邀请,参加德国“第64届iENA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学生凭作品“聪明介子”及“血管显影器”分别夺得金、银两个奖项,更同时获得“特色学校奖”,成为香港首间中学于国际发明展中获此殊荣。 @循序渐进,开阔视野――校本科技课程与教学策略 学校的科学与技术课程,以“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方针,教师会极力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所学,例如通过各类活动与实验,让学生不囿于课本知识,反将知识活用于生活中,达到学校“I seek I act(我追求我行动)”的教育理念。 学校为优化科学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多年来均运用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研发的“专科语体”教学,尝试在教学上实践专科语体的理论,借以促进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学校自2009年起,在“其他学习经历”课程中特设“设计与科技”科,供中四及中五年级学生修读。课程内容渗入科技学习元素,此课程理论与实践兼备,让学生可以活用所学。 学校还与香港专业教员学院合办“创新产品设计”课程。为迎合社会需要,课程设计紧贴科技市场的发展及趋势,拉近学生的知识与科技发展方向。学校鼓励修读该课程的同学多参与比赛,好让科技设计课程更能融入社会。学校还与大学紧密合作,如参加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小小科学家计划”、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星计划”等,由大学派员指导学生科学知识,并向教师提供教学素材及意见,以提升教学效能。 学校举办各式各样的科技活动,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科学及数学周、罗马炮台制作班、生活科技比赛,旨在让学生活学活用,实践所学,以期望学生于课外活动中有所启发。学校还创办科技学会,如创发社、生物学会等,营造学习氛围,以推广科技教育,让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活动。 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是一所求实严谨,将有限资源转化为巨大科技成果的公立中学。学校领导提出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科技教育理念,在践行这些理念中表现出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成果。科技教师团队拥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开展优质的科技教育课程。学校科技类校本课程将生活化与实用化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教学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拥有自信。学校努力争取各种社会资源来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使用廉价的材料开展应用价值高的创新和发明。许多学生有科学理想,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在创作中追求精益求精。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及设想 【摘要】智育不只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科竞赛,义务劳动,学校艺术节等,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创新”是怎么回事,怎么去创新,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需要长期坚持的智能过程,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到选题 ,再到设计方案搜集资料、材料,最后整理、加工、制作并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工作,在短时间内、没有顽强的创新精神是无法完成的。成长环境造就人的素养,学校要努力创造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爱好创新的学生提供施展创新特长的平台。 【关键词】创新 教育 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琼斯说过:“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创新,”创新教育已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承载着教育使命的任何一所学校没有任何理由懈怠创新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倡导“活学活用”,就是把知识不能视为死的不可改变的,创新活动就是“活用”最直接的体现。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引导者,把学生培养成有丰富知识的创造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果说知识有灵魂,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知识灵魂的体现,创新教育更是给知识赋予了活的灵魂。 一、创新教育现状 智育不只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在学校从未举办过科技创新大赛,只是视员师生参加县科协等单位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校师生参加者甚少,多年来省级获奖作品有数十项,但也是指导教师积极努力的结果。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科竞赛,义务劳动等,学校艺术节等,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创新”是怎么回事,怎么去创新。可见,其他兄弟学校的现状窥见一斑。 二、走出误区,正确理解“创新” 误区一,认为创新是很神秘的事,高深莫测,与己无关;误区二,认为自己无能力,创新不够资格;误区三,认为创新活动会影响基本知识的学习,也无暇顾及。汉语字典里“创”即初次做之意,是自己做之前无人做过同类的事或物。 三、切忌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有长远规划 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需要长期坚持的智能过程,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到选题 ,再到设计方案搜集资料、材料,最后整理、加工、制作并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工作,在短时间内、没有顽强的创新精神是无法完成的。对待创新活动要抱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用辛勤的劳动去完成。 四、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设想 1.在班委会、学生会增设科创委员或代表,就如同班委会成员的学科代表、治保委员一样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开一次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如同学校每学期开一次治保委员会会议一样也是教学工作的需要。 2.委派关心创新教育、爱好创新的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辅导。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的实例指导学生如何发现学习、生产、生活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设计解决方案,充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确定选题,解决问题。可总结为:多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会发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勤思考,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寻真知,在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找奇迹;勤动笔,勤思考,灵感时时有,勤动笔,积累大智慧;多逼己,在繁忙的学习中难免有拖延的习性,要时时督促自己,逼自己多动手,最终完成课题。 3.每周设一节课用于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有时间将自己的课题进行具体操作。 4.根据学校情况以学期或年度进行开展,规模可按校级或年级或学科进行。 5.每学期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做合理的等级评定。 评选原则:1.多鼓励,校内评选对作品的定位不能太高,作品能体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就可予鼓励;2.提层次,在体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同时体现科学的创新素养,有科学的程序设计;3.选拔参赛作品,选题新颖,设计科学,作品具有实用性、普及推广意义。 奖励原则:奖励名额要多,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为辅。奖励创新活动成果,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加,目的是促进创新活动积极开展。 成长环境造就人的素养,学校要努力创造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爱好创新的学生提供施展创新特长的平台,俗语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平台犹如一块磨刀石,磨好了创新思想的刀,会极大地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个性发展的方向性,这不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少了课间的追逐打闹,多了课题组相互间的帮助探讨,少了学余上网游戏时间,多了查找资料、搜集材料的时间。 结束语:你给干渴的大地春分雨露,大地会还你遍地的绿草红花!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浅谈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新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存在许多根源性的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教育策略,旨在提高科技教育质量,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问题;实施对策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就新疆而言,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加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对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目前新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与迅速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所起到的输送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并未达到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要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长期努力,深刻领悟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科技教育,是科学技术教育的简称。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系统性教育活动,是培养科学技术后备人才的教育。 现阶段,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通过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同组合,培养现代化科学技术后备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科学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当前,全球各国都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几年,已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尽管如此,科技教育至今仍没有在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许多人的意识中,科技教育是一个抽象概念,缺乏明确、具体的认识。 在新疆,相对全国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人口素质都相对落后。多数人对科技教育难以理解,就更谈不上实施了。人的认识偏差造成了目前科技教育乏力,青少年科技素质低下。因此,在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新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仍存在许多根源性的问题。 一、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上而下,对青少年科技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对青少年科技教育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不够,评价不公,活动场所及科技活动时间不足等方面。 目前,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技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科技教育专项经费没有或很少的现象普遍,直接导致作为施教主体的学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许多校长眼里,科技教育不属于上级部门硬性指定的任务,也不属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衡量指标,无足轻重,一味的狠抓升学率,不安排专门的科技教育经费。而作为以广大中小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的科技教育活动,对社会资金几乎毫无吸引力可言,因此,借助社会力量来发展科技教育十分困难,致使科技教育经费的来源太少。 在缺少经费支持的前提下,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科技活动场所和设施,绝大多数学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科技辅导员,据了解,目前,全疆中小学校的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仅有1名。大多数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但科技辅导员因为缺乏专业培训,知识水平有限或陈旧,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开展的科技类活动仅仅是流于形式。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学校看不到科技活动带来的任何效果和意义,也就对科技教育越来越松懈。 此外,对科技教育不够重视还表现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上。首先,科技辅导员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未被列入本人工作量,不记绩效,不算加班,属“额外工作”,完全凭科技辅导员的一腔热情;其次,科技辅导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进职晋级和职称评审时,很多都得不到认可,极大削弱了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 上述这些问题,导致科技辅导员(特别是年轻教师)对科技教育活动不重视,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从学生角度来看,科学课与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相比,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课余科技活动。大多数学生除了科学课程以外,很少有时间参与科技活动,而在忙于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等,学生家长也不愿意让学生花费太多时间在对升学“毫无帮助”的科技活动上。 2.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现阶段新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与农村相比,城市资源相对集中,资讯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城市居民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对较高,这为在城市较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也是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科技教育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 新疆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但可承载人口居住的面积却十分缺乏,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城市和农村分布比较分散,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各有差异。相关部门在传达和宣传青少年科技教育文件、政策,统筹分配任务和教学资源,组织传授交流成功经验等方面十分困难,这是导致新疆目前各地区之间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看,无论是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都是由于相关机构(如学校、教育局、科协、共青团)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无法实现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配所致。 二、促进新疆青少年科教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科学合理地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 (1)上级管理部门要自上而下,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 要结合政府职能部门、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社会科普管理组织资源,以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地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科教发展为目的,加大宣传和培训,要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责任到位,任务落实,提高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采取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措施,在全社会形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合力。 (2)要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升和巩固科教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科技教育专项经费,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青少年科技竞赛制作的展品都是自己花钱购买零件做成的。由于经费的限制和科技辅导员的专业知识陈旧,很多县级、乡级学校的学生制作的展品多年来仅限于模型制作、废物利用等小制作,并没有科技含量,虽然精神可嘉,但在科技竞赛中往往未能获奖。长此以往,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探求科学的兴趣。 因此,上级管理部门应当首先提高自身认识,带动学校重视科学教育。其次,增强与相关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广开经费来源,加大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经费支持。 (3)应当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扩充学校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有关部门要联合制定相关政策,将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衡量体系当中。对从事科技指导活动的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及成果予以认定,并纳入进职晋级考核范围,调动从教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年轻教师投入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 要扩充学校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对现有从事科技教育活动和新加入到科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专业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提高科教质量。改变以往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的旧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青少年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和主管能动性,引导学生多参与科学实践,多观察生活,多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缩小城村和地区间的差距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但从主观上,如果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就能缩小相互间的差距。 在城市和发展较好的地区,资源相对集中,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少年宫、学校科学实验室、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科普场馆设施的作用,把科普场馆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使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功能贴近学校教育。 通过举办科普展览,邀请专家进校园,邀请家长陪同学生共同参与科学实验、实践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活动氛围,从根本上改善家长对科技教育的认识,吸引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科技教育,热爱科技教育,主动学习科技知识。促进科普场馆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地衔接,为社会各方面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技教育活动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科普场馆场地、师资、科普器材的资源优势,将学校科学课放在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地授课,使科学课具有开放性、主动性和启发性。使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等各方面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更具体形象地对科技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大胆思考、积极动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促进青少年的自学能力,使其自主发展。 在乡村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乡村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师生更贴近生产活动,更贴近生活的特点,利用好有限的科技教育设施和场所,在缺乏科技教育设施和场所的情况下,更多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生态研究,动植物养殖、栽培等。其实,农村与城镇无处不是科技教育基地,我们可以将当地的生产生活当作天然的科技教育活动,给学生教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知识,在校内同样可以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带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科技教育知识。让学生从科技中,看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小树立依靠科技致富,振兴我国现代农业的远大志向。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增进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科学,增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在新疆,要促进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平衡、有序地发展,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还需要在物质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匹配高效合理的统一协作机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配,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功能和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不断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开创城乡结合部学校科技特色教育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开展科技活动,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开创城乡结合部学校科技特色教育,一方面要把传统科技活动做细、做实、做强;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契机把科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关键词]科技;活动;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是有史以来最快的。科技创新是兴国之道,但国家科协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国人的平均科学素养还较低,创新意识淡薄。尽管近几年我国国民科技素养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与一些科技强国的国民科技素养的达标率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养,基础教育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技教育,在振兴民族的进程中,每个教育者都肩负着这个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好着力点。 开展科技活动,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条件受限,与城区学校相比,我校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学习途径较单一。因此,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科技活动新阵地,把科技教育做为特色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由此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把传统科技活动做细、做实、做强 传统科技活动主要指市、区、学校常年开展的传统活动,如科技活动月、“四个一、六个小”活动、各种传统的兴趣小组、各种科技竞赛。我们需要把传统活动做细、做实、做强,使传统有新意,有提高。 科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以班级的学科教学、科技实践活动、阅读科普书籍,开科技讲座等为主要形式,强化学生对科技知识的认知,强化学生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应用。每年三四月份的“科学活动月”要使学生参与面达到百分之百,就要设计新颖的启动仪式。我们在启动仪式上开展趣味科技活动展示,如现场表演“鸡蛋撞地球”,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参加接下来的系列科技活动。学校大队部要通过集体朝会和校园广播站向全校学生开展科学月主题活动的宣传,并通过少先队墙报和各班板报的宣传,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科学种植、养殖从家里带来绿色植物和小动物,轮流观察并记录。科学老师还可以组织同学观看科普节目、科普电影、阅读科普书籍,鼓励学生把在家看到科学频道的节目与同伴交流。学校举办“科技读书节”,让学生阅读科普书刊,并写出读书心得和观后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保证每位学生能进行至少一项小实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学校可以设计模型活动排行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由大队部精心设计海报,张贴排行榜,设立最佳组队奖、积极参赛奖、团结友爱奖项目。各班根据每日参赛报名的情况,分别获得红星、黄星和蓝星,并记入不同的分数,队干部每日为各班在排行榜上贴出不同的星。这样,学生都非常关心班级的参赛情况,希望为班级争得荣誉。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学校组织学生到素质教育基地和科技馆参观实践,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全面普及科技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选择科技意识与能力强的科技骨干组成学校科技组,开展深层次的科技活动,来带动和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的质量。学校还要抓好业余模型组的训练。3-6年级的学生每周课参加科技班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同学们不仅得到了手、脑的练习,还同时得到思想品德学习与修养,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学校坚持组织同学参加市区的各级模型竞赛活动,如: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制作项目),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机械模型项目),成都市科幻画比赛。以赛代训,为培养21世纪的科技人才和后备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科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一)利用各种节日开展科技活动 如:元宵节组织全校师生和家长开展做汤圆活动和灯笼制作活动;爱鸟周开展“我给小鸟安个家”鸟巢制作活动;“环境日”研究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处理;清明节研究艾草的用途等。 (二)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开展科技活动 如:关于猪肉的“瘦肉精”事件、肯德基的“肉鸡喂养”事件;日本地震引起的“抢盐”防辐射事件等。教师请同学开展科学调查,展开大讨论,倡导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 (三)利用学科教学强化科技素养的培养 紧抓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不光要抓好每周的科技教育课、科技活动课和兴趣课,还要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学校要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以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重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变通性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如语文学科教师根据教材本身的科学因素,选择好含有科技内容的常识性课文,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数学老师教圆周率时,对中国古代数学家组冲之的介绍使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汲取爱科学、学科学的力量,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我校的许多科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社会与品德教师把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并撰写了文章进行经验交流。我们要求每个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大学生科学知识量,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利用学校特色活动渗透科技活动 我校以礼仪教育为特色,教学生明礼、知礼、用礼、崇礼。在礼仪活动中,我们开展为学校美景命名活动,但首先需要学生了解学校基本情况,认识学校的每种植物,了解四季不同面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到不少科学知识。 (五)充分利用班队形式组织科技活动是实现普及的重要渠道 通过班队活动或“雏鹰”小队进社区宣传等形式开展科技活动,如“拒绝校外不洁食品我能行”活动。学生做小报,做调查,了解不洁食品的成分及危害,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日本地震期间,学校利用班队会或午会向学生宣传地震知识,科学认识地震,不恐慌、不随意相信传言,并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假期,“道德实践十个一”活动中的“读一本好书”“结交一个好朋友”“当一次小老师”“为社区做一次义工”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和宣传科学知识,效果甚佳。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刚刚迈出第一步,在延续传统科技活动中寻求新的突破。我们要让学生爱上科学,在兴趣指引下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技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近五年来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概况 (一)主要成绩 1.修建场馆,搭建平台;设立机构,规范管理 2009年3月-4月,相继成立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以下简称区青辅会)、九龙坡区青少年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中心(以下简称区艺体中心)两个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在区教委、区科协、区科委等部门的领导下,对全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组织、策划、管理与领导职能。 2.促进兴趣小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通过促进学校建设将特色与传统有机结合的科技兴趣小组,重点建设师生创造发明组、科技制作组、师生科学论文组、科技实践活动组等科技兴趣小组,加强了各学校师生科技骨干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区科技辅导员创造发明、科技论文、科技模型制作等科技培训,组织参与全国、市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开展全区科学教师专业技能考核等方式,做好科学课教师、科技辅导员培训及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培训、指导工作,2007―2012年先后举办了6次大规模培训,近500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教师参加培训。 3.优化教育课程设置,拓展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从小学至高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坚持每周开设3课时综合实践课,在学科课程中广泛渗透科技教育意识,广开科技教育途径。小学:以科学学科为龙头,运用新课程中富有时代气息、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与培养。初中: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感受信息技术的巨大价值,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纵能力。高中:全面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职高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开展科教宣传与竞赛活动 由区青辅会牵头组建了有8名科技辅导员组成的科技报告团,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科技活动指导和科技讲座10次,为多所学校数千名学生做科技讲座和指导科技活动。 2007-2012年,在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重庆市联赛、中小学“科技之星”创新大赛等各种科技赛事中,我区累计获得市级奖项439项,国家级奖项23项。其中,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水平的创造发明和科学研究论文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反映出我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正在稳步提升。在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我区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缺乏专门管理机构 目前,我区在区教师进修学院设有区艺体中心、区青辅会两个负责科技活动的组织,但属于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且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没有一个专门负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机构,更没有专门人员、专门办公地点和专项经费,难以对全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并有效开展科技活动。科技工作的开展均是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进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工作的计划性不强。 2.缺乏科普教育基地 迄今,我区仅有一个科技活动中心,且因刚建好,还有待完善和逐步发挥作用。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明显不足,也没有中小学生的科技作品进行展示、参观和交流的平台,制约着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科普教育的全面进行。 3.缺乏科普专项资金 目前,我区一直没有科技教育专项资金,开展科技工作和活动都是各部门筹集资金,才得以基本维持。在培养科技骨干教师、科技后备人才、开展科技项目培训、增添科技教育设施设备等方面也存在资金的严重匮乏,因而,科技教育的普及、提高、深化均严重受限。 4.缺乏科技专业队伍 我区没有专门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师,全区兼职科技教师不稳定,且缺乏专业技能培训,优秀科技教师少,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指导不力,这是造成科技作品质量不高、区域整体科技教育水平落后于我市其它区县的一个重要因素。唯有培养一批业务精、水平高、有创新思维、有敬业精神,愿意从事科技教育的专业化科技教师,才能真正提高全区科技教育水平。 5.缺乏特色科技项目 近20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致使我区科技教育工作没能持续、深入地进行,我区科技教育基础薄弱,推动力度不够,历史积淀不深,迄今仍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项目,缺乏拳头项目,缺乏竞争力。 6.缺乏评价激励机制 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潜在性。新课改倡导既重结果更应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然而,时至今日,仅仅关注科技教育、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的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现象十分普遍,没有正确的评价导向机制、没有公平公正的评价平台、没有展示激励的舞台,严重影响着兼职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评职评优评先等方面缺少对科技教师进行激励的长效机制,科技教师在学校地位不高,不受重视和重用,使优秀人才不愿到科技辅导岗位上工作,取得成绩的优秀科技教师也想方设法地调离。 二、鼓励与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落实到位 “科普是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加大科普投入,同时,在科普经费、科普场地与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上到区财政、区教委,下到各学校均应设立科普教育专项资金,尽快建立科普经费的保障机制。作为经济强区、教育强区的九龙坡区,也应当在科技(普)方面努力作为,力争迈入重庆市一流行列。 1.健全科技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要健全科技教育管理网络。建立由分管校长、分管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成立由专兼职科技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每年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制定具体计划,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工作。 2.建好基地,拓展阵地 在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石新路小学点的基础上,逐步建成“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技活动基地”,设立分类工作室、实验室,并逐步面向学生开放,力争区科技教育活动基地上一个台阶。区和学校要利用现有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和体育等设施开展好科普宣传,充分发挥科普阵地在科普中的作用。在九龙教育局域网上建立科普网页、开办科普专栏或节目,促进科普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开展。 3.搭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系列平台 结合国家、市年度科技竞赛活动要求,开展系列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精心打磨,打造出有特色、有实用性的科技作品参赛。举办科技创新教育展示活动。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示给社会,展示给广大市民,起到宣传科技教育、宣传九龙教育、宣传学校的作用。 4.建设专兼职结合的科技教育队伍 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高层次的科普讲师团,定期举办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科普报告会。抓好科普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壮大科普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科技志愿者队伍,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关专业人员参与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发挥区域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宣传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优化奖评机制 1.创新评价,明确职责 逐步建立以学校科普教育为支撑,以科普活动、科普效果与科普工作的进步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评估体系,将科普工作纳入学校综合目标考核。既关注科技教育、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价值。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平台,表彰科技教育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激发所有专兼职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专项奖励,激励到位 区政府定期奖励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成果,设立科普工作奖、科技教育奖、软科学成果奖等;通过多渠道建立科技教育基金(每年30万元以上),以保障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奖励优秀教师、学生,以提高全区科技教育水平。加强对科技教师辅导奖励制度和科技辅导员管理办法的研究,激励优秀人才加入到科技辅导员队伍中来。 中小学校要提供科技科研专项经费,设立科技创新教育奖励基金,奖励本校在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学生,以提高本校的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 404100)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高层次教育,没有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学习有别于本科生的学习。前者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也应该结合其特点进行。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本是两门研究生课程,为了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于2009年批准了课题组申请的研究生教改项目—“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课程整合教学研究”。本文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课程整合看法。 一、课程整合与目标定位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一个环节,管理基本上是一种程序,是一种技术的组织以及政治三要素所形成的合理程序。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时间性很强的科学。鉴于新形势下工科院校研究生教学的需求,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发展动态。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博、新、深”的特点。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属于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应兼顾科学基础知识在面和点上的融合,既介绍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重点突出实务性的案例分析。同时,体现“新”和“深”,强调纵向的延伸,并引入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应用和发展动态。因此,课程教学遵循的理念为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创新成果运用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通过基础理论讲授使研究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科研成果实例,介绍本学科近年来的重要进展;通过案例讲解规划编制技术及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案例编制形式,培养研究生积极阅读文献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二、教学团队构成 综合性强的课程教学需要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课程知识面覆盖宽博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组成了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一人主讲),副教授(主讲)、讲师2人,组成人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形式。在专业方向上,教学团队的专业涵盖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3S技术应用几个方面,可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互补作用。在科研创新上,2名教授均承担多项国家科研课题,2名年轻教师也参与其中,并独立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课题,体现宽广的专业覆盖面和创新的科研实践。团队成员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教学体会沟通与交流,重视“传帮带”,保证教学人才的延承,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手段 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传统的单纯板书手段。目前,在中国研究生教学中存在思想观念上对研究生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1],从而导致教学两难的局面。为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借鉴“交往式”教学的方法[2],在教学中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建-共享”。对现有教材进行研究并筛选,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研读现行的先进教材,避免一门课程只读一本书的现象。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参考书,介绍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外文阅读能力。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和课外讨论相结合、师生互动讨论相结合。课题组整合教学资源,把教师的案例分析与学生的模拟案例相结合,采用课堂启发、学生研讨、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授课方式。通过有实际环境背景的互动方式,把研究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手段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介质,是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板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课堂讲解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课外讨论采用网络平台题库案例分析和师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制作体现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和界面友好性能;网络平台题库的构建,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多样性和新颖性。 四、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 为了实现讲授内容的系统性、渐进性、衔接性、实践性、新颖性和前瞻性,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课堂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科研成果讲座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应地分成4个阶段。 (一)讲授基础理论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提问相结合,包括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前者主要介绍环境规划的概述、城市环境规划、省区环境规划、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规划、评价方法、预测方法、规划方法以及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后者主要介绍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概念、原则、对象、内容、手段以及发展趋势。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主要采取"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3个基本环节,系统介绍城市全面达标规划、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空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噪声达标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以及生态环境规划。在案例分析和讨论方面,课前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给研究生提供案例实况介绍,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促进师生间双向交流,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及研究水平,使他们“零距离”接触真实科研项目,实现了交流-互动-共建-共享教学成果的教学模式。 (三)通过科研成果介绍学科最新发展讲授“重在演示创新过程”[2],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对工作现场的演示,告诉学生如何设计课题的结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着重介绍研究工作的实际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课题验收过程,“使研究生看到活生生的知识发生过程的历史重演”[3],切身体会科研成果形成过程的艰辛以及成果收获时的喜悦,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际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 (四)讲授信息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对3S(RS、GPS、GIS)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介绍。针对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的具体需求,结合授课教师亲历的实际案例,深入介绍GIS在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对其优点、不足及可能的改进方向与学生开展课堂研讨。这部分教学体现了基础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特点,并通过科研成果介绍学科最新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考核方式 将单纯的试卷考试转变为综合考核,分为3个部分,即开卷考试、小组研究和课题论文、口试答辩等方式。试卷考试成绩占60%,采取开卷形式,研究生可以翻阅笔记等;课堂讲演和学习论文成绩占30%,对研究生课堂案例讨论和论文进行量化评估;平时成绩成绩占10%,包括口试答辩和出勤率,等。试卷内容包概念和术语解释,主要考察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技术方法选择及判断题,考查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的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解决尚存问题途径的个人见解。要求研究生拟定一个题目,通过查阅近期中外文献,完成一个关于某一方面研究进展的报告,并在专门安排的时间向本专业全体师生作课题报告,由全体教师从选题意义、文献查阅、归纳总结、阐述表达、案例编制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 六、效果评估 通过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研究生的启发性、参与性阅读辅导、考核内容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更趋合理,基本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受到研究生的欢迎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好评。 (1)整合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实务性”的特点;充实了教学素材,案例的类型和数量得到不断丰富,基本实现了“互动-交流-共建-共享”的教学模式。 (2)建立了研究生教学团队,突出了老中青年龄和教龄的结合,完善了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障了教学人员的延承。 (3)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选课研究生逐年增加,研究生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授之以渔”的效果明显。 (4)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增强了研究生查阅、总结文献和系统了解本专业最新进展的能力。学校研究生院对本教改项目进行了中期考核,在肯定课题组前期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功能,模拟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分析讨论的参与度,等等,这将有助于这门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预警原则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及适应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与此同时,对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在环境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用预警原则,可以更好地对环境展开相关的防范工作,可以在后续的环境治理中节约成本。 【关键词】环境规划 管理 预警原则 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此,使得很多国家都把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的重要任铡J导噬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来的环境问题都是经济活动生产所导致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国的经济一直都属于快速上升的阶段,因此我国的环境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环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公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着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在对经济进行发展的时候,也要加强对环境的重视,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和保护。 一、预警原则的概述 从现在科学的角度出发,还没有办法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展开明确的解释。在关于对环境进行改善及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的措施方面还不够具体,从而使人们对环境的把握会更多地在环境污染和影响的预防等环节中进行体现。实际上预警原则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它首先诞生于德国,具体指的是在人们没有了解或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国家或者社会应该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尽量来减少甚至消除生产活动进行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破坏,最终来达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目的,同时减少环境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改善和维护时所要消耗的成本。实际上,我国已经把预警机制纳入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当中,但是受到我国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问题,预警机制还没有成为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主要的原则和必须要利用的准则。 二、预警原则的应用方法和重要性 对于预警原则来说,它的主要运用方法是对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和潜在的影响展开分析,同时把环境影响当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展开系统的分析,同时寻找它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会对地区当中的环境影响方面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前瞻性的分析,综合各种分析的结果,推导出地区环境中准确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最终根据这个结果来对未来环境的保护展开规划和管理工作。 在我国,人们的保护意识树立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出台都比较晚,因此在环境的保护力度方面稍显不足,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导致能源的消耗非常快速。近20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是在环境的消耗和污染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令人十分的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启动预警原则也可以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发挥预警原则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和规划,最终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效果得到提升,改善当前的环境保护现状。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预警原则的应用研究 对于预警原则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首先,我们可以对某一个或几个相似的地区展开效果的对比和分析工作,从而可以更好的对这个地区或者城市的环境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在我国,预警原则应用比较广泛的地区是东南沿海的几个大的旅游城市。对于旅游城市来说,当地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非常突出,因此,他们在进行环境的保护和规划的时候,需要通过预警原则来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管理原则。 城市在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之前,需要通过预警原则对环境展开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同时把分析的结果交给上一级进行核查,将其作为城市后续规划的一个主要的依据。对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工作需要在预警原则之下进行规划,同时,要把预警原则作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针,使环境保护能够作为经济发展之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项目。在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同时对地区或者城市中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更好地推动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 通过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可以发现,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部分旅游城市当中,他们的环境治理效果是比较不错的,在环境的保护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对环境展开保护工作,同时对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得这些城市的知名度不断地上升,并且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切实的做到了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预警原则的适用,可以对环境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更好的辅助,从而达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建设一个生态城市的目的。通过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和实施,可以使得我国的环境现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当中,应该在环境的规划和管理中加强预警原则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推动我国环境的建设和生态的保护、发展。以上的粗浅之见,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相关的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信息化思维的渗透,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趋势。本文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人员培训这一知识点,从教学思路分析、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开发相关内容,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也为进一步深化高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对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教学中逐步开展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创设符合专业课程的信息化环境,更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优化教W效果。文章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人员培训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更科学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选自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组织篇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结合参考教材、教学大纲、该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确定的课程标准、以及职业素养,将组织篇中复杂、琐碎的知识点,整理归类为组织结构、权力艺术、人员配备三大模块,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其中人员配备分为以下四个项目: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聘、人员的培训与人员的考核。文章知识点的设计就选自项目三:人员的培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合格的“培训专员”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将来绩效考评的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拓展职业生涯的宽度和深度。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接触了一年的专业课程训练,对于本专业的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在之前已经学习了计划、组织的基础知识,对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分析岗位职责的基本技能。但是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组织和利用信息化资源,对培训的认识片面,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 二、教学培养目标及重难点 1、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基本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能准确的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掌握培训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规范格式;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职业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工作要领开展培训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是前提,制作规范的培训方案是保障,灵活运用、有效的开展培训工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从而归纳出本课程的重点是制作科学、规范的培训方案,难点是灵活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开展培训的实务操作。 三、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同学们没有进入企业观看企业的培训过程,学生的亲身感受性不强等问题,结合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 2、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喜欢玩手机、且方便携带的特点,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资源及布置课前任务,方便同学们随时查阅资料,依托世界大学城建设专题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环境;利用视频、flash动画、小游戏、QQ、微信等信息化工具,解决实际困难,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培训的知识要求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准备、课堂实施任务、课后拓展提升三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图1所示: (一)课前准备 课前引入翻转课堂,学生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上领取课前任务: 第一,浏览老师建立的专题学习平台中的课程资料,预习新知识,同学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上传学习平台,老师和学生共建课程资源库;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学生将收集回来的资料上传到小组QQ或微信学习群,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着总结出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并将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检查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准备上课展示。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根据以前的课程安排,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模拟创立了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上一次课程学习中对岗位职责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知识架构基础上,学生们在学习平台上领取任务单:对公司新入职的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培训。 任务一:要有效的完成好这次培训工作,首先要确定培训内容。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点开教师课前准备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岗位说明书,以及这次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面试时提交的简历和面试评价单,各组依据这些材料展开开放式讨论,自行确定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配对闯关小游戏,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选择正确的培训内容。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自我检查对选择培训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完成任务一的学习。 任务二:选择好培训内容之后,就应该据此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开展任务二的学习,制作培训方案。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一份完整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组内讨论制作一份培训方案,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可以随机抽取一组制作的培训方案并将其展示出来,同时列出现实中企业对于该岗位的新入职人员所做的培训方案,大家一起分析之前在选择培训内容上的缺失,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出一份合格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格式要求。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任务三:依据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相关培训工作,是我们要完成的第三项任务。针对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混淆培训经理、培训讲师、培训专员之间的岗位职责。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让课前选出的最优秀小组将自己的成果从资料库中调取出来进行讲解,从而确定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老师将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制作成一个个微视频,供学生们随时点开学习参考。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了解培训专员如何组织实施培训,并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技能。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思考如果自己是培训专员会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呢?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制作微脚本,老师随机抽取一组同学依据微脚本即兴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 考虑到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上台表演并获得老师的现场点评,对于其他小组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微脚本表演录制下来,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从而选出最受欢迎的视频。让同学们在娱乐中了解培训专员的岗位职责,锻炼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课程的难点。 (三)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们完成大学城空间的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借助学校承担的对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分组与各位培训讲师配合,实践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 (四)考核评价 借助信息化手段,老师能及时、全面的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整个教学环节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 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和质量,实现对学生技能的评价;通过小游戏和大学城在线测试自动记录的学习成果,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评价;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实现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完成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 教学反思 本课程借助微信公众号,帮助同学们将课余零散的时间整合起来,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堂完成三项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采用视频和flash动画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利用配对小游戏、在线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个性化辅导。利用QQ讨论群、微信等信息化工具保留的交流成果,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各种信息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信息化手段拉近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学生明确了岗位职责。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已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学完后同学们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高,学习热情高涨、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加强、自主学习和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职业修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新举措,以期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模块化;案例库 一、前言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类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均属必修课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滞后性和低效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环境科学、管理学、政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如何教好这门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环保、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类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的价值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及研究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盲目的听从理论,即没有领域理论的精髓,又没有掌握实际的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相关技术岗位的工作需求[1]。笔者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面临的问题包括:课程涵盖内容多、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和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不高等情况。突出表现在: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有限,学习任务繁重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多学科基础理论等相关知识,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繁多的内容,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法更是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无趣,久而久之也磨灭了教师的上课激情。 (二)课程安排靠后,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前修环境科学导论、环境检测、环境评价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往往被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而这一学期很多学生都忙于考研或者实习找工作,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高,教学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需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涵盖内容多,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一定调整。首先,理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检测等)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在相关先修课程已讲授完毕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而对于重点内容的讲解应该做到“透、新、深”,优化教学内容;其次,以点带面,通过将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案例引人课堂的方式,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如下: 1.课程主要知识点模块化。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实践性、创新性的要求,考虑将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分成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几大模块,改变原来教学内容上线性结构的特点,避免知识的重复。其中,每个模块都应包含相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生应掌握的某项技能及方法,同时辅助以相关案例,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吃透。同时,要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的问题,只有将它们集中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如城市环境规划模块中就既涉及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模块的内容,又包含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及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模块的内容,只有由浅到深的掌握了各基础模块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环境规划模块的综合分析。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将知识点逐个突破掌握,最终构成整门课程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2]。 2.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国家、社会现阶段的重大环保问题和环保战略需求。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将具体案例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从而避免单纯的理论教学枯燥无味[3]。 (二)教学方法改革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单纯的教授容易使课程讲授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应讲究教学技巧,引人一些新的理念及教学模式,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 1.结合社会热点及教师承接项目,建立课程案例库。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讲解、讨论或者研讨,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是具有体验性、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案例教学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教学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经济社会条件和管理文化背景,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深入的分析[4]。因此,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社会热点,结合具体案例或任课教师承接的项目,建立适合本课程的相关案例的案例库,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环境问题及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是基于多个教学案例,进一步将这些案例有机组织起来,并建立案例库的更新、补充、维护机制。 将实际案例引人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去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课程中。此外,经过案例库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项目的承接,合同的签订以及评审的参与的同时,掌握社会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具体要求,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建议在教学中采用“项目目标―教师演示―分析讨论―指导练习―引导探索―独立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循序渐进,逐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及实践能力[5]。 2.强化实践调研及课程设计环节。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调研及课程设计环节有利于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强化,更有利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6]。主要内容包括具体案例实地调研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在实地调研教学环节,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带领学生现场勘踏滴水湖及其周边链河水系,要求学生评估并探讨“滴水湖水环境现状如何?滴水湖水环境主要问题在哪里?如何进行滴水湖及其链河水环境修复及治理?如何进行水环境规划”等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系统思考与分析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安排了规划区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污染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等内容,并对规划中需准备的必备图件及相关绘制技巧进行细致的讲解。课程设计可以极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和绘图能力,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实践型人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承接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适应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同步调整。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考核模式在改革前基本是按照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然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因此,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过去单一的、固定的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避免传统的终结考核一次定优劣的弊病,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取消传统的以终结性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约占70%~80%),平时成绩为辅(仅占20%~30%)的考核形式,代之以平时过程性考核(占50%)与期末终结性考核(占50%)齐头并重的考核形式。将单纯的试卷考核模式转变为综合考核模式,即该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不再由期终试卷考试成绩一锤定音,转而由课堂演讲成绩、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学习论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多部分组成。通过形式多样的考核手段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专注于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将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献整理总结能力等。考核方式的改变也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其更加注重平时的自主学习,改变以往忽视平时学习,只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避免了某些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投机取巧,保障了考核的公平性。新型考核模式能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强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统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强调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注重考核方式,以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该方向也成为了环境类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因此,本课程在本科教学中也愈来愈受重视。 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环境预测管理、决策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污染源监督管理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非常值得探讨。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根据课程需要,调整培养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繁杂,要求掌握的前期相关知识较多,比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系统分析、生态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培养计划修订安排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与这些相关课程的衔接关系,做好培养计划的相应调整,把《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或第7学期前半学期,也可以与其他主干课程如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同时开设,这样学生可以在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综合分析能力基础上来学习该课程,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课程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学生专业知识少,因此教学内容相对浅显,主要侧重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原理与方法及管理手段与技术等内容。如能将该课程调整至第6或第7学期进行,则可以优化加深教学内容。如环境规划方案的预测,除了讲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外,可以利用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学到的预测方法进行规划方案的模拟预测及污染总量计算,也可以借鉴王明新老师的作法,自行开发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的模拟程序进行预测应用[1],优化加深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环境规划科学性与政策性的认识。 另外在专题规划讲解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充分结合国家现阶段的重大环保问题来展开。例如大家熟知并深受其害的雾霾污染、温室效应、酸沉降等大气环境问题,在讲大气防治规划时可以将这些问题溶在其中,再结合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讲解,既可以让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同学们理解,又掌握了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另外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涉及的环境预测、环境统计、环境决策等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一些经验公式,无需进行推导展开来讲,而可以在专题环境规划中(如水环境专题、大气环境规划专题)应用实例进行归纳讲授,强调应用,弱化推导。 (二)系统讲授,重点突出 由于课时有限,只有32学时,因此在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时,须采用重点讲授与系统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重点讲授环境管理与规划的理论基础、管理的手段与技术支持、环境管理的体系与制度、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方法等等,而对于专题规划与管理的问题可以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讲解内容主要结合本校的行业特色来进行。由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针对性的突出石油特色,因此专题内容的讲授就偏向于石油工业,在讲授过程中,以基本理论方法为主,突出专业学科特点。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一)将教学模式案例化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借鉴案例教学法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限选课,如果完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理论和技术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课堂讲授,以案例教学为导向,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将课本内容溶在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掌握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要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案例来强化学生的融入感,采用课堂讨论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了理论可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到所学的理论。例如针对某市石化企业的污染问题,我们如何合理进行规划,可以直接带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及了解企业周围的环境状况,有亲身感受以后再结合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当然最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观点做出点评,给出相对合理的规划方案。当然讨论时教师要注重启发采用规划与管理的理论进行思考,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邓欢欢等提出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与案例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对抗”二字,辩论双方需针对同一个题目进行抗辩,所以案例如何体现“对抗”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与准备,也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比如雾霾污染是如何造成的,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性有多大,石化企业对雾霾贡献度及如何对石化企业进行合理规划等等,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并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说错话。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4]。可以回顾性提问、前瞻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三种方式相结合。以问题教学为引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把当前的环保形势,面临的问题,环境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提问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向教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进行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和反应能力。 2.情景教学及反转课堂等。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获得大量的资讯信息。因此教学模式也应实时改革。 情景教学是由原来的传统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本,设置相关情景进行讲解。以情景教学为媒介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主人感,自觉的感兴趣地学到相关理论和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转课堂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方式可以在网上进行,也可以和老师面对面交流。采用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某个专题规划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观看,自主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专题录制视频需简洁明了,使得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由“被动接受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同一个环境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应多元化进行,采取笔试结合专题讨论、调研报告、实例分析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把平时表现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五、结语 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调整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可以感兴趣地学到相关理论和知识,又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建筑环境规划与管理分析 摘要: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现在国家提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因此我们在规划我们的住宅区景观规划的时候要把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纳入到我们大的生态系统里面来,不仅遵守我们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更应该考虑到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大的生态系统中所出的位置,找准位置,合理布局,为维护整体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本文结合某建筑小区设计案例,对建筑环境规划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 小区 环境规划 管理 正文:国家在近些年不断提出可继续发展战略,可继续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我们的能源消耗的可持续,更是我们整个国家在发展当中可持续,我们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在注重植物配备上,合理的道路规划上,公共空间的开发上等,需要我们在规划我们的住宅区上要多考虑可持续的因素,用可持续的眼光设计规划我们的住宅区,让我们的住宅区在循环利用上达到高的利用率,用发展的眼光规划设计我们的住宅区。 一、项目概况 某小区位于山东某海滨城市。路北为公园; 西接海岸,海岸为城市滨海绿带,再向西便是城市主干道;小区基地呈不规则矩形,地势平坦,占地约 4.4 km2。 二、设计理念 居住环境是人聚居生存活动的基本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因此,它也是由“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活动体系有机组合形成。具有满足人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质功能和满足人心理意向、文化行为和人格行为所需的精神功能。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的同时,有效控制和布置绿化空间,让绿化环境成为居住空间真正的主题,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全的“绿色住宅”环境。中心景观区构成了整个小区绿化的主景,根据小区名小区,乔木配置主要以秋叶树种为主,体现“秋”意,适当配置一些常绿乔木。灌木多以常绿为主,使整体绿化协调。宅旁绿地多设置一些休息休闲小广场,并融入当地特色,如剪纸等。 三、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 1 功能分区 结合实际使用人群和休闲娱乐的需要,将小区分为主景观区、老年活动区、运动健身区、运动健身区、儿童游乐区、娱乐休闲区、休息区等六大部分( 图 1、图 2) ,各部分通过绿地和道路进行有机联系。 1.1 主景观区 主景观区空间开阔,位于居住区景观中心,设有中心水景广场,樱花林,紫藤花架及其他绿地空间。主景观区包括“动”,“静”两大功能,中心水景广场是“动”,樱花林等是“静”。两者依靠水体连接,相互协调,提升小区环境的整体质量。适当的布置一些小品,亭廊,坐凳,石桥,增加情趣。居民既可以在此处游玩聊天和赏景,也可进行垂钓,遛鸟等。 图 1 小区总平面图 图 2 小区功能分区图 1.2 老年活动区 老年人大多喜欢安静,私密的休憩空间,他们希望环境比较接近自然,这样不仅能有好的空气,也可让人的心情心境等达到最佳。很多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小区中早练,白天在小区中活动,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小区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因本小区场地有限,此处的老年活动区主要以动态活动区为主,主要供老年人晨练和舞蹈健身,适当设置一些坐凳,供老年人休息聊天。而供老年人下棋,遛鸟等场所设置在了其他功能分区中,其间通过步道、广场、汀步等将它们连接起来,老年人可以很方便的在各个活动区中来回走动。 1.3 运动健身区 位于小区景观中心东北方向,下方是观赏樱花区,左斜侧是娱乐休闲广场。场地成扇形,区内主要配有健身运动器材,供居民休闲健身。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 1.4 儿童游乐区 主要功能是作为儿童休闲、娱乐的场所,内部配有儿童游乐设施。周围绿树环绕,外界干扰较小,形成了一个半围合的小空间。为丰富色彩,吸引儿童前来游玩,铺装材料选用淡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广场砖。注重儿童游乐区的整体安全,避免宠物等进出,并且要远离主干道。还为家长提供休闲座椅等进行看护。还应重视儿童游乐区形象设计和整体场景营造,让孩子得到视、听、触、嗅等全方位的刺激,解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发学习,快乐成长。 1.5 娱乐休闲区 小区中设有多处娱乐休闲广场,供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游玩休闲。小区景观中心设有娱乐休闲广场和树阵广场,既起到了娱乐休闲的作用,又可作为人流的集散地。沿着锦屏湖支流设有几处小型广场、平台,并设有休息亭廊。宅间绿地中也有设置少量小型休闲广场,使人们一出家门就有供其休闲娱乐的场地,方便居民生活娱乐。四周配置各类植物,与居住区主干道分离,给人们一个安全休闲环境,可供游人作长时间的停留。 1.6 休息区 主要设置在宅旁绿地中,该片区域远离中心广场和主要道路,外界影响最小,形成宁静氛围比较浓厚的静区。设有多处休息坐凳、长廊等,最适合居民休息。并且该片区域中还设有一些特色小品、文化景墙、花坛等,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也能放松心情,舒缓疲劳。 2 主要场地景观分析 2.1 出入口景观 ( 1) 银杏大道位于居住区主干道两旁,路宽 5m,围绕小区一周。以银杏为行道树,春夏可观银杏的葱绿,秋天树叶变黄脱落,满地的金黄,给人一种俊俏雄奇、华贵典雅的质感。并且银杏树干挺直,给人一种雄伟大方的感觉,为小区增添了些许古韵味。路边绿化带由色彩绚丽的花灌木构成优美的街道景观,使车辆和行人的进出能有良好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 2) 人行入口广场主要是行人进出小区的出入口,不通车。广场呈“L”状,设有入口花坛和单面休息廊架。休息长廊是木材和石材的结合,体现了时代感,并且运用了当地的资源。休息长廊可供进入小区的居民和晨练的老年人进行的休息和交谈。人行入口广场也可做人流集散地。植物配置体现层次感。设计简单大方,不浮夸,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让人觉得一进到小区就有种回家的感觉。 2.2 中心景观 ( 1) 中心水景广场为直径40 m 的圆形广场,是小区主要的人流集散地,也是居民主要的活动广场。中心为水景假山石,湖水经过樱花林,延伸到树阵广场边。模拟自然山水,加入喷泉,既体现了自然风光,也表现出了时代感。广场边缘设有弧形紫藤休息花架。居民观赏水景假山和紫藤花的同时,也可在此嬉戏游玩和聊天休息,还可供老年人垂钓,遛鸟等活动。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好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 2) 樱花林位于中心绿地东侧,通过湖水与中心广场相连。樱花林中设有溢香亭,既可以供居民休憩闲聊,又可观赏樱花的灿烂和湖水的荡漾。溢香亭通过卵石连接园路。春天樱花盛开时,花繁艳丽,满树灿漫,如云似霞,很是壮观,为居住区增添了色彩,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能够放松心情,消除疲劳。 ( 3) 树阵广场位于中心绿地西侧,和居住区主干道相接,我选用的树种是朴树,因为朴树树冠圆满宽广,树荫浓郁,可供人们乘凉蔽日,可形成很好的景观效果。并且树阵广场设有石桌凳,可供老年人下棋打牌等娱乐活动。树阵广场旁设有剪纸屏风景墙,体现该市剪纸文化。剪纸屏风景墙还可达到漏景的效果,通过剪纸景墙缝隙人们可以看到后面的景观。 ( 4) 休闲广场位于中心绿地北边,广场似波浪状,线条自然,广场中设有休息坐凳,供人们休息交谈,增进彼此感情。休闲广场既可以供居民娱乐休闲,它也作为居住区的主要人流集散地之一。广场靠主干道周围种有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与主干道分隔开,让人们放心安全地在此游玩。 ( 5) 舞蹈广场 位于中心绿地东侧,左与樱花林、中心广场相连,右与人行出入口相连。铺装采用了特色铺装,形似剪纸图案,融入该市文化,但铺装色彩采用淡色系,不会使居民视觉疲劳。广场主要供老年人晨练、舞蹈等活动,内设有休息坐凳,供老年人休息。老年人在休息的同时既可以聊聊天,也可以观赏水景和樱花。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 6) 运动健身广场 主要供居民健身娱乐,内设有健身器材、沙坑等。采用塑胶铺地,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健身场所。 2.3 宅旁绿地 ( 1) 特色花坛设置在宅旁绿地中,因为该市三面临海,海洋资源丰富,所以特色花坛以“鱼”为形,体现该市特色,也增加居住区的趣味性。主要以观赏花卉为主,如: 一串红,万寿菊,报春花等。 ( 2) 小涌泉是直径为 1 m 的圆形小涌泉,增加情趣和时代感。旁边设有小雕塑,小猫正做着,歪着头,增加趣味感。 ( 3) 为融入该市特色,在宅旁绿地中设置小型葡萄架,葡萄架为“S”型,葡萄架连接小广场,广场中设有休息坐凳。人们可以在休息闲聊的同时观赏葡萄。 ( 4) 文化景墙以石材为主,景墙上刻有该市历史人物事迹和一些该市地名的由来等地域文化。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 四、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多注重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而非简单赋予景物以文学描述和图解符号等,把场地的自然要素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反映设计师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认知态度,营造更具特色的居住环境,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针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强调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教学考核,是形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环境工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 专业课 案例教学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具有动态性、时效性。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关注前沿科学,对规划与管理的动向和预测进行分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剖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获得广博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又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教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特征,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课程目标要强调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围绕“环境与发展”主题,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总论要重点处理好规划模式与方法的关系,分论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国家环保需求;教学方法要联系环保实际,加强师生互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的研究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环保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工程与管理能力俱佳的环保人才刻不容缓。[1]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一门涉及环境科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2]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在人文、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改革实践,就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目标改革 1.培养学生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学习意识 理工科学生往往较为注重工程技术知识,但缺乏良好的人文底蕴,对于管理知识的认知也较为有限。然而,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仅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也需要完善的环境管理,只有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双管齐下,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课程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学生要学好环境规划模式、目标与指标、规划内容、功能区划、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规划方案的制订与优选等环境规划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以及环境管理制度、机制、政策、工具等环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内容与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应用方法,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环境现象中识别环境问题,判断环境问题的属性,引导学生培养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环境问题分析的思维与方法,包括识别、评价、预测以及优化方法等。此外,还需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 二、课程内容改革 1.指导思想 环境规划与管理要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个主题,从环境、社会、社会复合系统的角度去分析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问题及趋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与方案以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制度与机制,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围绕这个指导思想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 2.改革思路 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环境规划目标与指标、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的评价与预测、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环境规划方案的决策分析等内容。分论部分,不同教材有较大差异,大部分教材安排了部门环境规划,例如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声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固体废物规划与管理等内容,有些教材还会安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等。实际教学中,由于各个学校行业背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与培养目标相衔接。但总的来说应紧扣国家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地方高校也可以适当考虑行业或地方环境与发展的需求,而不能盲目照搬教材内容,否则只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在总论部分,要加强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的教学。我国“九五”以前的环境规划模式较为强调工具理性,环境规划实践中过于注重规划结果的完美性,但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往往较差;“九五”以后规划模式较为注重规划过程的公平性和规划方案的灵活性,但往往忽视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表现在教材中环境规划内容与方法流于定性描述,表现在规划实践中则可能是“拍脑袋”规划现象泛滥。因此,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规模模式与规划方法的关系。笔者在环境规划预测评价与优化等相关章节中,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了水环境质量模拟和大气环境质量模拟程序,可用于环境规划方案的模拟预测,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结果的可视性;同时,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给学生介绍了许多环境规划实践从立项到实施的全过程,说明了过分依赖数学方法的困难与不足,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规划科学性与政策性的认识。 在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与时俱进,充分国家现阶段的重大的环保问题和环保战略需求。例如,对于大气环境规划,可结合当前我国雾霾污染的严重形势,适当加入雾霾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讨论。对于水环境规划,要结合我国河流重金属污染时频发的现实问题,适当加入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介绍。此外,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级政府纷纷开始修复受污染工矿场地、耕地和矿山。因此,在分论部分还可以加入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当然这些前沿问题的加入,需要授课教师有一定的相关科研经历,因此具体内容的设置可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此外,由于课时有限,因此也无须面面俱到,应抓住各专项环境规划的共性特征,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通用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不同污染物或不同部分的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的环境问题,把道理讲清楚,最后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中,从而避免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积极性。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去分析学校这些环境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分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系统观、时空观和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可结合我国时有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成因、政府与企业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感。 2.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也锻炼他们的临场勇气,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使他们不再被动学习,而是积极主动想学习。通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合理安排、设计后续的课程内容。可以回顾性提问、前瞻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三种方式相结合。回顾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此前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热身,巩固已有知识,并迅速进入当前课程的学习状态。新内容介绍过程中适当的前瞻性提问,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师的讲课思路与方向,从而有序展开新的授课内容。临近课堂结束时可安排总结性提问,让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脉络有着更好的把握,提高对新内容的整体认识水平,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提问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和反应能力。 3.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化 为了提高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环境管理章节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曾围绕雾霾防治、铬渣污染防治和环境立法与执法等热点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正反辩论小组,参照辩论赛的形式,安排了一场小组辩论赛,由学生自己担任主持人和评委,并进行了全程摄像,教师则充当评论员。辩论赛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辩论赛,很好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很好地在思辨中提高了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水平。 4.提高课程学习的研究性和创新性 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引入讨论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3]讨论式的学习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派代表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演示,同时须提出问题组织班级大讨论。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最新进展,让学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探究式的学习,可以在考核方式中体现,例如要求学生围绕特定问题撰写课程论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辨性和质疑精神,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我国城乡高层建筑环境规划管理与对策 【摘 要】环境监察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由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环境监察是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行为,是当前经济体制下对环境监督保护的主要手段,具有强制执行性。文章以环境监察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和问题着手研究,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以达到提升环境监察能力目的,进而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对策 基本准则 建筑规划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提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保有量也在提高,造成了交通拥堵。为改善以上情况,增加建设用地是势在必行的,这样的话会导致耕地减少,人多地少的情况会越来越突出。这些目标的提出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生态化发展的进程。这些年我区城市化率进程加快,更低越来越少。政府应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级部门也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一、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和问题 环境监察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工作,虽然国家和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重视和资本投入,可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仍暴露诸多难题,严重制约环境监察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具体如下: (一)环境监察工作意义。环境监察工作十分复杂,需要通过对环境信息进行合理获取、整理、归纳、分析,进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资料和数据。环境监察能够有效改善环境,为实现对社会环境保护,需要对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深入探究,而环境监察就是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追查污染根源行,并对污染事件罪魁祸首采取惩罚行为。在环境监察中,要严格遵守“谁污染谁负责、水污染谁治理”的宗旨,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落实到位,进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环境监察可促进环境污染的降低,伴随社会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公众重视,当环境监察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时,可及时对污染物和污染问题进行处理,降低环境污染造成不良影响。 (二)环境监察缺乏有效执法力度。当前环境方面法律法规在环境违法行为刑事和行政处罚上略显轻微,无法给环境违法违规者以足够的警示作用,一些企业为了牟取利润,不惜以身犯险用以获取丰厚效益,但当前国内缺乏环境犯罪防范和惩治措施;环境监察先创监督方法极其匮乏,使得环境监察效果低下;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监督、举报意识;监察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强,知法犯法,对环境违法乱纪行为网开一面。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结构 要求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对高层建筑进行严密的抗震设计。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结构类型直接影响着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所以在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过程中确定最佳的结构体系。现阶段,我国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抗震墙板结构、简体结构以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二)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原则。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选择关系到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结构一样,高层钢结构房屋应该尽量采用规则的建筑方案,当结构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部位设置抗震缝,从而形成多个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由于钢结构可耐受的结构变形大于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不宜设抗震缝,必须设置时,应该将建筑物分割成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平面的布置应该简单、规则和对称,确保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为了避免在遭遇地震的情况下高层钢结构房屋由于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形变集中或者因局部削弱或者突变形成结构薄弱部位。另外,还应使各层刚心和质心尽可能处于同一竖宜线上,可以有效地减小扭转作用对建筑的影响。另外,还应该注意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楼盖应该采用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或者非组合楼板。 三、工业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数据的收集、传送、存储、统计、分析功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预警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采用科学的编码方式,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有效共享与连接;利用互联网站、短信平台等新的手段提供信息与查询方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方便社会公众的查询,提高服务水平。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也要求物质的可持续性与精神、人文的可持续性并存。 四、强化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队伍建设首要是提升监测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既要对环保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环境监测业务有深入了解,又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环境监察人员自身素质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在岗后培训要具有专业性和差异性培训,内强素质和外树形象,大力提升环境监察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环境监察机构监察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监察机构应引进先进执法装备,提升执法的科技含量,进而达到提升监察效率效果。 五、总结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应对象是低收入人群,目前保障性住房仅能覆盖城镇家庭的6%,就目前形势看来,开发保障性住房项目势在必行。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应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低收入阶层的提升为目标,建立与商品房混合建设为主,集中建设为辅的方式,推进社会整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从业的重要渠道。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开设、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势,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案例教学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摘 要】 案例教学是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能达到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内容的目的。本文在确定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原则以及案例来源的基础上,提出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案例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案例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系统学与环境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1]。以往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适应课程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1]。案例教学自1870年兰格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专业和职业教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运用的热点[2]。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中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填鸭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笔者在多年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了案例教学研究。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运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使抽象的理论与方法变成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真正掌握和领会课堂所讲的内容,理解了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对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学生了解现实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科研、教学和工作夯实基础。 一、案例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应来自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凭借个人想象杜撰出来,且案例从开始到结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情节。通常案例应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 (二)启发性与实践性 案例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概念与理论,且一听了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一套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受用。 (三)时空性与随机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时,环境问题也可能随时突发。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注重其时空性与随机性,尽量选择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观点、热点案例。 二、案例来源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中,环境规划部分的内容突出技术性,而环境管理部分则强调政策性,二者均与实际结合紧密。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案例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5]:一是利用现有案例,通过查阅期刊、报纸、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获取适宜的案例。国内外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实际中发生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和筛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来源目前是教师获取案例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来源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案例,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科研成果较多,且大多数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的教师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案例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三、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内容,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的连锁思考和反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特点。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中,笔者运用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结合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互动型教学 互动型教学包含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提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形成良好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在讲完每个章节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根据教学需要选定一个题目留给学生,学生分成对立两组,在课后对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内容时,安排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认为应先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待环境问题出现在治理,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另一组同学则认为应先保护环境,然后在发展经济,这样不至于使环境遭受破坏,花大量资金治理环境。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课堂辩论,学生即懂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启发型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讲课内容引进一些典型案例,说明某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怎样产生、产生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与课本内容有何关系等。如在循环经济讲授中引入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庆县的“没有鸡粪的养鸡场”视频案例,通过这个视频案例学生可清楚地了解了养鸡的全过程,养鸡过程中产生何种污染,污染怎样产生,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的作用等。视频教学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7],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的视频还不多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视频,也可以利用网上有关视频。 (三)主动型教学 主动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题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资料的查询来完成报告,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述。如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内容中留给学生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长应如何实现学校的环保目标”,学生就这个题目进行资料查询,调查学校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完成报告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样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荣誉感,又对前面所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概念、目标管理过程、形式和特点以及工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加深与巩固。 (四)专业型教学 由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政策性较强,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教师没有研究过此类问题或实际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很难把握其理论、技术实质,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可在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聘请当地环保部门有理论与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专业人员天天接触实际环境问题、经常运用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其内容理解更为透彻。通过他们的生动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运用,同时,学生也可以提一些较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请他们回答,达到课堂互动效果。如环境信访事件较多的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存在噪声影响的实际问题,专业人员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进行分析,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对这些制度的概念和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结束语 上述案例教学方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加深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信心、主动性和互助性。然而,目前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只有把案例与教学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探析 摘 要: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在教学中的发展,课堂实践表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培养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课堂实践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借助实践案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训氛围之中,对抗式的激烈气氛能够使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头脑风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2]。经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的一种,同样具有案例教学的所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教师或学生通过特有的案例,对案例本身及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有较为规范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抓住和利用案例中的“对抗性”,将“现场招标”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像真实的招标一样,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大量的实践已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析,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对抗式”案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在程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对抗性如何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分三个步骤进行。[3] 1.典型案例的选择。“对抗式”案例教学的对抗性要求教师或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对抗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案例的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案例的辩论可以是分组进行,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也可以由个人负责案例的陈述,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观点,进行混合式辩论。整个课堂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适当时候,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给一些提示,增强案例的对抗性,活跃课堂气氛。 3.对案例的总结。学生在对抗发言中,对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理解和使用是否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中要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探析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在期中进行,因为此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为了保证课堂中对抗的精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分析、研究案例,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而做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前半学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 在温州医学院2012-2013第一学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实践中,由学生自行选择课堂实践的模式,最终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的选择与撰写,由小组中一人进行案例的陈述。辩论的进行,由小组成员对抗其他学生。整个课堂实践中,学生认真聆听案例的陈述,并按照需要做一定的笔录。陈述完成后,由台下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围绕案例进行,可适当做一些扩展,每个案例的论辩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论辩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课程实施反馈中,学生一致认为“对抗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观察,也可以明显看出,“对抗式”案例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后半学期的课堂授课中,学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积极跟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会因某个知识点进行辨析,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觉得辩论的过程中,课堂时间过得特别快,意犹未尽。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课堂实践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大大增强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课堂实践证实“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但要取得较好的课堂实践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因此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有效针对案例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和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浅析“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 案例教学法对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育实践中。“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革,“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立足课堂,充分体现本课程案件的“对抗性”,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 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高校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学习法律的常用方法,目前已被多门学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管理学,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房地产经营和环境教育等[1]-[4]。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在环境管理和规划领域,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而深刻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本文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引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主要是抓住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案例的“对抗性”,让学生模拟现场招标的情景,真实而全面地模拟现实,分别站在相互竞争的对立场面上,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这样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也可锻炼自己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可见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笔者把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分为撰写教学案例、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和案件的总结三个步骤,现分述于下: 一、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其教学目标仍然是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能力和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案例内容除了要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还必须容易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即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或与学生一起就某个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理论知识的方式。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抓住案例的对抗性,将“模拟真实竞标现场”引入课堂,让学生从相互对立的立场上,对案件进行辩论。因此,“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搜集、撰写案例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类案例才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感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因此,在“对抗性”案例选择时,我们要在丰富的案例汇编的基础上筛选出特别有价值的高水平的案例。案例一般是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必要时也可以在案例中假设某些情节,或提供多种可能性。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案例的选择可以充分考虑当地的一些规划或管理方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实用性。 2.典型性。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通过对这一事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类事例相同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标准性、联系性。由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典型性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某一类型的案例分析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典型案例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譬如在模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针对“公路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写”。从典型性出发,我们应该选择一条路况稍微复杂一些的公路,例如可选择同时途经隧道、河流和生态脆弱区的某一公路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案例具有其典型性,更加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对抗性。“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案例一定要具有观点冲突和对抗性,并且,这种冲突是要充分体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式。例如,对于环境规划课中“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案例,可以给出2-3个存在对抗性观点的方案,学生就可以在立足于本观点的同时,对另一方的方案进行抗辩。一个案例可能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而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由于“对抗式”案例法的特殊性,案例的辩论一般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师以所撰写或挑选的案例为分组依据,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辩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抗性。与一般的案例教学法不同,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辩论中,小组间的讨论并不是单纯地陈述己见,归纳总结。而是以己方观点为基石,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攻击对方观点,此辩论过程有很强的对抗性。此时,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必要时做一些说明,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辩论的对抗性过弱,学生各讲各的,整个过程没有进行交锋,这时教师就可适时点拨,调整他们的辩论方向,使他们做到“对抗性”辩论,使课堂活跃起来。 2.整体性和民主性。案例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目的是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创作平台,有利于整体推动。“对抗性”案例教学法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激烈的辩论中来,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从旁指导或引导。整场辩论都建立在完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围绕案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辩论双方互相尊重,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 3.激励性。“对抗性”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进行对抗性辩论时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为了获得一个最终答案。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讨论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因此,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充分激活、展现,实现从知识再现型向知识创造型的飞跃。 三、案件的总结和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展示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依据[6]。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对案件的总结和评价。在对抗发言中,学生对案件的分析是否正确、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否运用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总结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可见,“对抗式”案例教学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很有价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点冲突和激烈争辩,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抗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随后的教师的总结讲解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证明,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特点,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可收到良好效果。案例的对抗性,使学生热情陈词,纷纷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能激发学生的辩论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二重关联问题 摘要:中国美术史研究将美术史的性质归列到历史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重构美术历史。美术史研究应以图像为主干,尽力摈弃以文献为主导的研究格局。但在实践中,对图像的解读仍需依凭文献的记载,形成了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既相互契合又相互悖离的二重格局。在“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中,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这一文献系统直接诱发了其图像系统的产生与形成,同时图像系统又极力超越文献系统形成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图像系统格局。在中国美术研究视域中,这种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二重关联是一种普遍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历史研究;文献系统;图像系统;昭君出塞 对于几乎每一个美术史家而言,他们都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潜在的“已有观念”。这种“已有观念”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先验存在。这种已有观念虽然可以通过某些图像系统获得,但是,毫无疑问,其绝大部分是通过文献系统获得的。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图像系统是其研究的主干,图像的色彩、绘画技法等因素是其研究的根本对象,美术史学的研究回归到图像本体上来,才是美术史学研究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图像复制的困难及图像独立审美功能的缺失,图像在真正的美术史研究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尴尬。因此,还原美术史研究视域中图像系统应有的地位,结合文献系统与文图关系的实际,方是美术史研究应有的立场。有鉴于此,本文以“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为中心,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文图关系,以期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文献系统:“昭君出塞”的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当年出塞和亲,而今在茫茫大漠上只留下矗立的青冢,她的哀婉、悲怨以及为国为民的大义成为两千年来文人题咏与画家刻绘的重要题材。在此过程中,围绕王昭君的出塞,衍生出各类不同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创作,呈现出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延展,形式不断变换的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种文献系统。 一是历史文献。昭君出塞和亲,是正史载记的真实历史事件,有历史文献的依据。根据班固《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的记载,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部秭归人。王昭君本是“良家子”,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待诏掖庭”未被皇帝御见的宫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作为阏氏。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死,前阏氏子代父立为单于。王昭君依照当时匈奴的习俗,嫁给后单于。这就是昭君故事的简单史实。 其后,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撰写《后汉书》时,又在《南匈奴传》中写入王昭君的事迹。他在史书中明说:“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说,王昭君因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而主动请求去匈奴和亲,并非《汉书》所言被动地被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单于。《后汉书》不仅写明王昭君的态度和心理,而且对她的仪表也有生动的描绘:“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这里不但有对王昭君容貌衣饰、风采仪态的描绘,同时也描述了汉元帝欲赐不忍,欲留不能,既爱怜昭君国色天姿,又不肯失信于匈奴的矛盾心理。此外,《后汉书》还交代了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嫁给继任单于的继子,曾“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的情形。 由上可见,《后汉书》所记载的昭君故事,已经不像《汉书》那样简略,可能吸收了部分民间传说,而且加上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描写,王昭君已初具悲剧人物的雏形。 东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也记录了王昭君的事迹。与《后汉书》相比,《西京杂记》的杂史记载更具传奇色彩。在此书中记述了王昭君之所以多年未被元帝宠幸的原因:“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于是,王昭君故事中又增添画工索贿的情节。及至“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被斩画工共有毛延寿、陈散、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六人。 二是音乐文献。与《西京杂记》几乎同时的音乐文献《琴操》一书中也记载了王昭君的故事,与《后汉书》、《西京杂记》相比,《琴操》虚构成分更多。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便是,该书记述王昭君不肯依“胡礼”再嫁,“乃吞药死”。这是从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出发,对《汉书》所载王昭君史实做出的重大改动。此外,《琴操》还写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境内,“胡中多白草,而此冢青”,交待了“青冢”这一说法的文献由来。 王昭君出塞事迹与音乐文献关涉的,还有创作于《西京杂记》与《琴操》之前的西晋石崇的《王昭君辞》,在该辞序文中,石崇曾说:“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王昭君从西晋始又被称为明君或明妃。石崇还写道:“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从此,王昭君又与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此,在历史文献与音乐文献系统中,后世昭君出塞故事的所有元素均已基本具备,如入宫、不见御、画工毛延寿索贿、昭君心存怨恨、和亲、再嫁、思乡、琵琶、青冢等,一个比较成熟的故事开始形成。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国势颓败,北方边疆又饱受异族侵扰,许多家庭离散,不少人被掳而离开家园,在动荡中惨死他乡。所以,王昭君的命运便得到民众的深切同情,他们纷纷在昭君故事中倾注他们自己的爱憎,从而使昭君故事得以广泛流传。 三是文学史文献。到了唐宋乃至元明清时期,昭君出塞的主题元素又屡屡被文人利用,并以诗歌、小说、戏剧的形式敷衍传承。唐宋时期,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在内,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有歌咏王昭君的诗作。与此同时,《王昭君变文》为后世昭君故事小说化开了先河。元明清时期戏剧的隆兴,使昭君出塞的故事又被大规模地搬上了戏剧舞台。据《录鬼簿》载录,元有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月夜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杂剧,皆已亡佚。现存剧作只有马致远的《破幽梦孤燕汉宫秋》。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也是昭君出塞故事系列中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昭君戏。这部杂剧集中了前记小说、文人诗词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果,根据时代的需要,使昭君出塞故事有了重大的发展。明代以昭君出塞故事作为题材的剧本有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现存《盛明杂剧》本)、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现存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以及《青冢记》三种。清代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戏剧有尤侗的《吊琵琶》杂剧、薛旦的《昭君梦》杂剧等。不过,明清时代,昭君戏曲虽广为流行,但多歌颂昭君与元帝爱情,昭君自杀,既为朝廷殉身,又为元帝尽节,这些戏曲主题统一于爱国、忠君观念中,皆与史实背离。独《昭君梦》,以梦境结构全剧,并遵照史实令其和番,下嫁呼韩邪单于,与众剧迥异。 中国美术史论文:从“四个认同”的高度谈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 【摘 要】在新疆,高等教育的使命更重,它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新疆的未来而言,培养什么人、传承什么文化才是新疆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认同”教育主线,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渗透到艺术教育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建设边疆,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进步,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大美新疆的到来努力奋斗! 【关键词】四个认同 新疆高校 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难解难分,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同时,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学习,成为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建的家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来说,近些年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三股势力”对新疆不断渗透破坏,妄图将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此时,“四个认同”理论的提出及如何贯彻学习“四个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四个认同”即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 “认同”又称“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 我们认为,“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治本之策。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造成国家民族的危亡。 新疆处于反分裂前沿,青少年由于受地域、宗教、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等同于与敌对势力争夺未来。当前,新疆各高校在青年学生中都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以及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意义非常深远。针对“四个认同”教育,新疆各高校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多所院校的教师及理论研究人员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新疆师范大学吴常柏教授的《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教育的经验》一文,新疆农业大学的寇新华、何建忠教授的课题《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该课题先后在新疆多地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有关“四个认同”教育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的李瑞君、贺金瑞教授也撰写了对《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一文,对新疆高校“四个认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新疆各高校抓住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落实“四个认同”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育这一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对其行为倾向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如何在学习“四个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来引导教育学生加深对“四个认同”的更深入理解,切实增强新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疆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分割的考古发现、现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但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在利用此类视觉历史资料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尚属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新疆特殊的区情、政情,如何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引入此类教育就具有既迫切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各学科学生对古今社会的认识,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高尚的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充实、完善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强化“文化认同”, 明晰“归属感”。而这种“认同”的学习是直观的、可视的、有翔实史料可查的。这种学习就是对“三股势力”分裂新疆图谋的正面回击。从而使学生从艺术史学习的角度观照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祖国几千年的脉络关系。这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未来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高校中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新疆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价值观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疆未来人才的培养、塑造,关系到孩子们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导入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沛翔实的视觉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就已经开始传播,这种传播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从各个侧面影响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形成。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生产技术、社会习俗等,从而奠定了西域与祖国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权建制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开始,整个西域地区就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 新疆从此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量的考古挖掘史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关系,这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 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盛唐时期乃至魏晋南北朝都有传播,它主要体现在新疆现存的大量佛教壁画中,这些壁画作品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加以利用、学习,势必大大增强新疆大学生对祖国文化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中原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的体现 随着中原地区人民与西域人民不断加强往来,中原内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也得到传播。这种传播从日常生活到丧葬习俗都有体现。不仅如此,中原彩陶、丝织工艺品以及中原书法、建筑艺术在西域也大大得到普及。这也足以证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已由物质领域深入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扩展到了民间。总之,丰富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四个认同”学习的实践性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客观依据,为新疆的长治久安、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按 语: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年5月5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 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 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 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对每张画发生兴趣,所关心的是这张画的出处何在,那张画画的是什么。但后来就有人开始对整个的祠堂中的画像程序和结构有兴趣了。我写这本书时的希望就是 把武梁祠中所有的画像连在一起考虑,希望知道这些画像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的又是怎样一种逻辑思维。这也就像是研究《史记》,其中的每篇都可以单独来读,但是也可以作为整部书的组成部分来看。后面这种读法所发掘的不但是司马迁对全书的想法,也可能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某种观念。这种研究方法是首先重构一个基本的建筑体,然后通过这个建筑内的整体图像程序重构当时的审美和思想,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政治观念等。 “重构”有不同的层次。首先,美术史研究离不开实际的东西,因此还是得从具体的图像、建筑、器物入手。然而,我们继承下来的往往是一些离开了原来原境(context)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很具体的碎片出发来重构原来的实体。特别是我称为“礼仪艺术”的碎片,它们原来都是为了某种宗教、政治目的服务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建筑体。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些碎片能不能重新拼起来?它们背后的建筑体是怎样的?如果这种重构能够做成,就可以接着去想,接着去重构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比如像武梁祠,我们就可以进而考虑武梁祠和武氏墓地中别的祠堂的关系,考虑武梁祠石刻的大环境,甚至整个东汉时期墓葬的理念。这都可以算作是“重构”。很多领域,像物质、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原境——实际上都需要重构。但是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将这些领域分得比较清楚。有的时候学生会操之过急,还没把第一步做好,没把完整的、具体的东西做好,就一下子跳到很高的层次去谈政治、历史的问题,显得缺少中间环节。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文献的搜集、解读与利用 主讲人: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地 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我已经多年没来南京了,这次来南京,黄惇教授邀我给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作一次讲演。能有机会同大家就艺术史的问题进行交流,很高兴。 要认真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同研究中国历史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经历一定的阶段,达到一定的标准。我想用三个环节、三句话、三个字、三个个案来概括我今天的演讲。 三个环节,指历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史料的搜集、史料的考证和解读、史料的运用。 三句话,是与上述三个环节对应的:一是“竭泽而渔”,对应史料的搜集;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应史料的考证和解读;三是“正确而充分”,对应史料的运用。 三个字,是上述三句话的概括:全、真、准。“竭泽而渔”就是求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求真;“正确而充分”就是求准,准确地反映历史。 三个个案。原则有时并不复杂,但要实践这些原则,达到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今天要就先辈的经验和个人的实践,说明艺术史的研究如何求全、求真、求准。在这里还需要说明,历史研究的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不是绝对的,比如史料的搜集,即使已经比较完备,随着研究的深入,到第二甚至第三阶段,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补充。我这里举的三个例子,也不是全面论述研究的全过程,因为这样一来,时间会拖得很长,而是各有侧重。 一、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的研究 明末清初,常熟一带出现了“四王”、“吴恽”六位著名画家。他们是太仓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1592~1680年)、太仓王鉴(字圆照,1598~1677年)、常熟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1632~1718年)、常熟王翚(字石谷,号耕烟,1632~1717年),武进恽寿平(字正叔,号南田,1633~1690年)、太仓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1642~1715年,时敏之孙)。 吴历不但是著名画家,还是一位天主教神父。20世纪初期,陈垣先生因为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开始注意到吴历的神父身份,写了《吴渔山与王石谷书跋》,说明两人都有天主教信仰,只不过王翚是信徒而吴历是神职人员。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他对书法的兴趣与钻研,他对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有了深厚的认识,不止一次地提出:“书画是相因的,能书能画是大佳事”,在1931年10月23日家书中就有此论。在他1939年作的《汤若望与木陈忞》说:“以书为美术,与画并称,舍中国日本外,世界尚无此风俗。”他开始收藏书画,并从宗教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角度来研究吴历。1936和1937两年,他集中发表了有关吴历的多篇论著。这其中,有(一)文献的考订。包括《墨井书画集录文订误》、《墨井道人传校释》和《墨井集源流考》;(二)图像的订正:《清代学者像传之吴渔山》;(三)专题研究:《吴渔山入京之酬酢》;(四)集大成者:包括《吴渔山生平》和《吴渔山年谱》。这两者各有侧重,前者类似纪事本末体,分专题论述,并有考证。后者类似编年体,是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研究的总结。两者至今仍然是研究吴历必须参考的著作。它们在历史文献学方法论上的意义,更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极富教益的启示。 首先,他深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应从哪里去搜集有关史料,怎样才能做到没有遗漏。他搜集的史料,包括吴历本人的诗画,各种画录,吴历同时人的文集,以及教会方面的文献。在二万五千字的《年谱》中征引的文献就有八十种之多,搜集以后经过考订而没有引用的史料更远多于这个数字。 其次,是他对史料的精细考订。就以《吴渔山生平》的第一章《吴渔山之家世及生卒》为例,这一章共考订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吴历的家世。陈垣先生首先从不同文献的记载中发现了矛盾,也就是发现了问题。《墨井诗钞》所收的陈瑚《从游集序》和张云章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都御史吴讷的七世孙;而《朴村文集》本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吴讷的十一世孙,陈瑚《确庵文稿》与此相同。陈垣先生认为后者正确而前说错误。理由是:(一)张云章所作吴历传记《墨井道人传》有三个版本,各种版本文字上有差异,吴历家世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陈垣先生仔细研究过这三种版本,他根据的是康熙末年张云章自刻的《朴村文集》本,当然应该以此为准。(二)《从游集》是吴历的诗集之一。收入陈瑚《从游集序》的《墨井诗钞》是吴历死后陆道淮所编。但陈瑚自己的文集《确庵文稿》(汲古阁本)并没有收入这篇《从游集序》,却收录了他为吴历母亲所写的《吴节母王孺人墓志铭》,其中说到吴历父亲是吴讷的十世孙,吴历当然就是十一世孙了。如果陈垣先生没有深厚的版本目录学造诣以及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确凿无移的结论的。而他表述这个问题,仅仅用了不到两百字。 第二个问题是,吴历是否是孔子弟子子游(言偃)的后代。明人冯复京所作《常熟先贤事略》说吴历是子游后代,他的先辈“坐事亡匿”,因为子游封于吴国,所以改姓吴氏。吴讷取名“讷”,是藏“言”于“内”的意思。陈垣先生根据吴讷自己写的《吴氏谱图序》否定了这种说法,同时指出,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吴讷的五世祖迁居常熟子游巷,和子游巷的言子故宅紧邻。他还根据雍正初年衍圣公孔传铎所作《复言子宅记》指出,言子故宅在明末变成了天主教堂,雍正二年禁止天主教,各地天主教堂被废,言子故宅才得以恢复。吴历长期与天主教堂紧邻,这和他晚年信奉天主教可能大有关系。这虽然是推论,有待证明,但可能性很大。 《吴渔山生平》类似这样的考证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里还要介绍陈垣先生在1939年3月26日的家书中说的一段话:“凡撰年谱,应同时撰一二人或二三人,因搜集材料时,找一人材料如此,找三数人材料亦如此,故可同时并撰数部也。若专撰一人,则事多而功少矣。吾撰《渔山年谱》时,本可同时撰“四王”并南田年谱,以欲推尊渔山,故独撰之,其实找渔山材料时,各家材料均触于目也。竹汀先生撰二洪及陆王年谱,亦此意,然知此者鲜矣。”这段话给人以很大启发,如果我们要编艺术家年谱,可以同时编相关数人;写艺术家传记,也可以同时写相关数人。一句话,既要下苦功,也要讲方法,苦干加巧干。 二、石破天惊之作《元西域人华化考》 《元西域人华化考》全书不过八万字,字数远远少于现在的博士论文,甚至不如许多硕士论文,但它是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作,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学者的地位。它也是现代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 《元西域人华化考》作于1923年,用陈垣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作为一位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中国史学家,他写这部书,就是要“证明西域人之同化中国”,以此唤醒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振兴中华文化。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元代的西域,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不但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的新疆,更推广至葱岭以西,甚至到达东欧。元朝统治者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公文中称西域人为“色目”,在一般著述中多称“西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的西域人就是指色目人。陈垣先生还解释什么叫做“华化”:“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所以“先天所赋,本为人类所同,均不得谓之华化”。他从儒学、佛道两教、文学、美术、礼俗五个方面论证了在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大批过去被隔绝的外国人以及西北的少数民族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区,接触了中华文化,受到感染,为之同化的历史事实。 陈垣先生元代西域人华化的这个论断,是建立在全面搜集、严格考证史料的坚实基础上的。这部八万字的著作,引用的史料就达二百二十余种之多,还不包括没有引用的。该书引用材料的特色是,除了一般史学家常用的正史、方志等等,光是元、明人的诗文集就有近百种,所以有的评论说,材料“如此的繁富而多样,仅有晚年的陈寅恪和顾颉刚差堪匹敌”。而这时的陈垣先生不过四十三岁。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要论断,发人之所未发,讲的是历史,但极富时代特色,有现实意义,所以蔡元培先生称之为“石破天惊”之作。 下面着重介绍《华化考》中美术篇的史料搜集与考证。 各位老师、同学从事的都是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对美术篇应该会更感亲切。陈垣先生根据中国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的特点指出:“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而“中国画有中国画特色”,与书法同源。因此,他将书法、绘画和建筑作为美术篇的内容。把美术提到文化的高度,并说“文化之感人,其效力比武力为大”,用今天的话来讲,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华化考》美术篇在史料的搜集与考证上有它的特点。他关于书法和绘画部分充分利用了两部现成的文献,因此可以不用“遍览群籍”。这两部书就是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和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华化考》关于西域人中国书家和中国画家两章,就是以上述两书为基础,钩稽而成。当然,他的利用并不是全盘照搬,对这两部书的许多错误和遗漏,他利用《元史》、《佩文斋书画谱》、《西湖竹枝词》、《录鬼簿》、《寰宇访碑录》、宋濂等人的文集、《普陀山志》、《画旨》等各种各样的文献,以及故宫博物院的藏画等,加以纠正和补充。 怎样才能找到最有用的史料,怎样才能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又怎样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陈垣先生为什么能在上述几个方面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心的读者如果能根据上述提示认真学习《华化考》的有关篇章,定会得益匪浅。 三、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考释 这批信札包含了许多艺术史的史料。关于这批信札的考释,我已经出版了三大册的专著,今天只能着重从信札的考证和确认收信人的问题谈谈我探索的经过。 1997年我作为哈佛大学和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到了波士顿。哈佛燕京图书馆吴文津馆长和善本部沈津主任都向我介绍了他们图书馆珍藏之一的七百多通明人手札,并建议我进行研究。 在初步检阅了这批信札之后,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促使我下决心的是这样一些事实。第一、这批信札共有七百多封,是海内外现存最多的一批明人信札,其次是上海图书馆的五百多封。第二、收信人基本上是一个人,这就大大增加了这批信札的史料价值。第三、这批信札先是在19世纪流传到了日本,又在二战后的1955年入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是流传海外的我国珍贵文献。 信札和刊本不同,刊本用规范的字体雕板,基本没有辨认的问题。信札也同抄本不同,抄本一般都用楷书,也不难辨认。信札和甲骨文、金文、简牍等类似,首先需要辨认。这项工作有相当难度,这也是信札多作收藏而少利用作史料的原因之一。 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这一批不同笔迹、不同字体的信札作出释文,也可以说是“认字”的工作。因为不首先作出释文,怎能读懂它的内容?怎能为别人利用?当然这一批四百八十多人写的733封信札、190通名刺的释文,直到我的书出版后,也还有热心的读者加以补正,至今也还有极少数字没有认出,但绝大多数释文已经确认。 我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辨伪。在这里我要借用“有罪推定”这个法律名词,就是说,凡是新出现的历史文献,在未经确证它的真实性之前,必须先推定它是虚假的、伪造的赝品。所以先要辨伪,反过来说就是要考证。 具体到我要考释的这一大批信札,如果它们是赝品,无非是收信人伪造了一批别人写给他的信,特别是名人写给他的信,以抬高自己的身份,求得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好处。 从常理出发就可以否定这批信札作伪的可能性。因为要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伪造几封名人信札就够了,而这批信札写信者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固然有不少名人,但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要伪造四百八十多人的笔迹,编造九百二十多封不同内容的信札和名刺,而且还要一一符合写信人的身份地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叫做理证。 不仅如此,我还从核对笔迹、考察信件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求证这些信札的真实性。王世贞是写信人中的第一名人。王世贞来信的笔迹同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他的墨迹完全相符。来信中说“黎少参书久已题讫”,我考证出,黎少参指黎民表,是王世贞的诗友,“续五子”之一。“黎少参书”指黎民表为收信人写的一幅隶书陶渊明诗。此事见于汪道昆和方弘静的文集。收信人和王世贞交往的可能性及途径,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样,这批信札中王世贞信的真实性就得到证实。 到目前为止,经过我的考证,这批信札的绝大部分的真实性已经证实,也就是说,这批信札总体的真实性已经证实。 下面要着重谈一谈确定收信人的问题。在我到哈佛大学之前,有一位访问学者在1995年发表了一篇专门介绍这批信札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明确说,收信人是“万历间兰溪人方太古”。这个判断好象有一定根据,因为这批信札的上款,有的称“黟江”,最多的是称“元素”,还有一些称“元素方老丈”,而兰溪方太古确实字元素。但当我不断收集有关方太古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同信札的内容联系起来考察的时候,一连串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是文献记载的方太古的众多友人,包括王守仁、陈献章、沈周、文徵明等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的信件出现在这批信札中;而另一方面,这批信札的有些写信人,例如王世贞和汪道昆,根本不认识方太古,也没有给他写信的可能。 其次是时间的矛盾。这批信札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最早一封是嘉靖三十四年(1564年),最晚的一封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方太古生于成化七年(1471年),死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也就是说,这批信札中已知年代的,最早一封写于方太古死后十七年,最晚的更在他死后五十一年。可以确证,兰溪方太古绝不是这批信札的收信人。 这篇文章由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因此整篇文章错误百出,误导读者。“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我们从“方太古说”的失误中可以汲取重要的教训。作者在确定收信人这个关键问题上,仅仅从某些工具书中查到明代方太古字元素这样一点线索就下结论,而没有细考方太古的生平,也没有稍为认真地翻阅这些信札的内容,更没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也没有考虑出现同姓同字的人的可能性,总之,在运用材料和思辨两方面都显得草率,失误就不可避免了。 否定了收信人为兰溪方太古,并不等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找到真正的收信人。茫茫人海,怎样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收信人呢?我们不能凭空假设,只能从已经掌握的事实出发,而我们所掌握的事实,就是这批信札本身,包括它的内容和一大批写信人的名单。经过反复考虑,我确定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从信札内容中确定收信人的籍贯,以缩小搜寻的范围;一是查阅写信人的诗文集或其他著作,从中发现有关线索。 细读这批信札,不但知道收信人是徽州人,还可以更具体的知道他是徽州歙县岩镇人。歙县今天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我还发现信札中有两封是收信人的亲友为他写的介绍信。因为是介绍信,所以一定要称他的名,知他姓方名用彬。沿着这条线索,我在写信人汪道昆、方弘静、胡应麟、欧大任、姚舜牧等人的文集中找到了有关收信人方用彬的许多重要材料。1999年,我根据掌握的一点线索,到安徽省博物馆查阅馆藏的几部方氏族谱,果然在康熙十四年(1701年)刻印于扬州的歙县环岩《方氏族谱》中找到了收信人方用彬的确凿资料:“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生于嘉靖壬寅(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廿六日丑时,卒于万历戊申(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廿八日。娶汪氏、樊氏,合葬上荫山。二子彭龄、龄。”这些记载同这批信札的内容以及收信人、收藏人(方用彬的曾外孙)所写的识语可以相互印证。收信人方用彬的确认,为我进一步考释这批信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先讲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很愿意同大家继续交流。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再现民间玩具历史面貌 遗产日”,由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的“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于2012年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约370组八百多件民间玩具精品,将于9月3日结束。此次展览的作品均是从中国美术馆六千余件(套)藏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一件件异彩纷呈、稚拙可爱的玩具精品将为观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据中国美术馆介绍,该展既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的大型民间玩具专题陈列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多年征集、收藏民间玩具的研究成果的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展览按照儿童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以“成长”和“成才”主线分为“希冀”、“启智”、“尚德”3个部分。从婴幼儿的生命呵护、祝福祈愿,到低龄儿童的智慧开启、创造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少年儿童的知识学习、树德立志,3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将“寓教于乐、玩中启智”的展览主旨不断深化。我国民间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6000至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响球、陶连环等玩具出现。千百年来,民间玩具以其造型的稚拙可爱、色彩的鲜明亮丽和内涵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中最独特和最有趣的类别之一。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是其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工作,有计划、大规模的收藏民间玩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历经30年的积淀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美术馆宏大而丰富的民间玩具收藏体系已具规模。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泥、陶瓷、竹木类的民间玩具,也包括风筝、花灯、小脸谱、面人和彩塑;既有名家名作,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陕西凤翔胡深的泥塑作品,也有偏远山区佚名艺人的天才创作,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云南建水与贵州牙舟的陶瓷玩具。因而,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既体现了我国现当代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也系统的保存与再现了民间玩具的历史面貌。 此前,结合“从延安走来——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推出“从延安走来”专场少儿赛”颁奖仪式的少儿代表、指导老师及家长,在“从延安走来”展厅现场参与了一次艺术体验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少儿,是来自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市少年宫、思奇培训学校、艺格文化艺术工作室等20余家北京校内、校外教育机构的“绘画大赛”获奖少儿代表。(杨子)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摘要: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学术分科;身份;造神模式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美术史研究的差异性,根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崇尚理性哲学,而中国思想以儒道释为主要代表。其中禅宗讲究:不利文字、得意忘言;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在宗教观上,西方认为宗教是文化语言、精神方向,比种族更重要;中国的宗教非常世俗化,在近现代社会革命中建立无神论之后,事实上我们更加容易自己“制造”无数的“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二、学术分科的传统 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也呈混乱状态。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以董其昌为例,其提出的“南北宗”画论,对中国花坛影响深远。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这种状态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也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双重身份的兼备。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这一部分人较多,特别是国画界的居多。 一种是身份的转换。原来是画家或雕塑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三、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 种种的问题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英雄主义情节”和“神话色彩”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对艺术家的研究容易落入“神仙模式”。中国在艺术上讲究游“戏”,而不重“术”(美术),遵从“乐趣”即价值的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导致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传统美术史方法论上英雄美术史观,其主要特征是用神话传说解释美术的起源和以线性发展的历史观描述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造神”模式: 二王(找代表) 皇家装点(政府操作) 正统地位 文人神化 “书圣”。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造假不可避免,并贯穿在艺术品的收藏和理论的建设中。 四、西方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进步性 西方近现代的史论学术的发展,受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带动影响,自身的学科建设已经远远的走在中国之前。西方的美术史研究具有:讲究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与经济分开等特点。注重材料学,并与考古学相结合,注重实证,细致入微的考察艺术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实证、材料、环境研究等,更真实的探寻艺术家生存环境条件,从琐碎的细节入手,并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考察,关照艺术家各个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树立更加科学的方法,自然的打破“造神”的美术史书写模式,更希望去发现流派之外,并引领观念的东西。 例如,著名史论家白谦慎的著作《傅山的世界》中,并不是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界有着许多杰出的人物,如:高居翰(James Cahill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克鲁纳斯(Craig Clunas)、方闻(Fong,Wen)、何惠鉴(Wai-Kam Ho)、徐小虎(Stanley-Baker, Joan)、李慧闻(Celia Carrington Riely)、Yukio Lippit等。 美术史的研究书写,需要带有情感的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这也是其真正的智慧所在。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需要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中建立自己的途径。使中国美术史研究,既带有西方实证色彩,又能深入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或许这样才能逐渐树立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把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带进新的纪元。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这是为促进党的整风运动的进行、促进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而召开的。出席座谈会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是日为第一次会议,讲了立场、态度、对象、工作、学习等五个问题。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等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23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作“结论”发言。座谈会结束后,、、任弼时、王稼祥、博古、凯丰、徐特立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参加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图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开宗明义地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文艺的源与流、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范畴,作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现在让我们回顾中国革命文艺走过的光辉历程,那些美术工作者以《讲话》中倡导的艺术观念,在时代(从《讲话》至1976年逝世)所创作的部分美术佳作,重温的《讲话》精神。这些作品包括版画、新年画、宣传画、中国画、油画等。中国美术从《讲话》开始即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美术作品弘扬主旋律,讴歌工农兵大众,讴歌新时代、新生活。 版 画 《讲话》“引言”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讲话》发表后,其精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的重庆《新华日报》接连发表社论和文章宣传《讲话》内容和美术家的学习体会。1942年秋,从延安带来一批木刻作品回到重庆,并于同年12月19日举办了“渝延木刻联合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1943年这批作品又到苏、美、英、印等国展出,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延安美术是中国美术的排头军,也昭示了时代美术的未来走向。当时的古元、彦涵、肖肃、力群、沃渣、马达、罗工柳、李桦、荒烟、黄新波、黄永玉等,他们的作品都显示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各以显著的个性色彩独步于版画界。如表现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灾民生产自救、安置灾民、组织移垦、帮助灾民渡过灾年的《移民图》(图2,彦涵1944年作),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给老百姓修车》(图3,力群1945年作)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得到了很大发展,表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新人新事及带有宣传性的作品成为创作的主流。如表现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丰衣足食图》(图4,力群1949年作),表现西藏和平解放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图5,牛文、李少言1952年作),表现农民劳动情景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图6,李桦1963年作)等等,举不胜举。 “”期间,版画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表现知青上山下乡的《高原迎新》(图7,石虎1969年作),歌颂国际主义战士的《白求恩》(图8,李福来1973年作)等等。 《讲话》精神对版画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它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社会进步的趋势。 新年画与宣传画 《讲话》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新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时的解放区里就已风行,如表现群众学文化运动的《随时随地学文化》(图9,韩茂堂、张树德1944年作),表现农村生活的《丰收》(图10,聂云挺1945年作)等。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了经亲自修改的第一号文件《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要求把开展新年画工作作为“文教宣传工作中重要任务之一……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众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指示》发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美术机构的重视和积极响应,由此所形成的新年画运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讲话》及《指示》的精神均成了画家的创作动力和目标,特别是参与创作的画家几乎都是当时国内的专业美术家及一流的美术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如表现各族人民团结在周围的新年画《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图11,叶浅予1952年作),表现全国英模大会盛况的新年画《劳模会上的好姊妹》(图12,俞微波1957年作),表现在校学生边劳动边学习,即勤工俭学的新年画《半工半读》(图13,刘旦宅1960年作)等等。 “”时期,一些新创作的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新年画和宣传画,是为了迎合形势的需要。如表现革命样板戏深入人心的新年画《演革命戏做革命人》(图14,李中文1975年作),表现画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宣传画《斗争生活出艺术,劳动人民是主人》(图15,王维新、王利国1973年作),表现社会新生事物的《农奴女儿上大学》(图16,潘世勋1975年作)等。 新年画与宣传画的创作,一直与的指示及《讲话》的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以视觉图解的形式建构了时代的美术基础,特别是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美术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画 《讲话》指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1949年4月开始,对中国画改造的一系列来自美术界高层领导的文章纷纷在各大报刊媒体发表。如1949年4月22日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发表了蔡若虹的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指4月,由北京80多位国画家的近200件作品组成的新国画展览会在中山公园举行。这次展览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因为它标志着那供给有闲阶级玩赏的封建艺术的国画,已经开始变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艺术”),4月25日,江丰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国画改造第一步》的文章,说明国画改造运动是与延安以来的文艺方针相一致的。 中国画之人物画可谓陡然崛起。现代水墨人物画开拓者蒋兆和原本画西画,即从传统造型之人物结构入手,以水墨人物画技法进行创作。当时学西画的方增先、周昌谷,以及以速写、年画等技法擅长的黄胄、叶浅予、李琦等也以人物画进行创作,开了近千年中国画史前无古人之新篇章。如表现人民首次参加普选的《一辈子第一回》(图17,杨之光1954年作),表现农村青年劳动与爱情生活的《约会》(图18,黄胄1953年作),表现在和平的环境里,老人和儿童文娱生活的《第一回胜利》(图19,程十发1956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花鸟画除齐白石、陈之佛等的写意或工笔外,也努力选择生活或革命的题材。如表现人们热爱和平,以谐音传情的《和平》(图20,齐白石1950年作),表现革命圣地井冈山上杜鹃红的《东风朱霞》(图21,郭怡1962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山水画画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自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作品都体现出高昂、健康和催人向上的激情,显示出新时代的特色。如描绘故居的《韶山》(图22,傅抱石1962年作),有些山水画则借用诗词句意而创作的,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图23,傅抱石1965年作)等等。 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国画改造对中国画本身的视野拓宽具有积极意义。 油画与历史画 《讲话》“引言”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身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油画创作的主力队伍有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林风眠、董希文、周令钊、罗工柳等人,当时创作题材的主流为肖像、风景和静物等,而随着解放军部队中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油画,其主体均为解放战争、工农兵等革命历史,受到了油画家们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油画家进行革命题材的历史画的创作,其中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曾先后四次组织画家进行历史画的创作。从作品中可看到创作者多是历史画中的亲身参加者,他们将《讲话》精神真正化作自己行动的指南。当然,对于历史画的创作,最注重的就是历史的真实,用绘画的语言去再现历史。如再现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图24,董希文1953年作),表现青年学生闹革命的《》(图25,周令钊1951年作),表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解放南京》(图26,杨建侯1956年作),表现群众学文化的《给奶奶读书》(图27,吴作人1958年作),表现广大青年支援农业建设的《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图28,葛维墨1958年作)等等。 这些油画作品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人的革命激情,以生动的画技及形神兼备的形象描绘,给人以感动和力量,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作为发展我国革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至今70年了,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美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绚丽局面。我们的美术作品始终与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和事件相关联。如表现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新年画《五讲四美开新花》(图29,何永坤1981年作),表现香港回归祖国的新年画《香江竞舟图》(图30,廖开明1997年作),表现将“非典”疫情坚决控制,全国人民共同抗击“非典”的宣传画《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图31,国家邮政局2003年设计),表现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图32,北京奥委会授权2008年设计选定)等等,举不胜举。 美术家们不论用何种技法从事创作,都以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现,今天仍令人神往。这些作品渗透着《讲话》的精髓,并具有了文献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被称作“红色经典”,在屡次的拍卖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些美术佳作是永恒的历史记忆。(责编:李禹默) 中国美术史论文:浅谈艺术创作的方法与中国美术史的关系 [摘要]我的艺术创作方法,我的思维,我的人生正在迎接历史性的转变。随着顺利考上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我的艺术生涯即将展开里程碑式的转变。随着更高的艺术殿堂的洗礼,把我本科阶段的单纯无知和稚嫩洗涤荡尽。反思总结我在之前的艺术创作,更多是纯粹的课堂习作、对前人的临摹和基础技法的练习。 [关键词]艺术创作 中国美术史 创作上少之又少,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尚未进行探索,就连毕业创作也是偶发的一念冲动和被动地进行加工,之后就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形成艺术创作的持续。历经一年的社会工作经历,再次回到艺术的怀抱,仿佛阔别已久,初次执笔,犹如年幼时咿呀画图,思绪万千。既然再次走上这条道路,我就要毅然地走下去,并且要有实质性的收获。 咋一谈到艺术的创作,感觉无从下手。再不能返回本科时期的盲目绘画中去,要想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要结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自己现有的作画手段,探讨新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之前的我,太多重视绘画基础,轻视了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病。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绘画的技法,这和画匠、木匠、石匠等技师没有什么区别。那些真正有才能的艺术家,有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能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才能真正地创造出艺术的价值。就像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90年代张小刚的《大家庭》等等。细细揣摩他们这些成功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无一不是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自己的创作上结合当时艺术的发展对旧的艺术创作方法进行改造,最后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阐释。这其中就介入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中国艺术史上下文的关系。 作为一个“80后”,我应当怎么去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来说,经历了“伤痕美术”“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85新潮”“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观念艺术”“艳俗艺术”等等艺术观念,我应该走像罗中立、何多苓等等他们的乡土艺术?像80年代的一些艺术家搞抽象?还是去疯疯癫癫玩行为艺术?亦或是跟风中国当代艺术领军的诸如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等当代艺术F4的艺术道路模板? 我想,这些都不属于我应该去走的道路。我没有生活在乡土艺术家们所处的年代,没有插过队,去乡村体验那种艰苦的岁月,不可能创作出《父亲》《春风已经苏醒》《西藏组画》那样的作品;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岁月,体验不到“”结束后带来的那种欢欣鼓舞,还有失意落寞和精神缺失的情绪,不可能创作出《1968年×月×日雪》《春》《大家庭》那样的作品;也没有亲身接触过“85新潮”,怎么会勇敢、真诚地用相应的视觉图式来唤起社会的感奋。 作为一个四川美术学院到重庆大学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我是否应该转向“图式化”的创作方法,“卡通式”的画面表征,“肤浅性”的无聊心理这种新风格呢。身边的人都说,中国社会的创作风格正在发生转变,“卡通一代”势必雄起,你也走这条路子吧。 我观察了一些和我相同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同龄人,他们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不完全像书面上对“80后”描述那样,80年代出生的人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性格,也不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差异,他们所持的艺术观是多元化的,进行创作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如沈桦、黄淋是两位出生在70年代的艺术家,但他们不同于朱其等人对70年代人以青春残酷、卡通等的定位,而是将自己的视角转向社会,展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都关注社会矛盾;有些人走向抽象与观念,何桂彦在2006年策划了“无中生有,超越抽象”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绘画正在不断扩大自己在川美的影响力,为我们展示了“70、80后”一些艺术家的另一种创作状态;有些人则跟风“卡通一族”,“卡通”一时间成为“过街之鼠”。 我要怎样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要有一个怎样的方法呢? 首先,我要尽可能地忠实自己,做能够真实表达自己感觉的作品。我会避免让自己产生8:“我要做一件让世人惊讶的作品”。之前我做作品,脑子里总想着一鸣惊人、惊世骇俗,或者是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动机肯定是值得质疑的。“忠实自己”是忠实自己加以反思过的某种真实,是从独立意识中出来的某种需要去试探的真实,这时候的自己也许成为了需要去判断的对象。“忠实自己”意味着一种关系的建立,是作品与“问题中的自己”的关系建立。为什么我们要在作品背后做如此长期的思考,就是要在常见的忠实中去寻访出“问题中的自己”来。这个寻访的过程,有时我把它视为自我批判的过程。我要贴近自身,表达自我的生活,无论是积极的还是颓废的,且不计较,这应该是我创作的主要题材。 其次,艺术是件独立的事,能够得到的只是内心的共鸣,因此我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艺术家的独立是艺术独立的前提。现实中,也许有许许多多能够引起内心共鸣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为何会让我最感动,我要用一个独立的思维去记忆并转化。然而,共鸣断然不是“瞎碰”碰出来的,“瞎碰”出来的共鸣断不能长久。都说与我们相关的,可以说更多的是物质而非精神,而这些又要依靠自己的父母、亲人的支援,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是无法独立的。但是在此又有必要指出,这并不能说明我们“80后”就是堕落的。现在人生对于我们而言仅仅是开始,而在现代的生存压力之下,我们不关乎时代深刻的命题,找活命的东西,难道这是不能理解的吗?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就更应该独立。我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只有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具有某种担当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规范也有着别样的要求,看待现实的眼光也是独特的、锐利的。 再次,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许多人都评论我们这一代承担不了这个时代的变革命题,不会指望我们会像80年代的年轻人那样激烈地燃烧起理想的火焰,去预示、发现、再现着社会的问题。但是我们更现实,更现实地流露出了在这个即将属于我们时代的社会“自我”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发现“问题”。我要勇敢地阐述社会极端腐败的现象,或是人心的丑恶,或是社会的各种风气,或是其他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作品去说明问题,给现代人一个启示。 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应该说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行为举止、思想状况总能得到社会的关注,毕竟“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毋庸置疑,年轻人总为未来代言。我就要以我们这种年轻人的态度、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去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回馈这个时代。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作用 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在1982年党和国家为了坚决反对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规定:“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至此,素质教育模式开始在中小学实行。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6年4月10日颁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模式逐渐影响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民整体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模式所提出的,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中国美术史也能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教育素材和资源。 一、中国美术史是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作为一个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是自身所要具备基本知识素养之一。试想之,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谈何热爱国家,谈何建设国家?而这些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无不打上了美术的烙印。远古时期的石器工具、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工艺、秦砖汉瓦、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唐三彩、宋元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古人们创造出的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供我们当代人欣赏的一道文化大餐,也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发展提供着信息。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所谓情操指的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而美术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情感性,人们利用美术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人的情操属于人的情感中特殊的一类,如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等)、美感(对美的感受、欣赏与追求等)、理智感(与满足认知和解决问题相联系的情感)。情操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等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情操产生的过程。通过美术,人们的情操不断的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时,美术又是集历史学、文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美术创造必须要有生活基础,所以,在我国历史中出现的和美术相关的文物及文献都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有着历史研究价值,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中国美术史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体现出的一种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合。 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光辉的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中国画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影响到了19世纪欧洲的现代设计艺术,再如以中国园林艺术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深刻影响着东亚各国的园林及城市规划建设,这些影响也表明了中国美术不仅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三、学习中国美术史能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它与知识掌握程度的结合形成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全面反映了个人所拥有的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层次、有序列的整体知识信息系统。而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科学的审美教育能使我们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和方法论,站在历史的角度和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学习中国美术史不仅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理解到,学习中国美术史是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窗口,增强民族自豪感,丰富知识结构有巨大的帮助。在高校中除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开设中国美术史的欣赏和学习,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充满着新的活力,将会对我国素质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史论文: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海粟 美术教育 美学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这正表现了他所坚持“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 刘海粟的绘画注重个性发挥,无论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他特有的性格。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是自己走自己要走的路,自己抒发自己要抒发的情感”。他的作品是由自然、生活所激发,真切而实在的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白,体现了时代、民族特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刘海粟特别强调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突出艺术家的个性。1982年10月,他和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谈话时说:“黄山有永恒的美,但她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使我永远画不尽,要知道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每上一次黄山,就是跟大自然较量一次,也跟自己较量。我画黄山,每次都有那么一点新意。”因此,“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和“主观表现和个性发展”并重是刘海粟所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认为表现就是艺术家强烈的渴望用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和人格。 三、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刘海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现代绘画美学体系,其精髓就是情感、个性和主观表现说。他发表了许多论著和译著,如《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梵高》、《高更》、《欧游随笔》等一系列著作中,渗透着他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可以说,中国美术表现主义体系及其理论的进一步确立是由他开始的。刘海粟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史论家,是中国近代美术史论的先驱之一。他对艺术史见解独到,认为“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刘海粟的观点洒脱,对艺术的抒发强调创新,从统摄艺术史趋势入手,敏锐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刘海粟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回顾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使我们从他积极进取和实践创新精神中重新找到创作的动力,我们不会忘记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和为祖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主要在悠久的中国美术史学传统之外,简要介绍了海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古代绘画史方面的成就,他们从异域的角度开辟了新的治学道路,尤其集中在几位有典型代表性的学者作品上。如高居翰和苏,立文,从早期汉学研究的格局逐渐分化出来。凭借扎实而有份量的著作使中国画学的独立性得以彰显,他们的方法既有考证严格的优点,又具备方法论的自觉,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外研究中国画学的学术群体。 关键词:中国绘画 形式风格 外部因素 从国人眼光来看。中国美术(古代美术)的文献资料已蔚为大观,即便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学院建制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发展业已多年,这一基本事实构筑了中国美术史学的初步框架,至少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画作风格研究、画家生平介绍等几个方面从现代分科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而富有成效的搜集整理,而且更在日益发展的图像学研究上从形式分析角度吸收了当今海外学者的新进方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新月异的中国美术研究不再停留在搜集材料的初步方法上,以往“中国”这一词汇只是地理文化范畴上的对象,即研究的对象必须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作品、礼器艺术、建筑雕刻等类别,而现今研究者则涵括进了本土之外凡有志于中国文化且浸润其中经年有日的海外群体,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重视。如果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此现象毫不加以关注的话,无异于抱着本土的研究目光固步自封。本文就拟从中国美术史学中传统绘画的角度谈谈海外近几十年来中国美术研究的一些概况和突出的表现,以期得到一点启示。 绘画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取得的尊贵地位与传统文人观念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自有画史记载的作者始,就已经纳入了一个延续有脉的承传系统。海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把眼光和精力从对青铜礼器的研究转到了对绘画的极度关注上,从而把中国画这个概念在文化内涵的界定上与西画作为两个独立发展的范畴来加以观照,由此构成了一个中国本土传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稳定性。中国绘画在历史文化中的脉络和中国文人在特殊历史现象中的精神展现就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所着重处理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他们在具体接触画家作品时,不会仅仅论述风格形式上的特点,在展开与前代作品关系的阐释基础上会引入画家当时文化社会史的面貌,甚至是画家和赞助人之间的关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就是这一研究潮流中一位杰出的专家,应该说他的名字对于国内同行研究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高居翰研究中国晚期绘画史的三本巨著《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中文译本已经出版,其中对元代和明代绘画着力甚深,而山水画又成为高氏所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他审慎而又精彩地阐述了那一历史阶段的画家之间无与伦比的关联性和画史上的复杂性,尤其是《气势撼人》一书由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讲稿结集而成,主要讲述17世纪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董其昌在晚明画史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重新给予了定位和介绍,还从新的角度驳斥了以往画史中对一些职业画家的习惯性偏见所造成的盲目判断。可以看出,高居翰除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史极为熟稔之外,本身在价值意义系统和“方法论”方面保持着高度的自省态度,从不人云亦云,没有从传统认知的角度和简单的视点去看待历史上的创作者,而是从相关语境尽力挖掘创作者在面对庞大传统遗产时所采取的回应方法和选择上的困境,同时涉及到对他们作品的品评和分析。 高居翰教授在美国研究中国画学史领域应属第三代学者,就像有的论者指出第一代研究中国美术的学者应属于汉学家,言下之意指的是早期欧洲影响下的凡属“中国学”研究范畴的专家行业,包括像语言、文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那个时候美术学还没有从“汉学”领域中独立出来:第二代学者则是二战后具有影响的对美术史学科独立性有相当自觉的研究者,像罗樾(Max Loehr)等,他不仅懂中文,而且对中国艺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加上吸收了德国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的图像学成果,即对作品形式风格的演变持有自足说的论点,好像不太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罗樾在此基础上针对青铜器纹样的研究发表了很具影响的论文。高居翰就是罗樾的学生,但是他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对待艺术史的写作,而是在广泛参询画家对于社会历史的反映。把当时创作者和地域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做出了既宏观又带有很精微特质的画家个人情绪对于画作影响的论说方法。 海外学者凭籍着他们的语言写作优势和很好的研究环境(比如很多国宝级书画藏于海外博物馆)提出了一些国内学者所不易看到的问题,加上他们不忽视对文献资料的细密考证,也研读了很多先辈学者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声势的海外中国美术学研究群体。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可能都有涉及,论述中多有挂一漏万的嫌疑,像很多这方面有特色的专家,比如美国的李铸晋、方闻、包华石,班宗华等,所治领域和观察角度多有不同,像包华石近来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来看,他侧重于在相对政治文化环境下,海外中国美术史学领域存在的一些偏见和“盲视”,甚至是权力关系下存在的文化歧见和“误读”,其重点并不在于分析某个画家作品的精妙(就像很多论著那样),而在于受到西方学术大环境影响下新的研究角度的阐发,不着力于通史和断代史的长篇论说,构成了当前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的新趋势,同时也冲击了固有的“学科”边界概念。 方闻作为普林斯顿大学荣退教授,长年来对中国传统画史的研究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东部学派”,近几年方闻也调整了自己的方法构架,以回应各种新出现的问题。由是想来。这一“内”一“外”之别只是相对和方便的命名,并无绝对界定的必要,任何画史对画家和作品的研究都要有“内外”的兼济才行。实际上,中国传统画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并不与这种方式矛盾,只不过比较零散和不系统,不像西方学科那样分门别类而极具理性法式,它们之间相互还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而体察自己的不足,不然的话,别人说的老拿西方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把“中国”仅仅当成了材料和解析的范本,才是我们在学习海外学者成果时应该引起反省的地方。 中国美术史论文:案例型教学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型教学;中国美术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学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专业理论的主干课程。而在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史作为高校艺术学子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教育课,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潜能性和前瞻性,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充分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技能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他的这一理论更是精辟地阐明了美术理论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美术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美术史论和相关人文知识教学。但是,长期以来,美术史论课程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地位,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这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美术史论教学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是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认为不学美术理论同样可以画好画。这种现象也是现今美术教学的现实且严峻的话题。为什么美术专业理论课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多年来,我们的美术理论教学基本都在套用一种相同的模式,即教师在授课时对美术理论讲授较多,对艺术作品分析不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也是人云亦云的状态,并且学生也容易忘记所学的美术史论知识。有些教师习惯于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的历史,以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讲授的重点。这种方式,可以将美术发展演变过程讲得很详细,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这样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只适用于一般常识的欣赏课,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艺术认识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必然形成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轻视和学与不学都无关重要的心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热情以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二、案例型教学的构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强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进而发挥其潜力。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和教师及时沟通,同学互相学习,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从实验中获得知识” 在美术史论教学中,如果加强艺术作品的鉴赏,用直观的艺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师生处于一种急于交谈的良好教学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播知识,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改革美术史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因为这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科学事实和概念, “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做”、“要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将实验放在十分基础和重要的位置上。 三、“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 (一)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 “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所谓基础性,是指授课时要讲述美术本体所包含的绘画、书法、工艺、雕刻等等,但又非只是客观地介绍材料,而是史论结合,以论带史,使趋于感性的视觉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这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直观性是指讲课时尽量展示可视形象。大量的视觉形象展示,使授课内容生动、直观,使学生在尽情领略中国古代美术杰作的同时,掌握中国古代美术发生、发展及美术本体的特殊规律,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美术杰作和杰出美术家的崇高感情。 (二)传统教学与新成果的融合 传统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试论教学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案例型”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吸收和利用最新考古资料和美术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授课过程中,注意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启发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点和热点加以重点提示,并对观点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扼要的比较,提出教师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传统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相融合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以书本为中心,很少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案例型”教学在这里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当中。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讨论和实地参观考察等为辅进行教学。其中将课堂讨论作为关注的重点,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的纽带,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参观考察的教学方式突破以往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案例型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案例型”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其中,提高学生对视觉艺术作品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许江在呐喊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八五”85中国美术学院校庆 依旧波光潋滟的西湖,晴方正好的南山路217号,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它的85岁华诞。本次校庆特别安排了“八五” 85,展览作为最主要的内容。而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的展览宗旨更是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开幕式上,身为艺术家和美院院长的许江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在场的每一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讲话与其说是讲话毋宁说是呼号。多年来多次我看到许江先生的讲话总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这一次,我特别深切感受到许江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院长,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在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勃兴在鼓呼和呐喊。 校庆期间,我同众媒体同仁采访了许江先生,他依旧是激情四溢给我们回顾了那段激情的岁月无数的故事...... 许江院长围绕 1985年那个难忘的岁月回顾了学院85年的发展历史、结合展览的内容阐述了学院的精神。他说,屏幕上放映的短片,由85年前真实的影像剪辑而成,我们在此重温历史,重温激情,感受三十年来生命与校园的巨大变迁。历史的浓缩总是在用某些“不变”或者是“骤变”的因素,令我们怦然心动,仿佛一下子面对家园。 这次展览的策划和实施主体是70、8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去年夏天就提出以1985年作为岁月考古的平台,采集85位亲历者的人生片段,改校庆的典礼为学术的追问。他们冒着酷暑去捕捉历史兴怀的可能的现场。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将历史还给岁月。让亲历者在现场说话,抚今追昔,去钩沉那段曾经经历的岁月,重叙那段岁月于上下文之前涌动的意涵,以此来彰显我们学校85年来的学脉精神。年青一代对整个展览的创意和他们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忍、所兴怀的记忆、所秉持的求真的理想,是这个展览的亮点之一 “85”是一个横轴,让我们重返那些难忘的现场。在那些坐标式的往事当中,回溯大时代变革的踪迹,揣想历史的发生及其可能性。85位受访者则是一条竖轴,每个人的记述都与“85”的往事相对照,每一个书桌里面都存有那个时代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的工具箱。这横轴和竖轴结成一个“十字”,成为我们回望岁月的生动的、纠结的十字坐标。我们每个人将在这个坐标里、这次展览中,找到中国变革时代的精神地图,找到学院能历85年不衰的学术脉络。 许江先生还说,在众多的亲历者的记忆中,那段岁月有两个突出的征候是之前甚至之后的很多年代所不具备的:一个是开放。打开国门,打开历史之门,众多久违的东西蓦然出现,尤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前卫艺术的变革浪潮,及其蕴藏着的新学思想,走马灯似地影响着中国的学院,仅仅1985年就有美国史学教授维罗斯柯的持续十六讲的讲座,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及其展览与学术活动,万曼壁挂艺术初来学院掀起跨媒介的艺术运动;与此同时,以学报为核心的编译者们正加快阅读与译著一系列揭开形式思考和艺术诘问的西方名著。另一个突出的状态就是解禁。学院的开放可谓步步为营,但每一步都以某种思想和学术的解禁方式突破出来。正是这种解禁深深地诱发着一代青年的叛逆者和趋新的风向,也诱发着那种源自民间、源自底层的自我解放的力量,具体地、持续地给予每个创造个体以变革驱动的活力。虽然那个时代的开放程度远不如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但解禁仿佛是向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无边大地不断地开拓,时代的思想者们仿佛垦荒者一般被赋予那个时代特有的顽强而丰沛的实验激情。所以,“八五”往事中记忆犹新的有关于油画系创业创作的论辩,学院中青年创作组的展览,关于素描教学、新水墨画教学的论争与探索,同时还有燎原全国的关于艺术形式的自觉与讨论,清理人文热情的观念端倪,各种后来被称为“八五新潮”的新艺术大爆发。 在谈到当年的八五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时许江院长说:历史还在继续“八五·85”的意义正在于让八五精神,让美院85年持续的精神,重新和不断地活在校园,让美院的历史活化为一个未竞的事业整体,让参加“八五·85”学术活动的青年艺术家们涵融其中,代代传承,梳理振兴,发扬光大。 讲到美院悠久的历史包袱和传承的关系时他说,1660年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慨然写道:“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我们今天也站在历史长河的一个点上,向另一个年代怀想致意,内心必然感慨而系之,此所以兴怀。但我们不悲观,而是努力将曾经的生命能量存留在那里,让将来的兴怀者,“有感于斯文”,有感于代代传承的时代精神。 许江院长还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这次展览的对“八五”85概念的意义。我们选取了在美院发展历史上85为重要的人物,其中有艺术家、教授等,他们在85时期都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作用,展场将85个人的故事制成道具箱,将构成一场贯穿85个 年头的影像戏剧:“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第一场是“论争”,重现构建当年的毕业答辩现场。在第二场“突围”则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系列讲座、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搭建起美院的地标性事件,唤起1985年美院人的集体记忆。第三场“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呈现了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在扭结中的有关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事件、潮流和论争,涵括了“艺术运动社”、“新兴木刻运动”、“倪贻德:从创造社到决澜社”与“艾青:革命文艺领袖”、“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 史画”、“浙派人物画”、“人间思想”八个部分。第四场“新潮”,重点聚焦于对“’85新潮”的追忆,由“’85新空间·池社”、“谷文达”、“红色幽 默”、“厦门达达”、“北方艺术群体”、“三步画室”、“部落部落”、“最后的画展”、“新学院派”这九个内容的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采访结束时,许江院长意犹未尽,向大家谈起了许多往事,一些源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与许院长谈到了各自的状况的人生目标。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艺术史研究出现了新趋势,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艺术进行反思,在方法论上对传统的实证性艺术史理论进行批判。这些反思和批判从外在的视角审视艺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艺术史的研究思路,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的著作《艺术史的终结: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产生的。论说艺术史的终结未免偏激,但是艺术史学科的确处在一种危机中。《艺术杂志》1982年冬季号正式提出了艺术史“学科的危机”这一主题。奥立可·格莱巴的《论艺术史的普遍性》也发表于同期《艺术杂志》上。格莱巴指出:“当下艺术史家的工作,即是去发现各国或各民族文化的某种(不同的)视觉语言之含义。”11 发现各国或各民族视觉语言的含义,体现出了一种在方法论上对艺术“普适性”的认识,艺术史的这种“普适性”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学者们普遍警醒这种“普适性”。芝加哥艺术学院埃尔金斯在《为什么不可能写出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中表述的很明确:“不管多元文化的美术史如何做出无懈可击的努力,所有撰写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的尝试均导致为西方的目的服务的西方化的叙述。”12 他的《西方美术史学的中国山水画》一书就极力避免这种“普适性”,转而寻求新的突破。方闻对此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他在接受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谢伯轲的访谈时谈到:“在我看来,不同的视觉语言各有其不同的族群文化意义,为获得一个可观照不同艺术史的公共视野,我们需一套共同、适时的现代分析和诠释工具。这些工具或许最初发展于西方艺术史,但也应借由研究非西方视觉作品所获得的洞识,加以修正和扩充。” 历史主义的强大力量使得艺术史家在黑格尔时代精神的启发下,确信艺术提供各种手段使人类精神以某种特有的历史化方式显现出来,历史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在这种历史主义的引导下,19世纪和20世纪初许多文化史家和艺术史家便认为,一切艺术风格均是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任何风格的创造、发展及其演变都是时代精神变迁的一种现象。当代社会艺术史家因此提出“艺术本身是历史吗”这样的命题,主张艺术史研究应进行从对风格史的关注向“片段历史”,或“微观历史”的研究转变。高居翰在2005年的《亚洲艺术档案》上发表了《中国绘画“历史”与“后历史”的一些思考》一文,其中反思了中国绘画史没有像西方绘画史一样建立起一门坚实、详尽的历史学。他借用西方后现代历史理论来研究元明清绘画,用“后历史”这个带有浓厚指向意义的词语处理中国艺术史。高居翰的这种处理方式割裂了中国绘画的完整历史,既忽略了中国艺术史中固有的师资传授系统,也没有遵循西方历史主义的研究现实。 面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科危机,方闻首先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回应。他在《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一文中持有艺术史普遍性观念,并确信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表现方式的独一无二性。随后,方闻在文中从传统中国谱系的艺术史学和中国画中再现与超越再现的风格历史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方闻写道:“倘如问,中国或者日本绘画哪些方面的研究可为现代艺术史学提供理论基础?答案必然要看不同的视觉语言及其独特含义的历史性描述。”13 海外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和机械地借鉴之后,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的精神特质,它开启了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也对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思想资源。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应该为全球的学术合作提供一个契机和可操作的平台,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区域性和多元化的历史。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中的原始植物崇拜思维 摘 要:源于生产生活需要和精神向往两大要素,原始人类产生了对植物的崇拜,原始崇拜往往是原始艺术创作的现实驱动力,所以美术史上所呈现的植物艺术题材,通常牵系着原始人的心灵世界。本文将主要探讨原始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如何摆脱“自然属性”而趋向于艺术,探讨其在中国美术进程中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原始;美术;植物崇拜 人类自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一直不断进行,在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自然”无时不对人类的思想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而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产物的美术,势必会和“自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状况,许多客观的规律不能被原始人理解,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从而对原始美术创作产生崇拜驱动作用。这种原始思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被原始人所接受,以致于它不能完全的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隐退,从众多美术绘画作品、纹样中我们仍能看到它的影子。原始人的植物崇拜情结就是一例。 在江苏省连云港发现的将军崖岩画上刻画着以植物茎叶连缀的人面和天体星象图案,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这是较能体现原始人对植物有着特殊感情的一件作品。岩画中人面造型奇特,夹杂着某些星象的元素,画上的人面与植物茎叶相连,而且人面形似果实,显然是有意识创造出的人与植物合一的艺术形象,是祈祷获得植物的力量?还是他们认为人是由植物而生呢?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植物在原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先秦时就有一种司木之神,名曰‘句芒’,为古代的树神。‘夸父逐日’弃杖化为‘邓林’,就是桃林有灵的记载。”①中国的许多古汉字,也都与原始人的植物崇拜相关,如“氏族”中的“氏”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而与植物关联的“臬”字,则含“法则”的意思。“华夏文明是在植物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孳生发育的,华夏民族的称谓本身,就保存着原始植物崇拜文化的信息。华、花二字在殷代卜辞里是同一个形体,便是佳证。至于本象花蒂之形的帝字,其最初语义的蕴涵的意念,即是对植物的原始崇拜,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植物而言,开花结果,生生不息,花蒂是其根本。植物花蒂的这种带根本性的神异力量,很自然会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崇拜,进而成为自然界至尊神的化身。”②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中对被神化的植物,并不像其他对象崇拜多有祭祀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敬畏,禁忌折伤或砍伐崇拜物。《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禁止伐一切树木;季春之月, “毋伐桑拓”;孟夏之月,“毋伐大树”。③ 《搜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阳起建始殿,伐灌龙树而血出。又掘徙梨,根伤而血出。魏武恶之,遂寝疾,是月崩。”④这一描述给植物附加了人的机能, 进一步发展了崇敬心理。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出现也并非偶然。远古时期大地上多覆盖广阔的森林,植物生长茂盛,原始人的生活与它们息息相关。制作棍棒弓弩狩猎,采摘果实,用树藤结网捕鱼;采集树叶制成衣服;燃烧植物获取、保存火种,御寒取暖、防止野兽攻击、驱走黑暗和恐惧、烤熟食物,原始社会两大主要的生产方式——狩猎和采摘,以及原始人文明进化的重要元素——火,都需要通过植物来实现。可以说,植物是原始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人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一个以他为中心、以实践为媒介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会被打上人的印记,不仅自然界的高山原野、河流星空成了人的无机的躯体,而且经过劳动实践,人进一步产生了思想和观念。”⑤在生产生活中,原始人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自然物与人类自身进行对比并能判断出异同。原始社会外出狩猎和采摘是非常危险的,时常可能面临野兽致命的袭击和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相对脆弱而且寿命也很短,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且能够长寿成了一种最直接的愿望,于是植物此时起了必然的参照作用,树木的高大粗壮、长生不死都被原始人看作是一种神奇的现象;植物的枝干断了还可再生,原始人在同野兽的搏斗中和可能经常损失身体部位,“再生”也成了他们的渴求;原始人在狩猎追赶野兽很可能迷路,高大或者有特殊标志的树木植物就成了他们辨别方向的依据,由此产生信赖感;植物种子落地生根,强盛的繁殖能力也是原始人类所向往的;原始人类认为鸟和神是相通的,他们把鸟看成是神的使者, 而鸟栖息的植物这无疑会让他们觉和神有一定联系。可见,植物在原始人类的思维中是具有强大力量感的。一方面,在物质上他们必须接受植物的赠与、依赖植物生存;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他们羡慕植物并渴望获得植物的某些特殊能力。就如同人类的童年思维一样对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神奇事物生出一种又爱又怕的感情。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情感的困扰,力量感很快变成了原始人类强大的心理压力,原始人屈从于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植物崇拜。 植物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在美术史中经常出现,而崇拜思维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植物艺术形象内涵的变化上。他们通常会不自觉的以某些方式再现他所敬服的这种力量。在许多原始绘画艺术都有所体现,显示为祝愿对这种力量更强大,并能为己所用、为生产实践活动服务,带有实用功利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物中有的陶盆口沿部位装饰有稻谷禾苗纹样,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丰收的向往。有一块陶片上刻有植物形态,五片叶子茁壮舒展,表现了蓬勃生长的状态。”⑥原始先人绘制着这些装饰和纹样,也绘制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只是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原始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植物,那么原始美术中的植物形象也应会随之减少或消失。所以早期的植物形象艺术作品实用意义多于审美意义。“原始人类在有意识的利用物质材料表达主观目的、主观精神时,其美感与想像、思维、情感、动机交织在一起而创作出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具有多元意义。此时的创作和审美处在蒙胧混沌状态。”⑦ 人类度过漫长的蛮荒时代后,其美感意识得到发展和增强,审美活动逐渐独立和清晰起来植物崇拜思维也开始向“艺术阶段”过渡。此阶段的许多作品虽然仍含一些实用的指向意义,但都格外明朗的呈现出美感,而且还占主导地位。如汉代墓室画像石砖中常见的“扶桑树”,取材造型都隐去了原始功利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实用目的,仅作为一种吉祥物的象征,为祈求生命不朽和灵魂的安宁等。六朝时期崇尚清雅之风,主张复古,而此时植物纹样繁盛,卷草、忍冬等纹样流行,这些纹样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非常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创作过程中,人类对原始植物单纯的屈从崇拜淡化了,对植物形象美感的意识渐进成熟。此时原始的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开始发生演变。 现代社会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得到合理解释,原始人所敬畏的神秘力量成为普通现象,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所谓的心理压力不复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发展,植物形象开始具备独立的审美特征,成为一种艺术形象。在内外因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自然属性”完全蜕变了,一种对大于本身的力量的屈从演变成了一种对于自己熟悉并带深厚感情事物的欣赏。 结语:自此,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经由了从“自然”到“艺术”的上升过程,而且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等各类因素的影响,植物的艺术形象也完成了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过渡。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活动中人类的美感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美感意识源于对巨大力量的崇拜,随着这种力量减弱,植物的形式特征开始成为人类的审美重心。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摘要: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培训目标不明、内容方法较落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加强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等对策,为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新《课标》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提出一个大体框架,没有具体现实的内容,更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给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标》实施进展缓慢,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与新课程的推进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则以教师为本。体育教师素质如何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体育教师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渗透到体育学科中来,从而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与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因而在人事制度上对教师引人了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对竞聘不上的教师,实行严格分流甚至淘汰。因此,教师们要想立足于本职工作,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但从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来看,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形成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还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职业存在轻视与偏见,以致在抓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加之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体育教师参训的机会较其他学科教师少,致使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少,职业危机意识弱,没有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不够强烈,多数人满足于现状。 (二)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是由于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于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无力支付其他经费开支。学校也因义务教育不再收学费无力 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加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二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不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结果与体育教师的待遇、职称没有直接挂钩,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素质、自我完善的体系。“训与不训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在继续教育的监管上重形式、轻实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只在乎数字,如学历达标率、教师参训人数及次数等,很少顾及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参训时只要报上名交上钱,最终只要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参加培训是否真能学有所获或是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不重要了。 (三)培训目标不明,内容与方法较落后 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走出学历教育模式的窠臼,以拿学历文凭居多,其他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缺少多样性。一是培训内容不能紧贴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造成教师学到的东西用不上,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的尴尬局面,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对不同年龄、层次、岗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体育教师存在“一锅煮”现象,缺乏因材施教。三是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不能真正反映体育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发展的动态。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未被很好地利用,从而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赖于本省高等学校和各县市的教研室部门,培训师资大部分虽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也不乏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其长时间与农村体育教学实践脱离,对农村学校实际了解不够,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把握不准,知识陈旧,实践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难以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与体育教师培训对师资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于“科技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体质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作用。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要认清形势,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改变“一次教育,终身够用”的观念,树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要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继续教育的延续性和规范化。首先,完善继续教育法规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为继续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有组织、有监督、有评价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使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奖罚机制。为了能够广泛激起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对教师在职培训都尽可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如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绩效工资、评职称等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培训期间,还享受其他的津贴等奖励政策。同时,完善处罚机制,处罚机制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罚,形成处罚机制内部的统一性。最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经赀投入是民族地区农村继续教育良好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教师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可能取得各级党委和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从办公、业务经费中压缩其他开支,想办法挤一点,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质量的好坏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形式和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也是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关键。首 先,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部门在制订教育计划之前,应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现实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其次,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成人在培训中,希望一蹴而就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培训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理论性,他们希望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培训活动。为此,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是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二是着眼于体育教育发展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培训内容中,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充分认识师德教育对农村学校的重要性,把师德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培训之中,强化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继续教育单位除采用传统的专题讲授等教学方法外,还要多采用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方法,通过多环节双向互动教学,搞好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汁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素质是决定继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各培训院校一是要采取进修访学、实地考察、下中小学锻炼等多种途径,尽快提高现有师资的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完善学科结构,丰富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使之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更新教学手段。二是要加强与中小学校建立教研合作关系,使培训专家或教师经常走向基层教学一线,指导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研修,帮助解决农村学校现实的体育问题,以便使新理论、新方法尽早应用于教学实践。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浅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摭谈 论文摘要: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培训目标不明、内容方法较落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加强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等对策,为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新《课标》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提出一个大体框架,没有具体现实的内容,更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给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标》实施进展缓慢,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与新课程的推进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则以教师为本。体育教师素质如何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体育教师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渗透到体育学科中来,从而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与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因而在人事制度上对教师引人了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对竞聘不上的教师,实行严格分流甚至淘汰。因此,教师们要想立足于本职工作,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但从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来看,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形成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还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职业存在轻视与偏见,以致在抓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加之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体育教师参训的机会较其他学科教师少,致使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少,职业危机意识弱,没有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不够强烈,多数人满足于现状。 (二)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是由于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于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无力支付其他经费开支。学校也因义务教育不再收学费无力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加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二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不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结果与体育教师的待遇、职称没有直接挂钩,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素质、自我完善的体系。“训与不训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在继续教育的监管上重形式、轻实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只在乎数字,如学历达标率、教师参训人数及次数等,很少顾及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参训时只要报上名交上钱,最终只要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参加培训是否真能学有所获或是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不重要了。 (三)培训目标不明,内容与方法较落后 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走出学历教育模式的窠臼,以拿学历文凭居多,其他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缺少多样性。一是培训内容不能紧贴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造成教师学到的东西用不上,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的尴尬局面,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对不同年龄、层次、岗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体育教师存在“一锅煮”现象,缺乏因材施教。三是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不能真正反映体育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发展的动态。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未被很好地利用,从而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赖于本省高等学校和各县市的教研室部门,培训师资大部分虽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也不乏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其长时间与农村体育教学实践脱离,对农村学校实际了解不够,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把握不准,知识陈旧,实践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难以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与体育教师培训对师资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于“科技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体质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作用。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要认清形势,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改变“一次教育,终身够用”的观念,树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要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继续教育的延续性和规范化。首先,完善继续教育法规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为继续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有组织、有监督、有评价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使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奖罚机制。为了能够广泛激起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对教师在职培训都尽可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如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绩效工资、评职称等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培训期间,还享受其他的津贴等奖励政策。同时,完善处罚机制,处罚机制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罚,形成处罚机制内部的统一性。最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经赀投入是民族地区农村继续教育良好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教师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可能取得各级党委和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从办公、业务经费中压缩其他开支,想办法挤一点,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质量的好坏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形式和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也是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关键。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部门在制订教育计划之前,应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现实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其次,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成人在培训中,希望一蹴而就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培训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理论性,他们希望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培训活动。为此,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是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二是着眼于体育教育发展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培训内容中,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充分认识师德教育对农村学校的重要性,把师德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培训之中,强化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继续教育单位除采用传统的专题讲授等教学方法外,还要多采用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方法,通过多环节双向互动教学,搞好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汁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素质是决定继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各培训院校一是要采取进修访学、实地考察、下中小学锻炼等多种途径,尽快提高现有师资的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完善学科结构,丰富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使之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更新教学手段。二是要加强与中小学校建立教研合作关系,使培训专家或教师经常走向基层教学一线,指导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研修,帮助解决农村学校现实的体育问题,以便使新理论、新方法尽早应用于教学实践。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继续教育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实效。文章从教师进修学校这一平台出发,对教师培训从制度保障、培训内容与形式多元化、培训者队伍建设等进行实践与反思,引发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更多探讨与思考,从而促进培训更有实效,真正使教师在培训中提高素质和专业化程度。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实践;反思 “国之本在教育,教之本在教师”,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优劣。在当今终身学习化社会,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教师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有关专家认为,教师继续教育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要使教师体验到幸福,因此,在继续教育中我们必须不断研究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师需求,使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体,才能达到培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培训机构要创造条件,充分展示教师的才能、智慧,使教师在培训活动中不仅发展自己,欣赏自己,而且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改变“培训导向与教师意愿脱节;培训内容与教师需要脱节;培训初衷与培训效果脱节”的现状。本文立足于教师进修学校这样一个培训平台,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进行思考,寻找培训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改进培训策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实践思考一: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支撑点 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被视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师资培养上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化的发达国家,对于教师进修的关心甚至超过了教师的职前培养,多个国家政府都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文件等使教师的在职进修法律化、制度化。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逐渐加大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政府和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教师培训的管理措施越来越完善,课程教材建设也越来越到位,为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昆明市呈贡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呈贡新区中小学幼儿“园丁工程”实施意见》、《呈贡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呈贡县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所出台的意见、方案、管理办法中,均依据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教师队伍状况,提出培训的具体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培训管理。要求教师全员参与继续教育,进行年审管理、学分管理和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通报制,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建立教师培训信息库,教师培训档案规范收集另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曾列入县“十一五”规划,现列入教育局的“十二五”规划中,每年的培训有计划、实施要求,并列入教育局对中小学幼儿园的主要目标管理、常规管理考核中。以上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实践思考二、联系实际,转变理念,是提高培训效果的着力点 理念影响乃至决定着整个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成败,确立什么样的继续教育理念,对于教师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培训中必须确立“师本培训”的理念。师本培训的“本”,第一层含义:以教师为本,即在培训中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要求进修学校在培训中关注教师的境况,尽量不侵占教师的休息时间,考虑工学矛盾。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承认并重视教师个体所拥有的背景和经验,多些人文关怀。事实上的培训模式有一个弊端,就是仅仅把专家的经验作为培训的资源,忽略了教师不是零起点的实际。鼓励和吸收受训人员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包括确立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和组织培训过程等方面。 师本培训的“本”的第二层含义即是以中小学为培训基地,面向基层,下移培训阵地,深入学校、课堂,使培训之根深深植入中小学的教学沃土。对进修学校而言,要了解教师的需求,要送教下乡,要调查选课,要重视网络资源。探索建立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课程培训超市”,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等教师的特点、需求和问题,开发培训课程,由培训部门提供自上而下足够数量的培训菜单和切实可行的培训项目,然后发 每一位教师手中,对选择结果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 实施好这个“本”,关键是解决好培训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点。所谓结合点,就是进修学校的培训要“沉”下去,改变费劲口舌开讲座搞课展的旧范式,应落实在对课堂常规的准确诊断上。这种课有别于优质课评比或观摩,而是在原汁原味的普通教师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显现亮点、暴露缺点,培训者和受训者围绕着教学的全过程,在多边的互动中进行教学诊断,在平等对话中揭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呈现出教学真的本色。只有培训者真正沉到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和一线教师打成一片,做到水乳交融,培训就会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实践思考三:专兼结合、优化师资,是提高培训效果的突破点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高起点的高水平教育,对培训师资有很高的要求。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小集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师资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精干、多才、博学。培训者要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 :深厚的教育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教师教育的基础和经验;了解教师的工作、教学状况及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对教师培训工作有实践和研究,善于总结和反思;将培训实践与工作研究结合,既是培训者,也是研究者,更是指导者;组织、协调、交流能力,人际沟通技巧等。但结合现实来看,培训者的“跛腿”现象是进修学校所面临的一个尴尬问题,缺少那种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比较熟悉学科的“综合型”的培训者。云南省曾针对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过调研,调研发现: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们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进修学校还较少能独立完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且带有全局性的教育实验研究或教改项目;没有建立或开发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培训课程,公开出版的教育教学专著也不是很多,许多区县几近为零;培训者没有受过系统培训。要克服“跛腿”现象,打造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师资,仅靠大学培养是不可能的,靠基层学校输送也是不现实的,唯有在进修院校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主客体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为此,在教师进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教育者必受教育”,进修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培训者参与省、市、县、乡、校多层次的学习研究活动,从培训经费、时间上给予保障, 建立进修学校教师聘用、考核、进修培养、学术交流、蹲点深入课堂一线的实践、分配制度,从专业理论、现代教学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提高师训者的素质。 实践思考四:形式多样、研修结合,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制胜点 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有着较为广泛的理论基础,如终身教育理论、成人教师学习理论、教师个体知识论等。从教师学习的特点来看,正如吴卫东指出:教师的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基于情境的学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应,是在实践共同体背景中进行的,是过程反思的学习。为了鼓励教师的探索和创造,努力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必须灵活机动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基于实践,有效的培训形式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种:一是个体自主学习式。倡导阅读,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培训中有自主学习的课时要求,安排学员阅读有关教育教学专著,写学习体会,适时组织开展互动交流研讨。二是专家引领,对话研讨式。聘请特级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教学实践、对话交流,将理论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式。在校长、骨干教师等培训中适时组织到办学好的学校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理念与好的管理、教学方法。四是行动研究式。骨干教师培训的集体备课、磨课,新教师的磨课活动,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好的结合点,加速了教师成长的步伐。五是城乡互动,合作发展式。新教师培训采用“师带徒”,学校按进修学校培训计划要求为其安排指导教师,为指导教师颁发聘书,签订师徒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校本培训中强带弱,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城区教学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开展讲座、研讨交流,带动乡村教师发展。六是重心下移、送教上门式。具体采用现场研修、专家点拨等形式指导教师研读教材、开展有效教学,现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七是网络远程教育式。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 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 从基层学校开展的培训来看:第一,充分发挥呈贡大学城的资源优势,聘请大学专家教授开展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师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第二,请进来,依托名师、名校,组织“手拉手”活动,促进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发展。聘请特级教师现场研讨、指导解决问题,平时教师们深感困惑难于操作的许多教学实践问题迎刃而解。第三,走出去,内外联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活动。适时到办学有特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观摩学习。第四,培训活动与学校日常工作整合,紧紧围绕“教、学、研、训、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开展活动。第五,针对校点分散开展集中专题学习、多种竞赛和分片区教研活动。一所学校曾以“专家引领,有效解决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师寻找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分完小、学科教研组、中心教科室进行研讨,集思广益,从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再次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及困惑,邀请省、市教学专家到学校给予现场指导。教师的说课、做课、评课、理论提升、专题讲座等系列研修活动,从始至终得到了专家的有效指导。这一培训针对学校教学现实问题进行研修,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收效大、提高快,深受教师们欢迎。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进修学校应该在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一步城市化的办学规模、教学管理模式,继续以教师为本,努力服务于中小学幼儿园,从“教师需要”、“教师参与”切入,力求体现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以质量求生存,以学习求发展,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立交桥”,促进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对策 1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脱节 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实效性不强,其培训内容并没有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进去,导致培训的内容和实际需求相脱离。比如培训内容和农村地区的教学不相符;其教学内容和农村的实际教育不切合等等。 1.2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英语教师的学习兴趣不高 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大多是集中培训,教学方式也较单一,很难反映不同英语教师成长的需要,导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同时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大多以记忆性教学为主,使得受教者对教学的兴趣度不高,而且不适合成人的特点,导致很难将教师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1.3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继续教育在考核评估方面不严格,甚至存在走过场现场,使得继续教育出现形式化现象。缺乏操作性强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的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只重视学时总量,较忽视实际教学效果,而教师能在今后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才是继续教育的目的所在。 2改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有机融合,并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评估机制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和实践脱节问题,为此,首先必须对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关调查、走访,以不断增强继续教学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性。其次,继续教育机构和有关人员应多和基层学校进行联系,并深入到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去,切实了解学校和教师的英语实际教学需求。多和校长、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交流,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问题,着重听取农村地区一线教师的意见。最后,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找准原因和涉及到的有关理论等等,之后再根据分析的信息来确定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形式,确定参加培训的人选等。以免在继续教育中说空话,使受教育者失去学习的信心。此外,还需建立继续教育学习质量的考核评估机制,采用“宽进严出”方式,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不仅要对教师的出勤率进行考核,更注重教师学习的课堂表现、课堂发言、作业、以及教育实践等进行评估。同时全程跟踪,对参加继续教育的英语教师间进行综合评价,若达不到毕业要求一律不予毕业。 2.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室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也不高,且存在考试敷衍了事的情况,这些均反映出继续教育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吸引力不够,并没有考虑到中小学英语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格化且个性化的经验。所以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案例式、参与互动式、观摩研讨式、专题讲座式等等教学方法。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培训,让受训教师能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并积极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在和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中,不断反思自身已有的观念以及教学经验,从而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与经验,进而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提高和发展。 3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艰巨又重大的工程。我国目前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有机融合,并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评估机制,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为广大农村地区教师构筑教育交流的平台,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作者:李慧 单位:宿迁学院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思考 摘要: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中小学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高质量教学的关键,推动教师专业化教学的关键。通过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学,坚持以教师专业化教学为本,坚持在小学课堂上创建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课程。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近几年来,各个中小学一直在大力倡导教育体制改革的方针与政策,其中,课程改革是教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困难复杂的问题,也是一类比较系统的改革工程。针对中小学教育体制,各种类型的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思想体制等改革,都应该以课程改革为主,通过深化课程改革,逐步改变教育现状。 1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应该以素质教育作为基本目标,以创新教育作为基本灵魂,逐渐完成教育过程的课程改革方向,实现教师专业化教育。为了开展中小学体制教育改革,我国在中小学地区先后进行了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学历补偿教育工程、教材教法过关工程等,总而言之,我国进行这一系列工程的目的就是逐渐促进小学教师全面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路程上应该做出的一系列工作。从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现状来看,促进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也要逐渐引导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养成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应该逐渐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教材完备、结构合理充实的教育一体化课程。 2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体育教师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但是培训途径较为局限 根据专业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有大约86.7%的人有机会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技能,了解世界先进文化,并且非学历教育的课程改革培训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但是这些教师的培训途径却相对有限,而且距离全员培训的目标也相对较远。 2.2缺乏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意识 一些中小学教师仅仅把获得教师资格证作为目标,并且对继续教育的工程非常不重视,甚至一些教师也不理解继续教育的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普遍认为教师文凭到手了,可以进行教学活动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那也就没有什么必要继续进行教育,一些教师的这种想法反而大大影响了培养教师终身发展的学习意识,给教师带来了不好的社会风气。 2.3继续教育法规不健全,部分教师法规意识淡薄 在现代这个社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是特别清楚自己继续进行教育是权力还是义务,甚至不清楚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这些就是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法规不健全所导致的,导致现在中小学的教师法规意识淡薄,不能清除地认识到继续教育是老师帮助学生快速发展的关键。 2.4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紧张,并且分担不合理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比较紧张,这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不是特别乐观的一个原因,一些人不愿意承担继续教育费用,所以自己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或者是当地的政府承担的继续教育费用比较少,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继续教育经费的分担也不是特别合理,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将导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进行教育的现状不是特别乐观。 2.5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矛盾突出 一些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比较重,为了满足学校高额的体育教学任务量,教师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进一步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技能。学校的继续教育反而会让学校的体育教学变得没有秩序,变得杂乱无章,变得更加随意,再加上一些学校根本就不会制定一个标准的教师进修表,使得教师对于进修的事情也像学校一样没有计划,没有安排,反而会耽误了教师的进一步发展,让教师逐渐失去了进一步进修的机会,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2.6培训形式僵化,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实效性 我国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其教育内容根本就不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由于每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每个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情况也不同,所以,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地区、每个情况的不同来具体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同时,培训学校应该逐渐形成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使得这些培训课程真正对教师发挥作用,真正实现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培训机构尤其要针对教师本身所需要的文化内容不同来具体进行培训,提高培训课程的实效性与合理性,并且还要让培训工作更加贴合实际,避免培训内容的僵化与不合理性,必须避免培训内容的理论化。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培训机构应该注意根据每个地区老师的个性化不同,来具体进行教学。 2.7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相关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很大的虚化性,而且其考核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人都只是感觉在做一个形式,并且该继续教育的考核机制与教师的评定与升职没有很大的联系,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没有很大的关联,甚至一些继续教育还需要老师自己本身掏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针对继续教育的消极态度。 2.8培训师资队伍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 由于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比较完整的继续教育师资体库,这就往往导致我国的继续教育人员的能力不能达到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并且继续教育机构往往只是选择一些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进行教学实践经验的传授,并没有真正聘请一些专业的导师或者专家来进行指导或者传授经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培训目标无法尽快完成。 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3.1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育部如果想让教师进一步认真学习,就必须首先引导教师树立一个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了解继续教育的体制与相关法规,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培养其学习观念和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3.2保障继续教育的经费和时间 针对继续教育的经费问题,我国应该不断地加大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渠道来获取教育经费,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可以通过募集或者投资等方法。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保障继续教育的时间相对规范,制定确实可行的继续教育时间表,并不断督促教师认真贯彻和实行。 3.3不断开拓继续教育途径,形成多元模式 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一定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修,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或者远程教学等都是有效促进教职工继续教育的模式。 4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不断促进教师提升的一个有效策略,通过这一继续教育,有利于把握中小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改善教育体制,促进全面发展,创建一体化课程。 作者:许修红 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研究 一、受训者的个体特征 受训者特征指影响受训者学习效果的受训者个体特征。受训教师的培训态度、动机极大地影响着培训学习的效果。如果受训教师参加培训是抱着一种“既然让我去,那么去学学也没有什么坏处”心理,或是只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个证书或取得相应的学分,以便将来能因此获得晋升或技术职称的提高,而没有去思考学过之后如何把受训所学用来改进自身的工作行为的话,这样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即使某些受训教师主观上愿意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或知识准备,因而只能进行一知半解而非深度理解的学习,这同样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 (一)培训动机 培训动机指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受训者在培训学习活动中心理与行为情态。培训动机影响着受训者的培训积极性,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强度取决于受训者个体对于参加培训能够带来的结果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与意义的判断,以及自己取得这些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对受训教师而言,其个人需要是多元化的,但教师普遍珍视的一些需要有:提高教学成绩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得到奖励的需要;兴趣的需要。如果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结果能够满足上述需要,且受训者认为通过个体努力能够取得这些结果的话,受训者参加培训的动机就高。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也指出,成人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倾向。即对直接与工作或生活相关的主题感兴趣,当学习的主题与内容可应用于其工作或其他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时,他们才有学习的动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培训既没有严格的学员学习评价,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兴趣,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成绩,且在解决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上也无法提供操作性的建议,唯独参加培训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对教师还有一点直接利益,因为这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有关联。对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理想的需求调查中,平均60%的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然而这些教师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把培训作为一个满足自己专业发展需求的途径。这表明,许多培训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成人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如兴趣、成就需要等,而不是外部,如各种奖励措施等。因此,在培训无力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仅仅靠培训学分这项激励措施往往无法激起受训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受训教师是否取得学分往往与出勤率、作业完成与否等较为简单的量化指标有关,至于受训者学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则很少被理会。在这种培训目标价值较小,且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受训者缺乏学习动机的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专业知识准备 受训者的专业准备指受训教师在参加具体培训前已有的知识储备、技能方法掌握与情感价值观达成的状态。受训教师的专业准备情况与培训学习的效果是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各有不同,他们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方面存在差异。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对受训者的要求方面,除了要求他们具备适度的学习动机之外,还需要他们做好必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价值观的准备。对于那些准备适当的受训者,在同等的学习动机下,能够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教师专业准备的差异不仅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培训教学造成了困难,因为师训教师必须照顾到受训者的个别差异,而这在当前的许多培训活动中是很难做到的。为了使受训者在培训前做好相应的培训准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培训者会在受训教师名单基本确定了以后,在培训前告知学员应该做好哪些培训准备,譬如学员理论书籍阅读与思考,课堂教学案例的准备,一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自我培训工作的反思。 (三)学习风格特征 学习风格指受训教师对不同培训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学习方式与学员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习方式的倾向性与其经验和文化背景一致,那么此种培训往往有效,但未必对来自另外一种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学员有效。在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提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聆听讲座”的学习,另一种是“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偏好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受训教师喜欢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偏好“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的受训者喜欢亲自体验、实践方式。调查显示,有的学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得较好,有的学员则在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的较好。教师的学习方式归纳为活动家、沉思者、理论家和实用主义者四种类型。其一:活动家。受训者总是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活动而且不存在偏见。他们喜欢沉浸于直接的经验中;他们思想开放,对新事物不抱新的怀疑态度,这使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抱有热烈的欢迎态度;他们的宗旨是:任何事情都想试一下。他们趋向于先动手做,事后再考虑结果;总是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中心。其二:沉思者。沉思者擅长在冷僻平静的氛围中静思、善思。他们会详细而耐心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验和事情的数据资料,并尽量推迟作出最后结论的时间;他们的宗旨是小心瑾慎;他们在会议场合下,常常选择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倾听和记录他人的声音,结合其要点,构思出自我的观点;他们的行动是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别人和自己的观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三:教育家。教育家把教育现象加以梳理,并使其融合为复杂但更完善的理论。他们往往以垂直的、程序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通过运用哲学普遍联系的原理把似乎不相关的教育现象同化为教育理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不把事情搞得妥帖、统整为一个合理的体系就不罢休;他们擅长通过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即理性思维进行理论架构的创建。其四: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头脑中充满他们想要在实践中试行的新念头;他们喜欢践行与操作,遵照想法迅速而自信地行动起来;他们对反思、思考和商讨极不耐烦。具有上述极端表现的人可能很少,一个人的身上往往表现出以一种或两种类型的风格为主,同时综合了其他类型风格的情况。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活动,要了解他们对学习、教学方式的偏好或需求,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受训者的需要。 二、培训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设计指依据一定的理念,对本次师资培训方案及实施策略作具体的规划。当培训方案的规划注重受训者的主体参与,以对受训者培训需求的深度调查为基础,同时培训方案的内容与实施满足受训者的培训需求时,培训设计最能促进受训者的学习,提高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的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然而,自上世纪成人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建立起来以后,至今理论界对此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幅包含了成人学习知识基础的各种理论、原则和解释的拼图。”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假设将成人学习描述为这样的人。 1.成人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 他们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知道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有三点:第一,在师资培训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即培训者要从传统培训教学中的以“教”为主的角色,转移到围绕培训对象的“学”而给予引导和服务为主的角色上来。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培训者要避免单向讲授的培训方式,而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受训者投入到学习中。第三,教师培训的设计以受训教师真实需求为基础。 2.成人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学习来说是丰富的资源,即他们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的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学习特点对师资培训的启示在于:师资培训要充分利用成人带来的大量的个性化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作为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如何以受训者的某些经验作为培训教学的案例,用这样的案例进行培训,可以使培训更具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切感。在培训形式上,培训者可以采用学员间互动学习的方式,通过经验交流与分享、合作学习等促进受训者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3.成人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 成人的学习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而是需求什么学什么。学习需要既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教书育人岗位的必然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满足岗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国60%以上的教师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些能力中,教师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培训者应深入了解受训者的工作实际和培训需求,按照受训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培训者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设计培训。 4.成人以探讨问题为中心注重培训的实践应用倾向 成人的学习是任务导向的学习,当学习主题对成人具有直接价值时,成人学得最好。这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教师培训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学以致用。在设计师资培训的目标时,要注意考虑应用性的目标;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尽量与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相关,突出实用性;在培训模式上,应多采用“做中学”的实践性形式,让受训教师在体验中学习,把学习过程与应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重“讲”轻“学”,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的倾向;在培训学习结束后,受训者要督促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为其学以致用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5.成人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内在的诉求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成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是兴趣、成就需要和个人利益。他们的学习动机因对良好的学习情境的主动参与而获得发展与增长。这点对于师资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发现与识别受训教师内在的学习需求,然后设计相应的培训,培训设计要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体参与性。 (二)教师学习特性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作为成人,其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综上所述,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学习的具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学习是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学习 教师受训是以提高绩效为导向的。培训之前,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衡量参加学习的利弊所在,考虑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自己哪方面的问题。教师这种学习特点具体地反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实效的愿望,即一种十分执著的学以致用的追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以及适应组织、社会的要求而积累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及时地把所学到的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现实社会的生活以及实践活动当中去。因此,这一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 2.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 最好的学习环境是存在社会关系及工具的现实社会情境。学习来自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来自于与社会中其他更有经验的人的交流。由此可见,基于情境的学习强调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交流、观摩、模仿、操作以及反思改进等方式来进行。教师的学习就是基于情境的学习。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往往是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专家的引领以及个人的反思性实践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是:教师培训要给受训教师提供适当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加强受训教师间的交流,以及受训教师与培训者、专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受训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通过社会性的学习来提高。因此,在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其建立在一种共享的文化基础之上。 3.教师的学习是主体自我完善与践行的过程 教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简单模仿的学习。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量丰富的个性化经验,他们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任何教师培训如果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受训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学习特性对教师培训设计的启示是:培训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培训要注重在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让受训者参与研讨、模拟练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效果;培训形式应注重受训者间的合作学习与对话、交流;培训应充分调动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受训者是学习的主体,培训者应发挥帮助、促进、支持与引导等作用。 (三)有效的培训设计的原则 课题组通过对教师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外培训的特征如下:(1)培训教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2)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且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解决普遍存在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或具体的方法。(3)培训形式是与培训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场示范或实践,有探讨及相应的专家指导,有相辅的沟通渠道,有充分的时间在培训后及时讨论。(4)培训结束后,在本职岗位上尝试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培训专家愿意并能够提供后续指导或帮助。(5)培训是免费的,在教师工作较为宽松时进行且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本培训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在培训内容上应该关照全体教师均急欲了解的新思路或教法等;针对具体的专业、班级和问题开展个别化的培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分享工作中取得的关键经验;提高教师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2)在培训形式上,培训后有及时、充分的讨论;采用“研究课+专家点评”的方式;专家上门指导;领导得力且全程参与;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培训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教师有效培训设计的原则如下: 1.培训要重视主体的参与性 在规划培训方案前,培训者要充分调查、识别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要征求受训者对培训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规划培训方案实施中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让受训者参与到培训中来;无论在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要重视了解参训者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作出调整。课题调查表明,越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教师培训活动很少关注到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受训教师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长期以来形成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在此背景下,受训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强烈,视培训为负担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培训要重视实践性原则 培训内容应有助于启发或帮助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思路。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的实践性培训形式,通过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的观摩、模仿、练习与应用等,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培训的实际效果满意度不高。课题组曾对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的各类培训进行过调查:有61.9%的受训者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16.7%的受训者认为培训对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没有效果,持积极态度的仅占19.5%。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培训内容不实用。各类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方面普遍存在着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名目繁多,难于应付”等问题。 3.培训要遴选好优质的培训师资 受训教师期望在具体培训内容方面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来充当培训教师。我国一些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熟悉。不能较好地组织贴近培训对象实际的教学讨论;因为担心讨论“冷场”,在培训方式上往往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建立遴选优质培训师资的机制,按程序来挑选优秀的师资,这直接影响到培训的结果。 4.培训要安排适切时间与地点 受训教师期望校外培训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在职培训的时间不要完全安排在休息日,培训的地点不要离工作地点过远。校内的面向全体或部分教师的集中培训要安排在他们工作较为宽松的时候。在职培训往往安排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虽然大多数教师表示可以接受这种培训安排,但他们也反映这种时间安排占用了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个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主要缘由是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日要完成教学任务,休息日还要参加培训,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充分安排工作和调整心态,长久如此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参训压力也就自然出现。 三、培训环境分析 培训环境是培训活动所处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它包括物理、人文;教学、社区等。培训环境间接影响培训活动的质量。 (一)培训的教学、生活环境 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如大小适中的培训教室,强弱适中的光线,冷暖适中的教室温度,舒适的、易于移动的座椅,数量充足、易于移动的桌子,有茶点、休息的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可口的饭菜,舒适的住宿条件等,均会使教师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享受培训的过程,提高培训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度 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文件要求之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体制在我国正逐步形成。江苏省还提出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学分不低于继续教育学分的50%。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培训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这也使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和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1.培训师资的选用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校外培训中,教师学院和师范学院开展的教师培训占据主体。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从理想上来说,一个专任的教师培训者既应是教学人员、培训课程的开发人员,又应是培训的组织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和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人员,教师培训者应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给其提供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培训机构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从最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即使有些教师是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但由于过去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及促进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机制的缺陷,他们已越来越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跟不上教学实践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故他们作为培训教师越来越不自信。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改变培训教师的任用与培养体制,充实一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的教师、校长到专职和兼职的培训教师队伍中来,同时打破培训教师终身任用体制,找准培训与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2.培训课程的开发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能否贴近受训教师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能否为区域教育服务,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与内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陈旧、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实用、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不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课程与内容之所以能够存在,除了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外,还与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审定制度不够完善有关。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指出,国家规定课程设置方向,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确定学时、学分,科学地配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然而,实际课程的配置是否科学,具体的培训内容是否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则缺乏有效地的监控与审定机制。此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课程与内容的良莠不齐,从而影响到培训的实效性。 3.培训活动的运行 教师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运作程序及相应的落实措施。对任何培训机构来说,完善以下六个方面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一是培训方案制订的运行机制。培训方案一般包括背景说明、指导思想、培训目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保障条件、师训及受训教师情况分析。培训方案审批的一般流程是师训教师小组向教师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培训机构初审,然后交给专家指导小组指定,再然后是培训机构下达通知,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师训教师申请课程任教的运行机制。首先由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申请,任教申请报告应包括本人介绍、研究专长、相关内容研究现状、内容组织设想、受训教师分析报告和师训教师所在小组鉴定意见;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初审,分管领导核定;最后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核定。三是培训课程设置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培训机构向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提出申请,然后由培训专家指导小组初审,培训领导小组核定,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下达通知。四是培训课程考核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考核人员安排申请;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做出核定同意,及时考核要求;最后由培训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五是受训教师选择的运行机制。程序是:首先培训机构核定受训教师学习考勤情况,并对受训教师作出考核评定;最后,培训机构通过网络等途径将培训考核情况反馈给受训教师和其所在学校。 4.培训质量的评估 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估包括办学机构的办学与管理水平的评估,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的评估以及办班质量的评估。对教师培训质量的科学评估有助于我们了解实际的培训效果,反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造培训方法,使教师培训更好地促进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强调,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然而,许多培训机构很少对培训方案实施情况、师训教师任教情况等进行有效评估。据了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目前也只是对各区和市属中小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估,还没有组织对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评估。在教师培训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校本培训,其质量取决于校长的重视程度、校长领导与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由于各学校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校本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并健全多角度、全方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全面的教师培训评估机制。 (三)社会、教育大环境 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重要任务是使中小学教师具备胜任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与水平。但是,在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基础教育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由于严格的、高风险的中考与高考制度的存在,应试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在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下,分数的高低成为决定学生上什么类型的学校,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和取得多少报酬的职业的主要依据。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甚至成为衡量教育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此种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考试分数,尤其是升入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极其重视。目前部分中小学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置若罔闻。在“分数至上”的社会氛围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只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补课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能力。毕竟,“熟能生巧”是多年来被证明了的应试教育不二法门。有些学校把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培训与教育科研工作等视为“务虚”的工作。在此种社会教育背景下,一些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那些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成绩的培训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需要。教师培训如果单纯地迎合教师的此类需要,受训教师的培训积极性比较高涨。但未免会陷入功利主义、只追求短期效应、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应试教育的泥潭。但如果无视教师此类需要,案例从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来组织教师培训,又会影响教师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从而造成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矛盾现象。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教师培训必须在教师个体的需求、战略层次的需求和组织层次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现实情形是,在课程与评价、培训、教学及科研还无法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培训的平衡点,把个体需求与外部需求,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多数培训机构的现实选择是一切按上级的指令行使,无暇顾及各地区、各层次受训者的实际;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应对是,把完成培训等视为完成任务。总之,如果当前我国课程与评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培训整体的实效性将难以真正提高。 作者:茹红忠 单位:淮安市三堡中学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策略初探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保障培训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培训经费的问题。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实际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培训形式单一、教师的主体意识较差、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不规范、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工学矛盾以及教育经费短缺和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希望可以改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二、构建合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继续教育队伍必须由一支高度专业化的队伍来承担培训的设计、策划和实施,还必须具有开放性,可以容纳各种优秀的教师教育人才。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要以偏重学科知识技能和实践教学研究的教师为主。要把握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态势和学科的发展走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要有责任心,既要发挥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领头羊作用,还要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伙伴。要对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师资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资格证书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建立比较完善的师资资格认证制度。 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应该先接受继续教育,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终身教育,只有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也能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要让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经常到中小学去实践,只有很好的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学的现状,才能使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符合,使得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要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职后教育要在职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对教育科学的学习与训练,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认真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力。进行多渠道多方法的教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近两年来教育部加大了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力度,在全国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使网络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力工具,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要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寓教于乐。由于培训对象需求各异,要在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的基础上,提供门类齐全、文理渗透的“超市式”课程,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教学科,选择自己要培训的课程,这样可以增加教师的自主权,让接受培训的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建立教师发展学校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教师发展学校为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原学校建制内,大学和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植根于实践,实现教学相长是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中心。教师发展学校既着眼于教师,也着眼于学生,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大学与中小学,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大学向共同合作的中小学派遣指导教师和师范生,同时为他们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使中小学和大学形成互补合作,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中,推进了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升了各自的教育质量。 通过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中小学校与大学联合建立教师发展学校,改善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环境,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发展。 作者:王梦云 张鑫 单位: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探究 1概念界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教育训练活动的运行方式。其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内容、手段、管理与评价等。内在构成要素所组成的结构、要素之间的不同关系决定模式的实质,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体现模式的特征。由于指导思想、培训程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模式所发挥的功能,即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效也不同。 2研究概述 继续教育模式是使继续教育目标与内容落到实处的具体组织形式。由于受训教师需求的多样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前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在呈现多样化特征。从培训主体角度来看,基本形成了四个比较稳定又相互补充的模式,即“高校本位”模式、“培训机构本位”模式、“研训一体”模式及“学校本位”模式。国内最近十几年关于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很多。著作方面的主要成果如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姚继业,陈邦峰,2000)从继续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五方面分别进行专题研究。《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与实践》(陈世楷,2000)对贫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自修学分模式、校本培训模式、科研驱动型模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研究》(“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课题贵阳实验区课题组,2004)阐述了城乡联动式教师培训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与培iJII}(吴卫东,2005)对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和行动研究培训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李树栋,2007)系统阐述了“协作——探究”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模式研究》(靳希斌,2009)从理论阐述、含义、类型及政策分析等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郑百伟,2009)中概括出了五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学历指向的模式、基于区域协作的模式、基于校本培训的模式、基于个性化研修的模式以及骨干教师培养指向的模式。《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研究》(陈跃辉,2010)从教师培tJIl~体角度分析,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高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研训一体模式、校本培训模式、自我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培训研究与述评》(李方,钟祖荣等,2011)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模式,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培训和基础项目学习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期刊、论文方面的成果颇丰。例如“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所依存的空间形式,把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分为高校模式、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和社区模式。“基于教师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讨”提出:培训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拓展教师能力;培训形式——离职为主,校本为辅;财政投入——多渠道,多形式;教师培训评估——史前评估,事后考评;教师终身进修制度——演进教师资格证书,体现教师发展特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阐述了送教下乡、订单培训、置换培训等。专门针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研究》(“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课题贵阳实验区课题组,2004)提出了师训、教研、科研、电教“四位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辽地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提出农村教师培训模式:课题牵动、听评课、反思教学、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网络交流和专家引领等模式。“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山区的教育人类学而透视”以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的五所山区小学为个案,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对边远贫困山区小学师资现状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模式及政策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阐述了参与式培训模式、开放式培训模式、案例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研修——反思模式、“处方”式培训模式。 3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归类,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为此,我们可以从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管理等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解读。目前国内存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从培训主体角度看,有院校培训模式、研训结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新教师培训模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晋级履职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角度看,有基本功训练培训模式、计算机培训模式、课程中心培训模式、热点培训模式。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项目研究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电化教育~~iJII模式。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培训模式等。述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相关理论与实践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内容,后续研究者都努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研究方法上,从最初的个案法、访谈法到后来引入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成果日趋科学。在研究的视角上,不断引入其它学科视角,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所以的这些成果对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体看,日前的研究对具体培训模式的介绍分析比较多,对教师培训模式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系统分类等还不够;对培训的教学模式分析多,对宏观的、管理的模式研究比较少。此外,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水平实际的研究不多,已有的农村、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不够丰富,日.零碎、不系统,论述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阐释的层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通过分析和总结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达到进一步优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目标。 第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应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系统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受继续教育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系统性。但是,现实中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往往具有随意性,就事论事,对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专业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不足,导致继续教育模式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规划,降低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为此,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索m能够与教师已有经验建立联系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继续教育模式。 第二,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具体主要包括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理论基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因素分析,各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重要影响因素分析等。 第三,进一步丰富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成果,提高相关研究质量。目前很多的研究都是普适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对于具有相当特殊性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探索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系统,质量不高,且多集中于教学法的探索和个案的研究。为此,我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探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培训回顾文稿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化的要求,以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为重点,全面发动,重拳出击,精心打造八里的投资、人居环境,镇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发动抓落实。一是广泛宣传发动。我镇分层次、分阶段召开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环境整治及长效管护工作,要求全镇上下提高认识,统一行动,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攻克难点,长效管理,集中精力、人力、财力搞好环境综合整治,把八里镇打造成水清、岸绿、街美、村洁的新城镇。我们通过宣传橱窗、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让环境整治与长效管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了全镇上下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二是切实加强领导。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我镇成立了由陈宝川书记为组长,党委、政府、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分管负责人为执行组长,村建、城管、环卫、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居)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八里镇环境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环境综合整治的组织实施。三套班子成员、分工到村(居)干部为督查组成员,行使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督查职能。各部门、单位、村(居)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三是层层分解任务。结合八里实际,制定了《八里镇环境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三套班子成员为相关任务的负责人,有关村(居)、部门、单位组织实施。各村(居)和村建、城管、环卫、水利等部门将工作任务细化到路段、河流、重点部位,落实到班组、中队、人头。四是明确百分考核。我们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措施落实、整治成果、长效管护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对各村居定期考核;并将考评结果列入八里镇对各部门(单位)、村(居)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评出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先进村(居)和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居)。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村(居)、企事业单位进行通报,同时对相关责任人以适当方式予以问责。 二、积极主动抓配套。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近几年来拆除了137个零散村庄。按照镇区总体规划,我们积极主动配合扬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安置小区。金山花园小区一二三四期工程共建30万平方米住宅楼,已全部安置到户,五期工程20万平方米安置房基本竣工,第二安置小区玉带家园20万平方米安置房顺利封顶。镇区道路、水、电、供暖、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基本配套,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XX年创建江苏省卫生镇时,我镇建成了垃圾中转站,配套了15个垃圾房、20个垃圾池、250多只垃圾箱。今年以来,垃圾中转站运转正常,6辆拖拉机每天清运垃圾,32人的保洁队伍早晚各清扫一次,保持镇区主干道和小区的清洁,每月清理垃圾240吨。金山花园一村、宜民小区、曹桥、八里、薛巷等村出动200多人次参加环境整治,实行长效管理。 三、突击行动抓到位。一是加大道路庄台整治力度。八里地处沿江开发区,境内有扬子江路、春江路、施沙路等纵横交错的区间道路和通达工程金山路、花新路,境内村庄与厂区比邻而居,环境整治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年以来,我镇城管大队、水利站、环卫所、8个村共出动劳动力1800多人次,投入各类运输机械30多台,清运垃圾XX多吨,与之配套各村累计新建垃圾池50座,通过项目拆迁拆除了一大批猪圈、鸡窝、简易房,并结合实际重点整治了69个集中居住的庄台。我镇由城管大队、市场办公室牵头重点整治了镇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挂、出摊经营、店牌店招不整齐的现象。我镇由村建科、建管站牵头及时修复了镇区破损的道路、绿化、路灯、路牙、围墙等配套设施,清运了建筑垃圾。二是加强对镇内河流的治理。今年以来,我们由水利站牵头、各村配合,全面完成了15条河道、96个河塘整治任务,共清理水生植物15万平方米,完成土方24万方,铲坡6公里,锯杂树8公里。三是落实长效管护措施。对马港河、玉带河、水泥厂等镇内河道和农桥桥面、过桥路洞明确了专人维护、保洁,确保干净整洁,无堆积物。对公共聚集场所、驻镇单位、沿街事业单位、企业、沿街店面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严格执行门前四包责任制。 由于路没有污水管网,花园小区的生活污水还不能排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染了内部及周边水环境。在安置小区的施工过程中,镇区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受到了破坏,特别是正在施工的110kv高压地下管网工程,将镇区主干道撕开了一条大口子,镇区的环境整治难度更大。为此,我们将积极争取管委会及建设局的支持,尽快改造八里镇区的金山路,铺设污水管网,以便我镇能及时修复环卫、绿化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打造宜居的生存环境。 以上汇报,恳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不到之处给予批评指正,对我镇今后的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继续给予关心、支持,帮助我们破解工作的困难。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回顾范文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全面素质和推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今年我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二十项修炼》、《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一学期来,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在校领导的指示下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提高。现把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中培训 本学期充分利用网络培训优势,开展岗位集中培训,共24学时。学习中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各教研组进行了集体讨论,并且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效果较好。讲座内容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方法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经过参与、探究,主动获得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并使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教研培训 重视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的作用,集中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务处督促、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提高活动的含金量。 今年月,语文组组集体研讨了郑清老新的上岗课《黄山奇石》,课后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听课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还形成了书面反思,使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数学教研组也一样,在确定主题《认识钟面》后,全体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独立备课,最后统一达成一份教案,由周艳老师执教。课后,教师们认真评课,认真反思,把活动再一次推向高潮。综合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次研讨活动,根据研讨的内容确定一主题,教师们进行自我备课,又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各自解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后根据交流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一份优秀教案。选定一教师进行试教,进行认真评课、交流。 尤为突出的是教务处开展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校长、学校行政领导都能积极主动带头上课,带动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主动上课,集体研讨,反思实践,校园内教师热情高涨,教研氛围浓厚,使校本研训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校本培训 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对“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20学时,2000字的笔记,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公开教学。每学期都要搞评教评学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听课,找出得与失,找出理论依据,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课,教师们通过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研究。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写论文、随感、案例分析、优秀教案等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教师们都能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成形的经验总结。将学到的新思想加以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走出去”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学期,除依照上级有关规定选派教师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培训外,还及时收集各种培训信息,根据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其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每次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都要写出培训讲稿,认真组织二次培训活动。老师们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将心得体会撰写在教学日记中。 四、存在问题,亟待改进,确保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综观全局,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现为: 1、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忙于应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有些教研组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 3、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4、培训应注重实效性,避免走过场,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5、应增加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教师培训的责任感、紧迫感,使之认识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着力解决教师培训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完成由知识传授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为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再做新贡献!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继续教育 摘要: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10年来,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和对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持。因此,应尽早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建立开放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 一、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补充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建设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实现上述培训目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作保障。但是目前,在我国充当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些兼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从理论上讲,他们的知识占有量是可以满足培训工作需求的;但实际上,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育形式,学员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获得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去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注重的是每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但从近两年的培训实际效果看,培训工作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部分培训教师或者最新成果掌握不足,教改动态及信息匮乏;或教非所用,教学内容不切合中小学的实际,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求。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是个“新”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实施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高层次的、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队伍。毫无疑问,当前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新知识、新观点,很少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因此,继续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支专门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何解决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成败的最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教师准入的门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不讲条件,指令性分配任务、教师良莠不齐的状况,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排除那些不胜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继续教育,使有志于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科研人员、学者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壮大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事继续教育事业。 二、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能性 1.实践基础 1993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开始部署教师资格过渡工作。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教师资格,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经验。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 教师资格条例 实施办法》,自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稳步、规范、顺利实施,依据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法律效用、主要内容、证书格式、证书补换发、证书编号、管理责任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实践上来讲,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有利于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学校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支持。 2.理论依据 许多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的教师在高等学校里是优秀的教师,但在继续教育领域内有可能难以胜任工作。培训院校中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师范院校中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并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亲自讲授中小学课程,发挥出“师范”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许多国家都要求培训机构中的各科教师继续参加培训,通过教育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到中小学开展调研、教研活动,参加培训课题的教材编写或研究工作,最终形成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在德国,师资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要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正式担任教师工作。如果工作不胜任,同样可以被辞退。但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任务一般是分配给一定的师范院校或进修学校;这些教育机构,都是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把具体教学任务分配给个人,不管能否胜任工作,没有一个监督的机制,随意性很大,这样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就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以便从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各类申请者当中选拔能胜任继续教育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议 1.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一项战略任务,所以说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师资质量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国家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这个部门可以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构成,来保障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如果培训单位和资格认证机构是一个单位,就很难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如私情、关系等干扰,使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失去公证性,最终影响到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师资培训机构与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中学、皇家督学团、教育部与教育当局,而教师资格审查权和证书发放权均在教育与技能部。 2.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首先,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要求的具体规定,结合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来确定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也就是针对申报者的具体情况应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擅长理论的,也可以是擅长教学实践的。其次,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一般教师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如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要从事继续教育必须再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可取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这同样适用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只是他们录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教师资格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坚持标准,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健康进行。另外,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审查学历条件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中,应重视对申请者实际能力的考核,重视对申请者思想品德的考察,以及身体条件尤其是心理健康的检查,对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也要结合年度考核测评教育教学能力。 3.建立开放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机制 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实现一流的培训质量。一般来说,接受继续教育的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和名教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他们对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除了优化继续教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外,更重要的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对象量大面广、学习时间短、流动性大、层次不齐、课程众多、计划灵活、考核办法多样的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必须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建立开放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机制,对继续教育教师资格的认定对象不应只限制在某些高校或进修学校以及中小学。具体来说,就是鼓励有实践经验或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来充实中小学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只要他们能通过规定的考核,就可以发给教师资格证书。这些教师既可以是大学的老师,也可以是中小学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是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考核时,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他们的专长,有的可以侧重理论知识,有的可以侧重实践经验。这样一支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条大锁链上的一环;所有的教师都应团结一致,承担共同义务,去完成中小学继续教育这一重大任务。这支队伍不仅要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而且要熟悉中小学教育,不仅要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很难组织好继续教育、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并高质量地完成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我国目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缺乏必要的力度,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一部人利用,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特别是被外国人剽窃、改造成商品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分得任何利益,另一方面甚至还限制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面对这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入手,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对相关法律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3.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濒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际采取了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政府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方式予以抢救,另一方面给予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民间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重要民间文化遗产的名录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赋有的义务。为了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律还应规定:政府给予长期生活在民间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以“民间艺术家”的荣誉;对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该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该艺术的弘扬;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创作和演出。 3.3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浅谈政工师传统文化保护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的各种文化纷纷进入中国,有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有一些糟粕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激烈的冲击。对于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我们可以学习,但我们要谨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在一部分人看来是老古董,跟不上时代了,因此,对于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刻不容缓。政工师,是专职从事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政工师在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工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道德素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工师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此,自身的政治素质要过硬,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政工师要不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时刻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这样才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让人信服。政工师要有正确的三观导向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能够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政工师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代表一个单位的内在形象,为了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平时与员工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员工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政工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精髓。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精神感召力、拓展社会认同基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所必须的重要环节。政工师要顺应现代化潮流的发展要求,认真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政工师要根据当地实际,通过走访、收集整理资料等各种方式调查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三、政工师要成为连接优秀传统文化向民间普及的桥梁和纽带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调查研究须有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学术建制和学科建设作为组织与制度的保障。政工师要积极参加专业人才的培训,成为连接优秀传统文化向民间普及的桥梁和纽带。政工师要成为连接优秀传统文化向民间普及的桥梁和纽带,首先要努力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去身体力行,成为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其次,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式继承并大力宣传,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尽最大可能保留其原貌,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式研究,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今年6月10日,由江苏阜宁县文广新局主办,阜宁县文化馆、阜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在庙湾古城隆重举行。在活动现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宁大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沟舞龙”、公兴面塑,让市民大饱眼福。舞蹈、传统淮剧等,展现出阜宁县地域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参加活动展示的都是阜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手工艺等项目。通过非遗展示,百姓的“非遗”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政工师要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立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之所在。我们要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外来健康文化为补充,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新时期,我们要解放思想,在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不能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这笔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尽最大可能的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政工师要认清新形势,能够借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中有许多优秀内涵,至今仍影响着广大群众。继承这一部分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必将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以德治国是我国一个优秀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借鉴传统道德资源,势必会对提升当前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帮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和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政工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其贯穿在具体的工作中。 总之,政工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工师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素养,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做优秀传统文化向民间普及的桥梁和纽带,善于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工师要批判地学习、继承、利用、弘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作者:李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农村传统文化保护论文 1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1.1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消失、传承后继无人和文化遭到歪曲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呈现明显的“中空化”,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日益减少,据2013年6月统计,秭归县摸底普查民间艺人1418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11名,市级65人,县级386人,这些人中55岁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龄化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秭归县也对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保护,但由于忽略了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和社会生产,传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对其渊源、缘由、变化过程的理解,有形而无神,存在而无价值,这更体现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感。 1.2一些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摒弃、批判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及诉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状态。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传统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现代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蛮而加以改造,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到摒弃、批判。改造否定农村传统文化、文化西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和文化认同的危机,不及时进行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将成为历史。 1.3一些历史见证、老街旧巷、文化象征等被遗弃 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追求居民点村居整体效果而统一提供房屋构造图纸规范建筑,缺乏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遭到遗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见证、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或拆损;在旧城改造中,重开发、轻保护,对老街旧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扩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将一些民俗活动脱离原有的发生情境和空间,强行植入、拆解。凡此种种,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被毁坏,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1.4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发生异化,失去了传统本色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的消费往往情有独钟,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甚至违背原义,使传统工艺发生异化、丧失本色,失去了个性;一些传统工艺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趋同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最终失去了吸引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现代气息、加工过程枯燥单调致后继无人。 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措施 2.1政府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引导,基层负责制订相应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对各级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提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识。 2.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从基础抓起 培养立志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在中小学增设农村传统文化兴趣班,将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充分发挥乡镇文体工作人员的作用,组建原生态艺术团、安排民俗风情聚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整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展示,切不可为卖座而“标新立异”。 2.3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仅存的文化遗迹 对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确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记录,地方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能简单地以精华和糟粕进行扬弃,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这些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社会正能量的可以进行保护和传承,相反的则可留下相应的图像、文字资料供后人研究、探讨。 2.4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把占领阵地和占领市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由文化部门牵头编撰出版农村传统文化丛书(集),对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溯源,还原其本来面目,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真实再现其原貌;也可以由文化旅游部门联合相关景区按照传统方法打造农家餐饮文化、农家传统养生、农家村庄院落及旅游纪念品等;对农村文化生活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真正的文化需求,组建文艺队伍开发传统文艺节目,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农村传统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 作者:刘方玉1李祖钊2工作单位: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宜昌市秭归县人民政府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一、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问题越发凸显,如生境消失、规划缺乏、设施落后、篡改开发、后继无人、认识不够等,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七个缺乏: 1、认识上缺乏自信 布依族是黔南人口最多的民族,布依族风情在黔南具有典型性。但长期以来弥漫着一种错误的倾向:“布依族文化比不上黔西南,苗族文化比不上黔东南”、“布依族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特色不突出,没有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把保护、开发的重点放到了水族、毛南族或瑶族上,往往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轻描淡写,“开会多,操作少”、“说起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等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地阻滞了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保护上缺乏规划 布依族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近年来由于文化在旅游业中地位的凸显,各级部门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措施不具体、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发展旅游业,各县(市)及各乡镇八仙过海、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遍地开花,缺乏统一的规划引领。一些经过包装的布依族村寨呈现出现代砖混结构与传统民居混杂的状况;住房私搭乱建。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无序的开发、打造中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3、传承上缺乏环境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迅猛发展。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布依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改变了布依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与此同时,布依族文化事象赖以延续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地区春节举行的山歌会、浪哨等传统的民俗活动项目因环境的变化而消失;民族服饰因费工费时无人愿意制作;传统婚俗被现代婚礼被取代;会说布依话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使布依族民居面貌面目全非。在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文化兴州”的战略思想,缺少应有的保护对策与措施,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没有得到认同,致使独特的民用建筑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由于开发而不复存在,修建起来的建筑物大都盲目地模仿了现代城市的构造,缺少自己的民族特色。 4、展现上缺乏载体 黔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姿。但由于文化生境的消失,现今丰富多彩的布依族传统文化现象由于物质载体的改变而褪色或消亡,传统文化氛围淡化。在黔南各县(市)除民族节会外均很难看到人们穿着布依族传统服饰的身影;布依族“干栏”式民居被小洋房、小别墅取代;骑马接新娘仪式换成了面包车、小轿车迎接。由于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旅游部门在旅游规划及项目建设中只重视景区自然景观的开发及打造,而忽视了与文化的融合,所建景区缺乏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可供旅游者欣赏、参与、体验的项目不多。每年虽举办了较多的节庆活动,貌似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但规模小、档次低、分散、杂乱等问题比较突出;即便是在拳头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毛家苑乡辉油寨,可供游客欣赏的仅是号称“中华第一堂屋”的一栋民宅。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缺乏展现的载体而黯然失色。 5、打造上缺乏专业 黔南民族村寨的文化生态资源极其脆弱,在一些民族村寨的发展中,过度商业化和民族文化失真等现象突出。一些淳朴的民族村落,经过旅游部门的包装与渲染,失去了原貌,充满了商业气息与铜臭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民族风格。加上旅游者眼中“求奇”似乎比“求真”更重要,在他们的要求下,一些民俗活动逐渐失去原有之义。同时由于一些部门领导不是文化专业出身,对文化的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够,对布依族传统文化更是缺乏了解和认识,因而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及布依族民族村寨打造等方面出现了庸俗化、盲目市场化导向,浅表地迎合游客,将侗族民居、腰鼓甚至是现代舞等其他民族或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平移至布依族民族村寨,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不仅打折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而且歪曲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真貌,进而影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结果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反而造成资金浪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旅游生态和人文环境。 6、后继上缺乏传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布依族地区的青壮年陆续外出打工,在外出打工、学习与交流中,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 由于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认识不够,总觉得“民族的都是落后的”,产生了文化自卑感,片面地追求“现代化”[4],不愿对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掌握绝技的民间艺人的子女,也因民族文化瑰宝没能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注重的是科学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民间技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民族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许多民族艺术瑰宝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同时一些文化部门工作不到位,许多民间口碑文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收集、整理、挖掘,因而出现了无法抢救的现象。 7、资金上缺乏投入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保护开发利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投入,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投入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上的经费严重缺乏。如一位从事民族工作的人员称:“民委的经费都是3、4、5工程”,即3、4、5万。许多传承保护项目因经费缺乏而无法进行,即使进行也是“豆腐块”、“补疤式”项目。一些建设项目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出现了某民族村寨半边瓦房半边砖混结构混杂的格局,阻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系统性、长期性与协调性,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更是无法实施。 二、对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成立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 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在政府的主导与引领下进行。为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科学、有序开发,政府应成立“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或“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办公室”等专门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组成调查组对黔南地区布依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底子,在此基础上凝炼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抽象、概括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代表,策划、开依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为旅游局、乡政府等职能部门打造民族村寨或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提升民族村寨的特色氛围和文化底蕴。研究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具有特色的内容,赋予它时代的生命,大力发展、大力开发,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加强立法,走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在开发、利用前应进行科学论证,对经过专家论证的规划、开发方案应一以贯之地实施,不因时间的流逝和领导的变更而改变。 2、深度打造《好花红》、《甲金》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展现布依族文化魅力 目前,《好花红》作为布依族民歌代表以优美的旋律唱响了北京,走向了世界。但歌词内容较为单调,不能全面反映布依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深度上、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开发空间。而黔东南台江姊妹节中一首《欢迎您到台江来》以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渲染了会场气氛,触动了来宾心灵,引起了与会者心灵的共鸣,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应参考此成功做法,请州内外文化专家、词曲专家对《好花红》进行深度加工,努力将之打造成为黔南及贵州的“州歌”乃至“省歌”。甲金是布依族传说中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类似于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许多故事展现了甲金与地主老财斗智斗勇。应对这一寓智于乐的人物故事进行开发,通过编印少儿读物及趣味故事册子、舞台艺术展现等形式表现甲金机智人物形象,以展现布依族民间文学的魅力。 3、在小七孔、掌布等重点景区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 纵观黔南,一方面,布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因展现载体缺乏无法再现生机。另一方面布依族地区虽有小七孔、掌布等重量级景区,但旅游经济效益却不甚明显。原因是这些景区只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缺乏文化元素,自然景观单一,许多地方的景点大同小异,很难让旅客长时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是最好的风景,只有与特定民族密切关联的民族文化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景观。纵观黔南各景点,均缺少一台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来展现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云南大理洱海游中,坐船时间过长难免会让游客感觉枯燥无聊,这时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转瞬间让游客兴趣盎然,除了洱海及周边岛屿优美的自然景观让游客记忆颇深外,“三道茶”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亮点。因此应在小七孔、掌布景区附近农家乐区域,打造一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彰显包括布依族在内的黔南民族风情,将布依族八音弹唱,杨忠培老人“鼻孔吹双箫”、“双唢呐冒烟”等民间绝技,木叶吹歌,布依族古文字,漆树染等印染工艺,作坊造纸术等,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展现给各方游客,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黔南民族文化风采,实现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双向互动。荔波虽曾打造过“荔波荡漾”,但由于规模过于庞大、演职人员太多而无法进行市场化操作。而大理“三道茶”演职人员不过十来人。因此,民族风情表演规模不宜过大,演职人员应求少而精,尽可能做到吹、拉、弹、唱、跳全能表演,让游客进得来、有看头、留得住。 4、重点打造“好花红民族村”等民族村寨,夯实布依族传统文化展现载体 惠水好花红乡辉油寨是《好花红》的发源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涟江绕寨而过,景色优美,风光秀丽。但在辉油寨能成为游客看点的文化产品仅是一栋民宅,与作为布依族拳头文化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是极不相称的。因此要较好地宣传、打造好布依族传统文化,重点首先是打造“好花红民族村”,值得庆幸的是辉油寨涟江两岸现仍是一片农田,完全处在未开发状态,给“好花红民族村”的打造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将辉油寨涟江两岸修建成布依族“干栏”式或惠水一带传统的布依族民居,统一修建为木结构楼房,通过招商引资、政府补贴等方式吸引外商、周边农民到这里创业,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涟江景观结合起来,在旅游旺季、法定假日、贵宾接待等时段的各种活动中进行布依族风情表演,将旅游中吃、穿、用、住、玩、赏等几大要素结合起来,做到有展现的点、有可观赏的景、有美味的特色食品、有原生态的特色民居、有可玩的特色项目,以之为窗口和亮点,推动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做大布依族传统文化蛋糕。 5、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 基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伴之而来的必然是传统文化的消失。要让后人了解、传统的布依族文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在黔南首府都匀可分别修建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相对独立的博物馆,博物馆之间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博物馆群,既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天地,让步入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可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都匀石板街逢年过节举行的布依族婚礼就是一个展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好举措,吸引了包括都匀人在内的人们的眼球,对传承、弘扬布依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将布依族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实现现代生活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作为黔南布信族苗族自治州首府的都匀,弘扬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对做大旅游蛋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都匀素有“高原桥城”之称,可在桥上大做文章。可将布依族的风雨桥、牙舟陶、石板房等民族文化因子分别移植于每一座桥上,构建“牙舟陶文化”、“石文化”等彰显布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桥梁,使游客既欣赏了剑江河优美自然风光,又领略到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另外,民族地区的城市雕塑应充分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都匀市及荔波、罗甸等县(市)应将刺藜花、甲金等布依族文化符号代表,作为自己的象征和标志。除此之外,在都匀某个片区内修建具有相应规模的“民族文化广场”,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融入其中,使整个城市的建筑实现现代都市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政府在打造“都匀城市综合体”时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元素的高度融合,在即将开发的剑江河西岸修建“黔南民族文化风情街”、“黔南民族文化风情园”,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等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等展现于其中,凸显黔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7、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活态保护 文化即“人化”,要从根本上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人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布依族传统文化引进黔南每一所中小学课堂,将之开设为必修课,鼓励教师讲授民族文化科目,将“民族文化”作为黔南地区教师职称评聘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各校每年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开设“民族文化大擂台”,让布依族传统文化因子在黔南大地上生根、发芽。政府在文化部门引进掌握各类民间技艺的人才时提供便利,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活标本”。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到科学规划,长期坚持,由小做大,逐步发展,加强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兴办文化产业,才能使布依传统族文化再度绽放耀眼光芒,为黔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提供不竭的资源。 作者:吴文定潘云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文化安全视野下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 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保护和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自身的文化传统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民族的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各地应积极保护和传承好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而加强我国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从文化安全视角下审视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挑战 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国家的文化特性和基本价值观不受威胁,可以自主地选择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能够预防和抵制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以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文化安全问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上升到影响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列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之所以出现“安全”问题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效应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行为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1.“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安全问题在当代,全球化的进程是客观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全球化”这一概念首先指向的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范围内的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程度和范围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的发展。全球化引发的种种矛盾与问题说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命题、文化命题。全球化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国民品性以至审美情趣,都会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形成冲击和挑战。 2.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理论及其影响“文化霸权”的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的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这一概念在被引进到文化研究领域后,一般是被用来解释文化的性质、政治意义以及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问题的。葛兰西之后,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化霸权理论。一方面,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学说和理论大多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即使在对当代西方社会进行批判、反思和质疑时,依然是把西方的现代化及知识体系视为最基本的思想空间,从未超越西方中心论、优越论的范畴。另一方面,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学说和理论大多带有较为强烈的“文化至上”的思维理念,他们大多都把文化看作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基本力量,把文化置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尤其是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商品化”问题时往往采取的是回避或逃避的态度。无论西方的文化霸权理论以何种方式表现,也无论他们是批判、否定,还是支持、肯定文化霸权,其实质都是在支持西方中心论,在客观上是暗合西方霸权主义的理念及其价值观的。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弱势民族国家对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所采取的经济加文化侵略的模式及其所带来的显性社会后果都已有了相当的警觉。实质意义上,文化霸权理论最终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霸权意识和霸权行为的国家始终都会把“文化力”作为一种可以操控的文化资源,并使之成为有效实现国家利益的特殊手段,文化霸权理论也不例外。因此,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是全球化和西方霸权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陕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现状 陕北,地域上包括陕西省北部的延安、榆林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它东临黄河,与山西一河相隔,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毛乌素沙漠接壤,西接甘陇、宁夏,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向南通往关中。自古以来陕北为中国农牧交界的战略要冲,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结合。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这块神奇的黄土大地上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各种民间艺术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动听的民歌、激越奔放的大秧歌、古朴粗犷的剪纸、淳厚动听的陕北说书以及各种婀娜多姿的民间舞蹈等等,不仅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民族艺术特色。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科学、教育和艺术价值,而且这些优美的传统文化孕育了陕北人民勤劳质朴、热情豪爽、热爱本土的文化传统。 1.陕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人状况陕北蕴育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但近年来陕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目前,陕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人普遍年龄较高(平均年龄在58岁以上),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初等教育以上学历者仅占12%)。其传承方式极其落后。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基本是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婚配传承三种方式。其共同特点是口传心授,很多原生态的民歌手、剪纸艺人、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大都接受过很少学校教育,文化水平低下,传承过程基本是在传“形”的过程中,反复模仿,得以再现。如早期陕北很多说书艺人大多是盲人,他们大都不识谱,在没有乐谱且文字能力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就是通过口传心授,以内心领悟来体味其中韵味,传者口唱、承者聆听,然后再模仿再现。 2.陕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门类丰富多彩的陕北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划分为陕北民歌、陕北民间舞蹈、陕北民间曲艺、陕北民间工艺和陕北民俗文化五个大的艺术门类。陕北民歌按演唱内容、形式和体裁大致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信天游、小调三个大类。陕北人用歌声表达其喜怒哀乐,在黄土高原之巅、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在亲朋好友举办的酒席上,随处可以听到陕北人的民歌。陕北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曲调繁多。它是陕北人民意识形态的外界投影,也是黄土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陕北民间舞蹈得形式有近百种,常见的表演形式有秧歌、霸王鞭、腰鼓、踢场子、龙舞、狮舞等。其中以秧歌和腰鼓最为普及和具有代表性,形成了以秧歌和腰鼓为主体的群众性民间舞蹈活动。每逢春节和正月十五前后,陕北各地均组织秧歌活动,当地俗称“闹红火”、“闹秧歌”,使广袤的黄土大地沉浸在欢乐喜悦的气氛之中,几乎是“村村锣鼓响,人人喜洋洋,扭起秧歌打腰鼓,丰收歌儿满山乡。”丰富多彩的陕北民间舞蹈,是研究、保存、继承、发展陕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西部人文资源的珍贵史料和活化石,也是我们开发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人文资源。陕北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它们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数百年、上千年的发展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陕北民间曲艺艺种主要有陕北说书、陕北二人台、陕北碗碗腔、陕北道情等。这些民间曲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间曲艺的曲目大部分经过艺人反复地口头加工,口传心授而流传下来的。而民间曲艺艺人也在迅速减少,有些艺种面临失传的危机。民间手工艺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陕北的民间手工艺品类繁多、技艺精巧。陕北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石雕、刺绣、面花、泥塑、民间画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器生产极大地冲击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很多民间手工艺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丰富多彩的陕北民俗活动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活力和乡土气息。有神秘古老的祭祀仪式,也有欢天喜地的民俗汇演。陕北最多的民俗活动就是庙会活动,庙会是村民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春节是陕北民俗文化展示最全面、最繁荣的期间。陕北被称为中国春节的十大狂欢地之一。转九曲、耍水船、垒火塔塔、玩火判,再加上春节锣鼓喧天的大秧歌,陕北的春节真是热闹非凡、极尽张扬。 3.陕北传统文化艺术地保护传承状况近年来,陕北地方政府开始保护传统文化,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2005年,当地文化部门对陕北的民族民间艺人(传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建档保存。2006年积极审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榆林小曲、陕北大秧歌、洛川蹩鼓、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安塞剪纸、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以来逐步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人员培训、网络平台的建立、遗产的收集、纪录、整理等工作。这些举措使陕北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状况得到了全面改观,但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协会组织,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民族工艺的文化市场。所以,加强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艺种,从传承人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自觉自愿状态,以及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特有的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等,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尚未形成一个民间文化的传承群体。可以说,民间文化的传承在人才资源上出现了断层。三是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安塞、绥德等县区积极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具有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陕北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三、对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从陕北传统文化的拥有量和其保护状况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各地应该综合自有资源,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第一,改革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健全传统文化管理制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必须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要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对消费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政府应遵照市场规律要求,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二,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虽然,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传统文化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且往往是经济落后区域其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冲击较少,传统文化保护得比较完整。因此要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唤起普通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传统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最终也必须依靠大众来保护。应该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同时也调动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第三,将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培养后备人才。在当前素质教育中,把民间艺术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一批传承民间艺术的后备人才。可以渗透到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美术课中,也可以通过在高校设置学修课等将民间艺术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如在音乐课上给孩子们多教一些民歌、民间舞蹈等;在美术手工课上教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等。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关注。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同时逐步培养起民间艺术的欣赏群体和民间艺术的传播者,进而为民间艺术的复兴和传承做好人才和文化准备。第四,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应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一是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定点(门店式)展卖。如将陕北剪纸,集中艺人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形成网络经营。二是整合资源,厂店合一,集中展卖。全面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根据各地实际,结合自身文化艺术特色打造品牌项目。如:以陕北窑洞为依托,开发各种民俗活动项目,用民间优秀文化营造出的独具特色文化氛围吸引中外游客。对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腰鼓、小场子表演等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积极利用与开发。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案 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目前,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状况堪忧,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风俗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珍贵文物和资料流失境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为了切实解决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为此,旗人民政府将在全旗范围内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系统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工程”)。 一、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1.实施“保护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其民族性与大众性特点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先进文化带来了强劲的生命基因,增强了吸引力和感召力。 2.实施“保护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振奋民族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国文化主权的战略措施。 二、“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原则 1.总体目标 通过“保护工程”建设,到年,使旗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在全旗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努力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氛围,基本实现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 2.保护方针 “保护工程”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处理好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确保旗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抢救和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3.实施原则 “保护工程”的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理。 三、保护对象和方式 (一)“保护工程”的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口述文学和语言文学,传统戏曲、曲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剪纸岁日节令、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竞技、蒙药制作技艺、木制手工艺、皮匠手工艺及使用,传统种植、服饰服装、驯马技术、打猎方式、银匠制作技术、毡子制作技术、条子编制技术、具有考古意义的遗址等,与上述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材料。 (二)基本保护方式 1.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 2.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3.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厚价值的文化苏木乡镇,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4.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和鼓励,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宣传、弘扬和振兴。 四、主要实施内容 (一)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年度计划。 (二)建立健全阿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的有具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 (四)建立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采取资助扶持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等手段,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五)依据有关条件建立生态保护区,命名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苏木乡镇。 (六)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七)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 (八)建立健全“保护工程”组织,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九)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协会,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民间文化、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通的人员和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者。 五、实施步骤 (一)实施时间 “保护工程”的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年至年),普查阶段。在全旗范围内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摸清家底,制定“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并进行抢救;第二阶段(年至年),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第三阶段(年至年),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逐步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完善。 (二)第一期阶段目标 1.普查:制定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方案,由文体广电局统一组织在全旗范围内调查摸底、确认、记录工作,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目录清单。 2.制定规划:制定“保护工程”阶段性计划和长远规划,再据此制定“保护工程”实施细则。 3.建立名录:研究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申报办法,促进各苏木乡镇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为申报赤峰市、自治区及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作好准备。 4.建立传承机制: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苏木乡镇,撰写调查报告并落实工作。 5.宣传展示:举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展览、艺术展览和艺术品展览,积极对“保护工程”进行广泛宣,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 6.建立数据库:成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协会”,旗文化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档案资料数据库,同时,根据现有条件编辑出版“民歌演唱集”。 六、组织机构(附后) 七、保护措施 (一)加强宣传。要加强对“保护工程”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制定细则。各苏木乡镇要结合本地区的实施情况,依据旗政府出台的保护方案,制定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细则。 (三)建立资金库。要建立阿旗“保护工程”专项资金库,用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与重点项目的保护与研究,保障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确保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文体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目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缺乏必要的力度,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一部人利用,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特别是被外国人剽窃、改造成商品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分得任何利益,另一方面甚至还限制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面对这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入手,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对相关法律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3.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濒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际采取了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政府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方式予以抢救,另一方面给予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民间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重要民间文化遗产的名录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赋有的义务。为了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律还应规定:政府给予长期生活在民间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以“民间艺术家”的荣誉;对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该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该艺术的弘扬;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创作和演出。 3.3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民间知识产权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电视纪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自从摄影技术问世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作为记录、保持和传播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事业上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影视这一新技术也开始运用到人类学的研究之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等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抢在一种文化消失之前,把它记录下来,保存这笔财富,是人类紧迫而又崇高的使命。平江花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也面临着曲艺失传的威胁。 一、平江花灯戏的艺术特点 中国曲艺文化是有声有色的中国民族发展史的艺术转载体。平江花灯戏属于地方剧种,原名平江灯戏,据相关史料记载,平江花灯戏源于唐代,民间称为“灯戏”。历代民间艺人组成业余班社在农村演出,以平江方言为主。有传统剧目100多个,多反映农村生活,乡土气息较浓。每一戏种的形式,都有它产生的内因,该戏曲主要有如下两点艺术特色: 1.独具特色的古音发声方法 平江花灯属于湘北花灯戏。平江属赣方言的次方言,在整个方言学中是一种独特的门类。循平江方言主音规律,占全县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地域,纯属土语。若览文朗读,大多合乎唐宋音韵,而口语俗谈则偶尔保留着上古韵间。本境地域奥僻,外人罕至,即便有外人迁入(人),往往仅需经一两代,其语言、习惯即完全同化。这个方言从声调、声母、韵母等都与其它语言有明显区别。 平江保持着古老的发音方法。平江花灯戏就是运用这些古音表演的戏曲艺术,这一艺术价值是非常大的。目前平江方言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平江虽然普遍都讲平江方言,可是随着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多平江最古老的发音吐字,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平江最古老的语音语调也面临着逐渐失去其原有韵味的危险。平江花灯戏是以平江方言进行演唱的,就此推之,随着方言的逐渐改变,而醇正的平江花灯戏也会随着走向消亡。 2.独特的戏曲表演艺术 一种戏曲的鉴赏,主要是通过对戏曲在唱、念、打、做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鉴赏的。平江花灯戏的表演艺术是非常特别的。 (1)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不少剧目中,几乎都是笑闹,逗趣的噱头,人物多为一旦一丑,或一丑二旦,丑和旦的表演,任其自便,在不影响整体剧情发展方向上自由发挥,可从平日的生活和演出现场吸取笑料,即兴表演。 (2)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湘北花灯戏正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戏曲故事的情节,由唱、打发展为唱、做、念、打。 (3)吸取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平江历来有渔鼓、莲花闹、送春、赞土地等说唱表演,通过说唱介绍故事,传鉴,以唱为主,有道白,有表演动作,湘西花灯戏许多道白、唱法、表演都来自说唱艺术的技巧。 (4)从民间舞蹈中吸取表演技巧。平江有古老的狮舞、龙舞、巫舞及民间的彩龙船、扎故事等。湘北花灯戏的舞蹈动作,凝聚了民间舞蹈的精华,这可以在三花、花旦的表演动作上看出。 二、电视纪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要保护和抢救传统文化,必须建立相应的载体。传统的保护手段是简单的,主要是“两元线性研究”――文字和图片。保护手段非常单一,对文化保护的各方面无法一一顾及。其实,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是“活体传承”,但是由于现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只能加大力度去呼吁民众主动去学习和传承戏曲。影视技术是20世纪人类发明的成果,电视影像化“声画一体”的艺术形式对戏曲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比较全面记录和保存作用。 (1)影视手段具有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的功能 影视人类学在对文化进行关照的时候,使用摄像机,通过感光乳胶材料、电子光电的磁转换产生视频信号并辅以同期录音方式。比如,平江花灯戏的经典剧目《四季相思》中,词曲所唱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因为丈夫远行,而四季守望。词中充分表露了女子的心境和感触,同时在表演的动作上,要求表演者能身临其境,感情真挚流露;时而泪眼盈盈,时而含笑带望。而这些立体的表演现场不是传统保护手段可以做到的,然而运用电视纪事可以把戏曲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唱曲声、伴奏乐器声及环境自然声真实记录下来,并且可以作不停顿的连续记录。文化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也是动态的,随时发生着变化,比如,花灯戏现在的唱词和原先老辈留下的唱词就有明显的时代差异。通过影视手段将其记录保存下来,当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乃至消失以后,人们仍然可以在相关的影视资料中看到曾经的场面,了解前人的文化和知识。平江花灯戏所使用的古语方言其实就很难用文字去记录和传承的,利用这一声音同步采录的方式有效的进行了全方位的存留与保护,同时也完成了人类学的研究。 (2)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合用影视化语言记录和保存 与有形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生动活泼的形态出现,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它主要依附于个人,依靠身口相传保持一种非物质的形态。它往往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法,依靠特定民族、特定的人的展现而存在。利用影视化语言能淋漓尽致地鲜活再现,文字记录和口头描述很难达到如此逼真生动的效果,该手段长于记录动态的事象,具备真实客观和形象的表述能力,能够将民俗文化的“活”形态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活态文献”。 (3)影视手段具有传递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要保护、记录一个民族内部的文化外,同时也要注意各个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影视化语言适于形象地记录文化现象,它能把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不仅仅留存于民族内部,而且提供给众多观众并广泛宣传。 影视手段在文化的传递与交流上具有形象生动,可信度高,传播性强,真实性大的特点。首先,它提供给观众的主要是以形象、声音和字幕组成的直观信息,信息源来自于拍摄现场,最后完成的影片也根据现场采集的素材编辑而成,因此它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比如:花灯戏具体演唱的过程,唱、打、念、做完整的舞台艺术效果,完整的说唱艺术形式和完整的表演展现。 其次,影视手段具有文字符号不具有的直观性,所要传达的信息不需经由文字的中介,直接由形象画面负载,摄制者能够把文化的原貌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不至于发生像书面文字那样,要将形象的画面转换为文字来表达所造成的信息丢失,观众直接面对形象画面,人们接受的信息更准确,感受更真切,可谓“百闻不如一见”。 第三,影视手段在文化的传递与交流中,以释放形象和声音信息让观众了解影片内容,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都能看懂画面的形象语言,大大减少了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一的障碍,能拥有广泛的观众。 第四,影视手段以视听复合信息直接作用于人耳,这比单独视觉或听觉的刺激强度更大。一般而言,刺激强度越大越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电视纪事语言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现在运用这一手段拍摄的影片已经很多了,相当一部分也着实拍出了水平。但是在众多作品中,不难发现其普遍的缺点就是,缺乏深入挖掘。电视毕竟属于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它很多的信息追求的是快,在发掘事物深度方面往往不及于文字研究的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人类片从总体上能把握住,并充分调度自己的“场性思维”,提高电视纪事语言的丰富性与艺术价值度。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请保护好传统文化 生活中,我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着外来文化的魅力。并且那些本不属于我们的、外来的文化,似乎更为我们所重视;而那些我们自身的、传统的文化,似乎正逐渐被我们冷落,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冲击。 这几年,西方的各类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青睐。每年圣诞节的前夕,各大店铺门口早早的就开始渲染浓浓的节日气氛:圣诞树、彩灯、装饰画……到处都是,街上到处有人派送圣诞礼品,各种各样的贺卡满天飞。狂欢夜的街上更是热闹非凡,好一派节日的气氛。到了2月14日情人节,到处都是卖玫瑰花的,尽管价钱高得惊人,却依然生意兴隆。愚人节,一不小心就会落入玩笑陷阱…… 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别说重阳节、清明节被我们抛于脑后,就连端午节、中秋节,有时大人们不提醒,我们都记不起来呢。春节倒是热闹一些,但听老人们说,也无法和以前相比,特别在年青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但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啊。前些日子令国人不爽的是韩国申遗成功,正是我们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端午节本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被韩国换了个名叫“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居然还成功了。恐怕听到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产权而被别人拿去注册?看来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 不仅节日,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也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虽然我们有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但有的却正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慢慢消失。 曾经看到电视里报道:有一位老中医,掌握着一种快要失传的中医术,却苦于无人继承。好不容易找到了满意的徒弟,谁知刚学了不久,这徒弟却认为西医受重视,赚钱多,就转而去学西医了。老中医十分痛心,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认为这个徒弟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拯救一种濒临消失的中国文化! 近些年来,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把传统文化看成是陈规陋习,觉得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诚然,许多外来文化是优秀的、先进的,但我们并不应该因此忘记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根。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文明,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中华文明,它需要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重视。“韩国申遗事件”就是对我们的警醒:传统文化需要保护,需要珍惜。 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愿中国传统文化一路走好! 点评:作者在文中通过一些实例呼吁我们要保护好传统的文化,的确随着现在西方价值理念和文化的侵袭,还有当前哈韩哈日等一族的不断壮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已备受冷落。该怎样的去保护和发扬我们的文化是值得我们大家都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五中)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江苏东台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 【摘 要】江苏东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方文化,对东台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江苏东台;传统文化;问题要就 一、江苏东台的历史文化起源 据《东台县志》记载:西溪即古临海县,相传为古县地,西汉以来就有此镇。作为东台的发祥地,西溪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享有“苏北周庄”的美誉。南唐N元元年即九三七年,于海陵县置泰州,设海陵监于东台场。清乾隆三十三年即一七六八年,东台从泰州分治后,泰州东北境九场四乡划为东台县,东台为县治所在地。因东台在海陵之东,而且地势较高,故得名“东台”。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古老的文化:以海春轩塔、宋代三宰相为代表的名贤文化;以泰山寺、碧霞宫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缫丝井、肝肠河为代表的“天仙配”民间文化;以通圣桥、八字桥为代表的“桥”文化……古塔、古寺、古桥、古井凝聚了东台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二、江K东台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世界一绝,发绣缱绻 发绣,顾名思义,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而享有“中国发绣城”美称的东台,其发绣技艺自然首屈一指。早在清康熙年间孔尚任的《西团游记》中载:东台附近的西团镇(古属东台场)晾网寺里藏有发绣观音佛像,被推为发绣珍品。东台发绣以其独特的工艺,以针,以发代丝,大胆借鉴苏绣、湘绣的技法,运用滚、施、套、乱的虚实针法,尤其是双面异色发绣的制作,开拓了发绣工艺的新纪元,把一个濒于绝迹的发绣工艺发扬光大,使之成为誉满海内外的发绣城。其产品秀丽典雅,号称“世界一绝”,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金奖、“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全国优秀新产品设计”一等奖等称号。东台因发绣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台发绣,世界闻名,实至名归。 (二)鱼汤下面,味溢四海 东台的美食真的很多,而让出门在外的我念念不忘的,唯有鱼汤面而已。据传,清乾隆年间,一位御膳厨师因触犯御膳房的条规,被逐出宫廷,流落到东台,以卖白汤饺子为生,味道可口竟顾客盈门。后被一家面馆聘用,做起白汤面,生意更是兴隆,只因这白汤面的制作手艺不凡。原来这位御膳厨师制作的白汤面方法独特,做工精细:他选用鲜活鲫鱼,把腮扒光,把鳞刮净,洗干净后放在清水里泡上几个小时,晾干后放到油锅里炸,直到鱼起酥后才捞起,配以鳝鱼骨、猪骨、猪油、姜葱、虾子、白酱油等。加之用手工做的刀面匀细,宽汤大面,再放上几片肴肉和脆鱼,更是锦上添花。当时盐业兴旺的东台贾商云集,台城二十多家茶馆酒店,也都仿制供应鱼汤面,每天早市都是人满为患。鱼汤面是以鲫鱼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而鲫鱼有温胃健脾的功能,常食之,大有养肾健体之效。民间常说:“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 (三)千年古刹,泰山古寺 东台有座千年古刹,全称为“泰山护国禅寺”,被中国佛教协会列为江苏省重点庙宇。泰山寺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原址为东岳行宫,与海春轩塔比邻,占地八百亩。这里红砖碧瓦,庭院幽深,山门朝北大开。这里寺中有庙:关帝庙、华佗庙、神农庙、鲁班庙、轩辕庙巧布其中,故有“一寺五庙”之称。寺内地藏殿后有一土山,山上屹立的碧霞宫金碧辉煌,东西有钟鼓楼对峙,碧霞宫内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大帝的女儿,号称“泰山神女”的碧霞元君,“泰山寺”由此得名。 (四)西溪胜地,天仙发源 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已经是千门万户耳熟能详了,而“天仙配”发源于哪儿却着实有过一场很激烈的争夺。就我们江苏省而言,就有四县市争取这一传说的首发地。东台人民不以为惧,满怀信心地认为:东台才是“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早在清嘉庆年间编修的《东台县志》上就记载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至今还有槐荫庄、辞郎河、桑家沟、房舍村、舍子头、凤凰池、缫丝井、金钗井、双鞋村、董永庙等五十多处遗迹,这些遗迹至今还保存完好。千百年来,董永与七仙女的美好传说在东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它反映了东台人民善良仁厚的淳朴民风。如今董永的故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享有“黄海明珠金东台”的美誉。勤劳朴实的东台儿女正满怀激情,立志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再创辉煌。 三、实证调研心得体会 兜兜转转一个暑假过去了,这个暑假我没有跟随“旅游热”去外地某个风景名胜赶热闹,而是认认真真的走了很多属于老家东台的角角落落。本以为这个我待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已没什么可探索的了,怀着应付作业的心情我开始了我的“旅途”。 富安、安丰、时堰、三仓、港、唐洋……这些我只从中巴车的车牌告示上见过的地方,我一个又一个地走了个遍。随着我到过地方的增多,那种应付作业的心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寻宝的兴奋,因为我发现,我越是走过这一个个地方,就越是发现,老家东台,竟然是一座我怎么也探不到底的宝库:说起人物,有西溪走出的三宰相,有“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有爱国布衣诗人吴嘉纪,有人民爱戴的好知县魏源,有抗倭英雄葛天明……说起风土,有中华桑茧第一镇富安,有苏中沿海的“小香港”港,有黄海滨崛起的工业城头灶,有三昧寺、八字桥、捍海堰、串场河、鲍氏大楼……说起美食,有泥螺、竹蛏、鱼汤面、陈皮酒、文蛤、溱湖簖蟹、松花皮蛋、下灶贡豆……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我成长的地方,有如此多让人心驰神往的风景。没有什么能比这种感觉更让人开心了,就好像一件我从自己已经穿过、洗过很多次的衣服口袋里莫名掏出了一笔钱,惊喜而不知所措。 一个暑假不算长,实在不够我把东台彻彻底底走下来。不过,这一个暑假听到见到的,已经足够支撑我完成这篇报告了。听到过这么一句话: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待腻的地方。我曾经深以为然。但现在颇觉得自己有些“有眼不识金镶玉”,东台,还有太多值得我去认真探索。 最后用罗丹的话来结尾: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江苏东台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15C08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杰,男,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地域性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源泉。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地域性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对策参考。 关键词: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 一、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文化产业的保护、创新和发展依然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化的目的是谋求人类的发展。发展不仅是纯粹的经济增长,Marshall Sallins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各方面的繁荣,即文化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因此,在特色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对传统地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研究课题。Graeme Aplin认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人们需要与场所、时间保持联系,以便地理地、历史地定位目前的生活,而遗产则具有提供时间感、空间感的特质,在此意义上,遗产使人之为人;另一方面,遗产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化定位,它使个体与社区、国家联系在一起,为局内人及局外人营造一种族群身份的象征”[2]。俞孔坚认为,现代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对乡土文化保护可以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继而对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3]。文化产品的特色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特色即意味着多样性,UNESCO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中说,“文化的多样性带给人类的福祉正如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注意到人类以往所有经验、智慧和实践的精华”[1]对于一个地方城镇的建设发展来说,只有继承和发展地域性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地方城镇更具特色,才能使居民具有文化归属感和幸福感,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二、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李孟竹2014年通过对马栏村的研究,提出地域性文化保o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乡村原整体风貌渐遭破坏、传统民居保护亟需开展、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不健全[4]。段威也提出,“空心化”现象、“破旧立新”的商业开发和村民无序地“自发更新”,是城镇化过程中地域性文化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5]。归纳起来,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层面重经济建设而轻文化保护,缺乏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保护主体不明确,政府、居民、企业责任不清晰;保护对象过于笼统,没能对传统地域性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保护方法上,只注重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没能有效地与特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做到地域性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针对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状问题,对其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但在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建设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破坏严重,居民缺乏应有的文化归属和幸福感。那么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要高度重视,科学合理地将地域性传统文化符号融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之中,从建筑、自然景观规划,到本土人文生活习惯等的全方位统筹都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 2.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链,盘活地区文化经济 地域性传统文化形成于这一地域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地域性文化保护应与城市产业转型相结合,找到将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去的有效路径。如今,许多地方通过开发整合自身地域及人文资源,大力借助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使原本沉寂的地方经济变得蓬勃活跃起来。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产业链,与以往单纯的旅游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涉及范围领域十分广泛,从衣食住行到文化体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的经济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合理有效地整合地域性特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塑造特色文化产品,树立地域性文化品牌,必将成为地域性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 3.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构建良性市场竞争 地域性文化保护除了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保护外,还应该包括投资、运营等相关民间企业的有效介入。政府做好保护对象的认定、保护政策的制定,做好顶层设计,在具体运营中要利用市场导向,刺激民间企业资本的介入,构建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推进传统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4.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在地域性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当地居民和投资、运营企业除承担保护主体责任外,同时他们也是利益相关者,企业注重开发特色产业,将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居民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在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从业中做到自觉保护和传承,只有多方联动,构建区域文化保护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区域传统文化可持续性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西藏电视旅游栏目西藏传统文化保护 【内容提要】西藏电视台有两档旅游栏目,即《西藏漫游》和《西藏旅游》。《西藏漫游》栏目的特点是注重挖掘旅游节目的文化意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西藏文化,优美的画面和解说词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该栏目存在的问题是有些节目的选题和栏目的宗旨相去甚远,栏目背景音乐缺乏民族特色,节目选题和内容重复率高,主持人的素质有待提高。 【关键词】旅游栏目 传统文化 保护 西藏电视的旅游栏目主要有西藏卫视的两档旅游栏目――《西藏漫游》和《西藏旅游》。 《西藏漫游》是西藏卫视栏目《西藏诱惑》的子栏目,内容定位于西藏旅游名胜、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制作样式为主持人引导观众的层层深入。这个栏目2014年已经停播,本文着重分析2010~2013年的节目。 《西藏旅游》栏目是西藏电视台一档旅游服务类节目,以旅游资讯为栏目主要宗旨。该栏目由于和《西藏风情》《西藏漫游》在栏目宗旨和内容方面严重同质化,所以在2014年6月停播。本文以《西藏漫游》为例来分析西藏的旅游栏目是如何传播西藏传统文化的。 一、《西藏漫游》栏目的特点 (一)注重挖掘旅游节目的文化意涵 民族旅游最大的特点是其文化属性,游客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除了领略少数民族地区瑰丽的自然美景外,最重要的是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奇特的民俗,神秘的宗教,对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文化,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体验。所以,发展少数民族旅游,除了大自然赐予的自然美景外,就是要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让文化成为民族旅游的支撑。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制作旅游节目除了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旅游节目的文化意涵。民族旅游节目和一般旅游节目最大的区别就是淡化旅游的娱乐休闲本质,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体验。 分析《西藏漫游》2010~2013年的节目,除了少数节目和西藏传统文化没有太大关系外,如《跟着足球玩转拉萨》《西藏时尚梦》《高原游乐园》《因为爱情》等,其他节目都或多或少和西藏传统文化有关。像《漫游尼洋阁》《山南历史文化之旅》《千年水磨坊》《漫游千年古刹》《唐卡・藏文化》《藏源访古》《拉萨民俗掠影》等节目,就是在介绍西藏的传统文化;像《秋访曲水》《魅力尼木》《畅游堆龙德庆》《畅游樟木》《拉孜游记》《慢行阿里》《走进谢通门》《漫游林芝》等节目,是一边领略瑰丽的自然美景,一边体验独特的传统文化;还有如《神湖之旅》《纳木错的颜色》《行走在拉萨河畔》等节目,虽然表面看是展示自然景观,但正如《西藏漫游》宣传片里所说,“在这里,每一块山石都称得上风景,每一条溪流都流淌着故事。”西藏几乎所有的神山、圣湖都有美丽的传说。在西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难以分开的,所以,这些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节目,也会有很深的文化意涵。 (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西藏文化 民族旅游虽然是一种文化体验,但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娱乐休闲活动,人们旅游可以进行身心的放松。而《西藏漫游》栏目宗旨,就是把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很好地进行融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西藏文化的传播。该栏目采取的节目样式是外景主持人带领观众一起去体验别样的景色和文化,这些时尚靓丽的主持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有的主持人还很有幽默感,让观众在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感受西藏的自然美景和厚重的魍澄幕。 比如《秋访曲水》的外景主持人安晓,体验收青稞和学跳牛皮船舞就很有娱乐性;还有《慢行阿里》的外景主持人杨娟啃风干牛肉的画面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比如《林芝发现之旅》中的李川,体验西藏传统体育项目“抱石头”,可是怎么也抱不起来,旁白:“李川怎么趴在地上了,到底是你抱石头,还是石头抱你,这回李川可是连吃奶的劲都使上了。”另一处,李川体验工布藏族的一种舞蹈,旁白:“李川,人家跳得像雄鹰,你怎么跳得像小鸡呢?”这些幽默的话语再加上搞笑的画面,给节目增添了几分轻松愉快的氛围。 《西藏漫游》是《西藏诱惑》的子栏目,它和其他子栏目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能把旅游和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游玩中轻松地感受西藏文化,传播西藏文化。正如其宣传片中所言:“从藏东门户昌都到高原屋脊阿里,从雪域圣城拉萨,到边境小镇岗巴,《西藏漫游》栏目,时尚靓丽的外景主持人,深入雪域高原的角角落落,带您欣赏每一处美景,体验每一种风情,吃喝玩乐我们样样体验,衣食住行,我们一一享受,《西藏漫游》让您足不出户,游遍西藏!如果你想知道西藏哪一个地方更有特色,如果你想知道西藏哪里的风俗更有趣味,那么,请您每周四晚上八点钟,锁定西藏卫视,锁定《西藏漫游》。” 对于那些想去西藏的旅游者来说,《西藏漫游》是很好的向导,它比那些导游的讲解更专业。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来西藏旅游的观众来说,《西藏漫游》使他们足不出户,跟着节目的节奏就能完成他们去西藏旅游的梦想,就能完成他们对西藏文化的认知,虽然是虚幻的旅行,但是也能够给心灵带来一点慰藉。 (三)优美的画面和解说词给人视觉和听觉的极大享受 在电视专题片中,画面是最具冲击力的元素,优美、壮丽的画面能够给人以震撼。解说词是解释说明画面的辅助性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不但能够对画面进行解释和说明,而且能够挖掘画面背后的意涵,能够提升专题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该栏目由于是专业的电视公司拍摄,所以画面的美感几乎无可挑剔,而优美的解说词,也为这个栏目增色不少。这个栏目对没有去过西藏的受众的吸引力自不待言,即使对那些去过西藏的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它的画面太美,语言太美,这种美感又是我们在现实中无法体会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看这样的节目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首先是它的片头:“这里是世上离天最近的土地,这里有人间最纯洁无瑕的天空,珠穆朗玛、雅鲁藏布、布达拉宫、雍布拉康,一个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名字,令人充满遐想,无比向往,这里就是让无数旅游者魂牵梦绕的高原净土――西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西藏这样,每一块山石都称得上风景,每一条溪流都流淌着故事,每周四晚八点,西藏卫视都会邀您一起踏上高原的土地,携手进行西藏漫游。”激情澎湃的解说词配上极富冲击力的视觉画面,把栏目的定位、宗旨、特点、播出时间进行了很好地诠释,这样的片头对于那些没有去过西藏的观众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西藏漫游》的解说词显出撰稿者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除却画面,单单把这些文字抽出来都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比如《手信拉萨》这期节目的旁白就很有文学韵味。首先,作者没有用《淘宝拉萨》或《拉萨购物》之类的口语,而是用了一个非常书面化的词汇“手信”,而这个词语用在这里又非常贴切。因为手信并非指贵重的礼品礼物,而是突出当地的传统人文价值,讲究携带方便、轻巧,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又能讨得亲人朋友欢心;手信不在于贵,而在于心,一份情意,一份真诚。也许,在其他地方,我们叫旅游纪念品,但是,在西藏用“手信”就能体现出西藏浓厚的文化意涵。 买旅游纪念品本来是一件很简单平常的事情,但是,这期节目却把购买旅游纪念品这个行为做得非常具有诗情画意。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做出新意,功力全在旁白,全在语言的功力,因为这样的题材画面不可能出彩。如“每一样精心挑选的手信,背后都写满了西藏的文化和历史,也镌刻着旅途中的发现和感动,希望你来拉萨老城的时候,也能买到心仪的手信。当行囊渐满,你将拥有自己的拉萨,也请用手信,把拉萨的情,把拉萨的美,传递给更多渴望远行的心”。 二、《西藏漫游》栏目存在的问题 《西藏漫游》栏目作为一个旅游栏目,整体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有的选题和栏目的宗旨相去甚远 《西藏漫游》的栏目宗旨应该是让观众通过栏目领略西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深对西藏的了解。但是,该栏目的一些节目和栏目的宗旨相去甚远。 比如《跟着足球玩转拉萨》,这期节目是由央视体育频道著名主持人贺炜主持的。足球和旅游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这期节目却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牵强地扭在一起。这期节目主要介绍了拉萨的青少年足球,节目拍摄了拉萨某中学的足球比赛、堆龙德庆县一所中学的孩子们课后在野外踢球以及西藏大学的一场足球比赛,通过这些场景来表现拉萨的青少年对足球的热爱。其实,这些东西和旅游根本不沾边,可能考虑到栏目的特色,所以,又有贺炜在八廓街的一些镜头,由他来给观众介绍八廓街,介绍拉萨的传统游戏吉乍以及甜茶馆、酒吧,还有一个镜头是贺炜拿着足球在布达拉宫广场。贺炜是体育节目主持人,但他对西藏文化未必有很深的理解,由他来给大家介绍西藏的文化实属牵强。布达拉宫是最能体现西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贺炜在布达拉宫广场摆出踢球的造型看起来非常滑稽。 《高原游乐园》这期节目是安晓“带领观众”体验去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游玩,这个游乐园除了是海拔最高的游乐园,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这期节目毫无新意,给人的感觉像是在给游乐园做广告。最重要的是游乐园充其量只符合旅游休闲娱乐的特征,和民族旅游文化属性相去甚远。 《恋曲2013》和《因为爱情》两期节目做的是由西藏旅游局举办的内地来西藏的集体婚礼,两期节目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婚礼举行的地方不同。这两期节目主要介绍集体婚礼的状况,其中穿插一些新人所到地方的简单介绍。西藏的集体婚礼民族特色浓郁,也是这两期节目的看点。但总体来看,又像是替旅游局在做广告。 (二)背景音乐缺乏民族特色 电视专题片是运用电视艺术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由图像鲜明的画面,精炼悦耳的解说,旋律优美的音乐,真实可信的效果等基本元素共同组成,着重体现屏幕美的电视艺术作品。它作为视听艺术的体现,是在视觉与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展开的。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视听艺术中有着积极的、多层次的表现作用,恰当的选配会对画面产生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的效果,是电视片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西藏漫游》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解说词是其吸引眼球的重要方面,但是,其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却是节目美中不足的地方。《西藏漫游》是一档介绍西藏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栏目,栏目的最大看点是民族特色。民族特色除了用画面和解说词来体现外,主题音乐盒背景音乐也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现。但是,遗憾的是,《西藏漫游》从2010年至2013年的150期节目中,很少有节目用富有藏族特色的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这对表现民族特色是非常不利的。 (三)节目选题和内容的重复率较高 《西藏漫游》选题和内容的重复率较高,随意拼接的现象比较严重。如2013年1月3日的《林芝发现之旅》(上)、1月10日的《林芝l现之旅》(下)和4月4日《漫游林芝》(上)、4月11日《漫游林芝》(下),应该是在林芝拍摄的同一个内容,但是却换了名字放在两个时间段播放。本来在间隔很短的时间里播同一题材的内容就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何况还是同一内容经过组合放在两个时间段播出,画面和结束词重复率非常高,让人顿生厌恶之情。另外,《漫游西藏》又加进了2012年4月12日的《探险阎王洞》和2012年5月24日的《魅力直白》的一些内容,让人感觉突兀生硬,和节目衔接非常差。如果观众看一期节目,当然看不出任何问题,但是,如果观众是这个栏目的忠实观众,持续地收看该节目,那么,这些重复的镜头不就露馅了吗?而且观众看到这些重复的镜头肯定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由此,这个节目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知名度可能就毁于一旦了。其实,做节目和找对象是一样的,宁缺毋滥。 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2013年的几期节目中,如4月到6月播出的《印象拉萨》《拉萨全攻略》《品味拉萨》《慢游拉萨》,也应该是在拉萨拍摄的同一个内容,换了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时间段播出。光明甜茶馆、宗教禄宗公园、大昭寺、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音乐喷泉、玛吉阿米酒吧、疯牛脏餐馆、藏香和唐卡的介绍、拉萨文化艺术宫、朗玛厅,在这 4期节目中重复穿插,混乱至极。 本来在4月到6月如此短的时间内安排同一内容就是大忌,而且,这些内容和画面相互拼接,互相重复,就更让人生厌。与其制作冗长重复的四期节目,不如简单精炼地制作两期不重复的节目。观众看名牌栏目有一定的持续性,如果总有重复的内容,对观众是极大的不尊重。 4月25日《拉萨全攻略》外景主持人丹丹的开场白,完全就是重复《西藏漫游》节目的片首语,这样的重复太低级了。人们刚刚在片头听到的话语,片子开始时主持人再重复一遍,看了会是什么感觉。 (四)主持人的素质有待提升 《西藏漫游》的外景主持人虽然时尚靓丽,但是对西藏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整个主持流于表面。 《漫游尼洋阁》这期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将要结束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尼洋阁是美的,站在尼洋阁的顶层,还可以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这应该算是‘美美与共’了吧。”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对人类学的前途提出的愿景。“各美其美”就是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说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美美与共”有特定的意涵,和“美景”实在没有多大关系。 另外,该栏目的一些节目中有说错别字的现象,如《清系漂流》的主持人把“徜徉”读成了cháng xiáng;《走在拉萨河畔》的主持人把“徜徉”读成了táng yáng;《走进堆龙德庆》的主持人把“古刹”读成了gǔ shà,把呱呱坠地的“呱呱”读成了guā guā;《秋访曲水》中,旁白把粗犷读成了cū kuàng。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摘 要: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浪潮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的华丽转身。河南省的城镇化浪潮突飞猛进,方兴未艾,势必会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因此,我们要加强城镇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城镇化 传统文化 保护与传承 当前席卷我国的城镇化浪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双重变迁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迁中,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社会个体到社会群体,从乡村到城市,从社会制度到社会组织,莫不感受到这场社会浪潮的巨大冲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原儿女自古至今绘制的绚丽的文化历史画卷,是中原儿女社会生活、历史轨迹、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如何使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保护与传承,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是当前社会、政府和学界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具有“共振”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社会基本矛盾内在作用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作为原动力,不断推动着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类对物质及精神生活追求的永无止境,必然会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相应地也推动着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脚步永不停息,同时也导致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化变迁永不停息。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快慢不同,生产工具更新的形式和规模以及质量高低的不同,也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快慢有别,导致文化变迁的速度、规模、特点和方式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归根结底,社会变迁与文化的变迁具有同步性,具有“共振”作用。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浪潮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的华丽转身。城镇化的推进不可能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无动于衷”和“稳如泰山”,城镇化一方面造成大量的村镇被拆迁、被合并、被纳入到城市的区划,使得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赖以生存的乡村区域或者“农耕场域”一个个消失,同时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展示自身风采、汲取丰富营养进行自我更新的舞台和土壤;另一方面,城镇化还导致了农耕文明基础上生长的文化创造主体失去了文化创新的灵感,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使得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日益单一,内容和意蕴日益失去“原味”和“原生态”。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田青所言,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草根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当我们高举城镇化的大旗、载歌载舞地与农业文明告别时,这些农业文明所产生的“宝贝”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连根拔起”的危机。 城镇化浪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河南省的城镇化浪潮突飞猛进,方兴未艾,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者受损。对城中村和城市郊区乡村的拆迁,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建筑、古墓、古树、文化遗迹、庙宇的拆除和损毁。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原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中原儿女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信仰理想、风俗习惯等的活化石,一旦损毁,很难复原。即使复原,也已经丧失了历史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渐失展示的舞台。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展示的方式五彩斑斓。农村作为重要的展示舞台,豫剧、曲剧、越调、坠子、说书、杂技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这些文化形式要么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么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要么展示民间的期望和美好憧憬。但由于城镇化导致乡村大量拆迁,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日益缩小,展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城镇化导致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尤其是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农民工浪潮。这样一方面导致农村一年中大部分人去村空的“空壳化”现象的普遍化。另一方面使得许多以农民为主要受众的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观众,从过去人头攒动地观看戏台文化表演,变成了只有稀稀拉拉的老弱病残和妇幼为观众主体,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然失去了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渐失发展创新的活水源头。河南地处中原,中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土壤中开出的花朵。农村生活是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生长发展创新的活水源头,离开了农村生活这片沃土,这朵文化之花就有可能枯萎,甚至凋零。而城镇化使得基于生产力和雄厚物质基础之上的城市文化日渐强势,对农耕文明挤压日趋激烈,这难免使得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失去滋养和活力,而变得日渐衰弱和边缘化。 非物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文化的发展历史。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创造,离开了人,就没有文化和文化的传承。城镇化的魅力一方面像一个威力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使他们身心经受着从农民向市民转型的巨大历史性蜕变。另一方面,城市地位的日益强势和中心化加剧了农村地位的日益弱势和边缘化,大量的农村青年不愿意继续留在祖辈生活的农村故土,而向往城市生活的丰富和绚丽,这样他们对祖辈的传统手艺、独特工艺以及农村文化不愿意继承,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正如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指出的,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许多传统技艺缺乏合适的继承人,散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项目,许多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加强城镇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首先,必须提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意识,因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是文化管理组织,其管理行为的实施、管理责任心以及管理效果,都与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有关。其次,要提高城市规划和拆迁部门人员的意识,防止规划和拆迁中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损毁。再次,要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使之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人有责。 完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法律和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必须依赖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建设。前者是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法律保障,后者是具体实施的制度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不管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否则,保护就会流于一句空话,或者因为经费不足使得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或者人手不够使得文化保护单位和部门以及文化保护人员有心无力,或者文化保护的措施不能落到实处。 强化城镇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僵死不变的,它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才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这就要求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对接时代的要求,促进自身的现代转型,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现代审美标准和欣赏要求,使古老的文化底蕴在新的时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娱乐大众、凝聚民心、教育公众,启迪民智,汇集民力的社会功能。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接班人。为此,必须做好河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甄别工作,对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细分类,指定专业的专人保护和管理。同时,在对河南省享誉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采取措施,多管齐下,积极进行接班人的队伍建设,把那些有兴趣有特长的人员吸收到接班人的队伍中去,鼓励他们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功立业。另外,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产品,尽可能在保持原汁原味文化意蕴的基础上,积极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对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浅议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摘 要:在汉语词汇里,“非遗”出现在2006年。那一年,中国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非遗”。2017年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京举行,举世瞩目。传统文化仍然是与会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提出,“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课题,发人深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说到底,所谓“非遗”就是那些来自于先辈们生产生活的语言、文字、道德、哲学、艺术、技艺、风俗等等一切的习惯和技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不明白,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这些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历经世世代代流传而不绝,干嘛还要大张旗鼓地去保护与传承?一个沉重的现实是,在两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一点点地衰退和消失,民族文化的大家族在一点点变小,民族精神的DNA发生了变异。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近年来,非遗做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下,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但在文化活态传承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有效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工作,又如何让非遗教育传承不再流于形式,使其逐渐与当代艺术创作、城市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等,很多问题摆在文化工作者的眼前,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目前非遗保护工作采取主动保护方式缺乏活力 政府主动进行保护方式的优点是见效快,作用显著,能用最短的时间保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是被动接受,自身缺乏生存活力。 2.非遗保护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但因地方财政困难,部分市县级非遗项目投资力度还是不大。由于缺乏资金来源,一些项目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 3.缺乏相应的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且业务人员基础薄弱 现从事非遗工作的都由各级文化部门兼任,而且没有专业人才或人才流失严重,现有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缺乏基本知识,缺少业务培训。 4.传承人的培养问题 各地在为传承人提供权利保障的同时,均规定了传承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特别是传承人必须授收徒弟。但实际上大多数传承人很难完成他们授徒义务,其原因并非传承人不负责任,而多半是“无徒可教”。因此,传承人的危机问题,不仅在于对现行传承人的保护,更在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老年人的技艺,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5.外来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 普遍来看,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当今时代下,时尚文化、外来文化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时尚文化,崇拜外砦幕。加之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影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二、相应对策及建议 激发生存活力,政府主动保护与自身开发保护相结合。在政府继续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由政府引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存价值,使这些项目的传承能够进入活态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一方面应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的联系,多争取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域内许多可观赏性的非遗项目(包括濒危的、失传后根据相关资料挖掘整理复原的),将其组织成为一台或几台非遗精粹节目进行展演,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使来旅游的人更全面的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增加非遗保护收入,打造出旅游城市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保护传承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是设立专门非遗工作机构,配备专职非遗工作人员,加大人员的非遗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非遗业务水平,使工作人员能真正为深入发掘基层民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申遗各项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承,传承是关键。一方面应不断引导培育人们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情结,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认知传统、回归传统、传承传统,是非遗传承的关键。另一方面应建议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出台引领全国非遗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的法规政策。在幼儿园、中小学选取体验性、趣味性强的非遗项目,通过非遗活动周、非遗主题班会等方式,着重开展非遗普及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中考的升学考试,制定相应考评制度,以加分的形式鼓励初高中生传承非遗项目。以职业大、中专院校为主体设置少数民族非遗专业,培养非遗技艺人才。以本科高校为主体,采取开设专业、选修课等方式,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型人才及非遗市场化运营人才等,形成系统完善的非遗教育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其实,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不可能因为保护某种文化遗产而将它完全封闭起来。我们应建立“非遗”保护机制,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导的作用,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从资源分配到人员编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机制,对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充足考虑,进行机制的补充协调,保证保护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因为失去太多,所以奋力保护。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非遗”保护的旗帜下,我们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用热情与责任挽救这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下来,留下中华民族永久的记忆。我们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强行保存已经过时的风俗习惯或传统技艺,而是尊重我们的历史,尊重我们祖先的创造,尊重社会历史的自然发展规律,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并从中寻找持续发展与创新的灵感与力量,为我国非遗传承、复兴与保护做出贡献。这一切,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毕竟,我们的“非遗”保护才刚刚起步。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浅析粤北瑶族舞蹈的传统文化内涵及探讨传承保护思路 [摘 要]瑶族是中国南方山居民族,长期过着频繁迁徙的游耕生活。瑶族分为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和盘瑶四大支系。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是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抽象表现。从舞蹈表现内容、表现特征上,意蕴着粤北瑶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剖析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两个维度,梳理瑶族舞蹈特征及保护传承现状,是目前亟需展开的工作。 [关键词] 瑶族舞蹈 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 保护传承 一、瑶族舞蹈历史渊源 “南岭无山不有瑶”,一语道明了瑶族和山的紧密关系,靠着大山的庇护,瑶族人民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瑶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落后的生产工具,依赖大山的物质,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延续民族生命,从而创造了具有大山风韵的文化。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 二、瑶族舞蹈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瑶族舞蹈艺术是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的抽象表现。根据现有掌握流传下来的舞蹈,按粤北瑶族舞蹈表现的主题和表演的特征,大致可以分几类:纪念和敬奉祖先舞蹈、宗教祭祀舞蹈、节令习俗舞蹈,这几种舞蹈分别体现出了对以盘瓤(盘王)为主神寄仰无限美好厚望、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和精神等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是以舞蹈寄仰对以盘王为主神的美好愿望。“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精神[1]。如《盘王舞》、《铜铃舞》等,指祭祀盘王时跳的各种舞蹈,主要是通过祭祀祖先,还愿报恩,祈求丰年。关于“还盘王愿”的来历,民间传说是:瑶族原来住在“南京海岸,寅卯二年,天下大旱,蕉木出火,格木无粮”,十二姓瑶王子孙万般无奈,只得离开故土向南迁徙,遇着大海,十二姓瑶人驾船渡海,谁知途中遇上狂风暴雨,七日七夜不得到岸。紧急中,瑶人想起了祖先盘王,于是就焚香许愿誓,如盘王显灵保佑子孙平安渡海,以后代代“还愿”祭祀盘王,以报佑护之恩。许愿后果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很快到了彼岸。于是以后各姓瑶族就沿俗还愿以祭盘王,子子孙孙直传至今。 二是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瑶族节令习俗舞蹈,如《耕种舞》、《铙钹舞》等。在丰收季节,在瑶家聚居地方,唢呐、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鲜艳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乐场面夜以继日。盘王节有个美好的传说,相传这里的庄稼经常受到鸟类的糟蹋,但是人们却没有好的办法,这时候一位姑娘站了出来,姑娘用动听的歌喉把鸟儿给吸引过去,就再也不去糟蹋庄稼。从此这一节日也被流传下来,成为男女相亲节日,受到青年男女喜爱[2]。 三、瑶族舞蹈蕴含着丰富民俗文化元素 瑶族民间舞蹈或是传统最原始的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瑶族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民俗风俗特征,是瑶族民间文化艺术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结果。瑶族传统舞蹈除了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民族意蕴,在舞蹈动作、舞蹈道具、形式上也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相应特点。 一是瑶族舞蹈动作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性特征。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鼓舞》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矮”是指腿部下蹲。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二是瑶族舞蹈道具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征。民间谚语有“瑶不离鼓”之说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瑶族舞蹈代表的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工具。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工具,也是瑶族的崇拜物,是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它作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间舞蹈的形式来体现瑶族民俗文化。 三是瑶族舞蹈表演者具有民俗文化基层性特征。过往瑶族民间舞蹈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这些师公、歌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与瑶族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中的《师公舞》、《拜盘王》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表现“拜盘王”的祭祀仪式更是由师公主持。这些原先以娱神为主的瑶族传统舞蹈,后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以娱人为主,表演者亦由师公、歌娘、歌发展到一般艺人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从而使瑶族舞蹈表演者的基层性特点表现的更为充分。 四、瑶族舞蹈发展现状 瑶寨作为歌舞之乡,目前流传下来的大量丰富民俗节庆。如三月三开耕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七开唱节,十月十六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盛大节日。节庆活动期间,瑶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搭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目前,瑶族舞蹈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纩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日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耍歌堂”也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间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表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3]。“耍歌堂”1992年被列为中国国际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活动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瑶族舞蹈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瑶族传统舞蹈的动律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长期文化发展的积淀和历史生活的结晶。瑶族的长鼓是该民族突出代表和典型标志,瑶族人民用击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招一式都体现着瑶族民族文化底蕴[4]。“耍歌堂”活动中传诵的瑶经既反映了排瑶的历史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历史,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及崇拜活动正在逐渐减少,巫术迷信也渐趋消失,而这些原始文化却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等积极因素[5]。 六、瑶族舞蹈的困境与传承思考 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瑶族传统舞蹈也到了濒危状态,与很多传统文化一样,瑶族舞蹈也面临传承后继无人、参与积极性不高,传承保护危机。现在,随着国家对瑶族地区大力开发、城市化迅速发展、瑶区人口流动加快、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等,都对瑶族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从而加速其传统文化的灭失过程。 目前广东的3个民族自治县各自组建了专业文艺团体并创作了各类瑶族传统舞: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的《牛玲舞》、《瑶族小长鼓舞》等;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弹指》、《欧莎腰》等;乳源民族艺术团的《鼓韵》《扁担挑起情嗨罗》等。并多次赴广州和北京参加全省和全国文艺汇演,深受观众和文艺界的赞扬。 如何对瑶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一是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两大推手,通过交互作用,设立基金,对瑶族舞蹈非遗传承人提供补贴,让传统舞蹈进校园、进社区等普及活动,逐步营造传统文化传承氛围,使民族文化享有者和后继者有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二是利用文化的无形推力,结合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中运用瑶族舞蹈的文化底蕴及特征,提升旅游文化的神秘性和无形性,让游客体验瑶族舞蹈古朴文化的纯洁性,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传承双赢。 结语 经过瑶族地区文艺工作者们不断挖掘、整理和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民族舞蹈,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会跳瑶族传统舞蹈民间艺人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瑶族舞蹈的保护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广告毕业论文:基于目标课题的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独立学院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综合复合型人才,本科毕业设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根据艺术教育目标课题理论,从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广告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并从企业引进真实完整的项目,学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完整的广告策划与设计项目,效果良好。 【关键词】毕业设计;商业策划与广告;职业岗位;就业导向 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比较老专业,经过我院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跳出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构建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该专业毕业设计究竟应如何进行改革,这始终是一个困扰着我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该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探讨和研究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既是毕业设计现状的急迫要求,也是广告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1 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1.1 三本独立学院教育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针对目前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出现了滑坡现象,重申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设计按照艺术教育特征进行教学改革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②许多三本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图纸设计方案”的状态之中,不利于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三本院校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相对于重点艺术院校来说,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如何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并寻求突围的课题。 1.2 三本院校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三本院校(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 因此,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时,应解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具有强烈的市场营销意识和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建构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规律,从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从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选择具体的广告设计项目,在具体的设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而言,艺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的要求也不同于工科生,既要重视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更要加强对设计作品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察。 2 基于目标课题的商广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所谓目标课题,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目标课题起源于职业教育,却并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中,如职业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当然,在不同类型教育中,其具体表现形态是一样的,如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产品制作或服务提供,而高等教育中体现为课题研究。 商广设计是指商业广告中策划营销广告的综合计划,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以项目课程来选择、组织毕业设计的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即以广告设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毕业设计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广告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2.1 依据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商广项目设计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商业广告设计一般需要经过“立项资讯(调研)策划实作研究完成规范化方案自我评估交付检验”等工作流程,在这个工作流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即市场调研、方案计划、草图绘制、电脑效果图制作、施工工艺流程与预算。依据项目设计流程和工作任务,商广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课程选择组织的课程内容如下:即《广告市场调研与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按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商广专业设定了“广告策划与媒介”、“广告文案”、“广告品牌创意与设计”三个职业方向,并根据这三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领域,并集合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学习领域,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主要体现在: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广告设计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定向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广告策划与媒介”、“广告文案”、“广告品牌创意与设计”,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2.2 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载体,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项目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设计工作内容。我们坚持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原则,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中,选取市场需要的、适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真实设计项目,如“学院整体的形象策划与设计”、“绵阳文昌年画的策划与推广”,根据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小,所有的学生都承担了真实的设计项目,这就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因此,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学生在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习以设计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 2.3 融“教、学、做”为一体,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 在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中,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发生变化。 就教学实施主体而言,我们组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中专职教师是融教师、“设计师”为一体双师型教师,还有来自企业的设计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若干模块,由相关专业特长的教师带领完成。 就教学过程而言,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工作过程的结合,学生经历了惶惑、焦虑,认知,知觉、感觉、想象,知识转换成能力;视知觉整体性,任务的整合及能力迁移,注意与设计,认同感等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最初方向选择、方案设计到设计的最后完成的行动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场所而言,传统教室、专业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的三者结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场所除了传统教室外,更多地在专业的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开展教学。 3 商广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从2011年到2013年,我们连续进行三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同时还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有创新之路,较好的解决“纸上谈兵”式毕业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的设计由过去的“从资料中来,到资料中去”变成了“从企业中来,到设计中去”,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1 总体情况 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体系紧贴岗位要求,从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出发,按照商广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培养,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3.2 学生就业、创业情况 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我校商广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6.3%,签约率91.82%,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56%上升到84%。 3.3 培育了学生创新成果 产生了一批学生创新成果,如商广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在参加各种全国性毕业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年来在全国的各大赛事中共取得了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5 个,优秀奖23个,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在全国取得良好的声誉。其中有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企业设计与管理岗位的骨干,从近三届毕业生,已有20多名学生已经开始自己独立创业开公司,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生代广告企业。 广告毕业论文:求职广告业的毕业生需做好四项心理准备 【摘要】 求职广告业的毕业生需做好四项心理准备:对知识结构的扩建、对社会认知的调整、对团队意识的培养和对对表达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 广告业 心理准备 知识结构 社会认知 团队意识 表达能力 国际劳工组织(ILO)将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又译:可雇佣性)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仅具备了准许毕业的学业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有了足够的就业能力。广告行业是个朝阳型产业,是很多学子的就业目标。想要具有适应广告行业的就业能力,除专业技能外,还需在心理素质上满足职业要求。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一个传统的广告活动,从产生到在公众中产生效果,涉及到的参与者包括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公众等。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广告公司需要充分了解广告主的诉求,熟知广告标的物的特点,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筛选合适的媒体渠道,通过有效的声、影、图、文等形式将广告产品投向受众的接触范围。这种运作模式使得广告行业具备了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独有特征。这些特征需要欲求职广告行业的毕业生做好至少四方面的心理准备。 第一,对知识结构的扩建。对知识体系建构的要求高、对掌握的信息量要求大是广告行业的一大特点。前面提到了广告活动的过程。这其中,关于广告主的信息包括品牌定位、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关于标的物的信息包括性能、价格、技术特点等;关于媒体渠道的信息包括媒体发行量、受众范围、媒体风格等;关于目标受众的信息包括目标人群的分类方式、不同类人群的消费习惯特点等。各方面信息,具有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等特征。 针对这些特征,学生可以建构起树状知识结构与网状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认知体系。即,对于并列的、没有共同点的信息,可以建构起树状知识结构。而对于可进行分类和类比的信息,可以建构起网状知识结构。例如,在学生有意了解标的物的技术特点时,树干为“标的物的技术特点”,第一分支为IT类产品信息,其上衍生的枝叶为基本的IT技术术语、同业竞争的产品等;第二分支为汽车类产品信息,其上衍生的枝叶为车辆构造、生产工序、购车流程等;第三分支为药物类产品信息,其上衍生的枝叶为基本的健康科学常识、基本的药理药性等。而对于同是汽车类产品,可以根据不同纬度划分网格,如将国产车归为同一网格内,将进口车归为第二网格内,而位于同一价格区间的车型置于网格交叉点上。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这一认知结构可以随时补充和调整。 第二,对社会认知的调整。广告行业从业者接触最多的是商业广告。在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的过程中,商业广告主要作用于购买行为发生前的决策阶段,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或在消费动机存在时排除其他竞品选择标的物产品。这就需要广告策略的制定符合两方面的需求:既要符合广告主的诉求目的和标的物本身的特征,又要激发和满足其目标受众的需求,使购买决策人产生购买欲望。相比较校园生活和其他接触面相对单一的工作类型,广告业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有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认知,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根据塞尔曼的观点采择理论,大学生在毕业前,社会视角的培养和社会认知的扩展在心理方面已经具备了成熟条件。欲从业于广告行业的大学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认知社会,而是要广泛接触社会,从多个方面了解企业的诉求是什么,各类产品的用户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他们的观点采择不再仅仅关注自己感兴趣或认同的观点,而是要从客观角度审视大众观点。例如,此前对笔记本电脑的选择更重视外观时尚性的学生,此时需知道从客观来讲,价格和性能稳定性是商务用户选择笔记本电脑最先考虑的因素。这种对社会的认知,可以根据学生过去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如各类研究报告等,分析而得,又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 第三,对团队意识的培养。广告公司的业务可能有平面或电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物料设计与制作、活动执行、媒体购买等,职位有设计、策划与文案、媒介、客户协调等。每一项业务通常以项目部的组织形式进行运作,都需要多个岗位在特定的流程管理下沟通协作。这要求大学生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 当今我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经验中,很多独生子女习惯于自己是家庭的核心,自我意识比较强。较少主动进行角色转换和换位思考。团队意识,是一种主动性意识。学生要善于主动融入团队,进行视角转换,从团队角度思考问题。 大学生可以通过多参与团体活动,主动担当组织协调性工作来培养这种意识。 第四,对表达能力的锻炼。在广告业内工作,思想观念的表达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向公众,通过具体的图、文、声、影表达广告内容所要体现的思想和信息;另一方面是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客户、供应商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广告内容在面向公众之前,会经过层层把关审核。对新从业者而言,对第二方面能力的需求更加紧迫和直接。 通过对十余位广告公司总经理的访谈,广告公司对入司新人沟通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大致总结为三个方面:谦、准、容。谦,即谦和,不急躁,不眼高手低。在参与访谈的广告公司总经理中,无一例外地将谦字位于三方面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准,即不论在紧张、疲倦亦或兴奋状态下,都能够准确地掌握别人传递给他的信息,准时做出接近准确的反应。这里对公司新人在反应的准确性方面不要求一蹴而就,但对于其理解的准确性和反馈的准时性要求与公司老员工几乎相同。容,即宽容和大度。对他人要虚心接纳他人批评,能容忍别人犯错;对自己的经验不足要有清醒的认识,变压力为动力,不要妄自菲薄。 上述四方面心理能力的及早培养和锻炼,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融入工作环境。并且,具备相应能力的毕业生会在面试环节便更胜一筹。 广告毕业论文:广告专业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探究 摘 要 广告专业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是在“项目制”启发下,针对专业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创立的实践教学模式。文章分析了这种模式的特点并给出了实施建议,实践证明,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突出了毕业设计的实践导向,弥合了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技能的间隙。 关键词 广告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模式 作为本科最后阶段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担负着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如何体现广告专业的学科特点,如何改变毕业设计考核和实践能力脱节的现状,对现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个性化广告人才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的特点 广告专业应用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性,要求我们打破将广告作为学理型文科的传统视野。随着学科认识的深入,广告专业必须和现实市场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应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已得到广泛共识。广告专业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即是在厘清了形而上的理论研究与形而下的实际应用的辩证关系后建立的,凸显了广告的学科特色。其具体内容是以项目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完整广告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它吸取了工科“项目制”的操作形式,毕业设计的成果则体现为三份关联的文件:即一份广告策划案、一组广告作品和一篇研究论文或报告。 (一)体现社会实践教学的特色。日本著名广告人镜明曾说:“广告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东西,把广告学科当作理论研究不能等同于怎样学习广告,广告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东西,学习创意、制作广告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对市场的实际感受。”[2]他帮我们厘清了广告研究和广告教育之间的差异,广告专业培养目标应是让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视野和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将零碎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3]很显然,传统的论文式毕业设计无法体现广告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是用理论研究代替了广告学习的完整性。要使毕业设计达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就必须将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延伸至真实市场,训练学生面对动态市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突出知识及能力考核的综合性。对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将理论与技能综合运用于一次大型作业的过程。理想的毕业设计应使学生在四个方面得到培养提升:综合运用广告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广告活动策划设计能力、广告问题的发现及解决能力、应用新手段并同市场有效结合的能力。传统的毕业设计,严格来说只能算是运用所学知识从学理角度对广告问题进行的分析总结,这种方式割裂了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也让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将上述能力融合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选题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策划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演化为一次完整的广告活动的策划实施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并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脱胎于工科的“项目制”,其首要任务便是组建项目小组和寻找课题。小组成员由不同专业方向的3-5名同学组成,一般来自广告管理方向、广告策划方向和广告设计方向。小组成员必须对课题价值、创新点及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新、热问题展开攻关,并参与小组成员讨论,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在选题通过后,小组即开始模拟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如撰写计划书、市场调研、策划广告方案、设计广告作品、执行广告方案、调研广告效果等。项目实施完成后,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负责的具体内容和体会单独撰写论文或报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毕业设计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由于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涉及校内校外多个环节,因此合理规划教学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利用学生专业实习的契机,在实习前就布置毕业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走上实习岗位,提前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能力和课题储备。学生实习返校后,更容易也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 (二)建立选题参考库。要使毕业设计真正达到设定的目标,项目选题必须来自市场,这些真题既可以来自实习单位也可以自己从市场中寻找。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大学生广告赛事为毕业设计提供了大量优质选题,这些选题涵盖面广、发挥空间大,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市场环境。学生在选择课题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难度超过自身能力,对课题的开展估计不足等,为此建立一个动态的毕业设计选题参考库非常必要。库中的题目根据实施难度和新颖程度进行标示,对选题重点和难点予以具体分析,明确完成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等。设立选题参考库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选题原则,知悉当前广告发展趋势和行业热点,引导学生对选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思考。 (三)优化导师配备及成绩评定方法。项目小组应实行双导师制,即选择两个不同研究专长的导师作为主、副导师。在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引入校外资源,如聘请实习基地的企业人员担任导师。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面,也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如细化评分项目,使每个环节及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考核量表,目的就是在合理性前提下,充分考虑对学生个人特色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多元集成式毕业设计模式的效果 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所规定的任务,其实也是检验我们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毕业设计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强化训练,不仅掌握了广告综合策划设计实施的能力,而且在理论水平上也得到提升,思考问题时更深入并能贴合市场需求。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果如广告策划书、作品等成为学生求职时的能力证明材料,同时,论文的质量也逐步提升,每年获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量稳步提升。 冯易(1979-),男,河北肃宁人,武汉纺织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广告设计艺术。 广告毕业论文:毕业鉴定的广告作用 学生毕业鉴定,说白了就是学生操行“广告语”。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产品”――学生,毕业后分批分层次地或走向更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但学校“教育产品”的最终归宿还是社会这个广阔市场,因为学校只是“人才加工厂”,是人才培养基地,是为社会市场服务的。所以,学生的毕业鉴定就是学校对学生全面检验后慎重张贴的“合格证”、“产品说明书”,是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的“广告语”,具有很强的广告推销作用。 一、 展示作用 毕业鉴定的展示作用主要体现为:德育方面,是否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是否遵纪守法,是否积极向上,是否有感人的事迹等等;智育方面,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是什么,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功底是否扎实,成绩是否优秀,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或专业单项奖励;体育、美育、劳动方面,有何爱好、特长,参加过何种比赛,获得什么名次,劳动观念强不强等等。这些内容在毕业鉴定中均应有所体现,有所展示。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均应一分为二地鉴定出来。事实上,我们广大教师在写作毕业鉴定的时候,最主要的还是展示毕业学生的优点、能力、优势、特长,即闪光点,让录取学校、录用单位了解、认识。这是毕业鉴定写作的根本所在,绝不可因写作者的疏忽大意而埋没人才,应该让真正的人才尽其所长、尽其所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毕业鉴定就是为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而搭设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平台。不过,毕业鉴定所展示、陈列的学生优点、优势,必须真实客观,绝不能夸大,更不能编造虚构。一旦夸大或编造虚构,就成了“虚假广告”、虚假的信息,毕业鉴定也就失去了展示作用。 如果一味地展示优点、优势,而故意隐藏或回避有关学生的缺点、不足等信息,那么,毕业鉴定的诚信、真实可靠度将大打折扣。所以,毕业鉴定对象优点、成绩要写,缺点、不足也要写,要一分为二,客观真实,方能取信于人。 二、 凸显作用 如果去掉某些功利因素的话,毕业鉴定内容自然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即使其中有某些强调或突出,也仅仅只是从荐才、选才的角度出发,是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出发,向更高一级学校推荐人才,或向社会、市场推销优秀或某方面优秀的人才,让所有的学生尽其才、尽其能,这是每个班主任、辅导员,也是招生学校或招聘单位乐意看到的事。没有功利成分的毕业鉴定,其中某些内容的强调、突出,实际上就是毕业鉴定的凸显作用。 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鉴定一旦沾上功利思想,其凸显作用就会超过凸显的限度,就会迅速膨胀、浮夸为“虚假”。这种情况表现为: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领导在撰写学生的毕业鉴定时,一切向“升学”看,一切向“就业”看。“升学”、“就业”则成了毕业鉴定写作的指导思想。至于原则、公正、良心、道德等,则统统让位于“升学”、“就业”:某些事迹的人为拔高、学业成绩的故意夸张、特长能力的恣意编造、缺点不足的有意回避、问题的技术处理等等一切鉴定运作,都是围绕“升学”、“就业”这根魔棒上下运转。时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会临时“塑造”出各种各样“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当然,这种凸显,是一种“功利”的凸显,是一种不正常的凸显。 因此,毕业鉴定的凸显应该以客观、真实为前提、基础,实事求是地突出学生的优点、能力、特长或突出学生某方面的缺点、不足。按照常理,毕业鉴定以正面凸显毕业生的优势为主,向招生学校或招聘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使真正的人才尽快找到能发挥其作用的位置,但有时也不排除凸显毕业生某些严重或较为严重的问题。这种对“问题”的凸显,其目的也是为了荐才,是向招生学校、用人单位负责的一种表现。 凸显是毕业鉴定的一种需要,是毕业鉴定的一种特点。我们必须将它和故意夸人或虚构区别开来。这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有天壤之别:凸显是允许的,也是每个人所期望的;而夸人或虚构则是不诚信的表现,为人们所不齿。我们强调毕业鉴定的凸显作用,目的是让毕业生在毕业鉴定中更好地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 信誉作用 毕业鉴定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鉴定与评价,是“人才加工厂”――教育实施部门对“出厂产品”的最后一道把关,其作用相当于“检验”,是对合格“产品”发放“合格证”,对不合格“产品”发放“不合格证”。这道手续至关重要,必须由教育实施部门严格把关。此“权”不能弱化、淡化,更不能下放给学生,因为它牵涉到“教育产品”的认证问题,关系到“人才”的诚信问题,也关系到“学校”的信誉问题。既然如此,那么,毕业鉴定的信誉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表现为向学生负责。既要向学生的成绩、优点、特长负责,不能遗漏学生的成绩、优点、特长,让招生学校或招聘单位了解、认识学生真实的一面,让学生的强项或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不能掩盖学生的缺点、问题。不管是鉴定学生的优点还是缺点,均是向学生负责,向学生的未来负责。学校管理者、教师在学校是权威的象征,是信誉的象征。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那么,教师在毕业鉴定过程中就应该“为人师表”,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深思慎评。这样的评语,才会评如其人,才会切中肯綮。 其次,表现为向学生家长负责。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都希望有所作为,当然迫切想了解自己子女学习的真实情况。如果毕业鉴定能真实地告诉家长,就能了却家长急于了解的心愿,取信于家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再次,表现为向招生学校、用人单位负责。因为招生学校、用人单位往往会根据学校所写的毕业鉴定,决定是否录取或聘用,或是否录取为某种专业、担任何种职务等。毕业鉴定是录取学校、聘用单位在录取或聘用决策时惟一的依据。鉴于此,毕业鉴定的写作必须坚持诚信的原则,去掉“粉饰”,消灭“虚伪”,写出“货真价实”的鉴定,经得起招生学校或用人单位的任何检验。 四、 选择作用 毕业鉴定的选择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评语写作者的选择作用。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掌握的情况或自己的喜恶情感、亲疏关系等因素,有所选择地评价:评哪些方面,如何评;哪些方面详评,哪些方面略评,等等,均有所选择。一则再怎么客观公正的毕业鉴定,肯定免不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烙有评价者主观情感的痕迹。选择性,是评语写作中的客观存在,谁也不容否定,但是,一则理性或较为理性的毕业鉴定,往往会理性地选择学生的潜力优势,重点评价,强力推介,为学生将来的成长牵线搭桥,便于招生学校或聘用单位“慧眼识珠”。 二是指招生学校或聘用单位的选择作用。招生学校、聘用单位与毕业培养学校之间大多是彼此保守封闭的,没有什么信息交流与沟通。招生学校、聘用单位对毕业生了解甚少,甚至一点也不了解,要想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人才,也就只好通过一纸薄薄的毕业鉴定来决定取舍。由此可见,毕业鉴定所承载的选择意义、选择作用重大,特别是在招生机制、用人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的今天,毕业鉴定的选择作用尤为重要,不可掉以轻心。 五、 预测作用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在操行评语写作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确立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奋斗目标,而这个奋斗目标就是每个学生自己的发展潜力、发展方向。有些学生自己本身具有某种天赋才华,可是其自身并不清楚,而必须由教师加以指点;也有个别学生在学校期间,表现平平,甚至被教师瞧不起,可是事后却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们的天赋为什么没有被当时的教师发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预测能力,不能透过现象把握学生的发展趋势。因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教师应该成为慧眼识才的伯乐。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写出来的毕业鉴定,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发展的潜在能力,能预测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为学生、招生学校、聘用单位指点迷津。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是操行评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发展的眼光就是对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发展走向进行预测,正如黑格尔的老师预测黑格尔:“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瞧,黑格尔老师的“看来不是优秀的传教士”这一预测是何等的准确。据黑格尔说,他当年从神学院毕业后,没有顺理成章地以牧师为职业,而是去搞哲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老师的这段毕业评语中得到启发的。所以,学生毕业鉴定要有前瞻性和预测作用。 毕业鉴定,是将“教育产品”――学生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时的“广告语”。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不过,推销作用是其主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完善的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扬“利”避“弊”,充分发挥毕业鉴定的作用。 广告毕业论文:毕业创作高职平面广告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是对创意创新的实现 广告设计专业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及其实践为目标的。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设计能力虽然重要,但没有创新意识也就没有长期从事专业工作的活力和动力。因此,三年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贯穿创新这个基本原则,毕业设计也不例外。或者说毕业设计更能体现和发挥创意创新,因为在前期课程的实训环节中因为有具体的实训要求,使得学生不能随意发挥设计对象和设计思路,而毕业创作是学生自选课题,这样可以使有些学生做一些自己关注已久或思考过的问题和对象,如个人理念,情怀,偏好等的作品。以笔者所带学生为例,有一年一位平面广告设计的学生以个人毕业前的心情和状态为基础,创作了题为《2011之我行》的作品,作品中,以抒发个人内心的“破茧”,“成蝶”,“拼搏”为主体创作的系列图形,并将其应用在磁带,各种笔记本,头巾,书包,衣服等载体上,作品推出后,受到很多同届有共同心理感受的毕业生的一致认同和好评。 2毕业创作是对能力提升的综合体现 (1)毕业创作过程中对设计软件操作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笔者辅导了多年的毕业生创作过程中,纠正了很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错误运用软件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各个平面设计软件,但是在顶岗实习中,因为有些并不专业的公司的误导,使得学生反而丢失了以前在校学到的东西,如有些学生用竟然用photoshop软件编排报纸和书籍,我们知道用此软件进行排版是非常麻烦并且不专业的一种表现,所以在毕业创作辅导过程中,若发现此类问题,老师们会及时纠正并再次帮助学生对各个软件的特长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直至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该软件并认可。 (2)毕业创作中对项目的整体执行过程的体会 因毕业创作的完整性,综合性特点,学生在做毕业创作的过程中,能够从调研——策划——设计表现——修改调整——后期制作——评估总结这一完整的执行过程中体会和感受一个项目的操作环节所涉及到的所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设计表现,材料特征,总结归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都是一个质的提升的变化。很多毕业生感言到,毕业创作之前,是非常痛苦和有压力的,但是,创作完成后,成就感,满足感超出自己的想象。这足以体现毕业创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对项目执行后得到的锻炼非同小可。 3毕业创作可产生应用价值 (1)选题可结合生产实际,使得创作有被生产利用的可能 授课教师可以和一些单位联合,共同开发一批有实用价值、适合学生设计的课题,甚至可以以某些单位的某项生产任务作为设计课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课题资料的积累,为今后毕业生开题讲解不断完善创造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创作完成后,可以展示给生产商,或参与某产品的形象、包装创意征集,这种先入为主的作为大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尽可能联系实际 尽管毕业创作的选题大多为学生自拟或老师列举范围学生进行挑选,但在落实选题范围后,尽可能让设计对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入选题为产品包装类,学生可从自己所在地的特产,传统工艺产品,地方风味产品等入手,一方面因了解其生产过程和特征而容易发挥创作,方便创意构思,另一方面可和生产商进行沟通协商,在有特定要求和市场调研和目标的驱使下进行创作,做出艺术性和实用性兼备的的作品。毕业创作教学要求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毕业创作辅导经验和认识,笔者认为,毕业创作教学应具备以下教学环节和要求。从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开始,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规划,规定全体学生一律不能提前离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指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全程的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指导。从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版式设计、整体设计,一直到实物模型与产品制作,包括展览展示、卖场环境设计,还要有完整的毕业设计计划书,毕业设计说明报告书,然后才可开始进入毕业创作展览和毕业创作答辩阶段,最后,系部或学校最好有企业人才招聘会,与毕业创作进行完美的结合,90%的毕业生能参加招聘会,这才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结束。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毕业创作展览、毕业创作答辩和人才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笔者所在院校和该地区兄弟院校设计,广告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毕业设计是体现该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最终环节,但长久以来,我地区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和教学执行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目前,我地区大多数艺术院校或艺术类专业中,毕业设计内容大多是该专业课内容的重复,即选择某一设计范围后,用以往教学中某一方向课程或几个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表现,完成几幅作品即可。虽然作品的数量比以往多,但存在主题不突出,材料应用不准确,制作不到位等问题,源于高职学生整体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足,有些毕业生做完毕业创作还不能理清自己对创作主题的阐述,所以根本不能对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也没有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环节注入新的活力,为下一届学生的教学也起不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长此以往,教师受到对毕业创作教学不良效果的打击影响到对整个教学的消极怠慢,学生对毕业设计也没有了新鲜感。尤为严重的是,很多院校基于完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一环节,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安置学生离校上岗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水平的提高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因此,本着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很有必要建立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类专业一个全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笔者个人认为,毕业设计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进行操作管理,即纯粹创意型和市场目标型。纯粹创意型作品这类创作选题学生自选一个设计主题,可虚拟,也可以实项为依据,确定主题后,以体现设计类专业特色的手法表现。其作品最终是展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层认识和理解,而不仅限于一个产品包装或DM设计。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而言,创意型作品是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手法展现一种对传统意义的包装的全新认识和表现,是使得消费者意想不到的新形式,能唤起受众对包装的新鲜感觉而不仅限于保护产品的层面上。当然,这些还需要通过特殊材料,后期特殊工艺等手段辅助表达,因此,创意型作品包含三方面内容:画面设计表现、材料运用表现和展示效果表现。市场目标型作品这类创作选题应来自企业或商家的要求和划定,确定主题后,以体现产品的销售,推广,活动促销或节庆要求为准则。其作品最终是展现市场的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而不仅限于美观和欣赏。当然,这些还需要通过特殊材料,样品的精美展示来实现,因此,市场目标型作品也包含三方面内容:画面设计表现、材料运用表现和展示效果表现。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来讲,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深化和提高的作用。与其他教学环节的不同之处在与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设计技能的熟练程度及设计表现分析和画面问题的解决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应该对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有高度的重视。 作者:张玉翠 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毕业论文:广告学毕业设计流程反思及优化 摘要:本文基于我院广告学首次毕业设计答辩的开展,对其实施流程进行总结、梳理,指出目前存在的局限,并根据广告专业学生的问卷及座谈,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广告学;毕业设计;优化 广告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文科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极为密切,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特点不仅在课程设计中得到集中体现,表现为广告创意与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等实务课程的开设,更应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作品中得到体现。毕业作品是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毕业作品的形式、选题、方法及答辩过程等环节会影响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方向及未来的职业选择。目前,国内主流院校的广告学专业大都实行了以毕业设计替代毕业论文的毕业考核方式,这是符合广告学专业特点所做的必然选择。我院也在2015年顺利实行了首届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根据此次答辩的整体情况,本文针对广告毕业设计流程的现状提出问题和思考,并作进一步优化。 一、毕业设计流程的实施 (一)前期学习、调研 本次毕业设计流程是在借鉴国内主流院校广告专业的优秀经验,并对学院2010级———2013级广告专业全体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之后,进行设计实施的。他山之石的参考可以帮助确立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框架,然而具体流程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依据广告专业在本地的发展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构建。2014年3月教研室对全体广告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毕业设计的态度、要求及实施毕业设计的可能性,此次调查发放问卷294份,回收287份,有效率97%,极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广告学毕业设计的预期和诉求,为本次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准确数据和落实基础,保证了毕业设计流程的科学、缜密和实效。 (二)构建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区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分山岭,它决定了学生毕业创作的方向、努力程度及毕业考核的收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成败。综览国内主流高校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可见,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并不像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一样,可以“一刀切”,各院校大致用一个标准。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不统一是由广告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毕业设计需与当地的广告市场结合,所以各地广告市场发展的不同水平,就导致了各院校的广告学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必须“因地制宜”。我院因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结合学生实操的可行性,逐步构建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评价体系。首先是选题。要求所有毕业选题必须来自真实需求,可自行联系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也可选择学院公布的选题及当年“大广赛”和“学院奖”的参赛命题;其次是作品构成。毕业设计主要是为培养具有广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开展,因此作品构成也是根据业界的广告设计流程而设置,包括策划案、广告作品、研究报告、工作日志和现场答辩等五部分。策划案与广告作品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头戏”,二者占比相同均为30%;研究报告是表达创作者未尽之意的空间,以毕业创作为主线,谈谈创作过程及其中的感悟、收获和心得,是策划案的延伸。工作日志是对整个创作过程的质量监控,分为小组日志和个人日志,据此可以判断毕业设计进程的科学合理性,了解成员的任务分工。现场答辩则是整个毕业作品最终提交的环节,要求对策划案思路作准确、清晰描述,并呈现作品,回答评审教师提问。毕业设计的评价体系亦从论文的学术评价转为作品创意、艺术呈现、语言表达、调研方法、活动执行等业务标准。整个答辩过程与广告市场的提案竞标基本接轨,充满实战色彩。 二、现有毕业设计流程的局限 现有毕业设计流程的合理性必须由毕业生给出真实的评价,方可成为流程设计者的参考依据。毕业设计答辩当天,评审教师从51名毕业生中按顺序每组抽一名答辩人,与他们进行座谈,了解毕业生在作品创作中的体会、收获及建议。本次毕业设计答辩,从毕业设计选题、作品形式、作品指导、评价体系、答辩等诸多环节及最后结果和学生反馈来看,收效甚佳。毕业生在其中收获了实践经验、作品和可贵的经历,低年级学生通过答辩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不足和未来的努力方向,可有效地将专业学习调整至实践性的方向。然而,本次毕业设计系首次实施,在流程设置等方面亦暴露出不足和局限。 (一)毕业设计创作时间短 此次毕业设计依据传统毕业论文的流程,在大四第一学期期中进行开题答辩,预留一个半学期的时间进行作品创作,然而,毕业设计作品的工作量远远大于毕业论文,加之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还需进行毕业实习,实际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紧张,无形中增加了毕业设计的创作难度。 (二)毕业设计的整体工作量偏大 按照毕业设计评分标准,毕业作品需准备策划案、作品、研究报告、小组工作日志、个人工作日志和答辩PPT等五个部分,合计平均字数在16000字左右,加之各类广告作品至少在三幅以上,整体工作量远远大于毕业论文平均字数7000字的工作量,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在策划案和作品的专注度和创作精力会被分散。 (三)作品选题不够多元 此次毕业设计要求必须为真实选题,必须来自广告业界的实际需求,然而囿于学校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作品选题从产品类型、层次到地域,都有较大的局限性。选题主要来自大广赛和学院奖的参赛产品,本地产品只有莫高、娃哈哈等不多的几家企业,本地广告公司的真实项目几乎没有,作品还是以商业推广为主,选题范围和类型的偏狭不利于学生创作与业界实践的对接。 (四)作品形式的“示人欲”不够 此次毕业设计的作品形式几乎囊括了业界现有的各种广告形态,如平面广告、视频广告、广播广告、CI系统等,包括最新的场景应用毕业生都有尝试,作品形式表现出多元与丰富。美中不足的是,作品中视频作品、音频作品占比较低,平面作品数量虽多,但作品的“示人欲”显露不充分,即现场调动各类元素表现作品创意的愿望不足。毕业设计中有一些作品的创意和表现都不错,但在现场的展示和呈现未能充分表达作品原有的创意。“示人欲”其实是广告本身应有的题中之义,平时的课堂教学更多强调创意,对此涉及不多,业界实践的广告提案环节才会有所接触。此次毕业设计答辩即为学生提供了类似机会与平台,只有带着强烈的“示人欲”,才有可能把作品更好地呈现出来。 (五)答辩环节有待与业界融合 广告学实施毕业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表现广告专业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特点,把课堂教学与业务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把业界的专业人士请到课堂来,请到答辩现场来,让他们直接参与作品答辩,使学生真正理解业界的实际需求,使他们的作品创作与学习有更好的实践性。此次毕业设计属首次尝试,来自本地的作品选题不多,加之对作品水平无法预估,因此未能请业界专业人士参与此次答辩。 三、关于毕业设计的优化建议 针对此次毕业生关于作品创作的反馈,及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对下届及今后的毕业设计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思路。 (一)调整毕业设计的时间进程 根据此次毕业设计创作的总体工作量和流程,需对下届毕业设计的时间流程进行总体调整。首先,需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至大三第二学期期中前后,这样可给毕业生留下较充裕的创作准备期。其次,需将答辩时间由原来的一天延长至两天。毕业设计的作品构成丰富而多元,且很多作品的展示环节需较长时间,根据此次答辩的经验,一天的答辩时间不能充分展示学生作品的完整细节,答辩时间显得仓促而紧张。今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可考虑在两天完成,第一天充分展示作品,第二天演示答辩PPT并回答评审教师提问。 (二)适当压缩毕业设计的总体工作量 根据此次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毕业设计作品由五部分构成:策划案(30%)、作品(30%)、研究报告(20%)、工作日志(10%)、答辩(10%),上述内容的纯文字工作量平均为16000字上下,再加之作品创意与技术表现,总体工作量相当于论文的两三倍不止。为使学生更好地在毕业设计考核中发挥其专业特长,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专业性,合理设置毕业设计工作量,可考虑在今后的毕业设计中将现有的小组工作日志和个人工作日志合二为一,只需提交小组工作日志,让评审教师了解小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进度,为作品的原创性提供评审依据即可。 (三)多元开发选题,拓深毕业设计的实践性 今后毕业设计的选题可在历次毕业选题的基础上更新、优化、积累,逐步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库。选题库中一部分内容可更新为当年的大广赛和学院奖参赛产品,另一部分选题可由学院联系当地主流的广告公司、知名企事业单位及公益组织。尤其是后者的工作,需要与各级机构、组织与公司形成长期合作机制,让它们深度参与毕业设计答辩,并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一方面,这些公司与机构可为毕业设计提供选题,加强毕业设计的现实性、操作性;另一方面,选题单位的专业人士可成为毕业设计答辩现场的评审教师,使学生的毕业创作与实践结合更密切,并由此可形成双方更紧密的深度互动与合作。 (四)毕业设计作品展与毕业设计答辩的相互补充 广告学毕业设计的一大特色在于,它用多种形式的广告作品表现其广告策略和创意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实现其毕业设计的目的,因此,广告作品的呈现效果是评价其毕业设计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广告作品的“示人欲”,引导他们在作品中更多更好地表现“创意”,提升作品表现力,拟在今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前,先进行毕业作品展,然后答辩。此种先展后答辩的安排,可让学生作品充分展示在各专业师生面前,使学生充分体会作品呈现效果的重要性,亦使他们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创作。同时,毕业作品展本身就是对学生作品的全方位检验,校内其他学生对作品的关注度、评价与反馈就是对毕业生作品综合评价的外在指标,既展示了毕业创作成果,也可与答辩相互补充形成更全面的评审参考。 作者:祁媛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广告毕业论文:就业需求广告学毕业设计刍议 探讨如何从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符合现实需要且能体现理论水平的论文选题。因此,从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广告教育的课题在真实的项目实践完成,必将极大提升广告学教育理论的实践水平,为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注入科学的理论血液。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形式研究:结合我校广告学策划和影视广告制作两大优势,实现毕业设计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一篇策划案或一则影视广告,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的特长,更能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时间进度安排研究:传统的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较晚,且与实习和找工作重叠,以至于到答辩前夕匆匆忙忙编造一篇,其质量可想而知。即由原先专职教师的单一指导转变为企业和专职教师的联合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形式研究:在前期选题、指导方式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从单纯的学生讲、老师听、提问题创新为公司提案、研讨会等答辩形式,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方法研究: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怎样全方面评价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展现的综合能力,以保证学生真正学到东西的同时,实现理论层面的提升。 为就业搭桥的实战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研究的创新 (1)毕业设计是衡量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也是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本方案的思路创新在于将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四年的学习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和就业为目的。(2)方案创新。传统的毕业设计大多走走过场,缺少符合实际需要的可行性方案。因此,结合广告学专业的实际就业需要,建立这样一套思路与培养模式创新、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实战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方案,是适应现代高校广告学教育的必然趋势。(3)实践教学理论创新。将广告学专业实战型的毕业设计方案应用于2014届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在实践中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并提出创新性的实践教育教学理论。 基于就业需要的实战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研究的应用价值 为就业搭桥的实战型广告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战型的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将有助于学校更好与企业合作,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符合广告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2)实战型的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3)实战型的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有助于增加学生实际的广告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能直接或间接帮助学生就业,最终提高广告专业学生就业率。通过将真实项目纳入到广告学的毕业设计中,实战型的毕业设计必将拓展广告学教学的空间,丰富广告学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广告学专业建设的力度。只要我们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合理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将毕业设计与就业联系起来,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定会取得成效,终将推进高校广告学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作者:卢金婷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广告毕业论文:国际营销广告翻译毕业论文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国际营销活动日渐频繁。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各个国家竞相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广。在中国,伴随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营销活动日益增多,国际广告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广告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形式,它面临的不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更是语言、传统习惯、法规、教育、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状况等差异问题。广告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促销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能否被广大受众理解、认可、接受。为了使广告翻译既符合广告语言的特点,准确达意,灵活创新,简洁明了,达到广告原文的效果;又自然忠实准确地传递原文化信息,符合国情,让顾客乐于接受该产品的信息,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些国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广告语的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宣传推销商品。 二、国际营销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原因,每个民族都形成了深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要想让广告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流传开来,首先就要使广告译文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心理。 国际营销中不乏此类成功的译例。比如美国的Revlon(露华浓),一看译名便会联想起唐代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香风佛榄露华浓”。从而引发读者对该产品的美好联想。该译名引经据典,充满了汉民族文化色彩,译作女用化妆品,非常合适。又如“Carrefour”和“Cocacola”分别为“家乐福”和“可口可乐”,满足了中国人“平安是福”和“求吉求利”的心理。也有些广告商标的翻译由于没有顾及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心理,从而引起了译入语消费者的不好联想,使得产品销路不畅。如法国某公司在向中国推销男用香水时,将其香水命名为“鸦片”,本意想用“鸦片”一词突出其产品的魅力,希望中国男生使用这这种香水像吸鸦片一样上瘾。结果可想而知,产品上市后,即遭到中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并因其违反中国商标法而被禁止出售。这是因为该公司不了解中国对“鸦片”的憎恨心理,无意中挫伤了我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 (二)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方之价值观念差异最主要表现在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而东方强调集体主义。由于国内消费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众心理、对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的迷信,导致国内很多广告出现“×××,用了都说好”,“我们都喝×××,今天你喝了没有”,“部优”、“省优”,“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等等。而英美等国家价值观中人们追求的是独立,是特立独行的个性,是与众不同(我为什么要与大家相同?)。他们的广告不会引导和鼓吹从众,更不会迷信和盲从所谓的权威,其广告词体现在文化方面更多的是“个性(individual/in2dividuality)”、“独立(independent/independence)”、“隐私(private/privacy)”。因此,由于文化的不同,国内的有些广告如果直译成英语等外语,就使英语国家的消费者难以接受。所以,在对外进行广告宣传时,要区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尽量少用“大家都说好”、“昔日宫廷×,今日×××”等广告词,不要把虚假的东西当事实宣传。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对文本内容的编排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在说话和行文时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一则汉语广告为例:高档装修——中档价值——星级服务——大众消费——4000平方米大店气宇非凡,各系列菜一应俱全,正餐、大餐、小吃任君品尝——豪华包间、雅间、大厅由你选择——品尝陶然风味,俯瞰山峡风情。这则广告的创作意图是宣扬陶然居餐饮店,但广告诗的开头只是介绍具体情况,而未点出主题,只到最后点名广告的要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螺旋式的思维方式。然而,英语广告受西方人直线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往往采用更直截了当、一目了然的方法。如: “Givehimadiamond,thegifthe’llneverforget.Mendiamondringsandmendiamondweddingbindsinboldandmasculinedesigns.Pricedfrom$500to$2,000Adiamondisforever.Themandiamond.Whenawomenlovesaman.”—“送他一枚戒指,他永不忘。大气而粗犷的男人戒指和婚戒。定价500到2000元。一颗戒指永恒远。女人若爱男人,送他戒指。”因此在广告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保留、替代、删减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增强广告对不同受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东西方社会习俗的差异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它是使用这一语言的社会成员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东西民族社会习俗的差异必定会在其各自的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韩国有一手机品牌叫“Dragon”,这种手机在中国销售当然受欢迎,因为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神圣、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眼里,Dragon却是罪恶的象征。想必这一手机在西方国家的销售要受阻了。再如,我国的“玉兔”商标并不译成“JadeRab-bit”,而是译作“MoonRabbit”。这是因为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所以它又成为月的代称。“MoonRabbit”这一译名既体现了我国的古老文化,又避免了误解,使人不会误认为是玉做的兔子。 (五)东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社会制度不同,一些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词语,对不熟悉中国国情的西方人也会造成信息传递障碍。比如:我们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最初曾译为“fivestress,fourbeautiesandthreelovers“曾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理解为“四个美人和三个情人”。修改后的译文为了“fivestress,fourpointsofbeautyandthreeaspectsoflove.”广告翻译中还应该避免使用政治上有特别含义,易引起误解的商品名称。如:“大鹏”卷笔刀的英译名”ROCsharpeners”大鹏是大汉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最大的鸟,有“鹏程万里”,“鲲鹏展翅”之说,具有志存高远,前途无量的褒义。但ROC三个大写字母也是常用新闻词语中“中华民国”的英语缩写,势必产生误解或不必要的联想,既不利于创立出口商品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国际营销广告语的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是最古老的翻译方法,并在广告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广告语大部分是陈述性的,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简洁、不做作,而这正是直译追求的意境。直译要求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结构尽量一致,从而在有效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反映原文的风格。例如:“典雅大方(elegantandgraceful)”,“畅销全球(sellwellovertheworld)”,“汰渍到,污垢逃(Tide’sin,dirt’soff)”;“Doubledelicious,Doubleyourpleasure(双份美味,双份愉悦)”,“Coca-Colaisit(还是可口可乐好)”,“MyParisisinaperfume( 巴黎恰在香水中)”.再如“Kissyourcoughsgoodbye(一种新型感冒药的广告)被译为“一吻去感冒”,简洁形象地概括了药的作用,语言生动形象,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读几遍。 (二)音译法 在商品品名的翻译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少品名在目的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都是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来处理的。如:PierreCardin(皮尔·卡丹),Kodak(柯达彩色胶卷),Philips(飞利浦电器),青岛啤酒Tsingdaobeer等,这些品牌都采用音译。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它不能直接表示音位,所以,我国有不少产品的品名都是采用汉语拼音的方法为汉字注音的,主要用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或音译人名、地名等等。在翻译时也要顾及到广告语言中词汇的情感意义,其交际价值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一个词的愉悦联想。比如;以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命名的“丁家宜”精华护肤霜系列产品的品名原来是用汉语拼音“Dingjiayi”来表达的,但不如现在改用“Tjoy”的好。因为”Tjoy”不仅在语音上是“丁家宜”的谐音,而且其含义还可以引发人们产生愉快的联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T可以令人想起服装展示中的T型舞台和模特儿的靓丽身影,而且joy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词汇。 (三)音意兼译的翻译法 音意兼译法是指将一个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音译,另一部分则意译。例如: Applepie苹果派 其中“苹果”为意译,“派”则是音译。此类译法还有, 茅台王子酒MoutaiPrince 金利来Goldlion 香港的曾宪梓先生创业初期的领带品牌为“金狮”牌,故译为Goldlion。但因“狮”与“死”谐音,有“不吉利”之意而影响销售。后由Goldlion而改名“金利来”,其中的“金”者“利”也,“金利”为意义的重叠,“来”则从lion的发音而来。音意兼译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整个词音译之后,再加上一个表示类义的语素。如:pizza比萨饼。“比萨”为音译,再加上一个“饼”字,便使其含义更加明确化了。又如,Hamburg汉堡包,Budweiser百威啤酒。 (四)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套用中英的固有模式,在不破坏广告原文效果的基础上对广告进行翻译。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性,翻译广告时如能以最大程度和最巧妙的套用和模仿英汉相对应的句式结构、表达方式,可以使译语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尊重接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保持产品的形象。翻译时可套用或模仿英汉成功的广告体例、英汉诗句、谚语等。百闻不如一尝(浙江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广告)。Tastingisbelieving.译语套用英语成语:Seeingisbelieving,换了一个词,语义真切,效果与原文相似。套用此成语的还有碧丽牌健美苗条霜广告:Bilislimmingcream一Usingisbelieving.再如:婴儿爽身粉广告:Likedaughter,likemoth-er.套用英语成语Likeson,likefather。香烟广告语:Tosmokeornottosmoke,thatisaquestion.套用莎士比亚的名句“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这种译法也可用于广告的英汉翻译,这些广告运用英汉文化中固有的成语,言简意赅,尽人皆知,使消费者读来倍感亲切,并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广告的感染力。英汉广告中还有不少已形成固定的套语或固定的涵义,且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相同或大体相同,如四字格等,也可以采用直接套译的方法。 (五)修辞法 广告英语里很多词语是带有修辞效果的,为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某些不易直译的修辞格可以转换成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其他修辞格,以求艺术效果的一致。修辞格的转换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同一层次的修辞格转换;一是跨层次的修辞格转换。比如“三菱”汽车公司(Mitsubishi)向美国市场倾销产品时,创制了广告:“Notallcarsarecreatedequal”。熟悉美国历史的人一见这则广告,立即会想起《美国独立宣言》中“Allmenarecreatedequal”。日本广告商将原句中的“men”改为“cars”来突出广告诉求的目标,将原来的肯定句式改为否定句式,道出了该车的优越性能,这则广告词套用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句,使三菱汽车在美国成功地打开销路;而三菱公司向我国进行广告宣传时将其广告词改为“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古谚,运用对偶这种中国人喜爱的修辞手法,使中国消费者读起来既亲切熟悉又生动形象。如果在同一层次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跨层次寻找新的表达方法,以求艺术效果的一致。如,Wetakenoprideinprejudice.(《泰晤士报》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里“prideinprejudice”有两种修辞手法,一种是英语修辞格仿拟(parody),与《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联系起来。一种是押头韵(alliteration)。原文的意思是说明自己的报道是客观公正的,不以偏见而感到骄傲。可以试译为“对于有失偏颇的报道,我们并不引以为豪。”通过这样的翻译,英语的修辞格仿拟(parody)和押头韵(alliteration)转换成了汉语的修辞格押尾韵(Rhymes),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押韵。这样通过修辞格的转换生动地传达了原作的意韵。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广告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其地位日益突出。实践证明,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不仅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直接影响企业或国家的形象。 广告毕业论文:关于改进高职广告策划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思路及探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绩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广告策划专业要在今年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砥砺前行,我觉得要做好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开发,探索“1+1双导师制”与跨专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在毕业设计展示效果上进一步强化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关键词:毕业设计 广告策划 改进 思路 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的通知》(湘教通〔2015〕218号)一文中,强调毕业设计是高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三年专业学习成绩的检验,更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并把每年的5月23-26日确定为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接受来自家长、行业专家、同行的评鉴,这既是对毕业设计质量的自信,也是期望通过此举倒逼各系、专业对毕业设计工作与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视。2016届广告策划专业毕业设计较于往年有进步,但也有亟待改进完善之处,希望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明年毕业设计有个更完美的呈现。 一、毕业设计主题开发要在体现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多元化 广告策划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内容需要更加多元化,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专长,探索毕业设计内容的选题的多元化,但要围绕策划与设计两大能力进行选题内容设计。 多年来,广告策划专业毕业设计原题来源有固定的传统,即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简称学院奖)。虽然,在选题方面有部分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但从这些年的毕业设计实践来看,学生更愿意选择学院奖的商业策划类命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究其原因,其一是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中“以赛促学”已经成为了习惯,延续到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也更希望在竞赛的状态下完成最后学业成果。其二,指导教师也希望通过该选题鼓励学生参赛获得名次作为教学成果。不可否认,学院奖作为国内针对大学生广告专业的专业赛事多年来对广告类专业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专业知识迁移到岗位技能的能力,历届毕业生在该选题上也有诸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但是,往年由于学院奖选题过多,导致学生在选题上过于集中到某个品牌上,以至于毕业设计展示周广告策划专业展示内容与效果有些单一,对学生全面了解各行业特点也少了些举一反三的比较意义。 2016年的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上就有改进,在保有传统学院奖选题的基础了,引入了服务地方、行业发展的选题,即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特色产品品牌推广的选题。同时,在选题规格上也严格控制了学院奖选题的数量,引导学生选择通道侗族元素的选题。通过以上措施,今年毕业设计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成果,开放展示周期间获得较好的评价与认可。因此,这一现象也说明以后毕业设计主题开发要在体现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多元化。 二、完善“1+1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工作中有效衔接 “1+1双导师制”,即专业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的组合形式,一定形式上弥补了广告与策划专业学生设计与表现普遍欠缺的问题。莫丹华与黄曦两位设计老师,对今年毕业设计策划书编排、广告创意以及展示效果等环节参与了指导,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双导师制可以在以后毕业设计工作中进一步实施与探索更有效的结合方式。 三、探索跨专业合作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与展示效果 由于崔伟鹏、胡旋两位老师加入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为今年广告策划专业毕业设计带入了新气息、新面貌。两位老师从教学组织、毕业设计选题、过程监控到成果展示,融入了新方法、新理念,为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到展示形式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建议。因此,今后可以以跨专业合作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与展示效果作为议题进行研究,探索国广与广策专业学生跨专业毕业设计合作的可行性与操作方法,进一步优化两个专业在设计与策划方面的强势联合,围绕广告设计与广告策划两个方面做文章,凸显广告设计与制作这一大专业的品牌特点。 四、毕业设计作品展示要兼顾内容与形式 今年的毕业设计在展示形式上较于往年有所突破,专业的策划主题突出,设计、实物相得益彰,较好地展示了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与岗位核心技能。但是,由于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的阶段过于强调毕业设计的展示性,因此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重视设计,反而轻视了广告策划专业的属性特点,在策划与创意上普遍亮点不足。今后毕业设计反映专业属性应该更需加强,不能偏离这个主线,让广告与策划专业的毕业设计从内容与展示效果上都具有本专业特点。 广告毕业论文:如何增强高职广告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以所在学校分布的安徽省为例,深入解剖了广告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流失率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毕业的学生基本素质的吻合程度有待提高”、“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三大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重点提出了解决策略,即“围绕关键时间段建构职业规划教育辅导体系”和“广告会展专业广泛建立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 担任广告会展专业老师多年,在长期的实践教学工作中,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就业心态较差、择业要求较高、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等就业心理,因此对广告会展专业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职业能力指导,“围绕关键时间段建构职业规划教育辅导体系”和“广告会展专业广泛建立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我们教学团队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和任务。 1 广告会展专业建构指导和育人体系的作用及意义 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早在2007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就指出,全世界失业人口中一半是青年群体。同时国内的数据资料也显示,中国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上升,其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矛盾尤其突出。这些都昭示着大学生就业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严峻事实,关系到国泰民安等民生问题。高职学院的广告会展专业是一个具有时代感强、创新意识新、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密集性强、智慧密集性精的综合性艺术专业。随着这一朝阳行业对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求,所有开设这一专业的高职类院校都开始尝试采用“理实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设计行业对这一方面人才的需求。 2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始,笔者所在团队开始着手调研,通过大量的毕业生以及对口单位就业调查问卷的收集整理,总结出如下一些问题现状。 2.1 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流失率高 目前各个省份都很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也非常热衷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和创新,然而这一行业的人才却难以找到理想职位,获得持续稳定的工资待遇。广告会展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通常会首选到广告公司或会展公司工作,几乎都是从基层做起,但流动性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公司的规模小,业务数量不稳定,基本工资低,所以很多年轻的学生迫于生活的压力,同时在几家公司兼职,随时准备跳槽。根据问卷普查发现导致文化传媒企业员工忠诚度下降、跳槽、失业、转行的重要因素有:(1)文化传媒企业对人才不够重视,人才本身竞争化激烈;(2)文化传媒行业自身脆弱,存在着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节假日无休假的特点;(3)大学生对文化传媒行业了解不够,眼高手低,没有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长期吃苦耐劳的准备。 2.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毕业的学生基本素质的吻合程度有待提高 广告会展行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但当前大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与企业的要求却有着很大的距离,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商务沟通协调能力、人生阅历、较强的企业公关及危机处理能力。以上这些条件都预示着这些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很高。 2.3 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2010年对安徽各城市会展市场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追求个人更好发展已成为企业职员频繁辞职的第一位因素。目前安徽的大多数广告会展公司的组织结构都是向扁平化发展,基层人员庞大,实习学员多,导致缺少足够的上升空间,同时公司任人唯亲缺少公平竞争,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愿进入广告和会展企业工作或者是只作为短期工作的跳板。针对这些调查中所显现的状况,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实习生”的推介,使得企业领导在第一时间认识进而重用,同时校企间也非常注重深层合作,比如为公司在职员工提供广告会展相关业务的培训、延伸产业的介绍,为企业推荐人才,帮助企业进行人才选拔,提供合理的人职匹配建议。 3 围绕关键时间段建构职业规划教育辅导体系 为了更好地普及职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教育,笔者所在院校有针对性的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明确的专业与职业引导,例如新生专业教育、职业规划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毕业生创业培训l、毕业生择业指导。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一入校时就进入了职业准备期,也就是说此时就要开始确定自己高职期间奋斗的专业方向以及毕业后的职业方向,抓好每个关键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们及早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蓝图,少走弯路,为学生们增强了求学的积极性和求职的方向性。 3.1 职业生涯规划首次深入人心 职业生涯是指个人生活中和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的总称。高职院校中的广告会展专业从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本科院校中的会展专业的培养方向,更加侧重学生专业为职业服务,因此贯穿三年的职业培养应从高职院校招生始,高考后的填报志愿是学生们首次接触职业观念熏陶的重要时刻,这时就要注重在招生公告上提供广告会展专业真实的职业、行业动态和前景发展信息,告知学生安徽广告会展业的发展现况,引导学生了解外省的广告会展行业优势,培养学生开阔的择业视野,以便学生做出适合自己未来人生规划的选择。 3.2 职业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贯穿每个学期 广告会展业属于朝阳产业,加之安徽省目前广告会展的发展现状,如果学生对这一产业认识不清,产生心理抵触和消极情绪,就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因此笔者所在的学院一边积极与周边的会展公司和会展中心合作,主动参与融入各项广告会展行业的活动,帮助学生接触进而正确认识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一边又在理论上教育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广告会展业的发展现状,领悟安徽广告会展业发展的局限和不足,进而承担起会展业的重任,认清在行业发展中个人的发展问题。 3.3 化理论为实践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2004年始,笔者所在学院就为广告会展专业分别在第一学期和毕业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发现很多学生仍然以应付的心态修完该课程,仅仅学会了如何制作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投职简历,并没有发自内心的为自己制定一份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现状,2007年开始,经过三年的教学摸索,探究了“1+1+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层面”即在学校层面上开展专业招聘会、创业班培训、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第二个层面”即在学生层面上大力拓展校内外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开展顶岗实习、“第三个层面”即在教师中积极鼓励老中青教师结对子打造改革创新团队,在核心课程中设立首席教师制作精品课程、编写规划教材、尝试“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探索。 4 广告会展专业广泛建立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自2007年始,笔者所在学院深入开展广告会展专业研讨论证工作,整合本校全体艺术专业师资力量,联络周边兄弟院校取长补短,探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成校外实训及顶岗实习基地7个,在校内建设适用于课堂实践的高仿真实训室5个,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与企业合作创编各类实训及校编教材。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的发展和成长与每一位企业员工的成长有着紧密的联系。 4.1 深化专业内涵实现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重中之重 广告业与会展业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跨地域、多元化,因此需要时刻把握行业最新信息,渗透到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例如软件的运用、行业协会活动、各类社会实践、考证考级及职业拓展培训等。目前会展相关软件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比如会展会议类3wshow软件、管理类电脑软件等,这都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与时俱进,紧密与企业合作,在日常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这些软件和相关行业信息使学生们能在实习时就可以驾轻就熟的使用。 根据行业动态,为学生更好的扩大就业面,学院在学生毕业前组织开展相应的资格证书培训,提供切合行业需要的考证考级信息,利用选修课、创业培训课,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顺利获取本专业及其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岗位培训”的双证书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拥有的。同时学院还针对企业用人标准进一步创建和深化“建林广告培养模式”、“百鑫会展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目前安徽省皖江城市经济带的建设要求,培养一批适合安徽省广告会展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学院的首要任务。 4.2 深入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普及培训学生对实体企业的认识 无论是校内高仿真实训室,名师工作室还是其他形式的“校中厂”,都是在相对单纯的静态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具体说笔者所在艺术系自2004年始相继建立了围绕骨干教师的广告工作室、ERP会展营销模拟实训室、模拟会展策划3d演示大厅,成立展台模型设计工作室、安财广告装饰工作室,同时还充分运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便捷方式,跨课程、强能力、动态掌控渗入式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真项目真业务”、“模拟公司”、“情境教学”、“技能竞赛”,突出实用、综合、集成的特点。遵循广告会展业人才成长规律,鼓励在校生自己创办广告公司,举办各种自办展,着眼于多渠道、多形式拓展广告会展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广告会展实践教学平台,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在毕业来临时,轻松过渡融入社会,缩短迷茫期,协助学生顺利向企业职员的转化。 4.3 充分认识专业教师的重要性,积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相长 “带好兵必须要有好将军”,培养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要想培养实践能力强、素质好的广告会展专业学生,就必须要有一支好的教师团队,这就要求广告会展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还要拥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熟悉广告会展行业的各种业务流程,能够在课堂上清晰灌输和示范业务要领,对学生进行准确的专业指导和考核。目前笔者所在学院通过打造专业名师、选拔教坛新星、树立首席教师、设立名师讲坛等举措就是在专业一线落实和加强高职学院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4.4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比赛达到专业与企业互相渗透,选拔人才,以赛促教 学院培养的学生孰优孰略,必须通过全国性的广告会展大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于是我们在专业教学中,贯穿校企合作深入课堂,尤其是在备战全国性的专业大赛时,企业专家为我们传授经验,提建议、想对策,大大推动了高职院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进程,同时更加契合社会对未来专业工作者的需求。教师们也能从中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把握企业需求脉搏,与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既提高了学院专业教师的科研力量,增强了教师们的科研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觉收集、整理、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求知自学能力,通过参加与广告会展相关专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应变、口才等综合能力,同时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与知名会展公司接洽,主动对接引起企业的关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理论。同时通过反复地选拔和培训,使学生们更加切实的分析自己、定位自己。 广告毕业论文:基于就业需要的实战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 要 传统的毕业设计在内容上,一般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题目侧重理论,缺少实践支撑。而“为就业搭桥”的实战型毕业设计将调整毕业设计的时间,优化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切实以实战为中心,将传统的毕业设计改革为更具操作性、实践性的真实项目演练,最终使得毕业设计为学生就业服务,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最终通过毕业设计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一座桥梁。 关键词 就业桥梁 实战型 毕业设计 广告学专业 1 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的现实需要 首先,当前就业环境不佳以及学生就业能力的低下是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原因。据调查,我校广告学专业2011届、2012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仅为43.8%。因此,通过毕业设计打通从学校教育向实际就业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的初衷,也是调研我校2011届、2012届广告学专业就业情况之后得出的结论。 其次,高校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成果的检阅,更是学生对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因此,如何将毕业设计与真实的实践项目结合,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高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再次,作为本科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毕业设计在时间安排、选题、内容、指导方式、评分标准等各个方面往往囿于理论研究的框架,而非实践的需要。因此,如果能够优化毕业设计的培养方案,必能帮助学生激活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其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最后,毕业设计方案的改革必须与广告学专业特性相结合。因此,我们需要从与广告学科密切相关的选题、内容等各方面入手,精心设计一套完善的广告学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方案,将完善广告学人才培养方案,推进高校广告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2 实战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研究的内容 从广告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我校广告学专业策划能力和影视制作的课程优势,制定一套完善的可执行可量化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战型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如图1),即建立起由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真实项目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研究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从选题、指导方式、答辩及成绩评定等方面深入了解国内其他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总结规律;通过深入访谈法,了解已毕业的2011、2012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2013届广告学专业目前的就业状况和影响就业的因素。 广告学专业实战型毕业设计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大方面:(1)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研究:探讨如何从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符合现实需要且能体现理论水平的论文选题。因此,从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广告教育的课题在真实的项目实践完成,必将极大提升广告学教育理论的实践水平,为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注入科学的理论血液。(2)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形式研究:结合我校广告学策划和影视广告制作两大优势,实现毕业设计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一篇策划案或一则影视广告,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的特长,更能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3)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时间进度安排研究:传统的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较晚,且与实习和找工作重叠,以至于到答辩前夕匆匆忙忙编造一篇,其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实战型毕业设计将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时间上进行科学设计。(4)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研究:根据前期对毕业设计选题的调查研究,建立与选题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即由原先专职教师的单一指导转变为企业和专职教师的联合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5)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形式研究:在前期选题、指导方式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从单纯的学生讲、老师听、提问题创新为公司提案、研讨会等答辩形式,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6)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方法研究: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怎样全方面评价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展现的综合能力,以保证学生真正学到东西的同时,实现理论层面的提升。 3 为就业搭桥的实战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研究的创新 (1)思路创新。毕业设计是衡量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也是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本方案的思路创新在于将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四年的学习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和就业为目的。(2)方案创新。传统的毕业设计大多走走过场,缺少符合实际需要的可行性方案。因此,结合广告学专业的实际就业需要,建立这样一套思路与培养模式创新、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实战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方案,是适应现代高校广告学教育的必然趋势。(3)实践教学理论创新。将广告学专业实战型的毕业设计方案应用于2014届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在实践中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并提出创新性的实践教育教学理论。 4 基于就业需要的实战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研究的应用价值 为就业搭桥的实战型广告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战型的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将有助于学校更好与企业合作,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符合广告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2)实战型的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3)实战型的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有助于增加学生实际的广告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能直接或间接帮助学生就业,最终提高广告专业学生就业率。 通过将真实项目纳入到广告学的毕业设计中,实战型的毕业设计必将拓展广告学教学的空间,丰富广告学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广告学专业建设的力度。只要我们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合理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将毕业设计与就业联系起来,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定会取得成效,终将推进高校广告学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广告毕业论文:河北高职广告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摘 要:本研究针对河北省高职近2年广告类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对毕业生就业流向、满意度、就职本专业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对于今后更好地培养广告人才,服务社会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广告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 高职教育经历规模化发展之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本文拟就河北省高职广告类毕业生现状进行调查,以便为毕业生择业、高职广告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一.河北省高职广告类专业现状 河北省目前有高职高专院校60所,其中开设广告类专业的有45所,涵盖营销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与会展、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影视动画、摄影摄像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影视广告、视觉传达、电视节目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展览展示艺术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多媒体技术20个专业及方向。在生源类别上,广告学方向为文理兼招,设计方向为文理艺兼招且含对口生源。2012年计划招生人数为7069人。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与电话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有效样本363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现状 1.1 目前就业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83.2%的毕业生已落实工作单位,6%的毕业生已辞掉原来的工作,谋求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4.8%的毕业生选择升学,提升学历水平,2.3%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3.7%的毕业生毕业后未就业,未就业毕业生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其原因主要是结婚后在家照顾孩子,或者是子承父业参与家庭经营。 1.2 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调查显示,在调查的363份问卷中,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流向从高到低依次为私企298人、国企19人、事业单位16人、升读本科13人、自谋职业9人、公务员(村官及参军)8人。 1.3 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 本次对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主要是从薪资、工作环境、与岗位期望三个方面按照加权计算的方法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的占4.45%,比较满意的占46.72%,一般的占33.12%,不满意的占10.64%,非常不满意的占5.07%(图1)。 1.4 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关联度 在363份问卷中,有272名毕业生从事大学所学专业,占有效样本人数的74.9%,91名毕业生从事了与大学所学专业无关联的职位,占有效样本人数的25.1%。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跟自己的专业有关。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男女性别比例来看,差别不大,但广告学方向男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高于女生14.56个百分点。 1.5 就业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或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或问题有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岗位信息不足、缺少求职技巧、性别歧视、社会关系欠缺等,以上各因素在被访对象中的第一提及率分别为15.4%、49.8%、4.3%、11.5%、5.6%、13.2%(图2)。 2、教育与就业 2.1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教育教学因素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教育教学因素主要有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实践经验、对外交流等,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从图3可以看出,在这五类因素中,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实践教学,其次是教师实践经验、教学内容,而对于课程设置则认为一般,对对外交流因素的影响程度评价最低。这意味着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依旧存在差距。 2.2 学校最应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在被访对象中认为学校应该着力培养的学生基本素质依次为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意识。这一结果说明,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选择比例分别为32.23%和28.1%(图4)。 2.3 在校期间接受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方式及重要性比较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方式主要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实习或实践机会,而在就业政策和法律指导、就业技巧培训、创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学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调查结论 (一)具有市场经济晴雨表之称的广告行业其布局具有很强的经济趋向性,北京、天津以及省会石家庄不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远远的超越河北省其他地市,造成区域广告行业发展布局的不平衡,导致广告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集中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 (二)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行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岗位需求增长比较大;同时,广告类专业的就业面向相对其他专业而言也比较宽,因此,广告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三)广告行业进入门槛比较低,但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却比较高,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是毕业生谋求理想岗位,在就业竞争中胜出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课程建设不合理,培养模式不合理,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择业和就业,致使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五.建议 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是衡量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借此,结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广告毕业论文: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摘 要 自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广告学专业以来,我国广告学专业教育成果丰硕,不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广告人才,也提升了国内广告行业运作的专业性。但是,在广告学的教育体系中,作为“就业桥梁”的毕业设计,一直处于被轻视的地位。鉴于此,本课题以河南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论文选题、论文形式、时间安排、指导方式、答辩方式、成绩评定与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对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毕业设计调查 问题与对策 1 研究综述 如果能够通过毕业设计,在学校教育和实际的就业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必然能够造福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也能真正实现毕业设计的目的和大学教育的初衷。目前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缺乏创造性,不符合实际需要,这恰是我们研究该课题的初衷。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方法,以河南省内四所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师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研究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论文选题 据调查,毕业设计在选题上,大多是老师出题,学生选题。而这些题目往往是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或是根据广告学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而出的题目,这些选题通常理论性较强,缺少实践。因此,学生在接受毕业设计任务时,他们不仅难以把握论文选题研究的框架和思路,也很难通过毕业设计学到知识。 通过对我校广告专业毕业选题分析,笔者发现:首先,不少选题为概括性题目,如“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其次,题目理论性强,如“有限传播理论在当前网络广告环境中的应用”;再者,选题多年重复,不仅缺乏创新,也缺乏应用价值,如“植入式广告”论题;最后,许多老师在提供选题时,范围过大,这使学生往往摸不着方向。针对学生的调查显示,86.7%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题目理论性过强,并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不利于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形式 当前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大多是一篇论文,外加一篇专业外文翻译。仔细考量,作为实践性最强以及与社会发展最密切的广告学专业,仅仅通过一篇论文来衡量学生四年所学,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体现不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广告学专业的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媒体策划等实践课程,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必须包括对这些实践知识的运用。因此,当前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过于简单,不能有效地体现出学生四年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客观、科学的评估。这也助长了后期学生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不正之风。 2.3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据调查,70%以上的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在第7学期,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时间都集中于第8学期,也就是最后一个学期。而第7、8学期除了考研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都在实习或找工作,学生找工作和毕业设计的时间重叠,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设计,以致答辩前夕匆忙编造一篇,其质量可想而知。 以我校为例,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沿用工科院校多年的传统方式,毕业设计工作从第7学期开始,第8学期集中进行。在分配方式上,将学生分配给指导老师。由于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导致实践性较强的毕业设计教学效果不太好。我们希望,未来的毕业设计改革能在时间上进行规划,避开学生找工作的时间;或寻找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将平时的实习实践选题纳入毕业设计创作中,从而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 2.4 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方式 根据对我校部分已毕业的2012、2013级广告学专业学生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常以找工作为由请假离开学校,根本没有时间来应付毕业设计。而从论文指导老师方面来看,老师们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学生。尽管老师采取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和学生联系,但有80%的学生不积极主动回复教师,也不按时汇报其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因此,毕业论文开展的效果不能保证,结果也就不尽如人意。并且还有许多学生阳奉阴违,表面上答应老师修改论文,但实际上却不执行,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也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 2.5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答辩形式 据调查,传统上,学生在进行广告学毕业设计答辩时往往是学生讲、老师听,然后提问题、评分。整个答辩环节都是围绕前期“虚拟的”理论性题目开展的。换句话说,整个毕业设计从选题到创作再到答辩,都没有体现出学生进行广告研究、广告实践方面的能力,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对于老师来讲,他们感觉答辩只是走过场而已,因为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从一开始选题就没有太大的创新,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深入研究,但是事到临头,却又没有时间修改。因此,毕业设计答辩的成效都是源于前期所有的工作组织和安排。 2.6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法 据调查,现在大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平时表现;二是论文题目、内容、研究框架、答辩环节的成绩给定。但是,却缺乏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材料,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四年学习的表现,也无法通过毕业设计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就需要采取措施,不管是改变毕业设计的形式,还是改变毕业设计的内容,都必须保证学生在实践方面能力提高的同时,实现理论知识的提升。 2.7 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监督机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所有院校都制定了毕业设计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制定了多种毕业设计管理形式,如毕业设计抽查、答辩后抽查等。但是,每种方式都没有详细、明确的标准,更是缺乏在实践价值评定方面的标准。这就造成毕业设计管理仅限于检查毕业设计的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这也最终造成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积极性不高,也存在放任自流和疏于指导的现象。这就造成当前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不能实现通过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目标。 3 总结 毕业设计不仅可以检阅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是学生在即将踏上工作岗位时的练兵,当然也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创新性学科,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如果单纯囿于理论框架去做,必将导致“理论脱离实践”。我们希望,如能对实践性较强的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方案进行重新规划,必能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实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 广告毕业论文:基于目标课题的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独立学院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综合复合型人才,本科毕业设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根据艺术教育目标课题理论,从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广告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并从企业引进真实完整的项目,学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完整的广告策划与设计项目,效果良好。 【关键词】毕业设计;商业策划与广告;职业岗位;就业导向 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比较老专业,经过我院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跳出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构建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该专业毕业设计究竟应如何进行改革,这始终是一个困扰着我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该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探讨和研究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既是毕业设计现状的急迫要求,也是广告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1 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1.1 三本独立学院教育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针对目前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出现了滑坡现象,重申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设计按照艺术教育特征进行教学改革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②许多三本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图纸设计方案”的状态之中,不利于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三本院校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相对于重点艺术院校来说,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如何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并寻求突围的课题。 1.2 三本院校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三本院校(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 因此,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时,应解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具有强烈的市场营销意识和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建构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规律,从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从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选择具体的广告设计项目,在具体的设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而言,艺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的要求也不同于工科生,既要重视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更要加强对设计作品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察。 2 基于目标课题的商广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所谓目标课题,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目标课题起源于职业教育,却并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中,如职业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当然,在不同类型教育中,其具体表现形态是一样的,如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产品制作或服务提供,而高等教育中体现为课题研究。 商广设计是指商业广告中策划营销广告的综合计划,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以项目课程来选择、组织毕业设计的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即以广告设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毕业设计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广告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2.1 依据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商广项目设计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商业广告设计一般需要经过“立项资讯(调研)策划实作研究完成规范化方案自我评估交付检验”等工作流程,在这个工作流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即市场调研、方案计划、草图绘制、电脑效果图制作、施工工艺流程与预算。依据项目设计流程和工作任务,商广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课程选择组织的课程内容如下:即《广告市场调研与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按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商广专业设定了“广告策划与媒介”、“广告文案”、“广告品牌创意与设计”三个职业方向,并根据这三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领域,并集合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学习领域,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主要体现在: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广告设计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定向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广告策划与媒介”、“广告文案”、“广告品牌创意与设计”,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2.2 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载体,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项目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设计工作内容。我们坚持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原则,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中,选取市场需要的、适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真实设计项目,如“学院整体的形象策划与设计”、“绵阳文昌年画的策划与推广”,根据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小,所有的学生都承担了真实的设计项目,这就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因此,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学生在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习以设计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 2.3 融“教、学、做”为一体,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 在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中,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发生变化。 就教学实施主体而言,我们组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中专职教师是融教师、“设计师”为一体双师型教师,还有来自企业的设计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若干模块,由相关专业特长的教师带领完成。 就教学过程而言,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工作过程的结合,学生经历了惶惑、焦虑,认知,知觉、感觉、想象,知识转换成能力;视知觉整体性,任务的整合及能力迁移,注意与设计,认同感等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最初方向选择、方案设计到设计的最后完成的行动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场所而言,传统教室、专业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的三者结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场所除了传统教室外,更多地在专业的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开展教学。 3 商广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从2011年到2013年,我们连续进行三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同时还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有创新之路,较好的解决“纸上谈兵”式毕业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的设计由过去的“从资料中来,到资料中去”变成了“从企业中来,到设计中去”,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1 总体情况 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体系紧贴岗位要求,从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出发,按照商广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培养,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3.2 学生就业、创业情况 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我校商广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6.3%,签约率91.82%,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56%上升到84%。 3.3 培育了学生创新成果 产生了一批学生创新成果,如商广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在参加各种全国性毕业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年来在全国的各大赛事中共取得了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5 个,优秀奖23个,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在全国取得良好的声誉。其中有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企业设计与管理岗位的骨干,从近三届毕业生,已有20多名学生已经开始自己独立创业开公司,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生代广告企业。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试论中职 计算机网络 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学 计算机网络 实践研究 【论文摘 要】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已属于基础实践课程之一,但由于教材的编写、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的教学模式等因素导致该课程成了一门较为空洞的理论课。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基本方面探讨了在该门课程教学上的一些做法,使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够真正地感觉到这门课程的价值。 一 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目前在各个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已成为核心课程之一,甚至有部分高校已将“计算机网络”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该课程的研究和建设在高校中已日趋成熟。但该课程建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仍出现起步较晚、层次不一的局面。不同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学中遇到了教学目标单一、理论知识枯燥、实验项目难以操作等问题。 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普遍反映是只学了一大堆网络名词、概念和结构图,有些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这门学科,但是几节课下来,兴趣已所剩无几了。一学年总结下来,理论和实践方面好像都没学到什么东西。水平仍然停留在只会使用ie浏览器、“上网”和“聊天”阶段。 以上这些问题均暴露了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问题。因此,只有凭借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对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修正来弥补教学中理念、手段和实施条件等方面的不足。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分别阐述对该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二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1.教学目标方面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必须的技能(组建简单网络和管理网络),同时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理论知识,以利于他们以后的知识更新。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通过可操作性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方面 如今,各个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材都大同小异,教材中先理论、后实训,教材的开始就是众多的网络名词、概念、定义、原理等一些抽象的东西,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到这些名词时就有点懵懵懂懂的,兴趣自然提不上来。 因此,从教材内容上,教师在教学初可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行业需要或学生需求的实际出发,增加和删减一部分内容,并且选取一部分主线内容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和学习重点,选取一部分非主线内容用于增加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学习性。专业重心上,理论教学随时穿插于实训内容中。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单纯的理论讲解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带来了较大难度,因此,实训内容不能滞后于理论讲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应将理论内容穿插在实训部分中,以实训操作中遇到的现象映射出相关原理。分层教学上,充分引导和辅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帮助不同的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向。比如,引导对网络组建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组网技术方面的知识,推荐对windows网络管理感兴趣的学生研究活动目录设计和windows域管理。对服务器管理感兴趣的学生从配置使用ftp、serv-u服务器等方面进行指导。 3.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把课堂模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但是一堂课的重心在理论还是在实践,这需要教师去权衡比较。想让学生学会如何做水晶头,如何组建一个小型的对等网等相关技能,就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训(实训包括实地实训和模拟实训);要想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理论和原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知识链一环套一环,那就需要教师进行理论讲授。 第一,理论课模式。(1)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验证理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印象。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拓扑结构概念时,可以结合本学校校园网的拓扑图和一些实物照片,来阐述为什么会有各种拓扑结构,不同的机构中的优缺点等。(2)巧妙设计疑问和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听讲。带着问题去了解一个知识点,更加激发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比如,在讲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作用时,就带着这样一种疑问开始整节课:“机器a向机器b发送数据,一般程序就是a把数据发到线路上,然后b收到后就把数据取下来,但是,中间环节可能会出错,通信线路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等问题,因此,数据链路层就必须提供一些解决办法,哪些解决办法?”。这样,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整节课程,而检验这节课的最终效果也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3)善于使用课件和模拟软件,特别是带有演示效果的课件或模拟软件。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一些理论的东西更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下而采用的一种演示方式,但是,课件的展示并不是单纯地将文字内容演示出来,而更多的应该是产生出一种动画性质。比如,在讲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的时,可以采用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模拟出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直观地演示出交换机中mac地址表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4)理论内容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理论知识的教授需要循序渐进,前面知识点的内容不掌握,后期知识点就难以与之形成一个串联,但是从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信息素养来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比如数据通信原理、广域网技术等,这些知识点对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没有什么影响或者影响不大,可以留到后期给学生简单地讲授,或结合一些考证的需要、考证的试题给学生讲授这类型的知识,效果会更好。这样保证了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首要任务的同时,也达到了提高的目的。 第二,实训课模式。(1)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实用部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网络应用案例和任务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根据中职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把组件网络和管理企业局域网,基本的双绞线制作、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器材的安装、设置和使用,windows nt服务器、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的安装和使用等作为实训课的重点,让学生在一年的课程学习后,能感觉到自己能够独立动手做出点东西来。(2)巧妙安排实训课的实施过程,重视培养小组团队协作精神。实训课对学生来说的主要任务就是自己动手去解决或者完成一个项目,就此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根据能力混合编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完成实训任务。(3)注重实验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在实训课程中,学生会碰到理论上想不到的问题和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因此,不管实训是否成功,每次的实训报告是一种及时总结的必要手段,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以便于完善整个过程。实训报告的写作加深了学生对操作方法的印象,同时也联系了一部分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4.教学评价方面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过于单一,但也不需要过于复杂。评价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1)理论考试部分,用于验证学生对定义、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程度。(2)实训考试部分,在规定时间内独立的完成指定的任务,用于验证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3)实训报告部分,从实训报告中能够看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三 总结 根据教学实际来看,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对于一些原理性课程来说还是较受学生欢迎的,如何将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传授好,对于中职教育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课时限制,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评价体系。因此使用“基本理论内容+偏重贴近实际需求的实训”是目前最为直接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论析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的DHCP实验教学设计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实验教学设计;dhcp 论文摘要:为了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熟练掌握dhcp服务的配置技术.提出在dhcp实验教学q-强调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并在验证性和设计性两类实验中分别采用传递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表明,使用该教学设计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0引言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e protocol , dhcp)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种,它能够解决网络中ip地址分配的问题,对网络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如今拥有多台电脑的家庭或单位在共享接人internet时,大多使用dhcp服务进行ip地址的自动分配,以尽量减少手工设置ip地址带来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熟练掌握该技术的运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需要掌握太多理论知识的特点,我们在教授了必备的dhcp基本概念后,主要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掌握该技术。实验教学中将dhcp实验分为验证性和设计性两类,并且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使用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dhcp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dhcp服务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来实现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的动态分配,所以只有掌握了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的配置技术才能构建一个可用的dhcp服务网络。另外,若要考虑网络结构、容错以及平衡dhcp服务器负担等因素,则还要掌握复杂网络中的dhcp配置技术。因此,dhcp实验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1 dhcp客户机的设置 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一台计算机配置成dhcp客户机,使其能够自动的获取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应特别指出让学生注意的是,dhcp客户机的配置方式是固定不变的,适合在任何提供了dhcp服务的网络中使用。 1.2单dhcp服务器设置 单dhcp服务器,是指一个网络中只有一台dhcp服务器在工作,这是最简单的dhcp服务方式。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dhcp软件,并设定可以分配的ip地址、保留ip地址、租约等信息,使其成为dhcp服务器。 1.3多dhcp服务器设置 多dhcp服务器,是指一个网络中有多台dhcp服务器在工作,不仅实现ip地址的自动分配,还实现了容错、平衡负担等功能。在该服务方式中,服务器的大部分配置跟单dhcp服务器方式中的相同,其关键的地方是如何让多个服务器协调工作。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配置多台服务器的作用域和排除地址,使它们能够互不干扰的执行各自的分配任务。 1.4多宿主dhcp服务器设置 多宿主dhcp服务器,是指在安装了多个网络适配器、并连接多个网络的计算机上实现dhcp服务。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设置一台dhcp服务器的超级作用域,使其能够为多个相连网络中的dhcp客户机服务。 1.5跨网段的dhcp中继设呈 对于有多个子网的复杂网络,往往采用在一个子网中配置一台或两台dhcp服务器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的方式来节省经费。使用这样的服务方式时,如果dhcp服务器和dhcp客户机不在同一个子网,则需要dhcp中继来充当,完成ip地址的分配。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路由器或子网中的一台计算机设置为dhcp中继。 2 d日cp实验教学设计 dhcp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dhcp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做实验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最终能够独立配置dhcp服务,解决该服务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并杜绝出现以往实验教学中的不良现象,例如学生做实验时不积极思考、对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实验报告潦草等,我们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该方案把dhcp实验教学内容分为验证性和设计性两类,强调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实验教学。 2.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验证性实验包括dhcp客户机的设置、单dhcp服务器设置、多dhcp服务器设置3个教学内容,主要采取文献[3]提出的传递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传递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导作用,不但要求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还让其参与“教”的活动,通过“学”和“教”的结合来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传递式教学法的原理以及实验内容的性质,我们让学生分批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配置操作。设有60人的物理教育专业班级,每次实验时按学号分为3批,并严格按照如下表1的安排进行实验。 根据表1的安排,对于每个新的实验内容教师只需指导参加第一批实验的学生,第二、第三批的学生做实验时分别由前一批已经完成实验的学生负责指导。为了保证验证性实验的顺利进行,并达到实验教学目的,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求实验指导老师实验前要确保实验设备齐全,并亲自做一遍所开设的实验,以能够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实验预习。并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通过提问实验基本原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测,发现没预习的学生不准许其参加实验; (3)要求学生做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另外,要求做实验的学生要认真、独立思考并注意总结,进行指导的学生要负责、耐心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4)进行第一批实验时,指导教师要认真讲解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指导工作。进行第二、第三批实验时,指导教师虽然没有主要的指导责任,但其不能离开实验室,以便解决指导的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并且还要求老师不时的进行巡视,认真观察学生进行实验,以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5)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按要求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另外,要求教师课后立即批改实验报告,如发现问题应在进行下一批实验时指出,让在场的前一批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得到及时纠正,以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造成对另一批同学的误导。 2.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设计性实验包括多宿主dhcp服务器设置和跨网段的dhcp中继设置两个教学内容。这两个内容虽然是较为复杂的dhcp服务配置技术,但跟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它们作为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dhcp的基础配置技术后,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对于设计性实验可采取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使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参与实验。另外,为了保证设计性实验的顺利进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师给学生分配实验任务,并要求其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2)要求教师在实验指导书中只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和所用的设备清单,提供完成实验所需的相关资料。而学生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3)要求相关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安排时间进行实验; (4)要求学生做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要认真、独立思考并注意总结,可以互相讨论、帮助,但严禁抄袭其它小组的实验方案、方法和步骤; (5)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按要求完成、上交实验报告。另外,要求教师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并对其做详细的评讲,还要给出最优的实验方案、方法、步骤供学生学习。 3 dhcp实验教学效果 在2006到2007学年的第二学期,我们对物理教育和数学教育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试验,结果都表明使用该教学设计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因为在做验证性实验前存在被抽测的可能性,所以学生都非常认真的进行实验预习,真正做到在对实验原理、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做实验。并且,学生除了完成实验之外还有指导同学的任务,就迫使学生必须要弄懂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另外,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增多,让学生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作用。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教学效果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造就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效果也为设计性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设计性实验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在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测试等方法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实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4结语 学期结束后,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学生对dhcp配置技术的掌握比其他实验内容的要好,这表明dhcp实验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准备将该教学设计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的其他实验教学中使用。但同时也发现设计性实验教学还存在问题,特别是实验室开放使用后的管理还达不到要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要解决当前发现的问题,尽量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并积极进行推广,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于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在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十分必要。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布线工程 一般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首先,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硬件组成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介绍tcp/ip 协议、osi 七层模型、各种网络的功能;最后,介绍一下网络的应用与网络安全的防范等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师已经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但实际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上网,至于如何管理和维护一个网络仍无从下手。 因此,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笔者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自身为中心,教师以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项目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一个具体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根据网络课程特点,我们结合实际综合布线系统项目建设流程来确立综合布线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使各个知识模块涵盖学生应掌握的工程知识,再通过项目教学法来体现这些知识模块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参观样板工程和对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5 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切实地掌握从设计到测试验收所必须的技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强化。 1.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操作教学环节。 采用四级教学法: (1)准备。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选择劳动工具与材料,并唤起学生兴趣。 (2)示范。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提示劳动安全。 (3)仿做。学生按工作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旁作解释,巡视并纠正大的错误,同时给予帮助,表扬能正确掌握要领的学生,鼓励后进学生。 (4)应用。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能较快较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表扬鼓励进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工作质量等方式评定出成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职业(岗位)专业技能,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守时、准时及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行为规范的训练,与人合作、协调、交往的能力,独立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模拟工程现场教学环境。 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建立真实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工作要求、工作规程、标准规章与工程现场相一致,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训仪器应与工程一线使用设备、工具、机具相一致。计算机网络模拟工程现场教学环境引进了非常先进的fluck 测试设备(dts1200)、光纤熔接机、各种机柜配线架、liu、交换机、室外光纤、6 类、5 类utp、大对数电缆、各种常用工具机具及模块、水晶头、管线桥架。训练项目要真正体现与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安装、调试、测试验收相统一。实训过程中,首先由教师给出一个典型建筑底图,由学生设计综合布线系统,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 或者visio 软件绘制出综合布线各类设计文件,包括设计总说明、主要材料设备清单、总平面图、各楼层弱电平面工程图及管线预埋;根据施工、管线图纸,运用工具对楼层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安装,某一条水平链路管线敷设,某一个工作区安装,运用fluck 测试设备测试某一条安装好的线路,做好验收文件记录。训练项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体现专业领域的先进性,让毕业生能适应目前就业要求。 三、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第三,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 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3.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4. 项目总结必不可少,并要进行项目拓展和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应该极力推荐的,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针对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网络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 网络课程的重要性 1.网络知识技术更新快 领先的网络技术教学实验涵盖了众多实用的操作技术和网络方案组建知识,包括stp、rstp、mstp、vrrp、acl、nat、napt、staticroute、rip、ospf、vpn、igmp snooping、pstn、isdn、无线、voip、防火墙等实验。与传统教材不同的是,实验完全从实践出发,对每个实验的教学目的、背景描述、实验的设备、实验设备间相连的网络拓扑、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验证等内容都做了详尽描述。网络新技术的推出和广泛应用.新网络教材的推出,都迫使高校网络实验教学的建设必须加大步伐。 2.社会对网络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大 从全国行业职位整体分布来看,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仍以近20%份额占据着招聘热点行业首席,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些互联网公司。国家统计部门显示的数据预测:未来5年,我国对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等新型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万-100万人,供需缺口十分巨大。今年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今后每年平均职业需求增长达百分之七十一点二。在如此的社会形式下,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导致我国网络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除了总量供应不足之外,还在于目前供应的网络人才中合格人才的缺乏。在我国,虽然传统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课程设计与市场的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高校计算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快速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由此可见,社会需求同样反馈到学校网络实验教育内容更新、教学优化和教学密度的不足和局限性。 二、 网络课程现状 计算机网络是各大专院校本科乃至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四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是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教学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该课程的特点是在较深厚的树理方法基础之上,综合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知识更新非常快。几本经典的教材几乎每年都有比较大的变化,内容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更新和调整。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目前的课程组织方式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科及专业方向的调整。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许多高年级专业课程的基础,网络知识是学生毕业后科研与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这要求从课程设计、内容组织、讲授方式等多个角度来组织教学与考核工作。 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在教学方式上,由于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方面,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遇到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例如在通信基本理论、物理层协议分析等的教学中,由于这些内容安排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枯燥晦涩的内容对整个课程兴趣的建立和引导是非常不利的。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来适应课程本身与授课对象的发展变化,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措施有:按需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精讲多练,灵活组织教学方式。 三、按需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学生兴趣的引导和激发是进行教学时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性。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们学员队宿舍普遍建立了互联互通的网络,他们对构建网络、路由器配置、建立各种服务器具有非常强烈的兴趣,并且存在大量的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个情况,要加强课程中互联网络的组建与配置这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子网掩码来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虚拟子网,指导他们学习使用各种网络管理和分析工具,来优化网络的性能,并介绍了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和配置。 四、精讲多练,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 1.讲透原理 在课程教学时,应该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网络中的要点、难点进行详细的深入讲解,如网络体系结构、媒体存取层协议分析、tcp协议分析、 地址分类等,这些都是计算机网络的经典核心内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计算机网络课程讲解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对于基本概念,特别是网络协议要讲解清楚,课后留有相关的思考题,而对于非重点则不必多讲,以免使学生感到该课程内容过于庞杂。对于一些掌握难度小、学生在日常应用中相对熟悉的内容则采用简要讲述课后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应用层的一些内容、局域网与广域网等的内容等。对于一些内容,如虚拟子网的概念、路由器配置的有关概念、组播与多播的概念等,采用以试验代替纯粹的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来学习。 2.反复练习 动手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许多内容应该以试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实践验证来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概念,通过实践训练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基本能力素质等开设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种试验,并按照先按照章节内容点练习,再进行综合练习的渐进方式。 试验的内容主要有3类:一类是基本的网络应用试验,包括互联网常识,如ip地址设置、网关和域名服务器的配置、互联网应用工具的使用等,这些内容学生使用pc机即可实现。一类内容是网络的配置与管理,带有很强的应用色彩,如局域网的组建、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各种应用服务器的搭建等,学生对此类内容尤其感兴趣,使用自行购置的电脑、路由器等在宿舍搭建了局域网,使用子网掩码来配置专用子网,并搭建了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等。第三类就是在学习的高级阶段,进行网络通信协议类的试验,在深入学习网络协议的基础上,通过编程来实现一些基本的协议和服务,如ftp协议、组播技术、点对点通信技术等。这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并且精通编程语言。 加强试验的环节的一个有利的保障条件就是学生自行在宿舍建立比较完善的局域网,并且能够接入互联网,因此能够开展各种类型的网络试验。 五、结论 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和学生个体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教学手段也必须要能够适应这种趋势,不断的去探讨更加切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这是推进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途径。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探讨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信息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当前,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市级广播电视大学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以实用、应用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课程建设也应以此为基点。 一、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实施细则 1、 课程概况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预备知识。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对当前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种类和网络资源共享与网络安全有较清晰的理解;学会一种网络操作系统的最基本使用方法,并能举一反三,掌握其它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基础的网络资源共享;初步培养网络操作中的安全意识;了解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的新发展。 2、 教学组织: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验环节。应以重点难点辅导、解惑答疑为主。学习时应在充分自学每章内容的同时,重点观看录像中有关的教学内容,当每章内容学习将结束时,可利用网上辅导的材料来归纳总结。如学习中存在问题可以通过当地电大的辅导教师、中央电大主持教师以及充分利用网上的有关技术论坛,来取得网友们的帮助。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实验机时不得少于24学时。 3、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学和学习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网络操作系统强调基本概念和网络操作系统的总体构架,对于具体操作系统不要过多地讲述操作细节,一些具体操作的掌握可在实验环节解决;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不断新的版本,因此应尽可能地讲述较新的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致很快地过时;教材的每章后面配有自测题和练习题,同学在学习完每章的知识内容后应认真练习,并总结本章所教授的内容。此外,在学习每章内容后,还应该结合各个实验,来体会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课程面授时,任课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认真指导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要求学生保存好每一次的实验报告以备检查;本课程任课教师应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和上机实践操作训练题,督促学生按学习进度、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平时作业和上机实验报告。期末复习一定要围绕中央电大统一出的复习考纲和要求; 各分校应把好任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关,做好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各教学点要聘请本科或本科以上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 二、 电大教育的对象是应用型人才 电大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面向应用、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使得学生“会安装、会操作、会配置、会管理”常见网络操作系统,具体来说,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理论知识,安装常见网络操作系统,能熟练地操作网络操作系统,能配置、管理常见网络服务,也可为参加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考试打下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网络工程工作打下知识基础 。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教育部关于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要求,以应用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教学也必须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学习高等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走访调研“网络管理员”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才能保持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实际网络工程相结合。 三、 注意因材施教 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照本宣科,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不区分对象加以引导,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渐渐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重点做好多方面的考虑,要尽力做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树立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太多的专业知识,而应多让学生积极动手,让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当中,听取和收集整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的进度 ,因材施教的设置好授课内容和上机实践环节的操作项目。建议教师可在开课之初,安排一次摸底测试,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可重点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而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心态,克服急躁、盲目自大的厌学情绪,根据其自身的水平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学习计划,还可以安排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使学生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变换无穷,知识容量增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能力的,从事网络方面岗位的高等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了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需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学习手段。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对学生信息条理化加工的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涉及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能力的掌握,而且对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在推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之际,培养出满足当地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是电大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担任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老师更是应该担当改革的领头人,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研究一套新时期适合广播电视大学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我院的精品课程,近年来,在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建设工作。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构想及实践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9年底,该门课程成功申请了院级精品课程,经过近2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的能力、基本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能力、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能力、网络协议配置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操作系统的运用能力、一般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网络的管理能力等。通过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 1、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3、使用网络: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 4、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5、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电子课件、动画演示、教学素材资源库及多媒体视频展示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容量大、直观,学习兴趣浓厚,实际操作机会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 2、项目作业法。即教师给出企业网络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或将已有网络系统运行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自学指导法。自学指导法是我院的教学特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实践,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方法主要指学生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每组4~6人),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互评,老师进行适当点评。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相互协作的团队作用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4、任务驱动法。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实践操作教学,均渗透示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分组实践,共同讨论,集“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效果更为突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我们对连续2届100多学生开展了“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按照“必需、够用”为度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打破班级整体概念,将学生分为4~6人的学习小组,以4台二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为硬件基础,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实现工程项目,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自己带着任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明确工作过程中对应的工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从而深化了教学的综合效应,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间的对接。 5、因材施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已显现其教学效果,不少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老师教学与工作的好帮手,他们对中间层学生的学习也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我们制作了一整套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和,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形象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教学内容,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2、运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增强学习效果。网络技术实训中心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 实训中心拥有48台连成高速局域网的计算机(包括 window 2003、linux操作系统平台)并与校园网相连,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进行网络实验的基本资源。整个实训中心分为8组,每组6台计算机(包括4台二三层交换机和4台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学生在以网络设备动手实现或操作为主的同时,依托校园网,利用资源共享、网络技术实训中心完成实训项目,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内容。 3、建立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促进自主学习。我们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在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上建立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视频、演示、习题、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网上教学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 4、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认证考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了让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和跟踪网络新技术和方向。一方面,对于经典的网络理论和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网络工程师考试。从最近两年学生的考试结果看,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日益浓厚,而且,通过资格考试的学生中,毕业后进入著名it企业的机会很大。 五、考核方式 考核并不是讲授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但我们需要利用考核来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既能促进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也可引导他们系统地且有重点地复结所学课程内容,巩固已学知识。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价。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做出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强调学生工作过程的考核,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实行全方位绩效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其次,开课时公布课程考核办法,避免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为考试而学;再次,要把学生能力、素质考核在内,比如考核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项目任务的完成进度和数量、项目成果和完成质量、课后习题的解答能力、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工作场所制度遵守情况、工作态度等方面,以防止死记硬背甚至投机取巧等为考试而考试的不良倾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具体考核成绩构成为:“知识考核占40%,主要是基本理论储备,培养职业人的理论素养;实训过程考核占40%,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及表现占20%,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题、出勤率。” 六、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是教高于学,学是无条件地服从教;实行教学改革,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思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的理解和兴趣。 实践证明,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视角出发,把学生的创新性教学规划到职业技术的“掌握——运用——推广——创新”上,形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个性发展机遇,使之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Boson NetSim在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0引言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计算机组网能力和网络运行维护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应定位在计算机网络osi/rm思想的指导下,使学生理解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工作原理并熟练地掌握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的配置。配置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有两种方法和手段:网络设备实物配置与网络模拟软件配置。网络设备实物配置要求有足够的配套设备,完善的管理,要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一般学校很难满足实际要求。而网络模拟软件一般都可以在网上下载,使用方便,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是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配置的好工具。网络模拟软件也有很多种,如boson netsim、ciscopacket tracer等。本文对boson netsim在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1软件介绍 boson netsim 5.31是著名的boson公司开发的网络模拟软件。boson netsim由两部分组成:boson network designer(网络拓扑图设计软件)和boson netsim(网络实验模拟器)。软件安装成功后在计算机“开始|程序”菜单和桌面上生成“boson net-sim”和“boson network designer”两个快捷键。首先利用boson network designer这个软件设计出一个网络拓扑结构图,在这个拓扑结构图里面可以包含如下设备:cisco路由器、cisco交换机、用户机或终端,它们通过网络传输介质连接起来,设计好之后把这个拓扑结构图保存到一个扩展名为.top的文件中。然后用boson netsim这个模拟器软件打开以前做好的网络拓扑结构图(.top文件),可以对拓扑图里的路由器、交换机、终端等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如在路由器上配置网络路由协议,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在终端上配置ip地址和网关等。所有设备都配置好以后,可以通过网络诊断工具(如pin等)来测试网络的连通性。如果网络畅通,则表示配置正确,实验成功。 2网络模拟配置实例 boson netsim5.31不但可以配置常见的局域网(或虚拟局域网vlan),还可以配置广域网协议,在配置广域网协议方面网络实物设备配置是很难在实验室实现的。这里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isdn配置为实例说明。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network)即综合业务数字网,是基于公共电话网的数字化网络它利用普通的电话线实现双向高速数字信号的传输,可在其上开展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等各项通信业务,因而被形象地称作“一线通”。 2.1配置实例图 图1 isdn配置示意图isdn具体参数,见上图1标注。2.2绘制拓扑结构图利用boson network designer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2。图2 isdn拓扑结构第9期其中:router1与routre2选择801作为路由器型号,在给router1与routre2的bri 0接口布线时,选择isdn型连线,这时会弹出如图3的窗口,这里可以采用默认值。值得注意的是device 1的dial 1值是拨对方的号码,不是自己的,device 1自己的号码填在device 2的dial 1值。图3 isdn参数对话框完成拓扑结构图绘制后,保存到扩展名为.top文件中(如is-dn.top)。 2.3配置路由器参数 启动boson netsim,选择“load simulator using savednetmap”选项,装入以上的拓扑结构图.top文件。在boson netsim工具栏按钮“erouters”分别选择“router1”和“router2”,进行相应的路由器基本参数的配置,具体参数配置如图4。“router1”和“router2”参数基本相同,只有ip地址、电话号码和spid1值不一样。 2.4验证实验结果 当最后配置好router2后,可以验证其配置的正确性了。在router2#状态下输入命令“ping 192.168.0.1”,测试router2与router1的连通性,结果表明配置是正确的,见图4倒数第二行。 3 boson netsim的应用 从以上模拟实验可以看出,实验过程直观明了,达到网络实物设备实验效果。那么怎么用好这个网络模拟软件为教学服务呢?这里笔者给出一些参考应用。 3.1课堂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好模拟软件配置的步骤和具体配置参数。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直接演示网络协议配置过程,还可以有选择性改变部分参数,让学生思考问题,一起调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2课后应用 boson netsim模拟器有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可以将所有设备的配置参数存盘保存。方法是配置工作全部完成后,选择“file”菜单,再选择“save multi device configs”选项,把所有设备的配置保存到扩展名为.nwc文件,同时还生成扩展名为.rtr的配置文件。教师可以把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的配置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发给学生,学生提交应用网络模拟软件完成的.top.nwcrtr文件作业就可以了。教师可以直接查看.rtr文件批改作业,或用boson netsim模拟器直接加载.top、.nwc两个文件,在模拟环境下验证学生配置的正确性。用这样方法加强学生课后训练,及时巩固知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3实验应用 这里的实验应用是指代替实物设备的实验应用或实物设备实验前的准备应用。如果是代替实物设备实验应用,与课后应用的做法和效果相同。如果是实物设备实验前准备应用,对提高实际实验效率有很大帮助。很多学生由于在正式实验前准备不充分,到了实验室才翻课本找命令格式或参数,往往浪费时间。如果有模拟软件,学生可以提前用模拟软件做一下实验到实物设备实验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大大提高实验效率。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网络模拟软件提供的模拟环境下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中最为实用的技术,同时对网络原理和网络协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浅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课程教学法 【论文关键词】网络技术 寓教于乐 内容拓展 教学资源整合 【论文摘要】缺乏学习兴趣、基础差、底子簿,这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学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专业性强,是典型的疑难学科。教师只有抓住该学科自身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挖掘课堂教学潜力,才有可能从困境中挣脱出来。 现代教育提倡注重人的发展,然而基础差、底子簿、对学习缺乏兴趣,这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的特点。要想强化中职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学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该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还与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内容抽象,专业性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抽象的理论环节教学设备很难发挥作用,而有些地方现有设备严重滞后于理论发展水平,针对这种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该怎样进行教学的组织,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密切联系生活,开展讨论教学法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尖端技术,但它毕竟是一门应用技术,所以许多原理的产生都来源于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让教学从生活开始,首先鼓励学生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逐步过渡上升到教学理论,从而完成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对网络协议部分,介质的访问控制方式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而坐,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进行讨论,讨论题目:当前的讨论过程该由谁发言,请制定一个规则。(要求:规则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能够避免相互干扰。)制定过程应在中间有一、二次结果展示,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和修正,最终各组均完成规则制定后,教师对各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以上讨论可在20-25分钟内完成。接下来教师提出教学任务,结合前面的讨论结果,很快完成csma/cd和token ring两种协议的讲解。如此一来,把本来很枯燥的理论,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弄得明明白白,课堂也显得生动有活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另外诸如停止等待协议、信息传输方式等内容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教法。 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完成教学 教材中还有一些内容,象iso的osi网络结构模型,内容抽象,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各层是按功能划分的,而功能往往又是为解决针对网络通信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而设计的。例如在讲数据链路层时,课前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2组,然后布置做一个模拟通信的游戏比赛。到时要求每组在每一次对决中派2名队员参赛,并由对方派一名队员协助完成比赛。在互不相见的2名同组队员之间分多次进行传送一篇文字信息,传递任务则由对方所派队员完成,对方队员必须担当起在2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义务,但允许有3次随机设置故障的机会(丢弃、乱序或增减字数)。针对比赛中对方队员可能设置故障的种类,参赛方必须要解决好信息被对方丢弃、信息传递顺序被打乱及内容被篡改(这些实际上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处理机制)识别和应对措施。比赛以在限定时间内传送信息最完整正确的一方获胜。这样布置完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想办法做准备,无形中督促学生去预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式上课时,教师将准备好的要传递的信息(可将一段文字分解为每10个字为一段的信息包,在字条上留出少量空间共参赛者标注使用)及传输故障信息(为传递信息者设置传递故障之用,可将原信息包中关键字更换,以歪曲信息含义)分别交给参赛队员和信息传递着,按预定规则进行。完成竞赛后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比赛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学生对通信协议的理解一定是深刻和终身难忘的,学生在游戏中也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仅为一节课,这样做或许有些麻烦,会显著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osi模型这块内容如果揉合到一起,都通过这种方式,每节内容只要对竞赛要求稍作改动,便可适用于其它各层的教学,甚至分组交换也不在话下,这样准备工作相对就轻松多了。 以上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阶段,要注重细节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预见性,充分估计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这些方法虽然对教学设备依赖性小,却能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应用的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现代化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合理的应用可把抽象内容直观化、枯燥内容形象化。可以化解知识难点,优化教学效果。例如通过交换机访问其他网段的计算机,通过路由器访问其他网络主机的过程;域名与ip地址解析等过程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过程,利用传统方式教学方式讲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一看便知。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会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教学内容拓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中,对于某些网络设备的学习,只注重了工作原理,而忽视了应用的细节部分(或许是因为这些内容属于其它课程)。如网卡的学习,主要介绍了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纯理论不枯燥,学生反而会觉得理论能指导实践。课程在网络应用技术中主要介绍了电子邮件、www服务、ftp等的理论内容,如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既枯燥又难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对实际应用的重新认识。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纯理论的教学也会变得绘声绘色、张驰有度。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五、推广新成果, 应用项目教学法 近些年,教育改革不断取得一些新的成果,项目教学的推广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学科中,有很多内容很适合采用该方法,例如:在网络操作系统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把各种服务器的架设,当作一个个项目。通过使用项目教学法,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学生通过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领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六、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多功能实训课堂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理论教学阶段,也必须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进入实践环节做好准备,在这种状况下,要发展职业教育,还必须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而言,可以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起多功能实训课堂。就目前情况,即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职业学校都有若干供教学用的机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适当添置网络硬件(若干台交换机、路由器等),根据自身需要把其中一个或若干个改造为多功能实训室。该实训室可以完成诸如组网、网络硬件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及服务器配置等大部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相关的实训。这样我们可以把课堂搬进实训室,边学习边实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职业教育又是其中最具灵活性,也是问题最多的部分。在教育改革呼声最高、最关键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沉着冷静,既要勇于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又要善于挖掘传统教育的灵光。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职业教育必将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探析非计算机专业的 计算机网络 课程理论教学探索 论文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网路 教学探索 论文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问题,根据团队讲授该课程的体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且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技术之一。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课程,所涉及的概念不仅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而且还包含通信技术方面,其理论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反映出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不再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目前,在很多高校里,《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真正起到普及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网络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作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探索。通过理论课程教学探索,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设置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要求很高,但是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 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先导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但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使用网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维护等。同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计算机网络物理层基本知识;第三部分,数据链路层次;第四部分,网络层;第五部分,运输层;第六部分,应用层;第七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各非计算机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背景知识较少,从而在理解其抽象概念和原理时常常会遇到很大困难。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我们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因此采用“实例化教学”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模式,该模式中的实例起到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1) 实例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2) 实例又能够对实践起一个指导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候,直接参照的是已经具体化的实例,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另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例化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加大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于新的网络技术和方法,则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如果仅通过传统的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课堂内容有限,且效率较低,同时对于有些概念的解释不形象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提高授课效率及其效果。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进度较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同时由于内容是事先制作好的,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缺少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传统板书教学由于进度较慢,学生比较容易随着教师的讲解进入状态,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对使用课件无法讲清的问题,可以结合板书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同时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复杂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流等较为抽象的概念,采用flash动画、仿真软件进行演示,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十分必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没有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效果,将课程考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办法。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提问题、回答问题、作业以及专题学习报告等情况,由主讲教师实时打分登记。对于期末考试成绩好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不应给予好评,因为他们仅仅记住了知识而没有掌握应用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知识和应用创新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要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虚拟实验 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新探索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兴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非常技术化、枯燥乏味。然而,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学生学习后续网络课程的必要基础,又必须学好。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用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这两款网络虚拟平台设计了一些虚拟实验,应用于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虚拟实验;计算机网络;评价;李克特量表 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感到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教学难度很大。往往是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越困惑,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笔者发现,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虚拟实验,如组建一个网络、安装和配置一台服务器、分配用户访问文件和目录的权限等等,并同时讲解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而不是空洞地讲解理论,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会增强。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很多文献的支持。围绕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两款网络虚拟平台,笔者设计了一些虚拟实验作为课堂讲解的材料,也可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资料,学生评价较高。 虚拟实验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环境 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每个实验室都有50台高性能pc机,能同时供49名学生和1名教师使用。这些pc机通过高速交换机相互连接,每台都装有微软windows xp 操作系统以及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网络虚拟平台,都配置相同网段的ip地址、相同的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dns,构成了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并且和因特网相连,如图1所示。 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两款虚拟网络平台是完成本文所述虚拟实验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们的功能相互补充。packet tracer主要模拟网络的拓扑图、交换、路由和网络测试,而virtual machine主要用来模拟网络服务、通信和测试。如按照osi七层模型来划分,则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层的工作,virtual machine模拟主机层的工作,如图2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是两个不同公司开发的软件,二者无论是在同一台物理机中还是在不同的物理机之间都是不能相互通信的。它们只能通过真实的物理机器平台和真实的网络硬件平台来实现相互通信。 一个虚拟实验案例 实验的拓扑图图3是使用packet tracer构建的网络拓扑图,图中有三个不同的网络或子网。pc1和pc2在左边的子网中,通过交换机switch0和路由器router0连接,pc3和pc4位于右边的子网中,通过交换机switch1和路由器router1相连,两个子网通过router0和router1连接。图4是根据图3应用virtual machine构建的网络拓扑图,在virtual machine中没有交换机和路由器这样的网络设备,但是根据硬件和软件逻辑等价性原则,可以使用装有windows server 2003的virtual machine来充当路由器,至于网段的划分可以根据virtual machine的网络接口卡的ip地址来确定。 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构造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和原理。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有:(1)对网络进行规划,会选择合适的终端和网络设备以及线缆构建网络。(2)配置终端接口、路由器接口以及服务器接口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3)配置路由表,使整个网络达到连通状态。(4)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5)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6)理解arp、icmp、csma/cd以及网关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7)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实验的组织和管理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介绍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以及实验使用的工具、方法和命令,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实验。学生可以独自完成实验也可以结对完成实验。为了防止网络上ip地址发生冲突,学生实验所采用的ip地址可规定为192.168.x.0/24的形式,x为每个学生的序号,这样不仅解决了ip地址的冲突问题,而且方便学生查找错误,使实验能顺利进行。 实验的数据分析和原理讲解本次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局域网的规划、组建和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局域网的通信原理,相同网段主机之间和不同网段主机之间通信的过程,网关、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局域网通信的相关协议等概念知识。如果仅凭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知识的。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在pc1上向pc4发送一个数据包,让学生观察整个网络通信的过程。可在数据包经过每个网络节点时把它截取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如何连通一个局域网络,而且能知道网络连通背后的“故事”。 实验的评价为了评价本次实验的有效性,以匿名调查的形式,笔者在课堂上对这次实验进行了一次评估。笔者给学生提供一个问卷,问卷中包含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进行这次实验之前,你会组建和配置一个小型局域网络吗?(2)你认为这个实验容易吗?(3)你能接受这样的实验教学吗?(4)这个实验是否能有效地帮你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5)在这门课中你需要更多这样的实验吗?(6)你愿意在课外时间做这样的实验吗? 针对上述六个问题,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被使用在问卷调查中,对于问题1~3,第一个刻度代表极差,第五个刻度代表极好;对于问题4~6,第一个刻度代表否,第五个刻度代表是。在一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校网络专业86名大一学生完成了这个问卷调查,他们的回答结果统计图如5所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虚拟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热情,他们比以往更加喜爱这门课程了。 对虚拟实验教学的再思考 目前,虚拟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虚拟实验和物理实验的比较在很多文献中都有阐述,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除去经济因素,笔者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虚拟实验最大的好处是方便、灵活、安全、容易实施和扩展,学生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并且安装了这些虚拟软件,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实验,从而摆脱了真实实验环境的束缚,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采用虚拟实验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一开始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快速理解“机器中的机器,网络中的网络”这一概念,让学生具备虚拟学习的思维。学生完成虚拟实验一般用两种方式:(1)每个学生在一台物理机上打开多个虚拟软件独立完成网络实验,这种实验方式是通过一台物理机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2)把一个实验划分为多个模块,这些模块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上,学生通过协同方式来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式是通过多台物理机和真实的网络平台来实现的,只要物理网络连通,学生就可以在物理网络里随意组建虚拟网络。学生对这种实验方式通常理解得会慢一点。另外,学生最终要工作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因此,还需在一个真实网络环境中来验证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所学到的知识。 综上,笔者开发的这套虚拟实验用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学习中,学生对这些实验的评价令人鼓舞。这些评价表明该实验方便、好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开发出更多的虚拟实验并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其他网络课程的教学之中。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新教改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改革 【摘要】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内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也成为高校教育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成为了教育体系内主要课程。在新课标教育改革背景之下,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首要任务。所以,本文对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针对性意见,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前言: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建设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内广泛应用,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进行了解,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基础素质。因此,高校进行改革,已经成为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计算机网络教学内,教师与教材一直都是教学体系内核心,最为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已经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教师对电子教案过于依赖,就会造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沟通有限,学生也就无法自主进行学习沟通,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1.2学生计算机水平层次不同 由于受到地区及生长背景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学生所了解的计算机知识存在显著差异。偏远地区与城市内的学生相比较,能够接触计算机的次数较少,部分学生甚至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之间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及构造并不了解。但是城市内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前,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术已经初步了解。这样就造成学生所具有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为老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造成较大难度。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学习需求[1]。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改革方案 2.1普及网络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逐渐普及过程中,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不仅仅能够有效填补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上所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能够有效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眼神。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多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在线服务,方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实际需求,同时学生还能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实践,选择适合自身应用的知识进行学习。与此同时,网络教学平台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答题模式,例如网上测试、网上答题等,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与教师在沟通交流之后,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提高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2]。 2.2采用分级教学的形式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学生所存在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情况,高校可以在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就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情况进行了解,在保证学生了解的情况下,对学生能够采取分级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之后,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保证学生能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进行讲解,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知识的了解,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其次,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有着初步性了解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层次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讲解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开展网络视频教学,有效缩短教学时间,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 2.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重视实践操作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及计算机网络学科特征,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要是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视情况,学生也就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计算机网络教学最新成果讲解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及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有效对网络知识及技术及时了解[3]。 三、结论 简而言之,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计算机网络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助计算机网络教室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作者:陈希源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论文:成人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研究 一、成人教育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成人教育一般有专门的学校,如国家开放大学、各级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等。普通高等学校一般也都设有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但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高等教育的翻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包括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通常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在实验教学上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实验教学不受重视 成人教育面向的是已离开学校的社会从业人员,注重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但传统的成人教育往往照搬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应用,很难满足学员的愿望。 (二)实验课程的安排存在难度 成人教育有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函授、夜大等不同的形式。学员边工作边学习,难以保证集中授课的到课率,也难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安排实验课程。 (三)不具备实验教学支撑环境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设备价格相对较高,设备、设施的数量和实验场地的空间有限。特别是网络教育的终端教学点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很难为成人学员提供专业的实验室。 (四)缺乏实验辅导师资 传统的成人教育往往缺乏专职教师,课程教学和实验指导一般聘请高校或公司企业兼职教师。短期的教学过程结束后或课外学习中,学员难以获得相关的实验操作指导。 二、成人教育远程实验平台的构建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自2000年以来,一直注重远程实验教学的落实。2006年起,在浙江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分三期建成了远程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建立的目的就是巩固和丰富成人教育远程开放课程的学习,加强电大系统和高校在远程实验教学方面的联系,宣传和推广远程实验教学的新成果。建成投入使用的远程实验平台可以让成人学员在家完成远程实验,增强了成人学员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实验室由三部分组成:远程实验中心、本地开放性实验室、软件研发中心。远程实验中心由远程实验平台、实验资源库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组成;本地开放性实验室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地学生实验学习的需要;研发中心则以远程实验平台和课程实验软件的开发为主要职责。远程实验平台采用.NET技术和XML/HTTP等国际标准设计开发,依托于SOA的开放式系统架构,各层次逻辑清晰,功能明确。在通信方式上,借助WebService实现平台与教务系统和接入的实验项目之间的通信。平台基础软件采用微软的SQLServer数据库和WindowsServer2008服务器操作系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计算机网络远程实验平台作为实验室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学员对通信和网络相关概念的理解,提供协议实现、网络设备配置、局域网组建等实验项目,由北邮网络虚拟实验平台和锐捷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两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根据成人学员的特点以及教学管理的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组建教学支持服务和管理团队,将平台中的角色分为实验中心管理员、教学管理员、课程责任教师、实验责任教师、教学点管理员、实验辅导教师、学员等。对支持服务和管理团队的全体人员设置权限,明确职责,规定管理体制及信息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并确定教学管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隶属关系和横向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三、成人教育远程实验的内容设计 (一)实验内容设计原则 1.实验要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 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看,实验内容需要注重新颖性和实用性。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教学要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网络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快,实验项目必须跟上现实的工程需求,要注重实验项目的实用性。通过实验,成人学员学会独立完成网络的设计和组建过程。 2.实验目标是培养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之后,网络实验是为了让学员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设计、组建、配置、管理与维护,培养学员的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型、网络配置型、综合型等类型。基础型实验主要是为了促进理解,熟悉实验环境等,网络配置型和综合型实验则是为了加深理解,提高动手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平台的教学内容应偏重于网络配置型和综合型实验。 3.实验形式符合成人学习特点 实验平台上的实验项目是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基础型实验和网络配置型实验最好能借助仿真和虚拟现实、图形图像等技术,拆分成多个短小、界面美观、多平台支持的实验单元,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单个网络基本操作技能。实验项目是平行或递进的,实验项目之间有先做后做之分,符合教学要求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而综合型实验则按任务进行设计,以项目驱动教学的形式供学员汇总融通和应用探索。 4.实验内容包含实验前测和具体操作 计算机网络课程概念多,协议抽象,原理复杂。为了提高成人学员动手操作成功率,加深学员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实验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实验前测和实验操作。只有事先部分或全部掌握了实验过程中需要的前期技能要求,才能开始实验。实验前测就起到了检测的作用,既可检测基础理论知识,也可以检测实验的相关要求。实验前测应当有及时反馈功能,以便学员尽快掌握具体知识点。 (二)远程实验项目具体设计 在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中,基础型实验以计算机网络原理演示类实验为主,共计21个,包含网线及其制作过程、邮件传送协议、分层传输、连续ARP协议、交换式虚电路服务等项目。网络配置实验主要为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配置实验。其中,DNS、WEB、DHCP等服务器的配置实验共计5个,路由器配置实验、静态路由的配置实验、交换机的端口配置实验等共计27个,另有网络安全类实验11个,如密码算法实验、虚拟专用网实验等。基础型实验和网络配置型实验均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综合型实验主要有嗅探、防火墙配置等实验项目,建立于锐捷实验网络平台,既可以远程预约完成,也可以在本地实验室完成。 四、成人教育远程实验的教学方式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实验室抛弃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探索了一条适合成人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远程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发挥了远程网上实验对成人学员网络技能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实验项目的选择方式 计算机网络远程实验平台实现了时间、地点、实验项目开放。学员可以在平台上由教学单位统一注册。实验责任教师开放所有可选的实验项目,教学单位实验辅导教师选择合适的实验任务。学员完成必做的实验项目,可以选做其它的多个项目。辅导教师还可以根据选课情况,对学员进行合理的分班和分组。 (二)实验教师的远程辅导 实验辅导教师录制有与实验项目匹配的微视频资源,供学员线上学习。微视频资源是教师的实验指导视频,也是实验项目的操作实录。学员在实验平台的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的监控功能以及即时通和实验社区模块,随时给予帮助,排除实验障碍,让学员顺利完成实验,掌握技能。实验辅导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开展网络设备使用和组网实验重点难点的讨论,组织实验后总结点评,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远程开放实验室组织了多次师资培训,以提高实验辅导教师的实验教学和远程辅导水平。 (三)成人学员的实验方式 成人学员学习了网络基础知识之后,首先进行实验前测,前测合格后,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观看实验项目操作微视频,也可以根据实验任务,在实验操作平台直接开始实验项目的操作。实验平台充分赋予学员自主学习的权力,基础型实验和网络配置型实验不需要预约,可以随时操作,也可以实验多次。综合型实验由于涉及到实验设备的远程配置,往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需要教学单位或学员个人进行实验预约。 (四)远程实验的考核方式 计算机网络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可以面向实验过程,也可以面向实验结果,可以是定性考核,也可以是定量考核。基础型和网络配置型实验中,实验过程事先精心安排,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居多,考核成绩可以由平台及时予以反馈。综合型实验中,需要进行实验方案和实验路线的设计,实验内容具有探索性,考核的重点是实验过程环节,考核方式以实验报告为主。实验结束后,可以在实验社区由学员重点陈述遇到的问题和采用的解决方案,教师进行点评。 五、结束语 2013年秋季学期,湖州、嘉兴、丽水等8个教学点共86名学员参加了网络课程远程实验;2014年春季学期,金华、舟山、衢州等10个教学点共106名学员参加了网络课程远程实验。由于学员能在家里远程操作,可借助视频资源学习和模仿,实验通过率达到80%,学员总体反映良好。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模式,既是网络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计算机网络远程实验平台自从面向电大系统投入使用以来,还在成人教育、开放教育、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培训、电大系统师资培训中进行了多次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提高了成人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水平。今后,将进一步探索新的远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搭建更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实训支撑环境。 作者:厉毅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浅谈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形成的,被广大职工群众接受的共同的行为。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有效的经营机制,同时还要用一种精神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工会作为企业的重要组织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其最贴近职工群众,最了解职工的喜怒哀乐,最清楚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第二,管理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的工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第三,工会联系着一大批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可以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达到教育职工的目的;第四,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第五,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工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的。其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工会的整体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党政部门的安排,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二,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职工中的先进经验,并以此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其三,切实抓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通过切实有效的民主管理,可以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职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机会,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其四,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工会组织的投入,经常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活跃生活,从而使企业文化的基础得到加强;其五,工会组织要协助党政组织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职工的道德情操。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小改革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职工的聪明才智,推动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其六,工会组织要把引导职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职工诚信友爱,爱岗敬业,做企业的主人。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只有植根于企业才能决胜市场,只有落地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采取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宽文化落地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 落地 途径 方法 所谓企业文化的落地,是指企业文化被职工接受并自觉执行。文化理念只有从深奥的哲理式文化走向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从书本中走进员工心里,得到广大员工高度认同和领悟,才能真正落地,进而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企业文化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战略问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一个企业内部,解决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首先在于理念的认同,实现职工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这种认同,不是简单的指全体人员对企业确定的核心理念在概念上的知晓,甚至是朗朗上口、倒背如流,也不仅仅是指职工对文化理念在涵义上的认可、同意,而是要求职工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完全、衷心地拥护,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体现。 因此,企业文化的落地是个系统的工程,从狭义上说是文化理念的推广、渗透、考核与完善过程,但广义上看,是企业本身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动态演变的过程。她包括三层涵义或是三个环节:企业文化从企业最终确定的理念转化为全体职工认同的观点;从理念层面的口号转化为制度层面的规则;从纸上印的、墙上挂的理念口号和制度规定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要解决好落地问题,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关键。 一、夯实企业文化落地的基础 首先要进行广泛动员,提高员工认知度。通过讲座、动员会,利用展板、板报、宣传栏、手册、广播、vcd、幻灯片等形式对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通过整齐规范的理念牌、标示牌,让全员对企业标志、理念形成初步认识,使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重要意义,在员工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和印象。 其次要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提高员工认同度。编写《员工手册》等企业文化宣传资料,下发到每个员工手中。利用分部门学习,召开专题会集中学习,分组座谈交流心得体会,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加深全员对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深层次领悟和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为切实推进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二、找准企业文化落地的切入点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提高全体员工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着力培养全员主人翁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从细微处着手,强化人的品质。 “细节决定成败”是海尔集团信奉的格言,他们从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都始终如一,最终跻身于世界500强行列。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人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企业发展如何,最终取决于每个员工的品质。强调从认真佩戴工作牌做起,从准时上班、准时到会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从强调每一个工作细节做起,教育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克服每一个缺点。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有实现卓越的可能。优秀的个人,凝聚的团队,必然能打造出卓越的企业。 2、提高执行力。 要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水平,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要挑选具备较强执行技能的员工,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持续的职业化训练,主要是通过执行技能培训和对职业技能运用的考核来实现。要切实做好理论培训和实践锤炼,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人员提供培养锻炼条件,员工个人也要通过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不断学习和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执行能力。 一把手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的执行者,没有领导者的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企业价值观,从源头上讲,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只有领导者身体力行,坚持推进,使领导者的观念与职工的自觉践行上下结合,融为一体,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开展起来。 三、拓宽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创新思维、不断进取,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宽文化落地途径。 1、丰富文化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丰富企 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为员工生活休闲提供方便,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团结友爱、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突飞猛进,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企业中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企业管理。 制度、办法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形成人规范化、人性化的约束机制,为企业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要规范战略制定,明晰业务流程。在企业战略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能朝令夕改,以便执行者能坚定地按照该方向执行下去。同时,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要找出几条主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中。 3、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理念向外界的传播,不仅是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塑造的需要,也是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鼓舞和激励的需要。企业通过实践自己良好的社会责任承诺“做得好”,再通过文化理念和文化造势“说得好”,塑造出良好的社会形象,员工就会以身为中一员而自豪,从而充分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心智模式的核心是支配人们行为的理念。而现实中,不少人的上进心经常被一些错误的理念包裹着,妨碍了他们正确地认识事物,使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影响。”所以,让企业文化落地,不可缺少的一步是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让先进的文化抵制、排除消极文化。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对工作态度好、效率高、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进行重点宣传,让努力工作的员工获得更丰厚的物质回报,满足其更深层的精神需求,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要塑造有价值的愿景,为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远景,确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的探讨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具体地讲,就是指统一的员工意识、思想、行为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一般学者都认为它具有五大功能,即:目标导向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融合的功能、约束的功能、激励的功能。 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所以有人提出:决定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因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延伸,一种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所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的功能。 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大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 一、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树立一个能被消费者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比如“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创建知名企业,振兴民族工业”、“诚信为先,回报社会”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关爱民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塑了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对消费者来说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均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记忆,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企业精神风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比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成就伟业、缘于你我”;“学习进步、团结向上、热情互助、整体为先”等优秀的企业精神,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不但在员工之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使员工逐渐形成举止规范、谈吐文明的行为,时时处处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风貌。员工在与其它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易于给对方留下好感,容易得到认同和沟通,“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最终会引伸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现实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忠诚,潜在的消费者会变成现实的消费者。 三、企业的视觉形象。企业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易于向社会群体传播的企业文化要素。所有构成企业视觉认别的各种元素如企业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各种用于宣传标语、文字、影相、图片材料;员工衣着、厂容厂貌等都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视觉形象。社会群体通过这些要素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印象,也是消费者认识企业和产品的最直接、最重要途径。而这种认识和印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购买行为。 四、企业的质量文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关键因素。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水平、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信的质量承诺构成了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它的传播会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成为为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要素,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 五、企业的服务文化。目前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层次日益提高,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时,对产品营销企业的服务质量如何也非常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会集中到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上来。免费送货、质量“三包”、定期走访、上门服务等构成企业良好的服务文化,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六、企业的信誉度。人品好的人,会等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乐于与期交往,会建立起良好的从际关系。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其产品进行消费。企业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企业“人品”的好坏,如果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总是大讲空话、假话,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兑现,信誉不好,也就使其信任度降低,消费者会逐渐放弃对其产品的消费。如河南某名牌白酒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多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在一次瓶盖兑奖活动中,向消费者所作的承诺没有兑现,使许多客户和消费者受到欺骗,某些客户事先已向消费者按企业承诺进行的兑现,因企业拒绝向客户兑现,经济损失惨重,企业因此而引发多场官司,均遭败诉,而且这一事件受到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从而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了信任危机,产品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企业文化必将在企业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有效发挥。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影响到消费群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体现其营销功能的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营销人员的传播作用。营销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的人员,营销人员是他们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途径。营销人员担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也是促进自己销售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营销人员能否把企业精神在消费者面前得到完美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对企业精神对营销工作的促进事关重要。所以营销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积极向消费者和客户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质量文化,时时处处体现出企业精神风貌、服务质量,言必行,行必果。 二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商业性广告的宣传,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认知度方面作用巨大,但商业广告过分的功利性和消费者接受的被动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不能过分依赖于商业广告,而应开辟多种渠道,诸如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外界散发企业内刊、加强文字报道等软广告宣传,企业文化被溶于其中,这些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 企业文化出就能便捷准确地传播到消费者心中。 三重视企业参观人员。每一位到企业参观的人员都会对企业产生很直观、深刻的印象,企业文化随之就进行零距离的传播与交流。企业如果给参观人员留下良好印象,美好的回忆,不但会刺激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而且他们会向周围的人群进行介绍和传播,会影响大批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企业参观人员非常重要。企业接待人员的热情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员工行为规范、精神风貌都是影响参观者对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做到尽善尽美。除了被动地接受参观人员外,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消费者或社会群体到企业参观,以此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实施的工业旅游,不但通过参观收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企业高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管理所惊叹,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为高质量的啤酒产品所折服,最终会被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对“金威”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消费忠诚度得到大大提高。其实金威实施工业旅游的举措,目的并不在于赚取参观利润,而是通过传播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一种高明手段。 三、力塑良好的品牌形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到品牌的形象和内涵上,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形象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品牌形象如何关系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实现的质量,同时企业文化质量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时代潮流的积极稳固,中国特有企业文化模式体系格局逐渐完善,在一定规模作用下的整体变革创新举动,务实管理价值准则的渗透环节中,配合消费用户的主观需求水准,设置必要的专业服务观念理论。尽管积极效应逐渐扩展,但由于中国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响应期限较短,对于内部维护元素的巩固还没有系统的认知,实践控制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上外部宣传活动的浅薄,员工响应态度不够积极,因此必要的控制实效并未收获良好的回复结果。这种传统企业文化理念的长期蔓延,造成我国先进人才至关要素效应维护理念的破坏,而现实文化建设表面的格局比较单一,整体形式内容的扩展存在一定的保守心态,这都造成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意志的高度丧失。因此,关于企业文化构建格局的建立,与人力资源战略化任务的高质量配备,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改革工作: (一)在创新文化核心体制建设的同时,配合用人机制价值观的高端匹配 人力资源在进行全新的更改设置活动中,融合先进招聘模式的吸引技巧,促进新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标榜维护。延伸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模式,需要针对专业主管人员和用人部门的严格技能培训,搭建契合标准较高的人才基础结构,配合必要专业人员的发展宏观控制策略,满足该企业中心意志和综合管理绩效的高度开发要求。企业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发,在适当引导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同时,配合高端响应结构的积极推进能效,满足层级设计部门,和细致看管人才的稳固传导,满足潜移默化影响效率和职工行为的高度匹配标准。 (二)做到员工绩效贡献同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在进行员工绩效考察的过程中,配合必备激励措施的展现水准。进行整体综合管理体系规模的构建,增强相关考评、激励细节规划活动的积极拓展,促进一定程度的价值体系和职业规范标准活动的整改,布置。企业文化内部的人才基准选拔,到其相关潜能扩展,维持的系统环节效应等,要做到的人力培训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播,技巧的训练,更需要极力引导整理态度的修正。这种高级的人力资源整合配备模式,在广泛吸纳先进国家资源配置理念的同时,注重自身特有传统的维持模式,将足够深入的资源配合机制,和先进的专有企业文化做到全面创新式搭配构建,满足综合多元考核指标的中心意志诉求,以弥补现实空缺岗位的适当宽松环境规模,保证后续结构的积极竞争活动的推广,实现一定情感环境和人性管理作用下的统一制备效用。这是联系人力先进资源优化水准,与企业中心文化灌输活动的必要手段。 (三)结束语 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模式,在深入引导人才创新型开发机制的同时,注重其内部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水准,全面正视目前我国现有企业体系格局的缺陷,透过必要传统管理理念的更新诉求,结合高端先进人力控制、激励原理技术概念的引用,满足现代企业部门优化的水准目标,促进深度企业综合稳固局势的有效拓宽。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宾馆酒店的企业文化战略 看现今宾馆酒店鳞次栉比,装修富丽堂皇,可由于其产品趋于雷同,就常常使宾馆酒店陷入产品间可替代性的价格泥潭。这让宾馆酒店经营者们无不冥思苦想着如何脱身于价格战场上的悲壮厮杀,那么,宾馆酒店经营出路何在?本人以为:价格只能治标。品牌可以引路,企业文化才是立足之本。 企业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远重于制度 有管理者说严格的制度是宾馆酒店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我认为其只是企业文化的表象体现,究其本质是人和人之间、人和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相互制约,它取决于人的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潜在活动规则。制度本是条条框框,由于依赖于个人的执行使其具有了实际的意义,而个人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心理尺度及行业模式均不可能脱离企业文化的束缚。 企业的大文化决定了企业制度,在保守封闭的大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催生先进的管理制度,即便有了“拿来主义”,但大文化禁锢下的个人小文化又决定了拿来的企业制度无法走向完善和最终的落实。 在一些企业制度的落实中,因其具有对企业文化隐匿的排斥,更因为人际关系的盘亘交错,常见板子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视制度为虚设,同样的过失难免有轻罚与重罚,甚至就不罚了。制度不免沦为一纸空文。所以,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远重于其形式,放眼看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的百年店,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承,皆在于群体,而且是脉脉相传。以公平公正兼富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来展示企业文化,才能有效的放大团体监督和激励机制。只有这样,企业制度在真正意义上才能落地生根,脱离于人治的轨道。 企业文化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 有经营者说,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是宾馆酒店制胜的法宝。诚然,在不同文化氛围的宾馆酒店中,几位杰出人士的组合或许可以携手打造最出色的宾馆。可如果出现内耗,则对企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因而说只有精诚合作的团体能将人力资本发挥至极致,自然促进了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又具有不可预期性的投入产出,同样的人才可以在此地碌碌无为,在别处或许就可以一展才华,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一个文化土壤的问题。个体的文化产出不可能脱离群体文化的禁锢,正如绑着双手跳舞,如何的精彩始终都是有限的。而鼓励良性竞争、充分体现成就感的企业文化将带动个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并获得价值认同,从而使个体的人力资本产出最大化。 成功的企业文化也向社会展示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开放合作的人力策略,从而吸引企业所需要的行业精英加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如海尔集团在行业中薪金待遇只是中上等,却吸引了大量的一流人才,不能不说企业文化本身所展现的企业魅力功不可没。 企业文化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出。在企业经营行为中,如果不把营造企业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作为一种软性投资,企业或许不乏短期收益,但绝无长足长进,更难有质的提升。 文化底蕴是品牌的生命力 在品牌战略中,一些宾馆酒店常不惜血本地去打造知名度,殊不知企业品牌形象如果是件漂亮的衣服,那么里面更得有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我们需要知名度,需要客人的认知,更需要客人的认可。宾馆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内涵?需要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宾馆将以什么样的文化符号标识来打动目标消费群?有人说:我可以容忍相同建筑风格的宾馆酒店,但我无法忍受其浅薄而单一的文化氛围。宾馆酒店产品的最终附加价值就源于差异化的文化氛围,内资宾馆往往羡慕国外品牌宾馆的价格何其坚挺,却不知其百年磨一剑的企业文化所走过的艰辛苦旅。文化底蕴即是品牌的生命力,浅层的软件别人可以简单的模仿,但企业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别人拿不走也学不来的,这就是宾馆苦心经营下长期的文化积累与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倾向,可以使其深厚,却不能使其摇摆?鸦可以使其附加时代气息,却不能动摇其根本。 企业经营行为中,企业文化是贯穿始终的脉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为企业宗旨,并不遗余力的将此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由此缔造了中国民族工业第一品牌。可以说,盲目放大企业经营行为,急功近利地做大品牌,而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先行铺垫,那将是沙丘上的高楼,最终是一个貌似强大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地,再后就是支离破碎的结果。如前几年风光一时的央视标王企业,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内而言,是“法”制代替“人”治,鼓励良性竞争与创新激励,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和整体荣誉感,在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鸦对外而言,企业文化使目标市场增强了认同感,增进了信赖度,从而使企业获得了额外的“货币选票”,即产品的附加值——品牌效益。 恕我坦陈心言,明日天下必是品牌横行,文化当道,高层次的企业沙场角逐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只要企业文化大旗不倒,经营管理工作必定锦上添花。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探究 1、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的管理对象。人既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又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观意识和能动性都是通过企业员工来体现的,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氛围。合理的企业管理可以为员工营造出家的温馨,然而温馨地氛围却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整个企业时,免不了去激发员工的团结意识,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心态。其次,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1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想整个企业在很好的工作氛围和风气下飞速的发展,就必须发挥好我们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建立起企业目标,并在每一位员工的配合下,完成企业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而且还能凸显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终使整个企业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1.2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的发展会使企业内部人员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预测,还能帮企业的管理者理清经营管理思路,使得经营管理方向更加清晰、更加明了,能让管理者能够做出很好的决策、实施更好的管理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使企业不再走弯路,而且还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1.3企业文化的约束能力比较的强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力。它能规范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态度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整体面貌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1.4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很好的去工作 端正地工作思想及工作态度都能通过企业文化来反映,员工自身的修养和工作态度是对整个企业的一种支持。在企业文化的鼓舞和支持下,企业员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员工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我价值。当自我价值的到了肯定,员工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这种荣誉感的推动下,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励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1.5企业文化对各部门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企业的品牌形象来支撑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市场地位及品牌形象都与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下的投影,它能准确又形象的体现出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市场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较为优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感染整个社会,还对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也是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的。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支持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推进。 2、企业管理具有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有不少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结语:综上所诉,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能有效地去推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管理强化了企业文化。另外,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文化能够一直有效地发展下去,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文秘站:履行各项管理诺言,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取得落地生根的发展。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研究 企业 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包括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专业文化是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念,对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从而将专业思想变为专业成员的自觉行为。 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二者相互作用、兼容并包、相辅相成的,探究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将企业文化纳入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能性 (一)价值取向的相似性为对接奠定理论基础 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围绕市场,面对企业来培养生产一线、具有高尚思想 品德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企业而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素质的员工。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关注的也主要是人的素质。从这点来讲,职业学校专业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功效,在服务方面的相似点是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理论根据。 (二)校企结合模式的推行为对接提供实践条件 当今,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当今的职业学校都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更有力促进了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来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诸要素融人到办学模式、运行机制、专业文化教育之中。另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职校生学习的场所空 间扩大到企业的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等。校企之间、工学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为两者的贯通和融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价值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学校专业文化建设中吸纳企业文化精华,是其与时俱进,兼容并包,自身优化的必然,也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行业人才的大势所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必将涉及到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的实践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不可或缺的途径,将特定的企业文化融人专业文化建设当中,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执行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实现从 “校园人”向 “企业人”的角色转变,确立行业价值的认同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现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人企业文化的元素,一方面,有助于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教师可以学习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有助于进一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方式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师对企业文化的深度理解,推动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能力。” (三)有利于突显职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学校强校之本、发展之基,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充分彰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请记住我站域名是深度“校企合作”在文化上的必然选择,引入企业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办学的目标和定位开展,也是提升学院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更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包括专业的物质文化、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的制度文化和专业的行为文化,因此,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物质文化是专业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专业物质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专业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它是文化要素、环境建设的物质表现方面,包括承载文化要素的物质载体和师生在教学实训和开展专业文化活动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 1.丰富专业环境建设。专业环境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在专业文化环境过程中,应按照“职”的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设施等环境建设,对教学区、实训区、文化生活区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功能,按照企业标准布置、设计教室、实训室、文化区等。在教室、走廊等地悬挂行业的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在实训室悬挂企业产品的构造图;在文化长廊、橱窗、文化墙等张贴与行业发展史有关图画,制作行业有代表性的标识。营造环境氛围,熏陶和激发学生对企业文化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2.生产相关企业的物质产品。职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合作企业和合作基地有利内外环境、利用有效的办学条件进行 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融 “教 学做”为一体,教学和生产两不误,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成果双丰收,实现办好专业兴产业,办好产业促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专业精神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的灵魂,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目标以及本专业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职业认知、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精神面貌等,它具有内隐性,其作用主要以具体活动为载体得以体现。专业精神文化主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和培育企业精神来实现。 1. 强化工作价值观。企业对工作价值观的重视源自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要实现从“学校人”到 “企业人”的华丽转身,必须对其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通过体验性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学生通过看、听、猜、问等一系列方式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工作规章制度,从基本要求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人手,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在活动中强化工作价值观。 2.培育企业精神。培育学生良好的企业精神,就业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培养他们面对工作挑战,敢于担当的工作责任感。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企业所崇 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 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 3.完善教学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树立资本经营观念”。“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特别是如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客户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道德的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运用团队学习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专业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对的重要环节,制度文化对接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文化支持和保障。 1.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在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校可以成立系企合作平台、系企专业建设理事会、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由系主任、书记、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担任,各组织按章程定期开展活动。工作委员会全方位介入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完善管理制度等。监督教学工作,对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进行收集与反馈,充分发挥领导体制的决策中心、咨询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的作用。 2.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保障措施。管理制度主要对师生的常行为规范、学生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和活动要求等起到约束作用,并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依据。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专业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师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相应专业在成立相关机构基础上,制订和优化专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尝试在合作企业建设教师工作站,依据企业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系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模仿企业模式,设置职能部门。仿照公司或企业的生产车间,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在实训工厂,由实训基地的负责教师担任经理,学生担任副经理,实训指导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学生担任副主管。按照落实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实行模拟公司的目标责任管理。要同时完成好这两项目标必须要执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无论是实训教学的开支还是生产产品的开支,都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协调好生产经营与实训教学的矛盾。 4. 开展“定单教育”,建立冠名系班。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开展“定单教育”,可以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建立冠名班,“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发挥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气息”。在实践中倡导并实行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 (四)专业行为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一是在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上,借鉴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如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上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奖惩和激励;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引入企业团队管理方法加强班级管理,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举办活动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及生活纪律方面,更强调过程的企业管理,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 二是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举办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者 报告会等活动,了解各类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质,努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积极参与技术革新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对社会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引导他们反思自我与企业的核心员工得差距,同时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友担任专业技能竞赛和课外文化活动的评委或指导教师,或讲述自己的就业或创业的经历,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内涵有效融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要求,熟悉企业的行为准则和操作规程,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凸显着学校的风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企业文化,是所有企业的头等大事。创品牌、树口碑,立形象,只有把企业文化打造出质量,企业才能够实现腾飞,跨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引领本行业,成为龙头企业。对于以专业技术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将校园文化与对口企业文化相融合则显得至关重要。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亲近感,具备进入企业应有的综合素质要求,使得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工作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进去。 另一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在高校的日常管理,有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能够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具有社会气息,不只是局限于象牙塔之内。校园内,不光可以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践研究,将企业的实际操作带入校园。加深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中培养出来的既是一名理论家,同时,是一名实践专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会给双方及大学生带来诸多益处。 1、企业文化的类型。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简单的分为两种:物质文化或者说是专业文化,即企业生产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企业中员工的技术等级、操作熟练程度、技术工种等等都影响着企业的技术文化状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员工,多种技术工种,高等级的技术员工,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技术文化或称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立足的根基,在企业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制度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生活中制定的规则制度,制度文化主要是用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来规范约束主体行为。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制度文化的约束,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它是有效的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更有效地完成企业目标,让员工们能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块想,拧成一股绳。 2、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尽早让学生接触企业物质文化,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可以使学生学习对口专业技术,具备规则意识,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学校中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就能很好的将学生们带入到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教师,更能让学生们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在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如何用完善的制度纪律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等作用,更要思索校园制度文化如何与企业制度文化向衔接,加强制度的权威性与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做好心理准备。例如查课,可以让学生养成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的良好习惯,在企业工作,很可能因为个人的考勤而影响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伤,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迟到旷课不仅关涉自己更影响班级(企业),将班级评价、奖学金等奖励与个人挂钩。从而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让制度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措施 毕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化,要想将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系统有计划的进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障我们的目的可以达到。在这里“潜移默化”则显得至关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的学生极容易收到周围学生的影响。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同时,在制定针对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既要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还要详细了解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将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落实在日常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计划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与用人单位相同的企业知识企业文化教育,反应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要求;在相关系部开展实践操作类型的实训课程,内容参考技术性企业的实习。 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在文化课中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创建石家庄地铁订单班以来已经历了一年半的摸索过程了。学好文化知识是学生首要任务上学期学校开设的高数、英语基础课。开设高数课程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高数会影响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影响“大学生”气质的养成,如果不学微积分,理科方面的思维将永远停留在中学阶段。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的语言。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获得学位这么简单,开放是时代的主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 在专业课中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在专业知识方面,在系部的精心 规划下,订单班开设一系列地铁相关课程,例如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等,让同学们在学校就学习到了地铁公司的相关企业知识。 3、在实践、实训课中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参观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大街与中山路交叉口的轨道交通三号线一期工程“中山广场站”施工现场,该标段王总工程师全程讲解与指导。王总工程师简要介绍了地铁发展历史、石家庄地铁建设规划及建设情况,使同学们对地铁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订单班学生对石家庄地铁进度的兴趣和实感,同时结合石家庄地铁现状开展实训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三化”,即企业场景模拟化、劳动纪律制度化、人才管理科学化。 上文所介绍的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能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所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为将要工作在企业一线上的高职毕业生做好充足的预热。 五、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集中体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解决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实现企业文化走入校园,为高职学生毕业走进企业奠定物质与精神基础。总之,高职院校应借鉴企业文化,改变教学结构,实现与社会相接轨,解决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社会现状,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全新模式将在未来改变学校的人才培养旧框架,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社会气息的教育基地,这种全新的校企结合的模式,将会继续加深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美国这个大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确实感觉到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过程中,德国的表现是相当强烈的。欧债危机中如果没有德国作为中流砥柱的话,欧洲经济将不可想象。为何德国经济能够处在一个如此好的状态下呢?完全是因为德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制造业立国”的战略,使得德国制造业一直处在全球领先的地位,处在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德国的制造业精益求精。如其制造的收割机通过卫星传感器在收割庄稼时可以获知每平方米的产量,而且会对下一年度的播种时间与化谷时间都会做出建议。收割机价格虽然比其他收割机价格贵3倍,但仍然销量很好。而且德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都在从事制造业。有些中小企业仅从事螺丝钉一项制作,但产品可以用于高端制造业也可以用于最简单的环境制造业。总结经验,如果一个国家将制造业作为本国的经营发展战略,该国的经济将有雄厚的基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问德国总统默克尔,德国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什么,默克尔轻描淡写地说来自制造业。从美国“重振制造业”到德国长期坚持制造业及其在金融危机的不同表现,从而使中国再认识到,应该维持制造业为基础的经营为主,依然要靠实体经济。前段时间温州出现了一些问题,是由于一些民营企业家纷纷丢掉实业去从事金融、房地产业而造成的。因此,研究中国经济转型,首先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研究经济转型主要是研究实体经济。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内质量问题,从微观上来说是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就要提高微观层面上的企业质量。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好的品牌,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所以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质量。从微观上说是企业的质量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这方面上,我们主要通过企业的国际化来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 通过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如果不通过开放,不可能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通过开放,推动企业的国际化来实现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逐步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最好的制造业,一般都是“世界制造”,如波音飞机,苹果手机、三星产品都是“世界制造”。波音飞机虽然是美国制造,但其上万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工厂制造的。波音飞机中既有瑞士的发动机,又有德国的精密仪器,包括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制造的飞机舱门、机翼等,利用全球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全球组装”的波音飞机。现在进入世界领域、具有世界品牌效应、性价比最高的产品都是“世界制造”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制造”。一个国家制造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实现自己企业升级、全球产品品牌,一定要走“世界制造”之道。过去长期受到一些思想干扰,始终强调产品的国产化率。如一辆汽车,国产化率曾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国产品如果想打出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中国要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零部件、原材料,以中国品牌为龙头,打造世界级的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与理念,死守“国产化率”的陈规、陈旧观念,中国不可能技术先进出世界最好的品牌。因此,中国的企业、制造业要真正形成全球的品牌,要有开放的思维,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现在条件逐渐成熟。第一,从物质条件即基础设施上、劳动力基础上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中国的海、陆、空立体的、全球的物流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将全世界的零部件聚集到上海及上海周边的产业基地,进行组装再出口。这点比印度、东南亚国家都强。基础设施具备后能够使我们有可能调动全球最好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打造最好的产品。第二,从全球采购最好的零部件、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人工需要外汇。10年前我国的外汇非常紧缺,现在可以利用我国较为充足的外汇来采购世界产品。从改进中国的外汇结构来改进中国的进口这个角度来说,利用全球最好的资源要素来打造中国的制造业平台,时机已经成熟。第三,通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全球第一流的品牌都是在中国制造加工的。但并没有中国的品牌。从以上分析,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只要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国进入全球“最好品牌、最高质量”的理想完全可以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转型。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了底气,整个国际环境比以前有了改善。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企业一般都出自经济强大的国家,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规律。美、西欧等一些过去相当发达经济体目前经济上面临较大的困难,不得不在实现工业化、恢复制造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在中国制造”、走向“在世界制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何通过企业的国际化实现“在中国制造”向“在世界制造”的转变?由于现在面临形势的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也遇到经济困难。德国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数据,2012-2016年,德国多家中小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买主。这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进行兼并、收购,拿到品牌、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不能忽视中国企业走去的困难。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心、嫉妒、怀疑、仇视,对中国企业同样怀有相同的情绪,中国企业走出去大的政策环境并不是很好。中国目前面临着追赶全球经济发展最强国——美国的情况。笔者判断,位居第二的角色较难扮演。因为美国时刻警惕我国会取代其位置,而周边名次相近的国家会怀着幸灾乐祸的感情来面对这样的追赶。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曾想凭借其雄厚的军事实力来挑战美国,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曾想挑战美国,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有一段时间,日本的丰田汽车在美国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通用汽车,美国对日本的丰田采取各种的打压政策,迫使日本大量地召回丰田汽车,使丰田汽车的产量大幅下降。 过去历史上,超越美国,挑战美国在行业的霸主地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创造了超越美国的最严峻形势。我国是“高调”地提出超越美国还是讨论如何把握战略,还是做好“第二名”,不要过度提出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言论?这对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来自中国的威胁。2008年美国《外交》期刊封面文章《重新思考美国的衰落》中提到中国的追赶,指出这次美国受到中国的威胁,结论:这次看来是真的。体现了美国十分复杂的心情。因此,如何把握好中国的外交战略,把握好目前中国“第二”的位置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是建立在美国对中国的害怕心理,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美国“政治化”的阻挠。最近,中国华为、三一重工、中兴等企业受到重大的挫折,美国对于三一不惜采用了总统签署政令的办法来迫使中国企业在一些投资项目上的退让。对中 国的高端企业、高级人才下手。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受到的“政治化”待遇?最好的办法是:在商言商,不要以“政治化”对“政治化”的问题。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就是像“三菱”重工,直面美国的总统签署的命令,而且把奥巴马总统等投资委员会告上了法庭,让美国打官司,在美国这样的法制国家中讨一些公平也是可能的。没有采取“政治化”而是采取法律的手法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采取的办法。 另外一种办法是华为的一种比较游戏的办法。美国的情报信息委员会认为华威的通信产品对美国的情报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华威采取了一种相当配合的手法,即美国方面如果怀疑产品的安全性,可以邀请美国政府授权的部门检查华威的设备,甚至可以参观华威的总部。采取了一种完全公开透明的办法,“退一步可能退两步”。中国企业在受到美国“政治化”待遇时,主要采取法律化手段、“在商言商”的手段。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其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复杂情况,笔者建议还是不要过多地采取政府干预的“政治化”手法,而应更多地采取“在商言商”的方式。以“政治化”对付“政治化”,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当前的政治体制、国民经济体制都在发生重大的调整,这样的改革背景导致了企业的国际化,如果企业能够完全市场化,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走出去首先自身要“硬”,“硬”在自身的市场化,“硬”在其国际竞争能力上。这样国际化的成功概率才会较高。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打造一个适合国际化的文化。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要求。适合国际化的企业文化重要元素有以下几个。 (一)遵守规则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企业要养成遵守国际规则、适应国际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做事方式。中国加入贸易组织且在世界上产生重大的反响且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商务环境。核心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承诺,即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全球经济结构与规则,这个承诺对于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是按照世界规则来办事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再发展,也不可能对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只有那些承诺规则的国家,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在关键时刻承诺按规则办事,对全球扭转对中国的形象与看法,在中国与全球创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看来,我国当年承诺遵守规则是正确的。但是,最近以来,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全世界的大部分规则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应当设法增加话语权,改变这些规则。在目前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不应该提出改变全球规则的看法。首先,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遵守全球的规则,该规则是规范全球市场运作的核心规则,规范全球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确定要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当然要接受全球市场经济规则。所以,不会因为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后或因为中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后来改变这个全球的市场经济规则。因为遵守全球市场规则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提出的遵守“国民待遇”原则,即一个国家要完全平等地对待在其国土上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应该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当年的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要的原则。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受到不同歧视待遇的问题还不断地被提出。所以,遵守规则首先不是改变规则的问题,而是学习这些规则与适应这些规则,才能使得中国公正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全球很多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现成的,可以拿来后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进行修正后使用。才能使中国与世界相同的法律框架下共同发展经济。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存在颠覆或根本地修改全球市场经济规则的问题。另外,从我国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对全球规则进行全面修改。在很多年前,中国的GDP曾达到全球的1/3,而现在,中国的GDP仅占全球的1/10。因此不具备左右全球经济规则的实力,况且,中国的农耕文化与全球通用的国际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不配套,不相适应与兼容。不论在“软实力”还是在“硬实力”方面都不具备条件来颠覆与全面修改全球的规则。主要力量还是要遵守规则。 另外,我们在增强话语权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语言障碍问题。目前世界主要的经济规则主要是英语,中文还未广泛地被接受。从20世纪70年代起参与联合国的会议,常常感觉语言对于中国参与全球的事务,特别是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特别大的障碍。如新加坡、牙买加都是很小的国家,而他们大使的英文均很好,不仅熟悉英文,而且还熟悉世界规则。中国虽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全球的许多机构中的影响力还不够,落后于中国的市场。在谈及中国话语权问题时,笔者曾多次谈到,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老农民背着一大袋钱,来到舞台上准备发言。目前迫切需要既通晓国际语言又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来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国争到了发言权确实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但还需要一批优秀的外交官。我们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所担负着这一重任。学习规则、运用规则且利用这些规则来趋利避害,减少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首先是建立一种规则制度文化。 (二)双赢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的核心是“斗”,这种非契约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对内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对外是非进攻性、非侵略性。加上地少、人多、资源贫困,更加滋生了内斗文化。如何克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企业文化发生根本改变呢?确实值得研究。在出口产品时,其他企业如果获知价格后,就会竞相降价来争夺订单,最后产生低价倾销的后果。外国人不仅占到了便宜,买到了价格低廉的产品,还掌握了中国倾销的把柄。不解决企业之间内斗问题,企业走出去将产生相当大的障碍。应当学习西方的企业文化。当问到比尔盖茨,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时?他回答,一是高端人才,二是低内耗。高端人才越多,内耗越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越低。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双赢文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引入到中国来的。第一次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如果要与美国谈判成功的话,要采取双赢的战略,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与美帝国主义如何搞双赢?但在与美国进行了多年的谈判后,才慢慢地意识到,如果不建立双赢的观念,永远不可能结束僵持的状态。到了谈判的最后两年,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设想自己如果是美国的谈判代表,该如何进行谈判?美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会导致一个双赢的结果?经过反复地思考,形成了方案,报到中央,获批后进行谈判,才获得了成功。双赢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被高层领导人所接受。很难忘记1999年11月11日与美国达成协议,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两国代表时,讲的第一句话就是:祝贺你们!美国代表团与中国代表团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接受双赢文化需要开阔的胸怀与开放的心理。中国企业国际化不能只从本身企业的利益出发,应该考虑到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企业利益。现在面临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外一个产业链的竞争,这个产业链可能是由多个国家企业组成的,另外一个产业链也可能是由不同国家企业组成的,两个多国部队组成的产业链淡化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突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哪个产业链能够脱颖而出,取决于那个产业链采取了双赢文化。这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抱成团,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如果没 有双赢的理念,在产业链中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积极因素,而只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的企业文化战略 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有竞争能力。前段时间,美国的媒体进行了一次讨论,议题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即是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企业的赢利水平很低,创新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企业赢利水平很低就无法拿出资金来对企业的创新进行再投入。所以在今后改革中要思考如何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中国企业有更高的赢利水平,是解决中国企业能否有创新水平的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的话,是无法进行创新活动的。所以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税负改革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创新的问题不能落到实处就是因为企业的赢利水平差,无法拿出资金投入到创新领域。第二,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只鼓励模仿。应该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鼓励创新的教育。第三,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是从上到下而不是从下到上的。中国的创新是由政府在鼓励,媒体在鼓吹,但是企业没有真正的动力来进行创新。这样使中国的创新成为口号,成为浮在水面不能落地的东西。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反思。第四,中国缺乏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如何打造一个支持金融创新的金融体系呢?是值得重点思考的。第五,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明确中国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这是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问题。第六,在开放的体系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三种。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以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为主。在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做自己有优势的部分,没有优势的部分我们更多地做开放性的合作,让别人来做。如果我们不向美国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我们就永远战胜不了美国。创新要讲究开放。 (四)务实的企业文化战略 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是非常务实的。但是最近一些年来,由于一些消极影响,社会与企业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出现了一些不务实的态度。如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认为是对中国企业的一种歧视。实质上没有必要将政治因素做为挫折的借口。应当更多地从市场的发展、自身的实力角度来考虑企业遇到的挫折。考虑品牌的问题过多地强调国产化率、为国争光,笔者认为,只要能达到“全球制造”、“世界制造”,拿出全球质量最好的产品,打出全球最响的品牌,才是真正地为国争光。如何排除在口号下形成的惯性与方式,是整个企业乃至国家树立务实文化的关键。务实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了。日本的企业成功秘诀是“严谨、认真、讲卫生”,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谈论中国的创造、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将成为空谈。笔者过去关注的一些国际企业都非常务实。如汇丰银行开高管会,原以为会在非常高级的五星级酒店进行,结果是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酒窖里进行。灯光非常昏暗,连靠背椅子都没有,所有高管都坐在长条凳子上。3个小时,讲话时只有一个小方台子。介绍领导只花5分钟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不像中国领导致词要花半个小时。历史文化对于中国企业的进步影响很大。国外企业承受压力、承受失败与成功的能力比我国企业强。中国如何在全球做一个务实的国家?十八大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气象,逐渐变得务实起来。一个国家变得务实,这个国家就很有希望。如中央规定,在调查研究时,要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视察工作,不要事先踩点、指定群众发言等。开会念稿子也是一种形式,秘书在开会之前就把会议纪要写出来了。这种僵硬的工作作风是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国家才有希望。脱稿发言能够淘汰掉很多南郭先生。相当一部分领导都不能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作风入手,务实是今后中国解决更大、更困难问题的开始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管理论文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中员工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管理目前已被管理界公认为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实施文化战略,塑造企业品牌,实现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企业已形成的文化基础上,以企业理念为导向,以工作实践为途径,化“虚”为“实”,通过培养员工的自觉意识,打造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对于形成企业对外统一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田湾核电项目部管理为例,对我公司如何培养员工行为习惯进行论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理念导向 行为习惯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文化已越来越多的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是企业由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符号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的一切努力和最终的追求是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共同的行动模式以及明确的价值行为选择。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作为施工企业,我们要以公司价值理念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企业精神风貌,以求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企业员工行为习惯包含的意义 既然说到培养行为习惯,先要了解什么是行为习惯,这可能表现为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习惯,如是早来晚走还是迟到早退,是诚实守信还是投机钻营,是锲而不舍还是半途而废,是主动求变还是墨守陈规,再细化一点,着眼于施工来说,是要盲目服从、自以为是还是具有质疑精神、愿意为工作成果的质量、安全负责,这也是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究其何为行为习惯,核心的问题是“人的思维”、人的意识,培养员工行为习惯,究其根源,是要培养员工思维模式和责任意识,而思维、意识恰恰是不能完全用制度来解决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同,自然思维的结果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以“价值理念”文化来引导,其实往往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却都可以用文化来解决。 二、企业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企业现状分析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接受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概念和手段,自20__年起在公司范围内,开始逐步试点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工作,将公司价值理念通过反复宣贯来深入人心,以田湾项目部为例,目前在广大管理人员和自有工人中,已经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熟知、理解和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劳务派遣工人、劳务分包工人和少数自有工人中,还存在着对价值理念不够了解、或者认为这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东西,对于理念导向的意义不能主动接受的情况,不能熟悉理念的内在含义,自然无法用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所以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还处在无意识,或初步养成的状态,因此,如何探索、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办法,就成了企业不可回避的管理课题。 (二)员工对行为习惯理解的特点分析 1.把“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和“政治宣传”画等号。在很多员工、包括部分管理层员工心中,一直认为企业文化管理、价值理念导向应该是宣传部门的工作,更不理解行为习惯培养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容易走入这是对管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误区,对理念的认知只停留在“知其然”上,却往往以“本职工作繁忙”、“与我无关”等假设性的前提,堵住了自己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所以,想要让员工乐于主动接受,必须培养其对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由“虚”到“实”的过程,培养员工对行为习惯重要性的了解。 2.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给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不可否认,作为施工企业,项目分布点多、自有人员比重较小、劳务派遣和劳务分包员工的知识水平本身较低,都造成了这部分员工不易于接受公司价值理念对他们的引导,这部分员工,特别是劳务分包中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办法将目光和思路提升,习惯将自己与项目部看作合同的对立方,更多的看到的是拿到手的、对自己有实际意义的价值,而不是诉求共赢,较之这样往往造成他们下属员工的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如劳保物品的穿戴不符合现场安全管理的要求,所以,要想培养这部分员工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他们的管理者和实际工作入手,从小处着眼,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3.已经接受和理解了价值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好的指导,也缺少好的推动力,不知道如何以价值理念指导行为习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乏很多青年员工将公司价值理念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可若问到如何联系自己的本职岗位来理解公司价值理念,就顿时答不上来,这就是缺少生动、实际的引导造成的。 三、培养员工行为习惯的基本途径探索 (一)深化企业价值理念,是培养员工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工程 项目部坚持在每年的企业文化重点工作中,设置对理念反复宣贯和熟悉的过程,不但以网络传播的方式多次发送公司理念,各单位也组织员工进行了新版《价值理念》手册进行再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不断对强化理念的熟知程度,通过讨论不断深化对理念的理解程度,成为以理念指导行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制度辅助理念,从各岗位各环节科学指导员工如何达到行为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有了理念深化人心,员工有了积极的心态,还需要科学、有效的指导,让理念由虚转实,落地生根,帮助他们更快的做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田湾项目部,除了每年坚持学习价值理念以外,还根据公司、事业部年度工作的不同重点,制定了项目部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安排,在理念引导的同时,辅以制度规范,制定了一部分经过员工认可、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 如管理岗位的“办公室文明公约”、如在核电事业部统一提炼的各施工工种“三条铁律”,这些规范的内容由于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的,非常有针对性,实施起来就非常容易和明确,让员工在工作中有了明确的行为目标。 比如“办公室文明公约”就告诉部分女性员工,在公共办公区域不穿响底鞋,避免鞋跟声打扰别人的工作;告诉员工会议时请自觉将手 机关机或调至无声状态,避免打断会议;比如三条铁律中,架子工知道要佩戴安全带、穿防滑鞋,工具要如何放置,物料不能抛洒;电工要知道必须穿绝缘鞋,高处和临边作业要佩戴安全带,配电箱要上锁、有明确标识。 各岗位、各工种有了行为习惯的指导规范,知道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才能通过 “向不良习惯说不”活动,在制度、规范的辅导下,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如何通过这些规范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公司的价值理念,最终才能达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加强引导和教育,培养员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拥有角色楷模,树立标杆模范,榜样的力量引导员工养成行为习惯 企业领导的行为对员工行为产生着有力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个作为领导者的人,如果为人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作用,那么不用他严厉的的命令和苛责,属下也会严格的依照指令行事,反之如果领导者为人不能做到公平正义,那么虽有命令却也会无人遵守,只能被视若空文。 作为各级领导者,首先要成为行为习惯的表率,身体力行,不断影响到身边的广大员工。在田湾项目部有一期安全生产月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项目部领导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因施工内容较为简单,风险辨识较为明确,施工班组的工人也做好了劳动保护措施,而一边进行交底的管理人员却穿着普通的皮鞋,安全帽带也未系紧。看到这样的管理人员形象,工人虽不可能用语言表达什么不满,却可能在下次的施工中,也同样认为没什么危险性而忽略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图一时简单、省事,甚至于侥幸的做法,把他们变成了危险地带的瞎子和聋子,这就是坏的引导。 反之,什么是好的引导呢?聪明的管理者,教导员工“安全·坦诚·卓越”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目标,比如田湾项目部施工现场的整理镜旁,就有专职安全员佩带好劳动保护用品后的照片和文字共同说明,用工人工作中熟悉的安全员的真实图片来引导他们,使将我们的“安全”这一核心价值由空中落了地,由虚转为了实;再如田湾项目部每周安全例会中的“安全亮点公示”,都会将好的安全习惯和行为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公示,号召员工共同学习;又如项目部管理层在工作中反复强调要不隐瞒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各项工作,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或者更大的问题瞒而不报。 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时刻行在人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践行理念的领头人,行为习惯的模范者。 2.做好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用身边的案例引导员工养成行为习惯 我们一直说,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的每个小的环节,都是决定最终结果的重要步骤,对于结果,每个环节都没有不重要之说,这里也有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20__年11月11日,田湾一期03ust化学品仓库钢柱临时固定用预埋件因工长标高计算错误、文件跟踪不及时、澄清未及时办理、现场检查不到位等客观原因和质量观念较弱、责任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等主观原因造成了埋件安装标高偏差-20cm的错误。事件发生后,项目部从上到下进行了层层分析,最终,由施工队技术负责人做出了“认真对待自己的每项工作”的管理反思总结,用这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施工过程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均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或是凭想当然做事,都有可能带来颠覆性的错误,造成企业信誉、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而在03ust化学品仓库预埋件标高安装偏差整个质量事件过程中,从基础标高变更至埋件安装完,均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 这个故事在田湾年度管理反思会中也作为了典型案例与大家分享,与会人员意识到,处于过程中的各个把关者都未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未能认真把自己的岗位职责切实、认真的履行,让错误 “轻松”地走过每个关口。故事分享之后,与会的管理人员深深了解了“四个凡是”的重要性,也更好的理解了公司理念中“我们始终确保质量第一”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工作中的一切都应按照相应的施工程序,而不是主观经验判断和想象进行。 故事虽然简单,要提醒我们的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好了,整个工程才能完美,当某个小细节我们抱着想当然或者侥幸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时,无数的小侥幸,无数的巧合汇聚成一个大的巧合的时候,往往就是问题出现的时候,只有我们的工作中能够从小处做起,将一个个细节处理规范了、完善了,才能避免出现错误和问题,用这样真实的案例分析,来培养我们的员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3.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才能更主动的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现场安全、质量管理,办公场所5s管理等是企业践行行为理念的具体做法,我们要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制度、规定虽然是为了限制员工的一些行为习惯,但出发点一定也是替员工考虑的,因为“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造就我们”,员工应该意识到好习惯带来顺利与成果,而坏习惯带来的往往是遏制发展、损害个人的恶果。 为了让员工更好的意识到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好处和重要性,田湾项目部还以“家属给员工的一封信”这一方式,在以价值为导向的同时,用情感为动力,从企业和员工家属两方面共同呼吁员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具体做法是,在田湾项目部综合队,由队部组织,向每位一线施工员工家里发送了一封信,同时附上了贴好邮票写好地址的回邮信封,邀请员工家属用自己的心声,同企业管理者一起呼吁员工在安全等各个方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用好的习惯打造自己平安、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寄回的信件很多,员工们也拿出来互相交流,当大家看着自己和同事们的妻子、父母甚至孩子稚嫩的笔迹时,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也感谢项目部的用心,务必会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岗位要求,牢记各工种“三条铁律”,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来书写给家人的回信。 这就是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除了制度和思想,同时强调了感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一线施工人员往往远离家乡和亲人,父母的挂念、妻子的担忧、孩子的向往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有说服力。 五、结束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企业最终打造集体行为习惯和企业外在形象的重要过程,是文化管理取得结果的重要领域之一,企业文化的管理应当从这一领域出发,让企业的理念引导员工和企业同发展、共命运,让企业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中,最终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让理念转化为行为习惯日益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编辑:果宝)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探析 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每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所谓“个性”即“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经济含义与文化含义的融合。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也具有特殊性。在《中华金融辞库》中金融企业文化定义为:金融机构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单位特点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思维方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形象表现的总和。是独具金融行业(单位)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金融企业文化渗透于金融机构业务的和非业务的行为体系、精神观念、团体风尚、传统习惯以及外部形象各个方面。 __董事长在今年召开的全行宣传思想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内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既是提高全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更是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然要求。” 日前工行__省分行营业部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__省分行营业部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将8月份作为全行学习月。通过学习,笔者认为:企业要发展、要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用一种坚定的理念去支撑银行经营管理,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竞争层次与竞争品位,来保持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员工思想教育文化 人是企业的主体,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六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作,这是做好企业文化的基础。由于银行工作分工细密、技术性强,又是直接与钱财打交道,易于受到各种利己主义的诱惑或腐蚀,因此,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繁忙的业务活动中,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银行思想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发展银行事业服务的思想;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热爱本质工作的银行工作者;进行银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教育,使全行形成积极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体现最大价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要不失时机地把工行的经营理念、经营思想和核心价值传递给员工,增强员工的全局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坚持教育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真正体现人性关爱,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牢记员工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用企业价值观念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 二、以管理为基础,构建员工行为文化 员工行为文化就是把企业价值观念付诸实践的活动。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较好地实现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严格、科学的内部管理出效益、出生产力,是业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管理的效能作用,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本行发展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内控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管理文化。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来规范员工行为。员工行为规范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执行力制度体系的物质基础。在一个企业中,所有员工应具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点和工作生活习惯,这种共性的行为习惯越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越容易实现,对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如:建立《晨会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范围,使每一名员工明白从上班到下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什么、怎么做,要按统一、标准程序操作,使员工行为服务于企业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做到“违规必查、违章必究”,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员工违规积分系统”,严格考核奖惩制度,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三、打造服务品牌,营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文化 银行经营的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服务就是产品、服务就是形象,只有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形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服务。所以抓业务工作首先要抓好服务工作。以服务工作推动业务工作。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客户满意度是银行一切活动的衡量标准。它包括满足客户需求优于银行产品的推销,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是银行的责任,银行要调动全行各个方面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如:建立中高端优质客户档案,详细记录客户的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根据客户不同层次、文化、爱好等信息适时进行别具特色的服务活动。通过细致周全的服务,让客户感到银行确实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在为自己考虑,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在柜面服务中,始终要以“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的十字文明用语接待客户,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给予解答,使每一 位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感受尊重、感受亲切。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完善和创造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理念,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探讨 1.企业文化传播的形式 企业文化传播包括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内部传播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内部刊物及其网站是企业员工获得企业文化的重要媒介,要充分利用内部刊物及网站,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其次要搭建文化传播载体,经常性地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让企业员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6]。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竞争力的功能,同时也兼有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作用。对外传播的途径有企业文化的主动输出式传播、企业文化的示范传播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合作,目的在于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印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更好发展[3]。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整体价值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制订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引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7]。茅台集团的“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海尔集团的“海尔真诚到永远”、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等不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指示灯,同时也是对社会大众的承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企业文化的传播为企业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创造了先决条件。 2.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市场营销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谋求共同发展。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是内有文化、外有市场,两者统一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中。企业文化是内在的,是企业的灵魂,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并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不断培育、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8]。—个好的企业营销离不开良好企业文化在视觉形象、产品质量和服务文化上的支持;同样好的营销策略也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在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的提高[9]。总之,企业文化巩固市场营销,而市场营销提高企业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2.1企业文化传播为市场营销引导方向 企业文化传播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自身管理、产品营销的策划之中,并通过多媒介全方位统一传播可使企业的名声、名气得到充分的扩大,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现代市场营销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文化含量高的营销,才能在满足客户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其精神需求,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客户满意,从而长久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持续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只有把市场营销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夯实基础,提高营销水平[10]。 2.2企业文化传播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当今的市场,是一个具有消费者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市场,以顾客为导向进行企业的市场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适应这一转变,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以顾客为中心,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顾客是营销组织的直接服务者,顾客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的传播可在企业上下形成坚定的“始终为顾客服务,促进企业与顾客和谐共生”的经营理念。这不仅能够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利益的价值最大化,而且能够培养顾客的忠诚,形成顾客归属,同时赢得顾客和市场[11]。 2.3企业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更新营销观念 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属性的产品营销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创新。文化走进营销,营销融入文化。文化营销是指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12]。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树立高瞻远瞩的战略观念,对企业的文化、宗旨、经营策略、企业精神等都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和敢于参与市场竞争,以企业的产品为引导、发掘市场的需求,能够驾驭市场的领导者才是真正的领导者[13]。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适应于当今市场经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加强企业文化传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已发展成从产品竞争到核心能力竞争的战略观念的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和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来实现,而这两种整合依靠的都是企业文化的传播。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量的较量,新的竞争环境告诉我们,市场竞争单靠物质力量较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整合力量[14]。企业文化的传播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也就掌握企业的生命之根,制胜之魂,以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给企业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有效规避行业和市场风险[15]。总之,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己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的日益形成,企业面对日趋激烈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大企业由过去的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逐步向以知识管理为中心转变,而知识管理必须通过企业文化传播和引导加以实现[1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会更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企业文化传播必将在21世纪的经济和企业的竞争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述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从不同层面上有计划有重点地作好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从而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以人为本是根基,企业社会责任是途径,企业形象是目的,形成三位一体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企业形象 一、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的概念和重要性 所谓道德,一般是指人的原则或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总的来说,伦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的伦理道德包含于企业文化之中,是企业文化高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把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注入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景的。一个富有深厚伦理道德文化的企业,足以向公众展现它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一个为服务于公众的企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总之,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不可或缺! 二、目前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伦理意识缺失。 企业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都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其伦理行为的选择必然受成本和效益的约束,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的企业只注重盈利,常常为了某种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这在认识上是一种缺失,即企业是单纯的“经济人”,其实企业除了是“经济人”,还应是“社会人”。企业的利润性与社会性应是互相包含和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伦理性,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只注重盈利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满足企业经济的收益,但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企业的伦理缺失,此时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就会破坏以伦理性为基础的正当竞争,最终就会破坏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企业管理者伦理认识漠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受利益的驱使,在加上目前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不够重视。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制定者和行为带头人理应重视企业伦理,当前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了解不多,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伦理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二是企业管理者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三是企业管理者把不道德的行为归因于社会因素;四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并未完全遵循企业伦理。 (三)企业员工伦理观念淡薄。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作保障,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他们仅仅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手头工作,怠于行使民主权利为企业的发展献技献策,甚至有个别员工为谋取私利故意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使企业在竞争中丧失应有的优势。 三、例证分析 (一)实例举证。 佩里耶水业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是全球领导性的矿泉水品牌之一。它的产品以纯净、自然和有益健康被无数顾客所喜爱。20世纪90年代初,佩里耶公司在西方国家市场上的销售额以每年的3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销售总额达到80亿美元,仅在法国就有25亿美元的销售额,而且在美、英等国的矿泉水市场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佩里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完全依赖于顾客对它的信任。1990年2月初,一则“佩里耶的产品含有微量的致癌化学物质—苯”的新闻彻底把它从宝座的地位上拉下来。佩里耶的反应却异常缓慢。四天以后才找到真正的原因,期间还出现里不诚实的解释。佩里耶公司因对质量的控制不严,失去了诚信,直接使其品牌价值大打折扣,导致了顾客对企业诚信价值的怀疑,进而直接影响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 (二)案例分析小结。 通过以上事例足以说明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是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命脉,是企业的无形内在的力量,也可能是导致企业失败的杀手。 从主观上看:(1)企业领导人的不重视;(2)企业管理层推卸责任的消极行为;(3)孤立的看待企业本身缺乏全局观点,整体思想。古语说的好“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从客观上看原因主要有:(1)企业建立文化伦理道德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潮流和趋势了;(2)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3)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更有利地促进企业文化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