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日益重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得到了很大重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要求上的作用显著,因此地位也更加突出,在农村小学亦是如此。面对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必须采取创新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用。本文立足农村小学实际,分析了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及管理的特点,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学相关硬件、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教学相关内容、教育评价六个维度,探究了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如学校高度重视、师生重点关注、家长提供支持等,以期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改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献计献策。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小学 对农村小学而言,国内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概念界定标准。我国在1986年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提出“农村学校,是地处农村的学校的统称。”国外对农村小学的界定比较固定,认为“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学校为农村小学,或是地域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学段为小学的学校”。由此可见,界定农村小学这一概念时,主要是从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和学校的地域分布两方面进行界定。从地域角度来说,农村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居住的地域,也就是俗称的“村庄”。一般来看,相比城市而言,农村的分布比较分散,不同于城市的数量多和高度密集。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将农村小学定义为:在地域上分布于城市之外,并且位于村庄周围的小学,其特点是比较分散。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概念,在现今的多学科教育中经常被提及,通俗地讲,实验教学就是学生口中的实验课。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实践,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实验教学是一个探究、实践、提升的过程,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寻求新理解,从新问题中获取新发现。故实验教学,是一种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另外,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通过一些特定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材料,经过人为控制与操作,让实验对象发生变化,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观察,测定和分析这些变化,以此获取新知识,在验证已学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实验教学在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中广泛利用,其教学目的不仅是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二、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一)教师基本情况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由教师来实现,因此,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0~50岁、5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比较小,青年教师充满激情和活力,愿意并乐于探索实验教学的创新与优化。在这些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所学专业是理科类专业,与小学科学课程紧密相关;还有一部分教师所学专业是文科类专业,但是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都比较突出。此外,在部分农村小学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为兼职教师,虽然小学科学课程是这些教师兼任的学科,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是兼职就减少教授科学课程的热情,即使大部分任教科学课程的教师都来自语、数、英三门主科,但在师资水平方面还是有所保证的。 (二)教学相关硬件 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要一定的实验场地、实验器材、实验时间,且涉及的方面很多。这些实验有的可以在教室进行,有的要在实验室进行,有的要在户外进行,都离不开相应的实验仪器和器材。换言之,实验教学的开展与相关硬件的配备息息相关。在农村的小学科学课程上,国家投入的经费比较多,因此,很多农村小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科学实验室,在实验室的硬件配备上,固定的硬件、日常损耗器材的配备基本完善,尽管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已经能有效满足日常实验需求。在每次实验过后,学校能摒弃以往“做一次是一次”的旧观念,及时对玻璃制品和酒精蜡烛这些损耗数量比较大的用品进行补充,以保证多个小组同时进行相关实验,相较于以往存在较大进步。 (三)学生和教师的认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十分喜欢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课,对科学实验的热情也很高。其原因包括:可以不用考试、气氛轻松、可以动手操作、可以帮助理解理论知识等,其中,“可以动手操作”是大部分学生的选项。可见学生已经能正确认识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程十分重要,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只是地位相较于语、数、英等传统科目尚有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语、数、英主课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对实践性为主的科学课程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有时甚至跳过学生实践环节自己操作,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就是背实验,写报告,为了记住原理进行考试,往往无法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实践探究带来的乐趣。 (四)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当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是3~6年级,每周2个课时,每学期的实验课程大概在10课左右,其中大部分由科学教师自主安排。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良好,尽管偶尔会出现被占用、实验课变成理论课的情况,但是实验课的课时基本都有所保障,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能持续化、常态化、合理化地进行。虽然家长还是较为关注学生语、数、英等主课的学习情况,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心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实验,并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咨询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五)教学相关内容 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如今,很多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都较为丰富,教材上的相关实验基本都能开展,学校、教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内容,这也说明从学校层面已经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同时,一些农村小学开设了形式多元的兴趣小组,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是对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不仅能契合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还能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的见识。教师逐渐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小学科学课程更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时,要注重将学生生活的实际背景、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更好地贴近生活。 (六)教育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确保科学课程高质量地实施,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深入发展,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目前,部分学校引进了全面考察评价的模式,相较于以往评价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成情况的传统方式,新模式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完成程度。基于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核心宗旨,教师通过教学可以让小学生知道与身边事物息息相关、浅显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与生活习惯,进而通过实践进一步探究,科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反复进行上述过程后,最终形成勇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包括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动保护资源环境等,并通过实验教学实现小学课程总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管理对策 (一)学校高度重视 学校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对科学课程实验教学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增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由于农村小学较为分散、彼此沟通相对缺乏,且一个学校往往只有2~3名科学教师,因此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这就要求学校之间相互协调,增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优点,逐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硬件配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实验仪器是否充足、能否得到及时补充等,都会极大地影响一节实验课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硬件配备,资金不足的学校,可以号召广大师生利用身边资源制作实验器材,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师生重点关注 小学生是十分相信教师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加关注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一方面,科学教师可以与班主任合作,利用班会实践向小学生传递科学实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告诉他们科学素养关乎他们一生的发展。科学教师则可以多利用课外活动、课下时间,用科学知识或实验解答学生关于身边事物、现象的各种疑惑,从而提高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将这门学科与语、数、英一样看待,通过做好课前准备、认真完成课程安排、积极邀请同校师生进行监督等方式,尽可能地提升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同时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三)家长提供支持 家长要及时转变对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认识,要能正确认识、看待它。家长要转变以成绩为评价的唯一依据的观念,要看到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对孩子动手能力、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并主动鼓励、夸奖孩子,提升其开展科学实验的信心与决心,促使其将这种信心、决心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同时,要加强监督,除了要监督和引导学生重视小学科学实验,家长在家中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也要监督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课时量、教学质量,从而保障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学科地位。 (四)创新教学内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教学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能更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框架。由于农村地理位置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农村小学在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硬件配备方面相对城市小学存在不足,但农村小学拥有城市小学没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小学可以从周边有代表性的资源出发,开发有地域特点的科学实验教学内容。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开发实验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满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开发实验内容;二是开发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本地农村特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三是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 (五)完善评价机制 前文提到,一些农村小学已经采用全面评价考查模式,但对大部分农村小学而言,还是以纸笔考试为主。纸笔考试虽然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但评价方式比较片面,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小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一要将实践操作和理论测验相结合,适时抽查学生所学的实验操作情况,从实验设计思路、仪器使用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二要将过程评价与期末检查相结合,每一次实验教学结束后,当堂对学生本堂课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记录,在单元实验课程结束后进行阶段性测试,接触高频率的过程性评价,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三要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每个班级中,选取学生对班级内其他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发现不足,进而巩固其所学知识。总之,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验证书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及管理能力,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师生重点关注、家长提供支持、创新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真正将所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作者:张继伟 单位:山东省临沂金雀山小学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 【摘要】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的质量是反映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围绕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毕业论文的难点,分析了当前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探讨 摘要: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其他学科以及其他阶段教学开展的基石。在当前新课改来势汹汹,传统的应试教育指导思想已经不再适应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新的指导思想呼之欲出。本文特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指导思想的变化进行如下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指导思想;转变;应对 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如何开展的启示明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引航路标;没有指导思想,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不会那么有序、有章。在新时期,现代课堂的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过去的教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全新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建设高效的现代课堂十分之必要。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其他学科以及其他阶段教学开展的基石。 一、小学语文课堂指导思想的构成 指导思想主要有两方面构成,即价值理念和教学目标。其中价值理念是形成指导思想的必备的要素,没有价值理念的指导思想是不存在,因此价值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了现代课堂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小学语文课堂上指导思想的价值理念指的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打造高效的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课堂,使课堂真正有利于学生长远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知识。在新课改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早已不是原来被应试教育思想所控制的课堂(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逐渐在课堂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指导思想的价值理念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教课学生听课的课堂进行一个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而教师则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总之就是要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目标是指导思想的牵引者。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人、生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文化,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但是,为学生服务并不是什么都以学生为上,不是学生的什么要求都必须满足,而是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太过了,会使学生把握不准方向,无法无天;不及,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小学语文指导思想的变化 新课改的推行,使得小学语文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功利之教到价值之教的变化。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竞争的风气,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投入大量的希冀,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够令学生取得较高的语文分数,以至于最终能够在教师成绩的评比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因此一些功利主义就不免会掺杂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之中。新课改的推行,语文不再成为教师竞争的工具,而更多关注的是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达到的结果。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定位进行了思维上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培养之上,而不是侧重于自身的竞争比赛之中。其次,结果之教到过程之教的变革。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的主要科目,受到多方关注。因此语文教师也受到来自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压力。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对于教学的结果的侧重较大,对于教学活动取得的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在最终的期末考试中取得的语文成绩极其的重视,而对于教学活动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的重视程度则较小,从而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过程和结果不相统一的情况。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中落实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成为了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将教学过程放在了和教学结果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次,有用之教到无用之教的转变。在原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只是选择有利于自己教学目标的内容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而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教师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对自己教学目标完成有益的知识,而是开始重视学生个人的长远和全面的发展,向学生灌输一些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后,人之教和器物之教的结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以及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开始被教师应用于课堂的教学之中。在原来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师个人能力的制约,对于多媒体等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支持的教师较少,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上还是选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同时也重视促进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研究。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指导思想的正误对于营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至关重要,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够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建设,而错误的指导思想则会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建设发挥阻碍的作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回归原点是现阶段应当坚持的课堂指导思想,回归原点,才能还原教育的本质,才能挣脱那些束缚教育发展的障碍和制约因素。 作者:臧亚芳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乐亭镇井坨小学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探讨 摘要: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已经是学生毕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但是大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空泛、缺乏实证数据或者案例不当,应用性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从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以及调研等方面对双导师毕业论文指导进行研究,以期待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毕业论文;指导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学完相应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后,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在论文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项工作。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空泛、缺乏实证数据或者案例不当,应用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推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让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选题 1.学生选题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有的学校分为会计和金融理财方向,毕业论文基本就是围绕这两个方向选题。选题不当是文科本科毕业论文中常见的现象,表现为:选题过大、陈旧、理论性太强、难度太大、以偏概全、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由于前期基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选题就是某一课程的某一理论,没有实践内容支撑;有的题目以某一公司为例,这一公司的案例就全包括整个论文的全部内容,明显存在以偏概全问题;还有选题偏难,不适合本科生写作或者已经超过能力范围,后期论文进展慢,甚至无法完成,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 2.双导师在选题中的作用 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配合,可以有效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校内导师负责学生选题的初步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选择符合本专业培养要求的论文题目的大致范围,包括支撑论文的相关理论,如果校内导师有科研项目,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提高科研能力,为今后的论文写作奠定科研基础。通过和校外导师磋商确定具体的实践和创新范围,校外导师根据自己在实践工作的经验,对选题进行审核,最后确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题目。 二、论文写作 1.学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文献检索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了论文文献资料范围狭窄、观点陈旧等诸多问题。文献检索不足,资料不够充分,使学生对毕业论文题目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程度认识明显不够,不能准确把握选题已有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论文写出来也就自然罕见新意,缺乏深度。由于平时训练较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材料组织方面的问题较多,存在论文结构不清晰、层次不够分明、段落间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2.双导师在写作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导师可以要求学生检索一定数量的较高水平的科研专著和期刊论文,并限制一定的时间进行分期汇报。如果导师有科研项目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并分配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科研的熏陶,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提供基础准备。校内导师对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把关,引导学生完成文献综述,并提出改正意见。让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尤其是开题报告中的论文结构,一定要和双导师都确定后,再撰写。经过校内、校外导师确认后进入论文正式撰写部分,理论及结构、语言组织及格式规范问题由校内导师指导,实践、案例部分由校外导师指导,必要时可通过组织学生实习、调研等方式,获得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毕业论文的内容。双导师互相配合指点学生及时改正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对之进行改正,而改正后的情况又时地反馈给双导师,再经导师指点、修正,几经反复,逐渐完善。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生教学工作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双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提高毕业论文应用性的有效办法。虽然还面临校外导师的时间问题,以及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协作以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仍然值得推广。 作者:赵宇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1高校经济管理的相关概述 经济管理(ManagementOftheEconomy),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有组织、计划、指挥及协调的活动。它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系统,各种毫无关联的生产力通过有效管理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系统。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经济管理水平越高,则证明人与人、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结合得越科学,生产力等诸多要素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综合力量,也就会有越来越强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大经济效益。 2加强高校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1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现状要求加强财务管理 我国高校会计长期以来的工作模式是事后核算,记账、算账、报账等原始功能还是高校财务工作的核心,严重忽略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高校改革因这种“报账型”的工作模式受到了严重影响,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被动地进行财会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因各种融资和巨额银行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都给高校财会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些列变化都要求着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合理配置和利用资金,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从而真正做到为学校发展和规划起到“参谋”的作用。 2.2财务管理因高校筹资多元化注入了新型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也让我国高校在筹集教育资金方面由传统的国家拨款到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当前高校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和收费收入。高校想要扩大规模和实现更大经济效益,就要在原有的教育资金方面提高使用效率和资产运行质量,寻求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可挖掘校办产业、科研转化及社会捐资等资源,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则是创建健康而又稳定的资金保障,也是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和教学的前提。 2.3财务管理因高校办学体制和理念的变革有了新的需求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由传统的服务型产业到当今供应社会人才所需的模式,自我发展和自主办学是当前高校存在的主要形式。从追求单一的社会效益到以教学为中心,都在说明高校的改革变化。财务管理是全面提高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手段,也反映了经济效益的办学成本、资金使用和偿债能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面前进。 3目前高校所存在的经济风险 3.1负债风险 高校负债风险指由于各种宏观经济环境、微观条件及资金供需等方面因素发生变化,影响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首先,高校会因扩展规模带来贷款债务风险;近年来高校已经从传统的服务型办学模式逐渐过渡至自主办学,确立了法人主体地位,因此也具备了向社会举债的法律资格。一些高校自1999年扩招之后,学校中的教学设备、基础设施(图书馆、学生宿舍)等都无法满足扩招后的需求,从而需要引入大笔资金来扩展学校规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借贷为1500~2000亿元左右,但由于学校资金入不敷出,就导致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然而情况更为严峻的是,当高校在接受着国家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及其他渠道的融资后,仍然面临着收入不足的现象,该如何偿还向银行所借的贷款,教育部形容当前各高校的负债现状,可以用“危机”来概括且形势相当严峻。以吉林大学为例,自2000年合校以来,吉林省对吉林大学的投资不足3亿元,而教育部的拨款也不能满足吉林大学越来越大的“胃口”,2000年开始,吉林大学开始了贷款热潮,2000年9月,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大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吉大提供千亿元贷款,支持吉大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在后续几年,吉大迅速把大笔现金花了出去,随着学校步入付息高峰,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吉大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贷款还有一笔重要的流向是组建了吉林大学科技园,并修建了一栋建筑面积4万平米的创业孵化大厦,吉林大学还创办了一批企业,学校全资企业73家,控股12家,参股12家。吉大陷入负债风险,首先是因为混乱的高校管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依法拥有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自主权,贷不贷、贷多少,学校有权自主决定,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在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大地影响了贷款资金的安全。其次是扭曲的银行管理,银行敢于以信用贷款的方式,不顾高校的还贷能力向高校发放巨额贷款,正是抓住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即政府提供的各种显性或隐性担保,这种扭曲的理性使得银行虽然尽职尽责地进行了贷款管理,但当高校出现还贷危机时,银行作为放贷方也难辞其咎。 3.2人力资本收入风险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实践经验、迁移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为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人力资本。而针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通过货币或实物等投入来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指标,劳动产出的增加可充分反映改善结果。人力资本投资涉及多种形式,如医疗保健、培训及学校教育等。人才资源的竞争是目前各大高校的发展战略之一,人才的流动因市场经济有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高校对已投资的人力资本上也越来越难,风险也就越来越大。首先人才流失所导致的经济风险。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人才流动也在不断增强,也相应地增大高校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如果在对人才进行了投资但收获不到理想的效益,甚至人才流出,那么则形成了流出损失风险。我国高校在招聘博士生导师、学科学士及知名教授时善于运用大量经费和时间,如果所引进的人才与进入的工作岗位与学校发展所需不符,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引进人才的能力远远高于岗位所需,这种“名人效应”只能在某段时间内发挥效应,但不适合高校长期发展,流失率较高。另一个方式所引进的人才低于岗位所需,还是因“名人效应”占据岗位,但无法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或将其带入相反的方向。如高校某一学科的发展倒退到历史前期水平,由于该团队的流失导致校内其他人产生动摇心理,可能会导致其他人继续流失;由于该知名教授B及所在团队的离开,慕名前来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都会下降,这些都会间接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然而,对于引进某一个教授来说,一旦选人不准,引进后未能发挥预期效果,高额的投入难以产生效益的时候,这种风险都会显现出来,且持续性很强。引进高层次人才选人不准损失的还不止是高额的引进费用,由于目前高校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如果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适合岗位要求,产出较小,效益较低,又难以辞退,其所在的岗位需要较高的工资津贴等待遇的维持,后期的成本绝不低于前期的引进费用。由此可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济风险还是非常巨大的,人力资本投入风险在高校中己经悄然出现。 3.3资产风险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国家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和控制都依托于高校的资产管理,让其为高校创造合理的经济利益和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高校资产管理包括对高校资产的核资、清查、评估、投资、收益、监督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管理产权,优化配置高校经济资源。 4实现高校经济价值的有力措施 4.1向开放型高校经济管理模式过渡 近年来,中国经济模式也摒弃了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摸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向。而高校也应效仿中国经济,做出根本性的变革,从而更好的适应中国经济和高校自身的发展。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较为封闭,不利于我国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和知识创新。高校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也存有很多弊端,如资金管理过严、机构臃肿、保守管理方法,各经济职能部门缺乏良好沟通等都制约着高校生存和发展。 4.2建立高校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而对经济风险的防范应在体制上形成承担和分担机制,构建一个未来经济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如从资产运营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产业运营体制及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方面来明确各自的风险责任,使经济风险之间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如针对人力投资风险,在规避风险时可实施全员聘用制改革;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则是聘用制,包括签订聘用合同、公开招聘及聘期考核制度,此项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改革聘用制的目的主要在于严格监督、有效激励及完善用人机制,待遇可随着员工实力来上下调动,打破以往岗位与职责分离和职务终身制的聘用制度,全面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再例如,还可通过高校校际合作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方式是以高校为主体的合作,通过校际间信息资源、设备资产、师资力量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来实现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一定程度上可节约办学成本,提高资金和资产的利用效率。各个合作方在这种校际合作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在原则上都是平等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来选择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同样在承担义务方面也具备相应的权利。 4.3转变高校经济管理理念 人是实现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对人的管理仅仅局限于监督、制度、规划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却被严重忽略。所以,高校经济管理工作应坚持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被管理者的合理经济利益诉求应被尊重,一定程度上可运用激励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人本管理的工作理念是在应用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要大胆放手,鼓励职工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应在决策制定中让被管理者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协商成为人人都认可的制度,在实现高校经济价值也协齐力,促进成果转化。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会应用于高校的教育管理行为中,然而一些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却忽略了社会效益,虽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紧密相连,但仍要坚持两者利益共存。实现社会的手段和途径还要依靠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结合两者之间效益,也是高校经济管理发展的基础之一。 4.4大力挖掘校内外经济资源 不失时机地提高高校经济管理能力,还在于巧妙挖掘校内外的经济资源。校内的经济资源主要在科研能力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与同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偿服务,以此来实现经济价值。还可利用科研成果参与市场竞争,使其逐渐过渡至生产力,扩大经济发展思路,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而校外经济资源要善于搜集适合学校经济发展的信息并应用到高校经济管理当中,不能固步自封,积极摸索高深知识,快速地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寻找更多与自身经济发展相符的合作伙伴,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5结语 总之,经济在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激烈,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经济问题,高校应针对现实状况制定相关制度和化解经济风险的措施,改变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不断向开放型高校经济管理模式发展,解放高校生产力,大力挖掘校内外隐藏的经济资源,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实现高校经济价值。 作者:丁辉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15种创新融资策略 一、无形资产资本化策略 企业进行资本运营,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而且妥善于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化、资本化运作。一般来说,名牌优势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的主要方式是,以名牌为龙头发展企业集团,依靠一批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的规模联动,达到对市场覆盖之目标的。 二、特许经营融资策略 现代特许经营的意义已超越这一特殊投资方式本身,并对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特许经营实际上是,在常见的资本纽带之外又加上一条契约纽带。特许人和受许人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经过特许合作共同获利。特许人可以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市场,受许人则可以低成本地参与分享他人的投资,尤其是无形资产带来的利益。 三、交钥匙工程策略 交钥匙工程是指,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建造工厂或其它工程项目,当设计与建造完成并初步运转后,将该工厂或工程项目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依照合同完整地“交”给对方,由对方开始经营。 交钥匙工程是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受阻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股权投资方式。另外,当它们拥有某种市场所需的尖端技术,希望能快速地大面积覆盖市场,所能使用的资本等要素又不足时,也会考虑采用交钥匙工程方式。 四、回购式契约策略 国际间回购式契约经营,实质上是技术授权、国外投资、委托加工,以及目前仍颇为流行的补偿贸易的综合体,也被称为“补偿投资额”或“对等投资”。 这种经济合作方式,一般说来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输出整厂设备或有专利权的制造技术,跨国公司得到该企业投产后所生产的适当比例的产品,作为付款方式。投资者也可以从生产中获得多种利益,如:机器、设备、零部件以及其它产品的提供等。 五、BOT融资策略 BOT(建设—运营—移交)是一种比较新的契约型直接投资方式。 BOT中的移交,是BOT投资方式与其它投资方式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契约式或契约加股权式的合营,指投资方大都在经营期满以前,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及分利方式收回投资,契约中规定,合营期满,该企业全部财产无条件归东道国所有,不另行清算。而在股权合资经营的BOT方式中,经营期满后,原有企业有条件地移交给东道国,条件如何,由参与各方在合资前期谈判中商定。独资经营的移交也采用这种有条件的移交。 六、项目融资策略 项目融资是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而发放的一种国际中长期贷款,项目贷款的主要担保是该工程项目预期的经济收益和其它参与人对工程修建、不能营运、收益不足以及还债等风险所承担的义务,而不是主办单位的财力与信誉。 项目融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无追索权项目融资,贷款人的风险很大,一般较少采用;二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有追索权的项目融资,即贷款人除依赖项目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并可在项目单位的资产上设定担保物权外,还要求与项目完工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当事人提供各种担保。各担保人对项目债务所负责任,以各自所提供的担保金额或按有关协议所承担的义务为限。 七、DEG融资策略 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是一家直属于德国联邦政府的金融机构,其主要目标是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及中、东欧的体制转型国家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DEG的投资项目必须是可盈利的,符合环保的要求,属于非政治敏感性行业,并能为该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DEG的投资对象须具有专业化的管理,没有行政干预,管理层在相关行业至少有5年的经验。其总资产大致应大于1000万德国马克,并小于50亿德国马克,且在前两年盈利,有留存利润,并且营业利润(净收入/销售额)应大于5%。 八、申请世界银行IFC无担保抵押融资策略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采用商业银行的国际惯例进行操作,投资于有稳定经济回报的具体项目。现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开展工作,即向企业提供项目融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及向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和技术援助。IFC通过有限追索权项目融资的方式,帮助项目融通资金。IFC通过与外国投资者直接进行项目合作、协助进行项目设计及帮助筹资来促进外国在华投资。 九、融资租赁策略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及提供的规格,与第三方(供货商)订立一项供货合同,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在与其利益有关的范围内所同意的条款,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它设备(以下简称设备),并且出租人与承租人订立一项租赁合同,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授予承租人使用设备的权利。 融资租赁集融资融物于一身,是一种采用融物形式的融资方式,具有浓厚的金融业务色彩,因而被看作是一项与设备有关的贷款业务。 十、成立财务公司策略 根据我国的现行金融政策法规,有实力的企业可以组建财务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种,可以发起成立商业银行和有关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申请人必须是具备一系列具体条件的企业集团。 财务公司可以经营:吸收成员单位的本、外币存款,经批准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对成员单位发放本、外币贷款,对成员单位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买方信贷等,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财务公司具体条件,决定和批准的业务。 十一、产业投资基金策略 投资基金是现在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最早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目前,全球基金市场总值达3万亿美元,与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相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境外投资基金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投资基金的流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基金本身随时赎回(封闭型基金);另一种是在二级市场上竞价转让(开放型基金)。 十二、重组改造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策略 银行在我国可以算是特殊的政策性资源,企业完全可以抓住机会以银行资产重组的形式控股、兼并、收购地方性商业银行。银行资产重组,根据组织方式和重组模式的不同,可分为政府强制重组、银行自主重组;重组的措施可以是资产形态置换和现金购买。总之是力求控股银行,对控股银行进行股份制再改造,申请上市和开设国内外分行,筹措巨额资金以支持业内企业的发展,形成实质上的产业银行。 十三、行业资产重组策略 资产重组是通过收购、兼并、注资控股、合资、债权转移、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对同行业及关联行业实现优势企业经营规模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并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网络。 十四、资产证券化融资策略 资产证券化是传统融资方法以外的最新现代化融资工具,能在有效地保护国家对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所有权利益和保持企业稳定的基础上,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资金需求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产证券化能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的现金,并将未来预期的资产收益转变为当前实现的现金收入,通过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等措施,解决中国引进外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使用增级技术更适合中国现状。 十五、员工持股策略 目前我国股份公司发行新股,为了反映职工以往的经营成果,可以向职工发行职工股。该公司职工股的数额不能超过发行社会公众股额度(A股)的10%,且人均不得超过5,000股;这部分公司职工股从新股上市之日起,期满半年后可上市流通。在公司上报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材料时,必须报送经当地劳动部门核准的职工人数和职工预约认购股份的清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进行核查,以后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时有可能不再安排公司职工股份额。 结合国外ESOP职工持股计划的成功之处,我们提出几个较为现实可行的职工持股方案: 职工持股会。根据《公司法》,上市公司可依《民法》等规定,成立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团体法人——内部职工持股会,并以职工持股会作为公司的一名法人股东。在该职工持股会中,内部职工持股须达到一定比例,比如20%以上。这种职工持股会能使职工资产在该公司改制并发行的股票上市后得到增值。 职工基金计划。公司的职工以现金出资组成一个基金,将基金资产委托专业投资公司运作。基金的运作可独立进行,也可与回购计划和职工持股计划结合进行操作。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调查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从就业薪酬水平、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来看,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财务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 1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一级学科工商下设置的一个专业。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是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原三峡学院人文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组建而成。自组建以来,在“双服务”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的引领下,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规模日益壮大。财务管理专业的迅猛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甚至工科专业的大一新生转专业到财务管理专业。如此多的学生进入到财务管理专业学习,其就业质量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教研项目为依托,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不仅有助于学院了解学生们当前的就业质量现状,也有助于学院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包括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的薪酬水平、就业满意程度、职业发展空间等。基于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和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据学院每年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际情况,选择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的薪酬水平、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等五个指标来调查和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1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是量化分析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前提标准,它可以直观反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一般来说,高的就业质量往往需要合理的就业率水平做支撑,但并不是就业率越高,就业质量就一定越好。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9.39%,说明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2.2毕业生就业的薪酬水平 薪酬是毕业生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一般来说,毕业生薪酬水平越高,f明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认可度越强,就业质量也就越好。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主要集中在两个区间内。有63.40%的毕业生月收入集中在2000-3000元区间段,有18.17%的人月收入集中在3000-3500元区间段。总体来说,毕业生就业薪酬水平偏低。 2.3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由于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所蕴涵的机会收益也就不同,因此,谁能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业,其就业质量也就越高。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流向仍为湖北省,占比达到42.7%,其次是广东,占比13.34%,其后依次是江苏、湖南、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总体来看,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较低。 2.4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就业单位性质不同,其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有所差异,因此,也能部分反映就业质量的高低。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占比38.93%,其次是事业单位,占比15.36%。 2.5毕业生就业行业 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同,其薪资待遇也有较大区别。一般来说,垄断行业和金融行业往往薪酬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最高的是水利水电企业,占比23.51%,其次是制造业,占比16.19%,金融行业占比不到3%。 通过对以上五个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分 析,可以发现,尽管近三年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率很高,但就业质量并不是很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毕业生就业薪酬总体水平偏低。 (2)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较低。 (3)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就业比率过低。 3提高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3.1改变传统的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虽然是属于会计学领域的财务管理方向,但是,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一直是以会计为主导的,导致学生重视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而忽视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的学习。一般来说,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比较容易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但想进入银行、证还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单位从事会计工作是非常难的。而一般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薪资并不高,这就是导致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薪酬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根据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根据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有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所以培养方案中主要以会计相关课程为主。而要培养具有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方案也要适当调整,增加具有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知识的相关课程。 3.3实施小班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一直实施大班教学,一个班上130人以上,这导致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参与度不高。改为小班教学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分组上讲台讲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初探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情况,分析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J为,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探讨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下滑的现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出现了内容抄袭空洞、语言表达不顺畅、创新不足、答辩流于形式等很多问题。现以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2届至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如表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1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五届论文成绩中,优秀率在逐年大幅度下降,由15.83%降到3.06%,而良好率、中等率和及格率都在增长,这就说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下降,而这一结论也和目前其他同类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堪忧。本文选取了黄山学院2016届98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的撰写等维度进行了分析。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涉及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对黄山学院2016届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汇总分析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选题范围太宽。此次调查的98份论文选题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涉及到了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营改增、创新创业背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相关问题的探讨,此类选题在论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最大缺陷是选题理论性过于强,很难与实际相结合,比如论文带有“我国”、“中国”、“上市公司”字样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论文也没有实例说明,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把控,很难抓住重点,论述只能泛泛而言,内容缺少深度。通过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选用的是实践性选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论述,而实践性选题必须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一手资料才能写出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评价发现,实践调查所得资料有限,只能选用网络和书本上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也是搬用已有的观点,这样就缺乏创新性。二是选题缺乏主动性。2016届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是老师拟定选题,学生进行选择,这样虽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培养不出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选题其实就是学生思考的开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选题阶段多下工夫,就可以对论文写作过程有全局性的把握,论文任务也可以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2、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题 (1)形式上,论文的形式要求是对论文的结构框架、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方面所作的要求。虽然在论文结构上,因为有指导教师把关,一般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出现了引用格式不规范、数量不够、引用的文献和论文选题不相关等问题;在语言的表述上出现了大量的语句不通,段落和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此外,由于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的论文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绘制大量的数据表格,但是表格形式五花八门,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绘制。 (2)内容上,在对98份本科毕业论文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首先逻辑性不强,比如在论文中引用案例说明的,案例本身和论文阐述的论点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也未必是建立在对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次存在大量的抄袭,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和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在写论文之前很少甚至没有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所以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技巧上有很大的欠缺,他们为了尽快地完成论文,也不进行实践调研,大量引用他人的知识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东拼西凑完成论文。 三、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在对98名论文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学生重视度不高。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此时所有课程都已经结束,学生也已经离校去找工作、毕业实习或是准备研究生考试,毕业论文被认为无关紧要。在对这98名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就行了,学分肯定能拿到。这些学生认为找工作也不需要查看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不重视论文写作。只有个别少数同学认为毕业论文还是比较重要的,是对自己大学专业能力学习成果的体现,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分析、研究及阐述能力比较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是不一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向具体专业实务操作的能力,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主要是为将来能够走上实务操作岗位做好准备,所以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突出专业实务性和强化动手能力,而在分析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比较薄弱。这就必然使得该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上的能力不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较弱、归纳总结和文字组织能力较差、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偏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2、指导教师因素 首先,根据调查,此次作为研究对象的98名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指导教师提供,然后由学生进行选择。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和研究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选题存在范围比较宽泛、内容较为陈旧、理论性太强等问题。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都比较多,基本上都超过15人以上,这样教师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指导工作。一般而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任务书的下达、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开题、初稿修改、中期检查、二稿修改直至论文定稿、答辩前指导、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资料整理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工作量不言而喻,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本来教学工作就比较繁重,科研任务也比较多,再加上如此多数量的论文指导工作量,这就使得论文指导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指导教师为了应付论文检查,往往重视的是论文的表面形式是否规范,比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恰恰忽略了论文核心的内容。 3、学校管理及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考核主要是通过答辩进行。由于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面临实习和就业,许多学校对论文答辩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论文写作的结构形式没有问题,答辩就基本通过,就算第一次答辩不通过,在二辩过程中肯定能够通过,在这种环境下,就使得许多学生以就业实习为借口更加不重视论文的写作,从而影响论文的质量。 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 实践调研论文不是调研报告,是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和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真相,形成自己的认识或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有实践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具体的实践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去完成实践调研论文。其次还可以把毕业实习报告的部分内容并入到实践调研论文里来,做到一举两得,大大地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此外通过实践调研论文的撰写,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财务问题,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改变写毕业论文基本流于形式的现状,另一方面还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2、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 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首先在论文选题上,就可以将论文选题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是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外延进行的一次研究性工作,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汇总,所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就可以有意识的去考虑论文选题方向,不用等到最后一年再来仓促地选择。其次我们可以将论文写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比如:可以在专业方向和学科平台上进行一些关于某个知识点和研究方法的小论文撰写,提前进行论文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直观感觉。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论文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尽可能和毕业实习挂钩,毕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为我们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写作素材,有实践基础的论文写出来就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创新性很强,内容不会空泛、不会东拼西凑。 3、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应该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去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这对检验和提高论文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维护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操守,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从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对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首先是选题方面,可以从选题的范围和内容评价该选题符不符合专业方向、能否反映专业当前热点、学生能否驾驭、有没有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其次是写作质量方面,可以从论文结构、论文逻辑、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格式进行评价,考察论文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明确、论据逻辑性强不强、写作方式运用是否得当、格式是否正确等。最后是答辩过程。答辩情况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答q可以从内容表述及问题回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论文淘汰率,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对那些不重视论文撰写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基于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考核教师轻管理学生的阶段,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限。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基于过程控制理论提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成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筛选指导教师、选题开题、制订任务书、撰写与指导过程、中期检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和成绩评定程序。 关键词: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起源于理工科实验室。但是,理工类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式,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一致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就成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一个最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是其他课程无法完全替代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状况以及质量监控问题,是推进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与问题 自2011年起,全国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了本科教学工程,推动了本科教学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形式趋于完备,但是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低于预期。2012年5月7日、8日,《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两篇文章,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为题进行了讨论。舆论的导向开始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许多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问题(邵军,2012;魏琦,2013)。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高校毕业论文一般按照“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递交、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定”五部分逐一进行。与之前相比,毕业论文的程序化管理已经规范。但是,何玲、王西平等(2014)认为毕业论文集中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对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厉敏萍、熊璋琳(2013)也提出近年来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滑。经过前期改革之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时间进度控制。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多集中于第八学期找工作,而毕业论文的撰写也主要于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上的冲突使得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难以按照学校制定的任务书来执行,毕业生的精力大多集中于找工作,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指导教师很难强制要求学生,致使时间进度方面的控制效果不好。 2.毕业论文内容。毕业论文的内容大多由指导教师拟定,所拟定的课题可能偏重理论,不能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论文的内容缺乏双向选择,学生可能对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内容只停留于理论形式上,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等,致使撰写出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这是对毕业论文内容方面控制的漏洞。 3.毕业论文抄袭。由于学生自主择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冲突,同时其对毕业论文内容也缺乏了解或兴趣,致使毕业论文存在大量抄袭的情况。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依然严重。而学校或指导教师又难于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严重的惩处,致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度下降。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 1.问题解释。在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三方主体均有相应的责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也分为三方面原因:学生原因、教师原因、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由于近年来全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致使生源平均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不同,一些学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差,文献资料搜索能力较差,专业性水平低,联系实际能力薄弱。二是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恰好处在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出国期间,致使学生所投入的精力不多,应付了事。三是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仅仅是毕业前的一项任务,其重要性和找工作无法相比,甚至远不及一门理论课程重要。近年来,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撰写财经文章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日益重视,财务管理毕业生到了单位才发现其专业分析能力、洞察能力的不足,工作中的需求反过来促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论文是理论通向实践的一座桥梁。 其次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指导任务过重。由于扩招导致学生大量增多,而各高校由于岗位限制,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导致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有限的精力无法和繁重的指导工作相协调。二是指导教师不重视。指导教师本身可能科研压力较大,或者是本身责任心有限,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三是指导教师提供的论文选题有限。一个指导教师关注的专业领域毕竟有限,相应地提供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的需求可能出现偏差。在选择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从中随便选择一个题目,无法激发学生的撰写兴趣,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升。 最后是教育管理方面。一是毕业论文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系统地完成选题、查找文献、搜集数据、撰写论文等工作,时间较短,难以实现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比较松懈。学校方面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和监控的力度也不足,缺乏过程控制,只注重最终结果,论文撰写的过程流于形式,缺乏中间监管,最终使论文内容出现偏差或其他问题而不能进行修改或弥补。 2.问题思考。尽管影响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三方主体均有责任,但是通过对于学生的调查和座谈,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两个方面: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 (1)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囿于传统毕业论文的认知习惯,财务管理专业把“毕业论文”定位于写一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单一。由于毕业论文与实际联系薄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较短,专业性水平较低,大多数研究不出新的成果。因此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所研究的课题不感兴趣或了解甚少,精力投入不足,仅仅是对前人的想法进行总结,进行“剪刀+浆糊”式的复制,失去了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设计初衷。未来不妨调整“毕业论文”为“毕业设计”,为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构建一个大的平台,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节。例如,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分配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撰写文献综述,四年期间分阶段逐步完善,大四时作为毕业成果上交。也可以增加案例分析,由专业教师指导整理某一方面的经典案例,使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有深刻认识。 (2)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只是为其质量提升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而要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需要最后的监管作为必要条件。在就业考核的压力下,相当多的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对就业工作进行了让步。虽然实行了弹性学分制,但是鲜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而被延长学业。一届学生由于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而蒙混过关,会通过学生之间届届相传,以至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只要工作确定了,学校并不会因为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做出处分。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被遏制,影响反而扩大化。高校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就业率指标导向下,相对于庞大的需要就业的“分母”,鲜有高校愿意主动去缩减本就在逐年下降的“分子”。在短期的、功利性的就业率评价指标的约束下,高校如何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二、国内部分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源于社会的压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进行了相关改革。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出台的《学籍管理规定》和《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新政策规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该方案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学校、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论文写作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否则也难有所成效。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2010年开始实施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教改项目,对人才培养学业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这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为:设立论文和非论文两个可选项,即学生可选择写论文,也可选择不写论文。选择不写论文的学生可选择冲抵形式及可量化的指标;选择写论文的,系里优化和简化论文文件名目,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提高论文质量。该方案找出了一条较现在唯一以论文来检验学习成果、进行学业评价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本科提出构建“以论文撰写阶段为时间维,以监控内容为层次维,以监控手段为方法维”的三维并存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系统。该方案把社会实践融入到三个维度,要求所有的学生均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论文题目。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基于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总体原则,提出了调研型毕业论文的要求。经管学部实施的调研型论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论文。调研型毕业论文不是调研报告,而是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仔细研究,分析事实真相,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材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实施“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四维”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课程与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监控四个维度;“一体”是指由“四维”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审核评估,构建了学校毕设(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运行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指导教师、学校软硬件环境、管理水平等多个环节。总体来看,各个高校不同的做法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迪。 三、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质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引起了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相关争论(黄春梅,2007;时伟,2010),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对关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赞同将过程控制理论融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付晓茹(2013)提出将全面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去,从选题、中期到最终的答辩,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能部分在整个阶段都参与到其中,只要各尽职责,在各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即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做好从开始毕业论文形式设计到最终组织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监管的每一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多的过程管理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设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由学校成立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学院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制定出契合本科教学要求的《毕业论文手册》,详细规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组织领导、过程控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以及成绩评定,使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保证。 (二)严格筛选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有三点要求,一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三是要有责任心,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偏多,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指导都比较少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把集中的、繁杂的毕业论文工作逐步分散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三)科学规范选题开题。在学生选题之前,由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的候选题目,院系初步筛选确定。候选题目应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及研究价值,题目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候选题目应该持续更新,避免题目陈旧,结合本系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最终确定出每个指导教师的候选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规避多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最终成果有太多交叉的现象。题目选定后,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课题来源、所要达到的目标、论文思路、模型建立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对学生选定题目的初步把关,是看学生对于该题目的理解程度,是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开题管理,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初把关。 (四)师生有序完成任务书。毕业论文任务书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规划,也是指导教师指导内容的详实体现。任务书的工作量与难度应该适中,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任务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具体的规定,内容包括: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进度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等。根据时间和任务进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阶段完成任务书。任务书一经制定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更改,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的应向院系进行报告,院系同意后才可更改。 (五)组织中期检查,加强过程控制。应加强过程控制,进行中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中期检查着重检查指导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是否存在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否充足,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展是否达到了任务书的要求,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存在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不定期检查大多集中于毕业论文的中后期,抽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对于进度缓慢的学生院系给予督促,要求其配合指导教师及时追上进度,学校院系也要组织专家对最终毕业论文成果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各专家写出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以便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六)规范答辩程序,科学评定成绩。严格审查答辩资格,毕业论文完成后先交由指导教师审查判定,再在成立的论文小组中选出任意两位对该论文进行盲评,最后交由答辩论文小组进行最终评判。若三次评判都认定该学生具有答辩资格,则可以进行答辩。对于没有答辩资格或是论文没有按照进度完成的学生延迟答辩。各系应成立由5―7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中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答辩过程中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给出平时成绩,占毕业论文总成绩的10%,结合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盲评的评阅成绩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评阅成绩,分别占比30%、20%、40%给出总成绩。 四、基于过程控制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管理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各责任主体也应基于过程控制理论,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积极参与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提升工作环节。 (一)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创新。高校应该允许毕业论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体现为毕业论文,也可以体现为调查报告,或者体现为国家与省级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允许学院适度提前组织毕业论文,延伸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给学生预留出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筹备项目的时间。指导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明确毕业论文与组织课堂教育同等重要。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尽早与学生确立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分析与选择辅导。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提供多样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同时,指导教师主观上要重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按照毕业论文的进度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帮助。 (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高校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开发设计网络平台,各个相关责任人按照进度及时登记相关工作,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审批指导,通过数据记录监管毕业设计的过程。高校在开题报告后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中期查看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按照内容任务书的进度要求进行,是否出现未按进度要求完成的情况,答辩前对完成后的毕业论文进行。同时,高校应该更重视人才的质量培养,答辩后按照一定比例抽查毕业论文成果,严格把关。教师针对不同的论文组织形式,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要求,上报院系相关部门。在后续指导中,严格按照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学生。同时,根据不同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进度要求,配合学校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毕业论文能够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对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学生应该在思想上重新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选取恰当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结合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规范和进度要求,协调安排找工作与撰写论文的时间。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连接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江苏省教育厅的抽检要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实行了一些改进措施,以其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和2011届学生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引言 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意见》(2007)1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教育质量上,要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教高(2007)2号文件,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包括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已经成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是以本科教学为定位的教学型独立学院,从1999年成立以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剧增,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90人上升到现在的209人,新增会计学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在倡导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大环境下,毕业论文质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本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和2011两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的90篇和2011届的112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类,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选题层面 1.选题相似度较高 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管专业学生的选题较为狭窄且重复率较高。如2010届90名学生中有12人选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且题目仅仅是一两字之差,这与教育部提出的“一人一题原则”相去甚远。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诸如“家庭企业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民间融资”等相关题目。选题相似度高是因为此种选题参考文献较多,资料容易搜集。 2.选题陈旧、缺乏新意 如前所述,高相似度的选题则已说明学生在选题时缺乏主观判断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致使选题陈旧,甚至选题已失去研究价值。如“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该选题既不切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非常陈旧。 3.选题范围不当 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从而造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较为盲目。有些学生选题过大,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有些学生选题狭窄、缺少研究价值,致使写作过程中被迫换题。如2010届的一名学生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为题,题目过于宽泛,加上受字数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致使论文只能泛泛而谈。还有学生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题,选题过于狭窄且缺少研究意义。 (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层面 1.缺乏统一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004年,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育部下发了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指出各高校要把高等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要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各系只能分别制定自己的论文写作规范。 2.没有明确的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尚未出台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使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答辩环节,会出现某些答辩组分数普遍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比较盲目,不知如何提高论文质量及分数。因此,学院应从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各个环节着手,结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三)指导教师层面 1.指导教师精力不足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两类构成,一是本院专职教师,二是外聘兼职教师。本院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校内教学任务同时,又需要兼顾科研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还有些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而缺乏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工作中。外聘教师是来自其他院校的专职教师或其他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这一部分指导教师既要做好其本职工作又要兼顾指导论文,其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保证。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所指导学生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个别组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率超过50%的情况。 2.指导方式单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指导教师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指导,在2010届的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从未见面指导或电话指导,超过60%的学生反映写作过程中只与教师见过一次面。论文指导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且持续周期较长,从选题、提纲到初稿、定稿,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不足以充分沟通和解答,导致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意见难以充分理解,从而影响论文的写作质量。 3.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论文进行全程指导外,还肩负着监督论文质量的重任,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指导老师对其论文质量进行最后的把关,判断其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是否具备参加答辩的资格。但从目前参加答辩的学生情况来看,指导教师在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最终评判时,未能善尽义务,无论质量高低都允许参加答辩,从而造成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差,论文答辩变成论文修改,无法按照正常的答辩程序进行。 (四)参考文献层面 从目前的论文写作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阅读且不甚了解参考文献和文献综述,在2010和2011两届学生中,超过半数学生的论文中没有文献综述一项,即使有,质量也差强人意。具体体现在:1.在2010届学生中,有90%学生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仅为10篇左右,没有达到15篇的要求,参考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的仅有1人。2.有些学生为凑齐参考文献数量,将根本没有阅读过的文章也罗列其中,而且存在有些参考文献与选题关系不大、与论文相关度不高的现象,而根据参考文献所阐述的文献综述又存在着不匹配、不相关的情况。3.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缺乏熟练的文献索引能力,不了解如何搜集高质量文章,参考文献多数来自一些质量不高、发行量不大的普通杂志,有些甚至把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网络文章都作为参考文献。低质量的参考文献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资格认证重要依据的毕业论文,其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全盘照搬适合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而且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毕业论文本身,忽视了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此只能用来发现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质量问题。本文基于系统原则、专业原则、操作原则和公平原则,明确了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由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构成,分析了每个子系统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以期为财务管理毕业质量论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财务理论支撑不够、与财务实践脱钩、内容空泛、抄袭严重、没有创新精神、写作不规范等现象,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取舍就成了当前争论的热点。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理论成果较多,而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则少见。李三乐、肖政宏(2009)从选题质量、文献综述与文献翻译、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论文撰写质量、学术水平与创新五个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标体系。赵肄江、李章兵、刘建勋(2009)从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两个主体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主要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设计过程中学生表现、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阅教师主要包括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列出了各要素包含的等级数、等级分值及其权值。黄猛、雷银生、刘小红(2009)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研究视角,从开题小组、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四个主体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评分要素及其权重,并将评分要素分为必备要素和备选要素两大类。杨文超(2009)提出了学生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以及满意程度测量体系,认为影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维度有: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院系、指导教师、学生)的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院系领导对本院下属专业及教师与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学生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其中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影响最大。在实践方面,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应用自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的通用性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包括6个方面,即论文选题文献资料、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格式规范化。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分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其中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的评阅指标为文献阅读和外文翻译、学习态度或工作量、撰写规范及文字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答辩环节的评阅指标分为内容、答辩和创新。中国民族大学、武汉工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与长沙理工大学基本类似。吉首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4个,即选题质量、能力水平、成果质量、评阅与答辩;二级指标18个,其中重点指标共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价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综上所述,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基于毕业论文本身,而没有跳出毕业论文本身、基于系统的视角;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学校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可观测的具体语言;评价者往往是教师,而被评价者是学生。这种没有跳出毕业论文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审体系,既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成绩,也不能反映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往往只能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也各有特色,只有在系统论视角下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科学的构建原则和具体的评价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原则 系统概念已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系统论方法,就是发掘事物本身存在的系统性特征,着重从系统和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关系中把握考察对象,达到客观认识、准确把握、最优处理问题的方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适用系统分析方法。由于本科生要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本身没有错误,专业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学生认真不够、教师不重视等才是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系统应由目标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构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包括这四部分的内容。 (二)专业原则 评价目标设计得好和差,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传统特色高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各所高校在设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区别对待,让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本专业的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从而指导评价者对该专业毕业论文作出有效的价值判断,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判断的准确性。为了减少评价体系的数量,又不降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高校在综合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大学科的原则,按一级学科来制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也可以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来设置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三)操作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应是依有关评价目标逐步分解而成的一个个指标,一条指标就是一个评价项目,指标和指标之间不相互重叠,多级多条指标就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具有联系的指标群。一个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测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因此,指标系统的末级指标内涵不能太含糊,应该比较明确,用可实际观测或考评的语言加以描述,一些模糊的、难以量化的指标应放人到综合评价中去。为增加指标体系的操作性,我们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目标设计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指标群,同时赋予各指标相应的量标和权重。事实上,操作性好的指标体系,往往可以抹去评价者的主观价值取向,避免靠印象给分的现象,缩小现实分值与实际分值的偏差。 (四)公平原则 一个好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其结果能体现公平,能客观反映各个相关主体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优劣。公平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保证的首要条件是同一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 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只有按照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进行质量考评,其结果可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共同属性。要使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结果公平,还需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为无论选取的指标如何客观,权重和计算方法如何科学,由少数几个评价者垄断得出的结果往往难以抹去评价者自身的价值取向色彩。通过设计适合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大学教务管理部门、院系教务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社会新闻媒体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评价的指标体系,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实行全评与抽评、互评与自评、校内评审与校外评审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从而强化评价过程的开放透明和评价结果的公开公正。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内容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标的设计应服从于自身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培养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季宝成说:“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培养人才。”钱伟长则提出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矢志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J3-培养质量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不同专业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不同,培养的人才也应不同。中国财务管理本科本科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部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定位确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鉴于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微观层面的实际工作,则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应用型为主,即培养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才能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李培根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钱伟长认为大学应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开始,否则培养的人才是“费才”、“庸才”,甚至可能是“坏才”。可见,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每―所高校为发扬传统特色,还应在国家、社会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自身传统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任务。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与国家和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相符、是否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等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高校职能部门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到位情况,能否有效地组织、指挥和监控该专业毕业论文主要活动。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高校职能部门通过管理能规范和约束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学生的行为并对其论文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分为校级管理和院系级管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校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设计的完善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落实和主要毕业论文环节开展的监控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程度等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院系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体管理措施的制订情况、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及其教师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工作管理的到位情况等内容。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是否满足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受学生专业写作态度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影响。心理学家Upmeyer(1989)等人甚至认为行为是潜在的态度的表达。学生的写作态度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遵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积极程度、学生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量的饱满程度、学生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主动程度、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对良好学术风范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价值的认同程度等内容。能力是主体智力和体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内在创造性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查阅财务管理相关文献技巧高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认知水平、学生财务管理实践经验多少、学生基本写作能力大小等内容。 (四)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能否指导学生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教师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承担指导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高低直接影响论文质量和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的充裕程度、教师领会和贯彻落实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认真程度、教师解答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疑问的积极程度等内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财务管理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经验的丰富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方法的灵活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意见的针对性大小、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环节的监控程度、教师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公正性等内容。 四、结论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其质量是这四个子系统质量的函数,系统、专业、操作和公平的质量评价体系也离不开这些内容。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我们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我们从高校决策者、职能管理部门、学生和教师四个视角分析与解决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 坚实基础。对高校决策者而言,一定要树立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高校只有拥有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而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和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对高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而言,一定要有效组织、指挥和监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活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而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又离不开职能管理部门的科学组织、指挥和监控。科学的组织可以保证我们拥有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所需的必要资源,科学的指挥可以引导我们有序地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科学的监控可以约束我们始终围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开展工作。对学生而言,一定要端正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培养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直接主体是学生,学生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决定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端正的专业论文写作态度有利于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服从管理、消除急躁。专业论文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财务训练才能培养这种能力。当这种专业综合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能轻松、顺利、高质量地完成财务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对教师而言,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专业指导态度和具备丰富的专业指导能力。财务管理本科生通常由于财务视野狭窄,对财务理论与实践认识不深、不透,在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是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直接影响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指导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的态度不仅影响自身的教学实践行为,也影响学生的论文写作情绪。财务水平高、专业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帮助学生开拓财务管理视野和启发写作思维,最终将前期学习和积累的财务知识恰如其分地外化于毕业论文中。任何一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写作背后必然有位态度良好和专业能力强的指导教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进 【摘要】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的质量是反映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围绕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毕业论文的难点,分析了当前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 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 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 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 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 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 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 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 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 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 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 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 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 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 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 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 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 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提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连接理论教育和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以应用型为定位的基础上,讨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普遍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毕业论文已经更多的成为了鼠标点击中的游戏,并且极少有学生因为论文质量而拿不到学位,毕业论文既达不到其设计之初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对学生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因此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毕业论文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由于论文质量管理不力和考核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应着眼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完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发现新视角、新论题的敏锐度,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是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非但不应取消,而且应成为本科生取得学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应结合不同院校的特点,认清毕业论文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和考核体系,以便使毕业论文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截至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已达到多数国家所认可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处在由精英式向大众式,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过渡的阶段。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我国的独立学院大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将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当全程贯彻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这样才能使得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也能让学生真正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中有所收获。 三、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基本保证。目前很多学生不懂正确的选题方法,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大题小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加入WTO后我国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等大而空的选题比比皆是。过大的选题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对所选内容进行研究,所谓的写作,最终成了鼠标和键盘的游戏。 2、选题重复。由于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不同,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热门的研究问题,因为这种选题容易搜集资料,可以很轻易的拼凑出一篇文章。这种选题方式造成了学生论文重复率高,有的甚至会出现内容雷同。 3、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由于理论性文章搜集资料的空间较大,无需亲自调研,容易达到字数要求,且优劣较难评判,容易通过最终答辩,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性的选题。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一手的实践资料,人云亦云,没有任何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二)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进而造成了其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在论述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专业性语言表述,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文逻辑也不够清晰。对于论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目的和摘要等项目区分不清,经常混为一谈。 (三)参考文献不足。目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够,很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只有三五篇,只阅读了这几篇文献,是如何洋洋洒洒写出了近万字的论文呢,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不了解如何检索高质量的文献,其使用的文献来源多是互联网、报刊、教科书和国内一般期刊,很少阅读如研究生毕业论文或CSSCI收录期刊等质量相对较高的文献。由于其阅读的文献水平一般,学生也就很难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四)教师方面。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指导论文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由于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学校存在着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或者需要从校外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的情况。专职教师要承担教学工作,如果指导学生数量过多,必然会由于精力不足而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以对其进行约束,存在着较高的道德风险。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几点,就业压力大、教学过程中训练不足等因素也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了目前毕业论文的“鸡肋”现状。 四、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既然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只能从改善论文质量方面着眼,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以提高论文质量,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选题环节控制。改变传统的单一由教师指定选题的方式,做到学生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定选题相结合,尽量达到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相匹配,以保证后续论文质量。同时,对教师指定的选题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增加选题的实践性、缩小选题范围、保持选题的前沿性。 (二)指导环节控制。指导环节的控制主要应从教师队伍建设着眼,配备足够数量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一是对缺乏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可以采取以老带新,成立导师组的方式,以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二是对指导教师数量确实不足的院校,可以外聘同领域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但一定要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监督,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论文质量下降。 (三)成绩考评环节控制。成绩是毕业论文的关键控制环节,但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的成绩考评系统都流于形式,考评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就对毕业论文缺乏重视、敷衍了事并且在学生中代代相传,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滑。因此,各院校应当加强答辩考评环节的控制,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探讨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查,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着选题不当、论文写作能力差和抄袭严重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是对教师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1 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失误 选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论文题目不能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专业方向。如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为“论企业文化”、“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思考”、“论产品责任”等。二是所拟论文题目过大。例如“并购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盈余管理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作为本科生掌握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限,是难于驾驭的。三是选题重复性高。有很多学生选择相同的题目,且由于没有调研,资料来源有限,导致大量论文雷同。例如2008年我学院毕业论文写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占到10.2%,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占3%,写企业成本管理的占2%。四是论文题目太小。例如“对徐工集团偿债能力分析”,涉及的专业知识太窄,论文内容没有深度,同时也缺乏普遍意义。 1.2 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写作能力弱。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但学生在论述中缺乏专业的学术性语言,许多学生普遍使用描述性语言,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逻辑也不甚清晰。摘要和英文翻译也不规范,将摘要的内容写成论文的意义和目的,英文翻译大多是利用网上的免费翻译而成,语法错误严重且缺乏准确性。 (2)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弱。许多学生对论文中论述的问题只能进行简单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和提升。 (3)实用性差。许多学生在论证中多采用主观推理,缺少实证支撑。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论文,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闭门造车,完全脱离客观实际。因而在论文中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切实际,缺乏实用价值的。 2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 2.1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扩招后,有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带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2)教师的业务水平差。有些教师对理论课程十分精通,但对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很熟悉,甚至连最基本的规范条文尚未搞清楚。有些教师平时很少写论文,实践经验也较少,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就无法胜任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工作。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有些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上,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就得不到细致指导。 2.2 学生方面 (1)思想认识不正确。学生们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好坏与是否能毕业和就业关系不大,只要及格能毕业就行,对毕业论文只是敷衍了事,这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一。 (2)就业压力大。学生撰写论文过程正是人才招聘会开始的时候,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因此,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毕业分配中。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第七学期忙于考研究生,还有的学生需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时间补修其他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这样造成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 (3)写作能力差。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撰写提纲的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不完整;在撰写论文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都较差;因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造成论文没有深度;平时缺乏论文的写作训练,论文格式也不够规范。 2.3 其他方面 (1)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紧缺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得专业论文训练环节,如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等被忽视,没有从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和评价方式上予以保证,导致学生缺少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大都在开始毕业设计(论文)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而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论文答辩,学生实际完成论文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撰写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2)教学硬件资源存在问题。高校扩招后,不得不举债进行校园区扩建和校舍建设,学校的内涵建设相对趋缓。因此,导致了毕业设计(论文)所需实验研究仪器设备不完备,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经费投入不足,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基地不能很好落实。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存在着从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现象,而有些学校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责任心差和强的教师无法判别,对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低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良莠难分。 3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有效改善指导教师结构。一是整合和提升校内资源。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师和富有指导经验和熟悉专业的退休老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和企业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建立起合作指导机制。 3.2 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各教学环节 (1)科学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因为选题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选题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体现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点。②要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项目。③要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④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 采用公布题目,双向选择,院系调整的做法,这样可以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意愿,并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题目适宜于第七学期张榜公布并完成选题。 (2)加强开题监管。学生通过对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看到论文的脉络和基本观点,完成开题报告就等于完成了论文的总体构思、设计。开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查阅国内外对论文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从而掌握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前沿文献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掌握实际的数据,为将要撰写的论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开题过程的监管,可以对论文的完成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3)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将平时对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写成论文,并将其对外投稿,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3 强化全过程管理 一是要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的组织管理。学校、院、教研室应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监督,并不断修订和完善毕业设计文件和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具体工作由各院系组织领导,由专业教研室教师承担指导任务。二是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方法。制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论文的质量、写作过程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学生已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后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并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使得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流于形式,而具有真正的内容和价值。而对于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按期毕业,对指导教师将被扣减当年的教学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职称论文:最新教师职称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小组合作探究逐渐显示出了它的优势,成为课堂建设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学习 小组建设 课堂上的小组学习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告诉教育者,一定要等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才给予启示,让学生在思考中完善自己,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强调新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天赋,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组学习是新课改下催生出来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它重点体现的是减少老师的干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在课堂上,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与人交往上,小组学习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在小组建设上,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多样性、独特性,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的强弱,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保证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实现能力互补,平衡小组间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一般来讲,小组人数以六人为宜,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带领小组端正学习态度,随时向老师反映组内的学习状况,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组员要有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 当小组建设初具雏形,我们要做的第二步便是对组内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上,能够真正有所收获,真正做到学习方式的革新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五会”:第一,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公正的评价;第二,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第三,积极发言,表明自己的意见,修正他人的观点;第四,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第五,学会组织,组织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小组学习的又一必要条件,就是导学案,老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十分注重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这样说,小组学习是否成功,导学案的问题设置起到关键性作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真正做到对思维的训练。从新课程目标来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课堂学习来看,问题是使课堂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因此,问题是关键性的一步,在此环节上,一定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源于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真正达到能促进学生思考并取得进步的目的。 在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中,课堂上应该有动也有静,动就是讨论和交流,静就是思考和消化。一堂课不可能随时都在讨论问题,不可能随时都在提出问题,老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应该做到把握时机进行探究,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老师应该在怎样的情况下抛出问题,实现合作探究呢?第一,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时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说出各自的看法,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识的效果,使学生都能顺利学习新知识。第二,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进行合作学习。在教材中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来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组织合作学习明确分工,集思广益,挖掘集体潜能。第三,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在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加上老师点拨,会使学生的思路茅塞顿开。第四,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进行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现象,只要善于抓住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说明自己观点,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就能使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第五,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合作学习。“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有了学习,就应该有评价,不能让小组学习的意义架空,学习的后期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评价中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对此,我们可以针对评价机制给出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个蓝本,而评价机制应该细化、量化,以达到真正对学生能力的反馈。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我们可以给出一个量化考核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集思广益,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且有效的评价。教师评价可以分为课堂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老师应该做到善于发现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并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给予补充或者启发性的建议,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阶段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的一个重要过程,通常通过阶段性考试进行来进行评价,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过关,能否顺利进行下一阶段学习。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必须走的一条课堂探究之路,它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不断探索高效地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转变学习方式,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教师职称论文:小学教师职称论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单纯的培养学习的尖子而不及其余吗?教师的职责是教书,但怎样理解这教书的含义呢?是不是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呢?常常有这样的学生,它是一个学习尖子,同时又是一个极端狭隘、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学生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吗?也常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十三四岁就奇装异服,说话油里油气,一股社会小混混气,哪像学生?也更时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无论怎么说好说坏,甚至打骂,就是不想学,真拿他没办法。 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们同时想到“品德素养”这四个字。其中固然有社会的影响,可最主要的责任在于谁呢?我认为在于教育上的忽视,或者说是不重视,再说社会的坏习气归根结底还不都在于教育的不足?因为每个人走上社会都要经过学校这道门。 一个国家品德高尚的人越多,社会秩序便越来越稳定,生产工作便越来越高,设想一下,我们各行各业的人如果都像雷锋,王进喜那样,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很快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遗憾的是我们具备这样品德的人不多,许多好人不得不消耗许多精力去抵御那些心术不正的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这个“真”有了更多的理解。它不仅是知识领域的真知,更是社会生活领域的真品行,真情义。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真品行,真情义他才能去探寻真知,才能把真知化为对社会人生有用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教书必须育人。 教师如果只管教书不育人,这书是不可能教好的。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可塑期,他们的思想还没定型,极容易接受教育。如果我们的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让学生的思想像灌木丛似的随意成长、发展,一旦不良思想侵入,就会贻害终身。 我是个语文教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念告诉我,教书与育人是两个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方面。如在教学《搭石》时可以从文章质朴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中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就像“搭石”一样在默默无闻中凸现。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又能使学生感受到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掌握事物的特征,文章的结构,说明的方法时,补充世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重要性。 请看下面《将心比心》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从奶奶去商店买东西时遇到阿姨帮她开门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阿姨是个助人为乐的人。 师:当时阿姨是怎么想的呢? 生2:阿姨希望她的妈妈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也有人为她开门。 师:是的,在我陪母亲去医院输液时遇到了什么事?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 生3:年轻的护士不熟练,第三次才把针扎成功。 生4:我当时真的想抱怨几句。 生5:母亲没有怪护士,而是鼓励她,让她继续扎。 师: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生6:母亲希望女儿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也有人这样鼓励她。 师:孩子们,面对他人的不满和误解的时候,我们更要进行将心比心地思考,用一种宽容的心去理解关爱他人。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道理。 事实上经典的文章中,无不蕴含着做人的深刻道理。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在传授经典的同时,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文章中的人格魅力,在孩子们心里从小就种下善良的种子。 如果说在课堂上读懂课文的同时,传送对思想素质的教育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学生平时的“行”就是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言”。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的正确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比如,从学生进校门那天开始我们就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而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每周一进行的升旗仪式来培养学生形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升国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满怀着热爱祖国心情,佩戴红领巾,庄严站立,敬好队礼,唱好国歌,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孤寡老人家帮忙料理家务;写一份倡议书,宣传环保;同学之间一次真诚的相助;邻里之间和睦的相处;口语交际课时一次次友好、热情、文明的交流等。这些看似小事,可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次次心灵的净化。 除此之外,老师平日里的言行举止,也是学生关注模仿的对象。“为人师表”,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首先教师自己的灵魂应该是纯净的。应淡化自己对名利的追求,应拂去自私的灰尘,应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孩子的未来。 一次复习课上,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复习方法很重要,你们应该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并把自己的好方法告诉别人,也可以和兄弟班的同学相互探讨。”几天后,就有同学抱怨说:“老师,他们不愿和我交流,说是他们的老师说的,不要把复习资料给别班的同学看见了。”我听了有些愕然,在嘲笑自己太天真的同时,内心不免也感到悲哀。也许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标准了吧。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也许会让一些 人不得不去耍一些心计,可我们是老师呀。社会赋予我们这个神圣的使命,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放下暂时的名利!殊不知,看似轻巧的一句话,看似维护班集体利益的一句话,会给学生造成什么影响!自私、狭隘、班派,一系列的恶劣品质就会从此诞生,会思想的学生会想到自己的好方法不能介绍给别人,或者会想到这个老师很自私,不值得尊重……是啊,我们为什么不把眼光看得远一些呢?从学校的角度看,我们在同一个乡,同一个县,同一个市……我们需要团结,而团结也是一种素质,一种我们教育者必须教给学生的一种素质!总之,作为教师,我觉得如果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多教出一个好人,或者让矛盾的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如果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少一个坏人,或让某人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同样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贡献。当然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我们全国数百万的教师都能这样想,这样做,把教书育人融为一体,那么我们作用可就大了。教师不可能给学生以地位、名誉和金钱,但却可以给学生比这一切更宝贵的东西——一把通往知识大门的钥匙,和正确的人生观,给他们提供真善美的精神食粮,给他们指示“扬尧舜、抑桀纣”之路,这样学生们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经受多少磨难,都能够正确对待,并且开朗乐观、问心无愧,幸福快乐。这才是符合学生利益的财富,这才是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最可贵的财产。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教师职称论文: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机构的主体性质 根据《教育部职称评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职务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应在各地职称改革工作小组领导下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在本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所属高等学校某些专业的特殊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可设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分为四级体制:第一,国家教委负责总体指导;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各地的评审政策;第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专门的高等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第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的相关职称评审工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中,第一步是由学院按一定名额比例,学校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对本校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省职称评审行政部门审核,最后由省教育厅职称评审行政部门进行职称授予。这里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这一职称评审主体的问题,如果其权力来源是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那么其评审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行使的就是行政权,职称评定就是行政职能的完全实施过程。由于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主体性质是自治团体组织,但实际上是直接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和指导的。这里的委托行为实际意义就是行政授权行为,正是中国的这种特殊性才是造成法律混乱运用的根源。但是从法律上认定这种评审委员会评审主体的权力来源,不难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是实际意义上行政主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评审部门或评审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更明确的就是行政行为。教师职称的评定实质就是明确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它不是第三方组织或高校自治团体对教师资质的一种认定。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属性分析 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要根据职称评定行为的整个评审过程和这个过程中评审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鉴定。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属性 从各级职称名额的确定、评审申报条件,被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学院行政人员对被评审人员相关材料的审查、评审专家学科结构构成、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程序,学校中级评委、高级评委的民主投票权、最后院务会对选出人员的确定、合格人员上报省教育厅评定、职称授予和认定。这一系列流程都是严格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给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条例来操作的,其实质是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代表省教育厅行使行政管理权,行使的是一种行政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力。有明确的授权机关、授权方式和授权范围,脱离了指导的属性。评审主体做出的是明确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象是“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国家统治层自上而下的管理行为,具有公共管理性,其性质是一种行政公务。行政主体依评审条例或省级会议精神将其行政意志通过语言、网站公告、文字、符号等具体的行动来告知相对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旦取得相对应的职称,一旦授予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因此判定获取职称的这一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职称评审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结果属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结束后,评审结果都会按时地公示,授予相应的职称聘书,因而具有因教育部门授予而产生与此对应的授权、行为能力和与职称相对应的相关待遇。该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其工作行为都与其职称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因行政部门授予的职称具有证明力,是整个教师群体中明显的身份认知。如果教师在职称行为受侵害时受国家教育行政权力保护,同样职称一旦授予,该教师也承担义务,服从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对其与职称有关的行为的管理,职称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职称的变更或消灭都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判定这获取职称的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 三、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师权利保障实现的因素 (一)法律受案范围的不明确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受案范围分析,那么哪些纠纷属于这类纠纷?在这里从“双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方向来界定。也就是只有同时符合这三方面的纠纷才是研究的受案范围。界定厘清哪些纠纷是属于“双师型”教师被侵权的行为类别可以节约法律成本,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二)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适用方面上,宪法、教师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中都有涉及对教师权力的维护,但具体可依据的相应法条缺失,试用准则模糊、混乱。例如《教师法》和相关规定,教师权益遭到侵害后其法律救济途径只有申诉和仲裁两种,但《教师法》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构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也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关—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明确规定,当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其申诉、仲裁、行政争议和行政诉讼等维权途径不畅通。 (三)现有维权的方式滞后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具有自身特殊性,这里包括“双师”身份的认同,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独特性,要求此类教师职称评定时要有专门的适用标准,既要在同专业“双师型”教师之间评定时有区别,又要在全校的各专业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其合适的区分标准。“双师型”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属于新事物,教师职称评定中由于评定条例自身的落后、维权途径的单一滞后,都给“双师型”教师遇到不公正待遇时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些新问题需要救济途径、救济方法和评定规则能够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四)科学救济程序设计的缺失 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混乱。在横向程序上,由于对教师权利保障的救济途径具体权限的划定不清,具体法律适用不清等原因,造成申诉、仲裁、诉讼等救济程序设置的现行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时的受理、调查、答辩等事项时,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实践中,教育行政系统内部救济仍然多采用行政方式,对事件的调查粗糙,不公开进行,对教师申诉的处理往往掺杂领导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另外,对提起申诉控告的缘由,受理机关、时限要求、处理结果的送达和执行等,具体事宜也仍未制定出明确的单项法规或相应的实施细则。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受理申诉或控告后,由于缺乏受理、审理、申诉、答辩、调查、处理的严格程序,势必存在随意性,难以保障教师的申辩权利。而且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过程中,教师和被申诉机构完全是“背靠背”。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受理纠纷,实施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救济的程序设计 (一)明确受案范围 在此要解决纠纷的类型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这一主体的,所以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类型,也就是受案范围。 1.“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性类型纠纷 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对评审的资格审核程序不满;评审委员会组建的专家组成员构成制度不合理;利益相关评审专家、服务人员回避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提出异议制度;评审程序中出现选票公布程序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对科研成果评判送审程序不透明、不科学;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条件与其他教师项目没有评审制度上的明确区分;不同学科评审程序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参与评审专家专业资质不够或不同学科专家比例不科学;公示时间没有按规定执行;选票制度不科学造成人为操作可能;对同等情况下教师的评审硬件提出特殊苛刻的要求,超出规定以外;变相限制教师的申报职称人数;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申报名额比例分配不科学;高职院校学院内部评审程序未经教代会审议通过的,直接由行政部门以发文形式确定等。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实体性类型纠纷 “双师型”教师发表的核心论文、非核心论文、论文影响因子等有关论文评价认定引起的纠纷;学校设置门槛限制“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分配的比例不科学;“双师型”教师年终考核、学期考核引起的纠纷;对不同国家机构组织的奖项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有关出版专著、合著、创作作品、专利、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级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时所产出成果的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院级教科研项目及课题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不同系部”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等级引起的纠纷;学术报告水平层次认定引起的纠纷;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级评定引起的纠纷;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年度和考核优秀评定中不公引起的纠纷;教师带学生参赛不同等级的成绩评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教师做访问工程师、指导社团数量的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 (二)程序设计 1.申诉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申诉制度。设置申诉救济渠道、申诉委员会的建立和制定申诉程序,并在学院的教代会上审议、通过,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这个通道常规化、合理化。当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纠纷存在,可以依程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在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应明确各部分人员的比例,保证教师代表数量、由教师代表提名相关专业的异校“双师型”评审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监督,确保纠纷解决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重视校内申诉制度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在有效的信息平台上明确申诉程序的详细步骤、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细化各个程序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纠纷当事人向教育行政机构的申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设立相对应的受理部门和处理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都设有这样的部门,但是不乏存在公正受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受理部门和人员与高职院校是否存在利益关系的问题,领导和领导之间是否有默契,因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也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指导,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受理程序科学设置,公开、透明和回避利益方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建议现有的机构的人员设置应选择第三方辅助机构构成,应该从教育行政各部门抽掉各负责人与本地区或异地相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共同组建,对纠纷进行民主合议,全程采用公开旁听制度。这里为了维持解决纠纷成本,纠纷提起人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且将保证金制度化。 2.行政复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复议法中的“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高职院校是由国家和法律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高职院校享有授权执法主体资格,在法律上处于行政主体地位。因此,当“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权利受到学校有关行政裁定行为侵犯时,可依法向学校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求撤销行政裁定或重新裁定等,这也是解决纠纷的一条有效出路。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范围包括,教师的申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行政裁定不公正、行政程序有问题的纠纷和申诉机关已经进行了处理但教师仍对处理结果不满的案件等。 3.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 作为最终救济方式的设计,采用了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的方式,即无论行政相对方采用了哪种方式都是对此最终的裁定。 第一,仲裁是仲裁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有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以第三者身份进行调解,做出判定或者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应该是解决职称评审类纠纷的首选,职称评审要求的专业比较强,涉及方面多,中国教育方面的法官也是稀缺资源,仲裁的优势在于其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能独立、公正、迅速地解决争议。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组建教育仲裁组织,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自主性、非营利性、非官方性质。其运营的方式通过供应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教育仲裁服务、机构自身向高校等相关市场需要者提供服务以及通过社会或企业募捐、赞助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做到财务和服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双师型”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向该组织申请仲裁时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障金,防止发生乱申述、无理申诉等现象。在非营利性组织建立纠纷专家库制度,每次处理纠纷时都给予相应的经济费用和根据每次纠纷解决的情况建立解决纠纷专家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透明的监督体系,相关专家一经被举报,情况属实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终身不得采用。同时在这个仲裁委员会中要建立一个辅助机构,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中立的。人员构成应该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同级别教育行政机关的代表,起到监督仲裁作用;第二部分,是各学科的同行专家组成。起到对相关专业性仲裁提出专业指导意见的作用。仲裁专家和工作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的公平、公正。仲裁委员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民主合议迅速处理纠纷;当教师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进行选择,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本次仲裁是一裁终局。 第二,司法救济制度。 将调解制度作为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如果调解无效就按案件的性质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针对“双师型”教师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司法救济在法律层面上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依照《宪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教师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来作为纠纷适用法律法源提起维权诉讼。特别指明“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针对高校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如果只是不合理,而不违法的话”,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且还必须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对于抽象的行政行为,比如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其性质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也不予受理。 作者:温丙帅孙建波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军体部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教师职称论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与岗位设置有机融合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一)重点:盘活存量,制定规则,阳光评聘 1.盘活存量是指在深入调查摸底、情况明了的情况下,对现有岗位设置总量进行盘点,把岗位由相对充裕的区域、单位或学科向相对紧缺的地方倾斜,使之总量再平衡,起到自主调节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基础。 2.制定规则是指在吃透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规范、有效的并与岗位设置相辅相成的评聘规则,包括过去已取得职称但尚未得到相应聘岗人员的过渡办法和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合二为一的评聘实施方案。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核心。 3.阳光评聘是指中小学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评聘过程中必须做到“五坚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坚持与中小学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保障。 (二)难点:统一认识,稳步推进 1.统一认识。 无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还是岗位设置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与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由于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国家允许在政策大原则下,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因此结果会因地、因事、因人、因时而异,如果在评聘过程中两者没有做到宣传到位、规范有序、阳光操作,老师们要真正理解国家政策设计初衷、统一认识并非易事。统一认识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前提。 2.稳步推进。 无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还是岗位设置,全国各地推进时间和力度因地而异,这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如此,既得利益群体和未得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何时推进、如何推进、力度多大等都直接影响到评聘工作的推进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关键。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有机融合的思考 (一)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竞聘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从鼓励教师主动从教、专心从教、专业从教、终生从教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与岗位竞聘工作。 (二)必须摸清底数,盘活存量。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根据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摸清两个底数,一是本单位(系统、地区)专业技术岗位核准和使用情况,特别是岗位空缺情况;二是本单位(系统、地区)申报计划申报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情况。原则上本单位的岗位空缺情况与申报职称人员通过情况要大体一致,也就是要做到评聘有机融合。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采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调整职称评审通过率等有效办法,最大限度用好、用足、用活现有岗位资源,优化队伍结构,妥善解决职称评聘矛盾。 (三)必须吃透精神,制定规则。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根据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制定岗位竞聘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竞聘对象、具体竞聘岗位及数量、占空岗比例、竞聘条件、量化评价标准和方法程序、组织领导和具体要求等。 (四)必须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全校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同时按程序报批。另外,在全面组织实施前,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系统进行试点,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稳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五)必须阳光评聘,全程监督。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做到阳光评聘、全程监督,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保持中小学职称评审政策连续性,切实搞好评聘衔接,保证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保证教学秩序正常。必须强化监督,建立上下监督、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机制,保证政策执行不变形走样,评聘结果权威公信。 作者:谢智福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局 教师职称论文:高职评审误区下的教师职称论文 1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内涵比较 长期以来,有很多人混淆了“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概念。正确的理解是:“专业技术职称”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等级标志。职称要通过专业评审组织评审或者考试取得,只能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聘的参考依据,只有聘任以后才能享受相应待遇。“专业技术职务”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职期限,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职称”是一种称谓,一旦授予,终身享有,属人才评价机制范畴;职务是根据工作任务需要而设定的职位,是要求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属人才使用机制范畴。 2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主要误区 2.1职称评审工作的误区 在我国,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教育,是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组织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政策导向方面,例如湖北省,到2013年为止高职院校教师在评审教授时仍然是依据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一刀切、一把尺子”的标准,并与普通高校教师混和评审;有的省份虽然也出台了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文件,但基本上还是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套用版,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具体实施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也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的误区。 2.1.1重科学研究,轻教育教学 目前,各省市组织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教师的论文数量、主持科研项目都有硬件指标要求,却对教学工作中讲授课程门数、总教学时数有下限要求,反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服务育人等要素缺乏足够的科学考查和评价。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最后被演变为以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的多少来论英雄,这种评审机制往往导致对从企业引进的高技能型人才因科研成果较弱而难以晋升职称,而那些无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却凭着科研优势而顺利晋升职称。并且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者大多没有相应的优先条件,反而一些教学质量不佳、育人成绩平平的老师,凭借较强的科研业绩顺利评上了职称。因此,许多教师为了达到评审的要求,主要精力用来报课题、写论文,而在教学上却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长此下去,严重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1.2重理论提高,轻技能提升 在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中,过分强调学术理论的提高,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与实际运用的定性定量考核评价。评审导向的偏差,使许多高职教师为了职称晋升,热衷于理论研究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宏观理论研究,忽略甚至放弃了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这显然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2.1.3重成果数量,轻成果质量 目前职称评审体系侧重于科研成果的数量,主要考核教师的科研项目、论文和论著的数量等指标,而对这些成果的质量尤其是学术价值、应用效果则考虑得较少。这种片面注重成果数量的导向,使得教师的论文选题、科研立项远离教育教学改革所需,也与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相去甚远。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尽管成果总量增多,但实际应用效果较少,且原创性成果较少,甚至还滋生了剽窃他人成果、花钱请人发论文等学术腐败现象,“为职称搞科研,为评审编论文”,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职称评审的初衷。 2.1.4重业务素质,轻师德修养 教师首先要“传道”,而后“授业、解惑”。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决定了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然而,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业务素质,而对教师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及教书育人等师德考核没有硬性指标,缺乏对师德修养这一关键前提的科学合理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肯定有负一名合格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 2.2职务聘任工作的误区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离岗位设置管理和聘任制改革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四重四轻”的误区。 2.2.1重评聘合一,轻评聘分开 由于受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与职务聘任实际上合二为一,教师只要评上职称,不管岗位是否需要就可聘上职务,工资待遇及相应的福利就得到提升及兑现。职务、职称不分,评职称变成了评待遇。这种“评聘合一”的管理模式,教师往往重视职称评审,即评职称之前积极钻研,而一旦取得相应资格并被高校聘任、享受相应待遇后,则失去原有工作热情和动力,这不仅影响了择优用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影响进人用人的约束机制的实施。而实行“评聘分开”则有利于按职务职称的不同特点,从评价和使用两个不同方面对专业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人才评价社会化和单位聘用科学化,在聘用中推行竞争上岗,强化了竞争机制,打破了专业技术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的僵化局面。 2.2.2重初始聘任,轻聘后考核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职务初始聘任时还是比较慎重,能够按照核定的职数、规定的程序予以聘任,但实施职务聘任后却忽视对受聘人员的聘第1期郑柏松: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误区与对策期管理和聘后考核,有的高职院校虽然也制定了聘后考核办法,但多数只停留纸质文件里,考核流于形式,教师取得任职资格被聘任后是否完成了岗位职责任务,却很少问津。许多教师聘上高级职务后,便产生“高职到手,革命到头”的懈怠思想,安于现状吃老本,勉强应付教学科研工作,这种现象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2.2.3重资历身份,轻业绩贡献 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以前,甚至在2010年高校首次进行岗位设置时,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师高级职务聘任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受聘人职称取得年限和工作年限,其次考虑受聘人的业绩贡献。这种机制使中青年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受挫,一些学有所长、工作能力强的教师,要么被同化为熬年头挨日子的平庸教师,要么感到没有前途、找不到事业的支点而离职跳槽。 2.2.4重一聘终身,轻动态管理 严格意义的职务聘任应该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聘任期限、严肃的履职考核,有高聘也有低聘,有续聘也有解聘,实行动态管理。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的现象。教师聘上相应职务后,只要不犯大错误,很少有低聘和解聘的,一聘定终身,人为地造成教师“资格评审前拼命一时,职务聘任后消遣一世”,聘任合同书成了一纸空文,这些弊端从根本上背离了聘任制的初衷,无法实现择优而聘,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对策 3.1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 3.1.1理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体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两类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区别,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不是培养研究型和理论型的学术人才,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要理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体制,具体工作要把握“四性”:一是评审条件的科学性。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不能直接套用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评委组成的合理性。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专家要尽量邀请高职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参加,这样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业绩评价更具有针对性;三是评审过程的透明性。坚持“五公开一监督”,即“评审政策公开、评审程序公开、评审对象公开、个人业绩材料公开,评审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探讨“信息化评审、量化评价”等评审办法,提高评审工作透明度;四是评审结果的公平性。严格条件、严肃程序、严密组织,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让参评教师心悦诚服。 3.1.2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色的职称评审标准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能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套用版”或“压缩版”,必须“量体裁衣”,具体制订中处理好四种关系,即“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理论提高与技能提升的关系、成果数量与成果质量的关系、业务素质与师德修养的关系”。评审标准中要增加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内容,尽量减少或淡化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学术论文等方面的科研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综合评价指标应包括师德修养、职业资格、专业教学、实践技能、育人效果、社会服务、科技研发与应用等要素。能力及业绩评价要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一是以教育教学为主,以科学研究为辅,以体现高职院校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中心任务,回归教育本位,在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中要着重评价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二是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导向,评审标准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对职业技能水平高,教学效果佳的教师适当降低学历、外语条件和科研成果要求;三是突出服务社会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应履行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以确保体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的特色。 3.2完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教师职务聘任机制 3.2.1科学地推进岗位设置工作 岗位设置是实行岗位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精简高效”。岗位设置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专业建设需要和师资建设规划进行科学分析,合理确定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的结构比例,明确每一岗位的受聘条件、职责任务等,为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续聘解聘提供依据。在推进岗位设置工作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育部门规定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与人社部门所限定的政策杠杆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师资队伍现状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团队的均衡关系。通过岗位设置,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师职务聘任“因人设岗”和“有岗无责”的弊端,实现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增强教师的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效配置高职院校人才资源。 3.2.2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聘任制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考核评价基础之上,并发挥其监督和控制作用。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工作中,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岗位的任务和特点,把握制定考核指标、规范考核程序与严格结果运用等工作环节。通过考核,明确教师所取得业绩贡献,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晋升、调整、淘汰以及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克服过去“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2.3健全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 以岗位管理工作为依托,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签订聘任合同,破除职务终身,实行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打破以往“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通过对教师的履职考核,合理拉开薪酬档次,真正实现教师的薪酬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真正实现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激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自觉性,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 作者:郑柏松工作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职称论文:基于数学模型的教师职称论文 一、测算高校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快慢程度的数学模型 (一)两个经典范例 在自然界,各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度千差万别,其半衰期(即放射性元素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从几百万分之一秒到几十亿年不等,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描述其变化规律。铀原子由于不断地放射出微粒子而变成其他元素,从而铀的含量就不断减少,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由原子物理学可知,铀的衰变速度与铀的现存量Mt成正比。 (二)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的平均速度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度是放射性物质本身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而改变。人类社会远比自然界复杂,影响到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速度的外因有上级政策、评审专家的评判、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其内因是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教师个人的努力程度。如果假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外因的影响是次要的,内因的影响是主要的,那么参考上述经典范例,我们认为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可以预测的,于是我们引入各学科近几年教师晋升职称平均速度的概念。 (三)测算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快慢程度的直观概念 从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速度推测各学科半数教师晋升职称所需年限,既可直观反映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的快慢程度,又可为制订未来各年教师引进和培养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引入“半衰期”和“教师晋升职称周期”概念。反映放射性元素衰变快慢程度的最直观的概念是“半衰期”,即半数放射性元素衰变为其他元素所需要的时间[3]。类似地,中级职称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为教授,都可理解为某一层级职称人数的衰减。仿照放射性元素“半衰期”和“衰变周期”的概念,我们把某学科半数中级职称教师(或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该学科“教师晋升职称周期”。 二、判定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快慢程度的具体操作方法 1.计算各学科前三年中级职称教师晋升副教授的平均速度。设某学科2006+t年(0≤t≤2,即前三年)有中级职称教师Mt人,当年申报并且成功晋升副教授Nt人,则该学科当年中级职称教师晋升副教授的速度为vt=Nt/Mt;计算该学科前三年中级职称教师晋升副教授的平均速度(精确到0.001),即得v=∑vt/3。 2.计算各学科前三年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教授的平均速度。设Pt为2006+t年(0≤t≤2)原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人数,Qt为当年申报并且成功晋升教授的人数,则该学科当年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教授的速度为ut=Qt/Pt,计算该学科前三年副高级职称教师晋升教授的平均速度(精确到0.001),即得u=∑ut/3。 3.判定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的快慢程度。根据教师晋升职称的速度v或u的计算结果,由表1可查得相应的教师晋升职称周期T的数值。根据T值的大小,可把各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的快慢程度分为不缓慢、缓慢、较缓慢、非常缓慢四类(表2)。 三、由某些学科教师晋升职称特别困难的现象引发的思考 上述数学模型反映的教师晋升职称快慢程度的规律,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新升本科院校不但要鼓励教师晋升职称速度快的学科,更应关注教师晋升职称速度缓慢的学科。以某本科院校为例,该校数学学科2006年有10多名讲师。但因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和难度大,2006—2008年的三年间竟无人申报晋升副教授。该学科有3名高级讲师,其中1人2008年转评副教授,1人2010年才能转评副教授,1人直到退休也不能转评副教授。若规定非高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教师转评副教授每人折算为0.5人,按照第1步计算得v=0.0128,据公式(4)计算得T=53,理论上说明:这10多名讲师半数晋升副教授需要53年。这个现象反映了数学学科晋升职称难的现实状况。数学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非常缓慢,这是一般高校都很常见的现象。在不同的高校,同样会出现某些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非常缓慢的情况,必须引起关注。 四、改善教师职称结构的对策 教师晋升职称缓慢的学科,往往是因为教师科研业绩不多难以晋升职称。为了扭转某些学科教师晋升职称非常缓慢的颓势,要开拓新思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寻求科研突破的新契机。以上述数学模型为依据,实施“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向晋升速度慢的学科倾斜,加大鼓励力度,鼓励科研能力强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鼓励青年教师获得更多科研业绩申报高级职称,尽快实现教师职称结构均衡合理。 1.审定导师资格。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人员或兼职教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聘为“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的导师:(1)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2)近五年主持或作为前三名参与人从事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或主持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并且近五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或被四大索引收录1—3篇高水平论文或出版1部高水平专著。同等条件下,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者(国家级一等奖前五名、二等奖前四名、三等奖前三名;省部级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二名、三等奖第一名)优先。 2.明确培养对象。培养对象必须是学校现有中级职称或副高级职称的在编在岗教学、教辅、管理人员,并且自签约当年起五年内符合晋升职称的资历、学历条件。 3.确定预期目标。在预约期间(理工科为4—5年,其他学科为2—3年)内,培养对象必须晋升教授或副教授。 4.明确约定任务。约定任务不得少于培养对象晋升职称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科研业绩成果。 5.确定各学科鼓励力度参数e。确定方法如表3所示。其中教师晋升职称的快慢程度,按照表2划分为非常缓慢、较缓慢、缓慢、不缓慢四个等级,鼓励力度参数e的赋值可根据学校投入高级职称教师培养资金总额确定。 6.确定单项经费m。每个培养项目的经费称为单项经费,其计算方法如表4所示。 7.商定单项经费分配办法。“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单项经费在导师和培养对象之间进行分配,首先要确定培养对象的业绩成果,然后按照培养对象和导师对培养对象申报晋升职称提供的业绩成果的贡献率进行分配。用以申报职称的业绩成果,主要包括任现职以来的论文、著作、艺术作品、科研项目、教改项目,以及科研获奖、教改获奖、体育获奖、艺术获奖等,这些成果,均可折算为一定的分值。可结合各类各级科研成果的特点、重要性、取得难度以及本校政策导向等因素,对各类各级科研成果赋予不同的权重。培养对象应分配的单项经费=“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协议签订的立项经费总额×(非帮扶业绩成果/培养对象申报晋升职称提供的业绩成果)导师应分配的单项经费=“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协议签订的立项经费总额×(帮扶业绩成果/培养对象申报晋升职称提供的业绩成果) 8.签订“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协议。培养对象、导师和学校签订“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协议。导师承诺在预约期间指导培养对象晋升职称;培养对象承诺在晋升职称后在校服务一定年限;学校承诺发放奖励金,并且按照各学科的鼓励力度参数计算“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的立项经费;导师和培养对象约定单项经费的分配方法。实践证明,按照上述思路制定的相关政策调动了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案例院校2009年实施“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以前的2006—2008年,通过正高级职称评审的教职工共有5名,通过副高级职称评审的教职工共有22名,实施“教授(副教授)培养工程”以后的2010—2012年,通过正高级职称评审的教职工共有11名,通过副高级职称评审的教职工共有62名,通过正、副高级职称评审的人数分别增长120%和182%。而且,案例院校晋升高级职称速度非常缓慢的数学学科,也一改2006—2008年三年间仅有1名教职工通过副教授评审的颓势,在2010—2012年三年间有2名教职工通过教授评审,实现了“零”的突破,增长率为100%,有2名教职工通过副教授评审,增长率为100%。 作者:李翠芬苏文龙工作单位:梧州学院 教师职称论文: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现状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基本沿袭了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审体系,大体有基本条件、业绩条件、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能较为客观、全面的对教师进行评价;但论文、著作等一系列指标成为“硬性”指标是关注的重点,“双师素质”所应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这一“软性指标”没有被足够重视。从评价标准角度看,现行的评价标准在水平能力、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的评价内容上相对笼统,注意点容易集中在“硬性”指标上,并容易造成论资排辈,这样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并且误导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学者认为,教学工作、科研业绩是教师最主要的贡献,思想政治表现、所获荣誉以及学历、学位等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可视为贡献的体现,所以可采取贡献排序法,打破时间界限,将每个参评者综合打分进行累加,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按照晋升名额从高分到低分开始评价。也有学者认为,量化管理己经成为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解决职称评审工作中一些弊端的唯一方法,以保证评审流程中的公正性。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分析 以天津地区现在执行的职称评审政策而言,制定的比较科学、规范,有明确的引导性,能发掘教师工作潜力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在评审条件和评审指标设计上,被明确关注的论文、著作等一系列“硬性”指标,充分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撰写专业著作的积极性。然而,随着近十年来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最初几所高职院校已发展到目前的26所,现执行的评审政策在近年执行的实践中,制定时设定条件的局限性逐步突显,需要对评定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 1.基础条件 即个人素质能力条件,既包括个人学历(学位)、教师资格及计算机外语合格证书等证书类条件,也包括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限、授课情况等履职类条件,是进行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前提条件。以评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例,要求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其中,大学本科需任中级五年、获得硕士学位需任中级四年、获博士学位需任中级两年。从这个条件中,可看出其对参评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导向(以提高学历学位为具体体现)。获得不同学历、学位的参评教师,其任职年限要求不同。然而,有个问题未得到明晰: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均为六年的参评教师,其学历、学位的基础条件已然没有显著区别,条件设置导向的初衷无法良好实现。通过这个赋值分数可看出,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同样是5年,获得硕士学位赋分分值为7分,获博士学位赋分分值为9分。进行基础条件的赋值量化,更好的体现了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导向性要求。同时,证书类条件与履职类条件的平衡赋值,也能兼顾现有“存量”教师和新引进教师在学历、资历的结构上倒挂的实际。 2.业务条件 即个人专业能力、技术条件。结合高职院校对教师岗位的需求,可以在现行体系中,构建“双师型”导向的业务条件,强调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企业实践经历(如下企业实践、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 3.科研条件 即个人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的条件。在科研成果中,需要规范明确各层次、等级的科研成果、奖励、论著等的价值。在现行评审条件中,规定的是基础性条件,以论文条件规定为例,描述中有“公开1篇”;在量化赋值的细化中可根据检索论文、国内核心期刊、一般刊物等大的类别对论文分别进行赋值,提倡论文著作的前沿性、学术性、专业性。在科研条件的量化中,要考虑科研成果的级别和研究水平,对成果的不同完成作者科学区分,一方面得分要向主要完成人倾斜,另一方面成果的挂名人数越多,得分越低,使量化的评价体系总体平衡。 4.补充条件 在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有对“优秀教师”业绩表述的明确要求。然而,高职院校教师这一岗位特殊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品质,没有被提及。在进行量化赋值的评价体系内,可以综合考虑教师岗位的对不同类别、级别的荣誉,如:师德先进个人、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等,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职业品格形成。与此同时,可以在补充条件中,对出现诸如抄袭、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的要一票否决,以肃学术研究之风。 5.兼职教师 现行评审政策中,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政策区分体现在课时上。然而,就现实情况看,兼职教师承担了一定的综合管理工作,仅以课时量对专职、兼职教师进行区分,无法体现兼课教师的其他工作完成情况及综合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可以对兼职教师承担的综合管理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赋值,如:获得考核优秀的评价、积极参与单位重点工作等,通过合理引导保障兼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所承担综合管理工作的完成质量。 三、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对策 1.将辅导员岗位纳入教师范畴 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类型,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授课型专任教师”;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辅导员这一岗位承担了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与教育职责,有着突出的“教书育人”岗位特点。建议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岗位,纳入到高职教师的范畴,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性质制定相应的评审条件,作为一个分支参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创建良好通道。 2.根据实际情况有序增加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 现行的职称申报已形成一套良性循环机制,对高职教师的专业提升、学术研究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然而,由于比例结构的限制,不能充分激发优秀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建议可适当增加高职院校中、高级职称编制数,根据政府的整体规划、高职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每年有序的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定的结构比例(职称数量),让高职教师通过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让更多优秀的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待遇,从而更好地运用人才。 3.逐步推行社会化评审 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实践中,有部分申报人由于各种荣誉较多(与专业、学术可能相关性不高),容易造成评委的主观性评价过高。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由于评审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各系列之间的评审条件出现“难度系数”不平衡的现象。建议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社会化评审,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道德、知识、技能等要素构成的、总体要求较为均衡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消除学术委员会评审体系下的利益、人情因素弊端。逐步建立与职称认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评价机制,以加强职业能力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为依托,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将职称评审向执业资格制转化,逐步完善科学多样的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 四、结论 在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中,通过构建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组成的量化指标体系,避免了定性指标的模糊或模棱两可、因人而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唯学历、资历、业绩论,人情因素等问题。同时,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引导教师在专业领域发展上,注重多方面的探索,促进教师在个人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职业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一票否决制,对教师在履行专业技术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如考核不合格、师德不佳、学术不端等)建立预警机制,可进一步加强教师在各个方面的自律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的研究水平。 作者:齐颖楠工作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职称论文:教师职称革新须谨慎实行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育部拟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教授”将出现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可是,改革一旦真正推行,会遭遇什么困难?受到哪些制约?这却是人们缺乏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全面启动之前,适当地泼点冷水,分析可能出现的阻碍与困难,显得极为必要。 一、中小学只有设立“教授”才能体现尊师重教吗 过去中小学教师职称到了副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就到顶了,这不仅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教,而且不利于激发那些评上副高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奋斗的干劲,因此教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但是若在副高级职称之上设置正高级,那些不想继续努力的教师就会必然规避职业倦怠吗?笔者对此深表怀疑。其实,以往在副高级职称之上,中小学还有非常崇高、令人肃然起敬的特级教师。虽然是一种荣誉称号,但作为师德楷模、教学专家、育人标兵,特级教师是经过层层遴选、严格评定的,理应在中小学职称改革中占有相当权重,甚至应予以合理认定,而不应该出现倒挂。假如特级教师都没评上中小学“教授”,而评上的都是评选特级教师的落选者,那这就分明是对多年以来行之有效、广受尊重的特级教师的否定。相关部门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依托职称等级的不断提升,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靠职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永葆进取的激情,固然是可供选择的路径,但不应当是唯一路径,除此之外,似乎还应探寻更多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和专业激情的有效措施。 二、中小学“教授”与岗位聘用挂钩合理吗 从已公布的试点方案来看,此次中小学职称改革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岗位聘用相结合,深究起来,这其实是有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的,推行得不好,不仅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反而会挫伤其积极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岗位聘用制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由于过度放权、疏于监控,某些地方、某些单位出现了一些混乱,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职称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的一种外显、物化的标志,是对其教书育人能力的一种客观衡量。职称改革的本意是打造人尽其才的环境。然而,实际情况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对职称评定持怀疑和恐惧心理。只有当职称评定由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完成时,教师才会对其产生信任。如果职称由漏洞百出、徇私舞弊甚至逆向淘汰的机制完成,那么教师必将对之产生怀疑。而现在一些中小学的岗位聘用,固化了评审机制,缩小了参与范围,一成不变的几个评委成了围绕领导意志运转的工具和道具,一切都由颐指气使、为所欲为的领导说了算。这样的岗位聘用与职称挂钩,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三、中小学“教授”由谁来评,如何评 未来的中小学“教授”,强调同行评价的重要性,对于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大有裨益。但这容易忽略另外一种情况,即很多教师能欣赏离自己很远的名师,如魏书生、于漪、窦桂梅等,但就是不能欣赏自己身边的名师,甚至会排斥和贬损,对与自己同处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办公室的名师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嫉妒。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名师的成长过程遭遇坎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好,“墙内开花墙外红”也罢,都与现行过多激发小圈子中教师竞争意识的不良机制有关。正是由于这种“名额有限,你上我下”的淘汰式评审太多,恶化乃至毒化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任由小圈子高利害关系者自行评价了断,很可能出现“逆淘汰”,真正学有所长但书生气太足的优秀者会被那些水平有限、人脉无限、会走关系的平庸者一举击败。因此,在中小学“教授”评价中,引入第三方、客观性、中介性的评审机制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可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才可让那些真正优秀的名师扬眉吐气,使他们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岗位上尽显才华。 四、中小学“教授”如何能与大学教授等值 时下流行一种说法,即中小学教师只需要教好课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从事力所能及的教育科研,甚至不需要写文章。不少地方,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中基本上不看甚至少看其发表的论文。笔者对此实在不敢苟同。教书育人固然是中小学教师的天职,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如果一个字都未曾发表就想做一个有品位、有档次的优秀教师,那无论如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当教师为了博取职称都去拼凑文章的时候,大家口诛笔伐,最后走向极端,使得那些真正基于教学经验、基于教育感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教育写作也受到连累,成为不受人欢迎甚至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中小学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追求教学技术的进步,而根本不去思考教学的深层内涵与价值,缺乏必要的教学反省,那最终只能是离真正的教育艺术越来越远。这种危险的苗头已经殃及正在试点的中小学“教授”评定。没有任何学术含量、仅仅满足熟练技巧的“教授”,会与原来的“副教授”有区别吗?会与大学教授等值吗?对个人而言,充其量就是提提工资、改改待遇而已。一项原本应具有丰厚内涵、富有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最终很可能沦为单一的经济行为。 五、中小学“教授”能解决“教育家千呼万唤不出来”的难题吗 时代呼唤新型教育家,但教育家的诞生必然依托复杂的背景,绝非技术手段“短平快”可制造出来的。为了“制造”教育家,各种各样所谓“名师工程”屡见不鲜,很多地方以行政命令方式凭空臆想出一些数字,立下大志,奢言以多少年的期限打造多少教育家或名师。每每听到此类新闻,笔者心头总会掠过一丝悲哀,这不是“”又是什么?教育家岂是发发狠、花点钱、下命令就可以像工厂车间流水线制造产品一样轻易制造出来的?在时下浮躁而功利的环境之中,笔者认为,应该慎提教育家、慎提名师,除非是响当当、经得起时间和科学检验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有自己骄人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这样的佼佼者才配得上教育家、名师的金字招牌,才能在广大教师心中树立高山仰止的丰碑和标杆。 教师职称论文:教师职称评审的帕金森定律 在高等学校,职称是衡量教师学识和能力的一种标志,同时也是决定教师待遇与收入的基本参照标准。因此,科学、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是一项关系学校用人、留人以及开发人才潜能的大事。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审方法上欠科学,评审标准也不完善,由此造成一些摩擦和冲突的情况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院校,由于评审制度设计的漏洞以及监督机制的匮乏,导致职称评审中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这些不正之风,可谓职称评审中的顽疾。因此,分析当下高校职称评审中的不良现象,并寻求治理之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 帕金森定律现象分析建立一个科学、公平、公正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各方面的意愿和诉求,然而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和制度惯性的束缚而迟迟未能有所改进。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不良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应用帕金森定律的相关原理。所谓帕金森定律是英国学者斯科特•帕金森于1957年在《帕金森定律———组织病态之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作者在书中对官僚组织机构、事业单位易于发生而又极难改进的近似病态的多种现象进行了描述,这些现象是组织的积垢,实在难以改变,所以作者冠之以“定律”[1]。公立高等学校属于典型的事业单位,在职称评审中同样存在着大家公知的而又积习难改的“诟病”,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现象: 1.裙带关系现象。如今的高校也具有了官场的氛围,行政化越发明显。行政领导不仅掌握着行政权力,而且还担任学科带头人,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于一身。职称评审是一次行使和维护并进一步巩固自身权威的大好机会,这种现象在基础单位的职称评审中尤为明显,因为评委和参评人基本属于同一个或相近学科,谁能为我所用,是否属于“自己人”就是评审中的重要考虑。这种顽疾的裙带关系现象,主要表现为选人唯亲,通过职称评审扶持与自己志同道合者,照顾与自己关系紧密者,提拔自己的弟子门生,从而进一步壮大并巩固自己的阵营和地位。 2.排除异己现象。高等学校职称评审中的排除异己现象与裙带关系现象并存,裙带关系现象是选人唯亲,排除异己现象则是打击对手,就是对不属于自己派系者、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左者、与自己有矛盾者或者平时不“尊重”自己者在职称评审中进行压制,使他们难以进入更高职称层次。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级职称评审中,教授职称一般由学校层面评审,副教授职称一般委托二级学院组织评审,由于在学校层面评委和大多数参评教师接触较少,相对来说,这种排除异己现象不是很明显,然而在二级学院由于大家都彼此熟知,同属于一个学科,接触较多,教学科研中的摩擦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排除异己的现象则更易发生。 3.嫉贤妒能现象。这种现象自组织产生就已然存在,高等学校也不例外。与官僚组织中的无能的嫉贤妒能者有所不同的是,高等学校的嫉贤妒能者一般是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也是靠着突出的业务能力取得行政和学术地位的,这些业务素质突出而又占据重要领导岗位的人在基层教学科研单位中享有绝对权威地位,这一地位是不容许别人撼动的。在这种状态下,此类嫉贤妒能者就会对新成长起来的业务精英,特别是对不属于自己阵营的具有较强实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异常敏感。职称是一个学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对职称的压制是高校嫉贤妒能者惯用的伎俩和手段。 4.中间派决定现象。中间派决定是帕金森定律的精彩内容之一,在高校职称评审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中间派决定,是指最终结果不是由支持方或反对方决定的,而是由游离于正反双方之间的中间派决定的,这些中间派专家没有独立的评价标准和评审原则,往往容易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投票不是立足于参评人的业绩成果,而是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和临时性事件的影响,从而将选票投向自己不确定的参评者。他们所受的随机性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评审中导向性意见的影响,比如评审委员会的主任通常由学校或学院的主要领导担任,往往会代表学校或学院发表某些倾向性意见,没有独立评审标准和原则的评委就会受到这些倾向性意见的影响而投票;二是容易受到评审中其他评委以及参评人语言表达方式的情绪化影响。 5.黑箱操作现象。现行不记名投票的评选方式对于参评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黑箱操作。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是在评审工作开始的一两天前才通知谁是评委,试图保密,但在各学校总有一些评委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单位领导和参评人员所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评委人选一般由学校或二级学院领导拟定,如果学校或学院主要领导不想让某些人评上,可以推荐与该参评者关系有矛盾者作为评委,反之亦然。由于“不记名投票”这一原则为所有的偏差提供了庇护伞,有的评委便不顾学术尊严和道德约束,一方面受人之托而投票,另一方面看不惯谁就不投谁。 6.论资排辈现象。职称应该是贡献和影响的标志,而不是时间和届级的象征[2]。职称评审能够满足教师增加经济收入的生存需要、提高社会地位的受尊重的需要和事业上台阶的发展需要,因此,职称评审的导向性事关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稳定性,论资排辈现象必然导致工作懈怠和人才流失。然而,在一些高校职称评审中论资排辈现象非常普遍,当教学科研平平而年头足的人晋升了职称,教学科研优异者便产生了怨气,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力争上游、勤勉工作氛围的形成,论资排辈现象实际上也造成了一些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由于屡评不过,而对教学科研工作丧失了信心,开始另谋他路,把精力投入到校外兼职赚钱上,还有一些学识突出者因对学校心灰意冷而愤然离去。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 帕金森定律现象的原因分析虽然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共性要素,这就是配套制度供给的不足以及在评审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是导致这种诟病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另外参与评审各方以及学科间的利益差别则是导致帕金森现象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行政化和不良的组织文化也对评审的不正之风的蔓延起到助推和“掩饰”作用。 1.帕金森定律现象出现的制度因素。职称制度作为一项学术能力资格制度,是评判当事人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准。由于职称制度涉及的对象比较庞大,因而各个地区或者单位的职称评审规定只是对申报人的资格条件和要求作出了相对宽泛的规定,并没有针对各种不同对象严格细分,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案,这就给职称评审工作留下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即涉及职称评审中的自由裁量问题。职称评审的组织者往往掌握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包括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程序、评审指标分配等,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使得评审过程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或者监督流于形式,使得评审之中的不正之风得以存在并有蔓延之势。因此,制度供给的不足以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给上述帕金森定律现象的出现提供了生存空间。 2.帕金森定律现象出现的利益差别因素。制度供给和设计的不足只是提供了出现评审不良现象的可能,而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动力,则是参与评审各方以及学科间的利益差别带来的。参加职称评审者、评委以及二者所依赖的学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人情关系、矛盾冲突、共同利益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评审过程和投票结果。如果这种利益的差别在实践中发挥了作用,这种不良的导向便会产生强化效应,如果得不到及时遏制便会进一步加剧评审中不良风气的蔓延,使得帕金森现象成为一种常态,不仅使制度的公信力受到冲击,而且一旦形成一种得到大多数成员确认的组织文化,则会形成制度惯性,使这种不正之风长期稳定下来,进而形成组织的顽疾而难以改变,这必将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毁灭性的冲击。 3.帕金森定律现象出现的组织文化因素。在前面关于职称评审中的帕金森现象的分析中,我们分析了高校领导对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的影响。在当下的高校,校院两级领导往往是行政、学术双肩挑,既是掌握行政权力的官员,也是行使学术权力的学者,两种权力集于一身,使得领导往往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这种现象被描述为高校的行政化现象。行政化的组织文化使得职称评审中出现了顺应“领导意图”的潜规则,表现为“中间派决定”、“黑箱操作”等现象。同时,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组织文化,使作为学术评价标准的职称成为稀缺性资源,由于与行政化相对应的是学术资源的垄断化,即学术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掌握资源的既得利益者为了强化资源占有并排斥可能的竞争者,必然会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在职称评审中“扶持自己人、排挤竞争对手”,这就表现为“裙带关系”、“排除异己”、“嫉贤妒能”、“论资排辈”等现象。另外,我国长期存在的“长尊幼卑”的传统文化,也是“论资排辈”等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制度设计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制度的完善是克服帕金森现象的根本出路,也是在实践中规避利益差别的影响以及矫正不良组织文化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制度完善的角度,提出一些针对我国职称评审制度的改进设想,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评审标准和纪律规范的制度设计 1.制定教师职业能力分类评审制度。高校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者,因此教学和科研两种能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但根据个体特点的不同,采取统一的评审标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可以采取分类评审的方法,各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并同时考虑教师的个人素质特征来制定合理的类型划分。在实践中,教师根据业务能力特长主要可分为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以及复合型三类,但笔者只建议按照教学主导型和科研主导型两类组织职称评审,因为教学和科研两种能力之间难以做到可比性的客观量化,任何比例设置都是主观性的。(1)教学主导型教师。申报该类型的职称,在其科研业绩成果达到主管部门和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主要考查其教学能力,承担教学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主要评价标准,特别是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在考评中给予偏重。(2)科研主导型教师。申报该类型的教师,在其完成主管部门或学校规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要求的前提下,主要考查其科研能力,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社会经济效益应该是主要评价依据。(3)复合型教师。复合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上处于平衡状态,一是二者都表现平平,二是二者都表现优异。对于后者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毕竟属于少数人。对于复合型的教师不建议单独组织评审,可以选择申报教学主导型或科研主导型,但对于教学科研双优者在评审中可以给予适当照顾。 2.制定科学的评判教师能力的指标体系。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帕金森现象,最为根本的就在于缺乏科学的可以量化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在黑箱操作的现象中,有的专家即使想公正地评判也不知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保障职称评审公平、公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指标设计应贯彻如下原则:(1)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定性考核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考核方面,思想品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不达标的就不具备参评资格。达到合格以上即可,建议不纳入量化评价指标。(2)教学考核坚持质与量相结合,以质为主。教学工作量是指纯粹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量,不包括担任行政职务等其他方面的折合教学工作量,一方面要考察申报者担任教学的总量,另一方面要考察申报者的教学授课质量,比如学生网上评教等相关数据,为了避免教学本身之外因素的影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领导和同行评价仅作为参考,不纳入量化指标。质与量的权重比例可以为2∶1,即评教为优秀的课程其在计分量化权重中的分值乘以系数2,这里没有采取加权计分的方法,主要考虑有些教师承担了较多的工作量而由于精力付出过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坚持教学效果第一的原则下,又照顾了老师们所付出的辛苦劳动。(3)科研成果考核坚持学术水平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在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中往往制定了对科研成果数量的要求,对学术水平的考查主要依赖于成果刊载刊物、出版社的级别,虽然刊物水平和出版社级别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成果质量,但不能完全代表学术水平,因为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人情稿问题。应该把成果的发表刊物和出版社级别同成果刊发后的社会影响结合起来考虑,赋予后者更高的权重,这些社会影响包括被转载、引用、获奖、采纳情况以及在实践中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等。 3.加强评审前和过程中的纪律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来以后,就要严格贯彻实施,而且不能一年一变,要保持稳定性,让各位教师都能对照指标提升自己,评审前和过程中单位领导的言论必须与评价指标相一致,不能为了扶持或打击某些人而有不当言论,在评审过程中应该有学校人事、纪检部门的人员参加,现场监督。评委会主任的角色在评审过程中尤为重要,评委会主任一般是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在评审中的一些偏向性言论往往影响了评审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评委会主任最好聘请外单位知名专家担任,这在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人选的构成中已有采用,这里可以借鉴。评委会主任的职责是维持评审秩序,说明评审指标,强调评审纪律,保障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有序。 (二)同体评审制度的改进方法时下职称评审采取的大多是同体评审制度,即由自己的本单位同事来评价自己的教学科研业绩,决定自己是否具有相应职称资格,采取的方法通常是无记名票决制。针对当前评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如:裙带关系、排除异己、黑箱操作等,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制度改进。 1.评审回避制度。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审往往由单位自行组织,评委主要由本单位领导和同事组成,如果评审不公,容易滋生参评人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可以对现有评委成员的筛选进行一些改革,实施利益相关评委回避制度,这也是国家基金项目评审中采取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应用,每个参评人都有权利提出需要回避的评委2人,将与自己有纠纷或者自己不认可的人员排除在评委会之外,从而消除参评人的顾虑。 2.黄金分割计票法。我们还可以对当前的职称评审计票方法进行改进,以尽量保证评审的客观性。黄金分割法在管理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华罗庚发明的“优选法”就是反复利用在给定的线段上取黄金比而得到的[3]。我们这里可以借鉴,即将所有参评者教学科研成绩进行量化降序排序,再从高到低将各个候选人的分数相加,一直加至达到总分的61.8%为止,该点为黄金分割点,最接近该点的参评人为黄金分割点参评人。能够处于黄金分割点以上的各个参评人相对较为优秀。对于处于优秀区间的候选人给予其最终评委得票数乘以一定系数的照顾,系数计算方法为:优秀区间参评人量化总分/黄金分割点参评人量化总分。不在优秀区间的候选人其得票数也乘以一定的系数,系数计算方法为:非优秀区间参评人量化总分/黄金分割点参评人量化总分。如果排序第一参评人与其他参评人量化分数差距很大导致黄金分割点参评人为第一候选人自身的特殊情况,则排序第一参评人自动当选。这种方法能够尽可能地规避评职中的人为因素,从而保障业绩突出者能够有更多机会通过评审,进而保障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 3.记名投票制度。到底是记名投票制好,还是无记名投票制好,一直是个有争议和值得继续讨论的问题。目前各个高校的职称评审基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其目的是消除评委的顾虑,发扬评审中的民主,保障评审中的公平公正。但在实践中,这种无记名的投票方式,成了职称评审中腐败现象诞生的温床,使得黑箱操作成为可能。在无记名投票下,部分立场不坚定和缺乏原则的评委可以出于自己的私心,而不考虑申报人的实际水平,很随意地投出自己的一票,不用担心参评人和其他同行的态度。这种方式使得那些学术水平不高而善于攻关的参评人容易“脱颖而出”,严重影响了评审的公平性和职称评审制度的严肃性。无记名投票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反思,一些社会评奖中开始试行记名投票方式,比如2011年的茅盾文学奖的评审就采用投票实名制,谁投的票,投谁的票,一律公开,让公众监督投票的全过程[4]。实名制投票有利于评委增强责任感,保证评审的透明性与公正性。科协主席韩启德在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发言指出:“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定的时候,是否采用专家实名制为好,值得考虑。”[5]实名制已经赢得科技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不妨首先试行。记名投票制度既可以在同体评审中采纳,也可以在异体评审中应用,是在当前学风和学术诚信不佳情况下较好的制度设计。 (三)异体评审制度的推介从根本上来说,异体评审的学术同行评价制度是对学术评价最为公平、公正的制度,尽管目前还没有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但毕竟是一个保障职称评审科学、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和发展趋势。笔者这里推介以下三种制度设计: 1.第三方评审制度。所谓第三方评审制度,就是将本单位的相关学科职称申报人员集中起来,聘请外单位专家担任评委,使得申报人和评委之间排除人情关系,进而能够完全根据申报材料和答辩情况决定投票与否,这是一种客观公正的评审方式,但实施起来成本较大。第三方评审制度在国家基金项目的评审中已有实施,在科研奖励的评审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第三届湖南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就委托云南省社科规划办来组织专家进行异地评审,从而评选出高水平的成果,申报人和组织单位等各方面均避免了摩擦与怨言。这种制度应该是高校职称评审的一个发展趋势。 2.不拘一格选拔突出人才制度。对于特殊性人才应该采取特别的方法,就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来看,大多数的地方院校都按照所在省职改办制定的评审标准来组织评审,评审文件大多数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条件,即破格条件。具备破格条件的青年教师虽然业绩突出,但由于受到职称评审中的“论资排辈”等帕金森定律的困扰,往往在职称评审中受到压制而未通过,严重打击了这些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对这些青年教师的评审应该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具体来说可以由省教育厅或职改办统一组织对全省范围内达到破格条件的青年教师进行答辩评审,从而规避基层组织中复杂的人情网,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6]。 3.同行专家匿名代表作评审制度。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指的是被评人提交的作品是匿名的,专家不知道作品的作者是谁。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在学术论文审稿、国家项目评审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保障质量的重要措施,这一制度也完全可以引入职称评审中。同时,为了保证专家评审的严肃性,可以对现行匿名评审制度进行一些改进,即评审结束后,专家的姓名及评审意见可以向所有被评人公开,从而提高专家评审的责任感,专家以异地专家为主,避免本地专家的顾虑。每个参评人可以提交5篇代表作,每份代表作由学校邮寄给校外专家评审,校外专家的返回意见有三分之二认为达到教授或副教授水平才有资格参加校内的职称评审,从而把好职称评审第一关。当然这一方法可能对教学型教师不利,对于教学型教师可以减少外审论文数量,比如外审2—3份。外审数量的多少,达到什么标准等要求都应在职称评审前制定出明确的细则,让各个参评人做到心中有数。在客观的评审结果面前,申报人也就没有或者较少有怨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职称评审和教学科研氛围。 教师职称论文:深究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趋向 职称是由职务名称演化而成的一种学术、技术以及各类专业职级称号的统称。高校教师职称既是对教师政治思想、学识水平、学术成就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一种荣誉和被社会承认与尊重的程度。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演进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至1862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末期最早的“洋务学堂”,教师分别称为教习、副教习,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我国最早的高校教师职称。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创办新式学堂,高等学校教育正式在全国推开,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教师设正教授、副教授、助教授,必要时可以延聘讲师,但这些教师职称大部分是根据主观印象任命的,在任职条件等方面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教员资格条例》,把大学教师划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级,对大学教师的任职条件、资格审查和评审程序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基本沿用并认可原有高等学校系统的教师职务制度,并称为学衔制度。从1954年初开始,国家高教部开始草拟《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授予暂行办法的草案》,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以后,停止了教师升职工作,制订教师学衔制度的工作也未能继续进行。 1960年,学衔制度改叫职称制度。为什么不叫学衔而叫职称,教育部的说明是,过去我们按其它国家的习惯,统称为学衔,而在其它国家中高等学校的教师一般是在取得某种学位后,在高等学校担任各级教师职务工作才授予相应的学衔。我国并未实行学位制度和学衔制度,过去高等学校教师的提升,实际上是职务的提升。因此,统称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更加名符其实,而且不会把它看成是教师在学术成就上的荣誉称号和教师本人终身不可剥夺的权利。 1960年2月,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至此,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高等学校教师职称条例已经形成,为我国现代教师职务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时期,教师职务被取消,教师职务制度建设遭到破坏,职称评审处于停滞状态。 “”结束后,我国又恢复了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开始重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制度,教育部规定对原来已确定提升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一律有效,恢复职称,不须重新办理批报手续。由此,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开始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关于评与聘关系的论争任何工作都有其历史的继承性,通过以上对我国职称制度演进的简要回顾,使我们认识到职称制度及其实施效果与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条件紧密相关,要解决职称制度问题,不仅要针对制度本身进行完善,而且还要考虑与经济、教育、科技体制的各项改革相适应,与社会其它各项制度改革进程配合与协调。 长期以来,在我国职称工作中,评与聘的关系一直是个争议不休的话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或模式。 (一)评聘一致即主张单位根据需聘任岗位的需求,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先评后聘,因为要聘才去评,评是为了聘,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教育部一直强调并坚持的原则。评聘一致的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办学效益。但重评轻聘、以评代聘的现象日益突出。在教师评聘的过程中很难严格地按照岗位进行聘任,岗位设置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摆设。教师在取得某职称的任职资格的同时,就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并立即兑现相关的一切待遇,加上考核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没有实行严格的聘期目标管理,实际造成了职称待遇终身制。一些教师一旦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就放松了对岗位职责的履行。 因此,有许多人认为,评聘一致的做法在理i岔_/z膨可成立,实际操作困难重重,由于缺乏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短期化行为的泛滥,本质上是一种“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制度,根本没有达到职称评聘制度旨在建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的初衷0(二)评聘分开即主张评价机制与用人机制分开,职称就是任职资格,可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认定机构申请获得,职称与待遇可以分离,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评审取得任职资格的同时,并不一定立即被聘任,也不一定立即兑现工资待遇等。“评”的依据是业务能力与水平,“聘”的依据是工作需要、岗位设置和经费承受力。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评聘分开能解决“评”的无限需求与“聘”的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评聘分开允许用人单位聘任后再兑现教师的相关待遇,从而扩大了用人单位的自主权,提高了其用人主体地位。基于这种评聘分开的观点,一些地区和单位也作了些实践探索。然而社会评价以统一尺度去衡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用人部门对教师业务水平的不同要求。教师任职资格评审毕竟不同于专业执业资格,对高层次教师尤其如此。评聘分开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从根本上确立起用人单位的用人主体地位,在聘任时容易出现按取得任职资格先后顺序聘任的问题,仍然会有“论资排辈”现象的出现,因此仍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依然存在用人问题上“能上不能下”的不合理现象,“评了就要聘”,“评了就要待遇”问题仍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三、高校教师职务制度改革寻求新的突破口——直接聘任模式1998年启动的教育部特聘教授制度,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国内外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项制度所产生的冲击波影响到整个高教界,其组织形态、聘用方法和薪酬力度等无疑是在多年传承的管理体制中开创了一个先例。 特聘教授制度的聘用模式与目前沿用的高校教师聘用的办法相比,更具有科学、规范的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层次教师岗位上的直接聘任模式。1999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为了改变“重评审、轻聘任”的倾向,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封闭的“职称评审”圈子中走出来,改变传统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全面实施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不再进行每年一度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单独评审。 继中科院实行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后,清华、北大及上海部分高校也积极开展直接聘任模式的改革尝试。从初步的改革成效看,直接聘任模式无疑是今后高校深化教师职务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目前,许多高校十分关注中科院和部分院校的做法和经验,打算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后适时跟进。 实行只聘不评的直接聘任模式,目前困难依然很多。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过渡工作,与现行的人事制度相衔接,避免失控,逐步摆脱专业技术职务与固定工资硬性挂钩的办法,加大自主分配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畅通人才交流的渠道,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有关管理制度及其监督机制,确保职称聘任公平、公正、高效进行;此外,切实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评价的研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 毫无疑问,只聘不评,聘任工作还是离不开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仍是一个很艰巨的目标,艰巨性依然在于人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要适应改革趋势,高校各级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恐怕还要经历一场观念更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行各业都将逐步与国际接轨,高校教师对只聘不评的做法有了一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已有了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整体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保障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的逐步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运行模式和机制会进一步科学、规范、合理。 教师职称论文:高校教师职称机构优化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高校也正在向市场转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管理体制,深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是被很多学者和人事管理人员经常提到的。但是要在改革和优化的基础上,防止出现高校教师盲目的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关键词:职称改革;高职化;职务评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正在向市场转变,深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已不是什么新话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依然成效有限,优化职称结构很多方面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职称改革会如此之难,结构为什么如此难以优化。关键问题何在?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原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必然要向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制度转变,作为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职称一词,源出“职务的名称”,最初是表示一个人的职务,但并不一定代表其水平、能力和贡献等。 但职称作为一种制度,其内涵已远远超出“职务名称”所能表达了。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在今后一系列实际上将要实行的职称制度中,其思路和实际做法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所期盼的所谓“没有指标限制,人人皆可拥有高级职称”的评聘分开制度相差甚远。因此,职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本质上职称本身具有这样一些特性,如:一旦拥有,终身享有;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不应因地区、单位、民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应该没有数额限制;与使用无关,人人可以参加职称评定等。然而,严格地说,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无论是1983年的职称评定,还是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都有很深的计划体制的烙印。 二、国家和高校在改革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 优化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的过程中,主体究竟应该是谁?从社会生产理论来看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晋升制度,在经济学上,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是经济增长靠投入增加,这叫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如果靠效率提高则称集约型(或内涵)增长。在高校职称制度也同样适用。衡量一所高校师资水平的标志,理论上都是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中高职比例的高低,如果师资队伍水平是靠不断增加高职比例而提高的话,我们就可以看作是高校职称的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如果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靠效率和产出提高的话,我们就说是集约型(或内涵)增长。毫无疑问,粗放型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必然联系,而集约是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宏观,国家在1986年恢复职称评聘以来,提出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是深化职称改革。其次是职称结构的优化,其中结构优化是关键。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职称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高校各职称人员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增加迅速。国家一直把高校的职称改革作为主线,鼓励教师评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提法没错,这样可以对高校青年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提高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教师结构。但是在经过几年的改革后,从宏观上,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得多了,不够条件的多了,高级职称评得有些滥了。在微观,各具体单位争着要增加评聘数量,教师个人也争着要晋升。问题在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由谁来控制,向什么方向进行控制。在计划经济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管是宏观总量,还是微观结构,都是由政府计划来定;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是政府管宏观,市场管微观。在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的高校中,应该由高校本身来管微观。政府直接进行干预就是错位,政府只能通过完善职称制度来合理晋升职称,配置高校教师资源,间接发挥作用。 三、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职称结构优化的方向是什么 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师资情况看,职称的评定出现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发展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示。1986年恢复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以来,改革措施也是层出不穷,呼吁和鼓励年青教师评高级职称。提出现有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偏大,提倡晋升年轻的教师以鼓励青年多出科研成果。全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高校都在讲职称改革工作势在必行。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较低,因此,职称晋升政策在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导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急需大批的高科技人员。高校是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场所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突击队,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目前,全国高校中教授、副教授人数不断攀升,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5.07万人,副教授16.13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6.02万人,副教授18.6293万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7.01万人,副教授21.616l万人。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还不算高,甚至可以说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比较低,但我国特殊国情告诉我们一切发展都要以实际国情为背景。我国高校教师高级职称人数上升的如此之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教师比例过低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痕迹,如教师队伍只能进,不能出,一旦进入教师队伍,人人都是“终身教师”,教师的“铁饭碗”使教师缺少压力,表现差的人员走不了,优秀的人员难进入;“近亲繁殖”无法解决,几代“师生同堂”。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中,只在内部竞争,“矮子当中拔将军”,难免有人为情感因素,使教师缺少竞争的动力和淘汰的压力,最后导致不够条件,不够水平的也能评上高级职称。虽然我国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增多,但是不是每个高职教师都真正达到相应水平,是不是每个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可以与国际上同一级职称的教师相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结构优化的方向不应只重职称的“名”,而不重职称的“实”。粗放型“高职化”倾向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不相符的。虽然,理论上认为一所大学师资素质水平的高低以职称结构而论。通常也认为高级职称的师资比重越大,师资的整体水平就越高。但理论所说的高级职称是指教师的水平真的达到相应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大学师资水平和整体素质,不能片面地追求数量上的粗放型“高职化”。结合我国的实际背景,要想在短时期内,使大批教师在学术、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在“质”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是很难的。有些知识技能是靠时间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才能达到的,速成是不现实的。要使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优化,要达到“质”的优化,而不是“量”的优化。要形成“质”上的学术梯队,使教师的学术科研技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靠数量就能解决的,而应该循序渐进,从“质”的角度提高。美国高校中“终身教授”的晋升率不到20%,可是却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走集约路线,谨防高校教师职称出现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四、要警惕高校用旧观念运行新政策 1986年,中共中央决定“改革职称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国务院在同年颁布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指出:“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时指出,要通过职称改革,“着手革除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弊端,打破禁锢人才,一潭死水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1995年在《关于加强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逐步提高高教、科研、工程、农业、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青年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胆选拔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是政策导向,使高校开始放手选拔青年教师担任教授职务,然而所谓“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尤其在高校,优秀与否是个定性的概念,难以量化,若青年教师科研水平高,而教学平平,是否优秀?还有教学能力强,科研一般,又怎样衡量,尤其是对教学水平。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一定关系的,经验的积累必然以时间积累为前提。 《意见》中还有“事业单位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经各地部门人事(职改)部门核准,可不受上级核定的基层单位职务数额或结构比例限制”。“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本部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专项管理办法,在国家每年下达本地、本部门的总职数内定出一定比例,设置专项职数,解决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需要的职务数额。人事部将视该专项职数的设置和使用情况,在来年下达年度职数微调计划时适当增拨专业技术职务数额。”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职称作为我国目前评价高校师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前提下,各高校努力扩大青年高职人员,一时间,高职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同时期,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比例偏低,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重与国际相比偏低的报道或文章也出现频繁。因此,在“响应”政策的掩盖下,高校纷纷争取高级职称名额,个人也都争上高级职称,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在短期内高职比重不断上升。从理论上讲,一个教师从一个职称级别晋升到另一个更高的职称级别,是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积累和努力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低一级别的职称教师都能得到晋升,高级职称晋升的过快是与客观事实相悖的。客观地讲,不是高校教师中高职比重越大越好,人数越多层次越高,要谨防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出现粗放的“高职化”倾向。 五、关于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 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尽量用总量手段,在需要用行政手段时,也要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一种看法认为总量手段很可怕,政府一说高职人员数额偏少,比重偏低,在几年之内全国高校中高职教师就会迅速增多。其实,总量手段体现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上,就是指利用评聘标准,如利用学历、年资等条件来控制高校教师职称的总体数量。 在宏观经济学上,总量手段的作用就是指要把需求总量调整到与资源支撑能力相适应。应用到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上,其作用就在于把高校教师各级职称的需求总量调整与师资能力相适应。至于在微观结构上,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学科系列晋升多少,晋升的水平要求应由客观情况决定。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职称评审中行政手段利用仍然很多,因为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尤其是在职称晋升这一块,仍遗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公务员之家 当前,我国人事管理制度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又进行开发,职称制度作为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个需要。国家对职称工作的宏观管理在思路上,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坚持管少管好的原则。由国家宏观控制部门提出宏观的指导性意见,供各高校参照执行。如确定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范围,总体规划出哪些岗位,哪些专业实施职称制度,而高校依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具体量化标准条件,组织统一的考评,确定评价结果与使用的相互关系等。不要一味地追求量的增长,造成高校教师的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教师职称论文: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路径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高校教师职称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高校能否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职称制度,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教师职称的性质、确定主体与方式、改革的导向等的选择问题,走出职称的误区,这是亟待政府和高校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只有选择从职称到职务、从评定到聘任、从社会到单位、从以行政计划为导向到以市场选择为导向的真正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模式,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才有出路。 关键词:职称改革;职务评聘;职称评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教师职称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管是评聘结合模式,还是评聘分开模式,其实质都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模式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为此,高校教师职称必须职务化,制度的重心必须聘任化,从人员的评价到职务的聘任必须组织化,模式的运作必须市场化。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不同时期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应该说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保持着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正在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转变。 在这个转变中,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已经成为改革的焦点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能否有效改革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1986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实施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实践表明,这次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在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发挥高校教师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当时我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难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因而难以满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之评聘制度本身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运行模式尚不规范,致使职务评聘过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当然,这么评价并不是要否定1986年的职称改革,而是要在肯定的基础上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接轨。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一些具有评聘自主权的高校纷纷对本校的教师职称制度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使教师职务聘任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还有更多的学校,特别是那些不具有评定自主权的高校,仍然被现行的职称制度所困扰着。每年一度的职称运动,声势浩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而且还对教师们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把他们折磨得疲惫不堪。不仅如此,还造成了社会的攀比,不正之风也随之兴起。高校与教师个人择聘的单一性和封闭性,造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配置刚化,效率低下;教师流动不畅通,人才紧缺与过剩同在;近亲繁殖,素质退化。这种职称制度不利于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和队伍建设。因此,改革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势在必行。 为要真正彻底地实现高校教师的职务聘任制,需从四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进行选择。 一是在称谓上要把“职称”变为“职务”;二是在制度的重心上要从评定转向聘任;三是在评聘的主体上要从社会转向具体的高校单位;四是在运作的模式上要从行政计划转向市场选择。 二、称谓的抉择:从职称到职务 最早人们把职称称为学衔。比如我国早在1956年6月起草的《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与《科学研究工作者学衔条例》就只有学衔的称谓,而没有职称的提法。这两个条例分别把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学衔规定名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在此次起草的报告中把学衔明确定义为:“国家根据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所授予的学术职务称号。”也就是说,学衔是某种岗位的学术职务的称号。那么职称又是什么呢?据《辞海》的注释,学衔是“根据高校教师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及其专业水平授予他们的职称”。也就是说,“学衔”就是“职称”。因此,现在人们常把“职称”理解为对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进行区别的等级称号,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样,“职称”与“职务”的关系就清楚了: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职称”就是一种岗位的学术职务的称号,而不是教师本人身份的称号。 但是,从“”结束后到1986年前,社会上对职称概念的理解十分宽泛,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意义。虽然到1986年后全国统一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但职称一词仍被人们习惯性地沿用着。不过此时职称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职称一词已被界定为区别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能力与成就的等级称号,是作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过去成就的标志,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评价和承认。其实,无论是职务的名称还是学衔,职称都只是代表一种称号,一种对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进行区别的称号。这种称号一旦获得,只要没有明文取消,就是一种终身称号。由此看来,这种意义的职称从逻辑上来讲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不与工资待遇挂钩,没有数额限制,只要专业技术、学识、技能水平与成就达到一定的等级就给予相应的职称。 其次是一旦取得,终身享用。再次是有标准控制,相同等级的职称,评定的标准应该是相同的,不因地区、民族等原因而有所差异。最后是与使用无关,既然只是一种称谓,离退休人员也可以参加评定。其实,这个时候的职称已经异化了,既像是资格认证制度中的“资格”,又像是水平等级制度中的等级称号。 职务则是指具有明确职责和权利的工作岗位。早在1960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以及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问题的报告》中,对高校教师职务的内涵都有明确的界定,是与工资待遇挂钩的有一定职责要求的工作岗位。只是在当时,人们忽略了享受相应职务工资的同时还应履行相应的职责,忽略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从逻辑上来讲,既然是职务,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实现相应的职责。其次要与工资待遇挂钩,担任什么样的职务就应该同时享受什么样的工资待遇。再次要有数额限制,职务不像职称只是一种等级称谓,而是具体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的需要而设置,因此应该有数额限制。最后要求任职者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条件,相同的职务可因具体岗位不同,其任职条件也有所不同。具体职务具体要求,不可能有全国大一统的标准和要求。凡是不适合职务要求的就不能任职,即使原来适合的而现在不适合的也应退出该职务。职务既然是一种工作岗位,只有在其位,才具有相应的职务,退休教师也应退出相应职务,当然也就不能再申报担任职务。因此,就职务而言,教师能否被聘用,首先取决于岗位的需要,其次才是自身条件。考核教师是否具备任职条件,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实绩,而且还要看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发展潜力、自身状况、年龄因素等多方面的情况,以便其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就高校教师而言,职称要么职业资格化,要么职务化,否则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职称的职业资格(即什么样的资格才可以从事高校教师职业)化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职称的职务化也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当然,什么职称应该职业资格化?什么职称应该职务化?这应该具体分析。但是,高校教师的职称职务化则是不争的大趋势。不论是什么高校,不管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助教,都应摒弃现有社会流行的“职称”的概念,回归到教师“职务”的本位上来。 三、重心的抉择:从评定到聘任 我国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演进总是与其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形势、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最初的任命制到职称评定制,再到职务聘任制,每个阶段都刻有时代的烙印。1986年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虽然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我国当时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在具体执行时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虽然几经改革完善,但现行的职务聘任制仍有其不足和弊端。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以来,先后走过了三个阶段,经历了三种模式。 第一阶段是评聘结合模式,也叫评聘合一模式。所谓评聘结合模式指的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在过程上合二为一的模式,也就是说教师申报的职称一旦通过评审,就必须在职务上给予聘任。在实施时,一般是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下达各层次职称的指标或比例,若教师岗位出现空置时,除中级以下职称由申请人所在学校自行评定聘任外,正副高级职称的申报,须经学校审查同意后报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高评委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所在高校即必须聘任。这种模式在过程上把岗位定编、资格审查、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用人好似符合因事择人的原则,管理好似符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我们很容易看到,虽然说评聘结合模式是以职务聘任制为核心,但实际上仍然是以职称评定为核心,职务聘任不过是职称评定的逻辑必然的结局而已。因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要评审通过,就肯定能被聘用,而且具有终身效应。 这样就会造成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教师普遍重视职称的评定而忽视职务的聘任;二是使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产生不思进取的懈怠心理;三是使聘任流于形式;四是制约了后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教师以评职称为导向,对照评审条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以调整努力,而一旦评上却会忽略对职务职责的履行。这就使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与其实施的初衷有了很大偏差,也使聘后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第二阶段是评聘分开模式。所谓的评聘分开模式是把职称的评定和职务的聘任彻底分离开来,实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学校聘任的三段式管理。 个人自由申报,社会权威评审,学校自主聘任,申报、评审聘任三权分离。职称资格的申报权利在个人,只要个人想申报便可不受限制地申报,没有身份资格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职称资格的评审权利在社会,由行业、系统或地区依法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人进行审查评定,确认申报人是否具有某一类别某一层次职称的资格。教师职务的聘任权在学校,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岗位的需要,对具有职称资格的教师给以聘任。也就是说,教师只有通过了社会评审后,才有资格参加学校的职务聘任,但并不是说只要具有了职称资格条件,学校就必须聘任。学校一般把社会评定的职称资格作为基本的聘任前提,再辅之以其他条件综合考虑是否聘任。 这种模式引进了激励和竞争机制,有利于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淡化资格,强化聘任,推动竞争上岗,从根本上克服论资排辈。同时,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打破单位的禁锢,使人才成为自由的社会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评聘分开模式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主要出在社会评审这一环节。高校的聘任过程以资格为前提条件,这样在无形中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评审。高校教师要想获得高校的某一职务(主要指高级职务),必须先通过社会评审取得相应的职称资格,反过来,高校择人也必须是在经社会评定取得相应职称的那部分教师的范围内进行。然而每一所高校都是根据自己所设定的岗位职务需要来聘用教师人选,针对这些具体的岗位职务进行社会评价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社会无法详细知道高校有哪些具体的岗位职务,这些岗位职务需要履行什么样的职责,什么样的人担任这些岗位职务合适。由此可见,社会评定的职称不一定就是适合高校岗位职务需要的。这种评聘分开模式很容易造成评聘的脱节,不是有悖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就是有悖岗位管理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阶段是以聘代评模式。所谓的第三阶段,并不是说在经过了第二阶段之后才出现的一种模式。其实在第一阶段就有这种模式的雏形,少数具有职称评审权的高校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适合我国的高校教师职称模式。随着取得职称评审权高校的增多,这种模式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聘代评的最大特点,不是不要“评”这个环节,而是整个过程的重心从社会外部移到了组织内部,除了请有限的几个校外专家对高级职称申报者的学术水平进行评审外,其余的过程都在学校内部完成。也就是说,以聘代评不是不要评,而是取消了社会评审这个环节,以组织内的职务聘任过程完全取代了社会上的职称评定过程。这种模式围绕着聘任这个中心,采用公开竞争的方式,使职称的称号与职务的实际工作及职责一体化,不但有利于发掘人才、吸引人才和激活人才,而且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最大特点是高校自主聘任教师,校内评价只是聘任过程的一个环节,聘任全过程的所有权利都由用人单位———高校行使。 高校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具体的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职务的要求,然后给以聘任。这种聘任制度有利于加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提高人才评价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四、主体的抉择:从社会到单位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多数高校的教师职称制度都是采用社会评审、高校聘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组织外评审、组织内用人,亦即现在通常所说的把申报权交给教师个人、评审权交给社会、聘任权交给学校的三权分立模式。很多人都以为,这种三权分立的模式是目前阶段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最优化模式。然而,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三者中最后只有教师和用他的高校发生交易行为。也就是说,最后的交易发生在个人和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高校选择适合校内职务的教师个体进行招聘,教师个人选择自己满意的高校为其提供服务,而作为社会评审的机构(并不是具有评价职能的法人机构)只能算是与交易无关的组织外的机构。这就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质疑,由这种机构评审出来的人是否就是适合某高校的某职位所需要的人呢?只有一个具体的高校才有可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配置校内相应的职务,才有可能了解这个职务的责权利,才有可能对自己用人的行为后果负责。而作为社会的评审机构,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清楚了解某一具体高校对某一岗位职务的具体需求,更谈不上对用人的行为后果负责。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职称制度模式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把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权交给社会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打破计划经济所形成的顽疾———人才单位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促进人才的社会流动,高校教师职称社会评审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社会评审其实质是对高校教师队伍的一种普遍性选拔,在理论上具有面广路宽、相对公平的优点。这种普遍性可以使高校教师在整体层面上得到标准认可,有助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升。由于社会评审统一了社会标准,因而给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基础。其实这种组织外评审的方式,在国际上也普遍存在。现在很多国际证书如项目管理(PMP)等就是通过组织外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审的,由于标准统一,因而一旦通过,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就都通用。但是这种组织外的评审只是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参考条件,而且其参考程度也不一样,并非像职称制度那样作为一种准入制度、终身制度而存在。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社会评审对高校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社会评审的普遍性选拔与用人单位的目的往往相悖,某一高校一定岗位职务上所需要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并能承担具体的职责的人。社会评审采用的是一种通用的、普遍的、统一的标准,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评价没有数额的限制,凡是够条件的人都应该评上某种职称。但由于从及格到优秀即通常所说的(60分到)100分差别太大,这样教师队伍就在同一标准下出现了一种人为的能力上的剪刀差。具体的高校正是要消除这种能力上的剪刀差,选择更为优秀的教师到合适的职务上工作,实现职务聘任的特殊性。任何组织内的职务设置都是根据组织的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的,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职务对具体教师在知识、技能、资格、经历、经验以及其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前所述,这些恰恰是社会评审机构所无法解决的。 不少人都担心,高校自己评定职称,能保证公平公正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各个高校的校长、院长、处长等重要职务在任职前并不需要到社会上进行评价,为什么教师一定要经过社会上的评价取得资格才能被聘用。其实,将现行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中的这种社会评审模式转变为高校组织内聘任模式,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把聘任教师的自主权回归高校,做到谁用人、谁管人、谁评价人,用管结合,评用结合。职称评审从社会转到组织内,有利于消除教师能力上的剪刀差,也有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当然,高校教师的流动,也并非是越频繁越好,也需要相对的稳定,因为教师的频繁流动不利于学术氛围的形成和稳定。为了使教师队伍在流动的同时保持相对的稳定,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在留人机制上比较成功的经验,我国的一些高校可以考虑建立终身教授制度。当然,这种终身教授的评审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严格把握,从比例上看一般不应超过教师总数的20%。 五、运作模式的抉择:从行政计划到市场选择 正如前面所说,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这对于我国已经实行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从运作模式来看,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根本导向出路,就是从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计划模式转变到现代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选择模式。市场可以提高高校师资配置的效率,优化教师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和培育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而这正是我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欠缺之项。 经过几年的改革,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得有些过滥,但各具体单位仍然还是争着要增加评聘指标,教师个人也争着要晋升。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到底应由谁来控制?向什么方向控制?在传统模式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管是宏观总量,还是微观结构,都由政府的行政计划来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无论是政府管宏观也好,还是具体高校管微观也好,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根据职务的需要到市场上选聘合适的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学术水平到市场上选择合适的高校职务;教师受聘于某一高校的某一职务后,根据聘任合同在这一职务上实行职务权利,实现职务职责,完成职务工作,作出职务绩效,领取职务报酬。也就是说,职称评聘工作再也不是一种政府行为了。在社会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在高校里,是一种组织行为。不管是市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社会公开提供一定的教师职务空缺,校内或校外的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来竞聘这些职位,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来达到人职的优化配置。某教师在甲高校是教授,在乙高校就不一定是教授;某教师今年是教授,经过一个考核期,如果不合格也就不再是教授。这样,社会上长期存在的职称论资排辈和终身制也就被彻底打破。 在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上,运行的主体就是用人单位———高校和择校竞聘的教师个人。 高校真正的拥有自主聘用的权利,并把这种权力面向全社会行使。教师真正的拥有自由择业的权利,不必非在本校竞聘达到晋升职务的目的。这种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通过市场的供需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无形中促使各高校不断地提高自身吸引人才的能力,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我国高校整个师资队伍水平得以提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还远没有建立起来,更谈不上成熟了。 建立和培育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完善和强化对高校教师资源的宏观调控;二是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市场体系,使高校教师资源的培养、配置和使用全面市场化;三是加速培养市场主体,尤其要使具体高校和教师个人在市场中成长和运行;四是高校教师的个人收入分配与业绩和市场接轨,由市场评价教师和高校的业绩,从而确定教师的个人收入分配;五是以市场的原则来构建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建设,不仅要完善市场服务网络,而且还要大力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合理利用市场价格调节功能,提高市场活力。同时还要健全完善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为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公务员之家 当前,我国人事工作面临着如何满足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一是在管理上要能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在发展上要能适应从粗放的增长方式向集约的增长方式所进行的根本性转变。职称工作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部分,也必须满足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坚持少管管好的原则,不要再搞什么一年一度的大呼隆的规模职称运动,使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真正转变为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实行了教师职务聘任制或正在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这是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选择的基础。但是这还不够,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总之,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模式也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职称必须真正职务化:高校自主设置教师系列职务,自主聘任(包括自主评价)各个层次的教师;教师自主择校,凭能力和水平自主竞聘相应的教师职务。所有的高校都应该实行真正意义的教师职务聘任制。
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研究: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对比 1培养目标之比较 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注重学生生物医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背景双方向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内可以继续深造,同时能为在医学、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继续谋求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通过分析约翰霍普金斯和凯斯西部保留地2个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的学生毕业情况,发现在过去几年里约有2/3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方向涉及医学、生物学和工程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的原理去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习兴趣,筑牢学生在职业中的实践基础抑或拓展其未来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加强学生对职业操守与伦理责任的认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美国较具体,主要是以适应岗位需求导向为教育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毕业生所从事的研究及工作领域相比之下较为局限,缺乏为毕业生后续发展奠基和能力塑造的前瞻性。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出现如此的差异化,主要因为两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阶段、程度及背景上存在差距,这重点反映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美国更加注重本科通识性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服务技能的培养;中国仍然是以专业化的教育为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专业领域内从事具体工作的技能。 2师资队伍之比较 在美国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仅有负责课程性教学、专业化指导以及自身科研的本系导师,还拥有大量外系以及与研究所联合的教师。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它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拥有100多名教师,但其本系的教师只有42名,其他均为外系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于药学院和工程学院。其学科背景更是丰富,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数学及统计学、机械、化工等诸多方面,这种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优势进行教学的模式,不仅丰富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更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3]。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各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与美国相比,在联合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与其他专业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联系方面做的还不够,各高校间的交流程度有待提升。 3课程设置之比较 美国高校的本科课程突出通识化、职业化,学制采用四年制,课程主要分为5个方面:(1)科学基本知识;(2)工程类核心课程;(3)生物医学类核心课程;(4)人文与社会科学;(5)工程类选修课程。其中工程类核心课程类似于国内的专业基础课,而工程类选修课类似于专业课[4]。在4a本科教育中,第1a主要进行通才教育,学习基础知识;第2a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就业取向选择主修专业,学校安排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帮助选修工程课程并进行科研实践研究指导;最后2a学生则主要进行某一传统工程领域及其生物应用方面的学习。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以能力为导向,特别关注于知识背景领域的宽度以及课程与职业发展的密切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为今后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创造了广泛有利的发展条件。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的课程设置则主要集中于影像设备和医学电子工程学这种更为专业化的课程上,基本上没有高校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自身产业化的过程及其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认知性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稍显不足。学生本人对专业课程的自主选择度不高,能够选择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突出技术性和专业性,学科之间的跨度不够,学科交叉性不足,很难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和发展,导致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跨领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各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特长开展,联系实际不够紧密,过分强调专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脱节。 4实验实践能力之比较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早在美国发展,积累下了丰厚的科研基础力量,并且大多高校具备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且实验室资源十分充足,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和莱斯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中,实验室课程占很大比例;杜克大学重视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平均每周超过3h。由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资源有限,并且对本科生不完全开放,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比重相对较少。另外,在实践实验能力培养方面相比之下重视程度不高,设置的实验课多半是验证性实验等,缺乏创新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据统计,我国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课时不到总课时的1/6,较美国高校水平差距较大。 5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启示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了我国在该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更好地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总结了以下感受与启示。(1)结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趋势,确立适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技术领域的更新进步,该专业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应适当借鉴美国高校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为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而本科阶段主要集中在理工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生物学与医学背景的了解上,从而为学生下一阶段在某个研究领域的继续深造创造有利条件[5]。同时,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还要注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培养既能推动科研发展又能满足产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该专业下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进行力量储备。(2)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有机整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理、工、医等多学科的交织融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教师很多都是各学科分支的领军人物,将他们整合在一起组成师资队伍顺应了学科发展规律,发展势头必然明显。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也有一大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不菲的成绩,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科技前沿技术,对临床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充分考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律,真正理解交叉学科的内涵,一方面通过高校联合优势,集中解决各个分支专业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将该领域的专家融入到教育队伍当中,高效整合师资队伍,使其充分体现医工融合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其真正领会医工结合的真谛与内涵,那么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将源源不断地被挖掘、培养出来。(3)筑牢学生人文素养基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应基于产业市场需求和科研发展。美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本科课程尤其以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其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及实验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并且能够结合科研优势突显重点。我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各高校应该充分借鉴学习这些经验做法,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贴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同时,要强化研究与产业的双方面发展,将市场需求纳入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并且融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就业形势等相关方面,灵活创新地设计课程,争取培养出具有特点鲜明的、发展方向广泛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强大的医工人才。 6结语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自20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其发展速度迅猛,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但是,我们要在肯定自身成绩的同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查找不足。与美国相比,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作为医工人,我们要继续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力量,勇于挑起重担,敢于面对挑战,共同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水平走上新的台阶。 作者:董旭 张晓玲 工作单位: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器材科 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方式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再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考虑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在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期间,我们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并对调查及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用设备类课程的讲解,针对工程硕士要求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加设了与医疗相关的设备维修理论及实践课程和相关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优化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张鑫,曾碧新,黄敏,陈付毅(温州医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结合医学院校特点,探讨了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优化,以不断完善和规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调整,主要表现为: 1.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如电子病历等热门话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 2.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在某一领域已经有一些独到见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座,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与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与互动,从而扩大工程硕士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 3.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邀请相关医院及厂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增加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针对性。 二、优化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与工学硕士不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选题应来源于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可以实施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医、校双方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为制定更具实用性的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我们调研了省内10余家附属医院和部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了解附属医院及相关科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相关部门及临床医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制订及相关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多家培养单位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是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由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作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交叉的学科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会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将理、工、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更加完善,这已成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构建适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2.重视实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课程讨论会,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3.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由侧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增加学生认知成长转向兼顾学生情感发展,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的开放灵活,课程不再仅仅作为面向过去知识的载体,而更多地呈现为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课程设计趋向更大的弹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置与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需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修改,而不仅仅是由学校单独制定,课程的组织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由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医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以及病人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四、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技术领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电子、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医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文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包括从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评价标体系优化等,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希望能够不断探索出培养该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硕士人才的新实用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研究:联合办学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介绍了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大学在大学联盟的名义下通过组建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实现整合理工科大学和医科大学2种院校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两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的目的。两校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又针对各自不同的要求,拟定了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实现了优势互补、各取所长的联合办学模式。指出了联合办学在具体操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不断改进和完善联合办学的模式。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办学;人才培养 0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更趋激烈,创新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也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央领导特别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近2a来,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许多高校逐步展开了很多协同创新的探索和尝试,如在高校内部设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培育新兴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根据地域等相关因素成立了许多大学联盟,如北京高科大学联盟、C9联盟、卓越联盟、重庆高校联盟等;高校与企业之间也成立了联盟合作组织,如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等。这些举措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开放、需求、融合、引领为原则,有效地推动了合作研究以及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科技、教育发展的主题[1-6]。 1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工作思路 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优势明显,工程技术实力雄厚,科研技术成果丰硕;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临床教学条件优越,医学教育背景深厚。二者在推动人才教育培养、科研成果产出、学科专业提升等工作中各具独特的优势。2011年以来,为推进重庆市大学联盟合作进程,有效加强理工医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育人、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国际知名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大学以建立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为切入点,以协同创新、提升学科水平为目的,开展了多次战略研讨会。两校就战略合作、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构架进行了多次的协商沟通和讨论,深入分析2个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和资源优势,并就联合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小组的成员组成与职能作用等进行了充分酝酿和友好协商,形成了初步意见,达成了基本共识,明确了联合学院建设发展起步阶段的主要方向。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分析影响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主要困难问题,探索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单位之间开展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与机制,为我国高校实施战略联盟、开展深入合作、建设联合学院、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探索。 1.1联合办学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和目前采取的措施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的特点,使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综合型大学和医学院校都面临着以下问题:(1)学科资源不均衡。高等医科院校医学大背景深厚,拥有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但缺乏材料、自动化、通信、机械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理工类综合性大学工程学科体系完善,师资力量比较强,但是缺乏医学教育资源和学科体系支撑。(2)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面广,各高校自主设立的培养方向多,没有相对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4)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相对材料、自动化、机械、通信等工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所学知识存在“宽而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员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筹建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充分发挥重庆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各自的学科优势,解决以下教学问题:(1)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共享课程实验教学平台;(3)加强师资的交互培养,切实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意识和素质,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教师;(4)建立师资共享共用机制,根据课程特点,统一调配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实习教学平台。 1.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 联合办学实施的总方针是充分发挥重庆大学理工学科资源和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学科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优势互补,围绕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发挥各自所长的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创新教育,遵循学科特点,突出学员工程技术技能、交叉融合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员创新素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比重,加强学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研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员参与教员的科研工作,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选拔个别拔尖学员,开展全程系统科研训练,打牢理论基础、掌握科研方法、产出科研成果。联合办学拟订的课程体系主要分成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2个模块,分别完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通识教育,以及结合学科方向和个人兴趣的专业化教育。其中,政治理论课310学时,军事基础课170学时,公共基础课988学时,专业基础课1080学时,专业课668学时,军事医学课38学时;集中实践环节10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20周。在两校的公共基础课中增设了医学化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强化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医学课程。上述课程以两校学员合班的形式由第三军医大学负责授课,以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医学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专业课程中,例如《生物医学电子学》《医学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与检测》《医疗电子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医疗电子仪器测试与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其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装备管理与维护》《医学图像处理》等课程,则构建两校的联合教学组,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分别安排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线性部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编程的逻辑设计》《生物医学电子综合设计》《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上述课程则充分利用重庆大学完备的工程教学资源和实验室条件,以两校学员合班的形式由重庆大学负责授课。选修课程包括医学人文、通识教育、军事体育和专业拓展4个模块,学员毕业前必须修满相应学分,同时要完成5门自修课程学习。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医学人文教育。组织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全程中引导学员坚守职业道德、体现人文关怀。(2)注重思辨能力培养。开设《现代汉语》《形式逻辑》等课程,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活动,使学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3)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加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开设《世界文明史》《中西方文化比较》《世界医疗卫生状况》等课程,开拓学员视野,让学员认识世界、关注世界,具有全球眼光,适应未来在全球范围履行使命任务的需要。 2问题与建议 事实上,在推进协同创新、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不同院校仍然面临着利益失调、需求各异、难以协同等困难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协同创新的深入化、密切化、广泛化、实质化、高效化[7-10]。在拟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各部门的意见建议,两校的专家组和国际顾问开展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对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案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沟通,目前提出的联合办学方案虽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却是在当前条件下能够实现的适合方案。由此可见,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协同创新密切化、实质化、高效化的困难问题,探索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规律和运行机制,是摆在联合办学能否长期进展和持续深入面前的现实问题。建议采取的对策:(1)组织开展学科建设和联合办学的高层论坛,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从组织上采取有力的保障,从实际行动中研究探索高校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2)成立相应的专家组,定期就联合办学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平台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问题实施沟通,探索运行机制;(3)通过学术交流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国内一些高校协同创新的组织经验;(4)尤其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和艾莫瑞大学建立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加以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联合学院的组建推进进程中。 3结语 重庆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联合办学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双方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和一流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体现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有力地促进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建设,同时也为其他高校的联盟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与此同时,研究、创新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合理地构建联合办学的最佳模式,必须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应用,确保联合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宁旭 秦明新 李晓寒 李懿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创建及人才培养 1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大众缺乏对其的了解,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报考专业时带有盲目性,往往对专业的名称产生误解,致使入学后发现专业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而产生迷茫和厌学的状况;另外,由于全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比例较小,社会知名度不够高,学生入校后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将来到哪里就业等等疑问,因此我们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时将学科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等作大力宣传,使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定位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报考外,更注重对入校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定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邀请已经毕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等与同学们座谈,了解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研究的内容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带领学生到一些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紧密相关的公司、企业、医院等参观,组织学生参加深圳每年一届的医疗器械博览会,让他们通过实地感受和了解,从而热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增强信心,也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更有了动力和目标。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们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培养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置除学校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分为四条主线:1)医学仪器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还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2)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还包括:单片机(ARM、MCU、DSP)技术、算法语言、网络技术、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3)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与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医学测量、医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等,以医学仪器与信息为主轴,兼顾力学、材料等其他主干领域,满足涉及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综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接受多方面全方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在感兴趣的领域继续深造。 3开展教学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复合通用型的应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方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课堂多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2]。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能力。 3.2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结合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可使过去枯燥的纯粹手写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结合黑板书写,加深记忆并鼓励学生适当笔记。 3.3加强教材建设,整合课程及网络资源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书本基础理论为主线,辅以参考资料和自编讲义,并开发了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了生物医学测量、医学成像技术等部分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开设了包括课程讲义、答疑讨论、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参考资料下载等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通过此平台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探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大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4重点突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如工程生理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如医学测量与传感器实验、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实验等)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分阶段、分层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综合性实验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验由教师拟定实验目标,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动手创造,改变过去学生盲目被动的按照规定步骤进行实验,缺乏思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真正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并安排时间让学生分组讲述本组实验或设计的思路和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而且学会总结经验,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真正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5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我们秉承“科研带动教学,研究带动教育”的理念,积极与省内有关医疗器械公司、医院、生产厂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与美国NationalInstrument公司合作建立“华工-NI虚拟仪器联合教学实验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进实验室参与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使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得到极大锻炼。 4改进考核方法,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过去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在总评成绩中加重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例如,关于生物医学工程各领域发展的综述报告、各种观摩、实验、设计、实习等都体现在期末的各科考试总评成绩中,并加大其比重。考试的形式也多样化,我们在部分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上还采取了一种半开卷的形式[3],所谓半开卷考试就是在考前准备一张与试卷等大的16K纸,学生可以事先在这张纸上摘抄(必须手写)书上的概念性理论和重点难点,并且准许学生将其带进考场,考完后将这张纸同试卷一并交上,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考前亲自抄写一遍这些内容是对这些知识的一种复习和回顾,同时要自己整理这些重点难点就必须平时注意学习和听讲,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学生真正通过考试来及时发现和补救学习上的漏缺,同时也使考核方式更灵活,结果更客观。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03、04级同学在校期间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3篇,学生就业情况良好,用人单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涨,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不足之处在于,学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适合的专业教材,如何在工科院校有效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等,我们将继续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研究: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高校的重要特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凝聚老师与学生的科教相融的共识,将老师的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过程、学生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探索并实施科教融合的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不断拓展人才培养资源与渠道,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科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高度融合与交叉的学科,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医学、电子技术理论基础以及医学与电子信息相结合的工程技术能力,能在医疗器械、医疗卫生等相关行业从事工程技术开发、服务、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3]。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可以有效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专业基本能力与素质。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往往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提升高校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学校可以获得更多地经费、吸引大量地生源、获得更高的声誉。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甚至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以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的情况等作为考察重点,而授课内容、课时量甚至教学方式和效果仅仅作为参考方面不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老师往往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工作。部分老师教学热情不够,为教学而教学,没有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去教学,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占据了大师的工作时间,在教学上面所花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少。三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4]。一方面大学期间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地时间参与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本科期间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高,基础还不扎实,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甚少,老师更希望研究生来参与科研项目。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所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利用广西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八桂学者岗位、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的优势学科研究平台,以及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主要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以广西八桂学者为带头人的高端师资队伍为主的科学研究资源,积极制订相关措施与政策,将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带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定期举办以科教融合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凝聚专业老师与学生的共识 科教融合,思想先行。不仅要让专业老师认识到科教融合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科教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是科教融合的主体,只有学生愿意参与,老师愿意参与指导,才可能实质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定期举办学院层面的专题讨论,围绕科研服务本科教学的模式与途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甚至将一些典型案例在会上进行分享。在讨论会上,除了专业老师参与外,学生代表也应出席,通过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逐步凝聚大家对科教融合模式的共识,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地了解,为更好地贯彻科教融合专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科教融合对于老师与学生双方面都是受益的。一方面,科教融合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或者不可或缺的补充。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跳跃性较强,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的科研思路。科教融合的实施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动力源泉。 二、将老师科研成果引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要求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和专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的课堂教学效果[5]。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生物医学电子仪器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围绕这一核心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结合老师的科学研究,充分体现解决医疗器械产业关键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的探索、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增加科教融合方面的内容。比如在有限的课时内,改革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授课内容,增加与生物医学仪器研制直接相关的算法方面的知识点,如插值、拟合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老师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方面的科学研究组织教学内容。又比如在《传感器原理》、《医学仪器原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经历,并在医学仪器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改革实验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作业布置与评改等环节与领域贯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特别鼓励专业老师结合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实验项目,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 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遵循适应性、创新性和主体性原则,即第二课堂应当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过程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老师的科学研究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6]。它既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由于科研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围绕学生参与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一,定期向学生公开教师科研课题,让学生选择参加老师科研项目。要求老师认真指导学生专业科技活动,让学生实质参与。要求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文献、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参与课题,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参与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等项目研究过程。第二,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凝练大学生创新项目由学生承担,除了承担国家级和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外,学院还设立专项经费,定期支持一批院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明确鼓励学生结合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组织申报。第三,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承担。在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超过50%的题目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关,还有20%左右的题目与学生承担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关。第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协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依据我校《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通过学校的考核后可以替代部分课程设计、实习甚至毕业设计的学分。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给了学生一定的责任与任务,同时也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五,依托生物医学电子领域的企业和大型医院建立完善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来自于生产实际的科研资源,依托合作企业或医院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医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派出学生到企业或者医院通过实习、做毕业设计等方式实质性参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 四、扩大学科科研平台的开放,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对接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工科专业来说,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的基础平台。学科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机制,切实增加学生专业工程实践的机会,是实施科教融合过程,保障科教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7]。学院立足专业办学实际情况,加强实验平台硬件保障,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完善了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了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管理,既为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方便,也加强了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实验室的有序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经构建并形成了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的学生进实验室模式与制度。在周末、在晚上都会有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专业老师经常在实验里直接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总之,通过近几年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融入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活动中,取得得了良好的成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直接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还有大约40%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了科学研究。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近3年,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申请各类专利15件,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20余人次,而且这些本科生研究成果在逐年提高。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所做的往往是死板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整个教学课堂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话,老师占有完全的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非常的劳累,可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学习状况,老师不得不思考自身教学手段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了减轻老师授课的负担,我们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例如:借助情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游戏娱乐课堂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会减轻老师的授课负担,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二)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有主动权,老师只是引路人的角色。可是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依靠死记硬背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的大。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减负。为了减负,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为了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为了扭转局面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授课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回到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的情商。 二、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的方式和举措 为了扭转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局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构建有效教学课堂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从始至终,语文教学的目标一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可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教学手段与我们的目标要求出现了偏差。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首先该做的便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明确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提高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要顺应学生们的天性,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语文学习材料难度过大会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难度过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因此,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要慎重。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只有因材施教,才不会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多种手段丰富课堂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设置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小游戏、组织小活动等等,来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课堂,在相对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情操,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课堂的手段有很多,需要老师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提升学生们的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教学方式会让老师的授课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愉悦,可是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影响,老师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一方面深深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长此以往还会严重扼杀学生们的天性,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作者:李雪梅 单位:河南省鹿邑县远志高中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中语感培训方法 一、通过多读优秀作品来培养学生的优美语感 语感来源于平时的言语,那么要拥有什么样的言语,才能创造出优美的语感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言语作品,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有很多优秀的言语作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言语作品与语言作品之间的关系区分开来。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就要让学生去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从中了解如何赏析小说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看做是解放思想、陶冶情操的范文;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总之,这些内容的学习都要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所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对待课文中的言语,不仅要选择好言语的内容,还要重视言语的具体表达形式。因为对于优秀言语作品来说,其表达形式非常鲜明,并且极具个性化,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并能从中创造出优美的语感来,这也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二、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培养学生的优美语感,就应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的语感来。例如,在讲解《乡愁》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写作的,然后在文中又分别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作者不同阶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到最后,作者通过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思乡之情升华到对炎黄子孙的思国之情去了。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并感受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后,才能体会到思乡的那种“愁”滋味,这也是作品的思想内涵。加上课文中作者运用了质朴而典雅的语言,大量的数量词和形容词进行了巧妙运用,极具口语化,也很有感染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深入揣摩文中的言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触摸言语,达到与作品产生共鸣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三、通过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语感 感觉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同样,语感的创造也是在反反复复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其中的“读”最能帮助学生将感受到的言语转化为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这一道理。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得字字响亮,做到不少字、不多字、不倒字,尽可能多读几遍,并仔细听自己所读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将外在的言语转化为内在的语感模式。例如《匆匆》这篇课文主要是讲朱自清先生运用形象的表现手法对时间进行了描写,想抒发自己想珍惜时间干一番事业的情怀。教师就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去细细品味文中作者对时间匆匆具体描写的优美句子,如“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句中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时间的流逝写得十分形象生动,学生读起来就有了感觉,久而久之,就能把这些优美的句子和词语运用到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去。最后,引导学生多利用空余时间,广泛阅读课外优秀作品,养成自然的读书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十分有利。总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首位,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语感的品位和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 作者:尚静 单位:贵州省织金县第五中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创新阐述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善于表现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尽情地发挥。一般来讲,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有倾向性的或者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决定着一个人的内隐活动与外显行为,因此,个性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来源。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可以推动着学生向着某个学习目标前进,并可以让学生的创新精神转变为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有冒险精神,不怕挫折、敢于探究的精神,大胆否定、怀疑的精神等。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不管答案是怎样的,教师都需要给予鼓励与肯定。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创新的基本立足点是自由和独立,创新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独立自由地活动。在新课改之后,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都是一些表达作者内心世界与反映现实世界的课文,由于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他们的看法存在差别,有些学生见多识广,有些学生孤陋寡闻,有些学生能言善道,而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对学生的人格给予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发散、联想与比较,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可以“独唱”,一定要弘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教师需要充当配角,由学生来充当主角,留给学生更多探索和研究的时间、空间。学生的那些独特的观点、不同的见解,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这种最原始的创新精神,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质疑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有一部分学生有一些十分独特的看法。因此,教师可结合语文课本的内容,应用对课文当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质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能力。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比如,教师在教授《孔乙己》的时候,在课文当中提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以及“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让学生针对这几句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让所有的学生通过这几句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学生质疑孔乙己站着喝酒,理解了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并且是一个穷酸的读书人;其次,根据缺少孔乙己别人也便这么过,经过学生的理解,搞明白孔乙己是个小人物,并且是可有可无的;通过理解以上两句,学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说“大约的确”,这是因为是没有人会关注孔乙己这种小人物死活的,只能从孔乙己很长时间不来酒店来说明他的确死了。这样,经过不断质疑与释疑,学生在理解课文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过程中会变得比较容易。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一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增加了语文教学课堂的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化繁为简,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比如,教师在讲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把电视剧《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感受到镇关西被打时的情景,尤其是镇关西被打之后,镇关西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开展课外实践课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一定要开展课外实践课,进而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学的时候,使课内的语文学习和课外的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所缺少的乐趣。为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可以开展课外实践课。比如,资料查检、广告与新闻的改编、手抄报和校外采访等。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课外实践课当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对待,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优化教学评价模式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在教学态度上,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但是在选择教学方式上,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标准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与教学的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压力,并能够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当今的教育模式中,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学生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的依据也只是分数的高低。于是,教师还是以应试为目的来教育学生的,分数的高低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这同时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负担,这跟教育发展规律是相悖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摒弃那些不合理的标准,注重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观察谁的学习效率高,观察谁的学习效果理想,观察谁的综合素质高,观察谁的实践能力强,观察谁的思想觉悟高等,只有这样,才可以优化整个过程教学。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初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杨培华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时代元素与初中语文教育内容透析 教学对象在发展,时代在发展,教学内容也应顺应时代而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表示“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其中“人文”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的“人”和“文化”两个重要元素以人类社会为背景、文化为主要载体;而“工具”主要反映在使用层面上。先说“人”,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师双边作用的过程。近些年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外由此引出一个较新的师生“双主体”论,认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双边互相依存。上述两种理论都强调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人”的重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对象是不断发展着的青少年,他们渴望追求新鲜事物,如果语文教学内容在经典中穿插一些新鲜的时代元素必然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者,语文教学的施教者是引导学生或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师,其思想与时代同步才能与学生顺利沟通,对教学内容的重组自然要常换常新,一篇课文在十年前教学内容与十年后的教学内容完全一样便是停滞不前,自然也不会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也觉得重复无味。再说“文化”,由于它的概念比较复杂,我们就采用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狭义文化经典学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而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段时期的智力程度、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的发展方向。从通俗层面上来说文化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合理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语文教学内容所要表现的文化自然是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文化,与时俱进才能有被接纳的可能性与实际应用性。 说到应用性,便不得不说到时代对语文教学内容“工具性”的要求。“工具性”即体现了语文的使用价值,经典的教材内容经过语文教师合理地重构,与时代同步,把陌生的知识与熟悉的元素结合起来,转变为学生的“熟人”,那么这些知识被使用的准确度和频度也就增加,语文知识的使用价值也会升高。利用时代元素重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捕捉以下几点要素:1.抓准时代流行元素使教学内容“潮流化”在这个被流行元素冲击的时代,电视、网络、杂志等传媒工具为我们带来了海量信息,一些受大众欣赏的流行元素集通俗和经典于一身,教师适当使用这些流行元素重组教学内容,老课新上,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bbs、博客、短信、通俗音乐、选秀节目、影视节目、娱乐信息中的一些经典段落都可以拿来为语文教学所用。2.寻找青少年喜欢的时代符号为教学内容增加亮点青少年谈论最多的武侠、言情、漫画、hiphop文化、欧美音乐、网络文学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可供教学使用。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正是由张韶涵《隐形的翅膀》作为话题来考查学生写作水平,金庸作品《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语文读本,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对它的喜爱以及语文教学效果。3.精选现实生活大众信息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随处可见的广告语、招牌还有热议新闻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对象,但是它们中相当一部分是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曾有一则房地产广告语“离繁华不远,距自然很近”,拿它训练学生品味词句的内涵十分贴切。还有蝶恋花、花想容、相见欢等引用词或词牌名的商店名也随处可见。4.慎用流行元素以免扰乱教学内容前段时间红遍网络的“杜甫很忙”、“包拯很忙”也是十分流行的元素,这些元素放在网络上供大家娱乐方可,但安排在语文课上便要三思。有一位实习教师讲《登高》这首诗时先让学生看了几幅“杜甫很忙”的图片,想以此来导入新课,可是在图片播放完之后,学生的情感已经不是这节课所需要的,于是教师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把学生的思想拉回到课上。这样不合理地使用流行元素非但没有成功地表现教学内容,反而弄巧成拙。综上,使用时代元素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时多积累,合理地使用时代元素重建语文教学内容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实践和研究。 作者:杜辉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与模式。语文知识的累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提升的主要途径就是提升写作与阅读的能力,而计算机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达到以上目的。它主要是通过将知识存储,并根据需求检索并显示,同时在获取的信息量上,要远远大于语文课本知识,使语文教学实现大容量。同时可以将学生带入语境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敏捷的思维习惯,促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再加上目前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为了使知识结构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使得现代科技成了我们的首选方法。它以运算快、信息量大等优势来优化教学。同时,现代化教学使学生对现代化信息有一定的了解,使学习思路得到拓宽,眼界得以开阔,人生情趣得以激发,使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缩短了现实与教学的差距。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来为学生创建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使之具备生动性、形象性与鲜明性,搭建现实与教学的桥梁,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促进创新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同时在讲授与课堂知识相关知识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完成呆板文字和抽象图像到具体的转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展现,但是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很难实现的,但是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却能够很好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将信息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充分的发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实现因地、因时和因材施教,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情境再现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思想与课本思想的更加接近,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更深入的学习和领会,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能够使教学内容不断地一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恰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不断地以新的内容与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语文,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6.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借助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施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省去了粉笔书写的环节,这样就使得课堂时间能够被充分的利用,进而使得在工作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地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是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它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教学的质量。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作为语文老师,必须科学、合理的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未来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实用型人才。 作者:范雪玲单位:宝丰县杨庄镇第二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无论我们怎样理解文学教育,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框架下永远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体的途径去落实我们的理解。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再好的理论如果得不到实践,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但实际教育又万万不能沦落为上面所说的僵化式的教学,否则我们的讨论与思考便没有了必要。于是,一个考验智慧的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将我们对文学教育形象的理解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来?笔者思之良久,浅述如下: (一)初中阶段的文学教育要走出传统套路无论是教材上的文学作品,还是我们用以解读的其他作品,要先走宏观再走微观的教学之路。也就是说,在学生接触到一篇文学作品时,不要急于“引导”学生去阅读,不要急于发掘作品“微言”中的“大义”,相反,应当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笔者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怕悟错,就怕不悟。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的理解与文学作品进行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生成许多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这,不正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吗?———请注意,这里我们不是刻意去“落实”这一理念,而是自然发生的! (二)初中阶段的文学教育要走进创新之路创新的根本在于在文学作品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当学生在自我阅读中获得感悟之后,就到了教师作用发挥的时候了。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携带着更为丰富的认识去引导学生,引导之路便是教师的创新途径。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在《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多次阅读之后有了各自的感受。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真好!没有凛冽的西北风。”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太阳是暖暖的,而我们这里冬天的太阳是冷冷的。”还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真‘温情’,我们不如到济南去过冬天。”当然也有学生问:“现在济南的冬天还是这样温暖吗?”无论是什么样的感悟,都是学生的直觉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领的鉴赏之路或许应当是这样的:问题的提出“作者爱的是什么?“”通过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我们看到他对生活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说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你所感知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今天的我们已经向自然索取了很多,应当返还自然些什么?”这种由作品内向作品外,由文学至社会的教学思路,或许能够为学生开启另一种视野,这样的视野又或许可为文学教育提供另一种思路。 (三)初中阶段的文学教育要走向多元之路笔者以为,文学教育切忌众口一词,否则将不成其为文学。事实上,现实中此理念并不缺乏注解,且不说经典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说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作文命题,就已经演绎了无数个超越文学作品本身的故事。因此,对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教育,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特别强调,在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只要主旨不严重偏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其结论都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学生的视角稍一偏离所谓的正确轨道,老师立马就将其拉回来,那样的教育不叫教育,只是一种强力的灌输。事实上,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很多认识往往都是在有了比较之后,才会被真正认同。既如此,文学教育中偶尔的差池又算得了什么呢?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阶段性思考 由于文学教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也提不出终极的目标,只能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显的思考,笔者称其为阶段性思考。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在经历了十多年课程改革之后,虽然名义上进入了纵深阶段,倒不如说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甚至可以说已经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退。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阻力很大,基本已经停滞不前,而一线的语文教学更是走回了传统的老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教育应当怎样进行,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笔者看来,或许有许多仅凭自身力量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课堂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对于包括文学教育在内的许多改革,也不一定完全要等到外部环境完善了之后再进行。事实上,像于漪、李镇西等著名语文教育家,他们并不是成长在非常好的外部教育环境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付出自身的努力去取得惠及一方的教育成果。因此,改善初中阶段的文学教育,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于普通语文教师而言,多读点文学作品,多接受点文学熏陶,多思考点文学脉络,就可以在自己的文学教育课堂上游刃有余了。 作者:林红燕单位:启东市东安中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1、初中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思考和建议 1.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的学科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应该具有人文和工具双重属性,二者的地位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初中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合理布局资金投入,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即掌握语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又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1.2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是教育的实施者,老师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对课堂、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平常多阅读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书籍,不断地充实自己,同时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改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多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时间,特别是在讲解课文时,不完全照搬课本,不完全依附于课本,要让学生依据课本延伸出更多新的知识点,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在写的同时进行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老师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性的氛围,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不一味指责批评学生,要有包容和宽容之心,分析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爱,才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 1.3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人文关怀就是要把对学生的培养、生命的尊重、教育的思考融入到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虽然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他们都是人类文化、教育行为的重要部分,都需要实现认识他人、被他人认识和自我认识的功能。所以,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强的主体性,学生要看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要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要认清和老师的平等地位,老师是传授知识的,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这两种群体只是分工不同,地位是均等的,老师也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不要因为有些学生基础差就不管不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更要多帮助他们,课堂上有意地多提问他们,通过提问了解他们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地辅导他们,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对学生充满爱心,不仅拥有对教育事业的爱,还要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不仅承担教书的责任,更大地责任还在于育人。 2、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初中语文教育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初中老师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老师的素养和人格魅力显得特别重要,初中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眼界,以期正确地引导学生。 作者:谢秋灵单位:河南省新蔡县今是中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情景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兴趣是教学的最佳工具,在教学当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情景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故事背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整体而言情景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比较好。对此,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本文详细分析情景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语文;应用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将情景当作是课堂开展的基础,把生活情景、故事情景融入到教学当中作为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近些年,情景教学方法在初中课堂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因为教学氛围较为轻松,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教师应用时心情也较为愉悦。对此,研究情景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有显著意义。 一、根据学生喜好,设计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当中,在应用情景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必须先依据相应的知识给课堂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当前课堂中的语文教学目标,按照学生具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内容来思考情景的运用方法,情景的设计不能过于偏离课堂的教学重点,要让情景的中心和教学的目的贴近。与此同时,在设计情景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简化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情景所表达的环境、人物等背景,以免学生无法理解,导致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闰土抓鸟的情节中,教师便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感受故事中“我”的情感体验。如,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抓鸟时用的道具,然后让学生想象,以前小时候是否抓过小鸟,想象小鸟纷纷跑到竹筛下面吃秕谷的样子,并想象抓到小鸟之后的情感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觉得整个语文课堂都变得非常有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这样的教学环境必然能够有效地优化整体语文教学质量。 二、设计情境问题,创造问题学习氛围 借助情景教学方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最佳的方式便是设计情景问题。教师想要将情景融入到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语文问题进行一些改变,融入一些情境问题,让问题本身变得更加有趣。初中语文教师在问题的基础上融入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并乐在其中。初中语文教师设置问题时,应当将问题设置的比较灵活,多种多样,不能将问题设置的过于死板,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主动地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利用情景问题能够突出教学当中的现实性,让学生清楚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在情境问题设置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还要结合本堂课中所要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建立合理的情境问题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我的母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情景,教师可以先提问,让学生回忆自己眼中的母亲是怎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然后按照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文章中有一段话描述的是母亲一边哭泣一边说打得好。教师便可以针对这一句话进行情景提问,你们是否有过被打的时候母亲在哭的体验,此时你们觉得母亲心里面是怎样的,她想要说什么,你们看见母亲在哭时是怎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借助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理解,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质量。 三、借助情景教学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所以强化课堂教学互动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情景教学法中,如果教师只是单一的创造情景、分析情景、讲解情景,学生并不容易融入进来,此时的情景教学法也并不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便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松鼠》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的松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回答必然是多样化的,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讲解学生的回答。此时,如果学生对松鼠的理解和认识不足,教师便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松鼠的视频片段,然后根据课本教学重点,讲解松鼠,例如松鼠的警觉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松鼠,以拟人手法、夸张手法等各种描述方法描述松鼠。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及时纠正,还能够进行互动性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应用,在我的教学当中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对整个课堂的优化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情景教学不仅仅能够提升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思路地学习初中语文知识。借助情景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爱上语文课。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情景教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值得推广。 作者:陈健 单位:江苏省盐城体育运动学校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探讨 【摘要】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更是丰富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尤为重要。初中语文课中,文中借助生动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深邃而博大的哲理浸润着学生的心理。为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积极性;体验式;自主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所谓的高效课堂,即是指教师通过最小化的前期投入来获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一种新时代课堂,而且其已逐渐成为当代初中教师完善教学方案的关键要素。为此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基本条件 不容否认,优质教学课堂构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当然,我们也在为之努力中。那么何为优质教学课堂,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保驾护航。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当然初中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因而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而又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和和谐性,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注重创新意识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因而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首先是始终坚持新课改理念和生本原则,着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其次是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再次是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最后是转变角色,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所创建的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加强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学习动机是能够直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效课堂中,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以及语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而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丧失了学习兴趣,这种被动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快乐可言,这种情况下,高效学习只能是奢望。为此,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地营造和谐愉快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还应该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收获成功的体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激励人为之奋斗,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之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三、体验式教学的合理开展,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起到辅助的作用,老师和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从而营造了一种活跃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轻松而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用心去领会课文的内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主动地去领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同时,积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各类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章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多元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老师所选择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情感的升华。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教师可提出讨论的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积极地讨论,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合理开展。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优质课堂所具备的条件;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合理开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真正的促进初中语文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作者:王巧玲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李口中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使学生们形成思维定势 信息技术通过影音、图像诚然可以提高同学们对课文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但是影音作品往往带着影音作者的主观思维和想法。第一印象对人,尤其是初次接触这些课文的学生们的影响是深刻的。比如《南京大屠杀》一文,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播放影视资料必然只能播放感情最激烈的一部分,放映图片也是一样,教师们大多会选择最能够反映日本侵略者凶残、可恨之极的图片,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往往会形成定式:凡是日本人就一定是可恨的。这样的想法也会随着他们进入社会,对日本人的普遍敌视会使他们形成狭隘的名族观念,这对他们人格的塑造产生缺陷。信息技术作为冷冰冰的缺乏感情的物,不能与人产生感情上的交流,更不可能洞察学生们的内心,这样不可能实现因材施教。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除了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技能外还承担者学生们三观培养责任的初衷。因此,教师们应当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们的适当引导来防止学生们产生片面的思维,比如展示一些日本老兵在战后反省战争造下的罪孽以及对日本当局的指控的材料来使学生们不至于偏激。也要注意信息技术对学生们的知识传输过程中学生们的适应程度,如果学生们只是对这个和那个都了解了一些但是不全面的话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省下学生们自身体验的过程 教师们在应用一些朗读的音频资料或者一些真实场景的图片之后往往会省略让学生们自己朗读或者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的过程。这在表面上的确是省时省力的,但是不利于学生们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深入探究。朗读的一大作用就是通过不断的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来不断发现作者想要在语言文字中传达出来的感情和内心的创作冲动,虽然音频资料也许饱含感情,但是那种感情不是学生们的,学生们也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朗读得到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单纯通过图片学生们的确能够突破空间的桎梏领略到作品描绘的场景,但是却失去了对想象能力锻炼的机会。传统的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学生们对文字描写的想象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能够更准确的让学生们领略文章,但却对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伤害。可想而知,如果教师们因为信息技术放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这些精华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多大的伤害。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备课流于形式 万维网的一大特点就是资源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之后,一些教师就会产生惰性,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了信息资料之后就完事了。这样的确是节省了教师们的时间,但是假若上课过程中准备的课件突然出现问题呢?没有充足准备的教师们只能草草的带过课文,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此外,一些教师往往太过注重于课件的外表,做的非常精美,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到课件的外表上而不是课件的内容上,这对相对活泼的初中学生而言是一种不利的思维发散。原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采用的信息技术却反而降低了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效果,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它是并且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语文教学的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并且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省时省力来利用它,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必须做到合理使用而不是过分依赖,正确的体现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和其应用的真正价值。 作者:吕薇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方法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支持,我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有些还跟不上教学改革的风潮,与城市初中语文教学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此外,如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使得我校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不断地增加,而且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普及和推进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不符合当前的语文教育需求。下文将针对目前我校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强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现状 1.教师对素质教育改革了解不够全面 农村由于信息资源落后,发展也较为落后。教育也同样如此,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农村来讲,其普及面与实施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展开教学。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思维很难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教学改革滞后。此外,由于农村发展得比较缓慢与落后,教育的资源也跟不上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的信息更新也跟不上要求,甚至可能出现教材上出现的新知识是符合时展的知识,但是农村的学生与教师却是从未接触过的。这致使我国农村素质教学改革的步伐很难前进,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学生存在的认知差异大 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与城市孩子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学生的生活圈子小。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参加各种学习夏令营、冬令营时,农村的孩子还在帮助家里做农活;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运用QQ、微博、微信等各种通讯软件时,农村的孩子可能大部分连电脑都没有用过。这样的现实差距造成了学生的生活圈子小,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的认知差异较大。(2)缺少家庭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劳动力大多都去了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务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成为“寄人篱下”的留守儿童。在原本生活圈子小、知识信息与社会层面不多的环境下,还缺少了父母教育。这就使得农村孩子的生活更加单调,教育资源更加匮乏。(3)阅历少。由于家庭环境、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生的知识层面较小,视野不够宽阔,阅历少,与城里的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基本的生活常识与社会知识不够了解,不能够为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3.师资力量不充足 虽然我国一直都在提倡支持西部农村教育,每一年都有大批的人才涌入农村,支持农村教育,这使得我国的农村教育中的师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依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的师资问题。再加之很多支教教师进行支教的时间都比较短,支教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专业水平不足,等他们获得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他们的支教时间也差不多够了,这使得农村教学师资人才的流动量很大,不利于农村教育的稳步发展。且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开始往城市里发展,以求高职位、高薪水,这就更加速了农村语文教育的师资匮乏。 4.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 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即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等。语文素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符合当前语文教学形势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除了面临上述几个问题之外,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没有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知识往往局限于书本,拓展性不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些学生就算语文成绩很好,但是语文整体素养却不高,不能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二、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的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够完善的,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因此,采取一些相关的改革措施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由以上的问题分析可知,现在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与学习,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农村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农村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是新课改提出,教学改革要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转换成为学生,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去解决,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解决的方式和解决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不断地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可以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授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2.重视课外拓展,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与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相对于死板的理论知识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对这一门语言的感知力与感受力,即是我们常说的语感。语感的重要性使得培养学生的语感已经成为新课标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励学生多阅读欣赏课外书,增加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积累语言知识,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加强教学评价,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正确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能够及时地评判和发现教师教学行为当中的不足,从而促使教师改进、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采用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能够只是对学生进行谩骂或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犯错误背后的原因,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改正自身的错误。农村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不仅仅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综合素质,对于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爱国主义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因此,为实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教学模式,全面认识新课程的宗旨,从而提高教育改革的速度,使我国早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 作者:陈维普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致和镇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改革论文 一、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盲目地运用此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来完成,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心去体会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感受。教师与学生要共同探讨学习内容,某个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去教学会收到最好的效果,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哪些环节由教师来讲,哪些环节由学生来自主发挥和实践,这些都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探讨。此外,教师合理地评价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当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素养和综合发展,课堂评价应该要抓紧学生的心理。成功的初中语文课堂评价是具体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围绕着学生而调整教学计划。学生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性的评价,但不意味着一味地包容和赞扬,有效地课堂评价应当是发自于教师的心声,这样的评价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更好发展。 二、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初中语文的目标之一是初中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初中语文素养。 三、培养科研型和创新型的教师 计划培养一批能教、能研、能写、能创新的骨干教师。所谓“能教”,就是能够教好书,成为教学能手;所谓“能研”,就是能够开展课题研究,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成为教研行家;所谓“能写”,就是勤于写作,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能够及时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撰写出来,并且能够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教研论文、教育随笔、教育叙事等;所为“能创新”,就是牢固树立新教育理念,敢于改革创新,能够改革创新,能够打造高成效、高境界的新课堂,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作者:吴青青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改革论文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改革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中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新课改下的教材与传统的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仔细地分析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解放传统的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此外,语文教师要牢牢地掌握住新课改的全局,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思维习惯、教学方式以及行为策略等,构建新型的教学课堂。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处于新时代下的初中学生受到经济多元化和文化相碰撞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兴趣、爱好、言谈、举止都渗透着时代的气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各种问题,素质教育一直未能真正实施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没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彻底地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新课改要求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综合性。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显得过于形式化,很多语文教师难以掌握合作学习的精髓,不敢对语文基础知识点拨的太多,又不能深入地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合作学习也处理得扭扭捏捏,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语文教学质量严重降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盲目地运用此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来完成,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心去体会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感受。教师与学生要共同探讨学习内容,某个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去教学会收到最好的效果,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哪些环节由教师来讲,哪些环节由学生来自主发挥和实践,这些都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探讨。此外,教师合理地评价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当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发展,课堂评价应该要抓紧学生的心理。成功的语文课堂评价是具体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围绕着学生而调整教学计划。学生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性的评价,但不意味着一味地包容和赞扬,有效地课堂评价应当是发自于教师的心声,这样的评价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培养科研型和创新型的教师 计划培养一批能教、能研、能写、能创新的骨干教师。所谓“能教”,就是能够教好书,成为教学能手;所谓“能研”,就是能够开展课题研究,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成为教研行家;所谓“能写”,就是勤于写作,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能够及时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撰写出来,并且能够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教研论文、教育随笔、教育叙事等;所为“能创新”,就是牢固树立新教育理念,敢于改革创新,能够改革创新,能够打造高成效、高境界的新课堂,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作者:吴青青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了。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就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绎。骄横凶暴、色厉内荏的秦王,正义凛然、据理力争的唐雎,被学生精彩地呈现在课堂上。课本剧深受学生欢迎,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道具这些戏剧性因素的存在给学生演绎课文、展现才华、体会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融入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始终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一定要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采取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发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文明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2.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思想品质教育的优秀的素材。例如:课文《七根火柴》,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课文《谈骨气》,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深度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一座座丰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另外,数千年来,无数的爱国英雄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如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语文教学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课外,我们还可以将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目录,要求学生必须多看、多读课外书,然后写读后感,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使学生接受健康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看新闻,谈体会,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让学生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德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语文教材作为思想启蒙的载体,又一次分担了思考的任务。目前,我们推广的语文教材和大纲,加强了人文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个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育和德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题,这对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一系列崭新的、建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成为众多探索者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现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 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化效果探索 必须要明晰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不但教师自身要弄明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而且还必须要让学生也知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同学习普通的英语在学习目的和学习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对于普通英语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便于以后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实现无障碍交流,学习的重点也是定位在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但是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的快速理解能力,侧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及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科学正确地选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高低还会直接受到所选用的教材的影响,可以说一本好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对可以对学习计算机英语有着非常好的帮助。为此,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要科学正确选择教材。首先,所选用的教材要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全面的体现,要包含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最好是能紧密联系计算机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要尽可能地涵盖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面及专业的计算机英语词汇量。再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中的英语要做到用语地道规范,并且难度也要尽力符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这样才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一般来说比较科学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最少要包含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软件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五个大的模块。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其他教学资源 首先,网络的发达给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而且还可以获取到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最新英文文献资料,这样就不但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专业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如果能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的教学之不足,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觉得很多枯燥的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从而也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还必须要充分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比如英文的计算机幽默故事或者短文,英文的计算机相关的漫画以及英文的计算机相关的新闻媒介等,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活跃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积极采用先进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只是单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讲义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当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积极采用更为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分层教学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还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通过“提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通过“专题式教学法”可以就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特殊性的难点或者重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更为深层的角度来学习到专业知识。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知识搜索引擎的应用 关键词:知识搜索引擎;计算机专业;设计课程;应用 摘要:论文介绍了知识搜索引擎的产生背景、实现原理、定义、特征和分类,阐述了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现状及改革思路,最后把知识搜索引擎应用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人们借助网络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而搜索引擎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在教学应用当中,也离不开搜索,本文讲述知识搜索引擎在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 二、知识搜索引擎 1. 知识搜索引擎简介 对于传统搜索引擎来说,它面临着搜索结果过于宽泛、用户的查找效率低、大量信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终等弊端问题。另外,有的搜索引擎采用限制搜索框数字的形式,或者缩短搜索框来改变用户习惯,但效果并不明显。 知识搜索引擎就是在这样的需求和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专门针对知识需求而设计的搜索引擎,是在搜索引擎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的过程,并且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上的知识整合传播。知识搜索引擎不仅可以利用先进的自然语言智能查询技术通过对输入的简单疑问词句的分析直接搜索得出答案,而且在没有满意搜索结果的情况下,用户还可以创建问题,等待他人回答并对答案进行评价。它建立了完善的互动机制,例如评价,交流,修改等[1]。 知识搜索引擎为广大网络用户创建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知识搜索引擎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且实现了知识的挖掘、传播、利用、共享和评价[2]。它包括创造、评价、利用、共享、积累五个要素[3],充分体现了Web2.0特征。 2. 知识搜索引擎[文秘站:]特征 正是因为知识搜索引擎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才能为广大网民所青睐,它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互动性。用户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悬赏公告以刺激和发动其他用户为其解答该问题。用户提交问题之后,其他用户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或是网上的资源来解答问题。提问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提交的答案进行评价处理。如果提问者对问题的答案满意,则把悬赏分给回答者。如果提问者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或是提高悬赏额度,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这一问题,直到提问者获得较满意的答案为止。总之只要把问题提出来,就会有答案。 第二、网络化。不同的知识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广大用户共同建立的知识信息库,这知识库明显是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集成化,是知识内容的提纯和浓缩,这些信息库都是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汇集而成。 第三、智能化。知识搜索引擎中以海量的知识库信息为基础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对于用户回答过程所积累的大量知识自动详细地分类组织关联,编辑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调动网民参与提问与回答的积极性,汇集了千万网民的智慧,让用户彼此分享知识及经验。[4] 第四、人性化。知识搜索引擎区别与其他商业搜索引擎,不同于 Google 的算法排名和百度的竞价排名的商业运作模式。它的搜索结果可以完全依照用户的行为和心愿进行排序,无论是从相关度、发问时间、悬赏额度还是从阅览数、投票数、正面评价等方面,都是忠于人的自然需求。[3] 第五、激励制。解答问题不仅可以获得点数回馈、功能加值,而且能带来很多无形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有关激励机制下,既可以帮助别人分享个人的经验,也可以分享别人的知识,这也是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回答的主要原因。 3. 知识搜索引擎分类 知识搜索服务从韩国起步,经中文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应用模式扩展到了全球,并且有了英文的服务版本。它在国内的发展一日千里,目前包括百度、新浪、雅虎、 腾讯等中国主要互联网公司都提供了知识搜索服务。 各种知识搜索引擎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在类目设置方面,有些设置二级类目,如百度知道,在搜索方式方面,有些设置了基本搜索、高级搜索、二次搜索、类目浏览搜索,如雅虎知识堂。在此,本文根据知识搜索引擎的呈现方式的不同,把知识搜索引擎分为知识呈现型和互动问答型[5],知识呈现型的有中国知网、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互动问答型的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识人、搜搜问问、雅虎知识堂、奇虎经验搜索、Yahoo!奇摩知识+(繁体)。 三、知识搜索引擎的应用 在此,以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课(VC++)为例,说明知识搜索引擎在设计类课程中的重大应用。在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改革环节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实施的步骤采用:成立项目组— 选题— 设计— 答辩,其中选题和设计这两步非常关键,在此就这两步的实施方法作介绍。 1、如何进行选题呢?除了教师提供一些项目外,可以充分利用知识搜索引擎进行大量地搜索,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了解到VC++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主要的知识搜索引擎及各自的特点、使用方法,在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演示各个引擎的使用及使用技巧,如在百度文库搜索引擎[6]中,搜索“C++课程设计题目”,点击“DOC”类型,获得如图1所示的结果。本阶段提供时间是2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题,学生选题多种多样,选题的方向有管理系统(结合数据库)方面、图像方面、数值计算方面等。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生表示有很大收获,因为通过各种知识搜索引擎海量地搜索题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够开拓视野,能够了解到VC++所能完成的任务,了解到一个大问题要分解成各个小问题来解决,而且需要全面分析所需要用到数据结构等。 图1“百度文库”搜索 2、如何设计完成题目呢?教师固然会在上课时讲解一些相关知道,如VC++中的基本类库MFC的层次结构等,但毕竟时间有限,一周2节课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在课外要花更多时间去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借助知识搜索引擎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作用。网络教学平台是为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在线学习等,教师可提供有关课程信息,学生可进行在线做作业、测试、讲座等。对于利用VC++中的MFC进行系统的设计课而言,在教学平台中,使用最多的是提供交流、讨论、发通知。学生也可以利用各种知识搜索引擎,把搜索结果以通知、讨论的形式链接到教学平台,作为本课程的知识积累,起到引导激发学生的作用。教学平台中的“知识搜索”积累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平台中的知识搜索” 四、结束语 无论是教师备课时所用的专业知识的搜索,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用的互动解答问题的知识搜索,使用的效果是学习形式更加灵活,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总结,使课程的“教”与“学”更加生动、灵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创新,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分析 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有其独特所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一方面应该建立相应的实验项目以及对应的实验教学案例数据库,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应该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特点开发对应的教学软件,让学生能够在对教学内容有直观感受到基础上进行学习。在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当实验内容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就应该从不同专业课程专业角度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实验失败也可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情况的存在,只要该学生的实验过程确有其可取之处。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计算机实验室所拥有的设备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对教学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建设,最大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下,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获得最大的能力提高。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的讲解计算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的编译原理所获得实验教学改革以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案例中高职院校以往的编译原理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加倾向于验证类型的基础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分量,但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革使其能够与实验教学改革更加的协调,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编译原理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当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个人的综合水平。 1内容改革与实验改革同等重要 在计算机专业中,专业理论的改革创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同等重要的,实验的改革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知识的更新离不开改革对其的支持,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往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需要记住,并不能够对其今后的实际操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对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将其转变成计算机的语言知识以及对其相应的处理操作,根据新的编译课程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进行运用,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兴趣都被重新激发了出来,学生在得到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对基础性的实验和综合性的实验 编译原理的专业实验教学项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能够直接对编译技术进行运用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另一部分是能够将编译相关知识理论与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论技术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和操作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的实验工具。而经过合理的分解和综合之后,编译原理中基础性的实验项目可以在一定的组合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雏形。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各种基础性实验项目进行组合的过程中,增加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就能够有效的将基础性实验项目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性教学除了包括实验实训之外,还包括了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校外实习过程、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重要的环节。(本文作者:赵莉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对现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 !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 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基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 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就业 工程项目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第一、二阶段结束后,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企业的工程项目,并带回到学校来,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第三阶段,“岗位专门技能模块”实训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后,通过选中的工程项目,结合学生的就业愿望和可能分化出若干专门方向,以加强职业针对性,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门技术和技能。教学上突出横向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技术和知识的先进性。此阶段的教学采用与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没有学科界限,只有完成工程项目的最佳手段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计算机意识 设计案例 分层教学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家庭和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参差不齐,所以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另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所以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类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办公的无纸化、电器的智能化、消费的电子化等等,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条件优越的城市中学,计算机教学较好,家庭计算机使用也很多,相反,在一些贫困地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基本是摆设,也没有条件购买家庭计算机,所以造成高校有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很好,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键盘都不认识,使用“一指禅”打字。对于这一情况,有的高校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缩短到一周2学时,甚至让学生自学,也有的高校还是每周4学时。不管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会让另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或是感觉吃力、无从下手,或是感觉无聊,学不到什么新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现阶段,大学生为了找工作的需要,陷入各种各样的考证泥潭不能自拔。故此学校越来越重视考试的过级率,教师也就只重点教授考试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一带而过。而学生也只关心计算机等级考试范围的知识点,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考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对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流于表面,不能灵活运用,不能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为了工作需要还得花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三)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未能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只求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但给一个实际问题,却不能根据计算机知识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欠缺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计算机教学脱离社会需求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停留在职业教学阶段,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知识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途,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指标,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捆绑选课,例如:Potoshop和网页设计、C语言和Flash动画设计、影视编辑与Flash动画等。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太快,造成大学计算机教材的使用周期太短,所以我们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为本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操 作方法和编程思想。到二、三年级,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适当的计算机课程,如:会计电算化、CAD、办公设备使用等。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案例,使学生体验和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到大四时,开设部分计算机强化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能温习提高学过的知识,也能使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致使教师权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想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下面是在网页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1)设计案例,提高兴趣 所谓“设计案例”,就是构造一种实际案例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执行解决过程的方案。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为学生去拟定自学计划与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解决问题。例如:提出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的构想,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参考网站,然后从需求分析、网站栏目设计、网页平面设计、素材搜集、网站开发实施等各个方面教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有自己的博客,也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平面设计课程,但也有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网页,甚至存在连计算机系统操作都不熟练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分层教学,在备课时,除了课本上的静态网页的设计内容以外,还适量增加附加内容,如:网站数据库设计、动态网页的设计等,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完成附加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去图书馆自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学生是个敏感、脆弱的群体,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学生对学习内容懂了,有了制作的网页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简单而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3)渐进分析,由浅入深 所谓“渐进分析”,指教师根据案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网页模板的教学中,提出对制作好的网站进行颜色的改版设计,怎么办?难道对网站的几百张网页一张一张的进行改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提出“模板”的概念,有了模板,我们只需要将模板进行颜色改版,其他几百张网页更新后就完成了改版操作。最后我们再具体教学生怎样来创建模板、应用模板、修改模板、更新网页。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只要把难点分散、拆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学生就会感觉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学习很轻松,学到的知识很有用,就会喜欢老师的教学。 同时,对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学员,采用逐步分析引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比直接教学法而言,渐进分析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4)效果比较,提高理解 “效果比较”指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教学,学生体会不到该知识点的优越性,有了比较,才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例如:网页教学中,我们使用5种以上的颜色制作一张五颜六色的网页,文本大小都是四号字。然后,我们再制作一个2种颜色或同一色系的颜色制作一张网页,让学生对两张网页进行投票打分,最后得出结论:制作网页,使用的颜色在3种以下。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体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如网页相对路径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举例说明:603寝室的张三要去找608寝室的李四,他将怎么去找到他?首先张三走出自己所在的寝室603(../),再走进608寝室(608/),这样就能在608寝室找到李四了,所以李四相对张三的路径就是“../608/李四”。 (5)开展兴趣小组,以赛促学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爱好计算机操作的学生,特别是一些计算机基础就很好的学生,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 (四)开展网络化平台教学 以前,学生只能通过图书馆看书来自学,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效率较低,因此,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学。教师向网络平台上提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作业提交平台,方便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弥补课堂教学上的学时不足。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 独立院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针对独立院校的学生偏向于应用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科学考评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 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 一、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也常用“引论”、“概论”、“问题背景”等做标题,在这部分中,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 首先要阐明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选题需强调实际背景,说明在计算机研究中或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现代化等工作中引发该问题的原因,问题出现的环境和条件,解决该问题后能起什么作用。结合问题背景的阐述,要使读者感受到此选题确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确有研究或开发的必要性。 前言部分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选题实际又有新意,意味着你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对头,设计工作有价值。对一篇论文来说,前言写好了,就会吸引读者,使他们对你的选题感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你的工作成果。 二、综述部分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 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 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近期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三、方案论证 在明确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文献综述后,很自然地就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在写作方法上,一是要通过比较显示自己方案的价值,二是让读者了解方案的创新之处或有新意的思路、算法和关键技术。 在与文献资料中的方案进行比较时,首先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或设计这样的方案,前面评述的优点在此方案中如何体现,不足之处又是如何得到了克服,最后完成的工作能达到什么性能水平,有什么创新之处(或有新意)。如果自己的题目是总方案的一部分,要明确说明自己承担的部分,及对整个任务的贡献。 四、论文主体 前面三个部分的篇幅大约占论文的1/3,主体部分要占2/3左右。在这部分中,要将整个研究开发工作的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总体设计、模块划分、实现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主体部分的写法,视选题的不同可以多样,研究型论文和技术开发型论文的写法就有明显的不同。 研究型的论文,主体部分一般应包括:理论基础,数学模型,算法推导,形式化描述,求解方法,计算程序的编制及计算结果的分析和结论。 要强调的是,研究型论文绝不是从推理到推理的空洞文章。研究型论文也应有实际背景,也应有到企业和实际部门调研的过程,并在实际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和资料。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富有创建性的结论。 技术开发型的论文,主体部分应包括:总体设计,模块划分,算法描述,编程模型,数据结构,实现技术,实例测试及性能分析。 以上内容根据任务所处的阶段不同,可以有所侧重。在任务初期的论文,可侧重于设计实现,在任务后期的论文可侧重于应用。但作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让读者从课题的原理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关键技术以及性能测试都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准确地评判论文的质量。 论文主体部分的内容一般要分成几个章节来描述。在写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原理图、流程图、表格、曲线等来说明问题,一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论文才是一篇好的论文。 五、测试及性能分析 对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测试数据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测试数据,论文工作的成效就可一目了然。根据课题的要求,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也可以在工作现场测试。 在论文中,要将测试时的环境和条件列出,因为任何测试数据都与测试环境和条件相关,不说明测试条件的数据是不可比的,因此也是无意义的。 测试一般包括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将课题完成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子系统)或应用系统所要求达到的功能逐一进行测试。性能测试一般是在系统(子系统)的运行状态下,记录实例运行的数据,然后,归纳和计算这些数据,以此来分析系统运行的性能。 测试实例可以自己设计编写,也可以选择学科领域内公认的、有一定权威性的测试实例或测试集。原则是通过所选择(设计)的实例的运行,既能准确反映系统运行的功能和性能,与同类系统又有可比性。只有这样,论文最后为自己工作所做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六、结束语 这一节篇幅不大,首先对整个论文工作做一个简单小结,然后将自己在研究开发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或独立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再对自己工作的进展、水平做一个实事求是的评论。但在用“首次提出”、“重大突破”、“重要价值”等自我评语时要慎重。 七、后记 在后记中,主要表达对导师和其他有关教师和同学的感谢之意。对此,仍要实事求是,过分的颂扬反而会带来消极影响。这一节也可用“致谢”做标题。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嵌入式行业人才的持续需求,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嵌入式相关课程,然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学关键因素中均存在若干问题。现将本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市场人才要求和高校毕业生素质之间的差异。目前,智能化计算机领域就业市场对嵌入式从业人员的需求持续高涨,然而从高校毕业的嵌入式专业或方法的大学生中却难以真正达到嵌入式从业人员标准,甚至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事嵌入式开发工作的能力,即便企业录用的专业毕业生,也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再培训。市场人才要求和高等毕业生素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重理论讲述而轻实践环节训练。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嵌入式系统本科教育仍采用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多数学校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3∶1或2∶1,能达到1∶1的情况很少;一般以实验室提供的嵌入式系统实验箱配套实验为基础,教师在实验中往往选用的是基础侧重验证性实验,选用的复杂和高级实验较少。 我校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嵌入式方向,其作为专业方向课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前修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等课程。众所周知,嵌入式方向所涉及的实验都是以系统层面为基础,每个实验均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来完成,因此实验学时需求较大,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来看,确实存在理论部分内容占用较多学时的问题,目前,我校在课程设置中理论学时较小,加大了实验学时的比重,然而实验学时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对实践环节进行外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3.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除了必要的相关课程实验项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实验项目与公司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其一,实验项目内容和市场整个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跟市场有所脱节;其二,嵌入式方向课程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实验项目的实施必须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否则在校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减少,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直观性,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方院校可以发挥其办学特点,和当地相关产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由教师审核指导,学生动手,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嵌入式课程体系教学设置 1.嵌入式课程特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的学生侧重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嵌入式系统开发和一般的PC机开发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往往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而不是通用操作,开发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性,嵌入式系统开发往往都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部件,CPU通常不采用Intelx86系列,开发工具也是专用的开发板。学生如果不通过实际动手开发一个系统模块,就很难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因此,实际动手能力是嵌入式课程最显着的特点。 2.我校嵌入式课程体系设置。嵌入式课程的特点使得学生必须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嵌入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表1是我校嵌入式课程内容及时间设置情况。 表1显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始,从系统开发基本概念以及开发平台出发,依次对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以及Java程序设计基础进行深入讲解,最后对嵌入式接口技术以及高级编程展开讲解,第四学年两个学期分别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持续性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创新实践 1.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依托产品和市场,而设计的创新性决定了系统的价值,因此,如何通过课程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措施如下:理论学时仅概要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环境搭建以及技术要点则通过实验学时完成;将学生两人一组,要求每组必须选取至少一个实验模块,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对实验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代码编写,甚至存在的问题等,在实验学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全班范围内讲解,任务在学期初就进行认领,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将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深入研究实际系统,任课教师也对分组学生的任务完成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实验学时6学时的综合开放实验,任课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且注重设计的原创性。2.以生命期为线,规划教学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生命期的教学体系,因此嵌入式教学体系按照从下往上,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三步走”思路,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和课程设置进行对应:①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对应课程《嵌入式软件开发导论》、《嵌入式接 口技术》,着重开发平台的了解和认识,交叉编译、仿真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方法的掌握,这不但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也是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始。②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包括应用开发和核心编写代码,是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③嵌入式综合应用的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高级编程》、《Java程序设计》,包括农业移动多媒体、农业生产嵌入式图形应用、智能农业等复杂的复合型应用的开发,直接面向实际工程项目。 这完整的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在各个层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全貌,对嵌入式系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及硬件平台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的两个关键方面。我校教学平台是购买市面上现成的通用型实验开发箱,按照厂家提供的内容来授课,实验课程初期,学生的实践环节受限于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大多只能做些验证性实验,直接影响学生面对实际系统时的实际操作创新能力与后续开发实际动手能力,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校和厂家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在通用型的开发平台的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成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开发板,在实践教学中,通用型和改进型开发板结合使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厂家进行技术合作关系,我们收获颇多。对实验指导书的实验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部分;基于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扩展一定的外部功能模块。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但贴近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好地与实际[文秘站:]应用接轨。 4.运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形式。运用多种形式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极大的促进。①采取项目为载体,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每个实验内容作为一个小项目,采取分组分工运行的方式,根据题目的具体分工进行分岗位操作,团队成员每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教师提出项目设计要求,由项目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成从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建立到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项目开发。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鼓励对嵌入式系统开发有兴趣,能坚持吃苦的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对应的项目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实施项目任务,留出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导和技术支持。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如国家级、省级的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等,通过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我校参加过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其教学改革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力求建立完整、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而且还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嵌入式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课程模式 中职计算机岗位 学习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在教学实践中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中职计算机岗位设置入手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11月份、2006年9月份别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广东省职教工作会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着手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广州市政府也纷纷推出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借着职教改革的东风,职教自身学科改革、建设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也给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与师资专业程度不够,中高级职称计算机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上述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 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的被重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理念日渐强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火如荼,但没有走职教的怪圈,具体表现为:其一,增加了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实训内容的安排无针对性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重复性操作;其二,计算机课程仅体现了“应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如有些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其三,教师少有进修、观摩等学习的机会,计算机教师闭门造车,不仅提高少,见识少,自我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低。其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缺乏导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不成系统,基本是以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度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计算机课程“低层次化”和混乱的局面,重新建构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课程目标建立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系列课程体系 体现“就业需要 确定岗位 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2-3个主要岗位和1-2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一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如一个程序员岗位(偏Web编程)的岗位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有:编写程序能力、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网站建设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等。每一岗位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至多3门课程+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构建计算机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课程(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模式,取消学科类基础课程。 (二)课程开发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员(网页设计基础、网络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管理实训);程序员(Java系列)(Java程序设计、JSP应用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实训)。 以上只列举了四个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方案,岗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后,接着就是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挑选问题。综观当代国内中职计算机教材市场,龙蛇混杂,个别出版社出版中职计算机系列的教材,但水平很一般。要选一本好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网络上书评进行有选择性挑选,不要轻信出版社的书托,从岗位设置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三)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改变理念,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学生定位,根据岗位划分制定教学计划和选定好的教材,最后决定实际教学策略。再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何谓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就是保持对计算机新知识有一定的求知热情和所知越多所未学的就越多的学习心态。当然要学生达到此境界比较难,但身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学校的领导更加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方面的进修。广州市政府从07年开始和中山大学合办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班,面向市属高校、中等院校招生,每年提供50个名额,每位补助全额学费4万,目的很明确,为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师资队伍,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进修的好机会。 (四)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全新的全方面考察、重在能力测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推动课改的进行。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实训技能等项目)、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殊技能和校内外荣誉获得的加分评级活动,如参加广州市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倡导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为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种科学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法与学法的探讨 论文摘要:如何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更多、更轻松地学习本专业知识,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和改革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的能力。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出发,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教和如何学”这一问题,目的是通过改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学好计算机英语对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解决计算机的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专业理论向实践的具体转化,是培养专业技能娴熟、英语应用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计算机英语,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学习成果,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结合笔者教授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实践,探讨在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提出了一些教法与学法,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和赐教。 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使得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而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却明显下降。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我不学外语,只说汉语;对于英语,只有它认得我,我是认不得它的;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导致普遍对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不高,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以后应该也没什么用。作为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我认真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教法指导: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培养学习专业英语的自信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也会说:Windows XP、Windows2000、Vista等词汇;你们计算机专业主要开设什么课程?学生同样也会说:Flash、Photoshop、VB、CorelDraw等。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启迪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围绕计算机英语的某一单元主题(如:微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要求学生在课前先查找相关英文资料(如:专业词汇、术语表达等),在课堂上以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介绍给大家,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这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见,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灵活使用游戏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针对大部分中专生基础差,底子薄,且普遍具有厌学的心理,要想让他们主动学习英语会有一定困难;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计算机英语需要掌握的单词并不多,一般在两、三百个左右,综合上面各种因素,在计算机单词教学中,我习惯使用游戏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记忆。例如:假定一个班级有52人,英文字母共有26个,指定每名学生代表1个字母的大写或小写,到听写时,说到一个单词或缩略词,就让代表不同字母大小写的学生上黑板前面组合,如果组合正确,就说明这些学生掌握了这个单词。用近乎游戏的方式取代以往枯燥的听写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锻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运用英语去获取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理论或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学法指导: (一)明确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专业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英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计算机科技发展有力的语音支撑,所以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为就业打下能力基础。钦州是北部湾核心工业城市,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自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批准设立之日起,便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媒体和巨商的目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到钦州,如: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中马钦州产业园等。这就对职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要求,员工只有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为企业服务。不少已毕业的学生返校和老师交流的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英语在他们的工作中太重要了。学习专业英语,能很好地锻炼英语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能力。 (二)结合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 很多学生学英语最头疼的就是背单词,学专业英语也不例外。但是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同于基础外语,有它自身的特点,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而掌握这些特点。如: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如单词:bridge、thread、port、bus,学生应该都很熟悉了,但是在计算机英语中的意思分别为bridge(网桥)、thread(线程)、port(端口)、bus(总线),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了解其特点,进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三)注重专业词汇的结构性分析,善于发现并利用其中规律 英语学习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词汇的学习记忆。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也不例外,大多数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都是在现有基础词汇的基础上再被赋予新的意义。因此,构词法的掌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突破口。当我们翻开任一版本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时,会发现许多的术语词汇都似曾相识,但就是不知道其确切的含义。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英语构词法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例如:1、派生词。这类词汇在计算机英语中非常多,它是根据已有的词加上某种前、后缀而构成的词(Ⅰ.前缀micro—微型Microsoft微软,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Ⅱ.后缀—ware件、部件,hardware硬件,software软件等);2、复合词。复合词是计算机英语中的另一大类词汇,通常分为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等。通常以连字符“—”连接单词构成。(plug—and—play即插即用,point—and—click点击);3、缩略词。缩略词是将较长的英语单词取其首部或者主干构成与原词同义的短单词,或者将组成词汇短语的各个单词的首字母拼接为一个大写字母的字符串。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作为标识符、名称,如:PC、CPU、RAM、ROM等。 (四)学习专业英语要持之以恒,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简单的词汇量的积累,它同样也包括了计算机体系的系统性和英语语言的系统性,培养基本的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努力的。例如:屏幕英语/信息的学习,许多同学在安装或使用计算机软件时都会遇到屏幕英语/信息提示,所以要想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坚持使用英语,做到见多识广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坚持使用英语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坚持日常学习,并不需要抛开其他作业,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学,而是边用边学。比如:为了解决某一个技术问题,需要查阅英文帮助或技术资料。只要在电脑里不安装任何中文版或汉化软件,坚持用英文来阅读,久而久之,英语学习水平必然会得到明显提高;而如果我们总是喜欢使用中文版的软件,或喜欢汉化的帮助,这实际上就错过了许多日常学习计算机英语的机会。不可否认,读中文肯定比读英文方便,节省时间,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弊大于利。这种对翻译的依赖会使我们失去获取一手资料的宝贵机会,因此,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试图多用英文来阅读文章、了解大意,慢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教好或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去学习计算机学科、英语学科相关知识,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英语学习习惯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生必须端正自身学习英语的态度,树立学习英语的目标,战胜学习英语的困难,最终获取成功。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摘 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中的情感性,是影响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培养与交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剂。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 在新的理念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生活的支点,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呢? 1.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沟通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与体育同行的交流中会听到他们讲述这样的经历:上体育课的时候,总是有学生不停的讲话,做小动作,随意插嘴,不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这样的经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是经常会遇到的,这是体育教学中的管理问题,也是最困扰体育教师、常被体育教师提及的问题。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时会因学生难以管教而感到气愤,有些教师更因管理失当引起家长抗议,而遭到投诉。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和谐沟通。 课堂和谐沟通的策略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理论为基础提出的。这一策略的基本理念是:课堂上真正有效的管理来源于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只有在支持性的情境中,学生才能表达其面临的问题及内心真实的感受。如果教师能够采取一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和谐沟通,就能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自制行为和责任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良好的沟通策略,引导学生发展其自制、合作、负责任的品质,减少或控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2. 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要、个体情感、个体期望,教学中教学过程中应该认同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期望,提供给学生自制的机会、体验独立的机会。体育教师邀请学生合作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体育教师在活动前应先与学生一同决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 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参与课堂决策,他们可以根据决策进行活动,于是学生体验到了独立于自主,会变得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同时能够积极自主地完成体育活动。在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使用命令方式。因为这样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编团队练习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练习仰卧起坐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即将学生分成人数为5-8人的若干组,创设特种兵进行体能训练的情境,让各个学生将脚正对一个方向采用仰卧起坐的姿势躺在小垫子上;并将长竹竿放在学生的胸前,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双手握住竹竿;练习开始后,学生集体进行无人辅助压脚的仰卧起坐练习,仰卧和起坐时都用双手握住竹竿;最后,以仰卧起坐的次数和整齐度来判定胜负。在练习的要求上,小组内所有人要做到起落节奏一致、动作整齐;脚不能离开地面;每个人要大声的数,声音必须洪亮。 采用这种方式,在数数、加油声中,仰卧起坐能力较差和想偷懒的学生一定会为了不拖累集体而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竹竿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组的意识。 3. 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满足感和学习质量。特奥运动的口号是:“让我获胜,如果我不能获胜,让我勇敢的去尝试。”其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鼓励人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人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证明不再是用语言而是用活动。因此,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进而可能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4. 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对建立、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学校体育是一个媒介,是调整、引导和建立良好的学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如,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与人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同时,在相互学习中能够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从而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互相了解与交流,学会谅解,形成团结一致、相互合作的氛围,进而达到感情交流、融合人际关系的目的。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我们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都起着很重要的关系。如,在一场民汉篮球教学比赛之前,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比赛过程中的不同职能,谁负责进攻,谁负责防守,谁负责抢篮板球;而对于场下的队员,可安排在场下给予提示,为参赛者加油鼓舞,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赛,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包括大家在场上模切合作与交流,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取得很好的信任与支持。 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谈加强心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摘 要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小学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心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所在。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教育;心理问题 一、阐述小学儿童主要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想象力丰富,个性明显,自我意识强,思维拓展较快,但是缺乏耐心和集团观念。同时,在不断增强的社会竞争环境中,小学生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感觉统和失调 现代化小家庭的增多限制了孩子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在电视机、电脑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动作不协调、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躁动不安、平衡力差,感觉统合失调。 2.学习障碍 很多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课时不能注意力不集中,有阅读障碍,分析问题难度大,思想情感难以借助语言表达出来。 3.社交障碍 存在社交障碍问题的小学生自我封闭、不合群、集体意识不强烈,行为表现出任性自私、孤僻敏感,害怕与人交往,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 二、分析体育教学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提高感知能力 促进智力开发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外部刺激敏感性和灵敏程度,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反应力,有效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2.产生愉悦心情 缓解精神压力 正常的个体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满足。相对于其它学科的室内环境而言体育课堂是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丰富的课堂,能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各样丰富的体验,产生愉快轻松的心情,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体育教学,能教会学生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拼搏进取的人生品格,能健全学生的心理世界。 3.改善人际交往能力 消除社交障碍 体育课程提为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社交经验,有助于消除小学生因为心里障碍和社交障碍产生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学会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和激励别人。 三、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心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摘 要】角色扮演,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可以使学生在表演时设身处地地实施文中人物的良好的或不良的行为,并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使学生受到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设计体现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我们要利用人性化的特点去设计我们的教学,下面我就以语文教学设计中几个环节来分析: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确定心理教育目标。多年来许多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如何在语言能力训练各个环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却忽略了进行心理教育。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确立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教养(语言能力)、德育、心理素质教育几个方面。 语文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去挖掘,并把它定为教学目标之一。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可抓住“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这个问题,并把它转化为心理教育内容:为什么有些人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再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语言能力的训练,教育学生学习小阮恒舍己为人的精神之外,还要确定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学习小阮恒坚强的意志品质等等。 2.教学策略方法的设计中关注心理教育。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设计中是依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一篇课文的心理教育因素很多,选择哪些作为重点也应视学生的心理现况和教材的特点而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能实现心理教育: ①启发学生的想象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想象它能描绘的情景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把内心的体会说出来,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例如,在《娥眉道上》一文中,设计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对“一架天梯竖在树木葱茏的陡坡上”这一景象进行想象,并与“铺路人背着石板一步一步地爬上山,铺成路……”联系起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铺路人默默奉献的品格,受到只要坚强勇敢有信心定能战胜困难的心理教育。 ②角色扮演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中的角色是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替人物去说去做,对课文人物现象进行再塑造。角色扮演,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可以使学生在表演时设身处地地实施文中人物的良好的或不良的行为,并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使学生受到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的心理素质。设计《争吵》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表演“我”和克莱谛,之后再让学生对换角色表演,表演完了,老师采访这两位学生表演“我”和克莱谛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样使全体同学受到顾全大局,宽容待人的人格美的熏陶。 ③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总少不了问问题,这问题由谁来问,由谁来回答都应该从心理角度去考虑。一般来说,对于要普遍掌握的,则由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则由个别成绩好的学生提出;对于开放性的问答,则由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作业设计中考虑心理教育。以单纯的语言能力训练为目的的作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也往往因为作业的枯燥无味而不做作业。所以在作业设计中结合心理教育因素来给学生练习,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讲完《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几种新型玻璃,在讲评作业时,则以“产品设计推荐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设想。这样即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构建和谐课堂 众所周知,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但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没有轻松和谐课堂氛围,这节课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构建和谐课堂中老师要调控好以下几种关系: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家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老师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对学生专横跋扈,而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多创造合作的机会,增进师生感情,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友好合作的生生关系。这要以合作为原则。课堂上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创造机会让生生多向交往,达成合作共识,注意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评议,共同完成练习或表演。以培养他们友好、合作的人格,这样,课堂才能更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浓,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好。 3.平衡的学生与自我关系。这要以成功为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马思洛指出:诚实而坦然,勇于表白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白自己的怀疑,勇于承担责任,是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小学生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渴望实现自我,但大多数学生又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质疑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这一矛盾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愉快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等手段去帮助学生化解。正如颜无所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好”,请不要吝啬给孩子鼓励、赞扬的话,要让孩子勇于表达自己,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自我。学生的心理才能得以平衡,平衡了,也就健康了。 总之,一节轻松和谐的语文课,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有了各种不同滋味的“享受”。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得以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复杂的认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一方面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一方面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基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极其愉悦的心境中去探索新知,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压、训、罚”的错误做法,变居高临下、高高在上为主动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当学生在课堂发生行为问题,在处理时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手段,更忌滥施体罚。要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为争取一个好的教学成绩,对学习后进生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惩罚。惩罚的办法虽非身体上的,但往往是讥讽、奚落或是叫家长。这些做法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损害,容易使学生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以致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积极向上的朝气。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朋友”,成绩自然就会有较大进步。 二、多运用激励、赞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对待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激励、赞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自信心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他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而,作为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应把更多赞美的话送给学生,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到兴奋,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教学实践中发现,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自然要表扬学生爱动脑、不怕难题,使学生仍然处于兴奋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万一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教师也应尽可能地找出学生的优点(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短短的一句话,可以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起到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新课时,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双边和谐的活动。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违纪行为,教师也要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班级中的中下学生,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三、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为学生建立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1.巧设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创设“激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积极状态,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信心。(3)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思维活跃的状态,时而疑惑,时而惊讶,时而失望,时而惊喜,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机会;要创设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多尝试成功的喜悦,多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让学生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 四、重视对数学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 有数学缺陷的学生并不是笨,很多是因为对数学缺乏兴趣造成的。通过对数学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可以激发起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心理辅导氛围,对学生个体善于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工作,能动地激活并充分发挥他的心理潜能,让他自己去认识自我、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使他的本我为数学学习提供必要的原动力,诱导他汲取本我的力量,从而让他适应学习,保持健康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合理引导,要以和颜悦色的表情和数学缺陷学生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数学有缺陷学生,并从内心接纳他们、理解他们、更加关心爱护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然后再选择个别辅导形式,使他们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教师交流,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安排这些学生利用周末、课余的时间回家及到市场了解访问,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堂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困难,主动帮学生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少了心理压力,多了学习动力,数学教学自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教育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寻求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学生形成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差。从而根据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英语,学好英语,并要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能,关爱学困生的成长,而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关键词】心理教育;情感互动;学习兴趣 各学科的任课教师——一个重要的职业任务就是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不仅仅是对班主任的要求,应当是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每位教师的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也不例外。然而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 构建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触摸孩子的心灵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1 走近学生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真诚合作,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是不会与之有默契的配合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是给予学生的一种尊重与平等,是在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师生交往,使师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交往,缩短心理距离,感受学生的感受,体会学生的体会。 1.2 走进学生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需要教师信赖学生,激励学生,相信学生,用情感去教育学生,用心去关爱学生。 1.3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既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 寻求有效教育教学途径,激发学习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小学的英语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要富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最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借助直观手段,展现学习内容 人的视听觉相对较为敏感,尤其是视觉,对所看到的东西往往留下很深的印象。根据这一点,我充分使用直观材料,如挂图、卡片、头饰以及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这一模块的单词时,我是用学生自制的卡片来组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颇高,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2.2 自编英语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儿歌的节奏感较强,在英语学习中运用儿歌的节奏利于儿童语言的学习。比如在学习there is的时候,我编了这样一首儿歌:There is a goat,it looks old.There is pig,it looks big.There is a cat,it looks fat.There is monkey,it looks funny.加上节奏(xxx,xxx)在课上一试,效果果真不错,学生琅琅上口,待到老师喊“停”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2.3 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开展每日一句英语、演唱英语歌曲、情景剧表演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记得有次在英语朗读比赛各班进行初赛的时候,每班只能有一到两名参加,也就是说只有很少部分同学可以参加,但看到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很高,我实在不忍心打击任何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让孩子们先在班上朗读,然后让同学们投票,得票最多的前两个就推荐到学校参加比赛,这样他们就不会有什么想法。后来在准备的过程中,班上简直沸腾了,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参加,英语课上认真跟读,还能相互纠错,遇到有读不准的单词,不管是哪一个同学都主动问,丝毫没感到不好读就觉得难。从那以后班上学英语的热情更浓了。 3 挖掘学习困难生学习潜能,关爱后进生成长 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最头疼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差,有的是基础差,有的跟家庭有关,原因如此等等,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笔者有如下见解: 3.1 循循善诱 帮助学困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学困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2 鼓励表扬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回答问题时,如果他们答对了,要给予夸奖,当然错了也注意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和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或挖苦讽刺。这样一段时间后,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为答错而紧张或难堪。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称赞和表扬是学生兴趣的源泉,是引导学生前进不枯竭的动力。英语作为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第二个语言工具,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支持求学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自由的学习,使用英语。实践证明:利用语言表扬、神情暗示、肢体示意等多种方法,给予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 3.3 分析落后原因,组织“补偿教学” 由于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学困生中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例如,有些学困生是由于学习能力差而导致成绩低下的,有些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而造成的。在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找出每个学困生落后的原因,及时组织“补偿教学”,辅导形式具有多样性,针对性,及时性。 3.3.1 个别辅导 这种形式经常是在新课传授之后进行及时巩固,或是作业批改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差,为他们讲解疑难点。 3.3.2 阶段过关测试 根据各学期阶段,适时安排复习,采取阶段测试,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分析,诸如字母、单词、句型等,并进行口试、笔试综合测试,找出知识的薄弱点和薄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差提高。 3.3.3 小组活动,以好带差 小组活动形式通常有分组表演、单词竞赛、小组齐读、小组轮流领读等形式。无论上述哪种形式的活动都能发现优等生和中等生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不甘示弱,刻苦练读、练写,而且我还发现课间他们主动询问的次数明显增多了,有问同学的,有问老师的。单词竞赛时,我惊喜地发现,原来的差生单词水平提高了许多。而且我还发现,就连以前关系不怎么好的同学现在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当然,在分组的时候我是有意把他们安排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合作能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知识复现率。我清楚地记得,有几个学困生第一模块的单词在我这里过关后,过了一段时间再默写时,几乎全忘了。后来,我想要是我过几天就给他们复习一回,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总之,无论哪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要想学好英语靠的是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同样,作为教师,想教好学生靠的也是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不能一劳永逸。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探索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科改革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了新契机。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就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一方面,语文学科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通过文字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有所帮助。下面本文就基于这两点,对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进行探索。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那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就不能过分严厉地去指责,而是要理解。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会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伤害。因而,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素,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性格特点来评判他们,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有积极的影响,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的措施,会更利于德育管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课时,教师经巧妙设计,向学生讲述生命力量的伟大,充分激发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课程的重要性。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也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提问发言,但另一些学生则莫不做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应该做出适度的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对课堂内容做出反馈,从心理上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施心理教育,并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私人化的信息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借用这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开导学生走出负面情绪。再比如以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单独的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对策,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解决学生的困难。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要自信,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以及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实施关爱时,要从心理上关注他们成长,以爱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课改,但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方面,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准则相背离。语文课上,看似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能动性降低,学习的专注力和能力也就受到了干扰。而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践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具体而言,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主授课,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4.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处理问题,比如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生活,树立正确的意识,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老师的教学成果,学习老师的优秀精神和品质,由内在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素养。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心理教学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应该主要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新理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人的能力和发挥人自己的潜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事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培养自信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它是指以全面提高孩子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劳动和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耐心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之一,那么根据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智力因素 从心理教育的观点来看智力,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对智力的理解也已经得到了加深与扩展。按照新的心理学智力理论,除了传统的记忆、思维、逻辑、语文和数学能力外,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音乐和艺术的感受力,身体的感受力与灵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培养,也都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这样,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对智力的培养也就应该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就这些所增加的有关智力培养的新的内容而言,它们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表面的智力,同时也在于拓宽与优化智力发展,同时也是人的整体发展的素质或基础。 例如: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要把教学活动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实现三个转化:(1)把人类社会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心理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3)把蕴含于知识之中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品德,从而发展自己的整体素质,达到“优学”的目的。 总之,不仅要逐步建立一个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也能够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非智力因素 心理教育更为直接的教育作用: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以及人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目前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提倡“成就动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成就动机是指为了维护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机。通常,个人的地位与他人的成就相称。因此.对差等生的教育工作之一就是让他们取得成功体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样的例子“欲求水准”的研究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关,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所决定的。在对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有关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其直接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现在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便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学习者的欲求水准,还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还可以提高其自信心。 三、自信心 自信的人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力,即使通过社会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放弃工作。只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会有希望。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试想一个人还未开始做什么事情,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一点韧劲,他就很难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胆怯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会磨灭人的毅力,阻碍想象力的扩展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自信心的培养常见的有:(1)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2)自我欣赏与自我鼓励;(3)在失败与错误中记取教训;(4)发扬优点,坚持长处;(5)认定目标,坚持到底。 总之,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增加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个性品质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可见,事业对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也有极为重要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过:深入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可以解释和分析科学的内容,但是在这种片面客观的叙述中,某些步骤有时可能看来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进行深研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些步骤是怎样成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可见,培养成熟的个性。实际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外国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的成熟是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制约和影响个性成熟的有四种类型:(一)气质(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二)心理过程的特点;(三)经验水平(习惯、技法、经验、知识等);(四)信念、爱好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兴趣、志向等)。 总之,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学会为人处世。如何做人,而且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将来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五、结论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发挥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积极直接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 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学生的性格养成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成绩,让学生对你教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让学生变得自信、变得阳光。 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百家争鸣,这也为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陶冶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变化期,此时如果有正确的导向,就可以为学生逐步奠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使情操受到陶冶。三年级语文教材《掌声》一课,文中主人公英子是个残疾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战胜自卑,成为一个快乐的女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你身处困境的时候,这种对别人的鼓励,对别人的支持,对别人的关爱。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多作挖掘,教育感染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有积极情感的文章有很多很多。像《桂花雨》《姥姥的剪纸》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月光启蒙》中的亲情;《虎门销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爱国之情……所有这些带有积极情感的文章,都是我们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如,《孔子游春》中孔子对水的一番论述,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水的特点,教师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辩证思维;《最大的麦穗》中的求异思维;《九寨沟》的奇丽风光,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在具体的思考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实,当前的课程改革,无时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过去的“满堂灌”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才能打通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通道,走向学习的深处,思维才能得到历练和生长。 三、锻炼坚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事例,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历时27年,终于写成《本草纲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司马迁身受酷刑,仍矢志不渝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史记》……这些人物的坚定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获取潜在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心灵的成长,是其他任何营养都无法取代的,钱理群老先生就曾经说过:“这种精神的底子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是生命的一种亮色。” 四、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眼前知识的把握,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成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其实,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中得到健全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提高学生战胜自我的能力。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抓住一个“让”字,带领学生阅读、体悟、揣摩、推敲,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思维随着文字一步步推进,林冲的谦让、礼让、退让、宽让的美德,深深地孕育在学生的心中。 总而言之,心理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春风化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应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为塑造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小学教育关键是生活、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而这种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很多小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溺爱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学校教育的无能为力,造成了部分小学生在与人和谐沟通、和善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碍,在学习、情绪、个性、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以民主、激励的方式指导和施教,将教学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导学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课标规定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运用、学会创新。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感觉自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很有成就感。于是,心理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心理教育就自然发挥了作用。 2.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深度广度都是不同的,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的年龄、环境、经历等不同,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应以激励的方式加以引导教育,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教育。 3.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运用激励性语言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一种奋发的心理涌动。这种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和分析,从而有机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和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1.品读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及优秀人物的文章。教学这类文章时,可采取读中感悟的方法,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正确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养成沉着冷静、勇敢坚定、自信乐观、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入情入境,扮演角色。为了更好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故事情境,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达到在活动中悟理,在评价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活动中,教师可有意将平时不太友好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调节去实践,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感受到不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中的不利作用。活动之后,学生改变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三、科学运用评价,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标杆,也是学生获取同学认可,形成健康心态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项活动。 1.根据学生个性实施评价。评价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定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且要求公正合理。因此,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因人而宜不拘一格。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3.关注学生互相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班级的主人。同学的评价是表明班级成员被接纳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满足学生“归属需求”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多向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适宜的。教师要依据所在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之探究 语文是一门飞扬作者灵性,饱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语言学科,它的特点体现在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偏重教学内容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不能全面发挥语文学科作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特别功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健康心理?我认为,应关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小学语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对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其有趣的课文内容,丰富的人文内涵,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此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思想品格、情感意志、心态个性和良好行为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高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2.小学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字词句训练、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实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目的。 (1)正面形象的感召性。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是展示人性多样化的一个舞台,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感召作用,比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有效。 (2)反面形象的警戒性。这里所说的反面形象是指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案例,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健康心理的人物形象。接触这些形象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对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解剖,指出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达到警示的作用。教师应以这些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促进学生的个体心理成熟。 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意识品质 新课标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真”朋友。学生不能生活在教师的阴影中,整日看教师的脸色,揣摩教师的心理。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欣赏而不是挑剔,要善于扬长而不是揭短,要让学生高昂起头而不是一次次打击学生的自信。 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传授书本知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1.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经受许多挫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竞争意识。麦尔莱尔等人认为,成就动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通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竞争是成就动机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性的读写活动,让学生制定与自己实际相符合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满足学生被赏识心理,促进自我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被老师赏识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技之长得到肯定,一篇作文得到鼓励,一次作业得到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尊、自爱、自持的信念,促进自我发展。我班有位新转来的学生,初来乍到,沉默寡言。但他的日记写得很有思想,经常表达一些自己独到的观点。于是,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在班上读了他的日记,公开说我很赏识他的才华。后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位学生的发言越来越多,并敢于驳间,提出自己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在班上开创了一股敢于创新的好学风。这充分说明了满足学生的被赏识心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择善而从、从善如流,指导学生蓬勃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搭建平台,通过课外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也应该与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能正确理解他们。一旦学生认为他们和老师是平等的,认为老师已和他们心理相容,心理相通,那么他们潜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会充分流露,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堂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阵地。在小学生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中更易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如专题讨论和演讲。在专题讨论这个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将口语交际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演讲是一种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语文课外活动方式,有效的演讲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在小学生中进行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演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有益于小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组织了一个微型演讲活动,称作“课前三分钟演讲”,在这个活动中,可以结合学生当前心理状况,随时调整演讲主题,给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语文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刍议 无论对内容或形式进行怎样的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是不变的。在活动中,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学习动机,老师都能注意到,但如何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自主学习,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风格形同各异的心理教育,其实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进行相关心理教育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者通过分析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原因,提高教学质量的心理学基础,提出了课堂上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使信息技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有机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心理教育措施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达到自己想象的境界,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等等,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心理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比较喜欢上的一门课程,这不仅在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也更是因为它的瞬息万变,即它的时代性。现在学生就是喜欢不断地创新,追求新事物,对一切接触不深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学习信息技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创新心理。信息技术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并不高,无论是文化高分还是低分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这就为学生成就感的满足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学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其成就动机。要想让学生学习有收获,必须使学生有成功感,即必须激发并维持其成就动机。如: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便会得到教师父母的赞扬及同学的羡慕、钦佩,在班级中地位高,因而使其得到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可提高他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而真正形成成就动机还在于其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由此可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功,并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课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一)抓课堂常规,促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每学期初,我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告诉他们不准迟到、早退,听指挥,规范操作,爱护机器;同学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养成用机习惯。 (二)挖教学内容,促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深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认识Microsoft Word、汉字录入、文章编辑、版式设计、初识Microsoft PowerPoint、认识Internet、网页浏览、素材收集、收发电子邮件、网页制作等。在这些教学内容中,我就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利用这一点,向学生介绍玩一些有益、又有一定难度的智力游戏。如上汉字录入课时,利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打字游戏让学生练习指法。同时该游戏又适合两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2.学习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时下部分学生节约意识不强,每到节假日或同学生日,总要买一些贺卡礼物互赠。这样既浪费金钱,又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此时,我教学生利用所学的Microsoft 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知识来设计一些贺卡,并且利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同学或老师。一方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3.上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上网是他们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网上信息收集、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学生的看的内容;另一方面,上课时利用屏幕广播适当播放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科学处理偶发事件,促心理健康教育 在机房上课时,我抓住处理偶发事件的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期末在学校机房总能出现一些纸张、包装袋一类的垃圾,影响了机房的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几只塑料袋,问:“同学们,我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座位边有纸屑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从这件事以后,带零食进机房的同学少了。 (四)榜样激励,促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 1.学生的榜样教育 在第一次讲Microsoft 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前,我先给学生展示本校学生以前制作的多媒体作品,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学习了Microsoft PowerPoint之后,能够做什么,有什么用处。每学年我都利用各项电子作品比赛的机会,在所教班级里推荐同学参加比赛,参赛时选择先天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同学,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他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样可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 2.教师的榜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师表美”的作用,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能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改善道德教育效能。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在保存或另存为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此问题。反之,若不注意此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他们就会依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只要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包含的心理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了解学生,关注心理 新课程标准提出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小学生为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等各不相同,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极具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方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灵活运用。 二、把握渗透契机,促进心理发展 1、优化课堂,激励参与 语文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师应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下子就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心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快乐感。如教学新教材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始我便把矛盾抛出:你们说表扬好还是批评好?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总之,只有做好学生的课前心理状态的分析,才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运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在回答问题中,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认真倾听,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给予期待的目光,亲切的微笑,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教师在语文课要结束时应巧妙设计,留有悬念,激励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延续学生最佳学习状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上完后,教师提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会是怎样的情景? 2、挖掘教材,感悟渗透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得以渗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不难找到许多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所有新教材都引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料。新教材中讲究图文并茂,让学生爱不释手,就连以往枯燥的拼音,现在都变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情景图,再配上语境的儿歌。如学习d、t、n、l时就通过小兔、小狗、小马在草地上轻轻地跑为主题的情景图和儿歌来帮助学习:“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又受到了爱的熏陶,还能懂得爱护花草树木。 能激发学生开拓创新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内容。如《爬天都峰》中的一老一小、《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鱼游到了纸上》中的聋哑青年、《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他们处变不惊的胆略,超凡脱俗的举动,与众不同的思想,开辟新局面的能力,对克服当今小学生中依赖性强、因循守旧、畏惧困难、不思进取、受不了挫折等不良心理品质能起到良好的矫治作用。 能教育学生发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内容。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一夜的工作》中为人民日夜操劳的总理,等等。这些人物身上所闪耀出的光芒和蕴含的道德力量,对纠正某些学生身上存在的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压抑、孤独等不良心理倾向,无疑是一帧良药。 能帮助学生少年立志、奋发学习的精神品格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赶超别人的少年童第周;为了祖国明天的建设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小萝卜头”;在挫折中不断实验探索科学的小爱迪生等。此外,司马光机智果敢的行为,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品质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知,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等健康心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参与实践,拓展超越 实践是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和渠道。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发展,超越自我的必要过程。《新课程标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目标中,体现了时代特点的超前发展意识。因此,要帮助学生在参与行为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例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现组织学生读革命烈士的壮丽诗篇,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在组织学生到公园瞻仰烈士陵园,讲述烈士故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起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豪迈志向。 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健康高尚的精神更是每个人发展的支柱。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现代精神理念”塑造的使命。在引领学生解释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人格完善。要把握渗透契机,积极促进文化知识的积累,让“现代精神理念”,“现代价值观念”在学生心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心理教育 【摘 要】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积极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轻松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 下面,结合我个人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和对策。 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行业最基本的准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知识,注重自身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心理变得更加健康。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一切关系,如同事、朋友、上下级、学生、师生等之间的种种冲突,其根源都在于双方沟通不畅。特别是师生之间,教师强烈的想表达自身的观点,却不知如何传递给学生;学生有见解却不知如何表达,不敢表达。可见,建立良好高效的沟通渠道在小学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一)课堂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接触,进行教学活动 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位“严肃”的老师,或者这位老师在某个阶段是自己最不喜欢的,连带着更不喜欢他或她所讲的课程。换位思考一下,若学生整天面对着一位板着脸的教师,他们怎能没有心理负担,怎能坦率与你接触,怎能学会与人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交流,耐心倾听,让他们积极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增加他们自身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学会与人沟通。 (二)课下,以长辈身份开导学生,多方面教育培养 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课堂上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不会遇见困难,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忧虑,甚至寝食难安。这时教师应以长辈的姿态,循循教导,恰如其分的表达家长、老师的想法。还有些孩子,平时成绩不好,爱动,常犯错。这时,教师更应用长辈的宽容,谅解孩子的错误,耐心开导,他们才会慢慢改正错误,重回积极健康的道路。 (三)运用幽默化解学生困境,建立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不管多么精心备课,在课堂上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这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运用幽默调节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一位同学把“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奉守吴的少年正站在它背后……”一句误读成“站在它背上……”老师没有否定和批评,而是说:“能站在黄雀背上的人一定是超人。”这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启迪了学生,避免了指责、取笑可能给那位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因此,“幽默”、“风趣”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法宝。 三、积极发挥教材中榜样的力量,培养阳光健康的人格品质 新教材颇为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对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学生很难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学习爱国篇章,从中领悟。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塑造了徐悲鸿为了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最后让曾嘲笑他的人主动认错的故事,看出徐悲鸿的爱国情怀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三)传递教材中的正确意义,学会正确对待问题,正视结果 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教师可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自我调节。如:《蒲公英》写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所作的选择的不同,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时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如“我能行”系列活动: “待人宽容,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小学生的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这时,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不良情绪及时地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的内容, 发挥教师的能力,结合心理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教育的新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谈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是教育整体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当今小学生约30%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为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的心理教育作用,是每个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治疗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理教育作用。那么,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美术作品、美术构成因素的心理教育作用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有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对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构思一画家在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这些都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心理学家还认为各种图案、标志,甚至单一的美术造型因素,例如某种线条、某种形状、某种颜色、某种构图,均可被视为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安定感、波形的动感、折线的烦躁不安感、旋形的弦晕感等等。据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提审“犯人”的候审室的墙壁上绘着旋形纹样,使人看了头昏呕吐,造成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德国法西斯真可谓杀人不见血!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研究色彩的心理效应长达二十余年,他证明“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法国学者费勒,用握力计测量在不同色彩光线作用下人的握力变化,他惊异地发现橙色光线刺激人的心理,使之兴奋,握力增加四分之三以上。欧洲一位聪明的足球教练,让人把足球队员休息时去的更衣室刷成蓝色,以便创造出一种放松的气息;但当他对队员作最后鼓励讲话时,则让队员们走进涂着红色的接待室,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背景,这可说是善于发挥色彩心理影响作用的典型事例。美术教师应精通美术构成因素的心理作用,为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服务。 二、美术作业过程的心理教育作用 通过美术作业(或创作)过程,使许多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疾病获得治疗、康复如初。其实,对小学生来说,美术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美术教师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和诸多困难,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克服其依赖心理、浮躁焦虑心理和脆弱心理。 美术作业的环境安静、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条理秩序性,有利于协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畅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美术作业过程,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他们自然会摆脱长期以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使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除了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外,严重存在着浮躁焦虑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课堂上坐不下来,作业常是“半片子”,而美术作业强烈的秩序性是治疗这类不良心理的良药。老师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一丝不苟地强化作业辅导,克服焦虑心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外,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习惯丢三拉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三、美术作业最后成功的心理教育作用 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理教育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把作业完成好,最后的成功很重要,因为它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最后成功的愉快。使那些灰心失望的学生认识到“我也同样可以画得好(或做得好)”,使他们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以培养进取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美术作业的结果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美术活动的心理教育作用 美术学科课程外的美术活动课及学校各种美术活动的开展,例如: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美术墙报、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校园美化等,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增加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
高职数学一直是在高职教育整个课程规划中重要的一环,高职数学不仅是学院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为将来的后续教学做铺垫,并且还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在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支持,提高学生专业性知识,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和结局问题的思维,是现今高职数学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数学教育面临的窘境 1.1学生素质高低不同 高职数学教学常被分成多个模块来进行,对于其中的微积分模块及其延伸知识,对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学习思维都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高职中的学生只有一部分能够达到这一部分要求,不少学生对于高职数学的知识都是认知不全的,学习思维不好的,这对于职高教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2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 目前的高职数学安排中,主要按照从浅入深,逐步引进的来教授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教学过程中主要偏于理论教学,并且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主要偏重理论知识,对理论教学进行强化的实践教学部分就进行少量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教材,教师都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压缩,才能够达到完成教学要求。 1.3教学目标分歧 在教育目标培养方向上的不同是职高数学教育和初等数学教育二者最大的差异。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出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输出高级技术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要求的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正面临着分歧的难题。 2高职数学教育的出路 2.1教学内容改进 高职教育中的数学部分对于理论推算、公式推导、证明条件等要求应降低,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特色来降低其中的理论复杂程度。对于其中所必要的理论证明部分,应相应的简化其中过程。简化方法可采用借助多媒体演示或图形演示来进行推导。通过简化的理论证明得到理论,达到实践教学来验证理论的课程时间,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效率。 2.2教学手段变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一个教师配合黑板加粉笔,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知识点、坐标轴等数学知识写得很慢,效率很低,并且教师用黑板和粉笔的方式教学很累,但学生学习的也很慢。学校课堂应该最先感受科技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科技来教学。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播放和课件的教学方式,可有效且高效的完成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得复杂的解释通过视频变化来演示,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使得课程更易懂。同时还可以与传统教学相互配合、互补、改进,让职高数学课堂集众家之所长,使得职高数学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2.3课堂之外的改进 除日常的课程学习之外,课外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外辅导是对课程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提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结果、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来了解学生的掌握当前的知识状况,并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点。在整个课外辅导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白一个道理,职高学生未来是要步入社会的,对于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要让学生去自学一部分。总而言之,在课堂内外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凭借其掌握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维。 3结语 高职数学教育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正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其所面临的窘境是普遍所存在的,这种窘境在其他的公共学科上也有部分的体现。这些所面临的考验也是必须要去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要以培养职高学生自主能力为重点。
计算机论文范文:高专院校计算机论文 1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 1.1实用性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真正的用途,然后按照具体的用途去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能使实际用途和具体的设计相吻合,不至于相差巨大造成二次返工的情况。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中首先就要遵循其实用性原则,尽可能的去优化计算机的实验室的性能,以满足所有教学使用的要求。 1.2安全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网络安全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应该将网络安全、电路安全等全部考虑到位。比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统一管理IP地址的方式,然后在根据不同计算机教学用途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子网络隔离;另外校内计算机网络要提高黑客攻击,避免教学软件的和教学资料遭受攻击和盗取等;使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较多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情况等,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计算。 1.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容量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软件知识的储存从而不断的进行扩展,但是也会因为知识的更新需要将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所以计算机实验室一定要具有扩缩性,适时的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调整,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上一定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在运用更加具有互通性和顺畅性。 1.4可管理性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高专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市场环境。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教课,就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完善、先进的管理方案。 2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计算机网络克隆软件在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备份方面突出了其方便有效的特点,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在采购完成之后需要将设备进行人工的安装,通过设备的安装,系统的安装调试、各种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这样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采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便可以在所有设备均在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统一安装处理,不仅仅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也不需要更多的专业安装人员急性操作等。网络还原只是一个平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操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于实验室内的主机硬盘进行保护,并且在主机的主控端设置一个系统还原软件,初次之外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安装被控软件,因此在实验室机器在运用之后便可以自行登录主控端,如果主控端的主机发现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便会立即启动还原程序,将被控端的计算机进行重启,通过这样的管理便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计算机多播克隆技术是指能够实现一对多的网络硬盘的复制,在每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在设定的局域网络内运行,通过对局域网的建立以及“GHOST”软件便可以实现计算机硬盘的克隆,在进行克隆的第一步首先要在实验室内选择一台多播克隆的样机,并将网络硬盘进行分区处理,在整个系统格式化之后再按照教学所需的要求,将教学软件、文件等如数进行传输和安装。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GHOST”软件可以将软件,资料同步到其它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中,这样节省了软件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可以减少对教学课程的影响。网络还原和网络多播克隆技术各有优点,其作用也各有不同。网络还原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在初始安装是便可以将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的系统如数安装到位,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网络GHOST软件它的作用在于恢复或者传输计算机内的所有文件和软件,虽然作用不相同但是本质上主要还是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装维护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 3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试验室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怎样将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到位,体现出实验室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实验室的使用性的指标包含好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功能过于单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项目,这样也就不能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其二是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随时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范例以供参考;其三是教学纠错能力,子啊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传输知识,但是传输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学软件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纠正的功能,这样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联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上述的计算机教学功能无非是要做好两点:①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得计算机进行升级,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会使得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效率更好,运行非常的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②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这点其实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实时的监视学生机上的举动,布置课堂作业、收集作业文件等。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加强教学的专注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进行演示教学,并且收集学生的完成的课堂作业文件等,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教学质量。 4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需要考虑各种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随着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相继退役,再加上国家政府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自主系统的研发力度和安全力度的投入,在教学用计算机系统中一定要任何操作系统均和DOS系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与日常的规章制度、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出入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事项、操作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应该日常设备维护表,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然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维修的时间和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等级,以备作为后期维修保养的依据和参考。 5结束语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不仅仅是只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使用,它还要肩负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用性、安全性、可扩缩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原则一步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索中前进,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高专院校的学生。 作者:李红霞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论文范文:市场需求中职计算机论文 1基于市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上提出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想要培育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动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静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计算机论文范文: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论文 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满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试验教学的效果,使试验教学紧跟时展的潮流,而且还能够构建虚拟的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不同。 1.2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的自主性较强,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1.3开放式试验教学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开放式试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开放式计算机试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开发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进行改进。 2.1硬件设备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必须具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实验室的设备还要及时的更新换代,确保实验设备是最新的。此外,还要确保试验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套试验设备多人使用的现象”。因为如果很多学生共用一套试验设备,那么部分同学可能无法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试验,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教师应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确保自身思想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给学生提供自己操作的机会 计算机实验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如果无法保证上机时间,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机会,是其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往往会重复简单的操作,只会使用老师介绍过的软件,当软件变化和操作不同时就会很难解决。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无论硬件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 2.4建立开放式考核制度 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也应执行开放式考核原则,教师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开放式试验能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模拟训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接受开放式教学,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结语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同时也必须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开放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支持、设备保证和政策保障。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方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杨海瑞单位: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1IDC业务现状分析 (1)硬件和软件投资高: 以每服务器、每应用、每用户为单位部署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才能保证每个最小单元都得到分配。 (2)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服务器,仅运行的B/S或C/S架构小的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网页基础服务类型。很多多核心处理器处于严重的空闲状态,但这些空闲资源又没有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很多设备资源利用率只能达到10%-30%。 (3)防病毒软件五花八门: 现今IT用户对系统安全要求比较高,每个用户需要自己安装繁琐的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网上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没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防网络攻击方案。 (4)系统恢复耗时长: 因为考虑成本,IDC用户数据一般没有专门的数据备份设备,当故障发生时,维护人员在故障定位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份数据,替换故障硬件,重装操作系统,重装应用软件,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重新做安全加固。传统的架构,恢复系统功能耗时一般会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 2IDC虚拟化技术提出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系统故障恢复时限,技术人员提出了IDC虚拟化技术。将IDC业务基础设施的架构进行了转变。将传统的基础架构最小化单元从每个服务器转变成每个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emnt,缩写VE,即VPS)。通过VPS产品的部署,根据用户不同应用的类型,将硬件服务器划分为很多个虚拟容器,分配给一个客户使用,每个容器安装一种类型的应用。即实现了将硬件服务器进行逻辑层面上的划分和整合,并且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通过软件可以集中对多个服务器上的上数百个虚拟容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配置集中的存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通过部署统一的防攻击软件,对所有虚拟用户进行安全防护。每VPS分配的资源不仅局限于CPU个数、内存和磁盘大小,还包括了系统的核心运行的几十个参数。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虚拟独立环境,可以确保每一个虚拟服务器的用户独享该资源,其运行及管理完全和独立主机相同甚至优于独立主机。虚拟服务器产品能够以较少的物理服务器服务较多的用户,从而达到节约电力,机架的目的,从而节省资源,扩大公司IDC的服务能力,既实现收益的增加,也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操作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 VPS的全称是VirtualPrivageServer,即虚拟的传统服务器,缩写为VPS。VPS采用“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的Virtuozzo所创建的虚拟应用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安装基础的宿主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操作系统上再安装操作系统的虚拟化软件Virtuozzo。通过Virtuozzo的资源分割功能,将原宿主系统,划分为多个个虚拟的环境,每个虚拟的环境作为IDC基础架构中的最小化分割单位,部署相应的用户,即构成一个虚拟专用设备。VPS采用虚拟化技术,Virtuozzo的虚拟化基于操作系统架构层,实现了软件的分割、隔离,每个虚拟出来的环境都是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安装操作系统,同时也具备原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这就是所有天津联通选择VPS虚拟技术在IDC应用的原因。 4虚拟化整体方案部署 4.1本方案初期设置虚拟服务器100台,每服务器提供30个虚拟主机用户。 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同时具有充足的可扩展性,设立集中备份服务器一台,操作Virtuozzo内置的VPS备份功能并配置集中备份。软件配置:配置64位架构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每台服务器提供30个64位VPS(兼容32位应用程序)配置集中备份方案跨平台集中管理控制台配置完善的防病毒预案 4.2硬件配置,制约虚拟化容量的主要因素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其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割、管理、调度资源,虚拟化技术本身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资源。因此,为虚拟化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配置至少满足以下要求:在本方案中,所有硬件服务器采用百兆网络连接,并根据就节点数量适当分配带宽。物理服务器采用千兆内网连接,以增强集中备份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不满足千兆内网连接条件,则也可以备份网络与数据网络混合传输的方案,但这样将会降低远程备份存储的吞吐性能,因此推荐服务器配备双网卡,并使用千兆网络连接。集中统一管理工具VZCC/VZMC远程管理终端可部署在内网,也可以部署在公网,本方案实施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将管理终端部署在公网。 4.3防网络攻击 Virtuozzo有两种MAC地址分配方式:路由模式与桥接模式。在路由模式下,所有VPS和物理节点共用同一个MAC地址。从交换机等网管设备看来,安装了Virtuozzo的物理服务器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在桥接模式下,VPS可以有自己独立的MAC地址,这个MAC地址有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通过在交换机上绑定对应的静态MAC地址,可避免MAC地址欺骗等来自同网段的恶意网络攻击。在通常模式下,使用路由模式的MAC地址即可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VPS内的网络保护也有Windows自带的网络防火墙完成,用户可自行配置自己的VPS防火墙,不影响其他VPS。为了保护各种网络攻击,需要打开物理节点上的Windows防火墙,通过网卡“属性”- “高级”标签可以启动它。在物理节点的Windows防火墙上,无论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到其上VPS的运行,防火墙只对节点生效。因此可限制3389端口登陆IP地址,并允许特定IP地址连接本机的22端口(VZMC管理控制台端口),以便远程管理。 4.4集中备份设备配置 随着业务的开展,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架设完整而有效地集中备份平台即成为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集中备份方案采用Virtuozzo内置的备份功能和集中存储进行,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存储的设计方式实现,即能集中统一存储所有节点的备份数据,又实现了低成本、高速度的备份。备份方案需要集中存储设备一台,容量按照计算方式如下:每VPS空间×每服务器VPS个数×服务器数×保存备份的数量=存储空间。其中,每VPS产品空间假设定型为5GB,每服务器30个VPS,部署100台物理服务器,完全备份最少保留2个,则得出:5GB×30×100×3=45TB。因此,如果需要为所有的VPS都提供3个完整备份,则需要45TB的存储空间。 5收到的成效 天津联通IDC搭建了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的虚拟主机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企业邮箱、主机托管、网站建设等IDC相关业务。不仅方便了维护、管理,而且大大节省了IDC机房资源。 作者:薛丽美米琦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计算机论文范文:教学模式下的职校计算机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探索学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1备课阶段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2新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教学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上进行实践,以下为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办公自动化》第一章第二节:制作产品宣传页。教学对象:11级计算机应用班课时:2课时(90分钟) 4.1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对“产品宣传页”的排版设计,掌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生成及修饰,最终利用Word应用程序实现简单图文混排。能力层面:通过对给定案例的排版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文档美化处理的能力。学会利用Word2003给定的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认知层面:由浅入深,由已知知识介绍未知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4.2教学重点及难点 艺术字生成及使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设置,将艺术字、文本框应用于文档中进行综合排版,知道常规文档排版的基本顺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学难点:艺术字的修饰,图文混排、文本框的使用处理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多做练习。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艺术字、文本框,还要能综合使用。 4.3设计思路 设计要点一:通过提供“产品宣传页”的案例,引入本课,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加直观的理解图文混排的功能和效果。设计依据:创设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设计要点二:利用“产品宣传页”中图片的设置,分析完成该设置可以使用的工具及手段,即可以使用艺术字完成操作,又可以使用文本框完成设置,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告诉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灵活应用,多方考虑。设计要点三:“产品宣传页”案例的设置,符合当前企业宣传产品的要求,通进案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依据:授课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设计要点四:通过图片和艺术字、文本框等工具可以使文档排版非常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求知欲转为学习动力。设计依据:掌握学生学习心理,适当掌控时机是提升课堂内容的关键。 4.4课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宣传页为主线,学生由宣传页的设计方案的讨论开始,然后进入材料的搜集,到师生互动,最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对作品进行评价,又对知识进行了强化。5结论通过创新和使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弥补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创新性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烨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计算机中心 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证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证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证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营造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国内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技术保障,促进行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实现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系统,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数据库技术主要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具有组织性的,不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排列,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具有相互关联的,按照某种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看,具有完整的、清晰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数据库的共享性更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营造数据库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资料的共同使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使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根据数据的修改,新的数据项和数据类型变化,可以做到不需要对原来的程序及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储存的“可移动仓库”,还拥有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和数据的编辑修改等管理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调取、查询方便构建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高效率、便捷的工作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随着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应重视计算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诚信明礼,注重与人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鲜明,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开展专业认知培训课程,使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解IT行业、了解职业岗位操守、了解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形成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使用企事业文化,提高实践技术能力,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信息进行采集于组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与管理,培养人才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能力及战略数据规划能力等相关不等强度的工作内容。提高信息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用的重视程度,熟练并掌握可想数据技巧,从实践上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并创建能够使用的具有数据完整性约束、索引和查询数据等工作内容。加强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基础和原理、信息产品及其流通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环境、信息管理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等专业性能的了解及掌握。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课程培训,实现技术查询和操作、保证数据安全型和参照完整性、使用事务及完成指定业务的工作训练。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实行信息管理评价机制,把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掌握及日常维护管理列为员工考核升迁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调动管理阶层和员工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人力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加强信息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更应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从而形成健康、平稳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数据库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这必将对数据库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与新出现的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必将数据库技术引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作者:谢小波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计算机论文范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机械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出计算机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能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提升认知,促进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 作者:杨昆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计算机论文范文: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流机械三维软件的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思路,并掌握三维实体的工程图方法。该课程的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后续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设备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原考核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改革前沿用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表现占分30%,期末考试占分70%。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按试卷所给出的工程图完成三维实体的建模及工程图的。为一份期末考试样题,从卷面的评分标准来看,样卷对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考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原考核方法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为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学生修改学号帮别人提交考试文件的行为,监考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考前对机房的几十台电脑禁用USB端口,考后帮多位学生提交文件等防作弊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有普通高中生源、单招生源、“3+2”和“2+3”类型的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生也越来越独特和有个性。在原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分70%,其得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如何通过期末考试上,从而会出现多种教师想不到的作弊方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程的通过率,压力也相当大,而这个压力无形中加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感觉,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法,释放教学压力发现问题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改,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24X”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考勤占分20%,课堂作业占分40%,期末考试占分X%,其中X值由课程组教师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得分情况共同确定。考核评价比例调整后,学生只需平时不缺课和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任务后就可以通过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压力得以减少,从而教师和学生均能把关注点放在平时技能的教学和学习上。 (二)使用第三方变参化模型测试平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在2010年尝试采用第三方公司推出的网络考试托管平台进行期末考试,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效果喜人。如图2所示,该测试平台试题的模型形状一致,但测试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参数表各不相同,最终答案也各不相同,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在正式考试前的两周,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给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不断超越产生极大的激励推动作用,并且考试全程可以进行分数和排名直播,刺激学生认真答题,争取好成绩。 (三)结合学校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实现多方得益大多事物的改革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结合了学校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以多方得益为改革动力,遇到的改革阻力并不大。在学生方面,如果在期末测试时成绩达到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的办证成绩线,就能在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另外,学生可以自愿办理该平台含金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师方面,采用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地从题库选题、定制并考试试卷,考试结束即可成绩表,无须人工阅卷,期末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完成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一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最终通过第三方网络考试这个公平公正的测试平台,为学院选拔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第三方公司方面,学生办理证书后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公司的运作,开发出更多的变参化模型,使网络测试题库更加丰富。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了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游戏,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映在模拟考时自己成绩不理想,在后面两周里勤做练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而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在参加模拟试后反映,还是好好的重做好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过线太难了,尽能力去考,得多少分算多少,算是锦上添花。如果仅仅是增加课堂作业的比重,不改变课程期末考试方法的话,学生是不会这样重视课堂作业的。 (二)课程组教师教学交流多了由于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平台结果,课程组教师真实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多了,如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请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没掌握的技能点进行研讨,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等。 (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考核方法自2010年改革并实施以来,为学院选出了多名三维建模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相关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由首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选出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获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广西自治区最好成绩。 四、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取得圆满成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把竞赛、证书、教学溶合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辛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在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但小小的改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工作,只有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平衡点,课程改革才能真实落地生效,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寸步难行。 作者:关意鹏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服装CAD课程计算机论文 一、解决办法 (一)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融合,突出体现实践性服装CAD具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放码、排料等一系列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具,服装CAD要和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做出以下两方面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服装CAD融入到每一门与之相关的专业课中。譬如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结束后,再学习服装CAD中的款式设计软件,款式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要求学生由服装CAD来代替原来的手绘款式设计,这样就将原有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CAD款式设计这两部分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服装CAD的款式设计在原有的服装CAD课程中占用学时不变,两门课程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接触软件时已带有任务性,有目的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比传统学习方法更适合对软件的领悟与掌握;同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结构设计模块相结合,结构设计课程要求完成手工纸样设计,再由服装CAD完成电脑绘制结构制图、完成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可与服装CAD课程中的放码、排料模块相结合,学生比对两种方式完成的作业,既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服装CAD确实使企业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管理便捷等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服装CAD的认识。其次,在课程先后时间安排上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符合,也就是是遵循企业中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业样板—放码—排料—成衣的先后顺序,那么,不但在时间上要符合,而且完成的效果同样也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款式设计课程开始时,必须将市场上最新的款式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说要紧跟市场,以新的设计和款式代替陈旧的款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按照企业中的模式,将设计转化为成衣。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思想要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一个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大任务”。 具体操作顺序是根据已设定的款式图完成手工结构设计,然后由服装CAD修改或重新生成手工样板、工业纸样,最终在服装生产工艺课结束时获得最终成衣。也就是说,这个“大任务”是由不同课程下的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整个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课程,在时间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又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表面上看课程是分散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同时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增长。在这种模式下,除原来课程的考核方式外,学生自行组织的静、动态展演也可作为一项考核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物的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实现下,每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体会到做设计师的角色,更深一步领会企业生产过程,因此,服装CAD是融合设计师思想,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速化的技术。更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服装CAD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也激励了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的双赢的促进方式。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已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服装CAD应用型特点做出调整。把原有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需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布置以上所述的“小任务”,各个“小任务”由于“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授课时可直接讲授工具的用法,然后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对具体工具的用法,期间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互相讨论或直接由教师指导完成。由于是带有问题性的、任务性的学习,这种方法直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要比教师直接灌输讲授这种方法更有效。 (三)选择多软件学习,提高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国内外服装CAD软件种类繁多,教学授课所使用的软件选择余地较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都放到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所不允许的。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在多数服装企业中应用广泛的软件,而且其功能、操作习惯符合我国服装行业习惯这样要求的2~3个软件,以一个为主,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另外两个为辅,以案例方式在软件新的功能上以及不同软件的区别上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学生对市场上主流软件并不陌生,即使在就业后遇到没接触过的软件入手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服装CAD软件在功能模块上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深入了解和学习2~3个软件后,其它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会触类旁通,并不困难。另外,在服装CAD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服装行业以及服装CAD的未来发展趋势,所选择的服装CAD要代表实际生产中的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软件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开发商保持同步升级和更新。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正如前面的内容所提到的,学生带有任务性质的学习最终目的是通过服装CAD技术获得成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仪、打印机、绘图仪等专业设备,可建设专业电脑机房,软硬件设施不分离,这样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直接输入或输出1:1纸样,进行修改,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是对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的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服装CAD技术成为服装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业选择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服装CAD教学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已出现弊端。服装CAD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新的教学模式中,理念是把服装CAD和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强调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实际授课内容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模式,软硬件配套设施紧密结合,学习中更注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主导,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更能主动挖掘知识点和探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不但解决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情况,更能体现服装CAD课程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在以上教学模式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从而深化发展服装CAD的教学,切实推动服装CAD的应用。 作者:张瑶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计算机论文范文:安全维护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其正常运行的条件对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不符合标准,那么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硬件故障,不利于计算机正常运行,也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外部环境符合条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1.2有利于资料的保存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运行的一个平台,若想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就必须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但在计算机实际使用中,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那么会导致其出现死机、自启动等现象,可能会使计算机中的资料丢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安全维护,有利于信息资料的保存,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1.3有利于保护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运行时,如果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各种硬件设备被烧毁,甚至是计算机报废,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平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定期进行保养,从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工作,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2.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去分析和判断计算机硬件故障。看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的引脚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板卡表面是否有烧焦现象、插座和插头接口是否有松动等;听是在计算机及设备运行中是否有非正常的声音;闻是闻主机、板卡是否有烧焦的气味;摸是指检查直插式器件的芯片和插座安装是否插牢,并用手触摸显示屏、CPU等硬件感受其温度,从而判断计算机是否安全运行。 2.2电路检测法电路检测法较多,比如电压法、电阻法以及电流法等,这些方式往往是采取对负载电流、直流、电源工作等的检查。 2.3短路、开路法在检查过程中,将部分电路进行短路或者开路,观察它们相对应的电压、电压及电阻值,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判断。 2.4系统最小化检查法系统最小化检查法包括两种,一是软件的最小系统由主板、显卡、内存、硬盘、CPU、键盘、鼠标组成,二是硬件的最小系统包括CPU、主板和电源。最小系统法主要是对系统是否能正常启动进行判断。 3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相关措施 3.1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计算机主板上包含许多引脚、插口等,可以通过防止静电与形变进行安全维护。由于静电会影响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损坏,难以实现控制芯片组和协调电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一旦主板变形也会给计算机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要把主板平稳细致的固定在机箱上。 3.2对CPU的安全维护CPU,称为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高压和高温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如果运行的程度较大,风扇散热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持续的高温高压会影响CPU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CPU的烧毁。因此,在平时使用和维护CPU时,应根据计算机的使用特点及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增加一定的散热辅助装置,从而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对内存的安全维护对计算机内存安全维护来讲,只需确保内存不超频即可。内存安全很少受到计算机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内存满足CPU性能的发挥存在瓶颈,时常会出现超频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计算机黑屏。因此,在对内存进行维护时,必须确保内存不出现超频现象。 3.4对硬盘的安全维护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多数是机械硬盘,内部结构复杂、精密,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那么磁头将会碰到盘片,造成硬盘上数据的丢失,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主机或者硬盘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震动。 4总结 在平时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相关介绍,在日后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除尘等,避免因浮灰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及其设备安全、稳定性运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小艳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联网软件中存在的风险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3.3方便用户的操作随着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用户操作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便可以用可行的操作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处理。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事,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以防止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度安全评价研究就是在便利人们的联网安全以及联网安全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计算机联网软件,更好的让网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作者:徐晓丹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实验教学计算机论文 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领导及老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浅陋的认识,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大部分老师只是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工具,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高校都缺乏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系统,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考察办法,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而且验证性实验比较多,缺少创新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高校的硬件条件,当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构建小系统、开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由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和改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讲授剥夺了学生的提问和独立思考,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听讲的兴趣,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能更换地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也都很平常,没有展现出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优势。而且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设备,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2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高校要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高校要想取得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的飞越就必须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只有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才能更加地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当高校重视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就可以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且只有深刻地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是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实验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不能一味的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说学生中思维活跃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就可以采取比较活跃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发问、多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才更适合他们;而对于那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 (3)提供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数学水平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要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另外,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也相对落后,这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要想解决和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从转变高校认识开始到提供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季宏宇孙静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 计算机论文范文:会计信息工作计算机论文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具体步骤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很多,其控制过程从对人的控制扩展到对计算机和人的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具有集中性、连续性,随着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载体变化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会计中财务账簿控制系统渐渐失去作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对审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从原始的数据凭证到最终的各种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现在审计前有大致的了解。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有关人员座谈、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来跟踪业务处理方法,从而了解企业审计单位信息的内部控制方式有哪些,从而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即便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必须对其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这些必要的控制制度是否在执行或者由哪个工作人员执行以及使用哪种方法执行。通过了解以上执行情况,从而把握其系统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可依赖程度,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审查文档和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的流程,确定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并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试之后,进而需要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评价过程遵循客观、公平、严格的准测。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评价初步的审查结果,评价被审计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工作,哪些工作略显不足。第二,评价内部控制情况符合测试的案例,其具体的符合程度是多少。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其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上述的两种情况,其可靠性有多强,是否能够真正的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服务。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信息对各种分散的交易数据常常会收集起来,放置于计算机的中央存储器中进行存储。这种统一的存储方式加大了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有时候由于黑客攻击等计算机遭受病毒入侵,造成了数据的泄露或者损坏,缺乏相应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其次,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大。虽然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其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大造成。最后,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普遍不高。我国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在进行操作时实际能力更差。有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法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一旦发生风险也不知如何控制,因而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般说来,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设计等。其次,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规章制度。当前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再如以前那种墨守陈规、没有变通的会计工作,而应当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更加适用于企业本身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看待会计工作的进行,将操作的规章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其补充自身的会计知识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只有真正加强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内部结构都与会计信息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时代,充分了解审计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初步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更完整的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总之,只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做到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艳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审计局
个别教育论文:浅析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分类进行教育。 一、对优秀生的教育 对优秀生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经常提醒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集体生活中多和别人相处,去发现别人的长处,让他们通过比较,真正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什么都名列前茅,也有不如他人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让他们自我能体会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其次,要注意把握表扬与批评的分寸,必需的表扬是不可缺的,这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可过于渲染;同时对他们的缺点也要适当地指出,不能被他们所戴的“光环”迷惑,不能“纵容”他们。 二、对一般学生的教育 教育一般学生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调动一般学生的积极性。这类学生往往具有性格沉稳、表现一般的特点。他们通常处在不为别人特别关注的境地,好事坏事似乎都不沾边。其实他们隐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可能因为教师的漠视等原因,使他们的创造性难以展示出来。如果班主任能够有效地加以引导,便能够促进一大批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调动一般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求班主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产生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其次,要安排适当的活动、角色地位,让他们在丰富的实际活动中施展才能。(2)促使一般学生向先进方面转化。一般学生在班级中各方面处于中等水平,班主任要讲究教育艺术,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促进他们向先进方向转化。如果教育方法不当,或者他们稍稍松懈,便有可能落入后进生的队伍。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互助小组活动,让一般学生在优秀生的带动下,在与后进生的比较中获得进步的推动力量。也可利用一般学生的长处,安排他们做些适宜的班务工作,激发他们向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对后进生的教育 对后进生的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后进生用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后进生是相对于班级中的优秀生而言的,他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随着教育作用的增强和后进生主观努力的提高,后进生是能够取得进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他们身上也有长处,也有值得其他人学习的地方,只要班主任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他们,不歧视他们,能够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某种发展潜能,对于后进生也要从爱护和扶持的角度加以引导。鉴于后进生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曲折和挫伤,班主任要对他们满腔热诚,耐心细致,真正使他们感受到教师无私和崇高的爱。(2)对后进生教育方法要科学。从心理学角度看,后进生的形成大多在于基本心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所以,班主任要学会从情感入手转化他们。首先,班主任要对后进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在师生心灵深处疏通情感交流的渠道。其次,班主任要学会“爱”后进生,只要严中有爱,严爱相融,才能使后进生严格要求自己,持续进步。(3)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还应注意采用以增强后进自尊心为出发点的转化方法。为了塑造或者改变后进生的行为,应争取使他们把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而不要归因于外部的力量。因为只有人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人。只有当学习较差的学生发现和发展了自己的才能,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可以做得比别人好,至少可以同别人一样,才会真正树立自信、自尊等积极的自我意识,并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智慧、能力和积极情感迁移到其他学习任务中去,从而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此,班主任首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后进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其次,要营造适当的教育环境,科学地运用奖励诱导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发挥自主性。(4)对后进生的转化过程,班主任要采用逐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提出要求,先在班级总目标的基础上,让他们制定小目标,然后落实,再制定更远的目标,再落实。在目标落实过程中,有进步给予表扬,重犯错误就耐心帮助,使他们增强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目标从小到大,从低到高,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循环往返,循序渐进,使他们不断进步。在评价他们时,看基础、看发展、看整体,该肯定时充分肯定,缺点多的要从正面教育,并及时指出努力的方向。 个别教育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 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既包括对优秀生的培养工作,也包括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对中等生的教育工作。 一、做好优秀生的培养工作。优秀生一般是指那些品学兼优,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班级中,因为优秀生的存在,可以使全班学生学有榜样,带动和鼓舞同学们共同前进。但在优秀生身上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为学生本身优秀。得到来自学校、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表扬多批评少,使用多教育少,家长更溺爱孩子,时间一长易导致学生养成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娇气十足、受挫能力差等不良习性。因此,作为班主任既要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予以充分肯定,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严格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更快地进步,成为班内学生学习的楷模。 我班一个女生,聪明、漂亮、学习成绩突出、家庭富裕,但她自视清高,看不起比她穷的同学,同学关系紧张。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单独和她谈心,耐心地对她进行教育,使她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将来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就要从小学会与人相处。每个人的出身不同,家庭条件也不一定相同,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家庭条件贫穷的学生有时更知道好好学习,更懂得家长的艰辛,更会体谅、关心他人,心地更善良。为人更真诚。同学之间应学会尊重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真诚地与人交往。为了使她尽快放下架子,转变态度,除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外,我还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才艺表演、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她从活动中看到同学的闪光点,从活动中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活动和说服教育,提高了她的认识,转变了交往的态度,同学关系融洽了,同学也更喜欢与她交往,共同探讨问题了,自然更成为全班学生效仿的好榜样。 二、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后进生”是指那些在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学习成绩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思想道德不良,往往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受到家长的严厉斥责、谩骂和惩罚;在学校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讽刺和挖苦。这些致使他们产生一种特殊心理――对老师和同学心存戒备和敌意。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为了使他们解除思想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班主任要用深情换真情,厚爱暖心灵,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信任后进生,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班主任的诚意,把班主任当作知心人。当他们愿意与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心里话、吐露真实思想时,这是他们突破心理障碍、发生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也是班主任辛勤工作赢得后进生信任的重要时机。班主任一定要抓住这种时机,从爱护关心出发,采取以心换心,用温暖的心灵去医治他们长期造成的心灵创伤。去年我班有一个叫张涛的学生,个大、皮肤很白、很胖,成绩不好不说,他有一个让老师和同学都担心与畏惧的动作:见到比他矮的学生,他就会忍不住伸出手箍别人的脖子,同学畏惧他不敢大声叫嚷,他却在大笑,一脸得意和满足的表情,他没有意识到危险性。我知道此事后,就利用课前、下课和放学的时间留意、观察他。发现他有这样的行为后,我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无所谓地说;“好玩呗!”天哪!这么危险的动作他竟认为是好玩,我心里不禁直打冷战。我耐心地问他好玩在哪。他说这样做很刺激。我寻根问底,最后才知道原因。他在家很受宠,有一个哥哥。比他大八岁。在家基本都是哥哥管他,因为爸妈很溺爱他,只有哥哥知道怎样教育他,所以他很畏惧哥哥。犯错时,哥哥会狠狠地揍他,他受气后,就到学校找同学撒火。我了解情况后就让他换位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使他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也表态要改。但坏习惯一旦养成不是一次就能改过来的。为此,我基本上是每半天都要问问他管好自己的手没有,如果管住了手,没动别的同学,我就立即表扬他。反复两周后,就没再听说他又箍别人。为了鼓励他,我让他担任劳动班长,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成绩也在慢慢提高。 三、做好中等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是指班级中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中间状态的学生。他们处在变化和发展中,很容易受两头的“自然”影响而向两头转化。因此,班主任仍然需要腾出一定时间抓中间层次的学生。他们思想情绪不稳定,要鼓励他们上进,并促使其向先进层次发展,及时帮助他们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尽快解除困惑,振奋精神,奋勇前进,防止他们消沉下去而向后进生转化。要在各种班级活动中,给中等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不断上进,跨进优秀生的行列。当有些中等生问题较多时,班主任还得千方百计“拉”他一把,防止他向下坡滑去。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艰巨的工作,它需要班主任的智慧和英明管理。但只要我们能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抓好个别教育,就一定能出色胜任班主任工作。 个别教育论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个别教育的推进策略 摘要:个别教育是注重个性发展的广义上的教育;他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信念。实施个别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全面、深入了解。个别教育的对象包括全体学生,宗旨在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发展个性。 关键词:现代教育观;个别教育;推进策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个性和感受,在崇尚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帮助学生个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宽容性: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人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美术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的最有效手段,它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然而,纵观当前高中美术教学,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潜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教学过分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研究,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高中美术教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教学时间集中在课堂上,因此,笔者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个别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使学生的美术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 遵循个别教育的充分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实施以下推进策略: 1鼓励成功策略 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基础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也是各不相同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和成功的潜能,因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就在于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步都应视为是成功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我是最好的"观念,引导学生不断走向成功。 1.1目标性的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学业成就代表了他所有的人生成就,也就是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常以完成每一个短期的学习目标为阶梯,努力调动内外因素,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以优秀为视点的中长期成就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会有新奇,也会有迷茫,有兴奋,也有颓废,多变性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他确定学习目标和成就目标。 ①确定一节课的成就目标。 每一次美术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一个学习目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每一次作业之前或之中向学生传递目标信息,以便他能把握和理解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有利于培养他积极的心理感觉。使学生明确了任务,产生了表现欲望,为达到目标作了预期的心理明示,推动了目标的完成。②确定一个单元的成就目标。 成就目标以短期的学习目标为基础,所以,在某个阶段之前也要向学生明示目标。在高一学生校园景物写生中,由第一次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大胆体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欢乐,由此,走向了良性循环,肯定自我。③确定一个学期的成就目标。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对绘画模块的成就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绘画"模块的学习,能够:积极参与绘画造型活动,灵活地运用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相关技法,创作一件以上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于是,这学期在第一节绘画课上就明确目标,要求学生成就大师之梦:每位学生一学期出一件自己满意并珍藏的作品,出一件在学校展出或参加各级比赛的作品;每个班要求在学校橱窗进行一次个性画展,并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等方式评出最佳个性画展班集体。④确定长期的成就目标。 美术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美术感知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目标,也是主流目标;美术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立志美术的专门人才。高成就动机的坚忍不拔、努力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对高一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经过几个单元的绘画技能训练,部分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更深厚,更广泛,明确了一定的绘画技能的掌握是高素质社会人群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已有部分学生对教师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对自己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高成就动机与强自信心成正比关系发展。高一学生由于长时间以美术鉴赏为主的学习,重欣赏而轻技能,比初中时更"眼高手低"了,因此在绘画技能课上表现及不自信。①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培养绘画自信心;②从行为角度培养绘画自信心。 2情感沟通策略 师生间建立一种更密切和谐的新颖关系,有利于个别教学的有效实施。"亲其师"然后能"信其道",随着沟通的加深,情感的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美术鉴赏提倡对话,通过"情境化"学习的情感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在合作与对话中实现审美能力的建构。 2.1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对话: 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对话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来。 2.2与同伴观点之间的对话: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创造机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允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审美见解,形成审美经验有许多的缄默性,给予更多与同伴观点碰撞、对话的机会,在思维冲突中建构理解,在吸纳相左观点中完善理解。 2.3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对话: 生活经验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学生的审美经验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层面上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发表超越他们生活的所谓高深的观点和言论。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是不同的,欣赏依赖他们的生活,从生活出发,去寻求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与理解,他们在各自层面上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这意味着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与理解也存在着个别的差异。 教育最本质的含义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和创造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心理及情感基础。个别教育已经把美术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从前的被动学习者已经从不爱学习美术变为了喜欢学美术、主动学美术,这种变化的背后体现着个别教育的成功性和必要性,它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正逐步被大家所接受。个别教育既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在美术课上因个性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个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正逐步被大家接受,它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个别教育论文:班主任工作之个别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更是经常遇到一些违纪的学生,对于这些违纪学生的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犯了错误,如果班主任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但不能使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点名批评,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无精打采、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或者是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故意跟班主任对着干…等等。所以,班主任在处理日常违纪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最好采用个别教育的形式,因为个别教育不但可以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而且还可以收到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班上的其他情况,及时把握本班的班风、学风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搞好教育工作。我觉得要做好个别教育,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认识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前提 班主任在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首先应该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并在家长会时与其家长多沟通,课余时通过其他学生侧面来了解学生;在教学工作中要经常与班主任多交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纪律表现、生活习惯…等等学生的详细情况。不管是通校生还是住校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常到学生当中去,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的机会经常与学生交谈,融洽师生关系,借机掌握每个学生的行为、学习情况及思想动向,为做好个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平等对待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条件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时候,绝不能偏心,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绝不姑息迁就,该批评教育的一定要批评教育。如果班主任做不到这点,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产生隔膜,学生不愿意信任老师,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学生即使犯了错,班主任也要平等的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学生违纪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在个别教育的时候,不要不容分说的就批评他,要问清情况,分析出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做到有的放矢。一谓的批评教育只会使问题更难以处理,有的学生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任你班主任怎样说,他都以沉默对之。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找不到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埋下隐患。 3.理解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关键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真正故意违纪的学生那是很少的,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学生在学校期间经常不由自主的会违反一些纪律,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此老师要对违纪的学生要能够理解,不要过多的自责,要从心灵深处去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教育他们说:"人不犯错那是不可能的,但要知错能改,奈善莫大焉。"对于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班主任要通过个别教育,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要让他们管住自己,加强对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纪律观念,加强对他们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让他们在校期间尽量少犯、甚至不犯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个别教育论文:自闭症儿童个别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摘 要: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个案所在的机构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观察个案,了解个案现有发展水平,针对个案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根据其特殊需要设计一日教学活动的个别教育计划。此次研究发现:个别教育训练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最好是将一日活动和经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在一段时间内训练和巩固同一内容,另外,机构的个别教育还需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效果才会更好。 关键词:自闭症 个别教育 个案研究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有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等特征。个别教育是一种根据儿童的特殊需求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方案或课程,在进行显性课程时,也注意潜在的训练内容,针对学生的问题做较细致的指导。可以在有效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效果。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1 个人信息 姓名:郭涛宇 性别:男 年龄:6岁 所在机构:绥化市初阳自闭症康复中心 所在班级:启智四班 残疾类别:自闭症 残疾程度:中度 其他残疾:无 个案为全托,个案父母不定时的来机构看孩子,但时间间隔较长。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和周日合班,但不上课。 1.2 生理神经状况 (1)视觉:视力正常,但因身患自闭症,在与人交往时和对方无目光交流。 (2)听觉:听力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在与个案说话前,必须大声喊个案的名字,才能引起个案注意。 (3)智力:智力正常。 (4)四肢运动不协调,精细运动发展缓慢。 (5)主动言语少,模仿能力强。 1.3 现有发展水平 (1)言语表达。 言语理解:对老师或他人简单的指令,能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对于稍复杂的指令或话语,需要给与辅助,个案才能理解;语言表达:因主动语言少,个案语言表达存在严重的障碍,如有需要时仅能用1~2个词来表达需求,说话声小而无力。 (2)生活自理:个案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3)认知水平:有较好的视觉分辨、视觉反应和触觉反应能力,听觉反应能力较差。 (4)肢体运动:大运动能力较好,精细运动相对比发展较差,平衡能力较差。 (5)社会交往:有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但不会用语言表达,不能与对方目光对视。 2 个案研究方法 利用周末的时间,对个案的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个案的情况,另外还对个案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收集并整理与个案相关的信息,对个案进行深入的了解。 3 研究过程及结果 3.1 机构领导对个别教育的需求与建议 在收集个案信息时,机构领给与了大力支持,机构领导希望此次个案研究可以取得明显效果,为推广个案研究方法起到示范作用。 3.2 机构班主任对个别教育的需求和建议 机构班主任希望个别教育能发展个案的语言表发能力,个案的主动语言增多,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需要时机构班主任会给与帮助。 3.3 个案对个别教育的需求 (1)自我认识。 (2)主动语言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训练。 (4)情感交往训练。 3.4 个别教育的一日活动表(见表1) 因个案周末不上课,所以设计一日活动,虽然是周六和周日两天,但课程内内容是一样的,在此称为一日活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日活动。 3.5 个别教育的实施 (1)自我意识训练。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自闭儿童缺乏自我意识,并且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对外界的事情及变化漠不关心,要想改善个案的自我封闭状态,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就要加强个案的自我意识。在认知课上,问个案:你的鼻子在哪里?这是你的书吗?通过让个案对自己及他人的五官指认和物品的所属问题来训练个案的自我意识。我还会让个案帮助我取物品或将食物分给指定的同学,让个案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 (2)主动言语训练。 语言是人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向他人传送很多信息。自闭症存在语言障碍,不仅是因为发声器官有障碍,他们根本不理解言语的真正含义,缺少语言的动机,因此不光教他们说话,更要教他们理解和正确运用语言。个案也存在此障碍,在认知课上,问个案:这个水果是什么?想吃吗?从生理需要入手对个案进行提问,鼓励个案说:这是××或我想吃××,若个案说出,就给予食物强化。在感统课上,问个案你想玩滑板吗?或者你想玩什么?个案说:想或不想,此时要引导他说:想玩滑板或者我想玩××,经训练个案就会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表扬他并满足他的要求。在主动语言训练的环节,要为个案创设情景,塑造个案主动说话,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进行,并注意使用强化。 (3)人际交往能力训练。 生活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要想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就必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缺乏主动语言,人际交往也就成为另一难题,其实儿童的交流从没出生就已存在。由于自闭症儿童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界漠不关心,就失去了与人交流的动机,人际交往也就受到了阻碍。因此,在生活课上,要创设多种场景,让个案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主题超市购物,首先将超市购物流程进行任务分解,并分别配上分解图片以便个案理解,第一环节:讲解告诉个案:老师要去超市购物,你愿意帮我吗?如果他说:愿意。就说:可是怎么去超市购物?然后根据图片讲解超市购物的各步骤及所要准备的东西。第二环节:模拟演练当个案对购物流程基本掌握时,就在教室模拟一个小型超市,让个案独立进行购物,适当给与提示。第三环节:真实演练带个案去机构附近的超市,为了消除个案的恐惧心理,先陪同个案购物,顺利进行后再让个案独立进行购物,个案独立购物成功后给与强化。每周一个主题,让个案了解不同环境及在不同环境下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因为“交往是寻求的需要,合作是解决困难的需要,交往合作是生存的需要”。 (4)情感交往训练。 个案存在严重的情感障碍,情绪常表现过分冷漠或激动,波动大,缺乏情感及情感交流,因此在音乐课上,选择舒缓的音乐或歌曲,缓解个案紧张的情绪,有助于控制情绪。同时,在音乐课上,放一些小动物的动画片,从而让个案了解这个动物,然后拿一个片中动物的玩偶,让个案抚摸玩偶并说:喜欢,不仅如此,还要指导个案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如小明跌倒哭了,我会告诉个案:小明摔疼了所以哭了,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几天后,个案摔倒了也哭着说:疼。可以看到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对个案的情感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5)具体实施及效果。 只周末时间进行训练,有的训练内容是所设计课程本身,有的训练内容则渗透到课程中。经三个月的训练,个案的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主动语言增多,有人际交往的意识,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6)反弹与原因分析。 在训练的过程中,个案经常会遗忘上周训练的内容,经提示能想起部分内容,主要是因为机构课程与我所训练的内容无相交的地方,所以产生了反弹现象。 4 建议 此个案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要想取得更大的效果还需更多人的努力,不仅是机构,更是家庭和社会,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而社会则是人生存的环境。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父母选择离婚甚至将孩子丢弃来逃避现实,社会的排斥等。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4.1 对家长的建议 作为特殊儿童的父母要接受现实,调整心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及训练方法,用行动诠释爱,父母可以到机构陪孩子,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也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训练和学习情况等。 4.2 对机构的建议 康复机构应落实机构宗旨,确保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相应训练和康复,定期进行评估,因为详细的评估是训练的依据,再设计合适的教育计划,选择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训练方法。机构不仅要训练特殊儿童,还要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病因,还要懂得训练方法,将每天的训练内容告诉家长,白天老师教,回家家长练,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在家里父母都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训练,助于家庭支持的建立。 4.3 对社会的建议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社会不仅要给与家庭和机构各方面支持,更要大力选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挥社会的作用,提高社会对弱势全体的接纳度,特殊事业关系着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不断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使特殊儿童能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个别教育论文:两手抓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班主任不但是实施教育工作的引领者,也是班级各项事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更是联系各科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是实现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在此从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加强集体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1、开展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好功课的重要保证。班主任要使小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与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挑战之间的关系。同时,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制度,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班级开展学习纪律检查、评比,树立学习纪律好典型,使学生学有目标,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2、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经验的班主任都非常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学期(或学年) 开学之初,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学习等方面的实际,组织学生布置教室、在教室内墙壁上张贴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名人画像或格言名句。平时,要保持室内的清洁、安静,适于学生学习。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是各科教师共同的责任,但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如参观、访问、课外阅读、书法绘画、朗诵、科技小制作、智力竞赛等,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吸收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后进生参加活动,让他们从活动中增强求知欲望。 4、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班主任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般通过指导学生上课时如何听课,如何提高听课效果,具体可以通过组织班会、墙报、展览、座谈会等方式,交流“应该怎样学习”的经验,推广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互相帮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二、抓好个别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个班集体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教师就像是学生的家长,虽然班主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和班集体上,但由于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只靠对集体的教育去影响学生个人还不够,因此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教育。 1、做好优秀典型的培养工作。优秀生典型可以使全班学生有榜样,带动和鼓舞同学们共同前进。为此,班主任要全面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善于选择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或在某一方面发展比较突出的学生做重点培养对象。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予以充分肯定,又要严格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更快地进步,将其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在班内树为典型。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品德、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虽然人数少,但对班级的成长仍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他们的特点和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针对经常犯错误、自卑心理强、与班主任在情感上有一定距离的学生,班主任要从感情上接近他们,给他们以关怀和爱护,从而使他们感到老师可亲可近,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积极因素,长善救失,激励上进。对学习品行均落后的学生,除了加强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外,要采取措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补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他们学好功课的信心。班主任对后进生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反复时,要以最大的耐心,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进步。 3、作好中等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虽然多数优点、缺点不大明显,但他们身上多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赖,想要表现自己。因此,班主任要主动地去了解、关心他们,根据他们普遍存在着要求进步的心理特点,创造良好的契机,调动众多的中等生的积极因素,增强他们进步的信心,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同时也将成为班级体的一支积极力量,推进班级体的发展。 4、作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比较差,在他们中经常会有违反课堂纪律、骂人、打人、丢失东西、损坏公物等事件发生。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不论对维护班级纪律,提高全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使班级舆论的进一步形成,还是对教育犯有错误的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把握好三点: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沉着冷静;⑵要调查研究,弄出事情真相;⑶要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艰巨的,这个角色担负着一个班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工作,对班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能够针对班级情况和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进行经常而直接的教育和引导、细致而具体的帮助和培养,对学生的影响也超过一般教师。班主任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培养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能茁壮成长。 个别教育论文:做好个别教育 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摘要:任何一个班集体中总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思想品质较差,有的胆小怕事,有的胆大妄为,目无尊长,有的喜说乱动,有的性情孤僻。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遇到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抓住问题关键,对症下药。“九零”后的学生是个性一族,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将有助于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关键词:对症下药;信任;兴趣 人们经常说:“九零”后的学生太有个性。而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特别是个别学生的教育,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世界观的形成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思想品德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班主任作为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就更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任何一个班集体中总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思想品质较差,有的胆小怕事,有的胆大妄为,目无尊长,有的喜说乱动,有的性情孤僻。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遇到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抓住问题关键,对症下药。 班中一来自农村的女生,因母亲过早去世,有些早熟,虽然住校,但平时并不太与同班同学沟通。我在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对她的关心不自觉地多了一些。前不久,我发现她与我班一男生走得过近,因男生的父母离异,两个孩子间的情感也由彼此同情转为互相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情感悄然发生着变化。我私下与他俩分别交流,劝说他们正确处理好两人的关系,他们答应得都挺好,但离开教室后,两个人的情感依旧偷偷地发展着。看着小女生忽上忽下的成绩,目睹着两个孩子的变化,心里真是很焦急,但又不能操之太急,生怕两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会因此逆反,克制不住自己而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只好暗地里关注着两个人的行为变化。 有一天早晨,女生因感冒到我办公室来请假,我对她说:“老师陪你去医务室看看。”她却告诉我说她爸爸给她联系了一位大夫,让她去打吊针。看着孩子当时的状况,估计她上课没办法专心听讲,所以我一边询问孩子情况,一边迅速地给她开好了出门条,当孩子拿着出门条向办公室门口走去时,我看着孩子瘦弱的身影,不由自主地叫了她一声,孩子回过头来诧异地看着我,我快速地走到孩子身边,把她拉到走廊里,搂住她,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孩子,你长大了,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时,来找老师,把老师当做你的妈妈、阿姨,记住老师永远是你的避风港。”孩子突然抱紧我,将脸靠在我的肩头轻声地哭了起来。想想这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那么久,不知多渴望这样一个拥抱,我也紧紧地搂住孩子,让孩子趴在我的肩头尽情地哭泣……后来我发现她变了许多,性格开朗了许多,上课听讲也认真了,教室里又多了一个阳光的孩子。原来让人头痛的问题竟然如此简单地解决了,虽然她还在与那个男孩交往着,但我相信,她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细想一下,教育无小事,点点滴滴皆是情。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总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许多事情了,所以当我们用成人的身份跟他们说话时,他们会用极其叛逆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但事实上,当真的遇到事情时,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需要师长在某些方面给予指点,当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用成人的经验与之交流时,会与他们达成一种默契,取得他们的信任,此时的交流与沟通就变得易如反掌了。 其次,班主任在进行个别教育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后进生,这些学生一般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习惯都不如一般水平的学生,通常思想较落后,不尊重师长,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上课不安心听讲,作业马虎、潦草,有时干脆不交;说谎、抽烟、欺侮小同学,打架,小偷小摸。这些学生,虽然使老师大感头痛,但他们本身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积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听懂、会听,会做作业,成绩能够追上,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一但有所进步时,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扬,让大家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回到集体的怀抱。 班中有一学生学习不太好,但人缘不错,喜欢跳街舞,平时在班里总会时不时地跳两下。有一次下操,我跟他说:“你这么爱跳舞,要不把咱们班喜欢跳舞的同学组织起来,弄个兴趣小组如何?”没想到这孩子不相信似地反问我:“老师,你别拿我开玩笑。”我认真地对他说:“老师说的是真的,你考虑考虑。”第二天,这个学生来得特别早,一看见我就冲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我考虑好了,咱们班就组建个舞蹈小组,您看怎么样?”我看着孩子焦急而又盼望的神情,点了点头,学生高兴得笑了。下了早读,我把他叫到一边告诉他,成立兴趣小组可以,但要有个规章制度,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同时不能影响学习,这样才行。学生高兴地说:“老师,您放心,我这两天就写一份申请,将有关的制度制定好,我保证上课一定用心听讲。”过了几天,这孩子果然起草了一份计划书,还征得了学校团委的支持,在科技楼找到一间教室做活动室,看到学生们如此认真的态度,我很欣慰,每周五自习课时,我就让他们去活动室活动,当然学生们也很守时,总是按时返回教室,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当他们对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遵守规章制度,无需老师的百般唠叼,习惯成自然,相信他们会有所收获。 面对我们的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关心爱护他们,海纳百川,是教育者应拥有的素质;发扬他们的优势,时常赞美他们,字字珠玑,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只要我们认真地读,细细地品,一定会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只要我们愿意去做,总会有办法,只要我们努力去做,自然就会乐在其中。 个别教育论文: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关注个别教育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个体差异 个别教学 一、信息技术学习中,关注个别教学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个体差异、智力因素、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原因,信息技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存在着不少的个别差异。学生学习没兴趣,基础比较差,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差,失去学习信心,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明显差异。 家庭因素:虽然现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但少数家庭还没有计算机,学校所学知识无法在家里得到巩固与发展,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学生的上机操作仅限于学校的每周一节课。其次家长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视,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只是副课,对学生将来的升学没有任何影响,学好学坏无所谓。某些家长认为学生只会用计算机玩游戏和看电影,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限制或拒绝学生使用计算机。 学校因素:某些学校设备投入不足,无法保证一人一机;学校主课教师不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经常“照顾”主课学生留在办公室进行辅导功课,使这些学生无法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内部因素:某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控能力差,进入机房就千方百计的想着玩游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随意讲话,上课不认真听讲;某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有畏难情绪,生怕操作错误被老师说,被同学笑话,不敢大胆的上机尝试操作;还有部分学生性情懒惰,依赖心理很强,老师、同学怎么做,只会机械的模仿,不肯多加尝试与探索,限制了其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关注信息技术,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学生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学生自暴自弃,缺乏学习动机,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心。他认为教育学生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呼唤他们沉睡的思维。培养学生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需要教师付出相当多的精力。 (一) 调动积极性,帮助树立学习的信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的有效切入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一门学科,学生从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更应该保护和保持好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课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始终保持热情的学习状态。同时,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好的表现要及时的表扬,哪怕是输入一个汉字,画出一个圆形,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激励,成功的体验。见到操作一直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多些耐心、多些爱心、多些鼓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得到教师及时中肯的评价,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 (二) 注重培养信息技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通过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突破口。 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提醒学生,或者把学生安排在离老师较近的座位,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通过长时间的强化,提高了个体学生的自控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使其跟上课堂节奏,掌握所学知识。 (三) 尊重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化归能力以及志趣特长等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尝试,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分层教学,基本上消除了学生“陪读”的现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不但让学生在学科上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让学生达到起码的合格水平,腾出时间和精力,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特长。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又可以使学生逐渐达到爱学,乐学的境界。 例如:在教四年级《制作演示文稿》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标:能根据视觉效果选择合适的幻灯片版式,并正确插入和编辑文本;对中级的学生而言,可掌握学生目标以外,熟练掌握图片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高级目标: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同时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调整;并尝试声音视频的插入。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开展进行个别辅导 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你无法保证学生每节课的内容都可以消化,每节课的操作任务都可以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开放机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到计算机,完成课上未完成的任务。教师对于学生的操作应该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对学生的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只要教师对学生怀着真诚的爱,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能找到启迪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使他们不断进步,成为健康、蓬勃发展的一代新人。 作者简介:顾枫男出生年月1979。籍贯:常州,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学历:本科,在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撰写的论文在教育教学类刊物中发表。 个别教育论文: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 【摘要】文章探讨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班主任应重视个别教育、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熟悉个别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最后例举了一个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关键词】个别教育 方法及注意事项 成功事例 一、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与集体教育相辅相成,个别好的典范可带好全班,个别差的也会腐蚀和干扰集体,故班主任要因人施教。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提高,要求要更高、更严,目标要更高。中间学生中的大部分班主任给予适当帮助、教育也可成为优秀学生,至少能保持良好水平,但少部分如受到冷落,就可能滑入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是个别教育工作花力气较多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第一、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后进生在很多场合均受到冷落、歧视,这也是他们后进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用真诚感化他们,使他们愿意交谈,谈真实思想。班主任再向他们提出适当要求,后进生就后将之视为对自己的爱护,帮助和交往而产生感激。这样就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第二,掌握心理特点,调动积极因素:后进生做出成绩,受到表扬和奖励对他们是一种最好的回报,而他们又犯错误,心里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懊悔,有一定程度的改错念头,当这种希望火花得到应有尊重和扶植后,他们矛盾的心理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第三,培养学习兴趣,对学习无兴趣是后进生后进的重要原因,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就业形势对学生知识要求的教育,从而端正态度,有学习愿望。另外也要让其坚信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充满希望。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联系,为他们补课赶上进度。或安排“1+1”的优秀生带后进生的帮教活动。当他们体验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自然就成了。第四,正确对待后进生的反复,后进生反复为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往往有一定积极因素,应寻找原因,有针对性,细致地连续转化,不要妄下“屡教不改”断语。 二、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正确组织班级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职校学生大都处于成长期,他们有一定共性,但由于社会、家庭等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各有差异,而且一个班内学生间也是相互影响的集体,它的健全程度反过来又影响每个学生,班主任只有熟悉每个学生和集体情况,才能定出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好学生,如不这样,仅凭主观判断或照章办事是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个人又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兴趣、性格、成长经历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了解个人基础上再了解集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可通过一看二谈的方法,一看是指研究书面材料和观察了解,新生入校前主要是通过研究入学登记表,体检表,成绩单等,任教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是最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但也要注意用全面发展眼光看问题,重视现在表现,切勿抓住过去缺点不放。观察就要求班主任应深入学生学习、实习、班、团劳动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在共同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质量、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兴趣及与集体与同学间关系。二谈包括谈话与查访,谈话既可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也可了解学生,在谈话前班主任应考虑好谈话目的、中心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等,谈时态度要诚恳、和蔼,身份要平等等,消除戒备心理,创造良好气氛,并注意谈话艺术,不能直接的可间接,还要注意将谈话与学生平时对照,勿轻信一面之辞,轻下结论,同时谈话时给予一定教育,提出一定要求。查访与被了解学生有关的人,将了解和研究后的情况分析,及采取措施,按人头作班主任工作日记,为进一步教育提供依据。 五、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这方面我接触的最典型例子是:1996年我任教数控2班班主任,该班有一个唐姓女生,入学前,我通过查阅入学登记表了解到,该生12岁时父母离异后随母,但因其母工作地与家相距近百公里,故一月在家只有几天,入校后再经观察及与本人、班上与其要好同学谈话后知道,该生思想品德较好,学习一般,身体健康,兴趣爱好不太广泛,性格具有两面性,适当引导可表现外向性,任其发展则表现内向性,同时她独立能力强,作风正,关心集体,有一定组织能力,曾担任高中所在班级团支部书记,对待该生我采取了:由我推荐班级团支部大会讨论通过让她担任团支部书记,全面负责班级团的工作;在班、团干部培训时加强对她的培养,提出高要求;在她第一次与班上某男同学有交往过密发展适当时候,我知道近期我及班集体对她关心相对缺少,在一次晚自习后与她边走边谈中,我给她讲了张玫玫的悲剧,她静静地听完这起起源于市九中但发生在近三年后的真实故事后对我说:“老师,我理解您的意思,同时也知道该怎么去做,请您放心”。她确实处理得很好;当她在一学期后出现反复与另一家庭经济条件好但人品较差的低年级男生相处过密时,因此时她对自己有一定正确评价了,我仅告知不要瞧不起自己她就把将失足的脚收回来了。 个别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摘要:个别教育,是指语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针对学生个体所进行的学习或思想行为乃至个性心理的辅导行为,它与集体教育相辅相成,除了语文教师个别教育,还应包括校内校外的诸多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参与。以形成多方联动的态势。 关键词:个别教育;因材施教;自信心;兴趣 所谓个别教育,是指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针对学生个体所进行的学习或思想行为以至于个性心理的辅导行为,它与整体教育相辅相成,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个别学生提高教育。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周边文化氛围的差异等,集体中的成员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在品德心理素质、基础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呈现出不同特点,学习上也有优有劣,基于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新的进步,班级大集体才能健康地成长。 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要分层展开,既要重视优秀生的培养教育,也要重视中间状态学生的“促进教育”,更要注意潜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决不可“一刀切”。即只注重优秀生,只抓中间生,忽视甚至干脆放弃对潜力生的培养与教育。更不应该抓两头,去中间。针对三种学生在学习、心理及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应该分析各自特点,区别对待。 一、优秀生 优秀生在班级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他们是班级的排头兵,又是班级的骨干力量。这部分学生积极向上,尊师守纪,成绩优良,是班级的积极分子,是老师的左膀右臂,但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面对的是鲜花和掌声,环绕着荣誉的光环。在个体上往往表现为自尊心强,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不太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为保持和追求优良成绩,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责任意识较差,不愿承担语文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等。语文教师也容易因他们的优点而以偏概全,放松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他们的缺点甚至姑息迁就,这样,只能导致优秀生走向学习上的强者,思想上的唯我,自私,狭隘,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待这部分学生的态度上,应该对他们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优点和不足,在方式上,突出表扬,但决不能放纵他们细微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褒贬分明,以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使其健康成长。 二、中等学生 作为班级的中间力量,他们占班级人数的大多数,无论在学习,纪律,品德等方面,都是班级的脊梁,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语文学习,这部分学生主要表现在:身上有积极因素,有发展潜能,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他们既不起带头作用,又对班级工作很少有负面影响,所以,常常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他们的心理状态更为复杂,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思想顾虑多,他们的缺点也不易暴露,若得不到老师的引导,就会滋长,后患无穷。而在学习方面,语文教师又往往抓两头,去中间,觉得中间生对班级影响不大,只要抓住优差学生就可以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应克服这样一种错误教育倾向,即只注意对 “双差生”的教育,而忽视对大多数中等生的教育,要特别注意了解中等生的思想动向,掌握他们的思想,抓住矛盾的焦点,促使他们力争上游,不断进取,争当优秀生。对学习、思想、纪律等方面存在缺点的中等生要注意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他们滑入差生的行列。 三、潜力生 是指在学习,纪律以及其他方面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在班级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特殊的“身份”,以及影响力要比优等生大得多,他们在学习上基础差,兴趣低下,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和同学又总是给以“白眼”,最终产生对学习由自卑到放弃,进而影响纪律和品德,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从影响力上,又表现为能量大,范围广,破坏性强,很容易形成消极因素,严重影响语文学习的开展。针对潜力生的特殊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分析原因,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差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不良风气、家庭和教育的失误,以及他们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具体分析原因,并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取得成效。潜力生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因如基础差或成绩不理想就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其实他们有着更强的自尊心,但往往得不到尊重,有要求进步却又意志薄弱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时,应该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主动和他们进行思想沟通,找出他们的闪光点,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去迎接挑战,同时,对于他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应该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总之,对待他们,必须看到潜在的积极因素,看到其中的进步苗头,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克服缺点,完成转化过程。(2)多给真诚的呵护,特别是精神的鼓励。潜力生尽管有许多缺点,错误,但他们毕竟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要看到他们本质和主流是好的。因此,语文教师要象对待优秀生那样热爱他们,尊重信任他们,坚信他们能够改正错误,不断前进。有阳光的地方就能见到彩虹,在方式上,语文教师要更加关怀,体贴他们,真心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使其感到温暖,受到鼓舞,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去克服不良行为,取得进步。(3)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潜力生许多是“双差生”。他们往往思想品德差,学习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厌恶学习。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明确目的,扫除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勇敢的面对人生。(4)要有耐心。教育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曲折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在潜力生的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以高度的耐心和毅力,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对出现反复的学生要尊重信任,坚信他们能够进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教育机智,做好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论文:个别教育情境下师生情感互动方式探讨 〔关键词〕师生互动;情感互动;个别教育 大量的师生互动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师生互动,研究结论越来越清晰地揭示了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情境下的师生互动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教师除了承担“授业”的重任,还肩负“传道”的职责,教师要向学生传输社会文化价值规范,帮助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教育目标可以通过面向学生整体的集体教育,也可以通过面向学生个体的个别教育实现。当个别学生出现认知或行为偏差时,教师通常会采用个别教育的方式。在个别教育情境下,教育行为通常由教师发起,所以教育过程经常会呈现为教师主动施加教育行为,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事实上,成功的教育行为应该表现为教师关注学生感受,师生间进行积极互动的过程。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即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1]。个别教育中,师生互动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教师首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接收到信息后产生反馈,教师采集反馈信息并再次向学生释放,如此往返,形成互动。传统观念把教育行为看做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位于主体位置,处于主动状态,学生位于客体位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所以教育常常演变成教师高高在上的说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自己单方的表达需求,完全忽视甚至禁止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所反馈,教育有可能会成为教师的一厢情愿,即使教师用情很深,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师生不断交流,相互作用,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受益的不仅只有学生,教师在互动中的收获意义更加重大。师生互动对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接近学生内心 单方说教,缺乏互动的教育易使教师误把学生的沉默当做对教育的接受。其实,学生的沉默可能是阻抗的表现。学生不予以任何回应的教育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给予反馈相比沉默不语为教师提供了接近学生内心的机会。较之那些回避教师的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学生更易于与教师沟通,接受教师观点,受到教师影响。 2.发现教育契机 症结隐藏在问题的背后,辨清症结并非易事。学生的不当行为很容易被教师识别,但其发生原因往往很隐蔽,如果不能厘清根源,教育可能徒劳失效。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契机,一旦展开互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言及非语言表达中获得丰富信息,有助于查找问题根源,调动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原本的难题会在有效的互动中寻找到解决的途径。 3.校正教育策略 教师为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达到预期效果,通常会在教育之前设计教育方案,但在教育行为发生之前,教师并不一定能掌握足够的信息,所以和学生互动之前形成的教育策略并不一定完善。只有不断互动,才能了解细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才能完善教育策略,使教育行为有的放矢,产生良好效果。 4.检验教育效果 教育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而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行为的客观反馈。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教育,是否有改变自己认知和行为的愿望,其愿望的强度如何,可能性有多大,均能在学生的语言及非语言表达中反应出来。如果漠视或者禁止学生反馈教育感受,教师很可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产生错误认知,把无效的教育当做有效的教育。 基于此,个别教育情境下师生间的互动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契机,教育要强调让学生有所反馈,不要只做沉默的接受者。 二、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 有学者指出,“大多数被教师认定为不可忍受的行为都属于社会(交)而不是学术的范围,因为这些行为都涉及情感强度”[2]。与学生互动不良,尤其是教育过程中遭遇学生阻抗成为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使教师的职业信心受到挫伤。所谓“经师易做,人师难为”,正是指相对于传授知识而言,塑造人的价值观是一项更加任重道远的工作。尽管人们对于师生互动的课题存有不少分歧,但基本认同情感在师生互动中占有重要地位[3]。卢家楣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中存在一条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情感回路[4]。在个别教育情境下,师生间同样存在情感回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个别教育常以改变学生不恰当的认知、矫正学生偏差行为为目的。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接受来自学生的认知信息,表达自己的认知,检验学生对教师认知的接纳状况,评价学生的认知转变状况,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认知回路,产生认知互动。教师往往意识不到在教育过程中,伴随认知互动的同时师生间还有一条情感互动的回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比认知互动更为重要,“情感居于师生互动内容的中心位置”,情感互动决定学生认知改变的程度,对于教育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三、情感互动方式 人有正性情感体验与负性情感体验。正性的情感体验即愉悦的感受,如满意、快乐、自豪、骄傲、兴趣、欣赏、信任、理解等;负性的情感体验即不愉悦的感受,如悲伤、忧愁、愤怒、恐惧、焦虑、悔恨、内疚、惭愧、羞耻等。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相互影响反馈的动态过程。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方式包括: 1.积极情感对积极情感 有学者认为,师生情感的性质具有同质性。一方表达的正性情感使另一方产生正性的情感体验,一方表达的负性情感使另一方产生负性情感体验[2]。“一个人的行为会因为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4]。教育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良好的表现充分表达欣赏、赞美等正性情感,会引起学生快乐、自豪等愉悦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巩固学生的积极行为,教师的积极情感成为对学生积极行为的有效的强化物。 2.积极情感对消极情感 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师的正性情感并非只能引起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消极体验,比如面对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学生,教师没有表达愤怒,而是耐心了解其动机,对其错误行为表示理解,诚恳表达愿意帮助学生的愿望。教师这些正性的情感表达会引起学生的自责、内疚,“一个人的行为也会因为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改变”[4],这种指向自身的消极情感促使学生认识错误,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继而使行为产生正性变化。因此,教师的积极情感表达并非只能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它可以改变学生的消极行为,使其向正性发展。恰当激发学生内心的消极情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 3.消极情感对积极情感 多数研究强调教师在师生情感互动中应呈现积极情感。“积极的情感具有动力、诱导和迁移的功能,教师良好的情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功能”[5]。教师的负性情感确实可能会引起学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但是如果师生间一向有亲密的充满情感的关系,学生尊敬教师并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尽管犯错误时受到教师严厉批评,他们也不会生气,反而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进而按照教师的期望积极改正错误以期获得教师的积极情感。 4.消极情感对消极情感 教师需要有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能以恰当的情感和学生互动。教师在压力状态下如果失去对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将会不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学生出现严重的错误行为,或者教师的辛勤教育没有出现预期效果,教师会出现愤怒、失望、焦虑等负性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这些情绪,教师会借教育的名义把这些消极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它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不但不会使学生的行为产生正性变化,反而可能挫伤学生自尊,破坏师生关系,导致教育失败。所以在运用消极情感时,要慎重考虑它的使用方法及效果,不能把它演变成教师发泄负性情绪的途径。 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理解、支持,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方式,重视情感互动的教育功能,研究情感互动的策略,使情感互动成为教育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上海,200433) 个别教育论文:“特殊”幼儿的个别教育探讨 摘 要: 孩子的禀赋品性各不相同,有调皮的、有娇气任性的、有孤弱寡闻的、有智力超常的等,要使他们充分发展,教师必须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他们的闪光点。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个别教育 因材施教 孩子对老师往往很崇拜、尊敬和信赖,而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身边的所有孩子。“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孩子的禀赋品性也各不相同,要使他们充分发展,教师应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采用的“特别”的教育方法。 一、调皮的孩子 调皮的孩子一般精力旺盛,活动量比较大,注意力较不集中,自制力差,霸道,但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特强,常常向老师家长提问题,自尊心比较强,批评他时会顶撞大人。 1.帮他找点“活”干。 其实,调皮的孩子并不是不听话,而是比同龄人对外界更好奇,就连擦桌子、摆脱鞋都会认为是件好玩的事。因此,可以多给调皮的孩子找些“活”干,使他们因此认真地做一件事且变得更聪明、伶俐。例如:我们班的涵涵小朋友,他是园里调皮得出了名的孩子,非常好动,一刻也坐不住。当其他的孩子都在准备角色游戏环境的布置时,他在活动室里到处“溜达”。于是,我对涵涵说:“涵涵,听说你对泉州十八景挺了解的,是吗?”只见,他瞪大了双眼好奇地看着我使劲地点点头。“你看,那有一个‘旅游团’,他们是来参观咱们泉州的,你当他们的小导游,为他们……”“好,我会帮他们好好地介绍的。”就这样,我还没说完,他就答应了。一次游戏活动下来,涵涵像变了个人似的,非常认真地为“游客们”服务,一刻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游客们”满意极了。 2.多给他们一点爱心。 调皮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小伙伴的关心和爱。也许,有时他们只是想通过捣乱来引起老师的关注,从而获得老师的爱。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调皮的孩子,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和微笑,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是爱他的。即使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也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二、娇气任性的孩子 如今的孩子无一不是家长关爱备至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对于这些娇气任性的孩子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来教育。 1.不为所动法。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至于哭闹、撒娇时,千万不要急着去哄他,去抱他,可以先让他把所有的“本事”都使出来,让他明白耍“小脾气”是不管用的。 2.磨炼法。 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索、磨炼的机会和空间,尽量减少对孩子的百般呵护,以便孩子在磨炼中自己克服困难,锻炼意志,增强独立的意识,从而学会并懂得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机智地“将”他一军,这样他就会认真地完成原本不会认真做的事。记得有一次楠楠拿着故事书吵着要我给她讲故事,而当时我又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于是打开故事书指着上面的一只小动物对她说:“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可厉害了,她会画各种小动物而且画得非常的可爱!你行吗?”“我当然行,要不我画给你看。”就这样,她乖乖地被我“骗”去画画了。 三、孤弱寡言的孩子 造成孩子内向、孤僻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于限制孩子的活动,使孩子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于娇宠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于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这类孩子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1.提供单独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找到自信。 性格内向的孩子比较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教学中,我们应该逐步提供机会让他们单独展示,让他们找回自信。小凯就是这样的一个“傻瓜”孩子,平日少言寡语,吃饭很慢、很少,上课从不回答问题。在小伙伴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有朋友的“孤雁”。这样的一个孩子,令我十分头疼,但我还是没有放弃他。首先从吃饭入手,吃饭慢,让他提前吃;吃得少,就盛少点,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班里吃饭“快”的孩子。为此,他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小红花。受到鼓励的他在一次“数学”活动——“5”的相邻数中,胆怯地举手了。看到他举手,我马上请他回答。可是这么一叫却惹急了班里的那些“积极分子”,他们嚷了起来:“不用叫他,他什么都不会,让我来!让我来!”我用眼神示意他们安静,面带微笑地对小凯说:“小凯,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用大点的声音告诉大家答案,好吗?”“4和6。”顿时,活动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渐渐地小凯不那么沉默了,开始尝试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了,吃饭的速度也在我和保育员的帮助下迅速了,身边的小伙伴也多了。看到他一点点的变化,我很高兴。 2.进行赏识教育,多给幼儿积极、公正和肯定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在幼儿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如果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提出努力的方向,就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因此,老师应该从积极的评价入手,慎用横向比较,采用个人掌握标准的评价方法,针对幼儿是否达到特定的标准,如“和昨天比,你今天吃饭很快”、“你能够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真是不错”等。通过这种评价,教师告诉幼儿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期望,使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得到表扬或者批评,自己的哪些做法是好的,哪些是要纠正的,对将来的某些行为做出一定的预测和控制。 以上是我对“特殊”幼儿个别教育的一些见解,现在提倡因材施教,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该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变化,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把母亲般的爱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心灵苗圃阳光明媚,让孩子茁壮成长。 个别教育论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个别教育” 班主任是学生的领导者、教育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班主任对学生一般教育,可分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个别教育”促进“集体教育”,在培养优秀生和转化后进生的基础上,搞好班级管理,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在此,我就如何开展“个别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通常,人们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但分数往往掩盖了优秀生的缺点、弱点,也埋没着后进生的优点、长处。我们班主任要善于从分数的背后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1 优秀生的培养教育 优秀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优异、听话守纪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决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去认识优秀学生,要随时发现、防止和消除优秀生可能有的、甚至已存在的缺点和弱点,及时做好引导教育工作。 1.1 帮助优秀生改正自负行为。 优秀生由于在学习上、表现上出类拔萃,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宠爱、同学的羡慕,容易产生优越感,出现自负心理。为了防止他们出现这种情况,我经常利用班会、团员活动的机会,组织讨论,如“满招损,谦受益”等古训,或找他们个别谈心,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力补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使自己更优秀。 1.2 引导优秀生走出受挫打击。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心理还不够成熟,接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优秀生更为突出。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关注这个问题,及时帮助、引导他们建立健康心理,避免挫折给优秀生带来消极情绪。我班的黄兰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勤奋,在一次单元考试中因作文走题,成绩考得不够理想。只见她在试卷发下后的几天都闷闷不乐。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把她叫到办公室,跟她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指出一次考砸了并不代表她不行,鼓励她只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笑对胜败,不为分数而活,走向生活,快乐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过几次的谈心疏导,她走出了受挫阴影,重新快乐地学习。 1.3 教育优秀生克服嫉妒心理。 因为优秀生在班上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他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就是最棒的。往往听到老师赞扬其他同学,就嫉妒他人。例如陈威同学,是一班之长,在一次劳动课上,我发现他拖地时毫无章法,就让他向旁边的那位女生学习拖地,我话音刚落,就听见他小声地嘀咕:“会拖地,有什么了不起!她能和我比学习吗?”听到他的话,我知道他心理已不平衡,于是把他拉到一边,首先指出他思想认识的错误,然后告诉他一个人除了学习,更应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一颗博大的胸怀。通过我和风细雨般的循循善诱,他认识到了错误,对学习、对生活都充满热情,嫉妒心理也渐渐消失,生活能力不断增强。 2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品德不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通常有一种复杂的病态自尊心——平时表现使人觉得他们似乎没有自尊心,实际上却有极强自尊心。因此,作为班主任在教育这类学生时,关键要从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入手,去关爱和帮助他们,达到教育目的。 2.1 用诚心维护自尊。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后进生时,只有用自己真诚,才能溶化他们思想上的坚冰,达到教育的目的。我教过的陈珊同学,人长得很漂亮,但经常与男同学鸿雁传情,无心学习,成绩较差。我发现后,步把她叫到我的房间,先肯定她对英俊的男生有好感是每个青春期女生的正常表现,然后指出她在读书时期过分投入这种事情的错误。最后与她讨论、交流、如何交朋友。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她感受到我的真诚,走出房间时她红着脸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一定会改的!”事后,我又多次找她谈心,肯定她的进步!现在,她学习认真多了,书信也越来越少了,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2.2 用耐心巩固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后进生有上进心,也能上进,但上进的过程充满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此话一点不假,我班的陈清同学,一年来找他谈话教育十几次,每次都是改了这个又犯下另一个错误。上个月,他又一次犯错误,那次我一叫他,他就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对不起你,我真的不会再犯错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听了他的话,我顺势鼓励他说:“你能这样想,这样说,老师相信你,但一定要说到做到哟!”经过近一年耐心细致地引导教育,他变了,变得尊师守纪了。 总之,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的教育,都要求我们用爱心感染他们,用真诚去关心他们,用耐心去引导他们,用爱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辽阔的天空。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才能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个别教育论文:走进孩子的内心 有效开展个别教育 强强是班里较特殊的孩子。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显得孤独,从不主动与同伴、老师说话。与同龄孩子比各种能力差很多。楼梯走不稳,吃饭穿衣成问题,更别说画画做手工了;自控能力也较弱,不懂得遵守规则,上课经常自顾自地走开,总是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他没有朋友,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发脾气,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大灰狼!” 【实录一】: 晨间区域活动时间,强强在老师的带领下坐在冉冉旁边,没等一会儿,冉冉就哭了起来,我连忙走过去问:“为什么哭啊?”冉冉委屈地说:“强强不玩游戏,总是抱着我,还拉我的辫子。”我安慰了冉冉,对强强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冉冉?那就和她一起好好地玩,你拼一块,我拼一块,不会就问冉冉怎拼,不要抱着她,这样就不能玩游戏了,而且还会弄疼冉冉,知道吗?”于是我手把手地教他进行拼图。刚等我走开,冉冉又叫了,强强又抱着她,把冉冉吓到了。我批评了强强,他低着头一动也不动,突然冒出一句:“我是大灰狼!” 【实录二】: 正在上语言活动《小蛋壳》,我提出问题:“小鸡宝宝离开了蛋壳,小蛋壳想去找谁做它的新家?”小朋友有的说蚂蚁、有的说蜗牛、有的说毛毛虫……正当大家回答热烈时,强强突然大声叫着说:“大灰狼!”先是震得全班一愣,随后引来哄堂大笑。我示意小朋友们安静,然后问强强:“为什么找大灰狼?”小朋友也纷纷反驳说:“大灰狼很凶狠,小蛋壳不会找它。”“大灰狼太大,小蛋壳太小。”……“强强,你来说说你的理由。”他振振有词大声地说:“我是大灰狼!”边说还边做大灰狼的动作,根本就陶醉在他的世界里,小朋友们的情绪也被他搞乱了。 【实录三】: 户外自由活动时间,瑶瑶、嘉嘉等几个女孩子正拿着玩具嬉笑着飞跑,原来后面跟着强强正在追。追不上,强强停下来,气喘吁吁地握着拳头在空中使劲敲,还用力地跺着脚,“嗯!我是大灰狼!嗯!我是大灰狼!……”满脸通红地发起倔脾气。我马上走过去,问:“强强,怎么了?”他不说话,我握住他的拳头让他安静下来,“不要着急,怎么了?告诉老师,老师帮助你。”他还是不说话,我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说:“有什么事情要说出来,这样别人才会知道,才能帮助你,这样吧,我来猜猜发生什么事了,如果我猜对了,你就点点头,猜错就摇摇头,好吗?”他点点头。“是不是你想和瑶瑶她们一起玩,可是她们不和你玩,你找不到朋友,很生气?”他又点点头。强强的两次点头,深深触动了我,我把他抱的更紧,说:“你是大灰狼,小朋友们当然怕被你追到了,没关系,我们不做大灰狼,老师和你一起玩。”我找来一个皮球,和他玩抛接球的游戏,故意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终于把他逗笑了。后来我又宣告说:“孩子们快过来呀,强强不做大灰狼了,我们一起玩吧!”我站在强强后面,教他抛球接球的方法,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孩子聚集过来一起玩,强强玩得很开心。 一、个案分析 针对他的表现,我们对强强进行了一次家访,与他父母亲一起分析孩子的行为,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1.保护过度,没有自信。孩子是2005年8月份出生的,相对同班的孩子年龄偏小,加之父母年龄较大,得到这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对这个孩子更是溺爱有加。父母工作忙,大部分时间由奶奶照顾,奶奶的宗旨就是让孩子在家吃饱、穿暖,不磕着碰着,一心一意保护着宝贝独苗,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造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到了幼儿园,完全脱离家人,他就无法适应,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不敢做,与同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从而产生不自信心理。 2.缺少交往、不懂相处。奶奶很少带孩子到小区里走动,入园前社会交往能力也几乎为零。看到幼儿园里那么多小朋友,有一种害怕心理,无所适从,从而采用躲避方法,生怕被同伴弄疼,这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或者他想和同伴一起玩时,却不知道怎么和同伴相处、交往,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只能用一些直接的行为动作,如抱、追、拉等。 3.性格内向、缺乏勇气。当孩子与外界交往受到阻碍或挫折时,本能的反应就是:停止,而由于性格的内向、胆小,无法冲破内心的屏障,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不敢去尝试,无法进入周围世界时,对周围的事物就变得逐渐淡漠,慢慢地大脑“停止”的信号就转变为“后退”,后退到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 4.渴望关爱、方法消极。孩子常说“我是大灰狼”,在他心中大灰狼不是同伴们认为的反面角色,而是很厉害的形象,小动物都怕他,如果他是大灰狼,小动物们就会听他的。从另一个的角度看,在孩子单纯的心灵中出现了极度的渴望,渴望与同伴一起游戏,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这种渴望让他失去了判断,也因为他能力较弱,缺少自信和勇气,不懂交往相处的方法,就只会用一些消极的方法。 二、教育措施 对于这样一个内心极度渴望关爱和友爱的孩子来说,老师的空洞说教,常规的启发引导都是不起作用的,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心病需要心药医,要先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的心田注入甘露,用爱去滋润他。 1.用目光给予心灵温暖的阳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性格孤僻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追寻着教师的目光,希望从教师的目光中寻找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虽然表面上对周围的一切显得漠不关心,其实脆弱的内心比谁都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里,从他们的眼神。我们更是可以发现他们纯真的心灵里有着对孤独的恐惧和被关注的渴望。 2.用微笑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微笑是最美的语言,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微笑是一缕柔和的灯光,温暖别人,照亮自己;微笑是一曲无声流淌的音乐,能调节紧张的气氛。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孩子需要微笑的教师,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他们因害怕被拒绝而远离人群,因缺乏自信而畏首畏尾,对他们而言,教师的微笑胜过任何华丽的语言,在教师慈爱的笑容里会获得理解、宽容和信任,在教师微笑的语言里更多几分惬意和阳光。 3.用表扬树立心灵自信的勇气。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明人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表扬和鼓励会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更加健康地成长;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孩子变得畏缩犹豫,甚至一蹶不振。因为“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而“坏孩子”都是批评出来的。 4.用交流消除心灵潜在的消极。性格特殊的孩子,他们表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不是真正的内心,他们不善表达,潜在着消极的心态。而谈心,就是一碗很好的滋养心灵的“鸡汤”,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老师教育孩子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愉快地碰撞,实现情感的交流、融洽、升华。 三、教育反思 为什么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如果老师蹲下来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我们老师更要以爱、以耐心来关注幼儿,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个性,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每个孩子都是璀璨的明珠。 个别教育论文: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 【摘要】文章探讨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班主任应重视个别教育、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熟悉个别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最后例举了一个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关键词】个别教育 方法及注意事项 成功事例 一、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与集体教育相辅相成,个别好的典范可带好全班,个别差的也会腐蚀和干扰集体,故班主任要因人施教。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提高,要求要更高、更严,目标要更高。中间学生中的大部分班主任给予适当帮助、教育也可成为优秀学生,至少能保持良好水平,但少部分如受到冷落,就可能滑入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是个别教育工作花力气较多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第一、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后进生在很多场合均受到冷落、歧视,这也是他们后进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用真诚感化他们,使他们愿意交谈,谈真实思想。班主任再向他们提出适当要求,后进生就后将之视为对自己的爱护,帮助和交往而产生感激。这样就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第二,掌握心理特点,调动积极因素:后进生做出成绩,受到表扬和奖励对他们是一种最好的回报,而他们又犯错误,心里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懊悔,有一定程度的改错念头,当这种希望火花得到应有尊重和扶植后,他们矛盾的心理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第三,培养学习兴趣,对学习无兴趣是后进生后进的重要原因,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就业形势对学生知识要求的教育,从而端正态度,有学习愿望。另外也要让其坚信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充满希望。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联系,为他们补课赶上进度。或安排“1+1”的优秀生带后进生的帮教活动。当他们体验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自然就成了。第四,正确对待后进生的反复,后进生反复为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往往有一定积极因素,应寻找原因,有针对性,细致地连续转化,不要妄下“屡教不改”断语。 二、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正确组织班级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职校学生大都处于成长期,他们有一定共性,但由于社会、家庭等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各有差异,而且一个班内学生间也是相互影响的集体,它的健全程度反过来又影响每个学生,班主任只有熟悉每个学生和集体情况,才能定出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好学生,如不这样,仅凭主观判断或照章办事是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个人又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兴趣、性格、成长经历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了解个人基础上再了解集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可通过一看二谈的方法,一看是指研究书面材料和观察了解,新生入校前主要是通过研究入学登记表,体检表,成绩单等,任教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是最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但也要注意用全面发展眼光看问题,重视现在表现,切勿抓住过去缺点不放。观察就要求班主任应深入学生学习、实习、班、团劳动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在共同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质量、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兴趣及与集体与同学间关系。二谈包括谈话与查访,谈话既可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也可了解学生,在谈话前班主任应考虑好谈话目的、中心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等,谈时态度要诚恳、和蔼,身份要平等等,消除戒备心理,创造良好气氛,并注意谈话艺术,不能直接的可间接,还要注意将谈话与学生平时对照,勿轻信一面之辞,轻下结论,同时谈话时给予一定教育,提出一定要求。查访与被了解学生有关的人,将了解和研究后的情况分析,及采取措施,按人头作班主任工作日记,为进一步教育提供依据。 五、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这方面我接触的最典型例子是:1996年我任教数控2班班主任,该班有一个唐姓女生,入学前,我通过查阅入学登记表了解到,该生12岁时父母离异后随母,但因其母工作地与家相距近百公里,故一月在家只有几天,入校后再经观察及与本人、班上与其要好同学谈话后知道,该生思想品德较好,学习一般,身体健康,兴趣爱好不太广泛,性格具有两面性,适当引导可表现外向性,任其发展则表现内向 性,同时她独立能力强,作风正,关心集体,有一定组织能力,曾担任高中所在班级团支部书记,对待该生我采取了:由我推荐班级团支部大会讨论通过让她担任团支部书记,全面负责班级团的工作;在班、团干部培训时加强对她的培养,提出高要求;在她第一次与班上某男同学有交往过密发展适当时候,我知道近期我及班集体对她关心相对缺少,在一次晚自习后与她边走边谈中,我给她讲了张玫玫的悲剧,她静静地听完这起起源于市九中但发生在近三年后的真实故事后对我说:“老师,我理解您的意思,同时也知道该怎么去做,请您放心”。她确实处理得很好;当她在一学期后出现反复与另一家庭经济条件好但人品较差的低年级男生相处过密时,因此时她对自己有一定正确评价了,我仅告知不要瞧不起自己她就把将失足的脚收回来了。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对接探讨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精神、贯彻国家有关政策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三次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都秉承了1985年的工作方针。2014年国务院决定遵循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各地区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也纷纷进行政策的分解和落实。在2014年11月2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的发言。会议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同样要贯彻落实国家精神,积极与区域内的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二)促进区域经济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的物流企业都是原来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合并或者改制而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对物流行业的认知和发展方向意识较差,很多从业人员还停留在物流行业就是卡车加仓库的简单模式。中国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着粗放经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行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就是整体的物流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大约在8%左右,而中国达到了15%以上,从简单的数据看出,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除了现金设施设备的运用、科技信息技术的引入、资本的扩充外,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经营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重视人才建设。物流行业除了一线的工人和高端管理人才外,最急需的就是中间的管理层,这部分人才刚好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相符合。这部分人才的特征就是既懂一线操作又懂经营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承担了培养地区物流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学校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物流行业的技能,如仓库的入库进库、物流配送工作、国际物流操作、商品维护、车辆调度和司机管理等等,除了这些技能外,还拥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财务管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物流企业的未来战略管理等等。 (三)实现岗位与毕业生的有效对接 为了和区域经济对接,需要分析区域内物流人才需求的种类和规格,然后培养这些人才,为区域物流岗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如有的地区属于特大中心城市,商贸行业发达,快递行业发展人才缺口较大,通过与区域经济对接,可以把物流管理专业细分,重点培养快递人才;有的沿海地区,外向经济发达,为了和区域岗位对接,可以培养国际物流操作人才,在课程中重点突出港口物流、航运物流课程。物流管理专业提供人才保证,区域经济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 二、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经过严密的调研、讨论、实施、反馈、优化,通过不断的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出现了两大严重问题,除了抄袭本科学校的培养模式外,还有很多高职直接借鉴外地兄弟院校的方案。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有着本质的区别,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侧重管理、规划以及未来学术能力的挖掘,而高职培养的是从事物流行业一线工作的人才。而借鉴其他地区兄弟院校的方案虽然培养目标可能一致,但是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必须要以学校自身条件和现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出发,通过走访区域内的企业、访谈企业从业人员等调研活动,在职业专家的引导下,制定出因地制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分析区域内的物流人才数量需求状况和未来趋势,为专业招生规模提供参考。其次要分析区域内的物流岗位,以及物流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技能,把课程和岗位对应,最终形成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以及拓展能力课程。最后还要分析区域物流企业的劳动力供应状况,为学生实习寻找机会,尤其是在物流高峰期,通过输送人才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形成理论、实训和顶岗实践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师资的对接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虽然学历和职称都较高,但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能力的缺乏,虽然高职院校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了很多努力和措施,但是成效一般。为了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区域经济内的物流企业调研,引入企业人员到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企业人员对学校师资的补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领导,他们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专题讲座展开,通过领导的现身说法,谈论物流行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一线熟练操作人员,他们在学校主要可以从事实验指导工作,如每学期空出一周时间来进行课程实训,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教会学生实际工作中的主要技能,如仓储工作技能、物流企业工作平台操作技能、快递行业从业技能等等。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历,而且还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如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职院校可以把部分课程直接外包给他们,让他们从事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如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等。 (三)教学过程的对接 教学过程的对接强调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说来可以有三个模式:企业见习参观、企业顶岗实训和举办企业订单班。企业见习参观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为了让学生对物流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某些物流操作有一个大致的思想轮廓,在课程开设前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参观或者是认知实习。如讲授国际物流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的国际物流企业参观,通过对企业的参观,让学生对整个国际物流操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知晓国际物流的重要环节和节点。企业顶岗实训就是安排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企业真实工作,安排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就是国家提倡的工学结合交替学习。为了让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个性化地培养学生,订单班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订单班强调公共专业课程和企业课程的平衡,在学习完物流管理重要的专业课程后,加入企业课程,把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的在职培训放到课程中去,做到物流管理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够上岗,节约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也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改变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四)证书的对接 国家目前在很多行业制定了从业标准并且展开了相关的考试,考试合格即可以颁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整个物流行业而言,目前也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了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相关的行业资格,学校教学要把证书的获得作为课程成绩,甚至是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很多物流企业比较推崇的行业证书有:物流师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运从业资格证书、危险货物操纵员证书、快递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等。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对社会开放,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内企业紧密互动,不负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为区域提供人才保证,促进区域经济物流行业发展,打造一批不仅在区域内有名气,而且享誉国际的物流企业品牌。 作者:杨继唐 单位: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产教融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产教融合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质量与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职业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企”字去掉上面的“人”,就是“止”,所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学校的稳定发展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是困扰当前职业院校的最大难题。职业院校如何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如何把产教融合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如何在合作过程中,产教双方都能受益?因此,探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实质 2013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作了题为《提高行业指导能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讲话,强调“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将职教园与产业园同步建设、融合发展”。所谓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依托产业,积极开办专业,与产业深度合作,互相支持和促进,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颁发了《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物流专业成为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学生就业层次也主要是一线操作岗位,且不受企业欢迎。其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专业定位较低,调查的物流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电商、快递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基层操作岗位,且上升空间小,而这些岗位群即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农民工都可以胜任。二是学校实训条件不足,设备落后,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三是专业实训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很好与产业融合。四是产业和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 三、产教融合的途径 我国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曾对湖北省物资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出:“研究现代物流结构要素、建设现代物流专业基地、培养现代物流行家里手、开拓现代物流发展商机”。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结合教育专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性观点,研究产教融合的突破口,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产教融合,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一方面,由于物流行业起步晚,中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因此,产业、行业、企业界应逐渐认识到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企业核心优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更是认识到深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基石,与企业进行实质性合作,培养人才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发展能力就落到了实处,做强做优也就有了基础,思路逐渐清晰,高职发展愿景就更加美好。 (二)坚持“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合作,最终的结果都希望是“共赢”,但共赢的前提是双方责权问题。一是学校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和管理状况,引入产业中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且愿意开展校企合作,把人才培养作为双方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二是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性教学生产计划,让学生融入生产,让生产产生效益。学校培养人才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同时解决了企业技术资源和人才招聘成本的问题,校企双赢。 (三)找准切入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应该是产业和企业元素有目的和方向的融入。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配套教材、专业师资、教学实训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每个环节的特点及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动态,找准切入点,积极适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将产业元素有针对性地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 四、产教融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还要受国家、企业、区域、学生等多方面的限制。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中、高端物流管理技能复合型人才。实施产教融合,根据地方区域物流企业实际,在聘请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论证的基础上,确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带动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群的发展。同时,可以根据区域物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物流专业方向,从而形式特色。 (二)促进学校实训设备资源的完备。 物流企业使用ERP、仓储和运输管理等信息系统,利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全自动分拣系统、电动叉车、驶入式货架等先进机械设备进行物流作业管理,完全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和实训的要求,解决了学校实训条件不足,设备落后的问题。只要产教融合顺利,学校需要,即可安排,满足了职业教育需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学校师资资源的完善。 一方面,企业派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每学期担任专业核心技能课和实训课教学工作,还可以帮助学校联系落实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岗位,指导学校专职教师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制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让教师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挂职锻炼,获得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改革。 (四)促进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的提升。 产教融合应落实到实质上,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目前,物流企业多而杂,门槛低,且不同的物流行业有不同的项目特点,能提供专业学生成批量实习实训的较少。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有些物流行业也有淡旺季。学校根据企业和教学需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安排学生进企业实践。起初,把企业基层岗位变成学校的教学一线,而且能做到“员工怎么工作、学校就怎么训练”,提高实习实训教学效果,促进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五)促进学校专业技能大赛的发展。 行业企业经常进行技能大比拼,学校也有专业技能大赛,产教融合将提升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水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现代物流存储与配送作业优化方案大赛,企业为大赛提供实训平台,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实训,让企业员工与学生同台比拼,从而发现问题,找准努力的方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步伐,促进大赛与产业同步发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企业受欢迎的人才。 五、结语 企业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基,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搭建汇聚各种产业资源各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作者:黄丹莉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讲师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革新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理论课偏多,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上课,枯燥乏味,学生认真听课的少,走神玩手机之类的多,被动学习,达不到理想效果。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也过于陈旧、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因此改变课程设置就迫在眉睫。 2.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 教学条件比较差,缺少基本的实训场所和一些软件,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实训教学设计方面也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也缺乏科学评价方法,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提高。普遍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都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纯理论知识的讲解比较多,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3.师资薄弱 目前很多国内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仍旧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不对口等情况。比如,根据调查显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仍旧是从管理学、机械、电子、经济学等专业转过来的,存在专业性差、操作性差、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真正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反而欠缺。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调整课程设置,改善教学实践环境 理论课分为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基础课就是所有物流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核心课程,是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专业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侧重点不同,那所选择的课程就不同。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全部理论教学和实操技能训练学时数比例要掌握好。实训课为完成实训课程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建设专门的物流实训室,比如全自动演示实训室,包括立体仓库自动堆垛、输送带自动分拣、自动出库入库等功能;连锁、运输、配送实训室,包括手工分拣作业、电子标签分拣作业、超市/商场配送、接收、调度、干线运输监控等功能;信息技术实训室,包括国际货代报关填单制单、电子商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功能;口岸、机械、装卸实训区,包括叉车、货架、集装箱的使用,完成全手动装卸货物出库入库等功能。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增强师资力量 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内师资力量培养制度,在难以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的情况下,对已有教师进行有效培养,采取与校企合作,可以根据课程及专业要求编写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材,这样也可以解决高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问题。通过聘任物流类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员工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解物流技术和毕业设计指导,以及让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调整中的订单式管理,将物流类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把学生直接推入职业环境之中。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作为项目化教训载体。另外,还可以送年轻老师去进修或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及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 3.加深校企合作,“双证”制度的实施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通过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具体的方式有:共同指导型:从大学3年级开始,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物流企业高级管理者等联合培养学生,由企业提供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和相关资料,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同时,聘请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举行技术讲座,以此拓宽学生的物流管理的专业视野。订单式培养型:由联合培养的物流企业提出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方面具体的要求,以及所需实习、毕业生人数,校方依据企业需求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并在大三、大四开设相应方向选修课,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直接招聘优秀的毕业生。组织在校学生、未就业毕业生报考职业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习基地型:由企业设置一定的岗位,作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习基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设计“产学研”结合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所提供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与物流业群的联系,与之形成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培养、实训、实习、就业”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建立一套能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位证”+“职业证”双证型学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建立共享资源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平台 构建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示范性网站,共享实习、实训资料、网络课程、项目教学以及为国内同类中心的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不但可为异地学员提供物流管理基础知识自主学习的平台,又可起到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作者:朱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革新 1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趋势 1.1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具有专业性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就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这需要摒弃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形式来引导他们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令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强烈的专业性。 1.2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基于真实工作环境,具有实践性 课程的内容应着眼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定向选择、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将基本能力项目组成各教学单元,遵循“基础理论以够用、必需为度,突出应用”的原则,依照工作需要性的高低顺序、工作上使用的高低频率、正确的工作先后顺序、操作简繁顺序等方式,排列成一循序渐进的逻辑教学顺序,合理配置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凸显专业学习的实践性。 1.3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实质是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通过企业技术能手和双师型的教师来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最终达到理实一体。 1.4课程考核和评价具有综合性 高职教学行为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在设计课程考核和评价指标时,需参照基本能力项目,将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操等三方面撰写出行为目标,作为评量学生成绩的标准,从而能较为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2高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2.1高职高专物流教材特色不明显 物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社会需求较大。为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各出版社近年来组织编写了大量的物流专业教材,更新速度快。但很多教材高职特色不明显,理论性较强,在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未能较好适应项目驱动的课程改革、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不足。 2.2教材建设不适应课程改革 高职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探索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及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目标。当前物流立体化教材数量较少,能力培养的特色不明显,未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教材的编写通常是采用由书商主动邀请专家学者个别编写教材的方式,教材的主编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2.3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 高职教育是培养职业人才,国家对各行业都建立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双证书”毕业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很多教材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内容缺乏衔接,甚至缺失。 3围绕课程改革,做好高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以《运输管理实务》为例 3.1结合专业课程发展趋势,确定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做好教材建设规划 做好教材建设,必须首先结合专业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梳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物流是一个具有较强实务性、操作性的服务性行业,涉及众多相关部门和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来说,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类课程,主要研究物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物流活动的普遍性规律。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货物学、运筹学、物流概论、物流地理等。另一类是应用类课程,主要研究物流业务运作方式,以物流的几大功能要素为主,并进而展开和融合。包括功能性物流应用类课程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支撑性物流应用类课程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成本管理、国际货运、物流法规等。 3.2建立一支体现产学结合方式的教材编撰精品队伍 教材编写队伍尽可能以产学结合的方式选聘,既要有从事教学的研究人员和“双师型”的一线教师,也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行业专家参与,并请精通该专业的专家负责主审,克服理论过重偏离物流实际工作的弊端,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由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牵头、我院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系列教材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校内外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参与了进来。 3.3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思路,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教材采用大量物流企业案例,以实际运输业务为主线,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模块化方式组织内容编写。《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将物流运输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业务的基本技能项目化和任务化,将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到5个模块、17个工作任务(或情境)中。以“运输管理业务应用”为核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物流运输管理业务的基本知识,训练运输业务应用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4项目、案例、习题应源自真实的工作环境,突出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特色 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将企业专家请到学校座谈,并与专业教师结成对子,同讨论教材编写思路。然后由主编教师提出编写大纲,交主参编人员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审定把关。组织所有教材编写人员到企业学习考察,搜集企业实际运作相关资料(项目、案例等),企业专家协助并提供方便。参编人员编写教材时,随时与企业专家研讨。最后编写定稿后,请教学和企业专家一起审定。 3.5教材立体化程度高 在编写系列教材时,我们就注意到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时代需求。通过建立相应网络课程,为师生提供开放的、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包括大量的媒体素材: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动画案例、应用案例、释疑解难、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以及音频录像资料等,并且可以通过超链接向外延伸。 3.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 编写《运输管理实务》教材时,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参照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的要求,精选“管用、够用、适用”的学习内容,使其与《助理物流师》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的部分内容相融通,便于学生获得物流相关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职业资格。 3.7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教材各模块的每个工作任务后都附有考核标准,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进行记录,量化考核。在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任务实施中的工作表现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理念发挥、完成实际结果等进行成绩评定,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出各个项目的成绩。《运输管理实务》这本教材自2009级物流专业使用以来,效果良好。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简练,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较强,绝大部分同学觉得该教材比传统教材教学效果好,能为以后从事物流运输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作者:王伟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管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队伍建设 一、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 1、积极培养青年教学和科研骨干 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是教学团队的有力补充,他们讲师教学团队未来的骨干力量,学校应该鼓励他们继续进修,提高他们的专业和科研素养水平。加大力度引进第一学历为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到校任教,实现年轻教师博士化。同时引进专业骨干教师,补充学校团队的组合,是学校专业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学校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有计划地派年轻教师到这些院校物流专业进行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努力。也可以与国外相关院校合作,派英语比较好的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做访问,更好地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依托于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有计划的安排敬岗爱业的老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学团队中,对各位老师进行课程分工,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针对每位老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对每一位老师进行科研定位,为省市物流企业发展作贡献。 2、充分发挥合作院校和企业单位 兼职教授的作用学校采取攀高战略,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师的配备,聘请知名学校的知名学者或企业家做名誉教授,充分发挥和做学校或企业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的作用,加大本学校教师与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的沟通和联系,使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校外资源补充本校资源的不足,同时提高了本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3、加强教风建设,创建一支敬业 的教师团队建立一支有强烈责任心和良好师德的物流管理教师团队,发扬精诚合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传授知识。最终建立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积极向上、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团队。 二、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组建出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创新科研团队 1、加强对资源的重新整合 构建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要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打破常规,冲破院系间的围墙,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以求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具有开放性、经济性、共享性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它在空间上和结构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能够为不同类型、不同机构的学者和科研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相应的平台。这里所说的平台不仅仅是科研、教学的场所、设备、工具和手段,更重要是这它是各科的科研人才聚集在一起交流信息的中心。我们建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锁研究中心,并以其为依托,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在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之中健康快速的发展。 2、以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为依托 以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为依托,加快组建精干学术队伍的步伐。尽快建立起一支具有敢于开拓创新、勇于追求真理,乐于精诚合作的科研团队,在进行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各位老师不同的专业优势,为每位本专业的教师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帮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里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成果,并定期组织优秀的教室进行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选出其中的优秀代表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著名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与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的碰撞与交流中,最终创建起一套完整的学术研讨、资源共享的科研系统,鼓励和支持大家利用这套系统努力学习,并为老师们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年度科研成果评定标准。 3、精炼科研方向,大力扶持优势 科研项目的发展科研的沉淀需要强大的科学研究特色作为有力的支撑,这也就要求尽早的、科学的、精准的选定具有一定特的的专业研究方向,以求用最快的速度形成强大的群体科研效应。那么,应该怎样选择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呢?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争取的判断和分析未来很长时间内该学科发展的趋势,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处于社会发展前沿的或者是关系到生产和社会实践的重大的科研方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科研方向的远瞻性;第二,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分析比较自己比较明显的专业优势,然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科研方向选择中的“可行性”;第三,在选择特色的科研方向的时候,要勇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各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出新的知识增长点,也能够体现出科学研究工作中所一直备受推崇的创新和突破的精神。除此之外,要清楚地知道科研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的这一目的,为全省以及其他区域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服务,尤其是要以本省的支柱产业的物流发展为中心,开展深入而全面的科学研究,选择医院行业的物流、农副产品的物流等为突破口,展开全面的研究工作,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物流专业的特色研究。同时,还要注重将高校内外的相关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加速物流专业的科学研究速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出比较成熟的、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为将物流专业的科研成果形成系统的科研体系打下基础,并进一步为物流专业下属的各个层次的学科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使学校的物流专业学科形成优势,进而提高学校的物流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三、结语 现代高校的两大职能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同时这也是各高校的两大工作重心。这就要求构建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组建出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创新科研团队,这样才能突出群体科研效应。各类组织实现协同效应的重要载体是合作团队,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是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支柱,本文通过对高校物流专业和学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重要途径,为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钟惟钰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搭建合作平台 一、健雄学院港校联动订单培养模式下合作平台建设的实践 1.合作共建师资共享平台 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健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太仓港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师资队伍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院为培育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工程中心取代原教研室建制,依托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安排教师深入合作企业、科研机构和实训基地,了解工作流程、训练环节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掌握一线的新知识,实施课程改革,研究如何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贯穿到职业活动之中;寻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建立了一批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教学团队,提高订单培养的效果。此外,学校通过教师为行业企业进行在职人员培训或参与企业相关研究项目,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和服务及各类人才培训。2012年1月,顺利举办了首届“太仓物流经理高级研修班”,为太仓地区物流行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职后培训,搭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013年5月,学院为太仓港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开展“港口码头企业如何提升优质服务”培训,加强职后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和科技咨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全方位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申报或参与国家、省市的课题,并将科研工作与职称评定挂钩。 2.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平台 政产学研共建基地是“四位一体”合作的重要枢纽和关键。高职院校要实现与企业的全面融通,形成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健雄学院根据“订单班”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太仓物流协会的牵头下,与港区物流企业在校内共建了国际物流实训室、口岸物流实训室,拟建港口物流实训室,与已投入使用的“健雄——港区供应链生产性实训室”等其他4个实训室一起,为订单培养提供充分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零适应期”的实战型高技能人才。学校“校中港”、企业“港中校”开放式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立,也成为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行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了宝贵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其次,根据港校联动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以学生岗位实践技能为标准,将技能培养目标分解为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训基地条件,构建了基于政产学研多方合作的“三阶段五循环”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2011级港校联动订单班的学生曾赴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太仓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太仓港正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和单位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岗位操作能力,有效提升订单培养的内涵。 3.合作共建行业信息网络平台 该网络平台由太仓物流园区管委会、太仓市港区物流协会、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及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四家单位,分别代表政、产、学、研四方,整合现有资源和条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下设3个中心:港口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技能培训中心和港口物流研究中心,推动港校联动订单班的合作培养,也为太仓市、太仓港和太仓物流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其中,太仓市物流信息中心旨在通过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营运信息化支撑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对太仓市现有的物流企业传统营销方式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提升和再造,促进物流信息、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从而提升物流运作的效率和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另外,信息集成中心还能为产业研究中心获取太仓市物流业运行情况的第一手数据。物流人才培训中心建设依托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面向港口物流等园区辖内企业开展学历教育、技能鉴定、物流技术技能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学历提升、技能更新,通过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等形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港口业务,具有跨专业综合能力的港口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全面完成太仓市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企业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和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对教育培训和港口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的机制体制保障与措施 1.政府应加快制度建设,加大引导力度 当前可以考虑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引导和鼓励产学研合作创新,把太仓市的产学研合作向纵深方向推进。 2.学校需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合作对接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连接高职院校和社会的一种方式,将高职院校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树立“市场导向,合作共赢”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要紧紧围绕政府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整合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结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能否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以及充分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而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需要平台支撑。要搭建高职订单培养模式下的紧密合作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四位一体”运行机制的有效开展,需要深入分析各方的需求和驱动因素,明确各方职责,通过合作共建师资共享平台、实训基地平台、行业信息网络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夯实合作基础,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和科研机构各方的良性发展。 作者:钟鸣周晓娟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谈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一、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 1.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 根据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构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该专业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并依据与之对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素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动手操作能力三大模块,运用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结合校内实训设施设备,让学生体验每一岗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有效改善教学的活动模式,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情操培养:多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发展专业操作能力以外的素质,如沟通、爱岗敬业、协作能力,通过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发展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调节,自我检查的能力。重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组织者”、“协调者”等角色。每一项实训任务,分设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机械设备仿真操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使其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上课、实训、生活中点滴做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建立了国家级物流实训基地 本专业不断完善实训环境,2011年建成国家级的物流实训基地,建有仓储与配送实训室、未来超市、ERP实训室、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对抗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的良好的基础。同进也与校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了全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在平台上实施“软件操作、技能训练情景模拟、信息处理”等,使其明白企业物流工作的流程,做什么,如何做,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实训室的设备利用率,本专业制订了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如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规则等,并对教学仪器、设备实训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和维护,使设备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之中。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本专业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工作与学习的整合,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也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武汉、上海、深圳、咸宁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多个。顶岗实习,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二、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缺乏。目前实训内容,都是以高职实训教材,校内未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与编写尽可能做到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实效性的结合以及教学性与自学性的相结合。并在其指导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来编写完成“校本教材”等,来满足高职院校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科研。2)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缺乏规范的考评标准和系统完善的考评体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侧重考核实践教学的结果,轻于考核实践教学的过程,未注重考核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教师的评定带有主观性;考评过程中没有学习小组互评参与,应柔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为一体。应在考试中加大实训考核的环节,重要让学生能交出具体的实训成果。在综合实训项目、技能考核、毕业实习过程中,应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即校外评价,校内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一套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考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评价、导向和调控作用。3)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建设有待提升。建立学校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可将实训课程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和实训作业,学生都可以上网进行查询,校网站应开展网络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建设,学生可以了解实训实习动态,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的学生变的更主动,甚至可以了解更多的实习和就业信息。 三、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今后趋势 1.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完善,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内一线教材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将能力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多开发院、省级实训精品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堂,进行资源共享,以网络题库的形式,为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内容,使训练实效性得以提升,逐步形成了开放式、互动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2.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创品牌 物流管理专业就是我院的产品,需要不断对其产品进行开发和建设,不断提高其质量和吸引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是院重点专业,紧紧围绕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工学交替为目标,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认知对接;课程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引就业,服务社会,创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合理利用校内资源,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咸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以“四乡六业”为主体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是湖北重要的多种经营集中地。打响咸宁特色品牌战,离不开物流管理,本专业实践教学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依托,辐射全国范围,培养物流企业所急需的各类物流人才。 3.师资业务的提升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主要目标,培养职业人。需要一批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其提供保障。让教师有紧迫感,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业务知识,知识更新,在实训方面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将行业专家请进来,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硬件与软件在不断的完善中,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突出核心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保障体系。要不断地思索专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高职教育的思想,以此引领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政府、学校、企业、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向更加璀璨的明天迈进。 作者:钦方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的缺陷和改善措施 1.实训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实训理论研究现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高职教育实训研究非常欠缺,这无疑严重制约我国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中等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强调训练学生相关专业技能,而事实上关于专业实训的研究很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质量难以保证。三是从教学环节、实训场地建设、实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对实训方案设计的研究很少。 2.实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高职学校的实训设计过程中,多是由学校教学人员或教学管理人员根据自身专业实训需要及物流企业生产模式进行设计,或是借鉴国内外一些高职学校在实训场地建设方面的先进做法,或是委托一些实训设计公司来完成。总之专业教学理论在实训方案设计中并没有被系统地落实,也不可能被落实。第二,实训设计建设过程中往往受到投资和场地的限制,高职学校一般在建设初期利用计算机机房,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购置一套或多套实训模拟软件,学生在软件实训室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模拟的工作流程和业务单证处理。之后,根据专业建设及发展,配备了一些物流设施设备,建成硬件实训室,如分拣系统、物流周转箱和物流运输工具模型、物流沙盘等设施、设备并配上专用的物流管理模拟软件。最后,获得了某项政府资金支持,具备了投入资金和实训场地的条件,将实训室建成综合实训室。 3.高职学校的实训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软件实训室的实训软件种类较少、教学模拟软件良莠不齐。一般存在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化差,涉及的理论知识界定不标准统一;二是兼容性差,很难与其他专业软件进行良好地兼容;三是扩展性差,设计的业务处理过程固定,很难进行功能扩展和业务变更。第二,硬件实训室的实训设施设备无法形成与现代物流企业模式相近的“准真实”的环境,很难满足学生依据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技能训练需要。第三,综合实训设计理念方面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还是以课程为单元而不是根据课程群、岗位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这样的实训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只知理论不会实践,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差距明显。因此,高职学校面临的怪圈形成了,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在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获得的能力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业对生产一线用人的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拒绝聘用那些没有工作经验、岗位技能不能满足其需要的高职学校毕业生。第四,众多高职学校开展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仅仅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校企结合、工读交替、顶岗实习方面以及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并未深入开展,学生到现代物流企业进行技能实训之路并不通畅。其根本原因是:一方面,企业担心接受实习学生会严重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的内部信息和技术机密外泄;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接收了实习学生,却大多只是让学生草草参观,好一点的也只是让学生进行相对单一技能的实训,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岗位训练机会。 二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认识实训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无疑已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高职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也是高职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高职学校实训建设直接决定着实训教学的质量,而实训设计工作是高职学校实训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2.科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模式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高职教育实训设计理论,科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基本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过程中,实训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实训目标的确立、实训项目的规划设计、实训设备的配备、实训场地的设计、实训设计评价等。 3.科学规划学校实训室在实训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应用为导向,科学规划学校软件实训室、硬件实训室,逐步建成综合实训室;以岗位为先导,以单项技能为起点(如货物的接运、货物的验收、货物的登记账目等),到岗位技能(如仓储作业、配送作业、采购等)。 4.科学设计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内容对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既有利于遵循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操作能力训练、应用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训练,最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5.坚持科学的实训设计思路坚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产学研”结合,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以探索“前校后厂”的实训设计思路,有利于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及毕业后顺利上岗。通过以上设计思路,高职学校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达到与企业生产实际、技术水平、生产模式相近的程度,通过技能实训的毕业学生能够具备上岗所需的基本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制定的基本思路,确定了该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关键词】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研究;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提高受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普遍坚持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是根本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是过程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基本手段,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关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中,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和对知识的运用。由此可见,研究高职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必须解决的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坚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制定缺乏科学依据 高职教育一直遵循“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方针,换句话来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高质量的在区域物流系统内就业,胜任物流系统内的物流岗位群所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要与物流经营与管理工作任务能力标准相匹配。然而,很多高中院校在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时比较随意,一味的赶时髦或追求高大上,能力目标的确定没有对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系统进行充分的调研,没能准确把握自己培养的人才在那些岗位就业,这些岗位有哪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需要那些职业能力,制定出来的能力目标无法与工作岗位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进行高质量就业,最终出招工就业两难的局面。 1.2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定位不准 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备行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还应该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应该具备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职业发展规划来看,物流职业岗位发展要经过职业初期、职业中期及职业后期三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分别为起步岗群、持续岗群和发展岗群,而且每个岗位群所具备的能力也不相同。培养能力目标定位层次偏低,主要如具备物流采购、运输、仓储与配送等业务操作能力,定位过度考虑了职业动手操作能力,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不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为了就业而就业。培养能力目标定位层次偏高,如具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定位过分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理论功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忽视了职业操作能力,与职业教育的初衷不相符。 1.3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界定范围太笮,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等进行培养,有些高职院校能力目标仅仅界定在行业职业特定能力上,忽视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将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而且按照人才层次的不断提高,物流技能、商业技能、管理技能这三大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步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除要掌握物流操作及管理能力,如运输操作与管理能力、仓储操作与管理能力等职业特定能力。其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谈判、法律知识、吃苦、抗压力、执行力、责任心等行业通用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核心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支撑,互成体系,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及创新能力。 2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对武汉城市圈内的物流行业企业进行用人需求调查,掌握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及生产制造企业物流部门的典型物流岗位,分析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要求,归并汇总提炼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另一方面,对近5年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调查,结合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建议,对初步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正完善,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3确定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能力目标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的进一步分析,由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整理出典型工作岗位,并对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能力目标,包括专业职业特定能力目标、专业通用能力目标及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专业职业特定能力目标为具有物流市场调研与开发、物资计划、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报关、客服、货运等物流业务的操作运营及管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为具备商务技能、英语综合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抗压力、执行力、责任心等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备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能力。 作者:徐斌华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解析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关注日益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的科目,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作为一项对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和企业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的重要策略,一直是我国积极推行的重要方针,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为此,结合实际,论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校企合作 0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服务型的专业,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产业的转变,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现今的中国社会正在高速的发展中,现今的高职院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技术水平,并不符合企业和社会对其的要求,这是因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职院校中的纯理论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国家大力的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从而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加快自身进入企业工作的步伐。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关注日益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的科目,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探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分析和总结,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1校企合作理念不同 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实施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流于表面,校方只是为了应对评估的要求,没有对企业进行考察对于企业的公司文化毫不了解,就与之签订了合作的合同,而这些合同可以说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意义,也没操作性,校方在选择签订合作合同的时候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完全不注重企业的质量,只注重数量,签订了一大堆的毫无意义的合同,对于学生的物流管理的学习毫无意义。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方面,没有太多的兴趣,只是单方面的把学校里的学生当成劳动力,没有合作的意识,对于他们来说签订合同不是为了合作,只是为了给企业补充员工,他们需要的是毕业生,而不是实习生,对于学校提出关于学生实习岗位的问题,避而不谈,他们认为学校的实习生在实习期过后并不能留在企业工作,与学校签订实习合同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 1.2校企合作目标不同 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注重的社会效益,而企业是一个生产利益的地方,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劳动力,不是实习生,实习生在企业工作时间短,是不能给他们产生经济效益的,所以很多企业都排斥接受实习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产生经济效益没有企业那么大的需求,双方在合作尚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着不同的目标,因此在合作当然是磕磕绊绊,难以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1.3校企合作之后的资源难以平衡 在实际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资源的平衡分配是最难以处理的,中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学生的实践场地就是第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物流管理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践产地和实训基地,这些场地的建设往往需要大笔的资金,中职院校难以负担,只能依靠企业提供,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很多的分歧。在学生的教育上也是一个问题,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为主的专业,而中职院校的教师们没有实践经验,只懂理论教学,这方面又要依靠企业的员工来教学,但是企业员工也要保证工作的效率,因此这个方面又是难以平衡的问题。 1.4校企合作取法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之后的学生等于拥有了两个身份,学生和企业的员工,这样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校企合作想要稳定的发展,良好的运行,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绝对要建立起来,要保障管理机制下的学生要早企业的物理管理实训和学校的物流管理学习都能够共同的进步,达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物流管理的目的,从而保障学生长远的发展。 1.5校企合作缺乏政策的支持 虽然我国的教育部门在校企合作政策的推行方面不遗余力,但是现阶段的政策只是指导性的政策,实质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推行政策并没有颁步,地方的教育部门没有很好的措施来在指挥校企合作项目的完成,没有完善政策进行监督与推行,合作过程中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对于校企合作中的学校的支持政策和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些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政策。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优化策略探究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对校企合作中出现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应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推动校企业合作向纵深处发展,也为学生提高其职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2.1优化合作方式,实现合作共赢 合作讲究的是优势互补,对于企业来说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多的帮助,企业要充分的抓住校企合作的机会,完善企业自身的问题,在合作中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的教师团队给物流企业的基础员工进行专业的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专业的教师团队就是物流企业运行中的专业顾问,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专业的物流管理教师们出谋划策提供建议,物流企业完全可以将物流管理的学生带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经济的价值,通过以上互惠互利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水平有了提高,企业基层员工的能力有了提升,企业也有了短期的劳动力。 2.2校企双方合理的分配资源,共同建立实训的平台 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的建立上,可以让企业出资建立,相对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可通过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为企业带来经济的收益,校企双方的合作可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大规模的宣传,使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了解到与校方合作的企业,等于为企业进行了一次良好的企业宣传,学生在毕业之后寻找工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便是与校方合作的企业,等于免费的为企业打了一次招聘的广告,而且在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内进行过实训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工作内容了如指掌,他们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就不用经历新人这个过程,直接就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2.3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转变为可持续的发展 校企双方的合作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长期的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好处,高职院校通过长期合作的方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做到了知行合一,推进了课程的改革,优化了人才的培养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双方在合作中找到了共赢点,这样就可以推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2.4推行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建立法律的监督和保护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只是学校和企业两方面都获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解决就业问题,从而使许多的社会问题从根源上得到了解决,政府应当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优待,例如给企业进行补贴,给学校的招生宣传等等,在校企合作上地方政府应当出台法律进行监督和保护,维护校企合作的进行,保障校企合作不被破坏,也要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是它不会成为有心人的敛财方式。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和企业合作虽然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但通过相关的优化与解决后,可以使从校企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实现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校企合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甚至对于地方政府都有莫大的好处,因此校企之间的合作应该大力推行,通过寻找双方的共赢点,可以真正的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送进企业中学习成长。 作者:杨学梅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培养设计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种衔接不畅、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衔接的基本思路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紧密围绕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重构了“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更多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广东省于2010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即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中高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人才。[1]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中高职衔接的宗旨是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通道,使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完整完善的体系,既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有递进的层次性。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现在方方面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指出:“要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但主要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培养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和依据。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层次不同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二者各自为政,我国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乃至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直比较模糊,或者说都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导致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缺乏依存性和互补性,成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主要障碍之一。[2]与此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中职教育又强调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在文化理论知识上相对于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即高中生来说要弱一些,这就导致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三二分段”培养目标的衔接,应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重点培养现代物流业、生产制造业需要的一线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则重点培养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现代物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衔接 要联合中职学校和合作物流企业,组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搭建起中高职课程开发沟通平台。在调研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前提下,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上的要求,准确定位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扩展专业知识内容,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避免交叉重叠。无论是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有机系统地衔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主要公共课程包括高职应用数学、高职实用英语、计算机等,是对应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而专业基础课程则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比如“仓储管理”课程,学生在中职期间重点掌握仓储基础业务知识和日常仓储管理能力,在高职学习期间则突出学生仓储作业管理、绩效考核和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中职学段培养“物流员”,主要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操作和物流日常管理的能力,使其达到“高级物流员”国家职业资格水平;高职学段培养“物流师”,主要培养学生物流综合业务处理、管理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使其达到“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水平。紧紧围绕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重构“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规划、研究制定“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到双方认可的有效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段课程,将围绕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物流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进行设置;而高职学段课程,则以加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物流职业综合素质和技术性技能的培养为目的进行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生由一线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转变。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四、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内容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为了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高职学校一起开展研讨会,共同研究商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等课程衔接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训设计和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以避免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的重复和断层等问题。具体做到以下三点:(1)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学段课程内容。从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以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的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2)按层级和梯度原则遴选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学段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并能有效衔接;(3)双方骨干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五、课程体系的设计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编制。中职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专业通用课、专业核心课和技能实训,其中,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职业技能,重点培养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和信息系统等岗位群的能力。[3]在完成中职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通过相关的初级职业资格考核,可以成为叉车司机、仓管员、理货员、分拣员、采购员和报关员等技能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高于中职教育,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注重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运输主管、仓储主管、配送中心主管、采购主管和营销主管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2年的课程业经营模拟、ERP选型与实战等专业综合课程,更加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高职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通过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考核。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需要中高职院校进行系统、联动、精密的设计,按照教育部大纲要求、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做到独立自主、分工协作、递进深入,做好各种衔接工作,从而实现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汤宇曦 李朝晖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专业教改与物流管理人才战略市场应对 摘要:跨世纪以来,伴随着时代互联网经济的空前繁荣,电子商务也呈现一派春季盎然的景象,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购物也引领时尚的光环不断丰富人们多彩的生活,物流企业作为时代的幸福使者,给世人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动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空前的繁荣发展。为满足、推进市场深度发展的需求,有关物流专业如何应对市场管理人才战略物的话题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瞩目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教学纠结、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对策思考两个层面,给予粗浅的探讨与思考。对专业教改与物流管理人才战略市场应对探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市场人才培养;应对探究 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物流管理专业重在突出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尤其在市场应对面前,对综合能力的综合培养寄予学生较高的期望,而学生受管理知识领会潜在狭隘的理解所限,而结果导致物流管理教学工作问题不少,纠结不断。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教学纠结 (一)专业教学的实践纠结 尽管存在资金、场地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我们主观重视不够的因素影响,是导致实践性教学未落到实处的直接原因。综合而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较为复杂的一门项目课程,对多领域涉学科知识均有涉猎,如,交通学、财会学、管理学以及决策学等多领域知识,之所以多有涉猎,其目的性就在于培养市场物流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生致力物流生产与管理的市场应对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胜任企业的重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性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课题,位列是教学工作之首。然而,实际教学当中,却未让我们得偿所愿,实践教学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关门教学,凭老观念,不是与社会需要链接,导致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刚毕业就失业,学无所用,难以满足市场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观念的滞后纠结 重点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作为课堂的育人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甚至一言一行,对教学成果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作为管理要求高、专业性的一门学科,抛开教学管理姑且不谈,而市场的需求性与应对市场的紧迫性,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反思,我们的教学成果与市场在一步步拉大差距,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目前,国内众多专业学校对此项工作的落实行动迟缓,甚至尚未起步,长此以往,专业教学工作必定大打折扣,不堪回首。因此,教育观念的问题不可小觑,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须施以重手,重点加以解决。 (三)教学方式的无助纠结 概括而论,就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在国内物流管理实际教学当中,偏执于传统、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教师安于充当教学的教育主体,热衷于课堂的教学主导地位,高满堂灌,“讲多讲少在我,听与不听由你”的观念表露无疑。这种填鸭式教学,以老师问中心,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对策思考 (一)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对多领域广有涉猎,倘若每门课程均皆无巨细详细深入,徒增教学压力,也让学生身心疲惫,学习恐惧心理,失去全面学习的兴趣。通常来讲,专业学生的学业应重在专业,物流专业学生应突出物流管理学科的学习,辅助性学科可以辅助性地学习。因此,基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考虑,必须对物流专业教学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切实保证实际教学成效,就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学科内容改革。 (二)强化实践课程落实 物流管理科目专业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打基础,更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切实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要积极为提供、创设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们在时间的基础上仅以完成认知过程的蜕变,通过实践不断巩固专业理论,逐步锻炼专业技能,为将来走入社会打好理论与实践双基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顺应市场需求的合格物流人才。同时学校要走出去、引进来,多同大型的物流企业联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实践机会,要带着问题下车间,进仓储,把课堂的心得即时嫁接到业务当中。并让学生及时掌握到物流企业的时代性变化,及时更新应有的专业知识储备。 (三)夯实教学方法改革 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韩式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实践让学生上讲台,让市场教案登课堂,全面开展问答式、讨论式、案例式于影视类教学方法改革。问答教学在于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才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并基于小组讨论展开课堂大讨论,让课堂动起来,让死知识变成活教材,让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案例教学就是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带领学生进企业、下基层,让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的对接起来,在具体业务一线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全面加强专业学习与实践的针对性;影视教学及时通过图像与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课堂,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加容易接受,打通阻碍理论与实践链接的绊脚石,从而有效融会贯通于专业实践活动当中。 作者:邓攀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实践教学已然是教育界共识,物流的实践属性又加强了高职物流教育中实践教学部分的重要性。如今物流行业日新月异,学校与企业相互需要,其中心便是学生。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校方“一头热”的情况,让企业主动推进这一过程,京东集团携手各高校开展的“京苗班”便是很好的实践。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协同;物流管理;高职 “协同”源自希腊文synergetics,意指共同工作,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学培养系统中,即诞生了“校企协同”的理念。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是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校企协同视角,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1.职业教育属性 实践表明,相对于纯理论学习,高职学生更愿意接受有实际操作情景下的学习,并且对于能够动手实操的课程内容的主动性更强。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包括运输和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是基于“动作”的连续性设计。物流的职业教育要令学生首先熟知这些环节操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进入到现实的语境。物流信息与技术日新月异,尽管相关书籍更新不断,但传统依据课本进行的理论课程几乎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物流知识及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难以匹配目前对于物流人才业务素质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科学的实践环节的设计重要性不言而喻。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岗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大块内容,及竞技创业等环节。教育部于2001年就发文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对教学实验、岗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引导。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行业及教育环境推动下,院校均意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践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和现实制约条件。例如物流实训配备跟不上时代要求,软件上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跟不上社会需要,物流所实训项目及操作与实际相差甚远,不少高职学校寻求解决之路,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但所谓实践教学仅仅限于物流园区实地参观走访,或是挂名企业兼职导师,更多情况下依然是走形式。笔者认为,究其根本原因,作为校企合作一方的企业并没能真正投入到物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导致校方一头热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基于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 校企协同指学校和企业以某种实质性的合作,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培养方式。根据协同效应,会带来1+1 2[1]的效应。对于院校而言,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方,长期感觉到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对于企业来说,处于校企合作的被动方,没能切实感受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实惠,同时目前招工难以及员工培养成本高等问题让所有发展中的物流公司头疼不已。以往的合作流于表面,根源在于企业没能真正在合作中得到实惠[2]。故提出的校企协同,即校企之间结成联盟,协同育人来填平各自的“缺口”[3]。如上图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有三大主体,分别是学生、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该体系将原由学校为主导的情况转变为学生主导,学生选择进入该学校的同时也可选择入职的企业,学校给予学分认证,物流企业则给予岗位认证和相应工作报酬。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大一主攻理论学习,参与讲座或走访以实现对企业的认知,大二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参与课程对应的轮岗实训,大三时在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定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一方面校方将学校指导老师任务完成情况量化为为绩效考核;另一方面企业将企业指导老师的任务完成情况量化为为绩效考核,以确保该体系能落地。 三、以京苗班为例探讨校企协同实践教学 京苗班指的是京东集团与各职业院校合作,建立起的校企协同培养的班级,主要是在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进行选拔的京种子育苗计划下的订单班。从2014年开始,截止目前开展京苗班的学校总共有五所,包括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商学院以及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实施的措施:把企业的课程植入到学校的课堂,利用企业“低峰时段”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企业提供两个岗位供学生选择。该模式下,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形成的较为对等的关系,学生成为主导,最后毕业的时候同时能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及企业的技能认证,如能通过企业考核,还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学校完成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企业也能够把员工培养前置,三方利益均能达成,是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的有益实践。 作者:胡丽艳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在电子商务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合力下,我国物流产业在近年来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多要求,传统高职院校重视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重视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都难以单独满足我国物流产业在当前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物流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这一问题,研究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推动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衔接策略 1物流高职人才培养与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是以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以物流岗位要求为准培养实践型人才,并且一般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遵循基本技能传授、专业技能传授和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内容是按照物流活动设置的,并且着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为了提高培养效果,大多采用了“双师型”教育模式,同时学校通过和企业合作,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是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进行无缝对接,其所培养的人才侧重于业务员和仓库管理工作人员等一线职工。 1.2本科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在进行物流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各种学科的完善性和理论教学的体系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培养为辅,以培养专业层次较高的人才为目标。本科院校在对物流人才培养时采取四年学制,在进行具体教学时将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和自主研究进行结合,教学的重点为理论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究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上却存在明显不足。通过教学工作,本科学生在物流理论知识以及物流方法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通过学习和工作,学生能够了解基层岗位工作,但是,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趋向于为基层管理岗位培养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层次上要比专科高。 2高职与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衔接的目标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对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物流人才培养存在明显问题,难以满足物流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在学生掌握科学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物流技能以及物流管理能力。在进行物流教学的过程中,将高职物流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本科教学经验进行融合,使高职物流教学工作和本科物流教学工作能够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并且又相互独立的教学体系,努力拓宽与创新以能力为本位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突出应用能力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将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工作和本科院校物流教学工作进行衔接的主要教学目标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通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互沟,要明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受到电子商务产业的诸多影响,因此,学校要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培养“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首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育相互衔接,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根据企业对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其次,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通过分工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对双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构建起与物流岗位紧密相关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能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2理论教学工作和实践教学工作并重,综合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通过文中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指出,在高职院校进行物流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对学生物流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能适应物流产业的基础岗位,而缺乏管理知识,难以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而本科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则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导致了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能力但是具体的实践工作却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将高职物流教学和本科物流教学进行结合,能够将两者教学中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高职物流教学与本科物流教学衔接的策略 3.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和本科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想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则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的沟通的工作,使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趋于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能够有效结合。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倾向性以及本科院校综合性、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倾向性,导致二者在人才培养的衔接上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二者都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为了满足物流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强二者在人才培养中的沟通工作,使二者的人才培养方向一致,呈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是实现二者人才培养衔接的重要前提。 3.2课程体系相互衔接 无论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学工作还是本科院校物流教学工作,都是按照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物流教学中之所以难以进行有效衔接,也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的课程体系缺乏衔接性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但是二者却是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这也导致了二者在进行教学时侧重点有所不同,进而使两者的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同,虽然在部分课程设置上相同,但是教学重点却有不同的侧重。这使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在所学到物流知识方面有着很大不同,也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不同,难以实现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衔接。因此,要实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物流人培养衔接,就需要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加强沟通确保课程体系能够有效衔接。 3.3课程评价相互衔接 在课程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从整体上看,在进行教课程评价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因此课程评价一般是以课程性评价为主的,将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以及具体项目的实施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从本科物流教学来看,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评价时甚至学生在某一门具体课程上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就难以得到学校的认可。这就是两个层次学校的课程观以及评价观不同导致的差异。课程评价的不同标准会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衔接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双方必须协调课程评价标准,摒除偏见,才能实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4结语 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获得巨大的发展,而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支撑,这要求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在物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都要具有一定水准,并且要善于使用信息技术,掌握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从整体上看,当前社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都不符合这一要求。要将高职和应用本科教育相结合,则能够对问题进行解决,为此,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需要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认真探索。 作者:许迅安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思考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抓好品牌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托人才市场,创出特色,打造自身的品牌,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文中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品牌专业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 1核心概念界定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应用型本科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应用型本科建设有较多的研究:林燕认为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针对当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科学定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2013);潘瑜等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工作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2010);朱利荣认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等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根本,并以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方案(2012);黄家兵对示范性应用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2011);郭秀颖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必然要求尽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学科专业建设。并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学科专业的发展策略(2008);朱中华认为品牌、特色体现质量、水平和竞争优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院初期必须抓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并就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2005),但应用型本科专业品牌建设研究不多。当前,国务院、教育部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为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 3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过去的积累和精心打造,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在本区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相对较晚,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尚处于转型试点建设之中,其物流品牌专业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3.1整体思路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院建设正处于试点建设过程中,很多课题需要探索。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是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问题还没有理顺,整体建设思路不清晰,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在我国物流业高速发展和高校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思路明晰,措施切实可行,方案科学合理,效果目标实现等对管理者、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专业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物流业创新、融合和跨界发展,“互联网+物流”风起云涌,智慧物流深入发展,传统物流寻求突破,快递电商异军突起,物流业态的不断创新和物流业大变革时代的来临等,打破了物流业过去的格局,推动了物流业的创新,催生了新业态的出现,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应用型本科要接“地气”,对接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必须紧跟物流业的发展变革,在转型试点建设中部分高校一时难以应对,认为机会很多,盲目跟风,忽视了自身实际,已忘初心,追求新颖,专业定位不准确。 3.3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专业水平和专业特色是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不强、内部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薄弱之处,特别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快、变化大,部分学校定位思路不清、定位不准、同质发展、服务对象不明、专业积累不够、影响不大、对接地方产业不理想等,导致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特色不明显,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3.4配套体系不完善 品牌专业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模式的束缚,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配套体系,如体制、机制、观念、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品牌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就业等不完善以及配套协调不够等,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发展。 3.5师资结构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对师资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和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又要有一部分实践能力强、操作经验足、管理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教育背景、理论与实战等方面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行业的工作经历,即便是到企业挂过职,也是浅尝辄止,达不到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同时企业的师资由于机制、时间、课时的安排等,实际运作中很难保证。 3.6服务社会不到位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专业、接触社会、校企深度合作、锻炼老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其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平台、重视程度、社会影响、实践经验、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保证和社会服务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很不到位,接触社会、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偏少,认识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应对物流业的变化受到限制,对物流业发展的前瞻不够,社会影响有限等,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4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优势,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和在科技方面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并确立起学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拓宽学校生存空间。 4.1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理念,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 树立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理念对于建立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至关重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教授和团队成员应重点研究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认真研究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达到的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方面,理清思路,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理念,创建专业品牌、引领专业发展。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设计、塑造与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应遵循企业需求导向原则、差异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通过细分人才需求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和具体定位,创造与渲染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个性化特色。 4.2完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配套体系,塑造物流管理专业的品牌形象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建立支持的配套体系,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应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应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之路;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从体制、机制、观念、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和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完善配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特色塑造品牌形象,以成果塑造品牌形象,完善专业建设条件,改革专业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建设成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做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 4.3形成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品牌专业核心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应根据行业竞争环境,结合自己学校的历史、办学积淀,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确立自己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意识与老本科、重点本科院校实行“差异化”发展,在内涵、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二是与同类本科院校之间实行“错位发展”,在专业发展方向上遴选体现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三是依靠学校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优势和特色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四是结合物流业新的发展趋势率先引领物流专业发展形成相对先行先试的比较优势。 4.4完善物流管理师资队伍结构,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需要一批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培养途径是让拥有较高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挂职,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通过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聘请重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兼任“彩虹学者”、客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打造本校“双师型”专职教师、重点院校专家学者牵头引领、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兼职“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4.5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长期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竞争的法宝,为物流企业培养优秀合格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第一要求,也是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能长盛不衰的源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发挥自身的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利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进一步锻炼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全员努力、多方支持、共同发展、开拓创新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熊文杰 单位:武汉商学院
英语教育论文:谈认知心理学与英语教育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之一,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以明确阅读、计算、推理、下定结论等人类各种认知活动的构造为目标,特别是明确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的构造,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语言从根本上支撑着人类的认知活动,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而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其规律,因而把认知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实际的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 1.词汇表象模型与英语教育 所有语言掌握的基础都是词汇的掌握,那么,第二语言(外语)词汇的掌握构造是如何形成的呢?认知心理学者佩维奥就这一点提出了通晓两国语言的双重编码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就可以得之,比如通晓汉语和英语的人,会把“狗”放在汉语系统,把“dog”放在英语系统,而把狗的形象放在形象系统里,于是,在这三个表象之间就形成了坚固的联系,看到狗就应该同时联想到“狗”和“dog”两个单词。那么,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呢?因为“狗”这个汉语单词已经掌握得很好,所以看到狗当然会马上说出“狗”,而且,如果已经学习了“dog”这个英语单词,把“狗”翻译成“dog”(或反过来)也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看狗,然后比较他们说“狗”所用的时间和说“dog”所用的时间,哪个会更长呢?如果在英语课上,让中国人很充分地练习把狗的形象和“dog”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和通晓两种语言的人一样,在说出“狗”和“dog”的时候应该没有时间差。不过,如果是按照传统的“语法译读法”的方法,说出“dog”所花费的时间就会比说出“狗”所花费的时间长,这是因为,在“语法译读法”中,虽然“狗”和“dog”之间形成了联系,但是“dog”和狗这一形象却难以形成联系,因此,看到狗的时候为了说出“dog”这一单词,必须要先翻译成“狗”,再把“狗”翻译成“dog”。 这种通晓两国语言的二重符号化说法启示我们,在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外语)的词汇时,不应该只把“符号”和“符号”联系起来学习,母语中的单词不仅与文字这种“符号”有联系,而且与形象、行为、感情等有密切的联系。奥斯古德的意义空间研究表明,单词里蕴含了形象和感情反应的内涵,在记忆“抱臂、挠头……”这种动作词组时,边做动作边记忆的实验对象要比单纯朗读的人记忆成绩好,这种现象被称为实验对象实际操作效果。以上研究和现象证明了,母语里的单词不仅与文字这种“符号”有联系,而且与形象、行为、感情等有密切联系。另外,在欧美国家也实行像“全身反应教授法”那样,从把听到的话与具体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开始的外语教授方法。那么,把这种理论和实践广泛地应用到英语教育上不也很好吗? 2.语言处理模型与英语教育 在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处理模型中,人们为了理解语言,假定以下各种语言处理是必要的。 (1)词典性处理:即对构成句子的每一个单词的处理。例如,为了回答:“Was the proposal fathered by John?”这一问题时,你必须知道“father”什么意思,词典处理就使得这种理解变为可能。 (2)句法性处理:即利用句法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方法。例如:我们能够判断“On when am that bent.”这个句子不成立,这就是句法处理。 (3)语义学处理:即利用语义学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Chomsky)[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47]这句话,从语法角度讲没一点错误,但是,对于有正常的英语语感的人来说,就会判断这句英语不自然。这种判断就是语义学性处理。 (4)语用学性处理:即根据说话的文脉,解析说话人的意图的处理。句子的意义并不总是和一个说话人在某一场合通过使用这一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孤立地看,“He is a fine 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这是它的句子意义,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某人却舍弃不顾,拂袖而去,你对别人说“He is a fine 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这种理解就是语用学性处理。 原来的英语教育中,主要着眼于词典性处理、句法性处理、语义性处理的教育,好像一直没有形成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如果是这样,今后应该更加重视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当中为了能够正确的理解话语,还是要重视语用性处理,更好得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3. 认知发展模型与英语教育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主要对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为了说明智力的成(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再现表象这个概念,他把再现知识的模式的 发展分为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有适合较大年龄孩子的成长阶段的指导方法,也有能够让低龄儿童理解高级教材的可能,同时布鲁纳认为小时候,以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样式学习某些教材,之后以高级样式再学习那些教材的时候,就变得很有帮助了,例如,当孩子学习集合概念的时候,如果孩子处于活动性表象阶段的话,就通过玩“拿椅子”的游戏来学习集合概念;如果孩子到达印象性表象阶段,就利用积木等具体实物来学习;最后如果成长到象征性表象阶段了,就利用计算公式和符号等抽象性的样式来学习,像这样,对于同一教材,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让他反复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指导方法,恰好可以比喻为螺旋阶段,也就是说,似类于螺旋上升那样,从低级逐步深化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如果把“螺旋式课程”的构想适用在英语教育中,就像描绘圆锥侧面螺旋形状轨迹那样展开。首先从听开始,在反复学习说、读、写的同时,不断获取语音法则、语法、文法 以及词汇等领域的知识,慢慢地步入高层次水平。 英语教育论文:对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 一个教学活动的完成不仅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应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对话。由于文学阅读过程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这种相似之处,运用接受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是可行的。本文试图在接受理论指导下,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因素,以提高大学英语教育的效果。 1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虽有一些进展,但是整体的教育观念仍未取得实质上的突破。由于缺少相应的语言文化交流环境,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基本上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种种弊端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课堂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展现机会。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服从,这种授课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并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所处的沉默状态,导致学生缺少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虽然经历了多年的英语学习,由于害怕错误而拒绝表达的学生依然大量存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阻碍了当前英语教学的发展。在灌输式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减少了学生对于接受客体的理解空间;而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误认为老师的理解是客观的、唯一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渐丢失了对于接受客体的自我感受、加工以及创造能力。 1.2英语教学目标功利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人认为英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许多重要考试中必考科目之一。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着重考虑的只是考试过关。事实上,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成正比的。有些学生通过了一系列的英语考试,但是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这种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英语的态度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功利化。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应包含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包括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的课堂英语教学无疑影响了英语教学改革进程,这种前提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明显是不成功的。在考试的指导下,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犹如井底之蛙,课外阅读明显不足,对于英语相关文学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除了考试,不知其它。学习与实践脱离,无异于本末倒置。 1.3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化,脱离实际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侧重于单词讲解、发音纠正、语法运用、文章阅读以及习题演练等几方面。相应的教学参考书虽然为师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便利,然而与此同时,参考书中的分析与参考答案也禁锢了师生们的独立思维,阻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由于学习兴趣、意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对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同时,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心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在一味灌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统一的教材与教参使得教师不必自己动脑筋,组织能考虑学生具体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而学生按照这种模式去学,也略去了自己重新认识的过程,课文讲解与答案的标准化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如此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教材进行独立思考,自然也不会形成自我理解与认知。这样的被动的学习活动显然不利于大学英语课堂教育。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接受理论认为接受客体在未被接受主体接受之前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其理论建构核心是构成的主观性,并以自我意识或先在构成为基点,去感知和把握认识对象。据此,教学活动不因仅仅解释为原作者或作品的独白,而是教师带着“期待视野”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作用下与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形成的“视野融合”。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育中,教育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以及教材建设都成为影响学生接受活动的主要因素。 2.1良好的教育氛围 接受活动并不是封闭的,接受主体总是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氛围中;因此,良好的接受氛围在实现外来信息与主体接受能力的高度融合,提高接受效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英语教育改革的推进,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大学英语考试的设置虽然提高了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同时却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考试的压力影响了教育环境:社会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教育价值取决于考试,取向偏离。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机械化,缺乏创造思维,沦为教学大纲,考试等等的奴隶。如此教育氛围导致了英语教学的肤浅、狭隘、僵化、封闭。接受活动要求的是接收主体对于接受客体进行主观性思维,强调的是接收主体本身的创造理解能力,因此,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宽容的教育氛围对接受活动的成功运行是有必要的。 2.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之于学生的“教”,这种单向交流相对保守,反映了传统教学言语流程的单一,不利于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一个完整的接受活动应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对话与沟通。根据接受理论,教学活动的意义不应是唯一的、单向的,它应是多元的、互动的、不断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的主体。只不过作为接受主体的教师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应该比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想得多一些,这样才可能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理的学习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营造互动的学习场面,而 不是一味地灌输。在此情形下,教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得知识,教师只是引导者,其任务是转化智慧,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认识和心得,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过时与不足,从而提高教育接受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应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侧重的是学生的理解实践,而不是教师的程式化灌输。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是具有开放心态和创造活力的接受主体,能够在主动积极的理解和思维中加深体验和感受,享受学习的乐趣。一名教师的人格形象、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与接受者的情感关系、以及对接受者的责任心对于教育接受活动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一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学内容的自我感受、加工以及创造的能力也在影响着教育接受活动。因此,作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者与学习者应进行互相对话与沟通,从而促进接受活动。 2.3教材建设 束定芳(2004年)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外语教材方面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更希望通过比较自然、轻松、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愿意仅通过教材来学习外语的人数只占到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现有的教材还无法全面反映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常常是枯燥乏味,远离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学生渴望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学习语言,渴望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渴望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如何增强英语教材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材强调语言知识和书面符号的认知,侧重于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提问、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巩固语言的重点难点。在这种教材下,作为接受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学习模式单一封闭导致了思想僵化。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教材应体现对于外语学习过程的动态理解,启发接受主体的开放式思维,能够使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展开多向的、互动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教材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材与学生的交流。在这些多向交流中,教师与学生主动地学习、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于教材能形成自己的感受看法和体验,从而互相促进提高。 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的接受理论观点一反传统意义上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主张对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与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建立一种更为开放、主动的教学模式。在此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则树立主体观念,自主地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是固定僵化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学习的能力。 英语教育论文: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1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的英语技能、英语情感以及英语使用,英美文学类课程进入大学英语教育之中,无形地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文学情调,即为文学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坚持新型的人本教育理念。其一,实现“技能教学”向“素养培养”扩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英语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英语专项技能提升,如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应用文书写能力等,同时,相对于技能教学来说,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更为缺失,这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之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及心理等,而英美文学类课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其以文学情境创设、中英文化比较以及中英文学教育的方式,加入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内容,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者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社会性人才的需求标准。其二,实现“教师结构”“教材结构”向“学生结构”转变。素质教育条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基本,展开“以师为本”、“以教为本”的教学,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了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造成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以情境教学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教学的情境范围,如展开文学人物对话、进行文学场景模仿等,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力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发展。 2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环节实践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非专业英语教学来说,一般设置于大一、大二,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出于对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多元性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内部课程设置越来越偏向人文教育,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成为首选,但是在其课程改革中,必须以各环节的人本性落实为基础,才能实现英美文学教育功能的实现。 2.1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改革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基本,服务于大学英语整体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基于英语言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基本教学目标,英美文学类教学通过创设交际对话场景,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电影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言语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力量的实现,即为人的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上,这就要求其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上,通过其课程目标的指向作用,再展开教学内容的挑选与教学。如设置学生审美感受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内容补充或是教材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2.2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精选英美文学作品,展开作品教学。英美文学类教学展开的基础是文学作品,在对教材的选择上,不仅要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要以精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其包括审美性、对比性、教育性、情感性以及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选择《简爱》展开情爱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选择《理智与情感》展开人性纯美教育;选择《雾都孤儿》展开历史情感教育;选择《老人与海》进行人与自然之挑战,人性能动力教育等,促使包涵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被学生认识与感知,让这些民族的、人民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本发展、社会发展和心理发展。2)选择“大众性”作品,展开学生心理教学。这里的“大众性”作品是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或是着名的作品,便于学生理解的作品,用此类用作品展开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因为此类文学作品本身含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更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要求,因为学生对这类作品本身就已经有所感知,或是因为作品影响力而想去了解,所以,在设置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在展开教材教学中,要适应于学生的心理要求,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最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心理走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3)教学内容设置人本化,展开阶段性教学。对于非英语专业来说,英语课程一般作为必修课设于大一、大二,由于此阶段是大学生进入校园的起始阶段和适应阶段,其心理新鲜感与滞留感较强,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进行学生心理分析,采取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如在大一上学习,学生心理处于高中向大学升华过渡期,在其中对情境性教学的适应性较弱,所以教学内容要以轻快、感受的基本内容为主,如展开优美诗歌赏析、进行电影欣赏等,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情境感受能力;在大二时,则偏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展开情境教学,如进行文学情景对话、角色演出等。 2.3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1)以阅读、欣赏为基础,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对于文学类学习来说,文学感受力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以美文阅读、音乐播放、诗歌朗诵以及影片欣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供平台,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喜爱度,而文学揭示普遍的价值,描述日常生活之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使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2)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学生学习主体性情境。课堂是实现学生各项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场地,文学自身的情境属性,要求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有高氛围的情境进行支撑。一方面,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采用角色教学、模仿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将教材人物引进课堂等。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如采用合作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以有效激励方式,促使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效地将学生变为课堂主宰者。 2.4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 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要展开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加强基本英美文学知识学习,丰富其教学技能,而且要求教学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以及素养。 3总结 素质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基础,以自身课程特点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根本,以全面化的指导理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学方式的展开上,同时,加强英语教学素质培养,以强有力的教师素质为支撑,来实现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情感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英语教育论文:游戏法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幼儿园中的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英语作为幼儿园中的一门课程也不例外,幼儿园的英语游戏教育可以帮助发展幼儿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等等,所以对幼儿园中的英语游戏教育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英语游戏教育是一门科学,反映一定的科学规律,因此,幼儿英语游戏教育不仅要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相关实践,而且要探讨幼儿英语教育的规律。所以,针对幼儿英语的研究同时也包含着对英语游戏教育的研究,促进了英语游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幼儿英语游戏教育既有英语学科本身的性质,又应遵循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其还与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幼儿英语游戏教育研究已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需要。 3-6岁是孩子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学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听音辨音的能力;二是能够根据接受到的语音信号,在语境中进行内化整合和输出信号。幼儿时期是一个语言敏感期,孩子对不同的语音信号会格外敏感。儿童由于注意力等心理因素发展不够成熟,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当儿童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时,便会产生情感上的需求。对孩子来说,游戏学习是新的认知点,父母应该考虑孩子心理情感上的需求,采用生动、活泼、有趣味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爱玩是孩子的本性,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在玩中学,学中用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巩固了所学的语言形式,激发了幼儿的成就感。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加深了脑海里的印象,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同时还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儿童游戏教育应该设定不同的阶段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各阶段内部的知识体系又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在幼儿时期,孩子需要的是拓宽想象力、观察力和感知探索世界的能力,所以这个时期学英语就是让他们发现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来形容这个世界,他们通常都会很有兴趣去了解。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环境 加强幼儿园英语游戏教学氛围的设计,通过精心设计幼儿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志,都不但从感观上,更是从思想品德上给幼儿以无声的熏陶,这是幼儿园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幼儿园办学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首先是语言环境,我们要让幼儿一走进园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手段,使整个幼儿园成为一个“英语村”。因此,环境对幼儿园英语教学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物质环境,对于提高幼儿口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物质环境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各个活动区域进行环境布置,要把一切空间和时间都当成幼儿受教育的环境和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的课堂。物质环境的创设需灵活多变,与当前英语游戏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并能够让幼儿通过物质环境所创设的游戏进行灵活运用,也要尽量遵循与母语环境的创设一致的原则。 二、幼儿英语游戏教学的特性 在幼儿英语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心理活动与发展有着不同阶段的特性。游戏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游戏规则与游戏内容要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游戏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一)目的性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明确游戏的目的,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体现相关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对教学游戏进行设计。 (二)适宜性 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接受能力与理解力,要循序渐进地设计游戏。 (三)猜测性 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猜测性的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竞争性 在游戏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让幼儿充分融入到游戏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好胜心理,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趣味性 幼儿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多记住多少单词、句子,而是激发和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设计英语游戏教学时,要重视游戏的趣味性,从小培养幼儿的语感与兴趣。 三、在幼儿游戏过程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充分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1.材料的准备:包括实物、录音机、卡片、板书、录音带、录像带等。 2.知识的准备:教师要对本次的教学内容充分掌握,因为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在做游戏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3.心理的准备:在做游戏前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幼儿做到身心放松,让幼儿充分了解游戏规则,也可以调节气氛,让幼儿全身心地进行游戏。 (二)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在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发挥幼儿好胜、喜欢受到表扬的天性。幼儿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在游戏结束后,如果结果不公平会严重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设计以及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让班上的所有幼儿都参与进来,可以适当增加协作游戏,这样可以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2.教师要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切勿歧视程度较差的幼儿或发音较难纠正的幼儿,对前后排都要有所照顾。 3.游戏的设计要以幼儿为中心,有些游戏相对较难,对理解相对较慢的幼儿,要给予适当地照顾,我们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的时间,然后再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三)注意游戏过程中的纪律性 在一些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幼儿求胜心切,注重游戏的结果,难免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情况。教师要在游戏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奖罚分明地对课堂纪律进行控制。 1.一定要在游戏之前对规则进行详细的阐释,具体到如何得分,明确奖惩制度。 2.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不可中途做出改变。 (四)注意游戏操作的时间 教师要在游戏的过程中把握好游戏时间。游戏时间的过长和过短都会对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要考虑幼儿的接 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对教学时间加以安排。 (五)注意游戏实施的多样化 和一般游戏不同的是,游戏教学中的游戏是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再好的游戏,玩过几次,学生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设计新的游戏,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游戏。 (六)注意游戏实施过程中的安全 有很多的游戏涉及玩具。在游戏教学过程当中,坚硬的玩具容易划伤幼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关注幼儿,以采取保护的措施。 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日益受到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它“习之于嬉”的教学方式,开放活泼的课堂气氛都为儿童英语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教师应善用游戏教学,开拓儿童的思维,激发其兴趣,促进儿童对英语学习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化,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英语教育论文:探求乡村英语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设施条件比较差 农村教学条件及设施相对落后或不足,教学设施、器材等严重缺乏。虽然有的学校有一些电教设备,但远远满足不了英语教学的需求。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连最基本的录音机都没办法配置,更不用说电脑、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范围,也大大制约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度,无法提升农村英语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之后,仍然需要教师领读单词或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有的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那些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有的学生可以背诵不少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三、农村家长对子女在英语学习上的要求普遍不高 在农村,由于信息闭塞不畅通,好多农民只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温饱生活。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学好语文可以多认识一些字,学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会算账,不吃亏就行,完全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他们本身并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一窍不通,因此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从正面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农村学生接触英语的语言环境过少 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课堂上有限的学习与练习之外,课外的交流和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可利用电视、网络等途径之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与外国人用英语直接交流。这些条件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根本无法实现。此外,在农村,大部分家庭都不具备购置电脑的条件,即使有少数家庭购置了电脑,他们也没有网络。这样就使得农村学生接触英语的语言环境很少,最终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五、结语 总之,要想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广大农村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同时尽量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一个用英语交流的平台,为农村的英语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英语教育论文:谈信息技术对英语教育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他的心理活动就会有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非常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多媒体的集中优势,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上课开始时,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兴奋中,新的学习动机处于低谷状态,这时若能巧妙地导入课堂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形象,使声音、图像和文字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要紧扣教材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逼真的情境氛围,并加以恰当的质疑,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行思维。仍以ChristmasIsComing为例,我在开始导入时,就利用了一个flash播放了一首歌曲“铃儿响叮当”。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自觉地把注意力转向教学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根据教学需要编制CAI课件,将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变抽象的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重点、难点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比如在学习“DNA”内容时,教师即使用汉语讲解,学生也较难理解这两句话:“DNAisapatternforyourbodytobuilditself.Generallyspeaking,itislikeablueprint.”这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一幅模拟的“blueprint”展示出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复习课效果 学生喜欢打游戏,除了游戏本身的声音、图像、动画等吸引学生之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反馈。游戏后,学生能很快知道结果。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是好胜心强,如果做对了,他们就会更有兴趣,乘胜追击;如果做错了,他们会有“不对不罢休”的想法。根据学生年龄的这一心理特点,将这一做法运用到复习课的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果。复习课中,多数情况下,要做大量的练习。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增大了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在练习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在做课堂练习时,学生按设计的程序去做练习,做完一道,电脑马上会给出相应的正误判断:如果做对了,电脑给出笑脸;如果做错了,电脑就给个哭脸,并配以恰当的音乐,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同时,电脑根据做题情况给出不同的分数,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练习效果的反馈信息,省时省力、高效快捷,大大提升了复习课的效率。在复习课中,我还利用多媒体将复习内容制成相关的树状图,从中找到它们的联系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系统化,加深印象,达到最佳的复习记忆效果。总之,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和必将全面促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英语教育论文:英语教育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将毕业证、学位证等与英语等级证挂钩,这成了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动力。这种方式虽然让大部分学生拥有英语等级证书,却在无形中忽视了英语的人文性。有些专科类院校不要求学生考取英语等级证书,可是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却不敢恭维。如何使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成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一、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随着近年来高校日益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高考,检测的是各科目的总体成绩,并不只是英语一科成绩,这也导致了入校新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不同。考虑到这种情况,任课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在浪费时间;内容过于复杂,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又听不懂。这也是导致英语教育难以改革,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2)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局限在课堂上,强调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整堂课都在讲英语语法、单词、语句通顺等问题。例如讲解新的文章时,老师一般是介绍文章背景、领读单词、整篇文章翻译,然后讲评,做练习。而学生麻木地跟随老师听、说、读、写。最终导致学生出现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兴趣、缺少实践经验等问题。 (3)我国的英语教育大多数是以应付考试为重点,而校方也把这一手段作为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方式虽然总体上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部分学生即便通过了专业技能考试,步入社会之后,其英语水平仍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技术、服务、生产等领域的需求。 二、如何加强高职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1)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整体素质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高校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加大了对学生英语教育的管理力度,采用各种方法和技能加强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比如: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记;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使其从教室中走出来;让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把人文性带入英语教育中。 (2)学校应该根据自身需求寻找一定教学方法。例如,根据经济水平邀请外教加入到学生的课堂,与学生互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和语调;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职业设置不同的英语对话场景,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围绕欧美等国的发展历史和生活习俗,引导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从而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创办英语社团、英语角,让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全部使用英语交流,在愉快的氛围下提高英语水平。这些都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性的教育方法。 (3)老师不能一味推崇中国文化,中西结合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从一些老师身上入手,改变他们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不再单纯地讲、背、考,应该让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把英语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介绍一些国外的社交、工作、生活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能在离开课堂之后学以致用。这样从正面、侧面渗透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牢记于心,一改往届学生毕业后只会纸上谈兵的弊端,从而提高英语教育质量。 语言是人类传达想法和互相交流的主要工具,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性语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习英语要全面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才可以学以致用。目前,大部分高校急于求成,其英语教学的办法是强硬的、错误的、低效的,所以高校应该本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理念,力求把英语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和生活中。 英语教育论文:英语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研讨 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它在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还可以补偿智力因素的不足。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呢? 一、教师要确立学科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 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是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是对其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因此,学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教师做到:其一,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游离于教学,成为单纯的一种培养活动。其二,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局限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要有超越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影响辐射面的追求和教学谋划。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求实现三个体现:教学目标要体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要体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要点;教学反思要体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点滴体会与感想。 二、充分挖掘教学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资源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的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更好地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关键在于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水平。我们不仅要对显性材料成分利用,同时对隐性材料也要精心开发,使英语学科的非智力因素价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三、在教学活动中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开发潜能 (一)启发动机,激发内驱力,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活动的内驱力,有了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做出顽强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工具,掌握好并能自如地应用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时代性,挑明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以此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进而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激发兴趣,启发智力活动,开发潜能 1.动用一切可能条件,营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室墙上挂上英文图片和卡片,出英文版黑板报,放英文歌曲,做英文游戏,尽量提倡用所学英文交流,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文世界里。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像、网络、报刊等具有相当时代性与生活性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CAI课件的声像俱全以及富有变化性的特点“出奇制胜”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利用求胜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潜能。基于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他们对新事物感兴趣,但此心理易起变化,持久性不长,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制造机会,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及辩论赛,从而开发潜能。 4.探究研讨,使学生表面的、短暂的兴趣升华为深层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 (三)培养情感,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1.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由“情”至“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还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而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动力、保证的。所以说,教学过程也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情感表现和投入,注重建立教育“情绪场”的效应,而且会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2.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挥潜能。教师对学生尊重、欣赏、接纳的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感染他们,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营造宽容、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想学、爱学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让教师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达到教学相长。 3.培养习惯,深化智力活动,促进潜能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习惯非常重要。在此阶段,通过教学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勤讲勤练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自主探究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只有严格训练,耐心指导,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其动机,激其兴趣,炼其意志,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潜能不断开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教育论文:从“关键期假说”看少儿英语教育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是过去50年(1959—2009)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支持其观点,并提出了各种有段关键期假说的理论和学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二语习得专家Birdsong(1999)再次强调:“关键期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因此,对关键期假说的进一步讨论对我国外语教学尤其是少儿英语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产生及发展,对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日趋低龄化的现象和小学甚至幼儿园普遍开设外语课程所引起的争议进行阐述,指出外语学习在不同年龄段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一、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期假说的提出最早是针对第一语言习得的,其来源于生物学家,最早是由着名的神经生物学家Penfiled和Roberts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儿童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并研究得出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The Optimal Age)是在人生的最初十年,当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时,其最佳时期也会随之消失。1967年,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在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中,提出了着名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1967)认为,语言习得是由生物因素所决定的,指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之前,由于受到人们大脑中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能够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 虽然关键期假说是针对第一语言提出来的,但是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也同样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随后他们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该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同母语习得一样,也存在一个关键期,如果学习者错过了该关键期,便很难达到接近本族语者的熟练水平。这一假说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相比成人具有优势效应;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年龄效应(AoA effect);第三,承认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少能达到本族语者般的水平。前两点也构成了50年来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实证调查的核心内容:(1)与成人相比,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究竟具有怎样的优势效应?(1960s—1980s)(2)第二语言学习年龄效应具体特点是什么,其初始的年龄效应和最终学习结果年龄效应是否一致,有何关系?(1990s—至今)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议主要围绕以下4个核心问题展开:第一,关键期是否存在;第二,关键期为何存在;第三,关键期究竟存在于何时;第四,(语言各自系统的习得)是否有一个统一的关键期。 二、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议 关于二语习得关键期是否存在是其争议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支持者和反对者针锋相对,各抒己见。支持者多为认知心理学者,反对者则多为社会文化学者。 2.1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支持派 支持二语习得假说的学者如Oyama(1976)等人就年龄因素提出过相对明确的结论,他们认为有支持的证据来证明,学语早的儿童能比学语晚的成人最终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二语习得领域里,支持关键期存在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属于Johnson与Newport(1989,1991)和Johnson(1992)的研究。在1989年的研究中,Johnson和Newport用英语的语法和句法判断为口语材料,测试了46位母语为朝鲜语和汉语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3—39岁)移民到美国的人在英语环境下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3—7岁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没有太大差异;8—16岁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英语水平岁年龄下降;16岁以后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其语言水平远比其它年龄组差。由于试验中控制了这些受试者在美国生活的时间,可以表明居住时间与二语学习好坏并无显着影响。从而他们得出结论:年龄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影响,表明有关键期存在。1992年Johnson又进行了笔试实验,结果表明,7岁之前移民美国的受试者,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无明显差异;7岁以后移民的受试者,其英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研究者将7岁前后学习英语的差异归结为生理因素。 在年龄因素对语音方面的影响中,Asher和Garcia(1969)以及Oyama(1976)对美国的移民学生的英语语音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发现:移民年龄越小,英语水平测试成绩越高,更接近母语使用者。Patkowski(1990)对年龄段为5—50岁的二语习得者进行实验,发现语音等级和年龄之间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 以上研究表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年龄越小者在语音和听力方面的能力显着强于年龄大的二语学习者。各种实验的数据结果证明关键期的假说是存在的。 2.2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对派 反对者也提出了三大理由来否定关键期的存在。第一,输入、社会、心理、认知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年龄对学习的作用,它们甚至是导致最终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第二,有实验数据显示,晚学者一样能够成功习得二语,并且能够达到接近母语者的水平;第三,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幼儿更容易直觉地在交际情景中习得语言,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则更容易利用认知和课堂学习的方法学习语言(Long,2007)。因此,不存在关键年龄或阶段,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习得任何一种语言(Stern,1982)。反对者从语音习得、习得初始速度、习得最终结果等方面进行实验否定了关键期的存在。 从以上支持派和反对派的观点和实证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两派的观点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但都未能全面地看待关键期假说中年龄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不能绝对的说语言学习与年龄因素之间存在着或根本不存在任何关系,我们应客观的看待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影响。年龄较小的学习者可能会在语音方面上有优势,在听说技能方面可以更加成功地达到近似本族语的水平;然而,年龄较大的学习者在 客服外界干扰、学习动机等方面却占有优势,可以通过更好地认知和学习放大来进行语言学习。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年龄因素,还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动机、情感及时间投入等因素。 三、外语学习者在不同年龄段各自语言学习的优势和不足 Stern(1983)在其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指出,语言学习可以在从早期到成人不同的认知层次上进行,并无十分确凿的科学依据能证明哪个年龄段或阶段是全面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或最佳时期。我们知道,语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语音、语义、句法等。各部分的习得难易程度不同,方式各异,母语背景和外语语言环境有别,很有可能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关键期。实际可能是,语音、语义、句法习得各有各的关键期,即语音关键期、语义关键期和句法关键期。 对儿童学习者来说,其优势是大脑的可塑性很强,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缺点则是他们的长期记忆能力较差,容易将母语与外语相混淆,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青少年学习外语的优势体现在他们的模仿力和记忆力很强,比儿童更善于利用一些语言交际策略,并且认知能力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缺点是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任务太重,学习科目太多,需要有更强的学习自觉性和毅力。然而从成年人学习外语来看,他们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拥有很强的学习动机,知识经验都较前两者更加丰富,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都会利用各种有利的手段快速地进行学习;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缺乏充足的学习时间,外语学习可能会断断续续,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并且很难在语音上有所突破,很难达到本族语者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年龄段人的发展水平利用阶段优势使他们快速的获得第二语言。杨连瑞(2004)在文章中指出,3—10岁的儿童,他们的大脑可塑性强,在语言才能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应重点培养他们的语音和日常对话能力。11—17岁的少年,其认知能力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其元语言意识较为敏感,理解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强,从而促进语言输入。所以,应重点培养其语法句法及听力方面的能力。对于18岁以上的成人,其大脑神经联系已完全建立起来,思维方式已经完善,因而能非常容易地处理复杂的深层语言形式和内容,在掌握在于阅读、写作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四、从“关键期假说”看少儿英语教育 受“关键期假说”的影响,我国少儿英语教育日趋低龄化,小学一年级乃至幼儿园都纷纷开设英语课。国内不少学者对“外语要从小学起”产生了质疑。从1992年桂诗春教授的一篇名为“‘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到2011年王勃然的“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英语教学初始年龄的启示”,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对其进行反对。但是,少儿英语教育真的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吗?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少儿期间应着重的发展儿童的语音能力。但是,目前少儿英语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试,为了满足家长要求,而忽视了少儿英语教育的初衷。不健康的教育目的及不完善的教育机制和匮乏的师资力量等原因导致了学习者兴趣的丧失乃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些后果严重的影响了学习者今后在二语习得方面的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的少儿英语教育应重回到教育部的要求上来,重点放在激发培养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正确的发音。在少儿英语教育期间,配备相应的教学器材及教学能力较强的老师。教师不再以高分为目标来对学生进行考察,条件允许的话只进行语音及会话方面的测试。 五、结论 外语学习可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教学,让他们学习外语的优势充分发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总之,在我国外语学习者日趋低龄化的今天,要对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充分的理性的科学分析和研究。 英语教育论文:探讨转型期的大学英语教育方式 一、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目的不明确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规定的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的目的比较空泛,并不具体,从而使大学英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目的模糊不清。尤其是很多高校应试性的英语教学,把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混为一谈,致使一些高校将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只看重在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上。目前很多高校选用的英语教材与英语考试的要求有很高的一致性,这就会引导学生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目标。虽然高校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比较高,但是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不一定能够提高。比如,在很多中国学生为了出国留学而进行的托福、雅思考试中,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中国学生的成绩可以排在亚洲各个国家前列,而托福、雅思改革之后,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这就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成绩排在亚洲各个国家后几位。由此可见,目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目标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2]。 2.很多高校只重视读和写的能力而轻视听力和口语的能力 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都配有外教老师,可是大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原地徘徊,没有提高,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果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么将来进入社会就可以多一条就业的渠道,就可以拿一份高薪资。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就可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要能够做到英语口语的熟练却是一件非常困的事情。随着我们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逐渐与国际接轨,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日益缩小,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听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国民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地区性的教育不平衡问题也使英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西部边远地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明显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些学生从小就能够接受很好的英语培训,而这些地方外籍人员也比较多,因此他们也具有练习英语口语的环境和氛围,而这些都是西部地区学生所无法具备的。这种有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造成的英语教育不平衡性问题让西部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西部地区很多大学生更不要说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口语,他们连一些基本的英语交流、读写一篇普通的英语文章都非常困难。 4.现有的英语教学体制相对落后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很多英语辅导班并逐渐引导英语教育走向利益化的轨道,从而导致大学英语教育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成为任务量大、学习时间长的一门课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不断的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在出国留学、考研、英语等级考试等因素催化下,使大学生把英语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有的学生为了学习英语甚至牺牲自己专业课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就会得不偿失。而很多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也是为了学生的考研率,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使学生每天都在大量的英语题海中挣扎,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英语。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说是应试教育的陪葬品,将来进入社会后没有任何实际的适应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育转型趋势和相关措施 1.进行个性化的英语教学 因此,已有的教学目的需要进行一些改革,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比如学生水平、学校性质、专业性质等)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英语教学目标,从而针对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教学手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教学。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所讲授的内容都与中学有重叠,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高等院校可以将英语教学目标系统的制定出来,并且将大学、中学的英语教学衔接起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现在一些高校规定学生如果通过了一定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就可以免修相应的英语课程,这样会使学生为了通过这样的等级考试而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应的就会减少学习自己专业课程的时间,这种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很难让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真正的提高。因此,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个性化教学。 2.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水平 要培养大学生英语的综合性水平,不仅简单的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要转变传统的为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为了让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听写能力。为此,高校可以多开展真实英语环境下的教学,练习学生的动嘴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英语水平。 3.对大学英语教育资源的投入进行优化 在当下的教育模式和体制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学生的命运由应试制度下的考试分数决定,这就会使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功能发挥不出来或者说发挥不到实际的用处上来,从而影响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如果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不进行改革,这种情况就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这就需要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结构进行优化,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另外,学生还要根据社会上各个行业对英语的不同需求来调整自己对于英语学习的目标,对此大学生可以多关注社会的动态和相关新闻来了解社会上对英语的需求情况,以便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对英语比较感兴趣或者自身的英语实力比较强,那么就可以加强对英语的投入,这样学校也就对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用处。 英语教育论文:英美文学和英语教育 一、 英美文学发展概貌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着。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 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着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可借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如研读短篇小说,背诵诗歌,朗读剧本、扮演角色等,使学生不仅学习英语语言,也了解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英语教育论文: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日趋功利化,许多高校设立最流行的学科、专业,力争吸引好生源,扩大影响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也显得急功近利,语言学习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精髓逐渐被忽略了。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挥英语语言应用的功效,还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是枉然。”咽此,面对当前教学理念出现的偏移和问题,探讨如何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所面临的问题 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个人实现社会化和个人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与手段。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它主要来自对人的完善,在于追求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也要从社会学来评价教育价值,即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于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社会人。 同样地,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学习语言者自身的发展和语言工具性对社会的功效两方面。学习者通过习得英语语言这门工具,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领域,开拓眼界和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而英语作为世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门外语,也能间接地满足对社会各界在交流和专业上的需求。然而如何才能在大学功利化的倾向下,将丰富的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也将基于这两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所面临的问题。 (一)在人的需求方面 1.学习者被动的语言学习。一方面,由于教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许多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无力也无心对所学课程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影响,大学的学习也主要以服从和完成作业为主,学生缺乏勇气挑战权威和创新,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标,在这种缺乏挑战性的学习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不用提陶冶情操和提升素质。 2.学习者缺乏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随着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扩充,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获得了提高,而外语教育的本质——人文精神教育却遭到忽视。“这种教育思想导致目前的教学过于注重语言技能和实用知识,这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教育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人文精神的衰落,学生中物欲化情绪和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学生没有体会英语文化的底蕴和精髓,领略文字背后深厚的哲学思想,也对自身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的追求表现淡漠,不少教师也在课堂上仅以考试为导向,重技能操练,轻人文知识的培养,教师的这一功利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神圣地位。 (二)在社会需要方面 1.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功利性过于明显。高校以社会的需求作为导向设置课程和教学安排。而受眼前利益驱使,大学英语教育也面临着只重视技能培养,强化工具性和实用性,而淡忘人文性的问题。这种偏颇、功利的价值取向不仅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忽略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更为可悲的是,一些学生虽受过高等教育,人格却是在畸形发展,导致大学教育普遍出现“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现象。③ 2.对应试教育的重视超过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无法否认的是,社会对人才和精英的评定和认定通过高校文凭是简单可行的方案之一,这也导致对教育的评估侧重于结果而非过程,应试教育也成为简单见效的“生产人才”的手段。由于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应试教育仍广为盛行。不少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围绕各类考试、传授考试高分秘诀的培训班。 二、解决当前英语教育价值缺失的对策 大学英语教育进行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必要的,满足社会需求也无可厚非,但从教育价值的观点来看,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均不可忽视。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实现两者的结合,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试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理念:理性分析社会需求,转变教学思想 高校是知识的生产地,没有高校的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的需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追求和素质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在英语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完善了“人”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生产和实践。同时,合理调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多种选择。 (二)教师:将英 语技能训练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 如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仅仅在文凭和学历上有所提高还远远不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和“业”涉及“道德”与“专业”两个方面。在“专业”方面,英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 、写、译五方面的技能;在“道德”方面,英语教师还应注重文字背后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素质、道德和价值观也是考察教师资历的重要元素。教师良好的品位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变化,教师需要进行定期和周期的师资培训。 (三)学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高等教育的中大学生重点不是“学习生存技能”和“灌人大量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是成功、有效的高等教育的关键。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包括学生的自主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传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被动、枯燥、孤立的英语句型操练,这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更不用说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染,陶冶情操。所以,在思想上应该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度价值观,在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英语教育论文:浅析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跨文化英语教育探究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育 文化差异 跨文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之间都有着互相的渗透,跨文化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仍以老旧的英语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要增加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才能够使英语的学习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与各国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贸易往来,但是原有的英语知识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了时展的需求,现代化需求的英语人才是要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如果英语教育仍然以基础知识和单词语法等来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想必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英语人才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跨文化英语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各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如果外语学习者学习过英语之后,和外语使用者进行交谈时,由于不懂得他们国家的文化,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他们的说话意图,反而说出了一些中伤他们的话,使他们产生误会,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务谈判中,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可能因为一句不礼貌的用语,导致了生意上很大的损失。所以是否能够和外语使用者之间进行无障碍沟通,不仅仅在于英语单词和语句、语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应对英语国家和我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方面进行学习和了解,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文化的差异,才能对英语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应用。 二、文化在实际交际运用中差异体现 (一)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 西方人在个人隐私方面非常重视,他们非常在乎对自己的年龄大小,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和工资等隐私问题进行保护,必须在和他们交流时避免此类问题的交流,应该换一些不涉及隐私的问题,不能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和西方人交流上有所困难,甚至会发生不快,虽然中国人把问对方年龄视为是关心对方,但是,西方人认为对于隐私方面,其他人是无权过问的,所以在交流时,必须能够注重隐私方面的文化差异性。 (二)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在和西方人交流时候,不仅要极为注重其隐私的谈话,还应意识到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中国人将谦虚作为其优良的传统美德,认为自谦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但是即使我们这样认为,也不能将思想强加于外国人身上,如果硬性的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交流的重点,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会导致更大的矛盾以及冲突,因为西方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好的就要正确的对待别人的夸赞,以一句谢谢作为回应即可,如果表现的过分谦虚,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可见在英语交际中更要注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英语交流中,各国之间有着非常多的文化差异性,以上两点仅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差异上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文化差异需要了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应注重跨文化的学习。 三、目前我国在英语跨文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更应注重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虽然新课改的思想已经慢慢的渗入到英语教学中,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师没有改变其教学理念,在英语教育中,只将基础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对英语的正确应用,所以我国应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使教师能够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加以重视,才能改变我国目前的状况。 四、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由于很多老师仍然把英语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基础学习,比如单词,语句和语法等,从而忽视了对英语文化差异的学习,极大的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进行实际的应用,所以,作为老师要一改原有的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上教学对文化差异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二)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加入文化元素 教师在英语教育中,应该在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入相对应教材内容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和一些习俗等,因为中西方之间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和用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流畅的交流,就必须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比如个人隐私,面对称赞时的反应,还有主人邀请你吃饭是代表什么意思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只按照中国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就一定会使沟通产生障碍,比如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时,都是过于拘谨,不能打开心扉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会考虑很多,比较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如果在国外,没有人会叮嘱客人吃,客人都是想吃就吃,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只能饿肚子了或者把场面弄得很尴尬,所以一定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 (三)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加以理解 在英语教育中,不仅要对英语国家的各种习俗加以渗透,还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同于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里,了解其思想,感受和中国不同的西方文化和内涵,可以多加发挥外教在英语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外教本身来自西方国家,他们对西方的本土文化非常了解,是一本活教科书,应该加强中国学生和外教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异国的文化风情,才能从思想上对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认识。 (四)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能深切的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底蕴,就必须要建立起同学在此方面的兴趣,如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技术,放一些有关于英语的影片,从影片中的生活场景中可以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人的生活习惯,这样通过感官上的介入,使得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更加深刻,并且能够摆脱枯燥的讲说教学,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中,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单词,比如天鹅在汉语中仅仅代表天鹅本身,具有美丽高贵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天鹅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思,代表着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因为希腊传说中,音乐之神的灵魂里进入一只美丽的天鹅,以此产生了寓言:杰出诗人灵魂都会进到天鹅的身体里,所以天鹅在英语国家里有着更深层的内涵;英国有一个地区产的牡蛎是最好的,好的牡蛎都是呈现紧紧闭嘴的状态的,所以借此来形容沉默寡言,口风紧的人,像这些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只是极小的部分,要想更多的了解文化的差异,必须要以一些实例来加强同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更加注重英语文化的学习,为英语交际打下基础。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教育,而是要在英语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更加注重各国家之间文化差异进行英语教育,学生只有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加以正确把握,才能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没有语言观念上的阻碍,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可见,对于跨文化的英语教育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英语教育论文:浅析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1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的英语技能、英语情感以及英语使用,英美文学类课程进入大学英语教育之中,无形地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文学情调,即为文学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坚持新型的人本教育理念。其一,实现“技能教学”向“素养培养”扩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英语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英语专项技能提升,如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应用文书写能力等,同时,相对于技能教学来说,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更为缺失,这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之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及心理等,而英美文学类课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其以文学情境创设、中英文化比较以及中英文学教育的方式,加入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内容,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者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社会性人才的需求标准。其二,实现“教师结构”“教材结构”向“学生结构”转变。素质教育条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基本,展开“以师为本”、“以教为本”的教学,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了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造成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以情境教学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教学的情境范围,如展开文学人物对话、进行文学场景模仿等,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力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发展。 2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环节实践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非专业英语教学来说,一般设置于大一、大二,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出于对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多元性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内部课程设置越来越偏向人文教育,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成为首选,但是在其课程改革中,必须以各环节的人本性落实为基础,才能实现英美文学教育功能的实现。 2.1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改革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基本,服务于大学英语整体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基于英语言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基本教学目标,英美文学类教学通过创设交际对话场景,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电影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言语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力量的实现,即为人的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上,这就要求其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上,通过其课程目标的指向作用,再展开教学内容的挑选与教学。如设置学生审美感受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内容补充或是教材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2.2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精选英美文学作品,展开作品教学。英美文学类教学展开的基础是文学作品,在对教材的选择上,不仅要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要以精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其包括审美性、对比性、教育性、情感性以及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选择《简爱》展开情爱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选择《理智与情感》展开人性纯美教育;选择《雾都孤儿》展开历史情感教育;选择《老人与海》进行人与自然之挑战,人性能动力教育等,促使包涵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被学生认识与感知,让这些民族的、人民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本发展、社会发展和心理发展。2)选择“大众性”作品,展开学生心理教学。这里的“大众性”作品是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或是著名的作品,便于学生理解的作品,用此类用作品展开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因为此类文学作品本身含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更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要求,因为学生对这类作品本身就已经有所感知,或是因为作品影响力而想去了解,所以,在设置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在展开教材教学中,要适应于学生的心理要求,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最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心理走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3)教学内容设置人本化,展开阶段性教学。对于非英语专业来说,英语课程一般作为必修课设于大一、大二,由于此阶段是大学生进入校园的起始阶段和适应阶段,其心理新鲜感与滞留感较强,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进行学生心理分析,采取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如在大一上学习,学生心理处于高中向大学升华过渡期,在其中对情境性教学的适应性较弱,所以教学内容要以轻快、感受的基本内容为主,如展开优美诗歌赏析、进行电影欣赏等,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情境感受能力;在大二时,则偏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展开情境教学,如进行文学情景对话、角色演出等。 2.3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1)以阅读、欣赏为基础,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对于文学类学习来说,文学感受力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以美文阅读、音乐播放、诗歌朗诵以及影片欣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供平台,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喜爱度,而文学揭示普遍的价值,描述日常生活之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使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2)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学生学习主体性情境。课堂是实现学生各项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场地,文学自身的情境属性,要求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有高氛围的情境进行支撑。一方面,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采用角色教学、模仿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将教材人物引进课堂等。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如采用合作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以有效激励方式,促使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效地将学生变为课堂主宰者。 2.4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要展开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加强基本英美文学知识学习,丰富其教学技能,而且要求教学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以及素养。 3总结 素质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基础,以自身课程特点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根本,以全面化的指导理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学方式的展开上,同时,加强英语教学素质培养,以强有力的教师素质为支撑,来实现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情感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英语教育论文:简论对当代高职英语教育重要性的分析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英语教育作为基础课程,必须加强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就高职英语教育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推动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使得高职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论文关键词:文化;职业教育;高职英语;重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国家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的经济要求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外,还需要懂得本专业文献的信息查询、学习和再深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今天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企业人才竞争的年代,技术人员的聘用和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是通过网络取得的。英语是常用的一种检索语言,更是先进设备引进应用的“通行证”。英语的这种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意义重大和深远,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就不仅仅教会学生英语信息检索与查询,更应因此使学生掌握一些英语的学习方法和实用翻译方法。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外语教育规划逐步系统化、科学化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英语教学在思想原则上明确提出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在高职英语教材中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正确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课堂前后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和考试机制存在某些缺憾,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每天都在拼命“囫囵吞枣”似学英语,以求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在学习中对以英语国家的文化缺乏甄别能力,又对本国的文化知之甚少,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众所周知,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在语音语调、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这几方面都很弱,致使学生对英语有恐惧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然而为了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作为老师则必须想法设法提高他们这些能力。目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教材相对比较缺乏,公共英语教材也不一样,内容所涉领域、难度,题型设计也稍有不同。有的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难度太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英语教学系统还不完善,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与实际情况距离较远,一方面制约了英语教学。另一方面由于高职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技术课程比较重视,对英语课程重视不够,只要考试可以通过即可,导致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不够高。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通过深化英语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使用英语的信心,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教育方针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人才,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经济。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在学校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学习。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具体的高职实施中,尽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帮助、介绍方法和技巧,但由于基础差和自觉性不强,学习材料仅限于课本,他们课堂以外基本不学英语,大多数学生依赖于老师,很少参加英语活动。对此,我认为他们有很大空间可提高。如果做到自主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会突飞猛进。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的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见解。随着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并不是像初高中时候那样的绝对“权威”。所以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把学习英语的选择权、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懂得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反之,事与愿违,将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需求着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当前社会上,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特别是一些外企需求量逐年增大。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只对专业课程下苦功学习,而忽略了英语的学习,导致了许多外企招聘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据调查,在国内企业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当中,只有7%的人具有较为熟练应用英文的能力,而在外企就更差了。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平时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自认为专业成绩好就行,直到毕业后找工作时才发现,许多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英语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英语学习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者会听说,听说应是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都要求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能够较为熟练的应用英语等外语与外国技术人员等进行沟通,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所以作为专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院校,其英语教学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在与外国进行技术交流时,除了要语言上的沟通外,还进行读写上的交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读写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有较高的英文读写能力。对此在实际的教与学中,教师不妨对专业定理定律、专业词汇等进行英文注解,以便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与信息查询。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识到英文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为日后工作中英文材料的读写打下基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是由于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保持原有国内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外业务。因此就决定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同时,还能在必要时运用英语进行企业技术介绍、技术问题解答等。加上从国外引进的设备英文说明书,这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很好的英文能力,所以他们在招聘时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英文水平。可见,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势在必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英文的重要性。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能力的策略思考 英语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现代合格人才的标志之一。如今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就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培养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没有一定的认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面前,也会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即使有瞬间的兴奋,也会因知识的贫乏而稍纵即逝。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兴趣?我认为教师首先要重视free talk,谈话形式要多样,教师可预先布置谈话主题,让学生有所准备,活跃课堂气氛。如播放英文歌曲、角色表演、复述课文等。学生有了初步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意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适时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其产生学好英语的欲望。经过持久的学习,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开口的勇气和口语能力。 第二,教学从听入手,以听促说。学习英语关键是敢于说,敢于交流。会说的前提就是要先学会听。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模仿地道的英语,要求模仿的每一句话都尽量做到“三最”,即“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冲破一切心理障碍大胆地说,以克服胆小、羞怯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听力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经验告诉我,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最关键是加强语音基础知识的学习。语音知识不扎实往往是导致听力困难的直接原因。正确的发音是英语教学关键的第一步,这阶段要求学生平时多进行大声朗读,以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解语调;平时也注意积累一些常用句型和习惯用法。此外,教师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高职学生听力的材料。好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第三,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实用能力。众所周知,阅读理解在外语语言的基本技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院校的英语也占有重要位置。现正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世纪,准确而快速的英语阅读己成为我们吸收和扩充知识信息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能帮助学生广泛增加语言知识,能使学生熟悉语言结构,熟悉语法规则等。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情况,在英语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好精读课程的学习。老师可提炼每一段落的主题句,分析篇章结构和句型特点,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必须结合学生本专业知识进行阅读,比如推荐一些相关专业的阅读文章在课上课下学习,至少应该分层次的进行学习阅读,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是要推选一些有时代性、趣味性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得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提高。 第四,改善高职教育中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虽然高职英语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等。有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弱,新知识、新技术难于融入教学中,课程开发能力不强,而兼职教师工作不稳定更是当前高职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调整教师层次,优化教师结构是当务之急,可安排教师挂职锻炼或开展跨国学术交流,也可通过各种渠道培训教师,让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带领青年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考试、实验实训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规范到位。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 四、结论 据现代人力资源调查以及有关企业的调查,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当代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方向,也是高职毕业生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向。为此,我们高职高专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英语在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通过专门的加强学习,使高等专业技术院校毕业生不仅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英语基本能力,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培养成为现代企业迫切需要的英语加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现代经济、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服装早已不单单是驱寒保暖的物质必备,在文明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服装是展现个人审美品位、精神面貌、个性气质的外显,甚至成为人际交往的名片。服装的流行既是潮流先锋们个性特征的表达,又是消费大众趋同从众的心理特点在消费行为上的结果,它引领了市场的生产和销售,是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高校在服装设计的人才培养中,应充分重视行业与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社会生产实际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市场导向应该保持敏感态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市场导向为主,通过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将服装设计方法、美学原理、工艺技巧和面料知识等进行融汇贯通,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对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我国传统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过去以低附加值生产加工为主的服装企业正逐渐向着自主创新、培育本土品牌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催生了大量的电商服装品牌,市场对于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服装设计师和制版师,伴随行业的发展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服装陈列师、服装搭配师、时尚买手、时尚编辑、时尚插画师、时尚博主等相关职业纷纷涌现。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服装市场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往往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而忽视设计实践的训练,在技术应变上更是要远远落后于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步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难以匹配。基于市场导向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的专业教育应顺应这一大趋势,制定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科学的构建,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MOOC”慕课教育、微课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销售领域的应用也推动着服装专业教学从内容到手段的变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技术环境,从打板、修板、动静态模拟效果到服装在虚拟环境中的展示,实现了与产业技术更新的对接,使人才的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尽管教学方案设计完美,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方法,其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设计人才的培养终其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符合经济发展和生产需求的人才储备,因此,市场导向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挥棒。应用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市场培育的沃土,如何将实际的生产实践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形成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良性模式,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改革中,转变教学方法,将市场实际项目、专业赛事引入课堂,结合专业设计教学的内容进行消化融合,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方案不再是空中楼阁,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作品质量。就目前来看,构建项目制教学法是高校改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项目制教学,就是将真实的设计项目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围绕项目要求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方案的设计,设计创作有着明确的现实目标和品牌需求。项目制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失衡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够鼓励学生发挥其自身的长处,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到服装设计的实践中来,对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项目特点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关系。项目制教学解决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起到启发思维和引导创意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切合市场当前的需求来进行项目教学,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使两者的关系达到融汇贯通。(2)在项目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寻者,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创作思维进行启发,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也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团队中,为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将项目教学进行优化。(3)建立完善的项目教学评价机制。在课程结束时应及时对教学效果、项目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进行综合评定,针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结果的质量作客观的分析。而这样的分析、评定的主体应交由企业、学生自己以及后续的市场反馈,以此将项目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三、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服装设计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我国服装产业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服装市场呈现出细分的态势——在产品类别上的细分、风格上的细分、功能上的细分等等,相应的对服装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更新。高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应充分重视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除了少数纺织服装专业院校外,还有占大多数比例的综合性院校,共计200余所,在进行专业方向设置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宜“一刀切”式一味追求大而全,而应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区域服装市场的发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专业特色定位等方面的情况,确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二孩政策的推行实施,中老年服装、功能性服装、童装、亲子装等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一个企业在产品线开发上往往具有相对明确的品类定位,作为专业设计师也往往有明确而具体的研究发展领域。过去笼统的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课程设计,往往造成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无所是从,看似什么都会一点而实际在生产实践中才发现无法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根据产品的分类进行模块化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细化教学内容板块的划分,应对市场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服饰文化的宝贵资源有待挖掘和开发应用,市场上越来越多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自主品牌纷纷崭露头角。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应用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各院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灵感创新发展,是当代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广西师范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立足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重要线索,融入服饰色彩与图案、服装材料再造、服装结构设计、民族服饰设计、服装配饰设计、创意服装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图案、色彩、材料、工艺、结构等方面对民族服饰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和设计开发,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从近年来的中国大学生时装周各个院校的毕业设计命题和作品来看,也越来越明显的反映出高校对于传统文化在专业教学上的重视程度。 四、对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现代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打造紧贴市场的平台和空间,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有效途径。蓬勃发展的各类互联网销售平台,为仍然身处高校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了门槛较低的接触市场的机会,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1.“学校+企业”打造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平台 高校和企业分别是人才的输出和输入单位,两者在人才培养和需求目标上应该具有一致性。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容易形成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结果,甚至是为了完成专业建设指标而进行的任务式合作,没有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真正对接。在合作中,学校应该结合企业的产品开发需求和生产节奏来对课程结构、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合作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营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提升品牌意识,并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献计献策,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携手共进。 2.“教师+设计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在科研、理论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在生产实践方面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有一定的欠缺,在结合市场实际项目指导设计实践时往往力不从心。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挑选一些在服装设计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在专业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学生+品牌”从校内培育到校外发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创新创业,甚至创立自己的品牌,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接触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并接收市场反馈信息,为毕业后的自主创业积累市场经验。同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觉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明确,对专业的认识能够有效结合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提升专业上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高校为应对服装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作出的能动反应。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就在于为社会生产提供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高校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加强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一、以经典为范,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 “书声琅琅,书香校园”经典诗文不仅记录了无数历史先贤的智慧,更记载了他们悲天悯人,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因此,以经典为范,让幼儿在诵读中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幼小的心中根植民族的希望之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集力量。为了强化幼儿的诵读意识,教师将经典诗文融入活动之中,如开展“诗文接龙”“比比谁最棒”等活动,让孩子从小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让孩子体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让孩子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此外,每学期幼儿园还以“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诵读活动。这些经典文化都是智慧与思想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诵读经典可以让幼儿从小浸润在中华经典诗文的最深邃,最富有内涵的感染之中,以先贤为师,与经典同行,发扬民族精神,从小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二、以熏陶为桥,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孩子从小生活在娇惯与溺爱中,不懂得体谅与感恩父母,有的甚至在幼儿园欺负小朋友,在家对父母乱发脾气,针对于这一现象,实施经典诵读,以熏陶为桥梁,让幼儿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述经典诗文中的故事,如讲述“二十四孝子”“孟母三迁”“黄香温席”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耳濡目染,感受古代先贤感恩父母,恪守孝道的高大形象,树立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同时,为了让孩子将学到的道理应用于实际,教师开展家庭回访制,定期对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记录下来,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更多的幼儿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诵读中培养了感恩意识,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在一次幼儿园“亲子交流会”上,平时调皮捣乱孩子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妈妈,妈妈感动的落下了眼泪。还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听话了,不再无理取闹,还主动帮家长收拾碗筷。可见,经典诵读是一架桥梁,通过诵读的潜移默化,孩子懂得了礼仪与做人的原则,真正地体现了教育的真谛。四、以传承为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儿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未来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文化知识,还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幼儿养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诵读经典,意在传承,以传承为魂,让这些凝聚着美德的精华得到继承和传播,在传承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为长大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幼儿园在诵读的基础上打造“书香校园”,在楼梯拐角、报栏等醒目的位置张贴经典语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同时,还给了幼儿一个开放自由的诵读空间,孩子们在课间、上学、放学都可以诵读几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经典诗文的感染下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育人,德育为先”良好的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利用经典诵读,传承文明精髓,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德行兼备、品学兼优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幼儿教育的责任,更是使命。 作者:刘红梅 单位:南通市崇川区三之三七星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论文 一、运用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幼儿理解 1.巧用儿歌渗透礼仪 例如,儿歌《我的好妈妈》,这首儿歌激发孩子们尊敬长辈的情感,并能与大家交流自己在家做的关心长辈的事情。 2.利用歌曲宣扬礼仪 大班上学期所学的《礼貌歌》是让幼儿知道相互宽容会给大家带来快乐。 3.运用故事感悟礼仪 中班下学期学的《萤火虫找朋友》说的是交朋友要看清他的长处,不要只看短处,引导幼儿礼貌待人待事。 二、运用趣味益智游戏渗透幼儿的礼仪教育 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也以游戏为主。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我们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进行思索,然后边观察边操作。因此,教师可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知识。 1.幼儿能在游戏中进步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结交新朋友,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有礼貌地交往。 2.幼儿能在游戏中感知礼仪 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知道什么是礼仪,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礼仪。 三、幼儿行为习惯的摇篮———家庭礼仪教育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礼仪教育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两方面着手: 1.日常行为规范 家庭礼仪教育应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 2.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礼仪教育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使幼儿礼仪教育工作协调一致,共同帮助幼儿树立礼仪意识,明辨是非,鉴别美丑,掌握礼貌用语与礼仪行为规范,从而使幼儿产生爱礼仪的情感。 作者:梁鑫磊 单位:连云区高公岛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思考 摘要: 教育育家叶圣陶所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人生的基础,源于幼儿时期的良好教育,在幼儿园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工作,不仅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幼儿;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校园的脸面,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下面结合本园实际谈谈如何开展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 1环境创设助推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环境不仅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更是萌发创新思维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园应本着“以孩子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和“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程”的设计理念,在公共环境设计上,力求新颖、主题鲜明。在室内走廊、门厅、室外校园的设计上,用幼儿平时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照片进行装饰,用“请讲普通话”,“谢谢你”,“请自觉排队”,“老师辛苦了”等一些日常礼仪内容语言作提示,这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墙面上展示出来,用幼儿最熟悉的画面、最常用的语言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让孩子们在看看、讲讲、想想、做做中学习知识、明辨是非,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环境的建设中,各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班级活动室、盥洗室、寝室等幼儿经常接触的地方,布置上幼儿易于接受的文明习惯画面。如寝室门口的小猫咪提醒“我们在睡觉,请不要大声说话!”;饮水吧处的“排好队伍,不争不抢”;衣帽橱处的“请叠整齐”等等。这些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画构成了充满礼貌的环境,在孩子们的身边起到暗示的作用,提醒孩子们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2师表形象引领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幼儿园要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组织师德专题学习班,重点学习先进师德楷模事迹。制订《幼儿园教师礼仪规范》《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等相关文件。培养和推树师德典型,激发教师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榜样激励教师关爱幼儿、教书育人、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师德的重要性,增强自身责任感,做到“安教”、“乐教”、“善教”,在园内形成“团结进取,精诚服务,积极奉献”的良好园风,努力形成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群体,塑造良好师德师表形象,为幼儿们树立文明礼仪学习的榜样。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主动像小朋友问好,说再见,和家长、同事交流时,时刻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注意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榜样的引导下,孩子们一定会天天在进步,见客之礼,待客之道,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习惯。 3教学活动促进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为使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四结合”,抓好“四方面”。注重“四结合”,既要求教师要做到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与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紧密结合;与幼儿丰富多彩的活动紧密结合;与文明班级评比紧密结合。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抓好晨间接待。设“晨间礼仪岗”,每日安排礼仪小标兵与老师一起在门口迎送家长和小朋友。(2)抓好区角活动,培养幼儿间的合作、谦让、协商的能力。(3)抓好重大活动教育。利用“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让幼儿学会和懂得关爱、孝敬和感恩。(4)抓好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除了充分发挥“文明礼仪之星”的榜样作用,还让他们尝试着去督促、提醒并检查其他幼儿是否按要求遵守各项活动规则。如在喝水环节提醒并检查幼儿是否有序排队、是否坐在固定的位置喝足量的水。同时每个新学期开始,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以升旗仪式、文明礼仪课为主阵地,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全员育人。每周一的国旗下讲演,内容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感恩社会”教育为主线。平常的礼仪课中以《礼仪教育》教材上的内容为主。结合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制定《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礼仪行为要求》,内容包括:起床、入园前准备、入园晨检接待、区角活动、早操、升旗、午餐、午点、教学活动、盥洗、喝水、课间活动、户外活动、午睡、离园、回家等等,教师根据一日生活环节礼仪行为要求内容,每周评出文明礼仪小标兵进行张榜公示,并颁发奖状进行奖励,以此来规范幼儿的言行。同时幼儿园做好检查教师对文明礼仪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将检查情况纳入先进班级评选之中。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之间、班级之间“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也使榜样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百花齐放的效果。 4家园共育强化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4.1加强宣传,促进家园信息交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对孩子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幼儿园应在班级门口设置了“家园联系”栏,每周一更新,内容涉及到幼儿卫生保健、家教成功经验、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信息等方面。在园内宣传橱窗里张贴“家长文明行为规范”,组织家长学习并要求遵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4.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家园合作共育。为使“文明礼仪教育”向校外延伸,幼儿园应积极构建家园教育平台,通过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专门召开礼仪教育家长会、发放文明礼仪教育问卷、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让为人父母者重温文明礼仪知识,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另外,幼儿园还要重视校外德育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幼儿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内化知识,促成质的飞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需要引导、启发和感染,需要教育和环境形成合力,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需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的孩子具有善良、正直、诚信、宽容、谦逊、合作等品质,成为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人。 作者:张先强 单位:宁阳县罡城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阐释了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第十八条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更应该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更是深感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可是当今不少孩子,他们生活在四二一特殊结构的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渐渐养成为以自我为中心、依赖、骄横、霸道、不礼貌等不良习惯。如何改变现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当今幼教工作者首先要思考和实践的焦点问题,也是《幼儿园工作规程》所界定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多方面配合,并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家长、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幼儿园的老师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我从教以来,在长期的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力图以不同途径、不同方法,知行合一地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营造氛围,以情爱动人,培养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语言习惯。 教育孩子学会礼貌用语是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针对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接待孩子入园及离园时,都以微笑服务的方式,亲切、主动与孩子、家长问好、说再见。在这种宽松愉悦、温馨文明的氛围感染中,再内向、再不善打招呼的孩子也会深受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学会主动、礼貌地与老师、同伴问好、道别。拥抱,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我班陈佳妮小朋友入园都半个学期了,还不肯开口和老师、同伴问好,每天入园总是用她那会说话的大眼睛看着值班老师。刚开始,我只是主动地和她打招呼:“佳妮小朋友,早上好!”好几天,任凭我和她妈妈怎么鼓励,她就是不回应,这种现象在幼儿园还是比较少见的。于是,我特别留意了她每天早上入园后的表现。通过几天观察,我发现佳妮小朋友每天从入园到融入活动,都必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情绪缓解过程。针对佳妮小朋友的性格特点,我改变以往的常规做法。每次我值班,看到佳妮妈妈的摩托车一停下,我就微笑地去迎接她、拥抱她,让她感受到妈妈般的肌肤之亲和亲切之情,缓解她紧张的心理情绪之后再向她问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佳妮小朋友开口了,一阶段后,她竟能微笑着主动向老师同伴问好了。 爱,需要用心传递。我班张源斌小朋友是一个客家人,刚入园时,也是从不开口向老师问好,不和小朋友交流。家访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只会说客家话,虽能听得懂我们说的话,但不能和我们进行对话。了解根源之后,每天入园,我总是主动先向他问好,并拉着他的手,请他看着我说话的口型,教他跟我学说:老师,早上好。“在园一日”活动环节,我特别关注他,鼓励四周的同伴主动和他交往;我还不时找机会与其说话,通过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与老师头碰头说话、指着老师的鼻子说话等语言游戏,引导他慢慢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老师好、老师再见等礼貌用语。 二、创设情境,量体裁衣,加强幼儿良好品德的行为养成。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这要求我们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班级每个幼儿的行为表现,针对幼儿的不良表现,创设相应的活动进行教育。班上有一部分孩子自私、霸道、不懂得谦让。我先借助故事《孔融让梨》、儿歌《小熊过桥》、歌表演《分果果》等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深受感染、启发,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协调合作的精神;接着,我利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播放妈妈、老师为小朋友服务的情景录像,再现各岗位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场景。通过观看、交流、讲述,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培养幼儿尊重老师、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行。我还不失时机地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角色游戏《小兔乖乖》、《三只小猪盖房子》、《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让幼儿在故事角色表演中,学会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养成勤快、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创设区域活动:“爱心医院”、“菜市场”、“小商店”等,引导幼儿在角色交往中学习礼貌用语、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主动为他人服务,逐渐让他们有条理地归类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 三、一日常规,合理有序,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生活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积累和渗透的培养过程。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三条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可见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密切相连,幼儿教师应注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幼儿在园一日作息制度,立足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特制定班级常规要求细则,使我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都能得到有的放矢的实施。现附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要求细则表如下。 四、家校合一,家园共育,以正能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行。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家园配合,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八条: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温馨环境、家长的民主态度及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家庭有效的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配合,共创家园共育的良好局面。每学期我都会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教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引领家长配合学校做到以下要求:1.请家长铭记: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身为父母,应以正面的形象、良好的榜样呈现给孩子,应成为孩子正面示范的一面镜子。2.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爱则有度,教则有法,不溺爱,不迁就,不包办;适时放手,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健康向上的孩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只有在家庭、幼儿园共同努力教育、坚持不懈、反复强化中,才能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美好的人生奠基。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惜遗余力地致力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幼儿的成长道路铺上第一块“金砖”。 作者:林艺红 单位:云霄县云陵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利用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幼儿阶段,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涉及健康、生活、饮食、学习及道德品质方面的养成。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有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现代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由此可见,幼年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人一生的成长将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幼儿阶段作为人生的启蒙阶段,幼儿园就是幼儿终身教育的起点,也是对幼儿开展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中,科学合理地对幼儿开展养成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探讨有效的幼儿养成教育的路径便成为当下幼儿教育教学普遍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那么,该如何有效实施幼儿的养成教育呢?我在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了几点方法,现分享如下: 一、健康养成———及时引导,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尚处于认知的启蒙阶段,对于健康卫生的意识较差,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的东西掉地下了,也会拿起来放在嘴里继续吃,由于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因此需要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中,认真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行为,一旦发现不好的卫生习惯,要及时制止,并予以正确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经常会发现有的幼儿在吃饭之前没有洗手习惯,饭菜掉在了桌子上又会继续挑起来吃,还有的幼儿中午午睡的时候不睡觉,还要大声说话,影响其他幼儿,这些都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引起的。我就做起了孩子们身边的观察员和监督员,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生活行为,一旦发现了不健康的行为,我会立即制止,比如当有的小朋友饭前没洗手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不洗手就吃饭,手里的细菌也会被我们吃到肚子里,就会拉肚子。通过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及时的提醒和引导,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生活养成———自主管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有些小朋友喜欢动不动就跑来问我“老师,我的本子不见了”、“老师,我的衣服不知道放哪里了”等,这些都说明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由于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因此,对于身边的东西经常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要用的时候不知道到哪里拿。因此,在幼儿的养成教育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整理、自主管理的好习惯。例如:我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这块,选择的是让幼儿自主管理的方式,比如在每次离园的时候,我都会让幼儿首先整理自己的服装,检查衣服是否穿戴整齐。通过这种长期的行为,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们已经不需要我的提醒,每当离园的时候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东西检查整理一遍。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晨谈、餐后的一些空闲时间告诉孩子们学会自己整理的重要性,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因此,有义务也有责任保管好班级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从提高幼儿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幼儿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渐渐培养起生活自理能力。 三、饮食养成———环境熏陶,养成文明用餐行为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尚小,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因此,幼儿“吃”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既会主动自觉地按时吃饭,更具有文明用餐的行为呢?我认为环境的熏陶非常重要。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健康的成长环境,营造文明用餐的氛围,使幼儿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会在教室的墙壁上、过道上、幼儿用餐的餐桌上,以及幼儿洗手的洗手池的墙壁上贴上“文明用餐”、“不浪费粮食”、“我是按时吃饭的好宝宝”等标语和图案,营造文明用餐的氛围,提升幼儿自觉文明用餐的意识。同时,我会在幼儿用餐的时候,设立图案有趣的屏风,并为其播放较舒缓的音乐,提高幼儿用餐兴趣。除此之外,我会先介绍菜单“红红的胡萝卜”、“香香的红烧肉”,以此吸引幼儿进餐,养成幼儿文明用餐的行为。 四、学习养成———榜样激励,养成良好学习风气 教学实践表明,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特别喜欢模仿身边的人、事、物,因此,身边的同伴、老师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应当把握住幼儿阶段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然后积极表扬,把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放大,无形中就给其他的幼儿树立了榜样,这样,其余的幼儿都会把他当成模仿的对象,纷纷效仿。例如:班级里有一个幼儿在学习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她是个小女生,上课专心,积极动脑举手回答。于是,我便让她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我用鼓励的方法,给这个孩子送了一顶自己做的小博士帽,并告诉其他幼儿,这个幼儿由于爱学习,喜欢动脑筋,上课的时候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所以得到了博士帽,如果你们也和她一样,那么老师会有更大的博士帽给你们。于是,孩子们纷纷开始效仿,班里一下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品德养成———奖励促进,培养良好思想品质 幼儿阶段的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表现都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身边同学的肯定和表扬。表扬和奖励的方式,能够让具有良好行为的幼儿得到强化,而不至于受外界影响而“变质”,这一点对于幼儿思想品质的养成同样适用。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方式,激励幼儿每一个思想道德的闪光点,以此丰富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有一个幼儿跑着跑着忽然摔倒了,这时,另一个幼儿主动跑了过去把他扶起来。我觉得很惊讶,也很感动,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你做得非常棒!你今天主动把摔倒的小朋友扶了起来,老师非常高兴!以后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也要像今天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哦。”通过这种激励方式,既表扬了肯定了幼儿的行为,又强化了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提升了思想品质。总之,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重视对幼儿的养成教育,根据幼儿认知实际,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养成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文明用餐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风气及优异的道德品质,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王馨婉 单位:昆山市绣衣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关心同伴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合作化的社会,人们必须学会共处。而共处的基础是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当今绝大部分的幼儿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及祖辈百般呵护,对孩子全方位进行“细致”的照顾,剥夺了幼儿对他人或同伴关注和帮助的机会,造成许多幼儿只知道接受关爱,不懂得回报,有些幼儿甚至拒绝同伴的帮助,喜欢独来独往。如何在幼儿阶段培养其与人共处的良好习惯,关乎着一个人良好行为品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 (一)托班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喜欢同伴,知道同伴的姓名、性别、特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同伴的喜欢;礼貌对待同伴,主动邀请同伴,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与同伴共同快乐的游戏、活动。 (二)小班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介绍同伴的姓名、性别、特点,与同伴交往;用较为简单的话语或行为表现出对同伴的关心、帮助;帮助同伴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主动与同伴共同游戏、活动,与同伴分享玩具。 (三)中班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主动表现对同伴的喜爱、乐意与同伴相处;谦让同伴、与同伴友好相处,想办法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珍惜同伴的劳动果实,不随便打架、骂人,不给同伴起外号,尊重同伴;在同伴帮助、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帮助、关心同伴,并表达对同伴的感谢。(四)大班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喜爱同伴,重视、爱护同伴,用适宜的话语和行为表现对同伴的关爱;主动邀请同伴参加游戏、各种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积极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伴,并用适宜的语言和行为使同伴开心、快乐;关爱同伴,分享同伴的快乐和痛苦,从同伴的角度出发,体验同伴的心情;在同伴遇到伤心事情时,积极主动的用关爱的话语和行为安慰同伴。 二、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抓住幼儿园课堂教育的主阵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1.通过创设情景,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一个良好行为的养成,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幼儿年龄小,往往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为了给幼儿树立正确的形象,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如,第一步,情境假设:“小朋友摔倒了”、“小朋友把书掉了”;第二步,行为引导:“看见小朋友摔到了,你可以怎么做?”、“他的书掉在了地上,我们帮帮他吧?”;第三步,树立正确行为标准“:你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做的真好!”、“你帮小平捡起来掉在地上的画册,真是个好孩子!”通过以上训练,建立良好行为,激发幼儿喜爱同伴、礼貌对待同伴、为同伴做事、关爱同伴、与同伴分享等良好行为品质。2.通过榜样示范和强化激励,巩固正确的行为成果,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实践研究中,我们在幼儿中树立关心同伴的榜样,对于为同伴做好事,体贴关心同伴的幼儿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许,使孩子懂得关心同伴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激发幼儿争做关心同伴的小标兵。我们对幼儿关心同伴的各种良好表现进行实景拍摄并在全园幼儿中进行播放,照片和美术作品,张贴宣传,起到榜样的作用,使幼儿逐步养成关心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3.通过积极情绪的激励作用,让幼儿在快乐体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情绪对于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中介作用。我们利用情绪的激励作用,唤醒幼儿的良性体验,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在快乐中得到巩固。为了使幼儿在行为习惯形成的训练中得到快乐的体验,我们长期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训练活动。在游戏中训练,在音乐、体育活动中训练,有了帮同伴拿道具、整理用具、主动邀请同伴参加游戏、相互谦让、团结、分享同伴的快乐、爱护同伴、友好相处等好的行为出现,及时给予奖励,让幼儿到体验关心同伴的乐趣,从而使他们乐于主动关心同伴,为同伴做事。关心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快乐的活动中达到了巩固。4.通过日常教育,不断巩固幼儿良好行为成果,养成牢固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无法分离。为了帮助幼儿把课堂教学、情景教育中的结果运用到实践当中,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行随机教育。在午睡起床时,发现帮助同伴扣扣子的好事,我们及时表扬并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孩子“要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要关心照顾弟弟妹妹”,使孩子树立“关心同伴是美德、是好孩子的表现”。我们充分运用一切有效的教育契机(散步、观察、谈话、户外活动等),使关心同伴的品德教育和实际行动渗透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延伸到课外。 (二)利用幼儿的认同心理,调动教师积极性,编写园本教材,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教师榜样团体,巩固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一个幼儿会对权威代表的教师有强烈的认同感。实践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求培养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的教师,用爱的行为关心每一名幼儿,遵守习惯的各项指标,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同时为了体现教师的关心、爱心,我们号召教师利用幼儿教师能歌善舞、能画会演的特点,改编、创编以关心同伴为主、形式不同的诗歌、儿歌、歌曲等园本教材,通过在班级里幼儿相互之间演唱歌曲、表演诗歌的方法,与幼儿共情,不断强化幼儿行为,巩固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分类指导、家园联手,共育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幼儿关心同伴的行为习惯不仅仅只是在幼儿园中进行培养,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大力协助、配合。为此,我们利用家教园地、随机交谈、家园之窗、家长讲座、电话随访等多种途径来来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并加强自身修养,来真正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根据不同家庭类型,我们采取分类指导,如举办“爷爷奶奶经验交流会”、“高级知识分子家长家教辩论会”、“专家育儿讲座”、“幼儿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掌握和解决家庭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提高家长对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认识,纠正家教在培养行为习惯中出现的误区。用典型人和典型事例进行交流,达到相互启发,相得益彰的目的。 三、成效与思考 通过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幼儿在以下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将托班、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行为的综合评定后发现,幼儿的行为变化具体体现在:一是幼儿“尊重同伴”的行为。能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幼儿,优秀率从原来的5%提高到38%,不合格率从原来的75%降低到31%;大多数幼儿能够在老师的提醒下不再破坏他人劳动成果,如刚搭好的积木;大多数幼儿能够做到不嘲笑同伴的缺点、不骂人。二是“礼貌对待同伴”的行为。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谦让、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主动邀请同伴的幼儿,优秀率从原来的6%提高到42%,不合格率从72%降低到30%;大部分幼儿可以做到在早晨入园和下午离园是主动与小朋友打招呼,会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三是“为同伴做事”的行为。 帮助同伴系鞋带等力所能及的事、帮助集体手机玩具等事、帮助同伴解决困难的幼儿,优秀率从之前的5%提高到35%,不合格率从70%下降到37%;幼儿在做值日生、帮同伴系鞋带和穿脱衣服等方面表现突出,并且在帮助同伴解决困难、使同伴开心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四是“喜爱同伴”的行为。知道同伴的姓名和特点、用言语表达喜欢的幼儿,优秀率从11%提高到37%,不合格率从64%降低到39%;幼儿能够在班集体生活中用言语和行为表达对同伴的关心和喜欢,如,小班的小朋友会对同伴说“我叫××,你呢?”;中班的小朋友会对同伴说“咱们俩一起玩”。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面对社会家庭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对于性格差异、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关心同伴行为习惯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贾锐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命运。”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洛克形象地比喻过:“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幼儿阶段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近年来,我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常规的一日活动形成过程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一日活动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很好地生活在集体中,一日活动中隐含着自由,自由里渗透着常规。湖南省华容县南山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开园时,教师要提前用到2~3天的时间,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别制订出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一日活动方案。幼儿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就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从而促使一种优秀的习惯养成。 二、持之以恒、反复巩固 养成教育要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强化。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积年累月才能达到目的。我园为了让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如:早晚的问好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上学放学站排进出幼儿园的训练、培养幼儿在楼道里右侧行走不大声说话等训练。矫正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更难。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决不收兵。当然,教师在训练中更要注重“趣味”二字,增强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过程。这样,幼儿便能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加以巩固,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重视榜样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密切交织在一起,其交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学习。人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有赖于选择什么样的榜样。幼儿的心灵单纯如水,其行为极易于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受周围幼儿的影响,当同学之间出现了好的榜样,教师应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该幼儿。同样,当某一幼儿犯了错误,教师应对这一行为及时制止,并进行批评。这种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时刻留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善于发现幼儿中间的榜样,及时对幼儿给予正面或负面的反馈,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机会。在教师的有意引导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榜样,教师言行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示范,严格要求自己,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四、注重家园共育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为此,我园认真抓好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知道幼儿园内养成教育的内容及方法,让家长理解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家庭对幼儿园养成教育的负面影响。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抓得好不好,影响幼儿的一生。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源头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反复训练来促进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为幼儿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为幼儿的人生注入巨大的财富。 作者:李斯 单位:湖南省华容县南山中心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养成教育分析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必须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如“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等。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智力的开发是首要的,如识几个字、背几首诗效果立竿见影。但大多数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他受益终生。在幼儿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设计环境,在培养好习惯、巩固好习惯以及好习惯的互相衔接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重视活动管理,养成良好行为 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例如,“认识各种蔬菜”。以前有的孩子挑食,不爱吃的东西就不吃。通过这样一次活动,使他们懂得每种蔬菜都有营养,尤其是洋葱、芹菜对身体有好处。现在班上的孩子不管什么饭菜都能吃完,而且桌面干净。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不挑食、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讲究科学和循序渐进 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小班幼儿要求在区分左右脚的基础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儿不仅要正确区分左右脚,还要求正确系好鞋带。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发展不均衡,系鞋带是弱项,就给予更加耐心细致地个别指导。 三、重视教育的落实 本学期在刷牙和洗手养成教育上重点培养幼儿的好习惯。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利用儿歌促进幼儿洗手好习惯的形成。儿歌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的形式,将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与儿歌联系起来,促使好习惯形成。如《洗手歌》。我们打印出“六部洗手法”,并制成照片到家园联系网上,请家长在家督促孩子正确洗手。在孩子们洗手时提醒幼儿按六部法洗手。利用洗手和开饭前的时间,带领幼儿背诵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师及时把孩子们的洗手情况用统计表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还把评选洗手小明星的帖子到家园联系网上,请家长在家督促孩子正确洗手,并争当每次的洗手小明星。 (二)培养幼儿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利用楼道墙壁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刷牙小明星”的评比栏,将废旧的牙膏盒进行装饰做出一个个可爱的小牙刷,如果孩子在家早晚都刷牙了,第二天来到幼儿园就可以自己拿一个小牙刷插到自己的学号上,老师会每天进行记录,每两周评出“护牙小卫士”,向孩子们和家长公布,同时奖励孩子们漂亮的贴画,激发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每天都督促自己努力。 四、充分利用一日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不断巩固好习惯的形成 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三个阶段:确立目标阶段———培养阶段———形成阶段。达到形成好习惯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巩固,巩固就需要反复不断地练习,将好习惯的养成渗透在一日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如在记录幼儿刷牙习惯时,我发现最近孩子们插牙刷的比例在下降,难道孩子们刷牙习惯的养成出现了问题?经过询问,发现孩子们也刷牙,就是早晨来园时忘记插牙刷了。于是,我们及时组织孩子们观看记录表和“刷牙小明星”评比栏。让孩子们找出差距,及时奖励做得好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在我们的提醒下,情况明显好转。 五、注意各种习惯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影响 我们确立的好习惯目标并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所以我们不能培养了这个好习惯却丢掉那个好习惯,应让一个好习惯的形成促进另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要注意习惯间的内在联系和培养习惯的整体性。 如现在天冷了,孩子们容易肚皮着凉肚子疼,我们教会孩子们掖秋衣,提裤子:起床时先用袜子把秋裤套上再穿外衣等能力。孩子的一切习惯都值得我们去反复强调,在反复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做的这些活动,是为孩子一生打基础,家长在家也应积极去鼓励、监督,帮助他们巩固这些好习惯。每年的各项体检总会查出有一些患龋齿、视力不太好孩子,我们就觉得跟不好好刷牙、不注意用眼卫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只要我们要求到位,他们都做得很好。只要我们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们相信,他们会给我们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相信我们今天的付出会得到明日丰厚的回报。 作者:周惠芬 单位:石家庄市众美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的家庭养成教育论文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基本情况(1)家庭的经济收入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看,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相对稳定,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总数的85%,个别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收入不固定,占总数的15%。另外,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幼儿的家庭还有家里老人们的资助。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孩子的养成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调查结果见表1。(2)家长的学历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鸿智幼儿园家长的学历达到大专以上的约占调查总数的一半,总体水平较高。这也与幼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这是一所位于屯溪中心城区的幼儿园,家长多为在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3)家长的职业父母的职业差别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客观指标之一。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会对幼儿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幼儿的心理发展等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鸿智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职业为机关干部及企事业人员约占调查总数的一半左右。这个比例大致与表2家长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家长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除去10%的留守儿童的家长,90%的家长都在屯溪区范围内工作,并且大部分孩子是和父母共同居住,因此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对幼儿进行家庭养成教育的。调查结果见表3。2.家庭的教育观念本次关于家庭养成教育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方面;2.生活自理方面;3.学习习惯方面;4.品德行为方面;5.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家长在本次调查之前对家庭养成教育不甚了解,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家庭养成教育的概念和内容。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约有45.5%的家长对目前自己家庭的养成教育表示满意。在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环节的调查中,90.9%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等重要;85.6%的家长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只有27.3%的家长能够坚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幼儿的教养方式方面,87.3%的家长选择说教、打骂、以及榜样,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使用激励和做游戏、讲故事等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结合问卷中家长的教育理念来分析其它四大方面的养成教育情况。(1)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访谈得知,在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也比较好,特别是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由于职业特点,这些家长能给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在那些家长平时不太注意自身卫生习惯的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也较差。调查结果见表5。由此可见,在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家长的示范行为,直接影响幼儿行为。(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家庭结构是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在目前的幼儿家庭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年幼体弱,缺少生活经验和能力,需要得到大人的关心和呵护,特别是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不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由于是隔代教育,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往往存在“孩子还小一切慢慢来”的心理,更愿意包办代替,放松了对必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形成这一部分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低的现象。调查结果见表6。(3)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存在较大关系。在家长学历水平较高的家庭中,更强调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家长学历较低,常常忽视这一点,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4)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能做到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但只有少数幼儿会主动去帮助和关心他人,能够做到父母提出的要求。结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来看,如果家长平时在家能够言传身教,那么在这些家庭中的幼儿都有良好的品德行为表现。调查结果见表7。 二、结论和建议 幼儿养成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家庭的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的具体方面存在差异。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家庭教育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独特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但遗憾的是,现代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的教育。这不仅导致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习惯依靠父母和长辈,而且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也趋于淡化,孩子更多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不懂得关爱他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二)掌握有效的家庭养成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教育都必须适应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小班幼儿年龄一般是3-4岁,他们刚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既带有婴儿的“痕迹”又带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爱模仿、情绪化和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等方面,因此,家长应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1.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主要依靠动作来进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家长平时的一些坏习惯、说的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在无意中被幼儿效仿,而一些幼儿的性格、行为习惯会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运用科学的养成教育方式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3]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即使家长给幼儿讲道理,幼儿也不愿意听,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比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温柔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或者暂时转移注意,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所以,对小班幼儿的教育应使用耐心说服和引导的方式。幼儿心理发展的泛灵论特征,在小班幼儿尤其突出。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创设拟人化情境,利用各类小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真实的或虚拟的生活情景、小故事都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表扬法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对于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家长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提出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例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仅有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是不够的,这时家长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表扬手段来肯定幼儿,比如利用奖励小红花,奖励糖果等物质奖励方法,或采取榜样激励法等多种手段来鼓励幼儿。3.教育方法保持一致教育的一致性是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4]比如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就会造成家庭教育者管教要求之间的矛盾,结果削弱了教育效果,还容易造成幼儿“两面派”的性格。此外,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们格外疼爱自己的儿孙,他们总是想让孩子更多地得到爱,但是过度的宠爱,常常会使孩子依赖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甚至当受到父母的正常教育时,他们也拒绝接受,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反抗这种教育的武器。这种爱,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只有家庭中各成员间不同的教育观点统一在正确的科学的基础上,保持教育过程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养成教育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小班孩子的习惯养成基本上还没自觉的意识,需要通过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好习惯的“养”不难,但要“养成”就需要持之以恒,多次强化。因此,家长可以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具有可操作性。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单靠一个方面。除了家庭教育,还需通过家园合作。[5]家长们在家园合作中则应建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共同搭建起幼儿成长的阶梯。小班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只要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养成教育方法,并能够与幼儿园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一定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柯俊单位:安徽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一、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兴趣 小班幼儿的模仿力较强,尤其是对教师言行较为信服。因此,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以幼儿同伴为榜样,通过鼓励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兴趣。首先,要以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和熏陶幼儿。如在教学中教师的书本掉到了地上,此时教师可说:“小朋友们,老师的书掉到地上了,我可不想让书宝宝变得脏兮兮的,我要把它捡起来擦干净。”接着教师捡起书本擦干净。然后以问题“小朋友们,如果你的书或其他东西掉到地上该怎么办?”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东西掉了要捡起来并擦干净”的道理。如此,通过教师的言行感染幼儿,让幼儿有学习的榜样,促进其行为习惯养成。其次,要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如在“安安全全滑滑梯”的活动中,幼儿发生了碰撞现象,一个幼儿马上向另一个幼儿道歉了,此时教师及时对该幼儿进行表扬,并号召其他幼儿向他学习。此时,幼儿受到教师的鼓励,获得了满足感,其他幼儿以其为榜样,起到了相互激励和督促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二、行动训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行动训练即要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做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首先,要注重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如针对有的幼儿饭前没有洗手的习惯,教师可亲自示范并以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小手干净,吃饭没病”激发幼儿的兴趣。此外如午睡、争抢玩具等,教师也可在幼儿出现此类情况时及时引导,以正确的做法示范。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教师就可先引导其他幼儿说说什么该做,然后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做,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行为习惯的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注重以游戏方式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在搬小凳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儿童口吻引导幼儿轻拿轻放,如“小凳子乖乖,轻轻抱起,慢慢放下,我带你回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边说边拿,参与兴趣较高,轻拿轻放的习惯得到培养。同时,要注重以对比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打针吃药我不怕”的教学中,有的幼儿害怕吃药打针,此时教师可让较勇敢的幼儿先示范,然后鼓励其他幼儿,让幼儿在榜样的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勇气。 三、家园合作,增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发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但经过周末或假期,到园后习惯又变了。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将已经形成的习惯破坏了。由此可见,家园合作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要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模式,首先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除了每日家长接送幼儿的沟通,教师还可借助校讯通、飞信、班级博客等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内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另外,要在教育方法上给予家长指导,这可通过家长会、家访、非正式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总之,在小班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重点工作,教师要以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全面渗透,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杨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研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 一、关注日常生活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往往也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面。所以,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幼儿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学起。比如过马路时,让幼儿们遵守“红绿灯交通规则”,并环顾左右,确定安全之后才前行。在路边拾到钱包、手机等物品要想办法归还物主,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质。在公园踏青时,要爱护植物和动物,不随意摘花、攀摘树枝等,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在游乐园等公共场所,要主动排队买票、不插队;要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又比如吃饭时,教师要告诉孩子们饭前饭后要洗手,这样才能保证清洁用餐;吃饭是,不能与同伴打打闹闹,避免被食物噎住;并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不挑食不偏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需要再日常生活中慢慢灌输和引导的。因此,教师要将习惯养成贯穿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讲解、在游戏时示范、在课余里引导、在故事案例中教导,让幼儿们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重视环境氛围熏陶 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对他们的习惯养成影响很大。因此,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意识地为幼儿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一方面,从幼儿园的环境入手进行营造。比如在校园中张贴文明用语的标识,在宣传栏张贴礼貌宣传语、展示典型事迹,在教室里张贴良好行为习惯提示等等。让幼儿们置身于一个健康、开放、阳光等气氛浓厚的大环境里,让幼儿们耳濡目染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幼儿们在“身临其境”地感知、学习和养成。例如“献爱心”这一课,教师就可以结合这次“4.20”雅安大地震,营造出一个浓重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观看本次地震的报道,尤其是观看有关地震后受伤或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看一看社会帮助灾区人民的情景,让幼儿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去感知。然后,教师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全社会都在帮助他们,这是不是献爱心呢?我们可不可帮助这些受灾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们呢?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们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一边在思想中形成了互帮互助、献爱心的良好品德。 三、有意识的练习巩固 由于受年龄限制,幼儿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够成熟,其习惯的养成也还需要一个不断强化的长期过程,需要在具体事件中去练习巩固。所以,教师们不仅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灌输、熏陶,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们在具体事件中去实施、去强化。比如在平时教导孩子们要懂文明有礼貌。那么在具体事件中,教师再有意识地强化引导。如当孩子向同伴借玩具时,要询问对方的意愿,要说“谢谢”,使用别人物品时要爱惜、珍惜;同伴要学会相互帮助,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同伴,并说“不客气”。在玩游戏时,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同伴分享,这样游戏才会更加有趣、好玩,幼儿们也更加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在具体事情中再次灌输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意识,让幼儿们在反复的练习中巩固习惯养成,真正内化成自我的优秀品质。总之,幼儿园教育中贯穿对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教师们既要以身作则,又要细心引导,从生活细节做起、从学习习惯抓起、从言谈举止做起,循序渐进、点滴灌输、逐渐熏陶,与家长紧密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作者:龚燕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裕春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小议幼儿养成教育的培育 一、关注日常生活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往往也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面。所以,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幼儿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学起。比如过马路时,让幼儿们遵守“红绿灯交通规则”,并环顾左右,确定安全之后才前行。在路边拾到钱包、手机等物品要想办法归还物主,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质。在公园踏青时,要爱护植物和动物,不随意摘花、攀摘树枝等,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在游乐园等公共场所,要主动排队买票、不插队;要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又比如吃饭时,教师要告诉孩子们饭前饭后要洗手,这样才能保证清洁用餐;吃饭是,不能与同伴打打闹闹,避免被食物噎住;并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不挑食不偏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需要再日常生活中慢慢灌输和引导的。因此,教师要将习惯养成贯穿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讲解、在游戏时示范、在课余里引导、在故事案例中教导,让幼儿们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重视环境氛围熏陶 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对他们的习惯养成影响很大。因此,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意识地为幼儿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一方面,从幼儿园的环境入手进行营造。比如在校园中张贴文明用语的标识,在宣传栏张贴礼貌宣传语、展示典型事迹,在教室里张贴良好行为习惯提示等等。让幼儿们置身于一个健康、开放、阳光等气氛浓厚的大环境里,让幼儿们耳濡目染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幼儿们在“身临其境”地感知、学习和养成。例如“献爱心”这一课,教师就可以结合这次“4.20”雅安大地震,营造出一个浓重的学习气氛。 让孩子们观看本次地震的报道,尤其是观看有关地震后受伤或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看一看社会帮助灾区人民的情景,让幼儿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去感知。然后,教师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全社会都在帮助他们,这是不是献爱心呢?我们可不可帮助这些受灾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们呢?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们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一边在思想中形成了互帮互助、献爱心的良好品德。 三、有意识的练习巩固 由于受年龄限制,幼儿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够成熟,其习惯的养成也还需要一个不断强化的长期过程,需要在具体事件中去练习巩固。所以,教师们不仅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灌输、熏陶,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们在具体事件中去实施、去强化。比如在平时教导孩子们要懂文明有礼貌。那么在具体事件中,教师再有意识地强化引导。如当孩子向同伴借玩具时,要询问对方的意愿,要说“谢谢”,使用别人物品时要爱惜、珍惜;同伴要学会相互帮助,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同伴,并说“不客气”。在玩游戏时,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同伴分享,这样游戏才会更加有趣、好玩,幼儿们也更加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在具体事情中再次灌输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意识,让幼儿们在反复的练习中巩固习惯养成,真正内化成自我的优秀品质。 总之,幼儿园教育中贯穿对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教师们既要以身作则,又要细心引导,从生活细节做起、从学习习惯抓起、从言谈举止做起,循序渐进、点滴灌输、逐渐熏陶,与家长紧密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作者:龚燕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裕春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班级管理中“个别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就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言行举止,从而使得幼儿受益终身;如果不及时改正或者及早发现,则将受害终身。所以在班级管理公作中我们都将视此时重中之重。此外在幼儿班级管理中不光是对幼儿的管理还有对事物的管理,我们不能忽略其实的任何一个,因为这都可能对幼儿造成影响!如何做好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使幼儿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1用心去观察“事件”中的每一位幼儿 幼儿虽说年纪小,但是他们却很敏感,很容易对他们造成伤害,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将用最饱满最有爱的一面去面对孩子,班级里的幼儿比较多性格各不相同,虽说幼儿年纪小,但是时常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做一些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例如:班级中的A幼儿,抢B幼儿的玩具,但是因为孩子多,所以老师在没有其他孩子报告的情况很难得之。所以B幼儿因为A幼儿抢了玩具就放声大哭。这时教师才意识到走过去安慰“被欺负的B幼儿”批评“欺负人的A幼儿”而这样的情况很多,通常其他小朋友会向老师报告,但是如果没有则会像B幼儿一样出现哭的现象,带给孩子一些负面的情绪。同样都是家中独子,但是每个孩子的性格及行为截然相反。教师对两位孩子扣上的帽子也完全不同,其实两位孩子的都有问题,只是教师只眼前孩子的表现所遮掩了,A幼儿他存在了一些行为上的问题,教师能及时的观察到,而且能帮助制止;但是在B幼儿身上的问题呢?大部分教师总是会欠缺那些“被欺负的孩子”问题考虑,其实很简单B幼儿为什么自己不主动去寻求教师帮助,而是用哭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能这也是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抢玩具事件中可以看出两位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不足,用心去看每个事件中的对象,不要忽略任何一方,这样才能发现一些存在在幼儿身上又不易发现的问题,才能及早的治止,才能帮助幼儿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用沟通和了解,做到对每个孩子都明了于心 班级中有很多孩子但是每个孩子的性格都迥然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接近幼儿、善于用沟通了解幼儿,用了解知道每个孩子的性格,而不是只是一味的做到教授给他们一些日常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融入孩子,融入他们的心,像C女生在做游戏的时候经常只和D女生玩,有时教师请她自由选择游戏和玩具的时候C女生都是跟着D女生,她也不爱说话,性格较为内向。这时我们的教师就不应只是站在旁边观察,而是要去主动邀请她一起玩,将她与几名开朗的幼儿带离群体一起到草地上寻找特定的某样东西,让她能够学会自主的观察和寻找。显然教师这样的方法是奏效的她能够主动离开他人去寻找东西,并知道主动回来告诉教师,虽然这个过程中她没有过多的语言,但是在行为上知道她感兴趣,她愿意去尝试这样的活动。不仅如此,也在课间的时候与她一起交流,她今天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喜欢看到的哪一样?为什么?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提问,从她的嘴里能知道,她观察的非常的仔细能说出这样东西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等。通过这样的交流,就时常邀请她一起在游戏的时候去看童话剧的表演,然后和她交流今天这个故事什么什么样的内容?谁演的比较好?在一段时间的累积下,孩子的行为语言都能放开许多,所以慢慢的在活动邀请她发言的次数多了起来,在童话剧场舞台中她的身影也多了。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个别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我们也应该及时采取方法去帮助他们,带他们走出他们那个小世界,感受来自大家的爱! 3充分利用资源激励幼儿,感染幼儿 通常每个班级都会有很多“小红花”“大苹果”“五角星”等贴纸,来激励幼儿。但是往往教师在给予幼儿奖励时都会给孩子贴一个。有的孩子讲了一个故事非常不错,额头上奖励一个;有的孩子吃饭吃的快,额头上奖励一个;有的孩子今天做操不错,额头上奖励一个……这样的纷发贴纸是否针对对孩子起到了激励和鼓励呢?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奖励孩子。所以我就采取了比较明显的激励方式,直接将奖励这样的专栏放到了班级中最显眼的地方,开创了一个“我进步了”板块。以每个星期为限到星期五的时候总结点数谁的五角星得的最多,进步的最多。可以换取一个大红花,记录在教师为他们每人准备的“红花大比拼”的本子上,让幼儿更直观的去了解自己哪些地方没有进步,需要加强自己的什么方面,从而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的习惯改正。同样在班级中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别的相适应的方法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习惯。比如在中大班幼儿建立值日生制度,让幼儿在做教师帮手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当然不是每个位幼儿都能当值日生也是要通过“争当”的方式进行选取的,让每位幼儿说一说如果自己当了值日生后会怎么做?和自己的进步等地方,让其他幼儿一起商量选举出每组一名的值日生。这样也让帮助幼儿锻炼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也帮助幼儿提高一定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和责任感,更通过积累有了较深的班集荣誉感。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更深层次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自豪感和集体精神。当然在选举的时候有的孩子因为个性的问题及不自信他们会不参与竞选,这是我们教师也不能疏忽这些幼儿,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他们争取机会得到锻炼。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形式方法又在千变万化,内容细节也深入到每个角落,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得孩子教师都能踏上新的台阶阶。当然身为教师的我们更要重视的不仅仅是日常的课堂活动,更要注重孩子的心里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需要园丁细心到每一处都要用心浇灌。 作者:周洁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富士康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探讨 摘要:文明礼仪是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素质,还可以协调社会关系。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尊礼守礼的习惯自古相传,然而近年来,随着国人一件件不文明行为事件的曝光,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强烈质疑,因此本文从基础教育入手,探讨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及作用,并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幼儿园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策略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上公交车不排队、过马路不遵守红绿灯、用后的纸巾随手扔在地上、极少使用礼貌用语……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幼儿的礼仪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在现代社会,许多家长、教师都将孩子的教育的重点放在知识掌握上,生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对于孩子来说,文明礼仪教育与知识教育同样重要,而幼儿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期,许多习惯的养成会对其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到幼儿养成教育体系中来,是促进幼儿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1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积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的态度,以及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的品质。而根据这一要求,幼儿园贯彻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3-6岁的儿童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敏感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正向的礼仪引导可以让他们交到更多的朋友,并在互动交流中获得认可,增强自信,进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二、有利于提高班级的管理质量,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班级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提高其配合教师实现班级有序管理的意识;三、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孩子的素质体现出来,而优质、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可以让家长明显感觉到孩子素质的变化,从而提高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认可度;四、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幼儿作为国家人才结构的基础,其道德素质影响着国家未来的道德情况,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下一代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我国道德建设奠定基础。 2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内容 从加强幼儿全方位文明礼仪教育的角度看,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四个部分。其中基本礼仪包括站、走、坐、敲门、递接物品等基本动作;您好、再见、谢谢、不客气请等礼貌用语;洗手、洗脸、饭后漱口、刷牙、衣服的叠放等个人礼仪;打招呼、谈话、自我介绍、介绍他人、接电话等基本人际交往。家庭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即称呼长辈必须用尊称,听从教导,回家和离家时打招呼,有长辈陪伴身边时应请长辈先行,帮助爸妈做力所能及的事等;行为习惯,即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爱惜物品,物归原位等;客人来访时礼仪,即请客人进门、入座,对客人彬彬有礼、收到礼物要致谢等;作客礼仪,即准时守信,不乱摸乱动等。幼儿园礼仪主要有入园、离园要主动和老师、同学、家长问好,道再见;盥洗时要谦让不推挤,盥洗后要物归原处;在活动中要做到认真倾听,发言之前要举手;在户外活动中要排队上下楼梯,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教师的听口令,游戏时要相互谦让;进餐时要做到餐前洗手、不挑食、不说话、不浪费粮食、不发出吃东西的声音、饭后漱口;午睡时要将衣物叠好放在置顶位置,保持安静,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 3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3.1故事启迪法: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教师在养成教育中可以通过故事引导,让幼儿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自觉的接受故事中的教育内容,例如“尊敬师长”的礼仪知识主题活动中,分别准备了“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张亮拜师”等古代经典的尊师重道的小故事,然后利用动画的形式将故事展示出来,而幼儿通过有趣的动画形象和生动的动画语言充分理解了每个故事的经过,并在榜样的引导下对于尊敬师长有了更深的理解。 3.2情境表演法: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的提炼,为幼儿创设情境,并通过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在演练中,获得并强化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为了引导幼儿过马路,教师创设了一个交通情境,而小朋友们利用道具来分别扮演行人、车辆、红绿灯等,然后通过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造成的交通混乱,让学生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3.3游戏童谣法:幼儿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不擅长记住一些复杂琐碎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编写童谣,将文明礼仪的规则编入其中,并让孩子们在传唱中牢记规范,例如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规则,编写了“环境之歌”,其内容为“爱清洁,讲卫生,环境保护靠大家。废弃物,不乱扔,处处整洁真是佳。爱花草,爱动物,公共设施要爱护。环境美,习惯好,环保能手人人夸。”而正是这朗朗上口的歌谣,引导幼儿逐渐树立了环保意识。 3.4标准示范法:根据礼仪训练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师可利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为其树立行为榜样,例如在家庭礼仪示范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幼儿的站姿、坐姿、走路姿势以及与长辈之间递接物品的姿势进行了示范,然后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操作,而教师从旁指导并纠正。 4结论 总之,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幼儿工作者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然后明确文明礼仪的内容以及幼儿的心理认知状况,最后创新教学理念,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完成让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的教学目标。 作者:龙代琼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幼儿园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 伴随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孩子的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一个拥有高素质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孩子文明习惯的培养。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文明习惯往往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然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却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个讲文明的人往往具有良好品德,能够懂得体贴身边的人,尊重老师,关爱同学,孝敬父母,这都是良好的文明习惯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孩子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不管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教师自己的教学工作,促进孩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 一、注重点滴小事,引导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比如说,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向教师寻求求助,教师可以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而是观察这件事孩子能否自己做到,或许只是缺乏一定的引导,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件事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注意对孩子各种行为习惯的观察,找出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帮助孩子进行积极改正,比如说,孩子不懂分享,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只想到自己,不会与周围的同学分享,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可以教导孩子让孩子在吃之前,先想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让孩子学会感恩,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事例。还有,教师要注重对孩子诚实品格的培养,要教导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在孩子犯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对孩子作出批评,可以对孩子诚实的品格作出表扬,这就能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 二、教师以身作则,示范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教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作出良好榜样,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很多教师当着孩子的面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说,随地吐痰、破坏花草、说脏话等很多不文明现象,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很多时候孩子会不自觉模仿大人的行为,而跟孩子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教师,可见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巨大,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尽量在孩子面前不表现出很多过分的行为,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合作,为了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合作习惯,教师要促进孩子之间进行合作,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注意宽严相济,强化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教师要求孩子做的,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拒绝,或者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如果教师采用威胁的方式强行要求孩子,则将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怨恨,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正确选择。教师要明白一手萝卜、一手棒槌的道理,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威严,以便树立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形象,教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威严,才能够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但也需要进行一定好处的引导,比如说,一顿好吃的,带他玩喜欢的游戏等很多方法,既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又能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营造适宜环境,潜移默化行为习惯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很深刻和长远的,尤其是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幼儿来说,环境对其性格和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塑造作用。因此,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可以对室内的环境进行一定的设计。活动室是孩子们学习和玩耍的主要场所,为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好习惯的图片,让孩子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都能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和感染。在图片和相关内容的收集上,可以让家长和幼儿自身都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和任务,让家长和孩子从网上或图书馆等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然后让孩子自己装饰到活动室当中。在室外环境的创造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点,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餐厅、游乐设施等地方,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受到良好的影响。例如,在楼梯口可以贴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提醒幼儿在楼道上不吵闹不拥挤;在草地上可以插上一块画着小猴子的木板,提醒孩子不要踩踏草坪,要爱护花草树木。此外,可以在楼道上张贴一些有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名人名言,如威廉•詹姆士的“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等。 五、发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帮助养成习惯 儿歌是幼儿都很喜欢的一种学习和娱乐方式。儿歌具有生动、朗朗上口等特点,在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可以将一些好行为、好习惯编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定期让幼儿进行朗读或背诵。例如,为了让幼儿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就可以编一首《好宝宝》的儿歌:“小朋友,起得早,入园先问老师好。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个头。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六、关注情感教育,鼓励良好行为习惯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性格、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善,因此他们对很多深刻的道理都不能有效理解,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能一味讲道理,而应该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获得感情上的体验。例如,在教育幼儿要懂得分享时,可以让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分享给爸爸妈妈,并观察此时爸爸妈妈的反应。在家长的反应中,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鼓励,从而认识到这是一种正确行为,在日后的生活中就会不自觉重复这种行为。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要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以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教师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则,采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氛围,以便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作者:王芳 单位:昆山市千灯镇少卿幼儿园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矿山机电专业机械设计论文 一、矿山机电专业的特点 矿山机电专业是培养能从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及维修、检修、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2.熟知并掌握机电设备零件图、装配图、电气原理图和安装图的阅读和绘制相关知识。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构造、原理和故障原因及分析的相关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故障检修、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4.初步掌握室矿山机电设备选型、选参数及相关的设计方法。5.了解安全和文明生产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管理知识等。 二、矿山机电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安排 从该专业的特点来看,对于机械设计基础的要求比较高,主要是识图、读图、绘图、选型计算及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要求比较多,掌握矿山机电及系统的设计,学会运用手册、标准、规范等资料。因此,在理论授课时要突出这方面的特点。1.理论环节本校该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为50学时,实验为10学时,根据这个学时来安排,理论知识突出与矿山机电专业相吻合的知识点。理论授课主要讲以下内容: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在这部分主要包括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以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及运动的确定;②凸轮机构。主要包括从动件的凸轮的几种形式及运动规律;③轴毂连接,主要包括键连接、花键连接和销连接的几种形式以及运用的环境;④带连接和链传动是重点,因为涉及井下运输。这部分包括带的分类、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普通V带的设计计算及V带传动的张紧、正确安装与维护;链传动主要有几种形式及应用场合;⑤齿轮传动。主要讲减速器设计;齿轮失效的形成、形式及措施等。⑥蜗杆传动,主要是蜗杆传动的散热计算;⑦齿轮轮系。主要是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⑧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主要是分类和应用场合。2.实验环节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理论课授课的分配,在实验环节主要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①金工工厂参观实习。让实习工厂的老师讲解设备的种类以及每种设备可以加工的零件类型,典型零件的示范加工。让学生对工厂内的设备大概了解,清楚有什么样的设备及该设备可以加工什么零件。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加深理解。②机构认识实验。该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对模型动态展示,并以四连杆机构的变化情况,提出液压支架中四连杆的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常用机结构及类型与相应的设备建立起关联。③齿轮范成原理实验。该实验是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齿廓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使其了解渐开线齿轮在制造过程中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以及避免根切现象的方法,并会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异同点。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参观。另外在进行完该实验后,还应进行减速器的拆装。④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的测定。该实验主要是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并了解外载荷对传动效率的影响,让学生结合矿井运输了解皮带运输的原理和结构。 三、结语 针对矿山机电专业的特点及专业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并对该课程的实验进行了研究,充分体现出该专业的特点以及课程的重点。 作者:孙建平 刘志毅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 通过到煤矿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在调研、统计、分析、提炼矿山机电技术员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调研;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0 引言 推行“政校企联动、产学研结合”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 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两个文件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职高专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拥有突出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以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知识+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为指导,进一步设计构建了特色更加鲜明的矿山机电专业“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2.1 专业分析 就业面向定位主要确定学生就业面向领域,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确定专业目标的基础与依据。职业分析主要确定岗位划分、岗位任务、业务处理工作流程等问题,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2.1.1 企业(社会)调研情况 调研目的:为矿山机电专业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主要是从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工程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等。 调研内容:煤矿机电岗位的种类,岗位分布情况,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工种及各工种需求比例,岗位工作职责、职业标准、工作内容、责任范围,企业和区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知识能力素质表现情况,矿山机电专业的服务面向,矿山机电专业应如何定位才能更好的为煤矿生产一线服务,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课程设置等。 调研范围:对国内煤炭行业和云南省内煤炭企业,重点对云南省东源集团所属的煤矿企业的岗位人才能力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调研方式:以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与企业基层领导和技术骨干座谈为主要方式,同时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2.1.2 人才需求分析 从目前我国煤炭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看,仍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技术改造和进步的要求更为急迫。煤炭行业目前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数量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据调查,目前,全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约660万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64万人,地方国有煤矿146万人,乡镇煤矿约250万人。在国有重点煤矿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46%,初中占52%,工程技术人员只占3%,工程技术人员奇缺。劳动者素质与目前煤炭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很不适应。 人才断层和断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障碍。尤其是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更为匮乏,大部分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技术类人才,70%以上的中小煤矿技术人员奇缺。矿难事故的频繁发生,与当前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云南省及曲靖周边地区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人才匮乏具有共性。曲靖是工业城市,工矿企业较为集中,这些企业机电领域各种生产设备的安装、使用、S修、管理及技术改造等,都迫切需要大批素质优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机电知识结合紧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并且随着机电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与普及,这种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 结论: ①矿山机电专业是煤炭系统的紧缺人才专业,96%以上的煤炭企业缺少矿山机电技术人才。 ②煤炭企业职工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③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且稳定。 2.2 专业就业面向定位 矿山机电专业的职业面向是:立足煤炭行业,面向云南省和曲靖及周边地区,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2.3 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工作中主要的行动任务,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构建提供依据。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以下业务工作: ①煤矿企业机电设备选型、管理、质量控制; ②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运行管理; ③煤矿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④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⑤引进与建议开发适合本企业的智能性矿山机电一体化产品; ⑥从事煤矿基层机电技术管理工作。 2.4 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矿山机电技术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能力目标:掌握矿山机电技术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技能。能进行矿山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故障诊断处理、检修维护,具有技术创新、改造、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爱岗敬业,献身煤炭生产、建设与发展的精神。 2.5 课程体系开构建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开发课程体系。在调研、统计、分析、提炼矿山机电技术员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凝练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转换,再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在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力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2所示。 通过调研,确定本专业职业岗位群50项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矿山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电气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机电设备控制”、“矿山机电设备选型”等4个能力模块,形成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能力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如图2所示。 3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按照“立足煤炭行业和曲靖地区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设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抓教学,应对企业需求育人才,为煤炭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学院“校政企联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为指导,构建并实施特色鲜明的“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依托学院模拟矿井综合实训平台,通过实施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突出不同课程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合。 4 结束语 依托学院模拟矿井综合实训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构建了“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融合了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实行“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岗位群轮换顶岗实习”的运作方式,对同类高职院校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整体提升矿山机电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使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数量上、质量上不断提高,有效缓解煤炭机电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以永城职业学院为实际案例,从矿山机电专业行动领域的分析与专业定位出发,构建了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形式下的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引言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要求长的专业。 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搭建起新的就业平台,拓展新的就业渠道;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目前产学合作的情况看,校企合作层次还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工作中,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的水平还比较低。这反映出我们的校企合作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 二、我院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永城职业学院2008年设置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2008年建立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培训基地,2012年学院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在校企合作办学条件下,如何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特别背靠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诸多煤矿企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煤矿生产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源动力。 1.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主要就业单位:煤炭企业生产厂矿。 主要就业部门:机电队、运输队、安装队、供电队等。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工、区队技术员等。 2.矿山机电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矿山机电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如下所示: 机械零件测绘;计算机绘图;电子元器件选择与检修;电子产品;电机检修工具与仪表的选择及使用;电机故障检测;电气识图与绘图; 电气元件的选择与质检;电缆敷设;交直流电机的运行与维护;整流装置的故障检修;检测部件的故障检修;调节器的参数整定;继电器电气系统的运行维护;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检修;煤矿通风机、压风机、排水系统、提升机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煤矿采掘运机械的维护;矿用隔爆开关的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矿用隔爆开关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液压控制元件的使用和检修;提升机电气系统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提升机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通风机、压风机、排水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高、低压配电柜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整定、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防范。 三、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矿山机电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了“四共、四融、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所示: 1.1校矿合作,实现“四共”:培养计划校矿共定;教学过程校矿共监;教育资源校矿共享;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校矿共管。 1.2学岗融通,实现“四融”: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通;学习场所与岗位工作环境融通;技能训练与岗位操作融通;技能考核与岗位证书融通。 1.3实施“四段”递进的教学模式: 第Ⅰ学段:第1、2学期,在校学习职业基础素质课和部分职业技能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到订单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培养职业基础能力。 第Ⅱ学段:第3、4学期和第5学期前半段,在校学习岗位操作技能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职业发展能力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教学模式,重点进行岗位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岗位单项能力。 第Ⅲ学段:第5学期后半段,在订单企业井下一线进行现场教师指导下的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校内模拟采掘工作面进行强化技能实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达到在模拟环境下的真实训练要求。同时根据订单岗位要求进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训练编写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等,培养岗位综合能力。 第Ⅳ学段:第6学期,到订单企业一线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校矿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能力考评,培养岗位提升能力。 教学组织过程要适应订单企业的需要,满足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达到特色培养的目标。 2.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是:根据矿山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岗位标准,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的共同合作下,对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变配电工、设备安装工和区队技术员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业能力分析表。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增的规律。构建了矿山机电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课教学体系(含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能力课程体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环节)组成。 四、结束语 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锻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给企业一个全面了解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机会。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情况相对了解和熟悉,学生适应新环境时间的明显缩短;对企业来说,能用上相对了解和可靠的员工,减少培训和考察时间,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相当有利;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稳定率,促进学生就业率和稳定率的提高。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校企合作下的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在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历程中,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将企业作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有效培养对工程有用的机电专业学生,现已取得明显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校企合作下的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矿山机电;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特征就是培养适合现在企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标准来培养学生、考核学生,主要采取以学生为本,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 一、改善教学课程以及教学体制 实行素质教育就是进行课程以及教学的搞个,同样也是培养矿山机电专业学生的重要内容。因为存在的历史及客观原因,传统的课程教学体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过分的看中学科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强调学科的严谨、整体性,每门课程也具有独立性。在教学体制上,理论教学体制和实践教学体制已经脱节,造成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的情况发生,实践也不能有效的反应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改革课程以及教学体制,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创新新的课程以及教学方式,组建一种适合培养企业型人才的教学体制,在进行理论教学中,要将思维方式以及实践能力融合为一体,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有效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综合性实验 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工程应用的本身就是借助人类改造自然,成为一种人类服务的创造活动。工程活动的目的就是在原有的东西上不断进行创造,创新出更多更美好的东西,只有不但完善和创新,才能更有效的体现工程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在高校实验室教学中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实验内容,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新新的实验项目,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组建讨论小组讨论学习,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不断鼓励学生自己自主创新实验,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以就业为指导,教学与需求结合,组建核心课程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就是以就业为指导,培养适合行业发展和“工学结合”的有用人才,在有效的培养方式中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以及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针对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依照现有的教学内容,有效的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结合在一起。 在第一个学年教学中,让给学生讲述公共课程以及基本的机电能力训练和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基础的操作能力;第二学年,主要是针对矿山机电专业的重要单项技能进行培养训练,针对一些必须的机械设计、机电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学会专业知识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应用;第三学年,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及就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经过学生在企业中的毕业实习,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 伴随着矿山机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在上课期间在学校创建一定生产规模的学校实验场地。例如现在高校创建的电工电子实验实训室、矿山机械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以及液压传动实训室等这些实验场所,为矿山机电学生的就业提供平台,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学校特意为学生练习一些矿山机电相关的单位让学生在校外进行实习,针对一些集团学校与之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在学生学完某个模块的知识之后,学校就安排学生到这些长期合作的公司进行学习,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身为企业中的一员,就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将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学习企业文化,以企业发展来发展自己。在企业实习中,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必需的场地以及设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产、技术、师资以及资金支持,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为学生创建更好的实习基地,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五、依照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建立考核体制 在教学中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建立一种与之相符合的教学体系,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考核的方式以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将操作技能和口试作为考核重点,主要针对学生在岗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评定。与此同时,还要增强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点和考试点的创建,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为企业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总之,在培养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考核标准来培养学生,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合理的选择矿山机电设备,有效的对这些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企业工作中。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 文章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情况,对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从学生就业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据,介绍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矿山机电专业 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建设 技能训练 1 引言 矿山机电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改变,整个社会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对矿山机电专业来说更是如此。为了顺应这中趋势,在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据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是根据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它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就业范围和主要岗位 调查显示,矿山机电专业的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煤矿企业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检修和维护;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安装、调试、管理;煤矿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机电技术的革新和改造。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包括: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工、机电技术人员等等。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高职学校将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煤炭行业、厂矿企业机电技术岗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具备矿山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技能,满足生产第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2.3 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十几项能力模块和一百多单项职业技能。在所有这些职业技能中,矿山机械设备、煤矿供电系统、矿山机械设备的安装、检修、维护、管理是核心专业能力。学生只有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与此同时,还将教学与行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重视相关证书的获得,学生在毕业之前可以取得制图员、机修工、矿井维修电工、钳工等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对他们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3 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矿山机电专业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对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最基本的操作能力训练,这些技能是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机械基本技能、电气基本技能、基础课程实验、机械制图测试、电子电工实训等等。对于学生这方面技能的训练,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内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自己完成操作。教师需要做好实践教学的设计,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操作方法。 第二、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例如,矿山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训练,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训练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专业技能训练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证书,比如维修技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等等,这些证书对学生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这种技能的训练不再局限于校内,大多数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即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是学生就业前的实战训练,为工作做好准备。通过综合技能的训练,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技能,并根据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3.2 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高职校企一体化、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内容。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避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校需要高度重视顶岗实习环节,加强与厂矿企业的合作,与厂矿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内容和教学计划,确定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共同组织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共同完成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与鉴定工作。当学生的顶岗实习完成并经考核合格之后,颁发相应的工作经历证书。 3.3 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面向就业岗位,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一对应,相互融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它们共同形成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入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中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摘 要】本文根据现阶段煤矿行业对矿山机电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在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矿山机电专业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化课程的课程体系。就矿山机电专业采用“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有效地建立起了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级技师 矿山机电 课程体系 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研与分析发现,中职教学中现存有以下问题:(1)目前职校所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较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创新意识较弱,这与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有着直接的联系。(2)对于中职层次的人才,更需要具备一线操作技能与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由于太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而削弱了其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3)对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获取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在就业领域和实际的工作岗位,从业者最关心的是“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因此,对于中职矿山机电专业的教学模式,我们试图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明确如何进行课程内容定向、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传授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尝试重组职教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教学模式方案。 二 “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通过对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的下属厂矿和矿山机电专业组织教学较好的院校进行考察、调研制定的基于“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行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拟定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体系三段式教学的课程体系,把实际工作任务引进到教学中来,进行整合,以矿山机电专业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归纳成若干个典型的、项目式的工作任务,形成项目课程,使项目课程的实施能覆盖各个实际的工作任务,以高级技师负责组织实践教学为具体形式的教学模式,重新制定课程体系,建立更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依托煤炭行业建立完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发配套的适用教材,最终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 三 “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教学模式在矿山机电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重组课程结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煤矿电工课程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以井下电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淡化理论难度和深度,把各个能力体系分解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在各个教学项目中将知识点与能力目标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能力本位。我们改革的具体做法是: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有电气设备实物的电工实验实训室完成,每个项目按照班级人数的不同分为若干组,每组5人,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写实训项目手册,把整个课程根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分成了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了煤矿电工必须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这样,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电气设备的原理、结构与作用,完成了该项目控制线路的设计,还能学会如何排除故障,这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发现问题,激发兴趣 在每完成一个项目后就进行一次学生作品展示,在展示中由教师组织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作品,同时指出作品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对评出的优秀作品的学生在评价中给予相应奖励,以此来激励、鼓舞和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一些新的“项目”,这些项目不是使学生感受本课程的难度,而是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理解、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理论教师及高级技师的指导下从事的学习活动,可以逐步地将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逐渐地独立从事矿山机电相关问题。 3.联系实际,“教、学、做”相统一 在有实物的条件下,可由高级技师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原理,理论老师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电路的工作原理。其次,让学生实验来证明,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同时锻炼他们把原理图变成实物的能力;再根据生产实践的需求设置一些项目,让学生设计相应的电路来完成。最后,模拟生产实际设置故障,让学生来分析排除。 四 不足之处 1.设备需要不断更新 现在教学实验实训室大部分的设备陈旧,即使刚买的设备也因为项目教学中随着学生接线次数的增加而损坏严重,教学成本高。 2.项目教学法对教材的要求高 现行的教材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编写,实施项目教学法,不能够完全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要求教师能紧密结合教材,自行设计教学。因此,教材应体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理念,在开发的项目中把相关知识体系讲清楚,对学生的项目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五 结束语 不破不立,要建设一个新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学科课程体系,才能推陈出新。围绕“高级技师负责制”课程体系这个核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教材的编写、教法的选择等都必须紧紧跟上。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煤炭企业需求能在采、掘生产一线从事主要生产设备安装调试、使用操作、维护检修、故障处理、技术创新等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有义务不断为社会输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合格人才。为此针对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有关的课程体系改革、实验体系创新、工程实习实训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其目的就是寻求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培养社会满意的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实验体系 工程实习实训 师资队伍建设 矿山机电专业是培养具备矿山机电设备基础知识,能从事与其相关的研究、设计、制造及创新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在应用方面突出体现为培养学生掌握煤矿采、掘生产一线主要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操作、维护检修、故障处理等应用性技术的能力。随着新疆煤炭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职)校作为教育人才的地方,对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日益迫在眉睫。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专门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以后,可以为所在单位而效力。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和了解当前新疆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明确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高(职)校人才培养策略的不足进行及时准确地调整。矿山机电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改革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人才用人单位需求,切实解决高(职)校教学过程中的课程体系改革、实验体系创新、工程实践训练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过去几年,一些高(职)校对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1)专业课程程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2)实验教学环节缺乏创新及设计性实验;(3)工程实训环节相对薄弱;(4)担任实习实训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2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高(职)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方法,课程体系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由于矿山机电专业是一个运用现代装备技术进行煤炭开采的学科,主要研究采、掘、运、提及供电设备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高(职)校培养的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来说职业能力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应注重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应整合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注重行业特色的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是工科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是为提升相关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课则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实际动手和技术革新能力,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和个人发展所需。即在广泛调查煤炭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用人单位对矿山机电类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应多增加一些行业特色鲜明、岗位覆盖面广、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使专业教学特色鲜明,学生学业目标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具备、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机制。 3 实验教学体系创新 实验教学是高(职)校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体系思路是“以学生为本,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基础、注重创新、贴近工程、提高能力”为基本原则,以“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并进,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为主要措施,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应将原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模式,改为基本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三种实验模式。基本性实验就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手段和技能。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练好实验基本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实的基本功。设计性实验是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开设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的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独立设计能力,在给定实验要求条件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来完成他的任务,更加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和理论。综合性实验主要由学生自由组合,组成项目小组,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方案,提出自已的观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4 加强工程实习实训 工程实践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具备使学生拥有掌握设备构造及原理的能力、熟悉设备检修及维护的能力、具备设备操作与运行的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工程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有:(1)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锻炼扎实的职业技能、塑造坚定的职业人格。(2)使学生了解矿山机电设备的基本组成、基本结构及相关结构及零部件的工作原理。(3)让学生掌握规范化、标准化的设备操作程序。(4)培养学生对矿山机电设备质量控制的意识,锻炼操作设备的控制能力,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辅助工具。(5)锻炼学生故障分析的能力,结合理论学习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加以排除。(6)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意识。 为了培养和加强矿山机电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1)根据地方煤炭行业特色,可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产学研项目、教改项目、科研课题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或项目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做到有的放矢;(2)建立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校内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如模拟矿井、矿山设备拆装及检修实训室等,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3)因地制宜的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自联实习相结合方式进行工程实训,并制定相关管理政策予以配合及保障。总之,实训内容要体现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典型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过程,掌握操作、拆装、维修等技能后,具备触类旁通的应变能力,以胜任相同或相近的岗位工作。递进性就是在组织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时,要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把教学过程编排的合理有序。完整性就是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如采掘机械设备实训、液压支护设备实训、井下运输设备实训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从任务布置、制订方案、安排工作、检查反馈、成绩评定等要素,所有实训项目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该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基础技能和关键技能以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可以肯定的说,通过各种形式的工程实训,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不仅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5 师资队伍建设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是应用于生产实际的课程,如采煤技术、通风安全、采掘机械、液压支护、运输提升、排水通风、供电控制等,不仅要求教师理论知识扎实,还要求教师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融人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岗位技能不相脱节。但目前担任各专业课程的教师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即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都缺乏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即使各别有过在企业工作或经过相关培训经历的教师,由于各课程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他们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影响了各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矿山机电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要两手抓,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结合本校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校模拟矿井、矿山机电实训室和煤矿企业的功能,让在职教师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同时对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科研能力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应增加有在企业工作过的教师的比例,还应聘请行业内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实训教师,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树立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煤炭行业的教学理念,在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展同企业的合作培养,让企业成为教学改革的“助推器”,构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取得的显著的效果。 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院校,本着树立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煤炭行业的教学理念,在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展同企业的合作培养,让企业成为教学改革的“助推器”,构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 1.以就业为导向,教学与需求相结合,构建主干课程体系 为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矿山机电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根据调研构建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第一学年,完成公共课和进行机电基本技能训练相关的专业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第二学年,完成矿山机电专业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和其必需的机械设计、机电技术、专业设备的理论知识,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通过毕业实践,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还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业、勤奋、吃苦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及创业精神等。 3.密切联系实际,创建符合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 随着煤矿机电设备的发展,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设能为教学实验服务又能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校内外实验实训环境。目前拥有电工电子实验实训室、矿山机械实训室、机加工车间、液压传动实训室等,为我院矿山机电方向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同时我们还与阳煤集团、西山煤电、汾西煤业集团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特别是与阳煤下属的华鑫变压器有限公司的各个生产厂建立了稳定的长期校外合作关系,2010年7月开始,我院矿山机电专业每年有30名学生到该厂实习,从今年开始煤矿机电的学生到各个煤矿企业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使教学与生产得以“零距离”实现,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自觉以“企业人”身分要求自己,把自己融入企业,受到了企业精神教育和就业教育。 我们还与华鑫变压器有限公司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生产产品、管理、技术、师资和资金支持,与企业共同构建具有生产加工、教学实训、培训鉴定功能的校内产学一体实训基地。 4.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质量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一考试方式,考核成绩实行理论与实践、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以操作和口试为主,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吃苦精神、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定。同时,加强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点与考试点的基地建设,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联系学校实际,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努力保证改革的过程质量 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既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和标准,也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部分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果,并在校内外同专业范围内进行了交流。如教师们制作的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计划的修订、矿山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等。 三、采取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对我国“工学结合”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深入实习企业跟踪获取第一手数据。具体采用问卷、走访、座谈会、专家咨询、现场蹲点等方式。 2.个案分析 选取矿山机电专业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全程跟踪“工”的实习过程,找出“工学结合”教育过程和普通教育的不同点和共性的东西以及存在的问题。 3.对比分析 实施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学生和未实施的学生在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吻合度以及就业回报率等方面作对比分析。 四、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显成效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之路,推出了一种全新的“2+1”教育模式,即在保证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在三年制的专科教育中,让学生在学校先学习两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获得一定基本技能,而最后一年由学校的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学生顶岗实训(或综合实训),由实训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实训结束时学生要提交经过实训单位指导人员考核的实训鉴定。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2+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09级“2+1”教改专业的学生实习单位的落实率为96%,推荐率为88.58%,学生满意度高,广大校外实习学生反响良好。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探究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是现代工业的需求,但是在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阻碍了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本文通过对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对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展望,希望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在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促进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矿山机电特色专业 建设 实践教学 在大多数高校里,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由于本专业和学校场所的限制,其教学实践性是比较差的,矿山机电专业的学生对于机电的运行仅仅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则完全没有经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专业性和实践性必然不能达到国家培养人才的标准要求,自然也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在理论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齐全的管理平台,从中获得经验。 1 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缓慢的原因 1.1 学生创造性思维比较匮乏 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差,而这直接导致了创造性思维比较匮乏的现象。因为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高职学生创造思维差,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从业水平和日常生活,因为在院校中开设的一些专业,比如煤矿开采、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在进入真正的行业后,学生需要较高的修养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思想,那么创造性思维的匮乏将会导致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只懂基础技术却不懂思想,进而在进行工作时,缺乏创造的能力以及冲破固有模式的胆识。 1.2 办学理念的偏差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学生等主体在办学理念上是有所偏差的。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都本着“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学理念,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专业技能、以及学好专业技能之后能够获得的名利等等。在高校专业教师看来,教会学生技能是首要的,但是因为技能的考验方式是考试,这就难免走入教学误区,以获得高成绩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忽视了平常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文教育等。对于学生而言,迫于学校的教学考核压力以及将来的就业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问题就会频频出现,学生自己不仅忽视人文精神的建设,更甚者连专业技能都不认真学习,只想着赚钱的问题。高等院校、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学生对于办学理念、教学理念以及学习理念上的误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发展。 1.3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广泛 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是相当差的,仅仅依靠学生在现实企业里的实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角色演练。而虚拟实践教学就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通过在电脑上安装仿真的实践教学系统,让学生登陆教学系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而且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这还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 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法 2.1 进行多种校企合作 院校要进行多种校企合作,结合企业实践资源和高校智力、人力资源,产学结合,实现校企双赢。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实训做铺垫,而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用工要求与学校进行沟通,在基本教学基础上,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两者共同进步。 2.2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虚拟企业的建设方面。系统丰富的教学案例可以使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实习逐步认识机电的各个管理过程,直观了解信息流通,将理论知识贯穿到现实的矿山机电特色活动中去,从而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大多数高校采用的课堂授课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制作出精美的PPT,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知识解释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企业生产与管理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对虚拟企业的实践操作,从中获得经验,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3 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展望 良好的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践平台。在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必然会得到大发展,良好的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4 结语 在我国的机电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缓慢,运作效率低,竞争力不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没有优秀的建设方法,就很难进行良好的推广和管理,因此,培养和建立优秀的建设方法是国家对各大高校的要求。这些方法也必将运用到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去,更好的促进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发展。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与培养方式探讨 摘要:为满足云南及西南地区煤炭行业发展对高素质高级技能矿山机电人才的需求,结合云南及西南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点定位和培养方式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云南及西南地区煤炭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按照矿井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淘汰技术落后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机电设备,加快了矿山机电装备更新速度。因此,地方职业院校适时开展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及培养方式研究,对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培养方式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应“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该要求为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及培养方式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调研区域煤炭开采方式、机电设备配置、就业岗位和岗位任职要求的基础上,我院对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进行了定位,确定了“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方式,并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与煤矿生产实践融会贯通。通过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确保了核心技能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矿山机电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针对性,为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企业调研 调研指导思想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煤矿开采方式和机电设备配置为基础,以矿山机电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重点,准确定位核心技能。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为核心技能培养方式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调研方法 选择年产量5~15万吨矿井,机械化程度较高,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煤矿企业,依靠煤矿机电科和人力资源科,组织煤矿机电工程师、机电管理人员、一线机电技术工人和毕业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交谈、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方式开展企业调研。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包括:云南及西南煤炭贮藏条件及开采方式、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专业群现状、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各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煤矿主要机电设备的配置、使用、维修情况。 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1)云南省煤炭贮藏条件。云南省煤炭资源丰富,保有资源储量267.89亿吨,其中保有基础储量73.57亿吨,保有资源量194.32亿吨。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比较齐全,煤层埋藏较深,分布广。煤炭储量的70%贮藏于海拔1800~2000米,距地表50~200米,煤层厚度0.4~1.5米,煤层倾角10~20度。(2)煤炭开采方式。云南省煤炭资源分布广,煤层赋存条件、倾角、煤层厚度差别较大。开采方式主要有壁式和柱式两种。采煤方法有传统炮采约占50%、机械化采煤约占20%、综合机械化采煤占10%,其他落后采煤方法主要集中在地方小型煤矿,约占20%。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国家工信委要求各煤炭企事业尽快转变煤炭开采方式,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努力实现机械化开采,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3)矿山机电专业就业岗位。通过调研得出,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就业岗位如表1所示,主要岗位类型如表2所示,主要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如表3所示。 矿山机电专业主要岗位群 (1)矿山固定机械岗位群。包括矿井提升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的选型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钳工。(2)采掘运机械岗位群。包括采煤机、凿岩机、支架、刮板运输机、胶带运输机的选型计算、运行、维修及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钳工。(3)矿山电气岗位群。包括矿井供电设备和矿山电气控制设备的选型计算、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电工。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西南地区各类煤矿中,大中专以上程度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8%左右,高级技能型人才只占一线工人的5%,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2011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兼并重组,使全省煤矿企业特别是富煤地区煤矿企业的数量明显减少,力争将全省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300户以内,煤矿企业规模不得低于9万吨/年,2013年不得低于30万吨/年,2015年不得低于60万吨/年。同时,将在全省打造千万吨以上煤矿企业3户以上。随着煤矿企业年生产能力的提升,采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急需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矿山机电专业技术人才。 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及核心技能定位 培养目标 为矿山机电技术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矿山机电技术专业基础,具备矿山通风、压气、排水、提升、采掘运、矿山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和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技能定位 专业核心技能就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是其他专业不能替代或不具备的、必须通过系统地专业知识学习、训练后获得的技能。面对矿山艰苦、高危的行业背景,结合区域煤炭生产、管理对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定位,是培养“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矿山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关键。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由思想政治及艰苦行业核心素质、煤矿固定机械核心技能、采掘运输机械核心技能、矿山电气设备核心技能四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一)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政治思想素质、煤矿固定机械、采掘运输机械和矿山电气四大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创新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构建特色鲜明的“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的矿山机电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二)核心技能培养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体系由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理论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其中实践教学模块由三个平台构成,通过校内实训车间教学平台完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训练;利用校内模拟矿井教学平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基于就业的岗位能力培养。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校内模拟矿井实训平台 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基础。构建基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并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模拟矿井实训平台以典型煤矿为参照,在校园足球场下建设高仿真矿井,构建用于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矿井供电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瓦斯监控系统和采掘工作等六大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矿山机电专业实训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了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双证书”融通的核心技能培养 课程体系详见下页表4。 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在核心技能定位、培养方式和核心技能模块确定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影响核心技能培养质量的因素涉及学校的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与改进。其核心是教学工作。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在明确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技能定位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示范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和方法编制课程标准,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建设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是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的前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不论是课程开发还是教学实施都需有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关键。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特色的重要指标,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针对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的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矿井为平台,建设煤矿固定机械、采掘运输机械和矿山电气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基地,为核心专业课程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仿真的煤矿井下开展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是提高岗位技能的重要条件。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摘要】通信工程职业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应当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职业应用领域清晰,有4个主要方向:“现代交换设备与技术”、“光传输设备与技术”、“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和“数据通信设备与技术”等方向。将其引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其与项目教学的动手研发能力培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研发能力和职业技能两方面发展,以适应职业教育工作和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 【关键词】通信工程 职业技术师范 培养方案 一、引言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本科层次的教学人才。它具有本科和职业师资的两个特征,因此,在学制不变的(仍为4年)的情况下,本科教育和职业师资技能的培养这对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在本科教育所要求的厚基础的理论教育不能动摇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我校的培养目标上来看,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信类的职业师资和高技术的应用人才。由职业师资的培养出发,其培养的难点应当是职业技能,而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已经不是问题。为了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就需要认真在本专业领域中详细地探讨究竟哪些职业技能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总结出主要的职业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只强调动手能力的全才培养,虽然学生的动手研发能力提高了,但是对职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仍然是一无所知,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直接胜任职业技术的教学工作的。因此,在校期间有选择性地开展重点的职业领域的工程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专业现状和改革思路 参考多所学校通信工程(师范)专业的培养计划,该专业课程结构的比例:公共基础理论课程(马列、数学、物理、英语等)比重很大,约占全部课程学时数的40%;学科基础课程(理、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比重也很大,约占总课程的20%;师范技能约占8%而专业课程的比例仅约占20%。不难看出专业方面的培养比例很小,从现有的教学体制上来看,有些占了很大比例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不能压缩的,只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要多开一些课程,只能减少各门课程的学时数,让学生尽量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实践环节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唯一的途径,也就是说充分利用集中实践环节,“开展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 “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是本次改革培养计划的着力点。 “项目教学”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的“南阳理工学院”,基本方法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真实的项目或虚拟的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项目研发,提高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但是,动手和研发能力不等于职业技能,学生仍然无法系统和清楚地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主要职业领域的情况,还是无法直接适应职业领域的需要。研发仅仅是职业领域中的一小部分,并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基本不涉及在该领域的就业,即使是高职的学生也很少涉及。培养面向中职和高职的职业教育教师,除具有研发能力,还应当基本掌握本专业职业领域中的基本技能。 “职业技能培训”就是针对除研发外的本专业的社会的职业需求开展的集中技能培养的一种方法。通信工程专业的职业技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电信运营、维护和施工的职业技能和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的职业技能。电信运营、维护和施工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几个模块,分别对以上几个模块进行培训即可以达到目的。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的职业技能相对复杂,涉及的技术种类多,理论要求高,但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该方面培养的最佳途径。 四、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采取在两大模块中进行改革的方法,即在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中进行(如图1、图2所示)。 专业基础模块以通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为该模块的核心,包括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由教师技能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技术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模块构成,由现代交换技术、移 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和eda技术等课程构成。在课程设置上,每门课的学时数都不多,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重点课程增加学时数。 表1 职业技能模块和项目教学模块开设情况 实践教学模块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引入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考证。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技能培养考证对电信运营企业和维护施工企业所需要人才的技能进行培训,具体到通信设备的调试和安装、故障处理和项目管理等内容。 集中实践教学为两周的停课实训,在1~6学期的后两周和第8学期中进行。采取每学期周数相等的方法即每学期20周,1~16周上课,17~18周实训,19~20周考试。 项目教学模块分为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见表1)。学期项目共3个,每学年1个(第4学年为毕业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要求1学期内完成。学期项目是与本学年所学的课程和本学年之前所学课程的内容相关的综合课题。项目可视为一项特定的任务,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一(组)人(协作)完成。将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熟悉开发流程与管理机制。学期项目、毕业项目与企业实习都是项目与教学结合实例。其中,学期项目最系统化地整合该学期的课程。课程教学和学期项目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课程的内容服务于学期项目,而学期项目反过来深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理解。 职业技能模块包括“现代交换设备与技术”、“光传输设备与技术”、“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和“数据通信设备与技术”等4个模块(见表1)。职业技能模块是针对当前正在应用于电信企业的通信设备在工程中的安装、调试、维护、运管的技术技能的培训。培训方法为每个模块集中实训两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共三个,即在其4个模块中选取三个。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在培训中,引入考证机制。学生可以在模块训练的同时参加有设备厂家认证工程师等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实际上已经拿到了该厂家设备的上岗证,对就业和将来的教学工作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施了上述培养计划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师资问题;二是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和其它环境。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如何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师自身的研发和应用能力也需要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所需要的实训设备的投入较大,学校很难一次性投入。鉴于以上情况,采取了分步建设和结合软件仿真的方法解决。广泛的校企合作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购买部分实训设备的同时,与设备厂家建立一定的协作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与企业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也可以较好地解决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企业出资建设实训室,在学校内部建立企业的培训学院,通过订单班、考证培训收回企业投入的资金,短期内可以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六、结论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职业应用领域清晰,有4个主要方向。在校期间对其主要应用方向进行培训,使学生拥有在该专业领域中的职业技术,可以直接适应通信类的职业技术教学工作,同时也适合于社会的需要,提高了就业能力。项目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适合于通信产品研发等生产领域,对师资的综合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综上所述,在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使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和项目教学培养模块相结合,切合该专业的职业师资培养的特点,符合实际需要。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试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摘要:通信工程专业是涵盖了电信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以及各种通信it的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进行了比较。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其办学目标为“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并着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开拓型人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育人,以资源与条件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为学院发展方向,正在把学院建成南疆地区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虽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建立时间还很短,但塔里木大学势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探索 独立学院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本科院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体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确立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大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特色鲜明的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并对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了一系列教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培养质量。其目的是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如何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创办之初,通信工程专业作为其母体高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其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均依附母体高校,培养体系基本沿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同时注意到,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急需大量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融技术与服务为一身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以达到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学院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特色鲜明的基于“平台+模块”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是指专业能力模块。为实现“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体现以能力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更新,将学生应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实践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立体式学习成长环境。 (一)通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学、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能力。 (二)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电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三门课合成一门统称为“工程数学”,着重强化数学的工程应用;增加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程,注意培养应用能力的基本支撑要求;注意课程间知识内容的渗透和融合,注意课程之间衔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减少课程门数和提高课程群综合化程度的目的。通信工程专业由10门左右的主干课程串成专业主干知识和专业必须具备的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 (四)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是为适应市场和就业的需求,在学习和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于通信领域某一专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有射频技术和通信网络两个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射频技术方向开设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通信的射频技术、射频电路设计实训等课程,依托射频通信实验室,配置了射频通信实验系统及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射频测量分析专用设备,用于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射频方向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通信网络方向依托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开设了信息网络集成、通信网络组建维护与管理及其实验、实训等课程。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是按照电信运营机房的标准,采用华为公司的sdh通信网络商用设备建立起来的,拥有涵盖程控交换、sdh光传输、宽带接入三大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网络方向的相关课程和实验,毕业后从事通信网络的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很快就可以上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从学生的就业来看,通信工程专业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两个结合”指的是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竞赛、工程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是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电子制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实践性环节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探索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电子线路cad及仿真、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内验证性实验采用理论与实验合一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实验室上课,主讲教师同时负责理论与实验教学,在同一课堂上主讲教师讲完某个理论知识点后,学生马上动手做相关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改善了教学效果。 (二)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除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外,还安排了诸如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电子技能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逻辑电路实训、eda技术及应用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射频电路设计实训、通信网络维护管理实训、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等课程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设计采用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可以是毕业设计的一部分。通过实训,学生的电子制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力的训练。 (三)采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目前,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和现代通信原理等课程实验均采用开放式教学,以学生预习、自选时间和自主做实验为主,教师讲解示范为辅。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指导书,并且将示波器等重点仪器的使用方法印成卡片,每个实验位置放一份。学生做好预习才能准许进实验室,老师不讲解只辅导答疑和检查结果,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实验内容。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了提高。 (四)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建设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通过整合通信电路实验室、射频实验室、通信网络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成立了大学生通信技术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和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和广西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专业学生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广西独立学院首次夺得全国一等奖。 以上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紧密围绕“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的培育理念,逐步构建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为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怎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断改革完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长期努力的方向。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 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设计开发、制造运营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1]。而随着以苹果、三星、华为、htc等品牌智能机的迅猛发展,用户对数据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移动通信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国内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迅速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同时,在大力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这就要求国内的高校为之提供更多的具备创新性的通信人才。通信工程主要是研究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工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在创新性方面可分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也必然要求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两方面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以智能汽车竞赛为平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 数学建模竞赛培养理论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即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说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数学建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问题重述、模型假设、问题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分析、模型的评价与推广。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抽象和简化,明确实际问题中重要的变量和参数,根据某些“规律”或“定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数学关系,即数学模型;再解析地或近似地求解该数学问题,然后把数学的结果转换成人类能理解的方法与策略,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一般来源于实际问题,有部分题目与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解决此类问题有很强的社会与现实意义。如:2003年的“sars的传播”是源于2003上半年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奥运会临时超市网点设计”是为了解决奥运会期间比赛主场馆的周边地区临时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问题;2007年的“乘公交,看奥运”是帮助解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市内交通问题。参赛者获得题目后,应在三天内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理论创新能力相一致。 多数工科博士生在博士期间都会修读《数学建模》课,这说明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在工科科研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工科课程都是基于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在以前的工科生课程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随着数学建模竞赛在我国的普及与工科教师参与指导数学建模竞赛,起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引入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中,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我们通过鼓励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选修《数学建模》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另外,我们积极引导通信工程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12项,省三等奖10项,“science word”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三等奖2项,苏北数学建模联赛二等奖4项,苏北数学建模联赛三等奖3项。 而在近年的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们发现:相比于没有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对如《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这类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领悟能力要好,而且这些学生能够在这类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些自己独特的观点。同时,从毕业去向来看,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绝大多数选择了继续深造,即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录取的学校有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通信专业名校,在他们读研、读博期间,数学建模竞赛给他们培养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更积极地参与创新。 所以,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可以很好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2 智能汽车竞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工程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3]。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3]。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公布次年竞赛的题目和组织方式,并开始接受报名,次年的3月份进行相关技术培训,7月份进行分赛区竞赛,8月份进行全国总决赛。竞赛持续的周期长,将近一年时间。这就要求参加竞赛的三名学生,能够长期有默契地分工协作,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们的耐心与毅力。在竞赛过程中,小车的选择、零部件的购置、跑道的选择与布置都需要由学生们自己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要独立地思考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程序错误的解决,跑道识别算法的设计与调整等,这同样培养了学生们独立解决电子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相一致。 在近几年的专业培养中,我们特地引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通信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同时利用“大学生创新中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然后积极引导学生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由于本专业于近几年才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智能汽车竞赛,所以取得的成果有限,共获得省三等奖2项。但是学生们在参加智能汽车竞赛过程中发现,该项竞赛与通信专业紧密相关,如其中的图像信号处理技术、电路板的制作、单片机的编程等。 而在近年的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们发现参加过智能汽车竞赛的学生对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从毕业去向来看,参加过竞赛的这些学生大多直接参加工作,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所以,以智能汽车竞赛为平台可以很好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 结论 随着社会对通信专业学生提出新的需求,即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提出了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以智能汽车竞赛为平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引言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等学校到底能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点[1]: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知识陈旧,转化率低;现行教育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缺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远高于高校专业培养人才培养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2]。只有在国家教委的有效指导、调控才能缓解此矛盾。青岛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了全校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活动,2007年,进入“强化实践技能,和市场接轨”的实践教学改革的第二阶段。 1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学校要求把实践教学落实到每一个学院、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经过第一阶段的改革,我校实践教学安排已经达到教育部在高校评估中规定的优良标准。 通信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课中有85%以上的课程开设了实验课,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开设率近80%。理论课学时和实验课学时之比约为6:1。课内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设备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综合性实验强化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及调试方法,拓宽知识面。通信专业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85%。根据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和应用性不同,部分课程除了开始课内实验,还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目综合性强,所用的知识是课堂所学理论的延伸,促进了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环节。通过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到具体实现,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2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实验和实习安排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硬件实验较多,绝大多数硬件实验利用实验箱完成。用实验箱做实验有以下缺点[4]:一、大多数实验箱开发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家都能根据授课的重点设计实验内容,但是实验箱把功能模块都集成封闭起来,让学生不能接触信号处理的各个环节;二、实验箱比较适合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箱的功能模块固定,所以能作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比较有限,不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三、利用实验箱所作的实验内容较陈旧,与生产脱节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部分专业课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目前在实验、实践课程中体现的还远远不够。一门课中学到的原理可能应用在多门课中。例如《信号与系统》中讲到的著名的nyquist采样定理是《数据压缩》、《通信原理》中数据采用基本依据,采样电路的硬件实现方法又在《微机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有不同的实现方案。让专业课的知识融合贯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3 改革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3.1 继续推进课程内实验教学改革 课程内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保证一定学时的验证性实验以促进学生对课堂上传授的基础理论的掌握之外,改革部分实验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使之于实际应用结合地更加紧密。例如《程控交换原理》中设计性实验是数字时分接线器编程,实验目的是了解数字时分接线器的编程方法,熟悉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其它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可以调整实验安排,加上“程控交换机电话用户开户”、“分别用1号信令或7号信令传输话务”、“对比建立局内呼叫和局间呼叫的不同”等在电信局业务中实际用到的各种操作作为选做实验。 3.2 增加综合多门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信工程主要学习通信系统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通信系统主要解决信息如何从信源端经信道传到信宿端。扩展高低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内容,加入《通信原理》、《信息论》的内容,把信源编码、无线信号的传输、信宿解码实验综合在一起。结合信息传输的实际过程,加设多平台通信综合实习。该实习主要内容是利用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设备、综合业务数字平台和无线基站实现模拟电话业务、计算机网络业务、无线通业务的传输。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了程控交换、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多学科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这些业务在实际生活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了解、学习此类业务,能够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 3.3 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 虽然通信工程专业配有校内专用的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可以模拟一些简单的通信业务,但是由于资金和规模限制,学校的设备比使用中的设备要简单,处理的业务类型也不够丰富。学生通过到工作现场考察,能够学习通信运营的常见业务。目前,通信工程的实习基地还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熟悉生产的需要,所以加快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生产技能的重要途径。 4 总结 本次改革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实践教学改革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探索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的质量,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毕业实习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利用中兴NC实验室进行毕业实习探索,这对整个过程中的实习项目、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实际的实习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毕业实习;通信工程;NC实验室 毕业实习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实践环节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与系统开发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作为本科生临近毕业前的实践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根据学生在毕业实习中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展了利用中兴通讯NC实验室进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一、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为了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主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如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与此同时,学校、学院也不断地加强本科生各个环节教学质量的跟踪、监控、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实习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增强专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工程管理经验,促进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1]。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的环境也出现了变化,对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的进行提出了新的问题[2]。(一)联系实习单位困难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的就业去向是通信运营商、设备商,由于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国内的主流运营商、设备商担心接收学生毕业实习会耽误工作、妨碍生产,影响产经济效益和声誉,因此一般不太愿意接待学生进行实习。而中小企业面临行业的竞争压力,往往没有能力也无暇去承担毕业实习这样的社会责任。(二)缺少高质量的实习单位社会上也有一些面向高校毕业实习的企业,但费用相对较高,学校对实习经费投入的增长相对缓慢,不足以承担专业学生全部选择这样的实习单位。(三)企业实习项目不能满足毕业实习要求通信工程专业与电视台、通信运营商等一些行业内的单位也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这些单位由于行业的特点,其核心生产部门业务集中,影响巨大,管理严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实习在绝大多数实习时间内主要采取听讲座和参观的形式进行[3]。虽然保证了实习的有效天数,但也是走马观花。由于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环节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而且,由于主要是参观走访形式的实习,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够认真,实习过程容易流于形式[4]。 二、中兴通讯NC实验室状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NC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兴通讯公司联合建设项目,于2009年底建成。实验室从中国电信行业运营商网络的应用现状出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现网运营模拟方案。实验室采用中国电信行业主流的通信设备,满足专业在电信领域科研、实训、培训的要求。哈尔滨工程大学NC实验室分为机房和学生实验室两部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包括数字程控交换平台、SDH光传输平台、数据通信网络平台、TD-SCDMA3G无线移动平台,2.5G/3G综合移动核心网,能够模拟网络运行。学生实验室有30台电脑终端,能够完成对每种设备平台的实训与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兴通讯公司开展了全方位深度的合作。从实验室设备的选取,到平台结构的设计;从实验课程的建设,到通信工程专业相应师资培训,都由中兴通讯公司参与完成。通信工程专业共有10余名教师参与了中兴通讯学院的相关培训,获得了中兴通讯学院培训讲师的资格。 三、基于NC实验室的专业毕业实习探索 学院、专业针对本科毕业实习环节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展了利用中兴通讯NC实验室进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一)实习项目 根据毕业实纲的要求,结合中兴NC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实习为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开局维护项目实训。之所以选定这个项目,一方面是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涉及无线、传输、交换、信令等各方面的技术,内容比较全面;另外这方面的技术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技术,学生也比较熟悉,容易接受。 (二)实习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内容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于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的要求,由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深圳中兴通讯学院的专家共同确定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纲一方面要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在通信工程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训练;还要求学生在专业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此,内容设置须能够满足上面两方面的要求。实习的内容包括授课和实训两部分。授课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发展概述;TD-SCDMA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接口协议与软硬件系统平台;核心网的相关技术及设备;无线接入网技术介绍、TD-SCDMA无线网络勘察技术、移动天线原理及选型。授课内容使学生对相关的技术原理有所了解,进行实训时就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实习内容还包括技术发展、网络勘察、天线选型等通信行业发展状况、通信工程现场实用技术,目的在于学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实训内容包括核心网网元MSCS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核心网网元MGW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B326基站的开通及配置。实习学生完成网元的开局及配置,并将配置数据上传到实际网元,最后测试手机上的实际的话音、数据业务来验证配置、开局是否正确。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信令跟踪查看通信业务过程中信令在各网元中传递、响应状况,进行故障调试,加深对通信业务流程及各接口协议的认识。 (三)实习管理 为了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在毕业实习进行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教学管理。首先,毕业实习教师都是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或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获得了中兴通讯学院培训讲师资格。由参与毕业实习的教师组成实习小组,熟悉实习内容、调试实习设备、制订实习计划。实习小组根据毕业实纲中对各个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各部分分解到实训、授课等各个具体环节中去,并确定实训环节、实习专题报告、实结报告等各部分的考核比重、评分标准,明确实习重点。在实习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实训的考核分为过程成绩、结果验收;实习专题报告、总结报告不仅给出分数,而且根据评分标准给出相应的文字评价,考核过程做到评分有据;保留各部分考核的相应资料,做到有据可查。 四、实习效果分析 经过3年的实习,专业和实习教师对中兴NC实验室的毕业实习效果也进行了分析总结。1.由于整个实习过程各个阶段的目标明确,因此学生没有参观式实习的松散、懈怠,对待毕业实习与一门实验课程一样,实习的效果比较好,事后实习报告的内容也比较充实。2.从实习教师来看,实习教师都经过了中兴通讯学院的培训,同时参与了实纲、实习计划的撰写,对实习内容熟悉;另外由于实习教师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对实习重点、实习过程把握要比一般企业工程师更好,因而毕业实习目标更容易实现。3.NC实验室的设备从规模到细节和运营商生产机房相比,还有差距;同时虽然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但对于工程师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理解还是不如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工程师。因而,如果能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安排一些参观运营商、电台等企业生产过程,或者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来对生产过程进行一定的讲解,将实训实习和参观实习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师综合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安澄全 薛伟 李北明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MATLAB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MATLAB软件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在保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能够为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MATLAB应用 伴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在这种形势下,通信工程的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通信工程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技能掌握情况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新形势环境下通信工程行业对于人才的整体需求,需要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将MATLAB软件应用其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达到良好的水平,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MATLAB软件概念介绍 MATLAB软件的最初是由美国一家公司推出的,这种软件主要是将数据结构、编成特性以及图形用户界面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促使这几种功能相互作用,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和价值。MATLAB为软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自身具有非常强大的数学计算功能以及图形化显示功能,能够将一些复杂性比较强的内容转换成为简单式的方式方法。其自身当中含有丰富的教学系统、统计系统以及工程计算函数,能够针对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解决和分析,从根本上为各个领域提供一定的措施[1]。现如今,在社会经济的带动下,我国通信工程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专业性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要为当前通信工程行业市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促使通信工程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针对通信原理课程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理论性比较强、数学推导比较复杂的特点,将MATLAB软件应用其中,能够简化一些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以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保证最终的学习质量和效果[2]。 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MATLAB的具体应用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以及学习意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其自身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兴趣度不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不能够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其自身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MATLAB课程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专业主干的核心课程,而且学生对于MATLAB课程的认识比较浅薄,仍然局限在实验辅助的工具上。因此,针对当前存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逐渐成为课堂互动和学习的主体[3]。在所有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目标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能够促使教师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2.分级教学。当前很多学校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MATLAB课程应用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基础设施运用的解答上,一般情况下,将其应用到一些大班授课的环节当中,其自身的效果就会非常有局限性。学生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差异性,即使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解答方式,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最后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激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不专注。这样不仅不会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很多学生不能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因此,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级教学来展开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4]。分级教学可以说是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当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学生按照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是在不方便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级的时候,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利用层次化的设计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知识点或者是学习项目,让学生自行来选择。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将基础性的知识全部掌握清楚,而且能够适当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整体学习质量和水平能够有所提升[5]。 三、MATLAB软件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数字扩频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其自身的信号发送功率比较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同时实现多个用户在同一个频道内传输信号等,这些都是其自身的优势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复杂,理论的数学推导也比较难懂,特性的显示并不能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整个直扩系统的抗干扰特性比较明显,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将MATLAB软件应用到其中,利用其自身的仿真系统来对直扩系统抑制正弦干扰的特性进行演示和分析,能够让学生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来学习。首先,根据直扩原理,先对于加入正弦干扰的直扩系统进行模型的建设,针对原理模型,将MATLAB软件应用其中,对已经建好的模型进行仿真。对其自身的干扰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正弦干扰下的误码率来对其进行计算,将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整个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根据模型做一个计算其自身系统的误码率函数文件ss_Pe.m,根据不同的正弦干扰情况,对该函数分别用计算误码率对其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误码率自身的计算方式方法比较复杂,计算出的数据也超过了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对于不同正弦自身的干扰特性也不能够以一种比较直观简便的方式呈现出来[6]。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将MATLAB软件应用其中,不仅能够将这一计算以函数化的方式进行,而且能够再次调用函数,将不同正弦干扰的误码率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以一种直观、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观察和分析,而且能够将两者进行切实有效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简单明了地对直扩系统的干扰特性进行学习和了解。这样在保证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能够以一种简单化的方式将难点知识传输给学生,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达到良好标准的同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形势下,通信工程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人才自身的水平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MATLAB软件应用到通信工程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利用MATLAB软件当中的仿真系统,能够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MATLAB软件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从而保证其自身的学习效果。 作者:何海浪 林峰 单位: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对于通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作者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与实践,主要表现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MOOC等),建设实验平台等三个方面,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对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通信;培养方案;质量 1前言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不仅使得人们之间的通信越来越方便,而且也使得通信工程这一实用型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培养通信工程人才方面都做了很多探索,为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法、德、美、英、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取得成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培养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及自我评估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但在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从数量上看供需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表现为毕业生的实际能力距离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1].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点:1)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的设定不尽合理,导致培养方向偏离产业实际需求.许多高校在开办该专业的办学思路、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模糊不清,造成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本身建设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培养方向偏离产业的实际需求.2)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方法陈旧,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和快速演进.通信产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类型的,但是当前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雷同、单一,造成以研究或设计人才的培养为定位的学校过多,形成通信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各个学校的条件不同,与业界沟通不畅,也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合理和培养方法的落后.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锻炼缺乏,对创新型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不足.在目前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实验课程主要是验证性的,设计性创新性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验证性的实验课程设计思路导致实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践教学的资源支持不足,很难开发完整的、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利于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4)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校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对通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通信工程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2].因此,培养方案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方面(见图1).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和创新能力 1)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面向产业人才需求的课程群,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主动吸纳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计,进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建立面向产业人才需求的课程群,强化能力培养,形成充分反映行业、职业要求,对同类专业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课程体系.研究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制定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与研究机构、行业、产业领域的合作共建,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2)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课程.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可采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实践课程可分为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创新模块.基本技能实践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计算机课的课程实验,通过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加深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实践模块是专业课及一些选修课的实验,其实践可在校内或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可采取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进行基本的工程设计、调测、维护运行的初步能力;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模块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可采取成立科技创新实验室,参加综合项目实训,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方式,通过综合社会实践、职业技能认证和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整体设计实践课程与教学体系,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与学时.确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体现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3)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有一支能够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要全面提高培养人才的创新性,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如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并形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发挥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及教学团队的表率作用,鼓励他们多上讲台,多开讲座;要求青年专业教师同时参与教学、科研、实验工作进行锻炼培养,倡导学术科研一线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利用科研和实践的背景使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改善专业教师成长环境,建立健全专业教师激励与竞争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最大潜能;重视对专业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力等. 3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相关企业对本科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培养方案.目前,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他们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产生了培养和需求的脱节.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用技术方面,首先需要理清企业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要找出他们的共性,找出我们的培养方案与企业的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1)创新创业课程的灵活教学方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时间上不局限哪个学期,也不局限几个学期.方式上可以是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校内老师的课题、校外导师的项目或专业方面的大赛等.学分获得不是通过考试,而是通过提交作品和报告.2)组织校级专业竞赛,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毕竟是只有少数同学获得国家级大赛和省级大赛的奖项,为了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组织校级院级专业竞赛,可以使更多的同学获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学生自信心.除此之外,硬件方面要培养学生,在相应课程的基础上,具有电路系统创新设计、PCB设计布线、电路焊接、系统调试等的能力.具有FPGA及嵌入式系统的创新设计、开发、编程及调试的能力.软件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模式、智能算法设计、语言编程调试,能完成软件设计任务的能力.3)针对目前在校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入慕课(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接触的新事物多,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但往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为此,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入慕课(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使用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学会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基于行业与职业能力的要求学习. 4建设创新实验平台 优秀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创新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应包括先进的实验条件、创新的实验教材、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的考试及评价体系.图2创新实验平台建设1)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3].通信专业建有电路分析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交换技术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视频实验室、EDA技术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电子通信综合实训实验室、Web技术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下一步的重点是强化实验课教学,结合教改课题,编写实验案例,促进实验课教学改革,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通信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好的实验条件.2)编写专业创新实验教材,提高教学效果.通信专业课程均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教材和各类获奖教材,这些教材在体系结构、内容深度以及例题习题配置上,质量较高,在教学中反映较好.但是这些教材为了顾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在风格和特色及内容取舍上往往缺乏针对性,通信专业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本专业实际教学情况,编写新教材,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高质量的教材.在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创新型实验教材的同时,还加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丰富专业的资料建设,丰富国外原版教材的积累.3)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就业实习场所,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与专业的通信研究中心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教育实训基地,建立紧密地联系,合作编写部分教学案例,聘请企业专家讲课,指导毕业实习与设计,开拓学生的就业渠道,与企业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分类培养,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4)构建科学的考试平台及评价体系.通信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目前高校对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课考试及实验测试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评价学生理论掌握水平,但是不利于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需要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搭建更加科学的考试平台,构建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价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永恒主题[4].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杨峰 白荣鑫 孙淑娴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通信工程属于一项领域跨度大、实用功能强的专业,同时还具备着服务水平高的特点,具有着各类通信IT技术的优势,算是中国最新的支柱型产业之一。通信工程专业拥有足够的资格参与国际产业的竞争活动。面对现阶段全球科技竞相发展的趋势,国家通信产业的结构模式与规划目标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使之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将着重分析国家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生存现状,从客观的角度评价当前国家此类行业的发展趋向,并积极寻求全新的途径以便迎合阶段性目标的整改与模式变迁,推动国家该产业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模式;发展状况;实践过程;改进举措 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发展脚步越来越快,智能信息网络技术也日渐发达,在给高科技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视,开始了深入改革的过程。通信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的项目之一,算是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的最终出发点是培养学生们的通信环境改造的技能,同时学会维护通信网络与内部的系统,成为通信工程基础建设中的支撑力量,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在整个领域中完善创新项目的设计与更新,同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维持相关企业运营的实力水平。通信工程人员还可以被应用于国防工业中,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赶超外国先进设备更新的步调,避免由于技术的传统与落后形成工作过程中的阻碍,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是巩固先进事业单位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 一、通信工程专业简要概述 通信工程专业属于一项应用型的学科,它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息息相关。通信工程专业中的产生信号、传输信息以及交换处理是本专业着重研究的问题。通信工程获取信息的时效性极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不同的需求,通信工程专业人员就会寻找合适的途径设计出相应的通信工程。例如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还有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等都属于通信工程专业人员的工作领域,在我国属于较为前沿的技术。国家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就是技术,导向则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相应的技术型人才与工程人员,在不同的领域与专业实现存在的价值。当前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组成原理、设计方式等属于通信工程专业最主要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实践方面更应该重视通信系统网站的开发与测试技术的培养。 二、通信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是经过了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交替而提炼总结出的结果,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规范本科教育专业范围起,通信工程专业就开始了广阔的发展远景,改造的空间与实效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它还涉及到一些相关联的体制结构,因为内部覆盖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很多设立了电子信息应用与工程开发课程的学校积攒了众多关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经济实力与实践基础,它们共同见证了国家在这项应用活动中的能力与素质。特定的专业内容经过了多次变革,总体来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姿态,但是就目前的办学模式分析,内容较为单一,在培养大批学生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毕业人员无法尽快适应现代通信产业的标准要求,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强,可以完全胜任队伍趋势的人选比较有限,因此在产业中心的人才动力相对匮乏,给后期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施加了待业困境压力。 三、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家始终处于宏观经济良好的状态,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为通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活动逐渐渗透于通信制造企业的格局中,整个商业的契机局势十分明朗,特别是伴随着高增长领域的需求,如移动通信领域逐渐摆脱了垄断经营传统与行业间的控制,使得科学通信产业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此种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国家大力提倡西部开发,设计通信制备企业的市场渗透力也逐渐增强,当前西部地区已然过渡到一个全新的投资热点角色,很多行业开始加大对本地区的投资力度,使得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迈上新的台阶。 四、通信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的计划 国家倡导“信息化带动工业”的战略,因此为通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在体制规模与核心竞争力上也梳理了明确的目标,例如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起动力与电信强国的标榜,通信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重担,这对于专业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建设标准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同时国家的通信产业逐渐迈向了新的时期,配合着网络世界的步步推进,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上网途径,同时国家也积极配合全新的网络试点开展相应的投入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光通信终端实力加以稳固,开辟出通信IT产业的发展新道路。 五、结语 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应该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发扬通信产业的基础,将人文素质培养与综合技术开发应用于通信工程发展中,可以对同类型行业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作者:李嘉慧 单位: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实践学习方法 【摘要】在我们即将进入大学生活前,对于如何改变高中的学习习惯,适用大学专业学习的方法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做好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做好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如何做好职业实习”等活动可能是我更快适应大学专业学习的最好方法,也可以为学习质量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主要问题;理论学习;实践学习 1以实践学习为目标,制定自身学习计划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如何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学习计划的目标性特点做好学习引导工作,一直是我们学习中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学习计划制定过程中,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计划制定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如何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于高中的学习过程,通信工程专业学习中实践学习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培养好我们的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学习重点开展专业学习,应该是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计划的制定中我认为,这种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了理论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我们应着重重视的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这也是我们参加职业性学习的主要原因。二是以实践发展眼光制定学习计划。在通信工程技术学习过程中,其技术发展是较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以通信工程技术进步发展实践内容,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中预留学习位置。如在学习计划中,除了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专业类期刊等形象,很好的开展新型工程技术学习工作,为自身技术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三是以实践学习为中心确立学习模式。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认为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个学习内容间,建立起以实践学习为中心,理论学习围绕实践学习开展的学习模式,应该是我们学习计划制定的重点。利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理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是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支持性工作。 2以课堂学习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在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虽然是为实践学习服务的,但是做好理论学习工作,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对于工程工作的实际开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我认为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好的以课堂学习内容为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这种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学习中,需要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保证通信工程理论知识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我们发现的一些教学问题以及较为难解决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与归纳,再与老师进行沟通工作,利用协调沟通的方式共同提高专业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自主的参与辅助教学。在专业教育工作中,我认为辅助教学的开展可以对于课堂学习中的知识漏洞或不足之处,有着很好的辅助性作用。如在专业教学知识难点的教育过程中,微课教学模式主要就是针对课堂理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开展的辅助教学工作,这种高中学习模式的开展也同样在专业学习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三是多渠道的获取理论知识。在当前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我们对于课堂知识中简要介绍但是自身想要深入了解的理论内容,需要我们利用多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内容。如利用图书馆、期刊以及网络渠道获取理论知识内容,都是我们在下一步学习中应采用的主要方式。 3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做好社会实践工作 与其他学习模式不同,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是较为重视的,这也是专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特别是我对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容易造成学生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出现,这不符合我们成为社会实用性人才的目标。所以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保证专业学习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认为主要的社会实践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校内的社会实践工作。在我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内的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同学间的默契与交流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了在学校内担任干部工作、参与学校志愿活动、在学校内的通信设备、电脑室等设备改造中利用专业知识提供服务等内容。这些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我与同学间的协作与交流意识,同时利用实践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二是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实践工作而言,进入社会利用志愿活动或社会服务工作形式,利用专业特点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实践方式,是我们即将进入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实践工作应与专业特点有关,这样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实习工作不同,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而是以社会能力、交往能力等社会属性培养为主,专业水平与能力的培养处于次要地位。 4以职业实习模式,提高自身职业工作能力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是我们参与专业的学习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专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实习工作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职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以下学习理念:一是以自身职业工作能力提升为目的。在我们参加职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确立的学习目标就是以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实习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提高自身职业工作能力的方法包括了以下几点:将实践学习内容融入到实现工作过程中、利用实习工作机会验证理论学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是有效地学习方式。这种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入社会职业环境,参与职业工作的重要保障。二是在实习过程中适应职业工作环境。在通信工程职业实习过程中,其工作环境与学校课堂以及实践教育环境具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包括了以下内容:人际交往的区别、学习与工作氛围间的区别、实际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作环境的逐步适应,为职业环境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参加职业实习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5结语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们为了改变高中学习方式,适应专业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针对当前这一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实践性学习研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以学习计划制定、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工作以及职业实习工作的开展中的实践内容,开展了实践性学习模式研究,为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李奉真 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变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通信工程专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本文就浅谈一下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1.前言 如今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通信网络的技术和水准也在不断拔高的过程中,致力于让顾客体会到最安心舒适的通信服务。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如今我国的网络的应用由原来的2G网络到后来的3G网络再发展成了4G网络,如今的通信领域变革非常让人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通信工程专业的概况。 2.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通信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引用密切相关。其中产生信号、传输信息以及交换的处理是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的问题。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信息的传播时效性非常强,如果说通信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那么电报等技术必须要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就会面临消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求,而通信工程专业就是探寻到这种需求再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从而设计出更适合的通信工程。比如信息处理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等都是通信工程专业在研究的非常前沿的技术。同时我国的通行工程专业的基础是技术,导向则是社会市场,这样培养出的技术人才和工程人员才能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上有所发展。如今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组成的原理以及设计的方法是当前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学生的内容,而实践方面则是对于通信系统网站开发、测试等的方面的培养。 3.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左右着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因为以前我国主要是实践性的教育,多是综合类的没有系科和专业的院校,所以基本所以的知识都会教授使其在便于寻找不同的就业岗位。到了后来我国才开始从综合转向专业性的教育,而我国的最开始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就是如今通信工程专业的最早衍变体,它包括有线电、无线通信和电子技术等。新中国没有成立之前,最早是设立了“无线电门”这个学科,地点是上海交通大学。而清华大学杂事在1921年设立了“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门”。再到1930年浙江大学出现了最早的通信工程形式,它被称为电信组。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培养干部训练班在山东建立,到了五十年代,出现了南京邮电学院和北京两所著名高校成立无线电工系。这段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基础性的,是通信工程发展的雏形和起源,具有不可埋没的意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通信工程教育又有所发展。比如1952年的时候就借鉴苏联的教育方式逐步建立起专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在后来的一年开设了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三个专业,就是为了方便服务国家各个方面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但是这时通信工程的所学习和服务的内容还非常的狭隘,主要是在如今落后于时代的电报和邮电两个方面。到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提出了教育的改革,这时候有关领导便不断的召开有关会议从而进行专业的调整。并在后来的两年中相继颁布一系列促进通行工程教育改革的章程,比如《关于做好修订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工作的通知》,以及《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通用专业目录》,也是直到1983年通信工程专业也被正式的作为一个专业名称从而命名。而在这段时间之前这个专业就有出现,比如同济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都会设置名称虽不同但是实质一样的通信工程专业。到后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社会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则是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将会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门独立的学科包括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等等。又到了后来的教育改革则是将工学中划分出了两个大分类,分别是“电工”和“电子与信息”。而第二种就包括了通信工程,而且通信工程的划分有所有改变,其中多出了多路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等。后来的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改革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从而将以前教育改革的两类内容进行合并,统称为“电子与信息类”。 这几年来我国的通信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的非常快速,而且其本科专业院校也飞速增长,招生规模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国家对于可持续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如今的通信技术的也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如今通信工程的专业性也有所提高。21世纪是一个数字时代,所以通信工程更是发展十分猛烈,很多非常重点的院校也相继的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比如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等。而以前的就开设通信工程专业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更是持续不懈的起着带头作用,不断的推出高端而优秀的人才。对于未来的发展,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的重视只会有增不减,将会不断的培养和筛选出高端的人才。如今到了2010年8月,已经有345所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屹立在中国国土上,而且社会对于通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大,这就使得各个院校的招生数量在逐年的递增。现在的每个学校的招生数量可以达到150-300人区间,每年的招生人数也达到了五万人。其地域分布在各个省份,较多分布的有北京、山东、湖北、湖南、陕西和辽宁等地。 4.小结 如今的通信技术已经走入千家万户,逐渐的普及化。人们对于通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提醒了政府培养优质而专业的通信人才迫在眉睫。而想要真正的培养出通信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方法论的实践,初始就应该定位好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是改革教学体系并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最后是加强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机会和能力。只有这样,通信工程专业才能不断的培养出人才从而服务社会。 作者:王略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室建设研究 摘要:从培养应用型通信人才的角度出发,该文论述了基于先进的实际商用通信设备构建的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平台。通过建设一套完整电信运营网络微型化的现代网络通信实验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SDH光传输;EPON光接入;软交换;电信业务开发 通信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偏向理论讲授和验证性、仿真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常常有“学了不知道做什么?”“实际到底怎么实现?”等疑惑,为适应迅速发展的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现有的通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紧跟通信行业发展的新型综合实训室就成为当务之急[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信大网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通信技术,真正实现实验实训教学由“知识储备”到“技能转化”的飞跃,建设一套完整电信运营网络微型化的综合通信实训平台对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2]。基于以上思路,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以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为契机,建立了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1实验中心建设总体设想与拓扑图 中心主要由EPON光接入平台、SDH光传输平台、企业级软交换平台、视讯业务平台和电信业务开发平台构成,每个平台均为实际的商用设备,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组成整个现代通信固网系统,整网拓扑图如图1所示。建设平台横向涵盖了通信大网中接入层、传输层、交换层以及业务层等层面;纵向覆盖了应用平台和开发平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实验中心分平台介绍 2.1EPON光接入平台 EPON光接入平台采用行业领先技术的华为MA5680T光接入一体化机,MA5680T通过EPON接入,利用单根光纤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并支持多种组网方式,适应电信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大容量高速率高宽带的多业务接入,实现光接入数据业务实验。为了满足教学实验要求将光纤接入技术更形象地展现在教学平台,为满足多学生终端实验操作的要求,此次特配置1∶16分光器。通过此平台,可让学生掌握新一代宽带接入网的技术与原理,并且能够在现网中对其熟练应用,深入学习EPON基本原理、FTTX解决方案及宽带接入网的发展方向等。 2.2SDH光传输平台 SDH光传输实验平台采用华为公司的1台OSN2000和4台Metro1000传输设备,速率等级为STM-4(622M),用SDH光传输网络可传输语音信号和IP信号,该平台还可以提供基于MSTP技术的IP、ATM等多业务接入形式[3],可以实现单向通道保护环和复用段保护环等多种业务需要。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完成链型、环型、环带链和相切环等多种组网实验,体现了通信大网SDH传输模型。 2.3软交换平台 企业级软交换实验平台以华为的SoftCo9500作为接入主设备,该设备是一个小型的NGN设备。SoftCo9500整合了SoftSwitch、TMG、SG、MRS功能,可以与IAD综合接入设备、QuidwayAR系列路由器混合组网,提供全面的IP语音通信解决方案[4],也可以直接下接普通电话机进行VOIP呼叫。与视讯平台融合可以实现局内普通电话、视频电话接入到视频会议中,进而实现整个通信实验平台系统实验的综合性实验开设。 2.4视讯平台 基于NGN的视讯方案终端采用MC850视频电话,使用华为ViewPoint8650C作为接入设备,支持完整的会议控制、多画面、标清/高清电视墙及宽频语音,可以配合新一代的业务平台,提供更完善、更易用的会议管理与预约调度功能。通过IP承载网连接到企业级软交换设备,可完成相关视讯实验项目。并与光传输平台有机融合,开设相关综合性实验项目。 2.5电信业务开发平台 电信业务开发平台是在基于NGN软交换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的,该平台提供商用电信增值业务开发的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包(SDK),能够完成对视频、音频及数据流的处理。 3建设项目驱动型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程以在当今市场占主流的华为通信设备和技术为依托,以生产过程作为特点而设计出的学习情境项目为载体,设置教学训练项目,每一个训练项目力图接近最真实的实际工作过程,按着认识设备—利用设备组网—进行相关参数配置—故障分析排除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渐进的过程进行。现以SDH光传输平台实训教学为例讲解以工学结合为特点的项目驱动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SDH光传输平台共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项目,教学项目平台设计如图2所示。项目分工如图3所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6名),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现以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组建实验为例讲解项目的分解与实施过程。 4各平台融合实现通信全网的实训 为了让学生对电信网络有全程全网的大局观,对接入网、传输网、交换网和业务网之间有更深的理解。在实训中,以SDH传输设备组成的传输网为核心,分别接入EPON光接入设备、NGN软交换设备、视讯设备,形成一个多网络综合的业务通信网。中心利用先进的SDH传输承载技术和EPON接入技术将传统电信固网、因特网进行融合,同时引入软交换、视讯等业务平台为例建立整网运行机制,从而提供一张模拟电信运营商环境的整体通信网。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训中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7名学生,先分别完成接入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和业务平台的数据配置;然后通过FE、E1和光纤将这4个平台进行对接,将通信网中的接入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融入一体,并在整网中完成语音信号和数据信号的联调测试,完成综合实训的学习任务[5]。1)接入层。采用EPON光接入技术,组网过程中全面采用FTTX技术。电话机和PC机接入到HG813e设备(ONT),HG813e经过分光器通过光纤连接到MA5680T(OLT)的业务接口。在MA5680T上完成EPON宽带、语音业务的开通和配置。2)传输承载层。采用3台SDH设备组成环型组网结构,同时为EPON光接入平台、软交换平台提供网络接口。MA5680T的上行接口通过网线接入到SDH设备的以太网接口,在SDH设备上完成环型以太网配置实验,用SDH光传输网络来传输IP信号。3)业务交换平台。ViewPoint8650CMCU视讯平台设备和Soft-Co9500软交换设备通过以太网对接,利用SM/RM管理平台软件对SoftCo9500进行放号操作,实现视频终端的可视电话互通功能。SDH设备与软交换设备通过交换机在一个局域网内,从SDH设备下的2M业务经过软交换设备交换,可与软交换设备下挂的电话机完成语音通信。 5结束语 该实训中心是在校园网环境下模拟完整的电信运营商环境,实现商业运营环境中各项业务需求的在校实训,学生通过在此环境下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认识整网的运行环境,并进行各种设备调试,实现各种平台环境下的业务需求,达到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对于高年级有研发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提供电信业务研发平台和视讯业务开发平台,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一些业务级的开发,提高研发能力。 作者:胡瑛 王迎旭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解放军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 (设计)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 3.5科技创新 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作者:张妍 孟娟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适应国家需求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是产学研的重要载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目标。而“卓越工程师项目”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具体项目,该项目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和能力培养入手开展教学研究。为此,教育部提出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教师企业经验、优先支持海外实习和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专业标准等政策性建议。不难看出,以上政策措施是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锻炼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避免以往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抽象的说教,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鲜生动的事物和事迹,使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接触、了解社会和自然,培养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能及时了解社会各行业对学生的需求状态,从而明确专业建设、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向,从而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搭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的实践平台、素质平台。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既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合作拓展了学校的办学视野。地方院校由于区域位置、资源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其必须以服务地方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把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融合起来,积极寻找专业的社会土壤,不断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出路。 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共建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是校企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企共建实验室须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的工业环境和人才需求、合作发展战略、实验平台建设、师资力量等因素。我校在校企实验室共建上就与中兴通讯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长期以来,中兴通讯致力于与高校开展专业共建项目,向高校输出中兴通讯学院的企业培训资源,实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企业化训练过程。中兴通讯以程控交换、光网络传输、移动通讯、智能网和GSM等设备为主构筑了局运行通信网实验平台。这个平台依托先进的通讯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够模拟近于真实的局运行环境,实现以工程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工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践环境。正是基于这种良好的实践条件,结合实验室建设规划和现状,我们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了程控交换实验平台和移动通讯实验平台,并以此获得了中兴通讯在设备上的优惠政策和教育资源。通过实践教学证明,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能将所学知识融合在实习过程中,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对专业技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初步具备在本领域岗位的工作能力。为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合作制定教材内容 合作制定教材是为充分借鉴知名通信企业在培训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包括技术培训课程、教学方法、实验方式,以及在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上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以此提升实验教学总体水平。在与中兴通讯合作中,秉持教材开发的针对性和职业性,中兴的NC教育充分吸收高校教师加入NC课程开发团队,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材编写合作,竭力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为学生提供有较强针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训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秉持的是“以实验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知识内容上及时追踪新技术与前沿技术,保持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可读性,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2007年开始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程控交换等课程教学中试用中兴通讯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我校在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课程上全部采用了中兴的课程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中兴通讯的NC认证,这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建设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议题。在校企合作中,我们与中兴通讯在师资力量上采取的是互补的形式。大学教师拥有企业培训师不具备的理论知识素养和课堂经验,而企业培训师拥有大学教师不具备的特质,包括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在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中,师资力量和实验平台是工程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大学里的企业训练要取得良好效果,没有具备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是无法开展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也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平台的最大效用。可以说,与平台建设相比,师资力量投入的产出比是高的。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尤其是在与知名企业的合作中积极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09年派出2名教师参加中兴通讯的督导师培训;2010年派出3名教师参加思科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培训;2012年受中兴通讯邀请派出3名教师到中兴通讯学习3G移动通信技术;2013年又有2名教师到中兴通讯学院学习光传输与程控交换技术。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进校园,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工程实践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工程技术实践的积极性。 (四)校外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专业实习的质量保证,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培养目标,采取大工程、大实践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实践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实践教学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我们与省内的移动和联通通信公司签订了长期的毕业实习协定,实现了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并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态势,学生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与中兴通讯合作建立了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通信工程实验室,在获得企业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的优质培养资源,不仅丰富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形式,而且完善和优化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教师也成了真正的“双师型”,现本专业已有多名教师获得中兴通讯的NC认证,师资力量也因此获得较大提升。知名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各种教学要素,而所有的要素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市场岗位适应能力。 三、结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学生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创新校企合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通信工程校企合作还需不断深化,在已有成绩基础上不断强化校企合作的内容,不断用实践教学成果推动理论教学的改革,把校企合作理念不断融入理论教学的方法、手段中,为培养通信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张文祥 刘建霞 张洪全 刘鑫 张小清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电信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一、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实践教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上如何进行改革,才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充分发挥本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特色,在这方面大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特色不足的问题。 二、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通信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数量、乃至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上,都与其他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差别,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突出其应用性。高职教育应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探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新模式,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培养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我国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 (1)课程内容。首先对专业基础课程要重新进行组合,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课程内容的研讨合并基础课程,把陈旧知识作为简短的历史回顾以短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完成,对于实践性不强的经典理论要在课时上进行压缩和重组,能结合实践教学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同时对于能够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授课的尽量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按照兼顾基础、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力争通过校企合作或订单式培养,强化校—企—校联合,走出一条培养“知识十能力”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之路,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够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 (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就实验教学来说,目前基本上附属于理论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3)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是一个专业知识由浅至深的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系统地体会项目实现过程中从方案论证、项目仿真、具体实现、项目落地、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教学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施环节外,还应当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设立创新基金,它主要资助对于通信专业学有余力、勇于创新的学生。毕业设计是系统地理解本专业知识体系,熟悉专业生产设备,掌握操作技能和研发产品的必要的实践环节,要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满、高质量地完成,必须对各个环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制度。在目前高职院校择业时间普遍提前的背景下,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如果片面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完成指导教师指定的设计题目是不现实的,指导教师应该和毕业生一起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进行充分沟通,多从毕业生角度出发,以毕业生自主选择题目为主,结合毕业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和签约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在通信工程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当前从国内高职开设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看,大多数还存在基础课程分解过细,理论深度过深的问题,大多数学校仍然囿于传统课堂知识传授,对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很欠缺。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通信产业的多样化发展,通信工程专业应更加重视与企业的联合培养,研究探讨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模式,对培养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我国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吉李满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议体育教师与学生体育骨干的关系 【摘要】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法与学法、师生关系等正在趋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新课改过程中也客观存在有一定的问题:据报道,“我国体育教师总体数量缺额约30万人”;我校为30班的普通高中,现有体育教师4名,教师少,学生多的矛盾突出,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经验就体育教师与学生体育骨干的关系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 体育教师;学生体育骨干;小助手 1 在课堂教学、组织层面:教师好比是总导演,学生体育骨干就是负责分场景的副导演 依据新课程改革教师与学生地位、作用的界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正确使用新型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因此师生应在教法与学法上进行完美地结合。 教师在选择教法上应注重两点:(1)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知识、增强学生的技能;(2)怎样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出发点。例一:自行车、游泳、单双杠、支撑跳跃、武术套路、体操、健美操、跳水等项目具有“突变性”,可以采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这时在学生体育骨干具有感染力的带动下,学生能积极参与、认真练习。对于篮球、足球、排球、跑、跳、投的田径等项目具有“渐变性”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选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摸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育骨干可以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归纳、总结。例二:有同学想练习跳高,有同学想练习跳远,还有同学想练习三级跳、铅球、铁饼……无论采用何种模式的教法、学法,体育骨干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体育骨干就是教师的“小助手”,要充分发挥其潜能,通过“小助手”的参与,在小组学习中,创造“彼此熟悉”的学习环境,促使每一个小组成员发挥其聪明才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开展协作、自主、探究性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组织层面,师生教法与学法上进行完美地结合可以做到:(1)节省教师的重复劳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4)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彰显团队力量;(5)有利于教师关注个体差异;(6)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 在课堂管理、纪律层面:教师好比是交通警察,学生体育骨干就是交通协理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统筹安排、集中讲解、示范,讲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其次,教师要敢于放权给学生体育骨干。各小组在学生体育骨干的组织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有宽松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的主人。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教师让学生体育骨干参与管理,既能通过“小助手”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师又能腾出时间及精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总之,通过学生体育骨干的参与管理,在课堂管理、纪律层面可以做到:(1)教师能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巡回指导;(2)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发现活动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进行必要的点评工作;(3)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4)有利于教师加强全面管理。 3 在训练、两操、第二课堂等层面:教师好比是导师,学生体育骨干就是研究生 有同学练习跳高,有同学练习跳远,还有同学练习三级跳、铅球、铁饼;这边有篮球赛、排球赛,那边还有……这时候教师再多也不够用,教师少、又没有分身术,怎吗办?只有请“小助手”来帮忙。为了一个共同的课题,师生分项去研究,而后把存在的问题及成果汇总给导师。在业余活动的准备、组织、管理、讲解、示范等环节“小助手”――学生体育骨干会发挥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师资力量比较缺乏的学校,只有学生体育骨干与教师共同协作,才能有力地推动各项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4 认真做好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与使用工作 4.1 培养与使用原则 ①实用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及课堂常规、社会实践等,本着灵活实用的原则,教给学生一些组织方法和练习方法。 ②提高原则:学生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技能,组织才能,使其在学生中间树立起较高的威信,不愧于骨干的称号。 ③全面原则:体育骨干也是学生中的一员,要本着全面教育的原则,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体育骨干,还应该从德育、智育、美育入手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 4.2 培养与使用途径 ①利用课堂上教师的感染力;②利用课余训练时教师的传帮带;③利用校内外运动会的实践等形式,对不同项目的体育骨干进行培养与使用。 4.3 学生体育骨干培养与使用的意义 通过对体育骨干的培养与使用可以做到,①、学生参与运动意识的加强,运动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提升,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等;②、把体育骨干的培养与使用工作持久的作好,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无论是上课、训练和组织小型比赛,将会给体育教师增加许多较为“专业”的帮手,体育教师身心会较为轻松;③、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训练效果都会得到提高。 4.4 关于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与使用的建议 ① 任课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要有牺牲休息时间的心理准备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② 各项目的任课教师要相互安排好场地器材及时间,协调好学校各处室的关系,做到组织严密,训练科学,不断提高训练效果。 ③ 在自愿的原则下,选择积极主动、有责任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作为体育骨干人选。 ④在课堂、训练、比赛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给学生体育骨干更多展示自己才能和参与锻炼的机会,都要从小事入手,从细处进行教育。 5 小结 5.1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训练、比赛等活动有序开展,要充分、科学、合理地培养与使用“小助手”。 5.2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与使用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长期坚持,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希望体育教师能借助新课改的大好形势,努力作好各项工作,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及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应拿捏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处理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师兼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与主导性的地位,学生只是观众,被动接受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些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信马由缰,我想,这也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主体;主导;展示 我将语文课堂教学分成三大板块,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展示交流、课后反馈提升。 一、课前自主预习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语文课堂学习也是这样,一定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这也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预习什么?怎么预习?刚开始学生可能无从知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目标。例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为学生明确了预习目标: (一)“读与写”的目标 1.读第一遍课文,能动笔将文章中的生字词及优美的词语画下来并工整的抄三遍。2.读第二遍课文,能将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语段抄写下来。3.读第三遍课文,能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话。 (二)理解概括目标 1.阅读3――6自然段,能概括这四段的说明对象。体现苏州园林哪些方面的特征。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阅读第2自然段,其中四个讲究与3――6自然段的关系是什么?3.以第5段为例,此段中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三)知识与应用目标 1.文中有许多类似“据说”、“似乎”、“绝大部分”的词语,在文章中能删去吗?为什么?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说说作用。2.为了能够准确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通读全文,在理解本文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思考本文应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学生能将老师为同学设置的预习目标内容掌握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他们预习的过程中被记录下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与学生、老师交流讨论,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我想,这种学生有目标的预习过程,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的预习也不是没有目的的,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下进行的,学生的预习应该是高效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体现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 二、课堂展示交流 针对学生的预习目标,教师精选几个富有典型性的课堂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当然课堂学习目标大多是从学生的预习目标中来,只是经过教师的再次筛选提炼,设置一些能够切合文本,又能以点带面的问题,从而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以《苏州园林》教学为例,我设置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将你选择抄写的精彩语段能够自然流畅的朗读,并能简单说说你认为它精彩的理由。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它与四个讲究是什么关系?3.四个讲究在哪些段落介绍的?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文中有许多类似“据说”、“似乎”、“绝大部分”的词语,在文章中能删去吗?为什么?你还能从文章找中出类似的词语吗?说说作用。5.能结合课文,谈谈本文的说明顺序。 这些问题的设置,是经过老师精心筛选的。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学生紧紧围绕教师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来开展,在各小组组长汇报完各自小组同学的预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后,教师积极引导各小组的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采用小组长负责制,紧紧围绕老师设置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有疑难的问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就积极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报告老师参与学生问题的解决。我想,这种在学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又会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一点解决了有些老师认为,你设置的问题是不是会束缚了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学习。预设是前提,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三、学生讨论的结果分两块展示 (一)朗读展示,读的是否自然流畅是标准 说说所选段落精彩的理由,这个是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比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从说明方法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从在文中结构作用的角度,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从概括的角度等等。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所想,精心备好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处变不惊,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上台展示 各小组将交流讨论所形成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一定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有的可能还是错误的,教师要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积极引导学生,解读问题。在学生展示之前,学生已经讨论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主要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参与到学生的问题的解决中,但是教师的引导性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各组展示学习成果后,就需要教师的参与引导,指出不足,表扬优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学生参考,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一步的升华。由此可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课后反馈提升 这一点涉及到课堂作业的问题,许多语文老师对于语文课堂作业没有深入地认识,简单的认为布置一些教学配套的练习就可以了,我不是这么认为。我想,一节课的作业一定要能反馈你这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检测你这节课让学生学的怎么样。为此,我的作业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所要解决的学习目标,其实,我的学习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小问题,完全可以作为课堂作业,这个作业在各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来完成作业。因此,我的课堂作业当堂做完,当堂上交,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有抄作业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批阅时能及时了解学生在那节课上的学习情况。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试论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本文论述了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分析了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前提,指出了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以期为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生;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的不同,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这种和谐关系能否建立以及和谐程度,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多是在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完成的,师生之间直接接触形成了更为复杂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笔者试图从意义、前提和策略三个方面来谈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1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是我们当代体育教学理论中一个常新的教学话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观查我国教育的几次改革,就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正确师生观的建构与否〔2〕。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的许多新的课题,以及带来的学校师生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事实,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从微观上讲,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教师的教授目标转换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转换成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3〕。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育教师为自己的努力能满足学生而充满着优越感。若是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很可能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懒得把已知的知识“倒”给学生,一旦对学生失去了信心,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就更别说去想着法去“充电”了。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谐师生关系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师徒如父子”。如今很多家长也说自己的孩子只听教师的话,教师说一句胜过自己说十句,这种现象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学生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乐意去跟教师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教师的理解和肯定,一起解决问题。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大胆进取,开发思维,努力创新,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前提 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勇敢、顽强的性格特征。教师应对自己的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尊重别人,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体育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吸引力的重要的人格特征。体育教师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实的专业实践和渊博的学识,同时还要有不断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有博采众长、优选精华的功底,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面和更新专业知识。体育教师要想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参与体育活动,那么就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的业务能力、自身素质越强,吸引力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威信也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威信的建立取决于多个方面,有内因和外因的因素。外因包括整个社会对体育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认同;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及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重视、配合和尊重。内因包括体育教师本人的工作效能和工作业绩以及自身优秀人格的榜样作用。内因是关键,因为威信的建立主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而不是靠外来因素捧起来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往与交流,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情感,这是体育教师建立威信的关键,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和体贴学生,才会与学生融为一体,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师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敞开心扉和所有学生交往,打消他们厌恶体育课的情绪。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这对体育教师威信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民主与平等理念,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其次,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这样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教学合作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想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不断研究适合学生特点的和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和学生之间小组学习等方式,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以此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笔者认为,中国学生的民主意识普遍不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发言不踊跃,回答问题不积极,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不善于讨论,体育课也不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所造成的。学生的传统观念不改变不足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打破陈规,从多方面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少一些盛气凌人,多一些和蔼可亲,少一些打击批评,多一些鼓励赞赏。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这种民主气氛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交流更加积极,练习更加勤奋,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种民主氛围中,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严格按统一的标准即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忽视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列入评价范围,特别是对一些先天身体素质不好但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显得不够公平,严重扼杀了这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为什么喜欢体育却讨厌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也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评价中,这样做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 4结论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威信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的策略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作用及其关系 【摘要】体育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度与内容,但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学生;主导性;主体性 (一)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使师生融洽地、相互配合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学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越强,就越说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教师的主导性表现越强。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其一,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其二,示范作用。示范性是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教师活动的基本特征。教师的示范,具有参照、比对、模仿、准则等意义,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其三,组织作用。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其四,评价作用。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回应,使学生在各学习与评价中不断调整自己,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我内化的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对自己的升学、提高、发展是否重要等简单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进行内容性选择。其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去倾听、去理解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还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能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三,教育活动中学生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关系 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虽然进行的是接受学习,但他们是教育信息的能动接受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内化,进行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可见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认识层面上,教师:“闻道、授业在先”、“术业有专攻”,在伦理层面上:教师尽管是国家伟大道德观念的发言人,但在人格上同学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人格,平等相处,也有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的正当权利[1]。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关系,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才能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和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生通过主体体验所获得的内容。所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一、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怎么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正确的教;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有意的启发上体育教师将那些基本动作传授给学生后,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理解。教师再积极的引导、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再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原理上,积极引导,提出问题,指出新知识点,扩大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鼓励上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处位置,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动作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学效果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体育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一,学生要树立自我主体意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觉识、自我发展和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学生通过老师传递信息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其增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展示创新精神。其二,学生要强化学习参与意识。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其三,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只有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学生主体性地位才有保证。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条件,教师需要学生的学,学生需要教师的教,只有建立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尊重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才能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其主体价值。 2.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提高运动能力,帮助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乐于学习并终身受益,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是随着体育学科的建立出现的自然现象。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高校教师身份转变与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关系的思考 [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国家优秀的后备军,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课题,也是教育界乃至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基于对高校学生干部成长实践的观察研究,发现并总结了高校教师身份转变对优秀学生干部培养产生的巨大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培养 现今社会,无论是企业的竞争还是国际竞争,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基于我国教育政策及教育现状,高校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教师,教师是否具备培养能适应现今高速发展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关键。然而,在这个大学生活日趋社会化,大学生性格日趋个性化的时代,高校教师仅靠理论知识和以往的经验积累已法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干部。 然而,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校园文化传播和校园活动举办中都扮演着领头羊的身份。因此,培养优秀学生干部不单单是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建设自身的要求。针对“如何培养出优秀学生干部”这个课题,我国教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不胜数,方法也千奇百怪。然而,在如今这个学生性格发生巨大转变的高校小社会,以往的培养方法发挥的威力越来越弱了。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的高校大学生,重新建立起一套灵活科学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教师身份转变便是一个培养高校优秀学生干部的好方法。经过两年多的边研究边实践,我们成功地验证了高校教师身份转变对优秀学生干部培养所带来的巨大成功。教师是学生的亲人。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是学生的老师。 一、教师身份转变概述及其意义 身份转变是从一种身份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身份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身份可能从此消失,也可能是暂时的消失,还有可能是兼容两种身份状态。高校教师身份转变的意思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或者培养学生时由教师的身份向其他身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教师身份不变,但是高校教师的身份处于隐性,转变出来的新的身份处于显性状态,当教育或者培养结束之后,教师身份又重新呈现显性的一面。 (一)高校教师身份转变是部分的转变而不是总体的转变 高校教师身份转变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转变是富有针对性的转变,而不是总体上的转变。在教导学生上,一般来说,教师身份转变是为了让问题学生能够转换位置,引起与问题学生的共鸣并以此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这个身份转变常见于小学和中学。在培养学生干部的层面上,教师身份的转变是一种主动的转变,教师通过转变教师身份培养学生干部,以此培养出学生中的优秀学生干部群体。无论是问题学生引起的被动转变还是优秀学生引起的主动转变,教师身份转变针对的都是部分而不是整体。整体上教师依然是教师,教师需要维护自身权威。 (二)高校教师身份转变是理论上的转变而不是实质上的转变 教师身份转变是通过把本身的教师身份隐匿不谈,重新塑造一个身份进行学生工作。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目标群体来说,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另外一个身份的持有者。而教师身份处于隐形,另一身份处于显性。当这个过程结束之后,教师身份重新处于显性,另一身份消失不见。对于非目标群体来说,教师身份始终没有改变。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身份转变针对的目标群体还是非目标群体,教师身份的转变都只是存在理论上的转变,而非实质上的转变。 (三)高校教师身份转变是暂时性的转变而不是永久性的转变 教师身份的转变是有针对性的,也是有时限性的。高校教师可能因为问题学生转变身份,也可能因为培养学生转变身份,但是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转变身份,高校教师的身份转变都是暂时的,当问题得到解决或者需要通过另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师身份转变的状态就可能终结。 高校教师转变身份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一种非常巧妙而有效的教育培养方式。这种方式通过身份的转换容易形成共通和共鸣,能够让高校教师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做到,立足于学生干部培养需求,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同时,在优秀学生干部培养上,这种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干部打成一片,形成一种优质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转变高校教师身份来培养优秀学生干部既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又是一种传承以往培养经验的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了90后甚至00后的性格要求,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培养方式。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这个传统教育方法无法培养出全面优秀的学生干部人才的高校,教师能够通过转变身份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当教师身份转变培养体系得到建设和进一步的推广,高校的学生干部培养将会更加高效,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也会更加全面。在这个本质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教师身份转变培训体系将会弥补我国培养体系的不足,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更全面的人才。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新课标下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谐关系 体育教师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校园氛围的缔造者,因而体育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学校关系的基础与核心。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教师与学生关系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关系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界一项重要的任务。我认为新课标下现代体育师生关系应该包括下列四种关系。 一、新课标下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有着人所具备的一切尊严和品格。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能只把学生视为未来的驯服的工具、恭敬顺从的“奴仆”或“后备的机器”。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礼”、“仁”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小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属于比较典型的“主仆型”关系,唯师独尊,唯师独从,而学生最基本的人格却得不到尊重。当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相当普遍,在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体罚(包括罚站、罚跑、罚干、打骂、讽刺和挖苦)。对身体素质差、身体协调能力不好学生、生理上有缺陷,或服饰贫酸的学生漠不关心,甚至予以冷落,其实质也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忽视与权力的侵犯。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现代师生关系也就无从谈起。师生之间的主要矛盾应该在教师方面,也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因而在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新课标下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多边合作过程,只有教与学“合作”默契,才可能有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合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相互信任是师生建立朋友关系的前提。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既包括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信任教师是有条件的,其一,教师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所谓奉献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所谓敬业精神,即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两种精神,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其二,教师心灵的窗户要始终向学生敞开着。如果教师的心灵对学生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学生就不可能主动靠近教师,更不可能与教师交朋友。教师应该经常同学生一块开诚布公地探讨对社会、对人生、对班级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看法与认识。只有学生信任了教师,才会接近教师,才会和教师说真话,说心里话,才能和教师交成知心朋友。大量实践表明,成为朋友的师生之间,彼此都充满了信心。这种双向的期待和影响大大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增强了教师教好学的信心,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自信,自觉地完成作业。 三、新课标下体育教师与学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从观念上讲,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教育为封建专制特权政治服务,因而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驯服的工具和恭顺的奴仆。在资本主义时期劳动力属于机器的一部分,学生则被视为“后备的机器”。无论是驯服的工具,还是“后备的机器”,学生作为待用的工具的性质并没得到改变。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在教育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而在教育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的人”,他又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被视为教师服务的对象。正如《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所说“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 四、新课标下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内涵。但现代教学中的“教”已不再单指“传道、授业与解惑”了,它包含下列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学高为师。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掌握着教学的方向、内容、进程和质量,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知识的源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权威地位和示范作用的第一因素。第二,身正为范。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许多高尚的品质,如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待人热情、正直、诚实、准时守约、乐于助人、勤奋以及公开承认和纠正自己工作中的错误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指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教师“教”的重要内容。自信是人的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品质。但自信心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以能力为媒介后天逐步习得的。一般地,能力强的学生,自信心就强,能力差的,则往往缺乏自信。能力是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经常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并取得成功,是培养和强化学生自信的有效办法。只有自信,才有自尊,才有自强。 综合上述,以上四种关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新课标下现代体育教师与学生基本关系是;也是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内容与核心;服务与被服务既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又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实质,而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则是现代体育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根本保障。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交际行为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 [摘要]动机是二语/外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建立在动机上的教学和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理论基础之上,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探索高校英语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相似程度、教师与学生的团结程度、教师的言语亲和行为以及非言语亲和行为。研究简单地呈现了当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交际行为 学生学习动机 在中国,英语是大学里学生投入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一门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英语成绩决定着他们的学业甚至未来。因此,如何在大学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对英语老师至关重要。中国的动机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动机和其他学习因素之间的关系;二是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从学习者层面进行研究的,很少有研究涉及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更少有研究涉及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建立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探索大学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并明确英语教师交际行为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最有影响的方面。 一、教师交际行为构件 为了准确地理解教师交际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必须明确具体的教师交际行为是什么。研究者们指出学生肯定的学习成绩与教师与学生的相似程度(homophily)、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程度(interpersonal solidarity)、教师的亲和行为(teacher’s immediacy behaviors)有关。 相似程度(homophily)是指个人之间在信念、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的相似性。Fulcher 和Andersen指出,人际交流持久的原则的是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相似性促进了交流的有效性。除了交流的有效性之外,相似程度还被认为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互相喜欢感。而且对听话者的观点、信念都有很大的影响。Simons et al表明相似程度对听话者对说话者的信任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人际团结(interpersonal solidarity)指的是交际双方所感知到的心理亲近感。学生们在对老师有效性的评价中把他们与老师的团结程度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习之间一定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亲和行为(immediacy behaviors)是指对交际双方的心理亲近感起作用的交际行为。亲和行为可以分为言语亲和行为(verbal immediacy)与非言语亲和行为(nonverbal immediacy)。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亲和行为与学生学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调查对象、调查设计 为了发现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师交际行为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本研究对陕西省榆林学院非英语专业317位二年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9岁。在进入大学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们由不同的英语老师授课。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新编大学英语》。本次调查发出有效问卷317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达100%。并通过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 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用Richmond动机测试量表(AMTB)测试学生的动机强度,用McCroskey,Richmond and Daly的测试问卷测试学生对自己与教师相似程度的看法,用Andersen的测试问卷测试学生对自己与教师人际团结程度的感知,用Gorham的测试问卷测试学生对老师使用的言语亲和行为的感知,用Richmond et al的测试问卷测试学生对老师使用的非言语亲和行为的感知。问卷的客观题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包括专业、性别、年级。二是调查问卷,共有70个题项,其中1~4为检验学生与教师的相似程度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关系;5~24为检验学生与英语老师的人际团结程度;25~44为检验学生对英语老师言语亲和行为的看法;45~58为学生对英语老师非英语亲和行为的看法;59~70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对学习英语的感受。采用Likert量表测量,此调查旨在研究: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是否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有影响?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总体影响是怎样的?以下哪个方面教师的交际行为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大:教师与学生的相似程度、教师与学生的团结程度、教师的言语亲和行为还是非言语亲和行为?受试对象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认真完成所有问题,从而保证了本次研究数据的可信度。数据统计采用多人交叉验证的方法,以确保其准确性。 三、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收集,结果分析显示了教师交际行为的四个方面——言语亲和行为、非言语亲和行为、相似程度和个人团结程度对学生学习动机影响的平均值分别为62.44、51.71、11.38、55.03。标准差分别为11.88、9.16、3.77、11.86。显然言语亲和行为的平均值大于个人团结程度的平均值,而个人团结程度的平均值大于非言语亲和行为的平均值。教师与学生相似程度的平均值最小。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最好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其值越小,说明分布的数据比较集中,离散程度越小。言语亲和行为的标准差为11.88,个人团结程度的标准差为11.86,非言语亲和行为的标准差为9.16。由此可见教师交际行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教师交际行为与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英语教师的整体亲和行为、言语亲和行为、非言语亲和行为、人际团结程度、相似程度与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53、0.58、0.58、0.49。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非言语亲和行为,其次是人际团结程度,接下来是言语亲和行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影响最小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似程度。然而,当言语亲和行为与非言语亲和行为结合起来时,它们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超过了学生与教师的团结程度。由此可见,在大学阶段,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并不像学生在课堂如何感知教师的行为那么重要。 亲和行为是缩短个人之间身心距离的行为,所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与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与言语亲和行为相比,教师的非言语亲和行为是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真实反应。因此,教师非言语亲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并且把这种行为明白无误地传达给学生。非言语亲和行为的实现要在言语亲和行为的辅助下才能实现,而且它们通常是一起发生的。所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依赖的。有时候学生从教师的言语交际行为中获得大部分信息,有时候学生从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中获得大部分信息,当然,也有时候学生结合教师的言语交际行为与非言语交际行为来获得信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言语亲和行为与非言语亲和行为的结合比其他的交际行为更加有效。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与教师的相似程度对他们的学习动机似乎并不重要,他们更容易受水平比他们高的教师的影响。他们期望他们的英语教师知识渊博且能有效传达知识。 四、结论 1.英语教师应该提高对自身交际行为的意识。教师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行为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话,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就能够更主动地处理好师生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更喜欢课堂上经常使用言语或非言语亲和行为的教师,特别是使用微笑,手势,眼神交流,表扬,声音富于变化的教师。教师的交际行为,特别是流露出关爱支持的行为,是一种性格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特点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变。教师们可以通过在职培训来自我监控自己的课堂交际行为以便于更好地意识到他们的交际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观摩同事的课堂教学对于监控或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使用某些交际行为,比如在教室内走动、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使用手势语、微笑、点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保持适当的音量、适中的语速、恰当的沉默和话语停顿,运用适时的升降调、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和领会,有助于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2.建立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轻松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迅速提高。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要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们。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好的引导者,又是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还应该是学生一个谈得来的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情感和观点给予重视。英语教师应当温和、平易近人、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持自己的行为始终一致。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喜爱,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情绪反应积极,思维活跃,有利于个体的发挥。研究表明,亲切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可估量的,而教师所需要的就是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探索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耐心地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努力,提供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不用担心犯错误会受到批评等来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努力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与自我价值观。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放松,感受到支持,从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摘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导”教学目标、"导"学习方法、“导”师生情感和"导"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客体;同一性;斗争性;内因;外因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从教学运动的主体和客体、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关系上作理论和实践上的辨析,有利于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有效地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问题的探讨,有四种最基本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二是“学生中心论”,三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四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教育领域曾经盛行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存在着严重的思想缺陷,人们已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虽然“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思想得到了人们极大认同,但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难于操作的缺陷。因此,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关系辨析,不仅必要,而且对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人们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处理上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辨析。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其实质就是两个能动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只有同时发挥了两个能动性的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1 心中有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就是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忽视学生或“目无学生”的传统做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和“目中有学生”,切实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差异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对现有知识的感知、接受、理解、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目的性教学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就是要寻找一种简约高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加强目的性教学,首先是教师要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心向”。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心向”: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二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目的、任务,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三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去“怎样学”。加强目的性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3 教学合作 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合作而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如果没有学生的学的配合,将成为一种缺乏“生气”的教学;学生的学如果没有教师教的指导,将变为单纯的自学,学习难免走弯路。教学双方要合作得好,一方面,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上不搞“满堂灌”和“填鸭式”,给学生留有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是非曲直问题上积极疏导,而不采用“压服”的方法,注重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双边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向师性”的特点及求知渴望,积极改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4 启发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而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学而不强迫学生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学生,教师应注重把握教学时机,积极开启学生的未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具体做法是,当学生有求懂的欲望而又弄不懂时,教师可通过置疑、对比等手段进行引导;当学生有说的愿望而又说不出或怕说不好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打比方等手段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开启知识大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知识的意义,教师主要的功能是起“搭架”和“抛锚”作用。 5 教学信息的有效交流与反馈 从信息学的角度而言,教学过程是师生教学信息双向交流与反馈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源,都是信息接收器。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提问、评价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学生主要通过答疑、作业等方式向教师提供学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供教的信息,又要从学的信息中了解“学情”和“教情”。同理,学生也要向教师提供学的信息,也要从教的信息中不断检验、巩固、纠正自己的学。由于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是联结教与学的纽带,因此建立起科学的信息传输与检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一系统中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指导、调节、控制等管理环节,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迅速、正确地输出信息给学生,并及时、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得传入的反馈信息,以判断教学情况,使教学保持最佳的动态平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孩子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或“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的抱怨声,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很常见。到底什么是合作呢?查了查字典,“合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另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可以充实学生的认识,获取最好的答案。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体系,也是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正因为合作学习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对其进行实验研究的人也非常的多。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型的多层面的概念,每个研究者对其定义也各有各的看法。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和全员互动。目前世界各国所研究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学生有意识的分配到异质小组中,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来促进教学,并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新型学习方式。他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来促进教学,并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新型学习方式。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摘要: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研究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教师要做的工作,并不断的去探讨体育教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优化教师的主导性,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中笔者就新课标下对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体育教改实践中一直缺乏正确的指导,一直以来我们把教师的主导性理解为教师的管理性、权威性,因此就有部分人把教师的主导性理解为不好东西。而且,现在很多说法中都有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对立起来的意思。似乎觉得主体性强了主导性就强不了,主导性强了主体性就强不了。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进行必要的教学管理,不敢进行比较严肃的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变得虚无而肤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要充分研究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教师要做的工作,并不断的去探讨体育教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什么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的讨论,以免造成理论上的一些混乱以及对当前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实践产生负面影响。 二、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认识 (一)关于概念的认识 1.关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困惑。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体育教改实践中一直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少教师其实在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一直以来我们把教师的主导性理解为教师的管理性、权威性,因此就有部分老师把教师的主导性理解为不好东西的。而且,在很多说法中都有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对立起来的意思。似乎觉得主体性强了主导性就强不了,主导性强了主体性就强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的初期,笔者也深感困惑。 2.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认识。 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性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指导性,应该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和指导的质量,其中包括教学目标设置、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案、课堂组织、教法的选择以及课堂气氛的创建等多个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可以理解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动力的强弱。两者的连接点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性就是体现在对学习过程的设计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分析来看,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没有正确的引导,所谓主动的“学”,只能是“瞎学”;而没有主动学习的引导,是不正确的引导,也只能是白费劲的“导”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的导”和“主动的学”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而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的课,是一节无序的兴奋课,是一堂充满危险的课;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也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只能一堂消沉和放任的课;而有了教师正确引导而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却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那么只能说明教师的指导是不正确、不恰当的;只有教师正确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才是一堂有效而充满乐趣的好课。可见那种把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对立起来,“非此即彼”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那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而淡化教师主导性”的课,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放任,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看起来热闹、活跃,但学生的活动不能正确指向学习目标,同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那种所谓教师指导性太强学生主体性不够的课,其实教师的指导性并不强或者是不恰当。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说明这是一种没有效果的指导,是不正确的指导。 (二)“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关系的认识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就越强,反之,教师的指导性越弱,学生的主体性就越差。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在于:明白教学目标,然后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步骤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动机的关系来选定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创建出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使融洽地、相互配合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学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就越明显,就说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教材透彻、选择教法得当,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性越强。 因此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三)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由于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对立起来的认识,因而又派生出来一种“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性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的错误认识,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进行必要的教学管理,不敢进行比较严肃的体育教学,片面欢乐的气氛,过多的安排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游戏内容,使体育教学变得虚无而肤浅。笔者认为,绝不能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虽然在过去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存在不太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够等问题,因而使体育教学显得比较死板,比较枯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是老师的主导性太强了,而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发挥其主导性的结果,因此教师的教师的主观、生硬和武断并不是正确教师的主导性。 三、结论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要充分研究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教师要做的工作,并不断的去探讨体育教学中教材和教法搭配与选择,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类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摘 要] 基于教师创新观与创新行为理论,综合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了高校教师创新观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课外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三个维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教师创新行为的维度,检验其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系。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显著正相关,与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无显著相关;教师课堂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课外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显著。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不同方面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创新观;创新行为;创新能力 0 引言 大学生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深入探讨高校创新教育,可以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研究表明,教师对创新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还存在许多的偏差、误解及矛盾之处[1]。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仍旧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2]。学术界虽然对高校教师创新行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有涉及,但却缺乏对二者关系的探讨。 本研究考察了教师创新观现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维度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教师创新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教师创新观及创新行为 Gardner、Runco和Russ研究发现“发散性思维”是最常用来定义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Fryer Collings发现90%的教师认为创造力可以开发。Fleith的研究发现教师从过程、人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定义创造力。Hae-AeSeo发现教师普遍注重创新的“认知”成分,而忽略了创新中的“人格”和“环境”因素。张庆林认为创新教学有五大原则:分解性原则、练习性原则、铺垫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学科性原则。郭贞娴认为教师还不能准确把握创新的定义,并验证了教师的不同创新观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陆静丹、李成江等[3]对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者间有显著相关,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和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较强预测作用,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和学生创造性思维间起了中介作用。可见,创新教学行为对创新思维有一定促进作用。 1.2 大学生创新能力 王汉清等[4]认为创新能力的构成一般分为知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孙波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为基础,构建了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多元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彭健伯等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可按照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分类进行评价。金琴界定了创新能力指标要素的标准,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处理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商应美[5]将国外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归纳为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陆静丹,陈培玲[6]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验证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王汉清、况志华等发现高校创新教育成效在于使得一些原来创新能力较低的学生经过教育有所提高,使相互间差距变小了。 1.3 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Ghandour通过调查划分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扼杀其创新能力的两类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Sternberg[7]提出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常用的25种方法。Fleith认为具有选择性、能接受学生不同观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关注学生能力和兴趣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段继扬[8]提到可以通过延迟评价、集体讨论、思路提示、结果预测、多向求解以及多角度作文等方法在课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总体看来,学术界关于教师创新观及创新行为的界定及测量维度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却较少涉及。纵观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的创新教育只能一定程度上提高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9],对于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如智力、思维方式、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高校教师的创新教学较难使其改变或提高。不同学者将创新能力分为不同部分,后天的培养只能提高创新能力的一部分,本文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归为三部分,分别为课外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并结合教师创新教学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中课外实践能力有显著相关。 假设2: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无显著相关。 假设3: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创新思维能力有显著相关。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设计3套调查问卷:教师创新观问卷、教师创新行为问卷和大学生创新能力问卷,问卷的发放对象是江苏部分高校教师和在校本科生,其中高校教师填写教师创新观问卷和教师创新行为问卷,在校本科生填写大学生创新能力问卷。 教师创新观部分调查问卷在庞维国相关问卷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教师创新教学行为部分根据Daniel和Horng的量表,结合“可观察性”的原则自行编制,旨在调查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活动的情况,包括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后教学工作的情况。大学生创新能力问卷根据曹颖颐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结合“可观察性”原则进行编制,旨在调查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并研究其与教师创新行为的关系。问卷都采用Likert的五点衡量法。运用spss17.0对大学生创新能力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并将其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教师创新观的描述性统计 教师创新教学行为问卷发放125份,共回收106份。其中硕士教师占43.4%,博士教师占56.6%,5年以下教龄的占3.8%,5~10年教龄的占56.6%,10~15年教龄的占22.6%,15年以上教龄的占17%,表1是对教师创新观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看出:在15种行为与创新相关程度的选项中均值最大的达4.53,为推理问题的能力,总体看来样本主体认为该选项与创新行为的关系较高或非常高。均值最小的是2.68,为不易改变原有想法,总体看来样本主体认为该选项与创新行为的关系较低或一般。所有选项中均值超过4的有6项,为发散思维、先前知识、勤于思考、智力、发现问题能力、推理问题能力,总体看来样本主体认为这些选项与创新的相关程度较高或者非常高,这些选项与专家认为的与创新有关的因素间有一定相似度,说明高校教师对创新内涵的理解较深刻,标准差最小的是0.504,为推理问题能力,可见样本主体在该选项与创新相关程度上的看法较一致。 3.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问卷共发放580份,回收562份,有效问卷557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问卷使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样本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进行检验,得出KMO的取值为0.785,大于0.7,具有适中的因素分析适切性,Bartlett检验结果Sig.=0.000,已达显著水平。反映像矩阵中的所有题项MSA值都大于0.60,说明题项变量与其他变量有共同因素存在,该问卷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变异法进行直交转轴,经过数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先后共删除6个题项,为a18、a19、a20、a5、a7、a9,a14,在删除项目后再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s 系数为0.831,具有良好信度,并且删除任一题项均会使总体信度降低。最后保留13个题项,提取3个因子,分别为课外实践能力层面5项,自主学习层面4项,创新思维能力4项,其成份矩阵、每个因子的特征值、解释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到,旋转成份矩阵中共同因素负荷率均大于0.5,大学生创新能力量表13个项目分别属于3个公因子,这3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56.258%,所以选择3个因子可以对问卷变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描述和解释,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3 教师创新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教师创新行为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26份,有效问卷106份。对其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s 系数为0.773,信度尚佳。对教师创新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个方面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教师创新行为与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相关系数为0.35,显著性水平为0.010,小于0.05,说明教师创新行为与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显著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对教师创新行为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415,0.715,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说明教师创新行为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无显著相关,假设2得到验证,假设3未得到验证。 4 进一步讨论 根据上述结果,假设3未得到验证,为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问卷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教师创新行为问卷使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样本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进行检验,得出KMO的取值为0.712,大于0.7,具有适中的因素分析适切性,Bartlett检验结果Sig.=0.000,已达显著水平,同时,反映像矩阵中的所有题项MSA值都大于0.60,说明题项变量与其他变量有共同因素存在,该问卷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变异法进行直交转轴,经过数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保留8个题项,提取2个因子,分别为课题创新教学行为、课后创新教学行为,其成份矩阵、每个因子的特征值、解释方差贡献率如表4所示。 研究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二因子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相关性,对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见表5。表5显示课堂创新教学行为与创新思维能力无显著相关,课后创新教学行为与创新思维有显著相关,在二者相互作用下,可能导致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无显著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假设3未得到验证的原因。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从教师创新观、创新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三方面讨论了教师创新观的现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以及教师创新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并进一步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维度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系,探究假设3未得到验证的原因。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高校教师对创新的理解较为深刻;(2)大学生创新能力划分为课外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创新行为对其课外实践能力的影响显著,而对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影响不显著;(3)教师创新行为分为课堂创新教学行为和课外创新教学行为,课堂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课外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显著。 5.2 对高校的启示 1)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影响显著,说明通过高校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够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教学项目的实践,如教师的有关课题、学术讲座等,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多开展学术讲座,多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2)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影响不显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显著。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而且基本都是大班教学,一些互动的、激发创新能力的环节,学生很难都参与其中,所以教师创新行为较难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产生显著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环节等,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3)进一步的探究将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分为课堂创新教学行为和课后创新教学行为,课堂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课后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显著。笔者认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课堂创新教学行为只能一定程度上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而课外创新教学行为能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但是综合看来,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在于大学生自身,它取决于个人态度、兴趣与动机、思维方式等,当然也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高校既要鼓励学生课外实践,也要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将科研训练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在重视基础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同时还要加强实践能力训练。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涉及文、理、工科类大学生,由于专业领域的差别,可能导致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学生创新能力所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调查问卷在内容上无法完全兼顾。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尽量缩小调查对象范围,保证其在研究内容上有共同性。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将为高校提出有价值的教学方式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制订相应的教学改革计划,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些参考。同时也为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衡量指标体系,对现有的创新能力进行测量提供了一些帮助,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有助于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进行诊断,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谈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学生喜欢某个教师,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就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能否与学生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现就本人从教十年来的经验与认识与同仁进行交流。 1 充分发挥学科代表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模式。学生骨干是学生管理所依靠的主要力量。要在学生骨干的选拨和培养上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例如,每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系统地培训学生骨干,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生管理理论和一定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既明确任务放手大胆使用,又在具体工作时指导方式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我在教学中首先选好课代表,要求做事干练、品德良好、学习努力、具有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管理作用,凝聚学生的战斗力,而且可以把课前、课堂、课后有效组织起来,提高教学效率,课代表课前会主动跟老师联系询问下节课的上课内容,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完成学案,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课后及时收集学生问题进行反馈,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有效形成整体,学生学得有劲,老师教的有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管理离开了学生干部的参与,是无法、也不可能做好的。 2 抓好“捣蛋学生”的管理 老师们聚在一起,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一茬一茬的“捣蛋学生”存在,师生冲突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如何去教育他们?已成为教育者非常关注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2.1 课堂教学要出彩。“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课上好,才能为自己教育任务的完成铺平道路。学生佩服你,才会打心眼里叫你“老师”,就会服从你的管理,乐意上你的课,不知不觉地接受你,也就不会捣蛋了。教师有了魅力,知识也就会有魅力。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位年轻女教师,人长的一般化,说话时声音也不高,但课上的棒极了。她布置的作业,没有一个学生不做的,比任何一课的作业都完成得及时、齐全。有老师私下里问一个调皮的(据说他的家长因为作业用鞭子抽过他,但无济于事)“吴老师的作业你怎么完成得那么好?”“吴老师好!”“怎么好?”“就是好,反正就是好!”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把我们的课上好了,学生就乐学了。 2.2 正视学生心理,把人和行为分开。不可否认,有些“捣蛋鬼”的行为确实很让教师头疼,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行为和学生这个人分开。凡事都有一个出发点,找准这个点,也就找准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好玩、好奇是学生的天性,要从心理上认可,学生这个年龄就是这样的,只要对其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即可。“人之初,性本善”,把这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习得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不好的做法去除掉,是我们的责任。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些,把人与行为分开,相信学生具有向上、向善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善意和信心,学生就会乐于与教师合作,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正如有人说;“孩子不会因你们提供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为你珍爱他们的感受将你牢记。” 2.3 调整心态,让道德准则具有弹性。教育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教育是一份良心活,你可以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但是决不能把不喜欢转嫁到学生身上,要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干一行,专一行。你改变不了世界,就要善于改变自己,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学生活中,教师有自己的不完美,更要接受学生的小瑕疵,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纠正经常违纪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妨对其违纪行为进行梯度要求,要求其违纪的次数和程度逐渐递减直至完全改正。例如:我班有一个挺捣蛋的学生,每次上课都要“捣蛋”,每此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和周围同学说话、要么就是发呆,为此我很发愁,对此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通过调查发现他玩魔方很厉害,首先我在全班表扬了这位同学,并且表示我不会玩魔方让他收我为徒,看得出他很高兴,自从那天以后他变了,但幅度不是很大,但只要他有进步我就表扬他,不批评他的违纪,循序渐进,直到他完全改正。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在教育过程中,更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与表扬肯定,使其有“我也很棒”的想法,教育的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2.4 善于退让,让处理有张有弛。 2.4.1 妥协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好做法。现实生活中,一些捣蛋鬼学生,故意向老师挑衅,让老师难堪,然后看教师的洋相。这时老师更应该有交流意识和妥协意识,在冲动的时候尽快冷静,用出乎他们意料的方式去回应他们。事情出现了,比较棘手,就先退一步,冷静下来,思考成熟,再做出回应。否则只会越弄越糟,非常被动。 2.4.2 遇到问题,不妨先“晾一晾”。学生出现问题时,你可以先“冷处理”。因为有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可能会让人忍无可忍,如果教师急于处理,很可能因为冲动而作出不理智的事。而且,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学生也会激怒他,他会因为要挽回面子而更加顽固,导致师生矛盾激化,造成更大的影响,局面会难以收拾。“冷处理”,不是不处理,而是更有效的处理。问题出现了,要避其锋芒,趁机而入,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晾一晾”让学生的温度降下来,“晾一晾”让学生有回味的时间,“晾一晾”我们更加从容。衣服上有了泥点,一揉搓,脏的面积越来越大,晾一晾,就很容易掉了。 总之,这些“捣蛋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做,真正做到有教无类,这些学生就不再是问题学生。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就会解决教育的任一难关。在现在的学生情况看,有许多捣蛋的学生多数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人监督,而心里出现各种情况或则容易被其他学生影响。 3 老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 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要学会和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一定意义上说,师生交往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没有有效交流很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可是,怎样才能和他们进行轻松、融洽、真诚的交流呢?从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来说,学生还是渴望和别人进行交往。这就需要想办法创设这样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的平台,来为师生之间轻松、融洽、真诚的交流服务。 4 从小事入手,学会期待 老师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思维。因此,老师有责任检查自己对每位同学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我们期待每一位学生都能好学上进,可实际并非如此,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的现在可能是以往复杂经历的结果,对他们的改造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他们给与合理适度的期待,有水滴石穿的耐心跟恒心,相信他们。良好可行的期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可行性要强,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校情、班情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等;②针对性要强,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和不同的事件选择行之有效的期待方式;③尽可能与中学生家长的期待联系一致起来,避免中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④对班集体而言,注意提出对整体的期待,并力图将个体期待与群体期待联系起来。期待适度,就容易把握,就会有更多的信心,就会充满了成就感,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总之,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你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就要学会他们和谐相处,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时刻准备去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越做越好。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论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摘 要:教师主导是教学环节得以展开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在教师主导下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的,但是这种作用代替不了学生的主体的作用,针对这种主导与主体作用的关系开展分析讨论。 关键词:教师;学生;主导;主体 1 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体现,学生学习知识,建立一个从未有过的知识体系,面对经验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缺陷,必须在教师的带动和介绍下进行不断的自我纠正,从而最终实现获得新知识和建立新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不但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且发挥得当的话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节中都离不开这种主导作用下建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情感和个性发展。 (1)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教学得以开展的灵魂。教学中应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当中去。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的具体情况,这种具体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特殊性,更进一步说还包括学生在某个时段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影响教学目标制定的一个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全面性,即当下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根据今后教学总体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未来,也不能只顾未来而不管眼前。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吸入和积累,同时也是一个认知能力从弱到强的过程,也是学习兴趣从淡到浓的过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逐渐科学化合理化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方法会不断的优化,学习习惯也会不断的提升质量。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教师的引导在不断的发挥作用。例如他们所接受的思维训练和创造训练都会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在有意识的被加强和提升。因此,在素质教育要求下,教师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这种目标的牵引和引导下逐步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和获取知识。 (2)教学方法的完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要遵守这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否则,教学效果会大受影响。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要体现在这种在客观规律的遵守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尽快完善。关于方法的总结和传授是教师对学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按照学习的规律,更加有效率的学习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最好的教学方法便是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方法的方法。因而教师应当在这种关于方法的交流与演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3)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学生对某个科目的忠诚度很大程度是受师生情感的因素影响的。这也就是出现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奋不顾身的学习该教师担任科目的原因。不但如此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带动作用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师可将这种情感激励作用迁移到自己担任的学科上。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是教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其具体措施根据教师特质的不同也表现出一些差别之处,例如有的教师在体育、音乐或者其他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这些特长的展现可能是增强师生感情的机会和资本,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 2 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目前的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充分的发挥出来,甚至是已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处于中心环节。随着知识传播手段的发展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本身而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是在平时不断的训练和总结中得到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中心作用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以适应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在课堂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型人才的创造思维是在自由、独立、开发的环境中养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在课堂上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自由发挥的宽松环境。这种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还能考验他们自由安排和搭配时间的能力。使他们独立意识养成的起点。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为了便于管理和教师少学生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已经形成了学生适应教师的错位思维,教师只讲一遍,学生听不懂的便是听不懂了,时间不会倒退,学生也很遗憾的失去了获取知识的机会。就教师而言,他们教学任务繁重,通常一位教师要负责两个班,100多名学生的教学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受以教师为主体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学环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总而言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节中的参与者,他们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使命,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生被视为教学环节的中心,起着主体性作用,而这种主体性作用又是在教师的主导型作用下发挥出来的,二者相辅相成,却又不能相互颠倒。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动机理论、注意层次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合适的多模态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理论模式。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发现了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类别和形式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关系密切,并总结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及其相关多模态话语类型;通过教学实验,证实了以上理论模式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理念、措施、方法和模态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动机;注意层次;人格魅力;学习积极性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外语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多模态性;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眼神、空间布局、现场中的事物,以及PPT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网络远程教学、FTP资源共享等现代科技媒体都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外语教学的多模态性已经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Kress et al,2001;Kress,2003;Jewitt Kress,2003;Kalantzis et al,2005;李战子,2003;胡壮麟,2007;顾日国,2007;朱永生,2007;张德禄,2010等)。然而,大多数多模态话语研究都是集中分析课堂多模态话语对组织教学的作用,很少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而外语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学习效果最终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Norris的注意层次理论(Norris,2004)、学习动机理论,以教师人格魅力及其教学理念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运用合适的多模态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理论模式。以此为基础,对大学英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进行相关调查,力图找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多模态课堂教学中哪些模态对于激发学习的学生积极性有效,各模态之间如何协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理论框架 1.1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将多种可以用来构建语篇的资源都纳入其研究范畴。该理论还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图像、音乐和文字的相互兼容的术语,具有跨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能在新媒介时代对电影、戏剧、广告、网站页面设计、大型演出及舞台表演、排版、音乐、教科书设计、教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Kress等(2001)还指出课堂教学的语言和其他模态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2学习动机理论 与多模态话语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对于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国内大多数学者把学习态度看作是学习动机的一个组成部分(秦晓晴,文秋芳,2002)。对动机研究最早的是社会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1959;1972),他们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Integrative)和工具型。其后,对动机的研究很多,研究重点转向动机的特点,以及其他可替代的模式(如,Brown,1990,1994;DSmyei,1990;Tremblay Gardner,1995)。其中,Deci和Ryan(1985)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是最主要的理论。此理论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如求知欲、好奇心、自我表现等。外在动机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外力的推动下,因外部诱因产生的学习动力,如获得文凭、高分数、表扬、奖励等。其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很多。研究证明,内在学习动机优于外在学习动机,因为兴趣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得内在动机的效果更强更持久。 1.3Norris注意层次理论 Norris(2004,2006)在ScoHon(1998)的中介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她遵循中介话语分析理论把中介行为(mediated action)作为分析单位,并进一步把中介行为区分为低层行为(如:一句话语和一个手势)和高层行为(如:一段谈话或煮饭、选择CD等具体行动)。 她用模态密度(mode density)这个概念来描绘对某一具体高层行为的模态的注意度和意识程度,包括强度和复杂度。模态注意度表示参与者在同时参与多个高层行为时给予不同模态的不同注意度,分为一级注意度、二级注意度和三级注意度。这些共时性的高层行为是由多种交际模态组合而成的。 在教学中,当用多种模态来表达意义更有利时,老师就可以运用一般以单模态出现的两个或多个符号系统来进行多模态教学,如用口语表达某事物的类别(It’s a tree。),用图像表达具体信息(一棵树的照片)。同时,在教学中,老师为了使学生重视他所强调的信息,采用某种“措施”(means)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pull)到老师新近聚焦的高层行为上。这种“措施”表现为转用一个新的具有突出节奏(pronounced beat)的、指示类(deictic type)的模态来组织话语,实现新的教学目标,通常为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Norris,2004:115)。这样,我们就需要把交际中出现的不同模态视为一个底层行为链,在这个行为链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哪些模态被作为独立的模态来使用。在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中,老师会运用许多这样的“措施”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高层行为转向另一个高层行为。 老师运用各种“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似乎是在强化学生的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但实际上,他也在该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即通过不断使用这些措施,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够利用他们自发的兴趣、好奇心和要获得的回报来激发学习积极性。 1.4教师人格魅力与理念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用真心去关爱学生,鼓励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之间产生思想共鸣。这些都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对学生的关爱和情感实际上都要体现在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上,包括教师激情洋溢的讲解、风趣幽默的谈笑、温暖体贴的问候、宽厚仁慈的目光、和蔼可亲的态度、挥洒自如的举手投足;用爱的眼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将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份赞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丝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这些实际上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措施”。 教师的多模态话语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愉悦、充满自信。这种爱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喜欢并尊重老师、喜欢上他的课,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和批评,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5理论框架 根据以上理论,作者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分为五个部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教师课堂所使用的一系列措施和话语;体现这些措施和话语的相关模态;学生的注意层次和注意焦点(明显影响其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内在的、综合的和环境决定的动机(促进其学习热情和兴趣)(见图1)。 这个模式表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不是直接由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话语体现,而是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措施”,如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爱和为人师表的理念。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表现为相关的多模态话语,通过一定的多模态项目体现,在高层话语行为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专注和兴趣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学习中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效果。这个模式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和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理念,并在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课件时把这种人格和理念融入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动作、语言、声音、视频、颜色等因素,用它们的相互协同和配合来完成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和教学实验,并辅以定量分析的方法。问卷调查用以了解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及其教学理念和策略;网上投票用以了解哪些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和体现教学态度及其相关的多模态话语,用以了解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中有哪些模态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教学实验中前测和后测的对比,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用以分析教师的人格、理念、策略及相关教学方式和态度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 2.1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设计中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导因素:表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的相关因素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及相关多模态话语的类型,然后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它们在教学中产生的效果。为保证教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有目的地选取两名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师及其所教班级的学生参加,各为30名。其中一名教师采用开放式、商讨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选出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及其实现它们的相关模态,鼓励督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属支持型教学方式;另一名则使用以教师讲解、提问为主的传统掌控型教学方式。 2.2研究程序 首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问卷调查范围是09级本科生,发放问卷720份,收回有效问卷689份;网上投票的参与者是笔者的人人网(原校内)好友,包括作者08年设立校内网络交流平台以来吸纳的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共发起网上投票两次,分别要求学生选出他们最喜欢的8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讲授模式和8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参与人数分别为339和338人,各总结出8项最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师教学“措施”,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以及相关多模态话语,然后进行教学实验。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我们运用SPSS11.0将两位老师班上的各30名学生的两次期末成绩作了数据统计和分析。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调查问卷和网上投票 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上,调查问卷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附录略)。这20个选项都是作者与多位同行进行讨论确定的,它们具有两个特点:①相互独立和互补性:相互之间没有重叠,但互补,共同组成教师的总体人格和教学理念;②每个选项都是代表教师的人格、教学理念和策略的重要因素。这两个特点可以保证他们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根据得票的结果,从中选出8项得票率达到50%以上的代表大学生最欢迎的表现大学英语教师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的选项。 这项调查表明(见表1),学生喜欢的教师及其理念和策略包括四个方面:①教师本人要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热情,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要求,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如题项1;②要热爱学生,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题项3、4;③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关心学生,这是从情感上感染学生的重要方面,如题项6、7、8;(4)要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如题项2、5。 教师的这些特质、理念和策略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表现,又反过来表现在他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措施”上。这里主要通过网上投票测试在两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措施”:①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②教师的情感和教学态度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 通过网上投票调查的第一个学生喜欢的方面是教学方式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每一个选项代表体现这个方式的一系列具有相似功能的话语,包括语言和其他模态,如表情、动作、行为等。网上投票也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见附录2略),也是作者通过与多位同行进行商讨的结果,它们也具有与以上问卷调查的选项相似的特点,不再赘述。但网上投票更加松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性和任意性更强。投票要求学生在20个选项中选择其中的8项,但许多学生则只选择其中的几个项目。通过网上投票,选出8项学生最欢迎的教学方式,包括体现它们的多模态话语类型。有趣的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总结课文”和“讲解课文重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关注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课文所承载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具体见表2。 通过网上投票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益,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包括(1)给学生提供指导,如1;(2)给学生提供便利,如2、6、7;(3)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如3、5;(4)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4、8。它们主要表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间接表现教师的人格特质。这四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分别从情感、兴趣、义务、条件等几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这些教学方式的话语主要表现为:口语、表情、手势、动作、眼神、文字、图像等。 通过网上投票测试的第二个学生喜欢的方面是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集中表现为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由语言体现,也可以由行为、表情、动作、口气等体现。第二项网上投票也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也是作者通过与多位同行进行商讨的结果,许多学生只选择其中的几个项目,最后得出8项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教学态度及相关话语。具体见表3。 态度虽然是情感方面的,但都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和话语表现的,所以,它们必然要由多种模态的组合体现。在学生喜欢的这8项教师教学态度中,鼓励主要通过话语来体现,可以辅以表情和口气;耐心则主要由行为体现,可以辅以话语和口气;关心则既可以通过话语,也可以通过行为体现;建议性则可以通过话语来体现,当然可以辅以口气等;友好和幽默都要在表情上表现出来,但同时也表现在话语和行为上;严格要求主要表现在行为上,也体现在话语上。只有微笑是表情,是单模态的,但它也通常是在话语交际中伴随其他模态,如话语和行动等。这8个态度选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直接的:如2、5、7,和间接的:如1、3、4、6、8。所谓直接的,是说选项直接表现态度;而间接的则通过行动和话语表现出来。在间接态度中,根据态度聚焦的时间点,可以分为对过去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3;对将来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1、6,和对一般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4、8。直接的态度可以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间接的态度可以通过对学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和话语的态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上我们探讨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8项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人格特质、教学理念和策略选项,以及表现这些选项的8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8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态度,以及体现它们的模态类型。由于学生喜欢它们,因此可以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项目大部分都发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属于超高层行为模式;网上投票所调查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涉及不同的教学阶段,有的涉及整个教学过程,也属于高层次或超高层次行为模式;网上投票所涉及的教学态度大部分涉及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涉及某个教学阶段,所以,也多是发生在高层次或者超高层次行为上。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都是学生关注的中心,所以是聚焦的高强度模态。这些选项由于能够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会直接成为学生的外部动力;如果它们成为老师教学的常用方式和态度,它们就会逐步由外在动机转变为内在动机,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的结果,我们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实验方式见上3.1)。通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我们发现,两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明显差异。使用表现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和理念、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态度的商讨式教学模式的班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使用传统的严肃型的对学生严加控制的掌控式教学模式的班的学生成绩。该分析结果说明,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理念为基础的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关系密切,分析结果见表4、表5、表6、表7。 实验班和对照班各30个人,两个班的初试成绩计算结果由表4和表5表示。表4表现了30个学生初试成绩的平均值、其标准差和标准错误均值;表5则通过独立样本测试说明两个班的成绩的概率值(P Val-ue)大于0.05(P 0.05)(0.590),说明两个班的成绩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区别。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教师对两个班进行了年终测试,并且把两个班的学生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6),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分别是:支持班为72.033;对比班为66.500,平均分高出5.533;通过独立样本测试得出(见表7),其概率值为00035,小于最低概率值0.05,说明两个班的成绩差别是有意义的,即支持班通过使用表现人格魅力和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态度及其多模态话语,取得了比对比班更高的成绩,而且这种差别是有意义的。 4 讨论 通过以上对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和教学实验的讨论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以及与情感相关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态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它们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体现。这些多模态话语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并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我们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Norris的注意层次理论、动机理论建立的理论框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情趣和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它的有效性给我们如下启示: (1)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但学生要学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因素。而老师的行为和态度等都是由他的思想、理念、情感、态度决定的: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就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态度,并设计相关的教学模态组合,所以,培养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关心关怀学生的高尚情操、爱护学生帮助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2)教师的思想和理念要通过他精心的设计和计划来实现,所以,他需要对整个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包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等。 (3)教师的设计和计划要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来实现。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模态,包括本人的动作、身势、手势、目光、口气、面部表情、语言,和各种工具包括PPT、网络、实验室等。一些最新研发的教学工具也可以用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使它们合理搭配、产生最佳效果。 (4)要使各种教学媒体产生最佳效果需要选用合适的模态或模态组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和兴趣,而不是单调地给他们灌输知识、施加压力等。 (5)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终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特别是通过外部动机来激发内部动机,或者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5 结语 本文运用动机理论、注意层次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运用适当的多模态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发现了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类别和形式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密切,并总结出8项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策略、8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及其相关多模态话语类型以及8项最受大学生喜欢和最有效的教学态度。根据这些发现,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证实了以上理论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态度和相关教学模态及其组合的有效性,以期使大学英语教学建立在更加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上,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果。最后,笔者提出了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理念、措施、方法和模态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本文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改进和深入。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论教师评价语言与小学生失范行为的关系及其建议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认知发展,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影响着学生情感的形成。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初级阶段,教师在课堂中表述的信息会被学生无选择性的吸收。学生的过激行为如失范行为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学生失范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表现是不认真听课,违反校规,扰乱课堂秩序,严重可发展为犯罪行为。这种现象与教师的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所影响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课堂的评价语言。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评价语言与学生失范行为的关系,研究对策。 关键词:失范行为;教师评价语言;小学生;和谐 评价是教师教学过程新的亮点,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并且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渡过的。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运用评价语言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教师评价语言与小学生失范行为的概念 小学课堂管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处于低年龄段的小学生行为发展的不健全,对自己的行为好坏没有健全的定义,因此需要教师的管理与引导。小学课堂管理可以通过一下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班级课堂管理的行为规范来达到约束小学生的行为的目的;二是通过教师的评价语言的引导,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是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最基本的方式。 (一)课堂评价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作为教学领域的一个常用名词,它有不同的定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被理解为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程度,包括优良,正误的评价与点评。 (二)学生失范行为 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出三种失范行为定义: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而在教育里的学生的失范行为被界定在针对于教学规范的越轨行为,违反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活动或行为。 二、教师评价语言的特点 (一)针对性 针对性又可理解为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发展,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不能华而不实,也不能有所雷同,有些小学生会厌恶雷同的教师评价语言。 (2)简洁性 简洁性又可理解为教师语言要简单精准,要说出大众化的语言,避免网络语言的出现。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教师的每字每句都会影响到小学生。 三、小学课堂教师评价语言与小学生失范行为的关系 (一)小学课堂教师评价语言对小学生失范行为的影响 1.恰当的小学课堂教师评价语言对于小学生失范行为的积极方面影响 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能够给予学生情感上的鼓励,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减少心理方面的失范行为的发生。小学生十分看重一些奖励,无论是实物的还是语言上的非实物的,积极地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错误的小学课堂教师评价语言对于小学生失范行为消极方面影响 (1)错误的语言,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一、二年级的学生脑部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神经常常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中,注意力不持久,对教师的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常常将教师说出的话奉为圣旨,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精神涣散,变的沉默寡言,错误的评价语言可能导致学生失范行为的比率上升。一些教师不能够正确看待学生的失范行为,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的时候,不选择通过语言引导,而是选择一些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师生间的关系恶劣化。 (3)小学生出现道德品质问题。学生暴力事件与偷窃行为的泛滥,敲响了我们道德的警钟。究其原因,有调查显示,学生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之就是因为学校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接受到的社会信息量逐渐增大,社会信息量的增大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特别是课堂评价语言尤其重要。切不能忽略小学课堂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意义。 (4)小学生出现厌学问题 错误的课堂教师评价语言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学现象出现。长期在教师批评声中成长的学生,内心会不同程度受到创伤,精神上更是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他们会以厌学,逃学,弃学的形式作出对学校的不满。 四、规范小学课堂教师评价语言,防止失范行为的建议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积极鼓励、尊重学生 在评价中善于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学习主动发言的自信心。当发现平实沉默寡言的小学生发言时,教师应该给予这类小学生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无论小学生回答问题的正误,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都要以一个充满爱的引导者的身份给予鼓励。 (二)加强小学课堂教师评价语言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的趣味性体现在教师能够调节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无限的力量,常常生活在积极气氛下的学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几率也会逐渐减少。教师应把小学课堂评价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教师不应过于严格要求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美性,而应努力去帮助、引导与鼓励小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足,给予教师学习方面等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的情绪:可正面表扬正确回答问题的小学生;可肯定答偏题的小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方式;可鼓励错误回答问题的小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可引导没有回答沉默的小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 总之,教师在运用进行课堂评价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得体的姿态丰富的表情,优雅的动作来辅助评价以增强评价语言的听觉感知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示语文教师的课堂风采。小学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不只是一个传递者,更是一位播种者。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每个项目,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为祖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让学生茁壮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试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内容提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能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反之,就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感,出现烦躁、厌学、怕进学校的严重现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更重要的是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关系 学生 影响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集体是构成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一个好的班集体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从而高效率地学到许多的知识。情感在智力活动中具有起动作用,能够激励人的求知行为,改变行为的效率。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干扰、阻碍学生的求知行为,降低学习兴趣,起反向推动作用。班集体是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三者组成的一个大家庭,三者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整个班集体的全面发展。其中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核心,科任教师是班级的教学源泉,为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班集体的全面建设,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必须积极沟通、相互协调和配合。只有关系协调了,感情融洽了,才能心心相印,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一、相互尊重、相互依存,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工作主要是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担当了主要责任的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助手,是完成学生的教育教学的主要负责人,而科任教师又是班主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强有力保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达到了相互尊重,相互依存,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㈠、作为班主任,工作既繁琐又艰辛,有着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所以更应该希望得到科任教师的配合。为达到此目的,班主任要尝试着先理解和尊重科任教师。有的科任教师任课的班级多,有的科任教师担任的课头多,工作也比较繁重,班主任不应该强求科任教师经常向自己汇报学生上课情况,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向科任教师进行了解和配合。主动询问该班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里的表现,对什么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待科任教师有无无理的地方等等一些情况。更主要的是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对每位教师都含有欣赏的态度,要让学生记住,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班主任自己也要把科任教师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班里组织什么样的活动都应该邀请科任教师参加,并且给科任教师有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更多接触了解学生的机会。同时对于个别学生的有些偏激行为问题、复杂的家庭情况也要主动地向科任教师进行交流,或者可以请科任教师进行单独指导,让科任教师帮助你解决一些棘手的学生问题,因为对于有些问题可能科任教师出手会比班主任更好,这样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又搞好了自己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达到对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使得学生把自己的精力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㈡作为科任教师也要让自己主动地融入到班集体之中,不要变成一个死板的单一的教书匠。总不要以为教育学生的问题是不属于自己的范畴,也应积极努力协助班主任参与班级的建设。因为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在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之余,更应该强调育人的重要意义。作为科任教师不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管理好课堂秩序,传授好自己学科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平时在上课之余也应主动地接近学生,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班主任解决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从而也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从而喜欢上你的课,进一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教师的工作就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只有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搞得十分的融洽了,学生的情绪才会愉快,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涨,教师教起来也就会十分的省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妥善解决问题和矛盾,让学生在和谐中轻松愉快地攫取到新鲜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任何工作中,交流与配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就更显得万分重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激发学生学习与怎样做人的场所。教师的为人师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首先就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率先起到一个垂范的作用,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所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要经常进行不断的交流,达到融洽地配合,首先就要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提倡互补精神。即相互理解——科任教师需要班主任的理解,而班主任也需要科任教师的理解;相互承认——共同努力取得了的成绩,要承认对方的贡献;相互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特别要善于发现不如自己的人身上的长处;相互理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谅解别人一时糊涂说的错话,做的蠢事;相互激励——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在别人遇到烦恼的时候,主动为别人分忧解愁。其次,要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个性差异中所出现的一些小分歧。班主任与科任教师都是有着自己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性格上的差异、阅历的不同,年龄、性别的特征都会使得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最主要的是来源于二者教育观念上的分歧。二者的教育观念不同,自我表现概念存在着差异,班主任总是以“家长的代言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学校纪律的执行者”自居,既想把自己塑造成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时还得充当他们的“心理医生”。而在科任教师心中“传道授业解惑”才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师角色的“原型”。所以二者之间要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教学上达成一致,只有经常进行不断的交流,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默契,在任何事上心有灵犀,达到相对的统一。对于大多数的学生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会出现偏科的现象,这些主要是学生的先天智力差异的影响,可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科任教师的为人,教学方法在吸引着他,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偏向了这个学科。所以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只要人人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就会让学生崇拜你,这样学科成绩也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的感染力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 “身教重于言传”。二者之间的人际交往的修养要作为职业道德来重视,自觉克服过度的自尊、敏感、自卑、淡漠等不良的职业性格,主动培养宽容、坦诚、自信等良好的个性。不但改进自己的人际关系,积极改进沟通的方式,提高沟通的技巧。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互相帮助,彼此间没有猜疑,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作为一个教师要以集体为先,学生为重,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都要心平气和的进行解决,不要把这种矛盾带进课堂,带进学生中间,一来降低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二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教师职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使人的发展,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用的人才。学校是人们心灵接触的世界,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关系和谐,才能形成“我关心,你长进”、“你批评,我改进”的相互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双方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在这样的情感感染下也就会乐于学习,喜于钻研了。“教育的本质是创新,创新乃教育之本。”(孟国泰语)教师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作为联系在一起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就应该真实地面对自己所教的班级,从各个不同的学科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学生,以更好地弥补学生的缺陷与不足。无论是成功与失败,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共同去承担责任,查找研究解决的方法,创设一个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自然而然地挖掘,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看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和谐的人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能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反之,就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感,出现烦躁、厌学、怕进学校的严重现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更重要的是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强调、重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搭配,只有搭配好了一个班的科任教师,才会得到教育教学的融洽,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给他们美好的心灵感受到无穷的力量,显现学生的潜力,开拓学生创新的能力。
体育课论文:中学体育课理论教学探讨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教 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 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 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 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 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 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 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及大多数县、市中学,体育场地及设施均很简陋,遇雨室外技术课即停已成不可改变 的客观事实。近几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每学期遇雨时间几乎占全期体育课的1/4以上,那么,中学的雨天体 育课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据笔者对川北地区的苍溪、营山、南充、岳池、武胜五县市10所中学的调查了解: 6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被其他教师占用而改上数、理、化等文化课;2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为棋牌活 动;1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让学生自习;只有10%的中学,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在 对“四川省苍溪中学”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1985年,有关单位下来检查体育工作,随便问到一位学生 :“你们体操学了些什么内容?”该生回答:“学了‘打洋古蔸’。(实为“侧手翻”);另一位学生回答: “还有把腿杆挂在单杠上一摇一摇的,一下就翻上去了。”(实为“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这些动作名称及 术语的错误,并非教师教错了,而是学生当时学后,印象不深,记不住而造成的,从那以后,该[文秘站:]校体育组全体 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胆进行改革,坚持利用雨天体育课加强理论课教学,并将体育理论课列入期末考试 内容之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引此可见,中学利用雨天开展体育理 论教学,确实是一条使学生牢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 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 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 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 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 任务的必备条件。 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 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 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 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3、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 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 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 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 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 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 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 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 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 “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 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 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5、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 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 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 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6、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 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 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 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 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总而言之,中学通过雨天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及体育 意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论文:小学体育课在情境教学中结合“教”与“玩”游戏活动的初探 游戏是一项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沉浸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学习田径、球类等项目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趣圣战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和游戏相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比较容易模仿和接收新鲜事物,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侧重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渗透在教学中,寓教于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一、以情境教学,提高“教”与“玩”结合和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与其它单个的体育动作有所不同,其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受广大小朋友的喜欢。在游戏教学中,我采用儿歌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活动,提高学生对游戏的积极性。例如“穿越森林”这个简单的游戏,假如老师不做启发,只是让学生绕着人群在跑,就感到很乏味、枯燥。在活动中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抗日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穿越森林送情报的故事,激发学生活动游戏的情趣,游戏结束后,教师集中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也可以课间穿插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也可穿插其它一些花样等进行队列训练。这些方法都能使一些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 二、以情境教学,促进“教”与“玩”结合体现游戏的多样性 一项游戏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织个鱼网”捕鱼,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看那一组最先把布条系完那组为胜,然后再让学生把织好鱼网的布条解下来,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用织好的鱼网捕鱼,先让三们同学手拉着手做鱼网,其它学生分散在半块篮球场上当鱼。用两张网同时捕鱼,捕后连接起来,三人的手不能分开,接着由五人组成鱼网,用两张网同时捕鱼,要求:1、不出圈,不破网;2、碰到就算抓到。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 三、以情境教学,促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与“玩”的游戏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进行教育。例如:在“过草地”这一游戏中,有的学生在做游戏中不遵守规则,一边跑一边人为地破坏学校种的草皮;有的学生游戏活动不积极,出现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采取积极诱导,进行正面教育,并要对学生讲解花、草、树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它们,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让老师也参与进去,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广交朋友,使师生在活动中关系融洽拉近了距离。 四、以情境教学,结合“教”与“玩”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教学中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提倡以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教学为主题的今天,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我经常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游戏教学。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还可以教师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和谐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总之,多少年来,学校的游戏教学往往是单向式,指令式,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而情境教学便是通过创造一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这种方法对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继续坚持运用和不断完善。使学校体育事业更加光辉灿烂。 体育课论文:浅析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克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也正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了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时期——小学阶段。 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无法赶上别人,它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 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 “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低头,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必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文化有不小的冲击力,所以学校在选择、引进时要注意识别,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 3、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总之,要抵制 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的教育 体育课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素质教育,做到寓思想素质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用八个字概括起来,就是“精心设计、寓教于乐”。 具体说来,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枯燥乏味的队列练习,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学生,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向解放军学习,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锻炼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划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看谁能炸着,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则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所谓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的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圈。可将之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趣。又“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从而达到了锻炼和教育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便是体育课中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意外伤害处理的方式分析 一、第一步:有备无患,重在预防 “郑老师,不好了!王宇晕过去了!”一阵急促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八(2)班几个学生慌张地边跑边喊。我急忙向事故地点跑去,升旗广场边正围着一大群学生,王宇躺在地上。我正想办法进行处理时,学校的校医邵医生也匆忙跑了过来。 【事后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体育课上出现一些意外伤害在所难免,关键是体育教师对课上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事先准备好危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为此,我们制定了意外伤害三级应急预防机制。第一级:若本班学生从事危险性活动,或活动时有危险、同学之间争吵打架等突发状况时,旁边的同学无论男女都要加以提醒和劝阻。第二级:发生以上情况时,任何在场的班干部都要在第一时间告诉体育老师。第三级:如出现较严重的情况(如出血、跌倒不能爬起等),在场的班干部要维持现场秩序,另一名班干部或学生立即通知校医到场。机制建立后,我还利用体育课进行了模拟演练,以便学生熟记于心。此次意外,我和校医能在第一时间到场处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级应急预防机制。 二、第二步:临危不乱,镇定处理 此刻,学生们有些紧张地看着我,有的在小声议论。我和校医立即把王宇放平,掐其人中,不一会儿,王宇醒了。我首先安慰王宇不要害怕,又低声命令其他学生:“体育委员和组长留下,帮我扶王宇到校医务室;班长立即通知班主任到医务室;其他同学回去准备上课。”把王宇扶到医务室后,我问了组长的事情经过。原来王宇这组因游戏输了,被罚跑一圈。由于学校正在建塑胶运动场,体育课都在升旗广场和两边的中心路上进行,加之上体育课的班级多,空间较小,王宇和其他班级的一名男生发生碰撞,造成王宇意外跌倒。 【事后反思】 体育老师作为体育课管理的责任人,要临危不乱,事情往往没有人们预想中那么糟糕。体育教师要用所学的运动生理知识对出现的伤害事故进行及时科学地处理,而且要让受到伤害的学生尽快镇定下来,防止情绪恶化。另外还要做好其他学生的安抚工作,尽量不要让事情扩大,以免给自己和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第三步:积极主动,互动沟通 到了医务室,校医给王宇喝了一支葡萄糖水,此时班主任也到了,大家决定还是要到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在赶往县医院的途中,班主任通知了王宇家长。医院对王宇进行了头部和胸部的CT,并做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安顿好王宇,他的父母亲慌慌张张的从乡下赶来了,我和班主任连忙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的告诉了两位家长,同时转达了医生的诊断结果。家长看到儿子没有什么大碍,就平静下来。和王宇家长充分沟通后,我们决定让王宇暂住急诊室一晚,以做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我们和家长互留了电话号码,以便有特殊情况时能及时联系。 【事后反思】 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体育教师是有一定责任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出现较严重的意外事故后,除了及时地处理学生的伤情,视情就医外,还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家长,态度诚恳地向家长解释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谅解,以免让家长走向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在处理意外伤害时,有时问题比较严重相对难处理,如:可能会涉及到多名学生、产生一定的医药费用等等,此时最好能有班主任、同组年长的老师或学校的中层干部在场,通过他们先帮忙稳定家长的情绪,然后再多方沟通交流,合力调解,共同商议处理,确保不留后患。体育老师不能抱着怕麻烦、逃避的心理,应积极主动地预防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给自己、家长、学校带来更多的麻烦。 四、第四步:攻心为上,教育反思 经过一夜的观察,王宇没有大碍,第二天就到学校上课了。原来王宇因看到口腔出血害怕紧张出现晕血。尽管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事故,但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第二天的体育课,我做了一次专题的安全教育课,课上我列举了大量体育课上学生不注意安全对自身或他人造成的身心危害,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学生、家庭、学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课上还给学生介绍了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出现损伤后简单的处理方法,并强调和完善了体育课三级应急预防机制。 体育课论文:中学体育课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路径建设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学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体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一要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开发,二要注重创新教育的多样化和自主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就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进行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景,形成欢迎进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题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惟上、惟师、惟书”,反对的是“惟师命是从,惟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辩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三)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 体育课论文:开好体育课势在必行 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要恢复体育课的“合法席位”, 一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认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积极性,把思想认识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二是要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体育器材,能开的体育项目尽量开全。如广播体操、跳高、跳远、篮球、排球等项目,冬季的踢足球、踢毽子、跑步、滑冰等项目,一般的学校是有能力搞好的。画跑道、挖沙坑、钉跳高架、买些球是不难做到的。 三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采取短训、自学等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开好体育课,不能等到师范院校分配来毕业生再去考虚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培养“出学校门,进医院门”的下一代,开好体育课势在必行。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想就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 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们。 但是,正如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那样,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文秘站整理)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怎么吸引学生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呢?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感化”是目的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文秘站: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几个“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特征是:无组织无纪律,学习态度不认真,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当耳边风。L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曾有一段时间经常逃课。班主任到处找他,但一见到班主任就躲,真拿他没办法。在一次课外活动时,我有意的接近他,“L同学,你的协调性很好,欢迎你加入健美操队。”一听这话,他来劲了,开心了。然后我话锋一转,“L同学,叶老师可以跟你聊聊吗?我们到那边草地上坐坐好吗?”他点了点头,跟着我来到草地上。“某某,叶老师很孤独,很想跟你交个朋友,你能答应我吗?”说完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叶老师,其实我也很孤单,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不愿意跟我玩,而且妈妈又出差了,我很想念他,恨不得跑到她身边去,可是学校又不让,所以我天天逃课。”“你觉得逃课这种行为对吗?还有,同学们为什么不跟你玩?”“不是的,上次我的手受伤的时候,同学们个个都很关心我,对我很好的,可是我的手好了以后,他们就……”就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在草地上坐了差不多一个钟头。经过这次的交谈,L同学愿意上体育课了。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突然后面有一个人大声的喊:“叶老师,我最喜欢你,也最喜欢上体育课。”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是L同学。听了这话,我心里甜滋滋的,突然间使我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一名人民教师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自豪,更加强了我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总之,通过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使他们在外校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的成长。 体育课论文: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论文关键词:高技体育;女大学生;体育兴趣 论文摘要:培养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其内在动因,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这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技能知识的传授、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阐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知某种事物或获得某种技能与知识以后,兴奋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使其产生继续探求欲望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同情感密切联系,能使人们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愉快地从事某种知识的学习或某种活动的参与.兴趣产生以后会诱发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参与和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会使主体逐渐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定型,这种定型的不断完善就会使主体在神经高级中枢中形成主动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思想动因.从兴趣的产生到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明确地发现。只有主体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以后,才能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使主体形成自觉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行为习惯.体育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产生的浓厚程度取决于主体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它与个体的个性差异密切相关,特别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进入青春成熟期,身体各方面已达到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特征,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变化,性格上变得爱美喜静、腼腆怕羞等等,对体育活动明显地降低了兴趣;特别是那些体育活动体验和经历较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她们的体育兴趣会降得更低.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要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先从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着手,结合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诱发其内在动因,让她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逐渐地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体育教学去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阐述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求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1 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1 高校女生的生理特征 在枝女大学生的年龄多数是在18~22岁之间,她们的生理机能基本上已走向了女性成熟阶段,由于雌性激索的特殊作用,此阶段其生理形态与特征已和男生有了明显的差异.她们的生理形态已完全女性化,臀部增大,乳房突起,胸腹、臀部等身体部位的皮下脂肪丰富.她们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男生相比较,她们的每博输出量小,心率相对较快;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肌肉工作力量小,动作速率较缓;身体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等等.由于她们的心血管、呼吸和运动等系统的生理机能明显的弱于男生,决定了其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都明显地差于男生.这些生理机能上的变化,导致了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减弱,体育课上参与活动的惰性较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薄弱. 1.2 高校女生的心理特征 高校女生由于年龄阶段、社会经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们变得性格内向,腼腆怕羞,文雅好静,喜易,怯难;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会对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自觉主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的心理变化是,她们变得求新、拾趣、爱美,追求时尚;高校女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她们在大学生活中一方面渴望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自己对体育的评价能力和欣赏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塑造自己健美的形体、优雅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信心.从高校女生的心理变化来看,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而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尽量克服其消极一面,诱发鼓励其积极一面,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高校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措施 2.1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高校女生的求知欲望和她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扩大和加强体育基础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据她们的需要,增加一些运动保健、运动生理和体育文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讲授和技术实践课中的随机讲授时间外,还可以利用课外座谈与讲座和课外活动锻炼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了解她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她们不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正确理解,激发其良好的健身锻炼动机,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加深其对体育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她们建立起对运动技术课学习时的信心和自信心,使其较快地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正确练习方法,提高她们健身锻炼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要根据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新理论,把体育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使她们能够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再则,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观看到网球、台球、棒垒球、保龄球、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非课堂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学生们平时无法直接参与,对其规则和竞赛方法也十分陌生,但她们对那些项目中激烈的竞争场面、美妙的战术配合和紧张的现场气氛等方面抱有浓厚的兴趣,她们渴望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其欣赏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提高她们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其从中领略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由此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和喜悦.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参与欲望,不断促进其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渐形成. 2.2 结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台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 高校女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她们的生理特点与特征出发,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意识.首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内容设置;要有别于男生,因为女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明显差于男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在教学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轻力量、慢速度、低对抗与防止疲劳较早产生的体育锻炼内容,多安排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小球类等等;教学内容与项目安排的合理恰当才能克服她们学习时的消极抵住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练习中其强度、密度和运动量没有有效地控制,同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的准确度和参与活动的态度等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她们在心情愉快和满足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各项练习,喜悦与满足的体验才会激起她们继续尝试这种体验的欲望,只有这种欲望的产生才可能激发其兴趣的逐渐形成.另外,要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周期特征适时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实作好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月经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克服其经期的波动情绪,消除其神秘感和恐慌感的心理阴影. 2.3 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女生由于生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对她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她们心理的负面影响,积极诱发和调动她们正面积极的心理影响因素,才能不断地激发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广开思路,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首先,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与变换,压缩单调、枯燥和乏味的跑、跳、投等内容,增加学生喜爱的健美操、韵律操、舞蹈和形体练习等内容.其次,要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采用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枯燥的跑、跳、投转变为有趣味的健身跑、健身跳和趣味投;可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韵律性强的徒手操和舞蹈动作等练习;主要教学内容可融入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之中;等等.再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喜悦和快乐的积极情绪;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她们对某种练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乏味时,应及时变换练习方法或内容,克服其消极抑制情绪的产生,以使她们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奋性. 2.4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爱干净、怕脏、怕羞、怕累、胆小胆怯、害怕失败等等,存在着有碍于她们专心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的种种不利心理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她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可能会形成她们害怕学习体育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降低难度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要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做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欣慰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消除她们的紧张惰绪,以增强练习的自信心;要加强练习帮助和保护措施,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保证场地器材的绝对安全,以克服她们的害怕心理,以此来增强其完成练习时的自信心.另外,还要考虑女大学生爱美、爱清洁的特点,在体育课场地选择时要尽爨选择一个优美洁净的练习环境. 3 小结与建议 高校女生在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特点与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满足她们对体育的需求与渴望,消除其对体育的心理障碍,激发和培养起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她们逐渐地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建立起她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体育课论文: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摘要: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自我锻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更是运动翻j练避免受伤的重要一环,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备课,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同学们身体顺利的达到锻炼目的。 论文关键词:准备活动;教学效果;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是体育训练和比赛之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各部分身体活动练习。当肌肉进行紧张的运动时,有机物的强烈分解和能量的释放,需要大大加强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而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是由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来执行的。因此,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激烈运动时,内脏器官的机能不能适应肌肉运动的要求,不仅运动成绩下降,而且还会出现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头晕、恶习、呕吐、甚至休克等现象,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在高校体育基础教育中发现,教学效果好坏除了共同有的身体素质外,同学们对准备活动的认识程度也是他们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体育课中所有的受伤,85%来自于准备活动的不充分。通过对我院部分公体学生的调查,95%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前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只有近5%左右的学生在认真的做。所以,如何安排好高校体育公共课每节课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上好每节课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意义 在绝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里,有一个误区,认为准备活动仅仅是热热身,也就是使身体发热就可以了。由于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使学习运动技术效率低,锻炼效果不理想,最直接的是导致身体受伤、致残、甚至危急生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运动锻炼之前的准备活动。其意义有很多,我们列举几点主要的进行分析与探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脑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适应运动的需要。准备活动可以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升高体温。有的人在一有较强的运动就感觉头晕目眩,肚子疼,其实就是内脏器官不适应引起的疼痛。准备活动做了,并有一定强度,这些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不出现。 准备活动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改善心肺器官功能。趣味多样的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这些功能的改善,能较快使学习运动者进入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效果更佳;准备活动可以减少肌肉收缩的粘滞性,可以预防因大强度的运动而造成肌肉关节和韧带的损伤。所有的准备活动,在这一点上是最直接、最常见和最多的。 二、准备活动的安排和注意事项 准备活动分一般性和专门性两种。 一般性准备活动:徒手或持轻器械的练习,包括单人、双人徒手操,武术操,棍操,绳操等;走跑练习,包括各种形式的走、慢跑练习;队列队形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游戏,可根据教材、学生情况,自编或参考游戏类书籍;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等,时问不宜长,最好同徒手操结合使用;舞蹈,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新特点,最好配乐使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专门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包括一些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应与教材结构节律强度栩类似。如:教材是掷铅球可以先做掷沙包等练习,教材是鱼跃前滚翻,可先做前滚翻。 准备活动的时间安排: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做准备的,基本活动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心律控制在每秒90~110次左右。根据季节的变化,冬天时间要长些,夏天应短些。运动过大,学生消耗过大,容易引起疲劳,影响教学效果。运动量过小,则失去准备活动的意义。 准备活动一般采用集体形式进行,但也可分组和个人任意进行。即可定位也可行进问做。应从易到难,从基本到多变。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之间(课的基本部分)要连接紧凑,问隔不可过长,否则就达不到运动效果。 学生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好坏和准备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可导致受伤几率高出很多。要使锻炼效果到达预期要求,就必须做好充分相应的准备活动。随着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准备活动更应该是多姿多彩,使同学们在充满着快乐而有趣昧性的气氛中做准备活动。在安排好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老生常谈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这一话题上,我们强调每一任何运动锻炼者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体育课论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俱乐部制形式 体育教学 考核评价 论文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1目前高校采用的主要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应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即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以主、副项为切人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课外辅导采用“侧重式”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拓展了空间。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1.2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 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1.3体育合作模式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1.4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 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合在一起。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运用 2.1课程方向 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投人到学习锻炼中去。 2.2课程目标 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3课程设置 (1)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1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 (2)专项运动课:第2学期至第4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 (3)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4)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 2.4课程结构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运动实践中穿插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5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以专项健身理论、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等相关知识为主,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突出专项教师的作用。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1)体育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主要运动项目介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2)技术理论的教学内容: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俱乐部开设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贻拳道、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田径、武术。 (4)体育保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运动处方、医疗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 (5)体育训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制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 2.6教学管理 授课方法上,应改变过去的单一形式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上,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方法上,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设置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2.6.1俱乐部制的教学管理体系 (1)选课程序 一年级第1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集体上课,其余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学生每学期根据公体部公布的学习与i)}}练项目、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第2学期至第8学期,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2)课堂管理 教学管理的改革在内容、方法、手段上,要真正做到为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为宗旨,强化体育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创建和谐、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体育课合计6学分,学生在校4年必须修满6个学期6个学分。原则上要求第1至第4学期修4个学分,第5至第8学期可机动任修2个学分,每学期只能修1个学分。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则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资格。学生只有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才能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2.6.2考核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实行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定。在层次教学方法中,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单元阶段检测。在教学检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以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1)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体育课的功能得到了强化。 (3)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育能力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终身健身的方法与技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体育课论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 论文关键词:学生主体 公共体育课 考核评价 达成性评价 论文摘要: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问题的提出 对学习的评价,尤其是对学习进步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其人格和尊严应有的关注。一直以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评价观念,受技能“肓”人的影响,多以竞技体育的要求,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程度,评价标准刻板、单一,以一成不变的技能式的量性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后天的遗传性和在学习的发展过程。这就出现在体育课成绩考核中,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甚至有的项目不及格,有些学生单凭身体素质、先天优势,不锻炼就取得优异成绩(“锻炼身体,学习技术”以分数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体育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策略,不盲目追求客观与量化,认识到体育教育与考评的相对性,依据体育考评的互动性特点,建立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之间学习效果的相对差距的横向评价,再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本文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2.理论基础和依据 2.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2.2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的逐级评价最终要使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在逐级的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应使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通过发现、探索,学习知识,掌握规律。所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2.3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进步的幅度、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对于学习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或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知道结果,学生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思路,对优点进行肯定,对缺点进行改正。因此,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必须着眼于教学开始与结束时成绩的变化上,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4从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角度分析,学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而考评制度作为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动机及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合理的考评制度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 3.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评主要包括理论考评、运动考评、达标成绩和出勤率等方面,是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评价采用绝对性评价:运动水平越高,成绩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过分看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作用,以至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单一目标,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达标”,并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体育教育评价中过多地强调体育的功效性,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指向,使评价作为整个体育教育系统的闭合环节应起到的反馈检验作用与学校体育目标错位。因此,现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使一部分学生锻炼的信心受到挫伤,如此考核评价办法势必会引导学生努力掌握运动技术、片面追求运动成绩,而忽略了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高校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是成绩完全量化的结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先天性身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导向作用,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整体素质下降。 4.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现代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喜欢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学评价要求,提出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4.1体育教学评价应从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行判断。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需要,并逐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自我构建。(2)学生真实的锻炼表现。(3)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的整体性。(4)学生合作锻炼及分析讨论能力的发展。 4.2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过去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这在特定的时代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不断得到延伸,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被包括在内。因此,再坚持强身健体的单一目标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需要不断得到丰富,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总体来说,强调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4.3在体育课考核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自身的横向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例如速度耐力类项目、格斗类项目等)特点选择一至三项对学生的初始状况进行测试评价,课程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考核,按一定的标准评定学生的进步幅度,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指标,使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 4.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初期,可以就明确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制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把教师被动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4.5综合“达成性评价”考核标准。达成性考核标准要求制定各个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最低要求,结合学生的初始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学生某一运动项目的最后成绩。 5.结论 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要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他评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实现大学阶段体育课的价值。 体育课论文: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推动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使体育俱乐部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终身体育 1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 1.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 1.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通化师范学院三年级10个班的各专业本科生,共计462人,以及担任体育俱乐部选项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并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抽取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62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l%.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 2.2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2.3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 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3.2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健康意识的影响 创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娱乐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健身的意识,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行为;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且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健身的愉快体验.当回顾这些经历时,觉得体育是愉快的,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及失败带来的教训,从而养成坚持长期锻炼的习惯. 3.3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可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因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且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随机抽取在校生462人的调查中94%设赞同票,约2%投反对票,4%弃权,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可行的.俱乐部组织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参加的次数,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制”的教学采用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样化和娱乐性的情况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3.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俱乐部教学不能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结论和建议 4.1建议 (1)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体育场馆设施,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1、2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可以安排课程.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必须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如学校开设此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问和场馆进行活动. (4)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5)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添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4.2结论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越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念,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其积极的实践意义不容否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体育课论文:浅谈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 论文摘要: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从动态到静态处处存在着美。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场地、运动过程更是美的展现,一个篮球、一块田径场展示的是静态美;被称为“东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动作、职业篮球队员的扣篮动作,展示的是动态美;艺术体操、健美运动、武术、太极拳优美动作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编排组合,展示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当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健儿那种健壮优美的形体、机敏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时,会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过体育课的培养让学生拥有美的行为 当我们亲自参加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运动的美妙愉快时,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职公共体育课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和观赏体育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观赏者获得美的享受。体育教学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有机统一。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体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幼儿园环保论文: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摘 要: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终身全面教育的一个奠基阶段,它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环境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提高幼儿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作为实施启蒙教育的幼儿园,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培育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教育;环保意识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深远,能否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而孩子作为我们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环保教育的内容很多很广,大到高科技的内容,小到节约一滴水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将使人一生成长都受益非浅。然而我们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环保教育的内容又如何开展呢? 一、营造环境教育的氛围 1、生态环境创设方面 人的生命太需要绿色了,孩子们更是如此。给孩子们一块绿地,一个水池,一个花园,室外尽量开辟草坪、花园、菜地,利用自然角、动物角,让幼儿亲身体验植树、栽花、养草、种菜的乐趣,努力创设净化、美化的育人环境,使他们萌发了爱护环境的感情。 2、装饰环境布置方面 可以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加以利用,设计有关环保的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在室外、楼梯间的墙壁、走廊等地方设计环保题材的壁画等,在班内张贴《爱护小树苗》、《地球是我家》、《蓝蓝的海洋》等环保标语--通过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班内每个角落加以利用,宣传有关环保的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 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又如在周围多制作一些美丽的花、草、树木,让幼儿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氛围之中,产生热爱之情。 3、文字环境布置 利用橱窗及张贴标语,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 4、语言、音乐环境布置方面 利用每周一次的小广播也可起到较好的环保宣传教育效果。通过室内外的广播,播放小鸟的声音、动物的叫声、环保歌曲、环保小故事等,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环保教育网。 我们既然创设了环保教育环境,教师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园创设的环保教育环境之中,把环境布置作为环保教育的教具。如认知活动《自来水从哪里来?》,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带幼儿观看录象,讲述江河的水如何进入大水池,进入自来水厂,进入水塔和千家万户的迁移过程,直接观看,使幼儿印象更加深刻。又如带幼儿在餐后、课间休息等时间,参观生态环境方面的布置让幼儿更多接触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让他们了解自然界各种生物的互存关系。 二、从幼儿玩水抓起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还要采取让幼儿易懂、易做的方式,必须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从一些小事着手,由小及大,由近到远,开阔幼儿的眼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玩水可以说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喝水时他们看见一只蚂蚁或小虫就用水去淋它;看见地上有小坑,他们会往里面灌水,看见下水道口他们会往里倒水,看看水是怎样流走的。洗手时,他们用手指堵住水龙头口,让水花四溅,他们乐得哈哈大笑,或者把水龙头开得大大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一会儿水池就满了,他们的手在里面划来划去,真是好玩极了。他们怎么会想到这是在浪费水资源?为了使幼儿不浪费水,我开展了主题活动"节约用水"。通过绘画活动:"设计节约用水标记",贴在水龙头旁,提醒幼儿随时拧紧水龙头;并开展"地球上的水会用完吗?"的论活动,并请幼儿从地球仪上找出世界上有水的地带,让他们了解海水和淡水的区别,从而让幼儿明白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以此达到教育幼儿节约用水的目的。 幼儿园环保论文: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有效利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幼儿教育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加强对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将环保废旧材料运用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对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和提升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文章先分析了环保废旧材料的利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意义,并对如何加强其在环境创设中的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保废旧材料 环境创设 利用 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就必须抓好环境教育工作,这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因此加强对幼儿进行环保理念的教育,贯彻“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理念对推动社会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大背景下,在幼儿教育中加强环保废旧材料对教学环境的创设,已经成为当前将幼儿教育同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意义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加强对环保废旧材料的利用,就是要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的充分接触,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加强幼儿对环保废旧材料的使用,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对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幼儿对环保废旧材料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还离不开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幼儿通过对环保废旧材料的再利用,还能提高自己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提高幼儿对学习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还能实现对幼儿教育的不断完善和促进。因此可以说,做好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既能加强对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又能明显地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利用措施 (一)加强对绿色办园理念的宣传 要提高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对环保废旧材料的利用,就需要加强对绿色办园理念的宣传,要通过提升幼儿和教师以及家长的环保理念,促进对废旧材料的再回收利用。这就需要在幼儿园中加强对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充分发挥废旧环保材料的利用价值,将其同幼儿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幼儿园可以通过将废旧的材料制作成环保理念的宣传标识或者是手册,在院内的墙壁和教室内进行张贴,让幼儿正确认识到旧报纸、旧水杯等材料的多种用途,通过使用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加强幼儿和教师以及家长的绿色环保理念,在幼儿园内创设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环保理念,促进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有效利用。 (二)加强对废旧环保材料的应用 要提高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对环保废旧材料的利用,还需要加强对幼儿进行环保废旧材料再利用的正确指导,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要实现对环保废旧材料的高效利用,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幼儿手工操作的正确指导,通过收集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废旧材料,在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幼儿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用比较适合开发使用的废旧材料 ,比如旧报纸、旧玩具等,可以指导幼儿用牛奶纸盒制作小动物,或者是用饮料瓶制作机器人等,在幼儿完成手工后,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不断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对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环保废旧材料的发现能力,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院内走廊中设置专门的地方,将幼儿使用环保废旧材料制造的小物品进行集中摆放和展示,在加强对幼儿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利用。 (三)加强对环保特色情境的设置 要提高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对环保废旧材料的利用,还需要加强对幼儿园特色环保教学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环保废旧材料在教学主题环境中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主题,让幼儿在教学主题的环境下寻找到合适的环保废旧材料并进行制作,提高幼儿对环保废旧材料的有效利用。比如教师可以为不同的班级设定为不同的环保主题,有的班级可以作为一棵大树,有的班级可以是小蝴蝶,通过将学生引入到不同的主题情境创设中,充分发挥幼儿对环保废旧材料的使用。比如幼儿要进行有关大树的主环保特色情境的创设,就可以使用不同的废旧报纸和各种购物绳索袋子进行大树枝干的制作,还可以将蛋糕包装纸和废旧的彩色图画装饰到树杈上,让幼儿能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感受对环保废旧材料利用效果的同时,通过构建环保特色的教学情境,加深幼儿对环保理念的体会,以促进幼儿园对环保废旧材料的高效利用。 总而言之,加强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有效利用,既能加快对幼儿正确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又能充分地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环保废旧材料利用环境的创设,通过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正确指导幼儿利用废弃材料进行玩具制作,并创设具有特色环保情境的教学环境,以此来不断提高幼儿对环保废弃材料加以利用的能力,将幼儿教学实践同环保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充分结合起来,为幼儿营造出一种自然环保的学习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创造条件。 幼儿园环保论文:浅谈幼儿园教育中的低碳环保意识培养 “低碳环保”反映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体现了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担忧。公众环保意识是一国环境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公众的环保意识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便于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职能,也不仅是少数专家及环保志愿者的事,而是全民的行动,需要的是亿万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幼儿园作为培养和造就人的重要基地,在传播文化和知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将低碳环保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去,不仅是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更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幼儿实施低碳环保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素质。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良好品格养成的最好时机,对幼儿进行低碳环保教育业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幼儿进行低碳环保教育,让幼儿在了解环境污染、破坏危害的同时,逐渐建立珍爱、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多地掌握保护环境技能。通过低碳环保教育,幼儿可逐渐认识生命之可贵,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可以引导幼儿更加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因而,加强幼儿的低碳环保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的低碳环保自救意识和技能,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堂教学从小开始加强幼儿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幼儿低碳环保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园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已逐渐认识到培养幼儿低碳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但环保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存在不足。大多数幼儿园主要围绕大气、水污染保护方面宣教,系统的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却很少。 从教育的内容看,幼儿园教材涉及低碳环保教育的很少,内容也较单一,多为大气、水污染等方面的宣教,少有其他类型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教育内容。据一项调查显示,幼儿获得的求生知识和技能途径大部分来自于新闻媒体从电视、广播上获得,在学校了解学习仍偏少。对于低碳环保教育整体来说,方式较单一和呆板。教师往往沿用常规课程教学方法,将环境教育内容作为一种学科知识加以传授。环境保护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由于环境学科涉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多个领域,因而,环境保护教育的实施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多数幼儿园主要是针对大气、水等开展低碳环保教育。通过观看录像、新闻等让幼儿获得直观认识,通过参观科技馆、专业人员讲座让幼儿了解、熟悉环境危害和环保知识。对于其他低碳环保,幼儿园主要通过播放影像资料、观看低碳环保图片,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相对缺乏具体的教育和演练。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在低碳环保教育中,家园合作不足,家长不清楚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园进行的低碳环保教育,只更多地突出如何在幼儿园的环保行为,而忽略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 三、如何对幼儿进行低碳环保教育 1.低碳环保教育原则 我们必须明确幼儿环境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众多的环境保护专家,它主要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觉环境保护者。环保自律意识不是只靠单纯的说教和提一些保护环境的要求就可以形成,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反复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为。环保意识的培养要从身边可以做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2.低碳环保教育内容 (1)培养幼儿的公共卫生意识,幼儿园一日生活处处有环保,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一个人若做好身边的小事,汇集起来就是对保护环境的大贡献。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幼儿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节约水电、节约燃料。在已实行垃圾分装的地方,正确指导幼儿如何分捡投放垃圾。在用餐时不浪费粮食,平时活动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在各种不起眼的小事中逐渐培养幼儿的公共卫生意识,持之以恒地实践。 (2)培养幼儿爱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幼儿初步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生物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立足实际,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环保行为,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爱护自然资源习惯。 (3)帮助幼儿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通过系列教育,帮助幼儿了解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其环保意识,引导幼儿从小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 3.低碳环保教育形式和方法 (1)创设相关环境。利用墙壁和走廊空间,为幼儿营造学习气氛。根据低碳环保教育主题分别创设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以切实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2)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对环境污染的直观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3)一日低碳环保教育,组织幼儿参观相关单位,访谈相关人员,丰富幼儿的体验。例如,可组织幼儿到有环境破坏危害情景演示内容的科技馆参观体验等,以丰富相关知识。 作为一名从事幼儿保育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幼儿早期教育中,让祖国的新一代转变观念,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不来发展,换来的只会是更多更大的灾难,让每一位新时期的国家栋梁都懂得从我做起,人人都做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 幼儿园环保论文: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环保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里的每一次环境创设老师们都费尽了心思,但往往是事倍功半。怎样让创设的幼儿园环境又美观又环保又安全?让幼儿、家长也一起参与进来呢? 一次偶然的出行,让我见识到了昆山周庄的“纸箱王”主题生活馆,里面的桌子、灯饰、衣架等等都是用纸做成的。看到后感触很深,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我们渗透环境教育,挖掘生活资源,通过环保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创设和装点幼儿园环境,并内化“因利用而选择废旧”的环保意识,引导幼儿从小养成环保、节约意识。 一、环保风之环境布置篇 近几年来,环保教育尤为重视,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幼儿从小就开始直视和参与和环保有关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已是非常必要。幼儿园环境创设就是一个很好的环保教育的窗口。 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虽然我们借鉴了“纸箱王”的创意,但在借鉴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选择、修改与创新。我们和幼儿一起利用各种废旧纸板,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剪裁、刻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比如在布置走廊环境时,我们用大纸板刻画成的纸框架、大小纸桶剪刻做成的图案纹样,两者有机结合制作成了屏风,既是装饰又把每一个区域给间隔开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整个走廊高度较高,屏风的颜色又比较单一,我们在走廊的上方设计了用纸板刻画出绿绿的树枝,颜色由浅至深,形状层层叠叠,走在这条长廊下犹如漫步于森林之中,在森林中加入幼儿的撕纸作品七彩鸟稍作点缀,一下子使走廊“活”了起来,仿佛有了“血色”。通过这些废旧材料的改造,让幼儿整个游戏活动都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 二、环保风之材料投放篇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材料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也将会变得更加聪明、自信、大胆。但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材料只具有观赏价值,而不能操作;有的材料比较死板,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有的材料过于昂贵,不够实际。因此,在提倡环境教育的同时,多多利用废旧物品是利大于弊的。 1.巧用材料 在创设环境的前期工作中,我们请孩子们搜集了各种废旧材料,主要以废旧纸材料为主。我们将搜集到的纸格板材料,挂在手工坊的两面墙上,实用又美观。一个整理围巾、衣服之类的,成为服饰收纳盒,一个整理发夹、皮筋等,成为饰品收纳盒。孩子们带来的大大小小的鞋盒贴上一张塑封纸,就成了快递公司的包裹。平时常吃的爱心巧克力的盒子,里面用丝带、纸卷成一朵朵可爱的小花,就成了一份份精美的礼物了。甜品店的外带饮料托盒,拿回来按大小摆放,就成了我们餐厅里的桌面杯托了。这些材料让我们老师省时又省力,让孩子们在操作时方便又耐用,大大地提高了实用的价值。 2.省用材料 在制作走廊环境时,我们多了许多纸板的纸条,老师们灵机一动,大的长纸条折折拼拼成蜂巢状,贴在墙面上就成了一个个镂空装饰,艺术感极强。利用小的短纸条和卷桶纸芯卷卷贴贴就成了一个个小猪装饰,可爱的小猪装饰贴在了手工坊的墙上,方便幼儿收纳项链,整洁又漂亮。纸板削掉一层表皮就变成了瓦楞纸,剪一个圆贴上一个白色的糕点纸一个漂亮的杯垫就制成了。喝完的牛奶盒,用过的吸管、乒乓球,裁剩下的纸条都能成为我们科学区的科学小制作的材料。我们在各个区域中摆放材料的工具都是以幼儿园搜集来的鞋盒为主。省用材料的同时让最小、最普通的材料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三、环保风之家园合作篇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通过启发幼儿认识废物――收集废物――利用废物进行创造,让幼儿明白废旧物品的可利用性,使幼儿平时能养成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形成珍惜资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如:平时幼儿看过不用的光盘,贴上轻粘土就能成为一幅幅美妙的作品。幼儿带过的帽子、丝巾整理整理就是造型屋很好的装饰品了等等。这样的废旧物品的开发利用,既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能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又充分发挥了少投入多产出的优势与作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废旧材料的收集过程中,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进行了整合,起初家长对幼儿园经常收集废旧材料的行为不理解,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家园通信息平台等活动向他们宣传环保理念,用我们的作品说服家长,用幼儿的行动带动家长。慢慢的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家长积极配合,家长们也乐意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材料,一起做手工,变废为宝。在中班我们还开展了“变废为宝亲子”小制作,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开动脑筋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心更要用心,有效地把环保教育与幼儿园环境这一教育资源,有效的整合,以各种手段提高其艺术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让幼儿生活在充满自然、和谐色彩的世界,将来长大才会懂得去爱、去保护这个我们共同的家。 幼儿园环保论文:从幼儿园环境建设入手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摘 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人的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持非常重要,环境意识的培养要幼儿抓起,介绍了我园对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环保;意识;培养 人们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质量高低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由于社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没有同共进行,导致环境糟到了破坏,水、空气、食品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资源大幅度减少、物种也在每年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对学生的环保教育要从小抓起,我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并成立了有关课题进行研究,全园老师与幼儿一起行动,切实做好环保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与研究,我们的幼儿环保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把环保教育当成幼儿的一项特色来抓 1.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环保教育目标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并不是让幼儿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给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了,从情感上让他们热爱我们的环境。幼儿认识世界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经验不足,但情感可以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幼儿的情感为主。把幼儿领进大自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行为文明习惯要养成,比如不乱扔垃圾等。联系社家长共同与幼儿一起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 2.选择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毕竟是一个大学问,他们可能从意识上无法认识到环保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情做起,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幼儿形成环保意识。比如,与环保有关的土、沙、石、植物是学生常见的事物,而且,对之些事物的研究是很多幼儿园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在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时,不是单纯的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这些事物的知识就可以了,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可以把不同质的土种同一种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园中的花坛,可以把泥土用来做各种玩具造房子等。下雨过后,把幼儿领出室外,体验泥泞带给他们的困难,再让他们了解泥土是可以孕育生命的东西,幼儿会转变对泥土的看法,从而更珍视泥土,形成不践踏泥土、花草的好习惯。通过种种活动,要让幼儿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爱的,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他们。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与感受万物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一种珍视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再比如,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很多,当我们发现浓烟滚滚出来的时候,问他们烟从哪里来,我们的呼吸的空气需要这些浓烟吗,当看到河里的水已经变浑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污水,我们能喝这样的水吗?以这内容作用辅助内容,让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从多方位进行环保教育 1.注重对幼儿的环境建设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首先我是让孩子们看得见,为此,我们先把幼儿园打造成一个绿色的家园,当孩子们从早晨步入幼儿园大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园舍和绿色的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当然在冬天也可以看到充满绿意的冬青树、还有一片茂密的小竹林。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我园引进很多的果树,如石榴树、桃树、苹果树等,夏天小孩子们种植的向日蔡冲着太阳发出灿烂的笑容。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绿色,让他们动手保护绿色,经常带领他们为花草树木浇水、松土,到了秋天分享丰盛的果实。 植物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动物是环境的重要标志,我园不仅有植物,还喂养了一批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喜欢小白兔,喜欢小山羊,也喜欢会说话的小鹦鹉,也喜欢成群结队的鸽子。这些小动物在我园应有尽有。上课时,让小朋友亲手采取园里的草为另小兔子,用一把把高梁吸引成群的鸽子,小动物们为幼儿园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为了让外来的小动物在我们幼儿园安家,我们还特意在大树上安装了鸟巢,很多小鸟在这里安了家,与小朋友们成为了好朋友。幼儿园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样的环境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们实施着环保教育。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建设幼儿园活动园地 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品,虽说是废品,但也有部分垃圾具有利用价值,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可以变废为宝,为此,我们把在幼儿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分类,每次打扫不卫生的时候,就教育孩子们把垃圾分类出来,并搜集那些无毒且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旧物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活动材料。 3.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落实对幼儿环保教育 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园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还要包括家庭,所以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庭的帮助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样,环保教育也需要幼儿园与家庭联手。我园在环保教育时,非常注重家园的联系。比如我们在园内开辟宣传栏,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里完成,这等于是家长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引起家长朋友的重视。我们还在每年的春天,此时鸟语花香,向孩子人发出爱鸟的倡议,向孩子们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保护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用实际行为告诉孩子们人与动物共有一个家,只有我们和它们和谐共处了,我们才会受到大自然的恩惠。通过与家长的联系,配合幼儿的工作,与孩子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总之,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幼儿起就要抓好环保教育,我幼儿园通过几年的对幼儿的环保教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知道了染污的概念与危害,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做好环保工作。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 幼儿园环保论文:浅谈幼儿园环保创作的实施策略 内容摘要:进入科技化时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环境保护意识却越来越差,马路上、草丛边,大海里总是有许多使用过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废旧物,予以丢弃,导致人类生活环境日趋严重。其实这些废旧物既美观质地又好,是很好的制作材料。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改变单纯的说教,尝试将这些被遗弃的“宝贝”利用起来,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将它们用来美化我们的环境,成为孩子们最好的玩伴,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最好的教具。让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家长以及教师的环保意识,让我们将环保的理念植入每个人的心里,从小事坐起…… 关键词:幼儿园 创造 环保 实施策略 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的“垃圾”,在这些“垃圾”中,有些事可以再次利用的,如饮料瓶、纸盒、报纸等等。如果对这些身边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开展一系列的创作活动,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环保教育方式,那么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作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了多次讨论、尝试。 一.废物利用,幼儿园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行,科技手段日益先进,人类对环境的索取有时甚至达到了破坏的程度。资源危机已经降临;污染不断增加、扩展,通过各种途径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已成了二十一世纪的重大课题。环保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 二.废旧材料再创造,幼儿园实施环保教育措施 1.创造一个良好的环保环境,是激发幼儿环保意识的有力手段 我园以环保科技为园本特色,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班幼儿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环境创设,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元素和班级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幼儿室内活动区域、主题墙面、个性墙面、室外活动区等几个方面入手,创设环保氛围浓厚的幼儿园环境。 2.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萌发幼儿环保意识,增加幼儿环保知识 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三.发动家长参与、提高教育实效。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指出: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适用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兴趣是推动幼儿参加科技活动的根本动力,培养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让每个幼儿在各项科技活动中探索方法,得到启发,在亲子制作过程中提升家庭的科技素养。科学探索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大家需要不断的努力,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道路上永远需要不断的攀登。 将每年的4月定为“科技环保月”,发挥家长的作用,充分利用周围资源组织参观活动,体验自然环境的美,培养幼儿自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家长一起关注科学,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来保护环境。 四.组织实施特色教学,体验多种的创作的形式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我认为应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内化成幼儿对艺术活动的主动参与,激发幼儿的艺术情趣、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艺术表达,体验艺术创造活动带来的快乐。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和模仿。以下是我园开展幼儿环保创意教学的成果与经验:活动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以废旧材料为主体,整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多角度多感官去观察、发现、讨论、思考,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美术形象,让幼儿在宽松、自主的创意活动氛围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创造地表现美。环保创意美术活动,为孩子搭建一个广阔的创意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尽情地表现美、创造美,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创意之门”。一幅幅“立意新颖、创意独特、形象稚趣”的幼儿作品来源生活、再现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很好地诠释了“凡是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作品,凡是喜欢的材料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内容,凡是观察过的东西都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五.结束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体现在他们的双手上。由于幼儿年龄小,双手比较地灵巧,拥有一定的操控能力,同时,他们喜欢能够自由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多元化工具。所以环保教育就应该从小抓起,从我们身边做起。 幼儿园环保论文:环保资源在幼儿园园本活动中的收集和运用 环保资源,就是幼儿园老师眼中不可或缺的宝贝。简单的环境设计和材料投放,就能赋予孩子最大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在自己主导的活动中,自由探索与发现。充分利用好这些环保材料,对于幼儿的各方面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环保工作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幼儿园里,环保资源究竟有何作用?它的使用又给幼儿带来些什么?收集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育工作经验,从各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环保资源的作用 1.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目前,幼儿园中使用的环保资源大多数是通过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而来。教师发现,幼儿通过与家长共同收集,从认识环保材料,到收集,再到最后利用,在这整个过程中“耳濡目染”,了解到了环保材料的种类,如何收集环保材料,环保材料的可利用性等信息,从而增长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从中形成了初步的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2.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3~6岁正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期。环保材料恰到好处地尊重了幼儿纯真可塑的年龄特点,尊重了幼儿通过直观感知而非抽象学习的特点,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专注性与自主性、规则意识与合作能力等作为游戏活动的着力点。例如,将糖纸扎成一个个可爱的小蝴蝶结,做成小班“娃娃家”的帘子摆设;而在大班科学区和美术区活动中,小小的糖纸不仅能用来做“摩擦起电”小实验,也可以进行贴画、装饰画等一系列创意制作。 3.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环保材料不仅可以在室内利用,在户外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利用环保材料制成活动器具,开展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包括家庭的亲子活动)能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与活动欲望,同时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的免疫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玩轮胎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将轮胎横放地上来做跳跃运动,也可以把它竖起来滚动,追赶,发展腿部肌肉;此外,在瓶子游戏中,在瓶子里放入水,做成扁担让幼儿用双肩挑,可以锻炼幼儿行走的平衡能力,或请幼儿双手提着走,增强幼儿手臂大肌肉群的力量等等。 二、环保资源的使用原则 1.安全性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所以,在环保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幼儿从家中自带的环保材料,卫生状况不太稳定,再加上家长对于带到幼儿园的材料不会考虑诸多安全因素,所以,教师对于幼儿收集的材料要加强注意,找出无毒无害,可以利用的材料,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清洗、浸泡、暴晒等)对这些材料进行消毒,保证幼儿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卫生。 2.趣味性 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凡事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参与、探究。在实践活动中,笔者紧抓幼儿的兴趣点,利用环保材料开展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大胆假设,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创造不同的玩法,从中实践与体验了:多少、大小、远近、变化、连续、快慢、差异、错觉等概念,让幼儿在与环保材料的互动中,发挥奇思异想,提高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3.经济性 环保材料本身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比起那些价格昂贵、做工精致的玩具,利用环保材料制成的玩具不仅用途广泛,趣味性强,而且经济实惠,取材方便,属于“无成本”利用,大大节约了幼儿园的经费投入,收到了少投入、多产出的良好效果。 三、环保资源的实施途径 1.在园本亲子活动中增进感情 在幼儿园组织的各项亲子活动中,环保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与废纸有关游戏:(1)家长或教师可以让幼儿把废纸团成纸球,和家长一起踢球、抛接球、投篮等,(2)让幼儿坐在较大的包装盒里,目光和家长对视,由家长推着,拉着,或抬着“车、轿子”走等等,这些游戏材料的运用于无形之中使幼儿体验到了与家长互动的温馨氛围以及制作成功的成就感。 2.在园本主题活动中挑起大梁 例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纸”中,教师在五大领域活动中投放了彩纸、广告纸、硬纸板等多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特性的纸,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实验、尝试,了解纸张的特性,发现纸张的奥秘……随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主题墙上也出现了不一样的风采:编织好的艺术画、不同材质的纸船试验、纸张的吸水性展示等等。 3.在园本区域游戏中担当重任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环保材料能够促使幼儿对区域活动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在与环保材料的互动中,教师发现孩子更加专注,更有自信,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此外,比起老师设计的一些高结构游戏材料,低结构材料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游戏空间,在活动中可能随机产生 “不确定”,从而在孩子的认知上形成挑战,在社会性方面产生冲突,这恰恰又成为幼儿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契机。 由此可见,随处可见,随处可得的环保资源在幼儿园中,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孩子表现自己”,“让教师发现孩子”,只要教师运用智慧的方法去加深幼儿对于环保资源探索的兴趣,相信它一定能点燃孩子浓浓的创造热情,将创造的火花越烧越旺! 【 作者单位:苏州市阊西实验幼儿园 江苏】 幼儿园环保论文:幼儿园如何借助传统民间游戏强化环保意识 悠悠5千年中华民族代代延续,代代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童年里都经久不息的民间游戏。出生在当今的幼儿,但凡父母有能力的,都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将自己的宝宝送进正规幼儿园,而这些正规的幼儿园大多数都在城市或城镇里,远离了泥土的芬芳、乡野的空旷、草场的广袤。使幼儿远离了大自然的欢乐,被无情的框在了钢筋水泥的“牢笼”!使他们无法接触到弹球、跳房子、推车圈等这样的民间游戏,“禁锢”了幼儿渴望回归自然,渴望回到乡野的心灵! 一、场地的限制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经常玩“狡猾的狐狸”、“小孩小孩真爱玩”等一些大集体游戏。可是大部分幼儿园的场地狭小,且地面又都是用混凝土或各种各样的砖铺成的。正是这个“现代化”,将幼儿与土地分隔在两个世界里。每当户外活动时,老师们都是“眼盯手拽”,生怕哪个孩子不小心摔倒磕破什么地方,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孩子们的活动量与活动范围。如果操场上是土地或者是草皮,即使摔倒了,也不会磕破什么地方,最多是把衣服弄脏而已。正是这坚硬的水泥墙,将幼儿与大自然无情的割裂开来。孩子的心应该属于自然、回归自然,只有在自然中生长的孩子才是最健康、最活泼、最可爱的。 二、游戏的意义 玩游戏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游戏要伴随人的一生,游戏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不同的游戏对人技能的锻炼也是不同的,游戏的优劣也对人技能水平的高低有着深远的影响。某些游戏单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要是从多方位立体式的角度来看,这些游戏就会有一定的欠缺了,如:玩“狡猾的狐狸”这个游戏,当某一个幼儿站起来喊出“在这里”的时候,其他的幼儿只会没有目标的四处乱跑,只要不被“狐狸”抓住就可以了,孩子们显然玩得很高兴很起劲,但是老师们想过没有,如果在某一个游戏里只单纯的锻炼幼儿某一项技能,那么我们何谈“效率”二字。幼儿教师的工作效率不就是要在短时间里,能够尽最大可能多的锻炼幼儿的技能与技巧吗?。所以,像“狡猾的狐狸”这样的游戏应该能免则免或者将其融入到民间游戏里,同样会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如:要是把“狡猾的狐狸”融入到“推车圈③”游戏里,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锻炼幼儿大肌肉的游戏了,我们在玩游戏之前,先要向幼儿提出游戏规则:当“狐狸”喊“在这里”的时候,要求小朋友们必须推着车圈跑,还不能撞到其他的小朋友,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腿部大肌肉,还锻炼了幼儿的手部小肌肉以及手、眼等的协调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传统民间游戏是基础 什么是民间游戏,是应该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民间游戏在老百姓中间能够长时间的流传,这足以证明它的价值是及其的深远。每个人都有童年,都玩过一些游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觉得厌烦,这是为什么呢?世界没有一对父母会单独拿出时间来教孩子如何的去跑、去跳,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游戏里潜藏的内容简直是太丰富了。如:“抖空竹”这个游戏,就潜藏着很多的内容:1、通过这个游戏能够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响声从哪里来?”、“旋转与平衡的关系”等;2、通过这个游戏还可以锻炼幼儿全身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如双手的协调、手与眼的协调、脑对手的控制力等等;3、游戏练熟后还可以让多位幼儿还共同完成一个游戏花样,既能锻炼团队精神,又能锻炼每位幼儿之间的配合能力……,如果将其发展融入其它游戏,便可派生出更多的、更有意义的游戏来。 四、民间游戏里的环保意识 环保,当今世界性的主题。相信现在的幼儿园里都在围绕“环保”主题来开展活动,就是户外活动也不例外,大部分户外游戏材料都是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如“手推车”、“大虫子”、角色区里的“药品”、“药箱”、“婴儿床”等等,都是老师们用废旧的饮料瓶、纸箱、废布头等等制作而成的。 而在民间游戏里,很早就这样做了,因为在以玩民间游戏为主的年代里,人们生活艰苦、贫寒,不可能用新的材料来制作游戏道具,只能用家里丢弃、剩下、不再有用的东西来制作玩具,这也就不约而同的顺应了现在的环保,如“摔四角④”就是用废旧纸张折叠而成的;还有“推车圈”就是用废旧自行车上的车圈制作而成的;再有“跳房子”用的“子儿”就是用用坏了的算盘珠制成的等等,不胜枚举。 因此,我们更应该继承先人留下的民间游戏,去学习它的游戏精髓,去继承它的环保意识。将这一切贯穿到所有的游戏当中。 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游戏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将所有已知的民间游戏融入、应用到教学当中,使之环环相扣,从而增加幼儿的游戏兴趣,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茁壮成长,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幼儿园环保论文: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有效利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丞相坊幼儿园在创园之初,就坚持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确定“让绿色愉悦身心,让环保伴我成长”的办园特色。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立足园本特色,渗透环境教育,挖掘生活资源,通过环保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创设和装点园所环境,并内化“因利用而选择废旧”的环保意识,引导幼儿从小养成环保、节约意识。丞相坊幼儿园环保废旧材料在环境创设中的有效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保教育从幼儿抓起已成为社会共识。瑞吉欧教育理论指出:“幼儿既可依赖环境也能作用于环境,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他成长的质量。”要使环保教育落到实处,应注重环保理念的起步培养,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引导幼儿通过感知、体验自然,培养“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坚持“在环境中教育”。 一、绿色办园理念渗透园所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来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园所环境创设中制定出了以环保办园特色为主线的环境创设方案,充分考虑环保废旧材料在环境中的利用,并使其与幼儿园教育目标有机融合。例如,走进幼儿园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孩子们利用旧挂历纸、酸奶灌、卷纸芯、竹签等废旧材料制作的环保教育宣传画册《做了十件事,世界更美好》,它让孩子们懂得了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的十件事就能为美好世界增添色彩;顺阶而上,幼儿园的每一处墙面似乎都在讲述着一篇篇动人的环保故事,如:用废旧瓦楞纸、麻绳制作的大树、碎布头做成的开窗的树屋、辛勤劳作的人们,仿佛诉说着 “请爱护我们的家园”;在蓝色底板上用麻绳勾勒出地球的轮廓,师幼共同用废旧纸盒做成的楼房、用无纺布购物袋剪出的大树、用打印纸背面画出手拉手的小伙伴,告诉着大家“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用边角料泡沫棉拼成的一只小麋鹿,在灯火通明的建筑群面前发出“请节约能源,我来关灯吧”的号召。这些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画面无不深深吸引着幼儿并引起情感共鸣。 其次,幼儿园每一个楼层都有不同的环境风格和环保主题:一楼是以品德教育、互动合作集一体的“畅想乐园”;二楼是以名画欣赏、动手操作集一体的“审美乐园”;三楼是以环保教育、游戏天地集一体的“成长乐园”。每一个楼层的环境创设中都能让废旧材料熠熠生辉,幼儿在渗透环保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环境中,在不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真正意义的参与与环境的对话,更加理解环境的内容,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发展。 二、多元环保废旧材料装点班级环境 《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所以,只要你用心地到幼儿园各班级走一走,你就会发现环保废旧材料同样被广泛地应用于班级环境的创设中。 留心生活、擅长发现和挖掘材料的老师们,都各自选择一种环保废旧材料为班级特色材料来装点班级环境,在合理利用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如:中B班以蛋托作为班级特色材料,创设一个“蛋托小人国”。教师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材料投放上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投放了整片的蛋托、已经剪好的独立一个的蛋托、二个、三个、四个的蛋托,还有一些不规则形状的蛋托以及辅助材料,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表现。有的幼儿用整片蛋托涂色玩色、有的选择蛋托和乒乓球组合成小人,用毛线、亮片、小眼睛等装饰成不同形态的小人;有的幼儿将一排蛋托刷上颜料和羽毛组合,制作出了报晓的公鸡;还有幼儿在一长排的蛋托上打了两排小孔,再用毛线系在小孔上做成了毛毛虫,教师匠心独运,在班级的书包柜上创设出一个“小人国”情景,绿色的草地上,小人们在晒太阳、小花、蘑菇开得艳、小蚂蚁、毛毛虫欢乐地爬着,一派欢乐的景象。小A班选择鸡蛋壳作为班级环保特色材料,幼儿除了进行鸡蛋壳的彩绘之外,还和教师、爸爸妈妈们利用各种辅助材料,进行鸡蛋壳创意秀。如“蛋壳种植角”是用鸡蛋壳和蛋托组合成小盆栽;“蛋蛋家族”是蛋壳与毛线、羽毛球、纸卷芯、碎布头制作成的小人儿;“小猪蛋蛋的家”则别具一格是用簸箕和稻草创设的小猪圈等等。 孩子们通过操作多元、环保的生活废旧材料,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再创造,把废旧材料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培养善于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逐步形成我园的艺术教育特色。 三、充分利用环保废旧材料创设主题环境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大量、广泛地收集纸盒纸箱、包装袋、瓶瓶罐罐、纸杯、纸盘、卫生纸筒、胶圈芯、旧衣服、旧草席等废品和旧物,将其引入主题环境创设中时,教师对材料进行分析与筛选,巧妙结合班级的主题活动创设环境。如:中A班开展的《蝴蝶》主题,幼儿在充分了解蝴蝶的形态特征后,自主选择废旧材料进行创意表达,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纸杯、纸盘蝴蝶、胶圈蝴蝶、蛋托蝴蝶,师幼共同将蝴蝶展示在主题背景墙的牵牛花上,营造蝶恋花的氛围、将蝴蝶三三两两装饰在区域隔断的纱幔、风铃上、将蝴蝶装饰在天花板上,形成立体空间的展示,宛若置身蝴蝶谷。大B班,教师结合班级《树》的主题,将环境创设的权利交给孩子,用不同的废旧材料制作不同的大树,有用纸皮箱制作树干、各种购物袋做树叶的大树、有用蛋托制作树干的大树、有用报纸、牛皮纸、麻绳、无纺布制作的一棵生长到屋顶的大树,美工区则是师幼共同利用蛋糕叉、麻绳、冰棒棍、彩笔等制作的树的美术作品等,幼儿仿佛置身在热带丛林中,师幼在共同营造的浓浓的主题氛围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实现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 除了每个班级结合主题利用环保废旧材料进行主题环境创设之外,教师们能够关注时事和重大新闻在教学中予以渗透。如中班年段针对海洋侵略、海洋环境污染的社会敏感问题,在教研活动中集结年段教师智慧,确立“我们爱蓝色的海洋”的中心主题,根据年段大主题,各班级相应从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物角度出发,确定“贝壳”、“鲨鱼”、“螃蟹”三个主题。在楼道创设与主题相呼应的环境方面,师幼利用纸杯、纸盒、竹盘、水管、纸皮箱、无纺布购物袋等,制作、装饰出“海滨浴场”、“扬帆远航”等海洋场景,展示了一条“我们爱蓝色的海洋”的宣传长廊。在海滨浴场,无纺布购物袋制作的椰树、纸盘纸盒等做成漫步沙滩的海洋生物、干净的金色沙滩、享受阳光浴的孩子们,引导幼儿懂得拒绝白色污染,保护干净、整洁的海洋环境;“扬帆远航”则告知人们远征海洋不是为了侵略海洋,而是在探秘海洋的征程中,了解海洋,保护海洋生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对话中了解海洋生物,激发他们关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物的愿望。 四、环保废旧材料丰富区域环境 在《指南》学习的背景下,区域材料的投放日渐开放与低结构化。《纲要》中指出:“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就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可见,材料越丰富,方式越灵活,对幼儿的启发作用就越明显。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们大胆投放纸筒、筷子、纸杯、纸盘、鸡蛋壳、蛋托、冰棒棍、纽扣、麻绳等环保废旧材料,形成自助式的区域材料投放设计,引导幼儿自主选择与创意表达。 如中A班,在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投放大小、长短、色彩不同的纸筒,观察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有的幼儿凭借已有经验,在数学区对短的彩色纸筒进行按颜色、长短分类、排序;有的幼儿在科学区用长纸筒进行声音的传输、物体管道运输等的探索。教师根据幼儿对场地、辅助材料的需要,将场地移到户外,提供磁条、绳子、三通管、弯管等,支持幼儿与纸筒的多元互动,探索多种玩法。大B班,教师将师幼共同收集来的材质、长短、颜色、粗细不同的废旧筷子投放在区域中,在自由、自主的区域氛围中,幼儿玩起了按颜色、材质分类、长短排序、有规律排序、拼拼乐、测量、抽筷子游戏等,操作方法不同,幼儿获得的经验也就不同。 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相对于高结构的区域材料的操作局限性,幼儿更加愿意尝试环保废旧材料的无限可能。创设废物利用的区域环境,在向幼儿渗透节约、环保理念的同时,通过不同操作的经验获得,能够有效地支持与促进幼儿想象与创造,实现“我玩、我学、我环保。” 五、建立“关爱”与“环保”的立体教育网 清晨,在鸟语花香的幼儿园,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和环保歌曲,开始了生动如水的一日生活。晨区户外活动中废旧麻绳制作的“猴子揪尾巴”、废旧渔网、PVC管制作的钻爬网、废旧轮胎的钻洞、跳跃、废旧铁环、铁丝制作的滚轮、迷宫等环保废旧材料制作的体育器械,让幼儿感受原生态活动的乐趣。早操的编排也渗透着关爱与绿色的环保办园特色。大班年段的队形变化中突出树叶型和成长的大树型等让幼儿感受到溶入大自然的乐趣,舞蹈《低碳贝贝》则代表着他们环保的决心和心愿。中班我们选择环保材料簸箕、锄头、铲子作为早操器械,在富有节奏感的《悯农》音乐声中,幼儿情境性地表现播种、耕耘、收获的劳动过程;小班的小朋友和“大树姐姐”愉快地进行互动,促进他们萌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关爱”和“环保”的立体教育网在愉悦身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渗透环保理念,凸显环境的隐性功能。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一种“隐性课程”。因而在践行“让绿色愉悦身心,让环保伴我成长。”的办园特色道路上,我们深化环保意识,提高全体教师、幼儿及家长的环保行为,通过环保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创设园所环境。在坚定“以环保为概念”的环境创设目标的同时,将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环境创设及互动。在以环保理念引领下的环境创设实践中,我们除了看到师幼合理利用环保废旧材料装扮起我们美丽的园所环境的同时,更欣喜地发现“因利用而选择废旧”的环保意识正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一批环保小卫士正从中涌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会更加坚定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合理利用。 (作者单位:福州市丞相坊幼儿园) 幼儿园环保论文: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摘要: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深远,能否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环保意识;深远意义 1.营造环境教育的氛围 1.1生态环境创设方面:人的生命太需要绿色了,孩子们更是如此。给孩子们一块绿地,一个水池,一个花园,室外尽量开辟草坪、花园、菜地,利用自然角、动物角,让幼儿亲身体验植树、栽花、养草、种菜的乐趣,努力创设净化、美化的育人环境,使他们萌发了爱护环境的感情。 1.2装饰环境布置方面:可以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加以利用,设计有关环保的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在室外、楼梯间的墙壁、走廊等地方设计环保题材的壁画等,在班内张贴《爱护小树苗》、《地球是我家》、《蓝蓝的海洋》等环保标语――通过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班内每个角落加以利用,宣传有关环保的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 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又如在周围多制作一些美丽的花、草、树木,让幼儿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氛围之中,产生热爱之情。 1.3文字环境布置:利用橱窗及张贴标语,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 1.4语言、音乐环境布置方面:利用每周一次的小广播也可起到较好的环保宣传教育效果。通过室内外的广播,播放小鸟的声音、动物的叫声、环保歌曲、环保小故事等,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环保教育网。 我们既然创设了环保教育环境,教师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园创设的环保教育环境之中,把环境布置作为环保教育的教具。如认知活动《自来水从哪里来?》,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带幼儿观看录象,讲述江河的水如何进入大水池,进入自来水厂,进入水塔和千家万户的迁移过程,直接观看,使幼儿印象更加深刻。又如带幼儿在餐后、课间休息等时间,参观生态环境方面的布置让幼儿更多接触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让他们了解自然界各种生物的互存关系。 2.从幼儿玩水抓起 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还要采取让幼儿易懂、易做的方式,必须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从一些小事着手,由小及大,由近到远,开阔幼儿的眼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玩水可以说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喝水时他们看见一只蚂蚁或小虫就用水去淋它;看见地上有小坑,他们会往里面灌水,看见下水道口他们会往里倒水,看看水是怎样流走的。洗手时,他们用手指堵住水龙头口,让水花四溅,他们乐得哈哈大笑,或者把水龙头开得大大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一会儿水池就满了,他们的手在里面划来划去,真是好玩极了。他们怎么会想到这是在浪费水资源?为了使幼儿不浪费水,我开展了主题活动"节约用水"。通过绘画活动:"设计节约用水标记",贴在水龙头旁,提醒幼儿随时拧紧水龙头;并开展"地球上的水会用完吗?"的讨论活动,并请幼儿从地球仪上找出世界上有水的地带,让他们了解海水和淡水的区别,从而让幼儿明白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以此达到教育幼儿节约用水的目的。收集图片、资料:干涸的河流、枯死的庄稼、草原上的人们排队取水等等,让幼儿感受水的重要,唤起幼儿的同情心,产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懂得要节约用水。 3.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积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废旧物品进行创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创造的乐趣,为此在班内建立了废品回收箱,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废旧物品。如何使这些废旧物品成为可利用资源呢? 我和孩子们用纸杯制作了电话;用烟盒、纸盒制作了火车、汽车;一次性餐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纸盘上设计图案、涂颜色、粘贴,稍加装饰就成了一幅美丽的装饰画;用废旧的光盘制作成了美丽的中国结等等。蛋壳是我们经常扔掉的废物,与幼儿一起用这些废旧蛋壳制作了不倒翁、,做蛋壳粘贴画,还用蛋壳做花盆,种了吊兰、蒜苗及各种种子,摆在自然角既美观又体验了创新的乐趣。回收箱里的旧针管、酸奶瓶、可乐瓶成了孩子们的宝贝,并启发幼儿在瓶盖上扎孔,做小喷壶,用手挤压瓶子为植物浇水,在酸奶瓶里装沙子当沙锤,孩子们玩得很高兴。 4.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 在主题活动《树的本领大》中,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卡片分析、小实验、讨论等形式,知道了树木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是天然的制氧机,能释放出人类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变得更清新。树木还是天然的吸尘器,由于树叶能吸附灰尘,所以,有树木的地方,空气干净。在夏天,树木还能以它巨大的身躯挡住强烈的阳光,抵挡风沙等。同时还教育幼儿不攀折树枝、树叶,不在树干上乱刻乱画等等。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于是就抓住这一现象进行主题教育。首先我进行了一节"纸"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家必须要节约纸。在如何节约用纸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纸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纸篓让幼儿将废纸都放进纸篓,统计比较一天班级浪费的纸张数量。使用至现在,班内处处干净、整洁,哪儿有纸屑幼儿都会主动捡起,还有环保活动《水变清了》、《不要污染空气》等等,使幼儿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周边的环境好起来,激发了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 幼儿园环保论文:浅谈幼儿园环保环境创设的方式和途径 环保作为全球性的问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成为真正的绿色家园。幼儿园是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那么利用哪些环境创设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使其具有环保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利用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 《课程指南》中提出:“应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 充分利用主题环境创设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利用废旧和环保的材料来布置主题墙面。根据主题的变化,不断丰富环保材料,调整环保环境,常换常新,使幼儿愿意与环境互动。如:我爱我家主题活动:运用了各种纸盒来制作房子,制作生活用品,然后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也一起进行小制作,如:制作冰箱等。就是要在教室里形成隐性的环保氛围。在如:在秋天里主题活动:可以就根据主题下的一个点布置了一个秋天落叶飘落的主题墙面,请幼儿收集各种落叶,然后用落叶来装扮大树,用落叶来拼贴各种装饰的图,然后根据散文“落叶”来布置了一个富有童趣的主题墙面“落叶飘飘”。 二、利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培养幼儿的环保情感。 可以创设七个区角:图书角,自然角、数学角、音乐角、科学角、建筑角、美工角。首先,在每个区角设计区角的标识,让幼儿知道自己玩的是什么区角。其次,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与主题相结合,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中,也把环保材料投入其中,让幼儿利用环保材料来进行小制作,一方面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如:在美工区,投放瓜子、西瓜籽、绿豆、赤豆、黄豆等种子,让幼儿进行种子粘贴画的创作。在生活区,投放了用废旧的毛线制作的妹妹头像,请幼儿给妹妹小朋友打小辫子等。用雪碧瓶等各种饮料瓶装扮成娃娃,废旧纸盒做房子,广告纸做妈妈的发型,一次性餐碟做小鱼身体,小花等。孩子们都将习惯于将家里要扔掉的东西带到幼儿园来,进行创造性地利用。使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教具、学具,来加强幼儿的环保教育。 “绿色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其本身也是环境教育的“活教材”。 在教室充分利用空间进行绿化,利用窗台自然角采取吊、挂的方式绿化栽上喜阳植物;在屋角、墙根栽种藤本植物,如爬山虎就是冬日保暖、夏日遮凉的绿色天使, 都把它们“请”了进来。 三、利用自主性游戏活动的创设增强幼儿的环保理念。 开设娃娃家、中国工商银行、肯德基、理发店、 医疗卫生中心、大超市等自主性游戏。首先,丰富各个游戏点的材料。娃娃家:使用一次性彩色桌布制作台灯和门的围边,用废旧的大纸盒做电冰箱、电视机、液化气等家用设备。 中国工商银行:充分利用各种家电的废弃包装纸箱把它改装成银行的取款机以及制作银行小柜台。 肯德基:去肯德基的店里收集各种纸盒、海报等,利用全家桶装饰成背景。 理发店:收集各种杂志和海报、广告纸等剪下美发的款式、男女发型等,使用纸箱制作成洗头的水池和梳妆镜、收纳盒。 医疗卫生中心:收集各种干净的大小不同的药瓶、针筒、盐水袋,制作说明书等。 大超市:收集各种食品袋、牙膏盒、肥皂盒、饮料瓶、水果篮等。 利用各种废旧材料,不仅能够体现环保理念,也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生活化。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的东西,也是幼儿最熟悉的,相对来说幼儿乐意参与游戏活动。 自主游戏材料的投放和主题活动也要相联系,可以根据开展的主题适当丰富游戏材料和增设游戏。 四、利用家园之窗的创设宣传环保活动信息。 在形式上,“家园之窗”反映了教师和家长的一片匠心。各班的设计构思力求生动形象,且风格迥异。有的班的“家园之窗”画了两处房子,分别代表幼儿园和家庭,二者之间用七色彩虹桥连接,内容写在彩虹桥上;有的班的“家园之窗”画了两辆火车,两辆火车相对行驶,每节车厢里都装载着幼儿园和家庭给对方传递的信息;还有的班的“家园之窗”画了家园联系信鸽、电话机等等。 小小的“家园之窗”俨然成了一条连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和纽带,将会大大增进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使家园双方在信息上能够充分的沟通,在情感上能够得到及时的交流,将对家园联合培养好“祖国的小花朵”大有裨益。 六、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幼儿环保经验。 创建“绿色幼儿园”不是最终目的,培养新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力军,并以此带动家庭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注意才是初衷。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同时,把环境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开设环保教育专栏、发放环保知识手册、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开展利用废旧物自制教玩具的亲子活动等等,定期组织幼儿到户外到社区开展活动。通过收集废话塑料、废纸、废胶皮的劳动,养成了保护环境的习惯。回到家里,孩子们自觉的充当了“小卫士”,时刻提醒父母节水、节电,不随地吐痰。让孩子们组成一个“绿色小队”,以社区小主人的姿态,去维护社区秩序、保护社区环境,宣传减少白色污染,协助清扫社区卫生。此活动收到了“小手拉大手,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互动效果,有效的实现了“环境教育在幼儿园,环境意识在家庭,环境行动到社会”的目标,使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良好的环境。 另外,通过开家长会、家园联系薄、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主动地留意身边的废旧物品,不浪费资源的环保意识,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幼儿园环保论文:幼儿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摘要: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让地球未来的主人们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并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牢固环保观念的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奠定扎实的基础,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幼儿园环保意识 培养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日异恶化的挑战,温室效应,酸雨的降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大地在哭泣,地球在呼吁"救救我吧"!环境保护问题已超越了国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对此,联合国也引起重视,规定每年的六月五日为"世界环境日",各国政府也由此重视环保教育,并倡导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 有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让地球未来的主人们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并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牢固环保观念的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奠定扎实的基础,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呢? 一、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教育环境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教育环境应该围绕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育主题及季节特征,在黑板上贴上一幅巨大的春景图:刚冒出嫩绿新芽的树林,翠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朵,慢慢溶化的积雪,飞来飞去的小鸟。这时,老师问“猜猜画中的是什么季节?”孩子们就会很快地回答“春天。”老师接着问“春天到来的时候,天气有什么变化?”幼儿答“天气开始暖和了。”老师再问“景色有什么变化呢?”幼儿就会看着图,回答“雪溶化了,大树发芽,花朵都开了。”当幼儿认识了春天到来时气候与各种动植物的变化,激发了幼儿热爱春天。还可及时的对原有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利用室内外墙壁、地面和空间,尽可能地多为幼儿提供各种环保知识信息,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让幼儿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关注周围的环境,意识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休戚相关,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幼儿乐于观察和探索自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运用直观形象的物体和条件,幼儿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环保教育的熏陶,让幼儿园内充满"绿"意,让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绿"色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本身也是环境保护教育的"活教材"。 二、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用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每天的一餐一点中,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结合教育活动,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节约能源教育。不挑食,不浪费,不倒掉饭菜,通过《闽农》这首诗让幼儿知道我们所吃的颗颗 饭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种出来的,我们所节俭下的食物,可以供养很多人。在盥洗活动中,也要注意让幼儿从小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比如:我设计了"节约用水小明星"的教育活动。先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小朋友手脏了怎么办?窗户台上有许多泥点怎么办?美工活动区的小朋友手上沾了颜色和橡皮泥怎么办?"通过提问、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和作用,进而对幼儿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再请幼儿到洗手间找水,结果发现水龙头流不出水了,请幼儿说一说手脏却找不到水洗手的感受,想一想为什么没水了,并放录音故事《小水滴的话》,提问:"为什么没水了?小水滴为什么哭了?"启发幼儿向小水滴道歉,并表示不再浪费水了,强化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以上活动,进行教育幼儿注意用水后关紧水龙头,使幼儿节约用水由教师的提示变自觉行为,从点滴生活及习惯中逐步渗透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三、利用"节日活动"培养环保意识各种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最佳时机。幼儿园开展节日活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每年三月十二日的"植树节",从表面看植树与幼儿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并不尽然。树林是地球的卫士,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树立环保意识;我们通过"植树节"活动,让幼儿了解树木的种类、生长过程、生长条件,树木与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树木和地形的关系,乱砍乱伐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等,让孩子们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道理。在"世界地球日"活动中,我们设计了"我的家园—地球"的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一,"认识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仪,认识几种明显的标志,如海洋、河流、山脉、陆地、城市等;活动二,"地球变色了"。教师用地球仪表示地球,通过讲故事《地球变色了》,组织幼儿讨论地球为什么会变色、生病,怎么办?活动三,"地球小卫士"。活动四,"地球的病好了"等。通过上述主题活动的开展拉开了生态教育的序幕。在活动二中,幼儿议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我回家告诉爷爷不要抽烟了",有的说:"家里不要乱扔垃圾了……",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尤其是活动三中,在家长的支持下开展得很成功,很多家长都说:"组织这样的活动很好。"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理解生物,人和各种环境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爱护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这些为幼儿成长后,能与自然和睦相处,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培养。 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环保意识培养环境教育还要超越幼儿园范围,利用录像、画报、广播等媒体,为幼儿树立正确环保的意识。组织丰富多彩的外出远足、效游、参观等活动,带领幼儿参观农场、公园、消防队、医院等社区场所,以地大物博的现场作教育课堂,通过走、跑、听、说、摸的亲自体验与感受,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关注环境问题,意识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息息相关,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帮助幼儿学习处理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本技能,获得人与环境相关的一些基本常识。 总之,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幼儿获取人类与环境关系、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经验,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环境的依赖性,以及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帮助幼儿获取与环境相关的一些常识,如生态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污染来源和治理,人口增长与分布规律等。今后,我们愿意与同行们一起再共同探讨幼儿环保意识的更进一步教育,找出更加适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路子。 幼儿园环保论文:浅谈幼儿园“绿色环保”教育情景的创设 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幼儿的认知结构是通过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绿色环保教育的情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指导和鼓励幼儿保护我们的地球。 一、构建绿色园舍,让孩子融于自然 在幼儿的眼睛里,大自然是一个绚丽多姿、充满神秘的世界。为了让幼儿深切感受大自然特殊的魅力,我们幼儿园组织他们走进“绿色世界”。走进幼儿园,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亲手播种的花草迎风摇曳;走廊里,老师们用麻绳、木棍、贝壳等制作成的壁挂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园内张贴环保标志,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让孩子们雀跃在蓝天白云下,嬉笑于绿草鲜花间,处处洋溢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流淌着美丽和祥和,孩子们感受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美丽。 二、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开展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教师可设计“森林鸟巢”的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开展“护绿·爱绿”人人争做“绿色小天使”的行动;开展“地球日”活动,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实验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里的,并组织幼儿参观一些污水的照片,知道这些污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同时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世界环境日”那天,开展大型的娱乐活动,孩子们用歌声、笑声讲述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导之以行,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三、融会贯通,将环保知识随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将环保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式之一。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仅仅靠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个教育“有心人”。我们班教师的环保意识较强,平时都会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环保教育。如:幼儿乱摘花、乱丢纸屑、果皮,随地吐痰或洗手后不及时关水龙头,以及自由活动时高声喧哗等现象,我们教师就会及时晓之以理,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使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洗手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让幼儿知道水来之不易,如果不节约用水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在教学活动中,也注意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故事《地球妈妈》教育幼儿保护环境,健康《爱洗澡》,教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我们还注重平时的随机教育如:下雨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雨天的秘密,“下雨后的街道真干净!空气真新鲜!特别是那些布满尘土的树叶被洗涤的绿绿的,让人心旷神怡;大自然让我们在晴天享受阳光,也让我们在雨后享受另一种美”。在自然而然中,我们就完成了环保启蒙教育。 四、生活素材焕发新的生命力 纲要中明确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日用品或水果、蔬菜等自然物,通过联想,“因材施艺”地进行建构,制作出立体形象的活动。它对于学前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在“化装面具”的手工活动,我们主要选用纸袋作为面具的主体,然后在活动室的四周摆放了许多的材料架,提供装饰面具的材料,有碎布、毛线、果冻盒、胶卷筒、挂历纸等等。孩子们有的用塑料袋剪成卷曲的头发;有的用卷筒纸芯做成长长的鼻子;有的用果冻盒贴出突出的眼睛……孩子们快乐地参加化装舞会。我们知道丰富多样的装饰材料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支持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从而对幼儿的制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废旧资源,尊重幼儿个体发展,和幼儿共同创作,有效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教玩具,不仅使幼儿体验活动中的获得成功感,更让孩子们意识到“变废为宝”的道理。 五、环境保护教育,家庭、社区资源相结合 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共性,幼儿生来就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大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就要把幼儿熟悉的或相关的真实环境作为教育的资源和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就采用让孩子走出校门的形式,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寻找环保的素材,大自然让让幼儿感受到了美的环境,美的自然,从而也激起了他们保护美的环境,创造美的环境的责任感。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积极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并能结合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和孩子一起植树种草,带动幼儿向小区居民宣传环保的资讯,提高幼儿全面参与的积极性与趣味性。让幼儿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美好观念。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生存的地球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而共同努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单位:常州市刘海粟美术幼儿园 江苏】 幼儿园环保论文:幼儿园环保意识教育初探 【摘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提高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环保教育应从幼儿抓起的实践已为人们所认同,因此,环护教育的时间定位一定要从“未来”前移到“现在”,重点要从幼儿教育抓起。本文首先提出应树立明确的环保教育目标,其次从开设环保特色课程以及进行随机的环保教育和家园配合共同教育等几方面具体论述了幼儿环保教育内容的完善。 【关键词】幼儿园 环保教育 目标 内容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幼儿为先。当前,幼儿园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把环保教育列入教育教学中,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教育探索,将环保教育全面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制定明确目标,保证环保教育的长效性 制订环保教育目标首先考虑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根据本园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于是我们展开调查和分析,制定了幼儿环保教育的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教育幼儿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 那么如何将预期目标转化成实施计划呢?我们认为:一要必须使环保教育目标的确定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比如,幼儿的环保教育应注重环保意识的起步培养,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通过感知、体验自然,培养起朴素、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二要相应改进环保教育的方法。除了目前“为了环境的教育”外,还必须坚持“在环境中教育”,改变传统说教式、空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要我做”的想法升华为“我要做”的良好品质,增强幼儿环保的自觉性。 二、完善教育内容,保证环保教育的层次感 1.开设环保特色课程 我们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语言教学、社会教学、艺术教学等五大领域中进行。例如,在语言教学中,通过看图讲述《一条陌生的鱼哭子》、故事《小鸟搬家》等活动,让幼儿在语言中受到启迪;在社会教学中,通过《吸烟有害人》等活动,让幼儿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艺术教学中,则通过打击乐《雨中的故事》、绘画《小鸟的家》、手工《变变变》等活动教育幼儿,并在各个区域中投放大量的废旧物品并将其变废为宝,让幼儿感受到废物是可以再利用的。通过以上活动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剪剪贴贴画画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逐渐明白人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道理。 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以上各个学科的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综合性环保课程。如:《可怕的废电池》,我们先通过一节课让幼儿知道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开展了一次废旧电池回收宣传活动。对于这次环保宣传活动,全体幼儿都非常积极、重视,纷纷从家中收集并带来大量的废旧电池交给我们回收统一处理,师生共同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并将废旧电池的危害告诉自己周边的人们,使班级性活动带动全园性活动,为保护环境尽了自己的力量,也让更多的人知道废旧电池对环保的危害,明白应该统一回收处理的道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在植树节(3月12日),我们一方面让幼儿知道树的相关知识和植树造林的好处,引导幼儿观看有关植树造林和破坏森林的录象,另一方面则结合我园“走向大自然”的特色活动,成功地组织了幼儿及其家长“小手牵大手,共同植树护树”活动,让幼儿到附近的留安山上体验植树的乐趣和艰辛。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我们将6月5日所在周定为环保周,并设计了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活动。尤其在“6.5”那一天,鼓励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活动,每个幼儿身披绿色环保礼仪带向行人发传单,宣传有关的环保知识,在居住的小区开展专场的演出活动,通过唱歌、跳舞、诗朗诵等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进行随机的环保教育 随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习惯,使幼儿的一举一动符合现代人、文明人的要求,教育幼儿都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如: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我们就抓住这一现象进行随机教育。首先我们给幼儿上一节有关的“纸”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家必须要节约用纸。在如何节约用纸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许多废纸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纸篓箱让幼儿将废纸都放进纸篓,统计比较一天班级浪费的纸张数量。所以现在班内处处干净、整洁,哪儿有纸屑幼儿都会主动捡起,自来水漏水会跑去关紧,离开教室,教师会随手关灯,每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会为自然角的绿化浇水。我们还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挂在教室及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时时刻刻提醒幼儿,不但美化了环境,也进行了环保宣传。 3.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与孩子长期亲密的接触,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我们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环保教育的影响,努力做到家园教育同步。有些家长自身环保意识极差,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破坏环境的行为视而不理,这势必造成家园教育目标的分歧,因此,我们在召开家长会时,与家长们一起了解有关环保的信息,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让家长也知道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唤醒家长的环保意识。如在开展主题“各种各样的纸”活动中,我们请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废纸,用废纸进行再造纸,并教育幼儿不浪费纸张、不随意丢纸屑,收集各种可乐瓶、易拉罐制作各种户外玩具,如小拖车、拉力器、钻圈等。通过家园联系栏,定期向家长介绍阶段环保教育的目标,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巩固各种良好的环保行为。 培养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初步养成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继续长期、细致地工作。我们将立足于未来,扎扎实实做到以园为本,大力开展环保研究和环保课程的开发。利用一些途径方法,继续对我们的小朋友及其周围的人群发挥辐射作用,让更多的人、组织纳入环保教育的阵营,让更多的孩子从环保教育中受益,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幼儿园环保论文:幼儿园绿色环保设计论文 一、安全性环保设计的体现 幼儿园环境中绿色环保设计首先在幼儿的安全性,安全性设计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玩具教具等有形的物质条件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对幼儿的身体或心理没有危险和安全隐患,并不会造成儿童畸形发展。因此安全性是进行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安全的幼儿园为幼儿的生命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幼儿园的安全性设计首先要必须保证幼儿园园舍建筑安全。这就是要求建筑物必须坚固、安全,建筑材料必须健康、耐用。相关的配套设施有护栏、楼梯踏步、阳台等。这些都是幼儿园中不安全因素,都应经常检修维护。还有像国内的有些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接近百位,由于密度,空间显得十分紧张,这也会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同时会给孩子造成紧张不安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走廊和过道也需要注意防滑,幼儿常进出的们,在用料和形式的选择上,也应该从幼儿安全的角度出发,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见到最低。其次,幼儿园里的教学用具必须安全,园里的桌椅的角应为钝角,不同界面相交处应为圆弧形。教学中应采用坚固性比较好、不易破碎、无锐边利角、无毒、无害。无细小零件脱落的材料。要做到清洁卫生,定时清洗消毒。室外游戏场所则更加要定期检查维护。地面的铺设应要平坦,防止幼儿跌倒或摔跤。所种花草既要漂亮,又要无毒、无危险,比如夹竹桃、仙人球之类就不宜在幼儿园种植。出入口动线:大门、楼梯口应有适当的缓冲空间,并注意是否有逃生方向指示标志、左右路径是否通畅不被阻挡,路径之上,如扶手等是否固定不易松动或倾倒。饮水:自来水系统主要的运输管线已由主管机关不断以旧换新,而饮水品质问题往往发生在支线、蓄水池及建筑物本身的水管,故应定期清理蓄水池及饮水机,减少水污染的可能室内通风应保持良好。游戏空间:游戏空间地面及设施应符合安全标准,并与四周围墙、花台、路肩保持安全距离。建筑材料:建材规格良好,可减少破损及腐坏的机会,地面铺设应平顺且防滑,防水层施工良好可增长建筑寿命,减少维修的需求。电容量:电容量应满足设备所需之负荷,避免因负载不足造成断电或走火。细部处理:墙、门及家具应采用圆角或斜角,以减少幼儿受伤机率。通风及空调:设置空调应有换气装置,以保持室内空气对流。消防设备:设置有效的消防器材及火灾预警装置。 二、绿色环保设计有害物质的控制 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要远远超过成年人,因为儿童体内吸收污染物的内部组织相对较少,儿童的肝脏解毒系统较小且发育不成熟。因此,在脆弱的童年时期接触过有毒气体和劣质空气,可能导致以后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另外,儿童不习惯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直到情况比较严重时才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适。所以,如果儿童能在早期尽量避免接触微小、难以察觉的有毒物质,他们对化学物质过敏的机会就越小,吸收过度有毒物质的可能性也越小。因此,为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要注意以下几种严重有害的污染: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甲醛、氡、石棉铅和生物气溶胶。二氧化碳的污染可能来自建筑内的燃烧过程,如车库、热水器、干洗机、炉子,也可能来自传真、复印机、电视和冰箱。其中一些污染源污染非常小,但难以控制,因此所有器具的通风口、烟洞、管道和焊接处都需要清洁、密封并适当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释放有毒气体——氯气、甲苯、氨、乙烯、松脂、丙酮等有机物质。许多油漆、清漆、着色剂、黏合剂、空气清新剂、上光剂、卫生产品、杀虫剂、洗涤剂、装饰化合物和宠物产品等都释放出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毒气体轻则引起人头晕、眼睛干涩、咽喉炎等症状,重则会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癌症。 三、绿色环保设计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环保型材料产生的废物少,没有污染,能源效率高,耐用、寿命长,容易维修,并且能够成为再生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避免儿童受到有毒气体伤害并避免地球自然资源枯竭,使用当地的材料是保护资源并增强当地经济。理想的选择是材料选择不能只依据传统标准,如性能、耐用性、外观和成本同时要考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遵循自然环保的原则,保证舒适环保。因此,在幼儿园的设计中应该了解更多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和无毒的水基树脂、粘合剂、尤其、着色剂、天然树蜡、天然纤维地毯、天然地毯衬垫物、用天然植物染色的纺织品等。具体的可持续设计指导方针如下:第一,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可持续设计方案,至少应减少产品和材料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选择建筑位置,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保护空地、野生动物和湿地。第三,通过使用绝缘好、性能好的窗户和紧凑的建筑形式,设计出高能效的建筑。在南方气候条件下,选择太阳能吸收性能低的玻璃,便于建筑被动升温或降温。第四,选择物化能量低的建材,各种材料的相关能耗密度大致如下:木材=1,砖=2,水泥=2,玻璃=3,玻璃纤维=7,钢铁=8,塑料=30,铝=80。第五,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制成的建筑产品。例如:纤维素绝缘体、热复合板和可循环利用的塑料板材。第六,可循环物质提供储存设备和加工处理:厨房中或附近的回收箱可堆肥食物垃圾和堆肥设备。第七,避免使用由古树制造的板材,要使用可持续收获的木材。可以通过国际硬木产品确定或确认产品的来源。第八,避免使用任何含有尿素甲醛树脂的装修材料。苯酚甲醛树脂,由于稳定性好而且比较安全,常常用于室外胶合板;第九,避免在耐久压烫、防皱、防缩水纺织品和泡沫填充的产品中使用含氯漂白剂和变态结构成分。第十,通过批量进货,尽量减少那些对防止产品损坏无益的包装。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幼儿园环境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元素进行分析,将安全性、有害物质的控制以及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园环境多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使其能够给儿童提供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达到了“人造环境,环境有人”的目的。 作者:张颖超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贵州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于2012年进入本科专业预警名单,这对该专业的发展既形成挑战也是进一步完善的机遇。西部高校由于等方面原因,导致该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设置不舍理等问题。本文以贵州M高校为例,主要剖析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各种困境,从而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8年才真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独立发展的时期,1999年全国只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00年增至61所。通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能在各类企业、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如今该专业由于开设院校太多、高校扩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令人堪忧。比如在西部地区,贵州省2012年启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该专业被列入预警名单。基于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明晰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推进专业良性发展。 贵州M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该校2006年新增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28人。在教学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学校和教研室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或调查,并且提交实习或调查报告,使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制作、分析的技术;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技能训练诸如公务员面试模拟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模拟招聘和培训、模拟绩效评估等,根据学生就业选择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辅导,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领悟到相关专业知识,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为更好适应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保证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供给,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求学深造,并针对科研能力的提升问题开展相关培训。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学生主要设置了三大课程模块,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其中专业课主要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开设,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选修课主要开设一些注重扩宽学生知识面和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课程。近三年以来,学生考上初级、中级会计执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资格证等五十多人次,2010届毕业生人数为43人,就业率为98.04%;2011届毕业生人数为39人,就业率为94.87%,考研率为5.1%;2012届毕业生人数为46人,就业率为93.48%,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 二、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困境 (一)专业发展支撑条件不足 1、基础支撑条件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教学的加强,教学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M高校现行教学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及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M高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低为落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人才引进方面较为困难。目前,贵州省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加之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压力大,缺乏实践锻炼的时间、机会与动力,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14人,年龄大多集中于29-34岁,其中有2人为在读博士,实际在岗教师只有12人,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再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专业教师除了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从2006年至今很少有外出学习机会。由此可见,该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教学及工作经验不足,且尚未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2、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第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2012级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026学时,占整个学分比例为30.97%,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共1566学时,占49.43%,专业选修课共180学时,占5.68%,素质教育课90学时,占2.84%,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占9.09%。从所占学分比例来看,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在专业课程中只有人力资源会计、培训与开发、招聘录用与配置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1746学时的专业课程中只有32学时。 第二,缺乏实践教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面临学校外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加大,实习经费少及时间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大二暑假进行假期实习,要求学生第二学期到学校报道时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实习鉴定及一份实习报告,但部分学生不愿实习而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次则为大四毕业实习,这一次实习不少同学已将其作为工作试用阶段,态度积极且认真,可已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刻。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方面,虽然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没有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功能,而只是对传统工具的简单替代。在教学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考核方面,课程考核中选修课程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而非选修课程则一律采用期末闭卷考核形式。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日常学习中教师对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评价),期末成绩占70%(专业课程体现为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提升办学条件 首先,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企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实践,亲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但是,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和岗位,或在对口的岗位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针对上述现状,应加大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借此机会对企业实际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专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针对M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和培训具有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以保证能够实现“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人文素养 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手段与措施。基于目前的M高校的教学计划,可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可增设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具有一定时效性、前瞻性的提升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高级应用等适用性广泛的一般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有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针对M高校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尤其应注重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现有教学计划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比重,尤其应该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将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工作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设置为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综合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加快本专业相关课程选修化的道路,积极开设员工心理帮助、管理沟通、组织文化、战略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之外,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主管等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各项技能。此外,可参照英国的Sandwich Course安排,对现有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 2、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可在大一就安排学生集体到实习基础或工厂当中进行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更好地引入相关的课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组织行为学》运用角色扮演、《人力资源会计》运用模拟实验、《薪酬管理》运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因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可在传统方式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体验式培训。再次,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分配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训练和指导,以保证实习目标的实现。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而非部分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表现出的优秀记忆能力。因此,可适当降低传统的笔试在整体评价中的比重,同时,针对传统的考核方式一些专业课程可根据教学目的大胆地尝试新的考核方式,如《工作分析》可采用将学生分组的基础上,以团队协作方式对某一具体职位采用人员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PAQ、JEM、TTAS)或工作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FJA、TIA、CIT)等进行职位分析,并最终形成职位说明书,相对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让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任何考核方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对诚信。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课程教改探索 摘要 文章从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别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越来越清晰,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一致选择。基于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就要求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实际需要、就业市场的关系。①这反映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且也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就业特点,注重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劳动关系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制度模式和运行规律,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目前在很多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和劳动经济学专业等经管类专业均有开设。该课程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实践能力。就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讲,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因此对于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劳动关系管理师”,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范围应该就有差异性。但是,从目前我国一些开设劳动关系课程的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来看,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其他专业雷同,教学内容难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这一课程的特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不能真实有效地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东莞理工学院的教学团队从2007年开始对劳动关系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分别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1 修订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培养的是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其专业技能之一是具备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能力,②且这种能力应该是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实务操作中。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根据这一情况,将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加强对我国(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三个层次)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2 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特征 在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将劳动关系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篇” 和“实务篇”。其中,理论篇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关系主体角色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篇按则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来设置,包括招聘录用管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和保密制度、离职管理、特殊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和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可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篇与实务篇的学时分配为1:4,同时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强调以劳动法律法规为基石,以企业的用工流程为主线,从劳动相关法律法规视角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薪酬、绩效、培训、离职等各个环节如何规范合理用工,以减少和防范劳动纠纷的发生或顺利地处理劳动争议,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针对学校学生生源地和就业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尤其以珠三角和东莞市为主的特点,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无论是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与运用还是案例的选用侧重以广东省和东莞市为主。 3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上,要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积极改革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大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或记”的课堂灌输教学方法改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师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的选择尽量选择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的企业实例,这样既可降低学生的距离感,又可以让学生对本土的劳动关系状况有真实的了解;其次,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如在招聘录用管理中选择“广东东莞诺基亚乙肝歧视案——2007年十大劳动纠纷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后,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起纠纷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给用工单位的招聘管理的启示是什么?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作出点评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固然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但由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约,而情景模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现实活动中的情景,进行仿真实践,来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在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中,情景模拟主要用于招聘广告的设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劳动争议的处理中。 第三,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这个环节中,主要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真切地了解、体会和认识社会。 “请进来”是指在教学中邀请本地企业、工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和律师事务所等组织中的相关资深从业人士,来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此给学生创造与实战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以加深对劳动关系实践的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走出去”是指学生到校外进行劳动关系相关的体验性认知活动和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第一,要求每位学生到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企业至少收集一个劳动纠纷案例并进行整理分析;第二,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的招聘现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第三,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相关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如先后组织了以“《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东莞市为例”、“《劳动合同法》背景下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的若干思考——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以东莞市为例”、“金融危机对东莞市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东莞市劳动争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东莞市2010年重大劳动争议案件为例”和“集体谈判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由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资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思考”等多方面的专题调查与研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劳动关系实践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毕竟劳动关系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或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都值得教学人员去探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切实培养出大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需要培养两种人才:一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各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0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自学考试主考院校;2003年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厅重点建设专业验收,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一直致力于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 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从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已经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近几年来,以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指导,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技能为目标的基础技能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基础课实验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训练和外语基本训练等项目,以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2.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为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本专业采取实验实训、经管基本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和毕业实习工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 3.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本专业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ERP沙盘操作、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施探索,总体感觉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在体系架构上是好的,但在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上还显得比较混乱,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1.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待提高 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实施证明,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但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对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本专业的技能培养体系,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架构,在课程实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及实验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实验教学体系上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以后,由于实验教学体系还没有构建,本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验教学层次不分明,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的整合,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的脱节现象,大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场所模拟进行,不能将企业的实际情况反馈到高校,就不能保证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不断更新与完善,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教学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本专业实验教学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但我校经管实验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大提高,相关的实验室有人力资源实验室、人力资源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一系列的实验室,这些优越的实验室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三)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改革思路 1.改革理念 本着“明确思路、创新理念、塑造亮点、创建示范、加强规范、保证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坚持一要充分利用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优越的实验条件,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二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现实状况出发,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项目实施加强与改进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力争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我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实验条件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图 2.改革具体思路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线,以现有技能培养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条件,以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线,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实务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内容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块;采取模拟型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法及探究型实验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加快校内团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基地;加强与拓宽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实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改革预期成果 为实现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这是顺应我校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实现“做强经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说,改革将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1)优化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真正适合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全面实施。 (2)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 (3)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教师能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教学能力,更有一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依托经管实验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编号:YB01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浅议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设置 摘要:本文讨论了二本院校HRM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教学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问题,对HRM本科课程设置给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的热度不断走高,主要原因有二: 1、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看,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窗口逐渐结束、劳动法律逐渐严格、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等多方面原因推动,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整体上有所增加,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上扬。 2、高校重视度增加,特别是一些管理类专业的转型压力使得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何凌怡、姚芸芸注意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宽泛性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已经被列入教育部控制专业名单。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考虑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转型选择之一。 根据EOL网站数据,1999年全国37所高校开设HRM本科专业,2009年已增至288所(未考虑独立学院、高职高专、自考)。本文拟对西部地区某老牌二本院校(1999年之前即开始举办本科的高校)HRM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二、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劳动力市场正确定位原则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二本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即所谓应用型本科,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第一、首位、最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企业家,而是主要培养劳动力市场中的中级劳动力,具体即中小企业、政府从事人事行政工作的基层与中层管理人员。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出现二本院校中少数优秀学生进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可能性。如何为少数学生设计充分成长的灵活培养机制,并非本文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如何在HRM专业针对多数学生设计课程的问题。 2、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平衡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重学轻术”的偏见,特别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强调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占有更多的办学资源,因此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升格冲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层缺乏自知之明,偏离地方本科院校应有的地方性、大众性的办学特征,热衷于把学校办成研究型大学,培养市场需要数量较少的高端劳动力,学校定位虚高,结果是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早在30多年前原剑桥大学校长阿什比(Eric Assby)就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英]阿什比.滕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1世纪的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将大大超越19、20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体现在传统学术与职业关系上,一大趋势是越来越多高校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界限日渐模糊、融合,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正在逐渐软化。实际上,即使长期坚持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古典教育的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近十五年来也开始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增加职业性课程。 社会需要学术研究人才数量远少于职业人才,今天绝大多数高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职业工作,不能刻舟求剑地将100多年古典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今天大学就业去向相提并论。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高等教育小众化时期的学科化、学术化、理论化特征,适当突出人才培养的非学术就业基本取向,建议理论与应用、学术与职业课时数量按照5:5或者4:6比例考虑。 3、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权威标准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参考国家、公司大学、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地方高校多数专业的资金、科研实力有限,教学管理与教师的视野相对局限,在课程设置上与其自行摸索,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如采取拿来主义态度、一步到位。 以创业管理课程为例,如果由教师自行设计大纲,由于个人力量有限,课程设计质量难免受限,实际上创业管理课程早已存在权威大纲,直接采用或者稍加调整即可,比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SYB、KAB等多种教材(2007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际劳工组织KAB教育广西首所试点院校)等。 4、毕业生短期就业与长期发展的兼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终结性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教学内容。主张二本院校教学活动应该主要集中于多数社会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并非完全否定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解决的是短期、当前的就业生存需要,而学术能力解决的是长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两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互补、结合起来。实现互补的基本思路是: (1)开设培养学生变换职业所必需、迁移性很强、学生难以独立或者毕业后难以抽出足够成块时间学习与练习的知识与技能之课程,比如汉语、英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编程知识与技能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的。 (2)开设一定比例人文课程。 三、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 本科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验课等。本文不给出详细课程计划,HRM典型模块所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由于其自明性也不涉及(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考核等4大典型模块都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而只讨论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不讨论课时。对于两课、英语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也不做讨论。 1、跨工作、跨领域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 具体包括母语、外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计算机应用尤其是编程能力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可迁移性非常强,具备合格的上述课程训练,那么可以快速自学与理解新知识与技能,理应突出课程设置。 实际上,这早已是欧美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哈佛把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列入11个核心课程领域之一。耶鲁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都把写作、外语、定量推理并列三大必修(Distributional Requirements)课程。 国内有少数高校如华中科大开设《中国语文》选修课,该课程32个学时、2学分,考试为闭卷考试(称《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学生未达标不得获学位。二本地方院校可以考虑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课程。 研究方法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凝练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流利表达等跨领域能力,正是如此欧美高校本科阶段普遍都开设了研究方法课程。长期以来国内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在本科阶段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定量分析模块有5门子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基础、应用统计(含计量经济学)、管理建模。压缩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部分课时,增加应用统计、管理建模课时(有些二本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微积分课时甚至达到160多课时之多)。定量分析教学全面引入相关软件如Matlab、SAS或者国产DPS统计软件等。数学实验课时比例要足够,可以要求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在教室中实时练习,大大降低对实验室资源的要求。 2、计算机运用课程 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HRM专业软件;②企业管理软件(如ERP);③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一般难度的office软件二次开发编程);④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 目前很多二本院校管理专业都开设C语言课程,这是对C语言典型应用领域缺乏了解的结果。C语言典型应用于基础软件开发(如操作系统)、嵌入式、工业开发,缺乏内存垃圾回收机制,编程难度较高。管理类本科生并非理工科领域的专业编程人员,学习编程主要应用于网站建设与办公软件二次开发,因此管理类专业本科不宜开设C语言,应选择其他更适合非理工科学生的编程语言。 建议以“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取代计算机等级考试。前者考试内容更贴近实用,后者考试内容相对僵化滞后,仍然考试VB语言就是最好例子(VB、Foxpro正逐渐淡出编程领域)。 建议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课程不以讲授形式开设,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诸如Office文字处理等)日益平民化,无需专门集中授课,学生按照教学视频或教材自学、集中考试考核即可。 3、经济学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均开设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框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不少缺陷,假设脱离现实、过度数学化、对现实解释与预测能力不足,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本科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却不具备理解与分析现实经济运行的情况普遍。 近年来出现了“将新古典经济学从大学课堂赶出去”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当然,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欧美大学长期占据主流,一代又一代教师都是接受新古典经济学教育,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很难系统进入教材、教师与教室,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仍然一枝独秀。 建议开设现实性更强的国民经济管理课程(类似课程名称还有政府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等),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更有益于其实际工作。对于考研需要,在第三学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供考研学生选修即可。 4、其余建议设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杂家”,最主要是4个学科即心理学、法律、经济学、会计。建议开设以下课程:心理学、心理咨询、企业经营法律、人事法务(单列)、财务报表分析(含会计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商务策划与项目管理、管理诊断与咨询、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采购管理、工业工程或者人类工效学、创业管理、商业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检索与分析课程(日本高校普遍开设经营情报课,美国成立全国竞争情报协会SCIP)、全球社会文化常识、金融与投资、行政实务、体系审核等课程。 此外,考虑毕业生去政府工作就业管道,应开设若干政府人事与行政方面课程,如中外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保险学、财政学等。 5、灵活确定课程开设方式 对于一些文字性较强、课程难度不大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由教师集中讲授课程,比如中外人事制度、商务礼仪、全球社会经济与文化、计算机文化等课程。 可以采用教师给出学习要求、具体详细的阅读材料与阅读书目清单,由学生个人或者小组自学,最后采用集中考试、口头报告、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当前热门学科,该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展的不完善,也存在着巨大挑战。作为高校,社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去增强同学就业的水平和机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机遇;挑战;原因及对策 人力资源是当前热门学科之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源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人事工作,如今招聘、培训、考核、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更令一些企业求贤若渴。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不是都能进我们以前概念的“好”单位(如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或者直接就可以做管理岗位。 一、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主要是由医药类学校开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培养的目标一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医药人力资源的测评、招聘、配置、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医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结合培养目标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宏微观经济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测评、组织理论、雇佣与培训、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管理心理学、现代医药企业管理、普通心理学、统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劳动法规、英语、计算机等。而设定的就业方向: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医院等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机遇 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大范围上来说,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领域,前途十分广阔。在国外许多企业资源计划(EPR)软件系统中,人力资源(HR)是非常独立的一块。在企业实施ERP过程中,HR部分都是由专门的HR顾问负责。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大多都是行政出身,进来许多高校也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内的人才资源队伍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其中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广州缺50万以上,武汉也在30万人左右。对于其中的细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由于市场巨大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也在节节攀升,据调查,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至1.5万元或高达1.8至2万元(一般在1.5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千元一1.2万元之间(一般在8千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千元。高薪使人力资源管理师成为许多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热门职业。从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由徐静蕾执导的励志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可见一斑。 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近年来逐渐升温。然而,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存在许多观念误区: (1)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错误。实质上这仍局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不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行政管理职能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只是大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2)人力资源工作基本处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错误。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的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3)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错误。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是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跨国公司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上观念误区的一个共同根源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系统性。那么,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作出规划;提请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说服各部门主管认真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如专业化的技术系统);注重对企业员工,尤其是职业经理层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职能的转变又是大的经济发展环境要求的),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不能仅局限于人事手续的管理技能,更关键的是要把目光聚焦到企业战略的整体把握和有效执行上来。从参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到战略的分解、监督执行,从企业文化重塑与再造,学习型组织建设、综合绩效管理、企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的建立、人力资源价值分析、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人力资源审计等一系列事关企业发展与命运的重大职责都将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新的职责。这些变化要求人力资源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并提高自己的从业技能。 三、如何从课程设置引导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1.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就业分布及其原因 由目前市场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的数量和就业的远大前景,我们可以预见本专业学生毕业生的就业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实施情况并不尽然。根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然而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较低,从就业分布来看:医药代表占36%;人事专业占20%;办公室文员占16%;咨询顾问占6%;自主创业占4%;入伍占4%;考研占4%,其他占10%。因此可见,班级的大部分的同学主要还是从事于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职业,人事岗位的比率只占第2位。造成同学们应聘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不能如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看似入门较低,可实际上,这一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盲目追逐导致职业生涯错位是很可怕的。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一定要知己知彼,一厢情愿追求职业目标不可取。“某管理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业性格应该是感知型和沟通型,善于协调、组织、演讲,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同时又是严谨的政策制定实施者。” (2)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性、效益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是复合型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 (3)从应聘情况看,医药营销岗位的门槛要更低一些,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而且招聘人员需求量较大,同学在此列求职中往往是一投即中。而部分医药代表的成功也刺激了同学的专业“转向”。 2.加强课程设置合理性,提高同学就业质量 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及在求职过程中占有优势,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发挥优势,我们必须在同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以培养和引导。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发挥专业优势,牢固学好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更要发挥我们学校优势,增加相关医药类课程,使得我院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应聘岗位时,除了一般的企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医药类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他们可以选择对象。而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医药类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3.课程以外的证书式教育增加了就业的砝码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人才资源队伍的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大学本科毕业生要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专业知识成绩过硬,普遍的英语计算机知识之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资格考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师。 随着外部坏境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本身和外部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和学校等周边的有利条件,多方位的寻找就业途径,审时度势,不断进行自我完备,迎接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配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使课程本身更具吸引力、趣味性和创新性,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文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为例,介绍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具体实施技巧。 关键词: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 多样化教学 方法设计 实施 1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本科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本科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都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目标,以社会需求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是多维度的,大学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需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但该门课程的内容是丰富而精深的,在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是进行学习目的、学习观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成效依赖于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的日积月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云南大学教学理念中提出的“教为不教”的效果。 2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一般安排1个学期,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授时数一般占该课程教学总时数的2/3,互动过程及学生参与项目占1/3。一般每个学期安排1~2次哈佛案例研讨活动,2~3次的管理游戏练习,1~2次较长(一般40分钟左右)教学视频案例的观看与讨论;20~30次的简短视频案例学习;1~2次课后实践练习;1次企业参观考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活动,配合该门课程的教学,笔者对每个学生在各项互动环节的表现都及时进行记录并公布,作为该门课程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评分的直接依据。 3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 3.1 哈佛案例研讨教学法 哈佛案例研讨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每组选出1名组长、1名副组长来负责组织与管理本组案例研讨活动,将哈佛案例提前2~3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每位同学先详细阅读案例,思考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各组召开案例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小组每位成员都参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研讨会后组长要安排好每位成员的工作任务,如查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做幻灯片、负责讲解等,研讨会要求全程录像,以利于检查监督;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文本,并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派3~4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20分钟的案例分析演讲,介绍本组案例分析报告的关键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提供机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同时发现、挖掘、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引导学习者个性健康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实现了互动教学,有效减少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3.2 视频案例观看与研讨法 笔者在备课阶段会精心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视频案例,较长的教学视频案例一般需播放40分钟左右,这些案例有《中国式变革》、《聘用这位新员工吗》、《老板密码》、《光明:新帅新政》和《UPS情景规划》等,这些视频的共同点是:紧扣教学内容,背景资料介绍充分,问题明确。在讲到相应理论部分时,笔者播放这些案例请学生观看后,再根据学生落座情况,按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4~6组,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讨论问题,请各组进行讨论,然后选出1~2名代表发言。为了避免出现“先发言的小组将各种观点全部提出,后发言的小组只能重复前面发言人的观点”的情况,我们规定每个小组最多只能讲3点,待各小组都发言完毕后,如果有哪个小组还需要补充的,我们也适当给予机会。视频案例观看与研讨法具有生动、直观、学生参与度高、学后印象深刻等突出特点。此外,笔者还准备了一些简短的视频教学资料,如《投名状中的员工激励》、《知识管理幽默案例》、《海尔员工激励》、《情景面谈法》、《什么样的软件工程师最适合企业》、《CPI上工资条》和《央企经济增加值考核》等,这些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穿插,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降低学习疲劳感。 3.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导的一种虚拟实践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讲究趣味性,突出操作性,注重实效性,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笔者一般在讲授人员招聘内容时,会根据课程进度来安排学生模拟整个招聘流程或面试过程。模拟整个招聘流程所需时间较长,不宜安排课堂时间进行,我们会给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包括招聘企业和招聘岗位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完成,模拟过程要求全程录像,模拟结束后各小组向教师提交模拟过程录像,并将关键部分在课堂上公开播放,同学们就模拟过程还可以互相交流、提问,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和互相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掌握如何制定招聘计划,如何准备招聘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料,如何布置招聘会场和招聘摊位,如何筛选个人简历,如何根据岗位要求对求职者进行笔试、面试以及测评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实务。模拟面试过程所需时间较短,可以安排随堂进行,如讲到“行为面谈”面试方法时,首先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讲解,由于理论相对比较抽象,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灵活运用;随后我们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练习,如“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销售经理,该公司对销售经理的要求是‘具备很强的说服他人的技能’,请主考官运用行为面谈法来考察应聘者的说服他人技能水平如何。模拟角色分配:主考官――公司CEO;被试――公司销售经理应聘者。”学生思考5分钟后,请自愿者两两一组分批上台模拟,一般来说,第一组模拟效果较差,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辅导,同学们对这种方法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随后学生边模拟教师边辅导,经过三~四组的模拟后,同学们就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 3.4 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为企业解决相应管理问题。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实践性很强的课后练习,这些练习往往模拟或取自某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请学生思考、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操作对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一些课后实践练习题:“以一家你较为熟悉的公司为例,为该公司制定一份未来5年的人力资源计划,内容包括该公司的战略目标,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达到战略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份由岗位任职者填写好的岗位分析问卷,请学生撰写一份该岗位的岗位说明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背景资料和若干岗位的岗位说明书,请学生根据该企业岗位价值评价的目的编制岗位价值评价表并对这些岗位进行价值评价”,“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请企业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和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内部管理文献,请学生为该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撰写一份诊断咨询报告”等等。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作能力,通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该门课程的实际价值,从而坚定决心,努力学好该门课程。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适时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动态和实践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思考问题。此外,我们也穿插采用管理游戏练习教学法。通过这套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极高,课堂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相当满意。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类型特点、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水平、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的设想;结合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证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②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或与教师一起参与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模拟环境中运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组织或指导每年一期的全院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③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测试手段和方法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对全院的毕业生进行相关测试,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了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同时由于咨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探索 摘要:实践性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学,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阐述了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 所谓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我们之所以要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把它培育为本专业的特色,是基于如下的思考: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专业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第二,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第三,东莞是我国制造业名城,其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达数十万家,仅外资企业就有一万六千多家,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为我们实施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实践性教学是我们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如何利用好东莞的资源,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多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已形成雏形,地方特色已逐渐凸显,我们的这些尝试和探索已得到评估专家的肯定。 一、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能够成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对其他兄弟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东莞的经济和社会的状况,结合我院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人力资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紧密围绕东莞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为东莞以涉外(包括外向型和外资)为主体的工商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通过在专业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使我们强化实践性教学有依据,使实践性教学以相当于教学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来贯彻我们的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基本占2/3,在每一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按照一个学分二个课时的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教学固定下来。由于实践性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如果在教学计划中不加以体现,就会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愿做,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使实践性教学能够制度化、规范化。 二、践行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东莞企业众多而且大多数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优势,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目前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已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基本由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组成。 1、课堂教学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从课堂教学方法开始,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东莞实际,重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重视课堂的案例教学的同时,更重视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深入东莞企业,自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东莞企业的案例,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2、课后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方式 (1)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讲座。我们认为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到学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座经理或专家能够把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告诉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真实情况。由于东莞拥有很多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尤其是港资和台资企业,因此,我们每年都要邀请一些著名的港资和台资及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公司的总经理到学院就企业的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形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某些专业主干课程,如员工招聘管理、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管理等,在老师教授本门课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并撰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然后举办调查报告答辩会。学生可以自选企业也可老师指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企业的类型不限,但需要有一定的规模。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实际状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参观企业。我们除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和专家到学校讲座以外,我们还在本专业的一年级,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给他们现身说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应用有一大概地了解,从而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我们指导学生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使协会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及能力锻炼的平台。通过协会 组织一些活动,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每一年都要举办两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大赛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就是让学生深入企业实际,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包括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员工招聘方案设计、企业员工培训体系设计、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企业员工薪酬制度设计等方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实验室模拟实习。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我们购买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员测评。除此以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模拟训练,如人员招聘模拟、无领导小组、文件筐等。虽然实验室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情况,但是它与企业的真实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我们认为东莞的企业是我们一个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6)企业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比较长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并熟悉企业人力管理活动,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安排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包括暑假的时间总共有11个星期,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来反思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状况,对自己作一个评估。毕业实习安排在4年级下学期进行,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除此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假期时间,积极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活动。根据东莞企业众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年至少要深入一家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一环,我们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一种好途径,因此,我们从学生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东莞的实际来写,要小题大做,学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企业搞调查。 三、精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我们认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通过几年的努力,根据需要我们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了六个人力资源管理实习基地,并且按照:(1)每年都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2)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到学院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讲座并逐渐成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3)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与本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4)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与本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5)企业需要时,本专业优先推荐、企业优先接纳本专业的毕业生来等要求来建设这些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与实习基地之间基本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施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我们积极鼓励教师:(1))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服务,收集和撰写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2)参加各种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教学搭建平台;(3)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在企业兼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参加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我们认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本科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本科专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已初步凸显,但要形成鲜明的特色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析 【摘要】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分析 在中国,目前很多企业还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中国企业正逐渐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但是,随之而来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不了解人力资源为什么重要,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些什么,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空前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继在很多高校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多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1.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都是单门学科的考试,或是一些课程实践、实验等,虽然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但是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对大学所有课程学习和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个全面的检验。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的各种知识,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果,更需要系统地检验。而且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要具备一定的说、写、收集信息等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检验更加不是能只通过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检验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考核的重要环节。大四学年基本上是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占了整个大学期间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这个环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环节的存在,能引导和激励大学前三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前三年的教学质量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都是一个新设的专业,对于此专业的教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处在摸索的过程,因此教学质量还有待大大提高,而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提高本环节的教学质量,也能促进其他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它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才华,向社会展示自身的价值。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还要学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管理模型,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和其他一些高校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来看,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仅仅是限制在论文的范畴,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选题基本上为约束性选题,这种方法既不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原则,也偏离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果是,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从而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效果。 1.形式单一。作为本科毕业检验的重要形式,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绝大部分是以毕业论文作为单一的形式,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虽然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毕业检验的主要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实践性特强,而且对人的管理本来就是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职能模型的建立都不是仅仅通过一篇毕业论文就能完成的。因此,毕业论文这种单一的形式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 2.选题不当。由于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缺乏,加上有些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不到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很多都理论性过强,题目过大过宽,不能很好地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很多学校都是由指导老师限制选题,学生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毕业实习联系起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选题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与教学脱节。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但是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与前面三年的学习过程脱节,结果是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不能指导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纯粹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不就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的摘抄,要不就是一些企业管理现象的罗列,不能用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 5.管理不合理。因为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很多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相当松懈。对于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很少过问,只关注最后的论文或设计。而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阅资料、初稿撰写、修改等环节基本无人过问。管理不善也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6.评审制度不健全。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专业的一些方法和程序,根本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对策 1.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重。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改变过去只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忽视毕业设计的做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是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出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型。 2.指导贯穿于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虽然是大四学年的教学工作,但是要通过改革现行教学体系来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首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其次,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学生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再次,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把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只有平时加强锻炼,才不会到时临阵磨枪。 3.规范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从提前安排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要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深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有效科学地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力求做到毕业论文命题多样化、毕业论文研究知识化、毕业论文价值化、毕业论文答辩系列化,加强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工作。 4.加强评审。除了采用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外,应该结合其他多种方式全面评审,而且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应该采用不同的评审方式。要进一步规范评审的的程序,严格评审的各个环节,把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最后一关。 本文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组织及效果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案例教学由于其本身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案例教学又必须要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和现实约束;探讨了在一些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且部分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毫无疑问,这对于更好地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一、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同时实践性又很强的管理类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和评价、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与考核、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在对本科生具体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地引进和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管理实践的情景,把实际管理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把学生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材料、数据之后,按照要求找出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合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案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是在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们往往必须要考虑以下实际情况:(1)学时的约束。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只有48个学时,在这短短的48个学时中,还要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所以案例分析的课时就不可能太多,当然,也不能太少,否则的话,没有办法具体展开,更不能形成完整的案例体系。(2)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足够的职业经验、感悟和实践认知,所以也往往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目前在中国高校担任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以高校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为主,教师本人也很少具备管理实践经验,尽管很多教师通过调研、咨询、科研、甚至亲身体验经历的方式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有较多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如绩效管理、员工开发和培训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点,所以整体上来讲,教师的经验也往往是缺乏的。(3)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水平和数量有限,对于有些985或211高校来说,很多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对案例建设非常重视,投入较大,而且往往设置了案例中心,专门负责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二本、三本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往往不具备这个案例教学条件,能够供教学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完整的案例尤其是大案例、整套案例、本土案例是非常少的。(4)没有专门的案例讨论室。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在对本科生上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共享MBA或EMBA的案例讨论教室,但是很少有学校专门为本科生建设案例课教室,尤其是二流、三流高校更是如此。(5)其他教学条件和设施的限制或不足。案例教学需要具有较好的甚至高档的用以满足教学的设备、设施和条件,如数量足够的电脑或笔记本、方便的上网条件或无线上网、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一定的调研费用或其他费用支出等,而这些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讲,也可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上述的困难和约束不能成为不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的理由,因为案例教学所具备的优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案例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管理实际,更加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当然,考虑到本科生的特点,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穿插在理论教学过重中的短小精悍的小案例,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多一些;另外一种是大案例,一般要通过专门的案例课来组织教学。 二、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大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选择、设计和策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下,明确问题,搜集和阅读、理解相关资料和信息,并且在一定的情景和约束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乏,让学生在启发下和互动中,通过研讨完成教学过程。众所周知,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过程,就很难有一个满意的效果。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也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案例教学。 在组织学生上大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堂两个阶段;课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首先给学生分组,一般可以根据案例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任务量大小将一个班级(约30人)分为2~3组,在上课前让学生根据界定的问题,阅读和熟悉案例背景资料,当案例是真实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自己去搜集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管理问题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形成方案,撰写汇报提纲和决策研究报告。课堂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使用PowerPoint演示稿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汇报的主要内容为决策结果或具体解决方案,以及所依据的原因和理由,当然,所使用的背景资料、数据、工具和方法可以不是汇报的重点。 在具体组织大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更加注意: 1.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精心的选择案例,精心的组织教学过程,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由于大案例的教学组织相对来讲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尤其是扩招以来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使得一个大案例的教学很难在2个学时内完成,而且,对于有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内容,也没有必要选择配套大案例进行教学。在选择和设计大案例的时候,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前后案例最好能够针对某一个企业的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彻底的一体化的研究,即前面的案例可以是分析和研究某一企业的工作岗位,后面的案例可以就这些工作岗位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研究、薪酬福利体系研究等。 2.阅读案例、综合分析。这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调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当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补充资料和信息,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在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分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所以通过讨论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4.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都无法体验和收获的。首先,案例分析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意见和观点不同的同学可以相互争论,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很高,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难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但关键的是把握总结的分寸,阐述原因和理由,评析学生每一种观点或结论,以鼓励为主,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 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和提高。 6.实施方案、强化技能。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它是为了使用它,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们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方法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访谈、薪酬设计、管理沟通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这样,案例教学就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探讨 除了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过程外,在案例本土化、教师对案例的深度研究或参与案例制作、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如果进一步加强,对于保障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是有帮助的。 1.案例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的实践,经常是一些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麦当劳、肯德基、通用电气、IBM、微软、沃尔玛等此类公司的案例。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人的管理一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条件的,只有本土真实的案例才能反映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够使得案例教学工作对于分析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2.教师负责或参与案例的选择和制作。仅仅实现案例本土化还是不够的,最理想的案例应该是任课教师亲自或参与选择、设计和制作的。如果教师参与了制作案例的过程,就会有切身的感受,对某组织会有整体的把握,也会了解很多无法在案例中表达的信息,而这些策毫无疑问对于理解和把握管理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对案例中的组织了解的足够多,才能从更准确的把握决策的背景、环境和条件,而这些仅仅通过阅读案例有的时候是不够的。 3.教师要争取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案例和实践教学也是一样的,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利用一切调研、实习、咨询、科研项目等机会多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多了解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做的怎么样,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教师接触了更多的实务,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授时,才能给学生讲的更加深入浅出,讲的既有理论水平,又紧密结合实际操作。 4.教学方法应更加科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地创造一种自由讨论的气氛,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论引向深入。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启发式、互动式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人和监控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更深入的思考,学生才是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 5.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案例资料、搜集信息、小组讨论、撰写报告、制作汇报提纲等,而且这些任务需要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完成,所以在组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并且能够真正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所描述的背景和环境中,往往是案例教学是否能够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6.改进对学生的考核和考试。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考勤和考核,调整或改进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例如下表的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差异与相关分析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和对大学生涯的评价,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评价与工作流动原因、对大学生涯的评价与工作评价均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 5 调查研究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无论是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还是对大学生涯的评价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生对大学生涯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毕业后对工作的评价,而对工作的评价又与工作流动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组织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所有组织将目光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当一部分组织或企业致力于为企业选拔和培训兼具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较20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具有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特点 所谓系统化,是指各类组织,尤其是各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即要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人才招聘、人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知识及其他相关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所谓职业化,是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具有职业资格,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具有特定的知识范围、从业标准、行为准则、职业规范。通过国家的有关任职资格考试,加强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所谓规范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要求从业人员运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掌握工作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为组织或企业搭建一个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劣势分析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二、三线城市,主要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地域条件变成人才培养的资源,在办学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种定位既与老牌、名牌大学产生错位,又满足了地方和基层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差异性办学定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差异、课程设置差异、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等方面。 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双师型特点明显。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过去的高职高专合并升本的,教师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许多教师一直与地方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劣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较老牌、名牌大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可以支撑教学工作,但前沿理论和代表性学术成果较少,这需要这些院校在发展中注意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思路 1. 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面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传统人事管理状态;培养学生成为领导者和变革推动着,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使其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 2. 在专业设置上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课程群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对人力资源管理了如指掌,而且需要通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能在工作中运用经验准确做出判断。 3. 在学科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交叉复合学科特征 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领导的基本能力;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 4. 厚基础、宽口径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从人才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考虑,应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问题。另外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考虑,较宽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进一步深造。同时,兼顾课程设置不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层面,而应该着重于企业管理中的特定职能。 5. 培养学生从业素质 敬业、守信、主动、规范、服务,具有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谈判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职业修养,也是从业的基本要求。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三,全学程贯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其学生就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因此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专业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课堂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操作等,所有理论课程教学中都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2)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以培养专项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职务分析、绩效管理等专业模块,此外还包括以综合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程模拟训练、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都应纳入课程体系。 (3)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实习、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组织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所有组织将目光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当一部分组织或企业致力于为企业选拔和培训兼具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较20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具有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特点 所谓系统化,是指各类组织,尤其是各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即要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人才招聘、人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知识及其他相关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所谓职业化,是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具有职业资格,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具有特定的知识范围、从业标准、行为准则、职业规范。通过国家的有关任职资格考试,加强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所谓规范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要求从业人员运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掌握工作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为组织或企业搭建一个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劣势分析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二、三线城市,主要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地域条件变成人才培养的资源,在办学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种定位既与老牌、名牌大学产生错位,又满足了地方和基层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差异性办学定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差异、课程设置差异、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等方面。 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双师型特点明显。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过去的高职高专合并升本的,教师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许多教师一直与地方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劣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较老牌、名牌大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可以支撑教学工作,但前沿理论和代表性学术成果较少,这需要这些院校在发展中注意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思路 1. 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面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传统人事管理状态;培养学生成为领导者和变革推动着,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使其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 2. 在专业设置上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课程群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对人力资源管理了如指掌,而且需要通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能在工作中运用经验准确做出判断。 3. 在学科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交叉复合学科特征 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领导的基本能力;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 4. 厚基础、宽口径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从人才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考虑,应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问题。另外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考虑,较宽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进一步深造。同时,兼顾课程设置不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层面,而应该着重于企业管理中的特定职能。 5. 培养学生从业素质 敬业、守信、主动、规范、服务,具有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谈判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职业修养,也是从业的基本要求。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三,全学程贯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其学生就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因此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专业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课堂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操作等,所有理论课程教学中都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2)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以培养专项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职务分析、绩效管理等专业模块,此外还包括以综合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程模拟训练、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都应纳入课程体系。 (3)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实习、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摘要]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是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文章通过调查,对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新建院校;后勤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共批复福建省新组建7所本科院校。这些新建院校大多数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办学经费主要由地市一级政府负责,服务方向主要也是所在的地市,习惯上我们称之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后勤基础设施薄弱,后勤队伍人员基本上为合并前各类学校的原班人马,后勤管理和服务如何满足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实现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已成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加强新建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意义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后勤管理服务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员工潜在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直接关系到新建院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一)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学校后勤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 高校后勤队伍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员工。在学校后勤管理服务过程中,作为提供后勤保障管理服务的后勤员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地联系于组织系统之中,需要互相协调配合。这里既有部门间人与人的协调配合,又涉及人与事的配合。可见,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实现后勤管理服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秩序顺利进行的条件。 (二)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后勤工作质量与效益的前提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调动后勤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实施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除了受到周围环境、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后勤员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只有高素质的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才能创造出高效益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因此,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努力提高后勤员工的素质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后勤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进入深化攻坚阶段,改革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确保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实现“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落实。为此,必须从根本上摆脱过去那种单纯管物而忽视管理人和培养人的观念,建立起以培养和提高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为突破口,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人本为中心,以市场经营为导向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要致力于提高后勤全体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强调人才的吸纳、培养、开发和利用,不断凝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整体意识,调动后勤人力资源中的一切积极要素,从而有力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现阶段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科学实施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后勤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对管理机制研究不够 由于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合并前主要由各地专科院校、成人高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组成,各校隶属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的管理体制不一;合并升格后学校办学时间短,与福建省其他本科大学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相比较,更显得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机制研究不够。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在用人上普遍存在着只注重人力资源的职前学历,忽视人力资源的职后培训;注重人力资源的组织建设,忽视人力资源的个体需求;注重人力资源的一般使用,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墨守成规,以致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普遍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不够。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福利型”、“供给型”、“行政管理型”管理模式,对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调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后勤工作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化。要求高校后勤必须配备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市场经营观念和熟悉高等教育规律的管理服务队伍。但是,从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来看,一方面表现为各校全方位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开展,学校的改革往往先从后勤部门人手,而后勤社会化改革特别是人事改革一直是形式多于措施,而措施又多于实施;另一方面是这些院校为满足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几年来处于连年扩招发展之中,后勤部门管理者疲于应对庞杂的事务性管理,忽视了对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仍然有相当部分后勤员工观念中对“下岗分流”这种社会普遍现象很难接受,真正意义上的“能上能下”、“下岗分流”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 (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几年来,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始发生变化,一些院校已开始注意从优秀毕业生和行政干部队伍中挑选部分人员进入后勤队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勤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但是,从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调查结果来看,仍不能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仍然存在。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从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队伍年龄构成来看,后勤员工平均年龄偏大,40岁以上人员比例占77.89%,30岁以下人员仅占7%,有些院校30岁以下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出现断层。第二,人员工种结构不合理。后勤员工中从事技术操作岗位一线人员偏少,而多数技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和实践操作能力。从临时工队伍构成来看,既有失地农民工,也有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外来工、家属工、下岗人员等,成分复杂,动机不一;临时观念强、服务意识差、流动性大,难以进行系统培训。从管理岗位的人员构成来看,既有管理干部、 工人(以工代干),也有临时工。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结果导致“干部不懂干事,工人变为监工”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这种管理层的错位,且相当部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理念和技能,在管理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能科学、公正地对待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待临时工队伍的人才),工作上表现为压制人才、感情导向,最终导致外来人才的流失。第三,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也远远低于本校中政工队伍的比例,后勤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人员仅占19%,中级职称人员仅为26.7%。从后勤人力资源内部来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分布不合理,具有本科文化程度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主要是医务人员、基建部门人员和处室主要领导,一半以上科室(部门)没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有的部门甚至连初级职称的人员都没有。这种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三)后勤部门人力资源不稳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后继无人 “十五”期间,福建省7所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建有新校区。新校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市政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校园周边社会治安复杂,这无疑给后勤管理服务增加了负担。学校在人事管理体制尚未全方位进行改革的时候,急于突破制约办学的瓶颈,往往从后勤部门作为突破口,操作中缺乏细致的思想工作,后勤员工在社会化改革中,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思想压力。第一,后勤部门人力资源不稳定。由于后勤部门人员工资低,容易产生消极和埋怨思想情绪,队伍不稳定。加之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能脱身外出进修学习,相当部分人员职称评聘问题不能解决,也造成了思想上的不稳定。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转变在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勤服务实体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求。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对部门人力资源不注重投入与培养,导致了原后勤人力资源知识体系陈旧和工作技能水平较低,多数员工无法适应后勤社会化对人力资源新的要求和需要,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后继无人。 三、加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通过对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既有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运行机制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后勤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高校后勤员工不仅承担着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提供后勤保障的工作,而且还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是“不上讲台的老师”,后勤员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1.深化人才意识,坚持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最紧缺的资源并不是财物,而是有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的优秀管理者。学校的领导要像抓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培养和提高后勤人才队伍的措施。舍得把得力干部放在后勤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把那些真正有奉献精神,能任劳任怨,而且有工作水平、工作魄力的干部放到后勤管理岗位上来,尽快使后勤干部员工从“学校人”、“行政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市场人”,培养出一大批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的管理型、经营型人才。 2.要及时研究和解决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后勤管理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深层次的开发,在人才组合配置中要有结构观念。一要特别重视人力资源中“带头人”的综合素质,防止后勤管理服务中“核心低能”;二要注意科学调整现有人员结构,注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和主体功能相一致,使管理者“人尽其才”,在人才的带动下,提高后勤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三要注意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格气质的层次梯度和优势互补,提高后勤人才组合配置的整体性功能和群体活力。 (二)制定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后勤人力资源结构中“三高三低”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人员进不来、队伍稳不住、素质提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为此,必须尽早制定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才能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开展。 1.科学制定后勤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规划。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取得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后勤人力资源作支撑。如何调动高校后勤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创造性,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求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引起各校的足够重视。就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来看,无论是后勤管理处或是各集团服务中心基本上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各类人员开发与管理仍处于无序流动状态之中。为此,各校必须尽快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选配素质好、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专职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以后勤总体发展为依据,以满足后勤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为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规划。 2.优化后勤人力资源结构。一要充分管理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这些员工大部分都经历了学校的合并升格,亲身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他们与学校具有深厚的感情。为此,必须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二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打破工人与干部、正式与临时工身份界限,要广纳人才,不拘一格,择优选聘后勤各部门急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提高知识型技术员工比例,增强后勤人力资源的整体活力。三要不断深化用人机制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后勤员工转变观念,做到“改革无情、操作有情”,在机构调整、岗位设置、岗位职责、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坚持“按需设岗、公开公平、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竞聘原则,又要讲究“注重学历讲能力,不唯能力重潜力”的选人之道,为将来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打下基础。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 人力资源培训是改进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和增加工作技能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企业行为。加强高校后勤员工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是不断提高后勤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素质的基础工程。 1.加强后勤干部的培训,提高管理层素质和水平。从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管理层来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培养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特别是后勤服务实体中,相当部分管理者是由普通工勤人员转变为管理者,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意识、市场经济意识 较弱,文化水平也较低。为此,各校应尽快制定出系统培养计划,通过派出专业进修、脱产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后勤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2.加强后勤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后勤职工队伍是后勤工作的基本力量,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各校原有职工知识水平、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为此,必须下大力气,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改进劳动技能,才能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严格结合考核人实际情况,将培训结果与员工考核、晋升、晋级等结合起来,提高员工自主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运用激励手段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断完善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促使后勤全体员工能够全心全意投身改革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物质利益激励。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量大、任务重、头绪多、工种杂。为体现奖勤罚懒,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必须在管理中体现物质利益杠杆作用,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要给予物质奖励。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就是注意用精神因素激励人才从事工作。人不但有经济和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收获持久。因此,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对提升专业成就、各类声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的需求。精神激励主要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才华,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目标。 3.管理激励。让后勤员工通过参加民主管理,广泛听取职工建议,让后勤员工参与重大决策,激励员工的责任感,增强员工的成就感,使员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动力。 4.岗位竞争激励法。竞争就是一种激励机制。竞聘上岗,双向选择,使后勤员工不仅有光荣感,而且具有危机感,促进后勤员工珍惜岗位,真正爱岗敬业,在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同时,完善与岗位职责和工作相挂钩的分配机制。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充分调动后勤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对于深化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引导学生走向道德、理性和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阐述了多元文化融合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实际,探究如何融合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学生的专业文化等多元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数学课程教学,通过文化浸润、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友善包容的情感,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精神、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文化融合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 当前不少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热衷于浏览网络碎片化的知识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了解较少,对数学文化、自身的专业文化理解不够,也很少考虑社会道德、人生理想等相关问题。而目前的数学教育方式又往往比较生硬,课程中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没有经过详细的设计和有效论证,流于形式、缺乏具体内涵,无法真正感染学生,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课程思政及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恰当地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能有效推进人文教育与数学学科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促进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融会贯通。 (二)有利于提升师生的文化自觉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特色打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多元文化融合开展数学教学,或开设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与数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蕴涵的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将自身对数学学科的哲学思考、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融入数学学科教学中。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诚信、求真的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的养成。学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对象。将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科学地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浸润于文化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学科教学的文化魅力,并基于文化的层面加深对数学知识及数学学科精神的理解。久而久之,必然能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 不断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将多元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且富有文化气息,还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了解数学家的故事及他们不断创新、百折不挠的探索过程和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运用多元文化创设相关知识或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有文化底蕴及启迪作用的情境中学习、讨论、探究新知识;还可以联系、融合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究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紧密契合,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容易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师生强烈的思维碰撞,也有助于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课堂资源。 (四)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感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属于纯理科,数学知识冰冷枯燥、缺乏人文魅力。而事实上,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学生的专业文化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美的元素。将多元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多元文化中美的因素,并将之与数学知识、方法的探究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教学更符合青年人的审美,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升华。同时,多元文化的融入可以使数学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多元文化交错融合、相辅相成,为数学教学打开了别样的天地,能更有效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思维。富有文化底蕴的数学教学更能获得学生价值观的认同,更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积极进取、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 二、基于文化育人的数学教学设计 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数学课程文化育人的教育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多元文化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设计贯穿文化育人思想的教学方案,通过多元文化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的知识探究和精神追求。下文将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的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基于文化育人视角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融入数学文化、提升学科素养 对很多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而言,数学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工具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而且不少学生认为数学课容量大,数学知识抽象程度高,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也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数学知识教学的高效率,更要注重数学教学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思政目标的全面达成。事实上,多元文化中与数学学习最为密切相关的数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特且自成体系,可以让我们超越数学知识,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去重新审视数学。将数学文化深度融入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显性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应关注隐性的数学思想、观念等等,把两者恰当地融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获得对数学的完整认识。比如:在《极坐标系》一课的教学中,有老师这样引入新课,数学起源于四大“河谷文明”流域: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东亚的长江和黄河。数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狩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城市,数学带给我们探索自然的工具,也带给我们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说起不同的视角,我们最常用的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创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点与其坐标都是一一对应的,但它是不是唯一的坐标系呢?点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呢?这样的引入,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发源地,体会到数学发展的源远流长,进而关注到数学史,还让学生体会到了类比数学思想。运用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类比引入运用不同的坐标系描述点的坐标,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极坐标系的探究。数学课堂也因数学文化的融入而变得丰盈且厚重起来。这样的数学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综合素养非常有益。 (二)创设导学情境、展现文化育人 创建数学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但是如果局限在数学课程中,单纯从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方法出发,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有时情境会显得单薄,缺乏吸引力。将多元文化融入情境创设,可以使得教学情境因富有文化底蕴而变得生动而更具感染力。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月洞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很常见,因形如一轮满月而得名。通过月洞门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一种不可穷尽的视觉享受。在《圆的方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本校园林技术、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以苏州古典园林中月洞门的视频引入新课,视频展示了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四面均设月洞门;网师园的“云窟”月洞门;沧浪亭的“周规折矩”月洞门等。移步换景、美轮美奂的视频情境,既与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又因地制宜、融入了苏州地域文化,让学生欣赏到圆在苏州古典园林构造中的运用,也让学生体会到圆在中华祖先心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月洞门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月满人团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月洞门视频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数学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发现、感知、体会美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学生领略到精湛的园林意境,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创设这样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导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开展新知识的探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课堂和数学知识的美。 (三)开展数学活动、体验文化自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科整合思想,以问题为载体,结合课程目标及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操作、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分为数学设计与制作、数学调查、数学应用、主题阅读等不同的形式。在数学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会打破学科的界限,体会数学与多元文化的整合;在数学应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体会数学与多元文化的联系与相互促进;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数学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会数学的科学人文精神等等。比如:在开始学习微积分的时候,笔者开展了《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自主阅读,撰写阅读笔记:微积分学是谁创立的?对微积分理论有重要影响的数学家有哪些?中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学的创立有什么贡献?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数学史上关于牛顿和莱布尼茨究竟是谁创立了微积分争论许久。事实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如法国的费尔玛、笛卡尔、英国的巴罗、瓦里士、德国的开普勒等都进行过相关研究,为微积分的创立作出了贡献。而柯西、维尔斯特拉斯等人后续研究,使微积分学得以持续发展。古代中国微积分思想早有萌芽,公元前7世纪老庄哲学中就有无限可分性和极限思想;公元前4世纪《墨经》中有了有穷、无穷、无限小(最小无内)、无穷大(最大无外)的定义和极限、瞬时等概念;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以及沈括、秦九韶、贾宪等科学家、数学家在微积分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通过主题阅读,学生意识到微积分学的创立不仅仅牛顿、莱布尼茨是个人的成就,他们是在许多研究者经过努力、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总结创立了微积分学。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增加了民族文化自信,也理解了每一次的数学发现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科学和文明的进步都是在许多人坚持不断、百折不挠的努力中才取得的。 (四)编制数学问题、传播传统文化 数学问题中,有一些千古流传的古题、名题,集古文、诗歌与数学于一题,读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兴趣盎然。比如:在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所著的《九章算术比类大全》中有一道数学名题“宝塔装灯”: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用诗歌表达数学问题,简练生动,学生读起来感觉妙趣横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适当引用此类的数学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也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联系数学在其他学科及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编制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数学题。比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数学能力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前四句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问:这四句诗写出了我们所学函数知识中的哪种性质?假如草的长度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设草的长度为h(t)(0<t<12),4月草开始生长,到6月时生长停止,11月零落成泥,次年4月又重新生长,草停止生长的高度为h0,请你描述出“一岁一枯荣”的模型。赛题中将原野上的草秋冬枯黄、春来茂盛的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自然生长规律与数学知识中函数的周期性联系起来,生动有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题目的阅读理解以及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惊奇地体会到原来数学知识与中国古典诗词也可以这样联系起来,而且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中的对仗工整、简洁明了与数学表达也有相通之处。 三、结语 文化育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更应大力推进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文化层次、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从而体现数学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秋明.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N].光明日报,2017-1-19(14). [2]严必友.挖掘数学文化践行学科育人[J].数学通报,2019(11):19-22,27. [3]李蕾.高职院校数学文化教育:内蕴、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15):91-94. [4]陈香.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式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徐瑾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由于受社会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当前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松散,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有厌学心理;学习方法不得当,有被动学习的倾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文化育人的培养目标。要解决学风建设问题,高校学风建设应从提高认识,做好学风建设规划、加强学风建设规范管理,树立先进典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学风建设的成效。 根据高校学风建设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学风建设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作为理论部分,它要明确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内容,让师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学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从广义上讲,高校学风建设是教书育人之本、学校发展之魂、学生成才之基。从狭义上讲,高校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积淀的精神文明体现。作为实践环节,除了常规教学和学风建设的文体活动以外,还应通过校园景观设计、校园主色调和建筑物命名等多种载体,营造良好的大学学风氛围。总之,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值得我们从多角度来研究和把握的概念,它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精神、教师教学、研学以及治学态度、教学管理人员督学和导学之风的综合体现,彰显了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 一、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同学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上学就是为了混日子,没有适用的学习计划,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不能主动学习。有的虽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各科的学习却未按照计划时间有序进行,平时的学习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情绪,把学习当做消遣时间的工具,高兴了就学点儿,不高兴了就扔到一边。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把取得好成绩与获得一个环境舒适、待遇优厚的工作联系起来,急功近利,不讲究真才实学。 (二)组织纪律松散,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就认为学习到了“终点站”,缺乏学无止境的理念,对继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散。具体表现在:上课聊天、上课睡觉、看课外书,或者在桌上乱涂乱画,不注意听讲。迟到、早退、逃课、甚至考试旷考等现象频频出现,到考试时就抄袭,不及格率极高。有的同学趁着网上选课期间外出打网络游戏,这些同学把学习当做沉重负担,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向家长交差,厌学情绪大,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校园学习风气。 (三)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心理。不少学生受所谓的“热门”专业舆论影响,对待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一旦选择的专业不够“热”,或者不符合个人爱好,就出现不安心学习的情绪,甚至出现无聊、空虚、自责、迷茫等不良心态。或者存在专业思想不定,今天想学计算机,明天想学英语,后天想学法律,最后一事无成。还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在校上课与将来就业不相关,学习专业知识不如到社会上锻炼能力,于是开始热衷参与社会实践,忙于外出打工,想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结果适得其反,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四)学习方法不得当,有被动学习的倾向。一部分同学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认识不足,不善于总结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往往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没有进行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时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严重脱节,事倍功半,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在学习方法上,存在惰性心理和矛盾心理,虽然主观上有自学的想法,但娱乐时间占平时生活的绝大部分,经常感到学习精力不足,考试之前突击学习,死记硬背,造成学习内容不系统,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一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世界全球化、一体化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既有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一些不利因素,对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学风建设。二是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国大多都奉行“考试考什么,老师讲什么”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很少涉及弘扬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内涵,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私欲膨胀、学习态度不端正,难以抵制贪婪与物质享受的欲望,对事物的是非曲直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就业压力的错误导向性。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逐步增多,据统计,2017年就有795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导致了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之间的竞争,还有学生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的竞争,造成了“学得好不一定工作好,学的差不一定工作差”的现象,影响了高校整体的学风建设。 (二)学校环境因素。一是办学理念存在偏差。教育的“产业化”促使一些学校以企业模式办学,造成了一些高校片面追求“量”而忽视了“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二是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目前,部分教师对学风建设缺乏主动建设意识和系统化建设思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尚不能及时反应行业最新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造成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使得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不足,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教师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及师生之间的协调联动、紧密配合,仅仅依靠部分教师对学风建设在日常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管理者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学风建设很难取得成效。 (三)学生自身因素。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当前的一些同学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认识不清,有的同学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有的是从众心理,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还忽略了自己的专业课程研究。二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要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战胜自身的弱点。例如,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困难与疑惑,就产生了胆怯、倦怠之心,没有积极的去参与实践,缺乏不断超越自己的奋斗精神,难以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取得进步。三是学长的负面影响。有一些高年级学长在校学习生活期间表现出的倦怠与惰性,包含学习动力、学习目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这些高年级的学长的负面言论与行为,对学风建设起着消极作用。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学风建设的认识,做好学风建设规划。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现有的实施措施,更要有长期的建设规划的理念和认识,这样学风建设才能抓出成果,抓出实效。一是要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通知要求,健全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学风建设相关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学风建设顶层设计,整合学风建设力量,逐步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和谐校园环境和内涵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制定与落实学风建设活动的有关计划,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坚持以学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学生热点问题,及时解决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面向全校师生,有计划地开展学风建设目标与教学管理的宣讲教育,提高各部门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正确引导与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十分必要。 (二)加强学风建设规范管理,树立先进典型。教育作为传承文化最有效的载体,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三好学生、优良学风班等先进个人和集体。新时期的高校应充分发挥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综合奖学金等各类评奖评优的导向作用,发掘树立各类优秀学生典型。力争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常态化。探索建立学风督察和通报制度,形成“检查—通报—整改—奖励—检查”循环的长效机制,落实文化育人理念,树立先进典型,实现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教师督导与学生自律相结合,推进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运行体制。达到树立典型、取得实效、形成机制、服务长远的目的。作为教师还应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优秀教师走进班级,推进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鼓励机制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提升广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学上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专业特色,严抓教风与学生的学风,进一步发挥班主任、教学信息员、寝室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的信息媒介作用,做好各项与学生心理、学习、生活、体育锻炼等相关的服务引领,及时、客观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优化学生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导向、激励和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推行案例、项目教学,强化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进一步培育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的提高的循环过程,不断改善学风建设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进步的重要一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正迈向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意味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而学风建设内容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正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优良学风在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还需要管理者的顶层设计、教学各部门的配合、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将学风建设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不断地完善。
一、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改变着企业的经营业态,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外贸企业的要求,新的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技能: (一)具备较强的线上沟通能力 语言技能涵盖了描述产品的能力、与买家在线英语沟通的表达能力、国际网站资讯阅读能力并能获取最新有效信息。同时,由于各国的风俗民情、政治、经济、法律、对商品的喜爱偏好程度不同,因此还要求从业者能了解销售地当地的人文背景,以免由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 (二)具备较强的软件操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日常操作与办公软件如EXCEL的运用、熟悉数据统计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美图软件如photo-shop图片处理以及Wish、Amazon、Ebay、速卖通、敦煌网等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与管理。 (三)具备跨境电商运营能力 熟悉商品拍摄及图片处理、网络平台上产品的与下架、价格设置与支付结算、运输与配送、客户服务等电子商务技能以及熟悉进出口操作、交易流程、国际运输、快递、海外仓储等物流知识、国际贸易规则、会展策划、风险控制纠纷处理等国际贸易有关知识。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与不足 实践教学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于2012年实施,推动了各个高校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并且初显成效。然而,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对于国际贸易人才技能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实践教学改革明显滞后。 (一)尚缺乏成熟的课程体系 虽然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比较完善,但适应跨境电商这种新兴外贸业务的课程却非常少,许多高校只是将电子商务专业的某些课程迁移到了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中,并且缺乏合理的跨境电商课程设计,没有体现创新创业的课程目标导向。课程教学内容和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跨境电商企业实际业务脱节,没有体现出整个流程创新。 (二)校企合作不深入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然而合作仅仅停留在浅层次,或者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和考察,或者邀请相应的企业人员开设主题讲座,虽然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跨境电商企业的了解,但是学生只是看或听,没法接触到实际的业务流程,也缺乏相关的技能培训,因此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才技能的需求。 (三)创新创业型导师匮乏 本科院校较之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教师缺乏在企业的任职背景,而且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经历更少,加上学校对于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激励不够,教师的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和“双创”时代的要求,亟待进一步充电和完善。 三、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 (一)优化课程体系 凸显“专业技能扎实、学科交叉融合,方向特色鲜明、实践创新卓越”的人才培养定位,实现课程融合和学科交叉以及知识整合,体现平台化、模块化、方向化的课程体系特征,重新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让实践课程比例占50%以上。紧跟跨境电商发展的趋势,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移动商务、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等等跨境电商方面的课程;坚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开设商务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训、互联网金融实务操作等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结合跨境电商的新特点,丰富课程内容。比如《国际结算》中增加跨境电商有关支付方法的知识;《网络营销》中体系媒体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传播沟通方式的创新;针对性开设针对南亚、非洲、中东等方向跨境电子商务的课程。 (二)深化校企合作 在学校建设企业办公点,以便学生参加跨境电商业务。学生在企业中可以进行跨境电商的实务操作,包含各类订单的处理、产品的售后等,跨境电商企业会安排相关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的培训。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无缝对接,学校既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又是进行工作实践的场所,即“校中场”。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于跨境电商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实战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实训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了未来求职的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而且还能从中获取到一定的工作报酬,解决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压力。对于企业而言,获得免费的办公场地和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对于学校而言,“引企入校”使得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了双师型队伍,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真正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 (三)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可以与阿里巴巴、敦煌网等相关专业的网络平台合作,参与跨境电商高校合作培训项目,为学生搭建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比如在速卖通、Ebay、Amazon等平台上进行实战操作,企业通过账号授权学生在平台上进行产品推广,经过选品、产品上架、与客户沟通、在线交易、售后服务等等环节的实际操作,迅速让学生上手,完成销售业绩。从而形成校方、企业、学生三方联动共赢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各级专项创新创业基金用以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类似于创客中心,创业园等类型的创业中心,提供学生创业的平台。创业导师负责整个电商项目的运营,甚至可以组建公司,招聘学生加入公司,共同创业。在创客中心,创业导师还负责对学生进行企业孵化培训,对学生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诊断,解决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到创客中心,分享创业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少走弯路,抓住市场机会。 (四)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内与课外双重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课内评价坚持“强化平时成绩,弱化期末考核”的原则,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包括现场考核、作品考核、比赛考核等。课外评价注重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的考核,考评内容由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实践和创业业绩三方面组成。指标包括:学生参与的企业订单业务量、整个创业团队在运营网站时的业绩、学生在团队的贡献度等。考核主体以校方教师和企业讲师为主,同时,融入考核者自己及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此外,引进奖励机制,参照学生的综合成绩的排名结果,以企业聘书,奖学金为奖励,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选拔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姚素梅.跨境电商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纳税,2019,13(14):268-269. [2]吴惠明,陆泽波.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2):73-75+78. [3]林凌.台州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探究[J].电子商务,2019(4):68-69+78. [4]潘婕,彭哨.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5):36-37. [5]肖菲.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教学新思考[J].商讯,2019(7):111-112. [6]薛芳,苑浩畅,李冬雪.“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智库时代,2019(3):168-169. 作者:廖战海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以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质量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缺乏活力;办学目的不明确,技术教育不实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太少;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政府加大经费投入;面向需求,注重实效,灵活办学;改革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教育;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快速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等。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农民素质 一、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 1.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洛克希德等人(1980)认为,完成四年基础教育的农民劳动生产率比没受过教育的高7.4%,现代农业中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比在传统农业中要大得多。贾米森和莫克(1984)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非常显着,完成七年以上正规教育能使粮食产量增长30%以上,非正规和成人教育对增加农业产出也有积极影响。上过学的农民会更多地使用化肥,主动与农业技术机构联系,并更有可能采用新技术,因而受过教育的人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美国的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劳工部对1948—198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源泉的估算表明,教育和知识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2%,超过物质资本37%的贡献率,若把投入生产力的贡献也加进去的话,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当前世界财富的64%是由人力资本构成的。舒尔茨认为,“经济迅速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劳动力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根据国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05年底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4 313万,其中城镇与农村分别为24 301万与60 012万,农村占72%。由于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居高不下,再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结果农村劳动力总量和剩余量(约1.5亿人)持续上升。 2.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 首先,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2000年,城乡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2年和7.3年,相差2.9年,约50年教育历程。在8 699万文盲人口中,农村占75%。2004年,1.2亿农民工中,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的比重分别为5%、12%、65%、16%、2%。城市的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4倍、17倍、56倍、282倍、323倍。其次,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观念陈旧。农民专业技术水平低,2004年,1.2亿农民工未接受任何培训者占72%,受过培训者仅28%。农民相信鬼神的世界观,听天由命的人生观,知足常乐的价值观,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轻商的生产观,温饱则止的消费观,有饭同吃的分配观,坚守故土的乡土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再次,农民心理素质差,创新能力低。风险意识差使农民对人力投资的欲望降低,进而陷入“科技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效益低—人均纯收入低—贫穷—人力资本投资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恶性循环。又次,农民的身体素质低。农村婴儿死亡率比全国平均高2.24%,1993—2003年农民患病应就诊而未就诊与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重分别由6.7%与24.6%变化为17.7%与22.8%。1985—1993年,农民两周患病率与慢性病患病率分别由69‰与86‰上升到128‰与131‰。最后,农民没有或极少享有社会保障。如农民工养老医保参保率仅15%和10%。据李强调查,有32.9%~36.3%的农民工出现过身无分文的现象。农民享有的社会资源质次量少。城镇居民能享受的交通、电力、电信、自来水、教育科学、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农民都要靠自己买单。农民进城务工只能在体制外的传统产业、非垄断行业寻找那些没有保护的非正规职业、边缘职业、底层职业,干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 3.农村基层干部执政水平低 部分基层干部思想僵化,满足现状,不求发展,不愿追求和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创业动机不足,不愿承担风险,无所作为。部分农村干部很少组织群众学习,致使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1.农村职业教育缺乏活力,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大。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大都是“关门办学”, 学校只注重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缺乏成年农民的培训体系。一些学校的职业教育按普通高中的模式办学,没有职教特色,大多数职业学校仍在走重知识轻技术的老路,压缩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时间,突出文化课程,进行应试教育,导致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现阶段以理论为主的农业高等院校发展较强,而以提高技能为主的独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很弱,且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很少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涉农类专业落后,没有跟上新农村发展的步伐,教材编写年代久远,为农民工设置的城市需求的专业不健全,没能反映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大多数青年无学习兴趣。 2.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渠道不畅,教师待遇过低,一些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严重流失,从而导致师资队伍年龄老化;而且缺乏学习培训的条件,教师知识陈旧,致使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3.农村职业教育不受社会重视,发展阻力大。首先,政府资金投入少,且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力量十分薄弱,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缺乏监督考核机制,导致这类学校自暴自弃,学生学习质量差。其次,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就业率低。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面临撤并,仅河南省2003年就比2000年减少了10 193所,毕业生和在校生人数大大下降。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教育部门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监督。首先,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来抓。其次,建立职业教育评估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实效。 2.政府须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政府出资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以留住人才。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并明确投入用途;同时政府应加大监管与协调力度,统筹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各级财政可设立培训专项经费,以完善培训条件。 3.面向需求,注重实效,灵活办学。一是政府继续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由政府出面搞“职业学校·农户·公司”的经营方式,使职业学校与农户、市场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实效,同时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搞规模化经营,培养其市场经济意识。二是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 4.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第一,明确农村教育目的,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级实用人才,因此,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在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培养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土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第二,要针对不同农村人力资源群体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第三,专业设置上,适当扩大职业学校的自主权,使其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区域特色设置专业和课程。 5.健全法律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基础上,建议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职业教育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立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组织动员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环境,在社会上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人生观,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6.提高办学层次,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实行合并重组,改办五年制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各类短期培训工作,集中适应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双师型”和高级教师队伍进行高职文化课、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集中增设专业教学必需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的场地,建立起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7.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继续扩大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计划,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组织在职教师到城市对口职业技术学校任教锻炼,或到大学集中培训,提高教学水平,或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操作技能;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8.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农村职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一方面,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安置等中介服务,不断提高农村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加强农村职校与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职校的合作,拓宽其就业出路。另一方面,扩大对口升学招生计划,特别是本科计划,增加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学校数量,以满足这类学生升大学的需求。 职业教育论文: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 郝新生, 任昌荣,分析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加大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措施,如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 ;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布局结构;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 材建设规划”;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等,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 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的基本统计数据, 从1958年开始到1965年停止,15年后,即 1980年才恢复统计。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这一年的10月7日,国 务院批转了教育部、 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十 分薄弱”,“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据1979年统计,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中,普通高中毕业 生为726.5万人,而职业教育仅有中专和技校两种, 毕业生分别为18.1万人和12万人。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 率仅有3.8%,96.2%的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又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就业。1980年,中国一举出现了3314所农 业中学及职业中学,加上3069所中等专业学校、3305所技工学校,使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224.2万 人。比前一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降为969.8万人,比前一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80年 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8.7%,比前一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此后, 中国的职 业教育迅速发展,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1980年增长 了26.4%、9.1%和4.8倍,总人数达到415.6万人,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比1980年减少了24.6 %,总人数为 741.1万人。 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段总学生人数的35.9%,比198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经过“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到“九五”计划的第三年,即1998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 了辉煌成就,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 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有 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为推 动劳动就业和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据中国教育部1999年5月22日的《199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中国职前高中阶段的各 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17106所,在校生达1126万人。其中,职业高中8602所,在校生454.9万人;普通中等 专业学校4109所,在校生498.1万人;技工学校4395所, 在校生173万人。普通高中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 。职前高中段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占职前高中段学生总人数的54.55%。 如果加上成人高中教育的人数 ,则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为1467.87 万人,占全国高中段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2445.5万人的60.0 2%。 80年代开始起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正在进行高职 实验,一批中专也开办了高职班。1998年,全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达432所。 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校 毕业生,不仅有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为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提供了宝贵的探索。 职业教育也冲开了各级职业学校的围墙,尝试着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如初中的“3+1”、初二分流的“2+ 2”,一些普通初中和高中开设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知识技能课等,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扩大和发展 ,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上,已经打破了由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民办职业学校有了很大发展。1999 年上半年,中国已有1400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各种形式的民办短期职业培训机构也在迅速发展。 1996 年4 月10 日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 )提出:“九五”期间,“职业教育以初中后为重点,实行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分流。高中阶段各类 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275万人左右,比1995年增加335.7万人,年递增率6.3%。 全国各类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在 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100万人”,占 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继续维持在60%左右。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上,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教育, 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九五”期间,各类专科教育在校生的总量要达到450万人左右。“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以 现有高校学校为基础,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岗位适应性,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用这个文件考量 1995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应当说基本上得到实现。文件提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高中阶段 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九五”期间这级学校在校生发展的年递增率要达到6.3%;1995年,高中阶段中等职业学 校在校生为939.3万人,按年递增率6.3%, 1996年在校生应为998.47万人,实际上1996年在校生为1010.35万 人。按《发展规划》,1997年在校生应在1996 年计划达到的人数上再增加6.3%,为1061.37万人,实际上199 7年在校生为1089.51 万人,不但超过了《发展规划》提出的年递增率6.3%的指标, 也超过了实际发展人数的 6.3%的指标。1998年实际在校生人数虽然没有达到6.3%的年递增率,但仍然比1997年实际在校生人数增加了 36.49万人, 增长率为3.35%。 职业初中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也在稳步增长。 但是,按照《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00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 比例达到60%左右,“九五”头三年的形势并不乐观。1996年、1997年和199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等职业教 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是56.8 %、56.31%、53.12%和56.27%、56.17%、54.55 %。 比例数呈下降趋势,而且比1995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例的57.4%和56.8%下滑了0.6、1.09、4.28和0. 53、0.63、2.25个百分点。据中国教育部《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1998年普通高中 招生359.55万人,比上年增加36.94万人;在校生938万人,比上年增加87.93万人, 已经超过《发展规划》提 出的 2000年的指标。而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407.37万人,比上年减少8.48万人; 在校生人数仅为《发展规划 》提出的2000年指标的88.7%,尚缺少149万人左右。 表面上看,1995年以来,中国出现了“普高热”。由于学生及其家长对求学于普通高中的热情提高,致使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在中等教育结构的比例上徘徊不前,一些职教界人士产生了危机感。有些学者甚至撰 文认为在本世纪末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60%指标很难实现。有的同志提出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硬 性规定职普招生的比例指标,以扭转职普比例结构职教下滑的趋势。 其实,“普高热”并没有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前文已经提到,近几年,中国 中等职教在校生人数均有所增长。只不过,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等职教,使职普比 例结构有所回落。原本一些不景气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高和技校更加举步维艰。 社会对普高的热情不可能是无时限、无止境的上升。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时期。普高的发展 要受高校发展的影响,更要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在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社会就业机会有30%是交给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余70%是由受中等教育的人来承担。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 社会就业机会绝大部分要由受过中等教育以下的人来承担。既使中国到了201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占社会入 学年龄人口的15%,仍然要有85%的青年人不能升入高等学校,需要通过职业培训进入社会劳动岗位。这种就 业形势将维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对此,早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8 条中 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局《关于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意见》明确规定:从1999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 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工种 )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个体工商 经营的,也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有些职业必须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办理开业手续。对于在城镇中准 备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下岗职工,视文化基础和所选就业岗位的要求,培训1至3年。在这种社会就业制 度与形势的制约下,“普高热”不可能升温过高。1999年8 月,教育部为改变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不能满足社会 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为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 经济增长,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处理好5个关系,其中第 5点就是“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促进普通 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可以预料,今后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积极发展,普高招生人数和在 校生人数会超过《发展规划》规定的年递增率,但决不会成为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干扰因素。影响中国职 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在普高发展之外。普高和职高的发展,不是对立的,不是此长彼消的。在中国非义务教育的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育资源是大量的,教育任务是繁重的,可招收的学生人数永远多于实际超收的名额。 那么,近几年制约中国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职教经费投入不足。职业高中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生均预算内经费增幅不高,许多学校 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缺少资金去进行必要的职业实习,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资金,办学 条件仍然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的部门分割 、行业分割,以及部门、行业与地方间的分割;中等职业学校的职高、技校、中专之间专业重复,资源不能融 通、共享;农村职业中学办学方向出现偏差,农村职业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需要有所脱轨;少数民族聚 集的省区中等职教发展的模式不够清晰,缺乏特色,发展的力度不够。 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化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困难。1980年到1996年,中国 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投资比例已从81.9%下降为52.2%,而非公有制单位的投资比例已从13.1%上 升为33%。经济体制变化中,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怎样参与职业教育出现了一段动荡和需要调整、规范的时 期。近几年,国有企业经济亏损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就业 压力逐年增大。一方面是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增加,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事业用人追求高学历化, 给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的困难和压力。 四是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 视中等和初等 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 五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亟需提高。据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 布的数据,职业高中的多项办学基本指标(如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率、理科实验 设备达标率、图书达标率、体育馆面积达标率等)仍然没有达到《教师法》、《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 要求;而且,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办学的基本指标,增长速度也多数低于普通高中。 由于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教学质量不高,办学基本条件与国家规定的要求差距较大,因而难以扭转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一些职业高中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很难打破。 二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切实贯彻《职业教育法》,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 积极发展,解决障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家教育部、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3 月16日共 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十个方面对全面发展职业教 育提出明确要求。1999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继续强 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召 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决定》中再次重申: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 职业教育。统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政府一贯的政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归纳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 力度与发展趋向: 第一,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 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 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在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实行职业技术培训。在部分农村地 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初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全国大部分地区坚持大力发展初中后分流的中等职业教育,配合普通高中的发展,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 形式的学习机会。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达到“九五”计划规定的目标。按1998年教育部的统计,全国初中毕业 生1603.1万人,当年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合计招生人数只占初中毕业生的47.8%,尚有52.2%的初中 毕业生处于“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状态。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发展潜力。只要办出职教特色,提高教 育质量和效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要重点大力发展。这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 素质,推迟就业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 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之外,部分 普通高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也要大力发展,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逐步 建立“立交桥”式教育制度,允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国家决 定,今后每年新增高校招生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招收 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还将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 阶段完成学业。通过实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多种灵活有效的学校管理办法,强化发展中国职业教育 的力度。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要求普通中学普遍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转业、转岗培训,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上岗前和失业、转业、转岗人 员再就业前都得到必要的职业培训。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根据需要,参与劳动就业训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 职业培训。 第二,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国 家强调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都要依法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落实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职业 教育经费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行业组织、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用人单位合理承担,举办者自筹,受教育者缴 费等多渠道筹集,建立起稳定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国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并促进其向深层次发展,使合作的各方都成为办学主体。国家还大力倡导 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划拨土地、补助基建、调配教师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在 教师职务评聘、证书考核发放、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发展校办产业等方面执行国家统一政策,在各项实际工作 上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一视同仁。 国家强调加快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行两种证书制度。要求统一协调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的 就业政策,让所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的就业逐步转到面向社会、进入市场、公平竞争、 自主择业的轨道。坚持在政府领导下,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使各类职业教育在统一、协 调的政策下健康发展。国家还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并将其作为从事相 应职业的凭证。 第三,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通过调整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的布局结构,改变由于 条块分割造成的学校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预计在今后三年时间里,在地方政府的统 筹规划下,通过“共建”、“联合”、“合并”“划转”等形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与此同时, 进一步加强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复查和调整。到2000年,中心城市的各 大行业和每个县都要建设1至2所骨干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质量较高的重点职业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 生规模,并可以跨地区或跨省进行招生。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环节,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中央 财政将拨出专款在全国重点建设50个职教师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 ,推动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职业学校要吸收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并加快学校内教 师的流动与知识更新,努力完成职教师资学历达标的要求。培养既有合格学历,又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 师型”教师。为抓住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愈来愈重视校长的选拔和进修。提出要选 拔具有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掌握教育规律的有识之士担任职业学校的校长。而且,要建立校长培训制度,促 进校长的知识更新,提高校长在新形势下管理职业学校的水平。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职业教 育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1999年以 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 育司围绕实施课程改革与建设工程,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提出了面向21世纪职业 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措施。突出强调,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 位的指导思想,通过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逐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 学,构建适应劳动就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立交桥”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将制订80个量大面广 的骨干专业教学基本文件,编写1000种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示范性教材及100种多媒体教学 软件。 为保证职教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圆满进行,教育部组建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职业教 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并设立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基金,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 第五,积极推动农业、艰苦行业和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强调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把办好农 业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农业职业学校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为发 展高产、高效的农业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农业职业学校要围绕当地农业资 源开发设置专业,教学内容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形 式、学制、入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毕业生务农优惠等方面,都要以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 村职业学校可以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入学。 国家还强调各地各部门要采取保护性政策和措施,扶持办好面向苦、脏、累、险等艰苦行业的职业教育。 对这些专业,可以适当放宽招生条件,还可以经过批准跨省市招生,或易地培养。政府要通过奖学金、贷学金 、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就学。对这类学校,国家要在资金、设备等方面重点扶持。 针对近几年的实际,国家特别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鼓 励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也要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通过扩大 投入、培训师资、组织对口帮助等形式扶持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地区也要从当地 实际出发,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发展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基本上保持了健 康的发展态势。当前,全国范围的职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也正在建立健全。国家建立了中央职业教育中心研究 机构,许多省市也陆续建立一批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全国还办起了一批职业教育专业期刊。许多有识之士发表 了很有见地的理论文章与调查报告,对中国职教现状与发展作了中肯的分析与科学的展望。为深入贯彻《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中国的职业 教育战线正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以改革促发展,全面增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教学环节中。现在的 中国职业教育正在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实现着四个转变:由过去相对注意数量发展逐步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 益为中心、突出职教特色的转变;由过去相对注重学历教育逐步向根据市场需要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 训并举、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的转变;由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教学、生 产、经营、服务相结合、走产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观念逐步向在政府统筹下, 树立“教育产业”观念、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转变。 近年来,职业学校国有民办、民营公助、股份制办学的改革蓬勃展开。一些学校实行了校董会等新的管理 模式。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日益扩大。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困难的最后隘口,将在完全确立职业学校 的法人地位后宣告彻底突破。职业学校将真正实现独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经营,接受市场 经济的考验,接受竞争的裁判。学校的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将用自己切实的劳动来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 家利益的共同提高。许多至今还想象不到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因素,都将在学校真正成为独立法人之后得到 发现。 纵观中国职业教育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向,可以相信,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跨进21世纪。 职业教育论文: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当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综合素质较弱的职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才,成为教师们迫切的任务。陶行知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以下我对此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1929年《行知书信》中提到: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饪职高班在校期间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高一着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二注重各项烹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顺利踏上了社会,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你对他们一般说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对他们严厉训斥吧结果却换来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受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对此类问题陶行知在1932年《斋夫自由谈》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班学生张某在原来的学校号称“小霸王”,刚进我校时依然我行我素,不时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我对他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足球,于是有空经常和他聊一聊球赛、球队和球星,慢慢地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觉中我把话题转向他的行为习惯上,出奇顺利地让他认识了错误。临近毕业时很多老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淘气的学生比刚入校时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关键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教师朋友般的关心和平等的对待,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无法想象的啊!”是的,这种友情方式的教育对心灵脆弱的职业学生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职业班学生不仅需要心灵的关怀,而且需要行为的感召。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厨师,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是当务之急,但是他们平时是家中的宝贝,别说烧菜做饭了,就连碗也很少洗,那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谈到了这点,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烹饪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说教不如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和教育他们更为有效。职业班学生不但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怕苦畏难的现象明显。如学生首先要练习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坚持不了了,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见的位置,足足半天就这样和同学们一起听师傅讲课,放学后才找这些同学谈,未来做厨师可能站的时间要更长,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虽然不当厨师,但是愿意和你们比谁能坚持到底。没过多久情况有了改进,当个别同学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想想我说过的话,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并坚持下去。刀功对亲手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切伤手,鲜血直流,所以其中几个学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弃学习。我于是加入到他们一小组中去,照着师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让他们在边上看,然后再强调一下要点,轮到他们去切,偶而我也会切到手,简单处理过后继续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学要注意刚才老师为什么会切到手,从中吸取教训结果每人都克服了原来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时切到手了,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惊惶失措了。于是这批孩子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教师同样在实践中达到了目的。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体学生均通过烹饪三级考试,其中60的学生还获得了烹饪二级证书,具备了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了。 职业班学生有其特殊性,文化课基础很差,动手能力却不一定比普通学生差,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照搬老一套,要富于创新精神,正如陶行知特别强调的那样──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比如烹饪班的学生在高二过元旦时就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 活动,让同学们自己来安排,我的要求就是要有创意能体现我们班的特色,结果当教师们应邀参加活动时,几乎每人都大吃一惊,眼前是用五张操作台拼成的餐桌,上面摆放着由同学们亲自掌勺的各种菜肴,颇有点满汉全席的味道。然后老师们就散坐在同学们中间,大家一起在轻松的气氛里自由地交谈,好象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这时老师们的教育也象友情的提示了,深入学生的心田。当/:请记住我站域名/全体学生起立举杯向老师们祝贺新年快乐时,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对学生们烹饪技术的提高感到欣慰。试想倘若按照以往的办法去度元旦,同学们可能早已习惯了,也就不可能调动出如此大的积极性,获得如此强的成功体验,我深深体会到职业教育中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犹如奔流的长江,推动着职业教育进行一次从未有过的远航,相信一定会见到浩瀚的大海和鲜红的太阳。 职业教育论文:谈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研究 论文关键词 职业教育班主任 创新思路 论文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也是学校与教师之家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班主任要坚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三个方面讨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 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师生之间只有做到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把我们提出来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动。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成人。一个班级有一个好班主任,学生就能一个个成人、成才。要当好班主任,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 一、班主任要坚持言传身教 大家都知道,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差,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更差,班级管理工作也难做,如何转变这一不良现象,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中职生,他们正是十六七岁由未成年向成年转化的阶段,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生。教育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总是提前到教室,要求学生不吸烟、不喝酒,班主任首先做到;在教室看见纸屑,班主任弯腰捡起来,同学们纷纷捡自己周围的垃圾;看见黑板没擦,班主任自己动手,再一次就有学生跑上去跟你抢;做课间操时班主任站在队伍前面认真做,学生也会认真做;教育学生要诚实,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人无完人,班主任有错了,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还有哪个学生不敢承认错误呢?校园内外,看见自己的学生主动打招呼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多一点对自己的规范,少一点对别人的指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与言行去感染鼓舞着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评判学生的优秀与否,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评判方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忽略,以至于一些高分低能的例子屡屡出现,而考试成绩往往不能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模式下,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十分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忽略了自身的优点,对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种价值观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评判学生的标准已出现多样化,学习成绩已不能成为唯一标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缺点所在,兴趣所在,特长所在,并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取长补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几年的时间努力学好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切合实际地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鼓励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其次,班主任还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行和严谨的作风,这也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要求。 三、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 在班主任工作中,常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可组织学生学习文明班级评定规则、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守则、评优评先规则,奖惩规则、学校下发的各种文件等等。在班主任开展常规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进行墙报宣传和教师讲解方式普及知识;用联欢会和辩论赛的形式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用知识竞赛,小组竞赛的模式进一步巩固常规教育内容;还可在班级设置光荣榜,用以表彰在常规教育学习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总之可用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不可做,让学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个合格学生应有的素质。 班主任工作最烦琐的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学生违纪时马上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显然不是,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处理方法是否得当,笔者认为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班主任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思、探索、研究并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班主任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性格、态度、生活、学习、思想、家庭等情况,捕捉每个学生的心理。有的易哄,有的易吵,有的爱面子,有的是“顺毛驴”,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怕张扬 掌握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迎刃而解。有个学生一贯表现良好,偶尔一次迟到了,班主任的一个眼神就使他低下了头;有个学生刚刚与班主任私下写下保证不再旷课,然而又迟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学生面前当众揭穿其保证书,他哑口无言,脸红到了脖子根;有个学生我行我素,根本不把 老师的话放在心里,不把班规放在眼里,不妨先放任他一段时间,迟到了就当没看见,旷课不惩罚,卫生别人打扫了,作业交不交无所谓,老师不过问,同学不与之交往,他自觉没趣,只有老老实实与同学们一起学习。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的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论文:美术职业教育应如何改革与优化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美术人才及数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美术的要求,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的美术职业教育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这些都成为美术职业教育改革优化的核心原因。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所培养的美术职业人才除了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外,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创 造性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在此,本文从美术职业教育内涵、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现状、美术职业教育改革优化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当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优化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美术职业教育内涵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美术职业教育作为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美术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在开展美术职业教育时,通过培养专门的美术家及设计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具备丰富美术素质及创造精神的社会群体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影响与改善社会环境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面对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美术职业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本着全面发展的培养原则,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发,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其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通过相应的教育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整个美术教学中,人类的情感载体多集中在“形”、“色”、“质”等几个方面,美术能够通过人的感官,进一步加强直观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并以此来激发人的情感体验。其次,通过美术职业教育,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现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美术职业教育中,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一些教师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在影响学生美术学习的同时,还对其今后的就业起到了制约。在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职业教育定位 与其他教育模式不同的是,美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社会工业、商业以及其他重要领域的人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在当前我国的美术领域中,培养美术人才不是传统的写画,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及美术素养,即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将美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此来培养出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美术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在当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中,教育资源匮乏是阻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最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一些职业院校中,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无法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且美术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薄弱,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施。其次,在开展美术职业教育时,由于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导致教育活动无法顺利的开展,教育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美术职业教学时,所聘请的教师不是缺乏经验就是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直接影响。最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多数学生为高考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因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无法全心身的投入进去,再加上自控能力薄弱,都对美术学习效果造成了影响。 (三)美术职业教育的观念缺乏与时俱进 顾名思义,美术职业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是按照专业美术教育的形式而进行的,缺乏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甚至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美术职业教育时,过度追求实践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得不到有效的塑造,使学生步入社会后个人发展无法适应自身的工作需求。 (四)就业压力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扩招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都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影响。从相关数据不难看出,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量逐年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这些都会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影响。 三.美术职业教育改革优化的途径 改革优化美术职业教育,在提高美术职业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美术人才,因而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美术职业教育改革优化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职业教育发展社会环境的营造 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美术职业教育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保障美术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美术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工厂,要依据 不同类别的美术职业院校实际情况 ,积极为美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工作岗位。 (二)创新美术职业教育观念 创新美术职业教育观念,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及学习力的核心前提,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的原则所在,而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相应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创作能力,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整合美术职业教育资源 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发展中,科 学、完善的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要依据,同时还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在其合理利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整个美术职业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本着“一专多能”的教学原则,摒弃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为目的,结合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创新教学理念,合理的景象学科整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有针对性的扩充美术职业教学内容。在当前的美术职业教学中,其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学生的办学模式及办学理念而编制的,除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外,还应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对美术职业教育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整与改革,最大限度的打造具备职业特殊的美术职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内容扩充中,除了添加相应的美术知识外,还应结合着社会经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及行为规范及综合素质。 最后,教师作为整个美术职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选择与之相符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结合着多媒体计算机中的相关优势,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四)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美术职业教育应与人类社会进步同步发展,首先课程设置既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未来知识的不断更新,既要考虑局部课程结构需要,也要考虑整体课程体系的要求,既要注意微观调整,又要重视宏观建构。在保存专业独特性的同时,将艺术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应成为当前美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美术职业教育课程也应该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即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程。 总 结: 综上所述,美术职业教育的改革优化,在推动美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负责人能够结合着院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革优化美术职业教育,在提高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做铺垫。 职业教育论文: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也是学校与教师之家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班主任要坚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三个方面讨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 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师生之间只有做到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把我们提出来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动。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成人。一个班级有一个好班主任,学生就能一个个成人、成才。要当好班主任,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 一、班主任要坚持言传身教 大家都知道,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差,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更差,班级管理工作也难做,如何转变这一不良现象,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中职生,他们正是十六七岁由未成年向成年转化的阶段,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生。教育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总是提前到教室,要求学生不吸烟、不喝酒,班主任首先做到;在教室看见纸屑,班主任弯腰捡起来,同学们纷纷捡自己周围的垃圾;看见黑板没擦,班主任自己动手,再一次就有学生跑上去跟你抢;做课间操时班主任站在队伍前面认真做,学生也会认真做;教育学生要诚实,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人无完人,班主任有错了,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还有哪个学生不敢承认错误呢?校园内外,看见自己的学生主动打招呼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多一点对自己的规范,少一点对别人的指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与言行去感染鼓舞着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评判学生的优秀与否,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评判方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忽略,以至于一些高分低能的例子屡屡出现,而考试成绩往往不能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模式下,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十分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忽略了自身的优点,对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种价值观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评判学生的标准已出现多样化,学习成绩已不能成为唯一标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缺点所在,兴趣所在,特长所在,并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取长补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几年的时间努力学好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切合实际地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鼓励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其次,班主任还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行和严谨的作风,这也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要求。 三、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 在班主任工作中,常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可组织学生学习文明班级评定规则、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守则、评优评先规则,奖惩规则、学校下发的各种文件等等。在班主任开展常规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进行墙报宣传和教师讲解方式普及知识;用联欢会和辩论赛的形式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用知识竞赛,小组竞赛的模式进一步巩固常规教育内容;还可在班级设置光荣榜,用以表彰在常规教育学习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总之可用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不可做,让学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个合格学生应有的素质。 班主任工作最烦琐的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学生违纪时马上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显然不是,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处理方法是否得当,笔者认为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班主任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思、探索、研究并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班主任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性格、态度、生活、学习、思想、家庭等情况,捕捉每个学生的心理。有的易哄,有的易吵,有的爱面子,有的是“顺毛驴”,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怕张扬 掌握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迎刃而解。有个学生一贯表现良好,偶尔一次迟到了,班主任的一个眼神就使他低下了头;有个学生刚刚与班主任私下写下保证不再旷课,然而又迟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学生面前当众揭穿其保证书,他哑口无言,脸红到了脖子根;有个学生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不把班规放在眼里,不妨先放任他一段时间,迟到了就当没看见,旷课不惩罚,卫生别人打扫了,作业交不交无所谓,老师不过问,同学不与之交往,他自觉没趣,只有老老实实与同学们一起学习。 职业教育论文:面向市场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21世纪初,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的是多领域、宽层次的广泛的企业合作和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众多企业间交流和合作使得相应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当今阶段的职业需求。而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也需要大批能够提供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所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迅速的调整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生力军。从这一点看,我国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长就更加凸显,因此,如何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成为当下高职教育热烈探讨的问题。怎样进行高职教育的体制创新,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成长瓶颈问题予以解决,为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增长培养专业的职业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职责和使命。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以向社会行业输出特定的职业技能从业人员为目的,这也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以专业化的职业从业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其主要的受众为接受过基本的高中教育和一些不同种类的中等教育的青少年,这些人员都受到过2~3年的基础课程的教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但不太成熟的知识,没有专业化的职业特长,通过高职教育的课程教育和专业培训后,这些受教育的对象就拥有了可以谋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这些职业技能是社会上所急需的职业技能,相比较于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受众则拥有了专业化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可广泛应用于职业的实际实践,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量。 由于高职教育依靠社会实际需求,以专业化职业人员为培养对象,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同社会产业紧密联系,以社会产业为依据制订课程学习计划,走具有专业化的新型培养模式,注重学习教育同社会产业之间的协同性,以社会产业的实际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同社会产业的实际岗位协同,同步进行教育培训。因此,高职教育与社会产业的密切结合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迅速参与企业的发展,为社会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而毕业学生也由于具有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工作中能够提高收入,谋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 二、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高职教育能够满足经济需求。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社会的发展是以实际的生产力转化为有效的生产成果来考量的,而市场经济也是将最终的生产成果纳入其发展指标,这就使得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以专业化的职业从业人员为教育目标,由于教育出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生产技能,能够为企业缩短其生产周期,提高企业效率,也提高了个人的实际生产力,因此,从最终的生产力考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的生产需求。所以说,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职业从业人员能够迅速参与到社会各企业的生产中,扮演市场经济的生产主体,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满足市场经济的经济需求。 2.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各产业领域的行业分工和规模调整,增进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型职业,这就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牵涉到数以百计的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这些细化出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使得各个企业生产由原来的体力输出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向以智力输出为主的生产模式,社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从业技能的高质量要求,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教育服务的专业化要求。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在规模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为我国高职教育以专业化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以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定位,以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企业专业人员为目标,使得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既有专业技术方面的高素质,又有和专业技术相联系的岗位需求。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进行高职培训,从某种方面来说,是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了高职教育培养的可能性,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各行业的专业细化,这些专业细化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制度设施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上的逐渐完善,也必然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制度设施的完善。因为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教育目的下,教育的特点就是紧跟行业经济岗位需求,以专业化的人才需求为培养对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的新型行业,必然也会引起高职教育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在教育中设置新型行业需求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这些特征要求高职教育的制度设施、培养规划要逐步灵活完善。高职教育在制度设施的设置中,要以市场为需求,以市场经济的行业定位具体设置教学培训教育项目,紧紧围绕实际的行业,开设相应的课程。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晚,许多高职教育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使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没能够快速适应一些行业部门的行业技能要求,同时,技能操作和熟练娴熟的行业要求没能够与市场经济的行业发展同步。所以,针对以上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高职教育制度设施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保证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需求相适应。 三、面向市场经济的高职教育的教育体制创新对策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化技能培养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的特征,使得高职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所以如何进行高职教育的体制创新,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以下是笔者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参考大量的资料后所提出的高职教育体制创新的几点意见,以期为解决高职教育中的体制难题,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注重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培养,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以专业化职业人员为培养对象,意味着它不是学术型的精英式学校,而是以实际的社会市场需求为对象,将其培养成各行各业基层的能工巧匠和娴熟的操作技术人员。在高职教育的课程学习中,其课程体系就是针对社会市场需求的,以职业能力为课程体系的 设计考虑因素,定向培养生产、管理、运输、服务、建设等各个系统的对口人员,因此,职业教育院校紧紧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对象定位,不以精英化的大众式课程学习为主,专注实际需要,彻底甩掉无用、花哨的课程学习,集中对学生普及实际的社会生产技能,且定位准确,需求刚性,使得毕业的学员能够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增加工作的熟练度和企业的生产效率,显示出其专业化的优势。 2.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晚,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人为上的误区,可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上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笔者注意到,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朝着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高职教育也可适当借鉴,为我国高职教育体制创新服务。由于高职教育面向实际的市场需求,以培养为各个行业企业服务的专业化从业人员为目标,所以实际的操作训练就显得很重要,而实际的技能操作需要学生主体进行学习生产实践,这就为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体制模式培养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因此,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高职学校、生产企业和政府主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体制,紧紧围绕校企合作这一要素,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的岗位上获取必备的操作技能,端正从业态度,掌握从业岗位的专业化技能。最重要的是,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可以为当今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性从业人员,达到高职教育和社会生产企业的双赢。 3.有效调节行业需求与教育的供求关系,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行业需求为定位,所以在进行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中,要注重调节行业需求与教育的供求关系,竭力与市场需求接轨,突出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所以,我国高职教育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将视野聚焦在市场上高需求的专业化技术行业,突出高职教育紧跟市场需求的步伐这一特点,并且对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行业分析,调整专业设置的范围,紧跟市场经济的供求,注重供求平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训练,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如果高职进行体制创新,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密切同市场联系,则其毕业学生的就业机会将绝不逊色于传统的普通高校。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应合理地调节行业需求与教育的供求关系,以市场为定位,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以专业化的从业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实现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专业化的技术要求,提升高职教育的竞争力。 四、结论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特培养模式,向市场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方面的优势,使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前景一片光明。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教育体制的创新,可拓宽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为企业输送专业化技术人员,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本文中笔者从注重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有效调节行业需求与教育的供求关系,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这三个方面提出面向市场经济的高职教育体制创新对策。笔者认为,只有不断进行高职教育体制创新,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我国高职教育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职业教育论文:谈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这一实际情况,论述了当前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几点措施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强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要注重一专多能、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培训 建设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的改革,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随之而来的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巨增,招生规模扩大,老职业技术学校的扩建,新职业技术学校的上马已成蜂拥之势,以我校为例,招生人数由过去的几百人,巨增至今年招生两千多人,但随之而来的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已是职业技术学校实力强弱的标志。怎样发展壮大师资队伍,怎样合理使用师资力量,这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问题,下面就我校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使用方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例如:近两年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和机械加工、数控机床专业招生人数增长较多,我们就安排一些年轻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学习,引导他们向计算机专业转行;安排一些机械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数控机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安排一些专业理论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这样提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有效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应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二、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 内部师资培训挖潜毕竟有限,学生人数的巨增,使我们必须向外界招聘人才。我校近几年向外界吸引人才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工作:(1)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我市原有各类企事业技工学校三十余所,每年都有部分教师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技工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他们的余热,对学校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2)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在他们中间选择部分理论知识系统、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将他们请进校门,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课,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普遍反映这部分教师讲课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条路子走得很对很巧,几年来通过这条路增加了一批“双师型”教师,极大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3)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工科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同时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讲课,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条路子为我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 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这方面的教师可以大胆引进,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这方面的教师一定要慎重引进,否则,一旦该专业生源紧缩,必然会导致该专业师资闲置。同样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也是这样,学校在扩大招生时一定要立足实际,考虑自身办学能力和固有的师资优势,加强专业建设,引进教师也要向这方面倾斜,而不是大量地新开设专业,这与已经有丰厚积累的学校进行竞争,不仅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反而会因为有限的师资和物资被转移和分散,原有优势难以发挥甚至被削弱,进一步丧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种虚拟财产,难以发挥作用。 四、师资队伍应建设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强化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的同时,学生德、音、体、美育方面的师资也得随之加强,这对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否则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会使学生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健康成才,反而会使单向发展的技能教育失去丰富的内涵,单一的技能教育难以进一步发展。 五、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 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特别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平,要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热爱”。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培训提到一个新水平,防止在教师队伍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我校建立起了一支内部一专多能,外部人员充实的新老结合、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和下一步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论文: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职业教育/泛化/职业教育延伸/培训/学徒制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教育以来,在各种教育研究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素质一词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落后的观念。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的研究中,素质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攀高,刚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职业教育似乎对这一问题更为显著,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界。然而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专科或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高级工或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通识教育已走到了职业教育的前列。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实际上把职业教育进到了泛化,之所以称为泛化,是因为任何专业教育实质上都是职业教育,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现实的实际却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更不满意。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呢?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述。 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但是职业教育的泛化,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通识教育最早是由纽曼提出的,通识教育就其是各种学科都要具备的、公民的、广泛的知识讲,它是通识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识讲,它是普通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为目的教育而言,它是人文教育。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徐国庆在其《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否定。反过来讲,即使我们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针对某岗位群,而不是某具体的岗位,职业教育应追求的是什么,知识在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因为在职业教育不断泛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向了知识化,而非职业能力的养成上。我们说转岗能力也好,进一步学习能力也好,适应能力也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否在狭窄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即以某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或者说是教育方式下,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发展能力呢?其实,即使从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作为出发点,或课程的组织方式,其转岗适应能力也未必就差。如机械维修工,如果某个体精通于维修机床,当他转岗到汽车、纺织、食品等行业来做维修工是极其容易的,因为机械维修的故障判断、修理过程所涉及的思维方式与操作过程是极其相似的。再比如一个精通车床操作的车工,他若转为一个铣床操作工,或一个磨床操作工等其它机床操作工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在对设备的具体熟悉过程中,就基本可以胜任。如果说当个体不能进行转换,可能是所涉及到的其它基础能力太弱,如计算能力、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们所设计的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太低,它不能达到这类岗位的基本要求,这时就应当提升这类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由于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同,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期间不断地强化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职业教育基础层次设置得很高,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能完成个体一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它更需要个体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过程,在今后的转岗等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教育泛化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既然是针对某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泛化在各种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声音呢?其实,这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一种无奈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从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是由高职学院、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所组成。高职学院大多是过去的普通中专所改建,与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渊源;而过去的普通中专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它的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又具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涉及工业企业生产的教学设施,离能真正地开展职业教育相距甚远。职业高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方式形成的,其教学设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就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学校,但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工学校)由于企业转制等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同时,近十年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不强,就业弹性就全国而言在某些年还是负数,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使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技工学校不得不放弃这种传统的领域,向第三产业拓展。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特征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其次,从职业学校的师资看,进行以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培养也难以达到要求,对“双师型” 教师的大力呼唤就是师资状况的一个确切的反映。第三是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的影响。收费上学,学生分摊教育成本后,学生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规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问题是,对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规定的,学生规模的扩张所得到的收费难以弥补真正开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缺额。在这种背景下,以基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思潮无疑为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出路,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成了必然。 职业学校的泛化虽然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不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教育适龄人口是一个基本的国情。在学适龄人口庞大而教育经费不可能无限增长,要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或者说哪怕是一种基础的专业教育,或是一种职业引导教育,也是对我国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重要渠道。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但也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大力发展真正的职业教育,教育成本高,在现有的经济支撑能力下,只有少数人得到专业教育。或者大力开展基础专业教育,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专业教育。这种选择是不依我们的规划,我们的设想为转移的。这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企业、个人和学校的决策。 目前,虽然职业教育泛化的问题是广泛的,但在不同地区,它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学校自主办学面临社会经济状况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选择,才满足了社会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强,就业岗位相对充足,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就不是那么严重;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脆弱,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泛化就相对具有市场。我们无法判断这两种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即使是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和韦尔奈的实证检验也只是局限于教育在培养个体农场主的适应不平衡能力中的作用,也并未涉及教育如何提高流水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关于学校教育是否可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至今尚未有严格的证明,目前只有证据显示,更多的学校教育与较高的收入相关联。这说明,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这种泛化,我们无须更多的担心。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延伸 虽然我们无须担心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或者说衔接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在对口就业不畅的情况下,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非对口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长为岗位合格人员,这一问题仅靠教育系统是不能解决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是广泛地开展企业的岗前或在岗培训。然而对企业来说它们更注重追求利润,只有当他们觉得培训投资有利可图时,或者当他们的培训投资不需太多的投资成本时他们才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因为,企业投资培训也面临着风险,对员工过多地提供培训,当受培训人员培训后未对其很好工作就离开企业时,企业就会损失投资。关于受培训员工跳槽所引起的劳动关系纠纷问题在各种媒体屡见不鲜。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看,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于其实力对员工吸引力强,对员工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已引起广泛重视,但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对员工的培训还微不足道。但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增加就业人员的快速流动性,人员流动得过快,延长了就业人员成为岗位熟练者的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也影响极大。我们应当通过职业教育的延伸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应强制所有的学校都面向更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教育,也不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培训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大力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从目前看,需要技能培训的不仅是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我国存在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急需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定区域的技能培训中心,这一技能培训中心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培训项目,通过短期培训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引入培训机构这一中间环节,有以下几点好处:(1)独立培训机构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为企业提供适需的劳动者。(2)学校主要从事专业基础教育更易发挥其规模效益。(3)可以减少学校设备投资的浪费,因为,学校设备往往只能用于在校的少数学生,中间培训机构可以更广泛地用于社会失业、转岗的人员再培训。(4)有利于缓解企业与就业人员在培训问题上的纠纷,尽管在培训中,个体负担了更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能够在进入企业后,由于其熟练程度高而增加收益来得到弥补,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最易接受的雇佣形式。(5)由于独立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给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一个明显标识,比企业培训更有利于劳动者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对企业没有损失,但是企业所能支付的较高工资实际上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这种中间独立培训发展的经验,在我国的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发展规范的学徒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是在我们高喊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之时,却把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学徒制扔在了一边,基本上废除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的学徒制。当然,我国那时的学徒制是存在缺陷的,它的主要缺陷,一是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学徒制主要是工人子弟接班和计划安排的新增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由于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过低的文化基础,如有的小学不毕业就当上了学徒,使学徒制培养的工人适应能力差。实际上,在那时学徒制只是社会用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二是没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对于指导学徒的师傅没有筛选机制,师傅本身的操作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学徒工的学习成效影响甚大。但这并不是学徒制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一个不规范问题。学徒制的取消对我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损失是巨大的。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显现,上海已实施了庞大的职业见习计划,在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在发展,这说明学徒制有其自身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学徒制更易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在学徒期间无论是否得到工资,它都远比学校教育成本低。在社会的现实中,多数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徒制来完成的。由于我们没有学徒制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即使有学徒的需要,但学徒在企业的存在可能将会被认为是一种非法用工,尤其是在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更为无职业技能的人员进入企业带来了困难,企业接受愿意学徒的人员对企业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是大多数企业不愿做的。如果把它进行规范,使之合法化,也是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我们不能只强调企业把大量的资金给学校,学徒制可能是企业更容易接受的投资职业教育方式。这对解决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和满足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都是有益的。 职业教育论文: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论文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必须成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成为诠释职业教育获得市场认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工业工业革命至今,欧美国家的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并在科技创新数次革命中逐渐建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之所在在短期内成功医治战伤,并一跃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论贡献职业教育功不可没。20世纪中后期,韩国、新加坡、巴西等新兴工业体积极吸取欧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也实现了本国工业经济的腾飞。 (二)职业教育的成功发展是不断改革创新的自身完善过程 职业教育自产生之初便确立了紧密贴近生产劳动实践的基本特征,积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生命线。二战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对现代学徒制(或“新学徒制”)的推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56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技术教育》白皮书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以数学和科学为基础,学生掌握了基础学科就掌握的判断事物的基本思维,就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技能。二战后,美国积极普及基础学科,并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目前,具有较差性质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成为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所开设的职业课程约占全美中学职业课程总量的89.2%。西方各国的经验均充分说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非截然对立的,两者同为构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20世纪以来,以立法等形式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一系列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职业教育法案不断涌现。1913年,英国颁布《技术学校条例》,首次以官方名义明确了技术学校的宗旨,对技术学校的办学起到了规范作用。美国联邦政府于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通过由联邦政府提供经费资助的形式极大刺激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1919年,法国颁布《阿斯蒂埃法》,这部被誉为法国“技术教育宪章”的法案对法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办学目的、教育内容等做出了全面规定,确立了法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免费和义务性原则,使职业教育成为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奠定了法国初等、中等、高等三级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基础。二战以后,各国的职业教育立法活动进入新的高潮期。英国的《产业训练法》(1964年)、《就业与训练法》(1973年),法国的《继续职业教育法》(1971年),联邦德国的《手工业条例》(1953年)、《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1963年)、《生计教育法》(1974年)、《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1984年),日本的《产业教育振兴法》(1951年)、《职业训练法》(1958年)、《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1985年),等等,这些法案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战后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四)职业教育理论的成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也日益加深并渐成体系。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思想、杜威的“做中学”思想等使学校职业教育具备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了职业教育的自身特征。在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方面,美国手工教育的先行者伍德沃德充分肯定手工教育本身所具备的普通文化教育价值,强调手工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逻辑、勤奋和经济观念。受伍德沃德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影响,美国普通高中的手工教育活动得到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计教育理念在美国一度盛行,有效推动了普通学校中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终身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的理论内涵也由此进一步拓展。可以说,伟大的教育实践必然催生出丰富的教育理论,而教育理论的充实反过来也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在此方面,职业教育与教育其他领域有着共同的特征。 (五)大众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成功经验在于职业教育对教育民主化理念的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20世纪以来,各国先后启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得以凸显。借助宽松入学、面向实用、收费低廉、学制灵活等办学优势,高等职业类院校快速崛起,成为各国吸纳高等教育新增入学人口的生力军,在满足急剧增长的高等教育入学需求、顺利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为其自身的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专修学校、技术科学大学,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或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文凭训练班,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和俄罗斯的高等专科学校,诸如此类主要以职业教育为基础性职能的高等院校,均在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正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方得以顺利实现了自身的飞跃,并且有效促成了大众化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多元格局的形成。可以说,充分借助和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方向,是现代各国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认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职业教育高等化趋势日趋明显 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和推广,使得人才需求开始高端化。受此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最为紧密,必然要求学校改革培养模式,凸显高端化特征。 (二)职业教育终身化趋势日趋明显 20世纪60年代后,终身教育理念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接受,并将其灌入各个教育体系改革实践中。这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思路。职业教育终身化趋势由此成为改革新趋势。 (三)能力目标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 注重人的综合能力提升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这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社会变动紧密衔接起来。基于这一点,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深入推进包括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育模式、教学任务安排、实践教学以及教师培养在的全方面系统化改革。 (四)职业教育国际交化深入拓展 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和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管理模式将与国际接轨,人才招聘和需求将国际化。这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市场竞争程度,同时也为职业教育人才扩大了需求空间。 三、启示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状和相关问题,从上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摒弃偏见,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我国一直以来,社会就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这要求我国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业福利制度以及就业渠道制度等。如澳大利亚为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专门成了“教育培训就业和青年事务部”和“国家培训总局”,并建立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二)重组办学力量,拓宽集资渠道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职业教育出了狭义的教育意义外,还有广义的教育意义,即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因此,政府办学力量毕竟有限。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引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办学。通过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建立职业教育许可和资质认证制度,实现教学场地、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等重组,发挥产学研优势。 (三)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 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为历史原因和社会偏见,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应从如下几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一是通过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一线技术经验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教授专业知识;二是注重学校师资在培养,强化师资外出在学习和锻炼;三是建立人才引进基金,招聘高学历、高技术等双师型人才。 (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是加强师资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师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建立学生考评制度,由期终一卷式考评转向学习过程和能力考评;三是建立职业教育升学制度,允许职业教育学生到大专、本科等学校继续深造。 (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了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成立职业教育机构部门。在我国,职业教育虽没有国外发展充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这些经验,使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联系,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受教水平,形成一条完整的职教体系。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只有掌握一门技能、提高技能才能在当今社会站住脚跟。职业教育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的素质,因此,发展好职业教育对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刘春林 单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 职业教育论文:城镇化职业教育论文 1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理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城乡之间预期的收入差异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有过职业教育经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疑增加了这种预期,他们将会成为一股转移到城镇的积极力量。对于没有职业教育经历的普通农村劳动者(如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活动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他们为了获得更为丰厚的收入报酬涌入城市工作,一旦出现经济衰退等导致就业岗位锐减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农村入城劳动力向农村回流的现象,这将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定和持续推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理念,革除以往陈旧观念和不适应城市生活的陋习,提升他们择业、就业、创业的能力,使之能够尽快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城镇化的稳定长足发展。 2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是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13年年底,在中国大陆13亿6千万总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亿3千万人,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得到城镇化率为53.7%,环比上涨1.1%。国家统计年鉴查阅的每年我国城镇化率和所有职业学校每年毕业生人数,根据2005年至2013年的数据做我国城镇化率对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的一元回归分析得出:全国所有职业学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加10万人,我国城镇化率就会增加0.3个百分点。在优生优育政策的带动之下,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改善。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我国现阶段教育服务于城镇化也暴露出人才、产业以及城镇化水平不均等现象。 2.1我国职业教育输送的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不利于城镇化整体推进 我国城镇化区域发展有很大的差距,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为2013统计年鉴关于部分省市中职院校数量、人口数量、人均GDP和城镇化率部分指标数据。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13年的部分相关统计数据,首先从人口分布来看,一般而言,人口越多的地区其中职院校的数量应该较多,然而从图表看出并非如此,人口最多的浙江省所拥有的中职院校数量并不是最多的,其单位人口的中职院校率却是最低的。其次,从各省人均GDP和其相应的城镇化率来看,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以上数据显示,中职院校的数量分布与当地人口数量不匹配,中职院校的数量分布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的城镇化率,总体而言,中职院校分布较多经济水平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城镇化率较高,中职院校分布较少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则较低。 2.2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城镇化所需产业发展不适应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当前城镇化的需要。首先表现为专业设置趋同,国内大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度模仿同类学校或是大学专业,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盲目争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这就导致不同类型学校开设的专业大体一致,很难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学生。其次,表现为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与经管类、文化类等专业相比,以理工类为主的职业专业更强调操作技能,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偏多,而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相对偏少,造成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不能满足产业结构的需要。 2.3我国职业教育对农民工的培训机会少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数亿计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据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新生代农民工冀希望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实现多元化就业。然而,针对这一领域现存的培训机构屈指可数,政府主导下的针对农民工的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民工获得职业培训的机会少之甚少。 2.4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从职业院校教师背景经历来看,很大一部分教师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在企业或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几乎也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几乎无法胜任技能操作的教学活动。还有一小部分是聘请在相关行业具有一定资历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此类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不仅要处理琐事的工作事务,还要应付更为繁杂的社交活动,因而发挥在教学中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并且流动性很大。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缺乏一批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5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难度大 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停留在浅层次的互助阶段,在这种合作关系中职业院校占有绝对的优势,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均停留在学校主导下的培养计划里,并没有很好的贴近企业对学生所需技能的迫切需要。合作企业的责任与利益不明确,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要教会学生具体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设备和实习场所,然而优秀学生一旦学会了所需技能便会选择离开企业,企业承担了培养成本却得不到优秀人才,企业利益受损,再加上学校担心权利会被弱化因而不愿意放弃主动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 3提出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对策 基于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城镇化发展现状中的不足,试图从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中探索一些对策。 3.1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在职业教育中的经费预算,尤其合理规划区域投入,将重点偏向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高中西部每年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权重,兴办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为职业教育薄弱区域培养更多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3.2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整合院校资源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结合所在地支柱产业,选择自身定位,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专业,为驻地城镇化发展输送优质技能型人才。在职教师资建设上,多聘请在相应领域专家型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通过提高待遇尽量延长其服务于教学的时间,此外,将学校的专职教师定期送到企业一线进行职业化实践培训,打造一支理论教学水平过硬、技能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在院校合作上,加强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整合相互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层次不高的现状,政府应当倡导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利益共享的稳定合作机制。建议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向职业院校订购一批产品(即学生),并规定产品质量(即学生毕业时所达到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划定一个合格水平,对合格的毕业生按照适当高于其他企业同类岗位的薪资福利照单全收,同时跟学生约定必须在企业的服务年限,在这种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承担着保证毕业生质量的责任。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员工与职校教师的交流,企业需委派一批骨干精英去帮助学校培养学生,教师也需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 3.4扩大职业教育招生比例 调整国民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例,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扩张的现状,每年有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有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技能面临就业难或是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如此以来既可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3.5加大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授课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改变身份成为市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将会锐减,传统的农业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出现,城市近郊的规模化养殖如雨后春笋,现代科学技术将会更频繁的运用于耕种、养殖等农业活动。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来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活动。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低端水平,办学条件较差,生源知识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基于每年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战略上调整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资,吸引高水平的优质生源,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让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城镇化的发展。 作者:古广东 谭庆国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工商管理教学职业教育论文 一、当前职业教育角度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多个院校还没有建立起与教学质量监督的考核方式,对于实践教学的监控也显得非常落后。因为缺少标准的原因,令学校方面不能公允的评价教师们的实践教学水平。在这样影响下,其教学质量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另外,高校教师们一般比较轻视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工作,因此出现了与实践教学地位不相称的现象。 二、对于当前我国工商管理教学弊端的改进措施 1.颠覆以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地位 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根本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全面突出,并使用“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令学生在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沟通能力。在此模式下,教师们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根本上将自身特点发挥出来,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在进行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进行组织和分工并采取行动,最终得出解决的办法,在最后依照科学的目标来将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 2.建立起“双师”教师团队 要想在根本上将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就要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中,应该讲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教师的比例进行扩大。并定期安排教师们到企业中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身工作经历。同时将实践教学的能力在根本上加以提升。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要聘请一些具有行业则个的管理人员来到学校担任教师,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在根本上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资质兼职教师讲授的相关机制。 3.创建实践教育基地 要想在根本上将工商管理追暗夜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就必须做好相关事件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的件事儿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实习部分。在学校内的实践工作一般是为学生们进行模拟教学与训练来使用。是一种培养新型人才的场所。校内的实训基地应该将对学生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令学生在相对真实得分情况下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理论的同时拥有专业的技能。在根本上减少从业之后的工作压力。 4.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充裕的文献资料 学校方面应该尽快的建立起图书馆,并在其中配备大量的资料,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阅,在进行资料准备工作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们提供理论方面的资料,在管理案例上也应该多加思考。 5.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全面创新 学校方面可以将以往的考核方法进行全面转变,可以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工作,理论与实践操作考试应该与之相结合,在答辩现场应该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于基础性课程的考核,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于知识理解能力上,在根本上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测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根本上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认识,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将教学方面的新思路进行全面总总结,令相关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贴近实际,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作者:宋丽 单位: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培训工作下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的质量并不高,需要在学历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职业教育培训既要有一定数量和速度的发展,又要注重质量的提高,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重知识轻技能 职业学校教师所界定的职业教育培训是“技术应用”,在理论上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够用”,不仅偏简单,还比较片面,教学上的学术性不强,研究方面也是如此,理论与实际脱节,任课教师对社会实际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具备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交通行业教育培训的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小,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三)照抄照搬普教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职业培训工作也是直接产自于普通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全日制教育模式和各种形式主义的束缚较为严重,因而职业教育培训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同时,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这种状况难以培养出“入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四)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多方办学、多头管理,这就导致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现状,使得职业学校的布局不科学、不合理。各学校、各企业、各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办学,入学门槛在不断降低,盲目争抢生源,专业的设置也不合理,教学管理落后,造成毕业生过剩;而一些急需人才却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导致学校的规模效益不能得到提高,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二、解决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学历教育,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 要想使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就是要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口,实现办学的多样化,丰富学历教育。办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不断运动而非静止的。但它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短期培训的实用性特点,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特点,决定了短期培训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具有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师资的“一体化”和“双师型”是学院短期培训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改革培训形式,注重技术技能的实践 职业教育培训是面向经济活动的,它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培训,应当以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提高为目的。鉴于此,职业学院必须在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做出改变,实现校园空间的突破,把学生交通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实践搬到课堂上,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和案例分析活动,使培训形式与学生的成长需要、职业特征、心理特点等相适应,与学生技术技能实践的内容相统一,把课堂设在最贴近实践的地方。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变换课堂形式,将“案例”模拟教学搬到现场去,使学生身临其境,成为真正的实践者。 (三)变换培训模式,合理配置管理人员结构 组建一支有一定素质的培训队伍,培训市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这样的个性:心态要年轻,思想要张扬(面对培训市场,培训对手,培训对象,一味地“讷讷底调”,老是一副老太龙钟的姿态,带着“三分稳重,七分颓废”的心态,肯定无意于工作);做事要激情,研究要固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精神要靠激情去支撑。人没有了激情,也不可能有憧憬,自然也不会有干劲。但又必须是“有度”的。做事情一定要认真,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能为自己的想法去研究,思考);为人要规矩,才能要实用(市场化缺乏约束力,容易出问题,在用人上应特别注意品质,自律能力;人才的才能必须与我们的工作实际有关联,有帮助,起促进作用)。要有对工作不断取得成就的理想,不断地焕发出工作的激情,去催生梦想,激发成长的欲望、激发创造力,达到“德技双优”。 (四)强化教师队伍,注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要解决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就要加强教育培训实体与劳动力管理使用部门以及劳动力人才市场的联系,使经济生产活动对劳动力需求的信息能够有效影响教育目标与培训方向的确立。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职教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高,还不能适应未来的职教事业。 因此,为使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从企业中选择技术性人员到校任职、让专业教师进入有关单位深造,实践、在职业学校内建立,完善实验研究与开发中心。邀请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研发项目,职业学校应调整好专业设置,及时变更相应培训机制,提高对专业技术的适应能力;认真的分析相关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对学校的课程以及教材进行针对性的改变,,通过不断的创新工艺、技术与知识点,建立出具有强烈的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学生传授综合性较强的案例,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交际、合作能力,以促进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三、结语 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是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需要我们广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者不断进取、共同努力,追求我国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春天。 职业教育论文: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论文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要将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做好衔接,将理论与实习在单元的教学时间内融合在一起。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思想应当以培养出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第一线专人人才为目标,将重点放在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知识能力的运用上;将核心放在教学内容的有序化、精简化上;将教学知识、专业技能与态度联系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于将原本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变,也就是将原本的“静态教学”转变成“动态教学”。然后,在根据职业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调整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目标的实施一气呵成,逐渐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从教师为中心的“教给”学生,转变成学生为中心的“教会”学生。 (二)从教材为中心,转变成培养目标为中心。 (三)从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车间实习、实验室为中心。 通过三次的转变,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都实践教学,并从实践教学中体会到职业素质教育。 二、中职学校“教、学、做”一体化 (一)建设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和设施 “教学做一体化”其实质是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掌握了必须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拥有一定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学习环境的配合。考虑到“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效统一,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同一块场地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因此,想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就需要既能够满足理论的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所需的场所。对此,需要合理的规划场所,逐步的建立出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实训室,使实装、模拟器材、实践设备、工具、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真正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来知道实际的操作,做到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从而能够确保“教学做一体化”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二)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老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当中,也需要“双师型”的教师,要做到即能够拥有完美的教材,还能够拥有完善的实践中心,没有“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教学做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教学做一体化”不仅仅是要求教师能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过硬的职业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实际的动手操作指导能力,其中,还需要注重教师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与训练的结合,懂得用理论知识去指导操作实践,并能够在实践中去总结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的了解社会、企业岗位的需求,了解有关专业的新的知识点、新型的工艺以及新的技术等等。其中,不仅仅是包括了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等为了完成任务所需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能够将各个点相互的渗透、融合。所以,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中,有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是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采用的是贴近岗位,集中训练,进行专业的实践操作等有效方式来强化学生实践的技能与经验的培养,使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环节、手段和特点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训模式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集中培训、示范课程观摩、结对帮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能力。 (三)制定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传统的职业学校的教材只能够适用于分段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拥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忽视了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教材已经不能够适用于现行的社会需要。教材的编写,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着力以技能为重点,以实践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教材应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还要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先进的、到现在也仍然适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到职业学生的教学中去,将会让教学的效果更加的有效,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其他学者对如何有效的利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来进行教学做更为深层次的分析,将对如何通过该理论来促进职业学生的教学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职业教育论文:内涵发展视角下的职业教育论文 1湖南职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不够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系列,通常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列,一般由高等教育职能部门管理。这样往往容易造成政出多门以及各种竞争带来的内耗现象;同时也会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统筹规划,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及业务管理的分歧,不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也不利于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 (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 我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然而当前我省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高,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到岗还需企业重新培养;另外,职业教育的教师定位模糊,创新意识不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欠缺,缺乏服务社会和企业能力较弱。 (三)自我调节机制不完善 湖南省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不够,与外部交流机制不畅,面向市场和社会的调节机制不健全。目前湖南省职业教育还没有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脉搏,主要表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只管办学,专业开设没有面向新兴产业和当地经济社会的需要,对一些过时、滞后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造成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缺乏良性的互动机制。 (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不畅 从目前湖南省的招生制度来看,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录取率相当高,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进入普通大学深造的机会很少,这也是导致我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到目前为止,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只包含专科层次,没有涉及到本科、硕士等层次,各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贯通,加上人们追求高学历的观念,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的而且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和普通教育的桥梁是迫在眉睫的。 (五)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湖南省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性拨款,由于办学机制不灵活,办学资金来源单一,对政府的依赖度太高。一旦财政投入不足,部分职业学校消减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导致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实习实训设备陈旧,难以够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严重影响我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湖南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统筹规划力度 要构建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这需要湖南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我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规划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撤并,改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多头管理的现象,同时政府应转变职能,将工作重心从审批、检查转移到服务上来,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在专业设置上,要强化宏观指导,一定要突出实用性和地方特色,避免热门专业扎堆的现象,合理规划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发展,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为出发点。 (二)完善行业指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 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行业的指导和监督的作用。鼓励湖南省各行业从实际出发实行产教结合,加大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力度,使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形成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强化以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等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通过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一批对接我省优势产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科学貝貢貋教育产学研结合,进一步促进校深度合作。 (三)加大投入力度 职业教育需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是行不通的,这需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确保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和财政性经费到位并逐年增加;二是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给予财政上的补贴;三是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以及民间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实习条件,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四)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职业院校学生能否毕业不应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应加大行业企业的话语权,应由企业和行业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终极考核,考核结果与毕业证挂钩。同时,完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和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健全技能抽查补考和退出机制,促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这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满意度。 (五)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宏观调控,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确保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相协调,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其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破进入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差的怪圈,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学生真正能学有所长,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后,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实施职教集团办学模式,建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和管理机制,避免同区域内学校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六)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打造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首先,省级政府要不断完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把一些指明度高,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场所。其次,职业学校招聘人才时不应把学历与能力等同,应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授课。另外,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的高低与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是密不可分的。湖南省政府要制定政策,想方设法围绕我省特色行业和支柱产业建设专业配套、设施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特别是要通过产教结合等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创建校办企业,不断创新企业现场教学模式。 作者:李岳 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类论文:简析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作用欠佳的归因调查 论文关键词:教育类课程;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原因 论文摘要: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类课程内容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此外教授职前教育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1问题提出 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探讨了“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这一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教师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至于“职前教育培训”等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在为文[1]的中文版所作序言中感慨到:“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这样的负责本科生数学教育培训的师范大学而言,未免扫兴。文[2]从一节高中数学课出发研究了国内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最后得出了与文相类似的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及张奠宙教授的感言,并回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职前教育培训的效果,感觉确实如此.作为一名在高师从事数学教育类课程授课的教师,自然希望改变(数学)教育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尴尬局面.而要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首先要做的是调查其原因.一般认为,(数学)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造成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欠佳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也影响着(数学)教育课程的效果.本文将试着调查这些原因.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选取113名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由新疆师范大学数学系04级学生以及昌吉学院数学系04级学生所组成.这些师范生己经系统地学习了(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且参加了教育实习,正面临毕业找工作阶段.本文把这些师范生界定为职前数学教师.我们选取这些师范生做调查对象的原因是他们刚刚学完(数学)教育类课程,又经过了教育实习,对(数学)教育类课程有最直接、最深切的认识与感受,他们的认识和感受可以更针对性地透视出(数学)教育类课程作用甚微的原因. 2.2调查工具 使用一篇主题为“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育实习感受谈谈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的作文作为调查工具.对比写主题作文和问卷的调查形式,主题作文可以给调查对象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使其不拘泥于问卷调查先入为主的影响. 2.3调查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调查.首先,由主试介绍(数学)教育类课程对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甚微的现状.然后,布置主题作文,要求师范生在60分钟内完成该主题作文,作文不署名,当场收回. 2.4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次调查共回收108份作文,其中4篇作者并不同意作文中的假设,因此这4份作文作为无效数据处理.剩下的104份作文经过粗读、细读、精读3个环节后,按照不同方面的原因重新按原文编号整理. 3研究结果 通过对104份主题作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还有教授职前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下面分别从公共教育类课程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两方面详细阐述调查的有关结论. 3.1公共教育类课程方面 调查发现,造成公共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作用欠佳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课程内容方面,职前教师自身方面,授课教师自身方面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表1是持不同观点的分布情况. 3.1.1课程内容方面 在回收的104份作文中,有72份认为公共教育类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太抽象,没有很好地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没有很好地与数学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持这种归因观点的占69.2%.例如,“学完公共教育类课程之后,渗透在头脑中的只是一些教育学上的专用名词与基本原理,讲台与黑板对我依然十分陌生.与非师范生相比,在教学方面看不出优势所在.教学本是一种实践,光凭理论怎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又如,“公共教育类课程没有与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系同学,他可以机械地记住这些教育学知识,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数学教学相分离了,当然对数学教学也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3.1.2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 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导致公共教育学课程作用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有效作文中,有49份持上述观点,占47.1 %.其中,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又可细分为3类. (1)职前数学教师对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态度、认识与学习目的存在偏差.他们持有“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以后从事教学而学习“观点的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有的“除了上课听听外,课后很少去看,根本没有用心去领会它,只是在快要考试的前两个星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有的“上课只是带本书,两只耳朵听,上完课谁都不会多翻书思考.” (2)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并没有做好当教师的心理准备,或者根本就不准备当教师,自然就不会认真对待公共教育类课程.“纵观整个数学系,报第一志愿上师范的有几人?大部分都是第二、三平行志愿填报了师范院校.我以后就不准备当老师,所以也就不想把时间用在教育类课程上.” (3)因为是数学系的师范生,从而对公共教育类这种文科性的理论课不感兴趣、不重视.他们认为“教育类课程是很理论化的课程,对于数学系同学而言,学习教育学不象做出一道数学题那样有成就感.”“凡是与数学专业无关的课程,几乎被我们用来练习英语了,教育学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几乎没有留下半点印象.” 3.1.3教授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自身方面 在有效作文中,有22份作文认为教授公共教育类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等因素导致了公共教育类的作用甚微,占到了21.2%.持这种观点的作文中,有7份认为教授教育课程的大学老师基本没有从事过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他们直接从大学到大学,不太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还有8份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纯粹是文科式的,课堂基本是满堂灌,让学生基本没有反思和消化的机会.“老师只是把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搬下来,再通过嘴巴转送传给我们.”还有7份对教授教育类课程的大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公共教育类课程应由懂数学教学的老师来教,我们的教育学老师坦言自己对初中数学知识都不是很清楚. 3.1.4其它方面 还有12份作文认为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也导致了公共教育类课程作用甚微.例如大班授课、英语等级考试、学校用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硬件不具备,等等.“大班授课老师与我们沟通太少,也叫不出我们的名字,从而根本没有机会让我们每个人得到提高.” 3.2数学教育类课程方面 从回收的104份有效作文同样反映出数学教育学课程作用欠佳的原因也有4种.表2是持不同观点的分布情况. 3.2.1课程内容方面 有47份作文认为数学教育类课程本身的内容是导致其作用欠佳的最重要原因,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45.1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3种. (1)数学教育类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没有根植于数学教学实践,特别是没有与目前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结合.“现在的中学数学教材用的都是新教材,但是我们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本仍然是以旧教材旧大纲为基础介绍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 (2)数学教育课程的“教育味太浓,数学味太淡”.“我们的教材在介绍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时讲了一大堆条条框框,例如‘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没有把它们与数学结合在一起.” (3)数学教育类课程介绍的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般性知识,没有关注到教学的个性化特点.“我们在实习中面对的是具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很难用书本上统一的观点去应对.”“如果所有老师都按照课本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上数学课,那么所有的数学教师都成了一个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如出一辙.” 3.2.2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 表2表明了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导致数学教育类课程作用欠佳的原因之一在回收的有效作文中,有23份持这种观点,占到了22.1 %,代表性的看法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1)职前数学教师学习数学教育类课程时,没有完全以数学教师的角色去思考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以学生的身份去解决数学问题本身,即没有很好地实现从师范生到职前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学习数学习题的教学方法时,我们更注重数学题的解法,并没有思考如何给中学生讲这道数学题,”“我个人认内,我没有掌握教数学的方法,而是想方设法寻找解数学题的方法,” (2)职前数学教师认为只要具备了数学专业知识,就可以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无须学习如何教的问题.“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把题做出来就可以给中学生讲清楚,教学理论的部分基本都被我们忽略了.” 3.2.3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自身方面 从表2可以看出,有18.3%的师范生认为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式等因素导致了其作用甚微,他们除了认为大学者师脱离中小学数学教学太远之外,还认为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老师的教学存在两种倾向:(1)数学教育“去教育化”即“数学教法课老师更多的是讲数学问题的解法,而较少地讲数学问题的教法.”(2)数学教育“去数学化”.即“老师对课本中的一些数学教学案例一般不介绍,而只是介绍一些空泛的教育理论.” 3.2.4其它方面 有11份作文指出还存在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职前数学教师“不熟悉中学数学教材”等等.“大家己经把中学的许多数学知识遗忘了,在没有相应知识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教别人实在有些困难.” 4讨论与建议 (1)教育类课程理论性太强,没有根植于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是导致其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最重要原因,这一点己经得到实证.正如丹麦麦罗克凯德大学的摩根·尼斯教授所讲的那样:“数学教育工作者几乎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实践的脱节正在加剧.”因此,如何改革高师(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数学系师范生在接受职前教育课程时,没有数学教学实践的经历,从而很难同化(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复制”,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主动建立、重组、改造和发展.教师的讲授如果不和学习者实际认知结构相结合,那是无效的.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其具体做法是:教师教育采取“先入职,后培养”的模式.即先由教育部在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申请者中招募人员,申请一经获准即享有公务员和师范生的双重身份,被送往唯一的政府教育机构接受教师教育,领取工资,带薪脱产学习.而文提出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新思路也是加强实践性的一种有益尝试. (3)关于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的一些因素是目前师范教育的共同问题.师范教育的失败之处是培养出来的部分师范生是不愿当老师的,而最终不愿当老师的这部分师范生当了一辈子老师.在这一点上,需要进一步引导与教育. (4)高师从事(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直接攻读硕士、博士,毕业后又留在高校任教的.他们具有比较前沿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但也正因为这种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成长过程使得他们没有宝贵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历,从而在教学时针对性、实用性均不强.在这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的教育学、学科教育专业的教授多数是由研究成就突出的中小学教师晋升为大学教师的,很少有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做大学教师的。 课程类论文: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通过对本科生的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基因组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何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课程组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 【关键词】 基因组学;教学改革;CAI课件;蛋白质组学 生命科学是21世纪学科发展的主流,人类的医学史证明了仅依靠单一学科,如:细胞学、发育学、肿瘤学、人类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难以完成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保护。人类基因组学的产生和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完成,使得人类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系统和科学地认识,揭示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本科生通过对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什么是基因组科学,其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何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为今后更深入地在临床上应用这些知识为患者服务或是继续更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1 课程改革的特点 弥补本科生对于生命科学,特别是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或是对于走上临床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有促进作用。本课程是我校在本科生中新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学校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多次论证和在学生中征求意见,学生的反响强烈,因此可以看出本科生对于本课程有极大的兴趣,期望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对于人类疾病从基因水平有全新的认识,对自己 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2 教学研究探索的几个方面 2.1 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讲授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课程安排如下:前言;人类基因组计划与DNA测序(包括基因组测序的发展、方法、DNA测序的规模化与工业化);cDNA测序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包括cDNA文库的构建、全长cDNA的克隆、基因表达谱的概念及其在医学应用中的意义);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变异及其分析方法(包括人类基因组序列及其变异、基因组序列变异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突变检测在识别疾病相关基因中的应用);基因治疗(包括基因转移和基因治疗的早期历史、基因治疗的现状、遗传型基因治疗、表遗传型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问题与展望);基因工程技术(包括理论依据、基因工程技术的内容—目的基因获取、克隆、表达、基因工程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现状);生物信息学(包括生物信息学的概念、产生的背景、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生物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包括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 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展望);生物芯片(生物芯片的原理、种类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的概念及含义、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国内外生物安全法规及管理)等内容。 2.2 本课程将采取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人数安排一定的动手操作实验的课程[1,2]。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一方面,可以加深同学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了解实验过程[3]。 2.4 将科研的思路、科研的方法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课堂教学中和课下作业安排一定量的文献检索、文献翻译阅读、科研方法设计、预测实验结果等内容。 2.5 改革考试形式 采取闭卷笔试与课下查文献、答题相结合的形式。 2.6 改革课程用教材 重新更新编写适合本科生参阅并适合当前基因组科学最近发展的教材,并计划出版发行。 3 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 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分为3种形式。 3.1 采用不记名问卷的形式反馈学生意见 问卷内容包括实验内容的安排、教师授课质量、希望的授课内容方式、感兴趣的实验内容等等。 3.2 建立学生公共信箱 一方面可以将某些授课内容、习题、思考题等通过公共信箱让同学下载,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公共信箱作为与老师的互动平台,及时反馈对课程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老师定期浏览信箱,及时调整课程安排。 3.3 整学期课程进行中期和结课前安排两次学生课堂讨论 讨论时间20min左右,及时反馈信息,提高理论与实验教学质量。 总之,本科生的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在诸多方面需要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并满足学生汲取新知识的需要。 课程类论文: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房地产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在回顾中国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历史、介绍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课程教学的实践,指出了影响中国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科设置上存在的矛盾。本文还从完善房地产专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房地产学料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妥善处理好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发展房地产专业教育、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级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和规范房地产专业继续教育等建议。对房地产专业执业资格与国际互认问题,指出互认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房地产教育已经与国际接轨,真正的接轨在于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房地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各类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活动)、房地产管理业(住宅物业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业(房地产与经纪人服务、居间买卖、租赁服务、房地产交易保证服务、房地产估价等)。日益发展壮大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业虽然不包括在房地产业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与房地产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末已经达到20,5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64平方米),农村达到27平方米。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人,比2000年净增1.7亿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25平方米计算,将需要新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5.6亿平方米。如果再计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未来10年中国胸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0年,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左右,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万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土地估价机构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的人数30000人),房地产经纪机构约2.7万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260多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房地产教育研究机构、房地产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房地产投资顾问与策划机构的就业人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总人数预计超过550万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与金融等相关专业,真正受过系统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一类专业,最受考生青睐;《深圳晚报》在未来人才市场上最走俏的将是金融、保险,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13类经济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对北京市有关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0.77%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69.23%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没有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 二、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变革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为止,全国设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专业。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8年过渡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将“房地产经营管理”并人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目前尚没有纳入“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范围。另外,目前中国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 2、中国高校与房地产相关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77所高校开设有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专业与房地产教育相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开设了地理学学科门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城市规划:共有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43所高校开设了属于建筑学门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遏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行表的34所高校(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开设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与工程项目管理等其他专业方向一起,共同使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平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市场营销。在培养目标上,要求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房地产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基本技能。 2、各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 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概述、房地产经济学基本理论、房地产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市场特性与功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市场运行规律)、房地产市场的依存基础(区域和社区分析、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利用分区、土地价值)、分类房地产市场(住宅市场、商业房地产市场、工业房地产市场、其他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的空置问题、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房地产税收)。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估价概述(概念、作用、估价制度、估价标准、房地产估价与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基本理论(市场价值与价格、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因素、房地产估价原则)、房地产估价程序(程序、估价目的与价值类型、房地产类型及其特点、房地产价值时点)、市场区域和邻里分析(市场区域与邻里的含义、市场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估价对象的确认与描述(估价对象的范围、政府法例限制与权益性质、场地描述、场地使用经济性分析、建筑物及其它地上改良投资描述)、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土地估价、房地产部分权益估价、估价结果与估价报告、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及房地产开发程序、政府对房地产开发过程的管理(投资计划管理,项目规划与设计管理、土地管理、项目开工及建设期间的管理、项目销售与产权管理、项目竣工及入住管理、市政及配套设施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形式、价值链,发展战略)、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宏观因素分析、市场研究与投资机会、场地选择、产品功能定位)、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中的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融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经营税费、物业与资产管理(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设施与设备管理、资产管理、组合投资管理)。 房地产市场销售:市场概述、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房地产定价策略、房地产分销与促销策略、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四、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课程教学的实践 1、与学校、学院教学平台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为了体现通才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总体要求,在培养计划要求的总共140个学分中,有70个学分为校级教学平台提供(包括数理基础、外语、计算机等,本专业要求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法律基础等课程也由该平台提供),有35个学分由院级教学平台提供(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也包括本专业要求的工程经济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等),与工程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占35个学分。为了体现贯通教育的宗旨,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没有再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 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房地产课程设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横跨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清华大学房地产 研究所挂靠在土木工程学院,该研究所的教师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教师一起,组成了目前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的建设管理系。因此,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没有细分专业方向,但也纳入了一定数量的房地产相关课程。目前面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设置的房地产相关的课程包括: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经济类专业基础课,2学分)、房地产概论(专业主干课,2学分)、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专业选修课,3学分)、物业管理(专业选修课,2学分)。 近10年的实践表明,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开设房地产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保证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其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性。 3、房地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分析;区域增长;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经济学分析(讨论课题目: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变化及比较);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住宅市场(讨论课题目:住宅市场需求预测);商业房地产市场(讨论课题目:写字楼市场的租金与空置);工业房地产市场;国际房地产市场;(讨论课题目:中外房地产市场发展特征的比较分析);住房政策(讨论课题目:政府住房补贴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增长与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干预。 房地产概论: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与住宅产业、房地产及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及市场研究、房地产开发及项目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金融(开发项目融资、抵押贷款、证券化)、中国房地产主要税制、中国房地产法律制度(法规体系及其分类、土地管理制度、开发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使用管理制度、金融管理制度)。 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 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概述、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房屋修缮管理、房屋设各管理、物业管理综合服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收益性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收益性物业管理中的财各与成本管理、写宇楼物业管理、零售商业物业管理、工业物业管理。 五、发展中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的建议 房地产专业是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这是由社会经济生活中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和学生的良好就业前景所决定的。政府和半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含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债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等)、房地产投资和开发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房地产咨询机构(含房地产评估机构、机构、投资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产权保险公司、建筑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均对房地产专门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 从中国房地产业对人才需求前发展趋势及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角度看,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的学科设置 工程管理(建设管理,下同)与房地产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国外,建设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如得克萨斯奥斯订大学土木工程系、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如佛罗里达大学建设管理学院、英国里丁大学建设管理与工程系)。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有时独立设系(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房地产系、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商学院房地产与土地经济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如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系)。 从学科领域覆盖的内容看,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在建筑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有所交叉,只是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因此,英国多数大学及受英国学科设置影响较大的大学,通常将房地产和建设管理设在同一个学院或同一个学系中。例如,但英国里丁大学城市与区域学院(Faculty)分别设立有建设管理与工程学院(shool),由建设管理与工程系与工程系合并)和土地管理与开发系,香港大学在建筑学院设立有房地产与建设系,新加坡人学在设计与环境学院分设建筑管理系和房地产系。 目前中国与房地产专业学科设置的模式,英国模式相似,但随着中国房地产业从开发建设阶段逐渐过渡到资产运营与管理阶段,对开发、建设方面人才的需求会减少,而对投资、金融方面的人才会逐步增加。因此各高校从房地产专业学科设置上,应该关注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2、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是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房地产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广泛涉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很难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很难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当前房地产业最紧缺的,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较坚实的基础,又在更多的领域有广泛知识和素养的人才。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为例,在其所管理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各专业领域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则这个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所需要的员工肯定是对某一两个专业领域比较精通,对其他相关领域有基本的解,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工作,这样组成的开发队伍,才有竟争力。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高等学校应该面向房地产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房地产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含MBA)课程。为其提供“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创业学”、“房地产资产管理”、“房地产案例分析”、“城市公共政策”、“房地产法”等比较深入的房地产专业课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虽然没有设立房地产专业,但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平台来完成。当然,由于专业方向所在的学科分散,也为房地产学科建设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 3、妥善处理好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虽然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内包含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但并不表明工程管理学科就是房地产的上级学科,也不表明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就等同于国外的房地产专业。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培养方案看,与建造技术、土木工程相关的课程占据了50%以上的比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的学生得到的实际上也是一个营造师应该获得的专业基础,不是房地产专业所需要的社会、经济、金融、投资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 从国外房地产学科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学科更多地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例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房地产系房地产专业,是美国排名第一的房地产专业,其本科生课程计划中的37门课程中,有33门课程与沃顿商学院其他18个专业的要求一致(含9门工商管理基础课程),房地产专业的4门专业课中(“房地产法律、金财与开发”、“房地产金融:投资与分析”为必修,在“城市房地产经济学”、“住房金融与住房政策”、“高级房地产投资与分析”、“国际住房比较”、“房地产开发”、“国际房地产比较”等课程中选修2门),没有涉及任何工程技术类课程。英国里丁大学土地管理与开发系的土地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专业本科生课程,也是以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和房地产类课程为主,对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相关课程只是少量涉及。 国内财经、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是由原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转化而来,在遇参照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时,就到了很大的矛盾:遵循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这些学校不具备开设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条件;不遵循这个指导性意见,又找不到一个有效的专业出口。在未来的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过程中,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天津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将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列为主干课程,但实际上该校并无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要从天津理工大学聘请。 4、关于房地产专业执业资格与国际互认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管理制度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国家对专业人员的管理逐渐从专业技术职称、职各的管理,转向对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这就为社会评价学校、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方向和规模成为可能。房地产专业本来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专业,如果以改革和向前看的姿态对诗这个专业,让市场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来制约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在评估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将对房地产专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房地产专业的执业资格,目前有房地产估价师,正在筹备中的资格包括房地产经纪人和物业管理经理。目前美国的CCIM(Cetified Commercial Investment Member)在中国与有关单位合作,颁发“商业房地产投资分析师”资格。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也有一个庞大的中国会员发展计划。当然,CIOB也将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结果方面,中国NBCMA的评估结果互认。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在国际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上工作的能力(主要是语言问题),互认的结果很可能是国外的“洋资格”,伴随着中国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逐渐占领国内的市场。但中国的相关专业资格,几乎不可能凭借互认的机会走向世界,而且还有可能失去国内的市场份额(因为中国的客户大多具有“求洋”心态)。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是专业资格互认过程中,能否从“名”到“实”的关键。 5、继续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继续教育是国外房地产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继续教育显然还很不规范。从事与房地产相关工作的人并非都是科班出身,许多学习其它专业的人士也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加入到房地产专业队伍中来,他们需要补充房地产专业知识。另外,即使房地产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士由于房地产市场、法律、政策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分析手段、技术与方法的出现,也有着迫切的更新知识的需求。在继续教育领域,除了相关学会、协会和各类公司举办的各种短期陪训课程外,高等学校也应发挥中坚作用。 课程类论文:关于水泥基类材料课程教学思考 论文摘要:水泥基类课程是土建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几年课程教学的思考,提出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以便促进新时期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水泥基材料;教学;工科专业 所谓水泥基类材料是指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类材料,主要包括混凝土、砂浆以及其他有关水泥类的材料总称。与这类材料相关的课程包括:《建筑材料》、《道路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胶凝材料学》、《混凝土学》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力学、岩土、水工、材料工程等相关工科类专业。涉及面广、课程教学要求差异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细心加以区分,容易造成这类课程的开设质量不佳,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的开课目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本文特提出几点教学探索。 一、精读教学大纲 目前,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给学生授课的学时数也在逐年压缩。但是,水泥基类课程是工科类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的主干基础课程,如果学习效果不佳或者达不到相应的学习预期,则会影响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认真研读各专业对该类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就业环境要求,采取有区别的对待教学内容和层次要求。如,对于水工专业学生来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土木工程专业有所区别,二者的主导规范有差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利部《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中规定砂、石原材料以饱和面干为基础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而土木建筑业和交通行业规范中的砂、石原材料以干燥状态为基础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安排,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避免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相互混淆对学习不利,同时也将导致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难以适从的感觉。再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土木工程等专业中,以抗弯强度指标进行路面混凝土设计时,只作为掌握要求;但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来说,大纲则要求达到应用要求。这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在混凝土耐久性、水泥、砂浆等内容环节均存在大纲和专业要求差异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学上根据不同专业教学大纲的细微差别,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内容深度的教学是做好相应专业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务必加以重视,切勿为了授课简化而不加以区别,造成各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困难。 二、认真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是目前大学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水泥基类课程体系复杂,内容各异,且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而且授课基本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灌输式”方法教学。这样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相应专业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水泥基类课程很多章节需要调整上课顺序,不能按照教材的章节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比如,在普通混凝土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均将外加剂部分归结为混凝土原材料章节中,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将外加剂部分放在原材料部分教授,效果很差。笔者在连续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将其先后顺序按照教材顺序和调整顺序进行授课并在期终考试课程中进行知识运用考查,发现明显有差别。按照原因顺序授课,学生对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无法理解,应用性的考试题不足10%的学生能够答出,但是在混凝土主要技术性质讲授后进行外加剂授课的话,对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非常好,几乎所有学生能够回答出相应的题目。究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和易性部分内容如果没有接触,对于外加剂如何提高混凝土施工和易性的内在因素无法理解,很茫然,因此在授课时需要将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先于混凝土外加剂进行。除了这部分内容外,还有一些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也需要进行精挑细选后才能进行课堂教学。 课程内容组织好后,下一步就是认真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需要重点关注了。 本科学生学习水泥基类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选择、应用材料,而不是为深入地研究材料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就是如何选择和应用材料环节。但是,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前提是理解材料性能和性质。因此结合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应突出两个重点,即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功能。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质是研究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共性问题,应详细讲授材料性质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材料功能是水泥基材料是否合理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使用,因此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质无疑是教学重点内容。此外,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增加介绍新材料、新工艺,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讲解,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2]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和章节中增加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建材方面的内容、国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有关环保型胶凝材料知识;在混凝土章节中穿插高性能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等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大纲的细化是授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细化是教学大纲细化的实践,是做好教学的根本,因此,认真组织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三、强化试验教学 对于水泥基类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然而,目前,水泥基类材料课程对试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课时所限,试验室资源以及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等共同造成试验课的开设存在不足的问题。因此强化现阶段试验教学需要加强进一步的认识。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试验课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试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水泥的“初凝”、“终凝”等一些没有严格定量的概念,学生区分和掌握比较困难,通过试验就能很好掌握。再如混凝土试验,让学生自选水泥品种,根据自己设计的混凝土种类、强度等级等性能自定方案,独立完成,由此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分析能力。在试验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切磋,预测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现象、总结试验成果。同时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以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实际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到建材市场、设计部门等进行调研,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是与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四、推动项目教学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创新人才,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培育十分重要,必须在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增加科研初步训练的特定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学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讨论会。此外,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展以项目带动教学的科研活动,进行开放试验性活动。我们在2008年曾经发表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综合开放性试验实践性环节设计研究》开放性论文,通过推动项目教学活动,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且对水泥基类材料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潜力。推动以项目为载体的开放性试验教学环节,通过开放性试验项目的设置、动员、申请、实施到总结结题全项目实施过程的培养,对一大批学生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成功运用,使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升华。 以项目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方法,将会在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及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生活,为推动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水泥基类材料课程,通过精细研读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再配合相应的试验教学和推动项目教学的紧密配合,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教学将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对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传播、材料的应用、技术的推广等一系列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程类论文:探讨高校硬件类课程网络化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方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 高校硬件类课程 网络化教学 教学评价 论文摘要: 本文以成型的高校硬件网络化教学平台为依托,对网络化教学的教学评价环节进行了探索,并围绕平台采用的评价原则,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对大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的评价方法展开了阐述。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枯燥难懂的硬件类课程与蓬勃发展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是网络时展的趋势[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改进,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了融合崭新教学理念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教学平台[2]。 笔者仅对本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原则及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二、教学评价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以最终取得的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虽然能够快速直观地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但这种“一考定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强调了学生的应试思想,难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积极性,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 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和排除解决问题能力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3]。因此,本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展开,通过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并借助网络平台的实时记录的能力,将这些信息记录整理,最终汇总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 三、教学评价方法 在教学评价原则确定下之后,平台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1.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依然要以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核心,综合网络课程后所留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定期的单元测验情况,实现对学生的基础常态性评价。 通过在部分教学阶段设置学科竞赛等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知识内容加深并拓展了。通过学生的竞赛情况,网络平台完成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性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的课程阶段,我们设计一些综合性、研究类的课题,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根据最终的结果实现学科的拓展实践评价。 2.自学能力的评价 在大学中,教师仅仅是领路人的角色,一些专业知识细节和较深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探索和研究,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未来走上社会适应工作的基础能力。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添加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对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这些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的文档、链接地址、相关电子书籍及教学视频。为了检测学生对这些课外知识的自学能力,网络平台借用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所点击下载这些添加内容的数量及相应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等指标进行综合测评。之所以选择这两项作为指标参考,是因为此部分内容为课程以外的拓展内容,主要是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设立的,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其学习效果和要求并不像网络平台中那些紧扣大纲的网络课堂教学一样,因此,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但同时,为防止学生为提高测评成绩而片面追求点击下载率的情况,可在这些附加的自学内容后添加部分问卷内容,以学生实际回答的情况作为前期点击下载率和难度系数有效性的依据。 3.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平台模仿类似“百度知道”,制作了“你问我答”模块,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求助其他同学进行解答,然后根据其他同学对问题解决的贡献程度,将自己所有的分数提取出来,给予希望提供帮助的同学。获得分数的同学,在达到一定分数前提下,网上的虚拟身份可以得到升级。而得到解答的学生也要不断地帮助其他人以得到分值,从而才能继续在平台中悬赏提问。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需求,督促了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又使得平台可以根据学生所得分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量化处理。 为防止部分学生仅仅依靠某个大家可能经常碰到的问题而重复回答得分,平台将经常出现的问题及答案整理公布。如果有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问题而想在平台中悬赏提问的话,平台就将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自动转到已经公布的该类问题,从而减少此类重复回答。 4.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的评价 这两项内容在以往,很难作到量化评价,而且,往往被忽视。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平日松松垮垮,懒散成性,考前风风火火,临时抱佛脚。对一名学生,这些内容评价的公正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如何。尤其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更是无法使用教师个人感受来进行衡量。 基于此,平台采用以下几项指标来进行解决:1)学生的登录总次数,旧课与新课之间的登录次数,每次登陆的停留时间等登录指标。2)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数量等参与指标。3)学生作业提交率和作业按时提交率。通过这些直观的量化结果,可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 四、教学评价中应用的其他原则 除了采用上面的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外,平台中还使用了“激励性”评价的原则。所谓“激励性”评价,并不是真的将其量化为指标,综合到最后的测评成绩中,而是在学生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发音和图标显示的方式对其进行表扬和肯定。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肯定和支持,其自信心和个人认可程度不断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各方面的能力随之提高。 课程类论文:“项目教学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程序设计 项目教学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学校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经实践证明,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锻炼抽象思维、增强对后续课程的理解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大部分都开设了《VB程序设计》的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使用VB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和特点,理解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思想,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开发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并为今后进一步使用其他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可以很快完成和例题相似的题目,但对一些稍微复杂些的程序设计,根本不知道怎么样进行设计。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本文讨论了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一种基于软件开发、整体实现的“项目教学法”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程序设计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程序设计课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编程语言的语法教学为主线,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那种语言有些什么命令,语言的各种语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的新专业名词使学生难以掌握,在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等情况,还有些学生照着书上能做,脱离书本什么也不会。长期以往,会使学生认为程序设计课程十分深奥、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的思想,即使学习完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思路非常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教学法”是以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开发案例为中心,整个学期的教学都围绕这个案例的设计进行讲解,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将程序设计中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这样就将理论和实践完全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培养了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自行对案例进行完善和修改,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得到提高。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软件开发案例的选择。要准备好一个具有实际应用功能,适合学生掌握的软件开发案例,案例不能选择太大太复杂的设计,并且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功能不能过于复杂,但必须覆盖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在讲解时选用有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可选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MIS系统。 (二)以项目开发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在制定课程教学进度的时候要结合项目来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设计应按软件设计过程的顺序来进行,在课程中可讲解有关软件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 (三)精心准备教案。根据已经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将课程中的各知识点较完整地总结归纳,做成电子教案。在讲解软件设计的时候,涉及到某知识点的时候,便可打开该知识点的电子教案进行演示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 (四)鼓励学生变换代码。学生在许多情况下只会模仿老师讲解的程序完成,并没有真正理解程序代码的应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其他代码来完成某些功能,促进学生对程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作业的设计。在知识点讲授完后,应设计一个与讲的例子难度相当的作业,让学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强烈的继续学的愿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设计,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六)课程教学后期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讲授完,学生也掌握比较透彻后,可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将项目中一些功能分成多个模块,以实验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进行开发。 (七)改变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该灵活多样,要甩掉“学为所考”的思想包袱。程序设计课程本身是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于一体的课程,不能一味地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应对学生的评价贯穿到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考核应该由平时作业、实验设计作业、期末考试等几项组成,平时考核可分阶段进行,要让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考试的结果。 (八)课程实训。在课程的知识点全部讲授完成后,安排2-4周的实训,让学生分组自由选题来进行项目的开发,学生在开发时应分组进行,让学生分组进行开发可以发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便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开发工作。在实训中,应以学生的设计意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教师只给予相应的建议。 三、实施过程 这里以设计管理系统的登陆窗体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中一个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登陆窗体的功能是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身份验证,进入主窗体。登陆窗体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下:1.窗体(Form)、标签(Label)、文本框(TextBox)、命令按钮(Command)等控件的常用属性的设置。2.窗体、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的常用方法。3.变量与数据类型。4.IF语句及一些常用的函数的使用。 四、总结 系统登陆窗体的设计分下面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登陆窗体的设计和各控件的属性进行讲解。第二阶段,引入新知识点。针对新知识点在本例中的应用对的各个新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第三阶段,上机练习。1.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设计过程做一遍,输入程序代码,加深印象。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用新的方法来完成程序代码,同时提出加强程序代码功能的方案,让学生来完成,使学生加强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例如,能不能在输入密码时限定输入密码次数。3.布置作业,布置与知识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自己完成作业,对作业进行批改。第四阶段,对程序提出新的方案,如用户名和密码的存储采用数据库,密码的加密等,为以后的知识讲授做准备,同时给学生留下印象,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再来改进程序。 “项目教学法”被应用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使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普遍反映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后开发能力提升很快,专业知识得以巩固,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印象特别深刻,在比较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VB程序设计》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运作难度较传统教学模式较大,但值得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课程类论文:浅谈经贸类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统计;教学改革;实践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为此从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成绩评定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考。 1997年国家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这表明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著名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登说过这样的话“统计对于追求人类科学的人来说,是披荆斩棘开拓路径的利器”。在实际中,不论是企业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与预测、营销调研、生产控制,还是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定价、证券投资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都离不开统计,统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等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越离不开统计知识的运用。这对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实际操作,重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课时,经费等多因素的制约,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统计知识,学会统计思维,更多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内容的载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经贸类高职《统计学》教材普遍内容陈 旧,主要表现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编排,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合理安排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讲透,可多安排一些课时,非重点难点可考虑减少课时。这样可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讲授完《统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的材料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例如讲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总书记的十六大报告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康社会有两种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一个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这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属于中低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指标,学生可以学习指标、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学习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掌握了相关的统计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变为生动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觉得难学,主要难在其概念的严谨、原理的抽象及计算推导的字母表述。因此,要使学统计难变为不难,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返回到实际中,通过实例进行生动的诠释。例如讲到假设检验时,可以用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绕歌》中的一首浪漫的爱情民歌来解释其原理。原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这首歌来说,该女子是要证明自己是多么爱这个君子,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她的原假设,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H。——我是爱君子的,要证明自己爱君子的方式很多,但力度都不够,该女子从不爱君子的角度来反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才不会再爱君子呢?“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因环境不受污染)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几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假设在0.05%(显著性水平),而现实生活中这几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零,明显低于我们假设水平,既然这几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就可以断定该女子是爱君子的。当然,如果在现实这几种现象真的发生了,在统计学上即发生的概率大于0.05%,那么该女子就“乃敢与君绝”,那么也就否定了原假设,可以认为该女子不爱君子了。通过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对统计概念及原理的直观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以提升。传统的统计实践只是满足于填制统计报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经贸类高职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经贸类高职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与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意调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过去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如今这一考核方式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专题讲座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安排期末进行。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阐述对该专题的理解,在生活中应用,以及未明的问题。采用和前面所讲述的方法进行分组和抽样,对陈述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酌情扣分。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部分比重最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经贸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课程类论文:浅析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的职业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 师范 教育类课程 职业化 论文摘要: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走职业化之路有利于在保持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其课程理念、课程建设、课程团队、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的职业化使传统师范教育类课程更贴近教师职业的岗位需求,使课程向良性态势发展。 高职师范教育兼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走职业化之路有利于在保持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使传统师范教育类课程更贴近教师职业的岗位需求,从而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引导教育类课程向良性态势发展。 一、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理念的职业化 与普通师范教育类课程相比,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应凸显职业化的特色: 1.课程关注职业性。课程注重对教师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紧密结合教师岗位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关注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改变过去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要求教学面面俱到的做法,突出职业岗位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教育行业的准教师岗位,独立思考、大胆而又谨慎地处理问题,充分体现其职业性。 2.课程注重实践性。课程的关注点放在设计课堂模拟训练,以及到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实训部分的授课上,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关注行业动态,加强实践指导,注重结合课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见习和顶岗实习模式,使课程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课程体现开放性。课程重视把所有教学资源向学生全面开放,要求课程资源实现网络化,包括电子课件、案例、练习题、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学生作业、在线答疑、拓展资源等,让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学会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同时,注意试题及其答案的开放性,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尽量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引导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二、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建设的职业化 1.课程注重合作共建。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建设倡导校企合作共建,旨在打破传统师范课程过分理论化的倾向,根据完成教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由专业授课教师与行业专家、一线教师多次讨论后确定课程内容主线,以教师班级工作的真实管理情境和典型案例为载体,基于教师实际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模块的有机结合系统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基于教师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切合职业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岗位的具体教学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关注实训建设。职业化的高职师范专业课程建设注重在课程中创设工作情境,选用典型的案例和任务为载体,通过情境导入、案例讨论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加大实践实操的分量,除已经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课程的网络平台,结合顶岗实训,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团队的职业化 1.课程关注团队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首先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意识,有服务学生的意识,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其次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教师团队中要有专家型的专业带头人,实干型的骨干教师,做事内行,知识丰富,技能过硬,具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再次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教师团队要热衷于所做的事业,而并非单纯地仅仅为了生活和名利,把工作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使命,要竭尽全力地去做好它,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充实感和满足感。 2.课程关注团队的专兼职结合。按照“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配备师资队伍,邀请来自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参与授课和课程开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兼职教师要每年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课题指导、论文答辩等人才培养工作,以有力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专兼职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调研等项目,促成专兼职师资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教学的职业化 1.课程倡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任务,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境,实现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分散到各个单元学习中,将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既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又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合作能力。同时,还要要求学生根据初步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和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课程鼓励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通过课堂模拟操作训练,或者把课堂带进见习实习基地,从而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直观环境里面实践、验证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生动,也极大地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堂模拟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可以依托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资源,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安排学生到就近的见习实习基地,由授课教师或校外兼职实训教师进行现场实地教学,也可以利用集中见习和实习,在兼职的实训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过程能充分体现课堂与实习基地融为一体的特点,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 五、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评价的职业化 1.课程实施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模式。课程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品、小组讨论、模拟实训、真实任务及期终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启动技能性的辅助评价方式。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结合相关师范生基本能力项目测评工作,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与师范生技能评价体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师范教育专业技能向常规化发展,相关的技能考核也可以成为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将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奖情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师范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自主性,自我展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以赛促学,以评促能”的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的特殊评价手段。 课程类论文: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育 教育类课程 创新意识 创新体验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所以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特点,以课程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体验、强化创新行为。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响应,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成为我国教育科研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探讨,人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教师,也就成为了当前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研究正从理论探索向教育实践不断深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师范院校中,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体验、强化创新行为等方面入手。而对于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特点,以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就能够在上述几个方面取得理想效果。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1 结合数学教育理论课程,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这里所说的创新意识,也可以理解为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实质上就是指那种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具有批判意识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数学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在数学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就能认识到这一点。 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一般包括,数学教学论、数学方法论、数学史、中学数学研究系列课程等。这些课程不仅包含数学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在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数学科学的特点、数学发展的特点、数学哲学等知识。这些知识都反映了数学中的创新精神。例如,数学无论在对象和方法上,都是高度的抽象思维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抽象描述。所以可以说数学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再如,人们对数学事实的承认,都是因为它们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不是因为它们出于某数学家之口。所以,数学里没有宗教领袖般的圣人。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不在于精神领袖的引领。即使在哲学层面,人们坚定了二千多年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到了20世纪也逐步被放弃。 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中所富含的关于数学中的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出来,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良好的树立创新意识的教育。同时,数学的学习也是充满创新的过程,学习者在没有可模仿的示范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回顾这些自己在学习中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并不神秘,离自身也并不遥远,这同样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2 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创新体验 形成创新能力单凭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获得创新的体验。数学教育类课程虽然和数学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但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只能在理论上去接受,却无法在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完全不能落实在行为当中。因此,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才能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开展创新教育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从而去获得创新体验。数学教育类课程内容对各领域知识的涉及面较宽,内容丰富,而实践性也较强,这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如,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开展以“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数学特点的分析”、“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数学双基内涵的变化”、“当代几种主要学习理论的比较”、“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研究系列课程中,可以开展以“数系的发展”、“函数概念的发展”、“变换观点下的欧式几何”、“向量方法在几何中的应用”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微格教学训练、数学实验与CAI课程中,开展以“课堂教学技能的专题训练”、“中学数学课件制作”、“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以课程内容为背景,以这些课题为研究目标,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其相应的知识,同时也是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尝试,获得了创新体验。 3 营造创新环境,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 经常有人会拿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进行比较,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教育的优势是重视基础,美国教育的优势是重视创新。但也有有识之士指出,美国教育的优势不是重视创新,而是重视给予学生创新的环境。这个观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环境对于创新教育而言确实非常重要。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赏识学生的创新成果,这些都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利因素,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 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创新活动的机会。除了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外,也可以在学生中组织各种数学教育研究专题活动小组。如: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小组、中学数学教学研讨小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微格训练小组,中学数学实验设计和课件开发小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小组、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知识研究小组等。这些活动小组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小组。通过这些专题性的小组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中学数学教育实践当中,促使使学生将课程知识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尝试。这不仅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平台,也能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 结合教育实践环节,在学生中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和竞赛活动,是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创新行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模拟教学竞赛、说课比赛、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展、中学数学课件展、数学教育科研论文征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选拔优秀的创新成果,同时,可以通过表彰和奖励给学生的创新行为以赏识与鼓励,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科研工作本身就是创新行为,科研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从事科研活动,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入到科研活动中。如,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吸纳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组、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通过帮助其申报奖项或公开发表等形式,对其创新成果予以肯定,这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起到十分有力的强化作用。 4 结束语 时至今日,创新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虽然创新教育不能有其固定的模式,但是最终还是要在教学实践当中得到落实。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事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创新教育不能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它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托。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是充满创新的领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未来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程类论文:试论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原则 论文关键词:教育类课程 研究性学习 建构意义 建构原则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铸造师魂的良好载体、是增强教育类课程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方式、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教师素养的必然途径。高校教育类课程应遵循自主性、问题性、创造性、实践性和个性化原则,正确开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入新时期以来,高校教育类课程面临着更加艰难和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教师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又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担任培养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教育类课程,内容和方法上既无法满足教师培养的需要,也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高校教育类课程是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教育类课程的质量是提高未来教师素养的重要指标。要真正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已是势在必然。 1.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铸造师魂的良好载体。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和育人,教师的师魂就是热爱和创造,热爱教育对象,热爱教育事业,创造性地传授知识,创造性地塑造人格。而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都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只有用正确的大学精神才能形成未来教师的师魂。洪堡曾经说过:大学“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一旦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认为,科学是不需要从精神的深处创造出来,而是可以通过收集把它广泛罗列出来的话,则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且将永远丧失殆尽”。大学的职能要求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还必须是一个研究者,要求学生也不应只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以探索学问为己任。这就要求大学课堂不能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在掌握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这就需要运用研究性学习这一载体,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从本质上说研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思维过程去研究、分析、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高校教育类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形成未来教师创造和研究的风气,执着和热爱的态度,把教师工作真正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来对待。 2.研究性学习是增强教育类课程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方式。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大大减小,教育类课程地位明显下降,课程更新缓慢,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缺乏创造创新;教学管理松懈,到课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因为缺乏体验,积极主动参与的环节少,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只有大力改革高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真正贴近社会实际、贴近教育现实、贴近学生需求,研究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解决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使高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走出困境,增强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3.研究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教师素养的必然途径。素养是什么?它是在先天和后天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身心特征的合金。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构成。人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良师和名师都是经过长期的磨励而造就的。过去师范院校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对学生的未来教师素养和技能特别重视,开设了不少专门的课程,进行了许多强化训练,使得那些未来的教师学有所专,学有所研,走上教师岗位能很快脱颖而出。而现在专门的师范院校已经很少,就是专门的师范院校,占大头的还是非师范类专业。就是真正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也不一定人心思教,因为将来能不能当教师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叹当今大学在校生教师素养的低下。因此,心须改变教育类课程只重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忽视教师素养培养的做法。在各个年级开设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大学生教师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时代的需要和现实的状况要求高校教育类课程必须改革教学理念,“强调重视学习者的需要以构建他们的知识结构,已经部分地导致了从‘灌输’方式向教育辅助下的‘发现’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其主旨就是力图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时代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不仅要大力提倡,更要精心地建构。 1.自主性原则。“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师范方向的大学生们大多还是对教师职业抱有一定兴趣的,他们也很想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他们内心里也感觉到自己存在某种欠缺和不完满从而产生了学习提高的愿望,追求的是通过学习以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类课程学习恰恰对此较少关注。“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充分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目标完全由老师定,内容完全由老师安排,方法完全由老师掌控,评价完全由老师主导的状况,开展以“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的研究性学习,学习他们最想学习的,体验他们最想体验的,研究他们最想研究的。紧紧围绕教育现实,切实解决教育问题。高度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 2.实践性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教师素养不是几堂课能教出来的,它需要长期的体悟和实践。而现在的教育类课程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难开展实践性活动。教育现象是非常具体生动的,教育类课程理应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是从实践中明确教育研究课题。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问题,没有问题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来源,大学生们也清楚存在的教育现象,但就是难以提出问题,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二是在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解决起来还真不那么容易。囿于故纸堆中,局限校园教室,当然也可以做出一些研究成果,但真正要解决教育问题,无疑要走出书斋、融入社会才能完成。三是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研究性学习成果。因此,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应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也应为实践性目的服务。因此教育类课程应围绕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见习、实习、设计、调查、研究等,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3.问题性原则。批判力是指人们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层次越低问题越多,层次越高问题越少,幼儿园里问题最多,小学还可以,初中就少了,高中更少了,大学几乎没问题了,这是极不正常的。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知识可以免于理性的批判和质疑,任何知识不过是个体建构新知识的材料和资源,只有对以往认知进行批判基础上的超越和突破才有人类认知的进步和发展。在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和“中心”的意识和习惯,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不是要求学生背熟现在的结论,应付机械的考试。而是要结合情境和案例,提出富有见地的问题,找寻多种可能的答案。 4.创造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过程。教师无法告诉现成的答案,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多种可能的,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才能发现和获得。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展示,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创造性探究。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习者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的目标就是形成动态的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而不是具体的、静态的结论或规则性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高校教育类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上述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知识的建构过程,应该是一种富有成就感、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学习。 5.个性化原则。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带有强烈的权威主义痕迹,话语权被少数所谓的专家独占,学生很少拥有话语优势,学习过程表现为对文本课程的简单机械的接受和由外而内的强制。本来就只有少得可怜的几门课程,考完一门课程就算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这使大学生们囿于一种占有式的学习而难以自拔,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牢记所学过的知识以顺利地通过考试,学习的基本方式就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和灌输,这就完全泯灭了大学生的个性。个性化原则要求大学生不是以理性推理和验证的方式进入教育文本,而是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展开理解和沟通,以期达到超越事实材料、拓展自己的视界,充分尊重大学生们的个性化见解,并把这种个性化见解视为学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学不能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教师不能完全用事先预想的结果去框束学生,而应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尝试和体验,鼓励每一个学生自由地表达个性化的创意和遐想。只有对教育问题获得了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研究”,也只有在求知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自我体验,才能算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创造性的迸发,真正提高教师的素养。 课程类论文:简析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作用欠佳的归因调查 论文关键词:教育类课程;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原因 论文摘要: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类课程内容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此外教授职前教育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1问题提出 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探讨了“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这一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教师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至于“职前教育培训”等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在为文[1]的中文版所作序言中感慨到:“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这样的负责本科生数学教育培训的师范大学而言,未免扫兴。文[2]从一节高中数学课出发研究了国内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最后得出了与文相类似的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及张奠宙教授的感言,并回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职前教育培训的效果,感觉确实如此.作为一名在高师从事数学教育类课程授课的教师,自然希望改变(数学)教育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尴尬局面.而要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首先要做的是调查其原因.一般认为,(数学)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造成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欠佳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也影响着(数学)教育课程的效果.本文将试着调查这些原因.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选取113名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由新疆师范大学数学系04级学生以及昌吉学院数学系04级学生所组成.这些师范生己经系统地学习了(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且参加了教育实习,正面临毕业找工作阶段.本文把这些师范生界定为职前数学教师.我们选取这些师范生做调查对象的原因是他们刚刚学完(数学)教育类课程,又经过了教育实习,对(数学)教育类课程有最直接、最深切的认识与感受,他们的认识和感受可以更针对性地透视出(数学)教育类课程作用甚微的原因. 2.2调查工具 使用一篇主题为“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育实习感受谈谈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的作文作为调查工具.对比写主题作文和问卷的调查形式,主题作文可以给调查对象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使其不拘泥于问卷调查先入为主的影响. 2.3调查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调查.首先,由主试介绍(数学)教育类课程对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甚微的现状.然后,布置主题作文,要求师范生在60分钟内完成该主题作文,作文不署名,当场收回. 2.4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次调查共回收108份作文,其中4篇作者并不同意作文中的假设,因此这4份作文作为无效数据处理.剩下的104份作文经过粗读、细读、精读3个环节后,按照不同方面的原因重新按原文编号整理. 3研究结果 通过对104份主题作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还有教授职前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下面分别从公共教育类课程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两方面详细阐述调查的有关结论. 3.1公共教育类课程方面 调查发现,造成公共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作用欠佳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课程内容方面,职前教师自身方面,授课教师自身方面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表1是持不同观点的分布情况. 3.1.1课程内容方面 在回收的104份作文中,有72份认为公共教育类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太抽象,没有很好地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没有很好地与数学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持这种归因观点的占69.2%.例如,“学完公共教育类课程之后,渗透在头脑中的只是一些教育学上的专用名词与基本原理,讲台与黑板对我依然十分陌生.与非师范生相比,在教学方面看不出优势所在.教学本是一种实践,光凭理论怎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又如,“公共教育类课程没有与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系同学,他可以机械地记住这些教育学知识,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数学教学相分离了,当然对数学教学也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3.1.2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 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导致公共教育学课程作用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有效作文中,有49份持上述观点,占47.1 %.其中,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又可细分为3类. (1)职前数学教师对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态度、认识与学习目的存在偏差.他们持有“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以后从事教学而学习“观点的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有的“除了上课听听外,课后很少去看,根本没有用心去领会它,只是在快要考试的前两个星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有的“上课只是带本书,两只耳朵听,上完课谁都不会多翻书思考.” (2)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并没有做好当教师的心理准备,或者根本就不准备当教师,自然就不会认真对待公共教育类课程.“纵观整个数学系,报第一志愿上师范的有几人?大部分都是第二、三平行志愿填报了师范院校.我以后就不准备当老师,所以也就不想把时间用在教育类课程上.” (3)因为是数学系的师范生,从而对公共教育类这种文科性的理论课不感兴趣、不重视.他们认为“教育类课程是很理论化的课程,对于数学系同学而言,学习教育学不象做出一道数学题那样有成就感.”“凡是与数学专业无关的课程,几乎被我们用来练习英语了,教育学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几乎没有留下半点印象.” 3.1.3教授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自身方面 在有效作文中,有22份作文认为教授公共教育类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等因素导致了公共教育类的作用甚微,占到了21.2%.持这种观点的作文中,有7份认为教授教育课程的大学老师基本没有从事过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他们直接从大学到大学,不太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还有8份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纯粹是文科式的,课堂基本是满堂灌,让学生基本没有反思和消化的机会.“老师只是把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搬下来,再通过嘴巴转送传给我们.”还有7份对教授教育类课程的大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公共教育类课程应由懂数学教学的老师来教,我们的教育学老师坦言自己对初中数学知识都不是很清楚. 3.1.4其它方面 还有12份作文认为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也导致了公共教育类课程作用甚微.例如大班授课、英语等级考试、学校用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硬件不具备,等等.“大班授课老师与我们沟通太少,也叫不出我们的名字,从而根本没有机会让我们每个人得到提高.” 3.2数学教育类课程方面 从回收的104份有效作文同样反映出数学教育学课程作用欠佳的原因也有4种.表2是持不同观点的分布情况. 3.2.1课程内容方面 有47份作文认为数学教育类课程本身的内容是导致其作用欠佳的最重要原因,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45.1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3种. (1)数学教育类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没有根植于数学教学实践,特别是没有与目前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结合.“现在的中学数学教材用的都是新教材,但是我们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本仍然是以旧教材旧大纲为基础介绍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 (2)数学教育课程的“教育味太浓,数学味太淡”.“我们的教材在介绍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时讲了一大堆条条框框,例如‘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没有把它们与数学结合在一起.” (3)数学教育类课程介绍的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般性知识,没有关注到教学的个性化特点.“我们在实习中面对的是具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很难用书本上统一的观点去应对.”“如果所有老师都按照课本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上数学课,那么所有的数学教师都成了一个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如出一辙.” 3.2.2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 表2表明了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导致数学教育类课程作用欠佳的原因之一在回收的有效作文中,有23份持这种观点,占到了22.1 %,代表性的看法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1)职前数学教师学习数学教育类课程时,没有完全以数学教师的角色去思考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以学生的身份去解决数学问题本身,即没有很好地实现从师范生到职前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学习数学习题的教学方法时,我们更注重数学题的解法,并没有思考如何给中学生讲这道数学题,”“我个人认内,我没有掌握教数学的方法,而是想方设法寻找解数学题的方法,” (2)职前数学教师认为只要具备了数学专业知识,就可以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无须学习如何教的问题.“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把题做出来就可以给中学生讲清楚,教学理论的部分基本都被我们忽略了.” 3.2.3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自身方面 从表2可以看出,有18.3%的师范生认为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式等因素导致了其作用甚微,他们除了认为大学者师脱离中小学数学教学太远之外,还认为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老师的教学存在两种倾向:(1)数学教育“去教育化”即“数学教法课老师更多的是讲数学问题的解法,而较少地讲数学问题的教法.”(2)数学教育“去数学化”.即“老师对课本中的一些数学教学案例一般不介绍,而只是介绍一些空泛的教育理论.” 3.2.4其它方面 有11份作文指出还存在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职前数学教师“不熟悉中学数学教材”等等.“大家己经把中学的许多数学知识遗忘了,在没有相应知识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教别人实在有些困难.” 4讨论与建议 (1)教育类课程理论性太强,没有根植于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是导致其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最重要原因,这一点己经得到实证.正如丹麦麦罗克凯德大学的摩根·尼斯教授所讲的那样:“数学教育工作者几乎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实践的脱节正在加剧.”因此,如何改革高师(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数学系师范生在接受职前教育课程时,没有数学教学实践的经历,从而很难同化(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复制”,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主动建立、重组、改造和发展.教师的讲授如果不和学习者实际认知结构相结合,那是无效的.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其具体做法是:教师教育采取“先入职,后培养”的模式.即先由教育部在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申请者中招募人员,申请一经获准即享有公务员和师范生的双重身份,被送往唯一的政府教育机构接受教师教育,领取工资,带薪脱产学习.而文提出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新思路也是加强实践性的一种有益尝试. (3)关于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的一些因素是目前师范教育的共同问题.师范教育的失败之处是培养出来的部分师范生是不愿当老师的,而最终不愿当老师的这部分师范生当了一辈子老师.在这一点上,需要进一步引导与教育. (4)高师从事(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直接攻读硕士、博士,毕业后又留在高校任教的.他们具有比较前沿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但也正因为这种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成长过程使得他们没有宝贵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历,从而在教学时针对性、实用性均不强.在这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的教育学、学科教育专业的教授多数是由研究成就突出的中小学教师晋升为大学教师的,很少有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做大学教师的。 课程类论文: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房地产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在回顾中国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历史、介绍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课程教学的实践,指出了影响中国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科设置上存在的矛盾。本文还从完善房地产专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房地产学料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妥善处理好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发展房地产专业教育、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级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和规范房地产专业继续教育等建议。对房地产专业执业资格与国际互认问题,指出互认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房地产教育已经与国际接轨,真正的接轨在于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房地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各类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活动)、房地产管理业(住宅物业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业(房地产与经纪人服务、居间买卖、租赁服务、房地产交易保证服务、房地产估价等)。日益发展壮大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业虽然不包括在房地产业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与房地产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末已经达到20,5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64平方米),农村达到27平方米。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人,比2000年净增1.7亿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25平方米计算,将需要新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5.6亿平方米。如果再计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未来10年中国胸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0年,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左右,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万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土地估价机构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的人数30000人),房地产经纪机构约2.7万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260多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房地产教育研究机构、房地产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房地产投资顾问与策划机构的就业人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总人数预计超过550万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与金融等相关专业,真正受过系统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一类专业,最受考生青睐;《深圳晚报》在未来人才市场上最走俏的将是金融、保险,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13类经济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对北京市有关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0.77%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69.23%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没有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 二、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变革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为止,全国设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专业。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8年过渡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将“房地产经营管理”并人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目前尚没有纳入“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范围。另外,目前中国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 2、中国高校与房地产相关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77所高校开设有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专业与房地产教育相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开设了地理学学科门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城市规划:共有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43所高校开设了属于建筑学门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遏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行表的34所高校(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开设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与工程项目管理等其他专业方向一起,共同使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平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市场营销。在培养目标上,要求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房地产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基本技能。 2、各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 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概述、房地产经济学基本理论、房地产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市场特性与功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市场运行规律)、房地产市场的依存基础(区域和社区分析、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利用分区、土地价值)、分类房地产市场(住宅市场、商业房地产市场、工业房地产市场、其他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的空置问题、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房地产税收)。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估价概述(概念、作用、估价制度、估价标准、房地产估价与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基本理论(市场价值与价格、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因素、房地产估价原则)、房地产估价程序(程序、估价目的与价值类型、房地产类型及其特点、房地产价值时点)、市场区域和邻里分析(市场区域与邻里的含义、市场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估价对象的确认与描述(估价对象的范围、政府法例限制与权益性质、场地描述、场地使用经济性分析、建筑物及其它地上改良投资描述)、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土地估价、房地产部分权益估价、估价结果与估价报告、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及房地产开发程序、政府对房地产开发过程的管理(投资计划管理,项目规划与设计管理、土地管理、项目开工及建设期间的管理、项目销售与产权管理、项目竣工及入住管理、市政及配套设施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形式、价值链,发展战略)、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宏观因素分析、市场研究与投资机会、场地选择、产品功能定位)、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中的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融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经营税费、物业与资产管理(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设施与设备管理、资产管理、组合投资管理)。 房地产市场销售:市场概述、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房地产定价策略、房地产分销与促销策略、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四、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课程教学的实践 1、与学校、学院教学平台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为了体现通才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总体要求,在培养计划要求的总共140个学分中,有70个学分为校级教学平台提供(包括数理基础、外语、计算机等,本专业要求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法律基础等课程也由该平台提供),有35个学分由院级教学平台提供(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也包括本专业要求的工程经济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等),与工程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占35个学分。为了体现贯通教育的宗旨,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没有再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 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房地产课程设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横跨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清华大学房地产 研究所挂靠在土木工程学院,该研究所的教师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教师一起,组成了目前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的建设管理系。因此,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没有细分专业方向,但也纳入了一定数量的房地产相关课程。目前面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设置的房地产相关的课程包括: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经济类专业基础课,2学分)、房地产概论(专业主干课,2学分)、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专业选修课,3学分)、物业管理(专业选修课,2学分)。 近10年的实践表明,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开设房地产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保证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其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性。 3、房地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分析;区域增长;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经济学分析(讨论课题目: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变化及比较);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住宅市场(讨论课题目:住宅市场需求预测);商业房地产市场(讨论课题目:写字楼市场的租金与空置);工业房地产市场;国际房地产市场;(讨论课题目:中外房地产市场发展特征的比较分析);住房政策(讨论课题目:政府住房补贴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增长与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干预。 房地产概论: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与住宅产业、房地产及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及市场研究、房地产开发及项目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金融(开发项目融资、抵押贷款、证券化)、中国房地产主要税制、中国房地产法律制度(法规体系及其分类、土地管理制度、开发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使用管理制度、金融管理制度)。 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 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概述、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房屋修缮管理、房屋设各管理、物业管理综合服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收益性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收益性物业管理中的财各与成本管理、写宇楼物业管理、零售商业物业管理、工业物业管理。 五、发展中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的建议 房地产专业是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这是由社会经济生活中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和学生的良好就业前景所决定的。政府和半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含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债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等)、房地产投资和开发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房地产咨询机构(含房地产评估机构、机构、投资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产权保险公司、建筑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均对房地产专门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 从中国房地产业对人才需求前发展趋势及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角度看,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的学科设置 工程管理(建设管理,下同)与房地产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国外,建设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如得克萨斯奥斯订大学土木工程系、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如佛罗里达大学建设管理学院、英国里丁大学建设管理与工程系)。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有时独立设系(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房地产系、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商学院房地产与土地经济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如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系)。 从学科领域覆盖的内容看,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在建筑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有所交叉,只是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因此,英国多数大学及受英国学科设置影响较大的大学,通常将房地产和建设管理设在同一个学院或同一个学系中。例如,但英国里丁大学城市与区域学院(Faculty)分别设立有建设管理与工程学院(shool),由建设管理与工程系与工程系合并)和土地管理与开发系,香港大学在建筑学院设立有房地产与建设系,新加坡人学在设计与环境学院分设建筑管理系和房地产系。 目前中国与房地产专业学科设置的模式,英国模式相似,但随着中国房地产业从开发建设阶段逐渐过渡到资产运营与管理阶段,对开发、建设方面人才的需求会减少,而对投资、金融方面的人才会逐步增加。因此各高校从房地产专业学科设置上,应该关注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2、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是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房地产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广泛涉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很难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很难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当前房地产业最紧缺的,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较坚实的基础,又在更多的领域有广泛知识和素养的人才。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为例,在其所管理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各专业领域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则这个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所需要的员工肯定是对某一两个专业领域比较精通,对其他相关领域有基本的解,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工作,这样组成的开发队伍,才有竟争力。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高等学校应该面向房地产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房地产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含MBA)课程。为其提供“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创业学”、“房地产资产管理”、“房地产案例分析”、“城市公共政策”、“房地产法”等比较深入的房地产专业课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虽然没有设立房地产专业,但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平台来完成。当然,由于专业方向所在的学科分散,也为房地产学科建设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 3、妥善处理好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虽然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内包含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但并不表明工程管理学科就是房地产的上级学科,也不表明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就等同于国外的房地产专业。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培养方案看,与建造技术、土木工程相关的课程占据了50%以上的比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的学生得到的实际上也是一个营造师应该获得的专业基础,不是房地产专业所需要的社会、经济、金融、投资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 从国外房地产学科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学科更多地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例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房地产系房地产专业,是美国排名第一的房地产专业,其本科生课程计划中的37门课程中,有33门课程与沃顿商学院其他18个专业的要求一致(含9门工商管理基础课程),房地产专业的4门专业课中(“房地产法律、金财与开发”、“房地产金融:投资与分析”为必修,在“城市房地产经济学”、“住房金融与住房政策”、“高级房地产投资与分析”、“国际住房比较”、“房地产开发”、“国际房地产比较”等课程中选修2门),没有涉及任何工程技术类课程。英国里丁大学土地管理与开发系的土地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专业本科生课程,也是以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和房地产类课程为主,对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相关课程只是少量涉及。 国内财经、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是由原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转化而来,在遇参照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时,就到了很大的矛盾:遵循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这些学校不具备开设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条件;不遵循这个指导性意见,又找不到一个有效的专业出口。在未来的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过程中,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天津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将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列为主干课程,但实际上该校并无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要从天津理工大学聘请。 4、关于房地产专业执业资格与国际互认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管理制度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国家对专业人员的管理逐渐从专业技术职称、职各的管理,转向对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这就为社会评价学校、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方向和规模成为可能。房地产专业本来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专业,如果以改革和向前看的姿态对诗这个专业,让市场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来制约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在评估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将对房地产专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房地产专业的执业资格,目前有房地产估价师,正在筹备中的资格包括房地产经纪人和物业管理经理。目前美国的CCIM(Cetified Commercial Investment Member)在中国与有关单位合作,颁发“商业房地产投资分析师”资格。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也有一个庞大的中国会员发展计划。当然,CIOB也将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结果方面,中国NBCMA的评估结果互认。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在国际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上工作的能力(主要是语言问题),互认的结果很可能是国外的“洋资格”,伴随着中国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逐渐占领国内的市场。但中国的相关专业资格,几乎不可能凭借互认的机会走向世界,而且还有可能失去国内的市场份额(因为中国的客户大多具有“求洋”心态)。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是专业资格互认过程中,能否从“名”到“实”的关键。 5、继续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继续教育是国外房地产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继续教育显然还很不规范。从事与房地产相关工作的人并非都是科班出身,许多学习其它专业的人士也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加入到房地产专业队伍中来,他们需要补充房地产专业知识。另外,即使房地产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士由于房地产市场、法律、政策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分析手段、技术与方法的出现,也有着迫切的更新知识的需求。在继续教育领域,除了相关学会、协会和各类公司举办的各种短期陪训课程外,高等学校也应发挥中坚作用。 课程类论文:机械类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是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机械类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机械类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一 经过紧张而辛苦的四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看着自己的设计。即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设计终于完成啦,担忧的是自己的设计存在很多的不足。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设计胶带输送机的传动 装置(如右图所示) 工作年限是10年 工作环境多飞尘 滚筒圆周力F是1500牛 带速v是1.6米每秒 滚筒直径D是250毫米 滚筒长度L是600毫米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共分为了8个阶段: 1、设计准备工作2、总体设计3、传动件的设计计算4、装配图草图的绘制5、装配图的绘制6、零件工作图的绘制7、编写设计说明书8、答辩 在前几周的计算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大的麻烦,首先是在电机的选择过程中,在把一些该算的数据算完后,在选择什么电机类型时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虽然课本后面附带有表格及各种电机的一些参数我还是选错了,不得不重新选择。在电机的选择中我们应该考虑电机的价格、功率及在设计时所要用到的传动比来进行选择,特别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成本。 在传动比分配的过程中,我一开始分配的很不合理,把减速机的传动比分成了4,最后导致在计算齿轮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不得不从头开始,重新分配。我们再分配传动比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以后的齿轮计算,使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合理。 在把电机的选择、传动比选定后就开始进入我们这次课程设计的重点了:传动设计计算。在一开始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在杨老师和张老师的热心讲解和指导下,明白了传动设计中齿轮的算法和选择。在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时,我们一定得按照书上的计算思路逐步细心地完成,特别一些数据的选择和计算一定要合理。当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选择完成时,在分别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和按齿根弯曲强度计算,最后通过这两个计算的对比确定分度圆直径、齿轮齿数。 这次设计中最后一个难点就是轴的设计了,在两位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采取了边画边算的方法,确定了低速和高速轴后又分别进行了校核,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轴的校核是个难点,由于材料力学没怎么学好导致计算遇到了麻烦,这也充分的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在计算结束后就开始了画图工作,由于大一的时候就把制图学了,又学了电脑制图导致很自己手工画起来很吃力,许多的画图知识都忘记啦,自己还得拿着制图书复习回顾,导致耽误了许多时间,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更加明白我们所学的每一科都非常重要,要学好学的学硬。在画图过程中,我们应该心细,特别注意不要多线少线同时也要注意图纸的整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图。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3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但一想起周伟平教授,黄焊伟总检平时对我们耐心的教导,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呀养成一种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 短短三周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 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了,老师却对我说,这说明课程设计确实使我你有收获了.老师的亲切鼓励了我的信心,使我更加自信.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是您严厉批评唤醒了我,是您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是您的教诲启发了我,是您的期望鼓励了我,我感谢老师您今天又为我增添了一幅坚硬的翅膀.今天我为你们而骄傲,明天你们为我而自豪 类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二 接触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一学期了,而这学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学习机械的乐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机械器件、机件组合而成的机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车、机器人、航天飞机等机械技术所震撼,感慨机械工作者的伟大,。然而这种激动就在接近本学期结束之时,终于实现了,我们迎来了第一堂机械课程设计。 由于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脱离老师的管束,和同学们分组探讨自动送料冲床的结构设计,把学了一学期的机械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设计之前,指导老师把设计过程中的所有要求与条件讲解清楚后,脑子里已经构思出机构的两部分,即送料机构和冲压机构,把每一部分分开设计,最后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体设计了吗?这过程似乎有点简单,可是万事开头难,没预料到这个难字几乎让我无法逾越,如槽轮间歇机构,要满足送料间歇条件,就必须按照规定的运动规律即参数,设计一个满足运动条件的槽轮机构,这是机械原理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因为这部分只是课本了解内容,但涉及这个槽轮机构对整个课程设计来说又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郑光顺跑到图书馆,恨恨地找了一番,终于借到与这次课程设计有关的六本参考资料书,拿回来后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轮有关的内容一一浏览,结果,令我们欣喜的是这槽轮机构的各种参数都被罗列出来了,而且还有一道例题,按照例题的思路很快地设计出了槽轮机构,即送料机构设计完成。 做成了槽轮送料机构,我们的冲压机构有存在很大的难题,将凸轮机构和连杆机构组合完成一个特定的运动,这是没有学过的,凸轮机构倒是很容易地算出来了,但是连杆机构既要满足角度条件又要满足高度条件,解析法是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弄懂的,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只能选择图解法了,组长张瑞朋和郑光顺大晚上的坐在电脑旁边,用CAD作图,用QQ语音进行交流,高科技显然被引进了我们的课程设计,两位工程师边做图边把存在的问题说出来,最后在他们二位加夜班的情况下,与第二天早上突破了这个难题。与此同时我们另外五人也拿出了两套备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参数。一周后方案基本完成,进入作图阶段。但在作图之前经过七人反复讨论决定采取第三套凸轮连杆组合方案,因为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急回这一特性,而其他两套方案都在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选择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作图可以说是学机械的家常便饭,不过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时、最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的。从本周一起2张2号图纸必须在周三完成,将我们设计机构完全呈现出来。由于我们组合机构比较复杂,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结构件图外还得完成结构件图的侧视图,以便答辩时老师能够读懂我们的作业,这一任务无疑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点钟到工作室后,为了在晚上离开前完成图纸,一直作图到晚上九点钟,下午五点那时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干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几个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顿特殊的作图晚餐,这样的事情在毕业后也许将成为同学之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了。 周三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完善图纸。准备好一切后,等待周四的答辩到来。只希望我们组能够在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即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完美,当然这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最完美的结局。 机械类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三 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学到得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的是如何进行团队的合作,因为任何一个作品都不可能由单独某一个人来完成,它必然是团队成员的细致分工完成某一小部分,然后在将所有的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认真调试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之后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这次课程设计,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次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有汗水和艰辛,更的是苦后的甘甜。 机械类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四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做完了.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遍又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修改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刚开始在机构设计时,由于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掌握得还可以,不到半天就将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调试好了.可是我从不同的机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令我非常苦恼.后来在钱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将之解决了.同时我还对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传动系统的设计时,面对功率大,传动比也大的情况,我一时不知道到底该采用何种减速装置.最初我选用带传动和蜗杆齿轮减速器,经过计算,发现蜗轮尺寸过大,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次我吸取了盲目计算的教训,在动笔之前,先征求了钱老师的意见,然后决定采用带传动和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终设计方案.至于画装配图和零件图,由于前期计算比较充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周,在此期间,我还得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整个作业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档.一来自己没有电脑,用起来很不方便;最可恶的是在此期间,一种电脑病毒Word杀手四处泛滥,将我辛辛苦苦打了几天的文档全部毁了.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文字就这样在片刻消失了,当时我真是痛苦得要命. 尽管这次作业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掌握了四连杆执行机构和带传动以及齿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设计步骤与方法;也不仅仅对制图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 CAD ,Word这些仅仅是工具软件,熟练掌握也是必需的.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像我们这些学生最最缺少的是经验,没有感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很可能与实际脱节.总体来说,我觉得做这种类型的作业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相关知识都系统地联系起来,从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待改进.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众人智慧,我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完美! 机械类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五 经过紧张而辛苦的四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看着自己的设计。即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设计终于完成啦,担忧的是自己的设计存在很多的不足。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设计胶带输送机的传动装置(如右图所示)工作年限是10年工作环境多飞尘滚筒圆周力F是1500牛带速v是1.6米每秒滚筒直径D是250毫米滚筒长度L是600毫米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共分为了8个阶段:1、设计准备工作2、总体设计3、传动件的设计计算4、装配图草图的绘制5、装配图的绘制6、零件工作图的绘制7、编写设计说明书8、答辩 在前几周的计算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大的麻烦,首先是在电机的选择过程中,在把一些该算的数据算完后,在选择什么电机类型时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虽然课本后面附带有表格及各种电机的一些参数我还是选错了,不得不重新选择。在电机的选择中我们应该考虑电机的价格、功率及在设计时所要用到的传动比来进行选择,特别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成本。 在传动比分配的过程中,我一开始分配的很不合理,把减速机的传动比分成了4,最后导致在计算齿轮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不得不从头开始,重新分配。我们再分配传动比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以后的齿轮计算,使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合理。 在把电机的选择、传动比选定后就开始进入我们这次课程设计的重点了:传动设计计算。在一开始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在杨老师和张老师的热心讲解和指导下,明白了传动设计中齿轮的算法和选择。在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时,我们一定得按照书上的计算思路逐步细心地完成,特别一些数据的选择和计算一定要合理。当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选择完成时,在分别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和按齿根弯曲强度计算,最后通过这两个计算的对比确定分度圆直径、齿轮齿数。 这次设计中最后一个难点就是轴的设计了,在两位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采取了边画边算的方法,确定了低速和高速轴后又分别进行了校核,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轴的校核是个难点,由于材料力学没怎么学好导致计算遇到了麻烦,这也充分的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在计算结束后就开始了画图工作,由于大一的时候就把制图学了,又学了电脑制图导致很自己手工画起来很吃力,许多的画图知识都忘记啦,自己还得拿着制图书复习回顾,导致耽误了许多时间,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更加明白我们所学的每一科都非常重要,要学好学的学硬。在画图过程中,我们应该心细,特别注意不要多线少线同时也要注意图纸的整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图。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3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但一想起周伟平教授,黄焊伟总检平时对我们耐心的教导,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呀养成一种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短短三周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了,老师却对我说,这说明课程设计确实使我你有收获了.老师的亲切鼓励了我的信心,使我更加自信.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是您严厉批评唤醒了我,是您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是您的教诲启发了我,是您的期望鼓励了我,我感谢老师您今天又为我增添了一幅坚硬的翅膀.今天我为你们而骄傲,明天你们为我而自豪。 课程类论文: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两类课程整合的阶段性总结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种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打破,鉴于此,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以下简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将列入教学工作重点。XX 年,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了省教育厅电子商务专业教改遴选,并于当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教改专家组检查,同时正式确定为教改试点专业。两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许多工作,其中成绩突出的要属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除增加新的课程以外,更主要的是将一些课程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一些特色鲜明的课程,效果较好。现主要对电子商务专业教改中两类课程内容的整合谈谈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 一、准确理解、充分认识、转变观念,进行课程改革的大讨论 所谓“整合”,就是强调系统的整体协调,发挥综合优势,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为依据的。而“课程整合”译自英文“curriculum integration”,也有人译为“课程统合”、“课程综合化”,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环节)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做到优势集成,亮点聚合,以发挥其综合优势。 实施课程整合的实质,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体优化,既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又有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但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科“课程”,以叠加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即把课程整合看作是“课程拼盘”。为此,通过课程整合,可以淡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科学和社会系统的联系。改变按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整合。在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科建设的今天,加大课程整合的研究及实施力度很有其现实意义。因为课程整合代表了当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反映了人类知识发展综合化对课程的要求,也反映了全面发展教育和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 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受到旧有观念和势力的自然排斥,实施课程整合遇到的最大障碍来自“学科本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分科教学阶段,老一套的东西早已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各学科教师之间往往是“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教师只关注本学科内部体系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少关注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交叉、衔接和沟通,对学科之间综合的、整体作用的发挥重视不够。据此,为推进课程整合的改革,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要求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系科界线,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由以往各门学科的“独自作战”转向学科之间互相协作的“立体作战”。 在实施课程整合的起步阶段,我们教研室进行了多次关于课程改革的讨论,比如说,“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电子商务概论应掌握哪些计算机网络知识”等问题。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就应该是“最重要而且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就此类问题达成共识是不难的。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高职院校建立一套整合的课程体系并不难,而这种课程体系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因为“整合”是一个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另外,科学的、理想的、全面的课程整合一时难以达成,是否可以先降低一些要求?是否可以首先进行局部的整合?假若这样做可行的话,我们可以积累经验,为实现理想的课程整合打基础。 二、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整合实践 课程设置是指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因此,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调整能否到位,直接影响着课程整合的实施。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课程设置常借鉴本科院校,没有形成高职特色和学院特色。加之,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较新的复合性学科,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都是“课程的拼盘”。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角色一旦确定,不少学生就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狭小,导致课程设置目标定位过窄,内部结构极不合理。这种在课程设置上较大地倾向于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过分强调学生对未来所教学科领域知识全面、系统、精深的掌握,而授课教师又一味强调本门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其他课程长期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严重背离了体现“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其结局只能是传授学生一部分理论,而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还表现在:由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系统、精深,专业课程设置向纵深分化,造成门类多、科目杂、体系散,主干课不突出,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贯通,致使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欠佳。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上,要一改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一元选择,也不再置学生与社会的需求于不顾,单纯地追求学科体系的严谨和完整,而是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追求学生、社会、学科之间最大限度的统一,寻求其整体价值的融合。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优化组织各类课程,使之相互补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并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其中,课程整合无疑适应了这一迫切需要。 二、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整合实践1.对于《网上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整合 《网上贸易实务》是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也是全国助理电子商师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及网上贸易业务尤为重要。本课程整合后包括网络营销和电子交易两大模块,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熟识网络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的相关常识和具体做法,了解网上单证流程的设计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电子合同的签订过程和电子合同的签订中身份认证的重要意义以及电子交易过程中电子信用卡、电子钱包等的相关常识和基本运用方法。为此,我们整合教学内容,编写了教学讲义,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加强教学效果。 在具体讲授中,以助理电子商务师的考证大纲为主要依据,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我们在讲授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将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网站、网页挂钩,比如:在讲授网络商务信息搜集中搜索引擎的应用,直接登录目前流行的搜索引擎网站百度和google;在讲授网上单证流程的时候,登录电子商务网站当当网,让学生直接观看当当网的模拟单证流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我们结合教学内容详细讲解电子商务实验室的模拟操作。该软件不但是本课程的教学模拟软件,也是助理电子商务师实践能力考核软件,所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演示和学生练习,强化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 通过此门课程的整合,有如下收获。 (1)减少了原来枯燥无味或无用的知识,增加了实际有用的系统知识,如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与的方法;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结合全国助理电子商务考试,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电子商务概论》的内容与《网络技术应用》课程的整合 《电子商务概论》和《网络技术应用》均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课程。两门课程虽侧重点不同(《电子商务概论》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网络技术应用》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lan技术、wan技术、网络互联设备等内容),但有些内容也有重复现象,况且两者有密切联系,在《电子商务概论》中的网络基础设施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教学效果不好。在整合中将这部分内容删掉。同时将原《电子商务概论》中的计算机网络的商务应用融合到《网络技术应用》中,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加了windowsXX server的常用操作部分内容,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windowsXX server的常用操作的实践操作。删除了简单枯燥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的介绍。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整合,有如下收获。 (1)在保证了必需的内容的同时,把一些重复的教学内容合并,删繁就简,更新教学内容,用新的方法和新的理念重新组合知识; (2)增加了实践环节,尤其增加了电子商务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网络技术中windowsXX server的常用操作应用知识; (3)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面。 3.课程结构的优化整合 课程结构改革实质就是要优化课程结构,获得课程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展现强有力的课程功能。但优化的标准、优化的突破口、怎么优化一直是历次课程结构改革的迷茫之处。要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使其往好的方面发展,但好在哪呢?用什么确定好的标准呢?可用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课程的有序性和序变能力。课程结构有序性就是让课程要素之间搭配得更加合理,提高教育的效率,充分发挥育人价值。课程结构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受到来自社会、个人要求的影响,能否及时作出反应,充分地满足其要求,表现为课程结构的序变能力。这些是一个好的形式结构标准。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多次邀请计算机系和基础部的教师参加计划调整的讨论,对课程的开设的先后顺序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于部分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进行了微调;二是课程结构的合目的性,即从实质结构的分析入手研究是否符合育人目标。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大多借鉴大学本科的课程,而大学本科课程是学习前苏联的结果,它与专才教育相联系,形成了结构严密的体系。按课程层次分,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种。长期以来在课程编排上,都采取了“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三段式”线形模式。这种模式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学科渗透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改变这种固定的课程设置模式上,我院作了改革的尝试。根据教字[XX]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我院在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教学计划的修订,主要是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整合,确立了模块化教学。将教学计划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和个性化发展模块三个部分,结合电子商务特色和全国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试的要求,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分为专业基础模块、网络应用模块、网络营销模块、电子支付与物流模块和操作模块等五个模块。
浅谈经济学教学模式:浅析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对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要求。由于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不高,论文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往来越来越为密切,在人才的选择上,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各国经济关系交往的频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跟着日益提高。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是国济经济关系。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货物、服务、资产等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内容丰富,牵涉到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占有相当比重。可见,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其主要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逻辑推导、图示、公式、数学证明更不易于接受,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经济涵义相联系,故然对理解其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另外,许多高校对教师考核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学的科研成果。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根本不属于考核范围。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忽视,使授课教师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和压力,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的。美国大学就特别重视核心课程设置,比如康奈尔大学每年都要对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要求等)都要进行修改。目前,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的新生入学以后,首先,要求必修三门课程,即“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其后再修八门课程,这八门课程中,包括三门必修课程,即“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另外五门可由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范围选择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学不仅是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说属于课程设置的内容,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就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兴趣。 (四)实践型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从事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大部分老师中,虽说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导致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授课中,只讲本书中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忽略了这门涉外课程要求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实践型的分析问题能力。再得,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许多大学教师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不能与其它高校教师或同行教学进行交流与学习,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教学创新。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因此,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重视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师生互动,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用人趋势。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辅助教学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一些现实经济中的案例和图片,不但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涉外经济课程,有着深厚的国际化背景。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专门技能,而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要高。大多学校都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来体现对英语的重视,但忽视了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英语专业术语。这就要求在教学期间,一方面通过开设像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相关专业英语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汉语教材为主英语为辅”的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多使用英语,渐渐实现用英语回答问题及考虑问题,特别是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 (三)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因此,学习国际经济学要有扎实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另外,修好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但是,自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以至于学生对教学中讲到的经济学案例有兴趣,而对逻辑热推导、公式、数学证明难以接受。再者,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对国际经贸人才的新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所以,只有科学的安排高校学习课程,才能强化基础性理论课、外语类课、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技能课,使学生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国际经济学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在数学、英语等方面涵养,以适应国际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有效提高教师素质。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就是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地位的提高,对经济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在培养经济类人才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当你给学生讲课时,可能不会使你学到太多新的东西,但是也许会帮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维,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问题。但当你与经济学者对话,听著名经济学家做报告,和企业界人士聊天等时,都可以获得许多让你难以获得的信息,他们的话题总是带有不同的问题,这使你能够直接接触问题,而不是经由现象再到问题。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把双语教学有效地运用到国际经济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效提高学生的用英语进行国际经济学知识交流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全方位、高层次的人才。 浅谈经济学教学模式:互联网经济学合成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 长期以来,经济学以抽象和晦涩难懂著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教研工作不断改进的地方。如何使经济学课堂成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艺术课堂,成为广大经济学师生共同的追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学专业课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系统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实现方式及课堂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学专业课;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 引言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可能是人文社科领域最难教好的课程类别。长期以来,经济学以抽象和艰难晦涩著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人不断努力的地方。如何使经济学课堂成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艺术课堂,成为广大经济学师生共同的追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大学课堂,为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趣味课堂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不仅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而更应该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理念。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新颖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如博客、论坛、微信自媒体等,传统教学模式正在面临挑战。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视频内容更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日益灵活化。可见,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改革正迎来了新的机遇,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科技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扭转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提高经济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外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基本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的创造性教学当中。经济学课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致使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存在着学生难懂、教师难讲的“两难”困境,这是对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共识[1]。张庆(2016)认为经济学教学内容繁多、课程学时安排有限、一些专业概念和专业术语过于抽象和难于理解,使得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提出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慕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朱建安等(2012)提出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展教学改革,即通过综合的、一体化和系统的培养方式,实现经济学课程知识的调整和体系的贯通[3],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微观经济学网站,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及时复习和补充经济学知识[4]。教师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络平台,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和电子邮件、QQ群、博客、微博等互联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探讨[5]。通过专业互补的团队合成教学模式,教师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关注经济学前言动态,把握经济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上,而不是重复理论教条。另外,依托互联网平台和虚拟空间,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研究,提高学习效果。还可利用讲座等形式传播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通过“智慧教育”手段构建“智慧课堂”。 一、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经济学专业课的特点 众所周知,经济学是比较抽象和难懂的学科。经济学专业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政府政策、国际环境、产业发展、商业理念及运作模式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基于此,经济学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也相对较宽泛,造成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透”。一方面,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庞杂,概念理论繁多,思想流派林立,主流和非主流并驾齐驱,加之各种理论和政策由于长期处于争论之中,这注定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基于动态和演化的状态之中,导致经济学无法形成统一确定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经济学又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学科,作为一种理论,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解释现实,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抽象以及由此展开的论证,往往过于简化导致理解上的难度大增,极易造成学生学习信心减退、课堂气氛死板、逃课旷课频发的不良后果。因此,要上好经济学专业课,必须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经济学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学学生的特点 经济学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且本身就注重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更注重效用、机会成本、取舍与选择等问题,至少,在权衡利弊优劣方面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专业,因此,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模式与策略与其它专业相比,会有更多的内容与形式,也正由于此,其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对教师而言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已发生根本变化,运用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依赖,更是一种习惯,而且从网络上搜集资料、查找信息具有便捷、准确以及成本低廉的优势。相反,教材内容与网络信息之间的矛盾。教材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工具,由于信息的滞后,往往跟不上变化的时代所反应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任课教师只拘泥于课程教材,没有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则会出现学生接受的知识滞后、案例内容不合时宜等问题。网络信息的新颖性、便捷性与教材内容的时滞性、固定性成为鲜明对比,这就造成了教材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网络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二、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改革取向 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个老师的全程教学。教学过程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各选教材、独立教授、独立考核、互不交流,作者将此类教学法称为纵向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最大的优势是管理方便,但最大的弊端确是无法使经济学专业课无法跳出传统的束缚。还有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建立课程小组,课程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长针对同一课程的部分章节选讲,也就是,同一门课程的讲授由专业互补的若干老师组成,所选老师也仅仅局限于教研室或院系,交流互动仍然有限。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与纵向教学法相同,笔者将此类教学法称为横向教学法。从实践效果上来看,不管是纵向教学法还是横向教学法,都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除了整合以上两类教学法的优点之外,需要建立网络化的有机合成教学团队,通过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工具,深刻把握目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发挥教师分工与专业的优势,以此来扭转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困境,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取知识的最大化。 三、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法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教学模式,不是想加就能加,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多媒体教学连在一起,不是单个教师知识的“物理反应”,而应该是教学团队有机合成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要素的共享、整合与重组,它是“互联网+”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享用现代高科技的过程。有机合成本身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有时也包括从复杂原料降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过程。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特点,尤其是碳与碳之间以共价键相连,有机合成比较困难,常常要用加热、光照、加催化剂、加有机溶剂甚至加压等反应条件。文章将这一概念运用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模式当中,组建通过“知识反应”的有机合成教学模式来实现经济学专业课的理想效果。 (一)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法是指团队成员依据专业性组建的教学团队,在讲授过程中各团队成员通过分工与专业化,在各类专业知识反应中,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枯燥的知识吸收之中,从而实现教学良性效果的最大化。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有机合成教学团队组建首先需要考虑团队成员的专业性,即团队成员必须对所讲授内容较为娴熟,再次基础上从学科的层面进行不同专业知识的合成和升华。知识的升华产生的深度和高度,从而提升学生理论掌握水平和教学效果。 2.趣味性。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背景,不同的分析视角和讲授风格,无疑会使学生时刻保持较高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利于提振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增强经济学专业课的趣味性,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3.有效性。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由于建立在系统性的思维框架之下,试图通过教师之间的知识互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理论知识的消化也更为有效,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多元,知识转化为创新的渠道将更为便捷。 4.共享性。经济学本身强调共享,共享、外部性与溢出效应始终是经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作为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团队,在合成教学中,经验、知识与资源共享是主要手段,也是合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通过共享实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全方位和全过程互动,真正让经济学专业课兼容并蓄、各采众长。 5.团队性。有机合成教学法的核心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动力集成。同一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来安排,做到精准讲授。在学生考核上,可以建立试题库,形成相对稳定的考核导向。该教学法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团队的融洽程度。 (二)团队有机合成的一般路径 当人们需要某种有机物,而自然界中没有该有机物或产量很低时,人们常常会采用有机合成的方法来生产该有机物,而合成的原料往往是自然界中产量较高价格较低的初等原料。比如随处可见的塑料在自然界中却难以找到现成的,其主要成分为树脂,可用树脂合成。而天然树脂的产量并不高,于是便采用石油分馏产物来合成树脂。如此便形成了一条合成链:石油分流产物→合成树脂→塑料。由此可以看出有机合成的目的为:利用高产的廉价原料合成低产的目的原料,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正是各类“术业有专攻”的教学专家组成的团队“分工与专业化”知识合成的结果,这种合成是建立在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共享、交流、合作产生知识升华的结果,显然,这一结果是单个个体做不到的。任何教学过程都需要解决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反应这两个问题。对于不同的教学方式,由于知识和环境(多媒体的辅助)等外部条件的不同、参加反应的知识传输方式和学生接收能力不同(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的差异及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上),团队合成教学正是基于这两种差异来设计的。团队合成教学一个复杂的动态合作过程,是以有机合成思维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在于追求包括分享、协同和提升三大效应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合力指向目标,产生一种合成效应。文章将经济学专业课教学课堂看作是由学生、教师、外部环境共同组成的有机体。团队之间的合成不仅发生教师之间,而且也发生在学生之间。团队合成的方式不仅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在于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协同而实现“新奇的质变”,以创新而获得动态的分享效应、协同效应和提升效应。 四、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运行策略 1.局部合成法。教研室、院系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建有机合成教学团队,该团队可以按照项目团队进行组建、考核与改进。这种有机合成团队组建范围较小,具有成本低、沟通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 2.全局合成法。全局合成法的范围可以拓展到整个学校或者一个城市的高校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与经验互动。虽然目前交通条件和互联网的发展都能支持这种改变,但因该有机团队涉及范围较广,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协调。3.网络合成法。网络合成法就是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有机合成小组知识反应的范围拓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利用各类网络资源形成全球范围的教学有机合成,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也能更大程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符合经济学特点和要求。 五、结束语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手段,是信息社会下的一场教学模式革命。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们的生活、工作离不开互联网,新时代的经济学专业课教学如同经济学本身一样,通过网络实现教学相长。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关键是对学生经济学思维的训练以及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做到分析当前经济热点,并能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到学以致用。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下,积极调整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理念,构建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将成为构筑现代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组建团队合成教学模式已成为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 作者:周韬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浅谈经济学教学模式:新医改卫生经济学教学模式 摘要: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知识领域较广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和深入,我们可以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和学习,新医改也正影响着卫生经济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手段,结合新医改的现实案例,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新医改 卫生经济学 教学模式 一、新医改与卫生经济学教学 我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此后,我国的卫生部门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用来总结和分析我国卫生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和卫生资源浪费的原因,并进行了体制改革,加强了经济学原理在卫生工作中的指导,推动了我国卫生经济学这门理论的发展。目前,卫生经济学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很多医学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所谓新医改,就是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们将其进行了简化和概括,称为新医改。在新医改的过程中,就谈到了将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作为改革的近期目标,将真正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新医改对卫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1.新医改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实际的教学案例。 实施新医改以来,很多医学类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卫生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认真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新医改推出的医药新政极大地丰富了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素材,教师对原有教学过程中陈旧的案例进行更新。从教学角度来说,新医改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学生学习卫生经济理论知识提供了动力,为整个卫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活力。 2.新医改带来的改革案例提高了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也对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巨大的帮助。 实施新医改以来,医药新政陆续出台,从改革思路到改革效果,从改革方法到改革对像均大不相同。复杂的现实案例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才能够真正学会和运用卫生经济学这门理论。 3.新医改为我国卫生经济学理论带来了新生。 卫生经济学是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很多在国外已经成熟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各国的医疗改革、卫生状况等千差万别,我们在针对具体的医疗问题进行研究时就会产生偏差。在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时代背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等特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有效发挥卫生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分析新医改政策 卫生经济学对分析新医改过程中卫生部门发展规律和新的卫生战略对策实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在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的改革就是特别典型的案例。 改革要逐步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体现政府的职能和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遵循客观规律,逐步引导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在公立医院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实施科学的财政预算和成本控制,积极有效地降低卫生总费用,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和补贴,这些卫生经济学中的知识都在新医改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验证[1]。 2.根据卫生经济学中的卫生资源筹集和合理分配原则,新医改明确了其长远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 通过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区域,让更多城乡居民都能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实惠。这种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就是一种卫生资源的筹集过程,其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合理的卫生资源分配的办法。由此可见,卫生经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新医改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思路[2]。 四、卫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建议 1.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因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模式与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模式差别较大,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摄入,单一的教学形式,只能让学生对卫生经济学失去学习兴趣。做为教师,可以以新医改的成功案例和与教学相关的新闻事件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再通过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卫生经济学不是一门枯燥而远离实际的学问,它是我国卫生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依据,还是我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指导工具[3]。 2.通过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丰富卫生经济教学的教学手段。 上课前,任课教师可将新医改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上课时,针对该案例特点对学生进行6-9人的分组学习,预先设定现实情境和案例背景,采用分组讨论和小组代表辩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和综合分析[4]。下课前,可按照课程安排,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课下查阅和素材收集,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下次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也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3.高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改变卫生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通过播放有关新医改的新闻视频了解改革进程,并在视频播放前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动画模拟软件制作一些图表、图形和抛物线的运动轨迹等等,以此形象地展示各类卫生经济学原理和信息数据。高效地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应的专业信息,提高卫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作者:范超 任丽平 王柳行 郑锴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浅谈经济学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教育经济学论文 一、文献述评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陈向明(2003)认为参与式教学已经是国际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强化批判意识。高广胜(2009)认为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例如,许建领(2006)指出,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其内在素质的强化。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李峻(2008)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透视与反省,认为参与式教学首先应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学方法是理念的载体,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以特定模式机械的运作,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即席创造。陈时见(2014)认为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原则。 本科学生提高《教育经济学》课程知识应用能力,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前提。首先,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原理的教学是中心,问题解决则是前两种教学的综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为基础的,并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判断的掌握,对推理的运用呈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的特点。第三,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为起点,才能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结构。 2.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现实性原则。 探究性强调的是教学要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置探究性问题,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现实性强调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否则,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3.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他们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因此,本科《教育经济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开放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情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三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对话、宽容、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的才能。 三、《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探讨 在《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把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讨论和研究中来。具体改革路径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1.课前预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应当更加注重课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问题设置的初衷和目标。任何一个好的问题都包含目标、已知信息和有限障碍这三个部分,当问题的设置初衷和目标之间距离越远,那么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越大,越能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二是要将书本上的理论性问题与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加工后有意义的问题指引下,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树立并强化自身的探究意识。参与式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其自由探究,但就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言,探究是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预设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文献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独立钻研、自主探究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高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教学课堂中,引用趣味性案例分析、让学生针对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展示教育经济现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正确思考,防止出现大的偏差。其次,要重视结论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结论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信息的分享,使不同思维形成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要加强追踪与评价。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错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3.课后安排实践活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常常还会有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为学生安排与课堂问题相关的后续研究性作业和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深入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习。例如在讲授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内容时,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本校调研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使学生深刻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种种影响,从而提高其对教育和市场经济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更加直观地理解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明确教育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适当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评分的比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将教育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改革目标。具体而言,《教育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应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要考虑到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小组讨论领导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课外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则包括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的考核,以及对理论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 作者:柳劲松 陈曼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艺术设计探析: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摘 要:地处浙东南沿海的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有较好的留存。作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组成部分,和现代设计相互渗透、互相依存,是现代设计创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思维方式、造型特征和色彩表述等方面都对现代设计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从本地的民间工艺美术中汲取营养,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设计教学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 民间工艺美术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民俗信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还是建筑装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抑或是生活器用和戏曲中的民间工艺美术,都无一不是特定地域人们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山海雄奇,孤悬而有不可难拔”的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自古以来以海上名山文化著称于世。[1]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更是有着独特的江南之气和山海之魄。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家越来越提及的今天,民间工艺美术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现代艺术设计的“人文属性”和民间工艺美术的众多特质具有广泛的紧密联系。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深入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特质,会为艺术设计创作带来丰富的营养。 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将现代设计理念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可以形成课程内容的特色性、科学性和学生设计创作的广泛性、人文性,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特点、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设计语言、拓展表现方式、提高设计作品内涵。此外,广泛了解吸收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的优秀资源,对于构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也有重要意义。 1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艺术设计创作中思考“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了许多尝试。正如设计师王敏所说:“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下,很多民族为保存自己的本土文化而努力,设计师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设计师是文化沟通的使者之一。他的价值就体现于正确理解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互动关系。”[2]当代艺术设计在学承西方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几十年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艺术设计新的突破口的呼声越来越高。居于浙东沿海的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当代艺术设计借鉴和吸取养份。如民间雕刻方面就有翻簧竹刻、漆金木雕、泥塑、干漆夹苎造像、三门石窗、仙居木雕、贝雕等;民间抽纱刺绣与编织方面有台州绣衣、雕平绣台布和竹、麻、草编等民用生活器具。这些都取材于本地易取的竹、木、草、泥、砖等,为艺术设计创作带来了广阔的视野。概括来讲,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及对教学的启示表现在三个方面:思维方式的影响、造型特征的延拓、色彩表述的借鉴。 1.1 思维方式的影响 1.1.1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材料和工艺的拓展意识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纵观现代视觉艺术,无论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还是杜尚、博依斯的观念艺术,乃至后现代主义皆在材料和工艺的探索上有所创新,当代艺术对于材料的拓展应用尤为重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于材料的深刻探究和充分利用体现出强烈的设计意识。虽然在现代生活语境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其中包含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其特有的价值。例如在台州民间甚至今天还在被人们使用的竹编小型储米仓,高80厘米左右,上口30厘米圆口状,下底边长50厘米四方形,有圆形盖,竹皮人字形编,骨架结构处用5厘米宽竹片作为支撑,在仓体相对两边有用2毫米宽的竹丝编的“米”字,且竹丝皮向里,瓤朝外,形成了独特的层次效果。在现代设计中,这种材料穿插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可被充分利用和发展,如竹编和现代纤维材料的结合,或可尝试以钢丝网作为骨架,用竹丝形成编织或“刺绣”式的效果,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形成材料的应用拓展。在设计教学中,这种材料和工艺的拓展训练可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1.1.2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的“隐喻”方式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在满足使用的功能外,还强调主观精神的体现。例如三门石窗的创作中常用的几何纹、铜钱纹、八宝纹、动物纹、文字纹、花草纹、一根滕纹等皆运用象征、隐喻、谐音等方法使人进行联想。“它不是直白的表述,而是借它物或通过符号表达某种情感和含义。”[3]“隐喻”强调主观精神的描写与表现,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其中,并且更多的是将民间故事及人物运用比喻、象征等方法进行美好寓意的表达,使人们充满了联想和想象的意趣。民间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虽在其所依托的文化、体现手法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意象”的善用却是相同的。“隐喻”方式是表达“意象”的理想手段之一。 1.2 造型特征的延拓 造型是台州民间工艺美术视觉表现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兼容、变化、发展,台州独特的佛道文化、山海文化、古城文化、武学文化和南宗道学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硬气、英气和灵气的造型特征,体现出的相互兼容、博采众长的造型内涵,是我国民族艺术精神及造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人对于视觉不能触及的现象会凭借主观经验加以推断,对宇宙万物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所表现的真实是一种主观性的真实,带有浓厚的意念成份,追求情感的真而舍弃形象的真。”[4]深入挖掘台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特点是丰富现代设计语言的良好途径。造型特征的延拓不是造型的简单移植和拼凑,而是对传统造型的文化背景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对传统造型进行加工和改造,以达到“取其形,以赋其意”的效果,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1.3 色彩表述的借鉴 民间有“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对于色彩应用的表述,反映出民间工艺美术高纯度、强对比、色彩鲜艳的特征。这种对于色彩的“圆满”的喜好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也体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的色彩也不例外,例如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台州临海黄沙洋地区的黄沙狮子,这种台州民间舞狮活动是人们祈求吉祥、消灾降福的重要形式。在黄沙狮子的色彩运用中多采用金色、大红、中黄、翠绿等强烈对比的色彩,光鲜照人、明丽绚烂。在现代设计中色彩的对比运用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色彩皆源于自然,正因如此,色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如红色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物是火、鲜血、太阳等,因此红色就有了象征激情、活力、吉祥等情感特征;绿色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物是树木草原等,因此绿色就有了象征生命、希望、活力等情感特征。正是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强烈对比的色彩表露的淋漓尽致。现代设计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应着重关注色彩的情感特性,使色彩不仅仅在强对比下形成装饰和美化的效果,还应通过色彩表达设计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这是设计走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法。 2 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整体框架下,探索更加优良的现代设计教学模式和体系是近年来设计教育领域集体探求的热点。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发展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发现本土文化丰厚的营养可供现代设计来汲取,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在专业教学领域建立自己的特色,有着资源上的独特优势。 2.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目前,学生正处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深刻影响的时代,“我们是谁”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难以寻找到理想的答案。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al・P)就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作为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多是省内及本地区,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他们普遍需要找寻一种熟悉的文化养份来激发他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而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在世代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营养,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份子,它在文化上的共性也可使学生以点窥面,从本地延伸到全国,了解台州及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这正是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2.2 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拓展设计思维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对于工艺和材料的应用拓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理解,就地取材、合理加工利用是其重要的特点。在工艺和材料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设计过程中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往往没有对于工艺和材料进行再设计和合理利用的观念。在设计教学中通过对身边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关注和解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于工艺和材料的应用意识拓展设计语言。同时,民间工艺美术较多采用象征、隐喻式的表现方式,传达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种设计语言的应用方式是丰富学生视觉表达能力的重要借鉴,使设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见,进行台州乃至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学习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可起到重要作用。 2.3 有利于提升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 设计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理解。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是台州人们千百年来对生活观察与理解的精华所在,其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也是提升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通过对传统造型的解读,理清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再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新造型。 2.4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意识 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因其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和生产方式,近年来逐步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九零后的学生更是在西方文化的沉浸中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纳入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学习本地民间工艺美术,了解其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对于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在教学中对于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系统化的调查、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其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积蓄资源和力量。 3 结语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将其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中国设计的本土化探索做好积极的准备。在教学中挖掘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涵、思维方式和造型特征,使其成为学生创作的基础源泉。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作者简介:秦伟(1981―),男,甘肃平凉人,台州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研究与教学。 金灵秋(1962―),女,浙江海宁人,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管理。 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艺术设计探析: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艺术设计的路径 本文作者:覃会优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1](p114)它使得作为历代劳动人民艺术创作结晶的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发展至今,并产生丰富的式样。但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物质文明趋同的同时,文化的地方特色也在逐渐地消减,失去了其固有价值,民间美术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民族高校是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基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将民间美术造型特点、审美思想、深刻寓意等融进教学内容里,在注重现代设计崭新式样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寻求自身文化根源,实现民间美术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开阔思维空间,提高自身创造力,这既有利于学生创作出特色鲜明、意蕴深厚的设计作品,同时也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一、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可以挖掘利用的民间美术资源 民族高校多数地处欠发达地区,受地方经济、专业院校和西方设计教育模式的影响,相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显得有些滞后,多数院校还是在模仿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追求不切合学生基础实际的专业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定位含糊不清。教育过程过分重技法、轻创造,重式样、轻内涵,学生热衷模仿,只喜欢现代艺术,对民族民间美术存在偏见,不太喜欢民间美术,认为民间美术老土、过时,老师对此也认识不足,很少将民族民间美术传统元素融入设计教学之中,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设计的需求,不能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中国的现代设计源于外来文化,但在高校教学中不能完全采取西方现代设计的教育模式,否则便无民族性,也就失去了世界性。民间美术可为现代设计全面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它使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出形态各异的灿烂文化,艺术式样相当丰富。民族地区更是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沃土。在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可以开发利用的民间美术资源相当多。从创作手段和形式上看,有民间蜡染、扎染、刺绣、剪纸、木板年画、银饰、雕塑、雕刻、面具、脸谱、木偶、皮影、玩具、陶艺、壁画、农民画、编织、民族服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等。这些民间美术各具造型特色,来源于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和民间艺人追求的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它不仅具有实用性特征,还具有象征性特征,体现着各族人民传统的美学观念和精神面貌。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如果考虑利用实用性和象征性等因素展开教学,学生设计的作品品质将会有所提升。 二、民间美术丰富的式样和造型方式,对开阔艺术设计教育视野和创作思路以启示 首先,民间美术的图形通过高度的概括、变形和夸张,将事物的形态、结构归纳、整理,并突出客观事物中本质的、典型的特征。运用变化与统一的基本原理,以点、线、面的形式设计制作而成。在图形的组织形式上有对称与均衡、条例与反复、节奏和韵律、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的规律,在构成形式上有单独图形、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形式造型。但它的形象还是与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有所不同,其形式结构多为本民族文化的对称形式和单纯的色彩表现,大胆提炼生活行为的典型特征和夸张事物表象,表达对生活认识的客观感受,使艺术形象既符合完美意象又不失生活逻辑。民间美术的这种变形手法和组织形式,可为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图形设计的形式美原理与法则提供参考借鉴,并在教学中不断提炼、取其精华,并促进民族民间美术元素的现代运用。 其次,民间美术构图的圆满性和随意性,对现代图案的构成形式与内容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民间美术造型崇尚圆满完美,不局限于固定视点,可以把长期观察到的体验充分表现在作品中,使局部与整体协调,融多样性于统一之中。民间艺人对于视觉不能触及的现象会凭借主观经验加以推断,对宇宙万物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所表现的真实是一种主观性的真实,带有浓厚的意念成分,追求情感的真而舍弃形象的真。[2](p12-13)作品中的形象不受时空限制,且形象避讳残缺,造型饱满、圆浑。民间艺人以原始意象为基础,追求主观的真实,这与近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的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方法大相径庭。民间美术的很多艺术式样在造型时,把应被遮挡的部分也表现出来,做全方位的展现,造型随意,画面丰富完整。画面既展现物理空间的客观存在,也有理性认识的物化形态。这种理性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构成形式值得现代设计借鉴。 再次,民间美术造型的组合性和抽象性形式也是现代设计常用的方法。在原始美术产生的阶段,人类在与自然斗争时总处于劣势,人们崇拜具有超强能力的动物,如牛、熊、虎、鱼。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始祖相关联,经过几千年的延续成为民间美术符号。[2](p14)如“龙”为:蛇身、兽脚、马毛、鹿角、狗爪、鱼鳞和须组成威武凶猛、相对固定的形象。这种如梦幻般的拼接组合方式表现出一种超自然、超科学、超逻辑的自由,使受众产生无尽的联想。现代设计中的重构表现形式不也从这类构成形式发展而来吗,在教学中只要大胆探索民间艺术的设计风格和技巧,学生的修养、创作思想和情感表达能力将得到提高。 三、民间美术的审美思想和意蕴,可供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借鉴,以提升设计作品的内涵和质量 天人合一,混沌阴阳,象征寓意,这些都是民间传统文化惯用的思维方式和想象逻辑。原始人类的蒙昧意识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念和对神的崇拜观念,相信人类和动植物(或物件)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进而产生图腾崇拜,在原始的自然信仰宗教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图腾艺术,使人类的生存精神有了最初可感知的生命依托偶像。[3](p12-13)图腾艺术深刻地影响了民族传统艺术的思维方式,图腾艺术作为一种非艺术目的之“图式”创造,已具有了原始审美意味。生存与繁衍是整个民间艺术的生命主题,祈福求吉是民间吉祥艺术重要的文化内涵,避邪禳灾是民间吉祥艺术信仰观念的又一种文化内涵,避邪心理贯穿于吉祥艺术之中。这是民间美术追求尽善尽美、纳福求吉的审美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常常被借鉴和运用。 1.民间美术的意象图形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民间美术的视觉符号追求神似,以意念造成意象,期间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觉、理解和幻想。以符号为基础,这些符号长存于本土,植根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如苗族的龙造型之一“蜈蚣龙”,其造型是蜈蚣头、蚯蚓身、无鳞甲,作为稻作民族,苗龙的农业意象集中体现在龙牛合体,龙主水、牛耕地,力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形态符号,长期在苗族民间传承,不断地修改、提炼、加工而成,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龙、凤等这类意象的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成功的运用比比皆是,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凤凰图形标志。 2.借鉴民间美术的寓意性,可以提升现代设计作品的品质。民间美术的寓意与象征的表现方法,是从民族原始文化艺术观念的方法中继承而来,是民族群体古老生命意识的反映。民间吉祥艺术中的龙、蝴蝶、太阳、石榴等,都和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有着深刻的关联。民间的这种吉祥艺术作为观念性的艺术,象征隐喻的手法使吉祥艺术文化观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形成庞大丰富的艺术象征体系,为民间群体的生存心理带来了莫大的满足和慰藉,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营养源泉。如重庆城市形象标志——“人人重庆”,寓意重庆市民高高兴兴地携手合作,建设城市。但是,仅仅有人还不足以表现重庆的整体形象,靳与刘设计公司再深入地研究重庆的文化根源、民族性格之后,用“老虎”代表重庆人民刚烈性格,“舞动的人群”代表欢乐,“巴”字代表其巴渝文化,长江则似“凤凰”给重庆带来吉祥,再加上“大山大水”等地理元素,设计成一个主题图案。它有书法的笔触,现代化的色彩;可分拆,也可合并使用,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一经推出,即受欢迎,获得重庆人民的认可,成为重庆的城市名片。 3.借鉴民间美术作品的谐音取意,可以提升现代设计作品的情感性。民间美术常以谐音取意,采用谐音假借、语义双关表现法,其寓意深刻,把所谐之音点落在吉祥的本意上,是在所谐之物的生命内涵上人为添加的吉祥寓意,别出心裁地传达主题思想。如民间美术里的蝙蝠、寿桃和双钱组合成的图形取意“福寿双全”,民间的谐音取意吉祥图形围绕着人的生存本体,注重吉祥心理的精神象征和朴素的生命功利性的追求,后逐渐转化为实际功利的福财功禄世俗价值观的追求,如今以谐音表示吉祥的现象以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尽量避讳不吉祥的图形和字眼,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新渠道。 四、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最佳载体 民间美术融入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有利于对民间美术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调查、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有利于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培养;有利于民间美术艺术式样的再创造。多数民族高校地处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也具备研究民间美术的人才队伍。在民间美术研究中,结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需要,以开放性的视点,全方位地对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造型规律、审美特征因素以及精神内涵进行调查与研究,发掘民间美术的新资源,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艺术设计教育时,利用现念和设备发挥民族高校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职能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力求让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美术凸显出特有的风采,将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形式的多样性、题材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寓意性融合在民族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之中,吸取精华,这既能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意蕴,同时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研究,进而产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也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的人力资源,解决了传承最根本的人才培养问题,使民间美术后继有人,振兴和发扬民间美术的精髓。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民间美术艺术形式得到新的创造,表现技法也得以提高。逐步形成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使民间美术通过高校教育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五、民间美术纳入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编写地方民间美术校本教材,开设民间美术专业必修课。教师素质决定了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队伍建设要先行,可通过引进本科、研究生等民间美术师资,或以培训、学术交流、田野考察、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等方法来培养在职教师,另外,外聘民间艺人、文化工作者到校兼课也是一种方法。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编写具有学术性、实用性和适应性的校本教材,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分门别类进行编写,如民间剪纸类、民间刺绣类等,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学生也能直观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和内涵。 2.校内建民俗博物馆、民间美术工作室和陈列馆,校外设民间美术实践基地。民族高校建立民俗博物馆,是实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手段,对收藏和宣传区域民俗文化,开启民俗文化教育之门,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民间美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区域民族民间美术特点,可以设立几个固定的工作室,如民间陶艺、剪纸工作室等,师生有实践的场所,共同交流,创造学习民间美术的氛围,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水平。将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和收集到的民间美术作品陈列于校内陈列馆,供师生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到民间去学习民间美术,优秀的老师在民间,优秀的作品在民间,在适合的地方设立民间美术实践基地,把优秀的民间艺人请到现场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情感和认同感。 3.成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和专题讲座。以本校教师为主的研究团队,吸收部分兄弟院校教师和民间艺人参加,一起研究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收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理论研究,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和专题讲座,形成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之中。 总之,民间美术融入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尚属探索阶段,为适应时展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应不断挖掘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造型方式和语言特征,使其成为学生设计灵感和创作源泉,并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便利条件,积极主动地为优秀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艺术设计探析:中原民间美术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宏观思考 【内容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集中代表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追求。在当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理应对民间美术有充分的重视,通过有机的融合,获得双方共赢的效果。鉴于此,文章从两者融合的必要性谈起,并对具体的融合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原民间美术 艺术设计 融合研究 一、中原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中原民间美术发展的需要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民间美术,更是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开封的汴绣、淮阳的泥泥狗、南阳的烙画、濮阳的麦秆画等,都是为人们熟知且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但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代,这些优秀的民间美术形式却普遍遭遇了传承难的问题,很多民间美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濒临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艺术学习者和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其发展和传承做出自身的贡献,使这门传统文化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二)艺术设计教学的需要 艺术设计是一门外来的新兴专业,所以在这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分依赖国外教学经验的情况。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创作个性的缺失,很多作品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没有丝毫个性可言。针对这种状况,将民间美术引入教学中来,既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同时也能给学生在构思、素材、表现等多方面以启示和借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学生们在创作中体现出了这种融合,则会使作品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正是一部设计作品最可贵的品质,也只有通过对这种民族性风格的传扬,才能使中国的艺术设计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两者的融合,既能够给当下的教学和创作以直接的帮助,同时还代表着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已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但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代,整个世界被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艺术设计在理念和表现上也出现了雷同。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再一次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观念的正确性。作为民间美术来说,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在表现方面的各种特色和手法,都能够给当代的艺术设计以极大的启示和借鉴。作为一个中国设计者来说,是没有理由对其视而不见的,也唯有将本土文化融入创作中,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个性和品质,才能在众多的设计中脱颖而出。 二、中原民间美术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教学观念方面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后续的行动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所以要想推动两者的融合,首要做的就是树立起一个正确的观念。包含为什么要进行两者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达到怎样的目的,以及应该如何进行这种融合等。“质朴、厚重”是中原民间美术的特质,也是河南省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而在当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民间美术有着片面和错误的认识,认为其是粗劣的,与现代艺术设计不能相比。所以作为教师来说,则应该将正确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多样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起将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设计中的观念。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引导,拉近学生和民间美术之间的距离,传递中原的审美符号与精神,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两者融合的意义,并在创作中自觉主动地进行这种融合。这对于他们当下的学习、今后的就业以及一生的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课程建设方面 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真正推动两者的融合,则应该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开设民间美术赏析类课程,并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建立关联。赏析课是普及民间美术的最好方法,河南省每个高校所在地区几乎都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形式,可以有选择地将其作为课程的重点,这样更容易产生地域沉浸性,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民间美术功能的实用性、技巧的精湛性、题材的丰富性、装饰的生动性、形式的多样性等,这样才能与专业设计课程建立更好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意识地提取和再设计。例如,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图案设计”课程中,既可以选取河南年画图案、开封汴绣图案进行案例分析,也可以设立将河南木板年画素进行创新性图案设计的实践课题,并要求阐明具体的融合方法、融合目的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元素的借鉴给创作带来的积极效果。从赏析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民间美术基本形态,在设计课程中,则可以更深层次地提炼与重构,形成双赢和推进的效果。其次,编写专门的教材。可以由高校牵头,联系民间美术界、艺术设计界以及高校教师,建立起教材编写团队,教材以推广河南民间美术特色为核心,介绍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解析成功作品的具体创作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运用传统元素创作的技巧和规律。比如在专题创作中,要求学生主动与某一种民间美术相融合,亦可在艺术实践中带领学生针对某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做专项考察,了解其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等,为自身的创作积累素材,便于今后随时调用。最后,第二课堂的丰富。艺术设计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校内的第一课堂,要开展丰富的考察、体验活动,以此获得对民间美术最为深刻和本质的了解,使他们在具体的设计中有兴趣、有动力、有目的、有效果。所以说,只有更加开放、多元、灵活的课程建设,才能真正为两者的融合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师资建设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到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教学的融合来说,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师资建设。首先,是教师的自学。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且有着较高的学历,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一个客观情况则是,教师们在求学过程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民间美术方面的学习,未曾或很少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尝试过两者的融合。所以要求教师要丰富和完善自我,主动学习民间美术知识,并与自己的创作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教学。其次,是学校对师资建设的支持。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比如针对某一项民间美术的考察、前往一些创作机构进行学习等,都应该予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另一方面,还应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将一些民间美术传承人请到学校,或举办讲座,或进行示范、指导等。通过对师资建设的强化,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在该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保证两者的融合沿着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四)教学辅助方面 无论是民间美术还是艺术设计,都从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所以对物质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作为学校方面来说,理应做好各种辅助工作。首先,是校内民间美术基地的建设。河南省优秀的民间资源丰富,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建立校内的民间美术展览馆、专项工作室。民间美术展览馆是开启民间美术教育的大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展览资料,获得对民间美术最初的认识。而且每隔一段时期,学校还可以利用展览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出。工作室则是具体的创作机构,河南省民间美术资源丰厚,可以在按照学生的意愿,成立年画工作室、泥泥狗雕塑工作室、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室等,工作室由教师担任专职指导,面向全社会,对某一艺术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挖掘与开发,通过设计作品获得经济收益,并逐渐实现自负盈亏。其次,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应该和周边民间美术文化机构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除了定期的参观和考察之外,还可推荐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工作实践。如果有更多的毕业生从事和民间美术相关的行业,并且在设计创作中注入本土的传统元素,那么不但是一种深度的融合,而且对于推动中原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艺术设计这门年轻的专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将民间美术全面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来,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有着多方面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理应得到每一个教师的充分重视,使学生能够真正因为两者的融合而受益。本文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相信无论是中原民间美术,还是艺术设计教学,都能够通过两者的融合获得更大的发展。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策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农村教育发展来说,根据农村教育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深入分析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发展也是当下的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完整的亲情抚慰,不能及时地向父母反映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变得孤僻、内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与于父母产生了隔阂,不仅影响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影响了儿童与父母正常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会参与社会活动,体现自己价值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社会化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化行为之中。在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时期是人学习并形成社会能力、社会思维价值观的重要发展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在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正确、科学地引导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没有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感知不到父母的社会化信息,父母缺位于儿童的家庭教育,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积极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滞后不仅体现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状况,整合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出台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降低农村子女入学的收费标准,减免打工借读费用。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稳定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2.整合社会资源,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要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实效性强的制度体系,保障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学校合作,成立相关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民间团体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发挥好建设作用,依托于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社会团体的帮助以外,学校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在扶贫助学、教育教学、预防犯罪、公共卫生、权益保护等诸多关键领域上开展相关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持续的,良性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3.增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农村中小学在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刻不容缓,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儿童管理档案,筛选重点的帮扶对象,把重点帮扶对象工作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相结合起来,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学校领导为核心,成立相应的留守儿童帮扶小组,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并结合各班班主任、学科老师、帮扶教师小组以及相关志愿者的实际工作情况,整合资源,形成相应的合力,制定一系列的帮扶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 作者:韩艳秋 张维东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小学 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中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1.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过高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来看,91.3%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7%的由外公外婆照顾,只有1.7%的由叔、伯等亲戚照顾。由此来看,隔代教育仍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类型。实际中隔代长辈教育观念的滞后和他们对孙子溺爱等现象是经常看到的,这些现状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隔代教育的弊病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1.2父母忽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注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关心程度超过了非留守儿童,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如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3.2%的人会选择在不高兴时把心事憋着不说,而在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只有23.1%。在父母与孩子交流中,只有0.7%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谈到了心理问题方面,而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为7.7%,比留守儿童的高出近10倍,差异显著。 1.3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监督力度不足,交流少 监护人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多为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一般来说是父母,并作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人,同时教育被监护人。而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构成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家长的督促。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被督促的构成结构比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比例分别为41.0%和46.3%,且两者的比例差别不大;而在非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家长,比例为71.8%,老师所占的比例仅为20.5%,这种现状反映出在学习上非留守儿童的家长所起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其次,在留守儿童中学习无人管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高出一倍多。这种差异也许就给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调查也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之间有效的交流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孩子很少与监护人交流,在缺少交流的环境下,监护人可能在留守儿童的情绪感知上出现落后,对他们的烦恼知之甚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很容易变得内向,暴躁等。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2.1隔代(或上代)抚养方式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90%多的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监护,从而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但在农村却成为很多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前提和保障,尽管隔代抚养解决了很多父母的后顾之忧,却掩盖不了农村隔代教育的诸多问题,老人负担和责任的增加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直接后果。调查中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中的老人不仅要种地,平时忙农活,还要照顾孩子,每天辛苦劳动后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管孩子,在访谈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其次,老人们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是凭经验带孩子,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第一,他们很少注意营养的搭配,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甚至有些老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所以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第二,在学习方面,由于爷爷奶奶自身的能力有限,缺乏对孩子学业和品行的有效监督。在孩子读一、二年级时会在空闲时间查看、辅导他们的作业,但当孩子上高年级后,爷爷奶奶就无法解答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虽然不少爷爷奶奶仍经常提醒孩子的学习,但这样的督促对孩子所起的作用甚微,很多孩子会反驳“你们又不会,看了也白看”,有的甚至选择说谎话来搪塞爷爷奶奶的唠叨。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养成了坏习惯,而且学习也每况愈下。还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是由叔、伯等亲属帮忙照顾的,从而形成上代教育。在实际中,这些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有所顾虑,他们认为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女,不好严格管教。于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更容易被放纵,学习也只是靠老师的管束。现实中存在的这两种家庭教育模式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心理行为,而且他们彼此之间语言上缺少沟通,很容易造成孤僻、自以为是的性格,遇到问题不向老师或亲属反映的心理,这些问题长期累积,不予改善,将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2.2父母对家庭教育职能和内容的片面认识 总体而言,一般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较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多数是随意的,没有确定的观念指导,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持。尽管在问卷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但这些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他们能直接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且他们对这些教育内容的重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与老师的交流推测而来的。另一方面,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中谈得最多的仍是学习方面的内容,老师对学习的强调反过来又会加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会使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上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不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中超过85%的人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个比例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而且也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也远远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这些都会造成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片面重视,从而忽视如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2.3父母、监护人与农村留守儿童间的有效交流太少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空间的限制,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少很多,而和爷爷奶奶由于观念、想法和时间等原因,他们之间的交流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当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与父母朝夕相伴,被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得到的很少时,内心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留守儿童们就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在长期的比较和情绪体验下,逐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感可能不断增加和泛化。在这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行为来解除自己的自卑感,比如对爷爷奶奶的管教不听不理,向父母提出无理的要求,父母回来时有更多的娇气和要求等。然而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心理应该是简单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注意身体,好好学习,父母们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在尽自己的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当孩子表现出这些情绪时,父母不会想到是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反而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往往放任不理,有的甚至会辱骂孩子。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加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让他们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敢向父母或别人倾诉,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调查中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状况明显会差于非留守儿童。 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3.1通过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高阳镇,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务工人员分成两拨,一部分会在市里或较近的地方工作,另一部分则在北上广这些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对于就近工作的父母一般回家次数较多,跟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会更多,而对于身处大城市的父母大多数都选择过年时回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回家的成本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设备的应用拉近了外出务工人员和子女的距离,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父母可以和孩子充分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从电话中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里的生活状态,多去倾听孩子心里的想法,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去鼓励他们,适时地给予他们奖励或口头上的表扬、和她们分享外面有趣好玩的事情、自己的想法等,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3.2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可小视。家长应提升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把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放到首位,从多个角度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使孩子从思想上不仅仅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应该通过书籍、电视等多了解其他方面的信息,从小树立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们外出打工都是希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他们基本会把自己节衣缩食的钱拿出来补偿给孩子,以此弥补他们内心的愧疚。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习惯高品质的生活而不懂得勤俭节约和珍惜,家长不但没有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反而使孩子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缺点会很明显,也很难抵挡住社会上的诱惑。如果他们缺钱了,就会习惯性的找父母要,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父母应该改变消费观。首先,不要用金钱去弥补亲情的缺失,而是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多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想法,观察他们心理上变化,留意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教育。尽可能多地回家陪陪他们。再者,父母们也可以利用在外打工的条件,了解一些先进的信息,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同时把这种积极向上的观念传递给孩子,这也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更加依赖,维护亲情关系。 3.3加强父母、监护人、孩子三者的沟通 在实际中,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儿童的祖父辈,他们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的照顾。所以父母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与监护人的配合。第一,外出务工的父母有必要做好远程控制。不要将孩子托付后就不闻不问,家长应多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近段时间的动态,若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赶紧和监护人、老师联系,尽快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建立家长、孩子和监护人之间良好的关系纽带,并通过配合学校教育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生活。第二,监护人要重视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监护人跟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父母的长,他们是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的一方,即使是祖辈,也应该尽己所能有意识地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沟通,毕竟孩子年龄还小,性格较天真,多沟通就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以后生活中做出改善,这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作者:罗晨曦 陈小丽 杨彩秀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高阳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社会化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论文 1儿童社会化含义 家庭则是儿童早期接触最多的生活场所之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应着重培养儿童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认知、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具体说来即是家庭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儿童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是缺失,使孩子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以及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1适应不良 郝振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适应不良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能在身边照顾,一般将其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亲戚或朋友代为监护,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与父母分离带来的分离感以及与监护人的隔阂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在焦虑、敏感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相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敏感。留守儿童和父母相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加大,渴望父母关怀、爱护等一系列的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降低,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人格障碍,即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或者是畏缩型人格,较难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表明,早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缺乏对人最基本的信任,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由于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往往表现出退缩畏惧或目中无人,难以与人建立、维持稳定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例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2认知偏差 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种认知偏差首先体现在对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合理的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留守儿童大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更多集中于消极方面。另一个表现则是在生活中对事件的认知上,相比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会把不好的事情发生原因都归咎于自己身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教育,加上自卑感,使得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普遍偏差,不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看待问题,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动性。 2.3学业成就不高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只占12.6%,处于中游的占63.6%,处于下游的占22.7%。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从而导致农村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出现了农村学生自1990年以来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不断滑落的现象,进而影响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2.4难以形成亲社会行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本身缺少清晰的榜样行为可供模仿,再加上没有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奖励、强化和惩罚,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预知,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将难以形成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当留守儿童在两难的道德情境下面临抉择和取舍时,当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咨询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的是有着陈旧观念、知识匮乏的监护人,不仅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困惑和内心冲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道德学习过程的受阻,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3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父母亲情缺失 儿童所有的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也是其他感情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造成的留守儿童从小便与父母分隔两地,由于时间、地域或是工作忙碌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 3.2责任心不足 父母法律意识缺乏,责任心。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委托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身上,认为自己只需要满足留守儿童的经济需求就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留守儿童是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行列之外,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 3.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作为祖辈存在代际隔阂,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作为委托监护人,本身就没有直接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教育尺度难以把握;另外留守儿童父母本身囿于自己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所限,又受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知不觉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4对策 4.1家庭层面 4.1.1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 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意识。让其认识到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美德的体现。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应具备较好的教育责任意识,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甚至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给委托监护人或是学校老师,无论工作多忙碌都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4.1.2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沟通 必须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关心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关注留守儿童经济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关怀,真正地关心留守儿童情感方面的需求,给予足够的亲情支持和解答儿童成长方面的困惑,不仅从物质层面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更要从精神层面真正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1.3革新教育观念和方式 无论是留守儿童父母还是委托监护人都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善和提高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摒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父母首先应当认识到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再一个教育方式也可以借鉴心理学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相关方法,当留守儿童习得或表现出一个有利的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给予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增加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表现出不当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要及时制止,减少这一不当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改变只批评不夸奖的教育方式。 4.2学校层面 4.2.1切实贯彻“家——校”交流制度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制定并贯彻落实“家——校”交流制度,对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传授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一个就是合理运用如手机、微信和网络等多种手段保证学校老师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以便老师和留守儿童父母或委托监护人都能准确而及时地了解和反馈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 4.2.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更多的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同时运用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让这些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在一个理解、包容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忧愁,交流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疑虑,适时地让他们掌握一些积极悦纳自己和排解烦恼的方法。“互助小组”不仅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培养和学会分享、互助和合作等意识和行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3社会层面 4.3.1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努力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差距,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权利。再就是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4.3.2净化留守儿童外部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学龄期,心理和生理本就不成熟,充满好奇,再加上缺乏父母监管,很容易被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社会不良因素所诱导。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和落实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大力弘扬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遏制和打击消极堕落的低俗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对学校周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监管力度,为留守儿童教育构筑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庞懿 郭徽 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二)研究路径 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研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专家学者们作了详细分析。依据监护主体的不同,莫艳清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表现模式分为四种:“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学者的分类基本一致,且都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很大隐患。黄晓慧认为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异变,教育过程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黄炳宣、阳崇波对六个乡镇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其中有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达到510人,占在校学生的80%,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且大多数孩子刚蹒跚学步时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在生活上虽能温饱,但缺乏思想引导、监管。陈世海与占海玉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运用斥责、体罚以及剥夺儿童权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学习不甚关心,有些老人连孩子的生日、班级都不清楚。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研究 1.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李佳圣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鄂东南2个县市的1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10所乡镇中心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具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扭曲等特点。并指出,变相的亲情补偿造成教育方式失误,面对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亲情反馈,父母往往通过钱、物等补偿方式,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误入歧途。费招娣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以及行为怪诞等问题: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观、暴躁、内心封闭;人格发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与人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在行为上容易违纪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对长辈没礼貌。 2.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当前研究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黄晓慧的分析是宏观角度的代表,她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流动是机会均等的纯粹流动,而今后制约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流动机会多,会逐渐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农村人由于学历跟不上,流动机会受限,处于城市边缘人的位置,居于社会底层,这样造成城乡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构成社会不稳定。秦艳艳、闫军印的分析是微观角度的代表,他们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说明夫妇与亲子构成了社会结构基本三角的基本社会关系,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社会基本三角稳固的保证,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实,必定影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减慢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农村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延缓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研究 广大学者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深化现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姚忠旺建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的城乡隔离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异地求学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柳浩翔提出国家应为留守儿童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在考试制度改革上,学者们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户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许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地参加各类升学考试,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增加教育财政投入,调整资源分配。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吴支奎认为政府须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还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还要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报酬制度,防止教师资源流失。 3.完善教育补偿制度,加强学校关怀。若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时,学校应该寻求途径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张春玲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开展家庭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如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教师家长与心灵对话制度,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整治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王一涛、冉云芳则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设立各类兴趣小组,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专家学者们还指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有责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针对此,周帮琴提议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担任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并辅导其学习。 4.转变父母家庭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胡花平、康春英提出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沈优美也指必须扭转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家长就算外出工作也要为孩子选好委托监护人,并与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黄晓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还举出榜样例子: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级妇联组织还帮助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爱。王一涛、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及宣传栏扩大效应,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识资料并派送到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推选家教榜样等活动,还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以及村里榜样父母作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三、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1.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突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的同时,把生态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纳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丰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异,文章之间的借鉴率高,经验总结多,创新建议少,研究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尽快脱离研究的瓶颈状态,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度,减少重复的定性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方案,学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实行难度大,也正因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决措施关键是适用与否,寻求一套适用的计划方案,需要考虑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当地客观情况而随便套用策略。 四、总结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关键是要尽快结束留守儿重的留守生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研究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作者:杨梅 王小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探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举措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的制约。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从学校生活中得到温暖,学校是家庭之外对孩子教育起直接决定性作用又一渠道,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立意识、品德修养的养成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还不到位。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较多,如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表现不优,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等,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经常、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耐心的教育和管理。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缺乏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加之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较低,待遇不高,部分老师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又要打理田间农活,不能把更多地精力投入于教学和管理中,于是形成了“放羊式”、“看孩子”的教育局面。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亲情关怀缺失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指导和关爱。 据调查91%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开过家长会;89%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和自己谈过心。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高低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据调查,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指标的完成情况给老师们排名和确定奖金的数额,老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这样一种片面的考评机制,使得学校和教师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的优秀。 2.政府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不明。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抓,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分管不力,管理不到位,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再加上威县农村数量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地处分散且数量多,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一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义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更缺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项资金,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农村周边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村委会没有对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得农村缺乏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又没有农村图书馆和其他文化娱乐场所,有的只是网吧、麻将室、游戏厅,尤其是寒暑假,这些孩子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到处疯跑、疯玩,网吧、游戏室随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83%农村或学校周边有网吧或游戏厅,几乎所有农村都没有图书室和适合青少年活动场所。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情感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甚至冲击理智的现象,使家庭教育失当。因此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学习,更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品质、安全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重视责任心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避免过度溺爱,更不应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培养其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科学、理智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方式还存在,诸如打骂、放纵、溺爱等不理智现象,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业水平、思想道德状况、日常表现等慎重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教育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同时要重视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运用亲情的力量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往、心理、行为等方面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管理。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系统管理,倾注更多关爱。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把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并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谈心,给予他们爱的关怀,及时了解他们中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尽可能让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定期通电话,便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沟通,也使留守儿童时常感受到父母关爱;定期家访,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表现,相互沟通,交流管理留守儿童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无论是学习、生活、安全、心理、交往等方面都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地指导、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增强自信,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同伴友谊、师生情谊,远离不良环境和场所。开展“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结合我省妇联开展的“爱心妈妈”志愿活动,组织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担任“爱心妈妈”,给予留守孤困儿童更多的物质帮助,心理疏导,感情抚慰,用母爱和亲情温暖留守儿童,使他们在感受到师爱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母爱,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 3.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帮助。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更多地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借助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在家乡创办企业,使更多农民能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开办家长学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方式,及时与孩子沟通感情,加深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4.构建社会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场所。教育部门协同学校、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配备图书、活动用品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空间、娱乐场所。开展暑期兴趣活动班或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建议村委会将缺乏监管的留守孩子们集中起来,征召大学生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辅导孩子们学习,或教他们绘画,唱歌、讲故事等,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既丰富了留守儿童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对孩子们形成一定的监管。开展“爱心家长”志愿服务或由媒体携手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感受亲情的温暖。 作者:宋素敏 单位:邢台学院法政学院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养 道德 规则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课堂以实现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精神,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感和道德修养的人。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首先,坚持抓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这个根本。从学生人学开始,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它的富强尽心尽力;教育他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类及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孩子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无比高兴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有许多创造奇迹的可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钱学森为祖国和民族创造了奇迹,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没有对祖国的爱,没有铮铮铁骨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何以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教学中,应紧扣教材,结合现实,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感。 其次,爱的教育是主导,树立理想,拥有科学精神。人世间的一切作为都应该源于爱,一个有爱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更是会有所作为的。我们对学生应进行广博的爱心教育,让他们爱惜生命,爱自己、爱家人、爱亲朋、爱自然、爱生活,用爱心去对待一切,才会甄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有了爱心才会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朱自清的《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爱,《谁是最可爱的人》更体现了爱的崇高。尽量张扬文体中爱的成份,让学生明白,爱人与被爱都一样光荣和幸福。 对学生经常进行理想教育,把每天做的事都称为理想,做好每一天的事,实现每天的理想,让学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虚空;把短期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七年级上册教材一、二单元的内容就是对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出发点,有科学精神和意识,用科学道理解释所有现象,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更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和动力。现实中的事例证明了这些,“嫦娥一号”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飞行,成功出舱活动,让学生知道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读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学的眼光了解身边的一切。 再次,坚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教育。人最可贵之处应是讲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与家人、亲朋之间要讲亲情,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师生之间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利用教材对初中学生进行健康而高尚的爱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这是人类良好秩序的开始。 我国是一个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从文本中挖掘其本质内涵,教育学生从中吸取精华,讲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同情并帮助弱者,是一个不断走向完美的必然。让学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会成为一个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时刻受到别人的敬仰和爱戴,低俗的人则会被别人和社会唾弃。 最后,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抓住北京奥运期间的事例。感受讲文明、守规则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要达到以上教育目的,当前语文教育应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敢于打破常规,教书育人并重。只有把学生、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教育的意义和实质。只要把学生引导到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道路上,教育的功效就会事半而功倍。 第二,必须改革评价体制。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占有很大比重,它是一个指挥棒,左右着教育的成与败。终端管理有很大的片面性,使很多孩子被埋没,成为碌碌庸人,新课标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是灵魂,是标准。根本改变考试、甄别、淘汰的做法,应该是考试、甄别、培养的模式,让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 第三,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从社会到家庭、学校,从老师到学生及家长,都认识到人文素养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归宿。很少人认为这是个人问题,等大家都这样做了,我再行动,其实,人人都行动,良好的风气自然形成,润物无声的功效会自然显现。解决这些问题,从前面几个方面去培养和努力,我们定会培养出一大批有德有才,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有用的合格人才。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探析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确保学生能有效的进行自主性阅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应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忽略,而是更应加强。那么,在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中教师应发挥什么作用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教师、作用 一:教师要能发挥激发、保护、维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初中学生也较为活泼好动的,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和参与的欲望,总想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所以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点必须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梯度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认知能力内,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变失去了开展的空间,也就会失去了自主性阅读的意义了。其次,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开测评效果,不能急于改变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级,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体系。再次,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会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更加明显的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发展的,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能容忍、接受个体间的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导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时的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的比较,及时的纠正由于自主性的开展而带来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整个的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很好的把握住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全体,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注意发挥自主性阅读教学中相应条件的作用。 自主性阅读教学需要相应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作为前提和保障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独立意志、学生的自立行为都是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在作用。初中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志、自立行为正处于不断发展形成过程,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的空间,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的结合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促进身心和学业共同发展与进步。同时教师也因该认识到它们的不稳定性,做好教学工作可能出现反复的思想准备。自主意识是主体性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努力实 现预定的学习目的,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发展。意志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维持性因素,如果没有它,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也就无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性阅读中独立意志的作用是很大的。意志通常是在主体碰到障碍或抵抗时才会产生和发挥作用。那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科学的发挥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注重学生内在条件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的发挥一些外在条件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主性阅读的效率。比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权利,赋予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性阅读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阅读资源,阅读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自主性阅读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及时有效提供的阅读资源以保证自主性阅读的顺利开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学生能动性是否能调动起来,发挥程度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了,任务也更加艰巨了。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我看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进行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轻松的接受知识、更快的理解知识,并从中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此我们作如下探索。 一、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二、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在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快乐”后,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呢?这些描写盲孩子快乐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提供不同学习方法,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四、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这一教学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培养了学生自我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感受、体验和内化。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例谈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三细 初中语文学习特别是初三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过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提高语文成绩,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三细”,即现代文分析角度要“细化”、 文言文知识要点要“精细”和古诗文背诵默写要“细心”,或许会有助于自己自主学习,更好更扎实的理解把握课文。 一、现代文分析角度要“细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现代文作品是要从大的方面进行纵向细化,即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层意、中心。(以一般散文或小说为例)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这要求我们在学习时还需要从小方面进行横向细化,即要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以此为基点,可以先纵后横,也可先横后纵或纵横交叉结合,目的是更细的理解把握课文。 例如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在通读的过程中可从纵向进行思考:作者行文的线索;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写景要表达的感情等。同时,在诵读中就具体语段进行思考横向的思考: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除运用了描写以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如提到庆云寺运用了说明,入夜听泉时描写中夹杂着抒情等;作者第三部分写庆云寺漫步似乎与主题无关,有何用意?这就涉及写作手法问题,这是一种回旋或宕开,目的是为下文蓄势;作为一篇散文,其语言典雅凝重,优美传神,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要边诵读边赏析、品味语言,从而有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解把握课文。其他如《林中小溪》《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可以以此自主学习。 二、文言文知识要点要“精细” 文言文作品作为祖国文化精粹,考查的知识点往往较细,又由于其语言特点,要想扎实掌握,必须要做到精细,不放过一个字、词、句,要做到会读、会背、会写(会默)。 第一要会读,读准每一字音,特别是一字多音的情况,如“扶苏以数(shuo)谏故”和“卒数(shu)万人”中的“数”字,“为屯长”和“为天下唱”中的“为”,“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等,不同的读音,其意义也不一样。其次要会背、会写,特别是一些中考必背篇目,平时背透默熟,不但有助于文章的学习理解,中考复习时也会有事半功倍效果。文言文的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重头戏,笔者主张从字词入手,吃透每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一些词义变化较大的字词,即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等,如:“牺牲”、“交通”、“篝火”、“狐鸣”、“为天下唱”、“被坚执锐”等。句子翻译尽量以字词组合直译为主,适当补充成分、调整词序,忠实原意,意译为辅。再而课文内容从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课文内容、中心思想都要作细致的梳理、体会、掌握,在“精细”中求有效。 三、古诗文背诵默写要“细心” 其实,古诗文的背诵与文言文的会背、会默相似,之所以单列出来,主要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且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古诗默写作为基础题,在整个试卷中仍然比分很重,每年都会有七八分,对于本身就很难拉开差距的语文学科而言尤为重要,但每年都会有的学生在这一块失分,平时、考前应该也背了、默了,为什么还是会错,原因就是不够细心。 如李白的《塞下曲六首》中:“宵眠抱玉鞍”的“宵”和“抱” 字 ,就是常默常错,原因无他,不够细心,一是对内容不细心,诗词的内容不理解,词句不理解,死记硬背;二是对字词书写不细心,未能细致辨认书写笔画,混乱颠倒。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的“须”、“在和之洲”的“洲”、“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度”等。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细心,才能避免考试出错。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细心积累的过程,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韩非子·喻老》)。学习上任何一次成功的尝试,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粒粒都是钻石,串起来就成为项链;根根都是稻草,编起来只是草绳。如果平时学习,我们都能自觉注意这“三细”,学习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进入考场后方能挥洒自如。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正如著名教育家夏?D尊所说 “教育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性。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只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入境——情境交融 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 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引导学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从而领会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三、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奎《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郑振铎在《猫》中对猫(活泼的猫、顽皮的猫、忧郁的猫)的自省,其实是表达一种待人接物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谈心活动,与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虚心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关于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意见,并的问题整改。采用“抓两头,促中间,偏爱后进生”的方法,对学习好的学生尽最大的能力无偿资料,课下多交流一下对学习的看法和近期的想法,让“吃得饱、吃得好”;对后进生的化建议采纳,的生活,可与一起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唱歌、下棋等,创设轻松愉悦的,与交流时应愉快、幽默、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将对的殷切期望、热情鼓励及鞭策等信息,传递给,使深深地感受到“我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我”,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共识、共享、共进。 教育是爱的艺术,情感教育是师爱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综合素质,,的情感。教学才能够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初中语文课堂应该加强朗读训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忽视朗读的现象仍十分严重,这在一些农村初中尤其突出。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书声朗朗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基本手段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朗读课文,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就更易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二、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巨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送到听者的心里,使之受感染,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 四、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五、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如何开展朗读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1.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感情,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来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其效。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朗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呼之欲出的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3.确保时间,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得靠学生自己读懂,不能只靠老师讲解。但多读并非教师不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反而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摒弃那些烦琐的内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问,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朗读教学中要想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理解品味,感悟动情。 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可以和学生一道先听录音范读,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录音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经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他们自己读课文时,自身的情感也会被带入朗读之中。由此朗读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给予学生,让他们动口动心地读,读出课文的情,读出语文的美。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 几个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注意好几个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是哪几个结合呢?即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听读与说写相结合;学与思、问、习的结合;思想教育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结合。现据笔者教学实践就“几个结合”略作阐析: 一、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初中学生学语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不应去包办,不应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板书得太多,否则会挤掉学生进行训练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学生的自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牧羊式地放任自流。 例如,新学期开始,尤其是对初一年级的新生,必须上好自学教育这一课。明确告诉学生自学的重要性,必要性,自学的方法及如何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心中有数。 新课一开始,就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边指导边实践。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指导。包括如何审题,如何读课文,如何查词典,如何有效地识记、背诵,如何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如何寻找佳词、佳句、佳段。学生心里有了底,在学习中,就掌握了主动权。以后,每接触一篇文章,就会跃跃欲试地去分析。事实证明,学生是喜欢自己动脑筋,而不喜欢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这正如数学课中,教师只要讲清定 理的推导过程和解题的方法,再示范性地解几道例题,不必每道习题都做给学生看一样。当然,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差异,不可能所有同学一下子全学会,但只要教师有耐心,引导得法,认真坚持,学生是会在周而复始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并循序渐进的。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习语文,不能囿于课内。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何才能把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讲故事,另一种是写日记。 1.通过课前3分钟的讲故事活动,促进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花上3分钟,让学生讲个小故事,或谈点社会见闻,再略加评述,既评内容,又评讲法,肯定长处,指出不足。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看书看报,去关心周围事物,把收集来的信息,经过提炼,在课堂上反馈给老师、同学听。完成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还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为让学生机会均等,有备无患,可,以按座位轮流。一个学期中,每人可以上讲台演讲两次。 2.通过写日记、周记、随笔,促进课内外有机结合。 写日记,教师在课堂上指导方法,并朗读几篇摘抄来的日记佳作,以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模仿着课外写。初一时,每天一篇,初二时,改为写周记,到了初三,就可以写随笔了。“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学生在写日记、周记、随笔中,不断地锻炼思想,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周围事物中寻找素材,而且可以随时把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课外收集来的信息有意无意地运用进去,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听读与说写相结合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它们都离不开思维能力。 语文学得好的人,思维能力就强,思维能力强的人,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不会弱。但是这四种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也不应该把它们割裂。 1.听与读的结合。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既可纠正他们不太标准的语音,还可以让他们从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中感受作者美好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听完录音,就让学生模仿着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读与说的结合。 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复述,是读与说相结合的好办法。为了复述得好,学生在默读时会更专心。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有目的的行为可以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意志。学生全神贯注地有意识地去强记关键段落,关键语句,在复述时,把它们从自己的口里吐出去,完成了对语言信息吸收与反馈的全过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则在默读、强记的基础上,又受到了一次听力的训练。 3.听与说(或写)的结合。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新闻,然后叫学生说出(或写出)故事梗概和感受。这是听与说(或写)的结合。这样做,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又锻炼了他们的听力、概括能力、评述能力和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完一篇典型的课文后,让他们模仿着写一篇同类型的文章,或对课文进行缩写、对某一精彩段落进行扩写、去掉结尾段落进行续写和只变文体不变内容,或只变内容不变中心思想的改写,这种读与写的结合能让学生在模仿中有创新,可以减少他们在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提高写作的兴趣,进而增强写作的能力。 四、学与思、问、习的结合 在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时,要强调学与思、学与问、学与习的结合。 可以用古代大教育家的话指导学生。如“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又如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提出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清代文学家刘开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并指导他们实践。 五、思想教育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结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科、知识科、能力科、文艺欣赏科,更重要的是思想教育科。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维的外壳。没有一种思想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离开语言而得到表达,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同样,没有一篇课文不把丰富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把它与各种语文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语言材料的同时,得到各种有益思想的熏陶。不要把思想教育当成语文课外加的补丁,切忌在语文课上进行喊口号、表决心式的灌输,或牵强附会地“引进”,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反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具体做法上重视“几个结合”,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上,要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是十分有把握的。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语文学习就是听、说、读、写,其中读是关键,是基础,是语文学习的主线。读的能力提高了,听、说、写的能力略加训练就会相应的提高。古人云:“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充分说明诵读的重要性。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因此,多读、精背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诵读任务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阶段性很强,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单就诵读这一方面来说,教师首先应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初中三年诵读训练应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然后再紧扣每册教材的内容确定每个学期的诵读目标。每学期一开始,教师就应对本册的熟读、背诵任务作具体交待,让学生明确全册书中哪些篇目应熟读、精读,哪些篇目应全文背诵,还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语段须熟读成诵。这样,学生对全学期的诵读任务了然于胸,早有心理准备,平时也可合理安排一些时间预先熟悉内容,以便到时能从容应对。 二、精选诵读内容 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 三、加强诵读示范 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强化诵读的指导和督促。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 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诵读的欲望。从这个角度入手,解决在诵读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系统有序,不合乎教学规律的问题。 四、激发诵读兴趣 不少学生认为熟读、背诵课文是一件苦差事,枯燥无味,毫无乐趣可言。每当需要完成背诵任务时,许多同学叫苦连天,讨价还价,平时能拖则拖,临到检查,抱着书本背得昏天黑地,真可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虽然短时间内也能收到一些效果,但时间一长便忘得一干二净,久而久之,学生厌恶背诵的情绪越来越浓,有时甚至会导致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读、乐意去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的重要性,知道诵读是帮助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背书的故事来激发他们诵读的欲望。如:蔡文姬背古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现在;韩愈幼时家境贫寒,却“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终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举行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分组背、接力背等来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五、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 目前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歌曲、赏音乐,甚至茶余饭后、道听途说、标语广告都包括在内,我们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多读、多记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并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散文。欣赏优美散文的经典片段、优秀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感悟诵读的魅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教学,无论是对促进语文教学,还是推广普通话,或是推动素质教育,都大有裨益。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情感课堂氛围,读出情感信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因素 得天独厚 情感氛围 情感信息 出情入理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课堂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 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 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人情,出情人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人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 再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 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浅析对教师教学的反思论析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管理学;改革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 "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其中,‘℃阶段”为“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人管理学中的工具“pdca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实践者”。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师生智慧共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现在我们面对教学改革提出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学会学习、自主性学习、终身学习,甚至提出教学要以人为本师生智慧共生。我们认为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锻造智慧的主要途径,是落实课改理念的主要战场,所以在走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索追求营造师生智慧共生的、开放民主的、愉快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致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课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呼唤智慧师 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时展的需要,因为我们今天不只是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是否能自主性学习;而更多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去感悟,是否会通过学习生成智慧。因此,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智慧,我们首先要锤炼出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 1.深研教材融会贯通。 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主要体现在他本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理念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等诸方面,他必须熟练地掌握教学设计、板书、提问、常用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使用等多种技能。要达到这一层次和水平,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文本,把教材文本吃深吃透融会贯通从而超越教材,教法上做到教学有法而法无定法这样才能把课本死的知识变成鲜活的灵动的思想和智慧。 2.热恋语文融入情感。 语文教师的智慧情感不仅源于对学生的热爱,更源于他们对语文本身、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博览群书注重研究,还要做读书笔记和写下水习作;不仅要自己读书、笔记、习作还要要求自己与学生一起做读书笔记、习作文章和做心得交流,这样就能唤起每一位语文教师和学生浓浓的语文情结,为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动力,为师生智慧共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感悟生活彰显个性社会需要智慧共生 今天我们关注的不只是学生是否会自主性学习,是否会把书本与作业读得很好完成得很好,而更多的是学生是否会用头脑去感悟所知道和接触到的一切,是否会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学习智慧和生活智慧。 1.现实社会需要个性发展。 我从教近50年,纵观我所教过的学生,来到社会上后续发展强劲的,事业做得出色的,最懂得尊师重教和人情事故的也就是情商较高的大多是班上成绩中等左右的调皮学生,因为这类学生敢作敢为,敢想敢干,不太受教师的思维、要求和所学知识的禁锢,他的行为和思想往往有超越意识,来到社会上就喜欢什么事情都去尝试一下,去感悟一下,思想活跃,行动不羁,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而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是乖乖娃,老师怎么要求就怎么去做,行为和思想容易受到教师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不敢超越老师,不敢反叛,到了社会上就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改革精神,缺乏个性,这样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和引导我们的学生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智慧地面对生活而不仅是把课本学好就了事。 2.智慧生要学会感悟语文文本的内涵和美。 语文教材呈现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这些场景、形象、意境、情节等都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通过感悟去获取,从而消化变成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应该以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解读文本,去感悟文本,用教师的智慧激发出学生的智慧之花,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乐意主动地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演译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智慧和生活智慧。 三、磨炼师生智慧共生的智慧课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我们的手段是由智慧师去潜移默化和引导,我们的平台是通过磨炼生成的智慧课堂。那么,师生智慧共生课堂我们怎么去描述它呢?怎么去磨砺它呢?首先,智慧共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民主、愉快和谐、彰显创新、流动真情、涌动智慧的优质课。其次,要使语文课达到这样的境界和高度,我们必须注重教学研究,用个人和集体智慧去煅磨每一堂课,磨炼出典型课、探究课、例磨课并让其基本成型,然后通过“集体研究——个人执教——代表说课——共同评议——反思改进”的教研流程来完成。这样,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一节节精彩的、生成智慧的各类语文课型就会自然成型。例如在磨砺阅读课文时,总原则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具体到课堂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亲近文本并让自己的思想和灵感与文本思想情感碰撞,如何去亲近作者并与之进行心灵交流或者说去与文本、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这样,老师“引”得精彩,“导”出特色;学生“悟”得其神,“炼”得其法,智慧共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就自然形成,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通过思维和情感互动,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智慧共生的舞台。 磨炼师生智慧共生的智慧课至少需要三个元素:教师、学生、课堂,而这三个元素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割裂开来。所以“锤炼智慧师”、“磨出智慧课”、“培养智慧生”是有机统一的三个方面,需要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切不可花开三朵单表一枝。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发展满意”,这是对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的诠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在“如何提高有效性”的问题上,我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究。 一、 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常常习惯将文、道两方面并列。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态度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若将这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复述、概括、背诵等,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背诵全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状物类文章写作可借鉴的范本。教学时从三个维度可以列出三四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而我重点选择了“给课文描绘的五幅画面命名并分别概括其特征”这一目标。从达标过程来看,虽然学生很快就能给五幅画面命名,但概括其特征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字材料进行概括和推敲,这就使学生的求知意识和阅读兴趣趋向了一致。既要对画面概括得名副其实,又要将特点表述得准确巧妙,这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深入思考。这时教师再点拨两个小目标:①画出文中描写性的词语;②根据各段中的修辞句概括出画面的特征。学生就很容易完成中心目标。 二、优化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采取的是“选文”的编写方式,无非是例子而已。优化教学内容必须对教材进行切合实际的加工改造:一是要紧扣教材的“语文味”,二是要倾听学生、掌握学情。在加工改造教材的过程中,要摆脱习惯性思维,探索教师、教材、学生多种矛盾运动、发展、联系的可能性,摆脱思维单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处理教材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三、注重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 1.朗读、概述法 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语言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的发声。 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很难体会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与层次,自然也就难以真正掌握表现这些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如果能反复朗读,琅琅上口,那么书本上的思想和情感才能灵动起来,语言也才真正能鲜活起来。阅读教学的读,有着丰富的形式,除了诵读,还有默读、范读、跟读、齐读、跳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根据具体的目的进行适当方式的读,并在读后配以概述,学生能快而准确地理清文章的层次和内容。如《鹤群翔空》一文,教师有意识地引读,让学生跟读5~6段、11~12段、16~18段、24~26段,然后概述,“鹤群翔空之壮丽”——“鹤鹰搏击之壮烈”——“救助伤鹤之壮美”就水到渠成了。 2.读写结合法 即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或仿写、或扩写、或续写等,实现读写迁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如《鹤群翔空》这篇文章,有众多的叠词和近义词组、整齐的四字词语、描写抒情的美句和写鹤的妙喻,学生完成自读积累后,再做续写练笔:“伤鹤救走之后的命运如何?如果因伤致命,鹤群将举行怎样的‘葬礼’?那场面将是何等悲壮?伤鹤的康复当然离不开伙伴们的精心呵护,其间又充满了多少温馨?”这样,读写迁移,充实了课堂阅读的效果。 3.问题引导法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是阅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是引导学生解读文章的最佳方式。新课起始,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精心设计能提挈全文的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要点。例如,教学《背影》,直入新课,出示有联系的三个问题:①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四次出现了“背影”一词,这四个“背影”各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②文中的四个“背影”同题目中的“背影”有什么联系?③用“背影”贯穿全文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涉及课文的线索、内容和主题,蕴含了文章“特征——人物——父子情深”的结构思路,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起着引导、定向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及主旨。 4.语篇教学法 课文选文都是完整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具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某些词义,理解某些句子深含的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形式,词句的学习、文意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过程中进行,通过关键词、议论句、抒情句等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 思考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要改变阅读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的状态,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有新的思路和更优化的做法。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巾作文评改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作文评改教学方式单一,只重视教师评改,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应该适应课改的新要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改对策注重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力争作文评改收到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作文评改 现状 成因 对策 一、作文评改的现状成因 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们看到,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积累、阅读能力方面的训练,往往忽视作文与评改。前者虽然费时,但见效相对较快。后者既费时、费力且见效慢。基于教学的这种功利思想,没有把作文教学放到应有的地位。而作文的评改更是拘泥于老套,忙于应付,应对检查,少有创新。评改注重形式,缺乏新意,缺少探索,缺少积累。教师重写轻评,只评不改。只重视教师评改,缺少学生的参与,少有学生的互评互改。 二、作文评改的新认识 课程标准七一九年级阶段写作目标中要求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评改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师讲评,学生自我修改转变到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互评互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写作教学的学习中来,真正体味到写作的甘苦,品味思想交流所带来的快乐与充盈。 新课标体现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评改要有充分的认识,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下力气解决作文评改这一薄弱环节,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作文评改的对策 注重学生平时积累,加强教师示范引领,注重学生评改,提高作文评改的实效。 (一)引导学生平时的积累,利用生活的源头活水提供写作的基础材料。观察日记、心灵笔记、读书摘抄、读书心得等多种形式记录下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为平时的写作评改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养成日常写作积累的习惯,定期举办班级小组作文素材积累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展评。优秀展品的示范作用带动各个小组乃至全班同学积累学习的积极性,为语文学习、作文教学带来新鲜和活力。 (二)参照中考写作标准,教师确立一个具体可行的作文评改标准。根据每次作文的不同特点分别量化评改指标,将指标运用于评改过程。从写作语言、结构和内容等三个方面制定学生作文评改规范。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思想感情是否真实健康,内容是否真实;文章的语言是否简练、流畅,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有没有诸如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语病,是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运用是否准确,书写是否规范整洁;文章结构如何,表达条理是否清楚等。 (i)教师关于写作知识的专项讲解必不可少。立意的确定,材料的使用,结构的衔接,修改符号的运用,写作技巧特别是修辞的使用,作文病灶的分析等几个方面教师都要进行讲解。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为下一步的学生评改作文打下了基础。 (四)教师的示范评改不可或缺。 刚开始进行时,学生评改作文可能不知如何操作,教师可以找出几篇不同类型的作文,仔细地评改,给学生作出示范。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把评改后的作文印发给学生,再做具体的讲解,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么评改,眉批、旁批和总批应该怎么写。 (五)注重学生评改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根据评改的内容及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专题评改法。 这种评改法只是对作文的某一方面作出专题评价,每次作文只要达到这一方面要求的即评为及格作文。比如,布置作文时,提出开头设置悬念的要求,或要求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或要求使用对比的手法,或要求学生写出事件的波澜。 2.综合评改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作文评改标准对作文的总体评价。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依据评改指标内容从多个方面对学生作文进行综合评点,继而加以修改。尽管要求多,但是要抓住每次习作训练的侧重点加以详细评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就会收到预期效果。 3.分组讨论法。 事先将全班学生按照异质分组法,将学生作文水平高中低搭配,分成6-8个评改小组。各个小组要有分工、有合作,使得小组成员都来参与讨论合作,最后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每组推选一至两篇优秀作文,组长向全班宣读优秀作文,并结合作文具体说出推选理由,让大家明白这篇作文为什么是好作文。通过讨论和介绍,学生便知道了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4.学生结对评改法。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一对一”结对互相评改作文。每名学生要写出眉批、旁批和总批;有时,也可要求学生打出分数。运用这一方法,教师的评改示范非常必要。学生结对评改可采用同桌结盟和学生自由结对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建议。 这种评改方式彻底打破了以往作文学生写教师评的僵化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作文教学之路艰辛而漫长,作文评改需要不断探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应对时下的作文评改现状有所认识,有所作为。“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只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相信作文评改一定会为学生的写作发展提供一个更宽阔的平台。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五法 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设计导语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让其愿学、乐学,并很快进入角色。良好的导语,像巨大的磁石,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教学《出师表》时,笔者先用“草船借箭”的故事,来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接着用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忠心耿耿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急切了解,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笔者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创设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笔者认为:教师应高度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做到宽松、愉悦。教师应该富有亲和力,学生有疑问,才会乐于提出。让学生只要有想法,随时都可以表达,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对话。同学之间做到无拘无束地交流,全身心地投入,争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所获,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一丑陋市侩、趋炎附势的形象,我让学生把他几次穿、脱大衣的情节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通过表演,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形象,我再因势利导,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优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课件,使学生通过图像、色彩、声音去感知事物的变化,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加强写作方面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感。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放映了一段春天的录像,各种花草树木、山水雨人等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此情此景,马上吸引住了学生,唤起了他们的学习激情。 录像播完了,他们还意犹未尽,禁不住发出“好美呀!”的赞叹。在朗读欣赏课文时,笔者设计了配音、配乐、配图片的课件,优美的音乐加上精心挑选的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精美图片,再配以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 4.巧设悬念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最好通过设置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笔者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课文中谁是骗子?”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后,一致认为:老百姓中除了小孩都是骗子,他们怕别人笑话自己愚蠢。“课文中,还有谁是骗子呢?”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皇帝也是骗子,有的说,老大臣也是骗子,有的说官员也是骗子……笔者接着问:“如果你是老百姓,当时也在场,你会不会说实话?”一下子,同学们兴趣盎然,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悬念,能紧紧抓住学生,达到“投石击破井中天”的教学境界。我深深懂得:激情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充分利用语言魅力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启人深思的问题、设置悬念的开头、宽松自如的探讨、巧妙精彩的衔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就能牢牢地拴住学生的心,使之对课堂“流连忘返”。 5.注重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做到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并注重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某种意义说,教师语言的表达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教师语言力求“四美”:(①文情并茂、创设情境,追求语言的流畅美;②生动活泼、讲究文采,追求语言的幽默美;③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追求语言的节奏美;④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追求语言的庄严美。所以,语文教师最好在进课堂之前,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努力使课堂充满情趣又不失理趣。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赏心悦耳,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必定见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要注重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远远不止这几种。但不论方法多少,都要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传道、授业、解惑。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生动、形象、直观,语文教学才能独具魅力,真正成为一棵常青之树。
商务英语论文: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分析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以学习者为主体;第三,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尊重学习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 一、建构主义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可以确定学习者将要学习到的内容,其中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实际情景的创设,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情景;第二,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以学习者为主体;第三,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尊重学习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 2设计学习情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情境设计的作用十分突出,在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上,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去到角色中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情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在设计学习情境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情景要接近真实。一般在商务英语课堂上模拟的场景有海关场景,公司场景等,涉及到的业务有合同签订、商务谈判等。 3设计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主要指的是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学习策略主要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说,学习的策略可以分为:社会性策略、情景性策略、主动性策略和协作式策略。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的强大优势,自主探索,通过对各种教学情境的熟练掌握,学习商务英语的实践能力。 4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来体现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设计学习任务是,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内容要涵盖目标定义的知识体系,将学习内容镶嵌到建构主义要素中,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在学习内容中体现出实训内容,这样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的意义。 5设计学习资源。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学习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源,范围很广,可以是声音、图画,还可以是文本等。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中,意义建构需要大量的信息,商务英语教学在设计学习资源的时候需要注意三个方面:要以网络多媒体为基础;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资源;适当运用信息加工工具。 6评价学习效果。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评价学习效果指的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的内容体现在三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是否实现了意义建构。建构教学理念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卷面考试或者现场表达等,测试的范围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查阅信息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二、小结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程度逐渐在加大,社会上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商务英语需要的能够在涉外岗位上应用的综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对英语语言的运用与商务实践知识的结合。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教育潮流,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可以为培养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含义以及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接着给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模式,模式的设计分为六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情景、设计学习策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资源和评价学习效果。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建构主义通过本文对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讨,对一般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商务英语论文:对语用下的商务英语研究分析 一、语用语言信息充实 在商务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语用语言信息充实包括对词语、结构或篇章等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隐含的交际信息进行推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区分原文的隐含用意,同时确认字面意义是否是作者真正用意。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别,以再现原文真实含义,使原译文受众实现同样理解。按照词典的具体释义,某一词语或结构可能表达多义,某些词语承载信息的概括性或含糊性很强,实际运用中在词语选择及其含义理解上具有语境顺应性。因此,在对话语理解时一定要进行语用充实。翻译与话语理解都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这就需要结合特定语境关系补缺原语信息语境,以使译语表达达到语用充实。如原文A:请尽早下订单。B:请方便时将样品寄来并告知最惠条款。C:请尽快将乐器的产品和价格目录寄来我方。译文A:Soyourearlyorderisabsolutelyessential.B:Weshouldbeobligedifyouwillsendussomesampleswiththebesttermswhenitisconvenientforyou.C:Willyoupleasesendusassoonasyoucanthepricelistsandcataloguesofallmusicalinstruments.英语与汉语在句式上存在很多差异,翻译过程中不要过分受原文语序和结构限制,汉语中含有“请”字的祈使句译成英语时不仅可以使用带“please”的祈使句式,还可使用其他句式。 上例中,A句译为陈述句,表面是对事实进行陈述,实际上是以委婉方式提出建议。B句是非真实条件句的虚拟语气,是一种提出要求、建议、命令的常见方式。C句是疑问句,通过“询问”,向对方间接谦和地提出要求,与前两类句式相比更为婉转,也更有礼貌。由于采用询问或征求对方意见的间接方式进行,不仅能表明话语含义,也足以对对方表达出必要的尊重,有效避免了由于太过直率而产生的不敬之架势,遵循商务交际平等合作原则,可以看到,上述话语的字面含义与译文之间差别较大,译语使其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信息得到重现,这就是翻译对原译文之间实现的语用等效。商务英语翻译涉及语言转换、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实践中,商务翻译,不仅要精通语言,还要熟悉原译文的文化传统及消费心理,以达到社交语用等效的目的,翻译中要对表达形式灵活运用,进行语用调整,增加译文可读性。若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就可能对原文造成联想意义的误解。因此,对译文进行调整才能充分反映出原文的联想价值。实际翻译中对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也比较复杂,通常涉及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因素。在一定语境中,不同语调常用作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因此,称呼语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能准确推断出其真实的语用意义。 二、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具有明确商业意图的特殊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考虑作者意图,还要考虑读者具体要求,同时兼顾各方语言特征、审美心理、消费理念等语境中多因素的认知,按照语用等效原则,将语用充实用于理解和再现两个过程中,对语言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导致的交际障碍进行灵活处理。这对于商务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对语用下的商务英语研究在商务活动中有利于商务人士驾驭好自己的语言,从而使交际沟通更为有效,也使商务翻译实践更为理性,对于提高翻译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商务英语论文:BEC商务英语口语考试通关的技巧 1. Be well prepared. 做好充分准备是成功的基本保障,这包括对考试风格,模式,题型和最新动态的熟悉,更包括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口语练习。但必须指出一点,准备的过程不应是背诵的过程。很多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感 觉良好,最终却对自己出乎意料的低分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原因很简单:考官对考生背诵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很反感,尤其当他/她听到同一种答案被很多考生重复使用时,那种令人作呕的感觉可想而知。在考官看来,Using a prepared answer is similar to cheating! 所以给准备BEC考试的考生一个忠告:Over prepared is often as harmful as under prepared. 2. Have an easy but concentrated state of mind. 心态对于任何事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测试,尤其是一对一的口语测试更是如此。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人超水平发挥;糟糕的心态却可以让人遭遇滑铁卢。在以往的BEC考试中,相当数量的考生是因为心态不好,主要是过度紧张导致失利的。应该说适度的紧张还是有益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BEC口语考试,但没有理由惧怕它。调整心态,放松心情的几种方法: 1) 尽量把参加BEC面试想象成拜访一个朋友,而那个朋友有一些问题不明白,需要向我请教。 2) 面试前一晚一定要睡个好觉,考前一餐不要吃得太饱,当然也不能空腹。 3) 进入面试房间前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既然我知道自己英语说得不错,别人也应该知道。 4) 把对方想象成考生,把自己想象成考官,当然该回答的问题还是要认真回答。 5) 如果知道自己的英语口语不太好就更没必要紧张了,紧张又不能帮我提高成绩,不如彻底放松,奋力一搏,说不定就能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3. Focus on your English instead of your ideas. 考官在考察我们的英文而不是我们的思想,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我认为"闪光"的思想强迫自己说那些说不清的英文句子,重要的是把我有把握的英文说清楚。考官基本上不会在乎我们的观点,而是根据我们的英文打分的,况且我认为很精彩的一个观点很可能其他人已经重复过多次。一个蹩脚的复杂句并不比简明流畅的短句给考官的印象更好。在口语表达中我是主动的,没有人强迫我说什么。不会说的词就换另一个词;没有把握的句型就换另一个句子;讲不清的观点可以马上用另一种观点,甚至违心地说几句话也无妨,为了拿到分数豁出去了。记住:虽然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但那是在生活中。在语言测试中,尤其是当我们的语言手段不足以表达我们复杂的思想时,一定要让思想服从于语言,只讲能讲得清的观点。 4. Use your common sense. 很多考生分丢得实在冤枉,当被问到一些常识性问题时,我们往往因为缺乏常识或不会利用常识而轻易放弃机会,白白丢分。要知道十几分钟的面试转瞬即逝,放弃一个问题可能就意味着分数降一个档次。有些问题被考生放弃并不是因为语言问题,而是他们认为对这个话题没有idea,不知道该说什么。例如被问到家乡最有趣的方面是什么时,很多考生吞吞吐吐说不出来,或者干脆说没什么有趣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只要有一点常识就不难想到有太多话题可讲: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地方风俗、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节日庆典、饮食习惯、教育制度、天气情况等等都可以成为谈论的话题。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任何问题。Saying something is better than saying nothing! 5. Be calm in mind and active in attitude. 回答问题时要沉着,冷静,思路清晰,同时表现出主动参与、喜欢交谈的态度。首先要保证听懂问题再回答,不要听到之言片语就慌忙回答,随后发现误解了考官的问题或答非所问;更不要没听懂考官的问题就沉默不语。如果真没听懂也不要慌,可以先根据此时的谈话背景迅速寻找线索,把自己的猜测大胆讲出来,待对方证实后继续回答。例如: Q: What's your line of business? A: Excuse me, are you asking me to talk about my job? 假如连一点猜测的线索都没有,坦白的告诉考官你没有听懂比不懂装懂,答非所问更能表现出考生喜欢参与的坦诚态度和善于交谈的应变能力。有必要经常提醒自己:The BEC interview does NOT focus on your academic English. It focuses on your SURVIVAL English 商务英语论文: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应遵循的礼貌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信函逐渐成为人们在经济领域内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通过它人们可以交流信息、联系业务、商谈贸易、磋商、处理问题、传递友谊等。商业信函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商业信函中必须注重礼貌策略的表现。商务英语信函是国际贸易双方进行书面商务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其撰写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的业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见,礼貌在商务信函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礼貌原则 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过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商务交往越来越频繁。在国际商务交往中,书信则是最重要的书面交往方式。在书信往来沟通中,双方极有可能不曾谋面,而只是以信传情达意。在以信传情达意中,双方应该努力塑造良好形象,争取并保住新老客户,以取得更好经济效益。礼貌是商务信函的重要语言特点。在礼貌原则指导下的信函能够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进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 一、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原则 写作商务信函并不要求您使用华丽优美的词句。您需要做的就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对方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您想说什么。一般地,商务信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写作原则: 1、礼貌原则(courtesy) 礼貌不仅仅是指有礼而已,并不是简单用一些礼貌用语比如 your kind inquiry, your esteemed order 等就可以,它是从一个“您为重”(You - attitude) 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使商务英语文书更具礼节,撰写者还应避免过激、冒犯和轻视的用词。 2、体谅原则(consideration) 体谅原则强调对方的情况而非我方情况,要体现一种为他人考虑、多体谅对方心情和处境的态度。当撰写商务英语文书时,要将对方的要求、需要、渴望和感情记在心中,寻找最好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 3、完整原则(completeness) :在信函写作中,信息完整很关键,所以商务信函中应包括所有必需的信息。 4、清楚原则(clarity) 清楚是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最重要的原则.一封含糊不清、辞不达意的书信会引起误会与歧义,甚至会造成贸易损失。清楚表达应注意选择正确、简练的词以及正确的句子结构。一般地,商务文书的撰写者必须将自己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以便对方准确理解。 5、简洁原则(conciseness):要求我们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在写作中, 我们应当用简短、易懂、直接、朴素的英语, 要避免重复、罗嗦, 不要将读者的时间浪费在你那难懂的字眼上。 6、具体原则(concreteness):使所表达的内容准确而又生动。当涉及到数据或具体的信息时,比如时间、地点、价格、货号等等,尽可能做到具体。这样会使交流的内容更加清楚,更有助于加快事务的进程。 7、正确原则(correctness):正确原则是指不仅是语法、停顿和拼写正确,也指语言标准、叙述恰当、数字精确、以及对商业惯用语的正确理解 二、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具体应用 1、运用礼貌语言 在商务英语书信交际中,经常使用的尊称语,亲呢语、祝颂语乃至含蓄委婉语等都体现了礼貌原则。礼貌语言的使用,不仅能传递给对方高兴、感激、愉悦等积极情感,同时还可以委婉的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可以对商务合作的成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比较: a) Your order NO.85 for l00,000 yards of Cotton Prints Art.NO.1002 is rejected.我们拒绝了你方85号关于订购货号1002号印花布十万码的订单。 b)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we have been unable to accept your order NO.85 for 100,000 yards of Cotton Prints Art.No.1002.我们遗憾地通知你方我们已不能接受你方85号关于订购货号1002号印花布十万码的订单。后一句比前一句恰当,因为后一句比较含蓄,前一句则比较直接、生硬。因此,后一句就是礼貌用语。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虚拟语气来使要表达的令人不快的意思显得间接委婉。试比较: a) If another instance of thi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sample and the goods received occurs, it will be very embarrassing.如果订货样品与收到的货物不符的情况再发生的话,会令人十分b) If another instance of thi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sample and the goods received should occur,it world be very embarrassing.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更婉转,因此,它就较为礼貌。 2、突出对方本位(You attitude) 在商务英语书信中,我们切记,无论是给谁写信,我们都应从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考虑对方的处境,明白对方的难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采用你方观点(You-attitude)写信,说明我们理解对方、体谅对方。因此,为了体现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人称尽量不使用I或we开头而应采用用第二人称you或其物主代词或者your.以突出You attitude。译汉时多使用谦辞.称对方为“贵方”.而称自己为”本公司””我方 等。例如: (1)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y of the items,please don’ t? hesirate to telI US如果贵方对任何产品感兴趣 请告知我方。 (2)To meet your requirement We are wiling to make some concessions to cut 3% of our price if the quantity of your individual purchase is not less than 50 tons为满足贵方要求,如果贵方每次购买不少于5O吨的话,我方愿意做出一些让步,降价3% 。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不管你的目的是提供信息、说服别人还是增进友谊,最打动人的词就是”you” 和”your 。 3、使用委婉的语气 在商务交流中,双方难免会有分歧.为了不因直接话语而冒犯他人,建议在商务英文信函写作中尽量使用温和、委婉的语气。要想表达委婉的语气在商务英文信函写作中可以适当的使用语义模糊的词汇如 I m afraid ,I think,I believe”或运用虚拟语气,疑问句等形式。例如: (1)I m afraid we can t accept ” Cash Against Document on arrival of goods at destination”.我方恐怕不能接受货到目的港后凭单付款的支付方式。 (2)Could you make payment by irrevocable L/C。贵方可否用不可撤消信用证付款。除了以上几种表答方式以外,情态动词、条件句、被动语态过去时的使用也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委婉的语气可以避免对对方的直接命令或指责,易被人接受,对商务沟通起到推动作用。 4、展示人情味 中国人很重感情,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尤其当对方发生了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时往往会向对方表达亲切或同情之意,并且会表示一定的理解和美好的祝福,这种写信人向收信人表达关心、理解或同情的方式我们称作“展示人情味”策略。谚语说得好:“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此话道出的真谛同样适用于商业伙伴之间的相处。当朋友遭遇不幸时,恐怕没有什么能比表示深切慰问的信更能让人感激,更彰显礼貌了。例:We acknowledge receipt of your letter dated the 3rd this month enclosing the reprography of the insurance policy,we are regret for your loss.(本月3日来函和保险单复印件已经收到,我们对贵公司所遭受的损失深表同情。)这是一封与遭受损失的公司就交货期限进行磋商的信函,信中表达了己方对对方遭受的损失的同情与关心,充分体现了写信人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5、避免不和 避免不和在商务信函写作中,主要表现为当写信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不愿满足对方的要求或请求时,为了不造成对对方的直接否定,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在回信时写信人要避免直陈不同的意见。 ①We sincerely recommend you to accept our proposal as our stocks are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day and day ,and we are afraid we shall be unable to meet your requirements if you fail to let us have your confirmation by return.(我们真诚地劝告贵方接受我们的建议,因为我们的库存逐日减少。如果贵方不立即确定,我们恐怕将无法满足贵方需要。)在此句中,如果把recommend 该为advise 的话,就会不妥。因为advise 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涵义,好象非接受我们的建议不可,其实对方接不接受得由自己作主,别人无权干涉。 ②According to our records , you have not yet settled your account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supplied to you on 10th December and 20th January this year.(根据我方存档,贵方尚未还清我方今年12月10日以及1月20日向贵方提供的电子设备货物的资金。)作者用According to our records 这个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来缓和对方未付款的事实。特别要注意,当双方观点不能统一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观点。如果对方的建议不合理或者对您的指责不公平时,您可以据理力争,说明您的观点,但注意要讲究礼节礼貌,避免用冒犯性的语言。 三、结语 在商务交往中 商务信函不仅是用来沟通的媒介。更是建立友谊、吸引客户的手段。商业信函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商业信函中必须注重礼貌原则,其撰写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的业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商务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商务英语写作中礼貌原则的运用,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 商务英语论文:分析商务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应用 摘要:在现阶段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各院校都注重了显性课程的建设,却忽视了环境、文化、制度和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塑造和潜移默化作用,而这种教育的作用机制恰恰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隐性课程 课程根据其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formal curriculum)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通过课程表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教育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不是通过课程表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体系、人际环境结合形成的综合教育环境来呈现。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是多方面的、长久的、深远的。 一、隐性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隐蔽性:除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所有物质环境、文化体系、人际环境、活动安排等都是隐性课程的内容。隐性课程不是以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施教,而是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活动、优美、充满生机、令人愉悦的环境、友好、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一种自然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 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隐性课程主要注意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学校的隐性课程主要通过人、事、物、制度和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并最终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价值判断体系。然而,由于该课程是通过情感融合起作用,其效果可能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显现出来,但更多的则是在在学生就业进入社会后,在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外显出来。虽然,隐性课程并不直接决定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但是通过隐性课程教育所形成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于第三产业,社会的参与程度高,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是他们重要的人生课题。因此,他们在社会和企业中所持有的态度、意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等都是隐性课程作用的结果,并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更长久。 3.隐性课程具有多样性。隐性课程的载体广泛而且形式众多,且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给予学生们影响。它既可以表现为看的见的富于特色的校园建筑、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表现为无形[优论论文]的承载着人文价值的校规校级、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二、商务英语隐性课程设置的意义 隐性课程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尤其如此。作为语言学习者,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而隐性课程对于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效果,它能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积极地落实学习计划和安排,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导向功能。隐性课程通过各种复杂多样的因素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校富于现代意识和人文气息的建筑设计、静谧而干净的校园绿地、生动活泼又格调高雅的各种活动都是德育精神的物化体现,引导学生向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的人生观。 2.情感的陶冶功能。现代社会中不缺乏高智商的人,但缺少高情商的人,无数的实例证明,一个人的成功在许多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而这种情感是通过隐性课程中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的形成的。积极、和谐、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校园环境与文化能够给受教育者以积极的心态,学校文化所内含的价值取向会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发展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3.能力的提升功能。学生能够从优美的环境、人性化的制度、先进的文化氛围和各种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鉴赏力、意志力、执行力和实践能力。而隐性课程则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遵从个人意愿有选择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使用 鉴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习得的特殊特点,我们从物质的、精神的、社会关系的(人际的)和文化的几方面来谈英语隐性课程的利用。 1.建立有利于商务英语 专业学生的物质情境。物质情境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模拟谈判室、商务英语模拟实训室、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等;购买大量的商务英语类及相关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多媒体课件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在教室、走廊、学生宿舍张贴英文标识、海 报、手抄报等,制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我们还尽可能设置一些完备的陈列室或展览馆,以对各国的地理、民族、风情、人种、习惯等作一些英文的介绍。这些物质情 境的建立有利于隐性课程作用的有效发挥。 2.建立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学的制度环境。定期组织商务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室学习关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学校的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管理制度等,并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切实执行;在教学、考试、教师企业锻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制定相应的规定,并确立实施和监督检查方案;在学生实习和实训的过程中,引进企业文化,制定出既能满足教学管理需要,又能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用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3.建立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环境。就商务英语学习的文化环境来说,它主要指班风学风、文体活动、大学生创业活动、各种竞赛活动等,以及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加强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的指导,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习,既要有英语语言学习技巧,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实务等方面的内容,又要有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等前瞻性的内容;还应该举办多种多样的、广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剧演出、英文歌曲大奖赛、模拟应聘大赛、模拟商品推介等;支持学生成立多种课外活动团体,如英语协会、演讲协会、广播协会、英语剧社等,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优论论文]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爱心活动、产品推销、翻译义工、中小学生英语辅导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4.建立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学的人际情境。商务英语教学中人际情境主要指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怀能够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师生双方都处于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教师愿教,学生愿学,从而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的理想教学效果。在师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由于自身的优势居于主导地位。教师应巧妙并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地位,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隐性课程的存在是多方面的,且其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运用当中也要注意它的消极功能。因此,隐性课程在商务英语教学利用时,要正确把握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普遍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商务英语隐性课程是商务英语显性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与显性英语课程相辅相成,协调配合,把英语语言和商务知识习得转化为丰富且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和意境,隐性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英语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运用技能、熟悉英语国家文化、熟知商务知识、练就商务技能、拓宽思维方式和视野广度、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这些则是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真正目标所在。一个专业办学要有特色,其“特”就应“特”在隐性课程的设置和利用上。只有我们既注重显性课程的正面教育作用,又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商务英语教学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商务英语论文: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的用途 1商务英语在经济全球化过程的重要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使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商务英语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交流中举足轻重。言语的准确表达,是经济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1.1学习商务英语的必要性自从中国入世,外资企业不断进驻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外企工作。尽管企业性质,工作场地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从事涉外经济贸易活动,和如何在外商经营的企业里拥有一片天地。如果商务英语的掌握能力欠佳,会影响双方的贸易来往,语言本身是一门用来使用的工具,商务英语是现代外资企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1.2商务英语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凭借金融作为核心,依靠知识作为基础、提倡信息技术作为先导、依仗以跨国公司作为载体。关于经济全球化,其中的一个新趋势,是使国际贸易全球化。因为国际贸易是中国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加入WTO以来的几十年,我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在全方位实施开放,比如在传统领域中,更加注重产品的更新与开放,在新兴领域里,强调突破性开放的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含义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加上贸易在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合二为一,更加趋向市场,逐渐和谐统一。 2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贸易领域的作用 2.1商务英语在进出易中的作用在货物的进出口贸易的程序中,商务英语在交易磋商与签约环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交易磋商,是指买卖双方通过函电或口头的方式所进行的业务洽谈,它是整个业务的关键阶段。在交易磋商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使用商务英语,是让内容变得明确完整、让文字变得简洁明了。我们在拟订书面合同的时侯,应注意如何使用规范的商业用语,并遵循较固定的条款模式,不破坏原貌,尽力地采用习惯用语,做到措辞准确和严谨;行文尽量简洁并不留漏洞;并避免解释上存在分歧的地方。在交易的过程中,对进出口商品专业术语的正确理解,并正确应用,它将最明显地影响到商品交易中的经济效益,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交易的成败。 2.2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商务英语的主要领域:包括了经贸、公关、管理、金融、营销等,它的实质是商务背景,专业知识和商务语言的综合性运用。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是一门专门用途的英语,它以英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为基础,有独特的语言的特性,和一定的语言魅力。商务英语的使用,多数在国际贸易的进行中,它是企业合作双方的必要使用的交流语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商务英语的积极性,和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专门的商务英语通用的使用语言。商务英语的特点:包括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归根到底地总结,商务英语的实用普遍性是它很突出的特点。 2.3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必要性商务英语是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相结合,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英语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具体运用。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使用英语,更好地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商务英语的涉及面很广,涵盖了贸易的各个领域。只有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词汇的用法,及其它的使用内涵,不断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及其相关法规,才能做到表达用词准确、和达意。只有把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与良好的英语基础完美结合,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场中有一席之地。 3国际贸易中的商务人士需要注意的原则 3.1掌握良好的语言技能,了解行业知识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外企里工作。虽然工作性质,工作场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从事涉外的经济贸易活动,如何在外商经营的企业里占有一席之地。语言差异无疑是在语言方面欠缺的人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在我们熟知的生活英语、学术英语之外,商务英语对于从事商务贸易行业的人,使用的频率多。从客观上看,商务英语比较直白、要求严谨准确,趣味性不强。但是工作类语言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所有人都需要工作或面临着工作,一旦它成为了生存语言和发展语言,它的不可或缺性便被放大。很多国家现在把标准化的商务英语作为选择非英语为母语国家录用员工的标准,具备较好条件的,将更有利进入国际化企业。 3.2注重商务礼仪,提升贸易人员的形象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商务人士文化修养水平较高,加上乐观的天性,使她们较好地开展公关活动。以商务英语这种世界语作为通道来加强对外联系和交往,无疑会给当事人增加魅力。如我国副总理吴仪,原来她担任外经贸部长的时候,她娴熟的英语水平和优雅的举止,给她增添了不少知名度。在商务活动中,为了尊重对方,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各方面,商务礼仪的培养,包括了仪表礼仪、书信来往、电话沟通、言谈举止等技巧。在商务活动的场合可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以此可见,掌握一定的商务英语知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可以事半功倍。未来世界里全球一体化格局,决定了我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近,而语言,正是拉近这个距离的舵手。 3.3秉承务实、灵活、多变的态度商务英语是英语在商务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桥梁,英语的运用必须服从商务,基于商务。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遵守贸易规则、开展诚信贸易、遵循法律原则固然重要。但是,随着贸易的快速发展,因为多元化贸易理念的产生,便要求我们必须学会采用有效的,且富有弹性的方式,来处理贸易实务,解决贸易问题的。务实贸易具有这种灵活特性,因此,商务人士需要对贸易双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经济背景、市场背景等各方面有所了解,投其所好,尽量不触犯禁忌或对方所恶。在遇到问题时,灵活变通,因地制宜,把复杂的东西简单 化,就能够巧妙地为企业解决问题,成为真正的优秀商务人士。因此,务实,灵活,多变的态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逐渐培养的过程。 商务英语论文:商务英语书面语篇的本质性认识探究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日趋融合,中国和世界其他合国的合作和贸易往来日渐频繁。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商务通用语言,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涵盖了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商务活动的范围很广,涉及国际贸易、经济、金融、营销及保险等多个领域,在这些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都可称为商务英语。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ger曾指出,商务英语包括语言知识、交际技能、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文化意识等核心内容。可见商务英语有着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又带有“商务”特色,它以普通英语语法和词汇为基础,又因其起所在的特定的商务环境而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商务英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色彩,成为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Business English)。 商务英语书面语篇指商务活动中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文件,包括商务信函、电传、报告、协议及合同等。商务英语属于实用文体,其书面语篇针对特定的读者,就商务开展过程中的某一具体事务进行协商与沟通,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而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其商务活动顺利运作,最终达成交易并赢利。明确的目的决定了商务英语书面语篇语言清晰准确,行文简洁,用语礼貌正式的特点。商务英语在词语选择、句法结构和篇章建构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本文拟对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的词汇特征进行探讨。 一、专业性强 商务英语书面语篇的词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含有大量专业术语;第二,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许多普通词汇具有特定的专业内涵。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在词汇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商务英语独特的行业特点,其语言形式、词汇以及内容等方面都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商务英语涉及国际贸易、商务会谈、经济、金融、营销及保险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内容,而每一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词汇,因此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使用大量的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例如:documentary credit跟单信用证,bill of exchange汇票,option期权,claim settlement理赔,等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误解,而专业术语具有国际通用性,其语义单一稳定,概念清晰严密,有利于准确描述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及与此相关的各类单证、函件、协议、合同等,能有效地避免歧义与疏漏,符合商务英语准确具体的原则,因而在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得以广泛使用。 在商务英语中,许多普通词汇通过引申、转换、添加等手段而获得了特定的专业内涵。literature 在普通英语中表示“文学”;而在商务英语中,则表示“printed matters, including leaflets, instruction, product catalogue, price list, etc. (文字宣传资料,如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价目表等)”。例如:In order to market our new product,we have printed fine literature.(为了推销新产品,我们印了精美的宣传资料。) reference 在普通英语中,表示“参考,查阅,提及”;而在商务英语中,其意思是“担保人,证明人”。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商务英语中也显得非常突出。同一词汇在商务英语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premium一词的常用意思是“额外费用,奖金”,在商务活动的不同领域,它的意思大有不同。在商务合同或保险业务中premium指保险费。而在金融期货行业,premium意思是升水,指远期汇率高出即期汇率的差额,在证券领域指溢价,即所支付的实际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例如,Shares are selling at a premium. 再如discount(折扣),一般指商品在原价的基础上按百分比降价。在货币市场discount是“贴现”的意思,指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融资,银行扣去自买进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后,将余下的票面金额付给持票人。而在期货市场discount是“贴水”的意思,指指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的差额。如,When the seller gets the accepted draft, he can either hold it to maturity or discount it with the negotiating bank. 商务英语书面语篇的用词具有较强的专业术语性,显示出独特的行业特点。 二、简洁 简洁是现代英语的特点。法国语言学家A.Martinet在解释语言演变是提出了着名的语言经济原则,认为人的惰性要求在言语过程中尽量减少力量的损耗,采用熟悉的、省力的、多功能的表达形式。这一原则在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商务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商务语言也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商务往来讲求的是时间和效率,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今社会,商务竞争日渐激烈,交易双方都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电报、电传等现代通信工具的使用更促使商务英语使用简练的语言以节省表达得时间和空间,节约话语成本。简洁明了的语言是现代商务英语的突出特点,在词汇方面的突出表现为缩略语的大量使用。 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有以下较为常见的缩略语类型。 1、首字母缩略语(initials)。首字母缩略语是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使用最多、最常见的一种,这种缩略语通常是技术专业术语或公司机构名称的缩写。例如,L/C (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B/L(Bill of Lading)海运提单,POD(Port Of Destination)目地港,BR(bank rate)银行贴现率,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CIF(cost,ins 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加运费价等。 2、截短词(clipped words)。截短词是缩略或截取单词的一部分字母,主要以截取单词的词尾、词首、词腰为主。例如,biz(=business)商业,Corp(=corporation)公司等。 言简意赅的缩略语,可避免冗长的解释,简化交易过程,提高工作效率,符合人们商务英语使用过程中希望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要求,在国际商务合同、协议、函电及单证中频繁使用。超级秘书网 三、 用语规范正式 商务英语书面语篇涉及信函、电传、合同协议、单证等文件,在语言表述方面要求准确清楚。同时某些文件或协议合同涉及产品的型号、交易方式等具体的规定或承诺,对买卖双方均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在措词方面更要规范严谨。商务英语书面语篇属于正式文体,用词一般要规范正式。商务英语书面语篇词语的正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多使用语体较正式的词语替代口语化词语。例如用inform替代tell,purchase替代buy,certify替代prove等。 2、多使用单个动词替代动词词组。英语中单个动词比相同意义的动词短语正式,更多用于书面语,以显得措词规范严谨。如使用continue替代keep on 或 go on,supplement替代add to等。 3、在介词方面,商务英语书面语篇往往使用繁复的介词短语来代替简单的介词和连词。如:in accordance with代替according to;用for the purpose of代替for;用in the case of替代if;用with reference to/with regard to 替代about等。 4、商务英语合同文本或协议中常使用古旧词语以显得庄重严肃。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here,there和where与介词构成的合成词的使用上,如hereafter,herein,hereunder,thereto,whereby,wherein等。这些词汇带有一定的法律意味,在日常英语中很少使用,但在具有一定规范和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中却使得意义表述更加明确,也使得整个语篇正式严肃。 5、使用外来词,主要是拉丁语和法语的外来词。比如:force Majeure(法语,不可抗力),as per(拉丁语,按照),pro-forma invoice(拉丁语,形式发票),ad valorem tafiff(拉丁语,从价关税)等。这些词汇具有词义严谨准确的特点,使得商务英语书面语篇正式规范。 商务英语作为世界性通用语言,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务英语是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又因其起所在的特定的商务环境而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把握商务英语书面语篇的词汇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商务英语,学好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论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 要:中国入世后,随着国际商贸活动的增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以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多元化评估为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国际商务活动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它的专业知识涉及英语、贸易商科、文秘和交际学等方面。该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不仅具备较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商贸基本知识、东西方文化基本概念,而且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能适应职场需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将人才培养与当地的实际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相匹配。根据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实践和对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研,总结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文秘、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备以下能力: 英语交际能力。Hymes 认为一个完整的语言交际能力定义应包括四项内容:语法可能性(程度);实用可行性(程度);场合适用性(程度);现实真实性(程度)。这四部分交际能力反映了话语者和听者的语法知识、心理语言学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现场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学生除了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还应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以及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商务运作能力(职业能力)。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除语言技能之外的商务工作基本技能。如:商务领域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运作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等。这是商务英语人才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保证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明确“一条主线,三个突出 ”,即以英语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培养,真正体现高职学生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的特点。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进入WTO 后,人力资源市场对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所面临更大的挑战,其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熟悉掌握商务活动基本规则,并要有相当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简单的英语专业+商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也不能体现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另外,英语专业课和商贸专业课开设的课程较多,占用较多的教学课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商务手段已被淘汰,一些商务概念已落后于时展。因此,为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使其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进行调整,使其更科学、更合理。将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适当增加能提供学生必需的国际商务活动操作能力的基本培训,删减一些重复或交叉以及内容滞后的教学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可分成三大模块: 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语音、英语基础综合课、语法、泛渎、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翻译、商务口译、商务英语视听。商贸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制单、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着重英语语言知识基础,强调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的训练,英语基础写作不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因为它被作为英语基础综合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着重训练的是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基本技能。商务英语课程涵盖商务基本原则和运作。商务英语阅读包括商务常用文件如报表、信用证等。 商务英语写作涵盖原来的外贸函电和实用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和商务口译课程训练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会议翻译、谈判翻译、公司及产品介绍等技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设 置为的是更有效的利用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更大限度的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要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能力,让他们快速适应社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就应重视学生商务英语的基本工作技能、商务英语的业务操作能力与运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这些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应成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建构主义,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权利和机会。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注重的是学生要学会什么,而不是应学什么;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估采用的是多元化评估方式;关注个体学习者,同时也注重全体。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口头交际、口头报告、团队合作,信息搜集、电脑操作、商务礼仪等方面的技能。 多元化评估可表现为评估内容多元化如商务英语沟通、商务英语信函、信息搜索、团队合作、文秘技能、办公设备操作技能、国际贸易业务、国际商务文化知识等;评估方式多元化如课堂表现、口试、英语辩论、市场调研、产品演示、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单元测验、期中期末测验等;评估时机多元化强调的是过程评估。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对学生进行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估。这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商务英语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评估的职业教学模式。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商务活动紧密相关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应突显较强的商务英语职业能力,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评估为教学手段,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对外商贸人才。 商务英语论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 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商务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论述,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无论是本国企业还是涌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都急需一大批既懂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全新的形势不仅为商务英语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对商务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质和量方面保证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本文从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明确专业特点。 加入WTO后,中国将更深入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作为国际经贸通用语言,商务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高,社会对商务英语的教学、应用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结合社会的需求,本人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导方向。口语交际能力指普通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中商务用途英语EBP(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的交际能力。 2.具有商务运作能力和文秘业务能力。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将来就业岗位群的市场调查,发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一定的商务运作能力,而且大多与行政管理、办公事务处理、办公设备操作有关。因此商务运作能力和文秘业务能力也是商务英语人才工作与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 3.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是全球化经济贸易活动和国际化投资、融资,因此必须大大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了解国际贸易类的外语人才趋热,需求增幅较大。根据中国人事部近日透露,今后五年中国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在100万以上。据专家估计,我国加入WTO后将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 二、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突出“应用”为主和“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宽泛的商贸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胜任外贸、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活动中语言服务工作和从事文秘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人才层次和就业方向等确定的。 三、人才培养方案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确立为:“宽”语言能力培养,“厚”专业能力培养,“活”适应能力培养的三维能力培养模式。“宽”语言能力培养,即以学生英语知识的渗透和能力的拓展为中心,以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以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此阶段应将阶段考核评比机制纳入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BEC1(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语言水平);“厚”专业能力培养,指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商务知识的专业基础,着眼于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商务知识的系统传授,不断加大商务知识课和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其间要求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活”适应能力即增强未来岗位群的柔性化特征,课程设置则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通过开专业选修课或跨学科选修课,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调整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经过语言基础课与商务专业课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持有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证书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四、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提高素质为原则,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确保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商务人才目标的实现。 本人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模块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基础知识模块,英语知识模块,英语商务知识模块以及文秘知识模块。这几个模块中,以英语知识模块为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基本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英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可以开设了英语阅读、听力、写作、翻译、语音等,这些都是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英语商务知识模块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揭示英语语言是如何表达商务内容的。这些课程以宽泛的商务知识为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重点。商务英语、商务 函电、商务谈判、商务旅游等课程是本知识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商务背景下进行的,这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英语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结合相关的经贸课程,如国际贸易概论、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加强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这些课程是结合商务知识和英语学习为一体的,要求用英语或双语讲授英语商务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商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深化了学生的英语学习。 通过对商贸行业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从事这一行业人士的工作大都会涉及到参加商务社交活动、办公事务处理、办公设备操作等,所以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加入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形体与礼仪、公共关系等,这些课程构成了文秘知识模块。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包括商务知识素质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性的专业知识应是专业教师基本的素质。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学英语语言专业的,他们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力较强,但商贸知识欠缺,更没有商贸实践经验。根据目前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是: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引进优秀毕业研究生,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把好教学关,利用观摩教学,听课讲评,教学竞赛等手段促使教师水平不断提高。 2.引进部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外、经、贸、和管理部门的外语类工作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并聘任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做兼职教师。 3.有计划地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提高学历层次,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4.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鼓励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承担企业科研课题,参与企业技术公关、项目推广方面的合作。 5.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同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合学生实习,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对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与奖励,对立项的教科研课题给与一定的经济帮助。 6.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具备双师素质提供帮助,支持教师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技能培训。 商务英语是新兴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教育。它在我国的出现既是现代社会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英语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还会给商务英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应在办学实践中不断适应、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商务英语论文:浅谈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如今,英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前几年,学校从3年级才开始安排学生学习英语,现在,早已经有了双语幼儿园、英语早教班等各种学习英语的学校,不仅大大地提前了学习英语的年龄,还大大地加深了英语学习的难易程度。英语在贸易往来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为文化、生活背景、接受教育的不同,使得在进行贸易往来时总会出现各种分歧。这时,一种通用的语言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所以,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务英语和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应用。 一、商务英语概述 在如今这个社会,英语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从小学开始接触、学习英语,在十多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着英语。现在的小孩子更是有从3岁左右就开始在各种幼儿英语学校接受系统的英语语言教育,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语言的学习,熟练的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已经是一种必备的生活技能。现在,英语在国际中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英语中还有一部分被称为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中使用的英语,它由商务背景知识、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以及商务沟通技能三大部分组成。下面,让我们来仔细了解一下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的涉及面极广,包括金融、管理、贸易、销售等各个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商务英语还具有极其明显的特点:由于商务英语主要是应用于贸易往来中,所以商务英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商务英语主要是应用于各种商务洽谈中,所以商务英语的另一个明显的特质就是具有很强的口语化性;商务英语的用途又决定了它的第三个特点,那就是专业性,商务英语中包含了很多的专业的名词,外行人一般是不了解的。因此商务用语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运用,更应该注重国际贸易背景,以及对文化差异性的了解。商务英语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了,它肩负的重任要远远比一门语言重要的多,因此商务英语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人们一起坐下来进行贸易洽谈,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文化底蕴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情况就使得我们需要一种大家通用的语言,才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而这种语言就是商务英语。所以说,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商务英语的重要地位 (一)商务英语有利于国际贸易谈判 在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常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这个问题,从最简单的方面,双方进行国际贸易谈判的基础是两方人马能够进行顺利的交流。如果对方连你说的话都听不懂还会和你进行下一步的合作商讨吗?或者你连对方说的话都听不懂,又怎么替自己谈判得到一个有利的合同呢?当然,也可以由翻译进行实时同步翻译,这点将在第二条里进行说明。熟练的掌握并使用商务英语,是顺利进行国际贸易谈判的基础。 (二)商务英语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商务英语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是一个大公司的面试官,第一个面试者是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第二个面试者是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水平,其他的我们暂且不论,在二者其他条件相似的条件下,你会选择哪位面试者呢?我想每个人都会选择大学本科毕业的面试者吧。在进行国际贸易往来中也是这样,像上文提到的,两方正在进行贸易谈判,当然,配有翻译也可以顺利进行。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某一个竞争企业的人并不需要翻译,每个人都可以说一口熟练的商务英语,这是不是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企业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普遍较高,是不是获胜的几率就大一些呢? (三)商务英语有利于贸易的顺利进行 就像上文所提到的那样,商务英语可以让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往来中顺利交流,商务英语又在无形中增强了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商务英语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交流语言,它更是一种专业知识,熟练的使用商务英语是一种体现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商务英语更能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三、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 (一)商务英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谈判是进行贸易往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合作双方的了解还能更直接的为己方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在谈判中稳固合作的关系。在商务谈判中应用的语言就是商务英语了,这是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最直观的应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对于商务英语的掌握程度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考验了人们在谈判中的反应能力,更能体现出人们在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在双方进行斗智斗勇的谈判过程中熟练的掌握商务英语更会让人如虎添翼,为谈判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商务英语在报关中的应用 报关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途径各个经手人和海关等所需要的一系列手续,在这些相关手续中应用了很多的商务英语,如果不能熟练的掌握商务英语就不能保证贸易的正常进行,所以说商务英语在报关中的应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商务英语掌握程度不足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商务英语在单证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中 的单证是指是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各种单据文件与证书的统称,单证是保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熟练的掌握商务英语能够保证单证的正确有效填写,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地球村”早已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个词语,它包含的意义也早已被大家熟知于心。为实现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往来中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是人们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所以,商务英语的使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国内的商务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才能将商务英语更好的应用于国际贸易中,才能促进国际贸易更好更快发展。 商务英语论文:论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使得语言和文化脱节,能否在学习商务英语语言的同时,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本文就商务英语教学与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进行阐述。 关键词:商务英语 文化 重要性 商务英语是一种为周际商务活动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逐渐发展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之一。在当今国际商务交往日益频繁,对具有周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与外商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沟通。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造成跨史化交际意识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课程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对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商务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商务英语的各个环节都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冈此,存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一、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自20世纪80年代热门起来,其教学与研究也在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并很快形成热潮“国际商务英语”在我崮大专院校中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术语。 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在经济、义化、教育等领域内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21世纪对外语人才要求的规格是“语言基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型”。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三个目标教学子系统: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和商务交际技能。商务背景知识的内容及其在课程中所占的份量取决于学习者工作性质及专业化程度。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涉及词汇、句型、篇章及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能力。商务交际技能指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既有语言方面的,又有非语言方面的。虽然目标教学子系统涉及商务英语的各方面.但现实的商务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却依然停留在商务英语背景下使用的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及篇章理解上,使语言方面的教学得到强化,但非语言方面的如文化层面的知识却常常忽略。绝大部分学生学习也刻苦努力,通过了一些商务英语方面的考试,获得了相关证书。但不少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后从工作岗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在工作中也深感交流的困难。虽然他们的语言知识掌握得很好,词汇量很大,语言基本功也不差,但到了实际商务交际中,因缺乏商务文化知识,用本民族的语言交际标准去生搬硬套,结果产生误解和冲突,最终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例如:外商接待环节(一位即将毕业的商务英语大学生陪同六十多岁的英国客户来到预定的宾馆,临走不无关切地说:“Youmustbeverytired,Sir.You’dbetterhaveagoodrestsinceyouareold.”不料这位老绅士很生气地回答:“No.Iamnotold。andIamnottiredatal1.”年轻人的困惑和尴尬就可想而知了)。上例是典型的用本民族语言交际标准导致交流的失败。另外,在商务活动的其他环节如商品包装环节,如果将印有荷花图样的产品销往日本,将印有猪形图案的商品运至伊斯兰国家,将没有成分说明的中药销往美国,都将会导致极大的失败。这样的商务文化现象无时无刻都渗透在商务活动中。 既然商务英语教学培养的目标对象是在不同的商务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因此要让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对象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商务工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商务文化意识变得极其重要。 二、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及文化冲突现象 文化深深植根于语言,语言蕴涵丰富的文化因素。商务文化属行业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行式。商务文化现象是实际商务活动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即在商品流通领域里,各行各业、各个环节商务活动中所发生、反映、传播的具有商业特色的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在商务文化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例如中国人思维间接、称呼语复杂、注重礼节、喜欢近距离与人交谈。欧美人思维就直接,就事论事,时间观念教强,称呼语简单,不注重礼节,喜欢谈话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谈吐比较幽默,喜欢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再如,在欧美,人们做什么事都严格遵守日程安排,有很强的时间概念;而亚非拉国家一般不太有安排日程的习惯,也不注意遵守时间,该干什么的时候可能没有按时去干,该结束的时候可能又不结束。因此在我国,外方经常抱怨中国员工缺乏时间概念,工作效率低,而许多职工又抱怨外方管理太严,所定指标太高。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在商务英语中比比皆是。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对策 1.提高教育者自身对教学目标子系统的充分认识.不断丰富商务文化素养。 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首先要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商务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目标教学子系统中商务交际技能指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既有语言方面的,又有非语言方面的。因此,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外,非语言方面的技能,如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功能.应切实地把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商务文化意识的导人,就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商务实践活动中注意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避免交流的失败。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从文化层面上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将课堂内容和真实的语言材料结合,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在隐私、时间观念、客套语方面、餐饮习俗方面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 言形式的正确性.让学生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教学方法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认知法等交际教学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 3.利用多媒体教室及实训基地进行跨文化练习 在校园里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同时商务英语专业还有其相应的实训基地.因此可邀请外贸企业里具有一线经验的外贸人士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其了解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最后.通过角色扮演,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学会应对各种新问题的能力,并能得知异国文化的特征,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4.开设中西方文化比较课。 在很多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没有中西方文化比较课,因此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习得也是零零散散。如果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中西方文化比较课,这势必在量及质上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习得。因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进行的商务活动中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导致的语用错误。 综上所述,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而且经常会引起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因此.以培养涉外商务人员的商务英语教学重点不应仅仅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语言基础知识,也应重视培养具备一定商务文化意识的复合型商务人。商务英语教学工作者应充分熟悉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商务英语论文:浅论试论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文章针对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以及翻译教学的合理规划,从而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 商务英语 翻译教学 在对外经贸经济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对于各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各类应用文体的实用翻译课程已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职学生构建开放的整体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获得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 一、从科目要求出发,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开设较晚,为便于学生参加相关的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一般设在二年级的下学期,课堂授课课时较少(一般为 60学时或80学时),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仅为皮毛;另外,在学习翻译课之前,尽管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及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但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学校未曾开设英汉对比、修辞、词汇学等相关课程,因此,翻译课教师的授课难度较大。2.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模式陈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材虽然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但所选用的实例不够新颖,内容仍保留一些传统教学色彩,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重视也不够;教材虽然注重实践与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但教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课堂教学依旧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为主,容易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3.以考试为指挥棒,课堂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目前,各种形式的外语测试直接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同样沿袭着这样的趋势: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测试哪方面的能力,学生就集中学习哪方面的内容。4.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翻译课教学的要求高、难度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懂得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理论、商务贸易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口译、笔译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翻译课程的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难度大、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根据目前现状,浅议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重点 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实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针对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教学实践:1.以理论研究作为教学实践重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中职学校翻译教学的整体语言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翻译教材和教法。2.以师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能实施翻译教学与整体语言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3.以学生培养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单一“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整体语言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帮助中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应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结合专业性质,试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的合理规划 针对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性质、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学科探索与规划。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 摘要: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针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要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实训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点和设计成果的展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方法,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0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通过该环节的实践训炼,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加深扩展己学过的知识,并且能使其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初探,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设计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验证所迈出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类型的改变,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我校培养人才方案的重点以成为必然,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应的教学体系也在进行适应性调整。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将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其在了解各种机械的传动原理、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及设备的故障分析等方面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占的教学比重在逐年增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最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越加显现出了其重要性。我们围绕着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成果展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讨,指导学生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结合创新设计思维,应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及设计手段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考虑相关的工程技术要求,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设计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的经典设计题目,这是由于减速器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减速器作为机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减速器的零部件覆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应用检验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不同类型的减速器和参数的设计参数要求,所设计出的减速器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 选择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可行的。然而, 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 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 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另外, 我校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 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使学生缺乏新奇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影响设计成果。因此,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和学生对本门课的掌握程度,适当地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势在必行。 鉴于我校的机械设计、材料成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材料科学、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数控等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课程设计,其专业跨度大、学生人数多以及减速器涉及的设计问题的经典性,故减速器齿轮减速器设计题目仍予以保留,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适当地增加了设计题目,例如,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 给出电动机的动力参数, 通过带传动,带动主轴箱的运动。在这样的传动设计中,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机床,这样既进行相关的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设计,也结合学生的自身专业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设计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 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不再进行传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而是结合其专业特点,设计汽车用变速器,这样,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同时也符合专业培养的特色。实践证明, 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 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进行创造性设计,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机械专业等为期三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提交一份装配图、一到两张零件图和一份设计说明书外,还要提交箱座和箱盖的零件图。这样更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现代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课程设计作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首先应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课程设计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观念,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来实现预定的运动规律。然后,让同学进行减速器的拆装实验,通过这次实验让大家对减速器的常见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和装配关系, 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 再此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有零部件设计一个合理的轴系,使学生能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实际的参数要求设计出合理的轴系结构和尺寸。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重视老师的指导作用,一次成功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应改变以前过于集中的指导方式,变“集中式指导”为“集中与分段相结合式指导”,设计前通过集中式的讲解交待清楚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针对具体的设计任务如何入手去做,通过教师已有的设计经验,引导学生解决设计初期的入手难得问题,对于设计中的主要注意事项应交待清楚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走弯路,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到教室中去,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地集中讲解,对个别底子薄的同学应进行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障碍性问题,便于设计的如期完成,在设计的后期主要是检查与纠正细节。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设计思想为主线,在不改变学生原有总体设计方案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完善此设计,让学生能真正地进行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设计,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设计的主体,在完成此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完成一次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收获自己的设计成果的成就感。总而言之,课程涉及的改革方向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 3设计成果的展现形式 采用现代先进的机械设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纯手工绘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为手绘的设计草图,手写版的设计说明书,以及电子版的设计总体装配图和典型的轴类、齿轮类和箱体类零件图。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设计、生产、试验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重视学生的应用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在我院的机械设计专业率先试点要求总体装配图利用CAD完成。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要求应用SolidWorks、CATIA等三维绘图软件完成齿轮、轴、箱体、端盖等所有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完成整机的装配,然后进行机构的运动仿真和干涉检验。 设计成果的评定方式,改变原有的只看图纸的评定方式,采用答辩与平时的设计表现相结合的方式,以图纸、计算说明书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设计态度、准备情况、出勤率、进度、协作、总结等表现。答辩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教师评定设计质量高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答辩老师能够发现总结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答辩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地看待问题和总结能力,能够强有力地督促学生及时地解决设计过程所存在的细节问题,防止懒散和懈怠现象的发生。 4结束语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全体机械设计基础教师的努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改革和实践,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专业特色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在设计手段上应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在成果的展现形式上突出了实时动态的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再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是我们全体机械教师不断努力地探索和奋斗的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摘要: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一方面提出开发应用一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件系统,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能力;培养 1加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优化 1.1 改善现有的教学手段,研究开发出一套新型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课教系统,提高机械设计基础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电化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教改和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是加强教师备课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需要。使用电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要有利于创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②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要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而不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电化教学方法,都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电教为“电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预先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会发生变化,适时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重点内容尚未引起学生注意时,学生思维展开尚缺少形象材料时,复杂机械动作的运行方式难以想象时。投影片的使用方式,可以是老师先演讲,后播放,再概括;也可是先设疑,后播放,再演讲;还可以边播放边讲解等。为获得课堂电化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动手制作教学课件。 1.2 利用新型的动态模型展示,提高学生实践感受力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等人也多次对我国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出批评。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透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 2提高教师自身实践创新素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创新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年轻一代的创新能力要靠教师的创造力去培养。而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仅要善于不断地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还要能交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而这些不断更迭的新知识、新技能,又难有召之即来的现成的教科书提供答疑和咨询;只能靠教师本人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去摸索、去探讨、去学习、去掌握。当前部分教师在认识上有“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有些人片面的认为只有增加投入才能提高实践教育能力;另外,在教师能力方面,存在部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育活动,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扎在的小圈子里,缺乏从事专业实践教育的底气。通过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增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对自身实践创新素质提高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要乐于参加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方面,而且更体现在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上。这种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内涵。不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而这种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3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培养高职学生的四种能力 3.1 将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专业、职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且以项目、任务、工艺、范例、案例、设备、产品、实验、厂家等作为课程的实践形式。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大部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各自成体系。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绝从职业群众归纳整合出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可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将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教学内容按一般通用机械的设计过程来安排。 3.2 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施行“精讲多练”及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等,突出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机械创新设计方面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中,由教师提出案例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形象直观,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和机构有更广泛的了解,开阔了眼界。 3.3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人文讲座等,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可自由报名、自选课题参加比赛,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组后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在大赛演示并参加评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还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部分科研或科研项目,学生能够从中或得许多创新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学到许多书本中没有的东西,并可以综合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究 摘要: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中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制度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构建了新的实践体系和实验管理模式,为提高机械设计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创新 0引言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测试仪器和设备落后,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需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完成和接受,教学互动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而且可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完善基础实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购置新式机械零件陈列柜、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等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实验内容,将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转变为理论知识、测试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综合实验项目。如带传动实验和滑动轴承动压润滑油膜形成原理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除了实验内容的介绍外,还要加强测试技术、设备的原理讲解。通过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各种传感器及不同测量和数据处理方式有新的认识。 1.2 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生产实际,增设和拓展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实验重点、难点,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如机构运动方案创新组合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设计实验,利用各种运动副和构件搭建各种新型机构,验证机械传动设计方案,加深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机构创新设计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 增加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某个公式或结论,更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后,便可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以锻炼、提高其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科技制作场所,利用教学资源,广开兴趣小组,对一些在动脑、动手及创新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在学生中,展开“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之类的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改课题,拓展创新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全面的能力,为机械设计课程提供好的选题和实践项目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枯燥乏味,图形复杂、结构抽象。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述+板书”的教学授课方式,扩充了课堂信息量,突破了实验设备的局限,扩大了现代实践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齿轮范成模拟实验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机构运用的录像,齿轮啮合和轴系运动的影片,将难以讲授和理解的内容表达的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软件,扩充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匮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有效地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学生的实验时间,提高实践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将机械零部件、机构三维化,并进行各种装配、拆卸、组合实验,可达到一些在实验设备上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实验项目。在减速器装拆课程设计在中,学生不受所给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减速器,模拟机构的运动和装配,检验机构的运动状况和故障等,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毕业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2.3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实践大纲、指导书、课程资源库等资料上传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预习实验、预定实验,提交作业,甚至与老师互动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同时,网络教学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设备顺利运转,教师辛勤工作,发挥专长,学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长的保障。 3.1 根据内容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中,随时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预习情况、原理认知、注意事项、操作态度、实验进行状况等情况进行考核。在评价手段上,尽可能的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专题报告、技能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学习成绩评定中,加大实验操作、平日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比重,实行实验成绩的“一票”否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查与评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及早与企业接轨。在培养方案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实践单独设课,保障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便于科学管理和评价。 3.2 规范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考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规范教学档案,实现授课经验的制度化,鼓励优秀老师的“传、帮、带”。同时,组织教师互相学习,结成梯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制定规范的实验课程表和计划,将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同等对待。要求对开课老师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试做”考核,并定期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将进行培训或停课的处理。除此之外,学院实验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修,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对利用率低的设备,鼓励老师积极展开实验教研项目的研究,拓展实验,改进实验设备,杜绝设备的闲置。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和过度,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和思考,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各类大赛的热情高涨,取得的成果明显增多。但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必须在各个环节上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后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 分析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工程能力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课程特点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实验的改革,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思想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能力,增加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工程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验;改革 0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校近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课程,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必修课[1]。工程能力是我们培养未来工程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2]。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与专业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工程能力的学生来。目前,我们在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忽视工程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学生团队意识、工程意识不强;独立解决问题,研究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学生很难将学到的课本知识用于实际中去。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实验改革,以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能力,提高在社会的竞争力,增加就业率并提高就业质量。 1 课堂教学改革 进行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教材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保证必需的知识点的前提下,避免内容冗长重复。教材内容要以“会用”为目标、“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3]。传统的教材需要重新审核,删除陈旧的章节,增加社会发展所用到的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新知识点和新的经验。强调机械设计基础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重新确定重点、详略并重新编排课程顺序,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构建出新的与实际更加接近的课程体系。 第二,增加研讨课。在研讨课的选题中要选择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题目,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模型中。例如,可以讨论分析各种工厂中实际机构的设计方案,画结构运动简图,分析能否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多种修改方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做准备,每组在上讨论课前将题目的求解过程准备充分。在讨论课上,让每组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然后选出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老师再对其讲解进行点评和总结。将讨论课成绩计入期末成绩,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使学生对研讨课极其重视。通过选择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研讨课题目,使学生增加工程意识,并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采用类比式的教学方法来理解新学到的知识点。例如,学生在学习齿轮的精度等级时容易记错。那么,我们在讲解齿轮的精度等级时,可以将齿轮的精度等级类比成中国古代的官位等级,告诉学生一品官要比七品官职位高,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齿轮的一级精度比七级精度的精度要高,从而来掌握这个知识点。 第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可先实验后理论的方法。比如进行轴的结构设计时,可先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对轴系进行装拆试验,这样学生就会对轴系上各个零件的先后装配顺序以及各个零件在轴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深入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相信学生就可以很快掌握轴系的相关知识点了。 第五,黑板授课与多媒体相结合。对于复杂难以理解的公式推导、学生经常出错的课后题等可以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而对于基本概念和复杂的设备内部结构和难以理解的运动状态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自由度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时,对于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概念都可以用动画展示出来。例如,在讲解动压油膜形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难以理解的概念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 第六,经常邀请生产一线上的工程师来学校开设论坛和讲座,使学生了解到与工农业生产最接近的信息,拓宽知识面,并与时俱进,而不是“关起门来学习”。 2 课程设计改革 首先,课程设计的改革应打破“多年一题”的状态。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是减速器设计,由于该设计题目基本上涵盖了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因此一直被许多高校使用。然而该项目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学生在做这个题目的课程设计时,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好多相关资料,然后直接按部就班,比葫芦画瓢进行设计,可以说没有什么创新。因此,可以将课程设计的题目转变为具有一定开放性满足一定条件的传动系统设计项目。例如,卷扬机传动装置设计,搅拌机传动装置设计,简易卧式铣床传动装置设计等。这些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增强团队合作性并积极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二,应该增加课程设计答辩环节。答辩可以督促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搞清楚细节问题,也可以避免课程设计抄袭;答辩的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兴趣设计小组,让学生对现有的设计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经过讨论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并将之付诸于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CAD和CAE软件,学生可以先使用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进行结构优化,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性价比最高的设计。对于比较好的想法和创意,可以帮助学生申请专利,写成等。 3 实验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传统的实验内容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认知和验证,缺乏深度和新意,无法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因此实验教学质量较低。如: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齿轮参数的测定等。而要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必须要开设工程型、开放式、创新型的实验项目[4]。因此,本着“试验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可提出两种层次的实验课程:基础性实验和工程创新型实验[5]。例如,实验课中可增加机械设备的主要零件检测与测绘、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工程型创新性实验。新增实验均采用真实的机械设备,这些真实的机械设备要涉及到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四大结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结构、带传动和链传动。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机械参数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量具,并通过对零件的测绘,更进一步地掌握了零件尺寸的测量方法,而且加深了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点。除此以外,可以使实验与大学生创业项目相结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搭建试验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原有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甚至自己设计出新的设备来。最后,要重视实验成绩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考勤和实验报告给成绩,应该增加实验前的预习考核,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技能考核,这样不仅学生重视实验,也可使实验老师重视实验。 4 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必须要摒弃陈旧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与时俱进和创新实际的项目,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层次。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思想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能力,增加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摘 要: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铰链四杆机构部分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CAXA实体造型软件和云班课手机App课前教学资源共享、课中教学环节合并、课后作业整合等方式将知识点交织利用,并配以电子任务书等手段来搭建立体的辅助学习平台,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理解知识,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三维软件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实践 教师教学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终生学习。职业学校新设课程教学应以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为基础,去学习新课程的新知识,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用处,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信息化的浪潮推动下,教学内容急需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采用“双课堂结合”的模式,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就业需求出发,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组内学生的优势互补,通过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直观性、互动性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平面四杆机构传统教学手段缺乏动态,直观性差,抽象难学,往往采用先理论后计算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平面四杆机构各种类型特点,动力传递方式等知识。学生锻炼较少,学习兴趣不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可以部分解决直观性的问题,但互动性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 2.教与学效率低下 由于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限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学生的练习需要通过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要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反馈周期长,教师不能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易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 二、解决策略 数控专业高级工班学生已经学过三维软件包括CAXA实体设计,PRO/E,UG等,能运用三维软件进行零件装配,具备了本次课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他们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去化解枯燥的未学知识。 本课以信息化为平台,以“动手-发现-验证-分析-总结”为主要脉络,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法,发现学习法为主要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发现学习法 利用职高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课前设计完成平面四杆机构的三维杆件库,包括机架,连架杆,曲柄,连杆等不同长度的杆件,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将本课程理论知识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 通过游戏式的任务驱动法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三维软件,将原本以教师理论教学为主的讲演内容,转变成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的实践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信息化手段 运用微视频导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运用电子教室,完成学生电子签到,学生可通过电子教室举手提问;下发任务书,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对学生进行屏幕控制,实现课堂信息化沟通,提高教学效率;用电子任务书代替纸质任务书,提高课堂效率,游戏式的评价机制,学习效果有效反馈。 三、教学实践 CAXA实体设计是一款在中职学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三维设计软件。我们已经跨入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已经在我们身边普及,而传统的教室多媒体将老师和学生固定在 PC 前教与学,教室没有开展课堂互动反馈的设施。蓝墨云班课App专门为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而设计,能实现即时的沟通分享,让教、学更轻松、自由、有趣。课前确保教师和学生手机都已下载安装蓝墨云班课App。教师课前上传铰链四杆机构的课程资源,创建铰链四杆机构的班课并发送邀请码邀请学生加入,根据需要可组织班课成员进行投票问卷,讨论答疑,头脑风暴,课堂测验,布置任务,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丰富移动课堂与学习体。 1.创设情景 教师结合学生闲暇时常玩的游戏跑跑卡丁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三维软件模拟操作卡丁车三维模型,引出铰链四杆机构实现车辆的转向机构。 2.任务一 教师进行演示并且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定义和组成并布置任务一:在电脑三维软件中打开准备好的四套铰链四杆机构模型,模拟连杆现实运动,在任务书内填入四杆机构各杆杆长。该过程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好动手的特点。学生在摸索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了积极性和自信心。 3.任务二 教师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以及三种机构的各自特点,并列举实例,如汽车前轮转向机构、汽车雨刮器、搅拌器、火车车轮、吊车、雷达、旋转式水泵等,最后布置任务内容:判断以上任意四种实例的连架杆是否能作360度整周运动,并判断属于哪种铰链四杆机构,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竞赛。学生多角度地观看实例的三维模型,动手操作并找出每个模型的机构原型。带着理论知识去看实践,更能发现知识的真谛。 4.任务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分工和设想,尝试从三维软件杆件库中选择相应的杆件进行组装,进行探究。在任务书的帮助下,归纳总结曲柄机构的共同特点,进而验证曲柄存在条件,最终总结出平面四杆机构曲柄的存在条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团队协作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 5.任务四 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上课重点,并以寻求帮助的方式给学生提出最后一个任务,判断雨刮器和健身平步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学生相互讨论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 6.拓展与评估 评价是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判断过程,包括专业知识掌握、职业能力提升情况等多方面内容,同时是对教师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的反馈。学生通过电子任务书包含的自评和小组评价环节,每完成一项不同难度任务都能获得相应的“经验值”。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提交任务,主动接收每个学生的即时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电子表格进行统计整合。 最后的拓展可以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作业布置,巩固提升,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查找发现查看相应机械设计类课程电子图书,教学视频,进行拓展学习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生活中的四杆机构。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结合,培养主动学习及创新能力。 四、小结 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三维设计软件,学习新的机械设计课程中的铰链四杆机构部分的内容,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演示解决问题,并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交给学生,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采用分组互评、老师点评等评价方式,让学生交流分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课堂气氛活跃。从整个教学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同时,电子表格、电子书、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的各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化的使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提升学习质量方面的确有着积极作用。 (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 1.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家庭软环境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良好关系的建设,家庭软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关系间既有界限和个人空间,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忠诚和热爱,让家庭氛围充满温馨和爱意,让家庭成为每个成员的温暖港湾,更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2.家长要保护好儿童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儿童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孩子成长的内动力,外力只有在尊重这种内动力的基础上,才不会成为成长阻力。所以家长要学会允许孩子在一定的范畴内独立自主,给孩子更大的可以尝试犯错的空间,孩子才会具有成长的机会。3.父母要学习科学教育的知识与方法。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父母应进行儿童发展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在儿童发展早期,孩子主要是模仿的敏感期,家长应该是以身为范,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首先自己先行。在亲子互动中,多采用正性强化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认同和肯定,对不良的言行不予以关注。切忌用家长自己的判断和观念去评价或打压孩子,避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智力发展上,要掌握开发孩子潜能的科学方法,要善于发现孩子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跟他们充分地互动,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念。 二、利用多种渠道打造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课堂 1.在社区开展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方式。社区可以依据不同年龄孩子家长的实际需要,采取讲座、讨谈、育儿知识传播、个案辅导、工作坊等多种方式进行丰富、多元的家庭教育,促进家长成长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处理,掌握正确的育儿理念和育儿知识,在体验式互动中让家长自我觉醒原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沟通,从而提高爱和家庭教育的能力。也可以在社区开展亲子活动,让亲子之间、邻里之间、孩子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让亲子之间有机会了解对方的感受、观点和期待,能在活动中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连接和信任感;父母也能在活动中了解孩子的个性、行为方式和人际发展状况,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支持孩子的发展。总之,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结合实际开展一些适合不同家庭不同年龄孩子的、积极健康生动有趣的、多样性的亲子活动,丰富社区家庭教育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素质。2.将学校打造成家庭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是在读儿童的聚集地,社区联合管辖区内的学校,是推进家庭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由社区组织社工、教师、家长和专家在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定期商讨本社区家庭教育推进工作,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教学及活动。如印发不同时段的家长手册,通过手册可以快速大面积地引导家长认识相应时段子女的身心发育特点、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重点难点,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个性特征和呈现的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达到两种教育的共振。3.社区联合社工机构积极参与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社区联合入驻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在社区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师资及社工从业人员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研讨家庭教育规律,协助政府推展家庭教育,联合各界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单位或机构主办家庭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家庭教育服务网络,进行本土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开办家长教师联合会、开办亲子园等等。最终形成以社区牵头,以社工机构为服务主体,联合学校、相关单位和家庭相互配合的家庭教育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将家庭教育的实施真正落地。 三、以家庭教育为推手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1.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内在需求。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源泉,也是我们每个人幸福成长的摇篮!如果说人生是海,家就是港湾。在茫茫大海里航行,人总会疲倦,总会迷茫。一方面家给了我们休息、思考、寻找的力量,也给我们服务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家也使家庭成员间长期磨合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提供了范本。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稳定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关系到整个社区、甚至社会的健康、稳定。所以,家庭教育是和谐社区目标得以实现的逻辑起点与内在动力。2.家庭教育是实现社区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多元化、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家庭作为一个“避风港”、“安乐窝”的价值更为突出,人们需要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以缓解社会压力,疏通压抑的负性情绪,协调人际关系。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仅不能化解社会上的人际矛盾和冲突,相反,还可能使家庭矛盾转化成一种社会矛盾,从而增加社区的不和谐因素。社区和谐需要每个社区居民的努力。第一是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作为人际的第一关系,对家庭的和谐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人因相爱而踏入婚姻的年轻人,由于来自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的原生家庭而不知道如何相处?匆匆有了孩子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各种家庭矛盾交织在一起,经不起风雨的两颗年轻的心可能伤痕累累,从而走向分离。而系统的家庭教育能及时地给予家庭指导和家庭关系治疗,指导他们正确地沟通,学会包容,学会相处之道。第二是处理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和基础,孩子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并且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第三是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家长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人”,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未成年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以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来营造,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3.以家庭教育为契机打造文明和谐社区。社区可以通过开展“培养合格人才,争当优秀家长”的家庭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和“和谐家庭”、“文明家庭”的评比活动,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和和谐的邻里关系。全面提升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氛围,并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工作机构的支持和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社区文化环境,打造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1]谢亚男.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2(12). [2]台湾地区家庭教育考察报告[J].中国妇运,2010,(10). 作者:向秀英 单位:湖南商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体会 一个学年结束了,在这一年里,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中,我通过审题教学生参与互动。如学习《找春天》一课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学生会提出:“谁去找?”“到哪里找?”“为什么找?”“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例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课前,教学生收集雷锋同志的资料,上课一开始,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知道雷锋叔叔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榜样。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有关雷锋的几幅宣传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不同的谈话内容。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我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求得新知。 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时,在出示课题目,审题以后,让学生在自主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为什么把岩石叫做书?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什么?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学生们知道了原来岩石上的“波痕”“雨痕”等等有这么多学问,多有趣啊。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学完一课之后要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寓言两则》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后知道了什么,并把知道的告诉好朋友。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且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教师要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并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一是教师的启发要及时,二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三是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达到自主发挥。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行为状态,引导学生有序互动:开课后学生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并复习旧知。当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用架设的这座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当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时,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当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教学生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当学生在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做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学生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动学习基础上,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中互动学习、发展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思维品质的改善,发展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生活及新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全体学生保持兴奋状态,对运用创新产生欲望。 总之,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三步教学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三步教学法”,教学效果很好。“三步教学法”即抓好课前预习(课前自学)——课中改进(课堂研讨)——最后作业(课堂达标)三个教学环节。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抓好课前预习 提到预习,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会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圈圈生字而已,其实预习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每个环节中不能有半点忽视。 1.分析教材,明确预习内容。教材是设计预习内容的依据。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才能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程序的预习内容。 ⑴分析认知前提,明确认知基础。 ⑵分析知识类型,明确教学侧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深入预习和思考。 2.明确预习目标。分析基础目标,明确预习内容,然后分析延伸目标,明确拓展内容。 3.依据预习内容,设计预习任务。预习设计是预习成功的关键。只有按由浅入深的认知程序,展现知识的认知历程,学生才能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的内涵及研究方法,预习才能高效。 4.加强集体研讨,修订完善预习学案。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备课组积极开展研讨,具体到每个细节、每个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使预习提纲更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 5.规范设计格式,统一印制预习学案。我们为学生设计统一格式的预习学案并于课前完成印制与分发,让学生提前独立完成预习提纲,然后交给老师批阅分析,诊断预习效果,找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找出的问题确定讲课重点,老师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就保证了预习的及时性和提前化,真正使预习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把握好课堂改进过程 1.第一步是预习展示。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预习展示又细化为生字预习效果展示和课文预习效果展示。生字预习展示时,分组选代表展示生字的读音、组词和记字办法的成果,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根据出现的具体情况,给予纠正、强调和表扬。在课文预习效果展示中,我主要摸索了分自然段指名朗读展示。主要是为了扩大参与展示的范围,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课文预习中朗读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他们更多的成就感,让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朗读展示过程中,其他没有朗读的同学被安排做“小评委”,给他们“听”的任务:听听谁读得好,好在哪里,谁读得不是太好,如何给他(或者她)提出诚恳的建议。等展示朗读的同学展示完毕,小评委们就可以畅所欲言,评价展示的同学,要求小评委在评价时说完整句子,注意礼貌用语,态度诚恳,让被评价的同学易于接受。 2.第二步,精讲点拨。这一步重点在“精”,是指三种问题需要重点讲:学生提出的疑问要讲,难以理解的知识要讲,教师发现的缺陷要讲。在学生展示完毕以后,根据预习提纲和展示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集中精讲,解决掉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这一部分,教师要有选择地加以讲解,选择更有价值的问题。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将那些不太重要的问题留在课下讲解,或给提出问题的个人或者小组进行讲解,或让他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请教家长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挑战问题。 难以理解的知识我认为应该是每一课的教学难点,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发现,但是有的问题比较隐蔽,学生难以自己发现,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在学生发现、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教师对发现的缺陷的纠正和讲解。比如,在学习《泉水》(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这一课时,二年级的孩子很难对泉水的路线有总体的认识,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形象上面:美丽的打水姑娘,漂亮的杜鹃花等,他们对路线问题根本不会在乎。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填一个沿泉水观光列表,让学生自己去画出途径的地点,遇见的人物,完成表格,这样要比教师直接带领着学生一步步去寻找课文的效率高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总之,在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时,应尽量避免教师生硬地提出重点、难点以及产生缺陷的问题,强迫学生去思考,那样的话,学生就是在被动接受,很多学生甚至拒绝思考,干巴巴地等待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这样的结果与我们本来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3.第三步,拓展延伸。学生在预习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停留在简单的层面的;在精讲点拨中,师生对于问题的探讨,是停留在预习和课本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就必须有拓展延伸的存在。在教学中,我发现,拓展延伸对于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拓展延伸时,要尽量做到自然导入,利用一些醒目的问题,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在学习完《我为你骄傲》(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一课后,学生都明白了主人公是个诚实的、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的好孩子,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拓展延伸的问题: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小男孩身上发生的这样的事情?你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联系自己情况,深入思考,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得到升华。 三、重视限时作业 对于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和反馈给学生,完善学生的知识掌握,坚决不留知识、问题的死角。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抽出每节课的5-10分钟,让学生完成限时作业,当堂完成,然后,教师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及时纠正存在的知识缺陷。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二年级语文教学之我见 我所担任的二年级学生很活泼、很天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充分注重孩子的这一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并结合本校实际运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巩固教学成果。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呢?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要让学生在“玩中学语文,学中玩语文” 语文教学可谓是活学活用,然而就单纯的语文教学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说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记得我在读小学时,有一种强迫学习的感觉。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的让学生们学会独立识字让学生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用汉字的特点分析字形,并对识字方法做出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我们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教学中,我还注意到如果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去识字,一定会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我们的学生都能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让学生玩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自由,想冲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根据部首猜字义等等,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玩”得快乐。 三、多使用表扬、鼓励的语言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我常挂嘴边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了不起!”“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学生说得好,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鼓掌,于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四、在写字方面,我们要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情操的工具,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五、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我们要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 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最后,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总之,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学中玩语文、玩中学语文”努力的培养学习语文的热情。这是我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在此提出来让同行借鉴。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考 摘 要: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改不仅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还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促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要考虑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就具有了基础储备的性质。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思考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改变从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具体实践中,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这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是教师必做的功课之一。实践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沉闷的教学方式,积极大胆地寻求一种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交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师不吝赞美之词,褒奖那些有独特看法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不但陶冶了情操还受到了激励,只有这样他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才会更加充足。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时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尤为关键,课堂时间虽短,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并且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就只有创设情境。小学二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那么照书本上教、在黑板上写就显得过于呆板了,不生动活泼,没有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字迹就模糊,抽象而不具体。我们可以用很多办法来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卡片识字、图片识字,这样就把左右大脑全部调动起来帮助学生记住文字;猜谜识字,针对那些可以设谜的字,把这个字写到黑板上,教师说出谜面,让学生去猜,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境之中。 另外,利用美术图画醉人的美感很容易把学生引入到你设置的情境当中,还有音乐优美的旋律也是制造情境的手段之一,无论哪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我们常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的就是教人掌握捕鱼的方法。学习语文也一样,如果想要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会他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领会、发现、交流,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教师把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了,这方面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另外,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来学习,比如,每一组选一段。如,以《假如》为例,我把它分成几段,让每个小组自己选,选完之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于是学生情绪高涨,等到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不甘人后,一堂课就在学生的朗读中、交流中完成了,那种理解和感悟恐怕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而已。 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究,一探究竟的想法也就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既然“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那么,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一二年级阶段形成的,这一点作为二年级的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具体实践中有很多方法,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四、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一年级对阅读要求还不是很高,二年级就不同了,结合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逐渐积累词汇,这是必不可少的积累词汇的方法。另外,随着二年级识字量的不断加大,阅读量也应相应地增加,这方面除了学校要求必读的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这样在增长课外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字词。具体实践中依然要讲求方式方法,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新时期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也是我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也许还不成熟,但是敢于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而已!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 时代不断地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学习永无止境。现代社会的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教师自然就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担负着艰巨而神圣使命。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1.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在语文各种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渠道。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实体,教育质量在这里体现,办学效益在这里显现,未来的人才在这里养育。所以,关注课堂是我们的追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是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外因,外因只是学生主体变化的条件,而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学习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则必须作用于内因而得以外显。也就是说,教学只有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积淀,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正确的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发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3.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征,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条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语文实践,学生的活动领域可以从校内走向校外,活动的内容由教材拓展到社会与自然,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4.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简笔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时,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在图画与文的巧妙联系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5.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商店”等活动,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而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我们必须强烈的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做到“会学”、“善学”。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研究新课改下高二年级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突破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到新课标的内涵,以便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收获和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高二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开展高二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改;高二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的内容,也是促进我们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面对具体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认清学生的学情特点,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日常的各项教学工作,这也是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负责的积极表现。在现阶段的高二年级,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经过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已经对我们的整个高中学习有了完善的理解和准备,在高二年级这一整个学年,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松懈的时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对于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科目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高二这一学年,他们会对自己的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这也会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计划带来一些好处。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知识点都已经向学生灌输的差不多了,在高中阶段我们就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全面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高中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完备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就要善于从这些方面着手,而不要过多地向学生渗透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且在这一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借鉴其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改善我们的教学,促进教师本人教学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对新课标以及新教材的理解谈一谈如何有效开展我们日常的高二语文教学活动。希望可以给广大的高二年级语文教师同行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首先,在新课标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把新课标中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教育指导思想理解透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之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也随即颁发了新教材,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日常的教学效率。透过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于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就要把握住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的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文本就要善于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要善于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其次,面对新课标,我们的教师要善于甄别优劣,针对其中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促进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新课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与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相悖的内容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也提醒我们很多高二年级的语文任课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教参、课标照抄照搬,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要结合我们日常的教学实际去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出好的条件,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日常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顺利地实施我们个人的教学思想,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这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针对新课标中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在日常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去落实,而不要让好的思路和观点流于形式。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教学改革都是止于流言的。这就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教学改革进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很难得到新思想的熏陶,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从入职以来都是在不断地重复之前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想这种教师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一届届的学生的思想、思维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及时补充新鲜的知识,形成新型的教学风格,从而全面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针对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就要善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文本、认识文本,从而真正地理解文本。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及我们每一位学生来说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后,在新课标实施的前提下开展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转变自己的地位,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带来更多有益的帮助。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师也就可以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了。 总体来说,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开展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入实际去探究新课标的本质与内涵,并不断地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进行反思和学习,从而创设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对高二语文的学习更加感兴趣,这样一来,我们的高二语文教学活动也就可以顺利地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了。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物质以及精神手段去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积极的帮助。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对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了解二年级教学的特点,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研究 对于现代小学教学来说,语文在小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基础部分,由于教学方式并不完善,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降低了学习效率,想要更好的完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首先掌握生字是学习的基本,教师应当在每天放学后,对小学生进行家庭作业的布置,使小学生能够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应当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拼音去读不认识的生字,对于重点生字应重点读,要做到能够自己独立的完成预习目标,在预习过程中,一旦发生困难便可以求助家长,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询问小学生是否能够独立的完成预习任务,并且在预习任务的学习中有哪些困难,之所以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其一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预习任务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去读、去认,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依靠家长的帮助也能够完成预习任务,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外时间的利用,采用预习的方式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从而达到最初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二、教师及时检查布置的任务 教师每天都会给小学生布置任务,并且在第二天课堂上,及时检查前一天布置的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每堂课后简单的布置一些认读生字的任务,教师可以先把需要认的生字写在黑板上以及用多媒体的方式利用投影仪展现出来,首先对班级里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任务检查,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轮流的读,而其他学生就可以跟着读汉字的同学读,这样不仅优秀的同学能够掌握汉字,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能够准确的掌握,教师完成了检查学生读字的任务,也间接的检查其他同学的掌握情况,一举两得。在学生读汉字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读不准以及不认识的字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任务的布置方式有很多种,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汉字,汉字的积累对于今后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任务的同时,也要做到能够及时的检查任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三、采用互助模式 对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而言,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互助模式被小学语文教师广泛利用。互助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教师帮助小学生学习,第二点,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首先对于教师帮助小学生学习来说是最常见的,教师应充分的利用课外的时间,例如在每天上午、下午课间的时间,对小学生采用互助的模式,对于不认识不理解的知识给予讲解。其次学生之间的互助也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此会出现成绩较好以及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班级里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正确引导,以便能够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实行“一帮一”的学习模式。在学生掌握知识之后,教师还应进行检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互助的模式进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独立的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四、坚持复习 复习是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关键,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来满足小学二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是远不够的,因此,课后复习是最有效的方式,坚持复习,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二年级学生经常会出现学完就忘的问题,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坚持复习,以便更好的巩固学到的知识。能够完成复习任务的时间有很多,例如,在午休,课间,家里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引导小学生坚持复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今后就能够更加主动的复习,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成绩。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复习是巩固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关键,要想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坚持复习是应提上教学日程的,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复习,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是基础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应重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应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准确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手段对二年级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探讨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同时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领域,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就“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二年级语文中的运用”这个话题共同探讨一下,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二年级语文;信息技术;积极影响 一、二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是二年级学生所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综合性强,它涵盖了拼音、汉字、组词、句子、阅读以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同时它还是一门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学好语文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信息技术手段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手段都可称为信息技术手段,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导向深入。 三、信息技术手段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积极影响 在探索具体学科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以“一分钟”这篇课文为例,根据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观看图片、动画等特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首先拿出图片教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如“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拼音来认识这个生字,并通过组词来理解这个生字的含义,然后以提问的形式,你认为“一分钟”是怎样的一个含义呢?在一分钟内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主题,开始进入课堂。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元元因为多睡一分钟,在过马路时,刚走到十字路口,绿灯却变为红灯,而刚过了路口去赶公交车,公交车却已经走了,只能自己走到学校,从而导致最后上课迟到20分钟”,通过当时的情境播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元元当时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时的后悔、焦急的心情,进而启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懂得“分秒必争”的道理。 2.丰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教材、学生的课时练习为主要内容,以黑板粉笔为主要教学手段,经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学生索然无味地听,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等优势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游戏、故事等环节来丰富教学内容。 以“坐井观天”一文为例,如果教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这个故事,学生会觉得自己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学习的热情不会太高,而如果教师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个动画故事,立刻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这个故事,一边让学生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并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对话中得出一定的道理,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化解难点 向学生呈现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 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为例,这首诗的重点是通过诗句的描写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只让学生单纯地有感情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有些难度,而如果这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学生就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如“飞”字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呢?让学生再读这首诗,在充分感受诗人想象力的同时,就能很轻松地体会诗人通过庐山瀑布景色的描写表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之情等。 总之,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识字量远远高于一年级学生,但是,二年级学生在作业和试卷中依然会出现错别字,主要体现在字音错误和笔画错误两个方面。将举例浅谈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错别字;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在以往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生经常把同音字和形近字弄混淆,汉字笔画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有待改善。本文将在系统论述这些原因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举例探索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一、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一)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待加强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文字积累方面比一年级学生更有优势,但是,从总体上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仍然有待加强,学生的识字量相当有限,对文字结构及其含义缺乏全面的了解。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学生经常写错别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语文基础差,而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因为粗心大意而出错,这些学生的错别字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字音错误和笔画错误。字音错误主要是同音字的错误,例如把“角”写成“脚”,“英”写成“应”或者“硬”;笔画错误则是汉字笔画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像“睛”和“晴”之间的误写。 (三)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目前,很多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不正确,只依靠汉语拼音、死记硬背和反复默写或者听写来识字并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教在进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时,应注意优化教学模式,结合多种灵动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指导学生从图文中认知和学习汉字;用互动教学模式来加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汉字的正确写法,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写生字和词汇。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让学生欣赏郊外金灿灿的蒲公英和毛茸茸的种子,绿色的苍耳草、美丽的豌豆花和跳动的豌豆,文中写道:“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这样一幅有趣的画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身上粘了几颗苍耳草的果实,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告诉学生苍耳妈妈的孩子像一只小刺猬,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像小伞兵。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列出本课的重点字词,像:植物、办法、翅膀、旅行、蒲公英、降落伞、苍耳、铠甲、刺、田野、山洼、豌豆、豆荚、晒、蹦、跳、离开、仔细、观察、粗心。让学生分组读这篇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的文字基础。教师可以在讲解这篇课文的第二天为学生听写重点字词,耐心指导学生修改错别字,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写生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细心地写好每一个生字,总结自己写错别字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告诉学生写完汉字以后应参照课本生字表仔细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存在错误,并修改错别字。 (三)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巧记生字和词汇。首先要引导学生修订“生字纠错本”,整理自己的错别字,并在旁边标注正确的汉字。然后,运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多练习写汉字,将语言文字教育发展成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汉字听写比赛、书法大赛等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认字、练字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要牢记所学的生字,而且要注意把汉字写得清秀、工整,不能写得太潦草。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字形结构和字意,运用形象法来识字,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将生字划分为象形字、表意字、独体字、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等,并根据字意来巧记汉字。 综上所述,目前,部分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经常会写错别字,混淆同音字和形近字,学习方法不当。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借助科学教学法,引导学生认知字形结构和字意,运用形象法来识字,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功底,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摘 要: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八九岁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比较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精力,同时这些孩子也像一张白纸,老师怎么教孩子就会怎样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品格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觉得课程枯燥,尽量搞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就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孩子,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并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书上册第三单元中《坐井观天》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做个游戏,老师可以把书卷起来放到学生眼睛上,并让学生通过书中间的那个洞看天,问学生看到的天有多大,学生的回答就会越来越贴近那只井底之蛙的答案,所以,让学生现走进青蛙的内心,之后再让学生把书从眼睛上拿开,再看看眼前的天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就发现原来天是看不到边际的,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文,也要让他们懂得,我们要跳出来看世界,不要总是主观判断,并把自己拘泥在一个小地方,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同时也学到了重要的知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 八九岁的孩子是处于一个爱听故事的年龄,并喜欢了解不同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多多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之后,老师可以接着给学生讲一些关于爱迪生的其他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可以介绍一下爱迪生,他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白炽灯,还发明了留声机,这两样东西是爱迪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发明。另外,给学生讲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孵蛋的故事:“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好奇心也特别的强,有一点早上他妈妈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就发动全家到处找爱迪生都找不到,直到晚上,才发现小爱迪生趴在鸡舍旁并肚子下面压了一堆鸡蛋,这时可以让同学们猜猜小爱迪生在干嘛,同学们一定会有各种答案,然后老师接着讲,原来他是想用自己的肚子付出小鸡来,结果鸡蛋被小爱迪生都压碎了,并且他终于明白了母鸡可以孵出小鸡,但人由于某种原因是不能孵出小鸡的。”教师可以在讲课文的同时教给孩子们一些课外的知识和课外的小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语文这一学科是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一门学科,识字这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面对这么一个重要但又枯燥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用字谜教学法来指导学生认字写字,例如,守门员――闪;有人偷车――输;一口咬掉了牛尾巴――告等,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汉字奇妙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并可以在时间长了之后让学生自己编字谜,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开动脑筋,然后,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主动编字谜的学生一些奖励,这种激励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另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朗读和表演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株紫丁香》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适当地在班级举办一个朗读比赛,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或者是在《小柳树与小枣树》的教学中就要选出两个学生进行对话,一个扮演小柳树,一个扮演小枣树,并要带有个人的动作和感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效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本文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分析以及提出的策略,可以说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到知识,作为老师也要多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你的课堂中去,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小W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思考 摘 要:新课标的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语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为目的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师利用得当则十分适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年级学生年纪小,性格活泼,对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当利用学生性格特点和学生知识基础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分析现阶段二年级语文课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通过探究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性建议,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语文低年级教育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二年级;课堂教学;高效学习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传统对新形势的冲击 新课标是教育界一项重要的改革,新在思路、在内容、在目的,新课标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修养,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是传输思想的重要课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提高素养,这是同传统语文课堂有所区别的。这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继续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 2.学生性格突出 现阶段小学二年级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合作精神有待提高,并且随着当下“二孩”政策的颁布,很多这个年龄的父母都考虑要“二孩”或者已经有第二个孩子,此时的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性格容易出现叛逆、不听话、以激进的行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又或者性格突然沉默、害怕、孤僻。学生的性格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低年级语文教学本身也有义务为学生培养积极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3.学生语文基础不同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语文水平不同,有些学生上了早教班,在早教班和幼儿园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些学生按部就班,没有接触更多的知识,造成语文基础掌握程度不同的情况。拼音、字母、阅读等方面有的学生记得滚瓜烂熟,而有的学生还没学过,学生层次不同,导致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难易程度方面很难把握。 二、对策与建议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设置的十分合理,教学单元清晰,配图丰富有趣。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源和模式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从二年级上册单元设计来看,第一单元是让学生领略秋天的景色,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第二单元是生活篇,教导学生热爱生活,通过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目的,接下来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则是从祖国和人生说起,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接下来又涉及社会,让学生学会融入集体,懂得合作,保护环境为自己生活的地球作贡献。整册书思路十分清晰,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顺序,通过教案的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以轻松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比如讲秋天时,教师可以将课程选择在秋天落叶的时候讲述,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不同,什么叫秋高气爽、什么是大雁南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学生走到校园中,感受诗人描写秋天时的情感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电影,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或者电影,既让学生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分工,找到问题的答案。 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教学计划 由于学生语文基础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困难,涉及的生字多了会让学生抵触,生字少了学生会不专心听讲,同时学生基础的差异更增加了教师教案设计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互帮小组,小组中分配成绩中高低三个档次的学生,其实二年级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固定,并且有可能某一方面不强但是其他方面有优势,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督促。比如让认字多的学生帮助认字慢、认字少的学生识字,朗诵好的学生帮助弱一点的学生练习朗诵,通过这种形式增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新课标形式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抓住各个方面来创新,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课本运用、实际资源应用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教师课堂教学高效性。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探究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在新课改理念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应做到以几个方面探究: 一、能引领学生在“玩与学”相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新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四、学会合作学习。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 引入新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总之,新课改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正在探究,要求我们将"讲堂" 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家教委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务实,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就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听说能力问题做简要探析。 关键词:听说能力;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起始阶段,就应该寻求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科学引导学生智力发展,严格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以后的知识积累打下坚实基础。小学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关键阶段,学生逐渐适应课堂教学环境,喜欢参加课堂活动,能够学会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但是容易打闹,精力集中时间较短,理解能力欠缺也是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时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巧设情境,出奇制胜,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会听才会说。”聆听是表达的基础,能够听懂,才能够表达。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地保持集中,影响听话能力的问题,教师应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保持在连续的听话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依次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时,先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开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教学,如果一开始就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强硬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学生很容易跳出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小学二年级学生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的阶段,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相当于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听话能力教学与听话能力训练时,要将课文内容以全新的,符合学生好奇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还原文章中出现的泼水节场景,伴随着教师的文章朗读,学生被带入泼水节的场景中,文章中的用词与刻画也引起学生的共鸣,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章,掌握教学要点。 二、组织活动,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依赖具体形象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阶段,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理解能力有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从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提供充足的形象化材料,让学生从具体事物向形象化事物过渡,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喜欢热闹是小学生的特性,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组织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针对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对于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给予奖励,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一次语文学习中,教师在结束课文学习之后留出时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话匣子打开之后,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次自由发言的时间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学生也更加喜欢说话,更喜欢语文课。 三、双管齐下,进行听说综合训练 听和说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听话能力得到提高,与之对应的,说话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听、说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学生只有在能听会说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在小学低年级常见的是,教师讲解课后习题时会先将问题朗读出来,学生听到之后再进行问题解答,再经过教师多次朗读后,教师会请学生对题目进行朗读,针对存在的读音问题,教师会及时纠正。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虽然单一,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将高科技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科学技术的辅助,来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教师找到课文的影视播放,找学生扮演文中角色,结合视频给角色配音,再利用声音合成技术,将视频与学生的配音合成在一起,在课堂中放映,学生听其他同学配音的同时,也在底下自己学着说话,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逐步摆脱幼儿阶段向自我阶段发展的过渡时期,既存在幼儿晚期的局限,同时,也具有向高年级开发的巨大潜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严格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笔者借本文阐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针对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学习方法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精力十足,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但也具有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较短,容易走神打闹,思维理解能力侧重于形象直观的缺点。他们一般喜欢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对于枯燥性记背内容反感。 一、提升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学生乐于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致力于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回乡偶书》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年回老家时看见那些景物那些亲人的想法。很多学生纷纷开始讲述过年时老家里“陌生”的亲人见到自己的感觉,很多亲人长辈叫不出名字,但却对自己特别好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回答也就从内心开始贴近一种思乡的情怀,开始走近诗人的内心。对于《回乡偶书》这一首诗的理解就更深,在进行后续教学时,甚至还有学生提问:诗人听见小朋友问自己从哪里来时,心情应该很难过吧?这明明就是自己的故乡啊。笔者当场表扬了学生的提问与思考精神,说:你可以想象自己是诗人,当你听到小朋友这样问你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回答呢?学生兴趣一下上来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层出不穷。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自己是如何回答的,这反而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对诗人心情的想象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懂得了这首诗里所蕴含的情感。 二、引入寓意式故事,勾起学生探知欲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故事,喜欢去了解不同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点,就可以直接勾起学生的探知欲,去多问一个“为什么”,去多问一个“后来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进入了探究的状态,进入了主动学习、自发提问的状态。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中,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总是梦想着发财,梦想着有一天能一夜暴富,于是他每天每夜都虔诚地祈祷:上帝啊,让我中五百万吧,让我中五百万吧。每天每天坚持每天每天祈祷,但直到死,他都没有得偿所愿。死的那天,他愤怒地质问上帝:为什么我这样虔诚地侍奉了你一辈子,你却连我唯一的愿望都不肯满足?上帝更愤怒地朝他大吼:“……”同学们,你们猜上帝说了什么?在故事最具悬念的地方停了下来,学生的胃口全被吊了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开始问:后来呢,后来上帝说了什么啊?我猜上帝应该是说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吧。当课堂气氛完全进入活跃状态时,学生们一个个眼睛发亮地看着我时,我说:“上帝说的是:‘你倒是去买一张彩票啊!’”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明白做事情应看到本质,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如果你不去买彩票上帝又怎么能让你中五百万呢?任何事都是有因才有果的。进入到课文中后,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只要葫芦却丝毫不关心葫芦叶子葫芦花状态的行为也就有了透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达到了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有效地导入了课文,让学生在笑声中得以感悟深刻的道理,在欢乐的气氛中得以明白课文的深意。 三、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识字是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针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任务,笔者特意引入了字谜教学来指导学生写字识字:例如:(1)守门员――闪;(2)有人偷车――输;(3)一加一――王。这样的教学渗透于每个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以体验文字的奇妙,并对字形字体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也会慢慢懂得编字谜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也来自己编字谜。这样的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像在做游戏一样,同时还让学生得以自己开动脑筋去联想去记生字,并且主动地去编写有意思的谜面。笔者对于编字谜编得好的学生不仅会进行口头表扬,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意外惊喜送给他。精神激励加上好玩的要求,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涌现了很多很有创意的字谜。例如:(1)一只牛,猜一个字。答案是:生。(2)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答案是:汕。(3)九十九,猜一字。答案是:白。(4)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答案是:秋。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喜欢竞争与比赛,笔者还特意为字谜比赛设置了小组对猜,让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创意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当然,也会有学生在家查了资料过来,用已有的字谜来让对方组猜测。对于此,笔者不加限制,毕竟学生年纪偏小,要求其全用自己想的字谜来竞猜也是过于苛求。笔者只要求所有的字谜都应该是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的,并且要求其谜底是教材上的生字,同时规定了每组可以出的字谜数量。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下课后主动去找资料的兴趣大大增加,并且学会了如何去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研究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善于利用与引导学生的兴趣点,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在课堂教育时,应多进行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进而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研究新课改下高二年级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突破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到新课标的内涵,以便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收获和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高二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开展高二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改;高二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的内容,也是促进我们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面对具体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认清学生的学情特点,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日常的各项教学工作,这也是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负责的积极表现。在现阶段的高二年级,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经过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已经对我们的整个高中学习有了完善的理解和准备,在高二年级这一整个学年,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松懈的时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对于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科目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高二这一学年,他们会对自己的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这也会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计划带来一些好处。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知识点都已经向学生灌输的差不多了,在高中阶段我们就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全面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高中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完备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就要善于从这些方面着手,而不要过多地向学生渗透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且在这一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借鉴其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改善我们的教学,促进教师本人教学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对新课标以及新教材的理解谈一谈如何有效开展我们日常的高二语文教学活动。希望可以给广大的高二年级语文教师同行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首先,在新课标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师要把新课标中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教育指导思想理解透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之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也随即颁发了新教材,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日常的教学效率。透过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于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就要把握住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的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文本就要善于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要善于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其次,面对新课标,我们的教师要善于甄别优劣,针对其中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促进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新课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与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相悖的内容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也提醒我们很多高二年级的语文任课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教参、课标照抄照搬,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要结合我们日常的教学实际去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出好的条件,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日常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顺利地实施我们个人的教学思想,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这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针对新课标中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在日常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去落实,而不要让好的思路和观点流于形式。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教学改革都是止于流言的。这就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教学改革进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很难得到新思想的熏陶,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从入职以来都是在不断地重复之前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想这种教师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一届届的学生的思想、思维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及时补充新鲜的知识,形成新型的教学风格,从而全面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针对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就要善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文本、认识文本,从而真正地理解文本。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及我们每一位学生来说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后,在新课标实施的前提下开展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转变自己的地位,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带来更多有益的帮助。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师也就可以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了。 总体来说,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开展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入实际去探究新课标的本质与内涵,并不断地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进行反思和学习,从而创设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对高二语文的学习更加感兴趣,这样一来,我们的高二语文教学活动也就可以顺利地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了。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物质以及精神手段去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积极的帮助。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三步教学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现代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培养,并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具体目的。在开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于自身理念进行更新,并且深入的探索新教学方式。“三步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对于“三步教学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三步教学法 语文教学 运用 1引言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对于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良好的把握,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严抓课前预习、课中改进以及课后作业三个阶段来完成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简称为“三步教学法”。下文对于“三步教学法”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良好进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教学知识的一个有效的对策。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较小,对于课堂预习的认识不足,仅仅人为课堂预习就是教师布置的读课文、圈生字的任务,难以保证课前预习效果真正的达到。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且真正的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明确。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预习内容设计的依据,只有对于教材知识进行合理的把握,才可以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预习目标。在预习中,要对于认知的基础进行明确,并且了解教学重点,突出对于学生思考的引导。第二,要合理的确定预习目标,对于教学基础内容、拓展内容进行理清。第三,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并且由浅入深的方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的认知过程与预习内容相一致,进而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内涵,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第四,教师要对于预习学案进行有效的修订,并且通过不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研讨,提高预习学案设计的精细度,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符合具体教学环境的预习学案。第五,要对于预习学案的格式进行规范,制定统一的预习学案。教师对于预习学案设计完成之后,要进行统一的分发,让学生了解预习的目标与纲领,然后上交给教师进行批阅,进而找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于预习中的问题,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备课工作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为“三步教学法”中第二步的课中改进提供良好的基础。 3课中改进 课中改进是“三步教学法”直接实施的重要阶段,课中改进的开展效果决定了“三步教学法”能否达到应有的目的。笔者从预习展示、精讲点拨以及拓展延伸三个方面来分析课中改进开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内容。 第一,预习展示。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于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展示。在对于生字预习展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展示生字的读音、记忆方法等,将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明确的体现,教师针对于学生预习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建议。在课堂朗读时,教师要给予不同学生同样的朗读空间与参与范围,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参与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相对较低,自身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安排良好的表现机会,才可以避免学生的负面厌学情绪。 第二,精讲点拨。精讲点拨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教师教学水平,并且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一环。课堂讲解中,教师要体现出“精”的理念。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及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在学生展示玩学习成果之后,教师要集中的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并且对于其中一些具有针对性与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引导,保证问题选择难度的合理性。针对于一些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解决,给予学生主动挑战问题的机会。对于一些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发现,并且结合特定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学生主动思考之后再进行讲解,从而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并且保证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对于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泉水》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其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对于周边事物的描写上,而对于线路的问题不够重视。教师针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设计一个泉水观光的路线表,让学生自主的对于路线、人物进行填写,通过对于表格的填写,同步的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叫传统的课文讲述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以更加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在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教师要通过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与接受,进而保证新时期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 第三,拓展延伸。由于学生自身年龄与学习能力的限制,其预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足够的深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拓展延伸的应用。通过拓展延伸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时,教师要合理选择导入的题目,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思考。例如在对于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我为你骄傲》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角诚实的品德之后,通过引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想呕吐那个情况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的进行思考,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升华。 4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三步教学法”中最后一步,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查与巩固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问题死角的存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限时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当堂来完成,通过对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进而在下一节教学当中,更好的应用好“三步教学法”。 5结束语 本文对于“三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大的驱动力。二年级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特殊阶段,让学生爱上学习尤为重要。笔者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通过激励性语言、激发想象力、作业多样性等举措,把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彰显出个性,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为学生人生成长奠基。 关键词:语文;小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言自己想言。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认为:在二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有针对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二年级教学中提高阅读兴趣的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朗读,有主动主动朗读的愿望”的目标,我在朗读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形象性的描绘,扣人心弦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的风景展示,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朗读。有节奏地朗读、不断度、不唱读是低年级朗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新鲜、喜欢展示的思维特征,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时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喜欢的对象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课上,我经常使用一些激发感情的、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高兴吗?我们用朗读来表达高兴”,“你觉得这儿的风景美吗?让我们来美美的读一遍”。让学生跟着作者的感情走,这样,学生就会读得有感情了。对于读得好的同学,我会称赞说:“你的声音真好听”,或者说:你读的真有感情。对于读的不太好的学生,我也会说:相信你好好努力,一定会读得很好,很有感情,你是最棒的。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优点,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二、课文内容情境的再现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如,我在教《日月潭》时,作了如下设计:(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图画想像)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咱们祖国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有象征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龙门石窟;有以奇松、怪石著称的黄山;还有雄伟壮观的泰山。我们的祖国可真美呀!你们不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家里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吗?这些景点都在我国大陆地区,我还听说台湾岛上有一处景色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这个地方就叫日月潭。今天,我们一块去欣赏那儿的美景吧!这样,就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亲眼去看看,并且要求学生找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景物。然后,请学生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景物,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比如“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这一句,我叫学生用轻柔的、缓缓地语气反复读,直到读出轻雾飘飞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轻纱、薄雾、星星、灯光、湖水中的倒影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作业多样性,提高了学生作业的质量。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写:写出你最感动的话;写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出你认为最美词语、句子;可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读你觉得最能打动别人的句子或段落;读你读的最好的文章。可看:看别人的字(写的特别好的);看别人读书的口形、表情;看别人表演的动作。可操作:尽量让学生用动作表演课文内容、生字。可玩耍:让学生用猜谜语、讲故事、分析字形、联系情景展开想象记生字;利用画画、美术的形式理解课文。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把儿童的淘气、焦急,菜花的金黄美丽用画展示出来;还让学生用动作表演捉蝴蝶。闭上眼睛,用鼻子闻菜花的香味,想象那一片美丽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了《找春天》,里面的句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写得非常好,我先教学生反复的读,美美的读。读后,再让学生仿写,先引导在什么地方发现了春天,比如:草原、森林、高山、田野、花园、果园。然后,学生就开始写,我巡视时发现,有几个同学写的特别好。现摘抄两句:他在草原上奔跑;在树林里捉迷藏;在桃花、杏花枝头上跳舞;在河水、小溪边玩耍……我惊奇的发现,我的学生居然会写得这么好,我一定要大加表扬。我在班上读后,再让学生轮读,并亲切地叫他“小诗人”。这样,就更加激发了学生读书、写小练笔的兴趣。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浅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景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那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令“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策略 摘 要: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的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学习兴趣 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他们的思维活跃,要求参与的愿望较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主,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与快乐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通过交往互动,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采用适用的激趣方法是一个关键,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觉得这以下这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一、气氛激趣 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巧妙的悬念,举一些贴切的事例,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如,上语文三册中的《美丽的丹顶鹤》时,就先让学生从猜谜语入手,丹顶鹤到底美不美?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就集中。思维也就随着老师的引导拓展了。 二、故事激趣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营造教学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讲故事。如,上语文三册《梅兰芳学艺》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梅兰芳是男扮女装,先给学生讲讲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梅兰芳是如何刻苦学习京剧表演艺术的。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门艺术需要付出的努力。激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梅兰芳的刻苦努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梅兰芳的其他故事,实现教材内容的外延,完成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猜谜激趣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编的字谜猜一猜, 如(1)十八口(杏) (2)口十八(呆) (3)口中有十八(困) 如果小学生懂得一些编字谜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字的结构自己进行编写,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字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联想,可以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同时很快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纷纷学着编: (1)一只狗,真少有,头尾都有口(器) (2)此木可以烧(柴) (3)水大好发电(淹) (4)禾苗的家(稼) (5)在家玩火有祸(灾) (6)山倒在火上(灵) (7)手拿户口本(护) 四、竞赛激趣 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读书比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背诵比赛等等。“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有时是小组比赛;有时是男女生比赛,对比赛优胜者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竞头就会更足了,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然后加以指正,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表扬他们的胆识,然后让他们继续完成。让每个人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当学生的知识一点点增长的时候,自信心也一步步增强了。 五、树立大语文观念 科学运用童话将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仍然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课文以一只普通的气球,捧出了一颗颗活泼的童心,折射出童年真挚的友谊。还可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六、品读经典,明理践行 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班里开展了“品读经典 明理践行”国学课观摩活动。在教学中以及自习时间等,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将原本课文中比较深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推敲,针对每一节课件步骤进行精心设计,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设定特有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中明白了从小应该立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中要端正学习态度,获取有益的学习方法,从而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在课后抓课文空白点设计有效作业。作业设计应立足于文本又突破文本,抓课文空白点,让语文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业形态呈现出“教学做”合一的最佳境界。今后,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作业设计,将受到的启发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阅读与一句话作文 摘 要:进入二年级,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会增加学生看图写画、阅读理解等内容。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及相关理论研究为指导,进行课内挖掘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课外增加相关书籍的阅读和一句话作文写作,增加学生词汇量及知识点的掌握,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教学实践;阅读理解;一句话作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年级后,语文教学已从组词造句向更深层次递进了一步。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取了“说好一句话”“读好一本书”“写好一句话”等教学活动,通过课本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增加课外阅读练习,使学生在短文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一、说好一句话 小学低段的课本内容,大多简单易懂,篇幅较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首先针对有的学生不爱表达,语言能力较弱的现象,以课本教材为主,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实践。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书写的练习之外,添加了讲故事、说新闻、谈趣事等小环节,每节课选一两名学生上台,讲讲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新闻,或者自己编个小故事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提高了他们说好一句话的能力。不怕学生说不好,就怕不说,经过这样长期的练习,每个学生都取得了优异于没有参加此项活动学生的成绩。 二、读好一本书 除了在学习好课本上的知识后,还要积极拓展课外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多读报纸、多读课外书,从而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拓展知识层面。 阅读理解,也就是阅读得多了,学习得多了,才能更好地理 解。读非多读不能达意也。只要认真地去读一本书,不管是经典书籍,还是一般书籍,读得多了,理解自然越深。 三、写好一句话 既要学会说,还要学会写。二年级学生从一句话作文开始,要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的掌握能力。刚开始学,可能写的言语很幼稚,句子也不完整,意思表达得也不准确,或者写在纸上的最后只有一句话。这些都不要紧,只要他肯写,只要他能写,就是走向了成功的第一步。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多读多写多练,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邱场乡新中小学)
继续教育论文: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继续教育层次多样化 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未来几年全党经济工作的重心。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具体来说其主要有两点内容。首先是三大产业的比例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鼓励第三产业合理扩张;其次是第二产业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内结构调整,用效率高、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替代一部分老旧的效率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促进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进行,社会分工将更加精细化,不同行业间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明显,各行业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也为继续教育行业,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层次的成人教育显然已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告诉我们,新兴产业对不同领域技术有着不同的需求导致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不同要求,反映在对劳动者的需求上是各种不同层次人才的兼容及需求量的不同。实践证明,经济建设既需要高层次具有一定创造力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时也更需要一大批中、初等层次的技术型、实践型人才。新型从业者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与知识,又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有较强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由继续教育来承担,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完成。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这样的人才需求,继续教育必须要加快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升级。首先,专业的设置需要市场化。所谓市场化是指人才培养直接与市场挂钩,人才市场上缺少什么专业的人才,继续教育就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并且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最新动向及时做出调整。其次,教学内容要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深度定制,即使同一专业也应当划分层次,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使学生可以在网络终端各取所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教育成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创新型经济迫使继续教育加入创新教育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产业,才能支撑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继续教育领域践行创新教育,关键是要加入一种启发式教育,即我们不要将知识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受教育者,而是要通过教育过程给予他们启发,引导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融合最终转换为自己的思维。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总结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增加“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讨论这样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新型继续教育助力企业成长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人才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促使企业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继续教育等培训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与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把继续教育看作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法国继续教育法规规定企业必须将工人年工资的0.8%运用于企业的培训计划,美国公司一般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5%或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培训工作,由此可见继续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参与全球性竞争,必须提高继续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教育行业的相关调查显示,2008年以来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承受着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压力,却也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春天。其中企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这就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继续教育已经引起了企业的重视。新的经济发展时期继续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一种方法是继续教育机构内部求变,加快继续教育体系的升级,另一种比较流行的思路是组建“企校所联合体”。所谓企校所联合体,是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同企业联合,形成既开展合作研究联合经营的业务,又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联合实体。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提高企业教育的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总而言之,继续教育将会在未来为企业培养大批新型人才,以新的姿态助力企业发展。 继续教育论文:对县级继续教育培训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培训者队伍的现状 近年来,有教师反映:“培训者这支队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了”。这一评价,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从主观方面看,我们的培训者确有懒惰的一面,对自身的学历提高、专业进修、研究水平不够重视。这么多年了,自己在进修学校所教学生都已经大专、大学毕业了,甚至攻读研究生了,而很多培训者却还是原来的学历,这就造成了培训者与受训者学历之间差距越来越小,更甚者,受训者学历高出培训者。这一现实,受训者从内心深处会接受培训者吗?专业进修不够,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出现和普及,许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而我们的培训者还有一部分仍沿用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采用原始的“耕作技术”给老师们上课,这一切,难道受训者会满意培训者这支队伍吗?由于受训者从心理上不佩服培训者,必然影响到培训的质量。 (二)从客观方面看,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不能简单地就认为培训者素质差。培训者大部分曾经都是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三)教师进修学校正面临转型期。即学校面临发展方向的转变,学校工作由以往的学历培养向教师专业化培训转变;培训对象由以往的中师生向大专生、大学生转变;培训的形式由以往的集中统一的理论培训到专题讲座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等转变;培训工作由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培训要求由培训的单一化向训研一体化转变;施教内容由单科型向综合科转变。这一转型期使培训矛盾尖锐,为培训者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二、提高培训者队伍素质的策略 (一)不断提高培训者学历层次。培训者学历提高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应规定三至五年内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达不到最低学历者应取消培训者资格。 (二)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观,切实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教育理论的学习也需要终身教育。教育理论学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学和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获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培训机构,应要求培训者每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教育专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培训者提供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听听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培训者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先行于受训者。 (三)深入课堂,加强实践活动和经验的总结。为了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培训者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培训者只有深入教学第一线,在一线中反思、学习和研究,在一线中分析培训问题和解决培训问题,找出受训教师的所思、所想、所需,丰富培训内容,才能提升培训质量。 三、建设一支研究型的培训者队伍 (一)培训者要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是当今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新课程的理念更要求每位教师、每位培训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培训教师,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新课程目标与原教学大纲、新课程内容与老教材内容的区别、研究新课堂教学的设计、新课堂资源的开发、新课堂教学的方法等,在不断实践,反复提炼的基础上上升为教学理论,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此,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提高培训者的研究素质,每期下达一定量的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或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任务。 (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质 量。培训效果不佳,受训者意见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集中培训或校本研修模式本身,而在于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适应培训的要求。进修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学科教师短缺,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素养或科研水平不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又不可能配齐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因此,聘请当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省市教育专家兼职县级培训者,势在必行。 继续教育论文:经济师职称论文: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到持续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要精心地组织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等);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我国当前会计人员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1)立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 (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4)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 训过程中往往将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l.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人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态度决定一切”,针对成人教育,只有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户j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 3.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培训资格的确定上、培训计划的制定上、培训监督和评价仁就一直存在问题。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讨一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部门本身(会计管理处)也要有专人参与,除财政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 办公室可设在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处。4.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制度,增强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不要考试,目前仍有争议,但实践证明,考试是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仅完成培训形式,就会极大地削弱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和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继续教育考试纪律的严格管理,同时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一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本年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 实践证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管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挂钩,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对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一项更高的要求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同时一也决定着我国会计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相关领域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使我国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人良性循环. 继续教育论文:会计继续教育效果及路径 自从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后,各地大都开展了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规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问题也在所难免。笔者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讲教师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破除任务观点,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担负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实现知识更新和人才创新的重要使命,对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会计教育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苦心经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立足地方实际,明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人员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目前会计人员总体水平不高,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不仅精通会计业务处理、并且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具有战略发展思维及组织管理能力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三、切实发挥财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努力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搭建一个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谐、高效的培训环境。首先财政部门中专司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可以借风使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努力研究继续教育的规律、要求、实践方式等;在接受上级监督、管理的同时,主动寻求上级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制订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计划以及近期工作安排,高效率地整合和配置稀缺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其次应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主持下成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构成除财政部门的人员和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外还应吸收大企业集团的财务负责人、高级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骨干以及金融、保险、审计、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高层次人员参加,另外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部分行业领导。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其主要职责应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制定和修订、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培训单位和教师资格的认定、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和方式的选择、教材和考核形式的确定、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培训效果的分析、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等。 四、加强优势教育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应选用德才兼备的教师,并为他们颁发聘书,以增强角色意识;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按培训计划授课;注意教师的合理搭配,力求人尽其才。条件具备时,可建立会计师资库或培训教师备案制度,根据不同的培训要求从中抽选教师。同时,会计管理机构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优秀教师应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教学设施建设也不容忽视。可以在一些硬件设施配套到位、服务意识较强、服务质量较高的地方挂牌,将其作为定点培训场所,为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五、合理确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精心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要求会计人员由传统报账型向参与管理决策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事后核算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应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转变“,职业判断”、风险的控制与会计计量等都成为会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会计、资源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私营企业会计、合伙会计、会计等会计领域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继续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会计人员的现状确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在能力框架的范畴内有计划地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并编写详细的指南或手册。把最新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必修内容,再根据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能力框架内的专题内容,其他问题则需要通 过自学、实践中摸索、参与科学研究、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等途径来解决。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 六、以人为本—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参加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前已述及,集中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应想方设法引导会计人员通过自学、自我教育来提高职业能力,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可参加上级组织的高层次培训,还应组织各种专题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有条件的还应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同时为解决会计人员的工学矛盾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会计人员的需求不同问题,在健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可在同一培训点的工作日和周末分别开设日班和晚班,金融保险、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培训最好与企业分开进行,取得从业资格时间较短且以前未接受过专业教育、缺少从业经历和不在岗的持证人员应与一般会计人员和高级会计人员分开进行培训,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培训超市”,提供多种培训“菜单”,让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合适的考核方式是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必修的内容应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自学内容应定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查。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可通过提供制度设计方案、调研报告、工作论文、经验总结等进行考核。 七、重视教材建设,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方便条件 继续教育教材应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在能力框架范围内按能力培养需要编写的系列教材,这类教材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稳定性,既通俗易懂,又全面具体,便于自学,可结合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力量编写;另一部分为每年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体现知识更新的需要,主要介绍最新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内容、办理特定业务的具体办法等,并注意与上一次培训教材的衔接。为保证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主持下根据继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讨论组织专门的相对稳定的编写班子,成员应由财政部门的相关人员、院校的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和理论基础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者等构成。 八、职业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阿朗?布里当于2005年6月斯德哥尔摩ISO社会责任标准国际研讨会后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说:“实施合乎道德的行为,方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劳秦汉在其所着《会计伦理学概论》的序中指出:国家间的贫富差别不在于建国时间的长短、不在于自然资源、不在于聪明与否、不在于种族,而在于国民的态度。在研究富国国民的行为时,可以发现大多数国民遵循以下原则:把道德作为基本原则、遵守秩序、廉洁诚信、准时、负责、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爱岗敬业、节约与投资。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富民强国的法宝,是值得我们花大气力去做好的一件大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职业道德规范,是我们全体会计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修炼、身体力行的。从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树立到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再到最终形成会计职业道德习惯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渐进的反复的过程,所以这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相辅相成,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参与管理等,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 九、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知识就是力量,在会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会计人员应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理念,与时俱进,主动融入会计改革的潮流中。只有会计人员自身的认识提高了,排除外界干扰,树立坚定的内心信念,将继续教育作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还应更好地发挥财政会计学会和一些行业组织及相关单位主管部门的作用,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营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继续教育论文:关于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中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英语教师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不少英语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之甚少,在使用教材中往往“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很多教师授课用汉语组织教学,甚至用方言进行英语教学。更多中学英语教师反映:现在的英语越来越难教,似乎在教学中完全无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很难形成特色教学,极难做到应试成绩和素质教育两者兼顾。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调查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 第一、对英语实践性教学不适应。传统的语言教学主要通过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直接法(Direct Method)来完成的。这两个方法对教师的备课和课堂讲解要求较高,但相对而言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而现在英语教学要求以一种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包括学生基础差,课堂时间短,学生班级人数多,实践设备严重缺乏等等,课堂教学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第二、中学英语教师自身英语综合水平的简化问题。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除英语教学外,极少有英语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机会。经历长时间的英语课堂教学之后,英语综合能力方面简化现象十分严重。如连贯性的流利表达简化成为单句和词语表达。英语思维方法也被一些固定的词、句子、句型所禁锢。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育,难度是相当大的。 中学英语教师迫切要求在英语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使自己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 二、关于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开展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方针,针对中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各类教学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有针对性的课程。首先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加大主干课(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课程比例,使学员的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如开设《中学英语课堂分析与研究》、《英语课外活动指导艺术》等类别的课程,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开设《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修辞》、《英语语言学概论》、《国外英语教学流派和国内教学动态与研究》、《英语写作基础》、《语言与文化》等课程,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理论水平和语言文化素质。在进行英语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时,还可以从实用教学的角度,结合英语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以培养教学特色和专长为出发点,开设《英语教学艺术探讨》、《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常见英语表达错误分析》、《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分析》以及《英语教学测试原则和方法讨论》等课程。继续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以及教学大纲和学历培训是不同的,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教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地考虑地域性和教师类别的差异,可以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一定的针对性,突出重点课程,并结合教师的不同学习特点和不同教学经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开展深入浅出的教研讨论,使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既是中学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疑难问题的最佳教研方式。 三、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强化口语,侧重听、说 为了真正满足英语教师需要,笔者认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是一种不定时、连续性和强化性相结合的教育。不定时、连续性的继续教育主要可以由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和训练来实现。而强化性教育可以由一些培训机构来实现和完成。强化性教育是一种周期短、见效快的教学形式,其主要教学形式可采用:强化口语,侧重读、听,以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具体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操作。 1. 强化口语 口语表达对中学英语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口语教学,其主要根据是从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中获得的。儿童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是一字一句大量的不定时地听,然后再一字一句地模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整句表达,而后再经学校教育使自己的语言逐步走向完整化。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开始就以引入大量语法知识和规则为主,使初学者感到外语学习重点在于了解语法知识,语言则被当成一种死的知识来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是,初学者感到语言表达和运用十分困难,到处是禁区,处处是难点,极大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会记一些语法规则和一些单词以外,什么也没学到。所以近年来,根据语言学习的自身的特点,在中学教师中,编入了大量生活化、趣味化的材料,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为中学英语课教学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如果教师长时间用汉语组织英语课教学,无法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没有把英语当成除母语以外的第二语种学习,除模仿以外,学生完全缺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口语强化就是为真正实现英语教师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从增强他们口语表达积极性入手,提高他们继续教育的兴趣。针对这一点,强化口语教育的内容设计主要就是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为目的。设计出各类具体项目:如课堂问侯,提问技巧,抽查方式,检查作业,评语形式,作业布置等。集中一些常见的表达式,英语学习者能系统地接受口语训练,通过指导教师所设计出的一些特殊语景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口语表达的信心和积极性,使自己的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2. 侧重读、听 准确的拼读和辨音能力是一个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信息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器官(如:眼、耳)输入大脑,然后经过解码形成概念,这是语言信息的自然接受过程。读、听是语言学习中最基础的,主要输出形式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读、听就要求一种信息接收的准确性。中学生往往是从英语教师那里获得英语信息的,在这一过程中,极容易形成一种固定型的发音和表达习惯,有时到了成年这种语言习惯都难以更改,所以英语教师表达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如果语言教师缺乏一种经常性的训练,那么,就无法排除母语逐渐对大脑内原来已形成的语言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准确的语言信息的吸收,就没有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出。 在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抓活动教学,强调应用能力,拓展教育空间,促进全面发展。把培养复合型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使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使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最终能够用正确的语言信息进行语言传播。 继续教育论文: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体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在参加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中,由于体育教师比其他专业的教师少,把体育教师培训融进其他学科中培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新兴运动项目、新的教学观念、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很少涉及,体育教师的培训只能成为学分或学历的培训。学分培训中,培训单位中涉及体育教学部分也面对全体教师,讲授部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缺乏启发性,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很少关注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对于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说,只能听课,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没有认识。 (二)培训模式单一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主要以学历培训为主,各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师资开展的教育以函授教育学历为主。体育教师利用假期几周的面授时间把高师学生需要花一年时间学习的内容学完,通过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考前强化培训,降低考试标准等方式,让体育教师从低学历者成为高学历者,结果就是很多体育教师学历提高了能力没提高。 (三)部分体育教师参与培训功利思想严重部分体育教师培训目标主次不分,参与培训的功利思想严重。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是掌握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些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本校教研工作。对一线教学研究的实践环节缺乏足够认识,对参加的继续教育没有正确认识,仅仅把各种培训看成是为将来职称评定的一个经历,为了评定职称时所需的教育学分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为了获取学历参加函授学习。 (四)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培训增加了体育教师的经济负担对于多数体育教师来说,培训主要是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对于城镇的体育教师来说,培训地点近,有一定的花费,但还不足以成为负担。对于边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平时的生活负担普遍就很重,参加培训的车费、住宿费、学费、生活费都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济负担是边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有效开展培训的途径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个学校支持,体育教师踊跃参加的模式开展培训工作。 (一)培训内容设置要合理 培训要按学科分类进行,针对专项教学内容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新颖、实用,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真正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多组织短期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选择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针对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如何制作乡土体育器材,民族地区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等;体育拓展训练知识、体能训练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在一定区域组织体育教师培训成果展示。在学生体质下滑的今天,开拓体育教师视野,加强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应该是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1.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体育教师质量是体育教育质量的核心,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提高。现阶段我国对成人的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函授、远程教育、电大的成人教育及自学考试的方式进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体育系教师参加各种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高校要严把教学质量关,使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现和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体育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网络优势,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学校的培训网络,有利于资源共享,缩小体育教育的地区差异;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借助教师进修院校的优势,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例如:组织体育短期进修、开展专项教学讲座、举办教学观摩、倡导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岗前新教师培训、在岗定期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要按教师岗位需要进行专项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可建构一定规模,数量充足,具有较高体育专业素养的熟悉新课程培训的“讲师团”,采取“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新课程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3.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化,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理念,把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体育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优秀的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楷模,高尚师德的示范和教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质量的提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师特点,制定思想道德培训规划,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将体育教师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端正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正确看待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职业素养,全心全意教 书育人。 (四)加大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力度,加大继续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免费培训,减轻体育教师的经济负担,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 三、结语 教师参加培训是一件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正确看待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平等对待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并清楚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体育教师后续培训教育,为体育教师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继续教育论文: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的重要性 1护理理论教育 让本组护理人员系统地学习专科护理及整体护理的护理理论,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以更新较旧的护理观念。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了解采取何种护理方式能帮助有自理缺陷的患者,满足其治疗性自理需求,并应真正掌握3种护理系统的应用时机:①在病人没有能力满足其治疗性自理需求的情况下,为其采用完全补偿护理系统。②在病人仅有能力完成部分治疗性自理需求,而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完成另一部分的自理需求时,采用部分补偿护理系统。③在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治疗性自理需求,但需要一些指导和支持时,为其采用支持-教育护理系统。根据病人的自理能力和治疗性自理需求,在其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灵活地为其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临床实践证实,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护理系统,才能为病人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1.1操作技能教育 应为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以下护理基本操作技能:静脉输液法、静脉输血法、肌肉注射法、皮内注射法、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法、胃肠减压法、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法、褥疮护理法、灌肠法、氧气吸入疗法、导尿术、吸痰法、备皮法、雾化吸入法、口腔护理法等。应为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以下急救技能:心肺脑复苏、人工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的使用方法、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等。在进行上述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的动作应规范、轻巧、熟练,并应令患者感到满意。 1.2沟通能力教育 护理人员要提高沟通能力,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沟通经验。因此,应促使本组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养成多听、多学、多动脑的习惯。护理人员进行沟通能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其在与病人沟通时进行换心换位思考,采用适当的语言,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掌握“情、忍、乐、全、换”五字服务艺术。指导其要“真情相对、忍让在先”,让病人得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指导其将爱心和奉献贯注于护理工作中,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适应不同层次病人的特殊要求。此外,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要做到六会:会主动关心病人,会主动帮助病人,会主动解决病人的问题,会正确有效地执行医嘱,会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会按护理的程序和步骤实施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 1.3行业素质教育 以护理专业的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内容,要求护士做到以下几点:①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患者热情相待。②及时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尊重其权利,不向其泄露医疗秘密和其他病人的隐私。③对临床技术精益求精,对同事以诚相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行为规范、思维敏捷、动作快而有序。④与同事团结协作。⑤微笑服务、淡妆上岗、仪表端庄。 2结果 2.1护理理论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护理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5分,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后进行护理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9分。 2.2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护理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9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护理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为95分。 2.3沟通能力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沟通能力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1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沟通能力考核的平均成绩为91分。 2.4护士素质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职业素质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7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职业素质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6分。 3讨论 继续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水平、护理操作技能、与患者及外界的沟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可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将所学的护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工作联系起来,掌握独立解决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在获得良好的继续教育成果后还可激发专研业务的积极性。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病人的信赖,把对患者的间断护理改为连续的、有系统的护理,把对患者的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统一起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用真诚和蔼的服务态度,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全市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考核中,我医院的护士名列前茅。这也说明,持续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可显着提高其整体的职业素质。 继续教育论文: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笔者参与建设"厦门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中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教育的一些思路和正在研究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培训网站建设本身的规划考虑的问题;在宽带网特定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网站培训的设计以及培训信息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组织、制作和等问题的探讨。 关键字:网络教育、培训网站、教学模式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计算机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得到的思考的要更多些。老师的确很忙,他们很难找到成片时间来较系统的学习;有一部分老师,他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未进入应用角色,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下一阶段提出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形式就是在网上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培训网站,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以往,老师的培训要找专门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这对于老师繁忙的工作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大多都只能选择双休日或其他假期进行,影响了老师们的休息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培训进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设一个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让信息技术为信息培训服务。目前,厦门教委信息中心建设的厦门教育宽带网已经覆盖岛内外几十所中小学,并开始建设了教育数据中心。厦门中小学的校园网络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这为建设培训网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市教委人事处和教育学院电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规划和建设"厦门市中小学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同时,开展了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该项目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在网站规划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通过网站浏览,教师可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该学那些内容?包含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对教师的具体要求等。 (2) 组织教学节目源,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利用电子课堂上课(以下将重点讨论)。 (3) 在网站上交流各校培训所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音像资料。 (4) 在网站上开设老师的研讨空间,分门别类的组织各种论题。 (5) 展示老师的各种应用事例,如教学幻灯片或其他小课件等。 (6) 让老师发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应用的小论文。 (7) 应用小常识等。 培训网站应该是尽力为教师服务的,无论是想系统的学习或是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得到解决。让网站加入继续教育的服务行列,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老师通过网站参加培训,有以下益处: (1) 不受时间(不含直播)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不言而喻。 (2)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 可以反复学习,不懂的章节可以重来。 (4) 可以参加讨论(汉字录入必须过关),实现交互学习。 (5) 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学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6) 实用性强,直接针对老师的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和讨论。 在网站培训和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交互性问题。当然,在网站是可以交互的,但交互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真实和有感情。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 在宽带网上使培训更具亲临感和更强的交互功能 先了解一下宽带网络。网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对于在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就称该通道越宽。宽带网络就是可以在瞬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的装备。如果我们只是传递文字,就不必要宽带网。但如果传递的同时有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那么宽带网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正在建设的厦门教育城域网络为千兆宽带网络,是一个传输速度极快的网络,它可以容纳上百人直接上网来传递多媒体材料。 由于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的培训网站在主讲培训内容中将大量采用视频数据流的形式。这是因为视频流制作上较容易,其表现形式也容易让学习者接受。有关视频流的产生,将在下面介绍。我们先来讨论在宽带网的培训的三种模式,当然,它们还需应用软件的支持: (1) 现场直接播放教学节目。先在网上公布教学节目单,定时播放。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都可以收看(参加)。这种形式一般用在典型的示范课程或即时的现场教学等。它的特点是:由于网上采用广播的形式,在整个局域网中它只需一个数据流,因而不会占用太大的带宽即可播放质量较好的画面,参加人数也没有限制。依靠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字的交互。即听课着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提问,讲课的老师可随时获得,并在老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可能是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交互的形式对听者仍有亲临的感觉,效果较好。这种培训的缺点就是必须定时,除非你录制,否则不能重播。 (2) 预制好的教学节目,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让学习者点播收看。这样的节目不宜过长,每个节目只须解决一个知识点,一般在3-5分钟,学习者点播收看可随时随地(当然需要有联网的电脑,下同)。并且不需要成片的时间,这对于忙碌者特别适宜。如果一个节目没看清楚,那么可以重新再来一遍。已经懂得的节目不必点播或者只是预览一下。这种形式能不能交互呢?由于是随时随地进行,老师不可能随时等候,两种方法(可并存)可以解决:一是在网页上提供教师答疑交互版块,老师每天在网上查询一次,并作答。但如果学生数巨大,这种方法可能是杯水车薪。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学员讨论组, 利用学习者这一群体进行交互,让学习者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参加点评。 (3) 智能型的教学节目,这种形式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节目源并不是一条顺序的数据流,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交互时提交的情况提供不同路径的节目选段。整个节目源是由计算机编程将许多节目片段按知识的层 次结构组合而成。这种节目源的难度在于事先已预置了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都作好了节目片段。当然,假设这样的节目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无须老师在网上守侯,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的目的。 比较以上三种模式,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第二种模式是初建网时最适宜采用的模式。由于制作较为容易,大量制作节目片段,可迅速丰富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为制作智能型教学节目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制作适合宽带网上的培训节目源 培训网站的主要内容是培训节目源的制作。由于所有的培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数字化,因此,培训网站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如何收集(采集)和组织这些数字化的培训资料,并在网页上展示出来。目前,存储空间的成本已经十分低廉,在网站上大量存储多媒体信息已成为可能。这里,侧重讨论由视频构成数据流的信息源的制作。视频数据流作为培训的信息源的特点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容易吸引学习者。在设备和软件完备的前提下,制作相对容易。以下讨论几种视频数据流的制作形式: (1) 直接对老师的上课现场进行录制。此法较为传统,市面上各种教学VCD光盘几乎都采用次方法录制的,因而容易收集。在培训网站上不宜直接采用,这只是课堂的搬家。 (2) 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它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计算机的屏幕中表现的。选用一种抓屏软件,录制来自屏幕演示的培训内容,它仍是一种视频数据流的形式。目前,常用的抓像软件有HyperCam、Screen recorder等。笔者采用的是:Camtasia Recorder(先入为主)。该软件已经为制作这类的教学资料的设计了许多十分实用的功能。如:抓屏的范围可以是整屏、窗口、自定或可变化的;录制时可将你对着麦克风的话音同步录制,也可后期加入;屏幕演播过程鼠标的表现可以用各种动画色块突出表现或更换鼠标指针的图案;提供了编辑功能等等。如果演讲老师能学会这种录制形式,只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台电脑和一只麦克风,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通常,把它们转换成视频流的形式(如realplay、),特别适合在网上点播。在网上如何组织视频节目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把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分为许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个视频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的长度控制在3至5分钟。每一个小片段被组织到网页上,可以用带超链接的小标题表示,甚至可以带上一小段文字说明,让学习者决定是否点击它。 四、 如何让培训网站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其目的是培训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那么,如何来实现将自己的学习溶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想,利用培训网站的上载功能,给老师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的作品或个人网页等;对于那些还不能上手的学习者,我们可以设计在网上置放某一作品的半成品,并告诉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一些提示或帮助。这样可以降低其制作的难度而达到学习者直接参与的目的。网上可以提针对学习内容配套练习和测试题目,可以直接在网上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是智能的,如果你的学习过程在网上都有记录(根据IP或登入帐号),通过网上编程,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评估,并能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示范。我们建成的宽带网络也必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如何设计网上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新的环境和空间下进行交互和沟通?本培训网站的本身将成为一个事例。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老师为该网站的学生(学员),体会在网上如何学习(接受)知识。同时,网站提供老师的实践空间(主页空间和上载机制)。这时,老师是网站上自主网页的主人,通过该主页和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学到了在网上从事教学的本领。这就是该网站最主要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实践基地。厦门教育宽带网建设的同时,正在积极的筹建应用于教学的数据中心(IDC)。这一中心的功能虽很多,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老师在网上进行各种教学活动。通过我们培训网站训练的老师,将比未经过培训和训练的老师更容易适用这种在未来将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模式。 继续教育论文:会计继续教育初探 刘知生 所谓继续教育,又叫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特点、组织管理谈点粗浅看法。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时局变化的高度敏锐性,感悟时局变化对企业财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及程序,要加强学习,坚持方向,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②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综尚超前和创机关报、竞争和法制,更体现了风险与效益对等的根本法则,归根到底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这一些均有赖于国民教育和不断学习。 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④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财政部长项怀诚指出,当前会计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 。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4.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若连续二、三年未参加,将在资格考试、会计证年检、评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惩诫,直至吊销会计证,清理出会计队伍。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一千多名会计人员,要在两三年之内全部轮训一遍,无论是会计人员数还是培训工作量都是大规模性的,是史无前例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一是工作新和专,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一是内容新和专,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 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 7.社会性、服务性。坚持以属地原则为主,级别管理为辅的原则。一般地,高级培训权限在中央、省里,中级培训权限在地市一级,初级培训在县里,按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属地原则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8.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 ①函授学习; 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 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 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 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 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 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 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艰巨性和紧迫性,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它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可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等。 3.分别层次,分清职能。分期分批,分行业分系统,区别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部门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提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 ②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 ③会同具体培训单位,制定教救灾计划、收费标准,并指定教材; ④检查和监督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 4.围绕主题,规划目标。 5.坚持原则,加强管理。 ①严格许可证制。 ②坚守师资条件。 ③严审硬件设备。 6.严格监督,保证质量。一是考试试建档;二是注册年检;三是制度约束。以充分保证按质量按量完成会计继续教育任务。 继续教育论文: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与实现方法 摘 要 本文介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与实现的方法。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提交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如何构建网上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基于WWW;远程教学支撑系统;同步多媒体 一、简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将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化、终生化和国际化的新型教育形式和必然途径。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能创造出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可以送教上门;让人人享有教育;能克服人多、地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能解决工学矛盾;可以请最好的教师,运用最好的教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 二、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对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关键在于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01年,在充实中小学教师缺额的同时,使98%以上的小学教师,95%以上的初中教师、70%以上的高中教师和60%以上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或任职标准。因此,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办学开放性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由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满足终身学习要求的教育保障体系,有助于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使广东成为教育强省。 1、目标和基本思路 广东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广州、深圳、珠海大中城市为先导,逐步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分层次推进。到2002年,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广州、深圳、珠海和珠江三角洲400多个城镇中2800所中小学。到2004年,现代远程教育辐射全省5000所中小学。发展目标是: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建设广东教育强省服务,对广东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为国内师范院校开展远程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2、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广东省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和各类高层次教育人才。 3、技术路线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采取的是基于WWW的远程教学系统和基于www光盘多媒体授课课件压缩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模式。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室(校外教学点设在网络条件教好的中小学)或家庭就近上网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来访问和学习;同时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室或家庭本机操作,学习压缩在光盘中的多媒体授课课件。该技术模式可以分为五大模块: (1)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 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提出了一个 基于Internet的网上虚拟集成学习环境。AnswerWeb系统、Web远程测试系统、Web远程交流环境、多媒体作业系统以及基于Web的网络大学管理系统。 AnswerWeb系统----在一般学习过程中,提问与回答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而通常在一个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问题往往具有相似性。另外,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汇总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作为反馈可以使教师能够及时高效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了经验教师的培养周期。 AnswerWeb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基于 Web的网络自动答疑系统。通过关键字匹配、 搜索算法,和问题勾连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得到问题的解答。系统提供问题分析功能,以使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Web远程测试系统----基于Web的测试系统支持学生入网测试。学生只要接入Internet,可以从在何地点进行实时考试,考试完毕后立即可以得 到成绩,同时教师可以立即统计、分析该次网上考试的学生成绩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本系统实时纪录考生的考试状态,若考生因网络失败而导致考试的异常中断,其可以在下次登录到系统中时,自动恢复到上次考试的中断点。 Web远程交流环境----远程交流环境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异地师生交流的场所多媒体作业系统----多媒体作业系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 Internet的作业、作业完成和提交的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预先编辑好的基于各种媒体的作业 ------ 文本、图片和语音,在 Web中。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学生可以通过 Internet 浏览教师的作业,并可以利用本系统完成并提交作业。 基于Web的网络大学管理系统----本系统综合管理虚拟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类课程的信息。提供学员注册、课程安排、分数查询和交费情况等信息。 (2)基于光盘的多媒体课件压缩系统 该系 统利用最先进的多媒体压缩技术把老师授课过程具有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压缩在光盘上,然后邮寄给校外教学点,安装在多媒体室的服务器上(网络条件较好的校外教学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线路下载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校外学生。学生在本机的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3)远程教学综合信息库 教学资源库包含教育信息本地化、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实习软件工具库等。 (4)网络课程建设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学科核心课程6 门 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 数学方法论 国内外数学教改动态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化学学科核心课程5 门 化学习题教学研究 化学竞赛指导 日用化学选讲 新材料、新能源专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学科核心课程5 门 听说能力训练专题研究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 英语视、听、说 翻译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学科核心课程6门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比较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专题 数学发展简史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学科核心课程5门 英语教学概论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技能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音乐学科核心课程5门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技能 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 儿童舞蹈及音乐游戏 音乐欣赏及作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5)考试和实习的实施办法 按照远程教育"宽进严出"的原则,必须把好考试这一关。考试场地可以设在校本部和校外教学点,标准化考试在校外点局域网的计算机上进行,实习可以在校本部和校外教学点。 4、该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 远程教育的前期设备投资小,基本上是利用我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资源,如网络中心的核心网络设备、出口的信道等。 网上学员入网投入资金少。学员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上网学习。一种是在校外教学点中小学多媒体室里上网学习;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家庭上网来参与网上的学习和网上的辅导。特别说明的是广东五大网已经10M-155M互联,珠三角地区普遍提供家庭上网接入,方式有:拨号、ISDN、ADSL、CABLE MODEM,有些地方已经光纤进入家庭。 利用最新的多媒体压缩技术,把多媒体课件、教师授课的影像资料等压缩在光盘上,邮寄给校外教学点,安装在多媒体室的服务器上(网络条件较好的校外教学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线路下载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校外学生。学员可以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环境上自学,也可以把光盘带回家学习,犹如把最优秀的教师请到家里来上课,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按照远程教学的大纲,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真正体现了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由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这大大方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 多媒体光盘压缩成本低。以物理教育专业(专升本)为例,一个学生需完成15门课程(三年完成),授课课时约750个学时。如果用目前流行的VCD MPEG-1的压缩格式,每个学生需派光盘700张左右(每张光盘播放1小时),这是不敢想象的。但如果用我们开发的最新压缩技术,每张光盘可播放17个学时,仅需44张光盘,也就是说每月每个教学点或学员派发1-2 张光盘就可以了,每张光盘的成本不到5元。 光盘压缩技术采用国际流行的基于web和www浏览方式,非常方便用户用浏览器调用。由于有较好的市场和前景,Microsoft微软公司已把播放器嵌在(plug-in)win98操作系统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开展远程教育,可以激活我校的教育信息产业,特别是带动我校的课件制造业和出版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采用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易于推广,应用前景广泛。该技术路线适合我国各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不但可以应用在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可以应用工矿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以及工程继续教育等。 继续教育论文: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护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缺乏系统的学习 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 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 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 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 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 护理经验的总结 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 继续教育的方式 2.1 学历性进修 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 非学历性进修 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 专题研究 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 讲座性学习 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 科室性学习 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 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 继续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档案 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 定期检查 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 奖惩措施 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4 讨论 总而言之,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使其逐渐深化,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本文所述以外的许多问题,如本职工作和继续学习在时间上产生矛盾、参加继续学习者基础不一、继续学习如何循序渐进等,只要我们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教材衔接紧密,理论能为实践所用,同时做到时间巧安排,管理人性化,措施有力,奖惩得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继续教育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创新 在网络时代,会计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以高新科技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 目前,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宽带与异步传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南国农)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的优化(李克东) 。会计教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将是我们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现代教育的大众化、个性化、实时化思潮的发展也使得原有的会计教育思想日益显得落伍和陈旧,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会计理论和管理制度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重大的创新。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有论者认为, “网上实体”的出现, “网络公司”等虚拟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拓展了原有会计基本假设(陈卫星,1998) 。甚至有人认为会计假设将被取消,会计将表现为一个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袁树民等,1999) 。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雷光勇等,1999) 。在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围绕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 的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察特派员制等三种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可见,由于网络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无论会计教育思想和手段,还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正是这些变革,使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成为必要。 1、会计继续教育应具有的重要特征 那么,这种新的模式究竟应是怎样的呢? 有无可以照搬过来的经验和模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会计教育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培养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情况,. . . ”(阎达五等,1998) 。可见,探索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并无多少成功的经验可寻。我们应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的规律,从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个能真正适应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我们认为,新的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探讨。 首先,新模式应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特征。 ———新模式应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智能和技术代替了人力,高科技产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日趋高档化、复合化。就会计实务操作而言,大量的计算机处理取代手工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化 ———财会人员不仅要懂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新模式应充分体现创造性教育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有好奇心,有创造欲和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财会人员不应仅仅是新会计理论和方法实践中的“沉默羔羊”,而应为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事实表明,许多理论和管理制度上的纰漏正是由于财会人员的积极大胆预防才得以化险为夷。若是财务人员墨守成规,不仅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同时也使新理论和方法无法得以完善。所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财会理论,又能在新的特定情况下具有果敢、合理创新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尤为必要。 ———新模式应是开放式的个人教育。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式的个人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之一,它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情景,使个别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和现实,使教育效益和质量相应得到极大提高。这也是会计教育新模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模式应是不间断的终生教育。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后,继续教育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已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因此,会计教育新模式应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专业技术队伍。 其次,这一新模式还应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我国,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已开始重视会计继续教育问题,这为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和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已决定成立中国会计学院,着重对全国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大力提高高级财务会计干部的素质(如:财务总监和稽察特派员等) 。国家财政部已于1998 年1 月23 日发文(财会字[ 1998 ] 4号) ,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文中规定的会计继续教育,包括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对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形式,文中主要提到财政部门组织的定点培训;对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文中规定高中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68 小时(含自学时间) ,初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2 小时(含自学时间) ,也就是一年最多大约7 个工作日。显然,规定中的会计人员每年用于继续教育时间偏少。而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手段———教学方式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呆板的全日制学校传统的“满堂灌”方式。 可见,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况无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际效果,还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方便性和针对性上,都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展着的形势的要求。 2、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具体设想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从业需要,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又难以很好地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迫切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既大胆和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具体来说,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硬件”创新———框架结构上的改革和创新 充分利用Internet 和Cernet 等现有的网络资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现有高校财经类院(系) 和已有的财会人员培训机构为大的框架和依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进行以网络为主要依托的会计继续教育: ———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级财政机构和中国会计学会所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站(或网页) ”,或者在我国国家政府机构所属的网站(或网页) 中开设财政服务专栏———“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 ———着手设立和充实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省级网站(网页) ”。对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可以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 先行建立网页,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和条件成熟时再向其它省市推广。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创新———内容及内容提供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即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的大的方针后,对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内容的提供者———高校财经类院系等有关会计继续教育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商”进行择优, ———只有优胜者才能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地也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行改革。 第三,高校财经类院系在会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校财经类院系不断紧密追踪和学习最新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页”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片等)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该网页充分了解和吸收会计实践中的合理要求、想法和建议,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的理论充实到教学活动中、粘贴在会计继续教育网页上,进行实时互动服务。这样也就是建立了一个基于Internet 网络的“理论———实践———理论创新———服务实践———新的理论创新”的一个更为迅捷和灵活便利的认识论的高速循环,这无论对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会计实务的促进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3、结论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在新的世纪,会计在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正面临着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为及时、充分地做好新的会计理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尽可能地使新的理论能迅速“实时”地指导日新月异的实践,也使广大的会计实务工作者能迅速“实时”地适应当今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本文在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的教育特征———重素质、开放式、个性化、实时性和终生教育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提出了这种新的会计继续教育的模式,并从会计继续教育“硬件”(教育方法的框架结构上)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提供上) 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一模式还把高校财经类院系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库,从而使会计继续教育建立在一个高倍速的、稳定的和高素质的载体之上,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当然,该模式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研究,比如对模式的具体技术支持系统的讨论等;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例如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等。这些将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继续教育论文:计继续教育体系架构分析 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是指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有内在联系并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子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会计继续教育教学系统与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系统整体运行状态如何,取决于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只有当各子系统的运行达到高效、灵活、协调时,会计继续教育整体才能处于良性状态。以下对三个子系统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做一分析。 一、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的立法、管理权限实施的手段与途径、对管理行为的监督等。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该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对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起着决定作用。就其自身而言,其运行路径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管理系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遵循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要把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影响分析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不同的平台。首先,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会计继续教育都相当重视,在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强大后盾;而在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或地区,政府或民间用于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支出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均无法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造成这些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且不规范。其次,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方式有所区别。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你拿大等,崇尚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介入的范围严格限定在那些市场失灵的地方,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一些民间机构,如会计职业组织、协会、高等院校、企业等;在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政府在很大程序上参与会计人员的管理,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格局;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我国,政府积极介入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继续教育领域,形成该体制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再者,制度创新的差异性诱发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内容的不一致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荷兰等,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予以保证,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培训的组织与服务、培训的质量控制、对学员学习效果的确认与评估、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审核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从而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会计继续教育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这样,相关的法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继续教育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二)会计继续教育自身运动规律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职能、内容、形式等方面。首先,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从哲学角度考察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人文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精神解放;进步主义学派强调了解现今社会,以实用为目的;要素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力争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哲学分析学派则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传递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理性能力,学习道德价值。上述种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其次,会计继续教育的职能具有多样性。在当今社会,对于从事会计或相关工作的人士来说,会计继续教育具有补充职业教育、延长学校教育、进修提高教育以及发展个性教育等多方面的职能。再者,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而言,有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人员教育等,有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对会计法的学习、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学习、对会计职称和职业考试指定教材的学习等;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而言,有正规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育以及短期培训之分。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动态性。会计继续教育打破了阻隔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形障碍,直接沟通了会计教育界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其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联系密切,并要不断适应社会、个人的各种不同需求,信息反馈及时,内容更新迅速。这就使会计继续教育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它的教育对象是流动的,教学内容是变化的。 第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结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表现在:一是教学对象具有普及性。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对象为广大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其所处行业、领域覆盖了整个社会,具有极强的普及性。二是管理主体具有社会性。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民间两个方面,每一主体内部又各自有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分级管理机构,由这些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工的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网络。三是教学主体具有广泛性。教学主体包括会计职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力量、高等学校等,公私并存,种类繁多。 (三)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会计继续教育自身多样性、动态性和社会化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从体制结构到运行机制应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基于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规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还应具有开放、多元、协调和灵活的特点。这样,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宏观如何调控、微观如何搞活,如何确定二者的结合点、接触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而必须将其放置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之下来研究。宏观上由谁来调控,是政府还是民间,如何调控?微观上如何搞活,是否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宏观与微观如何协调、衔接?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都离不开对具体国情的分析。就宏观调控来说,存在着民间主导、政府主导以及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三种模式。选择哪一种模式,必须结合本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以我国为例,由于政府掌握着会计人员的技术资格认可权、从业资格审核权等,这样由政府组织会计继续教育活动应是最有效率的选择。就微观搞活来说,也有市场调节和计划控制两种模式。市场调节是指由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从而形成优胜劣汰机制的模式;计划控制是指由政府制定一定标准选择指定培训机构的模式。其中前者业已成为各国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主导模式,这与会计继续教育生源多变、目标多元、方式灵活的特征相吻合。但会计继续教育毕竟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绝不能完全市场化,准确地确定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结合点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该结合点应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对会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上。 二、会计继续教育教学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子系统处于会计继续教育系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系统,它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等。与会计学历教育相比,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教学特点 第一,学员学习的特点。(1)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等,下同)是以独立的方式、主动的态度参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的。他(她)愿意而且有能力判断自己的学习需要,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她)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指导与帮助,而绝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与约束。这种“自我”意识和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使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对象与教学主体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2)会计人员丰富多彩、个性化的经验,成为他们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每个人根据自己以往的职业、学习等方面的经验,对学习目的、内容、效果等做出分析和判断,减少学员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第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计继续教育主体的教学职能要比学历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职能复杂。它主要包括:(l)传授知识。这是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他们要把会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会计制度变迁的新问题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学员,这包括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授课等一系列具体教学活动。(2)提供咨询。这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具体问题,当他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时,自然期望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有关理论就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分析,则会形成学员、教师双方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教学原则 第一,市场化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服务。它直接面向广大的会计人员,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在指导思想上不能照搬会计学历教育的模式,而应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急社会、个人之所急,教社会个人之所需,使会计继续教育直接有效为社会服务,使会计继续教育的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应具有灵活、多样和开放的特点,具有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的变化,随时调节、不断整合的功能。 第二,自主性原则。它是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会计人员,激发和引导会计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帮助式教学和自我学习,使会计人员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会计人员的自我意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宝贵的积极因素,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的效率。 第三,全面发展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应使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前已述及,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人的素质由多方面组成,它包括智力、技能、文化水平。意志、责任心。道德感等。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尽可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另一层含义是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教会学员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员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会计继续教育科研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子系统是会计继续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辅助支持系统,它主要包括科研机构的设置、科研经费的筹集与使用、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等方面,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科研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一)科研系统的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的专一性。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系统,其主要宗旨在于为会计继续教育第一线服务,因此,其研究内容必须围绕会计继续教育这一命题而展开。诸如研究会计继续教育的功能、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方式、方法、管理模式、产业化问题、信息技术对会计继续教育传统方式、方法的冲击等。 第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在进行会计继续教育研究时,可以大胆地借鉴社会科学一切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为了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研究的适用性和说服力,应广泛采用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二)科研系统的运行机制 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指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研究、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转。首先,课题的选题要突出会计继续教育的主题,体现现实性和科学性,重点围绕当前会计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展开研究。课题的选题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所公开的选题,由于这类选题一般经过科学的充分论证,因此其研究价值相对较高;二是研究者自身经过广泛实地调查、询证,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地筛选,最终所确定的选题,这类课题一般具有十分明显的针对性,因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由于受研究者研究视野、样本采集等局限性的制约,其研究价值相对较低。其次,课题开发是科研系统运行的中心环节。要保证课题开发得以顺利实现,提高课题开发的成功率,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人员保证。必须成立一支结构合理。搭配得当的研究队伍,并对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二是方法保证。要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十分必要。因此,研究队伍应就本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广泛地讨论,并尽可能细化,提出每一部分应该采用的研究方法。三是经费保证。要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筹集到的经费,研究者应对其使用途径作出合理规划。最后,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是科研系统运行的跳跃性环节,是科研能否转化为成果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的课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办法。为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科研管理机构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就评估的各个环节如专家的资格条件、答辩程序、投票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继续教育论文: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护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缺乏系统的学习 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 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 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 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 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 护理经验的总结 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 继续教育的方式 2.1 学历性进修 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 非学历性进修 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 专题研究 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 讲座性学习 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 科室性学习 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 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 继续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档案 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 定期检查 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 奖惩措施 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4 讨论 总而言之,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使其逐渐深化,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本文所述以外的许多问题,如本职工作和继续学习在时间上产生矛盾、参加继续学习者基础不一、继续学习如何循序渐进等,只要我们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教材衔接紧密,理论能为实践所用,同时做到时间巧安排,管理人性化,措施有力,奖惩得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继续教育论文: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继续教育 新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对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应本着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采用多样、灵活的专业化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的思考和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1994年首届全球终身学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应开展终身学习,不断地开发人的潜能,以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在职培训“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时断时续的活动,而应当是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随着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政府机构等各种组织管理过程中取得成功,整个社会都在向学习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走向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学校组织的必然选择。与企业组织相比,学校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这是因为,其一,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领导人的管理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正处于生命发展的特殊阶段,需要有成人的关心、引导,以便逐步完成其社会化进程。其二,与企业组织的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生活动的学习本质自不待言,就教师本身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的生产、配置、消费为基础的社会里,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从20世纪中叶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开始,其目的已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达标方向逐渐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这也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发扬不断求知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二)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使民办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必需师成长有周期性特点,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同一教师群体中也并存着处于不同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国外对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作过初步研究:一是适应期(1—3年),主要是新任教师,他们一方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因初为人师而兴奋不已。二是稳定期(4—7年),他们逐渐适应了课堂教学,并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此时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定。三是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被认为是职业危险期。此时教师开始埋怨教师职业缺乏挑战性而不满于现状,大胆进行教改试验、批评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弊端等。四是平静和保守期(23—31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技巧使之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精力。五是退出教职(31—39年),即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教师都有,每一阶段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的教育需求。年轻阶段的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中间阶段的教师寻求突破和创新,年老阶段的教师需要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传递,这一切都离不开针对个体差异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都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国内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民办学校所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三种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1.与公办学校的竞争。公办学校在数量上、办学积累上。抗风险能力上都比民办学校具有明显优势。它们相对较低的收费和背靠政府的招牌,将在生源竞争和师资竞争等方面给民办学校带来巨大压力。 2.民办学校自身之间的竞争。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取得合理回报,保障民办学校师生与公办学校师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这些将吸引更多的人投资兴办民办学校。由于我国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的原因,教育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会导致未来几年内民办学校对适龄生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3.与外资办学的竞争。日前,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将再一次掀起境外机构与国内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办学合作的高潮。境外办学的存在将在国内生源和财源方面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展开激烈争夺,尤其会对高收费民办学校产生巨大冲击。归根结底,竞争是人才——教师队伍的竞争。继续教育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师竞争力的关键,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模式 (一)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办学机制和实际操作中,已经呈现出愈来愈鲜明的市场化倾向。民办高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密切联系。被人们称为”双刃剑”的市场,已经成了推动和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民办高校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就要有能培养出这种人才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民办高校必须首先把好“人口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质量。由于民办高校竞争力有限,所以教师质量难以与公办院校相比。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与其发展规划、目标、定位、特色等实际需要相挂钩。例如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还有实际应用能力。如果一个商务英语教师既可以在授课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又可以在学生需要实践时扮演管理者或者客户的角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会比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又如如果学生的专业是英语教育,就业去向是中小学英语教师,那么授课教师就应该受到相关的培训,在授课时针对中小学实际需要安排授课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巧。再比如对于中外合作去向的学生,学校就应对授课教师进行合作国家文化、对接大学情况、相关专业国外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未出国门就已知己知彼、成竹在胸。而如果学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研究水平的继续教育就必不可少了。总之,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质量是惟一的生命线,人才是成功的奠基石,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教师继续教育原则是百年大计。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实地进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是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专业化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可以采取如下不同的措施: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以在职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经常性教学问题为主的教育模式。校本培训理由在于,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大量的经常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积累起来一次性解决,需要即时处理;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认识到其所在学校自身存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教师个体积累的良好经验聚合起来,在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群体的价值。校本培训主要有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两种具体方式。正式培训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机构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与有组织的较为规范的培训。如英国谢费尔德大学教育系提出培训在职教师的六阶段模式。包括:确认阶段,由专职培训人员确定教师的需求;谈判阶段,由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就具体问题协商,选择最适宜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与方法;协议阶段,主要是确定谈判的结果;实施阶段,主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束阶段,主要是总结以往成绩与不足。非正式培训是最经常的校本学习方式,如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可以进行“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导师可选择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对其传帮带,这种方式对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而对缺乏新思想、新观念的中老年教师,可通过教科研、协会团体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更新教育观念。还有在岗自我培训、开展教改试验活动、教学评优、教学技能竞赛等都是进行间接培训的渠道。 2.校外进修 校外进修是一种目标明确、规范、正式、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它主要针对民办高校中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行学历性或研究性的系统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各种素质。这种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参加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二是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的生活体验型进修,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技能;三是参加各种类别的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较适用于新教师培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四是校际交流和国内外考察。组织本校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校教师座谈研讨,各民办学校互派教师等,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学习方式。通过国内外考察总结经验,探讨规律,也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3.远程教育 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继续教育的新途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来进行。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开展远程教育是建立完善的、大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远程教育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调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可以随时浏览、复习学习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育设施较好的民办学校和接受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三)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合理结合,达到最佳培训效果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方面,即培训者(培训单位)、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只有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达到三位一体的合理组合,才会收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1.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 作为继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对培训结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在培训动机、需求上的不同是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训动机上,有的教师为追求自我实现,有的是由于评职、竞争等外在压力,有的是从众心理等。事实上,用外在压力的方式使教师参训与教师自主自愿进修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教师的主体意识很强,如果没有参加培训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很弱时,效果就不会很好。所以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学校应调查教师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使受训者能够更加关注自身需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习形式和途径。 2.培训者——培训单位 培训单位与受训教师问是教育上的供求关系,供者所供能满足求者所需,求者所需能为供者所知,是实现供求平衡的前提。因此,培训单位对培训的多元分析尤为重要,包括培训对象分析、培训目标分析、培训内容分析、培训条件分析等。民办高校新任教师培训、骨干培训、学历进修、素历提高等不同的培训层次各有其培训目标,每项具体目标对培训课程和内容又有不同规定和要求,培训单位要在对受训者和选送单位的需求信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特别是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出有效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设计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形式,同时调集到一批教育教学效果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培训队伍和与其相配合的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队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实现培训效应的最大化。 3.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 学校应在认真分析自身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条件,了解培训机构情况,剖析受训教师情况,帮助教师对培训单位提出的培训形式进行选择。学校在培训中的角色和任务,一是提供经费支持,使教师参加培训不存在资金障碍。二是尽量保证经济便捷。即提供的培训途径是受训教师和学校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投入都是最经济、便捷的,能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