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工作论文: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对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 政治思想工作 探讨 认识 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置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人们接受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并在行动上作出积极而正确的选择。但正确的观念和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概念,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社会的人,一般都具有判断事物的能力,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立足于讲出道理来。而且,这些道理决不是强词夺理,或者以势压人,而是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能为广大员工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紧贴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把管人、管物、管事、管思想有机结合,做到进入主渠道、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抓生产经营,从思想入手;抓思想工作,从生产着眼,这样就可以产生过去传统管理所起不到的作用。 二 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要发展,靠得是生产,生产经营是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企业的中心工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施工企业的生命。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主要任务,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注入强大动力。企业活力的源泉,取决于全体员工的智慧、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最根本的要靠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与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中心抓人心,凝聚人心为中心,为搞好生产经营发挥激励作用、保证作用、促进作用、凝聚作用。把培育企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通过培育企业精神,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为主动,能够有效地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机结合。 三 求真务实,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既要防止不讲实际利益只讲空洞说教的理想主义倾向,又必须防止和克服只讲实际利益,不讲理想、信念的现实拜金主义倾向。首先要引导广大员工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提高员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引导员工摆正位置,努力倡导以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三,要引导员工在强化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念,鼓足工作干劲,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方面下功夫;第四,要对职工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员工的思想脉搏,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真正发挥好表率作用。第六,教育者要放下架子,与被教育者平等相待,不歧视、冷淡后进员工,经常与员工进行心理、处境等换位思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讲道德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四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本管理,即把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培育人才、激发广大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以人为本,管理增效。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必须确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是要依靠人的力量,渗透和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教育和帮助员工把个人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激发每一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以增强内部的凝聚力,为实现人性化、科学化、现代化企业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并最终促进企业两个效益的提高和稳定持续发展。 五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内容充实还要方法新,既不能空对空,也不能简单说教,要寻求立体化、网络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探索新方法,拓展新领域,加强形式政策教育,开展工作交流和业务研讨,实施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广泛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来强化教育,培养真善美的品德和团结活泼、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首先,要从改造学风入手,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把防范党员干部思想信念动摇、政治观念淡薄、作风浮漂、脱离群众、腐化堕落作为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健康发展、塑造良好企业文化、净化内部环境、凝聚人心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如近期改革有什么新举措,生活有什么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第三,以市场经营活动为轴心开展工作,通过质量定期回访服务、公益、文化性等活动,在社会上展示企业形象,让外界了解企业的工程形象、服务形象、信誉形象、经营管理形象、人员形象、环境形象、发展形象等等。随着企业知名度的提高,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第四,要针对不同层次员工的具体差别,丰富和改进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基层单位要从思想根源来转变认识,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放在第一位,舍得投入精力,探索搞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注重调查研究,避免形式主义,把正面教育与?让娼逃?岷掀鹄?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一支懂管理、会经营、作风好、思想过硬的员工队伍。 总之,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紧密相关融为一体的。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要进一步发展,始终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是其它措施和办法所不可替代的。当然,由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思想政治工作要随时针对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大胆的探索,不断拓宽视野,延伸触角,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浅议我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向心力,有利于企业完成生产任务。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创新,思想守旧;缺乏针对性,调查研究不够;员工素质不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加强我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议,包括: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调查研究,联系实际;配齐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服务,改进工作方法;建规立章,加大制度约束人的力度。 关键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问题 企业经营发展靠人,人受思想情绪支配,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不可否认,在充分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后的赢利扩大又反过来证明人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因此,只有正视并认真解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企业发展。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企业的振兴与发展、职工的生活和安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实践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改革的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职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帮助职工坚定信念、理顺情绪,抵制消极倾向的影响,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第二,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向心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一个企业的根本。而抓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如何写好一个“人”字,如何塑造人、培育人、教育人。因此,我们必须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活生生的现实工作中去。企业职工群体作为一个团队,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所从业的单位发展壮大,效益提高,从而使自己的收入也得到提高。 第三,有利于企业完成生产任务。企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确保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明确了这一中心,就应当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动员每位职工在生产经营中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完成任务。如果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平台就是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这个基础。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来开展。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人员素质的高低。 二、当前我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的各种改革也不断深入推进,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职工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新情况、新形势,企业如何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企业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服务经济,政治思想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企业中的政工队伍,它是企业管理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思想工作,才能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才能搞好企业经济,才能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领导应当重视思想工作,给政工人员以应有的地位。实践证明,在企业中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踏实认真、政工人员和蔼可亲,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权益,既要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又要维护职工的民主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实现公司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每个成员团结协作、齐心合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士气,鼓舞人心。 社会变革产生的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新对象,了解掌握其新对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领域、范围和层次都发出了重大变化,准确把握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现象、新特点,是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的重要问题。但是当前我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缺乏创新,思想守旧。政治思想工作不受重视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就其本身的实质而言,它长期维持单一枯燥的形式、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这些都是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内部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有的企业虽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但最终却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视野的狭窄,始终在以自我循环为主的小圈子里打转,其实施结果必然效果不佳。 第二,缺乏针对性,调查研究不够。由于企业长期受惯性工作模式的影响,政治思想工作开展路径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先在企业领导层面,以具体的某种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开展,进行理论的宣传教育,而却忽视了思想理论在职工层面的继续教育。就是因为这种单一局部工作流程的实施,使得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广泛的沟通,只求形式的多样化,不求结果的有效性。这样就会造成政治思想工作缺乏针对性、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第三,员工素质不高。当前形势下,由于一些企业的行政干部对政治思想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正确观念,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又过分地强调物质的收益,员工受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就容易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排斥。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内部难以实施,导致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无事可干,丧失了做好工作的信心,从而出现了大部分政工干部的流失的现象。另外,擅长党务工作的专职政工干部却缺乏相关经营管理的综合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三、加强我国企业政治思想管理工作的建议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要有工作重心,中共中央提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也要以中共中央的政治主张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着力搭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同职工的思想交流,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谋职工之所谋,紧扣时代脉搏,营造政治思想工作的氛围。科学发展观的对于职工个体来说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只有紧紧围绕这28个字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才能逐步掌握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律性,搭建适宜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平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调查研究,联系实际。要想在企业内部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解决员工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取决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所采取的工作方法,要想员工服从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所要求的基本任务和核心工作,就必须考虑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就要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想员工之想、急员工之急。只有切合实际地了解员工的具体思想状况,才能选好工作的切入点,才能解决员工所急切关注的问题。思想工作的具体落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职工服务的意识,从日常的具体事务抓起,坚持不懈,才能从根本上使员工接受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配齐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所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工作,为政工部门选拔和配备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思维敏捷、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员充实到政工工作岗位,对职工反映强烈的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耐心细致地做好职工的安抚及思想工作,对所有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以德才兼备、公道正派为依据,坚持能者上、庸者让的工作思路,理顺政工人员任用渠道,使那些真正适宜能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第四,强化服务,改进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与人进行沟通的工作,只能采取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方式,而绝对不可以势压人。当前,我们正在朝着建立一个文明、法制的国家迈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迫不及待。但是,其具体的工作的思路和工作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关键是要以法服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既不缺乏情感支持而又有理性的判断,使人更加心服口服。 第五,建规立章,加大制度约束人的力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都应有必要的制度,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惩戒违规现象,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有理想,没有规制,只有工作目标,没有纪律约束,理想难以实现,工作目标也难以达到。制度使守纪律的人更加自觉,更加理直气壮;制度可以纠正、强迫不守纪律的人按规范行为去做让无序变为有序,这样就可以保障一个单位、一个群体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干好事业。 四、结束语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时代趋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开展面临着新挑战,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从自己做起,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内心呼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网络发展与医科院校政治思想工作平台构建 摘要:网络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结合医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观念、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丰富的思想政治网络信息平台网络平台、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医科院校 网络以其全球性、多元性、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及迅即性等优势赢得了人们普遍的青睐和追逐,中国网民中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高达21%,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生活方式日益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本文针对网络发展形势下医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思想教育综合工作平台构建的系列措施。 一、网络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医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网络作为当前一种最先进的信息传媒工具,以其全球性、多元性、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及迅即性等优势扩大了医科院校大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广阔的交往空间,拉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距离,增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同时网上交往行为的隐秘性、间接性、虚拟性以及网络信息中大量存在的消极、庸俗、黄色甚至反动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品味、价值追求,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的干扰和抵消作用极其深刻。网络使医科院校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薄弱,是非荣辱观念模糊,诚实守信行为缺失,与人为善精神淡漠。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还不会利用网络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利用网络查阅有用资料进行学习,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也非常少;加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于控制、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同时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带来隐患。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辨别力不高,也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受到一些消极、极端、反动信息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造成网络中不健康思想在大学生中大面积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东西太少,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时候,没有主动出击,占领这一重要的阵地。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医科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唱响主旋律,转变观念,拓宽网上育人新领域,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坚持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努力构建优化的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提高工作者和学生的网络水平和审美情趣,确保做到“网络延伸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哪能里”。 二、医科院校政治思想工作平台构建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观念、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网络的特点,要求医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逐步树立个性化和平等交往等新的教育观念。个性化就是要注重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作用。网络发展为个体与整个世界的连接提供了快捷的信息通道,大学生通过网络自由地选择和接收各种信息,从而使过去那种“大一统”、“我说你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失去了曾经有过的震撼力和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其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在网上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放下架子,树立平等交往观念,与学生平等相处,友好交流,建立感情,促进学生将教育内容化为自身的需要。 同时通过各种培训,医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使自己能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和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具有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对信息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我校就面向所有教师开展cai、互联网的基本原理、网络终端的设置、上网软件的使用、网站建设等相关知识培训。普遍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网络技术水平,为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网络平台 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尽快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领域,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普及使用网络知识,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是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要求。医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义无反顾地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校园网,唱响主旋律,抢占主战场,建立“红色网站”,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校已建立并逐步完善校园网,各系院均开辟学生工作网页,及学院学生工作部网站,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网络平台。 (三)优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平台 优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集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各种网络技能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利用网络开展网民状况调查,积极开展网络文化建设,认真而富有成效地开展文明窗口、服务标兵等的评选:不拘形式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类征文比赛、知识问答、棋类比赛、网络好新闻评选等;在校园网上建立毕业生就业网页,设立“就业信息”、“就业前景与展望”、“职业与理想”等切合学生需要的栏目,为学生的应聘、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会,这样就会提高网络的吸引力,拉近学生与网络德育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摆正他们择业的坐标,找准人生定位,实现人生价值;又如学生生活信息上网、学生工作信息上网、学生勤工助学上网以及心理咨询信息上网等等,都让校园网充满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网络服务中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熏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潜移默化地拓展;号召学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能参与到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因为他们有成功的人生,有丰富的学术成果,有影响力的学术权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他们的加入更有人情味、亲和力。 我较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各年办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除校园网学生工作信息网站外,还建立了校院网论坛、学生电子信息表,“飞信系统”、qq空间与学生网上交流,通过qq群共享年级信息,在chinaren网站上建立了年级“校友录”,通过搭建这些网络平台,有力地加强了年级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并便捷地为全年级学生在专业学习、考研、就业等方面提供信息,初步建立起集大学生教 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 积极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的作用并不矛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的针对性、实时性、权威性,恰恰弥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虚拟性、机械性等缺陷,“人机交流”无法取代“人与人交流”特有的亲和力、感染力、震撼力,无法取代师生交流的人格塑造的作用。发挥传统媒体及方法的宣传教育功能,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定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四)依靠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学校应该坚持不懈的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正面教育,进行法律、纪律及网络文明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鉴别是非的能力、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达到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构筑起不受侵害的“防火墙”,自觉做到不受垃圾思想、言论、信息的污染。依据国家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法规来规范、强化对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大学生网上行为的规范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广大学生形成网络法制意识和道德责任,认识到上网是不能乱来的,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我校结合本校特点,编制了适合本校管理实际情况的局域规定,结合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制定上网的道德规范,以此作为法律规范的必要补充,将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结合,更有效地规范、管理学生的网上行为,使学生自觉地上文明网,文明上网,做到“道德建设、法律约束、技术控制”三管齐下。 总之,网络发展突飞猛进,新事物的诞生发展总是利弊相伴而生,促利避害是我们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互联网为代袭的信息技术新趋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更大的发展。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若干问题探究 摘要:政治思想工作是增强企业员工事业心、责任感、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只有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目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鼓励员工振奋精神、团结奋斗,为完成企业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奉献,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治思想工作;原则;策略 一、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导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开拓创新的指导理念,始终着眼于企业干职员工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与发展。 ⑴要与时俱进,更新政治思想工作观念,树立人本思想,尊重人、解放人、塑造人。尊重人,就是要尊重劳动者的人格、价值和权利;解放人,就是要破除束缚职工聪明才智发挥的陈旧体制和观念,肯定人的创造能力;塑造人,就是要将新世纪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权利与责任的双重主体,确立主人翁意识,这也正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内蕴所在。 ⑵要抓好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理论上的清醒是保证政治思想工作行动方向、政治立场准确性的基本保障。应当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职工坚持政治理论与业务技术学习,时刻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评价新鲜事物,加强岗位创新,开创企业工作新局面。 ⑶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发展形势、定位及战略目标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与大局意识,使广大干群的思想观念更好地统一到企业工作决策上,统一到服务企业战略转型及各项工作部署上。 ⑷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应正视和尊重广大职工的利益需求,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凝聚企业员工的思想、行动、意志与力量,为推进电力企业战略转型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支撑和保障。 二、政治思想工作的原则 ⑴政治思想工作内容要“新”,形式要“活”。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单一说教”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放矢地对职工进行马列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形势教育,这是提高政治思想工作水平的关键。 ⑵政治思想工作要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有机结合。在企业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企业的各项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搞好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对促进企业改革是有益的补充。当前,结合企业改革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搞好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要通过积极引导职工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并把这项工作与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职工在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通过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性的政治学习,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更多、更好地掌握新时期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⑶抓好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真情”。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是广大的职工这一群体,而人又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们在认识每一件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带有一定的情感。职工在接受政治思想工作教育的同时也是这样,总会带有一定的情感。因此,抓好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这就需要每一个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要付出数倍的“真情”,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打动每一个职工,政治思想工作才能在职工中发挥潜在的凝聚作用。我们政工干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只有付出更多的“真情”,才能使职工切实感受到更多的理解、关心与温暖,政工干部的心才能与职工贴得更近。 三、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的常见问题 ⑴政治思想工作的地位认识 它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思想工作很难形成稳定的社会共识。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靠价值规律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在市场经济中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有的人认为,由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物质利益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小。在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对员工的影响比政治关系更加实在、直接。从手段上看,政治思想工作侧重于非权力性影响,侧重于思想引导,而一些实际问题光靠讲道理是不能解决的,相反,行政领导掌握一定人、财、物的使用权和决定权,具有解决员工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条件。因此,有时员工的意见和需求反映到政工部门, 迟迟得不到解决,使得有些人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理解 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在当前遇到了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许多社会消极因素抵消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成果,使之难以发挥作用。如收入分配不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少数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等等,常常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使政工干部苦口婆心的教育化为乌有。二是政治思想工作缺少物质载体,造成企业思想工作与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脱节。政治思想工作是精神方面的鼓励,与物质方面的需求和奖励相脱节,总是显得空洞无力。三是政治思想工作的成效具有间接性、潜在性、积累性等特点,不象物质奖励那样直接、现实、功效快,使人们对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产生错觉,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好比一把伞,“天晴无用场,下雨顶一场”,用处不大。 ⑶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运用 当前一些政工干部存在“一等二靠”的思想,工作靠上级布置,开展活动靠行政支持,方法沿袭传统,缺乏对现代科技成果的深入运用。近几年,关于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改进与创新,常常是“文章多,落实少”,构想的东西多,可操作的办法少,其结果是政工干部感到辛辛苦苦做了无用功,员工群众认为枯燥乏味得不偿失。政治思想工作方法简单,枯燥无味,无的放矢,职工不可能感兴趣,只能“敬而远之”,谈何起到凝聚力的作用,政治思想工作也只能是走走形式而已。 ⑷政治思想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些国有企业政工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知识老化,素质弱化,使政治思想工作的改进和创新缺乏内在动力。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些国有企业的政工干部仍然因循守旧,抱着老教条,根本不愿意创新思维,研究新的情况,致力于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队伍缺乏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懂市场、懂科学、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策略 ⑴要紧扣党和国家的大局做政治思想工作 新形势下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求我们围绕企业的中心问题,既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占领员工的思想阵地,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充分研究人的心理和需要,结合员工的兴趣、动机和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要引导员工进一步顺应时代、解放思想、更新思维,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清醒认识所处的环境,客观分析、准确把握企业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趋势,认清企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认清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美好前景,充分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保证党的各项政策落实。 ⑵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没有物质生活的满足就谈不上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对于物质利益、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里的“利益”首先是“物质利益”,也包含“精神利益”。列宁也说,要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否则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这里的“利益”显然是指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职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诉求,使职工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与企业、国家的利益实现统一起来。企业的发展要兼顾广大职工的正当物质利益要求,尽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 ⑶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企业改制、企业发展需要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而职工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可以帮助企业共度难关、走出困境。这就需要企业为职工建言献策提供平台,使他们参与企业改革、发展及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参与管理是职工主体地位的直接体现,只有参与了企业管理,职工才能知道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和目标,从而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难关。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回答职工关心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每个职工干事有舞台、发展有方向,在参与企业管理中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这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要求政治思想工作者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开展形势与任务教育,及时引导干部职工形成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使政治思想工作真正做到的凝聚人心,调动人心,为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水电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探讨 一、创新水电企业政工工作模式,完善工作管理制度 企业员工主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的政工人员还要积极与其他职工接触,在传达党的新思想的同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实际需要,对职工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及时地处理,让他们能够安心的投入工作。企业要想将政治思想工作做好并做大,要不断完善政工管理制度,要建立完善的政治思想工作管理制度,以制度的严肃性、规范性约束政治思想工作,以提高政工工作实效性。 二、创新水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创新政工机制,要搞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对现有的政工机制进行改革,科学地安排政工内部各个部门的人员结构,使其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合理地分配政工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使得政工部门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传统的政工工作大多是以演讲和会议的形式存在,针对的是已有情况进行思想纠正和会议谈话,因而不具备预防性,针对这个问题新的工作机制应具备预见性,针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对应的思想措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机制的改进应从思想入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编制有效的思想工作内容,避免出现假大空的政工工作。对于整个企业而言,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优秀的政工人员给予提薪。颁发荣誉奖章等,以确保他们的工作热情。另外,对政工人员的绩效考核,要与企业其他部门一视同仁,坚持每月对政工人员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对不达标者进行二次培训,对某些政工人员做出的优秀业绩给予相应的认可和表扬,使得他们能在企业中得到满足,找到归属感。 三、重视水电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来解决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同时协调员工关系,理顺员工情绪而增强企业凝聚力;而企业文化生活通过对其价值观、信念、愿望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熏陶、激励,其目标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员工归属感和成就感。二者内容上也有共同之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精神道德等精神文化因素来熏陶和塑造员工价值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来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风气,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培养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开展的文化生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开展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企业形成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协调、宽松、和谐、理解的软环境,促进企业员工对集体的责任感,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化,社会化发展,使企业文化能够恰当地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形成一种合力,增强企业凝聚力。 四、结语 水电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需要思政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工作艺术,不断深化艺术的工作。作为水电企业的思政工作者,只有不断钻研思政工作的管理规律,科学运用工作方法,才会在思政工作这片沃土上开创一片新天地。 作者:韦仕农单位:广西桂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政治思想工作作用下水利经济论文 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从管理制度创新入手创新思政工作模式,优化制度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个高效有序的管理制度,要将规范、激励和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基于管理制度来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要保持和巩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果,使先进的思想为广大职工所接受,并逐步成为自身稳定的内在思想,进而达到思政工作的最终目的。 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往的思政工作固然存在诸多不足,但是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创新思政工作开展形式,做到结合实际,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实际,那其开展就毫无意义了。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实际出发,结合广大职工的需求,以职工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来开展思政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政工作做到职工内心,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㈢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形式、方法上创新如今的思政工作都将以人为本作为基础思想,将人本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协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政工作的进行应该采用创新的形式,改变以往单一进行的模式,把传统灌输式教导变为引导和职工自我教育。在创新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从实际出发,与客观事实为依据,加强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在职工思想上的渗透力,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切实融入到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㈣坚持正确方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是思政工作的灵魂。所以思政工作的进行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信念式教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使员工的思想工作与教育工作相融合,用友善、生动、有说服的实例来引导教育,消除其排斥心理和互相之间的隔阂,进而增进交流与合作,提高凝聚力,达到思政工作的最终目的。 ㈤坚持以发展水利经济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水利经济建设进行,做到服务于水利经济,以发展水利经济为中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变时期。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工作者,任务是艰巨的。随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重大变化,如功利意识、效益意识、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的心态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颇和失衡。为此,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引导,就会使人们在改革中、在转型时期失去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会产生对经济发展前途的困惑与迷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针对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始终立足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工作这一中心,紧贴经济工作,渗透到水利经济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不是游离在水利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之外。 综上所述,水利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水利经济的优化改革,使其向更长远的目标发展。作为一名政治思想工作者,应该具有先进的思想,在继承中扬长弃短,在创新中结合实际,在新的形势下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做到适应时展需要,从而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王玮民单位:甘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第五工程处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基层政治思想工作交流材料 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机关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对于新时期基层机关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当前基层机关思想政治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同时具有时代性较强,非主流元素影响较深,价值观念不强,对复杂的社会形势认识不清的特点。给做好基层机关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结合自身实际,笔者对如何找准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拓展方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当前基层人员政治思想的特点 1.价值观念不强 在政治观、人生观,还是消费观、从业观、道德观等等的价值选择,当代基层工作者和老一辈基层工作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人生的价值或者奋斗目标不是很明确,对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足。 2.对形势认识不清 复杂的社会形势,在社会地位显得越来越来重要的今天,许多人只是满足于现状,无养尊处优的认识。惰性思想意识,经历浅薄,大部分知识匮乏,这些弱点容易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会使其从自主走向新的盲从。 3.自律性较差 机关是一个将求纪律的地方,严格的思想作风和明确的纪律制度,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根本保障。但由于对社会形势的认知不够,社会知识匮乏,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不清,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有空而入”。精力投入不够,“勤奋失效”,缺乏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热情,服务意识较差。 二、做好基层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以自上而下开展的教育,不能适应基层人员思想现实的需要 机关每年都要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这种周期性的教育,效果不佳。一是自上而下的,往往强调的是普遍性,而没有针对性,缺乏内在的动力;二是周期性的教育,更容易流于形式,统一认识,对照检查、落实措施、总结汇报,会形成应付的结果;三是形式及时间的安排上。参与性及互动性较差,特别是下情上达的渠道不畅。这需要我们对基层工作者思想教育的形式,思想教育的阵地、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一个再认识,提出合理科学的更新观念、新方法。 2.以人为本的思想贯不彻低 基层工作者思想价值观念的不成熟,这需要在基层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往往在基层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上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有效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没有根据基层工作者在政治觉悟、思想修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理论水平等方面,差异,因人而异,往往用统一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只讲先进性,不讲广泛性。但随着随着基层工作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确立人是主题、认识本质、认识目的的观念。已变成了基层工作者的要求。在这种思想下,推行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建设。就有了内在的推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灵活性,教育形式单一 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是创新,但实际上,创新的只是形式、载体,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对于基层工作者的来说对其实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和实践中的体会,如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灵活性,教育形式单一。长此以往基层工作者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兴趣越来越淡,对基础机关的建设没有实质性好处。在新形势,新发展趋势下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就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在科技化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纸,尤其是互联网,为信息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尝试大胆的创新,灵活多变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基层机关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部就班,程序化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按部就班,为了任务而工作。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研究学习,一成不变的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指示办事,上课频繁,笔记繁多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都是上课然后写心得体会,根本就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没有有效结合的情况下要谈加强队伍建设完全是纸上谈兵。 三、做好基层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选准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1.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加强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从基层工作者身边活生生的人和实实在在的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化虚为实,虚功实做,防止和克服一切形式主义。努力做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评比、有奖惩,切实把新时期机关基层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基层工作者的心坎上,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工作干劲。 2.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加强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贯彻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导和发挥好机关基层工作者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基层工作者,要将每名基层工作者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爱好、性格特点等掌握牢固,在给基层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结合当代年轻人身心发展规律,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和闪光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样提高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队伍建设有积极的作用。现在的基层工作者,自由平等的观念越来越强,逆反心里比较强,如不能抓住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没有较强的结合实际情况的能力,即使再有激情的教育,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效果,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还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基层工作者之上,要以平等的、诱导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把握结合点,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与严肃纪律相结合 加强基层工作者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坚持从严治检方针。严格执行纪律,对基层工作者队伍中出现的违纪政纪的行为,违反中政委“四条禁令”,机关的有关规定以及上级下达的禁令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该处分的处分、该撤职的撤职、该通报的通报,对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 2.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项业务活动之中,加强基层工作者日常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无论是落实工作任务,岗位交流,还是变动职务岗位、实施奖惩,都要适时辅之以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排除和化解不利因素,帮助基层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渗透和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渗透和树立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融人到全体基层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重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方式。基层工作者的特点多样化,在严于律己,遵守制度的严要求下,关心基层工作者的生活,及时解决基层工作者的困难,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基层工作者的主体作用,要求基层工作者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努力贯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思想。 (三)形式多样化 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发挥信息优势,结合现代教育高科技技术设备展示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既然对刻板的思想教育存在厌烦情绪,在长篇大论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把大教育化成小教育,把刻板变灵活。一是给每人印发一张卡片,印上一两句理论知识;并找到好的有哲理的小故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二是制作几个警示教育牌,放在机关显眼的位置;将思想政治上出现的违规违纪事件以文艺形式展现给基层人员,这样在课堂之余使机关基层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等等。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的同时,结合实践教育。对曾经出现过思想犯罪“思想犯罪”的典型人和事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写心得体会以提高基层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些小技巧,一时的效果可能不明显,但天长日久,良好的思想政治思想自然而然进入人的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慢功出细活的工作,想要马上出成绩很难,出了成绩想要持久也很难。所以需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解的精神作支持。其实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就象文火煮汤,慢慢地煮,时间越长汤味越浓,营养就越丰富,效果也就越明显。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重视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数革命历史实践证明,路线确定以后人是决定因素,因此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优势,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对新时期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特点,寻找新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狠功夫。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经贸系统党建与政治思想工作要点 2012年县经贸局党建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紧扣迎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主线,围绕服务和创新两大主题,牢牢把握“以发展促转型,以实干创新业”工作基调,深入开展创先争优迎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造性助推发展三个重点,为全县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跨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1、建设高效队伍。全面开展“摸实情、干实事、求实效”和“强责任、强服务、强效能”活动,深入推进“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和机关干部创先争优示范行动。以“转作风、提效率、优服务”为主题,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创先进,争优秀,推动党组织在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中“走在前、作表率”。探索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干部教育、培养和监督,着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2、深化理论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依托“经贸干部讲坛”载体,综合运用专题学习会、中心组集体学习交流会、研讨交流与考察学习等各种有效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吸引力。扎实开展“读书、调研、案例分析”三项活动,建立机关干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提高机关干部服务企业、助推发展的能力。 3、强化作风建设。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三治三比”即治庸、治懒、治散,比作风、比业绩、比奉献,努力提高工作绩效。加强六个“大力弘扬”的学习教育,即: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勤奋学习的作风;大力弘扬顾全大局的作风;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大力弘扬敢于担责的作风;大力弘扬一抓到底的作风;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作风,提高机关干部整体素质。 二、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4、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以迎接党的十八大为契机,以强责任、强服务、强效率为主要内容,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紧密结合本系统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强化党组织责任意识,签订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书,深化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积极探索党建工作量化考核新机制。继续开展“党建工作示范点”的创建,着力推动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努力实现党建工作责任刚性化、工作规范化、运行制度化。 5、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学习“最美教师”活动,围绕争创“五个好”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争做“五个先锋”(创业发展先锋、爱岗敬业先锋、诚信经营先锋、促进和谐先锋和奉献爱心先锋),进一步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进劳动工资协商机制,维护好各方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表率作用,立足岗位,服务项目,开拓创新,争做岗位标兵,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作出新的贡献。 6、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企业党组织要经常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宣传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要创新党员教育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党内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党员示范岗”、“岗位标兵”等活动内容,实施党员公开承诺等举措,引导党员在岗位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使党员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革新、节能减排的骨干,成为企业技术攻坚、推动转型升级的先锋。 7、加强党员组织发展。企业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双培养、双考察、双公示、双管理”的程序要求,制定好”两新”党组织党员发展计划,重点抓好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以一线员工、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为重点,抓好“三培养两推荐”工作,努力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人才培养成经营管理干部,将党员经营技术骨干推荐为中层管理人员,将党员中层管理骨干推荐到决策层。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群众推优制、公示制、票决制,全面落实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提高质量,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8、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规范党务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落实党务公开责任,完善党内基层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健全党组织工作情况通报等制度,提高党务公开的质量。 9、加强党内关怀工作。企业党组织要落实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切实关心党员干部的健康、待遇和生活,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主动解决实际困难,强化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营造互助友爱、团结和谐的党内氛围。要建立企业党员关爱基金,加强对生活困难党员等的关怀帮扶工作,营造互助友爱、团结和谐的党内环境。 1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县“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办好大学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加强助推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题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深入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1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党组织要认真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年”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认真分析和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向、目标,完善政治思想工作机制,建立党员干部思想情况分析制度,分析、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做好化解矛盾、疏导情绪、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好有效结合。 12、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富有时代性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和企业发展、员工利益有机统一,融入企业内部人文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党建、经营管理等日常工作,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合拍,塑造良好的企业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塑造美化企业形象。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探讨 一、政工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国企与私企的使命不一样,私企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在营利的同时,为广大人才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各取所需。而国企不仅仅是为了营利,它肩负着建设国家的任务,这就使政工人员所肩负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政工工作不仅是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开展党的政治思想,尤其作为政工干部,必须要有高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性。看待问题的时候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狭隘的只顾眼前利益,要把握形势,利用机会,从政治角度出发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推崇科学,反对迷信,要不断的学习加强自己的政治领悟,同时要带动企业一同发展。 科学的发展才能提高企业走向辉煌。纵观近几十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实现这一飞跃的就是科学技术。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推动人类的发展。同样,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将企业推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企业的政治工作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此为依据,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准则,将政治工作作为促进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的根本方针。同时要具备高度的服务精神,要时时牢记为大局、为中心、为党员干部服务。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大胆创新,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的人,加强企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同时,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要切实的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其为指导思想,加强工作过程的理论指导,将政治工作部署和指导的科学性体现出来。政治工作要体现出对员工的关爱,要做到统筹兼顾和整体推进,要有科学的方法,充实的内容,既有先进性和创造性,又要切合实际。 二、加强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式 在加强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企业领导者占据着主导地位。领导者引领着企业的发展,也引领者企业员工的思想的发展,也是连接国家与企业的桥梁,因此,在加强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加强企业领导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表现出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程度的轻视,这也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的确定并完善,经济建设广泛扩大,深入企业和员工的心理,使企业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本性特征逐渐复燃。同时,不论是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考核还是企业内部的的考核都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的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使得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 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党和国家领导加大对国有企业思想建设的力度,当然。建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考核、评比、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励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同时,企业领导人要配合和支持党政府的工作,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领导力度,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带头参与思想政治学习,只有为广大员工做出表率,才能更深一层的向员工提出积极参入的要求;另外,企业要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不仅要投入经济支援,还要按照需求安排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间,确保员工参与密度达到合理要求。同时,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如今的人们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对那种填鸭式的说教教育已经毫无兴趣,新时代的要求是要利用新的媒介不断的创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科学,教育、信息等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比如论坛、邮件、QQ等新兴的手段,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致,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造成企业对政治思想工作的不重视也不仅仅只是企业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的的思想教育都是以传统灌输式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有其好的一面,但是也造成形式的单调,带给学员枯燥的感觉,这就使教育的效率不断的在降低。所以,教育的模式需要适当的做些调整。可以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参观革命圣地,举行一些红色旅游,歌曲比赛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使教育的模式带给人们一些新颖、生动的感觉。除了教育模式的调整,教育内容也应当做些适当的调整。目前我国的思想教育内容依然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有“八荣八耻”和“三个代表”,这些理论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同时也有力的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偏移。但是,如今的科技、信息已经实现了飞跃的发展,我们需要对传统模式进行创新,如果思想教育内容一味的保持固步自封停留在传统经典上,那只会越显的呆滞、陈旧因而逐步脱离时代。 三、结语 如今,在世界经济冲击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还处于低迷的状态,效益出现下滑,企业以及企业员工的压力都在大幅度增加,在这时候,更要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人文关怀,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结合实际,采取现实、有针对性的措施去高效而生动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使企业以及我国的经济向更好、更快的未来发展。 作者:喻文利单位:南冷水江市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老师政治思想工作思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今后的改进方向: 要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以及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精神和的“八荣八耻‘,及时掌握党的工作重点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二、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作为一名教师,我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课,我尽力争取时间给予补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后进生,更是对他们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诚去感化他们,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赖,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都跟我谈。记得有一次,我收到一位学生给我的一封信,信中诉说了他因学习成绩差经常被妈妈打骂的苦恼,要求老师给予帮助,我及时找该生谈话,对症下药,指出他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发掘他的闪光点,并通过家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该生慢慢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家长面前找加了自信。 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还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 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对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关心现代信息,要打破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取众长,使自己的常识专精博览,以适应两教育的要求,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党支部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总结 2015年,我支部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山航党委的工作精神和工作部署,认真抓好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现将我支部2015年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定计划,确保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我支部于年初制定党建政治思想工作计划,除做好日常党建工作外,着重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在3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开展学习十八大精神,继续推进“党员先锋岗”和“优秀党员”争创活动;二是在4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继续推进“三诺”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三是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好半年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全面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基地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推进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发展 我支部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推进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发展,有效提升党员党性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基地各项工作发展。一是在1-5月进行X次集体学习,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集团公司及集团领导重要讲话精神,使每个党员提高党性修养,在平常生产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地安全生产和队伍稳定提供支持保障。二是完善创新争创方案,持续开展党员先锋岗争创活动,建立了服务明星岗、安全监督岗、综合保障岗和救援应急岗,促进创新争创工作深入发展。三是完善全体党员公开承诺书,每个党员按照承诺内容重新写承诺书,并向全体职工群众公示,确保认真践诺。 三、分析思想动态,确保基地安全生产和队伍稳定 根据公司的要求,我支部分析职工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职工思想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确保基地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稳定。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专题研讨等方式对职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职工思想主流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进步的,但是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对安全生产有麻痹懈怠思想,认为完全要做到安全生产,难度很大;二是职工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精神不够,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三是新员工出现不稳定情绪,嫌工资薪酬低要求调离。针对第一方面问题,我支部加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宣传,向职工讲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讲解安全事故血的教训,引导职工从珍惜自己生命出发,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维护公司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针对第二方面问题,我支部给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学习、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党性修养方面的论述,组织职工开展羽毛球比赛、登山等运动,培养职工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去努力工作,完成工作任务。针对第三方面问题,我支部找职工谈心,安抚职工思想情绪,满足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以此稳定职工情绪,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使全体职工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共同做好工作,取得更大成绩,为公司发展多作贡献。 四、认真细致务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我支部认真学习中央和有关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文件与讲话精神,按照《山东航空集团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结合基地实际,认真制定了《基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了目标和主要任务,确保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际成效。 2、抓好三个环节,确保取得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我支部教育实践活动从9月开始,11月底结束,分为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在第一环节中,我支部认真学习群众路线的有关书籍和宣传视频资料,开展走访调研、蹲点调研,发放征求意见表,充分征求对支部班子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为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牢固基础。在第二环节中,我支部写出《山东航空基地领导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着重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期间,公司群众路线督导小组亲自到基地参加基地举行的党员群众背靠背给基地领导提批评建议,收到较好效果。在第三环节中,我支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和中央正风肃纪12项具体工作,进行集中整改,写出了《基地党支部领导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明确了整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整改的具体内容,落实了整改工作的领导、监督和保障措施,为彻底解决“四风”问题,努力改进作风,推进基地工作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开好民主生活会,推动基地工作发展。2015年11月28日,我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公司督导组及分管领导到会,基地领导对照“四风”问题做了认真、细致全面的自我对照检查,态度诚恳,检查深刻;参加民主生活会的党员群众,积极发言,敢于发言,提出了许多很好、很直接、很中肯的意见。这次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基地领导增强群众路线意识,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依靠群众做好各项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今后工作发展,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五、2016工作计划 1、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支部要组织党员职工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使每个党员职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山航公司工作精神上来,立足基地实际,立足岗位实际,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完成山航公司2016年目标任务作贡献。 2、持续推进党建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发展。我支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党性修养,使每个党员认真践诺,开展好党员先锋岗争创活动,引领全体职工努力工作,取得更大成绩,促进基地工作发展。我支部要强化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的检查、监督、落实工作,进一步改进作风,防范“四风”问题,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我支部要加强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对职工进行正面思想教育,消除职工思想中的不稳定因素,确保职工队伍稳定,持续推进公司整体工作发展。 3、扎实推动基地安全生产工作发展。我支部要把安全生产融进党建政治思想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带领职工共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基地生产安全,不发生安全事故。一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使每个职工增强安全意识,确保生产安全。二是组织各类安全培训,使每个职工掌握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懂得如何做到安全生产,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全面落实安全制度,要求每个职工做到遵章操作、规范生产,营造良好安全生产氛围,促进企业平安发展,共创企业美好明天。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司法系统政治思想工作要点 2014年全县司法行政政治思想道德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开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重点,着力推进理想政治建设 要结合全州政法工作及全州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落实三项制度,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加强司法行政干部职工与法律专业人员的政治思想、责任意识、执业道德教育,树立司法行政队伍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廉洁奉公、甘于奉献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满意率。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载体,紧密联系实际,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进一步转变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素质能力,着力破除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着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执政能力。强化学习,积极以开展自学、中心组理论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坚持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基层制度,坚持调查研究,做到熟悉上情、摸准下情、掌握实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议事规则,确保民主集中的贯彻落实,增强和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和领导全局开拓创新司法行政工作的能力,以班子建设带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和规范管理。一是强化专项教育。继续深入推进“三项制度”建设等活动,深化岗位练兵活动,建立完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大练兵、大比武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二是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通过多种渠道使干警进一步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素质,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全局营造讲学习、钻业务、比技能、创佳绩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坚持自学为主,积极参加局机关各种会议学习,局每季度组织集中培训一次。适时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各有关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集中培训学习。三是进一步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增强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奖罚分明,充分激发干部职工探索创新、履行职责、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增强队伍活力。四是落实干部待遇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落实干警休假制度,年度例行体检制度,生病住院、困难慰问制度,实现从优待警工作制度化。 (三)加强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按照“坚定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要求,抓好法律服务人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端正执业思想、规范执业行为、严肃执业纪律,继续深入开展“警民亲”活动,落实服务民生“八件实事”,牢固树立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以增强发展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司法行政党建工作 (一)抓好党组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行“一岗双责”制;认真落实党章规定的党员各种权利,进一步完善保障党员权利的制度;拓宽民主渠道,实行党务公开;加强教育管理,认真落实“”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继续在党员干部中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观念,继续开展“三联系”活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二)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不断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三)继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要精心组织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深入开展先进典型的推荐、呈报和表彰工作。通过典型形象的培育,树立系统良好形象,努力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四)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保持洲际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四、以提升社会影响力为重点,着力推进宣传工作 强化对外宣传,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搭建司法行政宣传平台,充分展示司法行政干部职工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风貌,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影响。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政治思想工作思路 (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公司党委要严格党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抓好“”制度的落实,坚持每年一次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活跃党内的思想交流,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组织生活。引导党员干部本着对党、对企业、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虚心听取意见、真心实意整改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在实际党建工作中,我们公司党委既要注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更要注重培育一支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每个党员既做政治上的强者,更当业务上的能人。要针对党员不同岗位要求,切实增强党员意识,教育每个党员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做到党员标准不能降低,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忘记,党的形象不能损害。在生产工作岗位上一是要成为遵纪守法的标兵;二是要做工作上的先锋、学习上的模范;三是在急、难、险、重的紧要关头,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搞好各项生产工作起到政治、组织保障作用。 (二)加强大局意识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我们公司要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到深刻领会,牢固掌握。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公司不迷失方向,才能承担起历史使命,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各项生产工作任务。我们公司要加强组织领导,把2011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年,要确定总体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要求从公司到每个部门、每个班组,一把手都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负责人,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实用性、针对性,通过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完成2011年公司所确定的生产工作目标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公司的一项根本建设,集中体现在组织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完成公司的生产工作任务,建设和谐稳定的生产工作环境上。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全局意识、大局责任,自觉服从公司的中心工作,为促进公司生产工作发展服务。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公司不断发展的生产经营形势,找准服务中心的着力点,想公司所想、急职工所急,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助推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基层班组建设,促进“五型”班组深入发展 对我们公司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班组,要加强基层“五型”班组建设,以技术创新、技能提升为着力点,注重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热情引导到节能、降耗、增效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一要创建“管理型”班组。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企业的根基和工作落脚点,也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公司要据不断完善班组管理制度,努力形成科学规范、从严从细的管理体系,使每个班组成为“管理型”班组。二要打造“创新型”班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并使之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我们公司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到班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做到创新工作,创新发展,使每个班组成为“创新型”班组。三要锤炼“技能型”班组。我们公司要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以岗位成才、学以致用为宗旨的创建活动指导思想,定期组织职工技能大赛,为职工搭建岗位成才的平台,树立“技能型”职工典型,使每个班组成为“技能型”班组。四要争做“效益型”班组。效益是企业的生命,每个班组要通过小改小革、修旧利废、双增双节等诸多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自己成为“效益型”班组。五要营造“和谐型”班组。营造合谐氛围是增强班组凝聚力的重要渠道,要以人为本,班组为家,改善作业环境,营造集体温暖,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爱职工,真正成为“和谐型”班组。 (四)加强道德情操建设,掀起“岗位奉献”热潮 要完成我们公司2015年光荣而艰巨的生产工作目标任务,离不开每个职工的“岗位奉献”。我们公司要加强对职工的道德情操建设,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每个职工做到爱国爱公司爱事业,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树立理想中规划人生,确立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个人修养和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积极、勇敢、向上精神和学习、工作、生活信心,做讲道德、重品行、作表率的模范。使每个职工立足本职,在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争一流,创一流,积极做出“岗位奉献”,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促进公司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现状及战略 生产经营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管理的配合性及协调性较低在企业中多由企业经理主管生产经营方面的内容,而党委书记等重点抓政治思想工作,两股领导力量有着各自的思想、各自的权利、各自的队伍、各自的任务及考核要求等,造成企业内部存在两个管理中心,某些企业中甚至存在着两派领导之间争夺权力、不团结的现象,影响到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新的形式发展变化的要求,企业的改制工作逐渐完成,出现大量的股份制企业,使得企业在股权结构、运行机制及治理结构等方面发生着变化,使得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呈现出由一个极端发展至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观念相对陈旧缺乏必要的创新政治思想工作没有被企业领导人员及员工重视的原因相对较大,但就政治思想工作的自身而言,长久以来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及方法上缺乏必要的创新,而与时俱进与虚实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相对缺乏是较为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政治思想工作较难获得大的发展突破的重要因素。某些企业虽已建立起围绕企业管理中心进行工作开展的组织管理意识,但因视野相对狭窄而不断的陷入到自我循环之中,使得工作的开展效果的针对性较低、触及深度不够。工作的开展缺乏调查研究且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企业长期受到原有的工作模式所带来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呈现出自上而下开展的显著特点,即在企业内部的党委的领导之下,将政治思想的主管部门作为主体进行正面理论的宣传教育及传输灌输,单向的工作流程相对被动,虽然文件均照常照发,文章也照读照念,但因为缺乏相应的深入调查及广泛的沟通,使得企业内部形成寻求形式的轰轰烈烈,而不求实际效果的现状,因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及针对性,也就使得政治思想工作缺少其感召力及吸引力,甚至使得政治思想工作失去原本的魅力。政治思想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相对较低某些企业中行政领导干部对政治思想工作依然存在着偏见,给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及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对物质利益的强调过多;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员工可实现信息获取的渠道多样化,增大着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难度;政工干部的数量呈现出多少不均的现象,某些政工干部晋升受到较大的阻碍,使其失去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必要信心,部分政工干部转业、流失现象现对严重;专职的政工干部所擅长的是党务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及管理技能等,使得政治思想工作较难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加强企业政治思想者政治工作的对策 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及政治思想管理的协调配合性企业领导曾对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是保障政治思想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及前提保障。企业必须将领导层思想政治意识的提升,当作重点工作进行细化落实,进行理论学习的强化,进而提升领导层的整体素质,以领导者自身的模范行动及真实的业绩来赢取员工的信任及拥护。落实好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确保企业技术进步及文化建设的齐头并进,进行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产品结构及资金结构的适时调整,确保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领导人员要与党政干部相互配合,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融合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呈现出的企业发展及管理水平的全面进步,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形式及任务发生变革,强调着进行员工素质提升的必要性,企业领导人员可充分利用政治思想工作所具有的全员参与及全过程渗透的特点,促进员工政治思想素质及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行企业内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到复合型人才的争当活动中,定期开展岗位练兵及学习培训,使员工队伍的素质切实得到全面提升,实行企业内部的约束及激励机制,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表现突出的人才的重点奖励等,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人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开展人文关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也是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政治思想工作者要能够承认企业内部存在个人利益,对员工的工作状态、生存状态及生活状态的给予切实关注,就员工的尊严、价值、命运、理想及个性等给以充分的关注,进而实现员工利益的维护;对工的多种心理需求等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切实的关注企业内部的弱势群体及困难成员等,以促进员工的全面综合的发展,进而引导员工实现遵章守纪、爱岗敬业等;加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合理的调配,并适应员工的工作需求进行适时的培训等。提升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素质及工作权威性政工干部是企业执行人才培养、教育及塑造的重要承担者,要坚定自身能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信念,进而实现企业内政治思想工作权威性的提升;工作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需求,进行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技能及理论水平的重点提升,培养起自身进行现实生活、员工思想状态及生活状态中亟需解决的各类问题的捕捉能力,给予员工科学有针对性的引导及说明;政工人员要积极的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具体生产经营状况及组织运行状况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取周围人员的认可,进而使其认可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意义。 将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实处并形成固定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需要政工干部正确面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强化相应的改进对策的细化制定与切实执行,从而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的凝聚力及推动作用。 本文作者:付建工作单位:四川高速公路开发建设总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篇1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工程造价成本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建筑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若是无法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就会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削弱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至于不能在市场中立足。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变化,采取合理、可行的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措施,有效提升造价管理水平与效果,从而帮助建筑企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阐述 相较于传统工程造价管理方式而言,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能够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相关内容的深度整合,同时动态管理控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以建筑工程项目为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造价工作人员树立较强的管理控制意识,高度重视项目工程造价的前期评估及预算,以及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结算阶段等的造价控制[1]。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采用传统造价管理控制方式,不能对各环节、各阶段的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所以,为了能够提升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控制水平及效果,就需要全面落实造价动态管理控制,综合分析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科学规划设计动态管理控制范围,以及制定合理、可行的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建筑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2.1真实性 以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为例,必须严格贯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建筑企业应结合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具体状况提出针对性要求,同时加大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力度,不断完善与优化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化管控系统。首先,造价人员应提升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化管控系统的理解,确定造价动态化管理控制目标以及服务对象。从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方面分析,其服务体系要素包含了策略准备、图纸设计、施工技术以及质量验收等,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且提出的造价管理控制要求严格[2]。其次,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各阶段施工情况与确定的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标准,不断优化与调整造价动态管理控制计划内容,从而有效提升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工作和建筑工程项目之间的协调性、适应性。 2.2全面性 相较于其他工程项目而言,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环境复杂、施工技术要求严格等特点。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比较大,建筑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若是发生风险就可能会遭受巨大的危机,不仅会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也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与安全。所以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全面性基本原则。针对建筑工程项目所有阶段、环节,构建合理、可行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控制体系,包括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调研、图纸设计、材料设备采购、施工进度、质量验收等,各项环节都应实施严格的造价管理控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造价管理控制措施,有效规避各类风险,从而切实提升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成果,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现状分析 3.1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意识薄弱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控制阶段,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必须提升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意识。然而纵观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控制实际情况,部分造价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控制方式,未能认识到造价动态管理控制的重要性,基于传统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方式下,不仅工程造价管理控制过于片面化,无法实现建筑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而且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效率低下,整体水平不高,甚至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增加,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2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机制缺失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控制中采用动态化模式,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机制,然后认真贯彻动态化管理理念,通过工程造价的动态化管控,有效规避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从而保证参建各方的经济利益[3]。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尽管高度关注造价管控工作,但是却没有严格有效实行造价动态化管理模式,仍然采用的为静态化管理模式,同时制定的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机制也不合理、不完善,从而使得造价动态化管控流于形式化,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工作成效。此外,部分建筑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采用了动态化管理模式,然而受监管机制缺失的影响,造成造价动态化管理模式未能全方面落实,或者是执行不到位,所以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效果整体不理想。 3.3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方式缺乏科学性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比较强的特点,而且项目建设阶段的要求也有所区别,所以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影响要素比较多。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尤其现场环境条件、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案等差异性较大,从而就增加了造价动态管理控制难度[4]。部分造价工作人员在进行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方案审核时,未能重视与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的融合,造成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方式难以全面落实,从而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控效果,甚至出现造价失控等现象,使建筑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3.4造价动态管理控制人才缺失 专业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有效落实的核心支撑,若是造价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比较低,则很难实现预期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效果。现阶段,部分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工作人员的动态管理控制理念欠缺,而且实践工作经验匮乏,在具体工作中难以有效发挥出造价动态管理控制作用,从而造成建筑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4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措施 4.1决策阶段 建筑工程项目决策指的是综合评价拟建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性以及经济性,对比分析不同建设方案,然后选用最佳的建设方案,同时实现拟建项目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的准确判断,最后作出合理决定。从建筑工程项目方面分析,决策阶段需要确定拟建项目的成本与经济效益。首先对拟建项目的预算进行确定,待确认拟建项目执行之后,紧接着就要做好拟建项目投资预算,而在预算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同时对不同预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确定最优预算方案[5]。此阶段,造价工作人员必须认真、仔细审核拟建项目投资效益的可行性。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选用最佳的施工材料,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对材料性能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满足项目建设要求。此外,建筑企业必须结合国家政策及规定,合理完成拟建项目决策。 4.2设计阶段 图纸设计工作的资金投入在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成本中的占比较小,但是其对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带来的影响较大。以建筑工程项目为例,合同造价、预算编制、竣工结算等都是需要以图纸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阶段,考虑到影响因素比较多,容易出现设计图纸与竣工图纸不一致问题,从而造成建筑企业应对项目索赔问题。因此,造价管理控制人员必须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图纸设计的深入研究与严格审核,从而有效确保图纸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免后续出现工程变更问题[6]。此外,造价管理控制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定额计算规则的落实,认真完成定额分项的详细说明,及时发现与解决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3招投标阶段 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需要相关人员参与全过程,根据建筑市场行情、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造价理论知识等,切实提升招投标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科学组织招投标工作。同时,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阶段必须做到依法依规、公正公开,招标文件中的各项内容编制应符合项目经营实际情况。针对造价工程预算必须确定相应的造价目标及造价方式,即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招标[7]。此外,建筑工程项目投标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遵守招标要求及流程,项目招标方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重点检查投标单位报价的可行性、合理性,禁止发生违规串标等问题,严格控制哄抬报价现象,从而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招投标。 4.4施工阶段 1)提供工程造价数据。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要由参与各方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信息,以保证造价方案编制的合理性、可行性。例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要求提供的数据信息包括施工设计图纸、技术方案变更、施工材料采购等,而且必须保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实际情况进行数据信息采集、传输。通过构建动态式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造价工作人员的随时查阅,从而提升造价方案编制的可行性、准确性。此外,应合理编制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信息表,包括项目建设阶段各环节的不同类型数据信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分享与共享。2)分级管控与限额签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发生设计变更是一种常见现象,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控制。通过严格贯彻限额控制与分级管理措施,确定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变更管控要求,综合分析工程项目预算与项目投资金额的实际变化情况,精准核对各项数据信息,从而整体掌控工程项目规划内容,实现施工阶段造价控制[8]。3)按照合同要求批复工程进度款。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尤为关键。在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过程中,应加大项目款拨付的监管力度,确定项目施工进度变化情况。与此同时,结合项目承建商的工程建设进度实施进度款拨付管控,高度重视合同签订约束,按照合同要求严格落实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款拨付。此外,编制合理、可行的工程项目进度款拨付计划方案,通过认真审核与检查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保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然后才可以进行款项拨付。同时,针对承建方提出的已完成工程量进行仔细审核落实,按照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实施预算管控,从而实现已完成工程项目的造价监督。4)按照合同流程拨付预付款。建筑企业在拨付预付款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以建筑工程项目确定的施工合同为依据,按照时间要求节点进行预付款拨付。同时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应加大预付款拨付的监管力度,结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与任务完成度支付资金,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控,以免发生造价管理控制不到位等现象。 4.5结算阶段 以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签订为例,建筑企业应按照固定价格合同方式,合理确定合同内部单位及合同价格。而在合同实施阶段,若是建筑市场变化导致建筑材料价格发生了波动,由此产生的造价就需要施工单位承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若是成本涨价超过了承包商经济能力范围,则需要按照合同内部条款进行处理,同时根据建筑行业有关规定合理调控材料造价,以实现对材料价格的动态式调控,从而使造价成本达到可控状态。建筑工程项目验收阶段,必须根据相关规定完成竣工结算,认真、仔细审核合同造价约定条款。根据动态化管控原则与相关规范要求实施竣工结算,增强建筑企业的造价管理控制能力。 4.6应用信息技术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阶段,造价人员需要处理海量数据信息,从而才能够实现造价的精准管控。而在数据信息计算、核对时,采用人工处理方式效率低,而且难以保证各项数据计算的精准性。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过程中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以有效提升各项数据计算效率与精准性,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成效。第一,造价人员需要利用建筑企业数据库系统,实现建筑市场材料等相关信息的追踪。从数据库系统内输入建筑材料关键词,就能够在云端自动搜集信息,然后存储在数据库系统,由此造价人员能够实时了解与掌握建筑市场材料价格变化动态,从而为造价管理控制提供依据[9]。第二,采用BIM技术构建三维模型,把设计图纸内容录入到系统内。此三维模型并非是简单复刻成品,而是加入了时间因素、成本因素,有利于实现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人员通过将工程进度信息输入到内容内,然后系统就能够结合工程进度指数准确判断项目建设是否存在延误问题,同时能够适当的放缓施工进度,为造价优化调整提供参考。此外,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系统还能够自动计算施工材料用量,以及需要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从而有效提升造价管理控制成效。 5结语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是一项合理、可行的成本管控措施,能够为造价工作人员提供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变化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等信息,从而帮助其作出合理决策。通过严格实施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能够实现造价成本的有效管控,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建筑企业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建筑企业相关人员应提升对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工作的作用及价值,通过全面、有效落实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措施,有效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建筑企业必须以长远发展为切入点,高度重视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工作的落实,始终坚持贯彻动态化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投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闫玉红 单位: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篇2 0前言 在对造价控制时,要结合造价工作目标,使所有工程施工人员都按照同一目标来组织施工,能够节省工程作业环节的造价成本,显著发挥造价控制的效果,满足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要求。在此期间,还要项目施工团队在整体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管理控制。造价管控并不是随意压低项目成本,而且是要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使每个项目建材都能够用到实处,充分发挥项目建设资金价值。因此,应对造价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根据实际项目建设进度来调整工程造价的策略,进一步强化对造价的约束,加强对造价的控制,规范工程项目建设价格变动的行为,增加扩大建筑公司经济效益。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动态管理的现状 1.1工程造价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 近年,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提升,建设公司纷纷关注造价工作,了解造价给项目建设带来的重要作用。一些建筑公司在制定造价方案时,会使用概预算定额的方式。在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各类变化因素给造价工作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会导致一些工程项目出现结算超出预算以及预算超出概算的问题,进而使项目建设成本超出了投资目标。在造价方案编制中,造价方案编制会受到外部建材市场价格的波动因素和政府各类政策影响,造成造价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受到政府政策影响最显著。虽然在国内市场经济形势下,一些政府部门不太插手企业建筑项目的实施,但是政府制定的各类经济政策和政府投资会对外界市场起到导向作用,因此,政府部门会通过建立行业的机制,来逐步规范建筑行业,这些政策会对建筑公司的造价控制带来很多的影响。 1.2工程造价主动管控意识不强 当前大多数建筑公司在造价方案编制和造价工作的控制方面出现了关注度不够集中,在发现造价执行工作问题之后,很少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部分建筑工程人员目光比较短浅,仅仅局限于现在竣工验收阶段方面,而且大型建筑项目要比那些小型项目更受到建筑公司的关注。在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期间,公司内项目报价流程不规范,难以对整体造价工作进行有效管控,而且造成施工的预算结果与工程竣工验收结算有很大的偏差。也有些建筑公司出现一些重复劳动,增加了工程量,这就给工程造价超出投资限额提供了条件。 1.3造价动态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建筑公司在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前期,要制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部分投资方缺少关键性项目投资估算指标,但整个项目的工程概算需要制定出概算与定额的指标,由于一些投资部门对项目定额指标并没有做出统一的标准,就使得实际项目总概算结果与投资目标有很大偏差。有些建筑部门并没有得到更真实的数据信息,也未到外部建材市场获取实际建材价格信息,导致造价方案不太可行,与实际项目建设有很大的差距。 1.4造价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在国内从事工程造价的人员数量会达到近90万人,但是在这些人员中,只有近30%的人是本科毕业,而且造价专业毕业的人员不到1%,大多数造价人员没有足够的工程经济管理、投资知识、财务知识。在制作造价方案时,只能够完成一些比较简单、基础性的改善修订方案工作,缺乏对全方位的工程管理控制及缺乏对预算控制。有些造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会影响到整体造价方案的质量水平[1]。 2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控制策略研究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不断推进,造价也在出现较大的变化,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就需要进行造价的管控,施工的造价管理控制包含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项目工程建设及后期的竣工结算等阶段。造价人员要针对这几个阶段,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以及修正概算,及时对现实投资做出预算或者控制,不断加强修正对工程造价可能产生的各类偏差,要对造价方案及时做出修正。用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来使工程造价处于核定的范围之内,同时针对不同项目建设阶段实现造价目标管理控制,进而达成未来整体投资目标,获得更好的项目建设经济效益[2]。 2.1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在项目施工阶段,要做出项目的决策,决策阶段对造价方案编制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在决策阶段要控制造价,首先,在项目建设前期收集基础工程项目建设信息资料,造价工作人员要对外界建材市场有更清晰的认知分析,做出大量调研,才能够获得实际的项目建材数据信息,造价人员只有获得更多数据,并使这些数据更加真实有效,才可以做出科学决策。造价人员为公司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决策数据依据,提供的数据资料包含了项目建设场地内部的地质地形、道路、水电及项目施工时所需要的各类设备建材的价格信息,并获得当地建筑市场的建材价格波动信息,了解项目建设场地区域的环境信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态信息及国家和地方产业的发展信息资料。制作投资估算方案,要对外界的建材市场有更深入的分析,通过对项目基础资料作出研读,综合对比多个方案,来确定最终投资估算方案,使施工造价都保持在合理管控范围内。要使投资数据更加真实有效,设计方案要具备更强的技术性,使建筑项目有更强的经济性[3]。 2.2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许多建筑工程设计中,虽然工程设计费用在整体项目投资中占比比较小,但是设计的内容却对项目投资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设计内容在整个项目建设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就要进行造价管控,合理分析施工设计方案的内容,剔除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在设计方案时,还要综合考虑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而提高对建筑设计图纸的造价管控能力水平。针对多个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在保证建筑质量进度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建筑设计方案。 2.3项目招标阶段造价控制 在招投标文件中,项目标底就是建筑工程投资最低价格,为把控项目造价,在制定标准时,要以外部市场数据为基准,确保掌握的造价目标能够与市场情况相符合,以保证工程质量达标并实现工程经济效益。为了实现招投标控制,在招标期间,要确保整个招标过程的保密性,而且要使各方都在公平环境下竞标,最终选定工程建设公司,要考察该施工企业内的人才队伍是否具备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项目施工资质。通过一些投标企业提供的过去项目建设案例资料和公司的资质来进行有效判断,对投标公司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有效性分析,并检查所选用的施工材料、工程工艺能否在工程中发挥有效作用,进而对施工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4]。由于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投资金额较大,要将该项目交给那些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来组织施工,才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达标。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可以结合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中小型工程企业。 2.4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造价工程人员在项目施工前期,要对图纸进行细致的审核,如果施工图纸出现问题,那么就要与图纸编写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联系,来及时处理工程图纸的问题,避免由于后期项目建设造成更多的返工,浪费公司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成本。公司要提前做好各类工程项目的签证工作,才能够保证项目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减少工程施工给外界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在施工图纸上,还要标出工程数据,严禁出现虚假签证,认真执行合同,避免出现工程索赔问题。要在施工中,采取质量的一票否决机制,在项目建设中,还要将进度款的支付和实践都纳入合同范围内,此时造价人员要参与到合同编写中,并为合同编写工作提供更专业意见[5]。 2.5构建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 工程企业要提高自身对外界建筑市场波动敏感度,而且还要掌握建筑市场发展动态。公司通过使用预算定额的动态管理,实时更新预算方案,调整预算定额,来使造价方案编制更加可行。尝试应用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工程质量以及降低项目的造价,并根据建筑市场的各类法律条文,分析建材市场价格数据的波动,降低整体项目工程预算,提高造价预算合理性。通过了解外部建筑市场的价格波动,来调整造价方案,用合理的造价方法,开展全面的建筑施工场地调研和外部建材市场调研,进而落实建筑施工的造价工作。要结合实际的项目施工状况,编制造价方案,确保项目实施更加高效,还要保证造价工作能够得到合理控制,有序地推进落实。 3结束语 由于各类政策的原因及企业项目施工模式的差异,国内一些造价工作管理还存在许多漏洞。公司通过动态管控整体造价工作,从项目投资到后期的项目结算,都不能够出现遗漏的问题,动态造价管理控制要对出现偏差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来减少项目施工资金浪费,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在造价控制工作中,要对造价工作的细节做好严格把控,造价人员应联系、监督管理各部门并获取数据信息,还要到外部市场做好充分的调研,了解外部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获取一手建筑材料等信息,这样才能够使造价方案更加精准,更加贴合项目建设实际。 作者:作孙霄 刘茂野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篇3 就目前情况而言,现阶段我国建筑项目工程中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工程造价控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各环节脱节、项目施工前期各类问题频发、市场环境监控不到位等,因此,我国建筑单位应当针对此类问题及时做出改进,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中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从而保证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帮助建筑单位完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建筑项目全流程的费用,根据工程造价结果,建筑单位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建筑项目的施工成本,从而确定自身能否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总体而言,建筑工程造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工程预算,其主要是在建筑项目正式施工之前,对建筑项目建设工程所需要的费用成本进行预算,主要包括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及管理费等;第二部分为施工图预算,施工图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施工图能够将整个建筑项目划分为几个区域和几个阶段,通过对各区域、各阶段的预算使得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更加精细化,这能够为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部分为工程结算,工程结算是指在竣工之后对建筑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结算,对工程结算部分进行良好的管控能够保证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工程结算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1]。工程造价工作对于整个建筑项目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工作通常情况下是由专门的部门或单位负责。在进行工程造价工作时,不仅需要工程造价师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与丰富的经验,还需要工程造价师能够熟悉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根据相关规定及要求结合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建筑项目进行造价分析,同时需要结合设计方案、招投标方案等,根据当地的建筑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建筑项目的施工成本进行合理的预算,进而才能够促使建筑工程造价师高质量地完成工程造价工作。 (二)动态管理 在实际建筑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也会导致建筑项目的造价受到影响,而对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就是需要建筑项目能够结合影响因素对建筑项目的造价控制措施进行有效的整改,从而提升工程造价的适用性与实用性,促使造价管理内容更符合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因此,若想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一方面需要管理贯穿建筑工程项目的全流程,二是需要关注市场经济变化,从而才能够促使造价控制措施的合理性与可靠性[2]。 二、做好建筑工程动态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建筑工程动态管理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建筑成本造价控制虽然会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各种因素的实时变化过程,只是单纯地考虑到价格制定当下的各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动态的变化过程,相比之下,动态的造价管控过程更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考虑的实际情况更加全面,对于工程的整体把控效果更好,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实现更加优化的成本回报率的最佳选择。建筑工程开展之后,通过实时的监控,可以更好地调整工程的速度,强化工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或者简化工程中不必要的过程,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有效地降低成本的投入[3]。 (二)做好建筑工程动态控制的重要意义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效的动态造价管控,可以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效果的提高。一方面简化烦琐且无用的建筑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薄弱环节的成本投入,进而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效果的显著提高。对于建筑公司而言,良好的动态管控过程可以实现公司成本投入回报率的优化,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4]。 三、现阶段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项目的造价人员与建筑单位的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这就使得造价人员无法及时获取建筑项目的相关信息,致使工程造价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单位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的重视度不足,无法认识到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对于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很多建筑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普遍选择最开始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案,致使当出现价格涨幅、市场经济环境变动等情况时,建筑项目的施工成本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将会给建筑单位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建筑单位面临较大的市场经济环境风险。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存在动态造价管理阶段与建筑项目工程脱节的现象,未能够将建筑工程动态管理贯穿于建筑项目的全流程,大部分建筑单位仅在建筑项目正式开展前进行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概预算,在施工环节、竣工环节的工程造价并未开展,致使工程造价工作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与价值。此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单位对工程造价审批环节的管理不严格,大部分审批工作流于形式,致使工程造价工作存在较大的漏洞,同时,很多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未能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环节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对于原材料的成本管理过于随意,很多项目只是将原材料的使用型号、部位、进场时间等信息进行管理,原材料的实际使用数量仅是按照工程的预计需求进行人为的填写,致使原材料的数据信息资料失真。且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管理理念不成熟,部分建筑单位虽然有采用工程造价动态管控的意识,但只是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管理形式与管理方法,并未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整改,致使工程造价的管理方法并不具备适用性[5]。 四、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分析 (一)整体化原则 整体性原则既是指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动态化管理与控制,也需要注重建筑项目的整体,贯穿建筑项目的全流程,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均需要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在设计阶段,需要对建筑项目整体成本进行概预算,在施工阶段需要对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在竣工阶段需要对项目的资金流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帮助建筑项目从根本上减少经济损失,进而促使建筑项目能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动态化原则 动态化原则是指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成本进行核算,针对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市场的实际经济环境对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方法进行整改,从而才能够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方案的实用性。 (三)权责一致 权责一致是指建筑单位与开发商均将动态造价控制作为首要的目标,且需要将开发商与建筑单位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的划分,同时,建筑单位也需要将各位员工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方便当发生问题时能够直接找到第一责任人,从而对建筑单位的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约束力,提升建筑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规范建筑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促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提供辅助力量。 五、做好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与完善造价控制体系 构建全过程的造价控制体系是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手段,且只有构建完善的造价控制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后续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能够有规可循,提高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约束力,进而才能够提高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工程的负责人需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策划设计、招标及施工现场的各类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各环节工作进行科学协调和分析,并确保工程造价管理能够贯穿建筑工程项目全流程,进而才能够促使造价控制管理体系真正地发挥其功能与价值。 (二)保证工程造价动态化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若想保证工程造价的动态化管理的科学有效性,就必须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贯穿建筑项目的全流程。首先,在设计管理阶段,需要根据建筑项目的实际质量要求及设计图纸相关规定的要求对建筑项目施工、竣工的过程产生的费用进行预算,在该过程中,需要对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合理地编制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可行性方案,该可行性方案需要经过开发商、建筑单位共同研究且统一之后方可使用。其次,需要根据施工图纸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案,根据建筑项目对施工技术的实际需求及建筑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以期降低施工技术成本。施工环节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而做好施工环节的工程造价控制将会给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带来很大的收益。各类材料的使用量、使用部位均需要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同时,对于塔吊、钩机等施工设备需要做好严格的控制,确保各类施工设备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同时,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施工工艺与建筑项目的实际需求不符,则需要向有关部门领导提出,而有关部门领导需要开会商讨,确认无误之后通知相关部门使用新的施工工艺。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指项目竣工之后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资金核算工作,在项目结算工作的工程造价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可以明确地查出在建筑项目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和中期施工环节中是否存在资金浪费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的盈利情况,这对于保证建筑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三)增加数据分析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数据分析是工程造价的基础,也是重点工作内容,合理的数据分析能够促使工程造价更具有准确性与可靠性,因此,增加数据分析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是十分有必要的。数据分析主要指的是对建筑市场经济环境的数据分析,而这就要求工程造价师需要对建筑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灵敏度,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分析未来的变化方向,并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从而帮助建筑项目及时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治疗措施,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根据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分析,工程造价师还能以此为依据对造价控制方案进行整改,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帮助企业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以便于企业能够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进而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保障。 (四)项目原材料价格控制 建筑项目的原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若想实现对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则需要加强对项目原材料价格的控制。一方面,建筑单位在选择原材料供应商时,需要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让材料供应商公平竞争,并根据当地的建筑市场环境确定原材料合理的价格范围,且在选择原材料供应商时需要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资产状况、资产负债比、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同时需要深入市场调研,考察材料供应商的口碑,同时深入供应商企业调查,确保材料生产的流程及质量符合建筑工程项目及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建筑单位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专门的原材料资源信息库,将建筑工程项目全流程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统一录入系统进行保存,同时需要录入材料的进场时间、使用部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等信息,以加强对建筑原材料的管理。此外,由于建筑市场经济环境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建筑原材料存在价格波动,因此,当发生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建筑材料的价格也发生改变时,需要根据合同条约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同时也需要根据材料的波动加强对工程进度的调控,以加快工程进度的方式降低施工成本,从而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五)提升造价人员的专业素养 首先,从优选管理人才的角度来分析,建筑单位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其次,从培育管理人才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从而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为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上岗就业的机会,为工程造价管理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而为了促使工程造价能够更适用于现代建筑单位发展的需求,确保建筑项目顺利完成的同时进一步保障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则需要建筑单位对工程造价实施动态的管理与控制,结合建筑项目的实际状况及建筑项目当地的建筑市场环境,将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贯穿于建筑项目的全流程,从而促使工程造价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功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向玉.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全过程造价管理浅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21,46(04):199-200. [2]赵文静.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升工程经济效益[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16):122-123. [3]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关于适应新形势变革推动工程造价咨询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工程造价管理,2021(04):4. [4]黄招英.造价管理中如何进行建设工程结算审核的论述[J].建筑与预算,2021(07):26-28. [5]龚星菊.工程项目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及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14):81-83. 作者:任晓磊 单位:安徽中汇建银建设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误区 课程逻辑的系统性决定了其传递知识的高效性,它是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错误理解学科逻辑,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逻辑,违背学科逻辑,忽略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已经严重影响到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转变将课程逻辑结构简单化为学科逻辑的观念,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中兼顾学科逻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掌握编辑出版课程内容,为以后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建设;逻辑误区 课程体系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它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相关学科知识及时间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与学科专业知识及时间环节一样,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也是决定课程体系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不断有学者在教育学、管理学、体育学等课程领域探讨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问题。比如,林有祥的《对教育学学科逻辑结构的思考》(《求索》2006年第2期),郑开玲的《管理学应该从何处开始——对管理学学科逻辑起点的寻证》(《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张建华、芦平生的《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问题》(《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等,它们对探求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厘清课程建设思路、明确课程发展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上,学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课程承载的专业知识内容质量和学时分配比例等问题上,对专业课程体系逻辑结构的研究严重不足。据笔者发现,当前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至少存在着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体系逻辑、违背学科逻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关系不明和忽视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等逻辑误区。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建设,是造成学科争议、门类芜杂、结构不合理、随意性强、针对性差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有必要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检讨当前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寻求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一、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逻辑 每个学科都必须遵循自己特有的学科逻辑,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概念系统按照逻辑顺序加以叙述,编辑出版学专业也不例外。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提供了探索编辑出版活动规律、解释编辑出版现象的视角、方法和过程,并为对编辑出版学研究和实践有共同兴趣的人们搭建了一个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的平台,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获得系统化知识、建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必须遵循编辑出版学科的学科逻辑。多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也表明,遵循学科逻辑,才能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保证课程之间衔接紧密。 编辑出版学课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出版产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以及编辑出版职业特点,选择课程设计者认为应该掌握的思想、知识与方法,传递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科目和进程。因此,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并不等于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逻辑。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所遵循的逻辑,除了编辑出版学学科的逻辑外,还应当兼顾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逻辑。也就是说,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应当是由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组成的多元逻辑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应当按照这一多元逻辑体系,将知识内容分配到各个范畴中。但是,由于目前学界对编辑出版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科逻辑,以学科逻辑取代课程逻辑,将课程体系必须遵循的多元逻辑体系简单化为单一的学科逻辑,严重忽视了出版产业人才需求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 这种以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取代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仅按学科逻辑将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累积到课程中去的做法,对编辑出版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最突出的表 现是学生远离真实的产业发展环境,难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编辑出版工作实践,忽略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在“象牙塔”专业教育作用观指导下,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时展,严重脱离出版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此外,将课程体系限定在学科逻辑规定的领域内,不考虑编辑出版学课程的多元逻辑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的功能与应用就会因此而消减,学科发展就会因为失去出版产业的滋润而失去生命力。编辑出版学学科知识只有与编辑出版职业活动相结合,适应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逻辑,才会产生意义,才更可能让学生有效地接受。不考虑学生职业发展逻辑,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意能力等编辑出版职业必备素质的培养,不仅难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职业归属,更无法从学理高度改变业界“编辑出版是技能而不是专业”的错误认识。学界应当认真研究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尽快纠正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就是课程体系逻辑的认识和做法,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兼顾产业人才需求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只有如此,才能既坚持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高效性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保证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传递的高度组织性和系统性,又能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主动搁置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学科之争,有利于加强在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体系下的全国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问的团结,使他们共同专注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二、违背学科逻辑 检视既往编辑出版学课程建设,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逻辑,另一方面又在编辑学学科群和出版学学科群的课程设置中违背学科逻辑。 近年来,在编辑学一般原理和图书报刊等载体编辑学研究成果不断巩固的基础上,社科书籍编辑学、科技书籍编辑学、学术著作编辑学、文艺编辑学、辞书编辑学、少年儿童读物编辑学和英文书刊编辑学等著作相继出版,标志着编辑学学科已形成了普通编辑学、载体编辑学和载体专业编辑学三个层面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学科发展日臻成熟。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建构编辑学课程群时,没有及时汲取载体专业编辑学研究成果,课程设置依然为编辑学原理、编辑出版史和载体编辑学课程。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为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补充来自业界鲜活的“内容编辑”的知识内容,更违背了学科逻辑,犯了常识性错误。以期刊编辑与书籍编辑为例,试想一下是科技期刊与科技图书在编辑工作中的相似度高,还是文学图书与科技图书编辑在编辑工作中的相似度高?这种强调载体形式编辑学而忽视载体内 的后果,使学生仅仅浮光掠影地学习了编辑工作的一般流程,无法进一步掌握不同内容的编辑规律。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学科专业越分越细,数字出版方兴未艾,载体的鸿沟已经打破,专业内容的编辑差异大于不同载体间编辑工作的差异,编辑不仅要有驾驭不同载体编辑工作的能力,更要具备对某一专业方向内容进行深度编辑加工和信息开发的能力。仅仅学习不同载体的编辑知识,无法培养出适应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的编辑出版人才。从这一意义上说,编辑学课程设置中单纯强调载体编辑学,缺乏内容编辑学课程,也是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出版学课程群也有类似情况,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群的逻辑结构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明确基础与应用、内核与外围的逻辑关系,导致因产业发展和出版新技术需要而仓促设置课程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和电子出版之间是什么关系,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出版一般原理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以至于这类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明,课程之间联系不够,课程体系也不够稳定。 三、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关系不明 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按照内在的规定性运行,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表现出高度的复合性特点。业界普遍认为,21世纪的编辑出版人才,必须是掌握先进的网络数字出版技术、懂得经营管理、能够驾驭多种媒体编辑工作、能够撷取当代人类最优秀文化加以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分析业界对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期望,不外乎包含了经营、技术和创意三个因素,其中谁是皮,谁是毛,谁是核心,谁是外围,就是编辑出版人才能力结构逻辑的关键所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 是编辑出版业的使命,内容为王是编辑出版业发展的真理。从这层意义上说,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应当是创意,学生最应当学习的是终身学习和创意的本领。 遗憾的是,业界尽管对复合型编辑人才有所认识,但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能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界面对现代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必须掌握的十八般武艺更是如坠云间,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没有通盘考虑,课程设置只能采用“添油战术”,业界面临什么新问题,出现了什么新技术,学界就开相应的课程。如此“杂拌”课程体系,难免使学生学完之后“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精”。在不断设置时髦课程的同时,忽视的恰恰是出版人才最可宝贵的创意能力的培养。 编辑的成长有其内在规律,也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编辑职业发展逻辑,传统的师徒制编辑培养方法,是选择具有一定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进入出版社,跟随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一同工作,通过观察、模仿、交流,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体会编辑成长的逻辑,进而成长为合格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则是从编辑出版实际活动中抽象出编辑出版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编辑人才。毫无疑问,学校教育在传递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方面,在进行结构完善的简单问题技能的教学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正如前面所述,由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特别是在教材编写、制订教学计划等具体课程建设中,大多根据学科逻辑展开教学内容,基本不考虑编辑职业发展逻辑,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知与行割裂,即使一些实务性课程,也过分强调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概念迁移,内容空泛、无针对性、可操作性差,无法让学生感兴趣。不仅如此,不考虑职业发展逻辑的编辑出版学课程内容,无法完成学生职业角色的心理建构,导致他们就业后难以立即进入角色,使业界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颇有微词,这也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五、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以上分析表明,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明确课程体系的多元逻辑结构,确立课程的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进而发挥学科逻辑、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的系统作用,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学科逻辑为基础,增强专业课程内容对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的适用性 编辑出版学的学科逻辑具有高度严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是一代代出版人在长期实践中对相关知识领域不断探索、总结、升华的结晶,并经历了出版实践的检验。学科逻辑传递知识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在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这是编辑出版学课程多元逻辑体系的基础。但是,与任何学科一样,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受教育者是其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学生作为未来的编辑出版人才“做什么”和“怎么做”,即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是课程体系的中间结构,而能够适应编辑出版工作的编辑出版人才,则是课程体系逻辑的终点与归属。因此,要转变将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体系单一化为学科逻辑的误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应兼顾学科逻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编辑职业发展逻辑,增强学科课程内容对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的适用性。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编辑出版学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逻辑来设置课程。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组织和运用于未来的编辑出版实践中,使编辑出版学学科发展永葆活力。 2.以出版内容创意教育为核心展开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 现代编辑出版人才必须能够根据读者需求、文化发展、科技进步诸多因素,组织学术、大众文化和教育三大类别的出版活动。与此同时,出版业所承担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承重任,只有在特定的载体上才能实现。因此,出版物内容编辑开发知识能力和载体复制知识能力相互交织,是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关键性特征。 内容为王是编辑出版业发展的真理,创意和终身学习的本领是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创意贯穿于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出版经营管理、复制传播技术,都离不开创意。虽然驾 驭不同载体,进行复制传播也需要创意,但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出版内容的开发,现代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有各类不同内容的出版创意能力,能够根据读者需求、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组织、开发各种类型的出版活动。在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应当以不同内容出版创意为主线,传授不同载体开发、复制、传播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具备出版创意能力、能够适应全媒体出版的现代出版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种以出版创意教育为核心展开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的思路,符合编辑出版学的学科逻辑,但因为编辑出版内容几乎涉及所有人类文明成果,课程开发的难度很大。笔者建议,除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之外,应当以内容编辑学课程为纵线,以不同载体出版实务课程为横线,建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编辑学和出版学课程就可以通过内容创意与载体平台开发、经营管理和营销传播创意的交汇,实现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在出版创意教育与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统一。 3.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来表达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 统一认识,破解难题,是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编辑出版人才的职业发展逻辑,业界认为应当是“专业毕业生——学科专业编辑——复合型出版人才”,而学界认为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普通编辑——复合型出版人才”。人才供需双方在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认识上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出版产业和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出版业界对编辑出版人才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无可厚非,编辑加工专业稿件、策划专业性较强的出版项目,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毕业生缺乏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是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短板。但是,编辑出版本身就是一个专业,业界认为具备了一定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通过师徒传承,掌握了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就能成为合格的专业编辑,进而成长为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有失偏颇。特别是将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纳入职业培训范畴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全媒体出版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既然可以在工作中学习编辑出版知识,掌握编辑出版技能,为什么不能在具体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成长为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呢?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是统一业界和学界在编辑出版人才成长逻辑上分歧的最好办法。 根据这一思路,编辑出版专业课程建设,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出版创意教学,进一步充实内容编辑学课程,强化专业特性,另一方面应当拓展一般人文社科类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领域,尤其要注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一般原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内容,努力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通学科壁垒,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适应编辑出版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设计策略 课程体系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它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相关学科知识及时间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①与学科专业知识及时间环节一样,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也是决定课程体系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不断有学者在教育学、管理学、体育学等课程领域探讨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问题。比如,林有祥的《对教育学学科逻辑结构的思考》(《求索》2006年第2期),郑开玲的《管理学应该从何处开始——对管理学学科逻辑起点的寻证》(《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张建华、芦平生的《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问题》(《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等,它们对探求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厘清课程建设思路、明确课程发展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上,学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课程承载的专业知识内容质量和学时分配比例等问题上,对专业课程体系逻辑结构的研究严重不足。据笔者发现,当前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至少存在着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体系逻辑、违背学科逻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关系不明和忽视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等逻辑误区。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建设,是造成学科争议、门类芜杂、结构不合理、随意性强、针对性差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有必要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检讨当前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寻求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一、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逻辑 每个学科都必须遵循自己特有的学科逻辑,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概念系统按照逻辑顺序加以叙述,编辑出版学专业也不例外。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提供了探索编辑出版活动规律、解释编辑出版现象的视角、方法和过程,并为对编辑出版学研究和实践有共同兴趣的人们搭建了一个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的平台,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获得系统化知识、建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必须遵循编辑出版学科的学科逻辑。多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也表明,遵循学科逻辑,才能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保证课程之间衔接紧密。 编辑出版学课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出版产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以及编辑出版职业特点,选择课程设计者认为应该掌握的思想、知识与方法,传递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科目和进程。因此,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并不等于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逻辑。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所遵循的逻辑,除了编辑出版学学科的逻辑外,还应当兼顾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逻辑。也就是说,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应当是由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组成的多元逻辑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应当按照这一多元逻辑体系,将知识内容分配到各个范畴中。但是,由于目前学界对编辑出版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科逻辑,以学科逻辑取代课程逻辑,将课程体系必须遵循的多元逻辑体系简单化为单一的学科逻辑,严重忽视了出版产业人才需求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 这种以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取代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仅按学科逻辑将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累积到课程中去的做法,对编辑出版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远离真实的产业发展环境,难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编辑出版工作实践,忽略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在“象牙塔”专业教育作用观指导下,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时展,严重脱离出版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此外,将课程体系限定在学科逻辑规定的领域内,不考虑编辑出版学课程的多元逻辑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的功能与应用就会因此而消减,学科发展就会因为失去出版产业的滋润而失去生命力。编辑出版学学科知识只有与编辑出版职业活动相结合,适应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逻辑,才会产生意义,才更可能让学生有效地接受。不考虑学生职业发展逻辑,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意能力等编辑出版职业必备素质的培养,不仅难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职业归属,更无法从学理高度改变业界“编辑出版是技能而不是专业”的错误认识。②学界应当认真研究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尽快纠正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就是课程体系逻辑的认识和做法,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兼顾产业人才需求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只有如此,才能既坚持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高效性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保证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传递的高度组织性和系统性,又能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主动搁置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学科之争,有利于加强在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体系下的全国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间的团结,使他们共同专注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二、违背学科逻辑 检视既往编辑出版学课程建设,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逻辑,另一方面又在编辑学学科群和出版学学科群的课程设置中违背学科逻辑。 近年来,在编辑学一般原理和图书报刊等载体编辑学研究成果不断巩固的基础上,社科书籍编辑学、科技书籍编辑学、学术著作编辑学、文艺编辑学、辞书编辑学、少年儿童读物编辑学和英文书刊编辑学等著作相继出版,标志着编辑学学科已形成了普通编辑学、载体编辑学和载体专业编辑学三个层面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学科发展日臻成熟。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建构编辑学课程群时,没有及时汲取载体专业编辑学研究成果,课程设置依然为编辑学原理、编辑出版史和载体编辑学课程。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为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补充来自业界鲜活的“内容编辑”的知识内容,更违背了学科逻辑,犯了常识性错误。以期刊编辑与书籍编辑为例,试想一下是科技期刊与科技图书在编辑工作中的相似度高,还是文学图书与科技图书编辑在编辑工作中的相似度高?这种强调载体形式编辑学而忽视载体内容编辑学的后果,使学生仅仅浮光掠影地学习了编辑工作的一般流程,无法进一步掌握不同内容的编辑规律。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学科专业越分越细,数字出版方兴未艾,载体的鸿沟已经打破,专 业内容的编辑差异大于不同载体间编辑工作的差异,编辑不仅要有驾驭不同载体编辑工作的能力,更要具备对某一专业方向内容进行深度编辑加工和信息开发的能力。仅仅学习不同载体的编辑知识,无法培养出适应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的编辑出版人才。从这一意义上说,编辑学课程设置中单纯强调载体编辑学,缺乏内容编辑学课程,也是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出版学课程群也有类似情况,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群的逻辑结构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明确基础与应用、内核与外围的逻辑关系,导致因产业发展和出版新技术需要而仓促设置课程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和电子出版之间是什么关系,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出版一般原理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以至于这类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明,课程之间联系不够,课程体系也不够稳定。 三、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关系不明 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按照内在的规定性运行,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表现出高度的复合性特点。业界普遍认为,21世纪的编辑出版人才,必须是掌握先进的网络数字出版技术、懂得经营管理、能够驾驭多种媒体编辑工作、能够撷取当代人类最优秀文化加以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分析业界对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期望,不外乎包含了经营、技术和创意三个因素,其中谁是皮,谁是毛,谁是核心,谁是外围,就是编辑出版人才能力结构逻辑的关键所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是编辑出版业的使命,内容为王是编辑出版业发展的真理。从这层意义上说,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应当是创意,学生最应当学习的是终身学习和创意的本领。 遗憾的是,业界尽管对复合型编辑人才有所认识,但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能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界面对现代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必须掌握的十八般武艺更是如坠云间,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没有通盘考虑,课程设置只能采用“添油战术”,业界面临什么新问题,出现了什么新技术,学界就开相应的课程。如此“杂拌”课程体系,难免使学生学完之后“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精”。在不断设置时髦课程的同时,忽视的恰恰是出版人才最宝贵的创意能力的培养。 编辑的成长有其内在规律,也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编辑职业发展逻辑。传统的师徒制编辑培养方法,是选择具有一定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进入出版社,跟随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一同工作,通过观察、模仿、交流,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体会编辑成长的逻辑,进而成长为合格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则是从编辑出版实际活动中抽象出编辑出版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编辑人才。③毫无疑问,学校教育在传递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方面,在进行结构完善的简单问题技能的教学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正如前面所述,由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特别是在教材编写、制订教学计划等具体课程建设中,大多根据学科逻辑展开教学内容,基本不考虑编辑职业发展逻辑,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知与行割裂,即使一些实务性课程,也过分强调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概念迁移,内容空泛、无针对性、可操作性差,无法让学生感兴趣。不仅如此,不考虑职业发展逻辑的编辑出版学课程内容,无法完成学生职业角色的心理建构,导致他们就业后难以立即进入角色,使业界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颇有微词,这也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五、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以上分析表明,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明确课程体系的多元逻辑结构,确立课程的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进而发挥学科逻辑、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的系统作用,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学科逻辑为基础,增强专业课程内容对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的适用性 编辑出版学的学科逻辑具有高度严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是一代代出版人在长期实践中对相关知识领域不断探索、总结、升华的结晶,并经历了出版实践的检验。学科逻辑传递知识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在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这是编辑出版学课程多元逻辑体系的基础。但是,与任何学科一样,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受教育者是其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学生作为未来的编辑出版人才“做什么”和“怎么做”,即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是课程体系的中间结构,而能够适应编辑出版工作的编辑出版人才,则是课程体系逻辑的终点与归属。因此,要转变将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体系单一化为学科逻辑的误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应兼顾学科逻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编辑职业发展逻辑,增强学科课程内容对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的适用性。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编辑出版学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逻辑来设置课程。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组织和运用于未来的编辑出版实践中,使编辑出版学学科发展永葆活力。 2.以出版内容创意教育为核心展开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 现代编辑出版人才必须能够根据读者需求、文化发展、科技进步诸多因素,组织学术、大众文化和教育三大类别的出版活动。与此同时,出版业所承担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承重任,只有在特定的载体上才能实现。因此,出版物内容编辑开发知识能力和载体复制知识能力相互交织,是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关键性特征。 内容为王是编辑出版业发展的真理,创意和终身学习的本领是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创意贯穿于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出版经营管理、复制传播技术,都离不开创意。虽然驾驭不同载体,进行复制传播也需要创意,但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出版内容的开发,现代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有各类不同内容的出版创意能力,能够根据读者需求、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组织、开发各种类型的出版活动。在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应当以不同内容出版创意为主线,传授不同载体开发、复制、传播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具备出版创意能力、能够适应全媒体出版的现代出版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种以出版创意教育为核心展开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的思路,符合编辑出版学的学科逻辑,但因为编辑出版内容几乎涉及所有人类文明成果,课程开发的难度很大。笔者建议,除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之外,应当以内容编辑学课程为纵线,以不同载体出版实务课程为横线,建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编辑学和出版学课程就可以通过内容创意与载体平台开发、经营管理和营销传播创意的交汇,实现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在出版创意教育与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统一。 3.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来表达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 统一认识,破解难题,是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编辑出版人才的职业发展逻辑,业界认为应当是“专业毕业生——学科专业编辑—复合型出版人才”,而学界认为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普通编辑——复合型出版人才”。④人才供需双方在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认识上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出版产业和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出版业界对编辑出版人才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无可厚非,编辑加工专业稿件、策划专业性较强的出版项目,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毕业生缺乏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是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短板。但是,编辑出版本身就是一个专业,业界认为具备了一定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通过师徒传承,掌握了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就能成为合格的专业编辑,进而成长为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有失偏颇。特别是将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纳入职业培训范畴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全媒体出版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既然可以在工作中学习编辑出版知识,掌握编辑出版技能,为什么不能在具体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成长为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呢?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是统一业界和学界在编辑出版人才成长逻辑上分歧的最好办法。 根据这一思路,编辑出版专业课程建设,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出版创意教学,进一步充实内容编辑学课程,强化专业特性,另一方面应当拓展一般人文社科类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领域,尤其要注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一般原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内容,努力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通学科壁垒,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适应编辑出版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我国新媒体背景下对编辑出版人才有新的要求,而民族类高校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异同和问题,对此研究出既适合社会大环境又能振兴民族出版业的对策。文章主要讲述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编辑出版行业现状;(2)民族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现状;(3)我国民族出版业发展趋势;(4)民族高校应如何适应出版行业变化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本文就以上述定义对我国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研究背景背景 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依然是构成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编辑的价值是出版中其他任何环节都不可取代的。编辑在出版中,不仅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还是文化生产和接受的中介,作为出版物把关人的编辑,虽然在出版环节中的地位没有减弱,但是在行业内,编辑出版工作人员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编辑出版行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编辑人员人才培养不系统。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但是,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统一,目标不一致,就教科书来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科书并不是行业内编辑人才所编著的,如此一来,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培养的编辑人才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不足。 2、编辑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在行业内很多编辑没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出版物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失去方向,选择时摇摆不定,甚至为了经济价值而放弃社会价值。编辑是文化生产和接受的中介,文化生产者生产和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引导着这个国家额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编辑的作用至关重要。 3、出版社对编辑人员编辑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编辑的编辑力主要与自身的修养有关,但是作为出版社,对其工作人员的次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在出版行业内,出版单位根据其编辑人员的能力来分配其任务,在这过程中,编辑人员和单位只是分别承担制定和执行的角色,单位并不会依据本单位的情况系统地培养编辑人员。 4、行业内编辑思想保守,不愿意与不敢主动创新与尝试,专业编辑容易被专家学者取代。因为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本身如果在某方面没有造诣的话,很容易被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取代。专业编辑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开放思想、主动创新和提高自己的话,出版行业也将逐渐走下坡路。 5、行业门槛高、待遇低。编辑是把关人,现代出版行业编辑的核心业务能力要求高,但这不代表其学历要高,但是行业内普遍对编辑的学历要求高,这就导致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流失。编辑是社会的中级阶层,但是其待遇却令人失望,这也在某一方面降低了其工作热情,影响到其能力的发挥,从而降低出版物质量。 高校是编辑人才培养的基地,所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民族高校和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以民族高校为研究对象。 二、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民族高校现状 目前在我国民族高校中,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有湖北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虽然这四所学校所在地相距甚远,但它们都同属于民族地区,其区域内特有的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其他一般高校无法比拟的。 (一)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北民族学院在其地区内,主要拥有的民族资源为土家族文化,其次还有苗族、侗族、蒙古族等多种民族文化。 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扎实广泛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编辑出版实践能力,具有现代编辑出版科学理念的高级编辑与出版管理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是国内最早在民族地方高校设置的专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与系统的现代编辑出版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专业知识培养中突出民族院校特点,拓宽学生的人文自然知识,将专才培养与通才教育相结合。要求该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和教育科研等部门的编辑业务或出版工作。 主要课程: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与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社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版权与图书外贸等。 主要实践环节:(1)编辑业务实习;( 2)出版发行见习;(3)社会调查;(4)毕业论文撰写,这些实践课程都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辽通市,其主要的民族文化资源是蒙古族文化。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播和信息时代的需要,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职业技能,对编辑出版学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并掌握编辑出版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及本专业相关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口语表达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具有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新闻媒体、出版部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文化、宣传等工作的蒙汉兼通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编辑学概论、出版学原理、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大众传播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书业法律基础、新闻写作、新闻理论、图书发行与营销、书刊装帧设计、出版现代技术、网络编辑、出版社经营管理、计算机文字(蒙文)信息处理、现代汉语、现代蒙语等。 (三)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位于广西省省会南宁市,以壮族文化资源为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编辑学、出版与发行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编辑与出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名篇名著选读、比较文学、散文诗美学、基础写作、文学创作、出版社管理、版权与图书经营、音像电子出版物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编辑业务实习、出版实习等。 (四)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是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民族高校,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编辑出版事业发展需要,具备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出版机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从事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管理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报刊编辑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编辑学、出版与发行学等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编辑与出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学科基础课:现代汉语、汉语写作、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论、少数民族文学概论等。 专业必修课: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报刊编辑实务、出版应用文写作、电子出版技术(含上机)、出版市场调查研究等。 专业选修课:传播学概论、新闻采编、图书学、广告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选题策划、中外出版业研究、出版物宣传与推广、公共关系学等。 (五)四所学校的共同点 1、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技能的编辑应用人才。 但湖北民族学院是在此基础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编辑出版科学理念以及管理能力;而内蒙古民族大学所要培养的人才还要具有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蒙汉兼通的专门人才;广西民族大学,不仅对于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化经营能力也很重视,而且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策划经营能力;云南民族大学更多的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立足于此,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四所民族高校,都设置了以下几类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类;技术方法类;业务基础知识类以及宏观环境类。其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共同设置了:出版学基础、编辑理论、出版法律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报刊编辑学等课程。 三、民族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1、实践课程比重少。社会工作讲求实践性,所以任何专业对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虽然各个民族高校都根据各自的情况设置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但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仍有所欠缺。在校生实践机会的获得主要靠教授课程的老师或学校的出版单位提供,机会较少。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也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缺乏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四所民族高校在主要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关于编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课程。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一个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的工作人员,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必将在利益选择时失去方向。如果对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该行业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将会给该行业埋下巨大的危机。 3、基础课程的缺失。四所民族高校在主要课程设置中都没有重点涉及对学生美学知识的教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和对网络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一个编辑需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种鉴赏能力是需要美学的知识和理论来奠定基础。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需要的编辑出版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的编辑出版技能,还要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但是缺乏系统的审美培养,在装帧设计和图书内容的选择上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缺乏审美能力的编辑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相对来说价值也较低,不仅不会给出版社带来利润,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令人担忧。 (二)师资结构与授课方式不合理 1、师资结构不合理。我国民族高校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师资结构的限制。师资队伍是促进教育的一大因素,但由于民族高校一般处于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便导致了高素质教师的缺乏和教育水平的局限性。且四所民族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基本都为大班授课,教师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一课堂学生人数太多,很大程度上拉低了教学质量,阻碍了老师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资源的短缺,教师结构的不合理,这不仅是这四所高校的问题,而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授课老师基本为理论授课,而缺少实践性授课。 2、授课方式的模式化。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自始至终都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节课上接触到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学习知识都是被动的,很难让学生消化吸收以及应用课堂知识,没有成效。 四、解决民族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发展问题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尽快组织建立完整的教学课程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课堂模式单一。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职业技能,而忽略了社会大环境,忽略学生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的意识培养。 2、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课程。民族高校大部分都主要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高校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优势,但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忽视了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学校学习任务的安排很少涉及民族文化知识,导致他们对开发民族文化、宣传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很薄弱。 3、大幅度增加学生网络技术课程。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掌握数字技术已经变成一项基础技能,特别是对网络舆论的控制能力尤其重要,传统的编辑出版技能要学习,现代先进的编辑方法更是要加深了解和使用。传统出版在数字浪潮中受到如此大的冲击,就是技术上的弱势,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这一点不能再被忽视。 4、增设对器材使用的实践课程。时展速度快,学校硬件设施更新速度相对慢,尤其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缺乏硬件设施的使用或者设施较差。学校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中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应加大投入资金,加强对硬件设施的管理,开设专门的实验室,与数字化和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主题实验室。如果资金条件限制,也可以将此方式改为观看视频或书籍学习,但一定要将该课程的重要性一再强调,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燃起学生对于该专业的热情 5、加大汉语课程设置的比重。无论是针对哪一个学科方向,编辑从业人员拥有牢固的文字根基和文学修养是最基础的要求。不能因为该专业录取的学生都为文科生(特例除外)而忽视了对他们文字掌握能力的培养。 6、增设美学课程。编辑不但需要对文字能力的掌控,还需要基本的美学修养。作为高知识文化的人群,一定要有较高的审美品位。而审美的能力不是几天就能达到高水准的,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 (二)课外活动方面 1、加大编辑出版学的宣传力度。据调查,很多学生和社会群众对于编辑出版学的了解程度很低,大部分人处于完全无知和误解的状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这在人才培养上首先就设置了一道阻碍。虽然长期以来,编辑秉持着“为他人做嫁衣”的无私精神,但是如不将此专业在人群中推广出去,不仅招不到优秀的学生,也聘不到出色的老师。这是编辑出版专业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2、尽量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虽然各个高校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实践学习而巩固理论知识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这主要因为实践学习实施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是学生数量多,出版社、报社、印刷厂的工作环境空间有限,不方便太多人参观学习;其次,学生的参观学习会打扰到工作,甚至影响其工作进度与质量,不适宜长时间、频繁性实践学习;再次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掌握参差不齐,实践学习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然而学校并不能放弃实践学习的这一环节,而是要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比如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签订合同协议,开展企业实训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师队伍,校内课程与企业实训相结合,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实践的跟踪督导,加强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更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专业人才。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既能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3、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比赛,如文章编辑竞赛。目前在高校内策划举行与该专业相关的比赛还不成熟,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但开办与编辑出版专业密切相关的比赛对于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确实,假设一个学生与他的亲朋好友课余时间讨论各种比赛时,当被问及有无获得他学习专业的比赛奖项,他只能支支吾吾地解释所学专业并没有什么相关的竞赛,这无疑会让该学科在心理地位上落后于其他学科,从而造成学生心里的落差感,降低学习兴趣。而且举办相关比赛还能对专业进行很好的一种间接性传播行为。 4、加强师资力量。因为编辑出版学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很多课程都是由非专业老师任教。这就导致,老师缺乏基础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在教学期间只教授与该学科有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归属感,不能将此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在与专业相关的问题。而且学校的双语教师资源匮乏,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几乎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校要尽量培养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增强师资力量,为学生传授和解决更多更专业的关于编辑出版学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摘要]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2009~2012届112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到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收集到了对本专业发展的建议及意见,主要包括转变专业教育理念、增加教师企业实践机会、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性课程等,这些建议对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高质量应用性、复合型数字出版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都很有帮助。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 就业状况 问卷调查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既是对高校办学成果和专业定位的有效检验,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衔接效果的“试金石”,又是高校专业建设特色凝练与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路标”。 一、调查问卷说明 本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就业情况,包括毕业生基本信息、工作岗位、单位性质、月薪范围、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等;第二部分针对专业满意度,包括在校就业准备、学生最欠缺素质、就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前景等;第三部分针对本专业发展与改革建议,包括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和建议。 本调查向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已毕业的222名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2份,其中2009届24人,占该届毕业生总数44%;2010届20人,占该届毕业生总数33%;2011届34人,占该届毕业生总数58%;2012届35人,占该届毕业生总数70%。这些毕业生主要在7个领域工作,其中15位公务员,约占13.4%;36人在新闻行业,约占32.1%,主要在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从事编辑或记者工作;26人在企事业单位,约占23.2%,主要从事宣传与编辑策划等工作,多集中在广东、吉林和河北;教育行业3人,约占2.6%,多是教育培训机构教师;网络新媒体14人,约占12.6%,主要从事网络编辑、新媒体运营与网站维护工作,多集中在吉林、广东;图书编辑、图书市场各1人,约占1.8%,图书编辑主要是文化传播公司书籍设计、策划、编辑与出版,图书市场主要是出版物销售或市场拓展,主要在长春图书批发行业;在读研究生16人,约占14.3%。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在狭义上只包括报纸编辑、图书编辑以及各种出版物编辑;在广义上还包括了网络新媒体、各类文员及文案编辑等。被调查毕业生中,从狭义上讲,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仅占34%;从广义上讲概念,有72%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 二、调查问卷分析 1.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53.5%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就业前景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35.7%持一般态度, 10.8%持不乐观态度,如图2所示。 大多毕业生认为编辑出版学专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但是由于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编辑出版行业将向数字化、复合型方向发展。 在被问及“所学专业对找工作或者目前工作是否有所帮助”时,选择一般、有帮助、非常有帮助的达到92%,这说明本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符合行业需求。 2.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被调查者对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力、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和能力、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自我创业能力等8方面与就业能力相关的要素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 72%的认为在网络信息时代,熟练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对任何求职者都有利。熟练运用编辑出版系统、网页制作、图像处理、音视频制作等软件,拥有各类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对于在出版编辑领域就业,还是对于拓展就业空间都很重要。 82%的认为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在编辑出版行业工作的核心能力,学校必须加强培养在校生的新闻采编与文字写作能力,特别要加强网络编辑课程教学改革;同时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62%的认为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很重要,人际关系与协作精神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素质和能力。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团队合作,高校人才培养要加强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综合专业素质角度来看,策划能力也是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核心培养目标。 57%的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使得更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既是国家和社会的期许,又是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高校加强对在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专业建设中的不足。被调查者对专业与课程建设影响因素的选择情况如图4所示。 专业建设的不足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学实践偏少,68%认为大学期间参与企业实践少,校内模拟实训课时不足,所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脱节;二是专业知识更新慢,58%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内容陈旧,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滞后;三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分别有58%、71%、4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师的知识陈旧、缺乏企业实践、授课方法单一。 三、对专业改革与发展建议 1.改革专业教学理念。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观念不适应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要,人才规格难以满足岗位需要。高校一要转变培养类型,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二要转变专业办学模式,从高校唱独角戏转变到高校与出版社、印刷厂、书店、网站等协同办学;三要转变教学形式,从理论教学型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并重;四要转变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由专业知识和技能兼备转换到综合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知识基础实。 2.改革师资队伍。为专业教师提供进入出版机构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参加专业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会议,扩大学术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积极引进数字出版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媒体行业研究者等人才参与制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等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师也要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引入案例法、启发式、研讨等教学方法,培育学生专业兴趣。 3.改革课程设置。从事网络新媒体工作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学生缺少对新媒体的认知,建议开设新媒体课程;从事新闻行业的毕业生则认为应该加强培养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从事企事业单位企划和宣传工作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对专业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力度。68%的毕业生强调要增加实践课程;31%的建议提高专业课程比例;另外有近60%的毕业生强调了网页制作、图像处理、视频编辑能力的重要性。 及时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应对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冲击,适时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科研究能力,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综合立体长效的教学改革机制,切实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独立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独立学院开办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面临着办学体制和专业发展的双重困境,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摆在所有同行院校面前的一个共同难题。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分享专业建设中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以期能为同行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最早的几所名校“拓荒探路”到今天的数百所高校共同实践创新,已成为全国高校覆盖率较高的专业之一。其发展规模过快,专业设置门槛偏低等因素造成的后遗症不断凸显,如核心课程不确定,教材编写不成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内容、方法与出版业发展实际脱节,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以及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模式等问题,都值得编辑出版学界同仁认真思考和研究。①②③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原有的传媒产业格局大变脸的社会背景下,出版业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编辑出版学专业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环境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过程提出的新要求,即大编辑学时代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融合传播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和出版行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新要求。这三个要求也正是目前所有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面临的三大共同难题,能否认识到并适应这个趋势和要求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④ 与普通公办院校相比,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师资、资源和条件以及政策方面存在着种种短缺和限制。如果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墨守陈规不求突破,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就面临着问题。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从目前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活动来看,还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实践性师资缺乏,缺少“双师型”人才,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管理和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⑤因此,独立学院要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必须构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同时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具体以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以下简称珠海分校),分享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以期能为相关院校同行提供参考。 一、编辑出版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十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采用“课堂-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在课内外实习基地的搭建上,先后在校内外通过学院和学校层面不断地为本专业同学开辟实践舞台,在学习模式的探索上,探索出一套以研习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专题研习工作坊(如图1),该模式从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与专业课学习相配合。 图1 工作坊实践模式 在学生学业指导方面,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各阶段学习指派不同层次的导师,加强学生选课、研习、实习、升学、就业等学习活动及人生规划的系统性指导意见。在课程学习方面,实行课程导学模式,课程导学将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内容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知识、能力与技能结构、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先进教学资料、讲座视频录像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设在文学院,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先天优势,同时突出了实践实验性课程的设计。如在实验课程属性维度方面,具体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工作坊课程、个性课程,通识选修课等实验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又开设了新闻、广告、电视、报刊、图书、教科书、网络、音像电子、摄影和摄像等覆盖当前编辑出版多个专业实践领域的核心课程。其中,教科书编辑学、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开设为全国类似院校首创。 在师资队伍构建方面,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编辑出版一线,了解行业实情,专业从开办之初就聘请了有多年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编辑担任专业的教研室负责人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授,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成效,还有力地缩短了专业教学和行业实际的距离。此外,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利用自身毗邻港澳台的优势,先后多次引进了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师资。 在学生课外实践方面,专业设立了学生科研专项经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愿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外科研活动。学院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和社会实践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在本专业特色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专业下属的编辑出版实验室自2004年以来,成功创办了面向校内外的报刊图书等各类实践成果展,这一展览模式已成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的特色平台。 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落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这是由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无法孕育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因此,在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大框架下,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导向下,还应就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认真思考,针对专业特点来构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当前实践教学状况的审视与分析 笔者一直承担本专业实验课程和工作坊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亲身教学和收集大量师生反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以及相应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结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将基础理论课的知识内容与专题实验课的操作环节联系起来,真正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实现理论的效果,一直是困扰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部分高校采取单一教师同时教授两门课程的做法虽然在形式上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是长久来看,并不能发挥教研团队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因为毕竟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术业有专攻。 2.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有待创新 以工作坊为代表的实践实验课程的内涵决定了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但多数教师在思想上并没有转变观念,仍然采用一言堂式的讲授教学,或者名义上虽然让学生开展小组创作,但各小组之间以及内部成员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在汇报机制上也只是采用传统的PPT汇报形式,不能完全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收获、心得,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协作交流的方式,在针对学习者的评价上,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简单地套用现有的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方法,采取基于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方式,同时还缺乏评价结果的交流和反馈。 3.缺乏立足本专业学生实际和学科特色的实训教材和讲义 以《教科书编辑学》课程为例,目前大多数同行院校开设的是图书编辑学而非教科书编辑学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教科书策划、组稿、选稿、理稿、校对和排版等基本能力。目前市面上的图书编辑学教材有很多版本,但专门针对教科书编辑专题进行探讨的为数不多,而且教科书编辑学的范畴大门类多,编辑理念更新快,如果随意采用,则会出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过时和过于抽象、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相关工作坊的教学上,多数教师都是推荐多本所谓的“烫手”教材和著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在专题的取舍上也存在着较大随意性,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框架和实践内容都不太明晰等等。 4.缺乏支撑相应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多数教师反馈自己对实践课程有很好的设计,可是苦于纸面化操作,不能利用虚拟网络数字化技术开展模拟仿真实验。同时,由于文科学生在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缺乏后续的继续学习、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机制,学习者即便掌握了实践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在面临具体的实践问题时还是表现出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推进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实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这一切又都靠相应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才能得以实现。 5.缺乏创新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实践自组团队 按照传统的方式,实践内容是根据理论课程体系编排逻辑和篇章节的形式来组织的。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是单一角度的片面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学习者学完之后仍有可能不能独立地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另外,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也是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的实验实践课程多数是分专业、分年级、分班级的组织形式,高低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同学在学习同一个内容的过程中,彼此没有任何交流、协作和经验传承,更谈不上与社会专业组织机构的交流和学习。因此,除了由教师引导的实践形式之外,应该多成立以专业、课程为背景的专门团队组织。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编辑出版专业课程框架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相应的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建立专业综合性联结课程 本专业现已开设报刊、图书、电视、新闻和网络编辑等实践教学工作坊,旨在培养编辑、排版、采访、报道、拍摄和制作为一体的多元复合能力。目前各主干课程都已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联结机制和各课程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如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完成出版现代技术等以技术指导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学习后,相继进入图书排版等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实践环节,两门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已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实现了有效的联结,同样的专业联结也体现在音像电子编辑、视频编辑和网络编辑等与新闻采编学的联系上,可以说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在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一直倡导的是模拟真实出版行业报刊杂志发行流程基于角色任务的课程实验训练方法,如在图书编辑实践环节,设立主编、责任编辑、美编和内容编辑等角色,通过小组分工的模式共同完成项目实践。 表1 编辑出版学专业相关课程联结关系表 专题项目 相关课程结合 视频项目 广播与电视节目制作与摄影、摄像 2.以多门实验课程联合教学设计为思路,完善课程合作与综合能力开发的机制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编辑出版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合作机制。每学期末,各课程老师会集中协商下学期的合作意向,定出合作模式;而新学期初则确定具体合作的细节或要求。在学期末,会举办一次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跨年级、多课程的项目作品展,通过展览,锻炼和体现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撰能力、平面宣传品设计排版能力、摄影摄像能力、节目短片的制作能力,新闻能力,展销能力,网上推销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公关能力及分工合作协调能力等。 3.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编制格局,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对于部分工作坊课程,在实践中并没有现成的、完全符合要求的教材可用,例如笔者承担的网络工作坊课程中的电子杂志制作课程,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本全面的、指导电子杂志创作实践的教材。因此,对于实验教材和讲义的编制,采取与编辑出版学的专业编排实验结合起来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相关工作坊实践的同时,也同步地进行实训指导手册和讲义的编制工作,通过整理成册,形成符合课程实际的自主教材,同时将这一模式在全院工作坊中推广。 4.巩固实践教学模式成果,加强网络支撑平台建设 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的功能属性已经明确,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仍比较欠缺。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受固有平台模式限制,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科的教学实际,也不能适应特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系。譬如,在工作坊教学的电子作品评价环节,急需建立一个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的综合数字平台,将档案袋式评价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综合起来,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功能。因此,我们选取编辑出版专业部分课程为试点,以编辑出版行业市场运行机制为借鉴,以相应专业课程理论为指导开展实验,建立了出版发行的学生社团模拟机制,如完整的报刊设计、编辑、排版和发行机制,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运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以网络化的形式再现编辑出版发行流程,达到了高效便捷的专业实训的目的。 5.鼓励学生以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 学生通过课程实践萌发了许多有意义的专业创意,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各种有创意的作品,但这仅限于个别课程的临时随机创作,没有进行及时的深入总结和推广展示。应将这一实践形式常态化和公开化,以突显本专业的实验教学特色。因此,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实践社团,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由专业教师做指导,以课程常规训练项目作为课题,同时通过引入社会项目合作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的真实课题和任务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设计与制作,大胆发挥创意,明确行业标准,体验设计过程,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产的结合,同时以此作为专题教学的形式,探索教学深入实践一线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最终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林书兵,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陈藩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教授,高级编辑)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数字环境下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专业定位探讨 摘 要 数字环境下,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需要继续调整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1)专业定位不应以图书编辑为重点,列举四点理由。(2)应着眼于大传播、大出版,将专业方向定位于“信息加工与传播”,突出文字编辑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人文社科通识+编辑能力+传媒人才素养。就业去向应着眼于大传播,面向整个传媒业。(3)丰富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关键词 编辑出版学 本科教育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1)各门类图书编辑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外文、医疗、科技、建筑、美术等专业图书,文史哲等普通文科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缺乏专业知识的编辑出版学尤其如此。图书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要载体,信息传播体系中,知识的生产、加工与传播是难度最高的,让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来担任,显然不合适。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2)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纸质图书将逐渐成为高端、小众化读物,畅销书毕竟只是少数。包括纸质和数字在内的图书编辑需求量将会逐渐减少。 (3)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大量供应,图书编辑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上作为相对高端的岗位,更青睐研究生层面,编辑出版学本科毕业生做图书编辑的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4)目前就业情况已经证明了该目标设置的不合理,每年能够进入编辑行业的比例很低,而且大多在小报小刊和网站,无法胜任一般图书的编辑工作。该专业就业去向的设置一般是“书报刊出版单位和文化传播单位”,但实际情况与目标相去甚远。 2 着眼于大传播、大出版,将专业方向定位于“信息加工与传播”,突出文字编辑能力的培养 (1)正确认识传媒环境,理解编辑出版学在其中的位置,将核心能力定位于“信息加工与传播”。每个专业还是应当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特质所在,否则该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编辑出版学的特长是“信息加工与传播”,特别是文字信息。在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中,该专业最擅长的应该是文字信息的传播,其能力就是文字信息的编辑、加工、复制、传播等。图像、声音都不是我们擅长的,以普通文科为基础来招生和教育的专业,既没有美术功底,更不能以发展计算机技术为目标,不能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在全新的传媒环境中,应当突出一种技能,兼顾其他技能,以文字信息传播为主,图像和声音为辅。 (2)本专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人文社科通识+编辑能力+传媒人才素养。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知识”是该专业的软肋。笔者认为,软肋可以变为优势,那就是通识教育,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要有所涉猎;传播学、社会学、传媒管理、营销学等社科知识要有基础;具备编辑能力即信息加工与传播能力;具备传媒人才的基本素养。这样,作为传媒工作者,其优势就是某个专门学科所不具备的,视角与思维方式既有别于文史哲,也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这也就是核心优势。 (3)就业去向不局限于出版行业,而是着眼于大传播,面向整个传媒业。随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书、报、刊、广播、影视以及网站等各个行业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的合并也传达出这一信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定位也不再是狭隘的“为出版行业培养人才”,而应着眼于整个传媒行业,以及非传媒行业中的各类文化传播工作。无论何种媒体,编辑的原理是共通的,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也是共通的,在培养目标上应当围绕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学生应当掌握普遍的原理与基本的文字技能和编辑加工技能,再通过实践对不同媒体加以了解。应当强调从事某个工种的能力,而不是强调为哪个行业、哪种媒体服务的能力。 3丰富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3.1调整以纸质图书出版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增设通识课程、能力培养课程 目前核心课程依然围绕图书出版而设置。所谓“出版无学”,出版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问、没有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需要深入学习,更多的是实践理论和应用知识,所以一旦把其拆开,方方面面都开设一门课程,其结果便是内容重复、单调,花费时间而并没有学到丰富的知识。应该将该类课程取其精华进行压缩、合并,减少课时,同时增设通识课程,在已有的传播学、营销学、统计学等基础上,增设文学、历史、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课程目前是薄弱环节,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除了现有的杂志编辑实践、图书营销、毕业设计,还应当增设写作训练、报纸编辑、网站编辑等实践模块,而且不应当只体现为一门课程,而是将其作为贯穿四年的能力培训项目。在能力培养中,以文字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使学生能够阅读、写作、表达、编辑、加工、宣传、营销,从而胜任信息传播的工作。 总而言之,应改变以“传授理论”为主的模式,不是讲授“技能型知识”,而是着重知识学习,加强能力培养,提供技能实训的机会。 3.2时间安排上,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大三开设专业方向 以传播学为主要学科背景,着重培养语言文字能力,以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电脑技术为基础知识,这应是每个方向的学生都具备的。大三可以开设几个方向:编辑学、出版学、数字出版等,每个方向开设两三门专业课程即可。编辑学侧重图文信息编辑,出版学侧重出版管理、出版商务,数字出版侧重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意,诸如各类数字内容的生产,也可以适当参与动漫、游戏制作,比如剧本的加工编辑等等。 关于该专业的培养体系,教育业内人士已经有不少讨论,每个高校也都有不同的定位与特色,但总体上看该专业培养效果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说明培养方式有待继续调整以适应市场需要。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数字化演进探析 [摘要]数字出版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数字化演进要求。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发现各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由于学源背景不同、教师结构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体系数字化改革也有很大差异。从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仍有数字化演进空间,可从培育数字出版专业特色与方向、优化技术类课程教学、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和强化数字出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字出版 出版教育 课程体系 数字化演进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出版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版业数字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带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践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革。 目前,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数字出版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其出版物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由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构成。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既能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又懂得设计艺术,既有扎实的出版理论素养,又要具备数字出版实践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在“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的要求下,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趋势,拥有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数字出版领域从事网络出版、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与管理、数字装帧设计、媒体运营、数字版权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因此,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应积极适应出版业现代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做出相应调整。 一、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媒介融合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当前出版产业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成为核心;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版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各个环节对从业人员的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2]。对此,一些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应对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带来的变革(见表1)。 从表1可以大致看出:一是与其他学源背景相比,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具有图书情报学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体系数字化更加明显;二是脱胎于印刷专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的技术色彩更加浓厚;三是与大陆相比,港台地区更为重视数字出版技能的传授。 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因此课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向更为明显。相比较之下,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较多沿袭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则不仅新设了更多有针对性的数字出版课程,如数字出版导论、网络编辑、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等,并从2008年开始实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2011年,教育部公布年度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同意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武汉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之外独立招收数字出版专业本科生,以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出版行业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级专门出版人才的需求。这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变化并不大,但是它于2008年新增了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其课程以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内容加工与传播类课程为主,而以传统编辑出版学课程为辅。大陆其他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往往只是增开“网络与电子出版”“电子出版技术”等较少量的数字出版课程,似乎尚未形成出版学课程体系数字化。此外,台湾世新大学的出版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设在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下的数位出版学专业也脱胎于原来的印刷专业,因此其课程设置特点与北京印刷学院非常相似,其中网络信息媒体相关课程与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比例不相上下。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代表性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媒介融合以及出版数字化的冲击下,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多对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数字化调整,但是仍需加强和拓展。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中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我国数字出版教育和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出版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亟需更新。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包含传统出版产业发展与新兴媒体产业发展两种驱动力,因此必然需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思维以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和体系。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能或未及开设独立的数字出版本科专业及相关课程并形成体系。囿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其往往在原来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补充、嫁接一些数字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也仍以纸质载体和传统出版流程相关理论为主导。显然,想用“旧瓶装新酒”或者小修小补的方式来革新编辑出版学专业,并以此来满足一个年产值已经超千亿的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是不现实的,我国必须建立起符合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与实践存在脱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数字出版人才严重匮乏,我们对数字出版的准备严重不足,我们的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严重脱节。”[5]这种出版教育与产业的脱节在数字出版课程体系建设中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园内院校理论课程较多[6],而进入实验室上机练习,进入企业实战训练,接受来自业界人士指导的机会较少。从对国内数字出版相关课程调查情况来看,尽管目前像网站设计、数字出版物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等实际操作课程已逐步进入出版学专业课程之中,但整体比例依然偏低。而在开设的技术类课程中,技术与实践缺乏紧密联系容易造成“两张皮”的现象,无法为学生提供可迁移的技术学习能力。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协同创新 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摘 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从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探索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的思路和做法,可为相关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6+1”协同创新;编辑出版学;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作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高校,我校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用”合作办学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媒体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问题;建成了与地方媒体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省内唯一省级特色专业。 一、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编辑出版学属于文学学科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应具有应用性与复合型特征。截至2011年4月,全国共有47所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其中,8所为教育部直属高校,39所为地方高校。通过走访调研、查询教育部阳光招生网[1],对比分析这47所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定位与目标,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不同特点。 研究型大学强调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武汉大学为例,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要求,具备先进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掌握系统的编辑出版学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广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能适应出版业市场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则重在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如中国传媒大学,主要培养目光敏锐、创意新颖的数字时代的新媒体编辑、记者以及新闻从业者,为转型中的中国媒体产业输送具有新时代新技术特点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教学型大学则以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应用型的编辑与出版发行等人才。如北京印刷学院,主要培养掌握编辑出版、语言文化、经济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书刊编辑策划、出版经营管理、出版物市场营销、出版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出版单位、发行部门、新闻机构等从事编辑策划、出版管理、发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地方教学型高校,我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紧紧围绕地方新闻出版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联系地方行业媒体协同办学,着力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理论基础全面、专业技能突出、职业品格优良,能在报刊、书籍出版、新闻宣传等部门,从事一线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近年来,突出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比重。 二、“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即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高校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网站、印刷厂、书店”协同运行模式(如图1)。这一模式与新闻出版行业采、编、印、发运行模式紧密结合,高校与其他协同主体间可以进行调整,相互融合,以满足高校专业教学和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关门办学的瓶颈,与新闻出版产业、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问题,以确保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04年以来,我校先后与省内9家报社、2家期刊社、3家出版社以及2家民营出版公司、3家网站、4个印刷厂、6家新华书店等29家媒体、企业签署了实践教学合作协议,聘请这些媒体、企业的老总和技术管理专家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与兼职教授,逐步形成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图1 “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示意图 一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集中体现了“产、学、研、用”思想的精髓。高校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网站、印刷厂、书店”6个协同主体紧密合作,突破高校人才培养关门办学局面。通过引入行业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整合资源,形成了编辑学、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计算机、艺术学等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多单位协同的立体辐射式合作专业建设模式。 二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实现了高校与协同主体间的深度融合。各协同主体可以结合行业、企业优势与特色,针对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与高校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合作,为培养新时期多媒体数字化行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高校与协同主体间协调发展。一方面,根据协同主体提供的市场变化、行业发展、技术更新、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把行业人才市场的短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又可以满足行业企业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与咨询服务的要求,促进行业企业与高校专业建设双向健康发展。 三、“6+1”协同创新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实践 1.“6+1”协同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教室与岗位协同、教师与导师协同、学生与员工协同、作业与作品协同”的双岗位、双教师、双身份、双成果的“四双”机制,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灌输式向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室与岗位协同是指在教室里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专业技能的训练、岗位实习则在校内外产业基地群现场完成。 教师与导师协同是指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协同承担教学实训任务。通过建立媒体专家资源库,选择企业导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形成了校企互派,双向兼职;校企互动,共育“双师型”骨干教师的机制。 学生与员工协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以学生身份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以行业企业员工的身份,明确行业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充分体验行业企业员工的角色与感受。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编辑出版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 编辑出版学是高度强调实践性的应用型专业。浙江万里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一直重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列入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万里学院传媒实验中心”的建设项目,本文将一年来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成果进行总结。 一、人才规格定位 根据浙江万里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创造条件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的办学层次定位,编辑出版学专业层次定位是:开展编辑出版学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编辑出版学本科层次人才。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与浙江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成为专业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与省内其他高校有所区别的编辑出版学专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社会需要,向着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方向上发展。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编辑出版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杂志、图书、网站、电子出版物和报纸的策划、编辑、制作、运营等业务技能的全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杂志社、网络公司、出版社、报社、广电媒体、新闻宣传单位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策划、编辑、制作、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编辑出版人才。 在服务定位上,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将立足宁波,面向浙江,朝向全国,专业办学努力为浙江省出版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服务,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杂志的出版与发行工作,新媒体、网络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策划、采集与印制工作,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媒体策划与传播工作,出版社图书编辑、发行与管理工作。最终形成与浙江省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相配套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形成浙江万里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品牌特色。 由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实验教学上将侧重培养全媒体出版人才,并将环节设课、校媒合作作为发展特色。 二、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工作开展情况 1、硬件建设 2008年5月,编辑出版学专业成功申请浙江省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60万,学校配套30万,建立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9年12月竣工。实验室建成后,创新和完善了以数字出版为特色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实践适应现代出版业需要的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数字出版方面的现场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该实验室将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还能提供编辑出版人才培训、出版产业创新与咨询决策等方面的服务。该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与软硬件设施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与我院已有其他专业实验室、基础实验室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保障。 目前依托该实验室,编辑出版学专业获得Adobe考试中心认证,可以进行版式设计类课程认证考试。2011年4月27日宁波地区“新创意新媒体校企技术交流研讨会” 由本专业主持召开。随着“流媒体编辑出版实验室”等实验室的积极申报,本专业实验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2、实验课程开展情况 “实验课程”共设置有9门课程, 26学分,核心实验课程有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实务、校对实务、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印刷流程工艺。本专业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课程前后呼应,互为延伸。如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中的《数字出版实务》、《印刷流程工艺》等课程是对理论教学课程中的《数字出版概论》、《杂志出版印刷实务》课程的延伸。在课程开课时间上一前一后,学分设置上保持总量平衡,既符合课程体系内部的一致性要求,也理顺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实验教学体系特色 1、全媒体导向,提升实验教学前瞻性 全媒体出版是一种整合多种介质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多媒介同步发行的全新出版理念。为满足社会对全媒体出版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围绕“一个实验平台、数个受众群体、数种媒体展示形式、综合出版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在杂志、报刊、广电、网站等各方面的操作技的,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人文与科学素质提高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发展。 2、环节设课,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环节设课是对全媒体导向的落实和深化。全媒体强调学生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训,掌握受众阅读行为确定、信息查询与确认、不同载体的加工技巧与等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能够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以报纸、杂志、网站、电子杂志、广播、电视为载体,选择具有价值的媒体内容进行加工,涉及到的实验内容繁杂,如果面面俱到不但现有人力物力无法配套到位,教学重点和主要方向也无法把握到位。编辑出版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全媒体技能要求,将所有课程体系中的四个重要环节——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实务、电子杂志制作、印刷实务列为重点,环节课如同人体的关节一般,与基础教学课程、专业教学理论课程、其他专业实践课横纵相联,导向清晰,既适应现有产业形势,又具有很强的发展弹性。 3、校媒合作,检验实验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校媒合作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发展的动力源和压力源。浙江万里学院与《东南商报》社会新闻部紧密合作,双方共建全媒体实验平台技术,报社提出业务需求,学校马上作为命题单元马上布置到实验课程教学汇总。通过探索,本专业的能够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与理论教学的前后呼应,能够实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要求。 (本论文系2010年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万里学院传媒实验中心”研究成果。郭鉴系浙江万里学院文传学院编辑出版系系主任、东南商报社总编辑助理,胡婉芳系东南商报社社会新闻部主任、浙江万里学院文传学院编辑出版系副主任。) 编辑出版学专业论文: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比较竞争优势 摘要: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在比较优势中获得竞争优势,要拥有五种比较优势:涉猎广泛,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上手快(入门快);熟悉中外编辑出版史,尤其要精通名著经典的编辑出版传播史,并成为旧书新做的专家;具有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与突出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知识结构;比较优势 编辑出版专业与非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同时竞聘一家出版媒体的同一个岗位,应该靠什么取胜?只能靠比较优势。他人的优势无法达到,而自己的优势没有形成,是现行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症结所在。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广、快、专、新。“广”指知识面广博,“快”指上手快(入门快),“专”指专于名著经典的编辑出版传播史,成为旧书新做的专家;“新”既指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强,又指具有新媒体编辑出版工作的技能。具体来说,必须具有以下五个比较优势。 一、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涉猎广泛,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编辑出版学专业应为出版单位培养编辑出版人才,但出版单位特别是出版社普遍不愿意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尤其不想招聘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专业性强的编辑工作。湖南出版集团在网上公布的2010年校园招聘广告显示,出版社在招聘一般性图书编辑(如教材开发编辑)和一般性图书营销人员时尚愿意接受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但在招聘专业性强的图书编辑(如法律编辑、音乐编辑)时就只要其他相应专业的毕业生。这并不奇怪。整体来看,科班出身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确实难以胜任那些专业性强、学术性强的书刊编辑工作。比较而言,非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专中有杂,而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杂中有专。当两个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竞聘编辑出版工作的同一个岗位时,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自然是专、精、深。显而易见,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一味地强调另一学科的专业深度,就无异于削足适履。不像非编辑出版专业那样专于某一个学科,恰恰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特质。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是一个知识面广博的杂家,应当是其首先必须具备的一个比较竞争优势。 编辑究竟是专家还是杂家?以培养编辑为重要任务的编辑出版学教研人员必须反复思量这个老问题。笔者的一贯看法是:“编辑成不了专家,情有可原,但做不了杂家,不可宽恕。”① 笔者非常赞同辽宁出版集团老总俞晓群的观点:“出版人与学者是不可盲目比较的,他们身份交叉、行为互渗,但作为不同的角色,追求的结果不同。出版家表现为自身学识的宽泛和厚实,他们不专攻什么学科,但在出版的意义上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②张元济一生都没有专著问世,但没有人否认他的学识。编辑的知识,好比农民的粮食和商人的资金。粮食储备得多,农民遇到灾荒时心里就踏实;资金丰厚,商人遇到危机时就能绝处逢生;知识广博,编辑就可以胜任更多稿件的加工。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必须努力使自己“博”起来。 二、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必须上手快入门快 比较而言,编辑出版学“属于应用科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不是理论科学”③,它直接服务于编辑出版实践。编辑出版学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原理,但它们属于应用理论的范畴。在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建设中,既不能满足于对编辑出版经验的概括,更不能盲目追求玄虚的理论体系,千万不能为理论而理论。编辑出版学专业主要是为编辑出版的业界培养人才的,如果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或者大部分不能在编辑出版业界就业,那么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用实践去检验理论永远是一根必须具备的标尺,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实践的检验,学科发展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④诚哉斯言!西方出版强国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以实务技能教育为本位、以在职教育培训为特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科班出身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尽可能快地胜任编辑出版的日常工作。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如果需要半年的适应期,那么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只应为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是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彻底失败。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并非尽善尽美。例如,有些毕业生写不出像样的选题策划报告、营销策划方案和书评,甚至连校对工作都做不好。因此,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业务技能课必须进一步予以改进,在教学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真正予以落实,必须设法使专业实习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应努力构建自己有特色的“专” 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杂家而妄自菲薄,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努力建构自己的“专”。与非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相比,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专”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这种“专”包含四种情况:(1)专于编辑出版的流程与技能。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表现为上手快入门快,但这不是根本,上手快入门快不等于后劲足。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用半年甚至三个月的时间也可以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与编校技能,熟悉编辑出版工作流程;(2)专于编辑出版学以外的某一门学科或某一个领域。这种“专”主要因今后从事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编辑出版工作而不同,因人而异。例如,从事文学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专于文学,从事法律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专于法学,等等。不言而喻,这种“专”并不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因为专业学习阶段再怎么专于另一学科也几乎不可能达到非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对这一学科的专业化认知水平;(3)专于中外编辑出版史,尤其要专于名著经典的出版传播史。这种“专”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形成自己比较优势的极其有效的突破口,应该而且必须具备;(4)专于新媒体的编辑、出版、传播工作。这种“专”既是应对数字化挑战的需要,又是建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比较竞争优势的一条捷径。 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为什么要专于中外编辑出版史,尤其是名著经典出版传播史?对此,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这里只简述理由:(1)从一般的意义来说,熟悉编辑出版史有益于编辑出版专业学生认识编辑出版活动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2)从特殊的意义而言,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精通名著经典的出版传播史具有独特的意义——为重新包装运作这些好书,成为旧书新做的专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3)在研习名著经典出版传播史的过程中,编辑出版专业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书中的主要内容而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从而拓宽知识面;(4)学习名著经典出版传播史,可以培养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文化良知与文化追求。 四、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工作的技能 今天,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熟悉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掌握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工作的技能。这是因为: 1.数字化出版浪潮滚滚向前,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 出版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新的出版形态不断涌现。一部出版史就是一部出版技术史。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已经立竿见影。1970年,美国学者贝利将“当天的订数能够当天印刷,第二天发货”作为人类的理想。⑤仅仅过了24年,他的梦想就逐步变成现实。1994年,德国出现了能够随时满足消费者要求的“打印系统”,使按需印刷成为可能。2004年以来,按需印刷在我国从概念迈向生产操作。2004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属下的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我国首项按需出版工程,致力于数字印刷在出版业以及商业领域的应用推广,为图书馆按需印刷数千种近现代善本图书和期刊。⑥ 数字出版物的种类、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数字出版的优势日益凸显。一首《老鼠爱大米》彩铃下载的收入就达到了5000万元,而这首歌的专辑未必能卖出500万元。在日本,手机出版发展迅猛,“手机书籍”成为一种新兴文化。数字出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的运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的内涵,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与阅读的习惯。传统出版业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并适时调整战略部署,才能在新一轮的出版竞争中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危险。积极的先期进入者已经开始了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培育着品牌和市场,将成为数字出版的领跑者。出版业需要与时俱进,直接为出版业培养人才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要了解新媒体技术,要熟悉新媒体运行的流程,要掌握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的技能。数字化出版浪潮滚滚向前,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唯有逐浪前行。 2.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是构建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比较竞争优势的捷径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编辑员、网络搜索引擎工程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网络课件设计师、电子商务师、网站策划师、网络游戏设计师、彩铃设计师、网络、短信、DV创作人等新职业。2006年的预测说,未来八年,网络编辑的需求量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其缺口将达到100万人。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调整了人才培养的定位。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于2004年创办了编辑出版专业。起初,也以书刊编辑作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大多数院校所设专业并无二致。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电子网络编辑上。浙江工商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创办人梁春芳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要根据现代出版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大批的数字出版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要只将视野局限在传统出版领域,而是要将着力点放在数字出版方面”。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该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向网络编辑转型,为此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编辑、网络出版与书业电子商务、电脑图文设计、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数字资源检索、图像传播等。这样的调整,不仅顺应了数字化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避实击虚、培养比较竞争优势的有效举措。2007年,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该校初级助理网络编辑考试达标率为96%。 早在1996年,北京印刷学院创办全国第一个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时候,就将多媒体设计和工具软件应用引入设计艺术教学,让书刊装帧设计方向的在校生可自愿选择转为多媒体艺术设计,并于当年实现艺术与技术复合型本科毕业生的输送。由于所培养的人才同新兴的产业发展需求衔接,因而一路走俏,培养规模达到每届毕业200多人,还供不应求。可见,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应该站在数字化发展的浪潮前端,成为数字化编辑、出版、传播的弄潮儿。 五、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与突出的创造性思维 观念上与时俱进既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对编辑出版人来说,观念上与时俱进是其首要素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最重要的思维。干任何工作,要想出类拔萃,都需要与时俱进与创新,但编辑出版工作更离不开这两点,原因有三: 1.编辑出版工作是生产精神产品的,而精神产品的生命力取决于特色 特色是出版物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我国出版业中盲目跟风、低层次重复出版的现象相当严重,造成了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还浪费了读者的时间、精力和钱财。盲目跟风、低层次重复出版是创新能力低下的体现。要避免这种现象,就必须坚持创新。邹韬奋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⑨ 2.从编辑出版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出版业是真正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 后,篇幅短小但蕴含丰富的“小诗”盛行一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对此褒扬的人很多,但也有人极力批评,梁实秋说:“《繁星》与《春水》这种体裁,在诗国里面,终归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宜于诗;《繁星》与《春水》的体裁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⑩然而,这两本诗集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名著。观念陈旧的人,或许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或学者,但绝对成不了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1991年,金丽红策划出版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王朔文集》。她这样形容当时想做《王朔文集》的冲动:“我第一眼看到王朔的一本书《我是你爸爸》就立刻被吸引了,这个标题多么吸引人啊!于是我就有了做王朔的书的念头,而且是做他的全套文集。”业内人士评价金丽红的眼光很“毒”。这种“毒”的本领源自观念与时俱进。湖北长江出版集团董事长王建辉在论及杜亚泉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时说:“做编辑要与时代的主潮相一致,要激动潮流,不与时俱进是编辑家的大忌。” 3.编辑出版人只有适应变化,才能策划出适应变化的新颖选题 一个编辑出版人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与突出的创造性思维,并不取决于学科专业与教育背景,而更多地与性格、价值观、人生态度、社会阅历、思维倾向有关。人文类文摘杂志《读者》的两位创始人都是理工科出身,胡亚权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郑元绪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受正式学校教育不过五年、小学徒出身的王云五能够成为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和中国现代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得益于他年青时的广泛阅读,与时俱进及创新,如出国考察并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法。一个普遍存在的有趣现象是,专家往往迷信过去的经验,权威经常迷信理论教条,这恰恰是创新的死敌。杂家、外行、新人少有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和条条框框的限制,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对新知新学新资讯新环境反应快,敢于打破传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接受新生事物,反而更容易闯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事业。在知识结构的专业性、深入性、学术性方面,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几乎无法赶上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但在观念的更新与思维的创新方面,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应该而且必须强于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其职业素质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开放的心理、博大的胸襟、高昂的热情、积极的参与意识。对新理论、新观点、新题材、新文体、新体例、新风格、新版式、新工艺、新作者等,编辑出版人都应持欢迎、接纳的态度,要像孔子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策划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有我新的出版物。 (易图强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龚维忠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
保密管理论文:献血者隐私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献血者隐私 【论文摘要】献血者的个人隐私是献血者的一项权利,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得到应有的保护,否则一旦外泄,就会引起献血者不满,从而影响其再次献血,甚至引发矛盾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任何情况下来供血机构都应确保献血者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献血者的个人隐私是献血者的一项权利,随着公民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采供血机构的服务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得到应有的保护,否则一旦外泄,就会引起献血者不满,从而影响其再次献血,甚至引发矛盾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任何情况下来供血机构都应确保献血者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1献血者享有的权利 1.1自愿权国家提倡18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每个公民有献血与不献血的选择,有献全血和献成分血的选择,有献一次血与献多次血的选择。 1.2健康检查权无偿献血者献血时可享受免费体检、化验等待遇。 1.3健康保护权对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应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不得超过400ml,严禁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 1.4免费用血权按照当地实施献血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免费用血。 1.5表彰奖励权无偿献血者,有获得各级人民政府和红十字会表彰奖励的权利。 1.6赔偿权。对血站违反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而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1.7人格隐私权献血者的人格应受到尊重,个人隐私(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资料、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信息等)应受到保护。 2法律法规对献血者隐私保护 无偿献血是一项由献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它在两者这间建立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对于采供血机构面言,我国的法律法规有严格的要求,《血站管理办法》第24条指出:“血站应当建立献血者信息保密制度,为献血者保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1.5指出:“应建立和实施保密制度,对献血者的个人资料、献血信息、血液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血液使用信息等应进行保密,防止未经授权接触和对外泄漏。”这就要求采供血机构在执业过程中,严格管理献血者的相关信息,做到对献血者负责。 3加强献血者隐私保密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3.1征询体检环节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5.2.1指出“献血者征询区、体检区,能对献血者进行保密性征询和正确体检,以正确判定献血者资格。”那么,征询体检就是医生与献血者通过沟通和检查,从献血人群中选择合适的、健康的低危献血者的过程。征询涉及既往病史及吸毒、性生活等有关内容,体检过程中有身体暴露,由于在公开的场合下献血者不便说明或是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他人听到,或隐瞒自身的一些情况,从而对医生的判断和筛查造成影响;因此采供血机构应设立征询体检室或相对隔离封闭的区域,确保献血者这种隐含的需求得到满足。 3.2检测报告环节 为避免己永久淘汰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献血者检测结果特别是检测阳性结果要及时通知本人。献血者检验某项不合格结果不希望被同事或亲朋好友知道,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对检测结果保密,特别是乙肝、梅毒、艾滋阳性结果应作为机密加以保管。采供血人员远程教育培训教材明确指出,实验室检验人员负责对血液做相关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提供信息,不应试图去做诊断,更不能将检测结果外泄。当献血者得知捐献的血液不能使用时,往往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情绪激动,会进一步询问有关知识,因此要求通知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正常情况下,有受过咨询培训的医生才可以告知献血者检验结果。 3.3反馈环节 信息反馈在血站业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对献血者献血后的后续服务,涵养血源,另一方面是本着对献血者负责的态度,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给予及时反馈。在通知过程中要注意保密,单独通知到本人。我站检验结果反馈采取发信息、电话通知、与献血者面谈等形式,电话通知要认真核对姓名、身份证和献血条码等,确认为本人后方可告知,信件注明“亲启”字样;还专门设立了不合格献血者谈话室,当面告知献血者检测结果时,要强调检测结果为献血标准,而非临床疾病诊断标准,并为献血者做进一步检查、主动预防和治疗提供建议,既保护献血者隐私,又完善了献血后服务,受到献血者的好评。 3.4计算机管理环节 目前,采供血机构在都实行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在采供血流程中,献血者娃名不得出现在采血袋、标本管或实验记录上,而应以数字、条形码或其它能被识别的符号所代替,通过网络登记、传送、和查阅。计算机管理系统要有严格的用户授权程序,控制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查询、录入、更改等权限。同时要详细记录操作者所有登录和操作活动的日期、时间和内容,严防病毒破坏和恶意攻击或窃取资料,在保护献血者隐私的同时,避免数据流失。 3.5档案管理环节 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与见证具有长期甚至永久性的保存价值。《血站管理办法》规定,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档案室集中保管着大量的献血者信息,除妥善保存外还要建立严格的查阅和献血者隐私保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安全保密性培训,实行“专人负责、贡任到人”。采供血机构对于献血者检测信息,应当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比照医院患者的病历管理,除涉及对献血者加强献血者实施采血服务活动的工作人员与质量监督人员外,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查阅。国科研、教学或法律纠纷需要查阅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查阅手续。 隐私保密管理是体现以人为本,为献血者提供温馨服务的重要内容,采供血机构要重视对献血者隐私保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建立健全献血者隐私保密制度,在采供血各环节完善至关重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将对扩大无偿献血队伍,推动无偿献血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保密管理论文:企业档案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涉密档案;管理 论文摘要:企业涉密档案是企业的核心秘密,涉及到企业的商业安全,关系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成败。首先要加强库房的硬件设施管理,库房的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涉密档案的内部科学管理;档案的借阅利用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关键环节,要贯彻落实《保密法》以及1991年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广泛宣传、提高认识。企业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应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要正确分析和鉴别涉密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确定涉密档案保管期限;强化管理人员职责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有力保证。 企业涉密档案记录着企业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如“谈判合同签订”、“研发项目规划”、“课题成果报告”、以及“专利申请”等等,它是企业的核心秘密,涉及到企业的商业安全,关系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为确保企业核心秘密的安全,我们必须要重视做好企业涉密档案的保管工作。 一、档案的库房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要加强库房的硬件设施管理,库房的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从总体上讲,档案库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档案库的库房门必须是专用的防盗保险门,窗户应专门加固,库房内外都要安装防盗监视器,以防盗窃。还应尽量做到库房与办公室分开,库房与阅览室分开。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从档案库房内外部的硬件保管条件上确保企业涉密档案的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涉密档案的内部科学管理。企业涉密档案应与非涉密档案分别保管。要注意把涉密级文件和非涉密文件分开组卷、分开保管、分开提供利用,杜绝造成混合易扩散机密的漏洞。企业涉密档案科学管理要贯彻1991年国档发28号文件精神,实施馆室藏涉密档案解密划控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对外提供利用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涉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级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涉密与非涉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管理,准确掌握,有效保密,及时地提供利用创造条件。实践证明,档案库房的软硬件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密、维护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 二、档案的借阅利用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关键环节 加强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管理是保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贯彻落实《保密法》以及1991年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严格划清涉密档案与非涉密档案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力争使涉密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按照解密划控的标准规范化。 二是企业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应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必须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经指定责任部门、指定责任人审批,任何人无权擅自提供借阅。涉密档案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后,还应及时核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三是要正确分析和鉴别涉密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确定涉密档案保管期限。根据企业经济生活需要和为企业积累信息资源财富的需要,全面确定企业涉密档案的保存价值,准确地判定涉密档案的保管期限。而保密期限是根据企业秘密事项在一定时间内,如被泄露,将对企业的安全和利益造成的危害来确定的,它表示该企业秘密事项在其确定的期限内,受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保护,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限。《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中规定:除有特殊规定外,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这里所说的“特殊规定”是指制定保密范围的中央、国家机关可以规定有关保密范围中某类事项的保密期限为“长期”。对规定为“长期”的国家秘密事项,在授权机关作出解密前,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采取长期的保密措施,不得擅自决定解密和随意对外提供。 三、强化管理人员职责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有力保证 提高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涉密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有力保证。 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知密早、知密多、知密深的特点,为此,他们对保守企业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企业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素质很关键。涉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头脑中秘密的泄露。如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资料室的馆藏档案,涉及到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四十多年来的科技秘密,每一份档案都是价值连城。由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经常接触企业大量的商业秘密,这些秘密随着管理人员的社会活动被带到各个复杂的场合,往往一句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不知不觉中就泄露了秘密。所以档案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做到守口如瓶,万无一失,把保守企业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企业涉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企业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十二字原则”:不损坏、不丢失、不散乱、不泄密。不损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温度、湿度、虫蛀等等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要及时抢救。不丢失,就是使档案绝对安全,不致因工作疏忽而使档案遗失或被窃,不仅要保证档案实体安全,也要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不散乱,就是要求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档案排架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不泄密,就是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时刻警惕,要有保密意识,守口如瓶,所保管的档案资料信息不外传。为此,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既是光荣的,更是艰巨的。确保企业涉密档案齐全完整安全,不仅是企业一项日常的基础工作,更是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保密管理论文:档案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档案保密档案管理档案利用措施办法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档案资源的巨大社会价值日益为公众所认知,这就涉及档案保密管理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做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及单位的安全和利益。档案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对于档案信息资源,既要重视其载体的保管保护,更要重视其所含信息的开发利用,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本文针对档案密级调整、档案利用监督、档案保密、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办法。 1做好档案密级的调整工作 1.1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而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要贯彻落实《保密法》,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二要主动接受保密部门对调密工作的监督指导,齐心协力搞好档案涉密文件的清查鉴定。严格划清密与非密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和涉密档案建设奠定基础。 1.2要建立起法制的新秩序。对涉密档案的变化调整,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工作,还要着眼于长远。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往关于档案保密的制度还不健全,适应不了《保密法》的要求,需要完善增加新的内容。为了适应涉密档案调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的需要,应建立以下三个制度:建立划定密期制度,以便届满自行解密;建调密通知单制度,对保密期间提前解密或发生升降变化的密级文件,要下发通知单告知档案室,以便衔接工作,及时掌握,适时变动;建涉密档案接收标准制度,加强涉密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1.3要加强涉密档案的科学管理。在调密工作中我们发现,过去经常把密和非密文件混合组卷、混合保管、混合提供,造成了扩散机密的漏洞。对此,可以采取分段治理的办法。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外供卷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密与非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堵塞过去那种因混卷在提供利用中造成机密扩散的漏洞,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同时,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或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的管理,准确的掌握,有效的保密,及时的提供创造条件。及时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2档案利用监督 档案利用监督是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发现并制止纠正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利于档案保密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利用档案,又能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具体说来,档案利用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制度建设。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2.2监督措施。在利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利用对象和不同目的,掌握其心理和思想动机,加强重点监护。做好利用监督,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及时查处,挽回损失。 2.3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管理利用的关系。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机密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 3进一步做好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 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是不对的;但如果缺乏保密观念,对涉密档案无视其秘密性,无限地扩大开放利用范围,也是错误的。因此,在开放档案为社会各界所利用的同时,应当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3.1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是档案开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开放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科学而准确地区分、判定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 3.2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保密档案是有等级的,其划分等级是根据《保密法》规定,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确定档案的密级,就是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档案。但是秘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秘密保管期限届满,便失去了它的保密价值,为此我们就不能按原有的保密文件管理,而应该按照公开文件进行管理。这就是档案保密的时效性。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档案,必须是到了一定时限的档案,要开放,必须先进行划密解密,把未解密的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 4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4.1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保管人员要持之以恒,时刻警惕,防止档案的损坏,确保档案的安全,为档案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4.2提高绝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知密早、知密多、知密深的特点。他们对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因此,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个关键。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秘密的泄露。把保守国家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4.3加强绝密档案的日常管理。绝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确保绝密档案安全。 保密管理论文:办公室保密管理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保密工作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窃密主体不断增多,窃密领域不断扩大,窃密方式不断变化,窃密手段不断翻新。 本文先从保密工作管理的各项入手,接着探讨当前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在针对新形势下保密管理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针对保密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一是要改革当前保密管理的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二是要做好全民保密的教育工作;三是要注意对保密管理的审查制度;四是要完善当前保密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确保办公室保密工作管理的万无一失。 关键词:保密管理难点办公室对策 一办公室与保密管理 保密工作,就是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出发,将国家秘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防止被非法泄露和利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实现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它包括保密立法、保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制、开发和应用先进的防窃密、泄密技术,依法进行保密监督检查,追查处理泄密事件,以及开展保密工作的研究等活动。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概念。 加强保密管理,是各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在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中误大事,吃大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保守国家秘密的日常工作。” 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应按照这一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保密工作。通常在保密工作比较重要的机关或单位都应设立专门的保密工作机构,而涉密较少的机关单位也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密工作,而不论是单独的保密部门,还是专门的保密人员,都与办公行政部门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是由办公室承担的,保密工作被视为行政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办公室对整个单位的保密工作负有关键责任。 1.信息管理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承担着单位的信息工作,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因此,掌握着大量来自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其中必然有很多涉密信息。 2.贴近核心管理层的工作特点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单位的领导及整个管理层,在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各种核心机密。 3.桥梁枢纽地位决定了它是保密的重点部门 办公室承担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桥梁枢纽作用,同时也特别容易成为失泄密的渠道。 4.办公室各项工作涉密环节比较多 办公室工作很多业务本身就有机密性质,如文书处理、邮件函电处理、档案保管、安排会议、领导活动安排等,都应该有严格的保密任务,实际上,保密工作渗透在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有保密要求与规定。 5.办公室的辅助性职能要求它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 从办公室自身工作来说,办公室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重要的辅佐性和服务性部门,而做好保密工作正是为组织服务,保持各类组织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作,因此,它是办公室的一项工作职责。总之,办公室不仅是单位中重要的涉密岗位,而且从它的工作内容及在组织地位来看,也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对办公室的保密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保密工作的原则与基本方针 中国的《保密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保密工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防范 是指保密工作要把立足点放在预防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制定和完善保密法规、规章,加强保密监督,落实必要的技术和行政措施,开展广泛深入的保密教育,表彰在保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 2.突出重点 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秘密较集中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应重点确保那些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事项。保密工作的重点是: ①从秘密的等级来说,绝密是重点。 ②从秘密的层次来说,国家秘密是重点。 ③从秘密的产生来说,首脑机关的秘密是重点。 ④从秘密的分布来说,秘密集中的地区、部门和人员是重点。 ⑤从秘密的内容来说,党务、政务和军事秘密是重点。 ⑥从秘密的泄露程度来说,机要工作、外事工作、宣传工作、科技工作是重点。 3.有保有故 该保守的秘密一定要保住、保好;不该保守的一定要放开、公开。在保密工作中,既有保密不严的问题,也有保密过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到有保有放,要确定密与非密、核心秘密与非核心秘密的界限,确保国家秘密,特别是核心秘密的安全3要有领导、有控制地放宽对非核心。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又要十分注意保密,二者不可偏废,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标准,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有利于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保密法》把我们党关于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保密工作的基本方针,使这一方针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对我们整个保密工作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当前保密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有秘密就会有窃密。获取秘密有多种渠道,如偷窃、唆使、利诱、逼迫、雇请他人为其提供秘密,招聘涉密人才,利用产品展示、参观等机会接近和获取秘密,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测算相关事物、利用公开资料获取秘密等。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保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我国在20世纪80-90年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道德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活动更频繁,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保密和窃密的斗争正向高科技抗衡的方向转变,使得现代秘密泄密途径带有更多的高技术成分,更具有机动性,随时性和隐蔽性。 从我国近一段时期的失泄密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意识淡薄 保守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大事。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做出了《关于加强保守党与国家机密的决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之后,又多次了有关保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保障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和培养人们的保密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而且十年,使保密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的保密意识普遍淡薄;改革开放以后保密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宪法》将保守国家秘密规定为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刑法》规定了“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罪”,其他许多法规也写进了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条款,但是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及窃密技术的发展又使一些人产生“无密可保”、“保密无用”等错误认识,还有不少人对于保密及保密工作没有清醒的意识,认为与己无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疏于防范,导致了失泄密事故的出现。 2.违反保密规定 很多人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只为自己的方便,在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了许多失密、窃密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公开场合谈论秘密事项,用非涉密微机处理秘密信息,用涉密微机上互联网及公众网,利用互联网及公众网传输涉密信息,用手机、普通电话谈论涉密事项,用传呼机;普通传真机传送涉密信息等都曾经造成了信息的泄密。因为普通传真机、电话机或手机它们都是靠电信进行传输的,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人接收,国家明令禁止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传输国家秘密。 另外,垃圾处理不慎、合作不慎、对秘密事项保护不力、私自复制、留存涉密载体,不按规定保管涉密载体等,也会造成失泄密事故。 3.采用高科技手段获取秘密 窃密途径和窃密手段的多样化也起因于科技的进步,来源于信息存储介质和传输手段的高级化和多样化。在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手写或者机印的文本、胶卷、胶片,传递的手段大多是人工的传送、邮发、电话交流等。计算机出现以后,利用硬盘、软盘等存储介质,借助网络,人们可以互访通信,而现代遥感技术使人们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了解到遥远地区的信息,因此在高技术条件下,增强保密的防范手段及现代化水平,确保各项秘密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从现实来看,利用现代科技窃密的事件在今天屡见不鲜,如利用侦察卫星、侦察飞机携带遥感装置,激光、微电子等高新技术设备窃密,通过互联网破解对方的密码,进入对方秘密信息系统窃密,或者实施黑客的攻击,这些都加大了我们应对查处窃密行为的难度。 4.第三方泄密 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第三方发生联系,如果在秘密事项上控制不严,或没有同第三方做出事先约定,就会使第三方成为秘密泄露的渠道。秘密事项一旦被任意告知他人,也就不存在秘密了。 5.保密制度不健全 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各项制度的保障。我国《保密法》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定期检查保密工作。同时《保密法》中还规定了基本的保密制度,提出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这些非常有利于克服保密观念不强,保密纪律松弛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单位,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现象,给那些觊觎机密事项者创造了可乘之机。 四完善办公室保密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 对于电子政务保密这一新课题,由于其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密范围广、泄密渠道多、防范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使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信息保密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在网络建设的规模、网络安全保密的技术标准上,都缺乏统一的硬性要求,实际上是各行其是。随着电子政务和互联网技术在党政军机关和涉密单位的普及应用,保密管理的对象、领域、环境、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泄密渠道不断增多,窃密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网络信息保密工作,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实施重大决策,保证网络信息保密防范工作的开展。这样需要一个较强的统一协调机构,需要一个全面的、国家级的、与国家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有明确战略目标的电子政务及其信息保密发展规划,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对电子政务中的重大安全问题、重要安全政策、重要安全标准、重大紧急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和进行协调,因此建议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使保密部门成为一个主管机构,可组建国家信息保密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组织和协调国家保密、信息化、安全、公安等职能部门,对国家信息保密政策统一步调、统筹规划,形成由保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整体联动,全方位、全天候、经常性电子政务与计算机网络保密安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堵塞泄密漏洞。 2.开展保密工作的教育 有关保密工作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思想教育的日的在于提高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四个结合: ①要冲意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保密战线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纠正那种“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错误认识。 ②要注意结合本机共、本单位保密工作的文际。使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全员增强保密意识。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触的人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涉密人员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只有全员树立保密观念,形成保守秘密人人有责的氛围,才能确保秘密信息的安全。 ③要注意结合盈点,突出对涉及机密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进行教育。 ④还要注意结合典型例子开展教育工作。典型事例可以处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特别是通过对泄密案例的分伤,会使涉密工作人员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保密的技术措施上,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保密工作人员应当要注意有些人运用高技术的工作、手段进行窃密。例如我们要防止电话被窃听,要注意电脑存储设备的保护等。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保密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哪一部门、哪一环节保密措施不落实,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因此,必须有全局观念,才能做好整个网络系统的保密工作。 3.保密检查 做好保密检查是做好保密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经常开展保密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堵塞失泄密漏洞。同时也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起到督促的作用。基层单位的保密检查,一般包括:在重大节假日前对失泄密的隐患进行全面检查;根据上级的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某一方面的保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要害单位、要害部位、要害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敌情观念,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把保密工作作为一件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高度负责地抓紧抓实抓好。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经常开展保密检查,以检查促整改,以检查促提高。重点围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机房和计算机系统是否采取了隔离措施,对计算机是否实行了分类管理,上网信息是否进行了审查等方面开展检查。 4.完善保密的相关法规的建设 当前我国保密法律的纠错机制(或称救济机制)还不完善。依据宪政的原理,对于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生存权、财产权、自由权)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应当赋予受处分或者受处罚的公民充分的救济权,用以纠正有关部门或单位的错误,弥补或者赔偿公民的损失。我国《保密法实施办法》中规定,对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决定持有异议时,只可以要求对做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进行复议,这是一种行政救济权,缺乏司法救济权的规定。 由于行政权的强大,难以自行纠错,也就难以体现公平。公民没有司法救济权,实务中 导致保密行政权的行使后果不受制约,公民的权利也就难以保障。所以由于我国司法权实际上处于弱于行政权的地位,难以与行政权抗衡,对有关保密行政处分或者处罚排除司法审查,这是不符合宪政,要求的。由于定密审核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和特殊岗位要求,法院应对行政机关的密级设定权保持尊重,不宜过分审核密级设定是否合理,在涉及秘密信息是应否公开时应仅对定密的程序进行审查,而不是进行实体审查。即法院应不公开单方审理,且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只对定密的程序审查,而不是实体审查。另外,建议法院成立涉密信息审判委员会专门负责审理针对国家秘密提起信息公开要求的诉讼。 为了满足人们对私有空间的需求,也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对隐私权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立法中加以体现,不但要通过民法、刑法等对隐私权进行立法,而且要在信息保密安全法中得到明确表述,建构一个完善的信息保密安全法律体系,并使个人隐私权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保护。 保密管理论文: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 一、保密技术现状与发展 保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现有的保密技术主要有: 1.涉密计算机安全登录系统。通过BIOS密码,USBKey硬件和KeyPin码的方式三重保护涉密计算机的安全。 2.涉密计算机监控与审计系统。具有用户登录审计,软硬件安装监控审计,安全策略设置,文件操作审计等功能,全面保护涉密计算机的使用安全。 3.文件打印监控与审计系统。可以控制用户的打印权限,并记录文件打印的相关日志信息,包括:打印时间、打印的文件信息、打印的页数份数等。 4.光盘刻录监控与审计系统。可以控制用户的刻录权限,并记录光盘刻录的相关日志信息,包括:刻录时间、刻录的文件信息、刻录的光盘份数等。以上两个系统保护着涉密计算机输出信息的安全。 5.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多功能单向导入设备,防止误操作的涉密专用U盘,和具有对计算机进行防护,监控和管理违规外联功能的软件。 6.计算机终端保密检查工具。可以配合保密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计算机检查,实现反删除、反格式化、反重装系统的彻底检查违规行为和处理过的文件。所有检查智能化,自动生成检查报告,方便准全、全面地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隐患。结合现有的保密技术,可以预见今后保密技术的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多地关注涉密计算机本身的数据存储安全,如加解密硬盘文件数据;输入输出的可追溯性,如在光盘和打印的文件上自动标注责任人和保密编号信息;用户的使用方便性等方面。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使用习惯,不影响机器性能的基础上,改善信息输入输出的方式,增加监控和审计的项目,减少纸质登记等。 二、建议及对策 针对高校保密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保密技术,应该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的要求,对高校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健全对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介质,涉密载体输入输出的技术防护。第一,建立和健全保密技术管理的制度。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范计算机信息输入输出的标准和流程,更新计算机安全防护策略。结合使用保密检查工具落实监督检查机制,及时纠正计算机违规行为,发现计算机安全隐患。第二,安装光盘刻录、打印安全监控与审计系统,全面保护涉密单机,简化涉密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操作流程,减少人工登记带来的错登,漏登等问题。在保证涉密单机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涉密人员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工作效率。第三,采用“三合一”涉密计算机存储介质管理系统,有效地对非法外联进行监控和限制。同时对涉密U盘实行专人专管制度,防止误插混用等情况的发生,保护涉密计算机的数据安全。高校保密技术管理和保密制度管理相辅相成,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建设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对保密技术的不断提高,提高保密工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作者:顾毅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保密管理论文: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及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加强档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安全保密;信息化管理 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众多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设计需求,难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如何加强档案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困扰档案管理人员的难题。因此,文章针对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及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是以档案资源为对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为手段,以档案工作为依托,以档案管理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档案信息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展档案采集、保存、管理、开发以及利用的现代化、规范化管理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快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利用档案资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但是,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面临众多威胁,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安全保密、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就应该创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同时,档案记录国家及其服务机构的重要历史活动,和一般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内容可能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国际机密等,尤其是政治方面、科技方面、军事方面以及经济方面的档案资料必须进行重点保护,一旦不法分子盗窃或者篡改上述信息,将会对国家、社会以及民族等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和巨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首先应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责任意识,以此保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上。同时,单位或者企业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档案资料保密课程以及行业发展形势培训,让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行业档案资料安全保密的手段以及新形势,不断提高其安全保密意识和技术水平。此外,还应该通过企业或者单位档案安全保密水平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薪酬相挂钩的方式,然后创建科学的奖惩体系,如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地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并且档案管理效果良好,企业或者单位应该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的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相反则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所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显著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保密性。 (二)创建科学的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制度。制度是保证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我国关于档案资料安全保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空隙侵害或者盗窃企业或者单位的档案资料,增加了企业或者单位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的难度。因此,现阶段企业或者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或者改造,更多地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技术进行档案资料的管理,创建科学、完善的档案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对于恶意删改或者盗取档案资料的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完善网络、计算机关于档案安全保密的法律法规,进而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制度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注入一支强心针。 (三)加强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档案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个部门或者企业独立完成的,而是通过众多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的。因此,为了保证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必须做好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为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防写技术和加密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和保密工作,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防写技术和加密技术,对于防写技术,该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将档案资料设置成“只读”模式,在该种模式下智能通过客户端对信息进行读取,但是不能够对档案资料进行修改,采用不可逆的技术进行档案资料的保存,防写技术的典型应用为一次写入光盘和只读光盘,只读光盘只能进行信息的读出,不能够进行续写和删除信息,一次写入光盘只能一次写入,但是能够进行多次读取;对于加密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对档案资料进行加密管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密码技术是档案安全技术的核心,能够将档案的资料处于不公开或者保密状态,将机密的资料转化成乱码进行保存,这样即使档案资料被盗窃,没有相应的密码依然破解不了档案信息,现阶段,档案信息化管理最常采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性加密技术和公钥密码算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密性,同时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安全保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加强管理,以此达到档案安全、保密管理的最终目标。 作者:毕竟 吴言 单位:南京脑科医院 保密管理论文:漫谈中药保密品种管理制度 1中药保密品种目前发展所存在的不足 对中药品种进行保密不但是对中医药产业的有力扶持,而且也是国家应对国外进口中药的冲击所采取的措施。但由于东西方药品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保密品种政策目前面临着多重困境,比如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保密与配方公开的现实、企业在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保密与公开配方进行二次研发之间的游移、对包含中药保密品种配方产品的其他成分进行保密与保护公众知情权的冲突等。 1.1中药保密品种的“国际化之困” 中药保密品种对配方进行保密有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双重考虑,国家与企业都有义务去遵守对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制定的保密制度。然而,由于每个国家对药品监管的要求有所不同,中国的中药保密品种,要想在国外取得上市,可能得根据国外要求将保密品种的配方成分公开。但是如果在一个国家将保密品种的配方公开,那么其他国家也都可以通过某些渠道获得公开的配方信息,这就相当于在全世界范围公开了这个保密品种的配方。如200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文件,其关于FDA拒绝美国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HERBMAX,一家膳食及草药补充剂经销商)申请云南白药酊作为膳食补充剂请求的回复。该文件以英文与中文的两种方式列出了云南白药酊的配方成分。云南白药酊的配方成分主要包括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6]。无独有偶,美国亚马逊网站所售的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喷雾剂等产品也注明并公开了配方成分。而在中国,云南白药几乎所有品种的配方成分都是保密的,不能公开。云南白药如果要想打入美国市场,必然要“入乡随俗”通过美国FDA的审批。但目前的国内中药保密政策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药品政策并不相容。 1.2中药保密品种很难进行二次研发 企业在任何中药保密品种的保密期限内都有自主定价的权利。然而保密级别不同的国家中药保密品种,所获得的权利与利益相差甚远。如十味龙胆花颗粒于2005年10月19日列为秘密级的中药保密品种,保密期限为5年。在这5年内,任何企业都不得对十味龙胆花颗粒进行仿制与剂改。而绝密级的片仔癀的保密期限为长期[7]。所以很多药企都希望中药保密品种的密级能增加,进而保密期限、自主定价权利得以延长。但对于中药保密品种而言,密级的增加往往是建立在二次研发成功的基础上。然而,企业为增加保密品种的密级进行二次研发,为提高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就必须要研究并且搞清这些保密品种内在的活性物质与作用机制。若是如此,企业就必须对参与二次研发的工作人员公开配方成分,尽管会与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或者外部研究机构签订相关的保密协议,但绝大多数拥有保密品种的中药企业都担心保密品种配方外泄,所以不愿与外面的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二次研发。对于想进行二次研发的企业而言,中药保密品种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保证产品免遭仿制的同时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大部分中药保密品种都面临着这种类似的危机。 1.3对包含中药保密品种配方产品的其他成分进行保密,侵犯公众知情权 中药保密品种往往是独家品种,拥有特效配方及独特工艺。并且可赋予企业具有自主定价的权利。因此,国家保密品种尤其是长期保密的绝密级保密品种更是令众多药企向往。据报道,2005年就有多达1200个中药品种向科技部和保密局申报保密品种[7]。中药保密品种对配方进行保密是针对具体的品种而言,但一些企业为追求中药保密品种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在只有部分具体的保密品种对其配方进行保密的情况下,对大范围的产品配方进行“保密”,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在外界看来,产品配方不应该被保密,但却也以“保密配方”的理由拒绝公布。以云南白药牙膏为例,该产品中的云南白药的配方成分是保密,但不代表整个牙膏的产品配方都是保密的,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按国家的规定,企业应该公开除云南白药配方成分之外的产品配方成分,这类“大范围”的对产品配方进行保密,一方面能使产品享受中药保密品种的待遇;另一方面又可成为公司的“盾牌”,在多次被消费者要求“公开配方成分”的诉讼案中,均能以保密配方为由顺利过关[8]。 2对中药保密品种管理制度的初步探讨 2.1中药保密品种政策必须与国际接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中药保密品种的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除了在国内占有市场外,还要经合法的渠道出口到国外市场。然而,国内对中药进行保密的行政保护方式在其他国家并不兼容。目前除新加坡承认中药保密品种的保密配方之外,其余国家与地区均要求公开配方成分。中国中药保密品种进入国外市场必然要“敞开胸怀”。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在国内中药保密品种政策与国际药品法规与政策“相互抵触”的情况下,应尽快完善“对接机制”,进一步规范国家中药保密品种的标准与机制,指导中药企业把自身的规范、政策、准入做好,尽快将保密品种的保护方式与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保护接轨。企业应争取在坚守保密与公诸于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中药保密品种打入国际药品市场的目标。这将是中药保密品种走向国际市场更加切合实际的道路。 2.2对中药保密品种进行专利保护,促进其二次研发 中药保密品种是被动的防御式保护,要想配方成分在二次研发时不被泄密,长远讲,对中药保密品种进行专利保护是企业明智的选择,因为专利保护是中药保密品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企业应积极进行二次开发,把研究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如广药集团的白云山复方丹参片为进行二次研发,避免中药保密品种配方外泄,制定了“科技升级,专利护航”的战略。到目前为止,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已经拥有很多专利,如在原材料方面拥有无公害丹参仿野生种植技术、全国首创的“分级提向提取技术工艺”(可保证各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科学配比,从而使其疗效较之其他剂型更胜一筹)等专利,这些专利所形成的知识产权清晰,保护有力,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的科技投入在疗效、安全、便利性等各个方面已充分体现出来,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为更好地进行深入研发以及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加强对国家保密品种的监管,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目前,中药保密品种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冲突也成为了中药保密品种行走市场的障碍。为加强中药保密品种的监督管理,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有关部门首先应对所有涉及到中药保密品种配方的药品或者产品进行审查以及统一清理。在对获得《国家秘密技术项目证书》的中药品种按保密品种管理的基础上,对没有列入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的药品或者产品,一律不按保密品种管理,并按规定以及强制企业公开除中药保密品种配方成分以外的产品成分等相关内容。从而使患者可了解并且获取这部分信息,从而保证患者的知情权。 作者:赵东升 杨凌 王强 单位: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药剂科 保密管理论文:办公室保密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保密工作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窃密主体不断增多,窃密领域不断扩大,窃密方式不断变化,窃密手段不断翻新。 本文先从保密工作管理的各项入手,接着探讨当前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在针对新形势下保密管理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针对保密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一是要改革当前保密管理的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二是要做好全民保密的教育工作;三是要注意对保密管理的审查制度;四是要完善当前保密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确保办公室保密工作管理的万无一失。 关键词:保密管理难点办公室对策 一办公室与保密管理 保密工作,就是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出发,将国家秘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防止被非法泄露和利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实现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它包括保密立法、保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制、开发和应用先进的防窃密、泄密技术,依法进行保密监督检查,追查处理泄密事件,以及开展保密工作的研究等活动。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概念。 加强保密管理,是各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在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中误大事,吃大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保守国家秘密的日常工作。” 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应按照这一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保密工作。通常在保密工作比较重要的机关或单位都应设立专门的保密工作机构,而涉密较少的机关单位也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密工作,而不论是单独的保密部门,还是专门的保密人员,都与办公行政部门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是由办公室承担的,保密工作被视为行政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办公室对整个单位的保密工作负有关键责任。 1.信息管理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承担着单位的信息工作,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因此,掌握着大量来自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其中必然有很多涉密信息。 2.贴近核心管理层的工作特点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单位的领导及整个管理层,在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各种核心机密。 3.桥梁枢纽地位决定了它是保密的重点部门 办公室承担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桥梁枢纽作用,同时也特别容易成为失泄密的渠道。 4.办公室各项工作涉密环节比较多 办公室工作很多业务本身就有机密性质,如文书处理、邮件函电处理、档案保管、安排会议、领导活动安排等,都应该有严格的保密任务,实际上,保密工作渗透在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有保密要求与规定。 5.办公室的辅助性职能要求它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 从办公室自身工作来说,办公室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重要的辅佐性和服务性部门,而做好保密工作正是为组织服务,保持各类组织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作,因此,它是办公室的一项工作职责。总之,办公室不仅是单位中重要的涉密岗位,而且从它的工作内容及在组织地位来看,也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对办公室的保密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保密工作的原则与基本方针 中国的《保密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保密工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防范 是指保密工作要把立足点放在预防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制定和完善保密法规、规章,加强保密监督,落实必要的技术和行政措施,开展广泛深入的保密教育,表彰在保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 2.突出重点 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秘密较集中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应重点确保那些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事项。保密工作的重点是: ①从秘密的等级来说,绝密是重点。 ②从秘密的层次来说,国家秘密是重点。 ③从秘密的产生来说,首脑机关的秘密是重点。 ④从秘密的分布来说,秘密集中的地区、部门和人员是重点。 ⑤从秘密的内容来说,党务、政务和军事秘密是重点。 ⑥从秘密的泄露程度来说,机要工作、外事工作、宣传工作、科技工作是重点。 3.有保有故 该保守的秘密一定要保住、保好;不该保守的一定要放开、公开。在保密工作中,既有保密不严的问题,也有保密过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到有保有放,要确定密与非密、核心秘密与非核心秘密的界限,确保国家秘密,特别是核心秘密的安全3要有领导、有控制地放宽对非核心。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又要十分注意保密,二者不可偏废,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标准,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有利于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保密法》把我们党关于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保密工作的基本方针,使这一方针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对我们整个保密工作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当前保密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有秘密就会有窃密。获取秘密有多种渠道,如偷窃、唆使、利诱、逼迫、雇请他人为其提供秘密,招聘涉密人才,利用产品展示、参观等机会接近和获取秘密,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测算相关事物、利用公开资料获取秘密等。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保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我国在20世纪80-90年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道德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活动更频繁,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保密和窃密的斗争正向高科技抗衡的方向转变,使得现代秘密泄密途径带有更多的高技术成分,更具有机动性,随时性和隐蔽性。 从我国近一段时期的失泄密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意识淡薄 保守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大事。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做出了《关于加强保守党与国家机密的决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之后,又多次了有关保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保障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和培养人们的保密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而且十年,使保密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的保密意识普遍淡薄;改革开放以后保密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宪法》将保守国家秘密规定为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刑法》规定了“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罪”,其他许多法规也写进了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条款,但是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及窃密技术的发展又使一些人产生“无密可保”、“保密无用”等错误认识,还有不少人对于保密及保密工作没有清醒的意识,认为与己无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疏于防范,导致了失泄密事故的出现。 2.违反保密规定 很多人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只为自己的方便,在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了许多失密、窃密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公开场合谈论秘密事项,用非涉密微机处理秘密信息,用涉密微机上互联网及公众网,利用互联网及公众网传输涉密信息,用手机、普通电话谈论涉密事项,用传呼机;普通传真机传送涉密信息等都曾经造成了信息的泄密。因为普通传真机、电话机或手机它们都是靠电信进行传输的,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人接收,国家明令禁止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传输国家秘密。 另外,垃圾处理不慎、合作不慎、对秘密事项保护不力、私自复制、留存涉密载体,不按规定保管涉密载体等,也会造成失泄密事故。 3.采用高科技手段获取秘密 窃密途径和窃密手段的多样化也起因于科技的进步,来源于信息存储介质和传输手段的高级化和多样化。在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手写或者机印的文本、胶卷、胶片,传递的手段大多是人工的传送、邮发、电话交流等。计算机出现以后,利用硬盘、软盘等存储介质,借助网络,人们可以互访通信,而现代遥感技术使人们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了解到遥远地区的信息,因此在高技术条件下,增强保密的防范手段及现代化水平,确保各项秘密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从现实来看,利用现代科技窃密的事件在今天屡见不鲜,如利用侦察卫星、侦察飞机携带遥感装置,激光、微电子等高新技术设备窃密,通过互联网破解对方的密码,进入对方秘密信息系统窃密,或者实施黑客的攻击,这些都加大了我们应对查处窃密行为的难度。 4.第三方泄密 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第三方发生联系,如果在秘密事项上控制不严,或没有同第三方做出事先约定,就会使第三方成为秘密泄露的渠道。秘密事项一旦被任意告知他人,也就不存在秘密了。 5.保密制度不健全 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各项制度的保障。我国《保密法》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定期检查保密工作。同时《保密法》中还规定了基本的保密制度,提出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这些非常有利于克服保密观念不强,保密纪律松弛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单位,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现象,给那些觊觎机密事项者创造了可乘之机。 四完善办公室保密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 对于电子政务保密这一新课题,由于其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密范围广、泄密渠道多、防范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使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信息保密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在网络建设的规模、网络安全保密的技术标准上,都缺乏统一的硬性要求,实际上是各行其是。随着电子政务和互联网技术在党政军机关和涉密单位的普及应用,保密管理的对象、领域、环境、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泄密渠道不断增多,窃密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网络信息保密工作,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实施重大决策,保证网络信息保密防范工作的开展。这样需要一个较强的统一协调机构,需要一个全面的、国家级的、与国家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有明确战略目标的电子政务及其信息保密发展规划,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对电子政务中的重大安全问题、重要安全政策、重要安全标准、重大紧急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和进行协调,因此建议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使保密部门成为一个主管机构,可组建国家信息保密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组织和协调国家保密、信息化、安全、公安等职能部门,对国家信息保密政策统一步调、统筹规划,形成由保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整体联动,全方位、全天候、经常性电子政务与计算机网络保密安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堵塞泄密漏洞。 2.开展保密工作的教育 有关保密工作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思想教育的日的在于提高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四个结合: ①要冲意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保密战线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纠正那种“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错误认识。 ②要注意结合本机共、本单位保密工作的文际。使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全员增强保密意识。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触的人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涉密人员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只有全员树立保密观念,形成保守秘密人人有责的氛围,才能确保秘密信息的安全。 ③要注意结合盈点,突出对涉及机密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进行教育。 ④还要注意结合典型例子开展教育工作。典型事例可以处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特别是通过对泄密案例的分伤,会使涉密工作人员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保密的技术措施上,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保密工作人员应当要注意有些人运用高技术的工作、手段进行窃密。例如我们要防止电话被窃听,要注意电脑存储设备的保护等。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保密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哪一部门、哪一环节保密措施不落实,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因此,必须有全局观念,才能做好整个网络系统的保密工作。 3.保密检查 做好保密检查是做好保密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经常开展保密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堵塞失泄密漏洞。同时也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起到督促的作用。基层单位的保密检查,一般包括:在重大节假日前对失泄密的隐患进行全面检查;根据上级的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某一方面的保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要害单位、要害部位、要害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敌情观念,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把保密工作作为一件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高度负责地抓紧抓实抓好。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经常开展保密检查,以检查促整改,以检查促提高。重点围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机房和计算机系统是否采取了隔离措施,对计算机是否实行了分类管理,上网信息是否进行了审查等方面开展检查。 4.完善保密的相关法规的建设 当前我国保密法律的纠错机制(或称救济机制)还不完善。依据宪政的原理,对于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生存权、财产权、自由权)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应当赋予受处分或者受处罚的公民充分的救济权,用以纠正有关部门或单位的错误,弥补或者赔偿公民的损失。我国《保密法实施办法》中规定,对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决定持有异议时,只可以要求对做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进行复议,这是一种行政救济权,缺乏司法救济权的规定。 由于行政权的强大,难以自行纠错,也就难以体现公平。公民没有司法救济权,实务中 导致保密行政权的行使后果不受制约,公民的权利也就难以保障。所以由于我国司法权实际上处于弱于行政权的地位,难以与行政权抗衡,对有关保密行政处分或者处罚排除司法审查,这是不符合宪政,要求的。由于定密审核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和特殊岗位要求,法院应对行政机关的密级设定权保持尊重,不宜过分审核密级设定是否合理,在涉及秘密信息是应否公开时应仅对定密的程序进行审查,而不是进行实体审查。即法院应不公开单方审理,且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只对定密的程序审查,而不是实体审查。另外,建议法院成立涉密信息审判委员会专门负责审理针对国家秘密提起信息公开要求的诉讼。 为了满足人们对私有空间的需求,也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对隐私权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立法中加以体现,不但要通过民法、刑法等对隐私权进行立法,而且要在信息保密安全法中得到明确表述,建构一个完善的信息保密安全法律体系,并使个人隐私权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保护。 保密管理论文:计算机网络的保密管理分析 摘要: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的信息管理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网络保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存在保密观念淡薄、措施不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加强保密组织建设、强化保密力度、加强关键保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保密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金融银行业务上网,政府上网等工程已经全面开始。然而,一些网络泄密事件时有发生,给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主要是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中存在的保密观念淡漠、保密措施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 (一)保密观念亟待加强。在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的密保人员淡薄,部分密保人员的思想仍然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在工作中“无密可保”或者“保密无用”,缺乏网络安全的意识和密保常识。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关与密保方面的法律意识,对于计算机网络密保工作不够重视。保密观念的淡薄使得密保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密保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使得一些网络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另外,保密观念的淡薄,也是密保人员在具体网络保密管理工作中的懈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部分涉密人员的信息管理素质亟待提高。一些保密人员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有些密保工作人员仍然认为,只要添加防火墙、进行网络加密,设置身份验证系统密保网关就可以达到网络安全的要求。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密保设置的检查和维护并不够重视,直接造成了泄密事件的发生。另外,在网络安全密保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的情况,网络密保技术的建设仍然需要完善。 (三)保密管理执行不力。在有些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着“无章可依”和“有章不依”的情况。一些单位虽然制订了一定的保密管理制度,但只是将之束之高阁,而没有很好的贯彻实施,有的单位则存在保密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保密管理规定,但是每个单位却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保密制度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保密组织制度的建设。首先,应当完善网络安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网络安全的组织领导系统应当由行政领导、系统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的领导共同组成。在实际的工作中则要贯彻密保工作的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密保工作的管理责任到人,这样出现密保问题时才能及时处理,并且追究责任时可以找到人。最后,网络密保系统需要经常进行检查和更新,防患于未然。另外保密人员要养成积极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素质,学习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网络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同样重要。比如,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中,系统的访问权限应当严格控制,禁止越权操作。采取严密的技术管理措施,比如要定期更换系统口令、每天更换操作口令,对于重要数据应当备份并且异地存放,对重要信息载体应当妥善保管。另外,应当完善外来人员访问制度、服务器机房出入和操作制度、管理员网络维护制度等相关保障制度的完善。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狠抓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使其真正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还要在检查监督上下功夫,对于网络安全管理要定期检查和抽查,保证保密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 (二)加强人员培训。对于计算机网络保密人员的培训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密保人员的保密意识。二是提高密保人员的信息管理技术。首先,应当加强涉密人员的保密观念,通过学习《保密法》,加强涉密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经典案例的剖析,让保密人员意识到计算机网络密保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保密意识,增强保密观念。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保密培训机制,对密保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使密保人员形成良好学习意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打造一个信息素质强硬的网络保密队伍。 (三)加强关键网络密保技术的应用。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当加强对访问控制、涉密信息加密等关键性密保技术的应用。访问权限设置是指对于合法用户在文件和数据操作方面进行读写、执行等权限的设置。在内外网之间设立访问权限设置是内部网保密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之一。所以,在网络计算机保密工作中,应当做好访问权限的应用。在内部网中应当确定合法用户的使用权限,避免越权使用。另外,对涉密程度不高的系统可以按用户类别进行访问控制,对于涉密程度高的则要控制到单个用户。 涉密信息加密是提高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被破析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手段。通过在涉密计算机网络的入口设置保密网管,对内部网出网文件进行保密标识,以及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密钥管理可以提高信息的保密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保密管理论文:让无线扩音设备更具可管理和高保密性 人的说话可以视为点声源,点声源在声压与距离上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即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就减小至四分之一,也就是声压级降低6分贝。这也意味着,在课室环境中使用传统的有线固定麦克风时,如果老师授课时不断移动位置,老师离麦克风的距离会不断变化,在不使用额外扩音设备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是动态变化的,这样授课效果会受到影响。针对这一现状,一些学校已进行了无线设备投资,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U波段无线话筒。由于教室数量众多,无线频道日趋饱和,需要增加不同频点,而大量U波段无线话筒的使用会给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学校硬件设施负责人对未来无线产品的可管理性和高保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传统的音频扩大系统不同,红外线由于其具备与可见光线相似的性质,遇到障碍物等不透光物体时会被挡住,因此其在无线扩音系统中的运用具有一些特性:红外线是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如图1示),与无线电波相比,红外线波长更短,当它运用于被墙壁等包围的室内时,通过红外线传输的信息就不会泄露,具有高保密性(如图2示);同时,利用红外线特性,能够实现以同一频道使用所有话筒,使无线设备管理变得更方便。目前,松下公司在其推出的无线扩音系统中采用的就是红外线无线传输技术。 除了基本无线传输技术之外,扩音系统的实用效果优劣还取决于光敏传感器对光的响应效果。松下在其音频扩大解决方案中采用了半球型传感器,与传统体感器相比,该类传感器优势在于可以全方位覆盖,其实用受光范围最大可达到半径为8m的面积区域。(如图3示)而且根据使用环境面积大小,最多可增设至4台,最大受光范围可达到22m×22m的面积区域。 因此,与传统的音频扩大系统相比,红外线无线扩音系统更具可管理和高保密性,并且能够合理地将声音均匀地分配在整个环境,使得声音更加明确可理解。 保密管理论文: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保密管理浅谈 摘要: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保密管理工作较为重要,只有做好保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目前军工企业保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难以保证其工作成效,无法发挥管理制度中保密管理工作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军工企业保密管理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保密管理 目前,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中还存在缺乏完善工作机制、缺乏正确保密观念等问题,难以提高其工作成效。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各类制度,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逐渐提高保密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 一、军工企业保密管理问题 军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保密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无法保证其工作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先进的管理观念 军工企业管理部门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保密管理工作观念,不能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开展管理活动,对于一些会议与文件等,不能做好保密工作,且领导干部缺乏一定的工作意识,经常会出现泄密的现象,难以保证保密管理工作质量。例如:军工企业在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泄密现象,导致生产技术被盗取,一些单位使用相关技术生产同样的军工产品,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一些职工对于保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在日常工作与生产中,无法加大宣传与通讯的保密工作力度,难以保证自身工作质量,甚至会出现一些规范化管理问题[1]。 (二)缺乏完善的保密管理机制 军工企业还没有针对保密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提高其可行性与严谨性,一些军工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保密管理机制,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难以适应军工企业现展要求。一些企业为了满足WTO规则要求,不能对保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约束,难以创建新型的工作机制,导致出现严重的影响。同时,军工企业在保密工作中,缺乏自觉性与组织性,无法规范职工的行为,导致军工企业的机密信息泄露[2]。 二、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保密管理工作措施 在我国军工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针对保密管理工作,建设专门的防范机制,保证可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认真开展各类保密活动,杜绝出现保密管理漏洞,针对每一项经营生产内容,进行全面的管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督促职工与领导人员重视各类信息的保密,协调经济发展与保密之间的关系,以此增强其工作成效[3]。 (二)遵循法律法规 我国在保密工作方面,已经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求不可以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商业机密,不可以披露各类商业机密,不可以违反相关约定,遵守各类协议要求,保护权利人的商业机密。军工企业可以依据此类法律规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严格保护商业机密,例如:与职工签订合同,要求其保护商业秘密,一旦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就要加大惩罚力度,也可以利用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证可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4]。 (三)树立正确的观念 军工企业需要为管理人员、职工、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在招收新员工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职工技能与专业性,在严格考核的情况下,需要为其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此提高保密管理工作质量。对于领导人员与管理人员而言,需要自觉开展保密工作,针对各类机密信息等,做好保密措施,为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达到良好的保密管理目的。 (四)网络漏洞修补方式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与操作工作水平,减少工作量,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网络漏洞问题,影响着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在黑客与非法人员侵入之后,会盗取或是篡改信息,导致面料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军工企业需要及时发现网络漏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修补处理,积极应用现代化病毒防护技术与防火墙技术等,提升系统的运行质量。同时,需要做好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保护国家的机密信息。 (五)加大投资力度 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大投资力度,针对科研工作与保密机制创新工作,投入足够的资金,在此期间,国家需要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培养大批量技术性人才,使其在实际工作期间,可以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同时,需要对保密技术与设备等进行创新,积极引进先进国内外软硬件设施,逐渐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水平与质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六)制定风险评估方案 在保密管理期间,军工企业需要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利用先进u价方式,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做好预防工作,提高数据信息准确性,在自我防护的情况下,科学统计风险数据,加大保密管理工作力度。 (七)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军工企业需要针对保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其工作成效与可靠性。一方面,需要完善激励制度,落实各类保密管理责任,遵循相关责任要求等,建设完善的保密机制,提高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完善的保密系统,积极开展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军工企业保密工作,以此提高其工作成效。同时,需要军工企业管理部门创建先进的管理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保证其工作成效。 三、结语 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形式,保证在实际发展期间,可以树立正确的保密管理观念,维护军工企业的机密信息。 保密管理论文:保密与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基础。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涉密电子信息的关键载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安全保密责任。文章分析了传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信息丢失和泄密问题,设计了一套保密与内网安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整套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内网安全;硬件配置;软件策略 1 信息化建设安全研究背景 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信息数据已经成为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产之一,重要应用系统、涉密的内部数据更是一个机构组织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秘密的载体。如何控制这些重要数据,防止其丢失、泄密,已经成为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单位信息丢失、泄密主要有两大类途径,外部非法访问和内部有意、无意失、泄密。外部的非法访问大多都是有意识的黑客入侵行为,他们以窃取信息为主要目的,一旦入侵成功,计算机的大门就为他们敞开,不再有秘密可言;内部失、泄密大多是内部人员将核心资料带离组织内部造成,如员工私自拷贝单位内部敏感资料;员工离职时带走核心资料;员工外出笔记本计算机、移动存储体丢失、失窃等等。针对外部非法访问的防范手段大多采用防火墙、物理网闸甚至断开Internet网等方式,这些方式随着黑客技术的进步已经无法做到完全安全可靠;对内部丢失、泄密大多采用外设控制、系统审计类方法,这些方法给用户带了诸多不便同时也无法真正做到重要数据的安全保护。 2 安全保密系统的开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开发一套安全保密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管理架构和防护理念,打破传统的文档本地使用、本地存储、后期计的管理方法。安全保密管理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结合虚拟化平台对文档实现集中化的存储管理,形成终端用户“用密、不留密”的管理体系架构。在该体系架构中采用虚拟化技术在保证文档使用环境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提供文档的多通道交互方式,便于用户使用的同时对文档进行集中存储、审批和集中输出的方式,减少文档输出的渠道、缩小文档输出的范围、控制文档输出的使用方式及使用权限。 3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概述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是一款基于桌面安全工作环境的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在集中管控服务器上利用虚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每个用户生成加密的虚拟磁盘,利用磁盘服务器将这个虚拟磁盘到客户端计算机上。客户端计算机利用虚拟技术在原Windows操作系统上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安全工作环境,这个安全环境该安全工作环境专门用作重要文档或重要应用系统的访问和处理,用户只能通过该安全工作环境访问重要文档和重要应用系统。安全工作环境隔离了原操作系统的漏洞和风险隐患,在安全工作环境中,用户可使用的工具软件、网络资源、可访问的内部服务器资源均由系统策略设置,严格受控。安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工作数据均被强制集中保存在集中存储服务器上,非授权情况下,用户无法将工作数据带离出安全工作环境,同时所有的文件操作均有详细的操作记录。因此可以说,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是电子数据安全的理想解决方案。安全保密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4 保密系统硬件配置 搭建保密系统的基础硬件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对科技核心技术及相关文件保密业务进行有效的支持,全面准确地管理及存储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相关信息。保密系统硬件系统部署:服务器部署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连接磁盘阵列存储数据;与局域网连接处安装防火墙,对内网用户进行审计和身份识别,如图2所示。 5 保密系统软件系统 系统的主要软件模块如图3所示。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由服务端程序、客户端程序和管理工具3部分组成。其中服务器端程序由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磁盘服务器系统、备份服务器系统、安全网关系统4个部分组成。 服务器系统包括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磁盘服务器系统、备份服务器系统、安全网关系统4个部分。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提供整体系统策略存储、控制,同时集中管控服务子网环境中的终端用户提供身份验证、文件加密存储、文档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磁盘服务器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空间。通过集中存储设置工具在磁盘服务器中预分配一块存储空间提供终端用户使用。服务器备份系统提供对集中管控服务器和磁盘服务器系统的数据备份,保证集中管控服务器和磁盘服务器的数据安全。安全网关系统提供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服务器与安全工作环境之间的数据加密/解密转换。安全网关将应用服务器纳入到安全工作环境中的保护,这样用户只有通过登录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客户端才能访问这些应用服务器上的数据,大大提高了第三方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管理工具提供系统参数设置,包括:组织结构树的定义、文档加密保存目录定义、系统应用程序策略库存储、系统全局应用程序白名单、系统全局应用程序黑名单等等。同时,通过管理工具,可以对系统日志进行查询。客户端系统负责实现用户安全工作环境的建立、管理等操作。 6 结语 本套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100%强制集中存储,将原操作系统与集中管控系统相隔离,确保安全工作环境中重要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保证了重要文件在访问期间的安全,防范信息外泄。可与单位原有应用系统无缝集成,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安全防护,透明提升单位原有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兼容Windows操作习惯,无需额外培训和专业训练,易于使用。系统虚拟出的安全保密系统无论是系统界面还是操作习惯均与普通环境高度相似,只要在普通环境下可以工作,在安全保密系统中就可以无需培训直接操作使用。
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医疗计量也要开展新的工作局面,破解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辅助医疗事业进一步发展。计量是保证单位统一,量值准确的活动,当前我们的医疗行业应用大量的医学设备,为我们的医学诊断提供了更精准的检测数据,不但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也极大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可见医疗设备的准确可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安全,计量检定就是保证医疗设备无误的一种有效途径,医学计量管理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开展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1.1保证医疗设备质量可靠 对医疗设备开展计量工作的目的就是保证医疗设备的稳定可靠,定期检测设备的状态参数,性能是否稳定,参数是否准确,运行是否正常,能否在医疗检查、诊断、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中,常会用到的例如血压计、超声仪器、输液泵、监护仪等医学设备,医生通过设备监测所显示出的数据对病患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果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失准,那么所得的检测结果也必然会出现误差,这对患者来说可能会出现致命影响,但是设备的偏差是无法通过人的感知而获得,必须由专业的计量检定方法和仪器进行检测和纠正,可以说计量贯穿于设备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保障设备稳定正常运行。另外开展医疗设备的计量工作还可以为设备的报废与淘汰提供依据,当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时,需要对设备进行计量检定后再申请报废,在此过程中,如果设备已达年限,但计量检定后确定其依然能够正常使用,且拥有良好的性能,这样的设备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一方面通过计量检定能够确保设备不盲目被淘汰,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医院的购置投入,对医院来说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定期计量检定对设备,对医院都有益处。 1.2保障检查诊断数据正确 由前文可知,我们当前医疗诊断多依赖于医疗设备的检查结果,医生根据检查进行分析研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在此就要首先保证检查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因此对医疗设备的计量检定必不可少,可以说计量工作是保障医院医疗安全,加强医疗质量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检查质量,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2医疗设备计量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医疗设备的计量重视度不够,一些医院购进设备后只要设备质量合格,验收通过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没必要再进行一次计量检测,耽误设备投入使用还增加医院负担。其实不然,由于一些生产厂家的质量检测环节多为抽检,很难保证所有的产品质量完善,计量检定则是设备质量的第二层保障,有应用的必要;其次计量工作是贯穿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活动,在设备从选型到淘汰的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计量的参与,可是很多医院对于医疗计量的管理流程、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制度的缺失使计量无法顺利实施;再次医院的设备计量工作多是挂在设备管理部门,没有专业的计量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在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水平上有所欠缺,还有的管理人员懂计量却对设备不够熟悉,对设备检测很可能会得到有偏差的测量结果,工作对接不上,计量难以发挥实效。 3加强医疗设备计量检定的路径 3.1重视医疗设备计量,提高医务人员计量认知度 医院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构成,医疗设备计量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当前的大部分医务工作者不了解医学计量,不知道计量检定对于医疗设备乃至整个医院的重要意义,当对科室医疗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时,不能很好地配合计量工作,使计量工作没能按时完成,影响了计量效率。就此首先应当在领导层面加强对医疗设备计量检定的重视度,对医务人员普及医疗设备计量检定的内涵与知识,并给与医疗设备计量工作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 3.2建立医疗设备计量专管部门,培养计量人才 将计量工作从设备管理部门中独立出来,可以委派院高层领导专管计量,设置组建计量管理部门,明确计量的部门职责和工作任务,对于计量部门的负责人,要选取熟悉计量法律法规,明确医疗设备计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熟知计量在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哪个环节需要计量,计量工作应当如何开展等等;对于计量部门配备的工作人员,要熟悉计量检定工作流程,方法技术,同时对设备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不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开展计量管理专业培训,提高计量水平;在临床科室培养兼职计量员,负责本科室的计量设备的日常登记备案、维护工作,配合计量部门做好科室设备的计量检定和记录的保存。 3.3加强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多便利,当前已有很多信息化系统应用于医院管理,比如临床信息系统、影像归档传输系统、电子病历等,但是就医疗设备计量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医疗设备的台账管理、使用记录、维修维护记录、周期检定计划、检定结果等相关信息没有高效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还处在纸质建档阶段,缺乏对设备的动态管理。当前医疗设备在医院总资产中占比已超过一半,就医院运营来说,建立完善设备计量信息系统是必要也是趋势,便于设备的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设备资料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有助于将设备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孔爱华.浅谈医疗设备与计量管理[N].中国科技纵横,2015,16. [2]刘晓红,吴海波.医疗设备计量重要性及管理方法[J].科研,2016,07. 作者:叶雯 单位:景宁畲族自治县标准计量管理所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保险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农业承受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特别是自然风险难以人为控制,所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护。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保险很难有统一的模式。文章将投保人细分并尝试探讨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保险模式。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险缺位政策性保险 一、前言 2006年,重庆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给农业、农民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全市农村直接经济损失66.7亿元,粮食减产22%。干旱肆虐,而本应在此次特大旱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保险却鲜见作为。据媒体报道,除人保财险重庆市分公司在旱灾初期因承保的林木发生火灾支付了15.6万元赔款外,农业保险在关键时刻近乎缺位。重庆大旱农险缺位是我国农业保险举步维艰,面对自然灾害力不从心的一个缩影。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保险本身存在风险大、赔付高、业务分散导致经营费用高等特点,在无政策支持的情况下,高风险、高赔付、高费用必然导致保险公司的高亏损;另一方面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投保需求的不平衡,造成农业保险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二、各国农业保险模式 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办农业保险,经过近70年若干次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美国农作物保险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作物保险向现代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性演变,其保险密度已高达70%左右。在美国农保全部以政府补贴方式执行。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补贴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保费补贴,二是业务费用补贴。目前美国大规模天灾的农作物损失支付的保险赔偿金完全由政府补贴。美国联邦政府还向农作物保险提供4大类政策和经济支持:一是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比例和超额损失再保险保障;二是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三是联邦政府法律鼓励各州政府根据自身的财力,向农作物保险提供补贴,进一步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吸引力;四是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保费50%-80%的补贴。 美国幅员辽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低,加之财政收入丰厚,在美国实行由政府全额补贴的农保政策是可行的。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由财政补贴亏损以继续保险业务。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农地制度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完全实行财政补贴是不太可能的。 相对的日本的农村情况和我国比较相似,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在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在市、町、村范围内建立相互性质的保险组织“农业共济组合”(相当于互助会)由该组织实施农业保险、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为遭灾农户提供损失补偿,凡经营种植业、养殖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都必须加入“农业共济组合”(互助会)。第二,都、道、府、县(相当于中国的省)设立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各共济组合按照《农业灾害补偿法》,将本组合(互助会)所负保险责任的一定比例向共济组合联合会分保,联合会以收来的分保费建立基金,当组合的成员受灾索赔时按照规定予以摊赔。第三,联合会依法向中央政府(财政)分保、中央政府(财政)以分保费建立再保险基金,并向联合会负分摊赔款的责任,但中央政府接受的分保仅限于法定保险项目,对于任意共济,中央政府不提供再保险,而由全国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接受分保。日本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国借鉴,特别是在市、町、村范围内建立相互性质的保险组织“农业共济组合”对于我国部分地区有很强的适用性。但是我国毕竟幅员辽阔,农业发展情况比日本复杂得多。因此我国在农业保险模式的探索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农保模式。 三、我国农业保险模式探索 近年来,由于农业风险的加剧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盼望农险“保护伞”能为其生产、生活带来保障。但是由于政策环境及我国农险本身的高风险、高赔付、高费用导致保险公司的高亏损,造成我国农业保险呈现逐年萎缩的态势。 然而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结构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这部分农民收入低,风险意识淡薄,多数人认为天灾人祸是不可抗的,保险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更有甚者不知道什么是保险,也不知道到哪里办理保险。这些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时都选择了“独立承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农业结构调整的不一致必然要求我国农业保险实行分层次经营。首先是基础农业,即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粮食作物,这一层次的基础农业具有如下特点:受自然力影响较大,产值较低,进口替代品竞争力强,受灾后对农民影响巨大。针对这种特征,这一层次的保险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从投入产出分析,经营是亏损的。因此保险策略应是政府介入的政策性保险。由政府财政补贴为主,农民缴纳少量保费为辅,成立灾害补偿基金。采用强制参加原则,以保证保险标的大量同质性原则,也保证了基本保障的覆盖性,使得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户也能享受农保带来的实惠。这一层次农保实施的关键是国家政策支持,因此国家应该在立法层面上给予农业保险相关的地位,改善农业保险政策环境,建立法律或者法规平台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撑。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特性、各级政府有关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的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农业保险保户的相关权利等等都应当在相应的法律中予以明确,并且成立综合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综合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形成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组织体系,这不仅符合国家农业政策,而且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个层次上的农业是产值较高的养殖种植业,如大棚蔬菜、畜牧业。其显著特点是产业增值快,产品价格较高,市场需求量大,经营效益显著,且衍生产品产值也较高。在第二层次上开办保险较大程度是盈利的,因而这一层次上的保险经营属于市场行为,经营主体应归于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户采用自愿投保原则。在这一层次上开展农业保险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引入竞争,提高管理水平以降低管理费用。例如开放农业保险领域,充分竞争。打破垄断经营机制,提供各种有效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种资本类型的财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领域,只有让众多保险人在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展开充分竞争,才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从而降低保险费率,解决高保费率问题。同时,拓展承保范围和保险责任。根据各地区农业特点,针对农户最需要保障的风险设计险种,提供相应的保障,使农户感到参加农业保险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利用再保险避免巨灾发生时给保险人带来的高额赔偿风险,解决高赔付率问题。在这一层次中政府同样给予商业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性优惠,如免去营业税、所得税,给予管理费用的补贴及专门的精算机构的辅导等。公务员之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而农业保险则是专门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这种制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全局,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中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的农业具体情况展开竞争,以提高效率。提供政策优惠,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生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是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成立于1994年。农发行的主要任务是为粮棉油收购提供资金。但近几年来,农发行呈现出业务萎缩的趋势。尤其在2002年,随着信贷政策的调整,主销区农发行新发放贷款与贷款规模和往年同期相比急剧减少。这种情况使人们不禁产生了对农发行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在农发行职工中也产生了不小的思想波动。笔者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大有前途的,农发行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我们要继续办好农发行。 一、政策回顾及所取得的成绩 信贷工作是农发行业务工作的中心,信贷政策的调整准确地反映出农发行在执行粮改和购销政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1994年农发行建行以来,信贷政策就在不断调整。1998年4月前,国家对粮棉收购资金供应实行政府领导下的财政、企业和农发行分级分部门负责制。1998年,国务院实施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发行确立了“收一斤粮(棉)、给一斤粮(棉)的款,销一斤粮(棉)、收回一斤粮(棉)贷款本息”的信贷政策。2000年,国务院决定对棉花和部分地区的一些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农发行对非保护价粮棉的收购明确了“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信贷政策。2001年国务院决定实行“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宏观调控”的粮改政策,农发行制定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原则。2001年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后,农发行对棉花收购资金供应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对开户企业重新进行贷款资格认定。农发行坚决贯彻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主动适应粮棉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细化信贷政策,认真做好以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保证了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一是保证了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打白条”问题,促进了国家粮棉收购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护了农民利益,支持了农业发展;二是扭转了1998年4月前收购资金被挤占挪用问题突出的局面,实现和保持了当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目标,大大减少了粮食企业财务挂账损失,减轻了财政压力;三是明显提高了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与前几年相比,按可比口径,企业收购等量的粮棉,农发行新投放的收购贷款明显减少,节约了信贷资金,减少了向中央银行的再贷款,缓解了基础货币发行压力;四是促进了粮棉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以及经营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粮棉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在不断深入,粮棉购销政策进入了较大调整和变化时期,粮棉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的对象、条件和环境正在或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二、农发行存在的必要性 (一)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国重视和保护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这对农发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头等重要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安天下”的产业;而粮棉生产,又是基础产业中的基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完善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确立一个粮食安全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把粮食流通全部推向市场,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第一,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第二,农民增加收入目前主要还是来自粮食。第三,保持社会稳定主要还是靠农村。同时农业又是个弱质产业,客观上需要国家政策给予一定的保护。国家放开粮棉购销市场主要是针对流通领域,流通领域放开并不等于对粮棉生产不予保护。相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对粮棉产业进行保护。现在因为这个产业很重要,同时比较效益低,要发展就得有政策上的必要扶持,要扶持就得有相应的手段,包括政策性金融手段。现在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仍然是一个完善的问题,是一个继续坚持的问题,是一个逐步调整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阶段。 (二)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2002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点抓好的其中一项工作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棉市场。农发行的外延发展,近几年呈现的是业务范围变窄、贷款规模下降的格局。1998年农发行连续划转了扶贫开发和粮棉附营业务,专司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责。粮改的市场化趋向,特别是今年主销区实行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价格和粮食市场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加快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步伐,收购资源总量减少,购销主体多元化,主销区农发行大多出现了新发放贷款与贷款规模双减的情况。然而,贷款规模下降恰恰是封闭管理取得成效的标志;特别是收购贷款下降和调销贷款的增加,说明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日益形成。农发行在内涵发展上,主销区地方储备普遍调增,财政贴息贷款所占比例提高,基层行完成业务经营指标的压力减小。农发行外延和内涵的发展为资产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粮食流通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棉流通体制,使国家掌握着充分的商品储备,能够在日益成熟的市场体系中吞吐自如。在整个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比如储备政策、价格政策等,需要借助一家政策性银行来落实。国务院从全局出发,让农发行只管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农发行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农发行资产质量的提高仅仅是其发挥作用的一个良好开端。随着金融和粮食流通改革的推进,农发行还应被赋予新的使命。 (三)政策性贷款退出商品粮棉经营领域只能逐步进行 农发行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是建立在粮食购销体制基础上的,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入,农发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政策性贷款逐步退出商品粮棉经营领域,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既定政策,对于促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垄断经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农发行来讲,政策性贷款退出商品粮棉经营领域后,有利于减轻工作压力,解决人员少与业务量大等矛盾,从而集中精力加强对储备和粮油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但放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中,就不能这么看了。从一方面看,粮棉主产区由于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在当地农村经济中属于支柱产业,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和保护。从另一方面看,商业银行遵照效益原则,资金投入要选择高效产业。在粮棉大省,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严重不足,要支持粮棉生产,商业银行即使有意愿,也没有实力。一个是效益取向,一个是资金实力,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可能对粮棉生产给予有效的支持。同时由于历史的、政策的等多种原因国有粮棉购销企业经营不景气,包袱重;资产负债率高,机制不活是普遍现象,自身也缺乏相应的筹资能力。多渠道收购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国有粮棉购销企业仍是棉花购销的主导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业政策性金融全部退出,粮棉主产区卖粮难的问题就会重新出现,不利于国有粮棉购销企业改革和经营,不利于农发行存量贷款保全 因此,目前农业政策性贷款在粮棉主产区完全退出商品粮棉经营领域时机上不成熟,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农业政策性金融仍应在粮棉主产区继续发挥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支持保护作用。但粮棉非主产区,可以先行一步退出。 (四)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影响 我国的农业是弱质产业,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加入WTO后,农业更加需要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在WTO框架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在性质上属于政府行为,即是一种财政行为或准财政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农发行是财政的延伸),相应地,支持方式也被限制于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投入。所以,入世后,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方式的改变,农业政策性银行会有更大的作为。 三、国外的做法 从国际上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重视保护农民利益(如美国最近通过了《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大幅度地增加本已庞大的农业补贴)。日本的情况很突出,它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完全是政策性银行。丹麦农业抵押银行具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性质。美国也有农业政策性银行。 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简称印度农发行),成立于1982年7月12日。印度农发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有效的信贷扶持及相关金融服务、促进涉农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来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印度农发行享有印度储备银行赋予的一部分监管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的权利,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中央银行。 四、今后展望 (一)完善各项政策 一是完善信贷政策,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投入力度。降低对粮食、棉花收储企业的贷款利率。粮食、棉花收储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对其信贷投入应体现一定的政策性。目前国家在利率上没有体现出对农业的支持和优惠,仍同城乡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一致,造成粮食棉花收储企业负担过重,贷款利息支出偏高。应降低其贷款利率;体现出国家对农业的特殊扶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在WTO框架允许范围内,重点建立一套有效的“黄箱”补贴机制,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通过完善有效的信贷政策措施,将财政补贴和银行信贷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对农业投入,构建农民收入安全网,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农民的利益。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在我国订单农业等没有大量实施的情况下,粮食购销企业和银行很难把握“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因此,必须对“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政策加以细化和配套。 (二)完善效益和分配机制 效益和分配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一家政策性银行来说,政策性目标固然比较益型目标重要,但效益目标仍是一个硬约束。如果效益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对政策性银行进行评价。政策性目标也难以实现。总之,政策性银行要讲政策,也要讲效益。 (三)建立业务进入和退出机制 由于政策性金融具有阶段性特点,伴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政策的调整,农发行业务经营范围必然要出现阶段性的调整和变化,随之会出现农发行业务的进入和已有业务的退出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农发行业务进入和退出机制也很有必要。农发行业务的政策性强,涉及面大,同业务进入相比,业务的退出更敏感。但对银行来讲,退出机制的核心是退出业务的债权债务处置问题。在目前状况下,农发行债务主要来自央行的再贷款,债务的处置基本可以随债权的处置作相应的处理,最终核减农发行在央行的再贷款规模。但从长远来讲,随着改革深化,政策性银行贷款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必将减少,农发行的筹资渠道得到相应拓宽,在这种情况下,农发行的债务处置会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是将主要依赖财政的注入或建立特殊准备金冲抵。在债权处置方面,则可以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但无论怎样处置退出业务的债权债务,必须从国家制度安排上给予保证。此外,在退出机制上,还要注重把握退出时机问题,尽量减少退出成本和代价。农发行的业务进入机制要同改革和发展相结合,除严格执行国家业务调整政策外,应考虑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和边缘业务,从单纯提供贷款的传统业务,向运用多元化的金融手段发展,加大为政策性目标服务的力度和广度。 (四)建立信用担保保险制度 目前,中国农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的缺位是阻碍信贷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的重大制约因素。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是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 农业由于其固有的生产特性,离不开政策性金融手段的支持。在以种植业为主的不发达阶段是如此,在农业产业化、生产集约化达到相当水平的阶段,也是如此。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逐步、稳健地把农发行办成一家真正的农业产业银行,使其服务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发行在改革中应运而生,必将在深化改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其职能任务会越来越重。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树立科学发展意识 强化支持粮食流通职能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农发行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国家和地方储备体系建设。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增储和轮入所需贷款,按政策规定保证供应,以维护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安全。二是积极支持地方政府调控粮的收购、调入和轮换工作。对地方政府为调控当地粮食市场委托企业收购、调入、轮换粮食所需资金,在落实相关利费和价差补贴的前提下,提供贷款。三是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主经营商品粮油的收购和调入。在落实规定比例风险准备金、有效担保等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粮食企业按市场价收购粮食,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二、开办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的贷款业务。根据银监会的批复,我行已获准开办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粮食加工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其他粮食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对象是指经地、市(含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以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资金贷款的对象包括,经省级及省级以上政府确认的以粮食为主要加工原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市政府级政府确认的地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其他粮食企业是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行贷款对象以外的依法合规从事粮食流通、加工和转化的企业。对一些暂不具备直接贷款条件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与购销企业联营方式,提供收购资金贷款支持。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为符合贷款条件的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仓储设施及市场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支持,主要包括粮食仓储设施购建与维修、粮食烘干设备的购建、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粮食运输专用工具购置及专用交通设施建设、车站及港口粮食专用货场建设等。 四、办理保险业务。我行还开办业务范围内存贷款客户的保险业务,险种包括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工程险、货物运输保险、短期人意险、责任保险、船舶险、家庭财产保险和其他保险。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我行结算功能,搞好结算服务。目前我行所有的营业机构均能办理支票、银行汇票、汇总、委托收款等同城和异地结算业务,具备了基本的转账和现金结算功能,并全面开通了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资金汇划实现了即时到账,完全能够为客户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中国农业发展与农业合作组织的制度思考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制度需求成本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更有效利用资源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也是一种生产力,不同的制度安排下的经济绩效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投入,但由于制度的不同,产出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反之,无效率的制度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乔治·A·阿克劳夫把制度安排的缺乏看作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是一种制度上的差异,制度的瓶颈使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 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政府从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形成转变。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现在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入WTO把我国农业带到一个与世界农业相竞争的格局中。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其发展道路问题,探索出综合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路径。本文主要从农业制度的角度思考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1.我国农业发展制度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两次大的变革,实现 1.1制度 将农民高度组织起来,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同时兼备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主要功能,是政社合一的组织。但这一制度更多地具有共有产权的特征,全面否定了农民的财产权利,单一强调集体利益,限制农民个人利益。平均分配制度更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窒息了农业经济的活力,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农民的生活无法达到温饱水平,农村长期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状态。 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1978年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位,确定了农民使用土地的真实权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20多年来,这种体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9亿人民的温饱问题,使得中国能够保持20多年之久的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原来的集体农作制度这一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贡献份额在20%~50%之间,有的学者的估计甚至高达70%。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校正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度的弊端,但双层经营体制在制度上侧重于家庭分散经营层次,而忽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层面,在许多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甚至形同虚设,服务功能衰退。农地承包遵循平均分享的公平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均田制”,人均经营耕地2.07亩(很多地方人均不足1亩),户均只有7亩左右,生产规模过小,基本上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了。农户无偿或低偿取得承包土地使用权,使农户缺乏成本观念,导致粗放经营,忽视农地产出效益。随着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土地不再是营利手段,而更具有保障功能。农业生产率下降,农业增长缓慢。 2.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需求:农业合作组织 2.1我国农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加入WTO后的影响,农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多数农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农民素质整体不高,不能有效的获取市场信息,对市场判断能力差,常常形成某些农产品的过度竞争,导致市场供求关系急剧变化,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损失,加大了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又是一种“单边市场”,从事供应、加工、仓储和运销的厂商通常是小数群体,处于垄断地位,造成生产资料价格过高,质量又不保证,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农产品价格又很便宜,这对农民极为不利。农民作为单个的小生产者难以应对大市场的竞争。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我国农业生产规模过小,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大量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将涌向中国市场,我国农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在农产品质量方面,检测、认证体系不健全,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小农户很难与国外大农场主及其合作社联盟、大型农业企业、国际性农业垄断集团相抗衡。中国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2我国农业发展新的制度需求 面对上述难题,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显得软弱无力,制度上的缺陷和改革的深入产生了新的制度需求。制度变迁的需求决定论模式假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单个行为主体总是力图在给定制度约束条件下,谋求确定预期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一旦行为人发现制度的不均衡和外在利润的存在,就会产生制度变迁需求。 从各国合作社发展经验来看,农民借助生产或流通领域的合作组织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2.2.1生产领域的准内部经济:通过大型高性能机械设施的共同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和改善产品品质;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良和普及,达到增产、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和调整生产周期等效果。 2.2.2流通领域的准内部经济:通过大型高性能流通设施手段的共同利用可以降低销售费用;通过对外交易力量的形成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促进产品销售价格的上升、获得附加收益和生产要素购入价格;通过流通技术的引人和普及可以改良储藏包装技术、调整上市时间和降低销售费用。 2.2.3其它准内部经济:如设置专门的情报机构了解生产和市场信息。提高广告宣传促进产品销售、开拓新市场、方便融资。总之,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组织,把农业生产链的各环节有机连接起来,从而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 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处于弱者地位的广大农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自愿联合起来,在坚持家庭经营为基本经营形式的前提下,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顺应而生,如农村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农业技术专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2.3农业合作组织: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农村合作经济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基础,而且事实上也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在国际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都有程度不同的发展。在美国,由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80%,合作社提供的化肥、石油占44%,贷款总量的80%;在日本,市场销售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由农协提供。其中米面占95%,水果占80%,家禽占80%,畜产品占51%,提供的生产资料,肥料为92%,饲料为40%,农机为47%,农药为70%。 农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一种互助合作关系,承认和尊重社员的产权,尊重家庭经营的独立性,并通过制度安排来保证其作为社员所有和民主控制组织的基本性质,谋求社员的利益,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农业合作组织主要有如下功能: 2.3.1农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市场主体。 农业合作组织在肥料、种苗等农业产前部门,田间管理等产中部门和加工、包装、运输、贮藏以及销售等产后部门加强联合,共担风险,共同获得农业产业链条中的组织收益。并且,实践表明,农业合作组织有助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还可以提高农民在市场活动中的谈判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 2.3.2农业合作组织能够把分属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集中于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在资金服务方面。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民社员提供大量的低息贷款,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 (2)在技术方面。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民可以从技术推广体系中获得精准农业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等知识型技术。 (3)从劳动力方面分析。除农业生产外,更多的人将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产业,提高劳动力利用率。 (4)在土地资源方面。可以统一协调,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 2.3.3农业合作组织是政府政策资源的载体 农业合作组织是政府支农的载体,连接政府和农户的纽带,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协助政府贯彻和落实农业与农村政策。通过农业合作组织这一中介,可以大大降低实施农业政策的监督成本,减少了搭便车、欺骗和偷懒行为。而且可以充分有效的综合利用政府政策,提高政策支农的有效性。 农业合作组织的上述特点,成为农业和农民的必然选择。 3.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成本与路径选择的探寻 3.1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业合作组织具有上述众多功能和优点,是农业和农民的理想选择。我国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自然资源的贫乏,而在于组织资源的缺失,缺少农业合作组织的有效传导机制作用。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了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具体政策。国家农业部提出的“七大体系”基本理论对农业的综合支持,特别也强调农业合作组织传导机制的作用。 优化制度供给,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成为农民组织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中央政府须率先转变角色,与农民自发的组织创新紧密结合,适时提供一定的政策和制度,给已有的组织形式以合法的地位和规范发展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亟须放松管制,给予农民自主权,弥补农民自发创新有限性的缺陷,主动地为农民经济组织创新提供支持、引导和服务。应进一步出台《农民组织法》或者《合作社法》,充分利用好WTO的绿箱政策,最大限度地扶持农民组织创新,从根本上激发农民组织创新的潜力。 3.2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成本 无论发展市场还是面对入世的挑战,都迫切要求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提高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然而,在现实中如何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主要在于农业合作组织的组建成本很高。以正式制度安排为例,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1)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2)清除旧制度的费用;(3)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4)制度变革及其变迁造成的损失;(5)实施成本;(6)随机成本(张曙光)。 农业合作组织是有成本的,通过一定的载体把农民组织起来,增加了农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户进入市场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的成本与农户规模成反比,而与农户数量成正比。如果合作化组织组织农民的成本高于农民节约的成本时,组织化的边界就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农民过多,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全国农户的平均经营的土地面积仅相当于美国家庭农场平均土地经营规模的0.23%,也就是说,我们约450个农户的土地面积才相当于美国一个农场的经营面积,如果10个农场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的话,成立同样规模的合作社,若不考虑我国农户专业化程度,需要4500个农户,何况我国农户的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其组织成本的高低可想而知了。 3.3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路径选择 通过选择什么样的路径能够实现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我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3.3.1组建农村合作组织要把握的第一个关键在于定位。农村合作组织不能是大资本从农村抽吸资源的工具;也不能是行政权力抽吸农村资源的工具。它应该是农民利益的代表,站在农民利益的立场上,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对市场经济。 3.3.2组建农村合作组织要把握的第二个关键在于功能。农村合作组织的功能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市场信息的广泛搜集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产品结构规划;根据相应的产品结构规划建立具体的市场渠道;在市场渠道的基础上向农户定货,通过稳定的销售渠道逐步把农户组织起来,并推广相应的技术和质量标准。 3.3.3组建农村合作组织要把握的第三个关键在于原动力。WTO给我们的回旋时间已经十分有限,中国农业面对的已经是被大资本装备起来的西方现代农业,指望一盘散沙的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是不现实的。必须由政府提供组织的原动力,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也有很多是在政府的倡导、支持乃至资助发育起来的。 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在全国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围绕35个主导产品以及当地名特优产品,选择有较好工作基础,对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强带动能力和示范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资金扶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中国农村大部分地方,社会组织资源极端稀缺,已有的组织资源大多在政府手中。在学习“三个代表”,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中,使一部分组织资源逐步转化为农业合作组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可行途径。例如一些地方现有的农业开发区组织就可以作为培育农业合作组织的胚胎,搞一些试点工作,给广大农民提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思路和参考模式,切实推进农业合作组织在中国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节水灌溉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生机 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次过家门而不入。为治水,禹公而忘私、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为造福社会而坚持不懈!――题记 节水“龙头”应运而生 水是万物之源,如果没有水,万物将不复存在。水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地球,地下水的积蓄形式最便于人们长期利用,它的总量多达1.5亿立方公里,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十分之一。虽然地球的70%都是水,但水源的不断消失和枯竭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难题。1986 年拉丁美洲巴拉那河上著名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消亡,给人类敲响了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的警钟。 从人们日常生活到商业和农业的发展,无处不需要对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缺水已成为全球自石油危机之后的第二危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开发的项目。以色列2/3土地是沙漠,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但是,以色列自建国以后,积极普及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水肥利用率高达90%,而产量增收最高达50%,在水资源极其贫乏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农业奇迹”。 中国与以色列一样,也是一个水资源贫乏、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名上位于110位。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来源主要是江河湖泊、雨雪积水和地下积蓄水,而地下水在农业灌溉利用中占很大比重。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由于灌溉技术的落后,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仅为40%,远远落后国际水平。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致力于发展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仅用十年的时间在创业板首发上市,成为中国节水灌溉设备研发制造、材料供应和工程施工的龙头企业,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规模和行业影响力。3月31日,记者在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灌溉技术展览会上,采L了大禹集团天津市大禹节水灌溉技术研究院的院长战国隆。 创新不止 多项科技成果落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文科表示,我国节水形势逐年严峻,农业节水问题更为突出。"十三五"以来,倡导农业节水、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节水灌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缓解水资源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2017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农业节水灌溉将是今年的方向性、战略性大事。 战国隆表示,大禹节水集团自成立之初,就以大禹治水精神做节水灌溉事业。公司成立时,国内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几乎是一片空白,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基本依靠从以色列等在此领域领先的国家进口。但大禹集团并没有把引进作为公司发展的常态,而是积极投入节水灌溉技术的各项研究中,全面开展了自动化施肥灌溉系统、太阳能提水系统、全自动叠片过滤器、滴灌管(带)及管件等产品的研究。十多年的时间,大禹集团不畏艰难困苦,刻苦研究,先后取得“内镶贴片地埋式灌水器”等40多项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其中包括省级科技成果5个和铜祛根地下滴灌技术等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 地下滴灌是在滴灌技术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世界范围内地下滴灌技术水平与其它灌溉技术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应用超前于研究的局面。大禹集团在国家863 项目带动下,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深入实践和研究,立项实施了铜祛根抗负压堵塞紊流压力补偿地下灌水器试验研究项目。集成创新,集中攻克了根系入侵、负压吸泥、灌水不均匀、自适应能力差等关键技术难题,在铜祛根剂研制、灌水器抗堵塞性能提高、压力补偿紊流流道结构优化改进、提高地下滴灌系统整体稳定性和滴水均匀度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终研制成功铜祛根防负压抗堵塞紊流压力补偿地下灌水器技术产品,使地下滴灌系统及产品运行效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铜祛根地下滴灌技术产品与应用”项目,解决了目前地埋滴灌存在根系入侵和负压吸泥的国际性难题,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经相关权威机构检测: 该产品额定工作压力400kPa,额定流量1.2 L/h,铺设距离最长可达1000米,适应最大落差45米,流量均匀性偏差≤3.00%,流态指数为≤0.011,使用寿命10~15年。经实验验证,该技术(产品)可广泛应用在荒漠戈壁、山区丘陵、高原坡地、坑洼浅地等干旱缺水和落差起伏地域,以及饲草林果、园艺花卉、环境治理、防风治沙等工程领域,兼具防根系入侵、防负压吸泥、自动启闭、自动过滤、自动清洗、自动调节等抗堵塞性能,灌水器自洁净率达到95%以上,堵塞率≤0.45%,自适应能力较强,运营维护成本低;同比国际领先技术(产品),流态指数下降0.02,灌水均匀度提高10%,最长布设距离提高400米,综合抗堵塞性能高20%,流量均匀性提高0.5%以上,灌水器自洁净率提高15%以上,综合抗堵塞性能提高20%以上,技术(产品)各项标准均优于或超过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技术(产品)标准。农作物平均增产5~10%,省肥20~30%。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高效农业节水辐射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扭转并解决干旱缺水影响农业发展的被动局面,确保农业高效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了节水50%以上,增收增效30%以上。 大禹集团另外两项国家重点新产品是压力补偿式滴头及滴灌管技术和内镶贴片式地下滴灌灌水器专利技术。压力补偿式滴头及滴灌管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西部专项项目,被广泛应用于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经实践,能使农作物增产 20%~100%,节水50%~80%,省肥20%,综合经济效益增加40%以上;内镶贴片式地下滴灌灌水器专利技术是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产学研联合攻关,研制开发成功了水动活塞叠片式自洁净过滤装置、多功能地下滴灌铺设机具等新产品。大禹集团的科研技术和产品在农业灌溉上的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荣获中国科技成果自主创新优秀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级荣誉 近百项。 大系统高效节水 造福中国农业 在3月31日的智能灌溉技术交流峰会上,战国隆围绕“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作了专题报告,详尽介绍了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概念和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云南省元谋县元谋大型灌区丙间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甘肃省酒泉市马营河灌区、酒泉市肃州区洪临灌区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出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集中分布、投资效益高、能耗低、寿命长、便于管理、维护和提升改造等诸多优点,建议在农业重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中予以优先应用。 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大流量首部(沉淀调节、过滤施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结合管道输水技术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灌区建设的综合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对大系统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重视程度较高。据有P数据统计,目前美国已有超过一半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大大提高了输水效率。以色列的农业灌溉基本全部实现管道化,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灌溉,发展了世界瞩目的高效农业。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一半以上都实现了管道化,可以集中监测调控,负责闸门、提水装置的启闭,调节水泵在灌区输配水。可见管道取代渠道灌溉已成为农业灌溉的必然趋势,我国正在极力推广发展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大禹集团实施的元谋县大型灌区项目涉及元谋县城周边老城乡、元马镇、黄瓜园镇及平田乡四个乡镇,项目设计灌溉面积11.4万亩。主要种植作物为蔬菜及经济林果,按“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用水原则,枯水期以水位较高的麻柳水库供水为主,水源供水高程1284m;汛期以丙间水库供水为主,水源供水高程1228m。 项目工程采取在32个分干管首部分别安装过滤系统,在田间各单元安装小的施肥设备,通过采用大流量设计大幅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利用水库作为调节,在下游地区新建3座8~10万m3沉沙调蓄池和一座廊道沉淀池及2000~2500m3/h组合过滤 器4座;主管道采用DN630球墨铸铁管,干支管及田间管网采用直径315~200PVC管,田间采用滴灌等高效灌溉方式,在出地口安装计量设备,已实施面积5.2万亩。采用大型首部沉淀池,减少了多处打井及电力投资,便于进行集中管理,节省了滴灌运行费用,降低了能耗。 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在元谋县大型灌区项目的应用,形成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机制,有效推动了项目区节水灌溉的发展。 为了加快节水灌溉技术在中国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大禹集团有计划、有步骤、以梯次推进的方式在全国先后成立了18家公司,并在杭州、天津、兰州、酒泉、西南、北京先后成立研究院及分院,专门从事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勘测和设计,以促进大禹集团产学研一体的发展,不断钻研,不断创新,推动中国农业走向美好的明天。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试论转型期中国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提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农业逐渐暴露出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急需转型,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发展农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结合中国农村的特点,着重阐述转型期发展新型农业应遵循的原则,以期为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新型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转型期;中国农业;发展原则 [作者简介]柏来任(1988―),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陕西渭南 7140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拉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转型刻不容缓。现阶段,农业转型无完整理论引导、无成熟经验可鉴,但农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农业转型的成败。 一、充分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从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规律中可以看出: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赖于农业的发展,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现代化农业的支持。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又一次强调,支持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农业首位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从整体来看,农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其他产业,而且落后的步伐正逐步扩大,近30年来,农业产值的下降差不多每三年下降两个百分点,农业产能不能较好满足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进步。在此形势下,必须牢固树立农业首位理念,将农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带农,以资助农,以科兴农,努力把农业发展提到新的高度。 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国家平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水利部门应该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一要加快大中型水库、灌溉配套O施和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进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力度以及加大农业用水安全的监督惩治强度。二要加强农产品集散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粮食物流链条站的建设。三要推进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建设,尽快健全队伍、完善机制,切实增强服务职能。 第三,保护土地、节约用地。当今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用地面临巨大挑战,可耕种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从数量上保护耕地,更要从质量上改良耕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政策,严格控制项目用地,尽可能地做到少占不占耕地;其次,政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推进土地连片整治,最大限度降低人居占地面积;再次,农业部门要努力改善耕地质量,科学开发环境适应型农作物,减轻耕地承载压力。 二、合理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 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打破旧有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家庭承包制却未能解决农户与市场的衔接问题,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这一问题愈发显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建立农工商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模式。因此,新型农业合作经济模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模式需要做到: 第一,国家的政策扶持。新形势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发展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国家应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保驾护航,建立一定的政策引导,提供相应的资金帮助,给予农业合作组织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等。 第二,完善法律体系。当今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法律的支撑,国家要在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础上,制定一些符合当地特色的合作社条例和管理办法,用以指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另外,要加大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法律、法规、条例的宣传力度,保证社员能够明章守规,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农村合作事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组织化水平。 第三,尊重农民创造精神。农业经营要灵活,不能公式化,要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鼓励农民开发创造。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更应该如此,中国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大,各地状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追求多元化模式,要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和自主选择,从农民的创造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随时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补充新鲜血液。 三、务必遵循农业发展规律 建设新农村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第一,遵循农业生产发展规律。发展新型农业要充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律,合作化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农业生产要组织固定的人员,对农作物生长进行连续观察和持续管理,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可以同时进行多种生产;必须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地域对农业生产进行组织和劳作,而不能像其他产业那样,在室内进行机器操作。 第二,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中国各地农耕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不能一刀切,也需要尊重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律。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就是要根据各地农村发展现状,改造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一发展模式,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树立市场观念,使农村逐步进入产业化进程。同时还要制定有效的政策保护农业、农村、农民的健康发展,规避其发展中的各种风险,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第三,遵循农民生存发展规律。当今中国,遵循农民生存发展规律,就是要立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高度重视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始终将农民致富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与此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帮助农民向理性的市场主体转变。 四、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中国在保障农民利益方面做过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在农村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要将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放到突出位置上来。首先,要将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加快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其次,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鼓励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并给予政策、技术和资金上的关照,使农民都能从合作组织内获得利益。最后,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积极的社会服务机构系统,帮助农民成立专业技术协会、生产销售中心等市场经济配套组织,并帮助农村建立农会等利益保障团体,从而形成完备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第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当今中国,给予农民民主权利,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就是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使农民真正享有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树立农民当家作主的信心和责任心,培养农民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民主竞争意识,从而从根本上铲除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社会心态。 第三,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当前农村,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越来越高,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变得尤为重要。历史经验表明,保护农民的文化权益,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文化普及活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民间办学,民间培训。只有解决农村“精神贫困”问题,才能净化村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基层组织建设能力。 五、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最根本的是依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改革农业经营方式,不能违背农民愿望,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向机械化迈进,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正朝着小康社会阔步前进。但不可否认,现阶段仍有一部分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仍有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滞缓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方法是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第一,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执政能力,帮助农村摆脱一元化发展模式,开辟多路径增收渠道,引领农村向“乡村+企业”、“乡村+旅游”、“乡村+商贸”等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从根源上打破农村单一链条运作模式,使农民能从更多生产部门获得收益。第二,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这要求党和政府要善于发现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经验,做到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并且要给予农民一定的创新奖励,树立典型,鼓励创新,从而以少带多,带动农村社会整体的创造与生产积极性。当今中国,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增加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中国农业发展的4大趋势 纵观发展,中国农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几十年来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至瓶颈,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中国农业未来路在何方?我国农企未来将会呈现4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 有机农业将迎来大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有机食品正逐渐走上高端消费者餐桌,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些商界名人也开始纷纷涉足农业。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种出了“励志橙”、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卖起了“良心果”、京东商城CEO刘强东销售自种的有机大米、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也在北京延庆圈地5700亩建设有机农业园……在这些农产品中,“有机”成为一大卖点。 虽然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一般食品高20%~50%,但因为禁止使用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从而降低了食品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而受到全世界消费者青睐。目前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增长迅猛。据统计,中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额正在以每年30%~50%的速度迅速增长。我国有机食品也有着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趋势二: 重视品牌形象 随着农产品供需关系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是质量和价格的要求,而是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眼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都开始重视品牌形象这个问题,一方面严把产品质量关,在源头上预防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视产品外观设计,加大宣传力度,以此塑造品牌形象,建立消费者信心。 与此同时,农业领域便产生了很多小而美、小而强的农产品,如掌生谷粒、草莓庄园等农产品,设计高端,产品精美,产品优良并非常有特色,为我国农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当前的农产品市场已由单纯的产品价格或质量的竞争,转化为知名度、美誉度等以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趋势三: 构建全产业链资源优势 上游原料成本和下游渠道费用的挤压,让企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很多企业开始整合资源,布局全产业链。中粮依靠资源优势做全产业链,就是一个成功的范本。 做芝麻油的从芝麻种植到深加工产品,肉食行业从饲料开始到自建终端,电子商务自己做物流,无不如此。所有企业都应该立足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尽量构建产业链,将市场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农业为依托的大食品产业有着长足的发展。 趋势四: 新兴媒体的运用更普遍和成熟 这些年,企业的广告成本一直在不断增加,“限娱令”、“限广令”更让电视广告投入雪上加霜,传统媒体威力下降,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攀升。 新人群、时尚人群也是主力消费群。这些群体都是“御屏一代”,屏幕成为超级终端,手机、电脑是他们接触信息、联网互动最频繁的手段。企业在新兴媒体上的运营会更加普及,尤其是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总体看来,传统营销手法的效用日渐削减,而新思维、新方法已经开始显现。如果企业能审时度势、抓住机会,必能快速转型。熬过经济寒冬,必将迎来新世界。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论以色列现代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农业是立国之本,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多年来,“农村、农业、农民”是一直是党中央工作的重心。但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所取得成就还是相对有限,有待进一步深化。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强国,其发达的现代农业、军事、科技往往为人们所称道。以色列的现代农业呈现出高度发达、独具特色的特点,在世界农业领域享有盛誉。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组织构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种植技术先进、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农场品产业链延伸独树一帜等方面。这些经验技术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将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一条蹊径。自中以1992年建交以来,中以双方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重要合作,其中农业交流合作也是作为主要的一个合作领域正在积极推进,可以说农业合作已经成为中以合作的新亮点。 关键词:以色列现代农业:中国农业:启示 一、以色列现代农业 以色列是位于中东地区的国家,国土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而可耕地面积只有4370平方公里,大约为国土面积的20%;人口约850万(2016年),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农民人均年收入3.7万美元(2014年)。以色列属于典型的干旱及半干旱气候,国内大部分被丘陵及森林所覆盖,只有在以色列的北部加利利湖周围平原和约旦河谷适宜农业且面积较小。土地贫瘠缺水,以色列犹太民族仅仅在很短时间里就建成了现代农业,先进的现代农业巩固了国家发展的根基,为其国内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前沿的农业科技也为人们所车道和效仿。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以色列水资源匮乏,政府力推发展节水农业。根据相关部门的估算,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7342立方米,一般如果低于人均300立方米的国家就被认为是严重缺水。据统计公布的数据显示,以色列这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9立方米,水资源匮乏成为以色列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早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初,以色列领导人就充分认识到其国内水资源缺乏这一客观现实,政府通过多种有力措施来提高国内的水资源利用率,并且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农业领域循环水的使用力度。以色列政府给相关的研究机构拨付研究经费旨在研究如何实现水资源更好的再循环利用,并将科研院所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普及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把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集中进行净化处理后又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循环使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色列普遍采取了先进的节水滴灌技术,将计算机、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灌溉之中,可对作物所需水、肥、农药进行遥控供给,实现了灌溉技术的电子自动控制,使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土壤得到改善。以色列在农业灌溉方式上所推行的压力滴灌能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中国目前做推崇和借鉴学习。根据相关的估算显示如果采用以往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灌溉,最终水资源利用率只有15%,但是如果采用这种压力灌溉的技术,即地下滴灌技术能够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95%,两组数据中间的落差为80%。如果采用现代的压力灌溉方式,对比条件对比之下每块地可以节水50%~70%。以色列政府花费集中全力推广普及利用压力灌溉技术和方法。目前,以色列已经有80%的灌溉区使用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最高利用率,有效缓解了由于水资源不足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所造成的困境。 (2)以色列发展农业组织,力推农业规模化经营: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第一个基布兹(kibbutz)、第二是莫沙夫(Moshav)、第三是公社莫沙夫(Mos.shitufl),三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多种可以自由选择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现在细致分析来看也正是由于这些独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建立依附在此合作组织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让以色列农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农业历史领域的佼佼者。此外,这种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团体的生产往往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的供需信息掌握的较为全面前沿;以先进的农业科技为后盾,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收入为动力,以农业合作组织、经济合同和农业法制为保障的运行原则,建立了综合农业技术体系,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和转变机制。组织产业化经营,有助科技的普及推广,生产者的回报能得到有一定保障。 (3)转变传统的小农原始农业种植的思维方式,提高农业的机械化耕种水平:在政府的力推之下,以色列科研人员实现高新技术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农用机械,拖拉机、摘棉机、番茄播种机、葵花播种机、土豆采收机、地温测量器、病虫害预警机、气象监测仪等现代农用机械,并把较为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近年来,以色列发明了装有计算机和自动装置的拖拉机,只需要要设定好机械,它就能高效完成从犁地、种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间作业,并以经济的方式保持操作速度,燃料消耗较少,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普及。 (4)先进现代农业管理管理制度,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格监管赢得市场信誉,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地区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以色列现代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梳理以色列相应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中国学习借鉴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1)肯定政府、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以色列政府、企业在推进其国内农业的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现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薄弱,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的“三农”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到实处,加大政府在农业政策、教育方面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力度,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注重科技投入,鼓励研究开发适宜我国农业生产的新技术;鼓励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相应的程序出台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措施,催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政府还通过其行政手段保证农业用地不被不合理的占有,保证一定数量的耕地。长期性企业的技术、资金、多渠道市场支撑对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从TPP中看当今中国农业发展 摘要: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出来了,从总理对于工作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提议中,我们可以发现新一届政府对于未来的工作要求是基于当前的农业政治经济变化下所制定出来的,这就是为了应该2015年底签订的TPP协议而要做出的前期准备。 关键词:TPP;农业发展;矛盾 在2016年的总理的工作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总理对于2016年的工作一共提出了八大重点,其中的一条就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总理提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连续增产,为稳定物价、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面临库存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下跌等问题。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垦、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田水利、供销社等改革。 总理提出的这段话其实是对当前农业所面临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一种解读。众做周知,2015年10月5日,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同意规范,其规模占全球4成的巨大经济圈将应运而生。通过目前已经公布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TPP具有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农产品零关税 降低进口国关税一直是美国出口商追求李锐的主要途径,美国从全球贸易自由化中获益匪浅。这个可以从美国在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不难发现,因此在TPP的谈判中,美国充分利用了TPSEP零关税的规定,并将其扩展为TPP的规定,这将成为其进一步破除亚洲市场关税保护,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的利器。 二、SPS统一规范 目前,有关农产品检验检疫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个国家执行的标准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引起美国出口商的抱怨,认为一些进口国检验检疫过于严格,以至于阻碍了美国农产品进入这些国家。而在TPP中美国将SPS纳入其规则制定中,就是的TPP成员的SPS规范化和统一化,即执行一种符合美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意技术标准和操作程序。 三、现代商业模式 美国以先进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不断创新现代商业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诞生,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商业效率。在TPP谈判中,美国要求TPP成员履行对电子商务的承诺,保持互联网自由和开放,促进电子供应商的竞争并设置新的贸易规则。 虽然我国目前不在TPP成员国的范围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将面临的就是要选择是否加入TPP协议之中,而且未来的加入将会面临着对于TPP协议的无条件接受,这样将会对我国的农业整体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的农业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由于人工、土地成本引起的粮食生产总成本上升 从我国粮食成本的构成中主要包含了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机械作业费和花费费分别占有较大的比重。从2004年至2014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人工成本不仅占粮食总成本的比重最大,而且其占比从35.73%增至41.81%;此外土地成本占占比仅次于人工成本,从13.67%增至19.09%。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推动粮食价格的上涨。 未来如果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完全开放,一旦国内的粮食价格高于国外的粮食价格,这样就会出现国外粮食大量拥挤进入进入我国农业市场,这样就会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带来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我国农业出口和销量的下降,长期以往,将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根基。 2.我国的家庭农场、农业大户以及农户合作社目前还处于孕育阶段,还没有发挥出其作用 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以前一直提倡的是一户一农的耕作,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模式,但是这样的模式,面对未来将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有一定差距的,于是便开始了孕育家庭农场、农业大户以及农户合作社的多样化形式,目的就是通过组织的形式将农业的单户经营变成一种商业模式经营,这也类似于美国的农场主经营模式。然而面对这样新型的经营模式,我们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农业特色的路子不是一个短期可以实现。 3.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农业资源的整合中将会面临资源不可共享的困境 中国东南西北四大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不一致,环境差异也很大,这也就导致中国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会出现一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而另一部分却很落后的现象,那么我们在发展中如何在这不平衡中寻找出一个均衡点,保证各个区域的差距不会很大,否则,这也将会对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阻碍。 4.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大力发展农业之间矛盾的解决 在中国目前的进程中一直提倡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这的确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城镇化后将会面临农户可以耕种的田地减少,在农业生产发达地区这样的问题不是很重要,然而在农业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农业机械化较弱地区,这就会导致农业产量的减少,农产量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农户收入减少,从而对其积极性的降低。因此,我们在深化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一刀切,否则,在执行这个问题的过程必然会给其他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从上述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新一届政府是一个有远见的团队,他们目前所提出的政府工作虽然是2016年的,但是却是未来我们需要5年甚至10年时间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完成这个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疑惑,只有在不断前行中才能实现进步。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有了农业这个行业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而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也就形成了农村。因而可以说,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发端,也是 “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本文总结了中国农业目前发展的阶段和问题,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文章认为,我们应当充分估计在城市化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并采取系统的、综合的措施予以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关键词 三农 农业转型 现代农业 一、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背景 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世界总人口约70亿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9.4%。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农业面临的第一要务,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也呈现出较多问题。例如,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农业生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效益比较低等。要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业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传统农业存在许多问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低,单位耕地面积的投入高,产出低,不能满足国民对农业物资的需求。同时,农业受到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的束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现突出。近年出现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瘦肉精等事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影响市场竞争秩序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有效供给未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同时,不合理的供给结构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林地、草地、湿地被过度开垦,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农业效益比较低。当前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已成为重要问题,不仅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同时大量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带来成本和生态双重压力,也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转型的途径 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要让消费者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一方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等的技术研究和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从源头上增强农产品企业的安全意识,推进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产品追溯制度。 (二)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抓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启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加大综合执法与专项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农业发展方式生态化 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切实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等保护力度,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大治土治水治环境力度,降低农地开发利用强度,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严格管制滥用乱用农业投入品,净化、修复农产品产地生产环境。 (四)农业生产产业化 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五)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必须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种养业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农业蒸蒸日上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政府以及公众都在不断反思如何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为谋求人类与环境的长期平衡,新农业的发展方向将更加趋于环保,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公开,指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增加,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从事农业的乡村人口逐年下降,城镇人口的增加和乡村人口的减少使得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增长。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我国现代农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生态农业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持续看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对该行业的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2.行业标准较低。当前我国农产品种植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达到绿色或有机种植标准的农产品更少,整个农行业的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农行业标准化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行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上很多农产品各项指标并未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但却以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导致消费者无法进行判断,从而使得农行业整体产品质量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3.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目前,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多数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企业资金积累速度较慢,扩大规模容易碰到资金瓶颈。中小型农业企业要做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快速实现产值规模扩大,需要大规模资金的投入,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融资成本也相对较高,严重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速度。 (作者单位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关于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管理会计职能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全面推进,农业发展银行为适应改革发展需求,对自身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如何通过强化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提高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 管理会计职能 经营管理 业务发展 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自身改革的要求以及约束力不断加强。同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对三家政策性银行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了划分。新一轮改革要求农发行要通过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分类核算,明确责任和风险补偿机制。为适应新的改革发展要求,农发行亟需对当前的经营管理风险和漏洞以及因定位、业务调整而产生的经营管理方式、水平等不匹配状况进行调整和改善。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举措,如何通过强化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发挥管理会计职能对提高农发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一、强化管理会计职能对农发行经营管理的作用 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用的信息,为加强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而发挥作用。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事前管理指对企业经济业务发展进行预测、决策和计划,事中管理指为使经济业务按照预定目标发展而对其实施控制,事后管理指对企业经营活动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强化管理会计职能使得银行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经营管理体系,对加快实现银行责任目标和绩效,界定银行业务管理职责,促进业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竞争力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强化管理会计职能有助于全面了解农发行整体运营状况,并对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改善。同时有助于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相应的系统信息,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并促使农发行对人力、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对经营风险的防范,提高农发行的经营效益,从而增强农发行的竞争力。 (二)适应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需要 随着政策性银行定位、业务的调整,农发行从外延式发展战略到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农发行对自营业务实行分账管理等改革要求不仅对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加大了经营风险。这迫切需要通过强化管理会计职能,使农发行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控制经营风险,进而实现农发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适应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要求。 (三)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我国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利率的市场化会改变农发行现有的经营状况。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农发行的业务受到冲击,收益大幅下降,风险加大,利润减少不可避免,这对于农发行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只有通过强化管理会计职能,提升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农发行保本微利的目标。 (四)实现经营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职能定位、业务范围的调整,对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求将更高。而实现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强化管理会计职能,加强对农发行经营活动以及业务的计划、控制和评价,为农发行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的有用信息,实现农发行经营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改善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提高农发行的经济效益。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需要 农发行倡导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这与强化管理会计职能密不可分。通过强化管理会计职能可以进一步增强农发行的抗风险能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并通过相应的约束机制促进业务管理机制合理化,提升农发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亟需完善 现行农发行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方法还处于财务会计阶段,主要履行的职能为核算和监督,具体工作仅停留在对发生业务的核算以及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督等。财务管理体系缺乏管理会计职能的参与,对各项发生的以及未发生的业务不能运用计划、控制、评估等管理会计职能进行科学、系统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方法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对业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以及现代经营管理体系构建。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农发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 在财务技术方面,农发行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诸如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农发行现行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局限为前台核算系统,各系统数据相对分散,不能实现数据的整合以及共享。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价分析系统,未能实现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而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信息的功能。 (二)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发行在业务管理流程以及经营管理流程等方面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业务管理的审、贷、查三权分离的内控体系还不够完善,各岗位、职位间的职责不够分明。对部分可能发生业务风险而建立的相应的应对机制还不够完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机制,应将其强化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在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方面,农发行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还不够,未形成以责任意识为主导的风险防范意识,以信贷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环境。 (三)政策性业务与自营性业务管理机制有待转变 在近期的政策性银行改革中,国家对三家政策性银行在职能定位、业务范围、风险防控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要求农发行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进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政策性业务的风险有国家承担,自营性业务的风险由农发行自行承担。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发展 摘 要:放松劳动力同质性假定,本文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的条件下估算了1985―200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比较了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误差影响,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情况及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人力资本;农业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反映了生产活动中经济资源利用程度和效率水平,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反映,其增长率又称技术进步率,理论分析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动力源泉有两个:一是技术进步,二是技术效率。本文没有对二者加以区别,统一使用技术进步概念。 体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水平的增进与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技术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产出增长不仅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朱希刚以“五年计划”为研究期间,运用Solow余值法,估算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率及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情况[1-2]。赵洪斌基于C-D生产函数估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能途径[3]。赵芝俊等立足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弹性变动趋势建立模型,估算了1986―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及其对经济的贡献率,并得出了若干以弹性变动趋势及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动趋势分析为基础的结论[4]。陈卫平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指数法,研究了1990―2003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时序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比较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5]。 总体上看,国内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率的文献很多,但其中涉及农业的实证性研究较少。就已有相关研究来看,其成果对于解释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构成均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几乎所有TFP和技术进步率的估算都对劳动力投入做了同质性假定,即只强调劳动力的数量因素,而剔除了劳动者素质因素,忽视了人力资本在TFP及技术进步率测算中的影响。当前,经济增长理论中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相关研究当中。Schultz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6]。Romer、L.ocus将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7-8]。Barro、Mankiw N.G等则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9-10]。 那么,在对中国农业TFP的经验研究中,忽视人力资本因素(剔除劳动力质量影响)是否会对估算结果产生偏差?如果偏差存在,那么程度如何?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本条件下,我国农业TFP及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如何?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二者又存在何种互动? 本文从以上几个问题出发,将人力资本概念整合入TFP估算方程中,测算了1985―200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分析其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 二、模型设定与估算方法 本文假设中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函数满足C-D生产函数模型,其一般表达式为: Y=AKαLβ(0≤α,β≤1)(1) 假定技术进步满足希克斯中性,即各要素间的边际替代率保持不变,在方程中加入一个表征技术进步的时间变量,则生产函数可设定为: 三、 数据的采集与生成 本文主要使用的数据为1985―2005年中国农业投入和产出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问题,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 (一)农业总产出(Y) 农业总产出以1985年不变价格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历年农林牧渔业产出数据和GDP指数数据均可从《中国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得(单位:亿元)。 (二)物质资本投入(K) 本文以农业资本存量代表物质资本投入,由于历年农业资本存量无法直接获得,本文基于永续盘存法对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其方程为: 其中,Kt、Kt-1分别为第t年和第t-1年的农业资本存量,It为第t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μ为折旧率。要计算历年农业资本存量(单位:亿元),必须获得三个关键数据:分别是基年的农业资本存量、不变价格的历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业综合折旧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可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得,考虑到农业生产中物质资本的价格指数与农业产出的价格指数属同方向变化,可利用农业总产值指数对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缩减,从而得到不变价格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农业资本存量和折旧率没有现成的统计数据,在相关的估算研究方面,吴方卫的研究较有代表性,其1985年的农业资本存量为1 454.4亿元(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综合折旧率为0.0542[11]。本文借鉴其测算结果,并将其1985年的农业资本存量1 454.4亿元(1980年不变价计算)转换为1985年不变价的农业资本存量,结果为2 119.99亿元。 (三)总人力资本存量(H) 相比其它生产要素而言,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的,其存量不能直接得到,只能间接估算。目前主要的估算方法有成本法、收入法和教育获得法等。考虑到中国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拟采用教育获得法来估算中国农业总人力资本存量,其估算方程为: 其中,H为总人力资本存量(单位:万人),N为农业从业人员总数,Qi(i=1,2,3,4,5)分别表示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等五个教育层次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总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Ei为各教育层次的教育折算系数。历年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可从《中国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得,各教育层次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总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可以从《中国农业年鉴》中直接获得。周晓等根据农村收益率水平估算了农村人口的教育折算系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值分别是:文盲或半文盲为1,小学为1.07,初中为1.254,高中为1.308,大专及以上为1.4[12]。本文接受其对农村教育系数的测算并将中专学历与高中学历等同,教育折算系数一并算做1.308。 四、实证分析与比较 (一)回归分析 根据第二部分内容,中国农业生产的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为: 为比较人力资本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的测算影响,设定忽视人力资本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为: 依据第三节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对模型(1)和(2)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回归结果看,模型(1)的所有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轻松通过t检验,F值达到321.6,R2 和调整后的R2达到了0.973和0.97,D.W值为1.44,属于可接受的范围,整体上模型(1)对数据拟合程度较好,质量较高。与模型(1)相比,模型(2)各参数虽也能顺利通过检验,但在几乎所有项目的表现上都要略逊于模型(1),这表明,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因素可以提高数据的拟合程度和参数估计准确性。参数估计值方面,模型(1)中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相应为1-0.567=0.433,略小于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0.567,体现了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农业弱质性的产出弹性估计值为负数,符合农业生产实际。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比较与趋势分析 将第二部分的相关数据、模型(1)和(2)参数估计值代入第一部分的(8)式中,可计算出中国农业历年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如表2所示。 从计算结果来看,忽视人力资本因素时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普遍高出考虑人力资本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其值被平均高估28.5%,若比照赵洪斌[3]的估算,这一比例将达到46.8%。可见,人力资本因素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值明显较小,但变化趋势却惊人的一致。这似乎说明,当研究目的集中于总体趋势分析时,人力资本因素的作用并不明显。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在不断提升,但其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1985―1996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升势头并在1995年达到制高点,随后逐渐下降到谷底并在2004年触底反弹。从趋势上看,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继续走高的可能性较大。 (三)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估算与分析 由于技术进步率即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率,则将表2数据代入(9)式中可得到历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估算数据,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到,1985―1996年除1985年和1991年两年技术进步率出现负增长外,10年间基本保持了技术进步率的增长态势。而进入1996年,技术进步增长率陷入了长达8年的负增长时期,而2003年、2004年又重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1为1985―2005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描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两阶段性质:第一阶段主要是从1985―1994年,此阶段技术进步率虽然一直处于正增长状态,但波动剧烈,其中 1987年、1990年、1993年和1994年的技术进步率都接近或达到3%的高位,而1985年、1988年、1989年和1991年却陷于停滞,呈现出高峰和低谷交替出现的情况,起伏巨大。第二阶段为1995―2005年,此时期内相邻年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波动趋于平稳,连续性较强,短期内呈稳定状态,在较长时期内表现为“U”型稳定发展趋势。由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技术推广,政策性作用强烈,从图中可以分析出,在1985―1994年间国家对农业技术的政策波动较大,缺乏连续性,运动式推动农业技术的情况比较多,因而技术进步率的波动幅度较大。而在1995年以后,政府的政策更加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表现出政府在农业技术政策支持方面更为成熟和稳健。 依据相关数据可进一步得到,1985―2005年中国农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年增幅为4.79%、0.91%和0.68%,同期农业总产出的平均年增幅为3.92%,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67和0.433,则1985―2005年间中国农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29%、7.5%及23.21%,其中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值小于朱希刚[1-2]和赵洪斌[3]的估计,人力资本贡献率的测算值也略小于李勋来等[13]和张艳华等[14]的估计,但估算结果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各估算值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总体上差别不大,估算值之所以偏小的原因主要是估算方程中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贡献率的测算结果上看,物质资本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占一定比例但并不高,显示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推动力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本在中国农业增长中的贡献很小,似乎表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解释力并不充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低贡献率说明,中国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生产阶段,中国农业的集约化时代尚未到来。 单就人力资本的估算结果进行分析,人力资本产出贡献率的低水平并非因为产出弹性的不足(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为0.433,仅略小于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而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本存量的过慢增长(0.68%的年增长速度远远小于物质资本的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以及农业人力资本的非农转移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具有资本逐利的天然属性,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本的低回报率以及非农产业中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促成了人力资本的非农转移,并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的流失。 (四)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分析 根据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正效应。同时,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不容忽视。那么,对于中国农业而言,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之间到底存在何种互动,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共同影响是互为补充还是此消彼长? 如图2所示,实线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变动趋势,虚线为农业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变动趋势。 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力资本增长与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反向相关关系,即当人力资本增长加快时,技术进步率就跌入谷底,而当技术进步率处于高位时,人力资本的增长幅度就明显放缓。从人力资本的构成看,人力资本主要由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两部分构成,其增幅也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变动情况。劳动力数量决定于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情况,质量变化则受制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从技术进步的类型看,目前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替代型技术进步,土地、资本替代型技术非常少。同时,在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基础性地位并未改变,政策性推动依然强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反向变动关系可以从两个方向寻找合理的解释路径:一是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的替代效应。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主要以农业机械化为切入点,而大多数农业机械均为劳动替代型,对农业人力资本形成替代效应,即当机械化程度提高时,人力资本被替代的程度就越高,其非农转移的动力就越强,农业人力资本存量必然增长乏力。二是政府财政约束。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和教育普及均以政府的政策性推动为主,而政府在短期内的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和基本稳定的。因此,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上,当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力度较大时,技术进步率随之提高,而用于教育普及的财政支出相对缩水,人力资本形成速度随之下降。反之亦然。本文对于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反向变动的解释,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尚需进一步的经验证实。 五、主要结论 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因素,本文测算了1985―200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率,通过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忽视人力资本因素(剔除劳动力质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将被高估近30%,对测算结果的准确性会产生较大影响。但若研究目的仅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分析,则人力资本因素带来的差异性影响并不显著。 第二,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总体上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但其过程中存在波动。1985―1995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上升并在1995年达到制高点,随后逐渐下降到谷底并在2004年触低反弹。 第三,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变动表现出明显的两阶段性:第一阶段为1985―1995年,其波动剧烈,起伏较大,而1996年之后则经历了较为平稳的“U”型发展过程,各年间的技术进步率差异较小,连续性强,整体上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性推动由突击式、短期性向长效型发展的趋势。 第四,目前,中国农业产出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推动力有限。虽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但其贡献率非常低,突显农业人力资本大量流失的现实。总体上,中国农业增长没有摆脱以物质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生产阶段,集约型农业生产仍未形成。 第五,在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关系上,二者呈现出明显的反向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科技推广对人力资本的替代效应以及政府短期的财政支出约束。 中国农业发展论文:农业产业化与中国农业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竞争力还比较弱,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也是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进而给出了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当前,从农业和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其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以及灵活的适应变化的能力,显示了家庭经营的优越性,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随着农业的比较利益走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削弱。尽管政府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但由于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狭小,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农民增收缓慢。随着国家对农民实行了免征农业税、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政策效应开始减弱。 同时,由于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要,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再者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制约部分行业的过度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批企业停建或停产,减少对农民工的劳务需求。因此,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调整的阶段,进一步转移的困难比较大,农民增收也比较难。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农业产业的分化加速,与其它经济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经济交往日益增加,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的总体竞争力还很弱。加上农村的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村金融资源缺乏,金融服务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营体制,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相比,农业产业化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商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一体化经营。通过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相互链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这样,既能把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小生产”和纷繁复杂的“大市场”、“大需求”联系起来,又能把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起来,从而带动农业实现专业生产、规模经营和区域布局等一系列变革,实现农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生产专业化。实施农业产业化,就是要从大农业到小农业,逐步细分,专业到一个产品、―种要素上来。只有专业化,才能投入全部精力围绕某种商品进行生产,形成种养、产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产品商品化。生产就是为了交换,只有在市场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生产的产品全部或大部供自己消费,则不能称其为产品商品化。农业产业化要求商品生产率在90%以上,大量产品都要通过各种渠道投向国内外市场,和工业企业的产品没什么两样,这是产业一体化经营与非产业化的自给性、半自给性的基本区别。 (四)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就是用管理工业企业的办法经营和管理农业,使各农户从分散的生产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计划,把农业生产当作农业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或“车间”来进行科学管理,及时组织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五)服务社会化。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对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从而使整个农业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同时降低了经营风险。 三、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将面临着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约束、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双重挑战,为了有效应对挑战,提高我国农产品开发能力、农业安全防范和生态建设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从国外农业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看,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农业专业化分工,农业生产向广度深度发展,必然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进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的效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的农户小规模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与现有的农村生产力是基本适应的,但是,农户生产要素过于分散,势必加大生产成本,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难以发挥规模优势。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等特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走资源节约的道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集约利用资源,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经营,使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环节不断增值。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可以使农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增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促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农业布局区域化,使特色、生态、高效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促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促进农产品加工精深化,使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农业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能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2]。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第四,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十一五”规划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再等于单纯的农业,也不单是生产粮食的地方,而应该是具备多样化生产方式的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改革深化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真正富裕起来,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企业经营引入农业领域,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种粮效益低下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激活本区域内的劳动力以及土地等资源,使农民增产增收[3]。温俊彬等对江西省农业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收入单一性、农业经营分散性和经济结构滞后性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4]。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化。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各地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区域优势、产品优势又有极大差异,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形式多样,不可能齐头并进,必然是有先有后、循序渐进、协调发展。发展方式上也只能是根据其自身条件和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农业产业化形式[5]。对于生态脆弱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重点发展规避灾害型农业产业化。对于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以规模化和专业化商品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等为龙头,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联结方式为核心,着力提高产业化发展的水平和素质,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骨干带动力量。而对于产业化起步较早,具备产业化经营能力的地区,则应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在生产方式、经营机制方面进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以现有农业服务体系为基础,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市场、运输、信息、生产资料供应等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的服务体系。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当前一系列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一种新机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接市场、下联农户,既是市场竞争中最活跃的因素,又是当前维系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龙头企业是本区域、本行业内的生产加工中心或信息、科研、服务中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和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起着内连基地和农户,外连市场的一体化经营的作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使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大力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设备对特色农业初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使传统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龙头企业的培育要根据市场选择形成,并通过市场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选择可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从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入手选择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经营规模大、信息网络健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运销企业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企业。培育起来的龙头企业应与各专业农户、相关产业企业共同组建经济联合体,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形成一体化经营[6]。 (三)培育农民的经营意识。农民的经营意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能解决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农民无论从其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农民一般不被雇用,不领工资,且拥有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像企业一样,经营的好坏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一点在农业生产能力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尤为重要。我国农民虽然有着世界少有的优秀农业生产传统和技能,但正是因为经营意识的淡薄,市场营销知识的缺乏,不能摆脱贫困的困扰。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对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过去无论是送科技下乡,办农民培训班,还是培养农业人才,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产业化经营知识的普及[7]。 (四)完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应对市场挑战的双重压力,必须十分注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立足当地资源和现有生产能力,搞好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把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优化配套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小化企业经营成本,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到基地内,形成特色企业群,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8]。农业产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而产品的标准化是其重要特征和基础。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入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趋势。从我国不同类型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性农业,建设一批创汇农业基地;中部粮棉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西部地区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加强专业生产和基地建设;大城市郊区则根据自身特点,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主要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五)重视技术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采用,已被作为区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一个标准[9]。依靠科技进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业的内生比较优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发展的法律体系,积极吸引其他投入主体,调整农业科技投资结构。同时,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加强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采取各种经济的、制度的手段激励、监督科研工作人员积极投身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之中。在县、乡等基层成立规模不等的农业教育和推广机构或学校,并加强与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的联系,接受教材、新技术及人员培训,使其有能力在基层开展系统教育和定期培训;提高待遇,稳定队伍,对成绩突出的个人实施奖励和提供优惠政策[10],这一切都有助于新技术的采用[11]。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产业化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资源开发力度和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产业化一时的发展,切忌在农业产业化实施过程中只重视局部的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整体的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荒地,恢复林草植被,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模式,推广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新、优、特农产品,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六)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政府要坚持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同时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货币投入,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本不足问题,以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12]。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优化过程,政府应着手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探索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通过期货交易对农产品进行保值增值[13]。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法律保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施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和农产品质量绿色安全行动,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加强市场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以保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延长土地承租合约,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绩效。
水利工程施工篇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种趋势下,就会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提出较高的要求,因为水利工程在实施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内容十分复杂,且对施工技术的专业性要求极高,所以,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这样就会阻碍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1工程案例 某水利工程建设处在一处偏远的山区,受当地水文、地形等自然因素所影响,在实际施工时,相关施工单位需要面临很多未知的风险。再加上该工程建设规模较大,涉及的施工材料、施工技术和施工工序较为复杂,所以要想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工,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另外,在该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阶段,一些隧道爆破、水下作业、高空作业等都需要借助大型机械设备的辅助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这样就会给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就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这样才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障整体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2存在的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2.1安全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这就给相关施工单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就要不断的提高相关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但是在实际运行时,一些施工单位却往往将精力放在追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上,相对,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却是极为忽视,这就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在实施开展阶段出现很多安全问题,进而不仅影响了整体工程的顺利开展,而且给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2安全管理意识不高 现如今,很多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人员都是以农民工为主,由于这些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施工安全管理意识偏低,所以在实际施工时,常常会因为个人的失误而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很多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另外,一些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未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认知,不仅缺少岗前培训制度,而且宣传力度也是十分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给水利工程的顺利开展以及长期稳定运行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 2.3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很多施工单位都会因为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而无法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降低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效用,而且还会导致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违规行为,严重时,甚至还会产生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就要全面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提高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效率,使其整体工程建设能够保质保量的如期完工。 3相关解决措施 3.1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水利工程的顺利开展,相关施工单位就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不仅要安排专业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动态监督和管控,而且还要结合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施工需求,构建独立的安全管理机构,以便可以很好的落实现场一切安全管理工作,将现场施工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的排查出来,从而更好的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施工安全。 3.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施工技能 在当下水利工程施工中,大多从事基础作业的人员都是以农民工为主,由于其缺少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施工安全意识,所以导致施工现场频频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基于这种现象,相关施工单位要想使其得到改善,就要从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施工技能上入手,即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以便使其施工技术水平以及施工素养、安全意识等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外,还要针对农民工的接受能力,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安全教育引导方法,以便使其潜在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大化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很好的掌握施工专业技能,树立良好的安全施工意识,进而按部就班的做好各项施工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与此同时,各施工单位还要注重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即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法来对农民工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便使其整体安全素质以及施工技能都能符合新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要求,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安全事故与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使其满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 3.3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 水利工程与国计民生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使其整体建设质量能够达到最高标准,满足社会的实际使用需求,相关施工单位就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各道基础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的规范,以保证整体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都能规范有序的进行开展。在实际规范阶时,必须结合水利工程特点以及国家相应的施工管理规范,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对现场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人员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约束,对各阶段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进而及时的排查出工程中存在的一切安全隐患,将所有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彻底消灭在萌芽中。此外,由于水利工程中需要开展很多危险性高的施工作业,所以,为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相关施工单位还要在深入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同时,将所制定的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进行全面的落实,争取到个人头上,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施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开展,从而在提升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同时,更好的为其长期稳定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大力实施信息化安全管理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应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在实际运行时,相关施工单位不仅要对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全面的优化,而且还要重视信息化安全管理技术的运用,加大信息化安全监测系统的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动态监测,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分析施工通道中流沙坍塌以及膨胀性围岩等事故发生的具体概率,进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将施工风险控制在最小化。另外,为了避免施工现场各种环境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会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影响,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专门的安全监测管理网络,以便可以从多方面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收集,并以此为基础,作为各项应急预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整体工程建设质量能够与预期标准相吻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的发生概率十分明显。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相关施工单位就要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不仅要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施工技能,而且还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大力实施信息化安全管理技术,这样才能实现工程的顺利开展,满足社会的实际使用需求。 作者:莫绍华 单位:中交四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工程施工篇2 0引言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必须严格审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若未及时妥善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进度,对施工企业和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1]。所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应引起施工企业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 1现场施工特点 一般地,合同中约定的造价、进度和设计规划中的工程要求等属于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主要依据,相对于房建、道路、桥梁、市政等工程,水利工程施工存在的特点如下:1)水利工程具有防洪排涝、蓄水灌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多种功能,所以应考虑工程的防渗性、抗压性、稳定性等特殊要求,贯彻执行相关规程与工程技术规范,制定专项方案完成建设施工。2)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地质条件,有必要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有效处理不良地基[2]。此外,对于湖泊、河流等水域环境应结合工程实际要求开展水下施工作业,加之受作业面分散、建设周期长、不同工序差异较大等条件限制,对现场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3)气候条件对水利工程施工影响较为显著,特别是对进度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为降低部分因素对施工建设的不利影响,可结合工程实际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3]。4)社会环境与建设施工紧密相连,为更好的完善施工管理组织必须合理利用各时间点的施工时机,实时掌握工程动态不断优化管控方案。 2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衡量水利工程建管管理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4]。近年来,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管机制的持续完善。然而,对于安全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2.1缺乏足够的重视 因工作态度不端正,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施工企业和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的发生概率,并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大多数管理人员对一线施工人员的情绪关心不足,现阶段仍以设备安全作为主要管控对象。由于工作压力较大,一些小事就容易引起施工人员的情绪爆发,并导致一系列的纠纷事件,在正常工作中带入负面情绪对工程顺利运行造成影响。 2.2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水利工程项目存在施工范围广、作业环境复杂及建设规模大等特点,一般涉及地基工程、机电工程等[5]。现场施工过程中会涉及用电、高空作业、管道布设等诸多专项工程,同时各种新设备、新技术等也会有所应用。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内容较多、施工环节极其复杂,与其它建筑工程相比其安全管理难度较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 2.3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现阶段,农民工仍然是施工企业聘用的主要对象,他们大多缺乏水利工程安全常识,其文化程度不高且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工程建设过程中多以实践经验施工,无法满足工程建设实际需求。此外,水利工程的施工量较大,为完成施工任务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部分施工单位过度压缩工期,加之对安全管理及其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原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未充分考虑安全管理,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且施工过程中许多作业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对生命安全不重视且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并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 2.4企业管理秩序混乱 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内的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很多企业的利润率明显下降并且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部分企业削减人力、物力等投资成本,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视不够致使各种安全问题频发[6]。结合现阶段的管理现状,水利工程存在专业管理人才、管理制度缺乏等问题,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致使施工企业管理秩序较为混乱,并经常发生一些不合规的现象,相关操作缺乏可靠的依据。 2.5监管工作不到位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应始终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重点,必须专门监督工程管理的所有环节[7-8]。依据目前的管理现状,政府部门未实施有效的监管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安全问题。例如,为了能够承揽工程资质不足的施工单位往往会借用其它企业资质投标,其监管能力明显较低;有的质检部门对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并未发挥有效的监督职能,从而使得偷工减料、建材不合格等问题频繁出现,给水利工程后期的正常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2.6缺乏安全教育培训 对于安全生产现有的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而实际工程中安全教育、安全文化的落实以及安全文化的建设重视不足。为了企业形象很多时候虽建立了所谓的安全文化、制定一些制度、设立一些标语,这也只是文件形式上的安全文化,实际的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培养等做法与行为相差甚大。实际上没有真正落实“三级教育”、企业“三同时”原则,由于未落实安全教育,也就没有养成员工和管理者的安全习惯,“要我安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于很多企业内,“三违”问题较为常见,员工及管理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对工程建设安全抱有侥幸心理。因此,亟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切实提升企业安全文化。 3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策 3.1增强安全管理意识 首先,应增强相关管理人员与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使其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明白安全管理与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的外在形象等密切相关,从根本上意识到其重要职责,逐步转变现阶段的管理现状。针对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施工企业组织安排回顾,并分析事故造成的后果、发生的原因、频率以及数量,或者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发给所有管理人员,通过这些事实让他们规范自身行为、端正工作态度,更充分的认识自身职责以及更认真的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 3.2提高职业素质水平 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与制造者,因此提高其职业素质水平是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质量的关键。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环境比较复杂、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大多数建设项目的技术难度大且工作任务繁重。所以,水利工程施工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与安全意识。实际工程中,应考虑不同施工人员的性格特点和专业技术熟练程度,科学合理的安排相应的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各专业人员的能力。为切实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安全防范意识,还要定期组织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学习,并将综合职业素养纳入专业考核评定体系。 3.3引入先进工艺技术 目前,部分水利建设单位的施工技术仍需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所投入的机械设备相对落后,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误时有发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水利建设单位必须定期开展先进技术的学习,加强实际施工中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施工现场作业中改进传统的工艺技术,加强高新技术的不断学习,尽可能选用机械化作业以减少人为操作,为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9-10]。 3.4贯彻落实管理责任 施工单位必须在项目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并安排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人员学习安全知识手册,考虑工程项目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11]。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分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为水利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此外,还要强化管理、施工、技术等人员的安全意识,将施工管理的重点放在“安全”上,针对出现安全事故的必须追究相应的责任,切实提升水利工程各参建人员的个体责任意识。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切实提升所有参建人员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管理质量,及时有效的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保证水利项目的顺利施工。 3.5加强现场监督管理 为提高水利工程现场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最大程度的解决安全事故隐患。结合现阶段建设现状,总体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工作[12]:其一,施工前有关单位应对现场环境安排专业人员勘察,对当地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制定相应的防护策略,危险地段设置预警标志,提醒施工人员此处存在安全隐患;其二。全面认真的检查施工原材料,严格按照标准检查每一种原材料,对质量不达标的原材要严禁进入施工现场,以防出现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其三,为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日常巡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维修、检查施工现场的各类设备,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故障率;其四,施工过程中对作业环境安排专业人员实行检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降低工程建设可能受到的不利影响;其五,科学放置施工材料及工程设备,并实施规范化管理,若放置的设备或材料不当将对正常的施工产生阻碍,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给项目的顺利施工和现场秩序带来不利影响。 3.6规范经费使用管理 水利工程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是保证项目经费的正常投入,对此应贯彻执行资金管理条理合理使用与管理工程经费。项目开工前,专门划出一定的安全管理经费,设立专门账务做到专款专用,安排专人负责经费的使用,并对经费审批与使用进行不断的优化。成立专门的监察部门,对私自挪用安全管理经费的要严肃处理事件责任人,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 4结论 水利工程作业条件苛刻、建设周期长、工程体量大,通常存在危险源多、危险种类多且各种工艺技术多的特点,传统的现场管理模式存在较多的盲点且效率不高,不利于现代化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实现。因此,为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加强对施工的监督与管理。文章结合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安全管理意识、提高职业素质水平、引入先进工艺技术、贯彻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现场监督管理、规范经费使用管理等有效的对策,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增强安全管理能力以及实现水利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等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丁雪松 单位:沈阳市辽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 水利工程施工篇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水利工程重视程度越发明显,不仅加大投资力度,还进一步扩大水利工程规模,各种水利工程项目遍地开花,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利工程涉及内容多、施工工期长,要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原因有很多,为了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要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实现规范合理的操作,改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策略,提高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1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包含的内容和资源众多,涉及的工序和工作繁多,如果缺乏完善的管理,就会导致施工现场陷入混乱之中。工程在施工期间,很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工程的工期长、规模大,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安全隐患。基于此,为了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施工质量,避免出现事故,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利工程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在施工中,要高度重视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其抗压能力,从而有效保证水资源得到相应的处理。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管理,确保技术手段和相关措施运用得当。水利工程对地基的要求较为严格,如果地基处理方法不当,就会影响工程质量,产生许多安全问题。许多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质条件复杂,这就更需要加强地基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采取专业的管理措施,保证施工现场井然有序。许多水利工程建设在湖泊或者沿海地区,在进行施工时,需要重视导流与截流工作。通常会根据水流的具体情况而定,而这则需要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作保障。在枯水期内开展水利工程时,需要对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工程受到环境影响。鉴于水利工程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与自然环境均会影响到工程质量,这就需要制定完善、全面的安全管理规划,有效规避影响施工的因素,针对特殊情况要采取有效的手段予以改善。 2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需遵循的原则 2.1充分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安全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安全必须放在首位,且做到以人为本。由于水利工程是由许多专业的人员完成,因此在施工现场中,人员安全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要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施工,做好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2.2开展动态管理,灵活解决问题由于施工现场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在管理中融入动态管理思想。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中开展动态管理,采取灵活的对策解决问题,提高施工效率与施工安全。要重视每一个环节,加大监督力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予以重视,及时分析原因,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对于发生过的问题,要总结经验教训,保证问题不再犯。树立动态管理的思想,可以促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式更加灵活,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保证工程在工期内顺利完成。 2.3加强安全风险评估,采取紧急处置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评估,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就可以采取紧急处置的方式。在施工中,有许多工序不仅重要,而且很容易出现事故,这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紧急处理对策。一般会结合不同阶段的施工特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使安全管理工作更有方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4重视施工安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现场是水利工程项目的核心基地,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可以为水利工程施工保驾护航。要重视施工安全,加大管理力度,不允许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否则就会给工程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保障施工安全,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信誉度,甚至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在重视安全的同时,要通过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大管理力度,使施工质量有更好的保障。 3影响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因素 3.1工程规模大,危险系数高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施工工期比较长,需要由多个施工单位等参与方共同协作,方可实现最终顺利竣工。在这一庞大的项目中,会有多个施工场地,而且分布分散,许多施工工序无法顺利衔接,这样就会造成程序复杂、工序衔接不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一旦某一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出现纰漏,就会存在安全隐患,甚至酿成事故。水利工程施工涉及的内容和环节多,还会应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每一项都尤为重要。常见的重点项目是基坑开挖、隧洞施工、土石方爆破,这些工程要求非常严格,危险系数高,而且很容易受到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甚至会引发猝不及防的事故。 3.2相关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缺乏培训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十分专业,要求较多,因此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许多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技术水平较低,安全意识不足,在施工时只为赶进度,却忽视安全要求、安全措施的落实,这样很容易在施工中出现疏忽,产生安全隐患,继而发生事故。除了施工人员,还有一些监理人员的素质不够,对监理工作缺乏责任感,监督力度有限,监督工作不够全面。一些监理单位的专业性不足,不仅监督管理工作不能做到位,还缺乏有效的协调能力,很容易导致施工陷入混乱局面。监理人员肩负的责任重大,需要及时发现现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如果不能发现,或者处理不及时,就会给安全管理带来许多麻烦。 3.3资金投入有限,影响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水利工程施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同样需要资金支持。然而,目前的建筑市场存在不规范操作的问题,预算体系不完善,加之一部分企业一味降低施工成本,就会缩减安全管理开支,导致相关安全设施投入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因资金不到位,设施不完善,就会影响安全管理,还会使许多安全隐患变成事故,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而且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 3.4缺乏完善的保险监督制度,企业面临较大风险在施工中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和安全事故,这就需要有完善的保障。尽管管理部门对意外伤害保险进行明确的规定与监督,但关于工伤保险的监督却缺乏有效的制度。为保障施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与工程效益,必须加强工伤保险的监督,加强对事故后期的处理,转移企业风险。 3.5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少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会导致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许多管理工作无法得到进一步落实。造成管理人员数量少的另一原因是企业对安全管理岗位不重视,为降低成本,一味缩减安全管理人员,这样会导致安全管理水平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关职能不够健全。 4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4.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广大员工责任感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要明确所有人的职责,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一般会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前提条件,从而明确规定所有人员的职责、权利,实现各自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可通过与各部门签订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制度规定等方式逐渐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样可以提高广大员工的责任感,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追究责任。 4.2改进和开发新技术,设定完善的考核与奖励机制为进一步保证施工安全,提高管理质量,要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不断改进技术,重视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并做到不断创新,真正为己所用。为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障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还可以制定完善的考核与奖励机制,使施工人员能够做到正确应用安全技术开展施工,技术人员也会加强对安全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4.3明确管理目标,发挥安全管理工作职能为实现水利工程安全生产,要进一步明确施工安全管理目标,使施工能够有计划、有方向地进行。制定目标时,要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的目标和用户需求,可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对目标进行合理制定。确定目标后,就要为目标而努力,而这则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要落实各项职责,明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工作,保证操作规范,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这样可以从细节处保障工程质量,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 4.4明确安全管理体系和责任制,对重点工序进行监控明确安全管理体系与责任制,可以更好地开展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通常是在施工组织计划中加入上述内容,明确负责人,完善管理组织框架。确定人员得到合理分工后,就要开展相应的工作,全面提高安全管理质量。要消除不利因素和安全风险,加大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扩大检查范围,不错过每一个细节。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容易出现的事故予以有效防范,加大监督力度,并制定有效的对策。 4.5建立全面的质量监管体系,保证安全生产建立全面的质量监管体系可以保证工程得到有效监控,提高施工质量,实现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监管体系会涉及各个方面的监管,明确工程设计与工艺,加大材料采购管理力度,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监督。质量监管人员要保证工程设计完善,使审核及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工程设计结束后,要进行工艺设计监督,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要求,避免出现安全问题。进行材料采购时,要认真对材料的采购渠道进行检查,保证采购渠道合理,提高材料质量,确定材料的生产厂家资质合格,从源头上保证施工安全。进行施工质量监督时,必须保证施工人员养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对材料进行二次检查,确定材料存放条件符合要求;合理使用材料和设备,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开展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工程质量,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安全,就必须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控,达到施工安全的目的。在施工现场涉及诸多内容和环节,管理人员要重视细节,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落实各项职责,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工作。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意识,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样就可以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光涛.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探讨[J].居舍,2019(11):144. [2]徐荣.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9,38(2):61-63. [3]屈海.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办法[J].科学技术创新,2017(26):161-162. 作者:王续续 黄方圆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论文:人性化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逐渐走入生活。文章通过对小区空间景观环境人性化的设计来探讨人性化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 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三)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四)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五)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六)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七)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八)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九)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 (十)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十一)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满足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们开始考虑何为人性化的居住区。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进行景观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做到: 1.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爱采摘和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 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我们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3.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5.寻回童年的记忆。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总而言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景观设计论文:论我国目前景观设计中的误区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指出设计师在做设计的同时应该注意对设计本身的理解和对地域性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设计师的自身素质来带动民众对民族性设计的理解。 关键词:民族性 理解 设计责任 目前的社会开始意识到民族性的重要,并且开始呼吁找到属于自己的民族的东西,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但是这些做的远远不够,因为在从学校中就缺乏这样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新意义思想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我们应该呼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有它的价值,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精神。不光学生的教育是要从小教育,还应该在对社会民众有所指引。套用王受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找不到中国的感觉、中国的气氛,这对一个把中国放在骨子里的人来说,可能是最悲哀的事了,但是要改变这一切真的很难。”① 另外一点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失落文明精神气质的把握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民族的风格特征。就拿楚文化的设计而言,目前虽然有很多对其进行的研究和概括,也分析出楚文化的精神所在,但就设计这一方面来说还未抓住精髓。目前的很多设计方案都只限于表面的设计,大多是在出土的文物、葬器中寻找其中的符号元素进行融合设计。还有些设计甚至用错元素符号,张冠李戴,并且还理直气壮的告诉广大市民这是楚文化的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在误导群众,其实这并不是民族风格的本质。寻找楚文化的精神特点就应该从认真阅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例如屈原)及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各类考古发现等)寻找出楚地域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品质、地域气候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气质,从而为设计风格的拟定奠定基础。就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或是美国的西部牛仔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具有明显的本土文化的特点,这就为他们的设计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风格也是存在地域差别,就拿最早的古典园林来比较,东西方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结一下可以看成西方古典园林和建筑是在情趣和构图上表现一致,东方古典园林和起建筑就是在情趣和构图上存在强烈的对比关系,通过对比的关系求得整体的统一。再来看中国内部也有南北的区别,虽然在主体设计上有共同点就是都有追求“意境”。这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点,讲究写意。写意和写实的区别在于:写实是对自然景色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写意就加入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两者对比起来后者就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再回到国内的南北的区别是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传统文化也有不同,这样就造成可南北园林的不同。总的来讲,北方园林是以皇家园林作为代表,在整体的布局中就比较严谨。南方园林则以私家园林为主体,对于整体布局就比较自由活泼,更为注重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由此做的对比就可以知道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地域也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只有认真仔细的对其地域的了解分析,才能做好具有地域特点的设计来,而且是从骨子里就透露出来的地域情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大量的吸收着外来生活文化,不管能否吸收,先吞下去再说。但就是这样的“不消化”导致了设计和文化的脱节,导致很多设计师的观念开始歪曲。特别是计算机对设计大力辅助,使得人们都过分的在钻研电脑技术而忽视设计本身。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就在书中写到“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②大师对目前的这种倾向提出自己的忧虑,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不断学习先进东西的同时不能忘记设计的本质。此外对设计师而言他的生活的外部世界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并经过大脑加以总结形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是一点对设计的参考。参考点会经过提炼吸取成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因此社会越是发展的快,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自己的文化,这样才不会导致这个参考点过于的表面。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符合自己的国情,同时才有自己的特色。在《贝隶铭谈贝隶铭》一书中,他就说到:“我热爱学习新事物,古人说‘学不可以已。’”③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采访意大利知名设计事务所Studio63(63号工作室)亚洲区项目经理萨姆的新闻。采访的内容主要介绍意大利的设计团队和国内设计团队的主要差别,值得我们借鉴。 采访内容主要是说萨姆领导的设计团队是与国内的设计团队有所不同。他的设计团队有两组,一组是非设计专业人士,由摄影师、画家、雕塑师、记者组成的主创设计人员,而另一组则是专业设计师,他们相当于主创设计师的助手,负责把创意艺术落实到具体的方案中。而国内的设计团队则全是专业设计师全权。 在作好设计的本身的同时时应该尽好自己的责任,设计师的责任是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化特征,自觉抵制各种利益驱动下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并且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是有必要树立景观多样性的观点来达到平衡和丰富物种。要做到这种多样性,设计师就必须要培养和训练自己对景观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相关形式美知识。 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兰花专业生态园景观设计模式 摘要:本文以兰花为主要,通过对同类型生态园的实地调查研究,试探讨专业植物生态园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兰花;专业园;设计 1 设计原则 1.1生态性原则 生态园与一般公园的最大区别在于去除了后者只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用地过度开发,忽视自身自然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的致力于满足民众对生态景观的时尚性和持久性的需求,同时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作为景观设计的原则性之一,至始至终贯彻在生态园的设计理念之中。 1.2 人文性原则 生态园的总体规划应该着重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虽然生态园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良好、高品质的可供休憩的景观空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展现当地的自然地域特征和人文景观特征,并应该选择相适应的植物群落。 1.3 环境心理学原则 设计之中,设计景观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往往比单一的景观营造更加重要。景观的营造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空间位置,还要考虑到与人的存在关系,同时通过对景观的充分展示来吸引人的驻足,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所以要合理运用环境心理学来指导设计出人性化的植物景观。 2 设计要点 2.1地形的处理与改造 对地貌的处理:平地地貌为公园中的平缓用地,适宜开展娱乐活动,在生态公园中,适宜将平地地貌稍作修整,构造出自然和缓的曲线。山地、丘陵地貌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一般不做过多的人工改造,仅在局部地区做人工阶梯地形改造,这些地貌的坡度介于5%~10%,并对一些原有地貌进行切割整理,从而使其自然,便于游人观赏。 2.2植物配置 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种群的生态特征,选择出合理的配置种类,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的构成不仅由单一的植物组成,必须是多种植物的复合组成。构建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不仅有助于丰富绿地的生物多样性,还能充分利用空间,使叶面积指数增加,提高生态效益及环境质量。植物本身具有构成空间、分割空间、重组空间的功能。所以在植物配置时,应该充分了解各种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借鉴这些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构成来设计,将植物进行科学而和谐的搭配,构成有序、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复层植物群落。 3 设计模式 3.1 兰花专业园设计模式 3.1.1 自然山水式。自然山水模式中没有明显的对称轴,所有的景观元素均以自然、和谐的方式布置在园中。其中心思想就是效法自然,服从自然,同时又要高于自然。整个布局方式具有灵活、灵动的自然美。 3.1.2设计特点 。整个园区的植物配置是富于变化的,自然的植物群落颜色鲜明,让园区环境更具活力;同时整个园区充满兰花的趣味和变化的兰花景观体验。不同类型、品种、观赏类型的兰花创造出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观赏乐趣、四季分明的观赏效果。 3.1.3植物配置。这类园区中植物配置最好由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构成,这些植物容易与兰花组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如需营造四季花境景观,应使用一些骨架植物、常绿灌木以及搭配在不同季节开放的兰花品种,还可以结合各种盆栽植物,形成在不同季节展示不同景色的观景特色。 3.2规则苗圃式 3.2.1设计特点。 应该根据园区的地形特点,将兰花进行系统化分类:①按照兰花的品种分类;②按照兰花观赏部位分类;③按照花期的季节分类;④按照兰花生长习性进行分类。 3.2.2植物配置。此类兰花园的植物配置,应该在满足其功能性质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符合园区景观艺术特点的形式,将整个园区布置成为集美观、严谨、和谐为一体的生态园区。 3.3混合式 3.3.1 设计特点。混合式兰花园对地形的依赖性较低,园区中平整地段可以用于来建造苗圃、展示厅等建筑物;自然地形较好的地方可以将其稍加改造,自然的分成不同习性兰花的生长区域。 3.3.2植物配置。该种设计模式在植物的选择上非常广泛,除了适宜本土生长的兰花种类之外,其他植物应该多采用乡土植物,而在本地引种效果良好的引种植物也可以采用。全园植物以自然散落为主,还应该注意其他植物与兰花所组成的空间效果。 4 结论 本文主要从专业兰花园的地形改造及植物配置理论等角度出发,分别从自然山水式、规则苗圃式、混合式等设计模式来进行探讨。提出以生态性、人文性、环境心里学为体验型的袖珍花园景观设计原则。地形的改造以因地制宜,适宜植物生长及协调性,来对地形进行改造。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该以乡土植物为主,兼以选择适宜园区生在的引种植物,以满足植物之间形成稳定的群落的需求。 景观设计论文:浅论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景观设计论文:探析人性化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逐渐走入生活。文章通过对小区空间景观环境人性化的设计来探讨人性化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 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三)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四)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五)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六)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七)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八)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九)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十)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十一)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满足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们开始考虑何为人性化的居住区。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进行景观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做到: 1.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爱采摘和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 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我们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3.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5.寻回童年的记忆。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总而言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景观设计论文: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空间模式之构建 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空间模式之构建居住区环境模糊性空间设计一、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二、模糊性空间的含义 模糊性引司的设计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传统民居中的很多运用模糊性空间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叉,使空间具行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 (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宽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 (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功能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地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例如传统民居的老街空间,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说它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木结构构架搭出来的,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间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意象。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间。它对于住宅来说,是外部空间,对于城市和衔区来说,又是内部空间。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联系过渡的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宴会、典礼、游戏、纳凉等等。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在院落之内。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却是充满复杂意义的空间 三、模糊性空间在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运用 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交注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三种类型当中,必要性活动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即当空间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买菜、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攀谈、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发了。空间自然地被生活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空间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 模糊性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道路: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车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堵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2)廊道: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又是交通字间,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攀谈、晒太阳、家务、游戏等等,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练成一体,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空间显示出整体独立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 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3)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居作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底层架空有利于空气对流,对通风更有利。底层架空也是一种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区,底层架空的中间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如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因。 (4)院落空间: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使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仅它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间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 五、结语 居住环境中的模糊性空间设计是对人们居家心理的一种回应,是人性化居住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功能主义、国际主义缺乏完善的公共性空间的批判,其本身的空间形态即可构成人们心中的认知图式,是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空间而存在的,并在住户的参与下而最终完成向人性化空间的转化,也就是说,只有当它被打上使用者的烙印之后,模糊性空间才真正成为人们共同拥有的富有诗意的家园的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论文:景观设计需从本国的实情出发 景观设计需从本国的实情出发 摘 要:优秀的设计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模仿,而是将悠久的地方园林传统和现代生活需要与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高的作品。与文化一样,景观的发展与变革,也是在伴随着对过去的继承与否定中进行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珍视传统的价值,并不是要无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味地模仿过去。最好的模仿也只能产生赝品,而不是真迹。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系统的工程,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 关键字:文化;继承;本国实情;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活在当今的人们,其实很难评判现今所做作品的价值,毕竟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事物,越难判断哪些会是持续的辉煌,而哪些又仅仅是昙花一现。那些曾经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在我们现在看来确是相当不完善的。相反一些远离人们视线的作品,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当然这里应该排除一些脱离,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事物。尽管我们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再实践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取决于不同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师的观念和思想,也就决定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而影响着作品的生命力。无论环境设计的个性有多么的强,只要是好的,必然是有条理,有秩序,与其文化和自然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也就是说,环境设计师不仅要有聪颖的头脑,还要有宽广的胸怀。 一、 对待本国传统造园理念——取其精华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迥然不同的造园理念和表现形式。 [ “园”字,最早出于《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兮,无榆我园,无折我树檀。”毛传云:“园所以树木也。”实乃种植花果,蔬菜的地方,四周通常围有垣篱;9]此“园”乃“圃”之性质。由于原始的山川的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则宫苑布局出于法天象、仿仙境、通神明的目的,有的如上林 苑还兼具皇家庄园和皇家猎场的性质。我国园林中,最早的建筑——“囿”和“台”;囿既是种植瓜果蔬菜的地方,又是狩猎的场地;台则是帝王用于封禅、祭天的场所。 先秦、两汉的园林从产生到发展,在时间上跨越了一千二百年左右,造园活动的规模十分庞大,园林演进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面对大自然山水风景,还未形成其审美意识——虽本于自然,但未必高于自然。在本于自然方面,如梁孝王的兔园和袁广汉的北邙山园,都在内容和形式上效法帝王宫苑,只是在规模上不能与帝王宫苑攀比,故尽力模仿自然山水,从而开创了“模山范水”造园手法的先河。 [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期,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4 ] 在这一阶段,游赏活动已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而狩猎、通神和求仙已存在逐步消亡的趋势。与此同时,寺观园林的出现则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于风景名胜的开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一阐提人皆可成佛”赋予寺院园林公共性质。从此之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总之,此阶段园林的规划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局面。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气派,又在精致的艺术程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出现了三大园林特色: 第一是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的场所,其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具的特色则是“皇家气派”,与魏晋南北朝时相比,显得尤为的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第二是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则更着意于刻画园林,诗人王维的诗作生动的描写山野、田园的自然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他的画亦具有同样气质而饶有 诗意。足见唐代文人已开始形成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文人如王维、白居易、杜甫等均有参与经营园林的经历,从而反映出园林文化开始追求诗画互渗的写意山水园的建园风格。白居易曾云: ]“营园主旨并非仅仅为了生活上的享受,而在于以泉石养心,培育高尚情操,所谓高人乐丘园,中人慕官职。” 4 ] 写意山水园最为典型的是唐朝众多文人墨客建造的庭院、庄园,如王维的辋川山庄,裴度的绿野堂,白居易的园池、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等。在思想上,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已成为造园家造园立意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辋川集》对辋川别业的描述看来,也有把诗画情趣赋予园林山水景物的情况,因画成景,以诗入园的做法在唐代已见端倪。从而能通过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亦已处于朦胧状态。再者,儒家的现实生活情趣,道家的少私寡欲和神清气朗,新兴的佛教禅宗的园林观。南方的湖石及花木以白居易为代表已向北方移植,作为北国江南景观的材料。所有这些,都在一部分的私家园林的创作中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宋、明文人园林兴盛的启蒙。 第三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的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由宗教活动场地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宗教建设与风景建筑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 从两宋至雍正朝七百多年间,中国古典园林继唐代全盛之后,持续发展而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这是中国园林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 私家、皇家、寺观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特征。另外,文人园林经唐代的启蒙,兴起于两宋,大盛于明代和清初。4 ]作为一种新兴的园林风格,它的四个特征正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在某些方面的外延。正是由于文人园林的发展壮大,才使得这一时期的园林发展达到极盛的境地。 并且园林的创作方法主要向写意转化,北宋大体上仍然沿袭隋唐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这从《艮岳记》和《洛阳名园记》的文字描述中也可看出。南宋文人画出现于花坛,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倾向写意的画风,[再加上诸如:“小中见大、须弥介子、湖中天地”之类的美学观念的影响,对写意园林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几成独霸画坛之势,影响给予园林而相应地促成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石技艺,造园普遍运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发展创设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4 ] [ 中国传统园林从“壶中天地”转向于“介子纳须弥”,其空间显得更为狭小。康熙、乾隆两帝时期的皇家园林除紫禁城的宫苑外。多集中在西部一带,相继建成着名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便于承德兴建规模更大的离宫御苑——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重点从前朝的大内御苑转移到离宫御苑,造成皇家园林观的变化——融合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高扬皇家宫廷的气派,突出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三者融合一体,比之宋、元、明御园来,大有创新,标志着我国造园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4 ] 在封建帝王的高度集权统治下,使中国园林长期处于一种逐步积累,相对稳定相当保守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因此,使它可能创造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具有浓重的本民族特色的园林风格。从“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到“小中见大、须弥介子、壶中天地”;从“崇尚华丽、争奇斗富(以官僚贵族为代表)”或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之倾向(以文人名士为代表)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如图1至2所示,在空间格局规划上,完全的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模拟。 综观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第二 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完美结合。 第三 诗情画意。 第四 意境深远。 二、对待西方传统造园理念——洋为中用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功玉”纵观西方园林的发展,无论从空中花园的隐语到伊斯兰环境设计,从古希腊的中庭式建筑布局到法国的规整式布局. 如图3. 西方造园艺术,身受数理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甚至花木都加以修剪成型并纳入几何关系之中;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追求园林布局的图案化,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并迫切的寻求人类尊严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肯定了人工美高于自然美,在于变化统一,即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但一切的多样性都应井然有序,布置的均衡匀 称,主张把园林当作整幅构图,直线和方角的基本比例都要服从几何比例。图4所示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发展 从我国很多城市的现状来看,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今天,看一下上海浦东现在的样子,就会察觉:“西方国家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发展,而我们却把它压缩成十年的时间学完。从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硬件”等这些东西可以迅速的上来,但是人的思想水平就不那么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同样,我们搞景观规划设计,很容易看到并学得国外景观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难于真正扣住隐藏在景观作品背后的精神。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1、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的角色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辞海》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二种。[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有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放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3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具有一种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它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久,而且,各个民族之间又存在着文化差异,想一下……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接受两千多年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个体,让他割下自身的思想,而去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这并非是一件易事。那么上面的问题从中不是可以引刃而解了吗?让我们进一步把问题阐述清楚。谈及到文化——具有独特传承性的事物,就会自然而然的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现在、未来是沟通的,我们要认识中国的现在,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同理,我们要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在,也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过去。[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外的古老城市都经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与制度上的更替,但每一座历史名城依然以其独特的形象存在着。政治、经济的变化比城市结构形态变化要频繁的多。城市的形象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由各种社会、经济、 技术综合因素形成的。然而,一旦形成之后,在形式上它就具有了自主性与连续性,成为一种文化的历史表征。在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尽管在功能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使用要求,但其形式仍然令人喜爱,留下难忘的印象,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其功能价值。它的存在增添了环境的历史趣味与文化氛围。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6 ] 2、杜绝表面形式建造和保护,着手具有精神内涵和本国特色的区域性景观的营造 从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我国经历近30年的跟着国外新思潮的大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一些被世界认同的相对较为优秀的设计大师或设计师。伴随着各类建造师注册制度的开始,促成该行业逐步走上正规化,但城市的自身的风格建设却未从此得到良好改善和发展。 [ 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建设,至今我们还没有走上一条建造与自然,地域相结合的中国景观设计之路,取而代之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欧式风格”或某某“欧式建筑”,从大城市到边陲少数民族小镇,从大型建筑到室内家具,一直存在着洋溢“欧陆之风”之病,并且简单地将爱奥立克柱式与假山花墙代替了一切欧式风格。随之而产生的景观规划设计也有了大量的“欧式”需求,从广场到小区,从公园到工厂,从植栽形式到修剪方式……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产品。随着时间的变迁,现今又产生了许多“地中海式”的需求,许多作品屡屡低级抄袭,毫无内涵,使得普通群众在繁忙的工作后很难弄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更不明白自己可以在环境中做些什么。而房地产商却急于将方案中设计的“欧式花园”效果图展示给客户,以寻求更大的炒作效益。6 ] 3、借保护古镇,来倡导区域文脉 古镇——具有特色的镇市空间格局能够自然而然的对镇市居民产生归宿感。 古镇的空间格局是古镇在特定时期受累积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影响所表现出的与自然环境面貌的关系,及其建设构筑物的结构布局方式,包括古镇地理状况、空间轮廓、主要交通状况和建筑布局形态。 空间格局是古镇在外部形象上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人由此而容易识别自己镇与其他镇的区别,具有审美价值。如图5芙蓉村所示。其空间格局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空间与人的相互影响与塑造上,好的空间格局对居民产生的积极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育委员会举行大会,归纳了世界各国关于历史环境问题的五个共同观点:“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过去存在的表现;历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正如文化的多样性一样);历史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景观设计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临潭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是高原牧业和农业文化的过渡地带,也是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的发源地,可以说是藏文化、汉文化以及回族文化融会之地。且临潭自古为戍边之地,特别是明初曾从江南大批移民到此,明文化也是其不可缺失的底蕴。冶力关景区规划却单纯地就眼前资源论开发,忽略其区域整体文化特色,设计的西洋景球场与当地民俗和文化底蕴不和谐。 在美丽南溪江畔,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至今还留存着古代文化的印迹。村寨在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显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南溪江古村落在宋代就有规划,且有明确的规划思想,这对于研究我国的建筑史,规划史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村落都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我们只要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就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教文化”的梗概。(1)岩头村 [ 岩头镇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城北,是南溪江中游西畔一个古老的集镇,距县城38km。岩头村坐落在岩头镇边,村落坐西朝东,初建于元代(1314-1320),竣工于明代初年,占地面积18.5ha。 古村落住宅规划独具匠心,别有风格。 “三面石城开四门,护城湖中栽荷花,绿树丛中隐古塔,杨柳紫薇落湖堤,上下花园红间绿,横巷直街行方便,三进两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台楼阁巧安排。”从南门登十多级台阶就是丽水街,建有明嘉靖年间的桥、花亭、塔湖庙,沿丽水街而行过桂花街口至中央街南端,有建于明朝的水亭祠,至横街东行北 向是花坛街。此街路面全系小鹅卵石所筑,砌成各种龙凤,八卦金钱等图案,独具特色。村中的古水利设施布局更是巧妙,具有防旱抗涝,灌溉农田,便利生活,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 岩头村村落布局为古色古香的街区式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具有远近总体规划和详细布局规划,这在古代村落规划中是难能可贵的典范。 (2)芙蓉村 芙蓉村位于岩头镇以南永仙公路西侧。相传村西南有座高山,山峰突起,色白透红,状若含苞待放的芙蓉,故取名为芙蓉峰。村中一大水池,每天傍晚芙蓉峰便倒映水中,村落便以此得名,见图6。 芙蓉村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坐北朝南,始建于唐代末年,元末明初重建,按“七星巴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防火攻,以水克火。 全村略呈正方形,围以卵石砌成的寨墙。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从寨门进内,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意吉祥如意。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水色清冽。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沟通各“斗”形成流动水系,清流涓涓,迂回于宅边、道旁、即可供村民洗涤、防火,又可谓调整小气候。如图7。[5] 4、从印度洋海潇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展现了文化遗产的价值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在一个文明时代的“天堂”里,美丽的花园、豪华的酒店,瞬间成为废墟;夺走了近30万人的生命,其中不乏受现代科学知识武装的文明人群;相比之下,偏远岛屿上孑遗的史前部落却能在大难中安然无恙。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文化遗产价值的再认识:史前部落在海啸灾难中的安然无恙,显示了乡土文化遗产的价值。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宪章》中提道:[ 我 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1 ] 他还提到在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挥霍和牺牲自然系统的健康和安全的痛苦基础之上,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 (1)大地破碎化:无序蔓延的城市、缺乏环境考虑的高速公路网,各种方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项目、水利工程等,都使原来连续的、完整的大地景观基质日趋破碎化,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 (2)水系统瘫痪:作为文化景观的、几千年来人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水网系统的瘫痪:自然河流水系的填埋、断流和渠化;湿地系统的破坏。 (3)生物栖息地消失:自然地的消失、河流廊道植被带被工程化的护堤和“美化”种植所代替;农田防护林和乡间道路林带由于道路拓宽而被砍伐;池塘、坟地、宅旁林地、“风水林”等乡土栖息地及乡土文化景观大量消失。 而这些破坏本来是可以通过明智的规划和设计来避免的。 5、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及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10 ] 自我国八十年代开放之后,至今二十多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上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国防安全能力不断加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尤其是环境问题。有些地方或企业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的理念,只顾满足当前的利益,而大量的消耗资源,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最终形成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恶性循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缺乏规划的产房(用水泥空心砖随意搭起)东一堆,西一堆,在数量上不断地增加,不计其数的古民居被拆毁,基址移为平地用于建厂房;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不愿意把资金投入,用于购买污水处理设备,就把工厂生产出来的污水直接排出外界。昔日清澈见底的弯弯曲曲的小溪流水;鱼儿、小虾快活的在长满青苔的鹅卵石上游来游去;碧绿的湖面上布满了荷花、荷叶等水生植物的自然意趣已消失殆尽,留下了比黄河之水更甚一筹的黄水(含有各种大量重金属致癌物质)和散发着恶臭的黑水;现在只能在用围墙包围着的人工痕迹明显的公园里看到。昔日晴空万里,碧蓝的天空,雪白的棉花状的云朵在空中缓缓地移动着,现在已被厚厚气体、沙尘所掩盖。先前人们不屑一顾,而今已成为一种难得一见的景观;东部的人们为了目睹这种景观,特地跋山涉水,来到西部的西藏等地。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西北部的腾蛟古镇,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闽人迁入定居。山川俊秀、历史悠久、空间开敞、气候宜人、田园风光浓郁,孕育了古老的文化,淳朴的民风,世家耕读,好学不倦,使腾蛟一带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南宋时,平阳就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宋末着名爱国诗人林景熙,谏议大夫薛昌荣,驸马都尉杨正臣,元代诗人郑昂,清代儒家林凤鸣,诗人白醉月,南雁会丈书院主持学者、诗人书尚珍,太平天国将领白承恩等。腾蛟一带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历史底蕴。然而,受自然影响,同时也在受人为的破坏,随着目前城市化,商品化浪潮的冲击,受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的诱惑,腾蛟古镇空间格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图8向人们展现了由于人为的不慎,使的古建筑毁之一炬。 如果把腾蛟一带的破坏因素看成十分的话,人为的因素可占七分。在当地由于新建筑在结构、体量、形式、色彩上与传统建筑均有较大的差异,不甚协调,是影响整体传统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腾蛟皮革、印刷、制版等工业的发展很快,带来了经济繁荣,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部分村落原来的井水现在已无法使用;图9所示:而镇区人口的增加造成的大量生活垃圾堆积在自然界不能及时分解吸收,使贯穿镇区的水系——带溪的水质已大不如前。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 Park)就是很好的实例。 [ 如图10所示。原先是重要的煤矿和铁矿工业开采基地,而后不断地走向衰落,最终无可挽回的倒闭,大量的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区人口减少,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化为乌有。经过十年多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刺激了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历史的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衰落而带来的环境、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图11)2 ]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避免的。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 四、景观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1、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专业存在的唯一理由。从伊甸园到卢浮宫,从建章宫到拙政园,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在传统时代,景观一直是理想、艺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了现代景观——十九世纪末期纽约中央公园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景观的真正开始―――景观开始走上了平民大众化之路。今天的景观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的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景观设计最终关系到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 当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从遥远的天际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名仿佛是绿、蓝相间的水球,柔软而晶透,而城市是其中的瑕斑,似乎有些缺憾,它们的成片发展更使得地球的皮肤显得苍老而脆弱。如果不处理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地球就会像被虫蛀一般慢慢地被损坏。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圆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同样,景观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也许已经超过了历史的任何时期。 在国际上,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专业,也只有百年历史,不可否认,景观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不断地发展、完善以至成熟,以及景观 设计实践不断的推进、开拓、创新;景观设计这一科学领域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 2、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国家“十五”计划中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明确指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进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 宋时艮岳之营造,依照当时的水平已至相当高远。 [ 这于徽宗本人精于书画,是一位素养极高的艺术家有关;以及具体主持修建工程的宦官梁师成“博雅忠荩,思精志巧,多才可属”。此二人珠联璧合,实属皇家园林的艮岳之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极意趣,艮岳艺术性之造诣可谓首屈一指。但徽宗赵佶笃信道教,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政和五年(1115年)于宫城之东北建道观“上清宝箓宫,”于延福宫之东门相对。后又听信道士之言,谓在京城内筑山则皇帝必多子嗣,乃于政和七年(1117年)“命户部侍郎孟揆于” 于上清宝箓宫之东,筑山象余杭之凤凰山,号曰万岁山,既成更名曰艮岳。为了广事搜求江南的石材和花木,特设专门的机构“应奉局”于平川(今杭州)。凡被选中的奇峰怪石,明花异卉“皆越海,渡江,凿城郭而至。” 4 ] 此种营造手段,虽在艺术领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已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经济、社会、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3、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 目前和今后人们生存方式的变革导致了新环境的出现,它应该是显性物质环境和隐性精神环境的良好结合。环境——第一,从物质上讲,是我们或其他生物种类赖以生活并能感受到的外部空间;第二,从精神上讲,环境是人们因生活在一起相互沟通而产生的心理感应,也就是说,好的环境还是一种教育、交流的结果。因此,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应该会有大的变革,而这种生存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全方位的设计革命。 景观设计论文:景观设计:讲述人地关系 摘要:场所与文化是我们在景观设计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文介绍如何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雅安市三雅园的文化内涵,以及三雅文化的表现方式。我们通过三雅园项目的成功尝试得出一种新的场所与文化相互呼应的景观设计构思方式。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地关系 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Hendricks. Willem Van loon在其著名的地理学著作《Van loon's Geography》中写道:“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将时间和意义赋予地理”,这句话在四川省雅安三雅园的景观设计实践中产生了影响。 1 四川省雅安市“三雅园”项目提出的挑战 雅安市是四川省著名的旅游城市,人口不足200万,是四川省西部生态旅游环线的过境地,与青城山、四姑娘山、海螺沟、西岭雪山、天台山等共同构成四川西部生态之旅黄金游线。雅安有成都后花园之称,驱车到成都仅需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到夏季成渝两地的人们把这里当作避暑休闲的胜地。在雅安的旅游资源中共有五大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第一个是三雅文化,第二个是茶文化(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第三个是汉文化(高颐阙),第四个是熊猫文化(第一个熊猫发现地),第五个是红军文化(大渡河)。雅安市政府希望我们能将“三雅文化”(雅雨、雅鱼、雅女)用园林的形式表达出来。拟建三雅园占地总面积6.7万平米,位于雅安市青衣江北岸,雅安市南北旅游交通干线与318国道的交汇处。成都进入雅安的必经之地,一江三河的交汇口,是雅安市景观格局中最为重要的位置。雅安市是一个山地城市,城市内的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服务于市民的公共绿地均在城市周边的山上,城市内部没有一块像样的公园。三雅园的用地位置是城市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地段,市政府将六公顷的场地从开发商那里买回,据说价值五千万人民币,所以市民们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建成为一处优秀的园林景观。但是,对于设计方来说压力并不在这里,而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达三雅文化这三个看起来风马牛互不相关的文化主题。 1.1 曾经走过的弯路 由于对这个项目的背景和整个城市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我们首先给这个公园一个错误的定位,仅仅把它定位在服务于雨城区的满足市民休闲的区级游园,对三雅文化的表达也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在第一次方案讨论之后,雅安市市长给我们讲了这个项目的背景以及他对这个公园的定位,他打了一个比方,三雅园的用地面积尽管只有6公顷,但对雅安人民来说其地位不亚于北京的颐和园。三雅园不仅是服务于雅安市人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服务于全国来雅安旅游的人们,三雅园应该是整个雅安优美自然风光的缩写,三雅文化实际上想表达的主题就是:雅安是一个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浪漫之城。 1.2 来自人文地理学的启示 为什么三雅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设计人员游览了雨城之心—蒙顶山,中国熊猫繁育中心—碧峰峡,夹金山藏寨等风光秀丽的风景区,大家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三雅文化不就是人文地理学中所要研究的人与自然的综合关系吗?(当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19世纪传播开以来,他就具有关于空间和地方这双重兴趣中心,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垂直和水平两种关系;垂直关系把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因素连接起来,而水平关系则把不同地方的各种因素联接起来。在这一学术范围内,人文地理学只研究某些关系,而把另一些关系留给自然地理学者。在垂直课题方面,人文地理学者们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水平课题方面,他们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重点放在遍布地球表面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本身的流动上。整体或综合的课题则把这两方面揉合在一起,强调组成一特定地方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体)。 于是一个新的构思在脑中形成了,下面介绍对三雅文化的简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1.3 对三雅文化的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 1.3.1 雅雨文化 表层认识 降水量居内地第一,年降水日,夜雨量,日暴雨量均居国内首位。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巴山夜雨,雅安雨水以夜雨为主。 文化传说 女娲补天“漏天”传说:女娲补天时,由于精力耗尽,正好留下一道裂缝在雅安的上空,从此这里便阴雨连绵,据说这道裂缝就在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的顶上。 宋:陈与义《观雨》“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深层认识 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造就雅安雨城的特色,雅雨是整个雅安生态环境特征的“待言人”。 温暖湿润夜雨多的气候非常适合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繁衍生息,孕育了古老的长江上游文明。 水资源丰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景观。全市除两江五河外,支流小溪多达210多条适合鱼类的繁衍。巴山夜雨多雅致,夜雨为雅安平添许多浪漫的因素。 1.3.2 雅鱼文化 表层认识 雅鱼:学名重口裂腹鱼,古名"丙穴鱼"(因孔坪乡柏香村丙穴产鱼较多),产地周公河,因周公河又称雅安河,故俗称雅鱼。 川农大已有人工繁育雅鱼的技术。雅鱼作为经济鱼类历史很悠久,为百姓喜闻乐见品种。 文化传说 杜甫诗:鱼知丙穴由来美。 宋:宋祁专门为雅鱼的美味赋诗一首:二丙之穴,厥产嘉鱼。鲤质鳟鳞,为味珍腴。 鱼骨剑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周公河里出现了一河妖,声称必须选送一美女给他做妻子。一位美丽女孩站了出来,愿意牺牲自己拯救家人、乡亲和家园。最后女孩用宝剑智取河妖,自己也受伤坠入水底。河里的鱼感念女孩的舍身精神,汇游到一起,托起女孩。从此人们发现,河里的鱼头上都多了一块剑状的骨头。人们传说,那就是女孩用过的宝剑。 雅鱼进贡:雅州地方官员以雅鱼进贡皇宫,相传大约始于清乾隆年间,而犹以光绪帝、慈禧时代为甚。进贡时将鱼放在圆形的木桶之中,由于道路遥远,送到京城之时能有十分之一的鱼活下来就算多了。 深层认识 雅鱼因其味道鲜美而远近驰名,曾经作为贡品,所以在民间地位很高。 因雨水多,河流密布,渔业成为雅安人们群众 生活的支持产业之一,故因雨文化而生鱼文化。 鱼者,余也,裕也,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人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之情。 1.3.3 雅女文化 表层认识 雅安妇女普遍皮肤白嫩,身材娇好,明眸善睐,美丽动人。是勤劳,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形象。 文化传说 夏代亡国之君的妃子-妹喜传说即为古青衣羌国之人,可见雅女之美,古已有名。 在雅安民间故事中,关于女性的传说并不多见,除了女娲的传说和鱼骨剑的传说中的无名雅女外,还有一个蒙茶仙姑的传说,故事中讲的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种茶,多次失败,羌江龙王之女爱上了这位勤劳的男子,于是在蒙顶甘露井旁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少女,帮助吴理真成功驯化了野生茶树,后来两者白头偕老传为佳话,人们把这为龙女称为蒙茶仙姑,现在蒙顶山上还立有蒙茶仙姑的雕像。 深层认识 雅安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血统复杂,口音和长相都有别于临近区域,在人种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雅安多雨多云雾,空气湿润,自然女人们皮肤白嫩,明眸善睐。雅安多山,雅女的身材自然娇小健美。雅女是雅安人民总体形象的代表,山美,水美,人更美,只有人的活动才令山水充满灵性。古人多少诗词赞美雅安的山水,其中点睛之笔无不落实在人的活动上。比如一首平羌渡(张祉滋)中说到:四面青山启笑 ,兴来不解新愁何?苍坪绣障风光丽,蒙顶仙芽雨露多。铁锁桥头人影乱,金华庙外橹声和。平倾岁岁沉秋月,对月几人有庙歌。 雅女是浪漫的象征,也暗喻山水美如画。 1.3.4 关于三雅文化思考的结论 通过对三雅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雅文化表达了雅安市劳动人民对哺育自己的这块土地的热爱和歌颂。 三雅的提法表现了雅安人民的智慧:他们先赞美苍天,感谢上苍带给人间丰沛的雨水,而实际上雅安之雨完全得益于这里的地理特征--没有这块特殊的土地,苍天不会送这么多雨水下来。因此感谢雨水也就是感激这片土地。然后赞美鱼,赞美鱼也就是感谢苍天送给百姓丰富的物产。为什么选择鱼而没有选择水稻、茶叶、熊猫、飞鸟等物产呢?其原因很简单:因为鱼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起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其他物产的利用起源于农业文明,时间稍晚;因此人类对鱼的崇拜要早于其他农耕文明的物产,这在考古学上有充分的证明。另外,由于雅安雨水多,才有鱼类的大量繁殖供给人类取食,因此其实质还是对土地的敬仰。最后,雅安人民赞美自己,因为作为长江文化的发源区域,雅安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5000-6000年,每个雅安人都为拥有自己的悠久的历史而自豪。那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呢,还是要感谢这片最富特色的土地。 2 最后的解决方案 2.1 设计概念:山-水-田-神话 山:地理因素是雨城的成因,雅雨文化的根基。 水:雅鱼文化的依托,山水城市的灵魂。 田:人类文明的符号,雅女文化的物质摇篮。 神话:浪漫城市的魅力源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古人对雅安自然环境的浪漫解释)。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2.2 景观设计方案的四大特色 2.2.1 “神话——中轴文化广场” 该广场位于公园的中部,背倚青鼻嘴山,前临青衣江,其设计内容包括: 公园的形象主入口:与318国道相连。 是青衣江,周公山观景台:广场呈西北-东南走向,面向青衣江,可远眺周公山迷雾,有人说只要周公山山顶上有雾,那么雅安今天一定有雨。这是体现雅雨文化的一个景观节点。 女娲补天神话故事——雅雨文化核心故事:在广场的中间设计了一条裂缝,裂缝中间布满五彩卵石。本设计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地裂喻天裂,以五彩卵石比喻女娲炼石补天,同时在地裂的尽端设计一水火交融园林小品,以此来纪念女娲补天事业之伟大。 市民集会广场:为满足人们日常休闲以及特殊节日或演出等大型活动设计此广场。 雅女雕像:在中轴广场的滨江一侧安排一雕像为雅女梳妆,雅女的形象倒映在江水中,充满生活气息。山光、水色、人影在此溶为一体,以此象征雅安是"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人间仙境。 2.2.2 “八字形山体——雅安地形的象征” 整个公园的地形设计采取台地的形式,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现场地形北高南低,延续青碧嘴山体的山形地势,恢复已经破坏的山水格局 对雅雨起因的比喻:雅安市是山地城市,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八字形山体的谷地就是中轴文化广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风水的格局。 2.2.3 “雅鱼之溪-讲述山泉的故事” 雅安市山多雨多溪流多,将这一特色引入到园林中来以形成浓郁的地域山水特色。在设计中溪流的水源地是现场内部的一条灌溉暗渠,水流常年不断,水源来自碧峰峡,水质非常清洌。将这条暗渠改造成明渠,以卵石衬底,溪内放置雅鱼浮雕石,由于碧峰峡的溪水水温较低,或许可以放养一些冷水鱼,以增加游客的雅兴,这条主渠道定名为“雅鱼之溪”,溪旁置石,上面浮雕雅鱼进贡,杜甫诗词。来自雅鱼之溪的水流被分成八股,分别流淌到位于中轴文化广场两侧的中央水系,泉水叮咚,使身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山林的亲切。 2.2.4 “田间的风景-讲述雅安的故事” 山林与溪流保育了雅安这片坡地,肥沃的土壤带来勃勃的生机,人们不断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神话,在公园内部山丘低地我们模仿当地的农田肌理来表达对山林土地的敬仰。人们在茶余饭后在田埂上休息聊天,和朋友们讲述身边的故事。 3 一种新的景观构思方法的诞生? 对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引入有很多种形式,最方便的情况就是在设计现场本身就有文化载体,最不方便的就是外来引入的文化(和场地自身没有任何关系),如何恰当的表达这种外来引入的文化,三雅园的方案设计构思方法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人文地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启发就是:场景(地理)与文化相融合,人们通过感受场景而领会文化及文化的来源。 景观设计论文: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氛围的感知是通过特定的符号信息来传递的,本文以景观设计中的符号传达作为议题,举例论证了在景观设计中的几种符号表达形式和对于整体氛围的营造手段,对符号学对于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作出分析和阐述,指出对符号学的研究将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处理人—环境—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景观符号文脉继承 一、景观设计是一种符号传达 1.历史文脉是景观设计的基点 景观是环境中典型的、集中的、优化的、活跃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类需求不可少的环境构件,而景观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代对艺术的要求早已远远超出了它的物质功能,它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时代文化的核心。人文思想包括地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发展的考究的,某个地区的整体印象就形成了这个环境的文脉。 正所谓“一叶而知秋”,景观不是单纯的东西,景观能够构成整个大环境整体的印象,首先要进行人文环境的分析,在景观设计时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脉,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审美要求,且符合当地大环境的景致。脱离了当地地域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景观设计是矫揉造作、不合适宜的。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盲目的仿古与复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脉传承,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既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审美文化,又有所创新,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功能、材料、技术等活跃因素相结合,推陈出新。 3.符号与空间形式 符号这抽象的概念建构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很难用言语表示,但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周遭,作为表达或沟通的工具,甚至是一种表现及自我满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符号的象征。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时,我们不单单是指对这个产生反应,我们还对这个事件所赋有的符号或象征意义起了反应。符号是一个场所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将已知的传统形式语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炼,甚至加以变形,形成一定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符号,并运用在空间形式的创造中,可以加强空间形象的感染力以及场所的可识别性。符号的提取途径很多,空间符号、色彩符号、装饰符号等,将这些符号融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或地方性的结合,景观设计中符号的运用与室内设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室内设计中以把符号转换为装饰构件为主,而在景观设计中多是取其精神层面。 景观的诠释在于找出背后所隐藏的空间性,有人说过,“简单的说,空间之文化形式,乃是承载意义之正文。意即,空间形式,是空间书写与阅读的文本。”罗兰巴特晚期认为景观作为一种文本,“能指”在一连串永无止境的隐喻中,变成了“所指”。文本可以是个空间,其中,符号交织组合后(这些符号或许在其它地方是广为人所知的)创造出一个无法复归的多重意义。从人文学的角度看:“景观不仅是我们所见的这个世界,它是一种结构,一种世界的组合。景观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二、景观设计中的符号传达形式 符号的内容有外延与内涵之分,外延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说了什么,也就是明示意,内涵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所说的东西之外的其他东西,内涵性意义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它是一种感性的信息,更多的与事物形态的生成有关,是在文脉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关系,即由事物形象间接说明事物物质内容以外的方面。形态是内涵性意义的物化形态。由于内涵性意义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浅表感觉、情绪的感性层;身份地位、个性、象征的表意层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脉络性记忆的叙事层。具体表现在景观设计中,三个层次都有所涉及,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以下分别举出中外景观中的范例: ⒈表象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景观环境中,牌楼以其读有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景观环境中有着重要位置。牌楼被防在建筑物正门的正前方,它不仅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建筑群的主题思想。在我国过去的传统建筑中,牌楼常被作为一种入口的标志,布置于城市街道的起点与中断,在坊的入口处、道路的交汇点起点缀作用。它以独特的造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传统景观。 ⒉意向的延伸 ⑴从感性层渲染 南京梁萧墓前的石材避邪镇墓兽,体形高大,昂首张口吐吞,四腿粗壮有力,整个体态线条刚劲有力,神态威武雄壮,充分表现了守护者的雄姿,从而增强了景观环境 中的表现力。 ⑵从表意层表达 天安门前的华表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正面那对华表上朝南的石狮子,成为“盼君归”,盼望君王安全的归来,通过华表表现了国泰民安的愿望。后门那对华表顶上,朝北的狮子,被称为“望君出”,反映了国王经常体察民情、了解大众的疾苦,表现了能为民众办实事的好君王的愿望。 ⑶从叙事层延展 马里奥·梅乌斯在巴赛罗那海港的广场上,运用了埋入式的霓虹灯箱造型,从“1”开始,讲述了从基督诞生至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事件,有节奏的灯箱排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引导人们随着宝石一样的灯箱一步步走向未来,这个别致的景观不仅把人类相关的梦与历史文明相结合,而且对环境具有烘托气氛、强烈的感染作用。 三、对于我国景观设计前景的思索 1.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今天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正渐渐失去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基,保持民族的特性。无以计数的民族文化遗存、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它们完好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些具有舒适性、愉悦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和营建,才使得人们日益加强的交往需求得到了满足。 同时,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得当代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出现差距,传统园林的形式表达难以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秩序相协调。从表面上看,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因为缺乏同样的土壤而无法体现文化上的延续。但是,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融会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园林蕴涵的内在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都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接见因素,并由此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2.符号学之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符号和形象的软件时代,象征性生产已推翻一切其他商品生产形式,给客体对象附加的符号学价值比客体对象本身更有意义,个人被符号、外表和空间的费解的洪流所淹没。在这样一个因信息传播而缩小的空间里,所有对于现代的进步信仰、理智和人类意识能力都已失落。人们对于类似绝对真理的信仰已表示质疑,或者说我们本身即被构成,并不断受一系列的标志、象征和隐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者使用隐喻,使之可传递一种实在的看法,并使我们对世界有新的看法。由于后现代主义,使我们在新的领域运用新的概念来认识和解释事物。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如同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今日我们所进行的景观设计,必须洞察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及城市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工业化水平、人民的审美修养、国际交流等各方 面的发展状况;在新的世纪伊始,审视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必须站在文化的发展趋势基础上,把对中华历史文化深挚的热爱,渐渐地从一种文化修养、文化情怀升华为文化责任感,加大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遗产继承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创造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我们在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要采取思索、吸收、借鉴的方式,创造新的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文化艺术产品。一个失去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在处理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坚持开放与守护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开发与保护并存。 景观设计论文:谈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 1.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概述 在充分掌握当地湿地植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首先要理解总体规划的意图,明白设计的主题,选用适宜的种类,依照变化与统一、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等植物造景原理进行生态设计,充分展现植物个体美和群体美。 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分区设 计 2.1 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避免游客的干预。 2.2 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植物景观的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2.3 游憩活动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以乡土植物为背景植物材料,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景观效果的表现,植物种类结合湿地类型应尽可能的丰富,合理配置观赏价值比较高的陆生、沼生、湿生、水生植物,并结合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展,使游客能够更多的参与活动其中。 2.4 服务设施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人流活动最为集中,同时在景观方面人工气息也最为浓重,一般位于公园的入口处或是一些景观节点附近,植物景观结合游客服务设施,应以引导、围合与创造开敞大气的景观特色为宜,注重乔、灌、草、地被不同层次植物的搭配,以丰富空间效果。 3.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生境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几种场地类型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方法的分析。 3.1 水体植物景观 水体中的植物,可以扩大和丰富园林水景空间,增添情趣 。水面空间主要选用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漂浮植物,依据不同的水质、水深与水域面积合理搭配。同时要注意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能力,研究表明,一般沉水植物最强,漂浮与浮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最弱 。水面的植物种植与水岸距离应有近有远,不宜等距,在种植量方面也应有疏有密,不宜均匀种植,以免呆板 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应布置在游客视线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充分展现其形体。同一水面配置多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避免相互竞争与抑制生长。此外,考虑水体自然特征,笔者对水体中的植物配置做出以下分析: (1)依据水体面积大小而言,在水面开阔处,主要考虑远观效果,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配置可整体大而连续,以量取胜,给人以壮观之感。多种水生植物混合种植时,种类可适当丰富,配置应主次分明,以形成一定特色,其中每种植物的体形、体量、色彩等要有相似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若水域面积不大,则应考虑近视,应注重植物的个体美,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较高的要求,种类应少,体量也不可过大,高度可矮些,配置手法要自然,水面镜面效果也应考虑在内。 (2)依据水体深浅而言,在水体较浅的地方,可着重栽植挺水、浮水、漂浮类植物,以增加观赏效果。在离岸较远或是水体较深的地方可选用一些沉水、漂浮植物,以实现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应注意数量控制,定期打捞或加以隔离,以免其生长过为迅猛,污染水体。 (3)依据水体流动状态而言,静水环境下可选择沉水、漂浮、浮水与挺水植物,流水状态下应主要使用挺水植物。 3.2 堤岸植物景观 堤岸连接水面与陆地两种不同的生境,起着衔接与过渡的作用,岸边的乔灌木枝条垂向或平伸向水面,抑或是植株挺拔高耸,成为水景的组成部分,与平静的水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意趣丛生 。该地范围内植物类型丰富,包括挺水植物、耐湿的乔灌木以及一些湿生草本植物。 植物配置方面,大多采用片植或群植的形式,可同种、亦可不同种,但都应做到有疏有密,留出一定的透景线,此外,林缘线与林冠线应柔美而舒展,岸边植物与水面有近有远而竖向上高低错落,力求自然而完整。同种片植或群植体现了一种自然属性,比较有气势,不同种的大量栽植宜注意种类、高低与观赏特性的搭配,有主有辅,协调统一。同时,游客在游览时,水体岸边植物季相的变化最为直观而深刻,配置时应尽量使岸边四时有景,具有特色,可安 排不同花期、叶色的乔灌木分层种植,在最下层可配置草本花卉或地被植物,以延长、丰富木本植物的观赏期。 3.4 园林建筑周边植物景观 园林建筑是湿地公园中不可或缺的景观构成要素,包括亭、台、廊、榭、塔、楼、桥、码头等建筑物或构筑物,它们结合功能需求与文化内涵有其自身的造型风格与色彩、尺度特征,但 为避免过于生硬,需利用体态柔和、富于变化,充满生命气息的植物材料,进行合理配置,柔化园林建筑的边线并进一步烘托,丰富构图。 植物选择应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自身特点,控制好种类、数量以及体量与比例关系,使得园林建筑与植物相得益彰,通过艺术构图,体现整体环境的和谐之美,人们在游赏时也能够体会到其意境之美 。水域环境范围内的园林建筑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可适当留白处理,以使水面映照出主景的美丽倒影。 3.5 湿地公园陆生植物景观 包括岛屿上的植物在内,湿地陆生植物处于湿地公园中内陆区域,但也应具有一定的耐水湿能力,根系能够适应较高的地下水位,对所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配置方面应综合运用各种陆生植物,营造出自然、优美、和谐的植物群落景观 。该区域植物种类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发挥其观赏特性。以植物的成片、成群栽植为主,不同位置的植物种类要有主次之分并且不尽雷同,以形成不同的风貌特色。同时,在竖向上还应尽量做到层次丰富,以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组成复层林,形成良好的群落景观结构。 3.6 园路植物景观 园路的主要功能为组织交通,引导游览与划分空间。湿地公园中不同层级的园路植物景观应考虑起伏的地形变化,与水面距离的远近,结合园林小品合理布置、搭配 。 公园中的园路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绿化类型:主路、支路、游步道、滨水路,以及道路节点 。主路两侧可适当采用规则行列式的种植方式,以增强气势;支路和游步道多蜿蜒曲折,应尽量采用自然式种植,灵活而宜人。滨水路的植物配置应考虑有聚有散,留出一定的水面透景线。道路节点处的园林植物应与众不同,在体量、姿形与色彩方面有独特的观赏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视觉冲击。 4.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其他注意事项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在人工建设 时应尽可能追寻自然美,以保护和恢复原始的或自然的湿地环境为前提,尽可能的满足生态效益,并结合当地地域文化与一些美学手法,创造出生态系统完整的、富有特色而景色优美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 。除以上谈到的一些设计要点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尽量创造多样的湿地生境类型,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建设不同的湿地植被群系,同时枯木腐叶也应尽可能的保留,以维持生态系统的自循环,提高生物多样性。 (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建是一个长期过程,植物景观是动态变化的,最终应将规划设计延续到日常的维护中,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 5.结 语 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公园的植物景观。生境类型丰富,植物种类多样,决定了其设计时自身的复杂性。在考虑生态设计的同时,作为游客观赏活动之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还应结合游憩学、美学等思想,以增强公园的服务功能。基于此,笔者论述了以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希望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理论有一定的完善作用。 景观设计论文:试谈滨水城的景观设计 [论文关键词]滨水城 景观设计 生态规划 原则 [论文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再开发的运动。我国滨水城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指导,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远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机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 借鉴总结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从滨水区自身来看,滨水区的设计在整体上应具有和谐感和整体感。虽然因各地块属性、自然环境的不同,滨水区内各部分在使用性质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该统一。城市的滨水区与市区之间要加强联系,防止将滨水地区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规划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还要求设计者研究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城市整体和区域空间来考虑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以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二、景观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内各要素之间或景观要素内的差异性,是景观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应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 三、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由于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应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化,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景观配置,提高景观异质性。 四、景观针对性原则即地域特色原则 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每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彩的风格与特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选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自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一样的,滨水空间要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和当地的条件仁。 五、遗留地保护原则 即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建设也越来越注重这种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成为一个具有“记忆”的地区。 当今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人类的干扰与影响,并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己经极为稀少,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对这样的区域加以绝对的保护。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尤其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对水源地、名胜古迹、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加以格外的保护。 六、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一切设计都联系人的生活与尺度。只有建立在对现代人的心理、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遗失了这一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成为与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相抵触的消极因素,成为“为设计而设计”、与现代人需要相抵触的东西。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七、安全性原则 确保城市堤防的稳固,防止因绿化植被或其他景观设施破坏大堤结构,防止堤防在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溃堤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水灾的侵扰是城市堤岸的首要职责,是综合开发城市堤岸、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创造多重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八、亲水性原则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物理现象,也可以说是手能触及到的心理现象。滨水区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性几乎是滨水区规划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九、综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滨水区的分析不是某单一学科所能解决,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景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等。 景观设计论文:浅析当代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爱、交流、拒绝、憎恨——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某块被称作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正因为如此,景观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人类在构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时,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为生命的活力:热情、感受、体验和创造。 关键词:景观设计 艺术 文化 影响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与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与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著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与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玻璃纤维掺入水泥和一些轻型膜网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和光纤技术的结合使得室外景观照明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已有一些设计甚至单独使用光纤和霓红灯来表达其景观作品的文化内涵。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在艺术、科学、人文等文化领域的延伸与发展,现代景观建筑学在不断的拓展和变化中已经成为多元价值的实践专业。作为人类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社会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都须是三者的平衡与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功能的简单满足。这也是现代文化丰富了景观建筑学的内涵,同时给我们带来的课题。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然而全国各地大量杂乱而分立的景观实践中充斥了浅薄形式化的、缺乏对人与环境真实关怀的武断设计。缺乏对现代文化融入景观设计领域这一过程的了解,或许是造成这一现状的诸多因素之一。我们应该明确:景观首先是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必须充分关注人、人的活动和需求。在这里,本文引用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创始人之一的奥姆斯特德的话与同行共勉——“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生活的和公共的景观,并给予这一清晰的理念以理想的形式,是我们所坚持的主旨。” 景观设计论文:浅谈湘银三期环境景观设计 内容摘要 湘银房地产公司通过六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功地开发了"湘银小区"、"湘银世纪花园"、"湘江四季花园"等园林式住宅小区。其中湘银世纪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1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46万平方米,公建面积1.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用地的约40%,社区建筑风格具有澳洲风情特色,抓住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特点热点,以景观环境绿化为特色,展示了居住区生活的无穷乐趣...... 1.概况 湘银房地产公司通过六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功地开发了"湘银小区"、"湘银世纪花园"、"湘江四季花园"等园林式住宅小区。其中湘银世纪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1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46万平方米,公建面积1.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用地的约40%,社区建筑风格具有澳洲风情特色,抓住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特点热点,以景观环境绿化为特色,展示了居住区生活的无穷乐趣。 2.景观设计的特点 2.1总体布局 世纪花园环境景观设计在总体布局中突出钟楼广场的功能以及景观效果,合理利用宅前屋后的零散用地,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分区明确,主题突出,充分满足居民生活与游憩的需要。总体布局分为4个功能区: 1)入口广场区 世纪花园的规划共设有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与北入口为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南入口为次入口,东入口设计了一个凹入式半圆形小广场,通过植物、景石造景作为对景,尽端为商业步行街,北连小区内3米宽的消防车道,东临湘银路。北入口紧靠湘江风光带,并可远眺神农公园之景色,兼得远山之色,近水之韵。穿过住宅楼间的道路,过渡到钟楼广场,从而完成了主入口的广场序列。 2)商业步行街区 该区为照顾景观的需要和商业的氛围,采取规则对称式的布局。在其中设置了旱喷、水池等多种形式,池边绿树掩映,不仅可以休闲购物,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3)钟楼广场区 水是万物之源,生态环境的灵魂;有了水,环境才会显得空灵,才有生动的气韵。为此,钟楼广场区围绕钟楼布置了“水”这一主题 设计了一个水景,自钟楼水池内向东延伸通过步行街旱喷和海豚水景相连。 广场是活动交往的场所,广场中心的钟楼形成中心庭园的视觉交点,实施“大树引入城市计划”,在广场周围栽植了五棵大树,让小区居民提早享受到大规格的乔木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安静休闲区 每个居民从自家的单元门口出发到达小区出入口,都有一个宜人的环境,并在可能的地方设置可停歇的小块绿地,为整个小区创造了一个绿色的廊道系统。小区的道路蜿蜒曲折,没有两边的行道树站岗,只在布局上活跃的布置了遮荫的乔木,适当的拉大株间距,中间穿插种植花灌木,并在适宜的地方设置了座椅和花坛,营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5)架空休闲区 利用住宅首层架空部分开辟休闲活动区,通过绿化向架空层的渗透,形成半室内的休息空间,这种半开放的空间与室外的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园林空间的多重性和可变性。架空层内布置了壁山、水景、字画、小型游戏设施等,使之成为可休息娱乐或小型展廊,为居民提供了可遮风挡雨的活动场所,也使小区环境更富有透气感。 2.2园林小品设施 小品设施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缀,是景观特色的细部表现,对居民也极具吸引力。西头的景墙有效的分隔了空间,很好的形成了障景;预制廊架的布置巧妙的处理了15栋与13栋楼间距的过渡;爬满紫藤的木质花架、现代的四方亭处于住宅区最僻静的一角,是小区居民闲谈、奕棋的小天地。 2.3植物配置 在植物的选材上充分考虑了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整个小区绿化多采用充满亚热带风情的棕榈科植物为基调,营造充满南国特色的亚热带海滨情调,突出了阳光棕榈园这一主题。 在整个小区的绿化环境设计中,根据各区域的不同位置及使用功能的差异,在植物选择上也加以侧重。在小区主要入口,采用再生乔木如桂花、香樟等,配以灌木和低矮地被植物及景石,形成立体感强、层次丰富的植物组景作为主入口对景。宅间大面积绿化区,通过孤植或组团式配置乔木、小乔木作主景,借鉴西方园林的模纹,结合园林大色块、大线条的特点,采用植物色带作底,形成景观特色鲜明的绿化庭院。安静休闲区,则以绿色植物为基调,选择有香味的桂花、栀子等,形成静谧闲适的空间。行道树则选用一些常绿乡土树种遮荫,体现植物在造园中的功能特性。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花卉和草坪相互穿插,交相辉映,居民穿行其中,能够感受到赏心悦目,心情放松。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因地制宜 小区环境广场化趋势,考虑到湖南夏季气候炎热的特点,小区的广场应“小型化”、“隐形化”,让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浏览其中;充分利用地形处理景观,小区内的地形变化,大多显得很突兀,地形的处理都很被动,人工造作感很强,缺少自然气息及与人的亲和性。 3.2空间的营造应适合人的尺度 环境景观必须是“实用性亲近环境”,是用户实在感受与使用。小区中的细部处理不是很完善,如对架空层内不规则柱的处理,休息设施和运动设施缺乏,水景的营造、铺装的布置等。 3.3绿化环境不再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绿化植物在小区应用很广,植物也较丰富,但疏密不恰当,由于没有设计者的前期整体规划,只是场地出来了现场布置,加上开发商的各种意见,所以不能保障小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 4.关于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4.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作品,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作品,就会缺少风格、灵魂和内涵。其次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克隆”已有的成功范例,不要盲目追求某一类风格。 4.2强调人性化意识 在小区的设计、建设中要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的心理需要相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其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4.3注重自然意识和生态意识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容易在人的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不要把家园搞成广场和公园,片面地追求高档和豪华,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尽量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这样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 4.4用现代科技武装园林 小区中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居民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如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居民脚踏即会喷水,饶有情趣;采用新建材,不仅可以采用粉墙黛瓦建设,同样也可以运用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时代的进程、环境景观的深化留有发展余地,在设计上技术应适当超前,充分利用高科技、高智慧型设施,如光控、声控及电子技术等,使环境景观向智慧型发展。 4.5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如树种的配置,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地形的塑造等。设计人员应该勤下工地,多与施工队伍沟通并不断地思考、自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判。 本文试图对环境景观设计进行浅析,通过对湘银世纪花园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实践进行探索,并将在今后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景观设计论文: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4 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5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6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7 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9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1 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2 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3 借鉴西方方法,研究本土问题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4 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结语 大篇幅的比较和研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通过踏实的工作在我国出现一些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到底何谓好的园林景观作品?一个好的作品,是不能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应该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观。许多有识之士,许多境外严肃的设计师,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悉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景观设计论文:桥梁景观设计的新方法与新趋势 内容摘要 桥梁一般位于城市中结构要害,这使桥梁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桥梁景观与城市景观有伴生关系,城市中与"桥"有关的地名便是这种伴生的历史作用。这便是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特别给予关注的环境景观问题。此外,桥梁景观设计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观设计要求,如桥梁夜景观;还有新的桥梁景观设计组织方法,如桥梁景观CI。上述三点为桥梁景观设计领域近几年来出现的新方法与新趋势。由于桥梁工程设计行业的"胖"结构、"瘦"景观现象,使我国桥梁景观方面的设计研究偏于沉寂,为此对桥梁景观学的意义、桥梁景观的特点、国内外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有必要进行了解。 本文为中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研讨会交流论文 1. 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1.1 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国家早在1994年便确定重大工程的环境一票否决制策略,而桥梁景观设计对此无策应。 第二: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与与龟蛇两山的景观伴生一直为武汉城市的骄傲等。注重本体景观的传统使我们忽视了景观伴生。 第三: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其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为传统桥梁景观设计所不包容。 第四:桥梁设计领域的"胖"结构、"瘦"景观现象,不仅使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偏于沉寂,且有关学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也得不到结合。 第五:由于桥梁结构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桥型不断产生,这为桥梁景观学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景观设计创造新的舞台。探索新桥型的景观表达,并使之与地域特色结合,成为桥梁景观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这些均为桥梁景观学研究需要深化的方面,也是桥梁景观设计需体制化的动因。 1.2 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一 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二 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三 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1.3 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1.4 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2. 桥梁景观的特点 2.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2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3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地标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象延安大桥与宝塔山、布鲁克林桥与曼哈顿,这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3. 国内外发展状况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历来受到政府及老一辈桥梁学家的关注。早在五十年代,围绕武汉长江大桥的景观建设就曾发动建筑师、艺术家与桥梁工程师为一体的设计专班对其桥型、桥塔、桥两侧观景台以及硬质景观元素如桥栏、灯具、雕塑等进行反复比较设计,直至今天武汉长江大桥还以其独特的景观、耐人寻味的细部、完整优美的桥姿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与城市标志。 自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的20年,我国建成永久性公路桥梁22.4万座。如此众多的桥梁,理应为景观设计提供广阔舞台。然而桥梁建设的功用传统使人们忽视了景观或是对景观心有余而力不足。九十年代末,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厦门海沧大桥被认为是桥梁全面引入景观及环境美化设计的先驱。其后该公司又相续承担了武汉军山大桥、京珠高速公路的湖北段桥梁及互通,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宁波杭州湾大桥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从建成桥梁的总体效果看,经景观设计后的桥梁确实是有更好的观感,更少的遗憾。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对推动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国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在五、六十年代曾为桥梁的景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桥梁建设活动急剧增加,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由于数量不足,使景观设计工作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桥梁的地标意义,桥梁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影响及桥梁作为基础设施配套对经济的作用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这是社会意识超前的主要原因。 国外或我国的港澳地区其桥梁设计一般均有工程师与建筑师协同参与,象前两年香港特区路政署为征集昂船洲大桥设计方案而举办的国际性桥梁设计比赛,有十六支设计队伍踊跃参加,其中便有多位世界知名的桥梁工程师及建筑师。世界级建筑大师巴西尼迈耶就对桥梁艺术独有情钟,其晚年曾积极参与亚马逊河流的桥梁景观设计。我国的路、桥设计与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鼓励专业设计部门与景观设计单位的联合,以吸纳更多的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雕塑师介入,使桥梁在决策伊始便体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桥梁景观设计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幺一种传统认识,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其二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伪桥型"现象。这里有建设、管理部门对"时代风尚"的盲目追求,也有桥梁设计者无原则的阿奉。如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或拱,使桥梁形式与结构完全不符。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其三是将桥梁景观设计当作桥梁工程的设计表达工具。桥梁景观设计在某些设计单位眼里仅仅是工程效果图或三维模拟,是工程投标的包装。工程中标后就将景观忘之九霄,这对业主、对人民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也反映某些设计部门对桥梁景观设计的肤浅认识。桥梁景观的实施有很多技术配合,它存在着实施的可行性问题,还存在着实施的经济性与目标、效果的优选问题。桥梁景观学的设计研究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别人",这便是我们上文提及的环境景观问题,这里更需要城市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术。 现代的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影响。桥梁景观设计既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形态美学、材料肌理研究的传统,还应针对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景观问题保持敏锐的跟踪,这样才能与朝气蓬勃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相适应。 桥梁景观英文为Bridgescape,该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桥梁景观设计师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Bridgescape--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一书中。Gottemoeller将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还对桥梁景观设计中符号学运用、历史文化表达、及技术美学特性等方面的设计创作进行了阐述,力图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 Gottemoeller有关桥梁景观设计及其内容的研究着重于桥梁的本体景观。这既是西方发达国家桥梁设计的传统,也与我国桥梁界、建筑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发展成熟的桥梁建筑设计的认识一致。然而桥梁不是孤立于环境,其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因此桥梁的环境景观理应成为桥梁景观设计与研究的重要方面。注重桥梁与周边的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和谐是桥梁景观设计与传统的桥梁建筑设计的本质不同。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和谐与尊重应该成为一切建设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均为传统的桥梁建筑学所不包容。 西方发达国家的桥梁设计在桥梁决策过程中受环保及文化尊重的相关法规严格制约,并通过市政管理及建筑师、景观师的参与而得以落实。这使自然环境中的桥梁景观与地景有更多默契,而文化环境中的桥梁景观与城市有更多的和谐。 与我国的桥梁工程界一样,西方国家的桥梁建筑更多认为是结构工程师的杰作,建筑师在其中处于一种默默无闻的地位,这使桥梁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我国一样偏于沉寂。但这并不能否定建筑师对桥梁景观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建筑师的参与才使桥梁景观有更优美的形象,更少的遗憾。 4.桥梁景观设计的新趋势与新方法 2.1 桥梁的环境景观 桥梁景观英文为Bridgescape,按美国桥梁景观学家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定义为设计桥梁的艺术(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Gottemoeller将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还对桥梁景观设计中符号学运用、历史文化表达、及技术美学特性等方面的设计创作进行了阐述,力图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 Gottemoeller有关桥梁景观设计及其内容的研究着重于桥梁的本体景观。这也代表了我国桥梁界、建筑界对桥梁景观设计的传统认识。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和谐与尊重应该成为一切建设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均为传统的桥梁景观学所不包容。 2.2 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有本质区别,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功能照明对夜景观有一定作用。可以说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全天候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 桥梁夜景观的提出有两个大背景,其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电力资源由"贫困"向"富裕"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其二是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是桥梁夜景观被注重的社会原因。 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如桥梁夜景观更趋向为一亮带,而桥型艺术高潮处象桥塔、桥台、桥墩等则可形成亮点。这种点、线结合的夜景观格局更能体现桥梁个性与本质美。笔者见过不少桥梁其桥体通亮,光照均匀配置,这不仅消蚀了桥梁鲜明的空间、体积,同时还浪费了能源。 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构成,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表达的一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等。现代的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桥梁夜景观亦应如此。无论是观赏型的灯具如路灯,还是隐蔽型的如泛光灯均应在桥梁设计之始便有所考虑,并与桥梁景观成为一整体,以避免桥梁完成后灯具成为景观的负担。 2.3 桥梁景观CI CI是Corporate Identity 的缩写,意即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该概念于1905年由德意志制造联盟贝伦斯率先发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传入中国。CI有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狭义的CI即指VI,它以各种视觉传播为媒体将企业活动的规范等抽象的语意转换为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符号,塑造企业独特的视觉形象。在CI中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最有传播和感染力的,也易为公众所接受,且具有新奇和整体等特点。CI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并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1995年在长沙举行的"首届中国C I 战略高级研讨会"上,"城市C I "即城市形象工程战略的概念由经济学家孟宪忠、中国型CI学者贺懋华两位先生提出。其目标在于发动城市的一切积极有效资源,设定和传播完整的城市形象[1]。我国CI战略倡导者钟健夫先生随后提出CI之C,不只是企业 Corporate,同时应代表国家 Country,城市 City,社区 Community 等。该概念延伸到城市景观元素的组织即为"城市CI"。城市CI是将CI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嫁接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笔者以为桥梁景观元素也可运用城市CI的景观组织与设计方法,以形成完整统一的视觉形象。 桥梁景观CI与城市CI一样需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慎重处理桥梁形象的定位;第二步就是依据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进行图式化处理;第三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依据上述结果进行设计;第四确定桥梁景观的标志色;第五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下面给予简述。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从中形成桥梁景观理念。 标志物与标志图案:包括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多样化比较设计;根据桥梁尺度确定的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要求;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等(可考虑方形适合、圆形适合甚至椭圆形等不同的类型)。桥梁标志物可以是桥塔、桥台、桥头堡或其他对桥梁有景观制高作用的构件。 标志色:可沿用城市标志色,也可根据城市的环境、文化确定标志色,选用的色彩应有一个量化标准,并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配合,同时还应与桥梁防腐涂装结合。 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包括桥梁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指示标牌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窖井盖板、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城市景观元素可采用举证式的设计方法。 绿化:包括骨干树种的选取、绿化造型图案设计; 亮化:包括灯色的分区以及亮点分级。 桥梁景观CI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为桥梁学、建筑学、城市设计涵盖,只不过这些内容分散于各专业工种之中。桥梁景观CI却将分散于各处的影响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统一的设计组织,这是其创新之处。因此桥梁景观CI提出的整合桥梁形象组件的思想对塑造桥梁总体形象具有方法论意义;虽然桥梁景观CI的操作与实施是桥梁建设与管理中的新课题,但桥梁景观CI的成果中包含很多可以定型化与量化的因素,这将有助于桥梁景观的管理与实施。 景观设计论文: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内容摘要 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越来越被重视。伴随其成长过程,还存在一些如建设管理机制、建筑师素质及设计风格等方面的问题。桥梁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及新趋势如桥梁环境景观、桥梁夜景观、桥梁景观CI等,这是现代桥梁景观设计与传统的不同。 [摘 要]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越来越被重视。伴随其成长过程,还存在一些如建设管理机制、建筑师素质及设计风格等方面的问题。桥梁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及新趋势如桥梁环境景观、桥梁夜景观、桥梁景观CI等,这是现代桥梁景观设计与传统的不同。 [关键词]桥梁景观 桥梁设计 城市景观 1.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历来受到政府及老一辈桥梁学家的关注。早在五十年代,围绕武汉长江大桥的景观建设就曾发动建筑师、艺术家与桥梁工程师为一体的设计专班对其桥型、桥塔、桥两侧观景台以及硬质景观元素如桥栏、灯具、雕塑等进行反复比较设计,直至今天武汉长江大桥还以其独特的景观、耐人寻味的细部、完整优美的桥姿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与城市标志。 自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的20年,我国建成永久性公路桥梁22.4万座。如此众多的桥梁,理应为景观设计提供广阔舞台。然而桥梁建设的功用传统使人们忽视了景观或是对景观心有余而力不足。九十年代末,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厦门海沧大桥被认为是桥梁全面引入景观及环境美化设计的先驱。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觉得来势稍晚。其后该公司又相续承担了武汉军山大桥、京珠高速公路的湖北段桥梁及互通,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宁波杭州湾大桥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从建成桥梁的总体效果看,经景观设计后的桥梁确实是有更好的观感,更少的遗憾。厦门高格路桥景观设计研究中心对推动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国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在五、六十年代曾为桥梁的景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桥梁建设活动急剧增加,桥梁设计部门的建筑师由于数量不足,使景观设计工作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桥梁的地标意义,桥梁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影响及桥梁作为基础设施配套对经济的作用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这是社会意识超前的主要原因。 国外或我国的港澳地区其桥梁设计一般均有工程师与建筑师协同参与,象前两年香港特区路政署为征集昂船洲大桥设计方案而举办的国际性桥梁设计比赛,有十六支设计队伍踊跃参加,其中便有多位世界知名的桥梁工程师及建筑师。我国的路、桥设计与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鼓励专业设计部门与景观设计单位的联合,以吸纳更多的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雕塑师介入,使桥梁在决策伊始便体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桥梁景观设计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其二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伪桥型”现象。这里有建设、管理部门对“时代风尚”的盲目追求,也有桥梁设计者无原则的阿奉。如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或拱,使桥梁形式与结构完全不符。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现代的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影响。桥梁景观设计既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形态美学、材料肌理研究的传统,还应针对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景观问题保持敏锐的跟踪,这样才能与朝气蓬勃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相适应。 2.桥梁景观设计的新趋势与新方法 2.1 桥梁的环境景观 桥梁景观英文为Bridgescape,按美国桥梁景观学家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定义为设计桥梁的艺术(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Gottemoeller将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还对桥梁景观设计中符号学运用、历史文化表达、及技术美学特性等方面的设计创作进行了阐述,力图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注1] Gottemoeller有关桥梁景观设计及其内容的研究着重于桥梁的本体景观。这也代表了 我国桥梁界、建筑界对桥梁景观设计的传统认识。然而桥梁不是孤立于环境,其景观总是与地景(Landscape)、城市景观(Urbanscape)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与与龟蛇两山的景观伴生一直为武汉城市的骄傲等。景观的伴生效果实质为环境中的景观和谐与有机,这里的环境既包含自然环境因素又包含人文环境因素。因此桥梁的环境景观理应成为桥梁景观设计与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和谐与尊重应该成为一切建设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均为传统的桥梁景观学所不包容。 2.2 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有本质区别,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功能照明对夜景观有一定作用。可以说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全天候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 桥梁夜景观的提出有两个大背景,其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电力资源由“贫困”向“富裕”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其二是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是桥梁夜景观被注重的社会原因。 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如桥梁夜景观更趋向为一亮带,而桥型艺术高潮处象桥塔、桥台、桥墩等则可形成亮点。这种点、线结合的夜景观格局更能体现桥梁个性与本质美。笔者见过不少桥梁其桥体通亮,光照均匀配置,这不仅消蚀了桥梁鲜明的空间、体积,同时还浪费了能源。 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构成,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表达的一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等。现代的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注2],桥梁夜景观亦应如此。无论是观赏型的灯具如路灯,还是隐蔽型的如泛光灯均应在桥梁设计之始便有所考虑,并与桥梁景观成为一整体,以避免桥梁完成后灯具成为景观的负担。 2.3 桥梁景观CI CI是Corporate Identity 的缩写,意即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该概念于1905年由德意志制造联盟贝伦斯率先发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传入中国。CI的主要含义是指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现体系(尤其是视觉表达系统),传达企业营销概念与公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CI有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狭义的CI即指VI,它以各种视觉传播为媒体将企业活动的规范等抽象的语意转换为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符号,塑造企业独特的视觉形象。在CI中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最有传播和感染力的,也易为公众所接受,且具有新奇和整体等特点。CI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并有许多成功的范例。该概念延伸到城市景观元素的组织即为“城市CI”[注3]。城市CI是将CI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嫁接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笔者以为桥梁景观元素也可运用城市CI的景观组织与设计方法,以形成完整统一的视觉形象。 桥梁景观CI与城市CI一样需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慎重处理桥梁形象的定位;第二步就是依据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进行图式化处理;第三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依据上述结果进行设计;第四确定桥梁景观的标志色;第五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下面给予简述。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从中形成桥梁景观理念。 标志物与标志图案:包括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多样化比较设计;根据桥梁尺度确定的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要求;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等(可考虑方形适合、圆形适合甚至椭圆形等不同的类型)。桥梁标志物可以是桥塔、桥台、桥头堡或其他对桥梁有景观制高作用的构件。 标志色:可沿用城市标志色,也可根据城市的环境、文化确定标志色,选用的色彩应有一个量化标准,并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配合,同时还应与桥梁防腐涂装结合。 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包括桥梁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指示标牌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窖井盖板、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桥梁景观元素可采用举证式的设计方法。 。 桥梁景观CI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为桥梁学、建筑学、城市设计涵盖,只不过这些内容分散于各专业工种之中。桥梁景观CI却将分散于各处的影响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统一的设计组织,这是其创新之处。因此桥梁景观CI提出的整合桥梁形象组件的思想对塑造桥梁总体形象具有方法论意义;虽然桥梁景观CI的操作与实施是桥梁建设与管理中的新课题,但桥梁景观CI的成果中包含很多可以定型化与量化的因素,这将有助于桥梁景观的管理与实施。 3.结语 桥梁景观设计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条件下对桥梁环境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究其实质则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因此各级政府均将桥梁景观的建设作为一种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以倡导与推崇,这为桥梁景观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桥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桥梁设计部门应加强景观方面的人才与技术准备,一则为顺应时代潮流,另外也是为与国际接轨使我们的桥梁设计走向世界。 景观设计论文: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 内容摘要 1.景观,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的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3.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 景观设计师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 )。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于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Newton, 1971)。Olmsted坚持用景观设计师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对应与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决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4.发展中的景观设计专业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gardening)。 正如算术之于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成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Olmsted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神)。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浅谈金融危机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摘要:结合金融危机和现在铁路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发挥优势,增加收入;努力降低支出;培养专业人员,采用先进技术;扩大经营规模,向规模要效益等几个方面阐述铁路运输企业提高效益的途径。 关键词:铁路 提高 效益 进入2009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受到国际经济普遍衰退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率下降,多个行业呈现萎缩态势。同样铁路运输行业也受到不小冲击,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新疆铁路货物运输日均请求车为4267车,比去年同期下降38%;新华社信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今年1月满洲里检验检疫局铁路口岸办事处共受理入境货物报检5024批次、货值3.2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65%和56%。这种迹象表明本以为离铁路运输遥远的金融危机,在悄悄逼近,而且这场三十年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风暴要延续多久,直到目前尚难定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铁路运输企业如何调整自我、顺应环境,又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把危机变成契机,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一、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铁路运输企业大部分属于国有铁路,长期以来,由于受垄断性和计划经济影响,铁路形成了“守株待兔”式“坐商”的经营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服务质量,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使铁路运输企业在运输业的垄断地位在被逐步削弱,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铁老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要想在当前形势下生存、发展,铁路运输企业必须放下“架子”,走向市场,打破垄断,参与市场竞争,真正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二、发挥铁路优势,考虑社会效益,搞活经营增加各项收入 铁路运输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不仅要考虑企业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优势,增加各项收入。 1.增加运量发展运输主业 目前有部分人认为铁路企业情况如此严峻,主要是“死运价对着活物价”造成的,片面的认为只要增加运价就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正是这种观点掩盖了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使得铁路运输企业逐步走向困境。事实上,当运价大于单位运输量的可变成本时,应该以大力提高运量来增加收入。只有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顾客,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目前,公路、水运、航空运输发展迅速,铁路比不上公路的方便、比不上水运的廉价、比不上航空的快捷。但是铁路运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不受自然条件、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对长途、苯大货物有吸引力;在客运方面中途、长途有一定优势。铁路要发展运输主业只有通过改变改变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增加运量来达到增加运输收入的目的。 2.凭借优势发展多种经营 铁路运输企业除了大力发展运输主业以外,还应该依托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铁路有线长、点多、面广的特点,火车站等经营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商业优势,应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旅馆、餐饮商品销售等业务, 来达到增加运输收入的目的。 三、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支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完善经营业绩考核 近几年铁路企业推行的全面预算管理,使成本管理有了一些改观,但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当前部分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停留在制定办法、下发文件的简单管理层面,预算的编制往往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缺乏科学性,预算管理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全面预算管理要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真正摆脱垄断意识,然后要确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制度和工作方法;制定出预算编制、下达、调整、执行、分析、考核的程序和标准,明确各职能科室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权限。 2.制定各项定额标准 强化限额领料管理 随着铁路提速的需求,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被更新和采用,和以前相比,材料消耗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以前定(限)额标准已不能适应管理要求,必须重新确定材料消耗范围,要根据生产现场的具体要求,查定出合理先进的消耗定额,确保生产费用下达既保证生产需要,又不造成费用下达偏差过大产生的浪费。 3.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费用支出 人工费用在运输总成本中占有不小的比例,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铁路运输人工费用的有效手段。现行铁路工资分配制度还不尽完善,“临时工干,正式工指手划脚看”的情况还有发生。机构设置理职能重复、交叉等情况还有存在。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明确责权,一人多能,提高办事效率;在内部设置劳动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择优上岗;积极开拓新业务,努力安置富裕人员;改进劳动工资分配制度,完成按工作量计薪,推行计件工资制度等。 四、培养专业人员,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 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要求,则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员队伍,采用先进控制技术把现有的资源充分管理利用起来,保证战略目标有效、快捷的管理实施。只有这样,铁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金融危机的杀伤力,改善目前状况,实现逆境中的不败。 五、扩大经营规模,向规模要效益 实现金融危机变契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下滑。材料费相对下降的时候,是铁路最好的扩大规模时机,铁路运输目前要把握住这个机遇,一是要加快煤运通道建设:中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要把西部的煤炭,运到东部、中部来,靠飞机当然不行,靠水运非常有限,而走公路,只能是高级能源运低级能源,因为运的是煤炭,耗费的是汽油。只能依靠铁路运输,尽管铁路在煤运方面不断提高运输能力,但是始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对煤运通道要加快建设。二就是西部铁路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一个战略决策。实施这一战略,首先要依靠的是交通基础设施,来带动西部铁路的发展,所以多修铁路,快修铁路,不仅仅是铁路自己的发展需要,也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良性的影响。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加大经济利润考核 [摘 要]随着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转变机制,更新观念,加大经济利润考核,积极采取提高经济利润的手段和措施,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转变观念 加大考核 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随着2010年经济回暖迹象越来越明显,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受到了高速公路、民航、水运的严峻挑战。铁路要想稳固和开拓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尽快转变机制,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利润和传统会计利润的差异,加大经济利润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充分认识引入“经济利润”的意义 1982年,美国思图尔特财务咨询公司,推出能够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和资本效益的经济利润指标,并将 EVA 注册为商标,专门从事 EVA 应用咨询和推广。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利润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还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更是决策与战略评估、资金运用的基础理念。利用经济利润原理,企业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EVA指标不是对会计利润的否定,而是对会计利润指标的一种改进,它更清晰地告诉企业的相关利益者一个赢利的企业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或一个亏损的企业是否真的在破坏价值。 二、深刻理解经济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财务管理中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为更通俗易懂,我们不妨来看看经济学上所谓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经济利润也被称为为超额利润或经济增加值,用公式表示如下: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机会成本。从公式不难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较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利润考虑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会计成本。 三、正确区分经济利润和传统会计利润的差异 (一)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并能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 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利润的计量基础目前限定于历史成本基础。资产、负债的计价,收入和费用确认都以交易发生时的价格入帐。无论现行价值如何变化,对入帐资产、负债不作调整,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价值大、虽然价格变动很大。但在计提折旧的费用时仍按帐面价格计分。经济利润则主要依据现行市价确定企业的收益和费用,并对企业的资产和项目均按现行价值进行考虑。 (三)计量方法不同。会计利润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它是依据企业经济活动中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会计事项计量出来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可确认和计量的事项是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对于未知的或者没有发生的事则不能计量,而计算经济利润则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它的确认既包括已经发生的可以确认和计量的事项,也包括尚未发生,但是与企业经济事项息息相关的、可计量的经济事项,如在确定成本时考虑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 (四)目的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四、企业价值管理的关键为经济利润的好坏 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 而价值管理的关键为经济利润的好坏。 在价值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的价值就等于资本投入量,加上相当于其预计经济利润现值的溢价或折价。即: 企业的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这就说明,在投资资本不变的条件下, 当经济利润 0时,企业价值是增加的;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保持稳定; 当经济利润 五、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 ,加大经济利润考核 铁路运输企业在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更要尽快转变观念 ,加大经济利润考核,争取少投入多产出实现铁路行业的扭亏增盈目标。近几年,铁道部提出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改革思路,尤其是铁路建设大胆引进外资,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充分体现我国铁路加快推进投融资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然,各国股东更为关注的投资回报,所以,铁路运输业加大经济利润考核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对经济利润考核缺乏力度的主要表现: 1.虽然铁路运输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但还没有真正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制约着企业价值管理的深化发展。 2.组织管理机制与价值管理存在不相适应之处。突出表现在:组织机构多,管理层次多,各路局、站段实体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信息流不畅,整体协作性差,对投资收益很少关注,制约经济利润的大幅度提高。 3.铁路运输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步较晚,其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作用还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铁路运输业计划经济的色彩始终难以消褪,另一方面处于相对垄断的产业地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格局始终难以“破冰”,即便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也形同往日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只是把预算简单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按照不超预算原则掌握,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管理、控制职能,全员、全过程参与程度不高。 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还没有普遍深入人心,全员、全过程参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表现在一些站段只有少数几个人进行全面预算的相关管理,很多人员没有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来。 4.对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认识简单化。许多单位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 重视资金运作,轻视对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大大削弱了对经济利润的动态核算和分析。 (二) 针对存在问题,应积极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1.不断学习,认真借鉴,创新财务管理的思想。 我国铁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大胆引进外资,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史无前例的,这也必然导致铁路运输企业在财务管理和核算中的侧重点会有所变化,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在总结和推广财务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与时俱进,引进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加大对经济利润的考核,使铁路运输业在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企业,为铁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瞻远瞩,统筹考虑,不断发掘经济利润增长点。 我们应清醒看到铁路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铁路运输业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做大做强自己的拳头产品,不断发掘新项目、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为此,各铁路局、站段要尽快转变各自为政的局面,把分散经营、整体协作性差的状态转变成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充分发挥铁路核心资源优势,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尽快建立铁路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逐步引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不但把握好眼前的优势,而且注重企业潜在的价值、预计经济利润的流入情况,充分挖掘企业潜在的价值。 3.预算管理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通俗讲,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始于预算的编制,终于预算的执行分析。对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内部管理,防范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树立预算管理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结合的理念。彻底改变预算控制只是财务指标、财务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关系不大的思想。将预算与各级各部门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使各级各部门不得不对预算的整个过程给予重视和配合。特别是对资本性支出项目的预算管理,要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方面要从过去自有资金的狭义范围拓宽到举债经营,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杜绝没有资金来源或负债风险过大的资本预算。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分析和评估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实行全员参与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 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现代成本动因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所以,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求企业各个部门互相协调和共同努力,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个人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尤其是把直接掌握大量成本支出的运输生产组织部门真正纳入成本控制体系中,明确业务部门对生产全过程成本合理性的检查、监督责任,让业务部门参与成本管理,从生产与成本内在依存关系入手,探索灵活而具有流动特征的成本控制方式,使成本管理从简单的事后核算转向生产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应尽快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的手段强化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以市场的标准和经济效益的观点评价、决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完成铁路成本管理与市场对接。从单纯地降低成本向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转变,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和实际效益来指导决策,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篇 铁路运输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2007年我国铁路行业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运输能力和运输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运输总收入33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5亿元,增长11.3%,国铁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利润80亿元。 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铁路行业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在主要提速干线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运输能力和运输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3.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增长8.0%,货物发送量完成31.2亿吨,比上年增加2.5亿吨,增长8.6%,完成换算总周转量31010.34亿吨公里,增长8.5%,实现运输总收入33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5亿元,增长11.3%,国铁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利润80亿元。 2007年我国铁路投资建设进展迅速,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铁路新客站建设有序进行,既有线的改造成效显著。至11月底,全国铁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8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建投资1345亿元,同比增长3.8%。到2007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8万公里,比2002年末增加6100公里,增长8.5%,复线率达到34.8%,电气化率达到32.6%。 2008年,铁道部门将紧紧抓住铁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铁路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全年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00亿元,新线铺轨4415公里,复线铺轨3405公里。预计全年铁路发送旅客14.18亿人,发送货物33.1亿吨,运输总收入3610亿元。在上述指标连续5年来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08年实现客运量同口径增加1亿人、货运量增加2亿吨、运输收入增加302亿元。 一、去年四季度铁路运输生产情况 (一)总体情况 200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在主要提速干线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第六次大提速后,我国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的列车运行时间,比1997年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普遍压缩了一半,通过第五次、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铁路运输能力提高50%以上,客货运输产品得到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3.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增长8.0%,货物发送量完成31.2亿吨,比上年增加2.5亿吨,增长8.6%,完成换算总周转量31010.34亿吨公里,增长8.5%,运输总收入完成33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5亿元,增长11.3%,国铁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利润80亿元。在列车速度不断提高、列车密度不断增加、重载运输加快发展、客货运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全路行车重大、大事故较以往有显著降低,2007年路外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2006年减少2606人,下降45.3%。 (二)货运情况 去年1~12月,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31.3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6%,其中累计完成货物发送量31.2亿吨,同比增长8.6%,完成行包发送量0.12亿吨,同比增长8.0%。全年铁路完成货运总周转量23793.1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4%,其中累计完成货物周转量23532.3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4%,完成行包周转量260.87亿吨公里,增长8.8%。全国铁路货物日均装车达139362车,同比增长7.9%。从月度累计数据显示,铁路货物发送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速基本吻合,表示货运的平均运距基本保持稳定。分铁路企业属性看,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所完成的货运量占铁路货运总发送量的比重为83.77%、7.44%和8.78%,占货物周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2.88%、0.55%和6.58%。国家铁路仍然是铁路运输的主力军,在铁路运输距离上也占有明显优势。 2007年铁道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多次圆满完成电煤、粮食、救灾物资的集中抢运任务,重点物资运量不断增长,2007年全国铁路完成的煤炭、石油、冶炼物资、木材运量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72.3%、27.2%、54.5%和18.8%,铁路目前承担了全社会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的运输任务,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2007年,铁路部门通过加大运力倾斜,加强对重点煤炭合同兑现的监督考核,不断提高保障重点煤炭供应的能力。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约完成15.4亿吨,同比增运1.6亿吨,增长11.9%。作为主要煤运通道的大秦线大量开行2万吨列车,并推行集疏运一体化,全年完成运量超过3亿吨,同比增运5000万吨;侯月线运量同比增加1800万吨。其中电煤运输增量十分显著,全年为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和南方六大电网供煤约6.3亿吨,同比增运5900万吨、增长10.3%。2007年以来,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全国368家主要电厂存煤平均可耗天数,一直保持在16天以上的较高水平。 2008年,预计电力冶金等重要耗煤行业对煤炭运输需求继续增长。铁路将主动加强与煤矿、电厂、港口等运量较大企业合作,结合战略装车点建设,努力实现国铁机车直接进矿、进厂、进港办理联送发到作业,实现双赢。同时,铁路运力将向兑现率高的企业倾斜;向技术先进、有利于节能减排、符合循环经济等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企业倾斜;向积极配合铁路开展路矿、路厂、路港直通运输,积极建设战略装卸车点,装卸车效率高、发运条件好、货源潜力大、信誉有保障,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企业倾斜;向大宗长期合同和大客户倾斜;向运需矛盾突出、水运无法到达的中部地区倾斜。 (三)客运情况 去年1~12月,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3.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增长8.0%,完成旅客周转量7217.15亿人公里,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95.03亿人公里,增长了9.0%。其中,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所完成的客运量占铁路客运总量的比重为94.85%、0.35%和4.80%,占旅客周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5.55%、0.09%和4.36%。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我国既有线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延展历程达到6227公里,其中时速250公里线路达到1019公里,动车组已经贯通大部分省会城市,并覆盖东、中部的大部分和西部的部分主要城市,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 经过大半年的稳健运营,第六次大提速效应逐步释放,全国铁路客运量实现历史性增长。根据铁道部数据显示,第六次大提速实施后,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呈逐月递增趋势,2007年5月至9月,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增幅分别为6.2%、6.1%、9.3%、10.8%和12.4%。 在经受了五一黄金周、暑运和十一黄金周的巨大客流考验后,中国铁路逐步释放和发展了运输生产力,迈上新的历史性台阶。去年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分别增长8.7%、14.6%。尤其10月1日当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602万人,创造了铁路有史以来单日客流最高纪录。 至2007年底,全国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已经累计交付105组,用于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提速干线的运营,到2008年底,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还交付81组,用于现有提速线路的运营,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交付22组,用于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预计到2010年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和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将有700组投入使用,客运专线和既有提速干线动车组将实现密集运行,铁路客运能力将大大提高。 (四)2008年铁路春节黄金周 2008年2月6日(农历除夕)至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六),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446.5万人,运送货物6138万吨。7天假期,铁路根据客流情况灵活安排运力,确保了客流高峰期旅客运输平稳有序,电煤、救灾物资及节日物资优先安排,实现了春节期间运输安全畅通。春节7天假期,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49.5万人。尽管2008年春节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部分地区返程客流较往年有所滞后,但是正月初六铁路客流仍旧达到最高峰,发送旅客501.3万人,创春运历史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2008年春节7天假期铁路投入的运能为历年最大。除第六次大提速后运能增加的因素外,为应对节后客流高峰,铁路又加开大量临客,初五、初六两天增开临客均超过700列,初六更是达到740 列,创春运历史最高纪录。春节7 天假期,铁路货物发送量和货物装车、电煤装车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尤其是电煤,春节期间日均装车达4.3万车,同比增长50%以上。铁路突击抢运电煤战役10日结束后,全国276家直供电厂存煤2290万吨,平均库存可耗天数为12天,比2月1日抢运电煤前增加4天。春节7天假期,铁路部门在保证旅客运输的同时,全力确保救灾物资和节日物资运输。7天,铁路共装电力设备、发电机、棉衣等就救灾物资520车,装运鲜活、农副产品、粮食、饮食品等节日物资36184车。 二、2008年铁路发展展望 根据2008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全国铁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关于铁路工作的重要批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紧紧抓住铁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铁路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加强经营治理,深化铁路改革,确保运输安全,创新政治工作,发展内部和谐环境,进一步开创和谐铁路建设的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08年全国铁路的建设、运输和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铁路基本建设 2008年全年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00亿元,新线铺轨4415公里,复线铺轨3405公里。其中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是2008年铁路建设的重中之重,铁道部要求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要求,确保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高标准展开,实现良好开局。京津城际铁路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要全面完成站前收尾工作,必保京津城际铁路在北京奥运会前开通运营,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发挥示范作用。完成合宁、合武、胶济客运专线等工程的收尾工作,早日交付运营。推进哈大、武广、郑西、石太等客运专线和太中银、宜万等铁路建设,全面突破重大桥梁、隧道等控制性工程。 (二)铁路技术装备 1.深化机车车辆装备技术创新。利用引进技术搭建的技术平台进行再创新,研发时速200公里提速客车、时速200公里客运机车、时速160公里货运机车和快捷运输货车、新型双层集装箱货车、重载专用货车等产品,全面提升我国铁路机车车辆设计制造水平。 2.深化客运专线技术创新。深入开展系统集成研究,全面掌握无砟轨道、高速道岔、高强度扣件等设备的设计施工技术。完善时速200公里~250公里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我国时速300公里~350公里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依托京津城际铁路,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客运专线运营标准体系。 3.深化重载运输技术创新。以大秦铁路为平台,提高重载运输组织水平,建立我国重载铁路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标准体系。 (三)铁路客货运输 2008年全国铁路运输经营的主要预期值是:旅客发送量14.18亿人,货物发送量33.1亿吨,运输总收入3610亿元。在上述指标连续5年来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08年实现客运量同口径增加1亿人、货运量增加2亿吨、运输收入增加302亿元。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综合利用路网的整体能力。充分运用京津城际铁路、合宁客运专线、天津-沈阳电气化、徐州-连云港电气化、海拉尔-满洲里二线、朔州-宁武二线、武汉-安康二线、洛湛铁路永州-岑溪-宁武二线、贵昆铁路沾昆断二线、黔桂线扩能改造等新投产线路的能力,使新增能力尽快发挥作用。同时,对既有资源加快“短平快”的扩能改造,对新增和既有能力统筹安排,优化车流径路,实现路网整体能力最大化。 2.提高机车车辆运用效率。机车方面,用好和谐型大功率机车,实现主要干线和煤运通道5000吨~6000吨牵引定数系列化。实施第二阶段优化机车长交路方案,加快构建机务运用新格局。客车方面,打破客车固定配属方式,动车组由全路统一调配,客车由铁路局统一调配。用好动车组替换下来的客车,科学安排“东车西移”。深化客车修制改革。货车方面,优化货车列检布局,取消区段站列检对直通货车的停车技术作业,全路货车周时压缩到4.73 天以下。 3.进一步强化客运组织工作。优化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根据动车组下线数量和客流情况,在全路统一调配运用动车组,增加动车组列车客运量。根据新的节假日方案,切实组织好假日客运。增加假日客运量,增加区域内客车开行数量,增加中短途客运量。加强售票组织工作,最大限度提高票额利用率。 4.深化货运组织改革。重点是抓好“一主两翼两线三区域”、推进路企直通运输、构建区域集疏运系统等三大举措。在充分运用干线能力的同时,加大向宁西、焦柳、沿海通道、新长、华东二通道等两翼线路的分流力度;增加大秦线1万吨、2万吨列车开行数量,实现年运量3.5亿吨目标。改造侯月、太焦线相邻通道建设,实现2000万吨增量;进一步优化西北、西南、东北区域内运输组织工作,实现三区域6390万吨增量的目标。以华北区域为重点,推进集疏运系统建设,提高铁路运输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5.确保重点物资运输。继续坚持运力向重点物资运输倾斜,对煤炭、石油、粮食、化肥、棉花、救灾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运输实行“五优先”政策,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铁路改革与对外开放 1.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铁路建设,扩大合资建路规模。扩大股改试点,积极探索运用铁路优质存量资产改制上市,以存量换增量,推动铁路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坚持多元化、对渠道融资,扩大铁路债券发行规模,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2.继续完善新体制新布局。全面梳理机务、车辆、工务、电务、车务、调度等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情况,以确保安全和提高效率为目标、以车间整合为重点,按系统、逐个站段推进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乘务劳动组织改革为重点,分部门、分系统推动运输劳动组织改革。调整优化编组站布局。 3.扩大铁路对外开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提高我国铁路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泛亚铁路建设以及与周边国家铁路口岸建设。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开拓境外铁路工程承包和产品出口市场。广泛参与铁路多边合作,拓宽国际铁路联运合作领域,提高口岸运输水平,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货物运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继续做好人员出国培训和对外援助培训。做好引进外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提高铁路运输国民经济贡献对策研究 摘要:铁路运输业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影响广泛且深远,其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也关系到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是否协调合理。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我国铁路运输国民经济贡献,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铁路运输 国民经济贡献 铁路网建设 铁路运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担负着主要的客货流运输任务,其发展状况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与否。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运输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铁路运输能力依然比较紧张,仍然处于供给不足的状况,与我国经济地理格局和经济发展的适应度还较低,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从铁路运输需求和发展规模分析,我国铁路还必须要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铁路运输业的经济贡献作用。 1 加强铁路网建设 1)加快高速客运网建设 加强铁路网建设首先体现在加快高速客运网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 6%和8. 77%,大大超过货运年均增长速度,充分显示了旅客运输的旺盛需求。预测今后这一发展趋势还将保持下去,并对运输速度和运输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快发展高速旅客运输正是时不我待的大事。国内外实践证明,旅客运输高速化,既是增强客运能力、增加运输线路客流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节省旅客在途时间的根本举措[51]。 我国客运高速化发展势头很好,铁路实施提速战略成效显著。在此情况下,应该统筹加快高速客运设施建设,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由提速铁路和高速铁路连接各大中城市的全国快速铁路客运系统。 2)强化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对于煤炭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资源要确保其运输的通畅性。保证煤炭等能源物资的运输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强化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方面要做到:重点围绕十大煤炭外运地区运输需求,在建设客运专线等相关线路、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同时,加快煤运通道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力度,形成运力强大、组织先进、功能完善的煤炭运输系统。同时要对沿线的集疏运系统进行配套改造,提高既有铁路干线煤炭运输能力。 3)扩展西部网络,优化和完善中东部网络[52]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的加快,西部地区铁路网密度不断加大,铁路运网规模初步成型,但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还需继续扩展西部网络体系。加强东中西部通道的建设,使川渝地区、江汉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形成大能力通道;实施中东部既有铁路网的电化改造,使京广线以东地区干线电化成网;继续加强中东部铁路网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铁路运输能力。 4)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 建设上海、天津、广州等18个集装箱物流中心,并依托相关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积极推进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部分特大城市间率先实现双层集装箱运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外贸易和港口发展需要,满足货主对便捷、安全和“门到门”运输的要求,开辟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 2 重视铁路运输枢纽合理布局 运输枢纽是运输方式的结合部,车、船、飞机运转作业的操作场,旅客和货物换乘、换装和集散的中枢,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各种运输方式只注重自身运转作业场所建设,而对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枢纽设施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交通结合不好,客、货运转不方便、不通畅;甚至一边扩大枢纽建设规模,一边交通挤堵加剧,成为影响综合运输效率的重要环节。为此,铁路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铁路枢纽在综合运输枢纽中的布局,并结合运输体系现代化,与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实现布局合理化,运输过程“无缝化”。 铁路运输枢纽布局合理性应包括2个方面:一是枢纽在全国铁路网上布局合理;二是在综合运输枢纽地区铁路枢纽与各种运输方式及城市交通应紧密衔接,布局合理,特别是在对全国交通乃至国际交通有重大影响的特大城市、大城市综合运输枢纽中的铁路枢纽,应该做出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规划。 3 加快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现代物流是新世纪运输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理念的重大转变和经营方式发展的高级阶段[53]。铁路运输企业应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束缚,调整经营战略,加强物流管理,完善物流设施,提高物流技术,形成物流系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充分发挥铁路遍布全国的网络和节点优势,建立现代物流中心,使其从传统单一的运输装卸作业转到以货场为中心的运送、装卸、包装、仓储、保管和库存管理等综合物流,并且对物流运输实行功能系统化、组织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最大程度地为顾客提供全过程、综合性、高质量的增值服务,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拓展铁路新的服务范围和经营项目,不断提高铁路货运、行包运输的经营层次和利润水平。 4 积极推进铁路运营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综合运输管理相结合是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核心和最重要手段。以综合运输管理信息化改造传统的综合运输生产、管理和服务手段,形成一种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智能化、高效化新型一体化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54]。 当前,铁路已拥有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和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MIS)等信息系统,但相关信息仅在铁路内部共享,并没有与其他运输方式联接成网。为适应一体化交通,铁路应及时将采取有关措施将相关客货运信息尽可能与其他运输方式联网,即使现在不能联网,也应预留一定接口,以备将来联网。同时,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实现对运输组织、财务、统计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提高运输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和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在铁路各部门、单位之间进行财务清算和信息沟通,并使旅客和货主能了解铁路所开展的运输服务,查询到铁路的客货运输信息,达到宣传铁路,树立良好形象的目的;同时也能反馈旅客和货主对铁路的意见、建议、要求和有关市场信息,从而有利于铁路及时改善运输服务和掌握运输市场。这将对扩大铁路的影响范围,开拓运输市场,提高铁路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5 加快铁路创新体系的建设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线桥隧涵等站前工程通过科技攻关和试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完全独立的技术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原始创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坚持系统集成创新,形成满足我国客运专线站后技术系统集成的基本思路、标准和要求。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坚持自主创新,结合国情路情,以中方企业为主,设计开发适应我国客运专线运营要求的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思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机车车辆装备的现代化。 6 结语 我国铁路运输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铁路运输业的前向推动作用,更加体现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为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我国应该继续巩固铁路运输业基础产业地位,并加快其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步伐,使其更好的贡献于经济发展。在未来一段很长时间内,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化,我们应该发挥铁路运输业参与国际竞争,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布局合理优化等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引导其由物流和客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方向发展。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发展与革新,交通事业也不例外。在交通运输行业的中,铁路运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铁路运输的收入管理,直接影响着铁路的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铁路运输收入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关键词:铁路 运输收入管理 经济效益 联系 铁路运输的收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同时也是铁路部门维持日常运输状态,为国民提供方便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更是铁路部门兴衰的关键。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名共和国铁路法》等有关铁路管理法令管理并保护着铁路运输的资金收入,除了上交国家一定的税收后,大部分都用于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行。因此,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部门经济效益关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一、铁路运输收入 铁路运输收入是指铁路运输企业在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和辅助作业中,向旅客、托运人、收货人核收的票款、运费、杂费等运输费用的总称。铁路运输收入应按以下原则进行确认与计量: 1、旅客和货物(含行包)运输,无论是否收讫价款,都应当在售出车票或办理承运手续并出具运输票据后确认收入。 2、对先运输后办理手续的军事运输和政府指令性运输等特殊运输业务,应当以实际运输后的后付票据确认收入。 3、两个及以上企业联合完成的运输业务,以及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相关服务,按照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目前即为铁道部,以下称铁道部)制定的收入清算办法或联合运输合同、协议,根据全国铁路运输收入清算机构出具的收入结算凭证,或者企业间互相认定的结算金额,确认各自的收入。 二、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 (一)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概述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运输收入的有效管理对于居民出行的便利、居民的财产安全以及铁路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工作是指对铁路客货运输票据、运输进款资金运动和运输收入实现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 (二)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基本任务有如下几点 1、监督客、货营业单位正确核收各种运输费用。 2、负责运输收入进款资金的管理,确保运输收入完整和资金的及时缴拨。 3、对各项运输收入进行审核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准确的运输收入数据信息。 4、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结算和运输收入清算提供准确的运输收入数据信息。 5、负责铁路客货运输票据的印制、供应、使用和保管等管理工作,保证运输生产的需要。 6、负责编制铁路运输收入预算,并组织落实。 7、查处各种侵犯铁路运输收入的违章违纪行为。、 三、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2005年12月29日第十五次铁道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有效地制约了铁路收入的不合理管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铁路的建设能够将各个地区的主要大中城市连结起来,形成快速铁路客运网,带动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不仅关乎铁路本身所涉及的局部经济效益,而且更联系着项目为整个铁路网运输收入系统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和为其它领域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对铁路经济效益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能带动服务产业的发展 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铁路运输收入,对铁路运输过程中的服务系统加强其水平,提高铁路的经济效益。运输收入进款存放地点,有安全设施和防范措施,分工明确、功能合理的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体系,可使铁路交通服务趋于一体化,提升铁路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城市间及城市与交通据点间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有助于加快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铁路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铁路客货运输票据的合理化对铁路经济效益的影响 铁路运输收入分为客运收入、货运收入、铁路建设基金、代收款。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关乎铁路运输生产系统运行秩序正常运行。铁路运输企业及其所属的站、段均应设置票据库。票据库必须有保证安全的设施,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和交接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建立票据总账和明细账,掌握请领、使用和结存情况,定期清查。有效地票据能对铁路运输收入起到监管的作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铁路经济效益,降低铁路运输的成本。 (三)运输费用的有效核收对于运输企业经济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在办理货物运输业务和其他辅助业务中,使用铁路客货运票据,按规定向托运人收货。对于运输费用的有效核收,有利于提高国家批准征收的铁路建设基金。运输收入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如实的反映运输收入动态,运输费用的有效核收对于运输企业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个机遇。 (四)坏账损失对铁路经济的损害 在运输收入的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失职造成的无法收回运输收入进款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铁路经济有着严重的威胁。铁路运输企业的运输收入没有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各个部门对客货制(售)票系统生成的原始信息没有及时进行稽核、检查,对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监督检查.会有可能导致坏账损失现象。坏账损失会造成现金事故、票据事故、导致客运收入和铁路客货运输低,不利于铁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收入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财政收入的管理,铁路运输部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因此在这一方面对于运输的经济收入更是要加强管理。铁路部门的收入一般都是国家招收的财政部门人员管理的,国家的财政部门人员收到顾客的资金以后由会计部门核算,核算过后再进行资金上缴。由于我国的铁路运输路线都是国家投资建造的,国家才是最大的股东。所以,一般情况下,要交一定的税收给国家,其次才是用于铁路部门的建设与发展。铁路部门经济效益的增长将提升整个铁路部门的质量,无论在人员、设备的管理方面,还是在铁路人员工资、福利等方面都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效益无法提升,导致铁路部门在铁路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方面存在拖欠、缺乏、扣除等不良现象。这将导致铁路工作人员对顾客的热情大打折扣,在顾客买票期间,工作人员服务不到位,冷言冷语对待顾客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正因为如此,在收取资金的过程中表情相对麻木,火车运行时间描叙不清,或者是根本就不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以致顾客购买车票之后常常出现退票或改签的情况。这对铁路运输的收入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最重要的是浪费了铁路运输资源,使得有些有急事的顾客赶不上末班车,而且还浪费了顾客和工作人员的时间。这样的恶性循环可能在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我们应该杜绝此现象。这就要从铁路部门内部着手,铁路部门在加强铁路运输的收入管理同时,铁路经济效益将会有显著地提升。相应的,铁路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都将会有大幅提升。这样,铁路员工们没了后顾之忧,自然会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铁路部门打造良好形象的同时,也为铁路部门增加了经济收入。 四、结束语 铁路是我国主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铁路运输收入的有效管理,不但能改善铁路收入管理系统的基础设施,更能有效地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为地方经济开发、招商引资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摘 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在结合自身所学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二者的关系,认为为更好的促使我国铁路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分别为: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和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五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铁路运输;运输票据;核收结算 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办理客货业务中,使用铁路客货运输票据并按规定向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等核收的票款、运费和其他与客货运输有关的收费。它是铁路运输企业的投入回报,是铁路基础建设重要资金来源,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增加铁路运输收入,实现其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铁路运输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健全完善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能够促进铁路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则会迟滞铁路经济效益的增长步幅。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铁路客运、货运票据是国家批准的专业发票,是铁路运输收入的原始凭证。对客货运票据的管理,包括票据类型、样式、印刷、定印等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此举既保证了国家财税收入的稳定安全,同时也是铁路运输规范化运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规范的运输票据管理有利于防止铁路运输收入的流失,增加铁路运输收入,进而提高铁路经济效益,实现铁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反之,混乱的运输票据管理状况不仅造成国家财税收入的流失,同时也造成铁路运输收入的消耗,降低铁路运输效益。 2 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时,铁路运输企业应严格遵循国家铁路总局(原国家铁道部)制定的铁路运输客货票据核收运输费用。这对于统筹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实现铁路经济整体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运输费用上按现付、到付、后付、预付四种方式进行核收,加之,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的两种结算方式。拓宽了核收结算的渠道,增加了铁路运营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迎合了当前日新月异的金融工具的更新发展,是铁路运营模式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另外,对军事运输费用、邮运运费、预付款的结算管理,拓宽了铁路运输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辐射面,更好的发挥铁路运输的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效益。 3 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严格的运输收入进款管理制度是保障运输收入资金及时到位以及资金安全的前提条件。运输收入进款的保管、存汇以及账表编报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明确清晰的责任制和运输收入款的安保制度为运输收入的规范、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运输收入进款动支范围的界定,既保障了铁路运输收入资金的规范动支,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铁路运输收入资金的价值,如对垫付旅客和路外人员意外伤亡、急救或埋葬费用;垫付托运人责任的途中货车整理换装费和包装修补费;铁路运输企业批准垫付自然灾害急救款等动支例外的规定,体现了铁路运输业以人为本,服务大局的企业理念,这对于其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和赞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增加了铁路运输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济效益。 4 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铁路运输的国际化态势也日渐显现,铁路运输业面临着国际化管理的挑战油然而生。国际联运收入管理正是面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举措,它以国家铁路总局国际联运清算中心为支点开展国家联运业务。拓宽了铁路运输业务范围,增加了铁路运输收入,同时糅合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从近几年来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各国的开工建设可见一斑。国际化联运收入管理顺应这一新形势,积极探索管理手段的改革创新,并结合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打开了国际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新局面。有力的保障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拓宽了铁路经济效益增长的国际视野。 5 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为了保障铁路运输收入的正确核收与完整上缴,而建立以会计核算、内部审核以及实地稽查为支撑的监督检查制度,保障了对运输收入资金运作以及运输收入实现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完备的监督检查制度是任何机制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如果离开了监督检查则会造成铁路收入资金的流失以及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杜绝此类行为唯有加强监督检查之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从根源上消除违法乱纪行为,保持铁路运输业的清风正气。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铁路经济效益的稳定,防止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进而打造一个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健康态势。 6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制改革同样渗透到了铁路部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成立意味着铁路运输与市场经济的并轨。在这种新的格局下,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文将立足于铁路运输收入的具体管理制度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分别为: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和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五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试析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铁路运输企业作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中坚力量,铁路运输企业需要重视企业自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财务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提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效益 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经济依据。随着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铁路运输企业需要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运输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支出,保证经济效益。 一、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存在运输路线长、中途站点多、运输量过大的运营特征,在财务管理体制中,涉及到的资金量大,但是经济效益低下,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负债经营,财务成本高。第二,铁路运输企业相应的检查多,常常要接受铁道部、税务、财政等部门的检查,使得铁路运输企业财务费用增大,耗费大量精力。第三,由于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规模较小,但数量众多,缺乏展业的财务人员,且分工不够明确,财政职能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管理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含资金管理、利润分配、投资管理及风险管理等内容。对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处理好财务关系并组织好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财务活动主要包括投资活动、资金的筹集及运营、企业资产的分配等内容。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投资资金的管理,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铁路运输企业明确自身流动性资产以及固定资产,并考虑到运营设备的折旧率,从而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以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可行性指导,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活动具有复杂性,使得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难度。铁路运输企业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骨干力量,具有极大的流动性、跨区域性、持续性,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企业成本增大,不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目的在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无法满足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变化,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层次的提高,充分利用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强企业管理水平及应变能力,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结构的优化发展,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管理措施 (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各种企业经营活动,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规划与控制。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我国主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对铁路运输企业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财务管理作为企业重要内容,其根本要求在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在当前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资金流动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铁路运输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企业经济活动为中心,制定规范的经营管理型财务会计制度,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充分结合其行业特点,优化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长。 (二)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结构调整,企业财务部门需要明确现代企业财务会计职能,由于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两个方面,管理会计工作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利益,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整理,从而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科学指导,负责财务部门会计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完善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体制 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体制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铁路运输企业需要不断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内部监督体制,由股东大会形式财务监督权力,对企业董事会及经营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经营部门与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密切联系,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充分发挥监事会、财务总监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监督体系,通过财政、税收及银行等经济监督部门,加强对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会计成果的监督与管理,实现铁路运输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化,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是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工作能有效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因此铁路运输企业需要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监督体系,实现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有效控制,优化财务部门人员结构,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抓住时展机遇,制定合理规范的资金使用计划,推动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作者单位:大秦公司铁路资金结算所)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宏观分析 【摘要】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确立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然后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和《铁道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提出影响经济发展的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指标,然后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利用Eviews软件进行OLS回归分析,剔除导致多重共线现象的铁路运输业发展指标,之后通过异方差检验和自相关检验得出经济发展与相应铁路运输业指标的模型方程,并据此提出铁路运输业的提升路径以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铁路运输业 OLS回归分析 异方差检验 经济发展 一、引言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资源分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带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而铁路运输因具备运距长,规模集约、连续性强的特点,可以有效的联接全国各地并能对国民经济有着明显的联动作用,削弱因空间阻隔和地域差异带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此外,铁路运输业作为我国综合运输网络中的骨干,是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更是改变我国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非均衡的大动脉,对其他运输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本文通过Eviews软件定量地分析我国的铁路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相关政府部门在铁路规划、铁路网络布局建设提供政策上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发挥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铁路运输业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关于铁路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均有过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世纪上半叶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一书中就曾提出“交通运输的研究可以有力推进国民生产力的论点”;20世纪80年代时期,美国运输经济学家罗依桑普森在《运输经济一实践、理论与政策》一文中提出“按照区域发展生命周期,将区域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特征,提出了运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假说,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运输特性及运价政策的区域经济影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已经突破定性探讨,呈现出定量化研究的导向。Ozmen Ertekin,Dilruba、Huang,Guoxiong、Van de Vooren、Chia-Hsing[10]分别从不同方面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交通运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铁路运输方面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并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张风波(1987)、王际祥(1996)和杨浩(1995)分别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国民经济和运输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及探索运输预测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际应用。张伟(2004)提出了“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建立了需求和供给理论模型”。武旭,胡思继(2005)对铁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合理选择决策单元及DEA模型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铁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测度公式,以及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等概念。 综上所述,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角度可知: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相关的系统分析及评价,仍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领域。 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趋势分析 根据1984~2013年3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情况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动图,如图1、图2所示。自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总体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并于2002年至今,经济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我国经济自1984年至1990年期间增长速度较缓,增长率呈现明显的下挫趋势;自1991年经济增长率提升至14%,但随后的10年间,经济增长率仍处于缓慢下降趋势,但年增长率仍未知在8%以上;2001年开始我国迎来了大发展的十年,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也基本维持在10%以上。 (二)铁路运输业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及铁道统计公告对全国铁路主要指标的考核,全国铁路运输能力主要包含:铁路客运量、铁路旅客周转量、固定资产投资额、铁路货运量、铁路货物周转量5项指标。因此本文将上述5个指标作为考核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参考,图3至图7为相关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对比。 由上述趋势比对可以得出:这六个指标在1984年至2013年3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趋势过去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但在04年开始出现激增状况,主要原因是高铁时代的巨额投资带动所致,最近4年出现的投资额变动同样是由于高铁建设投资的收缩所致。 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因为反映交通运输的各项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有着长期稳定的相互作用,并且能够直接影响国能生产总值。为全面反映铁路运输业发展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因此,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为y;令解释变量“铁路客运量”为x1;“铁路旅客周转量”为x2;“铁路货运量”为x3;”“铁路货物周转量”为x4;;“固定资产投资额”为x5,根据从国家统计年鉴中收集到的数据,建立与之相关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a+b*x1+c*x2+d*x3+e*x4+f*x5。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见表1: 根据表2可得数据:R-squared=0.994462;Adjusted R- squared=0.992331;F=466.8415;T=(-4.850397)(3.224112)(0.205770) (2.505056)(-2.361077)(0.927874)。 由上述回归数据可见,该模型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466.8415明显显著,参数t检验结果不显著,由此可知,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如果要得出合理切合实际的模型,就需要进一步验证是否真的发生多重共线,如果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就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以降低多重共线性。下面分别做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结果见表2。 其中,加入x2的方程Adjusted R-squared最大,以x2为基础,依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比较得知,加入x1的方程Adjusted R-squared为0.982901,改进最大,且各个参数的T检验显著,选择保留x1再加入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表4。 在x1 x2基础上加入x5后的方程Adjusted R-squared显著增大,且当可决系数α=0.1的时候,tα/2(n-m-1)=t0.05(15)=1.753,各个参数的t检验都显著。而当加入x3或x4时,各参数t检验均不显著,说明引起多重共线性,所以应将参数x3和x4剔除,修正后的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二)异方差检验与修正 采用怀特检验的估计结果如表6。 由表7可知,对回归结果做怀特检验得到nR2=9.43274,并且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下,?2分布的临界值?20.05(5)=11.07。因为nR2 (三)自相关检验与修正 对样本量n=19,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查得dl=0.97,du=1.68。而模型中DW=1.791264,所以du 综上所述,模型方程式为:y=-279417.2+2.629486*x1+ 25.85680*x2+3.0310877*x5,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铁路客运量增加1万人、铁路旅客周转量增加1亿人公里、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1亿元,分别增加2.629486亿元,25.85680亿元和3.0310877元。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铁路客运量、铁路旅客周转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三个指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政府在进行经济发展,平衡区域差距时,更应从客运铁路的角度出发,增加投资金额往往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着更加强烈的推动作用。就目前而言,在国家大政方针下积极稳妥的推进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带动整体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协同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有利于经济良性化发展和服务社会化的效益。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摘 要】随着铁路运输企业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带来缴税方式、票据管理等一系列的变化。通过分析“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生产成本、利润等,提出扩大进项抵扣范围,制定合理的价格水平,采取纳税筹划等多种有效途径合理降低企业税负,实现铁路运输行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效益 研究背景 2013年12月1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明确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4年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收入大幅下降,同比下降82.7%,而增值税收入增长显著,同比增长173.9%。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有利于促进各行业间的的税负均衡,再加上现行物流业,运输业的市场发展迅速,为铁路运输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进一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市场化过程。 但是在实践中,交通运输业在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实际税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上升了。税负的增加到底在铁路交通运输业是否具有代表性,营改增的推行是否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发展?本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营改增实行前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总结铁路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及效益的变化情况,并为营改增政策的完善,提一些自己的意见建议。 “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1.“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成本影响 营改增后,进项税进行了一定的抵扣,导致了企业的营业成本降低。对于铁路运输业,一般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设备运转成本、设备维修成本、银行贷款利息和其他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费等。在成本方面符合票据抵扣的可以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不必进行增值税的重复征收;交通运输企业对购买的固定资产进行进行税额抵扣,一方面减少企业应纳的增值税额,另一方面减少了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根据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进项税额抵扣,直接减少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减少,使得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内,交通运输企业利润得以增加 2.“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的影响 实行“营改增”,由于计税基础改变,营业收入不含税价,在原有的定价体系下,降低了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企业利润。 假设企业销售单价S 和销量P 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在转型前的收入为S×P,然而在营改增后企业销售货物中的价格中含有11% 的销项税税额,转型后的营业收入可以表示为S×P/(1+11%)。我们可以看出1/(1+11%)小于1,由于销售价格还要加上增值税,所以可能导致销量下跌,那么企业的营业收入在营改增后有所降低。 3.“营改增”对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影响 企业进行营改增后,增值税从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下排除,营业税金及附加项下的企业城市建设税和教育费是以增值税税额为计价基础,企业的利润也会受到影响。 假设取得收入M元,计入利润表的营业成本为A元。增值税为M/(1+11%)×11%-A/(1+17%)×17%,营业税为 3%×S,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综合税率为C,其中C=3%+7%=1,则当(0.0991M-0.1453A)×c 0.03M,即0.0691M 0.1453A时,营改增后营业税金及附加大于未实行营改增时的费用,反之,营改增后营业税金及附加小于未实行营改增时的费用。这一举例说明了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会引起交通运输企业利润的变化。 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挑战 1.在铁路运输企业的营改增实行初期,还缺乏完备的经验 由于纳税主体征收标准的不同,小规模纳税人,我国采用简易计税办法,“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有所降低。但铁路运输企业大多数属于一般纳税主体,采用一般计税方法,税率的大幅度提升,导致销项税额过大。存在一定的税负增加的情况或者风险。 实行不同税率的交通运输业与服务业部门在实际的缴税过程中,很难对不同的征税种类进行区分甄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在缴税方面的人力成本。另外,进行营改增之后,要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相应机构进行调整,采取统一管理的办法进行增值税征收。前期只涉及票据层面的调整,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但基于我国运输企业目前存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深化改革势必影响到部分利益团体,为增值税的改革设置了重重障碍。 2.铁路运输企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在铁路运输企业企业实行营改增一年的时间里,企业也在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积极融入改革的热潮中,发挥产业内的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信企业能通过建立新的制度,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从而带动铁路运输业的上下游企业加速发展。 3.扩大抵扣范围 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扩大进项抵扣范围。实行营改增之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稍有增大,从成本上到费用和固定资产都要考虑可抵扣与不可抵扣的税目。根据“营改增”的政策相关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维修用材料、电力等相关应税服务时,其增值税进项税是可以进行抵扣的,但是必须要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作为实现进项税抵扣的重要依据,如果能够及时合法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就可以有效减轻税负。 4.税负筹划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国的税制监管也愈加严格。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税收筹划工作的展开,税收筹划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政策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税制监管,及时发现营改增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完善税收筹划的会计处理制度,例如对于存货的非正常损失如何会计处理都要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同时对于企业自身的纳税身份认定也要明确,避免假造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获取专用发票来降低自身税负的行为。 5.制定合适定价策略 增值税就是对货物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进行征税,那么企业在考虑其税负负担的时候,应该适度考虑提高产品价格,将税负适当转嫁给消费者。提高销项税额,在进行税额不变的情况下有利于降低增值税,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税负,增加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找到价格上提的最佳平衡点,既能保证终端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增加幅度在11%以内,从而保证客源不至流失,也能保证税改后企业利润总额及现金净流入量比税改前大,对终端消费者或是企业本身都较为有利。 交通运输业作为此次改革的先行试点行业,要牢牢抓住改革的机遇。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即使在个别税负增加的情况下,企业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运行模式,适应市场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前提下,明确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提升企业纳税统筹规划的能力。通过纳税筹划等多种有效途径合理降低企业税负,提高铁路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推动铁路运输业尽快融入市场,带动相关附属产业的发展。实行“营改增”,享受改革的发展红利,进一步深化财税、企业、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项改革,以制度创新焕发发展动力。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作者简介:刘楠(1987.4-),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经济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摘要:铁路运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显得更为重要,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促使铁路运输的提升,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铁路运输的主要因素,然后对铁路运输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重点剖析,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铁路运输;社会经济;相关性 一、铁路运输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铁路运输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并且其相关度很多,变化趋势极为相似,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通过二者的关系,可以将铁路运输发展和社会经济之间构成一个反馈系统,并且在这一系统内实现铁路运输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一)社会经济发展是铁路运输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基础,而在交通运输领域,表现为经济对运输需求质和量的提高,因为交通运输需求人们对空间位移所有需求,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人或者物的位移。从对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方面来分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直接的,如果经济规模小、结构比较稳定,并且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那么交通运输的规模就比较小;而如果经济结构出现变化,很多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过渡,在工业化生产中对原材料、能源、矿产等方面的需求增加,那么货运量增长率就会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 而生存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运输质量和数量的提高,因为生产结构变化会导致人流密度增加,人们对铁路客运的速度要求更大,这样就要求铁路运输提高自己的速度和服务质量,也就是提高铁路运输业。因此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为铁路运输提供了很大的需求,对其发展方向有一定决定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这一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铁路运输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提前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必须发展铁路运输业。 (二)铁路运输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手段 铁路运输与农工业生产相比,主要是依靠增加服务对象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来附加产业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必然会带来国民经济的增长。 首先从产业前向波及的角度来分析,波及就是当铁路运输业发生变化时就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变化,而铁路运输除了对国民经济产生直接价值之外,还会促进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在各大火车站都可以看到超市、酒店等各种商业行为,而这些产业都是以铁路交通为依托的,不仅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还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 其次是铁路运输行业也会消耗汽车制造业、机械工业、电子、贸易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在建设铁路运输基础设施时需要大量的水泥、钢铁和机械设备等原材料,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也需要消耗电力和煤炭等资源。因此,铁路运输业在扩大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这些产业的发展,这就是铁路运输业的后向波及效果。 最后从时间顺序方面来分析,铁路运输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相同。在经济发展起步的初始阶段,铁路运输可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和货物的流动,所以必然会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在经济进一步发展阶段,铁路运输需要扩展和完善,经济和铁路运输是同时发展,铁路运输业也发展成熟,新兴产业对交通工业的支持作用更大,而铁路运输在这一阶段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型为主。 二、铁路运输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在货运量和客运周转量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对铁路运输的影响是通过社会经济中的诸多因素引起的,而目前的铁路运输可以分为铁路旅客运输和铁路货物运输,详细来说影响主要包括: (一)影响铁路旅客运输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因素,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种经济制度背景下,就业和户籍限制得到了放松,从而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集聚增加,也成为我国目前铁路客运的一种特殊现象。 其次从经济因素来分析,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和生产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很多人口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过渡,外出就业的人数增加,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也大大增加。 第三是生产力布局得到了改变和调整,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强,新开发区和自身原籍的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二者在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都加强了交流。另外一方面,经济发达和新开发区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增多,而发达地区和新开发区在其中也扮演了客流流入和流出的集散地角色。 最后是人口数量及其构成的因素,人口规模、年龄、城乡比例等因素对客运都会产生影响,人口规模大比如会引起客运量增加,而青年在人口中的比例增长也会促使客运量需求增加。一般来说,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对客运的需求量更大,所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客运量的需求也会增大。 (二)影响铁路货物运输的因素分析 首先从经济体制因素方面来分析,随着我国从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方面转变,产品流动的范围在竞争体制作用下得到了迅速扩大,流动的自由度也迅速提高,这样就对铁路货物运输的需求量增大,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外货货运量也是飞速发展,对我国铁路货物的构成和流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次从经济因素方面来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工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对货物运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用机械和农用品的运输都得到了增加,而工业生产中队原材料、矿产、能源的需求必然也会影响货物运输需求,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货物流动更加频繁。 第三,生产力布局对货物运输网络的布局有着决定作用,因为生产力布局包括资源产地、产品消费地等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的距离就对货物流量、流向和距离等方面有着决定作用。通过对我国最近几年生产力布局来看,很多企业愿意把工厂建设在新型开发区,而这些地区远离城市,其矿产、原材料、设施等方面的生产要素就需要依靠铁路货物运输。 最后从运价水平方面来分析,货物运输会随着运价的波动而波动,并且随着运价的升高而需求降低。铁路货物运输也有很多替代性交通工具,相对于其中交通工具,铁路货物运输除了要在速度、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优势之外,还需要在运价水平方面取得优势,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选择铁路货物运输方式。(作者单位: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提要] 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及制约的关系,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铁路运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铁路是中国长期发展以来最基础、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为地域辽阔但资源分布不均的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伴随铁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区域间的辐射能力得到很大的扩展,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产业转移,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不过,为保障与促进铁路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还需要人们理清两者的关系,并提出有效建议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一、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铁路运输加大了城市之间的融合程度,铁路运输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意义,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助、互制的关系。首先,铁路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供给,先进的铁路运输系统拉动与促进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反之则制约及阻碍着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其次,在铁路运输的支持下,区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又反过来影响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会随之发展变化,进而影响与制约着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若违背区域经济发展实情来扩展铁路运输建设,则会造成交通资源的闲置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甚至会拖累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经济和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积极采取有效政策与策略来处理两者的平衡,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二、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一)协调发展应防范的问题 1、负溢出效应的防范。我国铁路的发展是顺应时展需求的产物,铁路的发展始终要配合与适应生产力的需求,因而在利用铁路运输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负溢出效应的防范,即铁路运输系统的扩展需要和区域经济科学对接,防止因超前的铁路运输而加重区域经济的负担。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区域经济的发展还相对较弱,物质条件与基础设置还不够成熟、完善,铁路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促进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规划与布局区域铁路运输系统时需要着重考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对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对接就会造成区域经济负溢出效益的发生,进而制约与阻碍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替代效应的防范。近些年,我国铁路运输的建设在不断完善,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开通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相比较公路、航空等其他交通运输工具来说,铁路运输具有较高的替代性,但反过来铁路运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防范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对其的替代性。铁路的建设与完善需要从整个国家的战略视角上进行科学分配、合理规划,需要在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与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来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以此来防范替代效应的出现。所谓的替代效应,就是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协调规划与布局铁路的建设,以实现铁路运输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发挥各自优势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促进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1、加强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规划,实现双赢目标。鉴于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为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加强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可持续规划,以双向的契合来实现双赢的发展目标。铁路运输的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大的供给,以此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与优化,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影响与决定了铁路运输建设的发展程度,铁路运输的建设与规划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因此,从科学性、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加强对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合理规划,以最大限度发挥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一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在铁路运输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完善与优化铁路运输建设,积极发挥铁路运输优势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设高效完善的高速铁路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其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铁路运输开始优化路网结构,大力发展建设高速铁路,提出“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建设构想,以此大幅度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速度与能力。发展建设高效完善的高速铁路网,扩大路网规模与覆盖面,这是促进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铁路运输的综合效率,加强铁路运输的辐射能力,以此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发展建设完善的高速铁路网,连接贯通西部与中部、中东部地区,实现东西、南北的沟通,完善各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结构,促进铁路网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三、结语 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产业,铁路运输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想实现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应当重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对接,优化配置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要素和资源,加强对协调发展过程中防范问题的重视,科学处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最终实现双赢目标。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浅谈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 摘 要:铁路运输是交通运输业极为重要的方面。铁路运输能否切实达到其经济收益与其收入管理密切相关。本文从铁路运输收入情况入手,同时对此进行分析概括,并对铁路运输的收入管理进行了分析阐述,并针对上述情况,对管理铁路运输收入对铁路经济收益的影响进行讨论。 关键词: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经济效益;联系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铁路运输收入是其中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与此同时,铁路运输收入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关系着铁路部门日常运输能否处于正常状态,更极大程度上联系着铁路部门的兴衰。铁路运输资金收入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其收入在缴纳固定税收后,更多部分都用来维持铁路运输工作。所以,铁路部门经济收益与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有着密切联系。 一、铁路运输收入 铁路运输收入应按以下原则进行确认与计量:1旅客和货物(含行包)运输,无论是否收讫价款,都应当在售出车票或办理承运手续并出具运输票据后确认收入。2有些军事车辆以及政府特批的运输车辆,这些运输业务一般都是后续才能办理手续,这种情况要按照后付票据进行确认和收入。3如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运输工作,或者企业之间相互提供运输服务,应该按照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目前即为铁道部,以下称铁道部)规定的清算方式或者合作运输合同、协议等,按照全国铁路运输收入清算机构出具的收入证明或者票据凭证等,或者企业之间都承认的金额,进行各自的收入确认。 二、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 (一)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概述。现如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越发迅速,其中,铁路扮演着及其关键的角色。国民的出行能否达到快捷方便,国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能否得到保障,要保证铁路经济收益不断提高,首先要保证运输收入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做到实处。所谓对铁路运输收入进行管理就是对货物的运输票据、运输进款资金运动和运输收入实现的整个阶段进行全程的监管与控制。 (二)一般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基本工作任务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监督客、货营业单位必须准确收取各项运输费用。2对运输收入的资金进行严格的管控,保证收入资金能够全部准确的缴拨。3对于所有运输收入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并具备相关会计报表,运输数据信息必须完整准确。4为保证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结算和收入能够清算清楚,要有详细的收入清算数据信息记录。5印制相关的铁路运输所使用的票据等,保证运输管理的使用,确保运输生产的需要得到及时的供应。 三、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铁路经济效益与其运输收入管理工作相辅相成,相互提升。铁路也是城市发展比不可少的方面,有效的铁路建设能够连接=结不同地区的大中城市,并建立铁路客运网,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工作能否有效,极大程度上对铁路本身相关的小范围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的同时,还关系着其他相关领域间接经济效益的发展,更与整个铁路运输收入系统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一)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能带动服务产业的发展。铁路发展来看,只有保障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工作切实到位,才能使得铁路运输收入真正增长。运输收入中,为了促进铁路交通一体化发展,对铁路运输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城市之间,城市与交通据点间不同方面的交通需求给予满足,就要对于其进款存放地点,其安全性一定要保障,相关防范设施一定要到位,同时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系统也要有明确切实的分工,功能科学有效。从而使得服务产业发展能够迅速有效,同时铁路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得到提升。 (二)铁路客货运输票据的合理化对铁路经济效益的影响。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关乎铁路运输生产系统运行秩序正常运行。票据要有总账目以及账目明细,票据请领、使用和结存情况必须明晰,要有清算核准程序,做到定期检查核对。对于票据进行管理是保证铁路运输收入得到控制与监管的重要环节,直接和间接地影响铁路经济效益,降低铁路运输的成本。 (三)运输费用的有效核收对于运输企业经济的影响。在进行办理铁路货运运输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中时,让托运人收货时务必要根据铁路货运票据进行,并严格按章有关规定执行。切实科学的收取核查运输费用。保障运输收入动态切实准确的被反映出来。运输企业运输费用核算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对其十分重要。 (四)坏账损失对铁蓐经济的损害。运输管理阶段,运输收入进款无法有效回收往往是因为管理人员失职造成的,有时,对于铁路运输收入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不到位,就会使得坏账损失的不良问题产生。各部门对于稽核,检查客货制售票系统原始信息工作不到位,没有切实按要求检查信息网络传输准确性,使其处于不安全状态,都可导致上述问题。坏账损失不仅会致使资金,票据事故,还会减少客运收入,降低客货运效率,进而阻碍铁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五)收入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财政收入管理是企业发展关键的保障,国家经济的好坏也与铁路运输部门有着最为密不可分的联系,鉴于此,运输经济收入管理更需要提升完善。通常情况下,由国家所招的财政部门工作者来负责管理铁路部门收入,其管理者要在顾客上缴资金之后,通过会计部门进行核算,确认无误后上缴。国家是铁路运输路线投建方,拥有最大股东的身份。基于此,税收通常都是先上缴于国家的,之后才进行铁路部提升建设。除此以外,铁路部门的质量与其经济效益联系及其紧密,只有保障经济效益的提升,才能保障人员及设备的管理工作和确保铁路工作工资到位,福利达到要求。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铁路部门对于其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因为其经济效益无法保障而没有切实落实,出现了拖欠,缺少,扣减等问题,从而致使工作者的服务热情大大降低。做好了收入管理,一定程度上经济效益也会显著提高。铁路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都将会有大幅提升。也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铁路工人的利益,从而促使其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升本职工作效率,进一步是铁路部门树立其优良形象,使得其经济收入提升。 结语 在我国交通运行中,铁路是一项主要工具,在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只有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有效进行,才能提升铁路收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其运输效率,促进科技发展,进而对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浅析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运输企业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审计 铁路 铁路运输企业现阶段正处于铁路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在确保安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在铁道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决策部署下,将“围绕三个最大化、突出四个一体化、抓住三个重点、拓展三大领域、实现两个增长”的总体思路贯彻到经营工作中。企业审计部门也要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勇于担当,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宗旨,从以下五个方面的理念提升审计水平,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功能,并努力向增值和服务方面发展,为实现经营任务目标保驾护航。 一、树立“大审计”理念 结合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按照高度融合的要求,服务铁路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运行机制,把运输业和非运输业这个整体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并加强审计部门自身及相关资源的整合,将“大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中去,为铁路运输企业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 (一)审计对象的整合 随着铁路运输企业四个“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立足企业改革实际,与时俱进,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安排时将运输业和非运输业及运输辅业单位作为整体纳入审计部门监督的重点。特别在经营任务完成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更要抽调力量对非运输业进行全面的效益审计,挖潜提效,为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完成作贡献。 另外,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中还要充分考虑被审单位因为管理、经营、清算、考核机制带来的变化,将关联单位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的针对性,并结合效能监察、绩效审计对一体化机制下关联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检验。 (二)审计力量的整合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一体化要求下,将由以往对下属企业审计部业务指导的基础上,施行全面审计工作一体化管理。在安排审计任务时充分考虑各级审计机构的审计力量,合理分配资源、优化配置力量。 (三)审计成果利用的整合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由偏重微观审计向更好地服务宏观管理转变。在审计中要进行“解剖式”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既要依法依规处理,又要分析原因动机,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方面提出审计建议。在对各系统的审计结束后,审计部门要对发现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和共性问题进行整合,逐项研究,撰写有分量、有价值的专项报告,从体制上、制度上提出审计,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风险,为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树立“增值”审计理念 在铁路运输企业推进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下,铁路运输企业审计部门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认清形势,转变思路,迅速将审计工作融入铁路运输企业中心工作中来,面对当前增收节支、减亏补欠的艰巨任务和严峻考验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也相应的由传统的防弊审计调整发展为增值审计。审计不是最终目的,审计部门要将审计监督与整改转化为企业的规范经营与效益增加。 增值审计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增加企业的价值为目的,利用内部审计特殊的地位、资源和方法,在提高自身效率的同时,提供在变化的新环境下不断实现增值的新型内部审计。增值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理念。价值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部审计虽然不参加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 为适应开展富有建设性的增值审计需要。审计部门应采取“参与性”等多种审计方式,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热心顾问和有力助手。 三、树立“查证与整改并重”理念 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被审单位审计决定与建议的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加大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继续抓好对重要单位、重要事项的审计抽查和回访,对屡审屡犯的问题坚决予以严肃处理;进一步加强与财务、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审计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形成监督合力,落实责任追究,加大审计成果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审计整改联席会议等制度的平台功能,把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合力常态化,做到风险覆盖到位、后续跟踪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形成审计整改落实的闭环管理。 四、树立“安全风险管理”理念 铁路运输企业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风险增大。不确定性既代表风险,也代表机遇。在铁路运输企业改革创新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风险管理必然是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想要实现效益越高,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就越高。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经常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审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特别关注高风险领域,找出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帮助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指出其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部门还要结合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理念,在审计系统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办法,认真开展安全风险意识培训,切实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将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位审计人员,并贯彻到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 五、树立“强管理抓队伍建设”理念 在铁路运输企业推进管理大强化,全面提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下,审计部门也要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全面强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能效益。为切实提升审计理念并有效服务铁路运输企业经营工作大局,根据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审计部门现状,实现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继续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一是建立必要的程序。合理保证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富有价值。二是加强与被审单位的联系,促使其尽早接受审计建议并有效落实,以实现组织价值增值。三是采取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四是进一步完善审计业务指导、监督和复核制度。然后要强化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单位(部门)负责人、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 审计部门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决定审计目标能否实现增值的关键因素。队伍建设应与强化管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首先要拓宽内部审计人员来源渠道。审计部门既要从高等院校吸引充满活力的青年毕业生,又要从单位内部招募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更要特别注意选拔熟悉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程序的业务管理人员以及曾经负责过某些业务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的人员。然后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一是在审计人员配备上,注意财务会计、信息技术、工程、法律、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各占一定比重,相互弥补知识缺口,形成审计合力。(据调查,目前英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的财务审计人员不到30%,大量的是工程技术、管理咨询、计算机和法律方面的专家。)二是聘请客座审计员,即临时从本企业抽调或从外面聘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参与或指导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果。最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是确保审计目标实现的又一项有力保障。后续教育应当区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审计一般人员三个层次。突出重点、按需施教。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试论铁路运输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铁路运输对地方经济的具体影响。认为铁路运输发展对地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了特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外联机会。 【关键词】 铁路运输;地方经济;经济增长;影响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也无形中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铁路运输则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中,铁路运输成了目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作为人口与资源众多的经济大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和价值,将这些有利的条件集中起来,充分的发挥其特殊功能,必将为推动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的继续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铁路运输的体制改革要深化,二是经营形势并不乐观。前者涉及到我国铁路控股投资的方向问题,尤其是对现行铁路运输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垄断行业的规则遭到破坏,同时使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趋势。后者则主要因为在入世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成地方铁路运输在需求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到国外的一些铁路运输业的条款影响,进而使我国的钢铁运输受到严重威胁。整体运输行业的改变使铁路运输的经营面临了巨大的困境,整体经营的形势存在很大的压力。 二、铁路运输对地方经济的具体影响 1、铁路运输发展对地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实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要求。作为经济稳定发展的经济大国的中国,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对铁路运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划建设的文件中的规划方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铁路运输将作为提高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带动地方工业的稳定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结合每个地方的特殊情况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地方经济增长的要求。尤其是各个地方在经济上来往的越加密切,是推动铁路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为实现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做出贡献。 (2)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在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独自的特色和独特的情形,在经济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产业结构分工也不合理。这些情况的存在无形中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运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铁路运输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地方经济的产业布局在科学化的进展中日趋发展,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保持着直接的关系。 (3)实现地方区域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和建设。铁路运输作为地方交通运输行业中最主要的方式,在地方政策的帮助下,有利于将地方的水路运输和空运有效的结合起来,组建水、陆、空统一的交通运输系统。其中铁路运输以迅速的发展速度不断的覆盖到全国各个地区,有机整合城乡的统一建设。在各地区铁路建设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彼此之间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交流。通过这样共同运营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以集中产业的形式来落实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同时结合差异化的形式来实现产业的创造性价值。 2、促进特殊产业的发展 (1)推动海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和资源丰富的国家,各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尤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在沿海的各地方城市中,海洋作为相邻的自然环境,其存在形式有着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地方。而铁路运输则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产业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进而有效的促进了该地方特殊资源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地方整体经济的建设。 (2)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地域资源的复杂和自然的天时地利条件,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一些机会,例如,在我国山区中的自然景观就是很好的旅游项目,而铁路的建设就成了旅游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通过这种大家普遍接受认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来拉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增长。 (3)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结合地区的结构特征和特殊资源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必须借助铁路运输来完成。尤其在一些地方矿产资源的种类非常稀缺以及利用价值很大。更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开采和挖掘,通过铁路运输来实现这些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地方以这种优势化的资源来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3、提供更为广泛的外联机会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不同地域之间产业的合作与加盟。在如今铁路交通的支持下,以铁路交通网络的形式将各联盟国家集合起来,促进产业的最大化发展和进步。尤其在进入市场化的发展之后,各地贸易活动在这样的方式中不断的发展,使这种经济形式更加具体化。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以便利的运输形式实现各地区之间货物运输的需求同时,还无形中扩大了市场的开放程度。其中主要涉及的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在实现地方产业联合的情况下加大产业的生产任务和力度,通过将工农各行业之间科学的结合来实现经济繁荣发展。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以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促进各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最终缩小各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结语 作为一种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在整个运输行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铁路运输决定着地方经济命脉。因此,我们要通过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和功能,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增长而做出努力。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试论铁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铁路运输是提高人民物质集体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铁路运输量也得到了不断增长,铁路运输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还是运输能源、矿物等重要物资的运输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铁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加强铁路运输经营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铁路运输 经济发展 重要作用 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环境与特殊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大部分的物资运输都是由铁路运输承担,尤其是像能源、矿物质等物资。因此,铁路运输更加确定了在我国大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铁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建设陆路能源资源大通道、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来看,我国虽然资源占有量较低,但是从资源分布看来,我国是资源大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品类齐全。铁路运输作为能源生产接续运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把资源分布较为丰富的地区建设成国家重要能源资源“大通道”,既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同时,从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地方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来看,地方经济属于资源经济,例如新疆地区的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远离国内中心市场,铁路运输的增长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有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支撑和保障。此外,从促进我国地方城镇化进程的需求来看,建成一条铁路,就能迅速形成一个城市带,带动沿线的快速发展。许多西部城市都是因为有了铁路,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铁路对于推进地区城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加快开发我国地方旅游资源的需求来看,铁路在旅客列车提速、客运服务质量提高、在铁路线较为密集的地区等新线开通运营的情况下,开辟更多的旅游景点,以及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拉拢地方经济。与此同时,从加强环境保护的需求看,铁路作为“绿色”交通工具,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具有污染小、环保好的优势。 二、如何加强我国铁路运输经营发展 (一)加强铁路富余人员的安排 随着铁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主业需要使用的铁路职工相应减少,精干主业成为铁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面对铁路现代化所必然涌现的大批富余职工,铁道部党组应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落实鼓励国有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政策,能通过主辅分离等办法在内部消化的就不要把职工推向社会的重要指示,充分认识解决铁路富余职工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切实解决铁路富余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保证铁路富余职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与全路职工、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改革成果,同时,还应从统筹协调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促进和谐铁路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铁路富余职工再就业问题的紧迫性。 (二)加强铁路运输多元化经营 我国铁路运输应采取多元化经营发展,把多元经营作为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加快多元经营发展提高到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加强领导,明确要求,全力推进,确保多元经营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改善经营,拓展市场,扩大就业”的总体要求和“在服从服务于和谐铁路建设的同时推动多元经营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思路,同时,铁路局还应成立多种经营管理处,制订政策、落实措施,推动多元经营开发新的经营领域,扩大就业渠道,明确政策措,为铁路多元经营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铁路多元经营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增强创岗安置能力。利用国有铁路的闲置资产和资源,开发经营面向市场的业务项目,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按市场交易规则为运输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积极开拓社会市场。建立规范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并由运输企业依法给予必要扶持,并推进多经企业重组改制,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具备条件的多元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 三、铁路运输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铁路建设 坚持安全质量第一不动摇,强力提高建设指挥部独立作战的能力,强力狠抓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工程项目必须编制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控制,加强动态调整和管理,完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控制及生产计划、合同管理、招投标、工程交易、资金控制、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办法,坚决杜绝质量大事故,保证铁路建设达到标准。 (二)运输生产 进一步加强路企直通、打好区域运输,扩大国内跨线交换运量,同时还应加快客票代售网点建设,优化客车开行,全力满足旺季客运需求;连续开设“v”形天窗,完善全天候施工的新模式,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运输与施工的矛盾。加强行车安全控制,从机车乘务员管理、线路达标整治、机车质量控制入手,不断摸索完善有效控制措施,全方位提高安全可控度;狠抓货车车辆检修管理,此外,还应狠抓反恐维稳工作,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继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合理部署警力和各站段监控力量,实现对管内线路、设施、重点处所的全方位有效监控。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铁路运输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铁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主业需要使用的铁路职工相应减少,精干主业成为铁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铁路信息化已经是铁路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加强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从而确保我国铁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高效的作用。
红色文化论文:高校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 [提要] 红色文化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挖掘和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价值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承载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是我党既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又吸收人类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其所蕴含的价值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高校师生廉洁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感染作用。 一、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是明确表明,要大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顺应时展的潮流,应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因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奋斗精神,如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蕴含着甘于奉献、奉公守法、勤俭自律、顽强拼搏的廉洁精神。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师生争做廉洁的合格公民,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作用,可以激励广大师生做一个乐于助人、对他人负责、严于律己、积极承担责任的人,使广大师生更加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内涵内化于心再外化于行,做一个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贪污腐化的消极份子。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貌,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气貌,从而打造出和谐、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红色文化有利于对高校师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载体多,形式活,覆盖广,中华大地处处都有红色文化的印记。反映我党和革命先贤崇高理想、伟大信念、激昂斗志的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红色艺术都可成为我们进行廉洁教育的活教材。将红色文化资源用于高校廉洁教育,将鲜活的革命历史传授给广大学生,使他们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有利于让他们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反腐倡廉使命感。青年学生越是对民族和历史有深刻了解,越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感情,就越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清晰认识,越对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坚定执着。红色资源反映历史,其充满内涵的感召力比课堂传授、书本灌输更来得真实贴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红色文化的教育性、艺术性使青年人的心灵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得到升华。红色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优势让青年人既有所乐、又有所获。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高校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高校中的腐败案件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经济腐败,即高校领导利用基建、采购中的权力收受回扣或者直接贪污、挪用公款等;二是学术腐败,即高校教师或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伪造科研数据、抄袭他人成果等;三是行业腐败,即部分高校负责人利用自主招生权或其他职务便利违规招收不符合标准学生等。可以说,高校这个原本相对纯净的领域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中贪污腐化风气的影响,而如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深入贯彻廉政文化建设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各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高校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高校师生学习廉洁知识,传播廉洁文化,倡导廉洁风尚,做廉洁表率。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虽然说红色文化是一份很好的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素材,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可能照抄照搬。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贴近高校师生生活,让广大师生乐于接受,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能真真切切的进入广大师生头脑。这就要求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进行拓展,形成有自己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教育方式。 (一)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环境之中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表明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廉政文化环境,一个好的校园廉政文化环境对于人们的廉洁行为习惯养成、人生态度形成都会有极大影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为打造廉洁校园,高校可根据本地区历史和红色文化,开发校园廉政教育资源。同时,把资源转变成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红色文化更好融进校园廉政文化环境的建设中,使师生员工在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目前,为贯彻落实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事件,红色文化风靡中华大地。高校要不失时机地作出回应,鼓励、帮助、组织师生员工参与到红色文化活动中去,参与到红色文化宣传的创作中去。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廉政文化的常态形式,对师生员工进行红色廉政文化的教育。比如,红色廉政故事演讲、红色廉洁歌曲传唱等。高校更要借此东风,一方面对师生员工进行历史教育,一方面对师生员工进行精神教育。总之,一个有文化的校园,一个廉洁的校园,在使师生员工受到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廉政教育,让他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和净化。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相关课程的教学之中 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号召,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增设有关廉政教育的专门课程,初步形成了干部、教师和学生廉政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在干部培训中开设廉政党课,在新进教师培训中增加廉洁从教内容,在学生入党入团培训中开设廉洁教育课程。有些高校还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学生课堂,开设富有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课程,把握“第一课堂”这一主渠道,比如: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反腐影视赏析课、反腐倡廉案例分析课等,这些课程都包含了很多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学生廉洁品质的养成具有指导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优势,积极地利用红色文化中的廉政教育资源、开发其中蕴含的廉政精神。 (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实践之中 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理论只止于语言层面,则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红色文化中所孕育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及廉洁精神,必须借助实践这一方式才能使这些有关廉政理论“活”起来、“亮”起来,才能增强师生员工廉政教育的针对性。我国拥有丰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可以适时组织师生员工赴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感悟先烈们身上所具备的的廉洁品质,可以使他们体验当年残酷战争中的艰苦朴素,又可使他们直接接触大量的廉政实践史实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而进一步加深师生员工对廉政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认识,增强用红色廉洁文化教育资源的自觉性、坚定性,强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作者:邓幸俊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纪委、监察室 赣南师范学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红色文化的特点 1.红色文化是最具民族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但它吸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正是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才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典型。我们党所倡导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源于《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是指做学问要注重实际,切忌虚无。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实事求是”予以改造,使之富有新的内涵,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也是对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只不过这里的“民”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人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于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可见,红色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先进性。 2.红色文化是最具科学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红色文化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红色文化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它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等基本原理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使得红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时代特征,才使得红色文化更具科学性。 3.红色文化是最具大众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与人民大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红色文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二是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克服不同的困难,红色文化才得以不断更新,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我们党才能永远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红色文化也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4.红色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总是与时代的脉博同跳动,它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建设新中国,摆脱贫穷、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不同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紧密联系,使红色文化具有时代魅力,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1.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我们党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如此。无论现在、过去、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都是不能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理,要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还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红色文化的具体性、通俗性、生动性、丰富性,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教材和有效载体。红色文化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弘扬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使我们更加感受党的领导的伟大,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可以极大地鼓舞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愈来愈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把社会成员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精神动力。 3.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确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沃土,是时代精神得以生发的源泉。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无不体现改革创新的品质,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继承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时代精神,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内化的过程,红色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感性认知,又引发我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感性认知来说,红色文化中积极的道德成分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从理性思考来说,红色文化融进我们的血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知荣弃耻、扬荣抑耻、践荣遏耻。 三、以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红色文化的优秀品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养料和土壤,以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红色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相互交织,如何保证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先进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热爱祖国、勇于奉献、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使这些精神成为人民群众的崇高追求和自觉行动。其次,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腐朽文化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抵制腐朽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做好舆论宣传,使腐朽文化失去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度,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再次,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立场。红色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它是在广泛吸纳各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呈现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大胆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红色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使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被大学生所接受,必须借助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同样,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依赖先进文化的引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孕育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崇高革命精神,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好教材。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优质资源,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日常活动等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真正认同红色文化,自觉践行红色精神,从而树立主流价值观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红色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时空性、便捷性等特点,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以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一要构建红色网站。网站定位应为利用网络技术,宣传先进文化,使网站成为红色理论的研究阵地,科学理论的传播阵地,解疑释惑的学习阵地。网站既要注意理论性、科学性,又要注意趣味性、生动性,切实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影响力。二要创建网络课程。整理红色文化优质资源,形成图文并茂的网络课程,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又可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三要实施网络监控。对于BBS、贴吧、博客等网络平台中出现的言论,不能任其泛滥,要做到实时监控,既要保证网络言论的适度自由,又要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贵春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舞蹈教学论文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准确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一般都认为其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中国革命时期的伟大精神及载体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秀品质、精神及载体,所以红色文化是具有高度价值和深度内涵的文化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载体,它主要包含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长征文化、抗战文化、解放战争文化及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在这些文化中蕴涵着爱国爱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等核心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除了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普遍具有的直观生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富于感染、寓教于乐等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丰富的资源内容 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在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区域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了大量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载体,而在历史资源的查阅过程中,关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也非常深入,尤其是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方面的文化资源载体,这都为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遵义及其周边地区的涵盖范围虽然并不大,但红色文化资源却很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像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显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大量的红色文献、红歌、革命标语等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如诗歌《红军坟》、《邓萍挽歌》,渗透着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身心,表达了红军对的革命决心以及对战友的热爱之情。这种多样性特征非常有利于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舞蹈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被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所吸引。 (三)很高的教育价值 无论是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的普遍性精神内涵还是其独有的价值内涵,都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同舞蹈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促进高效舞蹈教育课程的建设,让新时期的高校舞蹈教学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科学、有说服力的教育载体,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形成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有力促进,还可以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四)突出的历史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长征以来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现的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如何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资源,这就决定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遵义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融入,可以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革命斗争时期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红色音乐、舞蹈、美术资源来自当年火热的革命生活,这些资源都为遵义及其周边高校的舞蹈专业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开发资源。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相对比较全面,对遵义及遵义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挖掘研究后,可以将长征红色文化资源等素材用于高校舞蹈教学及创编中,对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舞蹈文化艺术的追求在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所以其教育价值和艺术特征日益凸显,将遵义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德育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本区域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良性互动、稳固传承的积极效应,对弘扬长征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义及其周边高校可以以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靠点,逐步在高校建立具有红色题材、内容、样式的舞蹈教学学科和创作学科,拓展舞蹈艺术专业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提高舞蹈专业的办学水平,加快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这对地方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实地考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舞蹈作品,传承红色人文精神,建立具有红色人文特点的高校文化氛围,进而实现高效舞蹈教学深度与广度上的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具有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怀。 四、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舞蹈教育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增强舞蹈教育的实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舞蹈教学实际,就素质教育目标下高校舞蹈教学的任务目标进行调整,就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动作创编等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创编红色舞蹈剧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如艺术创作领域的快餐化、低俗化、碎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导致很多舞蹈作品创作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红色文化不仅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还能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红色教育资源与舞蹈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行音乐舞蹈剧的创编,实现高校舞蹈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例如,遵义及其周边的高校,可以参照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红色娘子军》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形式,既可以创编“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舞台剧,也可以创编“”、“邓稼先”、“邓萍”等人物剧。遵义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所以史诗题材、人物题材的舞蹈剧的创编,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的紧密结合,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舞蹈专业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二)创新舞蹈教学形式,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力度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进行,如采取上课、听报告和参观访问等方式,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示范性的指导,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所以不利于学生舞蹈专业技能和审美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对专业知识的获取以及舞蹈专业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课堂上的应用,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有效补充,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生动形象,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高校的舞蹈教学更加的“接地气”,最终达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舞蹈教育实效的目的。 (三)加强情感体验,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遵义及其周边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资源整合优势,高校不仅可以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实现舞蹈教学课程的建设,丰富舞蹈教学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观看红色视频、开展红色专题教育、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革命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坚韧不拔、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开展。 (四)构建基于红色资源教育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作为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加深对舞蹈理论知识理解与认知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手段,来提升红色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教育质量。例如,高校舞蹈教学可以同校园红歌大赛、红色小品、红色话剧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参加红色文艺演出,逐渐建立一批又红又专的校园舞蹈文化品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为了确保高校红色舞蹈实践教育的成效,高校可以制定红色舞蹈实践教育制度,从而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规范法、常态化和制度化,确保实践教育活动的持续、高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和全新的高等教育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需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但是由于对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对遵义及遵义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有待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身为遵义周边地区的高等院校,需要充分抓住教育部评选全国红色教育基地的有利契机,大力挖掘研究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实行和开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更好地融入到高校舞蹈文化的教学、实践、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去,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开发和应用的新模式、新版本,促进高校自身教学特色的形成,树立品牌形象教育,为地方高校红色文化特色舞蹈教学的开设做出贡献,为地区红色文化构建做出贡献,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安华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利用浅析 一、铜仁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1、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鲜活范本 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对于增强民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力,培育民族成员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起坚定信念具有重要政治思想价值。在铜仁这片土地上,曾静涌现出的无数革命先烈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范本。出生于铜仁城关的周逸群,他一生投入革命事业,自费创办《贵州青年》,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参加北伐战争,创建湘鄂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最后在湖南贾家凉亭战斗中英勇牺牲。 2、培养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广大革命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奋发图强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 3、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团体成员判断自身行为得失、确定自身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促使红色文化有效社会化的无意识行为的动力所在。高尚的道德品质构造了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道德基础。 二、铜仁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开发策略 1、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二是,要对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三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要懂得借助舆论的力量。四是,要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进行转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靠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五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研发力量开辟内外结合的开发渠道和其他形成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理论传播、影视网络一体化联合开发的合力,使得红色资源的全员开发取得联合开发的整体效益。 2、通过精品红色旅游推荐,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传播 精心策划红色旅游路线,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从全局着眼,合理布局,让游客漫步于红色文化所存在的客观环境中,在轻松加愉快的良好氛围下,身心潜移默化的受到红色旅游文化的影响与感染,从而使得自身的思想意识在点滴中得以升华和提高。 3、精心提炼内容,搞好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 如果只是对红色文化进行单一的宣传,讲授,人们可能并不会对红色文化留下什么印象,但由红色文化所开发出的产品就不同了。由于所开发出的红色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通俗性、易懂性,因此,由红色文化所开发出的红色文化产品相较于红色文化本身而言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4、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方式也要进行大胆创新,以此来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其次,要充分注重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对红色文化进行策划包装,切实做到图、文、声、像并茂,优化红色文化的视听效果,增强红色文化的文化感染力。再次,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积极建立宣传红色文化的专题网站,互补共享红色文化资源,提高红色文化的利用效率。(本文来自于《科学中国人》杂志。《科学中国人》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总之,各级党政部门以及教育部门一定要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探索其开发策略,为繁荣地方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孙向阳 单位:铜仁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红色文化研究综述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优势及育人功能 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是一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逐渐凝聚而成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精神资源,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中长期积淀的政治资源,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着力构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生动历史教材,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资源。”冯东飞等认为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红色资源因其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李振东等认为红色资源具有资源丰富与形式多样、真实生动与感染力强、与时俱进与价值永恒等教育特点;王家荣等把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概括为理想信念的导向更能、高尚道德的教化功能、创新素质的锻造功能、健康情操的陶冶功能;钟家全则把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化为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集体主义教育功能、艰苦奋斗教育功能、创新精神教育功能五个方面;刘志山等认为要充分发掘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精神特质,达到我国德育教育中的以真启智、以善明智、以美怡情的重要价值;李正兴认为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如思想引导功能、政治教育功能、道德示范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文化传播功能,能够“科学解决德育的教育资源和方法问题,对于大学德育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价值和独特的功能。”张颢认为红色资源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并提升他们的政治责任感、有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和流传着许多红色歌曲、红色影视作品等,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红色影视作品、传唱红歌,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效推动红色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陶娟认为红歌“在引领社会思潮和提升国民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德育功能。”红歌传唱可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国人超越时空感悟红色历史的客观载体。郭小路认为红色影视作品提高了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得到升华。曹宣明认为可以通过寓教于乐、情景营造、示范引导等教育机制,实现红色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导向、情绪疏导、精神激励等功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引导力,统筹好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要素,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复兴。因此,在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教学效果。红色文化因其存在的广泛性、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育人功能而引起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纷纷把乡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当中。 1.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红色文化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提升理论的可信度,把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和具体的课程教学联系起来。井冈山大学把井冈山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精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把邓恩铭烈士故居、瓮安猴场会议会址和独山深河桥抗日战争文化园,牡丹江师范学院把重点铁路建筑群、八女投江群雕、东宁要塞群、林海雪原等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井冈山大学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掘利用井冈山的红色资源,如讲述思想形成时,运用了井冈山革命旧址三湾改编旧址群、八角楼旧居、朱毛第一次会面旧址、黄洋界保卫战旧址、井冈山碑林等;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精髓时融入了井冈山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彭庚认为应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提炼、升华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团结进取的革命风格、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以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李桂红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所特有的地域亲和性优势,“弥补教材因其概括性、理论性而带来的柔性不足,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采用文字、视频、图片等手段,将直观的、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熟知的本土红色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避免课堂理论教学的死板空洞、简单说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对理论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形成于不同时代的革命传统、积极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王明霞认为可以通过激发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战斗历程和伟大精神的教育、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与《概论》课教学目标相结合、弘扬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等措施,提高《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据此,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者们就如何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徐霞对“仿真”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并通过一体化设计、交互式实现,构建仿真实践教学环境。”湖南城市学院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五个一”(即阅读一本红色经典、观看一部红色影片、寻访一处革命遗址、参加一次感恩活动、撰写一篇经典论文)系列活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专项经费不足、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范围广等原因,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遇到了较多困难,因此各位专家多建议运用本地红色资源进行现场体验式教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利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柏坡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现场实践教学,“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每一个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随着铁路的延伸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井冈山大学在《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课程中,让学生观看由本校学生排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把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教育;湖北警官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辛亥革命纪念馆、二•七大罢工会址、中共五大会址、农讲所、陈潭秋故居等,并在湖北辛亥革命纪念馆进行了现场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徐魁峰认为红色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识的渐进性、认知的统一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互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学习,并能勇敢地应对挫折,进取向上。” 3.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法研究 如何把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强大的育人功能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它的教育价值,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吴清江认为可以通过旅游、教育、红色影视文化等进行开发;李康平认为可以通过开发、提炼红色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红色教育产品”来实现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张泰成、肖发生根据大学生获取红色资源的方式,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分成三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以音乐影像、实物为媒介的教学方法有音像式、展示式、演出式等;以受教育者的活动为媒介的教学方法包括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等。王家荣等认为要实现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对重点对象青年学生做好“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占领传媒阵地,发挥传播媒体的导向作用;再次要把握有力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群体感化。 (三)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教育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活水。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崇高理想、时代精神、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利用红色资源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利用爱国主义价值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利用道德情操价值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红色资源的特质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通过情、史、理交融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打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以文化人,把红色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吕涛认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上具有价值认同、信念导向、榜样示范、民族自信等功能。贵州可以发挥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通力合作,利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蔡广等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等方面论述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积极影响,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文化建设轨道,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文化源泉,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张文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密切联系,因此,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开展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诵红色伟人、访红色名家、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游红色故地、开红色论坛、塑红色课堂、写红色评论、撰红色博客、办红色校报、做红色网站等红色教育的基本动作,把红色资源中的精神特质加以开发、提炼,科学地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去”,能够切实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对于如何利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了理论研究并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但现实中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育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影响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传播、认同、内化三个环节。教育者在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爱国的理性认识不足、爱国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对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重视不够等。但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导致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对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淡化、红色文化价值标准碎裂、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处于“失语”状态。饶国宾通过对南昌地区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苏区精神持认同态度并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但在实际上了解是比较片面的:一是不能把苏区精神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结合;二是较少关注红色资源,以致对此很陌生。所以,他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端正学生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自身修养。苏磊认为改革开放、经济的突飞猛进、多元文化的冲突、网络时代的到来造成了当代中国信仰缺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解决大学生信仰缺位的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贯穿于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十年来关于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是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不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功能利用等成为更多学者关注研究的重点。二是充分发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近十年来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最大亮点之一。纵观当前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一是对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从某一角度切入,缺乏整体性。纵览现有的研究成果,一部分学者以某一区域红色文化为依托,具体研究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方法、实现路径;一部分学者注重研究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而把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二是研究成果多关注教育主体如何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主体能动性教育,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教育者如何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即使有少量涉及,也多集中在实践操作层面,较少进行理论研究。 作者:孙炳芳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只有理清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关系,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调动与学生教育紧密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充分认识它们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民族精神,为理想信念和国家民族发展奋斗。 关键词:红色文化;民族精神;大学生;培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长期积累、共同创造出来的集聚中国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高校是文化的传承地和创造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使红色文化与大学文化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能使红色文化的发展更具根基和活力,发展方向更加广阔;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精神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文化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抵御西方文化冲击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可靠保障。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和革命的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何带领人民将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习红色文化能使大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刻苦学习、勇于担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学习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神成果。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从产生到现在,红色文化共经历了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个时期又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和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接过了民主革命的大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和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产生了红船精神、黄埔精神、国共合作精神、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1]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民主协商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万隆精神等。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后形成了大寨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又产生了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与时俱进的丰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一种以回顾红色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艰苦创业,强国富民为主题的文化,它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革命历史,见证了党带领人民将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国的艰辛历程。各个时期的精神虽然产生的环境和背景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共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体现了他们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那种百折不挠、团结统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很容易受到“三俗”之风的影响,而红色文化所承担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唤醒储藏在人民心底最美好的记忆,激励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 2.了解学习红色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关联。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紧密相连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包含了体现各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具有本质上一致的价值目标,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一般性质,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民族成员整体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能够为民族成员所共同接受,并指导和影响民族成员的实践行为,并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与时俱进,体现了一个民族社会实践的时代精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以传播文化的形式来传承自身,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一个民族的精神必须在本民族固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和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的极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体现中国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没有民族传统,红色文化就不能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没有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就会缺少实现路径。优秀的红色文化孕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振兴必然推动民族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大学生是民族的期望和未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事关中华民族灵魂的建立和巩固,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因此,要在大学中宣传红色文化,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发展壮大而不畏艰险、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献身奉献。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救亡图存、改革发展各个阶段历史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引导他们体会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革命特征和精神特质,学史、知史、懂史,使自身成长发展得到红色文化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信念支持,进而摆脱现实生活中精神迷茫的状态,以史为鉴,奋发作为。 二、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要想发挥红色文化在推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与学生教育紧密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充分认识它们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家庭和社会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家庭因素。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认知和判断主要是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和父母孩子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为人处世的方式,乃至叛逆期的长短。可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际传递正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有效保证。家长应该知史、懂史,多以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对孩子进行教育,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多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积极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只有做到家庭和睦幸福,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阳光自信。其次,是社会因素。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生态因素、文化因素等。要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努力营造内和外顺的政治环境,要加强政策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大力宣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精神,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保持持续稳健的经济发展,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社会发展,使学生既能感受到快速发展的经济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能看到希望,增加自我提升、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要积极创新红色文化元素,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与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生产出一批又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经典;要增加教育投入,营造学习氛围;[3]要严肃媒体行为,加强舆论引导,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协调的社会基本制度体系,优化弘扬红色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环境。[4]只有在全社会培育起爱党爱国、团结进取、和谐发展氛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土壤,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树立才能有根基。 2.学校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战场。学校是学生汲取思想营养的地方。用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其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战场,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为了人、依靠人,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挥受教育者在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主人翁作用,使他们广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其次,要充分利用重大事件和重要纪念日来进行培育,要重视以国防教育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红色文化不是一个凝固的文化,而是随着时展而不断更新的先进文化。学校宣传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放到时展的大背景下去解读,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精神,增添时代活力,不断开拓创新,唱响时代主旋律。再次,要加强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使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先进思想都是经过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发挥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的顺利完成。而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手段和途径,以最终达到教育目的。[5]总之,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在这个阶段的失败将可能会意味着对青年一代的丧失。所以,学校教育在利用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必须创新途径,搞活形式,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网络资源等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通俗易懂语言进行宣传教育,使红色文化精神、民族精神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践行的主要渠道。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社会实践既是一个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机会,也是一个弥补缺陷自我提升的机会。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团体活动的作用,通过诵读红色经典等活动,以文化的熏陶滋养青年大学生,以文化的表露展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使民族精神内化,从而明礼守信、爱党爱国;可以通过主题演讲、班会活动、党团日活动、社会宣讲等形式,讲革命先进事迹、讲身边的故事、讲家乡的故事,使大学生了解家乡;可以通过热爱家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主题调研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民族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另外,要充分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真实记录了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图片陈列、实物展示、文字讲解等多种形式把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动具体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从先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到精神的震撼,从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得到灵魂的启迪,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的前进斗志。 作者:谢正宇 李石君 王晓凤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时代价值 尽管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但由于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题与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红色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有时代价值。 (1)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想基础仍然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红色文化的红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当前德育大学生的首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2)红色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文明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建立一个对外独立、对内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目标;再次,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红色价值观为基础,并结合新的时代变化而扩展提升出来的。因此,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崇尚民主、自由,法纪观念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导向价值,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再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御各种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人才。 二、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取向和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能量作用。 (1)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这要求高校要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及真实的革命遗存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借助红色文化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是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要注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红色文化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坚持课内和课外育人相结合。三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视具体的教学内容高潮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进去,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2)强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5%,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4%。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3.8%。②另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披露,63%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作最为信任的信息来源。③可以看出,互联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非常有必要。首先,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歪曲中共党史、军史,污蔑革命先辈的各种有害言论,对各种有害言论进行引导、揭露与批判,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认清其真面目,认清其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建设各种红色网站、理论频道,加强对网络论坛的介入,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多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其次,各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模式。如针对大学生喜欢从各互联网站获取信息的习惯,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为他们提供各种红色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又如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全员育人的原则,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本文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党团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还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信仰与坚持,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学习效果。首先,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老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遵守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次,这些老师必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从中读出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中国各革命阶级、阶层为求得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力量;再次,这些老师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 三、总结 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要认真做好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选聘配备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大对在岗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体系,尤其是要让他们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培训时可以请一些国内知名的红色研究方面的专家或一些长期从事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老教授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来开阔教师的视野,若有条件,还要多组织这些老师去红色教育教学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另外,学校还要视当地的红色资源分布情况,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红色资源的科学研究,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作者:陈大元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一红色文化精神与高校文化品牌的紧密联系 高校的文化品牌既是虚的,又是实的。虚在它并不是仅仅通过一种形式所表现,可能是一句慷慨激昂的校训,也可能是创立的学术成就,亦有可能是培养的名人。实在它不管用何种形式表现,它必须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必须能够反映所处时代的特征,能够弘扬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能够使人一看到这所高校或其学子,就能感受到奋发有为的气魄。而高校文化品牌的这些特征,正是红色文化精神所能够锻造的。首先,红色文化精神源于青年学子对国家社会的关心,源于对民族未来的期冀,回想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发动革命的志士仁人,它们大多是为学生时看到国家的破败落后,为了国家之觉醒富强,奋而参加革命的。如果能够继承好这种精神,那么高校的文化品牌将会获得取之不竭的力量。其次,红色文化精神是革命先烈不畏困难,敢于斗争所凝聚而成,试想一下大革命的恐怖、数次围剿的惨烈、等先烈的牺牲都未能吓垮革命者,星星之火愈加燎原。如果能够获得这种力量,那么高校的文化品牌将能克服一切困难。第三,红色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从一开始,革命先烈就是要推翻压迫者,解放农民、解放劳工,无论是安源罢工,还是根据地的,无一不是以增加百姓的福祉为己任。如果能够坚持这一信仰,那么高校的文化品牌将始终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历史的肯定。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精神,并把它运用到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中去,将极大地促进高校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壮大。 二当前应用红色文化资源于高校文化建设的不足 1定位不准 有的高校认为引进红色文化就是宣传革命历史,通过这种宣传增加学校文化品牌的红色效应。这种看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不深刻。大学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地方,高校的文化品牌最吸引人的正是它综合展现的整体人格魅力。试想一下,如果师生并没有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基础,它又怎么能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正确传承红色文化。 2方法不佳 当前有许多高校采取的是由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策划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想以此带动全校的文化品牌建设,殊不知这样一来就将此当成了一项课外活动,当成了学生自身的活动,从而无法营造全校共同参与的气氛,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执行力度保证。 3形式单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理念早已通过各种新兴媒体深入人心,但一些高校熟视无睹,依然沿用讲座、参观、写心得、搞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入红色文化,通过在传统媒体上播新闻、拍短片、发文章宣传等方式来塑造品牌。既不能提高师生参与的热情,也不能赢得社会的品牌认可。 三用红色文化塑造高校文化品牌的对策 将红色文化用以塑造高校的文化品牌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其核心在于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就是前面提到的一种以振兴国家、服务社会、关爱民生为己任的文化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的内心当中,学校的文化品牌才能最终建立并光大。因此,要在准确定位、开拓方法、丰富形式等诸多方面下工夫,激发学校师生乃至社会公众的整体参与热情。 1走出认识误区、明确建设目标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在文化品牌建设当中的作用,目标就是要让红色文化的精神感染师生,塑造师生的人生品格,引导师生产生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民生建设的迫切责任感。可以对每年的建设工作做一个具体规划,但不宜定一个具体的建成目标。回顾历史,从来没有一个名校的品牌是通过行政命令可以在某年某月建成的,它一定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建设工作,催生出一批批有作为的师生干出一件件造福于全民的实实在在的事才最终实现的。 2引进先进手段、开拓管理方法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打破现有的管理层级和管理方法对红色文化传播的限制。一是利用网络管理等电子化手段,建造一个虚拟的扁平化组织架构,打破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生的界限,通过畅通相关信息的传达,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意图,校领导亦能够迅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调整工作重心。二是利用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引导师生共同参与。例如可以建立QQ群,或是开通微信公众号,每天一个红色文化与当前中国的话题,让师生主动参与到讨论当中;校领导也可以在微信上每天一段相关的语音或视频,谈谈自己每一天对此项事业的新体会、新感受,对师生的参与起到正面的鼓励促进作用。三是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传播,扩大学校的品牌建设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例如,可以把师生在走访革命老区、帮助贫困群众、辨析时政热点、参与社会服务的点点滴滴视频放到优酷、百度等新兴媒体上与公众分享,既节省了宣传成本、又能展现师生的积极风貌、更能获得社会群众的关切认可。四是将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到教学、生活管理当中,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对于参与微信讨论的学生,获得认可的,可以相应换算成学分,纳入成绩管理;对于在新兴媒体上点击率较高的,赢得大众正面认可的视频、图片等,可以折合成相应的消费点数,在学校的食堂或小卖部进行消费。 3注重地方特色、丰富活动形式 江西各高校所处的地域所拥有的本地红色文化是最能感染学生、最能与当地社会产生共鸣、也是相对应用成本较低的。正确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一是可以利用遗存的红色物质资源,师生们亲身来到那些历史场所进行教学,就在现场感受历史的变迁和先行者当年所处的环境。江西红色文化与打造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研究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师生就经常到当年同志在赣东北革命活动期间的指挥所、旧战场,阅读《可爱的中国》,进行现场的爱国主义教育;到当年窑工生产劳动的场所,不但了解了传统的制瓷工艺,更见到了当年窑工是在如何的生产环境下迸发出革命激情的;到传世制瓷艺人的故居、创作地点感受到艺术家投身革命事业的爱国精神。 二是可以利用传承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要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让师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红色氛围。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就鼓励学生们创作各种能反映爱国精神和革命历史的陶瓷作品,对于优秀的作品,不但对个人予以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还把这些作品放在学校的展览室予以收藏,甚至还支持学生将一些大型雕塑作品建在学校的各个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创作和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校园已经成为充满陶瓷文化和爱国精神的教育基地,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喜爱。 三是可以利用在世的红色人力资源,对于江西这样一个革命老区,有许多革命者离退休后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也有大量伴随着革命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仍然在世,更有许多参与、见证革命历程的群众,充分利用这些活历史书,能够让师生更加亲切的拉近红色文化的距离。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就经常请老革命、老艺术家来到学校,不仅听它们讲述当年的社会背景和革命历程,还同它们一起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邀请老区的群众参与话剧、文艺活动,亲身感受红色革命的历史氛围;同时,师生们还同革命老区的一些困难群众结成互帮对象,既能够帮助它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又通过它们进一步理解了革命先烈的不易。只要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参与、立体式建设,红色文化的精神就能从灵魂深处凝聚师生的人心、从内心深处汇聚全校的力量,从而展现出新时代高校师生身上的巨大正能量,引导整个国家、社会、民族走向团结、走向复兴。 作者:何裕宁 余文婷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渗入校园文化的探究 一、红色文化存在的价值形式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延续,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昭示了共产党人才能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真谛。红色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开拓红色文化对于深入认识中国革命历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资源的政治价值 红色文化也具有文化的产品形态范畴,其实物形态和精神形态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物种形态包括革命时期形成的方针、路线、纲领、政策、红歌等革命文献作品,包含着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军事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等实物存在形式;精神形态包含着革命时期形成的道德传统,如“红军长征”精神、“延安保卫”精神、“井冈山开垦”精神等革命时期的精神;以及新社会的文明风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具有了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品质,例如“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等社会主义新面貌。可以看出红色精神一直成为中国人积极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打造。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需要传承和弘扬这些塑造良好品格的红色精神。西部地区是当时中国红军长征过的地方,富含丰富的红色资源。广西百色起义遗址、四川邓小平故居、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战斗遗址、红军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和纪念馆都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例如:遵义这个革命转折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标志着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在精神领域上充满了中国共产党员勇于吸取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红军精神,内容丰富感人。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挽救当地老百姓生命、在战争浴血奋战的故事感动着人们,所创作的红色歌曲如《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等振奋着人心。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尽职尽责,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为他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红色西部的政治教育功能。把这些满含红色文化精髓的内容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融入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中,形成独特的教育文化,对学生有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 我们只有坚持红色文化的内涵,才能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体系。随着红色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在全国各地的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老区发展的一项特色产业。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发2号文件”的支持下,各地的红色资源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贵州目前很多县市还不发达,但这些地区却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比如仁怀市鲁班镇是红一方面军长征时发生激战的地方;习水土城青杠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指挥的第一战,是四渡赤水的第一役。这些地方地域偏僻处于不发达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新修建的餐馆、客栈、展览馆等可以创收,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注入新的活力。 二、开拓思路、设置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学校应以学生教育为中心,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需要打造出自己品牌产品的校园文化。目前西部高校由于扩招,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造成资金上的短缺,学校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教师培训的费用大大减少。物质建设的加大,文化建设的削弱,使校园文化功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对于西部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同时,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在社会上就业压力、西方拜金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内心虚荣、为人懒惰、自私、脆弱、不求上进等性格,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充满了金钱、实用等功利色彩,校园文化丧失了传播道义、奉献爱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的体制,重视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勇于创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形成的,处于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愿不愿接受,怎样接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要与“青春”接轨,必须勇于创新。 1.精心创建品牌活动。西部高校结合地域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导者,让红色资源年轻化为推手,打造吸引师生参与的“青春校园”活动。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充分利用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等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地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通过在校园中开展以学习红色文化的主题活动,比如红色知识问答竞赛、辩论赛、书画展、诗歌朗诵、长征歌曲演唱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功能、承载功能和维系功能,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引领新风尚、创造新思潮、培养新能力。 2.与实际结合,确定成才目标。培养学生成才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坚强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有力保证。挖掘长征精神,提炼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精神,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红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能激发高校学生奉献才智、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才宗旨。西部地区的人民朴素热情,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积极努力、实事求是、勤奋吃苦的红色精神。这种文化氛围无处不在陶冶当地高校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克服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把校园文化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面向西部、服务山乡”的成才目标,以做人踏实、做事实在的刻苦精神,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撑。 3.志愿服务,提升自我价值。西部不发达地区,有很多地方中小学教育非常落后,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这些中小学生很大部分缺少关爱、缺乏正规的思想品德教育。高校学生可以参加志愿者服务项目,例如“手牵手助学”、“暑期三下乡”、“爱心家教”等校园活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大学生作为主导者,宣传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不仅熏陶了自己,也把这些精神传播给了受服务的中小学生。同学们通过活动体现红色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展现高校学生的风貌,在奉献中成长,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以德修身,以理服人,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加强、自我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当地大力开展慰问演出、家电维修、心理辅导、科普宣传等活动,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从中锻炼才干,提升自我价值。 4.勇于交流、沟通思想。西部高校的学生把“扎根山乡,走出西部”作为毕业后的就业目标,在服务家乡的同时,也要追随时展的浪潮。西部高校学生应多与其他红色地区的学校学生进行交流,把朴素刻苦的红色思想带出去,把科学发展的先进思想带进来,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成长。让东部发达地区的同学了解西部发展的情况,在展现西部丰采的同时也为西部的发展吸引高质量人才。 作者:冯大霓张容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思想政治学科加入红色文化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简单地遵循教材的统一性照本宣科,单向地对学生硬性“灌输”,会使科学的理论变成抽象空洞的教条和呆板无趣的说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教材理论的骨架需要现实感性材料的支撑,刚性教材体系需要转为柔性教学体系,而高校所在地的本土红色文化正是实现这一转换的绝佳桥梁。本土红色文化包括当地的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献资料、革命人物故居、革命纪念馆、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精神传统等内容。这些分布于高校当地的物态的和非物态的本土红色文化,是一种近在身边的经济、独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其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引进课堂和教材,能够充实课程内容,拓展教学体系,增强理论说服力。 一、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激活学生认知兴趣,提高理论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多、课时总量偏少、大班集体上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困境。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灌输,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失去学习了解理论的兴趣,甚至反感排斥。高校周边的本土红色文化往往是学生熟悉或听说过的,他们对发生于当地的名人大事有着天然的好奇、亲近和接纳感。教师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这种乡土亲近感、地域零距离及“红色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3]的优势,把本土红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有效化解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兴趣,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质、高尚道德修养、良好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良素质的形成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教化,而红色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4]。挖掘内涵丰富、价值恒久的本土红色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展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改变课堂单一讲述法,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当地革命历史人物事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冲击;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地方红色史料并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过程中给学生以精神教育;改变坐而论道、足不出户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这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力量得到彰显和印证,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自觉自信。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第一,提高价值认知,形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思想上是否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本土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保障。因此,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制订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性大环境。例如,增加课题研究立项,鼓励教师整理研究红色文化资料,并将成果纳入奖惩考核机制;主动联系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实行免费开放;对红色实践考察活动在车辆安排、时间调整、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保障。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优秀团队。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功效,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应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所教的理论能“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其次,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在远离红色文化时空的当下,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消解学生的精神困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持续深化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第三,教师应有团结敬业态度和对理论的长期研究精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要形成系统规模的教育教学体系,仅靠个人一时的兴趣热情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端正态度、长期钻研的耐性、团队协作的努力、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才能够创造性地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并永久传承和泽被后世。 第三,立足基础阵地,改革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和主要环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一言堂灌输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先极富创意地导入当地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抓住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激情,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心驰神往,然后,再适时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问题。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营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软性环境。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利用地缘上的优势与便利,一方面积极扩展校外红色实践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革命品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接受最直接的教育和锻炼。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内红色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软性文化氛围。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和根本所在。面对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冲击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坚持和突出正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红色文化素材的运用,教师必须严肃把关,充分搜集和严格筛选红色史料,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其导入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二)适当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选材与运用,要注意适当、适度和因地制宜。第一,本土红色文化素材要真实可信,涉及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教师引用例证时不能掺杂个人乡土情结,绝不信口夸张或随意编造,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奉行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客观、全面地考察,不溢美,不掩恶,不苛求,不以偏概全。第二,教师引用具体的红色故事来讲透重大理论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只可适度,不宜喧宾夺主,要防止偏离、背弃主题。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根据高校地域条件、资源特色、经费状况等具体情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三)整体性原则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工程,其规范、持续、健康地开展,需要高校各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制度,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本土红色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避免混乱无序、重复浪费情况出现。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课时。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难以胜任的,可以纳入如历史、文学、旅游等其他专业课教师及乡土特色人才、校外同行专家,组成专兼具备的人力资源库。第四,形式与效果统一。科学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是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深层保证。于教师,学校要建立激励考评机制,使教师有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大的工作动力。于学生,要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提交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综合评定成绩。 (四)合力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融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团队、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当地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合力协作。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和宣传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本土红色文化教育功效与经济发展双赢。地方教育、文化管理等部门要协调起来,免费开放红色教育基地,给予高校师生参观考察的便利条件,同时与高校及其他学术研究单位合作整理红色史料,编写乡土红色文化读本,建立红色资源网站。此外,还要调动社会力量如热衷当地红色文化的企业、名人、民间团体,争取社会物力财力的赞助支持,拓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经济投入渠道,推动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的形成与持续发展。 作者:李桂红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运用探讨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产生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形态。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呢?文章分析了红色文化的含义及精神内涵,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使人在缅怀历史勿忘过去艰苦岁月的同时,强调今天的美好生活,以此来激励人们的生产生活热情。 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大悟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1、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2、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3、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4、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红色文化论文:新疆兵团红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融合 摘要:本文在中央对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对新疆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定位顶层设计下,结合书记对兵团的讲话精神和“健康中国”等大背景,对兵团红色文化和学校体育文化的诉求进行阐释,兵团红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构建出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期待为兵团红色文化在学校体育中传承机制上得以创新,为凝聚兵团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增强兵团认同感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关键词:红色文化;融合;研究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关键是要传承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从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始,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战略性文件出台为国民健康指明了方向,健康中国强调的是大健康,是全方位、全领域的发展战略,要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而且要人民共建共享。我们未来的一切工作,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建设,把健康中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体育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兵团红色文化是在特殊的革命性质,特定的历史使命和独特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相融合发展,是增强青少年祖国认同,文化认同和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必由之选。 1.兵团红色文化阐释 “红色文化”,从很大范围来说就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1]。“红色文化”作为追寻革命历史的印迹,可以看得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也是我们党革命历史、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的积淀和凝聚,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兵团红色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其历史沿革,其14个师(垦区)的前身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湘赣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及陕甘宁边区成长和培养出来的革命部队,他们接受的是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和熏陶。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党中央指示下,王震将军奉令进军新疆,率领十万多人大部队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三五九旅”精神,拉开了新疆屯垦戍边的伟大历史帷幕,同时也把红色文化(狭义上说是军队文化)带到了天山脚下,在大部队的带动下,把红色文化的种子播向了新疆的天山南北。在兵团建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中,“军-民一体”发展模式下,由于守卫边疆历史任务、建设边疆革命使命、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革命性质以及新疆地域的独特性,民族矛盾的复杂性,促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加之军队文化和新疆多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碰撞、交融,以军队文化为背景而又有别于军队文化的、融合多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有着独特内涵的新文化便应运而生,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军垦文化”(也称“屯垦戍边文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兵团红色文化是“军垦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军垦文化”是红色文化底蕴再一次新的创新发展和科学深化。兵团的红色体育文化是兵团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一种被赋予丰富内涵的独特的屯垦、戍边文化形态,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根在祖国的边疆,呈现出一体多元文化特征,然而在兵团建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形式:第一种,以射击、刺杀、投弹、越野、军体操等“军事文化”为主的带有军事色彩,纪律严明,与外界隔离的军事体育;第二种,以骑马、舞蹈、射箭、叼羊、摔跤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带有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娱乐活动;第三种,以武术、下棋、踩高跷、划龙舟、斗鸡、舞狮等“内地文化”为主的外来迁入的汉人、复员转业军人等民间体育活动。 2.兵团红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时代需求 2.1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需求 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理清哪些是应该吸取的精华,哪些是必须剔除的糟粕;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挖掘阐发崇礼尚义、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等文化理念;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唯有审视好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的去阐释和发掘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2校园体育文化改革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指出要“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2]。红色文化为新疆兵团文化的传统,起源于军队,但又区别于别的红色文化,带有鲜明的屯垦特征,兵团富有特色的军垦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是军垦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军垦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价值体现。在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军垦文化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 2.3青少年身心健康需求 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身体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身体健康就没有一切;虚弱的身体,培养不出有活力的灵魂,培养不出智慧。体育强才能体质强,体质强才能国家强。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出有灵魂智慧的健康青少年,兵团的红色文化是兵团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的缩影,通过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深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兵团认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 3.1健全兵团红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机制 确保建立的相关领导管理机制和学校主体及激励机制。学校、政府、教育及企业相关部门做好政策导向、健全监督机制和事务管理工作。结合现阶段兵团的人文景象,为系统发展文化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把兵团红色文化融合学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突破口,并形成一定的发展体系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这些主体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形式下协同合作、创造并影响的结果,各个主体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2挖掘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几代兵团人忠实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为新疆的繁荣发展稳定和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谱写了名垂青史的壮丽篇章,他们是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兵团精神教育最生动、最鲜活、最直接的素材。通过讲故事让师生们了解“戈壁母亲”的伟大,“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情怀,“一匹军功马”的伟业以及两个“五姑娘”的故事等等事迹,学校体育结合兵团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民族文化,把军垦人物事迹和民族元素融入到红色体育中,不断地挖掘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创编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体育项目,并把它融入学校体育活动和课堂中去,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体育的融入,开辟了新的学生革命思想教育阵地,每个青少年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让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充满自信。把红色体育文化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使红色体育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地生长,也使红色体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价值[3]。 3.3建立学校红色体育联盟,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红色拓展等赛事 红色体育运动会就是将中国的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的形式和规则,生动地展示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军民鱼水之情的感人事迹,红色运动会是一项全新的群众性体育赛事,红色运动会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等“红色元素”巧妙的融入到体育竞赛之中,像手榴弹比武、红军的扁担、艰苦长征路、独轮车支前、南泥湾丰收、红嫂救伤员等比赛内容,我们也可根据兵团军垦人物故事为原型对比赛内容进行优化,诸如兵团“第一犁”接力赛、“八千湘女上天山”、搬运小白杨树、维汉一家亲、“铁姑娘”挖芨芨草、龙珍救战友等。通过建立学校联盟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红色拓展等赛事,检验学校红色体育开展的情况,以赛事促进校园红色体育文化建设。 4.结语 兵团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屯垦戍边丰功伟业的有力见证。兵团红色体育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的特征,学校体育丰富的场地设施资源、师资队伍和学生资源,为红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物质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是适宜红色体育生存、发展及传播的沃土;同时学校体育中红色文化的融入,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从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接受革命精神熏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和兵团认同,对传承创新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红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冠强 张玉东 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扬弃、转化创新之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形态,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从文化发生学上看,“红色”本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颜色符号,自然的“红色”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联系时,“红色”的自然属性逐渐地变为属人的存在,对象化地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形式,并被赋予了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性的时代诉求。在政治文化生活领域,随着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巩固和拓展,“红色”的“人化”或“人类化”,也就是它的文化属性愈加鲜明。从象征喜庆、胜利的祥瑞之色逐渐引申为“共产主义的”、“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革命信仰”等一系列政治文化内涵。“红色”在其政治文化上的意识形态标识性已然成为共识,“红色文化”的阶级性烙印浑然天成。与之相应,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既是红色文化的内在诉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使然,两者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然而,无论是从红色文化的本源,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视角来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都有失偏颇,立论根基单薄而有失厚重,直接影响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加学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帮助教育者更为具体、深刻地把握两者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内的红色文化价值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的视角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教育资源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完成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能够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要素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照本源、属性、来源以及发生作用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与精神性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社会(区)、家庭与学校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四种代表性分类。[1](P47)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与划分标准,结合红色文化概念及其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教育者应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中的红色文化助力作用 实践目的是实践主体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它反映了实践主体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它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是受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与行为上符合社会和阶级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和发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运用效果的影响。简言之,顺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目的,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助力作用,发挥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一切因素的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个集合体,它不是单一的目标要求,不同标准和不同角度的划分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从地位上看,它有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之分,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在我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它从本质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旗帜鲜明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本质内容,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元主导地位。一元主导应然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固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突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此外,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在根本目的的引导下展开,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始终。当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是要着重突出主旋律教育,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凭借主旋律教育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动;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资源,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教育者可借助红色文化对受教育者开展主旋律教育,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教育者可进一步借力红色文化传递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砥砺受教育者为中国梦的实现披肝沥胆、勇往直前。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要求与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必须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宝贵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借力红色文化 实践是社会生成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教育主体发挥和实现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既是教育主体主观意志见之于红色文化的对象化活动,也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断外显的过程。然而,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不能自发地实现,它需要教育主体根据红色文化的内在属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发挥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养,即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应有之义。具备优秀的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概括和深度凝练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理论之基,也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拓展红色文化多样性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而理论素养欠缺、专业功底薄弱的教育工作者,则会弱化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效果与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是教育者实现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多元化的保障。反之,如果教育者实践经验少、方法艺术运用不到位,不仅会削弱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会阻碍红色文化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因此,教育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理论上继续阐释、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还需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立体地呈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受教育者易于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传递阶级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且能够被教育者用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此进行双边互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它主要包括管理载体、大众传播载体、活动载体与文化载体四种基本类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形成亦即实践客体的“人化”过程,文化产生和成熟于特定的时空领域。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产物,它清晰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尽苦难、辉煌迭出的不朽历程,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 (一)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形成于特定时空领域内的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意识形态内容,而反映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方面的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是高度契合的。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内化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品德内容,外化红色文化倡导的思想品德行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者期望通过红色文化载体,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在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受教育者感悟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既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又将意识形态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因素。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的养成,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形式才能完成。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为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性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和充分条件。传唱红色歌曲、品读红色经典、参观红色遗址、聆听红色故事,这些活动形式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承载体,也是红色文化载体功能得以实现的凭借。同时,红色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需要教育工作者对红色文化进行科学利用与合理控制。只有当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精神相统一,红色精神在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得到全面、完整的传承时,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反之,当红色文化符号低俗化,红色精神庸俗化,红色符号形式与红色精神相分离,出现红色文化工具化、过度现代化的倾向,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流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表层时,种种“短视”与“近视”的实践行为,必然会弱化和消解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冲淡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例如,红色旅游在本质上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再现和传承载体,在基于红色精神为思想内核的红色旅游中,教育者如果不加以科学运用与合理控制,那么,人们的视野容易局限于旅游中的山水之色,而忽视红色旅游在思想品德塑造方面的形象性、体验性和感染性教育意义,也就难以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教育主客体互动的红色文化介体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上的灌输和教化职责,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媒介才能完成,教育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当介体角色。教育媒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教育者运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使其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与活动载体的功能。从文化载体的角度看,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信息,能有效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从活动载体的角度看,红色文化寓意识形态内容于实践活动,它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的形式存在。而无论是文化还是活动的载体形式,两者都体现了红色文化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介体互动价值。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蕴含其中。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中,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借助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的逐渐完善。然而,红色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以及内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者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还需要借助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功能,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用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之中。换言之,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功能发挥过程中,它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方法。教育者借助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资源禀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红色文化以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形式,沟通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间的有机联系,促成了思想内容与方法手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推动着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联系的媒介,也是教育主体客体化和教育客体主体化的中间环节。其中,内容中介和载体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在政治驾驭、思想引导、道德示范与审美熏陶方面具有的教育功能,使其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与载体中介的基本属性。教育者可以借助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搭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联系的桥梁。 (一)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指南,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由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划分角度,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灌输、政治引导、道德规范与身心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基于红色文化内容的结构考察,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以充沛的“精神食粮”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的作用。“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属的价值”。[5](P5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构成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思想文化存在形态,是红色基因彰显时代性、焕发思想性、凸显政治性的生动体现。而以红色文化形态存在着的红色基因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具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闪烁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红色基因彰显时代性、凸显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崇高精神,是当前“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政治教育”方面,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选择、革命文化的塑造与革命精神的养成,彰显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与革旧维新的政治观念。在“道德教育”中,红色文化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履笃行与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引领人民群众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恪守社会主义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引导受教育者晓家国大义、明义利之辨,正确处理“公德”与“私德”、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心理教育”方面,红色文化以革命先辈的鲜活事例为榜样,激励受教育者以昂扬的精神来求真、求善、求美,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正义感,锻造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二)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与传递的文化“桥梁” 作为内容中介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仅是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同时,红色文化又以载体中介的形式存在,有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一方面,红色文化以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与教育价值,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以红色家书、红色歌曲、红色著作等文化形式,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介的功能。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与载体中介方面的资源禀赋,使红色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与传递的文化“桥梁”。首先,红色文化内容体系中包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具有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光辉历程中形成的,反映在革命道路、革命理论、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中的历史文化信息,都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内容体系中,并以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形态呈现出来。其中,战争遗址、红色家书、烈士陵园等物质性与精神性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便是这客观对象。然而,作为客观对象的红色文化本身并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以及审美方面承载的信息不会自发地实现其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只有教育工作者之主观意志见诸于红色文化之客观对象,才能推动红色文化客观属性之对象化实践活动的展开。其次,教育者借助红色文化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如果说,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基本前提;那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介的终极价值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将其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促使其养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然而,红色文化内在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赋予红色文化完整的“符号内涵的历时性还原”和准确的“符号形式的共时性分析”,焕发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思想活力。[6]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亦即教育者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例如,在革命烈士陵园的祭扫与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瞻仰中,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在承载红色革命历史信息时,又以碑文、雕像等形式向受教育者传递红色革命文化。概而言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和中介三个视角来分析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才能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认清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进而为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夯实理论与实证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在真善美方面的资源优势,彰显红色文化在中国梦实现道路上的软实力价值。 作者:田维亮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政管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论文 一、通过美术与书法艺术,传承红色文化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利用与开发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文化艺术创作,是对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良好政治素质的有效方式。其中,美术是文化艺术创作中比较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一些重大节日,依托学院特色,结合专业特点,以红色题材为主题,组织形式多样的绘画、剪纸、创意设计比赛活动及展览等,让师生根据自己对红色元素的理解与提炼,用绘画等方式表现自己眼中的红色历史。对于那些令人震撼与惊喜的优秀绘画与设计艺术作品,可展览于文化走廊,或者专门展示的场所,唱响红色教育号角,带动全院师生提高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荣誉感,坚定信念,热爱祖国,传承红色文化。如根据国庆节、建党节等节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创意生活、变废为宝、旧物改造等系列美术创意设计手工艺品成果展示活动:装饰壁画、书画作品等;饰品、布艺、剪纸等创意设计比赛手工艺品,如牛仔裤图案、帆布鞋、手绘T恤等手绘生活创作,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唤起院校师生员工的爱党情怀。另外,书法艺术也是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的有效方式,是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书法艺术之中,既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书法艺术,提高大学生书法水平,也给大学生创造自我展示、修身养性的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汉字的热爱,也使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如2010年12月12日,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在红色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举办了“翰墨飘香,爱国情深”规范汉字硬笔书法决赛,以《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为书写内容,参赛选手精心设计格局,创作出个性化的书法作品,获奖作品则放在校园展示橱窗里,供全校师生观赏,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艺术范围。 二、借助摄影与动漫艺术,强化宣传力度 在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中,摄影与动漫技术是充满时代气息的传播手段与有效渠道,是情境式教育方式,借助媒体动画技术灵动呈现革命历史材料,通过图文并茂、形意融合的表现方式,给受众多感官刺激,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与文化熏陶,教育效果远远优于说教式教育。如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制作了江西第一部大型原创“红色动漫”作品《安源小子》。这部红色题材的动画片以江西传奇英雄王耀南为原型,生动塑造了一个勇敢聪明的“南伢子”卡通形象。他带领着一群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少年英雄,和邪恶势力进行了几番惊心动魄的斗争。借助绚丽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寓教于乐,效果很好。同时,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动漫基地也朝着“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以红色题材为主,打造为全国知名、全省最强的动漫创意生产基地,构建江西省独特红色文化品牌。再如:2011年10月21日,以“红色———印象”为主题的第十届江西省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暨艺术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江西警察学院举行,展览作品包括人物风情、自然风光与创意摄影等题材,既给江西省高校师生创造了美育机会,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校还可引导广大师生结合学校实际与当地文化资源,组织红色网站设计大赛,包括图文并茂的红色资源简介、经典人物与革命故事、红色论坛或博客、红色影视、电子书库等栏目。或者广大师生通过校园网络中的飞信群、QQ群等聊天工具,上传红色旅游景点的拍摄相片、分享旅游感受以及对红色文化精神的体会等,多途径、多方式地展示红色文化艺术。或者结合学院特色,组织网络征文比赛,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组织了“吟忆峥嵘,颂响红色”的网络征文比赛。 作者:赵君 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有效性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建筑市场也有了迅猛地发展,现代化的大经济环境给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经济中,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大不如以前。在这个时候,加强建筑经济的管理,以及对资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资金建设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内容,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关系着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由此可见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完善;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有效性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时代给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建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建设在建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中的资金建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发展现状 1.1提前支付建设资金 建筑工程一般都是浩大的项目,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具有很大的规模,而且所涉及到的建筑施工工期都很长,因此它所涉及到的资金和金额的数量都是很大的,面对巨大的资金问题,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施工之前要提前支付相应的建设资金,这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短缺、以及资金不足的状况,由此可见提高建筑企业管理建设资金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可以直接减轻建筑企业资金压力。 1.2施工企业募集资金的能力很弱 建筑施工一般都需要很长的工期,因此为了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要不断注入巨额资金,从而才能给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企业在筹集资金方面的能力都很弱,因此就难免出现施工很多环节之间脱节的现象,并且很难保证建筑工程的按时完工,从而直接影响了建筑投入使用,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由于受到了一些相关经济政策影的响,所以很难在短时间筹集到所需要的大量的建设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说有效地管理建设资金了。 1.3资金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都会受到来自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经十分落后了,因此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模式阻碍了现代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就是建筑企业的员工缺乏相应完善的培训,所以很多的建筑经济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建筑资金管理效率就十分低下,质量也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会阻碍建筑企业的发展,建设资金管理不到位就要造成施工过程中过度浪费、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建筑施工效率的严重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经济负担。 2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策略 2.1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 2.1.1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要加强对建筑经济中的资金建设必须控制和管理建筑成本,建筑施工成本是指在分析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之后,然后将其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示出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所产生的资金消耗,这些资金消耗就是在这个项目中建筑企业所需要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产生于所使用的施工设备、以及施工的材料、施工人员的薪资等直接费用,当然除了这些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具有流动性的、定向性的资金,和储备资金,加强建筑施工成本的管理,其实就是合理控制资金,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使建筑企业可以从中获取最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达到管理建筑企业资金建设的目的。 2.1.2建筑施工成本控制 不仅要加强对建筑施工的成本的管理,同时还要在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控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工作的检查、监督,从而在此基础上全面控制施工中的每一个项目,把握每一个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成本。此外,为了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来支撑,因此建筑企业要在施工之前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以至于在满足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条件下,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施工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给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成本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这四个方面着手,只有注重施工的质量,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返修、重建的情况,从而直接减少资金不必要的施工费用;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从而减少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发生,从另外一种角度节约成本。建筑施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原材料的量是很大的,采购材料所需要的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金额,因此在购买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既保证了质量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材料的采购成本,这样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建的风险,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费用,减少不必要的花费;然后,在施工之前、之中、以及之后,各个部门之间都要加强联系与协调,还要加强对施工工人的安全管理,提高其成本节约的意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效地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质量,避免、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施工之前以及施工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的具体经济管理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系列的科学成本控制规划,从而促进建筑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2.2完善资金建设有效性的方法 为了加强建筑企业中建筑经济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地实地考察实际建筑施工的环境,从而给建筑经济管理的加强与完善,提供可靠的、精准的依据作为参考,由此可见,提高、完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必须重视起来。 2.2.1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 对于施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一个科学的方案可以给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建筑施工所涉及的面很广,在建筑施工的时候,不仅要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设备进行管理,还要对建筑施工中的一切人力资源、以及其它的物资方面进行管理,可见其工程量是非常大的,同时内容也是很复杂的,因此要想做到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依靠科学的、合理的施工方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各个施工部门以及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各个部门之间、每个施工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因此,在施工之前,要切身地到将要施工的环境中去,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在不断地考察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施工环境和需要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施工方案,好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地对施工进行指导,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合理的、节约的规划,这样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施工环节的成本资金要求,还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为了使施工材料的合理与科学,必须组建专门的团队,同时,切实地到建筑市场,清楚地了解建筑材料设备等物资,通过市场调研,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方案。 2.2.2提高建筑工作人员的成本风险意识 由于建筑施工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出现很多的问题,而施工人员是施工中的主体,也是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愿意,因此为了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很重要的,通过培训与教育,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意识,从而促进施工人员充分地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在施工之余,建筑企业要制定培训计划,从而定期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培训中真正深入地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从而完善施工资金建设的实效性。 2.3加强建筑施工中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工作是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的重要措施,它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建筑企业的发展,是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建筑施工进度,加强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监督与检查,从而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按照设计要求以及施工要求来进行完成,保证施工的质量,这样不仅保证了质量,还会准时竣工,甚至是缩短建筑工期,从而有效地为建筑企业节省建设成本,完善经济管理,提高建筑企业建筑施工的整体效率。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经济效益越来越低,而且再加上建筑经济中资金管理不到位,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建筑资金的有效性管理,关乎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施工之前,必须切实地深入勘查施工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企业施工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和标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建等资金的浪费。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资金,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相关施工企业人员的资金控制意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安全性知识的普及,并且要严格地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要求来进行施工,务必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有效地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的建筑出现。只有加强对施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地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作者:屈春风 单位:河南省科健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功能的要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建筑工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包含的方面也越来越多。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整个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企业效益的获得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人们提出了通过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以提升企业招投标工作质量的方略。本文就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中的重要性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招投标;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下,我国经济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投入也不断扩大。在经济市场竞争如此剧烈的形势下,对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在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经济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社会各个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的规模和投入也在近些年来不断扩大,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建筑经济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涉及工程内外部因素的工作,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规划、施工、验收等各个过程中,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质量的保障、效益的获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人们逐渐将招投标作为建筑工程整个建设阶段的重要部分时,开始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中的重要作用,建筑经济管理理论和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中的重要性的体现 2.1工程造价控制 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猛,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和人才被引入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当中,极大的促进了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样式的增多,在增强建筑安全性、实用性的同时,也给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是确定工程施工合同价款的重要阶段,其间涉及工程施工成本、进度、规模等诸多要素,其阶段的完成质量对后续工程的建设及竣工结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企业都十分重视工程施工前的招投标工作。切实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对工程量清单作详细的制定和检查,将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不易标价的几个方面作重点标识,并制定相应计划进行落实,以制定出一套包含建筑标准、规模、工期要求、技术特性等诸多必要内容的招标文件,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工程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和采购人员间出现的粗制滥造、浑水摸鱼等现象,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制度标准,规范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确保正规的进货渠道,以保障工程设备和材料的质量,避免后续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在保障工程设备和材料的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升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这从另一角度也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利。 2.2提高建筑招投标工作的质量 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投标企业设计的施工与建设方案进行交流,确定出一套互利共赢、按期保质的工程施工建设方案。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利用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的漏洞,实施诈骗、偷工减料等事件,不仅给工程建设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质量也逐渐成为了工程企业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严格把控资金和人员流动,及时剔除不利于招投标工作的人员,确保招投标工作的秩序。对招投标工作进行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料、资金等重要物件要经由专门的人员保管,防止丢失和偷换等事故的发生。由于在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工程设备和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更新相关的数据信息,防止招投标企业在工程建设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钻空子。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工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招投标工作中建筑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在不断严峻的资源形势和气候状况的影响下,经济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工程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拥有许多重要的机遇。尽管我国建筑工程的规模、质量在近些年来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在建筑经济管理技术和理论等方面仍旧缺乏经验和人才。许多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组织机制仍旧较为陈旧,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建筑工程招投标状况的需要。为保障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提升施工建设的效率,企业应当积极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相关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对现有制度中不适应工程招投标状况的条款作及时的更换,并设立相应的部门,对当前招投标工作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作详尽科学的分析,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宝贵的资料。 3.2提升成本测算与辨别技术水平 现今建筑工程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保障工程质量的方法。我国许多建筑工程企业所采用的对招投标工作中成本测算与判别方法较为落后,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为有效合理地控制工程成本,实现资金利用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必须有效的提升成本测算与辨别技术水平。积极引入审核漏项法、报价分析法、专家判别法等先进的技术方法,提升企业招投标工作的质量。 结语 总之,在企业日渐关注工程成本的控制和工程质量的提升的发展趋势下,人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的作用。合理利用建筑经济管理在保障招投标工作质量方面的优势,规避工程设备和材料质量不佳、工作人员管理不周等给工程质量和效率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曹康 单位:四川华宏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给建筑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经济管理,并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拓展企业盈利空间,从而保证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仍存在着许多缺陷,大多数企业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虽然由于新形势的影响和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人们也相对提高了对经济管理创新重要性的认知,但落实到实处还是很欠缺,大多数企业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和创新经济管理。对企业经济管理认识不完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没有完全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所以就算制定了相应的创新措施也可能不合理不科学。其次,我国的建筑企业缺乏对于内部的有效管控。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经济管理控制的目标相对较低,过于简单和形式化,也还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机制。从管理内容来看,多数还停留在内部财务审计之上,局限性过大。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系统管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普遍加大,ERP系统和OA系统在我国已获得了较广泛的发展。很多建筑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管理的模式。但由于思想观念、管理模式等众多原因,在运用ERP系统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于ERP系统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缺乏对ERP系统的重视,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加上应用ERP项目管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知性和风险因素,导致了一些企业实施ERP系统管理的建设力度不够。企业应用ERP系统管理的实施力度依赖于企业领导的意识,目前很多企业都会运用ERP软件,但往往只是利用ERP系统管理进行一些基础的工作,而没有将其更大的价值发挥出来。如果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者的理念无法得到转变,那么ERP项目管理的实施难度很大。同样,很多单位的OA系统开发建设完成后,没有有效的措施保障系统的推行。引发使用者的抵触。或者只重视系统软硬件建设,忽视信息化本身对于信息数据的需求。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对数据、文档等资料的数字化转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OA系统成为空壳。无法顺利应用实施。 (二)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呆板 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价格制定和投资的决策等重要内容都只是存在于少数的人员手里,企业采用一种垂直流入的方式来传递这种重要信息。而这种管理紧密、分工明确的组织结构并不能满足当今快速发展的建筑企业,这种“金字塔”式笨重而又缺乏灵活性的组织机构,阻碍了建筑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限制员工的思维和创造力,不利于知识的共享,建筑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就难以提高。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问题 传统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过于陈旧,难以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和开阔的思维意识。从建筑企业文化来看,而传统的企业生产中只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等,忽视了企业员工的情感因素和创新力量等,使得员工在进行工作时,难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企业生产的“机械化”现象严重,员工之间不能相互学习。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一)利用信息化经济管理手段 可充分利用ERP系统来进行经济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对项目范围、客户满意度、项目质量、项目成本、项目进度这五个方面考虑。充分结合以往的管理方式与ERP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收集项目参与者的意见进行整理和对比分析,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做好成本的预算和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视,并通过加强对客户的跟进和调查,了解客户的满意度情况,注重细节工作的处理,尤其是要做好售后服务,以此提高服务质量,巩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和企业合作机构的合作关系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促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客户来源,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利用自动化经济管理手段 OA系统作为众多中大型公司的应用系统,自然也是建筑企业的选择。它可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目的,提高办公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OA系统可远程管理企业内部工作,帮助管理人员及时了解远程视频会议、施工现场动态等,降低企业运作的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建筑企业可充分发挥OA系统的作用,将其自动化的特点应用到各个部门。 (三)完善建筑企业内部机制 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的技术基础机构、环境基础机构和人力基础机构等,建立知识共享、生产、传播和运用等于一体的激励机制。要想促使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于员工脑海中所存储的信息和技术力量,依靠合理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员工脑海中的知识和力量发挥出来,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硬性手段来“逼迫“员工将知识透漏出来,真正的将自身的知识水平跟自己在建筑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和待遇联系起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水平。 (四)加强内部管控 提高经济管理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是保证建筑企业资金得以顺利应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举。因此,建筑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设立单独的资金监督部门,定期派人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盘查,避免管理漏洞。另外,建筑企业还要结合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资金监督体系,制定利一学的监管规范,对建筑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监督,减少资金不规范使用的情况,从而提升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其次,应完善经济管理内控制度,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执行,细化内部工作细则,明确权责,确保岗位的有效落实。在此基础上,制度的建立还要保证与建筑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完善内部的框架体系,使制度体现建筑企业的特点,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率,保证经济效益。 作者:钱海涛 单位: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大多数施工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未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较为粗略的控制与管理方面。加上一直以来以资金密集型为导向的观念影响,资金投入的科学性与供应的科学性也为人们所忽略,进而也将施工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与战略考量所忽略,因此难以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加以体现。 (二)施工单位不重视 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大的建筑企业在体制环境的影响下,盈利是其唯一目的,进而忽略经济管理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因如此,由于经济管理工作未在具体施工工作中提出,所以也屡屡出现了工程进度失控、财务预算超标的现象,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普遍都处于流水式的阶段,工程项目经理并没有明确自身的职责与职权,在权利的使用方面也比较混乱,相应的奖惩制度、考核评审制度、监督措施也并没有加以完善,即使有也往往流于形式。正因如此,没有完善的体制保障也很难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也难以确保管理效果得以体现。 (四)预结算管理精度低 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规模也不断扩大,施工企业内的管理制度也处于不断改善与进步的过程中。如果施工企业的预结算管理制度同自身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那么企业将会迅速发展壮大,反之则难以进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往往会盲目追求经济运作而忽视了预结算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正因如此,才必须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科学技术切实提高企业预结算工作的精度,进而促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断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对策研究 (一)切实落实成本控制管理工作 成本控制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工程项目控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成本管理工作必须要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始终。其次,考虑到成本管理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因此从工程的投标至项目完工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等内容的参与,因此也要切实提升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从而在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将具体措施予以实施,确保施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体来讲,首先在项目的招投标环节,施工企业就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投标进行一定的预算管理,一般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展开。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投标预算与规划必须要充分符合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并在具体的招投标过程对各项费用实施严格控制,诸如标书费、业务费、招待费、出差费等都涵盖其中,不仅要严格按照企业的预算实施严密的资源分配,同时在投标方案上也要尽量细化以确保成本得到节约。其次,在施工现场当中要对施工工作进行安全高效的管理,如对施工企业内部技术实施有效管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成本进行控制,同时也会在安全生产控制当中对一些损失加以避免。但需要注意的是,施工企业在技术的运用方面必须要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可以适当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与程序,从而减少技术问题所耗费的时间。最后,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其中主要涉及到机械设备的合理选择、成本的有效管理等方面。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当中不仅充分发挥出机械设备在施工当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认真做好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从而防止由于设备损坏对正常的施工工作产生影响,也增加不必要的支出。 (二)强化资金运转责任考核制度 在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当中,责任考核制一直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更贯穿于整个施工工作始终。但在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工作当中,不能够仅仅考虑眼前的几点,在资金运转问题、施工是否按照原计划进行都需要提前考虑。所谓成本控制即为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流动资金进行有效控制,其中不但包括资金的运转与流向,同时也设计到很多方面。如企业项目利润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资金回笼速度较慢,很可能也是因为后续资金准备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施工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管理成效就必须要对资金额外输出加以严格勘查,并对可能增加成本的各项因素综合考虑,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损失。不仅如此,如果企业出现了资金运转等异常情况,就必须要根据责任制展开工作,切实提升相关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三)大力培养员工成本控制意识 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根本在于员工思想中的成本控制观念是否牢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员工成本控制意识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首先应让相关员工充分了解成本概念及相关知识,争取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明确自身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弄清楚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然后还应通过借助相关制度保障来切实落实成本控制工作。如施工企业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规章制度,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成本的消耗起到一定制约作用。比如通过利用员工责任考核制不但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稳定军心,同时对于帮助企业实施具体的成本管理工作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推动施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创新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经济管理工作是任何一家企业的工作重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各级领导都应该牢固树立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将具体精神贯穿于企业的日常运作当中,从而逐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一般而言,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1.更新市场观念。 众所周知,企业有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绝对重视市场工作,并根据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在工作中能具体运营,从而满足市场需要。企业只有时刻重视这一点,才能真正在市场中找准位置、想好对策、站稳脚跟。 2.创新战略理念。 企业领导层应具备长远目光、着眼大局,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小利益,对于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要有个宏观的规划,从而在日常工作当中不断朝这一方向努力。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打破传统思想观念限制,同社会发展相结合,顺应市场潮流。 3.构造效益理念。 每一个企业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即效益,而建筑施工企业想获得更大的效益就必须要对内控制成本、对外要精准管控,但一切的前提都应为工程质量让路。不仅如此,对外还应该多做市场、多联系工程,用质量和信誉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此同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逐渐凸显,甚至威胁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资金高于一切的理念,加强成本控制工作与创新,切实完善自身的建筑经济成本理念,力争挖掘企业潜在经济效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对于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也极具借鉴意义。 作者:李伟 单位:中铁十局集团 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资金经济管理论文 一资金管控与对策建设 施工是长期的、复杂的、涉及范围广泛的、数据量特别大的。因此在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中,必须从源头抓起,遵循“全过程、全员”原则,实行开源节流并重,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大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拥有健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是实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基本保证。建筑企业要对成本管理机构的设置进行优化,明确各部门职能,具体到每个人的职责分工都要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系统人员的作用,使各部门之前通力合作,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效率效果,使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2加强资金管控意识,提高业务人员水平 要想做好资金管理,必须先从思想上下功夫。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使人措不及防,没有准备,因此必须提高业务人员的资金管控意识,提高业务人员处理风险水平,遇到特殊情况能够对资金进行有效的调控,避免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成本控制、资金管控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成本管理意识,为企业资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3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 施工资金的使用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地计划,根据每个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方案,依靠这些方案来降低消耗,控制成本,节约资金。在进行建设经济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环境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尽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在施工前对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都要进行综合考虑,对资金使用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工作的细化,选择最优方案,使各个阶段的数据准确、科学,能够将施工过程的资金走向更加明朗、清楚、具体、避免浪费。 4加强施工期间的资金管理保证合同 在施工之前都能完成相关的审查程序,做好开工前的项目策划工作,根据项目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考察调研,经过各个部门的研究,修订,选择最佳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设计最优的施工组织计划,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细化到每个施工工序,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一般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成本和分包成本要占整个项目成本造价的80%以上,因此做好这两部分的成本控制尤为重要。首先采用招标的模式对材料商和分包商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诚信、质量比较好的,价格比较合理的合作者。对那些不需要招标的材料和设备,购买前首先要做市场调查,比质比价,货比三家,进场时也要把好质量关,进场后也要做好材料设备的保养和存放,防止因保存、保养不当造成材料和设备的损坏,丢失,失效,质量下降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基础上最大限度控制工程成本,施工中根据施工前计划好的预期方案保质、保量的进行施工,保证不无故延长工期,没有质量不合格品导致的返工,不发生安全事故,就是为企业节约资金。那些一味追求低成本而忽视安全质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的,不但不能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还会因为他们的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失,质量不达标,出现安全事故,不但经济造成损失,还会使企业名誉受损。要把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为施工进度提供保障。对施工中过程中用到的设备材料严格控制,尽量提高设备使用率,防止设备闲置,材料进场质量也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严禁使用过程中造成各种浪费,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发现隐患要彻底整改,降低成本风险。 5严格执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制度 成本核算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整个建筑企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而成本考核是对整个成本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激励,有利于成本管理的开展,因此要做好建筑经理成本管理必须严格执行这两项制度。在成本核算时要避免出现概念不清的现象,不能随意改变程序,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与标准,采用正确核算方法,认真核算,尽可能地避免误差。强化建筑经济成本运行的监督,明确监督执行主体,采用多种监督方式,确保监督的实效性。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竞聘上岗,统一管理,对那些成本控制好的,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项目管理人员实行项目兑现制度,以此激发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从而激励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在施工结束后要加强竣工验收,提高结算效率,争取早日回收资金。 二结束语 加强资金在建筑经济管理的管控的对策还有很多,需要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借鉴一切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资金进行合理的掌控和使用,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运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最终实现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作者:许杰单位:黑龙江省鸡西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研讨 一、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组织落后 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组织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组织的适应性不够强,工作效率较低。二是单一化的管理组织模式。尽管企业管理模式已经经过了数年的改革,但仍有不少的企业没有切实考虑企业自身的规模、产品、工艺以及市场等情况,依旧采用改革开放前“直线职能制”的单一组织形式。三是企业中系统存在相互交叉,有许多矛盾,导致信息无法流畅传递,企业领导不能准确及时地进行选择和决策,工作责权不清。四是企业领导的管理范围普遍太大。虽然有不少许多领导每天时长超过在l2小时,但由于主要领导人工作过于繁忙,很少有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无法及时解决企业大的政策方针问题。 (二)职责、权利及利益的不明确定位 目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仍存在部门工作处理不到位,业绩不高且没有创新的情况,尽管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已经设置了对应的合理职能部门,并随之制定了对应的岗位制度,但仍旧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职责、权利和利益的分配定位。虽然明确了单个人的职责,但没有明确其应有的权利,没有明确公平的利益分配,就无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个人业绩对个人利益影响不大,使得业绩考核只徒有虚名。而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局限性明显,‘粗放型管理主要指的是通过追加投资、铺大摊子等手段,来扩大规模借以创造高效益。又称之为“外延式”的管理方式。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自然也要不断完善其内部管理。只有管理的发展与生产经营的同步,方能保证建筑企业的良性长远发展。如果经济管理没有跟上,那么其他方面就算发展的再快再好也没用。诸多实例证明若如果企业只注重对外扩张,却不注重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那么最终结果也只能是破产。因此企业转变自身管理模式,即从粗放型管理转变为集约化管理。唯有对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进行充分利用,逐步提高企业管理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 二、解决建筑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相应措施 (一)科学管理、理性管理 唯有科学的管理过程才能造就完善的理性管理。所谓理性管理,主要指的是将制度标准化、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网络计划作为主体的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确保严格执行。在工作中,大多数管理者会被个人情感影响。无法对员工做到一视同仁。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员工之间的矛盾,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也很容易出现矛盾。因此必须严格实行科学管理、理性管理,尽量避免情感管理而使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诸多弊端。 (二)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跟其他企业相同,建筑施工企业自然也需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作为当今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核心,企业文化也是每个成功企业都必须追求的重要内容。它不但能够提供给人们的最为基本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还能够赋予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丰富深厚的优秀企业管理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企业风格。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在管理上,优秀并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宣传对人员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带动企业良性发展,使企业上下充满活力和信心。若是忽视或不重视对企业文化分为的营造,容易导致建筑企业没有凝聚力,员工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 要想有效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增强其业务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唯有如此才能在日后大量储备人才,逐步增强企业未来的综合实力。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为专业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与其说是企业之间在竞争,不如说是企业在专业人才上的竞争。而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大多数基层人员文化水平不高,虽有实际操作经验但是没有准确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无法妥善解决工作中那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在交流知识和传授技能方面也受到限制。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必须要有定期的教育培训,借以提高员工自身的知识水平。为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就必须保证坚持不断引进先进人才,并长期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并不断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通过长期的更新淘汰和优化,企业综合实力方能渐渐提高。 (四)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及治理结构 由于管理是离不开“管”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管理是一项具有约束性,且将人作为中心的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项制度的制订必须要将其针对性、可行性、稳定性考虑在内,要保证公平、严格、连续的执行制度。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要兼顾各个方面,不但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健全,还要有管理艺术。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将员工的责任感激发起来,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员工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样让企业上下更加有凝聚力,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今建筑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的关键所在就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已经改制为股份制,业已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仍存在着职责不清、构成不合理和缺乏科学严格的工作制度等问题,这些都对企业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就必须及时规范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的治理结构,使其成为对企业有益的有效法人治理结构。这样不但能使所有者的权益的到保证,也使得经营者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并且可以充分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益处颇多。 三、结束语 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确保企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详细调差分析建筑企业存在的经济管理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优化制度上不合理的地方,借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以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提升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询杰单位:浙江省基础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招投标中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为建筑行业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被大量引入到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使建筑市场不断完善、成熟,尤其是招投标制度的引进和应用,推动了建筑行业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为行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招投标制度的推行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引起相关从业人员对建筑行业招投标工作的重视,以此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学习、应用,进一步净化建筑工程行业市场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招投标;重要性 现代招投标制度起源于欧美国家,并以其透明性的竞争机制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快速盛行起来。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招投标制度为提升建筑行业的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有效地控制了建筑工程成本、督促相关企业提高了服务质量。招投标制度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改革开放以后,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招投标制度被大量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进行招投标制度的推广、优化,使招投标制度在保护建筑行业市场秩序、维护合同各方当事人利益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我国建筑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合法化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一、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主要特征 招投标制度为交易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透明、公正、公平的竞争平台,投标者通过向招标者展示自身的实力和资质,并以自主报价的方式争取商业合作机会,而招标者则通过投标者提供的有效信息对投标者进行比较,选择最符合自身要求的投标者,与之确定商业合作关系。在建筑工程行业,招投标工作包含的内容较多,且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招标者在充分了解了投标者的具体情况以后,进行综合考量,选出专业素质、价格成本、产品质量都符合自身需求的投标者成为该招投标项目的合作伙伴,并签订承包合同。另外,投标者在中标后还可以对工程中的一些专业项目进行二次招标,从而不断地完善队伍的专业素质,通过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建筑工程行业中招投标工作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1、招投标具有公平性、透明性。招投标制度落实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建立在公平透明的基础上展开市场竞争。因此,招标者首先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招标意向,投标者则在统一的时间内向招标者提供展示自身实力的相关信息和文件,并在招标者制定的价格浮动范围基础上体现自身的实力水平。公平透明的招投标平台有投标者更好地展示自身的真实实力,帮助招标者发掘出符合工程建设需求的优秀企业,充分体现出交易的平等性和竞争的公正性。2、招投标具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为使招投标体更好的发挥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功能,相关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近年来,为了不断完善招投标制度,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目的是引导我国的招投标工作向法治化的方向发展,使招投标制度更好地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服务。招投标工作法治化的特征有效控制了行业内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并为招投标人员的切身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社会建设的合谐性。3、招投标具有竞争的特性。招投标制度的应用符合市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基本原则,为在招投标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建筑工程行业内的各个企业会大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信誉,通过提高自身的实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另外,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招投标制度的推行为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降低因不合格工程带来的安全风险有着重要作用。4、招投标具有一定的监督力。完善的招投标制度涉及到了多个权威监督机构的介入监督,这些监督机构一般都是由行业内的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担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招投标工作的合法性,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这些权威监督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有利于为招投标工作提供更为健康、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招投标工作的利用在为招投标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使得由人为因素干扰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为保护招投标的商业机密、预防串标围标行为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招投标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对工程建设企业,合理控制投资成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择优竞争方式,招投标制度被国内外所有的建筑工程企业公认为是寻找工程承包商的最佳方式,在确定建筑施工的工程投资成本、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招投标阶段,招标企业都会组织工程技术、财务预算、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内的建筑经济管理资源进行充分的调动,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将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招标文件。一方面,在选择施工单位的招投标过程中,制标人员会对工程量清单进行重点、难点的检查部署,防止投标单位出现钻漏洞的行业,另一方面还要对工程设备和材料供应商进行招投标,从审查供货企业的资质开始,对供货企业进行多方调研,并选择工程材料供应商时做出客观的评判和决策,以保证从源头上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并降低工程成本,保投资效益实现最大化。2、对工程施工企业,提高投标工作技术性和艺术性,增加中标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具有高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人才的竞争方面。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是否对工程的投标活动策划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足够的决策水平,可以直接影响企业选定投标项目的决定,而经验丰富的的技术人员和商务金融人员则要为投标企业编制出高水平的投标文件,使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脱颖而出。另外,提高工程施工企业的建筑经济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其在投标工作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使其展现出更优秀的实力和水平,为工程施工企业在招投标中取得胜利、增加中标率提供更多的砝码。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主要是对投标企业提供的施工方案进行交流论证,从中找出最能确保工程施工工期、质量和实现双方合作共赢的施工组织方案。这就需要编标人员仔细研究招标文件的内容,并对项目现场进行深入勘查,从而对工程项目进行充分的理解,分析研究工程项目中的特点与难点,结合工程项目现场的地理条件和施工环境,切实考虑到投资人的利益,这其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和对策,这样才能保证在众多竞争者中取得最终的胜利。最后,在投标书的商务部分,可以根据招标书中确定的几种施工工艺方案进行综合比对,在实际完成工程量付款的工程量清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单价,而对固定部分的单价都不变。对于包括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等在内的工程后期施工项目的报价可以适当降低,这样有助于提高招投标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协调管理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多方案报价法为企业争取到二次报价的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招投标引发的直接经济效益 1、工程招标制带来合理报价。建筑工程招投标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最瞩目的作用是由其引发的直接经济效益。在建筑行业中,招标企业进行招投标工作的目的是找到施工方案优秀有效、工程报价科学合理、工程施工经济丰富的施工单位。在同等工作业绩和经验水平的投标施工单位中,工程报价更低的单位必然会更吸引建设单位,原因是可以降低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投资成本。因此在招投标工作中,必需将工程报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招投标工作的有序进行。2、工程招标制强化企业组织管理。我国的工程招投标相关法律中规定了建设单位必需在招标文件中为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提供编制投标书的提供明确的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参数等内容,投标单位根据建设单位的招标文件编制出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设计。为赢得招投标的胜利,取得工程项目的承办权,参与投票的施工单位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力量,针对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施工工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施工单位的成长,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推进建筑行业的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3、工程招标制降低了企业间的经营花费。在招投标制度被引进建筑行业之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领域中出现远高于预算的工程经营花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施工单位之间的竞争不充分造成的。而在实施了招投标制度之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个施工企业更加重视对经营花费的控制,从而不断降低工程造价,使作为招标方的建设单位从中节省出一大笔资金,在保证了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杜绝了工程施工铺张浪费现象。另外,招投标制度的实行还为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供了可能,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实现了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并通过合同的约束使得施工单位保证了工程在预期时间内完成,确保了工程的建设工期,对招投标双方都起到了极积的作用。4、工程招投标制促使企业提高科学技术。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制度为投标单位提供了展示自身实力的平台,投标单位为争取到工程项目的承办权,会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自身的优势,而在这些优势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局限于与建筑工程施工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还包括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提高团队素质的相关技术,原因是在建筑行业中,体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仅仅是力量和体能,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和管理水平。因此,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寻找提高施工单位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的技术突破口,是提升建筑经济管理水平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5、工程招投标制促进了项目的横向合并。招投标制度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广泛实施,冲破了地域限制的传统思想,使招标项目的横向合并成为可能。通过对相似度较高的招标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可以扩大建设企业的招标规模,为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水平、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同时招投标制度在促进工程采购项目的纵向合并上也大有可为,可以依照产品和建筑工程的性质、类别和功能实现工程采购方面的成本控和质量提升。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招投标制度作为建筑工程行业中主要的交易形式,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于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开性起到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不仅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同时也推动了建筑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提升我国建筑经济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的招投标制度已渐渐步入成熟阶段,各项法律体制、系统平台的设立工作已成完成,在具体的工作中也保证了建筑行业招投标工作的严谨有序,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逐渐走向的正规化、法治化,为建筑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一些企业在招投标工作中出现回扣、钱权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而由于政企不分导致的在招投标工作中行政干预过多,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或部门保护主义问题也制约了招投标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完善招投标制度,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手段,不断发挥招投标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建筑行业招投标工作的不断前进。 作者:高洁 单位:江苏省设备成套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 【摘要】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使整个建筑市场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建筑企业想要在该环境下更好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并合理地对建设资金进行应用,同时提升资金建设的时效性,使建设资金在实际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基于此,论文以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我国当前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时效性 1引言 建设资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其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能够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际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存在使用周期长、涵盖内容广等特点,导致资金建设的时效性不高,无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所以,对如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打下良好基础。 2当前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存在的问题 2.1人员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较低 人员作为建筑经济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保证人员具有较好的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能够使资金建设时效性得到有效保障。然而在实际当中,研究发现建筑企业中大部分人员业务能力不够高,很多人员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不能很好地正确面对自身的工作,使得在建筑企业运行时,通过粗放式的手段对资金进行管理,导致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预期之间产生一定差异,若资金使用量增加较多,将会在很大程度干扰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及时将投入的资金回收,会严重限制企业的发展步伐,甚至会使企业倒闭。另外,受到人员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较低因素的影响,无法在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中,对资金进行最合理的分配,使资金的价值得不到最大发挥。 2.2施工方案设计的不合理 施工方案作为整个工程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对方案进行设计,会为之后的施工带来极大便利,从而完善了资金建设时效性。但在很多建筑工程建设时,施工方案的设计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某些企业在对方案进行设计时,只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施工经验展开设计的,而未对施工场所进行有效的调查,使方案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在施工中出现重返工的现象,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其次,在方案设计完成后,就认为整个设计工作完成了,而忽略了后期对设计的检验,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被发现,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与质量,而且还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导致资金建设时效性无法达到要求[2]。 2.3缺乏全过程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时,往往包括了设计、施工、管理等很多环节,开展每个环节的工作时,都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从而保证整个建设活动顺利的建设下去。因此,在整个建筑过程中,所有环节都需要进行成本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当中,建筑企业存在某些误区,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施工当中的一项内容,只要保障施工中的成本管理,就会有效地对整个工程的投入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忽略了对设计、管理等多个环节工作的成本管理,导致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果[3]。同时,对施工过程管理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采购材料时,往往按照上次的经验作为采购标准,若材料市场出现变化,建筑企业没有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状况,还是按照以往的采购成本对材料进行购买,也会对资金建设时效性带来一定影响。 3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优化对策 3.1提升工作人员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 为了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应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首先,在建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定期对建筑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将目前最先进的资金建设时效性相关理念传递给建筑人员,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在进行任意环节的建设工作时,都将风险与成本放置到最高的位置上,并利用科学的方式对风险进行管理,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完善资金建设时效性的目的。其次,应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针对不同人员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对评价较高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评价较低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逐渐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 3.2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 针对上述施工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首先,在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应进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土质、气候等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并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方案制定出来后,还要从经济性、适用性等多个角度出发,对所有方案进行筛选,选择出投入资金最少、适用性最强的方案。方案筛选出来后,还要详细地向施工人员交底,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对该方案具有准确的了解。交底完成后,施工人员应按照方案中的内容,科学的展开施工活动[4]。其次,在方案设计的同时,还要编写出科学的成本控制计划。在之后每开展一个环节的建设之前,都要根据方案与成本控制计划进行预算,如果建设活动出现问题,建筑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将问题进行处理,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3完善成本管理工作内容 想要使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时效性更加完善,还要完善成本管理工作的内容。首先,应引入全面成本管理理念。在对整个工程成本管理时,不仅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管理,还要以此为基础,对设计、管理等所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成本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会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质量与效率。如在设计环节中,应针对工程项目的情况,合理确定设计方案编制的时间;在管理阶段,应制定出最佳的岗位数量等。其次,加强施工过程中材料采购成本的管理。建筑企业每一次采购材料时,都要进入材料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及时掌握各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针对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在不影响施工速度与安全性的基础上,选择出价格最低的材料,从而降低材料采购资金,达到完善资金建设时效性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资金建设时效性作为建筑企业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导致资金在工程建设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想要改变这些问题,逐渐完善资金建设时效性,应提升人员的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时完善成本管理工作内容,进一步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时效性。 作者:李荣 单位:成都大学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实效性对策 摘要: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建筑的经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较低,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应当加强对资金的管控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实效性及对策。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资金管理;实效性 一、资金管理对建筑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分析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不断变大,投入不断增多,工程项目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因素不断增多。而随着经济市场竞争,各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建筑经济的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全面性理念,涉及的内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具有重要影响。人事资源调动、资源配置、各个流程的安排等诸多经济管理的活动都离不开资金。对资金管理进行合理分配,不仅能够避免资金浪费,还节省不必要开支和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结构,保证工程的质量。 二、建筑经济管理当中资金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一)管理制度体系缺乏完善性 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发展生存,不仅要有足够人力资源以及大量资金,还必须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更加严格,保障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并且制度可以处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中,经济管理中的资金管理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缺乏管理制度不够先进、管理部门组织调节度不够,效率不高、职位权力分工不明确,令建筑经济中资金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相关的部门人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影响着企业发展。 (二)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相关的理念理论也慢慢建立和成熟起来。在这种发展趋势之下,建筑经济管理理论内容也逐渐增多。虽然我国拥有建筑的历史很长,但是,在建筑经济管理理论和某些先进的技术上,却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其实,目前,我国部分建筑工程的企业仍然存在着技术落后、缺乏管理经验的现象。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管理控制,虽然只是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是其却涉及到社科、会计、物流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想这项工作做好,相关人员不光要理论知识足够浓厚以及知识渊博,还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优秀思想道德品质,要求有责任心以及对资金管理控制这项工作保持正确态度。部分工作人员在建筑经济的资金管理控制中,对资金管理工作存有侥幸心理,存在着工作不负责、工作态度不端正、技术策划不够合理等问题,由于以上因素,使得资金管理控制的工作质量不高,造成企业的资金浪费以及对工程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控制的策略 (一)提高经济管理意识 现在企业在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理论的这一方面缺乏普及应用,许多建筑工程企业的相关领导一般注重对建筑质量、功能和技术上的完善,缺乏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的相关意识,对此缺乏高度重视,这就致使企业在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缺乏完善性,不利于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控制工作上质量,企业领导应该让企业所有人员积极学习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需要让相关人员切实认识到资金管理控制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 (二)提高员工责任感和素质 建筑经济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和因素是比较多的。各企业为了使资金管理控制工作的质量有所提高,应积极要求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责任感。每个企业需要相关人员针对市场上现行的技术得出更完善的结论,要综合自身发展情况,对各种技术加以引用,以及建立相关的机构,对管理人员进行更加全面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同时,企业还要针对企业制度进行必要的改善,确定更人性化,同时,建立奖惩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工作踊跃性以及提高员工岗位责任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资金管理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体系落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加强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整体素质。 作者:刘俊才 单位:贵州开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浅议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策略 摘要:在建筑工程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经济管理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租用,经济管理的效果如何对于建筑工程是否能够对造价实现控制和管理直接相关。建筑工程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建筑质量进行官控制,还需要将经济管理工作相互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符合工程建设需要,同时还能够让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和保证。下面文章当中将会就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进行综合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有所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问题 正文: 建筑工程管理中经济管理工作是其核心内容,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与后期工程的造价有着直接联系,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同时还要保证经济效益能够有所保证,因此对经济管理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至关重要。 1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影响因素 1.1资金配备 建筑工程如今所涉及环节非常多,同时规模大,因此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往往都是巨大的,在工程确定以后,需要对现场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设备进行购买,而很多时候这个资金还并不到位,有时候甚至需要对一部分资金进行垫付,而工程建设的中后期,有的业主通过对施工进度的审查,将款项逐步付清,而这部分款项更多的只是读前期的人工以及材料费用中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现场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一些备用资金是必要的,其数目需要根据工程造价中处理的程度相互协调。 1.2投资体系 投资这个阶段中所包含的影响因素中主要是包括下面两点,首先就是对前期进行投资预算时并不准确,建筑行业的发展时间也相对比较长,对于工程预算体系的形成也有了一个很长阶段,但是今年来工程发展速度太快,让现有的制度无法跟上实时发展的经济形式,因此对于工程预体系进行创新和更新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够实时进行创新,那么将不能够满足工程的造价需要。其次我国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相对比较缺乏,与国际经济管理水平相比要相差甚远,对经济科学性要求增加,而实际能力却达不到的情况,导致管理无法提升。 1.3市场发展 建筑市场如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力以及发展压力,而实际市场信息化程度却很低,很多信息不能够及时传递到,让很多建筑企业出现了违背市场发展规律和秩序的行为,甚至是不顾法律法规的约束,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而如果只是依靠监管根本无法达到效果。另外,建筑经济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诚信体系不健全,供求不平衡,约束力不强。 2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措施 2.1优化管理机制 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和创新是实现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首先要全面的对建筑工程项目中各个单位的利益进行考虑,对管理机制从各个角度出发进行制定和完善,通过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形成对各个单位的制约力,让各个部门之间更好的进行合作和协调,从而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其次是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有效的对现场的标准和制度进行应用,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保证管理机制制定的管理机制行之有效。 2.2积极协调管理中各方矛盾 在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进行前期,要根据相关规定对相关单位的责任进行确定,将各个单位的义务和职责进行明确,降低各个单位之间的矛盾,同时相关单位要严格根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保证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发挥中,更好的与其他单位进行协调配合,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在管理中,要积极的组织相关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活动,让单位之间的人员进行沟通,保证相互之间实现畅通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旦出现经济方面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探讨并作出调整。 2.3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对于各项资源的开发不断增加,因此所形成的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矛盾增加,这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也有所影响,如今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一些高污染和高能耗的建设工作不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建筑经济管理中对于绿色和循环环境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节能减排意识进行宣传,在政府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加强对新工艺的应用,然后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 2.4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创新和培养 为了能够将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发挥其作用,在工程中就需要首先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对于经济管理来说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需要多为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对于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水平就有一定的要求,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是提升经济管理工作准确性的核心内容,对于团队的建设,要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首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让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提升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同时除了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培养,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同时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在内部要建立完善的竞争体制,使得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通过竞争实现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的方式。 2.5积极采用合同管理 在对于合同条款进行设计时,合同所需要的技术方式和格式以及施工图的工艺要准备齐全,这样才能在招投标中符合相关要求,对于一些条款中涉及到的变更和修改的费用要进行明确,通过政府的协调和规定对只进行控制和管理,另外建筑工程当中的经济业务与政府机构要相对保持独立的情况,通过社会当中的服务机构进行综合性调整,保证决策的公正和有效性。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衡量企业是否能够长久生存的根本条件,只有将经济效益进行提升,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加大规模的发展,经济管理工作专业性非常高,因此相关人员和政府都要加强相关建设工作,积极的作好经济管理的具体工作,保障建筑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芮美英 单位:湖州汇成置业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的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建筑企业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加强建筑经济的有效管理是建筑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周期较长,伴随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就当前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一、引言 近年来,在众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建筑业随之崛起并发展迅猛,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实力,扩大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建筑经济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经济管理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建筑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进行预估和管理,使建筑企业获得等多利润。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在工作开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建筑企业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在不断实践中对其进行完善。 二、对建筑经济管理含义的分析 所谓建筑经济管理,主要指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项目各阶段投资的控制和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建筑成本的分析、投入资金的核算以及对建设成本的管控等。由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工期较长,期间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进行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建设成本的控制是建筑经济管理的工作重心,其内容主要是预算部门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考核等工作,目的是将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从而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从当前的建筑市场来看,各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加强建筑经济管理,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建筑企业在注重工程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企业内部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的建设。不过大部分企业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对于建设工程的预算和结算以及建设成本的控制工作还不够重视。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内部在资金方面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由于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专业经济管理团队和技术方面的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所以这些都是企业在完善自身经济管理体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相关资金调控管理者能力不足 在一些企业中,领导部门对于资金的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加上一些资金管理人员在管理水平上的不足,不能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资金管理计划,企业资金不能进行合理的运转,导致建筑企业很难有效的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控,具体到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也会导致资金浪费或不足的情况出现。对于资金控制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进而会影响到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企业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由于一部分建筑企业在对工程项目预算的时候,没有对成本的控制制定明确的目标,这也导致了最终对成本的管控效果不佳。大多数建筑企业都是在工程结算阶段再对建设成本进行核算,这样往往是在事后才能了解建设工程项目的盈亏情况。除此之外,由于建筑企业对成本管理的忽视,致使企业没有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造成在成本预估与管控能力上的不足,且缺乏执行力度,这也增加了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投入,导致建设成本增加。 4.建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建筑经济管理的理念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但是因其科学有效的管理效果,使得建筑经济的管理理念在行业内迅速推广使用。与此同时,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缺少专业团队和管理人才的问题也突显出来。首先,是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问题,当前的经济管理团队往往都是原来的预算和财务人员组成,这些工作人员在建设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所以不能做到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充分认识。企业对于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也不到位,所以使得整体的经济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相关的经济管理人员也没有与时俱进的完善和提高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 企业中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影响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效果的主要原因,由于建筑经济管理是行业内新兴的管理理念,所以相应的辅助管理也呈现出滞后性。所以,建筑企业要想完善经济管理工作,首先要进行建筑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经济管理的成本控制环节,往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建筑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成本控制工作的全员参与。此外还应建立与之配套的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保证辅助管理对经济管理的支持,从而促进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强施工期间的资金管理 在合同签订之前,要对承包单位的相关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其有能力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除此之外,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施工劳务费用也在施工成本中占主要位置,因此在材料设备的选用方面要进行严格管控,确保供应厂家的生产资质,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使工程项目安全顺利的按质按量按期完成,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降低工程成本。 3.加强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在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人是工作的主体,所以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管理工作的意义巨大,建筑企业想要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就要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企业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团队和高端管理人才,并积极完善管理体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工作,企业可以建立员工培训体系,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在企业员工方面,经济管理人员要不断对自身职业技能进行提升,与时俱进的了解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建筑材料价格波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银行贷款利率等多方面内容,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4.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在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施工成本的管控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控制。从施工现场管理的角度看,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的制定是节约施工成本的重要保证,首先对于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选择要充分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现场的实际环境,避免因施工技术问题造成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维修或返工成本。其次是对于建筑材料和设备的管理,现场应严格管控施工材料的数量,避免因材料浪费和丢失造成的成本增加,对于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也要做到定期维护,防止因操作不当和维护不到位引起的机械故障。大型机械设备的租赁费用十分昂贵,所以使用前,应做好施工预案,避免因其他因素影响施工进度,从而增加设备的租赁费用。最后还要将预算成本与实际的施工成本进行核对,发现超出预算的部分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做出调整。 五、结语 总结全文可以得知,建筑经济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要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首先要切实提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管理人员要做到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工作,加强施工建设的成本控制,从而使建筑企业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朱云 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中问题解决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我国建筑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建筑企业要想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经济成本管理。但是由于缺少经验,许多建造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都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建筑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在全面改革浪潮推动下,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这也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都参与到建筑经济和市场竞争中来。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提高认识,正视自身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能和竞争力,以促使企业长远发展。 一、建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工作环境富有挑战性等特点,建筑经济经常要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成本预算和管理会直接影响建筑经济状况。建筑企业只有对成本管理有足够的认识,重视成本预算,加强材料、人力资源和技术成本控制和管理,严格成本预算执行,才能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结合实际来看,许多建筑企业对成本管理都缺少认识,在材料、设备和人力管理中,许多企业都不会将材料与设备价格、质量和损耗统一起来,对建筑成本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导致建筑成本增加,从而削减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质量管控不力 质量控制与管理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也是现代建筑管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建筑工程质量管控不力,就会增大工程安全隐患,加大工程返工量。为此,许多企业在项目管理中都给予质量管理以高度重视,并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是,仍有许多建筑企业在质量管控中存在质量管控机制不完善、材料质量控制不到位、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力等问题。不少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中,都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没有配备专业的质量监管人员,相关人员的职责界限也是模糊不清。由于质量监管不力,许多不合格的材料都出现在施工现场,各种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的行为也是层出不穷。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多个单位和部门,也涉及到材料、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各单位共同进行建筑质量管理的管理机制。虽然相关制度就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政出多头的情况下,许多单位都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累赘,都没有就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研究,也没有将建筑效益与施工人员的绩效、待遇结合起来,实施一系列的激励和奖惩机制,导致施工人员工作热情低下,消极怠工,建筑经济效益也因而受到影响。 二、解决影响建筑经济的问题的对策 1.强化成本核算与监督管理 成本管理是使项目管理在目标计划范围内运营、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建筑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成本管理,拟定一套科学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方案,做好成本核算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找到质量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提高经济成本管理效率。确切来说,建筑企业要以成本预算为基础,根据项目合同条款、施工条件、材料市场价格等因素,结合企业施工能力、管理水平,估算每一道建筑工序要消耗的时间,投入的资金、材料、设备和人力,对建筑成本和投入进行科学估算。然后,制定施工方案,确定工序单价、项目目标成本和成本管理目标,明确有关部门、人员在成本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实施目标成本责任制,严格材料招标采购流程,实施工序单价承包制,对项目成本进行动态监管和考核,逐级实施成本考核制度,确保项目成本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和可控状态,以节约成本,杜绝浪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2.提高建筑质量管理效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质量就是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因质量引起的企业变故非常多,质量管理也成为市场主体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质量管理尤其重要。影响建筑项目质量的因素非常多,材料价格,设备类型,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等,都会影响工程质量。要想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必须要开展工前检查,做好技术复核,借助技术责任制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同时做好技术交底,制定和落实质量规划,科学选择施工队伍,并开展工前技术培训,使施工人员了解施工任务、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单位要认真执行试车、交工和质量评定制度,及时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及时发现质量风险,妥善处理质量事故,定期开展施工质量检查,以提高施工质量。在施工验收环节,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则要严格执行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检查验收制度,做好分项工程验收工作,把好工程验收质量关。 3.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除去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外,建筑企业还要借鉴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同时围绕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成本教育,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专业素养和思想认识,要求他们将先进技术、成功经验应用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建筑企业还要与时俱进,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构建全员激励、约束和奖惩机制,实施岗位责任制,将绩效考核与员工待遇捆绑起来。给予能力突出、表现良好、业绩显著的人员以奖励,对于那些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责任人应加以相应处罚。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环境,提高内部管理队伍、基层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建筑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在建筑经济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筑企业要端正认识,针对企业在成本、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成本预算、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调配工作,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来自国内外同行的挑战,促使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作者:蓝建廉 单位: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谈建筑工程领域关于经济管理的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领域经济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建筑行业之间日益竞争争,而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对于消费者来说,周期较长,并且受很多因素制约,因此,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进行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建筑行业研究的方向。文章针对建筑工程领域的经济管理策略作了相关的分析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策略 1引言 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管理不仅关系到建筑企业是否能赚取更大的利润取更大的利润,同时也关系到建筑企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见,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务必要高度重视已有的经济管理经验,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建筑工程各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的控制实现对建筑工程各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的控制,应加强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加强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管理,注重合同的管理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 2建筑工程领域关于经济管理主要内容 2.1预算管理 经济预算经济预算、资产预算、施工预算和工程预算是经济管理预算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算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预算来管理建筑工程领域中各有关部门建筑工程领域中各有关部门,经济管理预算还可以通过管理非财务的预算来掌握资源非财务的预算来掌握资源,控制建筑工程内在的一些活动,进而减少企业运行成本而减少企业运行成本,让企业在一定资金范围内完成目标,达到共赢的目的到共赢的目的。 2.2项目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领域的周期较长由于建筑工程领域的周期较长,因此,工程施工起来难度比较大比较大,施工周期、运行成本、建筑质量都直接对建筑工程产生致命的影响生致命的影响,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到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权衡利弊,保证工程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 2.3施工管理 由于施工管理工作量较大由于施工管理工作量较大,因此,它对人力、物力,财力都有着较多的要求有着较多的要求,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人员能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施工管理方面在施工管理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合理规划,把整个施工过程的前期个施工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联系起来,搜集各种信息,并进行整合行整合、分配,保证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合理有序的进行,促使工程顺利进行使工程顺利进行。 2.4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经济管理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工作包括:设计费用的管理计费用的管理、组织人员的管理、控制物料的管理等,只有做好经济管理好经济管理,才能激励人们工作的积极行,进而保证工程进度按期完成按期完成。 3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策略分析 3.1加强建筑工程进度控制 众所周知众所周知,建筑工程进度事关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顺利开展开展,因此任何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均应满足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关规定,以便对建筑工程成本造价进行有效控制。若建筑工程进度有所变动程进度有所变动,那么建筑工程成本造价同样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改变。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进度控制能够实现建筑工程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能够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顺利推进进。但实际施工过程,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往往受到人员变动、施工环境施工环境、建材供应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工作的开展必须从以下方面逐步推进制工作的开展必须从以下方面逐步推进:首先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根据施工单位的要求以及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来制定完整的工程进度规划来制定完整的工程进度规划,从而能够保证工程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并且保证质量间内完成并且保证质量。其次,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团队,能够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来从整体把控整个工程能够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来从整体把控整个工程,保证工程的工期的工期。 3.2加强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管理 在开展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前提是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量,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让每个施工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质量观念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质量观念。做好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首先就要做好整个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先就要做好整个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这是从根本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在开展建筑工程之前要整个工程的成本进行全面的审核和核算本进行全面的审核和核算,要建立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同时对于建筑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全面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全面的管理。在实际工程开展过程中也要根据预算成本和目标成本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管理。 3.3注重合同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施工方是直接参与方,同时施工方在施工的过程中在形式上是项目部和分包人的管理方方在施工的过程中在形式上是项目部和分包人的管理方。维系三方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合同来进行的系三方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合同来进行的。项目部和分包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利益性特点在着非常明显的利益性特点,因此合同是保证项目部、分包人和施工方保证三方联系的重要条件和施工方保证三方联系的重要条件。因此无论是项目部、分包人还是施工方之间都需要按照签订的合同来开展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工和管理。通过合同来对三方进行全面的约束,从而能够保证三方按照合同进行全面的履行证三方按照合同进行全面的履行。对于施工方来说按照合同的要求开展工程的要求开展工程,同时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对于项目部来说能够按照合同来办事目部来说能够按照合同来办事,能够合理的对工程开展经济以及进度等各个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进度等各个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3.4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 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内容,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控制好成本能够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程经济效益。在进行建筑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项中开展项中开展:首先要从工程的材料来开展管理。对于建筑工程建材成本的控制是整个工程成本控制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建材成本的控制是整个工程成本控制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占比最大的部分是占比最大的部分。在建材进入到库存中的时候要核对好数量和质量量和质量,在建材进行取出的时候要进行详细的等级,并且要对施工中建材的消耗进行明确的管理和掌握对施工中建材的消耗进行明确的管理和掌握。其次就是施工中的质量成本的控制中的质量成本的控制,这部分就是需要降低因为施工失误造成的成本成的成本,这样能够降低整个工程因为故障造成的人力以及物力方面的损耗物力方面的损耗,同时也能够保证整个工程的工期。最后就是工程安全成本的控制是工程安全成本的控制,这就需要工程施工单位要做好一系列的安全防范措施列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也要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做好安全成本控制能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造成的经济以及社会损失生造成的经济以及社会损失,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工程成本发挥更大的价值挥更大的价值。 4结束语 经济管理是建筑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环节经济管理是建筑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我国经济管理现状出发济管理现状出发,指出现有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应的措施,力求在提高经济管理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提高质量量,保证工期,使建筑领域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顺利发展发展。 作者:周凤群 单位: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创新方式 摘要:首先概述了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强调新形势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现阶段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并围绕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革新策略,以期为建筑企业提供创新型经济管理方式,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成本控制创新方法 1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概述 广义上讲,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其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2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现状 2.1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建筑企业在承包工程项目时,大多会忽略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主要表现在建筑企业与工程项目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许多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大多只关心自身岗位的工作落实情况,在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缺少与其他部门的紧密合作,导致工程项目管理与企业经济管理整体呈现分散性状态,各管理部门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比如在缺乏成本控制机制的情况下,项目经理往往更注重保证施工质量、工期内完工、减少返工等问题,只要工程项目能够按时交付就行,成本管理意识几乎为零;而技术管理人员更多注重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一般的施工人员则更没有成本管理概念,只注重顺利安全地完成工作。 2.2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成本管理意识的不到位主要针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然而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又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所以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够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造成巨大的阻碍。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建筑企业中高层领导与中层领导的成本管理意识大都比较低,其中42%的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一般,31%的管理人员基本不重视,只有27%的管理人员较为重视。说明现阶段许多建筑企业都缺乏成本控制理念,而分析项目经理以及其他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基本呈现为淡薄化与形式化的成本管理理念。大多数管理人员更注重施工进度的管理,在施工准备阶段过分采购设备等,几乎不考虑成本管理。 2.3成本预算方法不科学 有的项目管理者具有成本控制意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缺少明确的职责分工,下达了基本的成本管理任务与目标,但是没有组建与完善管理小组,许多管理工作并不能有效地开展,管理人员不能够各司其职,缺少系统的管理方法与体系。工程预算成本反映了建筑业平均成本,同时也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以及编制计划成本依据与评价实际成本的重要依据。建筑企业在成本预算之前没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控制流程,要知道建筑工程的预算控制完全不是财务部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必须所有部门协调合作。预算方法不科学表现在:预算数据误差较大、成本数据明细管控较松懈、审核程序不完善等,最终导致预算数据与实际成本发生较大的偏差,引发更多企业矛盾问题。 2.4安全管理不全面 城市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建筑施工的难度与复杂性,高层施工、立体交叉作业、复杂环境下施工等是现阶段建筑企业经常面临的问题。缺乏全面的安全管理会威胁到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与建筑质量,直接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挂钩。安全管理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企业竞争方面,为了承揽工程而采取特别手段,出现恶性竞争,导致工程任务不断加重,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忽略施工人员人身健康、注重经济利益几乎是多数建筑企业的通病;其次在施工管理方面,由于施工环境的恶劣、工期的紧迫,各个单位之间缺乏通力配合,预防突发事件不及时,导致出现安全事故;最后在监理方面,行政监管的缺失导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且不说自身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到位,甚至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施工安全政策也缺乏重视。 3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创新方式 3.1构建新成本管理体制 首先应当制定与完善新的成本管理体制,加强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企业可以推行一种全员成本管理模式,即让工程项目各部门管理负责人以及建筑企业所有员工全部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明确自身岗位对整个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进而促进员工履行成本管理义务与责任,不断加大成本管理宣传力度,让成本控制落实到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每个细节与角落中。此外,还可以进行股份制的创新与风险经营模式的引入,因为传统的成本管理体制中,不对称的权利与义务和不对等的利益风险共存,项目经理权力大,风险小,包盈不包亏,所以项目经理潜意识里会选择不重视成本管理,造成管理黑洞。通过落实风险经营制度,将成本管理风险落到每个管理人员身上,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成本管理的实践力度。 3.2加强全过程成本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从招投标到施工、验收、使用、运维等各个阶段均会存在一定的成本管理风险,即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从投标到建设,再到交付使用,所有环节都与成本控制紧密相关,必须采用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全员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实现成本控制管理的高效率。首先是投标成本管理,应当合理应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强制控制预算指标,确保投标过程中在保证预算方案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开支,并且提高中标率;其次加强技术管理创新,对施工现场进行透彻了解,科学规划与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并根据自身技术优势进行技术改革,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造成成本的浪费,缩短工期;最后是加强材料与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合理选购材料,科学选用机械设备,必须依照参考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 3.3建立责任体系,加强全面考核 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施工团队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经济效益并不一直乐观,市场形势比较复杂,必须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才能够持续地展开成本控制管理。根据管理人员费用限额与生产成本来确定责任,并加强严格管理,有利于实现责任、权利、利益以及效率四个方面的结合管理。成本核算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可控环节,建立责任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这些环节的成本控制,比如收入环节、生产作业、机械消耗环节、物资采购、验收入库环节等。同时,建筑企业还应当加强考核制度的创新,不能够再一味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益、施工质量等,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也应当同时注重成本控制,才符合新形势下建筑企业的发展理念。考核项目部应当注重财务核算,建立各部门资金流入便于查账,实现成本的高效控制。 3.4加强安全管理,促进文明施工 提高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质量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与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安全管理规范化,对违规操作指挥或违规施工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对不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高强度作业、不文明施工等现象进行严惩,适当情况下追究法律责任;其次是改善劳动条件,营造良好的施工作业环境,结合不定期的检查与监理来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定期消除影响施工安全的不利因素,针对施工环境恶劣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将潜在不安全因素全部扼杀在摇篮中;最后应当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培养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文明施工意识,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督促所有人员落实安全管理与文明施工的责任,最终为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获得最大的保证。 4结语 综合全文,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与成本控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建筑企业的发展需求,应当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意识,构建新型成本管理机制,并加强全过程成本管理,建立责任体系,展开全面考核,才能够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文明建设水平,打造真正的优质工程。 作者:赵航 单位:四川三信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的完善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的改进和完善,依据当今中国建筑工程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具体地提出隐藏和已浮现的问题,切实的改进,近一步不断完善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成本管理;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建筑业在这个时代的浪头,迎来了崭新的挑战和机遇。经济管理的质量、效率成为在建筑工程企业生长壮大的过程中所看重的,经济管理也是建筑工程行业的关键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使得经济管理越来越能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润和发展实效。 二、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的现实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大旗向前挥舞的过程中,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之一。在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洪流中,传统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和观念无法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吻合,造成效管理率低下,以及资源的浪费,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探究新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方式方法,慢慢协调上诉管理中的矛盾,实现合理资源分配。本文从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这两个核心因素去论述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现今的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下述两个问题 (1)在成本控制这道关键的关卡,没有行之有效的参考标准和科学合理的依据。要使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上一个台阶,必须建立切实的标准和依据以协调和控制管理行为。较深考度的参考依据,因为我国的建筑工程规模、结构、施工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多变难以选取,使得成本控制的质量下滑。在现实工作过程中目标成本因为缺失科学性难以落到实处,虽然是按照经济管理的具体要求设计制定的。另外,落后的经验、轻视目标成本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导致资源的浪费一步步加深。(2)企业员工在现有的奖罚机制的不合理下,难以用积极、热情对待日常的工作。企业需要耳目一新的奖罚机制,来带动员工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在其对应的岗位上作出优秀的成果,各项工作就能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当今的实际情况下,绝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自己的完整的奖罚机制,导致员工浑噩度日,责任心不强,经济管理的水平难以提升,导致责权不均,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 (二)依据建筑工程总体造价,现今建筑工程企业在工程造价方面还有以下三点核心问题 (1)初始的投资预算体系在投资预算准确度经过时间的一轮轮洗淘下建立起来,但是市场经济形势是实时变化的,建筑企业要挑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慢慢变多起来。如今拥有不高准确度的投资预算机制,与实际投资需求渐行渐远,预算与市场价格就难以接近。(2)建筑企业的成本压力还来自于工程造价管理能力低下,效率不高,实际管理水平受到严重限制。企业工程建设的水涨船高影响,造价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企业必须依据实际的需求建立切实的造价管理目标。(3)建筑投资体系没有系统化是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系统化的建筑体系造成企业建设管理过程的主观性比较强,影响建筑功能使用,引起很大的资源流失,经济利润上升就望尘莫及。 三、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切实有效方法分析 紧抓建筑工程进度是工程建筑效率迈向更高层次的必然法宝,降低施工周期的关键措施,应该引起企业重点关注。依据现实要求和特征紧抓建筑工程进度,是工程按照预定日期完成的保障。同时,施工质量也不应该轻放,成本支出用在必要之处,实现资金使用带来的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如何进行建筑超过进度控制呢?企业应该跟进以下两点要求:(1)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进度控制计划是优秀完成工程进度控制任务的必然选择。企业建立有清晰的控制内容、方向的,完善、科学的进度控制计划才能使工程按期完成变得实际。(2)培养优秀的建筑工程管理队伍,制定并健全与之相关的保障机制。用积极饱满的态度想成果较好的企业学习、借鉴,使其成为自己企业的营养,来壮大自身。认真审视己方的优势,发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3)合同的管理应该是自己企业所要重视的,项目部和分包人尽管在形势上是由施工方制约管理的,但是他们是平等地位的协议合作联系从商业角度出发。项目部具有特殊和实时的特征,由此可知项目部在经济活动中向着有利的方向。建立具有实效的合同规范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责任管理的行为,约束施工方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施工方在履行合同的条款办事的同时,也需要切实地监督项目部、责任人是否也在按照合同履行义务。最后,监紧抓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控制是监工方为建设方负起责任的表现。 四、深化工程项目价值分析 主客观世界日新月异,社会科学技术不断突破,企业理念愈发前沿,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在社会的视野里广泛关注。时代的车轮架着技术经济学的系列理论、策略滚滚向前。实际的价值观念在工程项目领域,对工程造价的预算、完善,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最大化得实现工程价值。价值分析的内容是首抓工程质量,同时使产品价值提升,低成本换来高价值,也是一项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活动。在实际的工程过程中,用较少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来达到工程的如期完成,让工程的价值达到最大。工程价值分析适用于工程的开发阶段,通过对对象的探究,发现需要改善的问题,合理去掉没有作用部分,拉低成本,扩大最终价值。 五、结束语 综合前文,周期时间长、影响因素繁多、工序反复复杂、涉及面较多的建筑工程一帆风顺地进行,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并深化经济管理,建立科学性、有效性的管理方式方法。本文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实际情况出发,为健全系统化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提出以上的对策,期望建筑工程企业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经济管理。 作者:郑芝伟 单位:八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宗旨、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等现实需要,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型导向不明、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专业特色、教学方式上实践性不足等矛盾。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途径构建起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导向 世纪之交,在我国高校合并潮和追求“大而全”的办学取向影响下,行政管理专业不再是重点大学的专利,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也热衷于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在专业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并未形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严重地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因此,如何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其从以快速扩张为主要标志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进入到内涵建设阶段的重要动力。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 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 (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 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 1 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 2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 3 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 1 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2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 1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 2 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 1 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 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摘 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是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确立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不断加强实践教学、逐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较为广泛,“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1]。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从业要求,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构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够从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会显现极大的优势,迅速提高就业率”[2]。行政管理本科教育要注重本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准确定位,科学确立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结合区域发展情况,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对所办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避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 (一)审视专业发展定位 在知识架构上,应以管理学、行政学为基础,不应过于强调政治学和法学;在人才适用领域上,应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主体,不应过于强调党政机关;在从业岗位性质上,应定位于基础管理工作,而不应过于宽泛;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而不应过于笼统,如高素质人才、高水平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因此,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二)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且高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高校应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民族地区高校可着重培养能够从事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政法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司法体系的行政管理人才,医学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卫生行政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突出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尽管“各高校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课程基本雷同,并且一成不变”[3]。合理设置能够支撑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管理学特色 尽管行政管理学已被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但“当今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4],在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管理学取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能力为中心来搭建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二)突出实践性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倚重理论学术类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实践应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5]。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实践性特色,不断增加管理定量分析、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模块化特色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政府管理偏向,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单一化特征。但从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如政府管理模块、企业行政模块、社会管理模块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突出专业化特色 “各地各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6],如农林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林业行政、土地行政方面的课程,医学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卫生行政方面的课程,财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经济行政、财务行政方面的课程。 三、重视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共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比例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中,除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以及在一些课程中增设实践环节:不仅要增加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管理定量分析、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还要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特别是传统的理论性课程,如行政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等。 (二)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 专业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开设如电子政务、管理定量分析、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处理、人力资源测评等课程实验,为学生搭建模拟锻炼的平台,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对实践教学而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专业意识”[7]。各高校应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观摩和实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接触,了解不同组织行政管理工作的环境和要求,熟悉行政管理运行的步骤和程序,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从业能力。 四、强化师资,优化教师结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实教师数量,还要不断优化结构,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 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载体,类型和数量众多的课程需要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来承担,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由于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突出特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构建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注重引进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多引入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多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注重团队建设,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当前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社会实践匮乏,对实际行政管理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专题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教师积累行政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创新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出优秀人才。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宗旨,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联系中外行政实践,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努力实施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考核内容和方式 要改变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偏重理论识记的传统做法,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可引进面试、口试、行政案例分析、行政专题调查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等,加强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认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结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任务。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准确定位核心能力,有效地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浅谈信息时代民办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现代化”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信息背景下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民办高校也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参与进来。但相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民办高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信息时代;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也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直接服务于教学、科研,在学校管理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作用。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深化,行政管理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工作任务日渐繁重和复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民办本科院校的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行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一、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是保证高校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作为民办本科院校,在办学规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学投入等都与公办学校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都是体现高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基石,为高等院校实现、优化其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因此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尤为重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行政管理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管理事务的内容、难度迅速增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手工模式向半手工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的管理模式变革,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成为高校管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对于民建本科院校来说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链中最重要的一环,承担着综合协调、检查督促和后勤服务等多种职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民办本科院校中,行政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硬件设施投入大于软件设施投入 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民办本科院校的经费大多数是自给自足,没有政府作为投入和支出的支撑。教育经费的投入更倾向于有形资产,如校园面积、教学大楼、图书馆、运动场、实训室等,校董对软件设施的投入较少,在观念上更倾向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发现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对信息化的行政管理方式有一定的需求,也在逐步缓慢完善,但在行政管理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赖性较强,手工或者半手工半自动的管理方式为主。 (二)管理系统功能单一,不全面 以前的民办高校在日常行政管理中,信息传达手段主要依赖电话、QQ、飞信,这三种方式虽然有着快速、及时、跨越地域空间的优点,但却不能简化行政手续的办理,在具体事务的办理过程中一样要到各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尽管当今的民办高校一般都配备了教务、协同OA系统,但因为费用投入不够,在功能上不是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特有的特点进行模块设置,导致系统功能不够全面。同时,教务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经过跟后方管理人员协商之后才能逐步完善功能。很多时候因为系统功能的不完善,同一项行政工作重要反反复复,导致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 协同OA系统从字面理解“协同”应该是协助、共同参与的意思,但目前民办高校的协同OA系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大多数用来公告、通知等,如请假手续不能通过OA系统完成审批手续,需人到各部门完成审批手续。 (三)观念落后 信息化对高校行政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作为一线的行政管理人员,对于行政管理方式、内容的变化,不能主观上做出调整去迎接,有时甚至还带有抗拒情绪。许多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秉着多做多错不如少做少错的观念开展工作,缺乏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他们在较大程度上仍受惯性思维的影响,高校行政工作处于消极状态。 (四)不重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行政队伍素质不均衡 在民办高校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行政人员是负责学校琐碎事务的一群人,可有可无,或者是认为行政管理工作是任何人都能做的,工作内容无难度,机械上传下达。在岗位招聘过程中降低了对行政岗位人员的要求,从而让一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人员加入到行政队伍中来,他们中有年老的离退休人员,有刚刚踏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从其他单位转入教育行列的外行人员,这样的畸形组合使得行政队伍总体素质水平偏低。 2、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奖惩不当 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强调的更多是奉献和惩罚,奖惩不得当。民办高校的行政人员工资待遇较低,加上在重教学轻管理的体制下,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工作热情不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没得到发挥,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自然没办法得到有效提高。 3、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 现实中部分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和管理者为了节约成本,减少开支,在工资薪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民办高校的教职工总感觉低人一等。长此以往导致包括教职工对民办高校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无法把学校的兴衰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加上领导和决策部门在职务评聘、进修深造等方面都大幅度向教学倾斜,更是极大挫伤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建议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解决: (一)注重管理系统投入、功能的开发和完善 管理系统的投入、功能的开发和完善必须在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整体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同时,注重培养学校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为管理系统的开发、后期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二)设置合理的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在许多民办本科院校中,实行的是校一院二级管理,在参照公办行政机构设置的同时,应考虑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把大部分权利下放二级学院,使得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明确校级和院级的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的工作职责,科学分工,避免出现同一个事情各部分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更新管理观念 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的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应该主动做出调整,主观上接受改变,主动学习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遇到新问题主动交流和学习,把新式的管理方式作为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利手段。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内化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摆正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把老师和学生当作是物一样来管理,要多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归属感、认同感 管理的关键是人,一支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在民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应从观念上改变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附属品的观念,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的尊重;其次改革原有的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明确划分权利和责任,做到奖罚分明,从而充分调动行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再次,建立多渠道的晋升、交流、学习机会,缩小与教师的差距,以达到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目的。 最后,允许行政管理人员在一定范围能轮岗,体会不同的工作岗位,意在找到自身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 当前如果民办本科院校不能解决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问题,那势必高校员工流动性大这个头痛问题将会成为制约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关心和解决行政人员的生活和待遇问题,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缩小等级分化,建立学习和晋升的平台,让员工自觉把自己与学校的荣辱与共联系起来,让每一位员工乐于奉献、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行政管理视角下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摘要]本文借助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人才引进、学生管理、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行政管理 民办普通本科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以下简称民办普本),是由独立学院经过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的过渡期等三个时期近十年才完成的。 在十年高速且独特的发展同时,产生了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一、人才引用问题 人才是21世纪最为珍贵的东西。在学校内人才的引进大致分为教师和行政人员,但这两类人才的内部需求却有很大的不同。 (一)教师方面的引进 作为学校里授课的基础,在教师方面,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已是功成名就,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为金钱所动;还有一方面,作为民办普本,大部分的经济来源是靠当年的招生及学生的学费为主。没有更多的资金用来雇佣更多的成名大师,而教师上出现问题,就出现教而不好,学而不成的现象,久而久之,生源就成为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在教师的引用上,应以老带新。建学初期,应该用中低资金聘用兼职教师,把学校的立项课题给资历经验较老的教师,带领一个年轻教师组成团队来完成。这些教师大多对于金钱都不是很在乎,他们更看重的是学术成就,这样就以最少的资金,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二)行政人员方面的引用 学校里的日常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防止人员的流失。在行政人员方面,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金钱、职称或各种奖励等方法留住优秀的行政人员。 二、学生管理问题 在任何学校,学生都是学校的基础。作为学校的根本,学生的管理问题是所有学校中最大的问题。 1.日常管理 当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他们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学校有着密切关系。加强日常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沟通管理 沟通的力量是伟大的,作为学校的任何一分子都应该重视沟通的力量。第一,领导和下属的沟通;第二,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第三,教师与学生沟通;第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3.重大事项(突发事件)管理 重大突发事件,应做到及时上报,不隐瞒不避讳。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就在于及时和冷静,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对于任何一个单位、企业、学校乃至整个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今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制度问题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1.日常性制度 日常性制度不健全,常规工作无制度可言。 2.周期性制度 周期性制度不明确。例如每学期开始上课就应该看到本学期上课的所有课程、时间,本学期什么时间考试,什么时间放假,什么时间做档案整理等。这些周期性的工作是每个高校每年都应该做的工作。 3.突发性制度 建立健全突发性制度体系,就是所谓的防患于未然。而现在很多高校是把每次的突发情况做案例,做分析,但没有做好下次再发生同类事情的准备。 作为民办普本,硬件建设上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可以达到教学要求。但在软件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加强。不光在人才引用、学生管理等方面,想要在现在生源大比拼的时代里,得到更好更优的生源,就要在更多的方面进行加强,为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提要]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自恢复重建十几年来,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学模式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在简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在1996~1997年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命名为“行政管理”。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发展史并不长。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社会与政府机构的转型与改革,一方面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增强该学科的活力。截至2011年5月,国内共有34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行政学类的本科专业,由于该学科在中国起步晚、发展历程短,目前只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有限的高校在该专业师资配备、教学方面走在前列,相比之下,其他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平衡,参差不齐。所以,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入手,能够促进该学科与国外教研的对话与接轨,使之适应于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的发展要求,最终有助于推进其自身学科体系的完善。 其次,对于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本科生而言,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果能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把实践性与创新性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激发其时代使命感与职业责任感,又有利于加强在校本科生的行政管理修养与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再次,对于全国高校而言,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从表面看来,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好像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探索一种兼具创新性与针对性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有助于使高校行政管理学科由当前的“注重理论”向“注重实践”转变,推动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合理化、师资配置科学化、学生培养专业化,逐步与国外接轨。 最后,对于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而言,在政府机构改革与企业流程再造的背景下,探究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新模式的着眼点在于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行政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人事选拔与机构重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以更好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企业的绩效水平。 二、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路径 1、依据行政管理专业属性,推崇案例教学与“情景仿真模拟”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准确定位行政管理专业,依据学科特点授学是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这种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跨度非常大,可以说“行政管理专业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行政管理学专业本是一门实践性与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然而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理论性过重,而理论性较强的科目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笔者建议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辅之以“情景仿真模拟”。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中解脱出来,接触活生生的案例,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应聘请有关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当地政府机关中的公务员现场进行“模拟企业招聘”或“公务员模拟面试”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扮演,并能针对疑惑问题当面请教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 2、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市场与政府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管理学类、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法学类共六大类。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通常意义上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然而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各专业在报考政府机关职位时基本上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因而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丧失优势。此外,当大中型企业在招聘经济、秘书、法律等专业的职位时,行政管理专业自身庞大的学科体系导致该专业针对性不强,缺乏自己的特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懂一些,但又不是很精通,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笔者建议可将行政管理专业细分为企事业单位方向与政府管理方向,同时灵活地增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行政管理企事业单位方向中,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等课程;在行政管理政府管理方向中,设立市政学、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行政管理学等课程,这样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学科的实用性与适应性。 3、改变“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减少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过度依赖,适时改变师生角色。长期以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教法”轻“学法”;整个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在课前,教师认真备课;在课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教材内容;在课后,教师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以充当学习成绩。教室中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一方面极大地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师生容易沦为这些教学设施的“奴隶”。教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全盘搬到投影仪上,学生不假思索地抄课件,做笔记,省略了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大脑思维的惰性因素增强。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以人为主,以机器为辅。在讨论案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扮演主导角色,教师点拨答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头脑风暴”,在课堂上掀起一场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并适时地抓住机会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互动,启发学生的心智。 4、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实践教学。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往往重视知识理论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智能结构的培养。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校外的实习基地少,不能满足学生岗位实习需要。相反,国外公共行政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例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生有70%的时间在课堂外。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类似的人文科学在国外地位较高,不少国外顶尖大学成立专门性研究院,如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等。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笔者看来,高校一方面应重视起课外实行基地建设,申请专项资金搞好学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以及企业文化与战略研究室;与此同时,也可将研究生教学运用到本科生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定期定量组织学生到行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实际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实习,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方法,以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官员来校作专题报告,营造该专业领域的学术与实践氛围。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提高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从自身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出发,总结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问题提几点建议,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 我国自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行政管理学科以来,全社会对其建设和发展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综合型大学纷纷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看,其人才输出尚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水平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暴露了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的缺陷。本文从教学和科研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问题的原因做简要分析,着重提几点建议。 一、注重师资培养和教育资源整合 师资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内很多大学都积极探讨新形势下行政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断应社会需求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其教育方法和手段也逐渐趋向成熟。但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些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路径使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内容单调,科研素材匮乏,整体效果不佳。 因此建议:首先,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中注重实践能力,即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高校应为在职教师创造更多的再学习条件,鼓励教师到政府机构挂职锻炼;第三,与政府机构进行各类合作,聘请具备教学能力的政府工作人员做兼职教师,并定期为教师做实践技能培训;第四,把实践工作经验和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要求之一。总之,就是“引进来、送出去”,使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科学地制定和完善培养目标 国内很多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中,提到要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即注重学生要在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一般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的适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阶段不能定位过高、过广。要求学生通过几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就担任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高级管理工作,显然是不够现实,因为,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理论的东西是不能一蹴而就地转化为“生产力”的。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有必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笔者认为,本科阶段还是以知识和理论普及为主,同时,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实践中修更多的学分。而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则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效性 针对社会需要,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有了对教学实践平台的经费投入却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长效机制,产生不了实际效益,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行政管理教育应是需求导向型的,不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会导致就业困难,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 因此建议,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为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上取得新的突破性发展。首先,不能忽视实验室建设,在注重资金投入的同时,做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横向考察和学习,引进先进学习软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室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教学平台。其次,加大对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积极与社会相关机构联络和合作,为学生拓展实践学习场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安排。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科理念落后与前沿思想、学科体系不科学、课程设置单一、特色不突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因此,为了避免这些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实施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和研究,总结了几个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第一,以时政要闻为主题的课前演讲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评,演讲内容也可以作为本课教学案例。这种课堂学习形式不仅能丰富教学的内容,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第二,类似“Seminar”形式的双向互动研讨课,即学生和教师平等参与某一话题,双向自由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观点总结和理论归纳。这种方式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以特定教学章节为主题的“Team Work”活动,即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角色模拟,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们普遍反映这形式很好,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并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力。 总之,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在探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需求,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不断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学习兴趣激发探析 摘要:公共经济学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公共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针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为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建议。第一,要科学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该体系与其他课程的衔接;第二,教师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同时要把现实的例子应用到理论中,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课程内容,可以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合理的设置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习兴趣 引言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同时,和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都存在交叉领域,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其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国外,随着凯恩斯主义的逐渐兴盛,政府广泛地干预经济,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经济时代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诱使经济学家们从过去单纯研究政府收支本身,转变到从更广泛、更深层的角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部门的体系要重建,职能要转变,行为方式要调整,效果评判标准也要发生变化。这样,客观上要求有一整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对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因此,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进行公共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尚不深人,对于该学科的许多问题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因此,造成公共经济学教学的定位还比较模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阻碍了该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国外,公共经济学虽然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但由于语言上的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在英语国家广泛流传。在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为人所知。目前,在中国开设公共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大多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政策)学院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因此,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要求必修该课程。众所周知,不同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和目标是不同,因此,有必要区分不同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在这个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个公共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明确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给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教授公共经济学课程,试图说明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说明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中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各个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明确规定要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使得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公共经济学一方面对政府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政府在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使政府的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体系,以提高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说,公共经济学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积淀和能力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政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文科生,数学基础不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凡涉及到数学公式、数学推理和图形就感觉困难,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具体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公共经济学要求先修的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不像经济学院本科生接受过严格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思维的熏陶,加上公共经济学教材涉及的许多理论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较强,这也无疑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公共经济学教学,应该与传统财经类经管类院校所应用的方法和体系方面有所区别,应该更加注重把现实的案例融入课程理论中。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第一,没有运用经济思维去分析政府经济行为。在给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公共产品、公共选择、政府收支等相关理论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理解和思考政府经济行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强行记忆知识点,对于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却涉及很少,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着重熏陶经济思维习惯,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第二,从教学手段来看,过于单一,从书本到书本,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最后考完就忘了,纯粹是为应付考试在学习公共经济学。教学手段的缺陷造成不能达到公共经济学课程应有的教学目标,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造成上面两个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任课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达到教学目的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一些老师总认为公共经济学理论性强,大多借助多媒体以课堂口授为主,偏重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而脱离实际运用,造成学生只跟着老师翻PPT的感觉,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教育,而学生参与法、案例教学法等实践教学的方法运用甚少。教师没有充分给学生主动权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发言上面,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大多数偏好实践性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对枯燥和空洞的理论性太强的课程体系缺乏兴趣,学生也难以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对课堂要求的差距造成学生不喜欢公共经济学这门课程,因此,公共经济学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单一和考核方式不当。目前,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基本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对动手和实验能力的考察体系,也缺乏在课堂上让学生具体分析现实中政府经济行为及其评价,这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而这是不符合教学目标多维化发展趋势的,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政府经济管理人才。在单一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期末考核不当。现存的考核方式大多以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综合成绩折算期末总成绩,而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得比例较大。而与此同时,期末考试卷面知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反而可能助长平时懒散、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作弊”等不良倾向,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有违公平规则。老师这种长期不良的考核方式,在一届届学生中形成认知,也极大地降低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整体课程设置衔接不恰当。学习公共经济学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只简单了解浅显的经济学概论,缺乏一定的经济学思维训练,还有的学生没有预修过经济学基础就来修公共经济学课程,这从根本上增加了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相关知识理解的难度。现行教学对所有专业采用同样教案,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公共经济学与其他课程必然会有知识点的重复,虽然一定的重复能起到学习迁移的正向作用,但重复过多或授课体系设置不当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轻视学习的心理,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建议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如果一门课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是不成功的。在分析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定位,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低和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后,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这种教学局面,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兴趣。 1.要科学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该体系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增强学生的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减少公共经济学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在学习公共经济学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应鼓励要在大一和大二安排学生修完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再修公共经济学课程。另外,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可以少讲或不讲地方公共经济一章,以免与地方政府学课程内容重复,另外,对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知识点也要有所侧重,免得与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课程内容重复太多。也就是科学设置公共经济学的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根据前期和后期课程的设置,作相应的调整。 2.教师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同时要把现实的例子应用到理论中,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课程内容,可以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性较强,涉及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与收入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知识包含了现代经济学的应用。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切忌教师只照搬书本、给学生读PPT,而是要把现实当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和政策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些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当中,可以引用“小组专题讨论法”。所谓“小组专题讨论法”是指把公共经济学抽象理论的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并分别设置不同的“学术专题”,将这些学习专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人数与课时总量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五人一个小组),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学习小组最终必须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学生展示,让学生在快乐中品味学习的幸福,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章,分别设置讨论专题:(1)中国某一种公共产品(公共医疗服务、自来水等)的运行和供给效率问题专题讨论,(2)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公私合作制问题专题讨论(交通领域等)。在对公共支出理论一章中,可以设置讨论专题:(1)中国公共支出不断增长趋势的探究,(2)国际上类似国家公共支出增长的比较研究。在对税收理论这一章中,可以设置讨论专题:(1)中国税收结构优化问题探讨,(2)美国与中国税收结构的异同研究。在政府规制理论知识一章中,可以设置专题讨论:(1)中国政府规制历史发展及其原因讨论,(2)某一行业政府规制的国际比较研究(食品业规制等)。总之,在“小组专题讨论法”过程中,大约给学生三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原则上要求每个小组开三次碰头会。专题讨论需提交一份研究报告,约3 000字左右,同时每个小组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演讲课题。讲完之后有5分钟时间互动交流,可以有三名左右同学向小组主讲人提问,然后教师总体作评述,最后教师结合课题报告、演讲效果评价该小组专题讨论的综合成绩。 3.教师要合理的设置公共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考核体系相互影响。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考核体系的设置,良好的考核体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内容设置上面,要多增加课堂学生发言分析具体问题,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给学生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性强的章节,也可以应用试验课程。 期末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公共经济学考核习题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最终评定学生的成绩。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和日常考外,还在教学中用“小组专项讨论”及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规定每个学生选择一本公共经济学领域的名著选读,在学期末完成所选读名著并写一份2 000~3 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时也作为期末平时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权重,要求把公共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所选图的明著结合起来,选读书本大致在奥利弗・威廉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亚当・斯密、哈耶克和大卫・李嘉图等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在具体评定各种考核形式权重设置方面,要多增加“小组专项讨论”结果和课堂中具体问题的发言的权重。通过这种多种手段的综合测评外,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在学习公共经济学过程中,学生切实得到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加。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课程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相关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还应该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实在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上海海洋大学正在向有特色一流水平大学迈进,一流大学离不开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拓展建设,也离不开相关重要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一所在海洋、水产和食品方面有特色的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把公共经济学课程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用性课程。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行政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综述 一、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形式。本文采用的直接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除上述方法外,还采用了间接调查法,如电话访问、上门访问、即时通讯、电子邮件、数据统计、文献整理等调查方法。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调查对象为2011级、2010级、2009级、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被调查学生占行政管理专业总人数的77%,其中2011级78份,占总问卷29.2%;2010级80份,占总问卷29.96%;2009级55份,占总问卷20.6%;2008级54份,占总问卷20.2%。分析结果如下:第1题:您当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总体来看,最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中,因为喜欢而报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个年级几乎都是35%以上。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重,说明当初招生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是热门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以兴趣报考和被动调剂而来学生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学习、使这两类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将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点。第2题: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优势是什么?从上图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理论上或者表面上也许是这样,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我们通过对近几年国家招录公务员情况的观察以及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科目的设立与专业教育的脱节问题造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招考职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并不是很大。 三、启示与建议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4]。“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5.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5]。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作者: 王永明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民办高校是把“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决定了学校必须高度跟随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特征,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基本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具。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办公辅助工具,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此,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要求。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2.实验。实验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和假设。实验教学主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电子政府实验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模拟政府结构组织和工作流程,形成精简的政府运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环境中政府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的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身临其境,或者担任模拟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习分为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学年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阶段,毕业实习是大四阶段安排。学年实习主要利用寒暑假,或者学生课程较少的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整个大四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时间自行完成。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具备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事物的具体工作,并从中得以感受、体验工作氛围,验证和修补课堂所学知识,收获相应工作感受,从而调整自身工作态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时间教学方式。实习要求学校提供丰富的实习基地,并安排专人对实习进行跟踪指导,制定实习后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4.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回顾和总结,它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通过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的重要学习反馈方式。 作者:梁妍婷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研究 一、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毋庸置疑,它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极大的差距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欲求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任重道远。总体来看,贵州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工业发展落后,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滞后,经济发展面临着全面挑战。“十二五”期间,在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同时,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物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说,长期以来由于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原因,贵州省是传统社会特征保护完好的一块土地,但这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民族间的交往受惯例的影响还比较强,严重制约着省内外信息流通与技术推广,使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停留在传统秩序之内。但在近几十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民族间原有的不和谐因素沿袭下来,新的不和谐因素也凸显出来,从而导致构建新型的、健康的民族关系秩序成为地方社会建设所需。 (三)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双重自治制度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表现出特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在维护政治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同时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贵州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规范和加强———明目张胆的贿选现象,民族势力、宗族势力干预选举的现象,无序参与的现象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诸多现象表明地方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是基层民众的政治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公民参与教育严重缺位;第二是缺乏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缺乏有组织、协调和团结能力的地方精英;第三是体制弊端尚未消除。 (四)地方生态建设的需求 贵州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地表崎岖而且卡斯特地貌占有相当比例,加之近年来在实施“跨越式”发展规划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正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看到的盘县煤矿开采对森林田地的破坏、龙里县发展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凯里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等都是鲜活的例子。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了贵州省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同时也说明贵州省生态建设难度大,生态保护的难度更大。一方面需要研发新技术,制定科学规划来改造自然面貌,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培育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贵州省来说也是现实之需,至于说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在此姑且不论,仅仅针对我们在调研中所看到的具体事实作以说明。近年来,贵州省已经在逐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计划,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第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第二是专任教师缺乏;第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各主管部门配合程度低;第四是各主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我们调研的惠水县好花红小学、麻江县的下司小学、花溪区的孟关小学均存在上述问题,尤其表现在师资方面,在这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虽然排进了课表,也走进了课堂,但却没有专任教师,往往都是学校临时聘请的民间艺人在承担此项工作。同时,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任务究竟由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局还是由学校来负责,各单位或部门分别承担何种职责,发挥何种职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贵州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缺口大,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人才开发研究报告获知,2008年贵州省人才总量已达到192.39万人。按照人才类型分解为:专业技术人才78.22万人、技能人才52.7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7.5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59万人、党政人才16.26万人;预计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249.5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85.29万人、70.73万人、51.17万人、22.74万人、19.35万人,人才总缺口为56.89万人;预测到2020年人才总量将达到307.0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91.3万人、88.1万人、79.41万人、28.2万人、20.1万人,人才总缺口为114.63万人。上述数据显示在未来5~6年时间内人才总量缺口超过百万,而贵州的实际情况表明,本省人才外流严重,弥补人才缺口的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引进,而依靠引进必然加大财政负担,从而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紧张。缓解这种紧张的理性选择是,一方面适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土高校的潜能,通过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贵州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需求,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需求都是地方社会自身难以满足的,必须求助于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发展对人才和各种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来实现,依赖于有现代观念和技能的人才来实现。 二、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 贵州省民族院校共有4所: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更名为凯里学院)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其中有三所高校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贵州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1988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在50人左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系,2001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为在50人左右,该校还设置有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招收本、专科学生,招生规模每年在100人左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政治历史学院,但是只有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由上观之,贵州省设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共2所———贵州民族大学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为100人左右。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招生、轻培养。 由于现代高等教育直接与学校的经济利益挂钩,招生数决定了财政拨款额度,所以各高校普遍在每年招生时的力求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招生指标,但是学校的配套设施、配套管理远远达不到现代高等教育要求,致使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低。贵州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分别设置在二级学院,但是二级学院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权,致使真正的教学机构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很多创新计划和方案难以实现。 2.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贵州省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有些高校的学生进校四年时间从来没有过一次真正的实习、实训或实践,以至于他们毕业之后不清楚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配备、财政预算、中长期规划等,他们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之中。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是考取了公务员或者是选调到各级地方政府,他们也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去学习、熟悉老一套的地方政府管理,更不用说创新地方治理模式。 3.重教学、轻教研。 虽然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都设置有教研室,但这些机构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编写课程计划、征订教材、安排教师课程、检查教师撰写的大纲讲义、了解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组织命题评卷登分、组织听课评课、撰写学年工作总结等,而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梳理、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地方努力不够。其结果是没有成型的教学团队,教师授课杂乱,难以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教材体系设置不科学,有些学校甚至在行政管理专业开始物理、化学课程;有些相近科目由于是不同教师讲授,某些章节内容重复教学现象普遍;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诸多现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挂科现象普遍。 4.重学分、轻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按照规定要修满170学分左右才能毕业。前三种课程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以及一些公共课,修完这些课程加上毕业论文等基本上已经足够修满学分,专业选修课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重心基本放在理论课上,一种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5.重目标、轻激励。 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通常强调的是是否有大纲、教案、讲义,是否按照教学进度授课,是否给学生安排有作业,是否完成规定听课评课数量,是否按时授课,是否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是否完成了教材安排的全部教学内容,完成了这些指标,没有出现所谓的教学事故,则年度考核就在合格及以上等次,年终可以全额领取绩效奖,而且有些学校的绩效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大锅饭”式的奖励方式,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差异不大,人为控制现象严重。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激励严重不足,致使教研、教改、创新教学几乎陷于停顿。这种管理模式无法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无法使教师把教育教学作为自己毕生最热爱的事业。 三、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能够适应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地方院校的管理权限从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地方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取决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总体目标,把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关键。在管理体制方面,秉承民主管理理念,坚持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愉快。在培养模式方面,改革传统封闭式、填鸭式的象牙塔培养模式,采用“5+3+2”的“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安排50%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安排30%分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实习、实训,安排20%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 由院系领导牵头,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认真梳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征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删减一些课程或重复的章节,增加一些前沿性的、实用性的、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可以将开设的课程科学而又合理地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课程群。具体分类如下:管理学课程群(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政府学课程群(包括《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民族学课程群(包括《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课程);政治学课程群(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课程);法学课程群(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现代技术学课程群(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写作学课程群(包括《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在此基础上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协调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助于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的问题。 (四)开辟实习基地,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所以应该在民族地区广泛开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贵州省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还有其他市的自治县和民族乡,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师生进行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平台。基地建设应该采取共建的方式,由各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而且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第一是要定期开展活动,让该专业师生参与、了解、学习地方政府的运行过程,研究地方政府面对的改革与创新难题。第二是要将研究的结果、方案反馈给当地政府,以便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基地建设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把握学科前沿,加强科学研究 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聘请知名专家来学校指导科研和专业建设,选派贵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学校考察学习。力求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同时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不断扩大合作学校的范围,尤其是加强与国内民族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民族院校的资源,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建立合作机制。 (六)广开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分流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培养阶段就要本着“统一培养、分类指导、注重能力、合理分流”的原则,科学预测,合理培养,便于分流。结合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对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实际,特别是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展开,大批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广大农村迫切需要技术服务与管理人才。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按照“4+3+2+1”模式引导毕业生分流比较合理的,即:40%的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公务员队伍,30%的学生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20%的学生进入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行列,1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 作者:饶义军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以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实施效果,得出本科院校应健全行政管理专业化培训制度,完善人才绩效评价制度,摒弃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大众教育的重要影响力,本科院校在不断扩大其规模的同时,提出以实现管理效率、成果最大化为开展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1]。由于本科院校在发展历程中所包含的内部结构趋向于复杂化,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之大部分本科院校仍然存有“教师乃立校之本”的传统观念,致使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比重较低,且许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受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在未能充分掌握高层次行政管理工作内涵与规律的前提下,贸然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能力与学识无法满足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 1专业化发展目标 对于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而言,专业化的本质为发展历程中展现的动态性特点[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包括:其一,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组织机构,实现该组织机构的深度成熟。其二,明确行政管理人员从业要求与标准。其三,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其四,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自身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其五,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教育管理技能与理论知识。其六,接受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行政管理专业培训与教育。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成功进入“专业化管理者”的行列,并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在不断科学认识所属职业本质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增强其专业理论素质、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稳定性。 2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性。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具备的知识体系协调性差,无法满足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知识底蕴的实际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在我国,制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3]。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此类问题多表现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设置重复、层级多等现状,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分工不科学,并且仅强调经验管理的意义,而忽视了合理管理、系统化管理的现实作用。第二,缺乏岗位专业化发展意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自身对工作满意度低等情绪的影响下,存在离职意愿,其中,拥有处级及以上职务、拥有硕士等高等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出现离职意愿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薪酬待遇等无法满足其对职业生涯的渴望。目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实施现状不尽合理,尽管培训项目较多,但其主要集中于政策与教育理论的探索层面,而尚未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诸如沟通技巧培训、礼仪知识培训、文件整理能力培训、公文书写能力培训,等等,所以,此类本科院校的现有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失去了对自身工作岗位的兴趣,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激发其自身的工作热情,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低效率、低质量、低专业化的状态。第三,教管兼任问题大。受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任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脱节的影响,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优秀教师中挑选能够兼任行政管理人员的教师,而此类教管兼任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行政工作或教学工作中,致使本科院校无法及时实现改革目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完成管理任务与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管理内容和涉及范围日益复杂,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经常发生角色冲突,使得教管兼任教师的精力较为分散,无法提升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水平。 3专业化发展策略 第一,健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推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保障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高素质与专业性。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充足的培训机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机构,激发行政管理人员获得更高学历的积极性。可采取建立行政管理学科的方式,相应提升其在行政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即在实施行政管理人员高学历化制度的基础上,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攻读。为了提升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的有效性,院校管理人员需在此方面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增强专业化培训课程的目标性、系统性与计划性,以自身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与资源条件为基础与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培训效果与人才培养的现实作用。其二,实现培训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开展的专业化培训课程需同时涉及人际沟通、礼仪知识、管理方法、公文写作等不同层面,以确保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多种工作能力与素质[4]。第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推行,有助于行政管理人员在增强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发挥保障与引导作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本质特征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职业性,需要各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与人员准入制度,并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于入岗前参加系统培训,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之后,才拥有基础的任职资格。以本校的发展需要、规模与未来发展方向为立足点,将管理、科研、教学任务作为有效依据,在可操作、实际、透明、科学的原则下,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应用效果,确保薪酬待遇等能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知识水平相吻合[5]。第三,摒弃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为减少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应适当减少或消除教管兼任现象,促使教师能够专注于研究与教学。首先明确教管兼任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诸如行政管理人员暂时性缺失等,不可将此种教学方法发展成为普遍现象[6]。对于涉及学术范围、发展方向较小的部门或岗位,需注重聘用专职员工,以便提升学术研究教师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本科院校还需充分重视学术委员会的中心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其监督、提醒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效用[7]。 4结语 在推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健康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尽管本科院校面临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的现实条件,亦需注重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应根据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专业化培训机遇,在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人员聘用机制的基础上,督促、保障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增强综合教学水平的目标。 作者:唐成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1996-1997年,教育部将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大类变为隶属于新设立的公共管理学大类,并改名为行政管理。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和更改隶属关系,行政学偏重理论分析,行政管理学则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更偏重实践性。然而,在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不断完善。 一、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国外的行政管理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一半的时间在校外实践学习,加拿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习计划超过70%安排在校外。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偏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导致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也不高。不仅如此,实践教学体系在我国还不是很完善,如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需要什么建什么,缺少针对性的环节,毕业实习、专业实习过于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经费支持不足等。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2、缺乏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 许多学校为了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特意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的贯彻落实,执行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难度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而教师起着从旁指导的作用。无论是实践、实验还是实训,学生在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给予相关信息的支持,最终容易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失控。二是实践教学监督管理难度大。在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管理多为“放羊式”管理模式,学生误认为实践教学就等同于放假,这种现象是缺乏实践教学监督和责任机制直接造成的。三是实践教学考核难度大。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实践教学情况的考核往往是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都是互相抄袭或网上下载,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大一统”和“一刀切”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考核停留于纸面,起不到实际效果。 3、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众所周知,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都需要健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制度作保障,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少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学习规范建设,这是很多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会选择网上下载、抄袭或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报告或设计,最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运作效率,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目的[1]。二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工作人员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常见的现象是一个老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很难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且加大了教学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缺乏物质基础和财力资源。许多学校增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原因是该专业运行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建设实验室,不需要承担校外实习费用,然而,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专业发展要求。 4、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建设,并保持相对稳定,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效果就难以保证,虽然许多高校充分意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政府、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校外实践基地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一是合作单位“不需要”,由于实习时间短,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学生到实习单位不能帮太多忙,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实习单位增加“工作量”,因此,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不到“真金白银”,很多合作单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的实践,只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一些行政事务的核心很少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参与。 5、缺乏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目前,各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影响了实践教学成效。一是专职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许多院校的专职教师是刚毕业的应届硕士和博士,他们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但是没有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和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实践教学能力和策略有待提高。二是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偏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制度还未健全完善,经费没有保障,导致聘请不到优秀的兼职教师,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是实验人员人手不够。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层次的实验人员稀缺,很多实验室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实验老师又是技术员,还同时是管理员。这些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行政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二、完善行本科院校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思考 1、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各学校应通过深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校要摈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与时俱进,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多角度的把握实践的内涵,树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指导意见、考核标准、奖励措施等规章制度。再次,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2]。总之,学校要结合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完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2、细化实践教学措施,注重人才培养效果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坚决杜绝“放羊式”的管理模式,改善“网吧式”的机房环境,遏制“茶馆式”的教学课堂,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效果。一是要进一步规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规范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实践行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找到一个实用型、创新型的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考核效果,达到实践预期目标。通过考核来调控实践教学。 3、强化实践教学保障,夯实实践教学物质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经费投入、组织机构、实践基地等方面提供可靠地、充足的支撑保障。一是要加大对实践教学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落实分级投入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提供教学保障基础。二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主抓实践教学工作。该机构作为常设机构,要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过程监控、实效评价和经费使用等。 4、升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行政管理是一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相结合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方针,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校外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稳定性强,类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不断满足学生社会实习的需要。同时,要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此外,也要鼓励教师深入实践基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3]。 5、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组建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强、理论素养高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制定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通过改善工作量计算方法、更新薪酬分配制度、优化职称评定政策,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二是建立完善高校与合作单位的交流机制。学校尽量多推荐骨干教师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和挂职锻炼,并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办讲座,或者以导师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努力学习国外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号入座,争取早日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需要各高校人才管理和培养者敢于突破与创新,在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会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将越来越好。 作者:刘武阳 江毅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探索 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概况 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年设立,围绕学校“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定为:立足许昌、辐射周边的行政管理方面理论研究的“领头羊”、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实践改革的“助推器”,为许昌市及周边地区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政府改革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据许昌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的管理理念、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从事行政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4人,50~59岁1人、40~49岁3人、30~39岁5人、20~29岁3人,教师的学科专业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了本专业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收学生67人,专业开设7年来,共招收学生381人,已毕业学生265人,目前在校学生116人。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以河南省内招生为主,生源较为充足,一志愿上线率较高,近年来招生规模较为稳定,一般在40人左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为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及在企业从事行政、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具体,缺乏专业特色。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定义为: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是一种指导性意见,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简单照搬照抄了这一意见,使得培养目标与规格表述不够具体。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设立之初,也采取了同样的阐述方式,使很多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征、自己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可从事的职业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核心能力。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一般都是立足原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存在着“面太广、量过大”的问题,即课程涉及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看似知识覆盖内容丰富,实际上却挤占了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概论和原理类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比例过大,而诸如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操作类实践性课程开设的比例很低。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之初,而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缺乏对口专业教师等原因,部分专业选修课并没有开设起来,使得学生选择余地很窄。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脱离社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且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过于依赖教材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科和专业发展动态的引入,使课程教学缺乏深度和前瞻性;忽视了现实行政实践的发展,不能做到课程知识讲授与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理论讲授的方法,形式较为单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也曾存在上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专门增设了专业见习、行政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还选派教师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四)实践教学不系统,影响专业技能。行政管理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而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不系统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二是实验室数量少,阻碍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类型单一、数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只是在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开设了实习基地。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加强的过程,在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逐年加强。 (五)师资力量不雄厚,制约专业发展。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配备,多采用原有专业教师代课的形式或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授课,导致授课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的结合不紧密。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直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经历,在贯彻落实实践教学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开设之初,专业教师只有4人,一些专业课程由法学、思想政治等专业的教师授课,而文秘学、电子政务、经济学等课程则聘请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目前仍缺乏有行政实践经历的教师,仅有两位教师具有高校行政工作经验。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进行定位。要理清培养思路,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形成清晰准确的专业定位,即明确行政管理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能力,行政管理的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学生毕业后具体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做什么工作等。在具体的目标表述上,在贯彻国家对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和细化,从思想观念、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和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详尽的培养目标不仅为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指明方向,还可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未来何去何从,对自身发展有更合理的规划和认识。 (二)立足区域发展,培育专业特色。国外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大都注重突出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国内部分重点高校也开始着力打造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品牌。新建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就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区域发展,合理定位专业建设目标,并以此为方向在学术研究与特色课程建设方面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办学优势,打破“千人一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顺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办学特色建设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要避免因刻意追求特色而违背教学规律的偏执做法。 (三)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知识结构。要重新审视区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编排与整合。一方面要把握住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方向,不断补充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课程,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知识全面、前瞻性强的理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不断整合、精简与强化,进一步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竞争力;此外,要适当增加行政法学、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内容,尤其注意与行政管理课程的衔接与结合,并加大工具类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专业方法与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要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说教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积极探索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质量,要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见习和实习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大师资建设的投入,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引进行政管理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科研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课程进修,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要加强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的联系与合作,聘请有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派遣教师外出参加挂职锻炼,努力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作者:张磊 单位: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与实践相脱节 狭义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而广义的行政管理则指一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在职能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目前从学科角度而言,将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具有普遍的共识,即将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机关的管理行为。但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却与此专业定位有着严重的滞差。无论是2005年的《公务员法》还是2007年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都明确了进入公务员系统只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制度。以目前的考录比例,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因此,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因找不到努力方向而迷茫。由于不能深刻领会专业的学科内涵及涉及领域,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亦不高,甚至认为专业理论只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中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成熟。而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近十几年从地方政府所属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考生报考不积极。以笔者所在的金陵科技学院而言,其行政管理专业的多数生源来自于校内调剂。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毕业生。严峻的招生及就业形势,使得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环境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单纯来自教师的讲授。实践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实践的地位及形式不明确。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实践性,但从课程的设置而言,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比例则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形式亦比较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案例,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课内实践。而所谓课外实践,由于受到实习基地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真正得到锻炼,社会调查也不能充分展开,只停留于利用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完成实践报告的阶段。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该专业绝大多数均为教学型或研究型的教师,并未有行政机关的实践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似乎问题并不是太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不能了解行政管理的现实,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方面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实习制度不健全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合理设计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则为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如果仅从学术角度对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将以考公务员为主,这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现实中的情况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却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中公共行政管理的工作,又能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属私人部门,政府行政管理属于公共领域,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则是充分协调企业与公共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夯实,还要突出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提升在于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起点较低,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活动的参与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学科的人才建设,大力引进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及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增加专业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逐渐积累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3.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方面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课内教学实践的成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判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具有时效性、积极意义的案例,如以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组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以美国政府的“停摆”事件组织学生讨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功用,使学生认识到行政管理并不空洞,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一门学问,从而重拾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但案例毕竟还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酌情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更加逼真的手段,增加学生对行政实践的感性认识。这有赖于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政府机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熟悉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落到实处。课外实践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保障课外实践的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时间是必须的。不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将实践安排在大四,并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方式,这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考研与实践相冲突,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接纳程度。因此,课外实践的安排应该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为宜,且应由学校组织正规的专业实践,多联系实习单位,由实践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并进一步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与实践单位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去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包括批发文件、操办会议,甚至独当一面地协调部门关系等。对学生而言,从这样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既提高了行政管理机能,又了解了当前社会的用人趋势,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提早认清就业形势,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还要将课外实践常态化,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利用假期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总之,这些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体验是校内学习不能得到的,学生要通过一切实践机会使自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4.不断优化实践型师资结构 优化的途径就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行政实践的对接;教师应有意识地参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目前,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民主化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亦应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重视决策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如此,既为社会服务,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因为这些研究项目最直观地反映了我国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研究,为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派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去行政部门挂职锻炼,或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将实践成绩纳入教师的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体系。 作者:刘霆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 (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1.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②。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3.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1.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③。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2.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作者:张玉磊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破除多方面制约因素 促进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目前,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组织数量增加,利益联结密切,经营形式多样,规模扩大,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特点,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但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更大发展。 1.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1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尚不健全。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存在明显差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流动困难,阻碍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也使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难以实现,这些均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例如,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农户必须以土地作为基础的生活保障,以抵御各种风险。 1.2政府职能改革滞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颇。例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征用土地,忽视农民利益;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向企业施加压力,忽视企业权益,导致企业亏损等。造成政府部门行为偏颇的根源在于: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造成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职能错位。 1.3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粮食、肉禽、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等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新产品开发数量少。我国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并且整体消费水平有限,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压力相对较小,这两大原因直接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 1.4法律和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规范人和组织的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相应的秩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入WTO后,更是如此。但是,我国当前存在着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要求的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无法形成。例如,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屡屡出现的诚信缺失,已严重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别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通过法律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法律的规范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同样,还要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信用文化。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利条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巨大成效,明确提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已经迎来了新的难得机遇,未来几年的发展环境将非常良好。 2.1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基于对这一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基于此判断,并结合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党中央又及时提出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2.1.1各地、各部门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 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中都对发展和支持农业产业化提出明确要求。2004年以来,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农业部从2006年起开始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制定了“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发展思路,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及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放在经济发展全局中谋划和部署。 2.1.2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国家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特别是对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以及与农户建立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等,进行了重点扶持和优先扶持。税收部门对于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采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措施。 2.1.3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十五”期间,财政、税收、信贷等部门继续出台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手段除原有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外,还采用投资参股经营、有偿无偿结合、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多元化扶持方式。此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吸引了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参与,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 2.2外资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 自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投入也呈现明显的增加态势。不仅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投向“三农”领域,而且还有很多跨国公司也大举进入农业领域,参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外资在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消除农村贫困等方面均已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整体投资环境必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也会进一步增长,这些都势必使得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农业领域也将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2.3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发展 为适应国际市场下的新形势,并达到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合理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小麦、玉米等13种优势农产品的41个优势生产区域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一些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一些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此外,许多地方还以村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培育主导产业,创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和拳头产品。农产品优势布局的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不断优化等,不仅激活了农村区域经济,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的同时,通过加快种植业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的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以及渔业的健康养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大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功能与示范功能相结合,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大力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拓展了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的渠道。 2.4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由于经营规模小、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风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分散经营的农民的必然选择。其中,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津地位,也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和颁布,是我国农民合作社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牌,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趋势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已进入创新提高阶段。总的趋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3.1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大大提高,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形成 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的加大,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将快速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附加值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超过50%。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内将率先出现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随着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中将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 3.2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大大提升,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迅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一大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将有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有力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不同行业产业化水平不均衡的局面继续存在,外资在龙头企业中的比例将呈扩大趋势 由于不同的农产品自身特性及加工业条件、要求不同,农户、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选择方面也有不同。畜牧业、园艺产品等领域产业化经营水平将继续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基地联结更加紧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和加工业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购买农业机械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的流转、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市场热情高涨。农业机械价值比较大,作业环境复杂,与农时结合非常紧密,作业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生长,更是关系到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醒农民朋友,购买农业机械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购买前,一、了解购机补贴的相关政策。购机补贴的政策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有微调。每年省农机主管部门公布的目录里的补贴机型有删减、也有补充,不同机型的补贴标准有提高、也有降低。购买前,应向乡镇农机站、县区农机局咨询。二、确定拟购买机型及品牌。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特点、农机作业要求、农机服务市场的行情等情况选定机型。 要选择国家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好是选择中国驰名商标),首先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认定和推荐的产品,比如获得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产品,从而保证产品制造质量,防止上假冒伪劣产品的当。就此应当咨询当地的乡镇农机站、县区农机局、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接受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户,把咨询得到信息进行综合整理,选定机型和几个品牌。 购买时,一、查验经销商的经营证照是否齐全,选择信誉度良好、具有销售资质,且有一定的销售历史、销售规模的商家进行购买。二、大胆侃价。有的经销商借机提高了销售价格,有的叫价时已经加价,总之有一定的还价空间。与多个经销商谈价,借机挤压价格水分。三、应向商家详细询问产品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三包内容、联系方式等;四、对所购产品进行检查和试机。(一)要与销售者一起当面验货。检验所购产品是否具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三包凭证”及有关技术文件;检查合格证上是否有产品出厂编号、检验章号、出厂日期等内容;合格证上出厂编号与产品铭牌上出厂是否一致;另外,还要检查使用说明书与所购产品型号是否一致等。这样可以保证货真价实,也避免日后“三包”时出现麻烦。产品“三包凭证”上内容较多,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修理者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整机“三包”有效期、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等;修理记录应包括送修时间、交货时间、产品故障、修理情况、退换货证明等内容。(二)检查所购产品所装随机工具、附件、备件与装箱单是否一致。(三)进行试运转。此间既要注意机具性能,又要观察外观质量。五、应向商家索要销售发票(税务部门统一监制),同时要按照装箱单清点随机工具、附件、备件。 购买后,一、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维修保养使用农业机械的要领和安全事项,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对于大型农机产品,应请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整和指导。二、积极参加生产企业和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有关知识技能,提高技术水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参加培训取得驾驶操作证件的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机手必须依法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并取得相应证件后方可驾驶操作农业机械。这一方面是为了使机具正常使用,减少故障,保护机具和机手本人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障农机作业环境和周围人群的安全;这还是享受“三包”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按照机具本身的性能进行正常作业,不要违反操作规程和管理法规,不要超载、超速、超喂入量、长时间超负荷作业,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否则出了故障甚至事故,不仅影响农事季节和经济收入,重者还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而且将失去获得企业免费“三包”服务的资格。四、必须对机具进行规定的保养检修和调整,对运转部位进行经常的润滑,及时清理更换三滤,定期更新润滑油、液压油;对转向器、制动器、液压部件等部位连接件进行检查紧固;针对不同的作业对象和环境对机具有关部件进行调整,以保证和发挥机具的最佳技术性能。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而且不属于“三包”服务的范围。五、不要擅自对机具进行改装,特别是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不许自行调整拆卸的部位和明显有碍安全的改动,比如增加配套发动机的功率、改变动力传动比提高运转速度、加大装载量等都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做破坏了机具在动力、稳定、强度等方面原有的合理性、协调性和安全性,极易导致事故发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由此发生的故障不仅不能“三包”,对其行为还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部从十个方面加强农业援疆工作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农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推动农牧业加快发展,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确保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援疆工作。2006年成立了农业部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国农业援疆工作座谈会,组织和动员全国农业系统的力量,针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立足自身职能,发挥行业优势,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初步形成了资金、技术、干部、人才相结合的农业援疆工作格局,促进了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初步统计,2006~2010年,农业部累计安排新疆及兵团各类中央农业基本建设和财政专项资金94.7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过多年发展,新疆农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实现更快发展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农业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支持新疆农牧业发展工作,按照中央关于新疆农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及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具体要求,依据新疆农牧业发展实际,立足农业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农业系统行业优势,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帮助新疆不断强化农业基础,推动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做大特色产业,加强市场开拓,增强发展能力,尽快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为此,农业部将重点从以下十个方面推进和加强农业援疆各项工作。 大力扶持粮棉生产。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高产创建的支持,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按照国家千亿斤粮食规划的统一部署,配合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新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加大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与服务,推动落实设施农业补助政策。加快在粮棉主产区建立各种类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走出一条靠节水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生产能力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指导新疆核定游牧民户数,加强定居点草原保护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为所有居无定所的新疆游牧民群众建设定居房屋。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指导新疆制定相关工作方案,争取早日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试点工作。指导和帮助新疆编制完成“十二五”退牧还草工程规划,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衔接,争取扩大工程实施范围,提高中央投资标准,增加禁牧补贴额度,不断完善工程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人工饲草料地建设,为实行牲畜舍饲圈养、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高度重视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工作。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指导编制“十二五”期间新疆渔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新疆发展特色渔业的潜力。加大对新疆特色养殖品种良种工程和渔政基础设施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推进新疆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跃。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为加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支持新疆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支持新疆加快完善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疆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鉴定等公益性设施建设规划指导力度,支持新疆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重视发挥兵团和农垦作用,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继续扶持开展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活动,推动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争实现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和果菜标准园创建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新疆地方国有农牧场危房改造纳入分年度投资计划,及早启动实施。 加强特色农牧产品加工,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新疆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一批经营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帮助新疆举办各种类型休闲农业人才培训班,为新疆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对新疆休闲农业示范点、特色农业节会等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培育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重视技术培韧和人才培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工作指导,不断加强新疆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持续加大对新疆农牧民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推动提高农牧民培训补助标准,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根据“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规划,拟新增青稞、糜子、荞麦、牦牛等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并重点向新疆倾斜。 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与有关方面的沟通与衔接,尽快推动在目前10元/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小麦良种补贴标准。同时,根据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畜禽良种补贴、园艺作物及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在内的强农惠农政策,推动新疆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推动新疆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开展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扩大辐射范围和吞吐能力。安排农产品促销财政专项资金,鼓励新疆特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展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密切关注新疆农产品市场运行动态,帮助解决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新疆健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条件装备建设。构筑现代农业支撑服务体系。高度重视新疆地区技术推广、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体系建设,在确定各类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产业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时,进一步加大对新疆地区倾斜力度。加快现有各类农牧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各类体系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持续抓好农技推广、农机监理、卫生防疫、草原防火等支撑服务体系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积极拓展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层次,加快培养一支能够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的现代农牧服务业队伍。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新疆农牧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等困难和问题。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不断加快新疆农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加速形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物联网”在设施农业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于1999年,其定义十分简单,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不过用户端不仅局限于个人电脑,而是延伸到任何需要实时管理的物品和物品之间。 物联网之所以能够把“物”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其中RFID(电子标签)是最关键的技术,它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虽然好多人对RFID还稍显陌生,但毫不夸张的说,RFID的未来推广将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在公路收费站,如果采用了RFID技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即可完成鉴别收费,根本不需要每辆车排队交费;再比如在超市购物交费时,如果采用了RFID技术,推着满满的购物车,只要从收银台前过,即可完成所有的结算,完全省却了营业员一件一件物品扫描算账的工作。 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如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测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值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抗灾、减灾,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设施农业中的运用卓有成效,目前位于加州Oxnard的草莓培育商Norcal Harvesting目前安装一套物联网系统,实时追踪植物的状况。系统还可以根据空气和土壤的状况,自动触发相关行为,如浇水或调节温度。这套系统由ClimateMinder开发,目的是帮助培育商更好地管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套系统自公司2007年以来已被土耳其200多家温室和苗圃所采用。此外,系统还在土耳其鸡场、烟草存储厂和冷藏仓库使用。 尽管设施农业在我国已经取得成绩,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平均单位产量低于国外的30%,但单位产量成本大干国外的50%,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产品质量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设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没有获取专家指导的途径,大多沿袭传统的种植方法,生产管理粗放;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低。 由物联网结合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在两个层次上进行深入研究。 研制智能化监控、人工辅助管理温室,适应于一般经济条件的农户提高温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对智能化实时监控及动态决策方案通过人工管理加以实施。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温室综合环境实量监控系统,各种温室作物智能化管理决策系统,系列传感器、计算机芯片与机电一体化系统。此种方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块采集温度传感器等信号,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实现对大棚温湿度的远程控制。 另一层面是研制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温室,适应于经济条件富裕的农户、设施农业企业以及示范展示,提高温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对智能化实时监控及动态决策方案通过综合环境控制与电动执行器自动实施。其关键技术包括温室控制模式和计算机监控系统。其中,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由中心控制计算机、现场控制机、系列传感器、电动执行器和局总数字通讯网络等组成的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二氧化碳补给,营养液供给及pH值、EC值等,使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水平,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具有综合环境控制、肥水灌溉决策与控制、紧急状态处理和信息处理等功能。 物联网技术对干农业应用来说不是噱头而是机遇,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未来。农机企业要抓住物联网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到早学习、早认识、早研究、早部署、早见效,积极探索物联网与现代农业应用结合点,确立研究及应用方向。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搞好农业审计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为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审计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审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强化文明审计理念,是我们农业审计工作者思考的―个重要课题。 一、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审计,推动建设社会和谐。审计工作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关注民生工程,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完善、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加大对民生工程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在审计计划安排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树立“民本审计”理念,把保障和惠农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审计作为重点,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坚持依法审计,力争查深查透。1、做好审前准备工作。细致的审前调查,细化审计方案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基础。一是要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从中发现该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进而确定审计重点,以节省审计实施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渠道,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情况及特点,分析被审计单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审计的线索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审计措施,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更有成效。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以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总体情况,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四是利用“AO”系统,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根据参数自动选取样本以制作审核表,再利用系统的评价功能对审核结果进行评价,以此推断出总体数据,为审计人员正式实施审计提供参考依据。做好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工作过程中,要态度和蔼,说话得体,用语文明,不讲大话、粗话、过头话,不能态度生硬粗暴,要努力做到“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去理解别人”。 2、以项目计划实施和资金流向为主线,突出审计重点。农业项目计划的立项、报批等由主管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则以财政为主线层层拨付。安排行业审计时,首先对主管部门进行审计调查,弄清全省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立项、审批、调整、下达情况,再到财政部门调查每个项目资金下拨是否与计划一致;然后,根据农业专项资金拨付的最终点在基层这―特点,要把审计用款单位和项目村、户,都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去检查,资金拨付到哪,审计到哪,资金用到哪,就查到哪。在审计的过程中,对于发现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陈述意见,特别是对方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做好记录并进行核实,对于正确的要积极采纳,对于错误的要耐心解释反驳。俗话说理不辩不明,事不说不清。在交流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有耐心,用―种和缓的、商榷的语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审计坚持三个结合。坚持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时,充分考虑专项资金审计的范围、审计的内容、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完成时间等,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衔接起来,实现合拍。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掌握专项资金总体情况,再检查具体使用单位和项目,上下联动,点面结合,既查出了深层次问题,又避免了重复进点。坚持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相对分散,可以说千家万户、千山万水,每一次的行业审计,要充分利用审计调查方法灵活、程序简便、工作效率高的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调查,与人交流沟通了解情况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以事服人,以理服人,让人心服口服。坚持账面审计和跟踪审计相结合。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必须要深入,必须要实地看项目。如果仅仅停留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就账论账,难以查出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就是做到深入到项目建设单位实施现场、田间地头,深入到乡、村、户;退耕还林审计,我们上山下乡,和农民交谈,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当大家知道贫困户生活艰难时,纷纷伸出热情之手,慷慨解囊捐款,他们备加感动,深情地说:“党好,政府好”。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礼仪规范,时刻用礼仪规范约束自己,与被审计对象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协调关系,以便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 三、提高审计质量,注重审计成果的转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才能有效的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顺利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善于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处理问题,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在交换意见时,要认真倾听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提高使用法律法规的准确性,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通过审计揭露问题、处理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违纪违规行为,管好用好农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审计结束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反映问题的落实整改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进行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决定,促使部门改进有关管理措施,对未整改的问题说明原因、采取措施、限期整改,提升审计成果转化,才能真正达到既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发挥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作用,又能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赢得被审计单位的赞誉,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依法审计能力,重点抓好审计干部”五种能力”的提高,即公正执法能力、宏观把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抓好学习培训,力求使专业知识、审计技能齐头并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使文明审计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因为:要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就需要培养和造就―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而只有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此,每个审计人员必须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宏观理论水平。其次作为审计工作者还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工作方面远程教育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也在不断的适应着时展的需求,为了让农业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与成绩,加强农业工作的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如何更好的、有效的、充分的利用远程教育对农业工作进行指导,充分的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是我们目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农业工作中远程教育的应用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工作;远程教育;必要性;注意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远程应用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随之突出,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农业工作与教育中,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教育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农业教育工作在全国的展开与发展,使我国农业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1 农业工作中运用远程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的产粮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焦点问题,如何做好农业工作,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工作者和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在农业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1.1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充分的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我国大部分的耕地面积又都集中在东北、西北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区域。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可以使全国所有的基层农业工作者接受并掌握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农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1.2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充分的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才可能安定的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促使国家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解决粮食问题,那么人们心中必然会恐慌,最终的结果是也只能是引起社会的混乱,加剧矛盾的产生与冲突,最后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1.3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各不相同,大部分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农业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无法宣传和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接受能力较弱,从而无法在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低、农业产粮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问题。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真正的解决“三低”问题。 2 农业工作中运用远程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业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对教育资料的不断更新 因为网络教育易于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资料的共享,利用网络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教育机构建立联系,随时随地的将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纳入到远程教育系统中,使远程教育的内容不断的更新,始终处于世界水平的前沿,从而让受教育者接受最新的成果与技能。 2.2 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这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因为接受远程教育的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由于自身或客观的能力所限,致使他们所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出现断层,不能很好的进行衔接。因此,在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农业教学时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进行讲解与教授,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有着清晰的、系统的掌握,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知识开展工作。 2.3 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时,当地的有关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以确保该项工作可以顺利的展开与完成,这是远程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的基础 因为各地政府对农业工作或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不同,难免会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发生和存在,这样严重影响了农业远程教育工作的成果,十分的不利于农业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了杜绝这样的现象发生,国家必须严令要求各地政府必须积极配合农业远程教育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中的成绩。 3 结语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大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远程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认识它、支持它、配合它,使我国农业工作再创高峰。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试论我国农业产业转移方面的相关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承接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然而相比工业,在农业领域却罕有比较成功的产业转移的实例。文章简要分析了制约农业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对农业产业转移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农业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北粮南运;农业式微 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虽然在学界研究很广,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说来产业转移是一国或地区为实现自身产业进步,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关于产业转移国际国内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早期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下的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随后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期的赫克歇尔和俄林以生产要素比例和生产要素密度为出发点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发生,此类研究也更加深入,如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形模式理论,小岛清教授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邓宁教授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等都对此做出了更深入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了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名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承接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转入密不可分。不过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方面则较少涉及,这显然是有自身的一些原因,如农业对于地域、环境依赖性太强,迁移成本过高,而且我国农业仍然受到几千年来小农生产方式的困扰,生产率低下等。不过我国农业产业虽然没有大量出现如同工业部门间不断承接国外产业或者是国内产业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但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产业转移的现象在市场和政府综合作用下也时有发生。 一、农业产业转移实例 在宋元时期,我国粮食产销中心在江浙一带,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明清时期江浙农村转种棉花,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江浙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中写到:“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南方粮食产量较高,在1954年国家决定采用南粮北调的方法来解决北方特别是京津地区缺粮的状况。在此之后的将近20年里南粮北运一直是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基本格局。到1984年以后,北方由于玉米、小麦良种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南粮北运的格局也逐渐转变为北粮南运,产粮中心也逐步由南方向北方转移(见表1)。本文用生产集中度(生产集中度是指某一地区某物品产量占全国该物品产量的比率)的概念来记录我国主要地区近20年来粮食产量的变化。由表1可以明显的看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南地区粮食比例有所的下降,而东北和华北则有一定的上升。 除了粮食以外,其实我国农业行业中不少产业也经历过产业转移的尝试。20世纪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制糖业都相当发达,当地也种植了大量甘蔗,不过随着后来糖价的不断下滑,广东省制糖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在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下,全省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甘蔗向粤西和粤北地区转移。“九五”时期,按照农业部的发展规划,毗邻广东的广西和云南地区开始大力推广甘蔗种植,而广东地区则逐步下降。几年内广西省已经成为国内白糖的主要生产基地,云南省制糖业也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初,国家《关于振兴丝绸行业的报告》开始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调整方针。在这种背景下,广西抓住机遇在2000-2005年5年中蚕茧产量增长将近6倍。从2005年开始蚕茧产量上升到全国首位(见表2),以至于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向仲怀先生称其为“广西现象”。 二、农业产业转移的市场制约因素 农业方面发生的区域产业转移远远不止上文所举几例。但无论从规模或是程度上都远远无法和工业相提并论,农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适合的光,热,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天气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然而,除了这些固有的限制因素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产业转移初期需要一定的投入。在工业上大的跨国公司一般会担任这样的角色,除了本身的强大实力以外,拥有良好信用的公司很容易在资本市场融到相应的资金来保证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而转入地一般也有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而农业方面则缺乏这方面的角色。大规模的先期投入一般只能由政府部门来承担。但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难以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投入。 其次,土地和劳动力的稀缺。和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无法脱离土地的制约。不少地区往往会出现产业争地的现象,广西省甘蔗和蚕桑就是一例。除了土地,劳动力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打工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留守的一般是一些老人、妇女、儿童,他们显然不太适合较大的劳动强度,而雇工劳动的成本也比较高,在许多机械化程度不高或由于自然条件无法大规模机械化的地区劳动力成为主要新产业转入的主要制约因素。 再次,发生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转出方可以通过产业转移降低成本,而转入方则可以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收入,吸收生产技术,为后来居上准备。但在我国转入地一般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农业现代化程度就更低了,一些相关产业的转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业所处的弱势地位,转入地的也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农业产业转移也难以本地区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广东将甘蔗种植以及一部分制糖产业转移到广西,广西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但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开始,蚕茧业利润较高,种桑养蚕又成为农民的首选目标。实际上,无论蚕茧还是甘蔗的利润都相当有限,不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大的促进。想要继续发展需要的是产业链高端的继续引入,而这显然又会涉及到其他一系列问题。目前广西制糖产业虽然较为完善,但对农民收入促进不大。而蚕桑则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底端,无论对人民收入还是政府财政贡献都相当有限。 其实,在农业中,绝大多数农业产品的需求都是缺乏弹性的,这意味着随着技术的发展、产量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所以农业的增长速度一般比较缓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收入较低,而国家则不得不对农业产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哈耶克指出,粮食生产力的提高连同需求的无弹性,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意味着,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果想要维持他们的平均收入,他们的人数就必须减少。政策滞延了这种适应性调整,其结果将使问题更趋严重。 所以,农业式微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政府虽然会出于种种考虑对农业领域的给予一定的保护和补贴,但这不足以阻止这种趋势。特别是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补贴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产业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趋势,然而随着新产业的转入,不断发展,产量不断上升,又很容易发生诸如“谷贱伤农”的现象。 三、政府部门的独特作用 虽然有种种不利因素,但对于农业产业转移而言,国家和地方政府仍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我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了一个比较大的比率,对农民而言,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产业而言,一些农业产业转移并不仅仅涉及到农产品,发生转移的可能只是一条产业链的某个阶段,但它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转入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对政府而言,产业转移可以提高当地的税收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都有促进作用。 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政府对产业区域布局提供了导向作用,政府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政府的产业政策无论是对农户还是对相关企业都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引导相关资源和劳动力流向该产业。二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对某一产业加以倾斜,政府在宏观上的调整可以配合市场作用提高产业竞争力,政府对某项产业的专业投入,又可以促进该产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应。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中,指出由于回波效应(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因此他认为政府因该采取积极地干预政策来刺激增长及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填补累积性因果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应该选择最具本地区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技术能力,人力资源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较不平衡,还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有通过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不断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经济才能得以不断发展。而在这当中,显然产业转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大规模转移的例子不多,但农业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小规模的转移却十分常见。各地区应该对这类产业转移更加重视,利用已存在的产业梯度差异,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和产业定位进行相关产业的转移,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制。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介入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毕竟许多地方市场化程度不高,缺陷较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合理的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即使在市场程度较高的地区,也需要政府部门有效的调控和监督,来应对不时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具体来说政府部门除了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指导,财政税收上的优惠,还应当注意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使产业能按照计划有序的转移,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政府部门在引导产业发展上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能一味的扩大产量,而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农民提供信息上的分析和指导,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从而能够保证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其中,左停为教授)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信息方面互联网的有效应用 摘要 :互联网在信息方面,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农业信息的无疑也能和互联网有一个结合点。但如何将农业信息之于互联网的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让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方面有所建树,信息的主体和客体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而在信息方式上,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效果选用一种或多种,重在效果。 关键词:农业 信息 互联网 有效应用 互联网以其迅速的传播方式和辐射型的传播范围在很多领域中应用在了信息上,而农业信息的无疑也能和互联网有一个结合点。目前信息方式越发多样化,除了利用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外,互联网络的引入是一大亮点。但如何将农业信息之于互联网的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互联网信息的优势 互联网在信息方面,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例如,河北省深州市辰时镇是远近闻名的“花生之乡”,花生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均产量1.8万吨。该镇现拥有花生加工企业36家,2000多个花生加工户,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形成了花生购销、搓果、分拣、精选、深加工等一系列特色产业,成为辰时镇重要经济支柱。全镇几年来利用因特网联系的外商达几十家,仅新加坡就有十几家客户,每年网上外销花生产品都在2万吨以上,不但扩大了辰时花生的知名度,而且还带动了周围县的农民致富。 二、互联网信息的现状及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建设,但毕竟互联网的普及是近几年的趋势,这一趋势辐射到农业领域的时间则更短,因此在网络信息方面,服务的整体水平还偏低,而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2渠道利用率低:虽然互联网正走向千家万户,但是其综合信息汲取和传播功能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扔存在差距,农业信息尤甚。一些地方开始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但是多数农村对互联网还很陌生,谈不上上网搜索相关的农业信息。受众没有习惯,一方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3信息制度不健全:虽然国家和省级在农业信息方面制定了制度和规范,但不是很健全,尤其在标准和规范方面很滞后,对权威性以及时效性有影响。而粮食、棉花、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预测信息,一般要由各级政府领导层层把关,确定粮、棉、油产量等数字时往往考虑政绩、升迁等非科学因素,导致信息不科学、数据不准确、不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三、互联网如何有效应用于农业信息 1 加大宣传:要想互联网能够有效的在农业信息方面得到有效应用,首先要做到让大家养成上网浏览先关信息的习惯。在这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在电视报纸的传统媒体宣传当中将网络平台的浏览方式附加其中,这样能在有限的宣传成本之下达到最有效的宣传效果。而对于互联网即时丰富便捷的优势也要在宣传中有所体现。 在广泛进行媒体搭配宣传的同时,积极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消费水平也是宣传的一部分。相关部门要通过信息培训、信息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建设,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增强对信息的认知、接受与分析能力。同时,提高农民对信息的分辨能力,教会农民如何辨别假劣信息,引导农民有效地利用信息和正确地消费信息。 2 农业信息主客体关系明确:除了要让大家在了解相关农业信息时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络平台的建立和设计方面也要做好相关的服务。首先要明确信息这一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服务定位,以此为理念来增强信息的可操作性。有效的解析信息主客体之间的服务定位,对于农村有效的、有针对性开展信息服务十分重要。而根据信息流动所具备的双向性,目前情况下农业信息的主客体基本上都具有双重属性,也就是说,政府部门、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各类中介组织、种养人以及广大农户等在角色角度上说,既是信息的主体,又是客体。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部门是主要的信息主体,广大农户是主要的信息客体。 作为信息主体,政府部门应在制订信息规划、出台优惠政策、规范行为上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积极支持农村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培育各种区域性的农民专业信息协会,将目前政府直接调控农户的职能转移给专业协会,政府则通过专业协会间接调控农户。 3 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立与设计:互联网信息在具有便捷迅速等优点的同时,其本身所具备的丰富信息量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存在针对性弱的缺点,这对于信息汲取者来说反而显得不那么方便。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平台的设计最优化则成了信息主体需要特别考虑的。 一般来说,没有规律的将相关农业信息陈列在列表之中,浏览者在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是所能采用的就是搜索方式,而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服务方式,相关信息所涉及的关键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根据时间、信息涉及区域、信息相关作物等类型来进行分类,将信息有条不紊的展现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于者和受众来说都更加方便。 4 加强多渠道综合利用:在网络平台的认知度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好高骛远的将诸多职能强加于网络之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因噎废食。所以根据自身特点,配合传统媒体,搞好现代信息传播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很重要,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实现互联网络与其它信息传播媒体的优势互补,并利用中介组织、农民之家、农村板报和喇叭广播等适于农村的信息渠道,搞好面向农户、企业和市场的信息服务,以最大程度地规避用户的生产经营风险。 而在信息方式上,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效果选用一种或多种,重在效果。让不同媒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的优势渐渐便能凸显。 四、农业信息主客体的责任 1农业信息的主体――政府及政府机构 相关只能部门在互联网应用到农业信息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相关政府部门是农业信息的主体,如何能在网络平台建设和优化方面做好文章是必须的,只有信息得到及时准确的,互联网本身的优势才能体现。 而宣传和消费意识培训也是要做好的。当然做好这一切,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加大投入是不能少的,只有在充分保证基础建设的前提下,互联网的有效利用才有可能。 2 农业信息的客体――广大农户 作为农业信息的客体,广大农户在政府的引导和培训下,认识到互联网应用对于农业信息的好处是第一步。而之后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将互联网优势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和有效信息,让客观优势变为主观收益。而在使用和感受互联网农业信息的过程中,广大农户作为客体,其意见和建议的反馈也很有价值,毕竟,他们是最终的使用者,他们对于互联网应用效果的评价是最有发言权也是最直接。他们的反馈意见能够帮助信息主体――政府及政府机构准确优化形式。 五、结语 总的来说,要想让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方面有所建树,信息的主体和客体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而在主体的角度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何加强农业信息方面的互联网有效应用,任重而道远。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关于对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方面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逐步成为水利工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和重要保障,江苏是一个水利大省,盐城又是一个农业大市,促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十分重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确立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实现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向经营性收费的转变。可见农业水价改革是通过价格杠杆以利益导向强化节水意识、实行节水灌溉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合理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水利改革保障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推进水价改革,实行统一分级管理 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利工程供水情况的千差万别,水价改革采取统一政策,分级定价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的积极性: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的原则、方案,平衡、指导和协调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并制定和调整省属及跨区市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67hm2以上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省定原则和方案,确定本地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实施办法,制定和调整市属及辖区内跨县区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7hm2以上6667hm2以下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其余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或调整。 2.实行分类定价,货币计价的计收方式 水利工程供水实行分类定价,根据用水户的不同性质分为农业用水价格、生活用水价格、水力发电用水价格和环境用水价格。农业供水取消实物计收,改为货币计价、货币结算的计收方式。 3.农业供水要逐步由按田亩收费向计量收费过渡 农业供水目前仍按田亩计收水费。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灌区向计量收费过渡。改革试点灌区要积极推广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 4.严格测算方法,科学确定价格 要严格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试行)》(水财经[2007]470号)并结合各地水价现状,正确划分成本范围,合理分摊各种费用,强化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二、农业水价改革,是水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村仍然有一批年久老化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水利供水工程漏损率一般在40%左右,水资源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通过水价改革,将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将农业用水商品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促使农民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节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三、农业水价改革, 是科学管水、计量收费的需要 通过水价改革,改农业用水按年亩平均收费为计量收费(按方收费),是科学管水的方向、前提和必要手段,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步骤,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适时进行水价改革,才能实现农业供水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水。 四、农业水价改革,是科学用水、公平负担的需要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实行按方计量收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用水上的“大锅饭”问题,使农民公正、公开、合理负担水费,增强了农民的节水观念,便于激发农民节水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水平。 五、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水”的方针,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以加快灌区渠系和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渠道衬砌和计量收费,是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项目。水价改革将改善供水行业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促进供水行业投资多元化。率先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为争取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只有率先完成农业水价改革,才能增强供水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才能更多地争取上级的扶持与支持,从而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农业水价改革,是合理调节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需要 按照合理补偿和合理负担相统一的原则,在认真进行成本测算和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利用价格杠杆有效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是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科学管水、用水的治本之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各方长远根本利益。 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价秩序,保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解决水利供水渠系上游大水漫灌与下游渴水的矛盾,减少因农民争水而造成的水事纠纷;有利于多元化筹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减轻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水费收缴难的问题。通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增效,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实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进而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从而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进行水价改革,企业长期低于成本运行,势必导致企业效益亏损,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对水利工程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以致于影响供水单位的正常供水,那么受害的不只是供水方,最终农民也是间接的受害者。 从农民的角度看,有利于节水减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水价改革,按量计征水费,调动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农民节约用水,非但不能增加农民的支出,还可通过减少浪费减少支出,减轻农民的直接负担;同时实行市场化运作后,供水单位作为水商品的经营主体,理应承担起水利工程改造和管护责任,将减少农民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工投劳,减轻农民的间接负担;另外,水价改革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农田灌溉的保障率,解决了末级渠系由于供水不足被迫打井和利用柴油机提水的问题,减轻了农民打井提水的额外隐性负担。 总之,农业水价改革符合各方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浅谈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的不断加剧和全球人口的逐渐增长,对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要实现节约利用水资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产出的最高效益。但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已经逐渐成为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目前在我国农业方面,提出了发展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 关键词:农业;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人类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现有人口近14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我供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来说,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十二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而又不损害其农业和世界粮食安全。我国为农业灌溉提供足够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证据包括中国所有北方地区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干,而这种情形恰恰发生在世界粮食库存量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中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粮食来解决其缺水问题,因为她可以付高价购买粮食,但其它同样面临不断增大的粮食缺口的低收入国家却不能支付这么高的粮价,对世界上那十三亿每天消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而言,更高的粮价可能会危及其生活。这一问题已变得与世界安全如此明显地联在一起。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将有可能需要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应亟待解决。 三、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从思想上教育社会和我国农民,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乃至社会对“水危机”的认识,“水危机”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用,导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并引发区域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江河湖泊的断流和干涸,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产汇流条件的变化等。特别是农业的大量无节制灌溉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使部分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急剧减少,甚至个别地区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我国个别地区农业的产值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提高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控制我国农业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对自然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 1、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 2、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 3、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 4、发展间歇灌溉技术,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三)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 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GIS在农业方面应用的现状 摘 要:作为6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项地理科学技术,GIS在数据搜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已经被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认可。本文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GIS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如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作物估产、土壤适宜性分析、精准农业以及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概述,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GIS;RS;GPS;农业;应用 1 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科学技术,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正是由于其愈发强大的功能,使得它的应用前景和应用领域也变得原来越宽阔,如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水利、军事等等很多方面。 2 GIS在农业上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一个对资源和环境都比较依赖的产业,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往往令很多研究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大量复杂的数据,令人望而生畏,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如文件管理系统和人工管理系统都暴露了它们的局限性,这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它所独有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处理方法为农业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1 GIS在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上的应用 农业资源包括土壤肥沃性、气候因子等要素,地理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遥感(RS)和GIS共同作用完成的,通过遥感来获得大面积的农作物和土壤状况的影像,利用GIS/RS强大的图形分析功能,可编绘出各种专题图,在对各种专题图进行叠加来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人们就可以了解关于这些地方土壤的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可以真实反映农业资源状况,为科学利用和管理农业资源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GIS在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 RS多时像信息,可反映出作物生长的状况和长势,再用GIS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作物类型、统计作物生长面积、研究和预测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构造出各种模型,再通过与上一年的产量相比较,为作物进行估产,此外还可以对土壤中含水量和害虫梁也可以进行分析,从而可实现对农田洪涝灾害、水污染等农业灾害进行预报,以便人们提前做出防范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可见GIS是农业实现自动化估产的重要平台。 2.3 GIS土壤适宜性方面的分析 土壤适宜性,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被利用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是通过RS、GIS、GPS3S技术的结合,通过GPS可以快速而准确的获取所想要研究地区的土壤影像,再将RS与GIS进行综合,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从而可以获取和土壤有关的信息,如土壤病虫含量,矿物质含量,水含量,盐碱化程度等等,以便人们对土壤进行判断,是把它用于种植农作物还是用于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为实现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做下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问题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个好的 循环。 2.4 GIS在精准农业上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在GPS和GIS共同作用下的信息现代产业,3S技术可及时发现这些田间的差异性,根据优化经营目标,实现目标投入,实现田间资源的潜力的均衡利用。将3S集成系统装在农业机械上,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即机器灌溉,机器收割,机器除草,减轻农民的负担,避免了传统农业的劳累,这些现在都已经实现了,而且效果还不错。这种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必将会得到更加宽阔的普及。 2.5 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产业,决定了其许多问题都与空间有关,正好GIS作为一个解决空间问题的有效工具,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在农业其它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如评价机械施肥的效率、农业灌溉的空间预测、农业点污染源的模拟、农业气象服务、农业生态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 由此可见,GIS在农业上的广阔应用已是必不避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就必须进行革新,3S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将3S的优缺点互补,可为农业生产和决策者快速而准确的提供依据,现在的农业风险高,回报低,GIS技术可为农业生产的调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国外很多国家都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加拿大,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将3S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农作物分类、生产检测、产量预测、农业灾害检测和荒漠化防治等农业领域,加拿大在农田信息采集和服务方面充分应用了3S技术。我国和外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国外已经将技术运用在农业中,而我们却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前路艰难,还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 3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来自国外那么多强国的挑战,我们不能退缩,作为当代一个有志大学生,而我的专业又正好是GIS,我们应该将国家的繁荣富强也作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GIS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那样的话,可以预测中国的农业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必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研究GIS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部官员解读面向农民收费的九个方面 第一,关于农村用水收费的问题。严禁在国家规定的水价之外摊派或者搭车收取其他不合理费用。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农民使用本村集体水塘、水库的水,农民家庭生活和畜禽饮用的水,农业抗旱等临时应急取水,以及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并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农业生产用水限额的,不需要缴纳水资源费。 第二,关于农村用电价格的问题。对于生活用电,要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政策。已实行城乡同价的地区,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执行同一价格标准。未实行城乡用电同价的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城乡同价。在实施城乡用电同价前,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从严核定农村的用电价格,防止分摊不合理成本并挤入农村的电价。 第三,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在全国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9年免除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住宿费。目前,按规定可以收取作业本费,向自愿在校就餐的学生收取伙食费;一些地方存在征订教辅资料的情况,对于征订教辅资料,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并且不得突破“一教一辅”。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农民工子女学生乱收费。对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的价格,分别按居民规定的价格执行。严禁学校强制学生在校就餐并收取伙食费,严禁学校教师举办或与社会办学机构合作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等有偿培训。 第四,关于办理身份证收费的问题。公安机关对首次申领、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20元,向遗失补领或损坏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40元,向办理临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10元。除此之外,一律不得收取涉及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快证费、加急费、照相费和邮寄费。 第五,关于农民建房收费的问题。农民利用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时,国土资源部门可以收取土地证书工本费,普通证书每本5元,国家特制的证书每本20元。建设部门可以收取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每本10元的工本费,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在办理建房手续时,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建房人接受咨询、设计、评估、代办等服务并收取费用。 第六,婚姻登记收费的问题。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过程中,只能收取结婚证书的工本费,精装本每对9元,简装本每对2元。离婚、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的收费标准按省级价格、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严禁在办理婚姻登记过程中推介保险、搭售物品和收取押金、保证金,强行服务并收费等。 第七,关于殡葬服务收费的问题。对于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明确相应的服务内容,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对其他非基本殡葬服务收费,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严禁强制服务收费和不服务也收费的行为。 第八,关于有线电视收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强化成本监审、严格听证程序、合理制定或调整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对农村有线电视用户的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城市用户,同时要对低收入用户实行收费减免政策。 第九,关于农机服务收费的问题。对于农机服务要防止公益性服务项目变相向农民收费、经营性服务项目多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北京 孙中华) 农业方面毕业论文:农业保险在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评析 摘 要:农业保险是各国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它可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7·21”特大暴雨灾害善后工作中,农业保险为广大受灾农民提供了玉米、水稻受灾补偿,帮助受灾地区农民减少损失恢复生产,可谓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好政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灾害补偿;三农问题 1.概论 1.1农业保险的内涵 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或者疾病等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1.2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降水、土质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再加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也不用,从而使农业保险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承保条件。 二是季节性。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种植(养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农业承保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农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各保险标的的自身特点。 三是连续性。动植物作为农业保险中的标的,有其自身的特点,既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是不能中断的,且互相影响和制约。所以,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 1.3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试行农业保险。2007年,实行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农业发展,每年拨出10亿元人民币进行专项补贴,并且通过地方财政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自此农业保险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仅2007年就实现保费收入51.8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家扩大了农业保险试行范围,对油料、粮食、奶牛、生猪等领域加大了政策扶持。到2012年,农业保险已基本覆盖全国,保费补贴品种增加、补贴区域扩大、保障水平得以提高。 从近年来农业发展政策情况来看,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持续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将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惠农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农业保险的作用 2.1农业保险的作用 农业保险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扶持农业发展的大多数做法就是发展农业保险,在世贸组织允许扶持的范围内,农业保险可以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小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冲击,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2.2农业保险7·21”特大暴雨灾害补偿中的作用 2012年7月21日,河北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据央视报道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2.87亿元。灾后,北京河北两地的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紧急组成了查勘组,安排工作人员和农业专家在第一时间前往灾区进行评估。查勘组在地方政府配合下,一方面向参保农民介绍理赔手续,讲解查勘流程;另一方面综合使用无人机航拍、数据分析等手段,勘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受损程度和受灾面积,确定各地区实际灾情和损失程度,核定受灾农户的损失面积和损失金额,及时按照规定进行理赔。 3.农业保险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覆盖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局面,但保险利润低、风险高、难赚钱,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仍旧存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公司缺乏主动性,由于政策性承保条款、费率等承保条件绝大部分由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保险公司不能够擅自更改,并且部分保险责任条款内容过于宽泛、费率水平较低,使得条款分界,费率厘定不能完全符合保险原理。 二是保险公司处在制度和现实的夹缝中,往往利润很少。在此次灾害补偿中就有这样的情况,1公顷玉米如减产九成可获赔3000元,如减产三成则仅赔60元。由于现场查勘难以做到绝对公平,遇上普遍受灾的情况,只能按上限赔付,加上虚报受灾面积等影响,保险公司基本无利可图。 3.2改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将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农业保险的属性、政府支持方式、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规范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费率、承保范围、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二是建立健全与农业保险相关的配套制度。具体包括: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信贷的扶持政策,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在税收上也要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条件的减征或免征税费,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的经营。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处在摸索阶段,需要结合现实同时借鉴先进国家的保险管理方法进行二度创造开发,破解农业保险利润低、难定责等难题。(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多媒体大数据分析与搜索 现代社会中,大数据来源丰富,使得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安全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在智慧城体系中,监控视频是体量最大的大数据。基于此,我主要分享媒体大数据的三个挑战问题。第一,存不下,24小时产生的数据量积累得很大。第二,看不清,用眼睛看,横看竖看,还是看不清楚,可能有时候都要猜来猜去,还需要很有经验的人才能看出来大概。为什么?存的时候做了压缩,压缩时不知将来作何用,为了节省存储量,压得太狠了,再把它解开时基本看不清。第三,找不到。现在摄像头到处都是,摄像头拍到了,但是不是想要找的?不知道,即使看清楚了,一跨摄像头也就找不到了。所以摄像机网络跨摄像头搜索问题也是个难题。 超高效视频编码 解决压缩问题 第一个挑战,我们想办法找到最高效的编码来应对这个挑战。视频流是图像序列,在每个单独的图像里是有冗余的,通常叫“空间冗余”。相邻的像素或图像块会有一些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即是“冗余”,这种冗余可以通过滤波器的算法进行估算。如果参数对了,就可以用它去做预测,继而找到一些更简洁的表达方式,不需要那么多比特就可以压缩了,这就是空间冗余。其次是“时间冗余”,即一个图像序列,第一帧和第二帧有很多是连续的,背景几乎是一样的,它有很多东西是重复的,这个重复的就是冗余,我们管它叫“时间冗余”。第三种是“感知冗余”,行业里的人把它叫“编码冗余”。比如26个字母要怎么表达?给出8个bit或7bit,每个字母给的bit是一样的,学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这种分法是不科学的,应该怎么分?按照它的信息熵来分,图像也是一样,每个像素表达的亮度、颜色在每类里分布不均匀,最好把出现概率高的那些单体给它比较短的码,把出现概率低的给长码,统计上面就会比较合理,对此我们称之为“熵编码”。如果这三种用好了,就有办法把图像或视频完美地压缩下去。 现在图像压缩实际达到的现状和理论有很大差别,但同时空间也很大。到现在为止,编码技术离理论上限大概还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空间可以改进,因为在数学上我们很容易证明理论上限,若干个上限中可以取最低的上限,就很容易计算出有多大空间可以继续改进。这就是为什么视频编码领域这些年还在不停地发展,并且,每十年编码效率就会提高1倍。 在这样每十年翻一番的情况下,算法变得更复杂了,计算的复杂度换取了编码的效率。当然,这里有很多新的算法,以前因为硬件比较贵,不能让编码的器件成本太高,所以有些算法还行,只要算法太复杂就基本不用。现在不在乎这个,因为集成电路发展以后,算法愈来愈多,编码放进去后视频效果会越来越好。针对监控视频我们会有更好的方法,使它的效率更高。 从编码的角度,去空间冗余、去时间冗余和去编码冗余这三种技术可以把视频流里的冗余去掉,这三种技术包含了许多算法,有变换、滤波、运动补偿、熵编码等。去空间冗余最主要的工具是变化,把时域变到频域上再进行处理,对于空间的冗余主要是采用预测编码的方式去除,对于感知主要是通过熵编码去除。 面向对象检测、跟踪与识别解决模式识别问题 第二个挑战,对象检测、跟踪识别挑战。模式识别率再高、人脸识别再准,识别的准和不准取决于算法的好坏,还取决于在编码那端能不能提供支持。以往这两个系统像轨道一样完全平行,我们希望编码和识别能合作,把中间那堵墙翻过去或者拆掉。怎么拆掉?编码时要考虑怎么办。现在我们提出个支持是ROI(Region of Internet),就是编码时识别出来哪个区域可能是识别要用的区域,把这个区域定义成感兴趣区域,对于感兴趣区域要描绘出来,现在语法里对感兴趣区域有专门的描述,除了这个区域以外还包括其他的,比如GPS信息、摄像机参数信息。有了这个以后,在后面编码时,会针对编码参数进行调整,ROI区域压得轻一点,这样关键的信息丢失的会少一点。 有了这样的知识,可以用它架构友好的智能监控识别体系。现在即使有个算法很好,比如266,它编码的效率和AVS2是一样的,我说那也不行,为什么?因为你压完以后还有解,解的时候才知道哪个地方是可识别的。现在压的时候就知道哪个东西有用,哪个东西没有用,有用的可以压得轻一点,这样构建分析架构,底层是完全的视频流,视频流上面可以构架一个区域描述,不是有ROI么,这个“R”就是Region,根据区域描述,若干的区域构成个对象,它们的关联就可以构成事件,只要处理能力足够强,我就把这个东西表述出来了,这对识别非常有用。 以大规模视觉搜索 解决跨摄像头搜索问题 第三个挑战,跨摄像头怎么办?我们可以对跨摄像头的数据进行矫正,然后再进行一些后续的工作。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已经开始做了,比如我们试验室学生搭了一个系统,你在北大校园的一个地方走,其他几个框是别的几个摄像头,从一个摄像头跨到另外一个摄像头的时候,现在有一个专门技术是再认证,一个人在一个摄像头里出现过,当他出现在第二个摄像头的时候,就可以被识别出来。因为有时候可能不是正脸,靠人脸识别已经不管用了,就要靠颜色、身体、步态、外形等综合识别。 要做好这个系统有一个重要的技术是能做到大规模的搜索。大规模的搜索这一块我们组有个很好的工作叫CDVS,它可以用很少的特征去搜索你要的东西,比如我用手机拍一张照片或者拍一个景色,拍完以后传送到服务器,搜索后会告诉你拍的是哪里。这个过程它需要你的特征选得非常好、非常准,然后有代表性,这样才能搜索得比较准。 可以用一组特征,这组特征我们把它命名叫“CDVS”,CD是一个紧缩的描述词,就是面向视觉搜索的紧缩描述词,这也是在国际标准化框架下面做的。前一段时间有个多媒体描述标准是MEPG7。 这里面的关键技术,一个是选择特征点,然后是选择特征,把这些特征进行聚合、压缩、进行点压缩,最后变得非常小。举例来说有多小,比如你照了个照片,这个照片有三、四兆大的尺寸,我们从中提出来大概500个bit,连1k都不到,就可以进行搜索了,最高可以到16k,16k检索的效率就更高,我们判断特征好不好是用召回率来判断,我们都希望召回率达到90%,低于90%就认为这个特征没有选好。什么叫召回率90%?我用完整的照片到库里搜出来的东西,和我用521个去搜,是不是有90%都在我搜的100个里面,如果是的话那你这个特征是可以的,这是一个准则。 后台的技术会涉及到数据压缩、计算机视觉特征提取以及机器学习和视觉挖掘。和特征、视觉有关的主要是局部描述,模式识别里有个非常好的描述词叫“SIFT特征”,它可以保持平移不变、旋转不变、伸缩尺度不变等。但是这个特征也有问题,一个是专利问题,另一个是耗费存储比较大,耗费计算时间比较大。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综采工作面大数据分析初探 [摘 要]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产生变革性影响,深刻改变着商业及各个领域的面貌,“大数据”日渐成为各行业创新的助推器。作为煤炭行业也同样顺应时代,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行,那么综采工作面又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充分体现,更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管理系统,当前国内综采工作面复杂,数据记录不完善、分析不统一,对综采工作面的采煤机、支护形式等的选择不能达到最优化,所以综采工作面的大数据分析尤为重要。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 数据分析 1.引言:本文主要从综采工作面大数据的支撑下如何选择综采“三机”(三机指采煤机、刮板机、液压支架)展开探讨,综采工作面“三机”配套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经验类比”上,而应开发研制综采设备选型的大数据系统,避免在选型设计中受决策者个人偏见或感情色彩的影响。同时还要对系统中的主要环节进行动态优化设计,使其设计参数与实际运行参数得到统一。目前的综采工作面“三机”选型设计还是以“经验类比”为主,虽然基本上能够满足生产需要,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2.综采工作面大数据分析影响着综采“三机”的合理配套选择 2.1 采煤机的机型选择 采煤机机型选择之前要考虑一下数据:首先考虑地质条件,主要包括综采工作面内断层断距、走向、煤层倾角、煤质硬度等判断是否具备选择采煤机的条件,在地质条件适合综采的情况下再考虑其他因素如采高、每月计划产量、每刀生产能力、截深、功率、牵引方式,实际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采高、截深、牵引速度以及工作时间利用系数。采高由滚筒直径、调高形式和摇臂摆角等决定,滚筒直径是滚筒采煤机采高的主要调节变量,每种采煤机都有几种滚筒直径供选择,滚筒直径应满足最大采高及卧底量的要求。截深的选取与煤层厚度、煤质软硬、顶板岩性以及移架步距有关。截割速度是指滚筒截齿齿尖的圆周切线速度,由截割部传动比、滚筒转速和滚筒直径确定,对采煤机的功率消耗、装煤效果、煤的块度和煤尘大小等有直接影响。牵引速度的初选是通过滚筒最大切削厚度和液压支架移架追机速度验算确定。牵引力是由外载荷决定的,其影响因素较多,如煤质、采高、牵引速度、工作面倾角、机身自重及导向机构的结构和摩擦系数等,没有准确的计算公式,一般取采煤机电机功率消耗的10%~25%。滚筒采煤机电机功率常用单齿比能耗法或类比法计算,然后参照生产任务及煤层硬度等因素确定。 2.2 刮板机的选择 在选型时要确定的刮板输送机的参数主要包括输送能力、电机功率和刮板链强度等。输送能力要大于采煤机生产能力并有一定备用能力,输送能力应大于采煤机的最大生产能力,一般取1.2倍;电机功率主要根据工作面倾角、铺设长度及输送量的大小等条件确定;刮板链的强度应按恶劣工况和满载工况进行验,要根据刮板链的质量情况确定链条数目,结合煤质硬度选择链子结构型式。 2.3 液压支架的选择 液压支架的选型就是要确定支架类型(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支护阻力(初撑力和额定工作阻力)、支护强度与底板比压以及支架的结构参数(立柱数目、最大最小高度、顶梁和底座的尺寸及相对位置等)及阀组性能和操作方式等。此外还要考虑矿井采区工作面的煤层、顶底板及地质条件数据,依据不同类级顶板选取架型。 液压支架具备最基本的特点是(1)要顶得住:它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要适应直接和老顶岩层移动所产生的压力,使控顶区的顶板下沉量限制到最小程度;(2)要移得走:它的结构形式和支护特性要适应直接顶下部的岩层冒落特点,尤其要注意顶板在暴露后未支护下的破碎状态,要尽量保持该处顶板的完整性,支架底座的比压要适应底板岩石的抗压强度,以防止底板松软而使底板下陷不能移架。 2.4 “三机”合理配套选择工程复杂 从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的选型参数中看到,综采设备的合理配套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满足生产能力要求采煤机生产能力要与综采工作面的生产任务相适应,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输送能力应大于采煤机的生产能力,液压支架的移架速度应与采煤机的牵引速度相适应,而乳化液泵站输出压力与流量应满足液压支架初撑力及其动作速度要求;满足设备性能要求输送机的结构形式及附件必须与采煤机的结构相匹配,如采煤机的牵引机构、行走机构、底托架及滑靴的结构,电缆及水管的拖移方法以及是否连锁控制等。输送机的中部槽应与液压支架的推移千斤顶连接装置的间距和连接结构相匹配;采煤机的采高范围与支架的最大和最小结构尺寸相适应,而其截深应与支架推移步距相适应。如果综采没有大量数据的支持,“三机”的合理选择无从下手。如下图三机配套关系图(见图1) 3.综采工作面大数据分析的意义 3.1 经济效益方面 工作面生产前期需要决策“三机”选择,不同的决策者往往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考虑设备,这样在缺乏综合数据分析下往往造成“三机”设备不配套,不仅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短时间内不能满足高产高效,又影响煤矿企业经济效益。 3.2 安全生产方面 井下作业条件特殊,尤其是工作面,时刻都面临着危险,如果没有工作面大量数据分析的支持,错误的选择“三机”,不能很好的配合工作,这样很可能会造成液压支架支撑不住顶板压力而造成顶板事故,工作面进度跟不上可能会诱发火灾、一氧化碳等事故,还有“三机”的机械故障也容易造成人员伤害等等。 小结 综采工作面既包括包括静态因素,井下温度、顶板淋水、顶板松软、底板松软、断层、瓦斯、煤层厚度、倾角等是静态因素,又包括动态因素,顶板状态随着采煤速度、采高以及支架的状态随时变化,顶板的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受采动影响活化上部断层、岩层等等,大量的数据需要综合分析,才能总结出本地区综采工作面综采“三机”配套设备的形式、型号及技术特征,并提出了三机配套优选方案及注意事项,而在实际生产中,即使采用相同综采设备的不同工作面或不同矿井,其实际生产能力和全员效率可能有较大差距,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即使选择生产能力很高的配套设备,也远不能达到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的三机选型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具备什么档次的开采条件,就选用相应档次的配套设备。 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选型正确、先进配套、合理的“三机”选型,大数据分析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数据分析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学、岩石力学、采矿学、机电和机制等多门学科以及各种现场数据,这就需要我们煤炭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将工作面大数据分析应用到矿山行业,减少辅助作业环节,提高集中生产化的程度。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公有云及大数据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公有云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本文对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公有云及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了设计与研究。 【关键词】公有云 平台设计 大数据 1 项目背景 1.1 公有云平台技术背景 从部署方式来看,云计算一般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大类。其中公有云是指运营者建设用以提供给外部非特定用户的公共云服务平台;私有云平台仅为单一客户提供服务,其数据中心软硬件的所有权为客户所有,能够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在设备采购、数据中心构建方面做定制,并满足在合规性方面的要求。 1.2 国内发展趋势 包括中央电教馆在内的国内各大政府机构和省级政府,都在致力或倾向于将大型应用类业务向社会公有云/混合云转移。谋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及时服务和更安全环境的云平台托管,是当今信息化系统服务的发展趋势。寻求广泛的服务托管、安全托管和运维托管是大势所趋。 1.3 天津市教育数据资源中心的现状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两期建设,随着信息中心工作的不断发展,当前数据中心的数据量比“十一五”翻了两番,运维工作量更是翻了数番,这对数据中心运维人员的安全运维能力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目前,中心机房和工大机房的承载能力已接近饱和,结合国际和国内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单靠单个IDC数据中心已经难以满足未来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参照中央电教馆等云平台系统运维模式,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建设的混合云解决方案,需要更加专业的团队,协助完成“十三五”各类海量资源类系统的承载工作,进一步助力我市教育系信息化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 项目目标及分项需求 2.1 项目建设目标 本方案拟建设如下混合云模式:即由天津市教委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IDC机房构建未来各类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数据分析和统计平台,由公有云企业提供公有云业务承载空间,负责提供海量视频和图片文件优化存储、对外、信息安全和数据灾备服务。公有云服务提供商需提供不少于三个异地灾难备份数据中心,提供24小时不间断同步和异步灾备服务。 2.2 云平台服务需求 云平台提供方应该参照本需求,提供整体的云平台解决方案,包含云主机、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简单缓存服务、负载均衡、内容分发网络、对象存储、大数据平台服务、多媒体平台服务、云安全服务、带宽等方面。 相关术语如下解释: 云主机:是一种简单高效、安全可靠、处理能力可弹性伸缩的计算服务。用户无需提前购买硬件,即可迅速创建或释放任意多台云服务器,有效降低IT成 本,提升运维效率,为用户快速构建稳定可靠的应用,降低网络规模计算的难度,使用户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创新 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库中的非关系型数据库,通常情况下指支持NoSQL的数据库服务或者云数据库,提供高效、实时、稳定的数据检索服务。 大数据平台服务:通过对数据收集、存储、变形、分析等过程,结合公有云分布式并行计算集群、机器学习集群、数据仓库联机分析集群实现数据智能推荐、应用定制开发、在线报表等需求。 3 项目建设技术路线及实现手段 3.1 公有云平台技术路线及实现 公有云厂商核心基础架构需具备10年以上的技术积累,需有上万名国内顶尖技术专家,并具有多款国内领先互联网产品的经验。公有云厂商需在数据中心技术,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大数据处理能力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领先的技术能力和平台。 3.2 上线安检服务技术路线及实现 根据上线安检服务需求内容,制定内容检查清单,逐一进行核对和检查,确保系统正常上线。 3.3 多网络带宽服务、CDN服务技术路线及实现 当用户访问天津教委云平台时,浏览器将DNS域名解析请求发至本地DNS,本地DNS如果有缓存结果就直接返回IP,否则解析请求最终会到达CDNDNS服务器,它会根据本地DNS IP返回一个离用户最近的CDN边缘节点的IP给用户。 4 项目部署与实施 项目建设、系统部署和实施的具体时间安排如表1。 5 验收指标 验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验收内容一般包括软件验收(按功能要求的可执行软件、开发计划文档、 详细设计文档、质量保证计划、设备相应附件、设备运行、网络运行等); (2)验收评测工作主要包括:文档分析、方案制定、现场测试、问题单提交、测试报告; (3)验收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度、安全可靠性、易用性、可扩充性、兼容性、效率、资源占用率、用户文档; (4)文档验收标准一般包括:文档完备性、内容针对性、内容充分性、内容一致性、文字明确性、图表详实性、易读性、文档价值等; (5)软件、硬件验收标准要符合国家和相关标准。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破解多媒体大数据分析难点 智慧城市建设中,尽管我们布设了很多摄像头,但在多媒体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理论、系统、技术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层面的数据资源获取、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应用于医疗卫生,能够实现精准医疗;数据应用于教育行业,可以实施个性化教学;而城市监控数据为城市管理者所用,能够提升管理效率、改善民生服务。 目前,以北京为例,覆盖全城、多点布局的摄像头数量达2000万之多,而这些摄像头捕捉到的数据信息往往是在“睡大觉”。一般1~2个星期、最多1~2个月为一个周期, 过往信息就会被覆盖掉。 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抓取有用数据、扔掉无用数据,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难题。这类音视频多媒体数据要真正实现有效应用,面临三大挑战,即“存不下”、“看不清”、“找不到”。 优化编码技术研究 这三大挑战背后对应的技术问题是指我们的编码算法技术还有提升的潜力和空间。 一方面,随着摄像头数量不断增加,获取的信息量不断增长,可能导致“存不下”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计算机识别图像与我们人眼看东西不同,需要较高的清晰度。目前,我们城市摄像头的数量基本已达到5米或10米一个,但人脸识别率还是较低,就存在“看不清”的问题。此外,摄像头物理参数的不同也会导致出现这一现象:我们肉眼看某人从A点走到B点,A点摄像头捕捉到这个人,但到了B点可能就“找不到”了,这就存在跨摄像头搜索的问题。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需要三种不同的技术来应对它。 针对“存不下”问题,我们需要从更新编码技术这个思路去寻找破解之道。高效视频编码是应对这一问题的直接技术手段。因为数字视频其实是一个数字图像序列,数字图像表现的是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处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数字图像序列中有三类信息冗余,一是时间冗余,二是空间冗余,三是感知冗余,当然也有知识冗余等其他冗余。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冗余挤掉,就能更有效地压缩数字视频。 针对不同类别的冗余,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上,我们通过矩阵运算或通过矩阵分析可以找到视频编码的上界即最大压缩程度。例如,针对2000×2000像素这样尺寸的图像,理论上我们能压缩2000倍,即压缩到2000:1,但实际上我们能做到的是600:1,中间还有很大空间,需要采用各种不同技术来突破。 编码技术变革 1993年第一代编码技术通过优化能把高清视频压缩到了1/75,2003年第二代编码技术把编码性能提高了一倍,2013年有了第三代编码技术,压缩能力又提升了一倍。以此类推,2023年将产生第四代编码技术,其压缩能力将达到1/600。我们把这种规律视为编码领域的摩尔定律,十年性能翻一番。 其实,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编码技术,都是遵循最基本的编码框架结构,即从视频信号进来,切成块变换处理,再进行滤波运能估计。但基于这一架构,编码性能却能十年翻一番。如何实现?主要是采用多种数学工具,如预测编码、算术编码等,或者多种工具混合利用使得编码效率不断提升。通过观察分析,我们看到,在三代编码技术不断演变过程中,真正的变化是在预测与运动估计这一项上,每一代都不一样。这也会给我们提供启发,为寻找更高的编码效率,预测与运动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那么,为何预测可以得到更高的编码效率?因为预测主要解决的是空域冗余,随着时间推移,它一帧一帧往前处理。我们知道图像处理中很多东西不变化,这些不变化有效利用起来,就能获得较高的编码效率。 以监控视频为例,一般而言,在会议活动中,演讲人只有身体会偶尔摇动;在自然环境中,整片森林除了每天光照变化、叶子生长变化,其他都基本不变。因此,如果针对这些不变的因素实现建模,就能获得很高的编码效率。 因此,针对视频监控应用,我们提出了背景建模技术,通过背景建波计算出背景模型,之后做预测时,用这套模型去做计算效率就会很高。在国际三个主流编码技术团队中,中国技术团队在这一领域作出了较大贡献,并已有了实际应用。 AVS2有效提升编码效率 从性能上来看,以数字视频广播应用为例,中国超高清标准AVS2与目前H.265标准性能相当,而以监控视频应用为例,AVS2标准相比H.265标准,性能为\41.77%,即码率节省了41.77,性能提升了一倍。 对于监控视频而言,AVS2已经迈入新时代。 2015年1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计量检测中心针对AVS2标准和H.265标准专门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并得出这样的结论:AVS做超高清视频很有优势。对比视频编码标准HEVC,图像质量下降的平均值是:AVS2为2.9%,HEVC为3%。一般而言,下降的值越低越好,这也表明了AVS2的优势。 目前,已经有一些主流企业开始布局,准备用AVS2进军全球市场。而AVS2能够有效提高编码效率和精度,能够应对我们提到的第一个挑战――“存不下”。 针对“看不清”即识别不准这一问题,传统的做法是产生编码和识别编码是完全平行的两套,彼此不通气。通过背景建模技术,可以在编码时把前景测出来,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进行分析、识别、提取。具体如何实现?以监控视频码流为例,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由两个码流构成的,一是背景码流,二是前景码流。测出前景后,我们可以处理、识别,并且跟踪分析我们关注的对象。基于这个想法,AVS2也就支持感兴趣区域(RCH),就是语法里面对前景手段你可以对其进行描述,这种描述可以采用特殊参数的编码,背景一次性接过去就可以。基于这样的构建我们可以很好地识别编码模型,从感兴趣的区域可以得到对象,根据对象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失去关系时构建的时间,我们可以在编码的同时做运动分析、目标检测、对象行为分析等。 传统的方式下,识别时我们需要在视频流上找,但是通过背景建模技术,任务就变得简单很多。我们只需要知道背景是什么,就很容易把前景表述出来。AVS2国外版命名为HE1857,基于这一标准,可以对感兴趣的区域提取对于对象的表达,对动作和行为检测等。 针对跨摄像头检索“找不到”的问题,我们采用了CDVS(即紧缩描述式)技术。我们要想办法达成这些目标:描述能力强、紧凑,检索较快,特征规范化。这里面涉及到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最核心的就是兴趣点提取和表述,一开始我们用的是(SIFT)特征,也是近期最好用的一个特征。 但(SIFT)特征在具体使用中有很多问题,后来我们对其做了改进,改进之后的效果比较好,所以我们把这一特征又分成局部和全局。改进的倍数CDVS比SIFT好三倍,特征大小好一百倍。针对一千万幅图像库进行搜索,采用CDVS只需要500毫秒就能完成搜索,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在一千万张图片中去找一张图片,半秒钟就能解决问题,搜索速度非常快,这只是在英特尔CPU上面就可以做到的。 总的来说,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果你要考虑多媒体大数据分析的时候,有三个比较大的挑战。 第一个压缩问题我们可以通过AVS2去应对,当然你可以有其他的办法。第二个模式识别问题可以通过支持感兴趣区域的AVS2、面向监控的AVS2来解决。第三个跨摄像头搜索、视频搜索问题,其实可以用CDVS这一标准去解决,当然也有其他更好的技术来解决。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尽管我们现在装了很多摄像头,但离具体的应用还是有一段距离,所以需要理论、系统、技术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协同,才会有一个较好的结果。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探究 【摘 要】人类已经步入到信息化时代,大规模的数据信息传递业已被广泛运用。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等形成的差距条件不见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可以为各个组织带来更大价值。本位分析了大数据的相关概念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数据分析的相关理念。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理念 前言 国内外在信息技术领域突飞猛进,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大规模的信息与数据信息借助移动互联设备、互联网、社交工具、云终端以及物联网等进行传递,人类业已步入到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大批量传递对各个组织的决策成本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大数据概述 1.大数据的定义。如今人们尚未就大数据的概念取得一致意见,主要存在着下列三种看法。首先,它指的是运用相关信息技术,分析、整合大量数据,并获得举足轻重的信息汇总成果,为用户提供相关资讯。其次,认为大数据指的是一台计算机,其处理能力比较强大。第三,它指的是在限定时间内拆解与分析数据中的相关信息,获取关键信息的信息处理技术。 2.特点。第一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能够汇集全部数据与信息,以互联网方式连接绝大多数领域,以信息劳动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创造更大的价值。第二是其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大数据时代朝着纵深方向持续发展,信息技术业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整理、储存、融合与处理大数据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是大数据是公开的,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公开所汇总的信息与数据,将诸多领域交换以及运用这些信息。既能够确保数据用户的相关隐私,也可以为相关机构和组织更好地利用大数据环境的优势,满足人们在工作、生活以及学习领域的需求。第四,体现出强烈的动态性。人们可以从大数据处理的结果中得到关键性的信息,然而外部环境随时都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且任何时间都会形成诸多信息和数据,因此大数据时代具有强烈的动态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探究 1.挖掘数据价值的理念。以匹配广告为作为研究事例,重点涵盖了两种类型的数据,首先是广告库,它涵盖了广告库与相关广告的具体客户信息。这种方式适宜于运用在传统类型的数据库中。其次是顾客观看了广告后的相关行为。人们可以有效地结合上述两种数据,借助相关算法来表现其价值。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信息与数据分析的优势。可以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与信息,借助群体行为、群体智能技术,将其与以往顾客的具体使用效果做出比较和分析,采取相关的信息反馈机制,向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数据与信息,或者是查询与搜索相关信息。 2.深层处理与去伪存真的理念。在具体数据分析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数据分析流程,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层处理以及去伪存真。大数据业已运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间发生着相应的转化,逐步取代了传统形式的信息数据处理方式和技术。在大数据背景下,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将搜集到的多种复杂信息变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信息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类与整合,在具体的整合分类中,剔除完全不具备实用价值的信息,深层次处理余下的信息与数据,将获得的处理结果转换到具体运用中。受到了大数据背景的强烈影响,庞大的数据规模非但会影响数据的具体处理结果,反而会为用户带来更具有价值的信息。且在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中要逐步搜集与积累相关数据。 3.把握数据分析的相关变量。之前的数据分析技术均是先假设相关变量,然后对相关结果实施线性分析。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规模非常小,处理方法也比较简单。然而,大数据背景下,出现了庞大的数据规模,只采取线性处理技术来处理与分析显得不太现实。计算机和大数据的关系非常密切,虽然数据的数量和相关变量持续变化,然而这些变量是明确的、有规律的,不必再假设相关变量,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就可以获得所需结果。 4.合理地运用统计学思想。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抽样分析不能满足大数据分析的要求,应该采取统计学思想,更新抽样理念,将总体当作样本,探讨与某物有关的全部数据,不再依赖极少数数据样本,如此方能充分地把握事物的具体变更与发展过程,有效地处理数据表露出的相关信息。更倾向于从纷繁芜杂、不合乎常理的信息与数据中把握事务的具体状况,进一步理解数据分析的严谨性,而不再局限于只追求精确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网络的彼此联系,不必把握反复变化的因果关系,通过分析处理相关数据,更准确地反映数据变更背后的真实状况。采取统计学思想,对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数据实施针对性较强的分类处理,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具体变化情况,为人们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结语 大数据涵盖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通过云计算平台实施规模化的处理和收集活动,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流;数据分析理念可以进一步阐述世界、感官享受以及物质领域中的复杂网络关系,借助数据挖掘等在内的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与处理,使相关数据结果有效地契合实际状况。为人们满足实际需要而进行数据分析与做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基于大数据分析指导风景园林研究方法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城市已变成“信息城市”拥有更高覆盖面和高精度的、即时且多维的数据正在改变我们对城市复杂性的认识方式,并带来新的契机来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在新的数据环境下,对现有的风景园林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数据增强的分析方法和工作框架。风景园林专业中传统的设计分析框架来指导园林景观设计已经远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时展。传统的设计分析架构中如历史文脉分析、竖向分析、区位分析、功能分析等从大数据概念的角度去看其分析内容以及分析数据来源都是极其匮乏片面不能反映规划设计区域内各种问题。单从传统分析框架中数据来源数量的单位是家用电脑常用单位MB而大数据分析所提供的数据量是以PB到EB反映了数据来源质的飞跃,而分析内容因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广泛普及人们的参与体验增加传统的单方面区域功能分析以不能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其分析内容应当更加以人的视角来做分析所做分析更加多元化。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景观分析、研究方法。 解决问题途径 新的数据环境下对风景园林分析体系是一种定量认识,并体现为4个方面的变革(空间尺度、时间维度、研究单位、以及研究方法)这些变革促进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变革,并提供了一个民主公平开放的公共平台。将大数据应用到风景园林分析中首先应明确所分析内容类别种类,其次根据从所分析内容删选整合出大数据中有用信息并将其数字化这些数据包括传统数据以及动态数据,再通过科学分析法对分析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建模输出可视化成果【2】。通过成果分析、情景假设又将有所调整各项分析成果将在比对中得到最终检验。 大数据分析内容制定方法 随着信息互联网普遍率增高人们可以轻松分享各类信息这对风景园林设计分析的开拓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分析中最小单位可以统计到个人,以及每个人的思想变化对待不同问题的看法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提供。这些就可以大大的扩展风景园林分析的内容可以从人视的角度分析问题而不仅仅是以区域空间功能上单方面的片面分析。所以其所分析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性多元性,这对设计分析的内容是具有变革性的影响,因为设计师设计的好坏需要接受民意的考察,再根据民意最关心的设计内容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分析内容的选项所以每一项分析内容都是根据实践而得来的。实地调研也不会掌握全部数据,但是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借助大数据分析指导风景园林设计具有针对性、多元性同时因互联网具有即时性其所分析的内容也具有即时性客观性。 大数据信息来源筛选方法 地球外围轨道上的遥感卫星,全球定位系统,配有三维激光扫面设备的无人机,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便携式数码照相机,全球将近20亿的智能手机用户【1】。在今天大量涌现的城市数船不仅是可供分析的新材料, 更是探知未来方向的共具。大量来自云端的历史数据和即时的关于景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大数据,为我们有效的设计以及管理景观带来无限景观数据的机会。但是必须清楚这些量的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因为数据本身并不系统均衡而带有偏差歧视。其次数据如此之多有用信息如同珍珠埋藏在泥沙里。第三数据信息最多只能反映当下告诉我们过去的状态,并不能告诉我们未来。因此我们必须要理性看待这些海量数据,突破传统数据统计的方法处理这些数据最终帮助我们在景观设计时借组有用数据分析进行科学的设计。因此我个人总结出大数据结合风景观园林设计几点意见和创想。 首先我们需要在风景园林定量研究中流理一种价值伦理。风景园林研究的的成果, 特别是可视化成果帮助设计更加理性准确快捷,其外表给他人一种可争辩”的印象。然而一个看似客观的数据, 却也十分容易被其他目的利用而塑造一种权威 。 因此,对于数据分析的应用需要更多的基于社会学的思考, 以明确不同数据定量分析服务的主体是谁, 目的是什么 。 其次,我们仍需警惕定量分析的滥用有可能导致一种庸俗。数据无法驱动所有的风景园林设计活动,许多时候定量分析和定性存在角力。定量研究中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单位统一性关注于实证的研究。但这就存在一些解释力不足的维度,比如环境美学方面定量无法用数据准确性阐述美的观点,这是也就需要定性具有一定感性的介入。 大数据整合分析内容可视化方法 将收集到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对于风景园林分析问题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样的分析结果将完全打破传统区域空间功能简单的分析。而是第一次站在人的视角看待分析结果,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出区域内人们对景观要素的兴趣点、通过谷歌地图近几年内区域内路况程度、以及区域内城市扩建面积增大对于村庄的影响、或通过社交评论平台人们对于建成景点的关注程度等等的分析成果都是对原有传统分析的突破。 但对于基于大数据新的分析结果应用于分景园林分析需要有突破原有在整合数据是观念才能适应于分析整合大数据的观念思想。传统的数据分析思想应做三大转变,一是转变抽样思想,大数据时代,我们面对的数据样本就是过去资料的总和,样本就是总体,通过对所有与事物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既有利于了解总体,又有利于了解局部。二是转变数据测量的思想,要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芜杂,不再追求精确的数据。我们应该接受纷繁芜杂的各类数据,不应一味追求数据的精确性,以免因小失大,比如都对于城市某条道路路况分析不能只单纯调研近期路况而查看近10年这一带的路况。三是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由于数据规模巨大"数据结构复杂以及数据变量错综复杂,预设因果关系以及分析因果关系相对复杂于是在大数据时代分析数据不再探求难以琢磨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 结语 信息城市的复杂性迫切地要求不同以往的解读方式, 以确保不同规划设计手段干预下的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新的数据时代到来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的契机。借助于大数据分析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的工具理性在城市中从人的角度定量理性研究展现出了其巨大的潜力,并直接颠覆了传统设分析问题价值看法。大数据时代总结出一套从问题中筛选出分析内容,再通过大数据中有用信息筛选后进行可视化成果研究的科学套路流程,这为大数据分析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大数据分析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为医院带来了海量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有效利用、分析,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能为医院管理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本文从临床信息数据分析出发,在资源配置、医疗监管、临床决策支持、健康体检分析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应用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医院管理;应用 1 概述 根据卫计委公布的数字,2014年前11个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门诊和住院)达到67.7亿人次,其中三级医院达到12.1 亿人次。这些医院信息数据量十分巨大,它涵盖了患者的人员信息、诊疗信息、用药信息和费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为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医保控费标准制定、临床路径和药品研究及精准医疗提供了数据基础。 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数据,分析、挖掘出其中隐含的信息,并加以应用,实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及保健,帮助医生找到更好的诊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帮助医院决策者调整策略、减少风险,降低医疗费用等需求方面,将是未来医院面临的挑战之一。 2 大数据的产生 当前大多数医院都已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各专业的医疗信息以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于各子系统中,如HIS、LIS、EMR、PACS等。 医院信息主要包含HIS(医院信息系统)和CIS(临床信息系统)两大系统中。H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经营管理与查询业务,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包括门诊收费、药房药库、住院收费、人力资源、财务查询等。C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患者的临床医疗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门急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电子病历系统(EMR)、护士工作站系统、护理病历系统(N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实验室系统(LIS)、药物咨询系统等。 2.1数据量的计算 2.1.1业务交易规模计算 按中等规模二甲综合医院测算,医院预计的日均2000人次,如平均每人次在挂号、医生诊间、收费、医技科室等16个科室各发生1笔业务,则每天的业务量就是:2000×16×1=3.2万笔。门诊部分信息系统按每业务数据库交易数10计算,则每天的数据库交易数为:3.2万×10=32万次。 假设医院住院患者400人次,每人次主管医生、护士或会诊医生各发生20笔业务,药房、收费、手术、麻醉、医技科室等各发生3笔业务,则每天的业务量就是:400×3×20+400×18×3=4.56万笔。住院部分信息系统按每业务数据库交易数10计算,则每天的数据库操作数为:4.56万×10=45.6万次。 由上,总的日数据库交易次数是:32万+45.6万=77.6万次,则10年的交易次数为776万次。 2.1.2结构化数据量计算 以二甲综合医院门诊量2000人/d,住院量400人/d计算。 每门诊人次含挂号收费信息、处方信息、检查信息、输液信息、处置信息、门诊病历信息等系统数据估算量为0.1M,则每日门诊数据量=0.1M×2000=200M。 每住院人次每日含收费信息、医嘱信息、护理信息、药品信息、检查信息、输液信息、处置信息、住院病历信息等系统数据估算量为0.5M,则每日住院数据量=0.5M×400=200M。10年总数据量为(200M+200M)×365×10=1.46TB。 2.1.3医学影像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计算 以二甲综合医院门诊量2000人/d,住院量400人/d计算。 如门诊25%患者平均每人次在医学影像科室-X线、MRI、CT、心电、超声、胃肠镜、病理等部门进行图像采集1次,平均数据估算量为:5MB,则每日门诊数据量=5MB×1×2000×0.3=2500MB。 如住院20%患者平均每人次在医学影像科室-X线、MRI、CT、心电、超声、胃肠镜、病理等部门进行图像采集1次,平均数据估算量为:5MB,则每日门诊数据量=5MB×1×400×0.2=400MB。10年数据量为(2500MB +400MB)×365×10=10.6TB。 以上二甲综合性医院10年结构及非结构化数据量总和为1.46TB + 10.6TB = 12.06TB。 2.2大数据的可用性 2.2.1大数据静悄悄的躺在各自系统的结构中,除了定向的查询,几乎没得到好的使用。能否将这些大量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把这些以结构化形式存在的数据准确地识别,并且赋予他们词、词组和数字等逻辑关系,将是推进大数据分析的关键。这种全结构化的数据库由于覆盖信息面广,数据结构程度高,可以按照患者、药剂、检验、检查和管理的不同需求提供更精准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帮助制定医疗提高服务。 2.2.2数据本身不直接带来价值,对于数据的应用来说,最终的产品不管是临床决策辅助系统还是医保控费系统,能否得到临床一线工作者和医药经济学家的认可,是区分产品优劣的关键点。 2.2.3达到一定的信息系统的覆盖率,打通各信息系统之间的孤岛。单一系统的数据虽然有价值,但是由于它不能反应出连续的医疗记录,往往不能作为决策参考二次利用,这时如能取得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协作分析,提升医疗数据分析变现的可能性。 3 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通过分析临床信息数据,运用相关数据挖掘算法和统计学知识,从数据中挖掘出潜在有价值的诊疗模式、决策知识,帮助医生找到更好的诊疗方式和临床路径,提高医疗质量;帮助医院决策者调整策略,做出正确决策。 3.1分析患者来源,调整资源配置。根据患者的就医记录大数据,分析出患者就诊时段,相应的该时段就诊患者的诊断、年龄层、性别、同药理药品使用量、复诊次数、复诊周期等来确定相对患者属性,并针对这些属性,按正态分布进行医疗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按诊断配置医生,按用药做好药品准备,按年龄层、性别调整服务细节,按复诊人群自动分配诊间等,从而达到相应服务资源在各个层面的投放。 3.2大数据用于临床决策支持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医生输入的诊断、医嘱、处方等,将其与临床知识库相比较,从多个属性上比较其差异,从而提醒医生防止潜在的错误,如用药辅助支持系统。通过部署这些系统,医院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率和差错。 大数据分析可以使用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识别医疗影像(X光、CT、MRI)数据,将相近或相识的图像进行对比,并将其他的医疗影像诊断展示出来,从而给医生提出诊断建议。 3.3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的目的是发现潜在隐患。体检机构对受检人员健康数据进行采集、初检、总检,从而得到当前的健康状况;进一步对健康数据的分析,能针对不同区域、人群分析出区域受检人员中的慢病特征、风险预测等信息,并辅助以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及制作健康监测评估图;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可明确个体的患病风险。 健康体检机构对每一位受检单位进行个性化的健康体检套餐设计,并从个人体检数据所反映出的健康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给予个体受检人员以后的体检套餐规划。 3.4医疗效益分析 对同一患者来说,医疗机构不同,医疗护理方法和效果就不同,治疗成本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效益分析通过对患者体征数据、医疗费用数据和各诊断的治疗结果数据在内的大型数据集的分析对比,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最有效和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案,有可能减少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 数据分析也可以带来业务流程的精简,通过分析成本,提高质量并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体验,也给医疗服务机构带来额外的业绩增长潜力。 4 大数据分析的其他相关考虑 4.1大数据分析的模型建立 大数据分析建模方法繁多,面向过程建模、面向数据建模、以信息为中心建模,决策分析方法也多种多样,DEA方法、树形决策、风险决策、模糊决策等,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需再依据回归分析法计算相关性,确定是否存在线性因果关系,否则经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大数据分析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4.2用于临床支持的局限性 由于患者复合病关系复杂,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对某些病症给出确切诊断有时会有差别,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相同主诉和病征进行分门别类区分,其与分析的样本数量密切相关,样本越大,分析的可靠性越高,但样本量如何才算大,很难界定,这样分析出来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反而给大数据分析的作用造成负面影响。 5 结论 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必定能给医疗行业造成积极地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数据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作用必定越来越明显。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浅谈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与挖掘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有了质的飞跃,发展方向更加全面。特别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更是促进了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各学科均出现了科技交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数据形式和规模不断向着更加快速、精准的方向发展,促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就目前而言,数据已经改变传统的结构模式,在时代的发展推动下积极向着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模式方向转换,改变了以往的只是单一地作为简单的工具的现象,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基础性质的资源。文章主要针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论述了建设数据分析与挖掘体系的原则,希望可以为从事数据挖掘技术的分析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理论启示,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体系建设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各行业、领域的发展也颇为迅猛,人们生活水平与日俱增,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前提下,更加追求精神层面以及视觉上的享受,这就涉及到数据信息方面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数据信息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处理和归类数据信息是达到信息传递的基础条件,是发展各学科科技交融的前提。 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数据信息在带给人们生产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还会被诸多社会数据信息所困扰。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需要其客观、正确地使用、处理数据信息,完善和健全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挖掘手段,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数据分析方法科学合理地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做好数据挖掘技术工作。 1 实施数据分析的方法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科学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科技信息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和长久进步,使其发展更加全面化、科学化、专业化,切实提升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最佳的良性循环,我国也由此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对于大数据时代而言,数据分析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科学准确地对信息量极大的数据进行处理、筛选,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数据进行分析过程是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大数据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大容量数据、分析速率,以及多格式的数据三大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掌握。 1.1 Hadoop HDFS HDFS,即分布式文件系统,主要由客户端模块、元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存储服务模块等模块组成,其优势是储存容量较大的文件,通常情况下被用于商业化硬件的群体中。相比于低端的硬件群体,商业化的硬件群体发生问题的几率较低,在储存大容量数据方面备受欢迎和推崇。Hadoop,即是分布式计算,是一个用于运行应用程序在大型集群的廉价硬件设备上的框架,为应用程序的透明化的提供了一组具有稳定性以及可靠性的接口和数据运动,可以不用在价格较高、可信度较高的硬件上应用。一般情况下,面对出现问题概率较高的群体,分布式文件系统是处理问题的首选,它采用继续运用的手法进行处理,而且还不会使用户产生明显的运用间断问题,这是分布式计算的优势所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器设备的维修和维护费用,特别是针对于机器设备量庞大的用户来说,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还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 1.2 Hadoop的优点与不足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就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数据信息,使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安全。在进行数据信息的过程中,Hadoop是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软件构架之一,它可以对众多数据实行分布型模式解决,在处理的过程中,主要依据一条具有可信性、有效性、可伸缩性的途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这是Hadoop特有的优势。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Hadoop同其他数据信息处理软件一样,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现阶段而言,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维护以及保护效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匮乏,在处理这种数据信息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以手动的方式设置数据,这是Hadoop所具有的明显缺陷。因为在数据设置的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全是依靠工作人员而实现的,而这种方式的在无形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在设置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一旦在数据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整个数据信息处理过程失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其次,Hadoop需求社会具备投资构建的且专用的计算集群,在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题,比如形成单个储存、计算数据信息和储存,或者中央处理器应用的难题。不仅如此,即使将这种储存形式应用于其他项目的上,也会出现兼容性难的问题。 2 实施数据挖掘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信息处理逐渐成为相关部门和人们重视的内容,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使数据信息分析和挖掘成为热点话题。在现阶段的大数据时代下,实施数据挖掘项目的方法有很多,且不同的方法适用的挖掘方向不同。基于此,在实际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数据挖掘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数据挖掘方法。数据挖掘方法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Web数据挖掘法,以及关系规则法等等。文章主要介绍了分类法、回归分析法、Web数据挖掘法对数据挖掘过程进行分析。 2.1 分类法 随着通信行业快速发展,基站建设加快,网络覆盖多元化,数据信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显著。计算机技术等应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此背景下,数据分析与挖掘成为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使得数据挖掘过程更好地进行,需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此确保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进程更具准确性和可靠性。分类法是数据挖掘中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在数据规模较大的数据库中寻找特质相同的数据,并将大量的数据依照不同的划分形式区分种类。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是将数据项目放置在特定的、规定的类型中,这样做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为用户减轻工作量,使其工作内容更加清晰,便于后续时间的内容查找。另外,数据挖掘的分类还可以为用户提高经济效益。 2.2 回归分析法 除了分类法之外,回顾分析法也是数据挖掘经常采用的方法。不同于分类法中对相同特质的数据进行分类,回归分析法主要是对数据库中具有独特性质的数据进行展现,并通过利用函数关系来展现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分析相关数据信息特质的依赖程度。就目前而言,回归分析法通常被用于数据序列的预计和测量,以及探索数据之间存在的联系。特别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实施回归分析法可以在营销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所体现,能够很好地进行数据信息的挖掘,进而为市场营销的可行性奠定数据基础。 2.3 Web数据挖掘法 通讯网络极度发达的现今时代,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具科技性和便捷性,这是通过大规模的数据信息传输和处理而实现的。为了将庞大的数据信息有目的性地进行分析和挖掘,就需要通过合适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处理。Web数据挖掘法主要是针对网络式数据的综合性科技,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范围内较为常用的Web数据挖掘算法的种类主要有三种,且这三种算法涉及的用户都较为笼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可以对用户进行明确、严谨的划分。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也给Web数据挖掘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尤其是在用户分类层面、网站公布内容的有效层面,以及用户停留页面时间长短的层面。因此,在大力推广和宣传Web技术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技术人员要不断完善Web数据挖掘法的内容,不断创新数据挖掘方法,以期更好地利用Web数据挖掘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 3 大数据分析挖掘体系建设的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明显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大大满足,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计算机、手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比比皆是,传统的生产关系式和生活方式已经落伍,并逐渐被淘汰,新的产业生态和生产方式喷薄而出,人们开始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因此,为了更好地收集、分析、利用数据信息,并从庞大的数据信息中精准、合理地选择正确的数据信息,进而更加迅速地为有需要的人们传递信息,就需要建设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体系,并在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平台建设与探索实践相互促进 经济全球化在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力的同时,还使得全球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实现大数据分析挖掘体系良好建设的目的,需要满足平台建设与探索实践相互促进,根据体系建设实际逐渐摸索分析数据挖掘的完整流程,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引进人才,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数据分析与挖掘水准的队伍,在实际的体系建设过程中吸取失败经验,并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数据平台建设经验,取其精华,促进平台建设,以此构建并不断完善数据分析挖掘体系。 3.2 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深度结合 从宏观意义上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对于数据分析挖掘体系建设而言,创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创新是大数据的灵魂,在建设大数据分析挖掘体系过程中,要将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深度结合,并将价值创造作为目标,辅以技术创新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数据分析挖掘体系建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 3.3 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良性循环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意识正确与否对于大数据分析挖掘体系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基于此,要培养具有大数据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数据分析人才,并定期组织教育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数据分析意识,提高数据挖掘能力,实现科学的数据挖掘流程与高效的数据挖掘执行,从而提升数据分析挖掘体系平台建设的良性循环。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综合论述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普及的同时,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品质都有了质的提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等设备迅速得到应用和推广。人们实现信息传递的过程是通过对大规模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计算形成的,而信息传输和处理等过程均离不开数据信息的分析与挖掘。可以说,我国由此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然而,就我国目前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来看,相关数据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数据分析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所以,相关数据分析人员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标准需求对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完善,提高思想意识,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数据分析技术的创新,加大建设大数据分析挖掘体系的建设,搭建可供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划分的平台,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更加科学、专业的技术,从而为提高我国的科技信息能力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前提。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试论建设基于“SAP HANA”技术的公安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 [摘要]大数据时代公安部门所掌握的各项数据越来越多,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库系统面对越来越纷繁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吃力,在时效性上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因此更高效、更便捷的SAP HANA内存数据厍运算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将试论在公安大数据分析平台引入“SAP HANA”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及该技术将对公安工作产生的变化与影响。 [关键词]公安大数据;SAP HANA;数据分析 1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现阶段建设新的能够匹配公安业务场景的大数据系统是公安部门的迫切需求。公安工作与大数据也已然开始产生密切的联系,基于各种技术的大数据平台也在被建立起来,本文就基于“SAP HANA”技术的公安大数据分析平台做一个展望。 2公安工作对大数据平台的需求 公安部门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对于这些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据,现有的公安警务数据平台无论是规模还是架构都很难适应在海量数据场景下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直接影响了公安形势预判和重大决策,因此,在现阶段建设新的能够匹配公安业务场景的大数据系统是公安部门的迫切需求。新建设的公安大数据系统,需要做到:PB级数据存储管理,多种数据类型与协议支持,高质量的数据整合,高效的数据分析能力,可管理和开放性,安全可靠,自主可控。 3现有大数据平台的缺陷 对于数据可以划分为两类: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没有统一的大小和格式,给分析和挖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现有的数据平台对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起来就非常的吃力。面对冗杂无序的庞大数据,简单的人海战术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更高效、更便捷的SAP HANA内存数据库运算技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让数据存储、运算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TB乃至PB级数据分析、处理和存储变得更加快捷稳定,也让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搭建有了新的选择途径。 4 SAP HANA技术 HANA(High-Performance Analytic Appliance)是德国SAP软件公司开发的是一个软硬件结合体。它能够提供高性能的数据查询功能,可以直接对大量实时业务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不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建模、聚合。 4.1 SAP HANA技术特点 4.1.1软件方面 相对于Oracle等传统关系型数据库,SAP HANA内存数据库不仅在维护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方面做到了最好,而且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并不擅长的领域――难以顾及数据处理实效要求方面实现了突破。追本溯源,之所以SAP HANA实现了对Oracle等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超越,是因为其采用了改进的数据压缩、行列式数据存储和内存计算技术。将海量数据经过高效压缩存储至HANA的大内存数据厍,提高查询和分析效率。 数据压缩:SAP HANA采用数据字典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压缩,用整数来代表相应的文本。对于数据格式相对单一的结构化数据源,这种压缩方式非常有效,数据读写速度也因此得到提升。 行列式存储:有人曾形象的比喻,HANA可以“识别”用户在插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时的真正意图。实际上这是因为HANA采用了行列式存储方式,即增量更新(插入数据)时,HANA将它视为行式数据库;而输出数据时,HANA又充分利用其列式结构适合数据压缩的优点稳定快速的输出数据。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则需要牺牲其中一种方式来保证速度。 内存数据库计算技术: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我们知道数据是从磁盘- 通过数据总线和控制器(RAID,I/O hub等)―- 内存―- CPU Cache-- CPU进行数据处理(CPU寄存器)。HANA内存数据库,就是将数据放在内存中直接操作,跨过了数据总线和控制器,直接与CPU cache进行数据传输,数据读写速度比磁盘读写速度高出几个数量级,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缩短了时间。内存的访问速度比磁盘快1,000,000倍。传统磁盘读取是5毫秒,内存读取是5纳秒,比SSD和闪存快1000倍。虽然寄存器和Cache的读取数据的速度比内存快,但在实际的数据处理中却应用较少。 在传统的数据库中,由于内存存储的数据有易失性,系统断电或重启后内存中的数据就会丢失,对此SAP HAHA采取后台异步进程savepoint(Data persistence)定时把内存数据存储到磁盘中,大大降低了因故障导致数据存储丢失的问题。 4.1.2硬件方面 SAP不仅在软件领域独树一帜,在硬件研发方面也积极创新,和多个国际硬件厂商开展了合作,开发了多款支持HANA的高性能服务器,包括DellR910、Fujitsu RX600 S6、HP DL980 G7、IBM x3850等服务器。 4.2 SAP HANA技术应用 正是基于对SAP HANA高性能的认同,SAP内存计算技术正在全球内广泛应用,不断的转变人们的思考、重新规划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以亚太区第一家上线HANA技术的某快速消费品企业为例,该企业年销售额近百亿元,业务涉及生产、销售、计划、调度、物流、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这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和整体运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作为一个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准确实时的数据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高管如果要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必须依据准确实时的数据进行科学决策。 该企业在应用了HANA技术后,确实提高了数据查询、处理的能力。数据展现能力快速提高。据测试,商业智能报表快25~30倍,逻辑计算能力速度提高了约150倍,而且,越是复杂的运算,HANA的逻辑运算能力就越突出,数据实时、同步真正实现。 5公安工作应用hana技术的可行性 公安部门的各类信息来源(公安管控信息、社会管理信息和社会公开信息等)中,人口信息、水电煤气信息、通讯信息、网络账号、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信息绝大部分是非结构化数据。在这个“非结构化数据时代”,主要用于管理结构化数据的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受限明显,尤其是运算速度过慢被人所诟病。而采用擅长大数据运算的SAP HANA技术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首先,从数据采集及存储方面来看,作为内存数据库,SAP HANA可以将庞大的公安数据,通过高效的数据压缩和行列式存储功能进行优化,存储在HANA大内存数据库中,进而为侦察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案事件信息查询功能。值得一提的是,HANA技术采用的数据压缩和行列式存储不会破坏数据原有格式,而且可还原性非常高,非常适合侦察员保留案件原始资料和数据,提高自主分析比对不同案事件的能力。其次,从分析应用来看,作为综合应用分析平台,SAP HANA依靠其高速的逻辑运算模式,可以有效支撑TB级别以上的大数据运算,将大幅提高公安整体工作效率和水平。 综上所述,公安部门为了在“大数据时代”脱颖而出,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安办案水平,强化预警节点突发情况能力,不断升级服务公共决策水平,为顶层设计提供可靠依据。而以SAP HANA技术为基础数据库应用的设想,无疑是目前公安部门破解大数据难题的理想选择。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智能电表故障大数据分析探究 摘 要:电力行业贸易结算用智能电表功能多,故障类型多样。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故障发生的概率增加。本文是针对智能电表故障类型、发生概率等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探究智能电表数据仓库模型建立,对进一步做好智能表质量评估和运行电能表故障预测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智能电表;故障;数据;分析 1 故障数据整理及数据仓库的构建 1.1 故障数据整理 通过已有的SG186系统、MDS系统、拆回表分拣系统,对智能电表故障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整理发现,智能电表故障数据维度高,信息条目数多。在众多维度中选择和电表故障问题关系比较紧密的影响因子信息,并且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对数据本身的一些问题进行清理,对缺失值、不合理数据以及不符合书写规范的数据。 通过对各维度离散化标称数据的数目,并将他们进行编号,最后以编号的形式存入数据仓库中。对于日期型的数据,统一成天、月、年三种纬度来进行储存。电表的使用寿命长度以天为单位计算,电表的读数统一为小数点后两位。 1.2 建立数据仓库 通过对已有故障数据的汇总分类,初步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包含7个维度表、2个事件表。维度表分别为通讯接口表(CommunicationInterface)、芯片厂商表(ChipManufactory)、电流型号表(ElectricCurrent)、电表厂商表(ElectricMeterManufactory)、时间表(Time)、电表故障表(MeterFault)、地区表(DArea)。事件表是电表信息表(Meter)和坏表信息表(BadMeter)。 故障数据仓库各表字段包括条形码编号、表故障编号、安装时间、拆除时间、地区编号、电池使用时间、电池电压、开盖次数、电表读数、芯片型号编号、芯片型号、通讯接口编号、通讯接口型号、地区名称、建档日期、故障类型、故障编号。 各表中的数据,根据对于旧表数据的统计,共有7个芯片型号、8种通讯接口、5种电流型号、30个电表厂家和28种电表故障。按照天津区域分布,将天津分为10个区域,把时间分为日、月、年三个维度,在决策时可以按照不同时间纬度来进行统计工作。 2 故障分布与相关性分析 2.1 各个厂商电表的故障分布分析 针对各电表生产厂商的故障电表,进行以下三项分析: 各电表生产厂商内部的故障分布比例;各电表厂商的易发生故障列表(采用基于t检验的评分机制);各电表厂商的特有故障列表(厂商的特有故障为相对于其他电表生产厂商,该厂商更易出现的故障,采用tf/idf法分析)。 从分析结果发现,多数厂商和地区的故障分布均具有一定特殊性,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找到某厂商或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有故障类型。 2.2 故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各故障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采用经过t检验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保留相关度 0.9的高度相关故障,共20对)。 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故障类型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性。 3 故障/参数间因果关系检验 3.1 Granger因果检验原理及方法 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比较“已知上一时刻所有信息,这一时刻X的概率分布情况”和“已知上一时刻除Y以外的所有信息,这一时刻X的概率分布情况”来进行假设检验,进而判断Y对X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在本任务中,我们首先对芯片型号、电流型号、通讯接口型号、地区、生产厂家、电表使用时间、电表读数、电表故障组成的矩阵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序列是否是平稳的。如果平稳则进一步两列两列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3.2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在进行单位根检验后,ADF-Fisher Chi-square的P值为0,小于0.05,因此序列是平稳的。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后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①对于电表故障来说,芯片型号、使用地区、电表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电表读数、使用时间都是影响的原因。 ②对于电表寿命来说,芯片型号、使用地区、电表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电表读数都是影响的原因。 ③同时我们发现使用地区的不同,对于电表完整的生存周期中的读数有因果关系。我们由此可以猜测不同地区的用电习惯可能会有不同。 4 故障预测 在因果分析中,我们验证了和电表故障与寿命相关的影响因素,现在我们用这些影响因素来训练基础的分类器。在原始数据中,我们总共统计出了28种故障。故障类型过于细化且各种故障发生的数量相差极大,对于我们分类器的分类精度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参照《智能电能表故障原因分类表.xls》,将28种故障分为3大类。我们的分类工作主要是针对这3大类进行分类。 第一类,也可以称作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外观有污迹和无载波模块两类。 第二类是等待报废的问题,主要包括表壳损坏、按键失灵、铭牌损坏、铅封损坏、接线端子损坏等。 剩下的问题都包含在第三种中,主要包括ERR-01到ERR-08、RS485通讯故障、继电器故障、黑屏白屏花屏、卡槽坏、密钥恢复不成功、日计时误差不合格、液晶显示故障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三种故障进行了分类器的训练。目标有两个: 一是在电表入库时就预先判断该电表的可能故障。 二是对已使用电表可能发生故障的预测。 4.1 朴素贝叶斯模型 4.1.1 朴素贝叶斯原理 朴素贝叶斯法是基于贝叶斯定理与特征条件独立假设的分类方法。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基于一个简单的假定:给定目标值时属性之间相互条件独立。贝叶斯公式是: P(C|X)=(P(X|C)P(C))/P(X) 其中C代表的是我们需要判断的类别,而X代表的各维参数所组成的向量。 基于假定我们可以把P(Ci|X)的概率转化为P(Ci|X)=P(x1|Ci)P(x2|Ci)...P(xn|Ci)P(Ci)。然后我们比较所得的概率大小,选取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我们分类器的预测类别。 4.1.2 朴素贝叶斯的实现 首先我们从数据仓库中把我们所需要纬度的数据提取出来,并按照我们需要的格式编排完毕。然后分别统计我们需要的各种先验知识并训练模型。 4.1.3 朴素贝叶斯模型的结果 ①入库电表故障预测 经检验我们的朴素贝叶斯模型的分类准确度是65.2216%。(如表1) 表1 入库电表故障预测 [A\ B\ C\ Classified as\ 17301\ 323\ 17461\ A=1\ 2467\ 243\ 2376\ B=2\ 13418\ 576\ 51133 C=3\ C=3\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于第三类故障的分类准确度最高,对于第一类的分类准确度次之,对于第二类的分类准确度最差。 以下是分类器工作的示意范例,我们将规范化的芯片型号、地区、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构建成一个向量。例如我们选择一块芯片型号是东软4.0、地区是城南、生产厂家是浙江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通讯接口型号是东软载波,电流型号是5(60)A的电表将各维信息转化为(2,7,25,3,5)的向量输入我们的模型,经过模型计算输出结果是3,表示模型预测这块表以后发生第3类故障的概率最高。 关于具体的模型数据,可参考《电表故障朴素贝叶斯结果.doc》以及《TJDW_Problem_NaiveBayes.model》 ②已用电表故障预测 经检验我们的朴素贝叶斯模型的分类准确度是65.288%。(如表2)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于第三类故障的分类准确度最高,对于第一类的分类准确度次之,对于第二类的分类准确度最差。 以下是分类器工作的示意范例,我们将规范化的芯片型号、地区、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电表使用时间、电表读数构建成一个向量。例如我们选择一块芯片型号是东软4.0、地区是城南、生产厂家是浙江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通讯接口型号是东软载波,电流型号是5(60)A、已使用寿命400~800天、已读1000~10000字的电表,将各维信息转化为(2,7,25,3,5,2,2)的向量输入我们的模型中,经过模型计算输出结果是3,表示模型预测这块表如果将会发生故障那么发生第三类故障的可能性最高。 关于朴素贝叶斯模型分类器训练模型及参数的具体信息,可参考《电表故障朴素贝叶斯结果预测.doc》以及《TJDW_Problem_NaiveBayes_Prediction.model》。 4.2 决策树模型 4.2.1 决策树原理简介 决策树是在已知各种情况发生概率的基础上,通过构成决策树来评价项目风险,判断其可行性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直观运用概率分析的一种图解法。 4.2.2 决策树实现 首先通过统计工作以及数据变换,我们需要构造出输出数据。然后按照计算信息熵,以信息熵衰减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构建树结构。最后在叶子节点中,通过投票多数通过的方式决定分类结果 4.2.3决策树模型结果分析 ①入库电表故障预测 经检验我们的决策树模型分类准确率为68.0%。其中对第三类故障的分类准确度较高,第一类次之,对第二类的分类效果较差。 表3 决策树入库电表故障预测结果 以下是分类器工作的示意范例,我们将规范化的芯片型号、地区、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构建成一个向量。例如我们选择一块芯片型号是东软4.0、地区是城东、生产厂家是浙江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通讯接口型号是东软载波,电流型号是5(60)A的电表,将各维信息转化为(2,6,25,3,5)的向量输入我们的模型中,经过模型计算输出得出故障为第一类的概率是0.22、第二类的概率是0.05、第三类的概率是0.73,那么我们预测这块表将来发生第三类故障的概率最高。 ②已用电表故障预测 经检验我们的决策树模型分类准确率为69.1%。其中对第三类故障的分类准确度较高,第一类次之,对第二类的分类效果较差。 表4 决策树已用电表故障预测结果 以下是分类器工作的示意范例,我们将规范化的芯片型号、地区、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电表使用时间、电表读数构建成一个向量。例如我们选择一块芯片型号是东软4.0、地区是城东、生产厂家是浙江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通讯接口型号是东软载波,电流型号是5(60)A、已使用寿命400~800天、已读1000~10000字的电表,将各维信息转化为(2,6,25,3,5,2,2)的向量输入我们的模型中,经过模型计算输出得出故障为第一类的概率是0.38、第二类的概率是0.13、第三类的概率是0.49,那么我们预测这块表将来发生第三类故障的概率最高。 4.3 softmax神经网络 4.3.1 softmax神经网络简介 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我们所采用的多层感知器是一种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将输入的多个数据集映射到单一的输出的数据集上。我们在输出层的激活函数选择了softmax回归函数。Softmax回归函数是Logistic回归模型在多分类问题上的推广,可以将目标变量分为K类。最后我们可以得到样本属于各个类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4.3.2 softmax神经网络实现 首先进行数据变换,将数据变换成我们需要的格式,然后初始化我们的多层感知机并应用调整的共轭梯度下降算法反复迭代更新神经网络中每个节点的权值,输出结果使用softmax回归函数进行激活。等参数收敛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softmax神经网络模型。 4.3.3 softmax神经网络结果分析 ①入库电表故障预测 我们选择芯片型号、地区、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作为纬度,将各个可取的属性值改为0-1表示的布尔值,这样我们就构建了有60个节点的输入层,有两个节点数分别为12和9的隐藏层以及有3个输出节点的输出层的softmax多层感知机。(如表5) 可以看出,在入库电表故障预测中我们的softmax多层感知机模型对于第三类故障分类准确率最高,对于第一类次之,对于第二类效果最差。 以下是分类器工作的示意范例,我们将规范化的芯片型号、地区、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构建成一个60维0-1向量。例如我们选择一块芯片型号是东软4.0、地区是城东、生产厂家是浙江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通讯接口型号是东软载波,电流型号是5(60)A,将各维信息转化为向量输入我们的模型中,经过模型计算输出得出故障为第一类的概率是0.155、第二类的概率是0.030、第三类的概率是0.815,那么我们预测这块表将来发生第三类故障的概率最高。 ②已用电表故障预测 我们选择芯片型号、地区、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电表使用时间、电表读数作为纬度,将各个可取的属性值改为0-1表示的布尔值,这样我们就构建了有70个节点的输入层,有两个节点数分别为13和10的隐藏层以及有3个输出节点的输出层的softmax多层感知机。(表6) 可以看出在已用电表故障预测中,我们的softmax多层感知机模型对于第三类故障分类准确率最高,对于第一类次之,对于第二类效果最差。 以下是分类器工作的示意范例,我们将规范化的芯片型号、地区、生产厂商、通讯接口型号、电流型号、电表使用时间、电表读数构建成一个70维0-1向量。例如我们选择一块芯片型号是东软4.0、地区是城东、生产厂家是浙江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通讯接口型号是东软载波,电流型号是5(60)A、已使用寿命400~800天、已读1000~10000字的电表,将各维信息转化为向量输入我们的模型中,经过模型计算输出得出故障为第一类的概率是0.307、第二类的概率是0.022、第三类的概率是0.672,那么我们预测这块表将来发生第三类故障的概率最高。 5 结论 两种方案唯一的区别在于RS485总线、低压电力线载波混合抄表系统增加了一层物理设备,即采集终端,使得系统由主站、集中器、采集终端和RS485总线电能表四层物理设备构成。 ①综合性能(性价比),方案1占优; ②在通信性能、远程断送电控制、抗扰能力方面,方案1优势明显; ③在功能扩展、设备成本方面,方案2占优; ④方案2最大缺点是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量大,且RS485总线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 ⑤方案1最大缺点是一体化载波电能表成本相对较高。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大数据分析在作战指挥中的困局与对策 摘 要:当前,大数据分析在作战指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大数据分析有时也会对作战指挥产生不利影响。该文针对大数据分析的特点和作战指挥对大数据分析的需求,对大数据分析在作战指挥中可能存在的困局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破解困局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 作战指挥 困局 对策 目前,很多国家已把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加以推动,夺取“数据主导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未来影响、决定军事行动的核心是数据。在信息化战场上,不同侦察平台搜集的情报、作战指挥中心的各条指令、作战力量的实时反馈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数据不仅量很大,而且类型多样,来自多源,且以实时、迭代的方式来实现[1]。正因为如此,数据的积累、数据存储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无疑将成为获取战场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大数据分析已成作战指挥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正如条形码的应用存在缺陷一样,最新的大数据分析也可能导致误入歧途[2]。 1 作战指挥中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与作用 一般来说,大数据具有数据类型多样、数据处理高速、数据规模海量和数据价值密度低等特点[3]。在作战指挥中,从数据到决策的时效性要求高,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挖掘出高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这对其大数据分析提出了严峻挑战。 作战决策是作战指挥的核心,大数据之所以引起作战指挥领域的高度重视,其重要原因在于大数据直接瞄准作战指挥的核心。作战决策过去是科学技术较难渗透的领域,基于指挥员直觉和经验判断的决策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作战指挥的“软肋”。大数据分析通过创新式挖掘海量数据,形成从数据到决策的快速反应链路,从而构建以诸军兵种、战场环境间数据共享为基础的自主式决策支持系统,化数据优势为决策优势,以技术驱动指挥决策模式的变革。目前,在作战指挥领域,针对作战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加强大数据分析不仅能为作战指挥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而且有助于快速建立从数据到决策的指挥链路、有效解决指挥信息流通的一些“瓶颈”问题,以确保夺取作战的“数据主导权”。 2 大数据分析在作战指挥中可能存在的困局 在信息化战场上,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普遍;但许多关联隐藏很深,仅靠直觉和经验判断难以发现。相关关系是大数据分析的核心。一般来说,两种数据的相关关系可通过当一种数据产生变化时引起另一种数据的变化程度来衡量,变化程度越高,说明这两种数据的关联度就越高。大数据分析通过识别有用的关联物来进行分析,关联物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分析的综合程度就越高,判断预测的准确性也就越高。在作战指挥领域,大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对战场大量的、相互关联的终端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进而形成判断、得出结论,并做出预测。 然而,在作战指挥中,由于从数据到决策的高时效性和高对抗性,大数据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困局: 由于全样本数据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分析,采用全样本数据分析有时难以满足作战决策的高时效性要求[4];此外,作战数据难免会包含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如何动态地组织数据样本既使其数据价值密度提升又使其分析能满足作战决策的时效性要求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大数据样本不仅耗费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它们往往还包含所含个体的许多不同信息,从统计学的角度讲,这意味着这些样本是“高维的”,而更多的维度增加了获得欺骗性关联的风险。在作战指挥中,一旦大数据分析得出的分析结论包含了欺骗性关联的信息,可能给作战决策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而发现欺骗性关联绝非易事。因此,防范欺骗性关联是作战指挥中大数据分析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是作战指挥中大数据分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作战指挥中大数据分析的可靠性难免将遭受质疑。 3 破解作战指挥中大数据分析困局的对策 作战指挥产生大量、异质结构的数据集,为了提高大数据分析的时效性,应在作战决策知识情景库的引导下动态地组织样本数据集。作战决策知识情景库应该包含战场态势的框架性信息。一般来说,为便于激活数据关联,作战决策知识情景库包括主题关键词表、子主题关键词表和配属关键词表。一个主题关键词代表战场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应若干子主题关键词,而一个子主题关键词又对应若干配属关键词,配属关键词通常代表局部的细节。对作战决策来说,一条高价值的预测结论通常有一个主题,并且还与其它主题相关;因此,用于分析的样本数据集应包含与所涉及主题所有配属关键词相关的数据,并过滤掉失效或虚假的信息。作战决策知识情景库既是动态组织样本数据集的牵引,也为样本数据集的数据挖掘提供了导向性信息[5]。利用作战决策知识情景库动态组织样本数据集提高了数据质量和整体一致性,避免了无关数据的干扰,无疑使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在作战指挥的大数据分析中,为了避免分析结论包含欺骗性关联的情况发生,需要对分析结论进行检验,以证实结论中每一项关联的真实性。竞争假设分析法是一个有效的证伪方法,它将结论中每一项关联看作一个假设,平等地对待各个假设,通过寻找证据反驳假设的方法来识别假设,只有不能被驳倒的假设才被接受是真实的。竞争假设分析比较适合用于对分析结论进行检验[5]。客观地说,利用竞争假设分析法对大数据分析结论进行检验需要建立相应的评判标准、规则和知识库,并设计相应的数据挖掘算法;这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值得强调的是,对分析结论中的关联进行识别不仅能有效防范因数据的多维度产生欺骗性关联的风险,而且能避免因过度关注某一类数据(如最新的数据)而陷入“一维”视角。对作战指挥的大数据分析而言,对分析结论进行检验无疑会提高其质量,也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结语 在信息化战争中,指挥人员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探寻信息化战争的内在规律,而不是“淹没”在海量数据中一筹莫展。因此,大数据分析在作战指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快速为作战决策提供高价值的情报,大数据分析必须解决动态组织样本数据和对分析结论进行检验的难题。当前,作战指挥领域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兴未艾,有许多难题尚待解决。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只有调动多方力量,充分吸收并借鉴各相关领域研究的方法或成果,勇于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大数据分析有效服务于作战指挥的目标。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初探 摘 要:大数据是当今世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它带来了一场工作、生活和思维上的大变革,也引发了对大数据背景下军队审计数据分析的思考。文章基于大数据发展趋势和军队审计工作现状,指出应从数据基础式审计、研判数据结构、运用挖掘型技术、构建安全体系等方面入手,加强大数据背景下军队审计数据与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大数据 军队审计 数据分析 大数据是以云计算为基础,通过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将大量、高速、多变的终端数据存储下来并分析计算,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军事经济活动都将以数据信息流的形式展现和保存,产生的数据量增长迅速,数据种类和格式日渐丰富。面对一个个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数据信息源,审计机关不仅要具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分析和挖掘数据,从中找出审计线索、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一、大数据的定义与特征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对于大数据,美国著名的顾能公司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大数据研究的深入,大数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产生变化,业界对其定义尚未完全统一。目前主流的定义基本是从大数据的特征出发,试图通过阐述和归纳这些特征来给出大数据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4V。大数据的4个“V”有四个层面:一是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二是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信息。三是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四是只要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准确的分析,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大数据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强调将数据结合到业务流程和决策过程中,部分类型的数据必须实时分析才能对业务产生价值。 二、大数据背景给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背景给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带来的机遇 1.军队审计数据分析的认同感大为增强。军队审计部门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一直秉承数据说话的传统。审计报告中无论是综合评价,还是揭示问题,无一不是以数据为支撑的。在大数据背景下,海量数据离散地存储于不同信息系统中。可充分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关联并深度挖掘分析,科学评估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法规的实施效果,从而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所有这一切都将得到各级党委和被审计单位的高度认同,从而进一步提升军队审计自身的地位。 2.军队审计数据分析所需的基础数据的获取将变得更为便利。在破除了军队内部协同思想理念上的障碍后,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跨越系统、跨越平台、跨越数据流结构的技术将使军队内部纵向、横向部门得以流畅协同。军队审计部门不再需要“点对点”地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联网,在内部局域网设定的许可权限内,可以直接查询和利用相关数据信息,极大地节约了审计成本;同时由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数据处理及分析响应时间将大幅减少,审计工作的效率将明显提高,可以同时对多个类别、多种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将有助于提高党委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更加有效地规范军事经济活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历年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出军事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对各类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总结归纳,为党委建章立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能科学地评估管理规章的执行效果,从而帮助各级党委不断发现问题、整改落实。随着审计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审计分析将超越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但是对纯数据可以进行分析挖掘,对财务账表、报告等都可以进行深度挖掘、人工智能。 (二)大数据背景给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在给军队审计信息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实现资源统一规划和使用,必须以数据编码和信息标准统一、相互之间兼容互联为前提。由于目前缺乏制度依据,部门间横向协同难,原有的“信息孤岛”将给审计机关获取审计数据以及进行持续化审计造成困难。二是面对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数据信息源,审计机关不仅要具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分析和挖掘数据,从传统的“经验依赖”转化为“数据依赖”,审计人员的数据驾驭能力将受到考验。三是审计业务流程大多以数据信息形式展现,资金流向更多体现为数据信息流的交换,使得违规违纪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微小的数据变动就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以往仅限于重点人员和财务的审计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抽样分析以及单一的财务账目分析也难以发现微小数据异常,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覆盖。四是审计机关作为军事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不仅要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还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揭示和抵御,更要通过大数据这个金矿,从更高层面、更全范围、更广视角为上级党委提供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审计建议。 三、大数据背景下军队审计数据分析的策略 (一)明确工作目标导向,实施数据基础式审计 传统的以审计组划分的分散式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数据分析工作要求。首先,当前军队审计工作要建立健全制度、整合审计资源,结合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实践工作经验、数据处理能力等因素,着手组建数据集中分析模式团队。其次,明确审计工作目标导向,按照“总体全面分析、重点业务分析、重点事项分析”逐层递进的思路,以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源为基础,坚持“面向业务需求、指导审计实践、推动数据分析”的原则开展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最后,要理清军队审计数据分析的工作思路,运用信息系统实施数据基础式审计方法,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军队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证。 (二)研判后台数据结构,掌握重点数据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军事经济数据将呈现指数增长,挖掘重点及敏感数据审计的难度日益加大。做好审计数据的掘取、存储、处理与应用,对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分析结果的精准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查单位内部对不同业务数据的使用管理是否到位,数据库管理和安全操作制度是否完善,重点领域数据库常态监管措施是否严格,移动设备安全使用规程是否执行;依据数据库设计文档和数据注释等媒介,研究论证后台数据结构,确定重点、敏感信息数据库范围;采取穿行测试法、重新执行法、代码审查法、文档审查法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切实掌握重点事项、信息、账表和报告间的勾稽关系。 (三)运用挖掘型分析技术,开展数据深度分析 目前军队审计中应用较多的是查询型分析和验证型分析,无法满足深刻揭示军事经济活动内在规律的现实需要,必须要引入挖掘型分析技术。挖掘型分析是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工具进行的审计分析,主要有分类、回归分析、聚类、关联规则等方法。运用挖掘型数据分析技术,首先要做好审计数据的分类、存储、快速调用等工作,整合分析数据资源,搭建云数据存储平台,完善数据整理和研判机制,实现重点数据库间的兼容互联,共享审计云平台服务器运算能力资源。其次,要研发数据审计方法和分析工具,运用移动办公、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远程分析,深度分析审计疑点及问题线索,进而实现数据分析结果的精确化。 (四)把握系统运行特点,构建数据安全体系 大数据在给军队审计工作创新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信息资源安全带来了挑战。军队审计部门掌握了大量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实力的经济数据,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一旦损失,将会对国家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后果。要确保数据资源安全,必须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总体架构、规划设计、管理水平等特点,重点调研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尤其是清楚掌握后台数据库的的项目、数量、功能模块、版本、管理维护部门、访问模式、数据存储和备份等信息。要重视审计数据及其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创新大数据信息安全审计技术的研发,加强对重点领域敏感审计数据的监管,运用大数据技术应对高级可持续攻击,并精心培养一大批既具备军队审计业务知识又具备数据挖掘和应用开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着力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体系。 (责编:若佳)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也应运而生。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简要分析了大数据分析的概念,从不同方面对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教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笔者丰富的教学实践,最终提出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数据驱动学校、分析改革教育”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影响着传统教育与传统教学,未来大数据必将改变传统教育的面貌[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也相应地产生。因而,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分析的概念 1.大数据的概念。就数据本身而言,其是记载信息的一种载体,当然,也是知识的来源。数据的不断增加,表示其相应的记录范围、测量范围和分析范围在不断扩大,表示人类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知识的边界也在相应地不断扩展与延伸。所谓大数据,可以从宏观和围观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有不少国内外学者选择从宏观角度理解和研究大数据,其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做了以下定义,即需要新处理模式才可以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4V特点,分别是Volume(数据量大)、Velocity(实时性强)、Variety(种类多样)、Veracity(真实性),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再加两个V,即Value(价值)和Visualization(可视化)[2]。而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则是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2.大数据分析的概念。所谓大数据分析,即对规模巨大、数量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其具有四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首先,数据量大;其次,速度很快;再次,种类繁多;最后,真实性。而大数据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科学总结与发现其中蕴藏的规律和模式,并结合源源不断的动态流式数据去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3]。 二、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数据分析观念。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难免会受其自身教学观念的影响,因而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先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数据分析观念。在新课标中提出了“数据分析观念”一词,这一词是由“统计观念”变更而来。由此可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分析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因而,有必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构建相应的背景,构建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意识,并对其予以重视[4]。 2.勇于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分层教学。在现行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上,一般采取班级统一上课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缺乏新意,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我国古代教育师祖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教育。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尝试分层教学。一个班有众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个性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能够促进有效教学。对于个性化差异和个体化差异比较明显的小学生,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不同基础和不同背景下的学生,要正视其存在的个体差异,对他们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 3.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和获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和获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5]。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结合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大数据分析工具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在学习《空间向量》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空间向量进行思考,还可以引入与空间向量相关的内容,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带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此外,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获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以高中数学《统计》这一章为例,在学习《统计》这一章时涉及抽样方法以及总体分布的估计,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大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以帮助解题。 4.引入数据挖掘算法,提升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教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注意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数据挖掘算法,注意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一方面,数学教师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密切关注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学生对于数学运算能力的掌握。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和使用数据,利用大数据中的数据挖掘算法,培养数学解题能力。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数学运算能力是其必须掌握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数学运算能力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在高中数学的运算中,涉及函数、指数和向量等计算,而这些计算相对而言又比较复杂,如果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将导致整个运算结果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在运算过程中保持细心、认真和严谨的态度进行运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解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5.学会分类,重视数学知识的积累。高中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的学科,知识点还比较多,这就要求学会分类,对各类数学知识进行分门别类,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理清数学知识的脉络,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此外,还应重视数学知识的积累。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知识点断层问题,很容易影响下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致使前期所学的知识与后期将要学习的知识无法较好地衔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整体成绩。因而,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加深学生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初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十字相乘法已经不作要求了,同时对三次或三次以上多项式因式分解也不作要求了,但是到了高中教材中却多处要用到。另外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这也是初中不作要求的内容,但是分子、分母有理化却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特别是分子有理化应用更加广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复习以前学生学过的知识,将其进行一定的积累,同时,也能为其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知识积累意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充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积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不断地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解题能力,提升整体数学素质。 6.感悟数字化的便利,学以致用,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举例来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等。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提供的数字化信息,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备课以及给学生布置作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班里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感悟数字化的便利的同时,还要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当然,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哪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及作用。以高中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作用之一就是能够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推算能力。并且,数学还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而,在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时,教师要当好向导的角色,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有:第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数据分析观念。第二,勇于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分层教学。第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学会获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第四,引入数据挖掘算法,提升数学运算能力。第五,学会分类,重视数学知识的积累。第六,感悟数字化的便利,学以致用,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大数据分析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摘要: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我国金融已经从以前的传统金融迈进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使了互联网行业蓬勃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改革。虽然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更快捷、更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而被广泛的使用,但是这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如风险控制、预警及金融稳定等。因此,为了能够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安全、快速地发展起来,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健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大数据 互联网金融 金融风险 风险预警 近几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蓬勃地发展起来,2015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已经突破了14万亿元,互联网金融已经遍及全中国。虽然如此,互联网金融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风险,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发现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我们必须有建立一个健全的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本文就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结合互联网金融自身独有的特点,建立大数据分析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运用这个系统能提前发现互联网金融中的各种风险及不足,可以让企业提前做好准备及防范,保证互联网金融更安全地发展起来。 一、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工具及通信工具来实现资金互转、支付等业务的新兴行业模式。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水平,然而随着互联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地发展。 二、大数据及其特点 (一)数据分类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数据贯穿了整个网络金运转过程。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主要有:参与者(客户)、互联网金融企业及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不仅仅可以输入、保存参与者(客户)信息数据以及提供产品信息数据,甚至还可以保留参与者(客户)在对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时的各种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正是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库,是网络金融的基础。根据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操作过程,可将其分类为:用户信息数据、成交信息数据、用户操作数据等。 用户信息数据是指每个参与者(客户)在建立账户时要填写的基本资料,这些资料被保存后就会被自动储存到企业的信息系统里。用户资料数据关系到每个用户的私人资料,所以企业必须对此数据进行严格保密,进行统一的管理,不能被泄露。 成交信息数据是指互联网金融行业为用户提供了商品及服务,然后用户对此商品或服务进行购买成交时,有成交信息数据,可以保留你成交过程中的整个操作,作为你安全成交的凭证和依据,防止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用户操作数据,是记录用户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平台进行操作时相应过程的记录。 (二)数据特点 互联网金融数据分为以下特点:规模广、多样化、高效性。首先,规模广是指互联网金融数据涉及广泛,覆盖广。其次,多样化是指互联网数据涉及种类多,信息数据的多元化。最后,高效性是指对互联网金融数据信息处理及时、准确、高效。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风险,主要体现如下:第一,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概念不清晰,投资风险意识不强,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创新投资,与传统金融不同,其实互联网金融与改变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存在技术不足与人为破坏导致的风险,互联网金融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互联网技术风险还是存在的,例如计算机故障与其他类型的风险,例如:黑客、病毒等。 第三,经营多样化导致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多样化导致风险监管难度更大,涉及到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业务交叉性强。第四,互联网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金融市场相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冲击的,使得银行间的竞争增大,相互抬高利率,而且还改变负债的结构。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以数据为基础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可操作性,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时,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方便、安全、易操作;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要有利于操作,这样才能快速识别风险,作出防范。 第二,及时性,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数据我们必须及时处理,具有高效性,所以在进行建立该系统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时限性,确保能够及时地发现风险及不足,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去预防,避免出错,造成不良损失。 第三,准确性,在建立该预警系统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才能避免对风险作出错误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系统数据分级 在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分为四个级别,分别如下: 1、数据管理 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是以数据为基础的,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所以要对数据的管理建立健全系统。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导出、整理及存储。 2、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主要是风险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整体的分析,进行风险预警。 3、数据分析 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来判定风险。所以,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具备智能性。 4、数据结果 数据解释就是数据分析能够对风险进行解释及反应,并且分析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作用是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失误,对风险能过提早进行预警,及时作出防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运行过程中,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企业应对员工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人”是万事的主导者,所以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必然的;第二,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操作规范。为了确保该系统能实现规范性的操作,企业应该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程序,同时还要制定该系统的使用规范及流程,以便明确操作人员的权责及范围,对风险进行及时处理与实时监测。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和管理研究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实施 1.1园林施工准备措施 (1)对施工场地的合理设置。结合本园林工程施工区域特点,同时结合业主以及监理的施工场地布置要求来合理地设置施工作业区。施工总布置规划采取因地制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力求紧凑,节约占地,减少临建工程量。同时为了有效地确保园林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等安全以及施工开展,施工场地设置了明显的标识标志。 (2)准备好园林施工材料以及园林道路的基层和面层铺装材料等进场,根据园林设计图所绘施工坐标方格网,将所有坐标点测设到场地上同时对其采取校核。然后以坐标校点为准,根据设计图,在场地地面上放出场地的边线,主要地面设施的范围线和挖方区、填方区之间的零点线。对于本园林中存在坡地等特殊地形,根据竖向设计图对场地地形各坐标点、控制点的自然地坪标高数据采取严格的复核,对于存在缺漏应当及时在在现场测量补上。 1.2场地平整处理 针对本园林工程中部分挖方和填方量较小的场地,采取人工施工方式;而对于挖填方量较大的场地则采取机械化施工。为合理化地处理场地的挖填方,低于本工程中预留用于花坛、草地等种植区域则先不对其采取开挖施工。对于填方区的堆填顺序,则采取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就夯实一层,尤其是对于存在软弱面层的区域,则可能还需要采取加固处理,直到填至指定的设计标高。挖、填方工程完成后,则开始对挖填完成的地面采取修整处理,对于平地面则要求平整后的水平标高变化不大于2cm。对于有坡度的地面,则结合设计要求,根据坐标桩从而确定出其填挖高度,对场地采取找坡,从容确保坡度的准确性。 1.3侧石安装 对园林景观工程,园林路的侧石安装必不可少。对侧石基础宜与地床同时填挖碾压,以保证有整体的均匀密实性。侧石安装要平稳牢固,其背后要用灰土夯实。施工时首先在破垫层上安置倒心,同时应当对侧石的轴线标高等检查是否一致,尤其是对于弧形园林路,则应当采取20一40cm长度的例石拼接,从而保证圆弧的顺滑性,严格控制侧石顶面的标高,接缝处留缝均匀。外侧细石混凝土挠筑紧密牢固,而且应当保证侧石之间的嵌缝清晰,侧角美观。 1.4园林路的铺装施工 对于园林路的铺装在进行铺板材料时,为有效地确保铺板固定而不下陷,铺板选取的灰泥浓度应当合理,要调配成半硬的熟稠状态。同时对铺板的排列顺序应当合理整齐,确保铺板之间的间距适宜为1cm,要利用平准线。在铺设地点四角插好木桩,拉张作为铺块材的平准线。除了纵横间隔笔直整齐外,还需要控制砖面的水平高度一致,可通过采取一条高度准绳来实现。但为使面层不因下雨积水,有必要在施工时将路面做出两侧1.5%一2%的斜度。地面铺装应每隔2m设其座,以控制其标高,石材板应根据侧石路标高,并使路中高出一个3%的横坡。板铺设前,先拉好纵横控制线,并每排拉线。铺设时用橡胶锤敲击至平整,保证施工质量优良。材料面层,在面层与基层之间所用的结合层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性的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作为材料,另一种是用于:性的细砂、石灰粉、灰土(石灰和细土)、水泥粉砂等作为结合材料或垫层材料。本工程采取干铺法施工,采用干性粉沙状材料作面层砌块的垫层和结合层。铺砌时,首先在基层上平铺一层粉沙材料,其厚度针对不同的垫层材料而有所不同。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对于砂、细石作垫层厚3—5cm,用水泥砂、石灰砂、灰土作结合层厚2.5—3.5cm,铺好后抹平。然后按照设计的砌块、砖块拼装图案,拼装施工中还应当对砖块采取多处轻微震击,使所石砌块的顶面都保持在一个平向上,这样可使铺装十分平整。再用干燥的细沙、水泥粉、细石灰粉等撤在面层上并扫入砌块缝隙中,使缝隙填满,铺装完成后再清楚多余的石灰砂。以后,砌块下面的垫层材料慢慢硬化,使面层砌块和下向的基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园林景观施工管理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理: (1)制定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在施工前预先制定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可有效地落实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进度等。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应当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以及相关的分部分项工程等施工工艺,尤其是对于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可有效地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园林建设工程满足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质量,求得施工工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施工过程。 (2)物资方面检查。对于进场前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等,应当对其采取逐一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施工机具是否可以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劳动力准备。施工力量的菜结,能否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特殊工种及缺工种的培训是否已经具备应有的操作技术和资格;劳动力的调配,种问的搭接,能否为后续工种创造合理的、足够的工作面。 (4)对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本工程施工严格按照编制“施工工艺技术标准”执行,规定各项作业活动和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作业规范要点、工作顺序、质量要求。同时在进行工艺施工前严格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对于关键环节的质量、工序、材料和环境应进行验证。使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符合标难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对直接影响质量的关锭工序,对下道上序有较大影响的上道工序,对质虽不稳定、容易出现不良情况的工序,对用户反馈和过去有过返工的不良工序设立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点,使工序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操作正常实施。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工序,则应当对相关操作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测试手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做好验证记录.以便向建设单位证实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3.结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多样化以及复杂化,为了更好地控制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更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模式,在实际园林施工中应用更多的工艺、管理手段,形成园林艺术与现代施工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和施工体系。 作者:唐之祥单位:安徽元鼎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管窥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 1影响园林景观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因素 当前,影响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4点: (1)前期工作没有做好,不按照可行性研究分析和初步设计批复中的投资额进行设计和施工,超项严重。 (2)设计阶段不按批准的绿地面积控制规模;设计方案不合理,通常很多园林景观设计常常为了营造项目美观效果而忽略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园林项目中引入大量外来树种,导致苗木成活率偏低等。 (3)按规定该进行招标的项目未进行招标,或者是招投标方法不完善导致工程造价缺乏竞争力。 (4)施工阶段主观意志多,随意更改设计、增加建设内容以及提高建设标准等。所有这些均是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以及结算超预算问题的主要因素。 2各阶段控制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的主要对策 由于园林景观建设标准和工艺要求等不尽相同,且每项工程各具特色,因此,不能用简单、统一的价格对园林产品进行精确核算,必须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园林产品的特点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以获得合理的工程造价。该文针对园林景观工程的特点,从6个阶段提出了园林景观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对策。 2.1决策阶段 在决策阶段,首先应明确园林景观建设工程的类型、特点和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和估算指标做出估算。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要考虑因地制宜,以类似工程项目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同时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多方案比选,选择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考虑存在的风险,在决策阶段就计算出相对准确又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额,使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2.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在整个项目造价控制中起主导作用。园林景观建设工程具有单位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衡量标准并不统一,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设计工艺上,都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因此,应根据建设项目方案的规模和特点积极大胆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科学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同时,要求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勘察现场,并熟知植物生长习性,尽量避免华而不实的设计,多注重生态设计,处理好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关系,在实现具体实施意图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另外,在施工图设计中,由于园林景观工程包含专业的多样性,如设计阶段包括的园建、钢结构、栽植、给排水、景观泛光和灯具配电等。各项内容在造价上也是举足轻重的,应该严格审核,组织多方对图纸进行会审,尽量在施工之前完善施工图纸,减少设计变更,确保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2.3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是对造价控制的手段之一,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招标文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是领导性文件。一个合适的园林工程招标文件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不变性,比如施工方案和选用的主要施工机械是否合适,施工进度是否合理,主要材料如木材、石材、混凝土和回填土等用量及报价是否合理,特别是占了投标造价很大比重的苗木,可采用暂定价方式,待中标后,该部分苗木再由施工单位与业主方和咨询公司一同进行市场询价,确定合理的市场价格。其次,涉及多专业的还有工程界面问题,比如小品、雕塑和铺装等硬质景观的施工与绿化种植的界面,应通过界面管理,有效组织穿插施工,合理压缩工期,减少后续交叉干扰及索赔,达到提高经济性的目的。再次,针对合同的养护期和验收标准等还需要明确提出要求,比如终验成活率和免费养护期的具体期限等都与具体的报价和维护期的费用有很大的关系,在招标阶段明确这些内容,有利于加强竞争。最后还要审查主要技术组织措施,保证施工单位在质量与安全等技术上做好计划,涉及专业分包的,还需要就总承包的进度节点安排组织施工,确保工作面、施工组织和流水等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满足管理要求。另外,在招投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相关政策法规执行,通过公平竞争,使承建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把真正有技术力量和质量意识比较强、素质比较好并且有相当的工程建设经验的施工单位招标进来,是控制好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的良好基础。 2.4施工阶段 项目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它与时间紧密相关,应该严格控制造价。 2.4.1严格审核签证内容控制 园林工程的特殊性导致了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工程变更的因素很多。如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使设计意图不能落实,市场缺乏设计图所规定的材料和做法、苗木的品种和规格、存活率与设计预测的效果有差异。从控制造价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应该尽量减少设计变更,不随意增加项目,不随意更改设计标准;另一方面必要的设计变更需由设计、建设、监理三方签字确认,施工现场签证要严肃认真,签证内容必须与实际相吻合,在施工现场签证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签证要及时,尤其是隐蔽工程的签证,务必在隐蔽前检查确认,二是签证尽量量化,必要时辅以图纸形式标明。 2.4.2加强材料的采购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费用占整个项目成本的比重一般可达到60%~70%,所以在施工阶段控制造价的关键是节约材料的成本,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认苗木等大宗材料的采购成本,二是确认采购的大宗材料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而且材料品种价格繁多、波动很大,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价格。特别是绿化植物材料生产周期长,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幅度较大,往往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价格,所以有条件的业主可自行培养苗圃。针对确认材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达到设计效果,则应该加强管理,针对设计的规格(胸径、蓬径等)要求,要加强现场验收。 2.4.3制定合理的园林施工工期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相当大的关系,工程项目中投入的苗木花草等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同的苗木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可循,这就导致了园林施工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工程。苗木成活的关键之一就是选择合理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通常植物适宜栽植期应在秋季落叶到翌年3月中旬前,此时植物栽植成活率在70%~80%,如在反季节栽植,不但要增加施工和养护成本,而且成活率只能达到30%左右,甚至更少,且景观效果不容易达到。因此,业主合理安排工程施工,能有效控制园林工程造价。同时,施工单位针对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等外部条件,采取有效的养护和防护等措施,也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2.5竣工结算阶段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结算是整个工程造价最真实反映的环节,在这个阶段,要把好结算审计关。审核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凡合同条款明确包含的费用属于风险费包含的费用,未按合同条款履行的违约等一律减费用,严格把好审核关。对工程量的审核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其次,在结算审核中,还应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和结算书中分项的正确性及程序的准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 2.6养护管理阶段 园林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绿化工程还存在着养护管理的问题。保证绿化工程成活率达标,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主要指标。一般的园林景观工程工期不超过6个月,但是绿化养护期需要苗木生长2个季节的周期,假如在这个阶段管理缺位,将会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比如没有及时浇水可能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没有牢固支架支撑可能导致栽植树木歪斜,没有及时修剪,整体长势体现不了设计效果等。因此,重视园林景观养护管理是保证园林景观工程效果的关键,也是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针对养护期的养护费用而言,通过挑选有资质的成熟养护公司与施工单位之间无缝衔接非常关键,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绿化效果。 3结论 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涉及面广、环节多,相应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目前,在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前期工作没有做好、设计阶段盲目追求艺术效果、招投标方法不完善、施工阶段工程变更严重等现象,导致“三超”现象普遍存在,该文从园林景观工程立项决策到后期养护全过程造价控制分析,运用园林景观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理论视角,系统地提出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造价,节约成本的对策。 作者:刘红娟徐秋林单位:上海建津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概论园林景观工程和管理技术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实施 1.1场地平整处理 针对本园林工程中部分挖方和填方量较小的场地,采取人工施工方式;而对于挖填方量较大的场地则采取机械化施工。为合理化地处理场地的挖填方,低于本工程中预留用于花坛、草地等种植区域则先不对其采取开挖施工。对于填方区的堆填顺序,则采取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就夯实一层,尤其是对于存在软弱面层的区域,则可能还需要采取加固处理,直到填至指定的设计标高。挖、填方工程完成后,则开始对挖填完成的地面采取修整处理,对于平地面则要求平整后的水平标高变化不大于2cm。对于有坡度的地面,则结合设计要求,根据坐标桩从而确定出其填挖高度,对场地采取找坡,从容确保坡度的准确性。 1.2侧石安装 对园林景观工程,园林路的侧石安装必不可少。对侧石基础宜与地床同时填挖碾压,以保证有整体的均匀密实性。侧石安装要平稳牢固,其背后要用灰土夯实。施工时首先在破垫层上安置倒心,同时应当对侧石的轴线标高等检查是否一致,尤其是对于弧形园林路,则应当采取20一40cm长度的例石拼接,从而保证圆弧的顺滑性,严格控制侧石顶面的标高,接缝处留缝均匀。外侧细石混凝土挠筑紧密牢固,而且应当保证侧石之间的嵌缝清晰,侧角美观。 1.3园林路的铺装施工 对于园林路的铺装在进行铺板材料时,为有效地确保铺板固定而不下陷,铺板选取的灰泥浓度应当合理,要调配成半硬的熟稠状态。同时对铺板的排列顺序应当合理整齐,确保铺板之间的间距适宜为1cm,要利用平准线。在铺设地点四角插好木桩,拉张作为铺块材的平准线。除了纵横间隔笔直整齐外,还需要控制砖面的水平高度一致,可通过采取一条高度准绳来实现。但为使面层不因下雨积水,有必要在施工时将路面做出两侧1.5%一2%的斜度。地面铺装应每隔2m设其座,以控制其标高,石材板应根据侧石路标高,并使路中高出一个3%的横坡。板铺设前,先拉好纵横控制线,并每排拉线。铺设时用橡胶锤敲击至平整,保证施工质量优良。材料面层,在面层与基层之间所用的结合层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性的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作为材料,另一种是用于:性的细砂、石灰粉、灰土(石灰和细土)、水泥粉砂等作为结合材料或垫层材料。本工程采取干铺法施工,采用干性粉沙状材料作面层砌块的垫层和结合层。铺砌时,首先在基层上平铺一层粉沙材料,其厚度针对不同的垫层材料而有所不同。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对于砂、细石作垫层厚3—5cm,用水泥砂、石灰砂、灰土作结合层厚2.5—3.5cm,铺好后抹平。然后按照设计的砌块、砖块拼装图案,拼装施工中还应当对砖块采取多处轻微震击,使所石砌块的顶面都保持在一个平向上,这样可使铺装十分平整。再用干燥的细沙、水泥粉、细石灰粉等撤在面层上并扫入砌块缝隙中,使缝隙填满,铺装完成后再清楚多余的石灰砂。以后,砌块下面的垫层材料慢慢硬化,使面层砌块和下向的基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园林景观施工管理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理: (1)制定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在施工前预先制定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可有效地落实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进度等。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应当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以及相关的分部分项工程等施工工艺,尤其是对于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可有效地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园林建设工程满足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质量,求得施工工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施工过程。 (2)物资方面检查。对于进场前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等,应当对其采取逐一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施工机具是否可以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劳动力准备。施工力量的菜结,能否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特殊工种及缺工种的培训是否已经具备应有的操作技术和资格;劳动力的调配,种问的搭接,能否为后续工种创造合理的、足够的工作面。 (4)对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本工程施工严格按照编制“施工工艺技术标准”执行,规定各项作业活动和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作业规范要点、工作顺序、质量要求。同时在进行工艺施工前严格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对于关键环节的质量、工序、材料和环境应进行验证。使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符合标难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对直接影响质量的关锭工序,对下道上序有较大影响的上道工序,对质虽不稳定、容易出现不良情况的工序,对用户反馈和过去有过返工的不良工序设立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点,使工序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操作正常实施。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工序,则应当对相关操作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测试手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做好验证记录.以便向建设单位证实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3.结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多样化以及复杂化,为了更好地控制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更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模式,在实际园林施工中应用更多的工艺、管理手段,形成园林艺术与现代施工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和施工体系。 作者:唐之祥单位:安徽元鼎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论园林景观工程安全设计 1园林景观中安全设计的细节 1.1场地及道路设计 交通流线是景观各功能区块的有机分割和相互联系的载体,需结合现状场地的地形等因素合理设计,做到节约土方平衡成本、利于汇水排水、丰富景观构成。 1.1.1道路应主次分明,有明确的导向性、疏散能力及承载能力 当因市政条件制约,设计范围需通车及满足消防要求时,主要道路宜不小于4~6m,贯穿景区各主要节点并应形成环状,自然曲度应适中且应避免多路汇交一点以利于导向和人流疏散。道路交汇点及环岛的植物、小品配置应不影响视线的通透,不应布置交互性较强的游园,避免车辆通行时引发安全事故。应有考虑满足日常机动车及消防车通行的回车空间及承载能力。 1.1.2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残疾人通行安全 道路设计应有贯通主要景观节点的符合残疾人通行的便捷的通道。当临近景观节点直线距离很近,高差却较大时,虽在主次道路的衔接下能形成串联,达到互通,但路程较远,一般不选定为步行流线,最直接的联系方式可能就是台阶,对于残疾人则须设坡道以增加人文关怀,减少潜在危险,而不应让其坐着轮椅走弯道。 1.2铺地设计 铺装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应在设计中给予重视。 1.2.1铺地材料的选择 有行车功能的道路应优先选择沥青道路,沥青作为柔性路面层材料对基层的适应性能较强,后期破损的维护亦较为方便,一般只需局部烫补。当局部点缀石材铺地材料时,石材厚度宜不小于60mm,对于较大块面的铺贴应适当加厚石材以防局部空鼓而易被压碎。 1.2.2设计对施工的要求 基层施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面层,可以说如果基层扎实、整体性很好、无不均匀的沉降差、脱空等瑕疵,那么在铺贴砂浆饱满的情况下,即使面层的石材薄一点也不会轻易受压损坏。因此我们在工程设计中须明确提出对施工的技术要求,如基层夯实度的要求等。 1.2.3特殊部位应有设计预案 随着用地及停车需求不断增加,大范围的地下室越来越不可或缺,而因成本控制的原因覆土较浅,当有铺地与其相交时,开挖线范围内往往沉降后有较大脱开,形成安全隐患,此时设计应有预见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见图2。图2某景观项目广场局部存在地库处理方案 1.2.4铺贴材料应能保障人行为参与的安全 常有报道因地面石材过于光滑,在雨雪天气条件下产生意外伤害,因此我们在设计之初即应对此有深刻认识,更应重视临时性水湿路面石材的防滑细节设计,如:自动喷灌可能喷到的地方、跌水水池周边区域等。 1.3园林景观小品设计 小品是园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组景的一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的作用,常规景观中设计小品数量众多,对其安全性的正确把握尤其重要。 1.3.1园建类服务小品 园建类小品除了一般服务性建筑外,以亭廊居多。前者一般由建筑专业配套设计,因此我们更加应该注重亭廊构架等安全设计。亭廊构架结构体系简单,传力途径明确,但却是冗余约束较少的静定结构,往往因为局部的破坏造成整体的垮塌。杭州河坊衔牌坊倒塌事故分析。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架,在其结构尺寸、配筋符合结构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其自身强度和耐久性足以满足景观行业的需求,对此类小品我们应更加注重地基、强风及重心偏置而引起的倾覆,爬藤类片式构架则应特别注意。对于污工砌筑小品,如:景观片墙应注重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形成开裂,拱形开洞对墙肢形成的推力、风荷载引起的倾覆等结构破坏,寒冷地区水湿环境的冻胀危害等,这些均须设计从构造措施着手予以避免。对于木结构小品设计,宜优选室外型耐腐原木品种,对施工及使用单位应作出明确的二次防腐、日常围护及安全巡查要求;应特别重视结构尺寸及体系选型、上部结构与基础的拉结措施,尽量多设冗余连接以增加自身稳定和抵抗风荷载的能力。对于装配式木、钢及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小品,应重视连接节点的设计以使结构的各部分协同受力而更加安全稳固。如:古亭中的灯芯木的设置就较好地解决了攥顶时汇交节点各构件的可靠连接。木栈桥因结构体系过于简单,各构件协同性很差,间隔加入柱间斜撑就可以极大提高结构稳固度,这些凝聚了古人智慧,仍可作为借鉴。 1.3.2雕塑类装饰小品 雕塑类装饰小品在景观中能起到很好的造景作用,亦能增加景观设计的文化气息,然而其潜在的安全诉求也应有足够的重视。对雕塑进行力学模型简化,可发现其为一个竖立悬臂构件,抵御外力的能力较为有限。在实际应用中要特别注意自身连接节点的强度和地基、强风、自身重心偏置等引起的倾覆;当为大型水钵类小品时更应注意满水工况对自身强度和地基基础的不利作用。鸡腿型雕塑立柱和基础对强风和重心偏置较敏感。一些亲和性较强的雕塑,往往和人的情感容易发生共鸣,使人想去接近,这类雕塑更应注重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与隔离,以减少攀爬跌落、刺伤、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发生。 1.3.3指示类小品 指示类小品泛指信息标识、地图、路标、告示牌等,凡是指示类小品均隐含指引与告诫的功能,应具有易识易读和自明的特点,且要注重对残疾人的关怀,设计尺度和安放位置也要易于被发现和方便阅读,能使人迅速获得所需讯息而脱离危险。 1.3.4电气类小品 照明科技的发展造就了夜景照明设计的多样性,夜间照明从单一的照明功能走向多元化,电气安全因此变得更加多变复杂。满足交通及疏散安全的基本要求外,电气的安全设计更应具有全局思维,从保障供电安全和用电者人身安全两方面来实现。对大型景观工程应按负荷的分布密度及合理的供电半径划分供电区域,分设多个箱柜由总线系统集中控制,通过分箱的电气保护系统来确保局部的供电故障不至于影响全局。难以做等电位联接的条件下,“TT接地系统+剩余电流保护器”更容易达到规范的电气保护要求,规范亦有相关条文表述。因此,除小型景观项目可采用“TN-S”接地系统外,宜优先采用“TT”接地系统。各分箱的电气保护系统元器件选型应与实际供电模型匹配,并能与总箱形成多级保护;负荷应合理分配确保用电三相基本均衡,避免出现三相开关保护三个单相分支回路等一系列配电系统的不安全因素。注重电气安全细节,保障用电者人身安全。如:对“TT”接地系统的单灯接地、“TN-S”接地系统配电箱处PE重复接地、水景池等电位、水下灯安全电压的使用、总箱四极总进线开关的配置等均应有明确要求,不留安全隐患。 1.4水域及水景 水景可静可动,自古备受推崇,更可对其施以现代科技加以个性化塑造,为景观设计所不可或缺。水域因自身规模较大,接近原生自然水体。人的行为活动较多地集中在与岸线交接的亲水性平台、水岸附近,因此对近岸水深的控制尤为重要;此外应针对性地加强栏杆、绿化的围挡隔离和警示性标牌等安全防护及救生措施的落实。水域与区域景观已然形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互生关系,设计中应更多地引入生态安全的考虑,加强水生及近岸植物群落的设计,诉求生态平衡及水体的自洁自净,为日后项目交付的适用性提供安全保障。规模较小的水景受人的参与性影响相对较大,对一些涉及安全的细节设计尤为重要,如:控制水深、落实浸水电气安全措施;对戏水池更应避免池内凸起的尖角、加强浅水区与深水区的隔离和吸水口防护等;必要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参与。 1.5园林辅助设施 1.5.1挡墙 园林景观地形一般较为多变,对于山地景观来说,一定高度的挡墙不可避免。虽然墙身设计一般根据地质情况由专业结构师配合完成,但景观亦应进行安全细节的考虑和配合,如:墙身纵向坡状地形明显时应分段做成台阶式,墙背区域堆坡的应在结构许可范围内,完善墙背截水排水,墙身附近不种大树等。 1.5.2围墙 围墙作为孤立片墙,其受风影响较大。强风下围墙整片倒塌形成的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历来围墙采用间隔砖垛加固但不够美观,相对来说暗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方法更为适用。对铁艺类围墙来说,其纵向平面内刚度较大,但平面外刚度很弱,其间隔配置的钢立柱应通过深入基础的构造柱可靠连接方能保障墙身的稳定。 1.5.3水池 现阶段水景池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小型水景池因为体形较小,整体刚度较大,自身结构安全储备较高。较大规模水池除加强池底基层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外,还应加强自身池壁和池底强度以防开裂渗水,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应重视抗浮设计,底板可做成梁板式,防止空水时浮力引起的大块板面的开裂。较大规模水池除泳池外宜优先采用柔性结构,如:采用膨润土毯进行保水设计的水池,可较好地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热胀冷缩等危害,结构安全性较好。 1.6绿化栽植的安全设计 人对景观的参与性与绿化栽植息息相关,有绿化的衬托景观才会丰富生动,人们才能融入景观,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在绿化栽植品种选择上应避免对人造成次生伤害的可能,如虫害、有毒、带刺、飞絮等。大树移植后,必须设立支撑,防止树身摇动及大风等引起的倾覆;应避免高压输电通道下、挡土堆坡的边缘、地下管线密集区和未经结构设计者许可的地库顶板上栽植高大乔木。 2结语 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越来越受重视,但与建设行业中的其他主体相较,其隐含的安全要素的诉求并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因此,适时引入安全计的理念,把握概念、落实细节,在工程实施源头给予安全保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作者:孙国奇单位: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管窥园林景观的工程造价管理 1影响园林景观造价的因素 (1)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改变施工方法,更换材料品牌、加大苗木规格,要求设计单位按照提出的要求下发设计变更,达到提高设计标准的要求,没有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工程造价。 (2)施工阶段发生不可预见因素多,最终以现场签证或设计变更的形式并入结算,此部分大多是隐蔽工程,一方面现场监理工程或项目部计量与实际不符,另一方面发生的项目多,造成工程造价整体增加。 (3)由于景观是一个“活”的工程,不像建筑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它具有艺术性,方式灵活多变,衡量尺度不一致等特征,有时候设计人员或者建设方领导只考虑作品的效果,没有考虑成本效益,最终导致成本增加。 2控制园林景观造价的措施 控制园林景观造价的措施,以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A04项目R8示范区景观工程为例说明。 2.1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设计是关键,是控制造价的第一步,只有在设计方案阶段把好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设计定位很重要,奢侈或简易的景观造价是相差较大的,建设方提交的设计任务书需注明景观定位和单方指标造价控制,达到限额设计标准。明确园林绿化工程的投资总额,造价和设计人员一起参与此过程,在结合造价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设计方案调整,最终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景观方案,从而使造价在设计阶段就得到较为合理的控制。另外设计图纸一定要设计缜密,与实际相符合,避免造成设计不完善,与招标存在差异,以致造成成本增加。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A04项目R8示范区景观工程,景观面积3364m2,为R8样板房开放而施工的示范区景观,大区住宅R7~R9室外景观工程后期施工,R8示范区部分景观将拆除,故建设方在给设计单位的定位时,就要求为节约后期拆除成本,尽量减少硬质景观,且硬质景观建筑小品尽量少用,多采用软景配置。在方案初期阶段,设计单位设置了2个水景和部分雕塑,在建设方的方案讨论会议中,结合设计定位和造价指标,优化方案,最终确定施工方案,从而使得造价在设计阶段就得以把控。 2.2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阶段 在招投标阶段中,招标文件应明确商务标、技术标的组成部分,其中商务报价的形式及计价方式的确定、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计算方式等需详细说明。招标涉及价格条款及付款方式、评标方法均需明确。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合同中涉及质量、价格、工期、质保的条款。 2.2.1工程量清单编制 清单编制人员在编制清单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设计图纸,熟读招标文件条款,结合踏勘现场的情况,充分做到报价合理准确。工程量清单编制原则,如采取清单报价方式计价,则需明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是否为净量),综合单价为固定价格,界定综合单价单价含主材费、施工费、采保费、材料损耗、企业管理费、施工措施费、规费、计划利润、税金等所有费用;如采取定额方式计价,定额及费用的取定及价差的调整均需详细说明。 2.2.2清单中项目名称特征描述 对清单中项目名称特征描述要细致,铺贴石材,光面还是荔枝面,是否拼花,有无异形切割。结合层的材质和厚度等。比如材质:黄锈石光面;规格:500×300×30;结合层:3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贴花岗岩;缝隙:留缝,缝宽和缝深5;其他:异形加工。 2.2.3质保期质保年限、养护期水电费用如何计算且是否施工单位缴纳均需明确。 2.2.4土方工程景观绿化的土方一般应选择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 招标阶段的工程量为暂定工程量,结算按照实际现场标高测量计算土方工程量。合同中应明确土方要求及计算方法。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签证部分零星计价确定单价,以便结算价格的确定。以下价格需要确定: ①外购种植土且回填,价格含平整场地、挖、转运、回填、土方堆坡造型; ②采用现场土方,价格含平整场地、挖、转运、回填; ③原地形标高和土质均符合要求,价格含重新堆置地形,平衡调整土方。 2.2.5土壤改良费用应明确是否需要改良 土壤改良的土层深度、改良所用的主材类型及价格需要约定,以免影响整体报价。 2.2.6主材价格对于石材、管材等主材价格,可以通过限价形式限定价格,施工方收取一定的施工费、管理费、利润等;常规苗木价格容易确定;对于特大型苗木,对造型要求高,价格差距很大,一般采取甲供材料或者甲指定乙采购,减少价格风险。R8示范区变更就采取了几种特大型苗木,如双杆48cm双胞胎直生银杏,单价100000元/株;底部55cm左右造型大紫薇,单价150000元/株,建设方和施工方一同去苗木基地看苗木,确定价格后予以采购。 2.3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过程中涉及影响造价因素较多,其中现场签证、设计变更是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目标成本做好动态成本管理。造价人员对现场全过程进场跟踪和把控,及时预估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费用,真正做到确保投资在可控范围内。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加强管理,真正做到让施工单位按施工图纸施工,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尽量减少无效成本,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现场监理和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均需对隐蔽工程做好详细记录,以便结算做到有据可查;对合同清单规定的材料品牌和规格,必须严格按要求执行;对下发的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要预估金额,以便随时掌握动态成本,避免成本超额过大。现如今普遍出现的现象就是结算金额比合同金额均超额,大多是隐蔽工程工程量签证不严谨和现场设计随意变更,到处增加综合单价较高的苗木数量或加大苗木规格,导致给工程结算带来很大的麻烦,使成本呈直线上升。R8示范区景观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变更,设计变更单金额410000元(增加胸径55cm大香樟、双杆48cm双胞胎直生银杏、底部55cm左右造型大紫薇、胸径26~28cm大香泡、胸径30特选广玉兰、定制中心水池黄锈石光面水钵,做到哪里改到哪里,造成总成本增加。现场签证金额280000元。施工阶段需加强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审批程序。对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均需预估金额,走内部审批流程,若超过一定金额,应取得领导决策意见方可实施,如领导不同意,则要重新调整方案,取得初步测算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施工现场签证要严谨,签证内容必须与实际相吻合,杜绝虚假工作的出现。 2.4结算造价管理 工程结算是整体工程的最后一环。建设双方对合同外发生费用应该严格控制。在工程结算审核中,除了按照合同条款施工单位提供必需的结算资料外,还需造价人员有着廉洁的执业道德,确保工程结算的质量,避免不正之风的产生而导致的结算偏离实际成本。在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R8泛会所示范区结算中,咨询单位的结算造价人员参与了工程前期招标文件和招标清单的编制、合同的洽谈和签订、施工现场跟踪的数据资料照片记录等,对整个工程的全过程都熟悉,对结算工作准备充分。综合R8示范区结算过程,需关注如下工作。 2.4.1隐蔽工程的复核 需结合施工监理和工程部负责人确认的工程量及审计人员现场跟踪记录的资料数据、竣工图中的内容(实际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最终反映最真实发生工程量。对于没有施工图纸完成或重复计算、偷工减料的工程量等情况在结算过程中均需审减费用。R8示范区景观工程此部分费用施工单位上报金额为489300.00元,最终确定的结算金额为280086.30元。 2.4.2景观土方堆坡造型的复核 此部分工程造价在签订合同时,只能综合单价固定,工程量据实结算处理。故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测量回填前和回填后的标高,显得很重要,在测量过程中需现场监理、工程部、合约部、咨询造价人员等几方人员签字确认方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R8示范区景观回填土方的费用占总造价的2.5%。 2.4.3对苗木数量、规格、品种和地被密度 需现场去对苗木数量、规格、品种等数据是否与竣工图中的内容一致。例如R8示范区景观工程中,海桐毛球蓬径40~50cm,密度16株/m2,密植,满铺,去现场实际测量,苗木蓬径达不到,密度也达不到,这种情况下的现场复核和审减是不可少的. 2.4.4价格的审核按照合同条款确定结算造价 如R8示范区景观工程确定的单价原则:如属合同清单已有的子目,按合同清单单价;如有类似的子目,单价参照类似子目单价;如合同清单中无相同、相似的项目,则园林绿化按《湖北省园林绿化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鄂建[2009]248),安装工程按《湖北省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单位估价表2008》(鄂建[2008]214号文)记取费用计算直接费,主材调差后取5%综合费率,除此外不另计任何其他费用或税金,此类无约定部分的计价主材是经合约部、投资监理与施工单位依据市场价共同协商确定。4结语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管理必须结合其特性实行全过程控制,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目前社会上部分造价咨询单位,开始参与地产开发商的全过程造价咨询管理,不再是以往简单地做预结算,造价人员参与工程前期的测算、方案阶段,土地阶段的测算,方案阶段造价的建议、概算指标、编制清单、编制标底(或拦标价)、投标报价、编制合同、施工阶段的现场跟踪、合同履约到工程结算等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的调控,这是以后地产发展的一种趋势。总之不断提高工程的技术水平、施工工艺,从以上各阶段上节约资金,控制成本,把钱花在刀刃上,使工程造价处于合理控制之中。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工程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不但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居住环境,更能够促进城市环境的发展。因此,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工程管理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其基本居住需要,更追求居住区艺术美感。因此,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和人们的关注。园林景观的合理设计,科学施工,不仅能够提高居住区的生活环境,更能够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质量。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工程管理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革与发展,特别要注重每个环节的细节之处,保证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1居住区园林景观工程简述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工程是居住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着居住区质量,更关系着城市的环境风貌。通常情况下,居住区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后期绿化养护等几个重要步骤。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基础,首先要根据居住区的地形、地势、综合考察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园林景观施工的顺利进行,才能发挥园林景观的实际作用,因此,设计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园林景观的施工又关系着整个工程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后期园林景观的养护,不仅能够保证园林景观可持续利用,也能够提高效率,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工程是建筑工程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更能够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 2.1以人为本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效应,景观设计要符合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园林环境的多样性、舒适性,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园林景观也是由于人的活动才有了存在的必然,园林环境设计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要,以人为核心是园林设计的根本,居住环境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活动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2要注意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居民活动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小区独特的风格和景观形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同小异的规划风格,使小区具有独有的特色,居住区的生活环境才更有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充分利用规划设计手段,将住宅、道路、绿化等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确保园林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关系 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因素非常多,要想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而园林景观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园林景观设计是靠园林景观施工来实现的,而园林景观施工又是依据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比如说:①设计与施工脱离,那么其设计意图、设计理念就无法展现出来,即使是工程最后能够完成,也不是设计中所能体现的作品,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重点,难点都不会有更好地体现出来,园林景观设计也因此失去了意义;②如果在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与设计脱离,施工过程就会缺乏科学的依据,不断容易出现各种施工问题,更容易浪费资源,增加施工成本,给整个园林景观工程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各种因素在施工中不能有效的协调,施工单位的施工效果与设计师的设计不符,最终无法得到甲方的认可,对于建成的项目也不会尽人意,甚至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更不利于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因此,在园林景观工程中,要促进设计与施工的统一发展,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园林景观工程的进步。 4居住区园林景观施工管理 4.1施工工艺管理 居住区园林景观施工需要进严格的管理,其中施工工艺的管理是关键。由于园林景观比较复杂,施工工艺也相对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石材,铁艺,木料,玻璃,陶瓷,钢材等建筑材料的加工,造型以及安装。对其安装质量和工艺要求都很高。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每种建筑材料的工艺要求进行施工,严格遵循施工程序和施工要求。保证施工工艺的质量符合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具体要求。 4.2施工技术管理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施工内容比较广泛,因此,在施工中要根据不同施工内容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例如:对于园区绿化来讲,需要的施工技术就不止一种。首先就要有一定的土壤处理技术,在对于土壤改良方面,普遍常用的是土壤翻新或者在土壤中混入营养土、珍珠岩、草炭、基肥等营养成分较多的材料。对于土壤的通透性方面,应该进行二次填土,或者对土体进行晾晒,不让土壤进行板结,这样可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此外还要具备植物的防水、浇灌、养护技术。保证绿化区的施工符合整个园林景观的施工要求。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所采用的施工技术符合施工内容的具体需要,同时,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 4.3成本控制管理 居住区园林景观工程成本控制也是关键。①做好清单报价控制。对工程中的各种材料的数量价格,各部分建设的价格等做好详细清单,准确控制每部分工程的造价。②严格控制硬景材料。深刻了解市场行情,综合进行分析,选择经济实用的硬景材料,节省材料造价。③科学预算。对整个景观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结合每个细节,详细做好预算,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确保整个工程不超过预算成本。 5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 5.1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建筑工程的协调 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是在整个建筑工程竣工以后进行的。从某种程度来上来讲,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建筑工程的一个升华与延伸,其设计要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服务,不能与建筑工程独立开来。园林景观设计要根据建筑工程完成后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也要以建筑工程施工为主,在不影响建筑施工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影响建筑施工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园林景观施工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另外,还要注意把建筑施工与园林景观施工密切的结合起来,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要保证居住区的整体美观性。例如,在施工前,首先要考虑建筑工程的先关出口和入口设计是否合理,堆坡高度是都满足居住区的采光需要,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还有重要的一个注意点就是居住区的车库出入口的隐蔽性。总之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步调一致。 5.2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综合管线工程的协调 一般情况下,在居住区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管线施工,再进行道路的施工,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是最后要完成的。当然,凡事必有特殊,但遇到特殊情况时,也可以调整施工顺序,但是既要保证施工效率,又要保证二者的协调统一。 5.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要具有实际功能 居住区园林景观不仅要具有美观性,突出其实用性也非常重要。简而言之,就是不仅能看,同样要能用。要从居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切实为居民提供方便。如:在园林景观中设置座椅,摇椅等,不仅能表现出美观性,更能给居民提供休息之所。再如,可以划分公共活动区域,便于居民休闲时进行跳舞,唱歌等集体活动。 6结论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施工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同时要与居住区相关工程协调发展,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科学、合理。促进居住区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陈文静 单位:广州中茂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建设工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因此,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大量园林景观工程开始兴建。因为园林景观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项目,且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工作。为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施工期间,应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办法。项目管理是当前一种比较有效且先进的管理手段,其指的是在项目活动进行过程中,利用专业的知识、手段、技术以及工具等,让项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乃至超过预期期望的一个过程[1]。 1项目进度管理 在工程施工期间,规划、控制以及协调是控制项目工程施工进度的主要宗旨。其中,规化指的是对工程施工总进度的控制目标、分进度的控制目标予以明确,且制定相应的进度计划[2]。控制指的是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对比计划施工进度和实际施工进度,然后对其中所存在的偏差予以调节。而协调指的是对影响施工进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协调和优化,例如协调施工小组与施工小组之间的关系。湛江市某公园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保证施工的进度采取了如下几种手段:第一,组织手段。施工单位在确定中标,且接获中标通知书之后,在监理部门与业主所限定的时间内,依据预先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的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且仔细阅读施工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和相关的施工规范,以了解自身尽的责任与义务。除此之外,该项目负责人还需对施工进度的控制,定期组织施工进度会议。第二,技术手段。改进施工组织设计,依据工程施工的工序和工艺,对施工段进行科学划分;遵循互不干涉的基本准则,对施工作业进行组织。通过动态施工计划网络管理,对进度管理的目标加以确定,改进网络设计,且在施工期间跟踪落实,依据具体施工情况,对施工进度予以改进。 2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基础之上,对项目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各种费用予以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利用计划、组织以及管控等手段,达到预期的成本控制目标,且最大限度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活动。通常情况下,可从不同方面开展成本控制,如经济上,强化成本核算;技术上,优化施工方案;管理上,优化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而在园林景观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如下方法控制成本: 2.1加强对图纸的会审 一般施工图纸是设计人员依据业主的需求,且结合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设计出来的。因而,在图纸设计过程中,融入了设计人员的主观意识,但是并未考虑到施工单位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些工程在开始施工之后,常常会发生许多问题,进而导致工程无法顺利开展,有的甚至在施工之后发现存在问题,又再次返工,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对此,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施工图纸。 2.2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工程施工方案通常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施工办法、选取施工器械、规划施工顺序、组织流水施工。不同的工程施工方案,其施工的周期、所需的器械不尽相同,而其所产生的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选择一种经济、科学的施工方案,对控制成本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湛江市某公园内园路的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可将其分成2个阶段,在结束地下管线的铺设以后,先对道路的基层进行铺设,把同路视为施工运输的主干道,以用于回填土方、苗木运输,最终对表面层予以铺设。 2.3控制材料购买成本 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一部分的成本花在了购买原材料上,所以,可从原材料这一角度上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在选购原材料时,应在保证材料品质和数量的情况下,尽量选取价格低、运费少的原材料;在材料验收时应加强注意,避免残次品混入现场,且一经发现残次品,需向供应方提出经济索赔,或以品质好的材料替换残次品。 3项目质量管理 对于园林景观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展开:首先,应对工程施工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施工之前,应先对园林工作人员进行项目交底,向其说明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重点是项目的各项技术要求以及要达到的施工效果,从而促使其在施工期间更注重施工的质量[3]。其次,需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管控。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的材料。所以,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当选择质量好的施工原材料,且加强对材料的监督与管理。在选购材料时,需把好质量关,以防选到残次品;同时,还需结合实际施工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第三,严格遵守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注意苗木的种植时间。就绿化项目施工而言,掌握苗木的生长规律和适宜的种植时间,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达到最优。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绿化工程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前需详细了解且掌握各种绿化苗木的有关知识,例如,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生长特点、观赏价值、维护要点等,且对其生产的整个过程加以掌握,以便在适合的时期种植,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绿化苗木的成活率。另外,应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监控,并注意各个细节,最终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 4项目安全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内容,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人员及广大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如果在施工期间不注重安全管理,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破坏周边的环境,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强化项目安全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在施工期间可从如下2个方面展开安全管理:第一,应最大限度降低甚至消除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且实施封闭式管理;在施工前,应对全体施工人员开展施工安全教育,以提升其安全施工的意识。另外,针对一些特殊工种或岗位,应要求施工人员持证上岗。第二,加强对生产因素的全方位监控,消除或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行为,比如,应当为土方工程运输车辆安排1条专门的行驶通道,专门安排2名工作人员负责对相关车辆的调度,尤其是在施工期间为方便作业,往往会在夜间作业,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施工的危险系数,因此,更需专门的人员对进出的车辆进行调度与管理,从而确保施工现场的秩序,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4]。施工现场的各种施工原材料,应将其整齐堆放在指定位置,且设定材料标识牌;部分材料需做好防水、防雨、防潮措施,以免材料受损;为便于材料的搬运,堆放材料时需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通道。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景观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项目管理,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通过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等,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建设出一个高质量的园林景观工程。 作者:吴华江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1施工成本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管理控制 1.1工程在施工前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前期,要对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内部定额与市场定额对项目成本进行评估。预测这一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必要花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项目工程的费用,以及预算中的各项工作的开支。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时,要将直接工程开支和间接工程开支考虑周全,将其作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参照基础,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例如,房地产的园林景观工程是一种综合类的园林建筑工程,主要是小区绿化工程、水利电力的安装工程、小型建筑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和土石方工程等。如,青岛郊区的城阳区夏庄,规划就很合理,规划区为长方形,总占地面积为477亩,企业不仅借助良好的自然景观还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形地势,在地块内设置了生态景观网、山地高尔夫球场,凭借地势的落差形成瀑布景观,不仅提升了园林景观的档次,还节省了施工成本。从这不难看出,在实施工程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天然环境,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工程进行规划。(2)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组织建立项目部门管理机构,将这一管理机构视为企业施工经营管理的前提和依托。好的项目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要对施工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评测者应为专业的管理从业人员。工程的修缮工作要极其注意,对有关的拆除工程所得的旧的材料要加以利用,并对其进行现场的价值评估。(3)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管理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现场工作进行经验总结,规划和制定出有效的经济方案,促进工程造价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平时的工作时,如有较特殊的工程项目,管理阶层应不定时的对现场进行勘察,掌握工程的进度,能更好的了解整个工程现场的情况,对那些隐蔽项目给予警示作用,保证工程项目健康实施。 1.2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控制 1.2.1对工程的直接成本费用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1)人工劳务费是直接作用在施工工程里的一项费用。在对劳务工人进行选择时,要选择专业技能强、技术娴熟、服从指示和安排、配合度高、工资合理的人员班组和技术作业人员。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队伍的调配也是相当重要。另外,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承包方式不仅能在人工劳务费方面节省开工资本,还能够高效高质量同时兼顾,完成工程任务。(2)建筑材料在项目施工中占非常大的比重,成本费用极高,因此,加大对材料成本控制,是实现有效成本管理控制的首要工作。项目在施工时,要根据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材料的编制和入场计划,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做到货比三家,选择满足施工质量和设计规格要求的性价比高的施工材料。根据施工的进度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材料进场要定量,争取不压材料,对于没有使用完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就材料而言,要从细节入手,使损耗降到最低,做到节约成本。(3)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显著的,它能提高施工的效力,加快施工的进度,弥补了人工劳力的不足。然而,机械的单个价格比人力单价成本高很多。所以,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机械和人力进行调配。另外,对机械应该根据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编制计划,对机械成本进行有效节约。 1.2.2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能节约部分施工成本 现如今,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很多专业领域,如园林的绿化工作、市场工程、水利电力设施安装、小型土建工程及装修装修工程等。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出现交叉施工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制定合理有效、切合实际的施工方式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减少交叉施工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和原材料,更能降低施工成本。 1.2.3保证工程质量,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 确保工程质量对节约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有重要作用。只有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进行施工,才能保证产品一次性就能被接收,从而降低返工的几率,减少工程返修的费用,减少施工的成本。另外,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它能够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文明施工自然可以提升企业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2工程在施工后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在工程竣工后,对绿化工程要进行养护处理。要有计划的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提高绿化带的质量,保证植物存活,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对不能成活的绿化植物进行更换。其余的园林景观工程,要定期给予养护和维修,及时处理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工程使用时所需的养护成本。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程的预算和决算是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对预决算人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多接触工程,还要对工程材料、施工新技能新工艺有所掌握,强调终身学习,坚持学无止境的宗旨,以便为工程更好的服务。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掌握,是有效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前提。因此,从业人员要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它贯穿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要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对工作人员的劳务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工程的管理成本进行测算,预测出项目所需的总成本,并把它作为施工过程中各项目施工花费的参照和指导标准。坚持“成本最低,获取效益最大化”原则,施工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作者:林如浪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要想发挥园林景观在城市绿化方面的作用,不仅要把握住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的每个细节,还要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施工管理方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的目的。本文阐述了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分析了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人与自然、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理念的深入,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不但要让城市园林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追求自然性与生态性的同时,还要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做到人与城市、环境等的和谐共处。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 1.1施工进度和工期管理 通过强化园林景观工程的工期和进度管理,达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以确保其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统筹园林景观施工进度,能有效督促施工方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出确实可行、操作度高的施工计划。加强对重点施工工序的重视,科学改进施工技术,能有效提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并结合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条件和技术水平,合理优选施工技术,以确保施工计划编制的可操作性。达成建设目标、质量与园林工程建设需要完全符合,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资源。在施工进度和工期管理方面,明晰和把握住阶段性的施工技术,有效落实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开展,统筹全局,合理安排人、财、物,减少投入使用不必要的资金,在限定的时间内科学完成施工任务。 1.2施工安全管理 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安全方面,主要是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度,各部门要始终将安全管理摆在工程建设的第一位,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这一头号任务,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也只有绝对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施工中,才能避免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中不必要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安全管理,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的影响因素。如工程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和环境等,坚决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中,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对管理方法的优化,全面实行动态化的安全管理手段,坚持从施工到竣工每一环节的安全都认真、严格地进行管理,做好工程安全的危机防范工作,保证施工安全第一位。 1.3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也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上说,它和安全管理是同等重要,因此,重视安全管理,首先从设计环节开始。设计图纸的好坏影响到园林景观工程整体效果,因此,要想提高设计图纸审核的标准,保证工程施工和验收的成果。另一方面,配合布局与功能需要,及时对项目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形以及经济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确保施工图纸的质量。最后,在材料方面,项目开展实施前,就要对设备、土方、苗木等材料进行调研,明确好数量、质量以及工艺,以便施工方案的制定,并保证方案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缺乏科学的施工意识 园林施工人员既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当下,在我国园林工程施工人员中,存在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普遍缺乏施工经验和园林相关知识,随意听从他人安排,缺乏科学的施工意识,更谈不上借助技术水平保证园林景观工程进度和质量。 2.2园林工程缺乏监督 随着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脚步的加快,许多施工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更谈不上相关监督部门定时定期的抽查监督。同时,对于监督的内容和标准也没有统一地划分,导致职能人员无法开展工作,任由园林施工单位自行管理,由此导致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得不到保证。 3优化园林景观施工管理对策 3.1提升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培养科学的施工意识 要想解决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施工单位组织好施工队伍,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增加施工经验。同时,还要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听从管理者的调动安排,科学地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3.2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标准 严格质检制度的制度,不仅只包含施工单位,还包括了政府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可采取自检或者核验的方式,提高部分或分项工序的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政府职能部门则要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做到严格执行,进而保证整体的工程质量。 作者:田真 单位:湖南柏嘉兄弟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市政园林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难以提升其建设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提出几点应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解决措施 在我国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期间,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根据园林景观工程艺术性特征与人文系特征,制定完善的开发方案,提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质量与社会效益。 1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特征分析 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实际建设中,其具有艺术性与人文性特征,可以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艺术性特征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属于大型的艺术作品,设计者将科学与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其观赏性,为人们提供视觉的享受。在园林景观工程中,会应用较多种类的植物,在良好的搭配与设计情况下,可以发挥植物美感。设计者因地制宜地开展布局工作,将灌木、乔木等结合在一起,除了可以提升其艺术性价值外,还能逐步优化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体系,达到预期的建设目的。 1.2人文性特征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在贴近自然的情况下,将人们作为建设主旨,对市政园林景观工程进行全面的设计与分析,逐渐提升建设质量。例如,某城市在市政园林工程建设中,利用艺术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视觉享受,还能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带来身心的舒缓。 2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作用分析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的长远进步,推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现代化城市文化系统。首先,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可以作为绿化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良好的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可以为城市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带动旅游业的进步,提升城市经济效益,拓宽城市发展渠道,以此加快城市进程速度。其次,在城市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呈现出城市文化特色,凸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展现人文关怀的情况下,逐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革。同时,相关工程可以建造美观性较高的城市环境,为城市建设发展中布局规划工作创建有利条件。最后,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可以作为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环境优化功能,是城市发展中潜在的生产力。城市建设与生产中,可以将市政园林景观工程作为主体,将其作为保障条件,提升其工作质量与成效,保障城市建设效果[1]。 3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分析 目前,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效益,难以发挥工程绿化作用。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3.1施工企业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 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期间,不能科学选择施工企业,所选择的施工企业不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无法提升组织协调工作效果。在施工前,不能制定完善的建设计划方案,难以提升施工管理质量。在实际施工中,也不能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难以提升其工作效果。 3.2缺乏高素质施工人才队伍 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相关部门不重视施工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施工人员,难以提升其综合素质。一些施工人员缺乏对于园林植物栽培技术知识的掌握,难以利用相关知识提升植物栽培成活率,甚至会出现植物大面积死亡的现象,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延误工程建设工期。同时,一些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不能全面控制园林绿化风险,难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影响着城市绿化建设效果[2]。 3.3缺乏完善的技术政策 政府部门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技术政策,不能制定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方案,难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方式做好前期施工与后期维护工作。例如,在基肥施加的过程中,不重视相关管理工作,难以提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整体建设效果[3]。 3.4苗木质量较差 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质量较低的苗木,难以保证苗木规格与数量,无法提升施工规范性。一些施工企业盲目提升苗木的数量,不能科学控制整体建设效果,难以制定完善的密植方案,导致工程建设质量降低[4]。 4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全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明确工程建设职责,保证可以提升市政园林景观建设工作效果。 4.1完善工程设计方案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完善相关设计方案,减少工程施工中突出的问题,提升建设效率。一方面施工企业需要做好设计会审工作,提升施工工序科学性与合理性,按照相关计划标准开展相关设计工作,逐渐提升工程建设成效;另一方面相关企业需要做好绿化工程建设工作,科学采购施工材料,全面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5]。 4.2制定内部管理方案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企业需要制定内部管理方案,根据工程建设特征与相关要求,明确内部管理工作程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首先,在实际加速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施工质量,明确质量管理工作职责,科学规避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其次,在施工前,需要制定完善的计划方案,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在全面监督的情况下,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6]。 4.3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相关企业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在实际施工中,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效果,优化其工作体系。首先,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对其进行阶段性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植物栽培与管理等技能。在实际工作期间,可以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提升植物成活率。其次,相关企业需要为施工人员树立审美观念,使其可以根据施工图纸与美学原理等,对工程进行全面的建设与管理,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科学搭配市政园林景观工程植物色彩,提升其审美价值。 4.4科学控制市政园林工程苗木质量 相关施工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控制苗木的使用质量,采购质量与规格符合相关规定的植物苗木,逐渐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同时,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前,需要制定完善的采购方案,创新施工形式,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保证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逐渐提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效益。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密植方案,根据相关设计要求与植物生长规律等,全面开发相关设计方案,逐步提升其工作质量。 5结语 在我国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创新工作形式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规划与完善设计方案,发挥园林景观植物的美化环境功能,达到预期建设的目的。 作者:马海锋 单位:广州华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地面铺装施工技术探索 摘要:园林景观工程是园林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在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提高园林景观工程质量、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具有重要意义。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园林景观的整体美观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地面铺装施工工艺进行探索,以期促进园林景观观赏性的提升。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地面铺装;施工技术 前言 园林景观工程主要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地面铺装工程是施工后期阶段的重要环节,其施工工艺水平和施工质量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有直接影响。合理利用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园林景观的美学氛围和艺术氛围。地面铺装环节主要包括景观广场和园林道路的铺装,本文将首先对地面铺装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地面铺装的施工技术。 1园林景观地面铺装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园林景观工程的地面铺装施工前,首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准备、施工地点勘察、材料选择等。在进行场地准备时,首先要明确进行地面铺装施工的场地条件,掌握铺设路面的具体情况,包括道路上是否有障碍、障碍物是否需要清除等。了解园林道路的曲弧程度,在施工前要做到对施工现场环境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道路清理工作,主要是进行基土层的清理,对原路基进行翻挖,以满足新道路设计中的路基深度标准。勘察路面的实际坡度,对超出标准要求范围的道路要进行修正,为地面铺装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其次是进行施工材料选择,应根据园林景观路面的功能和观赏性要求进行原材料选择,确保原材料的性能和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主要考察材料的耐久性、强度、透水性等,必须保证材料质量合格,才能投入使用。在材料选择中,混凝土的选择关系重大。一般园林景观工程的地面铺装施工会选用无砂混凝土和自然级配砂砾材料作为施工原料。使用的垫层砂石的颗粒大小要符合要求,颗粒直径应大于10cm,这样的砂石硬度足够,能够满足地面铺装的工程质量要求[1]。 2地面铺装的施工技术探究 2.1花岗岩铺装 花岗岩在铺设时容易出现空鼓,表面不平整,容易出现积水、接缝不均匀、表面污染等问题。在进行花岗岩铺装时,要具体掌握混凝土垫层宽度,每个一段距离设置一定的伸缩缝,根据最终效果确定其长度。做好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在进行铺装施工时,必须保证面层与基层之间足够牢固,避免发生空鼓现象。在铺装过程中,要注意清理花岗岩表面水泥印,避免造成表面污染。先进行标准块的铺设,然后再依次向两侧铺设,并且利用直尺等工具进行找准。缝隙必须拉通线,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标高线,严格控制施工质量[2]。 2.2鹅软石铺装 鹅软石路面的铺装施工技术不过关,在投入使用后容易出现鹅软石脱落、表面不平直、色差明显、图案不精致等问题。鹅软石路面的混凝土垫层要稍宽于路面实际宽度,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好伸缩缝。铺装前清理混凝土垫层,用刷素水将泥浆均匀铺开。根据图样设置十字控制线,保障鹅软石平整。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择、使用不同规格、颜色的鹅软石,根据设计图案制作样板,进行标准块铺设后,再依次进行铺设。铺设时可以干撒水泥粉,利用喷雾机机水将水泥凝结。完成铺设好要在鹅软石路面表面加盖保护措施,避免路面受到污染[3]。 2.3陶土砖的铺装 陶土砖的路面铺装容易出现泛碱现象,也存在表面积水、线条不直等问题。陶土砖存在翘曲、窜角、宽窄不均匀等缺陷,所以在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拉通线进行控制,避免陶土砖路面出现不平整等问题。混凝土垫层宽度应与面层宽度一致,严格检查陶土砖的尺寸,在搬运时要保证陶土砖的完整性。铺装施工完成后,要加盖保护层,对其进行保护[4]。 2.4水洗石面层的铺装 水洗石面层铺装施工时石面层容易发生破裂,在薄弱处出现裂缝,产生凹处积水。也容易因水的腐蚀作用使石面层图案变得模糊,影响园林地面铺装的美观性。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清洗混凝土垫层,隔一段时间设置温度伸缩缝。温度伸缩缝的长度需要根据铺装设计效果决定,保证水洗石地面的平整度,尽量缩小误差,保证水洗石面层的厚度一致。进行地面粘接时采用双玻璃条。完成施工后要进行封闭保护,避免水洗石面层产生积水模糊图案。 3结束语 园林景观的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有直接影响。在进行地面铺装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场地准备、施工现场勘测、材料准备等。严格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选择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地面铺装的整体施工质量,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花岗岩、鹅软石、陶土砖、陶土板的铺装技术,希望能起到参考作用。 作者:朱俊 单位:武大集致(合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特点与对策 摘要:自古以来、风景园林一直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风景园林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中也在不断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尤其是近几年,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的提高,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到风景园林中感受一下艺术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得到视觉的欣赏和心灵的放松。随着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面积不断的扩大,资金投入量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范围比较广泛,施工不集中,导致施工资金周转困难,阻碍园林景观工程的顺利发展。本论文主要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特点;对策 1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施工的工程量比较少,施工技术相对复杂,包含的专业以及范围比较广泛。园林景观工程和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会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会利用一些相对复杂的技术。再加上我国的园林景观工程引进了一些国外设计公司的理念,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并的施工现象,给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施工成本不断上升。而且内蒙古地区的园林景观工程包含的专业主要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园林小品施工、混凝土艺术地坪施工、彩色混凝土系列产品研发推广、园林绿化养护、节水灌溉、塑胶场地、人工草坪运动场建设等。工期非常紧张,众多的工种交叉施工。因为园林景观工程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各级领导会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抱有较高的期望,大部分的工期要少于正常工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施工单位就会采取各种工种交叉施工的措施,从而缩短工期。因为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面积比较广泛,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施工周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工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降低施工成本。施工团队为了满足领导的对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加紧施工时间,调整施工计划,组织各个部门交叉施工时普遍的一种施工方式。园林景观施工经常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施工变更,增加施工成本控制的难度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只是参考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条件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没有到实际的施工环境中进行实地的调查,导致施工图纸与实际施工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随着施工周期的紧张,施工团队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需要对施工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增加了施工成本控制的难度,造成施工成本的浪费。 2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对策 2.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应对策 因为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时间比较紧,为了保证工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并且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本论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对策;①提高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在工程施工之前,施工团队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周期的预测,并且考虑到实际的施工条件,例如天气变化影响施工时间等。根据预测的施工周期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保证施工的正常的进行;②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认识最主要的参与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在施工之前,一定要提高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保证他们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并且管理人员应该要加深对员工的了解,能够按照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工作的分配,能够发挥施工人员的最大效用;③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因为园林施工工程量大,所需要的材料数量多,为了防止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材料短缺的现象,耽误施工周期,在施工之前,管理人员应该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总结,并且提前准备,提高施工效率。 2.2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应对策 1)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高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目的。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艺的顺序来进行,一旦破坏了施工顺序,会对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造成巨大的威胁。例如在进行管线的安装时,具体的顺序是先安装地下,后安装地上。在施工时先进行基础垫层工作,然后进行安装铺设。在种植绿化植被时,需要进行土方找坡处理。首先,先种植的是高度相对较高的灌木和乔木;其次是种植高度较低的植被和草坪。除此之外,在施工之前,施工人员还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仔细的研究,明白方案中所涉及到的设计理念,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准确的体现出来。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专门的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能够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定的施工标准和质量标准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法。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所以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施工单位应该安排专门的材料质检人员参与到材料的采购中,还可以到材料供应地进行实地的考察,从根本上提高原材料的质量,一次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3结束语 园林景观工程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本论文的论述,能够对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质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任兵兵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与控制分析 摘要:作为城市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工程造价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管理是综合性的工作,要从多方面的控制工作入手,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对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分别从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阶段提出了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造价;质量控制 园林景观造价控制是工程投资控制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园林景观工程的造价控制有利于提高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实现工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主要集中在方案制定、招投标、施工等阶段。目前园林景观存在报价不准确、资金控制力度不够等问题。如何加强园林景观的工程造价管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城市建设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1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 1.1工程投资不够经济和科学 园林景观工程是城市化的重要工程项目,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旨在提高城市的魅力,打造城市的形象,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做好园林景观工程的造价管理不容忽视。但目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工程管理者对于工程造价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经济、科学的造价体系,对于工程投资的考察不够,导致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开展面临的难度较大。 1.2缺乏健全的招标制度 由于缺乏完善的招标制度,导致招标内容的关注失衡。部分招标人重视工程方案设计,忽视了工程施工的招标工作,对于建设单位的选择较为盲目,很多建设单位缺乏一定的资质。设计单位处于毫无压力的状态,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积极性有着不良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招投标工作的竞争性难以体现,找不到优秀的建设单位,园林景观的建设质量堪忧。 1.3工程设计及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城市建设行业本身就属于资源、人员密集型行业,园林景观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竣工结算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员。提高园林工程设计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部分园林单位对于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忽视了员工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及施工时管理不到位和资源、人力、财力的浪费,工程造价控制难度很大。 1.4工程计费方式不合理 园林景观的设计取费方法一般是按工程造价进行计算收费。设计单位设计费与工程造价有关,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部分建筑单位忽视了投资是否超预算,还有部分图纸在设计前设计人员根本未到现场进行勘察。这种计费办法忽视了工程的经济性和科学性,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在工程设计阶段有时存在过于保守和过于理想化的状态,导致后期施工进展缓慢,甚至出现返工等现象,影响工程的质量及造价。 2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养护直至竣工的全过程。园林景观工程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工程资金的使用率,关系到景观设计能否达到广大居民的要求,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和品牌的打造。因此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措施 3.1工程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园林景观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从初始阶段就做好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做好成本控制,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的首要环节。经统计,自方案至施工图设计完成对项目的成本影响程度占全部成本的85%以上,而施工与养护阶段不足15%。设计是园林景观造价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设计质量影响项目建设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可控程度。不在设计阶段把好关,将为工程建设超造价埋下无穷隐患。设计图纸时要做好现场勘查,根据周边借势建园,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尽量节约建筑成本,进而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经济效益。对工程中涉及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例如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管理人员和具体作业人员要做好分工,节约人工成本。加强园林景观工程的变更和签证管理,建设单位不能擅自修改施工设计图纸,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项目。严格按照程序执行,避免因为擅自修改设计造成工程投资剧增,或影响工程质量。 3.2提高园林景观施工质量的控制 提高园林景观的施工质量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①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人的技能,确保工程的质量;②加强工程所需材料的管理工作。工程材料的费用占整个工程费用的60%以上,因此要做好施工材料成本的控制。材料价格是控制材料成本的基础,例如建筑材料、园林绿植、美化材料等。采购人员要货比三家,采购性价比较高的材料,降低施工的成本;③园林建筑所需的大型设备设施采购也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多家对比,选择实用性及经济性于一身的建筑设备,并在日常使用中加强检查和维护;④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出发,加强园林景观的环境控制,掌握周边环境的特点。包括地质、水文等因素,合理控制影响施工的因素,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⑤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中的水电的使用加强控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层要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返工。同时做好工程造价资料的整理工作,为工程变更和索赔提供资料。 3.3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对于工程项目而言,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阶段就是工程结算阶段。因为在工程结算阶段建设方和承包商的关系更明确,结算过程是工程评估的重要阶段,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展现阶段。主要措施:①明确工程结算模式,对竣工图纸进行详细确认;②工程竣工结算之前的内审工作是不可忽视的,审核要保证公正和真实,先由项目总监初审,之后提交造价部进行二次审核。在具体的审核工作中要认真核实取费标准,对审核材料进行调差。工程竣工结算谈判时邀请业主代表参加,听取业主代表的意见,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认真审核,共同签字和确认完成竣工结算。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阶段都加强管理,渗透到工程的每个环节。进而加快工程进度,提高施工质量,为居民打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化建设打下基础。 作者:邱少鹏 单位:广州邦景园林绿化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特点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在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时候,我们加大了对园林景观的设置和施工。园林景观能够对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起到缓解的作用,为了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我们需要在施工的时候加大对施工技术等进行控制。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加大了对一些新兴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的应用,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进行简单的调整。鉴于此,本文是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新的技术提出一些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特点 引言 人们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对园林景观的施工进行控制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的工作,就是开展绿化的工作。园林设计的时候,逐渐的加入了西方的设计理念,那么施工的时候,就需要结合设计的方法进行施工,才能够达到设计的效果。下面我们将会加大对园林景观的施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特点 园林景观的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涉及到很多方面,为了保证园林设计的质量,就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的工作。园林景观中涉及到很多的细节,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每部分的细节进行管理的工作。在施工的时候,会涉及到一些专业的内容,就本文而言,我们在进行控制的时候,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分析。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施工人员需要加大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园林景观的设计共组包括结构设计、绿化、装饰等等多个方面。施工单位或者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对施工计划的编制,尽可能的满足发展的需要。园林景观的施工,需要加大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和检查,只有符合时代要求和设计要求的施工技术,才能够保证园林景观的施工质量。园林景观的施工中,需要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并且需要结合每种植物的特点,进行专门的保护工作,尽可能的提升植物的成活率。园林绿化的工作十分的复杂,施工完之后,我们还需要进行养护的工作,养护的工作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编制养护的计划,在养护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大一定的资金投入,保证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园林的养护工作十分的复杂,有的园林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养护。养护的时候,需要保证园林内部的各种的植物正常的生长。 二、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对策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应对策在对影响园林景观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处理,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园林景观的施工,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那么影响施工的因素多,必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标准的施工管理制度,结合工程的情况,编制施工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在管理的时候,需要考考虑多种的影响因素,保证园林工程按照质量和进度要求完工。其次,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十分的重要,在管理的时候,主要是为了符合时代变化的规律,也是为了保证施工工人员具备一定的施工技术。那么施工人员就需要在多个方面对施工人员和技术等进行控制。园林工程在施工的时候,主要时候为了满足对人们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施工人员需要对园林绿化工程具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园林绿化的工作十分的复杂,我们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处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对施工材料和植被等进行保护和管理,尽可能的规避外界的影响,提高施工的质量。2、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1)加大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进度的控制工作十分的重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时间较短,为了保证园林进骨干的工作按照时间完工,需要对园林景观的进度计划进行熟悉且施工单位需要保证相关工作的质量。在进行进度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园林绿化工程中存在的细节进行分析和分类,按照每个细节的特点进行管理的工作。(2)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园林景观的质量是在我进行施工的时候,最注重的因素。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质量监察人员按照计划进行质量监管,且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国家规范进行管控。在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我们加大对每种植物的生长条件以及种植方法等进行研究和控制。在开展这部分工作的时候,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施工的时候,加大对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的过程进行控制。植被的种植工作十分的复杂,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管理人员加大质量要求高的植被种植过程进行控制。(3)重视后期养护管理园林工程的养护工作十分的重要,那么为了保证园林内部的植物正常的生长,就需要管理人员在施工后期进行养护的工作。首先,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结合国家规定的养护方法,对园林景观进行实时的养护。就本文而言,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如果不能够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话,将会对养护工作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养护人员需要编制标准的养护计划,并且需要严格的按照养护计划进行养护的工作。养护人员需要标准的养护技能,也就是说能够进行正常的养护工作。(4)做好人员素质管理在进行园林景观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施工环境较为复杂。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和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培训的时候,需要积极添加新的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园林景观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依靠管理人员进行配合,结合景观的特点,全面发挥景观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园林景观施工的工作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分析。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十分的重要,我们需要按照标准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工作,以求达到设计的目的。园林养护的工作也是十分的重要,养护的工作也需要按照计划进行,施工管理和养护的工作都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作者:荣华 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宝宏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 摘要:指出了园林景观在提升房地产价值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房地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以广东地区为例,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期为开发更为优质的园林景观工程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 1引言 广东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竞争非常激励,那么如何提升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成了开发商们的共同心愿。为此,景观房产应运而生。景观房产是一种房与景混搭的房产开发模式,其具有分组团开发、景观占地超过30%及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等特点。为了实现景观房产的价值最大化,笔者结合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浅析地产类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以供参考。 2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 目前,我国房地产景观建设尚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工程设计不当。据此,笔者主要从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角度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2.1优化整体布局房地产公司应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评审由设计单位提交的园林景观工程深化方案,注意突出评审的侧重点:①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比如功能分区、项目布局规划等;②综合考虑建筑造型和地形地貌等情况;③景观路线的分级处理与布局;④软景植物与硬景的比例;⑤景点分布的主次之分;⑥景观的均好性,即:楼宇的方位、朝向及环境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布局上保证景观的均好性可优化景观的整体布局。2.2从经济性角度优化设计方案房地产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业主的需求来提升房产的价值,其中房地产公司更看重的是景观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从经济性角度权衡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最大限度地选用本土材料,以降低材料成本和突出地域特征;②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适度选用高档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合理使用;③坚持控制使用的原则,控制天然石材与木材的使用,以免造成生态破坏及降低房产的性价比,对此,可选用塑木等材料来实现同等的功能与视觉效果,以实现降低维护成本和遵守生态规律的目的。2.3提高设计与概念的结合度针对房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概念不得相互脱节,同时房地产公司在评审工程设计方案时,应重视植物配置与园林景观等方面的设计:①生态概念是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概念,一般称之为生态设计。在植物配置设计时,应根据场地的自然特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按美学原则配置的植物群落虽然满足大众对自然的普遍认知,但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因为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更迭具有一定的规律,而按美学原则选择和配置植物时,一些植物难免会慢慢衰落,亦或为了维护这一造景效果,需投入更大的养护成本。总之,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对生态主义的应用不得浮于概念或表面上,而应通过协调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之间的关系,使之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②在设计园林建筑等硬质景观要素时,应注重美观与功能的紧密结合,以突出城市居住景观环境的人性化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设计师却过度追求表面的美观,而未将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考虑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地产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小区人群,则景观设计在满足观赏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小区居民对其空间的参观要求,具体做到人与景观的互动。另外,在地产景观设计时,应尽量满足小区居民对景观的使用要求,而不应过度承担文化宣传的责任。 3地产园林景观的施工管理 针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房地产公司的技术部门应按要求组织专业的工程师对其进行审查,注意在这一审查过程中,首先应从成本角度对施工图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以往经验表明,地产景观施工图一般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小区人行道的基层设计用厚300的C30标号混凝土,这一设计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园林景观会用到给水、排污、雨水、消防、暖气及强弱电等管线,因此在对这一类工事进行审查时,应重点检查交叉部位的布置及建筑与管线的找坡情况,同时注意检查管线设置是否会对周边功能区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等。总之,审查施工图是房产景观施工之前的必要步骤,理应加以重视。房产景观的品质是设计与施工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对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非常重要。据此,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3.1施工准备工作在正式施工前,首先要熟悉施工图,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然后再据此选择景观施工单位,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3.2健全材料验收制度房产园林景观在材料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材料的种类较多,②苗木的成活率难以保证,因此应严控材料质量的验收,这是保证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房地产公司应针对不同种类的景观材料建立一套完善的材料验收制度,以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3.3执行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房产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是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管控的保证。目前,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受此影响,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也在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继而推动了工程施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并最终提高了房产的价值。3.4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房产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事,其中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保证这一工事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①组织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比如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以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②组织开展园林养护技术培训,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及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③密切施工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便管理人员准确把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从而为建设优质的园林景观提供保障条件。3.5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2013年8月,笔者有幸担任了《三亚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一期)项目园林景观及小市政工程》项目总工,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国旅(三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对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其施工难点主要有景区内建筑物密度大、景观区域分散、河道穿插、多家施工单位同时交叉施工等。为了顺利成功的做好本工程,进行合理的施工统筹安排部署,制定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使用大量大型机械辅助施工,将施工范围划分六个区域施工,采用分区、多点同时施工的办法展开流水性作业。该工程在施工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施工材料,包括以下几点。(1)应用树根伤口处理和防腐促根技术,土球挖好以后,对切断的根系伤口施用杀菌防腐的药剂防止伤口感染腐烂,同时在栽植前施用促进根系再生的促根激素,促进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尽快使根系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2)应用土壤透气技术,用特制的透气渗灌管,在土球放入树穴之后盘在土球周围,管头露出地面,这样既可透气,还可接上供水管,直接地供给根系水分;(3)应用营养液滴注技术,在大树移植初期,用类似给人打吊针的方式向树干的韧皮部缓慢地滴注营养液,利用非根系吸收的方式向大树补充一定的营养和刺激生长的其他物质,对大树的恢复和成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应用生物有机肥作为有机肥料,该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生长、保水保肥等特殊功效。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顺利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其完成效果充分体现了设计意图,实现了高品位、高要求及精致的项目定位,达到了园林景观与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及完美融合。 4结语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年开发商也不断追求园林的品质,来满足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景观房产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许多楼盘通过打造优质园林景观来提升档次。换而言之,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价格上和市场需求度上明显占有优势。比如,深圳优质的园林景观楼盘比一个普通的园林景观楼盘售价普遍高出1000~2000元/m2,可见,园林景观建设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景观房产行业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上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结合客观因素,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和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房地产的品质和价值。 作者:吴晓晗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浅论园林景观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园林景观工程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本管理是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往往把风格优美和舒适宜人及施工细致等理念融合到一起。针对这情况,不仅要符合园林工程建设的各项标准,还要有效节约施工成本。本文针对园林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阐述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希望为园林景观工程成本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园林景观; 工程项目; 成本; 管理; 策略 【引言】 :园林工程一般在是特定的区域内,使用工程技术及有关艺术方案,来对地形进行改造。例如,筑山、叠石以及理水等,通过种植树木花草、构造建筑以及建设园路等技术,来创设自然环境及休憩区域。一般涉及到土方工程、园林建筑工程、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掇闪以及种植工程等等。 1、施工前期的成本预算管控 (1)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初期,必须要深入分析工程施工的项目,同时考量企业内部定额,还有市场定额再做项目成本预算评估。在前期成本预测中,一定要结合施工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性开支,例如从业人员薪酬、建筑材料采购以及机械设备等项目工程资金,还有预算中的不同项目施工的花费。在对园林景观工程的项目进行成本预算管控中,毡匾考量周全两个方面的开支,一是直接成本,二是间接成本,将这两者纳入成本预算管控的参照标准,以此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比如,某园林景观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包括的项目诸多,有小区景观工程、土石方工程、水利电力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以及小型建筑工程等。又例如,某园林工程部署合理,规划区是个长方形,占地总面积是477亩。企业一方面凭借美好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结合规划区的具有地形地势条件,在地块内布设了生态景观网及山地高尔夫球场,借助地势落差建成景观瀑布。这样,不但增加了园林景观的品味,还利于节省成本投入。由此可看出,在进行园林工程建设中,企业要合理借助天然环境,结合企业自身的实情来对工程进行科学部署。 (2)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需求,组建项目部门的管理机构,为企业施工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支撑与保障。还需要对项目工程的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并对具体施工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评测者具备专业的管理素质。而且在工程的修缮阶段,要对一些工程拆除的旧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并且将其纳入到现场价值评估内容中来。(3)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务必要深入施工现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规划与制定出可行性方案,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步入比较特殊的工程项目,应该加强管理阶层定时或不定时的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工程的进度,掌握整个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能及时发现一些隐蔽项目,并给予警示,也能使工程的项目健康与顺利完成。 2、加强成本管理部门建设 要想实现高效的园林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控,还要借助企业的成本管理部门的力量。首先要设置独立的成本管控部门,优化成本预算管控职工队伍。这就要求项目经理每个园林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状况,传达给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来找到园林工程成本预算管控的有关对策。企业还应创建奖励机制,来鼓励所有项目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各个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严抓每个一个工作细节,来节省工程施工资金的投入,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率,才能达到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 3、施工过程中成本的管控 3.1严抓劳务费用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劳务人工费属于常见的费用项目。企业在选择劳务班组环节,要求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良好的业务技能、熟练运用施工技术、爱岗敬业、服务安排的班组队伍。在对劳务从业人员管理中,应结合相同专业的多个班组的施工特点。来选择适合的班组。此外,还要采用合理的承包手段开展施工,才能劳务人工费用管理中,减少施工费用,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目标。 3.2把控材料成本 在园林工程成本预算管理中,材料成本占有最大的比重,高达70%左右。所以说,严抓材料成本属于园林工程成本管控中的核心内容。首先,要求施工方结合施工设计文件的要求,制作材料采购表,还要结合市场行情,具体分析调查材料的价格,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同时符合施工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货比三家,选择比较合适的施工材料,还应考量工程实际施工进度,来合理采购施工材料。其次,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凡是质量达标的施工材料允许进场,尽可能做到不积压施工材料,针对剩的余材料要及时收集处理好;因此,选择优质的施工材料,能有效方式材料返工,不仅能降低损耗,还能节省材料费用。 3.3施工设备费用管理 对于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而言,依赖于机械的高效施工作用。通过运用机械设备,施工进度更快,代替人工劳力存在的不足。但是,设备的成本费用比较高。因此,在机械设备费用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将机械人工合理搭配,来提高施工效率同时节约成本费用。该方法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比如在种植大树时,单凭人力施工,成本高而且效率低。若选用机械施工,使用小吨位的吊车来种植,效率高且成本合理。一旦树种待动植而难以使用吊车进行施工时,在这个情况下,企业先要采用相关的保护措施,然后可使用挖掘机或者叉车来进行施工;如果单凭机械无法施工,企业还可以选用人工搭配简化机械设备来施工,最大限度的管控施工成本。此外,在使用机械设备过程中,还要编写计划书,考虑现场具体状况来操作机械,真正实现有效节约机械成本费用。 3.4加强工程招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招投标的价格也会对整个工程成本管理造成影响,因此,要想加强成本管理,还需要做好工程招投标管理。投标之前需要对招标项目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报价策略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单位的优劣势、工程的类别和施工条件等。对于施工条件较差的工程以及总价较低的小工程可以提出高报价,对施工条件好、投标对手多的工程可以适当的降低报价。在确定工程项目的总价之后,需要对各个项目的报价进行调整时,不提高总价又能够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可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对工程的施工效益进行预测,预计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可以适当的提高单价,工程量完不成的项目,可以适当的降低单价;设计图纸不够明确的项目,在修改完图纸之后工程量增加的,可以提高单价,工程内容难以把握的,就可以适当的降低单价。在工程中标之后,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规模建立项目部,项目部的目标成本确定以标书为依据。此外,竞标之后的合同管理也要引起相应部门的重视,通过招投标阶段的分析对相应的施工条款进行指导优化,切忌在不了解情况下的合同签订而造成单位损失的情况。同时,注意标明合同变动时,合同双方的相应权责,保障特殊情况下的双方合理利益。 3.5制定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 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能够对成本管理操作行为起到一定约束。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有效性实现的关键在于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而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在于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能够规范操作行为。尤其是在施工中,材料、设备以及管理费用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材料费用在整个绿化施工项目占据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因此,需要有严密的材料管理制度来实现成本控制。材料管理的实现的基础应该是做好材料采管理,工程项目中使用的大宗材料的供应主要由绿化养护科来供应,也可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来购进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项目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应该不断比较,比质量、价格和服务。合同的签订应该经过一定程度的审核,避免暗箱操作行为的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收料和发料的环节,责任落实到人,并且各个环节应该加强监督管理。设备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设备维修和保养制度,避免在工程施工中出现机械事故和故障。 3.6加强工程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不仅包括工程施工初期和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支出费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贯穿于工程施工项目的始终,竣工阶段是工程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施工单位加强对项目竣工结算的考核,建立竣工结算统计程序,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深入实施。在计算工程项目实际成本时,可以通过会计核算甚至是单位盈亏数据的分析编制成本报告,作为最终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从而为今后其他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结语 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对园林工程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建立合理的工程成本管理体系,用更科学更专业的方法进行管理实施,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园林工程成本管理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在此提出一些经验和感悟,供大家共同探讨进步。
市政工程管理篇1 1BIM技术概述 1.1BIM技术的定义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称BIM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软件技术,是一种能够通过对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并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进行建模,提高建筑企业施工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技术。该技术的发展引领着国内外各建筑企业以发展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应用为动力,走向了更高的层次,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1.2BIM技术的特点BIM技术在建筑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好、可视性效果好、模拟程度高以及使用方便等。目前在建筑工程中BIM技术多用于从实际的施工现场收集到数据信息建立三维建筑模型工作,而在此过程中其体现出了良好的模型可视性效果以及数据与模型的协调性较好的特点。此外,BIM技术的可视化还有效提高了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便捷性,极大地改善了各施工部门以及各施工环节工作交接的困难程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性交流。 2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优势 2.1提取工程量更为准确 传统的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量等基础信息的数据采集往往是由人来进行,造价人员根据设计人员给出的图纸来核定项目工程量,依据国家现行定额,参考市场报价,通过一系列计算规则编制预算报表。但一个工程所涉及的材料、机械数据庞大繁杂,信息统计汇总工作量大,即使再有实际经验的老造价员,也很容易出现纰漏。利用BIM技术可以减少甚至杜绝错误的出现,提高数据计算的准确性。通过BIM软件建立1∶1三维市政工程模型,将所有构件赋予与图纸信息等同的属性信息,BIM技术将会自动统计工程量,避免人为统计失误,最终将工程量信息导入造价软件中,形成报表。新型的造价管理不仅提高计算准确度,提升工作效率,更能节省重复校核时间,节约人力资源[1]。 2.2实现数据协同共享 国内的工程造价信息多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Excel、Word、Pdf)留存归档,无论哪种形式,都不能将模型与其属性信息逐一对应,数据只成了单纯的数字,使这些数字在实际的造价与施工管理中丧失使用价值。在项目建设期间各项数据每天不断增加,不断更新,但由于信息的碎片化、数据的孤立性使员工在数据查找和造价管理中产生困难。BIM技术的出现,解决了数据协同共享的难题。BIM本身就是一个大型数据库,它包含结构物所有的工程信息,在BIM平台中可以让不同身份的工程参与者通过BIM软件的交互作用方便快捷地调用、查看数据,协同多方人员,共享最新信息,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使造价管理与施工管理搭接、同步。 2.3保证图纸审查的质量 图纸是工程项目的基础和核心,一切工程活动都是以图纸作为依凭,所以图纸审核显得尤为重要。图纸审查是通过多专业集成后的碰撞检查、规范检查等一系列对设计模型的检查,以确保建筑工程从设计端到施工端的良好过渡。通过BIM建模软件将二维图纸转化三维模型,利用BIM可视化、模拟性的特点找出模型存在的错误,对应二维图纸进行标注,运用BIM审图能够快、全、准、省地检查出BIM模型中错、漏、碰、缺等各种设计问题,在工程施工前预判构件之间的相互冲突,最大限度降低施工返工,节约成本同时提升了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 3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3.1决策阶段的应用 要想实现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应从市政工程的决策阶段入手,利用BIM技术的数据统计和施工模拟功能降低工程造价估算的误差程度。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工程的投资方案进行全面、科学的比对,在进行投资方案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目的,即在施工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工程投资方案的经济性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基于BIM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企业可以将该技术应用到造价指标的制定工作中,这样便可以快速地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找出最关键的造价指标,并缩短建筑工程造价估算的时间,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资源。同时,利用BIM技术对工程数据库中的各项参数进行检索和修改,也是一种很好的应用方式,这种应用避免了传统复杂的数据核算环节,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2]。 3.2设计与组织阶段的应用 第一,运用BIM技术在计算机三维空间构建信息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获取应用价值良好的设计图纸,以直观、形象化的表达形式,为后续作业计划的高效实施提供科学指导,逐渐提高项目设计质量,并为其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保障。其次,要尽力加快限额设计的应用进度。限额设计基本上囊括了市政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的全过程管控模式,能够控制好工程造价最高额度,在实施造价管控的同时避免造价超出所设计的额度。第二,制定基于BIM技术的项目设计管理方案,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与利用。与此同时,为相关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信息,并在数据共享平台的配合作用下,处理好项目设计中的细节问题,使得其设计过程能够处于可控状态,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实践中的设计管理状况良好性。第三,做好项目资金管理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IM数据分析来了解项目资金动向,同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协同工程管理人员做好资金管理与分配工作,充分发挥所投放的每一笔资金的功效。此外,造价管理人员会与设计师进行及时沟通,全方位了解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价格与设备价格,明确定额,并随时掌握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此控制定额标准。 3.3施工阶段造价的管理 在施工中利用BIM技术还可以对于工程的现场管理进行控制,对于索赔问题和费用问题进行合理解决,降低工程造价的失误概率,减少工程造价中的风险问题。BIM技术的更新与维护能够对现场施工的各种情况进行控制,如现场施工的工序,通过备案面积可以对现场施工工序进行合理调整。各方面数据的投入保证了施工工序录入的准确性。根据施工工序来看,在观察实际建设效果时,一旦发现问题则应对工序进行合理改进与改良,保证施工可以顺利进行。同时利用BIM技术还可以对施工单位进行实时监督,通过对于施工单位的工程量以及实际工作量进行核实和对比来达到监督监控的效果,对于现场状况和进度也可以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依靠BIM技术高效能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保证对工程进展有着实时把控的效果,可以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计量和工程进展进行合理控制,使得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可以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达到精细控制效果。 3.4竣工阶段造价的管理 首先,BIM技术在竣工阶段的应用效果关系建筑项目效益、造价管理质量和成本控制效果,在此阶段,应该将BIM技术应用于项目竣工阶段管理计划实施中,高效地完成工程总量的核对工作,控制好工程造价的施工成本,实现丰富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价值最大化,使得处于竣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效果更加明显,更好地体现出BIM技术的利用价值。其次,运用BIM技术及其信息模式做好计价管理工作,同时,应根据计价工作特征,处理好与计价细节相关的问题。利用BIM技术来完成数据信息的整理工作,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具象化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最后,利用BIM技术构建工程的三维模型,明确模型各个节点所对应的造价情况,将每个节点作为工程造价的对比基础,从而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力度,节约市政工程的成本开支,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BIM不仅使得工程造价管理更为方便有效,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效率甚至提升其建筑能力。而BIM技术的应用一般存在于工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对BIM进行应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造价,所以对BIM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可以达到有效显著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者:马娅丽 单位:珠海尚川建设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管理篇2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信息继承性差 建设工程在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各个阶段,由于人员流动性大,造成了信息和资料的丢失甚至是人脉的流失。每一个接手项目的造价人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梳理和熟悉工程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工程计价存在地区差异 我国工程造价采取地区定额计价的方法,每个地区工程造价计量规则不统一。尤其是市政工程,由于原地貌地形的变化莫测,再加上各种地下工程的复杂交错,传统的手工算量方法,无法达到精准计算,所以导致了各个地区的定额规则不统一。 (三)地区定额数据更新滞后 目前,虽然工程量清单计价允许企业自主报价,在实施工程中仍然以各地区定额规则为基准计价,造价定额数据更新滞后,这不能真实反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据调查,有企业定额的施工单位寥寥无几,大多施工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企业定额的重要作用,没有企业定额做支撑,不能发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价值。 (四)造价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工程数据可以实时更新,各部门可以及时共享数据。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信息化共享系统,信息共享程度低。 二、BIM的概念 BIM的英文缩写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意思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施工全过程中应用模型和数字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个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可视化以及协同工作的平台,可以作为项目从决策到竣工交付全寿命周期的决策依据、管理依据、施工依据和运维依据。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可以由不同的人参与BIM实施过程中,将信息输入到BIM平台、在项目决策、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运营维护过程汇总形成闭环,让BIM成为各个阶段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为市政建筑行业提供数据支持。 三、BIM能力 信息共享——信息共享能力,是BIM的核心(IT:信息内容、格式、交换、集成和存储)协同工作——协同工作能力,是BIM的应用过程(管理:流程优化、辅助决策,与传统方式的不同)可视化——直观展现能力,是BIM的效果(碰撞检查、三维扣减)模拟性——预先演示,是BIM的预测能力(施工模拟、土质分析模拟) 四、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一)BIM可视化在造价中的应用 1.碰撞检查 工程设计阶段对造价影响较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达70%以上。尤其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多,一个工程往往会有多个设计人员同时参与。将BIM技术应用于设计阶段,能及早发现问题,比如可以发现管线间距不合理等,从而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避免因设计方案疏漏导致工程造价偏差大;同时,由于对错误的及早发现,也避免了造价人员的重复工作。在设计阶段,BIM的角色很重要,它可以提前预判,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返工,节约成本。 2.有利于工程量计算 第一、真实模型计算工程量: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招投标、工程进度款支付、结算等方面都是依据工程量而进行的,它是造价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市政工程由于施工特点,土方工程量计算难度最凸显,比如计算小山丘土方,手工计算难以实现,只能用近似的平均高度进行计算,这样计算造成了很大的工程量偏差,但是偏差量具体是多少造价人员也很难说清楚,这样造价的准确度明显降低,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应用BIM技术与市政工程中,可以通过坐标点及高程,对原地面进行还原处理,拟合真实的地貌模型,通过真实模型,可以精准的计算工程量。第二,三维扣减计算工程量:市政工程管线复杂交错,给沟槽土方的计算带来了难题。市政工程专业管线多,间距较近,会造成土方工程重叠。传统的手工计算,很难将重复工程量计算清楚。同时,由于空间位置不够直观,施工单位只能凭借经验去判断土方开挖。土方重复开挖的现象很常见。BIM技术应用于造价中,软件可以通过三维模型,真实的扣减重复的土方量,而且通过三维模型,也可以指导施工,减少重复施工的浪费,节约成本。第三,统一计量标准:市政工程为了简化造价过程,一般采用近似的方法计算繁琐复杂的工程量。BIM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壁垒。BIM技术采用真实模型准确计算各种复杂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完全可以取代不精准的工程量计算方法。 3.结算审核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施工单位报结算文件给甲方或审计单位进行审核,尤其在清单模式下,结算审核的大部分工作量在于计算工程量。结算审核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所以要求工程量计算的精度非常高。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与施工单位出现的分歧需要双方进行核对。传统的算量方法是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计算的。这样存在的问题是,每个预算员的计算习惯不同,表格的设定不同,在对量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核对大量的工程数据、计算方法外,还要花费时间在各自不同的表格中找到相同数据的位置,给工程量核对带来了麻烦。BIM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可视化模型进行核量。模型的数据直观,计算规则统一明确,位置关系正确,大大节约的工程量核对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BIM协同在造价中的应用 1.成本控制 BIM是建筑行业的一次技术革新,它将设计人员、预算人员、施工人员从复杂的二维设计图纸解放出来,将建筑信息,如建筑结构尺寸、预算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展现出来,方便建筑项目各个阶段、各个专业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就成本自身而言,成本控制有两层意义,首先,施工消耗大量人工、材料、机械设备,有效的进行资源配备,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功效并且节约成本。其次,成本控制的好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同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成本控制并不是简单的压缩成本。所以“成本控制”就是通过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在设计、管理、造价、施工全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分配资源,才能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BIM技术在实际工程对成本控制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BIM通过建立5D资源信息模型(3D实体、时间、工序),让三维模型与时间和工序建立关联,方便施工工序进行合理的流水作业及安排作业时间,同时将人材机等资源合理分配到每道施工工序,这样就可以对资源高峰及低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工序及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通过模型进行模拟施工,找到最优的分配方案。基于BIM的实际成本核算方法,模型作为数据的载体,可以多维度进行汇总分析,更加可以细化到每个部位进行成本汇总,更加准确发现成本偏差的问题。企业通过成本偏差分析,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把握先机,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2.企业定额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需要承包单位自主报价,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工程造价的一种计价方法。而自主报价的基础是企业定额,因此,企业定额开始上升到重要位置。BIM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企业定额编制工作事半功倍。在传统的定额测定中,首先需要对施工进行工序分解,然后通过观察法测时法进行每道工序的工时测算。这种测时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最后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或同类推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最终形成企业定额。这种编制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并不断的进行修改调整才能使企业定额具有合理性和指导性。数据的缺失和不可追溯,也正是大部分施工企业无法完成企业定额的原因之一。BIM技术的应用,可以以人工测量的数据为基础,再以BIM技术为辅助进行操作,形成大量的数据验算依据,提高企业定额的合理性,同时减少企业定额测算的人员消耗,提高企业定额的可实现程度。 (三)信息共享在造价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招标阶段,在CAD为主导软件的时期,由于CAD只是图形工具,无法提供建筑项目造价所需要的信息,所以需要预算员根据CAD图纸进行人工算量,然后根据计算的工程量结果进行清单的编制和定额的套用。不仅消耗大量的工时,而且由于人工算量难以避免疏忽,极易造成造价文件出现错误,导致决策及施工出现偏差,导致浪费。BIM可以提供工程造价所需要的信息,除了用于建模并计算工程量之外,还可以作为计价过程中的基础数据。通过这些基础数据,计算机可以自动匹配构件的清单以及定额,快速实现“编清单、套定额”的过程。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实现快速计量、快速套价的过程,提高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模拟在造价中的应用 模拟投标:在施工项目招投标阶段,工程建筑三维模型可以让甲方更加形象的了解投标情况,包括施工计划、施工方案以及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经验与实力做出判断。 五、结语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不发展,不断创新,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幅飞跃,原有靠经验和传统手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施工管理的要求,BIM用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因为国内BIM发展时间短、研究力度不够,所以对BIM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对BIM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深入应用,BIM技术将成为建筑行业造价管理的核心技术。 作者:赵妍 单位:北京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管理篇3 引言 在当前时期,我们国家对市政工程的关注度是较高的,若想使得工程质量有大幅提升。必须要对BIM技术予以充分应用。从市政工程建设的现状来看,道桥施工、市政管网、测量放样等均是不可忽视的,将BIM技术予以应用可以使得相关工作的实效性大幅提升,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也会大幅提高。 1BIM技术简介 所谓BIM技术,即是常说的建筑信息模型,也就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予以利用,使得相关数据能够真正实现整合,构建起合适的模型,进行完成分析工作。通过BIM技术可以使得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大幅提升,建筑数据能够清晰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使得工程信息能够更为准确。BIM技术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在可视化、模拟化、协调化等方面是较为突出的。将此种技术予以充分应用可以使得传统设计的弊端切实消除。在对BIM技术予以实际应时,要将全部的构件信息予以整合,进而三维立体方式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建筑工程模型。在展开工程设计的过程只能够,通过BIM技术能对每个环节予以模拟,使得实际操作能够和施工方案相吻合,这样一来,施工现场就能够更为稳定。从市政管网施工来说,利用BIM技术能够完成好优化工作,参与施工的各个单位可以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并将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出来,进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1]。 2市政工程技术难点 2.1道路设计与施工复杂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正在稳步展开,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增加,建设企业不再局限于市内建设,城市以外区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市政工程也是如此。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区域的环境是相对复杂的,而且地质条件不够理想,有些施工队伍并未提前做好环境勘察工作,这样就导致施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对市政工程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 2.2市政管线设计与施工 复杂相较于普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工程占地面积较大,施工线路也较为复杂。对市政工程项目予以分析可知,施工难度较大的是排水管道的设计、铺设,如果此项工作未能做到位,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管道倾斜角度和设计不相符的话,在投入使用后则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管线具有的作用能够无法真正展现出来。在对管线进行铺设时,地下环境是较为复杂的,这对铺设进度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导致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从市政工程的整体进度来看,所受影响也是很大的[2]。 3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3.1桥梁、道路工程应用 在展开桥梁、道路施工的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是较为广泛的,只要对地形数据信息有一定了解后,就可完成三维模型的绘制工作,这样就可使得地形标高更为精准,施工准确性也能够有大幅提升。正式展开施工时,通过BIM技术能够完成好工地周边环境的观测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道路建设模型,这样就可保证设计图纸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众所周知,BIM技术在可视化方面是具有优势的,这样就为远程操控提供了基础,使得市政工程建设一直处于监控中,对施工的具体走向能够有切实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可在第一时间发展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采用可行的方法予以解决,市政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也就能够得到提高。 3.2市政管网工程应用 展开市政管网施工时,施工图纸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通过BIM技术就可建成市政管线模型,这样就能够做好设计图纸、施工现状的比较,进而了解管网分布的实际状况,如果发现管网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的话,可以立刻予以解决,这样一来,市政管网工程的整体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为了使得BIM技术的应用效果更为突出,可将其和CAD图纸予以结合,这样就能够对建筑区域的环境进行适当优化,通过CAD图纸能够对对居住环境有切实的了解,尤其时刻对环境参数出现的变换予以全面分析,这样一来,居住质量自然就会提高很多。 3.3在市政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BIM技术本就拥有信息分析数据库,其中含有的建筑数据信息是丰富的,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在对BIM技术予以实际应用时,能够确保数据测算、分析更为准确,将施工中要使用的材料数量、规格予以明确,这样就可使得施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从事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在对工程成本进行管控时,确保BIM技术得到有效落实可以使得成本管理更具实效性,材料、设备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一来,支出成本就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施工企业能够获得最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另外来说,通过BIM技术还可使得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就可切实完成好现场施工人员的调动工作,材料、设备的运输、存放更为有序,相关的规划工作可以切实完成到位。通过施工计算管理人员可以得到各个工作环节准确的工程量,以及所需要的材料数量、设备数量和人力资源数量等多方面信息,然后管理人员再根据这些信息的呈现制定施工计划,就能够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是施工现场的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因此,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科学的应用BIM技术,使其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工程的资源使用和施工安全得到一份可靠的保证,让工程管理人员在解决成本问题和工程资源调度问题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使工程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而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施工水平[3]。 4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中,BIM技术的运用,不但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还令其发展更加科学化,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BIM技术有很好的优势,促进市政工程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徐志勇.浅谈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0):261-262. [2]许云骅.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运用[J].给水排水,2018,54(S2):264-266. [3]程昊.浅谈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J].居业,2018(04):101-102. 作者:李庆节 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交通工程学论文:针对90后大学生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思考 摘 要:《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本文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面进行改革,指出教师人格素养、师生交流对于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交通工程学 教学思考 交通对于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高物流效率、承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交通的完善足以延展个体生命的宽度。怎样营造一个安全、畅通、快捷的交通环境就成了各国政府关心的课题,交通工程专业应运而生,而该专业中起奠基作用的一本学科就是《交通工程学》,它是进行交通管理的理论基础,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主要技术措施,也是大学生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的宝典。 自从2008年第一批90后考入大学后,现在的大学里,90后已经成为主体,和70后、80后相比,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而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喜欢特立独行,喜欢追求新事物,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取社会的关注,具备更多地获取丰富资源的方式且乐于通过自身实践获取知识。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百般呵护与宠爱,生活环境优越、物质条件富足,多数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磨炼,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较差。90后大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普遍拥有各种电子产品,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量也更加丰富,而且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方面甚至不逊于自己的老师,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巨大挑战。 针对他们这些特点,我们对《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工作做了必要的改革,课时分配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时更新,课程考核更加灵活。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对现在高校提出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寄望很大,从小接触的知识面广、思想独立且独具个性,在家时生活学习上家长干涉较多,一旦进入生活、学习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一部分学生迷失了奋斗的目标,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放松一下,随之出现逃课、听课不认真、课堂纪律差等问题,为有效约束学生,上课考勤是必不可少的。 点名是上课考勤简单的一种方式,但这只是“堵”,“疏”才是最可行的。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也可以针对90后活泼开朗、善于表现自我等性格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型的交通主题讨论会[3],比如可以讨论当前公交车的弊端及改进意见、交叉口信号灯的设置、交通事故和违规行驶、停车场的设置和管理等,通过这些学生熟悉而又值得思考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既起到课堂考勤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查漏补缺,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高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学,也不应仅是谋生,而是为了个人更多的知识储备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给予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通过有问有答的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活力。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90后大学生知识层面高,信息接收面广,对电子产品依赖性强,而现在的《交通工程学》教材大都只汇集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而且里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已经落伍,和现在的应用不挂钩。所以教学时授课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学习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并适当地增补于授课内容中。本课程涉及范围较广,信息量大,授课时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时以交通为主题,采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反映相关主题,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90后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根据这些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实践环节,比如在交通调查部分学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一些重要道路和交叉口进行调查,获取这些地段的交通流参数,到了交通流理论学习后,可以指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对自己当初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往后学习了信号灯的设置后,还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信号灯的配时计算,停车场的设计也有了数据支持。可以说实践教学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的自主学习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方向,逐渐形成以知识积累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首先在小范围内建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他们到生产基地实习,鼓励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回头寻找理论依据。 90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加之从小课业任务重,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差,与人协作少,抗挫折能力较差,在实践教学之初,统一给他们定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学生首先自我肯定,树立信心。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和未来获得一份满意职业的需求比父辈们更加迫切,在实践教学中可恰当给予就业指导意见,并适时强调该课程的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为了锻炼90后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三、完善教师人格素养,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现代教师不应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递给学生的还应包括文化品位、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因此,教师,特别是理工科出身的教师,更应在思想深度、文化品位、语言表达、交往艺术、甚至服饰着装等方面提升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以教师的人格浸润学生的人格,激起学生心灵沟通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应在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学生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授课艺术会直接关系到90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只有吃透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若能适当地增添一些幽默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不难了。 四、主动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要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把师生交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和职责去完成,可在课后即兴交谈,可以参加一些学生的集体运动,还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加强交流和沟通,比如借助留言板、讨论区、QQ群、人人网、微博等方式[3]。通过各种途径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学生、信任学生、了解学生[4]。当然,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更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使师生相互了解更为容易。 五、理论实践结合,选用灵活机动的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时,和学生一起复习课程的主要内容。用交通这条线索把课本内容串起来,然后回顾每章节讲述的知识点,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整体的把握,重点内容可适当强调。避免只划重点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猜题”。 课程成绩评定时应把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综合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结果考核通常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考核,这个目前占的比例还是大一些,达到60%~70%;平时考核,则以学生上课考勤情况、课堂上参与教学的表现及实践教学的成果和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形成一个开放、宽松和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氛围。 总之,在《交通工程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多途径地展开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双重培养。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很多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将交通工程学设为双语教学课程。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了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教学方法改革、教材选编、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双语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对策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倡导本科教育要进行双语教学,并于2003年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在教育部的推动和要求下,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双语课。 《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牵涉面广,涵盖内容多,知识体系涉及到现代高新技术及学科前沿,很多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将该课程设为双语教学课程,力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如果实施双语教学效果好,会使学生从中受益,不仅获得该课程本身的精髓,还能提高英语阅读及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为后续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基础;但是如果教学效果不好,则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使他们对双语教学及英文资料产生畏惧,所以在进行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时一定要慎重。 1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及相互交流发现,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感觉难度很大,兴趣不高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交通工程学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这正是公共基础课(数学、物理等)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渡的特殊时期,面临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内容,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感觉学习起来难度很大;(2)学生本身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讲授会使得他们听不懂看不懂,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六级,即使过了英语六级,由于中国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他们的听说能力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双语教学需要的恰恰是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3)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课时,学生还未接触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很多专业词汇都不懂,也造成其听说水平不高;(4)这个时期学生压力大,负担重,每天从早到晚课程几乎都是排满的,所以学生课下没有时间预习和复习,再加上课堂上听不懂,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就缺乏积极性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了;(5)学生认为毕业后能用英语的地方不多,毕竟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留在国内某个单位工作或继续读研,所面对的工作伙伴和学习环境都是以中文为主要交流语言,真正用英语思维来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多,所以兴趣不大。由于以上因素,部分学生不愿上双语课,个别的甚至会排斥双语教学。 1.2 教师力量薄弱 除了学生因素以外,双语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要想使双语教学效果好,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拥有丰富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具备相当高的英文水平。虽然目前从事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都具有博士学历或是教授,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所接受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读写能力训练,因此,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上,小部分精力才用到专业知识的更新上,造成专业知识和英语的错位,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同时,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可能导致双语教学变成简单的英文翻译课,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主要因素。 1.3 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提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在该领域进行国际交流打下一定基础,但是,这个目的似乎不能让人信服。正如前面所述,毕业之后真正用到英语的机会甚少,即使用到英语,也应该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中要解决的,而不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能实现的,所以,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目标模糊,往往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教学评估及检查,没有起到真正的双语教学目的。 1.4 教材匮乏及教学模式呆板 双语教学一般会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内容和背景不适合中国国情,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由于不同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及专业研究方向不一样,偏重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找到一本好的、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很不容易。这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目前,部分院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模式呆板,比如规定双语授课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将此作为双语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完全不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暂且不说老师是否能做到,就学生层面来讲,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水平不高,不可能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这简直是荒谬之举。为了应付考核,往往是教师在台上努力用英语讲解,而台下的学生好比听天书,一头雾水。这样只会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节,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建议 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双语教学能取得双赢,即专业基础与英语水平双丰收,极力避免专业知识没学好,甚至专业知识和英语都没学好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明确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目的,从思想上先接受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 2.2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要想双语教学效果好,一本好的教材是前提。一般会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都是美国Roger P.Roess等编写的TRAFFIC ENGINEERING这本教材,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述,由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差异,建议在此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讲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 2.3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模式有3种形式:(1)教师讲授以汉语为主,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英语课堂用语;(2)教师以英语讲解为主,对较难的专业知识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3)教师全部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教学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讲授模式,如难度小的英文讲解,难度大的中文讲解,难度适中的半中文和半英文讲解,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让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双语课是不同于专业英语和英语课的,它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 在交通工程学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先用学生熟悉的英文词汇介绍本门课的意义与内容,加之多媒体动画和国际前沿研究的介绍,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恐惧,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再者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对于交通流理论及通行能力等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难点章节宜用中文讲述。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等偏重人文科学、概述为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章节用全英文讲述。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可以采取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时中英文比例也要因地制宜。中英文比例最初采用中文多英文少,慢慢过渡到中英文对半,当学生习惯双语教学环境并对大部分课程专业名词熟悉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另外在英文讲解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是否完全理解或者半知半解,或者是完全不懂,如有必要,可用中文重复讲解一遍,毕竟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家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外文原版教材篇幅大、内容多,加上学生外语水平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某部分重点内容进行精读,而其他内容泛读了解即可。同时,在原始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利用动画、最新图片、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和原理。比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知识,利用图片展示和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比起老师一味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像城市交通系统、ITS等展示交通发展新动态、代表学科前沿的内容,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讲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比如某些重要名词或生词建议用板书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第三章交通调查,人工调查法尽可能用板书引导学生掌握调查方法、步骤;第四章交通流理论,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中某些公式推导也建议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平时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可以每次下课时指定下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之前,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简洁回答,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多给他们创造外语学习环境,课下引导学生复习,用课后作业进行学习效果反馈,作业也要求用英语完成。通过学生反馈实时调整教学方法。 2.5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教师方面,一方面可以引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外籍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将本校教师送出国进修,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6 开设双班,学生自主选择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同时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班和交通工程学汉语班,让学生自主选择。先试点一两年,以后根据情况慢慢调整。 3 结束语 既然开展双语教学,就应该尽量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否则不仅会让学生一无所获,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为了实现双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各个方面着手,只有以上几个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才能发挥双语教学效果。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现有的交通资源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交通管理部门首先采用交通仿真技术来模拟道路上的交通流状况。该研究首先具体介绍了三种仿真软件VISSIM、Synchro、TSIS,并利用这三种软件对扬州市一个城市交叉口进行仿真研究,根据相关指标对这三种软件进行比较,并且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找出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仿真软件,综合各方面的结果显示,VISSIM仿真最为接近现实,文章最后再对仿真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模拟;交通仿真技术;城市交叉口 简介:陈秋香,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网络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和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路网通行能力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交通增长的需要,由此造成的交通拥挤、堵塞、事故不断等已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不仅导致了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1、2]。针对这些问题,交通部门正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紧张的交通局面,在找到合适的方法之前,如何真实的反映道路上的交通流状况又成了必须首先的解决的问题,于是有关人士将目标锁定在了交通仿真技术上。本文重点介绍三种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分别是德国PTV公司开发的VISSIM,美国Trafficware公司开发的Synchro,以及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开发的TSIS仿真软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这三种仿真软件进行实例仿真并分析其结果,最后对三种仿真软件的前景进行展望。 2.三种仿真软件的简介 VISSIM软件是德国PTV公司的产品,它是一种离散的、随机的、以s为时间步长的微观仿真软件。车辆的纵向运动采用了Wiedemann于1974年建立的心理―生理跟车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一旦后车驾驶员认为他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心理(安全)距离时,后车驾驶员开始减速。由于后车驾驶员无法准确判断前车车速,后车车速会在一段时间内低于前车车速,直到前后车间的距离达到另一个心理(安全)距离时,后车驾驶员开始缓慢地加速,由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加速、减速的循环迭代的过程。横向运动(车道变换 )采用了基于规则的算法。不同驾驶员行为的模拟分为保守型和冒险型。VISSIM软件提供了图形化的界面,采用2D和3D动画向用户直观显示车辆运动状态,应用动态交通分配进行路径选择。该软件系统内部由交通仿真器和信号状态发生器两大程序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接口来交换检测器的呼叫和信号状态[4]。 Synchro是美国Trafficware公司根据美国交通部标准HCM规范研发的,该标准中的参数是根据汽车性能、驾驶员的行为习惯、交通法规等设定的,计算得出的某些结果(如延误时间、服务水平、废气排放等),作为方案比较的相对参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信号配时也非常合理[5]。 TSIS(Traffic Software Integrated System)是最早的基于窗口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该仿真模型综合了应用于高速公路连续流仿真的FRESIM和用于城市间断流仿真的NETSIM的特点。它一个大型的集成化的交通仿真工具箱,目前的版本可以在Windows 95、Windows98、Windows NT4.0、Windows2000 系统下运行。TSIS适用于信号控制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或者由信号系统与高速公路所组成的更复杂的路网系统。与其他仿真软件相比,它能够模拟各种交通条件下的诸多细节问题[6]。 3.实例概况以及理论计算结果 此次研究采用扬州市邗江区开发西路与邗江中路交叉口为实例进行交通仿真软件的应用,从而进行几种仿真软件的对比分析。 该交叉口地处扬州市邗江区,其北面三百米处是扬州市汽车西站,其余三个方向均为各个企业以及工厂。该交叉口有公交车37路、30路、39路、16路、18路经过,每10―15分钟发一班车。此处行人极少,因此在调查时忽略这一影响因素。信号灯采用定时控制,分为两个相位,周期为68秒,其中绿灯时长31秒,黄灯时长3秒,红灯时长34秒。 另外,经过调查,南进口道以及北进口道处限速50km/h,以及设置了禁止低速货车和电动三轮车通行的标志。东西进口道为两车道,分别为直左、直右方向,其中西进口直右车道宽度为3.9米,直左车道宽度3.75米,东进口两条车道均为3.7米。南北进口道为四车道,两条直行,一条左转,一条右转,各车道宽度为3米,其中左转专用车道为拓宽车道,各进口道与出口道之间并没有分隔带,而是以双黄标线隔离。 4.实例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对邗江中路与开发西路交叉口的数据分析分别建立路网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选取排队长度、延误时间以及服务水平三个指标来进行比较。 1)排队长度。作为衡量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参数,在交通仿真中三种软件都能对四个进口道的排队长度进行检测,现取最大排队长度对仿真结果分析如下: 从结果看出,Synchro对于单点交叉口的最大排队长度与观察所得的现状更为接近,主要在于VISSIM虽然定义了车辆行驶的道路,却少考虑了各个车辆间的干扰,而Synchro在车辆间的干扰方面比VISSIM设定更为细致,因此对于单点交叉口更能反映出实际情况,另外由于TSIS模拟仿真时,未将公交车与货车等车辆分开,导致所有的大车都变成公交车辆,因此在港湾式停靠站时,比实际公交数量多,产生更大程度的道路拥挤,也使得排队长度进一步变大。 2)延误时间。在延误时间参数上VISSIM是根据设定的行程时间检测区段来统计延误的,与Synchro一样,既可以统计每个进口道的延误,也能反映出每条车道的延误,为了便于与TSIS比较,于是采用整个交叉口的延误作为评价指标。 从结果得知,VISSIM与Synchro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而TSIS的输出结果则相差较大,分析原因同最大排队长度的形成因素,最终才使得总延误时间偏大。 3)服务水平。在服务水平方面,Synchro能更为直接的得出该数值,而TSIS与VISSIM都需要统计大量数据得到。Synchro的输出结果为该交叉口饱和度为0.79,交叉口服务水平为B,VISSIM统计得到的数据也可得出交叉口服务水平为B,与实际情况接近,而TSIS统计数据后得到服务水平为D,与实际相差较大。 综上所述,对于单点交叉口,在交通量不大、服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Synchro与VISSIM的仿真结果相差不是太大,与实际情况也相对来说比较吻合,而TSIS的仿真结果较易失真,综合各方面来看,最接近交叉口真实情况的为VISSIM软件。 5.前景展望 对于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是智能交通研究的课题之一,当前国内外对于交通仿真的研究开展的很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9]。然而伴随着对交通问题的深入了解及对其核心内容的把握,研究的重点在不断强化,在本文对VISSIM、Synchro和TSIS三个仿真软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方面还需要改善: 1)必须要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仿真软件。现在比较流行的用的比较多的仿真软件都是国外研究的成果,而这些仿真都是建立在对国外交通流状况的研究基础上,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我国道路的车流运行情况,因此研究出一款专属于我国的仿真软件已经刻不容缓。 2)应对各种仿真软件进一步优化。通过对实际交通流的调查以及研究、对系统的准确性进一步定义,精确建立仿真参数校正体系,对仿真系统进一步优化,从而得到较真实的交通流状况。 3)目前的仿真软件缺乏对非机动车的研究。在国外道路交通是以机动车为主,而我国的交通属于混杂交通,除了机动车外非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上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仅仅对机动车进行仿真并不准确,因此在下一步研究中应加大对非机动车同机动车相互影响的分析,同时需要建立他们之间的影响模型[3、10]。 再者,通过此次对交叉口进行的仿真,再一次见证了交通仿真软件的作用巨大,尤其是VISSIM,这款软件不管在路网构建、流量动态分配方面都比其他两个软件都完善许多,虽然还会有一些小缺点,但总的来说,已经相当实用,相信这款软件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已经快速发展,再加上交通研究方面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多,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开发出越来越好的交通仿真软件,不管是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模型仿真方面,这都将大大有利于交通学科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为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降低事故发生率等方面以及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的正常运行作出更大的贡献。 交通工程学论文:以学定教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改革 [摘 要]学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单位。面对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与挑战,可以通过结合教学经历,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缺陷,从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角度,提出“以学习定教,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分别从教学改革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两者作为教学改革主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教学管理体制,从而实现管理与实践两种模式下的协调、统一,形成良好的反馈系统。 [关键词]交通工程;以学定教;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出现快速增长。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早在1990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单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广和研究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具体的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的典型事例却很少。同样的瓶颈也发生在学科的教学改革中。笔者从事高校教学多年,面对新时期教学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角度,提出了“以学习定教,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特点。[1]它将人、车、路、环境和能源综合于一个系统中,同时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实现缓解城市拥挤、减少交通事故和尾气排放等城市交通问题。随着新的交通理论思想不断出现,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推广,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最根本的基础理论学科,在新时期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思想所强调的是教师的重要性,而学生只是学习的对象,是被忽视了的 “真正学习和受教的主体”。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知识的传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传统的中学教学相比,大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受升学率的影响,其更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寻求一种新的变化。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影响到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既要从普遍性出发,认识其中的特殊性,也要在了解个性的基础上推广到共性。在对学生的了解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把他们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的整体对象,而不是仅仅考虑其中部分的个体。 3.教学模式过于僵硬、程序化。教学过程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原定的教学方案,甚至对于课堂的提问,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给出其预期的答案。 “以案定教”的教学思想有其存在的优势,但也应避免其极端化,避免其束缚教学思想。 国外大学教学改革方案更关注发展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和道德。在了解国内传统教学的不足和国外教学改革理念所提供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寻求一种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以学定教的内涵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课前预习程度,并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找到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2]“以学定教”的本质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古代“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注重课堂教学思路的严谨,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活跃;在思想上,既要注重引导,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讨论和学习。在全面分析传统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以及新时期国家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之后,我们认为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更加符合未来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向。 教学的过程包括了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参与学习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等,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以学定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如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学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且富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变得十分关键。在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1.借鉴新型多媒体MOOC的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教学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交通工程学理念,不断更新现有的传统教学资料,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也能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同时,注重“学”与“用”的关系,通过理论的学习,将其同实际结合。例如,通过仿真软件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实际分析现有的某个路段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所学知识结合,通过仿真给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2.组织学生参加交通类的知识讲座、学术报告和交通科技赛事等。参与学术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交通人,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借鉴。通过实际的接触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发现问题,面对挑战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新时期、新背景条件下开展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3]语言的学习是为更好地了解世界,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课件能够实现中英文实时切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应的英语背景知识,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 四、以学定教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书本的讲解,为了教学而教学,却忽视了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仍是依靠传统教案按部就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配角”。 为改变这种现状,应加强教师思想理念的转变,根据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调整交通工程学传统的授课形式,用新的“学案”引导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案的制定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方案的框架搭建和程序化的教学,它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的精髓、选择编制恰当的题目、掌握引导学生的方法,同时做好相应的学案设计要求。而这些元素能够实现有效统一的关键点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以学定教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就像一个舞台中导演的角色一样,而这个舞台真正的核心是广大的学生。新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是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剧本,让其真正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 五、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以学定教的教学改革是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管理系统对其做出评价和反馈[5],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和完善课堂教育管理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在管理方式上,建立以学定教的教学管理机制,让教师有更多的参考标准和具体的实施依据。同时,定期举行教学会议,让教师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 2.完善交通工程学课程试题库的研究与实践,做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期学案的制定和调整做好理论依据。通过试题题库的建立合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相应的各个阶段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反馈信息,实现实时而又有针对性的调整。 3.建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加强教学目标制定和教材选取,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文化的培养,提升整体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教材的选取既要考虑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又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六、总结 以学定教和以案定教、以教定案的本质区别在于以学定教是“以人为本”,从学习的主体出发,尊重学生,真正的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发展。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角色,发挥各自的能动性,积极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很好地完成新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同样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相互监督循环,形成良好的反馈系统,共同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摘 要]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我校设置该课程的本科专业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可以在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现状的基础上,引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交通运输类各专业“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完成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大纲修订,介绍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运输工程;教学大纲;共建共享 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我校设置该课程的本科专业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分别由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独自承担教学任务,并完成本专业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这导致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相差甚远。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内容不同专业无法做到一致,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条块分割,资源信息不流通,不同专业缺乏对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的共建共享。为使教学资源趋于科学化、合理化,让各专业分工合作,避免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教学大纲,为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促进不同专业间教师的流动,应在各专业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完成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大纲修订,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为此,本文将介绍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教学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一、共建的内涵 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能够被教学者或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共建是指各部门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部门共同拥有、使用。通过共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共建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垄断。 二、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通识致远、专识致用”的原则,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目前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分别由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独自承担教学任务,并由其完成本专业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相互间资源信息不流通,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这样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不同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名称相同,但所学内容可能相差甚远,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内容不同专业无法做到一致,无法体现“通识致远”;第二,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基本相同,没有达到“专识致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的教学手段大多采取板书或配合多媒体教学,将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的授课处理成纯理论化的灌输,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听课热情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陈旧 课程结业考核方式单一,一直沿袭传统的考核模式,比较侧重于理论考试在考试成绩评定中所占的份额,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也背离了“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原则 1.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在修订、制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在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关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同时,要明确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课程任务与要求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相一致。 2.科学性和适时性有机统一。本着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特色培养和优质培养理念,教学大纲中所列的教学内容材料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能反映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点不能陈旧和老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吸收先进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 3.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方面,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保持学科、专业的基本逻辑系统;既要保证相关知识的整体性,又要确保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联系和配合,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要统筹专业内各课程,避免出现一个专业内不同课程间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要从培养方案的全局出发,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与配合。在保证系统性的同时又要注意针对性,即制订的教学大纲要针对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可接受程度,适当确定内容的难易程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4.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制订或修订的教学大纲应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清晰,同时要特别突出对应用性知识的传授。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比重,明确和细化课程目的任务,精心设计课程讲授、讨论、考试等各个环节,确保课程实施质量。 5.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对于原来开设过的课程,修订大纲时要总结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之处;对于新开课程,要学习借鉴同类兄弟院校的有关课程大纲。所有大纲在制订、修订过程中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所创新。 五、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一)各专业教学内容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交通运输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通识致远、专识致用”的原则,考虑各专业的共性和特性,各专业教师在互相交流后对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内容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通识性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识致远”。 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这五大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适用范围及系统组成和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作为各个专业的通识内容,应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内容一致后,各专业教师可以实现流动上课,也可以只配备一个专业教师上大课,这样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长补短。由于不同的教师上课风格迥异,这无形中增加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垄断。 第二,针对不同专业,“专识致用”。 由于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不同,在学生掌握通识性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后续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专业各有侧重。交通工程专业侧重:五大运输方式主要设施及设备,综合运输设施规划的内容及方法。交通运输专业侧重:公路运输组织生产过程,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工程专业侧重:五大运输方式主要设施及设备,公路运输组织生产过程,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尽量做到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修订后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时分配见表1。 通过共建共享,统筹各专业教学内容,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避免相同课程不同专业的简单重复,同时又能做到相同课程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做到与时俱进。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大家分享教学方法与手段,吸收先进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 课堂实行多媒体教学,实践环节开设研讨课[1],课后辅以课程作业,让学生查阅网络资源完成有关自学内容。 课程中对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设施和设备及运输组织与管理所涉及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建议学生课外自学。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各运输设施和设备的相关内容应配合大量图片及相关案例资料进行讲解;对公路运输组织与管理、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以研讨课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的共建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出勤率、平时作业、小组研讨课成绩,终结性评价为课程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评价成绩所占比例为4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60%。 应在共建共享现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发展,使教学资源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各专业应分工合作,避免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教学大纲;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促进不同专业间教师的流动。本文展示了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几点建议,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建设 摘要: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独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现将相关经验总结,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 交通工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0引言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设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语 本文总结了我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经验,是课程组多年来工作的心血结晶。尤其是实验教学和高水平实践基地建设,大家投入了较多精力,是集体智慧的具体体现。希望以上经验和分析能够对同行有所裨益。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摘要: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交通调查的一般方法、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知识内容,对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直将《交通工程学》做为重要课程讲授,本文简要介绍该课程的建设和相关思考。 关键词: 交通工程学;课程;建设 1本课程在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交通调查的一般方法、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知识内容,对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交通工程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设置了交通工程研究室。七十年代末,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交通工程理论学习,1978年以美籍华人交通工程专家张秋先生为代表的外国交通专家来我国讲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是河北省较早设置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创办初始就提出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工程教学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领域人才的需求。《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1999年,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本科专业成立,同年开始建设交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并将《交通工程学》作为重点课程,确立了以城市交通和公路相关内容为课程主体的教学体系。 1.2 2000年,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开设研究生《交通工程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道路选线、交通设计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1.3 2007年,为了便于同学学习,《交通工程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课件、授课计划、实验指导书等由分院交通实验中心网站,为本门课程的同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网上教学平台。 1.4 2007年至今,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本科专业分别针对其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相继引入《交通工程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由交通工程系教师授课,交通工程学课程逐渐渗透、融合,其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理论课教学内容 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河北、服务交通、面向全国,致力于将我院建设成特色鲜明、河北一流、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生源来自于全国20多个省、区、直辖市,学生就业于工程生产一线,2007年度就业率为90%左右。 交通工程是石家庄铁道学院“立足河北、服务交通、面向全国”办学定位的重要支撑专业,也是学院优势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具备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控制与管理等知识,具备初步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本科生专业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生专业的学位或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院相关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开展城市及区域交通调查、规划、管理和控制、交通事故处理等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交通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难点: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即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法:基本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及思考题,并安排答疑,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课程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将课本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和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师资队伍由六名专职教师组成,其中:两名毕业于东南大学,一名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两名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名毕业于日本岐阜大学,学缘结构优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四名,占全体教师的67%,辅导和实验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50。这支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40岁以下的教师五名,占83%,40岁以上教师一名,占17%,平均年龄35.8岁,形成了一个年龄合理的教师梯队。从职称构成情况来看,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讲师三名,所占比例分别为17%、17%和66%。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始终围绕着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进行,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培养交通领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目标。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组老师团结协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深化改革。代表性成果有:①河北省“道路交通规划”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负责人。2009~2012。②河北省“交通运输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负责人。2009~2012。③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排名第二。2009~2012。④国家级交通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排名第二。2010~2013。 交通工程学论文: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统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分析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提出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本项目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3/01/125)、淮阴工学院校教改基金(JYC201314)、淮阴工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道路交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有待解决,道路设施及管理方法与社会的需求出现错位和脱节现象。与之相对应的,交通工程学科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研究,具体措施如下:大力推进交通规划理论改革,促进学科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加强对交通分支学科的研究,促进道路交通系统的人性化管理,完善交通工程的学科理论。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科建设;关键问题 交通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交通工程也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学科,这门学科的理论在每一个岔道口、每一条道路上都有其实际效应。交通工程的组织、设计、决策都需要参与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分析其预测结果。由此可见,交通工程是一门将主观决策与客观定量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它需要理性分析道路现状,并将之升华为相应的决策方案,进而有效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增加道路的服务功能。由于各个城市道路,公路的区域环境、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不同时间段内,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交通状况也不尽相同,这就促使交通工程的设计者每次设计都必须进行“评价―预测―决策”。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交通工程学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交通工程学科仍有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专业问题。 一、大力推进交通规划理论改革 现在多采用“推理规划”的道路交通规划模式,对OD调查有较大的依赖性,需要根据调查构建“出行分配”模型,并依据预测结果在路网中分配。总体而言,这种道路交通规划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交通规划理论有以下几方面需要革新:首先,OD调查资料的回收率有待提高,同时,在回收的表格中,还存在大部分偏态失真的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OD样本的合格率,调查资料的代表性也必然受到影响,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系数值也相对偏低。其次,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的出行分布模具,以及根据模具得出的预测也会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再次,在预测结果基础上进行的流向和流量分配规划成果也存在不确定性,这无疑会影响交通规划方案的制定。若要提高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就必须革新规划理论和手段。当前,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在现存路网中通过强化管制与扩建快速疏导客流,构建经济、舒适、畅通、安全的组织交通,因此,交通工程学科规划理论应当着眼于如何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堵塞。 二、促进学科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首先,要加强多目标系统主机归并树图法。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是对系统实现模拟和仿真。这种方法具有明晰、直观的特点,常用于评价、描述和分析许多定量的问题。它可以根据系统信息的反馈探寻目标问题的所在。其次,要运用非线性、多元线性的数理统计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样本数学模型、综合多元样本不断简化问题。尤其是通过模型的趋势外推,能够取得较为贴近实际情况的预测值,进而解决系统样本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同时,关于多元回归模型余项的数学推理,能够为数据预测提供保障。再次,要使用拓展模糊聚类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那些边界条件不确定的交通工程问题。根据模糊聚类的结果采用三角函数图、星座图和雷达图等,可以有效处理交通规划中的多元样本。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统计数理法。在分析道路交通费系统状态时,这种方法可以为衡量车头时距、车辆到达的形态提供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交通分支学科的研究 随着交通工程学科理论的不断丰富,实践的不断深化,这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不断积累和更新,在处理动态样本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在学科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相关学科的交叉度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为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例如在系统行为、系统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生态工程学”,在数理统计定量解析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系统工程学”,在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上形成的“交通信息工程学”,针对复杂地理环境产生的“山区交通工程学”,根据法规、政策研究开发的“交通法制学”,以及在近代科技监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管理工程学”与“交通控制工程学”。 四、促进道路交通系统的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在交通控制和管理中融入人性化的理念。当今时代,出行的车辆逐渐增多,道路的负荷越来越重,道路控制和管理这一分支系统在控制疏导车流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保证交通畅通,必须及时修正道路交通系统,使其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移。总之,交通管理控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辅助手段,而是日渐成为交通管理系统的基础。其次,要关注交通环境。当前,道路交通越来越发达,交通的环境也就越发值得重视。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是交通环境污染的两个重要类型,可以通过道路景观、绿化及环保设施等不同形式对之进行线性补偿。需要注意的是,日食、太阳黑子磁爆、月食等现象同样会对道路交通产生重要影响。可见,道路交通系统是环境、人、路、车、管理控制等众多分支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针对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应当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交通环境、交通控制等方面应该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完善交通工程的学科理论 实用性是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门学科的理论建设必须以实践训练为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这也使得社会各界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断协调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各种新举措、新招式、新方法相继出现。这促使交通工程学科的各种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随之产生。这些革新实践成果都为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挖科技理论内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并对之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构建系统化的交通工程学科理论体系。此外,道路交通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因此,其学科理论也必须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在尊重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积极从社会实践与相邻学科中汲取有效信息,不断充实学科理论。 六、正确处理交通工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首先,应当充实交通工程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提高这门学科的专业水平。交通工程学科由国外引进,但中西方道路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学科水平,就必须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不断革新教材内容,创新实践手段。其次,要增强交通工程学科教师的业务素质。众所周知,交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具有亲身实践经验,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这就需要教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在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增强交通工程学科的趣味性。再次,还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该学科的经费投入。实际操作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当加大资金支持,为该学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也可以安排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学,增强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交通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因此,高校应当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应对交通工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使道路交通工程不断产生新的特点,因此,学科建设也应当不断变化。交通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专业局势。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研究 摘要: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本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论述了交通工程学建设全英文课程的意义,以及全英文课程与既有双语课程的互补关系。通过开展交通工程学全英文教学试点,对授课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对比。对试点过程中存在的课堂规模不适宜、讲授内容深度不够、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性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工程学;试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交通工程学”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意义 “交通工程学”是国内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国际上本专业的通用基础课。“交通工程学”的国际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衡量整个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乃至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开设“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国际化的必然需求。通过“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建设,能够实现扩大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学术、教育交流的目标,也能够为国际著名大学与国内高校进行师生互访活动提供课程支持,对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全英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双语课程的关系 “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通用课程,授课语言、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均采用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均有很高要求。全英文课程只是对现有中文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现阶段并不能替代中文课程,也无替代中文课程的必要。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交通工程学”是历来各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全英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是双语教学。自2003年教育部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1],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开设了中英文双语讲授的“交通工程学”课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全英文课程与双语课程有不同的定位,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都存在明显区别。从授课对象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主要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提高本国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而全英文课程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教学尝试。从教学语言来看,双语专业课程通常以中文为课堂讲授语言,辅以英文多媒体课件和讲义;而全英文课程的授课语言、课件及讲义均为英文。从授课内容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中文课程并无太大差别,而全英文课程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其讲授内容需要做较大调整。因此,全英文课程与既有的双语课程并非简单的升级和替代关系,而是具有不同受众和不同教学模式的互补课程,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应根据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展。“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与表达能力。一般高校本科专业英语课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设,而交通工程学专业课通常安排在第五学期。从课程安排顺序来看,通过专业英语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全英文课做准备并不现实。因此,需要在学生选课阶段对全英文学习存在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三、“交通工程学”全英文教学试点 2011年秋季学期,本校交通工程专业首次开设了“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本次试点授课聘请了一名外籍教授作为主讲,本学科配备两名青年教师作为助教,组成了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针对课程特点,全面剖析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案设计、团队合作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次授课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推进英文课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教材。“交通工程学”涉及的覆盖面广、理论体系比较复杂,是交通工程专业授课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在本次全英文试点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沿用了外籍教授所在国外大学的授课大纲和授课内容,其基本知识模块包括:交通工程的概念和发展、交通系统组成、交通流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交通规划、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管理、交通能源与环境、交通安全、交通信息等。课堂讲授共计36学时,与同时期开课的“交通工程学”传统中文课程学时相同。与中文课程相比,全英文课程讲授的内容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与当前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结合也更加紧密。但是从内容深度来看,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论讲授深度不及同时期开设的中文课程,特别是在有关数学模型的讲解方面,英文讲授深度与中文课程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英文授课,涉及到数据模型等较难理解的部分讲授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外对于本科教学定位的差异性,国外注重知识覆盖面,而国内更注重知识体系上有一定的深度。在教材方面,本次授课以外籍教授自编的课程讲义为主,辅以国际通用的、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使用教授自编讲义作为主要学习资料具有其合理性。首先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体量非常大,更适合学生课后花大量时间自学,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并不非常适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另外原版教材与外籍教授的课题教学内容有所差异,为使学生少走弯路、克服畏难情绪,首次试点授课决定以教授讲义为主。 2.教学团队与教学方法。本次试点组建了3人的教学团队,包括1名外籍主讲教授和2名“交通工程学”中文课青年教师。考虑到开设全英文课程的目标以及实施难度,在课程建设初期的2~3年内引进外教是必要的。本次引进的外籍教授系国外著名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资深教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运用各种实例说明问题,语言风趣,富有个性,课堂感染力极强。本次试点配备的中文课青年教师是系本学科教学骨干,均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专业英文水平较高。中文课教师与主讲教授配合默契,在教学辅导、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首次试点情况来看,配备中文课教师配合外籍教授非常必要。由于学生尚未学过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因此对于大量的专业英文词汇非常陌生,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汇,需要中文课教师及时进行必要的中文释义,否则会影响到整堂课的理解。通过与外籍教授配合,中文课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今后逐步代替外教、独立开设全英文课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外籍教授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讲到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时,外教列举了自然界的蚂蚁作为例子,说明其交通系统的合理和高效。同时,课件中还大量采用了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其中许多视频资料在国内“交通工程学”课堂尚属第一次出现,启发性非常强。这也说明在课件制作的生动性方面,国内与国外相比确实有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但“灌输式”教学方法仍旧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课件制作方面没有下到功夫,国内教师也缺乏在这方面的培训和支持。 3.课程作业与考核。全英文课程作业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作业以交通模型计算分析为主,课外作业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较强,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交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对于交通问题的初步识别和解决能力。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要求全部以英文作答,对学生要求较高。从考场实际答题情况来看,有约30%的学生由于英文写作水平受限而明显影响答题的效率,有10%的学生影响较为严重(试卷中部分题目用中文作答)。 4.教学效果与问题。从本次试点授课的实际效果来看,全英文课程在学生中的受关注程度非常高。选课人数共计32人,占本年级全部人数的四分之一。学生对于全英文课程的态度非常积极,学习兴趣比中文课程更为浓厚。从学生提交的课程学习报告来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授课知识面更宽、趣味性更强,有利于开拓视野。学生普遍认为选修全英文课程能够为将来出国深造打下基础,这也是不少学生选择英文课的初衷。本次试点授课基本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若干比较突出的问题,列举如下。①英文课的理论深度不及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因受到语言的局限,理论模型讲授达不到中文课程的深度。从学生提交的课程总结报告来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文课程讲授内容的难度明显低于中文课程。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仍将面临研究生升学考试、面试等环节,而交通工程学又是此类考试的主干科目,因此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授课内容深度问题。②师生比偏低。本次试点只开设一个班级,共32名学生。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堂发言和讨论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特别是当教授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章节时,课堂变成了英语“听力课”。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建议将班级规模控制在20人以内。③作业量偏少。作业量偏少也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考虑到语言理解效率不同,相同学时的中文课程与英文课程相比,信息量更大,更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在课后通过加大作业量与辅导力度,弥补课堂听课效率的差距。④选课学生英文水平差距较大。虽然选课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略高于中文课学生,但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甚至英语基础较差,本着“加强英语学习”的目标选择全英文课程,其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英文听说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加强中文教师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考虑对学生进行一次英文水平摸底测试,未通过者建议选择同期开始的中文课程。 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全英文课程建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试点授课的总结,比较了全英文授课和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了试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授课内容深度、课堂规模、课后作业、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下一步继续深化全英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交通工程学论文:独立学院《交通工程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摘 要】交通工程学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因素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是一门具有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在独立学院《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独立学院;教学体会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30年美国交通工程师学会成立作为其诞生标志。而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1]。 1 课程简介 在我院,《交通工程学》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比较多,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系统、交通环境保护等内容,几乎涵盖了交通工程学科的方方面面[2]。结合我院“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本课程内容以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为主。 由于交通工程学涉及内容丰富,现行教材版本较多,且多是侧重于理论教学,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教学来说则不易把握,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总结。 2 教学内容 交通工程学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因素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既研究了交通发生、发展、时空分布、运行特性,又研究了交通政策、法规、管理等内容,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在我院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突出“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组合,突出重点难点,以适应教学要求。 2.1 课堂理论教学 2.1.1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从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分析等。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将教材中没有及时更新的内容进行修订,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更新为《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同时,及时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 2.1.2 优化知识结构 在我院的交通工程的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涵盖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这对于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稍有不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结构还需进一步的取舍优化。首先,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道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分析;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系统和交通环境保护;第三部分为发展动态,包括交通仿真、ITS等。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第一部分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二部分在后续的课程中将深入学习,本课程只做简单介绍,第三部分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作为拓展知识。 2.2 实践教学内容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教材更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论介绍,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强调不够。若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重点介绍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抽象、枯燥无味,很难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加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附加拟定了相应于课程内容的实践任务,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跟进,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以交通量、速度、密度(占有率)为调查对象,进行交通调查试验,加深学生对交通流三个基本参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当对于本课程来说,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较多,内容丰富且不易掌握;而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强,且缺乏实践经验,对生活中的交通现象也缺乏关注。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多举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通过教师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相关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已知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法――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如:在学生掌握基本调查方法后,精选实际调查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成败得失分析讨论,传授学生间接经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讨论法――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观察交通现象,针对道路交通现象进行描述,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探讨中将知识点提炼、升华。 实验法――设置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之后,设置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实训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实训要求,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训室或实际的道路上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道路交通的实际中去,进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 教学评价 传统的《交通工程学》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30%加上期末闭卷考试70%。平时考核一般是侧重于对平时作业与课堂出勤的评价,期末闭卷考试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4]。而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虽然通过考试,但并不是真正地掌握了课程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到各个学习阶段之中去,包括课后作业、阶段性考核、课内实践、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与期末考试五个部分。 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课后作业也可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占10%;阶段性考核,一般以章节为单位做随堂小测验,考查学生对章节重点内容的掌握,进一步巩固阶段性学习成果,占20%;课内实践,考查学生对重点难点的了理解掌握与运用,通过实训课程及实训报告考核,占30%;综合运用能力,考察学生运用综合多种理论、模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道路交通之中的各种交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且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需要学生综合归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占10%;最后是期末考试,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查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占30%。 5 结语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具有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并且能够用相应的理论、模型去分析解决道路交通中的实际问题。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教学中,更是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改变教学思路,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论文: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与此同时,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而,本文将以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概述作为突破口,浅要分析了现阶段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高职教员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交通工程学 课程教学现状 0 引言 高职院校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社会交通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管理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之下的必要探索。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不断推进,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来说是一个亟需突破的难题。加之交通工程学课程属于交叉性和应用性学科,极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现如今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高职教育交通工程学课程概述 1.1 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 从宏观上来看,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由道路工程学衍生出来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交通发展、发生、运行、分布以及驻停等规律,涵盖了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运营、交通监控、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的理论,重点探讨了交通中道路、车辆、行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集聚了工程设计、工程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学科。 纵观我国广大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其微观上的内容涵盖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性理论,重点阐述了车辆、行人以及公路的交通特性,穿插了交通流量理论和交通环境基本理论。第二个部分则在着重讲述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调查。第三个部分则阐述了交通通信能力、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以及停车场的规划和设计等。交通工程学课程是高职院校中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具备交通工程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1.2 交通工程学的性质 关于交通工程学的课程性质,实质上是与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通常来说,交通工程学是以交通道路为主要研究方向,从交通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环境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影响交通流量、交通效率、交通安全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参与者(车和信任)等要素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基础方法和基础理论。交通工程学往往是高职院校中交通运输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也会与轨道交通、交通工程以及土木工程等专业联系在一起。故而,交通工程学就具备了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 2 现阶段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 2.1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而且课程又极具交叉性的性质。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公式多、符号多、概念庞杂、教学环节复杂。这就需要高职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但是,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来看,仍然以传统单一的方式在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开放性、跳跃性,学生主体意识难以展现出来。而且,交通工程学是一门需要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课程,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一点教学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觉到课程教学的乏味,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也不能准确掌握。近些年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断普及,但是有的高职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却又本末倒置,让多媒体教学方法成为主体,导致教学方法偏离,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更是难以理解和消化。 2.2 交通大发展,内容不能够跟得上,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交通运输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的问题和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国交通工程学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创立的,正处于交通工程大发展时期。作为年轻学科的交通工程学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很多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涌现,交通问题也是不断出现,交通理论知识也不断更新。而上世纪创立的交通工程学很多内容都颇为陈旧,理论太多,跟不上实际交通状况。 2.3 缺乏实践性 交通工程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就决定了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一定要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的课程教学无法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缺乏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使得交通工程学的系统思想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2.4 理论与实际知识脱节 由于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对于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实际知识的要求很高。但是现阶段由于观摩学习实际知识的操作性小,学时不够等原因。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存在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由于现阶段交通大发展,交通方式设计的问题层出不穷,交通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城市的交通情况也不同,学时很难学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实际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多,交通实际知识的学习需要到达交通现场,交通现在情况多变,不利于学生安全。 3 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广大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教师应当改革传统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做到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具体而言,丰富教学手段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现如今广泛利用的一种,合理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显著提高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广大高职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收集交通工程相关的各种视频资料、动画资料、图片资料等,通过科学整理和精心编排形成合力完整的多媒体资料,合理融入课件中。切忌主次颠倒,一定要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发挥出来,不能让其成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2)在传统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往往都没有专门设置实践教学的环节。故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环节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交通调查任务,让学生主动进行交通特征统计的课外实践。为往后交通状况预测、交通数据的处理奠定基础。 (3)网络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转变教师角色,也可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教学课件、教学习题和教学大纲,通过现场教学录像的共享让高职学生在课后能够与教师不断进行沟通。 3.2 变化教学思想 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必须从交通工程学课程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出发,将现代交通工程的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并不断注重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思想的转变。通常来说,教学理念的变化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交通生态环境和交通心理环境的协调。(2)交通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协调。(3)交通现状与交通发展的协调。(4)充分考虑高新技术、交通资源、交通参与者的协调。 3.3 更新教学内容 就现阶段与交通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等不断出现。其中囊括了绿色交通系统、交通系统管理、交通运输系统智能化、交通需求管理、智能管控体系、现代计算方法等。这些内容与我国当下交通工程的发展紧密联系,但是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却很难跟上这些理念、技术和理论的更新。故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在更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交通工程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交通工程学所涵盖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等于现代化交通工程相互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交通发展的新趋势。 3.4 加强实践 加强实践是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这是适应现阶段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建设的趋势。首先,广大高职院校一定要摒弃以往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形式,探索出符合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有独立的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系起来。其次,要不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完整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再次,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实践性、减少说教性。逐渐构建操作性、实践性、综合技能型相互结合的综合实践体系。最后,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相关设备,组建实训基地。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观念,才能促进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交通工程发展的需求,能够顺利迎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在新时期下的要求和挑战。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对全国各个开设交通运输工程及其二级学科的院校进行大量的调研为基础,通过科学分析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等发展现状,结合河北工业大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为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合格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1],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就成为当务之急。河北工业大学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培养了大量交通建设科技人才,为了提升河北工业大学培养该学科高端人才质量,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刘翠莲等(2009)围绕具有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几个方面,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2]。郭一唯(2010)在分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大交通"专业背景下,结合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学习体会,探讨、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一定程度方法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本科生培养方法[3]。段爱媛等(2012)从课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研究了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办法[4]。这些成果都有其适用性,所以结合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通过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对提升河北工业大学培养该学科研究生的质量尤为重要。 一、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概况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5]。它是研究道路交通规律,进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一门学科,目的是实现客货运输的安全、迅速、舒适、经济[6]。该学科与电子、机械、材料、信息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是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 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院校调研,发现交通运输工程及其二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点或硕士点授权的单位共78个,按学位授予权级别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图1学位授予权院校分类图 由图1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级博士授权点的院校有21所,占全部授权单位的27%,具有一级硕点授权的院校有34所,占全部授权单位的44%,表明我国有近半数的授权单位具有完善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培养体系。 二、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如图2-6所示。 (一) 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学科分布 图2重点学科在博士点院校的分布 图3重点学科在硕士点院校的分布 由图2可以看出,22个有国家重点学科院校中7所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他们主要培养交通运输行业高端理论研究人才。由图3可以看出33个省级重点学科院校中有25个省重点学科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有8个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他们主要培养本行业具有应用研究能力的精英人才。大部分院校则重点培养各自学科特色人才。所以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高尖端集中、系统培养和特色发展的布局。 (二) 实验室建设水平 图4 具有重点实验室的院校 由图4可见,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共8所,其中四川省4所,北京2所,陕西省1所,上海市1所,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所,东北地区9所,华北地区6所,中南地区6所,西北地区5所,西南地区8所,华东、华南等地区6所。重点实验室在不同地域均有分布,既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研究特点,又可结合全国不同地区实际需求的特点。 (三) 师资状况 图5一级博士点院校师资队伍 图6 一级硕士点院校师资队伍 由图5-6可见,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级博士授予权、一级硕士授予权的院校其教授与副教授所占师资总人数比例均在50%左右,但是一级博士授予点院校教授职称比例较大。 所以,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尤其是正高级的业务水平。 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各院校从课程结构上分析,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 础课程、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必修环节五个大项,现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从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进行分析:河北工业大学现有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道路工程与规划两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课程见表1. 表1 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分类表 由表1可得:在道路工程与交通规划方面的专业课设置较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有部分专业课程,但仍显不足。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学科,没有涉及,在交通运输行业向大交通综合运输发展的今天,社会急需培养交通类综合性人才。因此,该校学科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现象。所以河北工业大学按国家学科分类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分析表 从表2可看出,该校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发展已日趋成熟,因此,可以积极申报该学科博士授权点,使该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知名专业。其余二个二级学科在课程设置中,需考虑社会需求和发展因素,根据校企合作、学生实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到课程设置中,急社会所急,以社会需要为原则增设专业课程,做到按需培养,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全面发展。 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单有好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还不行,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匹配才能使研究生易于接受,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一)学术交流法 河北工业大学校作为河北省属院校,坐落于天津,这就使得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师、研究人员增加了加强和外界的联系的机会,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掌握本学科的最新信息,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并把新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同时也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交流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使其由观众走向舞台,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二)报告教学法 研究生通过聆听本专业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能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并激发继续钻研本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教学法 执教研究生课程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一些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教师通过讲授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掌握学科最新的进展,了解科技发展的未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科技,构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网络交流平台,老师在规定的时间轮流上线解答同学们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使课程学习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外。 (五)实践教学法 通过增加课内试验学时和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使实验仪器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促使实验室趋向于开放式管理。 研究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在研项目,使其在校期间就可以得到真正的锻炼,把课堂学到知识进行应用,提高专业技能。 教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让研究生分组,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并上台讲课,然后其余同学提问互动,教授对不足之处提出补充或指正,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五、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院校调研,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对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在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两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诸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作业、演讲汇报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为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建设交通工程骨干课程群,达到教学目的,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多个方面的改进意见。对交通工程学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 精品课 教学 建设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课程之一。在青岛理工大学最早开设于2000年,一直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多年来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该课程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建设,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予以资助。在已有基础上,深化教育革新,强化内功,系统性地建设、完善精品课程,需要教学团队深入研究和把握。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1]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程资源,提升其内在价值,有效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3] 精品课程建设是大学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科学技术在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层出不穷,一方面,教学内容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否则课程的生命力就会丧失。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在不断进步,带来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革新。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将导致昔日优秀的课程不再优秀,甚至落伍淘汰。[4]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简化如图1所示,对学生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系统内主要部分。 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规定了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顺序与内容,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依据。教学设备条件是教学质量的职称条件,包括校园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设备、实验设备条件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态度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大师对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人生观形成,都十分重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执行力要素规范教学流程、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成果,使学生合乎毕业条件。在大学教学系统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与提高管理执行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学风,教师形成严谨与创新的教风。 将教学系统相关要素展开,得到鱼骨分析图,如图2。一方面,要明确因素与建设精品课程目标的相关关系。即当所有因素为正相关时,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妨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明确所有的支持要素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精品课程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遥不可及,而在于脚踏实地地完成方方面面的建设工作。 三、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因素系统分析,抓住重点与全面解决问题相结合,从课程的建设计划、队伍建设、内容和体系改革、方法和手段、教材、理论和实践并重等方面着手,实现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 (一)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工程学课程在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部制定的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强特点,是精品课程群中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必须要做好课程之间知识体系的衔接。 (二)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依托课程组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相结合。以更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级精品课程乃至省级精品课程,成为山东省区域本专业业内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成为管理学领域重要的学习中心,实现教学效果和学术地位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双重目标。 (三)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先进性 该课程体系的设计,紧紧围绕交通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应用的需要,既注重该课程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又注重该学科理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用获国家教委一等奖的教材,但又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内容。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我们在内容上将实现两大突破:第一,在讲授内容方面,在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系统讲述相关知识,注重深度控制,是学生构建交通工程学科的体系。第二,部分知识模块可以深入讲授,以便后来不再占用学时,如交通环境等。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课程组所有教师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重新设计和优化了多媒体课件,以扩大授课的信息量和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等。同时,建立了管理学课程网站[5],通过作业练习和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程网站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主动和积极的课程学习。除此之外,课程组利用将购置的教学视频辅助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网站,如利用Google街景功能看国内外道路设计、优酷视频网站了解交通事故等,搜集短小精悍的案例视频资料,根据需要引入课堂。 (五)课堂及教学改革 本课程组通过实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交互式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教、实践体验学”的教学模式[6],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交通工程领域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以案例、图片、录像等形式客观地展现交通工程专业精髓。 在教学方法上,总体遵循“课前引导、课堂精讲、课后作业、团队讨论”四个环节,增加随堂测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精讲与多练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式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脑、动手,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为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进记分办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严格、全面记录课堂讨论和作业检查情况信息。 (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组加强了实践教学,以更好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第一,加强课内实习环节,设计好几个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利用二年级初始,学生对专业的满怀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第三,与学院团委联合通过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七)网络平台建设 丰富网络平台的结构与功能,除了陈述内容和下载材料的功能,更要增加和扩大互动功能和内容,如网上答疑交流。继续完善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全部课件上网、教学视频上网、实践教学上网、作业上网、参考资料上网。 (八)采他山之石,纳百家之长 学习、参考国内外名校的教学模式,以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通过互联网,可以参考学习其他高校的交通工程学和其他课程的网站建设情况。通过到其他高校访问,学习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组织过程等,做到取长补短。 交通工程学论文: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基于讨论探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师资学生现状,从实践出发以交通工程学课程为例,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教改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定性定量考核指标。 关键词:讨论探究;交通工程;课程改革 1、前言 对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般高校来说,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知名度的必经阶段。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该教学方法在国外知名大学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式,而在我国一般高校教学课题中,讨论探究式这种教学方法还没能推广开。通过初步试验可知,学生非常喜欢此教学方法,这对于下一步实施会很容易推进。 国内有关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课教学体系方面上,没有人提出针对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有关定性定量考核评定方法[1、2、3]。 国外大学在教学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体现的主要是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怎样教,如何教得更好,同时提供有效的方法[4]。 2、方法过程 主要研究内容: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以及相应定性定量考核方式和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中实施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方案检验并不断完善。 研究目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交通运输专业其他专业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蓝本,为我国其他一般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施教改提供实践例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制定;在讨论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应定性定量化指标。 研究方法:在全面把握专业现有师资、试验仪器设备和交通工程学教学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专业课教改文献资料,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确定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定性定量考核指标,最后给出课程教改可实施方案,并在在交通工程学课程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并不断完善,及在交通运输专业中进行推广。 3、方案制定 3.1现状条件 交通工程方面师资的薄弱,仪器设备简单。交通工程学教学主要靠课堂讲授,方法单一。学生交通感性知识非常欠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3.2方案制定 针对现状条件,制定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教材的选取是结合多年各个版本的交通工程学教材,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以培养学生技能、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为主,自己开发教材。 表1 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方案表 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把交通工程学各个章节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案都放上面,只是节选几个章节。 4、考核指标确定 考核指标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考核指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组织配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总结概述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图设计技能等。 定量考核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小文章数量、高质量地完成交通实验次数、准确翻译有关外文资料字数、根据所学交通工程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个数、正确高效地完成作业数量、数量、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等。 定量考核方面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作业、小论文成绩、卷面成绩,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数比例和评定办法。 5、教学实施检验 交通运输专业的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交通工程学》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及完成成果: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及应用研究;对校园停车场进行了设计;市区交通拥堵交叉通组织、实际调查交通数据资料、初步翻译了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教材。 6、结论 从我校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中的授课实践情况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成效。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了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后,对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检验学生实践环节中运用情况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面对面”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专业技术的前沿,让学生对对未来工作充满了极大的憧憬和动力。最重要一点是本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了巨大的专业实践知识储备。 交通工程学论文: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理论 摘要:由于我国道路安全保障措施研究和发展滞后,加之交通管理难度加大管理水平滞后等诸多原因,造成交通事故频繁,伤亡人数过多,经济损失巨大。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理论研究能够充分考虑驾驶人心理、生理特征与需求,有针对性的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使人—机—环境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关键词:道路安全;交通管理;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引言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通过对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研究和完善,使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协调,达到系统安全高效有序的运行[1]。保障系统安全是人机工程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事故成因分析可为最佳安全设计提供思路;安全设计又可为有效控制事故提供措施。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的目的是使人—机—环境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构成的动态系统,在此系统中,由于驾驶人、汽车、道路环境中诸因素的不良变化,导致三者匹配质量恶化,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一定时间就会酿成事故。因此,通过对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事故成因分析和安全设计能提高道路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事故成因分析 虽然引发事故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依据人机工程学理论,可将事故的基本成因总结为人的原因、物的原因、环境条件、管理四大因素的多元函数。如果将环境条件归入物的原因,则人机系统中事故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就是管理失误;基础原因一般是指社会因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其比例高达70%~80%[2]。人的失误行为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人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驾驶人的噪声、温度、湿度、照明、振动、驾驶舱环境以及道路环境等;人体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驾驶人的心生理状态、知觉、反应以及驾驶人的性格、操作技能等[3]。在进行人机设计时,应努力使诱发人的失误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得到控制,并通过外部环境的设计保证人体内部系统稳定有序的运行,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交通过程中涉及的物质主要是指车辆,不正常的车辆状态是交通事故的诱导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制动失灵、转向失灵、轮胎损伤、燃料用尽等。虽然在事故资料统计中,由于车辆的故障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较少,但是车辆的不安全状态往往会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管理失误 管理失误是指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和责任,造成事故的发生。虽然管理失误是事故的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原因,而且是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管理失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驾驶人管理缺陷:对驾驶人缺乏合理有效的选拔、教育、培训,导致驾驶人驾驶技能参差不齐,部分驾驶人交通素质低下,给道路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道路管理者养护监管不力:道路发生病害,交通安全设施损坏或设置不完善等,若不能及时被发现并加以改善,将会加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 事故救援体系不完善:交通事故救援机制不健全,救援装备落后,对交通事故的救援响应较慢,甚至造成二次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失误共同耦合形成的,当客观上出现事故隐患,主观上表现不安全行为时,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 安全设计技术 安全设计技术可以划分为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设计技术及防止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安全设计技术,这是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在技术上的保证。交通项目的设计、设备、工艺过程是否安全,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3]: ①防止人失误的能力;②对人失误后果的控制能力;③防止故障传递的能力;④失误或故障导致事故的难易;⑤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⑥防止能量蓄集的能力。 基于以上原则,目前交通安全设计方法主要从生产设备的事故防止对策、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消除和预防危险及有害因素等三个方面考虑,常用的交通安全设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危险因素控制 道路中的危险因素,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通过设计消除危险或使危险最小化,是避免交通事故最有效的方法。当道路中存在危险因素时,应首先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危险;当危险因素无法消除时,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以防止危险或将危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当预计到可能会发生危险,而又没有很好的防护办法时,必须使其损失最小;对于难以消除或控制的危险,在进行各种比较、分析之后,应选择转移危险的方法。 (二)能量控制 对于任何交通事故,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事故中所涉及的能量的大小与类型紧密相关,用控制能量的方法,可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量控制技术主要从限制能量、用较安全的能源代替危险性大的能源、防止能量积聚、控制能量释放、延缓能量释放、开辟能量释放渠道、在能源上设置屏障、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人与物之间设置屏障、提高防护标准等方面考虑。 (三)闭锁和锁定 闭锁和锁定是防止不相容事件发生或事件在错误的时间发生或以错误的次序发生。闭锁是指防止某事件发生或防止人、物等进入危险区域,如油罐车上的闭锁装置,可防止在车体未接地的情况下向车内加注易燃液体;锁定则是指保持某事件或状态,或避免人、物脱离安全区域。例如停车后在车轮前后放置石块等物体,防止车辆意外移动而引发事故。 (四)人的失误控制 对驾驶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驾驶人的交通素质,增强驾驶人的责任心、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并加强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教育等,减少人的失误。 (五)管理失误控制 认真改善设备的安全性、工艺设计的安全性,制定操作、维护保养的标准和规程,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高效稳定的运行,加强对管理失误的控制。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篇1 1“1+X”证书制度的厘定 1.1“1”和“X”的内涵及特征 1.1.1“1”的单向性、单层次性和单技能性 所谓“1”,本质上讲就是学历证书,是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凭证。学历证书标志着学生完成高等教育相关课程学习并能够达到规定标准和程度。学历教育并不完全直接指向职业发展,学历教育的完成标志着一个毕业生开始同社会衔接,但并不完全意味着一个毕业生同所从事职业的衔接,本质上讲,学历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单向性、单层次性、和单技能性。 1.1.2“X”的多向性、多层次性和复合性 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体现的是一个学生“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一个学生职业知识、业务素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不同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最核心和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同职业的深度衔接,这种衔接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市场需求导向、岗位需求导向、技术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导向性教育和培养。因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X”必然具有多向性、多层次性及复合性的特征。 1.2“1+X”证书制度实施的现实意义 首先,“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在育人育德的同时,其主要功能还是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求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在当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1+X”证书制度的实施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顺势而变”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经过长期发展而摸索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客观规律。其次,“1+X”证书制度是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大措施。在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类型的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经济领域。因此,各行业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就目前趋势而言,职业教育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好输送技能化、专业化、高端化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尤为突出,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专技人才的广泛需求同专技人才培养不充分、不全面、低层次之间的矛盾却在不断深化,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不得不面临的重大任务和课题,更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高质量的发展必然要求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做支撑,“1+X”证书制度其目的就在于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高质量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人才自身职业技能的应用同高端产业的深度吻合。最后,“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职业院校教育同社会职业培训的深度结合,这种结合在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是因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实现了职业院校的开放性。职业院校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而社会性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地位,“1+X”证书制度的实施实现了职业院校同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形成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能够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最优化组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 2.1课程体系的职业导向性不足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开设仍然侧重于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及毕业设计方面,其主要的重心依然在于学生学历证书的取得。但是,大部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人才培养与促进就业相统一这一原则,导致诸多高职毕业生并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因此,我国现阶段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职业导向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2.2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系统性不足 单一化和模式化是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传统模式,随着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入发展,尽管高职院校相关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授课模式也发生了广泛的变革,但所有的这些变化也仅仅是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做出的相应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课程体系并没有围绕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需求这一根本原则来展开,也就是说,课程开设与技能要求不吻合即缺乏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相适应的等级培训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理论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局限性,摆脱单一化、模式化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技能证书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分级开设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就逐步具备级别提升的能力。 2.3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内容与证书标准不完全匹配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内容与证书不匹配是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课程开设的弊端,以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的三个等级分别对学生的能力标准和技能知识规定了不同要求,比如从静态网页开发到静态网页美化再到动态网页开发,其涵盖了对HTML、CSS、JavaS⁃cript、MySQL、PHP等软件由低到高的各种职业技能要求,纵观这些职业技能标准,培养一个优秀的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可谓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相匹配,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内容却与证书标准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其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和技能培训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2.4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技能复合性不强 当前我国产业交叉型发展要求人才的复合型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计算机领域是产业交叉发展最灵活、最深入和最普遍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当今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外同时还要掌握多种领域的专业技能,而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多一专多能方面却存在着严重不足。因此,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3推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对策 3.1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重要保证和具体实践路径,学生职业技能的发挥和检验终究要深入到企业中才能实现,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学生较早适应职业环境并做出合理的职业预估与评价,可以说校企合作模式是学生由学到用,由校园到职业快速转变的转换器。“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这种转换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使得相关企业能够在社会职业培训的基础上深入校园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进而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校企合作模式不能盲目开展,要根据市场需求、岗位需求、技能需求因时而宜、因企而宜、因人而宜。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年计划逐次安排基础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职业素养培训、任务培养及入企岗位锻炼培训等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在根本上实现“1”和“X”的深度融合。 3.2基于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化建设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必然要求,这是由职业技能分级体系所决定的。因此,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就必须围绕学生就业能力、职业需求、市场导向、岗位导向和技能导向的原则,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分级开设课程,同时结合原有基础教学模式,打造与“1+X”等级证书制度相适应的等级化、体系化教学模式。开展等级考核学习制是该模式的主要特征,在该模式下学生可以按证书级别学习相关课程并完成具有实操性的级别模拟考核后才能进行下一级别课程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等级学习同职业能力体系等级考核的深度吻合。 3.3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要严格对标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等级标准和课程内容设置标准的一致性和对等性。所谓优化,即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特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必须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要增加相关操作系统应用课程的课时,全面提升学生应对证书初、中、高三个等级考核的能力。二是要丰富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内容为准绳,不断充实学生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三是要增强实训项目和任务培训的可操作性,要加大实训同岗位要求和技能要求的结合度,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目的。四是要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注重学生其他专业技能的开拓与培养,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向性和多层次性,不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能够较早适应职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3.4突出师资建设,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 作为“国家工匠之师”,职业院校教师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骨干力量,打造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关乎“1+X”证书制度能否实施到位的重要环节。打造双师型团队就要坚持院校为主和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原则,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推动学校和企业双向培养模式,同时要打破固有的用人模式,积极吸引企业具有相关业务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校园进行教学,促进形成教师队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循环,进而打造灵活机动的双师教学团队。同时,职业院校要注重教师自身素质和素养的再提高,通过学教结合、评比考核、学历提升、技能升级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打造善教、善用、善于引导的高素质双师教师队伍。 4结束语 “1+X”证书制度的施行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创新举措,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的时代使命,打破固有职业教育的局限性,多思路、多模式、多路径地开展。“1+X”证书制度的教学创新,在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不断推进教学建设和人才建设,进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 作者:王凌燕 刘爱民 李玲林 郭小琛 单位: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篇2 《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夯实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提高就业创业本领。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要求特别高,课程结构设计时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在融入“思政”的前提下,内容紧盯专业能力的培养,咬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注意与“1+X”中的X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1]。 一、契合行业人才需求,明确岗位需求 近年来,互联网用户呈现几倍的速度递增,使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大。从社会调查实践来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需求集中在:一是企事业单位、电视台传媒、动漫制作公司、各类企业的宣传部门、广告公司、广告设计制作宣传和动漫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商企业美工等相关部门;二是房地产、装饰公司、建筑公司、设计公司、园林公司、展览展示公司等,设计员、设计助理及室内装饰设计相关工作;三是与计算机工作相关的生产、应用、服务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办公文秘工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维修及信息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工作,现代办公设备的维修与安装、调试、销售等工作;即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影视后期制作、室内设计、网络管理等专业技能方向更加贴合社会需求,相对应于Web前端开发、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建筑工程识图、网络安全运维、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实现精准化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从教学的内容、形式、职业技能方向设置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裁剪,根据职业技能量身设置课程,根据“X”的不同职业技能方向,设置与之相符的教学对策和目标。紧紧抓住职业教学中的“专业”点,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提升。课程体系建设以“思政融入、基础扎实、理论够用、技能实用”为指导思想,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三年始终。按照“思政融入→主要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开发思路,构建“通用素养平台、职业素质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同时,以学期为考核时间段,学期结束之时,专业性技能考核跟进实施,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学分未完成)实施下学期补修的策略,使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得以提升,巩固所学专业技能。 三、实施学分银行管理,课程弹性衔接 “学分银行”就是模拟货币银行的借贷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管理,学分就是把学生拥有的职业技能、基础理论或者工作经验按照一定规则认定转化为对应的分数。在校内,学生课程修习完毕,通过考核,获得学分;在校外,无论是培训机构学习还是实践实习获得的工作经验等形式的学习成果,都可按一定标准认定转化成相应的学分,存储在“学分银行”,学分积累贯穿学习的全过程,累积达标便可将学分兑换为学历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学分银行管理使学生依据各自的才能进行学习,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师可分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也可以为全校学生同步开课,使实验室、教学设备得以科学高效利用,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课程授课和学习评价方面增强了衔接的弹性,有利于课程体系的重组与管理,有利于学生灵活完成学业,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为社会认可。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建设实施 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师德为首。把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作为指南与禁行底线,引领教师以德立身、立学,以德施教、育德。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上,首先统筹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专业(群)资源,确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和中级标准,对接“1+X”的“X”模块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机融入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贴合,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内容更加优化。制定具体方案让全员教师用5年时间实现一周期的轮训,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开展为期3年的企业顶岗实践,选派教师参加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分年度、分批次培育一批理实一体的“双师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保证课程体系的顺利建设实施。 五、完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教职成〔2019〕13号)文件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课程设置强化规范,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公共基础课程开足开齐之上,对于专业(技能)课程内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确定6门符合计算机应用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三年总学时设置在3200,公共基础课约占1/3,实践性教学学时占1/2以上。实践教学通过认知、跟岗、顶岗等多种方式开展,提高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及实践的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合理构建以“1+X”证书制度下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边媛 单位:泰安技师学院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篇3 0引言 我国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课程结构设计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想要提高毕业生文化素质、增强其专业技能水平、规范其职业素养,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能够脱颖而出,受到企业欢迎,就必须构建以“1+X证书”引领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学校更新硬件设施以满足教学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1职业院校目前的教学现状 1.1课程内容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然而,目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却还是沿袭传统的陈旧内容,并没有及时地对科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适当补充,导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这既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又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行业市场的深度调研工作,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灵活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使课程设置能够与就业岗位对接,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 1.2课程结构目的性不强 职业院校目前的课程结构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仍然处于只能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学校设置的课程目的性和导向性又不够强,导致学生职业资格定位单一,就业范围可选择性比较小,缺少多方向的职业能力。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大多数从事网络维护、数据录入、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及维护等一些烦琐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结构不合理,其技能水准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此外,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较低,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主动,所以在企业中很难得到重用和发展。 1.3基础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的职业院校往往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通常只是考虑用人单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强化对学生专业课的教育,却忽视了数学、语文等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2]。有的学校为了增加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将历史课和劳动教育课程都取消了。这阻碍了学生自身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 1.4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 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操作性非常强,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授课用的计算机设备明显不足,无法达到人均一机的水平,各班学生往往只能轮换着进行上机操作,导致学生的实训时间少,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上机学习效果。 2“1+X证书”课程结构的优势 “1+X证书”制度是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职教20条”的一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是指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3]。学历证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证明,职业技能证书则是学生具有对应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证明。传统的职业院校教育课程设置,往往都是施行“双证制”,即“一本学历证+一本专业技能证书”。这就造成了学生毕业后职业选择单一的困境,不仅局限了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而“1+X证书”的课程结构,则能够有效补充和强化学生的新技术和新技能,成功拓宽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通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人生选择,也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3职业院校学校进行课程结构改革的具体策略 3.1课程结构设计要贴合实际需求 课程结构建设是学校教学的基础环节,一定要结合本校师资和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和行业对于人才的最新需求来进行设置。教师根据最新技术对课程内容和题库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用户群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多媒体的迅速发展,更是拓宽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传统的打字员、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维修工作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要尝试从事Web前端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开发、三维动画设计、网络营销、UI设计等工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向要更贴合社会需求,增设相对应于Web前端开发、网络安全服务、界面设计、动画制作等职业技能的等级证书。 3.2课程结构设计要围绕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操作性特别强,往往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对于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也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注重与“1+X证书”中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案例”教学、PBL、任务驱动等方法,给学生开设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科目。学校要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以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3课程结构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连贯性 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要以“1+X”理念为引导,针对市场对人才的最新需求来开展。同时,因为职业院校教育是三年一贯制,学校也必须要考虑课程结构的整体连贯性,保证学生在三年的时间内前后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为此,学校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开设和更新课程,采用学分制,形成学习和考核层层推进的教学机制。学校在初级阶段开设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文字录入与编辑、计算机编程基础等基础课程。学校在中级阶段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应用基础、VB、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学校在高级阶段开设Python、Web前端开发、网络搭建与应用、多媒体编程技术、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同时,学校还要注意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并组织个人、小组、班级之间技能竞赛,达到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并采取顶岗实习的形式,加大专项实习的力度,以便于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获得“X”证书。 3.4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 教师团队素质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为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满足教师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求。首先,新入职教师须培训,打好坚实基础。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岗中指导,使新教师能够尽快地进入教学角色。学科骨干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重点指导课堂教学工作,使新教师在一年内进入角色,在二年内达到合格,在三年内进入骨干教师行列。其次,定期进行教师专业培训。教师通过培训,掌握知识技能。学校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走进课改,并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注重更新知识结构,反思教学效果,开展互动研讨、案例学习和课题研究,从而切实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保证课程体系的顺利建设和实施。 4结语 综上所述,“1+X证书”的教学理念成功扭转了以往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就业方向单一的不利局面,不仅有效提升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对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葛绪涛.基于“1+X”证书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66-67. [2]万鑫.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选择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4):220-221. [3]段平.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2019(33):41-42. 作者:曹蕾 位: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 摘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环保的建筑,新型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和发展的趋势,研究其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成本控制模型,对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工程开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绿色建筑的工程造价预算采用的是经验模型,难以形成定量预测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工程造价预算增长指数时间序列分析的新型绿色建筑的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算法,实现对工程造价成本的准确预测。通过分析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特点,构建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测和控制数学模型,并进行算法改进,进而提高工程造价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模型能有效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了新型绿色建筑的施工成本。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0引言 新型绿色建筑概述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为人们节能、节水,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环保的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新型绿色建筑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以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建筑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方向。现阶段,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新型绿色建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运用以及发展。新型绿色建筑不但包括了建筑室内环境的绿色环保,还包括了对绿化环境、风景园林以及楼宇建筑绿色设计等各方面,实现内部绿色环保与外部绿色环保的和谐统一,确保建筑室内以及建筑周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并不一定是建筑物外观是绿色的,而是运用节能环保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来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方向,研究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特点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在建筑工程中也逐渐实施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这对增加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工程施工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够进一步增大,在控制和管理中涉及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这主要是由于,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更多,特别是为了在建筑工程中更好的体现和表现出绿色理念,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比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占地面积过大的,就需要支出更多的土地资源成本,并且在各具体工序当中,施工要求和内容更加特殊,在地形、水系、绿色植物等因素调整和构建中,以及采光、通风设计,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进而增加了建筑施工单位的成本支出。 2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要点 2.1增强预算动态管理 从宏观上讲,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并不是局限于数字,它会随着绿色建筑发展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从中体现的是工程预算管理的周期性。倘若建筑工程预算结构为固定模式,那么建筑施工人员的危险系数就会增加,从而影响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全面监管工程预算的量和价,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来,以建筑周期变化为依据来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确保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和作用。 2.2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具有系统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对比普通建筑,新型绿色建筑在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方面都采用的节能材料,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对绿色建筑的结构和投资控制相关知识加以掌握。因此,建筑企业在开展工程造价预算培训活动时,需要对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多加培训,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2.3深入图纸预算编制 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编制人员必须到项目现场进行勘察,根据工程施工现场实况进行综合预算编制。同时要求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精通施工图纸,熟练套用单价,精确计算工程量,能够理解施工图纸设计者的意图。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包括收集工程勘察报告、施工设计图纸和地形测量图等。进行勘察时编制预算人员要深入现场,综合考虑施工环境,从而研究出施工方案,作出正确的预算编制分项。还要能够熟练地套用单价,避免出现多记、少记和错套的错误。 3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策略 3.1把控工期成本 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并在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监管,方能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倘若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工程工期成本多加把控,新型绿色建筑成本控制不仅要对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监管,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避免因延长工期而增加时间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成本控制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此类潜在问题和因素,尽最大能力减少企业的成本。 3.2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是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合同管理问题,避免因这方面的失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给施工安全增加隐患。在签订相关合同时,需要仔细阅读招标文书中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对实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认真审核合同的每项条款。签订发包合同不仅要以招标文件为依据,还要对新型绿色工程施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合同索赔意识,全面了解合同法中与索赔有关的项目,掌握索赔的内容和程序。在施工期间就应做好索赔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防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争取到损失补偿,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对合同进行分类管理,为后期寻找提供便利。除此之外,也要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和培训活动,将成本控制和新型绿色建筑合同管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科学的合同管理体系。 3.3引用先进技术 为了将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功效发挥到最大,需要增加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新型技术不仅仅是一些数据处理方式和统计分析软件,还包括了一些虚拟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拟定过程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模拟施工建设,分析该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产生的一些资金消耗,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增加了成本控制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误差。 4结论与展望 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作为绿色建筑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脚步的加快,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逐渐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提高管理人员控制预算风险和预算水平的能力、加强成本控制风险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作者:孟帼眉 单位:长安大学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及成本控制 摘要:为了能够让人们的居住更加高品质、舒适,绿色建筑成为建筑的主流,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建筑、自然以及人三者之间能够和谐发展,避免给环境造成破坏,降低资源的消耗,这也将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在现实生活当中,绿色建筑建设对工程造成的重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进行了论述,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0前言 这里所说的绿色建筑,其实就是建筑在使用的周期中,能够达到能源、水、地的最大节约,从而让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隔热保温、避暑降温的效果的多功效的建筑。通过新型绿色建筑的建设,让人们能够在一个健康适用的环境中生活,从而使得建筑和人能够和谐生存。可以说,新型绿色建筑,是以后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们的意识,使得我国新型绿色建筑得到迅速发展。 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意义 1、对于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投资者的要求是相符合的,是对建设者合法权益保障的关键,更是绿色建筑工程造价和谐发展的标准,可以说,更利于绿色建筑的迅速发展,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在整个绿色建筑工程造价过程当中,包括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说节水、节能、节材、智能化技术等,因为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新技术、设备、材料等,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目的就是能够将准确、完整、全面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提供给建设的每个主体,从而使得绿色建筑达到更好,效果更佳。3、在绿色建筑当中,需要对工程造价中的新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能够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为绿色工程造价建立相应的经济体系及全面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让新技术、设备等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得其在绿色建筑建设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2]。也就是说,想要绿色建筑得到发展,新技术、设备、材料等的运用和发展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项目当中,人们更加关注成分费用、维护成本、节能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会直接受到造价成本的影响。 2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原则 (一)建筑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这里所说的建筑寿命周期,就是一个建筑项目,立项、构思、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的整个过程。因此,需要将全寿命的原则进行落实,考虑的方面是多个角度的,一个是成本价值观念,一个是发展的角度。绿色建筑有着自身的优势,初期阶段所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在后期进行运营的过程中使用的资金很少,所以,需要对建筑项目的整体经济性进行考核,在进行计算时,应该计算一次性建筑投资和使用后运营和管理成本,这样才能让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最大优化。 (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对自身的设计及管理进行最大优化,使用的材料和技术要科学、合理,资源配置要最大优化,从而使得建造出来的产品是最优的。当然了,要对能耗进行降低,对材料、资源、能源的使用率进行提高,更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筑的寿命要进行延长,使得绿色建筑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更加符合人民的生活需求,让建筑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居住环境实现舒适性、健康性[3-4]。 (三)资源经济型和造价低的原则 绿色建筑和一般的建筑项目相比,其综合效益是最佳的。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会更高,即使绿色建筑会在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是因为绿色建筑使用的技术比较复杂,材料比较少,以及相关的设备所致,然而,绿色建筑能够让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后期的维护等费用相对的比较少,使得经济回收期更加缩短了。另外,绿色建筑的建设,主要考虑到的因素是当地的地域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自然、舒适,让人们的身心都非常的愉悦,这很大程度的让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其社会效益是非常大的;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环境效益是非常大的,这是传统建筑根本无法相比的,虽然环境效益是隐性效益,但是,能够让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3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一)建设标准因素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建设时,应该以全新的建设标准为依据,其中具体包括,使用性的技术、设备等,这使得建设成本很大程度的进行了增加[5]。 (二)市场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建筑市场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建筑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的价格浮动非常的大。建筑市场作为买方市场,建筑单位有着自身的优势,不管是在进行材料的购买,还是进行施工的变更,都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作用得到发挥,从而使得风险得到转移。 (三)技术因素 因为“四节一环保”技术是绿色建筑当中一直坚持的理念,所以,使得成本花费上比较多,运用绿色技术,让建筑的每个环保功能都能得到落实,使用的技术有很多种,这也会使得成本的预算不断的进行增加,可以说,技术所致的成本费用具体从两个方向而言,一个是对绿色技术的开发、选择和引进,另一个就是各种各样材料标准的提升。 (四)施工因素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工程的变更,其次是工程的索赔。一般情况下,工程变更越早,其消耗的也少,也会将损失降低,如果工程变更晚,损失也会增加,给项目造价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当然了,工程索赔现象是建筑建设中比较常见的,由于索赔,使得工程成本增加了,如果工程施工不顺畅,会给施工质量、进度等带来直接的影响,更使得每项成本也增加了。 4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对策 (一)经济评价要做好 经济评价在绿色建筑中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评价因为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多,其核心就是财务的分析,对于这方面要特别的重视起来。对于现代的建筑项目当中,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主推项目,更对我国国计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想要保证项目的完成,建设单位的稳定十分的关键,所以,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期,需要对绿色建筑造价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其意义重大,其目的主要是分析建筑的成本及效益产出,这样才能让项目决策及造价控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做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造价控制 在实际当中,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研究需要设计到技术以及设计等综合方面,在设计早期阶段,需要将建筑的造型、布局等设计好,从而和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相符合,然后通过绿色技术的运用,设计中进行通风等绿色功能的增加,这样能够防止在后期进行设计方面的大面积的调整,这样才能让绿色建筑的完整性得以保证。另外,除了上述所讲述的内容,还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因为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正是起步阶段,所以,在设计环节当中,有些细节还没有得到最佳的处理,使得造价不清不楚,所以,对于设计方案的细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5结束语 建筑节能的推进,在我国建筑行业当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是未来趋势,更是实现资金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前提,这样能够让全球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从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应该对绿色建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从而让其能够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晓林 焦仁升 单位:河南常燊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建筑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其中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筑产业的投资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工程造价的作用,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的核心部分,因此要想将工程造价管理做好,就要抓住其核心部分。本文首先对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进行了分析,之后简单分析了工程建设中概预算编制的流程,最后分析了工程造价管理中概预算编制中的不足以及阐述了提高工程建设中的概预算编制的措施。旨在完善工程造价编制中概预算编制工作。 关键词:工程造价;概预算编制;流程;不足;措施 1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 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就是指工程概算和工程预算,其合起来指的就是概预算编制。其中工程造价在建筑工程中也叫做设计概算,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设计人员将已初步完成的设计图纸从工程投资估算的角度出发,将其的设计图中的内容进行定额预算,比如收费标准和材料设备的价格等方面以及整个工程进行时该过程将会产生的资金定额,相关人员将其编制成为相关费用文件,交给审核单位和投资方进行审核评估。换句话说就是将设计图中将使用的设备、材料都整个工程造价进行估算,所估算的结果将作为此次工程投资额的最大上限。工程预算中包括两个预算,一是施工图预算,二是施工预算。施工图预算是相关的设计或施工单位进行的所完成的设计图纸的预算评估,然后再根据之前的总体预算为该部分进行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以及估价表以及不同地区各个岗位工人的劳动费、设备价格和原材料的费用等进行相关的编制,将其编制到建筑施工的相关经济性文件中。在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设计概算范围之内。施工预算指的是施工方根据施工中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编制,其中包括工程的施工定额、施工设计单位工程、分部分项目工程、经济性施工技术方案等,在进行编制后才能对工程所需的原料费、机电设备的消耗以及人工劳动费用的相关文件的进行确定和计算。工程预算和工程概算两者相结合就是建筑工程造价的核心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合理科学运用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也有较大的影响。 2概预算编制流程的简要分析 要想建筑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合理、科学的话就要做好一系列的相关准备,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包括工程的基础信息、工程作业地区的人工费、建筑材料的价格、工程设备的价格等。其主要的流程就是:收集工程基础信息——准确掌握工程图纸——计算工作量——计算定额直接量——根据地区差异性调整材料价格——套用取费表汇总工程造价——复查、审核——编制说明并填写工程时间。在工程概预算流程中,有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在编制过程中予以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在工程信息收集阶段,要先确定工程类型和工程结构的类型,明确其收集资料的方向,在确定能够取费计算中的费率时要根据工程信息确定,因为不同的工程类型会有不一样的费率,公共场所结构的不同也会导致费率的不同,因此,相关人员在这一阶段中要极其注意;二是在定额直接量进行计算时,要在之前完成所有相关定额收集,并且将工程量的定额通过其他的运算将其计算出来,其中可以通过定额人工费、机电设备费和定额直接费等;三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因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建筑工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原材料价格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工程标准整理成文件的形式对原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将其所得的差价进行汇总,以便之后用于工程造价的计算;四是在套用取费表汇总工程造价阶段时,使用套用取费表将相应工程造价阶段得出,在使用前要保证取费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取费表中的费率和价格的差价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查,然后再根据工程造价计算的公式将造价数值计算出来。一般来说,在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即使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因其中一些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概预算编制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概预算编制产生约束,最后也会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中的不足 概预算编制在工程造价中的目的就是在工程项目中提高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使投资方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但是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目前而言,它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工程的实际造价超过概预算,对于投资者和整合建筑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下就是工程中概预算编制所面临的不足: (一)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还不够完善 就目前我国概预算编制的发展来说,从某些方面来说概预算编制还是过于简单、容易,这也就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企业关于概预算编制的文件在内容上比较简单、粗糙,并且其中还有很多不符合规范的地方,使得其错误频出,就项目设计来说,缩短了其勘察的周期,并且其设计方案在深度和精度上也不符合国家对此的相关规范,在编制审核的过程中还出现漏算、漏项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规范,最后使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使整个工程的工程造价增加,对整个建筑工程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在编制中不能有机结合 不同的设计单位对于工程设计来说是有所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工程设计的质量,相关单位会选择当地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因为不同地域的工程标准是不同的所以在工程的概算上就会有偏差出现。在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设计人员,一些设计人员的设计在理念上和思想上部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在建筑工作上也不能全程参与,导致实际的施工与设计方案产生偏差,使工程的概算和预算产生差异,对整个工程造价产生影响。 (三)市场因素的影响 建筑行业材料的价格以及相关设备的价格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尽管国家的相关部门对市场价格进行了宏观调控,对价格的变化幅度和趋势上有所控制,但是一些地区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为建筑工程的工期较长,一般情况来说时间跨度上都达到了几个月,价格在这几个月期间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虽然在工程开始之前施工方对概预算编制已经留有涨幅的余地,但是对其中的价格误差不能准确预算。在此期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对建筑工程的招标带来一些问题。工程的概预算编制会受到项目招标的影响,有些可能会超出概预算,有些为了减少工程造价产生了质量问题。 4建筑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运用的改进措施 (一)设计方面 因为对工程造价的定额是要根据设计图纸来进行,因此在编制概预算时要先从源头上出发也就是设计方面入手,设计人员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设计。工程造价的相关人员要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估价,并且将设计预算编制出来,为设计人与提供参考的范围,使其设计图纸控制在该预算的范围之内。提前根据实际情况将概预算编制出来,不仅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其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和完善,还能满足概预算编制的需求。不管是对于概预算编制还是工程造价来说都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二)工作人员要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编制 编制工作属于概预算编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工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工程量的问题,为了保证工程量的计算准确,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步骤,组建组织体系,并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二是在施工后,相关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现行运作的预算定额和取费标准记录在案;三是根据手中收集的资料以及既有的资料进行预算编制,如果在编制过程中出现不合理或不符合规范的地方,要对其进行及时调整。 (三)掌握建筑材料的价格要素和机电设备的价格要素 上文已经分析了建筑材料的价格和机电设备的价格会对概预算编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其所占的比例极高,因此工作人员要想做好概预算编制工作,就必须重视材料的价格和机电设备的价格。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中的各种材料价格和设备价格要素有一定的掌握。这样工作人员在进行编制使就会减少概预算的差价,使其编制风险和投资风险有所降低,并且还能为施工方在购买相关材料时提供意见,不仅能够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还能对施工质量有所保障。 (四)提高相关工程人员的素质 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概预算编制内容能够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这大大减轻了相关人员的负担,因此企业应该提高造价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技能,使其在进行电脑不能完成的工作时,能够以其专业能力高效的完成概预算工作。 (五)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使概预算编制工作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依照法律的情况下进行编制,改善概预算编制的环境,从而使造价管理的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概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如果概预算编制工作完成得好的话,不仅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有积极作用,对建筑工程的投资收益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概预算编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概预算编制工作。 作者:宗力 单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 摘要: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无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系统化的问题。尤其是建筑工程,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种类繁多的工程用品。因此,建筑工程在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这一困扰社会已久的问题出发,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主要审核内容 在建筑工程预算及成本控制审核中,审核内容繁多,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申请量的单价、成本的计算等方面,以专业造价的工作人员进行核实。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审核意识,主要从下几方面进行重点考检验审核。 1.1工程量审核 工程量审核难免在测量中出现误差,包括正误差与负误差两种。如土方挖掘的实际高度小于设计高度,但仍然根据设计高度计算,这属于正误差的一种表现;如计量时出现项目疏漏的情况,只能根据理论尺寸进行计量,这属于负误差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审核中严格遵循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审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首先要明确计算范围,如基础与墙身的划分界限、竖向结构中不同标号混凝土的划分等;其次要明确限制范围,如室内装饰棚顶超过3.6m时,顶棚需装饰方可计取费用;第三为防止纰漏出现,要按要求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一样。审核要遵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合理有效的审核,杜绝不必要的开支,保证工程建造顺利进行。 1.2套用单价审核 1.2.1直接套用审核 第一,要重点检验采用的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内容是否遵循了施工标准,如选用的构件名称、结构材料的类型和强度等级等;第二,要重点检验套用定额,如在墙壁的施工工作中,已经包含了扫灰水,因此在单价计算时候一定要扣除扫灰水部分。为避免工程量重复情况的出现,一定要杜绝易发生在工程项目与工程总包、分包都存在关联是时的重复套用现象。 1.2.2换算后定额审核 换算后定额审核内容是定额中的固定劳动力、原材料、机械设备中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及换算的方法、采用的系数是否准确、可靠;其换算方式是否科学以及得出结论的准确性都将直接影响单价的准确性。 1.2.3补充定额审核 关键是检验编制的依据、方法是否正确,定额消耗量、材料预算价格是否合理等。补充定额审核需要工作人员坚持审核原则,在合理性与正确性的选择下一工程的实际需要为准。1.3建筑工程费用审核按照我国出台的相关建筑工程费用规定,配合工程所在地域有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文件,以此来用于建筑工程的取费凭证。随着新型绿色建筑工程进程的不断深入,所储备的建筑用料会出现一些相应的更换事件,这就会直接地造成取费费率,按照实际情况的处理而出现不可预料的波动,。所以,在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变更同比上下浮动的费率。 2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的管理控制 近些年来,我国新型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型绿色在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应时展的主流,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在目前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工程整个周期较长、工程干扰因素多、工程工艺繁多等,我们只有将这一系列问题妥善地处理好,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及管理。本文按照建筑工程造价的阶段,对其工程造价进行研究。 2.1决策阶段 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阶段,一个合理的决策决定着整个工程,其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亦然,此阶段的工程造价也能够对整个建设工程的造价进行规划。把握着全局的方向。它在工程的建设决策阶段,在设备的选择、工艺的运用、建设场地的规划以及工程标准的确定上,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相关资料中,我们发现,建筑工程的建设的所有阶段与环节当中,决策阶段的造价影响力是最大的。为此,把握管理好这阶段的工程造价工作,就能够基本控制住整个建筑工程建设。在这个阶段当中,为了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我们首先要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工作;其次要做好投资估算的审查以及编制工作,让其在根本上发挥出其控制和决策作用。 2.2设计阶段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要通过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费用等方法来降低或者控制工程的造价。这不但能够促进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执行,而且与我国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有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挖掘能力。通常情况下,减少设计变更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保障。那么如何缩短设计周期、减少设计变更呢?首先我们要避免变更设计时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设计标准等;其次在必须要进行变更时,我们要及时核算变更部门的造价,同时要对一些费用高、有问题的项目进行重新核实。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按照所批准的总概要、初步设计预算、施工图设计等来控制设计,以此保证工程限额在造价的限额内。 2.3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周期比较长,所能达到的控制面也比较广泛,因此对它的造价控制也是一个繁杂的工作,容易造成差错。因此,在施工阶段,要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制定出合理的造价控制目标,做好施工的合同管理工作,减少工程当中出现的索赔以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此阶段,对于成本造价的控制核心工作在于控制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真正做到事前认真把好关,工作主动去监控,严格细致地审核工程设计的变更方案,对每一项变更对总投资造成的影响计算准确。对于要进行的变更项目,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尽量减少无用的费用支出,降低工程造价。 2.4竣工结算阶段 在竣工结算阶段,造价的控制主要是指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合同完成施工工作后,对工程进行交付使用,按照合同与发包单位结算的工程价款。它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我们需要在此阶段认真进行总结分析,计算节支以及超支的数额,并进行研究,吸取教训,严格控制成本,将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尽量保证按照最少的支出,获取最多的利润,以此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3结语 在我国新型绿色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变化,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以及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而对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方面很广的复杂的过程,难度较大。只有在遵守我国法律法规,符合相关政策的大前提下,不断提升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好施工单位与建筑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够做好建筑工程的控制与管理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工程造价失控,避免资金流失,确保利益最大化。 作者:李永 单位:深圳市国富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如何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突出。本文将对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优化概预算编制、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以及严格执行造价调整的审批流程等。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概预算编制;调整审批 前言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是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建筑企业只有做到对造价预算的有效控制,才能为企业资金的流畅运转提供保障。在新的市场形式下,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没有做到对工程造价和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容易导致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提高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造价超预算问题。 1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 1.1概预算编制不合理 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造价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时,由于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或专业能力水平较低,会导致概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特别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概预算存在漏项或缺项的情况,会对工程造价管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人员如果对工程建设情况缺乏了解,概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会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出现超预算的现象[1]。 1.2造价管理缺乏科学性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广泛,工作内容复杂,具有较高的管理难度。而且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工序众多,非常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由于缺乏科学的造价管理方法,不能对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灵活应对,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也受市场价格变化影响较大,如果在预算编制时没有对市场价格变化进行准确预测,也会导致造价管理失效,进行出现造价超预算的现象。 1.3工程变更导致造价管理失控 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影响因素,导致工程建设方案出现变更。一旦出现大幅度的工程变更,就会导致成本浪费和造价失控的现象发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基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受到的干扰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防范所示,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较大变更。出现工程变更时,要严格执行相关审批流程,避免因施工人员私自变更施工程序,导致造价管理失控[2]。 2新形式下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的对策 2.1优化概预算编制 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保证概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才能通过努力实现造价控制目标,并为造价控制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对概预算编制进行优化,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为概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①加强对概预算编制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督促预算编制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市场变化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客观的进行预算编制,在保证其合理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②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资质审核和专业素质培训,确保预算编制人员具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掌握各种预算编制方法,能够独立开展预算编制工作;③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市场调研能力,使其能够掌握市场发展规律,对建材和人力成本的变化具备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对各方面市场影响因素做出理性分析,并对差价进行合理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概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2.2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 在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材料费用和人工成本费用是建设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合理组织安排,对材料采购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可以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工程实施阶段,造价预算控制应以追求项目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精简人员、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数量,避免出现成本浪费现象,使造价预算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造价预算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造价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知识,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比如在采购过程中,应做到货比三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材料选购,并对材料的使用进行全程追踪,避免出现材料浪费。 2.3严格执行造价调整的审批流程 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十分严重,还会导致相关工序的重修重建,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费,因此,必须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要严格实施造价审批程序,做到事前调整、事中监督与控制、事后审查,避免出现造价超预算的情况。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监督检查,严禁施工人员私自进行项目变更,必须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好施工工序和施工技术。如果是设计问题需要变更,需要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后才能执行变更,将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工程造价预算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等原因,工程造价管理容易出现超预算现象。针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对概预算编制进行优化,可以保证造价预算管理目标能够实现。通过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和工程变更的造价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浪费现象,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作者:胡健依 单位: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关注的焦点,并且新型绿色建筑工程也是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就成为了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下面将对于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意义进行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近些年以来,全世界都推行绿色和环保的主题,而在建筑行业中也就应运而生了新型绿色建筑这一新概念。新型的绿色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都非常的高,所以,要想实现新型绿色建筑的快速和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对于新型建筑的造价成本进行预估和控制。 1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与传统建筑造价预估的不同之处 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与传统建筑造价预估的方式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因为,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材料的成本和搬运费用,还要考虑到工人的建筑费用和劳动费用。除了这些方面以外,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还要考虑到占地面积的使用效率等等,如果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土地使用效率过低,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一旦土地的占用面积不够大,就会影响到后面施工的进度和效率,所以只有对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准确的预估才能将成本控制在最低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与传统的建筑施工造价的预估相比,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的预估往往会价格高出很多。 2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注意的几点 2.1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的概念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注意几点很关键的问题,新型绿色建筑工程与普通的绿化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就是实施绿化工程。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虽然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减低成本,节省资金,但是新型绿色建筑的造价成本依然比起传统的建筑成本要高上很多。所以,在真正的实施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建筑的成本和造价进行预估,尽量减少成本和材料的不必要的浪费,但是也不可过度的节省建筑资金,从而对于后面新型绿色建筑的施工造成影响。所以,只有上级的管理人员们明确新型绿色建筑的概念,才能正确的对于新型绿色建筑进行正确的预估,从而保证新型绿色施工的顺利进行。 2.2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实施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在实际的新型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给施工带来的影响,从而让设计师们对于整个施工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和整体性的认知,实现一体化的设计,让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和预算降到最低。在设计师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条件和施工情况,并且听取基层员工们的施工建议和相关部门的施工安排,保证施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施工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一体化的理念,不断地对于原本的新型的绿色建筑施工计划进行改善和完善,从而将施工所需要的成本和造价降到最低。 2.3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生命周期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不是意味着要将生产的成本减到最低从而忽视了建筑物的本身的施工质量,与此相反,在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要加大初始的资金投入,保证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能达到绿色建筑的使用要求,并且尽量延长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样才能让建筑物发挥出其本身功能,做到节省成本和绿色环保的作用,在另一方面,建筑物的初始的材料要择优而选,尽量选择那些力学性能好,成本合理,使用寿命比较长的材料,这样在保证了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足够长的同时,还能让建筑物在以后拆迁时候的材料能进行回收再利用,符合了建筑物工程的绿色和环保的主题。 2.4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进行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想降低造价的预算和成本,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工程施工,因为如果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的话,对于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比较大。劳动工人的劳动力和电力水力的消耗量其实都是属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但是很多的建筑工程师都不会将这些方面的因素计算在成本之内,这就造成了建筑工程成本和预算的失真,实际所用的成本比起当初的预算要高得多,这就会引起后面施工过程中的预算不足等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实际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在另一方面,如果在新型的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进行施工的话,就能用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力进行施工操作,这样就会降低生产施工的成本,与此同时还能利用机械施工的高效性和快捷性减少施工的时间,也能减少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 2.5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对于数学模型进行设计 在设计和预估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的过程中,要进行数学的重新建模过程,因为在传统的数学模型中,所给的条件与绿色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从另一方面而言,传统的数学模型的经验公式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模糊,实际的成本和预算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的参考价值不大。所以,建筑师应该要设计并且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对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进行成本的预算和预估,这种数学模型应该以预算成本增长率为参数,施工的时间为自变量建立起预算成本和施工时间的指数关系式,从而实现对于绿色建筑施工较为准确的测量。构建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和预算的新的数学模型预算降低数额是预算成本与预算项目之差,这与传统的预算成本的经验公式也有着差异。所以综上所述,只有建筑师们在实际的施工之前根据场地的施工情况和时间的安排情况进行数学建模,才能较为精确的预算出工程成本,保证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稳定进行。 2.6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我国目前的阶段而言,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确实是有待提高。因为在实际的新型建筑的工程施工过程总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比如说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纠纷,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了,影响整个的施工效率。还有施工过程中的噪音较大,施工人员们的态度不好,引起当地的老百姓来工地闹事,然后与工人们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实际的绿色施工的工作效率,让绿色工程的施工过程延长,从而造成了生产和施工的成本和预算的浪费。所以,上级的管理工作者们应该要加强工地上的施工管理力度,或者是利用物质奖励和口头奖励等等的方式来鼓励工人们尽早的完成施工目标,加强工作人员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减少与同事和居民的纠纷事件,才能提高施工效率,从而快速的完成施工计划,进而节省了绿色工程施工的预算和成本。 3结束语 由上面提到的几点关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的方法可以看出来,要想节省施工过程中的预算和成本,就必须要明确绿色建筑施工的特点和概念,在施工前进行实地的考察并且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工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提前完成施工计划,从而节省绿色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预算和成本。 作者:吴美婵 单位:惠州市惠城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及对策 摘要: 新时期背景下,国内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因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问题,制约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文章将以建筑工程为研究重点,阐述了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控制对策,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控制对策;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对施工建设进度以及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下文将针对超预算原因展开进一步地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现实意义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方面,造价预算控制逐渐成为管理工作重点,更好地落实管控工作,不仅可以推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样能够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确保施工建设顺利开展[1]。预算控制工作的落实效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如果预算控制阶段存在问题,很容易引发设计变更或者是返工等相关问题,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同样施工成本的投入也会明显提高,对施工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不利;第二,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目标落实产生影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项目造价预算和造价控制的重点就是能够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节省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经济利益目标,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因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在行业市场发展背景下,严格控制工程项目造价可以有效增加项目综合效益,保证行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2]。 2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解构 2.1预算工作人员因素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方面,预算工作人员所引发的造价超预算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预算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不高。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造价预算对于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作为预算工作人员也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预算工作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偏低,专业知识能力不达标,所以在实际预算的时候,考虑并不周全,疏漏几率相对较高,不利于工程造价的预算效果,最终导致造价预算和实际造价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引发超预算的问题。第二,预算人员忽视预算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过程中,并未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考查,同样也未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具体状况[3]。在这种情况下,造价预算的偏差相对较大,而且超预算的问题也经常出现。总的来讲,预算工作人员是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之一。 2.2市场环境因素 在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方面,市场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也较大,而这同样也是造成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关键原因。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相对较长,且涉及范围也相对较广,所以工程项目的预算难度较大,必须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估计与预测。与此同时,市场也始终处于变化状态,预测难度相对较大,失误的几率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超预算的影响程度较大,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4]。 2.3造价预算编制因素 造价预算编制因素也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在对建筑工程项目展开预算的过程中,必须将预算编制作为参考依据展开预算活动,以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对预算金额进行确定。如果造价预算的编制存在不合理之处,会导致预算编制的内容和建筑工程存在不吻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预算工作人员就会将错误数据作为基础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预算工作,因而最终的预算金额也不准确,容易引发超预算的问题。由此可见,造价预算编制的不合理问题也已经成为引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使预算准确性受到直接的影响,制约工程项目的建设与施工。 3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有效对策 3.1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预算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地解决其人为因素带来影响的问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活动,对于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要保证持证上岗。但是绝大多数预算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会对预算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培训活动的定期开展,能够使预算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对工作流程也更为熟悉,使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更为丰富,实现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有效强化,使得预算结果的准确性更明显,以免发生超预算的问题[5]。另外,可以积极构建监督机构,及时安排专业工作人员严格监督。对于预算工作人员忽视工程预算作用的问题,可以采取构建监督部门的方式,使其对于工程项目预算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对其个人行为予以严格地规范,确保其根据具体的程序开展工作,有效地强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得预算工作更加准确。 3.2对市场行情进行合理预测 对市场行情的预测能够解决市场环境因素造成造价超预算的问题,使得超预算问题发生的几率降低,实现预算准确程度的全面提升。第一,应合理安排专业工作人员深入市场展开调研,进而获取更为准确的资料信息,为领导了解市场行情并展开科学预测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等相关物品市场价格的预算,确保工程项目预算结果更具弹性,与市场行情变化趋势相适应,实现预算准确程度的提升。在此背景下,还能够保证预算金额和工程项目造价金额相吻合,减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发生的几率[6]。由此可见,对市场行情的科学化预测十分重要,可以使预算准确性不断提高,以免发生超预算的问题。 3.3对造价预算的合理编制 为了对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控制,就必须要保证造价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造价预算的合理编制可以保证预算和工程实际造价更加吻合,减少超预算发生的几率,实现预算准确性的全面提升。而对造价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以下两点:第一,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造价预算编制进行适当地调整,因建筑工程处于变化与发展的状态,所以要想保证造价预算编制与工程项目实际需求相吻合,就必须要及时调整,增强编制工作的合理性;第二,严格遵循造价预算编制和实际编制状况吻合的基本原则,基于此落实编制,实现预算准确性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造价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也不容小觑,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增强十分有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预算与工程施工建设与质量存在紧密的联系。但需要正确认识的是,建筑工程造价的超预算问题始终存在,有必要深入分析造价超预算的原因,才能够提出有效的控制对策。 作者:徐丙渠 单位:青岛翔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保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建筑行业领域中,也应当重视生态环保,实施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为了充分发展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下文就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造价预算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有利于节约建筑工程的成本,使得建筑工程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即便出现偏离也不会太离谱,保证施工进度,建筑工程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下文分别分析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策略,为绿色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 1.1做好编制工程的造价预算工作 造价预算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中的整体情况,像资料的收集工作、现场勘测工作、施工图纸审核、施工现场的地形测量等进行充分来了解与掌握,充分考量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备选方案,避免错漏现象出现。当然,在考察建筑工程时,也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避免一些可控的因素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产生不利影响。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还要考虑国家有关政策、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人力成本变化等情况,留出工程造价变化的余地,使得工程造价预能随着环境变化产生变更。 1.2规范工程造价审批工作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项目控制变更会围绕着项目的角色设计与施工,预算的编制主要是在设计阶段进行的。在具体施工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像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建筑商临时改变主观意见,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得工程项目不得不变更。一旦项目计划发生变化,会使得工程初始阶段出现造价支出超出预期的情况,因此在实际造价预算中,务必要做好预算工作,重视工程造价预算,对项目决策设计进行认真分析,保证施工中各个阶段都能在预期范围之内。也要尽量避免预测或者规避出现项目变更,进而避免不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情况出现,有不必要的额外支出产生。倘若出现不可避免的改变,有关造价人员不能有慌乱情绪,应当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改变因素,对改变情况引起的不利影响进行判断,准确预算出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样能有效避免一些在控制范围之内出现造价超支的情况。 1.3重视市场调研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比较大,材料的价格变动会对整个工程造价预算造成极大影响。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就需要借助市场调研工作来了解,其会受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由此预算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市场上的材料价格,通过市场调研搜集到有关价格资料,对材料价格的浮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借助数据进行材料价格的预算估计。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材料的预算价格在有效范围之内,尽最大可能避免预算超支的情况发生。另外,也要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按照建筑预算工程的专业性要求提高自身素养。工程造价预算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地预算,保证预算的准确性,使得施工成本能得到有效控制,能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为开发商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于预算控制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投资方的支持下进行培训活动,学习一些先进的预算管理技术与知识,为建筑工程的单位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造价预算以及预算管理队伍,对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进行全面掌控。当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积极投身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2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2.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体系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一般使用上下等级的管理模式,因建筑工程的管理程序比较繁琐,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与实际成本控制存在极大误差。由此,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进行不断强化,明确成本管理中的责任,实施偏平化的管理机制。其实,施工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多角度分析,传达出施工企业的有效成本决策。另外,也要建立出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上进行各个部门的个人制定出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部门成本控制目标细分到不同管理层的工作人身上。有关项目管理、材料采购、技术管控以及施工组织等不同部门与责任人都要签订成本的管控责任书,明确管理目标实施成本管理体系内容,优化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 2.2积极投入先进技术的使用 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价值与作用,加大先进技术的投资力度,引入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审核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情况。新型先进技术手段能实现对专业的统计分析以及对数据的高效、准确处理,还能使用虚拟仿真的技术手段进行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模拟操作,以此来实现对施工方案的优化。具体来说,可以使用虚拟的方针技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建造,在模拟过程中及时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而能对方案进行优化,使得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更加具备可行性特点,也能有效减少建设中出现的资金、资源、人力等浪费的情况,使得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更加具备可靠性与精准特点,有效避免一些的不必要的误差出现,造成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或者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资金浪费。有关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最新的技术的咨询,掌握最新的技术动向,了解最新技术的应用途径与特点。建筑单位可以指派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出去学习与进修,学习最新的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为建筑单位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人员,也为建筑单位的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利人才保障。 2.3增强项目合同效力管理与索赔意识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中会签订许多采购合同、施工合同以及租赁合同等相关合同,对于种种合同需要完善的合同管理与签订体制进行保障,一旦出现不严格的情况,就会影响到整个合同的履行情况。由此建筑单位要重视对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合同进行样管理,预防合同出现的漏洞造成不必要的项目损失。其实在建筑施工中的许多环节都会涉及到合同的签订,像发包合同的签订,需要严格审核招标文件,建立出新型绿色工程的种种问题,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并要认真分析签订的合同中是否有问题存在,或者是有无后续的处理说明,保证发包合同的签订的严谨性,以及合同的法律效力。另外,也要提高建筑单位的索赔意识,在签订有关合同时,要详细了解其索赔事项,熟悉索赔的流程与内容。在实际施工中,要要注意收集有关索赔的信息与材料,为索赔事项做好证据的收集工作。建筑单位的完善索赔处理事项时,能为单位挽回一些经济损失,这样的工作也十分有利于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有效开展,也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利保障。 3总结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十分有利保证建筑建筑工程的质量,无论是建筑单位还是建筑个人都需要重视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绿色建筑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绿色建筑已让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建筑趋势,相关单位要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做好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工作,为绿色建筑的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胡燕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必要性 摘要: 建筑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成本控制和建筑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赖于严谨的预算工作。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就当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工程预算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控制;造价成本 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就相关工程的施工环节与施工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相应的资金数额,并就各环节的资金应用展开合理高效的安排。而工程预算工作则是施工单位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配置、提高建筑资金利用水平以及优化施工人员与施工材料分配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1简要概述其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1.1实现工程造价的科学性提升 建筑工程预算是造价控制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实际造价控制工作开展时,管理人员应首先进行工程预算的合理计算与评价,之后再根据相应的评价数据进行预算文件编制,所以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工作中多种合同文件签订的依据性内容,也是施工材料采购和建筑资金投入的重要参考基础,同时也是工程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性文件。 1.2实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水平优化 工程预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环节,建筑单位所进行的施工成本投入计划制定都是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人员也能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预算工作往往广泛地涉及到建筑原料采购、施工劳动力分配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应用等多个方面的成本规划。并且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是在对施工图纸和实际施工进行全面考虑下实现的,在成本计算方面更加精确。所以,工程预算工作为工程造价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工程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1]。 2目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工作中,编制工作常出现漏洞,这会导致技术、材料以及科学的结构体系流于形式,最终造成造价预算存在误差。而且当前的编制工作严重缺乏专业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相关工作人员学识不够,编制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经常混淆编制标准的要求。 2.2对造成造价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考虑不足 在进行工程造价工作控制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就可能造成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切实考虑。其主要涵盖了市场条件限制、项目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其中,建筑材料是工程造价中投资最大的环节,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但是在当前,大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造价预算工作时,都没有就材料价格走向进行科学预测,导致实际材料购入价格与预算价格成本之间出现误差。 2.3缺乏完善的造价预算的审核机制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针对工程造价预算而展开的审核工作大多是与中介组织来完成的。但由于审核机制本身存在不足,相关单位为获取最大程度的审核费用收入,而对建筑单位提交的部分工程项目进行削减,以致于实际施工和设计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建设单位在进行之后的项目追加过程中又会再次投入成本,造成工期延误的同时也导致造价超标。 2.4忽略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对该环节工作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往往会直接造成工程成本投入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施工建设环节本身就是成本投入较大的环节,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将造成施工环节中的大量资源浪费。同时,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的施工失误、合同变更以及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都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度提升。 3实现建筑工程造价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 3.1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 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人员在实际预算工作开始之前必须注重准备工作的开展,其主要是施工环境中的地质情况的检验,并根据施工需求展开定性探查工作,这是预算工作开展的基础数据。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这不仅能推动施工开展,同时还能实现造价预算工作的精确性提升。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施工重点环节的标注,实现其与造价预算的一致性,并且在实际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应当确保审计的公平公正,积极与施工单位进行联合,要求其不断地进行施工创新,在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节约。另外,当前的管理人员还应当在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积极创建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预算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2]。 3.2加强对材料价格的科学性预算 对于建筑工程建设来说,其投入最大的成本部分在施工所用建材采购与施工机械采购或租赁两方面,积极实现这两方面的成本节约对于整体成本控制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市场研究,掌握材料价格与机械价格,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价格对比。同时还应当积极建立价格预测系统,实现价格的调控能力的提升。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应当以科学性的价格预测作为基础来进行价格变动可能性的余地留存。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实时根据价格变化来进行差价调整,保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始终可控。 3.3实现预算审批工作的规范化 不规范的预算审计工作带给工程建设的影响往往都是直接性的成本投入超出,所以加强实现预算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预算审批制度,对工程造价各环节预算都进行专门的严格审批工作,并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保证该造价预算在实际施工中的切实有效提升。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当明确审批监督工作的贯穿性,切实抓好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预算审批工作。并在这过程中就发现的价格超标环节进行及时的控制,尽可能地避免设计变更情况的发生。 3.4加强施工开展环节的造价控制工作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是平衡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有力手段。工程建设一般分为招投标阶段以及正式施工阶段,对前者进行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时,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搜集到的资讯并多方比较造价咨询机构,然后才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①要端正态度,重视编制招标文件,严格依照法律要求和规范制定造价条款。②要严格把控合同的签订环节,在工程结束提交验收后仍需执行标底造价的审查与核对。在正式施工阶段则应当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一切以签订的合同为标准,不能徇私。在采购工程所需物资时,不仅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物资供应商,还要一丝不苟地监控资金流向。如果施工过程需要变动原来的设计,要按照程序来变更签证,并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考量与审查。除此之外,建设单位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施工监督人员的设立,其主要是为避免出现施工人员的技术应用失误而专门进行的操作监督以及操作指导工作。 4结束语 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其对于实现工程成本控制,促进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建筑企业应当明确工程预算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就当前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预算工作策略。 作者:王炎 李迪 单位: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需要采用精细化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实施效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并进一步对加强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原则;措施 建筑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其以获得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经济目标,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利益,则需要降低成本。这就需要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即通过工程预算来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程序环节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来进行预先计算和确定,提前确定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而成本控制则由成本控制主体来对成本耗费发生前与成本控制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调节措施,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1.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 1.1贯穿性原则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都会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即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会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对造价的有效管控。 1.2综合性原则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其并不是简单地对费用支出和费用进行管理,需要综合支出成本、质量、工期、资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遵循综合性原则来完成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 1.3全体性原则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单纯依靠一个部门无法实现,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多部分联动,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和准确控制,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从而达到预期预算的精度,使成本控制达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建筑工程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加强全过程管理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树立全过程管理的意识,对投资及时预测和分析投资的动态变化,准确充足的资金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决策的阶段,就需要做好概预算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在设计阶段对成本管理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设计可能会对成本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在项目实施阶段,在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做好检验和验收工作,避免擅自更改设计与追加资金的情况发生,有效的实现对造价的管控。 2.2合理确定建筑工程预算总额 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具有较高的细致性要求,因此作为工程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了解,重视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熟悉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合理地对建筑工程预算总额进行确定,加强对预结算的审核。同时作为预算编制人员,还需要熟悉和掌握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导向,这样可以在国家出现政策性调整时,有效降低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对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标准、设计技术规范及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可能会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及时收集市场上相关的信息,对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变动进行有效控制,有效降低其可能会对整体预算带来的影响,确保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 2.3全面推行限额设计 在设计阶段就需要不断地强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推行限额设计,公开招标来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单位,不仅鼓励设计的创新,同时还要推行设计激励机制,使设计人员树立良好的造价控制理念,有效地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使其在兼顾功能的同时,确保实现造价的最小化。 2.4采取灵活地预算方式 在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过程中,一旦预算方式不合理或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则会对预算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不利于建筑企业工程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快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预算方式中解脱出来,树立科学家的预算观念,并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与材料采购与施工周围的环境条件等有效结合,采取灵活的预算方式,针对不同的工程预算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以此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5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扶贫款痛苦,需要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这有利于成本管理实效的优化。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成本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人、责任内容进行明确,并形成上下联动及层层落实的成本控制体系,全面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当成本出现失控现象时,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发生的环节来追究相关责任人,并对其进行惩处,强化成本控制的威慑性。另外,还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针对不同责任采取针对性的问责方式,制定合理的问责流程,并重视问责细节,进一步对问责标准进行完善,从而使每一个责任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2.6构建科学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科学化、长效化,必须形成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其一,要从企业长远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着手,立足当前实际,同时也放眼未来和长远,使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实现长效化,提高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实际效用与长远价值;其二,要重视人才建设工作,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人才,以人才为重要推动力,以人才为工作关键点,为企业的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三,要做好部门联动,形成多部门合作、信息实时上报的制度,使预算部门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工程动态、资金情况,从而实现对于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全局性、科学性把控。 2.7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和合同管理 做到每项工作有预算收入,有合同管理和约束。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对甲方的工程承包合同,学习对分包队伍的工程承包合同。预算管理中严格材料浪费现象,班组结算超出预算量,还有严格控制其价格。另外每项工作要有合同约束,避免因无合同造成的无法控制现象。合同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非常有效途径。需要将风险与分包队伍和供应商捆绑在一起,避免独自承担风险。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做事,对甲方不做合同以外的事情,对作业队严格要求完成合同内的事情,并随时做好索赔和反索赔工作。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无论是对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还是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将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管控,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性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建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彦妮 单位:秦皇岛海三建设工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控制分析 摘要: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的工程造价问题成为了热门话题,在建筑工程整个开展过程中工程造价都是贯穿于始终的,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则会给开发商节省下一大批资金,但是并不是所有项目的工程造价都会控制好的,工程的超预算现象一直存在。为了更好的对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进行很好的分析,本文将从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提出了几条合理化建议,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超预算 1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分析 1.1造价预算编制不合理 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性工程,其中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工程造价。如果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不合理,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态度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工程来说,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很多都是别的部门调任过来的,对工程造价知识根本就是外行。就更谈不上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控制了。 1.2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不到位 工程造价问题贯穿于工程的始终,所以工程造价也应该将整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整理,特别是一些潜在影响因素和工程的不定项因素,在综合预算确定后还应该确立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造价预算。建筑工程具有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建筑成本也会因时而变,这些都是工程造价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工程造价预算要从项目工程实际出发,全面控制,合理预算。 1.3造价控制程度不足 工程项目主要分为设计、投标、施工、竣工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因此工程造价预算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但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很多工程造价预算人员都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忽视了其他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而导致整体造价的增加,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超预算。 1.4造价控制和其他环节控制脱节 以上我们介绍到,工程造价控制是贯穿于建筑工程设计、投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的,和每个环节都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如何造价控制和其他的工程环节相脱节的话,很多方面的造价控制肯定会考虑不周。另外由于工程管理人员素养的缺失,会对各个环节控制不到位,影响施工时间,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 1.5施工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工程造价增多 施工设计是施工过程的首要阶段,所有的施工环节都是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按计划实施的,每一步施工都会在施工设计图上找到依据,因此如果最初的施工设计环节考虑不足,很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问题,造成造价超额。但是施工设计环节处理要控制工程造价,还需要保证施工工程能够顺利的高质量的完成。 2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有效控制 2.1控制施工设计环节,熟悉施工图纸 施工设计阶段是工程的重要阶段之一,特别是施工设计的结果对工程的造价控制的影响更为直接。施工设计要综合考虑工程管理目标,将资源有效的合理配置起来,将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都要设计到位,让每一个施工设计环节不出错。施工设计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施工图纸上,施工人员也是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每一步施工,施工图对于工程的人力、物力、原材料等成本都进行了规划,所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只要施工图的设计是合理的,那么造价控制也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同时施工人员也要在熟悉施工图的基础上进行施工,避免在施工设计环节方面出任何差错。 2.2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工程造价预算的主题是人,所以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最终的造价预算。为了有效防止工程造价发生超预算,提高现有的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所有的预算管理人员要充实自己的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做建筑工程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熟悉建筑工程的各方面流程。市场具有波动性,所以预算管理人员还要具有熟悉建筑市场的能力,能够对市场的变动方向和物价调整宏观认识,将建筑材料的市场波动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技能培训,建设单位总该多组织技能培训和专家讲座,加强人员管理。只有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才是保证造价预算合理实施的有效方法之一。 2.3重视工程整体的工程造价预算 预算控制工作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紧密相关,任何项目出现超额预算对整体预算水平都会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建筑单位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因利益需求产生的贪腐、谋私等现象。监督形式应该保持多样性,定期抽查和随机检查交错进行,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顿,保障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另外,重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还需要对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的成本投入进行有效地控制,切实保障各阶段造价控制的准确性。 3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提高建设单位的效益,加强工程的造价管理必不可少,工程造价预算的合理性有利于推进工程的顺利进行,而超预算则会给工程带来不便,甚至影响施工工期和效率。影响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全方面的,建设单位要宏观掌控,全面控制,在确立工程造价管理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工程设计、投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都要进行控制,明确造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提高预算编制管理人员素质、落实预算编制工作、重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等,保障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居莉 单位:沈阳宝丽隆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探寻 摘要: 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根据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从造价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促使建筑工程预算向市场化、规范化及合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造价信息,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从立项开始直至竣工验收,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造价管理。从最初的估算、概算到预算,再到后期的结算、决算,都是工程造价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筑工程预算是在施工蓝图出来以后,根据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参照拟建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及相关定额,并结合市场人工、材料等价格预先计算和确定的每个新建、扩建、改建以及复建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 1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 1)对象差异性。建筑工程是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形状千差万别,规模大小不一,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对象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建筑工程,预算造价的编制方法和成果也应有所不同。 2)过程复杂性。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个复杂且耗时较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步:首先,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说明书,了解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上所表达的工程概况、材料规格、工程做法等内容,为编制预算书做好准备。其次,查用并熟悉相关规范及资料,确保所做预算规范性。接着,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并踏勘现场,查证现场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然后,根据图纸内容列项,计算工程量,这是编制预算的重要环节,列项是否完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预算的编制质量。最后,选择定额项目,汇总各类费用,编制工程预算书。 3)技术信息化。以往,造价人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完全靠纸、笔、计算器、定额册。编制一个项目往往要花费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工作量大,计算过程枯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概预算文件的编制中,越来越多的造价软件被开发出来:广联达、斯维尔、宏业、同望……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大大减轻了预算人员的负担,又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但有的造价人员对于软件还不熟练或不会操作,也使得造价行业的多种软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4)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预算立足于建筑市场,受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人为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市场人工费、材料费上涨会影响工程预算,银行利率汇率的变动也会对它产生影响,而建筑行业新政策新规范的推行,也必然导致预算发生变化,如2013清单计价规范、新定额的推行、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出台与之匹配的新规或是对原有规范进行补充变更,预算人员则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适应新政策。除此之外,预算还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预算的编制人员是整个编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但是,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实战经验,亦或是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好新规范新信息,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这样直接导致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做,预算也会千差万别。 2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 2.1打好基本功,掌握预算专业基础知识 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好清单、定额、费用、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是做好建筑预算的前提。预算编制人员应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活动,还应时刻关注造价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熟悉材料、设备等市场价格,同时学习掌握不同工程制作工艺以及质量情况等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2.2严格立足于项目做造价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施工活动的复杂性也必然导致费用收支繁冗。而预算编制于工程施工前,不仅仅要参照设计图纸和拟定的施工方案,还应实地勘察现场,从项目实际出发,每一笔费用的发生都应是为项目考虑。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工程量,工程设计图纸上涉及到的项目、未涉及到的潜在项目等都要考虑在内,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施工图纸上涉及到的工程预算,否则会出现偏差。如果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有偏差,应按实际情况变更、调整造价。其次,结合市场价格,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做好价差调整工作。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的编制价格都要从实际出发,取决于市场价格,而不是预算定额表中的基价。因为预算定额基价代表的是定额编制年代的人、材、机费用,而并非当前工程所处时期的价格,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在做预算时,做好价差的调整工作,才能力求预算更准确。 2.3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造价信息 工程造价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价格信息。包括各类工种、材料及机械台班的最新市场价格。2)指数。主要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趋势。3)已完工程信息。可作为参考,为拟建工程或在建工程预算提供依据。这些造价信息对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造价人要具备动态的眼光,结合实际,根据变化合理调整预算。 2.4把握建筑业最新政策规范 建筑造价行业适用的政策法规是一定时期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反映,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譬如,201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我国推行实施,替代了原有的2008年的清单规范。随后,各省份地区定额也发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造价人在编制预算时,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规范新政策,促使预算过程更规范,结果更准确。 2.5用好软件,适应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业,建筑工程预算信息化已逐步实现。多种造价软件被开发应用,有计量软件、计价软件,有土建工程使用的,也有安装工程用的……造价人员应通过培训班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学习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需要,选用合适的软件,可以短时间高效率地得出预算成果。 3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项繁琐的、动态的、信息化的工作。要做好预算,就必须从项目本身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预算人员的努力下,建筑工程预算会更趋于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 作者:王位文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概预算审核初探 摘要: 在建筑工程当中,一定要切实做好施工概预算审核工作,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系统性和技术性,不单单可以使工程的总体造价大大降低,还能够帮助提高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核。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审核 实施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概预算审核操作不仅可以使资本的投入得到降低,它还是一种能够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的方式和操作形式。考虑到建筑工程造价的概预算审核在工程造价管理上的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管理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以及防止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 1工程概述 为认真贯彻落实物业公司、事业部、服务处三级会议精神,本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持续推进和谐美丽物业建设的原则,以加快建设和谐美丽新物业为抓手,切实加快实施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包括以下: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为办公楼。总造价192564.04元,工期90天。工程已完工。该办公楼用于办公和停车场。总共一层,总建筑面积292.5㎡,三间作为办公,两个车库。按照事业部及服务处制定的工程进度要求,项目建设应在2015.01开工,开始装修,年底之前2015.04基本完成外墙,给排水、消防、采暖、电气、部分弱点等单项工程,完成工作量约占投资总额的70%。 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核的措施 2.1做好现场勘查,重视工程实际情况 纸上谈兵是不能将概预算审查工作做好的,我们必须要深入现场,因为很多方面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去掌握了解的,例如: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面积、现场土方的整平情况、弃土的距离,以及是否要将材料进行转运和障碍是否要被拆除等各个方面。所以要想对改造前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及避免出现多算或漏算项目的现象,就要将现场勘察工作切实做好。 2.2注意检查隐蔽验收记录及核查设计变更签证 对于隐蔽工程而言,它们都需要经过验收,两人以上的签证以及实行工程监理的项目应经监理工程师的签证确认等一系列步骤。当审核竣工结算的时候,只有在有完整的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手续,以及一致的工程量与竣工图的情况下,才可以将它列入结算当中。 2.3强化施工方案的核查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做好量、价审核来达到做好概预算审核的目地,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核查施工方案以及选择、设计、优化最佳施工组织设计来达到相同的目的。例如要想避免机械、人工的停滞时间,缩短施工周期,就可以通过制定一份最佳的施工网络图来实现;而对于减少材料转运以及施工机械的使用等方面而言,就应该要能够设计出一份完美的施工现场布置图;最后,一种合适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帮助减少材料的使用、损耗,同时还可避免出现人工的重复或多余使用等现象。 2.4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工程量审核、套价审核、取费审核三步走原则进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时要重点抓大子目,同时要兼顾小细节的把握。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对工程量的审核,因为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审核与工程量是息息相关的。必须严格依据施工图纸和工程规范。施工图纸有设计的才给予计算,避免多计,虚增,也不要漏计;施工图纸没有设计而属于规范要求的工序也应计算,如涂料施工前的刮腻子、楼地面找平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中的分隔缝等,如果图纸未明确写出,可征询设计师意见后给予计算,或直接给予计算并写入编制说明。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遵守工程量计算规则。概预算必须按照定额上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有关说明和其他共同遵守的准则,按顺序逐项进行计算及核对。仔细核对计算构件尺寸与图纸尺寸是否一致,有无出现小数点错位、运算符、运算公式不对等低级错误。在工程审核中,套用定额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进行此项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于能够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项目需要重点审核施工内容和设计的图纸是否一致;(2)需换算定额单价的项目,重新审核换算方法到底是否合理、到位、正确;(3)补充定额的审核,其主要针对的是人机之间的合理性和编制方法的凭据是否完全可靠,这一补充定额是否已合理包含人工费、主材费、辅材费、机械费、安装的费用等。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在我们工程造价审核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细节的改变,越小的细节也可能是决定我们工程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把握好对细节的处理,做到最好的结果。 2.5选择合适的工程施工概预算审核方法 (1)审核方法:①重点审核。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审核人员编制施工图概预算的情况下,通常会细化整个工程,而细化的重点就是那些造价高、功能多的工程。以上所述的便是在施工单位进行审核设计和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以后的概预算当中会常常运用到的一类的审核方法。重点审核法的效果显著,并且它的工作量相较之下也不高,只不过这种审核方法的弊端就是,一旦审核不彻底,就要重新来进行编制审核概预算;②比较审核。比较审核是在重点审核和全面审核的基础上创新得来的,但是这种审核方法也和上两种审核方法一样,具备着一定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其审核的周期比较长。这种审核在对总概预算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对工程的总体造价和供料的总消耗情况做出分析和总结,并将各种供材各自不同的用途弄清楚。在对审核对象进行审核分析的时候,一般采用单方造价的方式来进行,将该工程的分项工程比例和专业投资比例的供料消耗等作出具体的比较,将不符合规律的分项工程进行严化,提升整体的审核力度,竭力将生产差异的原因找出来,以后更好的进行审核;③全面审核。全面审核就是将现有的概预算方法做出重新的编制和概预算,而属于全面审核编制的包括有,工程项目没有太多的维修投资,初学者对施工图纸进行概预算,规模较小的简单工程项目(道路一类),通过施工单位审核金额、做出设计的单位概预算以及单位的实际审核概预算等等,这些都隶属其中。全面审核相较于其他审核方法而言,它在整个工程当中能够得出一个更全面更稳定的概预算结果,并且它的精准度也比较高。可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在进行重复工作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2)合理选择。每个建筑工程的规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工程的繁简程度,施工方法和工程期也各不相同,所以要想有一个最合理的审核方法,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工程施工的概预算审核工作。比如审核单价是否合理在审核过程中直接套用定额单价时第一个需要注意的便是工程名称与内容以及设计图纸的标准是否一致,第二审核工程项目有无重复套用定额的问题再比如在建筑工程中的子项目中施工单位如果错报了施工设备的价格则其往往会把这说成是业主的漏项但事实上施工设备是整套采购的在安装定额时就含有了设备的价格因此也就不能够重复套用制作的定额。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概预算审核工作时,不仅要遵照上述要求,还要将换算内容中的人工、机械和材料的具体换算方法、换算系数等确保其准确无误。 3结束语 当遇到问题时,只有建筑工程概预算相关的技术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且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预算审核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科学的审核工作。 作者:高仁珠 单位:厦门市安吉利家物业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引入,以及制定合理的、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确保工程项目整体质量,而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还可在保证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此背景下,本文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预算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对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筑工程合同是施工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并且还是项目验收的凭证,对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促进整体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过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 在大多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不规范的行为,例如没有明确的合同意识,并且也没有真正落实相应的合同管理策略与制度,导致合同管理混乱现象日益严重。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国家工商总局与建设部门已经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但在其实际落实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的施工方与发包方均未严格遵循有关制度与政策执行相关事项,对于有关的责权利,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配,而合同的撰写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许多企业签订的各项合同仅存在于形式,并没有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与程序签订合同,同时也没有对项目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给整体项目施工与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诸多影响与限制。 1.2合同预算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会对建筑工程合同经预算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意外现象的发生而增加建设的建筑物的估价。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的制定与工程造价控制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以有效避免项目结算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此外,在制定建筑工程的合同时,应当将原材料可能涨价的因素纳入考虑范畴,这就需要双方在制定合同时进行合理的交流与沟通。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的调整主要是建筑材料的调整,此过程中,如果调整幅度不低于10%,则费用的89%应由建设单位承担,建筑单位还需要承受涨幅的19%。 1.3缺乏科学完善的合同管理体制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现有工程合同工管理的示范文本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与承包商间合同需求,并且也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而无法对企业与承包商进行有效的约束。一旦合同关键内容出现问题,再加上有关示范文本中没有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以及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必定无法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发包方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往往不会对各种意外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导致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无法获得有效的约束与规范,最终引发各种纰漏问题。此外,合同分级管理与授权机制方面也较不明确,给合同管理带来了许多风险,再加上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以及有效监督的缺乏,导致合同管理中存在许多漏洞与风险,对合同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与完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增强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控制措施 2.1加强合同管理,加强法律意识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的签约流程主要是发包商在招标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文件,然后依据文件的细节内容进行相应的谈判的过程。因此,在项目正式开展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合同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据,其直接影响着项目施工时间、施工工期、施工成本与各方面目标控制,是项目后期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要想确保项目施工的科学性,必须重视合同管理事项,并以招标为基础,落实相关管理程序,并在充分考虑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在企业经营质量与目标的基础上,对项目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同时,还要对合同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因素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避免一切可能出现的影响合同执行的各种不利因素,导致合同签订延误现象的发生,最终对工程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在未签订合同的前提下,施工企业严禁先行施工,以避免各种不必要法律与经济纠纷问题的出现,进而对工程合同预算产生一定的影响。 2.2要重视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多的阶段,并且也是建筑工程合同履行与制定的重要阶段,极容易导致工程支出超预算情况的发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合格,该阶段基本无法节约资金,但该阶段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资金超预算现象发生的概率也较大,针对此,在拟定项目合同时,必须不断增强对该阶段的预算管理,这就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进入施工场地进行实地考察,以确保预算制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3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运营过程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其中,合同预算管理具有关键性作用,其直接影响着整体项目的造价控制。因此,必须重视项目施工合同的预算管理,并且还要在严格遵循合同内容、施工质量标准进行项目施工建设,以确保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企业基于企业自身与项目实际需求,制定较为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并严格按照合同管理体制来执行,不断提高工程合同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保证项目施工质量与企业经营效益。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3.1制定项目成本计划,明确目标成本 通常情况下,项目成本计划主要由施工项目直接成本计划与间接成本计划构成,因此,在进行项目成本计划的制定时,应当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分部分项工程量、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技术节约措施的情况下,以优化的施工方案为指导,编制明确的、具体的成本核算计划。 3.2搞好项目成本控制,保证成本计划实施 3.2.1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1)在充分考虑施工场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现场平面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2)严格落实技术规范,确保项目质量,避免工程质量事故与返工现象的发生,有效降低质量成本;(3)积极运用实用的、有效的技术措施与合理的建议,以及企业自身具备的技术优势,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2.2严格材料管理制度 (1)严格控制材料用量。首先,在严格遵循定额规范的情况下,明确材料消耗量,并积极实施限额领料制度,以此来对材料消耗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出现了超过领料限额的情况,必须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与调整。其次,不断强化项目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材料搬运次数,降低堆放与仓储损耗。最后,做好项目余料的回收利用工作;(2)严格控制材料价格。①对买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并通过详细分析市场行情的调查与研究,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低廉的材料。②对运费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就要求对项目的运输进行合理的组织,就近购料,选用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全面降低项目材料运输成本。③依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计划与进度,明确合理的进货数量与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材料积压现象的出现,全面减少资金占用。④强化对施工任务单与限额领料单的管理力度,逐条核对有关资料与成本计划,计算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差异,详细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 3.3搞好成本的核算分析 在完成项目施工之后,还需做好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成本核算是成本计划得以落实的最后检验,核算形成的资料经过分析之后,能够为日后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制定提供帮助,并且还可从中揭示成本的变动规律,从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合同预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预算,能够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与招标方经济利益,从而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必须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预算管理工作投入高度的重视,以确保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张朔 单位:重庆市城投公租房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提升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逐年增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着土建工程、建筑电气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热及采暖工程等组成部分,而建筑电气工程是除土建工程外,工程投资较高的单位工程,因此,提高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控制工程总投资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浅析提高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电气;造价控制 建筑电气工程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土建工程和电气工程的综合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成为了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施工成本是造价人员依据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和费用支出,运用计算规则所得出的,因此,提高预算的精确性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1影响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主要可以分为估算、概述、预算、决算四个部分。工程预算是对工程项目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所做的计划。它可以通过货币形式来对工程项目的投入进行评价并反映工程的经济效果。工程预算发生在工程施工阶段,不仅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也影响施工招投标工作和工程竣工结算。因此,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施工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工程预算的编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准确性降低。首先,施工图纸不够精确和详细。施工图纸是确定工程量清单的主要依据,如果施工图纸设计精度不够,尺寸标注错误,都会对工程量的提取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设计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不进行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使得设计的图纸与施工现场不符合,这样设计出的施工图纸所展现出的工程量往往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工程造价人员依据这些工程量做出的工程预算也是具有偏差的;其次,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所有的建设工程的工程造价编制过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施工经验和造价编制经验相辅助的。一些工程造价人员施工经验和工程造价编制的经验过少,在进行工程造价编制时往往会丢项落项,而且有些工程造价的清单项目或者是定额子目的描述是十分相似,如果工程造价人员没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清单项和定额的选择方面也会发生错误,从而影响了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此外,工程造价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正确的进行识图,或是对有异议的项目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完全按照自己的猜测进行预算的编制,也会导致工程预算发生偏差;最后,人工、材料和机械的价格波动。建材市场的材料价格是时刻在波动的,人工费以及设备的租赁和购置费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造价人员只是按照以前的价格进行预算的编制,对市场价格不了解,这样编制出的工程预算也是不准确的。 2提高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2.1正确识图 首先设计单位要保证其设计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纸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后续的工作正常的进行下去。其次,造价人员要有正确识图的能力,要能够读懂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造价人员要想正确的提取工程量,必须熟悉电气施工图。电气施工图主要由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图例、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等组成。造价人员在拿到施工图后要先看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从中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况。通常根据平面图确定电源进户线的位置、规格、穿线管径、配电箱的位置、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配电线的规格、根数、穿线管径、各种灯具和开关等电器的位置、规格以及安装方式等。根据系统图确定配电系统的组成,配电线路所用导线的型号、截面与穿管管径等。根据大样图了解详细尺寸、安装要求和作法。 2.2具有电气系统基本知识 工程预算人员要想准确的套用预算定额,必须具有一定的电气系统基本知识和施工经验。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电气设备和电气管线,其功能和安装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套用的预算定额子目也不相同。只有了解电气系统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才能避免套项的错误,工程量清单才能更加的准确。 2.3熟悉定额和工程量计算方法 熟悉掌握预算定额的解释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是正确套用预算定额的前提。计算设备工程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才能准确的提取工程量。一般按先系统图、后平面图,先底层、后顶层的顺序进行。从电源进线开始,计算配电箱的数量,计算箱内计量仪表及其他电器的数量。在平面图中,从底层到顶层,分别计算各层所包含的灯具、开关、插座等数量,再与图纸所列的设备材料表核对规格、型号、数量。分项工程是构成安装工程的基本单元,也是计价工作中一个基本计量单元,是预算定额的编制对象,因此,分项工程计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在电气定额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变压器油过滤。不论过滤的次数,直到过滤合格为止,以吨为单位计量。变压器安装定额不包括绝缘油过滤,需要过滤时,可按制造厂提供的油量计算。油断路器和其他充油设备的绝缘油过滤可按制造厂规定的油量计算。变压器油过滤定额以过滤的变压器油重吨为单位套用。过滤及操作损耗已包含在定额中;其次是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计算,由于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工程量一般都比较大,在进行计算时,可根据系统图和平面图按照进户线、总配电箱、各分配电箱直至用电设备或照明灯具的顺序,逐项进行电气管线工程量的计算。各分配电箱及其配电回路可按编号顺序进行计算,每计算完一分配电箱或一条配电回路,做一个明显的标记,避免重复计算、漏算、错算。 2.4了解电气设备及材料价格 工程的实体是由工程设备、材料构成的,所以工程造价也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所组成的,设备和材料所花费的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一般超过四分之三,因此设备、材料的价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市场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完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建设单位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这就为招标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竞争,货比三家,可以购买到质量好、价格低的设备材料,从而为降低工程造价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名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设备材料的价格信息,认真收集有关资料,要经常向供货公司和生产厂家询价,这样在编制工程预算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从而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3结束语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是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也是工程招投标报价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对后续的工程结算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减少投资误差,是控制施工成本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慧茹 胡楠 单位:沈阳山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论文: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的运转探讨 摘 要:探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保证血液质量的作用。方法:建立和完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结果: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无1起质量事故。结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为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管理 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2006年实施的“一法两规”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依据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八大要素,建立了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近年来还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进修学习,先后19次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 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来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众多紧扣的高档设备,每次都会积极申请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 质控科制订《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 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我国属于肝炎高发区,如果抗-HCV血清阳性或?HBsAg?阳性,合并ALT增高的献血者可能为肝炎病毒血症活动期,当抗-HCV或HBsAg?浓度低而不能检出时,ALT升高就有意义,可以避免肝炎相关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检。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现因采、供血产生的差错事故,为全市临床输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质量保障。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 质量管理论文: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 质量管理对于一个工程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对客户、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或是对社会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电厂项目要运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它质量好与坏就是企业最好的活字招牌。 通常一提到质量管理,大家的第一意识是这只是质管部或者专业公司参与施工的施工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事情。其实不然,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曾提出:在生产过程中,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只有10%~15%来自工人,而85%~90%是企业内部在管理上有问题。由此可见,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加工这一环节,也不只是局限于加工产品的工人,而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再停留于单一的质量控制,而是提倡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各个部门同心协力,把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数量统计方法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全面提升质量管理,需要各个部门、专业公司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后勤管理部室为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做好质量监管和控制工作。专业公司则提升其专业技术监控、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在过程中控制、保证一线施工中的质量通过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确定质量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共同维护,从质量目标确定、材料采购、材料验收、设备安装直到最后的工作验收,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一点差错,任何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质量的缺陷,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而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否高效率的运行,关键在员工的质量意识,只有当质量意识深入每一个员工心中,才能让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顺畅的运行。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员工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培训,理论培训包括质量意识培训,即让每一个员工明白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让员工形成质量意识,在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会把质量牢记于心。有了质量意识,还要熟悉质量标准,比如焊接接口的质量标准是怎么样的,只有对这些标准了如指掌才能在工作中有参照的标准、才能尽善尽美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实践中的培训,每天的三交中的质量交底,这是在实践工作中最直接的质量培训,是质量管理目标分解到每个班组、每个工作任务中,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质量管理培训,所以应该保证每天的质量交底的有效性。 优化组织结构,保证质量管理沟通渠道畅通工程质量的控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过程中控制,它不似产品质量控制可以将产品回收重新生产,如果在工程结束后才发现质量问题,它返工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难以计量的,最重要的是工程进度也不允许花费如此多的时间返工,所以优化组织结构,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 优化组织结构,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首先就是要清晰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每一个管理者有清晰的质量管理目标和管理范围,每一个质量细节都有相关的人员负责,每一个质量问题反馈都要有相关的管理人员指导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没有漏洞,不会出现现场质量问题得不到反馈,因而导致质量缺陷得不到解决,而影响质量验收的情况。其次,精简组织结构,保持开放的沟通形式。在过程中控制质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简的组织结构作为前提。如果组织结构庞大而又复杂,现场发现了质量问题,等到问题反映到管理层还需要兜兜转转经过许多流程,则质量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因而导致工程进度拖延、质量问题扩大等等增加质量管理的成本的后果。同时,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会关系到各个部门,所以必须要保持开放的沟通形式,发展全过程的沟通,消除部门间的障碍,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才能保证过程中质量问题的高效反馈和高效解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每一个部门、专业公司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每一名员工需要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的责任。 质量管理论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论文摘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三大目标控制的重点,本文结合工作实际经验,从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施工项目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方面论述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关 键 词:园林绿化 工程质量 管理控制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它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园林绿化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纷纷提出创建园林城市,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搞好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需要、市民的需求,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园林绿化工程招投标市场选择优秀施工企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来说,把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当务之急。 1组建项目经理部 组建项目经理部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前提。园林绿化工程涉及面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内容多样化、复杂化,工程规模日趋大型化,园林绿化工程与土木、建筑、市政、亮化及其他建设部门协同作业日趋增多,园林绿化工程还涉及美学、艺术、文学等相关领域,其艺术文化内涵逐步提高,此外还具有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程项目的质量更难以控制,搞好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是搞好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 1.1组建项目经理部 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在接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任务后,要及时成立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由政治素质强、施工经验丰富、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选担任。 1.2规划施工项目管理目标 项目经理部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施工图进行汇审,确定图纸的正确性与适用性。项目经理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线、施工条件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益目标做出规划。目标规划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经理的管理效能,因此要及时组织项目经理班子成员对目标系统做出详细规划,进行目标管理。结合工程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从施工的全局和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的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1.3制定制度和规范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园林绿化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及时制定重要规章制度和规范,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要对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审批、督促和效果考核。 1.4选用优秀人才 项目经理要选择精通园林绿化专业、经验丰富、精干高效的人才进入项目经理部,要选择那些选得其才,用得其能,置得其所的优秀人才进入项目经理班子。项目经理必须做好施工项目组织设计工作。 2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 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项目经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项目经理之所以能对工程项目承担责任,就是因为有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作基础。 2.1园林绿化项目经理与企业经理(法人代表)之间签订目标责任制 园林绿化项目经理产生后,要与园林绿化企业经理就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这种责任书是对项目经理的“任职目标”,是对施工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及项目经理部建立、解体和善后处理期间重大问题的办理而事先形成的具有企业法规性的文件,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效益、工程形象进度、工程质量、成本降低率、文明施工、安全生产要求等内容。 2.2项目经理部与本部其他人员之间签订管理目标责任制 项目经理在实行个人负责制的过程中,还必须按“管理的幅度”和“能位匹配”的原则,将“一人负责”转变为“人人尽职尽责”,在内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分工负责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一业务岗位的工作职责,将岗位职责具体化、规范化,将各业务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规定清楚,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将企业横向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3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重点要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现场管理。 3.1以园林绿化职工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是由园林绿化职工所创造的,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园林绿化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牢牢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3.2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一定的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均应进行全面控制,从组织货源到使用认证,要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3.3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3.4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创造的,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质量都必须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只要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整个工程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3.5严把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在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时,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检查,避免出现判断错误,每一分项工程检查验收时不可降低标准。 3.6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入品质量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3.7严防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 系统性因素如使用不合格的园林材料,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程,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达不到设计要求,均会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程质量事故。只要增强质量观念,提高工作质量,精心施工,完全可以预防系统性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因此,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要严防或杜绝由系统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以免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程质量事故。 4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产品做到及时整改,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 5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园林绿化工程合同规定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移交需两年,即绿化养护期规定为苗木两个生长季节,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如果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如浇水不及时,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树木支架不牢,导致栽植树木歪斜;除草不及时,导致绿地杂草丛生;打药治虫不及时,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6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可缺少的部分。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保证合同,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全面综合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因此,竣工验收必须有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通过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档案整理,既能总结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施工过程和养护过程,又能为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变更、竣工资料,提供后期使用、维修的根据。项目经理部必须重视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工作,确保工程圆满结束,质量合格。 7结束语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对立,又存在着相互统一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到工程质量合格,进度符合合同要求,投资成本合理,安全文明施工。 质量管理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是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也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热点话题。笔者撰写本文,抒之己见。 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既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无数血和泪实例教训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新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笔者认为建筑产品的质量包括3个方面:一是建筑产品主体结构的质量。二是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三是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建筑产品如同其他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一样,形体设计、装潢的完美,给人只能是感官上的享受。人们购买、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使用功能的质量,不仅有设计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施工质量方面原因造成的。水、电、煤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内在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上水不通,下水不畅;电线短路,煤气泄露;还有窗台、屋面、外墙面渗水等,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质量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通过消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为业主和用户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既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 2、必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检查、复核和监督,物料进场、检验、实验和使用的管理,预算、统计、核算管理、施工现场治安治理、消防和卫生管理,分包队伍的管理等,构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在施工现场管理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主线,把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串了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和保证。这就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创优质工程,向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创优质工程就是一句空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iso9002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3、抓住质量体系的运行,规范质量管理的行为 贯彻实施iso9002质量体系,运用iso9002国际标准的管理模式、标准方法及其有效的运行,是推动和促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造iso90002标准编制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汇编》,对第3层次支持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网络;明确了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施工质量管理的程序和标准,这些对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客观地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一是抓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运行这条主线不放。从年初的质量策划,年度质量指标的分解落实,《项目质量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竣工项目的回访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iso9002质量体系的月度讲评例会制度,坚持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来推动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是抓标准和规范、规程的实施。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的管理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增补、印发《企业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内部有一部技术质量系统的管理规范、标准和制度。这对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抓质量奖惩办法的修订和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的提高,修订企业质量奖惩办法势在必行。逐步修订完善企业质量奖惩办法,从企业内部立法的角度出发,较好地通过制度的形式把创优达标工作引入了持续、有效运行的轨道。适当的奖励、必要的处罚,是保证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4、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的优劣与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创优的目标,施工企业的施工材料供应部门必须与施工材料构配件厂家建立工作联系和材料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密切业务联系,不断改进和提高材料质量,避免和解决与供方的质量争端。笔者认为: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抓住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质量这3个环节。(1)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物质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的供方。应初拟2家以上供应方待选,经过比较后确定,对经过几次供货考核,确能保证供货质量的供地可签定长期供货协议,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交付服务等标准来评价供应厂家。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定的供应材料构配件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订货。否则,应同设计和建设部门协商,另择供方。做到四不采购,即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国家已明确淘汰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不带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需用单位已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材料。 (2)施工供应材料构配件的质量验收是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材料构配件供应验收过程中,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有异议时,供应部门负责同供料单位交涉,具体实施按《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异议仲裁办法》处理。材料构配件质量复检后要索取复检报告,对复检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构配件要按《材料构配件隔离办法》、《原材料构配件退货办法》处理。 (3)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的质量管理。为使库存的施工材料构 配件不发生变质,保证物质的完好无损,供应部门及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仓库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入库材料构配件保管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仓库管理办法,及时上帐上架,严格执行仓库保管原则。特殊材料跟踪管理,按照类别分类保管,严禁混料。开展经常性的对库存物质材料构配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损失情况,防止发生物质材料霉烂、变质、潮湿、锈蚀、虫鼠害、老化和过期失效。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进。在对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一是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二是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处于受控制状态。三是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四是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办法来保证工序,使之达到良好控制状态。 5、突出抓好质量通病控制,为顾客提供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施工中有些质量问题,如渗漏、起壳、开裂等质量通病。对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掌握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制定防治措施,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施工项目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工序和操作规程,坚持质量标准,对隐蔽工程,对易发生质量事故的工程如基础沉降不均匀导致墙身开裂;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的蜂窝、麻面、露筋;屋面、渗水、漏水;地面、楼面起砂、起壳、开裂;阳台、雨蓬开裂、倾覆和坍塌;墙面抹灰起壳、裂缝、起麻点和不平整;门窗变形,缝隙过大和密封不严等,应开展现场型qc小组攻关活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严格实施质量检查,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和防治,以彻底地消除质量通病。 笔者认为,重视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制定根治对策,采用“三新”工艺和技术,增强责任感,消灭质量通病,为用户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宗旨。 质量管理论文: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摘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的即是将关于对质量进行保证与控制的各项相关技术以及众多的管理措施等贯穿落实到环境监测的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从而能够使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结果在公正性与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从而进一步为我国的环境执法以及相关科研活动的进行等起到一定的决策与支持以及引导作用。本文研究的则是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而对于其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等则进行重点的探讨。 一、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出现的质量管理上的问题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环境治理的有效进行的呐喊声愈来愈高。并且社会上所发生的众多公关危机事件等对我国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中的缺陷以及漏洞等也得到了暴漏,比如松花江的水污染事件以及农夫山泉的事件[A]等等,因此使得环境监测的工作者产生一定的警醒意识。下面我们就浅谈在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1.1环境监测的技术在整体素质上对质量管控的过程产生影响 目前的环境监测队伍由于人手少且结构安排不合理等因素而导致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的相关工作无从谈起。并且诸多工作人员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的相关理念等的理解都还不够充分,而对于现场具体环境的工作质量的科学性有时也会忽略。与此同时,环境监测队伍的人员安排的结构相对不合理,众多监测工作人员对于专业知识没有足够掌握,进而无法对环境监测得出的结果进行科学与客观的评价。 1.2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在运行有效性较差 一些简单设置的环境监测机构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以及具体的工作等都停留在表面上[A],而对于监测得出的结果的具体分析以及归档等也都成为一种摆设,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及评估过程等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工作使得监测机构无法得到进步,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成为了空谈。 1.3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无法适应 我国环境监测的具体项目从以前较为传统的大气、噪声与水的监测逐步发展到现在涉及土壤与生态以及生物监测等诸多新型领域,其中还包括挥发性有机物以及PM2.5的监测等,因此使得环境监测的运行系统也得到不断的升级,比如,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或者是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等。但是尽管如此,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落后性[A],尤其是在质量管理的办法相对单一以及针对性与目标性不够而导致的数据可信度浮动下降等方面产生问题。 二、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具体的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对于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的影响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仅仅是一点不起眼的相关因素也可能使得监测得到的数据不准确或是没法进行正常的监测等等,因此我们对于影响因素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2.1在监测布点方面上 由于在现场具体的监测工作中的人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例如有的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或者是监测业务的经验相对不足[C],有的工作人员在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面上的能力相对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在监测布点方面上产生不必要的问题,因此而形成对监测数据的影响因素。 2.2在采样方面上 在现场的监测工作中对于监测采样[C]的时间与采样的频次等的管理没有做到进一步强化,无法使样品的真实性以及代表性得到应有的保障;并且对于现场进行监测的关于现场平行样记忆全程序空白样等的采集在质量与控制上没有做到全面掌控;具体的工作人员在样品的采集与样品的固定以及样品的保存与运输等较为具体的现场监测工作没有做到尽量减少影响并且保证最大的准确。 2.3在测试系统方面上 由于近几年的经济突飞猛进得到发展,使得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的任务也出现越来越重的趋势,从而导致分析测试工作人员出现严重紧缺的状况,也因此而导致系统测试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况且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等尤其是用来应急的监测设备以及运行系统,在其科技含量与数量以及更新的周期[C]方面上都远远满足不了突发且状况复杂多变的具体问题的要求,致使在硬件上就对监测工作产生了制约。 2.4在分析方法方面上 分析测试可以说是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内容。当前实验室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相对而言大部分都是比较老旧的,并且基本上是以较为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为重点,这些分析方法在进行分析时通常速度较慢,并且操作程序较为繁琐[C],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基本上已经不相适应。 2.5在人员素质方面上 在人员素质方面,专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部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控制人员在岗位上还出现调动频繁与管理经验相对欠缺以及新手较多等情况,而对于处于少数的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或者是技术水平上还不够高[B],没有发挥监督的重要作用;环境监测的相关技术人员特别是现场监测的工作人员的质量监测意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 3.1建立健全合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有效运行 3.2积极引导全员参与,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3.3 实施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3.3.1合理优化监测点位布局 3.3.2 加强监测采样过程的质控保证 3.3.3 强化测试分析的质控保证 3.3.4 强化监测数据的审核制度 3.3.5 强化日常的质量监督管理 3.3.6 强化综合评价质量管理 3.4、加强环境监测质控的工作力度,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论文:护理完善手术室质量管理的探究 【摘要】在I临床护理工作中,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管理人才和好的规章制度就会使护理作变的杂乱不堪,既影响了护理的效果,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所以对于护理管理作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了患者的健康,也直接影响了医生的治疗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作为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只有从根本解决护理人员的技术问题,才能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操作应手,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手术。随着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护理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人员素质管理措施: 巩固基本技能,加强技术训练制定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及考核细则”,明确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每年多进行几次护理比武活动,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且把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产生竞争效应,科室与科室比,护士与护士比,使人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此外,每次考试成绩要张榜公布,以督促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医疗向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护理来保障。对自身基础好的、成绩优异的护士实行重点科室的轮岗,如普外科、骨科及医疗重点科室等,利用各科室患者在护理方面的不同点,培养她们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护理人才,以适应现代医疗护理工作的特点。 严格管理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手术安全尽责、献身、仪表端正、热情和蔼、技术精益求精,是每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手术室尤其重要。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是紧张连续、不分昼夜地协助医生抢救危重患者,因此,应要求每个护士都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除此以外,还需动作灵敏,沉着果断,能迅速地处理意外情况。这些都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教育和训练,使之逐步形成。此外,护理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对于围术期的质量管理手段: 术前探访根据国际手术护士协会(ANRN)规定。 护士的术前访视是护士的重要职责和责任之一。在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可以进入病区对手术病人进行访视。可以查阅病人的相关病例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通过对病人展示图片和进行文字讲解,可以让病人了解手术室的环境、注意事项、麻醉过程、医生的操作水平等等。虽然病人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进行视察,但是巡回护士可以像亲属一样寸步不离守护患者,患者有什么需要可以向巡视护士提出来,巡回护士在不违反手术室的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都可以为各位家属和患者满足,使病人及家属以良好的心态去等待手术的结束。 对手术环境要进行严格检查手术室内要保持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等等的清洁,而且还要有相关的标志说明,清扫用具要分开放置,定期对用具进行清理和维护。手术室必须每天进行消毒清理一次,而且每个月还要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培养。对于那些一次性使用的用具也应该进行抽样进行细菌检测,由护士长监测最后的数据,妥善管理和消毒手术室内的卫生环境。每个月要对手术室进行抽样化验,看是否合格,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的改善,制定相应的手段,监督每个人都积极实行。 对于手术机械用具应该保证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够正常的使用医学|教育网整理。一些精密的仪器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放置,并且对其正常运行的使用也要保证,时时进行检修维护,对于一些无菌的手术用具和已消毒的用具应该放到无菌室,有效期是一个星期,每天清理过期的用具,敷料一次。 手术配合的操作管理手术配合是指在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的全部过程中。洗手和巡回护士手术前要核对患者的病睛状况、手术部位、操作方式、手术名称,对患者做好相关的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还应该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准备,做到意外情况不慌张,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 术后清理的质量管理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控制手术问的闲杂人员流动,认真的对室内的地面、血迹清理洁净,更换所有的床单被褥。对于~些传染和污染的疾病手术,手术后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杀菌处理,例如用氯制剂进行清理消毒,彻底的阻断各种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的传播医学|教育网整理。对于普通的手术没有危害性的,手术后进行消毒清理干净后再用层流消毒机器消毒30rain.对于手术过程中一次性的手术用具及时处理,非一次性使用的用具进行仔细的消毒处理,对于那些有传染病使用的用具必须进行特殊消毒后再进行消毒处理,没有使用的一次性用具进行消毒放人无菌室,以方便下一次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手术室内的清理必须严格保证其质量,管理人员要负起责任,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培养有技术和素质的下一代接班人。管理人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时时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其管理能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合理管理护理工作。 质量管理论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 经济承包责任制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方式 工程质量管理 公路建设 技术美学 一、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健,并且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为此,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 2.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二、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地实现。 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3)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奖惩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并且要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当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1.设计质量的控制。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有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的地方,这些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2材料质量的控制。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施工质量的控制。(1)抓好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如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保证工程质量。(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关环节,往往会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5.其它因素的控制。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人、施工人员情绪不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人施工现场,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四、严格质盆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葫;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1.明确质量检脸标准、内客和手段。检验标准包括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验内容主要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2.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的习惯。 五、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当前,要想建立科学、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如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论文:探讨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的技术 【摘要】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切实抓好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工程的关键。 【关键词】水利建设;施工;质量管理 1. 样板管理 样板是一种标准楷模,建筑工程的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样板要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实物化,使全体施工人员,尤其是操作工人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对照。因而,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样板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须抓好以下5项工作: 1.1体现设计意图。满足设计要求是做好样板的前提。 1.2选用合格的材料。合格的建材是“样板”质量的保证,“样板”选用的材料,不仅要材性合格,而且还要注意规格、色泽及形体完整洁净等要求,尤其是装饰材料。 1.3选择合适的技术工人施工,这是样板成败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选用技术水平中上的技术工人操作,容易把样板做好,在面上推广时也容易做到。若用一般技术工人操作,做出的“样板”水平低,无推广价值;但是用技术水平上等的技术工人,虽能做出高水平的样板,但在面上推广困难,无现实意义。 1.4在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是做好样板的重要环节,包括样板的名称、部位、使用的材料、技术、质量标准、操作要领等,使操作者做到情况明,要求清。 1.5组织质量专检人员评定质量等级。“样板”施工完毕后,现场施工项目部须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质量进行评定,一般在操作者自检合格后分别由项目部、项经部、公司质量科等有关质量员,项目经理或工程师鉴定通过,有些外饰面、油漆、装饰工程或由设计方或甲方指定的项目,应请设计方及甲方参加鉴定,特殊项目还要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样板一经鉴定通过,就应指导面上施工。 2.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2.1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降低工程成本。 2.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1)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2)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 (3)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 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头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4)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2种含义,一是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1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二是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梁柱不归中、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且有灰碴、砌体粘结率差、预制板轧缝,以及渗、漏、沙、壳、堵等质量通病。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重点控制,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 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3.1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 3.2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3.3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3.4抽检。随机检查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5试水、通球检验。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 3.6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有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 3.7设置质量管理点 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 4. 质量验评管理 4.1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 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不能走马观花,不求深入;“面要广”就是不能见一当十,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办法的规定,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例如在检查室内抹灰时,只查大间不查小间,只看大间阴阳角,不看小间管道后面阴阳角是否顺直;只查墙面平整,不查空鼓等是不细的表现;在多单元工房检查时,在一个单元的少数楼层检查几间内抹灰后就对整个工程的内墙抹灰评定质量等级,这样显然检查面不广,评定质量等级依据不足。 4.2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看到它能牵动全局,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5. 结论 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切实抓好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工程的关键。 质量管理论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品位和形象,确保工程质量是建设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所有有关部门的重大责任。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 1 建设工程质量的概念及特性 建设工程质量简称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建设工程质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1 适用性。即功能,是指工程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包括:理化性能,结构性能,使用性能,外观性能等。 1.2 耐久性。即寿命,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使用的年限,也就是工程竣工后的合理使用寿命周期。 1.3 安全性。是指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 1.4 可靠性。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1.5 经济性。是指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消耗的费用。 1.6 与环境的协调性。是指工程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协调,与所在地区经济环境协调以及与周围已建工程相协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痛不是一天二天能够消失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将被更加关注。 另外,建筑工程质量的多变性也使得建筑这一特殊行业在未来成为社会的焦点。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而变化。 3 建设工程主要参建各方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3.1 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工程质量是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应全权代表建设单位履行职责,采取超前控制,预防为主的手段,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 3.2 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工程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建设监理制实施以来,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工期和投资控制有了保障。 监理作为公正、公平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进行监理,协助施工单位做好工程项目划分,经质量监督机构批准后严格执行。熟悉图纸,实行旁站监理,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与处理结果,及时提醒施工单位注意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协助施工单位采取质量措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抽检,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严格控制,做到专检、抽检、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完善施工程序及质量检查措施,认真落实施工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质检处终检的施工质量“三检制”,及时上报施工原始资料,手续完备后进行抽检,核定单元工程质量等级,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和质量监督机构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核定其质量等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投资,监理工程师应协调与参建各方的关系,与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人员一道,共同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处理好进度、投资与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注重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时进行竣工验收,使工程早日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3.3 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3.3.1 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 ①熟悉和审查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②对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③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④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3.3.2 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是建设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对材料的质量控制包括:①优化进货渠道,严格按质量标准订货、采购、运输;②材料进场要按技术验收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③现场配制的材料,应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配合格后才能使用。 3.3.3 施工现场中采取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质量管理措施一定要强硬有力,不拘私情、不讲情面,更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绝无通融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是已形成的指令被人情所化解,这种类似情况在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对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员和施工队该撤换的撤换,该清退的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带来质量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具体管理质量的人无真正否决权,责、权、利不到位。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光靠设立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还不够,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把质量问题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影响 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动员全社会加快进行根本性转变,尽快提高我国的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质量管理论文:公路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时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结合长江红阳码头,固镇绘河桥,凤台淮河桥等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1、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键,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作用。为此,即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2、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的实现。 2.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 a)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b)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 c)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 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2.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 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及时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2.4建立健全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联质奖惩制,发挥经济制的作用。 2.5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各级领导要尊重科学,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如安徽省公路局八九年九月份为全省各地、市举办一期公路工程试验培训班。还利用施工现场举办工程质量研讨会,总结交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实施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3.1设计质量的控制 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不尽合理及遗漏、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a)重大变更应要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 b)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 c)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3.2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3施工质量的控制 a)抓好各施工阶段,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突击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 b)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带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例如凤台淮河大桥的0#箱块和固镇县浍河桥35米预应力1#T梁质量差,都下决心打掉,重新预制,保证了工程质量。 c)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 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例如长江红阳渡口码头栈桥础基,质监人员在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同施工单位协商解决,避免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3.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 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的关环节,往往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素质高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3.5其它因素的控制 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入,施工人员情绪不佳,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入施工现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4、严格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4.1明确质量检验标准、内容和手段 检验标准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即达到规范化、规程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检验内容主要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质量事故尽可能地消灭在施工过程中,这样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4.2检验的组织形式 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4.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 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该返工的一定要返工,该停工的也一定要停工,不能迁能。检查和评定,评估和建议,都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往往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和因素的习惯。 5、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目前如何围绕这三个环节,结合当地条件,尽可能充实,丰富其内容,强化其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和适合国情、省情的实际情况和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乃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我省重点工程施工实践证明,要想建立科学的、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监理,负责监督工程质量、进度、造价、保护双方利益。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支持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监理工程师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质量管理论文: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摘 要:结合唐山市某大道工程,分析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桥梁工程;质量管理;现场防护 唐山市某大道工程。大道全长3107.92m,路幅宽度为110m,近期为双向六车道,预留远期扩宽为双向八车道的用地。路面结构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自上而下组合如下:40mm厚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6);60m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1);一层玻纤网合成材料;70m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301);250mm厚6%水泥稳定石粉渣(将由其他施工单位完成后移交);250mm厚4%水泥稳定石粉渣(同上)。 1 施工方案 1.1材料采备和控制。主要生产材料包括:沥青(含改性沥青)、碎石、砂、矿粉、矿物(木质)纤维等。原材料采购前要求供应商提供由有资格的试验、检测机构出具的项目齐全、质量符合标准的试验资料。在此基础上,施工方还将从材料场(厂)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做试验,进一步验证,如果没有问题方可采购。此外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材料不会变质、不被污染。 1.2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2.1目标配合比。根据图纸设计及规范要求,经试验确定目标配合比。 1.2.2生产配合比。按目标配合比及所选用的材料进行试拌,以二次筛分后进入沥青拌和楼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进行筛分,重新合成材料配比以达到较优曲线,以此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干拌和成料后进行筛分验证,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由此确定生产配合比。 取目标配合比设计最佳油石比及最佳油石比±0.3%三个油石比进行试拌,再以各种试拌沥青混合料作马歇尔试验,绘制密度、稳定度、流值、孔隙率、饱和度等同沥青用量关系图,综合选定满足规范各项指标要求的生产用油石比。 按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试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1.2.3施工准备。对基层进行验收,复测其高程及其他各项参数,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及时向业主和监理汇报。对各种施工机具进行全面检修,应经调试并使其处于良好的性能状态。应配备有足够的机械,施工能力需配套,重要机械宜有备用设备。 1.2.4施工放样。各结构层的纵断面高程(厚度)采用悬挂钢丝基线来控制,横坡由摊铺机的熨平板控制。每间隔5m设一基准线立柱,按高程悬挂钢丝。为保证钢丝绷紧,在两端紧线器上安装测力器,以保证钢丝拉力不小于800N。钢丝基准线悬挂完成后,对基准线进行复测。摊铺过程中随时对基准线进行检测。在路缘石及中央侧石(或防撞墙)侧面按设计高程弹出墨线作为摊铺厚度的监测线。在水泥稳定层的表面撒出控制摊铺机行走方向的灰线,保证摊铺机始终沿灰线行走。 1.2.5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及碾压。施工前对水泥稳定石粉层进行彻底地清扫。清扫干净后,在稳定层表面少量洒水,待表面稍干后,用沥青洒布车喷洒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洒布均匀、不流淌、无油膜,洒布机无法洒布的地方用人工进行补洒。透层沥青洒布后应立即封闭交通,并报监理进行检验认可。 (1)摊铺。采用二台摊铺机梯队作业,联合摊铺,两台摊铺机前后相距10~20m,纵向接缝重叠100mm。 在摊铺机起步50m采用墓准线控制摊铺,调整好铺筑厚度和横坡,并对自动找平梁进行校正,50m后采用找平梁控制摊铺。摊铺机调整好虚铺厚度、横坡,采用两次加热对熨平板进行预热。 至少6辆运料车在摊铺机前按序排列等候,装料后摊铺机开始摊铺,运料车始终保持在摊铺机前200~300mm处卸料,由摊铺机接住,推向前行,并有专人跟踪检测高程、横坡和厚度,及时进行校核与调整。 控制摊铺机的行驶速度在2~3m/min,使之与拌和站的拌和能力相匹配,保持摊铺过程中摊铺机匀速前进,不得中途变速,同时控制混合料摊铺温度在110~130°C,并不超过165℃。 (2)碾压。碾压按照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进行。压路机紧跟在摊铺机后面碾压,在终压温度前消除全部轮迹,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后立即停止压路机作业,以免过振。 初压:采用轻型钢轮压路机(时速控制在1.5~2km/h)静压一遍。从断面低的一侧向高一侧逐步碾压,温度控制在120°C以上。 复压:初压完成后即刻进行,采用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4遍,复压速度为4~5km/h。温度最低不低于90°C。 终压:紧跟复压进行,采用轻型钢轮压路机时速控制在2~3km/h,静压一遍,以消除轮迹为止,在70°C前完成。碾压完成后,用核子仪现场测试压实度供参考。 碾压过程中严禁过压,为了使压路机不粘轮,利用压路机洒水装置向碾压轮洒少量水。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压路机轮迹重叠宽度不超过200mm,采用静压时,压路机轮迹重叠宽度不少于20cm。 碾压时压路机不得在新铺的沥青混合料上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或突然刹车停在温度高于70°C已经压过的混合料上。不得先起振后起步,不得先停机后停振。 1.2.6接缝处理。施工中的纵接缝全部为热接缝,碾压时应先由两边压起,再碾压缝中线部分。施工中的横接缝采用45°角的斜接缝,各层的横接缝应错开,在下次摊铺前,先用摊铺机熨平板对横接缝端部进行预热,再进行摊铺。对横缝处用人工进行修整,用钢轮压路机对横缝进行横向静压,并检查平整度,不符规范要求时进行修衬直至达到规范要求。 1.2.7 SMA路面的施工特点。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与沥青混凝土在原料和生产工艺上有一定的差别,故施工工艺也有所不同,以下主要针对SMA混合料施工的不同点,相同点不再赘述。 (1)SMA混合料的拌制与运输。拌和SMA混合料时,集料的烘干温度一般要提高到20°C以上。拌和好的混合料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4h。 纤维投入采用机械投入,每拌和一锅,自动称量一斗。 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加盖篷布,防止表面结硬。 (2)SMA混合料的摊铺。SMA层采用摊铺层前后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 SMA混合料往往同时使用改性沥青,黏度较高,摊铺温度高,摊铺阻力要比普通混合料大。当下层沥青混凝土未硬化时,不宜接摊铺SMA面层,以免摊铺机轮胎刨开下面层。 混合料的可压实余地很小,松铺系数要比普通混合料小得多,一般不超过1.05。摊铺、碾压要一气呵成,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所有的施工工序必须在温度下降至100%以前全部结束。 (3)SMA路面的碾压成型。a.SMA必须采用刚性碾碾压,不容许采用轮胎压路机。b.碾压SMA必须密切注意压实度的变化,过碾压是个大忌。一般初压用10T钢碾紧跟在摊铺机后面1~2遍,复压用钢碾静压3~4遍,或振动压路机振动碾2~3遍,最后用较宽的钢性碾终压一遍即可结束。c.由于SMA的结构组成的特点,初压的痕迹极小,压路机碾压过程中,前轮不会发生明显的堆拥。如果产生堆拥现象,说明粗集料没有充分嵌挤好,或者嵌挤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这种混合料必须废弃。d.SMA路面的接缝。纵缝:两台摊铺机成梯队同时进行摊铺,相距在10m以内,使纵缝始终保持在热接缝状态。 横缝:为了提高平整度,一般采用切割成垂直平面 的方法,由于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切割比较困难,要在每天施工结束,尚未完全冷却之前,就切割好,并用水将接缝隙部刷干净,第二天涂刷黏层油,即可接着铺新混合料。 1.2.8养护。在施工结束后,应封闭交通,以保证路面不被污染、压坏。如有意外造成路面破损,应及时用路面综合养护车修补。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后,方可开放交通。 2 施工(生产)工艺 通过铺筑实验段选出最佳的生产配合比,拌和过程中精确控制油石比及各个环节的温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时严格按规范及施工组织设计操作,对运输、摊铺、碾压及养护等工序,均制定相应的质量检测标准,在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测。 3 现场防护 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应封闭交通,以保证路面不被污染、压坏。如有意外造成路面破损,应及时用路面综合养护车修补。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后,方可开放交通。 质量管理论文: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浅谈 【关键词】手术室;质量管理 手术室是为患者进行手术诊断,手术治疗以及担负抢救任务的重要科室。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好坏将影响着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危。因此,手术室必须有严密的护理管理知识,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无菌技术管理,才能高标准地完成日益复杂的手术任务。我院手术室是一个综合性手术科,每日除完成各科择期手术外,还要应付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实习、进修、参观人员多,手术器械繁杂。 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把好管理关,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管理。 1 无菌技术管理无菌技术管理是手术室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关键,关系到手术切口的感染和病人术后愈合的情况,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手术室环境(手术室洁净度、空气和手消毒及细菌培养监测、污染性手术后处理),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术中配合的无菌技术操作。 1.1 手术室工作环境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控感护士每月必须完成空气培养,手培养以及物品培养,并且记录培养结果,每季度做一次紫外线监测。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感染性手术后手术间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污染器械、物品后再使用而导致交叉感染,如乙肝、癌肿、伤寒、结核绿脓杆菌感染的病人用过的手术器械应先用消毒液浸泡后再处理,手术间门、窗、桌、床踏凳等,手术室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cpu /m3,定期对各种消毒(灭菌)后物品进行抽样细菌培养,如化学消毒剂、高压消毒物品、护长可根据监测所提供的数据,认真总结消毒灭菌和清洁卫生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督导全体人员执行。 1.2 手术物品消毒灭菌的管理:对已消毒灭菌的物品,每周清整一次,过期器械、敷料应重新消毒灭菌,熏蒸消毒物品由器械班每日检查、添加更换、订出各类物品消毒更换日期,落实执行者。 1.3 无菌操作技术的管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每一举动,即从入手术室至手消毒到手术台的每一操作环节稍有疏忽都可导致无菌技术的失败,造成手术感染,而对无菌技术的认真操作必须依靠全体医生、护士共同完成。 2 器械保管及维护情况一般器械由专人保管,定期保养,精密仪器定位、定人专管,采用登记本,由使用者签名,消耗性敷料定人负责,及时制作补充。 3 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配合器械班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建立各类手术器械准备用物本以确保手术用物齐全、适用、合符要求。要求手术室护士术前了解病情、手术方案、方式和体位,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做到技术熟练、准备、主动、工作细致。 4 差错事故的防范手术室容易发生差错事故的环节较多,如接送患者、手术部位、器械的准备、术中用药和输血、标本的送检、异物遗留体腔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均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4.1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岗位责任制,做到人在岗位在,谁在岗谁负责,健全规章制度使之成为习惯。 4.2 积极组织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做好以老带新,新老搭配排班,发现隐患及时解决,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4.3 定期组织讨论,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借鉴其教训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5 提高护士长的自身素质手术室护士长要有较强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才干,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组织能力领导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增强科室凝聚力,以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6 做好临床科室的配合护士长除了在纵的方面领导全体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外,还要注意与各手术科室保持联系,定期向临床手术科室征求意见,以不断的改进和协调手术配合的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科室之间的矛盾,应本着一切从工作和患者的利益出发,互换意见,互相支持,以保证工作协调、手术室护士态度要谦虚、诚恳,切忌互相指责,甚至争吵,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7 加强业务学习,掌握全面知识技能有计划的组织护理人员更新操作技术,以适应配合手术的需要,护士长可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具体情况,制订出全年业务学习计划,每月指定人员讲课,内容为手术室的专业理论要求既强调专业性也强调相关的理论学科,结合临床实际,示范操作,使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力求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做好手术配合如新手术的开展,使用新设备、新仪器请专人讲课,参加术前讨论及动物实验等,以掌握手术步骤和方法,使用和配合上则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质量管理论文:怎么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探讨 建筑产品的质量事关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因此作为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施工企业必须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趋激烈的社会,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不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1、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很多施工单位在寻找监理单位时往往不注重监理单位的资质和监理人员的能力与经验,甚至有些监理人员根本不具备相关的证书资质,却堂而皇之地担任着工程监理的职责。在此前提下,工程质量管理无法严格高效地执行就是可想而知的结局了。 此外,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有很多建筑单位依然采用传统的分包工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建筑工程中,无法清晰界定各方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频繁 导致工程施工过程混乱的现象,使各部门无法高效顺畅地合作协调运营,严重扰乱了工程的正常管理秩序,使得工程的项目管理难度加大,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速度。 2、地质勘查及地基加固不够严谨 众所周之,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应对施工现场的地质进行详细勘察,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及其他相关数据。若勘察人员工作不负责,使得提供的地质资料等数据出现误差,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将可能直接导致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操作,最终导致工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如墙体开裂、上部结构倒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建筑物的地基十分重要,不同土质的地基处理方案不同,如杂填土、膨胀土、软土等相应的处理方式就存在很大差异。若在工程施工和设计之前,不对地基进行 严密勘查,采用了不适当的处理方案,未能进行正确加固,会直接导致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对于一个工程而言,必需的正确加固内容应当在设计、施工和结构等诸多措施当中都有所体现。 3、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市场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所有的建筑工程都会有相应的监理单位来监管,但是监管的力度和效果却各不相同。部分监理单位由于态度不认真,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把关不严,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施工人员不足,而采用非专业的施工人员滥竽充数,违规操作的情况很多,给施工质量和安全带来了隐患。 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培养自己固定的技术员工班底,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着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施工过程中遇到新工艺的情况,应聘请专业人士做好 提前培训和讲解,并严格实施质量考核,切不可蒙混过关,敷衍了事,影响工艺水平和工程质量。 4、选用材料质量及施工设备不过关 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包括原料、构件、配件、半成品及成品等。材料质量的好坏对于工程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采用了不合格或者低档材料,那么,即便工程的 设计再完美、施工人员素质再高,也很难出现高质量的工程效果。如在施工过程中,内墙采用劣质装饰涂料,很快就会出现变色、脱皮等情况,类似这样由选用材料不严格导致的质量问题,是我们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必须避免的。 众所周之,建筑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型的器械设备,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建筑物的风格、施工工艺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器械设备。如果设备过于 陈旧,安全检测不过关,或者施工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设备,会导致工程后期诸多参数预测不准确,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于建筑施工管理中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 1、统一协调工程质量体系 工程质量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结构组织、程序过程与资源。建设项目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的学科以及工程建设协作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了工程质量体系的难度。这就要求以 保证和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的方法,设置统一协调的组织结构,把建设项目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按照科学的原则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 职责、权限、相互协调合作、互相促进与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有机整体,使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 2、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要高度重视抓好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观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坚持原则,公正廉洁。要加强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使其不断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人员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了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加上实施工程全程管理和加大工程质量监督与执法力度,就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3、对用人方面做好监督,建立明确的质量管理责任制 人是影响工程质量关键性因素。因此,在用人方面应选用人员稳定、技术力量强的施工队伍,并建立明确的质量管理责任制,用制度法规约束人。 (1)选好项目经理。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部,能够使工程的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实现有效的统一,使工程做的又好又快又省;反之则不然。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人物,所以在选用项目经理的时候应考虑其从事施工管理的经历及过去的实际业绩文化程度、职称等。 (2)选好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技术责任人的素质关乎到一个工程项目是否能够科学的组织、是否能够以技术为先导,以严密的技术管理和可靠的技术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按其职责是协助项目经理管好本工程项目的技术工作和质量工作,是技术、质量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因此,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应该具备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组织能力、技术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4、把好材料质量关 施工材料质量的优劣与工程整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必须严格做好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材料验收及施工材料保管三项工作,确保材料优质进厂。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 定的材料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定购。做到四不采购: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采购已明确淘汰的产品;不采购不带合格证的产品。 5、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我国的《建筑法》用法律的形式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建筑的总体上讲师十分可用的,但还没有对建筑工程做详细的规定,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制 定与建筑工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三、结束语 笔者认为,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可依保证工程质量,使工程质量管理不至于流于空谈,而一项工程只有保证了高质量,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使用寿命,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质量管理论文: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关键词:水利施工 影响质量因素 控制 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较多,主要有: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大因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1“人员”包括参与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技术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才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1.2“材料”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必须“三证”齐全,才可进入仓库;严把质量关,实行材料报检制度,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社会共同监管;严格执行采购计划的同时,根据进度和现场情况适时调整,以便保证质量,减少损失。 1.3“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要根据工期、工程量大小,安排各类机械的数量;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特殊设备按要求通过相关部门检测方可进场,一般设备要定期维修,保证施工安全。 1.4“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1.5“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干群关系,遵守地方风俗。 2、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在建设项目确定以后,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的关键问题了。在建设的时候能不能加快速度、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在建成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设计工作起着决定作用。一个先进的设计,应是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合理地布置场地,组织好生产流程;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领导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工程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组织施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各级、各部门真正负起责来。 3.2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造优质工程。具体说来,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一些环节: (1)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2)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或者与相关部门会商后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3)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都要有自已的质检组织,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质检工程师、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按单元工程报验程序报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 (4)施工过程中,施工各方要切实把质量控制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施工单位要自觉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质检组织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质量关。 3.3强化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实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控制”。事先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对各企业投入工程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进行控制,凡未经项目监理部同意,不得进入工地。 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一级是为保证监理目标的实现,指令施工企业建立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企业终检的质检机构与质检制度;第二级是施工企业在其内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监理工程师工程复验,复验合格后由业主终验,保证做到上一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工序施工,对单元工程、监理工程师在评定表上签验收意见和评定质量等级,关键工序要有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共同签字,以确保每道工序都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继续进行观察、检测,收集运用过程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检查验收。 质量管理论文:浅淡新形势下的企业质量管理 质量就其内涵而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质量,仅指产品质量。广义的质量除包含产品质量以外,还包括工作质量。所谓产品的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及安全性。具体指产品适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即是产品适合社会经贸活动,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出口创汇需要的程度。产品的安全性,是指不安全并可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不论它的其他性能如何,或具有何等吸引力,不仅失去存在的前提,也必须被排除于市场之外。所谓工作质量,即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是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质量是企业的商誉和生命”。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石化行业由于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以及跨国界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多种经济共存,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加上上级公司对所属公司疏于管理,致使大量资金被占用、质量管理投资回报极低或严重亏损,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的生存靠国家,靠政策,靠保护伞,以及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很突出,降低了企业的整体业绩,拖慢了企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等等已严重束缚石化企业的发展。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和“入世”以后各种严峻挑战,笔者认为: 1、认清新形势,确保“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生命”的实施。“入世”后,我们将在华夏大地上与“洋人、洋油”展开激烈的市场较量,其对手不乏壳牌、美孚、埃索等世界一流的石化公司。这种竞争和较量,说穿了归根结底就是质量的竞争和较量,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能否守住;在国际市场能否打出去,均取决于产品质量。我们的产品能否稳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仍然取决于质量。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的各项考验和挑战,首先应奋力提高产品质量,确保“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的实施。2、直面新世纪,探索质量管理新路子国家近15年质量抽检结果表明: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产品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要看到,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高、质量不稳定、抽检合格率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致使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差。这种状况,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事实面前,已直接关系到企业、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与安危。为根本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企业要确保生存和发展,确保世界一流集团行列,应该在继承现今行之有效的质量和质量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抓住新的机遇,探索新的路子。笔者从工作实践中具体有如下浅见: (1)、加强质量法制观念,增强质量“五新”管理市场经济要遵循从属法制经济,一切竞争和挑战都要遵循既定的法规。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把提高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来抓同时,于1996年召开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20__年全国人大又重新修改颁布了《产品质量法》,每年还要组织深得人心的“3.15”活动。并制定了机关的法律和文件,可以说我国质量工作的基本大法和大致方针已定,质量工作已经有法可依。因此我们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员工,首先应该进行质量问题的一切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再学习,自觉增强质量问题的法制观念,其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增强新形势下企业产品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自觉摆正这“四个意识”的辩证关系。再次是对“质量是企业行命”悠关企业生死存亡的永恒主题,要切实从思想上形成共识。在新世纪世界各国对市场,尤其是“入世”以后的中国市场摩拳擦掌、抢滩登陆的严峻格局下,要进一步自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对质量问题做到:“五新”,即新观念、新切入、新水平、新形象、新成就。努力实现质量立厂、质量立库、质量立站。众志成城构筑起质量大堤,求取企业生存和发展。 (2)、把握质量全面内涵,建立健全石化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抓好质量认证工作体系。笔者认为广义的质量内涵是石化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保产品质量和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前提。要把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用系统的观点,进一步认识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一要把握好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生产质量、使用质量;二要搞好产品的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生产、工艺流程控制、检验、测试、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对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一手建立健全石化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手抓好质量认证工作体系,形成质量工作的两只“铁拳”,真正把“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共识落到实处。 (3)、加大科技含量,摆正技术进步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当前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总的说来根本问题是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造成的。因此要奋力提高产品质量,在竞争中应对强手,首先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瞄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善于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吸取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石化行业更应如此。其次,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产品质量管理管理。质量管理为生产技术服务,必须要适应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但是忽视了质量管理,即使采用了高科技和新技术,也难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在同样的科技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存在差距。虽然不同的技术水平要求不同的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但由于质量管理是质量问题的活跃因素,它可以发现主品质量及生产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引导出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从而对生产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因此,只有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顺利将高新技术转化为高质量产品的需要。 (4)重视员工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专业队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 人制造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就是人不合格。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国际上,质量管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的概念和科学控制手段、方法层出不穷,为提高产口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笔者认为石化行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新一轮的质量培训,使员工掌握提高产品质量,搞好质量管理各个环节,同时让员工面对国内外市场严峻的挑战局面,使员工“知已知彼”,心里有数。“知已”即使员工明白本企业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质量管理机制、管理体系仍不完善,质量管理发展很不协调。企业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共在的局面应当扎扎实实地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计划和目标等等。“知彼”即使员工明白我们强劲对手上如壳牌、美孚、埃索等世界一流的石化公司质量管理已颇具规模,在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机制上比较完善。不足是网点布局少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事业心,自觉为提高质量与企业同呼吸工命运。另外还要培养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业务精、懂质量、懂管理、懂技术、懂用户需求的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专业队伍,使“质量第一”有可靠的监管和人力保障。 (5)、实施名牌工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国际竞争力名牌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代表一个国家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腾飞,没有国际上的大名牌,就没有现代化的经济大国。壳牌、美孚、埃索蜚声全球,成为西方经济大国的财源和骄傲,正说明了这个道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高新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取决于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发展。这使包括石化产品全面卷入与世界名牌的争夺战。 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将成为斗争的焦点。因此实施名牌工程, 1、从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正视产品质量的现状,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工作、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增强做好质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努力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全面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一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将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二是企业法人代表对质量要负总责,企业经理要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质量。三是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要一起抓,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向国际标准看齐,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五是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的活力在于创新,要保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就要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六是做到"五个严格",即严格原料进入关;严格工艺纪律;严格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严格产品出厂前的检验;严格销售服务,切实做到严格管理。七是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做依法生产经营的模范。 3、要加强企业自律,认真做好市场反馈,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让“中国石化”名牌成为世界名牌,不仅敢于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还要当仁不让占据国内大大小小市场。当然,名牌离不开产品,产品又命系质量,名牌产品的本质特征就是“质量第一”。因此,在名牌的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力度,来推动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企业登上新的台阶。只有这样,中石化才能扎扎实实地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依靠广大员工的不懈追求和追求,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进而真正应照“质量是企业生命”,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这地。 质量管理论文: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摘要]“九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 质量管理 问题 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 二、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安林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安林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白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三、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质检站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四、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安林高速公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五、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安林高速公路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 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安林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地质情况多变,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七、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景区管理论文:旅游景区游客管理主要内容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游客是旅游景区的"主角",是带来经济收益的"顾客",注重对游客的管理对景区的规范、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对景区游客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只有充分理解其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及技术等,这有利于促进旅游景区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的增长,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速蓬勃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在不断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为了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游客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也是当务之急。大体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分析与掌握景区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各个游客集散中心或常住社区前往景区进行观赏、游乐等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形成一定强度的旅游流。这里主要探讨旅游景区内部游客活动的时空规律。 1. 景区旅游流的时间变化 景区旅游流的强度在一年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淡季游客较少,大量设施设备闲置;旺季人满为患,景区资源环境承受较大压力。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旅游景区的植被、地表景观等一年四季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因此,我国的许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室外景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接待游客数量来看,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例如,每当冬季来临,由于九寨沟大雪封山,进入景区的公路、山路路面结冰、结霜,汽车难以进入,部分游客对寒冷天气无法适应,冬季九寨沟的游客明显减少,形成淡季。影响景区客流季节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游时间。对于我国出游人口的大多数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一般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中、远程距离的旅游往往集中在节假日或长假期间,而周末双休日是近程旅游的高峰期,寒暑假是教师、学生出游的集中期。例如,故宫每天接待游客以三万人左右为宜,最多可接待六万人,如果游人达到八万人,就到了故宫接待能力的极限,而2005年"五一"期间,故宫博物馆7天假日共接待了52万人左右,最多一天达12万人左右,远远超过了其承受能力。 在一天之中,景区旅游流的强度也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高峰时段会形成游客排队等待,低谷时段则游客稀疏。景区由于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基地的距离远近不同、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会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在进入景区的高峰期,景区入口处客流量巨大,会形成游客的排队现象;在没有开展夜游的景区,黄昏时段是游客离开景区的高峰期,在景区出口,客流强度较大等等。例如,深圳欢乐谷的开放时间是每天9:30-21:00,由于晚19:00有大型主题晚会,每天3:00前后是入园高峰期之一。 2. 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变化 一般而言。景区都有一个或多个出入口,进入景区后,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导游图或路标系统的导引下,会沿着一定的线路或景区游道进行游览。以最简单的一日游景区为例,旅游者要经过到达-泊车-买票-验票进入-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午餐-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出口-取车-离去完整的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空间位移过程是线性的、连续的,如果游客在某一处停留时间过长,或者说是某个景点停留游客过多,也会出现旅游流。同时,在旅游景区出入口、高级别的吸引物、主要游乐场、表演场所、购物场所、就餐地点、游道的交汇处等节点会形成人流汇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这些节点会承受游客超负荷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接待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出现游客排队、等待,容易产生各种事故。 二、对旅游景区最大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控制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旅游环境系统不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是围绕作为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的多种组合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而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它是建立在旅游环境系统基础之上的,在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量化的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即在满足游人的最低要求和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该风景区所能容量的最大的游客量。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长期而言,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旅游地的发展及旅游时间的延伸而不段变化。影响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生态、资源、天气、当地风俗文化、当地居民态度、游客素质、游客心理、时间、空间分布、接待能力等等。旅游景区应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技工具,随时检测并关注景区内游客的数量,在景区热门景点未达到饱和前,不需要采取任何控制容量的管理措施;一旦热门景点出现拥挤,应立即通过电子公告牌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游客流的合理改向;如果热门景点的超载经常发生,景区应考虑设立新的景点,或者是提高门票价格,强制分流等,同时为预防以后超载事件的发生,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加强淡季促销,分流一部分旅游旺季时的游客。 三、规范旅游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瓶、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吐痰之类。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刻、乱画、违章拍照等,由于游客道德意识感弱化,对环境保护信息缺乏等,这两类行为在景区都极为常见。例如:在上海的部分免费公园内就发生过市民在绿地上竞相采摘野菜而破坏草地的事件;而在山西太原的某些公园里一些市民拿着袋子在园里偷挖嫩小的竹笋等。如此种种问题都向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对游客行为的管理和控制,通过管理和控制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旅游过程的安全性,并将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态度通过教育途径传递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除了获得愉悦的游览经历外,还能在精神上获得升华,同时,这也有利于保障游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和保全景区资源。 综上所述,已了解到游客管理应该做的工作,明确游客是旅游景区的主要服务对象,做好对游客的相关管理工作,处理好景区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是顺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趋势,在以后景区管理者应该重视旅游者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进一步的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景区管理论文: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倒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亚洲投资最大(10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资,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这两大问题的根源。 一、关注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条件 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 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 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着《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一)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 ! (二)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 Approach) 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 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63℃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50℃用于洗浴;30-35℃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25℃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20℃农田灌溉。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敦煌和九寨沟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产,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四)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五)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 员工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地中海俱乐部,导游是地中海俱乐部的灵魂。像朋友一样与游客同吃同住同娱乐,与游客打成一片。又像一个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游客有求必应。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对游客的服务行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游客接触的每一细节。现在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游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管理,这一切都为了给游客一个快乐体验。 景区管理论文: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管理论文 一、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对于创新景区发展、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和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催生新的发展规则。例如可以将低碳的衡量指标纳入景区评价体系中,进而推动景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扩大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比例引导传统能源和技术的变革,推动新的发展规则的产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低碳景区建设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开发整合。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在这一浪潮中必然会走上改造发展创新的道路,而传统景区在向低碳旅游景区转变时,无法避免地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无形地渗透到其他产业中,这便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强整个区域内的联动效应,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发展共赢共生,构建区域内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促进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旅游生活中,游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景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建设低碳旅游景区通过宣传低碳的相关知识来宣传低碳的意义,引导公众学会节省资源,进而投入到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其以后可以以将低碳生活方式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二、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碳排放主要源于交通、住宿、娱乐设施和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同时,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加大了环境负荷。比如普通居民通常一天用水量大概是100~300升,但是星级酒店用水则高达500—2000升,豪华酒店更甚。另外,滑雪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却因为气候变暖带来的雪期缩短、雪量减少而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滑雪只得依赖人工造雪技术,而人工造雪却要耗费大量水资源,比如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就要耗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这足以支撑全北京市一天用水量的1/10,相当于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可见,对水资源是极度的浪费。在旅游资源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则变得尤为重要。第一,提倡低碳交通。一方面,景区要加强交通管制,鼓励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自行车、电动车等作为交通工具,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景区之间可以增加电瓶车、自行车或者中巴等定时接送客人,既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丰富了旅游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励旅行者尽量采用低碳或者无碳的交通工具。比如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尽量选用火车、中巴、轮船等代替飞机;短途可选择徒步或者自行车等。第二,鼓励低碳住宿。经调查显示,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也就越高。因而,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倡导游客选择舒适便捷的经济性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同时,鼓励旅游者旅途中,自带必备的生活物品,树立节约水电意识,并且选择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第三,选择低碳饮食。尽量选择旅游地当地食材做成的食品,避免食品运输、包装、保鲜等环节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同时,鼓励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的使用。在就餐时,自带餐具,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进而避免石化产品的消耗。 三、低碳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首先,“低碳”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涉及到了游客旅途过程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景区要进行低碳旅游建设就意味着要转变游客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习惯,比如出门自备洗漱用品、减少换床单次数、选用自行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垃圾带回家、自备餐具等,这一改变向游客习惯的挑战,如果得到公众认可固然对节能环保的实现非常有意义,还可以提高游客价值体验,但是如果不被游客接受很可能会造成游客的反感和不满,亦不会达到提高游客价值体验的目的。其次,低碳技术的使用门槛高,对景区发展低碳旅游造成阻碍,尤其是对于中小景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在进行低碳景区建设时,需要引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能耗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技术实质上是在改变能源消耗模式,采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交通工具换成自行车、电瓶车、牲畜等来代替汽车;建筑材料遵循节能环保、无污染的原则;在服务方面配备低碳导游,增加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对垃圾废物进行分类回收等。这些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自然可以通过革新技术实现完美转型,然而就目前的中小型景区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根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显示,我国对太阳能技术规范与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且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进口,对于国外一些高校、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依赖性很强。另外,对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使得低碳旅游难以真正得到实现。低碳旅游发展成本较高。就景区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要想实现传统旅游模式向低碳旅游的转型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技术更新、替换、融资等无一不依靠资金作为后盾。这其中包括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而必须购买设备的成本,以及投资额度大、融资渠道有限等造成的融资成本,都使得低碳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投资难题,因而低碳景区建设在转型中进程缓慢。 四、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措施建议 (一)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政策对低碳景区建设予以支持,对低碳景区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细化政策法律促进低碳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进而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国家可以加大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景区加快低碳旅游建设的步伐,通过政策的制定推动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励旅游景区、景点、住宿、餐饮、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转变模式,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及时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严格管理旅游景区及相关产业,建立常规考核和管理机制,让低碳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低碳旅游景区建设初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低碳旅游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体系,提高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视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形成自然环境与文化相匹配、建筑物和设施及衍生品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只有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合理配置,对顾客元进行科学分流,对旅游容量加以平衡,才可以推动低碳旅游发展走向持续与稳定。此外,旅游景区发展应该具备健全的评价体系,督促旅游景区做到资源节约、合理节能减排,使再生能源可以更为有效地再利用。 五、小结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在世界已经被广泛认可,是符合后工业时代人们追求人性化旅游需求的。然而我国低碳旅游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低碳景区逐渐被政府和开发商所认可,低碳景区的发展会促使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中,并将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下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夏雪晴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景区管理论文:低碳旅游景区旅游管理论文 一、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对于创新景区发展、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和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催生新的发展规则。例如可以将低碳的衡量指标纳入景区评价体系中,进而推动景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扩大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比例引导传统能源和技术的变革,推动新的发展规则的产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低碳景区建设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开发整合。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在这一浪潮中必然会走上改造发展创新的道路,而传统景区在向低碳旅游景区转变时,无法避免地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无形地渗透到其他产业中,这便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强整个区域内的联动效应,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发展共赢共生,构建区域内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促进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旅游生活中,游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景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建设低碳旅游景区通过宣传低碳的相关知识来宣传低碳的意义,引导公众学会节省资源,进而投入到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其以后可以以将低碳生活方式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二、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碳排放主要源于交通、住宿、娱乐设施和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同时,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加大了环境负荷。比如普通居民通常一天用水量大概是100~300升,但是星级酒店用水则高达500—2000升,豪华酒店更甚。另外,滑雪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却因为气候变暖带来的雪期缩短、雪量减少而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滑雪只得依赖人工造雪技术,而人工造雪却要耗费大量水资源,比如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就要耗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这足以支撑全北京市一天用水量的1/10,相当于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可见,对水资源是极度的浪费。在旅游资源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则变得尤为重要。第一,提倡低碳交通。一方面,景区要加强交通管制,鼓励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自行车、电动车等作为交通工具,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景区之间可以增加电瓶车、自行车或者中巴等定时接送客人,既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丰富了旅游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励旅行者尽量采用低碳或者无碳的交通工具。比如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尽量选用火车、中巴、轮船等代替飞机;短途可选择徒步或者自行车等。第二,鼓励低碳住宿。经调查显示,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也就越高。因而,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倡导游客选择舒适便捷的经济性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同时,鼓励旅游者旅途中,自带必备的生活物品,树立节约水电意识,并且选择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第三,选择低碳饮食。尽量选择旅游地当地食材做成的食品,避免食品运输、包装、保鲜等环节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同时,鼓励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的使用。在就餐时,自带餐具,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进而避免石化产品的消耗。 三、低碳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首先,“低碳”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涉及到了游客旅途过程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景区要进行低碳旅游建设就意味着要转变游客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习惯,比如出门自备洗漱用品、减少换床单次数、选用自行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垃圾带回家、自备餐具等,这一改变向游客习惯的挑战,如果得到公众认可固然对节能环保的实现非常有意义,还可以提高游客价值体验,但是如果不被游客接受很可能会造成游客的反感和不满,亦不会达到提高游客价值体验的目的。其次,低碳技术的使用门槛高,对景区发展低碳旅游造成阻碍,尤其是对于中小景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在进行低碳景区建设时,需要引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能耗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技术实质上是在改变能源消耗模式,采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交通工具换成自行车、电瓶车、牲畜等来代替汽车;建筑材料遵循节能环保、无污染的原则;在服务方面配备低碳导游,增加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对垃圾废物进行分类回收等。这些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自然可以通过革新技术实现完美转型,然而就目前的中小型景区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根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显示,我国对太阳能技术规范与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且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进口,对于国外一些高校、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依赖性很强。另外,对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使得低碳旅游难以真正得到实现。低碳旅游发展成本较高。就景区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要想实现传统旅游模式向低碳旅游的转型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技术更新、替换、融资等无一不依靠资金作为后盾。这其中包括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而必须购买设备的成本,以及投资额度大、融资渠道有限等造成的融资成本,都使得低碳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投资难题,因而低碳景区建设在转型中进程缓慢。 四、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措施建议 (一)政策支持国家出台政策 对低碳景区建设予以支持,对低碳景区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细化政策法律促进低碳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进而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国家可以加大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景区加快低碳旅游建设的步伐,通过政策的制定推动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励旅游景区、景点、住宿、餐饮、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转变模式,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及时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严格管理旅游景区及相关产业,建立常规考核和管理机制,让低碳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 (二)建立景区间战略联盟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景区面临着技术变革、设备更换、知识创造等压力,建立景区间的战略联盟共同应对风险,必将提高市场竞争力。景区可以采用横向战略联盟和纵向联盟两种模式实现景区间的战略联盟:第一种模式是依靠旅游景区联合价值链上处于同阶段的其他景区的资源与技术,创造更大价值的联盟系统。其中技术联盟是联合其他景区进行低碳景区能源、交通、基础技术设施等的研究,实现景区之间人力、知识资源的整合,通过景区之间优势互补,发挥合力。景区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分摊新技术的开发成本,提高旅游景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组建营销联盟避免同类旅游景区竞争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低碳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议,发展低碳旅游就要创新营销战略,而目前营销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景区可以通过营销联盟来扩大低碳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感召力,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资源,同样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第二种模式是指景区与处于旅游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其他旅游企业间的联盟,以增加价值的合作竞争系统。纵向联盟主要是指旅游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以求减少旅游过程中碳排放量,对旅客低碳知识与低碳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建立低碳景区和旅游社的有效沟通,形成利益趋同的竞争联盟,促进低碳景区的发展壮大。 (三)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低碳 旅游景区建设初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低碳旅游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体系,提高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视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形成自然环境与文化相匹配、建筑物和设施及衍生品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只有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合理配置,对顾客元进行科学分流,对旅游容量加以平衡,才可以推动低碳旅游发展走向持续与稳定。此外,旅游景区发展应该具备健全的评价体系,督促旅游景区做到资源节约、合理节能减排,使再生能源可以更为有效地再利用。 五、小结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在世界已经被广泛认可,是符合后工业时代人们追求人性化旅游需求的。然而我国低碳旅游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低碳景区逐渐被政府和开发商所认可,低碳景区的发展会促使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中,并将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下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夏雪晴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景区管理论文:景区游客管理方案的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从对游客数量和游客行为管理两方面出发,提出了游客管理的一些方法,并对其具体实施措施和利弊情况做了简要分析。游客是景区收入的来源,但同时又是景区资源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因此,有必要对景区游客实施科学的管理。 关键词: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措施环境保护 一、游客管理的基本概念 游客管理指的是景区经营者以游客为管理对象,对游客在景区内活动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以保证景区的旅游活动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从景区尤其是保护地游客管理的实践活动来看,人们对游客管理通常有三种理解:第一,游客管理就是游客责任管理,其实质内容是游客行为管理,目的是为了规范与引导游客行为以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是资源破坏;第二,游客管理是游客体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多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很大困难,尤其是资源极易遭到破坏的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类景区,由于游客游览所带来的资源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景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景区游客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景区以经营景区资产为主要对象,对旅游者的管理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步受到关注。景区的游客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游客管理是是对旅游景区中的游客行为进行控制,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其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游览,不造成对自身和他人的负面影响;而广义的游客管理则包括对游客行为的控制,对游客安全的监督,以及景区的综合方面管理。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气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皮、塑料袋、饮料瓶、烟火等垃圾,还有随地吐痰等;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涂乱刻、违章拍照、违章采集、随意给动物喂食物等。这两种行为目前在国内旅游景区都是很常见。 三、游客数量管理措施 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相关企业和部门有可能从主观上放任甚至乐于看到景区、景点"爆棚"的情况发生,所以首先要明确的是相关企业和地方部门必须意识到控制游客数量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景区容量意识。而从景区管理角度来看,当前对游客数量的管理主要分为价格手段和非价格手段两种: 1、价格手段价格手段是旅游景区控制游客进入量的一种最普遍的做法 大多数旅游景区都有淡旺季之分,旺季游客爆满,淡季却寥寥无几。为了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旅游景区一般都会采取在淡旺季制定不同的门票价格的方式来调整游客的数量。旺季时适当提高景区门票的价格,以阻止过多游客进入;淡季时适当降低门票价格,以鼓励游人前来游玩。 2、游客行为管理措施 一些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对景区资源造成破坏,而且还人人影响了其他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乎乱扔废纸、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叶痰、随地便溺等;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区的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越位游览,违章拍照,违章采集,违章野炊、露营,随意给动物喂食,袭击动物、捕杀动物等针对游客的此类不文明行为要进行必要的约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①游客教育管理方式 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景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游客进行资源保护的教育,如在景区门票上对重点保护的旅游资源进行介绍,写明游客参观游览景区的注意事项,在异游讲解过程中对游客进行资源保护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游客对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护资源有个较好的认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客对资源的破坏,尤其是会人人减少游客所造成的无意识破坏。 ②行为小范管理方式 景区的员工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为旅游者起到示范作用,文明礼貌,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景区的文物及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者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黄山环卫人员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旅游者应该保护环境。黄山之所以卫生保洁好,除了到处都是石砌的垃圾箱外,黄山的环卫人员总是不辞辛劳、默默无闻的跟在游客身后,检拾游客丢下的垃圾。为了检拾游客丢下悬崖、山谷中的包装袋等废弃物,黄山的环卫工人再悬崖上打了130多个吊环,用绳子吊着在悬崖间检拾游客丢下的垃圾,看到这样的情景,还有准会忍心乱扔乱丢呢?这样的行为示范无疑会对游客产生巨人的心灵震撼,促使他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 四、结语 现在,很多景区在游客管理方而仍然做的不够好,各个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客管理方式,多种方式结合,并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景区管理论文:论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建设对策 摘要:九寨沟景区通过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新理念实现了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开创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环境保护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六精五细”的管理举措实现了景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精细化,实践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为国内旅游景区的生态管理提供了参照。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景区管理论文:旅游景区管理改革讨论 摘要:本文从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入手分析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进一步论述了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以及管理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创新 一、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针对不同的目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就是掏钱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景区管理论文: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景区资源受到破坏、游客满意度下降,从而严重威胁着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就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申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游客数量管理,游客体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能为此类景区的经营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1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及其对于游客的特殊要求 1.1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殊性 与自然遗产类旅游景区不同,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是历史遗存下来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简单地说,此类景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它的“历史”,而非自然风光或其他因素。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活动记录,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生活状况,是人类历史遗存环境的见证物,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有其重要的特性,即主题性,原真性,垄断性与不可再生性。 1.2文化遗产类景区对于游客的特殊要求 鉴于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殊性,其对于游客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景区的特殊要求,首先,文化遗产类景区有其自身特有的主题,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定时期的人类真实的历史与文化,因而,其主要吸引的游客是希望了解这段史实的人。是以“文化”为主要目的而来的人。游客如若抱有“文化”以外其他更强的期望,恐怕是要败兴而归。此外,这个“文化”的目的,同时也要求游客有一定的历史知识,适当了解景区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游客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收获更多,从而有更高的满意度。最后,文化遗产类景区所展示的都是真正的历史文物、建筑及遗址,一旦受到破坏将不可修复。这种不可再生性,也要求游客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尽量不对景区造成不良影响。 2我国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游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游客管理的目的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有两个:一是减小对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但结合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及其对游客的特殊要求,在现实的经营中,许多企业在游客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致使无法达到这两个预期目的。 2.1旺季游客量过大,景区资源破坏严重 众所周知,旅游具有季节性,淡旺季客流量有差异也极为正常。但是当控制不好这个差异度,尤其是当旺季游客量过大而超过景区承载力的时候,就会造成景区、游客及社区居民三方利益受损的局面。 客流量能带给景区丰厚的利益,但是如果超过了景区负荷,所造成的损失就不是经济利益所能衡量的了。因为一旦这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将无法恢复原样,也许可以适当地修补,但是无论使用多么高超的技艺,其修补后的产物也再不是历史,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仿制品”,何况如敦煌壁画这样的文物,一经践踏,恐怕任谁也无力回天。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景区自身,进一步说,损害的是整个人类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此外,过大的客流量也给游客自身和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不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高低与其周围的其他游客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旅游团队活动带来的视线遮挡、声音干扰以及人员拥挤很可能影响另一个团队的活动和体验。而如果游客密度太大,这种影响则会更加负面。最后,社区居民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在此也会因为过多的游客,受到较大干扰。游客量的增大意味着外来者的冲击力也随之增大。最终带来的是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从而更多不合作等负而声音传来,这也同样制约了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2展示解说形式单调,体验性活动缺乏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文化”与“历史”,因此游客游览的重点是对其“文化”与“历史”的解读,而现在的大多数文化遗产类景区,其展示形式仅限于文字,机械乏味。导游员讲解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严重影响了游客对景区文化的感知。 在游客体验方面,笔者认为文化遗产类景区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现阶段,除了参观景区、拍照、购买工艺品以及用餐之外。游客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别的体验活动中,由于人们花了更多的时间用于拍照和参观,而非参与由景区组织的活动,景区文物古迹受到威胁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大佛”的脚被游人“抱”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景区没有做好保护工作以外,游客的注意力太过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过少的体验项目,也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游览过后除了照片收获甚少,文化遗产类景区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 2.3对游客行为的引导方式不科学 我国的很多景区,不仅指文化遗产类景区,都试图在游客行为上加以约束,以减少其对于景区资源的破坏。然而,这种游客行为管理却收效甚微。游客说明,公告牌等常常形同虚设,绝大多数游人在游览之前不会仔细阅读这类字数繁多的规则。然后在景区内部,“严禁”“罚款”的警示字样总是充斥着各个角落,这类语言刻板生硬,容易让游客产生反感。更有景区本身开发规划不利,缺少公共厕所和垃圾筒,又疏于清洁工作、垃圾满地,却反过来要求游客注意卫生,其效果可想而知。以上所述的强硬的管束方式和糟糕的景区氛围,使游客的行为更加难以控制,景区环境岌岌可危。 3对策分析 3.1多种手段相结合,调节景区客流量 客流量管理是游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理的客流量控制将对之后的游客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景区经常伴随着“淡季吃不饱,旺季吃不了”的状况。而从长远来看,这种旺季的客流量过大对文化遗产资源所造成的破坏,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笔者认为,针对文化遗产类景区游客量的管理应该做到“预防”与“治理”双管齐下。 第一,重视游客在进入旅游地前的管理,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了一些事前调节客流量的方法,包括:调节景区淡旺季促销力度,合理定位目标市场,充分应用价格杠杆,积极利用大众传媒传播信息,与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中介机构紧密合作等,景区经营者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尽量调控淡旺季客流,以减小旺季游客对文化遗产及社区居民的冲击,同时宽松适度的景区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游客自身的满意度。 第二,做好游客到达旅游地后的“治理”工作,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事前管理对于游客量的调节有时并不尽如人意,仍会有过多游客到来,当游客到达景区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笔者把这部分工作分为游客进入景区之前和之后两部分。首先,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经营者可以在其进入方式上做文章,如游客必须乘坐专用旅游车进入景区等,当然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文化遗产类景区,对进入景区的游客量设定限额是必要的,同时,在景区外增建餐饮愉乐设施对于游客的排队管理和景区创收都有较好的作用,其次,游客进入景区后的管理工作则对于景区的规划布局有较高的要求,单行道的设置,游览规则的表述,路标、垃圾筒及公共厕所的设置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景区内还应更加注重对于游客体验项目的规划,以此转移游客的注意力,这个问题将在本部分的第二个标题下详细讨论。 综上,出于减少文化遗产承受的压力,降低游客间相互干扰度及其对社区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经营者应尤其重视景区游客量的调节,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打“组合拳”,只有将游客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本来脆弱的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才有可能达到细水长流式地发展。 3.2增加游客体验项目的力度,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景点展现、解说中 游客体验管理应受到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尤其重视,一直以来,景区的经营者一直忙于做景区美化等表面工作,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游客的深入感知,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主打的是“文化牌”,然而,迄今为止,游客在景区的文化体验除了参观、照相以外,再进一步的恐怕也只有餐饮和购物,而许多餐饮和购物项目价格虚高使游客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达到游客体验的目的。 要使游客真正深入感知景区文化,需要对景区内现有餐饮、购物项目做进一步调整。经营者应该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对于餐饮、购物的内容、价格及服务进行合理定位,这样即有助于深入游客的文化体验,也有助于景区创收。此外,除了改良现有体验项目,还应该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大量增加新的游客体验项目,如手工艺品制作等,使游客深入其中,提高景区的愉乐性。增加体验项目的力度。除了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之外,还能转移其注意力,游客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活动中,也就客观上减小了文物、建筑群或遗址的客流量,进而减少其所承受的压力,有助于资源的保护。 另外,针对前文提到的对于文物古迹展示解说形式单调的问题,笔者建议将现代科技手段嫁接到景区展示解说中来,现在一些景区已经引入了电子展示系统,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自助了解文物古迹概况。笔者认为,此类先进的展示方式可以在文化遗产类景区中大力推广。这种高科技的展示自身也是一个不错的游客体验项目。 3.3以良好的景区氛围引导游客行为 约束游客行为的最佳方式,就是营造优美高雅的景区氛围来感染游客,使其深入其中而自发约束自我行为,除了积极适度的宣传教育外,高质量的保洁工作、合理的路标、垃圾筒及公共厕所设置和委婉幽默的警示牌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经营者也要重视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栏设置。要相信,在一个规划设计人性化而又古朴庄重的景区内,一个行为本不文明的游客也会开始文明起来。 景区管理论文:旅游景区管理效能建设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创建最优发展环境,切实将经济波动期转化为景区的发展机遇期,实现保增长目标,按照区委、区管委会的统一部署,结合景区实际,我处就开展此项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区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大会,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完善制度和规范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提升行政执行力、提高项目审批和建设效率为重点,以解决影响机关效能和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规范机关行为,转变机关作风,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机关运行机制,实现“依法高效、创新最优发展环境”的总体目标。 二、活动时间与范围 活动时间贯穿2009年全年。活动对象包括,景区管理处全体工作人员。 三、活动内容与要求 (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决策规则,明确决策责任,加强决策协调,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责任决策。 (二)规范景区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完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三)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公开的内容,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编制行政职权和职责目录等;拓展公开的形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都要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还可能和监督权。 (四)继续整顿工作作风。在去年机关作风集中整顿的基础上,制定严肃工作人员作风纪律的规定。 (五)建立服务和督查工作制度。制定工作人员挂牌上岗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度,实行监督联支和督查信息互通制度。 (六)开展绩效评估。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办法,加强绩效评估结果运用。 四、活动方法与步骤 按照全区的统一安排和要求,结合景区实际,活动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动员阶段(2009年1月20日---2月28日) 召开景区管理处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大会,对机关效能年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结合实际,围绕岗位履行职责和景响机关效能的突出问题,制定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的具体方案。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全区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和《关于在全区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新余市优化政务环境办法》和《新余市行政问责办法》等工作制度、工作纪律。通过学习动员,进一步明确机关效能年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充分认识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搞好机关效能年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全处上下营造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高效能的浓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3月1日---10月31日) 组织实施阶段是机关效能年的主体阶段,直接关系整个活动的成效。认真对照活动内容与要求,明确责任,寻找差距,按照“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注,坚持标本兼治、着眼长远、务求实效的原则,集中解决一批影响机关效能的突出问题,集中完善一批提高机关效能的管理制度。 1、集中解决一批影响机关交通的突出问题。通过自身找、群众提等多种方式,认真查摆影响机关效能和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改方案并组织整改,做到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尤其要注生解决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人民群众关注、基层反映强烈的涉及机关效能和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整改方案与整流器改情况将以适当的方式公示,进行服务公开承诺。 活动中,结合景区实际,重点解决以下九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服务发展的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表现为工作上自行其是,不为景区发展想办法、出点子,满足于应付日常的业务工作。 (2)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表现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推三拖四,虚以应付。 (3)部门利益至上的问题。表现为缺少大局观念,考虑问题不是从促进我区发展出发,而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甚至随意执法、执法不公,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 (4)岗位职责设置不明、不科学的问题。 (5)效率低下,办事拖拉的问题。表现为能快办的不快办,能简化的程序不简化。 (6)服务态度差的问题。表现为工作中推诿扯皮;有的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7)造谣传谣、诬陷诽谤他人的问题。表现为不去谋事,而热衷于议人,传播“小道”消息,阳奉阴违,造谣诬陷,打击报复,在群众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8)“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应酬过多和繁文缛节,程序、套套过多过滥的问题。 (9)工作纪律松散的问题。表现为上下班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不理正事等。 2、集中完善一批提高机关效能的管理制度。开展对过时文件、规章制度的清理工作。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清理,该撤销的撤销,该建立的建立,该完善的完善,形成制度汇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量化机关工作标准,规范机关工作程序,堵塞机关管理漏洞,完善机关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 (三)考核总结阶段(2009年11月1日---12月31日) 对机关效能年活动进行考核,要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考核、七项指标体系考核、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相结合,重点围绕活动内容与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特别把能否高质量、快速度推进项目建设作为评价班子和领导干部最重要、最过硬的标准,对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项目与资金,对口单位因为工作不到位,该争取到而没有争取到的,要在考核中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活动结束时,对机关效能年活动开展情况要进行认真总结。 五、活动组织与实施 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工作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将对活动进行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张春根主任为组长,副主任张文平、刘庆任副组长,严细勇、廖志勇、宋蔚为成员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 (二)强化监督检查。认真受理和办理效能投诉,凡查证属实违反规定的,一律依纪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对影响机关效能的典型行为进行通报批评。 (三)注重活动实效。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要真正解决问题,健全机制,理顺程序,明确责任,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决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景区管理论文: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文章以我国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和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旅游扶贫地区景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农业扶贫;旅游扶贫;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1引言 旅游扶贫的核心任务是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该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贫困地区需要拥有可以吸引旅游者远道而来的旅游资源。景区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集中表现。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不仅影响目的地旅游扶贫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形式,而且景区经营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区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及居民对发展旅游扶贫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国内外旅游扶贫相关研中究比较欠缺的环节。因而,以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术界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实践探讨提供一些实际指导意见。 2我国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2.1政府主导过渡,景区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旅游扶贫地区至始至终采取政府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这是十分值得商榷的。旅游扶贫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否则就成了旅游计划经济了;政府的一揽子“服务”也会打击企业的入资入股的战略性和居民参与旅游扶贫发展的积极性。 2.2景区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忽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我国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大都由政府直接领导,在景区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常出现多头重复领导、权责不清、多部门意见和利益冲突,或者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导致景区经营综合效率低下。在人才利用方面,单独由政府机构外派人员任职景区经营管理机构,或者从当地临时聘请,直接上岗操作。这种任聘方式不仅使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的工作难以灵活展开和充满创造性的发展,也阻碍旅游扶贫地区扩大经营的需要。 2.3过渡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 旅游扶贫地方政府为了早点干出政绩,减轻自身工作负担,在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垄断经营,虽然短期效益明显,但当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体现,环境保护很难落实。且关注眼前经济效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只重利用不重投入,在景区大量建设现代化的基础实施和娱乐场所,破坏了旅游扶贫地区原有的宁静与古朴,导致原有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2.4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当前很多贫困地区旅游业搞起来了,整个地区也富了,但最贫困人口并没有充分地享受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因为在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过程当中,他们忽视了旅游扶贫最终目标是要使得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社区居民应该成为景区经营管理的当家人。 3旅游扶贫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路径优化 3.1起步阶段的政府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景区在开发建设之初要面对各方面的困难,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设施的统一规划,旅游景区经营相关规则的制定等都需要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景区经营管理之初应当采取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同时,政府不仅要对景区开发与管理进行宏观规划,而且要为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2发展阶段的企业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的经济实体,景区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开发商投入资金,而且企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以使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得到完善和发展。为避免企业主导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如忽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排斥社区居民的参与等,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提高企业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责任感和公益心。 3.3成熟阶段的社区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贫困、文化贫困等问题,必须要让旅游扶贫从他助形式变为自助形式,切实让居民参与到旅游决策、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旅游监督管理、旅游利益分配的全过程当中,成为旅游扶贫的主人翁。实现社区主导型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社区居民要具备景区经营管理的能力,二是政府和企业要舍得放权,引导居民以入股、融资或者合伙等形式,从小项目着手,让社区掌握景区的经营管理的部分所有权和经营权。 4总结 我国旅游扶贫发展历史虽久,旅游扶贫开发种类较齐全,但旅游扶贫的景区经营管理的成功模式不多,以政府和企业为经营管理的景区占主导和主体位置,社区在景区经营管理当中的重要性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完全忽视。没有目标受众参与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是一种浅层次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病态的管理模式,更是是一种远离发展战略目标的管理模式。因而,旅游扶贫地区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必须走政府引导,企业引领,社区当家的新型管理模式。 作者:蒋利衡 单位: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景区管理论文:景区非吸烟区管理制度 为控制吸烟危害,保护广大游客的健康,减少森林火灾隐患,维护和改善景区内的公共环境,确保景区环境安全,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结合景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景区吸烟区与非吸烟区的划分: 1、景区售票处停车场和验票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为吸烟区; 2、除上述地点外,其他的地方均为非吸烟区。 3、景区观光车内、林区内禁止吸烟。 二、景区禁止吸烟区域的管理工作由古镇景区管委会负责,景区内所有员工均有责任对景区内禁止吸烟工作进行监督。 三、景区内的保洁员均为兼职卫生检查员,检查员在履行检查职责时要礼貌待人,秉公办事。对在禁止吸烟场所违反本规定的个人予以处罚时,应出具本人证件;收缴罚款,应出具财务部门统一监制的卫生罚款专用票据,并按规定上交。 四、检查员工作职责: 1、负责其主管区域内禁烟场所的日常禁烟管理工作; 2、宣传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 3、制止在禁烟场所的吸烟行为,对吸烟者进行劝阻、教育,视情节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4、完成与吸烟者有关的其他工作。 5、检查员在本规定中的工作职责与月考核挂钩,直接影响当月绩效工资。 六、检查员对违反禁止吸烟规定的个人,应进行教育,责令其停止吸烟,对经教育、劝阻后仍不执行规定的,可处以10-50元的罚款。 七、景区内工作的所有员工在非吸烟区吸烟,一个月发现三次者,免发当月绩效工资。 八、检查员有徇私舞弊、素贿受贿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当事人对处罚不服的,可根据《行政复议条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十、本规定同样适用于景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景区管理论文:售检票系统在旅游景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一、售检票系统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作用 旅游景区作为独立的实体单位,是基于自然人文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赋予价值,为客户提供服务实现收益的经营活动。在文化产业大发展,旅游产业大繁荣的市场背景下,旅游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强。那么,如何实现高效的景区财务管理?通过何种方式使景区财务管理适应旅游产值季节性变化、波动性的特点呢?本文将以售检票系统视角为切入点,分析旅游景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过程,为旅游景区财务精细化提供一些借鉴。 二、售检票系统的构成 售检票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硬件设施以及软件操作两个方面。在硬件设施方面,旅游景区售检票系统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必然需要数据的内部传播,因此,售检票系统的硬件配备主要包括售票系统端口、电网转入交换机、后台系统、检票机端口等构成,通过局域网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是按照旅游景区经营内容设置的信息化硬件构造,在业务发生时能够形成有效地业务回路。在软件操作方面,售检票系统的操作主要分为三个操作步骤。首先,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将门票通过扫码等方式录入系统,自动生成相应的门票代码,证明票据有效。第二,在售卖环节景区售票员根据游客需要在系统中查找票据代码,打印门票进行现场售卖。第三,检票人员根据游客已经购买的票据,查验票据真实有效性,完成售检票业务。此外,在管理系统中,售检票系统还包括端口单项分类、后台数据分析两个内容,通过细分票据业务数据,分类各个端口,系统可以得到门票类型、景区各大门等方面数据,从而为分析景区门点、票务类型数据变动趋势,为财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三、售检票系统在旅游景区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1.统计核对作用 售检票系统从门票的录入到检票完成的过程是信息采集的过程,每个环节的工作都会显示相应的数据记录及数据状态,如总体票款金额、所售门票数量、各门点售票数量等,从而保障门票的核对清算,为财务会计基础核算提供必要信息,会为景区财务管理中的票款核对带来很大帮助。 2.分析作用 售检票系统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售检票过程的还原,在售检票过程中能够精确记录游客类型、时间、金额等信息,捕捉精细化管理细节需要的各种原材料,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分析支持。旅游行业的稳定性较差,各个时间段中的波动幅度比较大,管理上存在很大难度,现场管理的预见性不强。应用售检票系统后,不仅解决了财务管理中的票款问题,还能通过时间点分析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指导。例如,在分析数据后,旅游景点可以得到景区各个大门的游客数量分布趋势,根据这样的特点,景区可以在不同大门根据游客结构类型进行不同的工作现场布置,在高峰期增强现场工作人员的流动管理,在低谷期则可以安排轮休,对现场管理有着很大帮助,可以促使景区对客流进行量化管理。在得到这些数据之后,可以为财务战略方案决策提供支持,促进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3.决策作用 售检票系统不仅在游客管理及财务管理上发挥着作用,基于售检票系统的后台数据汇总功能,能够为景区经营策略、运营方案提供指导。例如,通过景区门点游客数量的时段分布,景区可以根据淡旺季游客数量特点合理部署景区管理;通过整体市场游客量与景区实际游客量对比,定位自身的发展类型与发展方向,为景区财务战略决策提供导向;通过客源地、客户年龄段统计分析,景区可以有针对性地规划宣传方案,对不同种类游客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服务,提升游客满意程度;通过游客游览到访方式,分析景区散客及团体的数量趋势,划分淡旺季游客服务方案。 四、总结 售检票系统在旅游景区财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主要起到支撑作用,在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中,只有做好收入环节的规划管理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其后,通过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有效指导财务管理方向划定,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现场服务,做好景区后勤财务保障。基于售检票系统的旅游景区财务精细化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在售检票系统中引入量化管理理念,通过精设景区服务标准,精计成本核算,实现景区高效高质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细化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实现细致的部门管理、目标管理及人员管理,在景区中设置高效合理的岗位划分,推动景区考核目标的实现,实现景区整体战略。总之,在旅游景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景区应该充分重视售检票系统的重要性,充分将售检票系统的功能发挥出来,在景区内部贯彻精细化管理文化,将精细化管理贯彻到景区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作者:吴权 单位: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景区管理论文:旅游景区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信息化管理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信息定位系统 这种软件系统可以提供地理位置、图形、属性和多种补充说明信息,软件使用者可以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判断、分析咨询等功能对相关景区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存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获取旅游咨询者所需的景区的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等全面的信息,给游客以参考。以地理信息介绍为主要内容开发的这一系统打破了二维空间的局限,具有了三维空间的特点,因而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图表和数据等信息,为制作景区的精美专题宣传地图提供依据,一改传统地图的守旧模式,间接提升景区宣传效果。 2.建设完整的数据库 要实现对旅游景区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对旅游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以便分析处理旅游管理信息。数据库应该包括地图数据库和图文简介数据库两部分。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景点分布图、交通路线图服务设施分布图以及景点数据库、交通路线数据库、服务设施数据库,潜在游客分析数据库等信息分析研究数据库。把完整的信息分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能够将抽象的图像信息数字化,更便于数据的研究管理。因而建立完整的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是实现景点信息更好管理的关键因素。 3.及时准确管理信息 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信息获取的实效性就更应得到重视,要想使旅游景点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宣传更到位,必须要及时准确的掌握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时刻关注国家或地方对于旅游管理的政策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积极和不同地方旅游管理者和游客进行交流,了解游客的需求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向,保证所掌握信息的质量,这样,在对旅游景点制定宣传策略时,就有据可依了,对于景点竞争力的增强也十分有利[3]。 4.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 能否能够实现对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因为人是收集处理信息的主体。如果研究人员只懂旅游知识,不懂专业的信息技术,就无法分析处理数据,因而旅游机构中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懂旅游知识,更要掌握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旅游机构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5.利用网络建立一体化服务系统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促销方式,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促销快捷简便等优点,所以旅游机构应将与旅游相关的信息整合,综合利用网站、服务咨询中心、手机短信服务、银行自助服务等众多渠道,让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对吃、住、行、游、购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查询。确保旅游一条龙式的服务得以顺利进行。这个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旅游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品牌,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是一种省时、省力但效果好的方式。 6.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并重的管理方针 在旅游景区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景区实现全方位监控,对游客的安全和景区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建设具有正能量的具有景区特色的文化,文化比实际的风景更能对人产生影响,景区文化的深入人心才能使旅游景点让游客有更深刻的记忆,加深旅游的深意。 二、小结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合理运用信息化对旅游业进行管理,能够大大改善管理质量和效果、提高管理的效率,在本文中我们就信息化管理在旅游管理的具体运用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究,总结出了关于地理位置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数据库、从业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几点运用建议,希望对于实际操作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陈君联单位:丽江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景区管理论文: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论文 一、石林景区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现状 石林景区日常的安全宣传、应急预案制定、景区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等工作主要由安全监督办公室负责,同时该科室还负责景区的防火工作。景区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对景区人流较大的地段进行24小时监控,、在危机突发时负责人员撤离与疏散的引导,通过GPS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整个景区,同时接受游客的各种信息服务,如咨询与投诉等。从石林景区的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看,已经开始了旅游危机事件处理制度性的建设。景区的紧急事故处理办法与游客疏散办法等都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例如《森林防火扑火预案》、《石林景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恶劣天气应急处置预案》以及石林胜景、望峰亭、小石林等景区游客疏散分流方案、预案等。同时景区管理者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安全培训,制定了《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及《事故调查和处理制度》等各项制度,最大限度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稳定石林。 二、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石林景区的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卫星监控及制度制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危机预防与处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旅游危机意识不强。从信息中心反馈的数据看,针对游客进行的危机宣传与自我防护不到位,游客对某些景点的旅游资源价值型获取有限。另外,景区目前执行的是高峰疏导分流游客的办法,在游客进入方面管理不足,安全意识与危机意识有待提升。 2.旅游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石林景区的突发性旅游危机管理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已经出台的制度性文件更多的关注在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等方面,属于事件处理,在危机的管理上制度较少,需要加快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 3.宣传教育不到位。从景区内的安全教育宣传标示及宣传册的数量上看,旅游危机的宣传教育不到位,众多游客不能及时的掌握景区有安全隐患的景点内容,导致游客缺少相关旅游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办法。 4.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高技术设备以及在石林景区的安全监控中普遍应用,但是某些景点的监控仍存在一定的盲区,由于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盲点地区的危机可能无法及时反馈到信息中心,因此高技术设备对解决这些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5.安全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从景区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石林景区的建设配备比较完善,在危险路段和景区的警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某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低端只设有警示或警告牌,并没有相关的保护措施,比如防护栏、防护网等,因此景区安全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三、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对策 针对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石林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水平。 1.加强安全教育和危机意识的宣传。众多旅游景区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主要是由于游客的安全意识不足和自我保护方法欠缺造成的,因此景区在教育宣传方面应加大力度,从动态的视频宣传到导游讲解,再到各种标志物的设立等不同方面强化旅游的危机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性旅游事件的发生概率。 2.提高技术手段。在景区的数字化建设和监控等方面不断提高技术手段,建设数据平台,对景区内发生的危机事件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有效的协调危机处理部门,如消防、急救中心等科室进行有效的配合,在保障安全旅游环境的同时对发生的危机安全事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补救。同时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危机事件的防控能力,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3.提升外部救援能力。石林景区内部虽然有急救中心和消防等职能科室,但是危机事件发生的风险过大时必须依赖外部救援能力,因此应加强与外部消防、公安和医疗机构的沟通和与合作,建立一套及时有效的安全预防和危机处理机制,在减轻景区自身危机管理压力的同时提高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 作者:俞现萍张志福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石林风景区管理
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篇1 对于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来说,园林工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说,大部分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周期都比较长,需要经过前期准备、施工种植以及后期养护3个阶段,只有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才能为园林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尤其要注重对施工技术和养护技术的应用与管控,才能确保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园林工程的主要特点 1.1施工对象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园林工程的施工对象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多样化的,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科学栽种,借助苗木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及其本身的特性,可发挥出优化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整体面貌、调节城市气候以及净化空气等作用。 1.2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之间的协调性 园林绿化主要追求的是人造景观的自然性、艺术性和美观性,能给人们带来身心上的独特享受。在实际进行园林工程建设时,要求必须用到特定的技术方法,具体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的搭配、景观小品的设计等多个方面,不但要通过园林风景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同时也要让置身于其中的人充分体会到设计者的意图和用心,并能因此对城市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所有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的呈现都需要施工团队的协同努力、辛勤付出,通过采取实际行动来满足设计者的相关要求,进而塑造出真正完美的园林艺术作品。 2园林工程施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习性 各类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只有尊重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选择园林植物进行种植,才能充分发挥出园林工程的实际作用。相关施工人员应对不同植物的栽种技术、生长条件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栽种,这样才能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对于一些需水量较大的植物来说,可在其叶片表面喷洒一些抑制水分蒸发的药剂,以免其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过度失水的现象。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应在施工前全方位勘察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现场环境特点,选择最为可行的施工技术,从而确保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施工任务能得到有效落实。 2.2优先选择本地植物进行移栽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不同地区适宜生长的植物也各不相同。本地植物是在当地自然气候、土壤条件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自然生长而成的,和外地引进的植物相比,这些植物的适应能力往往要强得多。因此,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时,应尽可能选择本地植物进行栽种,特别要注重对本地野生植物的选用,这样才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同时也能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另外,本地植物的选用对构建完整、平衡的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预防园林植物病虫害等问题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2.3优化生态配置 要打造出与城市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园林,就必须全面掌握城市当前的自然环境状况,结合本地区的植物生长特性,选择乔、灌、草等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搭配,并在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一些外地植物,建立一个稳定完整、和谐共存的植物群落。 2.4严把材料质量关 城市园林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施工材料,这些材料的质量对工程建设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为确保园林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材料质量保障体系,对进场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所有材料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检验之后才可投入到施工过程中,以免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 3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3.1落实好施工准备工作 在开展园林工程施工活动时,首要的一步就是完成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为后续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考虑到园林工程的施工对象主要为植物,各类植物本身在生长习性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根据当地的光照条件、地形特点、土壤环境等,合理选择园林绿化中需要用到的植物品种,从而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比如,杭州地区某园林工程施工时,为了确保植物生长性能良好,通过对比分析之后,选择了树形相对高大的植物来开展成活率试验,在运输过程中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液,从而保证植物能得到生长所需的足够水分,将通过成活率实验的植物投入到园林施工中,并提前剔除其中有病虫害的苗木,这一做法对园林施工综合效益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2整地和挖坑技术 整地是园林施工中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整地深度应在40cm左右,要全面清除40cm范围内的大小石子,同时还要注重土壤标高的控制,严格根据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确定土壤最终的标高,沿着花槽或路面的土壤标高应当低于花槽与路面高度约5cm,若土壤较少,可适当填充一些土壤,所有土块必须翻整达到基本的平整度要求,坡度则应当满足排水灌溉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应结合施工现场的面积大小来确定坡度。 3.3选苗和取苗 在选择移栽苗木时,应当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优先选择长势较好、外部形态美观、不存在病虫害的苗木。与此同时,还要结合设计要求确定苗木的规格大小。如果是种苗,则应树形端正,树冠繁茂浓密,不能出现过大的偏斜或者畸形。在花卉的选择上,应当确保花叶茂盛、花朵多而密的品种。另外,草种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应优先选择适应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待确定好园林工程施工中需要用到的苗木后,应根据苗木的根茎形态和大小,用草绳对其进行打包,打包完成后的苗木还要开展修剪枝条等工作,从而确保其观赏价值的充分发挥,并对其进行科学养护,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3.4移栽技术 在移栽苗木前,应剪掉病虫为害或发育不良、遭到外部损害的枝条,在正式移栽过程中,必须保证苗木与地面之间保持垂直,并尽可能将其最佳的观赏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于大型乔木移栽,一般应分2次进行埋土,第1次可通过木杠进行夯实,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对树枝、树皮的保护,尽可能避免其出现损伤。对于铺地植物、灌木等,则应当严格根据设计图纸中的相关要求确定好植株之间的距离,不能太稀疏,也不能太密。 4园林工程养护技术分析 4.1树木的养护 树木是园林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绿化苗木进行科学搭配和设计,使其疏密有致、形态美观,可充分发挥出园林的绿化作用。对于灌木来说,树形是非常重要的,而要保证其保持良好的树形,就必须做好定期修剪工作,可将其修剪为蘑菇型、线条型、球型、方型或者扇形等多种形态,同时,也可借助铁丝来设计文字。园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为害,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根腐病等,虫害有金龟子、介壳虫、天牛等,要防治上述病虫害,除喷洒化学药物以外,还要加强日常养护,及时清理枯枝败叶,确保树木生长环境的清洁,并及时排出地面积水,以免因积水过多而导致植物根系腐烂。 4.2草地的养护 很多城市园林中都设有专门的草地,在进行草地养护时,应坚持均匀性和一致性原则,确保草地纯净无杂质,并能一年四季保持常绿。通常来说,绿化草地在植后10~15年会逐渐退化,而通过科学有效的养护管理,则能将绿化草地的退化期延迟6~7年。 4.3花卉的养护 在花卉生长过程中,应及时修剪枝叶,尤其要剔除干枯枝叶。同时,在夏季高温时还要做好地表覆盖工作,保证土壤的湿度,避免出现干旱缺水问题,并能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另外,病虫害的防治一般应每个月杀一次虫,在暴雨天气或者修剪枝条过后,应喷上适量的杀菌剂。一些花卉由于栽植较为疏散,透光性和通风性较好,出现病虫害的机率较低,但要注意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病虫为害,应立即喷洒配制好的杀虫剂。 4.4灌溉和施肥 在进行园林植物灌溉时,应坚持适量原则,做到勤灌、少灌,结合植物本身的生长习性,进行针对性、科学性灌溉,确保树木无论在何时都有足够的水分供给。常用的灌溉水源主要有河水、井水、自来水以及经过净化处理的废水等,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水源进行灌溉。苗木的施肥应在其基本存活以后才可适度进行,而且要做到根据植物特点有针对性施肥,保证植物对肥料的充分吸收。 5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的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环保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保证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就必须落实好工程施工工作及后期养护工作,采取适当的施工技术和养护技术。在正式施工之前,必须将相关准备工作做到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则要控制好整地和挖坑、选苗和取苗等重点环节;在园林工程的后期养护中,主要涉及到树木、草地和花卉的养护,养护人员必须确保养护工作开展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作者:高铭怀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园林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园林工程项目开展周期长、复杂程度高,施工和养护工作难度大。现阶段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仍存在显著不足,施工和养护措施结合不到位,导致园林项目建设得不到预期效果。笔者针对园林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展开研究,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1园林施工与养护存在的问题 1.1绿化栽培工作不到位 园林项目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扩大绿化面积,取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但就目前来看,园林施工中,对植物绿化栽培工作重视度不足,造成施工质量严重下降。例如,园林项目工作人员对选择绿化植物的重视度不足或缺乏专业性知识,对当地原有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了解不充分等,选择的绿化植物无法适应当地环境,降低植物的存活率,给园林项目增加费用支出[1]。其次,在栽培时,园林项目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未全面掌握绿化植物种植技术,不重视对绿化植物生长环境、气候条件的选择和调整,如在夏季种植不耐高温的樱花、海棠、鸢尾等植物,不仅加大了后期的园林养护难度,还可能造成绿化植物大批量死亡,影响绿化植物的成活率,直接降低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水平。 1.2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未有效结合 园林施工与养护是园林工程项目中两个很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园林项目的建设效果。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未有效结合,两者独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园林项目的质量提升。例如,园林施工回填种植土质量未严格把关,园林绿化植物栽种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杀虫等养护工作,可能造成植物形状不美观、高矮不齐、长势不旺、缓苗期长、死亡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园林项目效果。 1.3未建立专业化施工与养护团队 目前我国园林施工和养护主要依靠人力劳动进行,这对园林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随着我国园林工程项目数量的逐渐增多,进入施工队伍的人员组成情况愈来愈复杂,施工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考核难度加大。园林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组成结构不平衡,专业对口且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实际施工经验的人员较少,施工人员对园林施工和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施工前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影响施工设计意图不能有效呈现,严重制约了园林建设项目总体质量提升。 2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的有机结合 2.1加强落实绿化栽培工作 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培植,是园林施工和养护工作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效果,关系到生态环境改善情况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做好绿化栽培工作,是促进园林施工和养护有机结合的重要基础。首先,园林项目工作人员要加强绿化植物的选择,不能以单一的条件作为绿化植物选择的依据,而是应该立足于全方位考虑的基础上,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选择。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降水等因素,综合性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生长、栽培难度小、存活率高的绿化植物。例如山东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可选择种植国槐、白蜡、栾树、白皮松、华山松、樱花、海棠、玉兰等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植物。考虑到园林项目建设的作用之一是美化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可选择巨紫荆、紫薇等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植物[2]。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施工人员充分考虑到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切实提高绿化植物生长存活率。在栽培前,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苗木优选工作,选择生长状况好、无病虫害的植物苗木,对于需要长途运输的苗木,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根部保护工作,在根部带上土球,用吸水充足的海绵和薄膜将其完整包裹,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碰撞对植物根部造成损坏,影响绿化植物成活率。合理选择苗木移栽的时间,一般来说应在植物休眠期进行移栽最为合适。 2.2园林施工和养护工作渗透结合 养护工作应以园林施工实际情况为基础,细化养护工作类目,切实保证园林项目建设质量提升。在园林施工阶段,需要有效落实渗透养护工作,以施肥浇水为例,部分园林项目的施工基础条件不佳,土壤质量差、降水量不足,不足以支撑植物的良好生长,工作人员需要立足于园林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和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及时进行施肥浇水工作,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如针对速生法桐生长速度快、萌芽力强、喜肥水的特点,工作人员可在早晚适量浇水,少量多次对其进行施肥,保证土壤具有充足的水分。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种类植物的需肥特点,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处理,在移栽初期、萌芽前、开花期等阶段,需要增加施肥量,工作人员可采用田润宝灌溉根部或叶面喷施威林露的方式施肥,改善植物生长环境,为其提供生长所需肥料,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工作人员还需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疏除枯老或多余枝条,为新枝条生长提供空间,对于部分一年生枝条,工作人员需要在开春发芽前对其进行二次修剪处理,保证枝条生长良好。在越冬季节可采用修剪或刮皮涂白的方式治理病虫害。越冬时期害虫卵、茧等喜欢在树枝或树皮缝隙中过冬,工作人员可对存在虫卵的植物枝条进行修剪销毁处理,或在树干涂白,能够得到较好的病虫害防治和防冻效果。工作人员还需要加强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植物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樱花褐斑穿孔病的防治为例,其主要发生在植物老叶和嫩梢上,感染病毒的叶片出现紫褐色小点,后期发生病斑感染,导致叶片脱落,针对这一病害,工作人员可调配喷洒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可达到较好的植物病害处理效果。 2.3加强工作人员的选聘培训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施工与养护能否实现有机结合,园林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为从根本上提升园林项目建设质量,相关部门应加强工作人员的选聘与培训。组建专业化、高质量的园林项目施工团队,需要相关部门从工作人员选聘方面着手,提高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准入门槛,对参与招聘人员的园林施工技术、养护知识和实践经验等进行全面考察,优先选择系统化学习过园林建设知识的工作人员,保证工作团队的质量和水平。园林绿化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工作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施工和养护知识体系,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的园林知识,形成独立的园林施工知识体系,在园林施工和绿化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 3小结 园林施工与养护是园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现阶段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施工过程中渗透养护技巧,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保证园林工程项目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 作者:崔锋 单位:泰安市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 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篇3 0前言 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是园林工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应当加强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园林工程质量,充分发挥园林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要点 1.1园林施工要点分析 园林施工要点可以分为3点: 1.1.1做好园林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正式施工之前,应当携带设计图纸到施工现场进行核对,充分保证设计图纸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1.1.2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园林施工指的是按照设计图纸要求科学地种植植物,以此来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并起到良好的美化作用[1]。 1.1.3编制施工组织计划。为能充分保证施工进度,确保工程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竣工,应当对施工现场开展详细调查,确定园林施工工程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并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1.2养护管理要点分析养护管理要点分为4点,分别是灌溉、排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2]。 1.2.1灌溉。水量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因此,在对植物进行灌溉时,应当做到适量浇水,即遵守“少灌、勤灌”的原则。此外,植物种类不同,所需要的水分也是不同的,基于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科学灌溉。 1.2.2排水。由于植物的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植物对水的需求量以及对水涝的抵抗能力都是不同的,基于此,在植物种植之后,应当采取积极的排水工作。最为常见的排水方式有3种:明沟排水方式,这种排水方式可适用于大雨过后的抢排积水工作;暗沟排水方式,即利用地下排水管线,与排水沟相连,这种排水方式虽然比较有效,但造价却比较高;地表径流方式。这种排水方式要求坡度应当控制在0.1o~0.3o。 1.2.3施肥。树木在成功成活之后,应当展开科学的追肥工作。 1.2.4病虫害防治。在对植物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通常采取的是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为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应当充分掌握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并采取综合防治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 2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园林工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而且还能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3]。园林施工是园林工程的基础,养护管理是园林工程的保障。 3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有机结合现状 3.1设计方案存在不足 科学的设计方案是工程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园林工程工期的重要保证,但就我国目前的园林工程设计方案来说,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部分方案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时,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因此,设计方案与现场情况存在明显不符的情况[4]。 3.2养护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灌溉、排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养护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内容,每一个工作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长势。但就目前大部分养护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其并不能有效完善管理工作,究其主要原因,养护管理工作人员既没有认识到养护工作的重要性,也不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的养护技术,这使得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阻碍,植物的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5]。 4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路径 4.1优选植物种苗 每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园林施工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切实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植物种苗[6]。这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本地的特色,而且还能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 4.2完善生态配置 植物造景环节是园林施工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园林工程美化作用的重点环节[7]。在进行植物造景工作时,应当结合区域环境的实际发展特点,科学选择植被种类,并且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以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生长习惯基础,科学选择需要搭配的灌木和乔木等,这能充分保证植物群落的有效构建。 4.3科学搭配植物 在植物群落中,地被植物通常处于最下层,地被植物既对灌木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又能够与灌木相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美景,这成了城市中亮丽的风景线[8]。此外,如果某些城市的冬季缺乏绿色,那么还可以引进一些绿色物种,从而达到美观环境的特点。搭配的植物具有掩护明显的季节性,既可以避免单调性,又可以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满足人们对景观的需求,给人们的眼睛带来愉悦的享受。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学会科学的搭配植物。例如,地被植物可以和上层相对比较稀疏的灌木进行种植。 4.4强化养护管理工作 4.4.1草地养护。草地的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景观一致,均匀一致是为了保证草地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平整的草地通常能够让人心情愉悦。景观一致指的是草地应当与主要种植物形成互补,从而形成具有极强美观性能的景致。对草地进行养护,不仅要保证草地的颜色、高度和密度,而且还要充分保证草地的再生能力。在对草地进行养护时,应当遵循以下4点原则: 4.4.1.1针对设备性能等方面进行检修。剪草机在正式投入修剪草地工作之前,应当对其进行检修,包括机油、刀片和空气过滤等,这为修剪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让草地免受病虫害的侵袭。 4.4.1.2使用科学的方式剪草。在开展剪草工作时,应当充分遵循“三分之一”原则,即剪草的高度不能大于叶片高度的三分之一。过度修剪会降低草地的存储量,过少修剪会对草坪造成一定的压迫。 4.4.1.3为能充分保证草地的生长,可以对草地进行施肥,比如优质氮肥。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在新草出土的时候科学、适量施肥。但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注意的是,施肥量一定要适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到施肥的效果。 4.4.1.4使用合理的手段处理斑秃问题。斑秃问题是草地的常见问题,并且如果斑秃问题严重,还会影响到草地的美观。通常情况下,春季是最好的斑秃补种季节,因此可以选择在春季进行补种。在选择补种的品种时,应当选择能够适宜草地生长的品种,否则很容易出现不平整的现象。 4.4.2树木养护。“三分种,七分养”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科学养护不仅能够让树木健康成长,而且还能有效避免病虫害的侵袭。对树木进行养护,可以从施肥、灌溉、排水、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等方面展开养护工作。 4.4.2.1通常情况下,施肥有2种,分别是局部施肥和全面施肥。局部施肥指的是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针对局部部分开展施肥工作。全面施肥指的是在播种、育苗和定植之前,使用基肥普遍施肥。在使用肥料时应当注意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比如,化肥应当在全部粉碎之后使用,有机肥料应当在充分腐熟之后使用。 4.4.2.2对树木进行科学灌溉,能够充分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是不同的,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环境和实际土壤条件选择灌溉的方法以及灌溉的时间。 4.4.2.3如果土壤的含水量过多,那么土壤中的空气就会受到水的排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缺乏氧气,根部无法进行呼吸,如果水分含量过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树木的根本就会发生腐烂,从而导致树木致死。 4.4.2.4整形修剪。整形修剪指的是通过剪、锯和捆扎的方式促使树木长成希望的样子,如蘑菇形和扇形等。有效的整形修剪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园林的作用,而且还能让其看起来错落有致,具有一定的美观性。 4.4.2.5治理病虫害。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基于此,应当加强树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有效增强树木的抗性,使树木在日后可以茁壮成长。 4.4.2.6开展中耕除草工作。如果树木的根部具有比较多的杂草,那么杂草便会和树木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这不利于树木健康成长。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清除树木周围的杂草。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应当定期开展地表锄松工作,这能充分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保墒能力,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4.3盆栽花卉养护。盆栽花卉对城市具有比较强的美化作用。在对盆栽花卉展开养护工作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4.4.3.1修剪。盆栽花卉的每一个生长时期都需要进行修剪,修剪不仅可以让花卉具有良好的外观,而且还能有效促进花卉健康生长。一般来说,修剪盆栽花卉的方式有3种,分别是疏剪、抹头和摘心。 4.4.3.2支架。支架指的是在花枝的两侧放上细竹竿,并用小夹子将花枝和竹竿进行固定,从而有效避免花枝因重量过大而下垂。此外,支架还能让花卉始终具有好看的外表。 4.4.3.3病虫害防治。不同的花卉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会发生不同的病虫害。因此,应当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开展差异性的防治措施。对于感染十分严重、不能根治的病枝,应当将其及时移除,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盆栽花卉进行检查。 4.4.3.4补缺工作。补缺工作指的是移除病枝之后,应当及时移植生命力顽强并且健康的植株,以此来充分保证盆栽花卉的美观性。加强对盆栽花卉的养护管理,可以有效保证盆栽花卉的成活率。 4.5实现机械化生产 机械化生产是园林工程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园林工程效率,加快园林工程进度的重要手段。机械化生产意味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意味着工作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必然选择。自动喷灌设备、割草机和绿篱修剪机等机械化工具的应用,让园林养护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工作量也有所减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在展开相关的工作时,还需要采取传统的手工作业的方式,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园艺水平和综合素养。 4.6制定科学管理制度 为能充分保证园林工程和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应当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管理制度的制定还能够规范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并促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更加认真、细心,并具有主动性。比如,管理制度应当园林施工工作和养护工作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即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时,可以有制度可依,并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规定完善自身行为,从而充分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能充分激发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的积极性,还可以制定完善的奖励措施和激励措施,奖励措施指的是对于在工作中可以时刻保持认真的员工,应当给予其一定的奖励,促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加认真、负责,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激励措施指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不吝啬对工作人员鼓励和夸赞,并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促使其可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夸赞可以让工作人员感到自己受到了肯定,这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社会在快速发展中,因此,一次性的管理制度并不能一劳永逸,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工作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督促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5结束语 园林施工和养护是园林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有效促进园林工程良好发展。基于此,应当充分重视园林施工和养护工作,从而打造出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实用性的园林作品。将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园林工程的作用,使园林、城市具有艺术感和美感,而且还能促进园林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园林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探究[J].农家科技,2020(2):142. [2]王金云.园林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策略[J].风景名胜,2020(2):1. [3]林海钦.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0):2. [4]邵淑娴.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探讨[J].砖瓦,2021(9):112-113. [5]王琰.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1(9):2. [6]冀文汇.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注意事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20):2. [7]张学梅.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9):2. [8]宋闻天,张萌,徐婷婷.浅析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J].建材发展导向,2020,18(3):1. 作者:吴雁翔 单位:江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试论再议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训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视觉艺术 平面设计技术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视觉艺术是以图像或文字等形式,给观赏者以视觉的愉悦和快感体验。艺术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就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为了达到视觉审美要求,平面设计技术必须要尊重视觉文化的主要规律。从分析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入手,就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训中更好地应用平面设计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思考。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艺术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社会形态,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聚集,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消费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文化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认知过程。视觉艺术的消费性意味着社会必须大量生产承载视觉艺术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觉的愉悦和快感的体验,因此,艺术设汁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的实用技术和研究领域,艺术设计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宽广。 平面设计技术作为艺术设计诸多技术中实用性最强、审美功效最为突出的技术形式,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之中,还得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人才。应当说,平面设计技术脱胎于视觉艺术理论,是视觉艺术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因此我们研究平面设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从视觉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入手。 1 视觉艺术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视觉艺术的定义 视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有较强争议的话题,由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对视觉艺术的基本定义并不相同,而且由于视觉艺术的自身特点,这些定义只能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做出精确的廓清。总结起来,国外专家对是视觉艺术的定义多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视觉艺术是“超现实的”、“精英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说法肯定了视觉艺术的理论性,但是未免脱离了视觉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国内专家多从视觉艺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定义和研究,例如陈龙认为视觉艺术的定义应从“文化学层面定义”、“传播学层面定义”及“哲学层面定义”三个方面着手,这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视觉艺术的定义比较符合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1.2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视觉艺术中的图像信息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真实感,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完全超越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2)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视觉艺术的感染力集中的体现于视觉技术对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例如电影技术可以使受众迅速进入艺术f青景和氛围之内,实现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 (3)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人类的视觉所接受的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感官的接受信息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视觉艺术承载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一张图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且传播效果也十分良好。最后,视觉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实现了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艺术是全球化的语言。视觉艺术突破了不同语言、文字间的沟通和理解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 2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实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 在我国,平面设计技术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美术、绘画为基础到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应当说如何将科技手段与设计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文字设计和运用技术。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填充。以平面广告为例,字体的类型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隶书、草书、行书等属于古体字,能够为作品衬托出古朴典雅的意境,而楷书字体端正,能够为作品增添大气端庄的特质。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字体的设计要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字、艺术字、旋转字等,突出作品灵动鲜活的特点。。 此外,字体的编排位置也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字号的大小、标题的位置、字体的编排等都是决定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是平面设计技术中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视觉艺术理论认为,图片是视觉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突破平面设汁技术局限性、拓展艺术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平面设计理论中“突破维度理论”即是以图片处理和运用技术为基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片往往要和文字共同出现,互为配合,共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图片的剪切、修订、放置层次、放置位置都是决定设计效果的因素。 (3)版式设计技术。版式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设计元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视觉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一股来说,平面版式设计讲究稳重,力求展现一维化平面的广阔和稳定,而近年来国内外也出现了一批以跳跃式和混合式为理念的平面设计作品,力求通过打乱维度体现平面设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版式设计除了要有机整合图片、文字等内容外,还要对颜色、面积、版面结构等进行统筹安排。版式设计服从作品需要,这是平面设计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2.2 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笔者从实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1)文字设计技术中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单纯强调版式的创新,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不够。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为某电子产品设计平面广告时,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翻转、套色等大量的文字设计技巧、图片的叠放顺序也经过了缜密的思索,版式上更是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矩阵式设计。作品完成后笔者发现,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功能介绍的文字信息却被学生刻意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文字信息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直接参照,学生的设计作品恰恰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作品是失败的,没有达到设计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2)在设汁作品中存在滥用图片的趋势。虽然平面设计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可以完全代替其他设计要素。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倾向于在设计框架内大量叠放和堆放图片,试图以此获取视觉冲击力,达到视觉审美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平面设计理论中,视觉艺术不等于图片艺术,图片和其他设计元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单纯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会导致审美效果脱离设计初衷,而且图片叠放的逻辑如果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影响到视觉艺术效果。 (3)高科技技术与现有设计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一些电脑软件技术,包括Dbotoshop、autoCAD、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缺少相应的手段。 3 解决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上文笔者所列举的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困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难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植根于美术绘画专业到发展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视觉艺术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实训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视觉传播理论,就可以明确掌握平面广告作品中文字、图片等构成要素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视觉艺术的社会消费理论,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平面作品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2 进一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代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对于完成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十分有用的。实训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习深刻剖析作品本身蕴含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巧,尤其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更需要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训练及反复讲解进行培养。 3.3 引进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平台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继续使用已有的软件技术以外,还要学习使用高端的平面设计系统,例如Solidworks设计系统,就是平面设计高科技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性平台。因此笔者建议未来在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引进和利用综合性设计系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题,要搞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又是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基础是依据楼房而定的,打什么样的基础,盖什么样的楼房。艺术设计的基础如同建造楼房打的基础,它是设计活动的基础,是设计活动者所必备的素质。本文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问题。 近几年,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且招收学生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其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课程建设尚不完备,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专业实践等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事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普通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是以掌握某一种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的教育,以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为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如果盲目模仿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很容易出现知识结构固化、忽视实训环节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初步实践,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最后再进行系统实践,学生在专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逐步了解其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中,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艺术化、系统化的艺术创造活动。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选择的是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它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我们要善于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艺术设计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强调基础教学理论课程的预备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而且需要教师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到实训安排,一切以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三、建立与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手绘制作训练与电脑辅助设计制作训练结合的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手绘操作训练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相结合。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即良好的素描速写、色彩表达、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手头功夫,这是今后专业提升的必备基础;但随着现代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辅助设计能力也必须过硬,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不是很重视手绘操作技能训练,一味强调电脑软件的学习,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的现象,电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被人运用才会发挥作用,而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电脑奴役的工具。我们只有将手绘操作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设计艺术类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教育规律,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性的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并对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育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教育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某些局部发生变革,但是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我们深深感到研究、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的教与学的传统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是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是传统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 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已沿用了几十年而一成不变。即一般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等课程组成,其特点是重视积累视觉语言的经验,能掌握基本的视觉表现技巧,着眼于训练手与眼、观察与表现等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相互割裂,特别是构成课程,往往教条化为一种呆板的填色块练习。重描绘与再现、轻思维与表现的教学方法,局限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缺乏专业指向的技巧训练容易造成专业方向若即若离的状况。因此,我们要突破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从对形式关系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多种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不再局限于分门别类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教学系统。 (二)明确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向 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应特别强调把设计意识的方法贯穿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别于本科的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技巧训练要明确的专业指向,如绘制设计草图的能力,图形创意能力,色彩包装装潢能力,物体结构与空间透视把握能力等。使学生较早地进入“专业状态”,更多地接触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就基础而基础,不问专业特点,不问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改革。 (三)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根基,必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合理地切入点,因此,为了将基础与专业自然地融合,把基础学习训练自然地导向专业方面,突破原有课程之间互不关联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地课题训练,使学生经过观察,将各种形态与形式要素转化为设计的要素;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从人工与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以此认识形态与功能的潜在关系,培养自身对形态的解析、变异、重组、繁衍的能力,达到对形态的理性认识与主观创造。认知自然万物的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平面、空间、光色、结构、质感、节奏等,用素描语言来设计万物的形状,强化其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探索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生可以从多种不同的媒介获取大量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全国的高等教育,而且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其特点是: 第一,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第二,适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第三,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二)课题式教学模式 课题式教学是以“课题”为主线,将教学内容与课题有机地贯穿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题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课题工作来展开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题设计,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更注重的是课题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课题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基础课中有多方的优势: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题式教学主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发挥作用,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在交流形式上,课题式教学的交流形式是双向的,容易调动课堂气氛;四是在参与程度上,课题式教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性很强;五是激励手段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因此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并且能持久发挥作用,改变传统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就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以个案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并注重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基础: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入学后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先入基础工作室,二至三年级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因为面临学生的自主选择,导师将面对一定的压力,这将迫使教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将促进导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它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案教学使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现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将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勇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创造力是推动设计基础课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动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教改方向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研究探索,重新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向综合型、素质型转变。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等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化的弊端,给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 论文摘要:本文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的意义人手,探讨了课程目标的依据。并分别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等角度总结了课程目标的定位。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讲就是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I而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塑造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力并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研究的专门人才。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并且目前一些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中把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等等混为一谈。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始终是指向人发展的,课程从中起着催化的作用。从宏观上看,课程并不是一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组组学科群有机的结合;从微观上看,课程是依据理论框架构建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业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效应,对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也具有开发性作用。此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艺术设计教学程序中具有独特的先行性,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确立具有重要的先行意义。就我们现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上看,仍然是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指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这种课程目标过分注重课程的延续,过分注重内容的单一完整性,过分注重结论的积累训练与学习,把课程变为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结合,这种片面性急待改变。 二、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符合我国提倡的“厚基础、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及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要求的能力这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研究。 1、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谓素质,即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能够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设计艺术学科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是要着重抓设计素质的培养。所谓设计素质,主要包括: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设计者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入而正确的了解、设计者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设计者所具有把设计构思综合外化的技术能力等。设计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通识教育的要求 所谓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非专业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宽广的、全面的。就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体课程结构而言,属于培养学生设计基础的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通识色彩;专业基础课程是具有一般陛的、普遍意义的、不是特别针对某方向的基础内容。所以,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性的色彩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与“厚基础”的要求相合。 3、现代设计多元化的要求 不少教育研究者认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仅使知识创新的速度变得更快了,而且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大学创造的知识在质量、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必须进行艰苦的改革和调整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艮多学者提出“当今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的口号,这足已说明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变化也必然产生。因此,依据这多元化现代社会对教育所发生影响的观点,在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要有体现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社会变化特征的认知体系。 三、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⑥从这可以看出知识、技能、方法及价值观的概念及外延,可以当作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系,这也同样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因此,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目标,针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也应制定相应的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在此把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意识与方法的目标、多元化价值观的目标三个方面,即从培养熟练掌握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匠”目标模式,转变为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意识培养、方法体验及价值观塑造等角度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型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1、主要目标: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目标 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中知识学习与技能的训练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如果能从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基础课程促成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框架,将会尽早地促进学生在更为广阔的专业领域中找到兴趣点和发展方向。因此,专业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了解和尝试为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提供综合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知识与技能创新变化的速度,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社会迅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现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性学习及技能的传授培养,而是学习并学会学习。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知识与技能学习、训练的再发展环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再改变、再创新的、灵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发展性学习,不断地获取运用所需要知识与技能。 2、核心目标: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目标 设计意识是一种主动创新的意识,是积极进行设计思维活 动的意识。培养设计意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趣与情感及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观察、想象、思维、判断、鉴别。设计方法的学习本身就是对设计的初步体验,因为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行为,设计中把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汇聚与创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创造和富于想象。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性质应该是一种具有思维创新的、开放性的、过程性的设计体验。 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应该从设计基础教育开始就有意灌输创新体验意识。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比较而言,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中,我们往往没有抓住学生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实际环节。然而,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能否形成敏锐而坚定的设计意识及创作方法是进入设计师“角色”的一个起始的根本性标志,“设计师不能失去设计意识的支撑,失去设计意识的设计师,就如失去跑道的田径选手一样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 3、发展目标: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的目标 设计价值观的培养问题,不是一种单纯地智力特征,而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设计意识。设计价值观教育在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是严重缺课的,这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某些设计价值观的不道德性,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违反社会伦理的恶果;譬如,在某些商品广告中屡禁不止的欺骗性宣传、商品包装中的过度消耗乃至儿童读物中的不道德描述等等,这些都无一不是经过精心设计才昭然入市的。又如,“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直至今天仍得不到社会舆论严正的指责等等。这些都是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缺失的表现。 多元化设计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从许多角度人手,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全球等微观、宏观比较的设计价值观,又如设计伦理、设计责任感等等角度。树立多元化价值观念,懂得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养成一种积极、开放、向上的心态是作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加强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开始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设计的责任,这对整个国家设计事业的发展都将是一件好事。这些也都是必须从设计基础教育阶段就得到充分重视的内容,也是必须渗透在每一个基础课题和作品中。 四、结束语 其实,任何学科任何层次的课程目标都不能简单配制成一个“大拼盘”。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目标研究同样如此,目的在于为了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设计素质,构建一个教学相长的有效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供可能,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也正如前言,从目标研究的结果来看,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所以,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研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许多教育人士的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之后,才能找到更为合理的目标体系,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台理的途径,在此仅抛砖引玉罢了。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谈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智能培养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服装艺术设计 智能培养 行业结构 升级 行业转型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 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 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 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因此,以服装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方向;以服装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来源,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以服装工作岗位的特定规则或操作程序为技术手段,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载体;以各种实训经历加以不断的刺激强化,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方式方法;以促成最终的行为改变,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目的和归宿。这就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 由此可见智能培养确是服装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相信通过共同的摸索和努力,智能培养一定会为服装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谈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关乎到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实践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为了主动应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文章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对实践教学模块比重、项目教学、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做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 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截至2009年4月14日,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18所,在校生总数逾200万人,但是,由于近几年的高考生源大幅下滑,仅湖南省2009年高考生就减少了六万之多,致使许多独立学院面临着生源危机,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因此,独立学院要在竞争之中求生存,在办学之中求发展,需要根据市场要求,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放在首位,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社会需求是目标”的办学思想。①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体现出强烈的技术性与职业性特征,与社会结合得更为紧密,更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所以,有很多独立院校的培养方案都是从母体院校直接拷贝或略作变动而来,其结果是专业设置、开课计划、课程体系等都与母体院校相雷同,实践教学体系亦不例外,这就与动手实践能力要强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相悖。 (二)“营利”不是独立学院制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但在该制度的实际运行中,“营利”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制度能够得以运作的重要动力基础。②因此,低成本办学是独立学院特有的性质,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就是实验室、工作室建设资金匮乏;在实际操作中,或者完全利用母体院校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实验室和工作室,或者是使用设备落后的实验室和工作室进行教学。 (三)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教与学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因此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然不知,毕业后不能及时进入角色,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变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使设计教育只能培养半成品。 (四)独立学院是依托大学母体的资源办学,其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院校,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独立院校任教时,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计划等方面都是沿用母体院校的教学模式,这样很不利于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有甚者,一些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这都是实践性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缺失的结果。 二、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比重 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从母体院校直接拷贝的,其实践环节设置与课时量基本与母体院校的一致,或略作改动,力度不大。经调查,基本上是占总学分的15%左右,这与国外类似院校相比,实践教学模块比重还很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形成有别于母体院校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比重,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教学有效的实施。首先,建立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习体系,从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到大二的专业课程实习,从大三的专业综合实习到大四的专业定岗实习,形成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习体系;其次,减少总课时数,减少理论学时,删减边缘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程学分由原来的15%左右增加到20%-25%;最后,提倡采用“3+1”的教学模式,所有理论课都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强化对学生的课外要求,包括课外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 (二)倡导项目教学 参考国际教学经验,我们发现欧洲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非常强调项目教学,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的过程。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侧重于战略或项目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超前性。在欧洲大部分设计院校,学生用在项目课题上的时间约占50%,用在课题有关课程上的时间占20%-30%,选修课占20%-25%。③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的过程。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如丹麦奥尔堡大学,要求学生参加6-7个课题的工作,纵向上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横向上由课题工作来贯穿各门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积极倡导项目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在具体的实践性课程中,由于有了针对性,学生所获的知识远比单纯读书、做笔记要多,且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运用知识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建自身的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 独立学院低成本办学的特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使用上对母体院校的依赖和共享。对于初期或者规模较小的独立院校,这不失为权宜之计,但是,当独立学院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方式就严重制约了学院的快速发展。母体院校的教学基地和实验室仅仅是与其本身的教学要求相配套,当独立学院与其共享共用时,往往会发生严重冲突,以致于教学质量下降。因此,独立学院应本着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原则,相继建立自己的教学基地、各类艺术设计实验室,并投重金增添一流的设备,成立艺术设计工作室承接业务。实验室和工作室都可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紧密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行合作教学,是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者指出,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与工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转第153页)(接第134页)合作双赢的机制,是实践教学发展的最好选择。其次,学校内的实习并不能替代学生在校外企业的实践。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打通学校到就业的道路,需要有相应层次和综合实力的机构作为前提。与企业联系不密切,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离开了与企业密切的联系,学校学科建设和结构调整也是无源之水。如柏林艺术学院的合作伙伴来自商业、科技、文化和政治领域,在其公私合作伙伴计划运行中,与很多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汽车、德国银行等及一些基金会,都有不同项目和形式的合作。因此,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要与大企业建立联系,尤其是与国际大企业建立联系,走国际化的开放道路,这是现代实践教学基地发展的必由之路。④ (五)健全实践性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 有了好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场地,还应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与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质量有所保证。如可以同时构建两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一支是由学院院长为首,教务主任、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院长全面负责,监督保证各项监控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支是由资深教师、教学骨干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的教学督导队伍。两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抽查,并形成意见反馈结果。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评价主体,即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第二层为评价分项,覆盖教学工作面;第三层次设有若干个评价要素,这是实测实评的具体指标。根据三个层面可评出四个等级:优为A级,一般为B级,差为C级,极差为D级。在评估与监控的基础上,结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帕累托的“二八原理”,建立教学激励和竞争机制。在薪酬待遇上向 20%的核心、骨干人员倾斜,拉开收入差距,以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坚持“在赛马中选马”,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锻炼和培养人才。⑤同时,对于不负责任的老师,进行解聘或不再续用,以保证优质实践教学质量。 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科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但要实现此目标,还需要长时间积极地探索,特别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更需要我们去不断改革与创新。湖南工业大学校长王汉青教授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总结了十六字方针,即探索模式、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关注生存。独立学院只有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之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才能有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的形态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形态 论文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都是当前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定位,针对平面构成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几点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充分认识平面构成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平面构成教学体系,成为各大专艺术学院的必修基础设计课,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图案基础课。沿用这种教学方案至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平面构成,以及与专业设计的结合。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通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 平面构成就是造型基础的训练,无论是平面设计或是主体空间设计都离不开造型设计。构成不能等同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专业的思维方法,把视觉表面的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是理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构成训练相当于一个作家学习语汇和语法的知识,有时显得单一,枯燥,一个优秀演奏家在表演中挥洒自如的高超水平,也从不忽视基础训练。对一个好的设计师来说,在创作过程中,构成的基础知识会因不同的主题设计,显现出超群不凡的具有一定生命价值的作品。可想而知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教学的创造性有利于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开发思维。另外,从教学环节上应该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大学一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群化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上的构成手法,笔者将构成形式法则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衡韵(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等四大部分。我们在传授形势法则时一方面解释其概念,另一方面要多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构成包括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探索,但时下某些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前者的形式语言研究,忽略了后者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看成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而应该看成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实践将证明主题构成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怪圈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希望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得平面构成真正成为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2 加强平面构成教学应注意的几种形态 2.1 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要考虑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存在;无机形态是指相对静止,不具备生长机能的形态。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结果的形称“偶然形”,偶然形给人特殊,抒情的感觉,但有难以得到和流于轻率的缺点。非秩序性,且故意寻求表现某种情感特征的形称为“不规则形”,不规则形给人活泼多样、轻快而富有变化的感觉,但处理不当会导致混乱无章,七零八落的后果。 2.2 抽象形态 抽象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抽离与表象世界之关连为诉求,藉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诉求,虽提供艺术界新的美感经验,但也加深了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贴近创作者内在情境且深具自我表征的独特创作方式,未必会被后续仍以抽象语汇创作的艺术家们放弃。但随著知识建构的强势趋力,八零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艺术家们,也开始警觉抽象艺术已成为具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事实。换句话说,当观者毫不犹豫地针对一张不具形象的作品,以分类的方式,将此作品快速的归属在抽象艺术的范畴,并以过往对抽象艺术的识加以诠释时,他们已视抽象艺术为具象的形式语言。鉴於此,当代抽象艺术创作者试图扩大抽象艺术的定义,关切知识建构体系中具象与非具象的分界点,也关切信念本身的意义。 所谓的抽象,有两种: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从此概念的划分来讲,康定斯基是一位彻底的抽象派画家和创始者,纯粹的抽象派画家。从他的理论上的研究,如颜色心理学、对于点、线、面的分析,足以证明他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在深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价值的创作,因此作品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理论支撑的。 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努力尝试探寻画中所要传达的画家本人的思想,以及他所要展现给观赏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作品究竟要对我们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想法多次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有时对某抽象作品困惑之极,便凭主观臆断,自圆其说地给予画本身一个勉强的解释。 2.3 人工形态 工形态,指人类有意识地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或构成活动所产生的形态。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结果。如建筑物、汽车、轮船、桌椅、服装及雕塑等等。其中建筑、汽车、轮船等是从实用的功能来设计其形态的,而雕塑则是一种将形态本身作为欣赏对象的纯艺术形态。这就使人工形态根据其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要求。 人工形态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的写实,其形态与实际形态相近,反映物象的细节真实和典型性的本质真实。抽象形态不直接模仿显示,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人无法直接辩清原始的形象及意义,它是以纯粹的几何观念提升的客观意义的形态,如正方体、球体以及由此衍生的具有单纯特点的形体。 形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元素,它不仅指物体外形、相貌,还包括了物体的结构形式。宇宙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外形都可以解构成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校企合作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以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分析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多措并举,实施校企合作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绪 论 在1998-2008年期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行业间和地区间人才流动更加畅通,就业率却与之出现了强烈反差,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截至2010年1月底,‘有专业相关实习’者和‘既有专业相关也有无关实习’者签约率相对较高,本科为40%;而无实习经历的本科生签约率为20%。”(《有实习经历者签约率高两成》,载于《楚天金报》2010年02月04日)“根据麦可思网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实习背景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有过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薪资水平明显高于从未实习者。从薪资来看,有实习经历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高于无实习经历者。”(《实习能让毕业生“加薪”》,载于《北京晚报》2010年07月22日) 以上数据表明,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与薪资相对较高。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状况上表现较好,可能是实习时掌握的工作能力较强,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渐加强实践教学,并联系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共同培养当今创意产业所需之人才,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校企合作。本文将以教育部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人才培养实验区为例,来探讨校企合作中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目标及具体实践方案,进而揭示出:为使校企合作在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收益效果更加显著,我们必须从创意产业的需求出发,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从而明确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从对校企合作的诸多环节进行改进。 一、校企合作为培养创意产业所需要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我们对校企合作中创意产业人才标准的关注。只有分析当下的创意产业特征,了解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所在,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校企合作中创意产业所需求的人才。 首先,就创意产业而言,所谓的人才资源,是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有诸多问题,而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终极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应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深入产业、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交叉学科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实践能力。具体到高校大学生而言:一是创新能力,能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二是人文素质,一方面是指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指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三是技术素质,掌握一定的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知识;四是综合素质,一专多能,做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艺术设计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必需性。 其次,校企合作是沟通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的一座有效桥梁,通过专业实习能使高校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服务体系;学生又是技术创新的实施者和扩散者。 因此,就校企合作而言,企业拥有生产必须的场地、资金、设备,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经验;高校拥有大批用于开拓的优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地实现最大化的优势互补。 二、校企合作为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调整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拟依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与普什集团普拉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数字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艺术博士点的高层次教学与科研基础,将重庆大学艺术人才资源与信息技术优势学科相结合,以艺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审批,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功申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就此实验区而言,其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综合类高校的优势,即: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雄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电子信息工程均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确保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叉学科建设,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抓住综合性大学校企合作办学的机遇,学院内设立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进工作室,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交流,通过校内工作室团队合作完成;通过新模式的建立逐步开展多层次、多跨度的教学与合作,创新实验教学机制;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逐步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专家、师生四方共同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鼓励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吸取先进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每学期都为学生提供到企业中实习的机会,使其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在连续两年高校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实验区的各位同学却不同程度受到企业、单位的青睐,工作签约率竟达100%。 事实证明,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综合类高校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根据创意产业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联合企业,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制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模式将有着重要作用。 三、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的再思考 综合类高校校企合作的初衷,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整合学校多学科资源并与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艺术设计人才归根究底是社会的人才,应当是学校、企业和国家共同培养的结果,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校方明确培养目的,积极走进企业。在校内可建立工作室,确定适当的项目引进工作室进行讨论,团队合作完成,并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点评;同时校外联系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实习计划,走进企业,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讲座与艺术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并进行学术交流;完善管理以及考核制度,认真贯彻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师生三方共同确定适合专业发展的实习计划,其包括实习周期、实习内容和实习成果汇报等;强化实结,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落实到细节,落实到具体;学校需建设反馈机制,要求学生实习结束后向学校提交实习单位反馈表,进一步跟踪,进行二次反馈,以寻找建设性意见,改进学校的实习工作,从而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为形成共享型实训基地打下前期基础;建立基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二)企业与校方共同培养人才。首先,要转变观念,担起育人职责。市场主体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期望在上岗之初就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的新情况。但实习经验不可能完全在学校完成,企业需要改变自身观念,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承担起育人职责,树立提前育人、选人意识。在实习环节中,企业管理者可以着重考察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职位的匹配度,此外还需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今后储备人才。其次,企业是大学生专业实践中的第二课堂,因此企业应与校方加强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习计划。一方面,应安排学生在相关专业带岗实习,使其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融入公司团队进行实战演练;另一方面,还应考察其在规定实习周期内的任务完成。 (三)政府措施保障。大学生实践不是校方或是校、企双方的责任,而是社会共同的职责。政府相关部门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相关机制,营造环境,做好校企双向沟通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双方主动性,不断深入合作层次。通过为高校大学生推荐实习岗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储备人才,进而缓解就业难题;同时给予实习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建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在企业项目中的再创新,为中国的创意产业添砖加瓦。 四、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就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适应这一趋势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仅为培养创意产业所需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而且为综合类高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综合类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上,须始终顺应创意产业发展并且依托市场需求,同时明确交叉型、复合型、具备整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校方、企业方与政府也应多方面共同努力,树立育人的责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使综合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步入社会后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实现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技能型设计人才,应加大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试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互补结构的办学思路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是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在操作实际市场项目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扎实的基本技能并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具备这些专业素养也是学生更好就业的前提。因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逐渐形成双师型互补结构的教学体系,从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并提升设计专业自身实力。 [论文关键词]双师互补结构 工作室制 校企联合 艺术设计是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在中国目前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艺术设计产业在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操作实际市场项目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扎实的基本技能并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这些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是学生毕业时从学校进入企业公司的敲门砖。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各个高校都在争先创办,发展规模及速度在短短数年内不可估量,势必带来办学的情况参差不齐。专业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应逐渐形成双师型互补结构的教学体系,从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将专业做强做大。 一、高校艺术设计实践环节的现状 (一)传统型教学对接市场时所体现的不适应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依然采用传统型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形成一言堂,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学生则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将逐渐失去教与学的兴趣及耐性。而设计专业市场情况更迭迅速,教材的选取经常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速度,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及知识更新往往也非常滞后,特别是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一个从业背景,甚至从未参与过实际项目,这样就给实践型人才培养带来了相当大的制约性。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也是常常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大量时间都待在教室里,而缺少其他环节的辅助。 (二)单师教学实践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兴起较晚,大多不如老专业师资力量发展雄厚,所以很多数院校开设课程都是单师型教学为主,部分实力较强院校率先实行了“单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单师型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教学方式单一,教授过程基本上在课堂上完成,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情况不可把控,有时作业大量占用学生时间,辅导往往无法跟上。实行导师工作室制之后,情况较以前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即使有些学院实行了工作室制也基本属于一个或一组导师负责管理的单师教学实践模式。其次,单师工作室容易形成学术权威,整个运行往往只有导师一人把控,很多工作室虽然挂牌运行,导师却带领学生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并不一定都用在项目实践教学,加之内部各种机制容易出现不健全,学生实践效果根据工作室情况各有优劣。最后,单师工作室制在进行项目教学时,项目选择往往成为关键前提,并非所有工作室项目运转都很正常,项目类型、复杂难易程度也不可预期,所以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是不一样的,受益程度也不尽相同,从工作室进入企业并不见得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胜任岗位需要。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实践的制约性 根据调查,全国很多高校开办艺术设计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四年中设置了一整套课程体系,每个学期都分布着不同的课程。但其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利于实践学习的地方。问题较大的方面之一就是每门专业设计课程理论学时及实践学时比值大致在1?4或1?5上下,考核大多为作业形式,这样导致实践学时基本都是在为完成作业而设置,大量的实践学时并没有细化分配到应有的环节,没有真正达到学习实践经验的目的。其次,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地点往往设置在旅游区,此类课名为考察课,实际操作起来常沦为“旅游课”。再者,就是毕业实习设置相对集中且时间较短,按正常程序学生刚进入公司没多久就要回校进行毕业设计。 目前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大多不能满足直接与职场岗位的对接,进入公司后仍需要一个夹生的再学习过程,这对学生择业及从业都是一种非常不利的情形。 二、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实现的前提及优势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即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师资力量紧密结合、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内部师资建设主要是专职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室制,外部则是引入企业或公司,将成熟的技术及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引入校园,使其与内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 (一)参与各方实现共赢是实现双师型教学结构的前提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三个参与主体是教师、企业、学生,三方关系相互依存,只有在使三方都获益的情况下,这种结构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企业与学校联合,最主要看中的是学校新生力量的培养、前沿学术和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因素。人员培养方面,学校应积极引入企业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能与企业良好对接的培训,当好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前沿学术和场地设备方面则可依靠校内工作室或实验室提供,以此来吸引企业的参与。由于企业的进入,校内导师工作室制会迎来机遇和挑战。市场机遇会随之增加,合作交流机会也会增多。同时,教师会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环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参与企业一些实训活动,补充完善自身专业本领。当然,学生仍然是本位,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实践能力,选择项目的机会增多,同时,也为更好地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优势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优势有很多,总结起来大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更多引入项目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大量引入实际项目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路,这样做可避免照本宣科、死套教材的情况出现。项目的前期调研、信息收集、洽谈沟通、设计流程、实施过程及方案评价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让企业导师参与其中,起到更好的引导及把控效果。 2.专业人才的储备。校企联合对在校生进行中长期培训,使其逐渐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本领,时机一旦成熟,可与企业商议,将学校转化成企业的设计分部,企业拿出一部分项目,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管理监控的情况下,由培训后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制作,更好地运用实际项目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积累一两年实际项目经验后的学生,毕业可直接为企业所用,加速了企业的人才流动和内部环境竞争机制,学校更好地为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及储备。 3.学生就业更好地与公司对接。经过双师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整体素养较高,就业情况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通过对三百个不同学校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就业质量呈金字塔分布。经过双师培养的学生就业职位的水准相对处于塔尖,单师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处于中段,传统单师教育的学生处于底端。 4.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与企业联合后,教师应积极寻找机会,参与企业进行的培训、实践活动或直接进入企业供职,将自身所学融入市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受益。 5.互补模式降低风险,协调发展。简单依靠单师型无论是校内工作室还是企业导师从事教学实践活动,都会出现局限性和一定的风险。特别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不如老专业发展时间长,实力不够强的时候,学校选择企业,实力强的企业不一定愿意和学校进行合作。如果引入的是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的小企业,一旦企业出现问题,校内的教学实践过程势必受到影响,这时校内培育的工作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上来,化解风险。同时,还应注意在校内培育多个工作室并引入多个企业,从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的出现,使教学实践活动协调发展。 三、实行双师型互补结构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双师型教学体系 双师型结构教学模式可以分布于多个课程部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专业课程部分,牵扯实践内容较多的课程可适量外聘企业导师进入课堂授课,形成校内教师为主体,企业导师为辅的教学团队。也可在同一门课程中,讲授部分由校内教师完成,辅导部分由校内和企业老师共同分担。教学大纲中设计课程应安排评讲作业环节,可同时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评图。实践课程部分可与企业联合设置企业实习实训课程,实习效果由企业出具证明,校内可承认学分。毕业实习学生可出现双重选择,或进入校内导师工作室或进入企业。另外,有长期实习意愿的学生,校内工作室和企业应在学生学习之余或寒暑假提供实习机会。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和企业导师可联合指导,切实让学生的设计既充满创造性又贴合实战。同时作为辅助教学,学校应根据需要让企业进入学校开办工作室或培训机构,多开展论坛、讲座进行交流。 (二)联合企业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首先应把好关,选择实力较强、有共同目标、拥有较好资源项目、愿意积极投身实践教学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积极引入校园。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场地、实验设备。合理利用好课堂之外时间,为学生开办培训、讲座,时机成熟时可开办校内设计研究机构,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园进行制作,使学校也能从中得到收益。 (三)引入并完善各种机制 由于参与人员群体及数量增多、责任和利益划分变得趋于复杂,因此应引入并完善各种机制,从而使教学事务正常健康可持续发展,达到利益—效能最大化。这其中包括管理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首先应完善的是管理机制,应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把控和监督。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应明确校企双方所应履行的职责并受到法规保护,以保证教学实践活动正常进行。很多事情双方应齐抓共管,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竞争机制的引入是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学生真正具有上进心和紧迫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强迫学习到自觉学习的局面。通过竞争进入工作室,竞争拿到设计项目机会,竞争就业上岗,竞争选择优秀导师等方法措施在校园营造竞争环境。同时,还应引入一定的激励机制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充满动力,包括设立奖项和专项基金用以奖励实践成绩突出的学生,成绩优秀者优先进入企业,帮助导师和企业完成项目设计时给予一定的报酬等。 四、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实用性决定了专业想做强做大必须加紧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建设。校内工作室和校企联合两项工作互为补充,要采取两手抓措施抓紧建设,在学校及学院政策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艺术设计专业也应多向国内外具有较多相关经验的老学科专业和同行进行交流学习,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新路。只有抓紧建设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才能使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关于技工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发展探索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特色专业;技工学校 论文摘要: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积极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多样化举办学生成果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技能、学沟通、学合作、学服务、学奉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模拟企业文化,推行5s管理,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中来,把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实训场容易脏乱,如画室地板粘着颜料、胶袋、废纸片等,画架摆放凌乱无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把5S管理作为教学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实训室悬挂《实训室管理规定》,制订《实训管理细则》,督促学生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严格执行五分钟5s活动的所有内容,即单元课程结束后把画室打扫干净,地面无积水,把作业台、画架、画板、椅子整理归类,并存放在画室四周,作业上墙贴整齐,供师生点评,观摩交流。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潜能开发与美的意识养成,以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一)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如近年动漫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学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增添Flash、3D动画制作课程,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更加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意见的调查”等工作,检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学内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强,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基础课,加快从绘画基础到设计基础的转化进程。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中,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内容的比例,加快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实训项目,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符合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针对电脑制作员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电脑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涵盖艺术设计中最通用、最实用的设计软件系列,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电脑设计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让软件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安排的顺序,把考证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在保证考证通过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软件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点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学习工场模式,突出“基础训练扎实、电脑设计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知识与行业活动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实施“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探讨生产性实训方式,重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合理互惠、合作双赢”的基本原则,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基本途径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设施、技术、师资,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让企业行业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 一年级贴近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二年级走进市场,到企业现场教学;三年级融入市场,到企业上岗实习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稃的始终。 (六)组建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总裁及有经验的设计师或有成就的毕业生担任客率讲师;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样化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 一是邀请毕业生回校举办艺术设计作品汇报展,让在校学牛参观、学习,鼓励更多的学生创作更好的作品,同时提供一个艺术设计与创作的交流平台, 二是在校师生举办展示观摩,如期中教学成果汇报展,阶段式课程学习汇报展,整体课程结束汇报展,单元课程结束汇报展,书法、摄影、设计作品等。展出作品应形式多样,涵盖艺术设计专业所有课程,如广告设计、编排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素描、速写、色彩、装饰艺术、摄影、制冈、家具设计、Photoshop、CorelDraw等多个领域,学科所有课程内容均可作为展示交流的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试论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 电脑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探索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和高科技网络信息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电脑艺术设计行业也迎来了行业极速发展的春天。高职院校如何着眼于培养具有极佳综合素质和全新专业设计理念并能与国际接轨的优秀设计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本文总结介绍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提供现实参考理论依据。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一直以来沿袭学科式的课程教学所呈现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学院于2010年全面启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具体思路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电脑艺术设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改革实践以来,我们在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分别论述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更新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与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和首要任务。为了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院教学办公室组织本教研室全体老师,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领导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学习有关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并反复开展讨论,从而实现了以下转变:在教育理念上,由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理论教学上,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智能培养转变;在实践教学上,由理论向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转变;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教学转变;在培养途径上,由单纯的学校培养向产学研结合、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转变;在成绩考核目的上,由检验知识掌握向检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我们深信,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这一系列转变,对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教学计划来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改革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着教学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原则,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内相对发达的城市,对电脑艺术设计行业进行了考察。考察中了解到电脑艺术设计业将走向自然与科学的发展趋势,在电脑艺术设计中突出地方性及民族性,因此电脑艺术设计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将成为未来设计师全方位考虑的问题。这些最直接,最感性的市场信息,为更合理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事实根据。 通过专业考察我们懂得必须使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更协调,市场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为培养人才指出明确的方向;同时教育的明晰方向与培养业绩,又能为市场提供更切合实际的人才,特别是能起较好导向作用的优秀电脑艺术设计工作群体,更好地实现教育与市场良好的互动,为电脑艺术设计事业和电脑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协作和开阔的发展空间。[1] 在考察中我们先后在电脑艺术设计公司、动画设计等公司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学习,老师们获得了宝贵的实践教育信息。同时我系把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带到所考察的企业单位,就课程设置、授课时数、实践实习活动等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这为顺应市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进行了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相应地调整了课时分配。重新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大部分,实现了课程模块化,综合考虑了对学生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具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特点。[2]可以说,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更加切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几年的教改方案实施并综合市场调研所反馈的信息,我系改革了原有陈旧的课程和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根据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电脑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种全新的体系,打破了学科上的限制,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增强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应用的新内容,并对相应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开发了新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基本完成了从旧的教学体系向新的专业模块式教学体系的转变。变从前的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为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核心技术课和考证课五大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及课程的设置都根据了需要进行了调整。此外,我们对一些原有知识结构较复杂的课程进行了拆分,拆分后的课程,避免了以前教师教学广而不全和学生学习杂而不精的弊端。拆分之前的课程,教师往往难以在单元教学中突出课程的重点与特点,容易忽视课程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普遍感觉理论知识吸收不全面,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拆分后的课程无论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实践能力培养上都有明显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有利于学生逐步地掌握各个教学环节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完全符合市场对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正确地反映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型教学内容体系。 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学院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则是产学结合,即学校和企业、和生产单位、和社会合作培养人才。基于这一认识,我系根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特点,以市场为依托,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力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的平台放到了企业、放到了生产现场。[3]通过实践教学手段的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紧密与社会接触,积累了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为今后毕业无需岗前培训、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途径的改革,彻底地改变了传统设计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专业模块式教学理论,完成了使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改良性发展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应用培养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改革进程的有目的进行,有利于教改工作的正常开展,完全符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最后的成果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一直坚持发扬艺术设计教学的特色,以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工作岗位的人才为目标,改革原有脱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主动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自身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除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相关实践技能。依据实践教学手段要求,我系组织电脑艺术设计各班级进行了全面的实践课程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毕业,无需经过任何岗前培训即可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为工作单位直接创造社会价值,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据教育厅毕业统计反馈结果,本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并且逐步地发展成为各单位业务骨干。这说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在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精专业技能、重个性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完善教学条件 完善的教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是专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在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院加大了资金投入,保证了教学改革经费的及时到位,增大了正常教学投入和设备投入的比例,并安排了专项的建设经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和建设系统、配套、高效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技能提供了广泛而全面的教学平台。一年来,我院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完成了两个计算机实验机房的建设。为加强直观教学,建设了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画室、四间多媒体演示教室、计算机设计中心、摄影工作室、喷绘实验室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场所基本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求。在建设校内实训场所的同时,我系与省内外一些有影响力的相关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毕加索艺术设计工作室、江西南昌巅峰设计有限公司、江西美华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江西尚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西江艺设计有限公司等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完全能够满足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教学。 另外,我院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健全了教材和教具使用制度,在解决一些新设课程教材缺乏的问题上,实行选用和自编相结合,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优化配套的、高质量的、具有鲜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材体系,完全符合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要求和省教委教学改革要求。一年以来,我院根据市场需要,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教师自编了一系列的专业实训教材,其中有《标志设计》、《CIS设计》、《3DSMAX》、《AUTOCAD》、《室内装饰设计与工程》等,通过自编教材的使用,教师能够更符合实际地进行教学,学生也普遍反映教材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教学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既满足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也保证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了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良好、具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且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规律且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一年来,我们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造就“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我们从企业与院校共引进专业教师3名,委派在职教师进修培训5人次,并不断地要求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量的实体工程项目建设,通过实体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使其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目前我系全部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另外从企业柔性引进教师5人。聘请校外副高职称教师8人,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在师资力量雄厚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点鲜明的高水平“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4]并且改革了过去那种只注重工作管理方式,机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程序,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在省教育厅大力开展教研教改方针的指导下,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比较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社会需求为根本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上,深入而全面地开展了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发现式等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往传统的说教式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院为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组建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通过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场所,一改传统课堂内所完成的教学,让学生参与电脑艺术设计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制作。全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作坊式教学结合,既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也能使学生在校内完成一系列实践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动手能力。另外利用“电脑艺术工作室”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内充分掌握各种应用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对电脑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几年来,本专业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基本形成了一套有明显专业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能力结构水平,使之真正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综合能力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教学研究方面,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我系在教改科研上优先试点、专业立项,学院制定了专门的奖励措施,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刻苦钻研、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使专业教师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应有的成绩,同时在教学研究上也有巨大的成果。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模式探究 摘 要 随着艺术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因此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创新创业型教育模式是一种积极的、打破常规的教育新模式,它旨在于:灌输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意识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性,增加创业途径,提高创业能力,培养顺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拓型艺术设计的高级人才。 关键词 教育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 创业意识 创业能力 1 富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出现了学生的基本设计功底薄弱,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与社会需求有脱节现象,原先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专业的教学的需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等等问题。因此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富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课程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必然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它纳入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中,着重培养艺术设计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为培养能设计、善制图、精工艺的设计等不同层面的人才,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1.1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设置课程 首先,把艺术设计的就业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挖掘创业途径,它的课程设置要看准艺术设计专业从业职业的具体岗位,要直接与就业方向、有效的创业途径直接挂钩,这些内容都要在课程中清晰呈现。其次,应该根据职业本身,以及创业过程所具备的态度、知识、能力等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职业本身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都必须依据在具体行业中分析熟练程度和职业标准的具体结果来下定论,这样使得教学更贴近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就业、创业的要求。再次,要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学生自由选择就业、创业的灵活性合理设置课程。 1.2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设置课程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将所要完成的设计项目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重新整合,开发任务,引领课程,制定专业课程的新标准,引入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学生完成设计任务与训练为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设计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专业与职业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素质与业界要求对接。 1.3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技能训练为本位设置课程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围绕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本位,系统地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专业分析,此专业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能力要求。艺术设计课程要以该专业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到的岗位能创造的价值为主线进行设置,尤其要围绕核心的专业能力来合理安排。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该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技能的改进,及时补充最新的技术,工艺,一改以往的内容陈旧,知识更新缓慢,与现代企业发展脱节等 象,使得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跟上企业、公司的发展的步伐。① 2 创建创业能力训练的教学实践平台 艺术设计本身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有所提高,这就对教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到实践基地捕捉创作灵感,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探索,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进行艺术创作。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与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艺术设计专业与设计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便做出适当的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 创业实践是一种最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下转第105页)(上接第59页)特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方式,其关键点在于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者基本素质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艺术设计行业具有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可拓展面较广,市场运作更加简便,发展潜力比较大等行业特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进行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支持,以及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从中学到创业的真本领。 学校是创业教育的实践者,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学生接触具体行业创业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1 采用项目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客观的市场条件下,依据企业的运作方式完成具体项目的设计,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市场环境的真实性,了解市场具体、真实的需求。通过亲自体验实践项目,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学生与学校互相配合,实现双赢。 2.2 加强学生实战训练 在平时的艺术专业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用一些公司、企业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2.3 学校组织开展“创业论坛” 论坛主要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交流的平台,论坛主要以创业信息为主,包括创业讨论、创业经历、创业项目等相关内容。学生积极在创业论坛发言,老师加以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 改进论坛的建设。学校可以聘请校友、创业成功人士来学校介绍创业成功的经验,与学生们近距离交流,使得学生收益更大。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论坛成员外出实习,切身体验创业过程,可以培养他们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4 积极参加各种创业竞赛 学生在各种创业竞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实践能力。这个过程要不断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学到新的实战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为今后的创业打好扎实的基础。③ 3 结语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学校培养学生要一改以往的培养模式,树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识来培养学生,高职院校尤其需要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加上教学创业模式的正确引导,将会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以及优秀创业型人才,这将会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现状及改革 【内容摘要】民俗采风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重要的艺术实践课程,此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在目前的民俗采风教学中,存在着如授课内容与学科性质脱节、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教学效率偏低等问题,文章就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方案。 【关键词】民俗采风 艺术设计 教学 改革 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第一门具有“游学”性质的艺术实践课程,最直接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最易使学生形成直观且深刻的感受。其包含有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美学、民俗等众多内容,因此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强调培养学生在民俗采风中的观察、感悟与体会以及表达的能力,但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了应试型的高考模式,并未有更深刻而敏锐的艺术感觉,尤其缺乏这种游学方式的学习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会出现盲目学习的现象。另外,由于现在艺术教育中师生配比率低,在民俗采风中往往一个教师需要带10—20多个学生,而在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特征的表达,每个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点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更需要教师不能以一种“大锅饭”的模式来教学,要在阐述艺术普遍性规律的同时,关注和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挥和扩展。任课教师要有效地安排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注重环环相扣,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地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按照有序的思路独立思考,深入研究。 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民俗采风教学而言,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授课内容与学科性质脱节,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大量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在民俗采风课程教学中重心偏向写生,甚至于将民俗采风课程等同于风景写生课程,这种完全倾向于绘画的教学内容与国油版等纯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相差无几,丝毫不能凸显设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非常不利于学生在采风过程中理解本专业性质和建构未来专业学习目标,完全处于纯技巧的盲目练习状态中。笔者教授民俗采风课多年,每次在民俗采风基地都会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艺术院校,发现大量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写生基地的训练内容都是以速写、素描、色彩建筑或风景习作为主,很难发现具有设计性表达的训练内容,即便是绘画习作,也不注重形式感和设计意味。所以常常会出现满目皆是常规意义的写生习作,根本分辨不出那些学生是学什么专业的。 其次,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教学效率偏低。由于民俗采风的最大特点是深入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浓郁的地方进行实地和现场考察和学习,这远比书本上和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更具直观性。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别于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单一的传统讲授方式是不足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获得现场的经验的。而在教学内容上更不能仅限于绘画原理和技巧的范畴,还要注重在美学、民俗学、工艺美术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民俗采风课程实地考察的价值。另外,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多反映为不能合理安排好整个授课计划,教学目的不明确。民俗采风课程的整个教学时长一般为三周,在百余课时内如何让学生掌握上述的综合性内容是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整体课程解决什么问题、课程的阶段性训练的分配、阶段之间的衔接,都是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相关改革方案。 一、做好前期课程的衔接工作 首先,作为造型基础内容的课程,可以在民俗采风课之前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景写生课程,让学生提早进入能熟练表达风景对象的状态,避免占用采风过程中大量时间解决造型基础问题。大部分院校将民俗采风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甚至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这些经历着应试高考学习模式成长起来的学生少有涉及风景写生的经验,很多学生在民俗采风课程的前期无法适应风景写生的训练模式,甚至于出现采风过程中学生用大量时间临摹的方法解决写生技巧和方法的现象,这实在是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而且学生因为技巧的不熟练必然占用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些技巧,根本无暇顾及这门课所涵盖的其他内容和知识点,最终就会将一门多彩的民俗采风课学成了一门风景写生课。如果前期开设一些风景写生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且使学生保持轻松自信的学习状态,也有利 激发兴趣,更好地发挥细致观察研究的能力和创作力。其次,在民俗采风课程的前期安排相关地域的工艺美术史论课程和相应地域的民间艺术理论课程。作为民俗采风,民间文化和艺术形态是重要的考察内容,学生如果不做足相关的功课,对当地文化和艺术形态一无所知,无疑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会形成巨大的障碍。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民俗采风前穿插民间艺术类课程或者工艺美术史论课程,这样既能解决民俗采风课的理论背景缺失问题,又能避免民间美术和工艺史论课程中学生无法获得直观感受而导致纸上谈兵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 二、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工作 首先,一定要改变和扩宽教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教学思路要改革必须打破“采风等于写生”的观念。这是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通病。长久以来,这种“白天学生画,晚上教师讲,从头画到尾”的教学模式完全违背了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开设的初衷。作为教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让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中不仅仅是收获绘画技巧,或是完成一幅好的风景作品,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民间艺术形态,如何挖掘民间艺术语言,如何在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研究工艺美术,以及如何从传统民间的艺术形态中来了解设计、感知设计,这门课程最终是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素材储备和灵感之源,绝不是枯燥无味的技巧训练。 其次,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游学”的优势。民俗采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置身于美之中,这是游学式的教学模式所特有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防止“学而不游”和“游而不学”的现象。所谓“学而不游”是学生单纯依赖既有的书本知识,不进行实践性的细致考察。“游而不学”指学生缺乏对考察内容和目标的了解,不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明白这门课最终要完成什么,重点是什么;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能形象、深刻地接受知识点;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共性教学和个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理论讲授之后适当安排实践性的小课题,让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深入考察地点进行各自兴趣点的研究。 再次,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力。民俗采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跳脱出来,真正走进现实鲜活的民俗艺术形态中,学会在现实中去融会贯通书本里的艺术规律,更要训练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美的能力。 三、将民俗采风后期的展览汇报作为课程训练的重要内容 大部分院校在民俗采风课程完毕之后会进行相关的作品展示和汇报工作,大家都是以橱窗展示的形式进行作品的展示,这实际上是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创意训练的一个大好机会。众所周知,作品最终效果的呈现与展示的效果息息相关,且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才真正意味着整个创作过程的结束。所以在民俗采风过程中,应该将自主设计作品展示形式作为课程的内容之一,而不应该将这部分内容割裂出去。在展示形式上,应该鼓励学生以新颖且具有设计感的展示方式来进行,避免常规传统的橱窗展示方法,在这个环节,学生将更深化自己对于课程的认知理解和表达,并能综合运用形式与构成、材料与施工工艺、展示设计、版式设计等诸多知识点进行综合型的创造,而且这一环节也最能体现设计专业学生在民俗采风课程中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是一门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于目前此课程的教学定位、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课程中实实在在地受益。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 伴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创意产业对于艺术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所以艺术设计人才的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完善, 更要着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因为这些正是文化创意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 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 基础课 一、引言 中国目前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为主要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就一定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所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国策。那么如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适合人才,将成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做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根基的美术基础课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创意产业概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意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驱动器。在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在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区域经济的复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力。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继“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之后的学术领域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短短几年时间里,创意产业就从新概念的整合到付诸实践,又从发达国家迅速普及到发展中国家。创意产业是以科技、文化和智慧的结合为前提,再通过知识产权手段生成产业,以创造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为目的的新经济形式。21 世纪的竞争将不仅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也是文化创意的竞争; 市场竞争也从以产品竞争为主转为文化创意之争。 三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目前要发展创意产业,最关键的困难就是缺乏优秀的创意人才。一个方面是人才过剩,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资料显示:2011 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约660 万左右。另一个方面却是创意市场人才非常缺乏,供需比严重的失衡。 艺术设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教育的宏观政策有关,也反映了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大规模发展的背后,也有不少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比如设计艺术基础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与日标没有与时代同步发展。也需要建立一种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 另外大多数专业师资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的情况大多是学生进校后,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学生轻视基础课,对基础绘画课缺乏主动性。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目前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课程教学模式还较传统、,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四、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策略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以建设教学和科研为主导的定位,目的就是要造就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艺术设计的人才,所以就要以前瞻性意识为教育理念,才能构建出“应用、传承、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框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育既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也应该深化教学改革,把对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加快从技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换,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很多学校实行建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在对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培养的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扩大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形成工作室制与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课堂教学和设计实践的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国际师资和国外经验的引进,积极借鉴国外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积累经验,来把创新的观念贯彻在基础课的训练中。具体方法可以在基础训练中,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表达想法,让学生寻求自己个性化的表达,利用逆向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也可以通过素描和色彩的训练,让学生能想,敢想,培养创造性地思维方式,多观察自然中的形态,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思考,去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包括素描和色彩两个部分,是每个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都要经历的重要学习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和创意性思维表现,着重加强符合艺术设计各专业特征的“美术基础”艺术规律以及表现技法,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教育出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高级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调整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关系,才能使美术基础课真正的地成为设计专业的“基础”,改革原有的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减少单纯技巧与经验的讲解,多去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能更好的纠正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状况,比如改光影素描改革为设计素描;将传统绘画色彩改革为装饰性色彩,在此基础上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五、结论 艺术设计美术基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思维方式上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敢于求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通过分析点评学生的作品来找到优劣点。正确的引领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尝试新材料,运用不同的工具,通过美术基础课的训练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思维观。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艺术基础课教学模式,方能使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网站毕业论文:基于ASP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 摘 要:本网站采用了ASP动态网页技术来开发前台、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支持,采用Dreamweaver8软件开发完成。系统能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用户登录后可以修改个人信息、上传和下载文件、共享资料、信息、提出问题、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等,加强了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了应届毕业生的论文水平。 关键词:ASP;SQL Server;毕业指导;网站设计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后的环节。现在的大多数高校,就毕业设计指导来说基本上都是通过师生见面来完成的,或者是通过电话联系。这样导师有时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和答疑。对于学生来说和老师过于频繁的见面也会浪费一定的时间,面对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和导师见面讨论毕业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采用网上的方式作为指导和答疑也不失是一种好的选择。 基于ASP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是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和SQL Server 2000开发,它涵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两门学科。是提供给毕业生和指导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好的平台。也是弥补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站系统中一个小的漏缺,可以作为高校网站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正是这一不起眼的小部分,却给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带来了许多方便,节省了许多时间,又能及时地得到老师的指导,从而提高指导效率。 1 网站总体功能设计 基于ASP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分为三种类型:管理员、教师、学生。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登录进去都有不同的权限和操作功能。 2 系统功能实现 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网站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主要是创建数据库和添加数据表,并创建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网站功能设计主要是功能模块的界面和程序代码的实现。 2.1 数据库设计 (1)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 4)触发器。触发器是用户定义在关系表上的一类由事件驱动的特殊过程。一旦定义,任何用户对表的增、删、改操作均由服务器自动激活相应的触发器,在DBMS核心层进行集中的完整性控制。触发器比约束更加灵活,实施比约束更为复杂的检查和操作,具有更精细和更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 在tbGuest表里创建了“update”触发器,“update”触发器用于当更改tbGuest表中strTitle时,其他视图关于该strTitle也相应更改。 2.2 网站功能设计 网站功能设计主要是各个功能模块的界面设计和程序代码的实现。 点击“管理个人信息”便可以进入该界面。该模块有查询个人信息、修改密码、查看公告的功能,其中学生和教师用户还有查看群发消息的功能,但是管理员不必要有此项功能,因为管理员群发消息时在当前的页面就可以看到,管理员还具有公告的功能,师生可以在管理个人信息中点击查看公告查看管理员的公告。还必须说明的是查询个人信息项中学生和教师用户没有权限,只有管理员有添加、删除和修改的权限。 上传和下载文件模块所有用户都有,该功能主要是方便用户的文件交流,点击上传文件可进入上传界面,点击下载可进入下载界面。 向指导老师提问模块是集结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回复和管理员的提醒答疑(管理员还可以选择公告的方式提醒教师答疑)为同一模块,该模块功能可以提供多方交流沟通,点击选择的方式可以进入相应的界面,学生可通过三种方式完成提问;教师通过相应的方式回复;管理员通过三种方式提醒教师答疑。 查询问题模块的实现,此模块只有留言方式可以查询,其他不必要。在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提供三种交流方式,查询中学生和教师没有权限,只有管理员有添加、删除的权限。 首页模块和退出系统模块,单击首页则返回首页登录界面,单击退出系统则实现关闭网页。 3 系统测试结果 本系统曾经移植到多台计算机上对不同配置的计算机进行兼容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Web在不同的环境配置下运行正常。 4 结语 本设计是基于B/S架构,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和SQL Server 2000,结合Dreamweaver软件开发出来的。网站根据不同身份的用户实现了不同的应用操作界面,各个界面的功能稍微不同但相差不大。整个系统界面友好,运行可靠,系统功能基本满足用户要求,从而加强了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论文写作的效率。本系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也可以嵌入到高校网站系统中作为一个子系统。 作者简介:夏王霞(1988.8-),女,海南万宁人,三亚学院,助理工程师,工学学士,研究方向:虚拟仪器与计算机的应用。 网站毕业论文: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专题网站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摘 要]针对近几年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共性问题,提出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整合、提高信息资源质量、建设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专题网站的设想,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平台开发,用户参与建设、构建专业建设和维护团队以及获取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做法,旨在建立真正的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为教员提供教学科研信息的集结地。 [关键词]专题网站 信息资源建设 有效设计时间 信息资源共享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是衡量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规范性等特点,是学员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文翻阅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在多届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设计期间,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信息,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学员在接收任务初期,对毕业设计相关规章制度、常用表格、毕业设计流程和论文规范格式等信息完全没有概念,而这些信息军网及学院网站均有,但是比较分散,无法快速找到,大量信息资源因无法被用户发现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学员在初期查阅资料时,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哪些相关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缺乏开展课题分析研究的经验,导致检索目标不明确、不熟悉检索方法,甚至连关键词都不知道怎么确定,有的确定了关键词,却不知道关键词的英文正确翻译,导致找到需要的信息将变得越来越难,容易在信息中迷失。往往刚刚进入状态,对毕业设计有了一定想法和经验时,毕业设计已经进入尾声,从而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二)获取信息资料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学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的方式不外乎找导师、上网查询或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如果导师出差,某些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毕业设计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依托网络所获得的答案,引用的数据随意,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无法支撑论文结论的建立,需要重新设计。这些均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三)现有资源类型单一,专业特色不突出 图书馆信息资源无疑应该是毕业设计学员应用最多、最有权威性的资源。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目前存在这样的问题:文献建设过程中没有对油料储运工程学科专业进行详细分析,对读者的信息需求没有进行调查,更没有请学科专业专家、教授提供相关的参考建议,导致文献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无论是资源广度和内容深度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同时,文献剔旧工作不及时,资源库中甚至还有过期的标准图书或者文献,从而导致点击量少、利用率低。 二、采取的措施 (一)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专业指导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繁杂、无序,质量良莠不齐,散落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需要通过专业的视角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和整合。经过组织的信息才方便人们的使用,有助于其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和信息增值,这样的信息资源才称为信息资源。 我们主要针对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范围主要包括军网和互联网。军网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开放课件、标准规范、期刊文献、电子图书和工具图书等,形成信息资源库。互联网主要包括具有权威性的标准规范网站、期刊文献网站、资源丰富的图书网站、专题网站和网络免费资源等。 (二)筛选整理信息,提高信息建设质量 专题网站主要针对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这个专题进行建设的,用户有对本专题资源感兴趣的本科毕业设计学员、指导教师和教管人员。该部分主要针对标准规范、电子图书、工具书、期刊论文、会议文献、优秀硕士论文、著作、学术刊物、网络课程和教研论文等,通过扫描的形式进行有选择地上传。 实地考察,确保信息质量。对网站上传的资源要进行筛选和整理,以确保提供资源的权威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吸取在当当网购书的经验,在筛选资源时,先在网上查找相关的书籍,再到实体书店进行现场考察,确认书籍的正确性、先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之后,再列清单在网上购买,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来源,又节约了经费。 建立专业导航系统,提供序列化有效知识信息。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专业某一研究领域的专题,在建设过程中,设专人有重点地、系统地从专业网站、学术学会、电子期刊、会议预报、研究机构等方面组织资源,经过深度加工的综合集成的信息,甚至是一个包含知识和解决方案的信息服务,提供能直接渗透到知识单元、能直接解决学员实际问题的知识服务。同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选择和分类,使之转化为有序的、方便利用的数据库资源,确保提供全面、有专业特色、有研究广度和深度、载体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1)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技术知识;(2)油料储运工程专业专利;(3)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标准;(4)油料储运工程专业会议信息;(5)油料储运工程专业专家信息;(6)油料储运工程专业项目信息;(7)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有关奖励信息;(8)油料储运工程专业科技发展信息等。 有效利用资源,确保信息资源质量。指导教师中,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他们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辅资料、课件、学术成果及学生的优秀论文等,经过时间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作用,建立学科专家选书制度,由专家推荐、圈定专业所需的信息资料。通过整合利用,让这些成果实现共建共享。 除旧纳新,提高信息质量。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信息剔旧工作。一方面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点击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学员在使用资源过程中对资源的评价进行分析。以用户实际需求为依据,对点击率低、下载量少和学员评价不高的信息资源及时剔除、更新、补充,对更换新版本的标准规范及时去旧更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质量。 (三)平台开放,用户参与共建 在信息建设过程中,系统的搭建和平台内容建设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关键。如果仅仅依靠专业团队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不但可享受资源定制、专题咨询等个性化服务,而且还可互动交流,甚至还可实现参与建设。网站在建设过程,设置开放式的平台,对用户开放,用户可以根据栏目内容添加相关资源,这样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资源建设,并且扩大了建设人群。但同时,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开放性也导致了大量垃圾信息的产生,需要进行必要的过滤监督和质量控制。管理员不仅仅信息,还要对提交信息的有效性、实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进行审核,对提交信息的分类是否正确进行审核。 (四)构建专业建设和维护团队 网站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机制,切实满足用户需求,进行有效推广。网站主要提供的是专业特色较强的信息资源,需要建设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项目组人员由教学管理人员、专家教授和年轻教员组成,并且形成了稳定的建设团队。为了网站长期有效地运行,还需要组建由专业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对用户的在线需求及时响应,并提供专业和准确的指导,实现一对一及一对多的在线交流。 (五)获取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 油料储运工程专业专题网站是学科网站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子项目,有效支撑油料储运工程学科资源建设,是对其完善和扩建。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后期的经费支持。方式有两个。第一,以“学科网站和信息资源建设”争取今后每年划拨一定的维护费用用于网站建设和完善;第二,争取投入一定的人力智力资源。这里所说的人力智力资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工作量。现在每隔两年都要对现役干部进行考评,工作量是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将其纳入工作量管理,就能激发教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网站的正常运作。 网站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情况下,依据油料储运工程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结合专家教授的建议,进行规范地建设,有针对性地配置,以内容为主,以功能性为辅,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专业特色,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 网站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创新研究 摘要: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毕业生就业网创新的途径,对就业网站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短信;就业微博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信息化进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途径。每个省份都建立了相关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各高校也都相继改进了高校的就业网站,就业网站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求职模式,弥补了传统求职模式的不足。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一个特色鲜明的就业网站对高校来说非常必要。 1版面设计方面 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及时对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进行升级改造,技术上要尽量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网站的功能随时进行微调和扩展,采用动态网页和静态网页相结合,保证建立网站的最初几年不会落伍,升级不合理的管理形式,遇到的问题想法设法予以解决。网页设计之初的原则就是便于访问和浏览,尽量少的使用大图片或者是必须使用图片的话要在美工和布局方面严格限制,使网站拥有鲜明的特点。主页要进行合理规划,网页颜色对比鲜明,图像与文字搭配合理。 2信息量方面 每个高校的就业网站在设计上应包含以下五个功能模块,可以将就业和求职招聘结合在一起。 1)招聘单位功能模块:网站建设的初衷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因此设计一个拥有庞大信息量的用人单位数据库非常必要。毕业生拥有对数据库进行检索的权限。该模块将招聘企业的详细信息包括该企业的岗位人员需求、福利待遇等条件和企业宗旨等,也包括毕业生在求职该岗位时需要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出来。用人单位信息系统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学校就业相关部门负责查验企业相关凭证,网站管理员在信息之前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对,还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搜索相关招聘信息,包括一些大型的招聘网站,还有一些大型企业的网站的招聘信息,此外还需要利用已毕业校友的影响扩大信息量的来源。在就业网站和人才招聘信息方面要选择贴近高校实际的,比如大量需求应届毕业生的。如果就业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招聘信息,那么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就有很多的选择权利,他们可以选择切合自身条件并且和所学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增加就业成功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相应的提高了就业网站的知名度。 2)毕业生数据库模块:就业网站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就是毕业生数据库。有了该数据库之后,就可以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以及求职意向放到网上,共用人单位进行选择。毕业生个人信息应包括个人带照片的个人简历、自我介绍、相关专业成绩、获奖情况等。个人数据库方面除了学生自己提供的一些信息之外,学校还要针对一些无工作经验,但学习很好的毕业生,以“专业”和“学习成绩”为推荐重点。用人单位信息平台和毕业生信息平台就为双方的双向选择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3)就业指导和服务模块:该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毕业生能够查询相关信息和对相关问题进行指导。除了提供国家相关政策等内容外还设立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栏目,提供专业性指导。还应该提供在线咨询栏目,及时了解学生的求职信息和动向,并提供相应帮助或予以解决。 服务毕业生就业要突出学生的基本诉求,除了一般性的政策性导向外还要针对有特殊需求的人员提供特定的服务,比如职业技能培训。想方设法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模块主要包含招聘信息、毕业生档案管理、就业协议、就业技巧、面试指南、心理辅导、求职特定案例等方面;针对非毕业生在此暂不做讨论。从形式上讲,可以开辟专栏,建立专题网站,把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为毕业生答疑解惑。例如,可以在特定的公务员报名考试阶段在就业网上开设公务员考试专题,从考试时间、考试大 纲到面试,集中介绍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所有内容。 4)就业微博服务平台:微博的特点就是可以让人们即时的、有效的获取、分享、信息。目前,微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高校等机构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对利用微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法还处在起步阶段。微博在用人单位的最新招聘信息方面可以作为就业网站的补充,还可通过微博向广大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办理毕业手续步骤等。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在各个门户网站开辟微博,并进行管理。 随时关注互联网上相关就业招聘信息,核对信息的真实性之后及时的相关信息,同其他的就业信息网站互相关注,将有用的招聘信息同步更新到微博上,使毕业生能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另外就业职能部门还可以将毕业生专业信息、学校具体信息等公布在官方微博上。不仅仅是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自己也可以利用微博这一新鲜事物强化自己求职竞争力。 5)就业短信发送模块:据统计,高校大学生已经基本普及了手机,而毕业生更达到100%。在大学所在地求职的毕业生还是占一小部分,早期的招聘只是以张贴海报和电话联系班主任,再由班主任联系所带的毕业生的方法来公示就业信息,大部分的学生经常会错过一些机会。为了能让毕业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就业职能部门可以和ISP合作,构建“短信平台”或利用“校讯通”的短信功能。该短信平台一般会提前两三天将就业信息发送到毕业生手机上,毕业生都能及时收到校就业短信平台心提供的招聘信息和相关政策,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是传统的就业信息和传递的有效补充。毕业生也降低了求职成本,从而能安心地进行求职,免去来回的奔波。 3多方合作、规模化方面 资源共享是互联网的一大优势。可以将许多学校的招聘信息组合起来,删除重复的信息,这样的话,信息的总量将变得非常大。如果可以这样做,某个高校的就业网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也使其他学校的学生在找工作就业的时候多了机会。 由此可以看到,就业职能部门应综合考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具有强大功能的,简单明了的就业服务网。高等院校应该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速度,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对就业网站的各种功能进行有效拓宽和补充,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建造一个高效的双向选择信息化平台。 网站毕业论文: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系统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业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多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作为一个新兴的途径,给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方便,成为了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平台。本文主要介绍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必要性,建设背景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就业信息网站 设计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发展。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剧增,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受其院校层次和毕业生质量的局限,就业难的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存在着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让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和掌握供需双方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效率,成为高校毕业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背景 在网站建设前期,通过对现有国内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的比较研究发现,现有的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网站提供的功能和界面非常相似,个性化智能职位匹配服务的实现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性和集成度不高。因此,我们对现有的2016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某学院2013~2015三届毕业生毕业就业需求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某学院毕业就业需求进行调研,找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研发现,往届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不在少数,并且本届毕业生也大多都有留在本地或去往周边一二线城市发展的意愿,由于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商业发达,有大量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规划在本就业网站上重点推送本地及周边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再根据学生需求在网站内开设相应版块,上传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站所提供的招聘信息,专场招聘会预告,毕业生信息管理,就业指导,就业网站链接等功能,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需求。 三、常州工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设计思路 1.网站形式设计。首页编排了数个板块:最新的重要信息或文章在醒目位置滚动展示,方便毕业生查看;“网页导航”方便初次登陆者快速了解本网站的主要功能,进而获取其想要的咨询和帮助;“招聘信息”板块主要筛选并集中了近期本校毕业生感兴趣的本市及周边城市各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信息,同时“专题招聘会”板块展示正在或即将举行的招聘会和宣讲会信息,免去毕业生自行寻找相关信息的麻烦,以便筛选自己心仪的岗位和企业;“招聘日历”主要将各招聘会展示在日历表上,使用户一目了然,以便毕业生规划面试日程;“就业指导”板块向毕业生推荐就业专题及近期热门文章,给暂未找到就业方向和对就业前景迷茫的毕业生一些指导,帮助他们尽早找到心仪的工作,找到对未来的信心;“就业政策”给学生普及就业相关政策,了解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障制度,以防将来上当受骗;“友情链接”及“实用查询”板块提供相关网站链接以及信息查询。 2.信息资源。本网站就业信息均来自于常州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网、周边企业、相关就业网站以及政府网站。项目成员负责信息筛选,将适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在本网站相应位置显示,并实时进行观察更新。同时,网站技术人员对网站访问人数和访问内容定期进行统计,筛选出毕业生最感兴趣和最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能及时对网站版面及内容做出调整,最大程度地服务毕业生,提供帮助。 3.网站技术创新。网站架构采用Apache+MYSQL+PHP 体系构成的服务器,性能稳定,运行快速,功能完善,方便我校毕业生和招聘企业迅速便捷地搜索所需信息,网站实现了QQ快速登陆功能和微信平台公众号信息功能,为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站点的全文检索功能,能帮助用户快速、准确的定位所要查询的信息,体现了“一对一”的模式,确保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的对等。 网站毕业论文:PHP技术网站规划毕业 1.绪论 1.1.互联网现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可以实现快捷的信息传送以及直接的客户介入,但企业中各个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使信息渠道比较混乱。企业系统中各类人员的信息渠道多种多样,互不兼容,没有一个统一的应用界面让系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想要的信息,这不利于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建立和开展。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单独的界面给企业遍布全球的现实客户、潜在客户、供应商、雇员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和应用呢?于是企业门户(EnterprisePortal)诞生了,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1.2.如何定义企业门户 目前,尚不能准确地对企业门户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企业门户与IT业有些名词一样,不同的专业人士和机构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并有很多术语用于描述企业为其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的方便而采用的"门户",如企业门户、社团门户、员工门户等。同时根据应用的具体功能不同又把企业门户细分为信息门户、知识门户和应用门户等,并且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渐得到认可。下面介绍一下这3类门户。 1.2.1.企业信息门户 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EIP)的基本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企业信息。企业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的访问入口,所有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对企业来说,信息门户既是一个展示企业的窗口,又可以无缝地集成企业的内容、商务活动及社区等,动态地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同时还可以支持网上的虚拟社区。企业信息门户强调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和无缝集成,这类门户必须提供数据查询、分析和报告等基本功能,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客户及供应商都可以通过企业信息门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1.2.2.企业知识门户 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KnowledgePortal,EKP)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是知识加工平台、决策平台、知识与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企业各部门职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数据库、文档、企业政策方针和过程手续等,甚至包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等非具体化的信息资源。 企业知识门户是企业信息门户的延伸与发展。信息门户的重点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传输,有效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知识和公共关系,并能收集、分析、增值、共享信息和知识。企业知识门户的重点是企业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企业知识门户的目的是使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企业信息门户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加工技术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供决策支持服务。 1.2.3.企业应用门户 企业应用门户(EnterpriseApplicationPortal,EA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商业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商业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企业应用门户看成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界面,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企业应用门户访问相应的应用系统,实现移动办公,进行网上交易等。 以上3类门户虽然在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能够将以上3类门户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通用型企业门户,这已是一种趋势,我们在这里把它们统一称为企业门户。 最后,让我们试图通过企业门户的作用来帮助读者理解企业门户的定义。维持客户的最基本战略因素是企业整体强大、互利关系网,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员工本身。这些关系的培养主要通过各方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任感--即各方及时收到相关信息、信息准确并且服务最优。企业门户被认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通过使用户利用方便、可靠的工具接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或者说,企业门户能为用户提供建设信息型企业网站的应用,包括网站生成、信息、信息管理、信息反馈、网站管理等系统,实现企业网上形象展示及对外沟通的需求。 1.3.有无必要建立企业门户 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实施企业门户战略已经被列入了许多大企业的日程表中。与国外相比,国内了解企业门户概念的企业十分少,而计划建立企业门户的企业就更加微乎其微。但是,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中国企业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为自己的客户、员工和商提供综合性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网络经济的特点来看,速度和知识是网络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获得发展的先机,这就要看谁能够以最迅捷的动作联系客户、供应商和商,组织生产和销售。毫无疑问,企业门户是实现上述目标最有力的手段。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企业门户是以最小可能成本,实现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目标的可行途径。首先,企业门户将本需要占用多台不同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设备上,从而节约硬件的投入。其次,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除了新设立的企业,其他实施企业门户的企业都已有多种应用系统和以数据库、文档等形式存储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条块分割,分散维护成本高昂。新的企业门户将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并经过一定的处理,最后集成到企业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给更多的用户。由于它的继承和集成,企业可以实现集中维护,从而降低维护成本。第三,企业门户采用高效的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相比建设或租用线路价格低廉,同时减少了人力投入。第四,企业门户的实施可以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门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 由此看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不论是从节约成本角度还是从提高竞争力角度考虑,建立企业门户都是有效的方法。 1.4.如何建立企业门户 既然企业门户功效如此之大,那么企业要想建立企业门户应该如何去操作?一般来说,企业要成功地部署企业门户可按照如下几方面进行。 1.4.1.前期准备工作 企业在建立企业门户之前,要进行大量的信息调查工作,弄清楚企业的商业信息是如何使用的。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进行商业信息应用的调查和研究。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谁使用信息,信息是如何使用,以及信息如何流入和流出。 1.4.2.产品与技术的选择 在进行完信息的使用调查之后,企业就要选择门户产品和技术。门户软件不仅要满足商业信息和应用访问的需要,还要满足事先定义的技术层面(如协议)的要求。目前,由于有相当数量的公司推出了企业门户解决方案,这为企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但不可否认,目前企业门户的产品良莠不齐,功能和所采用的技术差别较大,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企业门户产品是一门学问,本栏目下期对此进行讨论。 1.4.3.企业门户的建设 选好技术和产品,接下来就是建设了。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信息要集成到门户有关目录之下,或安排在某个主题里,以便用户可以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组织及个性化,应用和服务以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 1.4.4.推广使用企业门户 企业门户建好了,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完成了,因为建企业门户的目的是让其发挥作用。接下来就是让更多相关的用户群体来了解和使用它。在这个阶段,个性化是举足轻重的。个性化的目的是针对合适的用户群,如营销分析、财务分析、经理或商业伙伴,合理地将门户信息、应用和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2.网站规划设计要点 因特网正在改变世界,它促成了网络经济雏形的形成,特别是电子商务正由新概念走向实用化。由于因特网具有传播信息容量极大、形态多样、迅速方便、全球覆盖、自由和交互的特点,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传播媒体,所以全球几乎各个企业、机构纷纷建立自己的Web站点。 Web站点是向用户或潜在客户提供信息(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方式。其文档所包含的内容是由被称为超文本(HyperText)的文本、图形图象、声音,甚至电影等组成。使这些超文本能够有机地关联并可使浏览器识别,是通过HTML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实现的。同时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公共网关接口)能使Web具有交互功能。Web站点指引用户浏览该站点或其他站点上的分页信息,可以通过表格和电子邮件的连接提供双向交互方式。站点建立后,你的企业就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有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虚拟门市部”。网站是未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它是“知识经济”的制高点,企业的网址犹如企业的商标和品牌一样,是反映企业形象和文化的巨大的无形资产。 因此企业网站规划必须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2.1.目标明确、定位正确 Web站点的设计是企业或机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企业站点作为在因特网--这个新媒体上展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信息空间,领导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设计站点的目的和用户需求,从而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挑选与锤炼企业的关键信息,利用一个逻辑结构有序地组织起来,开发一个页面设计原型,选择用户代表来进行测试,并逐步精炼这个原型,形成创意。 分析有些网站的效果不如预想的好,主要原因是对用户的需求理解有偏差,缺少用户的检验造成的。设计者常常将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商业目标放在首位,而对用户和潜在的用户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所以,企业或机构应清楚地了解本网站的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如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需要信息的范围及深度等,从而能够有的放矢。 2.2.主题鲜明、富有特色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完成网站的构思创意即总体设计方案。对网站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作出定位,规划网站的组织结构。 Web站点应针对所服务对象(机构或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有些站点只提供简洁文本信息;有些则采用多媒体表现手法,提供华丽的图像、闪烁的灯光、复杂的页面布置,甚至可以下载声音和录像片段。最好的Web站点将把图形图像表现手法与有效的组织与通信结合起来。 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力求简洁,要点明确,以简单明确的语言和画面告诉大家本站点的主题,吸引对本站点有需求的人的视线,对无关的人员也能留下一定的印象。对于一些行业标志和公司的标志应充分加以利用。 调动一切手段充分表现网站的个性和情趣,突出个性,办出网站的特色。 Web站点主页应具备的基本成分包括: 页头:准确无误地标识你的站点和企业标志; E-mail地址:用来接收用户垂询; 联系信息:如普通邮件地址或电话; 版权信息。 注意重复利用已有信息,如客户手册、公共关系文档、技术手册和数据库等可以轻而易举地用到企业的Web站点中。 网站毕业论文: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网站 求职招聘 就业短信 就业微博 【论文摘要】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截至2010年7月,全国各省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国家级、省级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各高校也都相继建设、完善了就业网站,就业网已经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求职渠道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条新渠道。随着就业网的蓬勃发展,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网站,并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开发和创新高校就业网站也是当今信息时代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的发展,浅谈如何重新一个高性能、动态的毕业生就业网。 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以来,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门化的就业指导网站。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逐渐实现网络通寝室、时时可上网的目标,用人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上网的条件,所以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可以比较广泛地使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它具有沟通方便、传递快捷、节省经费与人力、效率高、检索便利等优点,高校就业网逐渐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一个给毕业生提供第一手就业资料的平台、是进行网上就业指导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高校就业网承担着与用人单位联系的纽带,使就业工作高效快捷,是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建设高校就业网站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招聘会作为求职渠道,复杂、低效。求职者需要更为简单、直接、快捷的求职途径,全面、详细、专业的就业指导,更新、更快、更好的招聘信息。这是高校就业网站的努力目标。 传统的就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就业形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数据处理不到位,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和招聘过程中信息严重流失。高校每年都有几千名毕业生,高校在办理就业系列工作中,就业网站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近几年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化管理,正成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建立一个符合高校专业设置特色的、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创新的毕业生就业网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课题。 二、国内高校就业网站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已纷纷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国内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是在最近几年内取得飞速发展的。知名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较好,他们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有独立的域名、独立的机构,数据处理能力强,基本实现了在网上与管理校园招聘信息、毕业生生源信息、企业需求信息,实现网上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签约和就业方案的认定等,基本上保证了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运行良好,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各高校就业网络建设的速度不一,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仍有很多可发展的空间。 同时在后台统计数据、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存储关于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就业状况,制定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创新 (一)形式设计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应该每年都进行改版升级,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工作方法,不断调整和增加功能,保证本校就业网站建设的不断发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与普通人才网站相比,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要针对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明晰、脉络分明、内容丰富、灵活快捷、便于访问和浏览的网站,还要尽量克服浮躁、华而不实的制作手法,创造一个朴实但特色鲜明的网站形象。 网站主页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网页设计的依据。在版面设计上要注意栏目的整体布局合理,网页颜色清新朴素,图像与文字比例适中。网页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底色应和网站的风格相适应,文字、图像和空间相互协调,既能全面展示本校的就业招聘信息资源,又不会给人以拥塞感。 (二)信息资源方面 毕业生就业网站应着重开发以下五个信息平台,从而使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人才市场更好地相互衔接。 1、毕业生信息平台 建立一个完整而权威的毕业生信息库,建立毕业生个人的就业电子档案,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毕业生情况。毕业生信息包括个人照片、简历、自荐信、学习成绩、专业特长、获奖情况以及学校推荐意见等。在毕业生信息方面,要针对一般没有工作经验,学历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以“专业”和“学历”为推荐重点,而不以“岗位”为推荐重点。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聘毕业生,一个资料齐全、内容真实、制作精美的毕业生就业电子档案库,将会吸引更多用人单位的注意。 2、用人单位信息平台 高校就业网站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大量收集有价值的用人信息,组成分类齐全、内容充实的用人单位信息系统。这系统针对毕业生开放,提供用人单位的单位介绍、招聘公告,包括该单位岗位需求、薪水、福利以及其他条件和规定,也包括对应聘的毕业生的要求和应聘注意事项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全面而系统的用人信息系统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专人负责查验营业执照、复核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审查信息、挂网,层层把关,起到就业信息安全方面“防火墙”的作用,保证信息的准确度和实效性。要组织专人从各大人才网站搜集与高校各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要选择信誉度高、信息丰富、切合高校实际的就业网站和人才信息。一般包括教育部和人事部的官方人才网站,国内知名的大型人才网站和专业设置类似高校的就业网站,这些信息要指定专人定时定点搜集,以保证高效就业信息的“量”和“质”。这样的用人信息系统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和自身条件,选择合意的单位。这样将避免因为信息不全而导致求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 3、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 该系统向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和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提供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和制度导读等内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栏目,提供专业性指导。合适的时机,还应该为毕业生提供论坛和留言板,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提供帮助或予以解决。 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的服务,满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提供就业服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有层次的针对某些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服务、职业测评、网络教育等。认真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耐心地解决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就业资料,从内容上讲,针对毕业生同学,一般要有就业政策、户档常识、招聘信息、就业流程、如何签约、就业材料的准备、求职指导、就业技巧、面试指南、就业心理的自我把握、就业中常见的失误等方面;针对非毕业生,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业就业前景介绍等。从形式上讲,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在首页上开辟专栏,集中与其相关的内容,方便学生查找,也可以通过专题网站,把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集中反映该问题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心中有数。比如,在就业网上开设公务员考试专题,从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到各省市报名联系方式等,集中介绍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所有内容。结合学校“双选会”,制作了“双选会”专题网站,集中用人单位信息,介绍“双选会”流程、指导求职学生如何在大型“双选会”上顺利求职、引导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双选会”,提前感受会场氛围、并提供通过专业和单位名称检索用人单位展位号等功能,方便毕业生做好参会的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就业短信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拥有手机的学生比率达98%左右,而大部分学生常常选择到外地寻找就业机会,以往学校只是以张贴海报和电话联系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知所辅导的毕业生的方式来传达就业信息,学生经常会错过一些信息和机会。为及时、准确、方便地将就业信息传送给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与通信服务商联手,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就业短信平台一般会提前2-3天把就业信息发给学生,毕业生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及时收到校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接收率可达到98%以上,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极大地弥补了依靠宣传栏、宣传单、报纸、海报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速度慢、覆盖面小的弊端。毕业生也省去了劳累奔波之苦,降低了求职成本,从而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平静地准备毕业论文。同时,短信服务平台除了具有校园专场招聘信息、就业综合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就业咨询等多项功能外,还能根据毕业生的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开展点对点、实时和个性化的政策咨询,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5、就业微博服务平台 作为一种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微博不仅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还是获取即时信息的重要平台。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学校等机构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就连很多省市领导都注册了自己的微博,足见微博的影响力了。微博这种独特的影响力,可以用来拓展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织起了就业“围脖”,可以及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帮助广大应届毕业生储备更多的求职经验,还可在微博上向广大毕业生介绍应届毕业生职场必胜、报到、落户须知等。 学校注册校级就业服务中心的官方微博,并派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时刻重点关注就业网站、大型企业、成功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微博,并通过信息的、评论、转载和回复,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同时对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并在微博上,这样,关注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微博的同学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就业信息了。与此同时,为了更方便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联系,就业服务中心还将毕业生生源信息、学校的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布在微博上。随着微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通过微博来打造就业平台的已不仅仅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时尚的方式来推荐自己,用求职微博个人简历和求职意向。 (三)发展校际合作、规模发展方面 互联网的一大优势便是资源的共享。如果两个、三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学校连网在一起,排除重复信息,信息量将会成倍增长。这样,一个学校的就业网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也为其他学校的求职者打开了绿色通道。如杭州高教园的3所高校组成的“相约下沙”就业联盟,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杭州区域性的高校轮流主办春季就业双选会的组织,它依托网络功能,利用各校自己的资源、信息优势,联合3校、组织、轮流主办春季大型招聘会,使杭州高教园区的3所高校的毕业生能够便捷地检索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在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开发、改进、完善、创新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操作简单、使用快捷、功能强大、高效运行的毕业生就业网。高校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加速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创新就业网站的功能,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网上双选的交流平台,这同时也是高校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站的一个共同目标。 网站毕业论文: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如何提高电子商务网站顾客忠诚 在电子商务里,品牌忠诚不是一个流行的概念,在网络概念最火爆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关注品牌忠诚,如今,网络步入寒冬,电子商务网站是开始培养品牌忠诚的时候了。 没有品牌忠诚,就是最好的电子商务设计都可能遭到失败。网上顾客的价值有两方面:随着时间的延长,顾客的花费也成倍增加;除了购买量提高,忠诚顾客还会经常推荐新顾客进来,这也是提高利润的重要源泉之一,一些零售网站也设计了一些办法让进入站点的顾客向朋友推荐,这样得来的顾客就不费什么成本,如果这样获得的顾客越多,网站就能缩短亏本期,越早步入赢利时期。 Ebay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领导者,尤其是从忠诚顾客的推荐行为当中获取利润方面,它很成功,它有50%的顾客会向别人推荐Ebay。 一、驱动网上品牌忠诚的主因素:信任 获得顾客忠诚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得他们的信任,这在传统商业中也是一样的,但在网络上,业务处理是虚拟的,看不见的,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更大,顾客不能看见销售小姐的笑容,不能看见具体的办公设备,如果顾客不相信你的形象和承诺,他就会到别的地方购买。对经常网上购物、交易的人调查发现,他们认为网站能赢得他们的交易的最重要的特性是“我知道它并且信任它”,所有其他的特性如“低价格”、“最广泛的选择余地”却远远地排在了后面,价格并没有主宰电子商务,真正的主宰者是信任。 因为信任,网站可获得顾客资料,以建立良好关系 当顾客相信一个网上卖主时,他们就愿意告诉对方自己的信息,这样,网站就可以与顾客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并根据顾客的个性偏好度身订做,而这样的关系又会增加信任和忠诚度。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很快就会使网站长久地超越对手。亚马逊就是通过创造最可信赖的形象来取得在线书市的统治地位的,数百万的消费者很舒服地把自己的名字、地址、和信用卡号码提交给订购系统,他们回来不仅仅是买书,还有CD、光盘、硬件和其他种种产品,假如消费者不信任亚马逊,或害怕信用卡号码泄露或其他,那他们决不会把个人信息与人分享。而1999年,媒体披露亚马逊为它的据称中立的书籍评论而接受出版商的补偿金时,消费者就不再相信它了。 真正为顾客利益着想才能取得信任 另一个很好的培养、利用忠诚的网站是VanguardGroup,该公司是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共有基金,如今管理着5000亿美元的资产,它投入1亿美元发展它的站点,Vanguard从来不利用网站来大力宣传它的产品,而是利用网络来通知和教育它的客户,有时候甚至引导人们不要购买什么基金。当你点击页面,经常会看到“谨慎投资于某基金”的警告,你还可能受到这样的信息:告诉你某基金快要分红了,建议你推迟投资以避免担上税收责任;当某基金最近特别强势时,它会提醒你也许这样的势头不会维持很久,小心下跌。这样的行为与大多数基金公司截然相反,他们只会引诱投资者投资热门基金。Vanguard于是与客户建立起了牢固的关系,并赢得了利润。 让信誉公开传播 为了奖励信誉,有些网站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每次交易结束买者和卖者都互相评价,这些评价被公布在站点上,每个成员的名声就成为众所周知的了,因此它赢得了顾客忠诚。 二、如何研究忠诚策略? 实际上,在因特网这个匿名空间,比传统商业更容易了解顾客的购买历史、他们的喜好。在传统的店铺里,除非消费者买了什么,否则你一点也不了解他,但在网上虚拟空间里,他们的购买模式是透明的,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由于网络的种种优越性,可以说,网站有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技术来培养顾客忠诚。我们应该多研究顾客为什么留下来了,为什么走了,而不要一味地把思维固定在扩大站点的容量和访问量上。 研究显示,目前网上销售只开发了消费者30%的购买潜力,而美国在线却是个例外,它非常慎重地测量它的顾客忠诚度和购买模式,并用这些信息去指导网站在战略、市场营销、和站点设计,虽然它的获得顾客的方法有点向地毯式轰炸,但它是建立在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保留率分析和生命周期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方法,AOL做了很多关于吸引消费者的程序的小规模测试,同时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吸引并留住有长远价值的顾客。它在客户服务中心的投入从来不吝啬,不去降低服务能力以降低服务成本。它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服务的方便性,以吸引更多的求便利的顾客。公司研究顾客忠诚后发现,当AOL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消费者要不断地修改他们的帐目,因此公司加强了服务软件的日历和日程安排等跟踪功能,当顾客用得越多,就越离不开AOL。 戴尔计算机公司在这方面也很优秀,它有专门的部门和负责的副总也管理顾客忠诚,它的一位副总PaulBell说:“每个公众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向它的股东汇报业绩,但很少有公司用一系列的标准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跟踪监测顾客的 了。”在研究了顾客保留方面的数据后,戴尔计算机公司发现驱动品牌忠诚的几个关键因素:定单履行、产品表现、过去的销售服务与支持。并对每个因素进中总结统计。比如:定单履行,测量定制服务按时准确到达顾客的百分比;产品表现,测量顾客遇到的产品问题的频率;服务与支持,测量第一次服务按时到达率和成功率,公司建立了跟踪统计分析系统,每天总结上传并与所有员工共享,以资提高。 许多在顾客忠诚方面做得很好的公司的另一个绝招是关心拥有产品和服务的相关成本,戴尔公司计算出顾客买戴尔的产品所需要的成本:下定单,安装,运行,服务,布置和必要的软件。这些成本哪些是付给戴尔的,哪些是付给别的公司的,这些信息将引导公司投资新的产品和服务。戴尔公司这样做既为公司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又为顾客减少了购买戴尔产品的总的相关成本,这极大地提高了品牌忠诚。 跟踪顾客忠诚的价值在于超越时髦发现忠诚的原因,通过对优秀电子商务站点消费者购买模式的研究发现,有五个方面是极其重要的:高质量的顾客服务、及时送到、引人注目的产品介绍、方便、合理的送货及产品价格、清晰而值得信任的隐私政策 三、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方法 网上市场也要细分,因为任何消费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所以网站运营者很容易犯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的错误,尤其是前一段时间投资界对网络的狂热更加速了人们犯这样的错误,他们认为,网上销售应该推荐给尽可能多的顾客,接下来就毫无差别地争取顾客,同时以页面访问量、单一的访问者数量、和销售量来衡量成功与否。而实际上,认真选择目标消费群体这一促成成功的基础性工作却被忽略了。没有消费者区隔的话,建立品牌忠诚的工作就非常困难,用户希望网站设计得越简单越好,能很快登陆,但是,用户越多、越广泛,站点就会越复杂,你必须做所有的工作去满足所有的消费者,不同的技术嗜好、不同的服务要求、不同的价格敏感度,以及千差万别的品牌偏好。还要不断地添加新的特点和功能,结果,网站就很难进入,也很难查找信息。 另一个做电子商务的通病就是只关注流量统计,前面的图表对电子商务的经济生命周期的分析表明,顾客必须在一个站点停留2—3年,公司才开始回收前期的投资,然而我们发现大约有50%的用户不到三年就走人了,因此网站追求抓住尽可能多的用户而忽视建立长期关系是没有经济价值的。Vanguard的经验表明:通过培养强烈的忠诚可以创造低成本优势。 在网站设计上,Vanguard主张一切以核心顾客为主,它不提供象其它站点那样复杂的交易容量,它只迎合传统的、保守的客户,它的典型客户一年只交易3—4次。 在鉴别哪些消费者该抓住方面,第一步要做的是评估不同类别的在线消费者,一般而言,大多数在线购物者都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对大多数单身来说,恐怕是“方便第一”,研究发现,他们与网站交易的出发点就是要使生活更容易,他们愿意为取得方便而多付一点,他们有价格理性,但决不会过度看重价格。还有一群人非常看重品牌,他们也喜欢稳定、长期的关系。因此,流失的客户并不一定就是因为价格,公司应该认真分析、思考。 网站的设计与营销方法对进入站点的消费者类型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样的市场内,网站竞争者之间的消费者群体有很大的差别。一些网站吸引了大量的有忠诚倾向的顾客,而有些网站则吸引了一批到处跳来跳去的价格敏感者,例如,有一个领导性的杂货公司75%的新顾客是不愿意建立长期关系的,而它的竞争者却有75%的新顾客是以方便为取向和受品牌购影响的买者。忠诚者一般通过推荐找到网站,而在各站点之间游荡的人比较容易受打折信息影响而进入站点。 一个公司开展电子商务,那么它就应该使顾客的购物经历越来越完美。品牌忠诚不是一项技术,赢得它的唯一途径就是给顾客始终如一的更满意的购物经历,因特网是加强买者与卖者关系的良好工具,经由这个工具,再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忠诚就会逐渐产生。如果销售和点击靠不断地刺激顾客的价格敏感或好奇欲望得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今天,对电子商务而言,培养品牌忠诚不仅仅是提高利润的好办法,更是网站走出生存危机的当务之急。 网站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学校网站建设 在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里,要制作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网页是需要一定方法与技巧。下面我对学校网页的制作浅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定位好网站的主题和名称 1.主题要有特色而且精巧。定位要有学校特色,内容要精巧。如果想制作一个包罗万象的站点,把所有认为精彩的东西都放在上面,那么往往会事与愿违,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主题,没有特色,样样有却样样都很肤浅,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维护它。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新和快,目前最热门的主页都是天天更新甚至几小时更新一次。最新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网络上的"主题站"比"万全站"更受人们喜爱,就好比专卖店和百货商店,如果我需要买某方面的东西,肯定会选择专买店。当然学校的网站的更要有学校的特色。 2.题材要与学校的各个内容有关。比如:学校的名称、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的机构、学校的活动等等。同时题材的选取也要与所属学校的实际相结合。 二:首页的设计 在全面考虑好网站的栏目,链接结构和整体风格之后,就可以正式动手制作首页了。有一句俗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网站设计上也是如此,首页的设计是一个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人们往往看到第一页就已经有一个整体的感觉。是不是能够促使浏览者继续点击进入,是否能够吸引浏览者留在站点上,全凭首页的设计。所以,首页的设计和制作是绝对要重视和花心思的。有关首页设计方法大致如下: 版面布局的窍门 色彩的搭配 字体的设置和表格的嵌套 细微之处见功力 考虑不同的浏览器和分辨率 设计好你的banner和位置 标签的重要性 首页,从根本上说就是全站内容的目录,是一个索引。但只是罗列目录显然是不够的,如何设计好一个首页呢?一般的步骤是: 确定首页的功能模块 设计首页的版面 处理技术上的细节 1、确定首页的功能模块。 首页的内容模块是指你需要在首页上实现的主要内容和功能。一般的站点都需要这样一些模块:网站名称(logo),广告条(banner),主菜单(menu),新闻(what''''snew),搜索(search),友情链接(links),邮件列表(maillist),计数器(count),版权(copyright).选择哪些模块,实现哪些功能,是否需要添加其他模块都是首页设计首先需要确定的。 2、设计首页的版面 在功能模块确定后,开始设计首页的版面。就象搭积木,每个模块是一个单位积木,如何拼搭出一座漂亮的房子,就看你的创意和想象力了。设计版面的最好方法是先将理想中的草图勾勒出来,然后再用网页制作软件来实现。3、处理技术上的细节 制作的主页如何能在不同分辨率下保持不变形,如何能在IE和NC下看起来都不至于太丑陋,如何设置字体和链接颜色....等等,首页设计是整个网站设计的难点和关键,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技术的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定位好网站的形象 一个杰出的网站,和实体公司一样,也需要整体的形象包装和设计。准确的,有创意的形象设计,对网站的宣传推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网站主题和名称定下来之后,需要思考的就是网站的形象。学校的网站形象要具有代表本学校的特色。1.设计好网站的标志(logo).首先需要设计制作一个网站的标志(logo)。就如同商标一样,logo是站点特色和内涵的集中体现,看见logo就让大家联想起站点。标志可以是中文,英文字母,可以是符号,图案,可以是动物或者人物等等。标志的设计创意来自网站的名称和内容。同时也能非常宣明的代表到学校的标志。 2.设计网站的标准色彩。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冲击,确定网站的标准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可能影响到访问者的情绪。"标准色彩"是指能体现网站型象和延伸内涵的色彩。例如:IBM的深蓝色,肯得基的红色条型,windows视窗标志上的红蓝黄绿色块,都使我们觉得很贴切,很和谐。标准色标准色彩要用于网站的标志,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至于其它色彩也可以使用,只是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 3.设计网站的标准字体。和标准色彩一样,标准字体是指用于标志,标题,主菜单的特有字体。一般我们网页默认的字体是宋体。为了体现站点的"与众不同"和特有风格,我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别字体 4.设计网站的宣传标语。也可以说是网站的精神,网站的目标。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来高度概括。以上四方面:标志,色彩,字体,标语,是一个网站树立起形象的关键,确切的说是网站的表面文章,设计并完成这几步,网站将脱胎换骨,整体形象有一个提高。 四、确定网站的栏目和版块 建立一个网站好比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拟好提纲,文章才能主题明确,层次清晰;也好比造一座高楼,首先要设计好框架图纸,才能使楼房结构合理。网站结构不清晰,目录庞杂,内容东一块西一块。结果不但浏览者看得糊涂,自己扩充和维护网站也相当困难,网站或许就此半途而废,所以,在动手制作网页前,一定要考虑好以下三方面: 1.确定栏目和版块; 2.确定网站的目录结构和链接结构 3.确定网站的整体风格创意设计 首先来讨论"确定网站的栏目和版块"。网站的题材确定后,收集和组织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内容。能否吸引网友们来浏览网站。内容放的位置、好东西在版面上的分布都是至关重要的。栏目的实质是一个网站的大纲索引,索引应该将网站的主体明确显示出来。在制定栏目的时候,要仔细考虑,合理安排。一般的网站栏目安排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一定要紧扣主题!一般的做法是:将主题按一定的方法分类并将它们作为网站的主栏目。主题栏目个数在总栏目中要占绝对优势,这样的网站明显的专业,主题突出,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设一个最近更新或网站指南栏目。这样做是为了照顾常来的访客,让主页更有人性化。 3.设定一个可以双向交流的栏目不需要很多,但一定要有。比如论坛,留言本,邮件列表等,可以让浏览者留下他们的信息。 4.设一个下载或常见问题回答栏目网络的特点是信息共享。也要设好其他的辅助内容,如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等可以不放在主栏目里,以免冲淡主题。总结以上几点,得出划分栏目需要注意的是: 尽可能删除与主题无关的栏目 尽可能将网站最有价值的内容列在栏目上 尽可能方便访问者的浏览和查询 上面说的是栏目,再看看版块设置。版块比栏目的概念要大一些,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的栏目。每个版块下面有各有自己的主栏目。根据需要来设置版块,同时应该注意1.各版块要有相对独立性。2.各版块要有相互关联。3.版块的内容要围绕站点主题。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摘要:前些年起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快速延伸于全世界,中国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都遭受到了极大的创伤,特别是对出口行业所造成的影响就更加大了。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业务历来都是外贸重点行业之一,自然也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现在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全球经济趋向于好转,但是依然要全面回顾探究金融危机造成的惨痛教训,从而采用更为强有力、更具效果的举措以提升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实力。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并阐述了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产品;出口贸易 在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离去之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与进口额比较起来,还处于失衡的状态下,就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逆差。作为出口贸易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农产品出口在提高广大农户实际收入、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和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上具备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金融危机的重压下,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贸易方面受到的影响依然非常大。因此,当前我国农产品交易中所存在着的供求失衡现象,会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持续下降。所以,要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1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 一是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得到了持续的拓展。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后移影响,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逆差,且逆差的额度还在不断地扩大。二是农产品贸易出口的环境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导致农产品出口的数量不断地减少。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大量国家均产生了企业倒闭的大潮,从而影响到现代人的就业以及收入,并且影响到了以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食品方面的开支,这就意味着全球市场中对于农产品需求量之降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三是我国传统农产品贸易伙伴国的消费量出现了持续下降,以至于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产生了相当大的集中度,主要是肉类、水产品以及水果等农产品。以日、美、韩等国家为主要目标的市场国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极大影响,从而导致以上国家的农产品需求量不断下降,这就表明了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需求下降会深刻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导致农产品在世界市场当中的价格优势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自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各国经济都遭受到了程度不一之影响,突出表现在其货币之币值在持续不断地贬值,然而人民币却极为坚挺,以至于人民币在世界市场中失去了应有之价格优势。 2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2.1健全推动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制度体系 首先是要不断提升对于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强度。应当全面研究与应用WTO规则当中的绿箱与黄箱政策,不断增加对农产品外贸出口所进行的支持。财政部门每年均应当落实专项资金用在农产品出口促销、出口型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出口贸易检验检疫费补助等。银行要着力加大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贷款上的投放力度,大力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引入国外优质农产品品种以及先进的技术,从而拓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渠道。其次是要致力于提升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服务质量。要不断改进农产品贸易的设施与条件,多设置一些农产品出口检测网点。农产品检验检疫之重点,应当逐渐从对农产品进行检验监管往对生产过程加以监管进行转移,从依赖于对每一批农产品进行精细化检验往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管进行转化,通过减少农产品检查的批次和下调农产品检测的收费标准,以切实减轻农产品企业出口的各项成本。对于已经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的农产品企业,应当给予简化出口质量许可证和管理考核程序等优惠待遇。对于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则应当实施通关承诺制和预约通关制度,从而切实提升通关的速度。再次是要创建农产品市场风险保护和救助体系。国家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主体应当运用各类途径来筹集宝贵的资金,要通过创建农产品市场风险补偿资金,对于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农产品企业予以相应的经济补偿,从而提升其抗击风险的能力。要致力于研究农产品行业协会救助、商业保险支付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彼此结合的新型救助体系,切实帮助我国农产品出口公司更好地应对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最后是要建立农产品对外信息沟通平台,要积极建设农产品对外合作网络,及时而又准确地为农产品企业提供涉及到农产品进出口的数据、市场供求变化等相关信息。 2.2以保障安全为前提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首先是要进行大力宣传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全面应用送科技下乡、举办农产品技术讲座、印刷农产品技术资料等诸多方式,全面宣传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具备的质量、市场以及道德意识。立足于全面落实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如此即可为我国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要不断强化对农产品质量所进行的监测,并全面把好准出关和准入关,全面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全面落实农产品药残检测机制,对蔬菜和农药残留等应落实周检测机制。要全力配合好有关机构对无公害农产品所开展的各类抽检工作,检测结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予以报送。要更为严格地实施农产品基地和产地准入机制,并认真监督农产品批发市场所进行的准入工作。再次是要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落实标准化生产工作,持续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的标准。要全面参考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标准,为我所用,制定出符合我国农产品企业实际的内控标准,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化的质量管理机制。要在生产的各项环节当中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优质、高效等方面的要求,持续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求更好地拓展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份额。最后是要加强源头治理,执行更加严格的农产品执法机制。对农产品质量源头所进行的控制通常是指对投入品进行控制,不但应当对农药、化肥等市场推广应用连锁化经营管理模式,更为科学、规范地进行宣传,从而禁止各类违规化学品进入到农产品市场当中。同时,还要围绕农产品投入品的安全管理,开展农资专项治理,并且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行为,让我国农产品市场能够更加安全、规范。 2.3运用农业标准化手段推动绿色营销的发展 在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的过程之中,应当依据本地农产品的具体特点,选择主导型产业以及产品,依据农产品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不断完善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销售机制。运用标准化手段进行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包括了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各阶段。与此同时,农产品标准化运作中还应当要有足够力度,如此才能够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当然,在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时还需要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运用对产品生产中关于原材料采购、加工以及出口等诸多环节的严格控制关,并且和国际上所通行的安全质量标准加以对接,才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当然,还应学习与借鉴西方国家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依据本国国情制定出台安全生产机制。 2.4改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市场格局 创建多元化的世界农产品出口市场,这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内容。要努力做到全方位、多途径地拓展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一是全面巩固与深度开发目前已有的日、欧、美等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积极增加出口农产品的类别,持续拓宽农产品出口的空间。二是要多层次、全方位地拓展中东、俄罗斯、非洲等新兴起来的农产品出口国家市场,积极发展拉美以及大洋洲等地区市场,改进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持续分散生产、经营、贸易等方面的风险。政府要全力发挥出信息窗口的重要作用,全面获取以上国家的农产品信息,并且切实反馈至国内各大农产品出口供应企业。三是我国国内的企业可运用专业网站推销本企业的农产品。比如,可以利用阿里巴巴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四是积极鼓励一部分具备了竞争优势而且还具有相当强的生产能力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到境外投入资金创办农产品企业,从而便于在国外市场中得到更为宽广的市场开发空间,有效提升自身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 2.5建设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农业龙头企业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过后,我国一定要持续加强农产品品牌方面的建设,努力创建实力更强的大型或者特大型农产品集团企业,从而能让其所生产、加工的农产品更好地体现出优质化、品牌化等特征。一是国家应当要在财政上进行积极支持,从而帮助各类农产品企业能够形成深加工以及精加工等管理机制,即可为我国农产品类公司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而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加强营销工作,依据深入宣传和适度等相关原则,全面识别我国农产品所具有之品牌标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品牌文化,让我国所出口的农产品具有更加高的品质。三是要将农产品品牌打造与创建农产品龙头企业相互结合起来。要积极建设我国农产品出口研发基地,积极建设龙头型、支柱型、示范性农产品企业,持续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品牌管理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全面改进我国农产品在终端状态下的销售情况,不断拓宽我国农产品行业所具有的发展途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企业生产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升本企业产品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间的联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发端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虽然也影响到了我国,如我国农产品业就产生了对外贸易遭到阻碍的困难,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业本身竞争实力不够雄厚而导致。这场金融危机也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所出口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度一定要长期持续增加,如此方能切实降低对于农产品出口领域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性。以此为前提,我国农产品还需要努力从出口往内需加以转化,以求更好地适应于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新挑战。要持续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之附加值,提高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并大力支持优秀农产品企业实施兼并和重组,以实现我国农产品朝着产业化方向加以发展。 作者:夏春莉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金融危机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的经济建设就已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而加强国际之间的贸易合作显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强国之路。因此,与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发展对外出口贸易有极其便利的条件。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国自身的产业也都趋于饱和。在相对较为严峻的大环境下,农产品外贸发展过程中诸如金融危机等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基于此,本文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农产品外贸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帮助作用。 关键词: 亚洲;金融危机;农产品贸易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提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我国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并且在出口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开辟了我国走向世界的国际化道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农产品贸易规模将会在今后继续不断扩大,我国也会继续发掘自身优势来全面提升新的贸易增长点。本文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形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亚洲金融危机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机遇,提出促进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扩大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规模的对策建议。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形成因素 对亚洲的金融危机而言,其主要是起源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所形成的泡沫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大部分依靠外资纳入,并且注重劳动密集型方面的产品进行贸易。东南亚的国家对科技教育方面的事业资金投入量相对来说较小,其管理与教育方面的人才却比较匮乏。近年来,由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东南亚的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依赖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所生产的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产品,所以出口贸易也主要针对这个方面。并且,在产品出口方面,产品十分单一。对外资过分依赖,致使经济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由此产生了泡沫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部分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由此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造成出口下降。1998年的1-5月,我国的农产品主要针对亚洲进行出口,出口金额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与1997年进行比较,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其中,对菲律宾口总额出口下降12%、日本出口总额下降16%、泰国出口总额下降46%、香港特区出口总额下降13%、新加坡出口总额29%。并且,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还有很多,如因为一些农业相关产品的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国内生产企业有效利润产生下降趋势,且这些企业的出口订单受到影响,一些已经商谈完成的合同无法签定;还有一些国家的客户或者是企业,将东南亚国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货币发生贬值现象作为理由,所以就要国内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其出口的商品进行降价,不然就换其他的进口渠道,令我国的农产品外贸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进而降低了我国的农产品外贸出口获益。 1.对贸易方式的影响针对我国对进口材料及原材料需求较大的相关经营企业和单位来说,在材料出口及加工业务需要进一步整合贸易出口方式。我国很多对外出口贸易企业实行的都是亚洲出口贸易模式,即对出口数量更为注重,对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成本较为轻视,且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针对东南亚地区来说,我国原材料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对产品的需求度明显降低,变化程度最为明显的即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商品。由于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很多东南亚国家对我国出口企业高附加值的产品需求一减再减,同我国出口度最大的1997年及1998年相比,在对来料的加工出口比重中,亚洲地区的出口份额下降了24%,不同的是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出口份额增加速度明显加快,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2.对出口商品的影响首先,由于受到货币贬值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产品所需原材料的进口成本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企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就会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消极影响,造成需求量大大降低。同1997年相比,在1998年的上半年中,以我国的水产品为例,针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量分别下降了7%和28%,造成很多出口贸易企业濒临破产边缘。并且,以冷冻家禽产品为例,针对东南亚地区的产品出口量与往年相比下降了41%。在全球肉类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亚洲金融危机对其影响能力较小,影响范围仅局限于全球局部地区。就算如此,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能力依旧不容小觑,给货币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并导致其贬值。受货币贬值的影响,亚洲农产品中的肉类大部分被销往亚洲、非洲等国外市场,同时逐渐呈现扩大化趋势。国际肉类市场由于受这种趋势的影响,致使其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对油料和奶制品采取抑制措施,致使市场需求减少,同时由于食用糖不是其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进出口产品,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市场供求状态基本持平。东南亚地区的油类产品出口量将大幅度增加,尤以印尼和马来新亚为主。 三、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机遇与对策建议 (一)农产品贸易在金融危机当中的机遇 1.对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十分有利西方一些国家以及IMF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各国家的金融援助策略方案,都是将“开放贸易的改革”作为基础的条件。如此一来,就会加大这些亚洲受援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量。例如韩国,把对大米和牛肉的价格保护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下降,泰国将贸易过程中的关税降低措施等。一旦我国加入了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贸组织),那么我国的贸易环境将会在一些地方进行有利改变。并且,对我国而言,存在着地理优势,劳动力成本相对来说也比较低,由此就会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带来更多的效益。 2.有效带动了农业的技术进步亚洲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的农业设备及技术“供大于求”,造成了该方面的市场需求不足,令一些新研发出来的农产品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价格下滑,如新型种子、饲料、添加剂及新型播种机器设备等。所以,一旦我国对这些技术设备进行引用,我国就能有效带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3.提升了东南亚地区龙头企业的进入概率亚洲的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大部分国家的股市出现下跌现象,大部分的企业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并且进行了设备拍卖,如此就致使地区性的食品和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的整体资产产生贬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更加容易对国外企业进行兼并,提升了东南亚地区龙头企业的进入概率,同时也为我国收购倒闭企业的二手设备提供较好的条件。 (二)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发展策略 1.将农产品生产产业化,优化贸易环境从传统的农产品发展水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打破原始农产品发展的瓶颈,只有将农产品发展产业化才能将农业发展一体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产业快速全面发展,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做好坚实后盾。并且我国政府需要对世界各国的不同贸易壁垒特点对农产品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条款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定贸易准则,并采用谈判和协商的办法,与产品进口国进行协商,旨在突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从而有效维护合法权益,降低亚洲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2.建设农业基础设备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建设农业基础设备,提升农业基础能力,进而提高金融危机“抵抗力”。用以前的旧观点来定义农业,就是靠天吃饭的产业。现如今,农业生产设备更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还适当建设了大量的农业耕地设施,如近几年水库和发电厂陆续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在种植农产品上面遇到的水、电,耕地等难题,在根本上抓好农业基础设备的建设是提高农产品水平的根本保障,为现代农产品发展打好基础。并且需要政府进行从中协调、律己,进而营造更为良好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有效预防了金融风险。 3.培育特色的农产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常规的蔬菜水果进行特色农产品培育,在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下,建立优秀的农业生产工业产园,将传统的蔬菜水果进行更加系统化的管理和培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大研究力度,尽可能发展特色农产品,在保证农产品生产水平的同时,为以后的农产品发展奠定好坚实基础,如将传统的水果山楂做成美味的山楂饼等,形成多样化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贸易在亚洲金融危机当中的“存活率”。 4.大力支持和发展绿色农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客观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出口贸易产业的进行。随着国际贸易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加大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和开发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绿色成为现代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的主要色彩,健康无害、营养丰富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绿色食品逐渐成为国际化食品进出口的主要发展方向,绿色食品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农业发展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规范的生产技术,在食品加工时需要安全无污染,通过提高工艺水平提升相关产品的生产质量,在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条件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有效降低了金融风险。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贸易产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国际贸易的增长每年呈现递增趋势,自由化和灵活性是其主要特征。根据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重视,新的政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为我国外贸产业提供了最新挑战,也是当前局势的全新机遇。首先,在提高自身农产品质量和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应时刻关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走动趋势,在维护旧市场的同时,开展新的客户群和开拓全新的国际市场,将我国农产品的优势发展到最大。另外,对国外农产品局势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农产品选择上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将大大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生存力及竞争力,避免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国有产值。 作者:张侃 郭雪萌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策略 摘 要:我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之一,农产品出口处于国民生产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位置。自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遭受了非常大的冲击,农产品出口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而且农产品出口的价格显著下降。有鉴于此,为了在后危机时代恢复并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量,就一定要注重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农业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农产品;出口贸易 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的比例变得愈来愈大。但是,因为受到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由全球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相待大的不良影响。随着其后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通过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之后逐步回暖。然而,因为总体国际环境所具有的复杂因素,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依然不够乐观,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价格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就开始不断上扬,农产品生产与交易成本有所增加,造成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出口严重受阻。因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的农产品普遍出现增产,而原油价格大跌又造成了生物燃料用粮的急剧减少,加上国际投资资本开始撤离,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压力持续增加。 (二)汇率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下调利率, 其货币也在不断走软,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极大压力,但我国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却没有下降,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中的价格上升压力愈来愈大,以至于降低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需求,压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三)负财富的影响 所谓负财富效应,主要是指因为金融危机而导致货币信用领域中产生了剧烈的动荡与混乱,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均面临着非常大的威胁,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下跌,而金融资产持有人的财富有所减少。全球主要经济大国均陷入到衰退之中,从而抑制了我国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来说,直接表现在国外对于我国农产品订单的数量锐减,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非常困难。 (四)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我国很多企业出现了销售下降与利润减少的状况,进而导致开工率不足,失业率持续上升,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自身竞争力而对各类进口农产品安排各类贸易壁垒,比如,欧盟国家与日本等国对于进口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技术加以设限,而且对转基因等农产品进行排斥等,以上这些均会导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环境持续恶化,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出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要更加灵活地应用“黄箱”政策与“绿箱”政策,并且不断加大对于“绿箱”政策之投入,比如,强化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落实农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标准体系之构建。同时,要认真调整“黄箱”政策的支出,从而提升对于农业的投入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补贴。强化对于我国农业出口企业在税收上的支持。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上,为了能够应对汇率上的风险,一定要强化对于汇率进行的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上的稳定,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汇率的较大幅度波动。为了采用更加积极的信贷举措,持续增加财政部门与各类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体的企业信贷上的支持力度,引入出口信用担保计划,其中主要有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以及设施担保计划等,目标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 (二)提升农产品质量以保障其安全 一是要强化宣传发动,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要运用送科技知识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积极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农民群众、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法律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道德修养之宣传,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生产技术流程,从而为农产品质量管理创设出更好的社会环境。二是注重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严格把握住准出与准入关。要持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以及和安全相关的制度,开展日常的监管工作。定期实施蔬菜、畜类、禽类等农产品的药残检测。对于蔬菜农药残留所进行的检测应当施行周检制。要配合相关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所在产地的产品实施抽检,检测的结果应当依规定进行上报与公告。要严格规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地准出,切实监督农产品市场实施好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从而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应当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出农业企业的产品内部控制标准,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整套农产品质量控制机制,从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依据优质、高效以及生态之要求,切实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工作力度,从而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要强化源头治理,严格实施农业执法。对于农产品质量源头所进行的控制,主要是对投入品进行控制。为此,不仅要对农药和化肥等农资市场实施统一连锁化经营、统一管理,并且进行规范使用,更加科学地开展宣传与技术指导等工作,禁止违禁农药与兽药等农业产品之使用。在此基础上,要围绕着农业投入品的安全,切实开展农资市场的专项治理行动,严厉地打击生产、销售假冒农业投入品这类违法的行为,更加严肃地查处违禁生产、销售与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和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生长素以及人用药等不法行为,从而规范我国的农资市场管理秩序。 (三)保持汇率稳定以防范风险 切实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不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而且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效规避汇率剧烈变动的风险,从而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依据主动性、可控性以及渐进性之原则,持续不断地健全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从而保持人民币在合理与均衡状态下的基本平稳,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同时,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一定要建立起风险防范的意识,立足于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与发货进度,有效缩短货款的回收期,或者采用远期结售汇,对应收账款进行买断,实施票据保理业务等各项金融手段来有效地规避汇率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四)形成农产品出口产业链机制 一是要增加对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管,强化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介机构等的联系,更好地充分发挥出农业行业协会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科学地设置管理机构,合理地界定相应职能。二是要探索设置农业出口区,由政府负责提供相应的援助,而农业部门则协助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以及投入,农业科学院所则提供研发上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三是政府行为要和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持政策应当围绕着市场而加以展开,并以市场的扩张为需求,通过调查与征求贸易企业、生产企业的意见,制定或者修改相应的法律条文,提出具体的支持计划。 (五)拓展新兴市场以避免出现需求的萎缩 要大力强化新兴市场的开拓进程,开展多元化的目标市场战略,从而形成多层次与全方位发展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新格局。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规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由于财富缩水而造成的市场需求的萎缩,全力开拓农产品贸易的出口空间。一方面是要积极开发境外的各类农业资源,充分鼓励我国的农产品企业能够走出去拓展新兴的市场。应当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国际化转移,将具备一定优势的蔬菜、水果、禽类以及水产品的种养殖与加工能力朝一些具备农业开发优势的国家进行转移。另一方面是要增加对于新兴市场的国际化市场网络营销之力度,运用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基建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切实减轻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出口企业所造成的库存上的压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在新兴国家市场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切实调整农产品的出口结构 一是要改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建设资金均相当有限,而农产品出口结构则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要基础的,这就需要出口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比如,禽肉、水产品以及花卉等,通过国际农业资源的配置,有效调整我国的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出口产品具有的竞争力。二是要积极发展我国的优质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改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强化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检查的力度,确保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质量。要形成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优先支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品牌化建设。三是促进农产品出口投资的多元化。一定要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险管理机制,尽快实施农产品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制,从而为企业提供出口商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工具。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开拓全新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以上各项举措,能够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创设出更好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实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实现更加快速、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作者简介:江琳(1981-),女,湖南邵阳,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商务英语。
煤矿安全论文: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贵州省乡镇煤矿经过1998年以来的“关井压产”和多次整改,安全生产设备投入明显增强,大多数煤矿已形成了正规的壁式采煤方法,煤矿生产规模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有的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通过向社会招考或向国有大矿招聘录用了一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充实了煤炭安全生产队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但是,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二十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通过对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 全省除六盘水、毕节2个地区(州、市)有独立的煤炭管理局外,其它6个地区(州、市)、县(区、市)、乡(镇)大多数均无专门的煤炭管理部门,地、县两级煤矿管理部门均由乡镇企业局兼管,多数只有煤炭管理科,没有安全监察科,全省产煤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大多数乡(镇)煤管站已撤销,由乡(镇)社会事务管理站兼管。在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人员中,大多数为聘请临时的管理人员,少数为事业编制人员,煤炭管理人员一般1~3人。 1.2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地(州、市),县(区、市)、乡(镇)三级煤炭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虽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近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没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大隐患,也是管理严不起来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以前的工作均从煤矿管理费中开资(含事业编制人员),现今上级部门已不允许收取煤炭管理费。由于有的煤炭管理部门财政紧张,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不能按时到位,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不安心、缺乏积极性,缺乏创新热情,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煤矿安全检查责任心不强,有的安全检查人员不懂,查不出问题。有的未尽心、未尽责,煤矿 安全检查工作存在死角。 1.3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 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大多数均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他们也想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管理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没有长期打算和远期目标,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有的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从上至下呈现层层衰减,逐级弱化趋势。 1.4领导调动频繁 1998年“关井压产”以来,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动频繁,至今,大多数均全部更换。由于煤矿是地下作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工作环境差,煤矿井下作业点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有害气体等灾害的危害,新领导又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胜任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工作布置上,管理、监督和责任制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会议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1.5煤矿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 有的煤炭管理部门未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对煤矿检查到位,有的只有检查,没有落实,有的未建立安全隐患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跟踪落实档案。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找差距,抓整改。煤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等。 2对策及建议 2.1从人的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 从全省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可以说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造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素是人。所以,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从人的安全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根据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和无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建议各级煤炭管理部门配备1名主管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的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目前所有不是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全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煤矿安全执法证书者方可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只有消除人的安全隐患,才能消除煤矿安全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2建立健全煤炭管理机构 建议地、县级设立煤炭管理机构和煤炭监察机构,重点产煤乡(镇)设立煤炭管理站。根据本辖区内乡镇煤矿的实际,配备足够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从事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层层分解,处处落实和把关,变领导负责为全员负责,变领导关心为大家关心,真正的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的良好局面。地、县级煤矿管理部门和重点产煤乡(镇)配备一名主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总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煤矿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2.3聘用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管事部门的总工程师或主要分管领导是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指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采矿工程专业理论和独立解决采矿工程专业技术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科学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有丰富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能撰写有重要价值的技术报告或提出重要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熟悉国家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并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中去。要从指导方针上、措施对策上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飞跃,要知道如何扭转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投资环境和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要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商家的投资环境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政策环境 。要能够为今后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推广介绍引进国内外商家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煤炭洁净技术(选煤、型煤、水煤浆、煤炭高效燃烧、煤电、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脱硫等技术)项目,要能够为将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国家对乡镇煤矿开采技术要求的提高,那些传统的煤炭开采方法将被先进的符合现代化的开采技术所取代,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来管理,因此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所以提高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全省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今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依靠科学的进步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把煤矿安全事故降下来。 2.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煤炭安全管理队伍 针对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各级主管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领导要深刻地认识到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表率作用到位,安全意识到位,安全教育到位,技术管理到位,监督检查到位,齐抓共管到位。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的原则,真正做到煤矿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三违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威胁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煤矿企业员工“三违”心理的成因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煤矿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家庭美满与幸福的作用;阐述了“三违”行为对“生命价值”的锁链关系,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和防范对策。 关键词:“三违”心理威胁防范生命价值 正文:众所周知,“三违”是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就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治理“三违”是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寝食难安,百事不解。为了整治这三种“不规范安全行为”,遏制因此引发的事故,确保一方和谐平安,他们不仅绞尽脑汁,任劳任怨,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诸如:《煤矿三大规程》、《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而且警示后人,贴近实际,探索编制了一些事故教训案例,来启发人的要安全良知,诸如:《煤矿安全教训——历史上的今天》、《企业安全事故案例过程分析及防范措施》和《企业管理人员不安全履职行为及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界定标准》等等。殊不知,他们的所作是为了谁?所为又图什么呢?在此,我要坚定地告诉大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职工的生存权益,为了员工家庭的美满幸福,为了捍卫企业的稳定发展,为了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可是,对煤矿企业的员工来说,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三违”行为的屡禁不止,让人揪心,痛恨之极;“三违”现象的环生连发,让人胆颤,汗毛耸立;“安全”教育的瞬间进出,让人叹息,使人悲哀! 从近年来的我国煤矿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不难看出: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大多是由于职工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三违”现象已成为严重威胁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影响企业形象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顽症”。“三违”整治,也就成为了煤矿企业抓安全生产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三违”现象概述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已成为长期的井下行为的积淀,存在于较多员工的工作过程中,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它不仅伤害自己、而且伤害别人,甚至被别人所伤害。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概括为“图省事、闯大胆、碰侥幸”。实践证明,“三违”是一种过错:首先,它要遭受制度、章程的制裁,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要受到良心亦即“本我”的谴责;第三,可能要出现事故,使身体遭受痛苦,甚至可能要丢掉生命。 二、“三违”心理分析 煤矿企业要想实现本质安全目标,杜绝违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违章:违章就是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及章程,违反安全技术措施及所从事工作的规范。违章包括:作业违章,指挥违章,失职违章。作业违章是指员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行为;指挥违章是指各级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在引领、导向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行为;失职违章是指承担安全管理、监督职责的人员,在行为过程控制中,不履行安全管理责任而出现失职、渎职行为。那么,滋生“三违”行为的心理有哪些呢?笔者认为,突出的有: ㈠作业人员部分。 1、侥幸型心理。人们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人们都希望顺利,或者是获得成功。然而,现实生活工作中,事物的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总有许多的不如人意的想象和曲折,有一部分人在几次违章未发生事故后,慢慢地就滋生了侥幸心理,混淆了几次违章没发生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迟早要发生事故的必然性。 2、习惯性心理。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习惯性心理是人们在习以为常的境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状态。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部分人员一旦掌握了某一客观规律,或者是用某种方法和定律操作取得了成功,这部分人就把它视为财富,也就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凡类似情况出现,他们就千遍一律,机械操作,而不去考虑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以致酿成事故,无法自拔。 3、从众型心理。别人做了没事,我福大命大造化大,肯定更没事。尤其是一个安全秩序不好,管理混乱的场所,这种心理向瘟疫一样,严重威胁着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平时不注重对煤矿安全规程的学习,安全知识的积累,缺乏工作经验,在遇到类似操作工序或独立作业时,不去考虑和分析现场情景,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头脑简单,而是“随波逐流”,效仿操作,盲从执行,最终反受其害。 4、麻痹型心理。一些职工安全意识薄弱,缺乏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生产过程中疏忽大意,放松了安全警惕,干活“毛三斧、马虎、凑乎、不在乎”。还有一些职工对违章行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认为以前这样干过也未出过事,心里就满不在乎,上岗后草率从事,图省事,怕麻烦,投机取巧。 ㈡指挥人员部分。 1、逞强型心理。有的人自以为技术好,有经验,常满不在乎,虽说能预见到有危险,但是轻信能避免,用冒险蛮干当作表现自己的技能。还有的人管理能力缺乏,文化水平不高,技术经验稀少,凭借自己是(管理人员)班组长,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表现自己,急于多拿“荣誉”(泛指煤矿异军队伍),以便于完成留转硬件指标,在安全与生产相抵触的情况下,只要产量,不要安全,只求短期效应,违章指挥,以自己或他人的痛苦来验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用鲜血和生命来证实安全规程的科学性。 2、放纵型心理。例如:20__年6月21日某矿某掘进单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后面的矸石没有出完,前面迎头空顶5、6m(表面看顶板坚硬,无脱落现象),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打眼工张某急匆匆扛着风锤来到迎头,实施打眼操作工序,时隔近两小时(已经打好9个眼),这时班长李某到了现场,不但未制止,而是停留了约半小时,就溜之大吉了。事不凑巧,在打第11个眼时,因空顶时间长,造成伪顶脱层,一块 长约60cm、宽约50cm、厚约30cm的矸石将打眼工张某撂倒,砸在他的腿上,撕心的呻吟和直流的鲜血,迫使工友们只有停工将其送上井抢救,但是张某的右小腿至下部分却永远脱离了他的身躯,让他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瘸子。从上面的事故教训中,我们看出:作为一名煤矿企业的现场指挥员,不管是对员工,或者是对自己的放纵型心里、行为,是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的,这样的指挥员将会成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的罪魁祸首,严重阻碍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目标实现,我们也应该将他驱逐出伍。㈢监察人员部分。 1、同情型心理。说起人的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共鸣并表示关心支持的情感。但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人员,对于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三违”人员、行为的遏制与处理,决不能心存“同情心”,因为同情违章行为、同情隐患的存在,等同于同情冻僵的毒蛇,所以,这样的“同情心”是对煤矿企业的安全十分有害的,不仅会滋长“三违”人员的恶习,“三违”现象的蔓延,而且会殃及国家、企业,祸害他人、家庭。 2、避重型心理。目前,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人员队伍中,在处理“三违”人员,整治“三违”现象,遏制“三违”行为时,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见而不管,总认为职工干活也不容易,存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想法,造成考核上的“心慈手软”、“点到为止”,甚至背道而驰,替“三违”人员说情。其次是在执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上不严,有避重就轻的想法,总认为处罚严了,会不会遭来报复、黑杠,罚款多了,反而适得其反,职工不上班给劳动力紧张带来更多的矛盾,我不如好人做到底,免除处罚最好,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惯性“三违”的蔓延。 三、消除“三违”的对策 通过对“三违”心理分析,笔者认为,反“三违”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单凭严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三违”整治还要推行人本管理,积极探讨安全管理的多样化。 一是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做起”的理念,以完善“三项制度”为核心,以杜绝“三违”行为为重点,以实现“三个转变”为标准,以形成先进安全文化为目的。 二是要加大宣传,狠抓基础。要通过各种形式,如用形象生动的事故录相片、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发生在身边的违章事故,经常对班员进行教育,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靠近伤害,甚至断送生命;事故的后果是,“一害个人、二害家庭、三害集体、四害企业、五害国家”。另外,要明确反“三违”的工作方法。着眼于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全方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控、可控、在控。要在活动期间进行监督检查,使员工认识到:制止“三违”是对违章者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是对工作、对集体极其负责的表现。处理“三违”人员时,要公平、公正、公开,做到“处理一个人,教育一大片”,人人警钟长鸣。相关部门要建立职工个人安全档案,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超前防范。同时,安全宣传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因安全形势稳定,宣传工作就要喘息,而遗忘盲区、盲点、,盲时。 三是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安全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文件发了、会开了、精神传达了”,而应与时俱进,讲究方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如新职工安全知识匮乏,就要对新职工注重加强基本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关安全常识的教育;对惯性“三违”就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采取包保帮促、现场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促其转变;对全员就要经常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采取“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用惨痛的事故时刻警醒职工:关注安全、珍爱生命,提高职工自觉保安全的认识。 四是要重视和抓好职工的责任心教育。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每一件事故的背后都伴随着一系列“三违”作业的发生,因此我们只有时刻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抓小防大,防微杜渐,不断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使职工自觉严格地按标准化作业,才能有效地杜绝“三违”的发生,这样事故这只人见人烦的苍蝇也就无处下口了。 五是要借鉴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安全罚款”之外的配套机制,诸如:安全担保、风险抵押、安全帮教、安全陪护、安全学习、常规军训、拓展训练等多种“处罚”方式,并赋予职工权利,让其自主选择一种处罚方式。这样做让职工既能体会到处罚的痛心,又能感受到企业的关爱,还能够从内心深处触动其“安全神经”。假设让“三违”人员自主选择“安全陪护”处罚方式,我想他们会通过看到伤者的痛苦表情,家人的焦急神情,孩子的期盼眼神,良知启发:一定会按章作业,再也不违章蛮干的。 六是要严格落实“逐级负责”的安全管理和考核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现象。“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式的管理与考核,只会使规章制度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警示作用,更会使职工产生“违章亦不过如此”的错觉,导致“三违”的屡禁不止。由此可见,管理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依法”大胆管理,这样“落实”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管理上的官僚主义、检查中的形式主义、考核上的好人主义,彻底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痼疾。 总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同时人也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行动起来吧!为了你,为了她,为了家庭,为了社会,请你克服各种违章行为,尤其是各种“三违”心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做好“本身无违章”和“身边无事故”,我想,煤矿企业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辉煌的,充满活力的。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心理的科学应用 摘要:本文指出了安全心理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安全心理各要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示了人们心理活动与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运用安全心理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换句话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的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要按照感知规律来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具体运用知觉的方法有: ——运用强度性,增强刺激感。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多搞一些安全标志,搞一些相对强度如静与动、白与黑等,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总之,煤矿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知觉对强度的反映规律,改进和完善矿井的安全标志,以此自觉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运用对比性,增强印象感。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在管理中要自觉地运用不同事物的对比,以增强人的知觉印象。不同的颜色对比、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安全知觉印象,达到观察安全隐患的能力。 ——运用协同性,增强有效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而看的东西则可以记住25。所以,搞安全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化,达到耳听、眼看、手到,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掌握,要进行试操作以及岗前培训。 安全行为中的动机激励 安全动机是推动着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积极注意安全,对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安全动机是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动机?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这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制度。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来培养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强化目标的吸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机械工种类开展“安全运转1000天”,对个人提出“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员工要产生吸引力,使人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 ——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活动,家属对矿工要做到“敲安全钟、吹安全风”、“亲友提安全希望”等,对矿工安全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对员工个人特征的掌握,对员工性格特征的了解,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从性格上看,煤矿工人憨厚朴实,不拘小节。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注重安全心理培训 我们常常提出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强调他们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它们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务必对矿工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可以说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请记住我站域名/]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结论: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人又有心理活动, 因此,在煤矿安全上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及其心理,才能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把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 煤矿安全论文:浅议煤矿安全文化 安全事故是制约我国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始终是煤炭企业头等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安全长治久安的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坚持“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则,突出加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真正用文化铸造安全盾牌,从而可以保证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稳定的发展。 一、加强观念文化建设是提升职工安全思想境界的前提 安全文化的培养,要从思想观念转变着手,更需要从陈旧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如,“煤矿条件差,出现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是偶然的”和“违章不一定出事故,按章作业事故不一定不出”等思想观念,就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难以推进,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 山东曹庄矿坚持以职工为核心,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突出“安全”主题,不断丰富和提升安全文化,构建起以“从安全意识强,家家幸福欢乐多”、“抓安全就是抓效益”、“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等为内容的安全文化体系。为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该矿充分利用安全活动日、班前班后会等时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为安全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他们精心组织团员青年进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在全矿职工中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唱响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主旋律。另外,组织伤亡职工家属到井下区队现身说法,并将矿井历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例编印成册,发放到职工手中,起到了警钟长鸣的教育效果。 该矿还美化了矿工业广场,从矿大门口到采掘楼建起了安全灯箱“一条街”;在新福利楼内,设置矿长安全指令、矿长书记安全寄语、安全警句等牌板,形成了安全教育的“走廊”;在井口候罐大厅,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幕,滚动播放安全警语、安全信息、安全电教片;工、团、妇、少等群众组织在井口不间断开展安全活动,建成了安全教育的“阵地”;在井下主要巷道设置安全标语警示,在采掘头面安装了安全灯箱,形成了安全教育“一条龙”;由工会系统分工负责矿工业广场宣传栏、黑板报,更新了基层区队学习室的设施,健全了安全教育的“园地”。 这些工作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超前安全防范意识,形成了“安全无小事,小事当大事,确保不出事”和“安全是企业的第一政治、煤矿的第一效益、职工的第一福利、干部的第一责任”的安全理念,使“我要安全”成为干部职工抓好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关键 人的素质是决定煤矿的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人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必须不断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 曹庄矿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牢固树立“安全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的思想,加强对全矿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针对当前安全生产任务繁重、职工人员紧张的实际,他们采取以会带训、半脱产培训等简单实用、灵活方便的学习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在技术培训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要害工种的培训,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对特殊岗位职工、新职工、劳务工、转岗工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进行安全培训,明确规定“培训学习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不准上岗”,切实增强了培训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薄弱人员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从而使职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基层区队还坚持利用安全活动、技术学习等时间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程等有关现场安全生产的知识,进一步促使职工提高素质,打牢安全生产的思想根基。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健全安全管理机制的根本 将加强人的管理贯穿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抓好管理机制,使安全管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曹庄矿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了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一是安全风险押金制,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把安全管理和个人利益挂钩,增强了各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心。 二是安全检查拉网制,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建立安全检查盲区排查制度,实行纵到底、横到边和盯住式的检查办法,不留死角,使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得以真正落实。 三是安全隐患排查制,狠抓安全隐患的治理,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制,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进行整改。 四是安全信息公示制,严格安全信息管理,推行安全信息卡公示制度,开展评选优秀班组长活动,对当月无事故、无“三违”、无重大安全隐患的班组长,在安全例会上进行公开表扬。 五是安全生产联责制,严格执行职级管理、干部工人双向监督、 安监部门主管和生产技术科室业务保安等责任制的落实,做到管理到现场、措施落实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 六是安全生产检查制,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安监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保安全的作用,对井下各生产头面、边远岗点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做到各类检查时时有、不断线。 七是区队干部盯班制,使干部切实把100%的精力和100%的时间放在抓现场安全生产上,做到职工三班倒、班班见领导。 八是工程质量挂牌制,在工程质量上,严把工程质量关,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工程质量留名挂牌制、工程质量验收监督制等多项安全质量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管理,凡事有监督考核,凡事有奖有罚”。 四、加强物态文化建设是创造企业良好安全环境的保证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和避免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该矿始终坚持科技兴矿的原则,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只要安全生产需要,都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投入。 该矿主井提升一直是制约该矿产量提高的“瓶径”,过去企业都是盯住缩短每钩提升时间、增大箕斗提升量做文章,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潜力越来越小。该矿党政班子抓住了问题关键,做出了改造老副井、实行双井提升的决策,得到了集团公司大力支持。同时还组织开展了《新副井马头门加固技术》、《分层同采工作面通风系统解决方案》等科研课题攻关活动,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环境,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中计算机的运用 文章重点从人员精确定位。瓦斯气体检测等安全生产监测系统、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几个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开发科学、高效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查系统,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做好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进行精确定位、对井下瓦斯状况进行精密测度。(1)计算机对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精确位置检测技术分析“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复杂,是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地区。一旦井下作业发生安全事故,其最大的原则就是保证人员在第一时间升井或组织自救,将伤亡数量降至最低。”[2]实现这一目标,对井下人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其所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开展安全营救的重要参考标准。计算机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如下:工作原理:在矿井下布设网关以及参考节点,(需要指出的是:所布设的这些网关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布设好节点之后,需要再进一步设定一些位置已经固定的参考节点,通过该方法以保证每一个移动的节点都处于多个参考节点的射频信号范围之内。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通过利用集中定位的方法,能够将人员具体位置、数量、活动情况等详细信息及时发送到地面,为开展营救赢得时间、提高效率。(2)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分析煤矿井下瓦斯气体浓度直接关系到矿工工作环境、甚至是矿工的生命安全。基于计算机对于井下瓦斯气体检测技术是充分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计算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瓦斯浓度的检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这项技术的逐步成熟,更加显示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此项技术主要涵盖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计算机网络监测应用系统。工作原理:通过计算机监测技术实现对瓦斯气体浓度实时监测,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传输,通过远程服务器的高性能处理器对检测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进一步处理,通过无线电传播技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一线员工,为现场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长距离的传输、高可靠的性能、低消耗的功率,能适应煤矿井下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由于该项技术对计算机传感器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设计与应用该项技术时,要在网络节点的硬件设计上实现低功耗、确保工作稳定性,并按照节点的特征对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裁减、实施功能优化措施,在占有最小CPU的基础上实现对节点的全面控制。 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该项技术工作原理是: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计算机底层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实际生产过程实施调度、监控,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对煤矿井下管理者及员工的工作效能、规章制度执行状况、采煤质量、井下运输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绩效汇报;再次,对煤矿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设备设施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为实现设备安全运转提供有效保障。通过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不难发现,该项技术具有强大的实际应用功能,具体体现在:(1)对煤矿生产管理者、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周密检测,实现对事故隐患的实现预警与排查;(2)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调度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实现在第一时间排查安全隐患、启动应急处理机制;(3)对煤矿生产设备工作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建立设备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详细记录设备运转状况;(4)对煤矿生产计划实施有效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全环节的持续性计划管理监测。 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最大,本身具有科学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目前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构成该项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及其主要功能:中心站点、井下分站、传感器集群、通信接口的终端设施。(1)在整个系统中,中心站点始终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发挥着全程操控的作用;(2)井下分站作为中心站点的子站点,分布于煤矿生产的各个区域和各个工作流程,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信息,并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中心站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煤矿生产区域广泛、作业环境复杂,需要对子站点的自动智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这一技术还有很大的欠缺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井下分站要充分发挥灵活、智能的优势,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实现即时查修、及时调整;(3)在整个系统中,传感器处于系统的神经感应地位,主要功能是将各项信息实现无干扰化、高质量化传递。传感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对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整个系统中的造价也相对较高。 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供应商相对较多,应用系统繁多,型号、性能很不规范;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有效联动,就需要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而现实是,一些信息不能共享,系统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2)重建设、轻维护现象依然严重。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及时维护,避免出现各种隐患,毕竟煤炭生产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一旦计算机检测系统自身出现故障,为整个煤炭生产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要对煤炭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计算机检测设备进行 经常性检修,要有相应的制度、相应的人员进行专门维护。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炭安全生产过程中,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加快计算机与煤矿安全生产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充分实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安全生产服务,实现煤矿生产安全化、人性化、效益化。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通信技术探究 引言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煤炭开采大国,同时,煤炭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煤矿行业在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安全问题。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的现状 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电气防爆、传输距离远、电网电压波动范围大、工作环境恶劣、传感器宜采用远程供电、不宜采用中继器、抗故障能力强等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安全生产方法。包括CAN等现场总线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煤矿监控信息传输方法,煤矿监控数据处理方法,断电控制方法,馈电状态监测方法,开关电源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矿用本质安全防爆电源与备用电源连接方法等方法。并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主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装备要求等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与监控技术标准。特别是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成为了在煤矿生产中起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的有效的管理与监控系统。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采用的是信号采集、计算机监控和数据通信的系统,以模板化设计思想来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设计。由于简便线路连接的硬件系统,使安全监控系统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工作,并以良好的通用性,广泛地应用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不仅仅是对煤矿生产活动进行了监督,也是通信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予以运用的表现。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运用了专门的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具体来说,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过数据编码和数据通信技术对数据进行计算、判定并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并在非本质安全电路的情况下进行断电控制,从而保证煤矿生产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整个煤矿生产活动进行记录,帮助相关管理者从中发现在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对曾经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者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记录,便于之后对事故原因的寻查。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煤炭的生产由视频记录转化为更为直观与理性的数据,让相关管理者能够更为直接的掌握煤炭生产工作的进程,也能从中找出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手段。 二、煤矿安全生产监控、通信技术与方向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首先,可以更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煤炭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进行整合,并将各种物资的质量、价格、特点等进行比较,给煤炭生产者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从而可以通过矿用物联网根据本煤矿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优的物资,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矿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为煤矿行业提供安全生产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能够方便国家相关部门对煤矿行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督。 其次,要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这一系统是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这一系统需要具有生产调度、报警联动、应急扩音通信、紧急呼叫、避险与逃生声光提示、位置监测等功能。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的实现予以技术支持,全方位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监控。还需要具备语音、视频、短信等通信功能,这样能够使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的负责人和煤矿生产者随时进行交流,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指导纠正。这一通信功能还可以让相关管理者与上级管理人员进行联系,将上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规划进行落实,成为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工人沟通交流的桥梁。通信功能使相关人员在发现安全生产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及时解除安全隐患,并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带来的人身与财产损失。 最后,需要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事故多发地点。因此,要通过煤矿监控、通信与机械化,减少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将工作人员集中在更为安全的施工地点进行人工作业,一些较为危险的工作地点和工种可以由无人地面遥控技术来完成。目前,采煤工作面能够做到工作面有人巡视条件下的回采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但不能自动识别煤岩,不能实现工作面无人控制。因此,需要研究煤岩分界识别技术和仪器,研究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精确定位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控的可靠性。无人地面遥控技术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减少了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相关人员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从而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但煤矿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煤炭安全生产监控与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不断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煤矿生产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其科学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探析 摘要: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将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员工风险意识淡薄、监管不力等因素,煤矿事故严重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结合我区煤矿事故,对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加以论述。 关键词: 安全成本煤矿事故预警机制 一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截至2001年,全区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2232.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经初步测算,我区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洗选加工、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和地质勘探、设计、科研、施工等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形成了乌达、包头、平庄、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区;宝日希勒、万利、胜利、白音华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神华集团神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等20户自治区重点煤炭生产企业。2001~2004年,我区共生产原煤5.55亿吨,向区外输出煤炭2.95亿吨,占总量的53%。 “十五”期间,我区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2002年突破亿吨大关之后,以5000万吨的速度逐年递增,2005年底原煤产量已达2.55亿吨。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也快速增长,以每年平均增长50%以上的速度递增,“十五”期间实现总产值911.35亿元。仅2005年,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就达到365亿元。随着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和煤炭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我区煤炭转换、深加工产业方兴未艾,煤炭产业链条逐渐形成。除传统煤电项目外,神华集团煤制油和煤制烯烃项目、新奥集团60万吨煤制甲醇及40万吨二甲醚项目、多伦大唐160万吨甲醇及46万吨烯烃项目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煤化工项目相继落地,这些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我区煤炭资源的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二 我区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煤矿事故时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时期,在全区11个产煤盟市中,除巴彦淖尔市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外,其他10个产煤盟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重特大事故,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5个盟市是事故的重灾区。这个时期,全区煤矿发生事故406起,死亡701人。其中,重特大事故44起,死亡275人。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会影响到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煤炭企业一旦发生了由管理不善或违规操作导致的瓦斯爆炸、透水、火灾、冒顶、供电、运输、爆破等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企业的内部失效成本将会随着伤亡人员的经济补偿以及停工损失和修理费用的产生而大幅增长,并最终导致企业安全成本的上升。在企业生产能力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成本的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成本收益比,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 我区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煤炭行业的良性发展。煤炭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又取决于煤矿事故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能够及时消除事故风险因素,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因此,构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极为必要和重要。 首先,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前提 风险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的一种思维方法和生存态度,它要求人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在行动上努力减少风险。我区发生的一些重特大煤矿生产事故与企业员工淡薄的风险意识直接相关。2000年11月2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雁煤业公司二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1人。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处的专家认为“11·25”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大雁矿务局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瓦斯管理水平低,措施不到位。” 2003 年,牙克石市牙克石煤矿一号井也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2人死亡。该事故也是“由于牙克石煤矿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所致。 其次,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及其维护管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物质保障 国外在应用先进安全生产技术预防煤矿事故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2004年美国产煤接近10亿吨,但煤矿事故中总共只死亡27人,2005年这一数字又降到22人。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煤矿安全生产数字,主要原因就是在预防活动成本上多投入,购置先进的安全设备。比如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大幅度减少煤矿挖掘过程中的意外险情,也可以帮助制定抢险预案;推广安全性较高的长墙法,取代传统形式的坑道采掘;推广新型通风设备、坑道加固材料、电器设备等。在国内,河北省沙河市煤矿2003 年安装了先进的井下监控系统和地面图像系统。由全市煤矿根据生产能力和实际监控范围共同筹集资金安装。系统建成后,共监测出了将近900 起瓦斯和一氧化碳超限现象,及时排除了12 起重大隐患。 2001~2005年9月,我区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93起,死亡664人,其中瓦斯事故51起,死亡218 人,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3%和33%。如果发生事故的煤矿能在事故发生之前多投入些预防活动成本,装备先进的瓦斯监控系统,也不会付出惨重的安全成本。此外,对安全生产设备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旦缺乏及时的维护,安全生产设备将无法在预防煤矿安全事故中充分发挥作用。2005年5月5日,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万隆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矿本来安装有瓦斯监测仪,但由于线路接错了,没有和电源闭锁装置相连接,瓦斯超限后虽然发出了警报,但电源没有切断,引起瓦斯爆炸。 再次,政府监管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必须以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作为制度保障,严厉的监管措施可以对煤矿企业产生预警作用,促使企业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2001~2005年10月,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监察人员入井监察5.11万人次,查处不安全隐患11.01万条,并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加强和改善安全管理建议书489份。 行政部门对煤矿企业的监管不力往往使诱发事故灾难的风险因素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至于一些已经得到安全预警信息的煤矿企业发生了可以避免的事故灾难。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海南区鑫源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这起特别重大事故告诫煤炭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企业的预警和监管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事故风险因素就是责任所在,风险因素的最终消除才意味着具体责任的结束。“监管没有止境”不是要塑造全能的政府监管部门,而是要求行政监管部门以公共权力人的身份改变煤矿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的状况,做到事故风险所在之处就是煤矿监管所到之处。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的实现,不能仅靠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的监管。因为这是一个多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的过程,国土资源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安全培训部门、公安和电力等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最后,科技专家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技术保障 在我区,若将“十五”时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按事故类别划分,重特大突发事故中以瓦斯事故居多,占到71%。瓦斯作为一种主要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严重地影响到我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煤炭生产必须发挥科技专家的作用,控制瓦斯的危害程度和范围,避免事故发生。2005年5月,国家煤矿安全专家组对神华集团所属的乌达矿业公司、包头矿业公司、赤峰平庄煤业集团、呼伦贝尔大雁煤业公司4个国有重点煤矿进行安全专家会诊,4个重点煤矿普遍存在重大安全问题:一是生产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安全投入欠账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各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瓦斯灾害隐患;三是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系统未建立,或者不够完善;四是各类重大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和手段薄弱;五是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预防处理计划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六是普遍存在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功能不全,装备数量不足等问题。可以看出,专家“会诊”为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科技专家不同于煤矿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般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他们对煤矿安全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能够发现其他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无法察觉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和安全漏洞。应该通过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编织一张覆盖范围更广阔、应急反应更灵敏、技术水平更雄厚、预测预警更准确的煤炭企业安全预警网络。 煤矿安全论文:试论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主保安的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本文论述了煤矿安全思想教育必须注重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煤矿企业 安全生产 思想教育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则是煤矿各级党团组织的重头戏,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主保安的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所以,煤矿安全思想教育必须注重实效性。 煤矿工人井下作业,时刻面临顶板、瓦斯、煤尘、水、火等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又具有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易疲劳、事故频发等特点。因此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不考虑煤矿安全生产危险的众多因素,不考虑客观实际,不去探讨适应职工心里需要的方式方法,只是高喊口号,泛泛要求,就解决不了教育入脑入耳的问题,也谈不上实效性。解决实效性问题,在安全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突出五个重点: 一、安全教育要以情感人,发挥舆论影响效应,形成“安全第一”的氛围 目前,煤矿在安全教育中注入人性化色彩,倡导“亲情化”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个一”安全教育工程:从井口到井下运输大巷安全灯箱“一条龙”;地面工业广场安全牌板“一条街”;广播、电视、板报安全宣传“一阵地”;采掘地面安全“一条线”;区队换班室走廊安全标语“一园地”。生动的图片配上温馨的叮咛,从井下运输大巷到每个工作面,亲切温馨安全牌板、灯箱和标语随处可见,这触动了员工的心弦。这种“亲情化”安全工作法,营造了浓郁的安全亲情文化氛围,使安全思想深入人心,迫使职工在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中形成共识,自主保安。 二、要掌握职工心理活动规律,把握职工的思想苗头,做到对症下药,抓住重点 从目前看,不安全的心理大致可归纳为七种:1.撞大运的侥幸心理;2.凭老经验干活的习惯心理;3.抢任务、想多挣钱的冒险心理;4.环境影响的烦闷负担心理;5.耍小聪明的心理;6.逞能心理;7.“三违”难免的顽愚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往往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心理的人要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比如:对具有撞大运有侥幸心理和凭老经验干活的习惯心理的职工。重点应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科学性;对抢收任务,想多挣钱的冒险心理的职工进行摆“关系”教育,使他们认清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对环境影响烦闷负担心理的职工及时进行个别谈心式的思想疏通,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对耍小聪明的逞能心理的职工尽量采取一些事故案例来启发开到他们,必要时可以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给他们暴光;对认为“三违”难免,有顽愚心理的职工进行“三讲清”教育,即讲清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讲清预防事故的重要性,讲清“三违”的危害性。 三、灵活多样,入耳入脑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是安全思想教育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抓住影响面大、教育面广的事故案例,进行反思教育。要把一个个事故案例,变成生活的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内容,用大量事实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方法适用于班前会后。结合安全规程“对号入座”,反思一下我该怎样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民主性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8种:1.安全知识抢答竞赛;2.安全知识演讲;3.安全图片展览;4.安全文艺表演;5.安全工作大家谈;6.读安全书;7.送安全“警报”和“喜报”;8.建立安全暴光台。 四、抓好对职工的自主保安教育,树立本质安全型文化理念 安全生产是每个职工的希望所在,所以安全生产教育必须提倡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广大职工自觉的学习党的安全生产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安全知识和规章制度,并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经常不断地查隐患,查不足,自觉遵守纪律,反“三违”。简单的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煤矿安全分工细密,工作环境和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改善工作环境固然有助于安全,但适应突发性变化就要靠自己,自己把安全这根弦绷紧,提高对突变事件的反应能力。安全在煤矿生产中的特殊地位把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到特殊的高度。安全思想教育能不能促进安全生产,关键在于安全思想教育有没有实效性。 五、安全管理要以理服人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领导干部应自觉为员工搞好安全成产做好表率。如矿级领导工作面蹲点、区队干部跟班下井和机关干部安全联点制度,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井下和工作面现场,及时排查处理现场隐患。针对安全工作中出现的四种不放心人(懒人、马虎人、鲁莽人、糊涂人),要联合社会、家庭和单位的力量,精心设置六道安全关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管理。一是上岗关,高质量的开好班前会,严格执行下井前的各项检查制度;二是现场关,跟班干部做好现场安全生产的督促指导工作,时刻提醒员工不能违章冒险蛮干;三是帮教关,由社区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帮教,使其认识到违章蛮干的危险性;四是休息关,家属要当好贤内助,保证工人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五是娱乐关,家属要提醒员工掌握好娱乐时间;六是守纪关,告诫亲人不要无故迟到或早退,一定要正规作业,杜绝事故发生。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论文关键词:煤矿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 内容 论文摘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兴的安全体系,也是煤矿企业势在必行的体系建设之一,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发生的同时,大力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目前,煤矿企业已具备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大体上是在增加物态文化的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完善的制度下,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近年来,煤矿产业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系越来越被重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各煤矿企业都形成一种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独特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文和自然相结合方面,即在一个安全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安全的生产,其本质是在煤矿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达到和谐发展。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珍惜生命、珍惜健康为前提来实现人类的价值。安全文化包涵:安全意识、安全素养、安全责任、安全制度、安全设备、安全技术、安全监管等。排除自然隐患,人的行为是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及安全意识是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煤矿行业事故大部分是人的违章作业和人的违章指挥造成的。例如2011年11月18日凌晨,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塬林煤矿发生顶板塌方事故,7人获救,5人遇难,1人逃生。此次事故是由于煤矿老顶空顶距离超过规程标准,造成采空区大面积垮落,摧毁工作面的责任事故,如果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出现如此的惨剧,5条生命就此付出惨痛代价。发生塌方事故时,井下作业13人,其中1人逃离,12人被困。在被困的12名员工中获救7名,5名遇难。由此,我们可以深思:同样被困,为什么有的活下来而有的遇难?当然不排除个人自身的体质原因,但是,在同样遭遇,结果却不同。在此临危时刻才凸显出人类是渺小的,连基本的急救措施都不了解那只能是等着死亡的来临。这就需要管理者应在岗前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结合实例去引导员工怎样才能在危险中求生。而管理者应时刻的注意工作现场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环境是否适合作业等等。管理者在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广播宣传、讲座以及电视宣传,让安全意识稳扎员工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的工作以及完善的安全制度。 三、增强职工的责任心 增强职工的责任心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而要想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就必须要有一套制度去约束员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对于管理者,其责任心应比普通员工都强,自己有这样才能在作业时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利而造成不良后果。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是对企业不负责;另一方面是对生命不负责。煤矿企业本身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基于本身行业的自身特点,更应实施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以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在各个岗位设立安全标准操作规程,以随时提醒操作者按照标准操作。严格遵守国家安监局的规定,实施领导带班子下井,及时排除隐患,整改不良作业习惯。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对待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上,鼓励员工主动汇报以解决,只有这样,职工在满怀责任心的状态下,才能对安全隐患发现的早、整治的早。 四、增强物态文化建设 在职工的人文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增强作业环境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为员工创造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即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再强,事故发生的几率也是相当大的,可以说,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工作,活着就是侥幸。好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只有全方位质量达标,才能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生产。基于煤矿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其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企业员工的学历、文化修养、专业水平、性格品质各不相同,管理起来确实不易。所以,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使之成为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安全文化建设在树立员工的自信心、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矿安全论文:关于视觉环境与煤矿安全生产关系探讨 论文摘要:视觉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生态理论,阐述了煤炭企业改善视觉生态环境,稳定矿工情绪,规范上岗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视觉生态环境;视觉信息;颜色;安全生产 0 引言 最近,环保专家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却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新课题——视觉生态。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一提到生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从来不会想到视觉环境。其实,恶劣的视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比上述因素更大”。这里所指的人体健康,除生理的完善外,还包括心里的平衡。恶劣的视觉环境既会损害人得身体,也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心情烦躁,警觉丧失。多年来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恶劣的视觉环境不仅关系到矿工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视觉生态理论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据煤矿事故统计,绝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目前对于防止煤矿事故的对策,已从主要着眼于检查、监督转向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以及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方面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过有益的作用,但它们仅仅是以改善和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操作两方面,却较少注意到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该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偶然的情绪反常也会使安全意识正常的人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事故。 远在视觉生态理论提出之前,人类就已知道利用视觉呈现取得各种期待的心理效果。然而,视觉影响情绪的理论,直到实验心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才被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认识。 原来,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80%以上的信息要依靠视觉来完成;而视觉信息来自视觉呈现的光度、色度、形状、大小、远近等时空变化,是通过大脑处理加工后才被认知的。如果视野中没有上述变化,就得不到任何信息。因此,我们的眼睛总是要通过自动的生理机制,不停地搜索事物变化,比如眨眼,就是这种自动机制之一,目的是使射进眼里的光线至少有瞬间的强度变化,以维持眼睛处于工作状态。生态学家认为,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也必须有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否则,单调而静止的“单质视野”会造成视觉饥渴,使人精神涣散、心情烦躁。 以上由视觉生态学得出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视觉环境的判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乏时空变动的单调或重复。它的理论依据在于:有害的视觉环境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而形成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破坏了自然的视觉生态。 2 改善视觉生态理论的应用 煤矿井下的视觉环境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必须在可行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尽量减少由于井上、下有害的视觉环境给矿工带来的烦躁情绪。 2.1 消除不健康的直接视觉画面 (1)井下大巷中的光线较差,巷道中的主要色调是黑色和灰色,色彩十分单调。这对于进入工作面从事艰苦工作的矿工来说,无疑会产生“与世隔绝”的禁闭感觉。为此,应把工程心理学布置工作场所的有关成熟经验尽量加以利用,如:把巷道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蓝色或明快的白色,就会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在漫长的巷道两侧布置一些用发光材料制成或人工照明的假窗户,并饰以自然风光,使井下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场所。这些对于调节井下矿工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井下大巷的污水坑,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并加上盖板或箅子,使人看不到肮脏的污水。同时,把附近的排水管线吊挂起来,并加以整理和美化。这些对于改善井下的视觉生态坏境,无疑是很有益的。 (3)加强井下大巷和采掘头(面)文明生产的管理,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一是管线管理,把井下巷道中的压风管路、供水管路、排水管路、高低压电缆、信号线等悬挂起来,排列整齐,并涂成不同的鲜艳颜色(如:红色、橘黄色、绿色、白色等);二是做到整洁美观,无淤泥积水、无悬煤危岩、无浮矸杂物;三是整齐划一,做到管线、牌版规格及吊挂高度、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整齐划一。确保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到心情愉快,至少不致产生厌烦心理。 (4)对于大巷中的设备及运输车辆,综采工作面及掘进头的大量装备,如液压支架、输送机、采煤机及电器开关等,按照以前的做法,这些设备都会被涂以黑色,这对于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窒息、压抑的感觉,心情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为此,把这些设备都涂以不同而且鲜艳的颜色,这对于改善井下视觉环境、调节矿工们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矿工的宿舍应该建筑在一个空气新鲜、绿化良好、安静无哗的自然环境中。矿工们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后,回到宿舍,要充分休息。如果矿工宿舍四周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健康生态的营养,以致上次在井下形成的烦躁情绪尚未康复,就又下井工作,那么,他们在井下的情绪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容易酿成不自觉的失误。楼房的设计可采取小范围多变化、大范围循环的构思,以改变目前视觉生态学称之为“有害视野”的单调或重复的外观。这样,矿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吸取自然生态的视、听营养,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2.2 用音响引发美好的视觉环境 把井下的视觉环境装扮成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然而,通过人的不同感觉渠道相互作用,使井下呈现某些自然生态的假象,从而取得有益的心理效果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发现,听到的声音或语言暗示可以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发电效应和视觉感受。虽然视野中并没有这种实物呈现,但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引出视觉图形。人们经常用视觉感受来形容听到的声音,如形容声音经常用“大小”、“高低”、“粗细”、“宽窄”、“尖‘、”圆“等。音响还可以引发某种视觉境界,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如电影中山野的鸟叫声和流水声使人舒畅,夜晚的风声使人紧张等。我国古代诗人已知道利用这种效果使诗句发出奇妙的魅力。例如唐代诗人钱起,在渲染鼓瑟的高超艺术时,曾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来渲染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随着曲子的终结,一瞬间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湘江的山山水水。对于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为什么不可以用人造的美妙声音来加以改善呢? (1)在井下工作的电机车及绞车司机,特别是调度绞车司机,工作环境较差,在暂时停机时,四周一片寂静,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和烦躁不安。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配置音响,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和,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2)对于在采掘头(面)工作的矿工们,人们常用“四块砖头,一块肉”来形容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危险。对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矿工们,除了经常向他们讲明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外,在班中休息吃饭时可以播放美妙的音乐、好听的歌曲等,借以调节矿工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使他们得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操作,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在井下从事了8~9h艰苦劳动后的矿工们,挤在井下候车(罐)室里候车(罐)时,经常会感到疲劳、饥饿,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心情不好,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会勃然大怒。可以在候车(罐)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轻音乐,如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或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秀丽山水画面,同时张贴一些相似内容的图画或照片,矿工们在拥挤的候车(罐)室里听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情绪自然会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 3 结语 重视视觉生态环境的改善,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矿工们的安全意识或放弃其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它们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互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浅析 论文关键词:煤炭;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着眼于煤炭安全生产中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论述了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突出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要进一步加强对人的管理。提出了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分析方法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从进入wto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更好地发展壮大。党中央人民政府把安全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成为安全生产的主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亲自到煤炭安全生产的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也看出煤炭安全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我认为煤炭安全生产最主要的环节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1 煤矿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更好地生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还比较普遍,造成事故几率也会增加。在当前煤炭市场较好的形势下,煤矿的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现场,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运行过程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3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安全行为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其次,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根据实践经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应确定为“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将安全文化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最后,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4 推行精细化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职工的质量标准化意识、管理人员科学管理意识。这样一来职工与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学标准、干标准活的思想意识普遍形成,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在生产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矿及各基层单位制订精细化管理文件,在全矿范围内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体系文件的建立是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的体现,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方法、活动、程序等内容的体系整理和总结,使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科学的体系文件建立,使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生产中“有法可依”有了工作的标准,减少了以往在安全生产中的随意性,杜绝盲目蛮干,做到正规上岗,上标准岗。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在管理上实现层次化、制度化,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人人有责,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实现预定的目标。 其次,在环境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生产环境特别是井下生产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狠惩“三违”,切实有效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方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最后,在外部环境上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力度,以粘贴标语、广播、电视、座谈、走访等各种形式大力广泛地唱响安全文化,为企业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要安全”的安全氛围。 5 加强安全心理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采掘工艺和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更是非常必要的。总之,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煤矿的安全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安全论文:浅谈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方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需要长期抓、反复抓。 【关键词】煤矿 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 法制观念 一、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是职工,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观念、安全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要把“安全第一”当作首要的价值取向,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并作为确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中心环节,精心安排各项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主体。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特别要把过去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和经验上升到文化理论高度来认识,以人为核心,突出员工的安全意识、思维、哲学和价值观,增加职工全员培训、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等活动经费,做到全员激励与重点激励相结合。针对安全事故“血的教训”采用“反弹琵琶”的形式教育职工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抓住“访、谈、办”的形式,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访”就是深入职工家庭、岗位、宿舍、医院,把企业的关怀送到职工的心坎上,使“一人安全、全家幸福”成为每个职工的共识。“谈”就是对“三违”人员谈心交友,摸清思想脉搏,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三违”人员的转化工作。“办”就是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困难,调动职工管安全、保安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三部分,缺一不可。安全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知”,安全技能的目的在于“会”,安全态度的目的在于“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安全文化氛围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安全教育的最大效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教育网络至关重要。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争当安全生产的模范。二要发挥安监员、群监员、青岗员和协管员的作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三要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鼓励职工争当“安全文化标兵”,班组争创“安全示范岗”,增强职工自保互保能力。努力在实践中形成“六员八网”的安全文化氛围,即:抓党员,发挥党组织的保证作用;抓团员,发挥突击队作用;抓岗员,发挥骨干作用;抓网员,发挥监督作用;抓安检员,发挥对现场事故的控制作用;抓协管员,发挥宣传和规劝作用。以各种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覆盖网;以安全展室为中心的阵地教育网;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安全活动为中心的寓教于乐网;以区队(车间)和班组为中心的安全知识学习网;以强化领导干部转变抓安全工作作风为中心的公开透明监督网;以各单位工业广场为中心的安全环境氛围网;以职工之家活动室为中心的渗透网;以职工家属和青少年学生为中心的吹风劝心网。 三、遵循环境效应规律,优化安全文化环境 共同的生活群体能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追求,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利于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 1.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消除隐患,优化安全生产的“硬环境”。生产现场既是干部职工的劳动作业场所,也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实行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作业环境,增大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既可以通过创建文明生产,创造整洁文明的劳动环境,使职工产生舒适感,保持良好的劳动情绪,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系数,又可以通过加强作业环境的巡查和督察,并与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来保障安全生产。 2.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优化安全生产的“软环境”。一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运用人格的力量感召职工讲安全,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指令,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二是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时时事事敲警钟,绷紧生产这根弦,增强安全意识教育不断线。三是要建立互相监督与约束机制,职工与职工之间按照“三不伤害”原则生产,及时制止职工违章作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 3.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职工收入的利益关系,优化职工内心的“小环境”,使职工的积极性沿着正确的取向发展。实践表明,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系数。鉴于煤矿职工收入与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安全罚款与安全奖励差距失衡等,都不利于安全生产系数的提高。因此,要把收入与安全生产严格依人、依事挂钩,处罚的力度要达到警醒的目的,奖励的幅度要达到令人心动的目的,确保职工内心“小环境”的平衡。 四、强化法制观念,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安全文化建设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武器。一是要根据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重点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夯实依法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岗位的法律责任、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把自身的个人行为变为社会的法律责任行为,求效益、求进尺、求产量、求省时都只能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二是要经常组织“违章”就是“违法”、“安全与法”知识竞赛或讨论等活动,让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浸染,得到释疑解惑,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明确“章”与“法”的内在联系,尤其要结合在安全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分析,弄清违章与违法的关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三是要对各类事故一查到底,进行严肃处理,不手软、不姑息、不迁就,并将处理结果广而告之,做到惩戒前人,警示后人,使职工深刻懂得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自觉守法来不得半点马虎。 煤矿安全论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煤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煤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一切工作是为人的根本利益,当人生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展冲突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其二是一切工作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安生产全管理中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为本”,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能否从思想上真正地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其它一切工作的首位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已认识到安全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不牢固。道理很明显,每个人一出生到懂事后就想安康长寿,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能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或者是因为“见利忘命”,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等原因,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冒险蛮干,结果酿成终身遗憾,事故一出现,“安全”这两个字又拿到了第一重要位置去思考,但已经晚了,前者悔之已晚,但后者不鉴教训,仍然重走旧路,这样就造成“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地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呢?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首先想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要树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的安全环境。 2.“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现阶段煤矿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工人素质低,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煤矿现有全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和副业工进行一次文化考试,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全民合同工要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农民轮换工按合同,期满的予以辞退,末满期的,必须补习文化知识并辞退各类副业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必须按工种分期分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国有煤矿作业工人的素质。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作业工人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因此,该部分作业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的安全培训中心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否则不许上岗作业。政府煤矿安全监督部门对此要从严管理,发现未经培训或不符合培训规定的工人上岗作业,要对煤矿经营者或个体矿主从严处罚。 在抓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如果只抓前者,而不抓后者,即使有了很高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懂、不会,必然是凭经验去做,违章冒险蛮干,其结果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这只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保证安全,那么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安全第一”的思想等于空谈,没有体现“安全第一”思想的真正内涵。 3.“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政府行政首长两个负责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由“第一把手”负总责,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有的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煤矿却事故频发?在同一个矿井中,为什么有的区队能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区队却屡次发生安全事故?同样是矿工,为什么有的人下了一辈子井都平平安安,而有的人却是经常出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高低和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施工没有相关措施,也没有正确到位的安全监督,整天靠自以为是、靠运气、靠侥幸干工作,早晚都要出问题、出事故。安全工作不是老大难,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肯抓,就能管好。抓与不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7]36号) 规定,要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总要求,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我们将“谁主管谁负责”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企业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谁负责什么工作,就要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所涉及的人员、机械、材料、操作方法、作业环境、监测监督、操作过程等所有方面负全面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和保障安全的措施。全面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可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必须做到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经济,更要保一方平安,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顾安全生产或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持“谁办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谁审批、谁发证、谁负责安全”的原则,落实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安全责任,进行严肃处理,不能不了了之。 4.“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 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文明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文化氛围。要全面落实“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中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重点煤矿实现企业内部监测监控联网,其他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 5.“以人为本”,搞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质上就是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规范操作及文明生产的一些问题。一些局、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事故教训,并将每次事故发生时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及以操作行为进行对照,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的事故几乎都与之有关,如果大家都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事故就会杜绝或大量减少。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就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无法保证,效益也好不了。从1987年开始,国有重点煤矿开始了质量标准、安全创水平活动,真正铺开这项活动是1988年,通过方方面面的质量标准化,使安全状况有了好转,1986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99,1989年下降到1.74。随着标准化的深入,1990-1999年10年间,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在1左右。仅此每年少死600人左右。 要抓质量标准化,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破除3种错误思想:一是矿井基础差,标准化工作搞不好的认识。正因为底子薄,基础差,才需要从抓基础建设开始。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抓住了标准化才抓住了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安全被动的局面。二是破除财力紧张搞不好标准化的思想。通过算事故损失账认识到,把钱用在标准化建设上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同矿务局的“5.9”事故和“9.5”事故导致的两矿提前破产就能说明安全的负效应。三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认为用以往几十年总结的老经验、旧套路办事省力能多出煤,没必要按照标准要求束手束脚地去做。其实,不出事则已,事故一出就懂得了仅靠经验型管理难以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实践紧密地合起来,在实践上寻找管理的捷径,那就是“搞质量标准化建设”。 搞标准化建设,要从严从细抓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从每个干部到工人,从井上到井下,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到经营,从思想政治工作到职工生活,全部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使项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故有要求,并要一丝不苟,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搞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制度不放松,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应该“班班有验收,旬旬有检查,随时抽查”,执行制度不迁就,不讲人情。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其统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对策,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内涵,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和指导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自动监测系统的探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和实现方法,重点讨论了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数据传输技术、链表的使用等主要技术。本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将大大改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监测 数据传输 链表 一、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是指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减少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是前提;生产是目的,是维系安全的物质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投入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投入安全中的资源增加,意味着投入生产中的资源减少;另外,许多企业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了追求短期的高效益,往往会以牺牲人员或设备的安全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润。而且,煤矿生产本身具有特殊的作业环境,加上地质和环境的复杂性,致使煤矿生产具有更多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而影响了煤矿的生产经营秩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管理己成为煤矿生产经营的“瓶颈”,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条件下产生的。该系统是以煤矿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煤矿企业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研究课题。它通过及时反馈安全事故信息,提出一种能够监测、预控安全事故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旨在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种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安全管理新模式。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结构概述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采用以b/s(browse/server)与c/s(client/server)相结合的方式来架构整个系统。b/s方式用于查询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c/s方式用于实现各矿动态图形的上传和维护管理。 在设计上,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特点是在传统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业务逻辑层。它将c/s体系结构中原本运行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移到了中间件层,客户端只负责显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及少量的数据处理(如数据合法性检验)工作。客户端将收集到的信息(请求)提交给中间层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这样减轻了中心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2-1所示: 3.服务器程序的详细介绍 在图2-1中,体现出服务程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各矿点的数据是通过它来中转的。 各个矿点通过tcp传送数据时,服务程序为各矿点开辟了一个实时连接线程,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然后将数据排入缓冲池,缓冲池的设计防止了数据因为同时的发送,而造成数据接收时的冲突,解决数据收发的速率匹配问题,防止从监控程序接收的数据直接发送至客户端而带来的延时及数据丢失。 数据通过两路前行,一路是数据存入数据库,这是一个后台的操作。另一路是数据流向安全客户端,同样安全监控客户端也与服务程序的客户端连接及管理开辟连接线程,通过tcp接收数据。 从总体上来说,安全监控客户端和各矿点的监控程序与服务程序采用了c/s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但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三、功能实现中的主要技术 1.数据传输代码的实现 服务端的监控部分和客户端的访问部分都用到了数据的传输,有两个关于数据传输的基类,分别是连接类和连接管理类,这两个基类分别用了microsoft的socket类和tcplistener类。 (1)socket类 socket类为网络通信提供了一套丰富的方法和属性。socket类允许您使用protocoltype枚举中所列出的任何一种协议执行异步和同步数据传输。socket类遵循异步方法的.net framework命名模式;例如,同步receive方法对应于异步beginreceive和endreceive方法。 (2)tcplistener类 tcplistener类提供一些简单方法,用于在阻塞同步模式下侦听和接受传入连接请求。使用tcpclient或socket来连接tcplistener,使用ipendpoint、本地ip地址及端口号或者仅使用端口号,来创建tcplistener。可以将本地ip地址指定为any,将本地端口号指定为0(希望基础服务提供程序分配这些值)。如果选择这样做,使用localendpoint来标识已指定的信息。 start方法用来开始侦听传入的连接请求。start将对传入连接进行排队,直至您调用stop方法或它已经完成maxconnections排队为止。可使用acceptsocket或accepttcpclient从传入连接请求队列提取连接。这两种方法将阻塞。如果要避免阻塞,可首先使用pending方法来确定队列中是否有可用的连接请求。 调用stop方法来关闭tcplistener。stop方法不会关闭任何已接受的连接。需要用户负责分别关闭这些连接。 2. 程序所用链表的代码实现 在程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链表这样一种数据结构。很幸运microsoft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组类arraylist,用起来很方便,如同在用一个链表。 arraylist类提供在大多数collections类中提供但不在array类中提供的一些功能。例如: array的容量是固定的,而arraylist的容量是根据需要自动扩展的。如果更改了arraylist.capacity属性的值,则自动进行内存重新分配和元素复制。arraylist提供添加、插入或移除某一范围元素的方法。在array中,您只能一次获取或设置一个元素的值。arraylist提供将只读和固定大小包装返回到集合的方法。而array不提供。另一方面,array提供arraylist所不具有的某些灵活性。 四、总结 本系统希望在以后能投入使用,各煤矿企业将实现井上下探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警报,井上下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采掘动态位置显示,隐患整改督察,调度指挥,故障、事故调查分析“黑匣子”功能。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摘 要 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能源。随着煤矿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普遍应用。本文就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能源。2011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达70.5%,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到5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确保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内煤矿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和各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目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煤炭生产向深部水平延伸,各种灾害威胁日益严重。 2)技术装备维护管理比较差,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3)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性较差,安全监管工作不规范。 4)重大事故预防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动态监管手段。 5)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不规范,未能及时有效得到纠正。 6)查出安全隐患处理不及时,不能有效杜绝事故发生。 7)各级管理者履职缺乏监管,安全职责未能落到实处。 8)考核奖罚未细化量化及时化,安全责任落实不具体。 9)应急预案与现场结合不紧密,指导应急处置作用差。 10)各级领导不能实时全面掌握安全体系运行动态情况。 从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人、机、环三要素考察,以上存在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人,即除了煤炭生产环境条件恶劣、自然灾害严重这个客观因素以外,其余问题的存在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要逐步减少乃至杜绝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解决人的问题是关键。 2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2.1 建设目标 1)建设完整的人员分工、职责明确的煤矿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2)建成煤矿安全工作计划、实施、监督和总结动态管理系统。 3)实现隐患采集、五定、整改、复查验收的无纸化闭环管理。 4)建设三违查处、员工计分、事故责任全员安全行为动态档案。 5)实现重点工程、隐患管理、工作进程等实时短信提示和报警。 6)建成责任明确并细化量化的全员安全绩效自动化考核系统。 7)实现矿井五证一照、三项人员持证等安全资质的实时管理。 8)实现领导下井、管理层履职、队干跟班等重点人群的管理。 9)实现重点头面挂牌、现场安全确认等安全节点的实时监控。 10)建成安全法规、规范标准、制度文件、规程措施动态知识库。 11)实现隐患分类、三违人员、监督检查等业务数据图形化显示。 12)实现煤矿安全管理记录、台账、报表、分析图表自动生成。 13)实现煤矿安全评估、预警等图、文资料的实时实施。 14)建成煤矿井下安全监督检查辅助设备及相关网络支持系统。 3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3.1 系统的构成 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硬件和系统管理软件两大部分。 3.1.1 系统硬件 系统硬件主要由井下工业环网、井下工作平台、井下无线基站、井下无源地址卡、指示牌、地面计算机中心站、系统应用服务器(兼做数据库服务器)、各科队应用计算机终端、打印机及其他配套辅件组成。 3.1.2 井下工作平台 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井下工作平台的载体是安全监察仪,在安全监察仪上设置了常用操作模块操作页面,通过井下工业环网和井下无线基站与地面系统进行实时信息同步运行,实现了井下现场检查、三违查处和井下现场办公。 3.2 系统软件 3.2.1 主要功能模块 按照编制的系统建设规划,开发形成了组织体系、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员工安全行为、计划任务、安全评估、监督检查、安全工程、隐患闭环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违章管理、事故管理及预测、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绩效考 核、安全信息综合分析、图形化系统业务数据展示、数据集成及分析展示、安全管理信息门户、统一消息预警及用户权限管理等20多个功能模块。 3.2.2 软件分层及专业功能 系统软件分四层,即运行支持层、管理体系构建层、管理控制层和安全效果评估层。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系统运行支持层包括: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集成管理、统一消息预警、数据图形显示及系统运行安全管理。 管理体系构建层包括:组织体系、岗位职责、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安全工程和计划任务的管理。 安全管理控制层(人、机、环)包括:任务执行、违章管理、隐患管理、质量标准化、规程措施、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辅助。 效果评估层包括:员工履职、绩效考核、安全评估和综合分析。 从效果评估层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通过调整系统运行层,使得新的管理模式及时实施,促进了系统的良性循环、自我提高。 4 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4.1 隐患闭环管理模块 4.1.1 构建隐患基元库 为了方便隐患的识别与确认,实时动态跟踪每一条隐患的闭环管理进程,实现隐患100%及时整改及量化的隐患买断和责任人处罚,根据安全生产实际建立了隐患基元库。 隐患基元库是对矿井可能存在隐患的标准化界定,是目前已知隐患及隐患处理经验的集成,该库按专业及隐患的危险度等级进行了分类,从而方便了操作人员正确地识别不同隐患。 系统内设置的隐患基元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4.1.2 隐患处理流程 系统建立了隐患处理的标准流程,检查人员通过使用矿用安全监察仪,在实现从井下发现并确认隐患、登记隐患、现场五定隐患、区域隐患查询、指导处理隐患和现场隐患整改复查、确认的全过程。 系统在隐患处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指定了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员,负责及时处理流程中规定的隐患管理环节,从而增强了隐患相关单位及业务科室的协同处理能力,减少了隐患处理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了隐患整改的及时化和管理规范化。 4.1.3 隐患统计分析 通过不同的统计方式如:隐患图表分析、隐患处理超时或重复隐患分析,以及对查出的隐患按照专业分类、隐患级别、发生地点、隐患状态(未五定、已五定、未复查、已闭合)责任单位、隐患检查人、检查类别、处理周期等来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发现规律性的结果,可以对隐患管理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整改措施和决策依据。 4.2 违章管理模块 4.2.1 违章处理流程 系统建立了发现、确认、帮教、处罚和审核违章的闭环管理流程,即发现人员违章后首先进行确认,确认后进入说服帮教流程,并按照违章严重程度和违章者对错误行为的认识态度,进行适当的处罚从而警告其下次不再违章。 对违章人员的管理涉及到矿井多个部门及人员,一旦违章信息进入系统,系统就对违章处理流程进行自动监控,凡相关部门对违章没有及时处理的,系统就一直处于提醒状态,直到处理完成闭环为止。从而确保对每起违章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帮教或处罚,杜绝了违章处理不及时或不按照流程处理的情况。 4.2.2 违章信息查询 有关领导或部门人员在需要了解或查询违章情况时,可以随时进入违章综合查询页面和违章详情页面,很方便地查询到违章人员姓名、所在连队、违章内容、违章性质、违章处理等基本情况。选择具体的违章人姓名,可查看违章的基本信息,包括违章地点、违章内容、录入时间、录入人和当前处理状态等 4.3 动态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块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炭行业经多年发展完善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涵盖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规定,并持续达到和动态保持这一状况,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动态、持续处于良好、稳定、安全的状态。 4.3.1 建立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模型 系统按照各专业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中的必备条件、工程质量检查评分表内容,建立起检查数据、信息与计分考核评级方法相关联的数学模型。 4.3.2 动态的质量标准化检查和结果确认 检查人员携带矿用安全监察仪下井检查质量标准化,首先对检查的质量标准化专业、组织检查人、参与检查人、受检部 门连队以及检查头面、区域进行确认,然后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信息输入系统,立即传输至地面工作站,地面系统自动完成以报表、图形的方式形式展示考核的结果。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检查考核结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动态反映了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结果。 4.4 员工安全行为管理模块 4.4.1 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 系统围绕员工安全行为管理的内容,建立了全体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在库中存储了如下信息: 1)基本信息:包括员工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参加工作时间、职务、工种、持证情况、家庭住址、电话、配偶姓名、联系电话等,方便日常安全管理中掌握员工基本情况。 2)安全行为:主要存储了员工受伤、违章、事故责任等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员工安全履职和安全操作情况。 3)安全奖罚:主要存储了员工受到奖励表彰、处分处罚和安全计分等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员工安全工作态度及业绩情况。 4.4.2 员工安全行为动态管理 与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相关联,建立了员工安全行为动态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1)严重三违、多次重复三违和安全积分超限人员预警。提示有关部门立即对其采取停止工作、组织学习、帮助教育等强制性的专门措施。防止此类人员继续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等严重后果。 2)三项岗位人员持证自动化管理。对矿井主要领导、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一旦发现所持证件快到期,系统立即提示有关部门及时安排参加复训,防止证件过期出现未持有效证件上岗情况发生。 通过建立全员安全行为档案,全面反映了员工的安全行为信息,十分有利于煤矿安全工作的细化和量化,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4.5 计划任务管理模块 4.5.1 工作计划 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系统管理,才能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系统首先将煤矿定期召开的安全办公会、防突专题会、防止瓦斯事故专业会等安全会议决定文件或纪要,通过任务文件页面形成安全工作计划,通过系统网络向各终端用户即时,避免了公文流转时间长、基层科队不能及时了解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开展滞后的弊端。 4.5.2 任务执行 模块具有任务、跟踪、提示、监督、考核和处罚功能,即根据会议决定或文件安排将工作计划分解成任务向各科室、连队下达。同时,通过消息预警功能提示各科、队及时开展工作并按时完成任务。对超时限开展工作或未按时完成任务的,系统自动进入考核处罚流程,按照考核扣分或处罚标准自动执行。 使各科队做到任务明确、时限清楚、心中有数、考核有据。形成了严格的计划、实施、检查和考核闭路安全管理循环,对于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规范性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4.6 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块 按照本矿安全奖惩办法和安全绩效考核标准,系统建有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块,该模块根据当月员工的安全工资指标、下井次数、查隐患条数、隐患买断、抓违章及违章处罚、事故处罚、任务完成及其他处罚考核情况,自动进行考核、计算和汇总后得出全员安全绩效工资。即免去了人员手工汇总的辛劳,也杜绝了人为因素影响考核的客观公正,还具有快速、准确、动态的特点。 4.7 人员考勤以及领导下井公示 通过给每位下井管理员工配备一台安全监察仪,用来记录巡查地点及其时间,系统按照不同工作内容的下井时限要求,自动判断本次下井是否为有效考勤,并自动统计该员工的入井情况,矿领导的下井情况通过安设在井口的led进行公示,随时接收上级连队和群众的监督。 4.8 多种消息、任务的预警提示 系统具有隐患整改、三违帮教、工作任务和资格证到期超时限预警:员工安全积分超限报警;以及事故紧急报警三种预警类别。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方式的提醒或者预警如:声音、弹出消息、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人员开展工作、办理事务或处理事故等紧急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有序、规范开展。 随着煤矿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普遍应用。系统开发了可视化井下安全信息的图形显示,可以方便、实时采集井下各主要现场生产的相关参数如:瓦斯浓度、风速、电流强度,风机的开停状态等,为 级领导、专业管理部门实时、动态掌握井下的安全生产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使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进入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为矿井实现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黎建(1975-),籍贯:重庆市綦江县,毕业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助理工程师。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工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与路径 [摘 要]本文将会深入剖析中国在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系统的思考中国制造业表情的发展路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从宏观的角度上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有回归本土的趋势,这为以低成本为优势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制造了一定的阻碍。而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国内制造业企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不足在于通过生产实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业基础。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并且缺乏管理和技术结合的创新能力,阻碍了制造业的有效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微观上会提出基于国内工业发展水平来提出科学的软实力培育路径,而从宏观上将会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价值链升级作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工业工程;制造业;困境;路径 引言 根据相关的资料表明,美国财富中的68%主要是来自于制造业。而日本,全球500强企业中将近150个企业都是源于制造性企业。而在中国,制造业占据了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49%。可以说制造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中的分工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内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用工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多种阻力。为了能够引导制造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必须深入发展国内的相关技术水平,尤其是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制造业将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企业通过实践发现,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生产基础,那么即便有先进的技术水平也无法与国内的生产形势相互匹配,甚至会为企业带来反面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工业工程为基础的管理创新的方法应用在制造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剖析国内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系统的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以及路径的选择,提出有效的方法来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特征 中国制造业的产出于2010年占据了全球的19.8%,比美国超出了19.4%。这表明中国的制造能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国内的制造业普遍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现象,低质量、低效率、高能耗等成为制造业发展中的鲜明特征。国内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产能过剩的现象严重,且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很多产品的关键部位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对于研发的投入明显较低。虽然中国一直享用制造大国的名称,但是却依然没有借此机会提高自身的制造水平,这对于国内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是急需突破的一项难点[1]。 2.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困境 2.1 外部困境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困境主要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制造业引起重视,并且规范制造业的立法体系,加大研发的投入基金,提高国家的贸易壁垒,这些都为国内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出现了制造业回归本土的现象。这种回归不只是对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归,而是在加强自身的优势竞争力的同时,创造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抢占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先机,不仅可以快速的增加谷内的经济实力,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增强自身的竞争水平。而这种形式对于新兴的以低成本为优势的出口国家来说有着巨大的打击。这意味着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会迅速面临订单量减少、产能过剩的现象,甚至严重威胁着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成为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强大阻力。 2.2 内部基础能力弱 2.2.1 IE基础积累不够 虽然目前很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RP等技术来实现对生产实践的管理,但是由于对IE基础的积累薄弱,使最终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国内在IE方面的学习与应用严重的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晚,且有着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更多的是盲目的针对可以赚钱的产品进行生产,而忽视了对于IE的研究。国内IE积累的不够使得企业缺乏资源配置的研究,企业在产品开发到市场销售多个环节中无法做到有效的把控,成本高、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平低下等现实问题造成了中国制造业低质高能耗的特性,并且抗风险的能力较低。无论是ERP系统还是其他先进系统的应用,如果企业缺乏一定的IE基础,而无法有效的规划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等,将会导致ERP系统的紊乱,并无法发挥其强大的功能。 2.2.2 重技术轻管理 技术是生产力提高的关键条件,技术的提高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产力的解放。但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有效的管理活动的支撑。比如在同一个行业中,企业虽然运用了同样的技术,但是由于管理上的因素,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结果上的不同。因此,有效的结合技术和管理,才是能够保证生产力发展的充要条件。一方面,制造业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做好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改进企业的运作模式才能够保证技术的有效转化。在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中,普遍存在一味追求新技术创新的现象,然而先进的技术采用往往会引发出更多的管理问题,如何面对这类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制造业企业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2.3 缺乏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创新能力 在2010年英国的全球最有价值的500个品牌中,中国仅仅占据了19个名额,这对于制造业强国的中国来说,说明了国内的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的低下。笔者经过仔细的剖析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制造业在技术引进之后,并没有有效的消化技术运作的原理,缺乏在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吸收和创新。第二,中国制造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机制。企业在技术研发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工艺创新等价值链的环节上对研发的投入较低,导致虽然有创新的思想但无法形成系统的体系,能够被市场广泛的而应用。第三,管理与创新之间的协同性交叉。专业技术的创新无法有效的转化,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投入大,但是研究的周期长,产生的效果不佳。 3.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很多的企业通过实践表明,企业的需要实现高质量低能耗的制造水平,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遵循制造业发展的规律,面对国内外的困境,选择适合具体生产状况的发展路径。 3.1 基于IE的企业能力重构 运用IE重构制造业的生产基础,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比如,在应用程序的使用上,需要通过不断的管理和创新,改进和优化ERP等系统的问题,是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的。在制造业企业基础能力的重构方面,IE是企业基础中的基础。通过运用IE理论,深入剖析制造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律,改善工艺流程,完成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模式。另外,还需要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IE以及IT两者的优势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科学且适应本土的生产系统,即CPS。 3.2 基于管理创新的软实力培育 经济发展中,企业的软实力利于竞争的有效开展,企业的成功也必然是建立在对软实力的理解上。笔者认为企业的软实力是一项企业面对国内外竞争中的核心力量,它是有企业的创新能力、资本的沉淀以及环境的整合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它是一项企业的号召力也是企业的凝聚力。构建企业的软实力需要制定科学的战略基础,通过人才引进、产品创新等多种方式构建科学的企业情境,集合生产方式、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文化这三因素来增强企业软实力的提高。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领域开始在新时期的产业浪潮中展现锋芒。文章从中国制造行业发展情况的角度对我国面临的工业问题进行分析,对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产值占比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工程;制造业;应用分析 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较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从原本的计划市场经济脱离出来,转成为沿用至今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开始向世界高等水平出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有了突破性的提升,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十五以上,从原本的工业初期发展到了新世纪的国家工业化中期进程。制造业的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先决条件,因此制造业也被成为我国工业领域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关键进程,发达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其发达的旨制造业,因此目前确定国家的发达程度依靠的就是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工业工程的概念源自于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针对美国境内工厂的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后来成为系统科学、运筹学、信息科学等理论为集合的一门专业技术体系。工业工程在新时期下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医疗、建筑、政府、餐饮等不同领域中以提高其经济产值和效率,被现代学者称之为行业体制中的现代工业工程。 1我国制造业出现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制造行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经世界闻名,我国出口的印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不仅有日用品和家用电器,还增加了很多高科技功能的新型电子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家用电器、医疗产品、电子产品等十数种制造业生产的资种产品的销量均属于世界第一,但是经济快速的发展往往会让人忽略掉细节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我国制造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也是为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我国都很难在创新上做出成绩,很多制造业行业中都是沿用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陈旧技术,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中国创造在短时间内很难代替中国制造在世界人民心中对我国的印象。我国的制造业不仅体现在创造力的缺失,还有产业机构不合理、整体偏向轻工业的现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表现很薄弱,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制造业技术的密集程度也远远落后于工业产值较高的国家。我国由于人口重多,劳动力往往都很低廉,很多制造企业都会选择低廉的人工劳动力而舍弃了相关的机械设备,导致一部分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经济效益还不是很理想,不论是生产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意义和价值 工业工程可以为国家制造业的质量、效率和成本提供更好的发展方案,很多发达国家制造业界的专家都为其在制造业中的发展做出了肯定。我国执行工业工程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但是真正落实到制造业发展中的仅有三十年左右,因此制造业领域的质量、效率、成本问题都会影响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新的全球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世界环境将会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并且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形成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制造业工业工程理论。 3工业工程的发展和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3.1学科学术领域的发展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执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开始了学习、引进和模仿国际先进管理理论和制度规范的进程,虽然在很多领域的成果都很显著,但是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并未取得可观的成就。我国相关学者研讨并创立了中国工业工程学科的推广,并于二十世纪末期在我国的高等学府内开设了工业工程的专业课程,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二十五个省份和一百六十所高校应用该学科,工业工程理论及教育体系得以成型。中国工业工程的英文缩写为CIE,是结合了美国在工业工程的核心概念,以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的整体概念,其中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比较重要的。中国工业工程的概念并不和美国工业工程定义的复杂,较为普及的概念是CIE是为多种行业和产业提高效率、成本、质量以及其他管理层面的技术和理论,也可直接称中国工业工程是为提高相关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方针。 3.2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 中国工业工程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并且成功在上千家制造业企业中得以应用,从企业的数量上就能看出该理论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发展前景。工业工程在我国涉及的行业有钢铁、汽车、机械、建材、家电等十数个行业和领域,其中的一汽集团、广东龙科基团以及很多沿海地区的大型企业,都是在工业工程理论的获益者,企业负责人将工业工程理论应用在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中,由于企业之间的差别,产生的效果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 3.2.1外资合资企业 很多的外资合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依靠母公司县城的管理模式,这也是中国工业工程理论取得较早成就的时期,例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摩托罗拉等。这些企业在外地设厂时首先设立了工业工程相关的职能和岗位,因此对于制造业来说,工业工程的应用有利于明晰企业中的岗位职责和职能定位,同时也对生产环境中的设备和流程系统改善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2.2东南沿海地区企业 我国沿海地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设立了地域内部的工业工程研发部门,将之作用于提高制造业领域经济发展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社会环境,其中广东科龙企业是较早将工程工业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之一。二十世纪末期,广东科龙公司开始和天津大学的管理学院开展合作,不仅对企业的战略部署、项目决策、制造水平、资金管理、人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为提高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做出了铺垫。 3.2.3国有企业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开始加入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中一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了工业工程对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逐渐在决策和生产部门应用工业工程理论执行企业改革和创新工作。一汽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轿车制造业以股份制公司为身份上市的企业,在应用工业工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了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机制和生产方式,同时吸取一汽大众公司的精益生产技术,达到生产现场的管理、效率、质量、布置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制造业领域中的必然趋势,企业对CIE的落实不仅能帮助企业在管理中取得良好效果,还能在生产、销售、运维等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工业工程的示范研究课题,选择目前我国影响力较大的制造企业为标志性的成果展示平台,形成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结束语: 从概念上说,工业工程是制造业稳定发展的助力手段,也是推进国家各行各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体系,因此研究制造业中工业工程的应用,也是为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科学的优化策略。 制造业工业论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摘 要: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为了提高其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工业4.0”战略,这被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革命。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总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缺少高新技术制造支撑,能耗高,制造业总体低水平徘徊等问题。因此,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德国“工业4.0”战略;中国制造;发展启示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制造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机制,借助于正在迅速发展的新产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有利于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 德国“工业4.0”战略的内涵 德国“工业4.0(Industry4.0)”战略是德国政府确定的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是人、机器和数据相互连接而构成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是一种生产要素互联环境下的智能生产。其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为重点,基础是分布式、自发式的生产流程与大规模、单件生产趋势的日益融合,不断进行工业技术领域新一代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提速或效率的提升,也体现在从设计研发、生产到运输配送、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高的生产效率,以及供应链高效对接、消费者积极参与等。 2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困境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是极为严峻的挑战。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与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后,重新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本土,并与数字化、智能化紧密相连,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其有不小的差距。比如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英国提出“英国工业2050战略”,欧盟提出“欧盟2020战略”。其次,在低端制造业领域,东盟国家、越南、印度及拉美国家试图超过中国的阻碍,他们以更低的成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人力资本丧失了优势。最后,中国制造业走了一条粗放经营的路线,中国制造业还处于工业2.0向3.0过渡,甚至还没有彻底完成工业3.0要求的信息化改造;自主创新与技术培训升级能力薄弱,从而出现总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缺少细致的标准化流程,利润微薄的不利局面;另外,投入产出矛盾比较突出,能源消耗居高不下,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不强。 3 借鉴德国“工业4.0”发展我国制造业的路径 我国大力倡导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更是提出了远景规划,这都与“工业4.0”战略不谋而合,并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3.1 基本方向:智能化与数字化制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制造智能化、数字化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大趋势,“工业4.0”强调各生产系统中所有成分通过网络现互联,将物联网与服务网应用于制造业生产的全过程,形成更智能的数字生产网络,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并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质量效益高、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些互联互通的智能体,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进行通信,可自行决定可行的最佳生产路径,真实制造与数字化虚拟制造的融合,将使工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2 生产方式:大规模与定制化制造 德国“工业4.0”发展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其理念本质上是提高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减少能耗,以解决顾客问题为主,满足个性化的生产需求。在各生产要素作为资源更灵活的配置条件下,大规模生产高度定制化产品,改善产品质量,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顾客可以参与其中,生产的目的最终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而不是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也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中国制造业要实现优化和升级,必须重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方式。同时,还要加强研发能力的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的管控水平,还要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服务,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走个性化定制道路。 3.3 关键结点: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促进标准化的完善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可借鉴德国建立起个人、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型研发体系,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个人提供知识与劳动,相互协调共同研发,搭建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平台。标准化对制造业的影响非常关键,如果缺失了技术标准,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制造生产中就无法用同一种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系统也将无法识别,工业制造业在跨系统、跨平台生产时就出现了不兼容的问题。因此,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就是要完善“工业4.0”所提到的工业数据空间,这个空间有着统一的数据终端接口,让任何一个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该空间获取世界上所有有关工业的信息。我国也要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对制造业设备及工业标准的规定,力求建立起完善的中国工业标准体系并与国际对接。 3.4 保障机制:成立专业协会,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德国“工业4.0”战略为管控相关工作的复杂性建立了一系列保障制度。我们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时,也可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建立与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互联网+”制造业等有关的专业协会,引领制定标准,促进产学研结合;此外,智能生产可能将导致生产无人化,但在制造业的创新领域中人的能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还将发挥核心的作用,他们主要从事创新设计、控制与检测等。因此,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条件。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探讨 摘 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政府作出了利用工业互联网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决策,必将开创制造业发展的新思维。文章从分析工业互联网涵义及特点等概念出发,分析了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 制造业 机遇挑战 战略选择 对未来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网优势,让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让制造业互联网化;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基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拥抱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必将开创制造业发展的新思维。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我国制造业现状,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转型升级,逐步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大国行列奠定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有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工业互联网涵义及特点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深度渗透的产物,是以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平台。其本质是互联网渗透并打通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和生产线设备,将实体生产设备、物料、产品、人等相互连接,实现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及数字信息的采集、传输、集成、共享和分析,从而提升效率和决策水平、降低成本,并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等的蓬勃发展。 概括起来,工业互联网具有三个特点:(1)实现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2)实现数据价值的技术集成;(3)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巨型复杂制造生态系统。 (二)研究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持续提升。随着工业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营销、服务端向设计、制造端深度扩散,工业互联网不断突破价值传递的平台媒介角色,逐渐转变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促进价值链的优化提升和体系重构。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通了全产业链环节,加速各环节数据纵向流动和交互,通过对数据深层次分析,实现机器设备的智能运转和远程操控,为企业创新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搭建起企业与用户、利益相关者无缝对接的平台,拉近了制造端和服务端的距离,为企业基于用户需求设计生产、无缝隙传递服务提供了支撑,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 2.工业互联网为不同企业搭建了信息共享与集成平台,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优势资源,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实现企业从个体生产向协同创新方向转变。 一是制造企业以品牌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优势供应链资源,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扁平化管理,推动制造产业链向两端不断延伸。 二是制造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引导,通过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吸纳政府、科研、创客等资源,建立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突破创新中的孤岛局限,实现创新主体、创新各环节有机互动,为促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三是信息服务企业以提供制造服务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软硬件、企业、专家、知识、技术等各类制造资源虚拟化,在统一、集中的智能管理和运营基础上开展面向制造企业用户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云制造服务。 二、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部署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支撑。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互联网第二强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主体、技术和产业基础。制造业在保持总量第一的前提下,向高端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融合应用的开展提供了市场。 二是工业领域互联网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近几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国内互联网正从企业销售、交易服务向研发设计、产品生产、装备制造、能源供给全面渗透。众多新兴业态和服务模式快速涌现,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开辟了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空间。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吸引国际产业的双重挤压,人口红利窗口逐渐关闭和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等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有利于加快创新步伐、化解产能过剩、平衡投资消费,将更多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所发挥重要作用日渐显现,为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机遇,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作用和战略地位必将进一步凸显。 (二)挑战 一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发展需要一定的过渡期,目前侧重消费服务的互联网暂难满足工业生产性需求。当前,我国互联网服务侧重消费端,对个人用户市场的开拓比较得心应手,而对工业企业市场缺乏相应的技术与服务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基因和工业生产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互联网创新强调开放、共享,而工业生产体系ξ榷ê桶踩性要求更为严苛,两者特性与体系难以契合,表现为现阶段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主要集中在下游销售和上游设计等环节,鲜少直接发生于生产过程。 二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缺乏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因行业差异与专业壁垒的影响,作为供需双方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对互联网认识存在不同。一些工业企业或对互联网创新理解不够,缺乏开放共享的精神和自我变革的勇气,或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盲目,迷失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一些互联网企业对工业领域创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或固步于消费者端琢磨“眼球经济”,或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足够认识而“不接地气”。既了解工业又熟悉互联网的融合性人才缺乏,也构成了障碍。 三是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一批引领全球的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为工业领域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多属中小企业,虽然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层级和技术含量参差不齐。一些专业服务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缺乏高端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复合型服务,使得工业创新发展产生的很多新兴互联网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四是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标准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缺乏统一标准。如何在保证高度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将既有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更好的与互联网结合,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融合性产品或服务,相应的标准体系目前在行业上下游间暂未统一,接口困难,各方自行推动的标准建设带来较高的重复建设成本,相关的政策法律也有所缺失。 三、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实现自我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充分把握“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美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基于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德国“工业4.0”的实施则基于其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水平,中国要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的制高点、主攻方向、突破口,加快部署和利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即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行推进,力争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重点跨越。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美国与德国在发展制造业的战略行动计划都将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弥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中间环节缺失造成的创新效益外溢,形成政、产、学、研、用、金的有C创新组合体,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智能装备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工业软件直接决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我国要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和工业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智能制造网络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第四,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建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无论是“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报告还是“工业4.0”的实施建议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制造强国建设要求。要改变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倾向,加强高等工科学校学生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各层次(从领军人才到高级技工)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第一线技能人员的培养。 第五,加强制造业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制造业资源、技术、人才的全球性配置。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从提供廉价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引领行业发展转变。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理念,推动中国制造产能走出去,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 制造业工业论文: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摘要: 本文结合对企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回访的信息反馈,针对现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同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工程;教学设计 0引言 近两年,我院机械工程系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前景益现严峻。我系2010届毕业生共846名,截止2010年3月17日,就业率仅达84%,比09年同期96%的就业率降低了12个百分点。面对严酷的就业环境,我系组织教师对江苏、上海地区的14家机械制造类企业的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领导进行调研,并对毕业生进行了信息回访。从反馈结果分析发现,影响我系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系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不完全对称,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比较欠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基于此,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与企业用人实际要求,我对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和培养重点,即具备工业工程的意识,有了一些感想和思考,把这些思考进行了整理,并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写出了这篇文章,对我院完善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希望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1机械制造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与毕业生回访信息反馈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也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1]而作为正在打造先进机械制造业基地的江苏、上海地区,外资、民营等中小企业愈来愈密集,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从长期来看仍将持续增长。通过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发现机械制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我系现有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还有许多值得改进扩展的方面。我认为基于企业需求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对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特色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现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存在的不足 机械制造专业体系课程内容虽然丰富,但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尤其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工业工程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这已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因为生产管理技术、方法的知识在大部分台企和大中型企业里应用极为普遍,也更为重视。目前这些企业急需的是生产一线的熟练操作人员,对学历要求不高,多是职高、中专、技校的毕业生。这样的员工比较好管理,他们的工作就是操作。老板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同时企业也反映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小。因为基本的简单重复操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陈年累月的做一件事,就不会表现出“笨”还是“巧”。所以在企业中,我系很多毕业生的师傅是不满20岁的初中毕业生也就不足为奇了。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一线操作的工作任务,但要迅速从大量职高、中专、技校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等能力。这些毕业生能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而其他一般的员工或许很少会朝这方面想。这些毕业生有可能会告诉专业人员,而且还会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着手去处理,这样的毕业生才真正实现了我系提出的“能设计、精操作、会管理、通工艺、能创新”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3在就业新形势下,努力开创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纳入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是本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的主导思想。这里我提出了以下六点设想: 3.1 面对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的现状,作为培养机械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我认为不仅要立足于基础机械类技术课程教学,更需要建立企业人才需求的意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的课程教学。因此,为进一步理顺机械制造专业知识体系,建议增加教学中础工业工程课程的比重。 3.2 遵照高职培养目标,建立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工业工程意识为重点的课程教学设计。注意平时强化学生的工业工程意识。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提高效率、简化优化的意识,可以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具备了这种意识,在做事时就能知道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后做,就能做的更快、更好。这门课程最需要做的是教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改善是从大家习以为常的流程中得来的,任何的操作都有改进的空间。这不光是存在于企业,在学校,在班级,甚至在每一个小组都有。操作是由动作构成的,所以不一定必须去现场,班上的每一次活动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操作的集合。比如说通知人,收发作业,上台演讲,这些都是流程。有了流程就有了所需要的时间,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时间最短,那怎样可以缩短时间。这就是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3.3 增加5S(6S)优化现场管理方法的内容。该方法是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系调研中,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应用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或设备,工作场地一片混乱,工件乱堆乱放,其结果也只能是生产效率低下,员工越干越没劲。通过学习5S(6S)现场管理的新观念、新技术,塑造学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培养他们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素质、习惯的技能人才、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达到现代工业企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3.4 依据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上突出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当减少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注重方法、弱化技术,如关于方法研究中的程序分析、操作分析与动作分析等很多基础理论方法,不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更要求学生能结合实际工作熟练应用,并在应用中提出改进方案,且能对方案进行合理评判。而关于作业测定技术中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等讲求较高系统性的理论方法作为了解内容。 3.5 在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增设大型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础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各种作业定额和作业方法都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实验进行数据收集,再加以科学分析研究制定出来的。我系现有的实验条件有限,该课程开设的基本是验证试验,所以要打造大型综合性的创新实践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减少纸上谈兵,提高实践环节的效果和质量。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应在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于设计主线,围绕设计课题来组织教学,突出使学生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生产实习实训中,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做改进方案,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3.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法和单一的黑板板书的教育手段,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工业工程意识也无从谈起。教师应通过各种相关的实际设计案例,从以“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对枯燥费解的理论内容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重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形成可视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理论内容、利用多媒体影音资料或实物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设计实例,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互动。借助系统仿真甚至是虚拟技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工业工程技术在国内众多企业应用的不断深入,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也应做相应调整。如何令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机械制造人才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是培养机械制造人才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拟通过对该课程的设计改革,希望能培养出具有机械制造行业背景支撑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受企业欢迎的优秀专业技能人才,进而为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铺就一条通道。 制造业工业论文:装备制造业中的工业设计探讨 摘 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提供技术生产设备的制造业的总称,是直接影响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分工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因;探究了装备制造业中工业设计质量的管理要点。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重要性;管理要点 装备制造业隶属国家战略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虽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是大而不强,并且在工业设计方面缺乏创新。为切实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握好工业设计的质量。 一、装备制造业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原因 工业设计,属于市场竞争与机械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边缘学科。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装备制造业中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原因如下:(1)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重点装备制造业都属于国有性质,体质改革较为落后,仍旧保留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正常发展。如今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管理职能依然很强,政府机构对企业实行多头监管,多种行政审批程序,这些都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并成为限制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环境中,装备制造业很难将工业设计工作做好。(2)保密制度影响。当前,我国的重点装备制造业大多是军工企业,因为与国家机密有关,与这些企业合作或者在这些企业工作的话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保密制度,这就将很多出色的工业设计人员被拒之门外。而美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就是由著名的工业设计员主持的,这就是典型的文化艺术与科学艺术有机结合的范例。但是,在我国还没出现过类似先例。(3)生产量过小。我国当前拥有多家装备制造企业,由于条线与行业的原因,他们的经营与生产都极其缺乏竞争意识,只依靠国家的扶持维持生存,并且产品类型单一、生产量过小。在实际生产中虽然因行业及技术等原因产品的利润较高,但是总利润值很少,甚至总利润值还不能完全支付企业的运行成本,在加上产量较小,自然就不会考虑工业设计的问题了。 二、加强工业设计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笔者通过将国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与我国相比,发现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之所以大而不强,是因为未充分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因此,为切实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工业设计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对装备制造业中工业设计的质量管理措施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搭建工程师与工业设计师的交流平台 每一种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都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对装备制造业来讲,其产品绝不是某一类工程师或者工业设计人员可独立完成的,只有专业人才与相关学科人才的全力配合才能高质量完成。而各类人才的合作过程中就需要多种形式的交流,这就需要一个搭建一个高质量的技术交流平台。我国教育部在设置专业与学科时已经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比如,与制造业有关的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都包含有《机械制图与画法几何》这一学科。工业设计人员对项目组人员汇报设计详细方案是,就需要有美观而精致的产品模型及效果图,并且还应具备规范而理性的产品结构总装图及三视图,当前,来自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工业设计人员,过于重视产品的艺术形式,往往忽略了与工程设计人员的技术交流;从工程设计专业毕业的设计人员,常常以数字加工原型与电脑效果图代替手工制作的模型及产品效果图。以上工业设计人员与工程设计人员的做法都不合理。因此,为了设计出更好的装备制造业产品,企业就必须重视两种设计人员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积极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促使他们在多层面交流与合作中高质量完成工作,进而大幅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处理好产品整体与细节设计的关系 在装备制造业及消费品制造业等小型产品的实际设计中,工业设计人员通常按照从整体到细节的程序完成设计过程。但是,在设计装备制造业中的大造型产品时,这一设计原则是不科学的,因为在大型产品设计中人机操作界面过于集中,并且还是工业设计的核心部分,其细节设计部分直接决定了整个产品的设计质量。因此,为优化装备制造业中大型产品的设计质量,在设计时必须遵照从细节到整体再到细节的设计步骤。 (三)处理好实际产品与缩微模型的关系 在设计大型的装备制造业产品时,通常情况下实际产品与缩微模型之间常常存在一定误差,究其原因,是因为模型的缩微比例一般都较大,并且在制作模型时,为彰显产品的细节效果,必须对一些细节模数进行一定的夸张处理。因此,缩微模型通常只能用在演示方案效果中,通常不可在科学实验中应用。另一方面,缩微模型还不能体现大型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错觉问题,这一问题通常需要在实际试制中由工业设计人员合理处理。 总之,工业设计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被广泛重视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深度与层面来讲还相差甚远。因此,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化及人性化研究,势必成为我国工业设计未来努力的核心内容。 制造业工业论文:东北振兴:离不了工业,离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如何看待东北地区面临的下行压力 看东北地区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下行压力和困难,要从全国大的背景情况审视。 经济下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从2012年开始,首先表现为工业增速大幅度回落,企业盈利状况开始恶化。2012年,当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一年的13.9%,回落到10%,一年就回落了近4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也由上一年的25.4%,回落到只有3%。 我们再看东三省的情况:辽宁省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年的14.9%,回落到9.9%,利润增幅由上年的28.7%,回落到5.2%;吉林省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年的18.8%,回落到14.4%,利润增幅由上年的44.3%,回落到7.9%;而黑龙江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年的13.5%,回落到10.5%,利润则由上年的增长23.4%,转为下降3.4%。 我们再看去年的情况,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1%,比上年回落了2.2个百分点,不及2010年的一半。辽宁省则由上年增长4.8%,转为下降4.8%;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5.3%,比上年回落了1.3个百分点;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则由上年的2.9%,回落到只有0.4%。从效益情况来看,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了2.3%,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下降了38.1%、16.4%和58.5%。 列举这些数据,只想说明一个问题,无论从全国还是从东三省的情况来看,下行的压力是共同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共同的。东北地区可以说困难更大一些,问题更突出一些。我们要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东三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东北地区的困难是必经阵痛 东北地区的困难不只是三个省的问题,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要经受的阵痛。我从行业和地区的分化问题做了一些分析,从行业的情况来看,各地区前些年那些规模扩张快、利润率高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行业,这些年都纷纷步入困境,而相对应的那些成长性好的高技术制造业、下游刚性需求足的轻纺工业则运行态势良好。 下面我们看看2010年到2015年之间两组数据的变化,一是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二是行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利润率下降幅度比较大的首先就是采矿业,像煤炭行业,2010年的总业务收入利润率是13.8%,而2015年就下降到了1.8%,也就是说只有原来的八分之一;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务利润率2015年只有3.4%;有色金属和采矿业的利润率分别从11.8%和14.3%下降到了只有6.1%和7.4%,只有原来的一半。 其次是重化工行业,像石油加工业的利润率从2010年的3.5%,下降到了2015年的1.9%;化学工业的利润率从6.7%下降到了5.4%。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从2.8%下降到了0.8%,有色行业的利润率从4%下降到2.6%,而轻纺、电子、医药等行业的利润率都是稳中有升。 我们再看一些行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煤炭行业占比从2010年的5.8%,下降到2015年的3.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占比由2010年的3.8%,下降到2016年的3.3%;石油加工业从3.2%下降到2.4%;钢铁行业的占比从6.1%下降到4.2%。相对应的轻纺工业、电子和医药行业的占比,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变化,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生产经营都比较困难,且处于萎缩的状态;而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品牌引领和技术改造效果初显的行业,则表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 再看地区的运营情况。过去我们讲东西差异:东部发展得比较好,西部相对比较困难一些,现在则表现为南北差异,有一组数据来说明这问题。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利润率为6.6%,2015年下降到5.8%,就是回落了0.8个百分点,去年的企业亏损面在16%左右。 我们再看看北方地区的一些情况,像华北地区的山西省,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是6.9%,2015年相比为净亏损,近一半的企业处在亏损的状态;像内蒙古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从9.3%下降到5.1%,企业亏损面在四分之一左右。 我们再看东三省的情况,2010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为4.2%,2015年下降到3.2%;吉林省则由6.5%下降到了5.3%;黑龙江则从11.2%下降到了3.6%,不到5年前的三分之一,而且亏损面是超过了四分之一。 我们再看看西北地区的情况,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由2010年的12.3%,下降到了2015年的7.3%;甘肃省2010年的利润率为4.4%,2015年则为净亏损;青海省由11.9%下降到3.2%;宁夏由6.9%下降到2.3%;新疆由15.4%下降到4.2%。企业的亏损面除陕西为22%左右外,其他省份的企业亏损面都在35%到50%。 不难看出,不光是东北地区困难,实际上西北地区也是非常困难。困难不光是局部性的地区,只是整个东北地区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大一些。 再看南方的省份,同样是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利润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都没有这么大。总体来看,那些结构调整早、转型升级快的省份,经济运行状况就好,那些资源型和产业结构偏重的省份,结构调整的任务就比较繁重,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对就比较困难一些。 东北振兴离不了工业, 离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东北振兴还是离开不了工业,离开不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基础,还在工业,在制造业。尽管目前工业、制造业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但出路就在坚持不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从全国面上的情况来看,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尽管按照现在计算,2015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了33.8%,比2014年降低了2个百分点,比2010年降低了6个百分点,但如果我们按照2010年的不变价计算,2010年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40%左右,上下不超过0.5个百分点,就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主要是价格因素影响的。 工业始终是保障就业的重要产业载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4年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中,工业的占比始终保持在33%到35%之间,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中工业的占比也始终保持在31%到33%之间,这两个比重没有因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下降而有所下降。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是共和国工业的奠基者,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也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暂时的困难。如何重拾昨日的辉煌,打造出新的产业优势,实现全面振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的课题。 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的问题高度重视,今年上半年,中央各个部委也派出了若干调研组到东北三省进行调研,工信部就派出了三个调研组,最后形成了给中央的报告,重点是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基工程,加大对东北地区的倾斜,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也出台了新一轮东北振兴行动计划,包括130多个计划,总投资达到1.6万亿元,这些都将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营造出很好的环境和条件。 制造业工业论文:让工业大数据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一、什么是工业大数据 我们从内涵角度定义工业大数据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从外延角度来看工业大数据比较容易,大体上是“3+3”。第一个“3”是指3个层面:企业,企业上面的供应链、产业链和生态链,以及在这上面的行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第二个“3”是指每个企业都有3个过程:生产,使用以及发展中的经营效益,所以,“3+3”基本上把工业大数据的脉络圈起来了。 从企业的角度看,工业大数据是在一个企业的设计、创新、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过程产生、使用和转型升级过程需要的信息之和。所以最小的圈是企业,一个企业从开始到生产线到设计、到工艺过程、到人,一直到管理、决策、市场、服务,像这样的环节都在使用。 从供应链、产业链和生态链的角度来看,工业大数据是供应链、产业链和生态链产生、使用和需求的各类信息之和,这三个链之间很难一刀断开。所以制造业、工业生产整个过程是一个链环周。这个链环不仅指的是一个企业,企业只是这个链环中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府机构、研究机构,需要把控和研究如何追求产业制造业前两环的优化。所以我们看到了超越一个企业的生存、使用和发展需求的新工业大数据。 从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工业大数据是工业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产生、使用和需求的各类信息之和。每一个行业的管理都需要工业大数据,在工业行业又包括很多企业,做好工业数据管理需要这样一个链条,所以“3+3”构成了工业大数据的外延,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和需求的中间形成交集,这样才对工业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对此我有四点主要的结论:首先,“3+3”加起来的组合就是工业大数据;第二,产生、使用和进一步发展需求的工业大数据是不同的交集;第三,进一步发展需求的大数据最大;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工业大数据中,工业是主体。 二、工业大数据的作用和意义 同样是从三个层面,加上一个需求,我们来看一下工业大数据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从最小的层面――企业来看,工业大数据为企业全过程设计、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为企业实现计划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服务。 第二个层面,工业大数据服务于供应链的优化、产业链的完善、生态链的形成和优化。从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来看,不管是CSM的生产圈,还是一个特定产品制造过程的供应链,或是一个完整生产过程的分析,工业大数据都是为了它的形成和优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很少来决定一个供应链,更不能决定一个产业链的完善、优化。所以当我们讲供应链产业和生态链的时候,在这个链条下更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协调。 第三个层面,工业大数据要满足行业和宏观决策调控的实际需求,提高行业和宏观经济管理决策质量、能力。政府的行业管理对于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商业链、价值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超越了这样的链环本身,我们要对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回应,甚至回答制造业如何来应对这样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行业来看重要的是行业发展战略,而到宏观调控的时候,不但要从行业的发展战略,还要从整个经济发展趋势去看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就需要信息。 第四,从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看,工业大数据是为了一个个企业、行业、装备、工艺、生产线、供应链的转型升级服务。先进制造业、工业4.0、智能制造、以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工业转型升级模式的未来方向。原来我们的工业3.0,是以装备和生产线为核心的自动化,而4.0的智能化是把这两个过程自动化和数据自动化结合在一起。 总结一下,工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实践要服务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竞争力;这个目标要落实到企业创新、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这个目标要落实到供应链全局优化、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形成和优化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这个目标要落实到工业行业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每一个实际需求。 三、工业大数据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首先要知道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在数据生成环节,主要存在跑冒滴漏和非标准化的问题;在数据利用环节,主要存在数据不足、质量不高、各个环节协同存在制度、核算、标准等大量障碍;在发展需求环节,主要存在缺乏预见性、缺乏有效的模型和工具、缺乏制度和标准规范等问题。 要想建设好、应用好大数据,先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建设好大数据,什么是建设?把大数据看作探矿、采矿、炼矿、用矿,实际上探矿和采矿就是建设好信息,可以从三个纬度四个方面来建设好信息。三个纬度首先是发现,然后才可以按照应用需求结合起来。其次要有制度,要有标准,要实现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同时我们还要发现、收集、组织,来提升系统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而利用好大数据有若干个关键环节。这是建设好、运用好大数据。 最后,大数据发展要特别注重取得实效、最佳实践和理论研究。 第一,要特别注重实效。因为今天的大数据,每一个环节的形成都有其实效,这件事情从开始到做完以后,效果究竟是什么?企业家在用大数据对其企业各个环节进行改善提升的时候,首先第一条要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这是关键,而且对于制造业来说,要永远把利润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当然,工业大数据不能直接用钱来算,有的环节是企业老板在管理上、服务上提效,但是这个效果必须是可测量的,不管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 第二,要特别注重最佳实践。i5数控机床,从开始研发到今天位列智能数控机床试点领先的行列,花了十年的时间。为什么前面几年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数据缺失。缺什么数据?高端数控机床为什么长期被国外控制?数控机床的技术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没有克服?因为不管是材料的发展,还是装备的发展,都没有数据,没有实践过程中的数据,是发展不起来的。而如何建立模型,也需要数据来支撑,但是原来由于高端数控机床都由国外来控制,我们没有数据。另外,在这个过程里面还倡导商业模式,机床是按服务模式收费的。所以它又变成了今天最新最热门的制造行业分享经济。这显然是一个最佳实践,这里面工业数据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要注重理论的研究,注重方法、制度创新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特征,工业大数据的内涵外延,工业大数据建设和利用的系统方法,工业大数据质量保证、协同发展、制度创新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4.0构想下制造业的价值 2016年4月,麦肯锡咨询公司了《工业4.0构想下制造业价值源及行动指南》报告。该报告总结了300名来自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行业专家对工业4.0战略的评价。报告指出,实施工业4.0战略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企业应从五方面入手:关注重点领域应用技术,逐个突破;做好IT支撑,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建立第三方技术供应商数据库;建立强大的内部支撑智库;尝试新型商业模式。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技术供应商和制造商都对工业4.0信心十足。去年相关调查结果显示,90%的公司认为工业4.0 是机遇而非挑战,其中德国和美国保持更加乐观的态度(占比分别为92% 和90%),日本也维持了较高信心(占比为78%)。受访者对于工业4.0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持乐观态度,90%的受访者认为在工业4.0进程中,公司竞争力可以维持或超越现状,而仅有10%的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竞争力会减弱。 部分专家认为,竞争力的提高更多体现在运营效率的提升而非商业模式的转变,这个观点在德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调查中91%的德国受访者认为工业4.0能够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有76%的德国人认为工业4.0会带来公司商业模式的转变。同时,55%的德国受访者认为行业外竞争者会利用工业4.0的契机冲击传统产业,而美国和日本分别有81%和 75%的受访者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发生。 调查结果显示,60%的制造商面临更多的现实障碍,在去年一年中取得成果有限或根本没有取得成果。在所有的障碍中,一些会在最初环节产生影响,而其他则会在公司发展过程的更高层级显现。 那么,如何获取工业 4.0 制造业的价值?专家建议企业应从五方面入手: 第一,重点关注某几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并逐个突破。在实施工业 4.0 的企业中,只关注某几个应用技术的企业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其中,数字绩效管理、预防性维护、工厂资源优化、新一代自动化、数字化质量管理是排名前五的最具价值的应用技术。 企业如何选择工业 4.0 应用程序呢?专家建议的工业 4.0 诊断过程侧重于利用制造厂商已有数据,去探索新价值,具体有四步。 第一步,通过对特定客户价值流(client-specific value strea ms)和生产中心的分析,对数据的产生、集合、使用,以及自动化使用的现有状态进行评估。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结合生产活动数字演练 (digital walk-throughs),以及绩效和财务表现来完成。另外,这个过程可以识别未来流程的自动化潜力。 第二步的诊断则重于改进设想的产生和优化。改进设想的产生基于第一步中对现有数据状态的评估,以及对工业 4.0 此类应用最佳案例标准的对比。 第三步,对优化方案所带来的净影响力(net impact)进行测算。这一步的前提是选择最有保障的短期手段进行深入改革(例如为具有较大潜力的解决方案进行实施可行性和独立性评估),从而为未来每个阶段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评估结果,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的改进设想集合,并计算其净影响力。 第四步,基于对工业 4.0 中潜力应用的优先排列,确定一个具有清晰目标和绩效的实施路线图。 第二,不要担心现有局限性,为未来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制造商在工业 4.0 的实操过程中会遇到众多困难,当整合数据出现问题时,整个项目可能会停滞。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变通方式临时解决数据缺失、IT 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应持续积累,为未来做好准备。 第三,建立第三方技术供应商数据库。在实施工业 4.0 的应用过程中,公司应该认真分析价值链中的哪些部分是战略“控制点”,需要在内部构建哪些功能和数据以确保公司竞争优势,而哪一部分可以作为“商品”,委托给第三方供应商处理。对于那些适合第三方供应商接手的部分,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工业 4.0 解决方案可被公司选择。例如西门子公司推出的“工业云平台” (MindSphere)可将所有的制造企业数据,以及第三方供应商数据聚集。直接使用已有解决方案可以使公司利用专有技能,更快地实施工业 4.0 应用程序。 工业 4.0 推动了由单一供应商模式向技术供应商集合模式的转变。若想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制造商需要一个能够提供潜在供应商的数据库,以及有效的合作伙伴管理办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数据所有权让渡给原始设备制造商们。因此,在签订合同前,制造商应该认真考虑他们需要哪些数据的访问权限。 第四,建立强大的内部支撑智库。要想切实从工业 4.0 中获益,企业需要建立强大的内部支撑团队以及创建多功能工作小组来推动创新。同时,企业应该针对产业链中核心的部分培养相关人才。由于 IT 人才供不应求,制造商雇佣他们需要一个清晰的价值定位。部分制造厂商甚至在人才聚集地(硅谷、柏林)成立新的部门。 同时,这些聚集 IT 人才的部门需要与制造厂商的其他功能部门配合工作。工业 4.0 的实施需要运营专家、IT 专家、商业专家等多方配合。而他们之间的密切合作与运营,能够更好地定义并执行工业 4.0 策略。 第五,尝试新型商业模式。工业 4.0 所运用的科技不仅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也能够为数据整合和基于数据分析的服务带来新的机遇。大多数从工业 4.0 中迅速获益的企业发现其运营效率得到了提高。当谈及新型商业模式时,成功的企业通常围绕客户需求建立新的模式,并且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已有的软件安装基础。制造商能够通过新的传感器和通信技术获得机器运行中的实时数据,而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利用这些实时数据为他们的客户提供具有附加值的新服务。要想在工业 4.0 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制造商需要加强商业模式创新能力。 工业 4.0 获得了极高的呼声,虽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仍有部分企业从工业 4.0 的应用技术中获益。实施工业 4.0 战略是一个长久过程,在未来也将带来更多的成熟科技。当务之急是让各国制造企业开始接触并尝试使用工业 4.0应用技术,从而为未来实施更复杂的项目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 制造业工业论文: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下一个主攻方向 近期闭幕的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不少业界大佬纷纷展望互联网下一个30年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产业化、工业化成为一大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近期撰文指出,我国应该尽快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纳入“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将其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随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和德国西门子公司近期相继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平台,全球工业制造业由此迎来平台竞争时代。这个转变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将从根本上颠覆人类工业制造业发展模式,也将深刻地改变未来国际产业分工与国际贸易竞争格局。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我国工业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由于美国、德国的先发优势,我国发展自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前景相当严峻。当前要奋起直追,将其置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地位,在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中尽快占据有利地位。 工业互联网的深远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一方面,物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管理范畴,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以及产品生产制造流程的各个过程,都接入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远程智能控制;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使得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更低、效益更高、运行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这些技术进步为工业制造业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也就水到渠成。 近年来,一些国家加紧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工程实验甚至是项目建设。这些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以信息物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以“智慧工厂”、“未来工厂”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环节的试点实验,以参考架构模型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化构建。这些研究、实验与项目建设,为全面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奠定了基础。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本内涵 当前人们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尚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定义。人们通常从某个方面的属性去界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如GE将其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称为“制造业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所谓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种新兴制造业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众多行业及众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与售后服务等产品生产过程,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都被迁移到云数据中心,并通过一个统一的云操作平台实现远程智能制造。 与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不同,工业制造业实现平台化所需技术更加复杂、门槛更高、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直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并大量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之后,工业互联网平台才开始出现。 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早在2012年,随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以及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是,由于当时工业互联网平台尚未出现,人们还无法认识和理解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内涵、属性、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也就无法真正地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工业4.0)的深刻内涵。 与现在的工业制造业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统一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仍然是当前工业竞争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宏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试图将各行各业的技术和标准裹挟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 ――改变分工格局。平台化使得传统的产业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得以整合所有工业企业的各个制造环节,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控平台上各企业的产品生产及其生产要素与市场动态。因此,平台不仅是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实现远程智能制造的操作界面,而且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产品交易、服务保障的虚拟市场。 ――平台生态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包括不同产业的众多企业,也包括生产同一产品的众多企业;不仅包括生产制造企业,也包括产业链的其他相关企业;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以及各类服务型机构。网络效应将使得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组织全社会甚至是全球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复杂网络。 与当前的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有着本质的差别。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服务于产品的交易和流通环节;而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环节,电子商务充其量只是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部分。因此,工业互联网平台要远比目前已经出现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重要得多,未来还将跨越国界、跨越行业界限,成为超级平台,从而全面地配置全球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对国际产业分工、国际贸易格局与全球化产生重大影响。 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为争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领导地位,美国和德国正在从两个方面展开竞争: 国家层面为推进“工业4.0”战略,2013年4月,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德国电气电子(ZVEI)和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联合设立“工业4.0平台”;2015年3月,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德国教育和研究部共同接管并启动升级版“工业4.0平台”建设。 美国政府层面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机构,但是,根据“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计划所建立的各大制造业创新机构(IMS)都包含了相应平台建设的任务。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于2014年7月资助建立的“数字化制造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简称DMDII)。DMDII启动了“数字制造公共平台(简称DMC)”,其功能定位是数字化制造的开源软件平台,旨在鼓励全社会的中小创新机构、创业家和技术狂人等开发面向不同制造业领域的软件解决方案。 企业层面其中尤以GE和西门子公司最为典型。 GE在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之后,推出了包括24种工业互联网产品的九大平台,2013年推出更为宏大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Predix。2015年,GE向全球制造业企业开放 Predix平台。 西门子建立的跨业务软件平台为Sinalytics,该平台不仅整合了远程维护、数据分析及网络安全等一系列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还能够对机器感应器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保密传输和分析。 此外,IBM和德国SAP公司也在开发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 充分认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远影响。 这些影响突出地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将日益成为全球工业制造业的首要基础设施,成为集聚全球工厂、工业产品、市场用户的第一入口;将借助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加速全球制造业的“两化融合”进程,无论是处于工业1.0、工业2.0的企业还是工业3.0的企业,都将被无奈、无情地“裹挟”到代表工业4.0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上。因此,谁控制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谁就具备了实时跟踪、优化配置甚至是全面掌控全球工业制造业发展命脉的实力。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全球领导权竞争的核心内容。 当前我们尤其需要认识到平台化所带来的网络效应对于全球制造业的“两化融合”进程可能带来的影响。平台化一旦促使其双边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阈值),该平台的价值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爆发式的增长。此时,竞争对手将很快面临经营困境,直至死亡或退出市场,该平台也将迅速获得市场垄断地位。最近20年来,我国的传统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无不验证了这个相同的过程和结局。 考虑到我国工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落后,多数企业与行业处于工业1.0、工业2.0的水平,能够达到工业3.0的企业很少,因此人们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补课”的意识和思维。实际上,这也是当前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政策的出发点。但是,面对美国和德国在工业4.0平台方面的竞争,上述网络效应给平台竞争所带来的“裹挟”作用将不会预留给我们这种“补课”的时间和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补课”的同时,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工业4.0平台的研究、规划和建设,迎头赶上,直面美国和德国的竞争。 国家应该旗帜鲜明地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克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落后局面,要充分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打方向,分层次地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第一,构建针对整个工业制造业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将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近期成立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核心发展目标,着力研发平台总体技术架构及相关机制,并尽快启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选择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服装、家电以及部分先进制造业等),并基于产业价值链和平台生态化特征整合这些行业的相关企业,组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创新机制,激发各方动力,以发展该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三,鼓励和支持部分有较强技术与市场实力的龙头企业,启动建设本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此,要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尤其重要的是,一方面,要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求,引导、优化各地正在开展的“双创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克服“泛娱乐化”趋势,引导企业真正地参与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来。 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纳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重要关注问题;建立和完善工业互联网联盟运营机制,协调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行业平台、龙头企业平台之间的业务分工与协作;设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金,加强平台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与技术标准体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加入并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目的应该着眼于提高我国建设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依托“中国制造”的现有优势,采取平台对平台方式,鼓励上述三类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国外平台展开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全球制造业企业加入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尽快做大其国际规模,树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国际领先地位。 制造业工业论文:先进基础材料助力制造业升级访远纺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有人说,中国制造业走到了十字路口,一面是产能过剩的危机,一面是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可以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却面临各方面因素的困扰,其中不能绕开的问题就是基础材料制造的升级,在很多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产品不是输在工艺上,却是输在材料上。 近日记者走访了远纺工业(上海)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 PTA 和 EG 为原料,生产聚酯及其延伸产品的大型化工、化纤、纺织联合企业。他们的产品正是这样可以广泛运用于食品、包装、纺织、卫材、精密仪器等不同行业的基础材料,在如今基础材料领域相对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他们却通过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升级,以高性能化、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于市场中逆势上扬,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实现产值43亿元,并连续多年蝉联上海企业百强榜。 植根上海,深耕产品 1996 年,正值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启航时期,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高速发展的经济态势,使它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投资开发热点。与上海颇有渊源的台湾远东集团将投资发展的目光移向祖国内地,选址上海浦东,投资 2 亿 5 千万美元建设成立了远纺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远纺工业(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最繁华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设立公司总部;在浦东星火开发区兴建工厂,占地 37 万平方米的厂区,布局合理、规划齐整,拥有聚合、固聚、短纤、 POY 、 DTY 、胶片等生产车间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齐全的设施,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回顾远纺的发展,自成立之日就保持了良好势头,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正是我国走向制造业大国的重要时期,作为生产基础性材料的远纺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赢得了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2008年因为经济形势影响,远纺经过短暂的“迂回”后,又重新进入发展的上升轨道,一时为业界称道。分析其发展经验,尊重市场规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推出新产品或许是不二法门。 成立之初,远纺就致力于打造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研发生产制造基地。聚合车间是整个工厂生产的龙头,PTA原料和EG原料全部由海外提供。工艺设施全部由远东集团自行设计、开发、研制,当时为国内单线产能最大的聚酯融体及切片生产装置,采用先进的电脑自动控制系统,产品经连续缩聚后直接纺丝,或供下游生产瓶用切片、聚酯薄片等产品。固聚车间采用连续式固相缩聚生产线及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拥有50万吨瓶级切片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符合现代食品及各种工业用要求,并获得美国食品药物局及很多世界级大用户的质量认证。 这些产品有广泛的运用领域,我们日常的各类饮料瓶,大多由此类基础性的原材料生产。然而这一领域也有众多细分市场,每一类饮料都有不同的包装要求,茶饮料、碳酸饮料、乳制品,对产品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要在细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采访中我们看到一款“塑料”的啤酒瓶,看似简单,却大有名堂。替代玻璃瓶,这款塑料的啤酒瓶不仅要有抗压、防辐射的基本特点,还具有回收便捷、重量减轻,降低物流成本等等优点,在各类饮料瓶中属于“高端”产品。此类产品目前在欧洲已颇受青睐,在国内市场仍需要一定的培育期。 远纺的产品中还有长纤、短纤、胶片等。胶片车间原料主要由固聚车间供应。采用德国布鲁克纳的挤压成型设备,生产单层及三层复合型产品,可根据客户要求生产吸塑级、抗静电级、切片折盒级、视窗级、防雾级等多种用途的胶片。比如我们在芯片生产线上看到一些托盘,看似简单,却是有极其严格的防静电要求。 这些功能性强的产品正是远纺所擅长的领域,也成为他们近几年的重要利润增长点,是他们的竞争优势所在。 消费升级,优化产品 如果说远纺前十年的发展是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赢得了飞速发展,那么自2008年以后,远纺则率先加速产品升级,聚焦高端领域。 今天我们海淘盛行,国人热衷出国购物,其原因是因为国内很多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这警示着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必须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针对今日之情况,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提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材料领域的转型升级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基础性条件。在基础材料领域,产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领域无法实现自给三大突出问题已经日渐突出,整个产业都面临洗牌、升级的共同课题。 在这一点上,远纺一直保持高度的市场敏锐性,他们早就嗅到消费升级的需求,通过对自身产品的调整和优化,新产品层出不穷,转型升级悄然进行,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很多中国消费者热衷海淘的产品,比如世界知名品牌的功能型的运动服装、母婴用品中的奶瓶、纸尿裤等等,其原材料远纺均参与研发制造和销售。 不仅如此在远纺的新产品库里还有:新一代聚酯纤维ptt,它加工简易,伸缩性及染色性优越极具市场竞争力。目前流行的记忆面料是ptt纤维最耀眼的用途之一,此外,ptt纤维因其良好的手感和弹性回复率,适用于泳装等功能型服装。抗菌性纤维的抗菌效果在两百种以上,经日本食品分析中心等机构认定为高安全性,不因紫外线、酸碱有机溶液等而分解,几乎不溶于水及温水,可以长期有效,非常适用于贴身衣物、毛巾、运动产品等。还有吸湿排汗纤维、抗紫外线纤维,都是户外运动的宠儿。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市场对运动产品需求可谓增长迅猛,远纺在产品功能性上的聚焦,使其把握住了这样的机遇。 差异化高附加值ES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热接合性复合纤维。具有广泛的加工适合性,主要应用在:婴儿纸尿裤、妇女用卫材、医用卫材三部分。近年来,婴儿、成人纸尿裤,高档卫生巾的增速长期保持在30%左右,市场规模超过300亿人民币。其价值在于一方面取代胶水,制成品更环保、更具有膨弹性、高吸湿透湿,人体舒适感更强。透过纤维的细致化、含水性处理,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医疗领域,成为化妆清洗面膜、医用吸水材料和敷料的基础原料。该产品未来将积极推广并融入上海奉贤打造的 “东方美谷”都市产业生态圈。 还有很多功能型纤维都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比如阻燃纤维。可燃纤维在燃烧时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危害。而阻燃纤维可以被制成具有防火效果的窗帘,地毯,不仅适用于家庭,在公共场合运用都有着重要的安全意义。 今天,远纺还在探索小型化定制生产的新模式,他们的色纱生产可按照用户需求定制,能更加灵活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远纺认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按照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不断升级产品便是最好的升级,也是其在市场立足的关键。 绿色产品,绿色制造 探究远纺未来的发展,“绿色”是不可忽视的方向。 远纺在成立之日起,对环境问题就高度重视。建厂之初,远纺就考虑到了环境要求。厂区设有大型污水处理系统,采用污泥回流的最新工艺,使污水排放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空压机房配置欧美离心式压缩机,电脑监测各车间用气情况。变电站采用电脑控制输配电系统,最大容量达到 5 万千瓦。投资大量资金从德国进口热煤炉确保废气排放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并于2015年完成天然气锅炉的使用和改造。 而在产品领域,远纺一直是“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远纺及其所属集团都持之以恒地关注那些对环境危害小、可回收再利用的产品,并以此作为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他们生产的玉米纤维,是一种生物可分解性绿色环保产品,具有阻燃性佳、发烟性、无毒性、吸湿排汗性,防污性、除臭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高级保暖内衣、运动服、高级成衣、棉被枕头等产品当中。 还有远纺人十分熟悉的“B to B”项目,在远纺有着自己的内涵,即“瓶到瓶”。在远纺人的心目中,他们希望有朝一日所有的瓶包装都能成为可回收、可再次利用的产品。他们的聚酯回收环保纤维就是这样的产品。这种环保再生纤维是以回收的宝特瓶为原料制造的,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对此类产品进行升级。 事实上,这不仅是远纺的选择,更是未来发展之趋势。近日阿迪达斯公司就宣告2020年的绿色宣言及策略,即未来将使用更多可永续循环使用的材料。远纺的母公司远东集团凭借宝特瓶回收处理,酯粒制造、抽丝、纺纱织布等一贯化生产的能力和实力,已经成为阿迪达斯海洋回收产品的合作伙伴,将废弃物转化为时尚纺织品,可以说这些都是绿色纺织的新里程。 虽然远纺的这些绿色纺织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被广泛推广,这其中有消费观念、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它所代表的发展趋势却是未来的方向。对资源的珍惜,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意识到环保的意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身体力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纺织将成为时尚界的新宠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而推崇绿色产品的企业也将获得市场的充分回报,从而将绿色理念更好发扬。 制造业工业论文:浅析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比较广,尤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增加了利润。本论文主要从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应用的必要性、我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在制造业的应用、中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的应用模式与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希望为研究工业工程技术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业工程;制造业应用;发展前景 1 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应用的必要性 1.1何为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学科最早产生在美国,它指的是对设备、物料、人员、信息、能源相互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改善、设计和优化的一门学科。通常情况下,它主要是利用社会科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借助于工业设计原理和工程技术分析,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预测和确定,进而为制造业的有效运行、效率提高、质量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源于20世纪初期的工业工程,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工厂运行的效率和节约生产的成本,随着新技术的日益推进和发展,工业工程逐步强化了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运筹学的融合,逐步形成了解决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完整工程技术体系。 1.2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看,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体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与美英日等国家来比差距还挺大,总体看我国制造业的产品竞争力还不足,所以加强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势在必行。首先,核心制造技术缺乏。在我国制造业的运行过程中,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缺乏一定的核心制造技术,缺乏自己的专利产品,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实力弱,结构偏轻,主要表现为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到三分之一,远远低于德国、美国和日本,与此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的附加值和比重非常低;再次,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在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中,源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基础不高、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还处于一种地段的状态,生产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第四,我国制造业生产能耗强度较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粗钢生产国,但在生产中缺乏主要的技术生产指标,很多时候都是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于上述问题,用以反映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在职能和基本要求,加强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2 我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在制造业的应用 2.1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中国工业工程(CIE)诞生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千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工业工程,相当数量的企业应用效果显著。涉及到汽车、钢铁、机械制造、家电、建材、咨询等十几个行业,包括第一汽车集团、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广东科龙集团广东美的集团以及东南沿海的许多企业,都已经将应用工业工程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企业管理基础不同,对工业工程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不同,因而效果也不同。 2.2我国制造业实施工业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总体上讲,在管理基础、认识能力等方面中国的工业工程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整个社会和企业的认识不足,在理论研究、系统开发、应用推广的道路上始终举步维艰,与国外差距显著。 3 中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的应用模式与发展趋势 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实施模式我国制造业工业工程应用模式大概应分为这样几中情况。 (1)支持某些管理模式的形式来应用和发展CIE。如:精益生产、丰田生产方式、物流管理系统、六西格玛管理等。 (2)支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形式来应用和发展CIE。本来在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像ERP、CIMS、虚拟制造等都定位在工业工程领域,因而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在科技部等国家部门没有设立IE学科(台、港地区除外),将信息化设立在自动化和计算机领域,导致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效果不佳。值得庆幸的是人们逐渐发现了CIE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管理基础改善、流程再造、系统规划与设计方面将起到非凡的作用。 (3)传统制造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小企业应用CIE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模式。这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不高,市场经济环境较好,应处于发达国家制造业早期管理发展阶段。CIE对提高其效率、质量、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经典IE都对这些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CIE在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 (1)随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结合为制造业发展服务是个不可扭转的趋势。ERP等作为先进管理模式的载体,通过有效的计划管理和动态反馈功能使供需平衡更有保证,可以有效地解决计划需求和制造能力之间的矛盾,及时更新外包和外购的采购需求,整合从销售到制造,从制造到采购的物流系统,从而实现了市场、销售、采购和生产集成的目标,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组织与调度能力提高部门间的协作性和与各供应商之间的协作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企业对市场的响应能力。 (2)强化工业工程作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工具。企业应首先将设立IE组织部门和岗位作为强化手段(一汽大众就是这样),然后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学习国外先进企业,广泛应用IE人才,大力推广IE,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3)开展应用示范工程,形成示范性和标志性成果。以国资委和发改委为领导核心,选择汽车、电子、钢铁、航空、航天、工程建设、石化、家电等7~8个行业的典型制造企业,基于企业现状与需求,面向制造效率、成本、质量改善和工程项目控制,实施典型试点工程项目,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以项目管理方式设立工业工程研发与推广实施项目,获得示范性效益和标志性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后以后在行业全面推广。 (4)产、学、研结合提高CIE的研发和学科创新,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提高开创新的思路、模式和方法。企业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其人才和技术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转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化的咨询公司将是未来推动IE应用的重要力量,制造企业应扶持咨询公司甚至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独立核算咨询部来帮助本企业和其他企业运用IE。 总之,在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过程中,加强工业工程的服务管理尤为重要。在发展过程中,服务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工业工程在服务系统的一些相关服务问题、服务设计、服务研发、服务作业、服务管理等,必须强化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够实现服务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结合网络发展的优势,优化新的管理服务系统,不断实现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业工程的融合,进而优化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进而为我国制造业的深入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工业建设的进程也是在不断的加快,但是其土地资源以及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突出,同时城市的交通压力也是在不断的增加。为了能够有效的去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多数的城市都是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设计,通过对城市之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充分的去结合相互之间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而言,因为整体的设计水平以及质量并不是很高,直接的导致了在实际进行运行的过程中依然是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同时也是限制了我国公共空间功能发挥。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提高对地上以及地下空间资源能够有效的利用,使其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整合去实现整体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1轨道交通建筑的一体化公共空间具有的功能分析 1.1可以对建筑单元的空间进行整合 在一体化的建筑公共空间之中,可以更好的去整合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以及周边的建筑空间,也是可以让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关联的整体,这种其中任何的一个局部功能将会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则是,不管是两者之间的整合方式是如何,局部的功能以及整体的功能之间都是需要相互的渗透以及结合,从而可以一同的去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然而其属性上也是直接的体现出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这样也是直接的表示了需要承担着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功能,使其能够对其弹性要求较大。 1.2关于转换以及缓冲人流的分析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的属性主要是为交通,同时相互之间也是通过交通去实现进行整合的,从而对人流进行汇聚以及输送,这样也是表示出具有着一定的交互性。所以在一些特殊的驱动之下,轨道交通的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复杂的程度也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是直接的刺激了周边的每一个公共空间。在此之外,在公共空间当中,根据其功能的不同也将会汇集不同的人流,所以在空间上是需要能够具有着缓冲人流的一个功能。 1.3关于建筑单元的活力催化分析 要是建筑空间的系统自我独立封闭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情况下,那么便直接的便使功能也是出于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之下,在一体化的建筑空间当中,每一个彼此相熟独立的系统之间也是提高了相互联系的元素,同时在空间结构以及功能上也是相互渗透和复合的,这样也是更加有效的去提高了整体的功能,使其人们自身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都是可以更加的方便。通过采取这种方式人们的相互之间交流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使整个空间的活力将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2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2.1空间的组织以及布局分析 一是整体式。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整合的目的便是为了能够提高每一个建筑单元之间的同化以及功能的渗透,提高城市的复合化以及密集化的程度,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复合的媒介主要是公共空间,同时在功能上夜市需要具有着多重的一个属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满足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需求,建筑的空间内部和外部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公共空间之中的城市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之后,自然便可以有效的去延伸建筑的功能,使其可以提高周边空间的整体活力,带动两者之间可以互动。二是叠层式。因为土地资源存在着紧缺以及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促进了高层建筑的一定发展,也是提高了城市的复合化以及集约化的程度。然而叠层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公共空间具有着的层叠交互,这样对于进一步整合城市交通以及提高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也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叠层式的空间组织模式之下,公共空阿金的建筑内部功能分布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对地上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能够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不仅仅能够全面的去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也是能够使其空间的容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拓展,使其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和人口拥挤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城市化进程可以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水平和人生生活质量的提高。 2.2交通的流线组织分析 一是交通流线的立体分层分析。所谓的交通流线立体分层主要是为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空间站会中,分别的对其城市轨道交通以及车流和人流等不同的交通流线进行差异化的组织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其城市之中的层面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层面之中能够设计出差异化的交通方式,之后则是根据其竖向步行交通系统可以将其统一到一起,在能够保证相互的独立性也是能够让每一个系统可以协调的运转。二是交通路线的三维交叠。针对于交通流线的三维交叠而言,基础和前提主要是交通流线的组织立体分层,然而原则是相互之间能够彼此独立,之后对其各个空间的系统进行交叉和重叠。通过三维交叠每一层都能够实现水平的转换,并且也是可以在垂直的方向能够更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从而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实现相互转换,更好的去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 3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满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每一个城市都是在逐渐的去开展着轨道交通的建设,但是逐渐凸显出来的整体功能不协调以及空间脱节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这样对于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一个作用,并且带动人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徐东 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土地资源紧缺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同时城市交通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为了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很多城市都逐渐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通过有效的整合城市中的各项资源,结合相互之间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城市发展。文章主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功能和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这对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集约化 针对当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来说,由于整体的设计水平和质量不高,导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公共空间工的充分发挥。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上、地下以及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整合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1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功能 为了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提高城市发展的复合化和集约化程度,加强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提高公共空间的复合化、集约化、公共化以及开放化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为城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且就公共空间自身来说,也具有建筑单位空间性质,这也就表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 1.1整合建筑单元空间 在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中,能够有效的整合轨道交通功能空间和周边相应的建筑功能空间,进而两者之间就能够直接形成一个关联整体。这样一来,其中任何一个局部的功能都会影响着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两者之间整合的方式是怎样的,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之间都需要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共同组成城市空间体系。而且在其属性上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这也就表示需要承担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功能,进而对其弹性要求比较大。 1.2转换和缓冲人流 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主要是交通,而且相互之间也是通过交通实现整合的,对人流进行汇聚和输送,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交换性。因此,在这种特性的驱使下,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复杂程度显著提升,刺激着周边的各个公共空间。另外在公共空间中,根据其功能的不同会汇聚不同的人流,因此在空间上面需要具备必要的缓冲人流的能力。1.3建筑单元活力催化如果建筑空间系统的自我独立封闭性比较强的话,就表示其功能也处于封闭的状态当中。在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中,各个彼此独立的系统之间增加了相互联系的新元素,而且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也相互渗透、复合,有效的提高了整体的功能,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的便利。通过这种形式,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显著增加,整个空间活力被充分的带动起来。 2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 2.1空间组织和布局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有效的组织和联合起各个独立的建筑功能单位,有效的满足城市生活高效的运转方式。在空间形态布局方面,需要加强对空间组织需求的充分考虑,不仅需要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满足各种交通组织需求。(1)整体式。整合公共空间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个建筑单位之间的同化和功能渗透作用,提高整个城市复合化、密集化程度。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的时候,其复合媒介主要就是公共空间,同时在功能上需要具备多重属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建筑空间的内外部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当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之后,自然就能够有效的延伸建筑功能,增加周边空间的活力,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比如香港朗豪坊城市综合体,就是集商业设施、酒店、办公、汽车客运、地铁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建筑物,这属于代表性的整体式空间结构。其中三层的中庭整体地就是联合各种功能的主体,在中庭中同时具备活动场所、商业以及交通的功能,实现彼此之间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2)叠层式。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这也是提高城市复合化、集约化程度的必要途径。叠层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实质上指的是在竖向角度实现各种功能的层叠交互,这对进一步整合城市交通和加强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叠层式空间组织模式中,公共空间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布是十分分明的,在利用地上空间的同时,还加强对地下和空中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另一方面空间容量得到了充分拓展,进而城市交通问题、人口拥挤问题以及绿化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香港FC国际金融中心,是集地面交通、轮渡交通、轨道交通、办公、商业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其空间组合形式就是典型的叠层式。在地下一层主要是轨道交通人流,地面层主要是公共汽车换乘枢纽,二层主要是轮渡码头和中环人流,三层交通的人流汇聚在共享中庭位置,属于更高一级的交通转换中心。(3)综合式。将上述两种模式有机整合,既解决了轨道交通与周边建筑空间的复合化与密集化的问题,又解决了轨道交通空间与城市高层建筑之间的垂直沟通问题。将空间和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北京丽泽商务区,在平面上有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枢纽、商务中心、居民住宅等,在垂直方向上从下向上依次有轨道交通、地下机动停车、商业中心、地面交通、住宅等。这个方案最大化的聚合了城市空间,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中较前沿且成功的方案,为今后一体化设计导明了一个更合理的方向。 2.2交通流线组织 在交通流线组织方面,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组织布局方式方面,为了充分的发挥出交通流线组织的有效作用,提高公共空间建筑的运行效率,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充分的利用城市设计与规范标准。(1)交通流线立体分层。交通流线立体分层指的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中,分别针对轨道交通、车流以及人流等不同的交通流线做出差异化设计组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对城市中的层面资源进行充分考虑,在不同的城市层面中分别设计出差异化的交通方式,然后再利用竖向步行交通系统将其统一在一起,在保证相互之间独立性的同时,各个系统也能协调运转。(2)交通流线三维交叠。交通流线三维交叠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是交通流线组织的立体分层,其原则主要是相互之间彼此独立,然后对各个空间系统进行重叠和交叉。通过三维交叠,每层都能够实现水平转换,同时在垂直方向也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转换,而实现相互转换的途径主要是步行系统,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实现融合,有效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 3结束语 为了满足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需求,各个城市都逐渐开展轨道交通建设,但与此同时,逐渐凸显出整体功能不协调、空间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这对提高城市发展的复合化和集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刘鑫华 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新疆分院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交通建设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新型便捷的交通工具,已日益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作为维持轨道交通运行的关键环节,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与关注。在各个城市的交通系统中,轨道交通的快速、便捷、投资省等多方面优势使得其发展迅速,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为优化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方法 引言 在经济科技水平迅速发展与进步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是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状况的关键。城市轨道交通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需要相关人员重视它的建设与发展。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探讨,通过对以往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经验的总结,以及对设计要求与规范的理解,进一步探讨轨道交通设计的基础内容以及相关条件和要求。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以及供电系统设计概况 1.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一些城市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公共交通压力的关键环节,尤其其自身的独有优势,不仅具有节能、便捷、环保、安全以及运输能力强的优点,而且符合环保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十分适用于现今城市的发展需求。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有大约30多个城市正在规划或者已经实施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发展比较快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较多的种类,按其用途的差异可分为多种类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是多城市同步展开,发展势头较猛,且轨道交通更加多元化,如上海、大连、天津等多个城市已经构建了轻轨交通系统。截至2014年,中国大陆已经建成并通车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合计超过1700km。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将有近50个大中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超过7000km,更多的现代化大都市将不断地加入到城市轨道建设中来。 1.2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简介 供电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同时也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繁荣与发展,相关的设计水平与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案与理论以及相关的处理软件工具也更加科学合理,在轨道交通设计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的许多方法大多只适合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初始规划设计以及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前期准备的探索以及相关供电系统设计等内容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分析,对供电系统设计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深入的归纳,从而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能够较好地完成现今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的前期准备以及相关设计工作。 2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2.1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 轨道交通设计的前期,也就是轨道交通建议书编制以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是项目立项的实施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在轨道交通设计以及建设期间,供电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整个轨道交通建设的一部分,供电系统设计的最初目标是针对整体轨道交通的电负荷需求进行估计预算工作,然后结合具体技术方法以及经济这两个方面找到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电源方案以及系统设计方案,使其作为供电系统设计的根本依据,并能够将供电系统中的子项目工程预算大致推算出来。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阶段,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案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外部电源与变电站的设计方案;二是中压网站的电压等级以及主线方案;三是牵引供电制式和牵引网的根本形式;四是全线降压变电所以及牵引变电所的设置方案。从目前的轨道交通发展状况来看,根据供电系统的不同环节进行分项评估和预算,在整个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不需要将全部的工程量清单都列出来,主要任务是将变电工程、电缆工程以及牵引变电所工程相应的工程量清单列出即可。 2.2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涉及的前期设计条件 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的初始阶段,供电系统设计团队需要收集和具备大量的资料与资源,例如交通线路资料以及城市车辆资料等,这些资料能够更好地帮助供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展开,为接下来的设计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如果出现一些较为特殊的状况,例如某些重要的专业资料不能够获取到,供电系统设计人员可以将与之相似的工程资料作为参照。在验算过程中,参与这个环节的设计人员借助用电负荷以及电压水平进行验算。 2.3估算用电负荷 城市轨道交通用电负荷大致的构成内容包括车辆牵引负荷、系统负荷以及控制中心等。其中的列车牵引负荷在很大程度上与列车型号以及供电系统设计的承载运输量有关。结合相关情况来看,商业通信、BAS、AFC以及信号综合监控等方面均是对用电负荷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从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方案研究与设计经验总结来看,轨道交通的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大多在1~2km的范围内,部分区域较大的郊区站与站之间的间隔可扩大到2~3km,从总体上来讲,轨道交通对电力的要求较为平稳。 3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 3.1供电系统中外部电源以及主变电所的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要较为强大的电源作为支撑,在正常情况下用电负荷大多是一级负荷。一般运量较大的轨道交通所需的电功率以及与之对应的用电负荷需求很少被我们关注,因此大多没有被划分到城市用电的整体计划中。现今供电系统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怎样借助技术经济规划好电源设计方案,然后从集中供电或者分散供电两种方式中选择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或者将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在进行主变电站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把城市轨道的中心点当作基点,再沿线路进行延伸,使得轨道交通线网电源资源能够得到一定的共享。其次,是主变电站的供电范围,每个主变电站之间的距离在大运量的线路要<15km,中运量应该<20km,小运量应该在25km以内。 3.2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能够对供电系统有全面的把握,如牵引供电制式设置方案以及牵引变电所设置方案等。根据GB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GB/T3317—2006《电力机车通用技术条件》等的有关规定,直流牵引供电变电式分为DC750V以及DC1500V两种,其中后者在经济以及技术方面都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提倡选择DC1500V供电制式。结合我国的现状来看,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大致包括了牵引网供电以及走行轨回流方式,而牵引网又分为架空接触网和接触网两种。地面和高架线路方面主要分为柔性架空接触网和接触网两种。在设计时,应当根据行车专业所提供的最大运输能力来确定牵引变电所的设置方案和整流机组容量。供电系统设计人员要能够按照轨道交通所负担的运输量,来具体设计牵引变电所方案与整流机组容量。 3.3中压网络的设计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对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电压水平的计算,设计人员要能够根据列车运行图展开合理的运算,从而构建出等效线路模型,该环节需要专业间的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在开始的分析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通过基础的公式展开验算工作,对牵引网的电压水平以及钢轨电位进行估测预算,以便于对接下来的设计进行判断,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在最初的分析研究过程中,供电网系统设计要能够充分地将中压网络的电压等级以及主接线两者进行划分。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关键环节,需要有完整的、系统的、科学合理且能够满足建设需求的供电系统设计方案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法给予更多的重视与研究,为优化城市的交通系统做好准备,以更好地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吴凡 单位: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控制结构设计 1工程概况 根据功能组成及规划条件,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为集中式的控制中心,规模按6条轨道交通线路(1~6号线)的控制中心(OCC)及线网指挥协调中心(TCC)考虑。控制中心出地面后分为主塔、裙楼。裙楼地上5层,高度22.85m,主要功能为OCC的设备用房及控制大厅,框架结构;主楼地上11层,高度54.15m,主要为TCC,ACC等中心和管理办公用房,框剪结构。室内外高差0.45m,设置1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6.89m(纯地下室4.80m、夹层2.09m),地上层高4.5m,4.2m。纯地下室顶板(无上部结构)覆土1.74m。地下室最大长度为171m,最大宽度为71m。为减小温度应力影响,出地面后主楼与裙楼之间设置一道变形缝,兼作抗震缝,缝宽150mm。主楼纵向尺寸100m,横向尺寸30m;裙楼纵向尺寸150m,横向尺寸21m,长宽比7.1。 2主要设计 标准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Ⅱ类。按照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其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68。按照当地规定,轨道交通项目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本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报告》。小震计算采用安评报告提供参数与抗震规范参数的包络值计算。 3主体结构体系及难点处理 3.1单跨结构及处理 主楼采用框架—剪力墙形式,裙楼采用框架结构。裙楼4层、5层控制中心大厅由于建筑使用功能限制,需抽掉??轴部分柱,形成大空间方便使用,使得结构出现单跨结构:屋顶连续梁10根,单跨梁6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5条“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故裙房顶层大跨度单跨框架结构的竖向构件采取性能化设计,即斜截面承载力中震弹性、正截面承载力中震不屈服。同时考虑到裙楼体型复杂,采用了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计算结果表明,PKPM与YJK计算主要参数近似,且均满足规范要求。性能化构件配筋计算见表3。计算表明,中震不屈服时,斜截面箍筋加密区基本无变化,非加密区;中震弹性时,斜截面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都增加,非加密区增加一半。中震不屈服时,正截面纵筋较小震弹性增加2.2倍;中震弹性时,正截面纵筋较小震弹性增加2.8倍。 3.2走廊及处理 建筑功能需要,OCC控制大厅在4层、5层通高设置,且5层需要设置参观走廊,即4层顶板大范围开洞。故一般的楼板刚性假定不成立,设计中应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采用了楼板弹性膜假定计算。同时走廊对主体结构的影响采取PK单榀模型核算,在构造上适当加强。 3.3悬挑及处理 主楼、裙楼存在悬挑结构,最大悬挑5.2m,裙楼顶层存在18m大跨结构。在地震工况计算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并验算结构变形。 4地基基础设计 4.1基础设计 本工程裙楼、纯地下室基础采用桩基+防水板,主楼基础采用桩筏,桩基为水下灌注桩。考虑到场地钻孔遇孤石比例达32.2%,桩采用冲孔灌注桩基础。工程桩坐落在瑏瑧-2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防水板坐落在瑏瑡-1残积砂质粘性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4.2沉降计算 由于变形缝自地下室顶以上贯通,地下室及基础连成一体,故必须对基础整体沉降、差异沉降进行合理的协调控制,以满足整体地基基础变形要求。通过桩基布置及调整,计算表明主楼最大沉降46mm,裙楼最大沉降44mm,纯地下室最大沉降32mm。最大差异沉降0.00575,满足规范要求。从施工角度出发,沿主楼、裙楼外轮廓设置沉降后浇带,待两侧结构封顶,根据沉降观测结果,确定后浇带封灌时间,并不少于两个月;以减少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同时加强整个建筑的沉降观测等。 4.3抗浮设计 抗浮设计水位标高为室外标高以下0.5m,即基础底标高以上6.3m,需要考虑地下水浮力对结构不利影响。以纯地下室为例,考虑到结构自重、地下室顶覆土、基础板上回填,抗浮系数为1.00<1.05,不满足抗浮要求。考虑到工程桩对抗浮的要求,抗浮系数为1.15>1.05,满足抗浮要求。同时工程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按照抗浮计算需要确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方便试桩及节约造价。 5超长设计 运营控制中心由主楼和裙楼两部分组成,地下室最大长度为171m,最大宽度为71m。为减小温度应力影响,出地面后主楼与裙楼之间设置一道变形缝,兼作抗震缝,缝宽150mm。主楼纵向尺寸100m,横向尺寸30m;裙楼纵向尺寸150m,横向尺寸21m。因建筑功能、工艺需要,主楼、裙楼结构不能再增设变形缝。为解决结构超长、温度应力及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不利影响,结构设计采取以下结构措施: 1)纵向结构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考虑到施工方便,框架梁施加缓粘结预应力。楼板、屋面板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施加温度预应力。 2)加强梁、板内温度抗裂构造钢筋。适当增加通长钢筋,尽量采用直径细、间距密的布筋方法,以减小可能出现的温度、收缩裂缝宽度。 3)混凝土原材料应采用低收缩、低水化热水泥(例如粉煤灰水泥等),采用碎石骨料;顶底板均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同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质量和剂量,严格控制水灰比不大于0.5。 4)设置沉降后浇带、温度收缩后浇带,后浇带宽度0.8m~1.0m,温度收缩后浇带内的混凝土在两侧结构完成两个月后浇筑,浇筑时应用高一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控制后浇带封灌时间,应尽量选择温度较低时进行后浇带的浇筑。 5)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使结构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基础部分及早回填保湿保温,以减少温度收缩裂缝;顶板保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6)屋面设建筑保温层,建筑物周边建筑围护墙封闭,减小室内外温差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6结语 本工程结构设计中,结合场地环境、建筑方案、周边结构特点,针对性解决本工程设计难点问题,采取了相应的结构措施,工程达到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作者:李宝雄 张雪涛 谷宇春 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 摘要:通过对传统地铁和直线电机地铁线路轨道标准、轨道强度及稳定性检算比较分析,了解国内一种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探讨这种轨道交通无缝线路计算的特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无缝线路;强度及稳定性 1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采用以旋转电机驱动为代表的传统地铁的历史源远,从1865年英国伦敦世界上第一条地铁(Metro)投入运营,迄今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传统地铁主要依靠的是轮轨的作用力来传递牵引(制动)力的一种技术模式。城市轨道交通的另一种新的模式是直线电机驱动系统,此项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主要是国外(德国、日本等)开始研制,直到20世纪中才应用于铁路运输、煤矿、冶金等自动化生产各方面。其中直线电机在铁路运输方面的应用尤为引人关注。城市轨道交通用直线电机是采用直线同步电动机,实质就是把直线电机的初级(定子)安装在车上,次级(转子)铺设在线路上,需要接触轨和变流器牵引驱动的一种技术模式。 2003年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四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直线电机技术,2005年12月首通段已开始投入运营。之后的几年,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五号线、六号线及北京市机场线均采用该项技术。笔者主要对两种运营模式下,对无缝线路的强度和稳定性做一个分析比较。 2线路轨道主要技术标准比较 2.1线路的最大坡度 传统地铁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困难地段可采用35‰。直线电机线路设计一般地段最大坡度为50‰,困难地段可采用55‰。直线电机理论计算的最大爬坡能力在100‰,但实际应用值到80‰。在无缝线路强度检算中,应注意轨道在制动的条件下,产生的制动附加力。 2.2最小曲线半径 时速100km/h条件下,传统地铁B型车正线最小曲线半径500m,困难的条件下为400m;直线电机车辆设计线路最小曲线半径200m,困难条件下为15m。在不同曲线半径条件下,轨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需进一步的检算。 2.3车辆主要参数比较 传统地铁B型车辆及直线电机主要参数见表1。 其中,对于直线电机车辆应考虑其转子与定子间吸力,广州市四号线直线电机车辆采用日本技术,其吸力为20kN,纵向推进力最大可达到40kN,在轨道强度检算过程中均应考虑此部分的影响。 3无缝线路钢轨强度检算 依据《铁路轨道强度检算法》(TB—2034—88)将钢轨视为支承在等弹性的连续点支座上的连续长梁进行检算。钢轨轨底动拉应力与轨道结构刚度D、速度V、偏载系数β、曲线水平力系数f等因素有关。 直线电机车辆在动态运行的过程,为有效的保证输出功率,轨道结构刚度的连续性尤为重要。直线电机强度检算钢轨支承刚度40~50kN/mm;传统地铁其刚度均小于30kN/mm。由于传统列车重心高度比直线电机车辆大,因此传统地铁列车通过时,由于存在未被平衡的超高,所产生的偏载比直线电机列车大约12%。 按弹性支承连续长梁方法,在曲线半径400m、时速100km等同条件下,传统地铁轨底的拉应力δgd=107·5MPa,动位移yd=1.4mm。直线电机轨底的拉应力Md=98.9MPa,动位移yd=1.1mm。 直线电机车辆轴重轻,车辆重心底,其紧急制动减速度较传统地铁大,但综合的制动附加力又比传统地铁小。在列车运行的条件下,直线电机钢轨只是导向牵引作用,强度检算计算应力小,有利于延长钢轨的使用寿命。超级秘书网 4无缝线路稳定性检算 无缝线路稳定性检算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力学模型研究胀轨跑道的轨道,以求保持轨道稳定。轨道胀轨跑道基本分成持续发展、胀轨渐变、胀轨跑道三个阶段。国内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研究理论很多,其中应用比较广泛有“统一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公式”和“波长不等模型”两种。 “统一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公式”采用等效道床阻力Q,最早较多的应用于50kg/m钢轨,后长沙铁道学院对60kg/m钢轨的原始弹性弯曲矢度foe、塑性矢度fop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这些参数在秦沈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中得到应用。公式如下 “波长不等模型”采用幂函数模式回归横向阻力方程(Q=Q0-ByZ+Cyn)分析计算,运用势能的驻值理论,建立无缝线路的稳定计算公式,其允许温度力与钢轨压缩变形能τ1、轨道框架弯曲变形能τ2、道床变形能τ3、扣件的变形能τ4有关。该方法数学推导较为严密,但计算的过程比较的复杂,公式如下 应用VB程序对两种方法编程计算,程序结果与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和《铁道工程》(西南交通大学)书中范例在同条件下结果一致。笔者主要是针对传统和直线电机的线路最小曲线半径标准,用两种不同的稳定性计算模型,采用1667根/kmⅢ型枕道床q=14.6-357.2y+784.7y0.75同条件下的横向阻力,计算曲线半径R=200m、R=500m钢轨的允许温度力P,计算结果见表2。 从两种稳定性计算公式可见,两种模式地铁在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方法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两种稳定性计算结果的差异原因可能在阻力的取值方式上,统一公式采用常阻力方式及安全系数K=1.25取值等因素。 由于直线电机可适应较小的曲线半径,为保证轨道平顺性,应尽量铺设无缝线路。由表2计算的允许温度压力可见,曲线半径越小允许的温度力越小,可允许温升也越小,因此直线电机轨道结构应尽量高温锁定。 5结语 直线电机做为国内一种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由于车辆的转子安装在轨道线路中,轨道结构参数选取与车辆结构的匹配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分析传统和直线电机地铁系统线路轨道标准、无缝线路强度、稳定性检算几个方面,直线电机曲线半径条件应做为无缝线路的控制因素。直线电机地铁由于车辆轻、转向架固定轴距小的特点,可适当提高锁定轨温,有利于轨道稳定。对于直线电机这种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无缝线路设计的强度及稳定性检算的参数选取还需在实践中逐步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设计 摘要:按一般的设计惯例,牵引计算工作仅仅是在线路方案稳定后所作的列车运行模拟计算,从而得出列车在各个区间内的走行时间、走行速度以及能耗。但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综合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从最经济合理的角度确定设计规模,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这就存在各专业之间相互制约的一系列复杂关系,而牵引计算工作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就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找出最合理的技术参数,从而指导线路、车辆、信号、供电及环控专业的设计工作。 关键字:牵引计算、指导、线路、车辆、信号、牵引供电、环境控制、设计 1、指导线路专业对平、纵断面的优化设计 选线就是选择轨道交通路线,它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龙头。选线首先是经济 选线,或称行车路线的选择,然后是技术选线。经济选线就是选择行车路线的起讫点和经济据点,主要是站在吸引客流量,切实解决交通拥挤状况的角度出发的。行车路线的选择应结合城市规划,符合客流产生、流动和消失的规律,并要符合城市客流发展的规划。技术选线就是按照行车路线,结合有关设计规范,平纵断面设计要求,落实线路位置的技术工作。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设计中,由于城市已有道路的既有条件或管线埋设、地质结构的影响,使得线路定线工作难度颇大。牵引计算工作主要在技术选线过程中,根据列车在线路上的自由运行速度值,核算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长度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曲线超高的设置是否满足速度要求,从而确定曲线超高的加宽值是否达到限界要求。反之,线路对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长度以及曲线超高、超高的加宽值的核算结果又影响牵引计算列车运行速度的确定。 以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为例。由于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不同于钢轮钢轨,它的超高直接在轨道梁上反映,且必须在线路设计中结合列车在该地段的运行速度,将线路超高、限界加宽值一次设计到位,无法在施工完成后调整超高值。重庆轻轨滨江路段CK4+200~CK4+350地段,正好位于穿越嘉陵江匝道桥桥墩柱位置,由于既有匝道桥修建时未预留够轻轨双线位置,迫使线路右线绕行穿行于两匝道桥桥墩间,且有一段半径150m的小半径,如果列车以正常情况穿越该段,速度可达55km/h,但由于两匝道桥桥墩间间距无法满足55km/h速度超高的加宽要求,限制了列车在该段的运行速度,最终使得该段右线不能设置超高,列车运行速度仅达到30km/h。如下图所示。 2、指导车辆专业对车辆技术参数的选择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工作难度较大,既要考虑车辆的技术性能,又要考虑美观舒适实用,从建设方角度还要考虑经济合算,所以在设计中,车辆选型工作几乎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为了保证拟定车辆技术指标能满足设计要求,我们可在拟定车辆技术条件前提下,利用牵引计算,先核算部分车辆技术指标是否达得到线路技术要求。例如,我们可以核算列车在定员或者超员状况下,如果失去一部分动力,能在多大的坡道上起动,能以多高的速度通过线路限坡等等。我们还可以在拟定的列车牵引特性下,完成整个线路的牵引计算工作,再求算出整个列车运营范围内所需的等效发热电流,或称均方根电流值(IRM),如果满足以下关系式: IRM≤(0.8~0.9)Im 公式中:Im——为车辆电机的额定电流值。则表示拟定车辆电机的额定功率选定是正确的,满足要求的。反之,不能满足上式要求,则说明拟定车辆电机的额定功率选定是不够的,不能满足要求,需重新选定。 3、指导信号专业进行闭塞分区的设计 轨道交通系统的能力大小,主要是靠信号系统的制式来保证的,先进的信号系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两列相邻列车的追踪距离,从而降低列车的折返时间,提高列车的追踪能力。同时,不同等级的轨道交通系统,其乘客输送能力差异大,线路、车辆条件有别,行车管理、运营组织方式也不同。因此,信号系统必须满足和适应这一特殊需要。在以上条件确定的前提下,我们要进行信号闭塞分区设计。信号闭塞分区长度的确定,以及信号速度码的确定必须在牵引计算工作的配合下完成。牵引计算不仅能直观的反映出列车在各个点所处的速度,而且还可以反映线路要求限速的位置、范围,从而有效地划分出闭塞分区的长度及速度码。闭塞分区长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L=Lf+Lz+Ls层式中:L——闭塞分区长度; Lf——制动反映时间所走距离;Lz——列车从某一速度值制动为0速度所需制动距离; Ls——安全保护距离。 其中Lz就靠牵引计算来测算。 在折返站信号闭塞分区设计时,我们也是根据不同的折返站布置形式,尽可能地用信号系统来满足折返能力要求。这一设计过程也与牵引计算工作密不可分。 4、指导牵引供电专业对主变电站规模的确定以及各牵引降压所数量与分布的确定 主变电所是轨道交通能源核心部位,它的容量大小直接影响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为了节省能源,我们在设计中又不能将它设计成无限大,如何正确合理选定主变电所容量及牵引降压所数量与分布,必需依靠列车牵引模拟计算,即牵引计算。只有在牵引计算工作完成之后,根据列车在不同的位置上所处的工况,确定在该位置时间矢量的耗电量大小,从而累计出列车在整个运营线路上的耗电量大小,为牵引供电专业提供设计依据。 5、指导环控专业对地下车站和地下区间的环控通风设计 列车在地下区间运行时,由于列车运动带动区间空气运动,造成活塞风,如何利用活塞风,保持地下空间的温度,是环控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在列车牵引计算工作完成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列车在不同的速度下通过地下区间造成活塞风的大小以及产生热量的大小,从而选定隧道风机和排热风机设置位置及风机功率大小。根据列车通过地下区间的频率以及每列车所散发的热量,来确定如何调剂地下区间的温度。 6、结论 当然,线路、车辆、信号、供电及环控专业的设计工作的制约因素还很多,牵引计算工作所起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正确、合理、经济地作好牵引计算工作对优化平、纵断面设计,经济合理地选择车辆类型、正确完成信号闭塞分区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牵引供电系统容量以及正确合理地完成地下区间和车站的环控通风设计均具有指导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空间设计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工业建设的进程也是在不断的加快,但是其土地资源以及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突出,同时城市的交通压力也是在不断的增加。为了能够有效的去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多数的城市都是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设计,通过对城市之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充分的去结合相互之间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而言,因为整体的设计水平以及质量并不是很高,直接的导致了在实际进行运行的过程中依然是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同时也是限制了我国公共空间功能发挥。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提高对地上以及地下空间资源能够有效的利用,使其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整合去实现整体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1轨道交通建筑的一体化公共空间具有的功能分析 1.1可以对建筑单元的空间进行整合 在一体化的建筑公共空间之中,可以更好的去整合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以及周边的建筑空间,也是可以让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关联的整体,这种其中任何的一个局部功能将会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则是,不管是两者之间的整合方式是如何,局部的功能以及整体的功能之间都是需要相互的渗透以及结合,从而可以一同的去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然而其属性上也是直接的体现出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这样也是直接的表示了需要承担着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功能,使其能够对其弹性要求较大。 1.2关于转换以及缓冲人流的分析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的属性主要是为交通,同时相互之间也是通过交通去实现进行整合的,从而对人流进行汇聚以及输送,这样也是表示出具有着一定的交互性。所以在一些特殊的驱动之下,轨道交通的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复杂的程度也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是直接的刺激了周边的每一个公共空间。在此之外,在公共空间当中,根据其功能的不同也将会汇集不同的人流,所以在空间上是需要能够具有着缓冲人流的一个功能。 1.3关于建筑单元的活力催化分析 要是建筑空间的系统自我独立封闭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情况下,那么便直接的便使功能也是出于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之下,在一体化的建筑空间当中,每一个彼此相熟独立的系统之间也是提高了相互联系的元素,同时在空间结构以及功能上也是相互渗透和复合的,这样也是更加有效的去提高了整体的功能,使其人们自身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都是可以更加的方便。通过采取这种方式人们的相互之间交流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使整个空间的活力将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2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2.1空间的组织以及布局分析 一是整体式。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整合的目的便是为了能够提高每一个建筑单元之间的同化以及功能的渗透,提高城市的复合化以及密集化的程度,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复合的媒介主要是公共空间,同时在功能上夜市需要具有着多重的一个属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满足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需求,建筑的空间内部和外部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公共空间之中的城市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之后,自然便可以有效的去延伸建筑的功能,使其可以提高周边空间的整体活力,带动两者之间可以互动。二是叠层式。因为土地资源存在着紧缺以及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促进了高层建筑的一定发展,也是提高了城市的复合化以及集约化的程度。然而叠层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公共空间具有着的层叠交互,这样对于进一步整合城市交通以及提高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也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叠层式的空间组织模式之下,公共空阿金的建筑内部功能分布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对地上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能够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不仅仅能够全面的去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也是能够使其空间的容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拓展,使其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和人口拥挤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城市化进程可以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水平和人生生活质量的提高。 2.2交通的流线组织分析 一是交通流线的立体分层分析。所谓的交通流线立体分层主要是为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空间站会中,分别的对其城市轨道交通以及车流和人流等不同的交通流线进行差异化的组织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其城市之中的层面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层面之中能够设计出差异化的交通方式,之后则是根据其竖向步行交通系统可以将其统一到一起,在能够保证相互的独立性也是能够让每一个系统可以协调的运转。二是交通路线的三维交叠。针对于交通流线的三维交叠而言,基础和前提主要是交通流线的组织立体分层,然而原则是相互之间能够彼此独立,之后对其各个空间的系统进行交叉和重叠。通过三维交叠每一层都能够实现水平的转换,并且也是可以在垂直的方向能够更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从而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实现相互转换,更好的去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 3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满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每一个城市都是在逐渐的去开展着轨道交通的建设,但是逐渐凸显出来的整体功能不协调以及空间脱节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这样对于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一个作用,并且带动人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徐东 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连续U梁优化设计 摘要:轨道交通高架线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的首选形式。U形断面的桥梁结构外形美观、结构经济、施工方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结构形式。以青岛地铁人民路节点桥连续U梁设计为依托,对现有连续U梁截面进行优化。利用BSAS程序,通过建立平面杆系模型对2种不同截面的连续U梁进行计算对比,得出2种截面下全桥的变形和受力。在Midas中建立有限元实体模型,对优化截面连续U梁计算结果进行复核对比,发现通过优化连续U梁中支点截面特性,变相增加腹板高度,可以有效改善全桥纵向正应力及竖向变形,使全桥结构受力更科学合理,同时大大减少了预应力钢束数量,节约了成本。 关键词:轨道交通;U梁;数值计算;优化设计;结构分析 1工程概况 青岛市红岛—胶南城际轨道交通线是贯穿西海岸经济新区的轨道交通骨干线和快速线,全线高架区间标准梁采用单线U梁并置方案。跨越人民路时,受道路宽度、行车视距等因素影响,需采用40m跨度的桥梁结构跨越。考虑与简支U梁衔接过渡的流畅性及美观性要求,跨越人民路节点桥采用(30+40+30.95)m双线连续U梁结构。 2常规连续U梁设计及存在问题 2.1常规连续 U梁设计思路U梁是一种梁板空间组合预应力结构,当列车荷载作用在桥面上时,荷载通过承轨台传给主梁,再由主梁传到支座[1]。结构承载力和刚度随着梁体跨度的增加而大幅降低,因为梁体跨度的增加,意味着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梁体跨中最大弯矩会增加,则梁体跨中挠度就会相应增加[2]。由此可见,对于连续U梁,为保证梁体有一定的刚度,应该加大截面尺寸或配筋率,以保证梁体有一定刚度和弹性承载能力。由于疏散平台及其他附属结构的限制,梁高只能变相向下增加,通过适当增加底板厚度以改善结构受力性能 2.2常规连续 U梁结构设计目前连续U梁截面变高度常规做法为在保持腹板高度不变的前提下,向下增加底板厚度的同时缩小底板宽度。本联连续U梁腹板高度1.54m,底板厚度由0.3m增加为1.66m,梁底宽由9.71m减小为6.35m。 3结构优化思路及优化设计 3.1优化思路 受弯构件混凝土的压应力计算公式为σc=MW0≤[σb](1)W0=IxY1(2)式中:σc为混凝土压应力,MPa;M为计算弯矩,MN•m;W0为混凝土受压边缘的换算截面抵抗矩,m3;[σb]为弯曲受压及偏心受压时混凝土容许应力,MPa;Ix为截面惯性矩,m4;Y1为中性轴至梁底距离,m。根据式(1)、式(2)可知:为了保证结构全截面受压,增加截面上下缘压应力安全储备值,在M不变的前提下,σc的大小随W0的减小而增大。只有有效地降低截面惯性矩或增加中性轴至梁底距离,才能减小σc值。 3.2优化设计 连续U梁变高度截面优化方案的做法为在保持底板厚度不变的前提下,向下增加腹板高度的同时缩小底板宽度。本联连续U梁底板厚度保持0.3m不变,梁底宽同样由9.71m减小为6.35m,腹板高度1.54m向下增加为2.9m。优化设计梁体结构外轮廓线与常规设计保持一致。仅在中支点左右各12m范围内设置后浇混凝土段,纵向设置20mm断缝。后浇混凝土段不参与全桥结构受力,在结构计算时仅按自重考虑为均布恒载作用于底板。后浇混凝土段施工应在连续U梁全部钢束张拉结束15d后一次浇筑成型 3.3优化结果 3.3.1截面特性对比 优化后的中支点截面后浇混凝土部分不参与结构受力,所以截面面积大大减小,截面其他特性值也相应改变,截面惯性矩减小了约21%,中性轴高度增加了0.17m。根据式(1)、式(2)可知,截面抵抗矩W0得到有效减小,相应σc得到有效提高。 3.3.2预应力钢束张拉形式及数量对比 连续U梁纵向按后张法全预应力理论设计。由于优化方案对全桥结构性能的有效提升,配束情况特别是通长底板束的钢束布置大样及数量变化很大。常规连续U梁设计中,变截面形式为边跨向中支点处截面底板向下加厚,通长底板束却没有向下竖弯,而是距底板0.11m处水平布置。在底板钢束通过中支点处有效利用率偏低,对顶板束产生了相互抵消的不利作用,钢束整体布置形式不太合理。结果整体钢束用量较大,强度安全系数偏高,造成钢束浪费。优化后连续U梁截面底板厚度保持不变,底板钢束竖弯线形与底板构造线形保持一致。底板钢束由梁端伸长至距中支点中心5.5m处为止,中支点处截面无底板钢束通过。优化后钢束充分发挥作用,中支点区域内无底板钢束通过,消除了对顶板钢束的约束抵消作用,在减少底板钢束的同时相应减少了顶板钢束。全桥强度安全系数值较合理。优化后的结构腹板钢束减少1578kg,顶板钢束减少597kg,底板钢束减少9499kg,钢束总量减小约31%,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 3.3.3杆系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利用BSAS程序建立杆系模型,全桥共分为73个单元,74个节点。荷载组合分别以主力、主力+附加力进行组合,取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常规连续U梁通过优化设计对变截面梁体变化方式、预应力钢束张拉形式及布置等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可以看出在减少预应力钢束数量的同时,全桥应力值分布更均衡,截面抗裂安全系数和强度安全系数明显降低,挠度和徐变上拱值减小,结构受力更为科学合理。 4优化连续 U梁实体模型研究双线连续U梁结构要求桥面有更大的净宽,截面抗扭刚度较小,这些因素使桥梁的空间效应明显,如果单纯依靠一般桥梁结构的平面杆系结构分析程序,难以准确分析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5]。为了保证设计施工的安全性,针对优化方案,还进行了空间三维实体单元模型分析,进一步研究截面应力分布规律,校核平面杆系模型及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 4.1空间实体计算模型的建立 优化方案采用FEA和Midas2种软件建立空间实体模型。模型中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混凝土,采用桁架单元模拟预应力钢束,以保证如实模拟结构形状及尺寸的变化,准确模拟边界条件,确保最终计算结果的精确性。 4.2空间实体模型计算结果 经分析,中跨跨中和中墩支点位置受力较为不利,故取该处截面进行计算分析。 4.3平面杆系模型与空间实体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由于U梁截面为对称截面,空间实体单元模型U梁截面应力表现出均匀性[6]。平面杆系模型计算得到截面上缘最大压应力为6.53MPa,下缘最小压应力为2.12MPa,而空间实体单元模型外腹板上缘最大压应力为6.91MPa,底板最小压应力为2.03MPa,实体单元应力安全储备值要小于平面杆系模型计算结果[7]。2种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吻合,均满足规范要求。 5结论 1)通过优化连续U梁中支点截面特性,变相增加腹板高度,有效改善了全桥纵向正应力及竖向变形,使全桥结构受力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大大减少了预应力钢束数量,提高全桥经济性。2)空间实体单元模型的平均纵向正应力结果与平面杆系模型的结果基本吻合,因此采用平面杆系模型进行纵向设计是可行的,但在设计时要考虑到顶、底板局部应力集中情况,因此在平面杆系模型计算时要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仿真施工设计 1概述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厂家,还是设计院,都需要提前对相应的信号系统进行测试,仅仅通过现场试验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试验是不够的。并且由于现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时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行车专业与信号专业的分工。行车在牵引计算时,一般没有考虑信号参数,而实际的线路控车又是由信号来做,这样行车计算出来的牵引计算结果,有时候对控车的实际需要不能够满足。另外,如线路的曲线半径值、曲线超高等,有时候也不满足控车的需要,有时候造成最终轨道交通线完工时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平均旅行速度不够”、“站间行车间隔不够”、“撞线”、“牵引制动切换过多”等,影响旅客的乘坐舒适度,影响列车运行速度。这些设计方面各个部门间配合上的问题,最终导致系统不能达到最优的组合。于是,现在设计单位需要开发一套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仿真软件,它不同于生产厂家所用的仿真软件,需要对我们的施工设计有指导作用。首先它能够进行牵引计算仿真,然后能对相关的线路、行车、信号等专业进行综合考虑,对设计提出一个综合的指导意见。以西南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实验室开发的“CBTC仿真系统”为例,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了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用实际的线路数据,利用系统内嵌的列车动力学模型和列车控制模型等数学模型,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全过程设计提供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对线路上列车运营情况进行精确的仿真计算,通过仿真的结果提出土建和机电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案,对整个线路的追踪折返的能力做一个分析,以供设计院或厂家参考。通过利用该仿真系统进行列车牵引计算、列车运行及追踪仿真、列车折返能力检算,从而对行车组织、线路设计、车站配线、车辆参数的选择及配置数量、信号系统相关控制参数的选择及轨旁设备的配置等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并可提供仿真结果以用于优化设计,保证相关系统的设计满足运营要求。 2计算机仿真对线路的性能分析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由于发车间隔非常密,为使列车行驶得又快又好,在设计中我们更关注整个系统的性能问题。由于有了线路基础数据,信号数据,车辆参数等,再加上牵引计算的结果数据,我们就可以用来分析整条线路的性能到底如何,用专业的图表对这些能力直观显示出来,用以验证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行能力,主要负责信号系统的能力分析和行车间隔计算,这些可作为后面指导施工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计算机仿真通过牵引计算的结果中性能分析图大致有:时间-距离图、速度-距离图、线路行车间隔、折返站折返间隔、坡度-距离图、站间运营时分分析和显示、平均服务旅行速度分析和显示、平均技术旅行速度分析和显示、列车全周转时间分析和显示、运用车配车数分析和显示、安全防护距离-距离图分析和显示、安全制动距离-距离图分析和显示、安全距离-距离图分析和显示。其中线路行车间隔分析包含了车站、区间和出入段线的行车间隔,折返站折返间隔将针对几种基本折返站型进行分析。 3计算机仿真对轨道线路设计的指导 根据牵引计算结果及性能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站前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满足信号整体系统要求,让信号控车达不到要求或者影响旅客舒适度等。下面从两个方面举例来探讨计算机仿真结果对线路设计的指导作用。根据初步设计的线路数据,比如限速,另外有了坡度,曲线,以及信号专业的设备位置布置、各种信号参数的值,这时候就可以对线路的运行进行一个比较真实的仿真。通过仿真软件得到的旅行速度或者两个站之间的行车间隔。通过以上的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样的线路设计是否满足追踪折返的能力需求。比如通过旅行速度,站间行车间隔,可以从速度距离图,结合线路图上看出,是哪一段出现了速度“卡脖子”的情况,然后可以针对卡脖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考虑在这段可以进行修改的线路设计,比如可以在超高上进行修改,甚至可以修改曲线半径。当然有时候也可以调整停站时间。经过这样的修改,基本可以让行车间隔、旅行速度满足系统需求。另外一种情况,是根据ATO实际控车曲线,如果ATO实际控车曲线出现“台阶”次数过多,就说明线路在运行的时候牵引制动次数过多,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旅客的乘坐舒适度。当我们发现仿真结果出现台阶过多的情况的时候,一般也可以对线路的相关参数进行修正,然后再仿真看ATO的控车曲线是否变得更好。 4计算机仿真对车站配线的指导 一个好的仿真软件,能够对车站配线进行指导,通常体现在对安全线长度的设计指导,以及折返线车过道岔时安全距离的指导。工程设计过程中,经常遇到在折返站、终端站等位置需预留多长的安全距离的问题。安全距离预留过短会影响到行车效率,过长又会增加不必要的工程投资。在仿真软件计算出的牵引计算速度距离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ATO控车曲线和包络线之间横坐标的差值,即安全距离的长度,见图2,可以用来指导施工设计中安全距离的设置。图2中的d1、d2、d3分别表示制动的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 5计算机仿真对行车组织的指导 对行车组织的指导,以西南交大开发的仿真系统为例,主要是对配车数的一个指导。运用车的配车数与列车全周转时间、最小运行间隔有关,按下式计算:运用车配车数N=列车全周转时间T(min)/最小运行间隔(min)其中,列车全周转时间由牵引计算结果得出,当仿真结果得到以后,可以对运用配车数进行一个更合理的指导。 6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仿真软件的缺陷 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的仿真软件有很多,各个厂家的软件大致思路一致,但是牵引计算仿真之后得出的结果可能各有侧重。比如西南交通大学的CBTC仿真是侧重能力计算,以及对线路,车站配线的指导;而opentrack是侧重对行车组织的指导。但是笔者发现,各个单位的仿真软件都有一些共同的缺陷。 6.1基础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比如现在很多仿真软件没有对长短链进行处理,没有对地铁的通风口的设计进行考虑,当然对于隧道的风阻等不容易考虑的数据也一般没有考虑。另外,很多数据,不一定在软件的界面进行设置之后的牵引计算时候真实用到。 6.2仿真的真实性问题 由于在仿真基础数据结构规划的时候,有些可能性就没有考虑,而且在软件开发中,也确实很难将线路实际运行的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所以,所有的仿真都不是完全真实的,但需要设计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完全依靠仿真软件。 6.3有关节能的仿真问题 由于现在全世界都提倡节能减排,不少设计单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都在仿真中对这个有相应的需求,但是实际仿真软件还很少有对这方面的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电路设计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系统和新设系统的贯通与调试不能影响到既有信号系统的正常运营。针对调试期间室外设备运营时段由既有信号系统控制、非运营时段由新设信号系统控制产生的分时复用问题,介绍了一种利用双稳态继电器进行新旧系统切换的倒切电路。该倒切电路通过采用满足SIL4安全级别的双稳态继电器实现室内新、旧系统对室外设备的分时控制,以及赋予不同人员的操作权限,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确保电路的安全性。在实际案例应用中,该倒切电路表现出操作简洁、安全性高、显示清晰等优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倒切电路;轨旁设备;分时复用 我国各个城市规模不同,导致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短不一。为减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部分城市针对长线路的处理方法是将一条长线路划分为若干子线路进行分期开通。一旦线路分期开通,就会面临先期开通工程和后期开通工程的线路贯通及系统贯通问题。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自武汉火车站站至武昌火车站站,2013年12月开通运营,共设信号设备集中站6座;二期工程自武昌火车站站至黄金口站,2014年12月开通运营,共设信号设备集中站5座。武昌火车站站为4号线一、二期工程的衔接站。武汉地铁4号线线路图如图1所示。图1武汉地铁4号线线路图在4号线一期线路信号系统中,将武昌火车站站设置为信号联锁集中站,其控制区域为武昌火车站站和梅苑小区站;当一、二期线路贯通后,武昌火车站站作为信号设备非集中站,其室内的集中站信号设备被拆除,武昌火车站站和梅苑小区站室外的信号设备由首义路集中站进行控制。在一、二期线路贯通调试期间,调试时段原一期线路武昌火车站站控制区的室外设备如转辙机、信号机、计轴等由首义路控制区进行控制,而运营时段这些室外设备由武昌火车站集中站进行控制,因此武昌火车站站和梅苑小区站的室外设备面临不同时段由2个集中站分别进行控制的情况。调试期间室外信号设备在2个不同的集中站之间频繁倒切,涉及到倒切的快速性及可靠性问题。常见的信号系统倒切方式为:调试前,人工在原有系统分线盘上将室外设备的室外电缆断开,然后将室外设备的电缆接入新系统的分线盘,实现新系统对室外设备的控制;调试结束后,将室外线缆接回既有分线盘恢复与原系统的连接。该倒切方式存在倒切速度慢、容易出错、效率低下等缺点。本文介绍一种快速、便捷、准确率较高的倒切方式,其在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贯通调试中获得了较好的倒切效果。 1转极电路及表示电路的设计 双稳态继电器具有2个稳定的状态,切断继电器励磁电路的电源,继电器接点的状态不会改变。双稳态继电器分为单线圈和双线圈双种,本文案例中采用双线圈双稳态继电器。在双线圈双稳态继电器中,当给一个线圈供电时,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当给另一个线圈供电时,继电器返回到断开状态。在倒切电路中设计了新、旧信号系统转换确认开关和转换开关。转换确认开关和转换开关的工作原理图如图2所示。其中,转换确认开关用于确认是否需要转换,转换开关用于选择双稳态继电器的供电线圈。当设备需要转换时,转换确认开关拧至确认位置,转换开关拧至相应的位置选择双稳态继电器线圈,电路导通给双稳态继电器的线圈供电;当转换过程结束,断开转换确认开关(转换开关保持不变),切断双稳态继电器线圈的电源。双稳态继电器转极需要改变供电的励磁线圈,因此设置新、旧系统转换开关来改变双稳态继电器的线圈供电,从而改变双稳态继电器动作接点的极性。将双稳态继电器的前后接点分别与新、旧信号系统指示灯进行连接,可以清晰地显示目前是哪个信号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2倒切电路的设计 设计倒切电路的目的,是为了2个集中站的信号系统分时复用室外信号设备,保证任何时刻只有1套室内信号系统控制室外设备,不会出现2套信号系统同时控制室外设备的情况。倒切开关继电器的接点与组合柜及分线柜的连接如图3所示,双稳态继电器的上接点、下接点分别与室内新、旧系统组合柜上相应设备连接线连接,中接点连接到分线柜上,从而与室外的计轴、转辙机、信号机等信号设备电缆相连接。当双稳态继电器的线圈1和线圈2分别励磁,继电器的中接点和前接点、后接点分别导通,共用室外设备的室外电缆分别连接至既有信号系统、新设信号系统。该倒切电路操作简单,能简洁有效地将一期信号系统和二期信号系统对室外公用信号设备的控制权进行快速倒切。为确保信号系统倒切安全,采用双稳态继电器N.S1-B-24-4.16.4。该继电器在低要求模式下的平均失效概率大于10-5且小于10-4,在高要求或连续操作模式下每小时危险失效概率大于10-9且小于10-8,因而达到SIL4安全等级要求。同时,转换确认开关和转换开关钥匙分别由具有不同操作权限的人员管理,只有当不同操作权限的人员均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新旧信号系统的倒切。 3结语 采用满足SIL4安全级别的双稳态继电器所设计的倒切电路已成功应用于武汉地铁4号线一、二期信号系统的贯通调试,并在调试过程中表现出安全性高、操作简洁的特点。该倒切电路提高了新、旧系统的倒切效率,有效降低了倒切错误率。 作者:刘莉 胡姗 单位: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内容与方法 摘要:设计作为轨道交通工程其中一个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线路专业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前期专业,是整个地铁和轻轨设计中最重要的总体性专业。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质量及工作效率,促进轨道交通又好又快发展,阐述线路专业在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线路设计的工作方法。线路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深入仔细地研究线、站位方案,并积极与各市政部门、产权单位对接,逐步稳定线、站位方案,最终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经济并有利于运营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方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线、站位;配线;调线调坡 引言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越来越快,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35座城市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至2014年,全国22个城市共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3173km。在轨道交通工程中,设计是施工和运营的基础,其优劣关系到今后运营的状况和效果,故设计在整个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线路专业是整个设计的龙头专业,是所有设计的基础,具有总体性、阶段性和全局性特征,其主要设计内容是线、站位方案比选,然后通过相应合理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确定线路平、纵和横断面设计,准确地定位线路位置,为轨道交通工程其他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学者对线路专业的设计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陈剑伟[1]根据上位规划、客流吸引、施工、拆迁量等因素研究了线、站位分析和敷设方式的比选;邱云舟等[2]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环境因素和工程造价对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3种敷设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为线网线路敷设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张佩竹[3]归纳了线路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方面及部分基本经验,就地铁项目设计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线路专业的主要设计流程和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开展线、站位方案、敷设方式研究、加站减站方案的设计方法。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的工作流程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本流程分为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及竣工验收[4]。线路设计贯穿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按照轨道交通建设基本流程分为线网规划阶段、建设规划阶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招标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调线调坡。 1.1线网规划 线路的主要工作就是3个稳定,即稳定线网中各线的线路走向、起终点,稳定换乘节点,稳定交通枢纽的衔接[1]。 1.2建设规划 线路的主要工作就是初步确定线路走向、敷设方式、车站分布和车站型式,明确起终点的延伸要求和分期建设情况,对重点及困难地段进行深入地比选,保证方案的可行性。 1.3工程可行性研究 基本稳定线路走向、车站分布、辅助线型式及位置,初步确定线路平面位置、车站位置及平面总图布置方案,基本稳定线路敷设方式及过渡段位置,初步确定地下车站埋深、高架车站轨面高程,稳定线路纵断面。 1.4总体设计 该阶段不是国家规定的设计流程中的必需阶段,但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合同规定,总体设计也是一个工作阶段,故该阶段继续落实外部条件,稳定线、站位;同时配合编制总体性文件,例如技术要求和机电对土建的技术要求,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准备。 1.5初步设计 稳定线路走向和车站分布方案,基本稳定线路平面、车站位置、行车配线设置;稳定线路敷设方式和洞口位置,基本确定线路纵断面。 1.6施工图设计 最终稳定线路平面位置和精确的车站位置,稳定线路纵断面坡度及轨面标高(含换乘线路前后3站2区间)。 1.7调线调坡 本阶段的工作是全线土建施工完成后、轨道铺轨前的一项设计工作,是在对车站与区间隧道竣工横断面进行建筑限界检测的基础上,根据结构侵入限界的情况,对局部地段的线路平面、纵向坡度进行适当调整,作为修改轨道设计的依据和铺轨前施工整体道床的基准,以满足行车的限界要求,从而保证运营安全。 2线路主要设计原则 1)线路走向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的要求,满足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及客流需求,预留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未来发展、衔接的条件[5]。2)线路平面尽可能沿城市主干道行进并在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布置,站位应靠近客流集散点、交通枢纽,并方便与公交及其他交通工具衔接,方便乘客出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服务水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3)车站分布应以规划线网的换乘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点为基本站点,结合城市道路布局和客流集散点分布确定。车站间距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稠密区地区宜为1km,在城市外围区宜为2km。4)线路敷设方案的选择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地形、道路、工程地质、施工方法、地上地下建筑物及其基础结构埋深的情况,从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减少对市民生活环境的干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5)根据运营组织、行车相交线路,结合线路条件和工程条件设置辅助线,达到方便折返、停车、灵活调度,有利于运营和控制土建规模的目的。 3线路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3.1线、站位方案研究 线、站位方案比较研究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是各专业开展工作的前提和条件。线、站位方案比较研究时,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各方面的综合比较研究,确定最优、最合理的方案。影响线、站位方案比较的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南延线过湖段路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比选,过湖段的路由有3条,如图2所示。路由1:国体大道—过九龙湖—九龙大道—腾龙大道。该方案中,线路下穿规划的国展中心用地,且九龙大道是通往新建省委省政府办公楼的大道,前期与省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九龙大道今年将建成北段道路,并且不宜再次开挖,本工程若沿该大道行进,则基本无实施的可行性。路由2:与建设规划路由一致。边界控制因素较少,实施条件较好。路由3:国体大道—过九龙湖—腾龙大道。该方案中,线路下穿规划幼儿园用地和规划商业用地,且部分侵入国体大道过湖隧道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实施风险。上述3个方案的综合比较如表2所示。综上所述:方案1不具备可实施性;方案3过湖段最短,客流直接吸引效果相对较好,但从工程实施的成本、难度及风险方面分析,均比方案2大;方案2仍然能够有效覆盖到九龙大道和国体大道等主要客流走廊,同时结合考虑规划部门的意见和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的成果,故推荐方案2,即线路在九龙湖南站—腾龙路站段主要沿翔龙路行进。3.1.2车站站位方案比选车站站位方案比选主要是针对2个或2个以上不同位置并且可行性较强的车站方案进行研究和比选,最终根据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综合比较车站服务功能、工程可实施性、工程造价和交通疏解等因素确定推荐方案。以南昌轨道交通3号线何坊西路站为例,在《南昌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何坊西路站站位于何坊西路与迎宾大道路口,如图3所示。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该路口的现状发生了重大变化,何坊西路正在修建九州高架,该路口的现状如图4所示。正在修建的九州高架沿着何坊西路横跨迎宾大道,道路两侧桥桩之间的距离较小,车站施工风险较大,且位于立交桥下面,客流服务功能较差,故需将车站移出该路口。移站的方案有2个:1)北移至抚河南路;2)南移至三店西路。若移至三店西路,何坊西路站与前一座车站江铃东路站的站间距只有约575m,而何坊西路站与下一座车站建设路站的站间距为1900m,前后站间距不均匀,客流吸引范围不均衡。经综合考虑,将何坊西路站北移至抚河南路口,北移后前后站间距为1430m和1000m,站间距较均匀。何坊西路站北移后的站位示意图如图5所示。3.1.3车站加站和减站方案研究车站加、减站需结合站间距和客流进行研究。车站加站方案以南昌3号线起点站莲塘站南移后增加汽车大道站为例进行说明。莲塘站是3号线的起点站,站后接莲塘车辆段。建设规划中,莲塘车辆段位于江铃瓦良格西侧、莲西大桥南侧的地块,根据与南昌县的沟通结果,该地块是南昌县的泄洪区,且依据南昌市总体规划,该地块也是规划绿地,故该地不能作为车辆段使用。根据与南昌县协调结果、南昌市政府会议纪要,莲塘车辆段南移至银三角立交桥南侧,位于铁路公安学校北侧、京九铁路西侧、铁路中专学校南侧和向塘北大道东侧地块内。结合莲塘车辆段南移,为减小出入段线长度,且城南路南侧约1.6km的规划路路口周边存在大量小区,例如银河城、恒大绿洲和江铃瓦良格小区,故将莲塘站南移至该规划路路口。莲塘站南移后,莲塘站与第2座车站澄湖中路站的站间距约为3.1km,站间距过大,且城南路南侧汽车大道与迎宾大道路口规划有大量的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未来规划客流较大。因此,在该路口增设1座汽车大道站,增设车站后,前后站间距分别为1120m和2000m,站间距相对较合理。增设汽车大道站示意图如图6所示。图6汽车大道站加站示意图Fig.6AddedQichedadaoStation车站减站方案研究以南昌3号线建设路站为例。在建设规划中,建设路站位于京山北路与建设路路口。建设规划中建设路站示意图如图7所示。图7建设规划中建设路站示意图Fig.7SketchmapofplanningJiansheluStation建设路站前后2.3km范围内有4座车站,分别为何坊西路站、建设路站、十字街站和绳金塔站,车站分布较密,且建设路站南侧约200m有一玉带河,河深约9.3m,为使何坊西路站—十字街站区间隧道与玉带河河底保持6m以上的净距,建设路站需设成3层车站,工程造价较高。因此,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取消建设路站。3.1.4线路敷设方式比选线路敷设方式主要有地下、地面和高架3种。线路采用地下敷设方式时,车站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区间隧道主要采用盾构法、明挖法和暗挖法施工。线路敷设方式的比选主要针对地下、地面和高架方式的研究和比选。以南昌3号线莲塘站—阳光路站段线路为例,该段线路位于迎宾大道上,该段线路示意图如图8所示。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该段线路地下、地面和高架敷设方式进行了分析。迎宾大道宽度较窄,若采用地面敷设,会占用部分道路空间,影响道路交通,故莲塘站—阳光路站不采用地面敷设。下文将对盾构施工方法、浅埋明挖法和高架进行研究,综合比较如表3所示。地下浅埋明挖方案主要适用于在空旷地带。本段线路周边建(构)筑物、管线较多,道路宽度不足,交通流量较大,采用浅埋明挖时,需设围护桩,且路中无绿化带,区间自然通风不成立,故造价反而高于盾构。当采用高架敷设方式,需重新调整南外环互通立交,同时需对区间东西向横穿的220kV高压线(9组)进行迁改,高架桥全部侵入南北向高压线的保护距离,协调量较大;迎宾大道为南昌县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轴,道路两侧规划大片高端住宅和商务区,高架桥对其规划开发影响较大。综上所述,莲塘站—阳光路站采用地下盾构敷设方式。3.1.5车站埋深方案研究车站埋深方案研究主要是为了确定合理的车站轨面标高。车站埋深的主要受制因素有两侧分布的河流、湖泊、管线、前后区间隧道入岩和拆迁等。以南昌3号线叠山路站为例,该站位于叠山路与环湖路路口,前后区间基本位于地块中间,下穿了大量的建筑物,施工风险极大。叠山路站及前后区间线路示意图如图9所示。结合南昌1号线和2号线工程实施情况,区间下穿建筑物的地段尽量入岩,可减少盾构穿越的风险。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地勘资料,叠山路站岩层埋深为18.1m。相邻2区间的岩层情况如下:八一馆站—叠山路站区间的岩层深度为13.7~18.0m,叠山路站—青山路口站区间的岩层深度为17.7~21.0m。若要保证前后2段区间能进入岩层,则叠山路站轨面埋深要压至地面以下23.4m左右,故叠山路站需做地下3层车站。此时,叠山路站前后区间纵断面如图10和图11所示。综上所述,叠山路站设成地下3层站时,前后区间可全部进入岩层,这样可减小区间下穿建筑物地段的施工风险,且可减少大量建筑物加固、人员临迁和安置费用等。经综合比选和研究,叠山路站设成地下3层车站。3.1.6区间埋深方案研究区间隧道埋深主要控制因素有地质情况、沿线建(构)筑物情况、河流和湖泊、节能坡和其他相交线路等。以南昌3号线何坊西路站—十字街站区间纵断面为例,该区间站间距较长,可设节能坡,同时,根据是否将联络通道和泵房置于中风化岩层,纵断面有2种方案。1)联络通道和泵房位于上软下硬地层,节能坡效果最好。2)联络通道和泵房完全置于中风化岩层,节能坡效果较好。方案1纵断面图如图12所示。方案2纵断面图如图13所示。方案1中:节能坡的坡型组合为“-25‰、-5‰、+6.954‰、+25‰”,节能效果好,纵断面最低点位于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有约3.8m的深度侵入岩层,施工风险较大。方案2中:坡型组合为“-26‰、-9.4‰、+18.055‰、+27‰”,节能效果较差,纵断面最低点完全位于岩层以下约1.0m,施工风险较小。经综合研究,为减小施工风险,何坊西路站—十字街站区间纵断面采用方案2。 3.2线路平面设计 线路平面设计是在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在确定线路路由和车站站位的情况下,对线路的平面位置、车站站位和全线的辅助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以确定最终线路的平面位置,使线路平面位置最优、最合理。 3.3线路纵断面设计 线路纵断面设计是在线路平面稳定的基础上,根据车站和区间埋深方案研究确定车站、区间及其最低点轨面标高的过程。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确定敷设方式和过渡段、分析沿线建(构)筑物、坡度、区间最低点泵房与联络通道的结合和联络通道的设置。此外,线路纵断面设计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要结合地质条件,使隧道尽量避开上软下硬地层,以降低施工和运营的风险。2)尽量考虑设置节能坡,节能坡设计宜参照行车牵引曲线进行。变坡点尽量靠近车站端,节能坡长度不宜大。若有配线可不进行节能坡设计。3)竖曲线尽量不与平面缓和曲线重合,若节能坡设计与竖曲线和缓和曲线重合相矛盾时,应以节能坡为主。4)纵断面最低点设计时,应考虑避开上软下硬地层,同时考虑单个区间联络通道的设置数量。 3.4横断面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地下、地面和高架3种敷设方式,这3种敷设方式对沿线建(构)筑物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地面和高架对沿线建筑物和道路环境影响较大,需要结合线路区间隧道与沿线道路、建(构)筑物的关系进行横断面设计。当轨道交通采用地面敷设时,横断面设计时需考虑线路两侧建筑物情况,与既有或规划道路相结合;当轨道交通采用高架敷设时,根据线路与所分布道路的相对位置关系,线路有路中、路侧和机非隔离带几种形式;当轨道交通采用地下敷设时,横断面设计需考虑隧道与沿线建(构)筑物的距离,保证施工和运营的安全。 3.5配线设计 配线是为了保证地铁列车正常运营,实现列车合理调度,并满足非正常情况下(事故、故障和灾害)组织临时运行和维修作业所设置的线路,主要包括车辆基地出入线、联络线、折返线、停车线、渡线和安全线[6]。3.5.1出入段(场)线设计出入段(场)线主要是连接车辆段或停车场至接轨车站的线路。出入段(场)线设计的重点是正线(或正线延伸线)与出入段(场)线的交点位置两者有足够的竖向净距,保证安全施工和运营的要求。另外,当出入段(场)线兼顾列车折返功能时,应具备一度停车的需要,结合行车要求,合理设置出入段(场)线的坡度、坡向和坡段长度[6]。3.5.2折返线、停车线和单渡线设计折返线、停车线和单渡线在线、站位稳定的基础上,结合行车方案和工程实际合理确定全线配线设置情况。3.5.3联络线设计联络线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车辆基地分布位置和承担任务范围确定的[7]。 3.6调线调坡设计 调线调坡设计又称线路平面及纵断面调整,是在车站与区间隧道施工完成后,轨道结构铺设前进行的一项重要的设计工作,它的重要性关系到地铁运营的安全。在车站和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和结构的变形、测量误差和施工误差等原因,导致建成后的车站和区间隧道结构与设计位置不能完全匹配,若不进行处理仍按原设计位置铺轨,则局部结构将侵入建筑限界,危及列车运行安全而发生事故[8]。调线调坡设计是在线路施工图设计的基础上,以竣工后的断面测量数据为依据,调整线路平面或坡度,使结构净空尽量满足建筑限界的要求[9]。 3.7换乘线路设计 换乘线路设计主要对相交线路的前后3站2区间进行平、纵断面设计,判定换乘线路平面和纵断面的可行性,以稳定换乘车站的换乘方案。 4结论与建议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线路专业作为所有设计的龙头专业,具有总体性、阶段性和全局性等特征,其前期工作强度大、技术复杂、与其他专业衔接紧密,在地铁工程设计中起着“工程未动、线路先行”的重要作用。线路线、站位的确定,平、纵断面的设计,都直接关系到工程实施的风险、工程投资、运营质量和乘客的舒适度等。线路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深入仔细地研究线、站位方案,并积极与各市政部门、产权单位对接,逐步稳定线、站位方案,最终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经济并有利于运营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方案。本文为线路工作者提供了一整套设计思路和工作方法,篇幅有限,有些问题未进行深入研究,有待后续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作者:张文正 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地面车站的照明设计 一、地铁车站动力照明系统的设计内容及规范 地铁动力照明系统中所指的动力,主要包括风机及水泵设备,两者在电压选择上一般采用380V或220V,动力照明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了位于变压器之后的低压柜、交流或直流电缆头、照明设备、通信设备、信号设备等方面。参考的主要技术标准是《地铁设计规范》。 二、地铁车站动力照明系统供电环节的负荷分类及方式 一般而言,根据《地铁设计规范》,可以将地铁车站的供电负荷划分为三个级别。一级负荷:包括了车站应急照明、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变电所电源设施、地下站台区照明、防烟及排烟风机、用于电力设施的监控系统、自动售票及验票系统,此外还包含了用作应急疏散的防护门、扶梯、防淹门、排水水泵等设施[1]。其中电力负荷最大的是变电所电源设施、火灾报警系统及通信信号系统。对一级负荷设施的供电采用两路供电方式,相互独立可切换。二级负荷:包括地铁电梯及扶梯、地面站台区照明、地铁附属建筑照明、排污泵等设施,对其采用一路供电方式。三级负荷:包括各类冷却设备机组、广告牌照明、锅炉及电热设备、用于清洁的各类机械设备等,对其同样采用一路供电方式。 三、地铁动力照明系统动力配电的设计方式 (一)动力配电遵循的基本原则。地铁动力设备采用的配电方式一般为放射式。车站配电所通过母线输出双路电源,用于车站水泵、扶梯电梯、通信系统、控制系统及设备、屏蔽门及车站票务系统,电源接地方面使用TN-S系统,实现供电的电缆设备为五芯电缆。地铁各区间用于故障维修的电源配电,一般采用隔段设置电箱的方式,相隔百米内设插座电箱,配电方式为链式配电,插座电箱做好漏电及防水保护。车站的各类清洁设备采用三孔插座实现电力配置。 (二)车站动力设备配电设计。根据地铁的相关环控专业的要求,车站较大系统的设备设施,如通风设备及空调设备等,实行现场手操箱控制、环控电控室手动控制、车控制及OCC控制这三种控制形式,三者之间互相联动;属于较小系统的通风及空调设施设备,实行现场手操箱控制、环控电控室手动控制及车控室控制,三者间也可采取联动控制方式。涉及到消防设施设备,例如排烟风机、消防栓泵及防烟卷帘、防火卷帘等设施,要在设备附近设置控制箱,实行手动控制、车控室控制及OCC控制,各类控制方式互相联动。一般在日常运行时经由ISCS控制,当遇到如火灾等突发状况时,则由车控室控制或由OCC控制。各种水泵,如雨水泵、废。污水泵、排水泵等实行现场手动控制及水位自动控制。其他设备在配电控制方面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就地控制,二是综合控制。地铁车站的中心控制室能够通过BAS微机对车站的风机、水泵及电热设备加以监控,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中心控制室。 四、地铁动力照明系统中的照明配电设计方式 (一)照明配电种类及控制方式。照明配电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运营管理的便捷,在站台层的两端区域及站厅层分别设置,为便于进行照明设备用电的管理和电缆线的敷设,站台及站厅两层之间的配电室要加以对齐设置。车站用于公共照明的配电箱集中设置于照明配电室中,实现集中控制。地铁车站照明种类一般分为普通照明(一般照明)、引导照明、安全照明、应急照明及用于广告设施的广告照明。车站各类机房设备及办公区域的照明采用就地控制方式,在应急照明的设置上,采用双控开关方式,广告照明采用计量控制及定时控制,而涉及到公共照明的部分则进行集中控制,便于管理。 (二)主要照明方式及设计。应急照明和普通照明是车站站台层及车站站厅层主要采用的两种照明方式。地铁车站的站台区域及站厅区域都是采用两路电源,又细分为若干支路,实行交叉式配电,当地铁的营运高峰期过去后,可相应关闭部分支路,达到电量节约的目的。应急照明主要是在车站内配置电压为220V的蓄电池组,当原有的两路电源都处于失压状态时通过蓄电池组为应急照明进行供电。一般而言,地铁车站所用的应急灯具为荧光灯或LED灯,经交流电实现供电,在交流电发生停电等状况时,就可切换至蓄电池组加以恢复供电。地铁车站夜间结束停运后,普通照明就进行关闭,采用应急照明,但地铁车站的站台区域、站厅区域及车站出入口区域仍然采用常明灯,采用就地控制方式,不加以集中控制。照明采用的插座为单相插座,实行隔段设置方式,供电方式为单独回路并采取漏电保护措施。 五、电缆选择及敷设 地铁车站的各个区间,如变电所中的配电柜,各类配电箱等,根据总体设计单位的要求不同,采用电缆或导线为输电媒介。根据《地铁设计规范》要求,一般使用五芯电缆,同时具备TN-S接地系统。一方面,电缆的选择要严格符合地铁车站的电流及电压状况,另一方面,在进行地铁车站电缆敷设时要尤其注重电缆的材质及性能,无卤、低烟及阻燃是选择电缆时的重要参考标准。无卤,是指遇到突发状况,如火灾等,电缆不会释放出毒性较大的酸性气体;低烟是指电缆如发生燃烧,具有较小的烟尘挥发性,烟雾具备较高的透光率;阻燃涉及到电缆的安全等级,电缆在阻燃等级的确定上,前期建设时并未涉及明确的等级要求,往往采用C级标准,但由此引发的地铁火灾事故,如韩国大丘发生的地铁火灾事故,引起了有关地区对电缆阻燃等级的重视,我国在进行地铁建设时,如天津、北京等地区,一般要求电缆的阻燃等级要达到B级标准。电缆在进行敷设时,一般于车站站台板下方搭设电缆支架,在车站站台区及车站站厅区的吊顶区域采用电缆桥架方式。在敷设时,如产生穿越墙体的孔洞,则要用防火性能良好的堵料加以封堵。 六、地铁动力照明设计中的区间照明设计 工作照明及应急照明是区间照明的两种主要方式,工作照明所用的照明灯具设置在轨道上侧的墙壁,实行隔段设置,每隔5到6米左右设置一盏。应急照明与工作照明之间采取插花布置的方式,相邻的工作照明灯之间设置应急照明灯。在区间照明电源供电上,工作照明采用三相交流电,而应急照明使用单相交流电,当交流电产生故障,适时切换至车站蓄电池组,以恢复供电。区间隔段设置照明箱,一般以120米为宜,照明箱采用两路供电,每个电箱负责60米区域内的灯具供电。在区间照明灯具的选择上,要优选防水、防震、防尘性好,耐腐蚀性强的灯具,一方面要有较好的密闭性,另一方面又要具备较好的散热性。可采用荧光灯及LED灯,当采用荧光灯时,要做到交流直流的两用,确保其能够瞬时启动。而车站的站台层、车站的站厅层及车站安全通道用于疏散指示的灯具要采用LED光源,设置在距离地面1m的范围之内,且间距要小于15m。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地面车站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动力照明系统涉及到地铁车站电源的安全使用,是设计的重点。本文简要梳理了地铁车站动力照明系统的各项设计要点,为地铁设计更加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吕鹏程 单位: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探讨 1高架站端部平面线路设计 高架线路平面设计中除了区间左右线曲线段尽量按同心圆进行配置外,岛式车站端部的平面线路设计也是一个重点[5]。高架线对沿线城市景观存在影响,为尽量减小站端区间高架桥梁的体量,在岛式站台端部的线路设计中,会尽快将线间距收至区间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6]。但在设计中应注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到完全对称,同时,全线的高架车站有条件下应做到一致,从而减少梁跨类型,方便桥梁设计(见图3)。当车站端部受控,左右线无法同时收线时,应根据线路走向,采取单线收线间距的形式(见图4)。 2特殊地段线路纵断面设计 在地下段的线路纵断面线路设计中,应考虑尽量按节能坡设计[3],最低点位置的泵房尽量与区间联络通道或风井合建,线路根据地质水文条件选择合理埋深等[7]。此外,穿越控制点且线型紧张地段,以及左右线平面小线间距并行段的纵断面设计也需要特别注意[8]。对于穿越控制点且坡段紧张、坡度代数差大的地段,应当考虑竖曲线外移值之影响。当左右线交叉,或本线与外线交叉时,应验算最不利点之控制高程或高差。当平面交角很小时,应当验算两结构物外缘交叉点之控制高程或高差;当交叉线坡度大时,也应当验算两结构物外缘交叉点之控制高程或高差,而不能仅以中心点验算。另外,对于穿越控制点且线型紧张地段,当控制点一侧的线路条件紧张受控时,应将该侧坡度的下一个变坡点拉至控制点的另一侧,可减低受控一侧的坡度值(见图5),从而优化纵断面线型条件[9]。对于左右线平面小线间距并行段,一般为高架、路基或单洞双线的地下段,在纵断面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同断面位置上左右线轨面等高[10]。纵断面采用较大坡度值时,当遇到左右线同里程而不在同一横断面位置上,应以其中一条线的变坡点位置作为基准,合理选取另一条线的变坡点设置位置,确保左右线在同一断面上,不会出现较大的轨面高差,减少和避免给后续的设计、施工带来难度。 3配线设计 在配线设计中,缩短渡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减短明挖长度,也是节省工程投资的方式;而两线之间的联络线设计,常常是作为远期线路的预留工程,故在长度的控制方面,往往容易被忽略。设计中应根据工程实施条件,在保证联络线合理线型条件的前提下,尽量减短联络线的长度。对于设置有停车线并全部采用明挖施工的地下车站,纵断面设计中车站部分如采用2‰的单面坡。由于车站长度较长,特别是停车场范围地形比站台范围地形高,其最低点处的基坑深度增加较大,故可结合实际地形、管线等情况,在停车线靠近站台端增加一处变坡点,将停车线与站台设成“人”字坡。对于单停车线,有条件设安全线,可将坡度调整为-2‰的面向车站的单面下坡[3],从而减小配线区开挖的基坑深度。 4结语 以上论述了线路精细化设计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常见问题。认真落实沿线的基础资料,与相关专业精密配合,加强沟通,也是线路设计中重要的一环。线路精细化设计应从方便设计、改善施工、节省投资、优化运营等方面入手,除了依赖于设计人员自身的经验和沟通协调能力外,更加取决于其责任心。故线路设计人员应在设计完成后,不仅需要评价自己设计的线路是否能满足施工和运营要求,更应该思考是否已经将线路设计做到了最好、最优。 作者:苟波 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对城市设计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起到重要的功能。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动力,能够为城市的规模扩大起到促进作用,并为城市内部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连接渠道。因此,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分担公路交通的运输量,为城市的交通拥挤起到环节作用,还能提高交通的速度,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在线路的规划和运行中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并要求设计人员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设计轨道的过程中按照标准化、科学化的原则进行线路图纸的设计和施工。在轨道的设计环节,要按照一定的行业标准和原则进行预先的分析和测算,并将测算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处理方法减少数值的误差。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研究对轨道交通造成应先的因素,并减少不利的影响。 1路线设计的特征 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设计,就要了解轨道交通设计工作的基本职责以及从事相关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工作的特点进行预先的了解。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具有整体性、复杂性、阶段性的特点,在进行设计工作时,要要从城市的整体交通状况考虑线路的规划问题,并综合考虑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 1.1整体性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工作需要首先掌握城市的基本交通状况,并对交通存在拥堵和不足的地区进行重点的规划,从城市的整体布局上考虑线路经过的地区是否会对周边的在建筑和居民产生影响。此外,轨道交通系统中存在交通的控制,要对轨道交通的站点和车辆的通行时间进行整体性的规划。整体性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工作,在设计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1.2复杂性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工作需要对线路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线路经过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预先的调查,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既要进行数据的测算和分析,并绘制线路图,还要通过实地分析测量对线路图纸进行修改和设计,在工作程序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工作的内容也要从全局考虑,细节较多,较为复杂。 1.3阶段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新路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可以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将设计工作过划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要对城市交通的线路网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了解城市现有的城市交通系统。然后,要根据线路的设计进行建设可行性的分析。最后,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总体的分析,分析建设中需要的用料和基本的结构设计。在设计工作完成后,要将设计成果展示在设计图纸上。 2轨道交通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过程中要了解与城市轨道交通相互影响的因素,并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预先的规划和分析,防止影响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 2.1轨道交通与土地的关系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会占用一定的土地,是城市土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相关部门在审核资料和文件后,才能批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用地的使用。而设计人员在设计轨道交通线路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土地的规划和分析,将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2.2轨道交通网与单条线路的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网与单条线路存在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由单条线路构成整体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功能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但设计工作体现在单条线路的走向和位置的规划上。城市交通网的畅通与单条线路之间的连接密切相关,在设计完成线路的图纸后,要对线路之间的连接进行就准确的设计。 2.3轨道交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城市轨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道路施工,而施工工作通常会对周边的地区造成影响,影响周边地区的环境。因此,在设计轨道交通线路时,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考虑对周边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否造成影响,尽量避免穿过人群聚居地。此外,在轨道交通网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也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设计人员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规划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 3提高轨道交通质量的措施 在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路线设计的工作任务特征和存在的轨道交通影响因素之后,交通轨道设计人员就要根据工作的特性对自身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存在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设计人员要具有整体性思维,从全局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在具备一定得创新思维,能够与时俱进,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 3.1掌握基本的技能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人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按照科学的城市道路规划办法进行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和分析。掌握基本技能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掌握专业化的知识,才能对轨道交通状况具备一定的了解。 3.2具有整体性思维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具有一定的整体性,需要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并考虑可能发生的状况,因此,轨道交通设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是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人员的基本思维素质,设计人员需要对城市的交通网进行思考,发现现有交通网中存在的不足,并按照轨道交通的特点分析轨道交通在地区内建设的可行性。 3.3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工作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不断进步,并逐渐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而设计人员也需要对行业中出现的新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解和研究,发现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工作中的有效措施。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人员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及时了解行业中发生的变化和最新的技术改进办法,并形成自身的创新意识,在面对设计工作中的问题时,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4结论 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减轻城市在高同期的拥堵问题,还能提高城市内部和边缘地带的沟通交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依托经济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因此,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设计,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能够为城市的交通系统做出贡献,完善城市交通网。本文主首先对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轨道线路设计质量的措施。 作者:崔凯 单位: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论文:城市轨道交通电气节能设计解析 摘要: 针对轨道交通电气节能设计,主要从各专业的系统设计方案、新型节能设备的应用、新能源的利用以及有效的能源管理入手,对比各种方案的利、弊,并结合注意事项,提出合理、新型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轨道交通;电气设计;节能管理;新技术 0引言 节能设计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定的要求,对于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从线路规划、车站及车辆段选址、客流运营组织、车辆及各系统设备选型及维护、系统供电等方面进行合理、节能设计,以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轨道交通是个多专业设计的复杂工程,因此应从各专业多方面全方位系统化地贯彻节能设计。 1轨道交通能耗情况简介 轨道交通能耗主要是电能,还有部分是水、柴油、天然气,折算为标准煤后,各种能耗计入总量并算其占比。柴油以线路巡检车使用为主,量很少,在轨道交通总能耗中可忽略不计;生产生活用水与食堂使用天然气两项一起约占总能耗的1%;剩余99%左右都是电能。根据使用类别,电能又可分为列车牵引用电与动力照明等低压设备用电,其中列车牵引用电约占50%~60%。动力照明等低压设备主要有通风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照明设备、电扶梯屏蔽门等车站设备、通信监控弱电设备、车辆段工艺维修设备等,其中通风空调设备用电量约占低压设备用电量的40%,车站设备约占20%,其余各专业均约占5%~10%。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居多,因此通风空调设备与电扶梯设备较多造成其能耗比重较大。了解轨道交通用能情况后,便可针对需要重点节能设计的专业,提出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并在后期重点监管。 2项目方案节能设计 2.1牵引节能设计 列车牵引能耗是轨道交通中最主要的能耗,且受到很多专业方案设计的影响,因此在牵引用电节能上需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线路方案有助于降低列车的牵引能耗,如尽可能减小长大坡道的提升高度,合理设置节能坡度,站与站间尽量采用最短连接路径。 (2)行车交路应从配线、客流、交路长度及运营角度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在满足客流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分时段设计运行交路与列车对数,尽量提高列车载乘率,少跑空车,以减少对空车和少乘客车辆的牵引用电量。 (3)应通过模拟仿真计算,合理布置牵引所,合理选择牵引变压器容量。 2.2低压节能设计 轨道交通也因含有相当数量的车站与车辆段而产生大量的低压能耗,特别是地下车站更是用能较大的单体建筑,因此在低压用电节能上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线路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地下车站埋深过大,否则通风空调与电扶梯这类主要耗电专业设备数量较多,功率加大,会使整个车站的用电大幅增加。 (2)车站建筑设计应考虑城市规划与周边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根据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各专业设计,建立综合节能观念。 (3)车辆段/场选址应有良好的接轨条件,方便行车组织,提高运营效率,减少列车空走距离、空走能耗。选址应结合市政规划、环境保护等综合考虑。总平面也应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以减少不必要的调车与设备运输。 (4)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及车站设备等应根据其工况合理提出控制模式,设计控制系统。全日车站此类负荷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早、晚客流高峰等特征,其自动控制系统应实现系统的季节性与时间性调节,以达到节能运行目的。自动扶梯采用变频控制,无人乘坐时运营速度仅为正常速度的20%,以减少空载耗电量。 (5)采用就地与集中相结合的无功补偿方式,使功率因数不低于0.9。认真考虑三相负荷的平衡问题,确保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5%。 3设备产品的选用 选用低能耗、高能效的设备及产品,是轨道交通节能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有评定标准的设备应按国家相关标准选型,无评定标准的应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禁止采用国家明文禁止或淘汰落后的设备。 3.1车辆 车辆是轨道交通牵引能耗的使用者,选择适合的车辆,对牵引节能贡献是非常大的。车辆的车型、材料影响着自重,若车体采用整体承载铝合金焊接轻型结构,则车辆自重可合理减少,牵引耗能会降低。满足动力要求时,合理选择牵引电机和车辆编组动拖比,让牵引电机工作在最佳能效状态也是节约牵引用能的关键。空调设备、照明设备、空气压缩机等列车辅助能耗设备也应选择高能效产品。 3.2供电设备 变压器的使用能耗应符合GB/T10228—2008《干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的规定。电线电缆也应按照经济电流密度要求合理选型。 3.3机电设备 通风空调专业的大型风机属于高耗能设备,应满足GB19761—2009《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中关于“1级能效等级”的相关要求;车站清水离心水泵(主要有空调系统冷冻水泵与冷却水泵)应满足GB19762—2007《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的要求;其余机电设备国家也均有评定要求。 3.4照明 轨道交通工程照明主要采用节能型荧光灯,配电子镇流器,所选灯具及镇流器均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照明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的标准。推广应用LED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4节能管理 要想达到节能效果,需从系统设计方案、节能产品使用和节能管理体制上考虑。节能管理工作应更加具体化,更具备可实施性。 4.1计量配备 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有利于对运营、车辆设备维护及商业用电实行分别检测和控制,严格成本核算和能耗定额管理。能源计量器具应严格按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中的要求进行配置及校验。不仅要实行分类计量,对大型用电设备还应单独设置计量进行监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为:RP=NSN1×100式中,RP为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NS为能源计量器具实际配备数量;N1为能源计量器具理论需要配备数量。 4.2管理措施 有良好健全的节能管理措施才能将节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设计系统与节能产品的作用。管理措施主要包含健全的节能管理制度、完善的能源机构及人员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管理、持续全面的能源统计与监测等,若再配合能源管理系统,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5新能源新技术的使用 5.1逆变-再生制动装置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常用的电制动方式有再生制动和电阻制动。再生制动最大的好处是节能,当列车下坡或进站时,通过再生制动装置,列车的动能或势能转化为电能,返回至接触网被相邻列车吸收,从而使能量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但是再生制动产生的电能很难被完全吸收利用,多余的电能会造成接触网电压升高,影响正常运行。电阻制动将多余电能消耗在制动电阻上转化为热能,可防止接触网电压的持续升高。逆变-再生制动即是用逆变装置部分或完全取代制动电阻,使接触网上多余的电能不再转化为热能,而是回馈至低压配电系统,使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5.2地源热泵系统 轨道交通的车辆段/场面积较大,有采用常温地源热泵机组作为冷、热源的条件。浅埋水平管具有施工维护简单、造价低、受地面温度影响大的特点,但地下岩土冬夏热平衡好,因此可采用地下埋管换热器为单沟二层四管形式的地源热泵。 5.3太阳能与光导系统 轨道交通除了地下车站外也有车辆段/场内大面积的单体建筑及一定数量的高架车站,如何利用自然光与太阳能也是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高架车站钢结构屋顶与车辆段/场内大型维修库屋面等都有条件设置太阳能板或光导装置,因此可根据城市的太阳光照射情况及建筑朝向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太阳能或光导系统。 6结束语 经过对轨道交通设计各专业的思考,体会到电气节能设计不仅牵涉到电气专业或某几个专业,而且牵涉到所有相关设计专业,需总体全面掌控,然后还要贯彻到今后的施工、运营使用等环节,缺一不可,否则无法达到节能效果。 作者:李建华 范越 单位: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成本管理 摘要:铁路客运专线是仅供旅客列车实用的铁路线路,分为高速和快速两类。铁路客运专列适用于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大、区域跨度大的国情,为跨区域的商务、旅游等人员流动提供了有利支撑。铁路客运专线得劲建设需要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同时要基于现有的铁路线路资源,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因此,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与一般新建铁路线路存在一定差异,其建设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也不同。本文通过分析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的组成及影响因素,探讨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铁路;客运专线;规划;控制 一、铁路客运专线的主要用途及规划 铁路客运专线是以高速和快速技术为支撑,实现大运量和高效能的旅客输送,从而为区域间经济、文化、旅游等活动的效益提升提供提供时间和空间基础。2016年全国铁路客运量27.7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14.43亿人次,单日发送旅客最高达1442.7万人。这样的客运规模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国铁路客运专线规划布局为“四纵”和“四横”,以及其他几个中重要路段,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有序推进建设,促进了区域腾飞和协调发展,为未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重要意义包括:第一,实现客货分离,大幅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在已有货运线路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规划,新建或拆分实现客运和货运线路的分离,提升客运专线的速度从而匹配两种类型运输需求的发展规律。一般而言,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铁路线路类型从货运专列为主,发展到客货共线为主,到最后的客运专线为主。预计到2020年,我国铁路客运、货运的需求分别将达到40亿人次和40亿吨,但年均增长率上客运为7%,货运为4%,通过客运专线建设能够集中客运班列,提升客运速度,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空间为货运需求增长提供保障。第二,客运专线能够提升经济核心的辐射能力和要素的流动速度。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动机是区域核心的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只有在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要素集聚和扩散,区域内部以及区域周边的要素交换才能更加密集,从而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越。而其中人和关键物资的交换是关键要素,铁路客运专线能够大大加快人员的流动,从而为制造、商业、文化的集聚带来人口支撑。第三,客运专线建设能力和经验的积累,能够转化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产品和服务。客运专线特别是高速客运专线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其经济价值对于任何一个制造国或者技术输出国而言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实践已经证明我国高速客运专线的建设能力已经转化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主要包括基建、轨道铺设、站点新建或改造、客运专列及相关设备采购。快速客运专线建设可以大范围采用原有的铁路线路,只要在关键交叉路段或站点进行变线控制即可将实现专列的提速,而高速客运专列则由于运输速度的大幅提升,对线路的走向、线路基础和轨道的质量等都有全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大规模新建轨道、控制系统以及站点。影响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客运专线的设计规格。客运专线的设计规格决定了轨道基础设施的最小曲线半径、坡度、岩土、用料、牵引电力等项目的标准。按照设计规格以及相应项目参数标准,进行实地勘验后确定的线路,就成为该客运专线建设成本评估的基础。我国客运专线建设区域跨度大、载客量规格高,而我国地貌特征包括了平原、丘陵、高原、江河湖泊等,专线各段的成本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用统一的基准价进行评估,而应当分段按照最新的价格基线或者实地考察后获取更加准确的造价基准数据。二是建设技术能力和经验。进行广域高速和快速客运专线的建设,需要以成熟的建设技术和设备为基础,包括桥梁、隧道、环保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我国地理环境复杂的背景下,与平原为主的地域相比,不确定因素对建设成本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我国高速客运专线建设里程数和区域覆盖范围不断提升,建设技术能力和经验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西部、东北这样地理环境特殊的区域,在实际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难关需要去攻克。因此在做客运专线建设成本评估是,切勿一切都已经验而论,必须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三是建设人力和原材料成本。铁路建设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投资,在我国这样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和快速客运专线的建设规划下,其投入的人力、资金和原材料是天文数字,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没有过先例。在我国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还处于低位时,举全国之力进行大规模铁路客运专列建设是正确的选择。当然,做好建设过程中的要素成本管理也是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四是建设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效率。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管理贯穿始终,除了保证在勘测设计阶段的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外,建设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也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实际交付成本的偏离值。建造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包括施工现场管理、物料管理、工程计划管理等多个方面,高效的建设过程成本管理能够减少天气、意外、价格变化等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甚至能够通过创新管理提升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 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管理措施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以及是审批一般都由国家中央层面统一管理,地方政府作为承建方和管理方,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负责。本文认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管理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经过充分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不能仅仅从成本角度去考量,而应以铁路专线假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入手,作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依据。只有能够最大程度优化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资源配置,满足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的客运需求,能够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那么该建设规划就是可行的。不能为了某些集团或个人的利益而放松对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科学论证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把握。具体而言,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成本评估的应将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作为核心参照,建设成本评估的依据如路线、站点、规格等指标都应与发展规划匹配,并且作为刚性的影响因子。其次,落实充分的实地勘测和成本预估。铁路建设区域覆盖范围广,面对的地质、水文、气候、人文环境复杂,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对建设成本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在实地勘测和线路、站点的规划设计阶段,经过反复和交叉的测量、计算和试验论证,才能最终确定建设体量、投入要素规格的计算逻辑和结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任何一项成本数据有需要有依据材料作为支撑,并由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最后,应建立统筹的建设成本管理机制。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尤其是高速专线建设,一般都是多段同时开工,但建设周期仍然较长,在建设过程中,不仅投入要素价格会发生变化,地理环境、气候也会对工程产生影响,此外技术发展带来的设备和工具更替也会影响建设成本。因此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工程、技术、规划、商务、财经等团队的核心人才纳如进来,建立统筹一体的成本管理团队。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将成本管理责任归属进行分散,特别是定位到责任人时,应尽量避免因人员流动而导致无法跟踪回溯。此外,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基础上,为实现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建设方还可以应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引进优质社会资源,例如联合优质民营企业进行联合建造运营。在本管理工具方面,可以探索通过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实时动态监控,特别是系统性的成本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应当与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结合,实现成本数据以及影响因子变化的实时、远程采集,并能够进行自动化统计演算以及直观地呈现。 作者:杨建军 单位:中国铁路南宁路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站建筑空间论文 1铁路客运站建筑空间的构成 铁路客运站交通功能空间既可以根据各部分的功能划分为运输业务办理空间、交通联络空间、交通集散空间;还可以根据交通主体的活动特征划分为运载工具站场、客运业务办理空间、旅客(行包)交通转换空间。后者对于单一交通模式的铁路客运站而言,以铁路站场、旅客站房和站前广场的形式表现;对于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而言,则演化为各种方式的运载工具站场、客运业务办理空间(含候车空间),以及不同方式间的衔接转换空间。 2铁路客运站交通功能分区建筑空间形式演变 19世纪50年代以后,铁路客运站根据旅客活动特点不同,明确划分为铁路站场、旅客站房和站前广场3大功能区域[1-2]。 2.1铁路站场建筑空间形式的演变 铁路站场是铁路客运站设计的基础,是铁路运载工具到发、停留、作业、整备、检修的场所,同时也是旅客乘降和行包装卸的地点,受到列车长度影响,站场形状为狭长形。我国铁路客运站多采用通过式站场布置,如图1所示。为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多设在城市边缘。全部旅客列车到发线采用贯通式,两端连通正线。站场中部为并列布设的线路(主要为站内正线、旅客列车到发线)及旅客站台(含雨棚),两端为道岔汇聚的咽喉区(连通区间正线),站台之间通过跨线设备(天桥、地道、平过道)相连接并连通至站房。多条铁路线路引入时,多利用站外进出站线路进行交叉疏解,合并或并行引入地面车场,站场两端进路交叉干扰严重,站场规模大,咽喉能力紧张。国外大城市铁路客运站多采用尽端式站场布置,可以深入城市中心布设;旅客列车到发线为尽端式,一般多线平行引入,咽喉能力大,站场能力大。早期铁路正线引入城市采用沿地面铺设的方式,铁路客运站站场亦为地面铺设。随着铁路建设工程技术的发展,铁路客运站站场可以采用高架或地下的建设模式以减少对城市的分隔或与城市交通的交叉干扰。由于高速铁路新型客运站衔接的线路方向、列车种类增加,为解决站场内不同线路、不同方向、不同类型列车到发流线间交叉干扰问题,站场设计出现2种趋向:一种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采用多车场单层平面布设的站场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另一种是国外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将不同方向线路及车场布设在不同空间层面形成立体站场模式,如德国柏林中央火车站。综上所述,铁路客运站站场建筑空间形式可以归纳为单个车场:平面布设(地面站场(传统模式)、高架站场、地下站场);多个车场:单层平面布设(地面站场、高架站场)、多层立体布设。 2.2旅客站房建筑空间形式的演变 旅客站房是铁路客运站设计的主体,是办理售票、候车和行包邮件承运、交付及保管的地点。传统铁路客运站站房内设有客运用房、技术办公房屋和职工生活用房3类房屋。客运用房主要包括售票厅、候车室、行包房、小件寄存处、问讯处、进出站口、广厅等;技术办公房屋主要包括运转室、信号楼、站长室、广播室、电视监控室、公安室及各生产段办公室等。早期的旅客站房以候车空间、售票空间、进站广厅为主体空间,餐饮、商业、旅馆、文化娱乐等服务空间从无到有,设置在进站广厅和候车室附近。随着客运站功能的演变,站房内部功能空间的结构比重及配置方案发生变化,站房由单层平面设置发展为多层立体叠合布局,相对封闭的功能空间向开敞通透的开放式大空间转变,呈现从复杂、大规模朝紧凑、简化、高度复合演变的趋势[3-4]。2.3站前广场建筑空间形式的演变站前广场是铁路客运站与城市交通的结合部,同时是铁路客流、行包流及城市道路机动车流集散的场所,通常由站房平台、旅客活动地带、人行通道、车行道、公交站点、停车场、绿化、建筑小品等部分组成。早期的客运站建筑设计实践中,站前广场均为露天平面布置,通过前后分流或左右分流的设计手法,分割广场平面来组织站前广场交通,将车流与人流组织到站前广场不同区域。这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会导致人车混杂、交通混乱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我国许多新建、改建的车站站前广场都成功地采用了立交方式,如深圳站、广州东站、北京西站和杭州站等。新建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建设使传统意义的“站前广场”呈现一种新的建筑形态,即建筑内部各种方式间旅客交通集散转换的“换乘大厅”。 3铁路客运站总体建筑空间布局演变 综观铁路客运站总体建筑空间布局的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即以站场空间为主体的阶段;站房、站场、站前广场平面布局阶段;站房、站场、站前广场立体布局阶段;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均为面向单一运输方式的铁路客运站建筑空间形式,是一种相对自我封闭的交通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铁路客运站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历程及所处的阶段存在差异。 3.1以站场空间为主体的建筑空间布局阶段 最早期的铁路客运站是以站场为主体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由于客运站功能单一,规模很小,因而建筑形式也非常简单,以轨道、站台及为旅客遮挡风雨的站棚为建筑特征,基本上没有特定的空间形式可言。 3.2站房、站场、站前广场平面布局阶段 19世纪50年代以后,铁路客运站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城市门户”作用的标志性建筑,并形成站房、站场和站前广场3段式平面布局模式[5]。铁路站场与铁路网相连通,为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布置在客运站远离城市的一侧;旅客站房布置在站前广场与站场之间,一般为位于站场靠近城市一侧(通过式客运站)或一端(尽端式客运站),并朝向城市方向,以方便客运业务的组织及旅客进出车站;站前广场作为铁路旅客集散场所,衔接城市交通工具到发、停留站点及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3.3站房、站场、站前广场立体布局阶段 站房、站场、站前广场由平面布局发展到立体布局经历了平面布局—局部立体布局—立体布局的过程。 (1)旅客站房与铁路站场的空间整合。旅客站房由单层结构向多层结构发展,在站房立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站房高层候车室向站场方向延伸,与跨越站场的天桥相融合,形成高架候车室架设在站场之上的空间组合模式。城市发展过程中,为解决站场两侧旅客多方向进站问题,又进一步形成了在站场两侧分别设置主副站房,中间连通跨越站场的高架候车层的空间布局模式。我国1987年底建成的上海站首次采用“南北开口、高架候车”的线上式布局[6],即为这种布局形式的体现。高架候车厅的设计形式具有缩短旅客进站上车行程及节约城市用地等显著优点,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大型和特大型铁路客运站的主要设计形式,1996年5月修订实施的《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对此予以确认[7]。这一变化完成了站房的主要空间(候车室)与站场的整合。 (2)站前广场与旅客站房的空间整合。站前广场在由平面布置向立体布置发展过程中,站前广场与站房的界限被打破,站房建筑融合入站前广场的立体交通系统中。这种设计打破了铁路和城市市政在用地之间、投资主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站前广场(包括机动车道路)与站房建筑(包括高架候车室)空间整合。(3)站前广场、站房、站场的空间整合。单一模式铁路客运站各功能区之间的建筑空间整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突破原先因投资渠道不同而形成的条块分割的桎梏,将站房、站前广场、站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利用地下、地面、高架3个层面来组织流线,实现了3者之间的空间整合。建筑师从只承担站房的建筑设计,转而向外——站前广场、向内——站场方向延伸,与城市规划、铁路站场设计专业的沟通和协调加强。“把客运站建筑放在铁路与城市交通这个综合体的大系统内进行思考”、“从方便旅客换乘出发,模糊以致化解站房、广场、站场3部分的界限”[8]。 3.4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使铁路客运站建设纳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更加注重与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航空、水路等交通方式的结合[9-10]。为了在较长时期内能够适应多方向、多方式、大规模客流交流的需要,客运站建筑设计上通过立体化布局实现相关交通方式的集中配置,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站场、站房及方式间的衔接过渡空间(站前广场、换乘大厅)都纳入同一大型交通建筑内,从而形成全新的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模式,以单体交通建筑或综合交通建筑群的形式加以体现。我国新建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尚处于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 3.5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 城市综合体建筑是迄今为止铁路客运站建筑空柏林新中央火车站间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国外(西欧国家、日本)的开发项目中比较常见。与交通枢纽型的铁路客运站相比,铁路客运站城市综合体的建筑空间具有复合与复杂的特点,是多功能交叉并存的立体空间系统。除处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旅客换乘问题外,还综合了商业、服务业、办公、居住等功能。然而,铁路客运站综合体的空间组织并不是传统城市交通建筑与其他功能单元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成为拥有系统、层次和序列的新型复合空间有机体。铁路客运站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形成是建立在高效的综合交通转换效率的基础上。 4结束语 建筑的功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稳定,对应的建筑空间形式具有类似的特征,如作为单一方式的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港站,虽然铁路客运站、长途公路客运站、航空机场、港口客运站的建筑形式各异,但具有类似的建筑空间布局,均由客运站场、旅客站房、旅客集散区域3个部分组成。然而,建筑的功能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功能的发展变化味着新的要求与原有的空间形式之间必然要从相对的统一逐渐发展成为冲突、对抗。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最终必将导致对旧的空间形式的否定,形成新的建筑空间形式。铁路客运站的建筑形式由单一方式客运交通港站发展成为客运综合交通枢纽,以及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综合体建筑,其实质是客运站功能在发生变化,并进而导致客运站建筑空间形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作者:夏胜利 杨浩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铁路客运论文:公路运输与铁路客运对比 一、铁路客运服务的现状分析 1.客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最近几年,国家对高铁建设投资较大,高铁车站环境都很好。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既有客运站,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候车环境、车站周边环境与治安相对较差。 2.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主要来自高职毕业生、复转军人及社会招聘人员,员工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3.客运服务理念差 到目前为止,铁路部门虽然已经加大了客运服务力度。但随着铁路的六次提速,行车密度不断加大,铁路职工的收入水平较低而工作强度却越来越大,所以有些员工的主动服务意识越来越弱,甚至有些员工的精神状态低迷,在引导和组织旅客乘降方面服务态度不好。 4.客运服务方式落后 每到春运、暑运和节假日,大量的旅客出行会选择铁路,铁路经常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因此会依然以“铁老大”自居,不去在细节上改变,服务方式落后。 二、公路旅客运输的优势 我国公路路网发达;旅客可以就近下车,出行方便。并且票价灵活,且根据乘车次数还和酒店预定房间及预定机票相联系,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研究 (一)加强铁路自身建设,提高客运服务 1.调整运输生产布局,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应在不断推进列车提速的过程中,全面调整运输生产布局,促进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列车开行方案、动力资源配置、乘务制度、维修体制改革等有新的突破,以此带动运输产品结构的全面优化。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席别比例;优化旅客列车到发时刻和停站时间;发展电子商务等。使铁路客运产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2.改革运输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票价体系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铁道部等有关规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利用票价政策杠杆。根据市场状况,适时浮动票价。如考虑某线客流的变化情况,适当下放该线的客运票价管理权限,以使铁路局能根据客流波动及节假日等不同情况,及时调整铁路客票价格,以适应运输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3.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由于铁路运能从整体上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购票难的局面。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开通运营,铁路购票难的局面已逐渐缓解。为此,铁路必须更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客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使铁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大力实施铁路运输市场营销策略 调整营销战略,在牢牢抓住中长途客流的基础上,争取短途客流。铁路部门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既有线进行改造,最大限度扩充既有线输送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代销点、网络订票、电话订票,使旅客更方便购票,更好地利用铁路短途运输资源。 (二)提高服务理念,进行人性化服务 1.采取个性化服务 铁路运输对中短途客流不具有优势的原因,主要是购票、进站、候车程序繁琐,等候时间较长;并且由于铁路部门经常调图,致使很多旅客对列车到发时间不清楚,直接影响旅客的行程安排。针对这种情况,铁路部门应相应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1)短途旅客实现零距离对接。对车站进行改造,把长短途客流的购票、候车、进站和出站进行隔离分开。设置专用的购票、候车场所及进出站通道,以方便短途旅客的换乘,大大缩短了旅客的乘降时间,实现零距离对接。 (2)针对不同旅客实行差异化管理。在站车服务上实行差异化战略,努力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对来不及购票的旅客允许直接上车补票,且不收取手续费,在旅客心目中塑造一种与众不同的良好形象。 (3)方便旅客的行程安排。旅客到窗口买票时,如果难以决定行程方案,计算机系统会根据旅客的乘车日期、到站、返回日期等信息自动生成多种行程方案组合(包含相应的票价)供旅客选择。快车组合票价较贵,快慢车组合则相对便宜。在列车上,旅客可免费获得车次别的旅客列车时刻表。该时刻表的内容包括本次列车所有到站的换乘列车时刻,以及每个到站所能提供的诸如汽车、自行车出租、行李搬运、旅游咨询等各种服务提示,为旅客合理安排行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4)推行沿途发售无座车票。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沿途上车有座旅客与始发上车无座旅客间的纠纷,对短途线路,沿途车站由一律发售有座车票改为发售无座车票,实行车内座位“先到先得”。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1)开放式的乘降。对客流量较大的车站,最好设有类似地铁的自助检票系统,列车上有少量列车员查票。使客流上下车、进出站疏解非常迅速。 (2)实用的硬件设施。站台上应设自动售货机、推送行李的小车、SOS求助设施等随时为旅客提供服务。一些车站还配备了行李自动寄存系统、铁路出租汽车服务。车站在醒目位置设有垂直电梯,所有台阶处均有坡道或自动扶梯。列车车厢过道、通过台地面平整,残疾人厕所空间宽敞,极大地方便残障人士、年老体弱者、携带孩子和笨重行李旅客的出行。 (3)提供周全的客运服务信息。一是车站都装有醒目的引导揭示,为旅客提供城市交通、售票、列车编组、列车时刻等各种详细的服务信息,使乘坐列车的旅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运力资源。二是在站台上端显示屏上及时显示将要或目前正在办理的列车信息,包含车次、始发终到站、本站到发时间、列车正晚点情况等,如晚点会显示晚点时间数。三是列车应有醒目的席位使用显示,让旅客一目了然。 (三)发挥综合交通体系效能,实现各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良好衔接是为旅客提供良好服务,发挥综合交通整体效能的关键。要主动和地方政府协商,统筹规划城市交通,抓住城市交通一体化机遇,积极与城市交通企业联合,创建零距离换乘机制。实现铁路与城市地铁、轻轨、公交等设施的互联互通,最大程度地方便旅客换乘,实现快速集结和疏散,通过合作达到多赢,形成方便快捷、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 四、结语 铁路部门如果能够主动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对现有资源进行调整,从细节入手,充分考虑短途旅客对出行的要求,尤其铁路具有的安全优势,同时进行人性化服务,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铁路的。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成本控制的思考 摘要:在目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外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外出中一般选择的交通工具大多是铁路运输,这样的选择对铁路部门而言确实是增加了客流量。客运量的不断增加给我国的铁路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各大城市也是希望通过火车站的建设带动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铁路建设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建设铁路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铁路的兴建需要有严密的规划。也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对铁路建设成本的控制也成为了重要的问题。对于铁路客运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取决于对运营成本规律的把握以及相关成本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在此,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从理论研究入手,阐明了铁路客运成本的相关理论概念。详细描述了明确铁路客运成本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了如何对铁路客运成本进行控制,期望中国铁路客运稳定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铁路;客运;成本;控制 一、铁路客运成本的界定及构成 (一)铁路客运成本的界定 所谓铁路客运成本主要是指客运企业为了能够完成一定的客运运输量而必须要支付的一切与运营有关的费用。 (二)铁路客运成本构成 为了计算,控制和分析铁路客运成本、用于改善管理,铁路客运成本可以划分为可变支出与相对不变支出。 1、固定设备成本 固定设备成本包括线路、车站、桥涵、隧道、通信、信号、电化设备、自动控制等设备的维修费、折旧费。在这类成本中,一部分(线路、桥涵、隧道、接触网等)与运量有关,一部分关系较少。铁路设备的种类繁多,技术性能多样,技术更新换代周期各异,使用环境工况不同,因之使用寿命长短不一。当前计算折旧按资产总值规定一个百分数的办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应按不同的资产分别规定其折旧率。固定设备成本应分别摊人客(货)列车成本中。 2、移动设备成本 移动设备成本包括客运机车、客车,客车备品的购置、更新费等。韶8型电力机车每台约850万元。东风4(大力)型内燃机车每台约650万元。25型空调车软卧245万元,硬卧241万元,硬座234万元。一列电力牵引的空调列车购置费约需5000余万元。运营费包括:能源消耗,机车、客车维修成本。客车各项消耗备品和乘务员的工资等项。列车投资的利息也应计算在内。 3、管理成本 为管理、指挥客、货运输,铁路局、站、段等各单位的开支应按规定办法分摊到客(货)列车成本中。 二、铁路客运成本的作用 (一)厘定客运票价 当前铁路客运票价按全国统一基价计算是不合理的。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办法。完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铁路局实行资产经营负责制和自负盈亏的情况。各局、各线、各区段的造价、维修费、运营费悬殊颇大,成本不同,客运业务怎能按统一票价出售。因之,全国各线应按线路修建成本、维修费、运营成本、能耗等因素划分为若干区段,以平原线成本定为1,将各段成本折算出不同的系数,计算运价时逐段叠加,以符实际。 (二)正确开拓市场 当前的问题是:每次列车上座率达到百分之几才能保本,达到多少才能盈利?只有在弄清各次列车的真实成本后,才能订出合理的运价和计算盈亏。铁路运价的下限是成本,上限是旅客负担能力。运价订在这二者之间才是合理的。亏本的列车要停开。 (三)改进客运收入跨局分配办法 当前客运收入跨局分配办法是按各局的换算人公里计算。并未考虑到各局、各线路,运营工况,能耗等成本的差异和各类(次)列车的差异,仅以列车购置费和能耗两项而论,高速(摆式列车),准高速列车的运营成本与普通客车相比差异颇大。 三、铁路客运成本的计算 (一)实算方法 对于实算方法而言主要是一种逐项分析的方法,把列车中实际发生的不同成本费用数额进行逐一的相加,计算总和,得出的总和也就是列车的开行总成本。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支出和付费支出。运用实算的方法对列车中收入的成本进行计算,由于是对不同事项的汇总,进而更好的得出总的收入成本,在做法方面比较的细致,从一般理论而言,这一方法计算出的结果真是可靠,对控制铁路成本以及制定合理的运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作业成本计算法 通常为了获得某项产品就需要有一定的作业过程,作业过程就是将所消耗掉的各种资源价值通过一定方法转换到最终产品中去,因此,作业过程就是联系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纽带。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就着重于作业,因此为了计算出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成本,就需要将所有作业所消耗掉的所有资源的成本加起来。作业成本计算法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成本计算普遍适用方法,利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运营成本是动态的、与实际经营活动过程密切相关的一列开行车辆所需要的成本。高速铁路运营支出科目设计内容为线路及建筑物、设备、运输、其他、资本成本五类: 1、线路及建筑物类支出科目 具体包括正线、站线、牵引供电设备、通信设备等的日常和大修维修费用、牵引供电和通信设备系统维护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养路机械日常维修费、道岔日常维护费和更换费用、高架和隧道折旧费、其他固定设备折旧和维修费用、房屋建筑折旧费。 2、设备类支出科目 设备类支出科目包括列车车辆各种修程的维修费、车辆及其设备折旧费、车辆基地折旧费、综合检测专用列车维修和折旧费用。 3、运输类支出科目 包括与运营有关的服务费用、电力支出费用、乘务员工资、列车物资能耗费、综合调度中心运行费用。 4、其他类支出科目 包括车站其他费用、车辆检修作业其他费用等。 5、资本成本支出科目 四、铁路客运成本的控制 (一)建立成本监控体系 在组织构架上,应设立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这已在成本控制中普遍实行。目前的成本主管因其不是真正的成本控制者而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只是行使成本核算职能,主要工作就是核算成本和汇报成本状况,并不实施监控职能。因此,运营企业不但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更要赋予其相应的监控权限,以保证其行使更重要的监控职能。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监控制度。 (二)精确计算成本 在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中,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一套适合目前社会发展的铁路运营成本管理体系,明确经济效益发展的会计体系,并以此为主轴,重新设计运营指标和统计体系。这样才能从运营指标和统计数字中反映出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达到三位一体,互为表里。 (三)降低用电消耗 影响列车牵引用电的因素主要有列车编组辆数、列车满载率、列车加速起动、进出站坡度等,设计运营组织、设备选型和线路设计等方面。铁路交通系统内部空气环境由通风和空调系统两部分控制,影响环控用电的因素主要有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全年平均温度、高峰小时列车对数与编组辆数乘积等。 (四)实行定额管理 定额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标准或者应达到的水平,定额管理是企业参照定额制定的内容和标准来对实际运营操作进行严格控制,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很好配置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铁路实行定额编制后,企业在以后运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可以防止浪费和不合理的开支,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减少原材料、人力、物力消耗,降低成本。通过将企业的实际物资消耗、人员消耗等与定额对比,可以反映企业自身实力和管理水平,参考运营支出定额,结合实际物价水平、劳动力价格、政策因素等,可以对将要建设的项目进行价格评估。由于维持我国铁路交通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一定的政府补助,实行定额管理也可以为政府补助力度提供参考,所以,随着我国铁路交通建设的大发展,实行定额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道路旅客运输本身就是一个投资项目,而且是一个长期的投资项目,从投入到盈利都要有一个过程,道路客运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客运路线指定不同的投资计划,实行相应的项目管理。而营运企业根据项目的生命周期,从车辆投资开始到车辆淘汰为止,合理的计算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分析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在众多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的方案。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应重点关注以下因素:前期投资(具体包括车辆购置成本、线路投标成本等);运营成本(包括燃油成本、道路通行费及管理成本等);营运收入;修理成本支出(包括R常保养与维护及大修理支出);车辆更新点时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树立效益型成本控制的理念,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根据各自的阶段特点实行不同的方法。另外,还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更换车辆。客运车辆在为达到报废年限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更换。因为这要考虑这个行业的特点。车辆累计行驶时间与维修成本成正比例关系,车辆的使用时间越长其维修成本就越高,车辆故障的频率就越高。所以就应该在维修成本和车辆的更换成本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的更换时间,从而降低在这个方面的成本损耗。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铁路总公司的正式成立承担着重要的企业职责,同时也标志着国有铁路改革拉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序幕。在此,相关管理部门也是提出了鼓励和引导能够已发合规的进入到铁路规划的领域。在这样的开放背景下,怎样更好的对铁路成本进行计算以及控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铁路成本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是针对客运业务开展的,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极其庞大和丰富的。要对铁路的客运成本进行精确的计算,对相关的收益好亏损进行计算,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好铁路成本的客运控制。 作者:王双平 单位:武汉铁路局襄阳客运段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一、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工程的概述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是双线的电气化客运专线,其创造了我国客运专线之最:一是最早利用了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二是其施工技术的时速最长。对于施工过程的钢轨接头,铁路客运专线采用了铺轨机组和长钢轨焊接等的先进技术。采用这一先进的技术——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和施工技术有着很大的优点,不仅仅提高了轨道铺设的精度,还减少了对轨道的振动和冲击力,从而保证了轨道铺设和技术建设的质量。自从铁路客运专线轨道施工过程采用了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和施工技术这一先进技术之后,确保了施工设备的精良和高效,列车的运行速度达到了200km/h以上,并且铁路客运专线的全部路线都很安全。总而言之,轨道施工设备的配套在铁路轨道施工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保证其质量的关键。 二、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工程建设的技术路线 1.移动设备或者固定设备应有兼容性 移动设备或者固定设备应该具有兼容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本线旅客列车和跨线旅客列车共线运行要具备其运输组织条件,同样,正线双方向行车也是如此。 2.线路基础设施和不容易改建的设备要适应长远的发展要求 不容易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该根据近期的运量和其运输的性质设计。对于路基、桥涵、隧道、轨道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物的设计要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比如稳定性、强度、刚度、耐久性等等,除此之外,还要使各类结构物更加协调统一,从而达到车、线、桥的组合具有良好的动力的特性的目的。 3.严格按照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 等有关方针政策执行要合理科学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的能源,做到因地制宜,从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还要做到不仅要满足运输生产和安全防护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要节约用地、科学用地,少占耕地、统一规划。同时,要把重点放在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上,对水土保持、防灾减灾和污染防治工作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湿地保护引起重视。 4.选线设计时要绕避高填、深挖等有关路基工程 选线设计不仅要绕避高填等路基工程,还要对不良地质条件地段进行绕避,无法绕避时,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解决,例如,采用桥涵通过。要按照行车的速度快慢、沿线地形地质的条件好坏、输送能力的好坏和用户需求等决定铁路客运专线的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动车组类型、到发线有效长度、运输调度方式、列车运行的控制方式,并对其进行经济技术的比较和选择。 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技术的特点 1.建设的标准高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有着标准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所有线路都是是以200~250km/h及以上的标准设计和建设的,甚至有的线路可以达到350km/h的高速。在可以正常运营后,更要达到高速度、高安全、高密度、高舒适度的要求,从而在世界水平中领先。除了优点,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实践和经验还明显不足,工艺水平跟世界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甚至许多关键技术还不成熟,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2.建设的任务艰巨 我国的16条铁路客运专线而且是高等级客运专线只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并且一次性建成开通,这在我国铁路客运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很罕见。由于客运专线的桥梁总长大约占线路的40%以上,隧道则占20%左右,许多桥梁和长大隧道工程都需要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修建,这更增加了施工难度。再加上专线建设项目比较集中,给的建设时间又比较短,这就需要我们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对所需的各种施工检测设备进行制造和研发。这样艰巨的建设任务,对我国铁路客运建设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 3.建设技术的难度大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刚刚起步,跟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很稚嫩,许多新技术和新情况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使得建设的技术的难度比较大。首先,专线设计的关键技术比较复杂众多,像桥梁隧道结构技术、无砟轨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精密控制测量技术等等。然后,是技术的标准比较落后,有些技术条件还在在研究中,没有完全编制出来。最后,是专线建设工程的地质条件复杂。总之,这些都使得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技术难度增大。 四、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 1.对路基沉降的控制和填料改良 众所周知,路基在铁路客运专线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承受轨道重量和列车荷载的基础。所以,客运专线对路基的沉降、硬度、耐久性、平顺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除了高速列车作用下时地基的弹塑性和刚度、路基的稳定性和变形控制之外,各种不同土质的地基处理和其之后的沉降控制,路桥、路隧和路堤的处理技术都是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工程建设技术的关键之处。 2.隧道的开挖和衬砌 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和一般普通的铁路隧道有着很大区别,其的开挖断面比较大。所以,铁路客运专线的隧道工程施工的中心环节便是,在不良的地质条件下像易破碎、浅埋的周围岩石等,确保隧道开挖后周围岩石能够稳定,使施工的安全能够得到确保,使施工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3.无砟轨道 虽然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都能起到使高速列车安全行驶、运营的作用,但这两种轨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要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的道路情况来选择最适合我国的轨道结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技术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当今,世界上新建的高速铁路90%以上都是使用无砟轨道。因此,为了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并且经过严密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研究分析,从2005年开始,我国铁道部门引进了无砟轨道。 4.高速道岔 除了上述的几种技术之外,高速道岔也在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和状态对列车的安全和平稳运行、旅客的舒适性有着很巨大的影响。为了满足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建设的需要,自2005年,我国铁道部门对高速道岔的设计理论和材料研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试验。 五、对铁路客运专线轨道技术发展的展望 1.建立覆盖全国的铁路客运网络 我国的铁路客运专线运营里程将高达7000多km,而且其时速都在200km及以上,可见,铁路客运专线网络将初步形成并且即将完美建立。 2.建立铁路客运专线成套的技术体系 随着铁路的实践,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越来越具有了中国的铁路特色,我们要坚持并且发展这种特色,走自主创新之路。把原始创新和引进的创新新技术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实现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创新发展。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的铁路客运专线成套的技术体系。 3.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和进展:客运专线轮轨关系、结构物可靠性、车—线—桥动力耦合分析、空气动力学效应分析理论、弓网关系、耐久性设计等等。 4.构建完善铁路客运专线安全技术体系 我国铁路建设全面掌握了多方面的像综合检测技术、安全监测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并且综合检测技术在全国铁路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5.加强提高了铁路客运专线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专线技术人才是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一大主要目标之一,从而使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在世界达到领先水平。 作者:王宜柱 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专线通信技术论文 一、铁路客运专线的通信网络基础平台 数据网、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平台共同组成了通信网络基础平台,其中涉及多种通信业务,一方面可以发挥传送外部业务系统信息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提供IP数据互联服务,这类服务在实效性较差的特点,但可以保障专业通道服务的安全性能。 铁路客运专线的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中的通信网能够为实现汇聚层的高效连接,不会对接入、宽带共享进行限制,应用环形拓扑设计原理,使铁路两旁光纤形成环形,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而数据网又可以划分为接入层、汇聚层及骨干层三个部分,接入层及汇聚层的路由器分别设置在铁路通信站、车站站房或枢纽位置,具有接入远端用户数据业务的及汇聚数据等功能[2]。 这些功能都以业务接入网的汇聚及专线透传性能为基础;域名、局域网、广域网及IP地址设计是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关键要素,其中在铁路工作站通过综合布线方式构建的局域网,可以共享通信链路及网络,广域网可以实现客运专线调度所同铁路客运沿线基层站链路的连接。 二、铁路客运专线通信网络基础平台的通道要求与接口设计 在铁路客运专线中应用通信技术,在构建的通信网络平台基础上,可以将广域连接交换变为现实,使得低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视频监控和管理,加强多种业务之间的联系,使信息交换平台、网络互联更加高效化和安全化[4]。 针对网络系统中的可变宽业务、固定带宽业务,前者可以在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中借助传输通道完成,而后者需要将MSTP设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调度及承载性能,GSM-R移动通信平台承载多种铁路业务应用系统,为运输调度指挥、设备维护及安全管理提供移动语音通信、短消息、电路域及分组域数据传输业务[5]。铁路客运专线通信网络基础平台的通道要求详见表1。 三、结语 通过对铁路客运专线中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铁路客运专线通信系统平台构架,正确的掌握平台组网方式,并研究铁路客运专线通信网络基础平台的通道要求与接口设计,使通信技术在铁路客运专线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铁路客运专线通信系统平台融合的研究,为我国铁路通信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作者:梁奋兴 单位:太原铁路局通信段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性能设计改进 本文作者:齐红军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性能混凝土是基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提出来的新型混凝土,代表了近期混凝土的技术发展方向。高性能混凝土是在传统混凝土中加入了超塑化剂和其它外加剂以及矿物细掺料(如粉煤灰、矿粉等),并采用低水胶比。它具有良好的工作性、体积稳定性,较高的力学性能(如抗压、抗折、抗拉强度)和高耐久性(如高抗渗性、抗冻融循环、抗碳化和抗化学侵蚀等),可以满足一定的使用需求。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以耐久性为基本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的小高潮,并提出了“按服务年限或按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的理念。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标是要同时兼顾耐久性、强度、工作性、体积稳定性以及经济性的要求来确定各组分的合理用量,以保证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功能。随着混凝土中多种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的掺入,混凝土组分多样化,以及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的提高,相应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亦更为复杂化。影响混凝土配合比的因素与配合比各组成材料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基于经典的半经验半定量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难以配制出组分复杂、具有高性能的混凝土。本文拟寻找新的途径,快速、可靠、准确地设计出满足上述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 1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方案 根据客运专线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以下技术方案:1)低水胶比,高流动度,选择工作性最优时的砂率。2)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最大胶凝材料用量、最大水胶比应满足规范要求。在满足设计强度的情况下,水泥用量与胶凝材料浆体体积应尽可能低。3)采用粉煤灰和矿渣粉双掺,一般情况下矿物掺合料掺量不宜小于胶凝材料总量的20%。4)选用减水效果好及保坍能力强的高效减水剂,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5)混凝土的入模含气量应满足要求。按照以上技术方案和C50设计要求,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其它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配合比设计试验参数,见表1。 2原材料的试验与检验 1)水泥。试验采用亚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水泥,物理性能如表2所示。P.O42.5水泥所有性能均符合GB175—1999及《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制梁暂行技术条件》和《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指标要求。2)矿粉。试验所采用的矿粉来自武钢华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其性能指标如表3。3)粉煤灰。试验采用阳逻Ⅰ级粉煤灰(干排),经检测其物理性能(如表4)符合GB1596所规定的Ⅰ级粉煤灰的要求。4)细骨料。试验采用巴河河砂,颗粒级配满足要求,筛分试验结果如表5,细度模数为3.0,中砂;河砂的其它性能如表6。5)粗骨料。试验采用阳新碎石,粒级符合5.0~26.5mm的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为26.5mm,颗粒级配及主要物理性能分别见表7与表8。6)外加剂。试验分别选用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减水剂ADVA180,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JM-PCA(I)混凝土超塑化剂,上海诚城外加剂有限公司生产的LEX-gH高效减水剂(掺入量分别为胶凝材料的0.6%,1.0%,1.0%),其性能指标见表9。此三种减水剂均为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产品性能符合GB8077—2000所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7)拌合水。采用洁净的自来水。 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案 在进行C5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时,主要通过调节各胶凝材料量之间的最优组合。在确保混凝土工作性、强度等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以实现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智能可视化数学模型上,就是以混凝土的工作性为约束条件,强度与耐久性指标为优化目标。配合比主要控制参数:胶凝材料总量、粉煤灰掺量和矿粉掺量(砂率、水灰比根据试配的结果做略微的调整)。以表10的控制参数设计配合比。通过试配,确定了基准配比为胶凝材料∶砂∶石∶水∶外加剂(每m3混凝土材料用量,单位kg/m3)=462∶692∶1178∶146∶2.31,外加剂选用ADVA180,再掺粉煤灰、矿粉设计了以下12组配合比,并通过试验测试,采集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作为优化设计的样本数据。在满足混凝土工作性,以及56d抗压强度的条件下,将降低56dCL-扩散系数和电通量指标为目标值,以充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结合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选取配合比主要控制参数,在满足混凝土工作性的条件下,将采集的混凝土性能指标作为样本数据。利用智能可视化技术,分别以56d抗压强度与电通量值、56d抗压强度与氯离子扩散系数为目标值,通过映射得到样本数据的分布和目标函数等值线,确定出一个平稳的最优目标区域。然后,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展现出样本数据集操作空间的特征,预测优化后混凝土的配合比A为,水泥∶粉煤灰∶矿粉∶细集料∶粗集料∶水∶ADVA-180高效减水剂=312∶115∶35∶692∶1178∶146∶2.31;配合比B为,水泥∶粉煤灰∶矿粉∶细集料∶粗集料∶水:ADVA-180高效减水剂=300∶115∶46∶692∶1178∶146∶2.31。硬化混凝土的56d抗压强度为75MPa,电通量为234.5C,C1-扩散系数为23.4×10-14m2/s,其性能指标达到了充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4推荐混凝土配合比 根据客运专线C50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方案,为了分析不同掺量下粉煤灰、矿粉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将粉煤灰、矿粉等量取代水泥分别占胶凝材料总量的15%,30%,40%和50%,并将粉煤灰和矿粉复掺;另外,选掺引气剂,调整引气量(掺量分别为0.05‰和0.10‰)来分析引入的微气孔对混凝土抗渗透性能的影响。在上述原则下进行配合比设计,再结合砂率、用水量、外加剂掺量的调整,进行混凝土试配,以配制出具有良好工作性的配合比,其结果参见表11。5结语高性能混凝土在铁路客运专线中已被广泛采用,克服高性能混凝土引起的性能缺陷,确保客运专线工程的100年使用寿命,意义重大。在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宜将胶凝材料用量控制在500kg/m2以下。配合比中水胶比、砂率、外加剂等因素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易性、坍落度等不同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施工配合比及施工控制措施,使混凝土达到最密实状态,不但有助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混凝土强度,而且因混凝土内部空隙少,能抵抗外来腐蚀介质的侵入,保护钢筋,大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确保工程质量。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浅谈 【摘要】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作为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文件,是铁路局受托开展运输管理工作以及结算委托费用的基本依据。文中从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内涵出发,从协议框架结构、委托内容、经济关系三方面对现行的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委托运输管理工作实际,剖析了现行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协议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协议;思考 目前合资铁路已经成为我国铁路运输的新经济增长点,它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铁路运输供求的矛盾,同时还能够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为完善全国路网、扩大运能、推进铁路投融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原铁道部《关于新建合资铁路委托运输管理的指导意见》(铁政法〔2011〕149号)要求,铁路客运专线开通运营均实行委托运输管理。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作为约定委托方(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和受托方(铁路局)基本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件,是开展委托运输管理工作和结算双方费用的基础性依据。规范和完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对明确和落实双方管理责任、减少委托运输管理工作中的分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的内涵 ①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通常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授权铁路局作为项目出资人与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铁路客运专线的合资公司,其形式属于合资铁路公司范畴。 ②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是指依据国家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有关铁路运输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本着平等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经委托方(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和受托方(铁路局)友好协商一致,将铁路客运专线运输生产业务全部委托或部分委托给铁路局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资产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相分离,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负责资产经营,铁路局以及下属各站段作为受托的铁路运输生产专业管理单位,根据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下达的预算和生产任务指标,完成受托的运输管理和设备养护维修工作,并收取委托管理费用。 ③委托运输管理模式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验证,其有利于发挥铁路局规模经营的优势,有利于强化专业管理,保障运输安全,已经被2003年以后新组建的大多数合资铁路公司,特别是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普遍采用。 2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实质 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属于委托合同的范畴,是明确协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件。在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开通运营之前,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作为委托方必须与承担委托运输管理工作的相关铁路局签订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以协议来约定委托运输管理的范围、内容、双方责权,规定收入、费用发生和结算方式,划分安全管理责任,以及双方履责期间的劳动用工、土地管理和知识产权等有关事项,通过协议将铁路客运专线的运输生产工作委托相关铁路局完成。 3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系统分析 3.1协议框架结构分析 目前,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与铁路局签订的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是依据原铁道部2012年6月公布的《合资铁路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示范文本》和《合资铁路委托运输管理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示范文本》,并结合各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的具体特点而协商制订的。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内容主要有主协议和附件两部分。主协议包含“委托管理的工作内容、甲方的权利和义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收入费用和结算、安全管理、劳动用工、保密条款、知识产权、其他相关约定、不可抗力、违约责任、协议变更和解除、争议解决、附则”共计十四章。附件包含了《委托运输管理专项管理细则》、《委托运输管理相关资产清单》、《清算项目、单价或金额明细表》、《委托运输管理管界说明》四个文件。其中的《委托运输管理专项管理细则》涵盖了安全管理、行车组织、客货运、调度指挥、工务、信号、通信、供电、车辆、机务、信息、房建、用地、统计、消防、综合治理、收入和费用结算等合计19个专业部门的工作内容。 3.2委托业务范围分析 在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中,委托运输管理工作内容集中体现在协议第一章,主要包含运输组织管理、运输设施管理、运输移动设备管理、运输安全管理、运输收入管理、铁路用地管理、统计管理和其他内容共计8个方面。归纳总结起来,可大致分为四部分内容:一是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委托铁路局开行列车工作(其中包含调度指挥、运输组织、列车开行方案等相关业务);二是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委托铁路局进行设备养护维修工作(包含日常养护维修和单项收费的业务);三是铁路局与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共同委托第三方的业务(公司可直接向第三方委托,亦可由铁路局向第三方委托,铁路局负责安全监管);四是其他委托事项(包含路风、用地、综合治理等)。然而由于此部分表述的较为宽泛且专业性较强,如果没有对应的具体内容作为支撑,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在协议的谈判和协商阶段会很容易提出质疑,从而阻碍双方协商的进程。 3.3经济关系分析 3.3.1铁路局具有多重身份 在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铁路局作为一个运输企业,除了承担自身管辖范围内的运输经营职责外,还具有多重身份:在投资方面,是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的出资人代表,代表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保障投资权益;在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层面,作为公司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在委托运输管理方面,是委托协议中的受托方,承担着相应的运输管理和运输安全责任。铁路局的多重身份问题,导致铁路局在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谈判中既是谈判方,又是利益共同体,处于左右为难的被动地位,难以像独立的第三方受托人那样,作为完全市场主体维护自身权益。 3.3.2收入和清算模式 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取得收入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公司担当客车,并相应取得票款收入。在此模式下,公司向铁路局支付开行列车和设备养护维修费用。二是由铁路局担当客车,公司收取路网使用费,主要包括线路使用费和接触网使用费。在此模式下,公司向铁路局主要支付设备养护维修费用。因此,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的收入方式也会影响双方签订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基本内容。 4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包含的工作项目不明确 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虽然在主协议第一章中列出了委托运输管理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基本涵盖了委托运输管理全过程和各专业的工作项目。但是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委托方和受托方均认为此部分章节内容还需进一步细化。由于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包含的日常工作项目不明确,导致委托运输管理日常工作项目、单独收费项目以及需委托第三方的工作项目边界不清,此问题已引起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地方股东的普遍关注,在协议实施执行阶段又成为双方的主要分歧点。结合几年来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工作的实践,总结委托运输管理日常工作事项未能及时明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层面尚未印发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包含对应工作项目的指导性文件;二是由于铁路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模式和设备养护维修模式有别于普速铁路,且铁路局对铁路客运专线运输管理工作时间不长、处在摸索阶段,短时间内难以对相关工作予以全面、具体的界定;三是铁路局受托运输管理各系统工作的独立性较强,涵盖各专业的相关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统一和明确。 4.2委托第三方实施的工作项目分散且内容不全 在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中,需委托第三方实施的工作项目分散在主协议和专项管理细则的各专业内容中,表述较为分散,包含的内容不全面。协议中未能约定委托第三方的具体范围,难以约束受托方的行为,增加了委托方的工作难度。鉴于目前尚无准确界定是否归属委托第三方工作范围的评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委托运输管理协议执行的难度。委托第三方实施的工作项目分散和内容不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铁路客运专线属于新生事物,采用的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较多,铁路局作为受托方能够独立承担的铁路客运专线运输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界面难以在短时期内全部明确;二是委托运输管理中存在某些工作项目需要相关资质或行政许可等特殊要求,必须选聘具备相关资质和条件的企业承担对应工作;三是受工作强度、直接收益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存在相关受托站段将不愿承担的工作项目交给第三方企业承担的可能性。 4.3涉及单项收费的工作项目不确定 在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中,将“铁路基本建设、设备重点病害整治、大中维修、更新改造、灾害复旧、专项整治以及安全技术设备投入等”列为委托方单独付费的项目,由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与铁路局另行签订协议,委托相关站段组织实施并及时清算费用;公司对铁路局提供的危及运输安全而先行实施项目备忘录予以确认,并支付相关费用。由于单项收费项目的定义和范围难以准确界定,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担心铁路局在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和单项付费项目上存在重复收费的问题,导致铁路局与公司对已发生单独付费项目的定性问题上经常产生意见分歧。单独付费项目上的争议和分歧,已成为影响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股东会审议批准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的一项重要因素。双方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在运营初期经营结果普遍不理想,而公司年度需要支付的水电费、牵引电费、银行利息等成本财务均为刚性支出难以压缩,并且由于铁路局既承担委托运输管理工作又具有股东身份,往往会导致公司其他股东提出应以铁路局减少收取委托运输管理费用,来支持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发展的不当诉求。二是在财务预算年度中,单独付费的项目能否发生难以准确预测,将适度的费用预算纳入委托运输管理费用科目中难度较大;三是由于在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主协议和附件中,尚无完整的单独付费项目名称,因此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对是否应纳入单独付费项目范围,还是纳入委托运输管理日常工作范围存在不同理解。 4.4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无法提供委托管理相关资产清单 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的委托资产清单是双方签订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与核定基本工作量的基础性资料,是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的基本“家底”。在委托运输管理协议正式签订时应由公司提供给铁路局,并进行资产清点和交接。但目前实际情况是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没有能力提供相关资产清单,这就导致出现公司资产边界不清的问题,给委托运输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费用结算造成了一定影响。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采取委托运输管理模式的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机构编制和人员普遍较少,建设期的公司机构编制未将此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同时又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二是提前谋划经营的意识不强,存在认为实施委托运输管理模式就是将公司经营全盘交给铁路局管理的认识误区。三是受到国铁项目工程建设后由国铁全盘接管的老旧思想影响,未能实现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掌控经营主导权的市场主体意识和思想转变。 5关于优化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相关建议 5.1将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包含的工作内容、单项收费和委托 第三方的工作事项进行整理并单列为协议附件鉴于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包含的工作内容、单项收费和委托第三方的工作事项是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主要实质内容,是铁路局收取委托运输管理费用的结算基础,也是协议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建议铁路总公司出台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包含对应工作项目的指导意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整理和归类,列出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应包含的工作内容、单项收费内容和委托第三方工作项目的范围,作为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附件。 5.2利用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开通前的适当时机形成设备清单 鉴于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开通运营之前,项目施工单位尚未撤离,设备也尚未交付给受托运营单位———铁路局。这是能够盘清公司设备数量的最佳时机。建议在铁路客运专线联调联试和试运行阶段,由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组织各施工单位按照各标段对拟移交设备进行清点、对账和验收,形成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交付铁路局承担委托运输管理工作的设备清单。 5.3制定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委托单价和清算办法 一是建议铁路总公司出台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指导性清算单价范围,同时考虑地域差异允许一定的浮动,给铁路局与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谈判中留出谈判空间。二是组织对现行的清算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规范透明、符合市场规律的铁路运输和服务清算规则。要把各铁路局作为企业参与清算,而不是把国铁作为一个主体参与清算。三是在收入清算单价、安全投入、养护维修等一系列容易产生分歧的事项上,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可考虑委托专业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委托运输管理费用进行评估、测算和监督。 5.4制定委托和受托方共同认可的高铁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 目前,铁路局各专业部门陆续制定了铁路客运专线委托运输管理各专业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但铁路客运专线合资公司对这些专业标准并未完全认可,在工作层面上仅可作为铁路局单方确定的标准或规定执行。在委托运输管理工作中双方出现意见分歧时,无法作为公认的依据进行协商。建议铁路总公司在既有专业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的基础上,整合出台专门的铁路客运专线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作为委托运输管理协议的附件来替代目前的《专项管理细则》内容。 作者:罗纲 单位:郑州铁路局企业管理和法律事务处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箱梁预制场设计探讨 近年来,为适应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快速发展,满足建设工期的要求,控制运输费用和其他成本,桥梁建设工程采用的简支整孔箱梁,多数采取以现场制梁场制造、架桥机桥位架设为主、桥位现浇和移动模架造桥为辅的方法,改变了传统工厂化的生产模式。这样一来,就需要在施工现场建设预制梁场。所以建设现场预制梁场已成为现阶段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中的重要临时工程之一。那么,建设现场箱梁预制场如何选址与布置,满足生产箱梁和施工架设的需要,并有效控制建场成本,成为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本文在此进行分析与探讨。 1预制梁场的选址 施工现场建设预制梁场的选址,应在综合考虑预制梁场供应范围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箱梁桥跨与梁型布置、架设时间与速度、地质状况及桥跨两端路基工程等因素。为此,预制梁场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制梁场应尽量选择在孔跨布置较为集中的位置,一般应位于供梁范围的中部。另外,为方便制梁场的平面布置,应尽量布设在桥梁的直线地段。(2)为方便大型制梁设备的进出梁场和砂石等原材料的供应,制梁场应尽量选择在等级较高的公路附近,保证较好的运输条件。(3)预制梁场应尽量选择在地形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避免产生大量的填挖土方,减少地基处理发生的费用。(4)梁场的供梁半径要合理,减少箱梁的运输距离,有效降低运梁费用,并提高运架梁的施工效率。(5)尽量在铁路用地红线内布设制梁场,减少征地拆迁,并少占耕地。(6)为保证雨季的施工安全,应考虑防洪排涝条件。预制梁场选址在满足以上原则的条件下,还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并通过现场勘察和设计方案比选确定最佳位置。 2预制梁场的平面布置 预制梁场应布设生产区、生产辅助区、办公和生活区。其中生产区布设制梁区、存梁区、提梁区;生产辅助区布设砂石料存放区和清洗区、混凝土拌合站、构件存放区、钢绞线存放区、材料库、锅炉房和存煤场、试验室和配电房等;办公和生活区主要布设办公区、停车场、生活区和其他配套设施。 2.1平面布置原则 预制梁场的平面布置,应遵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保、安全、规模适中,以及能满足生产和供梁要求的原则,并力求结构紧凑、生产工艺流程合理。且满足以下布设条件。(1)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但又能进行有机联系。(2)生产区要结构紧凑,并按生产工艺流程分区划块,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作业量。要有足够的作业空间和活动空间,减少相互间的干扰。(3)为保证安全生产,压力容器、高压变电器和发电房远离人流密集区。(4)预制梁场的建设规模要满足制梁周期和架梁进度的要求,条件许可时可选用双层存梁方式。(5)梁场内尽量减小箱梁的移动次数和移动距离,箱梁数量大于300孔时不宜采用移梁小车移梁。(6)设计时要考虑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运输系统。(7)污水、废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要符合环保要求。 2.2预制梁场规模的确定 2.2.1制梁台座的确定制梁台座的数量取决于制梁设备的配置、制梁工序、制梁周期及制梁效率等因素。目前,通常采用的制梁工艺有外侧模固定式和外侧模移动式2种。根据以往所建梁场统计数据和制梁工艺,每月按30d计算,一个台座每月可以预制箱梁5~7孔,也就是说预制1孔箱梁需要4.3~6d,根据以往建场和运架梁经验,外侧模固定式台座可取5,外侧模移动式台座可取5.5。那么制梁台座数N可按式(1)计算:N=ηT(1)式中:η———按计划确定的一个预制梁场1d预制的箱梁数量(榀/d);T———预制每榀箱梁占用单个制梁台座时间(d•个/榀)。如一个预制梁场计划1d预制2榀箱梁,则一个预制梁场的最少制梁台座数N=η×T=2×5=10(个)。其他数据可按表1查询。表1中的数据是按正常生产条件计算出来的,没有考虑影响生产箱梁效率的特殊因素。实际制梁中,生产效率还与搬移梁设备、气候条件、砂石料质量及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还应根据现场条件、施工组织设计和计划,通过分析计算确定预制梁台座数量。2.2.2存梁台座的确定在制梁台座完成箱梁预制后,需搬移到存梁台座上,然后完成终张拉、压浆、封锚、静载试验以及检验批次等工作,但存梁台座布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箱梁的预制和运架。所以,存梁台座的数量M一般由存梁占用台座的最短时间和架梁的进度来确定。其计算式为:M=ηT''K(2)式中:T''———预制每榀箱梁占用单个存梁台座的时间(38~45d•个/榀);K———存梁系数,单层存梁时取1,双层存梁时取0.6~0.7。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的要求,在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制梁阶段混凝土龄期最小为10d;另从单台座制梁周期考虑,箱梁在制梁台座上完成混凝土灌注及强度达到80%设计强度后完成初张拉的龄期为3d,则箱梁在存梁台座存放7d可满足混凝土10d龄期的要求。另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的规定,箱梁全长和跨度及梁上拱等指标在终张拉后30d进行测量并验收。终张拉及压浆约1d,同时须考虑静载试验以及检验批次的要求,终张拉及压浆开始后有30d的存储时间要求。所以,计算可得箱梁在存梁台座上最少存放时间T''=7+1+30=38d。根据已建工程项目,箱梁存梁周期可按38~45d考虑。当超过45d时,宜采用双层存量(K=0.65),以达到节约用地、减少成本的目的。综合考虑制梁台座和架设速度的关系,如果每天架设一榀箱梁,则需要5~6个制梁台座。制梁台座和存梁台座之间的比例,可根据制梁工艺流程的作业时间以及存梁方式决定。根据对已建工程项目的统计,单层存梁时,制梁台座与存梁台座之比一般为1/8~1/9;双层存梁时,制梁台座与存梁台座之比一般为1/5~1/6。 2.3预制梁场总体平面设计 2.3.1预制梁场平面布置预制梁场平面,应针对制梁台座和存梁台座进行布置,其他配套设施应围绕制梁台座和存梁台座进行布置。根据国内外铁路建设工程预制梁场的规划布置经验,预制梁场的布置有横列式和纵列式2种方式。横列式布置时,台座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线路方向;纵列式布置时,台座的长度方向顺线路走向。横列式布置的箱梁在上桥前需水平旋转90°,运梁车需调头,比较适合预制梁场距离线路较远的情况,而纵列式布置比较适合预制梁场靠近线路的情况。另外,横列式布置和纵列式布置还要考虑预制梁场的长与宽的比例等情况。不管采用那一种布置方式,台座的具体排列方式主要取决于箱梁移出台座的方式。2.3.1.1采用滑移台车出梁时当采用图1所示,台座呈“一”字形单列布置时,箱梁初张拉后,拆除一侧外侧模,由滑移台车将箱梁从制梁台座上顶起并横移至存梁台座上,箱梁装车另需配备提梁机(制梁台座和存梁台座呈纵列式布置)。图1滑移台车出梁台座布置2.3.1.2采用900t轮胎提梁机或轮轨提梁机出梁台座可采用图2所示的单列、双列、三列(也可多列)布置。箱梁初张拉后,900t提梁机纵跨制梁台座,将箱梁直接提吊出台座,并存放到存梁台座上。提吊不同制梁台座中的箱梁时,提梁机需要横移转向。2.3.1.3采用450t轮轨提梁机出梁当预制梁场采用纵列式布置,台座采用如图3所示的双列布置时,2台450t轮轨提梁机可横跨2列制梁台座,将箱梁直接提吊出台座,并存放到存梁台座上。2.3.2存梁台座的存梁方式存梁台座的存梁方式主要有单层存梁和双层存梁2种方式。但取决于采用什么方式移梁,若采用提梁机移梁,2种存梁方式均可采用;若采用移梁小车移梁,只能选择单层存梁方式。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节省用地,应优先选用双层存梁方式。但需要合理安排存梁位置和顺序,考虑双层存梁方式对施工工序和工期造成的影响,并满足底层箱梁张拉压浆完成后,双层存梁支点位置达到设计条件。同时在双层存梁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控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箱梁质量。总之,存梁方式应结合预制梁场的总体布置、技术条件、用地面积和地质条件、工期要求、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比较后确定。 3工程实例分析 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客运专线(以下简称商合杭客运专线)建设工程,为满足桥梁工程建设的需要,经现场勘察拟在商丘至亳州段设一处雷庄预制梁场,下面对雷庄预制梁场的选址和平面布置进行阐述与分析。 3.1雷庄预制梁场的选址 拟设雷庄预制梁场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雷庄村西侧,既有京九线和新建商合杭客运专线的东侧,新建亳州特大桥的的直线地段,在供梁范围内运梁距离相对较短。该预制梁场占地面积12hm2,以耕地为主,其他附着物较少,且地势较为平坦,高差较小,基本没有拆迁工作量和填挖土方。拟建预制梁场内的所需道路,可以利用原农田内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既有水泥碎石道路经过整修作为便道,方便运输原材料进场。梁场北侧紧邻011乡道,通行条件较好,可以作为运输道路。经调查拟建预制梁场附近的王楼电力变电站设计容量较为富余,可以架设临时供电线路作为施工用电来源。并调查发现拟建预制梁场范围内有多处原农田灌溉水井,深约20m,经水质化验可以作为施工用水水源,也可以新打水井供施工用水和预制箱梁用水。 3.2预制梁场平面布置 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雷庄预制梁场主要供应亳州特大桥等所需680孔双线箱梁,并确定该预制梁场每天预制2榀箱梁,以满足工期的需要。所以,根据以上所述平面布置原则,该梁场首设生产区,制、存梁台座按纵列式布置。生产辅助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围绕生产区进行布置。根据以往经验,将制梁台座设计为外侧模移动式,并按5d生产1孔箱梁考虑,共布设10个制梁台座。预制完的箱梁在存梁台座上的存放时间按40d考虑,采用双层存梁方式,共布设52个存梁台座。如果外模板设置数量与制梁台座数量相等,活动式内模板按2个制梁台座共用1台考虑,共设外模版10套,活动式内模板5套。由于亳州特大桥属于长大桥梁,故将预制梁场设置在桥梁中部。配备1台900t轮胎式搬梁机进行移梁,配备2台450t提梁机直接提梁上桥,桥上配备1台900t运梁车运输箱梁。 4结束语 在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中,现场箱梁预制场的设计和建设不仅关系到梁场的建设投资、箱梁的生产质量和施工质量等,还对新建铁路的施工组织、建设工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本文就现场修建预制梁场如何进行选址,如何根据供梁孔数合理确定制梁台座和存梁台座数量及平面布置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某客运专线建场实例验证了所述方法的合理性。 作者:付朝阳 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客运论文:铁路客运专线物资管理论文 1招投标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 规范地开展招投标管理工作,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减少腐败行为的重要基础。在招投标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本着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各项招投标管理制度。在招投标工作开展初期,要对招标的相关内容进行公示。在评标的过程中,要采取内部公开的形式,并且积极、主动地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保证阳光招标的实现。在评标的过程中,各个评委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心态来做好评比。对于购货商的竞争能力、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信誉等进行综合的考量,真正地将优胜劣汰的原则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优势进行发挥。在招投标过程中,要做好有效的监管,并且严格避免出现暗箱操作情况。 2提高质量监管能力 在开展治理监督控制的过程中,要采取阶段性的质量验收制度,严格做好质量把关,提高实时检测力度。在开展施工之前,要对于施工中所选用的物资材料的产地、类别、名称、规格、进货日期、数量、存放地点等信息进行明确,并且填制相关的通知单据(附好相关质量检测验收证明)。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相关信息的反馈,对于物资材料是否符合施工建设标准和相关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查,与相关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有效地配合。取样试验部门要在接收到质量检验通知之后,第一时间对于物资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并且确认合格证书无误。在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上,还要做好阶段性的验收,提高监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对于抽样检测结果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物资,要执行报废处理,并且落实相关责任,对于抽样检测中出现的不规范与弄虚作假行为进行严格的查处与问责。对于未通过质量检验的物资材料,要通知供应商,并且根据相关采购合同进行清退。 3动态控制现场管理 在物资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本着全过程动态化的管理理念,实现跟踪式的管控。在物资入场之前,要对于存储库房进行提取准备和管理,避免出现由于潮湿、淋雨等问题造成物资保管不善。针对于不同类别、规格的物资管理和储备上,要做好分门别类,并且明确地进行标示,避免出现混用与错用的问题。在物资领用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领用手续的审核,并且严格地执行定额的领用制度。在领用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材料的记录,并且对领用记录进行汇总,交由专人进行结算和统一管理。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要对于物资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对于一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物资进行停工使用。在没有获得确切的质量标准依据时,不得使用质量水平不明的物资。对于物资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严格对质量问题进行统筹管理,并且明确不同部门的检点和管理责任,分工协作地实现现场的有效控制。 4控制腐败行为 在物资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腐败行为的有效控制是物资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在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过程中,腐败行为极其容易滋生,必须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自律性。对于参与投标和物资管理的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通过提高其法律法规意识,让其认识到犯罪成本,约束其思想和行为,对于招投标与采购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遏制。各个层级的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设置科学、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于物资管理的整个环节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物资管理人员和部门要对于相关纪委监察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并且积极主动地做好申报和汇报工作,廉洁自律。 5加强人才的培养 在物资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物资管理人员还必须树立集体主义思想,顾全大局,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理念。在开展相关工作中,不断地参与物资采购管理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并且深入到铁路工程建设现场和基层,了解实际物资管理工作中的需求。只有打造一支作风硬朗、业务素质高、思想意识先进、公正廉洁的物资管理队伍,才能真正的提高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 6结束语 总而言之,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是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要想真正的提高铁路客运专线的发展建设效果,就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对于物资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隐患进行有效地解决。在客运专线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实现对铁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投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物资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和教育,提高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和业务素质,真正的提高物资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作者:刘连涛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客运论文:高速铁路客运论文 1精密测量原理及研究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旨在按照铁建工程的质量要求设计出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的精度指标,提高行车的稳定性和舒适度。铁轨的几何线形参数应该符合平顺、高精度的设计要求。因此,在测量铁轨几何线性参数时,轨道的内、外部几何尺寸都应该作为被测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内部几何尺寸是轨道的轨向、轨距、水平以及轨道纵向高低和方向的参数,这是铁轨自身的几何尺寸。外部几何尺寸,顾名思义,是指轨道在空间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和高程。铁轨内、外部几何尺寸的测量实际是对轨道的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为了达到平顺性的要求,铁轨必须采用高精确度的几何线形,一般控制在±1mm~2mm以内。测量控制网的精度,在进行线下工程施工放样的过程中,应该兼顾敷设铁轨时的精度指标,尽量缩小铁轨几何参数和目标位置之间的误差。这就要借助由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网构成的测量系统来逐步实施。另一方面,要严格参照铁轨勘测、施工和运维规范布置精密测量控制网,以确保铁轨的各项技术参数符合线下工程空间位置坐标及高程要求。 2精密测量步骤 应用轨检小车的传感器、全站仪、0级轨检尺,配合计算机和无线通讯系统,按精度指标测定轨向、轨距、水平、高低等技术参数,对铁轨的实际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2.1工艺流程 2.1.1工前检查观测轨检小车每一次离轨并重新上轨时的运行状态,将轨距测量轮松开,对超高测量传感器进行微调。 2.1.2精测过程 ①调入与管段相关的测量控制点和线性要素数据文件,备作后用。 ②设定全站仪自由设站点的坐标、方位及横轴中心高程。轨检小车距全站仪10m~70m。通过前后各三对连续CPIII(CPIII控制网又名基桩控制网,是高速铁路测量最基本的控制网)基标上的棱镜,自动平差、计算确定位置。按指定方位调整测站位置,使之能够对后方两对控制点进行交叉观测。建议布置2台全站仪备用,尽量缩短测量时间。 ③根据观测结果设定轨检小车上棱镜的绝对位置X、Y、Z。 ④全站仪在轨检小车移动到下一测点时,自动照准、施测,并自动记录轨检小车移至该点的钢轨的精确坐标。 2.2注意事项 ①在视域开阔的环境中开展精密测量工作。精测所用设备精密度非常高,白天外界温度及日照条件都可能使精测数据产生误差,因此建议轨检小车夜间作业。 ②仪器应架设轨道中心于小车棱镜在一条线上,避免光学折角产生的误差影响。 ③安装精测系统时,切忌在必须被拧紧的部位安放瞄准器等零部件。 ④轨道内侧的轨距测量轮重约12kg。安装轨检小车传感测量轮时,测量轮一定要完全脱离轨道,现场人员要注意安全。 ⑤严禁使用轨检小车运载重物,以免破坏车体,降低其测量精度。 3精密测量时的精度控制 在现场作业时,必须严格控制测量精度,比如测量仪器误差、设站精度等,以确保所测数据达到精度要求。3.1控制仪器误差按照精测要求,选择精度等级较高的全站仪施测。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1°,测距标称精度≤2mm+2ppm。全站仪先校准再使用。施测前,先在仪器中设定气压和温湿度,实现测量中的气象改正。3.2控制设站精度根据现场条件,采用8~12个控制点自由设站,即便现场条件不允许,也必须选择6个控制点,按照“盘左一遍,盘右一遍”的标准,至少完成一个测回。自由设站后,在具体结果中,对每个测站的精度和该测站所用CPIII控制点位相对精度进行控制。假设某一控制点的X、Y、H其中误差精度出现了大幅度的偏差,须立即诊断原因,剔除平差,若精度不够,需要进行补测。检查发现现场控制点点位发生位移或破损,应剔除该点。 4精密测量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最近几年,精密测量技术发展迅速,测量成果喜悦。随着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化的发展,光学测量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利用光学原理开发的非接触测量机及各种装置非常多。如非接触三坐标测量系统Zip250系一种高速、高精密、高刚性新型测量机。载物台额定载重量25kg,X、Y、Z刻度尺分辨力均为0.25μm。整机装配了DSP处理器和CCD摄像机,充分满足了高速图像测量及处理要求,并且能够和接触式测头配合施测。比如,在线路测量时,通过这些仪器可实时测量并显示所测信息。就目前来看,在铁建工程中应用精密测量技术,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都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在未来社会,精密测量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其发展方向为:一是测量精度从微米级向纳米级延伸,逐步提高测量分辨力。二是测量范围由点及面,也就是说精密测量会从长度方面逐步延伸到形状方面,整体测量精度大幅提高。三是继图像处理技术在精测工程中成功应用后,会有遥感技术等许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将大大改进测量精度。四是随着标准化体制的确立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数值化,精测的工艺流程将逐步细化,精确度也会逐步提高。 5结论 在全国铁路大提速的建设要求下,高速铁路线路测量系统的科研攻关力度不断加大,对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来说意义重大。笔者基于精密工程测控要求,对高速铁路线路精密测量的方法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轨测量精度,使其线性参数达到高精密度指标,从构建控制网开始,到精调作业,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密布控,按规定控制测量偏差,确保铁路安全平稳地运行。 作者:王江单位:中国中铁航空港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客运论文:防洪影响铁路客运论文 1壅高影响补偿措施 该桥位附近浦阳江的防洪标准为50a一遇高水位10.16m加安全加高0.80m得10.96m。根据浦阳江该堤段的设计施工图及2013年12月实测的地形资料,浦阳江左岸堤顶(防洪墙)高程在11.05~11.10m,右岸为10.95m左右,基本达到了50a一遇防洪标准,建桥使水位抬升约0.02m左右,控制在堤顶安全超高的10%以内,在左岸已建有0.20m左右防洪墙、右岸也建有1.00m高防洪墙的现状情况,可暂时不考虑对堤防进行加高补偿。根据浦阳江治理工程规划,因桥梁工程建设引起的水位壅高可考虑在下一轮堤防建设或者维护整修时考虑。 2堤脚冲刷补偿措施 桥址断面的冲刷幅度较大,桥址断面的冲刷直接影响河势的稳定以及河道两侧堤防的安全,需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考虑到桥墩对堤脚冲刷的影响以及与主流的关系,边墩离堤脚距离宜为边墩宽度(直径)的3~4倍。以减少桥墩冲刷坑对堤防稳定的影响。桥墩应避开主槽,既有利于通航,也有利于河势稳定。对于桥位断面及其下游河段受冲刷影响的岸滩应采取防冲措施,以确保堤防的安全。采用抛石保护是比较切实可行且经济的措施。在桥位断面下游约120m的冲刷范围内进行抛石护堤脚,根据现状水下地形状况,可在堤脚前沿预堆抛石防护层至高程4.0m,面宽8m,平均每延米需抛石约30m3。同时要求,建桥后加强对桥墩局部冲刷观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施工期破坏修复 由于浦阳江特大桥桥墩离堤防较近,施工时会引起堤防护面、堤顶等部分的局部损坏,根据桥梁施工的实际破坏情况,桥梁施工期对外坡护面、堤顶路面等局部造成的破坏进行补偿修复。对右岸建有堤防的桥墩下游侧堤顶路面采用沥青修复,长度140m,桥墩处堤防外坡干砌块石护面局部损坏进行修复,长度为57m。 4结论和建议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萧山特大桥桥墩占用浦阳江水域引起该河段50a一遇洪水位壅高约0.02m,水位壅高在堤顶超高值的10%以内,且现有堤防高程仍然满足设计高程,对水位壅高值带来的防洪影响可暂时不补偿,待下一轮堤防建设时考虑。桥墩占用河道水域引起最大冲刷深度达3.5m,可通过底脚抛石防冲进行补偿。桥梁建设施工期引起的堤顶路面以及护面的破坏应纳入工程补偿措施。桥梁桥墩占用河道过水面积占整个行洪断面的6.5%,建议调整线路桥墩布置,减少桥墩占用该河道的桥墩数量、桥墩形状,使桥梁的阻水面积控制在5.0%以内。 作者:陈立军杨柏焕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浦阳江流域管理处杭州市萧山区义蓬街道办事处 铁路客运论文:严寒地区铁路客运论文 1施工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箱梁的作用主要是承受桥梁的重量,箱梁之间主要是由混凝土连接的,没有接线与隔板阻挡,所以箱梁的整体性不高。在东北严寒地区,预制箱梁一定要把加强箱梁质量的工作放在第一位,由于箱梁各个部位的厚度不够,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所以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进相关技术,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也要多加培训,使其在建造箱梁的时候能依据不同的气候温度注意创新与改进。 2东北严寒地区铁路客运专线大吨位施工的特点 东北三省的特点是冬季较长,并且温度非常寒冷,属于我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所以其铁路客运专线的路基由于受到周期性的环境影响,路基很容易出现冻胀的情况。而到了温度上涨的季节,路基上半部分的土地开始融化,下半部分却还是冷冻的状态,使得这两层之间出现了格挡,而这种缺陷很容易使工程出现问题,但是这种气候的影响情况却很难得到解决。由于这种气候的影响,使得东北很多地区的土质并不理想,这些土质在铁路客运专线周围分布的很广,这会使得路基出现下沉的情况,必须对这部分松土软土进行处理,才能保证铁路客运专线大吨位箱梁的施工可以顺利的进行。东北严寒地区另一个影响预制箱梁的因素是排水工程,由于天气比较寒冷,如果不注意排水的话,很容易使影响土质,发生冻害,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并且对预制箱梁造成更大的难度。 3预制箱梁施工关键技术 3.1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在预制箱梁的过程中,要保证箱梁的尺寸大小统一,所以在选择模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刚度、强度比较好,而且稳定性能比较高的模板,这样的模板相对比较容易安装与拆卸,这样可以缩短工程施工的时间,并且比较省力,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最后选择的模板要注意满足设计的要求,有允许一定的误差范围便于修改。 3.2张拉台座 20m箱梁设计23根φj15.24钢绞线,单根张拉力195.3KN,整体张拉力P=195.3×23=4491.9KN。重力式台座一般适用于1000~2000KN的张拉力,就张拉力而言,槽式台座较合适,但不利于大型钢模的拆装。故采用重力式和槽式组合台座,即在重力式墩之间设传力柱,并设横向联系。传力柱一部分埋于地下,另一部分作为预制箱梁的底模的基础。这个方案同时解决了地基较软,箱梁自重大,松张起拱容易压坏底模的问题,而且省去了底模基础,节约了成本。 3.3混凝土施工工艺 由于箱梁混凝土为耐久性混凝土,对原材料要求高,按标准及技术条件的要求对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砂、石、水进行检验,以满足箱梁的各种性能要求。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由试验室提供,按批量测定混凝土工作度,以便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调整。采用混凝土输送泵配合液压式布料机连续灌注,一次成型,灌注时间为6h,振捣以插入式振捣棒为主,附着式振捣器为辅。每层混凝土的浇筑高度不超过30cm,混凝土从梁腹板两侧对称下料,新旧混凝土间隔时间一般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断面混凝土灌注顺序为先腹板根部后底板,再腹板上部,最后顶板,由一端向另一端进行。蒸汽养护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4个阶段。升、降温速度不得大于10℃/h。当混凝土达到张拉强度和弹模要求后开始降温。拆除保温设施时,保证混凝土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超过15℃。整个蒸汽养护过程采用3台多点全自动报警测温仪分别对梁体芯部、表层、环境温度进行监控。蒸汽养护完成拆模后,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对箱梁顶面洒水并覆盖养护,侧面涂刷养护剂保水养护。 3.4张拉施工工艺 箱梁张拉分几个阶段进行,即在制梁台位上进行预张拉和初张拉,在存梁台位上进行终张拉。预应力张拉采用两端整体张拉,双向控制法,以张拉力为主、伸长量作为校核。张拉时,应按“对称、均衡”原则进行,相同编号的钢束应左右对称进行。在第一跨箱梁张拉时要对锚头、孔道等引起的摩阻损失进行实际测定,根据实测结果计算张拉控制力,并与设计单位协商进行修正。 4注意事项 4.1模板 箱梁制定的过程中,模板的选择很重要,并且在按照模板的过程中,要注意箱梁之间预留缝隙,预留压缩量,并且施工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将侧模的中线位置确定好。 4.2钢筋和钢件 钢筋绑扎时要预留振捣点和各种预埋件位置;各种U形筋制作时要取负误差,以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与预埋件、通风孔、泄水孔、锚锭板发生冲突的钢筋,在下料加工时就要考虑调整,改变其尺寸,同时预埋件胎具要加大预留孔;安装支座预埋钢板时要控制好高程,规范要求4块板之间高程误差允许为1mm。 4.3混凝土浇筑 要保证箱梁的质量,就必须选用高效能的混凝土,并且要依据混凝土不同的浇灌位置,并且结合东北地区的严寒的天气选择不同的坍落度。由于东北地区气候非常寒冷,在浇灌箱梁底部时,混凝土坍落度要较上部调大一些。将混凝土倒入模板时,要将混凝土的温度调的稍低一点,而且不能选择温度较高的天气浇灌,混凝土的试验结果没有出来,则不能将其导入模板中,可以安排工作人员检查模板底部浇筑的混凝土是否合格,要保证其呈现饱满的状态。 5结束语 综合所述,东北严寒地区铁路客运专线大吨位预制箱梁施工的影响因素注意是天气,要注意排水,防止土质发生冻害,预制箱梁施工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模板施工技术、张拉台座技术以及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预应力施工技术等。提高箱梁的施工质量必须不断完善这些工艺技术,这就对施工人员的素质与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是箱梁更适应严寒的气候。 作者:高辉单位: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客运论文:基于优化设计的高速铁路客运论文 1“空间句法”理论是由英国伦敦大学的比 尔•希列尔(BillHillier)教授及其领导的小组,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空间型态构成分析技术。空间句法理论结合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空间深层的句法特征值,用于评价空间组织的合理性。空间句法可以运用构形关系分析所有空间元素,包括点、线、凸空间和视域范围。以一套普通住宅户型平面分析为例,空间句法模型的建立流程可以简述为以下三步:(a)将平面进行空间尺度划分与空间分割;(b)建立小尺度空间连接图;(c)形态分析变量计算(通常将集成度通过颜色分级显示,颜色越深的线所代表的空间集成度越高)。空间句法中包含有多种分析变量,其中最基本的有五种分别是:空间的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集成度,以及智能值。 2空间句法理论在高速铁路客运站内部空间组织研究中的适用性 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内部空间巨大,功能多样,人流混杂,设计者在处理这类大型交通建筑时,通常只能依靠前人的成功案例和自身的实践经验,遵循规范进行设计,由于在人流组织和空间组构的合理性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势必会造成一些误差。将空间句法理论应用于高速铁路客运站内部空间组织的分析时,从五个形态变量中提炼出集成度和智能值这两个主要指标,用以量化评价空间的可达性和可理解性:集成度越大,说明各空间的紧密程度越高,空间布局越紧凑,使用者来往其中就越方便;智能值越高,说明空间易于被认知和理解,使用者在空间系统中就不易迷失方向。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空间的可达性和可理解性的量化解析,加之其自身具有的实证性与预测性,应用于已建成的高速铁路客运站中,可以总结经验指导此后类似的设计;应用于方案分析阶段,可以帮助认知空间组织的合理性,预测方案的实际效应,避免客运站建成后无法弥补的设计偏差。 3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高速铁路客运站内空间组织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对高速铁路客运站内部空间旅客流线进行分析,由于空间句法只适用于分析同一平面上的连续空间,因此只对建筑主体的站房部分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1)将各层平面图简化,留下墙体与空间的图底关系;(2)由于分析的对象是客运站内部空间的流线,故运用轴线分割法将各层平面进行空间尺度划分;(3)结合GIS软件计算出各轴线的连接值和集成度,再运用SPSS统计软件得到空间系统的Rn-Cn关联图(集成度integrationvalue和连接值connectivityvalue的关联图)及智能值;(4)根据上述结果,重点对进、出站旅客流线,以及进站厅、出站厅、候车厅和售票处等主要功能空间的集成度和智能值等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高速铁路客运站优化后的空间组织模式。 4实例分析——以广州南站为例 广州南站为华南地区的高速铁路综合客运站,包含有地铁、公交车、私家车、出租车以及城际巴士等多种交通转换方式的到达站点,城市人口规模大,日均旅客流量达到74000人次,空间的立体式布局亦具有全国站性客运中心的代表性,故本文以广州南站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的方法对其空间组织进行分析。 4.1广州南站空间组织现状分析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本文只选择高架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空间轴线为基本要素,遵循空间句法理论用最少且最长的轴线覆盖整个空间系统,并且穿越每个凸状空间的原则,将广州南站的高架层平面分别进行空间分割,高架层平面分割为75条轴线。通过平面轴线分割图的图面分析,结合GIS软件计算出各轴线的连接值和集成度,得到高架层平面的空间轴线特征值。将数据导入SPSS统计软件,得出空间系统的Rn-Cn关联图(集成度integrationvalue和连接值connectivityvalue的关联图)及智能值。可以发现:高架层的智能值只有0.330,由于安检口将候车厅和东西出入口完全分隔开,导致进入高架层的人流被阻隔,影响了本层空间整体的智能值。但是候车厅内部开敞的大空间中,各轴线连接值与集成度的正比关系较强,即连接值大的空间集成度也大,因此候车厅内的连接性较好。 4.2广州南站空间组织优化设计与验证根据上述分析,对广州南站的高架层进行优化调整,为了加强入口空间和候车厅之间的联系,将安检口的数量增加,并与候车厅的主要通道对应设置,减少由入口区到安检口的空间转折,有效提高了入口区域的集成度,优化后,东入口的主要轴线由边缘单元变为中间单元,并使整层空间的集成度和智能值都得到了提高。优化设计后空间轴线的平均连接值由3.41上升为3.48,平均集成度由1.64上升为2.08,平均智能值由0.33上升为0.362,这说明各方面的指标都有了显著地提升,优化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内部空间组织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高速铁路客运站功能和流线组织的一般规律进行梳理,再引入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完成了对高速铁路客运站内部空间组织的量化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提取空间句法中的连接值、集成度和智能值这三个评价指标来量化分析空间的可达性和可理解性。连接值和集成度越大,说明各空间的紧密程度越高,空间布局越紧凑,使用者来往其中就越方便;智能值越高,说明空间易于被认知和理解,使用者在空间系统中就不易迷失方向。利用这三个评价指标可以评价高速铁路客运站内部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准确找出可达性高,可理解性好的位置,预测人流的运动模式,再对不合理的位置进行调整,达到优化客运站平面布局的目的。 作者:李哲石磊高视之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铁路客运论文:视频安全监控系统下的铁路客运论文 1视频安全监控系统的有效功能 1)具有现场监控功能。 全天候对客运售票、进出站、站台组织、平交道口等关键岗位进行适时监控,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违章违纪现象,及时纠正,降低了较大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具有调查取证功能。 对旅客和铁路工作人员之间的票款交易、服务过程进行记录并储存,一旦发生纠纷和事故,方便调查取证,还原真相,有助于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 2客运视频安全监控系统的主要效果 1)旅客投诉及违章作业明显减少。 一线人员文化层次、脾气秉性、工作态度各有不同,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的设置,施加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的责任心、自控力和工作积极性。 2)管理监督效果明显提高。 监控系统通过不同客运生产处所的摄像机,将现场的视频画面集中传送到监控室,管理人员不用亲临现场就能同时对多处生产现场实时监督和管理,真实掌握一线客运职工的工作动态,监控效果更为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3)便于调查和明确事件主体责任。 由于生产过程录像被存储备份,即使发生了一些不可预测的服务纠纷、物品被盗、运输安全事件,也便于在发生以后第一时间内还原真相,明确主体责任,找出发生的原因,快速解决问题,避免今后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 4)降低客运管理成本。 远程视频监控减少了客运专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的外出费用,同时也可以节省工作时间,有效降低了各种支出成本。 3视频监控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建设范围不普及。 虽说建立了部分客运视频监控系统,但实事求是的说,该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离全方位、立体化监控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担当的客车上、客流量较小的客运站以及客运站一些偏远关键岗点还未纳入视频监控系统;视频安全监控系统的画面质量、音频效果还需要提高。 2)监控队伍知识不熟练。 在现实中,客运使用人员对监控系统原理、设备构造知识掌握少,操作、维修能力不强,一旦发生设备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恢复正常;维修主管人员客运专业知识不了解,对监控关键岗位、人员、时间把握不准,日常维护维修有时影响正常使用。 3)设备管理体系不完善。 铁路视频监控系统涉及众多业务部门,包括公安、运转、客运、货运等部门。由于专业分割明显,关联度较低,功能侧重点也不同,加之投资采取“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因此网络互联不充分,资源不能进行最大化整合,共享程度不高。同时监控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侧重事后监控。 4视频监控系统在客运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应 视频监控系统只是为客运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手段,其效果的发挥最终还是要依靠各级管理人员和监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1)建设一系列完整的视频监控系统。 客运视频监控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系统建设还很不完整、完善。当务之急是提高科技保安全意识,开拓思路,加大投资。要联合信息管理部门,组织开发担当客车车内、车外视频监控系统,对车内秩序、车门管理、乘务室、行李架码放、车外两侧进行全天候监控;对所有客运站站台、进出站通道、查危作业以及客运站的平交道口等偏远、关键岗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方位监控;联系调度监控室,进行沟通协调,实现与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的并网,统一管理、协调、合作,实现立体综合监控。 2)打造一支精练的视频监控队伍。 有了先进的视频监控设备,并不一定有先进高效的客运管理成绩。这就要求我们对操作视频监控系统的工作人员进行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及时的培训。只有我们工作在一线的监控工作人员业务精通、责任心强,才能在我们的实际监控工作当中掌握监控操作技巧,善于发现各种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各种违反我们铁路管理制度的行为,使我们的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发挥先进的,科学的管理作用。 3)建立一套科学的视频监控方案。 要对所有客运站、担当客车进行实时监控,工作量很大,如果不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预案,不仅监控人员忙不过来,而且监控效果也犹如大海捞针,不能随时掌握和发现问题。因此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合现场实际需要的监控方案。比如,不同客运站监控重点不一样,客车、客运站监控内容不一样,对恶劣天气下的监控要求不一样,对关键岗位、关键时间段的监控频率不一样,对重点车站、重点人员的监控要求也不一样等。在制定监控方案中要注意掌握监控规律,提高监控效率。 4)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管理链条。 要建立专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范围和岗位程序、标准。要建立视频监控系统使用管理办法,包括系统管理、使用、量化指标及考核、系统维护、资料保管等内容。实行监控日志制度,监控中心在监控过程中发现客运人员违章行为,除第一时间向当事人发出警示信息外,还要向所属车站、车间值班干部通报,以便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将当天所有客运违章行为、设备的不正常情况汇总,书面通知业务科室和值班段领导。车站、车间接到违章通知后,及时整改并反馈有关信息。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基础资料,包括例会总结分析制度、提前预警制度等,通过这种环环相联的管理链,保证现场违章行为得以及时发现和查处纠正。 5结语 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对于我段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我们的应用,的确在规范作业、纠纷处理、事故调查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视频安全监控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我们在视频监控系统的新技术的应用上不断探索,还需要加强创新管理的方式。只要不断地去实践和总结,视频安全监控系统一定能够为旅客运输整体工作带给更大的安全保障。 作者:赵进军刘立宾单位:邯郸车务段客运室邯郸车务段内邱站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理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具备一定特色。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教学团队的内涵、特征及组建方式,并以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为例,剖析、总结了理工科院校金融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方式和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为同类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金融专学业;教学团队;人才引进与培养 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推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作为高校教师之间缄默知识传送、转化的纽带,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因而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主题之一。相较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等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科院校所设的金融学专业一般起步相对较晚、投入有限,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的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教学深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1],但也同时具备数理基础雄厚、突出实践能力发展、注重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等优势特征。相应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需结合其院校优势、教师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关的教学团队组建方式、团队规模和结构以及引才与考核机制等。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 1.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上世纪80年代,团队研究开始被应用于教育体系,美国学者Joyce B.和Showers S.率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认为教师应协同互助,形成同伴关系共同对教学进行研讨,并实行系统的教学训练与反馈,相互学习并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我国学者对于“教学团队”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马廷奇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3]。孙丽娜、贺立军将教学团队定义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4]。张意忠则指出,教学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5]。上述研究虽对教学团队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教学团队的两大基本特征:一、目标同一性,教学团队需具备明确、一致的团队建设目标;二、责任互担性,教学团队成员应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团队建设的责任。 2.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作为一类非正式教学组织,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有很多种,如基于教学研究室组建,基于课题组建,基于一级、二级学科组建,基于课程组组建等。根据学科方向、教学内容要求和培养模式等,成立数个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组,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这一组建模式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数据显示,我国2007~2009年来批准的205个国家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平均占90%,并逐年升高,2009年提升到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组建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通过逐步探索而形成的共识[6]。 3.专业教学团队研究。专业教学团队研究即以某一具体专业的教学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提炼与归纳,进而对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经验总结。专业教学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李静敏通过对目前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人才引进机制、绩效考核和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等相关意见[7],葛欣、许望和卢德馨总结了南京大学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探索和新成果[8],但目前尚无针对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养建设方针,依托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组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基础雄厚、国际化视野开阔、实践指导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本文将以该教学团队为例,对其建设过程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丰富相关研究内容,并为同类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一定借鉴。 1.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团队围绕金融学专业的课程组进行建设,以数理与金融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模块,组建了一支由数理与金融交叉、国际化双语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三支子教学团队构成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①数理与金融交叉教学团队。根据院校特点,利用数理工程学科优势,以传授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建立涵盖数理基础知识(包括工科数学分析、计量金融学等课程)和金融专业知识(包括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②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以国内教师双语授课、海外学者英文授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英语能力强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该团队涵盖国际化(英语能力)课程组(包括专业英语、国际金融等全英或双语课程)的师资力量。③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从事金融活动的技能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组建涵盖金融专业实践(包括企业调研、综合实习等课程)和实践拓展(包括金融学案例分析、金融创新讲座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 2.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①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金融学专业采用“三大引才模式”,构筑教学团队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完善教学团队,依靠“海天学者”基金计划及国际会议等吸引海外学者,利用校企合作机会聘请企业金融管理人才。首先,专业教师队伍引进。设立“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作教学团队在海内外长期宣传人才招聘计划的费用,以及聘用教师的安置费用;其次,吸引海外知名学者。外聘“海天学者”、客座教授。依托院校“海天学者”基金项目,每年聘任1~2名优秀海外学者,作为特聘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来校承担全英语授课、金融知识讲座等短期工作。依托国际会议,吸引海外人才讲座。每年定期举办“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利用会议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前来与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互动,并为学生举办英语讲座;此外,吸纳金融管理人才。强化与大连银行、广发证券大连分公司、泰富(大连)投资公司等金融型企业的双向合作,从每个企业选聘2~4名学历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团队的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选聘1~2名高层管理者作为金融实践讲座客座教师,将具有丰富金融管理经验的相关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个体需求,打造教学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和“教师合作导师制度”,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组织双语教学培训和教学实验实训,提高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首先,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依托国家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教学团队内部,每年至少选派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交流院校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或进修,使青年教师通过海外交流平台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前沿金融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合作导师制度”为教学团队内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配备1~2名教授级导师,从基础教学、课程实践及专业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引导,以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其次,培育双语教学团队。与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外语学院等部门配合,为教学团队成员举办教师双语授课能力培训学习班,聘请2位外籍教师、2位国内教师承担约60个小时的课时量,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训,并协助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计或改革。最后,以训促教指导实践。利用每年寒暑假,邀请大连金蝶软件公司、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软件的提供方,为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实训,使教师深入了解实验室、软件的操作程序及更新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教学实验。 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需与高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贴合,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研究,探寻其建设规律及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修正,寻找有效的团队组建方式和教师引进及培养模式,进而不断充实专业教学队伍,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确保高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高等金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金融业管理人才和金融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较强的应用性和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金融实验教学成为了现代金融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科阶段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需要正确定位、分层次设置金融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综合化的金融学科实验室,在以“质量工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为综合型、专业型和应用型的现代金融本科教育创造条件。金融专业的教育应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作为双重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金融人才。从金融实践教学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硬件配备与软件配套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教育的目的。 关键字: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本论文受北京市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编号BG125YB039 一、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现代金融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微观应用型、数理分析型和市场营销型的“三型”人才培养将是未来金融本科教学的主流方向。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金融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进行的模拟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案例分析、模拟操作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纸上谈兵”的缺陷,不能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以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又常因实习单位难以落实而无法实现。因此,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弄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重理论轻实践,还是重实践轻理论,亦或是平衡型人才?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最终明确实验课在教学中的比例; 2)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何构成?是否应该配备专职实践教学教师,还是由理论教学教师进行兼职?如何锻炼实验教师队伍,使之能够跟上迅猛发展的金融市场需求? 4)校外企业是否有义务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是否没有收益? 只有回答了上述问题,才能找到破解实践教学改革关键问题的钥匙。为此,我们不妨首先研究一下国外实践教学的模式,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三、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借鉴 (一)德国“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由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企业负责组织学生在入学、主要学习阶段、毕业前的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深入企业实习。同时企业也是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生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后,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实习,企业为学生支付每月约300欧元~500欧元的培训津贴。当然企业也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1]。 在实践过程中,企业视接受和指导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毕业后仍然有自主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利,但是企业看重的是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自身企业文化的植入。由于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仍然会从事本领域的工作,因此这种企业文化植入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当深远的。基于这一原因,目光长远的德国企业是非常乐于与院校合作的。 (二)英国“资格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强调干中学。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一种“能力说明”,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以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构成,因此,实践教学的开展必然以学生能否达到某种能力基础为目标。 “国家职业资格”强调在干中学,实践教学也必然要求在干中学。建立以实际工作效果评定学习成效的考核制度。实践教学的效果评定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规定而定,国家资格证书的颁发依据实际工作效果的评定,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纸笔的测验[1]。 (三)加拿大“能力基础型”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突出能力,而不是突出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强调对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其具体做法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称DACUM委员会),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其最终成果是一张DACUM表(罗列出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及说明,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称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可将教学单元按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若干个相关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可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教学计划,随后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由此,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1]。 (四) 香港“工业训练中心型”实践教学模式 工业训练中心旨在为学生的工业训练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业环境,这种工业环境无论在设备配置、布置,管理方式的运作,选择典型产品的生产,执行的工业技术标准和安全法规等方面都基本接近实际的工厂环境。在训练前,工业训练中心根据各个学系的不同需要和科技发展态势,精心设计一系列基本训练课程。实际的工业训练一般包括基本训练和项目训练:基本训练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设备和工艺方法有所感知,初步建立起生产设备、工艺方法和生产效率以及加工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项目训练是一项综合应用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有的工程知识和前一阶段基础训练所获得的经验,通过群体工作完成一个真实的工业项目或工程项目课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等。工业训练不是某一门课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训练,它着眼于学生培养的整体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设备的操作和加工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寻求、接受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培养创新的思维[1]。 “训练中心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一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在金融学专业学生很难进入金融企业实习的情况下,这种仿真工作环境的实习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多数在各类金融机构的营业部门就业,因此,建立各类金融机构的营业部门的训练中心应该是金融训练中心建设的重点。 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渠道 (一) 设计全面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课时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 一方面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实践教学全程化,不能局限于某几门专业课或是仅将实践教学理解为毕业实习,要贯穿四年的大学时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中都应积极推进实践教学。 在推进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时必须完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建设,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金融实践教学管理可以强化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安排金融实践教学时要对相关环节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细则,注重在大学四年中实践教学的全面管理,不能流于形式。 (二)怎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要全面考虑全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金融实验课程方案,明确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学时数,提倡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大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银行业务、财务会计、证券交易和投资分析、期货期权和外汇交易等有一个全面了解。其次针对金融实验室软硬件配置上的不足,可以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如与商品期货交易所合作,引入国内各期货交易所同步交易行情,创办期货实验室,进行模拟期货交易,为金融期货交易实验打下基础。 (三)怎样才能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适应金融业发展水平? 高层次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配置专门岗位或专项资金,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内容;此外可以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四)怎样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创造良好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不能光依靠学校,学校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也是不可忽略的。通过与金融实际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固定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场所,而且在金融实验室建设中可以获得金融机构在资金、软件等方面的帮助。此外,邀请金融机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介绍金融经济动态,讲解实践操作经验,也是充实教学环节的一种形式。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金融学学科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只有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敏锐分析能力、果断决策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实践教学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教育中的应用是对当前金融学教育者提出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 21世纪的金融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其金融业与世界金融业的接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在金融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实践教学是应对金融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我国的金融企业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我国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金融业竞争。为了与世界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既懂得中国金融市场同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既具有综合素质同时业务又过硬的金融人才。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金融实践相结合是提高金融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金融及金融投资机构能否合理规划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并抢占人才制高点,将是未来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在金融、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塑造国际竞争力的重心。 2.加强实践教学是转变金融学教学模式的需要。传统的金融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单纯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与过去宏观金融为主的课程体系有关,教师讲制度多,讲方法少,讲理论多,讲实际操作少。随着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课程体系随之从理论分析为主的宏观课程转变为业务性为主的微观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就成了必然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调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由此,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不会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索金融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有利于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 3.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金融学课程微观化的趋势要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越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正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金融高等教育应该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金融专业课程微观化,并增加实践环节。一方面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或无用的知识,补充显示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另一方面是反映金融微观运行的新需要,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例如物流金融、离岸金融、银行结算与会计等。 4.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要。加入WTO使中国金融业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竞争,培养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目前,由于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行业的合作还比较粗浅,这就造成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与行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弊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还只能局限于专业教育的框架内,使得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大多仅仅是通过几门课程和几个实验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视野比较狭窄,对金融前沿形势把握能力较差,工作适应期较长,既浪费了相对紧张的教学资源,也不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实现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目标,要从实践的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二、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模式分析 由于金融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强调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由教师的“教”与“引”,学生的“学”与“探”四个环节共同组成。如何实现这四个环节的相连,教学的形式相当重要。实践教学方式可采取典型案例分析、实验室模拟操作、课程实践、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 1.典型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操作的能力。这个实践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生今后经济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包括快速阅读、做扎记、抓要点、列题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具体操作中,课前事先布置案例课题、学员自主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指定学生发言,组织全班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课后学生进行书面归纳,提交书面报告。 2.实验室模拟操作。利用应用软件,如银行会计、银行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保险业务等软件,建成模拟银行、模拟证券、模拟保险甚至模拟企业等多功能实验室,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综合作用。通过实验室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以国际金融学课程为例,国际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与操作实务为一体的核心专业课,利用“外汇交易软件系统”展开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实践教学既方便又有效。通过实践,学生可亲身经历询价、报价、成交、证实和交割等环节,掌握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外汇期权、外汇期货、掉期与套汇等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外汇交易的感性认识。 3.实习基地建设。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理想的实习基地应考虑建设在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具有关联的大集团公司,学生在一个现实中可以进行多方位的实际接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金融知识和专业体系。 三、金融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培养须进一步加强 可以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在课堂上采取课前热点、课间讨论及课后查找资料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教师面授课的依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数字教学平台进行网上辅导答疑、网络作业、网络讨论等活动是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学生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保障,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质量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很强,导致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不够理想;多媒体资源本身的趣味性、可用性有待提高;教学资源运营环境的限制。如依托高校校园网的数字教学平台的金融学课程的视频教学,因其直观性、系统性等特点受到许多学生和辅导教师的欢迎,但是由于学校网络承载力有限,导致利用校园网的许多学生很难在线观看。而这只能有赖于客观环境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形式需多样化 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个学期的实践课题,并要求要求学生深入金融机构或者进行结算业务的特定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再依据事先划分的学习小组,安排小组间交流心得体会,并据此写出书面材料。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第10至第15周完成,由辅导教师根据书面材料评定成绩。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文章,并依据不同方向设置专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浏览。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关于构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摘 要:实践教学应该在独立学院的教育中发挥较强的作用,金融学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更为强烈。从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阐述了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实践教学 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活动。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从办学目的来看,独立学院是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创新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一些现实问题举一反三的解决能力。创新来源于实践,那么实践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好的途径。因此,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金融专业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也成为金融机构在招聘人才时考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开展,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束缚,逐渐被关注和重视。虽然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逐渐加大,实践教学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依然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所需,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具体来讲,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传统的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内容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本应是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生产和社会应用中的内容,应该按照实际经济活动中的相关业务来设置实践项目。但目前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指导书以及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与评价机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的需要安排实践内容,而且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参考资料,导致实践内容与实际经济活动相互脱钩,达不到实践的目的,锻炼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没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结构,缺乏“双师型”素质教师。许多青年教师大多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讲授,缺乏实践课程设计及实践指导经验,再加上独立学院的课务繁重,学历进修的压力比较大,实践学习的经费有限,致使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操作能力不强,达不到最佳的指导效果。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许多设计性、创新型的实验项目没有被列入学生实践学习的范围之内,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就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3.实验室建设落后。目前,许多高校把自身的发展放在办学规模等方面,实验室的建设比较滞后。由于实践经费的制约,许多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软件配置方面也不够齐全。实验室的设备落后,导致某些实验项目受到限制而无法开展;实验设备不足,使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课堂上进行操作,而在其他时间,学生想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校无法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4.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资源匮乏。很多学校没有建立起与金融机构长期合作的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适合学生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所以一般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又缺乏实习监督的老师,对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不能够完全理解,从而使学生达不到实习的效果,浪费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三、构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以“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1.加强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按照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在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按照市场对金融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标准来制定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配备实验硬件及软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具有独立学院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外汇交易实践课程的设置中,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在外汇实务部门工作的相关人员来编写实践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根据外汇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实践项目,更好地实现和未来工作的对接。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培养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对于外汇交易课程师资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如派出专业课程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教学研讨会,安排教师参观其他院校的外汇交易实验课进行交流学习,安排教师到外汇实务部门进行参观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把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实务部门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来,如聘请金融机构外汇实务部门的人员来校担任外汇实践教学的教师,这些人员长期在实务部门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 3.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的软硬件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金融学专业的实验室更是具有其特殊性。金融学实验室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仿真性的特性,要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经济活动,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实训,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真实岗位的工作。在外汇交易实验室建设上,硬件设备要能够体现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软件要在满足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还应与外汇实务中的软件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首先是对网络的要求,真实的外汇市场汇率变化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外汇实验室必须具有高速的网络,实验室能够便捷地与外部网络实现信息交换,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其次是对外汇模拟交易系统的要求,外汇模拟交易系统要具有委托下单、自动成交和自动结算等与真实交易系统相似的功能。最后就是对分析软件的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分析软件进行外汇投资分析,可以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网络静态分析,并给出多种分析曲线和技术指标,从而锻炼外汇投资分析能力。另外,由于外汇交易24小时全天候进行的特性,学生在实验课堂之外也可以进行交易,这就使得在课下也有了对外汇实验室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安排一些开放的实验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毕竟只能进行模拟操作,与校外金融机构相比,校内的模拟环境具有一定的欠完备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的效果。外汇交易的校内实践课也只是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易,他们对于真实的外汇市场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要想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衔接,增强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把他们放在金融机构进行真刀实枪的训练是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学校给予支持,花大力气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与多家有外汇业务的银行进行协商,如果有银行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学校可以与这些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的安排一些学生到外汇银行部门进行实习,让学生真切的接触外汇市场,感受外汇交易。 四、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深化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浅谈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金融学是非金融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很多学校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大纲中基本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这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脱节的。文章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详细的设计。 【关键词】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 一、前言 金融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金融学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当前对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受学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计划中基本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这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脱节的。金融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理论讲授,在金融市场与机构这一实务部分也只是多加入了一些案例和计算。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认识也仅仅只停留在书本层面。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是利用学院现有的相关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来更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二、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从目前来看,虽然在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加入了一定比重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对于非金融专业而言,金融学只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在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着重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2)课时限制。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金融学通常开设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课时数为54学时左右。再加上,金融学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54个学时内要想对金融学进行较为完整的讲授,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减。因此,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入实践教学环节,更别说对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设计。(3)实验设施建设不足。要想较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学校投入一定得实践教学经费来建设实验室。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紧张,造成校内实验设施落后陈旧,或者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正常的实验要求。而且,有些院校自身没有开设金融学专业,也就不可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中。(4)任课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显然,任课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都开始这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但是,高校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仍旧非常缺乏,尤其是民办的独立学院。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招聘教师通常都是在择业期内的应届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刚走出校园,又即刻走入校园,可能没有接受专门业务训练的机会,更谈不上实践工作经验。第二,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高校传统的“重科研轻实践”的传统观念,使得教师把有限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本来教师进修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就不多,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大家也都退避三舍。这就造成了教师自身对实际业务掌握不够,欠缺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金融从业人员往往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还是对新的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能请到这些专业人员来指导实践教学环节是再好不过的。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从银行、证券、期货这些行业中聘请到符合要求的校外兼职教师非常困难。例如,学历要求,待遇问题等。 三、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虽然金融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对于非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不需要讲解太深的金融理论。同时,他们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也可能会进入金融行业,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实践知识。这就要求在当前的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对金融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金融学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在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部分,主要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考虑到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开设有证券投资学或证券投资实验等课程,因此,在金融学的实践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商业银行实验部分,对于证券和期货只简单进行模拟交易的学习,涉及证券、期货行情分析和技术指标分析的部分受课时限制也不可能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确定实践教学的课时。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金融学从根本上还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基本、完整的理论讲授仍然应该占教学的主体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对于金融学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部分,例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通胀理论等重复部分,只需进行简单讲解就可以。另外,可以降低理论深度,对于金融学中包含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也可以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指导和交流。第三,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以及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实践教学部分不必单独考试,在金融学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可按照所占课时比重进行选取。实验内容应占考试内容的5%,平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的10%。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可由平时成绩、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验前的预习情况、实验课出勤情况、实验态度等,由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结束时评定,平时成绩可占实践教学成绩的20%。操作技能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在实验中对技能操作掌握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结束时评定。该部分成绩可占实践教学成绩的30%。实验报告由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的一周内完成,实验报告由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评定成绩,该部分成绩可占实践教学成绩的50%。根据上述几点分析,可将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如下表。 表1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 上述分析以金融学54个总课时为例,其中9个课时用于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6.7%。(3)完善实践教学设施。金融实践教学必须包括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硬件方面,金融实验室硬件的配备应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提高院校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软件方面,实践教学软件要能满足基本的实验教学需要,具体地说,金融实验室要能够开展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交易模拟和期货模拟交易等。(4)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一,在招聘教师时,可以优先考虑具有一定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不一定非要限定在择业期内。第二,为现任的教师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的选派青年教师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第三,在聘请校外兼职实践教师时,要重实践轻理论,降低学历要求,提高相关待遇。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面的不断扩大,研究其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席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优势特点,分析了常用的几种现代生物技术。在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应用的基础上,研究了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应用 一、前言 作为一种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技术方法,现代生物技术在近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其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升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而有效优化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 二、现代生物技术的优势特点 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运用不仅良好实现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还有利于改善污染地的生态环境。这种新型的治理污染的方式,不仅污染小,其治理效果也比较明显,还有利于恢复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地对这一新技术进行研究与实践,为我国进一步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生物技术支持。 垃圾废弃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污染物,我们利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能够让其分子结构改变,生物能对发生降解的各种产物和副产物进行重新利用,从而使环境污染程度得到降低,同时也将这些废弃物进行转化,变为可利用资源。 在利用酶促反应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用到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在常温常压和中性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大多数的生物技术可以快速的在现场进行。它具有一定的优点:第一,操作比较简单;第二,成本比较低;第三,发生反应的条件比较简单;第四,反应过程较为稳定;第五,效果比较好。这些方面的优点使生物技术得以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进行普遍应用。 三、常用的几种现代生物技术 1.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利用能与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核苷酸片段作探针,分析DNA序列及片段长度多态性。被标记的探针直接用来探测溶液、细胞组织内或固定在膜上的同源核酸序列。它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目前广泛应用于对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中。 2.酶免疫测定技术 该技术是依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引入一种酶作为示踪物,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加入底物后,根据颜色变化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实用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监测农药、污染物残留、生物污染物等领域。 3.免疫金标技术 免疫金标技术是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通过目测的胶体金标记物观察显色结果。该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判断明确、时间短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在线检测。 4.PCR技术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DNA的过程,是一项DNA体外合成放大技术,能快速特异地在体外扩增任何目的DNA。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用于检测大量平行的样品,环境中的生物污染。 四、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治理环境污染是我国新世纪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以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为主,开展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重金属废水、石油废水、印染废水、油脂废水、农药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提供效果好、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的生物治理技术和设备,以此促进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目前可提供的技术主要有: 1.城市有机垃圾处理技术 将城市垃圾通过分选后综合治理。将可腐有机垃圾生产成优质有机粉肥或有机无机复混粒肥;将可燃有机垃圾采用气化焚烧或生产成板材;无机垃圾用于填埋,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臭气、粉尘集中处理,废水循环使用,处理场地环境卫生达到国家标准,使垃圾达到无害化和更合理的资源化利用。 2.高新生物工程技术处理油脂化工废水利用来自于自然界又经培养驯化的功能菌株,根据废水和污水的不同性质、组成,配制不同菌株,通过发酵培养形成多功能复合型菌液(亦可制作成干性固体菌剂),用于油脂化工、化工有机废水、食品、印染、生活污水等工业废水处理。 3.生物曝气滤池处理生活污水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集生物处理和过滤两种功能于一体,出水水质优良,是一种高效的新型生物反应器,极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4.含油污泥高新生物处理技术对我国大中型油田、炼油厂、石化企业等行业中含油污泥、炼油浮渣等进行生物治理,通过生物处理达到回收石油资源和污泥达标排放。 5.油田、炼油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对大中型油田、炼油厂废水石油污染物样品采集、降解微生物菌株的分离、筛选,获得石油降解优势微生物,针对含油废水的不同水质特征,选用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处理,使其稳定达标排放。 五、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1.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趋势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分离克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已刻不容缓,以期在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取得主动。实现单基因生物抗逆向持久性抗逆、生物性抗逆向非生物性抗逆的转移。重视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防止转基因植物危害的发生与蔓延。随着基因组时代向后基因组时代的过渡,研究重心已经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整体水平上对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蛋白质学的发展和成熟,必将与基因组研究互相补充,给农业生物技术带来革命性改变。 2.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发展趋势 在污染的处理过程中,传统的物理或化学处理方法常伴随二次污染,且运行费用高,处理问题单一而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和转化因此,生物处理具有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有力的技术措施。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朝着传统技术的改良、与其他污染处理手段相结合和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等方向发展,研究高效快速的工艺流程。 3.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发展趋势 工业生物技术的新崛起有两个巨大的推动力,即社会强烈需求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能源、人口、环境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突破性进展,使得人类可以设计和构建新一代的工业生物技术,可高效快速地将各类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新的资源和能源。工业生物技术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以及生物质资源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质资源化等都是现在以及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六、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技术的多项优势特点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地位,有关人员应该从其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优化可行的实施策略。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关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分析 【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所以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本文首先概述了生态环境监测,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流程以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流程;方案;监测技术 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部门服务,对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而所谓的3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4.1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例如狮子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再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这只狮子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就可以掌握到狮子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狮子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一头狮子生活几年的时间,和任何动物都不能,而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汽车等,监测人员可以监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例如单双号行车制度或者提高汽车销售税等等; 4.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进而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4.3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而且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例如,我们可以对大兴安岭森林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森林的覆盖面积是否减少,来推测是否有人在破坏植被,进而想出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处理,也可以对于大兴安岭上空气温状况进行监测,时刻注意是否会出现火灾等自然灾害,如若发现异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救,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结束语: 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滥等各种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就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环境监测问题,人们意识到,对环境监测,在常规情况下一般采用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这种着眼局部的监测方法只单纯的测定了环境中的有害因子,不能对整个环境综合评价,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以对整个环境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必然发展趋势,传统的监测只能解决局部的监测问题,而想要得到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3S技术。3S技术包括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是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它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拍、卫星监测和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1]。 一、“3S”技术 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相结合(称“3S”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分析及空间定位的完整技术体系,在监测大范围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污染动态和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规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全球定位系统可提供高精度的地理定位方法,用于野外采样点、海洋等大面积水体污染区域、沙尘暴范围等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对各种空间信息在计算机平台上进行存储、传输、处理及综合分析的工具。三种技术的结合,为扩大环境监测范围和功能,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及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快速监测、评估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 二、“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采用“3S”技术武装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业务,将对信息管理的科学性、空间性、动态性及业务性诸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①将有效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现代化及业务化水平。环境监测信息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具有空间性。每个污染源、采样点均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就是解决测什么,怎么测和在哪里测等问题。在这方面,GIS空间信息管理的综合分析能力、遥感技术的空间动态监测能力及GPS的高精密度定位能力,均为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②将为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动态化、宏观化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GIS技术与遥感技术的结合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空对地观测及信息分析手段,在目前情况下,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生态脆弱带的环境监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③可以大大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直接为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能力。GIS技术与遥感技术提供快速、直观、生动及动态的环境监测信息处理及表征手段,尤其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可以将环境监测数据转变成直接被政府领导决策使用的信息。 ④为环境突发灾害事件的监测与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监测手段,特别是对海洋石油污染、赤潮污染等重大灾害事件的监测与评价,遥感技术已成为主要的监测工具。GPS的应用,也可以为确定灾害发生发展提供快速的定位手段。“3S”一体化的监测系统,使我们在常规的监测分析系统之外,又增加了对某些重大的灾害事件做出快速监测与评价的综合能力[3]。 三、“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3S技术主要应用在城市规划、城市的污染监测等方面。在做总体规划时,对城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时利用遥感卫星获取基础资料(有控制点等相关信息),在GIS软件中将其分类并进行面积的测算,就能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利用GIS软件中所带有的预测功能对未来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预测,对城市土地的未来发展有更好的把握。在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中,利用RS资料和GIS平台,可编绘出城市大气污染源的分布图,同时采用航空多光谱摄影手段可监测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颗粒大小以及空间区域的分布,分析城市地面辐射温度和城市“热岛”现象形成的关系。在城市水污染的监测中,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可以获得水体的分布、泥沙、有机质等状况和水深、水温等要素的信息,也可以利用以水体光谱特性和水色为指标的遥感技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水域变化及引起的后果,分析人为活动在其中起的作用。城市环境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环境动态监测的实现,有赖于信息的适时更新及对信息的空间分析与综合处理。由于遥感信息具有多时段、多波段和多领域的特性,因而是进行城市环境动态监测的高效信息源[4]。 2.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可用于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土地的持续利用性评价及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土地次生盐渍化等监测。对土地环境的监测除实地进行定位观测外,还可用不同时期的同一幅影像进行影像迭加、对比,从而准确地看出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耕地地面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旱涝状况等,环境条件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也都可通过远红外和热红外接收的遥感影像探测到。另外,还可以建立基于3S技术的耕地退化定量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定量分析土地利用与耕地退化的生态环境响应,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提出解决耕地退化的调控措施、政策及建议等[5]。 3.在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荒漠化、湿地、野生动植物、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专业要素,加上由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得的最新数据建成了强大而完善的森林数据库,利用数据库以及各种预测监测模型和国家政策,选出最优的规划、监测方案。GIS与RS相结合在宏观上进行害虫适宜生境的风险评估、病虫害空间分布动态监测、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相结合还可建立森林害虫治理决策模型和支持系统。3S技术在森林火灾防控中主要应用于火灾的实时监控和灾后的损失评估。 4.在草原及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 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是多层次、多专题的,因此建立一个大型数据库才能满足数据灵活调用的需求。基于适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两个层次――宏观航天遥感监测与地面定位监测,把草原生态环境数据库分为宏观遥感监测数据库和地面定位监测数据库。宏观遥感监测数据库包括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组合体的分布、结构组成、面积和动态变化等,它强调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所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地面监测数据库包括地面定位监测的内容,涵盖了动物、植物、土壤、水、大气、人类干扰以及气候等各领域的许多因子。对荒漠区的监测若用常规的定位观测是不够的,大量布点的方法显然在人力财力上不允许,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也只能是由典型地段的监测站(点)构成的网络,这仅能为宏观监测提供“窗口”,为遥感解译提供地面基本数据并检验解译结果的正确性。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宏观监测的可能性,通过对航片、卫片的解译,可以监测荒漠区沙漠、植被等的现状与动态,特别是空间格局变化的监测,非宏观监测莫属。宏观监测与微观监测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将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信性。 结论 总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3S技术日益成熟,已成为了目前对地理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中的核心支撑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价。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生态环境监测中3S技术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工作者对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这些科技产品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其中,3S技术更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其进行了探究,以期3S技术为今后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3S技术;环境监测;污染;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是环境进行监测并制定规划的过程,但是传统的环境监测工作工作范围有限,毕竟它解决的只是局部范围的环境监测问题。3S技术的出现,针对存在的局部监测的情况,对其做出了改进和解决,并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对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 3S技术概述 所谓3S技术,它是集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一体的高科技技术的统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3S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了当前获取空间地理信息、空间信息分析、空间信息应用的重要的核心高科技技术,同时,在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测评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1 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RS)具有可视范围广、信息更新速度相对较快的特点,它主要是根据物体之间具有的不同的电磁波的特性,对其存在的电磁波特性加以利用,进而提取不同的物体的不同信息,进行整理等工作,从而对远距离的物体做出识别。将遥感技术(RS)搜集的数据看作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需要的数据源,实现数据的及时有效的更新,然后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数据模型,从而实现空间上与时间上的转移,最后通过三维空间,定量地对未来进行预测。遥感技术(RS)现如今已经呈现出星球数量多、传感器类型多、分辨率高的发展态势,遥感卫星能获取范围从厘米到千米的遥感信息。不同卫星的重放周期尽管不同,但是都可以获取生态环境资源数据变化的图片资料,便于人们掌握对荒漠化、水污染、海洋生态污染的数据。 1.2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由三部分组成:地面控制中心、卫星网和接收机,它是对获取目标提供及时和快速的三维空间定位的具有全球化、全天候、精度高的一种系统,目前,其三维定位已经达到了6m的高精度定位。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位置查找过程中比较新的手段,具有高速度、高精度且不受气候以及通讯情况的干扰,因此,在农业方面、林业方面、水利方面、军事方面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系统,它综合了地理范畴、遥感范畴、城市科学范畴、信息科学范畴、环境科学范畴等学科,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客观反映环境和资源发展状况的多种空间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表现出的特征直观展现出来。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以其为依托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也不断发展,所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相关软件的开发也越来越多,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RS)相结合,对全球的环境变化和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2 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内容 2.1 生态环境监测简介 生态环境监测,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很多人习惯称之为生态监测,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信息进行搜集的手段,也是运用专业的工具及技术对其进行监测的过程,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技术保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对环境监测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界定,因此,环境监测定义没有得到权威工具书的收录和认定:美国环保局认为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的监测,研究内容多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以及生态功能产生的影响;国内有部分学者认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各个系统、结构组合及功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的系统测定和观察,而测定和观察的结果用于评价人们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为今后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上提供理论依据;但从目前生态环境的监测发展状况来看,如今的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比较广泛,也更加具体。 2.2 生态环境的监测内容 现如今的生态环境监测内容比较丰富:农田、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气候、沼泽、湿地等,其中,每一个生态系统各自存在着多样性,在包含环境和生物资源的指标变化的同时,还包含了人类活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可以概括为宏观和微观生态监测两个方面: 宏观生态监测,顾名思义,就是生态系统的监测单位比较大,但应该保持在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对宏观生态系统的监测,是运用遥感技术和生态效果图技术,以原本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底图,以专业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不仅如此,在区域的选择划分上,还将区域生态调查以及生态统计的手段和方法纳入到了宏观生态监测的工作中。? 微观生态监测的监测目标相对于宏观生态监测来说,监测单位就小的多了,主要是把生态监测中心作为监测工作的基础,运用物理学或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微观生态监测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生态监测的干扰性、污染性、治理性以及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 3 3S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3S技术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由于本身具有的高科技性能,因此,3S技术理所当然的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应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农业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草原荒漠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环境。? 3.1 农业生态环境 3S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中主要是对农田土地的生产价值作出评价、对土地是否存在适宜性作出评估、对土地能否持续利用作出评价,还可以对土壤侵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等问题进行监测。 3.2 森林生态环境 3S技术在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范围主要涵盖森林资源、湿地、荒漠、森林灾害、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3S在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过程中,主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帮助获取地理要素信息,加上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的数据资源,分析整合出森林生态系统的数据库,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做出各种预测,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出规划方案。 3.3 草原荒漠生态环境 草原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内容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只有建立起大型的数据库,才能更好地监测草原生态环境。3S技术被应用于监测草原生态环境时,各个子技术之间密切配合,对庞大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同时会做好评估及预测。? 3.4 城市生态环境 3S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的监测主要包括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污染两个方面。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在人类密集的活动过程中,不断被改造、规划,因此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剧,3S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应用,为城市现存的污染问题进行了靶向预测。 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三维空间上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4 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把集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一体的3S技术做为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充分利用3S技术本身具备的高科技手段,才能对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演变趋势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也会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生态环境下农业垄作花生生产技术的运用 [摘 要]在生态环境下,关于农业垄作花生生产技术是拥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的,并且它能够带好很好的生态效应,也让花生生产起灌溉得到改善。关于生态环境下农业垄作花生生产技术的应用,除了关系到地区与品种的选择,也关系到田间管理的内容。 [关键词]花生生产技术;农业垄作;生态环境 一、前言 面对当下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关于农业用水浪费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严重,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假若花生的生产是在恶劣的农业生态环境下进行,无疑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为了让农业用水其效率得到提升,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对花生生产采用垄作栽培就很有必要了。 二、 花生垄作栽培技术的前景与生态效应 1. 前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当下我国关于花生的生产产量和其他的国家进行比较,是非常大的。每一年在我国用于花生播种的土地面积往往可以超过三千五公顷。只是,我国比较人口数量也十分庞大,相比之下,人均土地资源是比较少的。正因如此,从我国的整体情况来看,花生生产的规模并不算大,甚至投入和产出没有成比例,离想要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占据一席之地的水平还有距离。技术创新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产业化的模式也是为了让农业生产其中的资源得到更好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的情况,既让农业生产的成本得到降低,也让其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从而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花生垄作栽培技术本身实际上就属于创新技术,利用这种栽培技术,可以让花生其产值得到增加,更能够令其成本得到节约。 当垄作技术真正形成了规模之后,对于我国其农业结构以及农村经济结构来说,都可以带来很大的提升,也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这样一来,我国在国际上关于农产品的竞争力无疑能够得到提升,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我国水资源的缺乏是当下十分严重的一个情况,而水资源缺乏无论是对农业、社会还是生态环境其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制约。花生垄作的高效节水技术属于综合性节水技术,这种技术在花生生产中的应用,不但能够让花生产量得到增加,也能够让花生生产的管理变得更加方便,包括让花生生产的成本得到降低。垄作技术本身就具有节约水资源、肥料以及减少污染等诸多优点,在花生生产当中进行垄作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灌溉水其利用率大大提升,超出过去的水平一截。 2. 生态效应 关于花生垄作栽培技术其生态效应,首先分析其栽培模式。在过去的花生栽培其栽培模式就在于平作的畦播,但是关于花生垄作栽培模式,则是一种起垄的种植方式。在对垄宽进行控制的时候,以七十到八十厘米最为适宜,而和地面之间十七厘米左右的高度是最适合用于花生种植的,关于垄顶之间的行距则为十五厘米左右,其平均行距在二十五厘米上下。至于花生的种植面积,无论是过去的花生栽培模式还是花生垄作栽培技术都是相同的。关于花生垄作栽培技术其生态效应,再则是在于土壤水分其变化的规律和水分的生产效率。过去进行花生栽培的时候,大水灌溉是常用的方式,当应用了花生垄作栽培之后,小水沟的内渗灌溉才是主要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曾经由于土地不够平整而导致的土壤或者肥料流失的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也让水源可以有更为有效的利用,让肥料其肥力得到保存。 如果从过去的花生栽培技术和花生垄作栽培技术其灌水方式影响的土壤水分含量其垂直变化进行分析,在春季的时候,超过了六十厘米以后,无论是过去的花生栽培技术还是花生垄作栽培技术其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只是,在这个范围以内的时候,明显花生垄作栽培技术其土壤的含水量要高于过去的花生栽培技术应用下的土壤情况。当完成灌水之后再对土壤进行测定,用花生垄作栽培技术情况下的土壤不同层的含水量与过去的花生栽培技术情况进行比较,也明显更高,尤其是深层土壤其含水量。因此,可以说花生垄作栽培技术在灌溉方面也是更优于过去的花生栽培技术的。 三、生态环境下农业垄作花生生产技术的运用 1.地区与品种的选择 在进行花生生产以及花生垄作栽培技术的应用之前,关于地区的选择是很关键的,合适的地区非常重要。想要实现花生垄作栽培技术,一定的条件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对土壤有条件好的要求,而且土壤的地力基础也必须要好。是以,想要进行花生垄作栽培技术的应用,其土壤必须是肥力雄厚的,其耕层必须深厚,其地理条件必须排水良好。假如要在旱作地区进行花生垄作栽培技术的应用,免耕、节水和覆盖等技术的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再则是关于整地以及播种的部分。合适的土壤墒情是花生进行播种之前必备的条件与基础,而墒情不够的情况下自然需要先进行土壤墒情的改善与建造,之后才能够起垄。假如是农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花生的播种,之后再完成浇水的工作。良种花生的选择,同样不可忽视。在进行花生选择的时候,粒大而饱满的品种才是选择的标准,好的品种才更能够长出足够好的花生苗以及结出更多果实。 2. 花生生产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在对应用了花生垄作栽培技术的花生生产进行田间管理,首先要对入冬之前和春季的施肥问题进行管理的加强。当还处在冬季的时候,垄作花生其浇水工作就必须做好。假如正好的干旱情况比较严重的年份,更应该在花生的生长初期就要将春季浇水工作做好,避免出现冻害或者是干旱问题。当花生生长到了后期以后,进行浇水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来进行。在花生刚开始生长的时候,追肥工作就应该进行了,把肥料撒到地沟里面去,之后借助于小水缓慢完成灌溉而不可以选择大水灌溉的方式。当水慢慢地浸润到了垄丁之后才结束浇水工作。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花生根部可能出现的土壤板结情况得到改善。肥料直接洒到垄顶上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做不但会让肥料其肥力得不到完全的利用,还可能把花生苗烧坏甚至烧死。 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加强,也是在对应用了花生垄作栽培技术的花生生产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注意的。在花生生产期间进行花生垄作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杂草减少,而进行垄作栽培的时候,田间其湿度相对来说比较低,通风透气情况比较好,且光照作用往往很强,这样更有助于幼苗的发育,而出现病虫害的可能性也会更低一些。尽管如此,关于田间的病虫害预防工作一样需要落实到位,假如出现了病虫害情况应该第一时间做到防治。再则是适当时间的收获以及秸秆还田工作。当对花生垄作栽培技术的花生田地进行收获的时候,其方式和过去的花生平作进行收获的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要注意的是,假如地块是属于套种玉米的,那么对于玉米幼苗就要做好重点保护工作。应用垄作栽培技术,土壤的表面会出现波浪形,而花生秸秆如果进行粉碎最后多数都会聚集在垄沟地下也就不会影响到新的作物播种。秸秆还田还能够让土壤的肥力得到提升,对于土壤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很有帮助。关于垄作与免耕覆盖的结合,则意味着在雨季的时候能够使用的地面径流会变少很多,也让杂草的生长得到了限制,更让土壤其水分利用率得到提升,最终让花生生产的效率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与过去的花生栽培技术相比较而言,花生垄作技术具有很大优点。对花生生产进行花生垄作技术的使用,也能够使得我国资源其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让可持续发展真正得到实现。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发复杂。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正好适应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分析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入手,对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架构及关键技术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数据 Hadoop;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 1 引言 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具有复杂性和时变性,涉及多部门、多地区和多领域,需要处理海量的各类数据,这为问题的解决增加了不小的难度[1]。本文从分析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入手,对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生态环境相关的数据资源,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架构及关键技术展开论述。 2 生态环境相关数据的现状分析 目前,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数据资源主要包括三类: 地面监测数据:此类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的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由于各系统开发时期不同,技术手段各异,数据格式多样,各系统之间很难形成信息共享。 遥感监测数据:此类数据主要来源于卫星遥感数据和航空遥感数据。 地理信息数据:此类数据的来源主要有野外采集、地图数字化和航天遥感采集、摄影测量等。 目前,传统的信息化技术在环境数据整合工作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上述三类数据的统一存储、协调工作,真正建立起实用价值大,适用性广泛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还没有相关的工作开展。 3 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2],对于处理超出传统数据库系统存储、管理和分析处理能力的多来源的、海量的数据集群,具备天然的技术优势。大数据技术的主流应用框架是Hadoop生态系统。它以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和MapReduce分布式计算框架为核心,可以对大数据进行高效的分布式处理。 4 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大气、土壤、水、生物圈、气候等方方面面。为此,我们在推进大数据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互结合的过程中,采取了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策略。 在本文中,我们选取对环境影响比较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利用Hadoop生态系统中的HDFS技术,建立起秦皇岛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未来,通过建立基于此平台的大气业务应用系统,我们可以对秦皇岛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来源情况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这一应用模式的探索,也将为未来更广泛生态环境数据的综合性分析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台所采用的地面监测数据包括: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情况、火电企业污染排放情况、钢铁冶炼企业污染排放情况、水泥企业污染排放情况等。 平台所采用的遥感气象数据主要是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FNL)资料[3]。我们不直接使用FNL的原始数据,而是采用经过NOAA-Air Resources Laboratory(ARL)预处理模块转化后的数据。基于FNL资料,可以计算在某一时段内抵达秦皇岛地区的后向气流轨迹,从而有助于配合地面监测数据揭示秦皇岛地区大气污染的可能来源。 纳入平台的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有两类:(1)图形数据:此部分数据以矢量图形的形式存储于HDFS系统中。它们的来源主要是利用搜狗地图所提供的静态地图API。(2)文本数据:此部分数据包括:a)监测污染源的位置数据;b)交通拥堵情况;c)气流轨迹数据:此类数据由FNL资料计算而得。各类文本数据都将构成独立的图层,利用搜狗地图提供的API,标注于图形数据之上。 5 关键技术研究 各类数据会被存入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我们采用Hadoop分布式集群结构作为大数据平台的存储结构。我们使用100台PC级电脑构建起分布式数据存储集群,每个节点同时承担计算和存储的角色。各个数据节点中存放大气污染相关的大数据。元数据主节点则存放各类大数据在数据节点中的副本分布位置。元数据辅助节点承担与元数据主节点类似的任务,当元数据主节点宕机时,可以重新启动元数据主节点。元数据主节点上保存着访问HDFS文件系统的索引信息,它们主要来源于数据预处理过程中提取的元数据。对于修改元数据主节点信息的操作,事务日志中都会插入相应的记录。而数据索引到数据存储的映射,副本的位置及编号等信息,都存储在元数据主节点所在的本地文件系统中的一个映射文件中。 对于大数据而言,要想实现数据的高效稳定的访问机制,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对数据分块存储并建立适宜的物理数据副本规模;(2)采用适宜的副本存放策略和数据读写策略[4]。我们采取了搜集数据访问反馈信息的策略,利用统计学方法实现了副本规模的动态调整。而对于副本的存放策略,我们考虑将不同副本存放于不同机架的电脑上,以保证一个机架出现故障时不致丢失数据,并且还能在读数据时充分利用不同机架的带宽。数据的读取策略则采用从距离读请求节点最近的存储节点上读取数据。同时,我们将对数据加工的相关业务代码从加工请求所在的电脑发送至数据副本所在的电脑执行,尽可能不在电脑之间进行数据副本的传递,以提高写数据的效率。 6 结论 本文将大数据技术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之中,将秦皇岛地区的地面监测数据、遥感监测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在一起,建立起秦皇岛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使相关的业务应用有了一个统一的底层数据支持。未来,我们可以基于此平台建立大气污染数据分析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对秦皇岛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来源情况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简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程序及要点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逐渐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逐渐趋于系统和成熟。从简单的污染因子监测到大数据分析,环境保护工作正以全面立体的形式覆盖。在“气十条”、“水十条”相继出台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上了新的议程。保护生态环境,要通过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作为基础。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作为较新的概念,还存在发展和完成的空间。本文将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予以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 一、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二、生态环境监测程序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三、监测的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四、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而所谓的3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一是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例如狮子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再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这只狮子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就可以掌握到狮子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狮子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一头狮子生活几年的时间,和任何动物都不能,而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汽车等,监测人员可以监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例如单双号行车制度或者提高汽车销售税等等;二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相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进而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GIS系统还可以将这些信息模拟成图像信息,以供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今已经应用在生态规划、地理资源管理、农业农田管理、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很适合应用这套GIS地理信息系统;三是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而且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气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例如,我们可以对大兴安岭森林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森林的覆盖面积是否减少,来推测是否有人在破坏植被,进而想出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处理,也可以对于大兴安岭上空气温状况进行监测,时刻注意是否会出现火灾等自然灾害,如若发现异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救,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所以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百色市油茶适宜的生态环境及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与管理技术 摘 要:油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主要的油料作物,其丰产栽培与管理技术对于油茶的产量增加与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介绍油茶在百色市的适宜种植环境,提出在栽培生产中各个环节中的注意事项与高产栽培的方法,以及为百色市的油茶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百色市油茶;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管理技术 1 百色市油茶适宜的生态环境 百色市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9~22.1℃之间,年积温在7000℃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05~1889h,年平均降水量为1113~1713mm。 油茶的最适种植高度,应选取海拔应选在100~500m的位置,坡度应在5°~25°之间。其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6~18℃之间,在花期,其最适温度为12~13℃之间。在种植茶树时,应选择向阳一面的山坡,使得油茶树能够接收充足的光照,以使得油茶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油茶的整个生育期内,在降水量超过1000mm的地区最为适宜,在开花散粉期间,若遇连续降雨的天气,则会影响油茶的授粉效果,大大降低授粉成功率,对产量有着很大的减产作用。 2 丰产栽培技术与管理技术 2.1 选择良种进行栽培 选择优良的种子进行种植,是油茶的丰产栽培的基础条件。应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来种植的幼苗,能够完全继承母本植株的全部优良性状,变异系数低,适合油茶品种的繁殖。例如岑软2号与岑软3号这2个无性繁殖的优良品种,4a每公顷的平均产油量可以达到925kg以上,是非常适合百色市栽培的品种。而玉凤油茶是百色市种植油茶的优良品种。 2.2 宜林地选择 本着无公害栽培原则,在油茶适生区域内,选择空气清新、土壤肥沃、不受污染源影响的良好生态环境区域作造林地。可选择退耕地、缓坡地、低丘或小岗地等,要求坡度 2.3 栽植密度 造林密度原则上为3m×2m,即每667hm2种植110株,也可根据立地情况适当调整,但应控制在每667hm2种植90~140株。 2.4 采种及播种育苗 选择树龄在10a以上,大小年不明显,透光性强,果实品质好,单株产量高,出籽率高,生长健壮的油茶母树进行采收,采收的过程中,应选取向阳处饱满的果实作为种子。将采下的种子晾晒一到两天后,即可播种。播种的条距为25cm左右,种子间隔12cm左右,播种深度为3~4cm,播种后覆上稻草,并在稻草上淋水,保持湿度。除了直接播种以外,也可将种子进行催芽处理。选取饱满的种子,用温水将种子进行浸泡,浸泡1~2d后,待种子露白达到1cm时,即可将种子播于容器内,每个容器播1粒种子,播种后两个星期,可以施用少量氮肥,促进幼苗的生长,作为扦插苗或嫁接使用。 2.5 苗木嫁接 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苗木作为砧木,将砧木上部剪断,下部留6~10cm的长度,切开一个大约1.5cm的斜面切口。接穗要选择产量高,油质好,出油率高、抗性强的油茶品种,在芽下方的1.3cm处斜切一刀,形成一个45°的斜面,随后在枝条背面向下削一个1.5cm长的切口,将枝条插入砧木的切口内,插入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准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以保证砧木与接穗的融合与正常生长。并将接口处固定,防止接口处被风吹断。由于刚嫁接完的接穗与砧木不能立即融合,砧木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马上供给给接穗,因此应注意嫁接苗的遮光保湿,避免水分的大量蒸发,使接穗叶片萎蔫。 2.6 定植 林地清理,进行全砍清山,清除杂灌、树蔸等;整地,挖60cm×60cm×60cm大穴;施足基肥,主要采用农家肥、厩肥、草木灰及麸饼等有机肥,要求每亩施农家肥、厩肥、草木灰1000~1500kg或腐熟麸饼肥100~300kg;基肥施下后与回填土拌匀,再盖一层土,然后回填表土;栽植时间一般在12~4月,选择阴天或小雨天栽植。 定植应采取随栽随取的原则,注意幼苗根系的保湿。起苗时,应注意对油茶树根系的保护,防止根系受到损伤,保证移栽的成活率。同时应注意根系周围的土陀,确保定植时,根系周围多带土。随后将幼苗栽到事先挖好的坑内,若定植的是嫁接苗,则应注意不要将嫁接口埋入土中。随后进行覆土,压实,浇水等操作。在压实的过程中,应并避免压土过重,造成土壤板结,使水分不能流入定植苗附近的土中,造成植株干枯死亡。定植完成后,应铺好稻草,保证土壤的湿度,防止水分蒸发。 2.7 水肥管理 油茶的幼树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对干旱有着很好的抗性。对于幼树来说,肥料应主要以氮肥为主,以满足幼苗快速生长的需求。施肥的时间主要为春季、夏季和秋季新梢生长的时候,可以施用粪尿等有机肥或者以氮为主的复合肥。在距离植株20cm处,挖小坑后施入,并随着根系的不断生长,施肥距离也应该不断扩大,避免伤根。 2.8 园区管理 中耕能够有效的减少杂草的数量,通过对土壤的翻动,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并且消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能够为根系及整个植株的生长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被埋入土内的杂草和树枝,还能作为有机物,为油茶提供养分。对于头3a的幼苗,4~6月份和9~10月份可以各进行一次中耕除草,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成年油茶,则可以在每年的春、夏、秋各进行1次中耕,进行1次垦复。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在油茶幼林时,间种花生、大豆等作物。 2.9 修剪 对于幼树来说,其修剪首先应注重养干,造林的1~2a内,应保留全部的树梢,使主干迅速形成。当主干长到60cm时,即可以进行定形修剪,这时的修剪以轻剪为主,避免重剪,留取主干周围的3~4个强壮的主枝,并根据侧枝的生长情况,适当的在每个主枝上留取副主枝。幼苗的修剪应在早春进行。而对于成树来说,每年的11月份~翌年2月份是最适的修剪时间。此时修剪的原则为大年重剪,小年轻剪。一些不能制造养分的枯枝,感染病虫害的枝条,和一些长势较弱的徒长枝条应该及时剪掉,并注意交叉枝条的修剪,提高光和利用率,增加产量。修剪的伤口,应用石灰或者蜡将其封好,避免病虫害的侵染。 2.10 病虫害的防治 油茶炭疽病、根腐病、天牛、蚜虫是危害百色市油茶产区的主要病虫害,炭疽病能够造成油茶的落花落果,根腐病能够造成油茶根系的腐烂,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因此采取化学防控的方法,虽然能够快速杀死大量的病原菌和害虫,但是随着存活下来的病原菌和害虫的抗性基因不断的遗传,化学药剂的效果会越来越不明显。除此之外,化学药剂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危害。采用穿心莲、大叶柳等植物的浸出液对炭疽病的防治有着很好的效果。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病因菌的生存,从而达到抑制根腐病的效果。对于天牛、蚜虫等虫害,可以利用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来对其进行防治。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保障体系规划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以河北省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而看,其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与矛盾都在日益激化。空气污染、水环境恶化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农药、土壤污染,工业垃圾以及生活垃圾等也造成了土地使用面积进一步降低。土地沙化以及盐渍化进一步降低了土壤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进行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保障体系规划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河北省 小城镇 生态承载力 保护技术保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规模性建设,逐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还应当更加注意关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当前我国小城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只有将环境保护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发展。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保障体系始终坚持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小城镇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目的。因此表现出十分重要的意义。 空气污染作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影响巨大的污染问题具有值得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该项保护技术措施。 1大气污染规划措施 1.1总体规划,完善设施 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布局,形成有效的总体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性质问题。小城镇交涉应当做到通水、路、电、讯、邮,同时还应当能够确定保留出一定的区域形成绿化地带,以此减轻和降低空气污染情况。因此,规划需要长远发展,小城镇规划中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注重对环保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1.2调整结构、工业布局科学性加强 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工业生产单位,能够有效降低空气环境污染。小城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形成工业园区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优化布局,形成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火电厂以及相关工程冶金建设单位都属于重度的污染单位,纺织相关工程企业属于轻度工业,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情况,能够调节大气污染影响效果。 2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技术 2.1区域采暖以及供热技术 家庭用采暖以及取暖往往采用的是小锅炉,其会产生二氧化硫以及烟尘,这是造成城市当中空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区域采暖、集中供暖的方式能够很很好解决上述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几个方面的好处: (1)能够提升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燃耗量。能够提升锅炉效率达到80%以上; (2)能够提升锅炉的热利用率; (3)能够降低粉尘排量。 2.2能源开发与利用 在进行能源使用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清洁能源包括:水、风以及地热能源等。通过上述中能源的使用以降低对煤炭以及石油资源的用量。上述中的能源多属于可再生能源种类,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会造成环境问题,属于比较清洁的能源。如沼气,主要是通过使用沼气,形成沼气池以及三格式化粪池等设备形成一种多位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链条。属于产气与基肥双重集合的良性生产方式。同时,由于,沼气技术相关技术投资使用的成本费用比较低,比较适用于河北省地区的小城镇发展需要。同时,沼气技术还能够将该地区的生物质化能源转化为可燃烧能源。这项的技术的优越性与综合效益将会最大限度的提升河北省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3转变燃烧过程以及材料结构 想要真正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就是尽可能的降低燃烧过程中的使用。改善燃烧过程对于提升空气质量,防控大气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造传统的燃烧设备,以及转变材料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城市空气质量提升。 2.4综合高效使用“废气” 通过改革生产工艺,可以力求把一种生产中排出的废气作为另一生产中的原料加以利用,这样就可以达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变废为宝的双重效益。 2.5污染物排放方式转变 根据污染物落地浓度随烟囱的高度增加而减少的原理,可以通过广泛采用高烟囱和集合烟囱排放来促进污染物扩散,降低污染源附近的污染强度。这种方法虽可以降低污染物的落地浓度,减轻当池的地面污染,但却扩大了排烟范围,不能从根本解决污染问题,尤其是在酸雨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 2.6增加绿植自净能力 发展绿色植物,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可以起到固碳作用,从而降低大气 CO2含量,减弱温室效应。除此之处,绿色植物还可以过滤吸附大气颗粒物、吸收有毒有害气体,起到净化大气的作用。 3结语 河北省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保障体系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是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以及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基于当前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发展情况较差,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造成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河北省区域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具体研究了符合河北省小城镇发展特点的技术手段。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河北省区域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成熟与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论环境遥感技术在风电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辽宁省是风资源较丰富区域,从2003年至今风力发电工程得到了较大发展,总装机容量已逾7000MW,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风电场大力发展的同时,其在建设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噪声及光影影响、植被破坏、干扰鸟类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于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风力发电场;生态环境;环境遥感 前言 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辽宁省是风资源较丰富区域,从2003年至今风力发电工程得到了较大发展,总装机容量已逾7000MW,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风电场大力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影响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噪声光影影响、植被破坏等。环境遥感技术,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的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探测地面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以探索环境遥感技术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作用为主要内容。 1 风电场建设生态环境影响概述 1.1 噪声及光影影响 运行期噪声源于风力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在风机运动部件的激励下,叶片及机组部件产生的噪声。运行期噪声主要是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及结构噪声。机械噪声及结构噪声主要包括齿轮噪声、轴承噪声、电机噪声、周期作用力激发的噪声[1]。空气动力噪声由叶片与空气之间作用产生,来源于经过叶片的气流和风轮产生的尾流所形成,其强度依赖于叶尖线速度和叶片空气动力负荷,是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噪声源。这种噪声源与机型、塔架、风速有关[2]。风机经常建设在乡村,风机噪声就非常明显,风机噪声相对其它环境噪声如工业和交通噪声更使人感到烦恼。 1.2 生态影响 风电项目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占地带来的地表植被破坏、生物量损失、地表扰动等问题。项目占地主要有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范围主要包括风机基础、箱式变压器基础、电缆埋设路径、架空线路杆位、升压站及永久道路涉及到的土地面积;临时性占地包括施工中临时堆放建筑材料占地、施工人员临时居处占地、设备临时储存所占场地、风力发电机组吊装时的临时占地、进站道路临时占地、场内施工道路临时占地和其他施工过程中所需临时占地。现阶段,辽宁省风电场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厂区道路以及风机塔基建设带来的植被破坏。植被影响程度与风电场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相关。尤其建设于山脊的风机,对植被破坏比较严重。 风电场建设对鸟类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影响、碰撞丧生以及生境干扰等。欧洲的几个研究机构证明鸟类在飞行或者是季节性的迁徙过程中会与机轮发生碰撞现象,还可能干扰它们的繁殖、休息、觅食的场所。候鸟在迁徙途中栖息和觅食时,飞行高度一般低于100 m,而风机叶片旋转高度为37~100 m,运行线速度为34~61 m・s-1,因此风机运行将直接对发电场鸟类栖息和觅食产生影响[3]。 2 辽宁省锦州市某风电场建设情况 辽宁省锦州市某风电场场址处于黑山县与阜新蒙古自治县交界处,地形为海拔高度70~160m的丘陵。总装机容量为49.5MW,安装1500KW风力发电机33台,年上网电量118390MWh。新建道路22.224km,改扩建道路4.142km,道路建设总长度为26.366km。场区内新建2回35kv架空输电线路16.77km,架设输电铁塔74基,占地7036m2。本项目永久性占地主要是风机基础、道路、组合供电设备及升压站;临时性占地主要是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以及风力发电机设备等的堆放。场区规划面积为12km2。项目永久性占地13.9hm2,临时性占地17.6hm2。工程于2009年7月开工建设,于2010年3月投入试运行。 3 环境遥感技术在风电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在风电场宏观及微观选址中的应用 环境遥感技术对风电场宏观及微观选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风电场宏观选址应不占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生态功能区、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天然林区等禁止开发区的区域,并建议尽量避开以植被保护和恢复为主重要生态恢复区、鸟类重要迁移通道及县城、乡镇规划区等区域。通过大范围的遥感图片可以初步确定风电场应该规避的生态环境敏感区。 风电场微观选址环境保护方面比较关注环境敏感目标的分布、植被现状,主要应保证防护距离内不应有环境敏感目标并尽可能避开植被较好的区域如林地,通过遥感图片可对风电场规划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目标进行初步排查,结合风资源分布、地形地貌、林地分布、环境敏感目标等信息选址具体的塔基位置,以减少对生态环境及人群的影响。 3.2 防护距离内环境敏感目标的定位 风力发电机组由于产生噪声及光影影响,通常需设置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内不应有环境敏感目标。通过高分辨率的无人机航拍图片可初步探测防护距离内可能存在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尤其在山地等地面作业人员较难全面探测的情况下较有优势。见图1,此风电场根据噪声源强及衰减计算出了500米的噪声防护距离,以防止噪声对居民等敏感目标的影响,通过航片可以看出在F26/27/28号风机的防护距离内有一处居民住宅,并通过地面校核确定此处为环境敏感目标。 图1 辽宁省某风电场F26~28号风机航拍图 3.3 风电场范围内植被现状及恢复状况解析 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主要体现在风力发电机组建设过程中的永久占地与临时施工场地、进场及施工道路的建设等,往往表现为点、线相结合的地表植被破坏,通过高分辨率的航拍图,可以解译出植被现状(覆盖度、土地利用情况等)、植被破坏范围及程度、植被恢复范围及程度等信息。如图2,此航片为风电场建成后的影像,B处裸露的地表为风机塔基的永久占地、C处裸露的地表为塔基吊装过程中的临时占地,A处裸露的地表为施工道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范围,施工道路标注的3.5米范围是环评时期建议施工后恢复至检修道路的宽度,通过航片,可直观清晰的看出施工道路未进行植被恢复的范围。 图2 辽宁省某风电场F8-9号风机航拍图 此外,风电场环评时期可以利用风电场规划范围内的航片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航片作为环境监理的调查手段之一,当风电场进入竣工验收时,可以作为验收调查植被恢复状况的方法之一,同时可通过对比环评时期同季的航片分析植被破坏程度及范围。 4 综述 环境遥感技术在风电场整个建设过程中可以应用于风电场的宏观微观选址、生态现状调查、施工过程中植被破坏调查、环保验收时期的植被恢复状况调查等环境保护工作中。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摘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生物监测是利用生命有机体对污染物的种种反应来测定环境所受污染的程度。本文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阐述,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物监测;技术发展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二、生态与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1、环境监测程序 (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确定监测项目 应根据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本地区主要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来选择,同时还要测定一些气象及水文项目。 (3)确定监测点布置及采样时间和方式 采样点布设得是否合理,是能否获得有代表性样品的前提,应予以充分重视;选择和确定环境样品的保存方法;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 (4)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由于监测误差存在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只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数据,才可能得到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能上报。 2、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 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像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编制生态监测项目报表、针对提出的生态问题建立模型、预测预报、评价和规划、政策规定)。 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无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3S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 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3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资源与环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RS和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促进以定性描述为主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过渡,实行时空的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预测未来。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3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环境监测的方法必须上升到国家标准,并严格执行。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国家行业标准,包括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固体废物监测方法标准、噪声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空气监测技术路线、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生物监测技术路线等等,这些标准的全面落实是推进我国生态与环境监测事业的保证。 三、生态监测的发展趋势 1、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内容,环境监测的实践丰富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使其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保证。 2、合理选择监测指标 我们现有的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从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和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对特定环境敏感和属于污染的因子开展监测,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待今后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扩展。 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当前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作用,如3S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广泛得到应用,要使其和生态监测密切结合,并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效用。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在向更精细、更准确、更灵敏的方向发展。本文所述环境监测技术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只有对它们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完善优点,弥补缺点,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研究实力,把它们联合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监测方法的作用,为环境监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环保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区域是一个国家的组成单元,是国家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区域因其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存在着经济区位和生态区位差异。一定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有限度的,人口的数量一旦超过了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势必会引起人地关系的失调、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出现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 关键词环保技术;生态环境治理;应用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环境治理是直接关系西部开发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西部开发10年来,在国家政策、法律、财力和物力等多方面巨大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解决之策是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以公众为推动力,完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西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是城市环境治理的强大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城市环境治理就难以实现。在我国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一大障碍就是环境技术瓶颈,特别是城市废弃物减量及处理技术、废气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工厂企业废弃物大量存在,得不到妥善处置; 城市垃圾堆积如山,净化后排放的废气烟尘中仍然含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从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来看,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应依靠商业渠道引进世界先进的环境技术,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并加大城市环境治理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为城市环境建设奠定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全球治理对环境治理的现状 全球治理效果的有限性和滞后性,既是治理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全球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所致。一方面,全球治理机制在利益差别巨大的主体之间难以协调一致,为了达成一个共同协议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影响了治理效率。治理规制的规范约束力普遍不强,不足以制约行为体的行动,容易导致治理措施不能按时有效落实,这些都是造成治理效果不佳的因素。另一方面,全球治理效果也存在滞后的问题。许多全球性问题并非突然出现,而是长期积累所致,因此治理过程也是长期性的,治理效应也需要一段时间逐渐显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治理效应与治理本身在时间上的滞后降低了治理效率,影响了治理效果。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即是如此,气候变暖显然不是短期内造成的问题,它是过去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所引发的长期性后果。同样,对该问题的治理也不是一日之功,针对该问题的所有治理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技术转让)经济援助等方式增强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能力等,一般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看到效果。除此之外,气候问题本身很复杂,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很多,而且受到技术上的局限,气温下降与否和下降幅度很难做到精确计量,因此对治理效果的评估也存在诸多困难,往往造成治理效果不稳定的情形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治理效果的评判。 三、环保产业背景下的技术选择 由于环保技术的内在驱动力,不仅能够提升经济,而且还可以提升社会与环境效益。另外,环保产业不但能自我提升,而且还能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使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改变。可见,环保产业的技术选择对于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把握当前全球环保技术发展的思想和方向,确保环保产业内部增长模式的生成 首先,增强和国外先进环保单位的合作力度,对其先进环保技术加以引进与吸收。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环保技术,只有依靠环保技术,环保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环保技术产品趋于低端化、同质化,其整体发展水平相当落后,难以自主设计与研发成套高端设备;其次,引入国外环保产业的技术竞争机制与创新模式,提升环保产业的内部增长能力。由于我国环保技术产品过于趋向同质化,使得环保产业过于疏松,对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局限。而竞争机制与创新模式这两种市场化措施,将促进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最后,由于环保产业是一种战略新兴产业,拥有无限的市场潜力,因此对于那些操作性相当强的市场化技术鼓励政策应当予以快速制定与施行,同时加快高效投资预期模式在环保企业中的生成速度,以确保政策能够长期稳定的实施。 (二)增加环保产业投入,促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 第一,环保产业发展将促使工业化转向低碳化发展。我国各地都在规划与建设环保产业聚集区。一方面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建设生态化工业园区,对落后污染产业予以淘汰,并且企业下载进行强化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中西部城市承接了产业转移,在建设工业园区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工业园的环保服务功能及如何进行节能减排与资源再利用等问题。通过众多经济部门的交叉与渗透,使得环保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机会;第二,环保产业发展将促使城镇化转向生态化发展。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怎样使城镇化走上可持续进程,如何解决城镇发展与污染治理的矛盾将成为重中之重。现在,因为我国城市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相当低下,许多城市将要出现被垃圾所围的窘况,所以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环保产业才是王道;第三,环保产业发展能够促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如果城镇化推进过缓,将对工业化进程造成影响。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根本赶不上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仅针对环保产业背景而言,环保产业发展不但能扩大业内就业率,而且由于环保技术的频繁运用,将促使与之相关的产业就业率快速提升,最终使得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 三、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水少地区;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水源污染,使原本贫乏的水“雪上加霜”,这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 (一)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BOD,COD物质),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三级处理,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分析法等。整个过程为通过粗格栅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经过格栅或者砂滤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二)工艺选择准则 1)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性、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 2) 工艺选择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处理单位水量投资、削减单位污染物投资、处理单位水量电耗和成本、削减单位污染物电耗和成本、占地面积、运行性能可靠性、管理维护难易程度、总体环境效益等。 3) 应切合实际地确定污水进水水质,优化工艺设计参数。必须对污水的现状水质特性、污染物构成进行详细调查或测定,作出合理的分析预测。在水质构成复杂或特殊时,应进行污水处理工艺的动态试验,必要时应开展中试研究。 4) 积极审慎地采用高效经济的新工艺。对在国内首次应用的新工艺,必须经过中试和生产性试验,提供可靠设计参数后再进行应用。 通过污水处理使污水得到净化达到排水标准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四、垃圾焚烧及废气净化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一)严格的垃圾分类体系 中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始于好多年前,目前已经形成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及完备的垃圾回收设施。中国居民住宅楼中有专门的垃圾间,一般摆放两种垃圾分类箱: 废纸箱和生活垃圾箱。同时在城市街道的路边摆放有好几种种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用于收集不同种类的垃圾。对于特殊垃圾,如医院垃圾、旧家具、旧家电、有毒垃圾等,则设有专门的特殊垃圾回收体系,由专业人员定点负责专门回收和处理。 (二)先进的垃圾焚烧和废气净化技术 垃圾焚烧作为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中的关键环节一是垃圾燃烧是否充分,有多少剩余物;二是垃圾燃烧产生的废气如何净化。因为垃圾焚烧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这是制约垃圾焚烧的两个主要问题。 (三)完善的分类垃圾回收管理及运输体系 中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全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及处理。此外还成立了专门的独立核算的运营公司,负责运送处理垃圾的具体事务。除了完备的垃圾回收箱系统外,中国还有多个垃圾场和多个家居危险废物等特殊垃圾收集中心。通过高效率的收集和运输系统,在提高废物再利用率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结束语 目前环保产业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情势相当严峻,因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屡见不鲜,政府拿不出有力的职能手段,市场化技术也相对缺乏,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浅析“3S”技术在路域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摘要:公路建设往往会对路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因此路域生态环境的重建是道路建成后一项重要内容。“3S”技术的运用能够对路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宏观的把握,是一种可行性高、耗时短、现势性好、准确度高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路域生态重建水平,促进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公路域 生态环境 “3S”技术 引言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由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公路建设往往会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土壤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严重影响交通道路的安全和路域的生态环境。 传统的路域生态环境研究,不但费时费力,而且难以对路域生态系统进行整体、宏观的把握,许多情况下难以得到所期待的结果。本文将对“3S”技术在路域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影响 1.1公路域的确定 公路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对象是“路域”,路域的边界确定是进行评价的前提。以往的研究者在公路污染、环境保护以及路域生态系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就路域边界的确定做了不少研究工作。 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规定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路域范围为公路两侧各200米。 1.2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破坏 (1)公路设计不合理造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下降,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路线方案设计不合理,公路穿越生态脆弱区,导致脆弱生态系统遭到人为分隔,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2)修筑路基产生裸露坡面或不稳定边坡。许多路基边坡为裸露坡面,或为堆积边坡,这些人为裸露坡面或堆积边坡,表层几乎无植被覆盖,地质不稳定。 (3)挖方取土对土地造成毁灭性破坏。由于大量挖方取土进行路基填方,局部土地受到大规模的机械开挖、翻动,岩土层产生移动、变形,改变了原有土体的自然结构,土壤植被系统几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4)临时设施及活动场所破坏地表自然生态系统。施工设备及材料堆放场、弃渣场、工棚、临时加工场、仓库、便道等施工用地,表土层与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路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 (5)公路通车运营对沿线生态和环境的持续性影响。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产生噪声并排出有毒的尾气,对公路沿线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尾气中的有毒气体,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同时阻碍两侧植被生长。 2、路域景观中的“3S”技术 2.1 “3S”技术 采用“3S”技术不仅可对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追踪过去的生态状况,能为公路路域生态识别提供大量综合、宏观、动态和快速更新的信息,对路域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掌握,“3S”技术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重建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RS是一种先进的数据获取手段,主要是航空和卫星遥感,可以快速、方便、快捷地获得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数据,能为环境监测提供动态、实时、丰富的信息,为GIS的数据更新提供系统、可靠、连续的数据源。GPS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全球覆盖的能力,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位置,在生态与环境勘测中得到广泛应用。GIS能动态的、空间的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多种地理信息,是一种现代化数据管理分析工具。公路是个带状工程,对生态景观影响范围广泛,必须有卫星遥感所提供的动态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利用GIS的叠置功能,进行遥感影像与矢量地理数据的信息复合,这样就大大地增强了人工对遥感影像的判读能力。 2.2“3S”技术在路域生态重建中的优越性 将“3S”技术应用于公路建设的生态重建中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3S”技术可以从宏观上获取关于生态重建所必需的生态与环境方面的信息。 (2)利用“3S”技术可以实现定量分析、可视化、观测与模拟、空间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功能。 (3)应用“3S”技术后,在速度、成本、效率、效益、适用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以其为基础进行多学科、多技术手段的渗透和融合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3S”技术在路域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3S”技术在路域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环境数据的采集。“3S”技术可用于采集宏观的、区域的乃至全球的动态综合环境信息,将其与常规的环境信息采集手段相结合,就可实现综合、系统的环境信息采集。 (2)用于环境监测与治理。RS信息是进行环境动态监测的基本信息源,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充分利用GIS的功能模块,结合特定的空间监测分析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处理,找出环境变迁的动态规律,可以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动态综合监测。 (3)用于环境模拟与预测。GIS是进行区域环境演变模拟和预测的有力工具。在GIS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开发和完善,建立能动态显示环境变化规律的模型,并通过一定的参数对环境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4)用于建立路域生态与环境信息系统。GIS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编辑、矢量栅格数据变换、属性管理、空间内插分析、缓冲区分析、聚类分析等一系列强大的功能模块,可以方便地用于路域环境的分析和评价。 4、结束语 利用“3S”技术,可以实现实时获取路域的生态环境数据,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模拟与评价。RS的宏观、综合、动态、快速获得研究所需要数据,GPS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位置,与GIS所具有强大的信息组合与集成分析功能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为路域生态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性高、耗时短、准确度高的方法和分析手段,提高了路域生态重建水平,促进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环境新技术论文:膜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摘要:众所周知,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而又高效的环境处理技术,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将膜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的实例,其中有对美国的科罗拉多河流进行反渗透的脱盐工程,还有利用膜技术进行井下贮水工程以及对富营养化的河流和湖泊进行低压膜的相关水处理操作工程。通过上述的实例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了膜技术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功效,有利于膜技术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膜技术 生态环境 水处理 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而又高效的环境处理技术,其以廉价的成本以及高效的处理效果在水质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功效。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恶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开发以及利用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意识。恶化的生态环境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的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更严重的有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不对此进行高度重视,我们有可能遭受自然的报复,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现有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知道,水体受到污染以后不仅会使得我们人类的水资源出现短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打乱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平衡关系,因此,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管理、治理水污染对于我们人类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出现恶化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开始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不同的处理,然而,科学的治理方案往往伴随着昂贵的价格,所以,研究以及选用科学、正确、高性价比的治理方法是我们的首要问题。在选择使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二次污染问题,降低治理的花费,提高治理的效果。 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膜技术 (一)膜技术 膜技术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具有许多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且迅速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治理技术。从膜技术研究和发展以来,其主要应用于奶品的加工、水的反渗透和饮料行业中,然而,随着我国对膜性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膜设备的安装成本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最近几年,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的水处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方面。 (二)膜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在开发和使用水资源时,会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给水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多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例如绝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在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却进行任意地排放;对大自然中的水资源进行过度地开采;兴建大量的水库进行大面积的水源灌溉以及人为污染导致许多湖泊和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等,这些现象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出现无法逆转地污染。人们在谈到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水环境的大范围污染以及生物所处的生存条件的破坏,所以,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治理工作是修复生态环境的第一步。而膜技术在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功效。在膜分离中,既不会出现相变现象,也不存在热过程和相关的化学反应,由于膜技术是按照单元组合的方式产生的整体,因此,膜技术的装置更加大型化。在膜分离的过程中,无论是微滤过程、纳滤过程、超滤过程,还是膜技术的反渗透过程,都需要以压力作为其主要的推动力,所以说膜技术的操作以及控制工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三、将膜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的实例 (一)对咸水河流进行治理 美国的科罗拉多河流全长有2254千米,由于受到环境污染,其河水的含盐量远远高于上个世纪初河水的含盐量,并引起了美国与墨西哥双方的广泛关注。造成该河流的水质出现高含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在该河流的主要流经处存在大量的盐分,并且随着河水的流动,这个盐分会慢慢地溶解在河水中,从而造成该河流的河水含盐量较高;另一方面,在该河流的沿途区域,建造了许多大型的水库,这就增加了河水蒸发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河水的含盐量;最后,该河流的沿途开发了大量的灌溉区域,从而形成了高盐度的排放水。 由于该河水的高含盐量会给墨西哥流域的一些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护其生态环境,墨西哥方面要求尽可能地降低该河流的含盐量,使其不超过每升700毫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墨西哥政府开始筹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反渗透脱盐工厂,该工厂现位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在其建成以后,有将近400000m3/d的河水被输入进该工厂进行反渗透的脱盐处理,该处理过程主要采用的是醋酸型的纤维素卷式膜,且该膜在使用之前需要经过一定的预试验,试验过程主要是对中空纤维膜以及卷式膜进行预处理。 对进料水进行预处理的过程是整个反渗透脱盐处理的关键所在,其主要包括有以下三个环节:悬浮物的沉降、固液接触的反应以及双介质的过滤。 (二)井下贮水 井下贮水也可以称作是水的井下储存以及回收,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井下贮水过程中,涉及到了两个方面的过程,一是膜技术,另一个是蓄存技术,利用这两种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水资源的安全使用,还可以保证水资源能够持续地供应。 通常情况下,冬季的一些城市能够产生两种重要的剩余资源:一种是已经经过科学处理的废水;另一种是剩余的使用电力。我们可以采用低压膜技术通过剩余的电力对城市废水进行处理,或者是对于苦咸水进行一定的反渗透操作,从而利用低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饮用水。将经过上述处理的水资源贮入水井中,可以实现较为经济的井下贮水操作。然而,将水资源注入井中之前,需要经过科学的预处理,从而防止出现井里的多孔层堵塞问题,与此同时,需要确保注入井中的水资源不会与地下水以及井中的材料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三)低压膜在水资源生物爆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江河湖海中水体的富营养化是造成水资源恶化的重要问题之一,并且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河水以及海水的生物暴发,例如水质中的微藻、细菌、隐孢子、病毒以及寄生虫等生物越来越多,这些生物的大量存在对于水质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使得水中的有机碳含量逐渐升高。为了解决水资源中由于生物爆发而产生的水质问题,人类利用纳滤技术建立了膜处理生产线,改进了传统的水处理方式,有利于水资源的治理。 四、结语 现如今,进行排污的企业越来越多,废水的排放规律也越来越复杂,利用相关的环境监察单位进行人工监察,已经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进行自动的在线型监控,不仅科学准确,而且还可以科学地核算出企业排污的总量,为我们国家的减排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以此同时,对于监测出的污染源我们需要给予科学的处理,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而又高效的环境处理技术,将其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不仅成本较为低廉,而且处理的效果良好,能够满足人类实际生活以及生产的需要,需要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与施工管理结合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其中,建筑作为基础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筑造价;施工管理;结合 建筑行业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的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同时两者缺乏必要的结合,影响到建筑行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建筑行业的关注。目前如何将建筑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结合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概述 1.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造价,是建筑行业整体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对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消耗,以及整体建筑中所花费的费用进行计算和统一的管理。在开展建筑施工之前,应当对建筑整体施工所需要的经费,如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人工费用等进行初步的估算。保证在建筑工程整体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依照相应的工程预算进行建设,控制整体建筑工程成本,提升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 2.建筑施工管理。建筑的施工管理主要是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机械设备、建设人员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其中,建筑施工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费用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建筑施工的管理能够对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有着较好的把握,保证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建设工作,更好地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两者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整体管理工作的作用。建筑的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造价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建筑的工程造价能够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资金,进行有机的结合,避免在建设过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工程的整体,资金进行合理的预算。通过对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能够对整体建设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机械消耗、人工消耗等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造成资金的浪费,增加工程的整体建设成本。 二、我国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建设的整体预算不足 我国建筑工程在进行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存在着工程建设整体预算不足的情况,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所需要的人工、机械、材料设备没有统一的预算和管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造成资金缺乏和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于工程建设的整体预算不重视,同时进行预算的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其建设的成本,往往减少工程建设的整体预算,这会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 2.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结合不紧密 建筑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只有对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真正提升工程整体管理和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但是我国很多建设单位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的结合并不紧密。导致整体管理工作的脱节,导致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造成资金不足等情况,影响到工程的建设工期和建设质量,不利于建筑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3.建筑单位不重视工程造价工作 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中不重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对于工程造价工作不重视。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在施工开展之前对于工程的整体进行预算和管理。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时发生的经济签证、设计联络、设计变更等索赔事件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这影响到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资金使用,对于工程的施工管理十分不利,影响到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三、促进工程造价和和施工管理结合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建立完备的造价管理系统 要想促进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的有机结合,就要建立完备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应当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要消耗的人工、机械、材料设备等费用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同时在进行造价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变更、技术交底、建设方案等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整体的造价进行分析和比较,对整体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能够敏锐地发现工程造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减少对工程整体建设工期和质量的影响。 2.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进行监督 要想促进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的有机结合,应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进行监督,对于造价和施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进行及时的解决。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施工等情况应当保护好相关的证据,通过仲裁等方法进行解决,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3.深入开展数据搜集和探索工作 在进行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数据收集和探索工作,是建筑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应当在进行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对项目建设的地质环境和建设地点,以及所要消耗的人力资源等进行资料收集。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项目加深了解。才能在编制工程造价预算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和准确,提升造价质量和管理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对于工程造价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人员素质不足、两者结合不紧密,建筑单位对于工程造价不重视等情况能进行及时的解决。要深入开展数据收集和探索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保证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的完成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黄敬然 单位: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工程造价管理中心 建筑造价论文:前期设计对建筑造价控制影响思考 摘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做好建筑造价控制,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内容之一,而前期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造价控制,同时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前期设计工作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建筑的造价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前期设计;建筑;造价控制;影响 现阶段,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想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强化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在保证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前提下,降低建筑功能的造价成本。作为行业服务提供商,设计单位应该重视前期设计工作,强化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1前期设计工作的内容 前期设计,从宏观角度来说,是指一个建设项目提出开发的设想阶段,简单来讲就是投资前的阶段。从微观角度或者针对项目中某一子项来说,前期设计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地下车库中车的排列方式选择、车库的高度确定、梁的截面选取、结构方案的确定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是设计者需要仔细推敲后决定的。 2前期设计工作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 前期设计工作在建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占据的比重非常小,但是其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却是极其巨大的,也是建筑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设计环节的成本投入仅仅占据了建筑工程总成本的1.5~2%左右,但是其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却能够达到75%以上。 3强化设计阶段建筑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3.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控制 可行性研究是当前一些公共建设工程或者大型民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能够对项目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是否可行做出明确判断,从而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展开,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或者浪费问题。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在常规建筑工程建设中,可行性研究同样不容忽视,以最为简单的叠拼单元住宅建筑为例,由于采用了统一的结构模板,因此每一个单元都是非常规则和标准的,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往往仅仅通过表面观察就能够选择出良好的结构类型,实现优化设计,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造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初步设计阶段的控制 结合相应的设计经验分析,在初步设计阶段,如果能够保证方案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则对于施工而言,只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作业即可。初步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设计,而从目前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分析,初步设计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1)基础数据确定:设计基础数据对于建筑造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环节。但是,目前部分业主提供的设计委托书并没有深入的功能分析,也没有详细的基础数据,使得设计工作变得非常困难,也容易导致设计与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从而使得投资增加。 (2)工艺技术选择和多方案选型:初步设计阶段,利用合理的设计技术和工艺流程,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不过这需要设计人员和业主对初步设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通常都是一些比较浅显的工作,更多的工作和问题被放在了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问题和技术方案并没有能够在初步设计阶段解决,使得原本时间相对充裕的初步设计阶段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时间紧任务重的施工图阶段则堆积了大量的工作,很容易影响方案的优选,导致其缺乏经济性。对此,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初步设计阶段的工艺技术选择,以确保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和经济性。 (3)注重沟通交流:设计人员应该加强与业主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帮助业主做好工程定位以及需求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过高,都会将其归结为设计问题。但是实际上,如果在初步设计阶段,业主没有进行适度定位,盲目提出要求,或者缺乏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导致设计方案的选择缺乏经济合理性,而在发现造价失控后,却又将其归结为设计人员缺乏技术能力,无法完成自身的设计要求,形成相应的矛盾冲突。因此,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初步设计阶段的沟通交流,使得业主明白地认识到不同方案在投资是哪个的差异,通过明确的数值,引导其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实际项目中遇到一个9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办公楼,其基础方案有两种选择,我们如何配合建设方进行正确的选择呢。在与建设方的沟通中了解到,对于项目的实施工期和进度,他们并不是很关切,根据这一信息,设计方拿出两种方案优劣比较,建设方很乐意的接受了造价相对经济的方案。 4结语 总而言之,前期设计工作对于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存在着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难度相较于施工阶段更大,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造价控制措施,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实现成本造价的有效控制,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张永杰 单位:河南省朝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与施工管理的结合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相应的施工人员不仅要有效提升整体建筑项目的基本质量,也要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造价和相应的施工管理措施进行集中的整合,以保证整体项目的顺利运行个,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中针对建筑造价工程项目和相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对有效融合两项机制的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进一步优化相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升整体行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建筑造价;施工管理;结合 在实际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工程造价项目和工程施工管理结构进行集中的管控,确保整体施工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整体管控机制的优质发挥。另外,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施工管理项目的平衡,保证整体管理机制和造价控制结构符合施工的基本情况以及整体需求,真正落实资金数额和相应的项目处理机制的有机融合。 一、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项目的内涵分析 (一)建筑工程造价内涵分析 由于基础的建筑工程项目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相应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对整体工程结构进行集中的调控,而在整个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进行的资金流动也是相应管控人员需要集中关注的。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指的就是在建筑项目运行过程中所有的经费花销预算,相应管理人员在进行造价统筹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费用进行细致的划分,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相应费用、建筑基础机械费用等,也要有效的对人力资源费用以及税金进行集中的预算,以保证整体造价控制结构的完整[1]。也就是说,由于建筑造价项目的复杂,相应的管理人员在进行估算和分析的过程中,要保证根据不同层面建立不同的整合标准。而在实际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管理人员要集中管控相应的资金流向,从而减少整体工程项目的成本。 (二)施工管理项目内涵分析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对不同阶段的相应问题建立相应管控措施,形成工程管理机制。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项目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集中针对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工程项目对于社会来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基本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参数。一旦建筑工程项目出现问题甚至是质量偏差,不仅会导致相应企业产生经济损失,也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施工管理项目中,相应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整体工程项目的流程、设备、材料进行管理,也要对工程质量进行集中的管控,保证相应的施工工序和施工要求得以最优化的践行。另外,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控,建立最贴合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规划[2]。 二、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项目关系分析 在实际建筑工程项目中,利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机制和施工管理项目的融合机制对于整体工程项目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集中管控相应的问题处理策略。相应管理人员要以提升整体建筑项目的水平为目标,建立最完善的施工管理基础,并且保证在实际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项目开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工程前提就是质量的指标,相应的管理人员在对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要充分保证相应施工工程造价项目的运行机制,只有保证两者的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系统的完整和平衡[3]。在对建筑工程造价和建筑工程管理项目分析的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建筑监督和工程期限进行集中的关注,过长的工期会严重影响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而建筑工程的造价结构也会影响整体项目的工程进度。相关管理人员只有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保证造价控制结构和建筑施工管理项目的并行,才能保证建筑行业获取良性的发展趋势[4]。 三、提升建筑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融合的措施 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有效的分析机制,并且集中力度在项目的融合措施上,既保证整体管理项目造价控制在实际需求范围内,又能保证整体施工管理项目的顺利运行,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对整体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计划进行集中的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分析机制。只有保证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整体建筑工程结构的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的实现。对于整体的建筑项目来说,建筑工程造价项目涉及到整体建筑项目中资金的流动花销预算,而施工管理项目要对建筑项目中所有预设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两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融合,才能构建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 (一)升级制度管理 任何基础项目的运行否需要基本制度进行控制,只有建立良性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相应的管理行为符合整体规划,相应的管理人员要想实现建筑工程造价项目和建筑施工管理有效的贴合,就要建立贴合于实际工程项目的制度,并且针对相应的制度建立相应的管控监督措施[5]。在实际管理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利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监督建筑造价工程机制,保证两者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另外,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项目和建筑施工管理项目相互制约的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集中关注两个方面。其一,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实际法律项目进行有效的认知,以实现整体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能对制约项目建立有效的分析措施,确保整体管控机制符合时代的需求,也要实现整体管理措施和标准的统一。在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对工程项目中使用的材料和基础机械进行严格的控制,不仅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也要进行有效的项目对比,保证综合价格是最为适中的,才能有效的保证建筑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另外,相应的管理人员要保证对资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盘查,切实落实整体管理效果的优化实现。相应管理人员在实际项目管理和盘查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于不良的施工行为以及资料浪费项目进行严格的惩处,也要集中优化惩罚和索赔制度,只有保证整管控机制的良性运行,才能真正确保整体管理机制发挥最大的效用。其二,相关管理人员也要保证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细节和相应问题标准进行集中的分析和处理,要对工程造价项目的信息进行严格管控,相应管理人员只有实现整体规定的标准化运行,才能建立有效的核对机制[6]。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项目的分析汇报,保证整体施工行为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运行。另外,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要保证相应施工人员对自身施工行为建立有效的认知,并且集中关注施工管理中具体情节的有效落实,对于不符合实际工程要求的行为进行集中整改。 (二)升级结构管理 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造价和施工管理的融合,就要集中建立完整的施工造价结构,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性,真正实现造价管理体制的优化运行,并且相应的管理人员也要针对相应的造价管理机制进行集中化的升级,保证相应管理机制符合实际工程需要。另外,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对整体项目进行集中的管理,并且将项目管理后的统一结果交予城建方进行集中的分析和处理,保证整体系统得到有效的分析和处理[7]。施工管理项目的控制人员要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改良,保证相应的管控机制和管理结构能通过相应的鉴定,减少工程造价控制和施工管理项目之间的矛盾,真正助力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运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结构和建筑施工管理都是施工项目必需的,相应的管理人员要提高具体项目的重视程度,在建立相应管控机制的同时,有效的进行措施运行的质量监控。但是,相关人员也要集中关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建筑施工管理项目的融合机制,保证两者建立协调发展的模型,顺利推进整体工程项目的推进,真正助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燕 单位: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招投标的功能定位分析 摘要:在建筑造价控制中,招投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投标作用下,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能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合理应用招投标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筑行业中,虽然招投标的重要性不断突出,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造价控制时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徇私舞弊现象较为严重,致使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受到了较大阻碍。本文主要以招投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功能定位极其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招投标;建筑;造价;功能定位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存在的隐患也越来越多,给建筑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利。造价控制是建筑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企业对造价控制的认知度不足,过度节省成本,对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及专业素质不加以审查,没有落实招投标制度,致使预算中的工程造价并不合理,进而损害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明确招投标的功能定位,并将其合理应用在建筑造价控制中,从而更好促进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一、招投标建筑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针对建筑行业制定了多种制度规范,而招投标则是其中重要内容,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建筑企业在进行造价控制时,往往偏重于施工阶段,却忽视了前期造价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成本情况往往超出预算情况,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遭受较大损失。随着时展,建筑行业的利润越来越高,行业从业人数也不断增加,很多施工企业都有着较大的项目承接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各种寻租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寻租行为所产生的资金成本将会从各种渠道转换出去,致使工程造价在无形中就被提高。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工程技术也是招投标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建筑企业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度不足,在相应信息的把握上不准确,进而给造价控制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相应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监理单位无法对项目施工人员的造价控制情况进行量化评价,而且技术要素具有综合性和不可分离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施工人员滥竽充数、具有投机行为,监理单位也不能较好明确责任人,进而导致相应隐患不断涌现,不仅给工程质量带来较大影响,而且提高了工程整体成本,阻碍造价控制的顺利进行。很多建筑企业在招投标阶段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进行操作,只是流于形式,盲目降低成本,忽视了对施工企业施工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审核,致使后期施工中项目成本不断增加,损害了建筑企业造价控制的效果。 二、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功能定位分析 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招投标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对其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时,必须从多个角度着手,合理分析招投标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意义,并严格遵循、加紧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建筑造价控制的效果。在发包方方面,一般包括大型建筑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政府部门拨款的相应建筑项目具有稳定的付款保障,所以施工企业大都比较愿意承接政府工程项目。但是在秩序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下,很容易出现寻租行为,进而对造价概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造成重大影响。招投标机制具有一定的竞争因素,能够促进工程项目承接的公平、公正性,并能帮助政府部门选择具有较强施工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施工企业,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消除各种人为因素对项目造价的影响,而且能较好保障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在承接方方面,当承接方成功竞争到工程项目后,须通过外包形式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规划。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有着较长的施工周期,而且政府部门的拨款具有一定期限和程序性,而且在竣工后,工程项目存在着一定的保质期,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造价仍易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对造价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并积极引进招投标机制,通过其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建筑造价的控制效果。 三、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实践 在建筑造价控制中对招投标制度进行应用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严格按照相应制度法规进行各种操作,充分发挥出招投标体制的各种功能,消除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各种隐患,从而更好地保障建筑造价控制的效果,维护建筑各相关单位的经济效益。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实践具体如下: 1.加强招投标落实力度。招投标是促进建筑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招投标的约束,建筑市场将会呈现出无序性,各种施工单位盲目竞争,而许多建筑企业又极易忽视对施工企业施工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审核,最终不仅给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提升工程成本、损害各方利益。因此,加强招投标落实力度至关重要。有关部门必须对建筑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招投标体系,并细化各项条例,对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并对建筑行业的融资体系进行合理调整,进而降低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放贷风险,有效消除各种人为影响因素,确建筑造价控制的有效性。 2.保障发包方执行质量。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行业利润也较高,所以对大量施工企业都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保障发包方招投标执行质量至关重要。发包方在对各成本要素进行明确后,必须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企业的行业信誉度和承包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如果不符合相关承接标准,必须予以排除,不能盲目追求低成本。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竞标企业较多,很容易出现串标问题以及盲目压价问题,所以发包方可通过招投标选择合适的施工企业,确保造价的合理性以及施工企业承包资质的合格性,并签订好各种合同及文书,从而更好保障建筑造价的有效控制。 3.提高承接方推广效果。当承接方在竞标成功后,就会采取分包的形式将工程项目分配给各施工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拨款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和程序性,所以为了更好保障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承接方可以引入招投标机制,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控制,由于承接方对外包方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所以在招投标的作用下,能够较好消除项目施工中预算的人为影响因素。在对工程各环节进行明确后,承接方需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浪费现象,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工程成本,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建筑造价的控制效果。 四、结语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紧密联系,如果企业不注重造价控制,将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利,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重视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由于造价控制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影响因素,所以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各种制度规范,明确招投标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功能定位,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薛征 单位:河北兴冀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预结算审核及注意事项研究 摘要:对建筑造价工程预结算工作的审核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全面审核、重点审核、分组计划审核、对比审核四种建筑造价预结算的审核方法作了说明,归纳了预结算审核的注意事项,以期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关键词:造价,预结算,审核,经济 0引言 市场经济下一切与生产、建造相关的行业都需要考虑到自身行为的整个过程与结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意义及价值。工程建设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资金集合,每一项支出都应当作为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和工程质量的依据。因此,需要运用科学、合理、完善的审核方法来保证预结算工作的准确性,从而为企业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1工程预结算审核内容 1.1工程套用单价的审核 工程套用单价是最基本的审核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审核内容。在具体的工程预结算工作中套用单价审核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审核任务:1)项目实施与施工图纸的对比审核。要确定工程预结算是否符合各个标准必然要先确定工程实际施工是否与最初的设计目标和任务相吻合,这是确定工程套用单价审核的首要前提。2)设备单价审核。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全部机械、设备、机器、工具等都有一个行业的标准单价,结合环境、项目的具体变量因素进行与标准单价的审核和对比确定预结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3)人员及工程量单价审核。人员成本的单价有行业标准作为依据,工程量一般通过套用单价进行具体的审核确定运算的准确。 1.2工程量审核 工程量审核是对整个工程所有费用的总量进行审核,具体由预结算限定范围、计算数量、施工工程尺寸数据、工程变更文件及数据等四个方面的审核内容组成,每一项内容都与预结算工作针对的计算对象工程量直接相关。一般来说,预结算限定范围、计算数量范围及尺寸数据的确定是最为容易的,这些都会直接以数据性内容在施工图与预结算结果的数据中准确反映,因此进行全面的数据对比就能够完成有效的审核工作。工程变更文件与数据需要进行重点的审核,除了对基本变更内容与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对比确定外,还需要对每一项新规定的标准是否达到做出有效的判定。 1.3费用计算审核 费用计算过程虽然是相对精准的数据,然而具体的计算方法也可能会产生计算结果的误差。预结算审核工作需要掌握严格的工程计价标准和方法,然后对各个运算结果进行数据准确性的审核,同时还应当全面对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费用支出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例如,针对农民工工资从预算到结算统一进行重点的精确计价,按各地的工资与福利标准进行费用的计算。 2建筑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 2.1全面审核 全面审核是指对建筑工程的每一项具体费用进行全面统一的审核,这是一个工作总量很大的审核方法,但同时审核结果也最为全面。一般来说,全面审核会根据施工图的标准与施工要求进行各个项目费用的计算,然后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多个项目构成、费用类型等,再分别对每一部分进行预结算数据的审核。由于这种审核所涉及的内容及数据非常全面,因此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来说比较适用,同时还能够获得准确度较高的审核结果。 2.2重点审核 重点审核工作的对象是针对建筑工程的主要费用支出部分进行的审核方法,一般审核的内容包括基础建筑工程的物料费用、人工成本、建筑材料的标准单价等,这些占据建设工程主要造价投入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产生造价超额的部分,因此对重点预结算内容进行审核的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控制造价超额问题,审核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这种审核方法适合一些不太复杂的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 2.3分组计划审核 分组计划审核是一种比较科学与全面的审核方法,将审核工作作为一个系统的工作内容对待,建立起明确的审核工作流程及分组安排,对每一项工程项目进行具体、详细的预结算数据审查、核对。分组计划审核的步骤首先需要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审核工作内容的分组,将相近的工程造价内容或者同一个施工环节划分为一组,在确定好基本分组的基础上再根据每一组中不同的建筑工程量进行细分,确定出具体的审核工作任务,然后以施工流程为参考规划审核流程。最后确定审核的标准与参考基数,确定审核数据的对比方法,从不同角度对预结算数据进行审查核对。这种审核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审核结果准确、工作流程明确、效率较高。然而,由于其审核内容非常全面、仔细,所以仍然无法适应较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2.4对比审核 对比审核以同一区域内的若干个建筑工程为对比的对象,结合其他已完成的项目数据为参考,寻找其中各项费用用途的比例、施工材料及设备的损耗规律、消耗指标等,以此为对比参考数据进行项目预结算审核。对比审核除了对参考建筑项目进行数据分类之外还需要对审核对象进行具体的审核数据分类,将每一项具体数据进行有效的对比审查,然后对其中存在较大差别的部分进行重点审核,确定项目预结算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其中的问题部分。这种审核方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适用于在同一地区和具有相近施工标准的若干个项目的审核。 3预结算审核工作的注意事项 3.1重点对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进行质量上的审核 预结算审核的目标最主要是确定建筑工程的成本与质量,而工程质量是一个建筑最重要的价值参数。所以,在预结算审核工作中应当重点对与工程质量相关的材料质量及施工技术进行专门性的审核,保证每一项审核标准都能够精确与具体施工情况相吻合。同时,还需要将施工企业的运营管理资质等作为审核对象,这是保证施工各个环节质量的最有力依据。具体的审核标准需要结合建筑项目的标准及公司的管理运营机制制定。例如建筑工程是一个对功能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项目,那么其审核标准就应当以功能安全性作为依据进行审核标准的制定。 3.2重视审核人员的素质 无论是审核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是专业素质都是完善建筑造价预结算审核的重要依据。从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上来说,专业的建筑项目造价知识及审核技能是保证工作准确性和审核结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如果缺少专业预结算审核能力,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必然受到直接影响。而从审核人员的工作素质上来说,自身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避免审核工作出现徇私、违规现象,使审核工作能够发挥其在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应有作用。 3.3审核工作需要深入建筑施工现场 由于审核工作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建筑项目相关的详细造价进行各个相关成本数据的审查与计算,只有将具体的审查工作深入到施工现场中才能对具体的数据准确掌握,使审核工作的准确度有效提高。无论是施工图纸还是数据报表都会存在与实际施工的误差,有的是人为运算错误,有的是与实际项目数据的不符。这些都是审核工作的任务,因此只有将审核工作所用的对比数据以现场的具体情况为准,才能满足高效、精准预结算审核的要求。 4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是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保障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决定性手段。将每一个具体的审核工作内容运用科学、准确的审核方法,关注审核工作中重点审核内容,才能将建筑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其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建筑行业预结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冯永梅 单位: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及注意事项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总结,简要地介绍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从中提出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注意事项,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工程造价;方法;问题;注意要点 前言 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促使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而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手段。因此,如何利用正确的造价审核方法,合理的控制工程的整体造价,也就成为了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的热点之一,根据现有的造价审核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创新,完善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体系也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1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方法 在建筑工工程的建造过程中具有多次计价的特性,并且整个计价周期较长、计价方式较为复杂。因此使用一种科学的审核方式进行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工程造价的工作速度,还能更高效的完成造价计算审核。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 1.1整体审核 这种审核方式是要求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人员对整体工程的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其中就包括整体的工程量、各类定额单价、相关费用的计费依据等,这种审查方式不仅能够全面的对工程的各方面进行造价审核,还能够提高整体造价的审核质量。但使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整体审核时间长,对于一些工程量较大的工程审核起来会相对较困难,所以在一些对工程造价具有严格要求的工程当中才会使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使初学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人员,通过仔细的审核熟悉工程中的各项造价预结算审核程序。 1.2分类审核 分类审核顾名思义就是将整体工程中的各关联部分进行分类计算。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工作,只需要将事前归结好的各类数据进行同类别的审核工作即可,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较大的减少造价审核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够使整体审核进度更快。而缺点在于,在进行审核工作前的分类工作较为繁琐,需要对每一个工程细节问题进行系统划分,保证每个类别的统一性为后续审核工作的开展奠定便利的基础。 1.3统筹法 使用这种审核方法主要是根据单位面积的工程造价、工程量、相关费用这三个数值,通过对不同部位的数值与预算数值之间的比较,进行审核工作,当发现两个数值相差较多时,应分析具体数据指标后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整体造价在预结算工作中能够将误差降至最小,在实际的工程造价审核工作中该种方法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效果好,被广泛运用。 1.4比较法 进行这种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方式的首要条件,是需要在本工程建造区域内有一个与本工程类别相同的参照工程。保证参照工程能够在整体的工程量、工程用材、工程结构等方面与本工程相似。将两个工程进行比较,在相同类目中以参照工程为基准,查找本工程工程造价的问题所在,对二者之异进行复核,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整体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高效性。 1.5重点突出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中也较为常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对整体工程造价中的关键部分进行重点审核,对一些次要的工程部分,选择性的抽查,这种方式能够加快整体审查的进度,同时防止对同一工程部位的审查,在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较为常见。 2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注意要点 2.1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各项文件 在进行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前,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对整体工程的施工合同进行了解,对合同中的各项规定以及招标文件等相关资料能够熟练掌握,以这些文件作为定制造价预结算合同的基础参照,而这个环节的实施好坏对整个工程的造价工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2.2熟悉设计图纸 在进行造价的预结算审核过程中还需要对整体的施工图纸或竣工图纸进行熟悉了解,由于设计图纸是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因此熟悉设计图纸,能使造价审核人员更好的熟悉整个工程中的各个部分,使之在进行造价审核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土建、电气安装等各方面的造价预算工作,更全面的对整体工程做出预算规划和更改意见。 2.3审核方法选择 由于每个工程的建筑规模、建筑工期、施工方法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人员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选择与之适应的造价审核方式。像是针对大型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就不宜使用整体审核法,在工程拟建区域没有相似的工程进行对比时,也不能够盲目的参照其他工程使用对比审核法。根据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针对性的选择造价预结算审查方法,保证对各项目中的每个部分都能够做到数据的正确性,对出现偏差的部分进行及时的更正。 2.4工程项目与其清单的造价审核 在进行工程造价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对工程的各个项目的工程量清单进行熟悉了解,以方便在进行造价计算工作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项目特征进行具体数据的计算。另一方面需要核实实际的工程量与施工招标文件中的标准量是否一致,进行招标价格的造价审核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因此,在造价审核人员进行造价计价工作时一定要熟悉费率和定额的套用模式,根据大环境的走势,以及相关工程用材的经济环境变化,提出适当的造价预结算审核标准。 2.5工程过程中造价结算审核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结算,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常用项目的结算,例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垂直运输机械使用费用,还有针对施工材料的价格审核。一般情况下对材料价格的造价审查需要参考工程当地的造价部分所公布的相关材料价格信息,以及向一些市场上的相关材料供应商、供应厂家进行询价,或者对一些与本工程相似的工程进行参考得出材料的单价,进行造价计算。 2.6工程竣工造价结算 在造价结算阶段主要是针对工程的费率计算、工程量计算、用材单价计算等方面进行审核。较为重要的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对工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等相关合同文件的审核计算;②对工程的现场签证情况的审核。对工程签证的审核,是保证工程建筑双方实施工程变动的有力印证,在实际的造价结算审核过程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3结束语 由上文可知,做好工程造价预算和结算审核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单位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高效的完成预算和结算工作,而且能够促使建筑单位更好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在进行造价审核的过程中要根据工程的各方各面进行系统的考虑,针对工程中的各种问题作出最及时以及最适合的解决,促使整个工程造价工作能够高速度、高质量的完成。 作者:郇庆 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建筑造价论文:房屋建筑造价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屋建筑市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发展速度之快,让人惊讶。但随着这种高速的发展,问题也随之产生。管理能力和相关制度建设一直跟不上,造成现在我国的房屋建筑行业比较混乱。而在房屋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当中,造价控制也一直是一个难题。随着我国体制市场化的深入,那么房屋建筑行业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做好房屋建筑项目工程中的造价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房屋工程项目降低成本,还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当中存活下去。本文将重点讨论在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当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造价控制;问题与对策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市场中,由于发展过快,导致管理能力和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出现较多问题。尤其是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造价的控制问题上。由于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行业内人员缺乏自律性,导致问题丛生。对房屋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产生重要影响。要进行对房屋建筑工程建筑造价的管控,那么就必须要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建筑成本进行预算,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对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造价控制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不断完善建中造价控制的管理制度。 一、房屋建筑造价管控中常遇到的问题 首先要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职责范围做一定的了解。房屋建筑造价是指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费用支出的审核与统计,防止出现资金漏洞给施工造成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在整个房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从前期的招标决策阶段,到建筑方案设计,项目施工,以及项目竣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建筑造价的管理。所以,做好建筑造价的管理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目前各种制度还不完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对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格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人员往往不认真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要求,在工作中马虎应付了事。比如对于施工材料的价格以及受市场影响产生的波动不了解,相关人员上报多少就是多少,很容易给房屋建筑工程带来损失;对于项目工程造价费用的预算和估算不重视,相关规范要求不明确,给工程造价的管控带来混乱;在某些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当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算时,没有统一的指标要求,造成工程造价预算与实际工程预算不符,这样,要么会在工程审核计算阶段导致工程无法完成审核,要么会因为造价预算过低导致工程延期或出现质量问题。 2、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制度不完善 在当前我国房屋建筑市场中,相关管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严重退化,不思进取,管理理念严重与行业发展脱节,导致在进行工程造价的预算时,没有标准的操作规范,只能是东拼一点西凑一点,这样计算出来的工程造价要么比实际工程造价高要么比实际工程造价低,会对房屋建筑项目产生重大影响。而在签订房屋建筑工程合同过程中,双方对于工程造价的预算也不重视,对于很多施工材料的价格,双方的责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到了竣工阶段进行结算时,又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房屋建筑工程无法完成审核。而且,在施工过程中,签证的管理程序也不符合相关的操作规范,责任不明确,不严谨。这样会导致在对工程造价进行估算时出现严重偏差,这会直接给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产生重大影响。 3、目前房屋建筑市场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在招标过程中都没有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比如列出竞标建筑施工方案的详细过程、表明标底等。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仍然不够具体,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有些竞标单位没有明确的标底同样也能中标,而且这一过程根本没有通过当地的招投标监督管理机构的确认,合同上是否表明双方的责任,是否完成对工程的定价,双方是否合同价款,都不得而知。那么这样,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是否能得到保障,同样也值得疑问。如果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那么就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表明标底,详细列出投标的文件、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以及对工程造价的估算值等。这些内容的确定,对接下来的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一点,还需要我国相关的监理部门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加强监督监理,保证各项工作都顺利进行。 4、房屋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行业中,从事建筑造价管控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很差,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这样会给房屋工程的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在目前的工程造价管控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所占的比例只有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是从业人员都是高中或以下学历。 5、对造价控制中审核补严谨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人员对施工过程中施工环节的监督审核马马虎虎,不严格。比如对于土石方工程量与单价不清楚,对于脚手架、门、窗等部分的方案设计和费用也不清楚。这样,既无法有效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同时对工程质量也会造成隐患。 二、针对工程造价中常见的问题解决 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首先加强相关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工程造价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有标准可参考,是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目前,由于很多主管部门存在的利益冲突,很多制度、规范的制定只是一种摆设,内容有很多冲突的地方,这一点需要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区别对待。 2、完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决策阶段包括房屋建筑工程的招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合同签订阶段。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人员要结合实际,对房屋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的预算,预算时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比如工程量清单法。招标阶段完成后,要详细计算施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程造价预算,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与招标方详细讨论,双方一致同意后方可确认。否则会给后期的建筑工程的施工造成困难。还要注意要设计合理的分表方案,减少不同标段之间的纠纷问题。 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造价管控。这一阶段是整个房屋建筑项目工程当中资金耗费最多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施工材料的采购方面。要切实做好工程造价的管控工作。为了避免相关人利用工程材料的价格波动进行虚报,那么对于施工材料的采购,工程造价管控人员应该多做市场调研,对于施工材料的价格波动多作了解,采购优质的施工材料,并与生产商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4、在结算审核阶段做好工程造价管控 结算审核阶段是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尤其要做好工程造价的管控工作,避免出现差错,给整个工程带来重大损失。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审核时要注意构建一套完整的审核机制,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规范要求操作。审核内容要全面,细致,要确保审核与监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伴随着方式建筑施工的各个过程,工作内容繁琐,综合性较强。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细节。同时,还要注意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构建统一的标准规范,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合理,为房屋建筑项目工程的建设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唐克静1 赵程程2 吴彬3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造价论文: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建筑造价管控措施 摘要:工程建造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一个行业,由于工程建造环节设计的内容十分的多,所以导致建筑工程的进展比较缓慢,而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采用工程量清单模式进行建筑,可以有效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工程建筑造价的管控。同时也可以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十分的重要,也是目前建筑工程造价最重要的管控技术。所以要根据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点,为工程建筑的造价制定管控办法,有助于建筑行业发展。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模式;建筑造价;管控 建筑行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采用合理科学的管控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的建筑的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及提高建筑的经济收入。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的管控主要是以工程量清单模式为主。利用工程量清单,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每个环节的成本都能够掌握,对于整体控制工程成本十分的重要,所以,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建筑造价管控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的对工程造价计算和管理的一种方式。 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概述 1.1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程序 工程量清单模式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的造价十分的有帮助,而且其程序就是对工程清单项目进行统一的设置规则,摈弃给根据每一个项目,图纸以及招投标等要求,计算出工程量清单,为工程建筑进行计算成本造价,对每一个项目的材料的数量,价格以及定额多少都要制定做详细的数据,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的整个工程的成本,才有助于工程造价的准确性,让建筑商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 1.2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征 工程量清单模式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所以能够制定出准确的建筑成本造价。而其特征主要就是采用综介单价的形式进行评估造价,而后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步的控制都得益于报价的准确情况,能够反映出施工场地的情况,同时其报价也是符合自身的实力的,不会影响到建筑商的正常发展。最重要的是,工程量清单模式可以利于风险的介理分担,减少工程风险,最后有助于相关人员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够及时解决出现的任何情况。 1.3工程量清单模式与传统定额模式的区别 工程量清单模式与传统的定额模式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也就是在造价相关的项目中,工程量清单主要是依据自身企业的实力以及工程的实际需求量而制定的数量,具有可控性和调整性,比较准确,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而传统是定额模式,对于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一个固定的数量,而不是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的。因此,工程量清单更符合现在工程建筑的成本造价的设定和计算方法。 2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解析 2.1工程量清单模式下业主的工作重点 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对建筑进行成本造价的控制,其工作重点主要在于对成本控制,和每一个项目环节的材料数量的控制和价格的确定。业几十说,有关人员应该注重建筑造价的过程和结合,而不是单独重视某一个环节,同时要注意市场上的材料价格的变动,和自身企业的实力,并且根据需要的材料数量进行报价和分析,以便确保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实施。而且能够帮助建筑造价更加的精准,提高建筑商的经济收入。 2.2工程量清单模式下业主的风险管理 (1)工程招投标环节。对于建筑工程的造价的控制,首先要保证承包商在招投标的环节,就有一定的应对策略,要精准的计算出应该填写的清单报价,对于建筑的成本造价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准确的估算,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中标的几率。其次业主也要在招投标的环节具有一定的应对策略,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招投标的文件进行审核,保证招投标的工作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而且要保证中标者是符合标准的。 (2)合同约定环节。在工程量清单模式下,首先要确定承包商在签订合约的环节具有一定的对策,不紧要建立计量控制台账,还要规定在每一个付款周期过后,要对台账进行计算和完善,减少出现错账的机会,而且一定要有相关人员的签字,才能保证台账进行变更,尤其是在工程进度和材料有变化的过程中,台账更需要相关人员签字才能变更。其次是需要业主对合约环节有一定的对策,要建立相关的合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在出现以外情况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处理。 (3)合同价款调整环节。在确定利用工程量清单对建筑进行造价的时候,就要有承包款的调整环节,也就是说承包商需要对价格调整环节具有相关的对策,在出现工程变更的时候,需要借助于台账来了解工程的变更内容和价格。同时还要对做好工程索赔的工作,预防因为某些变更导致业主提出索赔的情况,同时也能及时的进行处理。而工程变革和工程速配的对策,都关系到建筑商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收入。 (4)工程计量支付环节。工程施工期间,需要在一定时期结算工资以及相关的款项。所以,承包商在支付环节,需要制定相关的策略,能够保证每一个项目环节的资金都结算到位,不会出现拖欠的现象。而且一定要展昭制定的支付款项的时间进行付款,同时对与款项的支付要进行动态记录,这样才能保证减少出现错账的机会。而且业主在衡量支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计量的数据进行检查是否有错漏。 (5)竣工结算环节。建筑工程竣工之后,需要进行统一结算,而在结算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资金运转到位,才能定时的解决工程资金结算的问题。不仅需要承包商在场对工程进行结算,还需要业主出面进行监督,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结算资金出现问题的情况。 3结束语 我国的的建筑工程快速的发展,而且对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变。尤其是在发现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可以有效的管控建筑工程造价,能够控制建筑成本,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的重要,所以,利用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帮助建筑工程精准的计算出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价格,对于建筑的整体造价也是十分的精准的。因此,要掌握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点以及方法,对于建筑工程的造价十分的重要,对于建筑工程顺利施工也十分重要。 作者:唐克静 赵程程 吴彬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造价论文: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 摘要: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为研究建设项目,以实现在成本和过程监控进行决策规划建设项目的来控制成本。过程控制包括建设项目的监控目标的全过程。我们需要在决策阶段项目成本控制,需要控制过程投资金额为优化项目成本调整的标准偏差,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全过程,本文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分析与监控的每一个结对所处的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来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保证工程的成本最低。 关键词: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监控 我国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楼房的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的造价分析就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基于全过程的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贯穿整个建筑的始终。虽然建筑业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建筑造价分析就是其中的例子。相关企业为了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不断地对建筑造价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 1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现状 1.1市场机制不规范问题。虽然建筑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到目前为止市场交易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规范和法则,造成在交易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和纠纷,很多企业之间存在一些不良的竞争,相互私下压低承包的价格,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把原来较长的工期缩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还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整个工程分成很多部分[1],分别让水平不同的公司来承包建筑,这样就会使整个的工程质量没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降低工程的质量。这种施工的单位一味地降低施工成本来增加本公司的竞争力,完全没有考虑到工程的质量问题,并且建筑方面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机制,就使这种行为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1.2对施工企业的信任问题。在大多数认得印象中,施工企业的年龄越大,其施工的质量就有一些保证,导致很多的新兴企业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在公司的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处于一种信任度极差的企业。对于那些历史比较久的企业也会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为企业的实际工作水平并没有想象的高,很可能会令很多雇主失望。这个问题在建筑业的市场中面临着无形的危机。 1.3预算造价失误问题。预算造价失误问题在建筑业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导致投资过度,给雇主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造价失误存在很多方面的事情,可能由于将前期的建设项目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而忽略了后期建设,导致预算超标,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的造价,严重的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4造价分析存在漏洞。建筑工程包括很多的环节,一般包括几个主要的环节如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造价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其实工程设计阶段是决定工程价格的基础[2],现在很多人认为设计阶段并不重要,工程质量全部都是与建筑施工阶段有重大联系,其实建筑设计在建筑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工程设计不合理,就会大大的增加了建筑的成本。现在很多的施工单位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低,施工单位资金不足,施工单位就会采用很多方法来增加施工的费用。工程的验收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单位由于验收不及时审计不够准确,导致很多的建设资金流失。 2全过程造价分析的原则 2.1设计阶段的控制原则。设计阶段是最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步骤,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基础,设计阶段以后的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造价都是以设计阶段造价为基础的。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造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保证在施工阶段和验收的阶段发现一些造价不合理的问题,从而需要修改设计的土质,导致重新建造或者拆修工程,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各个环节施工造价原则。校对法是很多工程项目管理中使用的方法,在很多的工程造价管理时,要随时进行校对,以此来降低工程控制出现问题的风险。如果工程造价的实际控制值与设计预想的值有差距时,就要立即进行偏差的比对,找出产生偏差的环节及原因,找出控制造价偏差的解决办法,降低由于造价偏差带来的风险。 3基于全过程的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措施 3.1完善市场建筑造价市场分析机制。现如今的《建筑法》还不够完善,虽然建筑工程造价分析与监控都是完全依照国家的法规进行管理的,但是还有很多的事情法律上并没有进行明文的规定对于一些招标的法律、施工的劳动合同等方面都没有一定的明确规范[3],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些法律,使建筑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最好是在每一个建筑阶段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就能够保证建筑市场平稳的发展。 3.2加强各阶段之间的联系,增加配合。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包含着很多的阶段,大多是这些阶段都会出现锯齿形的波浪状,也就是每个阶段的造价都会互相的牵制,一个阶段的造价增加,无疑会使接下来的一个或者多个阶段的造价降低,这样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要对工程的各个阶段工程设计进行造价分析与监控。掌握住资金链条,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资金使用,并且进行各项监督控制工作,还要加强配合,避免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影响工程的质量。 3.3建立规范的造价分析与监控制度。在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业主都会有相关的监督人员进行全程的监控,并且好哦眼参与一些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这其中就会有监督人员对某个阶段的施工提出一定的意见和要求,尤其是资金控制这方面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建立规范的造价分析和监控制度,既要使施工单位按照合同顺利的完工,还要保证业主所派遣的监督人员的干涉不能影响到整个施工建设。制度还应该保证施工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有一定的发言权和主动性,避免监督工作人员在建设中提出更多的要求,导致施工过程出现终止的现象。要将决策阶段的造价分析进行明确具体的规范,做到精益求精,极大的降低不确定因素对整个公的影响。设计的阶段要做好严格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在施工的验收阶段,要将设计好的方案与实际工程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很大的不同,就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如果施工单位将原来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擅自改动,或者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准许,预算超出造价,验收审核将不会通过。 3.4在各阶段做好造价的分析与监控工作。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建议瞎用严格限制数额的条件下进行,要使用合理的招标机制,最好是扩大招标的范围,大量的找到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投资企业的经济收益。招标还要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更多优秀的专业的方案,既能够减少设计的时间还能够保证设计的质量,也有可能控制成本。还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的时间,最好规定施工的时间,并且要求施工单位按时间完成工程,在最后的验收阶段,对工程的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要进行精确的核算,最后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验收并且支付一定的费用。 4结论 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全过程建筑造价分析与监控,并且其在建筑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想要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造价分析与监控,虽然我国的建筑造价分析和监控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都需要建筑市场和政府部门严格要求和不断完善,积极的创新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建造出更加健康的建筑市场。 作者:田启星 单位:江苏弘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节能建筑造价成本分析 【摘要】节能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建设工程领域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要朝着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努力,这也包括工程造价的管理。本文通过辨析节能建筑的内涵,分析节能建筑的造价管理要素,提出工程造价管理适应节能建筑发展,应对建筑节能成本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节能建筑;工程造价;成本 0前言 当今世界,能源已成为各国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未来生存安全都极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由于建筑物是个能耗高的产品,建设速度加快和片面追求高利润或高舒适度会导致资源消耗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在无限的需求愿望和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寻找一个适当的结合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节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管理的重点目标之一,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要朝着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努力,这也包括工程造价的管理。 1节能建筑的内涵 建筑节能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建筑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发达国家为此进行了长久的努力,将建筑节能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制订了符合本国建筑节能要求的法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自从1973年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之后,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概念和内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强调“建筑节能”(Energysavinginbuildings),到随后又提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Energyconservationinbuildings),意思是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直到近来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Energyefficientinbuildings),也就是说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而是从积极意义上提高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建筑的功能保持热能、减少能耗,或用少许增加的耗能量来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建筑节能观应以提高建筑物能量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既满足人类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又减少建筑耗能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建筑节能涉及的领域来看,建筑节能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建筑节能不仅涉及建筑设计方案、能源需求、生活质量等问题,还考虑了整个建筑对资源、环境、气候、地理条件、维护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即考虑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能源流动、使用情况,是将建筑物的节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狭义的建筑节能通常对建筑构(部)件的组合、加工、建造及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关注较多,尤其是建筑运转过程中的能耗,侧重于某个建筑物本身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具体而言,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满足节能标准的建筑。要求门窗、墙体等使用的材料保温隔热性能良好;自然通风与人工通风结合,兼顾每个房间;尽量采用自然光,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等均按程序集中管理,逐步达到智能控制,从而实现建筑建造和使用的全面、全寿命期节能。 2节能建筑造价的影响因素 节能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都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即使有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比如太阳能供水,由于建筑成本相对较高且没有统一的使用标准规定,所以,这部分投资对于开发商来说还是属于增量成本的的范畴。而在市场没有达到足够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时,节能建筑的价格一定是比普通建筑要高出不少的。 2.1维护结构节能 维护结构的节能成本包括墙体、屋面保温系统的成本,节能门窗的成本,遮阳系统的成本,以及其它一些综合性质的措施,比如种植屋面、呼吸式幕墙等的成本投入。据建设部对试点工程的设计计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围护系统方面造价增加了50元,是土建造价的5%;在供热采暖系统方面造价减少了40元,是采暖系统造价的18%。抵消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只增加10元,提高的幅度是1%。 2.2可再生能源 节能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利用措施的成本投入。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相对成本较低,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增量因为材料以及技术水平的原因,价格还是属于较高的,对于一般的开发商来说还比较难以接受。地热利用主要是通过地源热泵或者地下铺设通风管的形式,技术相对成熟,但成本较高。风能、生物能也属于目前成本很高的技术。以地源热泵系统为例,该系统是将中央空调系统、地板采暖和生活热水三种功能融为一体的环保系统,运用大自然中免费的可再生能源,向住户提供20°C~26°C的室内恒温,并且兼有24小时的生活热水供应。这个利用地下水产生的热能进行供热制冷的节能系统,可比传统空调节约能源50~60%。 2.3节水措施成本 2.3.1中水利用 中水利用是指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水集中起来,经过恰当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回用于小区的绿化灌溉、车辆冲洗、道路冲洗以及家庭坐便器冲洗等方面,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北京、成都等省市已经先行推广使用,成本不高但效果明显。 2.3.2雨水收集利用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在国外,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对于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收集利用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那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雨水属于优质水,收集和处理成本都不高,是可以大力推广的技术。 2.3.3净水系统 这在国内已经属于比较成熟的技术,它通过系统定期排污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进行层层过滤,以达到可直接饮用的效果。目前成都市许多楼盘都在使用该技术。净水系统分家用净水系统和管道分质供水系统两种。单针对管道分质供水来说,安装成本是比较便宜的,并且技术要求也不高。在一个可容纳3000户的小区里,如果安装中央净水系统,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增加成本不超过20元,而在前期销售或后期使用过程中均可收回成本。 2.4室内环境措施成本 室内环境措施成本包括室内通风装置、建筑隔音措施、室内除尘措施、垃圾处理回收装置、分质供水等措施的增量成本。 2.5建筑智能化成本 建筑智能化成本包括居住建筑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安保系统、智能物业系统等。 3节能建筑成本下降的潜力分析 节能建筑特别是住宅节能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有很大的下降空间的,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3.1住宅建设成本相对提高 国内住宅建筑的建造成本还比较低,目前商品房还主要以提供毛坯房为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人们对全装修房的需求以及住宅品质要求的提高,精装修、空调采暖等会成为住宅的基本配置,室内环境质量也逐步会归入建筑的基本投资。因此,住宅本身成本的提升会导致节能建筑增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而节能部品的标准化、产业化也会降低建筑成本。 3.2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政策逐步完善 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价格普遍较高,特别是地热利用和太阳能光电技术的价格还是一般住宅建筑难以接受的。但是随着政策制度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会享受到更加优惠的补贴政策,太阳能并网发电甚至可以通过卖电产生利润,因此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 3.3设计和市场接受程度提高 与非节能的普通建筑相比,节能建筑形式上表现为能耗水平的降低,但其背后隐含的是相关技术的进步,是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但由于目前建筑节能技术水平较低,普及性不足,配套产品种类少,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节能建筑的开发成本仍处于高位。据住建部统计的数据,如果严格执行目前的节能标准(以50%节能标准计算),每平方米增加造价100~200元。而从长远来看,我国将全面实行65%甚至更高的节能标准,建造成本还将提高不少。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建筑的销售价格予以消化,而在消费市场缺乏对建筑节能需求的前提下,价格较高的节能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未必占据优势,而且房地产业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开发商也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更不愿承担增加技术风险和额外成本去开发节能建筑。但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日益重视和接受意愿的提高,以及建筑节能部品和技术的成熟化、标准化、规模化,节能建筑成本的下降亦是可以预期的。 4基于节能建筑建造的工程造价管理新思路 建筑节能的要求给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工程造价领域应该开拓思路,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或预结算编制审查。工程造价管理要适应建筑节能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起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的概念和管理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拓宽思路: 4.1造价构成———考虑项目在寿命期内的使用、维护费用 目前一般只关注项目的建造成本,而不重视建筑能耗在未来使用中给业主和社会带来的持续费用。而建筑节能的效果和效益通常要在建成后的长期使用中体现出来。节能建筑的建造成本虽然在普通建筑造价的基础上增加5%~7%,但节能带来的的长远经济效益却远远超过这部分增加的造价。为适应这一要求,工程造价的构成内容除了设计、建造、设备等费用,还要将寿命期内的使用、维护、能耗的费用考虑进来。工程造价的构成包括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维护、能耗费用,理论上是易于理解的,但这些费用如何计入造价也有一个标准的问题,如建筑物寿命期的确定,不同年度、地域、气候维护费用的标准、能耗水平、物业管理费用标准等,但这个问题不影响这些费用计入工程造价的意义,也不影响扩大工程造价概念的内涵,只是在具体技术层面上为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4.2计价依据———设置一些反映节能技术和措施的指标和参考标准 我国目前工程计价的依据主要是工程量清单及预算定额计价体系,其指向也是工程建造价格,节能概算、估算定额和指标尚不完善,设备价格目前也很少作为工程计价依据来发挥作用。这样的状况应该说是难以满足全寿命期造价管理和评价需要的。为适应节能要求,在工程计价依据方面至少有以下两方面工作要做:(1)将节能建筑的技术、材料消耗和价格纳入现行预算定额,即增加专门的节能项目,为建筑的节能部分提供易于识别的计价依据,同时也能体现出建筑节能的措施和费用。(2)设置一些能够反映节能效果的指标,如能耗降低率、增加的建造费用回收期等,特别是现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应适当增加一些节能指标和参数,将节能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的评价中来。 4.3造价计量———全寿命期费用的现值分析 工程造价的计算要考虑寿命期和动态性,即包括项目的建造费用和寿命期内的各种使用费用,并按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得出综合造价。这个综合造价和现行造价内容有所不同,但从节能、可持续发展、绿色等角度考虑,这个费用是更适于这些要求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美国的经验是“初期成本”只占到寿命周期成本的5%~10%,而运营和维护成本占到60%~80%,对于品质好、能耗低、维护省的长寿命住宅来说,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这实际就是建立起一个新的工程造价概念(或者说是新的成本观),这个概念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4.4造价评价———从寿命期着眼,不仅比较建造费用,也要比较使用费用 在上述基础上,对建筑工程造价高低的评价就不只是现行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而是要在全寿命期的框架进行,比较从建造到使用、报废全过程的综合费用,全过程费用低的项目才是低造价的项目。造价的控制不仅是建造费用的控制,更要考虑建成后使用中的能耗、维护等费用,这是新视野下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将这一目标扩大到项目的全寿命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 5总结 节能建筑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将长期性地节约居住者和开发者的使用成本,将是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因此,应尽早将节能要求及其具体表现纳入工程造价的管理和研究中,树立起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的概念和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目标管理等理念,跳出单纯的、静态的“确定与控制”思路,这样工程造价才能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更好的发挥作用。 作者:邱洁 单位:武汉统建城市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工期压缩控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建筑业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现在的建筑工程普遍存在着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工期不符合要求的现象,直接制约我国建筑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中造价高和工期长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解决的对策,旨在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业;工程造价;工程工期;压缩控制 我国从上个世纪开始进行建筑业改革,从最初进行的建筑业投资渠道、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改革到现在的项目招标、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实施建立工程项目的监管体系。但改革的具体实施没有深入到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期的管理,对建筑市场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能对现在建筑工程的造价和工期进行科学的配置管理,也是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机遇。所以,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中要特别重视对工程造价和工程工期的压缩控制。 一、传统的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期的控制 (一)造价与工期结合 我国建筑工程的改革很早就开始实施,由于不能得到相关健全政策的支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问题。例如,在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时,投入的资金过于庞大,而施工单位不能在规定的工期完成施工,所以造成资金的回收期限长回收的难度增加,建筑工程开发的风险也增大,所以工程项目中的工程的造价和工期成正比(如图1,其中P1、P0、P2表示不同的工程施工方案;T表示工期;T1、T0、T2表示不同施工方案中的工期长短;C表示工程的造价;C2、C0、C1表示不同方案中工程的造价)。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造价和工期的相互冲突的原因,主要就是我国在建筑工程方面没有稳定的政策,以及工程实施的各单位之间的信誉欠缺。在一些建筑工程体制成熟的西方国家,在造价和工期的管理上有很多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当前我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传统的成本控制进行改革。 (二)成本管理的局限 我国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有专门为造价人员设置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心。但是成本控制中心有土建和安装两个不同的行业,其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规定是不同的,以至进行建筑施工材料采购,很难符合两个行业之间的预控标准。还有通过贿赂和扰乱控制在项目投标的过程中低价中标。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造价和工期的严重脱离实际的标准规范,使得工程的成本管理失控。 二、我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一定要对工程造价和工期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但是,在进行对造价和工期管理控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第一,工程造价和工期管理体制不健全。一般情况下,工程的定额是统一的,是由政府进行定额的编制实行统一颁发的,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各级政府对工程定额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把握尺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工程实施的矛盾就会突出。各个单位也没有合理的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相关的部门也没有办法进行仲裁。 第二,落后的计价方式与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但现在的建筑市场仍然以计划经济模式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和投标的主要工程成本的计算模式。定额已经具有一定的预算性和全面性,很难做到每个方面都能作到完善,不能保证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一般情况下,会存在发展上的滞后,且实际操作的性能也会在较差。我国现在的工程成本管理和控制主要是依据政府部门的相关的定额消耗量,竞标的施工企业只会把其作为一种参考,所以不能充分反映参与竞争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技术管理水平,不利于形成企业间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三,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缺乏监控。现在我国建筑市场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格局比较混乱,工程建设单位之间的存在很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很多工程的施工单位不会遵循工程施工进行的规律,盲目的对工程的造价和工期进行改动,直接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改变整个施工工程预算的成本,造成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我国在工程造价和工期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监控,使一些施工单位投机取巧谋取经济利益,而忽略工程的整体质量。 第四,与国外先进的管理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建筑市场的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而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但是建筑工程应用的成本管理方式依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我控制的经验依然和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外很多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期的管理都是由专门建立的成本管理控制机构来进行科学评估,但是在我国,进行成本分析都是由一些施工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代替完成,没有形成一个专业的造价和工期的管理控制体系。现在我国还是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对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控制经验了解较少,所以我国的建筑市场应该及时的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改进的节奏,为我国的建筑行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期控制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后期安装 在建筑工程土建工程完成之后,后期的安装工程也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安装工程的进行,一定要严格按照安装图纸来进行。安装图纸一般是由建筑工程的诸多单位多个技术人员进行绘制,所以安装工程的施工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严格进行。现在我国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比较重视土建工程的进行,对安装工程的施展没有特别重视,从而造成工程项目的施工后期阶段施工程序的混乱。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消防系统、电梯、水电系统等安装工程也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工程项目整体的质量,以及工程的造价和工期。 (二)赶工期的价量状态 如果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是通过特殊途径低价中标,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更容易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当后期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工程的延期,所以有时候施工单位为了你能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就会进行后期的赶工,但是这样就会是建筑工程的质量更容易出现问题。建设单位有时候也是为了经济利益,对施工单位的行为视为不见。这样就会造成造价和工期的管理出现混乱,导致前期土建工程赶工的对资金的浪费过多,对后期的安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施工单位施工进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施工的进程在计划的工期内顺利完成。 (三)造价工期的控制策略 造价工期的控制策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第一,在工程的实施中,要有多个控制成本计划和方案。第二,在多个成本控制的方案中,进行最佳方案的选择。第三,协调设计方案与施工利益方之间的矛盾。第四,进行签证的控制。第五,就是加强对施工各方和采购流程的管理和控制。第六,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间班组专业有机施工。第七,就是要严格的控制造价和工期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第八,就是一定要注重进行施工工程项目中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是我国建筑市场的造价和工期的管理和控制的体制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阶段,没有对国外先进的市场经济下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进行借鉴和应用。建筑工程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必须要得到政府有效制度的全力支持和配合,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问题,更好的推动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 作者:李静 单位:太原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房屋建筑造价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房屋建筑得到了大力发展,本文主要是结合自身的经验,对房屋建筑的造价管理现状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造价管理;对策 1.房屋建筑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1.1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 我国对房屋建筑造价管理方面出台了相关规范,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建筑业的工程造价问题。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却不尽人意,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也使很多高质量的新型施工材料以及崭新的制作工艺不断的出现,在对这些材料进行定额换算时,经常的会出现偏离了实际价格的情况,由于定额计价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实施的建筑施工方案设计评估的费用高出实际施工的费用,这对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带来相当严重的影响,这也导致很多的施工单位只注重工程的利益,而忽略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意外情况等的正确评估。 1.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房屋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很多工程造价的预算与实际存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问题,随着社会科技发展,房屋建筑的相关材料在市场上的价格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管理人员却不去进行市场调查,只拿出传统的数据做为参考,使得预算设计不再适应现今的发展,导致在实际的造价控制上不科学,进而不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1.3市场竞争不规范 有很多建筑单位为了能得到施工任务,不得不在承包施工项目时,把价格降低,通过价格优势来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久而久之这种现象也在逐渐的加剧,建筑行业的交易市场也愈加混乱,这给房屋建筑造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市场竞争的不过范,恶性竞争日益严重,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4施工变更的随意性 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谋得更大的利润,不断的更改施工图纸使建筑施工的周期不断的缩短,图纸是建筑施工的根本,建筑施工单位对施工图纸的不重视,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以及质量,施工现场缺乏施工的有效管理,将会导致施工变更的随意,对工程造价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对策分析 2.1建立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筑行业也是如此,为了能更好的保证房屋建筑造价的质量,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并且要严格的执行,不要作为摆设,要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不足,不断的去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另外,还应该借助于互联网,建立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数据信息系统,扩展信息化的咨询服务,使工程造价与信息挂钩,更方便管理,促进房屋建筑造价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 2.2推行推行限额设计 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值做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原理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结构设计人员在确定梁、柱截面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筋方面,要在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下尽量减少钢筋用量,降低房屋建筑的总造价,如设计中一些非受力构件可按规范构造配筋,但该加强的地方一定要加强,即限额设计并不是一味的考虑节省造价,更多的是要满足建筑的安全性。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方案的不同导致工程造价成本有时相差很多。设计单位可以实行设计质量奖优罚劣制度,为了推行限额设计可以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可比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定最优方案。 2.3政府规范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需要政府对建筑市场进行统一的管理,尤其是对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方面的控制。政府需制定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对影响到建筑市场竞争公平性的企业,要严厉制止这样的企业投资,要确保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管理质量,根据现今科技的发展形势,政府可以为企业设计工程造价的咨询体系,为每一个建筑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信息平台。 2.4提高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中,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最基本的财务预算能力,并且,还要具备市场的形势分析能力以及工程设计等能力。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为能满足建筑行业的市场,提高工程造价的质量,还需要房屋建筑造价管理人员具备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现今多元化的市场发展下,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助于房屋建筑的良好施工,确保建筑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2.5推广全过程的造价管理 房屋建筑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房屋建筑建设整个周期内的工程造价管理。通过对竣工房地产工程经济指标的测算,确定合理的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和设计概算依据,合理确定房地产工程的静态投资,并充分预测考虑动态投资,确保建设项目资金充足。推行限额设计来加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在房屋建筑建设过程中及竣工验收时对因设计方案改变而影响造价的设计变更须经原项目批准机关认可。对于未经批准同意而擅自更改设计图纸、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等造成的费用,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 3.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房屋建筑造价管理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实际的房屋建筑项目的造价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及时的发现造价管理中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作者:杨波 单位:重庆对外建设 集团 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现阶段企业都十分关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来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同时不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本文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最终目的,再次论述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强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经济的全面复苏,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人们十分关注造价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完成进度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时必须以国家的相关要求为标准,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1.加强建筑造价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负责建筑工程项目的企业是开展造价管理工作的主体,建筑企业应该意识到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确看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负责建筑工程项目资金配置等工作,建筑企业的工作就是完成政府交代的任务,建筑工程项目的最终收益不属于建筑企业,属于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负责整个建筑项目的建设工作,成本投入需要企业来完成,最终的收益者也是建筑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二,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开展全过程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造价管理就是一种全过程管理,这主要是因为造价管理工作涉及整个项目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总的说来,造价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也是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三,现阶段,我国的好多企业都无法保证造价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造价管理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所有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工程造价咨询市场,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咨询单位的工作还不是很完善,无法做到让客户完全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建筑企业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来完成造价管理工作[1]。 2.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和目的 所谓建筑工程造价指的就是企业在建设该项目时全部的成本投入,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总的说来建筑工程成本投入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建设安装成本、设备成本以及除此之外剩余的其他成本。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所有阶段,成本造价管理的具体工作目标就是在企业预期投资额度内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等。具体来讲,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成本投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这就要求企业在正式开始施工工作之前,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合理的估算和预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在正式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要对各种人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控制成本投入,保证成本投入在预期范围内,这样才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关注单一项目和分项目,它们的成本投入也是企业需要合理控制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造价管理工作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3.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合同不完善、人为失误、施工过程不规范以及财务管理有漏洞等等,下面分别具体的介绍一下。 3.1合同不完善 合同对合作双方来讲是十分关键的存在,它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合作双方认同了合同中的所有条款,签订合同之后,双方就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义务。然后,就现阶段而言,好多企业制定的合同都不够科学合理,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导致了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资源方面,合同中会存在和造价管理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必须是明确的、合理的,如果在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企业就无法正常开展项目工程的预算工作,也就无法正常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双方必须重视合同,保证合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 3.2人为造成的造价管理失误 开展造价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影响着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大公无私的,以企业的利益为关注点,不能过分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必须能够保证造价管理工作处于正常状态中,通过正常的方法开展相关造价管理工作。如果承包商出现了不正常的手段,那么企业就无法保证预算工作的正确性。此外,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专业的,拥有造价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缺少造价管理的专业人才,好多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无法胜任该项工作,他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正确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导致人为失误经常出现。 3.3施工过程不规范 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所有阶段,尤其是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按照项目计划开展施工工作,将成本投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但是,现阶段,好多施工单位都存在施工不规范的现象,具体来讲包括对施工人员的配置不够合理,对施工材料的用量过多等等,这为造价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3.4财务管理有漏洞 建筑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缺陷,那么就会影响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从而直接影响造价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必须具有职业道德,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影响项目的正常开展[3]。 4.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的强化 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还能提高企业最终的经济收益。笔者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造价管理的强化工作: 4.1加强对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建筑项目的所有阶段,在建筑项目的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就必须开始重视造价管理工作。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正常开展相关工作。在实际中,有些企业不重视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预算不够合理,成本投入完全超出预期。我国企业过分重视最终的预结算工作,忽视在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公开招投标是现阶段收集建筑设计方案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大量的设计方案中选出企业满意的一个,企业在考虑设计方案时一定要同时关注设计方案的质量,以及整个项目的预期成本投入,根据方案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评估。 4.2重视编制工作,促进概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 科学合理的编制工作是保证造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概预算编制对整个项目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工程项目的开展必须按照概预算编制来进行。只有概预算编制是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不断提高概预算编制水平是企业必须要做的工作。首先,企业要意识到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概预算编制的重要地位;其次,保证开展概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们必须能够胜任概预算编制工作;再次,在进行概预算编制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施工现场情况、施工地点的交通情况等等。最后,负责概预算编制的所有人员必须做到团结协作,保证最终的概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3控制施工阶段的投资,提高管理水平 施工过程的造价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升施工中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必须做的工作。第一,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相关人员要认真研究设计图纸;第二,根据设计方案,施工人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规划;第三,施工人员需要和设计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映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在预期的成本投入范围内顺利开展。 4.4重视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项目的竣工阶段,双方需要根据一系列的凭据来验收整个项目,保证各个阶段的成本投入的有效性。在竣工阶段开展严格的造价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企业的切身利益。 5.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蔡小萍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提升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随之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以极快的速度成为我国重要的行业之一,使得在安装工程方面所涉及的造价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建筑安装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基本点,进行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建筑;管理 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材料和人员多、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还有设备和人为因素,因此要使建设项目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就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1加强建筑造价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范围较广的管理工作,其对建筑工程的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的内容没有涉及建筑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之后的运维工作,重点管理的内容是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各环节的工程造价管理。一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完整性既包括工程建设本身所需的成本,同时也包括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期的运维成本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日益高涨,国家加大了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以保障电力供应的及时性。伴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不仅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利益。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新时期电力企业良好发展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筑造价管理加强的措施 2.1采取新的体制 如何保障建筑造价管理的不断优化,其中体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建立健全造价相关体制和机制,对于部门的分工和内部协同工作充分明确,制约相关违规现象,强化相关机构管理,并且完善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制化原则和合同的规范,实现造价管理的制度化、正规化和合理化。 2.2方案实施 在工程项目中,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目前大多工程项目中,除了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施工示意图的描述之外,我们还要准确处理建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杜绝后期施工过程中加大材料、人力和物力的过损耗,减少资源浪费。项目部应严格劳务合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变更的管理,对于不增加合同收入的变更严格执行变更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劳务合同计量数量严格区分清单数量和变更数量,并按程序逐级签认。项目部应严格非劳务分包合同承包内容的物资、机械设备使用和消耗管理,明确材料设备、机械台班耗用标准和奖惩规定,严格计量控制,对超耗、超用的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项目部应严格零星用工和计日工管理,对于包含在分包合同工程内容的临时用工严禁另行计价;临时用工和计日工不得超过合同或内控标准。项目部要严格执行劳务合同不预付工程款的管理规定;中期付款要严格先计价后付款的原则,且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的85%控制;工程全部完工且验收合格,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扣除质量保证金额度控制。质量保证金根据合同约定返还。 2.3风险预控 各相关部门根据施工方案、设计变更及形象进度、现场条件等因素引起相应的工程数量变化,对相关成本因素和工程数量管理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确认各成本责任中心责任范围以外变化数量,提交总工程师审核、项目经理审批调整责任成本预算,成本责任中心相应调整责任数量台账。风险管理与创收增效相结合的原则:项目部应充分辨识、分析工程数量变化潜在风险,组织开展工程数量风险防范预控管理,制定增收创效等风险防范方案并严格执行。加强施工各环节成本的预测预控。所谓的风险控制常见的控制方式有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预控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权变手段,另外风险监控也是一项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通过对项目风险的阶段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充分研究和了解进行科学的管理,识别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从而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具体的措施包括,细化施工方案,通过预测,能够找到真正费用控制点。具体做法是在每一环节施工前,项目部根据内控成本及工程进度预测施工部位及相应的实物量,通过预算确定收入。根据各项经济指标做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实现成本的预测预控。 2.4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叫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指的是从建筑工程决策阶段到工程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以及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维护阶段的所有涉及工程造价的业务活动。相较于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全过程造价管理具有范围广、内容深、系统性较强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使用模式。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具有可审计跟踪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涵盖了建筑工程各个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一种管理形式,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应积极采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将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5企业工程经济管理创新 工程经济管理创新对严格监督建筑质量、认真掌控工程造价起着重大的规划作用。兼顾造价成本和使用成本,重视在全过程成本里面的使用成本的比重,建筑的成本有正常使用期限之内的消耗和维护运营应付出的成本以及该建筑一次性建造的所有成本,对此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并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漏洞亟待解决,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来看,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前提将造价管理进行更新优化,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建立新一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遵照建筑节能的规范和要求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关于节能建筑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体系,用市场经济加强这一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到良好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对其进行引导,社会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节能技术并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造价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相关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综合着手,最终推动造价管理的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贾立辰 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造价论文:建筑造价工程经济效益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作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的位置就要提供出质量过硬且价格低廉的产品。所以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同时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要素,介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对于现今背景下我国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其控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有关人士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造价管理;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作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的位置就要提供出质量过硬且价格低廉的产品。所以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同时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要素,介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对于现今背景下我国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其控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有关人士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造价管理;经济效益 引言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都在增强,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建筑工程项目属于综合性的工程,是通过不同任务来构成的整体,所以一定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技术以及经济内容,建立起完善的造价管理系统,从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细化管理和控制。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来科学的控制造价的全过程,确保施工企业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1建筑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及完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同时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竞争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工程造价领域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不单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进行了对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领域制度的更加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造价管理,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建筑技术方面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的联合展示,要在工程预结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等相关环节做好造价的管理以及控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经济性的提升。依照相关的建筑工程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造价管理以及控制对于工程影响的程度达到了70%左右。所以,在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可以不断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2.1增强建筑工程预决算的控制以及管理 为了确保有效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以及管理,建筑施工方要在工程建设初期就树立起预决算控制管理意识,同时按照预决算内容对建筑成本核算方式进行完善。工程预决算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管理的依据,所以对于工程预决算的管理要和工程成本管理充分结合,利用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来保证预决算控制的有效性。在工程建设初期要通过经验判断以及内部分析来挖掘出成本控制的潜能,同时对建设过程进行详细的成本记录,以便在后期成本核算时有较为详尽的参考依据。对于工程预决算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工程管理人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施工标准,并能够发现潜在的可利用资源,从而能进一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同时,工程监管部门要时刻保持成本核算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工程经济效益以及工程建设质量。例如对建筑材料要采取严格的施工审核及监管,从而有效控制建筑成本。 2.2对于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1)必须要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大力促进标准化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标准都是通过长期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工作结果得出的,实用性很强,对于设计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标准化设计能够节省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计成本,若是很好的应用会对建筑工程设计有很大帮助。 (2)具体设计时采用限额设计的方式。限额设计指的就是按照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内容中相关额度进行初期设计,然后按照上述初期设计得到的总额度进行施工设计的控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后期的设计标准主要是参考前期批准的投资额度来进行控制的,最终会达到总成本控制的目标。此种设计方法的实现基础就是在正式设计前充分研究,将投资的额度合理的分配到所有单位工程中,这样就可以从更加精细的角度控制好工程的造价。 (3)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在工程设计期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控制工程成本来说是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在进行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时主要应考虑工程的建设周期、工程的造价情况、人工和材料成本等。要进行多方案的对比,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选取设计方案,在保证基本使用功能和施工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工程成本。 (4)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工作。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技术(例如三维建模)可以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直观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从而减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2.3对于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造价控制 (1)招投标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来说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属于控制建筑造价的基础性措施,也是最主要的手段。较高水平的招投标能够选出较为合适的施工企业,包括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以及价格方面等等,高水平的施工单位能够降低建设单位的各方面成本消耗。同时,较高水平的施工企业具有非常丰富的施工经验,可以帮助设计单位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这也可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节省项目建设投入。 (2)建筑合同签订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类似结算方式等内容在合同签订时已经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结算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价款超标。在合同签订时通过高效的审查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合同漏洞,防止后期出现经济方面的纠纷。一定不要签订活口合同,以便能够控制投资中的不稳定因素。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明确合同风险的担负责任,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施工阶段的风险。 2.4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这一阶段相对于工程造价影响力有限,主要是按照前期制定好的程序以及设计内容完成实体的建造。但由于此阶段真正形成了工程实体,如果控制不够严格就会造成工程造价失控,因此也要增强控制以及管理。 (1)工程整体的建设过程管理要采用全过程跟踪控制。要委托较为专业的造价管理机构建立起投资监控体系,利用其专业方面的优势给工程投资方提供咨询服务,给投资方必要的参考意见,最终是要实现资金的有效投资。最后需要出具较为正规的控制资料,此资料要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工程造价情况,给投资方进行参考,以便为其后续投资提供依据。 (2)施工方案要进行审查以及完善。在施工阶段,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以及优化可以最大程度上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 (3)一定要严格管理工程变更的实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变更的出现,减少资金的不必要增加。如果因为原来设计原因造成工程不符合业主意愿的工程变更,特别是变更中涉及到较高费用的情况,必须要经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核实,所有参建单位都同意后才可进行变更。如果变更时可以采用几种施工方案,还要对这些方案进行必要的甄选,找出最佳方案。 (4)要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签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签证是必不可少的,若是现场签证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就会造成投资费用的损失。所以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出现,现场的建设方代表和监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记录,并且要熟悉合同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防止过多重复签证的问题。 (5)增强对投资偏差的分析力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在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充分收集有关资料,同时要对这些资料综合整理分析才能找到偏差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纠偏。可以通过几种方法进行投资偏差分析,包括:曲线法、横道图法以及表格法等等。投资偏差之所以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业主方面的原因、设计方面的原因、施工方面的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些原因中业主方面的原因和设计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原因,是纠偏时重点对象,要进行重点控制。其中业主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明确的投资规划、手续不健全、付款不够及时和对建设相关方协调不利;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设计缺陷、设计方面的误差和设计标准的变更等等。而施工方面的原因要通过施工方自己承担,原因包括质量方面问题以及施工进度问题。客观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所以这两种偏差并非纠偏重点。 3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属于综合性较高的工程,所以要想顺利完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就需要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进行积极配合,需要对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从工程预决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以及施工阶段等几个方面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从而充分发挥投资方的资金作用,使得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陈志昆 单位:福建省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