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设计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论文:试析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现代 广告设计 传统美学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理念。本文对这一辩证关系的探啧,将会在当下世界多元的语境之中,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艺术。 广告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对广告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886年出现于巴黎街头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画是近代广告的开始时期,那么我国广告的产生则以上世纪20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广告和路牌广告为标志。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人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是我国广告的发展与开端。建国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广告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广告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近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等西方国家的广告艺术手法。可以说,作为广告艺术,中国的广告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做法。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要想使民族文化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广告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植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广告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它时时流露出传统美学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探讨这些影响,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广告艺术。 一、现代广告形式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广告招贴画具有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而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练,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广告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广告。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既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广告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 二、现代广告“瞬间艺术”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广告招贴画属于“瞬间艺术”。好的广告招贴要做到既能让人“一目了然”,还能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用多”,“一以当十”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广;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方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广告艺术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具有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表现出了一种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我们平常说“匠心独运”、“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户。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广告艺术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地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广告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三、现代广告中的中西传统美学理念比较 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奠定了传统西方艺术的“模仿”说。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表现对象时,经常是背景不着一笔。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广告画面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虾的形象更为完美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再看我们的一些广告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绝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标准,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广告招贴艺术的要求。 四、现代广告中色彩的传统美学理念 现代广告绘画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面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即说明了这种关系。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自然景色“拟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以是“怡红快绿”。其他诸女 “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代诗人笔下对色彩的不同感受,都说明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是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我们反对形而上的把某种色彩硬说成代表某种性格,但却并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感情,这就是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一张白纸上,画上几只游动的小虾,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大片空白联想成茫茫的水面。在广告招贴画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这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观众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理,不仅在形式上不现其虚,在内容上也因某些启示与联想,使其更充实、更丰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给人多么充实而深刻的含义。旧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国古代诗人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不是值得我们在设计广告画面时很好地借鉴吗? 广告设计论文: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 论文关键词 广告学 广告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理论 实践观 论文摘 要 广告传播具有整合功能、管理与控制功能、教育与指导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广告艺术设计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告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 现代广告的设计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广告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明显地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告创意内涵 简而言之,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告创意”有必要对意念、 意象、 表象、 意境做一下解释。“ 意念” 指念头和想法,在艺术创作中,意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意念即广告主题,它是指广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某一定有形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客观事物本身, 是艺术表现的对象; 二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思活动,就是创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形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传递客观事物信息的符号。 二、广告传播的作用与功能 所谓广告,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舆论、促进营销的一种宣传活动。广告 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同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它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广告本身就是一 种艺术,起着某种精神名片的作用。根据广告传播的功能与现实生活的实践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传播的社会作用。表层方面,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加速流通、促进生产,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多积外汇装饰商店、美化市容。而更深一层来分析,它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些作用,正是广告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欢迎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我国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广告传播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 ,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广告传播事业走入困境。 一是名人广告泛滥成灾。效仿名人、仰慕名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巧借名人效应做广告只要适度,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广告虚假。一些广告过分强调产品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结果给人一种明显的虚假印象。尤其是一些化妆品和医疗保健用 品广告,生怕效果说得不充分,神奇性说得不完满,于是不惜置产品实际于不顾,竭力夸大。 三是广告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随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商品意识与广告意识在人们心中日益强化,广告数量自然也急剧增加。而我们的传播媒体与广告数量急剧增加的现实形势相比,显然还不够多。在此情况下,很自然地出现了广告的过分密集现象,使广大消费者被动地处于长期广告大战的包围之中,感觉变得迟钝甚至麻木,形成了广告躲避现象。 四、广告创意的过程及其思考方法 1.广告创意过程 (1)准备期。指专为某一广告活动而搜集的有关资料。 (2)孵化期。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 (3)启示期。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印象是产生启示的源泉,所以本阶段是在意识发展与结合中。 (4)验证期。把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之更臻完美。 (5)形成期。以文字或图形将创意具体化。 2.广告创意思考方法 广告创意思考方法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垂直思考法。即按照一定的思考路线进行的, 向上或向下的垂直式思考,是头脑的自我扩大方法。其一向被评价为最理想的思考法。第二,水平思考法。又称横向思考法,在思考问题时向着多方位方向发展。此方法有益于产生新的创意却无法取代垂直思考法,只能弥补后者不足。第三,集脑会商法。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意思考方法。 五、广告定位策略对广告创意策略最具划时代的意义 (1)定位的心理基础和特征。定位是一种攻心战略, 定位观念使得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从商品转向了消费者, 要求更细致的消费心理研究。 (2)定位的竞争特征。定位要“ 相对于竞争对手”,表明定位广告是一种竞争性广告 , 因为定位是一种心理位置上的竞争,定位承认并利用竞争品牌的位置和优势。 广告设计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形式指导广告教学,采用多学科、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和全方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新的思维方法,加强多学科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告设计论文: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 论文关键词 广告学 广告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理论 实践观 论文摘 要 广告传播具有整合功能、管理与控制功能、教育与指导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广告艺术设计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告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 现代广告的设计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广告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明显地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告创意内涵 简而言之,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告创意”有必要对意念、 意象、 表象、 意境做一下解释。“ 意念” 指念头和想法,在艺术创作中,意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意念即广告主题,它是指广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某一定有形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客观事物本身, 是艺术表现的对象; 二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思活动,就是创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形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传递客观事物信息的符号。 二、广告传播的作用与功能 所谓广告,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舆论、促进营销的一种宣传活动。广告 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同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它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广告本身就是一 种艺术,起着某种精神名片的作用。根据广告传播的功能与现实生活的实践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传播的社会作用。表层方面,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加速流通、促进生产,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多积外汇装饰商店、美化市容。而更深一层来分析,它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些作用,正是广告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欢迎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我国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广告传播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 ,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广告传播事业走入困境。 一是名人广告泛滥成灾。效仿名人、仰慕名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巧借名人效应做广告只要适度,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广告虚假。一些广告过分强调产品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结果给人一种明显的虚假印象。尤其是一些化妆品和医疗保健用 品广告,生怕效果说得不充分,神奇性说得不完满,于是不惜置产品实际于不顾,竭力夸大。 三是广告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随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商品意识与广告意识在人们心中日益强化,广告数量自然也急剧增加。而我们的传播媒体与广告数量急剧增加的现实形势相比,显然还不够多。在此情况下,很自然地出现了广告的过分密集现象,使广大消费者被动地处于长期广告大战的包围之中,感觉变得迟钝甚至麻木,形成了广告躲避现象。 四、广告创意的过程及其思考方法 1.广告创意过程 (1)准备期。指专为某一广告活动而搜集的有关资料。 (2)孵化期。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 (3)启示期。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印象是产生启示的源泉,所以本阶段是在意识发展与结合中。 (4)验证期。把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之更臻完美。 (5)形成期。以文字或图形将创意具体化。 2.广告创意思考方法 广告创意思考方法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垂直思考法。即按照一定的思考路线进行的, 向上或向下的垂直式思考,是头脑的自我扩大方法。其一向被评价为最理想的思考法。第二,水平思考法。又称横向思考法,在思考问题时向着多方位方向发展。此方法有益于产生新的创意却无法取代垂直思考法,只能弥补后者不足。第三,集脑会商法。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意思考方法。 五、广告定位策略对广告创意策略最具划时代的意义 (1)定位的心理基础和特征。定位是一种攻心战略, 定位观念使得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从商品转向了消费者, 要求更细致的消费心理研究。 (2)定位的竞争特征。定位要“ 相对于竞争对手”,表明定位广告是一种竞争性广告 , 因为定位是一种心理位置上的竞争,定位承认并利用竞争品牌的位置和优势。 广告设计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形式指导广告教学,采用多学科、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和全方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新的思维方法,加强多学科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告设计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论文:试析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现代 广告设计 传统美学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理念。本文对这一辩证关系的探啧,将会在当下世界多元的语境之中,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艺术。 广告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对广告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886年出现于巴黎街头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画是近代广告的开始时期,那么我国广告的产生则以上世纪20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广告和路牌广告为标志。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人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是我国广告的发展与开端。建国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广告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广告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近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等西方国家的广告艺术手法。可以说,作为广告艺术,中国的广告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做法。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要想使民族文化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广告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植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广告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它时时流露出传统美学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探讨这些影响,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广告艺术。 一、现代广告形式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广告招贴画具有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而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练,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广告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广告。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既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广告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 二、现代广告“瞬间艺术”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广告招贴画属于“瞬间艺术”。好的广告招贴要做到既能让人“一目了然”,还能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用多”,“一以当十”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广;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方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广告艺术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具有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表现出了一种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我们平常说“匠心独运”、“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户。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广告艺术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地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广告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三、现代广告中的中西传统美学理念比较 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奠定了传统西方艺术的“模仿”说。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表现对象时,经常是背景不着一笔。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广告画面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虾的形象更为完美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再看我们的一些广告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绝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标准,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广告招贴艺术的要求。 四、现代广告中色彩的传统美学理念 现代广告绘画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面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即说明了这种关系。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自然景色“拟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以是“怡红快绿”。其他诸女 “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代诗人笔下对色彩的不同感受,都说明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是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我们反对形而上的把某种色彩硬说成代表某种性格,但却并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感情,这就是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一张白纸上,画上几只游动的小虾,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大片空白联想成茫茫的水面。在广告招贴画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这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观众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理,不仅在形式上不现其虚,在内容上也因某些启示与联想,使其更充实、更丰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给人多么充实而深刻的含义。旧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国古代诗人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不是值得我们在设计广告画面时很好地借鉴吗? 广告设计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论文: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应把它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广告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增强文化底蕴、理解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培养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思维来提升创新教育。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 [关键词]和谐;文化;市场;艺术性 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广告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崛起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广告业现存的问题很多,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广告监督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广告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公众的共识等等。这是一个中国广告业能否走向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研究广告业,我们的分析尺度有必要跳出时间的框架,诊断困顿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阻力,探寻突破迷局的方向。而在探讨当今中国广告业缺乏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再是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广告设计的教育问题。 设计教育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深层次意义上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设计教育人员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告业健康和谐发展。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其中广告设计教育的更好发展是中国广告业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更具有核心的创意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该如何做、怎么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当前广告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许多广告设计作品的共同缺点是缺乏意义和创意。我认为,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广告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先进的广告设计文化及民族文化、社会背景为参照,重构广告设计师现代化、国际化的价值观,不断改组和重建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一、增强文化底蕴以创新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泱泱中华,悠悠千古。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古代的设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织绣、家具、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辉煌的设计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当代设计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广告设计界,缺少文化深度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十分普遍。比如我们注意到1997年香港同归、1999年澳门同归以及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宣传招贴中有很多的设计元素是一样的:大面积红色的应用、孩子张开双臂的形象设计等等。作品缺乏对事件特征的把握和挖掘,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最终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应该提倡原创,要打破抄袭、临摹的枷锁,破旧立新才有前途。而原创则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适合本土的广告设计作品。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中国广告设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改进过程之后,更多地注重原创设计,力求使中国元素蕴涵于现代设计之中。而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升华方式的总和。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观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特有的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同时注重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手,还要找到自己的设计方法,这就要讲心和手合二为一,用心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承传中国文化。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独树一帜。2004年“苏州印象”广告展沿着“互动、专业”的方向发展,拙政、退思、网师、留园等苏州印象也显示出自己的风采。其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摄影、海报处处体现中国古老而又优美的古代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就是把中国精神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美好寓意与奥运精神结合到一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源于佛教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其中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形式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经流传的迹象和独特的文化。 因此,研究设计文化教育的内涵,扭转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理解社会的心态,进行课内和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是我们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以广告的市场化推动广告设计教育的深化 广告是指“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广告业中,创意应该说是如影随形的,广告人一直在找寻创意与产业化完美结合的生存空间。但是,创意的本身不能决定广告的命运。从广告的作用上看,广告和公共宣传、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四种手段。从广告发展史上看,广告业还需要资本兴趣、公关技术等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它是一种整合商业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广告在现代促销巾的位置和作用,创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市场,化为新的资本。 另外,也要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发展与品牌的关联。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某产品的名称、辞句、符号、设计或其合并使用,是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一种体验。其不仅包括物质的体验,还包括精神的体验。其目的是以此区别于其他商品,不与其他商品发生混淆。产品是冰冷的,品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产品会过时,会落伍,会被竞争者模仿,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品牌是广告信息与消费者心智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相差无几,惟有品牌给人以心理暗示,满足消费者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从消费者来说,利用品牌帮助选购物品,不必每次都检验商品的质量。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信誉的象征。而广告设计要突出品牌,受众通过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中的品牌认识产品,品牌形象最终也要通过广告设计才能发挥作用。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广告服务于品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熟悉感;二是提醒作用。 体现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幅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漂亮的设计作品,而是应该向公众传达出商品的特性,并且激起公众的购买欲望,并参与到产品(服务)购买中,同时也要注意到广告设计要服务于品牌。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广告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检验作品好坏的根本不是为了美化,而是为了能够更高的销售,检验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市场来证明。”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观察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与品牌理念一致,漂亮的设计不是独立的,而是充分体现设计是否符合周围的环境,是否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观测和强化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如果背离了市场的需求,设计的作品只能是华而不实,而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表面的需求,不分地域和特色地开设专业和研究方向。对于设计教育的地域性而言,地域特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如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促进了设计观念的变更和进步,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地区,设计理念则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哲理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同地域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优长,科学定位,建立顺应学科发展、时展潮流的学科布局以及多学科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好广告设计教育与市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结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几方面重视起来。 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第一,体验客户(业主)、生产者(工艺的执行者)以及接受者三种角色。广告设计是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产物,从各自不同角度的限定和需求,三者问应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对立,而处理这些对立和矛盾,显然是在广告设计教育当中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体验广告设计中受引导产生虚拟化部分及上述三种角色使用设计成果时的当时行为和后续行为。而这一切只能在不断的市场实践中才能获得和提高。 三、广告设计中艺术思维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为我国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现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提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设计手段、新的设计观念和新的媒体设计的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挑战。 基本技能、设计观念与实践活动是广告设计的艺术性的三个层面。设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对设计工具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不断更新,以及观念和活动的变化,基本技能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另外,设计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它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弱小到壮大,从幼稚到成熟,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广告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广告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据统计,国内在几百所院校开设有广告设计专业,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国度里,像广告设计这种独具人文和艺术色彩的学科亦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广告设计教育亦背离了最初的精神,对这种功利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抑制作用,反而纵容、迁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告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展开创意、表现创意的过程,而创意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是要依靠调查研究信息资料的浓缩;二是靠艺术表现的技巧,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广告设计者的创意;三是靠长期的大量的经验积累,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四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没有深层含义和文化基础的标志设计不会走得很远;五是要正确认识广告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广告设计和品牌设计传播的关系。 总之,我们应将提升文化底蕴、重视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培养艺术思维并且将它们应用在广告设计之中作为我们创新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从国内外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看,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化,艺术效果是人情化。前者要求有强烈的刺激的信息性,后者要求给人悦目和美的享受。广告设计表现在方寸之间,是设计理念和视觉审美的结晶。提高广告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每个设计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广告设计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摘要】本文提出从应用标准成本、成本企画和知识产权三方面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标准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目的。我们现场调查发现,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等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有的是根据企业历史成本并结合市场状况制定的,有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本身就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有一套现成的标准和做法,只有少数高新技术小企业以理想标准成本为标准。大多数企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正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主要是“标准”难以准确设定。若执行中因不得已而频繁地修订“标准”,将会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环境,所遇到或发生的差异因素较多,静止地采用标准成本进行业绩评估或奖惩可能不一定公平。 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进行差异分析,大都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议,分析成本差异原因,控制不利差异,进行成本控制业绩的考核。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要修订。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作用会导致标准很快过时。而工人们则宁可沿用旧的标准,不愿意进一步寻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员应只关注那些表明生产过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措施的差异。调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可能只是浪费时间,管理人员通常只关注较大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所处环境的了解,增长了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如果管理者能够抓住飘忽不定的盈利机会,这种专业知识在行使决策权中发挥作用,便会增加公司价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个大型多样化电子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那时主要生产电话和交换机。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该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种的电子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修订标准成本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项标准成本的寿命都大大缩短。公司仍然将标准成本系统作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实行以产品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心设计。粗制滥造的标准成本系统用于业绩评估可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异,却导致产品存货的大量增加,产出的产品并未实现利润最大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发展对制造与标准成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保持最低库存或采用实时系统的企业来讲,没有,必要在计算直接材料差异时区分采购单位与使用单位。在这些单位里,一个时期的采购数量几乎与当期使用数量相等。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动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单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异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视工资率差异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二、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成本企画”思想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又叫“目标成本计算”、“成本设计”,首先在日本企业中成功应用。其关键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事先限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从生产产品的上游,确定成本允许开支多少,把传统成本控制的立足点从生产制造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阶段。 在新产品设计阶段,企业设计人员首先获得各种设计思想,经过筛选设计思想方案、技术评价、市场预测、作出设计投产决策。但这一决策必须建立在目标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产品设计一定要与成本设计相结合,产品设计师要与成本设计师相结合成为真正的成本工程师。 “成本企画”的实质是持续的成本降低模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先设计新产品,再计算新产品设计成本,然后估计新产品是否有市场,预测市场价格。如果成本过高,再反馈到设计,进行重新修改,以达到目标利润,定期降低产品成本。 “成本企画”控制的流程,是围绕目标成本为中心的。从设计新产品的目标成本开始,到设计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目标为止,是控制流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流程中,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工序设计。而每一个设计阶段都经过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每一阶段的每一次循环都是对降低成本的一次挤压,多次循环挤压,使最后工序设计成本降低额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为止。 “成本企画”这一成本控制模式说明:成本不是单纯的会计产物,既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从管理工程学角度去把握控制成本。可以说,“成本企画”是成本工程在新产品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成本企画”从一开始就实施透彻的成本分析,避免后续制造过程大量无效作业的耗费,做到防患于未然。这种控制属性是源流的控制性质。“成本企画”又具有成本筑入的特征。所谓“成本筑入”,就是把材料、零部件、人工、制造费用汇集在一起装配成完工产品,是图纸上的有限筑入成本尽可能与实际成本相等,甚至低于实际成本。这种控制方法也就是“成本筑入”的管理方法。 “成本企画”具有以下创新特点: 第一,市场导向性。“成本企画”是以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入手设计最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制定企业应实现的目标成本。 第二,源流性。鉴于产品成本的70%-80%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已决定,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成本企画”提出了源流管理思想,将成本管理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开发、策划阶段,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第三,前馈性。“成本企画”倡导的是一种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点的前移使管理者更注重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做事前的周密全盘分析,其特征是通过对计划的控制作预防性管理,即事先在图纸上就制定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由此得出信息及时调整策略来控制产品成本,实现成本的前馈式管理。可见,“成本企画”已将可控制的成本从传统真实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设计图纸等虚拟场所,重点从业务过程的下游转移到了上游。 第四,超团体性。“成本企画”为了能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实行成本控制,要求成立一种包括总经理、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营销人员、财务经理及技术人员在内的跨部门超团体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注重团体的合作协调。 第五,传递性。“成本企画”降低成本的秘诀在于成本压力的传递性,立足于市场制定的 目标成本,通过横向分割进行细化,将成本压力传递给各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又将所分得的成本目标进一步纵向细化,将压力传递给下级责任部门,直接将成本压力部分传递给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从而实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和压力的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目标更易为员工接受和实现。 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和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产业既应当重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投资,也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特别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成本控制。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热潮中,似乎有三个因素会拖企业发展的后腿。 第一,国内的知识产权观念非常贫乏。虽说海外留学生是国外科技的主要力量,但是,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从海外带回来的项目都不是一两个人在家里做得出的,这些留学生本人没有这些技术的所有权,所有权在他们的工作单位。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国内与企业洽谈项目,除非他们得到他们单位的许可,否则这些项目的引进如果不成功也就罢了,如果项目引进成功,到时很可能会有许多麻烦。 第二,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需求常常会导致盲目投资,以至良莠不分。比如,某个名牌大学投巨资为某个研究疯牛病的归国人员专门设立了研究所,而此君做事不久便传出解决了疯牛病成因,后来证实此兄的研究结果不是子虚乌有便是靠不住的狂想,贻笑国际。另一个例子则是国内对从国外带回来的基因芯片技术的狂热。基因芯片在国外已经产业化好多年了,其原理并不高深。基因芯片大部分基础技术早已被专利保护起来了。剩下的可能只是具体的和特定的某些未知基因的芯片,而这些技术与基因芯片的基础技术无关,只是某些中国人特有的具体基因性能的发掘和研究。国家花几亿元人民币建立基因芯片研究基地,很可能会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第三,崇尚安于清贫或清高是中国文人植根了几千年的传统,从陶渊明到朱自清,不为五斗而折腰早已是衡量知识分子气节的标准之一。而恰恰是这些知识分子,很可能是精英中的精英。试想一下,多为者良莠不分,能者又多不为,加上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与盲目,其结果会是什么呢?小则资源被大量浪费,大则劣币驱逐良币,招了一大堆不新不高的技术,到时真的高新技术和顶尖人才找上门,却没有资源又没有位置了——求仁而得非仁,事与愿违。 高新技术企业对生物科技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投资,以求利作为投资目的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笔者认为企业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有心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首先要避免的投资行为就是刚把钱投下去,就急于要回报,要从一项投资中尽早挣回钱来,再求高利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不可取,搞不好还会害了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笔者认为,如果要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必须先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特征,在仔细评估短期、中期和长期回报的情况下,选择投入某一行业。如果有能力并决定要投资生物科技,就要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千万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盲目上马。 据统计,在美国,一个药物从研发起到投向市场,大约需要15年时间,总花销大约有5亿美元之巨。虽说现在组合化学兴旺,能一次合成许多化合物,但真正有药性的分子不多。而且,每5千个有效药物分子中,大约只有5个可以做到人体试验这一步;而这5个药物分子中,最终也只有1个能推向市场。这么大一笔花销和这么低的成功率,如果没有一个大的药物公司或财团在后面支持,很难想象谁能撑下去。所以,现代药物研发的大趋势是进行行业分工:由小公司作药物早期研发工作,如果有成功的苗头,小公司再和大公司联合作进一步研发工作,如人体试验等等。而常规的商业模式是由大公司出一笔钱,买断小公司所研发的技术。美国当今许多中小药物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都是以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 当然,如果一个药物研究成功,其市场销售利润也非常可观。一个成功的药物,年销售额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是常事。不管是生物科技还是传统的药物科技,一旦完成了产业化过程,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销售价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说,药物研发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生产成本的大小。药物研发的经费虽说高得让人吃惊,但实际上只是日后生产成本的预支而已。如果投资者能从这个角度看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的研发成本,那么投资人对药物开发的前期投入和病人对各类药物的高价位想必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会少许多抱怨和不平。 如果投资者决定了要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确认该投资哪一领域的生物科技和药物技术。一般都会选择投资新药。新药上市成功后也许利润很高,却也有他们的内在缺陷:即药物副作用在大规模行销后很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不但前期投资可能血本无归,还要面对日后客户的无休止的诉讼,让许多药物公司吃不消。生产胸部硅胶填充物的道康宁公司曾因此产品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后也因谣言满天。大量隆胸美人到处告状,公司花了几百亿美元与所有隆胸人和解而破产。药物公司先发后亏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都是与法律责任息息相关的。 生物和药物技术投资不像信息技术投资那样,拉两个人投资几万元在车库就能干的事。几百万美元的投资只能算是小额投资,招聘的研究人才也要有十几个博士硕士才能真正做事情,单单人工成本就不得了。信息科技与生物和药物科技的技术密集度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算不得技术密集产业。也因为生物科技技术密集度高和产品开发周期长的特点,无形中提高了这类技术投资的资金密集度。 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拥有合法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并快速使其产业化,并且有效地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高新技术企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控制才是有意义的。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高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如果这些高新技术得不到法律保护,企业也就无法生存。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一项高新技术,首先要重视技术来源是否清白。判断标准在于该技术持有者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文字记录证明该技术属于该技术持有者,如果不是。企业最好研究一下是否可以花一笔钱把第三者对该技术的权益买断,免得日后麻烦上身。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财务成本控制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我们应从成本控制入手把财务管理目标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企业目前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目标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地"流动"。资金活,生产经营就活,一"活"带百"活",一"通"就百"通"。如果资金不流动,就会"沉淀"与"流失",得不到补偿增值。正因为这样,资金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亦是一种客观必然。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检查、财务诊断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活动不仅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而且都处于"关键点",而"关键?quot;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抓企业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为入手点。这样,既可以抓得实在,又揪住了"牛鼻子"。并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既包括产品成本,也包括人才成本等,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成本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我们应从成本控制入手把财务管理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企业目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着重探讨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等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大约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城市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期的股份制公司的出现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诞生了。但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还仅仅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附属部分,还没有自己的独立职能,也缺乏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这只能财务管理的荫芽时期。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产业革命进入完成时期,随着股份制公司的不断扩大与逐渐完善,为了适应怎样筹集资本、发行股票,怎样分配利润的需要,才产生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我国企业管理和理财的发展应该说是走过弯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标,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口号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才被重视起来。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法人治理实体。建立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要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企业投资决策关。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是有成本的,这一点容易被人忽视。例如一个正确的决策为企业盈利100万元,如果失去了机遇,没有作出及时的决策,这个决策成本就是100万元;如果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仅没有赚到100万元,反而亏损了100万元,那么,这个错误的决策成本就是200万元。因此,决策也必须讲成本控制。投资决策昌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因之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投资是指投放财力于一定的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利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有很多种类;从投资回收的时间划分,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从投资的方向来看,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以投资对企业前途的影响为依据,可分为战略性投资与战术性投资,以及初创投资与后续投资;确定性投资与风险投资;相关性投资与非相关性投资等等。这些分类是从逻辑划分的二分法划分出来的,每一种投资本身就具有多种类型的性质与特点,例如一项长期投资本身,它既可能是战略性投资,又可能是风险性投资等等。因此,我们在考虑投资时必须把好以下"四关": 第一,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去寻找依据,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根据资料调查过若干个国有企业存在不少失误的投资决策例子,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而是?quot;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作出了投资决策。例如一个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听命于某位上级首长的"暗示",给上级的老首长的儿子的一个公司投资300万元,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又例如一个很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为了回报他的故乡,强行主张在他的故乡投资500万元办厂,而他的故乡却不具备办这种工厂的条件,结果厂是办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个企业?quot;沉重包袱"。甚至还有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把国有资产随意地投资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身边的人,严格地说,这已经是一种腐败行为,是一种犯罪了。这一种投资方式在资料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竟占40%左右,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本人素质差,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自己又不懂经济规律而拍脑袋作出的决策。这种投资方式在资料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约占50%。 第二,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调查研究关,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按法治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 第三,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关,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四,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关。投资的目的是要有效益,要赚钱,因之必须实行投资成本控制;要有风险意识,尽力规避风险;投资要有效益,还得及时回收,以确保投资成功。 二、财务管理要为企业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三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如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当务之急。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第三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债"。据笔者对一个装饰工程公司的调查,这个公司在做装饰工程时,挪用工程资金,挪用材料资金,三角债现象相当严重,也存在偷税漏税的违规操作。后来,这个公司加强了资金跟踪管理,制定了资金使用"四个到位"原则:一是材料费按要求分配到位,不得挪用挤占;二是员工的工资,按施工定额兑现到位发放;三是国家的税收,按税法预留到位使用,不得违规;四是管理费,要按规定分解到位使用,不得拖欠。由于有了这"四个到位",这个企业的资金流通与安全便有了基本的保证,可见,搞好资金管理也完全是办得到的。三、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着想,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改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企业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四、财务管理要掌握好新形势下的合理利润分配,调动各层次人员积极性。 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按劳分配"的口号下,实质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厂长、总经理工资收入与一个普通员工相差无几,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不合理的。有一些厂长、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心理不平衡。个别人竟敢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受贿,形成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收入同一个体力劳动者也相差无几,这也是利润分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在利润分配上吃"大锅饭"是一种落后意识,是有很大危害的。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打破利润分配的"平均主义"。小平同志又提出"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是为利润分配进一步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科技工作者可以以科学技术入股分红,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可以说是利润分配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将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则视其参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利润分配如何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调动各层次、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成本管理控制目标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如有甲乙两个服装公司生产同一规格的裙装,所用面料、人工都一样。甲公司生产100件成本总额为2000元,单位成本为20元,乙公司生产100件成本总额为3000元,比较而言,甲公司生产成本低于乙公司,但乙公司多花费的成本是因为请服装师设计了一种流行款式,并改进包装。结果,甲公司产品售价每件30元,而乙公司生产产品售价为每件50元,由此我们看出甲、乙公司成本支出带来的收益不同,乙公司明显高于甲公司,这种差异就是成本效能差异。 产品单位成本越低越好,要不断扩大产量,通过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的降低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成本效能理论认为成本效能习性也是成本的一种状态,它通过对企业的成本剖析,将成本划分为基本成本和效能成本。基础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通常的。原有的情况下耗费的成本,如上例中甲公司的单位成本20元即为基础成本;效能成本指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为改进产品质量,增加或调整产品功能、改进产品设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功能、扩大产品知名度所花费的成本,如上例中乙公司改进款式、包装所花费的成本。效能成本虽然使单位产品成本在基础成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它却能通过增加少量成本支出形成更大的价值,如乙公司单位产品仅比甲公司多支出10元效能成本,但却可以形成20元的增值价值,从而使乙公司单位产品盈利达到20元,而甲公司仅为10元。 一、因不只限于产品数量。 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必须先了解成本为何发生,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关系对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动因是产品的产量,按产量进行这部分的分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制造费用就不一样了。传统成本管理对制造费用是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通常是生产工时),将之分配到各种产品中。这里面就隐含着一个假设:即制造费用的发生也是与产品的产量(工时)为直接相关的,并且是呈正比例比例。这种观念是适用于大工业时期的生产特点的。在这个时期,产品品种单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花费在产品的制造上面,而更为集中地体现为产品的直接成本即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制造成本尤其是直接制造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的发生与产品的产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然选择产品数量作为成本动因,但当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这个缺陷就变得突出了。很明显,诸如生产准备、材料搬运等费用的发生与投产次数非产品的产量(工时)直接相关,因而虽然小批量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单位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和单位直接机器工时相差无几,而前者的单位制造费用则比后者大得多。很明显,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还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会高估低科技含量产品成本,而低估高科技含量产品成本。成本计算的错误导致企业生产决策的错误,这对于企业来说,是足以致命的。那么,要准确控制产品的成本,就应该从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产品成本的发生,有些与产品数量(生产工时)相关,有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那么,我们就必须按与成本发生相关的其它因素去追溯计算成本。既然产品数量不是成本动因,那什么是成本动因呢?如果说是产品,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在不同时间、不同企业,其成本会不一样呢?事实上,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劳动本身创造了价值,相应的,是企业的各项劳动,而不是产品本身导致消耗成本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其他各种概念都是围绕其开展的,因而也是本文的立足点。 二、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视为与产品生产完全无关。在其他费用占企业总成本比重较小时,这种做法是"差不多"可以的。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查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一般的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第一件产品投产到最终停产(停止销售)的过程,这只是一种表层的认识。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引入该产品概念开始,到企业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另一方面,顾客使用该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也应包括在内,因为,消费过程的各种情况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部分。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相应地,对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这三个环节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三、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四、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老?quot;地位,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捡别人的剩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时间的竞争力还表现在顾客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上。顾客购买商品,其所得到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性能,还表现在产品所附带的服务上。今天的顾客认为:没有相应售前售后的服务,就代表企业不打算作这笔交易。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五、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企业 一说起成本,似乎这只是会计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事情。这种认识极为有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的成本动因的理解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求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在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入世的挑战。 六、成本管理的思想要创新,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产品价值。 传统管理会计的思想是增加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以使产品单位成本下降。这是一种单纯地降低成本思路,是成本管理的初级形态。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关心已从数量上转向更加关注质量、外观、花色、功能、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相应地企业的生产也要从数量增加向产品功能、花色、外观、质量等方面转变,小批量、多品种、多功能是买方市场大多数产品生产的特点,单纯地依靠产销量的增加降低成本越来越困难。成本效能理论给人们一种创新思路:从单纯地降低成本向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产品价值转变,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来指导决策,这是成本管理的高级形态。 七、.成本管理的导向要创新,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市场的设计和售后服务阶段。 传统管理会计关注成本总额与产品数量关系,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根据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计划,建立责任会计,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应该说这是很有必要的,但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仅对过程控制还远远不够,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面向市场的设计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成本效能理论要求企业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本企业的资源状况,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品种及新产品、新项目开发等提出要求,并对销量、价格、收入等进行预测,对成本进行估算,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确定有利于提高成本效果的最佳方案。 (三)、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 当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成本控制没有落到实处,成本管理的思想没有得到创新。存在其主要问题是: 1.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2.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或出于认识原因,或出于奔忙,在核算事务中,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3.企业改革不到位。大多数企业厂长、经理既是企业资产的代表者,又是企业经营的负责者,也是职工和自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样三职集于一身的情况下,厂长、经理任命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必然要对这位经营者"负责",迫使会计人员做假帐、报虚数,形成"厂长财务"、"经理报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谈何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四)、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存在问题采取必要措施 近期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企业管理已经到了不抓不行的时候。据有关方面对我国2000家亏损国有企业的调查表明,政策性亏损占整个亏损企业的9.9%,客观原因亏损占9.2%,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占80.9%。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有: 1.在认识上要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抓财务管理为主,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发展。 2.在组织上:财务部门负责人应由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任免,在经营者的领导下工作。以利于财务部门按照财会法规独立处理业务,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也利于财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发挥其管理参谋作用。 3.在财会工作上:要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以会计核算为基本,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在抓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4.在措施上:有组织、有计划地给财务人员创造学习条件,促使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建立财务人员工作业绩考评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为加强财务管理献计献策。培养财会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善于理财,善于管理。 (五)、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挥财务管理核心作用 为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真正发挥核心作用,就必须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是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2、应当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企业决算服务,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开展全面的经济核算; 4、是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宗旨,建立资本金制度,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5、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低耗费,促进效益提高;六是以资金运营为"主动脉",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合理筹集资金,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做到投入小、产出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商业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战略是企业资源配置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其核心是使企业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企业的生存、盈利与发展。面对现实的经营形势和竞争局面,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因应外部环境、调动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确定增长向量和市场范围,努力实践着他们的企业战略观。 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通常为,以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为龙头、以百货零售为主业的单元核心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经营环境的变迁,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在从事百货零售经营的过程中,组建配送中心及大型物流中心,开拓小批发业和配送业;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结构由原有的单店经营形式向连锁经营形式逐步地转化和演变,其经营业态从单一向多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的尝试。在商业企业集团追求保持竞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的努力中,其成本控制战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社会投资大量涌入,外商外资也相继进入,商业设施四处兴建、改建,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1997年下半年我国的买方市场形成,物价持续走低,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家打折、降价,用尽营销策略,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难卖”、“卖难”的困境。销售难于实现,利润自然下降。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200家大型商场的调查显示,1998年1月—10月份,29.3%的商场亏损,66%的商场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机构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冲击也是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着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同时又经历了长期的竞争经济洗礼,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国大零售商的进入,确实对我国的商业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变迁固然对零售商业提出了挑战,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过于集中、过于趋同、商店过剩、竞争过度,也是商业企业集团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利因素。北京曾经有个在全市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一百家店还未建齐,已经建成的一些店就开始纷纷倒闭,其他的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店过于密集、数量过多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于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百货商场面积竟然高达发达国家的十倍。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Threats)是明显而严峻的。 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劣势(Weaknesses)也不容忽视。一些商业企业集团经营战略不确定,盲目地涉足于与商业经营无关、自己并不熟悉的其它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不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认真地进行新的营销策略的探索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尝试,似乎“老字号”的商誉可以永享不尽;一些商业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而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采用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影响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外部的威胁(Threats),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零售业的开放,国外商业机构的介入,对我国的本土商业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但也为我国商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商业向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按照现代商业的竞争规律,分析我国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对测度,可以认为在开放的零售商业的市场中,商家经营的好与差、商场的开张与关张是极其自然、极其正常的事情。1998年初商场“开业大挤”,“1998年是大型商场的倒闭年”不幸被言中,而1999年初一批大型商场又卷土重来。虽然商业竞争加剧,但有的商家却并不怕与别人挤市场;虽然都在搞连锁、搞超市,但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狼来了”,但有的商家却能够与狼共舞;虽然大型商场过量而又集中,但“错位经营”却使商业的良性竞争初露端倪。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掌握企业经营环境中的S、W、O、T,合理地设计和构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适当地确定经营定域、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管理框架可简略 战略态势分析是商业企业集团进行战略构思与设计、战略的选择与评价、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前述的战略态势分析中所识别的因素: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大零售商的进入,行业的成熟与集中,消费需求的变化,价格竞争的加剧等不利因素;以及国际竞争舞台的初步形成,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引入,商业经营的连锁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与前景,商家良性竞争策略的选择、自发、自觉的良性竞争行为的出现等有利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由上图可知,认识和把握这种态势将有助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的识别,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二、商业企业集团成本控制战略重点的确定 商业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应力求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使企业的价值活动产生尽可能多的溢价,从而保持和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集团价值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战略态势分析,商业的行业结构的特征,包括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态、新加入的外商企业的竞争威胁、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等决定了商业的盈利潜力,以及商业企业集团的低成本战略或差别战略的必然选择。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可采用差别战略,而其财务战略则必须采用低成本战略。零售商业的差别战略要求企业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提供顾客满意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而低成本战略则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与其竞争对手相同的商品和服务。较典型的例子,国外Nordstrom公司采用差异战略,强调为顾客提供超高质量的服务,而Filene公司地下商店作为打折零售店则纯粹凭低成本竞争,国内的燕莎搞高档精品商店实行差别战略,而1998年12月开张的国内第一家主题折扣店则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以有保证的质量取信于消费者。传统的企业战略观认为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但近年来企业战略倾向于二者的有机结合,并特别强调成本领先战略对于差别战略的支持作用。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和经营业务的革新,使得低成本追求与差异化追求的目标有可能趋于一致,使低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经营战略有可能形成最佳的战略组合。国外的大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成功地取得了高质量的商品、优良的服务与低价格的有机结合。基于前述的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差别经营战略的实施,差别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其成本也应当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其价格也应当表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即以追求经营差异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战略也必须密切地关注和严格地控制成本,只有在企业可承受的成本的基础之上,在低成本的企业的价值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差异战略的优势。 商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交叉分析的方法进行度量,方法中涉及商品毛利率、商品周转率、资产收益率指标。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较低廉的进价成本,较严密的库存成本控制是提高商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必要条件,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可以比追求差异战略获得更低的毛利和更高的资产收益率。在商业的微利时代,在我国消费低迷的零售商品市场上,在国外商业以雄厚的资金为基础、以低价位策略进军我国零售业的情势下,在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极高,相对议价能力极强的销售环境中,商业经营必须充分发挥其价格机制的作用。而价格机制又必须在与其成本控制机制的融合中发挥作用,因此商业企业集团只有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实现低成本、成本领先战略,使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成为行业中的成本领先者,才能凭借低成本的优势,创造相对的低价格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商业市场竞争中生存、获利、发展。 获得成本领先的企业的战略重点是严格控制成本。商业企业集团实施低成本战略,首先要在其财务战略中体现成本领先的战略思想,同时在财务战略体系的架构中将成本控制的目标系统化、具体化,做好成本控制的整体战略布局,制定出成本控制的战略对策和具体措施,以便充分发挥其职能战略与企业的总体战略二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发挥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财务战略之间的互动作用,通过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实施为财务的成本控制创造条件,同时通过财务的成本控制为企业集团经营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管理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管理。房地产开发产业是随着国家住房分配供给体系的改革而产生的。虽然与基建项目具有共性,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三超”现象,但“三超”的超额必须由企业的赢利来弥补,如果控制失衡,会使企业经营亏本。因此,房地产企业的盈利目的决定了项目投资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为: 1.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工程量清单报价,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索赔赢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另外,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从管理模式上着手,建立建设监理制,追求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责任,从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的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月度工程进度款审核,避免投资失控。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对经监理方确定的工程量,按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套用材料单价及费用定额进行核价后支付相应的工程进度款。 3.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做好论证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等等,想方设法在技术上实施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技术措施是实施项目投资的必要保证。据统计,材料费一般占直接工程费的70%左右。同时,直接费的高低影响到间接费的高低,因此,选用新工艺、新材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 4.从经济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严格控制现场经费和总部管理费,合理使用广告策划费、销售费等,减少销售成本,最大限度降低静态投资。例如:占道费、绿化赔偿费和其他补偿费等,对大宗材料或大型设备按合同要求可直接进行甲供,以达到降低造价之目的。 甲供材料须根据工序及施工进度安排进料计划,尽量降低存储成本。另外,加强甲供材料的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及损耗。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小批量、订单式、离散性生产企业,相对标准化产品、规模生产的企业,其成本控制难度大、时效性强,难以进行产品生产周期之间的成本反馈控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使产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发展,所以,研究小批量产品成本控制方法并结合实际有效应用,是摆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结合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如何系统控制成本的方法,以期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能有所裨益。 一、成本控制点 对于成本控制点,我们需要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从价值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影响产品成本的链条分为: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等若干环节,并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对成本控制点的细分以及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将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 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来说,尤其应重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及产品设计。因为小批量、订单式、离散性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大、时效性强、只存在产品生产周期内的成本反馈控制,难以进行产品生产周期内的成本反馈控制。因此,对这类企业如何利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离散性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流程 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料、工、费三个部分,材料成本的控制包括量和价两个方面。量的控制包括量和价两个方面,量主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与限额领料来控制;价的控制在于物料采购成本是否合理。所以,产品材料成本的控制涉及产品的工艺设计、物料采购、限额投料、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合理使用等。工费成本的控制,是由公司当前的费率水平和工时定额,涉及生产工艺、车间作业、产品生产统计等,由此看来,成本费用控制是一个涉及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系统. (1)产品定价环节:对小批量、订单式、离散性生产企业来说,经常会遇到产品定价的问题,因为经常有客户对产品提出有个性化的要求。所以,公司订单管理部门必须根据产品的工艺资料,实际成本,近期原材料的价格、竞争对手的报价,结合收款方式、税率、汇率等影响价格的因素对产品的料、工、费做出正确的估价。 (2)目标成本的制定与分解:根据合同价、预期目标利润、税金、考虑管理费用的分摊,制定目标成本,它是产品成本的最高上限。目标成本制定后,为便于控制,需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并通过设计、采购、发料、制造等4各环节进行控制。 (3)工艺成本的确定:目标成本控制的源头在设计。技术部门完成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后,将根据生成的物料清单、工艺路线及工时定额,调用公司物料部门的近期物料价格、工时和设备费用率等信息计算工艺成本,并确保工艺成本小于目标成本。 (4)采购成本的控制:物料部门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物料清单和采购目标成本进行采购,采购过程中根据生产需求计算合理的批量和批次,以控制采购成本不超过目标成本。 (5)生产耗用的控制:生产部门根据物料清单,按定额领用材料,因偶然因素造成的超额领料,需经例外审批程序领用。 (6)成本费用核算:根据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以及其他各项费用帐户等数据,生产部门提供的工时统计数据,结合定额资料,对各项成本费用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产生各项费用分配表,生成产品成本计算单。 (7)成本分析与反馈:将料、工、费的实际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追溯到相应的成本行为,纠正不利偏差。 三、成本控制的实施及手段 一般来说,成本有效控制的着重点,应在成本费用开支发生之前和费用发生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重点在事前和事中控制。在费用发生之前实施成本控制,必须制定各种费用开支的控制目标。根据国内外成本控制的经验,结合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对产品成本实施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开支与企业内部每个部门和每一职工的活动相联系,所以成本控制必须是系统性的和全员性的,具体包括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 (一)离散性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 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由横的和纵的组织体系组成,横的组织体系是指,企业的职能部门和生产线的职能小组(或专职人员)相互之间在成本控制中的分工与合作。从公司职能管理来看,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专业部门,负责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目标成本的分解与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对某些难以分解的费用负责调控,如折旧、利息支出等。物料部门负责物料采购、成本控制。生产与技术部门,是负责生产材料及费用消耗控制的部门,技术部门负责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生产部门负责物料消耗目标的进一步分解,落实到生产线(车间)与班组,据以进行具体的控制。人事行政部门是对工资费用、办公费用、食堂费用、后勤设施维护费用等进行控制的部门,负责对其所控制的费用进行进一步分解,分别落实到各部门进行控制,并监督其支出。 生产线(或车间)的成本控制体系应细分成本责任中心,使各成本费用项目均有责任中心进行控制。 成本控制的纵向组织体系,是指公司职能部门、车间职能小组(或专职人员)与班组之间,以及公司职能部门内部的上下级组织间的指导或组织领导关系。公司职能部门,要把所分管的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职能小组、工序与班组(或个人),负责检查监督与考核;车间职能小组、工序与班组(或个人)负责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分管目标的完成,并及时向公司职能部门反馈信息,使总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实现。 成本控制的横的与纵的组织体系的交叉点,是公司各级组织领导者。从公司层面来看,由总经理或主管财务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负责全公司总的成本目标控制,领导和协调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公司领导要注意发挥财务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从车间或工段或班组来看,车间主任、工段长、以及班组长负责执行公司分解下达的各种成本控制目标,领导和协调好有关职能小组(或个人)的成本控制工作。通过各级领导人员的组织领导,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成本控制组织体系,使成本控制有了组织保证。 (二)离散性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指标体系构成 内部成本控制指标体系是否完整,并根据公司经营策略突出重点,是成本控制工作成败的关键。为了与成本控制组织体系相适应,必须将公司的各种目标控制数,层层分解落实到下面的组织(或个人)。成本控制指标的分解,是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建立的前提。成本控制指标的确定,可用定额分解法或比例分解法等。 1、定额分解法,运用定额计算法确定目标成本时,产品成本的各种项目均由有关定额加以计算形成,所以,只需控制各项定额,则可达到控制目标成本的目的。定额指标体系包括:直接材料应分别按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与动力等的消耗定额乘以相应的计划价格,得出产品的材料定额成本。同样,直接工资也应分别各车间、工序的工时定额乘以相应的计划工资率,得出产品的直接工资定额成本。制造费用则应根据各车间的费用计划,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单位产品中去,然后加总得出其定额成本。将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加以汇总就可以得出产品的定额成本。定额成本的制定可借助计算机系统PDM/CAPP获取的工艺成本资料计算得出定额成本数据。基于会计成本的指标体系(以专用车成本为例)包括:(1)材料成本包括:钢材(含型钢)、油漆、OEM外购件、紧固件、辅料、外协件;(2)人工费用(包括直接工资、销售人员工资、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等);(3)制造费用;(4)管理费用;(5)财务费用;(6)营业费用等。 2、比例分解法确定的成本控制指标。对于某些只确定了某一成本指标总数,而无分项计算的数据的情况,目标成本的分解则可按照基期的成本结构(各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加以分解。如果计划期在结构上有所变动,也可对分解结果作适当的调整。对按目标利润倒求的目标成本的分解,可运用这种方法。 3、责任成本指标体系,又叫控制成本体系,主要是按照公司责任归属划分成本费用指标,为公司绩效考核提供技术支持的。该类指标是以责任中心(或责任人)为对象,按照干什么,算什么的原则,把成本费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者身上。责任成本是根据可控的原则来确定责任中心的成本费用项目的,如技术开发费指标的责任中心是技术部,设备维修费的责任中心是设备管理部门,等等。 (三)离散性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体系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而言,由于生产一种产品的工艺、工装设备投入相对比较多,无疑增加了产品的固定成本。不能从批量和规模上取得优势,那么如何控制其成本呢?由于成本是一个牵涉到企业方方面面的系统,所以,我们认为以下两种方法可以采用: 1、应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成本信息控制系统进行系统控制。成本信息控制系统分为:成本预测系统、成本核算系统、成本的日常控制管理系统以及成本的分析考核系统。不过,成本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必须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的成本代码体系,也就是说,成本预测用的目标成本(或标准成本)、对外报价以及实际成本等成本编码应统一。 (1)、成本预测系统:该系统运用信息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学的一些计算方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主要承担产品成本的发展趋势、方向和未来影响成本高低因素的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实际成本等多套动态成本数据库,及时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和多种决策方案,以起到成本的预算控制。 (2)、成本核算系统。请软件公司设计开发适合离散性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软件,改善成本核算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准确的为公司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提供基础资料。 (3)、成本的日常控制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组织运用定额管理、目标管理、价值工程、质量成本管理等现代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日常的监督与控制,以定额、目标或标准成本,控制日常成本开支。通过实际成本与定额、目标成本的分析考核反馈的信息,不断修订降本增效的方案及措施。 (4)、成本的分析考核系统。根据年度成本控制目标,进行成本倒算分解、层层落实,并每月(或每季度)进行检查、分析和考核。这一系统是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的中心环节,因为再合理的成本管理办法,只有通过控制、检查、考核,才能发现问题、制定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2、根据重要性原则,在成本关键控制点上进行过程控制。 (1)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首先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工艺的制造成本,采用工艺性好的产品设计方案,这需要在产品设计时工艺人员的早期参与时必不可少的,采取并行工程的方法,优化产品的设计从而降低成本。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降低成本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方式的成本降低以现有条件为前提,是日常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降低成本的第二种方式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在既定条件下,成本改善会有一个极限幅度,在这个幅度内,改进的逐步增加最后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最后使得降低成本异常艰难。在这种条件下,进一步的成本改进有赖于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提供新的基础。企业成本优势最常见的来源就是采用与竞争对手有显著差异的价值链。正因如此,所以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常依赖于第二种方式,依赖于新技术和新观念,依赖于重构价值链。产品设计包含着重新设计诸多重构价值链的因素,如改变生产工艺、采用新的原材料等,因此产品设计对成本控制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是系统成本管理的核心。因为产品成本的20%—80%在设计阶段已经确定,待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若完成产品全部作业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否则不行。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最终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原材料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原材料的采购阶段,由于单件生产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也不具有规模优势,所以,原材料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如果,把产品的原材料分成几类:通用原材料,可委托中间商进行采购,利用他们的渠道优势来降低成本;特殊材料,可以和同行进行联合采购,来降低成本。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a)能做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做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b)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比如改装车生产企业底盘的采购,底盘直接影响客户对产品的选择。 (3)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在制造构成中的成本控制,则是靠企业的管理基础水平的提升才能够见到效益的。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交货期的联系比较紧密。可以通过几种主线来推进成本控制工作。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 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现代的JIT(JustInTime,适时生产系统),以“零库存”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TQC(TotalQualityControl,全面质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4)产品销售环节的成本控制(即销售费用的控制)。 销售费用的控制,我们认为关键在:(a)将变动部分与销售业绩挂钩,动态控制费用以便随时应对市场形势可能出现的变化。(b)以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相配合,考核指标由会计利润转向业务利润,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和奖惩体系有助于减轻信息不对称对预算管理的不利影响,及时准确地揭示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达到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5)运输、仓储到售后服务环节的成本控制。 以专用车生产企业为例,物流环节包括物料的采购运费的控制和产成品(专用车)的发送。在采购运费的管理上,在与供应商谈判的过程中应要求供应商就运费单独报价,若供应商的报价不能满足公司运费的控制目标,公司在成本效益有利的情况委托第三方物流,以节约采购运输成本。 在物料仓储成本的控制上,争取消除中间库,采取公司集中统一的库存与物流配送体系,从内部的资源集中配置的角度,提高效率,压低库存,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同时,控制在制品的数量。 售后服务的成本控制,售后服务的成本的产生主要是产品的保修引起的,保修的费用开支与产品质量控制有关,所以售后服务的成本控制关键在于产品质量的控制,也就是说在于对于不良品损失的控制,防止为了只追求交货期和产品质量而不顾及产品的成本的提升。严格控制质量成本,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降到最低,做到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三方面协调推进。 上述的控制方法,若要发挥作用必须有完善有效的成本费用考核办法与公司强有力的执行作为保证,同时公司管理层必须做到严格按制度进行奖罚,才能真正有效控制公司成本费用。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经营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当环境变化时,则要求企业对其运行系统进行调整并对其控制系统进行重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怎样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企业流程和成本控制的重构呢? 一、BPR的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生产要素重构 (一)BPR的基本思想 BPR即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构之意。源于1993年迈克尔。海默在《企业流程重构—管理革命的宣言》一书。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突破企业中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的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过程流。过程是一组有界的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和活动集合,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每种输入和输出都是通过特定的转换机构实现的。怎样运用BPR的基本思想,重构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呢? (二)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构 传统的生产要素仅指原材料、机器设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而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含量和信息要素显得愈来愈重要。 企业是个生产经营体系。企业为了从事生产或劳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具备实现目标的特殊功能,即必须拥有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某种劳务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反映这种要素相互结合运动的各种信息。因此,企业系统主要是由人、财、物、信息、目标等五个要素所组成。(见图1) (三)现代企业系统是生产要素输入和输出的特定转换机构 由上述要素组成的企业系统,可以抽象地看作是一个转换机构。这个转换机构的功能是将输入转换为输出(见图2) 企业系统输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经过转换机构的加工处理,输出物质产品、增殖了的资金、局部革新了的技术、以及具有新作用的信息等。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影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国际形势、社会变动、政府的方针政策、经济动向、市场状况等,都会对企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必须使自己的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吻合,密切衔接,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并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重构 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包括四大流程:企业的产品流程、企业的价值流程、企业的人事流程、企业的信息流程。 1.企业的产品流程 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作为商品,具有两重性:有用性和价值。产品的有用性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即产品由何种原材料制成;二是效用特征,即产品的用途、性能等,它是根据社会需求通过设计、加工制造而成的;三是外观,即产品的形状、涂色、包装等,使产品不但能用,而且外观要美。产品形成、生产出来之后,就可投入市场销售。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产品也要不断更新变革。产品更新变革之后,生产过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改造,或根本性的改造。这个过程的运动程序是: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决策,进行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生产出产品;经过销售供用户使用和消费;在使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并了解和研究使用中的要求,进一步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以便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投入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的产品流程。 2.企业的价值流程 企业的产品流程,同时随着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获得资金成果的价值流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各种各样的资源,产品销售之后,要对各种耗费进行补偿,同时要获得盈利。所以对整个产品流程要用货币形式,从价值方面进行核算、监督、控制,使产品在充分利用资源和最经济、最合算的条件下生产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系统、财务系统来表现企业的产品流程。伴随产品流程,并以货币形态来反映、监督、控制产品流程的资金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价值流程。 3.企业的人事流程 生产经营活动的客体是物质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而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录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奖惩、升迁,以及质量要求、数量控制、各类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应按照企业产品流程各部分的客观要求合理安排,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人事行为,以劳动的数量、质量、管理方式、劳动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来主导产品流程正常、有效地进行,这样的人事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企业的人事流程。 4.企业的信息流程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通过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控制为管理服务。企业的计划系统也包括在企业信息系统之内。由于它的作用重要,因而在企业系统结构图中单列出来。反映产品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的运动过程,并对上述过程进行调节、控制,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信息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信息流程。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从属于更大的系统。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令,根据国内与国际形势、市场状况、经济动向、国家计划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适应外部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重构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系统结构的特征 1.企业系统是人机系统 企业是由提供劳动力资源的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以及资金、信息、其他物质资料等构成的。企业功能的发挥,要通过人的作用,以人为主体实现人机结合。企业系统中的问题主要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劳动力手段的效能,在人的合理结合中,创造企业效益。 2.企业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影响企业系统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内部、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就是为了适时调整结构和行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适应能力。同时,对环境施加影响,争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企业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 如果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它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分系统,如科技开发分系统、生产分系统、营销分系统、财务分系统、人力资源分系统、后勤服务分系统等。分系统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更细的子系统等,例如,生产分系统可以划分为各种产品的生产体系,每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就是一个分厂,分厂中设有车间、科室、工段、班组等。由上所述,企业是个多层次的系统。企业系统与分系统、分系统与子系统、分系统与分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表现为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的关联,因而企业系统又是个多目标系统。根据企业系统的层次和目标,来设计企业的结构和功能,并使其合理化,是企业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控制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企业对出资者资产的保值、增殖负有责任。如何反映和控制这种责任呢?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为:供产销,且供销环节的外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因而,成本控制仅限于“制造成本”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是根据“订单”进行生产,根据生产任务进行原料采购,其经营环节为:销产供,且供销渠道变化,价格波动频繁。因此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应冲破偏狭的“制造成本”领域,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研究。 (三)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功能重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目标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增殖能力,这就要求经营者创造出经营资产的最佳获利能力。其对策是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责任成本控制系统不应是封闭系统,更不是孤立系统,应属于一个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开放系统。因此,该系统从空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还应涉及到设计成本和流通成本;从时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责任成本的事中控制,还应包括事前、事后控制。具体讲,该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决策预控功能 系统的决策预控功能是指企业不同层次的经济责任单位,在该责任单位经营权力所能调节和控制的责任成本范围内,对各种经营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把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控行为。这种事前预控应包括的内容为:第一,决策风险的预知性。市价的波动性带来决策的风险,这种风险必须在正式经营生产之前,予以充分揭示。因此,各责任单位的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拟定出最不利条件下的经营方案。把决策风险,预先控制在正式生产经营之前;第二,决策单位的层次性。责任单位的层次,也许是车间,也许是厂部,也许是某一企业集团。不同的责任单位,有不同的责任预控目标。衔接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责任单位的利益所使用的计算工具——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第三,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判断决策方案是否可行所依据的原则只能是经济评价的原则,即不仅要评价该方案生产技术上的可行性,而且要评价市场上的可销售性,更要评价经营方案的可获利性;第四,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企业实施责任成本的预警系统。决策过程,正是各责任单位,根据确定的决策目标,不断发现、补充、优选方案的过程,即科学化决策过程。 2.成本预测功能 企业全面的成本预测,是使企业“内部”生产能力适应于“外部”市场状况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对责任成本控制的研究,停留在“制造成本”领域。其责任成本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与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供、销环境相对稳定,抓住了“制造成本”,就等于抓住了经济效益的“源头”。 当企业的供产销经营模式被销产供模式所取代时,客观上宣告了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过时。 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所建立的责任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从“源头”控制,即从设备选型、产品设计开始。因为“源头”控制的缺陷,对于产品制造成本而言,是一种先天不足。“源头”控制,直接影响“制造成本”的料、工、费、责任成本控制,应以“源头”控制为起点。“源头”控制,离不开市场调查和成本预测。责任成本“源头”控制制及成本预测功能如图4所示。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预测功能,是建立在设计、生产,销售各部门的责任成本预算的基础上,具有准确性、可信性、全面性的特征。 3.责任预算功能 责任预算是责任目标的具体化,是责任成本控制的分项展开,其实施步骤为: 第一,计算责任成本的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责任成本预算成本其中:责任成本预算额=(实际产量×单位变动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固定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 第二,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按财务分析的“连环替代法”或“差额计算法”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并分析计算出“量差”和“价差”,查找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 第三,追溯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的追溯过程,是各经济责任单位所负责任的追踪过程。例如,销货部门反馈的信息是:产品质量差、次品废品多,退货、退款频繁,其追踪过程,如图5所示。 第四,责任预算、绩效考评。各经济责任单位的净收益=该责任单位提供的实物量或劳务量×内部转移价格-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4.产销预调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出发点,应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获利能力,而最大获利能力的取得,有赖于从“工厂”到“市场”的全方位的衔接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产品仅属于获利的载体。因此,从生产到流通全方位降低获利载体的劳动消耗,使产品从“工厂”到“市场”的“惊险跳跃”中,风险最小,获利最大。“惊险的跳跃”的全过程,正是产销预调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产销预调功能,如图6所示。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加快转移,中国现在加工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制造业的竞争关键看,企业在质量、成本、时间(准时交货),三方面的基本功夫如何?上述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讨论成本的控制问题。 在制造企业中,有几类比较典型的生产方式,其中,单件生产和其它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如:大批量生产企业,由于其有规模的优势,所以,在成本、质量和时间方面容易见到成效。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如:造船、飞机制造、特种机床等,以单件生产为主。在生产进度安排上,多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 一般的观念里,单件小批量生产不具有成本控制的优势,只有批量大的生产才有成本控制优势。但是,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 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呐?准确控制产品的成本,就应该从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产品成本的发生,有些与产品数量(生产工时)相关,有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那么,我们就必须按与成本发生相关的其它因素去追溯计算成本。而不是单纯从产品数量上判断,那什么是成本动因呢?是企业的各项作业,而不是产品本身导致消耗(成本)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 一、国内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美国企业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国企业偏向单一成本控制。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因此,公司需要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末,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 二、如何控制成本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而言,由于生产一种产品的工艺、工装设备投入相对比较多,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成产成本。不能从批量和规模上取得优势,要降低成本。如何来控制?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首先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工艺的制造成本,采用工艺性好的产品设计方案,这需要在产品设计时工艺人员的早期参与时必不可少的,采取并行工程的方法,优化产品的设计从而降低成本。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降低成本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方式的成本降低以现有条件为前提,是日常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降低成本的第二种方式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在既定条件下,成本改善会有一个极限幅度,在这个幅度内,改进的逐步增加最后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最后使得降低成本异常艰难。在这种条件下,进一步的成本改进有赖于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提供新的基础。企业成本优势最常见的来源就是采用与竞争对手有显著差异的价值链。正因如此,所以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常依赖于第二种方式,依赖于新技术和新观念,依赖于重构价值链。产品设计包含着重新设计诸多重构价值链的因素,如改变生产工艺、采用新的原材料等,因此产品设计对成本控制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是系统成本管理的核心。因为产品成本的20%—80%在设计阶段已经确定,待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若完成产品全部作业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否则不行。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最终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原材料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其次,在原材料的采购阶段,由于单件生产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也不具有规模优势,所以,原材料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如果,把产品的原材料分成几类:通用原材料,可委托中间商进行采购,利用他们的渠道优势来降低成本;特殊材料,可以和同行进行联合采购,来降低成本。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①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②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③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④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⑤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3)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在制造构成中的成本控制,则是靠企业的管理基础水平的提升才能够见到效益的。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交货期的联系比较紧密。可以通过几种主线来推进成本控制工作。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 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现代的JIT(JustInTime,适时生产系统),以“零库存”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TQC(TotalQualityControl,全面质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4)通过严格成本核算管理控制成本 在成本核算管理上,全力推行全员成本核算与层层控制,抓好单件产品核算,真正了解每种产品的制造成本,从原材料、水、电、气的消耗到工时订额等的核算,作到准确,这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成本控制的根本点。 在库存的控制上,争取消除中间库,采取公司集中统一的库存与物流配送体系,从内部的资源集中配置的角度,提高效率,压低库存,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同时,控制在制品的数量。 (5)工艺设计上的成本控制 工艺设计上尽量考虑工艺方法的通用性、标准化,采用合理的加工手段,提高材料及设备的利用率,严格审核确保工艺方案的合理性。 (6)质量成本控制 对于不良品损失的控制,防止为了只追求交货期和产品质量而不顾及产品的成本的提升。严格控制质量成本,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降到最低,作到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三方面协调推进。如果是实行项目管理方式为主的企业,建议采取项目经理全权负责的方式对质量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交货期统一考核,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三、我国企业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产生于日本及欧美的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已逐渐被我国企业所采用,实践证明,我国企业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人为本。在现代成本管理这个系统工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如何设计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调动全体员工的能动性是管理者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如何完美无缺的管理方法,如果不能使员工自愿、积极主动参与,也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一定要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 (2)注意全面性。成本管理活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要全员参加,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不能采取武断的命令下达式,特别是作业成本法制度设计,必须取得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车间工人的全力支持才能顺利进行。 (3)注意综合性。由于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是一个系统整体,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运用,不可断章取义。如只为加快存货流通速度而不顾企业具体情况盲目采取零存货方法,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4)注意持久性。进行现代成本管理是一种长期的不断改造、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在管理理念中有具体体现,如持续提高理论和约束理论。成本管理不能只追求短期利润,而要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上述几个方面工作,可以通过在产品设计阶段强调并行工程,而在产品制造方面大力推行精益化生产,既考虑成本问题,又可以兼顾质量和准时交货。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采购成本控制管理 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采购成本下降不仅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而且直接体现在产品成本的下降、利润的增加,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由于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往往达到50%以上,因此,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之一。笔者所在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加强采购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完善采购管理制度,使总体采购成本下降7%以上,再加上对生产环节材料消耗的控制,使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下降了2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结合所在企业的具体做法,论述如何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 一、建立、宪善采购制度,做好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采购工作涉及面广,并且主要是和外界打交道,因此,如果企业不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程序,不仅采购工作无章可依,还会给采购人员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完善采购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规定物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物料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比如,可在采购制度中规定采购的物品要向供应商询价、列表比较、议价,然后选择供应商,并把所选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请购单上;还可规定超过一定金额的采购须附上三个以上的书面报价等,以供财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稽核。 2、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除有编号、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外,还应有付款条款、交货条款、交货期限、品质评级、银行账号等,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企业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供应商档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并有专人管理。同时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重点材料的供应商必须经质检、物料、财务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能进入,如有可能要实地到供应商生产地考核。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考核程序和指标,要对考核的问题逐一评分,只有达到或超过评分标准者才能成为归档供应商。 3、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采购的价格不能超过档案中的价格水平,否则要作出详细的说明。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由公司有关部门组成价格评价组,定期收集有关的供应价格信息,来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这种评议视情况可一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 4、建立材料的标准采购价格,对采购人员根据工作业绩进行奖惩。财务部对所重点监控的材料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货比三家,不断地降低采购价格。标准采购价格亦可与价格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进行,并提出奖惩措施,对完成降低公司采购成本任务的采购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采购成本下降任务的采购人员,分析原因,确定对其惩罚的措施。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但对完善采购管理,提高效率,控制采购成本,确实有较大的成效。 二、降低材料成本的方法和手段 1、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此外,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是要格外注意的。如去年我公司从荷兰进口生产线,由于考虑了欧元的弱势走势,于是选择了欧元为付款币种(我公司外币存款为美元),从而降低了设备成本。 2、把握价格变动的时机。价格会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而变动,因此,采购人员应注意价格变动的规律,把握好采购时机。如我公司的主要原材料聚碳酸酯(PC塑料),去年年初的价格为2.8美元/公斤,而到了八九月份,价格上升到3.6美元/公斤。如果采购部门能把握好时机和采购数量,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3、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对于大宗物料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的价格。此外,对同一种材料,应多找几个供应商,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向制造商直接采购或结成同盟联合订购。向制造商直接订购,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制造商的技术服务、售后服务会更好。另外,有条件的几个同类厂家可结成同盟联合订购,以克服单个厂家订购数量小而得不到更多优惠的矛盾。 5、选择信誉佳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合同。与诚实、讲信誉的供应商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的交货期,还可得到其付款及价格的关照,特别是与其签订长期的合同,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优惠。 6、充分进行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收集。一个企业的采购管理要达到一定水平,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如有条件,企业可设专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定期形成调研报告。 三、实行战略成本管理来指导采购成本控制 1、估算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成本。我们以前的采购管理只是过多强调公司内部的努力,而要真正做到对采购成本的全面控制,仅靠自己内部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对供应商的成本状况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价格谈判中占主动地位。可以通过参观供应商的设施,观察并适当提问以获得更多有用的数据;甚至为了合作,明确要求供应商如实提供有关资料,以估算供应商的成本。在估计供应商成本并了解哪些材料占成本比重较大之后,可安排一些使自己在价格上有利的谈判,并尽可能加强沟通和联系,即与供应商一起寻求降低大宗材料成本的途径,从而降低自己企业的材料成本。进行这种谈判,要始终争取双赢的局面。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不能在谈判中把供应商遇到赔钱的地步。 2、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的目的是要明确我方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态势如何。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对手的优势在哪里,优势和劣势的根源是什么,是源自于我们与竞争对手战略上的差异,还是源自于各自所处的不同环境,或是企业内部结构、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原因。然后从消除劣势,保持优势入手,制定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策略。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找到努力的方向,在竞争中保持先机。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会计成本控制管理 成本控制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成本观念。现行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在传统成本制的基础之上,由于传统成本制在处理间接费用等方面存在缺陷,而使成本控制难以有效,作业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应用为成本控制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建立作业会计的应用模型 应用作业会计于成本控制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作业会计工作模型。 作业会计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中心思想,以“确定费用单位从事的作业并计算其发生的成本,再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要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为产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为基本规则。作业会计的应用模型建立的程序:(1)由各职能部门按照既定规则在各自所辖范围内分别确认作业,并由成本管理部门(如会计部门)统一汇总、合并,同时确认各职能部门所辖范围外的作业,再考察企业生产经营全貌描述企业作业链;(2)通过对作业的研究选择成本动因,再按照同质性和比例性的原则,运用直接确定,回归分析等方法划分成本库;(3)确定每一成本库中单位成本动因的计算方法及其对产品成本的归属方法,进而得出总计单位产品成本的模式;(4)明确作业通过成本动因归属于产品的部分成本(或称不可追溯成本)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经过上述步骤建立起来的作业会计的应用模型,成为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一,为成本控制活动服务。 二、作业会计对成本控制几个基本概念的影响 1.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传统的成本性态的划分是以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这种划分当间接费用含量较低时尚可接受,而在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就会掩盖其可变性,从而使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模糊,成本控制相对弱化;在作业会计下成本性态的划分不仅以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而且以一系列的其他成本动因,如顾客数、供应商数、服务次数等为依据,这就能揭示间接费用的可变性,更大部分地明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成本控制。就是说作业成本性态分析既包含了传统成本性态分析,更拓宽了它的范围。 2.责任中心 传统的责任中心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并据此进行责任预算、责任控制和责任考核。它的局限性体现在忽视了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联系和同质性的费用的责任归属。作业会计下责任中心的划分改变了这一状况,冲破了职能部门的桎梏,以同质的作业为基础确认责任中心,这能使更多的费用纳入责任管理,且规范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对等关系。 3.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特定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反之,则是不可控成本。作业会计下责任中心概念的改变,引起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的相对变化,使可控成本的面积拓宽,且控制主体与被控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强。 作业会计由于对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的上述影响,必将使它对传统成本控制的更新渗透于成本控制的全过程。 三、作业会计下成本控制的实现 作业会计在成本控制中应用的实现主要体现于对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制度运行方式的改进。 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制度是包括标准或预算的制定、执行、考核在内的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传统的标准成本和预算制度是建立在传统成本制度基础之上,应用由其导出的成本性态划分、责任中心确认等观念,往往由于标准与预算制定时成本库过于浓缩、基础单一,执行过程中责任中心划分的局限性而导致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因果关系微弱,且许多能够得到控制的成本游离于成本控制之外,使成本控制难以有效。引入作业会计观念可以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在标准或预算的制定阶段,应用作业会计观念划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依据其性质分别考虑定量。对于变动成本部分,以作业中心为单位,以成本动因为基础进行标准或预算的制定;其次,在标准或预算的执行阶段,划分责任中心时冲破组织机构的界限,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进行,责任控制的方方面面也就依此展开;最后,在标准或预算的考核阶段,其记录与计量遵循作业会计模式,评价活动以上述责任中心为单位,对比业已制定的标准或预算展开,并进一步分析标准与预算的合理性,寻找改进途径。 此外,作业会计还可以应用于质量成本控制以减少废品损失、保证作业有效消除非增值作业、加速存货周转等方面。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连锁餐饮业成本控制管理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发展迅速。随着一批洋快餐的进入,一种新的餐饮经营模式——连锁经营,逐步受到广大从业者的关注。连锁经营改变了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方式,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占有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益,国内连锁餐饮业在这种情况下蓬勃发展起来。 一、连锁餐饮业的概念 餐饮连锁企业是指经营同类餐饮服务产品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活动的规范化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形式。近几年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正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如世界驰名的肯德基、麦当劳等都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而且扩张势头迅猛。通过对国际餐饮连锁店的学习,近几年来我国餐饮市场连锁经营尤其是特许经营得到了快速发展。特许经营是指特许商(Franchisor)授予加盟商(Franchisee)特定许可,加盟商销售特许商的产品或服务,并得到特许商的经营指导和帮助的商务体系。特许经营迎合了市场的创业需求,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特许经营,加盟商可以借助成熟的品牌和管理经验迅速打开市场;而特许商则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业务而不受的资金限制,同时可以降低经营费用,集中精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许经营的迅速发展,推动我国餐饮业跃上一个新的连锁经营的平台。 二、餐饮业成本控制的内容和特点 (一)餐饮业成本控制的内容 餐饮产品成本控制是餐饮市场激烈竞争和有效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餐饮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餐饮成本是指餐饮企业一个生产和销售周期的各种耗费或支出的总和。它包括采购、保管、加工和出售各环节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餐饮成本控制是指以目标成本为基础,对日常管理中发生的各项成本所进行的计量、检查、监督和指导,使其成本开支在满足业务活动需要的前提下,不超过事先规定的标准或预算。搞好餐饮业成本控制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 (二)餐饮业成本的特点 餐饮成本的特点决定了餐饮成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餐饮成本的特点一是变动成本是餐饮产品价格结构的基础。餐饮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即都要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的价格结构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原材料成本。除营业费用中的折旧、大修理、维修费等是餐饮管理人员不可控制的费用外,其它大部分费用及食品饮料成本都是餐饮管理人员能够控制的费用。这些成本和费用的多少与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相关,而且这些成本和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很大。二是人工成本在餐饮产品价格结构中所占比率大。由于餐饮产品不能大批量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而是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小批量加工生产,大部产品不能够储藏,须由服务员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因而人工成本大大增加。在定价时人工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三是成本泄漏点多,餐饮成本和费用的大小受经营管理的影响很大。食品饮料的成本控制、餐饮的推销和销售控制的过程中涉及许多环节:采购——验收——贮存——发料——加工切配和烹调——餐饮服务——餐饮推销——销售控制。某个环节控制不严都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 三、加强连锁餐饮业成本控制的途径 (一)制定标准成本,提供控制依据 成本控制应以标准成本的制定为起点。标准成本的制定就意味着为进行餐饮成本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才有可能控制成本,甚至降低成本。制定出标准成本后,就需要根据标准成本在实际工作与管理中进行成本控制。 从餐厅本身来讲,为了控制餐饮成本的支出,可以通过实行标准成本控制法对食品(菜肴、饮料)的成本支出实行定额管理,为此,可以通过标准份量和标准菜谱来控制成本。标准分量,即将制作的食品菜肴出售给顾客时每一份的份量应是标准化的,是标准菜谱(即标准投料)。这是制作食品菜肴的标准配方,上面标明每一种食品菜肴所需的各种原料、配料、调料的确切数量,制作成本、烹饪方法、售价等,以此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标准菜谱的制定,有助于确定标准食品成本、合理确定售价、保证制作高质量食品的一致性。为了保证食品菜肴用料的准确性,在不少厨房都设有专职配菜员,其任务是按照菜单配上主料和辅料,然后由厨师进行制作;如果没有配菜员,则由厨师自己配菜。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按定额数量配备。确定了标准成本后,将它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后,要进一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在餐饮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各项实际成本每天都发生变化,其成本消耗不可能和标准成本完全一致。这时,管理人员要根据各项成本的实际发生额同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成本差额。通过分析,管理人员即可发现餐饮成本管理的效果,对成本控制作出业绩评价。成本差额分析对成本控制业绩作出了评价,但对造成成本差额的原因还要结合实际业务进行具体分析。(二)加强对原材料采购的管理 食品原料的采购,是餐饮企业经营的起点。对食品原料采购的控制,是餐饮企业成本控制的起点。餐饮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来负责食品原料采购。采购部应与厨师长、财务部及相关负责人一起制定采购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采购程序。首先应该统一公司的采购权,由成本核算部门把相关原料单价列表,并对全年单价变化情况逐一列出来,进行对比,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竞价招标。中标的原则是,同等质量下,选择价格最低的;同等价格下,选择质量最好的。其次确定合作关系,其中包括酒、饮料、蛋禽、蔬菜、海鲜、物料等各类品种。在竞标的同时,在内部要制定统一进货管理办法,由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设立成本核算部门和厨师长组成的小组,专门负责审核进货渠道和原料的质量及价格。厨师长每天需根据企业的实际销售情况、食品原料的耗用情况及物资储备情况,确定采购品种和数量,提出采购申请,并填制申购单报送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据此制订采购计划,报送财务部门并呈报总经理批准后以书面方式通知供货商,或交给采购人员具体购买。对食品原料采购价格的控制,将影响企业的直接成本耗用,餐饮企业应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报价体系,建立询价、定价小组,小组由总经理、财务经理、厨师长、库管、采购组成,每半个月对日常消耗的原、辅料进行广泛的市场价格调查,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对物资采购的报价进行分析反馈,发现有差异及时督促纠正,对供应商所提供物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公开、公平的选择。原材料的接收和验收也要严格执行相关监督程序。首先,是由厨师长负责,主要根据企业自身原料需要的质量标准衡量是否合格,因为各个企业经营的风味差异对部分原料的要求不同,所以厨师长有权决定是否需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是由库房检验员检查原料份量的准确程度,核对准确后才能入库;最后,由企业财务部门核算货款,进行货款交割。验收人员需要具体核对价格、检查数量并验收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原料及时退货;对于单位价值较高的产品,实行重点管理;对不同食品原料在储藏数量、储藏温度和存储时间上进行合理控制;对不同类型的原料和物料规定不同的采购数量,建立一个合理批量标准,既能保证企业日常生产、供应的需要,又不造成库存积压,避免占用资金、增加管理费。 (三)加强配送环节的管理 大的连锁餐饮企业往往需要成品的供应和配送流程,这样分店的要货计划就显得特别重要。分店要货一般不超过一天的用量,每天交换需求信息,以销定产,保证质量,而厨房中心必须建立各单据的核算流程,从定货、投料到产量严加控制。验收盘存制度、报溢、报损制度必须建立。分店成本核算员根据实际销售和供应情况每日盘点,分析每日的生产领用与消耗、结存,并和销售进行配比、计算,达到当日成本、毛利当日清楚,并作出合理的计划量,然后再向生产部门填制领料计划单。各部门厨师长应严格把关,经理总监督,责任到人,这是保证菜品质量、卫生安全、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要重点管理。 (四)加强服务和销售控制 餐饮业的服务是联系顾客和企业的纽带,它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它涉及服务的及时性与主动性。控制食品服务成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统一标准的服务规范,提高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便在提供周到服务的同时,推销顾客满意的菜品,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在餐饮企业中可能出现私吞现款、少计品种、不收费或少收费、重复收款等现象。不论哪一种现象的发生都会对餐厅造成成本的增加,使餐厅受到损失。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常见的控制手段包括使用现金收银机和专门的收银系统软件,规范点菜、计单、收银的各个过程,规范优惠券发放、抵用和回收的程序,明确各职位的打折优惠权限,同时规避个别顾客和员工的欺骗行为,避免销售不力出现成本漏洞。 这就牵涉到要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来加强对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管理。特许连锁经营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的流通经营方式,也是一种高度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转体系,中式餐饮业连锁更是一种新型的连锁形式。目前中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较差,对传统的烹饪技艺难以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炼,创新开拓难度大。同时,中餐业普遍存在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餐饮业连锁发展的一个瓶颈。培养连锁经营人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与渠道,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不断增强餐饮从业人员的连锁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快提高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企业要扩大规模,进行规范化的连锁经营,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四、结语 成本控制是企业自身的要求,是企业最基本的任务,餐饮成本的降低和控制,需要全体人员发挥团队精神和保质保量完成各自的本职工作才能做到。除了在采购、出入库以及成本核算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外,在销售环节上也应提高水平,提高满意度。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管理 成本控制与管理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广义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则强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阶段的所有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包括了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系统,对成本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与控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商业银行成本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成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支出。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较多,因而其成本的构成也比较复杂,这里我们仅以金融业标准损益表列示的成本内容按照成本的性态和对盈亏影响的重要性将商业银行的成本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1、筹资成本。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公众以负债的形式筹集各类资金以及与金融企业之间资金往来按规定的适用利率而支付的利息。包括存款利息支出和借款利息支出。筹资成本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成本。 2、经营管理费用。指商业银行为组织和管理业务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员工工资、电子设备运转费、保险费等经营管理费用。 3、税费支出。包括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化的手续费支出、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营业税及附加等。 4、补偿性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等。 5、准备金支出。包括呆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支出。 6、营业外支出。是指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需从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支出。 经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属于抉择性半固定成本,这部分成本与当期业务量基本无关,但可由商业银行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为改变其数额,比较适合采用弹性成本控制法进行控制,在成本预算时应认真决策,精打细算,在执行中要厉行节约,减少支出总额。补偿性支出、准备金支出和税费支出是按照一定的比率摊销或计提的,理论上是一种变动成本支出,但在一定经营期间,对于某一确定的银行来说,实际又是约束性固定成本,只能从合理充分地利用其创造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角度入手,提高产品的产量,相对降低其单位成本,而不能降低这部分成本的总额。因此,这部分成本支出控制相对比较简单。筹资成本属于随存款(或借款)的增减变动而变化的变动成本支出,是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重点,可以采用标准成本控制法和边际成本控制法。在实际控制中应强调的是:筹资成本控制的是单位业务量的耗费即单位资金的实际付息利率,而不是利息支出的总额。 二、商业银行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一般方法 比较切合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控制实际的主要是标准成本控制法、弹性成本控制法、边际成本控制法和成本指标控制法等。 1、标准成本控制法。是商业银行在建立成本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对成本支出进行控制分析的方法。它具有事前估算成本、事中及事后计算分析成本并揭露矛盾的功能。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1)制定标准成本是商业银行成本控制过程的首要环节。成本控制标准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仅对用于筹资成本控制的标准成本进行说明。商业银行的筹资标准成本是依据国家利率政策通过对一定时期社会资金的总量和市场占有率以及资金结构的调查、分析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筹资成本、衡量资金盈利能力的一种预计成本。从数量上来看,它应大于理想的成本水平,但又不小于历史平均成本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更大的可能是逆差而不是顺差,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因而可以调动各部门职工的积极性。 商业银行的筹资标准成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资金的标准成本,即体现商业银行筹资目标的单位资金标准利率,包括标准存款利率和标准借款利率;另一种是指实际筹集资金总额的标准成本,是根据实际筹集资金量和单位资金的标准利率计算出来的。筹资标准成本=实际筹资额×单位资金标准利率。需要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应区别存款和借款分别制定存款标准成本和借款标准成本,同时也可以根据管理目标的不同对存款标准成本和借款标准成本予以细化。如活期存款标准成本和定期存款标准成本等。 (2)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商业银行的标准成本是一种目标成本,由于种种原因,商业银行的实际成本会与目标不符。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称为成本差异。为了消除这种偏差,需要对产生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对策,以便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在这里主要以存款利息支出差异为例分析说明。 存款利息支出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存款付息利率脱离标准;二是吸收的存款脱离标准。前者按实际存款额计算,称为利率差异;后者按标准利率计算,称为数量差异。商业银行作为业绩考核评价的主要应是利率差异。存款利息支出差异=实际利息支出-标准利息支出;利率差异=实际存款额×(实际利率-标准利率);数量差异=(实际存款额-标准存款额)×标准利率 2、弹性成本控制法。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弹性预算控制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重要特点是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对某些成本作相应的调整,具有伸缩性,因此,又称为弹性预算。可以采取弹性成本控制法控制支出的成本主要是经营管理费用。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费用的弹性预算可以在全行管理费用弹性总预算初步确定的基础上,按部门分解编制明细预算。编制部门弹性预算,首先要对该部门的业务按照存款、贷款、结算等标准进行划分,分别选用一个或多个最能代表某项业务经营活动水平的业务量作为计算单位。 商业银行弹性预算的业务量范围,一般来说,可定在正常情况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其预算表达方式主要有多水平法和公式法。 (1)多水平法。采用多水平法,首先要在确定的业务量范围之内,划分出若干个不同水平,然后分别计算各项费用预算成本,汇总列入一个费用预算表格。下表就是一个储蓄部门以多水平法表达的费用弹性预算。 (2)公式法是将费用成本用公式y=a+bx来近似地表示,所以只要在预算中列示a(固定成本)和b(单位变动成本),便可以利用公式计算任一业务量(x)的费用预算成本(y)。 3、边际成本控制法。是利用管理会计的量本利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筹资(存款)边际成本函数和资产(贷款)边际收入函数对商业银行筹资量、筹资成本进行控制的一种数学方法。运用边际成本控制法不仅使商业银行可以确定适当的存款利率,还可确定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入造成利润下降前的最佳存款基础。当利润开始下降时,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存款组合,增加低成本的存款作为新的资金来源来解决。存款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存款所新增的成本;贷款边际收入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贷款所能增加的收入。当存款边际成本等于贷款边际收入时,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是最大的。边际收入=贷款边际收入率×(xn-xn-1);边际成本=存款边际收入率×(xn-xn-1)。 4、成本指标控制法。是商业银行依据确定的成本指标,控制实际成本的发生,以达到降低经营成本目的的一种传统的事后成本控制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采取分析、考核等方式,通过与成本控制标准比较,对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计量与评价,从而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指标很多,各商业银行的控制指标也不尽相同,主要的有经营成本率、费用率、成本降低率和业务量等。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财会职能正向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延伸和发展,成本管理与控制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由于历史、成本控制模式改革滞后等诸方面基础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会计体系还很不完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许多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推广和应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与管理系统,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以适应加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四、商业银行建立成本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对政策、市场、客户信息的研究,明确定位,制定富有前瞻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项工作初看起来,仿佛与成本管理没有太密切的关系,但它恰恰是成本管理最新变革的核心内容,如果说成本管理包括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个阶段的话,这项工作则是事前预算的基础。它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支点,同样也是银行成本管理的支点。 (1)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提供信用的特殊行业,对市场的切入、对客户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 (2)富有前瞻性的市场定位还可以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作为开展具体业务的部门,往往热衷于拓展那些投入产出高,利润见效快的业务和产品,而对那些有市场前景但投入产出期长的业务则表现较为消极。总、分行加大对政策、市场、客户的研究,就可以在资源配置、成本投入、考核方法上有所倾斜,以获取长远利益和持续经营。 (3)加大对客户满意度成本的投入。一方面,银行作为一个企业本身,不论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上,还是中间业务创新上,提供的产品要符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避免不必要成本开支。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业竞争的需要,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不断推陈出新,以获得客户满意度的提高。 2、加强全员的成本意识培训,营造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氛围。由于人的能动性,经济学家历来都把人力资本当做经营的首要的能动要素,成本管理当然也不例外。 (1)银行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考核奖惩体系引导员工参与成本管理,变“要我节约”为“我要节约”,全体人员拥有主观要作为以及对成本管理意识的自发性、积极性,对成本管理来说相当重要,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功效。 (2)培养员工树立“下一流程就是顾客”的服务意识。这是一条在日本、欧美较为流行的管理信条,它是“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的延伸。无论是一线柜面服务人员、客户经理还是身处二线的管理人员,在处理每一项事务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下一流程就是市场”、“下一流程就是顾客”,一方面为下一流程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减少差错,控制风险,降低无效作业和质量成本。 3、加快成本信息系统建设,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加快财务集中步伐,实现全行成本核算的扁平化。利用商业银行大机系统,逐步上收支行(或二级分行以下)以下层面的核算权限,如部分资产类科目(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呆坏账、其他应收款部分子目等)、营业费用科目、按权责发生制计提的应收、应付类科目以及营业外收支部分子目等,从而使支行以下的机构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目标执行单位。一方面能在确保成本信息真实性基础上,使成本管理层次得到进一步简化;另一方面,减少支行管理、核算类人员,节约人力资本,理顺业务流程。 (2)根据成本管理需要,在现有大机系统基础上,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为成本及其动因分析提供依据。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等原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机系统主要从会计核算层面进行设计开发,没有考虑利用会计核算的基础数据进行成本管理及绩效评价的需求,所以在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研究适用于成本管理,特别是分部门、分产品的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就非常迫切。 4、在具体业务成本抉择上,尽快引入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和方法,实行成本可行性认证制。如量本利分析法(QWD)、机会成本、剩余收益、现金流量等。 (1)建立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度。世界上管理先进的银行都建立了高效的供应管理体制,核心是集中采购,由银行内部一个专门机构进行采购管理,从物品的申请、购买、供应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达到降低价格、提高性能、保障售后服务等效果。所以,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健全集中采购、重大项目招投标及物品采购询价制度,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收入比。 (2)客户差别化服务。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差别化服务已逐步为国内各银行所接受,它不仅能全面提升银行服务水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使银行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也就是说体现了成本/费用开支的效益化。其做法是根据客户存款、贷款、业务量、忠诚度等因素,进行效益分析,对优质客户实行WJQ服务,而对亏损客户主要提供自助服务或征收账户维护费等。 (3)建立中间业务开拓项目论证制。随著银行竞争的加剧,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国内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银行不得不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盈利前景更为广阔的中间业务。而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各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中间业务也是琳琅满目,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不切合实际和不计成本的盲目“创新”,最终没取得实际效果,甚至成了“鸡肋”,造成大量人、才、物的浪费。所以在中间业务开拓创新方面,要推行成本论证制,特别是在现有资源的边际固定成本无法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更要考虑增加的机会成本和工作质量成本。 5、引入并加强现场管理,寻求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现场管理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成本管理模式,在欧美及日本较受推崇,并取得较大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成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理论有共同之处,它更强调从微观的角度阐释成本管理,其核心是标准化管理,包括技术层面的基础标准、资金标准、工具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层面的管理基础标准、基本规程标准、业务管理标准、劳务管理标准、政务管理标准、成本效益管理标准等。其一般规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最大限度地消除无附加值的活动,避免浪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是由一系列的资源利用及其流程和步骤所构成,在每一个流程,总是将价值加入到某项资源或服务里,然后传送到下一流程。在每一个流程里的人力、机具或其他资源,若不是从事有附加值活动,就是进行无附加值动作,而银行无附加值的现场浪费则无处不在,现场成本管理就是致力于消除浪费,花少量的钱实施改善。为此,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带动辖内各层次、各岗位从事现场改善,消除存在于现场的无附加值活动。 (2)QEDB/TEDB循环。在现场成本管理改善过程中,首要工作是建立"计划(Qmbo)执行(E0)核查(Difdl)一处置(Bdujpo)"(简称QEDB)循环,以QEDB循环作为改善持续运作工具,达成维持标准和改进标准的目标,而任何一个新的工作流程,在起始都是呈不稳定状态,开始进行QEDB改善时,必须首先将现有流程稳定下来。 此一稳定过程称之为"标准化(TuboebsejΑf)执行(Ep)核查(Difdl)处置(Bdujpo)"(简称TEDB)循环。无论是QEDB循环,还是TEDB循环,都必须始终以消除浪费和提高质量为宗旨。 3、银行经营管理的现场是银行经营管理最为重要的地方。与现场保持密切接触及了解是现场改善所必需,也是效率化管理的根本步骤。各级管理者要养成到现场的良好习惯,将其当做例行事务,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这对现场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6、建立健全成本激励机制,强化成本管理的内在动因。 (1)建立高效的成本考核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前文所讲员工成本意识对成本管理非常重要,但成本意识的培养不是靠一场、两场培训就能解决的,最根本的是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发挥其导向作用,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使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与员工自身经济利益、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 (2)在费用管理上,推行更加灵活的分配模式。改变工资性费用与经营性费用相互隔离的现状,在确保成本及利润指标完成的情况下,允许部分经营性费用转化为工资性费用。 (3)设立成本管理考核指标。在对成本管理考核指标设置方面,应坚持可控性原则,其指标主要包括资产净利率、成本收益比、存贷比、呆坏账回收率、人均利润等。同时可逐步引入成本否决制,把成本管理纳入经营决策的重要范畴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在以往的工作中,项目治理者往往只注重现场治理,而忽视工程成本和利润;企业也是以施工进度等现场治理情况对项目治理者进行考核,而不对成本进行考核。而在企业的项目治理中,成本是核心。实行项目治理者收入与利润、成本等指标挂钩,并把利润作为项目考核的主要指标,突出表现了责、权、利的统一。笔者结合项目治理的经验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实现项目的成本控制进行了阐述。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1] 众所周知,施工项目作为一种非凡产品,具有生产的一次性、要害环节多、原材料种类繁多、技术性强、制造周期长、外界干扰因素多等特点。实现成本目标的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以较小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使项目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包括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①全员控制项目成本。全员控制项目成本是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与项目形成有关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班组,也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有关。因此项目成本的控制需要大家共同关心,同时有关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肩负成本责任,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个人,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②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整个周期,因此从投标开始至中标后的实施及竣工验收交工,都要有成本控制意识。在投标阶段做好成本的猜测,签好合同;在中标后的施工过程中,要制订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并采取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中。 (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其途径包括降低成本支出和增加预算收入两个方面,这就需要在成本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以收定支,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原因;另一方面加强合同治理,及时办理合同外价款的结算,以提高项目成本的治理水平。 (3)目标治理原则 目标治理是进行任何一项治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目标治理的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的循环。在实施目标治理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具有明确性和可考核性;事后评价做到公正合理。只有将成本控制置于良性循环中,成本目标才能实现。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它是成本控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治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要使成本责任得以落实,责任人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对项目成本进行实质控制。如物资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应享有选择供给商的权力,以确保材料成本相对最低。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实践证实,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5)节约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限制和监督;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科学治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真正做到向治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 (6)中间控制原则 对一次性的施工项目,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不能再纠正。因此,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基础、结构、装饰等主要施工阶段上,是十分必要的。 (7)例外治理原则 例外治理是西方国家的常用原则。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有一些不经常的“例外”问题,它们往往影响成本目标的实现,对这些“例外”问题,要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进行纠正。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较多,其有效的途径可以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两方面着手,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2.1工程投标阶段 在此阶段应根据工程概况,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和认真调查研究施工现场,综合分析,进行项目的成本猜测,为投标决策提供意见。坚持全面控制原则,加强对此阶段主要责任部门的治理。 2.2在施工预备阶段 应结合实际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相关资料,倾听现场施工人员的意见,依据工期和上级要求,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装备情况、人员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编制强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以最小的资金耗费满足预定的目标要求。同时,此阶段还应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生产技术组织实施,包括劳动工资津贴、材料供给、机械设备等作为编制依据,同时还要以各种先进技术经济定额为参照,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而制定项目成本控制计划,分解目标,划分责任和权利,保证目标的实现。 2.3施工阶段 以项目经理的责任为中心,以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等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实施控制。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按照量价分离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3.1材料成本控制 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 (1)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规定责任部门,坚持节约原则,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与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治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2)材料价格控制包括:买价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2.3.2人工费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承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治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第三,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2.3.3机械费控制 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尽量避免窝工。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的治理,减少由施工组织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重一机多用,加强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合理安排机械设备与辅助人员的协调配合工作,提高机械生产效率,降低机械成本。 坚持中间控制,着重施工阶段的核算。同时在施工阶段合理控制工期,组织均衡施工,用好激励机制,调动职工节约的积极性,落实技术组织措施,及时做好工程变更,加强质量治理,坚持例外原则,尽量避免返工。 企业应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严格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加强质量治理,控制不必要的浪费,以优质的工程质量赢得市场。 2.4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阶段 应对竣工验收过程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控制。此时也是对项目全面的总结评价阶段,应汲取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并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相关的用工制度和材料、机械使用计划,增强项目成员的责任心,提高治理水平。 3、结束语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为了缓解任务开发的难度,改变“只见干活不见效益”的状况,维持公司持续性快速发展,应坚持成本核算制度,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增效能力,最终走上质量效益型企业的发展道路。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企业中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治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治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今的市场更多的是买方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众多企业在竞争,而生产的往往是同质产品,差异不大,这时就要看哪家企业具有成本领先优势,提供的服务是否优质,品牌的美誉度如何,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要害的因素。要是企业的成本比竞争对手具有优势,那么他就可以运用低价竞争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增加生产量,获得规模效应,占领市场。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获利水平。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含义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治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治理目标实现的治理行为。它包括成本猜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猜测和成本计划,对控制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猜测计划提供信息。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治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治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非凡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治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靠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猜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治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假如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给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治理制度、预算治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首先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治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最终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三、传统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制造环境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控制系统,而服务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传统成本控制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成本控制系统以责任会计控制、标准成本制度等为核心,具有如下特点及局限性:1、传统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横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职能部门划分的责任费用中心,纵的方面建立的是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责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不易分清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关联性和同质性的费用的归属。同时,轻易造成不同责任中心为了本部门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成本控制难以达到全局的最优。2、传统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制定耗费标准,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等成本为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它采用的标准成本是单一的、僵化的,并答应有一定程度的低效率,这与现代治理潮流相抵触。3、传统成本控制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事前成本控制重视不够,对设计方案存在的过剩设计或无效设计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无能为力。4、传统成本控制把成本费用的发生看作是数量的驱动,以数量为单一基础编制费用预算,轻易造成成本费用信息的扭曲。5、传统成本控制的差异分析基准只是与产量相关的业务活动,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确定成本差异额。这种差异分析是滞后性的,只揭示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传统成本控制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系统,简称作业成本控制。 四、作业成本控制 以作业成本作为制造阶段成本控制目标。作业成本法是以生产的自动化、电脑化为基础,同适时制与全面质量治理紧密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着眼于成本动因,依照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从成本计算的角度看,它是以成本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是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企业成本的核算,追踪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根据作业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可以把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价值的作业,一类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作业成本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信息严重扭曲的缺陷,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成本治理的新思路。成本治理的目的就是努力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综合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之发挥最大效用。因此,作业成本法不单纯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是一种将成本计算与成本治理相结合的新型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控制符合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性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环境的一种新型的成本控制方法。它将标准成本制度从为产品制定耗费标准转向为作业制定增值成本标准,费用预算从以数量为基础编制的弹性预算转向了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编制的弹性预算,差异分析从以数量性变量为基础转向了以成本动因为基础进行,从为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转移产品或劳务制定以传统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转向为各个作业中心制定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以作业为基础的新的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是成本治理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也是成本控制系统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成本控制的范围是产品寿命周期 根据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实施成本控制,应把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一般将产品寿命周期划分为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消费使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消耗费用。前两个阶段消耗的费用称为生产成本,后一个阶段消耗的费用称为使用成本。生产成本会随着产品功能的提高而提高,使用成本会随着产品功能的提高而下降。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企业成本控制不能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产品生产必须着眼于用户需要的必要功能,使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达到最低。根据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实施成本控制,应注重产品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全部费用,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通常把前面两项称为质量保证成本,把后面两项称为质量损失成本。质量损失成本会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下降,质量保证成本却会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因此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寻找一个合适的质量水平,使质量成本最低。 以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作为新产品开发的成本控制目标。寿命周期成本是揭示每一产品从最初研制开发到最终客户服务和支持的成本,它既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成本,还包括使用成本。用户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会考虑购入价格,而且还会考虑使用时的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必须考虑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采用寿命周期成本法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它着眼于产品的销售,强调与每一产品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克服了传统成本控制只重视制造成本而忽略研究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的问题。第二,它突出了产品寿命周期中各阶段成本发生额的差异,有利于明确成本控制的重点。第三,它揭示了生产经营各阶段成本之间的联系。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成本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降低产品使用成本可能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而降低制造成本又可能引起使用成本的上升。采用寿命周期成本法有利于揭示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摘要:在以往的工作中,项目管理者往往只注重现场管理,而忽视工程成本和利润;企业也是以施工进度等现场管理情况对项目管理者进行考核,而不对成本进行考核。而在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成本是核心。实行项目管理者收入与利润、成本等指标挂钩,并把利润作为项目考核的主要指标,突出表现了责、权、利的统一。笔者结合项目管理的经验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实现项目的成本控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效途径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1] 众所周知,施工项目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生产的一次性、关键环节多、原材料种类繁多、技术性强、制造周期长、外界干扰因素多等特点。实现成本目标的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以较小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使项目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包括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①全员控制项目成本。全员控制项目成本是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与项目形成有关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班组,也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有关。因此项目成本的控制需要大家共同关心,同时有关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肩负成本责任,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个人,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②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整个周期,因此从投标开始至中标后的实施及竣工验收交工,都要有成本控制意识。在投标阶段做好成本的预测,签好合同;在中标后的施工过程中,要制订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并采取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中。 (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其途径包括降低成本支出和增加预算收入两个方面,这就需要在成本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以收定支,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原因;另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及时办理合同外价款的结算,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3)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的循环。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具有明确性和可考核性;事后评价做到公正合理。只有将成本控制置于良性循环中,成本目标才能实现。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它是成本控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要使成本责任得以落实,责任人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对项目成本进行实质控制。如物资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应享有选择供应商的权力,以确保材料成本相对最低。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5)节约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限制和监督;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 (6)中间控制原则 对一次性的施工项目,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不能再纠正。因此,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基础、结构、装饰等主要施工阶段上,是十分必要的。 (7)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管理是西方国家的常用原则。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有一些不经常的“例外”问题,它们往往影响成本目标的实现,对这些“例外”问题,要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进行纠正。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较多,其有效的途径可以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两方面着手,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2.1工程投标阶段 在此阶段应根据工程概况,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和认真调查研究施工现场,综合分析,进行项目的成本预测,为投标决策提供意见。坚持全面控制原则,加强对此阶段主要责任部门的管理。 2.2在施工准备阶段 应结合实际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相关资料,倾听现场施工人员的意见,依据工期和上级要求,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装备情况、人员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编制强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以最小的资金耗费满足预定的目标要求。同时,此阶段还应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生产技术组织实施,包括劳动工资津贴、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等作为编制依据,同时还要以各种先进技术经济定额为参照,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而制定项目成本控制计划,分解目标,划分责任和权利,保证目标的实现。 2.3施工阶段 以项目经理的责任为中心,以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等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实施控制。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按照量价分离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3.1材料成本控制 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 (1)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规定责任部门,坚持节约原则,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与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2)材料价格控制包括:买价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2.3.2人工费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承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第三,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2.3.3机械费控制 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尽量避免窝工。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的管理,减少由施工组织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加强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合理安排机械设备与辅助人员的协调配合工作,提高机械生产效率,降低机械成本。 坚持中间控制,着重施工阶段的核算。同时在施工阶段合理控制工期,组织均衡施工,用好激励机制,调动职工节约的积极性,落实技术组织措施,及时做好工程变更,加强质量管理,坚持例外原则,尽量避免返工。 企业应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严格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加强质量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浪费,以优质的工程质量赢得市场。。 2.4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阶段 应对竣工验收过程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控制。此时也是对项目全面的总结评价阶段,应汲取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并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相关的用工制度和材料、机械使用计划,增强项目成员的责任心,提高管理水平。 3、结束语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为了缓解任务开发的难度,改变“只见干活不见效益”的状况,维持公司持续性快速发展,应坚持成本核算制度,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增效能力,最终走上质量效益型企业的发展道路。 成本控制管理论文: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佳能公司中国区新任总裁小泽秀树坦言:“利润率提高的秘诀在于成本控制,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做了严格控制,在保证优质产品的同时,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从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了良好的利润。” 那么,一些企业要做到科学的控制成本,首先就是要正确地认识“成本”的意义,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一、成本控制在于把钱花得恰到好处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其实,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而国际公司则认为,以节约成本控制基本理念的企业只是土财主式的企业,他们除了剥削工人和在原材料上大打折扣以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现代企业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企业要想有长期效益,就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换句话来说,不是要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并确保产品质量。 单纯地削减成本,把成本的降低作为唯一目标,并不能得到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赞同。单纯地追求削减成本,一般简单的做法都会考虑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或者减少单一产品的物料投入(偷料);或者考虑降低工艺过程的工价,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这样是十分危险的,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力资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 二、成本控制需要建立科学机制 要做到合理控制成本,该如何做呢?我们来看看跨国企业是如何建立成本控制体系的: 第一步:战略目标指导成本控制目标 方向正确等于成功了一半,成本控制也一样。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制定目标成本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目标,同时又要考虑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上,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 1.企业项目分析 各个部门以营销目标导向,进行年度工作的项目立项,列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各类项目,同时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再对时间、成本、性能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成本与收益。比如市场部明年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需要完成多少市场宣传及推广的项目,项目逐一分解成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合理预算,同时对产生的收益进行估算。 2.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 行业价值链:是企业存在于某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点,包括与上、下游与渠道企业的连接点,如供应商产品的包装能减少企业的搬运费用,改善价值的纵向联系也可以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和渠道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 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然后,自己企业与之相比较,就找出了与竞争对手在任务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 第二步:成本控制四步执行法 1.减少目标不明确的项目和任务 在企业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每个项目及任务都是为实现目标所服务的。项目立项分析后,可以把目标不明确的项目与任务削减掉。 2.明确各部门的成本任务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测算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然后横向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纵向分解落实到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3.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 没有数字进行标准量化,就无从谈及节俭和控制。伴随着成本控制计划出台的是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和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原料采购、利息、销售费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用红色特别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为了让员工养成成本意识,最好建立《流程与成本控制SOP手册》。手册从原材料、电、水、印刷用品、劳保用品、电话、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方面,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当然,有效的激励也是成本控制的好办法,所以,成本控制奖励也成为员工工资的一部分。 4.成本管理的“提前”和“延伸” “提前”就是加大技术投资,控制采购成本;“延伸”就是将上下游整合起来。当今的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各方的挑战。
职业道德论文:会计职业道德建构路径思考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良的网络风气给会计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不能抵制较高网络诱惑力的物质条件,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会计活动。他们不顾会计行业的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利用职务之便,利用网络条件,坚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 国家网络法律建设的不健全,使得个人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因为社会生活不但要受市场规律调节,还要受法律调节,所以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条款去规范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我国在93年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此法对电算化形势下的犯罪鲜有涉及,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不利于遏制违法的会计行为,当会计人员在抵制违法会计行为得时候,缺乏法律保障。 在非网络互连经济中很少会有公共决策的机会,作假行为的客观基础也相对较小。但是在电算化开发经济时代就有不同,因为除个人消费之外的一切经济决策,包括生产、投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产品销售等等,这些都普遍含有公共决策的性质,这些都可能导致滋生腐败和作假。由此可见网络经济比非网络经济有着更容易产生腐败和作假的客观基础,使作假市场供求更为广泛。 加强电算化形势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电算化形势下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公德在会计职业的具体化,它既反映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的一般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会计工作特点,同时还体现了会计职业责任的要求,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实际,把会计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会计道德行为,从自觉地履行会计职业义务,实现电算化会计管理的目的,使会计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会计人员只有遵循职业道德要求,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2健全电算化形势下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健全的法制法规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职业之便,主观臆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保证[1]。在进行法制建设的时候,我们不仅应该完善立法,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还应对电算化形势下违法行为规定明确的惩治措施。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使会计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及后续的激励约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国家的相关法律部门也要加大了执法力度,加强互联网建设,对违法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3建立和完善点算化形势下的自律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一类情感,是职业会计人员对他人和社会义务责任的强烈感情表现,而作为一种自我评价能力素质,会计职业道德自律又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会计人员意识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会计信念和意志的表现。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会计职业的道德自律和他律是相辅相成的,是法制和德治相得益彰的统一和相互补充。因此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有效发挥自律机制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职业道德论文:浅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标准 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交流科技信息,指导科研发展方向的载体,深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在市场经济挑战的考验中,能否坚定立场,刻苦钻研业务,谨守编辑职业道德,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编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期刊水平,是能否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的关键。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与水平决定期刊的命运 新世纪的到来,科技期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科技期刊的编辑水平决定期刊的命运,同时科技期刊编辑应不断的提高办刊质量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编辑没有好的职业道德,就很难自觉地把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作为自身不懈的追求。 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形成要素很多,比如:国家重视科技的政策,科技投入,科技环境,科技意识,科技机制以及科技人才的利用等都十分重要。而在这些因素之外,科技期刊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可忽视,这已经成为学术前沿人士的共识。权威的科技期刊应源源不断的采集到科技前沿以及资深学者的研究进展,推介科技发明与发现,介绍最新的科技动态与方向,使之成为科技信息的交流中心。由此可见,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但要有较高的编辑水平,同时也应掌握本学科的科技动态,科技发展及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刊物质量,从而推动全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整体水平。 科技期刊编辑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可分为两个方面: ⑴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编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程度。具有较高素质的编辑应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可以明辨是非,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至于迷失方向。 ⑵业务素质。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业务素质尤为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对所从事的专业对象的认识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编辑本人能否及时发现所审读文稿的价值,并使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稿及时变成编辑产品而发表。科技期刊编辑就更要求具有所从事专业的较高水准,熟知所从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动态、趋势。除此之外,编辑的知识积累,编辑的文字功底,编辑的处理事务能力等也同样重要。 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能够把办刊质量的提高变成个人的自觉追求。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两者之间,政治素质是根本,具有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自觉地去学习,不断进步,提高业务素质。而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是搞好编辑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很好的业务能力,就不能分辨稿件的优劣,不能对稿件的取舍做出公正的评判,也就不能对稿件进行有益的加工,期刊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只有编辑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具有编辑工作的满腔热忱,才能在工作中养成严谨的作风。无论对稿件的取舍,还是编辑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能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更具有敏锐的视角,强烈的职业意识,善于发现甚至发掘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只有这样科技期刊才能在众刊林立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反之,如不能注意信息的收集,不注意获取新的前沿的科技成果,编辑反应迟钝甚至麻木,长此下去,刊物便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科学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刊物的生命同样在于创新。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要求,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应当始终作为提高刊物质量的不懈追求。期刊在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为内容上的创新而服务,应把形式上的创新与内容上的创新相结合,期刊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内容的创新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在树立精品意识和策划的基础上,及时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捕捉科研前沿信息,在本学科科技期刊中不断推出新作,将最新的科研信息及时传播给广大科研人员,推动科学技术的进展,这样,期刊本身也才能够长久地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喜爱。 总之,科技期刊的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的命脉所在,就像企业生产出精品,创出名牌那样,科技期刊也同样应有名牌意识。刊物不奉献精品,不能推出学术前沿新作,就会被读者淡忘,被市场所抛弃。而要提高刊物的质量,期刊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满腔的工作热情,勤奋的敬业精神和不断的创新追求。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学习,努力进取,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从而精通业务,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刊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在改变,观念在更新。出版环境的改变给编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使不少人陷入了困惑与误区。在这样的历史变革面前,某些人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在新情况下,新问题面前处置不当,丧失了编辑应有的立场和道德。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科技期刊与其他精神产品一样接受市场的检验。而科技期刊的编辑也同样面临着编辑职业道德的检验。新的时期当然要有转型意识,科技期刊编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然而,这并不是说要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牺牲长远发展。在实践中,人们不难看到出版产品中华而不实的平庸之作,也常常见到只为抢占市场的粗制滥造货色,这与传统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重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自古以来,历史上思想家都把道德的追求作为为人处世的价值准则。今天,在继承优秀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不仅是对官德的呼唤,也要求各行各业建立和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为人作嫁衣”的编辑行业讲求职业道德尤为重要。 编辑行业是一种特殊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当然必须有与行业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水准要求。编辑队伍应当加强管理,加强自身约束,加强个人修养,防止违背职业道德,丧失敬业精神,背离行为规范的事情发生。1995年1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制定了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编辑要对国家和人民负有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要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尊重作者,自觉维护作者权益。这些是对期刊编辑的起码要求,自然也应当成为编辑界同仁的自觉约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编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应该站稳立场,遵守出版工作者准则,分辨是非,通过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自有的高尚职业道德修养,以大众利益的追求为最高追求,以自身健全完善的编辑人格,渗透自身的文化参与意识,从而做到明察秋毫,努力使自己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以出版工作者准则作为标准,默默无闻,讲求奉献,不求索取,淡泊名利,抵制各种诱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一个编辑的崇高精神境界,高尚的人格力量,渊博的学识水平,担负起为社会、为现代人呼唤道德的历史重任。 职业道德论文:银行会计职员职业道德现状和培养对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队伍的素质还不够高,它与适应银行业发展的要求还的距离还是比较大。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还不够好。虽然我国当下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近况固然有其好的地方,但是其存在问题还是比较多。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道德是人们生活中较为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道德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古代,道德不仅指处理人际关系之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以及规范要求,还兼指个人的行为品质以及修养境界。在现今,道德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是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等高的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是一般道德在社会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它的形成与商品经济之进展有着随同关系,成为商品经济活动中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成为权衡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的优劣的尺度。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职业活动的范畴愈来愈普遍,职业活动的内容愈来愈丰富,现在商业银行会计行业就是其中一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在商业银行会计职业行为以及商业银行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体现。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则以及坚持准则,提高工作技能,参与管理,加强,服务这八个基本的要点,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保持公正;通晓业务,能力足以担任会计工作;对银行企业加以保密,绝对不以非道德手段获得别人秘密;提供客观的信息,并予以充分揭示。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培训的意义 商业银行会计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多个方面,供给的管帐信息无疑属于公共产品,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之发展,此外,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能够积极与我国的法律法规搭档,调整工作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倘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劣,那么严重影响到我国大众的切身利益。 大部分商业银行不乏职业道德素质颇高的会计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的确确仍然发生还是一少部分违背职业道德,乃至犯的不耻作为。因此,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的意义非常重大。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会计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行为的必要保障;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激发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自我涵养的主动性。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能够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会计行业作风,培育会计人员的杰出工作德行,培育品学兼优之会计人才,维护会计行业之威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一)积极的一面 1.热爱自己的岗位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敬重会计这个职业。现在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一方面出于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出于当下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热爱着自己的岗位。 2.服务意识逐步提高 当下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意识是不断加强的,他们对服务主体非常忠实,心里面自始至终都是以服务对象的经济利益为主。与之同时,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谨记把为所有者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是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以谦虚文明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这样的文明服务促使他们的服务达到了高质量的效果。 3.守法合规意识不断增强 当下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都可以准确对会计职业权利与会计职业义务的关系对做出一定的安排并解,加强抵抗行业不正之风的本领,积极培养良好的遵纪守法之习惯,积极遵守企业组织纪律,并且积极履行维护财经纪律的责任,勇于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断增强守法合规意识使得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国民经济得到了良好地运转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 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然而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当下有少量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念比较淡漠,诚信意识不够,再加上他们的上司不乏一些法纪观念不正之辈,廉洁自律意志力不坚定,因此造成底层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难以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丧失掉自己的职业责任感,致使他们无法提供准确的会计资料,随意更改核算办法,会计核算混乱,财政体系丧失平衡,胡乱造假账,严重致使商业银行出现诚信风险。 2.保护客户信息的行为存在偏差 商业银行客户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保密性,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是可以掌握大量的商业、工作以及客户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非特殊情况下是万万不能泄露的,倘若这些信息严重泄露,对于社会经济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3.缺乏钻研专业技能的精神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技能很强的职业,当下我国多数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由于忙于处理繁琐的业务,难以抽空学习,再加之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不高,认为会计专业无非就是一些数据处理的简单问题,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致使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量跟不上时代的信息更新节奏,导致商业行会计专业工作效率的下降。如果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具备高质量的技能水平,会计信息是一种空谈。 4.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 会计人员在处理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之时,其务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鉴于岗位的局限以及上司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与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有关。倘若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难以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贵伐,那么管帐信息大有可能会不真实,社会经济效益将大会损失。会计信息的本质要求为真实客观,倘若会计信息失却这 个特质,势必导致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局面之产生。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整体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质地,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现时银行交易中出现诸多的信用缺失事件,这与整个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息息相关,使得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受到冲击,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2.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 当下中国从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人数逐步增多,构成的会计步队异常巨大,然而我国的会计队伍总体素质较低,懂核算、懂管理的员工不多。之所以会出现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与职业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的要求的局面,是因为我国的会计道德教育边缘化,很多时候我国的会计,教学都呈现出我国教育的弊端--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却忽略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工作人员难成大器,造成违法行为时常发生,漠视法纪,银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纪律等执行得不严格,轻忽会计危机防备以及银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造,导致会计政策水平以及营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3.内控制度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 防止管理疏漏需要依靠一个科学的内控制度,然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科学性令人担忧。某些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内控岗位制约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会计岗位的设置难以互相约束和监督,而管理则是较为松懈和脱节,即使某些银行拥有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制度,然而却缺乏一个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如此势必助长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法行为的形成。 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考核晋升机制也是不科学的。商业银行中的会计人员中的热爱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者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得到的奖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导致那些职业道德良好的商业银行中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挫伤,同时也滋生了某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 这种不好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重业绩而轻行为。 4.经济利益驱动,个人职业道德滑坡 前面提及,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可是现在有些商业银行会计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层,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容易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个人职业道德滑坡,进行商业银行的会计违规和做假账行为产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和恶性经济犯罪频繁发生,会计职能弱化。 四、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一)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当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持续完善,政府应当支持鼓励社会公众中有着良好信用的人士以及企业,对他们的信用道德给予一定的奖励,运用大众媒体来宣传诚信的好风气。 其次,当局务须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档案制度,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二)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职业道德良好氛围银行企业应当坚持"以德治企"的理念来塑造企业形象,用职业道德来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银行企业应当积极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企业精神,注重行为规范方面的管理,把企业道德与企业的理念、行为、经营方向、发展战略、服务特色等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与策划,强调企业和会计员工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于风险,贡献社会,把"让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作为价值观念,营造出一个职业道德良好的氛围。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对提升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培育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建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大有裨益。在对在校学生进行基本的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商业银行在职会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当适当对其进行培训,采取适应性学习,扩展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等多种于培训形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采用讲授、讨论和研讨等培训方法,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还能减缓其工作与进修研习的冲突。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职业道德自我教育,养成自觉抵制不良行风影响,提升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促使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更加健全,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可以促使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之间有章可循,形成相互监督约束的良好氛围。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更是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并且根据其结果进行相应之表彰和惩罚,建立起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倘若缺乏科学合理之奖惩机制,那么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检查就会只顾着形式,却难以施展其应有的鼓励以及震慑功用。因此,为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应当对会计职业道德实施必要的行政监督;会计职业道德应当纳入被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和年度检查验证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应为商业银行会计技术资格的重要条件;商业银行企业应当完善银行业内部激励机制,对银行会计人员检查中呈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同时通过公开刊物等大众媒体予以广泛的宣传,这样众多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者从这些道德楷模中得到鼓动的力量,营造抑恶扬善的企业环境。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银行企业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优良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展现企业特色,得到社会公众的了解、认同与偏爱,提高银行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以及竞争力,推进企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职业道德论文:论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与提高思想职业道德素质 [提要] 本文从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动力和现实出发,提出将激励机制引进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管理,并对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馆员继续教育及其全面提高素质,进行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在文章的结构上力求层次清楚,在写作特点上力求逻辑性强,文通理顺,这既是征文内容的要求,也是笔者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此外,在手法上从宏观着笔,微观收笔。 开展继续教育的迫切性,不一定为每个馆员所认识,但决策者从实际工作发展考虑,急需提高工作者素质,从而认识其迫切性。 一、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力,是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知识日新月异。在我国图书馆,每个馆员面对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都有一种适应变化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需要。继续教育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提供了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成为“弥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 基于此,汉川市图书馆于1994年底,将馆员培训与继续教育提到关系全馆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地位,开展了以业余为主、上班为辅的馆员教育,坚持了3-5年,每年分两个阶段(学期)开展,力争馆员素质上一个台阶,作为一项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前提。 二、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实 观念 当前,继续教育应该是指对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培训。 虽然继续教育是“弥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开展馆员教育是迫切和有长远效益的,但教育观念在我国图书馆界并未深入人心。一些图书馆在决策层即馆领导中,对馆员教育的战略地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较多的图书馆在管理层即中层干部中,对馆员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认为科班出身的馆员学识已够丰富,足以应付业务的需要;或认为图书馆一般岗位工作简单重复,经过培训后,即可上岗完成任务。相当一部分馆员,对教育或逃避、或应付,甚至漠然处之。 对象 在我国,馆员继续教育是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学历和一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的教育。教育对象量大、面广且在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多层次性,因而开展教育必须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办学。 机构和管理人员 我国图书馆大多无专门继续教育或职工培训机构,也少有专职或专管的人员。较普遍的是,由图书馆人事部、馆长办公室、辅导部或业务部等负责馆员的教育管理,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 师资和教材 继续教育的师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师资以兼职为主,以图书馆内为主,主要来源于馆内业务岗位上的骨干,教学相长,又以此类教学活动作为这些骨干提高业务水平、开展自身教育的一种方式。 馆员继续教育的教材一般难尽人意,有些内容已显成旧或是馆员已经掌握了的,有些教材理论和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时间 继续教育,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图书馆更难有时间保证。在汉川馆的教育实践中,只好以业余为主,上班为辅,实行时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业余学习;二是不在减免工作量和工作定额的情况下,上班时间学习 。 经费 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以公费为主,主要来源于图书馆事业经费。但教育的效果是远期的,效益是潜在的和隐性的,而经费的付出是实际的、现时的。因此,经费压力较大。从汉川馆实践看,自费公助加奖金是现实和可行的一种方式。 三、建立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 从图书馆继续教育的现实看,其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管理一般无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师资多样化且以兼职为主,教材不尽人意,教育对象多层次,内容多样,办学多形式,时间和经费难以保证,而学习是主观努力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这样我国图书馆员教育难以采用严格、有效地行政管理模式。 馆员继续教育的目标靠人去实现,成绩有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馆员的学习动机和主观努力,不能完全由行政管理控制。但动机是由需求产生的,在教育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馆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通过对馆员不同需要的激励和满足,唤醒其开展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心态,激发其学习动机、欲望和觉悟,从而可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实现教育的各项目标。 汉川馆从1995年开始尝试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图通过激励机制,建立馆员教育管理体系,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这种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教育,其内涵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学以致用”。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馆员通过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变化,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通过教育及其考评,将馆员素质同明确的量化指标、目标联系,将这些指标同岗位调动、晋职、晋级和职称评定等联用,作为聘用和晋级的主要依据,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更优配置和科学管理。这种建立在激励机制上的教育管理,包括观念转变、立法保证、规章制约,健全教育机构,控制教育内容以及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 观念转变 大力宣传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危机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让馆员从主观上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主观上重视和自觉对开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立法保证和规章制约。 据报载,北京市人大通过一项地方性法规,从1995年10月1日起,该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受聘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者,需依法进行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72学时。这样采取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对馆员教育作出具体规定,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立法保证。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汉川馆在无相应法规提供立法保证的情况下,制订了有关继续教育的暂行办法,对教育的目的、内容、课程及师资、组织管理、激励机制作了具体规定。按规定,全馆业务技术人员需参加教育,每年不少于40学时。该办法成为全馆教育的制约性规章,使图书馆教育有章可循。 从笔者自身情况来看。1986年3月,派至孝感地区(今孝感市)图书馆,系统地受到了为期一月的“全区图书 资料管理干部”培训。1988年9月参加电大图书馆学专业学习。1992年11月,参加由地区人事局、文化局联办的(全脱产)图书馆业务培训。1997年1月,参加汉川馆的业务培训。成绩合格,先后获得各级主管部门验印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健全机构 有了立法和规章,还须健全执行机构,以保证法律和规章的贯彻实施。汉川馆在继续教育管理实践中,确定馆员教育由分管业务的副馆长负责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每月双周五组织全体馆员进行业务培训,然后进行考核,考分进入人事档案。 内容控制 继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办学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使教育的内容控制成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中,汉川馆通过对课程、学时、学分等方面的控制和激励,将内容引导和制约到以下4个方面。 1)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包括行为修养、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人的素质比人的知识、智力对工作的促进作用更重要,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开展。 (3)图书情报现代化新技术和新知识教育,多以研讨和馆内外讲座的形式开展。 (4)语文课程学习,包括外语、古汉语和写作等。 建立考核评估体系 对继续教育效益进行评估,认定教育的成果,可以用事实向人们展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教育考核评估体系,是馆员教育激励机制的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教育及其激励机制,保证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科学管理,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全面提高馆员思想职业道德素质。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馆员的自身道德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李鹏同志在致国际国联第62届大会的贺词中指出:“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在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高度的评价,无疑是对我们图书馆员神圣职责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更高要求。 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并非仅仅表现在“文明用语”、“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等具体行为上,确切地说,素质才是一种“实力”,拥有“实力”的馆员才能成功地适应读者的各种需求。素质也是一种潜力,有了它就可以在岗位上作出有价值的创新。道德是素质的充分再现,是道德的基础,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的,是人们内在的品质,包括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法制观念、文化程度、科学知识、审美趣味、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内涵。一个合格的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勇于冲破陈旧的思想禁锢、狭隘的思维方式,自足的心理障碍,求稳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懂得现代化管理知识。否则,何以谈接待社会各类层次的读者群。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提高馆员的思想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而且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青年,更要注重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文化工作者的形象。 作者:湖北省汉川市图书馆 许德鹏 文育红 职业道德论文:有关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推行以德治国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关键;以德治国、以德治官,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失范的原因,目的在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一、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以德治国”重在治理“官德”,为“官”要有“德”,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固有之义。对承担着治理国家任务的执政党各级公务员来说,只有达到了相当的思想境界,具备了相当的道德水准,才能胜任领导工作。“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着民风。公务员特别是高层次公务员,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们的道德行为应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公务员对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身体力行,就会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群众,他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威望;相反,如果公务员不能以身作则,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甚至贪污腐败却不以为耻,就不能做人民群众道德的表率,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就成为空洞乏力的说教,以德治国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公务员自身道德水平不高,还会使一些群众产生失望情绪,从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导致“官德毁而民德降”的不良后果。公务员不同程度地掌握一定的权力,“官德”合格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权力的行使方向和效果,官德好的公务员会自觉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相反则必然会以权谋私,甚至祸国殃民,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德’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一种行政伦理。新时期加强‘官德’建设,就是落实我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以德治国”,迫切要求党和政府的全体公务员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强大的道德魅力吸引人民,团结人民,凝聚人心,带领人民群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根据机关的职能和对不通层次公务人员的要求制定出的有针对性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可以确立公务员的行为标准和道德标准,约束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时的主观随意性,以形成和维持良好的秩序,保障公务员履行公务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同时,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引导、约束下,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时就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与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为、管理制度、运作机制、领导行为等等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双向互动的。公务员行为的规范程度更多地取决于行政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领导方式及其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这种程度越高,对公务员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越大。如果这些因素不稳定和不规范,其直接后果会造成公务员情绪上的不稳,心理上的不安,行为上的失范,管理上的混乱,就很难保证公务员行为的规范。所以,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行政机关正常有序地运行与发展具有保障作用,还可以促进行政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和 科学化建设。 二、当前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一)腐败现象丛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公务员经济犯罪的腐败现象呈现日益严重趋势:(1)贪污、受贿索贿现象逐渐增多。这几乎不同程度地遍及各个地区和部门。索拿卡要,收受贿赂。利之所趋,便忘了职责之所在。(2)个案数额越来越大。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千元、几万元上升到近几年来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更多。当今世界最大的走私案远华集团走私案涉及案值530亿元,偷逃关税300亿元,相当于1999年海关关税收入比重的53%,相当于1999年GDP比重的0.34。(3)贪污受贿公务员级别越来越高。2002年检察机关查办的县处级以上人员数目3269人,创出历史最高;法院判刑的县处级以上人员数目2002年亦出现历史最高点为819人。(4)法人犯罪、团体犯罪越来越突出,涉案人员较多。这些腐败现象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83年至200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查办腐败案件所挽回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金额达491.3亿元,平均每年25亿元左右。1999-2001年这一损失平均每年高达占GDP比重的14.5-14.9%。据报道,目前逃往国外或失踪的官员人数己达数千人,卷走贪污的公款高达130多亿人民币。① (二)浮夸和弄虚作假之风蔓延成灾。当前公务员的浮夸和弄虚作假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有:第一是玩数字游戏,虚报产值与速度;第二是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为求升迁,不讲良心道德,置党性原则不顾,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和贴金工程;第三是对成绩无限夸大,甚至无中生有,对失误则尽力隐瞒,大化小,小化了;第四是好说空话、假话、大话,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由于急功近利之心,上级领导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空口号,而下级则疲于应付,在不能完成的压力下只好作假;而某些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者又不察实际,满足于听汇报和看报表。结果是,敢于弄虚作假的得到 肯定、褒奖甚至提拔,而说实话者则受到批评甚至处分。再加上有的上级领导有意无意地纵容下级弄虚作假—搞贴金工程,提高自己的政绩,而一旦出了问题责任是下级的,自己最多是检查不严,甚至可以推做不知,给了弄虚作假者可乘之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级乃至中央决策的准确性,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危及国计民生,阻碍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享乐主义成为时尚。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由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上公务员地位的特殊性,“及时行乐”成为一些公务员的生活哲学,享乐主义蔓延开来。这些人玩世不恭,超前消费甚 至奢侈浪费。他们追求感官的刺激,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尤为严重的是,一些公务员在当地群众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下岗职工愈益增多、不少学龄儿童无钱上学的情况下,仍挥金如土,暴珍天物。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将泯灭公务员的理想与斗志,消弥公务员的创业精神,毒化社会风气,引发民心混乱,最终导致社会动乱,党变质,国家变色。可以说,享乐主义特别是公务员的享乐主义成风之时,就是国家、民族衰落之日。 (四)官僚主义有所发展。官僚主义是公务员道德建设问题上的瘤疾,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深恶痛绝的、群众异常反感的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并 分析了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危害。在新的形势下,公务员中的官僚主义又衍生了一些新的形式,表现最突出的是一些公务员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想问题做决策凭主观意愿,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溜人,逃避政治责任;还有就是一些公务员变人民的公仆为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当官做老爷……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再就是还有少数公务员职业道德感严重退化,办事拖沓,效率低下,敷衍塞责。这样的干部为数虽少,但是危害却不小。官僚主义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严重的道德不忠诚和背叛,是对公务员从政道德的裹读和践踏,其危害不可小看,不但给国家政治经济及各方面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严重动摇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务员的道德失范问题比较突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①胡鞍钢,“巨大的腐败黑洞:10类系统性腐败的经济损失”,《纪检与监察》,2003年第7期。 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腐败问题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导致公务员道 德失范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封建残余思想文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说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自然和半自然经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小生产的习惯势力也大量地存在,就成为封建残余思想寄生和繁衍的温床。列宁在论述苏维埃政权中的官僚主义的原因时指出:它是“小生产者散漫性和萎靡状态的上层建筑”。邓小平也说过:官僚主义是小生产的产物,同社会化大生产是根本不相容的。为了彻底肃清封建残余思想,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改,迅速发展生产力,创造其不能存在的物质基础。 (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对外开放是我们党新时期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在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的今天,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广大资源及市场更快地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坚持。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使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有了渗透进来的可乘之机。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方式,或用腐朽的世界观侵蚀,或用金钱行贿收买,或用美色和腐败的生活引诱,使党内和公务员队伍中的不坚定分子蜕化变质,达到其“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三)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法律等改革不配套 1.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以往我国的政治体制一直实行的是金字塔型的权力控制,它以政治权力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把整个社会都纳入政治权力的掌握之中,以政治权力为中心调节包括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由于我国产权关系长期得不到界定,再加上政治权力在计划经济时期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的历史惯性,我国的资源配置权力绝大部分仍然由政治权力掌握,而不是由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由市场来调节。在我国当前的“准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控制能力减弱,控制手段滞后,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导致 政企不分,权责不明,权力过分集中。因此,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及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等因素为权力腐败产生了滋生的土壤。 2.法律体系不建全、不完善。一是立法质量不高,缺乏权威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现有的法律法规中,除一部分制定于计划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其基本内容己不适用于当前的情况外,还存在着诸如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治标的多,从总体出发治本的少;政策性规定多,法律规定少;原则性规定多,预防性和操作性规定少;要求遵守的内容规定多,而违反规定内容,如何进行处理的规定少;有关个人违法违纪的规定多,有关法人犯罪、集体违法违纪的规定少的问题。二是立法相对滞后,缺乏超前性、预防性和实效性,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立法体系不建全,一些权力主体钻法律的空子,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私分国有资产。再加上惩治腐败的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已有的解释多是个人的学理解释,需要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立法解释或“两高”进行司法解释。因此,司法实践中针对一些腐败犯罪具体适用法律难度比较大。由于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民众对一些腐败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这种现状,远远不能适应今天公务员道德建设的需要。 (四)对公务员当前的物质利益补偿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却还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相比,而且就以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而在高通货膨胀的年份,其实际收入还要下降。虽说是:“革命党嘛,只要有饭吃就行,以不饿死人为原则。”①但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②所以,随着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把公务员的工资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就很容易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失去心理平衡,铤而走险,走上以权力为手段和换取工资以外收益的道路,导致公务员道德的失范。 四、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公务员的腐败和道德失范,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对之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治理。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治理公务员道德失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加强对公务员的廉政教育 加强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的是要抓好廉政教育。公务员的失德行为根源于思想道德的堕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源头抓起,祛除公务员思想上的病毒,治疗其道德上的缺失,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 1.要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廉政建设的首要位置,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等老一辈革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党员干部特别使公务员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教育、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直强调思想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对广大干部要经常进行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明确提出反腐败斗争要以教育为基础,牢固筑起思想道德的防线。同时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以德 治国的思想。 2.在廉政教育的内容上,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加强公务员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发扬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的传统,以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的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廉洁公正,克己奉公,举贤任能,开拓创新,善于进取; 3.在廉政教育的方式上,要靠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监督措施要到位。事实反复证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倾向于腐败。因此,廉政建设中,监督是关键。人类有史以来,就有权力和道德的监督。其中最主要的、最本质的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广泛的民主监督权利。 (二)以法治德,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1.要尽快制定《公务员法》,确立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严禁公务员以其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牟取任何私利。如禁止在职公务员经商,不得在各类经济实体中兼职;严格规范公务员特别是高级公务员辞职从事经营活动,辞职必须履行规定辞职程序并且对公务员辞职后的从业应有必要限制;建立公务员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限制公务员的配偶或子女从事赢利性活动。 2.尽快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各级公务员必须按时申报其财产收入,包括配偶和子女及其与其相关的财产收入;对于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公务员要公开申报其财产;推行任职财产申报、在职财产申报和离职财产申报制度;在应酬活动中可以接受与本部门有日常联系的团体和人员的礼品、宴请,也可以接受重大节日期间的赠礼、宴请,但事后必须向主管机构汇报和登记。 3.要制定《公务员道德法》,使公务员的道德行为有了统一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执行机构, ①《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如道德规范局,负责对道德法规、政策做出解释,并提供道德咨询等。 4.制定《反贪污法》。如新加坡的法律明确规定贪污受贿罪的主体应是全体公务员;明确贪污的概念,即一切利用权力或职务之便接受报酬的行为都属于贪污受贿,并要明确贪污的标的“报酬”的范围,包含现金、礼品、贷款、佣金、免除债务或义务、免受罚款或起诉等。 5.要实行政务公开立法。将国家的行政法规、决定、文件等以一定的方式公开,如可以在政府的网站上,也可以通过报纸等媒体。使得公民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也便于公民监督公务员的道德行为。 (三)对公务员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 虽然,腐败是由贫而不是由贪引起的,但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来看,我们还不具备“高薪养廉”的条件,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予公务员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将其工资收入提高到社会中等偏高的水平并与通货膨胀率挂钩还是应该的。我们要想遏制公务员腐败和道德失范现象,使其不以权谋私,就要求公务员除工资收入和法定奖金外,不能再有其他的收入,而这种要求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高收入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我们依靠其他手段能维持公务员的廉洁,但低收入也难以把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行政部门来。而那些虽然廉洁但低素质的公务员同样不是我们所 希望的,也是不受人民的欢迎。所以,加强对公务员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也是解决腐败和失德的有效途径之一。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对于公务员尚无法做到高薪养廉。虽然近一年来,我国多次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收入,但其合法收入与其相对应的消费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在我国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公务员的收入,使其能以合法收入满足其正常消费。另外,对于国家公务员,应大力增强其收入的透明度,将他们收入水平公之于众,使其隐性收入明朗化,以更好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例如,新加坡政府利用中央公积金制度,对减少甚至杜绝公务员的“59岁现象”起到了很好的制度保障作用。新加坡政府把公务员每月工资的40%作为公积金,存放在银行里等公务员退休后才能支取。这40%的公积金,只在公务员的工资中扣除22%,还有18%由国家补贴。也就是说,国家除了每月发放公务员工资,还要在其公积金中补贴工资总额的18%,一个公务员如果从20岁多参加工作,到退休时将会有一笔数目巨大的公积金可以支取,多则几十万,少则十多万,足够保证过一种优哉游哉的高素质生活,吃穿不愁,颐养天年。中央公积金是实在而可靠的保障,是向公务员提供的良好福利待遇。有鉴于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不再可能以少数风高亮节的人民公仆“穷而愈坚,不堕青云之志”的标准,要求大部分的公务员在清贫的生活环境下保持良好的行政伦理水平,我们更应该在“重典治乱”的原则下,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逐步建立“以薪养廉”的伦理化的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 总之,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主题是永恒不变的,即公务员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职业道德论文:娱乐记者与主持人职业道德底线 随着信息发达“步伐”的加快,快节奏的竞争生活让人们感到很大的生活压力。娱乐生活越来越被人们所追求,所谓娱乐包括健身,比如爬山,散步,旅游等等。这只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真实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为我们带来的大量的娱乐新闻。也是通过对别人的隐私生活使自己得到愉悦。这就联系到娱乐记者。细细想来,面对娱乐圈的多彩世界,娱乐新闻记者要如何去报道呢? 对于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使。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此外,由于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揾多点”。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 政治 思想 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对于娱乐记者来说,一部分人在工作之中难免会受到以上三点的干扰。 进一步的说有的不注重个人隐私,有的肆意篡改,有的扭曲事实,有的收受钱财做粉饰工作,有的夸大其词,有的形象丑陋,不尊重对方,有的偏离职业性质,以记者之名号赚取或者骗取钱财,做炒作者。这些人丧失的是个人道德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 一些编辑每天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娱乐新闻,常常陷于两难的境地,刊登呢?不知是不是故意炒作,有些新闻甚至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不刊登呢?又怕漏掉了确有其事的爆炸性新闻,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我国的传播业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时刻,建国以来我们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经验,更没有娱乐报道的经历。没有本行业的职业意识,没有自律的自觉,除了简单模仿外,一切都在摸索中。报道明星,何种情形下的事实可以报道,何种事实不宜报道,何种事实适于粗线条报道而不宜细致入微,如何把握评论的分寸,区分适度幽默和侮辱的界限,照片和图画如何既具有新闻价值,又要防止低俗或侵权,如何区分“满足公众正当合理信息要求”和“迎合低级趣味”,如何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掌握好公众人物的隐私界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用“心”去做娱乐新闻。 一、规范的心 娱乐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似乎与其他新闻有些不同。那么,娱乐新闻是否例外于新闻职业规范?遍翻新闻理论着作,娱乐新闻和娱乐记者并没有单独定义的内容,娱乐记者只是因为报道对象与娱乐界有关得此称谓,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与其他新闻记者没有两样。报道编辑娱乐新闻,同样受到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约束。所以,编辑不能因为自己是娱乐版的编辑,便可以在业务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更要用“心”去学习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只是在报道方式上,可以适当地活泼些,适当地有些幽默,但是不能发展到侮辱人格和侵犯隐私。 二、客观的心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包括事实与价值判断分开,全面、准确与公正。所谓公正,是指编辑要谨慎评估新闻事件的所有重要事实,做平衡、完整的版面规划,不偏袒任何一方。10多年前,孙旭培教授在研究我国报道方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报道经验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的概念,提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有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是表现令人更加信服的倾向性,是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 运用到具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就要求编辑全方位的报道各方,尤其是对立方的观点和意见,公正分配版面份额,客观陈述事态的发展。编辑过程中尽可能地摒弃个人好恶和观点,保持中立的观察者的角度编辑新闻事实和对立双方的观点,甚至应当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双方(或多方)提供平等利用版面发表意见的机会。新闻失去公正,媒体就会失去人心! 比如去年5月闹出的在新京报社发生的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前,已经有一系列不利于窦唯的新闻事件出现,比如4月5日该报曾有文章《丁武奉劝窦唯去看心理医生》,其中几个小标题分别是:昔日爱巢人去楼空,窦唯偶尔回来栖身;窦唯自我封闭,很少跟摇滚圈接触;高原生活困窘,窦唯只给500元生活费;丁武夫妇奉劝窦唯,希望他去看心理医生。4月7日该报发表评论《窦唯骂出心声,我们只听见娱乐》,4月26日,《新京报》发表文章《对窦唯,你不能想当然》,5月10日该报再发文章《窦唯否认骂李亚鹏虚伪》。这些报道和文章,对窦唯与两任妻子、王菲的现任丈夫李亚鹏、摇滚歌手丁武之间的感情、利益纠葛进行了细致煽情的描写,甚至说了那么多的尖刻和侮辱人格的话。这样的新闻,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失去了一颗“客观的心”,我们都没有采用,只是在发生了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后,作为新闻链接出现,让读者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窦唯烧汽车的新闻,也并不单单报道窦唯如何言行粗鲁,如何打砸报社,如何点燃汽车,而是从窦唯的角度、网友的反映、媒体的反映等多角度编辑反映这一则新闻事实,让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窦唯的行为。 三、人文的心 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贯穿人文理念。娱乐新闻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公众人物。由于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明星作为一个受关注的对象,他的行为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明星的行为无论多么隐私,在涉及公民的知情权时应该退让。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没有隐私权,“公众人物”的私生活都可以肆意报道。比如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 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质需要之后的娱乐消 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道德。 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排行榜,李咏以品牌价值5亿元蝉联冠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李咏在内的一些着名娱乐节目主持人由于自身的负面新闻的影响,仿佛一下子由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转变成了娱乐事件的制造者。早前李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曾坦言自己“已经触到了央视的娱乐底线”。美国文化传播学者波兹曼撰写的《娱乐至死》一书认为,电视决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应是积极进取、明荣知耻的,否则这个民族必然走向衰败。①电视起着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领和文化导向作用,正因如此,对于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应该有所限制。 2006年10月29日落幕的第六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颁奖典礼上,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李咏”再一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走向了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观众对他嚼着口香糖带着墨镜上台领奖的举动很不满,尤其是他随意调侃孕妇蒋勤勤的举动,更是犯了“众怒”。当晚许多网民就在网上对此展开了批评。而一篇题为《李咏,你的“娱乐”底线在哪里》的博客文章更是在各论坛转贴,作者在博客中写道:“正所谓‘露多大脸、现多大眼’,李咏没忘了在金鹰奖颁奖典礼的舞台上张扬自己,但是他的这次张扬却让人感觉到十分恶心。” 央视作为一个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的媒体,它的娱乐底线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不能用一句话来做简单的概括,但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媒体性质决定了主持人的娱乐尺度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央电视台一向宣称以社会效益第一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这里我们还是援引李咏自己的话。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受到央视的某种限制? 李咏:任何电视台的主持人都会受到限制,国家电视台更是突出。 .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觉得央视的娱乐尺度不够宽? 李咏:主持人是一个要充分展现个性的位置。作为央视主持人,个性张扬的程度以及分寸的把握,是需要拿捏的。 中国新闻周刊: 这个分寸在哪里? 李咏:通俗不庸俗,风流不下流。 在社会效益第一的中央电视台,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媒体的性质,它是政治性媒体,所以其节目也必须体现出权威性与公信力,实行“精英、精品、精简”的策略。②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其娱乐节目本身趋向于益智类的(幸运52、开心辞典)或是表演性质的(非常6+1、欢乐中国行),而非单纯的搞笑节目。央视本身性质决定其娱乐节目主持人必须受到限制,把握娱乐尺度,要能体现出国家电视台的风范,要能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用李咏的话说就是要通俗不庸俗,要以奉献出精美的节目为目标。 2.主持人的素质与职业道德决定了娱乐底线 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不能人云亦云,不可过分程序化,应该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反应要灵敏,对一般的事物最好能有出乎意料的见解,然而这种个性的张扬必须在一定的框架之内,切不可哗众取宠,或是将自己出人意料的见解建立在嘉宾或观众的痛苦之上。“毒舌”事件中李咏貌似个性的麻辣点评,不仅伤害了参赛选手,也让绝大多数的观众难以忍受。 优秀的娱乐节目要让观众在捧腹之后还能有回味的东西,这就要求娱乐节目要有精神内涵,主持人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而且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在出席公众场合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轻浮,李咏在金鹰节一句喜欢“年轻漂亮”演员的玩笑话就惨遭恶评,被观众认为没有内涵。幽默是需要智慧的,哗众取宠会适得其反。能让人笑还不是关键,问题是要用在地方,要有亲和力,最好有深度,反映的东西也要积极。 然而,李咏作为央视名嘴在2005年7月19日与朱军、崔永元等主持人一起严肃地开会讨论“综艺、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倾向”问题,并向全国同行发出了倡议。倡议称,主持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倡议还要求主持人要展示健康形象,主持节目要大方得体、用语纯洁规范,杜绝低俗、媚俗、颓废、宿命、无聊的内容,拒绝粗话[,!]脏话、庸俗调侃、打情骂俏、奇装异服、怪异造型。会上还颁布了《广播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播音主持自律公约》。这里我们来看看有代表性的两条(2): 第九条:行为要得体,活泼而不轻浮。举止要正派,亲和而不失礼仪。避免粗俗和媚俗,反对矫揉造作。 第十四条:感情要真挚,避免煽情、挑逗。 从这些条款中我们可以看出央视需要的是行为得体,不轻浮、高品位的娱乐节目主持人,然而李咏在金鹰节上的表现似乎与条款有些出入,行为有些出位。 3.道德约束与舆论监督决定了娱乐底线 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古代哲人历来主张“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从生存交往视野中来看娱乐节目主持人,他们也必须真诚地面对嘉宾、选手和受众,而这种真诚首先应该表现为尊重。如果主持真的能够做到心中有人,尊重他人,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节目的尊重。 如果说道德的约束是否能够起到效果,主要取决于主持人个体,是其内因的话,那么强大的舆论影响,这种外因的作用就迫使主持人不得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循娱乐的限度。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观众能够及时地反馈自己的意见,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主持人的监督。 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应该是能够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既张扬个性又不失亲和力,既睿智幽默又富有内涵深度,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媒体的游戏规则,清醒地明了自己的娱乐底线 职业道德论文:试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精神领域中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基础工程,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在经济改革发展中,一些大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虚假现象,制造泡沫经济,扰乱经济秩序,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负面影响,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度薄弱;违法违纪手段隐蔽,作假技术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提出的要求更高,所以加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它首先是有利于社会,因为它关系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2、从业会计人员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工作,专心致志地对待自已职业,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会计人员只有为自己建立了这个出发点,才会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已业务技术,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具体从事的会计工作的要求。 2.1.1 认识到位,敬业奉献。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自始至终都是以他们对职业的认识程度以及所采取的态度作为行动的指导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会计人员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会计是人人必求的工作,或认为“会计难当,职权难用,成绩难见,违纪难免”等,这就必然会在其工作中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2.1.2 热爱工作,敬重职业。每个人只要热爱自已的本职工作,搞会计工作也是一样,全身心地投入自已的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会现不平凡的业绩。 2.2 办事公道 处理各种职业事务公道正派、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公开公平。即忠实于服务主体,忠实于社会公众,忠实于国家,服务于社会。 2.2.1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会计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没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就可能出现偏差。对一些损失浪费,违法乱纪的行为和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业务开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把好关,守好口。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 2.2.2 加强学习,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识别能力,明确是非曲直,分辨善恶美丑、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不同的对象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不能因职位高低、贫富、亲蔬的差别而区别对待。 2.3 诚实守信 诚信是金,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也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准则。 2.3.1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人员只有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真实正确地记录,如实反映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情况,才能实现会计核算,监督的真正内涵。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记账、算账、结账、报账,做到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2.3.2 保密守信,抵御诱惑。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2.3.3 执业谨慎,信誉之上。会计人员要坚持职业操守,讲信用、守诺言,在执业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维护职业信誉。 2.4 廉洁自律 会计的工作直接涉及和影响国家、单位、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的经济利益,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是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2.4.1 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会计人员追求的一种境界。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共同作弊。 2.4.2 会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要严格自律、自我约束、抵制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清正廉洁。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这既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也是会计职业声誉的“试金石”。 2.4.3 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3、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对会计人员强化道德约束,防止和杜绝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保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落到实处。 3.1 热爱本职,树立形象 会计人员要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弘扬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时代脉搏,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3.2 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会计人员作为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履行职责,自尊、自爱、自律、珍惜岗位。多学习相关法规,加强法制观念,自觉消除一些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风气。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纪问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坚持原则是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的保障。 3.3 依法办事,客观公正 公正无私是检验每一个会计人员有无职业良知,是否尽忠尽职的试金石,只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常在河边走, 就是不湿鞋。”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刻刻都以国家法规、财经纪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在工作做到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不隐瞒真相,不弄虚作假,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敢于抵制一切违法违纪的经济行为。 3.4 廉洁从政,克己奉公 廉洁奉公是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一条重要道德行为准则,也是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德。会计人员直接掌握着财权,整天跟“钱”打交道, 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要比其他职业多得多,因此更要时刻把握好自己,不为金钱所动,不做金钱的奴隶。清正廉洁,是对会计人员的根本要求,更是考察一个财务人员是否真正称职的前提。 3.5 提高技能,强化服务 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理论水平、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使自已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真正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主动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成为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注重自身修养,谦虚谨慎,文明礼貌待人,正确处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服务、为人民服务。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属于个人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将有利于会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职业形象,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能使从业会计人员成为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职业道德论文: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我国的法官职业化任重而道远。笔者以为,必须从加强职业道德入手,因为高尚品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基础。 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看,必须把法官职业道德作为一套独立的自成系统的规范放在突出的位置,内化于司法活动的全过程。在法官职业化建设中,职业道德是“基石”。全美律师协会联邦司法委员会提出,美国联邦法院对法官素质的考核应把握三个标准,即正直、职业能力和司法品格。把正直即“高尚的职业道德”放在首位,这是对职业法官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具有高尚品格的法官,才能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法官的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终保障。 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法官通过提高道德素养,正确行使审判权,以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增强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度。 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法官判断是非必须处在中立的立场上,公正地对待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做到不偏不倚,公正断案,不得将其个人的爱好、憎恶、偏见带入职务过程中。“社会允许法律有漏洞,但不允许法官不公正”。“当事人可以接受败诉,但无法接受不公平”。因而,每一位法官都要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永远地、坚定地记住:自己便是公平与正义的象征,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点滴积累维护公正。 廉洁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基础。法官的公正、权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官的廉洁无私,法官应当以清廉、简朴为美德,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绝非仅仅是养家糊口的谋生之计,更是出于对法律的真诚信仰和不懈追求。法官要比其他人首先成为真正的人,决不能随世沉沦,追求俗利。法官只有清廉如水,抵御任何形式的诱惑,才能做到公正判案,才能维护司法权威。其实,比起普通百姓,法官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在审判岗位上真正做到固守操守,承受考验,比常人更难,只有心平如镜,追求简朴的生活,不慕虚华,才能抵御金钱、女色、权力的诱惑。 法官职业道德还要求法官忠厚、谨慎、谦和、耐心。法官还要耐得住寂寞,慎交朋友,在社会交往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性”,低调处世,避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法官的司法活动产生合理怀疑。法官应该具备履行法官职责所要求的个人良知、理性及合乎道德的情感。个人良知要求法官必须时刻怀有公平的理念,居中裁判,不将自己的“好恶”和情感偏向带入审判之中。 司法为民是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新的时代特征。法官要时刻牢记宗旨,强化民本意识和孺子牛精神。人民法官站起来就是一把伞,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俯下去是一头牛,为人民群众辛勤耕耘。我们正处于一个加速变革和推进法治的时代,一个重视秩序和强调权利的时代,一个追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司法机关和法官以更新的司法理念行使司法公权。在法官的骨子里和言行中,要带着真心、付出真情,始终把人民群众强烈的公正呼声作为司法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作为司法活动的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的最大面和最高度作为司法效果的第一标准,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好国家、法律和人民赋予的审判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文关怀。这就是新的时代对人民法官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德国著名法学家拉德布鲁赫说过:“法律职业的要求之一是,必须每时每刻都对该职业的高贵及其深刻的问题有所认识。”“法不只是评价性的规范,它也将是有实效的力量,而从理念王国进入现实王国的门径,则是谙熟世俗生活关系的法官。”对法官而言,要正确行使审判权,必须具有意志及道德勇气,不以个人的喜怒、同情或憎恶来左右法律的实践,更不能挟私欲于公权之中。“仅仅要求法官要用最好的智识和良知来裁判,是不够的。应该规定法官仅需要那些最小的智识,而需要那些最大的良知”。由此可知,法官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如此之重,非职业道德高尚者不可胜任。 职业道德论文:浅谈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社会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但由于职业所固有的社会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每一种职业在道德上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标准,如行医要有医德,经商要有商德,从艺要有艺德等。作为执行国家法律和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人民检察官同样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所谓检察官职业道德,是指检察人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处理法律、人际社会关系,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应遵守的规则和行为准则,是检察人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检察官所从事的是执行国家法律这一特殊职业。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理性的升华,其制定的初衷就是为了追求公平与正义,而公平正义能否得到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的使用,确切地说取决于司法官对法本身掌握运用的程度和司法官的良心,因为法律最终要靠人来执行。万物人为本,执法者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执法活动的公正与否,正如当代美国大法官奥康纳在北京大学讲学时所说的那样“公正的法律并不保证法律的公正”。在我国,人民检察院做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职权。人民检察官不仅行使着法律执行权,也行使着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古人云“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检察官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司法官,检察官做为国家权利运行的监督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其行为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示范性意义。如果检察官没有良好的、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能秉公执法,甚至知法犯法,贪赃枉法,不仅会损害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而且直接损害法律的尊严,影响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宁。因此,检察官应该是司法文明的倡导者、维护者,公平正义理念的践行者、传播者,是群众的道德榜样。树立高尚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并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标准推广到工作以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和业余生活中,通过检察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情操的辐射作用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可以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道德意识,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在整个社会的确立和深化,促进整体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的提高。 二、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内涵 做为当代的人民检察官应当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__年专门制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对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概括为八个字:即忠诚、公正、清廉、严明。 (一)忠诚。忠诚是指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实和法律,忠于人民的检察事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 1、忠于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人民检察官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就要对党忠诚,维护党的声誉,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2、忠于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其强制力来保证其统一正确实施的,人民检察官只有忠诚于国家,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加强法律监督的目标,才能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 3、忠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不忠诚于人民说到底就是对党的背叛,因为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检察官必须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做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4、忠于事实和法律。事实和法律是客观存在的,忠诚于事实和法律,就是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强化证据意识,牢固树立证据观念,一切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5、忠于人民的检察事业。人民检察官的人生目的和理想就是献身检察事业,检察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事业,当好一名合格的检察官是历史的选择,必须义无反顾。无论是查办职务犯罪,开展法律监督,还是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遭受多大挫折,都应常怀对人民检察事业忠诚之心,不犹豫、不动摇,坚定不移,追求到底。 (二)公正。公正是指崇尚法治,客观求实,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公正作为立法的目的,执法的目标,历来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早在我国秦汉时期,人们就对其做出“正义、正当、公道”的解释。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也有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和正确”之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检察机关更把统一执法思想,追求执法公正做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把它做为检察工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的核心内容。要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人民检察官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法观,一身正气,秉公执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和我们党荣辱兴衰的高度把握好公正执法的底线,坚决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依法、正确地独立行使检察权,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人大的监督,牢固树立法治观念,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严肃认真地执行法律,不掺半点私情。 (三)清廉。清廉是指模范遵守法纪,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徇私情,自尊自重,接受监督。 清廉是为官者从业必备的道德操守,人民检察官对此应有更严格的要求,要重担面前不低头,成绩面前不昂头,遇到困难不垂头,重金面前不昏头。要自觉遵纪守法,淡泊明志,克已奉公。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拒腐防变。时刻做到淡泊名利,甘于清贫,耐住寂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坚决抵御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正确把握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处理好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金钱,法律与美色的关系,绝不能以情换法,以权滥法,以钱卖法。做到不贪于财,不徇于情,不苟于利,正确对待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牢记入党誓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政治本色不变。 (四)严明。严明是指严格执法,文明办案,刚正不阿,敢于监督,勇于纠错,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 执法严明,是人民检察官职业观念、职业纪律、职业作风和执业技能的综合体现。人民检察官在工作中依法办案要严格,思考问题要严密,调查研究要严谨,处理事情要严正,对犯罪分子要严惩。 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是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同其它机关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执法中要起表率和带头作用,为保证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检察机关执法必须严格,这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在执法中既要考虑到公正执法,又要考虑到执法为民。思考问题要严密细致,调查研究要严谨 周到。注重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实际调查,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办案中不要被权势折服,在各种诱惑和阻力面前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严格执法,严惩各类犯罪分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重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对于任何一位检察官来说,其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他对崇高的司法道德不懈追求的结果,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及自觉的修养才能形成的。因此,人民检察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要自觉地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努力在职业思想、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等各方面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最后达到潜移默化,水滴石穿,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达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要求。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 (一)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的一种意识反映,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将教育做为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许多传统美德,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珍贵的道德遗产,对我们今天开展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值得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二是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引导、激励、启发和鼓舞的作用,使其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牢固树立检察职业道德意识,自觉用检察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将检察职业道德做为立身之基和处世之本。三是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与检察职业纪律教育、检察机关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警示教育”的方法,对不遵守检察职业道德的反面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的警戒作用。 (二)提高人民检察官的综合素质 检察官的检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最关键的要解决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能靠科学理论来启发人、说服人,最终才能转化为广大检察人员的自觉行动。在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中,检察官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一个专业素养不高的检察官仅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公正执法的良好愿望,对法律不熟悉,对业务不精通,就可能徇私枉法,结果亵渎了法律,践踏了民主,导致检察职业道德的沦丧。所以提高检察干警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齐抓共管,解决检察干警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促进检察人员的检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措施,既要发现一批精英型检察人才,又要淘汰一批难以适应检察工作的人员,把好入口,疏通出口,使检察职业道德修养随着检察事业的进步从总体上提升一个新的档次。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切实解决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检察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但也不容讳言,在我们的队伍中也确有少数人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利用检察职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造成执法不公、为检不廉。严重败坏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声誉,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和尊严,为此,在检察队伍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检察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进一步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觉悟,树立先进正确的执法指导思想和法治理念,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重大问题,要敢于找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加以规范,加以解决。严肃查处个别因为违反职业道德走上犯罪道路上的人员,警示大家遵守、践行好检察职业道德。 (四)强化检察官法律信仰,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在我国,检察官不仅行使着法律执行权,也行使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如果说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吏治腐败是最根本的腐败的话,那么检察官正好处于抵制这两类腐败的桥头堡位置。检察官办理案件,查办职务犯罪,面临着各种诱惑,也面临着各种压力与挑战。而对法的绝对信仰是在复杂形势下考验检察官维系职业道德的重要砝码。人民检察官只有树立对法律的绝对信仰,坚信法律的伟大力量,信仰法律规则,才能秉公执法。因此,必须引导检察官树立“唯法至上”的理念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强烈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把法律信仰作为检察官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真正在灵魂深处忠实于法律。与此同时,还要引导检察官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以现代司法所要求的客观、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等意识形态和精神指导来支配检察官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 (五)完善检察权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职业道德修养的外部约束 目前,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体系尚未完备,仅靠检察官自觉提升其职业道德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因此,有效的外部制约仍将是养成和提高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依托和前提。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中他律机能的发挥将在很长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他律,最主要的就是以监督来完善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这种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而最有效、最经常、最基本的监督,是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建立一种适当、有效的规则,使检察官在履行职务时遵循这种规则。这种监督不仅是对检察官行为的规范、对检察权的制衡,也是对检察官的爱护和保护。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检务公开,聘请行风监督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等多种办法,依法公开检察业务办案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主动征求和倾听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和纠正,让检察官的职业道德直接由人民群众来评定。 (六)奉行高薪养廉政策,确保检察官应享有的待遇 现在,虽然检察官的社会地位很高,但其经济收入与社会其他行业高收入的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基层检察院,有时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一部分检察官因收入微薄而忙于搞第二职业。尽管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但由于工资要由当地政府来解决,一些经济困难的地方,检察官所增长的工资也就变成了“在历史的档案里”。记得革命烈士写过一篇文章叫《清贫》,文中所倡导的是共产党人要过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诚然,这是共产党人不应丢掉的一种美德,但现代社会倡导的清贫,并非单纯意义上生活待遇的艰苦朴素、一贫如洗,更多应指工作作风上的清正廉洁。检察官本是由社会精英组成的一支队伍,从事检察官这一职业的正当报酬应足以保证其衣食无忧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因此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还要动用经济手段,即大幅度提高检察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达到高薪养廉的功效。要使检察官的工资高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并建立独立的财政保障体系,免除执法的后顾之忧。这种高薪养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型策略与途径。 职业道德论文: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诚信、独立、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强;注册会计师难以维护客观、公正的原则处理执业过程的问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判断的质量不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品德不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乏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职业赖以存在并且得到不断发展的信条和灵魂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保持其职业操守的根本所在。然而,在我国,由于收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独立性。据统计,“脱钩改制”后我国有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6万多名注册会计师。不少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是以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占领市场,而是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和支付回扣、佣金等方式,甚至以丧失独立性为代价,对企业管理当局言听计从,以求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在社会地位、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这是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所在。 2、注册会计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总体水平不高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与注册会计师制度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和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中,从职业素质上看,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不如意,年龄偏大的缺乏必要的现代会计知识,年龄小的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缺少实践经验,因而缺乏“领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注册会计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此看来,不少注册会计师不具备必要的敬业精神,漠视造假对职业信誉的影响,对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不按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风险很大,更有一些注册会计师目光短浅,不惜以损害事务所信誉乃至行业形象为代价,主动参与造假。 3、对注册会计师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沿袭了行政体制,属于政府干预型管理体制,由于行业利益的软约束和信息不对称,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从而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财务信息失真和审计造假问题。但是时至今日,真正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诉讼案件仍然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因审计造假而受到的查处责令赔偿概率较低,即使被发现,受到处罚的力度也较低,因此,造假的成本仍然远远低于造假的收益。可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由上述的职业道德问题看来,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注册会计师的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渐进的培育过程,需要注册会计师自我完善,行业协会的积极培养,以及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职业环境的逐步改善。 1、相关法律的完善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得以贯彻落实。首先,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建立起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体系,进一步修订《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实施细则,保证注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能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其次要衔接好各法律之间的关系,明确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使法律能真正起到保护守法者的合法权益。 2、执业环境的完善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执业环境是保障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执业的必要外部条件,而要想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规范会计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设定最低收费标准,用市场机制引导按质论价,限制低价无序竞争。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和个人公开曝光,使违法事件无处可逃。整合各事务所资源,走规模经营,发展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形式 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与禁入制度,严把行业入门关,不仅从学历上,还要从思想道德方面进行考察,从根源上减少各方面素质不过硬的人。而对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或有关后续教育中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使注册会计师具备专业知识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职业敏感性。 综上所述,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认识,要理性全面地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调和的方式,既要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因素出发,又要结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因素。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现状总体形势虽是较为乐观的,但客观存在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仍然不容忽视。长远而看,目前的形势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采取各种措施让注册会计师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做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才能从根本上加强职业道德,克服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道德论文: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怎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守法纪、讲信誉、讲公道的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摆正位置,掌握正确的善恶标准,使之成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 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教育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必须结合两个教育: 第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人们为之而向往,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信仰。它是决定一个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高尚的还是卑微的、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一条根本的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道德准则应该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是融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为一体的道德原则。它的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严格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同时还必须从思想道德上、法制建设上、宏观经济调控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法律的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人民利益与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道德评价的力量,严厉谴责和批判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不良行为 事实证明,社会风气的好坏,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对不良行为的批判打击力度。道德进步,行动有力,社会就安全。道德沦丧,放任自由,社会就沉渣泛起,盗贼横行,百姓就难以安定。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严厉谴责和批判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重视反面教育,惩恶扬善。 人们对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权钱交易和行业不正之风虽然十分痛恨,也开展了斗争,但为什么屡禁不止,蔓延各个领域呢?除深层次的原因外,关键是批判打击和道德谴责不力。如果让这些行为除了在法律上受到严厉制裁外,在道德上也受到社会舆论最严厉谴责,形成人人喊打的态势,类似的事情肯定会大大减少。假如听之任之,甚至提供或创造宽松的环境,它怎么不愈演愈烈,到处蔓延呢? 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要大力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让那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法分子遭到社会的痛恨和鄙视。同时要大力宣传好典型,树立良好的公众道德形象,使人们学有榜样,让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深入人心。 现在各行各业正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致力道德建设,并根据自己不同特点制定行为规范,实施细则。这固然重要,但根本还是在于抓好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端正社会风气。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变革过程中深层次原因外,主要是道德思想滑坡所致,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也是由于没能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缺乏新的正确的职业道德原则所造成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要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内涵,明确公平、公正竞争原则与行业、部门的垄断行为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不相容的。尤其是与权力进入市场腐败现象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要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新观念,懂得运用法规,契约,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来规范市场、规范自己的行为。一切坑蒙拐骗都是违法的。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个人利益都是不道德的,终究要失败的。 第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行政策和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党的风气和党的形象。只有领导自身做好了,党风才会好,政风才会好,社会风气才会好。我们的各级部门要把加强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象抓经济一样,真抓实干。我们的组织部门要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重视干部的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德是才之资”的德才标准,把道德素质差,作风恶劣、以权谋私、缺乏“官德”的投机分子清除出干部队伍。 第四、我们的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的行为特点制定可行职业道德公约和守则,真正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规范行为。继承和发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同时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活动,以丰富人们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将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融会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建立起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使我们的治黄事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长垣河务局) 职业道德论文:浅谈怎样加强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 正文: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能够使职工维护职业荣誉,遵守劳动纪律,钻研本职业务,提高从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这是一个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职业道德建设这种行为准则的建设不像经济工作那样直观、具体,容易取得明显的成效,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忽视职业道德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出现了违背职业道德行为,再去解决和处理的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见利主义、自私自利、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工作拖沓,不思进取等问题还大量存在,这些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水管单位中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是水管单位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水利部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中指出:“献身、负责、求实”是水利职工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它从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作风等3个方面反映出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严谨的职业道德规范模式。各单位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依据,抓紧完善本单位各方面的具体规范。 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以职业道德的26字普遍规范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为依据,结合水管单位自身实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把职业道德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加强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规范是在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产生于其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对职工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在职工中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要求,因此,要在道德观教育基础上,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的教育,并建立开展职业道德宣传和教育的规章制度,树立职工的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二、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把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同水管单位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确立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行为准则,不同的职业,由于职业实践活动、职业责任、职业利益、职业要求的不同,在长期职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职业道德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单位,职业道德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单位由于工作岗位的不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因此,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认真研究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如何具体化为水管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按照《纲要》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结合水管单位的特点和工作性质,充分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拟定切合水管单位实际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样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既得到社会的认为,又具有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起到好的效果。 三、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因此,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把提倡和反对,引导和约束,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对职业行为的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得到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管理规章和制度中,既要结合水管单位的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又要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要把职业道德的要求,进一步转变为翔实可行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把职业道德规范融入到管理规章制度中去,形成职业道德和业务工作相结合的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考核和奖惩,使职业道德从“软约束”向“硬约束”的转化,加强其约束力、强制力。 四、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发挥党员和各级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党员和各级干部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用共产主义道德严格要求党员。发挥各级干部的职业道德习惯的价值导向作用,邓小平同志说:“群众在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加强各级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各级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有了党员和各级干部的表率作用,职业道德建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深入开展群众性职业道德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职业道德的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职业行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职工普遍参与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要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如长葫局开展的“爱岗敬业、服务灌区、奉献社会”为主题的春灌劳动竞赛等;二是要开展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教育和整顿活动;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带动群众,运用先进典型的职业道德事迹、精神教育和引导群众;四是要以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职业道德实践的突破点,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既治本,又治标,解决群众关心的 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勿心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使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取得成绩。 六、加强水管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要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来抓。要把职业道德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中心环节,职业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不但要纳入行政目标考核和对职工个人考核,还要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内容。 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职业道德的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文秘站:)治工作,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作则”等工作方针、方法和原则,以真诚感染人,讲道理说服人、以行为作示范,使职业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促使良好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水管单位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水管单位对于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工作秩序的养成,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工作,一定要把它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使职业道德规范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一定要结合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要把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只要有扎扎实实的以上工作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水管单位就一定会形成崭新的、优良的职业道德风貌。 职业道德论文: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探讨 在国内举行的第一次关于司法职业道德的国际研讨会上,法官惩戒程序问题成为主题。有些中国法官颇有微辞:中国当前的司法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为约束规范,而法官惩戒程序只是关于如何查处违纪问题的规范,无论如何也不应当成为首先需要研究的内容。但是,在与会的加拿大专家眼里,似乎法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尚有弹性,而对法官惩戒程序以及法官的权利在惩戒程序中的保障却被认为是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 当然,中国和加拿大在司法职业道德方面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国所侧重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即使是在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职业道德(实体)准则体系的中国,建立科学、有效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又称法官惩戒机制)至少也是一个与建立实体准则体系同等重要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实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实施机制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含义 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是指法官的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贯彻、实施的机构、程序和其他工作制度的总称。实际上,作为一般规律,任何实体性规范发挥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就是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实施机制。例如,民事诉讼法是实施民法的主要机制;刑事诉讼法是实施刑法的主要机制;行政程序法(包括一般行政程序规范、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是实施行政实体法的主要机制。对于司法职业道德来说,建立一套督促法官遵守职业道德的机制,设立处理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机构,设置相应的人员,建立相应的程序,都是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重要部分。例如,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要求法官严守司法廉洁,这还需要有一些机构、人员和制度确保这一准则的落实,包括宣传、教育、监督等。如果出现法官违反廉洁规范的情况,还需要相应的机构、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度加以处理。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实施机制的构成部分。 (二)基本特征 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与司法职业道德规范的关系,与民事诉讼制度与民法或刑事诉讼制度与刑法的关系确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职业道德的实施机制又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自治性。职业道德规范是自律性规范,从而保障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的各项制度也具有完全的自治性。例如,法官惩戒机构一般由法官职业团体(如法官协会)或者法院建立,惩戒机构的组成人员一般由法官组成(也有吸收公众参加的情况),惩戒程序也多由最高司法机关自行制定。当然,根据一国的立法传统,也可以把这种机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带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范,但其本质特征仍然无不表现出其自治性。 第二,准司法性。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的处理,是在一种行政式的准司法模式或机制之下进行的。它与司法(诉讼)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提起指控或投诉的人并不像在民事或刑事诉讼中那样作为一方当事人或检控方在程序中出现,也不必作为被投诉法官的对立的一方监督程序的进行,还不必承担类似于检察机关承担的“举证责任”。但是投诉人有权利知晓处理结果。惩戒机构依职权对被诉法官的行为进行调查,而不是像在诉讼中那样依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而进行庭审。它与司法(诉讼)程序的相同之处在于,被诉的法官享有与诉讼中的被告方类似的权利,如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惩戒机构的处理决定,必须是在听取了被投诉的法官的意见之后作出。 (三)重要性 虽然我国当前对于法官职业道德制度建设重点还放在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与体系方面,但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法院地位认识的提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日益显现出其重要。 第一,关系到对实体规范的实现。实际上,没有实施机制的实体规范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科学、完善的职业道德实施机制,职业道德规范便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一个国家可以写出完美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如果它的实施机制残缺不全,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这种职业道德规范也难以实施。 第二,关系到能否准确有效地打击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机制的建立在于保障职业道德标准的实现,其外在表现之一就是使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戒。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也在于有一套有效的程序制度。 第三,关系到能否保持司法独立性。法官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直接实践者,而法官惩戒程序所指向的对象就是法官。因此,这一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法官或法院独立性的实现。这一点是各国研究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奉司法独立为法治之本的国家,任何行为和制度都必须先经得起司法独立这一关的检验。 第四,关系到法官的权利的保护。如果惩戒程序的设计不注重对法官权利特别是程序权利的保护,法官将失去正常履行司法职责的保障。 二、国外机制简介及背景 在研究中国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国外的情况。应当说,不论是大陆法系 国家还是普通法系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在德国,联邦法院专门设立“联邦惩戒法庭”(又译职业法院),审理涉及法官和其他高级公务员违反纪律的案件。德国还制定了《联邦纪律法》,规定对公务员(包括法官)采取纪律措施的程序。在加拿大,议会制定《法官法》时一并建立了“加拿大司法委员会”,处理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投诉和政府提请惩戒法官的建议,并为其规定了详细的工作程序。在美国,司法职业道德规范一般由各州的司法职业道德委员会实施。为统一司法惩戒程序,美国律师协会和州司法学会制定了《司法惩戒示范规则》,对司法行为委员会的组成、职权、人员配备,法官惩戒的理由、惩戒种类、证明问题、调查程序、审理程序、决定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联邦和各州的司法职业道德机构可以选择采纳这一示范规则。 对于各国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再详述,以下简要介绍这些国家制度存在的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利益均衡的制度基础。这些国家在建立司法惩戒制度时,十分注意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平衡,从而避免因为保护一种利益而伤及另一种利益。例如,美国在制定《司法惩戒示范规则》时,十分谨慎地考虑了几种相关的利益:一是在处理对法官不端行为的投诉过程中,应确保法官获得公平对待的权利;二是司法委员会认为没有正当理由相信法官实施了不端行为时,法官应当获得“投诉保密”的权利;三是应当注意到公众对于严肃认真处理对法官的投诉和以高尚行为标准要求(约束)法官是十分关注的;四是法官和公众都希望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对法官的投诉。 第二,自治性。这一特点在普通法国家表现尤其突出。有的国家从全国司法系统中选任或指定一些资深法官组成司法委员会或司法行为委员会,专门处理法官违纪案件;有的司法委员会由法官、律师、普通民众共同组成,以保证组织的代表广泛性;有的国家则由最高法院行使这一职能。强调司法惩戒的自治性的基础是把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法官职业(行业)的主要管理方式,同时把民众判断标准纳入法官行为约束之中。 第三,程序性/司法性。各国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正在逐步摆脱其传统的行政性,而试图建立一种合理、正当的惩戒程序。国外的这些惩戒机制都非常强调程序性或司法性。例如,为保障惩戒案件审理的中立性,调查人员不能参与审理,而只能作为辅助工作人员或者证人;审理时允许提供证据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证据的效力;对于投诉人应当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其程序进展情况等。其中,法官的程序权利的保护在各国都十分充分,而且这些程序与法院进行的司法诉讼程序十分相似。 第四,保护性。可以说,在一些法治发达的国家,法官的公信力是非常高的,而处理对法官的投诉时,除了实现整束法纪之目的外,更侧重保护法官的程序权利,维护司法的独立性不受不当惩戒机制的影响,避免法官履行司法职责的积极性受到不应有的损害。 三、我国现行法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及评价 我国对法官行为的约束包括刑法、程序法、行政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约束,相应的机制也分为几种。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法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情况。 (一)现行机制 应当说,我国现行法官行为约束机制中并没有明确使用—“职业道德机制”一语,但实际上这一机制是存在的,而且多以纪律惩戒的形式出现。这与我国强调司法职业道德比较晚、职业道德在法官管理中尚未获得其应有地位,以及我国在立法和司法纪律中已有很多约束法官行为的内容有很大关系。例如,《法官法》中就有专章规定法官的惩戒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也制定了一些关于法官惩戒的规章制度,如《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暂行规定》、《人民法院监察部门查处违纪案件的暂行办法》等。也就是说,一些职业道德规范早已纳入了立法或纪律文件之中,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也以纪律惩戒的方式得到确立(尽管该机制的内容远不只这些),在我国称为“(纪检)监察制度”。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仍使用职业道德实施机制这一概念。 我国现行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即法官个人自律机制和法官职业自律机制。所谓法官个人自律机制,是指法官通过认真学习、自我觉悟、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等方式,切实遵守司法职业道德标准,避免发生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谓职业自律机制,是指法官职业(行业)组织(包括各级法院)对于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申诫、制裁的机制,而这种制裁不是来自国家权力,而是法官职业自律管理的固有权力。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后者。 (二)主要内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我国的“(纪检)监察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机构。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机构是人民法院行使监察职能、管理监察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对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察。其具体监察职能包括监督制约、惩处违纪人员、教育防范、支持法院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保护法官工作积极性等。 第二,监察权限。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具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第三,监察活动的原则。人民法院监察机构行使职权,坚持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适用法律和纪律上人人平等原则、依靠群众原则、惩教结合原则。 第四,控告与受理阶段。人民法院对于公民和机关、社会团体对法院工作人员提出的控告、投诉、检举,应当受理。受理之后,经初查成立的,进入立案程序;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作其他处理。 第五,案件调查与审理。调查是指监察部门查询核对情况、收取证据、认定证据的活动。审理则是由案件调查组将案件提交案件审理委员会或案件审理小组进行审理的活动,包括审核事实和证据、审议案件处理意见、提交审批等。 第六,申诉复查复议。法官受到处理后,有权利提出申诉,要求监察部门复查、复议。监察部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上述活动。 (三)评价 我国现行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机制在维护法院队伍纯洁、严肃查处违纪法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现行(纪检)监察机制自身的传统局限性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对法官职业约束和管理的特殊需要。 法官职业的形成与成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法官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司法权力的特点,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随着《法官法》的制定与修改,法官职业与其他职业特别是普通公务员的区别愈加明显。法官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法官的独立性、中立性、职业化(专业性)、保障性等方面。法官惩戒机制一方面应当实现纯洁法官职业队伍、惩治违纪行为的目的,同时要体现和维护法官职业的这些根本特点,确保司法权力的独立、公正行使。而我国现行机制虽然在惩罚与教育、约束与支持、打击与保护的关系方面有所强调,但强调程度仍然不够,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惩处不力或保护不足的情况。同时,现行机制在程序性、行政性、非司法性等方面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司法权力和 法官职业本质的要求。 四、建立新型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之设想 (一)总的考虑 在建立我国新型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以保障法官独立、公正行使裁判权为根本。如前所述,公正与独立是法官职业的本质特征,是一切与法官有关的制度都应追求和维护的目标。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建立也应当如此。 第二,以科学的程序保证及时、有效查处法官的不端行为。机制的直接目的还在于查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维护司法队伍的纯洁,但这一切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实施程序。 第三,以现行机制为基础。我国现行的实施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当继续发扬,但其中关于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审理方式、决定程序等方面需要有较大的改革。 第四,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一些国家在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国批判地借鉴,但整个制度的建立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包括法官职业道德现状、社会对法官职业的期望等。 (二)实施机构 专门机构是整个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基础。新型机制要求该机构是一个能真正胜任司法惩戒职责、督促司法职业道德实施、促进建立更高职业道德标准的组织。具体问题可以作如下考虑: 第一,机构的性质应当是自治的或半官方的,即由法官职业自己建立这样的机构。 第二,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当是司法界最具声望的法官。组成人员可以不是专职的,但应当保证一定时间处理法官惩戒案件。同时,也可以吸收部分法律界其他人士或公众参加。 第三,组成人员只是决策人员,因此需要设置各种辅助人员进行调查、提供法律意见、办理行政事务。 第四,机构设置可以打破行政区划,而在一个地区设立一个惩戒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统一对职业道德标准的理解,同时可以集中力量处理案件,提高工作质量。 (三)程序 关于程序的改革,可以参考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要求。由于法官惩戒程序的特点之一是其准司法性,而且这一点在一些国家已经得到成功的实践,所以在新的程序设计时应当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特点。作为一种准司法程序,必须应当考虑其公平性、科学性以及举证责任、证明标准、调查与决定的分立等各项具体制度。 (四)法官的权利保护 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特别是被投诉人的权利的特殊保护应当成为建立新型机制中的重点之一。当前仍然存在法官被无端投诉,受到较长时间内的调查,在此期间无法安心工作,影响独立审判的情况。为强化保护,应当特别强调几项要求:一是惩戒程序的保密性。如果调查人员从掌握的情况分析,认为不可能存在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应当为该法官保密。但是,从维护司法公信力的角度考虑,如果投诉已经广为人知,则应公开审理并将审理结果公开。二是法官的辩护权,即在作出决定前,审理小组应当充分听取法官的辩护。法官应当有机会为自己辩护,也可以请律师为自己辩护。三是区分正当行使司法职能的行为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不应混淆界线。四是对法官采取惩戒措施时,可以听取并尊重法官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这种“协商式”的惩戒方法对于法官正确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十分有益。 职业道德论文:教师的作用与职业道德 教师是一个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认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应具备的素质,特点和条件;认识他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育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的基本观点。因为教师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他根据一定的社会委托,对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他跟学生的关系是据此而产生的。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主要通过教师来体现,教师是一定社会教育方针、政策去培养人,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的要求方向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教师术有专攻,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师知之在先,知之较多,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教育计划、大纲主要靠教师去组织实施。而学生则知之在后,知之较少,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前人的文化成果,加以消化,进行一番取舍、组织、加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观点,教师不仅用丰富的知识观点哺育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正确方法,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者。美国的心理学家科克实验证明:“学生的成优劣与指导多寡成正比,指导越具体、细致,成绩越优,缺乏指导,成绩最差,各组的成绩均因指导的增加而上升。” 第二,教师又是年青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加里宁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意义?这就是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整十年的学生期间内,从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地就是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人。” 儿童步入学校后,他的知识,智力的开拓和发展,道德观、人生观,个性的形成都与教师的启蒙和塑造密切相关,不仅如此,教师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是使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保健师,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者,这种建设者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对教师寄予莫大的希望。 此外,“凡是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生,都有一种‘向师性’,都会产生‘学生感’,他要学习,要听教师的指挥。”这种属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主导作用,这有客观上也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起主导作用并不属于教师说的算,教师可以包办、代替,教师可以把学生当成“白纸”、“瓶子”、“罐子”,将前人积累的文化科学成果移植到他脑中去,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的学生,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心培育的结果,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观点的重要标志。 可见,无论从教与学的全过程看,或者是从认识的角度上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起主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显然那种认为教师应该放弃主导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然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主导作用能否发挥或发挥多大,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思想水平、工作水平和客观的工作条件密切相关。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作用,是和教育这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的。人类要把历代长期积累的社会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思想等一代地传下去,不能没有教育,没有教师,否则人类文化遗传的传递就在中断,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和发展。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他在人类社会有继承和发展中启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人物跟新一代的中介……他感到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人类由于有了这个环节,才有光辉的未来。 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教师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同样体现了一定阶级的要求。教师在客观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继承人。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因此从总体上否定教师在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人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教育在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批的人才,而“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在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的工作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四个现代化的成败,影响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 教师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永恒的,这是由教育的永恒所决定的。 列宁把教育现象称之为永恒的范畴,因为只要人类社会的存在,就需要教育,教师的职业出就不可缺少,即使阶级消灭,教师职业永存,教师的职业与社会其存亡。 教师的劳动任务和劳动特点,决定了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完成任务。 教师的职业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模和道德准则,它是教育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教育准则。如前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是长期复杂的,它不是单凭经济招待会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教师为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并能掌握和改 变他们,所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无法估量的,它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负荷,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对待学生的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具体表现。热爱学生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热爱学生,是基于学生是革命的后代,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教师热爱学生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全面关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对他们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使他们发展各自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只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提高。 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一所学校要强而有力,首先靠的是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学生的塑造也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教师集体是一个由共同的教育任务组成复杂的整体,要使这一集体能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所有成员力量的协调一致非常必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份工作负责,同时,彼此之间还要对整个“事业”负责。如教师所教的每门学科都是形成学生完美的个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教师就不能采取贬低其他学科的方式来提高本学科的威信,每个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钻研教材主要依靠个别劳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往往是面对学生单独进行,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作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可是这种个别性劳动的形式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产物道德观点,这样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心理相容,通力协作。 4、对待自己的道德 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他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至劳动态度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而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可见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业务的提高显得特别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以身作则地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其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广泛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知识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屡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智能素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漳州农校:王少娟)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与课程内容思考 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利用有助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 作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老师,教学历史为什么要教,我们又要去教什么,怎样去教,又如何去教才算是好,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去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笔者深深地感到:如果在让学生理解历史课程内容时,我们注意让学生进行一定意义上的生活经验乃至学习经验的回顾,那么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乃至把握也就显得比较轻松而又快速。初中历史的课程内容,便于初中学生去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出历史性的事件和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让学生去运用自己的生活方面的经验,探讨历史性事件所产生的必然原因以及事件所发生的必然结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肯定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所教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方面的经验,亦有了一定的社会方面的阅历,因为信息社会的降临丰富了学生获取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渠道。譬如说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描绘了建设美丽的中国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实现宏伟蓝图中的实干兴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现阶段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了解去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历史、借鉴历史、发展我们的未来。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充分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比照于历史性的事件,就可以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必须是科学的结合 当今学生的阅历已经不同于以往,比过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又十分鲜活。但是我们又必须要看到其另外的一面,信息社会的降临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不自觉地接受着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极不良好的情感因素的影响。由此我们所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是:作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作为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去实施课程教学的历史课,我们绝对不能轻而易举地麻木行事,因为弄得不好,将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的结合必须讲究其科学性,如何才能使得两者的结合具有科学性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以历史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充分考虑好科学结合两者内容的主次问题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学生现实生活内容的关联性、新颖性、易懂性,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是注意了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的科学结合的问题,但是,有时我们的学生却不能恭维,为什么?经过与学生促膝谈心,才使笔者恍然大悟,不能使我们的学生恭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结合两者之间的内容时还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信服和敬服的相关问题。 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现实与历史结合,兴趣与能力共长的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改,作为教者必须充分地考虑好以理服生的问题。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作为历史教师光有过去的一杯水、一桶水都是不能解决当今历史教学中所碰到的新问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有着扎实系统的历史功底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理论视野,留心社会大事,真像顾宪成所说的那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课程与教学论文: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但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而目前,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体育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一、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师生间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所以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 ; 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会自学、自练、自检,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及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不应该全部都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模仿,而应该向他们提出要求,提出条件,让自己去尝试,并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杨振宁博士提出 : “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体育活动的特点是竞争与合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不断超越自己,而且在精神上、心理上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不断地挑战自我,迎接挑战。战胜自我、战胜对手,不只是表现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但由于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他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为,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此,在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应改变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方法,而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与体育关系密切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及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来,积极认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去更新观念,去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 21 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要坚持学校体育的活动性质,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根据以上原则,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淡化竞技,重在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要求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纲要提出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等等。那么如何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对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是高校体育课教师急待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和我校近几年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商榷,并望借此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地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它和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是发掘人体生理、心理极限,去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虽然对人体极限提出了挑战,但在某种意义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属于群众体育,是为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打好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能够愉快地生活、精神饱满地工作,这是学校体育的任务。 2.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来施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果断、顽强的优良品质。 3.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到,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抗挫折的能力,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还有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精神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4.要坚持学校体育课的活动性质 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公共体育课不能上成室内课和理论课,要倡导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待提高 目前,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摆正,体育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重德智、轻体育的思想在高校中仍然根深蒂固。 2.高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由于受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影响,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是田径、三大球和体操等,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场地的设施很少或没有。如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 3.过分重视竞技运动,轻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这些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学生花很长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掌握和提高,所以便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另外,这些竞技性项目大多趣味性低,健身效果差,不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用于自我健身或社会交往。这样以来,学生大学毕业后没有一两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与体育绝缘,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被忽视 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只考虑到体系的完整性,对于开放性和现代性重视不够。内容规定过死,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上课,选择幅度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以竞技为主,娱乐性的内容很少,学生因此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教学内容的健身化改革 大学阶段体育教育是体质、素质和技能的教育,是加强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方法及终身体育的教育。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增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熟练地掌握多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要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就必须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材内容,改为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为中心的健身内容,即教学内容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学会通过体育锻炼调节心情,以及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强调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 2.加强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并能自行锻炼,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锻炼习惯的养 成,主要取决于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健身,用什么方法健身,怎样做才是科学的健身等。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健身观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传授高层次的健身、养心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与理论,通过体育教育使其具备自我锻炼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从健康教育学、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重点讲授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减肥、营养、休闲体育等内容,要突出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征。应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从而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的健身,转变对体育的看法,喜欢体育运动,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3.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的运动技能教育,由于受思想方法和科学发展水平所限,认识不到人体在各种体育手段作用下变化的规律,认为只要运动了就有好处。世界各体育先进国家已发现了运动技能教育与现代体育目标的不尽一致性。长期以来由于学时少、项目多,学生运动技术课所学的只能是一鳞半爪。片面追求运动技能教学,丢掉了增强体质的根本任务,学生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好。尽管如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在还仍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健身教学强调通过适宜的身体运动,配合现代体育科学手段,促进人们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改运动技能教学体系为健身内容教学体系,其根本的转变是将由过去的运动技能教育只注重外部的技术形式转变为注重负荷引起的人体机能的变化,真正达到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的功效。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淡化竞技不等于不要技术,技术和健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订考核标准时,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竞技而突出了健身。比如尽量考虑男女性别之差、身材条件之差、体质强弱之差,争取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考核标准,这样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才有兴趣,才能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例如:利用篮球编排一系列既有娱乐性又有健身性的游戏,用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那么篮球项目的健身作用就大大提高了。 4.将时尚体育、实用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 青少年大都喜爱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民间和民族体育等。时尚体育包括健美操、拉丁舞、搏击操、现代舞、街舞、体育舞蹈、形体舞等;生存体育类包括游泳、攀岩、野外生存技能、自卫防身术等;民族传统类包括武术、太极拳(剑)、舞龙、舞狮、腰(锣)鼓、珍珠球、曲棍球等;休闲娱乐类包括网球、羽毛球、软式排球、气排球、毽球等。若将这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引入体育选修课堂,会大大丰富课程内容,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其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同时,由于项目本身趣味性强,健身效果显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势必会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体育运动能力增强的效果。 5.“三选”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高校体育教学应实行网络上的学生“三选”授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授课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也有利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改革原有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课的考试不应该是主要目的,新时期体育课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应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主,以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的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为辅,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的方法,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不应以百分制衡量,而应以等级制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教师是关键。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一支与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第一,在职培训。即通过进修、培训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渠道,形成多规格、多形式的现代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第二,优化教师结构。即体育教师构成要多样化,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体育”教师,而且要有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体育学术带头人,还要拥有曾经和正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水平教练。要树立名师、大师,给与丰厚的报酬,并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教学、科研、训练、交流等活动。第三,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建立起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在贯彻执行新纲要,对高校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优化课程结构;要提高认识,理解新纲要的精神实质,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式;体育教学决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心理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淡竞技,重健身,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体育教育真正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课程与教学论文:有关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甘肃定西普通高中选用的生物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发展平衡的内容,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试图利用特产资源为“专题”(或问题、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选取形式多样的主题进行,例如,马铃薯的专题讨论形式、马铃薯的课题研究形式、马铃薯的研究方案设计形式、马铃薯的模拟体验形式、马铃薯的实验操作形式、马铃薯的社会调查形式等,探究马铃薯的各种生物现象和问题。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才会变得鲜活、丰满、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所修总学分的 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并且举行选题讲座,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创造性,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就材取题,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层层探人,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论证和探索,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来研究另一种信息,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事热点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查阅图书资料,扩大知识视野。 5.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引进法:专题除自己命题,也可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引进别人好的课题。如“马铃薯脱毒种薯制备的调查研究”“马铃薯中淀粉的提取”“无土栽培与常见缺素症的分析”等。 总之,利用“马铃薯专题研究”开展生物课外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自己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进步,在这样和谐、高效、实践生物课堂中,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文: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使许多因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读书的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远程开放教育试点的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学 !教育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及《英语教学法》课程特点,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作了基本概括。“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切合实际、与当前英语课程标准改革相适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开放教学与学习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方式 一、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培养目标与《英语课程标准》 远程开放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特点,这就是学生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自主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学生首先必须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完成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 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现代英语教学策略,能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能致力于“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的新型教师。《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观,其目标设计方式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样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关于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的观念和认识,更新关于教师角色的认识,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又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知识技能、教学实践等进行反思,对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需要、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进行分析,对任务型活动与教学环境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展开研究……总之,要求教师成为理性的实践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二、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思索与设计 目前国际上对研究性学习有两种解释: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教育方法。其二,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无论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方法来看待,还是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实质这都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个人探索和个人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研究、探索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对于课程教学来说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研究性教学方案的设计。《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第三学年教师职业培训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了解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为其自身的发展打下应有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应有的相关专业知识。教材在适当介绍理论的同时,将侧重点放在语言及语言知识的实际课堂教学上,同时不受某一家理论的限制,但求实用有效。该课程教材的另一特点就是自主性很强,教材设计了大量的“tasks”,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tasks”的完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理论从事课堂教学。 为了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贯彻自主学习的主体思路,满足学生适应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01春和01秋两届英语本科学生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根据“教学法”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基于任务”的特点,首先,对教学法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 1.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 《英语教学法》(上、下)分11个单元分别介绍了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教学法简史、教学法的发展、课程和大纲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类教学的操作。要求的学课时为110-120学时。由于该课程是省开(统服)课,学期末要进行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包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因此,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理论部分——以集中面授辅导和网上、E-Mail讨论为主。(2)教学操作部分——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以网上非实时、E-Mail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利用教学理论和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面授课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以介绍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对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讨论为主,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采用课程实施方案中建议的反思性合作教学模式(ReflectiveoperativeAroach),操作步骤如下: (1)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指在课堂教学之前,由学生首先自学教材,可做如下要求:(a)学生首先概括所阅读章节的理论要点;(b)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理论的理解;(c)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d)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 教案,如一篇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活动,一篇对话的口语交际活动,一个假设问题的处理方式等等。 (2)脑激励(Braitorming) 脑激励(Braitorming)讨论的目的主要是信息共享以及丰富知识,观点交流以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的理解,完善其知识系统。 脑激励(Braitorming)讨论主要操作如下:(a)自我陈述:由学生面向全班同学陈述所学章节主要内容;(b)问题展示:学生展示自己难以理解或有争议之处;(c)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3-4人小组,合作解决所提出问题;(d)信息反馈: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解答;(e)归纳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陈述与讨论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3)小组讨论汇报 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弥补教材的不足,适合问题的解决:(a)小组信息共享与讨论: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与所学章节相关的材料(各显神通补充教材信息量),然后在小组内共享自己收集的材料,概括归纳;或在小组范围内介绍自己对课前教师布置的自学tasks的完成情况(如自己对一段阅读材料所设计的读前活动)等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操作方式;(b)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共享材料,其它小组在第一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增补;或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操作方式,然后班内讨论,分析每一小组操作方式所反映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选出比较好的操作方式;(c)综合归纳:教师将学生汇报材料总结归纳,并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关链接,适当增加信息内容。 对于教材中教学具体操作部分,则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1)自由选择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水平,进行课题选择。学习课题可以是某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或教学中某一问题的探讨等。完成形式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 (2)自主研究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对所选课题进行信息搜索、分析、整合、论证并进行教学实践,信息反馈。辅导教师主要以网上非实时、E-Mail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必要时集中讨论,解决问题。 (3)完成论文或方案。 (4)课题成果展示交流。最后进行集中课题成果展示交流。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参与对自己学习成就的评价。 (5)评价。评价形式为自评、互评和总评相结合。总评结果记入形考成绩。 三、“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学习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所以,不仅要有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更需要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要真正把电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能够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理论实践研究能力的人才,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教会学生熟练、自主地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而又充分地利用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将专业与职业相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型的远程学习。因此,在此教学模式实践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1.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类教学资源相结合 (1)利用多媒体,精心组合各种信息资源。设计研究性教案,通过超级链接将动画、录像、课件、教案、网上教学论坛等各种信息资源精心组合。(2)建议并鼓励阅读相关的辅助材料,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研社出版的成套的英语教学和研究类图书,很多国内外刊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充相关理论知识,也可以提供一些教学研究方法。(3)将学生的教学创新成果(包括制作的小课件,创新课堂活动设计,发表的论文等)分类存档,上网,组成新的、活的教学信息资源,展示给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2.学习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促进 《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由于电大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大多都在教学第一线,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承担着新课标实施后的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任务,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急需了解并付诸于实践,使教学理论的实施有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鉴于此,(1)鼓励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活用于教学实践,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寻找差距。(2)鼓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将新的教育思想融于教学创新之中。 3.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新课标实施后,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而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展示自己的才华,探索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每一位学生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教学行为研究纳入自己的学习日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去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所学教学理论设计合理的解决方式,既进行了课程学习,进行了教学创新和相关课题研究,又为集中实践性环节项目设计做好了准备。 四、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的评价 经过一年对两届学生教学的实践,总体来说,比较成功,颇有收获。在学期末的成果展示中,学生的成果丰富多彩,有这么几个特点:(1)学生成果类型丰富多样。有优质课程设计实际操作录像带、课堂设计的小课件、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其中录像带2盘、课堂设计的小课件20个、研究论文3篇。(2)成果质量较高。有不少同学的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表彰或奖励。比例平均占到12.5。(3)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参与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有成就感。认识到有付出就有收获。成果展示成为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因而对这种学习方式抱有极大的热情。(4)学生“教”与“学”相长。学生们反映说,这种学习方式优化了学习过程,促进了他们教学创新与改革,刺激他们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寻找更好的理论支持。使自己的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由此可见,这种实践的模式是对的,既符合远程学习的要求,又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能够让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操作性强,容易产生创新实践结果的一些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观念,兼收并蓄教学改革成果,要付出大大超过课程规定课时的劳动量,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加,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企业需要大量精通专业外语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需要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双语课程教育。目前众多高校采取各种教学改革措施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然而双语教学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目前双语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双语实践应用能力迫在眉睫,因此需要尽快对双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双语教学的目标是熟悉目前中外企业中常用的专业用语,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用语的交流能力。为达到以上目的,双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双语教材改革 教材是知识传承的载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在重要的地位。由于双语教学的内容需要与国际接轨,因此教学内容不应是中文教材的英文翻译,但也不能照搬国外大学的英文原版教材。首先,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英文原版教材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其次,如果全盘接收英文原版教材,很容易使学生全部认同其内容,并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原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中文教材差别较大,而中国学生习惯于中文教材的知识编排方式,这就对学生掌握知识造成较大的难度。目前的双语教材倾向于形成专业知识体系,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的内在逻辑路线编排专业知识,这增大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降低学习的兴趣,形成厌学情绪,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理性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借鉴教材编排经验,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编写适应双语教学特点的教材。 双语教材应在教学单元中提供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在各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应提供相应的文化知识背景,例如与来自不同国度的商务人士进行商务谈判技巧以及不同国家对国际贸易术语的差异化的认识和理解等,并对重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用斜体字进行强调,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双语教材还应配套多媒体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应是系统的商务场景演绎。多媒体教学资料应有总体的背景介绍,然后是各个单元的不同场景相应的联系。在多媒体教学资料中所有角色都是实际从事商务的工作人员,使学生真实感受商务沟通的实际氛围。另外,为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应加入一些主题性的商务训练,如对于国际着名企业CEO的采访对话,使学生切身感受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并使学生对实际国际企业管理能在较高层面上加深认识。 2 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双语教学内容应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特点,根据商务工作中多方面的沟通需要,主要从听、说、读、写及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训练。 (1)在口语训练方面,应训练学生形成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对可将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一组,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课件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用英语口语讲解,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CAI 专题项目制作能力。在大多数的讲英语活动中尽量保证学生能够始终用英语对话,增加练习口语的机会。 (2)在听力练习方面,多媒体材料应是由典型口音的母语播音员以他们的实际交流的语速录制完成。这样使学生能够熟悉日常商务工作中英语语音语速,提高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把握主要含义的能力。 (3)在阅读训练方面,应对重要的研究专题进行延伸检索。通过布置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学生去寻找相关文章。对一些专题进行检索。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开展学习,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读书报告,以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扩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4)在写作训练方面,应加强商务书信写作的语言和格式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商务写作的特点。作为未来工商管理类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较多,尤其是Eail的广泛使用,使国际交流更为便捷,因此教师应对英文书信写作非常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分析两种语境的思维模式差异,以此掌握两种语言在文章构架和行文风格方面的主要差别,排除汉语思维习惯对英文商业信函写作的干扰,尤其要避免学生把汉语思维模式直接移植进英语商业信函。 (5)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应加入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使学生能有效地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进行交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越来越紧密,为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各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应将跨文化教学始终贯穿各项训练内容之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中西商务文化的共性 与差别,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国际商务交往中游刃有余。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 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全面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恰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应采取以下双语教学方法: (1)商务角色演绎。商务角色演绎活动应确定参加活动成员不同的角色定位,成员之间可能是股东、客户、同事或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提供相应的角色资料,学生共同参与特定环境的商业活动,但参与活动的成员之间并不知道对方角色资料,存在角色信息断层,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获知对方的角色和信息。在学生进行商务角色演绎过程中,教师掌握学生交流的过程并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故事情节,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同时请学生公开演示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公众场合使用英语,并且对其他组同学也是有益的启发。这对于学生熟悉将来真实商务情景是较好的方法。 (2)商务主题辩论。在实际商业实践过程中,对于同一商务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产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双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安排有可辩性的主题,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提高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辩论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辩题资料,整理论点论据。在实际辩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辩论的重点和方向,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熟练运用商务专业英语表达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同时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能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商务主题辩论能力。 (3)商务案例讨论。国际商务实践中的经典案例分析,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方式。通过提纲经典案例的背景资料,提出有关键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的观点、分析过程、商务知识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技能等方面提出意见,使学生认识到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双语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案例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篇幅的大小以及工商管理专业英文的难度等等。英文案例应篇幅适中、信息量较大。双语案例素材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选择适用的工商专业双语教学案例。案例的语言选择可以是英文案例,也可以是中文案例。如采用英文案例,可以要求学生用中文进行分析;如采用中文案例,则要求学生用英文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双语的转换表达能力。 (4)模拟商务谈判。商务谈判是商务实践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商务谈判模拟,使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程序、表达方式,掌握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模拟谈判的过程应遵循以下顺序:首先,根据谈判计划,体现商务谈判的基本环节;其次,由双方展示对谈判的前期调查结论及所用策略,说明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然后,由其他组学生提问,并指双方在这次谈判中成功与失败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必须具体指出谈判小组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避免其他组同学出现类似的问题。 通过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全面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系统,以此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应用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文: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思品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和策略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技术 思品学科课程整合 误区 对策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体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技术具备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及强大的交互功能、海量信息等优势,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课堂上,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 一、误区 由于教育技术水平、认识水平、应用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1.照“本”宣科,忽视主体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只是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只是做了些“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的工作。还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程式化,想方设法地将课堂的进程限制在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按我的“圈套”发展,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代替他们回答。更有甚者,把多媒体当做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多媒体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为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2.舍本求末,违背认知规律。 一些教师违背认知规律,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一味炫耀电教手段的作用,只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些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就显示不出“档次”,结果喧宾夺主,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还有一些课件为了体现多媒体海量信息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结果是良莠不齐的信息令人头昏目眩。 3.流于形式,轻视教学目标。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成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没有实质内容。思品课的时效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有的教师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使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4.盲目应用,无视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能力,继而盲目使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法明显增强。一些教师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只是借用现存的课件,按照别人的设计讲课,教学过程捉襟见肘、受制于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策 鉴于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走出误区,提高效率。 1.发挥直观性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一切学习活动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相伴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由于思品课教材中的大量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对思品课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善于发挥多媒体教学“有声、有色”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升华他们的情感。例如在讲授“走向世界的中国”时,事先布置各小组通过网络、书籍等收集有关反映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所起作用的事例,在上课时各小组展示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显示视频材料:“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我们为之深感骄傲与自豪。同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营造自豪激昂的氛围,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充分感受祖国的巨变及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情感的升华。 2.发挥动态性优势,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的功能,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不仅有利于优化教育环境、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从而有效突破思品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充分了解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各种媒体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最佳作用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组合成多媒体。例如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是教学难点,要从实质上揭示环境问题的由来,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看“温室效应”、“北京雾霾”两个视频文件。这些视频中生动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看到了环境恶化的表现,意识到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演示完毕我启发提问: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现象的原因有哪些?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了工厂烟囱排放出的滚滚浓烟、各种各样的有毒气体、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无疑是“温室效应”、“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增强了感性认识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下降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与灾难?通过提问,学生明确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才导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又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长久持续地发展,就必须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真正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3.发挥交互性优势,引发思维冲突。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的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前面所提的“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造小组协作和自主学习的环境。首先为学生提供一段录像——生活中常见的清新空气及由于人为破坏被污染了的空气,让同学们观看;然后请同学谈谈观看后的体会。学生纷纷指出:受人们的保护,空气质量很好,而由于人为的破坏,空气受到污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教师在肯定同学想法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想了解环境污染的哪些知识?准备研究哪些问题?学生争着说出了他们要了解、研究的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是怎么被污染的?污染的环境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怎样才能保护环境?我们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可能逐个展开研究,这要求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确定研究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进行观察、查询,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完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思维冲突得到有效引发。 4.发挥综合性优势,增强自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像等丰富的直观表现功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心中强烈的真实的感受,使学生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降低学习难度,使之更好地领会、理解和记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存储的海量信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展视野,突破时空,自学热情高涨。 时代性是思品课程的重要特点,尽管教材时常更新,可读性增强,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但始终跟不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收集国际和国内的大事、要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把最新时政引入课堂,增加信息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一内容时,我抓住“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这一热点,向学生展示上海世博会会徽、吉祥物的图案,收集有关设计理念方面的资料,同时设计制作好相关CAI课件、电子教案等学习和复习材料,布置好自学提纲,一并放到局域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找或上图书馆阅览的方式获取与自学相关的知识,在上课前进行演讲,与全班学生交流、分享自学成果。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汇总,给予积极的评价与指导,并将结果到局域网或班级QQ群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认识、探索和总结。 在现代思品课教学中,只要我们切实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内在功能,积极创设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思品课教学效果必将增强。 课程与教学论文:《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要】“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文探索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原理》中进行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操作系统为用户屏蔽了计算机硬件细节,便得用户更加方便。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需要学好它。然而,由于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是由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所以,该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是通过背诵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优秀的、大型的软件;没有学到程序设计中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重要的系统软件是怎样管理计算机的全部资源,这不便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计算机资源、进行大型项目的开发; 因此,在操作系统的讲授课堂上使教师和学生“互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而完成教学的方式。它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通过近两年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我就一些主要做法同大家探讨如下。 一、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其“学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其实,教师的“喋喋不休”,他并没有听进多少,灌输无效。针对这种现象,我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选取部分章节,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设备管理这一章的时,由于很多内容曾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到,如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己经在计算机原理课中详细讲过。如果再逐条讲授的话,费时费力且效果不见得好。于是我首先提出关于该内容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先细看一遍书,再看我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重新看书,然后答题。任务完成后,我先按重点讲解,然后同学向我提问,没有问题后我再向他们提问,将其遗忘部分补足。接着我就该内容做总结,提出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要求其掌握,并请同学将在前面课程中学习该内容时的体会与在本门课程中再次学习时的感受做一张总结表,使其进一步透彻掌握该内容。最后提出思考题和作业题给其练习。经过这样一套程序下来,尽管教师没有逐条讲授,然而学生掌握的程度却比平常高。 二、根据课程的特点,通过开拓思维、研究实例和实际实践,培养学生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再进一步升华为理论的创新能力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来自于客观需要,现正运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上。操作系统中的概念在实际操作系统中体现,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在实际操作系统中实施。在授课过程中,我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源代码是这门学科的着落点,着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实例操作系统,如Windows20__,Linux。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分析和阅读源代码的工作。例如,我在讲授操作系统界面时,我先讲有关内容的基本理论,然后提出上机的任务,请同学上机实验操作。在操作前,我布置了相关的上机任务,要求学生在额定时间完成。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利用上网时间不务正业,便于教师的管理控制。操作时根据学生的总人数,适当安排2-3人一组,发扬合作精神,便于优势互补,又要避免蒙混过关。操作结束后,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请每个小组做一个总结汇报。要求上台演讲,小组成员全部参加,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汇报,并且要求做短时间的“答记者问”。这个过程有时间控制,有现场记录,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公平的考核,也就是请全体同学给每个小组民意评分,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这实际上是我在这门课教学中实施教学法的一个非常有益的实践探索,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创新、积极动手参与实践的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再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开拓思维,主动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师生“互动”提问式的讲课,互出试卷型的自学,“十分钟老师”的交流,变枯燥的教为趣味的学,教学互动,相得益彰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大篇幅的讲述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类似于哲学教材,学生对这些文字感兴趣的不多,加上教学手段没有及时跟进,这门课上起未免显得枯燥。于是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在讲授进程管理这一章中有很多的其本概念,如果上课就这么平淡地讲了,同学们就不会注意听,所以我稍稍改变了一下方式,采用提问式的口气,比如:“你们知道操作系统中的信号灯会是什么样的吗?”、“猜猜看,是谁叫醒了正在睡眠的进程?”。一个提问式的口吻,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他们会猜,会开动脑筋,得到答案后也容易留下深该的印象。由于这门课是考研的专业课,而且经过对大多 数学校考研试卷的分析,几乎所有学校都非常重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所以我选择了书上重要的章节,额定时间请同学就相关内容采用一定题型互出试卷,要求一人一份、题型标准、选题合理、密度均匀、份量适当。然后由我随机调换,再额定时间给同学答案。最后再交出题人判分。这种互出考的学习,学生反映好,教学质量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学习重要章节时,我要求同学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做一篇关于这个内容的课程报告,课堂随机抽查学生上讲台做“十分钟老师”,这种寓情于理,绘声绘色的交流,不是讲课胜似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四、采用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在仿真模拟实践中创新的机会 长期以来,操作系统这门课应重点置于理论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实际上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发现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还不能根据某种需要灵活运用操作系统原理对核心代码进行使用、修改 :请记住我站域名/ 五、在平时成绩考核模式上,加大口试、学生检索国内外前沿资料并且做小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的分值,使学生的学习在自主、自愿、协作、愉快的过程中完成 学生最怕考试,往往为了考试而学习,非常被动。而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这平时成绩的30分通常是点名、平时的作业决定的。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人来了但心却“飞”了,作业也交但却是“复制”的。而老师却不能不给他满分的平时成绩。因此,在平时成绩考核模式上,加大口试、做小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的分值,这样就能保证认真学习的同学和人在心不在,作业也交但作业是“克隆”的同学的平时成绩的差距,以最大限度避免有些同学想提高平时成绩蒙混过关。 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做法。1、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其平时成绩的重要记录。平时的提问相当于对学生进行口试,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单边活动。这是互动式教学所不提倡的。学术民主也应该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2、小论文可当作平时的作业,但其中的管理控制很重要,随随便便的抄袭或在网上下载是最没有意义的,。所以题目应是学科的前沿并且值得研究,要在授课的初期或中期给出,而不要在授课后期,这样便于学以致用,利于创新。3、参与课题研究。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课题进行分解,在授课过程中提出,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充分发挥协作精神,促进教学相长。 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能够保持相对集中,尤其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地教为主动地学,较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使其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 六、结束语 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终身事业,需要不断地追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努力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自然是非常欣慰的。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个学生若对本课程有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去学习,而对一个相应领域问题的解决,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这就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使本门课程从苦学、难学变成了乐学、好学。 课程与教学论文:论职高体育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体系的教学策略 摘 要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具有“技艺性”、“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的教育与培养。体育活动中需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要克服身心疲劳和学习上的困难,故为磨练意志,形成品质提供契机。因此,构建新时期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加强体育课程教学就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 职高体育 课程性质 教学目标 体系构建 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一、当前职高体育课程性质研究 (一)确定职高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确定职高体育教育,强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的发展与保健的能力。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方针和职高体育教学性质和教育目的,学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 (二)确立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在确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时,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增强体质是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学科特点之一,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还是只要按学生自己的需要“活动起来就行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与讨论有很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功能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多功能论和为主论的讨论。这些都关系到如何确定职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体育的学科特点,并且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和论证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的这些目标,尽管有的过分强调为主论,不免有些偏颇,但一般都应是普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目标的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愿望和要求,如果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得当,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应当辩证地考虑和研究这些问题,既不能单一化,也不能绝对化,同样也不能把目标的内涵无限度地泛化。应当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或整个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中特别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的目标,体现学科的特点,最终达到育人的总目标,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必须与终生体育相联系 学校体育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其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学校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的乐趣。鉴于对终生体育的这种认识,在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必须考虑到体育的现实目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也要为走向社会后,仍能利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使自己终生受益。为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体现这一基本精神。 (四)体育教学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确定了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反映我国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别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实际。但是由于只看到时间是常数的一面,担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的时间,而不懂得或认识不到学生按规定上好体育课,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保证有效的学习,而且体育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大有裨益。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与专业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学生的体育课本里,必须在理性上使学生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运用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实达到这一目标。 二、职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系建立 职业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职业高中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内容纵向系统可按年级划分的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 课程与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方卫华 【摘要】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值得关注和研究。文章提出了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的方法:构建实验教学模式、发挥虚拟实验室功能、构建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科课程;整合 一、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方法 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而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想应运而生。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为教与学服务。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联合从国外引进的数学几何教学平台《几何画板》,它不仅为教学几何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物理中的力学、光学课程教学。又如《CSC电子备课系统》、《天翼全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版都是面向师生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科教学平台,它们集众多教命令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手段,它们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充分体现积件思想,很受师生的欢迎。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Internet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它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层次整合的有效手段。因此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与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 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 1.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利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现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许多实验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实验材料的选用和实验产物的排出,有悖现代环保意识。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实验,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多媒体虚拟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人机对话,一边操作,一边网上畅游,或 与其它同学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三、构建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依托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教学中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课题,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与高中生物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社会生活各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问时也存在着过度和滥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些负而的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性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并在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cn)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我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五、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理科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小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的思考 背景: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规定了学校应根据课程特点,在高中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间,实行选项学习方式。按照高中阶段选项学习与获取学分相结合的特点,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对选项内容进行适当的规划,学生可以在规划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进行选择性学习,每个学期有两次选择性机会。在完成一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之后,获得必要的学分。高中阶段三年中获得11个学分,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合格。在学校开设的所有学习内容中,田径与健康教育为课程规定必选内容,各占1个学分。其余9个学分,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场地条件设备允许范围内开设的选项学习小班报名参加学习,在尽可能满足学生选择条件下,组织选项教学。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选项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学校根据条件开设尽量多的选项学习模块提供学生多种选择机会;学生必须在三年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采用选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在选项学习中也有两项内容是必选的,就是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和田径系列中的田径必修模块。选项学习形式构成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传统体育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即学生学习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多次选择,在获取一定学分的条件下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高中学段的学习任务。 任何新生事物的开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它完全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框架,无论是教学结构、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要迅速适应这样一种变化,确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福建省平山中学自2006年实施体育选项教学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有关体育选项课的若干问题同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结合平时在体育课上的观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学生对选项内容进行选择,确立选项班级成员。 一般在确定各选项班人数时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计算机软件进行选项。运用选项软件各模块教学班人数设置一定的人数,当用电脑点击选项时,某模块教学班人数已满时,学生可以改选其他模块教学班,直到选中为止。二是,由学生填写一至三个志愿,然后再由教师统计各班各项目的人数,教师根据学生志愿进行一定的调整,确定组合新教学班的人数。另外,还可以给各行政班分派各模块教学班的人数名额,如篮球班每行政班10人,这样可以由班级同学互相调整,以保证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合理,不出现人数差异悬殊。 我校因条件限制,不能采用软件进行选项的方法。综合考虑,我校采用由各个行政班学生填写一至三个志愿进行选项。选项后一般都会产生各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差异,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比如较多学生对某个模块项目比较感兴趣,则这个模块的教学班人数会较多;或者一个年级实行文理上下区分班,各个行政班男女学生不平衡,如上理科区段时,男子篮球项目或男子武术项目的志愿人数就较多。当出现人数差异悬殊时,教师根据志愿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配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己的第一志愿中学习,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提出调项要求。 其实,出现各教学班人数差异悬殊,除了可以调整人数外,还可以增加相应模块的上课教师或增添体育器材、场地,对学习人数较多的模块再进行分班。但这种方法不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二、学生选择项目的主要依据是兴趣,模块教学中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调项要求。 在学生进行模块选项时,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选项动机的。但我们认为,学生选项时的兴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直接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发生转变。兴趣会随着学生的即时体验而变化,当学生对某模块项目尚未形成持久、稳定的兴趣时,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或消失,因此,在实施选项教学过程中,就会出想个别学生提出调项要求。除了因兴趣转变而提出调项要求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造成学生提出选项要求:一是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某个模块内容的技术,想学习新的模块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觉得原来选择的项目运动量太大,自己的身体不适合;三是从众心理,比如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提出调项要求后,自己也想随之调班,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教师对学生调项申请要慎重考虑,不能因满足少数学生的意愿而影响学校整体教学秩序的稳定。对于因为已经较好地掌握某项技术的学生,会尽量满足其的调项意愿,而对于因为兴趣发生变化、不能适应运动量和有从众心理的学生,教师会进行积极沟通,加以引导。学生提出选项要求,除了对其沟通引导外,教师还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学习过程心理的变化,及时变换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继续参加选项课程。 三、每学期安排一次选项比较恰当 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生可以在规划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进行选择性学习,每个学期有两次选择性机会。每个学期学生进行两次选项,理论上非常理想,但在实际情况中比较不合理。一是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大概进行室外教学有30个课时。大多数模块教学内容不可能在半学期内完全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一学期进行两个模块项目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两个模块教学内容不能系统化掌握,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事倍功半,不符合《标准》水平五的要求;并且一学期进行两次选项,教学班成员流动性大,这样不利于教学班的稳定和教师的管理。所以,经过选项教学的实践,从上学期开始,我校进行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实行每学期只进 行一次选项。通过跟学生交流沟通,大部分学生也认同这种做法。 四、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要加强模块教学班的管理和规范 学生通过个人的选项分别组成各模块的教学班,开始时相互之间既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通过共同参与模块教学,不同行政班的学生之中在一起,使不通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了,选项教学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扩大了学生的交际面。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加强对模块教学班的管理。在选项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班采取了以下几种管理办法:一是每学期的第一节课统一上室内课,分别由各班负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项,并重点提出选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定下规矩,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管理;二是教学过程,教师注意培养教学班中的体育骨干,做好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进行管理;三是每节课教师要对各自教学班进行严格的考勤,杜绝旷课或随意串班现象出现;四是严格履行请假制度,若学生请假必须要得到班主任的批准。体育教师一定要跟各行政班班主任多做沟通交流,共同管理好学生。 在进行选项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已经通过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后得到了克服,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实施选项教学后,教师的备课、授课、教法指导场地布置通过去有很大不同。我们学校高一、高二五位教师跨年段同时进行教学,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困难,相互学习的机会比以前减少了,这样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实施选项教学后,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长项目,这样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色,但不能保证学生身体素质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专项练习的同时,有必要辅修一定的基础项目,如田径类项目,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基础性身体素质,也有利于专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我校根据教师、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提供三个运动项目选项,分成五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在选项前,我们教师有向学生明确说明,选项教学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但还是有学生对选项教学项目提出了不满,特别是那些被调整志愿的学生。对于这部份学生我们本着妥善处理,做好思想工作的原则同学生进行交流,也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志愿被调整的学生,教师有作登记。在第二学期进行选项时,会优先满足他们的志愿。 在今后的选项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继续探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新课程选项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 课程与教学论文: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与重建 沙岭中心小学: 陈庆龙 教学制度介于教学思想与教学物质设施之间,它以特定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与激励机制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新课程方案嵌入实施的组织结构内、激励机制中,必须重视对现行学校教学基本制度——班级授课制的检讨与反思,建立民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一、迄今为止,《教育学》、《教育原理》、《教学论》等讲“教育制度”,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比较分析,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不提“教学制度”,更不见专论教学制度的章节。可见,理论界对教学制度改革问题关照不够,而实践界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很少。任何制度一旦形成,便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即使变革初见成效,还会出现反复。这塑造了群体的遗忘,在习惯性思维与行动中,强化了对已有规则的记忆与遵从,而忘记对它的反思与批判。教学制度也不例外。 教学系统素有有形与无形之分。有形的如教学时空、教学人员、教学设施设备等;无形的如教学思想、课程理念、管理者的权力意志等。教学制度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教学思想与才学物质设施之间,是客观教学设施与主观教学思想的有关内容洇蕴、交感、凝聚而成的,既不是纯客观的、行为的,也不是纯主观的、精神的,而是以特定的结构,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像计算机的线路设计与计算程序一样,它将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教学人员的各种行动,联结和组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规范与高效,所谓有“条”才能不“紊”,无序必然低效。一方面教学理念总是借助于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变成现实;另一方面时空、人员、设施等又总要借助制度才得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没有一定的制度作中介、作支撑,理念再超前,也会落空;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浪费;技术再先进,也只能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教学制度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结构,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同时,它还是一套分类系统与激励机制。制度总是赋予教学系统中的人以一定的角色、地位、权利与责任等等,形成一定的组织层级与差别,促使人不断向上流动。这种流动模式是否开放,是否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是否提供给个人充分的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的时空与机会等,乃是其讲文明与否的根本标志。先进的教学制度心而开放、灵活而富有弹性、高效而充满活力,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公正,在规范人的同时解放人,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任何先进教学理念的宣传、任何教学时空与人力物力的投入所无法代替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点要求高、前瞻性强,它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课程功能,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革新教学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崭新的理念、体系、结构与运作方式推出,涉及面广而任务艰巨。课程教材改革需要教学改革的积极呼应,要求教学设施技术、教学制度、教学思想观念等现代教学体系的主要层面的全方位的更新,整体连动。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理念去代替另一种理念,用一种教学技术去更换另一种教学技术,而是要将新课程方案嵌往前实施的组织结构内、激励机制中,嵌入具体而现实的学校教学体系之中,促成学校教育情境下的新旧教学理念的相互碰撞,新旧教学内容的交替更迭,新旧教学方法技术的彼此消长;同时,也促成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的重建。而一旦教学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程改革才不致于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半途而废。如果说,新课程改革方案在酝酿设计阶段观念应该先行的话,那么它的实话就不能不直面具体而复杂的学校教学的体系结构,反思并重建现代教学制度。 二、班级授课制过去、今天、今后一段时期内恐怕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制度。反思教学制度,首要的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检讨。 新课程方案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它的实施必然要求革新传统的以“教”为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包括调整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制度总是嵌入时空的切割之中),改变目前学生学习时空的机械分割、过分拥挤和被主宰的局面,通过时空转型(将时空构架对儿童的外在监控、束缚转化为儿童对促进时间性质的根本转变)、整合(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对时人作必要的重组与整合,长短结合,内外沟通,富有弹性)与延伸(拓展至课堂外),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变革单一的集体授课、同步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同步学习与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基本组织形式交替运用,使其处在自己应有的位置,扬长避短,发挥独特作用;改变单一的按学生年龄阶段编班、自然升级的组织方法,尝试按学生兴趣、能力水平灵活编班,动态管理,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编排课表、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安排学习进度,有差别地学习,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改变教师组织上清一色的科任制,失主进小班化教学、包班制,打破封闭的学科边界,推行小队教学(协同教学),让两个以上的教师交换教学,循环教学,或者同一时段合作教学,克服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等等。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进而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历史上“设计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都曾风行一时,但未能长久,更没有大面积地推开。这与它们摒弃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关。班级授课制变分散的个别学习为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后者蕴藏巨大的群体智慧潜能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学生由于共同的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相互观摩、激励,学业成绩和社会性得以发展。教师在钻研教学、优化学习指导方面相互启发、切磋,有计划的学科教学与研讨使教师的专业化有了可能。师生在积极有效的对话与交往中,共同创生和开发课程,教学相长,两代人共同成长起来。与个别教学相比较,班级授课组织被视为最经济的教学制度,只要人们不放弃经济有效地构筑教学过程的追求,也就不可能完全放弃班级授课制。只不过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活动效率观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所谓的“效率”不能只是同那种机构的、盈利性的、秒表测时的管理方式联系在一起,仅剩下经济化的内 涵,它还应包括民主、平等、公正、情感等社会价值要求的所谓的“高效率”,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效率;无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靠牺牲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换来的高效率、高分数,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教室的开辟,使交互式、个别化的教学成为可能,一种从未有过的个性化学习,个人自主择校、择师、择课、择时、择地,将逐渐渗透至中小学。学校传播知识的职能将被网络技术取代或部分地取代,但这并非意味着学校与班级授课制的消解,而是意味着它在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促进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和制度生成的渐进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三、如果说班级授课制重在学校施教系统本身的制度的话,那么,教学管理制度则重在管理者对学校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指导、调控问题,对教学活动的外部监控与调适问题。 在效率优先、技术至上,管理机构未曾得到有效精简的现代社会,学校管理者开始移植企业管理模式,实行定岗、定编、定责,按照统一的规范,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封闭式的量化管理,并将奖金的发放、评优、职称晋级乃至聘用同量化考评成绩挂钩。这常常被视为“科学”的管理,总是自上而下,逐层布控,遵循统一规范,譬如备课,需按统一的格式进行,少了某一项,就会被扣分。处处有规范,时时有监控办公室、教室成了相互监视、比较、竞争的场所。一切被量化,教学被异化为量化操作的技术活动,教师变成了“技工”,变成了一堆可以描述、度量并能相互比较的数据。这里制造了一个“全景敞视”场域、一个被“宰制的空间”、一个权力被滥用的陷井、一个“管理主义”盛行的时代。目前的教学工作,就不少学校而言,不是没有规范,而是要超越规范;不是没有制度,而是要从“制度化”的陷井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强化”管理,而是要改善管理。或许正由于此,新课程方案倡导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办学传统,自主“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等,这表明了管理重心下移,从集权走向分权,同时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克服专制主义,过分强调外部统一,分数至上的倾向。 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提出“各级教育德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中小学教学工作不能放弃必要的外部监督,这当然包括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不能仅有学校内部评价、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还要开辟专门的教学评估市场,由教研部门或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中介组织、专业评估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小学教学质量进行随机的专项检查与测评,并以适当方式反馈给学校、教师,借以纠偏,检查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达成情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不完善,人们习惯于执行自上而下的教学法规、政策,按章办事,养成了一定的奴性,在改革过程中,极易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要避免走极端,在放任与高度集权两者之间动荡不安,而应走中间道路。民主化是一个过程,一个造就“更加开放、更具参与性和更少权威的社会的过程”(布特罗斯·布物罗斯加利语)。推进教学民主要同我们现行的学校管理水平、教学人员素质状况相适应。在“管理主义”盛行的学校或地区,我们需要克服专制主义,缓解不必要的外部压力,提供给学校与教师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或许在另一些学校和地区,教学秩序还异常混乱,我们需要最基本的建章立制、树立权威,在外部环境监控与内部自我调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外在的布控、监督不应该是为管理而管理,流于形式,而应重在帮助学校与教师建立和完善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把学校中‘既定’的结合(即外部强加的结合)变成‘建立中’的结合(即根据个人之间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结合)”(《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要以人为本,启发教师道德上自律,工作上自勉,从而将外在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常规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同时,测评也罢,监督也好,都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交互性的,将管理者置于被管理者的位置,给管理者的权力以必要的约束,形成相互监督的制衡局面。 四、新课程方案提供给学校教师较大的自由创造的时空,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研究者。研究不应该是专家学者的特权,专利,而应该还创造于民,使之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如此,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也就显得必要而迫切了。 近年来,地方教研部门除了教研、编印教辅资料外,常见的教研活动就是组织不守备部队竞赛及优课评比,真正从事研究的不多,有些名不副实。在教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上,要求教师像专业理论工作者那样根据科研部门、专家编制的“课题指南”申报课题,接受专家的论证与评审,按正规的科学研究的程序操作。加上教师的职称评定过于强调专业化,对专业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师的心目中,教科研就等于有一定级别的课题,有,有专著出版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研究与专家学者的研究等同起来,从制度上否认教师群众性教学研究的“合法性”,即所谓“他们的研究绝大部分属于教育总结或工作报告,严格说业不能称其为‘研究’”(《读书》2001年,第5期,第95页)。事实上教师的研究有自己的理念与准则,有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应该引导教师从严格的“学科规则制度”下解放出来,走一条有别于学院式科研的研究之路。 教学研究以教师为本,即它主要不是出于“繁荣教育科学”的需要,而缘于对教师专业发展、职业生涯的关注,要将教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对待、来运作。具体地讲,也就是不要强迫教师从事“课题指南”中理论性强、大而无当的课题研究,而应该鼓励他们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研究。不排除运用所谓“科学方法”,但更注重教师的自我观察内省、个案 总结与反思(内省反思、经验总结用严格意义的科学标准衡量或许是不够格的)。重视教学研究中的独立思考,同时要经常组织教师同行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合作研究与对话。教师的反思是在对话情境中实现的。那些心照不宣和不言而喻的个人信念、预先设定,往往潜藏在历史深处,日常教学中处处依托之,习以为常,不再追问,成为思维的盲点。/在合作与对话中,借助于别人这面镜子,才能洞察自身,获得内在的启蒙和解放的力量。教师的研究成效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现实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更新,专业素质的提高,绝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仅就文本形态的成果也同专家学者的论文、报告有所不同,它重在描述分析案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自己反思、改进教学工作的历程,反映自己开发研究的技艺成果。 教研重心下移、主体多元,要求专门教科研机构重新思考自己的职能,调整自己组织教研活动的思路与工作方式。要从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进行研究课题的规划与管理;有效地组织教师与同行以及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合作研究,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让不同的声音说话,彼此碰撞,激活思路,不能只有权威者的声音;热心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菜单式”的服务,将自上而下的服务、组织与自下而上的选择结合起来;正确规范评价教师的研究成果,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不排斥教师的“本土知识”。研究不应限于专门的机构,而应拓展至中小学教学的现场;它不能没有规范,但这种规范主要是对教育事实的尊重态度,而非固定不变的程式;所应建构制度重在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默会知识”的激活、教学智慧的生成,而不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学科化。教育研究不能等同于教育学研究。我们不排除广大中小学教师中的佼佼者走上正规的专业化的研究之路,跻身于一流的专家学者的行列,但这毕竟只是少数。 教学制度的重建不仅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制改革、考试升学制度改革等相关联,与学校办学传统、所面临的社区政治经济访华背景相适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的制度因子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要使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就必须整体设计,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仅作微观教学层面的变革,有效果,但不会那么显著。 课程与教学论文:简论电视摄像基础实验与电视节目制作方向课程教学改革 一、电视摄像课程现状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电视摄像中技术部分占据了其创作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摄像机的恰当使用、灯光的处理、画面的拍摄技巧以及摄像机的调度等方面。 所有高校的电视摄像课程都是配备实验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学习”无疑是我们的指导方针。如何把实验设计得更合理,更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与学生的特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制作方向课程教学改革,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电视摄像课程研究方向 电视摄像实验在每所学校教学重点上的不同,相应设置的实验会有所不同。但电视摄像实验的实验用机基本趋于小型化,以专业级为主。但是所有开设此专业课程的高校实验具体内容就不一样,无论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实验具体要求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每所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但如何更好地设计一套有用的、可以推广的实验体系正是本文阐述的重点之一。 三、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及课程改革 (1)实验教学的场景应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意味着大学教学活动开始走出校园,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向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合作教育”、“做中学”使大学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走向生产车间,并与企业结合在一起,由企业安排和负责学生的工作与实践环节。美国的大学除合作教育外,流行的教学形式有“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电视编导教学也应当借鉴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电视文艺晚会制作”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一个晚会录制现场,针对现场场景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这种一一对应的讲解方式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生动直接。 (2)在实验课程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阅读量,是指观看影片与节目的数量。教师在进行编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对经典影片进行拉片训练,同时也要其对课外浏览的作品写观片体会。“经典段落”的拉片练习对学生非常重要,一些他们无法想象与构造的段落,在经过拉片训练之后许多的经典场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在观看的基础上刺激了他们的创造灵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培养好的编导就要培养他们多看、多背、多记的好习惯,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奥秘,最终融为自己风格的一部分。 (3)通过实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创新是社会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院系对学生创作的热情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方面院系可以将学生的实验创作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院系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大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养成一种创新的思维,并同时形成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院系还应该设立创新基金,对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在学术上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创新园地。 (4)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 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行业不同角色的尝试者和协作者,通过虚拟情境和真实社会环境实现了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环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角色任务的完成过程学会了把握任务细节、环节的能力,通过同质不同类的难题的处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迁移并在迁移中实现新的创意和创新。而在新教学模式中,网络环境是前提,角色学习是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工作过程”理论是评价的依据。 (5)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应加大实践分量 基于对实践重要作用的认识,各高校传媒院系(教研室)在对课程的设置上要突出实践的分量,并改变考核标准,使实践占考试的一定比重。加大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比重,实际上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各高校传媒院系根据自身条件尽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最好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1:1的考核办法。 总之,电视编导教学改革的模式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向谨慎推开阶段,虽然实施时间很短,但已初见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创作增多了,动手能力改善了,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从业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从这些效果看,此方面的教改是成功的。 课程与教学论文:保险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 一、保险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保险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传授性教学多,启发性教学少,教师喂得多,学生自己获取的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工作能力差,一接触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业务和操作方法,感到无从下手,更不能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未来教育过程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这就需要改变整个教育和学习方式,由维持性学习转变为预期性、创新性学习,即不仅教会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需要使他们学会怎样吸取知识,并学会创新以解决未知问题。 二、对《保险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目前,在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都要上《保险学》课程,其他专业的同学可以选修。高校里存在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缺少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少学生是以无所谓、混学分的态度来对待课程学习, 课堂上不太集中精力听课, 有的为了考各种等级证书干脆看与课堂无关的书或英语书。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保险学》课程时就有意识地引入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出发点, 着力强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从课堂讲学、问题探究、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学生主讲补充教师主讲 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改变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宰, 甚至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 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讲。结合专题性讲座,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 每个专题讲授一小节( 20 分钟) , 主要是对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解读, 特别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或社会各界对这一论题的主要态度和焦点问题, 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种由学生主讲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学会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各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观点、梳理和综述问题、撰写教学方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选优秀代表担纲主讲等环节。同学们为了讲好自己的专题, 往往在上课前都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变压力为动力, 充分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既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也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二)以专题授课替代对教材的简单复述 为避免对使用教材的简单重复, 在课堂内容的规划和设计上,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学,每一次专题之后,围绕特定主题共同探讨。在遵循保险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主要设计了以下专题: 风险与保险、社会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车辆保险等。这些选题在保险学课程体系的框架内, 突出其实用性价值, 以关注实用性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发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这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保险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保险学属于应用类学科,因此, 在教学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比重,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在保险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现场参与的成功方式就是增强案例分析的方式和问题探讨的力度。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 既可以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由学生提供。课上,可以先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教师针对理论知识结合精典案例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课下由学生准备与所学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展示,仍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保险学案例, 每个案例10分钟左右。形式不限,可以是传统的PPT形式的,也可以是根据案情现场表演,还可以将案例拍成视频。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同学们更倾向于现场表演和拍成微电影的形式,他们课下自编自演自导,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为了给大家呈现出精彩的案例,每组同学都认真地准备着,对与案例相关的重点或疑难问题进行反复的探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性空前提高。通过这种学生自己动手做保险学案例的方式将课程的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使知识点更加突出,既能温故知新,又容易引起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四)突出“问题导学法”的运用 论 “问题导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各种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构建出有意义学习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设问、疑问、留问、提问的形式,将保险教学内容化成一个个问题,使问题经常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用以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下面举例说明: 如讲“风险概述”这一内容时,应以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为主线,设置成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风险2、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风险的特征是什么?(将以上三个问题贯穿在古语:“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 以及若干与风险相关的图片,如南方冰冻雪灾,胶济铁路出轨,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中启发同学们思考)。同学们通过图片结合所要思考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入扣,最后获得与风险相关的知识——风险就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客观存在而又意料不到的事情,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工作失误等。 三、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保险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教学中对教师引导作用的理解和贯彻存在着抽象、孤立、简单化的认识,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教师引导作用的存在是以学生的“学”而存在,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保险教学中不能单纯运用一种讲授法,只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最佳效果的各种教学法都能采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将教为引导和学为主体这两者真正统一起来,这是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次实践活动。 (二)不断调整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 方法的潜在效用。运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以强制、压抑的气氛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或注入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创设一个充分民主、平等的气氛和环境,促使师生间心理协调一致,相互之间的言谈举止达到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接近,然后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特别是教师在回答问题时,说话态度要亲切自然,其语言要充分体现启发性、诱导性和可接受性,避免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三)教师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连环导学的设问、疑问、留问、提问应做到“八要”:一要激发情感,叩击心灵,讲究思想性;二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化,讲究逻辑性;三要一石二鸟,触类旁通,讲究有用性;四要因势利导,点拨启迪,讲究启发性;五要扣其两端,活跃思维,讲究灵活性;六要形式多样,因人而异,讲究针对性;七要新旧联系,层层递进,讲究连贯性;八要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讲究趣味性。 课程与教学论文:“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 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教学要求,本文从“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 ”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基于互动式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必要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 互动式 Linux操作系统 Linux 是一种可以运行在PC机上的免费的类UNIX操作系统,Linux最早是由计算机爱好者Linus Torvalds在1991 年开发出来的。自从Linux 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界的青睐,数万程序员和网络专家为Linux操作系统努力完善,极具影响力。具有优良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安全性,Linux不仅在高端的服务器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且在桌面和嵌入式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Linux 操作系统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学校已逐步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Linux 操作系统的操作命令繁多且每条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对于初学的学生记忆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对Linux 操作系统的命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课堂上师生互动,快乐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后或上机实验给学生多个Linux操作系统应用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或小组选择一个作业任务完成。这样能让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下的相关知识能够较好的掌握和使用,从而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 Linux操作系统是应用性的计算机知识,由于学生学过的计算机知识一般是基于windows系统,初次接触Linux操作系统,很多同学觉得很难,所以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我们要始终围绕三个方面来设计。首先,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操作系统是很枯燥的,特别是Linux操作系统中的命令操作,学生记忆比较困难。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以后,应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管理任务,让学生去实验,并给予讲解。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思考,并多给予表扬。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布置层次多样且与实际应用问题紧密结合的实验课题,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实验内容和进程。大力提倡、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由于目前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较少的学时教学让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其在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涉及从怎样在PC机上安装Linux操作系统到Linux系统的系统管理、网络功能应用及程序开发。根据内容的不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会有差异。 Linux操作系统的操作命令繁多,而且每条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学生记忆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把这些命令分类,以便于学生记忆操作命令。所以在内容上安排以下内容:(1)Linux基本知识及安装操作命令;(2)文件系统基本知识及操作命令;(3)系统管理知识及操作命令;(4)软件安装及系统配置操作;(5) Shell脚本及操作;(6)程序开发及方法;(7)网络服务配置及操作。这些内容受课时的现在基本限于基础知识,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选择某几个内容作较深入的教学和练习。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改革 1、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应用 Linux操作系统的学习倾向于系统管理与应用,并不涉及太多的理论及公式,而知识点太多,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计算机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图像、交互和视听媒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Linux操作系统中涉及到很多命令,这些命令常伴有很多参数选项,学习和记忆非常困难,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现场命令操作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教室的微机上一般都不允许安装Linux操作系统,我们可借助于网络服务连接到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把自己的微机作为虚拟终端,访问和操作服务器,这样既不影响多媒体演示,同时可进行Linux操作系统现场操作演示。如系统管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多媒体演示内容,同时在服务器上进行用户、设备及软件的管理操作,这样形象直观,有利于同学的记忆和学习。同时布置小作业,让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上机练习,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和不足,并能及时的进行讲解和补充。 2、任务驱动实验教学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Linux操作系统教学, 在形式上是: 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 首先要确定好任务, 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 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培养目标,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项目任务,设置原则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选取的项目任务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设置“Linux 操作系统”的项目任务如下: 1) 用shell脚本系统任务定制,日常系统维护; 2) 用shell脚本管理用户及数据备份; 3) 基于Makefile实现某一功能(如排序、数据库)程序开发; 4) 在局域网中实现DHCP功能,要求IP绑定一台客户机,供企业的机房管理员使用; 5) 在局域网中实现DNS功能,要求分别能解析以下域名:财务处、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 院; 6) 为院系建立MAIL服务器(一台机器4服务),要求能通过Outlook收发各服务器的邮件; 7) 为机房建立FTP服务器,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用户,分别属于各班级群组,这些用户可以允许 3、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授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以改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局。针对大多数学生对实际应用(如系统安全、网络服务)知识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列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例分析过程中,以启发的方式进行,先设置一些如多用户、访问权限、文件相互传输等问题,促使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路;之后再解答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一般要遵循“设疑——思考——提示——解答”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学互动,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三、课程考试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试卷笔试方法不能完全地适应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更无法产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作用。以前的考试方法,大多数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所以高分低能的学生时有发生。鉴于“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以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采区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笔试内容集中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概念,同时增加一部分常用命令。实际操作测试主要结合任务驱动教学的项目,在上机实验课上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考查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将两项考核内容按一定比例给学生成绩。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选择相应的内容,并重点讲解和练习,同时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其次,设计一定实际应用的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
市场研究论文: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研究 论文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小企业 国际市场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以及开拓国际市场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一、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50%,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全国出口总额60%来源于中小企业,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积极做准备,而我国经济也步入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占我国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危机阴影,抓住机遇迎接新一轮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制定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是中小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面对新的国际营销环境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必须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国际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才能达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贸易式进入方式 国际贸易是目前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主要的进入方式,但由于对国际贸易环境的熟悉不够,外贸信息渠道不畅,企业自身资源有限,缺少专业外贸人才,出口产品结构雷同,缺少和国际大客户的交往,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中小企业将很难走出国门而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 (二)契约式进入方式 契约式进入方式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管理合同、特许经营、交钥匙工程、合同生产等。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且又有独特经营优势的企业,比较倾向于契约式进入,因为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经营人才和经营渠道,尤其是资金的缺乏,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转而采取契约式进入来发挥其技术优势或适用优势,进行其跨国经营业务的拓展。契约方式可能是国际扩张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中小企业公司对其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制造和营销控制权很小,提供的潜在回报也最少。 (三)投资式进入方式 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设厂,可以绕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将产品和服务成功地输出到东道国,提高了全球市场占有率。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般是先合资,后独资,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资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分散程度高,对外投资项目较小,投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也比较小。 (四)其他方式 1、贴牌生产 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绝对低成本优势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贴牌生产或技术合作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企业从事贴牌生产既可以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如成本低、规模大,也可以弥补其产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国际品牌的利润空间,迅速占有市场份额。而且,贴牌生产不涉及市场开拓,不承担产品销售风险。因此,在我国产品在国外频遭反倾销的情况下,贴牌生产模式仍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 2、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各中小企业的优势也各异,建立战略联盟,形成集团优势,可以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事同一生产链上的不同生产活动的中小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在不同工序的加工活动中发挥优势,在生产组织与产品质量方面更有保障,提升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也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减少障碍。 3、建立合资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往往成为企业的“瓶颈”,但我国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小企业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与合作,不但可以获得资金、引进技术设备,而且能通过利用当地合作伙伴与当地供货商、顾客、银行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利用合作伙伴在当地的信誉和经营渠道,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自己构建起一系列供需网络,将自己的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网络打入国际市场,推进了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 4、电子商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电子商务是全球商务操作模式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对大企业的规模成本优势以及地域通路的局限性,电子商务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虽然具有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劣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沉重打击,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弱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短,或是由家族式手工作坊演变而来,或是原有国有企业改制分化而来,产品品种往往拘泥于给大型企业加工零部件或加工简单产品。不少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产品本身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缺乏资金,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为这一难题增加了新的影响因素,使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扩展市场,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既有企业自身素质、资产规模、信用水平等内在原因,也有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不完善如金融信贷条件高、创新产品少、上市直接融资门槛高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匮乏专业性人才 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与惯例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缺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忽略了对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加之多数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观念淡薄,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致使许多人才流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四)信息资源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主动独立与国外客户联系的能力较弱,往往被动地等待外商或商上门联系。因此,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地位,根本不了解者居多,信息的缺失或流通不畅,形成了企业一个自我封闭的状况。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企业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现在是恢复发展的最佳时机,本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要努力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要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内部管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增加自身实力和提高自身抵御风险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要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小企业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的现状,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优化提升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中小企业可采取联合、参与、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资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回避国际市场的经营风险。 (二)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共同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的规定和国家关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的政策,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加大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积极挖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密切银企合作,加快构建和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渠道和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扩大银企合作成果。 (三)健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以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动员外经贸部、进出口商会及驻外经商参处等对外工作机构,为中小企业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并协助它们开办一些招商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以使中小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顺利开展跨国经营。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电子商务 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贸易,可以大大节省传统业务中人员的花费,运用电子商务还能够使企业向用户提供全天侯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快、最灵活、接触面最广而且最节省的办法。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应注意信息交易安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 市场研究论文: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网民急需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解决交易中出现的信用缺失问题,第三方网上支付应运而生。第三方网上支付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其市场将面临新的竞争格局,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网上支付;网络购物 第三方网上支付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该方式的出现解决了网络购物的支付问题,使电子商务能够顺利进行。因此,第三方支付被广大的网民消费者接受并使用。目前,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达50多家,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2010年的统计数据),同比2009年增长100.1%,实现全年翻番。在2008—2010年短短的三年间,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翻了近4翻。由此可见,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了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 第三方网上支付概述 第一,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定义。第三方网上支付,简称“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商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该账户中的钱需由银行卡账户划拨而来),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由以上可以看出,这里的“第三方”是相对于买方和卖方而言的,它既不属于买方也不属于卖方,不参与交易,而只是作为一个中介,暂时为两者保存货款,一旦商品到达买者手中,第三方就会把货款汇入卖方账户。 第二,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分类。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非独立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如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宝的依托平台是淘宝网,而财付通的依托平台是腾讯;第二类是独立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如快钱、银联电子支付,它们是专门为网上交易提供支付中介,主攻技术路线;第三类是新兴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即由互联网巨头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中,第一类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由于其良好的用户基础占据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第三类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由于其发展较晚在市场上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少,但由于是互联网巨头推出的支付平台,其发展潜力巨大。 2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市场现状 目前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已达50家,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20家。2010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细分市场方面,支付宝以50.02%的市场份额大幅领先于其他支付企业,财付通和快钱分列第二位、第三位。有机构预测,2011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7200亿元,至2014年,整体市场将有望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1000亿元。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交易规模上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第一,竞争现状。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发展状况方面,2010年全年,支付宝以50.02%的市场份额领军各支付企业,占据网上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20.3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位;快钱和汇付天下分别以6.23%和6.1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其余的上海银联电子支付4.06%,易宝支付3.89%,广州银联电子支付3.76%,环讯支付3.55%,剩下的2.06%的市场份额由其他的小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占有。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呈现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主,其他的几十家第三方支付平台被远远的被甩在后面。支付宝自2004年推出以来占有的市场份额一直在50%以上,究其原因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依然是支付宝发展的重要优势,截至2010年12月底,支付宝注册用户数为5.5亿户,单日交易笔数峰值高达1261万笔。由此可见,只要淘宝网正常运行,其他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很难撼动支付宝老大的地位。此外,在实现主流网购平台的基本覆盖之后,支付宝推出开放平台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支付平台的应用外延。而财付通在原有的业务体系之外,大力拓展信用卡还款、大额支付和公共事业缴费等领域,采取了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注重对物流、直销和电信等行业提供支付服务解决方案,保持了稳健的行业地位。此外,快钱也在积极拓展航空和保险等应用服务领域,并大力推进对线下支付市场的渗透;汇付天下自2000年4月起开展了基金的销售业务,至2010年年底已初具规模;易宝支付在2000年也开创性地推出“易宝车险理赔通”产品,开始涉足车险市场。从以上可以看出,如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业务已经不再主要局限于实物商品的网上支付,其支付范围越来越广泛。 第二,赢利模式分析。以2010年交易规模排名前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例进行分析: (1)支付宝。支付宝是2003年10月由阿里巴巴公司创办,2009年1月1号0点开始进行收费,在此之前对所有的用户均是免费,收费之后针对的对象仍然不包括买方,而是只针对商家收费。商户集成服务费标准600元,1年内合作交易流量42000元,超量后单笔费率1.5%。 (2)财付通。财付通是腾讯公司于2005年9月正式推出专业在线支付平台,业务覆盖b2b、b2c和c2c各领域,与拍拍网、腾讯qq有着很好的融合。针对个人用户,财付通提供了包括在线充值、提现、支付、交易管理等丰富功能;针对企业用户,财付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支付清算服务和极富特色的qq营销资源支持。目前财付通提供的服务完全免费。 (3)快钱。快钱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旨在为各类企业及个人提供安全、便捷和保密的综合电子支付服务。目前,快钱是支付产品最丰富、覆盖人群最广泛的电子支付企业,其推出的支付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支付,外卡支付,神州行卡支付,联通充值卡支付,vpos支付等众多支付产品,支持互联网、手机、电话和 pos等多种终端,满足各类企业和个人的不同支付需求。个人高级用户使用快钱网关和快钱链,快钱收取1%的服务费,其他服务免费。 综上所述,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赢利模式比较单一,就是收取服务费。就目前而言,这项收入相对于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所承担的成本而言是入不敷出,但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甚至免费为客户提供服务,企业若想发展下去,显然这种单一的赢利模式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对于大部分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而言,寻找新的赢利模式是当务之急。 3 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第三方支付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 (1)从事资金吸储而形成的资金沉淀问题。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每天都有大量的交易通过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完成交易,但是在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货款是滞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那么,在货款到达商家手中之前货款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保管。据粗略估算,每天滞留在第三方平台上的资金至少有数百万元。根据结算周期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将能取得一笔定期存款或短期存款的利息,而利息的分配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2)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大量资金沉淀,如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并可能引发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曾经上海一家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卷款而逃”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即通过颁发牌照把市场上资质不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过滤掉,把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留在市场上,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资金的风险。 (3)客户隐私泄露风险。消费者在使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时,其信用卡信息不可避免的被暴露,如果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度或者保密手段欠佳,那么将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风险。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6月,由于一家第三方支付数据处理公司的安全缺陷,使得约4000万张各种品牌的信用卡资料被泄露,甚至有人在网上公开出售信用卡信息。 (4)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利用支付平台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出现,其造成的危害也令人堪忧。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使得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洗钱、贿赂、诈骗、赌博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 ①洗钱犯罪风险。在网上购物时,买方可以在网上匿名注册支付账户,利用网上银行将资金转移进去,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完成购物过程。由于不直接通过网上银行账户购买商品,金融机构进行反洗钱监测时,无法掌握这些网上交易是否是正常的商业活动,使得黑钱洗白,而追踪这些钱财的来源以及惩治洗钱犯罪分子则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洗钱已经成为一股汹涌的暗流,不仅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更是挑战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底线。如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断发展,当其业务范围扩展到跨国交易支付时,不仅国外黑钱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进出入我国,国外热钱也可以通过它畅通无阻地投资于我国资本市场,那么,我国的金融市场将面临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②逃税漏税、信用卡套现、赌博等非法活动风险。由于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备性,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因此,利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进行贿赂、赌博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很难查得到,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信用卡套现则是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一个新难题。对于信用卡的提现,我国的商业银行有一套完整的控制制度,一般会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当然这个比例一般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所以,一般情况下信用卡持有人不会贸然取现。但是,如果刷卡消费或通过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付款,只要在信用期内还款,银行不收任何利息。如利用第三方支付账户,通过虚假交易,使用信用卡支付以后,钱进入了支付平台的账户,通过账户转移到了银行,然后再从银行取现,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套取现金,已经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安全。 4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发展趋势 (1)第三方网上支付将呈现新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在这个市场上,支付宝以先发优势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跟随其后,支付宝的垄断地位很难被撼动,所以剩下的市场份额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的很激烈。但是,随着支付牌照的发放,在全国数百个规模参差不齐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中,将会有一大批不符合相关资质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支付行业将面临优胜劣汰。同时牌照的发放,将促使具备一定实力的潜在竞争者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其中包括外资背景的相关企业),支付行业或将面临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2)第三方网上支付的赢利模式将更加清晰和多样化。目前,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用户,向其收取很低的服务费甚至免费,所以,很多企业一直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如结合开放平台、手机支付、线下网点和预付费卡等支付手段和应用场景,第三方支付企业将与行业企业(包括金融服务企业和开发者)探索更多的新型赢利模式,各种与应用场景和应用行业紧密结合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和产品,将不断涌现。 (3)为了保证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定和完善监管的法律和政策是必然的趋势。严厉打击利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进行的犯罪活动,营造良好市场交易环境。依托高科技手段和风险控制文本,建立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风险防范监测机制和预警预报系统,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进行监督管理。 市场研究论文:深圳地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研究 [摘要]深圳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由于经济发展水于和居民消费观念与国内其他地区有显著差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呈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地区特征,如客户需求旺盛,对服务要求较高;外来劳务工形成了巨大市场空间;市区医疗网络比较成熟,有利于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地区发展不均衡,关内关外市场差异较大。要推动深圳地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必须大胆进行营销渠道创新;注重产品设计和开发;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有效的促销方式快速占领声场,形成先入优势;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定位进行区别定价。 [关键词]健康保险,市场特征,客户需求,服务网络,营销渠道,产品开发 深圳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在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领域,由于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观念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显著差异,呈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地区特征。 一、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深圳市自建市以来,一直把建设现代金融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方向,保险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都受到了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保险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04年12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年建成全国“保险中心城市”,使深圳成为六个中心,即保险机构聚集中心、保险市场辐射中心、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创新中心、保险产品研发中心、保险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保险资金运用中心。同时,深圳市政府借助地理优势,加强深港保险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多种措施吸引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保险机构,这些措施包括对新设立的全国性总公司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新设立保险机构地区总部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等等。除此之外,深圳对吸引优秀保险人才也非常关注,出台很多针对境内外保险人才的优待条件,比如优先解决户口、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家属就业等等。 (二)经济环境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程度居全国前列,全年gdp由1979年的1.9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422.8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59271元。2004年末深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25.39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5935.84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9960.32元,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1162.32元,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同时,深圳市私营企业发达,已发展到8.5万家,注册资金1407多亿元,上缴税金额200多亿元,从业人员已近150万人,占全市就业总数的45%以上,这就给团体健康保险市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环境 深圳地区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超前,由于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比较高,因此健康投入意识强,对健康产品、健康服务需求特别强烈,摆脱了“看病靠政府,报销找单位”的原有传统观念,而向“看病靠保险”的消费观念转变。从深圳地区的城市文化氛围看,深圳属于移民城市,年轻人很多,拥有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移民文化,同时,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也增加了深圳的国际化氛围。深圳的社会医疗保障情况发展滞后,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深圳常年平均人口已达到1200万人,其中能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口总数为231万人,仅占人口总数的19.25%。职工家属、部分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职工,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中小学生等均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社会医疗保障。 二、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状况 2004年深圳市人均保费约15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倍,保险深度2.75%,居全国首位。但健康保险覆盖面低,据深圳保监局2004年度对全市保费收入的统计显示,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只占深圳人口的3%,提供的医疗费用支出只占全部医疗费用支出的6%,而这两个数字在美国分别为60%和50%以上,在法国有80%以上的家庭拥有商业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的医疗保障。 (一)市场总体状况 截至2004年底,深圳保险业总资产为2496.98亿元,累计实现保费收入781.71亿元,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深圳地区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呈现出按照收入水平划分的层次化需求结构,2004年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2.16亿元,企业和居民的购买能力很强,对健康险产品的选择和服务要求也比较高。 由于深圳的保险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竞争也比较激烈,费率水平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较低。一些团体客户往往从自身需要出发,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不断压缩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在各家经营主体的竞争方式上,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价格竞争,尚不能通过服务和产品优势取得竞争优势。 (二)市场经营主体 截止2004年底,深圳市场上共有保险法人机构6家,保险分支机构270家,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8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4家,保险兼业机构2515家,从业人员约19400人。深圳市场上的主要寿险公司都开办了健康保险,主要包括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友邦等公司。自2003年1月修订的《保险法》开始实施以来,财产险公司也可以经营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深圳市场上经营健康保险的市场主体日益增多。2005年11月,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人保健康深圳分公司开业,推出了“健康保障 健康管理”的创新理念,为深圳地区的健康保险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市场上主要的健康险产品 深圳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只有人保健康、平安、国寿等少数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拥有以主险形式的住院费用和住院补贴个险产品,一般都对这些主险辅之附加型的住院类、手术类和意外医疗类产品。其他一些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大多属于附加型产品。相对来说,团体健康保险产品类型比较灵活,目前主要有团体门急诊费用医疗保险,团体住院费用医疗保险、团体住院补贴医疗保险、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和团体疾病医疗保险、女性和生育健康保险等。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或第三方管理这些险种虽然较多公司已经开发,但实际操作中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市场中的主要产品。 三、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特征 (一)客户需求旺盛,对服务要求较高 深圳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居全国前列,对个人健康状况的问题更为关注。通过对一些居民的访谈,发现他们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特别是高端客户,希望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深圳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大多数居民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是追求稳定,而是追求工作的挑战性,造成他们换工作的频率也较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保险意识,特别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意识。同样,由于深圳的商业氛围,人们拥有成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观念,愿意投资买健康保险,特别对储金型产品感兴趣。深圳发达的服务业使得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能够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和优良的服务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二)外来劳务工形成了巨大市场空间 深圳有500多万外来劳务工,这些劳务人员缺少基本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劳务工就医难”在“移民之城”深圳表现非常突出,也最为典型。这个市场特点对于深圳的健康保险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很大的挑战。外来劳务工具有流动性大、收入低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市场设计出健康保障方案,对于取得深圳政府支持、占领深圳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区医疗网络比较成熟,有利于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 作为新兴城市,深圳市的社区规划非常完善,整个城市可以按照社区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深圳市卫生局利用这一优势,根据地理位置划分医院辖区,由各医院在所属辖区内建立了若干“社康中心”,负责社区内居民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截止到目前,深圳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856家,其中医院87家(不合妇幼保健院),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069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2.29万人,建立健全了市、区、镇及社区级的疾控中心、健康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市、区及较大型医院医疗急救中心或医疗急救组织。”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保险公司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搜集客户信息,最大限度地贴近客户。 (四)地区发展不均衡,关内关外市场差异较大 由于特区设置的历史原因,深圳地区被划分为关内和关外两个地区,关内包括罗湖、福田、盐田、南山四个区,关外有龙岗和宝安两个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划定位的不同,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关内关外的健康保险市场区别较大。关内市场比较类似于内地发达城市的市场,而关外的小型民营企业很多,这些小型团体客户对服务和保障拥有与关内客户不同的要求,比如更倾向于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的层次性更突出等等。同时,由于关外地区本地人较多,大多讲客家话,性格、风俗习惯上都具有明显的客家人特征,因此,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过程中,需要结合客户的购买偏好进行策略研究。 四、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营销策略建议 (一)营销渠道 综合深圳地区的特点,健康保险的营销渠道除了传统的渠道类型以外,应大胆进行渠道创新,重点关注一些新型渠道。首先,要重点发展门店销售渠道。健康险业务具有理赔次数频繁、单笔业务金额较小等特点,而深圳地区的社区医疗、社区管理、社区文化活动等发展比较成熟,居民对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门店销售渠道比较能够适应深圳地区健康险的特点,使渠道触角往纵深发展。其次,要重视职团开拓渠道模式。深圳市的企业比较密集,针对这些大型客户,通过开展职团开拓,能够充分开发团体客户的资源,拓展个险市场。第三,要探索延伸渠道模式。针对劳务工市场,保险公司可以积极与政府合作,推进与国家医疗保障政策配套、受政府委托的健康保险业务,参照“深圳市工伤意外补充保险”的销售模式,与社保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利用社保网点等代办外来劳务工医疗保险。 (二)产品设计 根据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需求特色,保险公司一方面要注重针对高端客户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包括社保补充型、老年护理型、收入损失补贴类和保障类产品等。另一方面,要针对特定客户群开发与之相对应的产品。比如针对建筑业客户开发建工类产品,针对关外小型民营企业开发不同保障层次的医疗费用补贴保险等。 (三)服务策略 服务是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根据深圳市民需求的现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以医院、社康中心为网点的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预约专家、陪同检查、慢性病管理、健康体检、住院预约等服务项目。在服务品质上,要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服务绩效监督考核制度、客户投诉制度、服务过程跟踪制度等一系列控制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四)促销方式 健康保险在深圳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有很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通过有效的促销方式可以快速占领市场,形成先人优势。在促销方式选择上,保险公司可以针对深圳市居民重视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的特点,采取“买产品、送服务”、“产品服务优惠套餐”等方式拓展市场,既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服务增强客户对新型健康管理内容的体验,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好基础。 (五)价格策略 深圳市的高收入人群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较多,同时也存在收入较低的劳务工群体。因此,在健康保险产品的定价策略上应深入分析客户群的心理因素、消费偏好,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定位进行区别定价。 五、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建设现代金融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深圳地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从服务水平还是保障能力,都无法适应当前构建深圳金融中心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广大深圳居民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市场主体对健康保险的管理还停留在寿险的管理模式,没有构建专业化管理的队伍和机制,随着专业健康保险经营主体的进入和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竞争模式将从简单的规模和价格竞争转向产品、价格、服务、管理能力的多重竞争,健康保险产品也会在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未来深圳地区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一定会更加规范、更加完善,为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市场研究论文:试论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研究 论文摘要: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国内旅游市场发育良好,但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摧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竟争优势。本文以四川省2000年到2005年的入境旅游市场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四川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情凡,并根据入境旅游者在四川旅游的时空分布和消费特点,系统研究了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的特征,提出了开发四川入境旅游市场的思路和营梢战略,以增强四川旅游业的竟争实力,促进四川国际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四川旅游;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营梢战略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数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桑巨变,造就了四川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色;四川省历史文化悠远,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堪与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媲美;四川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四方游客来到天府之国旅游。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四川在中国旅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旅游资源多样性、品味高的形象闻名中外,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号称“风景省”。但是作为全国资源大省的四川,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发展不平衡,人境旅游市场尤其薄弱,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研究四川国际旅游市场,特别是各国政府列为优先发展战略的人境旅游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划和营销战略,是发展四川旅游、提高四川旅游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外汇收人比重小 与全国旅游市场相比,四川省人境旅游外汇收人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很小。2005年,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总收人721. 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但是四川省旅游外汇收人仅有3.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4%亿元,占总收人的3.46%。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5年全国人境旅游外汇收人293亿美元,占旅游总收人30.5 %,由此可见,四川国际旅游收人在其旅游总收人的比重很小,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国内外游客比重失衡 四川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与人境旅游人次数比例也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2005年四川省接待游客总量1. 3亿多人次,比上年增长15%,但接待人境旅游者仅有106. 28万人次,占四川省游客总人次的0.8%;而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数与人境旅游人次数比例约为10:l,四川省的比例高达124;1,悬殊之大,可见一斑。 以上数据表明,四川作为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役有得到充分利用,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与其应有的旅游市场容量远远不符,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四川省人境旅游不仅不能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国际旅游强市、强省相比,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了四川旅游的综合竞争实力。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1月,四川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人境旅游发展的通知”,并制定了发展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的相关政策,要求四川省、市、地、州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强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和市场营销的力度。 二、四川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分析 四川省人境旅游市场可分为香港、台湾市场、周边国家旅游市场和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三部分。其中,周边国家的东北亚市场主要有日本和韩国,东南亚市场则有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主要是欧美客源市场,美国是四川最重要的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其他国际客源市场有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但人数较少,暂时还未能成为四川省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一)香港、台湾市场分析 在我国的旅游统计中,港、澳、台虽然是我国的省和特别行政区,但由于其办理相关旅行手续符合国际游客的特征,港、澳、台来大陆旅行的游客,习惯上被统计为国际游客中的人境旅游者,其旅游消费记人外汇收人,因此我国将港、澳、台地区定位为人境旅游市场或国际旅游客源地区。 香港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场。2001年来川旅游的香港游客人次数为8. 0万,较2000年增长了113.3%,涨幅很大,但2002年下降了31.3%,_ 2003年,香港来川的旅游人次数并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反而上涨29.3%,来川旅游人次数为7. 1万。2004年,香港游客来川人次数继续增涨,旅游人次数为13. 0万,涨幅高达82.5 % 0 2005年,来川人数较2004年有所下降,下降了2. 6%,但来川旅游者人数仍然有12.7万之多。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香港来川旅游人流呈不稳定态势,起伏较大,但总体来讲,香港来川游客流量仍然呈增长上升趋势。从历史文化渊源和区位分析来看,香港居民多为广东人后裔,加上广东距离香港很近,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多数香港居民将广东作为首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四川省观光型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与广东省相比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四川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对香港居民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际上,四川已经成为香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香港则是四川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场中,香港旅游人次数名第二。 台湾是四川省另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五年间,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呈波动增长态势。2001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为20. 5万,2002年旅游人次数为19. 4万,2003年“非典,,期间降至最低,为13.1万。“非典”之后,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迅速回升,2004年旅游人数达到25. 4万人。2005年来川台湾游客较2004年的旅游人数有所下降,增长率为一5.5%,但仍有24. 0万之多。总的来说,除“非典”影响外,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相对比较稳定。2000年到2005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总计达124.2万人次。台湾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人高,与大陆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台湾同胞在四川有大量投资,建有海峡两岸科技园,解放前有不少的四川人和其他地区的人从四川前往台湾谋生。因此四川省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关系较为密切,许多台湾人怀念故土,将四川省作为在大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旅游局统计表明,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四川省最大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场,多年来来川旅游人次数名列第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二)外国客源市场分析 国外游客是四川省重要的客源。四川省客源国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周边国家,主要是由东北亚和东南亚构成的国际近距离客源市场;二是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际远距离客源市场。四川国际近距离客源国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拉西亚、泰国等国;国际远距离客源国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我国周边国家是四川省主要的国际人境旅游客源国,市场规模相对较大,总体增长趋势明显。 日本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亚洲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居民可自由支配收人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多,出行能力较强,与中国不仅距离近,两国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丰富多村、品位很高的自然景观符合日本人的旅游偏好。长期以来,日本始终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场。2000年到2002年三年间,日本游客来川数量一直持续上涨0 2003年受“非典”影响,日本来川游客为6. 5万,下降了57.7%,但是数量仍然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04年“非典”过后,日本来川的人数迅速上涨,有15. 0万来川旅游,比上年增长了131.2% 0。2005年,日本来川旅游人数达到15.5万人次,高出排名第二的新加坡的100% 。 韩国自1991年同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便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之一。除1998年韩国由于金融危机而导致出国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外,韩国到中国旅游的人次数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1991年韩国旅华人数近8. 1万人,2005年达到了354. 5万人次,增加了43倍之多,超过了日本。但是,韩国来川旅游人次数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2005年,韩国到四川旅游人次数为6. 3万人次,仅相当于日本来川旅游人次数的40.8 %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韩国人境旅游市场,因为韩国游客来川旅游的增长速度增幅很快,超过日本,同比增长了66.0%。随着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韩国无疑将成为四川最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除了日本和韩国而外,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是四川重要的客源市场。新加坡2005年来川旅游人次数为7. 4万人次,同比增长巧8%,是四川省第二大客源市场。马来西亚2005年来川旅游人次数为6. 8万,但增长率很快,增长速度为40.8%,近期很有可能超过新加坡,成为四川省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客源市场。泰国2005年来川旅游的人次数为5. 8万,不及马来西亚,而且增长速度仅为5. 8%,这主要是泰国政治和经济动荡对出境旅游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泰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之泰国距离四川较近,泰国游客人数将会不断增加。东盟国家与我国交通便利,有大量华侨和华人,与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联系。他们的收人较高,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追溯和认同感。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外,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游客来川的旅游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东盟国家是四川省不可忽视的新兴国际游客客源市场。 在国际远距离客源市场中,美国是四川最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场。2000年到2005年间,美国市场比较稳定,除受“非典”影响之外,基本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2005年,美国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次数为7.0万人次,居四川外国客源国第三位,而且增长速度较快,同比增长23.0%。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来川旅游人次数不多,各国约有2万人次数到四川观光旅游,但同比增长率较高(英国增长率为14.4%,加拿大为39.0%,法国为32.6%,德国为63.4%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欧洲国家人境旅游市场含金量较高,欧美游客可自由支配收人高,购买力强,超过亚洲其他国家.对四川省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与美国旅游市场一样,也是四川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目标市场。 三、入境旅游者在川旅游时空分布和消费分析 (一)境外游客时间分布 通常情况下,每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境旅游者人数相对较少,是四川人境旅游的淡季。从四月份开始,人境人数逐渐增多。从八月到十月,人境人数增长率较高,十月份人数达到顶峰。.2005年,十月份来川人境人数占全年总人数的19.1%,而一月份仅占1.4%,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省相比,作为内陆省份的四川人境旅游,旅游的季节性更为明显。人境旅游季节性的产生通常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假期以及客源地的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旅游倾向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出游会付出时间和经济成本,国际旅游,尤其是远距离国际旅游,可自由支配时间更是至关重要的川。(表3) (二)境外游客地域分布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来川旅游的入境游客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阿坝州、绵阳市、乐山市、甘孜州,其中成都市和阿坝州是香港、台湾和外国游客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成都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接待总人次数的46.6%,阿坝州接待的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总接待人次数的30.4%,两地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接待量的77.0% 0 2005年,乐山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11.2% ;绵阳市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4.3%;甘孜州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占5. 4%。三个地市州共接待人境旅游人数占全省的20.9%,其余城市所占比例仅为2.1 %。由此可见,四川省人境旅游者在省内的分布情况的特点是旅游流的空间流向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成都口岸城市、成都一乐山旅游黄金通道和成都一九寨沟旅游环线景区。这些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了人境旅游流的聚集效应”。 (三)境外游客消费特点 四川省人境旅游人均消费高于全国人均消费,但是从2001年到2005年增长速度较慢,而全国的人均消费由2000年的137美元人增长到2005年的154. 2美元人,增长速度较快。四川人境旅游者人均停留时间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从2001年开始,四川境外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始终保持在1.8天左右,而全国的平均停留天数在6天左右。影响国际游客停留时间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游客的出行目的、游客的经济收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质量等。四川国际游客在川停留时间较短,说明来川旅游的游客多为观光客,而不是度假旅游者。旅游者停留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旅游者在目的地活动规模的大小,也决定了消费支出的多少,这就是为什么国际游客在川消费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旅游创汇却远不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市,仅名列全国第11位的原因。 四、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战略 (一)人境旅游客源市场目标定位 首先,四川人境旅游市场应当巩固传统的香港和台湾市场。由于香港和台湾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场中占的份额很大,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是四川省重要而稳定的人境旅游市场,也是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场,市场联动关系很强。 其次,应当加强韩国、日本、东盟国家市场的营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居民出行能力不断增强,来川旅游增长速度很快,优越的地缘优势使这些国家成为四川省人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这也符合近距离出国旅游先于远程出国旅游发展的国际旅游一般规律。 第三,在巩固和发展香港和台湾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的同时,四川省也应当加强距离较远的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是世界主要的旅游支出国,旅游的含金量较高。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大大削减境外游客长距离旅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四川省相对于其他省份不利的距离劣势会逐渐弱化。 (二)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四川省旅游产品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国外游客基础消费所占比例较高,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国际上规定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最低警戒线为30%,低于30%表明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研究表明,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而四川省2005年人境旅游者的非基础消费所占比例仅29. 4%,这表明四川人境旅游消费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针对境外游客在川消费结构不合理这一弱点,四川省应该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引导游客消费,使国际游客在旅游的消费结构有利于四川省外汇收人的增长。现代旅游者越来越追求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娱乐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因此,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省,要根据国际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发展适合国际游客需求的新产品。 (三)西南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 四川省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与云南、贵州、西藏、陕西接壤。我国西部地区高山峡谷,植被丰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极具民族民族风情。由于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易于树立一个整体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吸引境外游客到四川和西部其他省区旅游。我囚西部各省区应当利用西部大发展的契机,积极对外发展西部旅游的的整体形象,大力发展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旅游。当然,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同质性也可能寻致各省区之间的客源竞争,因此西部各省区在树立整体形象的基础上的同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旅游资源特质,做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尽量使西部各省市的旅游竞争成为互补性的旅游竞争,共同形成中国西部旅游的整体形象,实现西部地区区域旅游的共赢和可持续性发展。 市场研究论文:银行竞争农村信用贷款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银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市场研究论文:我国烟草营销渠道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未来的烟草大战将以渠道为王,品牌为王,渠道靠实力扩展,有一定的调控因素,而品牌的竞争力和品牌内涵却不是烟草寡头们所能够一厢情愿的。因此,能够洞悉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性,并以此构建卷烟品牌属性,构建畅通渠道的烟草巨头将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胜出。 关键词:烟草市场;市场隐患;维护市场稳定;新举措 1烟草行业背景情况 烟草行业是国家专卖保护下的垄断行业,所有烟草公司(包括工业和商业)均隶属国家烟草专卖局。目前,全国烟草行业实行工商分离,即全国共有18家工业公司(一般以省为单位,部分是跨省整合),山东中烟工业公司为其中之一;其外全国每个省均有一家商业公司,如山东省烟草商业公司。其中,工业公司为烟草产品生产单位,其产品仅可销售给商业公司;而商业公司为烟草产品销售单位,其产品仅可通过其地市分公司销售给具有烟草专卖证的零售户。工业公司生产的烟草产品可以销售给全国所有的商业公司,而商业公司仅可销售给其下辖地市的烟草分公司。例如,山东烟草商业公司仅可销售给山东省内17个地市级烟草分公司,然后通过地市分公司销售给烟草经销户。 2山东省烟草市场现实状况 2.1行业情况 随着国家关闭年产10万箱以下的小烟厂,推进年产10万至30万箱的中型企业的兼并重组,对剩余的大企业进行再优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资源集中的大型烟草企业。就山东企业而言,本省真正的同行或者是竞争对手为18家,即全国的18家工业公司。其中,云南红塔烟草、上海烟草、湖南烟草三个烟草集团在国内销量名列前茅,是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竞争对手。 2.2相关数据分析 近三年来,烟草行业发展态势较好,山东烟草工业公司在国家烟草局严格控制下均达到产销指标。 从销售地区方面来看,近三年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以“哈德门”品牌为例,覆盖了全国26家省级(直辖市)公司,其中江北地区市场覆盖面要大于江南。可见,山东中烟集团在最近三年实现着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小于全国烟草行业增长幅度。原因在于山东中烟集团市场主要集中于山东省内,在外省市影响力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东烟草集团的增长速度。在省内,山东烟草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包括现在占据着大片江山的三大烟草集团,在山东省内份额也占较小比例。笔者在济南、青岛两地对烟草零售摊点的随即调查中发现,山东中烟集团生产香烟占据摊位销售产品的80%以上,而在剩余不到20%的其他品牌产品中,万宝路、555等国外香烟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但在省外,山东中烟集团的产品则相对竞争力不强,像红塔山、云烟、芙蓉王、中华等品牌占据着各个价位产品的主导,山东中烟集团影响力的局限性较大。 3烟草市场隐患 3.1内部隐患:烟草专卖垄断制度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目前山东中烟市场地域局限性较大。这主要因为目前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垄断制度,该种制度的形成,是烟草制品自身特点、烟草行业行政利益、我国财税体制、审批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长期产物。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WTO入世所带来的政策变化,以及国外烟草公司的进入,专卖制度对市场交易规则、公众合法利益的损坏等方面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这对我国烟草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阻碍,其具体危害可概括如下: (1)行政垄断违背了自愿、平等的市场交易原则,破坏了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秩序,从而直接阻碍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狭义上就是指地方行政垄断。例如,据统计2002年湖北省烟草业共上缴工商利税49.9亿元,比前一年增加11.5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收入的10%左右。面对这样的一个利税大户,湖北政府采取了各种限制外省烟进入的措施,在湖北的卷烟市场上,本省产卷烟的销量占到将近90%。 (2)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提高。对烟草行业经营者来说,行政垄断形成的市场准则、行政审批等壁垒,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公平竞争权;对于烟农来说,烟叶种植收购环节的“统吃”政策(其实是地方行政垄断)剥夺了广大烟农对市场和价格的选择,使他们无缘分享烟草专卖所产生的垄断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行政垄断也直接侵害消费者的经济权益。 (3)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助长以权谋私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行政垄断中,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常常扭合在一起,行政人员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借行政权力为地方或部门谋利,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使以权谋私的土壤得以滋润。受害者众必然会导致受益者寡。 (4)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降低了烟草企业的生产效率,导致企业经营机制落后,改革动力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草行业对建立在“专卖保护”基础上的“垄断经营”的制度依赖性越来越强,从根本上制约了全国烟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有效发挥,从而使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滑,行业竞争力也因此而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 (5)与WTO规则相违背。中国人世使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组织,同时意味着中国将按人世前的承诺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烟草行业要求降低关税壁垒和撤除非关税壁垒,要求取消许可证和配额。可见中国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是与WTO原则水火不相容的。 3.2外部压力:国际竞争对手强势推入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烟草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国外烟草巨头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02年,国内卷烟单一品牌销量第一的“白沙”为85.4万箱,第二名“红河”为82万箱,第三“红梅”为60万箱。2001年,菲莫公司(PM)、英美烟草公司(BAT)、日本烟草公司(JT)销量分别为1800万箱、1650万箱、900万箱,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15.3%、8.3%,合计占全球市场40.6%,仅仅“万宝路”单个品牌的销量也超过900万箱。而即使将“白沙”、“红河”、“红梅”的全部销量都加起来,也只占到“万宝路”的1/4。 4维护烟草市场稳定新举措 就目前状况来说,我认为:宏观方面,烟草市场首要任务即是逐渐放开市场,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强营销网络的构建,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以打破垄断情况;在微观方面,企业应切实努力提升自身营业能力,加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做好外资烟草巨头来华冲击的准备。据此,我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做出分析。 4.1渠道拓展 (1)合理布局。 合理的网点布局是销售网络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采取合理的方式,我们应该按照“便利消费,成本最佳”原则,对卷烟零售市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商户布局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实行动态控制,做到出一进一,即总数不变,个别调整。 (2)委托代办。 委托代办是网络建设的关键,具体办法就是烟草公司委托代办户卷烟零售业务,并以劳务部门为中介,给代办户发放劳动报酬,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统一实行最低的建议零售价供货,对以往零散的卷烟零售市场资源和卷烟经营利润进行了集中。利用批零差价,由烟草公司每月按时兑现折让金的方式进行二次分配,这样就解决了以往卷烟零售商户经营效益差,零售市场混乱等不规范经营现象。烟草公司和零售商户以诚为本,逐渐实现双赢,保护了双方的权益。 (3)网络管理。 通过与零售商户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关系,实行网络化正常运行,真正建立卷烟网络新体系。达到协调统一,把握满足消费、规范行为、提高素质三个重点,对入网商户实行协调统一管理。鼓励社会大众对不规范经营的网络店举报等,使烟草公司的政策透明化。 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曾说:“谁拥有了零售户,谁就拥有了市场”。构建卷烟销售网络是对中国卷烟流通体制的一次大改革,不但会引起烟草企业经营机制方向性的变化,使得企业机构设置、硬件配置、经营方式等方面焕然一新,更为关键的是引发了烟草人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服务观念实实在在地树立了起来。 4.2品牌战略 渠道拓展是宏观企业策略,而在微观战略中,品牌才是企业的核心,中国烟草的营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将通过自己的名牌产品来体现。在加入WTO之时,国家已经做出了整合烟草品牌、做强势名牌的策略,随着中国品牌扩张和整合的推进,中国烟草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市场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对于具有品牌扩张能力的企业,要抢占市场,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品牌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扩张能力,努力维护品牌的信誉,谨慎实施品牌扩张。如果一个企业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品牌实力,盲目进行市场扩张,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实力稍弱的企业,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行业可持续发展大局为重,积极寻求与优势企业的合作。只要能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工业生产规律,以树立中国烟草大品牌、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力为己任,共同推进中国烟草的优胜劣汰,就能使强的做大、大的更强,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的总体竞争实力,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5总结 未来的烟草大战必将以渠道为王、品牌为王。渠道靠实力扩展,有一定的调控因素,而品牌的竞争力和品牌内涵却不是烟草寡头们所能够一厢情愿的。因此,能够洞悉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性,并以此构建卷烟品牌属性,构建畅通渠道的烟草巨头将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胜出。而面对原有的垄断制度,面对入世后政策改变的冲击,面对国外烟草巨头来华压力,唯有宏观上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强营销渠道的拓展;微观上加强企业竞争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才可以让中国烟草市场不断健康发展,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为我国财政收入做出自己的贡献。 市场研究论文:中秋节营销策划礼品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按照传统习惯该是月饼唱主角的时候了,各大商场最显眼的销售场上,月饼们都已整装待发,精装的、散装的、套装的,一应俱全,品种不下几十个,价格从十几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一切和往常一样。 外来品牌像好利来等和本土品牌 在食品和礼品市场丰富的今天,越来越理性和趋向于实惠的消费者,对月饼只是应景性地品尝一下,厂家一贯重视的团购也转向其他更为实惠的时尚礼品,月饼的主角地位已经被动摇。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需求是市场动力的源泉,当需求下降时,市场萎缩也就不可避免了,所谓的月饼危机早在几年前已经出现,月饼传统的工艺和华而不实的包装不仅桎梏了月饼市场的发展,传统月饼消费观念以及“冠生园”事件等引发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月饼经济的逐渐衰退。 所以现在很多厂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情况,生产采取的是定量保守策略,避免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损失。 但是,月饼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百姓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人们很注重节日文化,月饼已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白了,中秋毕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节日,而月饼毕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产物,并且它是在多少年文化积累下才形成的,所以在越来越多的“另类”礼品一点点分食中秋礼品市场的同时,月饼销售的短期限内,还是依然带动了包括商业、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印刷、广告在内等相关行业发展,成就了上亿元的市场消费额。 从中秋礼品市场的构成角度来看,呈现出“情趣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从呈送者和收受者来说,如今的丰衣足食已经使得人们不再把月饼当作是稀罕的美食,虽说有古语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礼品的价格未必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秋礼品的无形要求也在无形中提升,比方说,一定要和中秋节本身一样,有供咀嚼回味的内涵,一定要有值得反复赏玩的情趣,一定要能体现馈赠者的个性和受礼者的品位,等等,足以证明礼品市场越来越倾向个性化与情趣化。 于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需求,自然就出现了不少符合潮流的礼品。 从06年流行的普洱茶也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既有类似月饼一样团圆象征的外形,也是流行趋势所至。我公司以厂价推出的最新中秋礼品普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价位,不同口感的需求,有特殊需要的还可以定制。 比方说,从实际情况看,随着科技消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科技产品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潮流,尤其是在礼品选购上,让人们又多了一种选择。 钧瓷自从登上两届博鳌论坛之后,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又重新塑造了一个高峰,对于中秋节这个除去春节外中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钧瓷在文化和市场的接轨上,又作了一次尝试,这次进行中秋礼品市场尝试的荣昌钧瓷坊打造的“中秋团圆瓶”,应该是给中原的中秋礼品市场增添了另外一种颜色。 中秋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这个同样是圆形的钧瓷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涵上,都继承了博鳌论坛国礼的路子,结合钧瓷让人浮想联翩的特点,体现了中秋的民俗文化。 参与设计的大师介绍,实际上,这样的结合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实用消费的心理,这样的一个把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也是把艺术作为市场,把市场艺术化的同时完成与传统文化的接轨。 这样的尝试对于钧瓷来说,应该算是又一个商业上的突破,就算脱离了中秋节的时间主题,由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可以独立存在。 保健品是有着明显淡旺季的 快速消费品,由于中秋节送礼风气盛行,为保健品注入了强心剂,成就了保健品的一个销售旺季。 另外像糖果、副食品等等,都可以被商家贴上一个“恭贺中秋愉快”的标签,针对中秋节大做文章。 餐饮也是一个消费的高峰期,在中秋节期间,不少在外忙碌的人都会选择和家里人团聚作为最好的礼物,某商家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预定情况,多数都是十几个人的大圆桌,基本上是一家老小,祖孙同堂来享用团圆饭的居多,今年马上就要迎来又一个中秋节预定高峰了,合家前往饭店吃“中秋团圆饭”,已经成为中秋一景。 另外,注重生活品位、追求幸福感、崇尚文化和仪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从“物质时代”迈向“后物质时代”,手机短信、互联网、速递公司、邮局已经成为中秋市场的“新宠”,大大地“火”了一把。 短信有望为运营商和网站“掘金”掀起又一大热潮,许多网站都像往常一样推出了“月饼贺卡”。看得见,吃不到,虚拟世界带来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只有淡季观念,没有淡季市场”,产品由于受到人口流动、购买力、购买周期的影响,常常会在某一时段出现销售持续低迷,这个阶段内销售额有一定程度降低,我们通常就称其为“淡季”,许多产品的淡旺季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中秋礼品市场不少商品生存的状况也成了营销教学中的案例,不管是正反哪方面的,毕竟在这个季节性的消费区间里,还是会创造大量的附加价值,所以像一些季节性很强或是政策面影响很大的领域,除了对淡旺季的规律要有一定的认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些条件甚至是很难靠企业的力量发生变化的。即使看到一些产品或领域在“淡季旺销”工作上做得还可以,也不可不考虑你自己所在行业及产品的特殊性。 例如在中国特定节日里的一些特定消费,如中秋节、端午节等,月饼、粽子等食品的销售,就是带有很强的季节性的,但随着礼品市场日益丰富多彩,许多非季节性的商品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对于它们来说就不存在淡旺季带来的巨大差异,而只会掀起一个消费高潮。 市场研究论文: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并且这一市场基本上保持了持续稳定运行。但是,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同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外汇市场还很不规范,离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即国际规范化的外汇市场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规范外汇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成为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拟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模式选择 随着人们对我国目前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统一和准确把握,关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模式选择的讨论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来选择外汇市场的模式:当前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属于有形外汇市场,从近期来看,我国应当选择这种市场模式;从中期来看,我国应选择有形外汇市场与无形外汇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模式;从远期来看,无形外汇市场是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现阶段,我国之所以要选择有形外汇市场模式,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首先,有形外汇市场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也都还比较低,因此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决不可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超越阶段。有形外汇市场与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环境以及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外汇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决定于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外汇市场的发展大多都经历了一个由有形外汇市场逐渐演变成为无形外汇市场的过程。 其次,有形外汇市场可与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体制相适应。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金融体制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金融体制改革的非均衡性较为严重。例如,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机制和市场监管制度的建设却明显滞后,金融机构违规违章现象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治理,金融秩序很不稳定;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却相对缓慢,如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相当数量的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除个别外汇指定银行外,大多数外汇指定银行缺乏外汇交易的经验,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无形外汇市场。与无形外汇市场相比,尽管有形外汇市场存在着交易效率较低和交易成本较高的缺点,但是在现阶段发展有形外汇市场则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促进银行间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也有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 再次,有形外汇市场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运行的调控。外汇交易集中在有形外汇市场上进行,便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至少有这样一些好处,如保障外汇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平稳运行,防范和减少外汇市场风险,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保证国际收支政策目标的实现。 讨论我国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问题,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明确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的阶段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这种阶段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完善和规范我国的外汇市场。 二、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与交易方式调整 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的产生在于弥补银行与客户交易出现的差额的需要,在整个世界外汇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占全部外汇交易的90%以上,通常将这一市场称为批发市场。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从而具有相当的交易规模。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活跃的外汇市场,也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市场汇率。 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数量较少、市场结构比较简单,与这种状况相对应,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活动还不十分活跃,交易规模明显偏小。据统计,1996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额为62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口额的45.24%;1997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额为318.8亿美元,占同期进口额的50.56%。因此,需要对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进行调整,这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重要内容。当前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适当扩大市场交易主体 为了增加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活跃银行间外汇市场,需要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这方面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允许外汇指定银行具备条件的分行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引入外汇经纪人制度;增加外资金融机构入市;增加资信比较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入市交易。 我国理论界和金融界在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理论上来看,由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便于集中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外汇交易的效率;而且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与我国现行的总分行制的银行体制较为适应,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和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统一调控,因此原则上应当坚持由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的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分行入市又有其合理性,如果限制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则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不利于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这一市场的发展;二是当外汇指定银行总分行之间资金调拨不畅时,限制分行入市就会影响分行的业务经营活动能力,例如由于缺乏周转头寸而影响其结售汇的顺利进行。显而易见,在分行入市问题上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是:中央银行不必规定限制或不限制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而应将分行入市的决定权交给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由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具备条件的分行入市;中央银行应加快健全和完善银行间外汇交易法规,规范交易主体和市场交易行为。 当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由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的市场格局。国内外对此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具有“垄断性”,即中央银行是最大的买汇者,国有大银行(主要是中国银行)是最大的卖汇者,因此造成了外汇市场的“不平衡”或“严重扭曲”。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首先,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作为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和竞争优势,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其结果导致了这种格局的形成,所以在分析市场结构时不应割裂历史。其次,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外汇市场正处于初级发育阶段,存在着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大多数交易主体还很不成熟,而一些国有大银行特别是中国银行不仅具有在外汇市场运作的丰富经验,而且以其规范的运作为培养市场交易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这些国有大银行在外汇市场运行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并承担了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在外汇市场上,市场份额与风险成正比,即市场份额越大则可能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才使得银行间外汇市场有稳定的发展。在现阶段,中央银行为了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发展、防范和控制风险,也需要国有大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作为外汇交易主渠道而发挥其积极作用。再次,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国有大银行与其他各交易主体一样都是市场汇率的接受者,都处于同样的平等地位,只有中央银行才对市场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央银行的这种调控作用在外汇市场发育的初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二)增加交易品种、健全交易方式 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状况对外汇交易量有重要的影响。毫无疑问,交易品种稀少和交易方式单调是制约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扩大的重要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可增加市场交易的币种,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币种仅限于美元、港币和日元,应在此基础上增加我国对外经贸中的其他常用币种如马克、英镑等的交易;另外还可考虑增加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即主要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易,如美元兑日元、马克等货币的交易,以满足外汇指定银行以及客户的不同需要。 其次,逐步开展远期外汇交易。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制来看,远期外汇交易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而且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对于增强外汇市场供求的灵活性、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都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现阶段我国开展远期外汇交易的许多基本条件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汇率合理化以及银行同业外币拆借市场的建立等尚待实现,因此远期外汇交易只能稳步推进,而且只限于用于保值,不允许用于投机。 再次,改革清算方式。为了利于我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可考虑将目前的成交后一个营业日交割改为第二个营业日成交,即由T1的清算变为T2的清算。 三、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形成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成人民币市场汇率,即由中央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主要外币的汇率。具体来说,人民币汇率是这样形成的:中央银行根据全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和港币的汇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由此得到的汇率作为次日人民币对这三种货币交易的中间汇率即基准汇率,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则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来套算。中央银行还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报价作出规定,对美元和港币的每笔报价范围为上下100点,对日元报价范围为上下1000点;并对每宗交易进行范围限制,规定一美元兑人民币为前一日收市价上下3‰。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 从三年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实际运行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当前人民币汇率决定是一种完全受外汇市场供求变动支配的被动形成机制,人民币的基准汇率是在中央银行规定了一系列参数的条件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前一日的市场汇率计算出今日的人民币基准汇率,而今日的市场汇率又来确定次日的基准汇率,在计算汇率时根本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整体目标和运行状况,因此人民币外汇市场难以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的需要相适应。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外汇市场始终保持供大于求的状态之中,人民币汇率水平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均衡汇率,市场上形成的汇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中央银行对合理价位的看法,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供求关系。再次,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和决定汇率形成的关键,但是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众多,中央银行根本不可能全部加以控制,因而通过管理外汇供求来影响汇率的形成,操作难度极大;另外,如果对外汇供求的管理出现偏差,将会导致外汇供求盲目变化而引起汇率盲目变化,最终造成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衡。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目前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改变仅仅依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被动确定人民币基准汇率的方法,应按照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来确定基准汇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来确定市场汇率。改进后的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既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又体现出“有管理”的内涵。第二,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使市场交易主体能够比较自由地根据汇率信号作出反映,使汇率能够比较真实地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三,逐步放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会员最高持汇规模的限制,以增强其头寸限额弹性,以利于提高其在外汇市场业务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第四,逐步放宽对企业持汇的限制,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允许其一定的持汇规模使其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间接参与者,以加快完善外汇市场运作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中央银行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调控 当前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存在着被动性,而且管理性和可操作性较差,这种状况不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的合理水平和稳定。改进的方法是,对汇率的短期和中期波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外汇市场来进行,即依靠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实现调节的目标;而对于汇率的长期水平及其走向,则主要依靠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准汇率(或直接改变,或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来间接改变)来实现调节的目标。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其目标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维护外汇市场的秩序;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汇率的合理水平。我国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但汇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弹性。实际上,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指在一定幅度内的相对稳定,即要使汇率具有灵活性或弹性。这是因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不仅要求汇率稳定,而且要求汇率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个幅度应根据国民经济的一系列指标科学地加以确定,中央银行可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另外,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保持了合理性,还值得探讨。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但调控手段应规范。中央银行主要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也应辅之于行政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管理,以维护外汇市场秩序。从目前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方式来看,市场操作的被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中央银行的干预方式仍显单调,目前仅限于直接干预方式,而象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汇率、信号宣示效应等间接干预方式至今还未见采用。为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合理水平,中央银行应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同时应建立人民币汇率监测系统,形成市场基准汇率制度,以提高干预的有效性;还应加快推进外汇市场同货币市场和国债市场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各种调控手段。 对外汇市场的风险进行控制,避免或降低风险,这也是中央银行调控外汇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风险和清算风险。进行远期外汇交易,是控制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银行间的远期外汇市场势在必行。为控制外汇市场清算风险,应尽快建立会员清算基金、会员基金以及清算基金。 市场研究论文:文化圈目前文化市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泛北部湾;文化圈;自我建构 论文摘要:我国与东盟各国在发展经济合作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基础上,构建北部湾文化圈。文章论述泛北部湾文化圈构建中四个主要的理论问题,以期为文化圈构建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参照。 一、经济合作呼唤文化圈建构 我国与泛北部湾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正蓬勃开展,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必须紧跟其后,积极推进。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呼唤,也是国际潮流所使然。 (一)经济与文化既各自独立,又交互作用。共同发展 人们往往受认识上片面性的影响,认为经济与文化是互不相连结的、分属两个领域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现象;加上传统观念中有重文化而轻经济的倾向,遂使这种观点长期以来颇有市场。这其实是错误的。经济是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已无需证明,而文化则是推动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实,经济对于文化的产生并不是漠不关心的,它作为基础需要产生自己的文化。能不能产生文化以及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对经济而言都至关重要。社会的经济行为归根到底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才发生的;而就经济行为本身而言,任何一次发生,无论其规模之大小或结果之成败,都是人类的本质向社会的诉求;因而都可以也必然产生文化。譬如商人在市场条件下从事产品的销售活动,必然会催生包括广告文化在内的商业文化。如果某一商业运作过程纯然是经济性的,与文化毫不相干,也没有催生商业文化;那么,不仅意味着此经济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甚至其作为经济活动能否得以进行下去都值得怀疑。因此,可以说经济行为与行为进行中文化的介入和新的经济文化的产生,彼此之间具有必然性。 (二)经济要求产生属于它自己的文化,即能为它服务的文化 人类的文化有不同的内容,如政治的、军事的、科技的等等;其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产生途径和产生目的。经济所要求产生的文化必须具备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首先,要能为经济的发展呜锣开道。社会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突然间就实现的(突然间实现的事物往往就是突发事件,它是灾难性的而不是正常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正常的经济发展必须是过程性的发展,即有开端、成长、成熟、转型等等必经的阶段。这里说的“鸣锣开道”,就是要求文化为这个发展过程的起步阶段造舆论、酿氛围,使人们对经济发展帷幕的正式拉开有个心理准备,甚至产生期待。那么,由谁来担当这一角色呢?由文化,也只能由文化。譬如常见做法之一是在某具体的经济项目正式运行之前,要做市场调查,要做广告宣传,而这些都是文化行为。缺少了文化和文化媒体,就不能把这个“势”造 其次,要能为经济发展拓宽市场。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但文化对经济市场拓展所起的作用,就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了。一般人会认为经济市场得靠经济的力量去拓展,其实并不尽然,也得靠文化的力量拓展。譬如美国的百货店沃尔玛打人中国市场时,中国市场里并不缺乏这类商店。甚至恰恰相反,我国国营的百货商店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牢牢占据着日用商品零售市场的最高份额。但太平洋彼岸的沃尔玛毕竟进来了,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青睐。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是洋人开设的店,消费者有崇洋心理吗?个别消费者可能是这样,但绝大多数并不然,或者说人们第一、二次进此店消费时可能怀着此心理,以后的多次进店消费就不然了。那么,是否它出售的商品特别适销、价格特别相宜吗?也不完全是这样。其他的百货商店这些方面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主要是因为沃尔玛在带来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讲卫生、重文明、着力营造人性化购物环境的西方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正是我国目前城市众多百货商店所欠缺的。我国城市中的百货店铺店面狭小,货架充塞其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与沃尔玛的冬暖夏凉相反,是冬冷夏热。顾客虽也能买到所需的东西,但毫无精神上的愉悦可言。沃尔玛店内整洁、舒适的环境和便利顾客的设施体现了购物的文明。正是这一企业文化理念吸引了广大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它几乎每天都顾客盈门,所谓的文化招徕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文化通过价值观念,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为经济服务,诚如上文所论述,可以做的事不少;但从深层次看,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的培育。即通过文化使经济体的所有成员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制造这样的企业,曾以文化养成职工,使其把积极劳动、节约成本、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等等理念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团队其高度的凝聚力和生产热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它对发展生产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三)就泛北部湾经济圈而言,除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圈之外,国际潮流也在推动着这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 所谓的国际潮流,就是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展,必须置身于国际大格局中。像世界五百强之类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投资经营,办厂开店就是很好的证明,也是很现实的挑战。即不仅要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还要有文化储备,要能够“入乡随俗”。而“入乡随俗”就是文化认同。此外,在国内,它也还必须与社会中的其他力量相配合。而这“其他力量”可以是科学技术,可以是政治军事,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 总之,文化通过自身的跨国家、跨民族的传播可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早在我国汉唐时日本人就学会了喝茶,相应地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向日本民族的传播。时间一长,日本民众也兴起了“茶道”这样一种充满东方情调的文化生活方式,至今仍长盛不衰。这一中日间的文化生活交流对中日间茶叶贸易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又如泛北部湾各国由于早就接受了我国汉文化的影响,使这些国家在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上与我国有许多接近之处,这就有利于彼此间经贸人员的往来和贸易的开展。尤其是农副产品、中医药材的贸易和旅游业的开展,更是明显地得到文化之协助,获益良多。 二、“自我构建”三原则 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的意义已如上述,但泛北部湾文化圈将如何建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文化圈”。 “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所谓“圈”指的是一定的地理范围;生活在这个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在文化上表现出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特征;尤其是在物质文化上,其共同性特征十分稳定,世代相传,且不会逸出这一既定的地理范围——这就是“文化圈”这个概念初期被赋予的内涵。它一开始并非被用于文化学,而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在人类学者看来,“文化圈”与文化的传播行为分不开,是传播的文化与接受者的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后来此概念移用于文化人类学、文化史学和文化学等学科领域,其内涵也有所扩展,即不仅仅限于物质文化及其特征,更重要的是指这一地域内的文化在品味上的独特性和文化构成要素关系间的紧密性与制约性等。它是文化现象存在的一种基本结构,具有持续、联结、发展和整合文化的作用。文化人类学家斯宾格勒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八大文化圈,历史学家汤因比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三十七个文明圈(其实就是文化圈),都是对这一范畴的具体应用。本文所论述的文化圈问题不属于这一类的为世界文化划范围的宏大问题,而是针对泛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所作的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 如何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本文提出“自我建构”的原则。所谓“自我建构”,它包含以下三个内容: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律建构,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建构和遵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规律建构。 (一)按文化传承的规律建构 文化传承的规律要求面对历史和尊重历史,历史上在泛北部湾国际区间的文化生成,是今天构建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基础。 泛北部湾诸国文化圈的建构固然是今天建构泛北部湾诸国经济圈建构的必然要求,但同时也应该理解为是该区域各国历史上生成的文化在当代延伸与发展的结果。我国与泛北部湾诸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其中一次最具影响力的交流活动,当推明朝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五年(1430)这二十五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八次下西洋。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苏丹、东帝汶、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船队多次停泊与访问的地方。如今在这些国家中,尚流传与“三宝太监”(即郑和)相关的习俗和民间故事,记载相关内容的文献、古迹、文物等也很多。此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大批的中国民众移居海外,其中在东南亚各国侨居的占多数。他们的移居或为了谋生,或为了避祸、避战乱,即主观上并未具有传播文化的初衷;但到了这些国家之后,也都同时把华夏的文明带了过去。如现今柬埔寨的语言中,借用了许多中国潮洲话的词汇,泰国的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的借用词。又如外国的考古专家发现,老挝的石斧文化来源于中国,老挝民间的葫芦文化,深受中国原始葫芦文化的影响。再如早在公元802年,当时的缅甸王朝就派谴歌舞团到中国来,学习唐朝宫廷的音乐和舞蹈。如今缅甸的许多传统乐器,就是那时传过去的。又再如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泰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三国演义》就曾被泰国作家译成泰文,在泰国文学界广为传播;并由此而影响了泰国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一种新的流行文体叫“三国文体”。 我国传统文化对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影响面更广。越南李朝时(约公元10世纪)把汉字定为全国通用的文字。李朝的最高统治者李公蕴把国都迁往河内(当时此城市叫升尤)时,向全国人民的一个文告《迁都诏》就是用汉字写的。这篇诏书也是越南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之一。阮朝时,明命帝于1839年奏请中国道光帝颁发《康熙字典》,以便越南人学习汉文。1867年,越南的嗣德皇帝曾说过:“我越文明自士燮以后,盖上至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政、医术,无一不用汉字。” 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总数的76%,中华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传承延续。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道德理念,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1982年8月至9月,新加坡邀请海外38名着名儒学专家来讲学,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就如何进行儒家伦理思想教育进行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确认了儒家伦理为国民的核心价值。他们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确定为新加坡人必须保持和发扬的“八种美德”,并结合新加坡今天的实际情况予以新的阐释,赋予新的内容。 在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因此,汉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的影响相当大。仅以它的新闻传媒报纸为例,在全国50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中,华文报就有24家,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以着名侨领陈嘉庚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办的《南洋商报》,着名华商胡文虎在同期创办的《星洲日报》、在30年代末创办的《星槟日报》等三家报纸影响最大。这些报纸不仅在为马来民众与岛外世界沟通信息上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按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建构 泛北部湾区域各国、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是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的逻辑中介与必经过程。作为逻辑中介,一头连结着泛北部湾地区各国、各民族文化体,另一头通向泛北部湾文化圈;作为必经过程,要解决好共同话语空间和文化形态可塑性这两个问题。 1.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离不开文化传播,但这种传播的性质不是某一种强势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而是不同的文化体在不同的地域间的传播,即跨文化的传播。历史上不乏强势文化传播导致文化强行认同的例子,但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传播,因为它的本质是文化殖民。文化殖民是错误的,是霸权主义者之所为;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以承认各文化体的相对价值为前提的。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无一不烙上了这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思想和情感的印记。为什么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是独特的?因为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所面临的历史命运、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以及他们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与别人不同的,而且就他们自己而言,则是不可重复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圈,就应该包容这些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换言之,就是跨文化传播以各文化体的独立与平等为前提。独立是指该文化体已然发育成熟,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平等就是指国家或民族无论大小,也无论其发展水平高低,其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是一样的。 2.跨文化传播必须在不同的文化体中寻找能够彼此认同的文化平台和话语空间。首先要论证的一个问题是能否找到这样的平台和空间,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地域的接近、自然环境的类似以及历史上和平地与非和平地交往(后者指战争、劫掠之类),都能促成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地域心理的形成。以泛北部湾各国为例,我国华南沿海、西南的部分省份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自然环境的类似(如地形、地貌、土质、气候、植被等等),形成以水稻种植为基本内容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了稻作文化——又称“那文化”。毫无疑问,在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中,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和空间。围绕着这个核心内容,可以进行从科学技术到民间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认同。 3.在跨文化传播中,各参与传播的文化体,必须具备文化形态的可塑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本土涵养、发育的;因而任何一次跨文化的传播,都是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碰撞的结果不外两种:一是外来的文化被拒斥,二是经过磨合,外来文化被接纳。这时,那被接纳的外来文化已不复是原来的形态,但文化中的基质却得以保留。两千多年前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的过程,是个很好的例子。东汉后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而这时在人们的精种生活中,已经形了以天帝和祖先崇拜为特征的信仰,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五德、五帝、鬼神、谶纬等多种观念。早期的一些佛教僧人如佛图澄、慧思等,为了迎合中国社会文化,也采取了流行的阴阳、五行等概念,附会宣传。史书曾记载后赵的名僧佛图澄,用道术感化过后赵的统治者石勒,阻止了他对老百姓的残酷杀戮行为,吸引了众多信徒。又如印度佛塔作为佛教高僧逝世后的墓,通常由方形台基和其上的半圆形墓身组成;传人中国后,受秦汉时流行的神仙思想影响,所谓“仙人好高楼”,于是与我国重方形的传统的阁楼建筑文化相结合,成为楼阁形的塔:下部为我国固有的楼阁,上部保持印度的样式。南北朝时代的木塔基本是这样建筑的。到了唐代,把印度的半圆形与我国的方形进一步融合,成了八角形。这之后,遂成为最常见的中国佛塔造型。 (三)按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规律建构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已如上文所论,因此,在文化圈的建构中,不能脱离经济去进行单一的文化圈建构。但是,这里所论的结合经济进行的文化圈建构却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类的举措。因为如果文化的作用仅限于搭台、造势,以此为经济招徕顾客,那还是停留在“经济、文化两张皮”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只有深入认识经济与文化在本质上的关联性,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性以及互补共赢的建构意义。 经贸活动中的物质对象(产品),就是社会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本体结构来看,这些物质产品是处于整个文化的最外层。它们一方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负载着文化体的思想观念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活跃的个性,随时准备着迁移到其他的文化体中,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后者恰恰是使这一层面的文化成为可以通过经济手段互相交换,并且在互相交换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本质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贸上的往来促成文化上的交流,结果实现经济、文化的互补共赢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八十年代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以高端消费品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其受欢迎的程度用“热销”二字来形容一点不过分。西方产品“热销”过后就是西学的“热播(传播)”,紧接着的就是学英语热;于是又引发了对西方物质产品的消费热——从可口可乐、汉堡包到电讯器材、“空中客车”飞机等。 这个过程生动地表明,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这种不可分并不如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一个搭台,一个唱戏。若一定要用“台”和“戏”来比喻的话,那么就是共建平台,轮番唱戏:你在前台时我则在幕后,反之亦如此。你方唱罢我登场,互补共赢。因此,我们对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应该这样去理解:一是不能离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构过程,单一地去进行文化圈的建构;二是在文化圈的建构上与经济圈的建构相匹配并不意味着要依附于经济圈。在时间上或许可以稍放后一步,但在性质与功能上却是相对独立,在发展态势上则是齐头并进。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下的管理学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逐渐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当今的时代,是经济时代,更是环境保护时代,农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农业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不但可以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领域,还可以促进农业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 2.依据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农业的外围环境可能会发生大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的转型,都直面的说明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质,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的国情是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方式,土地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及辽阔的地域性质,土地的制度和农业的经营衍生的政策和法律研究,是农业经济管理学后期的研究方向,如果政府的政策实施的姣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出现巨大的突破。 4.我国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经济计划体系,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问题和外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等等。农业经济管理后期研究的主要关键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应用以及注册的研究等方面。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的农业进入创新期不久之后,就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拥有扶摇直上的发展趋势。但是,也出现了两个老大难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于的缺乏,农业的经营规模不是很大且比较散乱,基础的农业和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因此,农业的生产经营相对较为薄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过去传统的关注数量转变为质量和数量共同发展,农业的市场经济体现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和传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矛盾。提高我国的科学进步,对农业的经济管理要予以加强和重视,大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对于农业的生产经营程度要进行提高,增强资源的产出率和利用率,要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减少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的素质,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注重实施学科发展目标,创新和培养出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了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必须要提供出有效合理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案。我国的农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具备以下因素。要锻炼和培养出可以管理和经营的实用型农民企业家,要发现和培养出可以掌握农业发展的宏观大局管理者,要挖掘和培养可以促进科学发展的研究理论型专业人员,只有达到了上述的条件,才可以实现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结合。 三、结束语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都处在一个转型创新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向更高的领域去探索。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进行培养人才,努力的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作用,积极的配合国家经济的调整和政策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作用,才能更好的服务全社会。 作者:刘思成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探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1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笔者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要想解决一些经济转型期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制约的问题,就必须集合广大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维东 单位:九台市土门岭林业站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科学技术使我国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我们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发展中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正确方针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时期;发展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1.1 学科间交叉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而是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然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叠加,而在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着力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学科之间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成为趋势,同时发展方向为多元化。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工作,对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互补融合。1.2 农业结构调整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人口基数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所占资源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结构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管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社会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配置并优化资源,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农业经营导向组织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当前农业产品符合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1.3提高科技水平,重视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贡献,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协作,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队伍主要是由国内的科研学者组成,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不断培养学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断提高成员之间的科技水平,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2.1农业经济应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主要是由中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国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一直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在农业经济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导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隔离,改革开放后如何能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2.2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环保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考虑环保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方面的舒适性问题,同时也要将自然保护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2.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充斥着这种形式,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差异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和往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的农业经济管理中提倡走国际化路线,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向世界化,农业经济管理中采用土地报酬递减作为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管理中知识作为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在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的深化应用,知识得以积累,这样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知识资本,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倡导国际化观念。 结语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要不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提高队伍成员的科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国际化发展,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杨晓雨 单位:吉林省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一、转型期农业经济综述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农业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弯道超车。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其根本就是不断适应我国农业经济的现实需求,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概述和相关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我国农业经济和相关理论研究能够更上一层楼。 作者:宝全乌云毕力格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赤峰市宝日勿苏镇草原站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双河农场财务部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进了耕种方式等基础操作,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步。为了跟上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应该坚定不移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目标,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支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工业推动农业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的新型经济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应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缩小城乡差距,把农业生产科技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成现代化、富强文明的中国。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成果不断革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源源不断地涌入农业生产中,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背景,所以应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1.1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形式来说,农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模式,向新式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都是通过自己摸索,没有国外规范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和基本经济之间还没有协调发展。 1.2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对农业经济管理了解透彻的人并不多,根本不能真正意识到落实经济化管理的实际意义,导致了许多基层经理管理人员在贯彻落实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不能做到真正的尽心尽力,也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思想,也不能透彻地学习党和国家提出的相关法律法规。 1.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农业经济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要求极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相关的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就无法真正起到带头和指导作用[1]。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速度。 1.4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工作量,因此需要将信息化和农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时,减轻负担,提升农民收益,为农民共享农业信息提供合适的平台,促使农业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1调整农业结构 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量也比较庞大,这就造成了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的现象,又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稳固的生产基础,农产品产出量小,农业生产单位时间长等弊端也开始逐渐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农业的发展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不断引进新型的农业设备,就更加加剧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与过去的小农思想之间的矛盾,使农业两极分化严重[2]。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发新技术,引进新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稳步前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分配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2.2实现农业生产 在全新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中,把经济学、管理学注入到农业管理中去,让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不断深入探究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以全新的科学技术理念带动农业经济管理向前发展,促进农业多元化。 2.3促进学科进步发展 21世纪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从来都不是单独发展的,想要取得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就必须结合其他的知识一起发展将各种各样的学科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互相辅助,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二者的优点,既有经济学的缜密,又有管理学的人性化思维,在其后的长期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优势[3]。应该立足于实践,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经济管理一体化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想要推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系,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要不断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坚持党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农业、节能农业的快速进步,完成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市场化经济的体制转变。 3.2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转型和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全新的管理思维应用到农业中去,有关的从业者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产品的生产、销售到分配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把控,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推进农产品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让农产品不但是农民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需品。 3.3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想要全面提升农业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对从业者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其一,要把有关的从业者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增加知识涉猎面,为以后的农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农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其二,在已入职的员工身上,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和政治方向的把控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淘汰,对于较为优秀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逐渐使农业经济管理走向国家化。 作者:张雪莹 单位:沈阳市法库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甘南)双河农场财务部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主要特点 1.1工业经济与农产经济之间的变化。先是以最为传统的农业发展促进更为先进的工业发展。为使产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发展,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我国需要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更加迅速的向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稳固增长,来使国业经济弥补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日前我国的工业事业正在迅速的进行当中,而且各个城市都能运用工业技术来完成以前农业带给我们的利益,日前我们正处理工业技术的起步阶段。 1.2土地流转模式。我国的经济基本上到了以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以城市促进农村的发展,正在迅速的发燕尾服中,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事业极为重要的时间。我国人民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发展当中来,在土地流转模式中不断的发现新想法。我国重要人物领导集体建设农村土地“保权分利”;另一人提议集体建设农村土地“转权让利”,更有其它学者从城市中到农村土地出发的观点中,建议城市中包含农村土地集合流转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我国有许多学者通过修改意见提出很多为农村保障更多的福利,增快农村与城市土地集体工作,集体生产。谢茹建议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出在市场方面最重要的是出让、出种、和拍卖等流转模式,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下极市场主要有转让、转包等不同的模式,土地使用权中流转的最常见模式为土地入股和抵押。邓大才提议对不同经济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应该实行不同方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在经济发达城市非农业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地方使用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承包土地资本化模式、承包土地证券化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好,甚至贫穷的地方使用承包土地反租倒包模式、团体租赁经营模式、托管经营模式。另外,其它学者使农村土地流转划分成分散流转和集中连片流转,出租、转包、转让、拍卖和抵押在包含在前者,后者其中则有经营权股份合作制、“两田制”、“反租倒包”。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城市化的改造,不但使得城市在各方面发燕尾服的更快,而且显得城乡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家福利,教育上,城乡都显得及为落后。目前我国各城市都提倡以城市扶持农村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稳固向前的发展动向,使得方方面面得到更均衡的发展走向。我国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城市与农业经济正在以分化结构向统一方向发展,这一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以及更方面的生产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序上的提高,而且在一定因素上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学科更好的发展,更高效的提升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生产之来带来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前进。 2创新农村财务管理 2.1农村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集体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大。近几年,农村在经济方面不断稳定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整,经济迅速的发展着,不论是在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经济整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农村福利,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城市越来越近,不再像原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2.2因为农村相比来说较为落后,所以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知识储备还是比较低的,与农村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财务在会计上的管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经济计划的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经过研究表明,监督形式和监督办法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上最为欠缺的,也是我们急需要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的不断推进,各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实行了系统的改革,但是因为各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村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还是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3农村法律意识欠缺,阻碍农村财务制度的进步。农村在集体组织经济中不完整,主要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农村产权信息混乱,资产大量向外转移,不管是民法还是其它法律,对农村都是属于经济范畴,不管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都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规章,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在农村极其不受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农村领导法律观念知识不多,不懂得运用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只会空口来决定某一件事情,以为管理就是随意的支配,随意更改,对个人财产及集体财产都没有所属的关系,干部和领导的职能也经常在工作中轻意的任职,这更加把农村财会人员变得不规范。 3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3.1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善实施。起初较为完善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实行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通常随着集体土地被收,这些“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现在农业经济不再是主要的生产来源,多数学是转变为工商业。所以,在制度的改革中,经济组织的产权由社区股份制变为股份制,把集体变为企业,进行商业化的登记。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成变为股份合作制。这其实没有很大的地位在法律上,但在现代农村,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土地的代表,不仅各组织成员在其中得到了应有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保障,因此,有些地方由有关部门对股份合作社登记上报,使其得到合法的权益地位。但这其实还是一种不合乎常理、不合法的做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已经没有这种行政权力,这种做法也停止办理。 3.2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从最基本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重新建立一套农村经济组织系统。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已是老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快运行速度,尽快完善这项任务,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我们的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得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部门,不可缺少的,非常有必要加快发展来控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中应使各体系得到更稳定的关系发展,专门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立法,构建新制度,新规章。农业经济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就能把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内统一进行研究,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时应综合考虑,找出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研究,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能更好的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进化。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进行各方面的分析,要想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多参考其它学者们的经济研究,并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实践的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中得到快速稳固的增长,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朴香玉 崔洙男 单位:珲春市农村经济管理站 珲春市板石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农产品的供给格局发生大规模改变,原来农产品短缺不足,而现如今,农产品丰收年供大于求,过去更注重农产品的产量,而如今不仅要关注产量,还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加以关注,农民收入也纳入到农业经济的范畴。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通俗地讲,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具备专业能力的建设方面人才,而农业经济人才来源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的培养。因此,想提高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获得更高产量,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就要从最基本的入手,建立农村经济管理学科,大力发展学科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农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管理型人才。 2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我们把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概括为两类:一是工农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二是二元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和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导致农村经济转型期。人们开始对农村经济转型开始重视。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存在一个相互平衡,相互帮助的关系,在农业发展速度过快时,农业经济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当工业经济发展过快时,工业回过头来反哺农业经济。这种策略是国家提出来促进工业和农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方针,当前时期,我国的经济工业占据经济发展的较大份额,因此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好符合工促农的阶段,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向新的阶段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成为我国发展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在中国大地上崛起,但是同时带来的极端化问题就是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农村收入远不及城镇收入。而且农村在医疗、教育、交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两极分化的城市结构导致我国需要在农村经济上重点发展,重点投入资金。从国家支持的角度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促进农村城镇的贫富差距逐渐降低。 3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 3.1不断发展相近学科专业新形势的发展 促使各大高校争先开设关于农业经济的专业,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传统的经济学或者经济管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对经济学科的方向做了重新的规划,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农产品贸易学,农产品经济会计学,这些学科都是针对农业经济来进行课程设计,将农业经济特点纳入学生学习的范畴,这样对于农业静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一农业企业为主的小型乡镇企业为内容的会计学、工商管理学等,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的农产品营销专业。这些新专业的设立是对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做出的铺垫。因此,根据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客观的信息和数据发送到生产中去,计算机需要集处理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为一体,对生产数据进行合理的优化,帮助生产高效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正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来实现其正向增长。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济管理的好坏是和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息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说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经济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在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中,市场上的信息非常重要,对于农产品的经营销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的信息直接影响营销成功与否。目前,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设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具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用及时的市场信息帮助农产品生产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从而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提升。为了使农村经济能够朝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向发展,在高校设立信息化管理学科至关重要。 3.3运用数理知识增强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高校中传统的农业经济课程中,数理经济和定量分析占据课程的比重较低,更多的学习重点在于解释国家的经济导向以及政策,更多的是贯彻国家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没有专门的定性研究和分析农业经济类似的课程。但是,目前国家经济重点在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定量的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得到了高校的重视,在定量的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课程的比重上有所增加。农业部门不仅要知道生产问题,生产销售问题,还需要考虑生产成本以及效率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根据此问题的需求在定量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上增加课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3.4实践性教育不断加强,软科学硬化日益受到重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在农业经济中要重视理论学习研究,课程设计就偏重与增加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性和智能性的学习,因此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所面临的工作不能够适应,没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经济的转型发展导致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需要的农业经济管理型人才的要求就越高,对其具备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课程之外设立了很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些具备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学术研究,以此来加强学生农业经济的管理和实践能力。 4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4.1适应农业经济转型的需要,确立农业经济学科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农业经济在转型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其发展的劲头非常好,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冲突点,首先就是农业人口多,但是相对的土地资源少,农业经营分散,产业链的建立不完善。农业发展的阻力在于农村生产效率低,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其次就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相互冲突,现代农业已经逐渐呈现出高质量,高产量,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传统的农业还局限在低效的模式下。因此,为了解决这两个冲突点,需要从科技方面、信息化方面、管理方面入手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对生产获得组织进一步优化,降低经营农作物成本,增加竞争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上述目标。通过对农业经济学科的建立,科学的对各阶层的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帮助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是农村经济转型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 4.2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形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任何科学进步都需要通过不断地科学研究来实现,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和发展不断使农业经济发展手段变得成熟和稳定。科学研究的主角就是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型人才,这些人才是通过专业的学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特设学科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长河中,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非常高,通过科学研究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基础,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4.3以人为本,分层次、分步骤地培养人才,建设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中,每个层次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强有力的建设人才队伍是实现农村经济学科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教学队伍中,有几大类教育者,首先是秉承着计划经济阶段思想的老学者,其次是在计划经济过渡阶段的改革学者,最后是具备先进思想的青年学者。正因为有这样的梯队存在就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学科带头人制度,将具备先进思想的有志青年和具备国际管理理念的杰出海归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培养出学科建设的骨干,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实现学科建设的科学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仍需国家关注,在一些关键难点上,国家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具有国际化的、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达到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在一个平衡状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通过对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并提出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虽然笔者见解具有局限性,但是此文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高校农业管理学科的设立和课程的规划有一定的帮助,还对我国高品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见解,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折点。 作者:石鑫岩单位:河套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转型阶段,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农业经济也进入到了转型期,进入转型期之后,农业经济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会,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更好,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前进。 关键词: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的民生之本,占有很高的位置。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时间内,关于农业经济的政策就不明显。现阶段针对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逐步落实、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对农业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计划,在新的计划开展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会随着农业经济格局的改变而变化。本文将对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一、农业转型期经济的特点 (一)工农产业性质的改变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中国工业的发展中都在学习苏联用农业换取工业的理念。虽然这种理念对中国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劳,但是长期的应用这种理念,使中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遏制,变成了工业、服务业的附庸。在变成附庸的这段时间内,农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如果想要农业快速的发展,就要摆脱这种困境。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工农的性质产生了变化,所以农业经济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农业经济转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使城乡差距过大,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就是增加国家农业调控能力。目前经济改革的时期已经到来,农业转型已经做好准备,所以农业转型毋庸置疑。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 中国城乡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如果还想取得更大的进展,就要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下手,只有在这些方面发展好了之后,我国城乡结构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是和农村人均收入、城市人民人均收入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城乡发展趋势,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把城乡二元发展上升到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地位。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 (一)工农性质的变化因素 在思考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中心,另外对国家的工农业政策也要十分的关注,分析国家工农业之间联系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正在提倡工业帮助农业的发展,这就直接的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政策,国家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生产的研究。其中的研究重点就是产品的深加工和整个农产品的销售链。提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在新科技的加入下,相信农业经济会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因素 在农业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对这项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的不断变化中,农业经济正在稳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就是将城乡的经济生产流程深入了解。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因素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实施为农业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涵盖了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最后的销售。它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走向问题深入了解,逐步引导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因为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是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离不开新技术的融入,相信与新技术密切合作会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更迅速;第二,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会充分的解决目前农业发展缓慢、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发展方向模糊的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农业经济的科学性,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充分显现,从而使农业产业向着国际化水平发展。 三、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 我国自农业发展全方面的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就已经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该顺应发展的潮流,将培养农业化人才当成重点工作来进行,将这个工作做好之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容忽视,利用农业学科的独立性来发展农业发展的独立性、高效性、可持续发展性,这才能显现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地位。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各行各业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是和人才密不可分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果要将转型发展做到最好,那就要将科研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只有科研人才的素质提升,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转型工作是枯燥无味,工作量巨大的,所以参与转型期的科研人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具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转型期的影响下,学科的教学内容、科研方向都会随之变化,只有对国家的新政策的实施,能灵活的做出改变,才能与建设祖国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对科研人员素质的培养。 (三)学科间互补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全方位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受欢迎。全方位的人才懂得国家经济部门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正确的管理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学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学科间互补性学习的重要性。结语综上所述,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重大,只有对农业经济转型深刻的认知,才能明白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学科带来的种种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精通农业学科的全方位人才,全方位的人才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国家的新政策而立即做出改变,这才是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核心。科研人才们的集思广益,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点所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真正为三农服务的理想。 作者:陈向阳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实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项举措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对当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与完善。可行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新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将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数量的增长。同时,引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使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应当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并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农产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提高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政治素质,评出其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第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其一,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宣传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其二,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购置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网络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其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予以规范,及时将市场动态反映给农民,从而防止出现产品生产过剩等问题,帮助农民增收。 总之,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思考,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者:崔艳玲 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卫星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始终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作者:姜秀慧 单位:肇源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向研究 一、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对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分析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业,社会劳动力大量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工业的发展是依靠从农业中获取资源来维持的,也就是说,工业的原始积累依靠的是农业;但当工业化走到了中后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被工业所取代,两者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大。随着工业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功不可没的。没有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宝贵积累、没有农村给予城市的重要支持、没有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绝对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现阶段的我国工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2.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农业不仅会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还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却逐渐落后了。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增长缓慢、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匮乏、生产组织性较低,大多数地区仍旧处于粗放型生产等。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渗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时间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的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1.确定发展方向。尽管我国农业通过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农业经济仍然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经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形态;二是农业生产已经从过去的重量转变为现在的重质,农业的市场化和国家和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导致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矛盾激化。因此,只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力度,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想要适应这一形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要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提供大量的人才和理论支持,努力为相关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同时,科学的设计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和理论体系,积极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 2.突出自身特色。学科成熟和发展的前提就是科学研究,它也是获得学科建设资源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就农业经济管理科学自身而言,是由经济学和管理学共同组成。它有别于一般的管理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而是属于经济管理与农业的交叉学科。 3.加强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能力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深化,都离不开学科队伍水平的提高。想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则离不开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学术队伍,一部分是时期接受了计划经济教育的中老年学者,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青年学者,还有一部份是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这样一个学术团队自身存在着知识前后贯通、中西结合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步骤、分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的教育资助计划,着力培养出能为本学科发展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学术骨干,为其提供相应的科研支持,通过他们的不断探索来带动本学科向前发展。 4.加强学科间的互补。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既不是各学科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填平不起,而是对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升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起源来看,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成功转型以后,本学科在保持融合和交叉这个特点的基础上,必然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四、结语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内,这就为进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学科的专家学者要主动寻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提升学科水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实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 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项举措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对当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与完善。可行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新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将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数量的增长。同时,引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使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应当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并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农产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提高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政治素质,评出其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第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其一,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宣传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其二,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购置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网络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其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予以规范,及时将市场动态反映给农民,从而防止出现产品生产过剩等问题,帮助农民增收。总之,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W科思考,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152100 黑龙江省望奎县卫星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始终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摘要]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发展迅速。但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在加入WTO后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工业也必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并且逐步提高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态势 1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规模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8%;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7.1%.其中轿车产销均突破百万辆,分别达109万辆和112.6万辆,比2001年分别增长55%和56%.商用汽车的增长也很可观。汽车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完成工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28.7%;完成销售收入6465亿元,同比增长30.8%;完成利润总额431亿元,同比增长60.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量看,已经居于世界第5位,2004年可能进入第4位。其中,轿车产量居于世界第8位。但是也要看到,世界第5位的生产规模与世界第1和第2位相差甚远。2001年居于世界第1位的美国汽车产量为1142万辆,居世界第2位的日本汽车产量为977万辆。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量中以CKD、SKD方式组装的汽车在增加。 2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 世界汽车工业体系已形成了所谓“6+3”的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本田、宝马、雪铁龙等几大集团进行全球化生产。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仍然是分散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从控股关系来说,虽然有几十家汽车厂已经分别进入了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还是比较分散的。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销量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它们的销量占总销量的55.23%,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 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汽车集团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在世界大汽车公司中排名较后的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为250万辆。就亚洲而言,中国也缺乏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 就某些车型而言,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又是相当大的。例如,一汽、东风集团的中、重型卡车,生产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居于前列。2002年一汽集团的中、重型卡车销售量突破20万辆居世界第1位。一汽解放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改造,形成世界卡车生产基地。中国的大客车、“皮卡”车、微型车的生产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大的。 中国的大汽车公司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仍然较低。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仍然主要是围绕某一集团发展的,规模较小,尚未形成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2002年这一情况有了较大变化。中国主要汽车公司开始按照车型组织专业化的汽车公司,例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原第一汽车制造厂主体专业厂为基础组建了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重型载重车的生产、销售,资产总额191亿元。中国的大汽车公司开始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独立出去,发展成为面向全行业的企业。例如,东风汽车公司把车桥厂独立出来,成立了东风车桥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车桥生产。 3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的商用汽车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经验,与世界先进水平有5—10年的差距。在产品系列化基础上,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已经可以做到每年都推出大量的新产品。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例,从2000年到2001年完成了新产品申报1215个。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已经能够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但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水平的整体轿车开发能力。中国主要轿车生产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主要承担的是把跨国公司的车型本土化的工作,对某些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升级改进能力,并且参加了某些联合设计。由于没有完整的轿车自主开发能力,中国的主要轿车产品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以汽车发动机为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最先进发动机排放只能达到欧2标准,而发达国家则已经是欧4标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批量生产的发动机只相当于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2001年中国进口的各类汽车发动机为246087台,大大超过了汽车进口数量。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需要指出的是,在决定21世纪国际汽车工业竞争的核心技术———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制方面,从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角度看,中国汽车工业几乎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处于同一水平上。如果能够把握好产业化层面的竞争路径,中国汽车工业可能在发动机研制方面实现跨越。 4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各个企业都加大了促销力度。2001年整个汽车行业的销售费用增速高出销售收入,增长近20个百分点。中国汽车企业在销售维修体系方面的建设也在加速。中国的大汽车生产企业已经在全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销售系统。尽管如此,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中国汽车企业的销售服务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国际上围绕汽车销售发展起来的信贷、金融、保险、租赁已经相当完善,发达国家大汽车集团都具有相当强的这方面的实力,而中国汽车企业在这些方面才刚起步。到目前为止,汽车的分销、售后服务,包括维修、汽车市场、汽车租赁、销售等方面手段比较单一,汽车分期付款也就是融资性的销售手段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 国内许多品牌汽车的产销与售后服务是脱节的。部分厂家与其经销商的关系不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而是基本上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了经销商,经销商主要收益靠厂家按销量给予的年终返利、奖励及新车销售的装饰、美容、保险等相应服务。中国的汽车经销商往往只注重销售网点和营业厅的建设,对于维修服务投入相应较少。商经销网点功能更为单一,许多汽车生产企业不得不重新构筑另一套维修站、维修配件交易网。经销商销车功能与维修服务功能分离,直接影响汽车生产企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论文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来自 5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制造能力 从生产规模上来说,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逐步逼近国际汽车工业企业的最低经济规模。但是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为人均3辆,而1993年世界主要汽车公司人均产量:克莱斯勒24.75辆、福特18.33辆、通用10.38辆、丰田32.93辆。较低的生产率,在很多领域抵消了中国汽车工业低廉劳动力的优势。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引进车型国产化的努力迅速提高。相当一批引进车型在刚推向市场时,国产化率达40%左右。20世纪80年代一个引进车型国产化率从40%到80%,需7—8年,现在只需3—4年。中国汽车工业企业零部件配套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中低附加值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由于民营企业进入较多,对市场反应能力也在迅速增强。 由于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与国际大汽车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合资,在主要汽车生产厂,主要生产制造环节的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相当多的合资企业生产线装备是按照跨国公司生产标准引进的。有些企业还引进了柔性焊接生产线。由于合资企业要按照跨国公司要求组织生产,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保证产品水平、质量的关键设备、工艺、管理制度等方面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6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 新产品投入市场速度加快,对产品的排放要求日益严格。北京市已经实行欧2排放标准,国家也对排放达到欧2标准的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由于政府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汽车产品技术要求提高,使中国汽车市场上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拿到中国的产品,要落后于国际市场2—3代,现在则要拿出与国际市场同步推出的产品。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轿车领域。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加速进入轿车工业。跨国公司在2002年大规模进入中国轿车工业,跨国公司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融入国际汽车工业体系 1世界汽车工业巨头大举进入中国 2002年随着中国政府落实加入WTO的有关承诺,世界汽车工业巨头加速进入中国。一汽与丰田、马自达公司联手;东风与日产全面合作,提升了与PSA的合作层次。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与北京汽车控股公司合资。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初始投资规模都比较大。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和起亚汽车公司分别计划在2005年和2006年向合资企业投资4.3亿美元和3亿美元。目前,世界汽车工业前15名轿车生产商已全部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都在原有规模上扩大了投资,增加产量。广州本田预计其2004年生产能力将翻两番达24万辆,而日产汽车和东风汽车的合资企业也将于2006年将产量提高到55万辆。本田和丰田公司都把占领中国汽车市场10%的份额作为其战略目标。主机厂进入中国的同时,跨国公司集团内的汽车零部件厂也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世界上绝大部分著名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已经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进入了中国。丰田、大众、通用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拥有几十家至上百家汽车零部件厂。随着本田公司进入中国,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也在广州成立,年产发动机12万—24万台。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跨国公司加速进入中国汽车工业,使中国汽车工业重组不断加速。2002年,发生了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天津汽车公司并入一汽,使丰田与一汽携手。东风与日产成立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集团分别携手2—3家跨国公司组成的大集团,初步形成中国汽车工业新的“3+9”的产业格局。即一汽、东风、上汽3大集团加上广州本田、重庆长安、安徽奇瑞、沈阳华晨、南京菲亚特、浙江吉利、哈飞、昌河和江铃汽车9个独立骨干轿车企业。在“3+9”中,一汽、东风、上汽3大汽车集团的产量约占全国汽车产量的50%,另外9个独立生产商的汽车产量合计约占全国的40%.“3+9”的汽车产量已占到全国的90%.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大集团为主,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的兼并重组,将在21世纪初使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2中国汽车工业与国际汽车工业的融合不断深化 (1)在合资较少的载重车制造领域,中国汽车企业开始全面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合资成立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包括日产全系列乘用车和东风的重、中、轻型卡车及客车;东风集团与日产的全面合作,为其载重汽车产品高水平、高速度发展创造了条件;上海汽车公司与通用、日产合资生产重型卡车。 (2)外国企业开始进入汽车制造装备、销售、维修服务、咨询、研究开发等领域。东风与日本大阪机工株式会社合作生产系列适应高速、高性能生产的卧式加工中心,可以满足中国汽车工业大批量零部件柔性加工的需要。加入WTO前,中国汽车企业的销售渠道是不对进口汽车开放的。加入WTO后,出现了合资的汽车销售企业。为企业进行战略咨询的外国公司也进入了中国汽车工业。政府有关部门即将推出《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国内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和福特、大众、通用等国际巨头都已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成立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申请,汽车金融开放已进入倒计时。2002年,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一般都承诺或者已经开始在合资企业中建立研究开发中心。 3中国汽车企业在跨国公司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 (1)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的区域性制造中心。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占领中国汽车市场。21世纪初,跨国公司开始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部署中的区域性制造中心。其典型代表是,本田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广州汽车集团合资在广州设立了本田专门向亚洲、欧洲出口产品的加工生产基地,产品100%出口。上海通用已经开始大量向菲律宾出口别克GL8,向加拿大出口发动机,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发达国家出口大排量的汽油发动机。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初露端倪。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汽车并出口销售到其他国家地区,促使中国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汽车零部件以较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早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潮流。跨国公司通过零部件全球化采购,降低成本,减少风险,降低技术开发投入规模。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生产的汽车零部件正在加速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例如,福特公司2002年4月在上海建立了采购中心,2003年有望在中国采购10亿美元的零部件,用于福特在欧洲和北美的市场。在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的合作中,日产承诺将上海、十堰、襄樊等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纳入其全球采购体系。 (2)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越来越多的汽车工业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设在中国,标志着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2年根据沃尔沃公司的全球战略,欧洲、北美、亚洲是其3大战略重点。沃尔沃公司决定其亚洲地区总部设在中国,意味着沃尔沃公司在亚洲立足于中国发展。2002年12月18日,德尔福、霍尼韦尔等8家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通过了上海市外经委和外资委的认定,获得了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认定书。跨国公司在2002年纷纷宣布了他们在中国的战略目标。丰田、本田公司把占领10%的中国市场作为其战略目标。日产计划2004年在中国销售30万辆汽车。大众和通用则把中国市场作为他们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力图保持已经具有的优势。比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的马自达公司也宣布,中国是其“新千年计划的重要部分”。 (3)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中国汽车企业利用国际汽车工业体系中的专业设计公司,为自己开发新产品。例如,上海汇众汽车有限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合作,聘请10多位汽车专家,并且吸纳国内来自各大汽车厂的研究开发人才,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载货车。长安汽车公司与意大利一家著名汽车设计商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PV新车型。民营汽车生产企业吉利集团请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大宇国际株式会社帮助设计一系列轿车新产品。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汽车企业也开始进行全球采购。例如,上海汽车集团建立了所属企业共用件联合采购制,组织企业按照统一品质规范,参与全球零部件采购。陕西汽车厂通过全球采购,以性能优良的发动机装备新车型,使其重型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成为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汽车企业不仅在整车开发方面利用国际资源,在汽车零部件开发方面更是如此。2001年,民营企业浙江万向集团在国外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使该集团获得了海外市场运作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一汽汽车研究所与德国FEV公司合作开发CA6DE系列柴油机,使中国汽车工业柴油机有了新突破。 (4)中国低廉的技术人力资本开始得到利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除了占领中国市场之外,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重组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是重要原因。但是,20世纪跨国公司主要着眼于利用中国生产线上的劳动力,21世纪,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开始利用技术人才为自己进行产品开发。通用汽车公司不仅利用与上汽合建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为上海通用服务,同时也给通用北美部分提供技术服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母公司的某些技术开发项目拿到中国来做。 (5)合资方式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资是单向的,即外国企业向中国汽车工业投资。2002年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向外国企业投资。上汽集团持股韩国大宇10%,开了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世界汽车资本市场的先河,标志着中国汽车企业开始积极主动地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上海通用作为一家合资企业以50%的股权重组烟台大宇,创造了国内汽车兼并的新模式。合资方式也由双方变成了多方。五菱、上汽集团、通用汽车公司共同组成了新的汽车公司;东风、广州、本田共同组成了本田的汽车出口基地。合资企业中有些实际上是外资占有控股地位。如“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占25%股份,江苏悦达汽车公司占25%股份,韩国起亚汽车公司占50%股份。目前,已形成了中国3大汽车公司分别与多家跨国公司合作的局面。 三、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融入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1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1)根据中国汽车产品进出口计算中国汽车工业贸易竞争指数:2000年为-0.7,2001年为-0.77,2002年为-0.85.中国汽车工业仍然是一个基本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从产业规模、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看,中国汽车工业也是一个整体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汽车工业仍然是一个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 (2)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从整体看位于加工制造环节,尽管与单纯搞组装的国家相比,处于较高层次,但是仍然属于比较低的层次。 (3)中国汽车工业有着巨大的、迅速发展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完整的、较强的制造业配套能力,较强的、较完备的技术开发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可以在21世纪取得比较迅速的发展,规模、技术水平、竞争力都具有迅速提高的条件与可能。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对跨国公司有着较大的依赖,但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种种有利条件,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开发能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4)经过一段较高速度的增长,2010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可望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基地之一,其后逐步成为全球商用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成为面向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的商用汽车、中低档轿车的主要供应者,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某些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中心。 2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1)中国汽车工业加速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企业投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系统之内,中国的大汽车企业也必将与跨国公司更加紧密地进行合作。跨国公司不仅在整车生产领域的兼并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中,也将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汽车企业销售体系的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相互依存必将日益紧密。国外汽车厂商和中国汽车企业战略结盟的方式更趋灵活开放。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将长期全面合作,又全面竞争。 (2)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分享利益。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的新兴市场。到2010年中国轿车的需求年增长率将保持11%—13%的速度。随着中国逐步降低关税,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轿车价格还会以较快速度降低,进入轿车消费领域的人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中国汽车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利益。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汽车工业的零部件将更多地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中国汽车工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某些整车产品的重要加工生产基地。跨国公司通过把生产制造转移到中国,获得成本优势,分散生产经营风险。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汽车分工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汽车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日本工人的1/10—1/15;在商用车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在某些劳动力密集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在大批量生产的普及性轿车生产方面可望有一定竞争力;在技术开发方面也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对于中国的汽车市场,中国企业非常熟悉,跨国公司具有技术优势,具有全球生产、经销的优势。 (3)中国汽车企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在汽车工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劳动力、技术诸要素中,中国最需要的是技术,由于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之间存在着较大技术差距,因此向中国转移技术,不会对跨国公司形成威胁。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环节,中国汽车工业实力的增强,可以使跨国公司更加有效地利用在中国获得的低廉劳动力,获得国际竞争力。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逐步获得,跨国公司对中国技术人才的利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外溢效果,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技术开发能力,中国汽车工业的繁荣吸引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高级人才,中国汽车企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会逐步提高。由跨国公司设计,中国企业生产的模式会逐步改变。一是转为中国企业参加设计(与跨国公司或者专业的外国汽车设计公司);二是以中国企业设计人员为主进行设计;三是跨国公司把某些设计开发工作委托给中国的设计人员,但是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四是中国汽车企业开发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较高水平的产品。这一过程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中国汽车企业能够抓住汽车工业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这一过程还可以大大缩短。总之,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开发设计能力将逐步提高,最终将形成整个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分工合作。 四、政策建议 1加速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 2002年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经超过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在轿车消费方面仍然存在着中间环节收费过多、过滥的情况。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及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政府有必要尽快推出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地方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时,也要考虑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状况,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免对汽车需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在政府支持下对汽车工业重大共用技术项目进行攻关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制造能力超前于技术开发能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资金和市场,而是技术。中国汽车工业如果长期在技术上依赖跨国公司,就不可能改变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较低的地位。世界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之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从技术上看,已经完成了主要的突破,目前主要是商业化、产业化的推进。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已经成熟,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都有新型混合动力轿车投放市场。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迅速。2002年1月,美国政府支持的《自由合作汽车研究计划》(FREEDOMCAR)出台,该计划目标是开发具有商业前景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氢气供应基础设施,以极大地改善环境,目标是加快实现汽车燃料电池商品化。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应当对汽车工业面临的技术革命有充分的认识,及时地介入有关研究。中国政府应当针对汽车工业中共用的重大新技术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同时制定有关政策,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3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中国汽车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但也是最有希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环节。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对于专业化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给予政策性扶植,鼓励外国大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4运用WTO有关机制保护中国汽车工业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业绩甚佳,汽车进口配额对中国汽车工业发挥了重要保护作用。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配额不断增加,国内汽车贸易体系对外国公司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仍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保护政策。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速度较快。因此,运用WTO有关机制保护汽车工业,主要应着眼于汽车零部件工业,通过对关键性汽车零部件产业损害监测,及时对有关企业提供保护。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品牌营销----中国汽车流通体制的发展趋势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也到了转折的重要关口。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汽车消费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流通体制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加人wT0,无疑成了加速这些变化的催化剂。因此,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中国汽车工业营销新模式,是迎接“人世”挑战的重要一环。推行品牌营销,是实现汽车流通体制现代化,增强汽车工业市场竞争力,同国际接轨,保证汽车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品牌与品牌营销 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许多汽车经营者来说,品牌概念又是十分模糊的,他们往往十分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重视产品的促销,而忽视了品牌的价值和作用。就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处于第一层次,品牌形象处于第二层次,产品形象处于第三层次。一个品牌必须存在于企业中,必须依托在有形的产品(服务)上,但是,这个品牌又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企业之外,独立于它所依托的产品之外。因为企业可以被兼并、联合或重组,也可能破产倒闭,产品可以换型或更新,但品牌的价值却是永恒的,是不断增值的。同一个产品,换一块牌子就可以身价百倍,这充分说明了品牌的重要价值。“兰博基尼”跑车无论在被德国大众公司收购前还是收购后,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因为企业间的购并而发生改变。因此,开发、塑造和管理品牌,是企业形象的根本,是产品价值人格化的体现。 对汽车中具有强烈个性的轿车而言,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品牌形象来源于消费者对它的认同,是“正加正”的价值链而不是“正加负”的扁值链。这种价值链受人们“口碑传播”和“使用效果”双重驱动。如果不建立起消费者沟通的渠道,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品牌价值就等于零。 品牌是有灵魂、有个性的,有环境特征的,是活生生的。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归宿是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最大的直接驱动力来源于对产品使用效果满意的程度。来源于产品的价值定位和由此生成的物超所值的感受,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提高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成本,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技术进步。轿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高价格、重复使用、多次投入的特点。因此,用户满意度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营销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功能多样化,也就是说,经销商是品牌塑造的具体体现者,不能仅仅具备产品售卖并取得利益这样的单一功能,还应该具备市场开发、备件供应、维修保养、车辆美容、保险上牌、融资租赁、分期付款、旧车整备再交易、信息反馈等许多功能。营销渠道是构筑品牌直接同用户沟通的桥梁,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重要领域。 传统的营销体系不可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塑造品牌形象。因为它们是横向、多元、非整合的。就经销商而言,无品牌或多品牌销售的结果必然是向横向发展,功能单一化,延伸到其它经营领域经营,这样一来,风险大,难管理,无形象。 汽车品牌营销的重要性是由品牌的价值链决定的,它引导经销商必须向纵深发展,通过多功能一体化和整合的服务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对整车企业来说,品牌营销,有利于集中人力和精力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有利于规划、发展和管理营销网络,有利于增加经销商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市场同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衔接和配合,有利于对市场进行前瞻性的规划,有利于制定灵活的营销政策等等。它可以稳定市场、开发市场,可以划分区域、控制价格,可以使经销商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帮手。 目前,别克、本田、奥迪的营销网络正在向纵深发展。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经销商经营上具有排它性,也就是专营特定品牌的产品,经销商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具备独立财务核算功能,多功能一体化,统一形象,整个网络体系呈现扁平结构,直接面向终级用户销售等。 二、中国汽车流通体制——从非品牌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 中国汽车流通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9年),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汽车市场管理的高度集权。国家对汽车资源进行集中统一分配。 第二阶段是双轨制时期(1979—1985年),汽车的产销管理权转入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体制,资源配置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指导企业”的模式。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时期(1985—1997年),企业逐步成为市场化的生产经营者,市场需求呈现区域性,买方市场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轿车卖方市场,后期是买方市场。 以上几个阶段的最本质特征都是无品牌经营,特别是市场化时期,经销商多,机构不独立,帐目不清,功能单一,市场混乱,层层批发,市场坚挺时一哄而起,争夺资源,市场疲软时,压价竞争。 第四个阶段是向品牌经营过渡时期(1997年至今),中国轿车市场开始进人品牌经营的起步阶段,特别是1999年以上海通用别克、广州本田雅阁、一汽—大众奥迪等品牌人市后营销体制的建设为标志,中国轿车市场加快了品牌营销的发展步伐。它们对经销商网络实施了从外观形象到内部布局、从硬件投入到软件管理、售前售中售后等一系列服务程序,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形象、统一的管理并实施严格的培训。品牌经营不仅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管理,避免过度或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品牌形象 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1997年,将捷达轿车作为试点,开始了品牌营销的尝试。尝到甜头之后,红旗、解放和奥迪也相继开始品牌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捷达轿车为例,在实施品牌经营以前的5年问,年均销售量始终在一万辆到二万辆之间徘徊,1997年成立一汽—大众销售公司以后,当年就超过4万辆,之后,每年以2万辆的速度增加,1999年1—10月,已经销售捷达轿车62896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3.51%,而1997年品牌经营前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尤其是这几年,正是轿车市场彻底转入买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加不易,可见品牌营销的巨大作用。 当然,一汽集团公司的品牌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历史的包袱以及诸多矛盾和问题。这是今后必须克服的困难。对捷达轿车来说,经营商网络的品牌营销还刚刚开始,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从品牌经营的结果来看,同非品牌经营相比,营销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解决了以往售后服务、备件供应与销售分离的局面,其它服务功能例如上牌、保险、车辆美容等得到加强。上述环节分离的结果是利益难以协调,缺乏通过不同部门的平稳的信息反馈渠道,缺乏对特定品牌的关注。 2、划定了经营的区域范围,统一价格政策,有利于其向纵深经营发展。过去在一个区域内分散众多的经销商,导致价格、服务等无序,不能对专一品牌进行市场开发。 3、结束了层层批发式的多环节销售,转人了直接面向终级用户的销售,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4、结束了“小门面”“摊位式”的经营模式,转向程序化、高投入的经营。这无疑对有形的汽车交易市场提出了挑战。 5、现款交易或有保证的质押,规避了风险。 6、结束了单一新车的销售,分期付款、1日车置换、车辆融资租赁等开始受到关注。 7、初步建立起客户管理系统,跟踪用户使用情况,提高用户满意度。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跨世纪的挑战,轿车市场在不断地分化与擅变之中。我们认为,构造一个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汽车流通框架体系,是跨世纪中国汽车市场营销的基本模式和必然选择。品牌经营的基础是建立起新型的工贸关系,使工贸之间形成一个适度分工的定位,演变成在整车企业领导下金融机构参与的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流通体制。工贸之间应该是一对咬合十分紧密的齿轮,整车企业是主动轮,而经销商是从动轮,它应该在主动轮的带动下稳定和谐地运转。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对品牌营销的几点政策建议 1、关于汽车流通制度。推行品牌经营,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困难,急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其中包括: (1)车辆报废更新制度——变以年限里程限制为车辆性能、安全、环保、能耗限制。(2)保险制度——变消极、等额、高额的保险为积极、阶梯型的保险。 (3)税费——减免或取消消费税;允许企业抵扣或直接减免运费和对经营商返利的增值税。 (4)目录和落籍——加快新政策的出台。 2、关于汽车流通形态。 (1)小轿车经营权。过去,小轿车经营权是由整车企业推荐,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由于没有限定品牌,由这家推荐的经销商不销售本企业产品而销售其它企业产品的事时有发生。有的经销商利用几家的产品倒资金,严重损害整车企业利益,扰乱市场。此外,轿车经营权目前几乎是终身制的,能进不能出,无经营能力和经营资格的经销商不能得到清理。因此,建议国家对小轿车经营权进行清理,变无品牌授权为有品牌注册;变终身制为有限年制,到期根据企业推荐重新确认。 (2)营销功能。变经销商经营多样化为功能多样化。支持有能力的经销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允许有能力的经销商开展旧车整备和置换业务,解决车辆评估、转籍、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3、关于流通体制。应加快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营销模式的建设步伐。此外,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提是了解市场,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尽管目前的信息手段日益现代化,但一些对市场决策至关重要的基础信息却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取得。例如,各地的轿车保有数量、新车上牌数量和车型、用户结构等,在国外属于公共信息,企业可以方便地取得并加以有效利用。但在我国却无法得到。经销商对当地的这些数据资料也不可能得到,即使有也是零散的,不准确的。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尽快解决共有数据资料共享问题。最后,品牌是无国籍的。“耐克”卖的是“牌子”而不仅是“鞋子”,不论在那里生产,消费者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轿车品牌也如此。如何理解目前轿车品牌的概念,在认识上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与如何认识民族汽车工业有关。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外品牌的引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入世”后,中国轿车市场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这正是国外轿车公司开始向中国输入新的产品和技术的主要原因。因此,引进品牌在未来的中国轿车市场必将继续唱主角。但是,在建立品牌营销体系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防止跨国公司利用品牌的无国籍性销售其它产品,这是应该弓[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对保护我国的汽车工业至关重要。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谈汽车头灯的发展趋势 一款汽车畅销与否,车体设计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被视为汽车灵魂之窗的头灯,更是展现汽车整体美的关键。随着科技日益月新,一向被视为传统产业的车灯模具业渐渐开始结合光电产业,提供更多的光源选择,同时也加入更多的电子技术,朝向灵活转动的照射方向。陆续面市的智能型车灯产品,造型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而且在夜间创造出有如白昼般的亮度,建构一道坚固的保护层,只不过能见度增强后,需考虑避免造成其它道路使用者的困扰,才能有效提升整体行车安全。 光源的演进──3D崛起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Federal Statistics Office)统计资料显示,虽然夜间的车流量比日间减少了约80%,但导致死亡的所有交通事故中,超过40%是发生在夜晚。当大地笼罩在黑暗中,降低视觉器官的敏锐度,而视觉能力却是驾驶者获得交通状况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行车能见度便成为改善交通的有效方式之一。 翻开汽车头灯的发展历史,100年前是利用玻璃罩内的烛火,在夜间警示路人,照明并不是主要考虑。当1880年爱迪生和合作合作伙伴们不眠不休地尝试了1,600种耐热材料,做出第一个白炽灯泡,并于1920年代应用在汽车上,才开始有照明的功能,不过离现今的车灯照明仍有一段距离。60年代卤素灯的问世则是车灯光源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长的使用寿命及更高的亮度,成为40多年来的车灯主流应用。现代光电业的蓬勃发展,这几年间一场“照明革命”正在风起云涌地发生中,爱迪生伟大的发明逐渐要谢幕下台了,取而代之的是性能更佳的3D车头灯光源。 第一D:突破发光原理的HID HID (High Intensity Discharge)高压气体放电式头灯,颠覆原本的发光原理,堪称是汽车照明的一次重大革命。卤素灯借助燃烧灯丝来达到发光的效果,而HID则突破钨丝传导技术,在充满氙气(Xenon)的石英内管,透过精密安定器将12 V电力瞬间提高至23,000 V以上,迫使氙气电子与稀有金属元素激化游离,形成一束超强光。 创新的技术明显提高HID灯的性能,亮度是传统卤素灯的3倍,照射度也增加10 m~20 m之远,大约是5辆车的总长度;散发出的光色是最接近正午太阳光的晶钻色白光,也是眼睛视线最能接受的光色;最重要的是,只需35 W的电力,是卤素灯所需55 W~65 W的一半,大幅降低车用电力的负担,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而且由于没有传统钨丝烧融的情形,寿命长达3000小时,几乎是卤素灯10倍。 HID头灯已被国内外车厂广泛采用,新车搭配率如图1,不过价格仍昂贵,原厂选配价每组约美金$800~$1,000。西欧地区是最早推行HID头灯,所以搭载率呈稳定成长的趋势;可彰显个人特色的HID头灯在日本地区颇受欢迎,激励市场快速上扬;北美地区比重偏低,也相对不积极。 图1:HID头灯新车搭载率 原厂配备的HID灯具,在研发阶段便依据HID光源特性,进行车灯整体光分布分析与设计,也考虑到车灯光学系统中光源、透镜及反射体,其设计比较可以顾及安全性与舒适性。在改装市场,仅更换HID灯泡,忽略掉其它光学元件,往往无法有效掌握整体光分布改变情况,容易造成光型散乱、炫光,影响来车驾驶,行车安全也较有疑虑。 第二D:未来照明光源的LED 汽车头灯照明不因表现优异的HID得到满足,下一个发光源是瞄准已出现在汽车尾灯的LED。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通过外加电压激发电子而放射出光(电能光)的光电半导体元件,整个发光现象可分为3个过程:一开始是价电带的电子受外来的能量(顺向偏压),被激发至导电带,并同时于价电带遗留一个电洞,形成电子-电洞对。然后受激发的电子于导电带中,与其它质点碰撞(散射),损失部份能量,而接近导电带边缘。一旦导电带边缘的电子于价电带觅得电洞时,电子即从导电带边缘,经由陷阱中心(释放热能)或发光中心(释放光能),回到价电带与电洞复合,电子-电洞对消失。 图2:LED的结构图 因为LED主要是改变电子电洞结合时的能量带,过剩的能量就会以光的型态释出,产生发光的效果,所以是一种微细的固态光源,不但体积小、寿命长、驱动电压低、反应速率快、防震性特佳,而且能够配合轻、薄和小型化的应用设备的需求,已是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产品。 相较于HID,LED在点亮时不会排放二氧化碳,耗电量更低,反应速度极快,且寿命长到几乎不需更换,是一具有环保概念的技术。其实,车厂愿意花心思采用LED的主要原因是LED轻薄短小,可以让汽车造型不用局限于传统限制,设计更加多采多姿,所以在车展的各式概念车上都可以看到奇特的车灯造型,完全扫除传统的刻板印象。虽然许多概念车都有推出LED头灯,但离实际运用上仍有段距离,技术问题仍待克服。要达到一般卤素车灯的亮度,以目前LED的发光效率,所需的数量是现在设计在概念车头灯上的好几倍,何况是亮度超过卤素灯3倍的亮度的HID,所需的数量更多。 除此之外,对LED车灯还要求电学、光学参数稳定性、一致性要高,如同一批零元件的电压不一致性应小于0.1V,单色性好,色差小于5nm;还有LED元件经1,000小时(于直流环境下工作)点亮,其发光强度衰减应小于20%。LED配线板元器件加工要注意到是配线板形状奇特,良好的导热、导电功能三维数组结构;耐高温,耐冲击振动和电流过载等;以及优良的恒流(或恒压)控制电路等。由于北欧国家规定驾驶者在白天需开大灯的交通政策而研发的昼行灯(Daytime Running Light,DRL)已开始采用LED,这套车灯系统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预料欧盟将会跟进。 第三D:让光源表现更佳Distributive Lighting 光纤照明(Distributive Lighting)是另一个令人期待的先进头灯照明技术。由集光器、光纤组及末端投射装置所组成头灯,如图3,一个HID光源便可连接多处发光点,由光纤导引至所需照射的方向,不带热量也不带电,每个灯不再需要灯泡及反射镜,腾出更大的空间自由度,让设计师可尽情挥洒创意。第一次应用是灯光大厂飞利浦与日产汽车在1999年度巴黎车展中所使用于Nissan KYXX概念车上,正式应用在量产车估计需再等待10 年。 图3:光纤照明应用在车头灯的结构图 智能化头灯系统 不断精进的光源技术提升头灯在静态的表现,迈入电子化的时代,将头灯的发展推向动态表现,可依据环境变化而调整投射角度的智慧化头灯带给人们更安全的整体行车环境。 自动水平调整系统(Dynamic Leveling System) 随着车灯愈来愈亮,提升夜间能见度的同时,如何避免强光投射到对向车道,造成来车驾驶者产生视觉的光影残留,失去对路况应有的辨识能力而身处于险境,所以能有效的改善汽车照明的范围与角度,才是提高夜间行车安全的重要课题。 图4:自动头灯水平调整功能 除了依据方向盘的转向角去作头灯的左右方向调整,减少夜间行车的视觉死角之外,还需注意到上下水平,因为车体容易受到载重不平均或者是道路起伏变化,造成车身产生倾斜角度,连带影响到头灯所投射的角度。当头灯投射角度过高,容易使来车驾驶人产生炫光问题,当投射角度过低,本身驾驶的视线则会不足,过或者不及都会将自已或他人暴露于危险,所以水平(俯仰角)控制是必需的,以维持照明角度的稳定。头灯水平控制从早期的被动式手动调整、半主动式到目前的自动式,半主动式是在汽车发动时调整一次,自动式则是做到刹车时也能做实时调整。 自动水平调整系统依据原厂设定的基础角度,透过轮轴高度差传感器侦测车身的荷重情形,计算出光线投射角度的偏移量,往上或往下调整HID灯组,维持适当的照射角度。进阶的自动水平调整系统,投射角度还会随着车速的快慢做调整。高速行驶时,将光束照得较远,以便实时看清较远距离的路况;慢速行驶时,灯光角度往下修正,避免照射对向车道,如图4所示。 适应性转向头灯系统 (Adaptive Frontlight System,AFS) 道路并非平直不变,在2002年德国Benz与国际灯具大厂Hella合作,以自动水平调整系统为基础,推出适应式转向头灯系统,将灯光能正确照射在前面即将通过的弯路上。参考方向盘与车速传感器传来的动态行车信息,电子控制单元(ECU)驱动控制头灯转向的电动马达,调整光线与方向盘转向相同的照射方向,达到灯随路转的境界,协助驾驶者看清行驶路径与状况,如图5所示。 图5:适应性头灯模块结构与照明表现 配备传统车灯的车辆在通过一个半径190 m的弯道时,能见度约前方30 m,若是拥有适应性转向头灯系统,照射角度可左右移动15度,范围可再延伸25 m左右,提高至55 m~60 m的照明距离,改善90%的曲线照明,大大增加了安全性及对路况的掌握能力。另外,AFS也会参考车速的变化跟随调整:高速行驶时,头灯投射的角度也几乎与车轮转动的角度相同;稳定速度行驶时,减慢头灯转动的运作速度,使驾驶人可以适应其光线投射角度的变化。 主动式转向头灯系统 (Full Adaptive Frontlight System) 适应性头灯综合运算车速、方向盘转向角度、车身侧倾程度……已发生的参数来做为调整灯源方向的依据,因此严格来说只能算是被动地接受驾驶者需求来调整照明角度,与主动式转向头灯仍有些许差异。 图6:主动性转向头灯系统运作流程 预计于2008年推出的主动式转向头灯系统,接收更多信息之后再来判断适当的头灯投射亮度与角度,达到所谓的主动安全的境界。除了既有的轮轴高度差传感器、方向盘转向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外,另外再加上从GPS、影像传感器和雨刷传感器传送的信息,电子控制单元可提早下命令至传动机构,调整灯光角度与光型,如图6所示。电子控制单元根据GPS所提供的地形信息,预先判断将行驶的弯道,先行改变车灯照射角度;雨刷传感器可将气候状况列为参数,适时因应环境变化调整灯光亮度;而影像传感器分析前方路面状况和前车距离,进一步精准调校头灯角度与亮度,提升整体行车安全。 图7:头灯演进史 结语 近几年在光电与电子产业的加持下,汽车头灯从光源的演化,进一步达到系统间的整合。综观图7的头灯演进史,可预见照明功能将会更强,头灯系统也更智能化、更环保,而且突破光源体积的限制,汽车整体外型将更具设计感。 表1:车灯采用LED比例 表2:光源比较 体积更小、更具环保概念、流明输出更高的光源将是未来汽车照明的主流,不过市场领导者目前皆是国际大厂(见表1)。飞利浦制造的HID在现今新车搭载率最高的欧洲与日本地区便分别占有70%~90%以上的市场。随着车辆使用LED的数量增加,以目前的技术,一辆车约需300颗,待技术更为成熟后,更可增加其它应用,像是头灯或是不可见光方面等;加上现阶段利用LED做为车灯光源的比例仍然甚低,所以现在正是一个大好机会切入,与产业共同起飞。尤其是车灯更是值得开发,因为单单一边车灯,LED使用数量至少50颗左右,两边就有可能超过100颗;所以如果厂商能积极朝LED车头灯迈进,研发出符合车厂需求的产品,抢攻车前照明的市场,长期发展可期。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从2888 CES看汽车电子的发展趋势 新颖的电子产品、惊喜的创意设计,2008 CES为今年度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大屏幕液晶电视、超移动设备(Ultra Mobile Devices)、功能丰富的智能型手机等的最新产品再次席卷CES,但与往届所不同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性电子产品不断地与汽车结合,汽车电子产品的阵容在2008 CES扩张许多,甚至通用汽车也参加了展会并邀请为主题演讲者,从而大大提高汽车电子在展会上的份量。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年度消费电子展览,CES已发展成一场超级盛会,在185万平方英尺的展场上,陈列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产品。曾经,CES是该年度风云产品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例如1970年的录像机、1981年的CD播放机,1996年DVD播放机、2001年微软XBOX游戏机等等。但如今,CES变得喧闹、嘈杂,充斥着各种光怪离奇的产品,较以往更难突显具有特色的电子产品。造成此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过去几年来,电子技术已渗透于形形色色的产品中,从玩具到厨房电器,到处都可见到高科技的踪影。在融合的大背景下,新一代消费性电子的领导者,将不再只专注于某一功能的技术研发,其领先地位来自于提供最完整而相互连结的使用者经验,透过连结情感的美丽来构思新产品,随时随处提供最佳内容。在各类消费性电子产品整合影音多媒体功能的风潮下,这股以内容为核心的趋势已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归功于电子产业的努力,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信息载体,为内容提供者搭建一个又一个的表演舞台。无论是小型的可携式设备还是大屏幕的高清电视机,最终用户都可轻而易举获得大量的内容。“内容”拉近了过去泾渭分明的产业,解构了各产业原有的生态系统,却又激发更多无孔不入,前卫的电子产品。当导航系统、影音设备和卫星广播已是新车的标准配备时,汽车俨然成为另一个内容平台,汽车电子的重要性也不可言喻,通用汽车更是创下汽车制造商首次在CES发表主题演讲,汽车产业与科技产业的结合显得愈加重要了。 汽车电子迅速发展 身为消费电子领域的龙头展会,每年所邀请的主题演讲者为当年的电子技术趋势定调,出现在本次主题演讲者名单中的,除了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松下AVC网络公司社长阪本俊弘、雅虎创办人杨致远等让熟悉的电子业界领袖之外,还加入一位新成员。 通用汽车(GM)执行长瓦格纳(Rick Wagoner)是首位获邀担任开幕主题演讲人的汽车产业高层人士,凸显车用高技术设备日益受到消费性电子业界重视,逐渐从展示品跃为实用的标准配备。根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统计,2008年车用电子配备的销售额可望增长至123亿美元,约为2003年的两倍。2007年该领域营业额总计约为109亿美元,其中90%来自卫星收音机与影像播放器等娱乐设备,其余是信息安全科技相关产品,例如雷达检测器与导航系统。 在瓦格纳的演讲中,他铿锵有力的说“汽车产业与电子产业的结合,将改变了汽车。”确实,因为科技的发达,汽车安全防护更佳提升。OnStar在12年内平台便更新8次,陆续增加了新功能。譬如,当安全气囊启动时会自动报警的“Automatic Crash Response”功能,现在还可传送撞击部位、撞击次数以及车辆是否翻滚等各种信息。另外,“Stolen Vehicle Slowdown”功能从过去仅能提供被盗车辆的位置信息,到允许客服人员从远程发出控制信号让引擎的燃油流动量减少,从而使被盗车辆减速,最终停止。OnStar的订户也可至AOL的MapQuest网站查询开车路线,查询结果存到OnStar服务器,随后再由客服人员以声音播报方式一步步引导驾驶者。目前,每天平均有8.5万人使用OnStar。其中,每月平均750件是发生撞击事故时的自动报警,每月平均1.1万件紧急呼叫,汽油耗尽及爆胎等情况时打给“Roadside Assistance”的电话次数每月约3,5万件,免提电话处理每月平均2900万分钟(约48万小时),每月800次使用失窃车辆追踪服务。驾驶者对OnStar的黏着力度增加海外推广的信心,因此通用汽车于2007年11月与中国达成了导入OnStar的协议。 持续追求替代能源 为舒缓环境和能源的压力,继2007年1月的采用串联方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Chevrolet Volt”之后,抢在底特律车展之前,通用汽车在CES首度发表CADILLAC Provoq概念车。Provoq概念车上系首度采用全燃料电池模式,可完全不依赖传统石化燃料,且仅排放出无污染的水,若仅使用燃料电池行驶,可行驶总合482公里路程,其中450公里为燃料电池驱动,32公里则为锂电池驱动。Provoq概念车绿色设计概念不仅止于动力系统,车顶上采用太阳能电池蓄能,供给车辆上所使用的电子设备,如车室内的辅助灯光、音响系统等。 相较于燃料电池车需要大规模改造引擎的结构设计,采用E85为动力的引擎只需小部分调整,并非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门坎。E85是从现行10%乙醇和90%汽油混合的乙醇汽油改变比例,85%为乙醇,15%为汽油。GM已在美国市场推出了250万辆以上的E85车“FFV(Flex-fuel vehicle,弹性燃料车)”。计划2008年在全球推出25款FFV车,预计年销量为100万辆以上;到2012年,通用汽车产量有一半皆是FFV。今后10年内。倘若美国三大汽车厂能持续生产E85 FFV,将可降低全美汽油消耗量将近10%,约22亿加仑或83亿升汽油。然而,源于农作物的乙醇燃料会影响粮食供给的问题,因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需设法扩大乙醇的供应量:并且,美国17万家加油站中,只有1%销售E85,提高使用者消费的难度。因此,增加销售E85的加油站才能打破乙醇普及消费的瓶颈。 无人驾驶车10年面市 虽然通用汽车深陷财务困境,但依然斥资数亿美元追寻一个长期以来只存在科幻小说的目标:不需要驾驶人的全自动驾驶汽车。这一个远景,根据瓦格纳在CES主题演讲所说,将在10年内可以看到。在2007年11月份举办的城市挑战赛上,雪佛兰Tahoe Boss在无驾驶员的状态下,独自行驶设立众多十字路口、交通标志的仿真城市道路达100公里,表现堪称惊艳,一举获得最终优胜者。 雪佛兰Tahoe Boss是透过激光雷达、微波传感器、GPS等高科技手段,侦测周边情况的变化,行驶途中对道路条件、周围车辆、路上障碍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应用高性能计算和软件设备,实时规划出精确的行驶路线,避免碰撞的发生,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无人驾驶车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V2V(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s),可以让约400m内的车辆彼此互相通信,提前获知前方车辆的信息。如果数辆车前的车辆紧急刹车,可以让后方车辆自发性刹车,降低人为因素所带来的追撞。 这辆无人驾驶车所应用的汽车电子技术并非完全都是新科技,巡航控制系统、盲点辅助技术、碰撞警告系统等已获得广泛应用,并以证明可降低汽车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架构更安全的行车防护网。无人驾驶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对减少汽车交通事故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也让人们在行车途中更悠游自在。 德尔福带奇瑞进军美国 仅次于德国博世(Robert Bosch)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德尔福(Delphi),很久之前就意识到消费性电子产品将在汽车产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少数几间积极参与CES的汽车电子领导厂商。在第41届CES展会,德尔福带着它的新合作伙伴,中国奇瑞汽车共同参展。作为中国自主汽车领导品牌的奇瑞曾发下豪语,将在2010年在北美地区实现销售100万辆汽车的目标。翻开奇瑞汽车的销售史,从第1辆车到第20万辆,奇瑞用了53个月;从第20万辆到50万辆,奇瑞用了23个月;而从第50万辆到100万辆,奇瑞仅用了17个月。如此快速的增长,奠定奇瑞的基础,但也面临质量、服务、抄袭等种种压力与疑问。跨入第二阶段,服务与品牌的建立远胜于销量的增长速度。借助于德尔福在安全系统的实力与对北美市场的熟悉,因此奇瑞与德尔福签订了一份总价值高达2,31亿美元的协议,自2009年起德尔福将为奇瑞目前生产的所有车型提供包含驾驶座和乘客座的气囊、冲撞传感器在内的乘客安全系统,以及可为驾乘者提供路线向导和优质影音效果的多媒体导航系统。 奇瑞从2002年的5万辆生产规模扩大到39万辆,其中的10万已远销到东欧、西亚、北非、南美等地区,向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出口车辆已是下一步。与德尔福的合作无疑将帮助奇瑞提高汽车整车性能的稳定程度,早日完成奇瑞的美国梦。 用手机控制汽车 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电话通信服务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人们交流信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近20年来,通话地点由固定方式转向移动方式,迅速发展的移动通信,加快生活节奏,而移动通讯产品的技术提升更让市场争夺战越演越烈。 从计算机到多媒体播放器再到手机,苹果每一次的新产品总是会引起市场骚动。尝到iPod在汽车领域的甜美果实后,iPhone也试图与汽车结合。Delphi在CES推出一个新概念,所有的iPhone用户仅用自己的手机便能控制汽车。原理相当简单,有些智能型钥匙已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功能,通过蓝牙让iPhone与钥匙相连,尔后实现电子系统的控制连接,这一操作过程即便在1英里外也能完成。以后,在iPhone或是其它支持的智能型手机的屏幕上,就可以监看汽车状态,还可以对车门、车窗、引擎、空调进行控制。 Delphi所提的iPhone概念,离商品化还有一段距离要走,反之,获颁CES创新设计与工艺奖的Autopage C3系统已面市。安装由专注于后装防盗系统的Autopage开发的C3组件,使用者可在手机上进行基本的防盗功能之外,还可得知车室内温度,在进入之前提前启动引擎和空调,调整温度。最棒的是,这套系统还内置GPS,可以获知爱车的行车轨迹:当爱车驶离特定距离,还可在手机屏幕上显现爱车的位置。这一项创新证明了后装汽车电子产品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汽车进行控制,间接蚕食前装市场。 体验PND未来趋势 自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开放给民间使用后,今日已渗透到各个消费性电子领域,放眼目前市场上的GPS产品,在使用上存在产品区隔,但PND仍是GPS应用的主流。 11月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的热卖和12月底的耶诞旺季,2007全年美国PND总销量高达1,000万台,较2006年增长近3倍。根据市场调查机构ABI Research的预估,PND于2007年全球出货量可望超过2,900万台,从2007年-2012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亦高达22.5%。也就是说,至2012年时,PND出货量将可达到8,000万台的水平。因此,紧接在销售旺季后的CES展览期间,PND所受关注程度自不在话下。 回顾2007年的PNDS市场,不论是从品牌还是数量,都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价格不断探底,甚至有些3.5英寸屏幕的产品已经跌至100美元左右。激烈的价格竞争,各业者也在思索如何开创新产品规格,尽最大可能加入更实用的功能。归纳2008 CES PND的展出重点,各家产品持续在外观上体现出独特的设计理念,并强调多元实时信息与使用者的互动,以提升附加价值。 即将面市的Garmin nuvi 800系列搭载全新智能语音辨识功能,不用在开车时操作繁琐的人机接口,让行车安全更上一层楼。使用者除了用声音输入地址街道名称来找路外,也可下达指令,比如“查找星巴克”,nuvi就会导航到最近的星巴克。如果迷路,对导航仪说“我在哪里?”导航仪就会显示目前的坐标信息、距离最近的交叉路口、医院、警察局以及加油站。 Garmin还与MSN Direct合作,经由FM广播将个人化的信息传送到nuvi机台上,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接收如交通路况、油料价格、天气信息、股价新闻、院线电影以及当地展览活动等,丰富的实时信息,随手可得,还可搭配nuvi机台来导航。由于透过FM广播,MSN Direct接受器可以让nuvi 850和汽车音响连接,并播送nuvi 850所提供的内容。无独有偶,麦哲伦(MAGELLAN)也与另一个网络引擎搜寻商Google携手,推出一款内置GPRS通信功能的Maestro 5340+GPRS。这款PND可以提供Google查询服务功能,并且可透过GPRS获得实时路况和信息,使用户得到更多的日常相关信息。雅虎也不甘示弱,DASH Navigation提供内建GPRS和Wi-Fi,无线连接性不仅意味着定位资料是最新的,而且用户能够根据位置与目前汽油价格找到相关加油站。以无线通信的方式连接因特网,扩大这个一度自我限制的设备的边界,也让使用者在悠游中找到个人化服务信息。 从50余家PND厂商,数百款产品中脱颖而出的是NAVIGON 7100。继获得德国红点奖后,Navigon 7100再夺得CES创新设计与工艺奖。光滑的镜面喷漆,流畅直线和优雅曲线的完美结合,极富时尚气息,让人爱不释手。迷人的外观,加入独创一格的功能,更显出此产品的魅力。为了让用户体验到更加真实的效果,这款产品还引入了一项“Reality View(真实视角)”功能,改进了其它导航产品导航模式不够直观、只能够显示抽象向量图的缺点,为使用者在屏幕上显示出较为接近真实画面的图像,提供给用户更加自然的导航体验。另一项创举则是免费提供TMC交通广播功能,除了以图像方式实时显示当前路况信息外,接近事故易发区处或易堵车区时会以语音提前通知驾车者。 结论 每年举办的CES向来以呈现手机与电动游戏的最新流行趋势闻名,这次2,700名参展厂商中,有数百个聚焦于车用新产品,比往年更凸显汽车电子主题。通用汽车执行长的到临,更说明汽车产业热情拥抱电子产业。将新颖的电子产品逐渐引进车内配备,以高科技推动个性化产品,吸引更多慧眼独具的消费者。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孤军奋战将导致资源局限和爆发力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百变的需求。从此次CES来看,很多品牌或企业已扬弃单打独斗的企业经营视野,寻求异业合作的关系,交换彼此之间的资源,相互为对方创造另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也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更让消费者的利益得以最大化。PND与网络搜寻引擎合作便是一例,手机与汽车电子厂商则是另一个。 藉由策略联盟或逆向工程的方式,后装市场的厂家试着深入汽车控制领域,只不过功能也有限。若要在汽车电子领域耕耘的厂家,除了在后装市场持续找到发展空间之外,也要累积本身技术与质量的实力,创造进入前装市场的机会,深入汽车的核心控制,然后再一步提升技术。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汽车悬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文章通过回顾汽车悬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分析了悬架的工作原理,讨论了各种悬架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悬架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汽车悬架;汽车部件;主动悬梁 悬架是汽车上的重要总成之一,它把车身和车弹性地连接在一起。汽车悬架是车身和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一般由弹性元件、减振器和导向元件组成。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悬架的作用是弹性地连接车桥和车架,减缓行驶中车辆受到由路面不平引起的冲击力,保证乘坐舒适和货物完好,迅速衰减由于弹性系统引起的振动,传递垂直、纵向、侧向反力及其力矩,并起导向作用,使车轮按一定轨迹相对车身运动。悬架决定着汽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汽车十分重要的部件之一。 1悬架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根据悬架的阻尼和刚度是否随着行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可分为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三种悬架的模型图如图1所示),半主动悬架还可以按阻尼级分为有级式和无级式两类。传统的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系数,是按经验设计或优化设计方法选择的,一经选定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就无法进行调节,因此其减振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这种悬架称为被动悬架。为了克服被动悬架的缺陷,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主动悬架的概念,主动悬架就是由在悬架系统中采用有源或无源可控制的元件组成。它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根据车辆的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主动作出反应,以抑制车体的运动,使悬架始终处于最优减振状态。所以主动悬架的特点就是能根据外界输入或车辆本身状态的变化进行动态自适应调节。因此,系统必须是有源的。半主动悬架则由无源但可控制的阻尼元件组成。 在车辆悬架中,弹性元件除了吸收和存贮能量外,还得承受车身重量及载荷,因此,半主动悬架不考虑改变悬架的刚度而只考虑改变悬架的阻尼。由于半主动悬架结构简单,在工作时,几乎不消耗车辆动力,又能获得与主动悬架相近的性能,故应用较广。 由于路面输入的随机性,车辆悬架阻尼的控制属于自适应控制,即所设计的系统在输入或干扰发生大范围的变化时,能自适应环境,调节系统参数,使输出仍能被有效控制,达到设计要求。它不同于一般的反馈控制系统,因为它处理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反馈信息。 自适应控制系统按其原理不同,可分为校正调节器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两大类。由于要建立一个精确的“车辆―地面”系统模型还很困难,故目前的主动悬架,多采用自校正调节器。 虽然现代汽车的悬架种类较多,结构差异较大,但一般由弹性元件、减振元件和导向构件组成。工作原理是:当汽车轮胎受到冲击时,弹性元件对冲击进行缓冲,防止对汽车构件和人员造成损伤。但弹性件受到冲击时会产生长时间持续的振动,容易使驾驶员疲劳。故减振元件应快速衰减振动。当车轮受到冲击而跳动时,应使其运动轨迹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会降低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导向构件在传力的同时,必须对方向进行控制。 2悬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科技进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马车出现的时候,为了乘坐更舒适,人类就开始对马车的悬架―叶片弹簧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在1776年,马车用的叶片弹簧取得了专利,并且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叶片弹簧才逐渐被螺旋弹簧代替。汽车诞生后,随着对悬架研究的深入,相继出现了扭杆弹簧、气体弹簧、橡胶弹簧、钢板弹簧等弹性件。1934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由螺旋弹簧组成的被动悬架。被动悬架的参数根据经验或优化设计的方法确定,在行驶过程中保持不变。它是一系列路况的折中,很难适应各种复杂路况,减振的效果较差。为了克服这种缺陷,采用了非线性刚度弹簧和车身高度调节的方法,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无法根除被动悬架的弊端。被动悬架主要应用于中低档轿车上,现代轿车的前悬架一般采用带有横向稳定杆的麦弗逊式悬架,比如桑塔纳、夏利、赛欧等车,后悬架的选择较多,主要有复合式纵摆臂悬架和多连杆悬架等。 半主动悬架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73年,由D.A.Crosby和D.C.Karnopp首先提出。半主动悬架以改变悬架的阻尼为主,一般较少考虑改变悬架的刚度。工作原理是:根据簧上质量相对车轮的速度响应、加速度响应等反馈信号,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调节弹簧的阻尼力或者刚度。半主动悬架产生力的方式与被动悬架相似,但其阻尼或刚度系数可根据运行状态调整,这和主动悬架极为相似。有级式半主动悬架是将阻尼分成几级,阻尼级由驾驶员根据“路感”选择或由传感器信号自动选择;无级式半主动悬架根据汽车行驶的路面条件和行驶状态,对悬架的阻尼在几毫秒内由最小到最大进行无级调节。由于半主动悬架结构较简单,工作时不需要消耗车辆的动力,而且可取得与主动悬架相近的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汽车车速有了很大的提高,被动悬架的缺陷逐渐成为提高汽车性能的瓶颈,为此人们开发了能兼顾舒适和操纵稳定的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概念是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悬架设计中率先提出的。它在被动悬架的基础上,增加可调节刚度和阻尼的控制装置,使汽车的悬架在任何路面上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控制装置通常由测量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能源系统等组成。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大著名的汽车公司和生产厂家竞相研制开发这种悬架。奔驰、沃尔沃、洛特斯、丰田等在汽车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试验。装备主动悬架的汽车,在不良路面高速行驶时,车身非常平稳,轮胎的噪音小,转向和制动时车身保持水平。其特点是乘坐非常舒服,但不同程度存在着结构复杂、能耗高、成本昂贵、可靠性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汽车绝大部分采用被动悬架。在半主动和主动悬架的研究方面起步晚,与国外的差距大。在西方发达国家,半主动悬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趋于成熟,福特公司和日产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动悬架虽然提出早,但由于控制复杂,并且牵涉到许多学科,一直很难有大的突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仍仅应用于排气量大的豪华汽车。未见国内汽车产品采用此技术的报道,只有北京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对主动悬架展开研究。 3悬架的发展趋势 由于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要求,具有安全、智能和清洁的绿色智能悬架将是今后汽车悬架发展的趋势。 (1)被动悬架是传统的机械结构,刚度和阻尼都是不可调的,依照随机振动理论,它只能保证在特定的路况下达到较好效果。但它的理论成熟、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相对低廉且不需额外能量,因而应用最为广泛。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被动悬架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通过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后,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或有限元法寻找悬架的最优参数;研究可变刚度弹簧和可变阻尼的减振器,使悬架在绝大部分路况上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研究导向机构,使汽车悬架在满足平顺性的前提下,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 (2)半主动悬架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执行策略的研究;执行器的研究。阻尼可调减振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节流孔的大小调节阻尼;一种是通过改变减振液的粘性调节阻尼。节流孔的大小一般通过电磁阀或步进电机进行有级或无级的调节,这种方法成本较高,结构复杂。通过改变减振液的粘性来改变阻尼系数,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无噪音和冲击等特点,因此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 (3)主动悬架研究也集中在两个方面:可靠性;执行器。由于主动悬架采用了大量的传感器、单片机、输出输入电路和各种接口,由于元器件较多,降低了悬架的可靠性,所以,加大元件的集成程度,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执行器的研究主要是用电动器件代替液压器件。电气动力系统中的直线伺服电机和永磁直流直线伺服电机具有较多的优点,今后将会取代液压执行机构。运用电磁蓄能原理,结合参数估计自校正控制器,可望设计出高性能低功耗的电磁蓄能式自适应主动悬架,使主动悬架由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 4结论 总体来说,主动悬架的减振效果好,性能优越,解决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矛盾。但元件成本较高,工作时需要较多的能量,整车质量也有所增加,因此主动悬架会大大增加成本和能量消耗;半主动悬架的减振性能接近主动悬架,操纵稳定性优于被动悬架。性能可靠,调节方便的可调阻尼减振器和算法简单有效的控制策略将是半主动悬架发展的必经之路。被动悬架的性能相对最差,但它的成本最低,也不需消耗能量。被动悬架在一定的时间内仍将是应用最广泛的悬架系统,通过进一步优化悬架结构和参数可以继续提升悬架性能。 悬架技术的技术创新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先进制造技术、运动仿真等为悬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悬架的发展也给这些相关学科提出更高的理论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汽车空调产品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汽车空调压缩机的旋转轴是通过磁性离合器及皮带与发动机曲轴相连取得动力的。当出风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它则控制磁性离合器切离,这样压缩机不工作。如果这一控制失灵,那么压缩机将不断工作,使蒸发器结冰造成管道压力超标,最终破坏系统甚至造成损坏。文章就空调产品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汽车空调;节能减排;独立式空调 目前大部分小汽车(主要指民用小车)上用的制冷剂有R-12制冷剂和R-134a制冷剂两种。R-12制冷剂是一种普通制冷剂,含有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氟利昂,而且在明火下会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R-134a是一种新型环保制冷剂,具有无毒、无色、不燃不爆、热稳定性好等性质,更重要的是R 134a制冷剂不损害臭氧层。这两种制冷剂的化学结构互不相同,所以在汽车上是不通用的。而且它们配套使用的制冷剂油也不可互溶。如果加错制冷剂会令系统损坏,如对胶管的腐蚀等。R134a之所以用来替代R12,是因为其热力性质与R12相似,是一种不含氯的氟利昂,其臭氧破坏系统为零,所以,现在的新车基本都已使用R134a,即人们常说的环保制冷剂。 一、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 其实汽车空调和我们熟悉的家用空调制冷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R12或是R134a压缩释放的瞬间体积急剧膨胀就要吸收大量热能的原理制冷(由于R12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出于环保的要求发达国家从1996年开始改用R134a做制冷剂)。汽车空调的构造和家用的分体空调类似,它的压缩机往往是安装在发动机上,并用皮带驱动(也有直接驱动的),冷凝器安装在汽车散热器的前方,而蒸发器在车里面,工作时从蒸发器出来的低压气态制冷剂流经压缩机变成高压高温气体,经过冷凝器散热管降温冷却变成高压低温的液体,再经过贮液干燥器除湿与缓冲,然后以较稳定的压力和流量流向膨胀阀,经节流和降压最后流向蒸发器。制冷剂一旦遇到低压环境即蒸发,吸收大量热能。车厢内的空气不断流经蒸发器,车厢内温度也就因此降低。液态制冷剂流经蒸发器后再次变成低压气体,又重新被吸入压缩机进行下一次的循环工作。在整个系统中,膨胀阀是控制制冷剂进入蒸发器的机关,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太多就不易蒸发而太少冷气又会不够,因此膨胀阀是调节中枢。而压缩机是系统的心脏,系统循环的动力源泉。 二、汽车空调的组成 汽车空调一般主要由压缩机(compressor)、电控离合器、冷凝器(condenser)、蒸发器(evaporator)、膨胀阀(expansion valve)、贮液干燥器(receiver drier)、管道(hoses)、冷凝风扇、真空电磁阀(vacuum solenoid)、怠速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汽车空调分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高压侧包括压缩机输出侧、高压管路、冷凝器、贮液干燥器和液体管路;低压侧包括蒸发器、积累器、回气管路、压缩机输入侧和压缩机机油池。相应地空调系统的设计面临新的挑战:因为无论发动机模式和电动模式时都需要空调(或采暖)。 三、汽车空调系统分类(按动力源分) (一)独立式空调 有专门的动力源(如第二台内燃机)驱动整个空调系统的运行。一般用于长途货运、高地板大中巴等车上。独立式空调由于需要两台发动机,燃油消耗高,同时造成较高的成本,并且其维修及维护十分困难,需要十分熟练的发动机维修人员,而且发动机配件不易获得,尤其是进口发动机;另外设计和安装更容易导致系统质量问题的发生,而额外的驱动发动机更增加了发生故障的概率。 (二)非独立式空调 直接利用汽车的行驶动力(发动机)来运转的空调系统。非独立式空调由主发动机带动压缩机运转,并由电磁离合器进行控制。接通电源时,离合器断开,压缩机停机,从而调节冷气的供给,达到控制车厢内温度的目的。目前,绝大部分轿车、面包车、小巴都使用这种空调。目前非独立式空调主要分为分体式、整体式。 1.分体式前端空调系统(HVAC)-(Heater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前蒸发器:是对通过膨胀阀后的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进行蒸发,吸热后成为常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主要结构:管带式、层叠式、平行流式。 前暖风散热器:通过发动机冷却水提供的热量制热。主要分为:前暖风、后暖风(面包车、小巴)、侧暖风(面包车、小巴)。 2.整体式前端空调系统(HVAC)-(Heater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四、汽车空调系统的特点 1.空调装置运行时振动较大,前面己提到汽车空调装置是移动式车载空调装置,由于道路不平,汽车在行驶中颠簸振动大,所以装置中连接管道应采用挠性制冷剂管道。 2.冷凝器紧靠着发动机的散热器,所以它的冷凝温度往往是低高的,所以其运行工况比其它空调装置恶劣。 3.汽车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是直接由发动机驱动的,它是通过一个皮带驱动机构来实现的。当压缩机不工作时,压缩机可以与发动机脱开,它是通过一个电子离合器来实现的。空调系统停止工作时,应经常检查皮带的松紧,以确定离合器动作是否正确,有时离合器因轴承的损坏而影响压缩机的轴封,造成压缩机轴封处制冷剂泄漏,所以要检查离合器轴承损坏的早期迹象。 4.空调系统舒适性的评价。影响舒适性的因素很多,所以不能用一个精确的量值来确定,但我们还是可以规定一个舒适性范围的。 5.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汽车空调运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汽车排气管排放量的2%~10%,随着高性能发动机的使用,这一比例逐渐变大。目前使用汽车空调在总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例仍很小。在美国,EPA统计的汽车空调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0.1%。 温室气体排放发生在汽车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生产、使用、回收处理。LCCP表示从生产到回收的排放量,包括零部件材料使用的能量造成的排放。LCCP概念比原先使用的“TEWI”概念更为科学。“TEWI”只包括了制冷剂的直接排放和系统运行能耗造成的问接排放;LCCP还包括了制造零部件、制冷剂消耗的能量、替换及服务耗能。 6.未来新型动力车可能使用的空调系统。汽车动力系统的环保设计对市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汽车空调系统效率对客户的影响,然而对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及低排放汽车,它们是否能被用户接受却往往依赖于是否拥有效率更高的采暖和空调系统。例如,单用电力制冷和采暖可使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可行驶里程减少50%以上,以至连典型城市交通都难于适应。对于日益开拓的家用轿车市场,微型车用于空调的能量少于普通车辆,但这部分能量在小功率发动机的输出功中占的比例却不小。 7.未来新型空调系统的开发。空调系统开发必须与汽车开发同步,以适应新的变化:如发动机效率提高(余热量减少)、电气化、混合驱动动力及其它新型零部件使用后导致空调系统特性的变化。 汽车电气化日益加强。新型的电子元件如加热座椅、娱乐系统、电子导航等在汽车上的应用日渐广泛,为了适应这些技术,汽车生产商正在拟转向42V系统。采用高电压系统后有可能去除皮带驱动的系统,如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水泵及动力转向泵等。这使在汽车空调系统中应用全封闭压缩机成为可能,并且只要发动机舱内靠近仪表盘的部分在足够的空问,就有可能用金属管代替软管,从而大大降低制冷剂泄漏。 电动车及一些混合动力车需要负荷调整。电动车和一些混合驱动车为了达到高效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以尽量少使用燃料来满足动力要求。 新的零部件技术可减少空调或采暖负荷增强车身隔热、改进门封结构、玻璃镀层和其它新技术的应用都可减少车室热负荷,从而减少用于空调或采暖的能耗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及能源和环境的变化对交通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遵循能源发展形势及能源发展战略,研发和使用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解决能源和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发展趋势和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工业 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 1.国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著名的汽车厂商都在加紧研制各类电动汽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一直以来,出于对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及占领未来世界汽车市场的考虑,日本十分重视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从世界范围内看,日本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的发展方面,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世界上能够批量产销混合动力汽车的企业,只有日本的丰田和本田两家汽车公司。1997年12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日本市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轿车PRIUS。目前,该公司推出的混合动力轿车已经是多次改进后的第二代产品,其生产工艺更为成熟。根据丰田汽车公司的测试,PRIUS轿车在城市工况下比同等排量的花冠轿车节油44.4%,在市郊节油29.7%,综合节油40.5%。美国的汽车行业在电动汽车产业化方面比日本还有部分差距,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仅仅小批量生产、销售过纯电动汽车,而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目前还未能实现产业化。 2.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电动汽车研发工作在我国也正在持续地进行着。“十五”期间,国家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改善大气环境、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设立“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国家、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我国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实施4年来,经过2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0多名技术骨干的努力,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燃料电池汽车已经成功开发出性能样车,燃料电池轿车已累计运行 4000km,燃料电池客车已累计运行8000km;混合动力客车已在武汉等地公交线路上试验运行超过14万km;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客车均已通过国家有关认证试验。 二、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种类 根据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有关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后文简称《规则》),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概念。实用非常规车用燃料来作为动力源的汽车便是新能源汽车,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汽车拥有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构也较为新颖。《规则》还指出: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出现以来,动力形式主要有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种。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主要的研究方向。 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1.过渡阶段的不二之选――混合动力汽车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已较为明朗。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多年,其技术相对成熟,已具备了良好的燃油经济性、较好的动力性和环保性,因此,笔者认为混合动力汽车是向真正意义上纯电动汽车过渡阶段的不二之选。然而目前为止,由于混合动力汽车在装备常规的动力装置以外,还必须安装蓄电池,加之长期以来的研发成本,造成了现阶段混合动力价格居高不下。这也是阻碍混动车普及的一个关键问题。随着技术问题的陆续攻克和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笔者认为混合动力未来汽车近几十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2.上帝的宠儿――纯电动汽车 由于电池技术的原因,纯电动汽车微型化已成为其发展的一个趋势。以高性能的镍氢、镍镉电池和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为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当前,世界范围内纯电动车正处在“更上一层楼”的阶段。美国蓝鸟客车公司、本田、丰田、比亚迪、奇瑞等均相继推出了相应的纯电动客车和轿车。然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电池容量、驱动电机、快速充电、二次污染等。因此,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并非某个公司或某几个公司就可以完成的。如对其进行政策性补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快速充电站、充电桩、换电站或者电池租赁点;以及对研发单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3.未来的巨人――氢燃料电池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但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 20%。中国长安汽车在 2007 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氢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氢分子非常小,极易透过储藏装置的外壳逃逸,存储和运输非常困难。另外最致命的问题是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者利用天然气,如此一来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除非使用核电来提取,否则无法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结语: 从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角度来看,以纯净能源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的汽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应该以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为重点,着力解决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积极推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实现“弯道超车”,提高我国的竞争实力。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汽车维修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日益拥堵的交通环境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汽车已经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的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虽然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但是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直都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汽车维修技术的提高及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是确保汽车出行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本文对汽车维修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对有关人员提供相关的帮助。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行业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起来的,在迄今为止的60多年中,汽车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加了汽车运行的隐患和风险,而汽车维修也是在这时兴起的。在现今社会中,汽车行业迅速发展,与之相互补的汽车维修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要对传统的汽车维修技术进行更新,对技术人员的技修能力进行提高,更好的顺应当前的时代潮流和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远大的前景。 一、汽车维修技术的现状分析 (一)汽车维修信息更新速度慢 汽车维修技术是伴随着汽车生产销售发展起来的附属行业,其在信息吸收和获取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滞后现象,甚至已经出现了与汽车制造业发展不相配套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在汽车技术的研发上进行了很大的投入,很多的高新科技逐渐的应用到了汽车制造上,但是汽车维修的技术人员却没有获得新技术的相关信息,自身拥有的维修信息又无法满足目前的汽修需要,所以对于很多的汽车故障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当前在汽车制造中,多数的汽车都已经使用了机电液一体化的电控系统,但是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对这方面信息获取的的失效和不及时,就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准确的把握,甚至会在维修中引发其他问题,增加维修的难度,从而影响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水平低 目前,我国从事汽车维修的人员多数为初高中学历的技术人员,所接受 专业训练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导致汽车维修人员的素质在整体上就是欠缺的,所以维修质量问题难以保证也是意料之中的。另外, 目前我国从事汽修的人员多数为学徒工,在技校学习时知识获取的不到位或者学校、企业培训不到位等都导致其对现代化的汽修技术了解的少之甚少,跟不上时展的步伐[1]。此外,有些汽修企业为了节约企业成本,在人才引进上忽视了人员的专业性, 这就是造成了当前我国汽修行业人员水平整体下降的局面。 (三)汽车维修设备十分落后 由于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与汽车制造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汽车维修检测设备也存在落后的现象,无法准确的检测出汽车的故障问题,也保证不了检测的准确性,这就增加了汽修工作的开展难度。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汽车制造已经趋于智能化发展了,所以汽车检测设备也应该顺应汽车制造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以此来满足汽车维修的正常需求。 目前我国在汽车维修设备和技术上已经进行了适时的更新,但是就整个汽修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技术仍然在维修中占绝大部分,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不仅如此,国内产品性能不够稳定,只能靠低价格来销售,最终很难长久得到市场的认同。 例如,发动机燃烧机油是汽车的一种常见故障,造成这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配气机构、活塞连杆组、缸体等部件的密封配合不良,或者还存在机油加注过量等现象。在修理过程中,零件材料质量的优劣,维修加工工艺不规范,技术人员的精度不达标,也同样会引起发动机窜油的故障。因此,在汽车维修中,维修信息的获取、技术人员的工艺水平以及维修设备都直接影响了维修的质量和效果。 二、汽维修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故障检测一体化、智能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科技逐渐被应用到了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当中,而科技也使得汽车维修向着科技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汽车维修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提高了故障检测的精确度,减少了检测的失误率,也使得汽车维修的质量和效果大大提升[2]。 另外,汽车维修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不仅可以对汽车故障进行检测,还可以对汽车的故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然后更加精确的找到汽车故障的问题和成因,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使汽车维修保养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二)汽车维修人员的专业化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受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的限制,汽车维修技术未来必须要向人员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汽车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大众和市场对汽车产品需求量的与日俱增等也都要求汽车维修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汽车维修观念先进化 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维修技术,还要不断的提高维修的品质,进行维修观念的更新,从而更好的顺应当前汽车行业以及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目前,汽车维修也应该向着观念的先进化方向发展,也就是在汽车维修中贯彻和落实节能低耗、减少污染等重要理念,从而使未来的汽车维修保养更加的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汽车维修技术的先进观念的落实,使得汽修技术也向着节能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在汽车维修中损害非修理部件的事情经常存在,所以在先进的维修观念下,汽车维修积极贯彻资源节能的理念,将维修的精确度进一步提高,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损耗,在节约维修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汽车维修的环保理念和绿色理念,提高了维修的整体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与快速更新换代的汽车生产技术逐渐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因此,针对于汽车维修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改善汽车维修技术不理想的问题,从整体上提升汽车维修的技术水平。另外,从汽车行业以及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考虑,汽车维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向着人员专业化、理念先进化、故障维修一体化等方向发展 。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小汽车壳体机械加工技术的现状和近期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汽车的数量与日俱增。我国以汽车“制造业”闻名于世。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力推动小汽车壳体机械加工生产研发技术的迈进,以现代计算机数控加工为主,加之NC机床和MC为基础的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从而建立具有自动化、集成化特点的体系,从而为小汽车壳体机械加工技术夯实基础。 关键词:机车壳体;汽车工业;金属切削;现状;趋势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化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现阶段,人们以汽车为主要代步方式,吸取国外的生产加工技术,不断汲取研发经验,从而提升自身行业的水平。 1 国内汽车机械加工技术发展与现状 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随着国民素质的水平的提切而不断提高,汽车机械制造业及相关的关联性产业也得到飞速的进步。20世纪下半叶,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基础而发展的第二汽车制造产业朝着多种专用设备和多条自动线条的方向迈进。21世纪初期,小汽车研发成为汽车机械加工产业的重中之重,但国内机床的生产研发并没有满足日常生产的需求,造成汽车所需的多数装备和制造技术只能依赖国外的引进,从而耗费巨大财力。简而言之,虽然我国汽车机械加工技术得到升级和完善,但同国外先进的生产水平相比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硬件设备落后 就当前形势而言,我国的小汽车壳体机械加工生产研发实力还无法实现当前汽车安全所需,缺乏基础的安全保障和性能保障,硬件设备的落后和传统早已无法满足汽车制造过程中对其可靠性、精准度以及使用寿命的要求。 1.2 自主研发能力亏欠 由于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使汽车产业处于瓶颈期,自主创新体系在加工技术和现代制造产业方面得到不提升,无法发挥自主研发的主动性,缺乏创新能力。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片面地强调如何解决制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升级改造,从而落后于世界。 1.3 软件应用范围狭隘 小汽车壳体加工主要以集成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为主,为实现生产的高效率,流水作业成为制造厂中的主要工作形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局限于一个版块,单一片面的生产一项软件,从而形成软件应用范围的狭隘性。 2 汽车壳体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汽车壳体机械加工技术的深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引起,汽车壳体机械加工技术也逐渐的得到改良优化。主要以集中工序,简化流程为主,为尽量缩短工艺流程,多采用复合工艺,如一刀多刃、一工位多工序,滚、插、铣削由拉削、搓、挤、滚压等代替,磨削由车、铰等代替。与此同时,为提高切削效率,高速刀具技术、高速机床也被运用到生产中。柔性制造技术、珩磨新技术和干式切削技术是新型加工技术中佼佼者。柔性制造技术能实现多个结构不同的产品的同时生产,其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需要柔性制造系统和制造工厂,以及CNC机床和自动化技术。珩磨新技术通过不断研发新型珩磨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作业,如自动更换珩磨头、柔性夹具、实现珩磨的模块化等。而干式切削技术主要依赖于切削液,切削液是传统切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之一,但其对环境有着负面影响。为减少切削液对操作人员以及环境的负面影响,两种干式切削技术应运而生。一种干式切削技术完全不用切削液。而另一种准干式切削,则是在微量润滑剂中混入气体,完成切削。图1为超声振动珩磨技术示意图,图2为干式切削示意图。 2.2 壳体机械加工技术对汽车变速器的重要性 以汽车变速器壳体为例,汽车变速器壳体是变速器的基础设施和配件,壳体能够保证整个变速器处于一个完整的状态。汽车变速器壳体将变速器中各类零件进行安装匹配,将输入轴总成、输出轴总成、换挡机构总成等多个零散部件依照一定的规则和布局结构使整个变速器完成汽车在工作时所需的能量,并且汽车变速壳体还能够保障支撑输出轴按一定的传动比关系输出转矩,使汽车变速器能够顺利通畅的运行工作。除此之外,汽车变速器壳体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变速器总体装备的精准度和运动性能、汽车换挡的灵活性以及阻挡噪声,保证变速器性能始终处于一个密封的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功效。因此,变速器壳体的质量决定着变速器总成的性能。 2.3 汽车壳体高速加工技术 在汽车壳体机械加工中,对高速加工技术的研究需要将机床、刀具与零件结合起来系统分析。随着进入信息化时代步伐的逐步提升,高速加工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系统工程、自动化管理、经营信息技术管理等。就当前形式分析,我国众多汽车机壳数控生产多以自动化为主,其来源渠道主要以日本、欧美等国家。高速加工技术主要以机床、刀具与其他多个零件结合系统分析为主,由于小汽车壳体加工零件孔多为复合式结构,所以主要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在一次性走刀过程中完成精加工。例如,刀具多采用Ti基陶瓷、CBN、SiN陶瓷等超硬材料。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壳体机床结构突破早期的传统形式,为实现生产线各加工工位、加工工序生产节拍对质量和精度的要求,专用成型刀具、高速多刀和加工工艺主导了机床的结构设计。除此之外,在汽车壳体机床技术升级层面,主要朝着复合加工中心模块化、加工速度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加工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网络化、加工模式系y化,实现高速加工技术的优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全局的观念出发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技术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指出缺陷、不足及未来发展建设所需的必备条件。从软件创新、科研能力创新、机械加工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精益求精,积极主动的吸取国外优异先进的加工技术,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的状况,不断提升小汽车壳体机械加工水平,在未来建设道路上以高速加工技术和发动机制造技术为主,从而实现经验、实践层面“质”的提升,逐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专用汽车的发展概况,从专用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专用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专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 1 我国专用汽车企业发展现状 1.1 专用汽车产品特点分析 我国的专用汽车按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运输类和作业类。随着高等级公路网络化建设的加快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运输类专用汽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几年,自卸汽车、厢式运输车、罐式运输车、半挂车等的迅猛发展即是佐证。由于这类车型具有市场需求量大、可批量生产、底盘选择余地大、技术门槛低等特点,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专用汽车企业组织生产。一方面,整车企业对批量小的底盘缺乏开发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多数专用汽车企业又不具备专用底盘生产资质和技术能力。随着《专用汽车底盘生产准人管理规定》的完善和实施,专用底盘制约专用汽车发展这一瓶颈问题有望缓解。作业类专用汽车要求专用底盘性能可靠、技术先进,专用装置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因此大量的先进技术被移植到作业类专用汽车上,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高,甚至专用装置比专用底盘价格高出数倍,容易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国内领先产品,如广东粤海的清障车、杭州爱知的高空作业车和北电科林的广播电视车等。 1.2 专用汽车企业技术研发分析 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已有6%左右的企业建立了完整的产品研发体系,具备独立的系列化产品开发能力。大部分专用汽车企业采用开发软件进行模块化仿真设计,如Aut。-CAD、Por/E、CATIA等,大大提高了研发质量和缩短了开发周期。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专用汽车产品研发还处于较低水平,模仿设计痕迹比较明显,技术雷同现象突出,并没有实现质的转变。 1.3 专用汽车企业工艺装备分析 工艺装备对提高专用汽车产品的生产质量至关重要,受到了专用汽车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纷纷不惜重金采购先进的工艺设备,我国的专用汽车产品生产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大部分专用汽车企业都装备了智能化焊接机、焊缝检测机、数控切割机、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控折弯机、数控剪板机、整车喷砂喷丸机等先进的机电工艺设备,工艺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 我国专用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行业需要引导和规范 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管理完全归属于整个汽车行业的管理体制当中,由于专用车的特殊性,产品标准的适用性不够完善,标准法规的制订、修订工作跟不上产品开发的速度,相关的管理政策没有细致的规定,执行的力度也不够强,使部分专用汽车企业和产品的发展受到影响。我国专用汽车企业同时分属多个行业和多级政府部门,部门职能交叉,加大了政府的协调成本,给实施行业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公告》、“3C”认证、《环保目录》等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专用汽车产品的特殊性,加大了产品注册申请成本,使企业失去了经营的灵活性和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用汽车的发展。 2.2 产品结构不合理 国外发达国家专用汽车保有量占载货汽车保有量的比例已达到65%左右,专用载货车年产量占当年载货车总产量的50%以上,载货类专用车中,轻、中、重型比例为3∶ 4∶ 3。而据2004年统计,我国专用汽车总产量约为60. 55万辆,占当年载货车总量的39. 7%,在吨位构成比方面,中型专用车多,重型专用车少。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与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3 底P专用化程度不高 专用汽车种类多、规格杂,为满足不同专用装置的良好匹配,对底盘有着独特结构和特殊性能的要求。我国专用汽车底盘的技术含量不高,长期困扰着专用汽车的发展,除有少量专用汽车如部分起重汽车采用专用底盘,其余大多数专用汽车采用二类载货汽车底盘改装,这些车型结构布置不够合理,车辆适应性、经济性、平顺性较差,极大地影响着专用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外购底盘进行改装生产的中小企业,机械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2.4 研发能力薄弱、核心技术欠缺 我国专用汽车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如半挂车、自卸车等,一些高科技产品及高技术关键部件仍需进口。由于专用汽车生产批量小,新产品开发所需投入较大且投入回收期长,许多企业虽然在部门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有所安排,但普遍存在资金和人力投入的不足,特别是缺乏高素质技术开发人才,因此,实际的研发工作无法开展,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成为了行业技术发展的瓶颈。总体来讲,我国专用汽车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国内企业大多是仿造国外车型,个别车型为引进国外产品关键技术、关键部件。 3 我国专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3.1 品种多样化 专用汽车产品是专门为特殊用途服务的,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由于专用汽车服务的广泛性和专业性,形成了专用汽车多品种的特点。目前世界上专用汽车品种发展速度极快,功能要求越来越细,专用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各行业的特点不同,我国专用汽车及其底盘发展趋势对具体品种的需求量也不同。 3.2 产品重型化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重型卡车的市场销量为487 481辆,同比增长58.64%。从中长期来看,推动重型卡车行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公路货运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同时,道路条件的改善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公路运输的高速化、集装箱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大吨位、大功率、多轴化专用汽车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4 结束语 我国专用汽车的主流市场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城市建设与服务,二是高等级公路运输与管理。这两大领域包括了专用汽车的大多数品种,这些品种会根据各自行业的发展情况,随时间、地点的不同成为市场的热点。因此,富有远见的专用汽车企业要努力把握发展机遇,完成技术、资本、营销体系建设的积累,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具有优势产品而获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汽车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而汽车在使人们的出行更方便的同时,也得到了人们更加合理使用的思考与探讨。而对汽车状况检测的方法以及相关故障维修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将使汽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是现阶段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对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汽车检测维修过程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检测与维修技术;现状;发展方向 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蓬勃,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这种形式下,不但使汽车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对汽车进行检测维修的技术也逐渐被重视。汽车检测维修技术与汽车是否能够正常运作有着一定的关系,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的重要性极为突出。然而在现阶段中,我国汽车检测维修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例如相关工作人员在维修中使用零件以次充好、夸大维修故障等,使车主在支付更多费用的同时还无法确保汽车的维修质量。通过一定解决方案的实施,不但能使汽车检测维修技术能够更好地发展,还可以确保汽车的正常运作和人们的生命安危。 1汽车检测与维修现状 目前,通常都是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检测和维修,不但能够确保一定的安全性,还能提高检测维修结果的可靠性。例如排气分析仪、车轮定位仪和非接触时车速仪等机电一体化检测设备。国外现已将相应汽车检测制度和维修体系建立,使汽车检测维修更具专业化。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已经普遍具备标准化,其发展趋势也在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前进。 在我国,随着汽车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有关汽车的交通事故或是安全环保问题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升高。为了使社会公害减少,如何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进行改善和创新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内容。现阶段中,在对汽车进行维修时通常都是事后进行,当问题出现后才检查问题环节,未能构成预防意识,使交通事故有着很高的发生率。因此,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急需进行完善和创新。而将现代化科技技术融入到汽车检测与维修中,能够将事故诊断结果更加精准,从而将人为操作不合理造成的安全事故风险降低。 2汽车检测与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检测维修中使用零件以次充好 我国汽车维修市场目前处于较为混乱的状况,各类伪劣假冒产品在市场中十分泛滥,导致消费者在对汽车维修时,不但汽车维修质量得不到保障,还经常出现高价购买到劣质产品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不但会发生在维修市场中,部分汽车维修厂也时常会有该类情况发生。维修厂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利益[1],通常会在维修中采用质量较差的零部件,却在对消费者报价时说维修过程中使用的零部件为高质量。在汽车维修中使用这些劣质产品无法使汽车性能得到保障,使汽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消费者构成生命威胁。 2.2技术人员谎报故障 由于部分消费者对汽车的维修知识不了解,汽车一旦出现故障,消费者通常会将汽车送往维修厂进行修理,给了部分维修人员牟取暴利的机会。部分汽车维修工作人员在对汽车进行维修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汽车存在的故障问题夸大,导致消费者付出的维修费更多。例如由于汽车内部某个零件损坏,导致声音无法发出,而部分汽车维修人员会告知消费者由于汽车内部出现故障,需要进行全面修理;在维修汽车的过程中,仅需要对汽车进行清洁便能将故障解决或是故障其实十分的小,但是维修人员却将故障说大,告知车主必须更换部分零件,或是拆卸并不需要拆卸的零部件,以此进行更多工时费的收取。这些情况时常发生,而由于车主对维修知识并不了解只能选择接受。 3汽车检测与维修发展趋势 3.1信息化汽车故障检测 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汽车检测维修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将信息技术融入汽车检测维护中,利用网络将维修诊断信息传递,并整理、总结各类车型的维修资料。信息化汽车诊断技术能够将原本效率慢、不够准确的限制打破[2],在各个维修企业间还能将资源共享实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还能将维修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和各类维修设备结合成一体,能够与其他维修企业共享维修软件和硬件。 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还能提供给用户热线咨询的方法,便于用户询问汽车故障诊断的指В获得最佳的维修方法。同时,通过汽车故障远程诊断服务,维修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中心将现场诊断信息数据传回并处理,然后反馈到现场,便于对现场故障诊断的指导。 3.2规范化检测与维修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的进步,部分检测维修企业逐渐加大了对检测维修技术规范的重视。由于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对汽车最基础的部分维修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大部分汽车在检测维修时都有一定不足存在,从而使汽车检测维修质量降低。因此,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必须对使用的检测维修技术基础严格进行规范,确保检测维修技术的科学、合理和规范。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可以根据汽车修理规范和汽车检测维修原则,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专业的汽车检测维修方案,为汽车检修提供更好地保障。 3.3智能化检测与维修技术 目前,国内部分汽车检测维修企业都引进了一定数量的科学设备和技术,从而将汽车检测维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水平都提高了一定幅度,促进了汽车检测维修中的光管工作进一步的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根据现阶段中国内现有科技发展成果能够看出,将集光电机一体化运用到汽车检测维修过程中,能够使汽车检测维修设备的工作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检修设备朝着智能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3],由于目前信息化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中普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将各类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到汽车检测维修工作中,能够使汽车检修企业借助互联网监控系统的全面性和共享性对汽车进行监控,并且还能通过智能化发展的网络推动技术和设备朝着智能化发展方向前进,使汽车检测维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使汽车检测维修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3.4综合性检测站建设 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可以将对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为基础,进行汽车检测站的建设,便于检测汽车存在的故障并明确汽车故障的类型,并对汽车使用的各类型参数和汽车使用性能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性汽车检测站的建设,不但能够使每个汽车检测站能够实现独立检测的任务,同时又可以形成系统、快捷、高效、精准的数据提取体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共享,使得到的数据能够共享于汽车的检测与维修。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实力和各个城市的建设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加强了对汽车检测维修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汽车检测维修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因此在检测维修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足,而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加强对汽车检测维修的改进和创新,通过对先进技术的使用从而提高汽车检修质量,促进我国汽车检测维修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汽车售后市场快速发展,但相关售后市场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以及认证体系尚未建立。本文分析认为,随着国家汽车售后相关政策改革,以及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未来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将呈现团体标准快速发展、急需标准优先完善、第三方认证制度逐步建立的发展趋势。 截至2016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94亿辆,汽车驾驶人超过3.1亿人,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为汽车售后市场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汽车售后领域各类专业标准、管理规范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售后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体系作为指导产品设计和生产、引导和规范市场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汽车售后市场当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作用。分析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现状,厘清现有标准体系的问题和不足,有助于指明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引导我国汽车售后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售后标准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作为技术和服务的集合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汽车售后市场的特殊性,可将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的作用与意义体现在如下2个方面。 第一方面:可以指导产品设计和生产。 售后市场标准是市场需求向生产端的直接反映。可以在界定产品的技术和功能,指导产品设计和生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产品通用型、互换性,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督促企业提高生产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提高配件产品在独立售后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第二方面:可以引导和规范市场。 建立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完善汽车售后市场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才能保证售后市隽闩浼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形成市场进入门槛,淘汰落后、鼓励先进,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现状和问题 我国汽车售后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服务项目和数量上有了高速增长,但是我国汽车售后标准体系在技术标准、管理规范、认证认可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相关认证机构、行业协会等正在积极推动建立相关标准,但是尚未形成行业权威的技术标准品牌。主要面临3方面的瓶颈。 第一方面:配件产品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汽车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QC)和企业标准组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组织制定,其标准主要涉及安全、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急需和行业关注热点,企业标准由于涉及企业知识产权和产品技术机密,很难得到直接应用。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汽车售后市场零配件产品检测领域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 第二方面:管理规范不健全。 汽车后市场涉及汽车美容、装饰、维修、保养、租赁、金融、保险、改装、道路救援、报废回收以及赛事活动、文化传播等诸多领域,汽车后市场服务细分行业和新的服务方式、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原有的汽车维修与配件流通相关管理规范难以涵盖上述领域,也很难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第三方面:认证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售后市场没有完善的产品认证和市场监督制度,配件质量参差不齐,广大车主也很难辨别优劣,继而导致车主对独立售后服务体系的不信任。以欧美发达国家经验,授权维修体系的汽车售后服务与销售功能相分离,同时独立售后体系也将快速发展,如连锁快修、综合维修等。市场对售后配件需求潜力巨大,我国也急需像国外独立认证机构一样建立自己的认证制度,培育有影响力的售后市场认证品牌,为售后市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发展趋势 为规范汽车售后市场行为,建立产品技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水平,2014年9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4〕186号)提出发展同质配件的大方向,汽车售后市场迎来新的发展变革机遇。因此,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发展趋势会有以下3个特点。 1、 汽车售后市场团体标准将快速发展。 目前国家标准管理机制正在变革,标准编制的组织与均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担,标准化工作广泛存在立项难、更新周期长、标准化活动社会参与程度不够等问题,并由此压缩了标准的社会供给,然而发展团体标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以及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汽车行业各行业组织需抓住机会,发挥特长,编制一批行业需要、科学规范的汽车售后市场团体标准。 2、 汽车售后市场急需标准将优先建立及完善。 现行的汽车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售后市场标准的需要,对于售后市场急需的技术标准,如制动盘、碰撞类金属件、易损塑料件、橡胶密封件、燃料系统清洗剂、系列车用油品等将优先发展;同时与售后市场相关的管理规范,如汽车维修、汽车救援、汽车物流、汽车用品、汽车电子商务、平行进口售后服务规范等也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3、具有汽车售后市场特色的第三方配件认证制度将逐步建立。 我国对于部分汽车零部件要求获得CCC强制认证,要求满足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性能。然而针对汽车售后市场特殊需求,还应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CAPA采用的第三方认证制度,再结合我国车主和维修体系的实际国情加以推广。在政策支持和广大机构推动下,随着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消费者对于认证认识度的提高,我国将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认证制度。 随着我国汽车消费市场逐渐成熟,汽车售后市场正逐步扩大,如不加以科学的引导和规范,必将加剧行业无序竞争,最终损害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汽车售后市场相关标准体系,引导我国汽车售后市场向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发展趋势 [摘 要]天然气具有安全、环保、经济等诸多优点,本文根据天然气的这些优点以及近几年天然气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汽车加气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急剧增加,汽车拥有量也急剧增长,导致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和各种有害物质排放量激增。在这种形势下,清洁高效的天然气能源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天然气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加气站应运而生,发展汽车加气站逐渐成为改善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1 以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的优缺点 作为汽车燃料的天然气通常分为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两种,其成分90%以上是甲烷,并经脱水、脱硫净化处理。与传统汽柴油燃料相比,天然气作为新兴的汽车燃料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一些劣势。下面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1.1 优点 1.1.1 环保 因为天然气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其分子较小且结构简单,燃烧完全,燃烧后释放的碳氢化合物,几乎不会合成臭氧。而传统的汽柴油燃料,其分子较大,具有多重碳-碳键,燃烧时会伴随着更为复杂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增加了不完全燃烧的可能性并且易于放出未燃烧的、易发生光化合反应的碳氢化合物,从而加剧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以天然气代替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汽车燃料,可以有效降低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1.1.2 经济 ①节省燃料费:以压缩天然气(CNG)汽车为例,通常情况下,压缩天然气的平均价格约为4.3元/Nm3,92#汽油的平均价格约为7.6元/L,而1Nm3CNG的热值相当于0.95L93#汽油,每辆燃气汽车年平均用气量约为11000Nm3,那么在提供相同热值的情况下,燃气费每年仅需要约47300元,而燃油费每年则需要约79420元,即每辆燃气汽车每年可节省约40%的燃料费。②降低维修费:传统汽、柴油中的蜡和胶质等杂物是形成积碳的主要成分,使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能有效减少积碳,保护发动机免受伤害,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可以延长大修时间20%以上,润滑油更换周期延长到15000km。与使用常规燃料相比,可节约50%左右维修费用。 1.1.3 安全 就天然气本身而言,无毒,且不含有一氧化碳,比重p于空气,一旦泄漏会立即向上扩散,不易积聚形成爆炸性气体,安全性较高。而车用天然气(CNG、LNG)的燃点也都比汽、柴油高,不宜点燃;密度低,很难形成遇火燃烧浓度,稍有泄漏即挥发扩散。且抗爆性能好,爆炸极限仅为5%~15%,由此可见以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比传统的汽、柴油安全性更高。 1.2 缺点 以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虽然拥有上述诸多优点,但实际上我国不仅是“相对贫油国”,还是“相对贫气国”,人均天然气资源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随着天然气消费量的逐年增长,供需缺口也将逐年增大。因此,如果找不到能部分替代天然气的新能源,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来缓解当前的石油资源供需矛盾只能是暂时可行的战略路径,不会持久。除此之外,在燃气汽车应用的过程中,用户普遍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动力不足;车身太重;加气不方便,只能跑短途等。但相信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加气站的开发建设,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2 汽车加气站的发展趋势 由于天然气具有低碳环保、经济实惠等诸多优点,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车用燃料,国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预测近几年,天然气汽车在我国仍将呈“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加气站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跟上这个增长速度,以满足供应需求。此外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地方可以使用到廉价的天然气,也确保了加气站可以得到充足的气源。因此在未来的几年稳步推进数量适度、分布均衡的加气站十分有必要。 加气站类型主要分为油气合建站、单纯加气站和加气母站三种。现如今,全国范围内加油站的布局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加气站在选址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加油站的布局,建设适当数量的油气合建站,油气合建站主要建于干道和社区,占加气站总数的90%左右。针对单纯加气站即CNG加气站、LNG加气站、L-CNG加气站和LNG/L-CNG加气站的建设,需根据站区现场或附近是否有管线天然气。CNG加气站一般又可分为母站、常规站和子站:加气母站在城市门站储配站或天然气高压主管道上取气,气源稳定且压力波动小,不受工业民用天然气用气的影响,一般建于靠近城市门站的远郊;常规加气站一般建于靠近城镇燃气管道的城市中心区、城郊;加气子站基本没有土建工程,采用撬装设备,搬迁容易,受土地资源约束少,占地少,主要建于附近无城镇燃气管道的城市中心区、城郊;LNG加气站主要建于高速公路、城郊及公交停车场、物流站场等有LNG加气需求的场所;L-CNG加气站和LNG/L-CNG加气站主要建于附近无城镇燃气管道或母站的城市中心区、城郊。 今后在加气站建设方面,稳步推进加气站建设极为关键。需综合考虑各类加气站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加气站类型。发展加气站的前提是要尽快做好前期调研和发展规划研究,对市场环境和供需群体进行透彻分析,然后通过对天然气汽车用户的用气需求预测进一步确定加气站的规模和数量,避免在加气站发展过程中出现盲目选址、布局混乱、种类单一、结构不合理等情况。 3 结语 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的能源,燃烧后的主要生成物为CO2和H2O,其产生的温室气体只有煤炭的一半,石油的2/3,天然气是一种优良的汽车发动机绿色代用燃料。大力发展包括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载客汽车、环卫车和载货汽车等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运输车辆,符合政府提出的以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和环卫车为重点,推广使用天然气燃料汽车,倡导私家车采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加快建设车用天然气加气站,满足市场发展和实际运行的战略要求。 汽车发展趋势论文:国产汽车品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通过阐述和比较数据等形式,整体的介绍了国内本土品牌汽车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在我国经济放缓的情形下,本文详解了本土汽车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我国本土汽车现状介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汽车市鼍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消费力的提高以及消费者行为思想的转变,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引来了自己的一片春天。近几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销售国。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奢华汽车品牌陆陆续续开始进军内地市场,包括新型汽车的开发(混合动力,纯电力汽车),人们对私家车的购买力和需求都在不断上涨。在2016年,我国乘用汽车汽车生产量为2811.9万辆,同比增长14.5%;销量为2802.8万辆,同比增长13.7%,均为世界第一。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本土汽车销售量呈现可观的上升趋势。从2014年的数据统计中,排名前十的汽车品牌中,合资品牌有着独有的竞争优势。一汽大众以其独占鳌头的销量位居第一,依次往后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为前三甲。自主品牌中仅有长安汽车排名第八名。在畅销车的销售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来源于德产和日产车,本土汽车品牌偏向于低端车市场。因此,本土汽车品牌需要做好后期的战略规划,提高各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精准定位市场。 在我国汽车工业起步阶段,许多国产品牌选择与国外的汽车品牌合资建厂,以达到快速引入技术和资本的目的,而同时,国外的知名汽车品牌也通过与国内的汽车厂商合资,对国内的汽车市场实现了领先占有。近些年来,国产自主品牌开始崛起,加上政府的扶植,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是,由于拥有巨大品牌优势和对市场占有捷足先登的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国产品牌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016年全国销量最好的十个汽车品牌中,有八个是中外合资品牌,只有两个是国产自主品牌,分别为哈弗和吉利,并且这三个品牌推出的车型也多为低端市场产品。 国产自主品牌存在的问题 品牌价值。国产汽车品牌普遍存在发展时间不长,在购买人群中的认知度不够高,品牌形象不够清晰,获得的用户信任也不够高的问题。品牌不只是一个商标,一个良好的品牌,是企业多年不断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从而累积起来的价值。国外的发展成熟的汽车品牌普遍都有着明确的市场定位,比如奔驰的尊贵,宝马的张扬和奥迪的中庸,都是鲜明的品牌标签。而且也因为这些标签,为它们吸引到了特定的购买人群,例如偏向奔驰的有钱的公司老总,偏向宝马的年轻人,和偏向奥迪的政府。这三个品牌旗下针对各类不同人群又开发了多个不同系列,例如宝马三五七系逐级上升和主打新能源的i系,甚至还有专门针对热爱高性能跑车用户开发的M系,购买人群从年轻人到企业老总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车型,在保留自己品牌特性的同时,最大化覆盖市场。国产车的品牌大多时间尚短,而且长久以来普遍被市场定义为低端车、廉价车。人们在购买中高端豪华车的时候,通常不会考虑国产汽车,而国产品牌开发出的车,也多是用来满足代步和家庭日常所需,并没有像国外完善的汽车品牌一样从低到高有完整的市场覆盖。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国产汽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着弯路,比如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自主创新能力差,抄袭国外车,甚至还因为对于国外品牌的过度模仿有过法律纠纷。不过,设计上的模仿和抄袭,在很多国外知名品牌中也有过先例,比如斯巴鲁在起步阶段推出的斯巴鲁360和丰田的Toyopet SA之前都有官司缠身。然而,它们在度过了起步阶段后,都发展出了自己品牌特有的技术和特色,斯巴鲁发展出了自己引以为傲的水平对置发动机,而丰田也因经济耐用畅销全球。 展望 中国人目前对于汽车的需求,还大多处于满足家庭需求方面,汽车在家庭中也属于比较大的投资。短期内来看,国产汽车应依然会以低端市场为主,主打经济耐用的家庭代步车,满足最基层市场的需求。然而,当国产汽车品牌积累到了足够的资金技术和品牌形象,在未来发展中势必要面对与合资品牌在中高端汽车市场的争夺。在这方面,国产品牌很有可能会借鉴日本的汽车行业崛起方式,在自身的廉价车品牌足够壮大时,推出旗下的高端子品牌,例如日产的英菲尼迪,丰田的雷克萨斯和本田的讴歌,这些子品牌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与老牌欧美豪华车抢占市场,甚至还可以推出高性能超跑来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它们的发展经验和经营之道,在未来很有可能同样适用于国产汽车品牌。一部分国产品牌甚至已经开始打入高端市场,但目前销量很平庸,依然有待发展。 总体来讲,国产汽车品牌近些年来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销量在快速增长,有些品牌甚至还出口到了海外市场。但是目前对于市场的整体覆盖还不够全面,出口地也多为第三世界国家。但在未来当国产车有了足够的品牌价值和号召力时,才是国产汽车品牌真正抬头的时候。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一、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逻辑体系严密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主干。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以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为其核心要义。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总体行为进行考察,同样以理性主义的假定为前提,提示总体行为的规律。[1] (二)数学模型众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模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可对经济现象进行更精确细致的数学推理和精确描述,从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常借助数学工具逻辑上的抽象推理特点,运用众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演绎各种经济行为,如一般均衡论、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模糊数学和非线性科学领域的诸多模型在经济学研究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分析方法多样 在经济学中,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相关定义、理论假设和原理。 (四)理论思维抽象 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观察大量的经济现象,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剩下“内核”,然后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而要提炼、归纳经济学理论就需要通过抽象的思维。同时,经济理论的提出、分析亦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理论思维抽象成为经济学教学的一大特点。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经济学课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常常会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鉴于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剖析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授课的时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经济现实,往往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很浓,易于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和现实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1]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与我国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如何与我国现实情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较为熟悉,对定性分析比较感兴趣,偏重于感性认识。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对于经济学家的生平、渊源等项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则难以接受。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如遇教师在授课时强调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则往往如坠入云里雾里,对于所学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进而对经济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更不用提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和解读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了。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为完成课时任务,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方式。老师作为“演讲者”,处于中心位置,讲课时间居多;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记笔记,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经济学课程本身与严谨的数学模型联系紧密,定量分析相对较多,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和数学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经济学原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归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 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是由课堂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所占比重较低。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采用标准试卷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考察,这样很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或者不做作业,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看课件、甚至背习题,只要及格就行,从而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积累、运用的综合能力。鉴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公共管理的特点;教学方法可采用提问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一)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经济发展现实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的最新进展等。在各部分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侧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3]如讲到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近期对于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加以解释,使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为贴近现实。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公共管理的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于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台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对价格理论、效用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的解释力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学生大多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可以对模型较多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文字和图形对理论内容加以辅助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提问式教学 可以采用提问式方法来教授经济学课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授课过程之中,而非机械地被动式学习。课前提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为牢靠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课中提问,对新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如在讲解信息不对称理论之前,可以通过“从南京到北京,买者没有卖者精(明)”等诙谐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原因,体会其包含的经济涵义。 2.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 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经济学的学科实用价值。[5]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如效用论涉及的“钻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园”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凯恩斯学派对我国经济政策制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 3.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方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机会少。互动式教学方法,则是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与进步的目的。[6]教师可以在每次课结束时,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留下相应的问题让同学们预习。在下次课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针对学生预习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进行讲解。如讲到需求弹性的时候,可以问学生“谷贱伤农”的经济含义。 (三)考核方式创新 改变当前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除了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外,还应将平时在课堂互动情况、案例讨论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纳入总成绩评定之中。平时的作业不仅仅是教材课后的题目,还可以是以案例分析、经济问题评析、对经济理论的分析理解等为主的小论文。 期末的考核方式可以是采用标准化试卷的闭卷考试,或者是开卷考试。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阶段学结、口试、小组报告、时事分析、文献阅读报告、经济学知识竞赛等考核方法对其加以补充,以便更为科学、准确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对其作出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注重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质,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和分析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摘要:在公共管理服务构建的各种要件中,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开发是影响公共管理服务构建的关键因素。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是国家公共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知识结构、道德水准关系到公共管理的效率。加强对公共管理人才资源进行开发,是公共管理机构为社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因为用人机制欠完善,我国目前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状况还不容乐观,特别在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学历、知识结构、应变能力、科学合理化配置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公共管理服务的构建。本文深入分析其原因,从加强教育培训、人才考核制度、加强锻炼等方面,提出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素质培养;培训 我国加入WTO,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增强。但入世同时也对我国政府提出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公共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面临的挑战最为直接和突出。主要是因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低下,不能够适应时展的脚步,不能够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因此,加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公共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经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熏陶的社会主义国家,现行的政府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文化残余色彩,很多公共管理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参与和竞争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风云变换的世界经济浪潮,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表明了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因为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本身的特征和公民本位的公共管理理念,决定了它能够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能较好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能确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SARS危机告诉我们:只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把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摆在一个“配角”和“次要”的地位是行不通的。所以,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与贯彻,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才能得以实现。 (二)政府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果不积极推进公共管理改革,不仅政府难以适应民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事务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带来一系列严重果。比如,在公共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日益扩大的社会条件下,政府不可能无限地扩大机构、人员,增加财政开支,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可见要使政府的能力和的作用相符合,使政府在保持适度规模和有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公共理和公共服务,就必须大力推进公共管理改革。再比如,在政府管理中,要改变统的管理方式,如过度控制、层层审批、缺乏透明度和程序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权力滥用、官员腐败等现象,几乎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重大难题,尽管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复杂的原因,但与没有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是有一定联系的。从这意义上说,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从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直至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正在中华大地上发育、生长并不断完善。与之相伴随,中国也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管理手段渐趋多样化,政府本身的结构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市场经济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社会的变革不断地提供着最基本的动力。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市场经济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好公共事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这样,在我国就需要公共管理进行改革。因此,公共管理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共管理的改革中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否则,公共管理的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必须要对市场经济体制有较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为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这样,才能使政府从繁杂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不断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公共管理改革。 二、公共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从期望为社会做出贡献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职业,而不是仅仅基于工资收益和公职保障的基础上去理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树立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意识。 其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关注宪法法律、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职业伦理以及公民利益等。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处于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能够也应该服务于公民和公共利益。主张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应单独做出决策,而是借助于对话、协调、公民授权和公民参与的过程来解决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符合这一新要求,必须在现实工作中强化以下具体的服务意识: (一)强化民本意识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履行公务时,必须强化民本意识,坚持群众路线,要将自己的公务行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群众的利益取向高度统一起来。这意味着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把公民的需要和价值放在决策和行动的首要位置上”。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强化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依法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普遍较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渎职失职等,已成为我国依法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严重问题。并且许多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能准确把握公共管理的客观规律,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有效做好公共管理工作,从而造成了越权管理及管理缺位等后果。必须强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努力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依法管理的水平,真正做到公正执法,才能使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责任意识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不以权谋私,这既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义务也是其责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未履行其职责的话,除了要承担违法违纪的责任外,还应当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承担违反伦理的道德责任。但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对上不对下、对官不对民负责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错位、失衡,不少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争权于朝、争利于市、争权推责、滥用权力,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因此,必须强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责任意识,努力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做到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中,坚持法律、坚持道德、坚持正义。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紧要具备上面三种意识,而且还必须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同于普通职业的工作人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因其特殊的工作而相应的有特殊要求。在机关工作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或执行,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路线,并把这些落实到现实工作中去。在活动中要敢为人先,争做创建活动的“标兵”。 (2)职业道德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性质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加苛刻,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时刻把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工作中要做到敬业务实、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公正无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3)科学文化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看似单一工作的简单重复,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等大环境的逐渐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内容也在与时俱进。要想在当前的情况下把工作做得更好,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几乎每个部门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都应该掌握。 (4)心理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必不可少的要与外界的人和事打交道,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心理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也就是说,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保持不卑不亢;不管多么着急的事情,都应该沉下心来冷静处理;不管生活中发生了多么不愉快的事情,都不应该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不管遇到了多么困难的事情,都不应该退缩。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繁杂的工作中去。 (5)业务素质。各个岗位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基本的业务素质是每个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如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公文写作与处理相关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电子政务等知识。还有其他涉及各行业、各部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行业法律法规、机关业务相关常识等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逐一掌握到位。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基础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当前我国公共管专业人才素质现状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长期受党和人民教育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经过严格考试考核、认真挑选而被录用或转化而来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是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主流和共性。在我国,不仅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数量较大,而且每年的上百万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转业干部,构成了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最基本的后备队伍。如此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储量,在世界各国也都是少有的。然而,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也潜藏着危机。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学历、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素质的基本方面,应与其他素质交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功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国家总体教育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段长时间内,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根据最近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共530.7万人,其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232.7万人,占总数的43.9%,具有本科学历的52.65万人,占总数的9.9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88万人,占总数的0.35%,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298万人,占总数的56.1%。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明显偏低,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 受财政状况和人口总量的制约,我国政府作为基础性人才资本的投资主体,存在着明显的投资不足,人才资源总量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出现供给型人才资源短缺现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高等教育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阶段,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数量短缺、质量偏低。人才资源总量的不足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将是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国家主导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供给机制,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结构性人才短缺现象。现有政府部门中的“三低一少”(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少)就是具体表现。 我国目前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深入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开创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新局面。 (一)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制约着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开发 陈旧落后观念对我国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开发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人上的论资排辈。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或单位,片面强调工作年限和任职长短,以资历取人而忽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资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但资历绝不等于能力。古人云:“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人才的开发有很强的时效性,论资排辈埋没了大批人才,造成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表现为为官上的“唯官为荣”“进尊退卑”。有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只有做官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旦为官,就只能上不能下,虽不称职,却不让贤,使能胜任其职的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人才甚至受到来自各方排挤、压制,导致人才流失。这种思想还表现在选人用人上的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也是优缺点并存,不可能是全才。而一些公共管理领导在选人用人上不是辩证地看待人才,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与非本质,只要看到缺点,就认为此人不可用,导致公共管理人才资源不能用其所长而被埋没。 (二)只注重使用而忽视培养的用人方式阻碍着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开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内容的不断变化,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而许多管理部门,只注重对人才的使用,让其始终处于热运行之中,而不给其补充能量,不给知识和发展提高的机会,这些都严重打击了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尽管我国也制定了公务员的培训规划,但并没有真正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使计划难以落实。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落后,没有把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培训当作开发战略任务;二是投入不足,没有把培训当作“最合算的投资”,来加大财政投入;三是措施不力,重使用、轻培训,使一些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安于现状,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紧迫感。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素质 摘要:在改革开放发展后的今天,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间的分工、合作不断的加强,由此使得公共管理服务被凸显出来,而今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是国家公共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知识结构、道德水准关系到公共管理的效率。本文深入研究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素质培养;培训 我国加入WTO,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增强。但入世同时也对我国政府提出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公共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面临的挑战最为直接和突出。主要是因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低下,不能够适应时展的脚步,不能够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因此,加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公共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经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熏陶的社会主义国家,现行的政府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文化残余色彩,很多公共管理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参与和竞争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风云变换的世界经济浪潮,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政府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果不积极推进公共管理改革,不仅政府难以适应民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事务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带来一系列严重果。比如,在公共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日益扩大的社会条件下,政府不可能无限地扩大机构、人员,增加财政开支,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可见要使政府的能力和的作用相符合,使政府在保持适度规模和有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公共理和公共服务,就必须大力推进公共管理改革。再比如,在政府管理中,要改变统的管理方式,如过度控制、层层审批、缺乏透明度和程序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权力滥用、官员腐败等现象,几乎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重大难题,尽管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复杂的原因,但与没有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是有一定联系的。从这意义上说,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表明了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因为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本身的特征和公民本位的公共管理理念,决定了它能够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能较好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能确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SARS危机告诉我们:只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把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摆在一个“配角”和“次要”的地位是行不通的。所以,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与贯彻,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才能得以实现。 (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从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直至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正在中华大地上发育、生长并不断完善。与之相伴随,中国也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管理手段渐趋多样化,政府本身的结构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市场经济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社会的变革不断地提供着最基本的动力。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市场经济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好公共事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这样,在我国就需要公共管理进行改革。因此,公共管理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共管理的改革中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否则,公共管理的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必须要对市场经济体制有较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为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这样,才能使政府从繁杂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不断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公共管理改革。 二、公共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从期望为社会做出贡献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职业,而不是仅仅基于工资收益和公职保障的基础上去理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树立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意识。 其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关注宪法法律、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职业伦理以及公民利益等。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处于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能够也应该服务于公民和公共利益。主张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应单独做出决策,而是借助于对话、协调、公民授权和公民参与的过程来解决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符合这一新要求,必须在现实工作中强化以下具体的服务意识: (一)强化民本意识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履行公务时,必须强化民本意识,坚持群众路线,要将自己的公务行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群众的利益取向高度统一起来。这意味着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把公民的需要和价值放在决策和行动的首要位置上”。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强化责任意识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不以权谋私,这既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义务也是其责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未履行其职责的话,除了要承担违法违纪的责任外,还应当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承担违反伦理的道德责任。但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对上不对下、对官不对民负责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错位、失衡,不少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争权于朝、争利于市、争权推责、滥用权力,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因此,必须强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责任意识,努力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做到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中,坚持法律、坚持道德、坚持正义。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三)强化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依法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普遍较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渎职失职等,已成为我国依法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严重问题。并且许多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能准确把握公共管理的客观规律,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有效做好公共管理工作,从而造成了越权管理及管理缺位等后果。必须强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努力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依法管理的水平,真正做到公正执法,才能使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紧要具备上面三种意识,而且还必须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同于普通职业的工作人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因其特殊的工作而相应的有特殊要求。在机关工作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或执行,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路线,并把这些落实到现实工作中去。在活动中要敢为人先,争做创建活动的“标兵”。 (2)科学文化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看似单一工作的简单重复,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等大环境的逐渐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内容也在与时俱进。要想在当前的情况下把工作做得更好,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几乎每个部门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都应该掌握。 (3)职业道德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性质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加苛刻,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时刻把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工作中要做到敬业务实、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公正无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4)业务素质。各个岗位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基本的业务素质是每个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如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公文写作与处理相关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电子政务等知识。还有其他涉及各行业、各部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行业法律法规、机关业务相关常识等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逐一掌握到位。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基础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5)心理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必不可少的要与外界的人和事打交道,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心理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也就是说,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保持不卑不亢;不管多么着急的事情,都应该沉下心来冷静处理;不管生活中发生了多么不愉快的事情,都不应该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不管遇到了多么困难的事情,都不应该退缩。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繁杂的工作中去。 三、当前我国公共管专业人才素质现状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长期受党和人民教育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经过严格考试考核、认真挑选而被录用或转化而来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是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主流和共性。在我国,不仅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数量较大,而且每年的上百万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转业干部,构成了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最基本的后备队伍。如此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储量,在世界各国也都是少有的。然而,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也潜藏着危机。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学历、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素质的基本方面,应与其他素质交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功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国家总体教育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段长时间内,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根据最近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共530.7万人,其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232.7万人,占总数的43.9%,具有本科学历的52.65万人,占总数的9.9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88万人,占总数的0.35%,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298万人,占总数的56.1%。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明显偏低,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 受财政状况和人口总量的制约,我国政府作为基础性人才资本的投资主体,存在着明显的投资不足,人才资源总量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出现供给型人才资源短缺现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高等教育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阶段,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数量短缺、质量偏低。人才资源总量的不足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将是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国家主导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供给机制,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结构性人才短缺现象。现有政府部门中的“三低一少”(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少)就是具体表现。 我国目前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深入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开创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新局面。 (一)只注重使用而忽视培养的用人方式阻碍着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开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内容的不断变化,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而许多管理部门,只注重对人才的使用,让其始终处于热运行之中,而不给其补充能量,不给知识和发展提高的机会,这些都严重打击了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尽管我国也制定了公务员的培训规划,但并没有真正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使计划难以落实。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落后,没有把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培训当作开发战略任务;二是投入不足,没有把培训当作“最合算的投资”,来加大财政投入;三是措施不力,重使用、轻培训,使一些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安于现状,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紧迫感。 (二)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制约着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开发 陈旧落后观念对我国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开发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人上的论资排辈。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或单位,片面强调工作年限和任职长短,以资历取人而忽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资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但资历绝不等于能力。古人云:“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人才的开发有很强的时效性,论资排辈埋没了大批人才,造成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表现为为官上的“唯官为荣”“进尊退卑”。有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只有做官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旦为官,就只能上不能下,虽不称职,却不让贤,使能胜任其职的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人才甚至受到来自各方排挤、压制,导致人才流失。这种思想还表现在选人用人上的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也是优缺点并存,不可能是全才。而一些公共管理领导在选人用人上不是辩证地看待人才,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与非本质,只要看到缺点,就认为此人不可用,导致公共管理人才资源不能用其所长而被埋没。 (三)公共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缺失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现状问题的存在,固然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法制规定的粗疏、政府改革的缓慢不无关系,但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中存在着许多影响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环节和因素,也是必须看到的事实。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选拔任用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目前,虽然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竞争机制己初步建立,但仍未能调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传统的用人标准仍在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在:首先,重资历,论资排辈现象依然存在。其次,重学历,一大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历很高、能力平平的人混入国家干部队伍。再次,重关系,领导的意志决定一切,选拔任用中存在个人感情因素,使公开选拔、竞争择优流于形式。 第二,在考核制度上缺乏客观量化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专业化的考核人员,考核结果还不能做到既起激励作用,又能有力地约束低效率的行为。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参加考核的人员思想意识模糊,考核主体责任不清,失职失误无法追究;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标准笼统、不明确,科学化、实践化程度低,评价缺乏客观性;偏重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考核方法简单化不科学;考核结果等次少,考核激励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考核程序中民主流于形式,损害了考核的严肃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第三,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无法满足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化的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有关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配套法规,没有制定有关培训的经费保障,施教机构资格认证、培训质量评估以及如何实施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的具体办法和规定。这些都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工作在很多方面无法可依。二是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管理国际化,高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强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素质。而许多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受训人员来讲,由于宣传教育不够,约束措施不力,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人感到培训作用不大,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三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内容陈旧、方式和方法僵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学习科目的选择余地比较小,培训重点不突出,培训的知识老化,缺乏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知识培训缺乏前瞻性。我国各地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训仍大多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而不是根据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职位和学历,采取诸如“启发式”、“研讨式”、“角色模拟”、“管理游戏”、“拓展训练”等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同时很少采用电化教学等先进手段。 四、解决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问题的对策 作为党政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和前提。不断加强公共管理人才素质的培养,构建一个人民满意、信任、拥护的公共管理机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把好入口关,完善考录制度 公开招考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为我国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同时也是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要全面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实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录用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扩大考试录用范围。不仅城市户籍的人员可以参加,符合条件的农村户籍人员也可以参加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报考,这样才能体现平等竞争的精神。不仅实行“初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招考,也要实行“中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即副处级至副厅级的招考,以避免政府机关中“论资排辈”的状况,使能者上,庸者下。二是科学设立笔试内容。目前,中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笔试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比较突出,今后应减少或取消主要依靠记忆的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强化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分析综合能力测试。三是进一步完善面试方法。由于面试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容易影响面试的客观公正性。所以,为体现“为用而考、考用结合”的原则,公正、客观地搞好面试工作,必须严格选聘、合理配置面试考官,尽快建立一支稳定、公正、高效的面试考官队伍。对面试命题应坚持可考性、可评性原则,防止试题的主观随意性。四是除了笔试、面试以外,还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评。五是建立完善考录工作的监督制度。把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职务空缺和所需的资格条件向社会公开,使符合条件的自愿担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机会均等,任职取舍唯一取决于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从而克服任人唯亲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为杜绝考录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考试监督委员会,由人事、纪检、司法部门的人员组成,负责考录工作的检察和监督。建立健全各项考录规章制度,加强对考录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依法惩处考录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二)完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制度 1、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方法应多样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坚持平时考核、半年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核的重点是本职工作进展情况、出勤情况、纪实情况等,采取不定期汇报、查看、评比等方式,将结果记录在册,作为全面量化考核的依据。半年考核的重点是督查、检查、个人对照,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年度考核按照职位职责要求,重点是对全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要明确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根据不同类别、层次的职位要求,将德、能、勤、绩、廉的各个指标都进行量化,分解为若干要素,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和加权系数,然后确定不同类别、层次职位各要素的等级标准和分数线,加总即得出某一职位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分数,对照相应的等级标准,即可得出被考核人的等次。”实行定量测评不仅能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考核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少许多人为的矛盾。 2、增加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等次,考核结果的严肃使用。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按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考核分数划分等次,形成优秀、优良、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5个等次,并赋予不同等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同的奖惩措施,形成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年度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员和‘称职’等次中表现特别突出的人员,给予记功和嘉奖;国家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层次的,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员,可提前具备晋升资格;对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人员可视同称职等次晋升级别和工资,但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通过诫勉谈话、离岗培训等,促其改正提高;对当年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人员,按有关规定降职,工资级别作相应调整,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的,要按规定予以辞退”。 3、要制定科学、有效、易行、具体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标准,建立具有可比性和可测量性的成本核算和绩效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为此,首先,按照不同的工作和业务进行分类考核有利于考核的科学性。考核时,要体现职位性质和业务要求,不同级别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德、能、勤、绩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考核与不同岗位责任制与目标责任制相结合,那么就能使考核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按照考核目的分类考核,如年度考核应重点考核实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干部提拔前的考核则应在一贯表现基础上考核其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否适应新职位的要求,这样才能增强考核的有效性。再次,考核标准要定量化,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配合适的分值,把无形的工作项目有形化、抽象的考核要求具体化、考核的评比标准数量化,使考核变成一种度量衡,变成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心目中的天平。 另外,必须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建立一种考核监控机制,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可靠。尤其要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的领导干部的监督,即要加强对考核者的考核。 (三)加大培训力度 1、大力开展MAP队教育,建设专业化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P)教育,是在职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系统地学习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并结合实践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开发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重要措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突出两者的结合,重视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与我国公共管理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目标一致的。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优化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才队伍,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教育过程中,要确保教育质量。因为是在职教育,政府要为学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确保学员的学习时间及经费的投入等等。另一方面,各试点高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切实搞好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增强针对性。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组织和协调招生、培养、管理等项工作。要建立质量评估制度,研究制定评估标准,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求发展。 2、突出培训重点,实行分级分类培训。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培训的类型总体来说大致有三种:一是初任培训。新录用公共管理人才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任职,培训目的在于使之尽快地适应公共管理机关的环境和工作的要求,熟悉公职人员的工作性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二是任职培训。根据所任职务在任职前或后分层次进行培训,使之提高管理水平,尽快适应新职位的要求。三是晋升培训。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共管理人才资源,要坚持先培训后任职,使之具有担任领导职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才干。在培训过程中,要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突出培训重点,特别是要注重高级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培训。我国的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培训要在抓好面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处以上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培训和优秀年轻公共管理人才资源骨干的培训。重点抓好 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任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驾驭全局和战略思维的能力,科学决策和依法管理的能力,统筹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3、创新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提高质量是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教育培训内容要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贴近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学员需求,围绕提高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管理能力,适应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具体来讲,除了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提高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政治素质和政治鉴别能力放在首位之外,还要注重业务能力的培训。要把那些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公共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作为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教育培训的内容。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及时更新教育培训内容,适应公共管理的需要。在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发挥好中国国家教育培训网的作用。积极采用小组教授式教学、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育培训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要实行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凡是公共管理部门委托施教机构承办的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教育培训班,都要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教育培训施教机构的重要依据,确保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质量。 4、坚持教育培训与合理使用相结合,健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要解决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参加教育培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必须要尽快完善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使教育培训与合理使用真正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把教育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视为工作成绩,改变“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建立以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引导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激发公共管理人才资源自觉学习、积极参训的内在动力,形成自觉求学、竞争参训的良好局面。把任职培训和任职试用期结合起来,凡在任职前没有达到培训要求的,必须在试用期内接受任职培训,否则不予正式任职。实行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登记制度,加强教育培训证书管理,建立学习档案制度,把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公共管理人才资源考核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实践锻炼 加强实践锻炼是做好公共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学习、锻炼、提高”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要求和意见,努力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并依靠群众解决。把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放到群众反映强烈、热点难点较多的地方和单位经受锻炼和考验,增强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把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放到群众反映强烈、热点难点较多的地方和单位经受锻炼和考验,可以使他们更多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激发造福一方的使命感。通过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多办好事上,不以权谋私,洁身自好,两袖清风,以一身正气排除各种不利影响和诱惑的干扰,抵御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蚀。另外,还应让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承担某些危难险重的任务和处理某些突发应急事件,培养他们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气度和应变指挥能力。 结束语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的公共管理也必须不断革旧出新,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研究出新的培养途径,才能使得公共管理是时代同步。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实验教学初探 [摘要]以往的公共管理教学流于理论的讲解,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师队伍、实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专业应用型实验教学的有益尝试,取得的效果良好。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应用型 秉承盐城师范学院“面向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发展、面向盐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面向”办学宗旨,落实“问题导向、能力本位、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大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着力建设实验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深化完善“中心+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培养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人才。为此,中心将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师队伍、实验管理模式四大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着力推进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实验教学的发展。 一、构建“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面对公共管理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要求,中心以公共问题为立足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实践创新为最终目的,依据公共管理实践流程,在原有“三层次三模块”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指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内容,并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基础实验模块、技能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研究创新模块四大实验模块,以提高学生公共管理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三分”: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定位、分阶段的实验课程设计、分类别的实验教学过程。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定位。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分层次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各种能力,具体培养以下公共管理能力:①专业认知能力,即对公共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②专业应用能力,即行政管理事务、社区管理事务、应急管理事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等专业技能的操作与应用能力;③专业创新能力,即在公共管理的专业认知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创新能力。分类别的实验课程设计。根据能力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分类别设计实验课程体系:①专业基础实验,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认知实验和专业基础验证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普通逻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政府结构、政府过程、人事行政等基本理论与知识;②专业技能实验,主要是通过专业技能实验和综合实践实验培养和训练学生公文写作与处理、社区工作实务、行政管理事务、公共危机预警与预测等专业技能;③综合实践实验,主要是通过专业综合模拟和专业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分析、社区服务、电子政务、应急媒体管理、应急决策模拟等综合专业技能;④研究创新实验,主要是通过推演仿真与实践创新实验培养学生,进行政府流程再造、结构设计和治理治理创新以及运用知识参与公共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创新的能力。分阶段的实验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及其个性化特征,分阶段实施实验教学:①低年级学生的初级实验教学;②中阶段学生的中级实验教学;③高年级学生的高级实验教学。“三统”: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统一、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统一。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统一。实现实验场所的统一,把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的教育实验教学与合作单位盐城市政府部门、盐都区公共服务中心、城南新区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校外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校内中心和校外基地实现轮训,有效地训练实践技能。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现课程设置上的统一,推动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的统一。例如危机事件推演、应急资源调度仿真演练、沙盘推演、虚拟政府、虚拟社区等模拟仿真课程与社区工作实务、行政管理实务、管理职能实践、危机预警与预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等现场实践的课程有机地搭配起来进行课程设置,实现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的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的统一。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一方面,通过实验教师主持和参与实践教学课题,提升教师对实验教学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理解,用理论指导教学,提升实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主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学科竞赛等激发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提升科研创新的能力。“四模块”:①基础实验模块,主要面向一、二年级学生,注意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的均衡发展;②技能实验模块,主要面向二、三年学生,强调具体分析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岗前培训创造条件;③综合实验模块,面向二、三年学生,强化对知识点和理解,为后续的综合模拟实践打下基础,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④研究创新模块。主要面向全校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五大实验教学平台 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的实验教学平台,有效地整合中心资源,充分发挥平台的实验载体功能。具体完善如下五大平台: (一)应急管理推演仿真模拟平台 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践危机预警与预测、危机问题发现与应急、危机事件推演,危机方案优化设计等。 (二)实践案例研发平台 这平台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一个智能型的公共管理案例实验教学数据库,为中心实验教学提供决策咨询和文献支持,为政府、社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依据与咨询服务。 (三)电子政务实践平台 基于此平台,学生可将理论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让实验者在模拟实践中体会电子政务给政府传统办公带来的巨大变革,掌握大量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技巧,领悟实现电子政务的真正意义。 (四)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践平台 以盐都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联合盐都区多个社区,建立社区实践实习基地,构建一个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实验社区工作实务、社区管理等内容。 (五)创新实践项目孵化平台 组建专门的实验教学队伍、培训与指导等学生教学科研创新,主要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团队学习、集体讨论、模拟竞赛、中心选拔赛等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打造一支多元化实验教师队伍 通过实验教师的培养、引进、激励等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打造一支多样化的实验教师队伍。 (一)教师来源多元化 采用“双导师制”“非全职聘任”“双聘制”“月薪制”等制度措施,从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基地、基层政策、社区委员会、科研院所等聘用实验教师队伍;从盐城市政府部门、盐都区公共服务中心、城南新区区行政服务中心聘请高水平的实践管理者与中心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形成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采用“非全职聘任”引进政府、社区管理人员充实实验教师队伍。非全职聘任人员是指根据中心任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吸纳政府、社区人员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将公共管理实践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采用“双聘制”引进科研院所人员充实实验教师队伍。 (二)教师结构多元化 在实验教师年龄结构上实现老中青的优化组合,在实验教师的智能结构上,实现多种气质类型的实验教师合理搭配,在实践教师的能力结构实现专家与实务家合理组合;在实验教师的知识结构上实现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完美呈现。总之,在建设期间,要打造一支多元化的年龄、智能、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 (三)教师培训多元化 主要包括:①校内实验教师的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②选派教师到政府、社区组织中进行实地考察和关注锻炼,深入实践部门培训;③国际化培训。这是中心的一大特点。选派中心的实验教师,到国外进修。(四)保障机制多元化通过多元化机制创新,保障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①建立定期聘任机制,定期在国内外聘请一定数量兼职实验教师,逐步在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②建立教学评估机制,中心要结合兼职教师工作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用制度和机制来保障院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③建立沟通联系机制,中心培训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专家教学信息库,为兼职教师收集整理教学信息资料,并与他们开辟有效的沟通联系渠道;④建立咨询合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征求兼职教师对中心事业发展、培训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的咨询和智囊作用。 四、完善“三化”集成管理模式 中心将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以网络化和一体化管理为基本运行特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三化”教育实践集成管理模式。 (一)信息化管理 在实践教育中心与校外合作单位之间建成一个实验教学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共同利用开发,实现实验资源、实践教学体系、协同育人模式、国际化实验教学、实验教师队伍、实验管理体系等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在具体建设中,结合中心的实际情况,依托盐城师范学院校园网络构建的一个多功能的开放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模,基于B/S和C/S的混合模式和三层逻辑体系结构,采用ASP.NET2.0和AJAX作为主要技术,SQLServer2007作为后台数据库进行开发和实现。 (二)网络化管理 主要是要研究和开发一个网络化实验教学信息服务平台,解决目前中心和实践基地公管的共管的实验室在空间场地、仪器设备、人力资源配置及其管理方式存在“分割”的问题。具体建设步骤是:在功能、用例、性能等方面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tmts、Spring、Hibemate三种框架相结合的网络化实验教学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整合实践教育中心与基地所有的实验资源,在资源网络共享模块、实验预约排课等模块、虚拟网络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实现实验资源、实验教学、实验教师网络化管理。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例,通过这个平台,就可以实现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指南、多媒体课件、典型教案、实验习题、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实验环境、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源、实验预约、典型学生设计实验报告等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利用。 (三)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的高度整合,是信息化集成管理的最突出表现。中心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内两级管理、校外合作协同管理模式。在组织体制上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主任统筹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同时通过“三分三统”的实践教育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设计实践教育内容,并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高度地统一起来,实现教育实践体系的一体化。在具体的实验教学环节中,采用先进的“三种能力、四个层次”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高度一体化。在一体化管理中,集成实验教学资源、管理体制、教学体系、实验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等基本要素,实现智能性一体化管理。 作者:汪独友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思考 摘要: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封闭式教育的改革与超越,是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举措。在信息化社会提供的便捷网络技术环境下,通过开放教学模式建立专业资源共享平台就成为解决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科建设不合理等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未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信息化;公共管理专业;资源共享;开放教学 公共管理类专业作为21世纪新兴研究领域,近些年,该专业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从最初设立到现今,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从最初的师资短缺,资源不足,已发展成为有着大量优质生源、师资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的热门专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校院系间及校际间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也愈发突出。事实上,没有专业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改进观念,借助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遴选、整合与共享机制,扩大优质专业资源共享范围,构建我区高校间教师教育合作机制已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后,我校公共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形态发生变化,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涉及内容不断增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逐渐凸显。与此同时,限制专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专业资源整合与利用的问题也处处阻碍着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当前,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与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院系及高校间资源独享、信息封闭,优势教学资源难以流通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校区域位置、利益分配、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校及相关院系在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自成一体、封闭运行的现象十分普遍。师资、课程、图书资料、实验室等资源的配备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院系,在资源共享方面的建设水平有限,而且大多只针对某一类资源在某一院系内的共享,很少对外开放,导致大量优势教学资源呈封闭性应用,校内校际间合作的信度降低,资源的汇聚和共享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 一直以来,我校及其他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都是以单独引进或自行培养的方式为主,缺乏师资的共建共享意识与行动,而且由于办学条件和教学科研环境不同,加之偏远地区待遇方面的弱势,使得我校教师培养和引进工作举步维艰,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在专业层面取得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更是凤毛麟角。多种因素造成了专业教师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现状。这是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专业资源共享机制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实际上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即使规模再大,实力再强,也难以单独建设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师资队伍。最后容易造成的结果是各校师资总量偏少,而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在本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得学生不同层次的求知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种局面必须加以改变[5]。目前我校还没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想通过研究生教育带动本科教育,也需要在开放办学模式下依靠资源共享来实现。 (三)一线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且存在自我封闭心态,欠缺合作意识 当前,我校很多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个学期内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准备、授课、作业批改等工作任务,有的教师甚至在一周内需要完成20-30课时的工作量。除此之外还需承担和申请课题等科研任务。所以,一线教师教学科研的负荷量增大,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自由思考和相互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合作,实现课程资源汇聚和共享也就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此外,教师文化中的“教学保守主义”思想也影响着教学资源的汇聚和共享。高校教师是受过系统专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工作,对知识、个体和事业有着持续不断追求的群体。但我校及其他高校的教师很多都受教学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上存在自我封闭的心态。孤立地教学、探究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教师大多情况下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认为“求助于其他教师是自己无能”。不少教师处于维护建立在自己专业能力之上的自尊心,而往往表现为谨慎有余,坦率不足,缺乏教学、科研以及学术方面的主动交流。加上,高校办学的相对独立性,专业教师习惯在校内重复着自己的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限制着教师间教学合作和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1]。 (四)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布设缺乏研究和规划,整体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学科发展极不均衡,普遍存在分布不集中与重复建设的问题,该专业本科设置没有覆盖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专业且分散于不同院系,一些相同专业在很多学院都有开设,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使得专业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科研实力分布不均,进一步造成师资与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五)优质课程资源稀缺,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区 特色的学术研究由于公共管理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尚未形成,对录入资源共享数据库的课程资源和文献等缺乏筛选,使得劣质、无效、重复资源成为资源共享数据库的主流。而且,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缺乏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学术研究和教育资源,欠缺优秀的蒙文教材、蒙文论著与蒙授教师,尤其是蒙汉兼通的双语教师、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限制了我校公共管理专业蒙授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的意义及案例分析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的意义 1.资源共享顺应高校发展潮流。当今时代的大学都是开放的大学,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才能在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使自己保持平衡的状态。我校内部及校际间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的课程内容共享,很大程度上可缓解专业优质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校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顺应了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发展的潮流。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共享的,除了课程、师资、设备等有形资源,还有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学术传统等无形资源,对于推进我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打造教育品牌,提升专业知名度,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有积极作用[2]。 2.减少重复投资、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每所高校都拥有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但一所高校的资源毕竟有限,我校公共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迅猛,规模扩张快,但师资的结构性短缺,精品课程不足,教学设施缺乏或闲置,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非常严重。专业资源共享有利于减少和避免重复投资、节约建设资金,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增值,产生几何倍增效应,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过程拥有更多主动权和选择权。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教学模式下创建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时获得世界科技前沿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短时间内,将我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师的数量和水平提高到现实需求的高度,难度很大。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一步到位、教师学问的修炼不能速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不能靠一时的学习训练就可以得到,它是一个累积和充实的过程。开放的信息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了校内多个院系及多所高校乃至社会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共享,可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来源。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密切关注相关边缘知识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并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方法变成数字化资源,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们打开了思路和眼界,拓宽交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4.有利于保证和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学科,它覆盖面广,其内涵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并在人们的研究和探索中不断更新,信息交互作用明显。同时,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多元化和多变性的特点也使得专业与学科的建设必须体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所以,要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必须紧跟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适应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的特点,而资源共享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对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发挥公共管理学科的现实意义。 (二)对四川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的借鉴 自2008年以来,四川大学依托本校良好的“文综”建设,构建起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资源共享机制。首先,在整合实验资源过程中,依靠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校内公共管理各专业之间实验资源和优质课程的共享。该校将管理类专业所属的实验室作为共享支撑平台,不仅实现了管理类专业的资源共享,而且实现了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资源共享,并以学校部分校企共建实验室、部分理工实验室为主体的共享扩展平台为基础,实现校内外多元课程内容和实验资源的共享;其次,该校的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主要侧重于专业资料、课程和实验室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为管理类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该学校管理类学科依托基础平台、支撑平台和扩展平台三个共享平台形成的联动体系,完成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资源共享[3]。四川大学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建立起了较完善的专业共享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结构的改善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而各种优质课程的开放、多种实验设备的使用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改善了实验资源状况。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扩大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资源,提高资源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该共享结构的建立还得到了四川省东圣股份公司的大力支持,使得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二是提升了专业教学的水平。四川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以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主,扩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水平。近几年,在共享资源平台的支撑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课题达400余项,这充分证明了资源共享机制给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带来的积极效应。三是促进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四川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近三年的本科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实验教学的满意度达到95%左右,尤其充分肯定了资源共享平台给自身学习带来的便利和优势,而且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去向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Intel和华为等大企业。对四川大学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写作能力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因此,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对四川大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4]。四川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我校探索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它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问题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路径。 三、信息化环境下公共管理类专业解决资源共享问题的对策建议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开放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的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是重要突破口。高校教学资源,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一切资源,既包括教师、学生、教室、图书馆、仪器设备等有形的实物资源,也包括规章制度、信息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无形的教学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是我校未来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专业优质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保证共享资源的质量 缺乏优质课程资源一直是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组建与运用中,通过对校内特色资源、优质资源的调查与分析使资源共享平台得以充实,为教学资源共享与运用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校内各院系及各高校应对自身的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摸清优质资源与闲置资源的情况,对优质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综合评价。一方面,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资源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进行优质课程的筛选是实现共享的第一步,高校可以在资源共享系统中建立筛选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反馈好、课程内容精致、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作为资源共享优质课程数据库;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研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建立校内校际间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使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能够涵盖区内特色优质资源,使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相互借鉴、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1]。 (二)发挥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共享中的辅助作用 数字图书馆资源是高校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自主探索运用知识的重要组件。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情报信息中心,由于专业规模快速发展、图书经费紧张,造成图书资料尤其是外文原版图书资料紧缺、图书更新速度慢、资料陈旧的现象非常突出。实施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可节约图书经费、缓解经费紧张的矛盾,也使得学校的图书经费更加相对集中使用,以利于专业图书馆的建立。因此,我校要想建设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平台,就必须加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通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模式、学生权限设计与分配等,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公共管理类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5]。 (三)加强校内校际师资共享 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教学资源中最具潜力和最具活力的资源。由于目前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因此,要想有效实现专业资源共享,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做好师资共享十分必要。一方面,我校可通过组织本校内相关院系公共管理类教师进行集体教学研讨、课程研究及优质课程互换实现校内师资共享;另一方面,区内各高校可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基础薄弱的专业学科通过教师互聘、跨校选课及教学经验交流实现校际师资共享。其三、教师互聘可以有效缓解我校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所形成的有课开不出的窘境,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均衡分配。教师互聘在高校还是较普遍的做法,但大多是名誉教师,有名无实,高校要想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师资共享必须改善这一状况。对教师的聘任工作,应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变过去的身份聘任为工作聘任,相互承认教师的劳动。教师无论在哪个协作范围内的学校任教,工作业绩都将纳入本校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聘岗定级的范围。地域相近的高校之间应鼓励和加强教师流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又可以使不同高校的学生共享到优质课程。高校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教学竞赛、沙龙和学术会议等实现。 (四)重视体制机制、规章制度等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构建开放教学模式既要重视师资、设备、课程等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也要重视体制机制、规章制度等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否则资源共享无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实际上,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容易被忽视。一方面,参与共享的高校属于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各自的运转方式、管理模式和培养任务不尽相同,建立通用的支持系统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资源共享往往是出自“民间”愿望,是校际协作组织的“民间行为,”而不是出自“官方”的行政命令;非教育主管部门的“官方行为”,支持系统的权威性、制约性就显得不足。因此,要想顺利实现资源共享,步调一致有所作为,建立通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就是基础与保障。所以,我校及其他高校在资源共享的准备阶段要考虑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的通用性,缩小差别性,同时应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使资源共享的动力源由民间转换为官方,增强支持系统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使资源共享在正确的航道上前行。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带来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为我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目前,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我校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尚不完善,在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借鉴成功范例结合我校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平台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欢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环节创新 一、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1、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创新思维创新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诱发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外部的直接刺激,也可以是外界某一事件对其进行启发,或者是某种能使其触类旁通的联想。实践环节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丰富的外部刺激,为本科生思维能力和灵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单位运行机制、现行法规政策、民众呼声等都能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因而可以对各个层面产生刺激,激发各种创新思维,并进一步付诸创新活动。实践环节使本科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思维聚合发散的情境。 2、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储备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存储的过程。实践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寻找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选择多元参照系去观察问题、扩展广度、挖掘深度,发现并获取被人忽略的、有创新价值的信息。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种类是多样的。在寻找和发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这种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会越大。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视角来观察接收到的各个方面和层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再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现实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现行政策等相结合。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和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要彻底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由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将教学设计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繁多且抽象的理论一方面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却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打破这种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锻炼中将限制化解为优势。实践活动就是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深入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上述部门人员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 4、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谐人际关系无论是基地实践、实践调查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完成。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接触,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另外,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群体创新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在群体中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5、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学多停留在课堂和书本,在学习和研究中很少经受挫折,面对挫折时容易气馁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而在实践活动中,离开摇篮似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例如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现实国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错位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正确地看待处理挫折是延续创新活动的关键之一。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养勇敢地面对挫折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就是提供大学生面对挫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培养其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场所。 二、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和传统“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教育观念引导,实践环节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学校对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相对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简单化,实践环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度和意识上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补充。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均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现阶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持续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例如课题研究、暑期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多在3—8周,并且连续性差,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经验积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偏重于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忽视实践环节的意义。正因为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对实践环节均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都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实践。实践环节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的,不以提高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开办较晚,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仅仅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如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项。此外,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差,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且多数实践内容没有可选择性,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技能得不到锻炼。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习变成了“打杂、敲章、拍照”的简单组合。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实践基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之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尚未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致使该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共有本科学生28人,由于没有对口的实践基地,得以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实践的人数仅有7人。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目标。 4、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的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践报告为标准,很难全方面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其次,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5、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很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管理专业,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之一。 三、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公共管理专业最大的属性在于实践性。实践是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1、提高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的认识 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总体目标是整合课堂知识与实务工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角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精神与职业伦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将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明确组织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机构,并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另一方面,要让公共管理本科生明白实践是其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方式。使公共管理本科生不仅能通过课堂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 2、创新和丰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能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广阔的个性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1)基地实践。基地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安排到对口的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岗位工作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基地实践是公共管理本科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 (2)实践调查。实践调查是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的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思想和新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之上的。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公共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实践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专业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然后再指导学生撰写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实践调查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3)模拟管理。模拟管理是在参考现实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组成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生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模拟,以便快速实现部分现场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模拟管理作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模拟管理携带的信息量大。模拟管理以一个政府单位为例,全面介绍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部门,如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设备、采购等以及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按照每一个部门的业务逻辑流程展开模拟,可以同时在多个虚拟部门展开,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其次,模拟管理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很容易按照各个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进行操作,并能够学到各种管理业务中实际的处理方法。再次,时间紧凑效率高。整个实践过程均安排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外出实践产生的时间损耗,还可以采取滚动形式的模拟实践,提高了实践的效率。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要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是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首先,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设计可以提高分析总结、创新思维的能力。题目的选择可以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习前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毕业论文课题设计中,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调查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等。在基地实践、实践调查和模拟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论文的写作之中,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践基地。首要问题是实践基地的选择。选择实践基地要达到多种类、多层次、互相补充等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共管理本科生从事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为实习学生进行不同单位和岗位之间的流转打好基础。其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要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效应相结合的原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是相对稳定的,各个专业的实践环节也是呈现周期性的。所以,实践基地建设应该着眼于长远,应有相对固定的单位作为长期实践活动的基地。当然,针对某些特定的技能训练需要,各种短期的基地实践也是需要作为补充的。再次,基地实践要实行专人负责制。要真正发挥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就要求有专人负责与实践基地的长期联系,注重基地实践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合作成立“海珠区—中山大学学生就业与实习基地”。近年来,在维持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他们又拓展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实践基地,大大地丰富了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的范围和内容。 4、健全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 高校应针对实践环节制定相应的计划,把实践环节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严格的考核。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通过建立健全实践的考核机制,对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奖惩规章制度,对参与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积极向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对没有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分,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保障实践持续有效的开展。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为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富于创造的学生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5、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和交叉性很强的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专业素养,对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的相关理论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而且需要对现实社会有更为灵敏的感知,需要丰富的公共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高校应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促进教师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适应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首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或到名校进修,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其次,通过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针对师资缺乏的情况还可聘请一些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领导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尽管学生的参与在实践教学中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教师依然是实践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主体。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最为关键的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及支撑机制思考 一、公共管理学科设置现状 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在我国经历的时间不长,各学派和各高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别。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有一定的分歧,原因之一是,按照我国目前研究生专业目录(1997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是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设置10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等。在10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3]这两个专业目录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其差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感到上述专业目录没有能全面、准确地覆盖公共管理领域。有学者在宏观视野中阐述了公共管理应涵盖的学科范围,公共管理领域可以对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管理等,依此来设置二级学科。[4]有的学者站在更高的视野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公共绩效应该成为公共管理的目标导向,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架基石。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加凸显管理性色彩,在运作机制方面,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重视管理方法与技术,其二是突出应用性和回应性。学科设置应遵循此方向去设置。[5]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四个学科上。这些学科划分的基础是横向的领域分工,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且原来就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6] 有学者则认为,不应仅从管理学视角去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更应从源头去探讨,因为管理学是从经济学分离出去的,所以,应该双管齐下,从管理学与经济学两维视角去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7]争论的存在说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和理论支撑需要厘清,这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政府工作绩效的提升。中国行政学及公共管理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于当代国外的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趋势和新成就跟踪不够,对国外这一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亟待加强;国内现有的行政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特别是教学体系)较为陈旧、单一和狭窄,大部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及内容基本上停留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水平上,未能充分体现和吸收当代国外公共管理领域所取得的新成就。二是行政学的研究缺乏开阔的视野,学术基础不牢,既未能反映政府管理领域的新变化,将其他国家机关(立法、司法机关)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活动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又未能顺应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交叉、综合和整体化趋势,充分吸收相近学科尤其是当代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新理论和方法成果。它不能突破以往的眼界,在主题上创新,在范围上拓宽和在基础上打牢。三是行政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的政府管理实践,尤其是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重大实践问题以及当代国外公共管理的实践加以深入的研究,行政学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生命力不强。[8]受单一行政学的影响,我国公共管理学未能跟踪西方学术前沿,也没有如实反映国内政府运作现状,更没有与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因此,应借助新公共管理思想,探讨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设置及其相互间的支撑机制。 二、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实践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公共管理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是以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各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一个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知识框架,以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组织与管理理论(管理学)等各个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2]86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渊源来自于政治学、法学和财政学等学科,其思想基础则是由伍德罗•威尔逊和马克斯•韦伯等人所奠定的。[9]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将管理从混乱和狭隘经验主义的现状中解救出来,使之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之上。[10]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认知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8]73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最后,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12]新公共管理理念转向的改变,要求公共管理学科设置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管理学唯“行政学化”需要加以改变。政府不再是官僚机构,政府变成了顾客导向的政府;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预防在先、治疗为辅的有预见与前瞻思维的政府;从官僚层级制到参与及团队合作的分权的政府;通过市场杠杆进行改革的市场导向的政府。[13]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政府部门产生、存在和运转的唯一理由,就在于它要生产或提供通过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14]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智识群体已经意识到了公共管理学科设置需要加以改变,需要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借助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拓宽学科视域,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 三、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下的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模式和支撑机制 公共管理学科虽然存在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但由于中国公共管理历史很短,各院校办学的背景差别也很大,在尊重学科规范的前提下,也应当鼓励各种不同模式的选择和竞争。[15]将公共管理列为一级学科,是建立在公共管理知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基础上的。虽然对知识进行学科划分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的,但这并不能抹煞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公共管理及其二级学科的确立,是对公共管理类知识进行划分的结果,同样带有主观色彩。[16]目前,国内不同类型的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别,难有统一的模式,结合国内现状,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模式以政治学(行政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个模式中,行政学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主要分支学科,其目标指向直接为政府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政治倾向明显。第二种模式以经济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种模式中,设置教育经济管理、政府经济管理等专业,将政府视作企业进行运作,其目标指向为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培养精于成本收益管理人才,绩效倾向明显。第三种模式以管理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种模式中,设置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应专业,其目标指向为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人才,政策倾向明显。20世纪,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剩余学科,未能对公共管理学科产生明显影响。 第四种模式结合了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是以新公共管理思想为指引来设置学科和专业。在这种模式中可以设置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政治学和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其目标指向不仅将政府视为企业,或将政府视为官僚机器,抑或将政府视为被动管理机构。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不仅具有政治倾向,同时具有绩效倾向,还具有政策倾向和社会倾向。目前,国内知名的综合类高校正试行要么在硕士学科专业设置中体现,要么在博士专业方向中体现。当然,这些学科专业间的磨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学科间支撑机制的真正形成和良性运转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返回实践的不断验正和修改才能得以完成。借助四大学科即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形成共同支撑公共管理学科体系设置,并形成支撑机制,这种支撑机制包括学科间融合机制和修正机制。在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之下,公共管理部门尤其是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成为管理绩效和公正公平兼顾的部门。市场法则(经济学)、对公管理(政治学)、对私管理(管理学)和结构归属(社会学)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相互间融合机制,并且各学科由此相应衍生出来的公平正义、权力干扰、管理过程和合理分层四种特质,进而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科间的修正机制。 政治学和管理学分别有效区别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而将这两个学科结合可以更好地将两个学科的公私管理技术融于一体,同时管理学针对私的管理经验能有效弥补政治学对公的管理不足。政治学的对公管理经验可以进一步拓展管理学的管理视野。与此同时,经济学的市场法则能促进两大学科的管理技术朝同一方向迈进即效率,对私管理特别强调服务于市场的管理效率,但并非所有公共管理领域均以效率优先。社会学强调结构归属可以很好地将公共部门服务有效分配于社会群体,有效处理了公共管理部门内部以及公共管理部门与外界沟通中的结构关系。经济学将理性经济人假设带入公共管理学之中,将公共服务中的消费者与提供者类比为一般市场中的消费者,但这里需要注意,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是消费者,而且还是享有社会权利的国民。社会学强调合理分层的关系,如果将消费者分层不当,则会造成管理绩效低下甚至趋负现象,同时权力干扰也会带来效率的低下,市场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可以有效予以修正,合理分层则可以修正公平正义的无度。管理过程强调精细化与操作化,可以有效修正合理分层的方法与技术,而权力干扰可以使管理过程服从于宏观与整体战略。这样便形成了完成修正机制的循环,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完备及与实践的衔接。毋庸置疑,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在中国仍然十分年轻的学科,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应当密切结合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际研究中应当更多地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并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力争超越简单的观察评述,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启发 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当前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仍是传统的角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现状之下,学生学习了管理理论,却不一定具备了管理能力,与实际的管理活动严重脱节。学生习惯于顺从,而不是质疑和创新,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因此,应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担任课堂教学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而且也是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能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二、重塑教学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之价值就在于:让教育回归生活并引领生活,让教育回归社会并引领社会;让教育为培植、增强人的生活力而不是消灭人的生活力服务;让教育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奠基而不是为个人成为人上人奠基;让教育返回其本真而不再成为政治、经济等的工具或者为个人谋利的工具。立足于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实际与未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离不开一大批具有高超的公共管理技巧与素养的人才,同样也离不开具备公共精神,有参政议政能力的社会公众。在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为了迎合大学生中的“考公务员热”而片面讲解应试能力和技巧;甚至对当今官场中的一些潜规则进行正面宣扬,以为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应社会需要,就是满足学生要求。哈佛大学第一任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她的就职演说中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这才是大学存在的真正目的,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育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教育。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是狭隘的以书本为本位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应该仅是单纯培养出技能型的人才,更不应该是只着眼于当下的利益,在传统“官本位”等落后思想主导下达到进入所谓上流社会的手段和工具,而应该是培养熟悉公共管理知识与理论,具备公共管理各项能力和品质的德才兼备的能引领未来的公共管理人才和积极的社会公众。 三、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 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仍然还是在教室里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为主。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是不足以完全反映实际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教材本身。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比如政府颁布的法规和规章,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管理案例,或者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观察,通过学生亲身体会来掌握知识。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应由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变为采用多种教学法并用,尤其是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研究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培养和提高学生与管理相关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责任意识。比如在讲述行政决策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告诉学生决策时要先充分收集信息,那学生就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共鸣,但以现实中发生的相关案例来让大家讨论和分析,则学生的感受和体会要深刻得多,如案例“市政府的决策”:某城市繁华地段有一个食品厂,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该市政府领导拟将其改造成一个副食品批发市场,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破产后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又方便了附近居民。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包括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建筑规划设计等。不曾想,外地一开发商已在离此地不远的地方率先投资兴建了一个综合市场,而综合市场中就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副食品批发场区,足以满足附近居民和零售商的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市政府领导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进行副食品批发市场建设,必然亏损;如果就此停建,则前期投入将全部泡汤。在这种情况下,该市政府盲目做出决定,将该食品厂厂房所在地建成一居民小区,由开发商进行开发,但对原食品厂职工没能作出有效的赔偿,使该厂职工陷入困境,该厂职工长期上访不能解决赔偿问题,对该市的稳定造成了隐患。将上述案例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出在哪里?你如果是市政府领导,应该如何做?这样讨论和分析下去,就会让学生明白决策过程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当决策出现失误后又应该如何补救,把损失降到最小,尽可能去完成目标。通过这个联系实际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对行政决策有一个更生动的认识,并从中能锻炼和培养管理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教学做合一”,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育人方法。陶先生曾多次指出“教学做合一”的实质是“手脑联盟”,运用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就是强调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不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要把学来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应用。我们的教学就应多开展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并且从中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追求。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本科应用型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并不仅限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培养构建,而需更侧重于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优化以及考核形式改革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能力培养;本科教学改革;公共管理类专业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目前很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它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专业,随着公务员就业热,这个专业的招生前景越来越广阔。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毫无疑问,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类专业,其培养目标并不仅限于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融会贯通,而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高度公共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精神,适应当代公共管理现实需要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所有专业课程毋庸置疑的教学使命是追求教学效果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但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专业课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导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而这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专业课程教师所忽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专业性、实用性不强。在这种认知影响下,学生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难免大打折扣。因此,传统教学理念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与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出现一定的偏离。专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着手。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上述角度逐一探讨。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专业课程的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重要指标。课程考核一直被学生重点关注,考核形式的变革创新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内容、形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考核内容、形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导向,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用闭卷或者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这种形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它固然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其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却无法有效开展,以至于长期以来,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在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程考核形式也应该尝试着多种形式的改革。各学校教务处对专业必修课程期末考试一般会有考试形式等方面的规定,而课程期中考核就可以由教师视不同课程的特点尝试灵活的考核形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焦点。其一,可尝试由学生分组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联系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结合现实公共管理实践案例,课下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各组将讨论分析结果在课堂上向全班作案例分析汇报展示,由教师为每组的案例汇报展示表现打分,这可以占考核50%的比例分,再由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情况,每人撰写一份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这也同样占50%的比例,两个成绩合一为学生的期中考核成绩。这种形式能有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充分锻炼学生思考应用、团队合作的能力。其二,可尝试写作课程学术论文的考核方式,这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具备从事专业科研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专业课程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训练机会,为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有效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学内容的优化、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者:孙婷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公共管理的职能日益突出,范围日益扩大。由此,作为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公共管理专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开始由起步阶段逐渐步入深化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堪忧,问题较多,需要我们冷静思考、放宽眼界、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发展。 一、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相对滞后,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由特定的社会时代、社会领域的需求决定的。专业教育目标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由培养目标、教学实际所决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实际需要。尽管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必须与时俱进、契合实际,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难以真正转变观念,扭转传统做法。例如,认为公共管理主要还是行政管理,主要还是培养行政管理人才,而忽视甚至没有认识到非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及其人才的培养,因而缺乏对其公共服务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得公共管理专业与行政学、行政管理乃是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区别不大,专业特色不明显。第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基于对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的认识偏差,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自然也难以改变和摆脱传统的做法。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政治学、管理学等仍然基本一致,只不过增加了一门或者几门“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教学的重心仍然是侧重于培养行政管理人才,忽视非政府公共部门人才培养所需的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仍然局限于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实践和应用知识的教学,忽视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这样,整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构成上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并未真正凸显新形势下的专业特色。第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相对单调,实践能力不理想。当今,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即使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也难以深入。如案例法,仍然是教师对案例的讲解居多;情景模拟、管理游戏,也是以教师为导演的走过场;实验教学,很多学校还没有开展,等等。与此同时,案例视频资料不齐全,也很少利用;情景模拟、管理游戏,教师们也很少去关注,更谈不上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的实验室根本没有建立,或者形同虚设;网络教学更谈不上。这样,整个教学方法仍然局限于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动手,只不过把单纯的“以本为本”转向了“以(荧)屏为本”,把单纯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转向了“多媒体多热闹”,并未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需求。第四,师资力量和师资结构相对欠缺,专业引领不给力。公共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以管理学、社会学为基础,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因而其师资队伍也应该是多元的。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在管理学、社会学方面就起步较晚,因而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出身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就很少,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面临更大的困境,甚至出现“一课难开”“一师难求”的局面。同时,公共管理专业,还是实践性突出的学科,因而需要具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这种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多元型教师还很欠缺。这样,整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师资力量就极其令人担忧,没有专业的教师,就谈不上培养专业的人才。总体看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还处在起步阶段,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全新课题,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仍待继续深入。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探索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有必要,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归因分析 公共管理专业的现状和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概括起来,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内容极为丰富,可以概括为科学主义、权威主义、精英主义、功利主义等。[4]科学主义,即把教育规律等同于自然法则,在教育上注重程序的设计、技术的运用、知识的盲从,把学生当成了“机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权威主义,即把教师视为权威,视为真理的化身,学校则是权力机构,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教学内容必须绝对服从,而不能怀疑,更不能挑战。精英主义,即教育培养的是“精英人物”,而不是大众,因而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方面均以少数英才为中心,而忽略了更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功利主义,即眼前利益的获得为价值取向和驱动导向,而漠视学生的长远利益、终生发展。在此影响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扭曲或变异。如有的教育者认为,我们的公共管理专业是从国外的“第三部门管理”嫁接或移植过来的,是针对我国特有的公共管理事业而展开的,这样就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由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进展缓慢,甚至并不存在“第三部门”,因而这一专业实属“超前”,人才难以就业;其二,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公共管理专业招生较少,且有的涉及数学,因而考研很难;有的学者则认为,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准公务员”,因而只要按照公务员考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保证学生能够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就行了;有的学者还认为,毕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是少数,那就让学生多学点东西,如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只要管用就行。而这些观念和想法,可以看出都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也难以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色。第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口授、板书,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耳听、笔记,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是教学的手段;课堂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现舞台;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其明显优势,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现教师的才华和技能;有利于对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调控把握,对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较低,教学效率较高;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通过问答方式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也正因如此,这种教育模式在传统社会中能够源远流长。但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因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也受到冲击和改造。不过,由于传统事物的根深蒂固性,这种教育模式对包括公共管理专业在内的高校专业的影响仍然存在。在教学目标上,仍然强调纯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忽略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强调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或不愿费心费力去寻找课本外的知识资源。在教学过程上,仍然坚持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讲完理论知识即万事大吉,顶多讲一些案例,而不愿去设计管理游戏、情景模拟、实验教学等。在教学评价上,仍然是“一考定乾坤”,顶多参考出勤点名、小论文作业等。可以看出,这些做法均违背当代社会的教育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但却又时时处处存在,公共管理专业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仍然只是体现在教材的不同上。第三,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就业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就业模式,国家按照计划指标,统一分配,包办到底,分配的单位大都是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即等于端上了“铁饭碗”。这种就业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一样,有其固有优势和特定时代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这种就业模式也在进行改革。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模式,继而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了“自主择业”模式,最后再21世纪初形成了“自主创业”模式。[5]这些变化是对传统就业模式的极大突破,也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愿望。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机制的存在,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事实上国家公务员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各种保障体系齐全、各种隐性福利丰厚等现象的存在,人们普遍认为进入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还是最为荣耀、最为保险的选择,这都使得“公务员热”逐年升温。而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也使得人们往往与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画等号,与党政干部、公务员、企业高管挂钩。但是面对严峻的“公考”挑战,毕竟能够进入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是少数,这就难免给人一种“公共管理专业不好就业”的感觉,从而影响了招生和教学,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向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因此,彻底改变和摆脱就业模式观念的影响,同样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挑战。 三、公共管理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 当今社会的变革是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既有传统影响的存在,也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因而是多因素相互交锋碰撞的发展。面对这一多元的世界,任何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实行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的前提。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即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结果性目标;过程与方法,即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是程序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思想的变化与培养是体验性目标。具体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同时还要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必要的专业素养。这样也就摈弃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使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多元化,也就为培养多元化人才奠定了基础。第二,实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解决“教给人什么”的问题,这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的关键。新形势下的多元化人才,必须是既具有渊博的知识背景,又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即“通才”与“专才”的有机结合。为此,公共管理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既包括必要的专业课,也涉及足够的通识课。具体来说,专业课应该包括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公共组织学、领导科学、管理心理学等,下属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卫生医疗管理等专业再有所侧重;通识课则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行政学原理、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西方文化史、申论与行政能力测试、电子商务、公文写作、管理英语等,另外还应有必修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实验课、实践课、实习课等切实开展起来,将各种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实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这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的载体。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既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也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教学平台的多元化,不仅包括校内教室、实验室,也包括真正的管理部门、实践基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理论讲授的技巧与艺术,还要多开展师生互动交流;不但要恰如其分地有效利用传统教学工具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要恰当地采用案例法、管理游戏、情景模拟、实验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更要经常深入管理部门进行实地实践、实习。这种多元化的教学,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体验,使其能够毕业即能到岗到位。第四,实行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这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的标尺。传统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就是“一考定终身”,即一门课完全取决于期终考试,至于学生的到课出勤、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等完全不管。在此制度下,学生上课爱去不去,去了也爱听不听,或玩手机,或听歌曲,或吃饭喝茶,或聊天睡觉,不一而足,成为全国很多大学课堂的常态。临近考试,则或讨好老师、套取题目,或发奋读书、挑灯夜战,最终可能平时勤奋的考不过临时抱佛脚的,这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出勤考核、形成性考核、考试性考核。出勤考核,即日常上课情况,可以通过点名实现;形成性考核,即平常学习情况,可以通过作业、论文、实践等实现;考试性考核,即期终考试。三者可以按照适当比例,如2∶2∶4,形成最终的考核结果。这样,就能够把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等有机结合起来。第五,实行师资队伍和教师资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和教师资源是解决“谁来教”的问题,这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的保障。公共管理专业师资紧张,这是全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密切相关,原本人才欠缺,培养机构较少,培养人才难以为继。所以,许多教师都是转行而来,甚至还在兼职。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争相抢人拉人,甚至给出各种优惠条件,这是无奈之举,面对现实还得另想办法。一是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人才,让这些人尽快转型,可以通过考博士、做博士后、做访问学者、高级进修等方式实现。二是要充分利用和引进实践技能型人才,可以通过聘用公共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实现。三是要充分利用和培养“双师型”师资,可以通过高校教师挂职、管理部门人员授课等“校府合作”(如东北大学)方式实现。[6]这样,不但实现了师资队伍和教师资源的多元化,也实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第六,实行就业模式和毕业导向的多元化。就业模式和毕业导向是解决“哪里去”的问题,这是对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的衡量。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既要坚持公共管理人才进入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一般理念,同时要解放思想、放宽思路、多方探索、多出人才。毕竟,公共管理专业的本质和主流是为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培养专业和高端管理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这一专业成为“热门专业”的重要原因。但是,面对“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公考”难题,面对大多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还必须另寻出路。一是要教育学生继续学习,“公考”不成,可以“考研”“考博”,层次越高就业机会也就越多。二是要教育学生降低条件,“公门”难进,可以进“民企”“外企”,市场经济条件中难说孰好孰坏。三是要教育学生自力更生,“别家”不要,可以“自立门户”“自主创业”,深化改革背景下大有用武之地。这样,新形势下事事皆是管理,也就处处皆有管理人才。 作者:秦正为 单位:聊城大学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1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情况概述 阜新市彰武县是全国首批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县。该县地处辽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社会上发展较落后,为辽宁省贫困县。农民普遍收入不高,文化程度较低,居住分散,新农保的宣传、动员、服务、经办、管理等工作难度很大;尤其是县、乡(镇)、村三级新农保经办人员偏少,力量严重不足,新农保试点工作受到严峻挑战。为了推动彰武县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010年7月阜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彰武县政府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共同组织了近一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到彰武县志愿服务新农保。调查样本调查覆盖彰武县全部24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00户农户,最终共抽取24个乡镇的2400户农户构成样本。实际发放问卷2400份,收回2389份,有效问卷2362份,问卷有效率达96.7%。志愿服务结束后,在2011年1月9日,学院又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1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调查”,调查覆盖100名志愿者总体,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率100%。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彰武县新农保工作人员的不足,极大地推动了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彰武县是辽西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42万,其中农村人口36万,60周岁以上老人达4万多人,新农保试点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由于人员编制等原因,彰武县县级新农保管理人员仅有3人,每个乡镇社会保障协理员1-2人,每个村一般1个人(兼任)。在当前新农保工作信息化程度低的条件下,宣传、经办、档案建设等工作异常繁重,现有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需要。100多名大学生进入彰武县后,使新农保的相关工作人员一下增加了几倍,开展的宣传、调研和经办活动,极大地缓解了政府人员不足的问题,受到了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还受到了农户的热烈欢迎。“辽宁省彰武县农户新农保状况调查”表明,高达95.8%的农户认为这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非常必要”或“必要”,有97.3%的农户信任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这说明具备较高的老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富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新农保的活动,取得了农民的高度信任,其信任程度甚至远远高于乡镇经办人员。 2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拓展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取得了突出的人才效益。首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新农保的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兴趣。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新农保之前,阅读了大量的新农保有关的政策材料,还专门请负责新农保经办的同志进行了培训,在服务过程中和农民的交流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农保政策的理解,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感情(见表1)。其次,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志愿服务新农保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调查数据表明,高达7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对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具有“很大”和“较大”的作用。学生业余时间浏览专业网站的次数在志愿服务后明显增多,表2中数据显示,参加志愿服务前,有49%的学生平均每周浏览专业网站0次和1次,51%的学生平均每周浏览专业网站2次;志愿服务后,平均每周浏览专业网站0次和1次的学生下降到32%,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平均每周浏览专业网站2次以上的增加为68%,提高了17个百分点。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调查数据表明(见表3),参加志愿服务新农保的大学生中,86%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责任感提升作用“很大”和“较大”;6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对他们科研能力提升作用“很大”和“较大”;7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对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作用“很大”和“较大”。由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很大,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9%,有9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还愿意继续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 3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 从2005年至今,社保制度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共有20多项新政出台,尤其是“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建立,在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1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6.22亿。未来10年,社保制度将从广覆盖迈向全覆盖的关键时期[5]。目前,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16万人左右,而由人社部管理的城乡参保人员,不算新农合在内,高达15.8亿人次,服务人次超越人口总和,1:10000甚至更高的服务比,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导致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人员不足[6]。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近3千万人,其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近十万人,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有几万人。应该建立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组织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大学志愿服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1组建全国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工作领导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活动在国家层面涉及教育部、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为了方便活动的协调,应该由教育部、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成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组织和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活动。团中央一直负责全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建议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中央学校部。教育部主要负责出台志愿服务学分、志愿服务者公务员考试加分等各种针对志愿者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与地方政府接洽、解决志愿者吃住行、和高校一起培训志愿者、提供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政策宣传资料等问题。3.2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的激励机制为了保障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活动的积极性,教育部、团中央应该统一制订相关的激励机制,例如,允许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的学生用志愿服务替代相关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保障的具体情况折算一定的志愿服务学分,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的学生评定奖学金时加分等。3.3强化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措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活动需要深入广大城市社区和农村,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为了保障志愿服务大学生的安全,应该由有关部门牵头统一编写志愿服务安全手册,并和保险公司协商设立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意外伤害保险。此外,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4结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法学院在2010年开展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表明,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组建全国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的激励机制,强化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措施,进而建立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活动大范围持续开展。 作者:王国辉 徐子东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能力体系创建和改革 本文作者:何云峰 冯敏星 郭晓丽 单位:山西农大学 一、能力本位理念的嬗变与价值审视 (一)能力本位理念的内涵与价值能力本位理念既是一种新型现代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国内学界广泛认同的哲学理念,为人的社会实践确立了新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能力本位理念发轫之时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与目的性,强调以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技能、核心技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诉求“以能力求发展、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论已成为得到国内学界广泛认同的哲学新理念,为人的社会实践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规范,有利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一理念对人的能力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使其成为指导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也为“能力本位教育”增添了新的特色内涵,即告别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以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为主要手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开发,强调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强调受教育对象个性培养与发展的社会过程;以能力为教学的主轴,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模块,并选择新的教学改革路径。 (二)能力本位理念的历史嬗变二战期间,美国为对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使之掌握枪弹制造等技能,推行了一种“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sedEducation,简称CBE)”,二战后一度衰退。上世纪60年代随着系统论、行为科学、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CBE得以复兴,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流行于北美地区,70年代这一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师、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律师和会计师的培养中。80年代逐渐推广到欧亚及澳洲等国,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澳等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重构了本国职业教育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成为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趋势。上世纪80年代末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引入我国,许多职业院校都在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人们对能力本位认识不断加深,被赋予新的内涵。国内学者韩庆祥上世纪90年后系统论述了“能力本位论”[2]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许多国内学者也依此为哲学理念基础,论述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与意义,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已从单一的职教领域进人了整个教育领域,教育要向“能力本位”转变[3]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与新要求,显然这与世界职教领域的“能力本位”在内涵上已有较大差别,正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特征 (一)强化能力培养,成为时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与新要求新世纪始全面启动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能力教育。2011年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两次讲话中分别强调,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强化能力培养”,坚持以“能力为重”。这是对现行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更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总要求与新要求。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卓越计划”就强调实际工作平台上的经验、体验、技能、技术和知识的协调统一性,注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融合,并注重综合训练以及创新意识与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训练等。 (二)多维复合特征,是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期待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本科阶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多地体现为素质取向而非职业取向,传授与训练多种知识、技术与能力将成为必然趋势,“文理渗透”、“理(论)实(践)交融”、“跨学科揉合”等成为有效本科教育的关键词。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情况的多样性,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多样性与广延性特征,实际上也是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多维复合型”也将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向度。 (三)高端综合化趋势,是公共管理事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高要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广泛的就业面向,且岗位要求的高端化综合化的趋势,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极高,现行的学科型专业教学计划在规划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结构时,从学科体系对知识的要求考虑较多,对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则考虑较少或者很难去考虑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亟待破解的一项难题。 三、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体系构建 (一)扎根理论方法及开放式调研设计“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是一种质的研究的方式,由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1967提出。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特别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采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4]。本研究借鉴了扎根理论开放式调研的思想,确定当前及未来公共事业管理职业应备能力,以尽可能确保研究与改革的有效性。2010年10月至12月,课题组进行了开放式调研,访谈提纲涉及被调查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人口学变量,以“公共事业管理职业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这个开放式问题为题,采用统一的访谈提纲,抽调山西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受过教育科研方法训练有责任心的师生50人,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MSN、网上留言板等间接访谈以及面对面直接访谈等方式,每位至少调查10个不同岗位的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职员。 (二)资料整理过程1.领域划分为方便统计,研究者将公共事业管理职业领域划分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社会事业管理部门和社会事业服务部门进行归类。被调查对象涉及:教育科研领域153人,包括教师、辅导员、以及校长、院长、部门主任等管理人员;社会事业管理领域128人,包括人民政府、教育局、公安局、卫生局、工商局等管理人员;社会事业服务领域198人,包括国企、银行、信用社、通信行业等管理者,三个领域合计共调查479人。2.扎根理论编码首先,对开放式调研结果进行初步登录,提取出访谈记录中关于能力1的关键词,并记录相同关键词重复的频数。同时,采用类似的方法记录调查对象的基本内容,形成第一级的分析结果,即一级编码(开放性译码)。其次,对一级编码的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将同属于一个类别的关键词划分到一个范畴内,并根据范畴的具体内容予以命名,形成二级分析结果,即二级编码(主轴译码)。第三,对二级编码结果进行进一步综合、归纳,将同属一个类别的范畴命名继续归为一个范畴,同时给予命名,形成第三级分析结果,即三级编码(选择性译码)。 (三)编码结果及分析表1展示了三级编码的过程。由原始数据形成32个一级编码,根据各能力所指向内容,经过综合归纳统一划分为5个范畴,最终归结到2个三级编码上。从三大类别职业群的一级编码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职业领域的人对于公共事业管理职业应备能力认识上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在各种能力进行强调的比例方面有所侧重。在对原始访谈记录分析、提取过程中,发现被访谈者在谈到从事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工作应备能力时,还提到意志品质的内容,如诚实、耐心、有包容心、责任感、有亲和力、吃苦耐劳等,这些内容不符合本研究所限定的能力的范畴,故未予以统计。但此结果也表明,意志品质对于个体工作成功与否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心理学对于能力的常规划分,是人们对于能力的普遍认识。一般能力其实也是平常所说的智力,人要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离不开一般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所涉及的一般能力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与交往能力两个方面,说明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个体的认知水平与交往能力发挥着广泛影响,而特殊能力(笔者称之为专业能力)则是从事专业活动应备的知识准备、技能掌握及组织管理能力。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教改路向选择“能力本位”理念揭示了“人的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对人发展的意义,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式调研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公共事业管理职业应备的主要能力维度,这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与操作依据。 (一)激发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是塑造学生能力的前提能力本位理念是以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主体性的发挥为主要手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重新思考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目标问题,在公共事业管理能力本位改革中,大力提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顺利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自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形成了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主体参与、师生民主互动”模式,在一种宽松氛围中,彻底解决学生“惧怕教师权威”“害怕犯错误”“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大学生应有的自信心“”甚至习惯了授受式教学方式”[5]等问题,养成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塑造学生综合能力奠定了前提性基础。 (二)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机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前述公共事业管理职业应备主要能力,是一个由三级编码组成的能力体系,主要涉及5个范畴:认知水平、社交能力、知识水平、管理能力、技能水平,包括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故必须有意识地构筑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包括学生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的综合能力。课题组总结出“三维度互动,三课堂联动,三结合开放”的教学新体系:“三维度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与创业互动;“三课堂联动”即第一课堂(理论课堂,授受式学习)、第二课堂(活动课堂,探究性学习)、第三课堂(社会课堂,服务性学习)贯通、联动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三结合开放”即学校与社会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通过三个结合,解决教学与社会需求衔接的问题,解决“知识学生”向“能力员工”转变的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问题。这一新的教学机制中,教学过程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活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拓展到自然、社会中,既关注体系化知识,也关注现实课题,学生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三)推行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是增强学生能力的载体能力本位理念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开发,强调教学改革要响应社会诉求。显然被动授受式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本位教学改革的要求。选择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创造性、互动性等特质的“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依据学生“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在时空上的变换,研究者尝试提出“研究性教学”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即课堂问题探讨、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群体研讨-成果展示、课外自主“学研”等[6]。在此基础上还通过搭建、完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在课程设置中特意增加了“专业导学”(第1学期)—“专题讲座”(第3、5、7学期)课程,四年一贯鼓励学生追踪探索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进而自主选题或参与教师科研,开展“研究性课题”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在“社团共同体”中实践,增强组织管理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与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管理与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规划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综合性开放实验室,对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开放,在管理类、策划类课程中全面推行案例式教学、仿真性教学等。(四)倡导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是促发学生能力的引擎教学评价在教学体系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内容、方式的选择。学生能力的形塑,是通过各门课程、教学各环节来实现的,具有历时性、累积性的特点。显然传统“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做法,不能全面考查学生能力与素质,当下重视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已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课题组已成功探索实践了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教学评价改革,以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动作用为出发点,以融合教学与评价为基础,构建考试内容、形式、时空、手段、主体等“五维一体”学生学业评价新体系,全面实施“1+X”为基本架构的综合性结构化全程考试方式,全方位地实践全案例式考试、研究式开卷考试、开闭卷结合考试、作业式考核、课题研究式考核、案例报告式考核等方式[7],把评价的触角深入到教学全程,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单一知识学习”向“多元的能力素质学习”转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和师范性大学均开设了公共管理类专业。根据教育部最新本科专业目录,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涵盖了公共事业管理(含教育管理、医疗卫生管理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具体专业。由于这些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实践教学的模式及效果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一、实践性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该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与操作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1],实践教学的效果是决定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应用性,如果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死记教材内容、缺乏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等手段,获得基本技能和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活动组合[2]。它既包括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生产和社会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参与性和研究性活动,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假期社会实践。公共管理类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践环节、毕业实习环节、暑期实践环节等,大部分学校把毕业实习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以笔者所在的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我校所开设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具体性质,在进行案例教学的同时适当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但很少涉及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从毕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来看,这三个专业主要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前几届毕业生的实习情况,8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分散实习的方法。在暑期实践环节,主要采取了学生自由组织实践小分队、并由教师进行指导的方式,大部分调研主题均能够结合当前公共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原有实践教学模式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无论在课堂教学环节、毕业实习环节还是暑期实践环节,均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这对于应用性极强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来讲,不能不说是教学内容方面的缺失。(2)由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找工作等原因,原有毕业实习模式造成了更多的学生选择“分散实习”,在这种模式下,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实习过程往往变成了“放羊”管理。(3)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明显。根据笔者对另外几所学校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上述河北师范大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我们急需探寻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及途径的重新认识 1.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和具体内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识外,更应加强学生公共管理技能的训练。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包括管理、组织、决策和执行等一系列能力。[1]结合本科阶段学生的特征,笔者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所要训练的技能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管理技能、社交沟通技能、行政执法技能、调查研究技能、统计分析技能、公文写作与处理技能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主要围绕上述专业技能展开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技能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 2.实践教学的途径选择 传统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最后毕业实习阶段,由于受到找工作和考研的影响,很难保证效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是每年都要进行的,但实践内容又很难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了知识传授和案例分析,很少有实践和实训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在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急需探寻一种常态的、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加以完善:一是通过学生参与管理类项目的研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相关专业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统计分析、项目论证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技能;二是通过学生接触和参与管理活动,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着重提高学生组织、协调、沟通、社交等方面的技能。 四、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新探索 我校(河北师范大学)团委一直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由教师指导本科生申报和承担一定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从2006年开始,学校统一开展了“顶岗支教”工程,并走在了全国高师院校的前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如何借助“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学校统一的“顶岗支教”大平台,强化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1.借助“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我校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在历年科创活动中成绩是比较突出的。例如,2009年全校学生科创项目共有56个结题项目,其中公共管理学院有8项,排在21个学院的首位(与生命科学学院并列)。2010年的数据,同样支撑了这一结论,无论是立项率、结项率、获奖率均远远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表1)。表1的数据说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很强的优势,所申报的研究项目均能紧密抓住本专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参与管理类项目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相关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统计分析、项目论证和撰写方面的技能,不少作品获得了全国和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借助这一平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借助“学生科技创新”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这种实践教学活动统一的、规范的、专业的实践训练标准;学生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内容分散、方法不得体、撰写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属于业余活动,未被列入正式教学活动。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纳入正式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要在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选题、论证、申报、调研、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报告等各个环节,给予统一规范的指导;第二,学生科创活动应当围绕本专业相关问题展开,学院和专业教师要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联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为学生补充《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管理学数量分析方法》《项目研究撰写规范》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第四,鼓励教师将自己所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第五,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对指导学生科创活动的教师计算教学工作量并给予资助和奖励。2.借助学校统一实习平台———“顶岗支教”的实践教学模式我校的“顶岗支教”平台主要针对师范类学生展开,高年级学生在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后到农村中学开展为期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对农村中学被顶岗教师进行置换培训。目前,“顶岗支教”平台和组织体系已经日趋完善,截至2010年7月,该平台涉及到河北省11个地市的72个县市。公共管理类专业虽然属于非师范类专业,但是可以借助这一大平台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尤其是组织、协调、沟通、社交等方面的技能。借助这一大平台开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选择一些适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岗位。目前所考虑到的有以下几个:班主任助理、学校团委书记助理、村干部助理、乡镇社区主任助理。学生进入这些岗位后,应由原岗位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在具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之前,应当明确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利用一段时间由相关教师对上述技能进行课堂讲授,每名教师应对所需训练的技能进行讲解和分析,并布置专项训练任务。由于实习点比较分散,在学生进入实习点后,每个实习点应至少有两名以上的全程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在实习岗位上的技能训练任务。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等通讯平台,获取校内或其他实习点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五、结论和建议 笔者所探讨的两种实践教学模式在国内不少学校拥有较好的平台基础。但是,如何把教师所承担的研究项目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如何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计算和评价,如何将学生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衔接起来,这是今后在深入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已经建立了全校统一实习平台的学校来讲,借助“顶岗支教”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样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这一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实践教学目标的细化问题,如何在全校大的实习平台中寻找并开发适合本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岗位,这是这一模式在深入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观对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影响 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原理,这三大教育原理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活的教育”。公共管理专业主要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较熟练的公共管理方法与技能,熟悉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能在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应围绕此目标而展开。公共管理类课程大多属于应用性学科,因此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但当前的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而偏离实际的公共管理活动,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只有改进当前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真正培养出对中华有用之公共管理人才。 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当前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仍是传统的角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现状之下,学生学习了管理理论,却不一定具备了管理能力,与实际的管理活动严重脱节。学生习惯于顺从,而不是质疑和创新,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因此,应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担任课堂教学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而且也是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能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二、重塑教学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之价值就在于:让教育回归生活并引领生活,让教育回归社会并引领社会;让教育为培植、增强人的生活力而不是消灭人的生活力服务;让教育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奠基而不是为个人成为人上人奠基;让教育返回其本真而不再成为政治、经济等的工具或者为个人谋利的工具。立足于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实际与未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离不开一大批具有高超的公共管理技巧与素养的人才,同样也离不开具备公共精神,有参政议政能力的社会公众。在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为了迎合大学生中的“考公务员热”而片面讲解应试能力和技巧;甚至对当今官场中的一些潜规则进行正面宣扬,以为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应社会需要,就是满足学生要求。哈佛大学第一任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她的就职演说中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这才是大学存在的真正目的,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育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教育。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是狭隘的以书本为本位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应该仅是单纯培养出技能型的人才,更不应该是只着眼于当下的利益,在传统“官本位”等落后思想主导下达到进入所谓上流社会的手段和工具,而应该是培养熟悉公共管理知识与理论,具备公共管理各项能力和品质的德才兼备的能引领未来的公共管理人才和积极的社会公众。 三、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 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仍然还是在教室里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为主。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是不足以完全反映实际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教材本身。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比如政府颁布的法规和规章,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管理案例,或者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观察,通过学生亲身体会来掌握知识。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应由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变为采用多种教学法并用,尤其是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研究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培养和提高学生与管理相关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责任意识。比如在讲述行政决策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告诉学生决策时要先充分收集信息,那学生就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共鸣,但以现实中发生的相关案例来让大家讨论和分析,则学生的感受和体会要深刻得多,如案例“市政府的决策”:某城市繁华地段有一个食品厂,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该市政府领导拟将其改造成一个副食品批发市场,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破产后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又方便了附近居民。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包括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建筑规划设计等。不曾想,外地一开发商已在离此地不远的地方率先投资兴建了一个综合市场,而综合市场中就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副食品批发场区,足以满足附近居民和零售商的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市政府领导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进行副食品批发市场建设,必然亏损;如果就此停建,则前期投入将全部泡汤。在这种情况下,该市政府盲目做出决定,将该食品厂厂房所在地建成一居民小区,由开发商进行开发,但对原食品厂职工没能作出有效的赔偿,使该厂职工陷入困境,该厂职工长期上访不能解决赔偿问题,对该市的稳定造成了隐患。将上述案例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出在哪里?你如果是市政府领导,应该如何做?这样讨论和分析下去,就会让学生明白决策过程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当决策出现失误后又应该如何补救,把损失降到最小,尽可能去完成目标。通过这个联系实际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对行政决策有一个更生动的认识,并从中能锻炼和培养管理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教学做合一”,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育人方法。陶先生曾多次指出“教学做合一”的实质是“手脑联盟”,运用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就是强调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不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要把学来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应用。我们的教学就应多开展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并且从中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追求。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开发研究 [摘要]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简单、封闭、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职业胜任力以增强学生在公共部门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目标改革创新公共管理教学模式,对培养未来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指标,建立胜任力模型,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指南。通过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入整个培养体系,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实习实践体系,发挥公共部门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开发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职业胜任力模型;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指对于准备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所必备的胜任要素的总和。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实质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与错位,大学培育标准与社会用人需要不一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把职业胜任力这一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要素引入高等学校教育培养计划之中,提前获取职业生涯所需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许可以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条捷径。特别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简单、封闭、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职业胜任力以增强学生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目标改革创新公共管理教学模式,对培养未来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 自麦克兰德(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应用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外,其他学科也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和外延。麦克兰德的胜任力是指在工作和有关情境中,帮助个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基本的个体特征[1]。一般认为,胜任力是指绩效优异者所具备的一种特质,包含能力、技能以及知识。进一步的研究深化了对胜任力的理解,是指在特定工作场景下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关键特征,比如价值观、动机、知识、技能甚至个性,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其职场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职业胜任力包含了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胜任要素的总和,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工作能力;既有潜在能力,又能付诸实际。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进入职场的一种素养,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对职业的基本态度、所表现出来的职场行为;二是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既包含从事各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包括从事特定工作和岗位所拥有的专业技能;三是既包含寻求工作的能力,又包含工作中能体现优良业绩的技能。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利力 开发的前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中国后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教育体制的特殊原因,高校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相对较晚。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个人目标、组织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考量,通过对个体主观因素的测定和分析,考虑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目标,以此制定分阶段的执行方案。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提前做好职场准备。特别是对于面临就业难的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即将就业才开始,应该从进入高校的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不仅仅只是规划大学期间的,也要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个初步愿景,关键是把二者很好地进行接轨。整个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三个过程:一是打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是认真学习公共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熟知公共部门对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三是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能够使每个专业学生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了解政府部门的岗位分析,了解公共部门的用人之道。 三、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日趋复杂化,公共管理的不可治理性大大增加,这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素质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明确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必要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指标,通过对这些关键特征进行识别,才能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指南。如何识别胜任力,关键是建立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绩效目标而所需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如何建立模型,一般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该方法通过对被访谈者在职业生涯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三件事的回顾,探察访谈内容中所表现出来的该访谈者的胜任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该工作角色中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以此确定工作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为了建立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我们对已就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部分党政机关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通过半年多的持续性访谈,结合已有文献的检索总结,根据互斥性、相关性和完备性要求,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七个基本指标:业务知识、管理技能、社会交往、业务能力、精神风貌、身心特征、成长导向。内容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七维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概念模型。每个胜任力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胜任力二级指标。 四、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开发方案 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公共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公共管理类专业胜任力模型的要素出发,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运用公共部门场景模拟和现场实践,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具备未来公共管理者的胜任力。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入整个培养体系。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要素。国外一些高校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所有的模型指标整合到培养体系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入培养体系,首先是根据模型指标,结合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拓展课、实习实践课等课程和实习体系,课程改革是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方法的系统变革[2]。保证所有培养方案都与职业胜任力密切相关,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其次,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封闭在学校,而应该由学校和公共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从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出发,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必要邀请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参与。同时,通过举办各种论坛聘请公共部门领导开展专题讲座,甚至直接聘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也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实习实践体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必须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地方治理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学时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可以把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分解到相对应的实习实践中去,设计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验模块主要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购置公共部门管理的实验教学软件,通过软件平台的仿真实验模拟公共部门系统的运作,比如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社会保障模拟系统等,利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把公共部门搬到高校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熟悉公共部门的运作流程,运用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3]。全面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业务知识能力和管理技能,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校外实验模块主要通过参与公共部门实际工作,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习实践,可以把学到的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南和写作方向。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既强化了对公共问题的深刻认识,又拓展了实际动手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第三,发挥公共部门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未来职场在公共管理部门,因此提前邀请公共部门介入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他们职业胜任力的重要一环。首先,培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入学之后,组织他们参观和认识公共部门,特别是通过认知实习,选择参观诸如政务服务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公共部门,初步了解公共部门的职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行为。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加以介绍,边参观边了解边学习,可以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为加强对整个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破除校内外之间的藩篱,将公共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士请入校园,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座谈会、现场问答等。形式可以多样,人员可以因专题而异。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管理的现实需求进行讲座或对话,使学生知晓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公共部门管理的前沿,掌握公共管理的方法技巧。这种形式既严肃又活泼,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对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校外课堂,学生也乐于接受。最后,学校与公共管理部门开展联合培养,合作开发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潜能。组建联合培养委员会,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课程的安排、实习实践的落实等进行讨论,公共部门可以安排大学生进行实习和就业,学校可以为公共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促进双方合作共赢。对于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来说,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的宝贵经历可以使他们尽快适应公共管理新常态,获得一定工作经历和从事有价值的工作,从而提高对自身能力、特性、态度和就业潜能的洞察力。 作者:彭正波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小学教师论文:教育管理 - 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对策浅探 内容摘要: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抓好师德建设,建立教师培训、评估、研究体系,努力建设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教育的方向。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茁壮成长。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素质较高,通过他们的辛勤耕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不应忽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所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知识需求与教育者自身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1、教育理念变化,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授业”观念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抱着千百年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观念不放,推崇“师道尊严”,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唯师命是从,唯唯诺诺,学生被驯化成无条件服从、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 2、教育目标变化,一些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授课方式。基于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授课必然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生当“观众”和“听众”、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课,由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一言堂等单向传导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采用考试、排名、训话、惩罚等手段,使学生主体性地位丧失,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3、国内形势发展,少数教师缺乏相应道德情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校忽视教师的“师德”培养,不少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耐不住清贫,不安心教学,心情浮躁,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同时,少数学校还发生体罚、亵渎学生案件。这些严重影响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4、信息技术发展,不少教师不能熟练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提高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领域也要与信息技术结合,走信息化教学的路。但是,目前,不少中小学院校教师,他们掌握网络、信息知识有限,导致网络意识和数字化观念不强,不能熟练整合信息化手段于课堂。 二、时代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面对这些情况,中小学教师必须适应时展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道德情操养成,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整合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1、教育理念变化,要求教育者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指明方向。实施素质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最终目标。为适应这一思想,教育者必须认真反思自身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依托,进行一场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使自己树立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互动式教学理念、形象化教学理念、案例教学理念、系统教学理念、愉悦教育理念相互交融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中,我们要防止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片面化、简单化,要明白现代教育是主体人的再生产,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知识含量,更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适应社会能力,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2、教育目标变化,要求老师采用先进授课思想。课堂教学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中自我发展及对未来社会价值;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采用案例教学,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运用点拨、诱导、激励手段开展赏识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穿插德育知识,用学生爱听的语言,把人生哲理、伦理道德、民族优良传统寓于故事之中,启迪学生心扉,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在这些方面着眼,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更学到如何学习、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以后适应更高级学校学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国内形势发展,要求加强教师的道德情操教育。改革开放的发展,面对不少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现象,必须要注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道德情操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者道德情操,是指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德为师之本,师者需德高。进入21世纪,科技日益发展,人主体地位与作用一日剧增,社会活动不仅以丰富知识为基石,更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育人,同时要弘扬中国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正如儒家经典著作《 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这里明明德就是以道德教人。这是对教育者的道德情操提出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学生,通过采取制定教师德操规定、改善薪酬制度等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安心课堂,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省教育。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塑造优秀教师形象、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苏霍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喜欢的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爱好学生的好老师。因此,作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灵魂工程师、学生灵魂的缔造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觉做学生道德“榜样”和“楷模”,无私对学生付出关爱。在这样道德感召下,教师就能更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4、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初中阶段除了少数同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在这个基础上,迫切需要利用各种实物、图形、模仿各种实物的声音、形状,摸拟各种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道理,达到理论知识的接受和同化,从而降低抽象思维过程中的难度和梯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开展形象化教学,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和意识。可以以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参照,逐步建立包括网上讲课、网上作业、网上考评、网上答疑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促使教师、学生通过网络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对教师技术教学手段培训和定期开展讲课比赛以及提供网络平台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义下载、作业布置、课后答疑等活动,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手段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提高教师素质激励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启发教师自觉、通过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必须从体制上采取有力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1、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道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通过准确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依据。中小学教师质量评估系统应参照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以教学目标或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对教学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不同层面进行评估。通过细化各类教学目标,采取由教育对象——学生按规定的项目和程序给任课教师打分等途径对教师教育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全面评估,使管理者收集大量信息,全面诊断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准确掌握教师队伍状况,根据教育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状况作出系统分析,判断教师教育水平优劣, 从而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采取重大的教学改革及对教师奖惩等措施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教师院校培训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教师的知识层次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活动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因才施教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理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还要具备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缺陷。教师早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进行专门培养和训练,有学问不一定就可以为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而以往教师在职培训只有一些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负责,且只在教材教法上的指导,这就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教师理论上的提升。学校应该依托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体系。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是创造知识和新的思维的地方,院校科研氛围浓厚,思想观念先进,教师只有在这里接受学术熏陶,才能提高眼界,更新思维。同时可以把教师在职培训与学历提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理论素养,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搭建学校教师科研平台。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评方式改革等许多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以构建一种学习型校园的理念找准教师成长的突破点,认清教学与学习、科研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聪明才智,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营造教师学习交流、科研氛围,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素质教育中的难题,为教师发展提供适宜土壤。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授课技巧、教学课程、教育理论等心得体会,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学校不仅可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使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通过教育开放式交流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和同行展开交流,共同研究,极大地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小学教师论文: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 美国师范教育现在主要由综合大学来完成,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普通文理知识及专业的学习;另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的养成。这方面的情况,我国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美国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中又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这对我国的教师培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一、高度重视师范生教育实习活动,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重视师范学生的实际从教能力,是美国教师教育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最近又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一般地,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上。美国务州都规定教育实习活动,通常在教育课程结束的最后阶段,具体时间因州而异,教育实践活动平均为11学分,占总学分的11%。如全国优秀师范教育委员会(NCETE)和霍姆斯小组(Holmes Group)都建议为新教师进行至少1学年(约15周)的实习训练。实习期间,实习教师必须和正式教师一样,每周在校工作5天,每天8个小时,完全参与学校生活,并至少有两周全面负责其所任班级全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同时规定实习教师每周回母校1次,用2~3小时的时间,组织实习讨论会,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周的实习,讨论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有些州要求,“师范生在从事教学之前,在某一学科完成2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50个州中有24个州对未来教师在执教之前必须完成特定的教学工作做出了规定。 美国的师范学生,平时也经常走进课程,与学生共同相处,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可以很快进入教师的角色,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适应期。如贝勒大学教育学院规定每门教育类课堂都必须有一整天的教学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接触学生的机会就增多了。这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上的东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该院的汤勒博士指出:“我坚信,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孩子和中小学生,将来更能适应教师职业。”德州教师证书委员会介绍:“美国所有师范教育院校,都与有关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重视新设置的课程。这些措施,使教师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从大学走向中小学,强化实践特色。” 最后一点需指出的是,若取得教师资格证书,需经过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个阶段,师范学生进入国家认可的四年制师资培训方案,包括观察、课堂实习和为期10周的实地学习。在毕业之前,师范生必须参加正式的、州举行的涉及学科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的考试。然后,毕业生将在专业发展学校完成一年的合作性教学和学习。第二阶段通过州考试,获得州资格证书。第三阶段,具有二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后,合格教师可以接受国家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的考核。成功通过考试的才可以获得国家教师证书。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是非常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只有这样,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的实践性培训内容才能得以保证和强化。 二、以老带新,增设新教师入职辅导项目 美国学者富勒(Fuller F.)及其助手在20世纪60~70年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根据教师关注的问题的变化,他们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职前阶段、关注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效果及校内外影响因素的阶段和关注学生及自己个人影响的阶段。后人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教师从业后的不同阶段及其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通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中的复杂性会感到不知所措,产生由专业理想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距离而引起的失落感以及师生关系的摇摆不定、教学任务安排紊乱等现象。另一方面,他们也发现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学生、课堂、教案和年度教学计划,并且为同事所接纳,从而产生对工作的热情,这种热情抵消了前者的不愉快。 美国学者布什(R·N·Bush)也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对支配他以后40多年的教学生涯的教学态度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决定他能否在教学领域继续教下去。一些研究也证明,教师个人事业成长最快的阶段为从教后最初的5~6年,同时还发现,30%的新教师在上岗5年之内离开教师工作,并且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5倍之多(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7),但是在对新教师入门辅导工作做得好的!地区,教师离职人数大为减少。 由此可见,对新教师进行入门辅导是很有必要的,为此,现在许多州开始鼓励甚至要求各地实施新教师的“入门辅导”项目,有组织地指导新教师进入课堂教学。如俄亥俄(Ohio)州1998年试点实施两年制的“入门辅导”项目,要求学校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一名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定出计划对新教师进行系统的辅导。在这两年期间,新教师必须接受一名外地专家的两次听课考核和教案审核,通过课堂教学能力的评定,才可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这项试点已于2001年初上报州立法院审批,然后推广到全州。现在,美国的很多的州的中学都对新教师设置了“入门辅导”项目。 三、应对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培 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近几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在教师培训中,把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放在了一个比较主要的地位。 1.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注重学员的参与性学习。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理·舒曼教授曾把教师的职业归纳为6个共同的特点:(1)追求重要的社会目的,将道德与技能、理论与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履行服务于社会的义务;(2)增强学术性理解,需要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的支持;(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与判断;(5)从经验中学习特别必要;(6)对教师职业要有质量监控机构。因此,加强教师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培训中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很多教师培训机构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并且注重学员的参与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员的创造能力。 旧金山West Ed实验室是全美九大教育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案例研究。据该实验室的朱迪·舒尔曼主任介绍说,这里的教案都是教师写的,实验室里的专家同他们一同研究。教师写案例,能对自己的教学发挥作用,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业务,而对研究案例的新教师来讲,能得到很多启迪,避免走弯路。在案例教学的讨论中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在教师培训时,所上课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学员写一份案例研究,供大家讨论。如该研究中心有一节有关教育评估与政策的课程。由于美国没有整齐划一的评估标准,不仅国家有标准,各个州也有自己的标准,学校还各自制订了标准。学校的考试内容往往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给教师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阐述了相关理论问题之后,播放了一段课堂录像片,其主要内容是中学项目设计和开卷考试的评分过程。学员们对录像案例积极发表各种评议意见,教师进行归纳和引导,然后学员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可见,美国在教师培训中特别鼓励学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培养教师的批判思维能力,注重引导他们学会思考。 为了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教师本人必须就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能力的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师的培训做起,因为“接受过批判思维培训的教师,同样也会加强学生的批评思维的培养,并积极想办法弥补学生的欠缺之处”。有一位教授在大学教授教育学,他在教师培训课程中,进行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多年前,他让一个朋友冒他的名去上一节课,方法是照本宣科,他故意让朋友把课讲得乱七八糟,不合逻辑,但学生还是认真地记录,居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这位坐在学生中的教授举手说:“这些内容都在课本里,为什么要我们记呢?”,冒充的老师说:“等一会儿就知道了!”5分钟后,这位教授又举手说:“我听不懂!”冒充的教师解释一遍,学生还是拼命地记笔记。10分钟后这位老师再次举起手:“还是听不懂!”这时冒充的老师说“我只能这样了,要么你来讲吧!”然后,这位真正的老师才走上讲台开始正式上课。据说这种办法已经试用了多年,其目的是引导接受培训的学员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克服学生上课时一味听讲、不假思索地记笔记的习惯。 四、适应形式的需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作为一项国策,提出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Ⅱ)。自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在联邦教育部门大力推动下,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00年9月全美教育统计中心(NCES)以“教师21世纪的武器,当今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状况”为题的调查中指出,1999年,美国中小学学生平均每6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1994年,美国中小学只有3%的教室能与互联网联接,如今这一比例已经达到63%。另外,据NCES调查,1999年,99%的中小学教师称他们学校配有计算机,84%的教师说他们每个教师至少有一台计算机,82%的教师家中有计算机,63%的人能在家上网。1999年,有1/3的中小学教师表示,他们可以自如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题教学,或收集信息、开发课程和辅导学生。 再先进的教学技术,如不唤起教师共鸣,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兴趣往往很大,但有些教师反而比较被动,习惯了以往传统的教育形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漠然。据估计,美国目前有2/3的教师尚不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因此,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师不擅长使用计算机,美国在教师培训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另外,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培训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轮回进行,对不同程度需要的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培训。 2.面对存在问题,师资培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 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不少有名的中小学还采取了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来培训教师。 在对教师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中,提出对信息技术掌握方面的明确要求:在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时请教师代表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内容上,重视教师对硬件的掌握,同时更强调对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对于专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对的专业培训,并提供各种各样进修提高的机会,而对广大的教师,则努力让他们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培训各年龄阶层的教师的同时,突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有两大类:(1)工作中的培训。让学校的教师校内开展互助活动,如波士顿郊外的一所学校就是如此,通过让16名在外进修的教师帮助其他教师,以使学校的所有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和联机上网操作;(2)职外培训。主要由两类机构举办:即行政当局主办的讲习班和研讨会以及大学和学院为中小学教师开设的培训班。 美国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培训教育中,非常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了企业的捐助。1999年,Intel公司在教育项目上的投资近7000万美元,其中在基础教育领域投入为1500多万美元,占22%。该公司副总裁Stephanie Hallford女士表示,今后准备继续加大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投入。 2000年全美教育统计中心(NCES) 的调查中指出,在3年过程中有77%的教师参加了各类计算机教育的培训,平均累加时间为4天即32小时。 小学教师论文:论小学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正确对待 网络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小学教师要想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主动作用,必须在思想上认清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行动上学习、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讲究策略让学生乐学,指导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下面就小学教师如何结合实际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出主导作用,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摆正思想,认清形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量,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正确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是现代人必具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清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即使不是专任教师也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学,并且要学好使用计算机,广大教师不仅要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理想,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结合实际,掌握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通过与教育诸要素相整合来完成的。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不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而且是每一位在职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例如,利用动画、影像、场景、音乐、对话等形式,把语文教学内容生动的演绎表现出来;在数学图形教学中重现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设置对话场景等,使学生学的更加轻松投入,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完成教学任务,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信息技术教育的氛围。 三、 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顺势而为,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对计算机,对网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以说教的形式教导学生,必将使其觉得枯燥厌烦。要想学生学会信息技术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把学习融入玩乐中。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孩子一旦对某事产生了兴趣,某种意义上说,他就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指法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打得又对又快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有把枯燥的学习融于"玩"中,真正做到以"玩"促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四、正确引导,认识网络 学会使用计算机其中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与网络连接,从中获得更多的服务。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真正可以行之有效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社会对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包括许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在内的不良信息。如一些迷信、色情、暴力信息,错误价值观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引导、告诫学生,每次上网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促进,都说明了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最终达到信息技术同自身学科相结合的目的,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它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它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 实践 探究 《科学课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和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在《多种多样的动物》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动物如: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描述,学生刚刚进入科学探究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都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对自己很少见到的动物进行观察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删除这部分探究内容,将它放到课外以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根据教学实际,材料的启发性结构的方法亦有不同。如在教《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葫萝卜、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去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压缩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皮球、注射器等材料,让学生在拍皮球比赛和玩注射器的活动中发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了的空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里不管是在材料形式上和材料内容上,还是在材料组织上,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下两个情景创设: 情境一:《比较水的多少》:小朋友们去春游,小明小组的同学带了三瓶饮料,大家都想把最多的一瓶让给其他同学,可是怎样比较饮料的多少呢?接下来整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情境二:《淀粉的观察》:昨天我们观察了米饭,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让大家尝尝,吃饭前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学生:洗手)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就用老师的消毒液消毒一下吧,学生开始用碘酒消毒,拿饭的时候发现手怎么越来越脏?学生很好奇的开始提问。 显然上述的二个情境创设效果不一样,《比较水的多少》表面上是为了谦让,但实质上对这堂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提不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淀粉的观察》的情境设计极为精彩,学生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后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发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倾听与表达深入,思维活动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要时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建立民主、亲善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倾听一个人发言,大家认真倾听,不但可以听得明白,还可以鼓励说的人越说越起劲。要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参与。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吸取他人之长,充实自己。还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提一些这样的问题:“你赞成他的观点吗?”“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态,鼓励大胆表述。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使学生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且重点突出,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等。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少批评,多鼓励,耐心倾听,学生就会敢说。学生敢说了,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小学教师论文:关于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培训 问题 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是基于对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进行的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培训策略。这些切实可行的培训策略主要包括培训内容要“软硬兼施”、培训者要“以身示范”、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因材施教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已步入信息技术的快车道。但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呢?笔者在参与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确切依据,从而避免“培训工程轰轰烈烈,培训效果荡然无存”的局面,也期望对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一、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起,聊城市开始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笔者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结合聊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个性特征,制作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试图对聊城市中小学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培训效果。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笔者发现在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过分强调“硬技术”忽视“软技术”。调查表明,有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访谈中也发现教师普遍关心这些具体的“硬技术”,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等智能形态的技术内容有用。很多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软件操作为主,教学设计和理论方面内容少之又少。但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需要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否则技术与学习之问貌合神离的联姻,并不能保证获得教师所期待的结果。尽管技术可以促进许多教学方法的实现,但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习活动和教学任务更好地设计,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提高。 第二,培训教师不能以身示范。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培训教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断灌输给受训教师新教育新理念.却不能在培训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理念支持培训。这种现象导致受训教师对新理念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心存疑虑.对理论的学习自然也就不“感冒”了。 第三,大部分培训教师认为培训形式单一。目前的培训大都是培训教师单向灌输与传递信息技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过程,由于将大批的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里受训,如果没有培训教师进行辅导,就基本无法满足受训教师的即时问题与个性需求。 第四,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科教师.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要求的培训内容不同.如果盲目地对受训教师讲授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 第五.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培训时间受限,受训教师不能消化讲授的内容。大部分培训教师反映培训时间短,培训进度快,有的培训教师上课讲解太浅,培训内容过多.受训教师根本跟不上培训教师的步伐。此外,由于培训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有的培训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有的培训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举的案例与受训教师的教学实际联系不大,使所学的知识并不能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 以上有些问题是培训中可以加以改进的.但是有些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以协调、学校自身加强建设和管理才能够解决的。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培训策略,希望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些帮助 二、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1.培训内容要“软硬兼施” 教师之所以必须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是因为技术对教育的高度影响,但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能力,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也无法真正发掘技在教育中的潜力。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技术的软硬两个方面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在互相关联中共同作用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将来的培训中需要对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有所调整,要重视信息化教学设计,做到“软硬兼施”。 2.培训者要“以身示范” 培训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培训队伍是关键。教师实践的许多直接经验源自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应该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愿景方面做出示范。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需采用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式,在培训中设计大量的与教师工作任务相关的练习项目,使技术与各种教学和学习理论得以有效结合。一方面让教师体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一方面让教师在理解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以后.还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发现其应用价值,做到学即有用,用即有效 3.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由于教师面临的负担比较繁重,他们除了教学上的压力外,家庭压力也比较大,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采取分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方法,将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满足教师们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培训取得最好的效果,使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根据课程不同可采取讲座、自学与研讨、观摩与案例探究、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典型示范等方式,把面授学习、自觉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学科学习利用特定工作时间,通过相关活动完成自学自练等实践课。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受训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要求的培训内容也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时最好能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和内容,使教师能够较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另外,受训教师掌握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技术对于已经熟练的教师不具备吸引力,而水平不高的教师也会感到吃力。如果盲目地给他们传授相同的知识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前进行学习者分析,对受训教师依据其所教学科或计算机技术水平进行分班是非常有必要的。归根到底.就是按照教师的能力和需求“因材施教”。 5.小组协作学习策略 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集中授课时间短,培训进度快.有些受训教师根本跟不上培训教师的步伐。遇到实际问题时更迫切地需要相互交流学习,需要外界相关学术、专业上的支持。因此,在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建立长期的协作小组。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是拥有学校文化和课堂一线知识并真正了解教育改革和自身需要的人.在长期的工作过程和教学实践中,他们独特的运用教育技术于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无疑是培训中宝贵的资源。与培训教师相比,受训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亲身体会和经验会使得同伴更易认同和接受,所以在培训实践中,应当通过适当的活动设计.组建学习协作小组.在培训过程中.让受训教师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榜样。在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继续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在协作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小学教师论文:试析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模式 论文摘要: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在必须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本文分析了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并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模式,同时对培训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培训策略,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把教育技术知识应用于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博耶尔(Ernest L. Boyer)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教师(本文指被培者)、培训者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①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是为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和协作,这促进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得,也促进了知识和情感的分享。②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学习共同体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有共同体的学习目标;(2)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3)人员之间坦率的相互沟通,交换角色;(4)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本文中的学习共同体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管理人员构成,成员角色可以根据其自身的优势自由确定,比如当某一被培训者熟知某方面的培训内容时,则这个被培训者可以充当培训者的角色。共同体成员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目标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组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增进成员之间的协作及信息交流,使个体在团队的互动中获益并培养个体与他人有效协作能力。 二、培训模式构建 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模式(如图1)。 (一)培训模式关键要素分析 1.培训情境 培训情境是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培训者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被培训者的特点来创设培训情境。被培训者则是培训情境中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在学习共同体的培情境中,实行“主导—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双主”地位的充分发挥,即以培训者为主导,被培训者为主体,被培训者是学习任务的主动探究者;培训者是指导者,鼓励被培训者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训者、被培训者与发展 在培训活动中,成员间通过交流学习、分享学习资源等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同时,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以便及时补充修改,从而完善培训活动,因此,整个培训过程是个发展的过程。 3.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整个培训有着调控和指导作用。在此模式中,以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培训目标,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协商,在总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的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4.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综合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5.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 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环节贯穿培训的整个过程,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基本保障。本文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同体成员随时进行评价以调整某些要素,适应具体的培训要求。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体系侧重成员的交流沟通、协作能力,注重被培训者共同体能力的发展,应坚持积极观念,多给被培训者以自信和正向的评判。 6.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协调、管理以及配备人员,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政机构。该机构通过了解模式中人员的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情境等情况,以便对培训机构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补充,保证培训活动按规章制度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训模式的特点 1.该培训模式包含十个要素,包括培训情境、培训者、被培训者、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评价体系等。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安排没有起点和终点,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弹性。 2.培训情境位于该模式的核心位置,培训情境周围的培训者、被培者、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四个要素,用环线连接,并通过双箭头分别与培训情境连接,表明在具体的教学培训中,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的,并通过培训情境相互作用的。 3.环境是开放性的,处在模式的最外围,指社会大环境及其设施。本模式强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培训情境在环境中创设的,培训活动的设计和流程始终要以环境为基础。 三、培训策略 (一)课题带动培训策略 课题小组可以由培训者和若干个被培训者构成,在这个小型的共同体中,成员间进行合理分工,然后依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创设情境、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及时了解成员间的研究状况,一段时期后,可组织面对面的交流,结合成员间的当前成果,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将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 (二)自选式培训策略 培训者事先设计几种培训方案,由被培训者自主选择。在培训目标和总培训内容都不变的情况下,被培训者根据自己某一阶段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特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相同的被培训者可以组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由对这方面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被培训者带领同伴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当学习达到某个阶段时,被培训者也可以要求培训者进行适当的集中授课,以解答疑问。同时,共同体成员间可以通过当面交谈,及时了解成员间的学习情况,当被培训者修满某一级培训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三)综合实践活动互动培训策略 综合实践课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协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设计课件《桂林山水歌》来检查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前提是被培训者已经学习了这方面的理论,且对被培训者进行分组(注意校与校之间成员的搭配和专业搭配)形成学习共同体。成员按照习得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通过交流、集体备课、辩论等形式达成共识,对课件进行设计、开发、试行、评价,最后得出最终结果。该培训策略把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小学教师论文: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终身职及其对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启示 摘 要:美国各州有关教师终身职的法律均不相同,但其立法目的则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给教师提供一种工作上的安全感,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对保护优秀教师是十分有利的。各州对于终身职教师的聘任条件、解聘原因及其法律正当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所有这些对于我国实施教师聘任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公立学校;终身职;终身合同;教师聘任制 由于公立学校受到质量下降批评的压力,美国各州纷纷要求提高公立学校的绩效,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方面表现在对教师资格取得的严格设定,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教师聘任制上。美国教师聘任制一般要求教师与地方学校董事会(Local School Boards)签订书面合同。聘任合同从形式上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定期合同(Term Contracts),与之相对的是终身合同(Tenure Contracts)。一旦签订终身合同,教师就获得了终身职(Tenure),本文拟对美国教师终身职作一探讨,以期能对我国教师聘任制和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所启示。 一、教师终身职的意义及其实施的一般情况 虽然美国各州终身职法律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立法宗旨大致是一致的。大多数终身职法律是为了保护优秀教师。签订终身合同主要是为教师提供一种工作上的安全感,稳定教师队伍,同时避免学校权威部门对教师恣意和无常地干预。美国许多法院对终身职法律的立法意图作出了明确的类似上述意思的描述。 由于美国在教育行政上实行地方分权,管理教育的权力保留给了州一级政府,关于终身合同的一些法律条款也由州立法机关具体规定。终身合同要求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和程序上的正当手续,否则不能随意解聘教师。一旦教师被授予终身职,学校董事会就不能单方面地废止教师合同。如果要解聘教师,至少要事先通知当事人,并要举行听证会,邀请当事人参加。 终身合同包括了法定权利,各州具体的合同程序和合同保护是不同的,因此,一个州的司法解释对于理解另一个州的法律来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大多数终身职法规(Tenure Statutes)详细说明了获得终身职的要求和程序,同时也明确规定了解聘终身职教师的原因和程序。法院在解释终身职法律时,一方面试图保护教师的权利,同时也力图保持学校人事管理方面的灵活性。 在学校董事会与教师签订终身合同之前,大多数州要求对教师有一个大约三年的试用期。试用期间,一般会签订定期合同,但合同结束之后并不一定能保证教师获聘。另外在试用期间,终身职法规一般要求教师提供正规的和连续的服务。例如,马萨诸塞州终身职法律规定,在教师获得终身职之前必须提供三个连续学年的教学服务。在解释这条规定时,马萨诸塞州上诉法院认为,一位只提供了大约四分之三学期教学服务的教师,他的服务是不能称得上为了获得终身职的,因为它还不到一年。 与教师签订终身合同是地方学校董事会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能委托,也不能授予其他机构。尽管学校董事会可以授予终身职,但它不能改变由立法机关设立的终身职条款。立法机关确定终身职的根据、资格要求以及获得终身职身份的程序。例如,如果法律条文规定获得终身职必须有一个试用期,那么聘任双方就一定得认真履行这一条款。当教师满足了终身职的法定要求,学校董事会就不能拒绝履行授予终身职的义务,也不能要求新任教师(new teachers)为了获聘而将放弃终身职权利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只要教师达到了法定的要求,学校董事会就必须授予其终身职。一般来说,如果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终身职是不能从一个学区转移到另一个学区的,这有助于确保学区官员在教师获得终身职之前有机会评价和考察他们。 终身合同虽然使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安全感。但是它并非可以保证教师永远就聘,它也不能让与在特定学校、年纪或学科领域教学的权利。就像解聘一个教师必须在终身职法律有详细具体的原因一样,教师可能被委派到某个已经得到证实且适合他的职位上。由此看来,教师终身职是非常强调专业性的,要求对号入座,不能像商品一样可以随便转移和让与。 许多州限制教学职位的终身职授予,但是却愿意将终身职授予给管理职位和人事工作职位。在这些州,只要试用期服务和其他具体的法定条款得到履行,那么就可获得行政管理的终身职。虽然作为教师的终身职并不意味着可以拥有作为行政管理的终身职,但是大多数法院认定,教师终身职是经过了认证的专业雇员,提供一种持续的服务,当它转为一种行政管理人员时,并没有改变他作为教师所拥有的终身职的权利。怀俄明州最高法院解释道:“使人们在行政管理职位拥有广泛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是可取的,甚至是很重要的。如果拥有教学职位终身职的教师在接受行政管理角色时不得不放弃教学职位终身职,那么要使经验丰富的教师充任行政管理职位是很困难的。”与流行的观点不同,新墨西哥州最高法院坚持认为,个人为了自身发展自愿放弃教学职位而转到行政管理职位,就意味着放弃了教学终身职权利。根据这个法院的解释,州终身职权利被赋予一个职位而不是被赋予某个人。 二、终身职获得的条件及解聘终身职的原因和程序 获得终身职,教师首先应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认定终身职主体资格合法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次,教师在获得终身职之前一般会有一个试用期。在试用期,学校董事会一般会与教师签订一份合同。在合同结束时,学校董事会可能不再续聘教师,无须解释理由。学校董事会也可以在合同没有到期就以充足的理由解聘教师,但是教师的正当程序权利必须得到尊重。既然州法律规定获得终身职必须满足一定的实质性和程序性的要求,那么对于学区来说坚持这些要求是必要的。一般地讲,州法律会确认一个具体的日期,在这一天必须通知试用期教师来年将不再得到聘任机会。不再续聘的通知往往通过挂号信件等形式在这个具体日期或之前送达到大家所熟悉的教师地址。如果学区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可以获得下一年的聘任。当教师在同一个学区完成三个连续学年的工作,如果没有收到不再续聘的通知,那么这个教师就自动获得了终身职。 试用期间是否续聘也是教师获取终身职往往要迈过的一道关口。获取聘任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财产利益。正当程序很少运用到试用期教师身上,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试用是一种受到限制的财产利益。之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一种财产利益,因为试用期间,比较典型的是教师都会签订一份为期一年的合同,如果学校董事会愿意,合同每年是可续的。试用期教师只拥有一年合同期的财产利益,当合同期每年结束时,教师就失去了固有的财产利益,因为教师和学区都已经实现了合同中规定的对彼此承担的义务,如果要表明一种财产利益继续存在,那么正当程序和合适的理由是必要的。如果学区决定解聘合同期间的试用期教师,那么完成正当程序上的手续是必需的,如解聘之前的通知、解聘理由以及正式的听证,因为合同期间的教师拥有财产利益。 虽然终身职教师有助于保护优秀教师,有利于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提升学校绩效,但并不意味着终身职教师就不能解聘。当然解聘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未来生活,也关系到他的切身财产利益,因此解聘教师是一件需要谨慎小心的事情。美国州法律规定,除非基于法定理由,不得解聘终身职教师。在解聘终身职教师时,学区教育委员会负举证责任。根据州法律规定,解聘终身职教师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出示充分的证据,举行正式的听证。总而言之,就是要满足实质上的正当法律手续和程序上的正当法律手续。 解聘终身职教师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胜任(incompetency)。不胜任是解聘终身职教师经常提出的理由之一。有一些州将不胜任作为解聘教师的惟一根据与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任何具体的解聘原因都包含其中。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不胜任往往是指无效率、缺乏技能、学科知识不够、不能或不愿上课、不能跟同事和家长有效开展工作、对己要求不严、班级管理不善、工作态度不好等等。因为法院将教学资格证书视为似乎能胜任工作的证据,因此控告终身职教师不胜任的举证责任往往由学校董事会来承担。能胜任工作的教师,一般地说,他们被认为是有知识、有技能和具有普通教师或者一般智商的人。 法院对不胜任的认定一般是指知识、技能和智慧的缺乏,在有些情况下是指专业性不够。它不仅使教师无法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也妨碍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学校都为这种教师设计成长和改进绩效的方案,以使他们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但帮助教师改进绩效需要及时的反馈,而且要对这一过程保持系统的和持续的评估并记录在案,否则控告教师不胜任是十分困难的。 2.不服从(insubordination)。不服从一般被认为是故意或没有能力服从合适的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指令。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不服从的行为比较容易辨别。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一次严重的妨碍也可能会构成控告不服从的依据。大多数不服从是指教师的不合适行为已经受到明确的警告,但仍不在意这种警告。如果是这样,不服从的控告通常会得到支持。 只有对教师违反有效的行政管理命令或指令的不端行为有记录在案的证据,才会成功地控告教师不服从。如果将不服从的行为与教学效果和相关的学术问题联系在一起,控告不服从就更有可能成功。如果有证据显示指令或行政管理的命令对教师有偏见或者不合理,控告不服从往往很难立得住脚。另外,命令或指示不能侵犯教师的基本权利,否则这种控告也是失效的。 3.不道德行为(immorality)。美国相关州法律规定不道德行为可以作为解聘教师的依据之一。不道德行为是指违反特定共同体伦理的行为。一些州法律称不道德行为不适合教学、给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样板、破坏了道德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法院认为,问题行为不仅在特定共同体标准下是非道德的,而且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损害。特别是不道德行为有损班级教学的有效性,法院基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任何实际上妨碍孩子的教育和对教师合适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往往会构成控告不道德行为的依据。法院试图表明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教师的不道德行为是否影响教学绩效和有效性,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直接决定了教师是否应该解聘。美国有38个州的学校教育委员有权以不道德行为为理由来解聘教师。这些不道德行为包括:同性恋;非职业行为;犯罪活动;对学生有性要求;体罚学生;使用亵渎性语言;有吸毒的不良行为;有酗酒的不良行为;盗用公款;欺诈;撒谎等等。 4.财政危机或职位废除(financial exigency or abolition of positions)。当一个学区在预算开支上大幅减少时,财政吃紧的情况就马上会出现,以致会削减某些聘任职位。当学区碰到入学人数减少,这时某些职位也可能会被裁掉。只要有证据表明合法的财政问题明显存在,学区应该贯彻减员(reduction in force)政策,履行实质上和程序上的正当法律手续,那么法院一般会支持学区裁员的要求。一般地讲,由于解聘是基于一种财政上的考虑,因此对于正当法律手续的期望并没有像因个人或绩效问题被解聘那样迫切。在支持财政紧缩时,法院经常要求学区作出如下解释:(1)合法的财政危机存在;(2)财政危机的缓和与源自解聘的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合理的关系;(3)作出解聘决定必须遵循公平和一致的正当程序。学区在减员中往往也试图确立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通常的标准是:(1)所讲的主题是否需要;(2)教师在学区就教的资历;(3)教师在教学专业方面的经历;(4)获得的最高学位和证书;(5)拿到最高学位和证书有多长时间;(6)是否拥有所讲主题的资格;(7)教学绩效。除此之外,学区也试图通过自愿退休、辞职、休假和调动工作等方式来达成减员计划。 虽然各州规定了解聘终身职教师的各种理由,但解聘终身职教师时必须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这一点对于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美国法院认为,学校在解聘一名教师时,必须适用的程序保护有以下几点:(1)必须正式通知教师;(2)必须给教师充分的时间来答辩;(3)必须给教师提供证人和获得证据的机会; (4)必须在做出有损教师利益的决定前,举行听证会;(5)教师有权请法律顾问事务;(6)教师 (或法律顾问)可以出示证据及询问控诉方证人; (7)校董事会的决定必须以证据和听证会的调查结果为依据;(8)必须保留听证会的记录和副本; (9)教师有权对不利于自己的决定提起诉讼。 三、终身职对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启示 首先,在公立中小学设立教师终身职的意义比较明显。目前我国多部法律和政策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但教师聘任制度从合同形式上来看比较单一,主要为定期合同。由于法律对定期合同的期限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实践中有的为三年,有的为四年,也有的为两年,聘期均比较短,造成教师频繁聘任,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和稳定。美国教师终身职的实践证明,它有助于确保教师工作的安全感,保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始终拥有一支稳定而优秀的教职工队伍。另外设立教师终身职有利于保护中小学教师的权利。由于我国教师聘任制除了教育法律做了几条原则性的规定外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造成聘任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借教师聘任制之名对教师打击报复。因此设立教师终身职,并规定学校除非法定理由不能随便解聘教师,对于保护教师,特别是那些工作时间较长、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教师的权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教师聘任制一定要坚持正当法律程序。从上述对美国终身职教师的聘任及解聘的分析来看,它们始终都强调正当法律程序在其中的作用。对于正当程序,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任何州不得制定或实施任何法律,来剥夺合众国公民的优先权与豁免权。各州亦不得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即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或在其管辖区域内对任何人拒绝提供法律的平等保护”。美国相当多的教职工因为学校的聘任决定对自己不利而提起诉讼,这些诉讼有的针对程序保障某一方面问题,有的直接针对正当程序本身。在聘任中,法院确认了在聘任关系结束前,有必要以正当程序保障公立学校教师的财产和自由权。如果涉及受保护的宪法权利,正当程序至少可使教师能得到一份学校董事会的解释通知,或者有机会参加听证会。我国《教师法》第17条、第37条分别规定了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原则和解聘教师的条款。但是对聘任教师的程序和要求没有作出规定,解聘教师的原因也过于简单,解聘的程序更是一片空白,如解聘之前应予通知、给教师申辩的机会、举行听证会、告知教师上诉的权利等等程序均无规定。 第三,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办法不宜“一刀切”。美国在实施教师终身职时,并没有由联邦制订一部具体的法律,而是把权力交给了各州,许多州都制订了专门的教师终身职法规。虽然在终身职教师聘任条件及程序、解聘的原因及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大致相同,但是在具体细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因为每个州的情况都不一样。虽然如此,并不意味着联邦不管州了,州法律的规定都不得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否则无效。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差别很大,各地教师的素质也很不相同,因此,国家在制定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办法时只宜作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对教师聘任的条件作出一个基本的规定,并强调这些条件虽然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往上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再如,解聘教师的原因一旦由国家规定后,各地只可细化,不再增加其他原因。这样的立法既可以照顾到各地的情况,留给了地方发展教育的自主权,同时又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免受侵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小学教师论文:论对本科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本科 小学教师 专业素质 专业能力 论文摘要: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几点要求入手,提出本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特点,探究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提升小学教师教育A.4-培养质量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结合实际认为,提高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应用性、多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反思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之本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思想及课程观念已经不能满足高素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而,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明晰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思路,重建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提升小学教师专业水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提升小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新要求。 林崇德教授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知识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其功能出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接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可以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与之相关的知识。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而且要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对本专业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师不仅要有宽度更要有深度,不仅在知识面上要求广、宽、泛,更要有探索精神、研究精神,了解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和专业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娴熟教育技能的教师,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知识资源和教学资源,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尤其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教师在关注学生文化知识发展水平的同时,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应激状态的反映能力,关注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明确教师职业的压力和挑战,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职业,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宽广的育人胸怀、稳定的情感特征、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自己的小学教师职业。 二、本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特点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我国提高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是当务之急。结合国内外关于教师基本素质的研究。本文认为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小学授课的需要,更大激发、引导小学生智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每个小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授课任务和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教师要熟透教学科目的每个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将学科发展历史、背景资料以及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都要了然于心,明确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或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以科学、合理、学生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完备的综合素质。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人,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可见,优秀的小学教师不应该仅仅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师德、一专多能的才干和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身心、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应对职业压力、职业强度、负荷度等,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才能稳定自己的情绪情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能够做到一专多能,满足小学教学的不同需要,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并且勇于打破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局限,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此乃“学生之幸、教育之幸、社会之幸”。 (三)熟练的教学技能。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获得和把握,是评价一个教师工作能力强弱的关键。教师教学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教师培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是决定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加强和培养的领域。培养教师熟练的教学技能的养成需要从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调整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等四个方面入手。 (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小学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双重冲击,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压力,突出现象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及影响,这对小学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变革。仅仅会教的小学教师是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究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科研的过程、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本地起小学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利用科研结果,探究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师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上升。 三、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 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要注重扩宽培养口径、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和完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巩固职前培养与职后研训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专业人才。 (一)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加大课程实践环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联系,将课堂搬入小学实践活动、毕业实习、课堂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规范实践课程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开设丰富的艺术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置艺术教研室,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小学教育对综合素质人才需要的实际现状,制定音乐美术等艺术教学的课程方案,辅之以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强调了基本理论、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强化训练和表演过程,培养了师范生观察、想象、感染、创新的能力。 (二)开展应用性、多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的技能特色,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的课时量,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丰富性、多变性,锻炼学生多媒体操作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传统课堂授课艺术。大学生在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双重指导下,亲自体验小学教育情景,观摩、学习和模仿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而后内化为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活动。采用微格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应激能力和课堂活动艺术: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本科大学生投标、竟聘上岗,具有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者,每人都承担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班队管理工作中,将小学儿童群体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与分析,适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对班级发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妥善处理,培养自己多种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的提升。 (三)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反思学习。 改革高师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反思、合作学习。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大学生科学地选题、主动地参与、严谨地论证和实验、大胆地实践和探究的一种综合地学习方式和活动。建立大学生学习与科研奖励制度,对学习优秀、能力突出、校内外教学竞赛获奖者予以奖励。 小学教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分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教学应用是保证“农远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有效应用基础设施和优质资源的前提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就需要首先明确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1]这既充分肯定了“农远工程”的意义,又为我们指明了促进工程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诚然,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2]自试点工作以来,国家、地方已投入上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覆盖了全国大约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3]可以说,工程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农远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使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地发挥作用和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早在2005年8月,周济同志在“农远工程”卫星数字频道开播仪式上就曾说过:“这项工程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应用,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4]所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就成为影响“农远工程”能否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当前,各省市都展开了配合“农远工程”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如火如荼的热闹表象背后,对于培训的效果却颇多诟病。究其原因是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明确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结构至关重要,它是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标准等环节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获取、加工、管理、交流、表达和传递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5]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一般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规定为以下四方面:(1)意识与态度(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几方面);(2)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3)应用与创新(涉及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技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几方面);(4)社会责任(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内容)。[6] 赵勇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关键是要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确定具有相应功能的技术,把技术潜力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手段。更重要的要包括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尤其是技术与目前实践的一致性与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所具备的潜能认识。[7]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优化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实施“农远工程”项目的视角,笔者以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要求教师明确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具有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教学光盘、卫星IP、计算机等),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和态度。 2.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熟知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明白信息技术常用术语的含义,知道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与趋势等;知道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如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卫星IP的接收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形式与功能,如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中央处理器、卫星接收装置及其功能等;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Word、E-mail等理论知识。 3. 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安装与启动,如操作系统、IP接收软件等的安装;准确操作信息系统,如光盘播放机的操作、卫星IP资源的接收、投影仪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常用媒体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统发生的故障等;使用一些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如多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如PowerPoint、方正奥思或Authorware等;网络知识与技术,如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教室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校园网络管理与应用、网页制作等。 4.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这一层面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利用信息的重要且实用的一种能力,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具备良好的检索技能,能在备课和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现有材料,或是借助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有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下载所需资源;对于现有资源或检索结果,能够依据教学需要予以准确的识别和理解,并做出正确的时效性与价值判断,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重新组合和编辑加工,或者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和图像处理,并以便捷的方式进行存取。[8] 5. 信息交流能力 这里所讲的交流涵盖了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主要包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定期举行的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中,同校内外同行相互切磋,分享成功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能利用演示文稿软件、网络工具(如BBS、博客等)等与同事、专家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通过撰写教学叙事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得以提升;能采取多种途径,如家访、电话、班级QQ群、E-mail等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6. 社会责任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即保证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传授,促进学习者合理、合法地使用技术,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利用技术资源,如遵守与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涉及隐私问题、版权问题和计算机病毒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7.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农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农远工程”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层面尤为重要,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能力,如利用教学光盘、卫星IP资源、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等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教学设计能力,即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够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评价方式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即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将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于教学中,如积极探索基于模式一的有效教学,IP资源、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等。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必然需要诸多环节的共同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庞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培训基地,我们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师论文:浅谈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调查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工作满意度 社会支持 论文摘要:采用斯佩克特工作满意度量表(Jss)和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对滇中、滇西、滇东北1028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普遍偏低,男性教师和年轻教师尤为突出,关注教师的晋升、激励、提高社会支持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工作满意度是一组员工对本职工作各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还影响着教师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和探讨教师工作满意度有着迫切的需要和现实意义。第一,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充分了解教师职业、教师工作性质、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教师工作任务的艰巨性,理解教师情感,给予教师一些社会支持和合理的社会期望,让教师安心于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第二,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哪些层面满意、哪些层面不满意,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教师各方面需求,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改变目前单调、重复、乏味的生活状况,建立以人为本、高满意度的人本管理模式和稳定教师队伍的人才管理机制。第三,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有社会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程度,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一步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提高工作满意度。2008年至2009年笔者通过问卷对云南省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生活方式单调、狭隘,幸福感缺乏,他们对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压力巨大、工作过于劳累和人文关怀缺乏等方面抱怨与不满,导致教师工作满意度整体下降。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滇西、滇东北、滇中地区部分中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8份,有效率达到86%。男教师475名,女教师553名。被试的平均教龄11.3±7.8岁。2008年1O月至2009年6月分别在不同地区施测,测试完毕,问卷当场收回。 (二)研究工具 1.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本次调查采用美国斯佩克特(Spector.P.E)编制的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JSS)。该量表从报酬、晋升、上司、福利、认同感、管理制度、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这九个要素考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共有36道题,其中l9个为负向记分,l7个为正向记分,每个题得分1至6分,每个工作要素得分分布为4至24分,总分分布为36分至216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信度系数为0.89。 2.社会支持量表。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支持水平则采用我国学者肖水源先生于1993年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条目,分别评定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客观支持(2,6,7项)、主观支持(1,3,4,5项)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9,10)等三个维度。被试在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3.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7.5(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对调查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讨论分析与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普遍偏低,关注教师的晋升和对教师的激励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首先从全体被调查者工作满意度的统计结果看(见表1),农村中小学教师除管理者、同事、工作本身、交际4个因素的平均得分比理论均值(表示理论上的中等强度)高外,其它因素都比理论均值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居于中等偏低水平,满意度水平较低的是报酬、晋升、利益、奖励和操作程序五个方面。这和陈丽英、潘建华2006年对江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调查分析结论“农村中学骨干教师工作满意度居于中等偏低水平”基本一致。 其次,在工作本身、人际关系和管理者因素上得分较高,即广大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同事关系、上司和工作交流沟通较好。广大教师努力从事着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但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应有的回报反差较大,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心理冲突,挫伤工作积极性。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工资、福利、激励以及晋升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已得到提高,解决了多年来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但教师工作满意度仍未得到改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一种必备的手段和技术。人是有情感的,不能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机器来使用,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内在能量。关注教师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生命发展的需求和愿望,为他们的工作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教师有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晋升和提拔的机会,从而证明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 (二)男性教师和年轻教师工作满意度较低,应重点关注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高于男教师,差异显著(P O.05)。从各分量来看,除晋升满意度外,其它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男教师,且在报酬、管理者和利益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显著(P 0.05)。这与陈丽英、潘建华2006年对江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调查分析结论“女教师在各个因素上的满意度均高于男教师”相一致。 首先女性对教师职业更具认同感,男性教师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目前都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一部分男性教师自己也不认同教师职业。这种对事物的不正确的认知以及错误的信念必然产生对事物的消极解释,赫胥黎曾经说过:“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因此,男教师要改变认知观念,教师职业不属于女性的专利,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能没有男性教师的参与和教育。其次,在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中和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在工作强度方面,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感工作强度大。因为在高级教师中,男性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高级教师的工作压力肯定比其他教师大,加之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性占多数,有研究表明在女性占主导环境下工作的男性工作疲劳感会增加,所以,管理者应充分分析男教师的心理需求和主观感受,正确引导男性教师,为男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发展自我的环境和阶梯,调动其积极性。 从表2中还可看出,如果按照统计结果的年龄中值(30岁)将被调查者分为年长组和年轻组,那么,年长组教师在报酬、晋升、管理者、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六项因素满意度高于年轻组教师,其中,在管理者因素上差异极其显著(P 0.O1),在同事和工作本身因素上男女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0.001)。从总体来看,年长组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于年轻组教师,差异显著(P 0.05)。 笔者认为其原因首先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提升,教师进人职业生涯的成熟期,教学日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学术地位逐步得到认可,此阶段教师的成就感会比较强,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其次,随着职称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满意度也逐渐提高。第三,或许是年长的教师更淡泊名利,服从学校和管理者的管理,更安心于眼前的工作,同事关系良好。而年轻教师首先竞争意识较强,对职业的期望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偏高,对困难估计不足,没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当备课的工作量大,担任繁重的班主任工作时,满意度降低,当理想不能成为现实时,便容易将挫败的原因归为管理者的不支持,同事的不理解和对工作本身失去兴趣等;由此进入所谓的“职业挫折阶段”。有研究表明,教师在生涯挫折阶段可能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意程度逐级下降,并进而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否正确,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此阶段,学校组织应及时帮助年轻教师分析工作中的挫败,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教师学习、培训与研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为年轻教师提供各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支持和关心,让他们看到光明,体验到工作成功的愉快,这样,才能激发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社会支持是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有力保障 本研究首先根据教师在社会支持方面得分的理论平均值(M=44)把教师分成高社会支持组(M≥44)和低社会支持组(M 44),然后比较两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的差异,结果见表3。高社会支持组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除报酬、晋升、操作程序三个方面外,其余方面都高于低社会支持的教师,而在管理者、奖励、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等方面高社会支持组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比低社会支持组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得分要高,且差异特别显著(P 0.001)。从总体来看,高社会支持组的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于低社会支持组的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0.001),且高社会支持组的教师中女性教师占多数。 在社会支持度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男教师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利用度等社会支持度的各个维度均低于女教师(见表4),其中,主观支持度差异极其显著(P 0.O1),利用度差异特别显著(P 0.001)。总体来讲,男教师的社会支持度低于女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0.O01)。其原因可能与他们的内心感受有关。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与满意程度,与个体的感受有密切关系。社会的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认为是勇敢者的化身,而当面对外界种种压力时,主动的寻求帮助和支持往往被误认为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等等。这种传统的因素使得男性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不愿寻求外援。而女性则偏于依赖、矫弱、受保护对象,感情较为脆弱,她们能寻找到较多的压力宣泄途径,容易获得别人情感上的帮助,使其获得的支持因素也较多。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常常更多更普遍。 另外,从表4中可看出,在年龄结构方面,以被试的中值3O岁进行分组,组间的社会支持度差异也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高年龄段的教师之主观支持维度和客观支持维度高于低年龄段的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0.001);而在利用度维度则表现相反,差异显著(P 0.05)。总体而言,高年龄段教师的社会支持度水平高于低年龄段的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O.001)。 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主、客观支持的来源较少,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支持,往往单枪作战,30岁及以上的年长教师的主、客观支持高于年轻的教师。他们大多数都组建了家庭,从家庭成员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和照顾,同时由于社会阅历丰富,长期的工作关系,广泛的社会关系网,使得主、客观支持的来源较多。而在利用度维度表现相反的原因可能是年轻人由于支持源较少,激励了他们进行充分的交往,加之年轻教师思想顾虑较少,思想开放程度大,面子思想不严重,当遇到麻烦和困难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组织、团体、长辈、朋友及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通过对社会支持和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见表5)得知,管理者满意度、奖励满意度、同事满意度、工作本身满意度、交际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度的各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且相关性极其显著(P O.O1)。报酬满意度和晋升满意度还与利用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水平的正相关。总体来看,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度之间存在极其显著(p 0.O1)的正相关。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使教师能够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使教师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尊重、有价值,增加教师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而缺少社会支持的教师则会导致无助感,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造成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因此,首先要完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教师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其次,通过大众传媒,呼吁全社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第三,学校管理既要重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更要关注人性管理,为教师创造一个快乐和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第四,教师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要积极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提高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以提高自身生活与工作的满意感。教师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在学校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教师会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小学教师论文:试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证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证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最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 评估机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同时学校也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对培训和应用工作进行评价考核,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实现评价多元化,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人评价的范围。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注意保护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有益尝试和创新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激励。在评价考核的导向下,最终达到教师愿意使用、自觉使用、合理使用教育技术的目标。 小学教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整合;策略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高低,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关键。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为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其整合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优化信息技术, 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等要素保持一致,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动的力量。[1]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能力。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 状及具备的能力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是:1.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该用时不用,或者无人利用,将信息硬件资源白白浪费。如:不会下载远教资源、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2.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意识或观念薄弱,“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依然盛行。3.许多教师缺乏管理教学资源和监控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信息化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较弱。 根据以上现状,及时进行课程整合时应具备的能力有:1.拥有随时更新教育观念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已经从简单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上升到对伦理道德等新观念的研究。[2] 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处理好教学各环节的关系。2.熟练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设备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原理,将信息整合、加工,再通过媒体呈现给学生。3.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各项能力,用知识武装头脑,培养网络能力、协作学习和积极创作的能力。4. 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1)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进行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和加工;(2)收藏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储备教学资源。使用起来快捷、方便、省事;(3)关注优秀教学论坛,获取有效资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由于“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谁也不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策略。本文有以下几点策略:[3] (一)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整合。课程整合不仅是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过程,更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课程的有效组合过程。运用多种教育理论,特别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先进模式,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学习。学校要积极确立“教学要发展,信息要先行”的理念,为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正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提高教学实施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 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高低的集中体现[4]。在设计观念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出发点,改变重 “教” 轻“学”的传统观念 ;在设计策略上,树立系统观和课程融合的思想,使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全面的融合;在设计方法上, 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三)注重信息化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再造,能够促进课程的动态生长。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沟通,从多渠道争取投资,尽量使信息化硬件资源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四)正确对待课程整合中的伦理道德。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师生的伦理道德造成了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安全等。)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自觉获取有益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和有益资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 [5] (五)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各项活动中都有所涉及,检测学生的体系更完善、涉及面更广。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下的教学评价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一定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用于提高整合效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小学要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带动下让所有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多媒体硬件设配操作能力和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操作、课件制作、卫星资源接收使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相关知识的全面培训和学习,努力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因地制宜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结束语 中小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与理论知识。以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作为前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是核心;教学实施是集中体现;还要关注信息技术伦理问题,做有益的课程整合,达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积极、有效、健康的整合。 小学教师论文:试析激励多样不走样——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新探 论文关键词:激励策略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平行互动 论文摘要:作为学校管理者,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激励,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思考。从权力分配的纵向关系看,包括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建造,也有教师“自下而上”的反馈;从横向关系看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平行互动”,每种思路都各有多种策略值得开发和研究。 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要素和资源,学校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即对教师进行管理。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行为,是学校管理者调动教师积极性必不可少的“管理法宝”。从心理学意义来说,“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和心理过程。运用到管理上,则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对成员的行为加以强化,采用领导、引导的方式鼓励组织成员自我管理,使其行为加速达到组织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此可知,要对教师进行激励,关键是采取何种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形成积极的行为,又如何将这些行为予以强化和保持。不同的激励策略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效果,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从自身管理的角度出发,考虑“自上而下”的各种激励策略;又要从教师行为所影响的各主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它们对于教师行为表现的反馈和回应,即结合“自下而上”的激励策略;还要从教师群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增进教师群体之间“平行互动”的激励策略。综合三种维度,形成教师激励的网络,思考如何使教师激励变得更为全面和有效是当前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一、“自上而下”的教师激励策略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由于其扮演的角色或因其职位而产生的行政权威效应,使得他们成为学校最高权力的享有者,拥有计划、决策、监督等权力,相比之下,其他教职工的权力就显得微薄和“低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者提出针对教师的各种激励策略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的、发展的,目的是为激励教师提供一些支持和条件,营造激励的环境氛围,从组织的视角提出教师激励的策略。 1.使命激励法 使命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运用权力和对未来的憧憬来鼓励教师懂得自己工作的目的和价值,让教师相信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豪感。其实质来源于学校目标,是目标激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使命激励更偏重于教师个体而不是整个组织,是学校促进教师把学校总目标“内化”的一种途径。在与学校保持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的基础上,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组织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以此来影响教师的行为。同时,教师扮演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其必然要担负社会赋予的使命,即为学生发展作出努力,为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作一份贡献,这种使命感来自于社会的期望。通过赋予教师使命或让教师树立使命意识,都会使教师产生积极的心理向往和追求,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教师行为的动力来源。 2.发展激励法 发展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教师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让教师看到自己进一步成长的空间和能够获得的各种利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事业的发展或教师特长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发展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发展的途径。教师希望发展的方向往往表明了教师的需求,对教师发展的满足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促使教师产生积极行为。如通过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促进教师自身价值的提高,也能够增加教师结识良师益友的机会,从而满足教师人际交往的需求。同时,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充分信任教师,给予他们挑战性工作的机会,让教师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对于社会、学校都是很有价值的,帮助教师开发自身的潜力,增强教师自信心,鼓励教师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同时,运用发展激励法时应注意培养教师的忠诚感,进而使培养的优秀教师能够持久地为学校作贡献。 3.名誉激励法 名誉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对教师进行各种评价,赋予教师各种名誉作为奖励的方式。一方面,名誉激励法可以让教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是任何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获得增进名声的机会可以成为很有效的激励因素;另一方面,名誉的提高也会带来物质上和机会上的奖励。实际上,名誉资本的积累不但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自我宣传效果,而且还能产生一种其他回报的宣传效果,比如,增加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形成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好教师的名誉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并成为其他教师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4.环境激励法 环境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努力营造一个让教师快乐的、满意的环境,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心理来使其努力工作。激励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增加积极的快乐感。人作为一种环境的动物,感觉的获得来自于环境的各种刺激,不同的环境会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明显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生活和工作中各种环境的好坏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一点也被以梅奥为代表的人群关系学派所证明。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看到环境建设的激励因素,努力营造和谐、公平、团结的人际关系环境;舒适、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工作环境;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帮助教师创造和睦、信任、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自下而上”的教师激励策略 从学校权力的上下位关系来看,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处于“低位”,与学校管理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话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关系。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教师手段,除了需要学校管理者自身作出一些努力以外,也离不开与教师有关的其他行为主体的努力。从这个维度出发,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教师激励的新策略。 1.教师自我激励法 教师作为被激励的客体,本应是被动的但也应该是主动的。任何激励策略都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吸收和内化才能起到激励效果。作为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反思”是教师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前反思,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从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同度。课中反思,让教师获得教学过程中交流的欢乐,唤起其心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对于激发和保持教师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后反思最重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教案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要充分利用教学后进行反思的“镜子效应”,不仅能够自觉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且能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师有效地达到目标。 2.学生互动激励法 学生互动激励法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特殊关系出发,学校管理者应为学生与教师互动提供条件和支持,倡导学生对教师工作给予回应和评价,从而使教师从学生(劳动付出对象)的尊重和肯定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和行为的动力。具体来讲,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把意见传达给班级干部,组织学生在教师节、教师生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献上学生的礼物和祝福;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在节假日组织学生与教师共同游玩等。无论对教师采用怎样的激励,都不应脱离了学生这一群体,他们是教师全身心工作和付出的对象,他们的肯定会让教师获得欣慰,对教师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每个教师都希望所教的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有较好的学习成绩,这些信息的反馈有助于教师积极的自我表现和信心的建立,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激励途径。同时,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还能促进彼此更了解各自的需求,从而为以后的再“合作”奠定基础。 3.家长反馈激励法 家长反馈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供平台和机会,增进家长对教师的信息反馈,从而促进教师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作出相应的行为改变。如学校管理者可以举办各种家校互动的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与教师一起陪学生做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使教师获得交往和尊重的满足感。也可以通过校方组织,建立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组建家长QQ群、家长和班级互动QQ群、班级博客等,使家长与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贡献。还可以在每次与家长的接触和沟通中或者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做一份问卷,了解家长对教师的反馈信息,家长的肯定和赞成能够给予教师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观念和心态,以愉悦的心情投人到工作中,使其行为更富有积极意义。 三、“平行互动”的教师激励策略 学校管理者关注的是如何把握教师的心理,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校目标。由群体心理学可知,人际关系对于工作效率有极大的影响.在组织的构成要素中‘如技术、管理、经济等),最重要的变数是个人或群体的活动、交往与情绪,它们是行为产生的根源。“平行互动”的激励策略就是是基于教师群体之间相互刺激和调整的角度而提出来的。 1.群体形象激励法 群体形象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发展的规律,把教师按照年级或者科目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正式组织,把每个组织作为一个群体予以激励,即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比较和评价,各群体会有不同的形象展现,对于好的群体形象予以宣传和奖励,不好的予以批评。这种方法不但使各群体之间有意识地展开竞争,且能够使每一个个体意识到其个体形象是群体形象的一部分,用群体的约束力来激励个体维护良好的形象。群体与个体之间是自然的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作为群体的一员,教师会因较好的个体表现为群体争光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反之,群体的良好形象也会使教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通过公开的表彰(如上光荣榜、授予标兵群体、模范群体等荣誉称号),营造一种积极的、良性竞争的氛围,使教师之间通过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产生激励效应。 2.兴趣激励法 兴趣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号召教师成立兴趣小组,调动整个团体成员的积极性,是团体激励中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由于该团体的成立是以个体之间共同的爱好、兴趣、情感为基础的,很容易形成一个内聚力极强的组织,团体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每个个体的教师作为团体的一员,在小组中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彼此懂得欣赏和理解,在这样和谐、积极的群体组织中,教师的个体自尊心得以维护,个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这个兴趣小组有一个“权威人士”作为领导,这样的小组就具有极强的群体意识和遵从性,如果管理者想对其进行激励,会很容易产生效果。即便管理者没有采取何激励措施,只要帮助小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该群体中的个体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的激励效应。 3.投险激励法 投险激励法亦或称为竞争激励法,是指把教师置于良性竞争环境之中,唤醒教师的危机意识,从而提高其奋斗的动力。在学校管理者看来,竞争是激励的法宝之一,竟争观念是激励策略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该意识到教师之间肯定存在竞争,但应注意鼓励积极的、良性的竞争,而制止恶性竞争。学校管理者应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作出正确的竞争行为,当然,单纯依靠激励机制显得有些单薄和不稳定,还要注重竞争氛围和竞争文化的创造,增加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误解和消极的竞争,对于教师激励效果而言会更加具有巩固作用。 总之,学校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激励可以有多种策略。不论选择哪种策略,重要的是要充分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满足感;教师之间相互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互动促进个体或群体共同成长;同时教师自身、学生和家长也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要在多种激励策略的共同协作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满足教师的各种合理需求,最终促进教师形成积极的行为,这才是激励的本质。 小学教师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影响因素 质量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各级培训基地在设施、设备、资源、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应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建设标准。结合当地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应用水平以及应用条件,对所建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作必要的删除、合并、扩展以完成本模块的真实任务。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学员和学校各个要素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该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才能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小学教师论文:关于中英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针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师评价标准。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些借鉴。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的有效措施。我国最初在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时主要是对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则提出具体要求,而英国主要是从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行为特征的角度来确定评价指标。 一、英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英国政府于2001年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八个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知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教师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进步等指标进行全面考核。这八个方面分别是: 1.有效地计划教学, 制定可理解的清晰目标。1)开始上课时清晰传递目标;2)备好教学材料;3)课的组织良好;4)课结束时进行回顾;5)教师在备课时顾及学生的各种特殊需要。 2.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理解。1)教师具备授课所涵盖的全面的学科内容知识;2)使用的教材与课程相适应;3)传授的知识对学生适切并让他们产生兴趣。 3.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1)课程内容与先前的教或学相联系;2)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经验;3)使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提问方法;4)讲授和解释明确而具体;5)使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注意倾听他们,作出适当的反应;6)鼓励高标准的尝试、精确性和呈现;7)应用适宜的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的方法。 4.有效组织学生,维持高行为水准。1)对学生的好的尝试和成绩经常进行表扬;2)对课堂不当行为作出及时反应;3)公平对待所有男女生和能力不同的学生。 5.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1)在课上通过提问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2)察觉学生的错误和误解, 借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3)经常和准确地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6.学生取得丰富的学习成果。1)学生在课上充分投入学习,取得进步;2)学生在课上理解对他们的学业要求;3)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结果与课前制定的目标相一致;4)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 7.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1)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2)维持较快的授课节奏;3)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如学习助手和年纪稍大的学生;4)利用适当的学习资源,如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等。 8.有效利用家庭作业来强化和扩充学习。1)必要时布置家庭作业;2)学习目标明确, 与正在进行的作业相关;3)后续先前布置的家庭作业。 评价人员根据上述8个维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但是并不是一定每节课上都会涉及所有标准, 但应涉及多数的评价标准。每个标准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需要改进4个等级。由上表可知英国非常重视对教师有效课堂管理的评价,更为细化的三级评价指标包括有效组织学生;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信息与技术等。 二、中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的切合实际:教学符合并能完成大纲规定;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具体且能达到;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生性格的发展;4.重点突出,难点准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概括难点准确;能找准关键;5.教学方法生动有效:重视启发,勇于创新;教学气氛生动活跃;能精讲精炼;6.注重概念原理教学:概念讲授正确;原理教学清晰;举例典型恰当;7.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知识联系整体性强;教学环节连贯性强;教学时间分配合理;8.语言表达流畅简洁:教学语言简练明确;表达流畅;有节奏感;板书简要、工整、脉络清楚。 我国学者金娣、王刚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适度;教学内容正确,密度容量恰当,有机结合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环节紧凑,节奏适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符合内容需要、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启发诱导;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活动面广,正确率高;教学条理清楚,调控应变能力强;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讲普通话;演示操作熟练、正确,板书清楚、规范,设计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双基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能力4个方面。综合以上国内学者提出的观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结合上述英国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国进行比较。 通过对中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收集和提炼,发现中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点正确”、“难度适中”、“容量恰当”、“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讲授清楚、富有逻辑性”、“驾驭课堂,纪律良好”、“科学掌握课堂教学时间”、“知识上的衔接”及“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等”。而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即“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等”。 三、中、英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指标的对比及启示 在对中英两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 从两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来看,英国与中国很相似,首先两国都是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依托来进行评价的,其次是两国都非常重视教学观点正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重视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最后是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区别在于英国强调对学生挑战性的培养,而这是中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所欠缺的。 2、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方面,两国都注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全神投入,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此外,英国还注重保持较快的授课节奏、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利用教学支持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国虽然在有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效果方面,英国不仅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更关注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后两个方面正是我国应该学习的。其次,学生在课上思维的活跃与课堂气氛活跃也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另外,学生在课上对学习的投入也成为英国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而中国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做题的正确率高和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英国所没有的。 总的来说,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都比较重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的组织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此外英国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要求应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差异,强调通过对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来对教师做出评价,而且十分注重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都为我国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师评价指标提供了借鉴。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 摘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环保的建筑,新型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和发展的趋势,研究其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成本控制模型,对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工程开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绿色建筑的工程造价预算采用的是经验模型,难以形成定量预测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工程造价预算增长指数时间序列分析的新型绿色建筑的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算法,实现对工程造价成本的准确预测。通过分析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特点,构建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测和控制数学模型,并进行算法改进,进而提高工程造价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模型能有效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了新型绿色建筑的施工成本。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0引言 新型绿色建筑概述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为人们节能、节水,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环保的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新型绿色建筑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以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建筑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方向。现阶段,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新型绿色建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运用以及发展。新型绿色建筑不但包括了建筑室内环境的绿色环保,还包括了对绿化环境、风景园林以及楼宇建筑绿色设计等各方面,实现内部绿色环保与外部绿色环保的和谐统一,确保建筑室内以及建筑周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并不一定是建筑物外观是绿色的,而是运用节能环保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来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方向,研究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特点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在建筑工程中也逐渐实施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这对增加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工程施工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够进一步增大,在控制和管理中涉及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这主要是由于,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更多,特别是为了在建筑工程中更好的体现和表现出绿色理念,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比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占地面积过大的,就需要支出更多的土地资源成本,并且在各具体工序当中,施工要求和内容更加特殊,在地形、水系、绿色植物等因素调整和构建中,以及采光、通风设计,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进而增加了建筑施工单位的成本支出。 2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要点 2.1增强预算动态管理 从宏观上讲,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并不是局限于数字,它会随着绿色建筑发展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从中体现的是工程预算管理的周期性。倘若建筑工程预算结构为固定模式,那么建筑施工人员的危险系数就会增加,从而影响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全面监管工程预算的量和价,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来,以建筑周期变化为依据来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确保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和作用。 2.2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具有系统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对比普通建筑,新型绿色建筑在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方面都采用的节能材料,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对绿色建筑的结构和投资控制相关知识加以掌握。因此,建筑企业在开展工程造价预算培训活动时,需要对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多加培训,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2.3深入图纸预算编制 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编制人员必须到项目现场进行勘察,根据工程施工现场实况进行综合预算编制。同时要求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精通施工图纸,熟练套用单价,精确计算工程量,能够理解施工图纸设计者的意图。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包括收集工程勘察报告、施工设计图纸和地形测量图等。进行勘察时编制预算人员要深入现场,综合考虑施工环境,从而研究出施工方案,作出正确的预算编制分项。还要能够熟练地套用单价,避免出现多记、少记和错套的错误。 3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策略 3.1把控工期成本 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并在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监管,方能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倘若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工程工期成本多加把控,新型绿色建筑成本控制不仅要对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监管,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避免因延长工期而增加时间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成本控制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此类潜在问题和因素,尽最大能力减少企业的成本。 3.2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是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合同管理问题,避免因这方面的失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给施工安全增加隐患。在签订相关合同时,需要仔细阅读招标文书中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对实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认真审核合同的每项条款。签订发包合同不仅要以招标文件为依据,还要对新型绿色工程施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合同索赔意识,全面了解合同法中与索赔有关的项目,掌握索赔的内容和程序。在施工期间就应做好索赔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防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争取到损失补偿,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对合同进行分类管理,为后期寻找提供便利。除此之外,也要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和培训活动,将成本控制和新型绿色建筑合同管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科学的合同管理体系。 3.3引用先进技术 为了将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功效发挥到最大,需要增加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新型技术不仅仅是一些数据处理方式和统计分析软件,还包括了一些虚拟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拟定过程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模拟施工建设,分析该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产生的一些资金消耗,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增加了成本控制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误差。 4结论与展望 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作为绿色建筑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脚步的加快,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逐渐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提高管理人员控制预算风险和预算水平的能力、加强成本控制风险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作者:孟帼眉 单位:长安大学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及成本控制 摘要:为了能够让人们的居住更加高品质、舒适,绿色建筑成为建筑的主流,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建筑、自然以及人三者之间能够和谐发展,避免给环境造成破坏,降低资源的消耗,这也将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在现实生活当中,绿色建筑建设对工程造成的重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进行了论述,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0前言 这里所说的绿色建筑,其实就是建筑在使用的周期中,能够达到能源、水、地的最大节约,从而让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隔热保温、避暑降温的效果的多功效的建筑。通过新型绿色建筑的建设,让人们能够在一个健康适用的环境中生活,从而使得建筑和人能够和谐生存。可以说,新型绿色建筑,是以后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们的意识,使得我国新型绿色建筑得到迅速发展。 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意义 1、对于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投资者的要求是相符合的,是对建设者合法权益保障的关键,更是绿色建筑工程造价和谐发展的标准,可以说,更利于绿色建筑的迅速发展,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在整个绿色建筑工程造价过程当中,包括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说节水、节能、节材、智能化技术等,因为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新技术、设备、材料等,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目的就是能够将准确、完整、全面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提供给建设的每个主体,从而使得绿色建筑达到更好,效果更佳。3、在绿色建筑当中,需要对工程造价中的新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能够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为绿色工程造价建立相应的经济体系及全面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让新技术、设备等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得其在绿色建筑建设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2]。也就是说,想要绿色建筑得到发展,新技术、设备、材料等的运用和发展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项目当中,人们更加关注成分费用、维护成本、节能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会直接受到造价成本的影响。 2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原则 (一)建筑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这里所说的建筑寿命周期,就是一个建筑项目,立项、构思、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的整个过程。因此,需要将全寿命的原则进行落实,考虑的方面是多个角度的,一个是成本价值观念,一个是发展的角度。绿色建筑有着自身的优势,初期阶段所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在后期进行运营的过程中使用的资金很少,所以,需要对建筑项目的整体经济性进行考核,在进行计算时,应该计算一次性建筑投资和使用后运营和管理成本,这样才能让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最大优化。 (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对自身的设计及管理进行最大优化,使用的材料和技术要科学、合理,资源配置要最大优化,从而使得建造出来的产品是最优的。当然了,要对能耗进行降低,对材料、资源、能源的使用率进行提高,更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筑的寿命要进行延长,使得绿色建筑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更加符合人民的生活需求,让建筑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居住环境实现舒适性、健康性[3-4]。 (三)资源经济型和造价低的原则 绿色建筑和一般的建筑项目相比,其综合效益是最佳的。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会更高,即使绿色建筑会在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是因为绿色建筑使用的技术比较复杂,材料比较少,以及相关的设备所致,然而,绿色建筑能够让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后期的维护等费用相对的比较少,使得经济回收期更加缩短了。另外,绿色建筑的建设,主要考虑到的因素是当地的地域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自然、舒适,让人们的身心都非常的愉悦,这很大程度的让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其社会效益是非常大的;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环境效益是非常大的,这是传统建筑根本无法相比的,虽然环境效益是隐性效益,但是,能够让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3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一)建设标准因素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建设时,应该以全新的建设标准为依据,其中具体包括,使用性的技术、设备等,这使得建设成本很大程度的进行了增加[5]。 (二)市场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建筑市场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建筑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的价格浮动非常的大。建筑市场作为买方市场,建筑单位有着自身的优势,不管是在进行材料的购买,还是进行施工的变更,都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作用得到发挥,从而使得风险得到转移。 (三)技术因素 因为“四节一环保”技术是绿色建筑当中一直坚持的理念,所以,使得成本花费上比较多,运用绿色技术,让建筑的每个环保功能都能得到落实,使用的技术有很多种,这也会使得成本的预算不断的进行增加,可以说,技术所致的成本费用具体从两个方向而言,一个是对绿色技术的开发、选择和引进,另一个就是各种各样材料标准的提升。 (四)施工因素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工程的变更,其次是工程的索赔。一般情况下,工程变更越早,其消耗的也少,也会将损失降低,如果工程变更晚,损失也会增加,给项目造价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当然了,工程索赔现象是建筑建设中比较常见的,由于索赔,使得工程成本增加了,如果工程施工不顺畅,会给施工质量、进度等带来直接的影响,更使得每项成本也增加了。 4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对策 (一)经济评价要做好 经济评价在绿色建筑中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评价因为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多,其核心就是财务的分析,对于这方面要特别的重视起来。对于现代的建筑项目当中,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主推项目,更对我国国计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想要保证项目的完成,建设单位的稳定十分的关键,所以,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期,需要对绿色建筑造价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其意义重大,其目的主要是分析建筑的成本及效益产出,这样才能让项目决策及造价控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做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造价控制 在实际当中,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研究需要设计到技术以及设计等综合方面,在设计早期阶段,需要将建筑的造型、布局等设计好,从而和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相符合,然后通过绿色技术的运用,设计中进行通风等绿色功能的增加,这样能够防止在后期进行设计方面的大面积的调整,这样才能让绿色建筑的完整性得以保证。另外,除了上述所讲述的内容,还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因为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正是起步阶段,所以,在设计环节当中,有些细节还没有得到最佳的处理,使得造价不清不楚,所以,对于设计方案的细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5结束语 建筑节能的推进,在我国建筑行业当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是未来趋势,更是实现资金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前提,这样能够让全球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从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应该对绿色建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从而让其能够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晓林 焦仁升 单位:河南常燊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建筑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其中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筑产业的投资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工程造价的作用,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的核心部分,因此要想将工程造价管理做好,就要抓住其核心部分。本文首先对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进行了分析,之后简单分析了工程建设中概预算编制的流程,最后分析了工程造价管理中概预算编制中的不足以及阐述了提高工程建设中的概预算编制的措施。旨在完善工程造价编制中概预算编制工作。 关键词:工程造价;概预算编制;流程;不足;措施 1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 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就是指工程概算和工程预算,其合起来指的就是概预算编制。其中工程造价在建筑工程中也叫做设计概算,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设计人员将已初步完成的设计图纸从工程投资估算的角度出发,将其的设计图中的内容进行定额预算,比如收费标准和材料设备的价格等方面以及整个工程进行时该过程将会产生的资金定额,相关人员将其编制成为相关费用文件,交给审核单位和投资方进行审核评估。换句话说就是将设计图中将使用的设备、材料都整个工程造价进行估算,所估算的结果将作为此次工程投资额的最大上限。工程预算中包括两个预算,一是施工图预算,二是施工预算。施工图预算是相关的设计或施工单位进行的所完成的设计图纸的预算评估,然后再根据之前的总体预算为该部分进行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以及估价表以及不同地区各个岗位工人的劳动费、设备价格和原材料的费用等进行相关的编制,将其编制到建筑施工的相关经济性文件中。在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设计概算范围之内。施工预算指的是施工方根据施工中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编制,其中包括工程的施工定额、施工设计单位工程、分部分项目工程、经济性施工技术方案等,在进行编制后才能对工程所需的原料费、机电设备的消耗以及人工劳动费用的相关文件的进行确定和计算。工程预算和工程概算两者相结合就是建筑工程造价的核心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合理科学运用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也有较大的影响。 2概预算编制流程的简要分析 要想建筑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合理、科学的话就要做好一系列的相关准备,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包括工程的基础信息、工程作业地区的人工费、建筑材料的价格、工程设备的价格等。其主要的流程就是:收集工程基础信息——准确掌握工程图纸——计算工作量——计算定额直接量——根据地区差异性调整材料价格——套用取费表汇总工程造价——复查、审核——编制说明并填写工程时间。在工程概预算流程中,有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在编制过程中予以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在工程信息收集阶段,要先确定工程类型和工程结构的类型,明确其收集资料的方向,在确定能够取费计算中的费率时要根据工程信息确定,因为不同的工程类型会有不一样的费率,公共场所结构的不同也会导致费率的不同,因此,相关人员在这一阶段中要极其注意;二是在定额直接量进行计算时,要在之前完成所有相关定额收集,并且将工程量的定额通过其他的运算将其计算出来,其中可以通过定额人工费、机电设备费和定额直接费等;三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因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建筑工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原材料价格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工程标准整理成文件的形式对原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将其所得的差价进行汇总,以便之后用于工程造价的计算;四是在套用取费表汇总工程造价阶段时,使用套用取费表将相应工程造价阶段得出,在使用前要保证取费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取费表中的费率和价格的差价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查,然后再根据工程造价计算的公式将造价数值计算出来。一般来说,在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即使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因其中一些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概预算编制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概预算编制产生约束,最后也会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中的不足 概预算编制在工程造价中的目的就是在工程项目中提高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使投资方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但是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目前而言,它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工程的实际造价超过概预算,对于投资者和整合建筑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下就是工程中概预算编制所面临的不足: (一)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还不够完善 就目前我国概预算编制的发展来说,从某些方面来说概预算编制还是过于简单、容易,这也就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企业关于概预算编制的文件在内容上比较简单、粗糙,并且其中还有很多不符合规范的地方,使得其错误频出,就项目设计来说,缩短了其勘察的周期,并且其设计方案在深度和精度上也不符合国家对此的相关规范,在编制审核的过程中还出现漏算、漏项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规范,最后使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使整个工程的工程造价增加,对整个建筑工程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在编制中不能有机结合 不同的设计单位对于工程设计来说是有所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工程设计的质量,相关单位会选择当地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因为不同地域的工程标准是不同的所以在工程的概算上就会有偏差出现。在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设计人员,一些设计人员的设计在理念上和思想上部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在建筑工作上也不能全程参与,导致实际的施工与设计方案产生偏差,使工程的概算和预算产生差异,对整个工程造价产生影响。 (三)市场因素的影响 建筑行业材料的价格以及相关设备的价格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尽管国家的相关部门对市场价格进行了宏观调控,对价格的变化幅度和趋势上有所控制,但是一些地区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为建筑工程的工期较长,一般情况来说时间跨度上都达到了几个月,价格在这几个月期间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虽然在工程开始之前施工方对概预算编制已经留有涨幅的余地,但是对其中的价格误差不能准确预算。在此期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对建筑工程的招标带来一些问题。工程的概预算编制会受到项目招标的影响,有些可能会超出概预算,有些为了减少工程造价产生了质量问题。 4建筑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运用的改进措施 (一)设计方面 因为对工程造价的定额是要根据设计图纸来进行,因此在编制概预算时要先从源头上出发也就是设计方面入手,设计人员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设计。工程造价的相关人员要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估价,并且将设计预算编制出来,为设计人与提供参考的范围,使其设计图纸控制在该预算的范围之内。提前根据实际情况将概预算编制出来,不仅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其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和完善,还能满足概预算编制的需求。不管是对于概预算编制还是工程造价来说都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二)工作人员要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编制 编制工作属于概预算编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工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工程量的问题,为了保证工程量的计算准确,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步骤,组建组织体系,并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二是在施工后,相关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现行运作的预算定额和取费标准记录在案;三是根据手中收集的资料以及既有的资料进行预算编制,如果在编制过程中出现不合理或不符合规范的地方,要对其进行及时调整。 (三)掌握建筑材料的价格要素和机电设备的价格要素 上文已经分析了建筑材料的价格和机电设备的价格会对概预算编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其所占的比例极高,因此工作人员要想做好概预算编制工作,就必须重视材料的价格和机电设备的价格。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中的各种材料价格和设备价格要素有一定的掌握。这样工作人员在进行编制使就会减少概预算的差价,使其编制风险和投资风险有所降低,并且还能为施工方在购买相关材料时提供意见,不仅能够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还能对施工质量有所保障。 (四)提高相关工程人员的素质 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概预算编制内容能够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这大大减轻了相关人员的负担,因此企业应该提高造价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技能,使其在进行电脑不能完成的工作时,能够以其专业能力高效的完成概预算工作。 (五)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使概预算编制工作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依照法律的情况下进行编制,改善概预算编制的环境,从而使造价管理的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概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如果概预算编制工作完成得好的话,不仅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有积极作用,对建筑工程的投资收益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概预算编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概预算编制工作。 作者:宗力 单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 摘要: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无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系统化的问题。尤其是建筑工程,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种类繁多的工程用品。因此,建筑工程在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这一困扰社会已久的问题出发,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主要审核内容 在建筑工程预算及成本控制审核中,审核内容繁多,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申请量的单价、成本的计算等方面,以专业造价的工作人员进行核实。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审核意识,主要从下几方面进行重点考检验审核。 1.1工程量审核 工程量审核难免在测量中出现误差,包括正误差与负误差两种。如土方挖掘的实际高度小于设计高度,但仍然根据设计高度计算,这属于正误差的一种表现;如计量时出现项目疏漏的情况,只能根据理论尺寸进行计量,这属于负误差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审核中严格遵循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审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首先要明确计算范围,如基础与墙身的划分界限、竖向结构中不同标号混凝土的划分等;其次要明确限制范围,如室内装饰棚顶超过3.6m时,顶棚需装饰方可计取费用;第三为防止纰漏出现,要按要求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一样。审核要遵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合理有效的审核,杜绝不必要的开支,保证工程建造顺利进行。 1.2套用单价审核 1.2.1直接套用审核 第一,要重点检验采用的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内容是否遵循了施工标准,如选用的构件名称、结构材料的类型和强度等级等;第二,要重点检验套用定额,如在墙壁的施工工作中,已经包含了扫灰水,因此在单价计算时候一定要扣除扫灰水部分。为避免工程量重复情况的出现,一定要杜绝易发生在工程项目与工程总包、分包都存在关联是时的重复套用现象。 1.2.2换算后定额审核 换算后定额审核内容是定额中的固定劳动力、原材料、机械设备中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及换算的方法、采用的系数是否准确、可靠;其换算方式是否科学以及得出结论的准确性都将直接影响单价的准确性。 1.2.3补充定额审核 关键是检验编制的依据、方法是否正确,定额消耗量、材料预算价格是否合理等。补充定额审核需要工作人员坚持审核原则,在合理性与正确性的选择下一工程的实际需要为准。1.3建筑工程费用审核按照我国出台的相关建筑工程费用规定,配合工程所在地域有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文件,以此来用于建筑工程的取费凭证。随着新型绿色建筑工程进程的不断深入,所储备的建筑用料会出现一些相应的更换事件,这就会直接地造成取费费率,按照实际情况的处理而出现不可预料的波动,。所以,在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变更同比上下浮动的费率。 2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的管理控制 近些年来,我国新型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型绿色在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应时展的主流,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在目前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工程整个周期较长、工程干扰因素多、工程工艺繁多等,我们只有将这一系列问题妥善地处理好,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及管理。本文按照建筑工程造价的阶段,对其工程造价进行研究。 2.1决策阶段 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阶段,一个合理的决策决定着整个工程,其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亦然,此阶段的工程造价也能够对整个建设工程的造价进行规划。把握着全局的方向。它在工程的建设决策阶段,在设备的选择、工艺的运用、建设场地的规划以及工程标准的确定上,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相关资料中,我们发现,建筑工程的建设的所有阶段与环节当中,决策阶段的造价影响力是最大的。为此,把握管理好这阶段的工程造价工作,就能够基本控制住整个建筑工程建设。在这个阶段当中,为了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我们首先要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工作;其次要做好投资估算的审查以及编制工作,让其在根本上发挥出其控制和决策作用。 2.2设计阶段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要通过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费用等方法来降低或者控制工程的造价。这不但能够促进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执行,而且与我国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有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挖掘能力。通常情况下,减少设计变更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保障。那么如何缩短设计周期、减少设计变更呢?首先我们要避免变更设计时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设计标准等;其次在必须要进行变更时,我们要及时核算变更部门的造价,同时要对一些费用高、有问题的项目进行重新核实。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按照所批准的总概要、初步设计预算、施工图设计等来控制设计,以此保证工程限额在造价的限额内。 2.3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周期比较长,所能达到的控制面也比较广泛,因此对它的造价控制也是一个繁杂的工作,容易造成差错。因此,在施工阶段,要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制定出合理的造价控制目标,做好施工的合同管理工作,减少工程当中出现的索赔以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此阶段,对于成本造价的控制核心工作在于控制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真正做到事前认真把好关,工作主动去监控,严格细致地审核工程设计的变更方案,对每一项变更对总投资造成的影响计算准确。对于要进行的变更项目,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尽量减少无用的费用支出,降低工程造价。 2.4竣工结算阶段 在竣工结算阶段,造价的控制主要是指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合同完成施工工作后,对工程进行交付使用,按照合同与发包单位结算的工程价款。它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我们需要在此阶段认真进行总结分析,计算节支以及超支的数额,并进行研究,吸取教训,严格控制成本,将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尽量保证按照最少的支出,获取最多的利润,以此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3结语 在我国新型绿色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变化,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以及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而对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方面很广的复杂的过程,难度较大。只有在遵守我国法律法规,符合相关政策的大前提下,不断提升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好施工单位与建筑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够做好建筑工程的控制与管理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工程造价失控,避免资金流失,确保利益最大化。 作者:李永 单位:深圳市国富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如何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突出。本文将对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优化概预算编制、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以及严格执行造价调整的审批流程等。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概预算编制;调整审批 前言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是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建筑企业只有做到对造价预算的有效控制,才能为企业资金的流畅运转提供保障。在新的市场形式下,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没有做到对工程造价和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容易导致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提高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造价超预算问题。 1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 1.1概预算编制不合理 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造价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时,由于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或专业能力水平较低,会导致概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特别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概预算存在漏项或缺项的情况,会对工程造价管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人员如果对工程建设情况缺乏了解,概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会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出现超预算的现象[1]。 1.2造价管理缺乏科学性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广泛,工作内容复杂,具有较高的管理难度。而且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工序众多,非常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由于缺乏科学的造价管理方法,不能对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灵活应对,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也受市场价格变化影响较大,如果在预算编制时没有对市场价格变化进行准确预测,也会导致造价管理失效,进行出现造价超预算的现象。 1.3工程变更导致造价管理失控 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影响因素,导致工程建设方案出现变更。一旦出现大幅度的工程变更,就会导致成本浪费和造价失控的现象发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基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受到的干扰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防范所示,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较大变更。出现工程变更时,要严格执行相关审批流程,避免因施工人员私自变更施工程序,导致造价管理失控[2]。 2新形式下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的对策 2.1优化概预算编制 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保证概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才能通过努力实现造价控制目标,并为造价控制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对概预算编制进行优化,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为概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①加强对概预算编制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督促预算编制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市场变化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客观的进行预算编制,在保证其合理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②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资质审核和专业素质培训,确保预算编制人员具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掌握各种预算编制方法,能够独立开展预算编制工作;③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市场调研能力,使其能够掌握市场发展规律,对建材和人力成本的变化具备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对各方面市场影响因素做出理性分析,并对差价进行合理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概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2.2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 在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材料费用和人工成本费用是建设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合理组织安排,对材料采购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可以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工程实施阶段,造价预算控制应以追求项目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精简人员、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数量,避免出现成本浪费现象,使造价预算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造价预算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造价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知识,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比如在采购过程中,应做到货比三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材料选购,并对材料的使用进行全程追踪,避免出现材料浪费。 2.3严格执行造价调整的审批流程 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十分严重,还会导致相关工序的重修重建,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费,因此,必须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要严格实施造价审批程序,做到事前调整、事中监督与控制、事后审查,避免出现造价超预算的情况。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监督检查,严禁施工人员私自进行项目变更,必须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好施工工序和施工技术。如果是设计问题需要变更,需要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后才能执行变更,将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工程造价预算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等原因,工程造价管理容易出现超预算现象。针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对概预算编制进行优化,可以保证造价预算管理目标能够实现。通过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和工程变更的造价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浪费现象,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作者:胡健依 单位: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关注的焦点,并且新型绿色建筑工程也是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就成为了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下面将对于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意义进行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近些年以来,全世界都推行绿色和环保的主题,而在建筑行业中也就应运而生了新型绿色建筑这一新概念。新型的绿色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都非常的高,所以,要想实现新型绿色建筑的快速和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对于新型建筑的造价成本进行预估和控制。 1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与传统建筑造价预估的不同之处 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与传统建筑造价预估的方式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因为,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材料的成本和搬运费用,还要考虑到工人的建筑费用和劳动费用。除了这些方面以外,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还要考虑到占地面积的使用效率等等,如果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土地使用效率过低,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一旦土地的占用面积不够大,就会影响到后面施工的进度和效率,所以只有对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准确的预估才能将成本控制在最低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与传统的建筑施工造价的预估相比,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的预估往往会价格高出很多。 2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注意的几点 2.1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的概念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注意几点很关键的问题,新型绿色建筑工程与普通的绿化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就是实施绿化工程。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虽然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减低成本,节省资金,但是新型绿色建筑的造价成本依然比起传统的建筑成本要高上很多。所以,在真正的实施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建筑的成本和造价进行预估,尽量减少成本和材料的不必要的浪费,但是也不可过度的节省建筑资金,从而对于后面新型绿色建筑的施工造成影响。所以,只有上级的管理人员们明确新型绿色建筑的概念,才能正确的对于新型绿色建筑进行正确的预估,从而保证新型绿色施工的顺利进行。 2.2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实施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在实际的新型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给施工带来的影响,从而让设计师们对于整个施工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和整体性的认知,实现一体化的设计,让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和预算降到最低。在设计师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条件和施工情况,并且听取基层员工们的施工建议和相关部门的施工安排,保证施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施工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一体化的理念,不断地对于原本的新型的绿色建筑施工计划进行改善和完善,从而将施工所需要的成本和造价降到最低。 2.3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生命周期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不是意味着要将生产的成本减到最低从而忽视了建筑物的本身的施工质量,与此相反,在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要加大初始的资金投入,保证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能达到绿色建筑的使用要求,并且尽量延长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样才能让建筑物发挥出其本身功能,做到节省成本和绿色环保的作用,在另一方面,建筑物的初始的材料要择优而选,尽量选择那些力学性能好,成本合理,使用寿命比较长的材料,这样在保证了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足够长的同时,还能让建筑物在以后拆迁时候的材料能进行回收再利用,符合了建筑物工程的绿色和环保的主题。 2.4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进行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想降低造价的预算和成本,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工程施工,因为如果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的话,对于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比较大。劳动工人的劳动力和电力水力的消耗量其实都是属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但是很多的建筑工程师都不会将这些方面的因素计算在成本之内,这就造成了建筑工程成本和预算的失真,实际所用的成本比起当初的预算要高得多,这就会引起后面施工过程中的预算不足等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实际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在另一方面,如果在新型的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进行施工的话,就能用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力进行施工操作,这样就会降低生产施工的成本,与此同时还能利用机械施工的高效性和快捷性减少施工的时间,也能减少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 2.5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对于数学模型进行设计 在设计和预估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的过程中,要进行数学的重新建模过程,因为在传统的数学模型中,所给的条件与绿色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从另一方面而言,传统的数学模型的经验公式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模糊,实际的成本和预算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的参考价值不大。所以,建筑师应该要设计并且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对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进行成本的预算和预估,这种数学模型应该以预算成本增长率为参数,施工的时间为自变量建立起预算成本和施工时间的指数关系式,从而实现对于绿色建筑施工较为准确的测量。构建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和预算的新的数学模型预算降低数额是预算成本与预算项目之差,这与传统的预算成本的经验公式也有着差异。所以综上所述,只有建筑师们在实际的施工之前根据场地的施工情况和时间的安排情况进行数学建模,才能较为精确的预算出工程成本,保证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稳定进行。 2.6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我国目前的阶段而言,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确实是有待提高。因为在实际的新型建筑的工程施工过程总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比如说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纠纷,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了,影响整个的施工效率。还有施工过程中的噪音较大,施工人员们的态度不好,引起当地的老百姓来工地闹事,然后与工人们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实际的绿色施工的工作效率,让绿色工程的施工过程延长,从而造成了生产和施工的成本和预算的浪费。所以,上级的管理工作者们应该要加强工地上的施工管理力度,或者是利用物质奖励和口头奖励等等的方式来鼓励工人们尽早的完成施工目标,加强工作人员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减少与同事和居民的纠纷事件,才能提高施工效率,从而快速的完成施工计划,进而节省了绿色工程施工的预算和成本。 3结束语 由上面提到的几点关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的方法可以看出来,要想节省施工过程中的预算和成本,就必须要明确绿色建筑施工的特点和概念,在施工前进行实地的考察并且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工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提前完成施工计划,从而节省绿色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预算和成本。 作者:吴美婵 单位:惠州市惠城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及对策 摘要: 新时期背景下,国内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因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问题,制约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文章将以建筑工程为研究重点,阐述了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控制对策,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控制对策;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对施工建设进度以及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下文将针对超预算原因展开进一步地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现实意义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方面,造价预算控制逐渐成为管理工作重点,更好地落实管控工作,不仅可以推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样能够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确保施工建设顺利开展[1]。预算控制工作的落实效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如果预算控制阶段存在问题,很容易引发设计变更或者是返工等相关问题,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同样施工成本的投入也会明显提高,对施工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不利;第二,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目标落实产生影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项目造价预算和造价控制的重点就是能够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节省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经济利益目标,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因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在行业市场发展背景下,严格控制工程项目造价可以有效增加项目综合效益,保证行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2]。 2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解构 2.1预算工作人员因素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方面,预算工作人员所引发的造价超预算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预算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不高。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造价预算对于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作为预算工作人员也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预算工作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偏低,专业知识能力不达标,所以在实际预算的时候,考虑并不周全,疏漏几率相对较高,不利于工程造价的预算效果,最终导致造价预算和实际造价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引发超预算的问题。第二,预算人员忽视预算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过程中,并未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考查,同样也未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具体状况[3]。在这种情况下,造价预算的偏差相对较大,而且超预算的问题也经常出现。总的来讲,预算工作人员是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之一。 2.2市场环境因素 在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方面,市场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也较大,而这同样也是造成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关键原因。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相对较长,且涉及范围也相对较广,所以工程项目的预算难度较大,必须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估计与预测。与此同时,市场也始终处于变化状态,预测难度相对较大,失误的几率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超预算的影响程度较大,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4]。 2.3造价预算编制因素 造价预算编制因素也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在对建筑工程项目展开预算的过程中,必须将预算编制作为参考依据展开预算活动,以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对预算金额进行确定。如果造价预算的编制存在不合理之处,会导致预算编制的内容和建筑工程存在不吻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预算工作人员就会将错误数据作为基础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预算工作,因而最终的预算金额也不准确,容易引发超预算的问题。由此可见,造价预算编制的不合理问题也已经成为引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使预算准确性受到直接的影响,制约工程项目的建设与施工。 3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有效对策 3.1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预算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地解决其人为因素带来影响的问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活动,对于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要保证持证上岗。但是绝大多数预算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会对预算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培训活动的定期开展,能够使预算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对工作流程也更为熟悉,使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更为丰富,实现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有效强化,使得预算结果的准确性更明显,以免发生超预算的问题[5]。另外,可以积极构建监督机构,及时安排专业工作人员严格监督。对于预算工作人员忽视工程预算作用的问题,可以采取构建监督部门的方式,使其对于工程项目预算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对其个人行为予以严格地规范,确保其根据具体的程序开展工作,有效地强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得预算工作更加准确。 3.2对市场行情进行合理预测 对市场行情的预测能够解决市场环境因素造成造价超预算的问题,使得超预算问题发生的几率降低,实现预算准确程度的全面提升。第一,应合理安排专业工作人员深入市场展开调研,进而获取更为准确的资料信息,为领导了解市场行情并展开科学预测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等相关物品市场价格的预算,确保工程项目预算结果更具弹性,与市场行情变化趋势相适应,实现预算准确程度的提升。在此背景下,还能够保证预算金额和工程项目造价金额相吻合,减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发生的几率[6]。由此可见,对市场行情的科学化预测十分重要,可以使预算准确性不断提高,以免发生超预算的问题。 3.3对造价预算的合理编制 为了对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控制,就必须要保证造价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造价预算的合理编制可以保证预算和工程实际造价更加吻合,减少超预算发生的几率,实现预算准确性的全面提升。而对造价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以下两点:第一,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造价预算编制进行适当地调整,因建筑工程处于变化与发展的状态,所以要想保证造价预算编制与工程项目实际需求相吻合,就必须要及时调整,增强编制工作的合理性;第二,严格遵循造价预算编制和实际编制状况吻合的基本原则,基于此落实编制,实现预算准确性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造价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也不容小觑,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增强十分有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预算与工程施工建设与质量存在紧密的联系。但需要正确认识的是,建筑工程造价的超预算问题始终存在,有必要深入分析造价超预算的原因,才能够提出有效的控制对策。 作者:徐丙渠 单位:青岛翔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保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建筑行业领域中,也应当重视生态环保,实施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为了充分发展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下文就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造价预算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有利于节约建筑工程的成本,使得建筑工程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即便出现偏离也不会太离谱,保证施工进度,建筑工程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下文分别分析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策略,为绿色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 1.1做好编制工程的造价预算工作 造价预算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中的整体情况,像资料的收集工作、现场勘测工作、施工图纸审核、施工现场的地形测量等进行充分来了解与掌握,充分考量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备选方案,避免错漏现象出现。当然,在考察建筑工程时,也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避免一些可控的因素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产生不利影响。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还要考虑国家有关政策、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人力成本变化等情况,留出工程造价变化的余地,使得工程造价预能随着环境变化产生变更。 1.2规范工程造价审批工作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项目控制变更会围绕着项目的角色设计与施工,预算的编制主要是在设计阶段进行的。在具体施工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像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建筑商临时改变主观意见,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得工程项目不得不变更。一旦项目计划发生变化,会使得工程初始阶段出现造价支出超出预期的情况,因此在实际造价预算中,务必要做好预算工作,重视工程造价预算,对项目决策设计进行认真分析,保证施工中各个阶段都能在预期范围之内。也要尽量避免预测或者规避出现项目变更,进而避免不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情况出现,有不必要的额外支出产生。倘若出现不可避免的改变,有关造价人员不能有慌乱情绪,应当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改变因素,对改变情况引起的不利影响进行判断,准确预算出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样能有效避免一些在控制范围之内出现造价超支的情况。 1.3重视市场调研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比较大,材料的价格变动会对整个工程造价预算造成极大影响。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就需要借助市场调研工作来了解,其会受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由此预算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市场上的材料价格,通过市场调研搜集到有关价格资料,对材料价格的浮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借助数据进行材料价格的预算估计。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材料的预算价格在有效范围之内,尽最大可能避免预算超支的情况发生。另外,也要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按照建筑预算工程的专业性要求提高自身素养。工程造价预算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地预算,保证预算的准确性,使得施工成本能得到有效控制,能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为开发商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于预算控制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投资方的支持下进行培训活动,学习一些先进的预算管理技术与知识,为建筑工程的单位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造价预算以及预算管理队伍,对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进行全面掌控。当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积极投身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2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2.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体系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一般使用上下等级的管理模式,因建筑工程的管理程序比较繁琐,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与实际成本控制存在极大误差。由此,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进行不断强化,明确成本管理中的责任,实施偏平化的管理机制。其实,施工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多角度分析,传达出施工企业的有效成本决策。另外,也要建立出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上进行各个部门的个人制定出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部门成本控制目标细分到不同管理层的工作人身上。有关项目管理、材料采购、技术管控以及施工组织等不同部门与责任人都要签订成本的管控责任书,明确管理目标实施成本管理体系内容,优化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 2.2积极投入先进技术的使用 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价值与作用,加大先进技术的投资力度,引入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审核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情况。新型先进技术手段能实现对专业的统计分析以及对数据的高效、准确处理,还能使用虚拟仿真的技术手段进行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模拟操作,以此来实现对施工方案的优化。具体来说,可以使用虚拟的方针技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建造,在模拟过程中及时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而能对方案进行优化,使得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更加具备可行性特点,也能有效减少建设中出现的资金、资源、人力等浪费的情况,使得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更加具备可靠性与精准特点,有效避免一些的不必要的误差出现,造成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或者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资金浪费。有关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最新的技术的咨询,掌握最新的技术动向,了解最新技术的应用途径与特点。建筑单位可以指派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出去学习与进修,学习最新的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为建筑单位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人员,也为建筑单位的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利人才保障。 2.3增强项目合同效力管理与索赔意识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中会签订许多采购合同、施工合同以及租赁合同等相关合同,对于种种合同需要完善的合同管理与签订体制进行保障,一旦出现不严格的情况,就会影响到整个合同的履行情况。由此建筑单位要重视对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合同进行样管理,预防合同出现的漏洞造成不必要的项目损失。其实在建筑施工中的许多环节都会涉及到合同的签订,像发包合同的签订,需要严格审核招标文件,建立出新型绿色工程的种种问题,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并要认真分析签订的合同中是否有问题存在,或者是有无后续的处理说明,保证发包合同的签订的严谨性,以及合同的法律效力。另外,也要提高建筑单位的索赔意识,在签订有关合同时,要详细了解其索赔事项,熟悉索赔的流程与内容。在实际施工中,要要注意收集有关索赔的信息与材料,为索赔事项做好证据的收集工作。建筑单位的完善索赔处理事项时,能为单位挽回一些经济损失,这样的工作也十分有利于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有效开展,也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利保障。 3总结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十分有利保证建筑建筑工程的质量,无论是建筑单位还是建筑个人都需要重视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绿色建筑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绿色建筑已让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建筑趋势,相关单位要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做好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工作,为绿色建筑的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胡燕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必要性 摘要: 建筑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成本控制和建筑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赖于严谨的预算工作。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就当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工程预算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控制;造价成本 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就相关工程的施工环节与施工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相应的资金数额,并就各环节的资金应用展开合理高效的安排。而工程预算工作则是施工单位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配置、提高建筑资金利用水平以及优化施工人员与施工材料分配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1简要概述其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1.1实现工程造价的科学性提升 建筑工程预算是造价控制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实际造价控制工作开展时,管理人员应首先进行工程预算的合理计算与评价,之后再根据相应的评价数据进行预算文件编制,所以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工作中多种合同文件签订的依据性内容,也是施工材料采购和建筑资金投入的重要参考基础,同时也是工程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性文件。 1.2实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水平优化 工程预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环节,建筑单位所进行的施工成本投入计划制定都是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人员也能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预算工作往往广泛地涉及到建筑原料采购、施工劳动力分配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应用等多个方面的成本规划。并且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是在对施工图纸和实际施工进行全面考虑下实现的,在成本计算方面更加精确。所以,工程预算工作为工程造价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工程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1]。 2目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工作中,编制工作常出现漏洞,这会导致技术、材料以及科学的结构体系流于形式,最终造成造价预算存在误差。而且当前的编制工作严重缺乏专业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相关工作人员学识不够,编制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经常混淆编制标准的要求。 2.2对造成造价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考虑不足 在进行工程造价工作控制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就可能造成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切实考虑。其主要涵盖了市场条件限制、项目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其中,建筑材料是工程造价中投资最大的环节,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但是在当前,大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造价预算工作时,都没有就材料价格走向进行科学预测,导致实际材料购入价格与预算价格成本之间出现误差。 2.3缺乏完善的造价预算的审核机制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针对工程造价预算而展开的审核工作大多是与中介组织来完成的。但由于审核机制本身存在不足,相关单位为获取最大程度的审核费用收入,而对建筑单位提交的部分工程项目进行削减,以致于实际施工和设计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建设单位在进行之后的项目追加过程中又会再次投入成本,造成工期延误的同时也导致造价超标。 2.4忽略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对该环节工作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往往会直接造成工程成本投入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施工建设环节本身就是成本投入较大的环节,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将造成施工环节中的大量资源浪费。同时,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的施工失误、合同变更以及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都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度提升。 3实现建筑工程造价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 3.1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 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人员在实际预算工作开始之前必须注重准备工作的开展,其主要是施工环境中的地质情况的检验,并根据施工需求展开定性探查工作,这是预算工作开展的基础数据。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这不仅能推动施工开展,同时还能实现造价预算工作的精确性提升。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施工重点环节的标注,实现其与造价预算的一致性,并且在实际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应当确保审计的公平公正,积极与施工单位进行联合,要求其不断地进行施工创新,在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节约。另外,当前的管理人员还应当在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积极创建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预算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2]。 3.2加强对材料价格的科学性预算 对于建筑工程建设来说,其投入最大的成本部分在施工所用建材采购与施工机械采购或租赁两方面,积极实现这两方面的成本节约对于整体成本控制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市场研究,掌握材料价格与机械价格,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价格对比。同时还应当积极建立价格预测系统,实现价格的调控能力的提升。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应当以科学性的价格预测作为基础来进行价格变动可能性的余地留存。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实时根据价格变化来进行差价调整,保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始终可控。 3.3实现预算审批工作的规范化 不规范的预算审计工作带给工程建设的影响往往都是直接性的成本投入超出,所以加强实现预算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预算审批制度,对工程造价各环节预算都进行专门的严格审批工作,并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保证该造价预算在实际施工中的切实有效提升。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当明确审批监督工作的贯穿性,切实抓好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预算审批工作。并在这过程中就发现的价格超标环节进行及时的控制,尽可能地避免设计变更情况的发生。 3.4加强施工开展环节的造价控制工作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是平衡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有力手段。工程建设一般分为招投标阶段以及正式施工阶段,对前者进行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时,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搜集到的资讯并多方比较造价咨询机构,然后才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①要端正态度,重视编制招标文件,严格依照法律要求和规范制定造价条款。②要严格把控合同的签订环节,在工程结束提交验收后仍需执行标底造价的审查与核对。在正式施工阶段则应当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一切以签订的合同为标准,不能徇私。在采购工程所需物资时,不仅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物资供应商,还要一丝不苟地监控资金流向。如果施工过程需要变动原来的设计,要按照程序来变更签证,并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考量与审查。除此之外,建设单位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施工监督人员的设立,其主要是为避免出现施工人员的技术应用失误而专门进行的操作监督以及操作指导工作。 4结束语 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其对于实现工程成本控制,促进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建筑企业应当明确工程预算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就当前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预算工作策略。 作者:王炎 李迪 单位: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需要采用精细化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实施效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并进一步对加强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原则;措施 建筑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其以获得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经济目标,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利益,则需要降低成本。这就需要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即通过工程预算来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程序环节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来进行预先计算和确定,提前确定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而成本控制则由成本控制主体来对成本耗费发生前与成本控制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调节措施,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1.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 1.1贯穿性原则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都会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即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会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对造价的有效管控。 1.2综合性原则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其并不是简单地对费用支出和费用进行管理,需要综合支出成本、质量、工期、资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遵循综合性原则来完成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 1.3全体性原则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单纯依靠一个部门无法实现,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多部分联动,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和准确控制,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从而达到预期预算的精度,使成本控制达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建筑工程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加强全过程管理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树立全过程管理的意识,对投资及时预测和分析投资的动态变化,准确充足的资金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决策的阶段,就需要做好概预算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在设计阶段对成本管理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设计可能会对成本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在项目实施阶段,在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做好检验和验收工作,避免擅自更改设计与追加资金的情况发生,有效的实现对造价的管控。 2.2合理确定建筑工程预算总额 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具有较高的细致性要求,因此作为工程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了解,重视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熟悉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合理地对建筑工程预算总额进行确定,加强对预结算的审核。同时作为预算编制人员,还需要熟悉和掌握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导向,这样可以在国家出现政策性调整时,有效降低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对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标准、设计技术规范及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可能会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及时收集市场上相关的信息,对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变动进行有效控制,有效降低其可能会对整体预算带来的影响,确保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 2.3全面推行限额设计 在设计阶段就需要不断地强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推行限额设计,公开招标来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单位,不仅鼓励设计的创新,同时还要推行设计激励机制,使设计人员树立良好的造价控制理念,有效地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使其在兼顾功能的同时,确保实现造价的最小化。 2.4采取灵活地预算方式 在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过程中,一旦预算方式不合理或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则会对预算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不利于建筑企业工程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快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预算方式中解脱出来,树立科学家的预算观念,并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与材料采购与施工周围的环境条件等有效结合,采取灵活的预算方式,针对不同的工程预算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以此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5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扶贫款痛苦,需要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这有利于成本管理实效的优化。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成本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人、责任内容进行明确,并形成上下联动及层层落实的成本控制体系,全面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当成本出现失控现象时,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发生的环节来追究相关责任人,并对其进行惩处,强化成本控制的威慑性。另外,还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针对不同责任采取针对性的问责方式,制定合理的问责流程,并重视问责细节,进一步对问责标准进行完善,从而使每一个责任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2.6构建科学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科学化、长效化,必须形成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其一,要从企业长远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着手,立足当前实际,同时也放眼未来和长远,使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实现长效化,提高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实际效用与长远价值;其二,要重视人才建设工作,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人才,以人才为重要推动力,以人才为工作关键点,为企业的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三,要做好部门联动,形成多部门合作、信息实时上报的制度,使预算部门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工程动态、资金情况,从而实现对于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全局性、科学性把控。 2.7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和合同管理 做到每项工作有预算收入,有合同管理和约束。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对甲方的工程承包合同,学习对分包队伍的工程承包合同。预算管理中严格材料浪费现象,班组结算超出预算量,还有严格控制其价格。另外每项工作要有合同约束,避免因无合同造成的无法控制现象。合同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非常有效途径。需要将风险与分包队伍和供应商捆绑在一起,避免独自承担风险。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做事,对甲方不做合同以外的事情,对作业队严格要求完成合同内的事情,并随时做好索赔和反索赔工作。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无论是对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还是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将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管控,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性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建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彦妮 单位:秦皇岛海三建设工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控制分析 摘要: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的工程造价问题成为了热门话题,在建筑工程整个开展过程中工程造价都是贯穿于始终的,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则会给开发商节省下一大批资金,但是并不是所有项目的工程造价都会控制好的,工程的超预算现象一直存在。为了更好的对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进行很好的分析,本文将从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提出了几条合理化建议,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超预算 1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分析 1.1造价预算编制不合理 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性工程,其中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工程造价。如果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不合理,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态度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工程来说,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很多都是别的部门调任过来的,对工程造价知识根本就是外行。就更谈不上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控制了。 1.2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不到位 工程造价问题贯穿于工程的始终,所以工程造价也应该将整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整理,特别是一些潜在影响因素和工程的不定项因素,在综合预算确定后还应该确立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造价预算。建筑工程具有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建筑成本也会因时而变,这些都是工程造价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工程造价预算要从项目工程实际出发,全面控制,合理预算。 1.3造价控制程度不足 工程项目主要分为设计、投标、施工、竣工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因此工程造价预算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但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很多工程造价预算人员都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忽视了其他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而导致整体造价的增加,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超预算。 1.4造价控制和其他环节控制脱节 以上我们介绍到,工程造价控制是贯穿于建筑工程设计、投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的,和每个环节都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如何造价控制和其他的工程环节相脱节的话,很多方面的造价控制肯定会考虑不周。另外由于工程管理人员素养的缺失,会对各个环节控制不到位,影响施工时间,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 1.5施工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工程造价增多 施工设计是施工过程的首要阶段,所有的施工环节都是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按计划实施的,每一步施工都会在施工设计图上找到依据,因此如果最初的施工设计环节考虑不足,很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问题,造成造价超额。但是施工设计环节处理要控制工程造价,还需要保证施工工程能够顺利的高质量的完成。 2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有效控制 2.1控制施工设计环节,熟悉施工图纸 施工设计阶段是工程的重要阶段之一,特别是施工设计的结果对工程的造价控制的影响更为直接。施工设计要综合考虑工程管理目标,将资源有效的合理配置起来,将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都要设计到位,让每一个施工设计环节不出错。施工设计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施工图纸上,施工人员也是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每一步施工,施工图对于工程的人力、物力、原材料等成本都进行了规划,所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只要施工图的设计是合理的,那么造价控制也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同时施工人员也要在熟悉施工图的基础上进行施工,避免在施工设计环节方面出任何差错。 2.2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工程造价预算的主题是人,所以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最终的造价预算。为了有效防止工程造价发生超预算,提高现有的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所有的预算管理人员要充实自己的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做建筑工程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熟悉建筑工程的各方面流程。市场具有波动性,所以预算管理人员还要具有熟悉建筑市场的能力,能够对市场的变动方向和物价调整宏观认识,将建筑材料的市场波动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技能培训,建设单位总该多组织技能培训和专家讲座,加强人员管理。只有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才是保证造价预算合理实施的有效方法之一。 2.3重视工程整体的工程造价预算 预算控制工作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紧密相关,任何项目出现超额预算对整体预算水平都会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建筑单位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因利益需求产生的贪腐、谋私等现象。监督形式应该保持多样性,定期抽查和随机检查交错进行,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顿,保障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另外,重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还需要对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的成本投入进行有效地控制,切实保障各阶段造价控制的准确性。 3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提高建设单位的效益,加强工程的造价管理必不可少,工程造价预算的合理性有利于推进工程的顺利进行,而超预算则会给工程带来不便,甚至影响施工工期和效率。影响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全方面的,建设单位要宏观掌控,全面控制,在确立工程造价管理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工程设计、投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都要进行控制,明确造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提高预算编制管理人员素质、落实预算编制工作、重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等,保障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居莉 单位:沈阳宝丽隆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探寻 摘要: 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根据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从造价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促使建筑工程预算向市场化、规范化及合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造价信息,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从立项开始直至竣工验收,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造价管理。从最初的估算、概算到预算,再到后期的结算、决算,都是工程造价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筑工程预算是在施工蓝图出来以后,根据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参照拟建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及相关定额,并结合市场人工、材料等价格预先计算和确定的每个新建、扩建、改建以及复建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 1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 1)对象差异性。建筑工程是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形状千差万别,规模大小不一,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对象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建筑工程,预算造价的编制方法和成果也应有所不同。 2)过程复杂性。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个复杂且耗时较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步:首先,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说明书,了解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上所表达的工程概况、材料规格、工程做法等内容,为编制预算书做好准备。其次,查用并熟悉相关规范及资料,确保所做预算规范性。接着,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并踏勘现场,查证现场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然后,根据图纸内容列项,计算工程量,这是编制预算的重要环节,列项是否完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预算的编制质量。最后,选择定额项目,汇总各类费用,编制工程预算书。 3)技术信息化。以往,造价人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完全靠纸、笔、计算器、定额册。编制一个项目往往要花费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工作量大,计算过程枯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概预算文件的编制中,越来越多的造价软件被开发出来:广联达、斯维尔、宏业、同望……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大大减轻了预算人员的负担,又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但有的造价人员对于软件还不熟练或不会操作,也使得造价行业的多种软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4)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预算立足于建筑市场,受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人为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市场人工费、材料费上涨会影响工程预算,银行利率汇率的变动也会对它产生影响,而建筑行业新政策新规范的推行,也必然导致预算发生变化,如2013清单计价规范、新定额的推行、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出台与之匹配的新规或是对原有规范进行补充变更,预算人员则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适应新政策。除此之外,预算还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预算的编制人员是整个编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但是,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实战经验,亦或是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好新规范新信息,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这样直接导致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做,预算也会千差万别。 2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 2.1打好基本功,掌握预算专业基础知识 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好清单、定额、费用、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是做好建筑预算的前提。预算编制人员应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活动,还应时刻关注造价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熟悉材料、设备等市场价格,同时学习掌握不同工程制作工艺以及质量情况等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2.2严格立足于项目做造价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施工活动的复杂性也必然导致费用收支繁冗。而预算编制于工程施工前,不仅仅要参照设计图纸和拟定的施工方案,还应实地勘察现场,从项目实际出发,每一笔费用的发生都应是为项目考虑。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工程量,工程设计图纸上涉及到的项目、未涉及到的潜在项目等都要考虑在内,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施工图纸上涉及到的工程预算,否则会出现偏差。如果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有偏差,应按实际情况变更、调整造价。其次,结合市场价格,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做好价差调整工作。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的编制价格都要从实际出发,取决于市场价格,而不是预算定额表中的基价。因为预算定额基价代表的是定额编制年代的人、材、机费用,而并非当前工程所处时期的价格,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在做预算时,做好价差的调整工作,才能力求预算更准确。 2.3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造价信息 工程造价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价格信息。包括各类工种、材料及机械台班的最新市场价格。2)指数。主要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趋势。3)已完工程信息。可作为参考,为拟建工程或在建工程预算提供依据。这些造价信息对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造价人要具备动态的眼光,结合实际,根据变化合理调整预算。 2.4把握建筑业最新政策规范 建筑造价行业适用的政策法规是一定时期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反映,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譬如,201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我国推行实施,替代了原有的2008年的清单规范。随后,各省份地区定额也发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造价人在编制预算时,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规范新政策,促使预算过程更规范,结果更准确。 2.5用好软件,适应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业,建筑工程预算信息化已逐步实现。多种造价软件被开发应用,有计量软件、计价软件,有土建工程使用的,也有安装工程用的……造价人员应通过培训班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学习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需要,选用合适的软件,可以短时间高效率地得出预算成果。 3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项繁琐的、动态的、信息化的工作。要做好预算,就必须从项目本身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预算人员的努力下,建筑工程预算会更趋于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 作者:王位文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概预算审核初探 摘要: 在建筑工程当中,一定要切实做好施工概预算审核工作,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系统性和技术性,不单单可以使工程的总体造价大大降低,还能够帮助提高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核。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审核 实施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概预算审核操作不仅可以使资本的投入得到降低,它还是一种能够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的方式和操作形式。考虑到建筑工程造价的概预算审核在工程造价管理上的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管理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以及防止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 1工程概述 为认真贯彻落实物业公司、事业部、服务处三级会议精神,本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持续推进和谐美丽物业建设的原则,以加快建设和谐美丽新物业为抓手,切实加快实施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包括以下: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为办公楼。总造价192564.04元,工期90天。工程已完工。该办公楼用于办公和停车场。总共一层,总建筑面积292.5㎡,三间作为办公,两个车库。按照事业部及服务处制定的工程进度要求,项目建设应在2015.01开工,开始装修,年底之前2015.04基本完成外墙,给排水、消防、采暖、电气、部分弱点等单项工程,完成工作量约占投资总额的70%。 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核的措施 2.1做好现场勘查,重视工程实际情况 纸上谈兵是不能将概预算审查工作做好的,我们必须要深入现场,因为很多方面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去掌握了解的,例如: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面积、现场土方的整平情况、弃土的距离,以及是否要将材料进行转运和障碍是否要被拆除等各个方面。所以要想对改造前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及避免出现多算或漏算项目的现象,就要将现场勘察工作切实做好。 2.2注意检查隐蔽验收记录及核查设计变更签证 对于隐蔽工程而言,它们都需要经过验收,两人以上的签证以及实行工程监理的项目应经监理工程师的签证确认等一系列步骤。当审核竣工结算的时候,只有在有完整的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手续,以及一致的工程量与竣工图的情况下,才可以将它列入结算当中。 2.3强化施工方案的核查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做好量、价审核来达到做好概预算审核的目地,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核查施工方案以及选择、设计、优化最佳施工组织设计来达到相同的目的。例如要想避免机械、人工的停滞时间,缩短施工周期,就可以通过制定一份最佳的施工网络图来实现;而对于减少材料转运以及施工机械的使用等方面而言,就应该要能够设计出一份完美的施工现场布置图;最后,一种合适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帮助减少材料的使用、损耗,同时还可避免出现人工的重复或多余使用等现象。 2.4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工程量审核、套价审核、取费审核三步走原则进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时要重点抓大子目,同时要兼顾小细节的把握。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对工程量的审核,因为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审核与工程量是息息相关的。必须严格依据施工图纸和工程规范。施工图纸有设计的才给予计算,避免多计,虚增,也不要漏计;施工图纸没有设计而属于规范要求的工序也应计算,如涂料施工前的刮腻子、楼地面找平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中的分隔缝等,如果图纸未明确写出,可征询设计师意见后给予计算,或直接给予计算并写入编制说明。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遵守工程量计算规则。概预算必须按照定额上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有关说明和其他共同遵守的准则,按顺序逐项进行计算及核对。仔细核对计算构件尺寸与图纸尺寸是否一致,有无出现小数点错位、运算符、运算公式不对等低级错误。在工程审核中,套用定额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进行此项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于能够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项目需要重点审核施工内容和设计的图纸是否一致;(2)需换算定额单价的项目,重新审核换算方法到底是否合理、到位、正确;(3)补充定额的审核,其主要针对的是人机之间的合理性和编制方法的凭据是否完全可靠,这一补充定额是否已合理包含人工费、主材费、辅材费、机械费、安装的费用等。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在我们工程造价审核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细节的改变,越小的细节也可能是决定我们工程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把握好对细节的处理,做到最好的结果。 2.5选择合适的工程施工概预算审核方法 (1)审核方法:①重点审核。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审核人员编制施工图概预算的情况下,通常会细化整个工程,而细化的重点就是那些造价高、功能多的工程。以上所述的便是在施工单位进行审核设计和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以后的概预算当中会常常运用到的一类的审核方法。重点审核法的效果显著,并且它的工作量相较之下也不高,只不过这种审核方法的弊端就是,一旦审核不彻底,就要重新来进行编制审核概预算;②比较审核。比较审核是在重点审核和全面审核的基础上创新得来的,但是这种审核方法也和上两种审核方法一样,具备着一定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其审核的周期比较长。这种审核在对总概预算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对工程的总体造价和供料的总消耗情况做出分析和总结,并将各种供材各自不同的用途弄清楚。在对审核对象进行审核分析的时候,一般采用单方造价的方式来进行,将该工程的分项工程比例和专业投资比例的供料消耗等作出具体的比较,将不符合规律的分项工程进行严化,提升整体的审核力度,竭力将生产差异的原因找出来,以后更好的进行审核;③全面审核。全面审核就是将现有的概预算方法做出重新的编制和概预算,而属于全面审核编制的包括有,工程项目没有太多的维修投资,初学者对施工图纸进行概预算,规模较小的简单工程项目(道路一类),通过施工单位审核金额、做出设计的单位概预算以及单位的实际审核概预算等等,这些都隶属其中。全面审核相较于其他审核方法而言,它在整个工程当中能够得出一个更全面更稳定的概预算结果,并且它的精准度也比较高。可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在进行重复工作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2)合理选择。每个建筑工程的规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工程的繁简程度,施工方法和工程期也各不相同,所以要想有一个最合理的审核方法,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工程施工的概预算审核工作。比如审核单价是否合理在审核过程中直接套用定额单价时第一个需要注意的便是工程名称与内容以及设计图纸的标准是否一致,第二审核工程项目有无重复套用定额的问题再比如在建筑工程中的子项目中施工单位如果错报了施工设备的价格则其往往会把这说成是业主的漏项但事实上施工设备是整套采购的在安装定额时就含有了设备的价格因此也就不能够重复套用制作的定额。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概预算审核工作时,不仅要遵照上述要求,还要将换算内容中的人工、机械和材料的具体换算方法、换算系数等确保其准确无误。 3结束语 当遇到问题时,只有建筑工程概预算相关的技术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且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预算审核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科学的审核工作。 作者:高仁珠 单位:厦门市安吉利家物业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引入,以及制定合理的、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确保工程项目整体质量,而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还可在保证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此背景下,本文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预算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对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筑工程合同是施工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并且还是项目验收的凭证,对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促进整体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过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 在大多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不规范的行为,例如没有明确的合同意识,并且也没有真正落实相应的合同管理策略与制度,导致合同管理混乱现象日益严重。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国家工商总局与建设部门已经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但在其实际落实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的施工方与发包方均未严格遵循有关制度与政策执行相关事项,对于有关的责权利,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配,而合同的撰写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许多企业签订的各项合同仅存在于形式,并没有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与程序签订合同,同时也没有对项目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给整体项目施工与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诸多影响与限制。 1.2合同预算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会对建筑工程合同经预算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意外现象的发生而增加建设的建筑物的估价。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的制定与工程造价控制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以有效避免项目结算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此外,在制定建筑工程的合同时,应当将原材料可能涨价的因素纳入考虑范畴,这就需要双方在制定合同时进行合理的交流与沟通。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的调整主要是建筑材料的调整,此过程中,如果调整幅度不低于10%,则费用的89%应由建设单位承担,建筑单位还需要承受涨幅的19%。 1.3缺乏科学完善的合同管理体制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现有工程合同工管理的示范文本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与承包商间合同需求,并且也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而无法对企业与承包商进行有效的约束。一旦合同关键内容出现问题,再加上有关示范文本中没有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以及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必定无法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发包方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往往不会对各种意外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导致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无法获得有效的约束与规范,最终引发各种纰漏问题。此外,合同分级管理与授权机制方面也较不明确,给合同管理带来了许多风险,再加上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以及有效监督的缺乏,导致合同管理中存在许多漏洞与风险,对合同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与完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增强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控制措施 2.1加强合同管理,加强法律意识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的签约流程主要是发包商在招标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文件,然后依据文件的细节内容进行相应的谈判的过程。因此,在项目正式开展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合同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据,其直接影响着项目施工时间、施工工期、施工成本与各方面目标控制,是项目后期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要想确保项目施工的科学性,必须重视合同管理事项,并以招标为基础,落实相关管理程序,并在充分考虑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在企业经营质量与目标的基础上,对项目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同时,还要对合同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因素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避免一切可能出现的影响合同执行的各种不利因素,导致合同签订延误现象的发生,最终对工程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在未签订合同的前提下,施工企业严禁先行施工,以避免各种不必要法律与经济纠纷问题的出现,进而对工程合同预算产生一定的影响。 2.2要重视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多的阶段,并且也是建筑工程合同履行与制定的重要阶段,极容易导致工程支出超预算情况的发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合格,该阶段基本无法节约资金,但该阶段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资金超预算现象发生的概率也较大,针对此,在拟定项目合同时,必须不断增强对该阶段的预算管理,这就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进入施工场地进行实地考察,以确保预算制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3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运营过程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其中,合同预算管理具有关键性作用,其直接影响着整体项目的造价控制。因此,必须重视项目施工合同的预算管理,并且还要在严格遵循合同内容、施工质量标准进行项目施工建设,以确保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企业基于企业自身与项目实际需求,制定较为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并严格按照合同管理体制来执行,不断提高工程合同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保证项目施工质量与企业经营效益。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3.1制定项目成本计划,明确目标成本 通常情况下,项目成本计划主要由施工项目直接成本计划与间接成本计划构成,因此,在进行项目成本计划的制定时,应当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分部分项工程量、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技术节约措施的情况下,以优化的施工方案为指导,编制明确的、具体的成本核算计划。 3.2搞好项目成本控制,保证成本计划实施 3.2.1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1)在充分考虑施工场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现场平面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2)严格落实技术规范,确保项目质量,避免工程质量事故与返工现象的发生,有效降低质量成本;(3)积极运用实用的、有效的技术措施与合理的建议,以及企业自身具备的技术优势,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2.2严格材料管理制度 (1)严格控制材料用量。首先,在严格遵循定额规范的情况下,明确材料消耗量,并积极实施限额领料制度,以此来对材料消耗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出现了超过领料限额的情况,必须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与调整。其次,不断强化项目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材料搬运次数,降低堆放与仓储损耗。最后,做好项目余料的回收利用工作;(2)严格控制材料价格。①对买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并通过详细分析市场行情的调查与研究,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低廉的材料。②对运费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就要求对项目的运输进行合理的组织,就近购料,选用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全面降低项目材料运输成本。③依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计划与进度,明确合理的进货数量与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材料积压现象的出现,全面减少资金占用。④强化对施工任务单与限额领料单的管理力度,逐条核对有关资料与成本计划,计算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差异,详细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 3.3搞好成本的核算分析 在完成项目施工之后,还需做好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成本核算是成本计划得以落实的最后检验,核算形成的资料经过分析之后,能够为日后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制定提供帮助,并且还可从中揭示成本的变动规律,从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合同预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预算,能够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与招标方经济利益,从而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必须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预算管理工作投入高度的重视,以确保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张朔 单位:重庆市城投公租房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提升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逐年增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着土建工程、建筑电气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热及采暖工程等组成部分,而建筑电气工程是除土建工程外,工程投资较高的单位工程,因此,提高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控制工程总投资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浅析提高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电气;造价控制 建筑电气工程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土建工程和电气工程的综合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成为了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施工成本是造价人员依据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和费用支出,运用计算规则所得出的,因此,提高预算的精确性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1影响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主要可以分为估算、概述、预算、决算四个部分。工程预算是对工程项目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所做的计划。它可以通过货币形式来对工程项目的投入进行评价并反映工程的经济效果。工程预算发生在工程施工阶段,不仅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也影响施工招投标工作和工程竣工结算。因此,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施工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工程预算的编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准确性降低。首先,施工图纸不够精确和详细。施工图纸是确定工程量清单的主要依据,如果施工图纸设计精度不够,尺寸标注错误,都会对工程量的提取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设计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不进行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使得设计的图纸与施工现场不符合,这样设计出的施工图纸所展现出的工程量往往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工程造价人员依据这些工程量做出的工程预算也是具有偏差的;其次,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所有的建设工程的工程造价编制过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施工经验和造价编制经验相辅助的。一些工程造价人员施工经验和工程造价编制的经验过少,在进行工程造价编制时往往会丢项落项,而且有些工程造价的清单项目或者是定额子目的描述是十分相似,如果工程造价人员没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清单项和定额的选择方面也会发生错误,从而影响了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此外,工程造价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正确的进行识图,或是对有异议的项目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完全按照自己的猜测进行预算的编制,也会导致工程预算发生偏差;最后,人工、材料和机械的价格波动。建材市场的材料价格是时刻在波动的,人工费以及设备的租赁和购置费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造价人员只是按照以前的价格进行预算的编制,对市场价格不了解,这样编制出的工程预算也是不准确的。 2提高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2.1正确识图 首先设计单位要保证其设计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纸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后续的工作正常的进行下去。其次,造价人员要有正确识图的能力,要能够读懂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造价人员要想正确的提取工程量,必须熟悉电气施工图。电气施工图主要由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图例、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等组成。造价人员在拿到施工图后要先看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从中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况。通常根据平面图确定电源进户线的位置、规格、穿线管径、配电箱的位置、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配电线的规格、根数、穿线管径、各种灯具和开关等电器的位置、规格以及安装方式等。根据系统图确定配电系统的组成,配电线路所用导线的型号、截面与穿管管径等。根据大样图了解详细尺寸、安装要求和作法。 2.2具有电气系统基本知识 工程预算人员要想准确的套用预算定额,必须具有一定的电气系统基本知识和施工经验。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电气设备和电气管线,其功能和安装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套用的预算定额子目也不相同。只有了解电气系统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才能避免套项的错误,工程量清单才能更加的准确。 2.3熟悉定额和工程量计算方法 熟悉掌握预算定额的解释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是正确套用预算定额的前提。计算设备工程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才能准确的提取工程量。一般按先系统图、后平面图,先底层、后顶层的顺序进行。从电源进线开始,计算配电箱的数量,计算箱内计量仪表及其他电器的数量。在平面图中,从底层到顶层,分别计算各层所包含的灯具、开关、插座等数量,再与图纸所列的设备材料表核对规格、型号、数量。分项工程是构成安装工程的基本单元,也是计价工作中一个基本计量单元,是预算定额的编制对象,因此,分项工程计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在电气定额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变压器油过滤。不论过滤的次数,直到过滤合格为止,以吨为单位计量。变压器安装定额不包括绝缘油过滤,需要过滤时,可按制造厂提供的油量计算。油断路器和其他充油设备的绝缘油过滤可按制造厂规定的油量计算。变压器油过滤定额以过滤的变压器油重吨为单位套用。过滤及操作损耗已包含在定额中;其次是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计算,由于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工程量一般都比较大,在进行计算时,可根据系统图和平面图按照进户线、总配电箱、各分配电箱直至用电设备或照明灯具的顺序,逐项进行电气管线工程量的计算。各分配电箱及其配电回路可按编号顺序进行计算,每计算完一分配电箱或一条配电回路,做一个明显的标记,避免重复计算、漏算、错算。 2.4了解电气设备及材料价格 工程的实体是由工程设备、材料构成的,所以工程造价也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所组成的,设备和材料所花费的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一般超过四分之三,因此设备、材料的价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市场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完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建设单位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这就为招标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竞争,货比三家,可以购买到质量好、价格低的设备材料,从而为降低工程造价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名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设备材料的价格信息,认真收集有关资料,要经常向供货公司和生产厂家询价,这样在编制工程预算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从而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3结束语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是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也是工程招投标报价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对后续的工程结算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减少投资误差,是控制施工成本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慧茹 胡楠 单位:沈阳山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抚慰者;是学生知识的提升者;是学生成长的组织者。中学英语教师是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革命者;是学生了解世界、拓展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交流先进科技的行动者。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指出:“—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师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而中学英语教师因为任教学科的特点,在为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大业中更负有别人无可替代的责任。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就需要一代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养的根本。在—定意义上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法》规定: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就指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师德中最核心的内容,主要是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前者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献身教育,甘为人梯。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更是中学英语教师素质中的灵魂。因为他们不但负有塑造新世纪建设祖国新人的重任,还承载着培养走向世界、开拓未来的通才型、综合型“巨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搞好英语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有同事间团结协作,相互尊重,顾全大局的合作精神;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有“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给他们的历史任务。中学英语教师要有诚实的品行。“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学英语教师恪守的信条。诚实的中学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学生。 中学英语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中学英语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英语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指导性的重大影响。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中学英语教师要有流利准确的语音、语调,中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诵读技巧, 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英语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的交际过程。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师大量的词汇信息输出对学生来说就是大量的词汇信息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心理活动接收处理、储存、运用词汇信息,当然,学生的反馈作为词汇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而言又成为词汇信息输入。教学的每一步都应如此,大量词汇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通过如此反复、多元、多渠道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词汇,逐步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要通晓语法,精通外语的系统结构、掌握外语的语言规则,是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志之一。教师应具有相当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图示语音纯正、词汇丰富、语法正确、语言得体,应具有较强的语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通晓英美文学史,了解英语发展现状,能预测英语学科的未来趋势和社会作用;同时也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要明白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可能有助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爱好应该成为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如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新见解,才能适合时代要求,成为合格教师。 其次,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 目前,科学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更显突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除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与英语教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民族文化知识,要具有宽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观,要自觉学习和运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了解各类英语教学流派的特点,熟悉英语教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未来学等,能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学活动。 三、较强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教学效果的关键,它包括: 1.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任何教材都得靠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变为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应静下心来教书,应潜下心来育人。中学英语教师要熟知新大纲,钻研新教材、吃透教学建议;中学英语教师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听说读写的关系,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教学法与五个教学步骤的关系,英语与母语的关系;中学英语教师要熟练运用五个教学步骤,即复习、介绍、讲解、练习和巩固。中学英语教师了解课文在本单元、本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抓住课文基本思路,理清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中学英语教师应挖掘隐性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应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善于处理教材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 2.了解、指导学生的能力。将来教师会越来越少而精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指导、激励学生去学、去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知识量、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去做。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教师教的法子应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怎样做;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快,教得快。而且,作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除能上好一门英语必修课外,也要能开一门选修课,如:电脑英文打字、听力、英美文学欣赏等,还要能指导一项课外活动,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上演英语戏剧,指导英语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 3.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教育性,也要讲究艺术性,未来教育对教师传递信息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口语表达要准确、简洁、通俗、生动、风趣,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文字表达要概括、严谨、自然、流畅、隽秀,善于将文字与必要的绘画、图示、表格融为一体,增加表达效果。声像表达是再现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英语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幻灯机、录音机、语言实验室、程序教育机、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4.教育科研能力。中学英语教师要敢于率先摆脱“教书匠”,成为教学专家。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科研是教学活动和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指导和促进教学。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成果的推广、教学艺术的探讨都离不开科研。教研能力低下,教学理论的肤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化。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其业务能力较强。这说明科研能力也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部分。因为许多信息载体,如:电脑网络、多媒体的应用都和英语密切相关,这是英语教师搞科研更为有利的一面。中学英语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载体,吸收新的科学信息,根据教育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新大纲、新教材、新教育对象着手,进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古今中外教学经验,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英语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一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很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观察敏锐、兴趣广泛、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健全有主见,心胸豁达有理智,自信果断有个性,谦逊勤奋,自制力强。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健康发展的保障,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人生境界,较强的能力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生存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成熟的标志。这四种素质虽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不能太强调某一素质而忽视其它素质。我们要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比较薄弱的方面,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试论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特征。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本文从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教师、文化与教学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和研究.提出中学英语教师应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齐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 跨文化意识 文化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有些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它当成了工具学科,自己担任翻译或传声的角色,觉得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就行,忽略人文教育。英语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 一、文化与语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始终映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英语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知识。我们通过语言来教文化,却没有把语言当作文化来教.因此.我们必须对英语文化有所涉猎,才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现在人们日益重视在英语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 二、文化与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语文化知识。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目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与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和考量标准有关。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如《英语听力》、《交际英语》和《教师口语》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法和口语能力,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交规约和文化意蕴等各方面内容涉及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即会说英语,懂语法就能教英语了,所以。很多英语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文化与教学 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是英语,有两层含义: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如果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没有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没有建立自己的文化观和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英语与文化在教学上应该相辅相成。 1.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跨文化意识。 现在的英语教材内容紧跟时代.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涉及旅游、音乐、宗教、经济等方面.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来了解英语文化。学生若能将对文化的理解融人到语言的运用中,会使英语更具活力和感情。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是无法很好地驾驭教材的,在讲解单词、理解课文时就会遇到文化障碍。史耕山、周燕提出优秀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将知识技能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融会贯通。 依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输入水平的略高标准也应包含文化内容,从而为习得者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而现实中教师备课时如果涉及文化,往往是看看教参随便一讲,没有深入理解其文化精髓。如教授“necklace”,教师如果能简介小说背景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物性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这就对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如:whatdoyouthinkaboutthe relationshipbetween necklaceand theme?canyou telluswhatallherdid isworthy?ifyouwereher,whatwouldyoudoafterthelossofnecklace? 2.整合教材、活跃课堂气氛需要跨文化意识。 学生使用的是统一教材.教师面对的学生个性不同。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将会沉闷呆板。harme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自己补充或调整教材.但须是真实的材料。内容应该是西方国家交际活动的现实反映,如报刊杂志、景点介绍、产品说明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使用这些材料可以轻松实现学生的英语习得.学生在讨论材料时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理解话语的意思,无意识地学会使用语言。而材料的积累和选择需要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中学生喜欢充满变化的课堂,如果一节课教师只是讲授教材,学生易生倦怠情绪,要充分考虑到情感过滤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精练、活泼的美国俚语很感兴趣,如学生表达时说不出或是不流利,笔者会鼓励:“0k,i’11giveyouagreenlight.”上午最后一节课快下课时,学生会走神.笔者会笑着说:“comeon.i’mstarvingtodeath.”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幽默、笑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跨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 此时教师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在师生沟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进一步互动的契机。显然比较追问语法和单词,对文化内容的追问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直接反馈,从而主动继续对话,实现知识强化。如果仅是追问语法和单词,学生可能不会作出太多和积极的话语回应。智慧是文化的火花,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在此时必为课堂添彩。 3.课外活动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下,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学和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如进行报刊阅读、欣赏英文电影和歌曲、英语演讲和表演等,既通过监察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拓展知识面。但开展什么活动,怎样进行和监控,都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harme认为.“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通过角色扮演、运用语言、渗透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运用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以看电影为例,教师本身要对电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选取一部适合学生观赏的电影,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并符合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在笔者播放美国励志片“thepursuitofhap—piness”时,先简介生活原型chrisgardner的经历和他的名言:i’m thetypeofpesron:ifyouaskmeaquestion,andidon’tknowthe answer,1willtellyouthatidon’tknow.butibetyou whatiknowhowtoifndtheanswerand1willifndit.影片中男主角由于生活所迫,搬进了汽车旅馆,最后每天住教堂。学生问笔者,什么是汽车旅馆?为什么教堂还能收容贫民?教师的介绍帮助了学生理解电影,从而了解西方的生活文化,同时观影也是对学生的励志德育。 英语语言本身会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需要英语教师不停地学习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笔者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具备较高的文化意识,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融入、充实课堂,胜任英语教学工作,并能终身学习,从而使自己更优秀。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面临挑战的中学英语教师 【摘 要】当今的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家长对教育投资的加大,每一个英语教师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关键词】英语教师;挑战 当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职业精神,尊重道德属性,既看到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一面,也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平凡性;承认教师的职业境界是有层次性的,既有适度超前的高度上的要求,又明确了不许超越的行为底线。 随着英语新教课标颁布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已在我省(河北省)展开,且已形成主流。从反馈的信息看,新教材并未完全充分发挥其优势。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师范教育的缺失,师范教育与当前的中学教育的脱节。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一般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在具体语言教学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缺乏教学研究能力,甚至,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每一个英语教师不仅都面临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教学问题,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厌教。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才得以保证新教材、新教法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老师也是一个保护。 1.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素质,以往赞颂教师奉献精神的价值取向, 悄然地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优良品质和行为的示范者。把热爱你的岗位和关心学生要放在首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德、文明的举止和行为习惯影响学生,讲课要有激情,要有幽默感。要容忍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不失时机的用你热情洋溢的语言来鼓励你的学生,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退一万步说,你不一定要爱你的学生,但要让你的学生能感觉得着你的关注,尊重学生人格,敢于向你的学生认错,维护学生权益,以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更新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 优秀的教师除了用心去教,还要善于思考。教师不仅要追求升学率,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爱上你的英语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挥。整个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体验了成功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良好的情绪,自然、和蔼、充满自信心的教态,对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起着重大作用。教师看到了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知识的发展。 再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想、甚至创造性的去运用和解决问题。当前,改革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为此创新、创新、再创新,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如何创新?除了很强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不断改变。创新教育不仅是课堂内教育,还有课外的教育。它还是学校、教师、家庭的全面教育。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从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和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是不能适应的。首先英语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和家长,面对着无情的竞争和淘汰,你还会旗帜鲜明的宣布,你从事着天底下最辉煌的事业吗?虽然很多教师也尝试一些教育理论,你可能发现许多方法并不是很有效。甚至遇到了你难以想象的危机。所以,遇事要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敢碰硬,不硬碰。凡事讲究方式、方法。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同时也要提高理论素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等等,以理论指导教育工作。 英语教师应做到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搞好自己的工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4.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成都包含3个方面:教学理论结构,教学活动构成,以及教学方法系统。课堂则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阵地。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英语教学应上不封顶,下不划线。挖掘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特殊性。 了解英语教学法、教学流派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任何新的教学流派,都是在吸收以前各种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任何一个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实际和你想要达到教学效果,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塑造出充满爱的情感的教师,才能滋养出胸怀大志、知书达理、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规范》的灵魂所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英语新词在成批地产生,传统的语法规则也不断被突破,语言朝着简捷、方便的方向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原来的业务根底,应不断吸收新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充实自己,密切注意语言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化、现代化,这样才能使教学与社会接轨,教师如果没有“十桶水”的功底,要给学生“一碗水”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英语教师要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学生们喜欢具有广博渊深的知识又善于教学的老师,英语教师除了本学科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研究外,还要具有其它学科的广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把课上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让学生听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正确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有较强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和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面对挑战,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6.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侧重研究和实践形成性评价。新大纲和课标都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广大教师对大规模终结性考试早已熟知,而形成性评价则刚刚受到重视,而且正在日益完善。对课堂教学评价,老师们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就是课堂教学要从注重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当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把诸如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惩罚制改为奖励制。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分享;教学评价能力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试题评价。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好的教师不仅要会帮助学生应试,而且要掌握试题的评价,从而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试。使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处,满足荣誉感。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地发展。 7.要有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各种提高教师素质的教研活动。如:组织集体学习、观看有关教学录象,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开展“创优课”活动和“教改实验”,通过“创优课”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改变,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展示教师的团队精神。 英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就必须具备科研的能力、具备创造的能力。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给合,并且不断创新,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英语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促进中国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作用,也使许多教师成为“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8.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在现在的中学英语教育中,我们要能够俯视身边的利用资源,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收集课堂的可利用资源。能够自己动手做画简笔画和幻灯片,教师就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受益者。除了用传统的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外,英语教师还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应用,认真汲取新信息并加以选择,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中学教学提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视听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和学生沟通等。熟练的运用好这些现代化设备,使它们为我们教学服务,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最大化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论析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语言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语言;构建 论文摘要: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既是交流的媒介又是知识技能。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主要的外语获得方式。中学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教师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互动,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中学英语教师如何构建教学语言谈几点粗浅认识。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离开了教学交往,个体就失去了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有效形式。罗杰斯认为: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既是教学本身,也是教学的条件。然而,这种交往必然体现为以语言为媒介的师生沟通与合作。 教师的角色之一就是资源提供者。在当前中国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仍是其主要语言获得方式。那么,英语教师仍是其英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作为英语教师,一个教学者,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的定义 教学语言(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语用语。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语g(english teacher talk)又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其它学科的教学语言通常只是教师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传授技能的工具。但英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工具,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本身。因此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很多英语老师把教学语言仅仅理解为“课堂用语”。非也,二者是有区别的。课堂用语是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特定用语。它往往比较固定,学生也比较熟悉,不难理解。如,"follow me.’"` class is over.”等。而英语教学语言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英语。它大体包括:1)课堂用语(classroom english) ; 2)讲授用语(instruction english) ; 3)师生交流用语(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 4)教师反馈用语(teacherfeed-back english)。 二、如何建构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示范“how to say?”的问题。学生最初的英语(语音、语调,甚至语法)都是从教师那里模仿来的,就跟母语习的道理一样。他们听到老师这样的表达,就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对的,就会模仿。学生长期接受错误的语言刺激,做出错误的反应,由于教师自身都有问题,当然没有纠正其错误。而这种不纠正或错误纠正,就是强化,强化错误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特殊语言,应当精心设计。在构建教学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切忌冗长。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对于课堂上可能要用的语言精心挑选,多次操练。中学英语教师在挑选课堂语言时,要考虑学生实际,尽量少用语法复杂的从句(除非特别要突出该功能),尽量用简单一些的句型(但并非就是简单句)。除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以外,还要考虑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要用尽可能少的词传达尽可能准确的信息,表达要清晰,就要少用不完整句,多用完整句。当然,这是一个难点,需要英语教师平时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训练,提高专业素养。 (二)考虑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语言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因此,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段性,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符合这一规律。在选择语速快慢、用词、表达句型结构等时,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既不能原地踏步,又不能拔苗助长,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知识,适当添加新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语言的句型要富于变化,力求自然。如果教师每天都使用同样的语言句型,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倦乏味,难以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恰当的做法是根据阶段性原则,一类句型使用一段时间,当学生逐渐熟悉掌握以后,就应适当变换句型、语调等。而且英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输入真实自然的语言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感。创造一些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和学生互动,比如说问候、评价、建议等。 (四)教学语言要有利于学生成长,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而又尚未定型的时期,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对学生询问、与学生交谈时,在强化学生行为时,尽量使用鼓励、肯定性的语言,不要用有伤学生自尊的词和语气。 (五)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刚上课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便会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如终保持在听课上面。趣味性可以从内容、语气、语调变化等方面来实现。 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英语教师要精心构建、认真锤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教师只有明确英语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进修,提高自身和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真正实现师生互动,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培养 摘要:英语阅读能力既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本文阐述了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提出了英语阅读技能中常见的问题,并给出了策略。最终指出了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英语阅读技 阅读作为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帮助理解和运用词汇、语法。所以,词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广泛阅读;再者,英语教学中的阅读也是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各种文本中获取信息,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开阔视野,同时,阅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解文字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这种能力也是一种普适性的能力。“学会阅读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快速、自动化的阅读能力通常是保证学业或工作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快速、自动化是评价阅读能力的标准,学习和工作是学习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具有流利的阅读能力;其次,是从阅读中学习,获取信息,理解文本的结构,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进行评价,进而进一步学习语言。 1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 理解阅读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预测学生的困难,有效地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知识的实践和实现。”“最低限度地涉及了语言、记忆、思维、智力和知觉。”理查德•迈耶(2005)总结了阅读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阅读涉及四个过程:辨认组成单词的语音单位,将书页符号解码成可发音的单词,在长时记忆中获得每个单词的意义,将各个单词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句子。WilliamGrabe和FredrickaL.Stroller(2002)总结认为,流利阅读的过程包括:快速识别词汇意义、有效整合语言、激活背景信息,遇到困难时自觉使用策略、调整方法,以达到阅读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语言的过程,不懂英语就没有办法读英语写成的文字,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总结、推理的过程。阅读中首先要识别词汇获得意义。一般来说,看到字母就会想起能够组合的单词,一旦看到单词会不自觉地想到其发音,然后得出意义。阅读要达到的自动化程度是:一看到单词,就能想到了意义,而达到该程度,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训练。句法分析,是指阅读者在单词识别时,能够把词汇储存起来,以便获得最基本的语法信息。语义假设的形成。把识别得出的单词,连同语法线索再与前面读过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更大的有意义的单位,这就是语义假设的形成过程。能够前后连贯的信息就组合成更大的意义,而没有办法组合成整体意义的信息就会从工作记忆中消失。在新信息不断地整合进文章大意的过程中,背景知识和图式知识,会帮助理解语篇结构,确定单词和句子的确切意义。 2英语阅读技能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1词汇问题 词汇的量与熟练程度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尤其是阅读。对于外语学习所需基本词汇量的大小并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确定的是,外语课堂上没有那么的时间来专门进行词汇学习和训练,也不可能给出那么多的时间用于词汇学习。即使张思中的教学法,也只能集中强化,而且还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课堂教学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词,但是可以着重教学生掌握2000-3000个最常用的核心词汇,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收集储存某些话题和学习领域中的词汇。 2.2记录速度,提高流利性 把同等长度、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给学生练习,记录时间和阅读的准确率。在开始训练时,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之间的关系,介绍要记录时间的文章和抽查方法。 2.3策略问题 好的读者往往自动使用阅读策略。“预测内容”、“总结阅读内容”等阅读策略是需要学习的,值得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并大量练习。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甚至详细地解释如何使用,并提供使用的机会让学生练习并体会到这些策略对他们阅读效果的影响,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渐将课堂上的有意使用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3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中学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3.1教师要新生并发挥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永远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文本最终由学生自己读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应当充当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2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讲解是不是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就越有好处呢?事实未必如此。教师对文本的讲解如果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往往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更主张中学英语教师在处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3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广泛阅读。我们的古人早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如果中学生仅仅抱着教科书去读,即使将教科书中文本读得滚瓜烂熟,恐怕对其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作用也是收效甚微的。所以必须采用广泛阅读的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中学生的广泛阅读,中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下列工作:(1)教师要筛选出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英语阅读语料,且在筛选英语阅读语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阅读语料题材的丰富性和体裁的多样性,确保阅读语料在英语话语表达上的地道性。(2)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英语课外阅读笔记,主要记下阅读文本的梗概,同时摘录一些非常地道、精练的英语话语表达,并选取其中一些特别好的英文阅读笔记和摘录加以放大,在教室内张贴,以便与更多学生分享。(3)教师每个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不仅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而且可以让其中的一些学生朗读其读书笔记、阅读摘要,甚至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他们在英语课外阅读中所获知的名人轶事,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其加以鼓励。 作者:朱俊霞 单位: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找出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学科教学知识差异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缩小城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差距,提升我国教师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因素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教育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步伐,城乡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差异就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舒尔曼(Lee•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认为PCK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将教师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交融,去理解、组织、呈现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希望英语教师不再单纯做以往的教书匠,而成为一位全能的引领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城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差异,提出恰当建议,以期能推进教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 二、形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PCK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 本研究将吉林省内80名中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城、乡英语教师各40名。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城、乡英语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另一部分主要调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包括五方面,即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教学策略和课程知识。目的是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进而分析城乡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1.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年龄方面,乡镇中的老教师多于城市;在教师学历方面,城市和乡镇都拥有较多的本科学历教师,城市中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多于乡镇,专科学历的教师在乡镇中占比较大;在教师专业分类方面,师范类英语专业的中学英语教师数量最多,城市高于乡镇;非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师和师范类非英语专业教师在乡镇中所占比例较大。 2.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各方面的对比 第一,在英语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城市教师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乡镇英语教师,乡镇英语教师普遍欠缺语言学知识,城乡差距较大。第二,总体来看,在学生知识方面,经验性知识的得分略高于认知性知识得分,城市教师的知识水平略高于乡镇教师。第三,在情境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教师有关课堂情境教学的得分都偏低,有关校内外教育情境知识城市教师略高于乡镇,而西方文化知识城乡差距较大,城市教师远高于乡镇教师。第四,在教学策略知识方面,城乡英语教师差距较大,城市教师对教学法的应用优于乡镇教师。最后,在课程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对教科书的把握都较全面,但城市教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水平高于乡镇教师。 (二)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PCK差异的因素 1.自我因素 由以上调查可知,城市教师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中也善于反思归因进行知识整合。同时,年轻人交流的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会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展知识面,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此外,有些教师多在会课下阅读多方面的书籍,重视科研,这些都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乡镇教师多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接受新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视不够,且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重视教学情境构建,自然也就忽略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不多,集体讨论的机会较少,致使知识面狭窄、反思意识不强,也不利于自我能力的提高。 2.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指学生课堂上对教学的反馈,这也是影响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学生大多从小就居住在城市,感受城市的千变万化,接收日新月异的信息,生活接触面广,知识掌握程度也较高,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且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这在无形中督促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学生认知规律,以满足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这种无形的学习督促能够加深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没有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思考能力较差,对知识的学习也单纯依靠教师传授,导致教学沿用传统的授受型师生关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教学的反馈不足,无法使教师发现自身不足,自身的综合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专业化发展受限。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环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能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便于教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而乡镇所处位置较偏僻,信息传输有一定滞后性,制约着教师对新知识的吸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与校外文化情境脱轨,且学校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较落后,这就使得教师无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城市教师形成PCK差距也就在所难免。此外,学校的教学评估形式也会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科学的评价可促使教师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实自身学科知识。城市中,学校会定期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意见,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有助于教师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教学,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而乡镇学校较少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教师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外在的促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三、促进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均衡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同行交流 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让远离城市消息闭塞地区的教师持续接收新思想,学习最新的教育改革知识。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理论讲座,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宣传最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经验学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从教育整体出发,加大对城乡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展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对新入职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不同层次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杜绝形式主义。对于初入职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传授教学经验,重点培训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非英语专业教师则主要应夯实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使教师个体与群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革新教育理念,开展学校校本培育 学校领导应首先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定期与教师谈话,组织教师互评、自评,时刻关注教师,了解每位教师的状态,对自身或他人发现及指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改正,补齐短板。定期举办校级同课异构公开课,让教师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补充自身欠缺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条件,便于教师主动反思、学习 城乡教师都要具备反思教学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经验提升自我。乡镇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语言听、说能力,利用英语教学比赛提升自身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具体教学中;自由时间多阅读专业书刊,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加强对学生认知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风格,明确教学策略,书写教师专业日记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城市教师应全面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学习有关教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促进知识更新,并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增加自身教学经验。 四、结语 本次调查表明,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促进整个农村英语教学发展,以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作者:刘慧 刘津伊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 摘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的教学文化。教师“学习共同体”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强调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之间是一种开放、信赖和支持性的同事关系。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安某大学附中基于年级外语教研组成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听评课、主题教研、实践反思等活动,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中学英语教师 引言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教师的成长关键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性智慧的提高。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课程,以传授系统知识和专题知识为基本导向,常常忽视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与教学实际很难真正接轨。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们工作负担较重,既没有时间主动听课也不愿意被人听课并品头论足,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个专业发展不仅是个体的、独立的,更是社会的、团体的。美国学校组织与重建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建立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最成功的学校。这些学校致力于协作行动,为学生的学习承担集体责任。在共同体内,教师们怀有共同的愿景,互相关怀,感受到同事交往的意义与集体的力量,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心无芥蒂,平等对话。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师学习方式。 一、文献综述 1.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同行共同组成的一个探讨、研究教学的团体。共同体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团体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合作互动,在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同时,还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态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的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由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同行组成。共同体建立在对话、合作、共享、互动的基础上,教师们在融洽的团体氛围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通过累积的集体智慧,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聚焦的是学习而非教学,以团队的方式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相互支持和共享的领导关系;(2)集体创造与实践,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共同学习与协同;(3)分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4)提供支持性条件,为教师提供所需的设备、场所及鼓励;(5)分享知识与经验,以信任为前提,平等、民主、接受建议与指导。 2.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模式 教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具体的学校环境和教学文化,团队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好的教师团队积极向上,合作共进,团队成员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努力勤奋、思想开放、方法互补,为团队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同一或不同教研组、学科组的教师的思维、知识和教学方式不断碰撞、结合和分享,最终促进成员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重视基于学校自身的教师发展,还寻求来自大学的专业帮助,因此,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本教研模式,指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校为本,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改进学校实践。另一种是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是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建立起的伙伴关系,以大学专家作为资源,与中小学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提高中小学教与学的质量和水平。 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资源共享、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流动的生存空间,是稳定的“专业关系”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同伴间敞开心扉、真诚合作,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创造、融合、共生。首先,学校应该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因为文化的再生和改变取决于人的改变,教师改变了,学校的文化才能变。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封闭孤立的观念,养成合作的品质,并开启合作的学习模式。其次,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学发展和科研发展为基础,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不同教学经验和资历的教师互通有无,没有戒备或防范心理,互相接受和容纳不同的观点,在沟通与共享中形成集体的合力,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第三,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方式。学校中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是集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是教师发展的具体载体。以外语教研组为基本结构组建“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或“学习共同体”,定期进行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课型、材料和要求,探讨不同的授课方式,针对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研究高效的、生态的教学模式。第四,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积极开放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之一。在孤立的、个人主义的校园氛围中,教师的封闭和自我摸索会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能力,而开放、合作的氛围有助于教师心情愉悦地进行教学及教学交流,促进教学与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西安某大学附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习共同体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研究问题 (1)以教研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否帮助改变教师文化,变“孤立”教学为“合作”教学,教师愿意使课堂“公开”?(2)学习共同体能否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压力,降低职业倦怠感,提高实践—反思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2.研究被试 本研究首先由参加某外语大学教师培训的中学教师68人填写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问卷,他们渴望教师发展,并希望在良好的团队合作中提高自己。然后,对西安某大学附属初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的个案调查。该校共有英语教师19人,其中女18人,男1人。教龄20年以上的有3人(15.8%),11—19年的有2人(10.5%),6—10年的有4人(21.1%),1—5年的有10人(52.6%)。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占47.4%。 3.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法了解初中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问卷调查。本研究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初分两次发放《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共89份,回收7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8份。问卷调查了在西安某大学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中学英语教师,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尤其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与途径方面的需求方面。如:新课改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中您认为教师最关键的品质,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知识,您在教学中亟待提高的能力,您认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您认为能够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校本培训采用的方式等共20题。(2)观察法、访谈法。从2014年3月到6月,进校观察访谈共进行课堂观察12节(初一、初二、初三各2人,每人各2节,共12节)、观察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活动4次(初一、初二、初三各1次,初中组活动1次),访谈9人次,包括各组组长和普通任课教师。 三、研究结果 1.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希望更新知识、提高素质(87.7%),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86.3%),他们有职业发展的要求,急需提高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85.5%)、分析处理教学能力、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85.1%)、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81.1%),但任务繁重、没有充足时间(87.9%)、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团队气氛(85.2%)和专业指导(83.8%)、缺乏新信息的交流渠道(80.4%)等因素大大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由于受升学率(90.4%)和教学任务重(86.3%)的影响,很多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情况。他们愿意参加学校的培训,但觉得培训课程理论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他们希望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86.3%),立足于校本研修,有大学专家和优秀教师到校指导(85.2%),并通过研讨交流、案例分析(84.4%)和教学观摩(82.1%)等方式提高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立足于校本的团队研修势在必行。基于初中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笔者选择了西安市在教师合作方面做得较好的某大学附中进行实地调查,以下是研究结果。 2.教师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教学公开化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西安某大学附中首先致力于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校长鼓励大家课堂公开常态化,常态课堂公开化,大家本着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心理互相走进课堂,分享经验,寻找不足。在笔者观察的课堂里,基本上每节都有教师听课,有时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主任也在场。教师们彼此听课,互相观察,进行课堂诊断。听课的教师都会详细记录,有时学校会安排录像以进行“教学片段剖析”,有的教师还会主动让同事帮忙用手机录像。课后主讲教师会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同事们也会主动跟她/他交流,教研组活动时也会就此展开讨论。在一次听完课后,进校不到一年的小徐老师还主动问笔者的意见,问她的课堂练习处理是否到位。在采访中,教师们都说互相听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他们还时常接受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基本不会感到过于焦虑。其次,学校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方式。该校是一个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学校,他们依托其外语教研组和年级组开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以年级英语组为一个小的共同体,共三个,其中初一有7名英语教师,初二6名,初三6名。以整个初中英语教师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共19人,校长有时参加共同体的活动。该校除了学校人教版的英语课本外,还学习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典范英语》。共同体定期活动,即每周分别一次集体活动,定时定点,地点是各自的教研室。整个初中英语共同体的活动时间是每周二下午4∶20—5∶00,地点在会议室。活动由各年级英语组长和初中部英语主任主持。大家集体说课、评课、讨论教学设计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班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设计思路。彼此平等对话,互通有无,积极反思。在共同体内,教师们共同商量每一单元的上法,然后大家集体听课,还邀请其他年级共同体的教师共同听评课,主管教学的校长也会时常参加。大家对同行们的听评课持开放、欢迎态度,年轻教师们甚至主动邀请其他教师进他们的课堂,帮助他们进行教学诊断,解决教学问题。 3.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促进专业发展 笔者对每年级各3名英语老师进行了访谈。问题包括:(1)你是否喜欢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2)通过参加学习共同体活动,你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是否愿意继续参加?(3)学习共同体活动还有哪些不足?通过对教师们的访谈得知,他们绝大部分(94.73%)喜欢参加学习共同体活动,在这样一个合作、友好、团结的集体中,对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在新形势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89.47%)。如,初一张老师(教龄21年)认为:在这个团体中,新教师(基本上是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传给老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把多年来对教材和对学生的认识及对课堂管理的经验传给新教师。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共同体活动,他们的备课思路更加开阔,课堂设计更加灵活(100%);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一种合作方式能够减轻教师教学压力,降低了职业倦怠感(84.21%),提高了教学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上优秀的公开课,课件制作水平也让人刮目相看。在这样的团体中,新教师加快了对教学的理解和对教师生活的适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外语中考成绩在全区遥遥领先。这些都离不开校长的支持。初中外语组组长李老师(教龄23年)认为:感谢校长给我们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开阔眼界,紧跟最新的教育理念。校长非常支持我们的教研组共同体活动。当然,他们也看到一些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共同体活动时最好能经常有特级教师或者大学的教学法专家的指导,有专家进行一些教学理论的教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普及,教师们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希望能申请项目做科研。初三的小王老师(教龄4年)说:虽然教学能力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不想只做一个教书匠,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更全面一些,教学和项目一起抓,还要。因此,总体上说,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减轻了压力,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还应组织专家教师和大学教育专家带领教师做课题、发论文,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成为真正的实践型研究者(practitioner-researc-her)。 结束语 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和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教师需要将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证明,教师学习共同体强化了教师的身份及职业认同,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教师们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能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当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需要得到校长的支持、时间的保证,还有专家的支援。应该有更多的优秀指导教师(可以是大学专家、国培专家,也可以是外校教师和本校教师),学校也应尽可能地给予教师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也应改变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而从多方面给予教师合理的评价。 作者:敏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 一、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和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根据教学活动过程和任务,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构成。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最终转化为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则体现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自我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的基础之上。新课程还强调各种课程资源及教学的整合,即“根据事先选择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方法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交际情境。最能体现教学整合的是根据中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任务型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或为学生创造特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根据上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分析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主要内容涵盖教师个人背景信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而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实施层面,所以本次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展开。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主要围绕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创设语言情境、运用任务型教学的能力展开。鉴于商洛市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本次问卷没有涉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因为当地大部分中学的教室没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对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涉及评价方式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问卷的设计采用等级量表的形式,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商洛市六县一区随机抽出10所中学,其中商州区4所,六县各1所;每所中学投放10份问卷,共计100份问卷,回收96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9份。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15日。本次调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 (一)背景信息 从学历来看,所调查的教师中有79.8%的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有31.5%的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29.2%的教师非师范专业毕业。从整个专业背景来看,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从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百分比之和来判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在教学设计层面,大部分教师能重视听说活动(75.3%)、学习策略(83.1%)、西方文化知识(71.9%),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86.5%)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49.5%的教师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48.3%的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46.1%的教师能“采用任务型教学”,48.4%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说明约有半数的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但实施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评价层面“,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62.9%)仍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48.4%的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9.2%)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以彰显。就教学效果满意度而言,仅有20.2%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满意”,25.8%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说明英语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影响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致命因素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那么学历、专业背景、教龄等因素分别与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学历”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采用任务型教学”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等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显著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浓厚。“教龄”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及“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并在课程实施中“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英语专业背景”跟“重视西方文化知识”“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更重视“西方文化知识”和“话题和功能知识”,更趋向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师范专业背景”则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经常创设语言情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显著相关。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四、讨论与启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英语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将英语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在内,能意识到英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能兼顾学生的听说能力、西方文化知识及情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约有半数的教师能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或设计一些真实的交际任务,能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能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些足以说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乃至学校仍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直接影响了教师采用其它教学评价方式,甚至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使教师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教学观念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原因。追根究底,这主要是迫于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高考这一“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语法讲授;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只有通过多读、多练、多背。结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浓厚,教师自身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南京时曾透露,教育部将在高考政策中做出调整:外语不再实行统一高考,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政策。这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也希望即将出台的新考评政策和方案能够真正体现多维评价目标,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不同专业背景与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学历、教龄、英语专业背景和师范专业背景跟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英语专业背景,再次是学历和教龄。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的多项教学能力显著正相关,因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跟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中的部分具体教学能力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越高的教师,某些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职教师还应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五、结语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影响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但受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和影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并没有改变,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相关性分析,师范专业背景、英语专业背景、学历、教龄跟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是教师的师范专业背景和英语专业背景与教师的多项教学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必须改革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在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农村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作者:李亚红 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中学英语教师须有“站立英语”的教学观念 从英语学科“教与学”的角度看,教师任何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授“渔”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所有学科的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归结到相同的一个点,有素质,具体说,即有知识、有能力,经过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后,最后必然是殊途同归!因此,如何“授”好,优化“授”的过程,提升“授”的过程的科学有效性,最终能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有“渔”的能力,享有品“鱼”的快乐,这也许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无止尽地辛勤耕耘,不断探索的领域。由此可见,我们中学英语老师处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奠定基础,打造共同发展平台的重要而又关键的阶段,所有的教都要围绕着如何能帮助学生在英语的学科学习上能更好地、更快地“站立”起来,而且能“站”的住,“立”的稳,确保能真正有利于学生们后续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提升。为此,在我们应试背景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心中要有“定力”,一定要注意防止“功利至上”导致的“急功近利”的片面教学!一定要防止“重知识、轻能力”的简单教学!一定要防止“重结果、轻过程”的变态教学!笔者认为,缺乏“站立”意识的英语教学不仅容易导致我们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而且还会使得我们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早在初中阶段,具体说在初二年级就过早陷入“站立无能”,滑入“两级分化”,乃至后续还有较多学生在高分进入高中或是考入大学后的仍然会无奈陷入“站而不立”,并“困惑挣扎”的状态!他们严重缺乏可持续提升的基础! 笔者曾遇到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没有掌握音标和正确拼读记忆单词方法,导致英语在初二期末考试只有40几分,单词测试常交白纸,课上无聊只好睡觉。尽管他也想学,智商正常,但却无能为力!于是,笔者利用暑期,从音标的单音开始教授,逐步融入音标拼读规则和记忆单词的技巧,循序渐进,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初三开学前将上学期的全部新单词背完,并在开学后老师进行的新单词预习情况检测中获得全班最高分108分,因为他写有音标,故老师额外加了分。开学之后,其母亲说,同在一班的朋友孩子回家说,她儿子上英语课现在不睡觉了!初步培养了词汇记忆的能力,为后续学习铺垫了必要的基础,之后,经过初三一年的持续努力,该同学最终英语取得了中考145分的好成绩,并为当地最好的高中录取。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学会自立,就是浪费时间,糟蹋生命。 二、中学英语教师须有“大局和大方向思维”的教学观念 哈佛的校训所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教师也要有教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和行动。我们英语尽管不可能像其他学科有太多的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能忽视,我们同样负有培养学生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的责任,同时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其次,从思维的角度看,“大局和大方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很重要,它往往也是成功的重要思维方式。但实际中,很多英语教师教学时往往会忽视先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结果导致学生缺乏这种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就好比,当要你捕鱼,你却爬到树上,要你摘苹果,你却下到河里。这种大方向性的错误,从一开始就注定你永远不会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最可怕,最可悲的!因为,就算你再有决心和力量,一切都是徒劳!相反,如果我们从一开始整体定位思考,选对了大方向,其后走在正确方向的路上,哪怕我们途中有所偏差,那都是可以修正的。从实践看,我们学生很多思考错误的根本就在于从一开始就没有整体宏观性,大局和大方向意识缺乏,他们在大局未定之前就过早关注了细节,就像建筑设计师不会在平面图完成之前,先去考虑浴室该用哪种类型的瓷砖,哪个品牌的洗碗机进厨房等后续细节一样。 就像漫画家在创作时有一个原则:先要“忘记细节”,细节在初期的确不能为你带来什么。因此,在做事前的思考的确需要有这样的思维意识和方法。由于细节对于在许多伟大成功中的确很重要,很关键,因此,人们会常强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或“细节决定差异”。当然,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再认真想想,就会发现,过早地纠结于细节,过分地、一味地强调和陷入于细节,就会使你迷失在不重要的事物中,最终收效不大或失败,尽管你也一直在努力,这些努力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教学时,也要在大局意识的指导下,先重视从大局出发,抓住整体,抓住关键,抓住基础,抓住核心,抓方向。要重视在整体意识下指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先从大局到小节,从整体到细节! 三、中学英语教师须有“高效记忆”的教学观念 由于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学习者缺乏真实丰富语境的刺激,以及缺乏先天语感的支持,使得我们的学习者有很多很多要记忆,熟记,以便掌握应用,不能仅停留在理解上和暂时记住上,而必须是记得精确,不易乱,记得牢,不易忘。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有关注“高效记忆”的教学观念,注意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了。”或是“这个用法我已经讲过不知道多少遍了,学生还错!真是笨死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应该一分为二地看。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自身缺乏认真勤奋的态度,缺乏有效的方法,学习效率本身比较低,导致一些教师虽然不断强调,精心讲授重难点或易混点,仍然未能较好掌握。但是如果一个问题,一个班级的大部分或多数学生都没有理解记住,恐怕老师讲解的有效性就需要反思了,要么是重复的不够,要么是讲解有问题,如果是教师强调多遍了,而多数学生仍然记不住,那就更值得我们注意了。显然教师不能企图让学生记住所有自己讲过的,毕竟老师一节课讲的话太多了,对于有些重点和难点更不是一劳永逸的,的确需要再重复强调。但是,如果反反复复强调后仍然理解不好,记忆不好,那就要思考我们的指导是否是有效?否则,为什么不能到位呢?将责任一味推给学生是不公平的。提高教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的不断积累,善于指导学生精准记忆难点和易混点同样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注意了解学情,同时善于创新记忆小窍门。有些知识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却是很容易记混的,这亟需我们关注学生的精准记忆。 例如,短语outofquestion和outofthequestion,学生对于它们意义易混。这是一个一讲就懂,一考就混的问题。如果我们留心研究,发现第一个短语的question(问题)前没有the,第二个短语的question(问题)前有the,可以编出以下规律:没有the的问题(question),就是没问题,没问题就是“毫无疑问”,第一个短语意为“毫无疑问”。有the的问题(question),就是有问题,有问题就是“不可能”,第二个短语意为“不可能”。又如:动词hang(挂,悬挂;绞死)的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一个词尾加ed,一个是不规则变化,二者意义不同,学生易混。如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加ed词尾的比不规则变化的词形要大,故可理解为更“沉重”,词形短的不规则动词则可理解为更轻。由于人们通常理解“死沉沉”的意思,即“死人往往会很重”,故可引导学生记住短hanged为与“死”有关的“绞死”之意,而hung则为正常的“挂,悬挂”之意。这样指导学生理解后,实践表明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精准长时记忆。 作者:吕兴旺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中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发展途径探究 1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显得日趋重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所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的研究,希望可以唤起人们对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的重视,以期促进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炳军 李继龙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分析 一、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世界范围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理念陈旧,以培训者为中心,以培训者的主观认识设置培训内容,实施过程粗糙,与受训者的需求脱节,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培训方式简单、机械、落后。培训缺乏后续跟进指导和评核机制。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中学教学长期受到唯应试教育的影响,能够参加培训的只是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人,培训结束后他们回到原工作单位,往往又被落后和陈旧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所同化,致使培训不能够产生持久连续性和辐射性,因而培训耗时、费力、低效。传统的英语教师培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讲授,时间有长有短。讲授的内容多以英语学科专业的知识为主,专业教师讲、学员听。专业教师处于控制与主导地位,学员只是作为“被培训者”,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学员的这一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而学员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应用却无人问津。这种内容固定、方法单一、不做任何评价和检查的培训方法在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仍然存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手加大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空前发展。在一贯的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方式,甚至出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跨国英语教师培训和走出国门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TESOL和BC等国际教师培训机构以及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其他国际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每年为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多种培训,有英语听说培训、读写培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甚至还有针对中学教师的学历教育项目等。这些措施都助推了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的培训模式的生成和发展。 二、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有很多种,但无一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培训模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态势。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技术理性模式,即关注知识内容、强调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模式;反思模式,即关注基于教师经验和主动思考的培训模式;认知学徒模式,即关注年轻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带领的,旨在提高教师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都对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培训模式的变革体现在培训系统的各方面。在培训理念、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设置到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后期跟进指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理念由以培训者为中心到以受训者为中心再到培训者与受训者双中心,规模由大而全的一统化到主题深入化,由中国人培训中国英语教师到聘外国培训师再到中外专家同台进行中国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由业余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训机构由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到多家机构、多种层次;培训内容由关注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到英语教学理论培养,再到教师发展和自我强化;培训课程设置由学科单一化向跨学科化,由课程混编到模块化;培训形式由集中面训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校本培训与脱岗培训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多重的受训教师学习共同体,许多中学教师培训项目搭建了中外教师的培训师团队,与受训中学教师组建起跨文化学习社区。培训者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基于受训教师经验的互动引领与答疑,开设了多种围绕某个具体研修课题的工作坊,等等。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变革,才有效拓展了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空间,也使得培训的时间更加灵动起来。以下是2005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些主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启示。 (一)“问题—合作反思”教师培训模式 此模式是以教师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以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为直接诱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成人学习特点而设计和实施的。其基本的操作步骤见下图:组建问题包主要是指收集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点和热点等。分类整理收集资料是指:首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其次,根据内容进行分类。第三是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收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分组讨论。合作反思、探究、叙述评鉴、形成课题是指各组内学员充分发挥纵向思维作用,互动讨论,并总结研究结果。最后要求学员以合作反思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这是对合作反思的升华。行动验证和实践再创是指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编写的多版本中学英语教材,多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由此衍生了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类似方法,即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鼓励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式的探究活动。例如,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秦皇岛市教育局和保定市教育局联合实施的两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开始即让受训教师写出自己教学的经验和困惑(组建问题包),并设置了“传播经验、解决困惑”的研修主题任务,之后对经验和困惑加以分类整理,同时辅以个别访谈,确立了研修的具体任务(分类整理、收集资料),建立了跨市、跨性别的研修团队。通过教学主题研讨、团队自主交流和课堂质疑互评等活动(合作反思、合作探究),提升了骨干教师的问题叙述与教学评鉴能力。在专家启发、自主反思和合作研讨中,教师聚焦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并写出了预设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把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本人、本校乃至本地市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行动验证、实践再创)。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包,从而可以开展新一轮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这种主题明确、任务驱动式的培训,适合高级研修型的培训,以50~60人编班,但是需要后期跟踪。跟踪考核实践再创的成果和效果,需要做大量后期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分析。 (二)“学、研、实践”一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体化”模式并不是按平面顺序进行的六个独立阶段,而是立体交叉、循环的过程,引导教师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思考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理论素养与能力。与此同时,在每个过程的实施中突出成人学习者的自导性,在注重遵循理论流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员和具体情况构建各种各样的实践流程框架。“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六个主要学习方式为:专家理论引导式、案例教学式、交流合作式、基地跟班研修式、校本自修式、课题研究式。此模式的优点是设计科学;缺点是实施烦琐,考评难以全面、合理,远程学习阶段作业失真现象严重,质量不够高。 (三)以教材为依托的培训模式 此模式以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立足点,以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为前提,以培训教材为依托,培训内容的开发以问题—专题—课程为线索,培训对象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培训形式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管理和评价主要针对培训过程性资料和培训效果的验收,从而形成导、研、议、评、学的培训模式。导是指导分析问题,通过中考的引领,充分发挥中考的良好导向作用,有利于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动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研是指开发专题,通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方式推进。议是指形成课程,通过校本研修深入落实,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专题讨论,大家充分发表观点,依次发挥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评指关注评价,通过大赛验收。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各种教学大赛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引发教师群体对各种课例的关注和反思。学是指关注学法。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教研活动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四)体验式学习理论下的培训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出了体验式培训模式—体验式学习圈,并正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从体验开始的,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种培训组织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受试者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形成抽象思维,并联系日常工作生活,指导实践。这种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用得还不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尝试应用。 (五)课堂情境培训模式 “课堂情景式”教师培训模式是以行动研究理论为依据,以创设新课程课堂教学情景为突破口,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平台,以最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培训模式。它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教师说课、合作反思、讨论、同行与专家评课、实践再创等形式来展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呈现规律与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技术和艺术。它主要通过调动、改变教师已有经验,实现对在职教师从观念转变到教学行为习惯改革的一系列培训。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校本课例研修就是采用的这种“一课三上”的模式,很有针对性,立竿见影。 (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网络、指向未来的教师综合培训模式,它是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让教师体验教育真谛;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在Intel-net的平台上,共享人类教育未来的培训模式。这种新模式由两个模块组成。其中“培训目标定位”是为了给教师自荐与教研员推荐提供依据。在“学术沙龙式”的活动中,参培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培训的主体;而“课题研究”则是将参培对象的实践提高到一定的理论上来认识。“整体综合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由培训教师、学员自身和学员相互间来进行的评价,让参评者学会从多种角度、多元价值观来进行评价。它既是对培训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轮培训活动改善的方向。目前这种培训模式因受到网络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采用的地区和人群有限,但应是未来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结语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的教授到多元化、多途径的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往的教师培训遵循职业训练的模式来设计教学,忽略了教师个体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师培养缺乏整合,并且培训与教研脱节,造成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加之培训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主动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培训者的素质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时应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对教师专业的假设出发,应认真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了解英语学科的特点和中学英语教师的处境,发现和创建适合个性化教师发展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培训和教研结合,大力倡导专业人员与基层学校结伴研究,共同发展;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建立依托学校、专家引路的学习型组织,使培训重心下移;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作者:张敬彩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一、聊城市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存在着分层现象。高级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强于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由于学历层次偏低,多数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基础。甚至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半路出家”的现象,有的教师在中专或大学阶段学习的不是英语专业,后期由于岗位需要才从事英语教学,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较低。但是在另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学校对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重点高中甚至引进了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由于高中英语教师学历层次的上升,多数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始终从事英语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技能方面其专业素质都比较高。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对待继续教育培训的态度上多数中学英语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有接近80%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反映了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随着教育飞速发展,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自身素养已严重不足,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补充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在具体培训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当前的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方式陈旧难以引发兴趣,时间集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激励机制。通过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聊城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滞缓,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教师年龄分布上存在断层,性别比例失衡;总体教研水平偏低,职称和学历两级分化严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存在分层现象,差异较大;同时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方式陈旧缺乏现实效用,培训出发点出现偏差,功利性过强。 二、措施与对策 1.思想引导,树立教师终身发展观 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加强教师信念教育至关重要。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完善中学英语继续教育机制,并使其制度化、体系化,在社会上创造一种氛围,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崇尚继续教育的良好风气。同时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也应树立“学无止境”的终身教育发展观,引导教师认识到任何专业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调整和提高。 2.革故鼎新,重构继续教育体系 当前对于继续教育形式和模式开发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却存在着问题。一方面要将研发成果真正的付诸于实践。另一方面更要做到腾笼换鸟,重构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双提高,知识更新与实际水平相协调,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与教育能力。同时,应发展多元化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受训教师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真正的扩充英语学科知识,提高解决教学疑难的能力,发展教研的能力。 3.开拓创新,构成继续教育长效机制 要实现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实现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由于中学英语教师进入高校培训,必须脱产或者半脱产,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的正常英语教学。因此学校在安排校外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应该建立本校进修模式,开展集体合作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本校继续教育活动。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集中培训的方式,建立弹性制度,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建立弹性机制,在时间上放宽对学习期限的要求。最后建立英语继续教育评估机制,实现对受训教师的跟踪培训评估机制,实现对受训教师的跟踪指导,并将评估机制与教师日常考评相挂钩,增强英语继续育的重要性。 作者:张娟 单位:山东聊城大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1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加强口语教学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听、说能力应以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指导教师能够设计出抽查方式、提问技巧、课堂问候、评语、检查作业等各种具体项目。同时,应训练教师增强自己的辨音能力以及拼读能力,加强训练教师的听、说技能。 2具体实施继续教育的方法 2.1有机结合考试和自学 基于理论层次分析,教育理论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语言学理论学习等都可通过教师自学的方式完成。关于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然后让教师们自己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自学,然后再组织统一考试,如果考试不合格则需要进行集体培训,直到合格为止。灵活性和针对性是考试和自学有机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两大优势,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弊端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这种考试、自学结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而且也可以给教师更多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补充。不管是工作之余还是生活中的空闲时间里,把“理论”看做老师,通过学习、钻研培养找到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相对于其他继续教育方法而言,这种方式没有强加规定,时间掌控比较自由,而实用且严格的考试机制又给教师们带来了压力,让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对继续教育不再产生抵制情绪,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有机结合自学和脱产 不同教师之间肯定具有一定差异,大部分教师只要通过自学、监督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部分教师很难通过自学塑造一种素质,因此学校应综合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统筹安排,实施短期或长期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脱产培训。比如,英语教师的口语素质很难通过自我完成,因为我国并没有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而且口语训练条件和机会不多,这就需要进行集中培训以及脱产学习,学校或教育部门可以统一组织,与专业高校签订协议,分批、分组进行强化培训。自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而脱产培训也是提升教师自学素质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教育中应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2.3应有机结合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 校际交流主要是指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校与校之间的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发展。校本培训主要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方法,学校应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检查方案,有效督促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也就是集体研究、探讨,将教研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化校内教研活动。专家引领主要是指专门聘请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到学校授课、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教学。这种方式体现了继续教育的节约性和实用性,然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的继续培训受到了资源的限制,基本上只停留于形式,并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和效应,因此,需要对有效资源的开发问题有所重视。要想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一言堂”的教学状况不再出现,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必须要让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在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获得教学反馈。因此,预留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简单明了、逻辑清晰是最佳标准。简洁的教学语言在减少教学用语的同时提高语言质量,空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问,让知识的理解同化更加彻底,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加。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且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后才能做到教学逻辑清晰,清晰地逻辑能够让教学语言的实效性大大加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上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全面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 2.4小组活动探讨 有的区域受到课题组织形式的限制,只能在活动形成的过称中进行变通,而小组活动这个环节的可变通性最大。教师在对活动内容和主题进行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向他们明确活动要求。小组的分配可以既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也可以按照活动内容来分类,不管哪种活动,都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到任务,教师还要对其表现进行关注,结合活动要求做出合理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们自主活动的质量才能够得以提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机会和效率都会有很好的发展,达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英语教学成效,学校应重视对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根据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实用性的继续教育计划,采用多种继续教育方法,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者:何欣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浅议中学英语教师的三种基本能力 摘 要: 虽然教师的能力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本文从教师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结合、各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三方面展开分析,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学英语 教师能力 认识世界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催化下,目前的中学英语教育体系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语言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调整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对英语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好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中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不断提升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 张凤娟和刘永兵[1]指出:“外语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考试和学校文化等,教师个人因素包括教师个人发展观和学历等,其中对教师信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观。”因此,从这个角度观察,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是中学英语教师能力基本的或关键的组成元素。 英语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目的,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思辨能力的一种载体。作为中学英语教师,英语知识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主要内容,课上要吸引学生,课余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探究世界的好奇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英语教师必须拥有征服学生的本领――广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拥有在学生面前“耍宝”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要求的提升,以前所谓教师要有“一桶水”,如今已经远远不够,教师应该转变为自身才学不断充实更新的“自来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英语的时代变化脉络,了解专业前沿知识,熟悉最新的改革动态,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英语知识。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有些单词作为符号获得了新的发音,如:secret/si:krit/里的/i/,现在演变成了/?藜/读作/si:kr?藜t/;有些单词词义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lady,古英语中指“揉面团的人”,而现代英语中指“小姐、女士”;有些语法受到其他语言或社会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的用法,如:joinin+活动名称。牛津8B Unit 6 Reading中第八行出现了join this charity walk;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用法由于广泛使用得到了承认,例如:Long time no see,以前属于洋泾浜英语,而现在老外见面有时也会这样说。因此,英语教师有时会发现有些语法规则刚刚解释完毕,练习或者阅读文章中马上就出现与规则相违背的情况,其中有一些就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也有部分是编辑或印刷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探究,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以明辨真伪。 教师流利动听的口语、广博的专业知识,固然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但教师自身的学习态度更重要。英语教师在把这门学科带到学生面前的时候,要让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首先自己必须具备令学生赞叹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例如:当学生在写文章时,他们左思右想都不能表达好的句子,一经教师指点就茅塞顿开,这时他们就会由衷地佩服教师。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为自己多创造提高英语水平的机会,多听多讲、多读多写,练就流利动听的口语、灵敏的听力,归纳总结出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不断思考改进语言技能,才不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才能以身作则,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2.糅合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能力 教师只有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好教学目标,组织好教学任务,更新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五个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直观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变成师生合谋的交流“乐园”,而非教师手拿课本与教鞭的“一言堂”。学生在“乐园”里,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和语言环境,主动探索语言的基本知识,教师则在一边解疑、答惑,起辅助、指导的作用。 教师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技能实施新课程,努力实施以下五点转变: (1)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由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代教学模式; (2)在教学设计上,将学生的定向思维转变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课上多采用诸如头脑风暴、一词多译或语法联想之类的活动;激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课后布置像海报之类的任务作为课堂拓展; (3)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以便学生多角度地审视和了解自己,让缺乏自信的学生也有机会利用不同的教学任务充分展示自身的“闪光点”,并让这些因素成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从而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王雪梅[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与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契合”中,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指出:“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应该坚持目标明确性、内容科学性、方式多元性、成效可持续性的原则。” 3.运用各科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只拥有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增广贤文》提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时至清朝,梁启超在《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中将这句话具体化为:“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课堂上教师的旁征博引,讲台下学生触类旁通、大胆创新,教学内容才会精彩纷呈,学生也会因此而更认为趣味盎然、记忆深刻,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赏鉴能力,拓宽文化视野。 根据安启和[3]的研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中学英语教学,实验研究表明:“1.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口语水平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其优势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具有显著差异;2.在学习的综合效果、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对学习的注意方面,较优于传统教学,但不具有显著差异……”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的展开对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不仅提出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要求,还提出跟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从而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拓宽本学科的覆盖范围,培养学生以语言学习为载体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其素质应该是由以下几方面有机组合而成,它们是: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理想的科学文化因素,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1.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良好的师表形象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会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创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环境资源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讲授初中英语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崭新的教育观念。(1)教育观。英语教师应把教育重点由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善于启发诱导、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人才观。未来的英语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培养具有初步交流能力的普通公民;二是培养具有真正交流能力的英语专家、各类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才。因此,英语教育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教学观,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3)发展观。①英语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新知识、新技术会促使英语教师运用新的思想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进而会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②随着电脑、视听、远距离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运用,将会极大地扩大教育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由信息单向传递到综合传递、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 二、理想的科学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熟悉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即文化知识。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掌握英语教学法,课程标准,熟知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全面领会并掌握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熟悉英语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等。在教学中灵活自如使用多媒体,掌握基本的美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除能娴熟驾驭外语语言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能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个内容结构、编写原则及体系;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能纵横联系,适当扩展,充实教材内容,吸收新知识,反映新成果。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佳的人格特征两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二要有较佳的人格特征;第三要具备A型人格特征,即成人态――客观和理智。 “为人师表”是每一位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现在日渐丰繁的社会除了要求教师本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以自身行为来“育人”外,还要求教师能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快速接受一些崭新而实用的英语教育观念与方法,从而更加得心应手的教书育人。然而对于一个好的英语教师来说,在良好的品德休养的基础上,更应自主的深化和拓展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及理论知识,并结合现代高科技,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便使用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中学英语教育更应顺应潮流,走素质教育之路。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为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必须不断的充实、完善、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便能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作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更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化大轨道尽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本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高频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频实验教学应采用的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现代电子线路设计的需要。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 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该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其主要内容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知识、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和解调、环形混频器等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教学现状与需求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仍然沿用较为经典的内容。例如。在功率放大器章节中,动态负载线和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其核心内容,而在目前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中,由于c类放大器具有非线性特性,所以应用较少,d类和e类放大器已经成为当前设计应用的主流;当前教学中,调制与解调主要以模拟调制(am/fm,pm)方式强调,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数字调制”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渐渐成为当今的主题。因此。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的创新也变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充分与实际相链接,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关的活动,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大家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试验室的设备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问题成为关键。 其次,再进行高频实验中,试验设备很容易受到干扰,如何解决设备的干扰问题也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实验设备的选择问题。现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采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将高频实验所需的直流电源、频率计、低频信号源和高频信号源设计成一个公共平台。而且,这种整机实验如果某部分电路或元件被损坏,实验员检修很困难,模块不宜更换,且很难配置。因此,实验器材的选择也要予以考虑。 1.3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高频实验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自身也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害怕接触实验仪器。可能出于实验设备昂贵的原因,学生都不敢随便动用设备上的任何一个旋钮或开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造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实验的重视和兴趣成为关键问题。 (二) 高频电子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就其浅谈一下对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2.1 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 首先,针对设备的老旧及维修问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可以维修的器件进行维修,破损严重或不可维修的设备再进行更新;在设备的选择上,除了配置的实验箱外,应当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及辅助工具。 本校在设备的维护上有专职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在课程的安排上。将数电、模电、信号与系统等基础理论课程,放在高频课程之前,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的渗透和吸收。而且,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外部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以及一些辅助工具。避免了设备的单一化,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次,对一些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作为专业课实验,应结合电子线路基础课程,通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更加熟练的掌握电路的连接,及一些基本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的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2.2 高频实验教学的手段 针对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手段: (1)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手册,放置于实验台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发现设备有损坏的现象,就在手册中进行填写,这样既有助于维护人员的工作,又可以达到及时维修的目的; (2)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在实验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按步进行操作。并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及予以分析;在实验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 (3)将实验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中分离出来,实验室在休息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的复习或者自主设计电路; (4)为了维护设备的清洁。应制定好实验室的值日计划,定期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清洁。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应当佩戴鞋套。 (5)加强考试的力度。在实验考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做的实验,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实现相应的功能。 (6)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部分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的帮助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合理的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又能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基于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探讨 论文 关键词: 电子 信息工程 专业特色 创新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 教育 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 工业 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 发展 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 科学 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电子技术, 网络 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 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 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 科学 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 经济 社会的快速 发展 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 工业 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院校工程专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专业通过认证既体现了该校工程教育的水平,而且提升了毕业生的国内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新的专业认证标准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认证标准的7个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对本科工程学位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学历资格互认的权威协议[1]。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是中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华盛顿协议》多数成员国采用“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的认证标准,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考评依据,并且用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3]。传统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育偏离工程师培养目标,工程训练不能形成主流从而浪费了工程训练资源,实践训练课程缺乏且教学时间不足,实践教育存在理论与人才培养脱离的现象[4]。中国2015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要求,要求设定机制来跟踪和评估学习过程,强调完善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发展性[5]。根据中国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认证结果,至2016年,全国共有576个专业通过了认证[6]。例如沈阳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经过4年的改革,在2015年通过了专业认证[7]。其他高校的专业认证工作也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8-10]。但是直到2016年仅有10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大部分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亟待解决。因此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始于1998年,为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随着学生所处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巨大改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症正在日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有效掌握一种或几种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也正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导向。新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文中简称“认证标准”)有7个要素: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支持条件[5],认证标准为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电子专业要将这7个要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打造“吸引招生-全方位培养”的学生辅助模式 本校电子专业在陕西省内是一本招生,生源主要是省内高中,要根据学校实际的录取分数和学生的家庭情况,制定吸引优秀生源的奖助体系,争取优质生源;学生入校后,学校应该加强服务辅助意识,在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环节加强师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困难。 (二)制定与行业需求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认证标准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包括毕业时的要求,还要体现学生毕业五年后要具备的能力和事业发展预期。本校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特别要突出“需求性”和“特色型”。本校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广泛邀请电子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专家参与,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召开讨论会,邀请学生、家长、不同层次的企业家参会,通过这种形式让培养目标及时跟随行业发展。 (三)制定符合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一把检查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的尺子。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有12项,分别为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法、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5]。根据这12项的导向,电子专业要进行大量调研,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毕业要求,每一项毕业要求设置对应的教学活动群,并改革现有的成绩单形式,新的成绩单应该清楚列出毕业要求,每项要求对应的课程和实践培养项目、考核方式、反馈机制。新版成绩单的作用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入校起就能明确学习任务、企业需求;其次可以为企业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它同时也是学校进行持续改进的重要资料。 (四)制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包含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研实践和竞赛等环节并没有设置学分,同时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配合度欠佳。因此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支撑“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目的,必须根据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的改革,课程设置时要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程要围绕实践技能开设课程群,将授课教师集中起来讨论授课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层次递进;课程群要以完成某一项技术学习为目标,统一设计课时和学分。最后要进一步增加实践技能学分,将所有形式的实践环节(科技实践为主,文娱为辅)均以学分形式体现,改变学生重考试,轻实践的现状。 (五)优先建设“需求导向”双向对接的实践体系 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专业要根据行业的技术需求高效安排时间,要将学生的优势精力投入到实践技能的培养上,要优先设计实践体系(包括实践操作和实践平台建设)。有效的实践体系既要能支撑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也要能及时与电子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对接。改革重点要将实践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度整合,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上,重点讲授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操作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将现有的豆腐块式的短时实验课按照技能类型进行整合,例如,可以集中开设信号处理类专题实验课,增加课时,设置单独的实验学分,引入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项目,将现有的演示实验设置为学生作业,专题实验改为应用型实验。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操作环节,改革方法是“强调持续性”。以毕业设计为例,目前是在大四第2学期开设,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前3年半内工程设计经验几乎为零,理论知识薄弱。学生总是面临着大四找工作、考研、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的时间冲突。改革思路是可以将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合并,以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设计技术研究项目,成立项目指导教师团队,要求学生从入校起就选择至少1个技术研究项目进行学习和开发,通过考核获得实践学分。这些技术研究项目选题必须依据行业必需的关键技术设置,而且要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比赛挂钩。学生可以用研究项目的成果参加竞赛、写毕业论文。通过持续性的利用学生的时间,还可以改变毕业实习只有三周的鸡肋现状,从而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效率。最后,实践体系建设要探索将教师实践项目、企业项目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细则;加大投入建立支撑专业认证要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将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落在实处,让已有的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真正发挥起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重点要放在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的改革上,从制度上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工程开发、培训进修、对外交流、到行业和工程单位挂职锻炼等,培养工程型教师。 (七)建立完整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 认证标准特别强调持续改进,这主要通过各种评估与评价来实现,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反馈机制。电子专业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反馈与管理效果较好,实践环节反馈比较欠缺,保障效果不明显。改革的思路主要有:(1)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如督导组听课,专项评估等,探讨监督机制的架构和运行方式;(2)增加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用人单位评价制度。这个环节在现阶段基本是空白,必须重点建立校外反馈机制,包括运行方式、覆盖面及反馈频度、使用的载体等方面的探索。(3)强化课程内容评价,内容包括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评估每门课程是否达到认证要求,并形成反馈整改机制。 三、结语 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新的形式下,必须紧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大力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要以产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建设支撑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够根据行业动态及时调整的培养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服务保障体系,使毕业生能够有效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力。 作者:潘杨 李云红 张晓丹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不尽责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模式,由实习单位工程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有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弥补了教师实践的不足。但有的指导教师存在依赖性,把指导的工作寄希望于实习单位的工程师,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跟学生联系较少,对学生放任自流,指导不到位;也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太强,生怕学生完不成任务,亲力亲为;还有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毕业设计材料不符合要求,院里要处理学生时,生怕影响对自己的评价,为学生说好话。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2.管理不到位虽然学校和学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形式化问题。如:学生的选题确定并开题后,有的学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随意更改毕业设计选题,找一些有现成资料或是更简单的选题,存在网络抄袭的现象,或是选题雷同的情况。虽然学院制定了进度表,要检查任务书、开题报告、初稿、二稿,并进行中期检查等,但在检查时主要还是看文档材料,并没有仔细检查学生所设计的硬件或软件的功能是否实现。对于学生是否按时提交材料,所提交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的处理意见没有落实到位。毕业答辩时并没有严格要求现场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存在部分学生没按要求实现相关功能,弄虚作假,通过采用视频演示来蒙混过关的现象。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提高认识首先要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教师要端正思想,明确指导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学生要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评分标准与质量考核要求、任务进度计划以及不达标的后果和责任,并要妥善处理好毕业设计与择业等时间冲突的问题。 2.加强交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指导教师能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毕业设计的进度定期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关指导。每位学生将前段时间所做的工作做汇报并将存在的问题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督促进度迟延的学生抓紧完成任务,并将考勤、任务进度完成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首先在选题上双方应进行沟通,确定选题是否结合了工程实际、难易程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双方讨论确定学生的研究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如需改变设计方案应向指导教师和工程师汇报,三方沟通确定。 3.落实过程监控毕业设计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方向,参照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表,分为选题、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开题、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实现、测试、撰写毕业设计文档,根据毕业设计进度表进一步规范各阶段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学生应根据进度表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工作进展汇报和疑难问题请教,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情况、答疑情况和考勤做好记录,并将相关文档存档备查,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根据预先安排的进度计划表,学院应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学生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考核中,并以教学简报的形式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督促进度滞后的学生进行整改,这样对学生和教师形成有力的监督作用,严把毕业设计的指导关,进一步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应重点考核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以往主要看毕业设计文档的方式改成:毕业设计过程(占30%)+毕业设计文档(占30%)+毕业设计成果(占40%),同时对于毕业设计成绩中“优”、“及格”与“不及格”等级不限制比例,而应根据成绩评定标准客观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毕业设计过程的成绩根据学生在进度安排表各阶段的表现由指导教师评分(占60%)和学院监控小组评分(占40%)两部分组成。毕业设计文档的考核还是根据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占30%)、答辩小组(占30%)三部分成绩组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占50%)和答辩小组(占50%)给出,主要考核制作的产品功能、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界面是否友好、是否按预期实现了全部功能以及创新之处。在毕业答辩时应延长答辩时间,要求学生现场全面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并回答教师提问。 5.开展团队合作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特别关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采取真题真做、一人一题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不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尝试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成立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工程实际设计一个课题,明确总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细化每个子课题的目的、任务和具体研究内容。再将子课题发给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人一题,学生既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团队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通过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监控,改革成绩评定方式以及开展师生的团队合作模式等具体改革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作者:杨冰 邓曙光 邓杨保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新概念的火热发展,如何将其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社会紧缺人才,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去重视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将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及实验课程与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无缝结合的一种创新式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一研究背景 在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陵科技学院作为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创始单位,也正在积极地去探究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建设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的一门深度涉软专业,也要紧跟南京城市软件建设发展方向,这对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但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方式,而且为人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存储和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2015年5月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下发,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规划二个突出特点是,将"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作为贯彻始终的主题,提出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加快建立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在今年,随着国家“两会”的盛大召开,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成功和进步,使人工智能可以深层次、多维度地参与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使科技的进步快速融入到跨界合作中。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使人工智能可以深度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配合甚至取代医生进行精确的手术治疗。在无人驾驶领域,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舰船都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在军事领域,人工智能的运用更是已经炉火纯青,俄罗斯与美国的人工智能作战部队和相关系统,已经在反恐作战中屡立战功,威力无比,作战效能与性价比远远超越人类士兵。由此可看出,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当下,终于在应用层面开始发光发热,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后续无穷无尽的成长潜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是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能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优化、核心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随着BAT、华为、大疆无人机等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和开发上的不断探索,刺激更多人才和资本向人工智能商业应用领域涌入。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学习背景下,软硬件相关知识过硬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上最为紧缺的人才,薪水待遇很高。 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将“人工智能”新概念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校企紧密结合,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社会紧缺人才,是需要去解决的关键问题。1.像当年互联网的崛起一样,人工智能真正的发展才刚刚兴起,相关的概念及定义还不完全定型,如何把握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在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计划中规划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上面临较大的挑战。2.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了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崭新概念。如果要将“人工智能”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就不仅需要学生学好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C/C++程序设计等传统的课程,打好基础,还需要加强在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以数学为基础的课程方面的建设,扎实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此方面的师资专业培训,是一个该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一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良好的学风,还需要有相关的硬件实验平台作为支撑。如何根据“人工智能”新概念,针对性地新建一些诸如智能传感器实验室,人体特征识别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电子器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人脸识别,智能家居,机器人等热门领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该课题需要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人工智能”新概念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及实践模式为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及实验课程建设融入到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做到无缝结合,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类的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对相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拟以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为基础,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在未来的专业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物联网、智能家居、机器人,无人机,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智能驾驶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 可采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据的引导式教学实践模式,在扎实学生数学物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概念贯穿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不同的应用型实验项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将课堂教学、校内实验和校外企业实习三者相互结合,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中美创客大赛等赛事,以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自选课题、进实验室、根据兴趣爱好组建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团队,并为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配备专业教师,以此让学生融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形成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由相应的导师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其能够很好地将“人工智能”新概念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种竞赛,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及技术水平。通过海内外招聘和内部强化培养(教师博士化、教师双师化、教师国际化)等举措,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开设MOOC课程,参加教师技能大赛以及国内外教学培训,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 企业工程师可以参与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部分的教学实践工作。这种合作制度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应用水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注重课程大纲修改,实验室平台建设 以改革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为目标,总结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教学及实践的相关经验,形成一个有鲜明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育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应重点考察“人工智能”新概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的教学及实践课程大纲修订、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培训体系构建、实验室软硬件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及校外实习基金建设等工作。 四结语 本文探讨和研究了“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对原有的专业培养模式做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引入了“人工智能”新概念,从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研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办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 一、“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 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5-9]的实践探索目标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活动。派专人深入相关企业、院校,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工程素质要求;咨询企业专家、高教专家,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架;按工程素质要求修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制)订实践教学计划;项目组教学组织形式和项目编制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审定并付诸实践。具体研究过程与活动如下图1。 (一)工作过程分析深入相关企业、院校,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利用2011级学生见习之机,走向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陕西黄河机械厂、达内软件公司、富士达等企业通过现场观摩、交谈、及管理人员报告,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的综合能力要求:(1)专业技能方面需要具备:应用相关材料、设备、工具、过程或产品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车间和实验室实践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与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即经营与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有从技术文献获得信息,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有应用合适的实践规范和工业标准的能力;具有工程过程管理原理的思维能力;知晓质量问题及其在持续改进中的应用。(2)自我情感调节与职业态度方面应具有:乐观、自信、勇气、感恩、欣赏等正确的非智力情绪。 (二)教学过程分析根据认知规律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结合我校特点形成“课程实验注重知识点、课程设计连点成线、综合设计跨课成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教学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把工业见习感性认识的实践环节由第五学期提前到第三学期、增加了金工实习环节;在原有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重新布局、规划了接近实际应用的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项目40余项。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实验条件并充分考虑课时的限制和学生基础差异,使这些项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更新的特点。完成了从行动领域素质要求到学习领域中学习任务(项目载体)的转换。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三)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模式形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交流。曾于2013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中心组织的“FPGA骨干教师考查培训班”、教育部“高校电子电气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西北地区电子技术与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14年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学校MOOCS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改革报告会”、“视频公开课研讨会”;走访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培华学院;2014年8月承办了“西北地区电子技术与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通过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对兄弟院校的经验进行了适切性取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内涵 1.创设项目式教学情境。强调教学内容和素材尽可能来自实际应用需求,创造工程实际环境,将项目论证、组织实施、阶段任务落实、产品性能测试分析、技术报告撰写等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工程实践项目。2.采用答辩式的项目方案论证和设计成果验收。突出了教学工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项目任务要求,以答辩方式组织课堂,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单个方案汇报,然后又师生集体评议——即由设计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案向全班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再由汇报者做出解答。要求同学们不但知己而且知彼,使每个学生了解多个项目的实现思路,明确每一个项目多种实现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各组选定题目的内容获得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设计成果验收环节中也采用了边演示、边解说、边提问、边解答,设计结果优劣一目了然,成果验收环节的成绩由师生共同评出等次。通过这种形式互动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考查课成绩的形成融入民主成分[6],增加了透明度和说服力。3.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检查。通过下达项目工作任务让学生明确要去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怎样去查找有关的资料,怎样去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之后,指导小组长根据同学的特长进行项目任务分工。在分工协作基础上,限定功能设计、电路设计、PCB板的制作、焊接组装、电路调试、电路作品展示等阶段任务完成的时限。一方面,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对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评判,作为最终考查成绩合成的依据。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教、学、做”合一原则,以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所有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内容完全产品化。4.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放在“两个核心专业能力课、一个优质核心课程”上。以“重点打造核心专业能力,重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为目标,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培养,开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电路综合设计”两门项目教学型课程构建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体系,申请获批“模拟电子技术”省级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信息上网、专业资源共享。5.凝聚了各有侧重设计专长的中、青年教师投身于实践教学。用项目经费资助了具有实践教学热情的教师外出研讨交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有组织地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初步形成一支项目式教学师资团队,其中,3人已获得“双师证”。 三、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新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的09、10、11、12级中10个教学班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路综合设计”试行推广,成效较为明显。收回设计作品100多件,部分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基于项目式教学,组织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延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等赛事,获奖60余人次,显性受益学生达50余人。特别是在“2014年TI杯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陕西赛区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打破了我校电子设计竞赛最好成绩——二等奖一项的记录。 四、总结 这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以形式灵活的兴趣教学法实施教学,经过我校教学实践证明:实现了“课堂翻转”、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学生工程素质和快速适应工作的能力。 作者:曹新亮 邵婷婷 单位: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建筑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创新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介绍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情况,重点讲述了课程设计环节的设置思路、内容、方法,实施过程及效果。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企业及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且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能够融会贯通,实践及动手能力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大学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对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开设的重要本科专业,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检测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惯性,毕业生大部分都是理论有余,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能力欠缺,企业所需人才的素质培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成和实现。现阶段,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教育教学理念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落实,还是教学过程的开展,都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对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2.专业知识内容更新较慢,与企业需求脱节。当今,电子信息行业正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也在加快。然而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陈旧,讲授内容更新较慢,且相关课程教师与业界企业联系较少,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认知不足,导致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做到多课程知识内容相融合。由于硬件平台更新速度和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应用性不强,与企业所需技术及技能相脱离。 三、课程设计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强化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现状,不同的高校也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学、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力争人才培养最大可能地满足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不同高校也都在改进、优化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取得最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特点,并汲取和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经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了强化,加强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升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进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设计共包括四个,分别在第四至七学期进行,具体每个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侧重点、涉及课程等分别如下。1.课程设计I面向人群: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题目:(a)音响放大器的设计;(b)增益可自动变换的放大器设计。本课程设计题目及功能要求可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适当做调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本课程设计在第四学期开设,要求学生运用分立元件及集成芯片实现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功能,其主要侧重于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资料查阅、电路设计、电路调试及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2.课程设计II面向人群: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题目:(a)温度湿度检测系统设计。(b)高效率DC-DC开关电源设计;(c)四旋翼飞行器设计。同课程设计I一样,题目及功能要求可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适当调整,两个题目学生二选一来完成。本设计是在学生学习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之后开设的,主要是侧重于带控制器(单片机)的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仿真以及系统功能实现,旨在强化学生对控制器硬件资源的应用及外围辅助电路的设计,并加强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及软硬件系统的协同调试能力的训练。3.课程设计III面向人群: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题目:(a)基于Hi3516C的运动目标检测系统设计;(b)基于单片机的六自由度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c)基于WIFI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d)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设计。本课程设计是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及EDA技术等课程均讲授完后,在第六学期开设,设计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所应用的控制器(单片机、DSP或FPGA)。课程设计题目朝多样化和趣味化演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设计题目,同时对某些难度大且功能多的设计题目允许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设计工作,这可有效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助进步,并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及团队协作能力。4.课程设计IV面向人群: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课程设计是在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及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后在第7学期所开设的,该阶段不再采用统一布置设计题目集中指导的方式,而是把每位学生都分配给一位专业指导老师,设计题目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定,并要求其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该阶段的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整体掌握能力、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完成系统设计的工作能力的培养。从选题、设计方案确定到具体软硬件功能实现等环节,都需要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验证和设计来完成。以上四个课程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递阶,由专业基础课知识的运用逐步过渡到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由基于分离元件的简单系统设计逐步过渡到基于控制器的片上系统设计,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效优化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总结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将专业理论授课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且将不同课程知识的应用串联起来,做到了课内多知识点融合,跨课程知识综合,并逐渐构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层次与结构,为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及应用创造了条件,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逐渐完善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越来越得到用人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作者:李义丰 褚御芝 朱晓梅 包亚萍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增加,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入手,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方法,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的模式,以化解当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对职业教育要增加投入,并且实施“校企合作”这种被公认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便更好的就业,从而把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经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组织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得以整合和优化,不仅如此,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当前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的模式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多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结合”“半工半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职业院校多年的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可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大致分为下面几种模式。 1.1“2.5+0.5”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包含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面,是根据企业的岗位不同的需求制定的。有两年半的时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最后的一个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且根据学生实习的岗位自拟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兴趣爱好自行寻找就业单位,也可直接到实习企业就业。 1.2建立实习基地的模式:将实习基地建立在学校,学校提供相应的场地,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资金,学校参与实习基地管理并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产品的生产,学校和企业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实习基地的利益分红。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学生掌握了生产新技术,教师获得了新技术开发的机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1.3订单培养模式:是各省份企业根据生产、技术的需求,与学校联合开设定向生的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相关工种技能操作的培训。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产品、技术岗位要求进行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企业可直接录用。 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纵深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上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学校热情、主动、积极,而企业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同时缺乏政府的有效的制度保障等因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存在短期行为现象。笔者经过调查和对学生的回访,影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教育发展的原因是: 2.1实训基地的设备老旧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企业的电子技术和设备都比较的先进,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受到省、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支持,教学设施、实训的设施等相对比较落后,有的学校为了节约经济成本,将企业已经淘汰的设备作为实训设施,实训的人才培养、授课内容与实训操作技能不相符,从而与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建立。 2.2师资队伍缺乏创新能力阻碍了校企合作当前,许多高职学校是由原来的技校、中专合并组建的。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高,但是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而企业既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不能按照学校教学时间来校授课。同时,各高职学校在面临生源、经济双重压力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研、技术创新等。因此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3企业和学校的宗旨不同衡量办学质量的好坏就是就业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的多少是决定该专业是否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指标,很多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抓就业率.而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如果与学校合作,就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财务成本,短时期内没有给企业增加效益,还给企业增加许多的负担。即使有的企业与学校有合作的意愿,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待遇、保险等问题,在没有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地域以及经济强弱也是影响之一。在湖北省内,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比广东、深圳相比差距比较大,接受新技术的信息也稍微慢些。 3建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面的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推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生产型工厂校企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生产产品的订单、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制度等,学生在工厂进行实际生产操作,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如耳麦)可以面向社会人群和学校的学生进行销售。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电子信息更新发展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与企业建立产品售后服务公司。这种方式是由学校投资,电子产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和指导,建立某电子品牌售后服务公司,在管理上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学生可在公司对电子产品进行维修,加工、简单设计。学生得到了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建立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企业将已经立项的科研课题与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学生合作,共同研发,或者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共同研究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可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专利项目转让给企业进行生产,达到了以科学研究促进生产、促进教学的目的,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激发教师、学生创新新技术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了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并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湖北省或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等奠定一定的基础。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和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也逐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深圳职业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在发展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方式。 作者:肖春芳 韩绪鹏 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3小结 本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 作者:朱爱春 孙文汇 单位:青岛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前提。因此,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涵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选题应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符合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题分量、难度、深度要适当,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改进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可以设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查小组,进行选题审查,对课题内容、工作量、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考研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较强,选用理论研究型课题类型为主;专业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以工程实践类课题为主,鼓励到工作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专业不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其就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相对难度稍低的设计类或仿真类课题为主。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毕业设计大纲、指导教师职责、评阅教师职责、成绩考核标准、答辩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论文格式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形成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 3.2选题规范化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选题申报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一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讲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有学校、院(系)及专业建设组(或教研室)三级,采取院(系)自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各级监控岗位职责。监控环节分为初期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阶段,包括教师指导、设计进度、学生工作情况等;末期检查阶段,包括设计质量、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情况,整个监控环节形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 3.4毕业设计量化考核 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应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为依据,对质量监控过程进行量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质量监控、题目选择、论文或设计质量),二级指标(组织领导、质量监控、选题、成绩评定、总体水平)及主观观测点,最终达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 3.5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 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检查、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论 教育部一贯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等。针对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当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第一,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建设为抓手,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做好选题规范化管理、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毕业设计量化考核及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第二,以推行导师制为核心,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的问题。 作者:徐刚赵莹单位: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2、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主权,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试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主权,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创新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论文联盟-(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一、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主权,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高职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摘要:高职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以电子信息理论为基础,结合工程项目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高级技工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课程。本文从专业目标,专业建设以及专业发展规划对我校的该专业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一、引言 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经过7年的时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高职毕业学生。目前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学生三个年级,14个班级,接近650人,占学院的学生比例较重,是学校的重点专业。 二、专业目标 有文献指出21时机的前20年是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性20年,其中信息技术是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从2004年开办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来一直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信息交换,信息传输、通信设备、信息系统方面应用和设计能力的技工和管理人才,使得他们能够很好的满足信息产业部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 三、专业建设 有了明确的专业目标之后,我们开始努力的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这是以我校校长周忠教授为首的一支精良的队伍,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反复研究学科的发展制定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机制和思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并拟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模拟或者实现岗位情境,教学场所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让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置知识技能,将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电子产品的生产、设计为教学主线,将知识点项目化,以任务来驱动、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同时,根据信息产业的链群,岗业职位的要求建立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打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 根据社会需求设立了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注重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支撑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操作的循序渐进,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很快的胜任本职工作,同时,我们的课程体系还能很好的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技能证书考核,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能够快速的考取一些含金量较高的证书。 当然,有了这样好的思路与体制,我们离不开一支辛勤耕耘、充满了活力的教学团队。我们的团队目前有20人,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很多是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难得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人才。这20人中,教授2人,占比10%,具有博士学历的4人,占比20%,硕士学历的8人,占比40%。年龄结构的分别也比较合理,是一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团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不仅有良好的教学软支持,同时我们的硬件实验设备也非常的完善,现代职业集团是学生校内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有力保障,人性化的车间总体布局,优良车间环境,具有精湛技术的实验指导老师,给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还联系了多家校外企业,并保持长期合作,切实的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建专业。 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间,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网络,丰富的数据库资源,电子书包工程的建立,精品课程的网络的投入使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可移动学习的平台。 围绕着教学与学生培养质量而建立的精细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很好的促进了专业的发展。经过7年的精心打造,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率高达90%,对口就业率85%以上,我们的教学团队不仅为周边的企业提供了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鉴定和培训,还参与了企业研发,研发的成果有智能小车,电子导航产品等。近三年来我们为周边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情况累计达到4930次。 经过7年的精心打造,我们通过校企合作,设计了很多适合电子信息工程职业教育的教材,《protel印制电路板设计实用教程》、《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教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电子》等等一系列的高职教程,并将推广使用。同时,我们培养的学生获得了很多湖南省举办的技能竞赛奖项。 四、专业发展规划 当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经过7年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将着重从三个方面来着手[2-4]:1.为夯实理论基础打造完善的教学平台。2.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加强创新方面双管齐下打造具有科研能力的名师,大师的教学团队。用科研来推动学科,逐步建立产学研示范性基地。3.重技能,宽口径,分类培养实现学生素质打造,以应用为主线,鼓励创新,结合市场的需求,培育优良的新型技工人才,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核心课程教材、实践教材的建设,改革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同时针对专业升本根据学生的自我规划,进行合理分类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基于“五业贯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一条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相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指明了“五业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建设等专业建设措施,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专业建设;五业贯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电子信息 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把信息技术列在21世纪发展战略的首位。按照信息产业部电子强国战略课题组对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预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的10%以上。其中,集成电路、软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视听、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产业是信息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长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反复试验、不断总结创造性地推出了“五业贯通”的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能生产、懂经营、善创新、敢创业的高级人才提供了保障。 一、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思路 (一)“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方案的思路是: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依靠信息技术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利用常州大学城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和常州科教城的资源优势,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为主线,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施、实效五个环节融合贯通实施“五业贯通”。 在学业教育上,除专业相关知识外,还有应知的社会人文知识,创新创业拓展知识等,辅以专业实训课程,技术应用拓展项目,并将这些活动与信息产业结合,在常州科教城信息产业基地进行产业体验,顶岗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创业政策,熟悉创业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组建专家团队,帮助学生制订创业方案,扶上马,送一程。 (二)设计全新的教学体系和实现方案 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群需求,确定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制订职业技能(主要是核心技能)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制订技能培养教学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技能考核标准(试题库),组织技能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技能成绩和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双证制、多证制)的依据。 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聘请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教育改革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创业校友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实施“专业+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孵化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通过现场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任教师的全程参与,构建集“产学研创”于一体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兼顾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训练。专业课程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程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创新创业等拓展课程则是以产品开发、创业实践等为背景,全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安排四大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群),由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离开社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将学生置于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环境中,十分有利于培养符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五业贯通”的专业建设措施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实施过程坚持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几年来,按照最初的改革方案和要求,逐步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在教学计划安排中,以“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职业、养成――课程实训――就业、顶岗、实习、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主线,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行“专业+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 “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为载体(车间: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真实车间,公司:模拟的电子信息公司,协会:常州科教城电子信息协会,创业基地:常州纺织学院创业园),按照就业岗位的三个层次,开展工学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教学,学生在“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创业体验及实践,实现零距离上岗或创业。教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能创业”的双师。 (二)建设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按照“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将电子信息实训中心建成一个拥有五个技术应用研发场所和两个生产车间的生产基地;通过这些公司和车间来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学生的课程实训、顶岗实训、技术推广及产品研发三个层次训练;达到学生专业实践,企业培训,企业员工及学生的技能鉴定,产品研发等四种功能,如图3所示: 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践基地建设是五业贯通的专业建设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我们借助常州科教城电子信息协会及科教城管委会与相关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与电子信息类企业(如常州置安计算机公司、常州乔森控制电器有限公司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与每个训练层次相对应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做到每一个校内实训场地都有1~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之对应,有效地完成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 2.与大学城其他高校合作,共同建设生产车间,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场所。 3.借助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企业产品生产线与企业完善的产品营销进行应用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同时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过程。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常州科教城建设了专门的创新实验室,购置了100余套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工具、仪器设备和常用元器件;并配置了分别拥有40台(套)DSP、ARM、EDA设备的实验室。尽量让学有余力、动手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进行各种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制作发明等,为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锻炼、提高的场所和机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努力,目前本专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6个。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达到160人次以上,同时,鼓励部分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带薪见习,打造了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团队。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产品设计、生产、测试、营销一条龙的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再选择若干与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开放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共享教学环境,搭建一个“实践与学习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 我们坚持校内实践场地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专业技能,课外实践的时间比在课堂的多,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管理。在校园网开辟师生互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网络论坛,实现开放式辅导。建设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和融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书、多媒体课件、试卷库、习题库等多维教学软件包,通过专业课程网站,建成开放式专业资源共享平台。营造一个开放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共享教学环境。 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开设面广量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选修课,让学生有足够选择余地,确定个性化发展方向。开拓第二课堂,通过组织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与技术应用中心开发和产品生产;各种培训与技能鉴定项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开展信息产品、办公设备维修等社区服务;举办SYB创业培训等活动。搭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和提高。 (四)构建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创业 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是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有多年的创业教育史,是江苏省创业示范院校。为支持学生创业,学院专门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以“创业课程教学、讲座――创业规划――择优进创业园体验――创业孵化――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培养下一批创业者”为创业培养模式。如图5所示。创业园的建设,搭建了一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开辟一条学生走进市场的通道,提供一方角色表演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创意能力,以创业来推动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们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的各专业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已形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和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产、学、研、创相结合的“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成熟,已探索出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当然,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对国内外IT企业和同类专业的调研范围有限,对该专业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合理结构,使信息技术专业能既快又好地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分析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以电子信息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本文对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与同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特色的确定原则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理工科专业,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那么,是不是每个理工科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是一样的呢?或者说是不是每个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都是相同的呢?很显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就是:第一,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身而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知识非常广泛的宽口径专业,其中各个侧面的专业知识应用的领域都有自身的侧重点;第二从学生而言:在大学短短的几年时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所有的课程知识。学生不可能毫无重点目标地进行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学习,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其结果也只能是广种薄收,无法突出的具有优势专业,也就无法在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坐标;第三,从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院校而言,每个院校师资的专业优势不一样,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每个领域不可能都具备优势,只能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教科研实力比较强;第四,从各个地方的需求来说,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侧重的领域也不相同;第五;从时展的不同需求来说:随着时展,其社会的需求重点也不同,课程特色确定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笔者认为,每个院校在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特色的时候,应从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一是根据院校自身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科研实力优势确定专业特色;二是根据不同地区对电子信息工程中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来考虑专业特色;三是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同时,第二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每个学校不可能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各个领域都有优势,只可能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科研力量比较强,应开设必备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在转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办出专业特色;四是根据时展,专业特色的确定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根据特色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专业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一是注重与应用型为主,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二是注重与市场发展相结合,注重在经典的基础上与时代前沿相结合;三是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以专业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例如,中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结合科研背景,以产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信息的提取、处理、识别及恶劣工作环境下光电告警技术为特色,增设了无损检测技术、检测系统设计、统计信号分析、微弱信号分析和模式识别等专业选修课程,逐渐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物理场信息处理、无损检测和车辆电子学等多个专业方向;四是强化专业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训练,必须坚持开设“科学实验、数学、计算机、英语”四门课程。例如针对学生编程能力较弱的问题,某大学在二年级时专门增设了编程设计实践周,强化学生的计算编程能力进行强。在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随机信号分析、DSP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中,把硬件实与软件相结合,坚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专业思维方法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色 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重点搞好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专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特色也应与实践为主,即以实验教学为主。一是改革实验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验证性实验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取舍,尽量以设计性、综合应用性、开发性的实验为主;二是根据学生实际,鼓励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实验,可以将实验教学分为三大类:必做、选做和自拟实验。第一类必做类为每个学生必须做的,第二类供学生在完成必做类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第三类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爱好和自愿进行自由安排,但操作方案和过程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和帮助;三是实施循序渐进,从单一电路到系统电路设计的教学模式。在实验内容上既保证基本实验内容又加强学生自我发挥的内容;在电路实验上既保证硬件实现,又加强EDA实验;在专业课的实验中,注重与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进行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得到更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某院校电子工程专业注重专业特色的实践,在“传感器认知及应用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13个任务设计和实验以及3次现场参观学习,广泛采用六步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和参观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及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本着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制定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实施办法,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融于教学之中。在专业课的讲授上,许多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得到了更强的感性认识。在课程设计上,可将科研项目中用到的技术运用于课程设计中。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指导教师可将科研项目模块化,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锻炼。 总之,我们应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分析,突出特色专业的亮点,创新工作方法,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实力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教学改革尝试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改革的方法,包括修改专业培养计划,建设嵌入式网络系统实验室,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等。文中分析了嵌入式技术与专业主干学科的关系,提出了实验室和相关课程建设方案,总结了教学改革经验。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嵌入式;教学改革 1引言 嵌入式系统是指以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为核心组成的专用计算机系统,通常具有高性能、低功耗、可移动、软硬件可裁减等特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专业主干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该专业涉及的各学科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最有代表性的是通信与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互渗透,以嵌入式系统作为上述技术的载体。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角度看,嵌入式技术是后PC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嵌入式系统作为重要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将应用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从信息与通信工程的角度看,以嵌入式系统平台来实现信号处理、网络通信、移动计算等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技术应用方向;从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角度看,嵌入式系统综合运用了电子技术,还集成了软件技术,并向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和片上系统(SoC)方向发展。总之,将嵌入式系统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载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嵌入式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专业培养计划修订 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1]。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宽口径的特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在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前提下,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如有的侧重现代电子技术,有的侧重通信技术,也有侧重信号处理等。笔者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如下: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信号和信息处理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平台,以通信、网络及多媒体信号处理为应用领域,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又注重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要了解技术和应用的新动向。具体设计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及特色定位,确定本专业的知识架构,并以此为线索设计整个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要求课程内容不断与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需求相适应。 嵌入式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干学科密切相关,国内不少高校纷纷在本专业开设嵌入式相关课程,也有人提出了一些具体想法[2]。按照上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定位,其专业培养计划只需做较少的修改,即可满足嵌入式教学需要,主要是适当加强软件课程教学,并增加以嵌入式系统为载体的专业综合课程。具体方案是,将开设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分解为“数据结构与算法”和“操作系统”两门专业基础课,将“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库知识通过增设选修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供部分对数据库感兴趣的同学选修;然后在第7学期增设“嵌入式信息系统”课程及课程设计,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信号处理知识,软硬件一体化,理论与算法相结合。经修改后本专业主要课程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公共基础课,包括两课、数学、英语、体育等; (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3) 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络; (4) 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 (5) 计算机硬件技术课程,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6)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 (7) 专业综合课程,包括信息系统集成、嵌入式信息系统。 3实验室和课程建设 嵌入式技术适用于多个本科专业教学,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电气信息类专业。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实验室建设思路也不一样,例如对自动化专业而言,就应考虑以嵌入式处理器加上实时操作系统(RTOS)为重点来建设实验室。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说,首先依据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确定实验室的技术方向和远期发展目标,进而确定具体建设方案。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建设了“嵌入式网络系统实验室”,其技术定位是将嵌入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以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为支撑,以网络、通信和多媒体信号处理为应用领域,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人才。 构成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是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作为嵌入式处理器的通常有微处理器(MPU)、微控制器(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片上系统芯片等;而嵌入式操作系统可选范围也很大,主要包括众多的实时操作系统、Windows CE系列和Linux系列操作系统等。对于强调网络和多媒体信号处理应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说,通常应选择具有DSP加速功能的嵌入式处理器,同时要求嵌入式操作系统充分支持各种网络协议和应用。实际选择了开放的高性能32位精简指令集处理器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为硬件平台,以开放源代码的Linux为操作系统平台。 ARM处理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特征,ARM公司自己不生产芯片,而将其设计的芯片知识产权授权给包括Intel、Motorola、Philips、TI等著名公司在内的众多半导体厂家生产基于ARM的芯片,现在ARM已经成为移动通信、手持计算、多媒体数字消费等嵌入式应用的RISC标准。另外ARM的E变种具有DSP增强功能,可以加速移动媒体处理性能,适用于多媒体信号处理应用。同时,其它一些厂家也相继推出了片内集成DSP功能的ARM处理器,如Intel公司的PXA270处理器和TI公司的DaVinci处理器。PXA270是Intel公司的Xscale系列处理器之一,基于ARMv5TE设计。在DSP功能扩展方面,ARMv5TE引入了16位有符号数乘累加指令、饱和运算指令、零计数指令等。为了进一步强化媒体处理功能,PXA270集成了无线MMX(Wireless MMX,WMMX)单元,具有Intel桌面处理器MMX技术全部功能和流SIMD扩展(Stream SIMD Extensions,SSE)技术的整数部分功能,通过WMMX指令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多媒体加速功能。而Davinci处理器,即TMS320DM644x,片内集成了ARM926和TMS320C64x+双核,该处理器可大大提高数字视频处理性能,但其内部集成的双核相对独立,开发方式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处理器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在目前条件下选择PXA270作为嵌入式处理器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相关的硬件成本较低,软件也比较丰富,有利于实验室建设。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素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乏。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 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折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感召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 二.惨悟书本,陶冶情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好文章,特别是精读一些名篇经典,对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写作的人,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 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披文人情,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三.抒写自我,专题评讲 基于以上认识,艺术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在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文学”、“校园文学”、“自我文学”总之是抒写自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曾在高一年级进行过《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训练,命了这样一些题目,《发生在学生寝室的故事》、《中餐》、《放风筝》、《那时,我还小》、《雨中一曲歌》、《雨中兰草花》等,都涌现出了优秀作品,因为这些题目,紧扣“自我”,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扎实的写作实践外,还加强必要的写作理论指导,使写作进入一种自觉自由的状态。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专题指导与评讲至关重要。我曾着力进行过“选材专题训练”,分“选质朴的题材”、“选新颖的题材”、“选典型的题材”;“构思专题训练”,分“生活的艺术化”、“想象的艺术化”等;“抒情专题训练”,分“略叙过程,详写情思”,“美的心灵在于丰富的层次与奇异的变幻”以及“抒情的几种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专题评讲,目的是想从实践到理论,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及写作水平。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心理素质论文:班主任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我国自1994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全国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在不断学习研究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当今的农村中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这项工作中,班主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就目前来看,农村中学中受过心理辅导专业训练的老师奇缺,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且中学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都要通过班级这个最基层的单位去落实,而班主任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说到底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为此班主任老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既然如此,班主任老师应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班级工作实际粗浅的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第一,班主任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关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水平。 班主任老师虽然大多是大学毕业,在校时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但对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却知之不多,所以,为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目标及措施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便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工作。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班主任老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人(或者说应是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否则,又怎能谈到教育别人?班主任作为一种积极的、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意志、感情、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地烙印,或是创伤,或是产生巨大的力量。(班主任 )基于此,班主任老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或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的教育也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班主任由于自身心理存在着问题,在处理班级中的某些问题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结果不但没教育好学生,反而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形成的。 那么,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心理品质呢?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具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爱护每一个学生班主任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来对待学生,而应一视同仁,不偏袒优秀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班主任的爱是关系到心理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增强心理承受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消除精神压力。中学阶段,既是学生个体发育过程中充满生机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行为过激的危险年龄阶段,他们行为往往缺乏自制,有时会对老师不满甚至对抗,此时班主任老师只有克制自己、宽以待人,才不至于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即自尊、自信、坚毅、刚强、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对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其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持之以恒,知难而进。 4、善于理解别人,乐于与人交往,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既能“自我接纳”,又要接纳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 5、具备积极的稳定的情绪。积极的稳定的情绪是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当心境不好时,要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可借题发挥,把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当心情好时,也不可过分激动,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既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智。 6、培养良好的性格。开朗、乐观而又稳重是班主任老师的特殊性格要求。 第三,班主任老师除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中学时代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产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再加上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面临许多困惑、焦虑和压力,班主任不但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更要在班级工作中予以及时教育,并与其它各项工作相互渗透。班主任可以采取召开主题班会、举办讲座、进行心理辅导、个别心理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专项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 1.发展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明、互助、竞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注意教室的环境卫生,保证教室干净整洁,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2.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班主任的一些传统做法,如低估学生自主、自治、自理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凭个人意志制定班级措施,以命令、训话、指示等方式布置工作,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偏爱优生、歧视差生等直接影响良好班级气氛的形成。班主任应改变这种做法,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①以“爱护”治班。即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学生,做学生的“忘年交”,真诚交往。 ②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我现担任初一班主任,学生虽小但我并未轻视他们,而是虚心向他们征求班级管理的好方法、好建议,并予以采纳,对学生提出的意见都能虚心接受,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以“民主”治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③以“舆论”治班。利用晨会(夕会)、班会上课等机会引导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周队活动、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途径来维护、促进健康舆论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我发现我班学生在劳动时有偷懒,相互等靠等不良现象,我并未直接批评哪一个学生,讲应该如何,而是在班内展开“如何对待劳动“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不良现象已不复存在。针对成绩不好同学有气馁、动摇情绪,我及时组织召开了“我们都是好学生”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相互找优点,使他们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④以“活动”治班,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如可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野游、野炊、登山、观海等有意义的活动,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3、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作出的一切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针对学生在竞争中取胜的动机过强或过弱等总是进行宣传、分析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激发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精神;组织书法绘画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英语竞赛等多种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参与竞争的兴趣与信心。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并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总之,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班主任老师只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理论水平,采用好的教育方法,并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相信一定会造就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党和国家坚定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越来越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全社会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却很少关注孩子们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内心的愿望及其达成的景象,为此不断付出努力,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关键是你必须明确你的愿景是什么,明确人生目标是什么,据此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们依照价值观判断是非黑白,建立自己的信念体系,据此做人和行事。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是人们形成共识和友谊的基础,而价值观的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要想化解矛盾,就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找出双方价值观中的共同点,并且扩大它,从而逐步化解彼此之间的差异。 志当存高远。教师应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或写作“我的梦想”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确定自己的梦想,并且不停深化这些梦想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让学生自发的、主动的、长久的去努力付出,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当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想要实现某个愿景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上苍为你已经铺就了达成愿景的坦途。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积极向上,开朗阳光,更健康,更朝气蓬勃。 学生明确了人生目标之后,自会树立相应的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共同为梦想努力,互相鼓劲,一起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进一步建立牢固的友谊。学生的价值观简单又单纯,因此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简单、最纯洁的了。随着学生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价值观发生改变,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就会开始争吵,继而产生矛盾,这是正常的。教师要及时教导学生解决冲突的办法,要尊重别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形成“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想法,寻找价值观的共同之处,扩大共同点,和同学们和平相处,互相尊重,自信、包容,共同健康成长。 2 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 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在他们未来的漫漫人生长路中也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以“三自”精神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 2.1 自信 有些学生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不常与老师同学沟通,他们身上有种特质,使得别人容易忽视他们的特质,他们缩小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我行我素,或自卑,或偏执,或甘居落后,不思进取。他们很自我,但却并不自信,无法与同学们正常相处,学习上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不能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花大力气带动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造物主的礼物,是独一无二的。要使学生们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有价值,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相信自己,尊重自己。 2.2 自尊 2.2.1 学生们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当学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或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时,教师总不忘夸奖几句,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当学生做错事时,教师也要批评几句,以此诫勉全班同学。学生还小,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评定,怎么给予学生评定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时常提点着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教师的言论对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很重要。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学生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学生从教师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2.2.2 对学生的评价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如果教师说些“你真不开窍”这样的话会使学生把自己和笨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自己是笨学生,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干脆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2.2.3 夸奖学生要具体。如果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启发学生叙述努力的过程,夸奖 学生的努力,使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进步,而不是简单随意的说“你真聪明”这样的话 。研究表明,被夸奖努力的学生一直都会很努力,会用于尝试,大胆挑战难题;而被夸奖聪明的学生容易安于现状,妄自菲薄,恃才而骄,不会去挑战难度较大的问题。 2.3 自强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当学生为“失败”而难过时,教师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学生,或者在学生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学生,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告诉学生,失败了没关系 。要坚强,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发明灯泡失败了无数次,都是为成功做铺垫,失败一次,就离排除一种可能,就离成功更进一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引导孩子越挫越勇,成功很重要,但为此付出的努力更重要。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赞扬他,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希望继续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会更加努力,不停学习,学会学习,从而使得学生从不停止前进,永不止步,勇往直前。 3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要多多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许多教师心受启发,重新正视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让每个学生将教师视为知已,尽量缩小人为做成的心理差距,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培养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未来能否成功的最终因素,教师必须用心去做这个工作。为此可能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但是非常值得。二八定律告诉我们,花80%的时间、精力、资金做20%最有价值的事情。 若“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成功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鼓励和信任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将来走向社会,积极进取,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会学习,具有与他人协作能力,生有涯而学无涯。成为一名21世纪需要的,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 心理素质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摘 要:围绕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整合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弥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 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 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心理素质论文:护士的心理素质对心身护理的影 随着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和心身医学的兴起,开展了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强调心与身是统一而完整的生物体。所以,护理心理学也随之而产生、发展,并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做好各专科护理的同时,通过自身有益的行为或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或消极的行为,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心身护理所收获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护士心理素质的影响。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顺利完成业务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本文拟就护士在顺利完成护理工作时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点,从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谈一下对身心护理的影响。 一 情感 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倾向,如:喜、怒、哀、乐、爱、憎、欲等等,护士的情感对病人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暗示性强的病人,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护士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所必需的,护士对护理事业的忠诚,表现在她对护理工作积极热情的态度及对病人真心诚意的关怀和热爱。护士在工作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稳定、振作、愉快的情绪,从自己的身上焕发出生命的光辉,唤起病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分散其对病痛的注意力,如果护士自身的心情不佳,情绪低落,在工作中会表现为消极、心不在焉,工作怠慢,对病人的痛苦漠不关心或态度生硬,这样会使病人感到伤心、气愤、情绪产生强烈波动,以致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导致病情恶化而影响治疗效果。例如,当自杀患者被抢救过来后,常表现为自卑、羞于见人,此时护士如能将同情、关心、爱护和尊重通过情感交流传递给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则有助于促进患者生理和心理早日恢复到正常状态。反之,如态度冷漠、讥笑嘲讽,会更刺伤患者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再次自杀。所以护士应具有较高的自制力,具有适应病人的心理、成为病人的知心人。护士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病人,使病人感到亲切,安全,信任。因此,一个优秀护士比单需有利于病人健康的情感,也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效地感染病人,以得到满意的心理效应。 二 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某一目的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和情感的干扰,发挥积极情绪和情感的促进、支持的作用。护士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定性是有效地影响病人的重要意志素养。如遇到抢救重危病人时,镇静而不慌乱,紧张而有条不紊,护士的沉着可以明显地稳住病人的情绪。甚至可以稳住家属的情绪。 所以,护士必须加强意志的锻炼,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才能有效地完成心身护理工作。 三 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点。护士要圆满完成的个性心理特点。护士要圆满完成护理工作,必须掌握广博的护理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工作紧张、繁忙的情况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医生默契配合,动作迅速,准确,细致,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记忆。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病人年龄、性格、文化道德修养等不同,所用语言也不尽相同,所以,护士应熟练掌握语言交往技巧,通过交谈给患者以真诚,亲切的感觉,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进一步沟通细想打下基础,同时从病人的言谈行为特点中发现其内心活动,准确地把握病人病情发展情况和心理变化状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心理需要制订周密的护理方案,并加以实施。如果一共 护士的知识贫乏,头脑简单、呆板、技能生疏、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工作缺乏热情,工作马马虎虎,粗心大意,轻则给患者带来痛苦,重则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一个优秀的护士比偶徐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具有较全面的工作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不断地自我完善。 四 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一个人的兴起广泛,可使生活丰富,身心健康,促进其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护士不仅要对本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要培养其他兴趣,如文学、艺术、美学等,由于病人年龄、文化、职业等不同,兴趣也不尽相同,护士若与病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那么,护患之间就易于产生自然而亲切的感情,对进行身心护理是很有利的,因此,护士在培养和发展自己兴趣特点,来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以调节病人地方不良情绪。所以,护士在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力适当地照顾病人的特殊兴趣,如看小说、杂志、画报、电视、听音乐等,使病人精神愉快,生活幸福,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 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使一个人的行为具有特色,任何气质类型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吸取各种气质中的优点,塑造成一种既热情又冷静,既耐心又果断,既快又稳,既富有同情心,又不轻易动感情的优秀护士的气质。同时,护士在工作还要重视观察及分析研究病人的气质,以便因势利导,因人施护。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受家庭环境、学校、个人经历和工作单位的影响而产生的,按瑞士——荣格的分类法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倾型。外向型的护士比较爱动,心直口快,交际广泛,较受患者欢迎,但对细致的工作缺乏耐心,易出差错。内倾型的护士沉稳冷静,不爱多讲话,但给患者的印象往往是冷淡不亲切。最理想的性格应是开朗、活泼、个人信念坚定、目标明确,坚强勤劳,诚恳朴实,以理智来衡量一切。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是可以培养训练的,所以,护士应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着意培养“护士性格”,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及护士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护理体会;心理素质 有医学前辈早就提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现代护理要求更高,患者的康复与否,生命延续长短直接取决于护理工作的好坏,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护士,要使被护理的对象感到身体舒适,消除焦虑、急躁、恐惧心理,使被护理对象精神愉快心理满足,就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熟练的护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这里需要我们用一份家庭般的温暖去体贴和照料因精神因素导致生活上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用科学方法使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1 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精神病患者行为紊乱、言语荒诞,尤其易发生攻击及自杀倾向,对环境易产生陌生感对医务人员易产生敌对情绪。我们在接触时一定要先认真了解他们的发病因素、家庭情况、生活习惯、职业、信仰等情况。然后要有亲人般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新病人还应耐心忍让他们的无理行为,用熟练的技巧加以约束,不断地安慰和体贴,使其情绪逐步稳定。精神病人由于某些病态的表现,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愚蠢粗鲁的,甚至是缺乏道德伦理观念的,这些都是病人的症状,而不能降低病人的人格。作为这个专科的护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美,不讲有损于患者人格的话,不能将他们看做是痴呆进行歧视、讽刺,给他们起别名叫代号。而应该热情地帮助他们,把他们当成正常朋友,按其年龄、性别、习惯、个性等分别给予适当的称呼和给予正常人的礼貌相待,尽量使病人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病人才会尊重我们、信任我们,才会把心里话倾诉给我们,使我们尽快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将护理记录写的真实可信,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2 敏锐的观察力 首先应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活动,以协助病人解除心理障碍,特别是精神科专业性很强,也很特别,必须掌握每个病人的内心活动,时刻观察病情变化及行为举止,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除心理治疗外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娱疗活动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愉快环境,使其行为得到很快的规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3 建立病人的认知度 首先使患者了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否。(1)情绪的释放如倾诉、发泄、压抑、消遣、超脱、升华、自我惩罚等,指出哪些方法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方式性质温和,哪些带有暴力性和破坏性,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释放方式。同时还要教会患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2)了解愤怒情绪产生的原因,即问题的焦点是什么,以减轻刺激强度和它带来的情绪波动。(3)分析自己在愤怒时所作的决定是否正确。(4)认识愤怒带来的后果与危害。(5)改变认知、合理的情绪。(6)运用自我放松方式减轻焦虑。(7)选择正确的交流方式。(8)学会求助,扩大支持系统。 4 禁止对患者进行任何形式的人身侵犯 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不但丧失了自己保护的能力,而且在病态的影响下可能侵犯或冒犯医务人员,这时我们要正确对待,要具备一个专业护士的道德修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计较病人的言行,不施加任何形式的报复。即使在为了病人的安全及使得病人的治疗护理顺利进行而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保护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保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症状缓解即给予解除约束,如果需要长时间的约束保护则要每隔2h松解约束带,协助活动肢体,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随时观察约束部位皮肤的血运情况。严格交接班,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5 心理素质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机制的变更,心理状况千变万化,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各种障碍都与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因此护士不但要有广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做好这项工作,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状态和任何微妙情感的外露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病情的进展和病体的康复,所以护理人员在做好对患者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患者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外,自己更要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且不可喜怒无常,更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务中的烦恼向病人迁怒、发泄。对病人要满腔热情,给其种种方便,同时要有冷静头脑,温暖的语言,真诚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总之,护理工作是要以真挚的感情对待患者,并通过耐心地解释,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引导患者,避免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影响患者。 心理素质论文:略论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提升路径 摘 要:酒店员工作为酒店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心理健康程度决定着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层次。笔者通过对某五星级酒店员工进行心理考察,发现自信心不中、工作压力大、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人际关系等问题是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主要原因。根据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分析,提出利用 eap 计划提高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建议,从而提高酒店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eap. 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酒店业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业素质。现如今,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将心理健康纳入招聘员工的条件之一,会对前来应聘的员工进行心理测试,很多知名企业都通过团体训练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增加团队信任关系,因此职业心理素质是不容忽视的一种职业素质。 一、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原因。 我国许多酒店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欧美先进国家,但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软件方面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通过对两家五星级酒店的实地考察,对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是文化素质低,笔者所调查的酒店员工人数 193 人,小学学历的 15人,初中学历的 108 人,高中学历的 35 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 35 人,可见,大专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 82%,而这一大部分基本上都是一线员工……二是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不认同。很多员工感觉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伺候人的活,低人一等,怕被别人看不起。这一点心理暗示让他们心里自卑,使其在工作中想要表现出相反的高傲态度,觉得这样表现才能被客人看得起,实则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二)工作压力大。 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某五星级酒店的前厅部、销售部、康乐部、管家部和餐饮部的员工工作压力最大。首先,这几个部门中除了管家部以外都与客人的接触频繁,不同的客人所带来的问题和情境是不同的,一旦处理得不妥当会给酒店带来负面影响。而管家部的主要工作压力是要在客人退房和新客人入住期间将客房打扫干净,工作标准高,部门主管要求严格,另外经常会有根据酒店接待的客人人数多和时间安排的紧带来的时间压力问题。 (三)职业发展不稳定。 1、很多女员工认为酒店这份工作是“青春饭”,一旦到了适婚生育年龄会耽误工作因此丢了饭碗,这会导致酒店业女员工流动比例高的原因之一。 2、酒店分淡旺季,而酒店在淡旺季的工资上却没有任何调整,赶上酒店淡季营业额很低的时候,员工总有酒店会面临破产的预感,自己面临下岗重新就业的困难,带着这种情绪工作,服务质量明显下降。 (四)人际关系问题。 酒店管理者“重硬件,轻软件”建设,花重金建设酒店的硬件设施,却鲜少为员工们的心理培训这类软件建设投资,没有真正意义上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 1、不同部门的一线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有时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好直接影响对客人的服务质量,致使客人的投诉增加。 2、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管理层人员对一线员工的工作规范以惩罚的居多,长时间下去使员工越来越机械化,而缺少人性化。 3、缺少应急情况解决方法培训,服务人员的语言培训,礼貌、礼节培训都不到位,在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不能恰当进行处理。 二、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酒店员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从五个层面正确的认识自己,第一个层面,物质自我,即要对自己的身体层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二个层面,心理自我,例如,员工内心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信念、个人价值观以及人格的特征方面;第三个层面,社会自我,“,如果能够想到自己角色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不是总执拗于”我是伺候人的角色,我低人一定“这种错误的观点中,才是正确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第四个层面,理想自我,”我应该是怎样的人?“,员工对自己有一种期待,为自己设立一个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不断的朝着理想目标奋斗;第五个层面,反思自我,”别人为什么对我是这种评价?“,”我应不应该改变一下我的做法?“,在自我概念反馈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缺点,努力朝着大家满意的方向发展自我。 (二)培养敏感的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表情的知觉、对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和对行为原因的认知。首先,对表情的知觉作为酒店从业人员尤其是跟顾客接触最多的岗位员工,应该让自身的感知觉敏感起来,在服务的过程中,注意观察顾客的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顾客的情绪、态度、意向等,从而准确的提供使顾客满意的服务。其次,对人格的知觉方面,主要应该学会的是热情,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人的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因此员工的热情服务会给顾客留下温暖又深刻的印象。再次,这样的优良工作品质也会促进酒店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增强员工对人际关系的知觉。最后,人际关系的知觉敏感有利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搜集和选择的信息进行整合,对他人进行判断和推测,形成有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从而完成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 (三)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怎样对待工作,工作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顾客和同事,顾客和同事就怎样对待我们。如果你的工作态度是积极乐观的,那么你的工作环境也会是积极的。所以,注重个人工作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是让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更能得到别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将对个人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 (四)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酒店员工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员工能够自然的与顾客交流、与同事合作,人际交往态度正确,能有效地利用人际沟通技巧,能够做到宽以待人又不失其独立人格,人际关系范围广泛,与朋友同事的关系稳定和谐,与家人关系亲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员工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完善,还能增强酒店员工们的群体内聚力。因此,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酒店员工必不可少的一项职业心理素质。 三、联合 eap 服务提高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 很多酒店都有不同程的“问题”员工存在,每个员工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烦心事,它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些员工分布在酒店的各个层面,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酒店管理者来说,“如鲠在喉”。作为管理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找出“问题员工”所存在问题根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eap服务顺势而生。eap,英文准确写法是 employee assistanceprograms,eap 项目是由企业埋单、员工享受福利的专业咨询服务,中文翻译为员工辅助计划,是为员工设置的一套长期的、系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不久就发展成为活跃的企业心理咨询项目。20世纪 90 年代末,已有 90%以上的世界财富 500 强企业成功推出了此项福利。eap 项目不仅能直接疏解酒店员工的工作压力,而且起到了预防性的作用,让员工感受到了酒店对他的关怀,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效减少开支,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也得到了提高。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训练 论文摘要: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髂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髁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腱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素质论文: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 科学 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 社会 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 经济 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 自然 明白自己在怎样 教育 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 学习 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 内容 随着社会 发展 、 科技 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 理学 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 影响 。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 问题 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 考试 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老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课业学生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 发展 前景等。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 现代 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 理学 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 教育 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如,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 社会 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 时代 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 英文 "i am sorry!"(很抱歉!)成为外国人相互沟通时的常用语。国外 研究 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 影响 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 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 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 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 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 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 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 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 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 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 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 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 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 社会 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 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 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 发展 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 教育 。 心理素质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心理素质论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要: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可以带动或制约其它素质的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在学科教学中,教书育人;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 正文: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意志是否坚强,反应是否适度,社交是否和谐,个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适应环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它对全面培养优良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首先需要探讨心理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 1.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4个成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组成了品德结构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统”。 这4个子系统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4个方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1987年曾对60名犯罪少女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她们的心理都不健康。表现为人生观和理想是腐朽和荒唐的,性格和情绪是乖张和多变的,兴趣爱好是庸俗消极的,意志和行为是脆弱和盲目的,等等。这从反面说明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也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 2.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1)健康的情绪、情感有益于感知、识记、思维、想象等活动,可以提高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效率与能力。反之,则减缓或削弱学生感知活动与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困难。(2)意志在学习与运用知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种情况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谁就能成为优秀者。 另一种情况是,智力虽然较低(属正常范围),但通过意志力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赶上甚至超过智力较高者的学业成就。正如苏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3)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等能促进学生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反之,则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美国心理学家罗和麦金农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戴昭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有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对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3.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 定差距的情况下,谁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 其次,应该探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作用。 1.提高生理素质及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充分得到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corr)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2.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教书育心就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4.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其目的是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小学体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它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教体育这门学科的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在体育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体育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来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影响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很多,因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只是本人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正确与否恭请指正,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让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有一个更大的进步,让这一天地更宽阔。 心理素质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摘 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的生活给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来“透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心理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对每一个人,尤其对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以获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几个外在环境因素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乏连续性。子女考上大学以后,相当部分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教育既是以往各阶段教育的延续,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家长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调节和保健工作。 2.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为了升学,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心理。可见,学校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家庭关系不稳定。由于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家庭矛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微观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正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他们时常感到茫然和困惑。再者,社会环境的多元化淡化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热情,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半径的生活规划。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对精神层面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使部分大学生变得狭隘而自私。 2.社会环境的竞争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势下,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学校的就业对策和措施不到位,再加上社会和就业市场本来就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引发出许多与就业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大学生的正常学习。 3.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娱乐和交往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求知欲极强、辨别力弱、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聊天、打牌、户外运动等活动已经不多见,许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玩罢游戏就睡觉,同学之间也很少沟通和交流。有的学生还因此荒废了学业,成为“迷途的羔羊”。 (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最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几年。大学生的人数由十几年前的每年几十万人增长到现在的四百多万。但是,扩招也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硬件资源,如教学大楼、实验设备、学生公寓等,只要有资金,一两年就可以建好。但软件资源,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淀。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如何能到位?当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时,怎么能得到及时解决呢? 2.校园里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是校园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班,有人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卓越时尚”的现代贵族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却交不上学费,生活拮据,常常省吃俭用,还要四处勤工俭学。虽然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更容易忍耐,但更容易让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压力。金钱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毕业之后的贫困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而生活中的光明是否会降临?何时才会来?正是这些消极悲观的心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3.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陌生的面孔、轻松的课程、自由的氛围都使大学生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出现了 “大一现象”:①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缺乏自我再认识的能力。③失去再次提升的动力。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不明确,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疲于应付考试,难以主动适应新环境。 此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习氛围、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真诚的心理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少心灵沟通。这样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等情绪压抑在心里,一旦爆发,就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1.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大一新生入学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个体差异,在对群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定期举办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校刊、墙报、广播等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同时,还要通过讲座、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心理咨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卓有成效。但心理咨询工作往往有些滞后,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之后才来着手解决处理。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及规律,高校心理咨询应把工作重心往前移,以预防为主,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解决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所产生的冲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内在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随着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的迅速发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讲座、职业生涯辅导等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网络覆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推进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发展。 3.心理素质教育对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目标的心理素质教育立足于大学生的健全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所有大学生的认知、个性的发展。随着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辅导和帮助,实现整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一起共同努力,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改善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和预防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和班级要经常组织和举办一些诸如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手抄报等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就会使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同时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 三是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活动设计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举办定期讲座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将心理学常识引进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 5.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1.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以名人为榜样帮助其认识自我、培养自信。教师多举名人成功的例子或多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经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二是鼓励学生多与自信的人接触交往,不断强化正面心理,坚持“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三是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目标太低容易实现,不能提高自信心;目标太高不易实现,挫伤自信心。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 2.要在平时加强培养自信 学生培养自信的方式很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活动。从活动的内容、形式、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克服事必躬亲的做法,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才会越做越好,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互联网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研究 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信息的传播进入了光速时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把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把网络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了家园互动,促进了师生互动,家长满意,幼儿高兴,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一、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大胆使用数字化工具 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不能漠视数字化工具的出现。直接一点儿说,我们不要怕幼儿开电视、玩手机、打电脑……这些都属于生活工具,只要家长正确引导,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现在两三岁的幼儿,还没有上幼儿园,就能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玩得有模有样,稚嫩的小手指上下左右一划,音乐响起来了,视频打开了,图画跳出来了,很多爷爷奶奶都异常吃惊,连连叫绝。因此,在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是完全可行的。比如,我在进行图形教学时,先指导幼儿打开一体机,然后指导幼儿点选菜单,在一体机上找到各种图形,接着让幼儿观察图形,试着说出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玩得开心极了。然后我给幼儿分发磁力片,让他们说出每一个磁力片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让幼儿自己去识记。接着,我在电脑上进行演示,把磁力片组合在一起,搭成一个小房子,小朋友们瞪着大大的眼睛,开心极了。最后,我让小朋友自己动手,用磁力片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搭建了一列火车,有的搭建了一艘轮船……尽管不完美,甚至七扭八歪,但小朋友们喜欢玩,玩得忘乎所以,这里,没有知识的灌输,只有兴趣的引导。小朋友们在玩中获得知识体验,在玩中发展智力因素,在玩中培育创新意识,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无需刻意安排。网络技术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让小朋友的活动更直观,更具有情趣性。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可企及的。一体机走进课堂,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是声光电的组合,不仅有五彩的画面,更有曼妙的音乐和清脆的声音,对小朋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让小朋友自己动手,学习简单的操作,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而且能保护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鼓励幼儿与老师互动,欢迎家长参与其中 一体机的功能十分强大,操作也十分简单,轻轻一点,眼前立马五彩缤纷,既有高天流云,又有山河湖海;既有草绿花红,又有莺歌燕舞。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老师与小朋友互动、家长与幼儿的互动创造了条件。我多次组织了“诗配画,背古诗”活动,我利用一体机展示画面,让小朋友伴着音乐背诵古诗。我展示的第一个小视频是:皓月当空,月光如水,一位诗人站在屋子里,一会儿仰望明月,一会儿低头沉思。小朋友们有的举起了小手,有的站起来,有的喊起来,一点儿也不拘束,是优美的意境感染了他们。一个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背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此刻,我和小朋友一起走进了诗画的王国,那里有思国怀乡的诗人,有汗流浃背的农民,有吹着短笛的牧童,有雪中垂钓的渔翁……一个个次第登场,随着音乐,是那么的从容,那么优雅。我和小朋友沉浸在优美的画面里,沉浸在浓浓的诗意里。我还组织了“听音乐,背童谣”活动,伴着舒缓的音乐,我和小朋友们载歌载舞,一个小朋友打着手势,慢条斯理地背着:“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一体机画面中,一片绿草地,一个小房子,一只小白兔,还有一盘萝卜和青菜,这简洁的画面,把小白兔那活泼可爱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童谣的魅力,这就是网络的魅力,让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变得轻松自在,变得妙不可言。我还把小朋友的妈妈请来了,让她们和自己的宝贝儿一起练习剪纸。我们在活动中,先观看了剪纸视频,有心灵手巧的老奶奶,剪得又快又好,栩栩如生;有不紧不慢的小朋友,剪得像模像样,一丝不苟。接着,进入剪纸操作阶段,看谁剪得好,看谁剪得多,看谁剪得快。小朋友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妈妈帮着孩子擦汗,帮着孩子铺纸,帮着孩子数数,小朋友则使出浑身的解数,一会儿一个大青蛙,憨态可掬;一会儿一只小蜻蜓,小巧玲珑;一会儿一只大白鹅,昂首挺胸。孩子看看妈妈,笑了;妈妈看看孩子,笑了。这种动手活动,有亲情的融合,有能力的发展,一切是那么自然,一点儿也不造作。亲子制作,是合作,是交流,是共享。一切有赖于网络,一切有赖于亲情,一切有赖于师爱。 三、借助互联网,组建家园互联QQ群 我借助互联网,组建了QQ群、微信群,我和幼儿家长都可以参加群互动。我把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情况记录下来,上传到QQ群和微信群,幼儿家长第一时间就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玩的开心么?吃的好么?睡的香么?家长们了解了孩子的在园情况,工作就踏实了,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家长们还会把孩子在园的情况,让邻居去看,让同事去看,成了生活中的一道大餐。幼儿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视频传给我,小朋友自己会洗手了,自己爱洗脚了,自己会穿衣服了,都成了妈妈感兴趣的话题。亲子阅读,是爸爸最关心的,孩子在听故事,听得入了迷。我大胆利用互联网,通过家园互动,老师和幼儿家长互动,我们把幼儿教育搞得风生水起,家长喜欢,老师喜欢,孩子更喜欢。通过互动,拉近了老师和幼儿家长的距离,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作者:何继红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第九幼儿园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幼儿英语教育,随着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学前教育的重点。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幼儿特色教育比较盛行,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英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简要探讨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虽然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幼儿英语教育问题不断凸显。因此,培养既懂得幼儿教育理论,又懂得幼儿教育的规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教师是当务之急。所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把幼儿教育理论融入教学中,加大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好的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争取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幼儿英语教育技能 1、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技能娴熟 幼儿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大,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语气、语调都会影响幼儿的认知,幼儿阶段的孩子语言模仿能力最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科学的、正确的刺激幼儿的语言,更有利于幼儿对于英语的认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刺激出现了错误,会在幼儿的内心留下深刻印象,将来要想纠正都会很困难。所以,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规范,是幼儿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幼儿期是语言听说能力形成关键时期,幼儿英语教师只有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技能娴熟,才能灵活的运用英语口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熟悉了英语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才更有利于运用这门语言,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为今后英语学习做好铺垫。 2、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娴熟,学前专业理论知识过硬 作为幼儿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幼儿英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英语语言的敏感性,为幼儿将来学好英语奠定基础。因此,幼儿英语教师不仅要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技能娴熟,还要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娴熟,学前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掌握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必须娴熟。只有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根据幼儿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英语的教育质量。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1、以就业为导向,重新组合听、说、读、写模块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为后续专业英语课程服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教学目标,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英语语音语调标准、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技能娴熟,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幼儿期学习英语,所形成的英语发音习惯,直接会影响未来英语学习习惯。所以,在“教”的过程中,幼儿英语教师英语口语标准、流利,有利于学生学好英语,保障幼儿英语教育质量。与阅读、翻译和写作技能比较,幼儿阶段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更加重要。然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都存在问题。要弥补英语语音方面的不足,学生不仅要反复听、反复模仿、反复练习,还要熟练掌握教学所需的日常用语和课堂用语,通过阶段性测试,进一步了解发音中出现的错误。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老师并不是很多,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更有利于重新组合听、说、读、写模块,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习任务更接近实际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根据学生基础和个人意愿,引导学生独立、合作完成任务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英语课堂气氛相对较沉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许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态度。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个人意愿,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独立、合作完成任务。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一项项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独立、合作完成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效的课堂辩论,围绕课堂任务,各抒己见,巩固知识。所以,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为学生将来就业,成为社会所需优秀幼儿英语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育技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要创造机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幼儿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幼儿英语人才。 作者:曾凤娟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小班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对音乐游戏教学方式在小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希望通过探究,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教学;音乐游戏教学 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经历的教学环境不同,所以在教育教学经验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别。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认识,提出音乐游戏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的见解。 1.小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班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与音乐和舞蹈相互融合,还与知识和活动及身体的协调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关系。在整游戏中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锻炼,促进其形成健康而又向上的人格。幼儿园小班内的幼儿大都在4岁左右,且进入幼儿园的时间最短,教师不能像对待大班和中班幼儿那样,应采取音乐游戏引导幼儿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音乐游戏主要是幼儿教师将具有较强律动性的儿歌播放出来,引导幼儿在儿歌的带动下简单地进行游戏活动和学习。游戏是一种快速引导幼儿进入课堂状态的重要方式,在小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1]。 2.关于幼儿园小班教育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方式的几点经验 一是在幼儿园小班实施音乐游戏教学时,首先就应具有一定游戏的规则。在小班幼儿学习中,加强音乐游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掌握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只是一种游戏,其必定需要一定的规则,与非音乐游戏相同。在音乐游戏中,其规则主要是按照音乐节拍实施,否则就会导致其成为背景音乐,最终导致其失去应有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音乐游戏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小班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音乐进行游戏,若幼儿不熟悉游戏中所采取的音乐,那么首先应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和简单的学唱,待其在熟悉歌曲之后进行游戏活动。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应越简单越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则,并在设计中做到循序渐进,从而促进音乐游戏教学成效的提升。二是尽可能将音乐游戏与歌曲个舞蹈及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因为在幼儿学习中,不仅有音乐的欣赏,还有唱歌和跳舞及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应确保所选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但是歌词内容应尽可能地简洁,教师同时应配备一定的动作,才能更好地加深小班幼儿对其的理解[2]。三是利用音乐游戏加强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学习,小班幼儿若采取课堂进行音乐和舞蹈的教学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主要是由于其自律性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不能生硬地要求学生学习这些东西,而应采取音乐游戏的方式加强对其的教学,在音乐游戏中加强幼儿对其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在游戏和娱乐中促进其在玩中乐和乐中学。四是利用音乐游戏加强知识的学习。在注重上述应用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利用音乐游戏引导幼儿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一般而言,大班幼儿可以采取音乐游戏进行诗词学习,但是小班幼儿应以数字学习作为重点进行游戏教学。例如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可以引导幼儿做《找朋友》的音乐游戏,一边唱《找朋友》,一边丢手绢,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就可以引导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这样在音乐游戏中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此外,还能促进幼儿身体的锻炼,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在这一游戏中,幼儿还能随着游戏的进行而拍手和点头及摆手和摇头等,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的学习。五是在音乐游戏中缩小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距离,在进行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双方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到音乐游戏之中,最终促进幼儿对学习的热爱。例如以音乐游戏“小火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儿歌《小火车》,教师作为火车头,后面的幼儿一个接一个抓住前面幼儿的衣襟,根据音乐的节奏在教室内行进。为了让游戏更加有趣,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提前做好情境设置,如小桥、拱形的隧道门等,提高幼儿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3]。 3.结语 在小班幼儿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紧密结合当代幼儿的特点,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采取诸多音乐游戏等方式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加强小班幼儿教学,从而更好地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快乐地渡过幼儿学习时段,成为幼儿的启蒙导师,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江吉平 单位:高邮市送桥镇郭集幼儿园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多媒体教学研究 摘要:从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幼儿的主动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四方面,研究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教学活动;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也是教育教学中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能把教育教学时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的抽象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简单直观,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一切美新奇趣的东西,都能引起幼儿极大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如在小班“六只小鹦鹉”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的设计制作了课件。活动开始,教师轻点鼠标,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鹦鹉,师问道“:这是谁呀?它有什么本领?”幼儿们兴奋地睁大眼睛,大声地说:“这是鹦鹉,小鹦鹉会讲话的。”接着课件中的小鹦鹉与小朋友们问好,教师引导幼儿们说一说可以怎么有礼貌地打招呼,幼儿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随着课件的变化,老爷爷和6只可爱的小鹦鹉出现在幼儿们的眼前,他们一边认真地观看课件,一边跟随老师的提问开动脑筋。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的特性,以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形象的图像以及声音完美结合,满足了小班幼儿的兴趣,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幼儿的主动学习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转变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建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陶冶了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和联想,进而增强了创造能力。如“谁的牙齿棒”活动,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了拥有一口健康牙齿的重要性。活动开始,出现森林场景伴随着节奏欢快的敲鼓声,请幼儿们猜猜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教师点击课件,出现牙牙PK赛的场景,引导幼儿们大胆猜测参加比赛的动物:小熊、小兔、小羊……幼儿们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接着,教师继续点击播放课件,出现了大狮、狗熊、老虎、河马,告诉幼儿牙齿健康是比赛最重要的。于是幼儿们跟随老师,借助课件中放大镜的功能认真观察每个参赛动物的牙齿,将有蛀牙的动物淘汰。最后,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动画课件演示了第二轮的比赛,幼儿们看到大狮子咬椰子没事,而老虎咬椰子时牙齿磕掉,都兴奋地替大狮子欢呼,祝贺大狮子在比赛中获胜。有趣的动画、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给了幼儿们强烈的视觉感受,他们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缩短了幼儿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激起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使每个幼儿都主动地参与活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多媒体以图像、声音和色彩巧妙运用,能引发幼儿的注意和兴奋,使其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强化了观察、注意、理解及记忆的能力,缩短了认知事物的时间,扩大了幼儿的认识范围,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如在“奇趣动物”中,当听到许多动物都可再生时,幼儿显得非常的惊讶,一个劲地问老师“:什么是再生啊?“”什么动物有再生的本领呀?”于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动物再生这一特征以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在幼儿面前。当看到螃蟹断螯再生、蚯蚓再生的情景时,不用多说,幼儿已明白了动物再生的本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教育应从幼儿期抓起,幼儿教育应成为创新教育的起跑线和着力点。多媒体技术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互等功能,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情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中班诗歌《梦》中,教师点击课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一幅幽静、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星星闪闪发光,小草上露珠晶莹,小花随风轻轻摆动,可爱的宝宝甜甜地睡着。“他们谁在做梦?会梦到什么呢?”教师的问题一抛,幼儿们便积极动脑进行猜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幼儿的思维活跃,不断构思着自己的想法。课件最后,宝宝的梦随着漂亮的气球飞了起来,幼儿们纷纷猜测着宝宝的梦。整个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幼儿营造了富有想象的画面、空间,使每个幼儿在看的过程中去想、去讲,丰富了幼儿的想象,也促进了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活跃幼儿的身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启幼儿的智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应用于幼儿园活动中,促进“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的积极性,让幼儿园的活动变得更精彩。 作者:吴娟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黄浦幼儿园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多媒体技术作为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先进技术手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促进幼儿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提高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水平,从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幼儿园教学;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幼儿园教学当中,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幼儿园教学的观念、方法和评价手段,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不断的优化,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的发着进步。鉴于此,研究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有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在幼儿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具有很多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媒体可以为幼儿创设宽松而愉快的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具有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述教学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幼儿注意力集中的问题,而应用多媒体可以为幼儿创设比较宽松而愉快的环境,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2.多媒体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图像来展示比较抽象的知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幼儿在心智发育方面还不成熟,理解能力较差,如果教学的内容不能直观的展示给幼儿,那么幼儿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十分重要。3.利用多媒体可以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简明的演示,从而有效化解。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将一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进行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4.利用多媒体可以向幼儿展示声画并茂的课件内容,从而丰富幼儿的情感[1]。 二、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一)坚持多媒体使用的具体原则 在幼儿园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1.一定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主要要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科学的选择和使用多媒体,只有多媒体课件具有科学性,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作用。二是教师要不断强化教学设计的意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2.一定要坚持目的性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坚持目的性的原则。3.一定要坚持发展性的原则。幼儿园教育阶段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坚持发展性的原则。 (二)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 虽然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但它和一般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共同点,即都需要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的约束和支撑,因此,要想在幼儿园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运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教学的内容选取有效的信息,从而保证多媒体教学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二是根据教学层层推进的特点来选择有效的教学信息,明确何为基础知识,何为扩展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2]。 (三)根据儿童的实际特点来对多媒体课件进行科学的设计 在幼儿园教学当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还需要结合幼儿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对多媒体课件进行科学的设计,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幼儿对色彩和简单的线条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教师在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两个特点,提高课件设计的科学性,为幼儿创设一个高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四)合理融入动画教学方式 在幼儿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融入动画教学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动画具有声画一体的特点,可以为幼儿进行全面的思考提供参考,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小青蛙》这个童话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为幼儿进行展示,让幼儿对整个场景形成完整的认识,让幼儿感悟小青蛙勇敢面对困难的优良品质,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质[3]。 (五)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反思,降低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进行不合理的利用,不仅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反思。首先,多媒体只能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丰富,而不能过分重视课件的丰富性,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4]。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坚持多媒体应用的原则,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设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作者:樊国蓉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民族幼儿园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研究 摘要: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正准备着向下一个崭新阶段腾飞跨越,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再一次被提上迫切发展的议程。而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出口单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能更直接地为对口专业服务也成为日益紧迫的重要问题。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找到其服务农村学前艺术教育的路径和突破口,促进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本文的主要议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可行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代,也是必须保持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建设是能够实现双方共赢的新理念。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包括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和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两大方面,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天职,笔者将从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势展开分析,提出地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一、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基础薄弱 影响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仍是师资力量问题。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人物,没有合适的专业的音乐教师,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便始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笔者依此所做的对吉林省内部分乡镇级幼儿园共计104份问卷调查结论得出,在能够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有近七十所左右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以兼职形式为主;她们大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基本上没有成熟的音乐实践教学经验。 2.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经费问题也是限制农村幼儿园发展音乐教学的主要问题。农村的音乐教学设备基础薄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也是制约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调研得出,广大农村幼儿园的设备现状几乎都不能有效地为幼儿提供必要的音乐学习条件。有一些园所连基本的钢琴、电子琴设备都不能保障,至于投影仪、奥尔夫乐器等等就更是无从谈起了。而且现在的农村幼儿园还存在着没有音乐教材的现实情况,大多数仍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 3.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资源配备问题直接反映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而资源配置不合理始终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音乐教学场地、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经费问题无不困扰着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落实促进农村学前音乐教学的主导责任;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增加财政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争取实现城乡共享等都是完善农村资源配置情况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 1.具有前沿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为社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具有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师范院校音乐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同时接受培养新时期新人才的理念灌输,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集体音乐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审美创造力的和健全人格的儿童。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成为当下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有利冲击。教育理念是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高校具有树立前沿教育理念的独特优势。 2.具有专业的教学水平 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都是毕业于中职院校幼儿教育专业,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成熟的教学经验以供幼儿音乐教学需要。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构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同时,高校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措施的实现,探索式教学、兴趣式教学等教学方式都将对将来服务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3.具有全面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自身发展和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基本需要。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于高校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意义重大。幼儿园教师,要首先确定基本的道德品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树立崇高的审美情趣才能达到人生的美好境界。信息时代的到来,环境的熏陶为高校大学生提升艺术修养和职业道德、并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和艺术修为提供了帮助。在当代大学的课程设置里,几乎所有学科都涵盖对职业素养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对大学生的抗打击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保持乐观心态都有明显作用。 三、可行性策略 1.培训师资 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各级各类国培、省培等培训活动在地方搞得如火如荼,这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是个重要启示。实际上,对于已经在一线服务多年的教师,培训是使其了解实时政策、重导教学方向、潜心学习研修的最好途径。培训的关键所在便是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对于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师和相关工作者的音乐专业教学培训,应该将培训重点首要放在政策传达、提升专业技能和伟大使命意识等方面上,这样才能让学习者在有限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收获满满。 2.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技能、养成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音乐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挂职挂岗在地方幼儿园担任音乐教师、文化员等兼职教员,对促进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建设有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这种实践模式也可以对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高校音乐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当地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直接帮助。笔者建议将类此艺术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课程学分、量化表现和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各项优势,在农村吸收更多的音乐养分,拓宽科学研究的领域,提升艺术教育的实践价值,从而更好地为农村服务。这实际上是一种双效共赢的效果。 3.顶岗支教 顶岗支教是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学的新举措,对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师资军均衡健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保证其顺利进行,存在高校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实习经费浩大、政策制定合理性欠缺等实际问题。在这里,笔者建议高校应为服务农村幼儿园做好充足准备,其中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模式是主导思想。建议在普通高校教育科学学院和音乐学院免费师范生的推荐培养过程中,加强推免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包括加大音乐基础理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课程比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加重键盘演奏、声乐演唱、舞蹈基础等专业技能课的基本功练习;音乐教育专业要大比量补充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及教法等基础理论课程知识。以达到“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基本要求。 4.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能力彰显着师范类院校和教育类学科学生的重要素质。笔者所在的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践行着全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对地方高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社会意识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推动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笔者建议可以将省内几所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周期延长至四年级上整个学期,分组到农村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了解一线音乐教学现实状况,和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师沟通探讨,相互学习。这样,有利于相关专业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也就能够实现在双方相互支持和配合的情况下,使高校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道德品质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学前教育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可见,重视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找到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为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提供支援,促进新农村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强农村幼儿园音乐文化建设,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工作,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地方高校只有紧紧遵循始终立足于服务农村,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神圣的使命;高校教育资源唯有抓住依托地方的有利途径,思考和实践服务农村幼儿园的创新举措,才能更好地实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吕爽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多媒体技术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前教育也同样受到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的猛烈冲击,这些技术在推动着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不断改变的同时,也对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对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旨在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环境;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 1游戏与多媒体教育环境 信息时代的来临,将幼儿的游戏世界推向了新的窗口。多媒体技术资源已成为基本的学前教育资源。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基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了以课程改革为主线的“校校通”工程,学科建设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断取得新成就。教育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具有科学性、务实性和时代性。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但需要让他们掌握前人的丰富知识,更需要在他们的教育启蒙时期,给他们在信息时代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信息收集、信息辨别、通过良好的交流形成新信息等。 2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 所谓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是指将教育主题隐含于幼儿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的途径进行问题设置、问题解答、内容学习和学结,基于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选取游戏化的教学主题策略,让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中,获得乐趣、学习知识、陶制情操和提升技能。教学是游戏化主题教学的根本目的,老师针对教育主题进行游戏选择与设计,将游戏与教学过程进行整合,让幼儿在兴趣盎然、愉快活泼的状态下进行主题游戏学习。游戏化主题教学是传统游戏教学的延伸,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批判、挑战和补充。游戏化护体教学表面上是游戏,但是幼儿所学到的却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 3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的现状 首先,现阶段幼儿园教学中的游戏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不紧密。教学教师具备较高的多媒体技术掌握水平是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在技术上很多教师还不成熟,导致不能将游戏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游戏教育与教育实践无缝结合,是幼儿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的内容。其次,很多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实施教学,但是,游戏化敬主题教学还应该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理念。最后,多媒体技术教育实践还不深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教师要想利用这个平台更好的实施游戏化主题教学,就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的教学价值。 4改进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实践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效率,改进传统教学活动的弊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游戏化主题教学的正确性。首先,幼儿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依照游戏化主题教学的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不断提高幼儿课堂教学成效。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游戏化主题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有趣情境,给幼儿多种感官刺激,为幼儿快乐学习提供理想的环境。其次,幼儿园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教学条件,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游戏主题相结合,调动幼儿的课堂学习热情,帮助幼儿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所学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材料,而这些可以有效的刺激幼儿的学习热情,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教案进行反思,确定自己的教案内容符合教学实践需要,并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设计教案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必须对教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也就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进行书面总结,寻找幼儿发展的规律,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实施游戏化主题教学,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盲目的使用,在幼儿教学中,还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课堂设计的主导,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一个个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工作效率。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幼儿提出课堂问题,然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自己去寻找问题得到答案。受幼儿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影响,幼儿对游戏有着特殊的爱好,为此,开展游戏化主题教学可以更好的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避免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类精力不集中、厌倦学习等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通过教师互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改进幼儿园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5结语 现阶段幼儿园教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游戏化主题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方式,将多媒体技术与游戏教学相结合,对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成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当下幼儿园教师必须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有效的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蒋月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沙幼儿园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师范钢琴教学研究 一、幼儿师范钢琴教育的现状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日渐深入,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层次也大为提高。同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课程方面对课程进行细致化,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养;在教材方面,倡导专业教师自编高水平教材,以形成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总之,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幼儿师范钢琴教育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薄弱 当前幼儿师范院校的招生对象为全国高考生,仅以高考成绩为参照标准,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钢琴基础为零。而学习任务繁重,练习时间更被减少。学生的音乐热爱程度、乐感、理解能力等方面均有很大欠缺。因此,要让他们达到较高的可以进行教育幼儿学生的标准,需要极大的努力。 (二)学生对课程认识的不足 由于当前的教育局限以及学校的硬件配置限制。主要的教育形式仍以理论学习为主,技能学习为辅。很多学生都以为听懂了理论课程就掌握了技能。大部分学生在最初的学习中,对练琴有着极大的热情,可随着教学的深入,理论学习更加枯燥,技能训练愈加繁重。学生逐渐把弹钢琴变成了机械的作业,应付了事。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和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的缺陷 首先,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与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和要求脱轨,当前采用的课程方式大多以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为主流。尤以小组课和集体课为重,没有全面的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与基础。教师与学生双方缺少积极性,沟通严重不足。其次,课程设置缺少创新,教学形式缺乏实用性。“重艺轻技”的观念仍然存在,仅让学生为了考级而学习,缺乏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既没有专业院校学生的演奏技艺,又缺乏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性要求。 三、幼儿师范钢琴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职业教育观念 改变职业教育观念,一方面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纠正教师教育思想中的误区,不要为学生设立过高的技能目标,由于学前教育的时间和显示限制,演奏技艺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重要,需要重视的,是学生的基础教育,对于基础的弹奏状态和姿势要重视起来。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职业观念。要引导学生认识钢琴学习,热爱学习和幼儿音乐。要让学生树立起反复练习、勤加练习的学习观念和幼儿教育离不开音乐和钢琴,钢琴不仅是自己的教学工具,也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伙伴。同时要树立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并重的观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因材施教,设置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对于任何一个专业都是重要的,是教学工作的指向标。由于学前教育中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同,钢琴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一个能够根据他们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相符合的教学大纲尤为重要。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突出钢琴分级教学的特点,明确各个教学阶段的目标。也要规定出各级钢琴演奏技能的重点难点。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 (三)突出特色,完善钢琴教学形势 建设新型课堂,综合集体课、小组课等课堂教育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以达到优势互补,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又可以顾及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搭建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间资源共享的机会。 (四)科学选取,丰富完善学前教育教材 钢琴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教材质量的高低,一套结构合理、曲目新颖,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教材,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也可以开拓教学思维。同时,在内容上既要具有技巧性的训练,还要注重层次性。以便于对学生不同的技术性问题具有相应的练习。而随着文化交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需要教师把更丰富的音乐知识教授给学生,既要立足于本族民族的音乐,又要广泛吸收各国音乐文化的精髓。综上分析可知,当前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解决学前教育中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作为这一专业的钢琴教师,我们应该主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工作,研究教学对象,主动探索一条适合幼儿教育干你钢琴教学的新任务。将钢琴学习的理论性、技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在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作者:白杨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优势 (一)优化问题构思。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的,离不开具体实物的参考,多媒体教学恰好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它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创造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孩子们如临其境,直观的感受,进而促进孩子们做出更好地思考、回答。多媒体还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掌握主动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困难问题,着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提高教学质量。(二)优化教学效果。在幼儿教学中,老师有时很难描述出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所表达的美感和意境,那么这时的课堂就会略显枯燥、乏味。如何能使孩子们体会到诗歌散文的优美意境是幼儿教学的一个大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以讲声音、画面、美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老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再现文章的动感画面,如临其境,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在教学过程中,随着音乐和视屏的播放,给孩子们带去灿烂的阳光和明亮的天空,孩子们可以通过视屏看见一个蹦蹦跳跳的孩子,背着一个大大的箩筐,欢快地采着蘑菇。这种气氛不仅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还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兴趣可以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们的主官能动性。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将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接作用到幼儿的感官。还以《采蘑菇的小姑娘》为例,这首歌琅琅上口,通过声音直接作用到幼儿的耳朵,孩子们可以很轻松的就记住这首歌的旋律,从而激发唱歌的兴趣。再者,幼儿通过观看视频可以清晰明白的的看到小姑娘的动作,这种直接作用到视觉的效果是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在幼儿教学中,老师还注重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调动幼儿情感。情感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过程,依据认识过程产生。当老师通过图片赞美一件事情或是赞美一个动物时,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二)多媒体技术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凭借自身优势,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鲜活地表达出来。以图、文、声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深奥的内容也易于幼儿掌握。要想使多媒体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教师就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观念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如在讲解食物是如何消化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的功能,展示食物是如何经过口腔直到排除体外的整个过程。这本来是晦涩难懂的,可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变得可见、可体会,这不仅使幼儿直观的获得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食物的发展变化。(三)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计算机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教师在幼儿教学中可以利用它的存储功能实时地根据需要主动调控、快捷操作。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在使用录音机等旧的设备带来的麻烦。同时,多媒体技术还有人机对话功能,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讲述的状态,幼儿与计算机的双向交流,可以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势在必行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它迅速的改变着人们生活、学习方式。为了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得到极大的发展,校园网络的建设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应该普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学会操控计算机。环境的创造是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前提。校园可以提供这种环境,一个优秀的校园可以提供教师进行网络学习交流、沟通的机会。所以,如果经济容许,校园网络的完备建设应该尽快付诸实践。鉴于幼儿教学的特点,幼儿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复杂程度远远低于中学的教学需要。所以幼儿校园网络建设只需要满足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就可以了。一个校园网络必须要有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相互连接才可以说是完备的。通向外部的互联网站点,需要宣传幼儿园的理念并树立良好的形象,将一些重要的信息实时的,起到沟通家长的作用。此外,要对幼儿园的信息技术建设进行严格的管理。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幼儿学习的兴趣,加深学习知识的印象,将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变为易懂、易记的知识。同时,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增强新型教育的吸引力。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中坚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孩子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幼儿教育需要新的血液注入。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期待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吕立亚工作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幼儿园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一、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 美术情境教学与讲授式、讨论式等传统美术教学不同就在于情感和情境上。笔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了几个美术情境教学活动,并结合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整理、分析,总结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为以下几点: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情境教育使孩子在体验趣味的基础上,在探索中收获巨大的欣喜,激发成就感。 例如《眼睛想象旅行》的情境活动,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在软软的靠垫上,随着音乐展开旅行。旅行中,小眼睛似乎长了翅膀,它飞到了小河里,看到了太阳和小鱼在一起游戏,小眼睛飞到了……看到了……又和谁在一起……孩子们还把自己的作品用儿歌说一说:小眼睛变变,变成了热气球的世界;小眼睛变变,变出小刺猬的乐园;小眼睛变变,讲述着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从幼儿出发,将“趣”贯穿活动始终,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有丰富的作品。 (二)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李吉林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纽带的驱动作用。 例如中班美术活动《福娃啦啦队》,因为北京举办奥运会,孩子们对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特别关注。教师抓住孩子这个情感,进行活动的创设。在活动中,从开始观看FLASH,了解福娃的由来,到紧张激烈地观看福娃比赛“实况”,到组建福娃拉拉队进行彩绘布置,最后创设游戏情境进行福娃大比拼。孩子们的情绪始终高涨,教师用情感做桥梁,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三)以年龄特征为前提,体现游戏性 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爱的活动。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加好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可以用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例如在幼儿初学画画时,经常可以看到画笔乱放、乱丢的现象,这样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游戏来纠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广阔的大海是鲸鱼的家,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老师创设游戏情境:“红、橙、黄、绿、青、蓝、紫”笔宝宝们要回彩虹家。和孩子们一边认识颜色、一边给每个笔找“家”,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摆放画笔,慢慢地养成了习惯。 二、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为了让孩子更快乐的接受美术教育,让美术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笔者结合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美术情境教学的指导策略,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语言描绘情境 想象可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孩子谈话,创设与美术活动有关的情境,让每个孩子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 在《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欣赏米罗的画的时候,就让孩子畅谈自己的感受。用语言的描述来表现情境,孩子的认知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这种语言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的思维想象,从而使孩子进入特定的情境。 (二)以自然、生活展示情境 大自然中的感受、生活情境等都是创造的起点是灵感的源头。自然是那样的美丽多姿,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情、境。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去体验艺术的语汇、丰富创作的灵感是最恰当的。 例如美术活动《有趣的想象旅行》,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中所见所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老师以旅行贯穿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色,孩子在自己的想象旅行中才有了创作的根源,才会有更丰富的想象。 综合活动《大家来帮忙》,以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情境引导幼儿联想森林里发生地震的场景,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示情境,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从汶川地震后为灾区人民造房子迁移到我们小朋友要帮忙森林的小动物一起盖房子,包括盖房子的基本要求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三)以游戏展现情境 在孩子们心中,各种绘画工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概念,能画出线条色彩,是这种“玩具”的特殊功能。笔者开始了游戏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在组织幼儿绘画过程中,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美术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和叶子做朋友》,自始至终孩子都是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和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朋友,做游戏。首先用玩宣纸给叶子拍照的拓印的游戏;然后在印画画找秘密,玩添画的游戏;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地下雨啦,体验晕染的游戏,每一个环节孩子都在“玩中学习,玩中作画”。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直观的、是视觉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孩子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并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 在活动中,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开始,让孩子一下子融入情境,充分传达直观的信息和情感;以表演的形式结束,孩子通过肢体可以更加自如更加愉悦的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情境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与激情。 (五)以多媒体演示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电脑,创造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美术课堂效率。 《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的师幼合作创作范例这个环节就用到了多媒体演示情境这一策略。教师用电脑软件与孩子一起在米罗的画上进行再创造,画面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化静态画面为动感画面,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为孩子边看、边听、边动手实践的全新教学情境,当孩子在美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时,自然会用心灵绘画,释放自己的潜能。 (六)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幼小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以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孩子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美术情境教学活动很多都用到了采用音乐调动气氛的方法,音乐渲染气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有趣想象旅行中》,让孩子们在梦幻般的音乐中想象旅行;在《美丽的西班牙旅行》活动开始,师幼随着斗牛士的音乐做各种欢快的动作,孩子一下子就进入了教师欲设的情境之中。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沉浸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提高儿童的美术水平并不仅仅为了培养艺术家,美术教育的目的也不在美术教育本身,重点在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依“范画”临摹式教学并不是美术教育的最佳的起点。美术情境教学为幼儿园美术教学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但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是否就能顺利托起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明天,还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数学活动教学研究论文 目前,不少幼儿园都采用数学活动教学法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活动。采用这一教育方式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教学指导用语 教学指导用语一般指教师在作业开头的几句开场白,指导语应达到下列要求: 语意简洁明确即用简洁的话表达清楚四层意思:“要做什么”(操作目标);“要怎么去做”(活动规则);“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作业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 如何做到语意简洁?第一,凡是由教师定义的概念、规则,不要用发散性的提问语。第二,凡是与教学重点无关的问题不要提问,做到“开门见山”,切中要点。 幼儿学习数学依靠的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因此教师的导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时间的掌握上,一般以5~7分钟为宜。语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交代给幼儿的规则、要求,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放在操作过程中说,要仔细推敲。比如:新活动先说、详说,其他活动后说、略说;新活动中主要规则先说,例外情况的处理等到出现时再说;操作是按什么顺序做,就按怎样的顺序说;各组不同的作业要求(如作业量)分别说,需要共同遵守的秩序统一说。 概念准确、合乎规范教师使用的概念必须正确。如“高矮排序”不要说成“长短排序”;“倒着数”不要说成“倒数”;数量“多”与“少”的比较,不要说成是“大”与“小”的比较。还要使用统一的概念用词,如横排叫“排”,竖排叫“列”,遇到横向两组物体比较时,就使用“排与排的比较”;遇到纵向两组物体的比较时,就使用“列与列的比较”。 语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小班孩子交代规则时,要尽可能用符合他们理解水平的、富有情境性的语言来帮助他们理解规则,并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而对中大班的孩子则应顺应他们求知欲的需求,以问题作为活动的开端,引导幼儿运用观察、迁移的方法领会活动的规则与要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此外,指导语中还要尽量避免将活动的结果直接告诉幼儿,也不要给予暗示。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就应由幼儿自己去体验、探索。 二、注意小组活动内容的组合策略 数学小组活动可以按四种方式来组合: 平行组合即内容相同而材料不同的活动(但属于同一抽象层次,如都是实物或都是图片)组合在一起,幼儿到各组去参加活动,实际上是将同一个活动重复玩了好几次。这种安排策略可用来加速活动的周转,让全体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接触到新活动。 层次组合即各组活动所依据的心理运算结构相同,但在材料的抽象层次上不同,如用排除法归类,所配材料有的用实物,有的用图形。有时是在操作规则上有复杂程度的不同,如在练习排除法归类时,有的组只要求找出错的用纸盖掉,而有的组则要求先用白纸盖,然后再找一个对的放在白纸上。这样操作就多了一步,难度也相应增加了。还有时是材料中干扰因素有所不同,如还是用排除法归类,有的用规范的标准图形为材料,有的则用各种变式材料,幼儿需要排除干扰才能区分材料中不属于一类的图形,这样活动的难易层次也能区分开来。运用层次组合的安排策略,特别适合不同学习速度、不同认知策略幼儿的学习需要。 相关组合即活动的数学属性相同而活动形式或材料形态不同的几个活动的组合。如幼儿通过“组成连线”、“分两份”、“看一图列数式”(详见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来学习数的分解组合。这三个活动在活动规则、材料形态方面完全不同,但它们的数学属性是一致的。幼儿在这三个活动中积累的是同类型的经验,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概括和抽象,幼儿才能形成初级的数学概念。因此相关组合策略的意义在于为幼儿提供具有类似的多种经验的活动,让幼儿有可能在体验这些经验的共同性质中完成概念属性的抽象。 循环组合即重复以往出现过的活动,但各活动的规则和材料可做适当变化,这种安排策略适用于复习巩固以及调节活动进度时采用。活动的组合方式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需要,有时采用单一的某种组合方式,有时则需要综合地采用几种组合方式。只有增强活动组合的意识性、目的性,方能达到科学合理之目的。 三、开发学具的潜在功能 在设计、制作学具时应注意以下潜在功能的开发: 唤起和控制幼儿注意实践证明,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特征鲜明的学具材料,能在呈现的最初就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幼儿选择性知觉的内化过程,保证刺激的有效接受。 刺激幼儿对先前学习的回忆规则相同的活动,如各种系列接龙活动的材料、各种双维排列或层级分类的材料,用统一规格的材料或底板,有利于幼儿调动以往熟悉的操作经验,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提高学习动机,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迁移。 提供学习指导在排序等一些活动中,我们将数学关系和概念属性蕴含在范例板中,当通过导语帮助幼儿理解了范例所规定的操作要求后,就可以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作业,提高幼儿的自学能力。如下列几种范例板就可以起到学习指导的功能: (附图{图}) 范例版(1)、(2)、(3)表达了排序的几种规则要求;范例(4)是要求用6根火柴拼一个三角形。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配套成系列的范例底板有助于引导幼儿学习的深入。 提供学习反馈信息采用镶嵌板的形式制作成的学具,可以为幼儿提供自动反馈结果正确还是错误的信息。做错了就拼不起来,可以刺激幼儿尝试错误最终达到正确的结果。 四、重视教学评价的导向 数学活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教育效果,但对于“效果”的认识,我们应建立这样的概念:即教学效果包括了幼儿在学习中取得成绩的“质”与“量”两方面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单纯从幼儿“玩过了几个组”的数量上给予评价,这是不够的。我们的着眼点应首先放在幼儿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参加过一组活动,就应保证幼儿在这组活动中有所“得”。要注意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困难与问题的。对来自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认知策略,要加以推广,使之成为多数幼儿的学习技能。 另外数学活动的评价还应立足于整体教育的原则,成为放大教学绩效的过程。因此不仅要评价数学活动中幼儿通过与学具的交互作用获得的数学经验有无增长,还应根据幼儿在当前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现状做出导向性评价。 导向性评价包括: 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如是否坚持做完一项活动的作业再换第二个活动。 交往能力有无进步,如能否主动与同伴开展“学术交流”或请同伴帮助检查结果;能否与同伴共享材料,友好相处。 使用材料的习惯和做事情的条理性是否形成,如一项活动完成后,能否收拾好学具再离开等。 导向性评价也应有侧重点,要善于抓准幼儿学习中的最主要问题进行引导。总之我们不仅要通过评价的环节来实现数学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特殊功能,还应努力挖掘数学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的一般性功能,要使数学教育真正为整体教育服务。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研究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 “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是研究幼儿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幼儿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教学中应通过重视普通话训练、注重课堂实训、新媒体运用等环节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实践环节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师口语水平,为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幼儿教师口语 新媒体运用 “幼儿教师口语”作为一门应用性语言课程,是研究普通话语音规律和一般口语交际规律、阐明幼儿教师口语类型、探讨幼儿教师口语运用技巧和方法的课程。开设“幼儿教师口语”这门课程可以为推广普通话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同时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需要。教师与幼儿的相识、沟通、评价等都需要规范的口语,教师语言应该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力求简洁、严谨、通俗、优美。具备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本门课程通过严格的课堂训练和课后教学辅导,能够有效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口语交际能力。 一、重视普通话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语言政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基地,教师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力量。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学习语言关键期的幼儿,幼儿教师的每句话对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师能够正确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确运用普通话的能力。 (一)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规律,准确掌握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学生根据音节的拼合规律正确地将声母和韵母组合到一起,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各类声母、韵母的发音。在教学中,让学生练习绕口令,注意声母的发音和方音辨正。如声母的发音练习“白石白又滑,搬来白石塔。白石塔,白石塔,白石搭白塔,白塔搭白石,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大”。韵母的发音练习“洞庭山上一条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朗读诗歌作品,训练学生注意读准声调,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军行》、《雪地里的小画家》、《四季》等。 (二)布置课前练讲。 说话,是社会生活中人们互相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幼儿教师应能够做到用标准普通话与人交流,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规范程度,在每节课前,我会布置课前练讲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即兴话题说话,采用抽签的方式。具体要求:思路清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停连得当,能正确处理轻声、儿化、变调,不能出现方言。在学生练讲的同时,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看这位同学有哪些语音缺陷。课前练讲结束后,先让学生点评。学生点评,一方面考查学生听力,另一方面做到自查,看别人的语音错误自己有没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注意规范,时刻提醒自己准确“说话”,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认识能力及运用各种语音技巧的能力,进而提升心理素质,强化语言规范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教学,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和朗读技巧,增强语言规范意识,注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 二、注重课堂实训 幼儿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是衡量教师素养的关键,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口语素养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培养的幼儿教师缺少组织语言技能,口语不生动、不规范、不能有效提问、评价学生,朗诵、表演基本功差,我们必须密切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提高幼师生职业口语素养,提高幼师生整体素质。 (一)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语音问题复杂多样,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的普通话训练,所以对自身口语水平认识不足,对普通话水平与从师素质关系认识不够。由于她们是大专生,与幼儿和幼儿教师距离比较远,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因此课上要精讲理论知识,增加相应的实用性强的技能训练内容,将过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活学活用,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开拓学生思路,做到真正的创新。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学和做”上,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幼儿教师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技能。 (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中,按照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任务分析――教材分析――单元分析的步骤,将教学模块按照教学规律与职业需求的原则进行组合和叠加,由语音知识模块、一般口语模块、教学口语模块、教育口语模块共四个教学模块构成。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主要授课环节采用“五阶段教学环节”:案例展示――理论讲授――项目训练――口语测试――评价反馈,辅以课前练讲、n后延伸训练和幼儿园模拟教学。 每节课都设有教学技能实训环节,如在教学朗读这一内容时,教师事先从六个训练内容中选定诗歌、散文、故事等不同文体的朗读材料,学生采取抽签的方式从训练内容中抽取朗读作品,进行朗读比赛。根据每个学生的朗读表现,教师和学生按照朗读要求与技巧对朗读进行评判,引导学生体味其语言风格的差异和感情色彩的内在变化。在谈话教学中,让学生模拟情景,如模拟师生交谈,设计问题:询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等;模拟家庭访问,设计情景;模拟求职交谈,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在模拟情景时,会出现很多即兴的内容,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及应变能力。在教育口语的训练中,让学生认识到合理运用教育口语的重要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恰当的教育口语对学生进行教育。幼儿正处于接受启蒙教育的时期,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教学实训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设计教育口语,及时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 三、新媒体的运用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新媒体因其形式的丰富、渠道广泛、互动性强、覆盖率高、推广方便等特点,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而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信息渠道。为此,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应利用好这一趋势,使新媒体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上课时,可以打开互联网,让学生看到规范、标准的语音朗读,播放教育教学视频资料,学生能更直观地体验教学内容。在每节课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直观学习规范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平台,利用微信建立微信群,在群里布置语音作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语音。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媒体提高口语能力。微信群的建立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增进师生感情,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语音面貌。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基于“3+3”模式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研究 【摘 要】“3+3”模式的第一个3指的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以幼儿的游戏、学习、生活三个方面为中心进行教学体系的建构工作;第二个3是指,以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活动时空间的合理规划划分以及对游戏材料的开发利用作为支架提升游戏教学的质量。“3+3”模式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中的应用显著地促进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进步。 【关键词】“3+3”模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使得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园的游戏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在课程游戏化的具体实践实施环节之中,仍有众多问题存在,一方面,学前教育工作者可能对游戏的定位不准确,这将会拉低课程游戏化的构建水平;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工作者可能对游戏的认识不够深入,这将会拉低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水平。我园刚申请了“课程游戏化实验园”,正积极的进行对幼儿教学课程游戏化的研究以及实施,打算采用“3+3”的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构建工作的三个基本点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分为三个方面加以构建,完善的构建这三个方面就可以做到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生活、学习、游戏有机结合,使得学前教育的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成长[1]。 (一)构建活泼、分享的游戏区 课程游戏化教学的游戏区可以划分成功能游戏区、班级游戏区以及户外游戏区三个部分。 1.班级游戏区的构建 班级游戏区域是幼儿园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积木区、图书区等。我园针对游戏区的互动性、教育性等问题,深入研究了班级游戏区域的设计工作,使得班级环境可以体现很多优质的特点。游戏区域与教育主题有机结合,使得所建设的区域深受幼儿的关注与喜爱,同时也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到班级环境的设置中来。 2.功能游戏区的构建 公共功能区可以设置在综合楼中,每个功能游戏室都涵盖了不同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材料材料。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设置不同的内容以及游戏材料,可以诱导幼儿进行自主的探索。比如,孩子可以在木工功能游戏区、制衣功能游戏区、陶艺功能游戏区中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可以在“科学l现室”感受科学的乐趣,为孩子种下探索的种子;孩子可以在“宝贝厨房”模拟厨房的劳作,体验生活,学会感恩[2]。 (二)构建主动、积极的学习区 我园构建的学习区本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进行日常教育活动的开展,学习小组以幼儿自由选择加上老师指导的模式进行划分,更注重幼儿自主选择。经过深入研究以及对其他“3+3”模式幼儿园的借鉴,我园的小组学习活动的基本策略如下所示。①做好加减法的教学工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讲授加减法课程的时候,要注重幼儿自主的动手操作,不能生硬的照搬小学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引导与鼓励[3]。②强化对幼儿的关注与指导。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观察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适当的调整学习内容的难易度。③鼓励幼儿进行学习小组间交流与合作,比如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等。 (三)构建自理、互助的生活区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引下,生活区也要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尽量的减少干涉,给孩子更多的自理独立的机会。例如,可以在生活区设置特别的餐厅,对于日常的水果餐,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准备水果和餐具、自取自用、自助清理,学前教育教师要敢于放手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得孩子们可以对活动的前后顺序以及时机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三个支撑 (一)学前教育的教师要更加的专业化 幼儿园的教育摆脱小学教育的桎梏,学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更加得专业,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去。我园通过“促、写、讲、做”四个方面来优化学前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 (二)时间、空间的科学合理规划是课程游戏化的保障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保证游戏时间的充分与合理。最大化地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取消固定的时间模式,真正赋予幼儿游戏的自由,幼儿常常由于受活动区规则的限制而固定地在某一区域中玩耍,从而容易导致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秩序的游戏活动安排,实际上却妨碍了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力。我园为了让活动区域尽可能地“活起来”,取消了区域游戏的各种限制规定,并且一改以往的游戏活动区的材料摆放形式。通过这样的调整,学前教育教师组织的时间减少了,孩子们游戏时间延长了,并且孩子们对游戏更加地主动,同时幼儿园老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 (三)资源材料的开发利用是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关键 在幼儿园材料的开发利用中我园做到了如下几点,①材料贴近幼儿生活的,使幼儿非常感兴趣;②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选择;③材料的更换频率结合幼儿的需求决定,让幼儿除了对新材料进行探索意外,也对熟悉的材料进行创造探索。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教学研究 【摘 要】音乐是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鉴赏能力,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音乐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在幼儿教育中也应该存在音乐教育的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以幼儿大班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音乐教学 音乐鉴赏 音乐教学在各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失的,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音乐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节奏、音乐的魅力,老师进行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的培养,幼儿会更喜欢听一些较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利于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塑造。同时,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对外界有着极强的兴趣,音乐可以让他们了解新鲜事物,也可以让老师和幼儿之间有更加亲密的P系,方便教学。幼儿教育阶段只能是作为启蒙阶段,即重点在于幼儿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幼儿教学不能太功利化,不能过于看重教学的结果,而应该把重心放在教学的过程。只有充分注重过程及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确保教学部出错,才能真正做到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音乐教育理应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普遍都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即便有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也过于随意,无法发挥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也无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音乐的热情。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尤其是针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音乐教育是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教学成果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责任心,教学才能深入到幼儿的内心。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锻炼想象力,促进智力发育 音乐自古以来就受到读书人的热捧,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儿童都对音乐情有独钟,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作品不能平白无实,大多反映心理状态或是描述一个情景,这也导致了音乐作品有许多的令人推敲的地方。幼儿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想象力,且较小班的幼儿而言也懂事很多,因此对幼儿大班的孩子进行音乐教学更有价值。音乐作品大多含有意境,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可以通过游戏、肢体动作、电视电影等形式帮助学生构造一个意境,这就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中,老师诱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想象音乐中的场景,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想象力带来的快乐。经过老师的诱导,学生会喜欢上想象,因此学生在课后也会主动去思考、想象,能够很快的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能力,对于孩子的智力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大多数幼儿都活泼好动,即使在课堂上也难以安静下来,幼儿之间相互影响,既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学习,也不利于老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就成了老师研究的重点。事实上,幼儿除了有好动这一个共性,喜欢音乐也是他们的共性,因此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就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能够受到正确的引导,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对于他们的成长、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音乐教学就很有必要,音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并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他们长大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集中精力于一件事,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三)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帮助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 优秀的音乐作品反映的内容大都是比较正面、积极、阳光的,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幼儿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各阶段的教学都应该把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学重点。幼儿教学中,音乐教育就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些好的幼儿音乐作品就可以实现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举个例子,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内容一直强调“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么学生自然就知道妈妈的好,也就会学会感恩父母。儿歌《爱我你就抱抱我》中唱“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学生通过这首儿歌就可以知道陪伴也是爱的一种表现,他们也就懂得如何运用陪伴、亲、夸、抱来爱自己的父母、老师。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 (一)音乐教学要体现其艺术性、游戏性 幼儿由于其知识量有限,也缺乏社会阅历,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多音乐都无法感受,因此对幼儿音乐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进行一些比较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进行音乐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就应该把音乐教学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才能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于学习。音乐小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是可以让幼儿感兴趣的,因此音乐转化为游戏就是可以采取的做法。比如《两只老虎》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老虎,演绎歌词中的故事。如儿歌《丢手绢》的教学就可以直接进行丢手绢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儿歌。 (二)课堂模拟音乐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缺乏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幼儿思考。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既可以完成对音乐的教学,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进行情境模拟时,不仅仅要帮助引导学生想象,还可以利用一些外部设施,比如《小兔子乖乖》就可以在教室放一些小兔子玩具和大灰狼模型,比如《春天在哪里》就可以在教室周围放一些花草,但为了避免学生损坏,可以放一些塑造制作的花草,主要的目的是营造一个春天的氛围。 (三)进行多感官教学,降低音乐理解难度 音乐教学主要需要运用的是幼儿的听觉,但事实上不仅仅是需要幼儿的听觉,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等,通过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使得学生能够更易理解音乐作品。比如儿歌《春天在哪里》就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春天的特性是鸟语花香,因此除了听歌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听鸟的叫声,嗅花的香气,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幼儿才能够对春天有更深的认识。 三、总结 音乐教学对于幼儿的成长、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音乐的作用。本文结合了笔者丰富的幼儿教学经验,总结了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并以幼儿园大班教学为例,分析了音乐教学的具体开展策略。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投入更多的耐心、细心、责任心进行教学。 幼儿教学研究论文:幼儿园教学研究方向:语言领域 幼儿园如何引进新的课程体系?教师们又如何的开展课程?每到一个学期结束,教师们都要为了下一学期而展开新一轮的课程教研。如何高效的引导教师做好教学教研呢?如何在教师中开展团队专业合作学习,如何培养教师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如何通过团队学习培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教给幼儿新的学习方法,如何真正把合作学习的思想化为教师们的行为?至德国学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提倡教师的团队学习。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的教研管理中需要教师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从而发挥教师的各种优势,积极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语言教育对这方面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运用不同的形式来加强教师的团队专业学习,如:案例研讨、课例分析、网络研修、教学沙龙、一课三研等形式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氛围。以大组、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和相互学习。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语言的教育对不论是师资还是设备,要求都高于一般的教育活动。 在新的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幼儿们迈出了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幼儿园,大多数的幼儿的语言能力基本限制在基本的称呼及需要上;如:爸爸,妈妈;或者简单的需要上;如:我要婆婆爷爷,我要什么等;同时有的幼儿的发音浑浊,不清楚等局限;因为语言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了班上老师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生活交流及教学探究活动;及家长也很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甚至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孩子的语言能力用来判断学校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怎样更好的促进幼儿在婴班阶段的语言发展和教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一、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 言语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最普通的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是指说出和听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指写出的和看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入学之前,言语的发展主要是口头言语的发展。儿童在出生后的三年中,由于受到成人的言语教育,以及言语器官、神经组织的成熟,他们的言语在不断发展,到了幼儿期,儿童语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从“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或“前言语期”、“最初正式掌握本族语言期”进入了“言语丰富化”。 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言语知觉(言语听觉、言语动觉)的精确化,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三至四岁期间发展最为迅速。由于他们已能分辨外界差别微小的语言,已能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一般来说,他们已能初步掌握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言,甚至可以掌握任何民族语言的语言。但在实际说话时,幼儿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 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汇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并不普通;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幼儿园教师要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机会,在引导儿童认识事物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词汇,特别要重视幼儿积极词汇的发展,不要让幼儿从小养成信口开河、词不达意的习惯。 二、在幼儿此阶段言语特征基础上促进幼儿言语发展 1、为幼儿创造交往和活动的机会。我们总会尽可能的抓住一切机会让班上的幼儿能更多的开流;其中包括去接触、认识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同龄、年长的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形式观摩与体验交流。 2、丰富幼儿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幼儿生活范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语言发展就迟缓,语言就贫乏。众所周知的“狼孩”正是因为脱离了人群才变得不会说话;在班级生活中我们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策划各种形式的活动。 3、发挥规范语言的榜样作用。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十分喜欢模仿周围人们的一举一动,也同样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发音、用词,甚至说话的声调、表情,酷似双亲,他喜欢的人活者喜欢看的动画片里的某些形象。良好的示范榜样,对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区模仿规范的语言,纠正错误。同时,我要特别注意不能讥笑和重复儿童错误的发音或语句。 三、语言教学 1、多用与巧用律动、音乐。婴班的幼儿很喜欢音乐盒律动远远胜过直白的言语;因为在这个阶段音乐和歌唱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主要方式;在幼儿们张大嘴大声的说韵律和唱歌的时候也是他们练习发音的好时机;把幼儿喜欢的韵律和音乐变换使用,在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词同时也会增加幼儿的新词汇,同时也更容易记住新词。 2、充分利用平时空余的时间,以讲故事,游戏化的方式等教授规范的,正确词汇与语句。但是语言要尽量简短,清楚;同时老师要配合夸张或具有吸引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这样才会给幼儿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为语言模仿铺垫。 3、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语言发展契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仅仅局限在空余时间或探究活动的时间内,在此外的时间里它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当时有个老师正站在水瓶架旁边帮幼儿接水,这是有个小朋友对老师说:“老师,这是水箱。”老师当时听第一遍的时候没有听清楚然后小朋友又加重了音调重新说了一遍,老师当时感到很诧异,因为老师有时在不确定一个水箱是不是一个幼儿时,老师就会说:“这是水箱么?”没想到小朋友记住了;所以语言的教学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可能会由于老师很不小心说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孩子也马上立马就学到。 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把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教学培养目标、态度相结合,幼儿的言语发展才会更上一层!
本科心理论文:高职与本科学生就业心理的比较研究 摘 要: 大学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同本科生相比,就业心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本文通过对高职与本科学生就业心理的比较研究,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本科学生 就业心理 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其中有社会的原因,如有些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存在偏见,也有学生个人的主观心理原因,等等。为了解当前本科生和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是否有差异,这种差异对学生的就业是否有显著影响,笔者分别对大连市一所本科院校(大连交通大学)和一所高职院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兼顾文理、性别的情况下在这两所大学随机抽取部分院系的大一和毕业班学生,共发放问卷14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39份。 笔者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了《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问卷。问卷的基本构成主要选取社会、家庭、学校、知识能力、动机兴趣、职业效能六个维度。 一、研究结果 (一)社会方面。 1.对国家就业形势了解程度。 从高职和本科学生对国家就业形势了解情况程度的频数统计发现,“一般了解”的分别为62.3%和61.54%,“了解”的只占13.93%和20.51%。说明大学生对国家就业形势真正了解的较少,对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考虑得不够。从对被试不同特点的差异检验可以发现,存在年级差异(P<.05)和性别差异(P<.05),说明由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原因,男生认为自己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期望,因此具有更大的就业压力,更早和更多地关注就业问题。同时由于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深入,大学生对国家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了解。 2.对工作环境的选择。 希望毕业后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最多,高职和本科学生分别占35.25%和32.48%,其次是大城市。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是根据自身的专业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没有艰苦奋斗的决心和勇气,不愿到边远的地方,不愿深入基层。 3.对了解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高职学生了解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媒体(31.62%)和网络(26.23%),本科学生则是学校(29.06%)和网络(28.21%)。说明学校给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信息较少或者不够,学校应该从多种渠道给大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增加大学生择业的机会。在学校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选项上,高职和本科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P<.05),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对职业选择的主要影响人物。 大学生在确定职业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高职和本科学生分别占37.7%和30.7%,其次是其他人(18.85%和25.64%)。说明由于网络媒体的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周围的人对大学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因此我们决不能忽略他们的影响。 (二)学校方面。 1.就业指导内容的频数。 在学校提供就业指导课程以外,36.07%的高职学生认为职业发展咨询非常必要,本科学生则认为应增加素质拓展训练(44.44%),说明大学生迫切需要不同的就业指导方式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职业发展咨询方面,高职和本科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P<.05),说明高职学生存在着更多的就业困惑,更加迫切地需要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更多地开展针对学生个体的咨询活动。 2.就业指导方式。 高职和本科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指导方式分别是:经验分享(33.61%和36.75%)、互动沟通(29.51%和34.19%)。说明大学生对他人的就业经验更感兴趣,希望得到他人的就业指导,这就要求学校在就业指导上进行安排,提供经验上的交流。 3.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对学校择业指导的必要性的统计表明,58.2%的高职学生和66.67%的本科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而选择没有必要的学生很少。可见大学生普遍希望从学校那里得到专门的择业指导,因此学校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从事择业心理教育与指导工作非常必要。 (三)家庭方面。 1.父母的收入。 在父母收入方面,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P<.05),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2000―3000元的人数分别为:52.46%、31.15%,而本科学生的比率则分别为:41.13%、21.37%。说明高职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很多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因此他们的顺利就业对改善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很重要的作用。 2.父母希望从事的职业。 高职学生父母最希望子女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占30.33%),多数本科学生的父母则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公务员(占38.46%),说明父母希望子女有一份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安定的职业,高职学生的父母则更重视孩子有一定的技术和技能,这对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知识能力方面 大学生普遍认为知识技能和交往技能在择业中是很重要的,其中高职学生更看重知识技能(36.89%),本科学生更看重交往技能(32.48%),说明大学生已经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在就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开始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在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差异检验中发现男女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5),女生更注重知识能力,而男生更注重交往能力。 (五)动机兴趣方面 1.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 无论是高职学生还是本科学生,最被看好的都是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分别占44.26%和50.43%),其次是稳定性好的行业(分别占22.95%和22.22%),高收入行业、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行业和对于工作的地区与社会地位问题给予考虑的选择的人数都较少。 2.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 在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方面,高职和本科学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5),选择薪酬要求在800―1500元的高职学生占37.7%,其次是1500―2500元,大约占31.97%,而本科学生对薪酬的要求则相对较高,选择在1500―2500元的大约占47.86%,其次为2500元以上,大约占28.21%,这反映了大学生对院校所在城市的工资水平的理解和接受。 3.大学生对将来所选择的职业与现在所学专业的相关性。 对于将来所选择的职业与现在所学专业的相关性问题,有45.08%的高职学生和44.44%的本科学生都认为只要接近就好。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现在学习的内容能够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但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这样便扩大了自己的择业范围,给了自己更多的选择空间。 4.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目的。 对于职业选择的主要目的首先是体现个人价值(分别占32.79%和52.14%)和解决生存问题(分别占27.87%和19.66%)。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社会,其中高职学生更加注重解决生存问题,本科学生更突出体现个人价值,说明高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承担着更大的生活压力。 (六)职业效能方面 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信心度的统计发现,有点信心的高职学生占40.98%,本科学生占40.17%;非常有信心的高职学生占33.61%,本科学生占38.46%。说明总体上来讲,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途还是有信心的。 对于选择职业时被拒绝的反应,高职学生选择最多的因素是学历(35.42%)、就业机会不均等(22.13%),而本科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能力欠缺(29.06%)和社会不公正待遇(18.80%)。表明大学生普遍认识到自身能力对就业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也存在一定的看法。高职学生认为同本科学生相比,很多单位更看重学历,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给他们的机会较少。 二、结论 面对就业,同为大学生的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但由于本科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方式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因而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心理是有差异的。研究本科和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不同,将会使我们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对国家就业形势了解得较少,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希望从学校获得形式新颖和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传统的大班上课的就业指导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学生更加喜欢经验分享和互动沟通的就业指导方式。高职学生面临更多的就业困惑,更希望获得个别辅导和职业发展咨询。而本科学生更注重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2.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父母的愿望是一致的;而且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在同时弱化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影响,对我们研究如何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念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学生普遍对就业前景感到乐观,希望自己拥有足够多的求职途径、准确的就业信息来源。但一些高职学生感到可利用的客观渠道狭窄,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家庭背景一般,缺乏求职的社会支持,更希望自己从学校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大学生职业选择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重视个人发展机会的选择和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专业的对口与否并不很看重,追求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吃苦,主动竞争意识差。很多高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更迫切地需要解决生活问题。虽然高职院校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很多高职学生还是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5.大学生普遍认为在职业选择中知识能力和交往技能都很重要。高职学生更看重知识和技能,说明高职学生普遍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影响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本科学生则认为自己在社会交往上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有一定信心,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就业中的挫折,高职学生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学历较低,对自身能力信心不足,职业效能感较差,当遇到困难时一些高职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就业中的挫折。 三、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择业中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教育与指导。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了解高职学生同本科学生就业心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明确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具有高职特色的就业指导,帮助高职学生成功就业。 (一)完善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据了解,美国高校平均400个学生设有1名职业指导人员,目前正准备增加为每250个学生设1名职业指导人员。当前虽然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就业办,但很多院校的就业办属于行政机构,停留在为毕业生办理行政手续的水平上,虽然一些院校成立了专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机构,但师资的数量和水平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尽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水平高的就业指导人才,组建一支专兼职教师的队伍,以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根据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长远规划意识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当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三年的学习生涯过程中,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为学生必修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授不同的内容,使学生从一入学就为自己设计未来,明确发展的方向,树立长远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明确而有弹性的职业期望,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三)研究和探索形式多样、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方式。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很多院校仍然采用大班理论授课的方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应当认真研究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采用团队训练的教学方式,更多注重经验分享和互动沟通,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就业指导中的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工作。 高职学生普遍希望能获得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就业指导和面对面的咨询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都能得到专业的服务和指导,同时要对所有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进行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并提供建议和咨询,提供一些寻找工作方面的技能指导和帮助,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应对找工作时的焦虑。 (五)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应努力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如一些学生希望一次性就业就找到一个稳定的职业,不愿意多次就业;就业存在着“狭隘”的地域观念和“行业”观念,只愿意到沿海开放城市工作,不愿意到内地城市,尤其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只愿意到国企和事业单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和基层工作。因此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应当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确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六)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挫折的耐受力。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一种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高职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中较少有成功的体验,因此自信心有所不足。高职院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时,能够以比较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拓宽就业市场,努力为学生联系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家庭条件和家庭背景相对较差,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依靠家长为其找到工作,因此落到学校肩上的就业担子就更重一些。高职院校大都建校较晚,因此与其常年合作的就业单位相应较少。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力度开拓就业市场,要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作为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经常与校友联系,了解企业发展、管理和用工的需要等,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本科心理论文: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 为了了解和掌握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南某高校一千多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7.22%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阳性项目、敌对、抑郁、偏执、恐怖、焦虑、精神病性。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 状况调查 1999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老资格的省属高等专科学校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截至2007年,在全国742所普通本科院校当中,新建本科院校有209所,占本科院校的近1/31。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已日渐成为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事业中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心理学家艾克森认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青春后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速成长与发展阶段。社会和家长都希望他们不仅要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地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一般,在学习交友生活上都不占优势,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后,又受到家庭负担、社交礼仪、学习就业压力的侵扰,不少存在着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河南省某高校1110名大一本科学生。 二、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采用国内使用较多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诊断。SCL―90共有90个题目,10个因子,它们是:FI(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他)。这10个因子分别反映了学生在以上十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评分标准 根据各因子所表现的症状,采用5级评分制的方法。1分:无,自觉无该症状;2分:轻度,自觉有该症状但对自己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分:中度,自觉有该症状并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4分:相当重,自觉有该症状并对自己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严重,自觉有该症状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自己有严重影响[2]。 四、调查结果及评分解释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96份,无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89.72%。其中任一因子分超过3分(存在中度或重度症状)的学生有72人,检出率为7.22%。详细情况如下表: 表1 因子分≥3的检出情况 五、心理普查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中至少有一个SCL―90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占7.22%。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敌对、阳性项目、抑郁、躯体化、偏执、恐怖、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因子中度以上反应人数最多,占检出人数的45.8%。发生的原因可能一是自我认知障碍,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对层次较低,很难轻松学习和生活,自我期望值又比较高,当这些期望不能实现就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对自我的强迫。二是人格因素的影响,性格内向、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或就业的压力,自身缺乏自信,而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断给自己施压,久而久之便形成主观任性、好强等性格特点。 人际关系排名第二,占检出人数的20.8%。主要原因是自我评价偏低而自我期望值偏高。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收入低,生活压力大。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易导致抑郁、人际关系敏感[3]。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来自新的同伴的支持还没有建立起来,对大学学习方式和内容还不适应,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如出生农村、家境贫寒、说话土气、长相平平、无专长的同学,他们总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一般不愿意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另外,自卑者并不是能力低,而是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怕丢丑,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自在。 敌对因子排名第三,占检出人数的8.3%,敌对因子的产生和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否定中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易出现心理压抑,对别人不信任,还可能持敌对态度,怀疑别人有不良动机和反社会倾向。另外,由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观念产生,学生为了在激烈竞争中站住脚跟,会对周围人设防,担心同学超过自己,也由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有些学生常常对社会抱有偏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他们不相信友谊、不相信爱情,对真理和正义持模糊态度。 抑郁因子占检出人数的5.6%,偏执因子占检出人数的4.2%,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生长环境和受教育经历的影响,入大学后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就业和理想感到迷茫,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而他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有限,容易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当出现交往困难、学习困难或生活困难等情况后,不能正确看待所面临的困难,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求助,更担心自己的困难会让同学们看不起,就开始逃避,内心矛盾,甚至采取各种方法来掩饰,往往出现行为怪异、言语反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会完全相反。 在72名中度以上反应的同学中,最少的只有一项中度反应,最多的则有9项中度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分因子中度以上反应项目越多,症状越多,行为反应越多,即反应的强烈程度与分因子分数的高度有关。另外,由于各分子反应的内容不同,产生的心理行为也不同,特别是抑郁、敌对、精神病性引发的心理问题严重。 六、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我强迫、人际交往障碍、敌对和偏执普遍存在,而产生这些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和家庭的客观因素,又有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这可能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考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及大学生在志趣、经济、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分化等因素有关。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人才素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在东西方思想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多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人心态失衡,社会上出现的腐败、功利、享乐、浮躁、投机、攀比等现象刺激校园里的学生对社会不满。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成绩、家境、能力等方面不占优势,又加上价值观还处在塑造期,更不容易正确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往往出现偏激、自卑、忧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不适。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体现在家庭的贫富程度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多数都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少,子女多,生活总是很拮据。第一,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家长总希望孩子通过考上大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让全家人脱贫致富,又遇到现在社会的“就业难”,经常使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强迫、忧郁等心理问题。第二,农村家庭的代沟更加严重。由于经济压力大或工作繁忙,家长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便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孩子来到大学后,对家长也往往是报喜不报忧,自己的心里话基本不跟家长沟通。第三,农村家长由于知识经验和时间的关系,很少能关注和正确引导孩子。在遇到挫折或犯错误时,家长经常会指责和否定孩子的行为,这样会挫败其自信心,强化他们的自卑意识。第四,体罚的教育方式。观察发现,小时候经常受粗暴教育的子女,不但无助学习提高,而且极易表现出怯懦、自卑、抑郁或粗暴、偏激、敌对、攻击等心理和行为。农村家长对待孩子往往“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在孩子学习不如人或不听话时,恨铁不成钢,粗暴地对待孩子。 3.学生个人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个人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差异性日益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一是环境的不适应。升入高校后,部分学生不适应高校的教育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现听课效率差、迷茫、成绩下滑、课余时间不会安排等现象,从而引发心理焦虑和压力,产生强迫、抑郁等心理问题。二是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自律性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不强,特别是课程较难的理工科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及格、难毕业等现象,再加上社会竞争的激烈,学业难、就业难使他们对前途更加担忧,出现焦虑、恐慌等心理不适。三是心理矛盾的加大。随着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受资助学生的范围不断扩大,资助的金额也不断提高,很多学生为利益而争执和苦恼,他们一方面想获得各种资助,以此减轻家庭负担,改善自身生活,一方面又顾及面子不愿承认家庭贫困,也不愿伤害同学情谊,争取奖助学金的名额。这种矛盾的心理容易使他们浮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 本科心理论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现状调查 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而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环境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课堂心理环境积极与否对于课堂教学的成果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调查了解目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于大学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感知,其结果对于创设积极的英语课堂心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堂心理环境;英语课堂;问卷调查;课堂参与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课堂环境就逐渐成为世界各研究者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多年来通过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而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则是营造这种氛围的基础,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所谓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所构成。课堂心理环境积极与否对于课堂教学的成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英语课堂上,融洽而又活跃的心理环境亦十分重要。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新疆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于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实际感知,问卷分为十个维度,分别为学生关系、师生关系、课堂参与、任务取向、学生的合作、教师的领导、教师的创新、平等性和课堂秩序。共计五十个问题,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感知数据总计平均分值是3.85,(大于及格值3.00),说明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实际英语课堂心理环境感知表现积极。以上分值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学生关系、教师的领导、师生关系、任务取向、教师的创新、平等性、课堂秩序、学生的合作、学生的责任、课堂参与。以上十个维度中,其中有9个维度的平均值都高于及格值3.00,有五个维度的平均值高于总体平均值3.85。在这十个维度中,满意度最高的前三个维度是:学生关系、教师的领导和师生关系,平均值最低的三个维度是:学生的合作、课堂参与和学生的责任。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学生对他们实际的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满意。学生对问卷中的大部分项目还是比较同意的。以下将从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实际感知数据中平均值最高的三个维度:学生关系、教师的领导和师生关系以及平均值最低的三个维度:学生的合作、课堂参与和学生的责任进行详细的分析。 学生在英语课堂心理环境中对“学生关系”这个维度的表现最为满意,学生关系指的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该项调查问卷的大部分同学对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都非常满意,其平均值为4.66。总的来说,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关心、帮助、支持与鼓励。 学生的满意度为第二位的是“教师的领导”这个维度。教师的领导主要指的是英语老师在英语课堂中的领导,这个维度详细描述了教师的领导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影响。此调查表明学生对实际英语课堂环境中教师的领导是比较满意的,其平均值为4.33。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英语教师讲课富有激情,英语教师能适时指出并纠正自己的错误等。 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知也非常好,满意程度排在第三名。师生关系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的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该项调查问卷的大部分同学对自己与英语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满意,其平均值为4.18,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关心自己并且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是问卷十个维度中平均值最高的三个维度,由此可以得出,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处非常好,学生认可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领导并且与教师相处融洽,这些都为英语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平均值最低的三个维度是:学生的合作、课堂参与和学生的责任。 学生对于学生的合作这个维度满意度不高,平均值为3.21。调查结果表明,英语教师并不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中分组合作,但多数学生认为能够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东西(该子项目平均值为3.76 3.21)。 学生在课堂参与方面表现比较差,平均值为3.10。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参与英语课堂的各项活动,大部分学生没有向英语老师提问的习惯,也不愿意在课堂讨论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主动性不强。 学生对学生的责任这个维度满意度最低,平均值为2.93。虽然学生知道自己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负有责任,并且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错误,但是很多学生不会制定英语学习的目标和计划,也不能做到给老师提意见和建议。 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增加学生分组合作任务,使同学们在合作中获得共同进步,也可以通过小组汇报增加每个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责任心。 结语:本文调查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于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满意程度,对于大学英语教师创建积极的英语课堂心理环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所谓积极的课堂环境就是指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不仅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师生之间能够互助交流,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能够得到共同发展,师生双方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课堂环境。积极课堂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科心理论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评价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 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 应试和考研 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本科心理论文: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摘 要:心理健康素养是职业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重视其心理健康素养。文章采用问卷的形式对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办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探索适合高职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和策略,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策略 经河北省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厅批准,2011年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举办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①,校区设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截至2015年底,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办学规模已经扩展到服装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四个系部,在校生人数达到600余人。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而心理健康素养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强化和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因此,重视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是必要且紧迫的。 一、心理健康素养的释义 有关心理健康素养的涵义很多,但目前比较权威的是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给出的心理健康素养的解释。该联合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身心和智力相互协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现实的幸福感、有效率地生活,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国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则包括:正常的智力(智商R80分)、健康的情绪(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健全的意志、完整的人格、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与年龄相符合[1]。上述标志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5年10月,笔者对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办的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各100名、共计400多名学生进行“90项自觉症状评量”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一新生、大四毕业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大二、大三学生严重,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U形分布,即大一、大四学生心理问题比率明显比大二、大三学生要高,并且女生心理问题比率高于男生,不同年级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倾向,这与以往对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如表1所示,大一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其次是焦虑、躯体化和抑郁。这表现出大一新生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新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引起他们心理困惑的关键因素,没有亲密的同伴和团结的集体就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由此产生焦虑和抑郁。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大一新生面对的另一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从而对学习产生迷茫和无所适从。大二、大三是相对平稳的阶段,经过了大一的各种心理调整和学习生活的适应,绝大多数大二、大三学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交往群体,有了自己倾吐心声的对象,甚至开始恋爱,这些都使学生体验到快乐和甜蜜,就业问题还未到来,所以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平稳很多。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焦虑,其次是强迫、敌对和人际敏感。到了大四稳定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学生面临毕业、择业、就业问题,就业难的压力和择业的迷茫使学生焦虑不安,大四的毕业实习让学生真实的重新接触和认识社会,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学生失去目标,情感也面临考验,多方面的压力造成了毕业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 另外,女生较之于男生,性格往往更加敏感,心思更加缜密,自尊心更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因此在面对相同的压力时,女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与以往的研究相符合。 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自身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其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了解具体的心理问题成因必须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三、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大学扩招与就业压力、家庭环境、网络以及自身因素等。 (一)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社会体制层出不穷,社会现实问题复杂多变使大学生心理承受巨大的冲击,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价值观的偏差。 (二)大学扩招和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生源质量不断滑坡,很多学生在中学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性格叛逆、自尊心强。加之专科学历的竞争力越来越低,使高职生就业面临更为严酷的就业竞争和压力,是继续学业还是参加工作,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怎样选择等问题让大学生面临犹如人生十字路口的徘徊不定,由此产生焦虑、强迫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家庭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心,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等缺陷成为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婚姻观念也不断地变化,离婚率高造成很多单亲家庭,很多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理伤害也很难抚平。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性格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与来自经济状况良好家庭的学生相比,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孤僻、逃避等心理。 (四)网络 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但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甚至会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将自己封闭在虚拟的世界里,混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环境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学习效率低下,加重了身身的心理压力。 (五)自身因素 不同性格气质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影响人际交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例如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等。 四、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基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 由上述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提升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教育过程与管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机制、创新心理健康素养提升途径等方面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 (一)培养一支以辅导员为主力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 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在入学后情绪波动比较大,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之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英国,心理学家建议每3000名大学生需配一名全职心理咨询师,而在我国,远远达不到上述标准。以北京市为例,据了解,在该市开展心理咨询的近30所高校中,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比例仅为为万分之二[2]。 基于上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育与服务师资队伍。为此,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了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及教育水平的提升。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良师益友,对学生的各方面影响较多且深。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将全院40多名辅导员先在校内外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然后将他们分成6个科研小组,分别围绕“新生如何适应大学”、“如何克服专业学习心理障碍”、“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恋爱心理面面观”、“常见考试心理调适”、“求职面试心理”等6个模块开展专题研究。在开展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4个系部,分别抽调一名专职辅导员从事本科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经过近5年的实践,目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以辅导员为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将心理健康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 除了上述过硬的师资队伍保障外,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管理上实行的军训带班员制度也为心理健康素养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教育过程中提供了体制保障。 作为全国首批28所、河北省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人作风+职业素养”是其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贯的优良传统,为更好地为社会和产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实行独具特色的军训带班员制度[3]。所谓军训带班员,就是从大二大三学生中精心选拔一部分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通过强化军事训练、管理能力以及心理健康常识培训等,让其担任大一新生的军训教官,即带班员(任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具体负责新生的入学接待、军训和日常管理工作。带班员实际上扮演了班主任的角色,他们与大一新生的从入学开始就朝夕相处,对其生活、心理等各方面有更为细致而深刻的了解。在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方面,大一阶段,带班员主要围绕“新生如何适应大学”专题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调适等工作。因此,大一年级带班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调适员,更是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信息员。大二至毕业,主要由主管辅导员对学生实施“如何克服专业学习心理障碍”、“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恋爱心理面面观”、“常见考试心理调适”、“求职面试心理”等模块内容的教育和培训。 (三)建立“宿舍―班级―系部―学院”四级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机制 作为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学习、就业的双重压力,高职本科生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与干预机制。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即建立“宿舍―班级―系部―学院”四级联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机制。班级心理信息员适时了解各宿舍和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心理异常学生,及时上报给辅导员,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学生,则报告给学院专门的心理咨询师,由其对问题学生进行专业的干预和疏导。另外,辅导员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对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建档和梳理,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同时,学院还利用QQ、微信等新媒介适时向学生推送心理健康常识等。 (四)创新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途径 1.善于区分并找出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和思想道德因素都可能导致其出现不良行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区分引起学生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以采取有针对性且更为有效的教育和防范措施。如,有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是由宿舍或班级人际关系不协调导致的,这是由于适应力差等心理因素引起的,针对这样的学生如果采取道德说教的方式,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达不到理想教育效果。相反,针对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如果采取心理辅导的教育效果就不如采取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好,这时应该运用道德两难故事等德育方法,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新媒介提供网络心理咨询与服务。学院针对不愿意进行面对面心理咨询的性格过度内向或思维极端的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与服务。除利用QQ、微信等新媒介适时向学生推送心理健康常识知识之外,学院还利用电子邮箱、网络问卷、微信、QQ等新媒介为有上述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个性化且有针对性的网上心理咨询与服务,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其在更短的时间内尽快摆脱心理困扰。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日常教学实训过程中。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和大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和各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加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和心理健康的意义,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从而减轻各种心理不适。 注释: ①“高职应用型本科”是指河北省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试点项目。它以省内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联合和依托3所省骨干本科院校举办本科教育的形式开展,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办学地点、学生日常教学和管理均在4所高职院校,学生修业合格,颁发相关3所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招生计划列在本科二批,面向河北省招生。该项目以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是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通俗地讲,就是在高职院校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故本文使用“高职应用型本科”一词。 本科心理论文: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管理者如何应对中青年教师心理压力问题 摘要:近年来,新升格本科院校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因为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纾解,将会对教师、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分析了新升格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来源,并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几项应对措施。 关键词:民办本科;应对;青年教师;心理压力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一些民办专科学校抓住机遇,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新升级的本科院校,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等方面都要进行重大的改革和转变,对于这些学校的中青年教师,从专科升级为本科院校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可以变成教师前进、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纾解,转变成一种负面力量,导致用消极的态度工作,影响其他教师,严重者会以离职的方式逃避。长期如此,会造成高校人才留失率高,工作效率低下,团队士气溃散,这对于教师本人、学校、甚至于整个社会都是一种危害。因此对于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管理层来说,如何有效引导、缓解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压力来源 1.解聘的压力 民办院校一般实行的是聘任制;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一些在学历和职称上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则面临着解聘的压力。新升格本科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往往也会在学历和职称上做出要求,如有的院校规定35岁以下教师必须在五年以内拿到硕士学位或讲师职称,否则将予以解聘等。所以就算是有些教师勉强能达到专科院校学历和职称要求,在一定时期内,也同样面临解聘的压力。高校的老年教师往往都是副教授或教授职称,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孩子基本上都已成家立业,生活压力不大,而中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不长,学历和职称不够,家庭压力大,所以在升级为本科院校后,他们会有种种顾虑和担忧,害怕被解聘,严重的甚至出现寝食难安的状况。 2.教学水平提高的压力 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后,教学工作更加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围绕教学展开,服务于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加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从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对中青年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他们必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这也是中青年教师相对与老年教师最为缺乏的一点。这也意味着中青年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并研究相关的学科,要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么做,还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理论支撑。 3.职称晋升的压力 在中国的高校,任何一个教师都深知职称的重要性。有高职称,意味着你有稳定的工作和较多的工作机会;有高职称,意味着你有较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而一段时间内,如果你的职称得不到提高,则有可能连工作都不保,就更别提待遇和发展了。所以,职称晋升被称为压在教师头顶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对于升级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来说,这种压力显得更加巨大,因为升级为本科院校后,教师至少也要晋升为副教授职称才能适应长远发展。但是由于专科院校资源有限,而且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较少,在高级职称评审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所以中青年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会更加显得手足无措而感到压力山大。 4.科研的压力 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腾讯从2014年8月开始对在校大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高校教师群体目前的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任务”成为造成青年教师压力较大的首要原因,其比例高达72.1%;而新升级的民办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显得更为严重。因为学校成功升格为本科院后,接下来学校还会面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学士学位发放资格审查等一系列的评估验收工,而这些评估申报工作都有硬性的论文、项目指标要求,学校为了通过评估,势必将这些任务压到教师身上,如有的学校规定专职教师每年必须发表至少两篇论文,还要积极申报教科研项目,这对于教科研能力还比较欠缺的中青年教师来说,无疑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 5.经济的压力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腾讯从2014年8月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调查,“缺钱”成为当今高校教师压力的来源。被调查的本科教师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73%,高职高专教师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88%。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本科、高职高专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2%、45%。如今高房价、高物价,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教师来说,每月几千块的工资,要买房、养孩子养老人,实在是辛苦,所以有些老师为了多赚钱,就不得不透支自己的健康拼命上课、熬夜备课、搞科研。 二、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管理者有效纾解中青年教师压力的对策 1.引导中青年教师以平常心正确看待压力 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导中青年教师正确看待压力。可以为员工订有关保持心理健康与卫生的期刊、杂志,让员工免费阅读;可开设宣传专栏,普及员工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可开设有关压力管理的课程或定期邀请专家作讲座、报告;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并做及时的辅导等。 2.帮助中青年教师转移压力 工会可以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艺竞赛活动,如乒乓球比赛、歌唱比赛等,还可以组织开设各种免费培训班,如瑜伽培训班、网球培训班等,让中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愉悦心情,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让自身的压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宣泄,保持身心健康。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解决压力的权宜之策略,管理者不能够将这策略作为中青年教师长期应对压力的办法,教师最终还是要积极面对工作压力。 3.帮助中青年教师积极应对压力 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永远回避。对于管理者来说,最积极的方法就是鼓励教师勇于面对,从积极的层面上解决心理压力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压力转换为实现目标的积极性行为。要引导教师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观念,把回避模式转为主动模式,把压力看成是进步的动力,主动参与竞争,积极地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如学历的提升计划、科研计划、教学水平提升计划等,然后按部就班、尽自己所能努力地去实施。 4.从制度上对中青年教师给予支持 管理者要以人为本,要理解和体谅教师。要从管理制度上对中青年教师给予支持,给他们注入强心剂,为他们减轻压力。首先管理者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客观、公正评价,通过制度导向,引领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其次,管理者可以建立健中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教学水平提升。可以采用选派国内外访问学者、参加各类研修班、研讨会、鼓励教师脱产或在职学历提升,邀请专家、学者讲座,实行导师制等各种形式帮助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再次,通过建立科学、公开、公正的人事管理制度,在评优选先、选拔任用、奖金发放、职称评聘等教师关心的敏感问题上,坚持公开、公正原则,不搞暗箱操作,增强教师对学校的信赖感和减轻心理负担。 除此之外,为减轻中青年教师的经济负担,管理者可以在、学历提升、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实行奖励措施,从经济上给予中青年教师以支持。 本科心理论文:积极心理学对新办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 摘 要:在高校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的当下,课堂教学有效性愈来愈受到重视,积极心理学对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有着的积极作用,即利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积极的情感体验,幸福感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积极性心理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 研究提出背景 积极心理学自诞生起,就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本次研究就将积极心理学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中,调动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 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自身发展”一直是新课程要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方式,就是量化性考核,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在教改环境之下,运用积极心理学,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课堂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进行评鉴。以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以新的学生观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自信、积极、主动人格的培养。 因此,本研究将关注点投入于积极心理学对新版本科院校课堂有效性有效性的影响,从创造力、情绪智力、幸福感和积极人格这四个积极心理学的测量方面来评鉴积极心理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本校430名学生,分别来自两个院系共10个班级,作为被试。 在前期,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GWB),对学生的课堂有效性学习和学习中的自身情绪情感体验进行前期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自身不感兴趣的课程、不会的课程;教师对学生关注度不高的课程,往往兴趣缺失,经常上课走神、说话,玩手机,不关心教师授课内容,久而久之学业成绩直线下降。 根据前期得到的访谈结果和相关数据,本课题小组制定详细实验方案,在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中,分别从创造力、情绪智力、幸福感和积极人格塑造等四个积极心理学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在创造力方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每一章节都要求学生从自身感兴趣的知识点,以小组为单位,与他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进行课前展示,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多种思维角度进行问题阐述。在情绪智力方面,侧重于观察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时刻注重自身情绪的管理,减少严肃表情,多些温和、平易近人,将积极情绪带给学生。在幸福感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情境,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肯定,制定具体奖励制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人格塑造方面,通过在不同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表现,培养学生乐观情绪,积极接受自我,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目标,学习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观测量表》,严格记录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在课后运用《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观察量表》、《教师课堂即时评价观察量表》严格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课堂学习有效性的表现。 在第二学期,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再次对相关被试进行复测。结合各项数据及学生反馈,综合分析结果。 3 结论 通过本研究发现,首先,积极心理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显著正相关。其次,积极心理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形成具体策略和相关积极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拓宽了心理学的时间视野,其理念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功用与性质、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课堂教学有效性之中,对于新办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新办本科院校中,学生往往表现为学习得过且过;自信心不足,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独立人格表现强烈,思想上自由散漫无组织纪律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在课堂中的应用,会带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关注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和丰富收获。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新办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产生“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的现象。将积极心理学用于教学实践中,会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启示,教学应更加侧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潜力,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素质和相关积极心理学方面内容的学习,将积极心理学知识广泛用于课堂教学的点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之中找到乐趣。 本科心理论文:创业教育对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影响 在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创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高校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业人才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创业的能力、技能、素质与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存在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创业教育对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影响进行研究。 一、 涉农专业本科开展创业教育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成为缓解就业形势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当前涉农专业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时间不长,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依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在实践中如何开展、如何操作还没有具体的方案。第二,农业产业存在独特性。不少农业领域的创业项目所需要的起步资金较少,操作便捷,如蔬菜种植、宠物护理等,对于涉农专业大学生来说创业门槛相对较低。 二、 创业教育对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影响 (一)创业教育对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从创业课程的发展角度分析,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听过创业课程讲座和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以及没听过创业课程讲座的涉农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向与创业态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接受过不同种类与类型的创业课程的涉农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向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创业课程能够显著地激发涉农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概率。鉴于此,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从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保障,开设更多与涉农专业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使涉农专业本科生能够积极主动创新,开展高质量创业。 从创业计划竞赛角度分析,参与过创业竞赛或者在创业竞赛中有获奖经历的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意向更加显著。创业计划竞赛是创业教育中的一种活动形式,能够吸引众多学生参与,从而激发涉农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识。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提升竞赛级别或采用奖励的方式来更大程度地提升创业计划对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的推动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立足于本校,建立校级与院级竞赛,激励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 (二)创业教育对涉农专业本科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创业教育对于提升涉农专业本科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现代高校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并且大多数高校都有相关的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园等创业扶持项目,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更加深刻。在创业教育中,涉农专业本科生可以在浓厚的创业氛围与优良的创业环境中进行创业思考,并对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持续探索,不断反思如何才能够做好创业工作,如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产品、营销、管理、财务、团队等一系列问题。压力、失落等消极情绪会给创业者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能够合理控制情绪,将压力转变为创业动力,从而更好地迈向成功。 高校创业教育中健全的创业政策与浓厚的创业气氛使得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学习效能感显著提升。高校通过引进企业进入校园的方式,让涉农专业本科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蔬菜种植、宠物护理、苗圃种植等实际工作中,与创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能够使他们对创业的认识更加真实、更加可靠。同时,高校在创业教育工作中持续开展的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更加让涉农专业本科生在创业环境、创业成功榜样、创业宣传等多元化的影响下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因此,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作用,是一种影响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重要方式。 三、 结束语 总的来说,创业教育对于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创业教育的影响不单单是体现在大学生的创业率上,其对创业心理的影响是创业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创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商业活动,创业所需要的能力、技能、心理素质并不是通过单纯的创业课程就可以灌输给学生的,因此,如何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所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与实践研究 摘要:将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了解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学校中的主体(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学校的客体(校园的物理环境、校园的文化氛围等)及其相互作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影响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因素,并从多种视角与渠道提出开发及培养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资本;创业大学生;培养实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势下,人才需求已从知识型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型趋势转变。变革教学模式,重构大学教育已成为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改革精英型本科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战略要求,是应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与激烈的竞争挑战的迫切需要。而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维度,作为创业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体成长与绩效提升的宝贵心理资源,是持续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与实践体现了社会适应性的教育质量观和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学的目标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从被动知识向关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的转变,实现了从重知识向重能力的转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对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心理资本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通过学校载体来传播和反映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学校在教学、管理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起到凝聚与激励、熏陶与感染、规范与导向作用。具备丰富活泼、协作开放的校园文化的院校能够更好的促进创业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有效发挥,在集体活动中能够不断进行个体间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渗透,可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其心理资本的培养影响深远。 (二)管理制度对心理资本的影响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是针对学校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要求所制定的条文形式的行为准则。学生的管理制度主要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形式和生活状态。譬如: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籍的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意见反馈的机制等。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是学生管理制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给每位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空间和尝试实践,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享受到平等的参与机会,是开发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前提条件。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现状与心理资本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现状及其在心理资本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研究表明,宽容、有节制且资源丰富的校园环境特征可以提升创业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应用型本科院校传承和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宽容与信任尤其突出,这种优秀文化氛围塑造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对心理资本的培养与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校园文化氛围中也存在诸如“功利主义思想”等制约心理资本培育的不利因素。这导致了一部分创业大学生“唯分数论”的功利心理,为获得高分采取不正当手段,从而致使对学习、创造等教育精神的偏离。另外,有些教师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训的创业教学课程持有消极态度,对教学前景存在一定的疑虑,缺乏乐观、自信的教学信念,这也造成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效果的不显著。再者,师生关系也是制约心理资本提升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半的创业大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存在潜在的权威心理。他们过于谨慎,尊重权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大多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这势必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降低,创造性的褪化。最后,同伴关系的制约。激烈的学业竞争因素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破坏了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必需的信赖、宽容、互动等因素。 (二)管理制度现状及其在心理资本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上,各种软件、硬件设施的因素导致学校的管理无法彻底、全面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教师与领导教育理念之间的差距,学校理念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局限,都致使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效果在具体实施的有效程度上大大减弱。其次,人事和财务管理制度上,如何通过对教师的薪资、奖励、聘用等评价体系上启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是亟待重视的问题。尽管学校在教师的培训及硬件设施的投入上做出一定努力,但其效果并不明显。与硬件投入相比,很多学校尚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还需要学校在财务制度上予以一定倾斜。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的思考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的学校环境 1. 积极营造有利于心理资本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是形成“支持型”校园氛围。托兰斯指出,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鼓励和提倡教师和学生发挥创新思维,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想法,给予学生更多用于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新的见解。二是开展有关创业、创造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学校要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活动来激发师生创造的热情,营造有创造性的文化分氛围如:科技创新大赛等激发师生的创造潜力,改善校园文化的精神状态。三是构建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创造性人际关系的形成。这就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地位和师生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教师要真正地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信任和尊重学生。四是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给学生一种自由、安全的文化氛围,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逻辑能力,应变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等心理品质。 2. 创新学校组织管理制度,营造创造性校园 一是重视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是创业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前提。采取灵活安排的方式,临时组班,不仅有增强了学生面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在培养课中,教学空间组合形式尽量设计成“小组式”排列法,让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体,使得学生的创造力等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形成创新性评价制度,解除当前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的束缚。研究发现,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现行的评价体系。促进创业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新的评价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包含考试评价,还应该包含能力评价。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切实贯彻创新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造力对培养大学生心理资本具有重要意义。在设立讨论主题时,做到让主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并且难度适中,保证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二)优化开发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创新体系 合理开发和提升创业心理资本成为改善当前大学创业现状的首要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大学生创业绩效的提升,应该从多维度和多视角来采取开发、培育措施,要研究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方式方法,从这一个层面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绩效的提升。主要有下面一些: 1.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普及创业知识为基础,以获得创业技能为目标,强调对心理资本的培育开发。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对创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时,把对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普及,对创业技能的提高和心理资本的培育与开发结合起来。又要在课程中有机融合心理资本的要素,通过提升心理资本来有效激发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失败,寻找自身心理素养方面的原因。促进其创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创业绩效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2. 充分研究对大学生实施创业引导计划的有效性 对大学生创业引导,要建立多层次多体系的有机共同体,要构建覆盖到全社会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优良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这些对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提升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业绩效产生积极效果。其次要建立企业导师制度,要组织社会上的成功企业家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企业导师的指导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创业成功率而言大有裨益。所以大力开展企业导师制,这对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绩效不高的现状问题,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3.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办学体制,创建“一体化、全过程”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契合度。依托学校和企业发展共同体,学科专业形成校企一体化、招生过程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管理的育人新模式。一是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来制定招生章程,按企业的用人需求来编制招生计划,做好招生宣传,做好订单式组班工作。二是依托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有效教学资源和双向融合的混编教学团队,共同来制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和建设课程资源、实施教学,共同制定评价标准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程参与。通过成立企业教学督导组,强化企业学期考核和顶岗实习前的综合考试,建立企业主导的人才质量评价制度。三是共同开展在校生岗前培训、顶岗实习、考核录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上岗的“无缝衔接”。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通过在课程教学、日常管理融入企业文化的方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行为。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企业文化课程与志愿服务,设定相应学分,促进职业素养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二是将企业职业规范融入到日常管理,进行渗透式教育。三是开展职业养成教育活动,支持企业树立服务品牌,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构建“三全”创业工作体系,促进大学生提高创业绩效 全程渗透创业教育,不断优化创业指导工作方案,强化生涯发展和择业观教育及心理辅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把创业指导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指导课程体系”;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和保障“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校区创业园、科技园的便利条件。构建创新创业服务链,从校内“大学生创业街区”实践起步,到“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孵化,构筑教育实践平台,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四、结束语 心理资本是个体乐观、希望、自信和韧性等积极心理状态与资源的升华与整合,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能力,它超越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一种积极的核心心理要素,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个体进行开发进而提高竞争优势。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在教育中推进以能力成长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生本教育的核心涵义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该理念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已有一定的运用。而在大学教育领域,本是以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但仍是以教师为主体,至今并未完全被生本教育的理念所覆盖。本文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具有实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对此转变,必须关注教学内容、评价模式、课堂氛围以及学习任务等问题。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大学教育 心理学 1何谓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最先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提出,其核心涵义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特色是还原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原有位置,力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体现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和规律,能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 而反观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则可看作是一种“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其课堂教学模式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以成绩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考评依据,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容易产生各种教育问题。 生本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课堂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以及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的指引者。因此,学生能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生本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自1999年开始研究者们已在国内、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小学、初中的生本教育体系,已形成一定规模,甚至有些科目配套编写教材。现在生本理念正逐渐渗入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同样必须实行生本教育。只是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很缺乏。 2生本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大学教育至今并未完全被生本教育的理念所覆盖,但大学课堂本身又是一个极其需要生本教育理念的地方。大学生是一群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人,并且在不远的将来就要进入社会独立生活与工作。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大学教育中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其作用和意义如下: (1)“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能对心理学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反思,以便进一步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以及现有水平的课堂教学内容。 (2)让心理学学生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中更多地运用自身已有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能力。 (3)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中,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能刺激他们思考。如果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接近现实情境,就能够帮助心理学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境间的联系。思考现实问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多次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能帮助他们提高组织、沟通、操作、口头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心理学本科生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的可行性 本研究针对心理学本科生,在这个学生群体中尝试结合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并辅以初步的实践。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现有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中小学,在大学中尚未有应用。那么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特别是在心理学本科生中,生本教育理念是否适用?如果可行,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即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这便告诉我们,所谓的教育并不能只是去追求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改变学生的内在能力。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当我们把理论知识忘却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只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这些指导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对我们的人生起到指引作用。 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应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这本身是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两个基本的方面来展开,探讨大学教育与生本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可能性的问题。 一是在课堂中将原有的知识与实际的情境和需要相结合。大学生需要学到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获益。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学习、记忆课本知识点是不够的。但这些课本中的知识点又是来源于前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因此,这些东西一定是有其价值的。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书本中的精华部分,还原成它原本的样子,可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对所授课程非常熟悉之外,还要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应用更新,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寻找到其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二是尝试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模式,将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讲演相结合。教师授课内容的变化会导致教学方式的变化。如果在课堂中增加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这部分内容,会加强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进行应用的动力,提高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及讲演机会,将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行展示,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锋与互动,让课堂氛围接近一次头脑风暴的会议。在讨论时,老师仍应保持规划、引导与管理的身份。 4应用心理学本科教育中实施生本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教育、咨询、研究、管理等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心理学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应用型的人才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锻炼实用的能力。因此,须依据生本教育的理念对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进行改革,着重解决下列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上的探索。如何为学生增加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其兴趣但同时又围绕课程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需要将注意力转向引导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转换,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更进一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问题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学生要通过思考,结合前面甚至更早前学过的一些知识内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培养其积极思考的习惯。这部分内容的把握要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并且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收集新的信息这些方法来进行完善。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进行相应的转变。既然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问题讨论这部分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在评价学生时对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反馈。以前的学生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加平时分的形式给出,期末考试大多情况下都是紧紧围绕课本内容进行考核,学生们应对考试主要靠记忆背诵。而平时分中的大部分分数,主要以考勤、作业等项目为基础,虽然课堂表现也会有加分,但仅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没有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如果以生本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应是对其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在课堂讨论与讲演环节中的表现能非常充分地显示其真实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甚至合作意识。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能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明确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对评价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学生课堂表现的相应分值。 三是课堂氛围的营造。加入学生讨论与讲演环节需要教师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大部分学生从前习惯的是听教师讲授,自己可能一直保持沉默,只有少数学生会比较活跃。而加入学生讨论与讲演的部分意味着学生们都要加入讨论,如何鼓励他们完成这项课堂任务是个难点。首先要给予这部分环节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展开充分的讨论,学习观摩他人的表现,让学生逐渐进入角色,并准备自己的发言,而后才能充分展现。这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歧视后进生,也不能偏爱优等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采众人之长,共同进步。 四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变化。学生除了要完成现有的课程学习内容之外,还应投入一些精力到对课程内容的准备与总结上。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们并不满足于了解课本内容,他们原本就希望能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因此,如果想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将与课堂讨论和讲演环节相关的内容作为课前作业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而在讨论后,要求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除了知识层面的内容,更要对自己的能力层面进行反思,督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本科心理论文: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教学及评估方法的探讨 摘要:现代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将理论所学应用于具体实践,导致学校人才供应与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相错位。由此表明,实践教学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实践教学及其评估方法梳理的基础上,以本校心理学院本科生为例,深入探讨实践教学的意义及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实践教学;评估方法;心理学本科生 一、国内外实践教学过程及其评估现状 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作为大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增加实践经验、培养综合素质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实操的基础环节。实践教学这一教学理论最初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乔布鲁斯和威尔共同撰写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及,它开创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先河。后来经过多个国家各大学的深入探讨剖析,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教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下面以教育实习为例,列举国外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典型做法。 美国高校的教育实习,强调自我反思和相互交流。即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可以完全地参与中小学生活,并且独立负责班级的各项活动,不仅要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交流思想,还要听取大学教授的指导,使两方面思想有机结合,做到融会贯通。 英国高校的教育实习主要分为非集中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形式。政府还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协作管理机制,由实习学校、地方行政机关和大学教育学院代表联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它作为领导机构需要为师资培训制定培训目标及原则。 德国高校的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引导试教阶段,实习生必须见习满四周后才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试教;二是独立承担班级教学阶段。在此阶段,一般要通过多项考试,一年后再次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并合格后才能成为正式的教师。 法国高校的教育实习强调自主化培训,具体分为熟悉性实习、陪伴实践实习、责任实习三阶段。整个过程通常持续两年,第一年开始熟悉性实习,实习生进入中小学,了解学校组织如何运作;接下来是陪伴实践实习阶段,两三名实习生组成一组,跟随一个该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分析,依照学生见习情况也可安排较少的教学辅助工作;第二年才可以进入责任实习阶段,实习生要单独完成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工作。 日本高校的教育实习体现在分散与集中两方面,分散是指把实习分散地安排到大一到大四每个时间段,把时间整体前移;集中是指每个时间段的实习要集中实施。主要分为三步:观察、参与和实习。 俄罗斯高校的教育实习强调连续性,他们把教育实习的连续模式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从大一到毕业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实习。与日本相似,他们认为连续性教育既包括基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还要包括能提高教师素养以及精神层面的各方面知识。因此,他们还邀请地方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参与管理,这大大地提高了教育实习管理水平和教育实习的质量,逐渐实现了教育实习的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 台湾地区某大学为了能对学生进行更加综合性和针对性的评价,实行“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为每个学生制作“师范生实践成长档案”。学生在观摩教师教学后再进行实习,每次实习后与指导教师开会交流经验,在整个实习结束后,个人成长档案也随之完成。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评估,代表性的有美国、德国和台湾地区。美国将评估作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对实习生的评价包括:学生对自己教的学生的评价、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大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和实习生自我评价。德国则将考试作为对实习生的评价考核手段,成为实习教师的前提条件是学业结束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若成为正式教师就要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这也是实习结束时对整个实习情况的考核。台湾地区的主要评量方法有:(1)观察评量。最常用的方式是以量表的形式界定,将实习生的行为表现以等级的形式予以评定,以四或五等为多。(2)实习生互评、自评表。互评通常是在试教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一组分配到各个教室,让他们彼此评述各自表现状况。自评是要求实习生自己制定工作目标,在完成工作后进行自我评量。(3)反思交流会。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量方式,给实习生提供了良好的双向或多项的口头沟通机会。实习生可以讨论关于教学中的教学计划的进行、教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使用、班级管理、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处理等诸多问题。(4)实习档案。就是将每个学生的作品系统地做成一个数据库,它能清晰地反映个人实习进展情况。实习生将自己的专业能力用记事本、照片、投影、录像、录音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整合为一份档案资料。它可帮助实习生在求职面试环节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定期评阅这份数据来了解实习生的实习进展情况,也能发现学生需要改进辅导的方面。(5)多元评估。比如由实习学校的班主任、学校辅导员、地方行政人员等提供实习需要改进的意见,通过多方面的教学研究了解实习中的优缺点,作为改善实习的参考意见,等等。 总之,我们认为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实习、评估三个阶段,见习阶段应着重于对实习单位的了解和融入,认真学习经验,为以后的实习打基础;实习阶段则重视实操的过程与能力的提升,学生要踏踏实实的完成实习任务,保证实习质量是重中之重;评估阶段则是贯穿始终的,在实习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汇总并且要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多方面的检验,有据可查,记录在案,供日后入职参考,从而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具体探索 以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最初我们的实践教学仅为大四的教育实习,非常单一且收效甚微。后来在大三阶段增加了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环节,把整体实践教学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在其实施过程中我们又逐步形成了双导师制,即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双向指导,同时加大了教育见习的学习和观摩领域,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见习岗位和选择空间,实践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在近几年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在见习实习的时候依然摸不着就业方向,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晰,对自身应培养的工作技能不明确。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我们提出了全新的实践教学改革体系。第一阶段:大一学年的基础认知实践,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如从2013年开始的“走进心理学、走进大师、走向心理学实践”系列活动,邀请各专业方向带头人向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传授学科学习经验,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第二阶段:大二、大三学年的专业能力实践,重视专业课程与分类实践教学的结合,开展长期、分散、有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这一阶段我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以各中小学为主体,也涉及心理咨询中心、社区、医院、监狱、各中小型企业等多个工作领域,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实践单位的选择,每学期初进行工作领域的调整。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实践教学课,每两周一次,一次为一天,保证充分的见习实习时间。将原有的双导师制进一步深化,学生与校外指导教师会有长时间的接触交流机会,让实习更高效。同时每学期期末进行阶段实践教学评价。第三阶段:大四学年,综合创新实践,制作个人实践成长档案,注重职业价值观教育和效果验收,强化专业技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逐步统一。 总之,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互相影响、互相深化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将理论所学更好地应用在专业实践中,也能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和深入理解。另外,实践教学还有最为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就业,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现在大学生面临的教育与实际经验脱节的尴尬问题,还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理性的就业观,让学生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盲目跟风,不眼高手低,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的专业技能也是对于大学生最为实用的。 本科心理论文:关于医学本科生对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要]医学心理学作为医生处理医际与医患关系的重要学科,早已为广大专家学者广泛重视。一方面,作为理解病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知识手段,医学心理学在帮助医生进一步地理解处理医患关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社会人,合理得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亦是十分必要,医学心理学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育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关键一步。文章通过对正在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医学院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对医学生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医学心理学;考核标准 1 方 法 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正在进行医学心理学学习的大四年级学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等医学相关专业。问卷由15道选择题构成,涉及内容包括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态度、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以及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问卷共发出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将数据录入SPSS 13.0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大到半数同学对待该课程态度较好,在其中有13人很重视医学心理学课程,认为其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该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认为心理学理论是“伪科学”而放弃学习。有超过60%的同学因课程中穿插有心理学电影欣赏部分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有趣的小知识而对该课程印象较深,仅少数同学对该课程没有印象。 2.2 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收获 调查问卷设置了三道有关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约13%的同学可以完全掌握,将近半数同学可以部分掌握,但仍有30%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听过。10%以上的同学认为该课程的意义大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是作为医学生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知识,30%的同学则认为其与其他考查课学科并无太大区别。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学习课程后能得到一定收获,有30%同学仅仅对心理分析、心理学冷知识有印象,极少数同学没有任何收获。 2.3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总体印象几乎为设置合理、课程单调、课程内容夸张荒谬各占1/3,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对于上课时间的设置也各持己见,认为在大一所有医学课程学习之前上、在大二学习了一部分医学课程之后上、在大学医学课程全部学习结束之后上,以及贯穿于所有医学课程之中四种意见几乎各占相同比例,其中在所有医学课程之前学习略多于其他。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超过半数同学认为授课方式很重要,要多增加与患者沟通及医学生日常交际方式的学习,仅少于5%的同学认为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达不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75%以上的同学认为授课老师负责投入,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老师讲授不满意。 2.4 学生平时对心理学的应用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应用中医学的情况调查,60%的同学表示平时仅在心理学微表情等有趣的小知识时有帮助,22%的同学表示看一些心理学小电影和书籍。极少部分同学经常研究心理学专业文献,或查阅心理学杂志。 3 分 析 3.1 学生对于该课程态度较为积极,较之前有明显改观 有超过半数同学对于该课程有认真对待的态度,在其中也有一部分认为该课程超过其他医学课程极为重要而特别重视。与以往文献报道中比较可见,或由于近年来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规范以及社会舆论对于医患关系的重视,医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的重视有了明显的提升。心理学电影欣赏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小知识往往是学生兴趣所在,也是学生能留有较深印象的部分。但该课程目前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也使得一些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认真的态度。 3.2 学生对于该课程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中对于该课程核心内容的抽查来看,仅极少数同学可以完全掌握,相当一部分则仅仅有印象。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由于该课程考核标准较为容易,学生一般不会利用课下时间复习或巩固,从而导致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欠缺;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于心理小实验上,其更侧重于实验现象而对于其深层次的心理学知识则掌握不熟。 3.3 学生对于课程设置意见不一 “医学心理学”虽有较长的历史,但我国课程的规范化却时间不长,课程设置方面较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较为集中的意见还是在于教学形式的设置上应更加丰富多样,反映出来的问题多为实验分析部分,形式合理但执行力不足而导致课堂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对于现象与理论相联系的重视不足,缺乏对学生理解知识规范的指导,而对于一些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则更缺乏约束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停留在“听故事”阶段。另外,对于考核形式,学生也乐于因该课程简单的考核而减轻总体课业的负担。课堂要求不严,考核简单都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约束力,但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而总体上并无较多反对意见。 3.4 该课程对学生及医学心理学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不大 对比学生学习前及学习后对医学心理学态度的变化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学运用并无实际意义上的改变,对于社会上舆论关注的热门医患关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关注度,有一部分同学无法给出医学心理学的理解看法。一方面,对于一部分优秀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而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早已形成习惯,其在该课程的学习之前早已掌握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足,使得学生从该课程的收获有较大局限性。 4 解决措施 目前,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与积极性都有较大改观,改变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关键则在于让该课程的设置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4.1 改变课程时间的设置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各持己见,因此让该课程的授课时间更具弹性化是解决的关键。首先,在入学教育阶段增加一定的医学心理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早期的医学实验有更多心理学方面的认识,也便于在当时医学新生有较大热情时让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合理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其次,在保留目前大四年级学习“医学心理学”主要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医学课程中增加相关的医学心理学部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4.2 适当提高考核标准 在不增加学生实际负担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要减少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增加对学生心理学运用的考查;其次,可以将课堂中学生对实验理解程度表现以一定比例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基础知识考查的减少,避免了学生因大量机械记忆基础知识增加负担,重点考查学生的认识理解,也可以督促学生重视课堂内容的学习。将课堂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也可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课堂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课堂。 4.3 丰富课堂形式 虽然目前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是完全以老师讲解为主,但其还存在有形式单调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实验也被普遍反映过于形式化,缺乏真正的意义。首先,以教师与学生活动各占一半的比例安排课堂内容是较为合理的。教师应以最简明的方式用半节课时间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或向教师提问。其次,要求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是很重要的也是目前尚缺乏的。不仅约束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也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应给予对医学心理学兴趣较大且平时表现优秀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向全班展示的机会,可以是心理学小实验,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丰富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5 结 论 随着社会舆论对医患关系关注的进一步增强,医学心理学的运用越发受到人们尤其是医学生的重视,而在本科学习中,科学有效地完善其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的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达到启蒙的作用,使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本科心理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探讨 摘要:目前虽然高校培养出许多心理学专业的人才,但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十分让人堪忧。很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针对学生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目前国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综艺电视节目上,都出现了心理咨询师的身影,许多企业也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然而和目前所出现的现象相违背的是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十分让人堪忧。有关网站的调查显示,应用心理学专业在2015年度已被列为本科红牌专业,即最没用的十大专业之一。因此改变当前形势,根据社会要求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心理学人才,仍是困扰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目前从我国的高校培养形式来看,心理学专业大多都设置在医学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他们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是从这两类高校毕业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心理学专业属于理科专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得到的都是理学学位,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习了很多医学课程,甚至参加了临床科室的实习,但是由于授予学位的限制,毕业后却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因此他们也没有机会到各个医院的心理科工作,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出路。同样师范类院校培养定位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高,大多学校只配备1~2名心理教师,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都没有配置专门的心理教师,即便那些在中小学就业了的学生,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也陷入到既没有专门的心理学课可上,又无法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的尴尬境地。 2.教学模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突出“应用”二字,基本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很多课程依旧是采取教师“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同时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偏向基础和理论,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上,加之缺少足够课程的实践环节,这就造成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心理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同时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大多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且这些人员大多都从事理论研究,这就造成了心理学领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人员,有许多都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由于他们自身都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因此他们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1.广泛调研、明确培养理念。培养理念处于整个培养模式的最顶层,关系到整个培养方案的成败。因此,要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确定明确的培养理念。所以,心理学专业的领导,应该走出学校,到各个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需求有的放矢的设计培养理念,从而使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被社会所接受。 2.建立核心课程体系群,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都遵从了“大而全”的原则,特色不够突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都比较浅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学校应用学专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凝练特色,在特色的基础上建立核心课程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学中比较核心的课程知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基本知识结构。 3.突出课程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要想使心理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应根据心理学学科的特点,多开设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实践课,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技能课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固化、吸收,使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的变为自己知识。这样,高校就必须围绕这些技能课程重新设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着实验和实践技能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评等为主线制订培养方案,提高实验、实践课程授课比例,同时相关教师应围绕培养方案从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能立即到相关行业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从而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1.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强化“应用”理念。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上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对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浅显,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即使在观念上已有认识,但受条件、环境、基础等因素的限制,应用教学的重要性也只停留在表面阶段。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认识,彻底改观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让所有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认识到“应用”的重要性,摒弃以往闭门造车的做法。同时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应用”为核心,将实践安排贯彻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着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差是心理学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想真正摆脱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专业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积极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二,组建专职实验教师队伍进行实验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第三,通过引进的方式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心理实践工作者指导实践教学。 3.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目前有不少高校所设置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都存在实验室功能单一、现有的实验设备类型和数量少且设备陈旧等问题。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改变人们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的误解,加快人们对心理学从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第二,实验室完整的设备可以扩大心理学专业开设实验课的规模,大量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模式,使过去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吸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建立面向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关系到整个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完全可行的重要问题。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必须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建设。基于此,本文提出“1+2+3+5”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基本建设思路为:围绕“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维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五会能力的培养”来搭建实践体系。“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两个方向”,即适应社会需求,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覆盖“职业心理辅导”和“社区心理辅导”两个方向;“三维课程体系”,即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形成由心理学素质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第二课堂构成,充分实现心理学素养与专业技能联动的“核心+实验+实践”三维一体课程体系;“五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在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五会”能力,即搭建会讲、会做、会策划、会宣传、会咨询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5.加强社会联系,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深入实地的了解社会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围绕专业培养方向建设一批专业服务能力强、行业分布合理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教学基地应涵盖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服务三个类别,具体包括如:幼儿园、中小学、居委会、家庭教育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管理结构、早教机构、各种企业等。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这三个类别的机构进行实习、见习等活动,既可以使这些机构充分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又可以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使学生实习结束后能够回到学校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层面与不同领域社会需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学校应与各实习基地签订专业实践指导协议,聘请有关负责人和指导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定期召开实践教学工作研讨会,共同讨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培养规格。 本科心理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摘 要: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包括创新意识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三个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必须突破几个障碍,一是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二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标准化思维,三是所学知识无活力,四是重知识教育轻人格塑造;大学阶段是重新激发大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科技学术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人格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迫切地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对培养造就大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和举措都不够到位,致使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这类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1]。在心理学界,创新和创造性或创造力被视为同义语。根据前人的研究基础,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应该包括创新意识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三个内容。 (一)创新意识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激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或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兴趣,创新的动机和需要,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2]。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时,应该具体把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几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培养与发展。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3]。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及其学生认为,发散性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他指出发散性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势的影响)、流畅性(指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想出各种不同的念头)和独特性(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4]。由此可见,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时应注重对其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辩证思维与批判思维、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等进行培养,尤其是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三)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指一个人创新过程中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创新个性特质,属于创新心理素质结构中的个性系统,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洞察力、责任感、事业心、自信心等。林崇德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中外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而且是一个特质培养。正如马斯洛所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因此,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障碍 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必须先扫除几个摆在眼前的障碍。 (一)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 许多人一提到创新,就会把它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活动相联系,认为创新只存在于高科技等领域,并总将创新代表人物与学界、政界、商界的名人,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比尔盖茨等联系起来,这是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的一种表现。 其实,创新应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呼吁,人们不要将创造力当做少数人具有的特权,而应该将其视为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殊品格加以研究[5]。 (二)应试教育造成的标准化思维 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思维标准化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要参加成百上千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如此“身经百战”之后,习惯了凡事均按照标准答案思考和解答,原本有的一些灵感、悟性、想象力等都被消磨殆尽。学生思考的独立性、灵活性、独创性、答案多样化、答案新颖性、求异心等均遭破坏。 根据岳晓东的研究,一个人的创造力发展大致会经历扼杀期―标准化期―非标准化期,扼杀期主要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期间形成,标准化期主要在中学教育期间形成,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这一创造力下滑的局面开始有所回落,思维开始走向非标准化期[6]。由此可见,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摆脱标准化思维,重现创造力的重要时机,但由于前两个时期的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将面临极大挑战,必须冲破思维标准化的障碍。 (三)所学知识的无活力 知识无活力化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质上是知识吸收的僵化[7]。知识无活力化的概念借自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知识价值论”,它泛指那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被吸收而不被运用、检验或重组的概念”。与此相反,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曾提出“有活力的知识”的概念,它强调实践效用正是知识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知识活力化的基础是提高知识的运用及其价值。 知识无活力化会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学生会机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不善于加以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持漠视态度,对跨专业的理论设想嗤之以鼻。当学生吸收到的知识是死的,了无活力,感觉知识也毫无用途时,学生就会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于学用结合的练习,终而增强思维的惰性。 (四)重知识教育,轻人格塑造 人格是心理素质中最深的一个层次,它的形成是长期而复杂的。从教育层面分析,这与我们的教育一贯重知识教育而轻人格培养有很大关系。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的目标都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分数成了衡量的重要标准。学校的课程开设与安排都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进行,鲜少有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及思维训练等课程。许多学生参加奥数班、课外兴趣班等也都是从功利角度出发,为升学多添一份筹码。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途径 尽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面临各种障碍,但大学四年是重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时期,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必须结合学校实际,采取一些适当措施。综合分析,至少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林崇德等人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8]给了很大启发。该理论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的学习动机,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要多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和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同时,要重视把所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中,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科技学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仅有课堂教学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还不够,我们应该开辟使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深化发展的园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补充、调整、完善、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科技学术活动都是学生课外活动中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一项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其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目前,社会上经常开展诸如科技大赛、技能大赛、智力竞赛、语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许多高校都在举办科技学术节、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如果组织学生集合专业特点和技能特长参与其中,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收到创新思维的影响和熏陶,而且可以从中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林崇德教授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学生,其创造力水平也高[9]。研究者们还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能改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些研究结果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全新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途径,即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创新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因此,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体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培养大学生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护理教学论文:简析高职高专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论文关键词]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教研能力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向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高职高专护理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重构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能力。 护理学是研究人对疾病、健康的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是随病人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随着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各院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这一改革的深人发展,向护理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护理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外,还应着重培养以下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胜任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 一 跨学科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护理学科不断地发展,护理的指导思想已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随着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护理的有效性不再局限于打针、发药,而在于能够提供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参考,以伦理为准则,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逻辑性的临床判断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行为。护理的角色不仅仅是照顾者,还是咨询者、教育者、计划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提供服务和教育。因此要求护士的知识面要更广,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教师需要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除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法学等与护理专业相关联学科群的综合知识,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因此要加强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她们出去学习的机会,使护理学科国际化,并向多方向发展,加强师资交流,取长补短,更新知识。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能力 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只在学校承担护理课程,较少有机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变化、发展缺乏了解,与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年轻的学校教师,更缺乏把握临床护理状况的能力。同时临床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治疗方法也可成为课堂讲课的内容。如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胰岛素笔及动态血糖仪等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广泛应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就可以补充这些教科书中还没有提到的临床新知识、新业务,让学生在进人临床之前,就对目前临床新进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人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医院、社区等实践基地已有较完善的护生、进修生及护士的管理和带教制度,但缺乏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相关制度,因此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如学院要求医院科室对教师严格考勤,在护士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解最新医疗进展,教师要听专家查房,参与病案讨论;要从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日程安排中熟悉医院管理模式;参与轮班,以了解各班次护士的责任。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考验,它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多媒体运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护理学的教学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摆脱了过去机械的记忆背诵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较难集中注意力的局面。如在“烧伤”一章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易于把皮肤的组织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烧伤的一度、二度、三度烧伤,既可以通过烧伤到哪一层组织结构图展现各种烧伤的程度,也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烧伤的红斑、水泡、焦痴。烧伤的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呼吸道烧伤的处理,通过图片、视频可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吸收。同时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多种,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所表达的内容产生质的飞跃。如我们知道外科护理学是与手术有关的临床教学,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必需重点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无菌技术的要求,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外科时能够很好的掌握手术过程,单纯靠板书和简单的操作示教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学生可以掌握穿手术衣、外科洗手、戴无菌手套、清创和换药、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及传递等方法。使用多媒体播放手术录像,可以将手术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因此护理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向高职高专的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学习或参加计算机培训,具有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和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使语言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 教学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现代护理教学对护理教师的专业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要求教师会教,还要善研,才能避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顺应护理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护理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同时提高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端正态度,使她们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要形成一种尊重护理知识与护理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激发护理教师的热情。学校应加大宜传力度,增强教师科研意识,让教师树立起“教师即是研究员”的新观念,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质,逐步完成从“教师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加强护理研究方式的培训,优化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加强师资交流,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水平,实现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结合的教育特色,促进教育与研究共同发展。 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与之相伴而来的挑战和机遇是高职高专护理师资队伍发生质变的动力和源泉。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与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护理实用人才。 护理教学论文:浅谈 三阶梯 校院合作办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江苏省南通体臣卫生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适合学生、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最有效的见习和实习方法,建立了“三阶梯”的校院合作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提高了见习、实习效果,促进了校院双方的“互利双赢”,使文化课与临床专业课相互融合,真正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精神,提高了护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三阶梯;校院合作模式;护理教学 多年来,江苏省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始终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衔接与促进,积极探索有效的校院合作办学的形式和手段,无论是五年制高职还是四年制中职,都能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即能接触临床,由浅入深地接触临床、认识临床,逐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护理专业,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巩固理论学习,培养人文精神。目前,我校已与南通市东方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通市学田街道社区卫生院等建立了定点集中见习的校院合作模式,从2006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三阶梯”校院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三阶梯”各阶段校院合作方法 (一)第一阶段 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专业课教师就进入医院的仪表和行为等提出要求。(2)语文教师就见习后的作业提出要求。(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介绍临床有关知识。(4)学生在临床见习以及见习后按要求写作文。(5)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批改并组织演讲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就个人仪表、行为等打分;任课教师就作文及演讲活动打分,有个人分和小组分;临床教师就见习内容进行考核打分。 (二)第二阶段 医院专业见习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提出见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送学生下临床,与临床教师及专职下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交接,并不定期下临床进行检查。(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进行下临床前的再次介绍并提出要求,将学生分到各个科室轮转,安排负责任、有经验的带教教师进行专职带教,8小时内管带教,8小时外管生活,每天进行查房等。(4)学生在临床见习时每天记见习日记,写见习小结,临床见习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5)回校后由专业课教师批改见习日记和见习小结,并和班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主题班会、设计见习小报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按评分要求表进行打分(含临床带教教师的评价);组织召开座谈会,由学生自己主持和谈感受;设计见习小报。 社区专业见习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提出见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送学生下社区点,与社区教师进行交接,并不定期下临床进行检查。(3)社区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进行带教。(4)学生在社区见习时每天记见习日记,写见习小结。(5)回校后由专业课教师批改见习日记,并和班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主题班会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按评分要求表进行打分;组织召开座谈会,由学生自己主持和谈感受;社区带教教师加以评价。 (三)第三阶段 专业课教师制定实习计划请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讨论滚动修订计划实施:(1)召开动员大会(含师生和家长),提出实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到各点送学生下临床,与临床教师进行交接,并每月定期下临床检查一次。(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完成临床带教任务。(4)学生按要求到各科室进行实习,每两个月回校一次进行考核。评价要求:每两月一次的考核成绩;各科室出科考试成绩;实习结束回校的综合考核成绩;带教教师的综合评价;毕业考试成绩;执业资格考试成绩。 校院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校院合作是职教思想的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是模拟状态下所不能完成的,也是有限的书本和课堂教学所不能阐述清楚的。校院合作可以缩小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境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抽象的书本、学校教育中走出去,领略为具体病人服务的真实感受,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强调操作前要评估病人,要注意与病人沟通交流,而在实际课堂练习中,学生面对模拟人不知道如何评价、如何沟通,通过见习有了一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沟通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能够较坦然地面对模拟人如同面对真人一样,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沟通。 校院合作有利于系统规范见习行为,提高见习效果在开展校院合作办学之前,我校也探索了其他几种办学模式,如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散安排在市区几个见习点,每个点由一名教师带队下临床,而带队下临床的教师主要由临床教师担任,但有时由于人力有限,这项任务也交给非临床科的班主任担当。这种模式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见习时间短、人数少,医院不够重视,不会配备专职的带教教师,不会讨论见习计划的优劣;另一方面是即使每个点配备的带教教师是临床课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基本上是在学校上课,与医院的联系主要通过电话,因此学校制定的见习计划往往行同虚设,学生抱着玩两周的态度下临床,明显影响了见习效果。另外一种模式是由学校开具介绍信,学生提前两周放假,就近自己联系见习医院,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干脆不去见习,开学时从医院开具一个见习证明就算完成了见习任务。由于是自己联系的见习医院,这些医院有的根本就没有带教的资格,这样的见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校领导多次组织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探索新的校院合作办学途径。经过校领导的多方联系、协商、比较,最终确定与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办学,进行集中见习。为了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双方领导进行了多次磋商,积极组织筹备,全校各科室整体联动,服务于见习学生,并多次组织护理学科教师下临床与临床带教教师就见习方式与计划进行协调、沟通,在充分组织和筹备的基础上,于2006年上半年组织了第一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集中见习,两个班每班见习两周,吃住在医院,安排一位护理学科教师全程陪同,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的责任制模式。带队教师8小时内下临床进修,8小时外与学生同吃同住,指导学生每日写见习日记,晚自修答疑并解决生活上的琐事等。两周见习结束后,校院双方领导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总结和反馈,例如医院向学校反馈学生在见习中存在的问题、见习计划的调整内容、见习带教教师的安排等,校方通过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将相关内容反馈给医院。校院双方经过多次协调、商讨,就见习的方式、见习计划达成一致意见,为2006年下半年第二批高职学生和2007年上半年第三批中职学生的基础护理见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三轮的基础护理集中见习,2007年上半年双方又组织了第一批专科学生护理见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见习前的组织协调工作和见习结束后的总结反馈工作已经形成制度。良好的组织运行机制使见习行为系统化、规范化,明显提高了见习效果。 校院合作有利于校院双方的“互利双赢”校院合作实现了从“一方求助”到“双向互动”的转化,促使校院双方“互利双赢”。一方面,从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来看,要充分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是做得很不够的,即使今后有了经济实力,全部在校内建设这样的设施也是不经济的和不必要的,所以从学校方面而言,校院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医院为了提高自身形象和社会竞争力,必须强化自身素质,而系统带教是强化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可以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减少护患矛盾,改善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临床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医院的生存能力,因此说校院合作是“互利双赢”的最佳选择。 校院合作可促使公共文化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临床教育融合学生下临床见习,每日所记日记对临床教师而言,反映的是见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如何融会贯通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去;而对于基础课教师而言,这一篇篇日记就成了一篇篇记叙文、说明文,里面字、词、句的对错,专业术语使用得恰当与否,语法是否合理等就成为现成的素材。我校基础课教师将学生的见习日记作为讲课题材,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真正体现了基础知识为临床教学服务,同时基础课教师就相关专业术语主动请教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也会主动听取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课教师的意见,通过这种互听互学,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校院合作办学不仅让校院双方初尝甜头,更使学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当然,这种模式还只是一个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不断总结得失,使校院合作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校院合作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生命力。 护理教学论文: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年5月-2010年5月的护生作为对照组,2010年6月-2011年8月的护生作为观察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实践和理论技能的护士,将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 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临床护理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是带教老师帮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临床技能的学习阶段,也是临床护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过程的实现,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也应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本次研究将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在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和理论能力护士的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临床护生20例,其中女18例,男2例,年龄22-2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中本科6例,大专3例,中专1例,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中本科6例,大专3例,中专1例,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指导的临床教学方法。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差异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首先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根据临床教学大纲中的学习时间要求,安排好实习轮转顺序。护生到达各科后,要求带教老师按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带教。护生出科前,对其进行学习能力考试,护理部对改组护士在各科的实习情况进行信息统计分析,做好记录。观察组在充分总结对照组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的临床教学方法。 1.2.1 护理教学评估 首先选择带教老师,应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标准,对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讲课能力、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合格者定位带教老师。护生在到院后进入科室前,应由护理部根据临床教学大纲要求对其进行统一的考核,了解其知识水平,对不同学历的护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熟悉掌握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本科室实习计划。为使护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科室,待护生进入科室后,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应分别和个人谈话,了解其性格特点,根据其性格特点将其分配给合适的带教老师,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1.2.2 护理教学目标 护理教学的目标是实现教、学相长:①训练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教学水平、沟通能力、专业理论的临床教师队伍。②护生通过8-10个月的带教实习,掌握临床教学大纲要求的技能和知识。 1.2.3 护理教学措施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①学习过程中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转变带教老师的教学观念,使其更注重与护生的交流。根据护生实纲要求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在交流中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重要性。②护生在早期实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以至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在护生初到科室时,需秉持热情的态度,详尽的向护生讲解科室的环境布局、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护理常规和安全知识等,消除护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其尽快地融入科室。③安排护生查房,并由护生采集病例资料、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定时汇报病例,讲解某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原则以及护理措施等,带教老师可给予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得护生可以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理论课之前,指导护生查阅教材和文献资料。课后,指导学生养成记实习日记的习惯,将临床实践的感受和体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殊病例以及学习情况等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日后查阅。④定时对护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对于表现不理想的护生,带教老师要及时帮助护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对其掌握不足的地方,要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讲解。多用鼓励性语言,消除护生的消极心理,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⑤根据带教老师和护生双方的 求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教学方案,最后做好临床教学手册记录。 1.2.4 护理教学中的问题 在护生实习过程中,应定时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验收,密切注意师生双方的心理变化、思想表现及实际工作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解决。对于护生初入临床表现出的不能较好的处理患者的问题、不敢实际操作等紧张害怕的行为,带教老师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护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最终解决问题。 1.3 疗效评定 依据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交流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满意度等资料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p小于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交流能力、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各方面满意 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体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护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临床中对带教老师和护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显然以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临床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的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更能令患者和家属满意。 参考文献 唐薇,胡丹.实习护生护患沟通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杂志,2009,10(23):2805. 陈翠屏.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356. 李秀川,胡佳雨,张继红,等.以护生为主的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 宋超杰.护生在临床中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机会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5). 护理教学论文:外科护理教学PBL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对中专医校的外科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PBL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文章主要研究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PBL;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0引言 PBL最早起源与美国,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在我国的医疗教学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现阶段,PBL的应用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但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推进我国的医疗发展。 1PBL教学法概述 在我国的外科护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实际病例作为主导进行教学,这就是PBL教学法的应用。PBL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向,如此,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使其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体现在外科护理领域,就是使学生围绕某一个专题或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发挥主要作用,利用自己已知的知识主动的进行研究,教师则在一旁进行适当的指导。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并逐渐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观念。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同,PBL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与我国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要求不谋而合,这也是其能够在外科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PBL的教学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其以后的护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现阶段,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医护人员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以促进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虽然PBL教学法给传统的护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使护理教学更加贴近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但是,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PBL教学法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自控力较差、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其次,一些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学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而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再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资源缺失,尤其是在教材方面,现有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PBL教学法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此外,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金紧缺、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也是影响PBL教学法切实实施的重要因素。 2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合理分组。在PBL教学法中,小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对各小组的人员配置不够合理,经常会出现按照成绩分组,按照座位分组,甚至让学生们自行决定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是不利于PBL教学法的实施的。小组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若各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的教学工作将会很难进行。对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科学的进行分组。在护理教学课程中,像肿瘤疾病的护理、休克病人的护理等等,都可以应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以静脉高压患者为例,一般来说,这门课程主要设置50分钟,教师应该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均匀的进行分组,为了方便配合,每一组应该保持六名左右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分组,一方面,能够满足小组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讨论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使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学生的共同成长。2.2合理提问。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对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缺乏创新观念,问题的引导作用得不到体现,更像是对课堂学习的记录,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此,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引导作用,合理设计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其次,教师应该将病例在课前的前几天发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的进行自习与准备,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心脏病人的护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病人的初步诊断结果是什么?”“病人主要有哪些症状?”“在进行心脏病的护理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心脏病病人的护理知识进行掌握。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形式,一方面,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相应问题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并且,通过问题的引导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了其团队合作意识。2.3合理课堂设置。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往往会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给学生传递大量的知识内容。如此,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大大减少,学生的主观思想得不到发展,经常会带着很多问题结束课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对此,应该利用PBL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们发放教学资料,学生在课下对教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课堂上,主要就是对知识的消化过程,这在极大程度上节省了教学的时间,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医疗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护理作为现代医疗教学中的重要教学门类,已经得到了医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PBL教学法的应用,对护理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促进护理教育的发展。 作者:吴小雯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本文在阐述情景教学法概念、特征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强化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运用策略: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概述;中职护理教学;运用策略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1、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在上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A.S.Hornby,这样看待情景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要先把新单词和句型引入学生,以铺路对于阅读,然后开始处理文章”。在他看来,“教师必须将新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起来,引入新知识学生。”1989年,以“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为题发表的论文对情境教学法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作者布朗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和运用知识,能产生真正的意义。知识不应该脱离它的环境,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使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从此,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刘世胜认为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创造一定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或半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来的专家学者提出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情境教学。因此,情境教学法除了在观看说话、听以及看书外,而且还看动态图像与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把场景放到屏幕上同时播放录音。这样,学生就会有亲临现场的感觉,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去理解相关知识。 2、情景教学法的特征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教师也能生动地解释知识并创建场景。情境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真正的实践场景。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有如下几点:(1)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灵魂,也是具体的场合或语言存在的场景。这些情景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创建的。它们可以用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用手触摸到。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直观性是情境教学法的第一个特征。另外,当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来进行教学活动,将抽象地知识用图片或者实物来进行展示,使得理论知识更为生动形象。(2)情感和感知之间的平衡。情感与感知之间的平衡揭示了学习过程的本质之谜。情境教学法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教学情境以及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感到厌烦,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并且相对加快了理解教学内容的进程。(3)寓教于乐。著名教育家乌希斯基曾经说过:“那些被迫学习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失去掌握知识的意愿。”根据人性的特点而言,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做某件事情。因此,所有的精力和学习都不应该与娱乐分开。只有当学生们具有加强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有前进的动力。通过创造实际情况,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枯燥的学习模式,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教师创造的情境往往都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地方,情境教学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想法,使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从而通过运用所有的智慧来认识和吸收相关理论知识。 3、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能够激励学生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从上述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特点来看,情景教学法较为直观、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创造环境来渲染课堂气氛,进而刺激学生的器官。学生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无意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长期以来,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过分地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法克服了这些缺点,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课堂上使用情景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情景是对文字的一种动态、实景反映,相较文字而言更具有直观性。文字往往需要读者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情景是基于文字产生,而其产生的环境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不同的文字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含义环境。当使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简化学习内容,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内涵。(3)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大多只是单纯地对书本知识进行讲授,学生虽然也能理解相关知识,但是其缺乏无法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无法很好地运用相关理论去解决问题。护理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操作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职护理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能在实境的情况下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其在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强化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护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当前中职护理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中职护理的教学水平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从护理专业的本质而言,其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实践技能。就传统的课程设置而言,相关人员过分地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实践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到相关医院进行观摩学习,为其学习相关知识创设真是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中职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使得其课堂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师也缺乏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采取相关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就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的相关知识。 3、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中职护理教师在进行护理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与时俱进,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设备进行情景教学。就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观看护理实际操作视频来真实地了解护理的具体内容。另外,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课程,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护理的工作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该重视情景教学法对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张锋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保证护士具有专业知识,从事护士职业的人必须持有护士资格证。然而,如何顺利通过考试而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使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笔者通过对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整体考试趋势以及考题方向做了具体分析,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复习重点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提升教学质量,以此来提高护士职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 自1995年起,国家开始实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制度。到2009年,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在毕业当年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最近几年,护士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在毕业后只有在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所以,学校应当充分分析当前的考试趋势,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 1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趋势分析 在2011年以前,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显示,在考卷中,妇产科护理学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是15%。在2011年,国家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妇产科护理学的比重从原来的15%降到13.9%。研究近两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妇产科护理学的内容,在专业实务中占15%,实践能力中占14%,试题较易、易、较难、难得比例是5∶2∶2∶2∶1。所以,对于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不仅对学生考试通过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2加强考前辅导 2.1制订考前复习计划 学生在校学习的第四学期结束后,学校会安排到医院去临床实践。由于实习实践比较紧,学生很少再有时间进行系统的考前复习。根据笔者对连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护考通过率的调查(见表1,P 0.05)得知,通过率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对学校2014级和2015级的学生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两个年级学生的入学分数线以及入学时的年龄平均在15~16岁,均为初中毕业生,自学能力较差,在日常授课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妇产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护考通过率明显提高(见表1、表2)。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充分表明考前复习对通过护考的重要性。特别从表2中可以发现,2015年、2016年护考通过率比之前二年都显著提高,并且逐年提高。2015年与2016年护考通过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这说明妇产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逐年突显。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进行考前辅导。根据各类科目在考试大纲中所占的比重来安排具体的复习课时,提高护考通过率。 2.2充分把握大纲考试重点 为了提高护考的考试通过率,就要充分把握大纲里的考试重点。笔者认真分析考试大纲以及历年考题,划分考试重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考卷的设置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以及以常见疾病为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考前辅导时,要充分研究理论考试的命题范围并结合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分析执业护考中妇产科护理命题重点。 2.3充分了解考前学生的心理情况 学生的心理也是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护士执业考试的了解程度。在考试前,由于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过多,心理素质较差,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正常复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疏导心理情绪。 3改进教学模式 3.1改变授课模式 除了必要的考前复习外,改进教学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就是要改革授课方式。2011年的护考实践能力模块中A1型题目只占21.2%,病例分析题占78.8%,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临床案例,将知识点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图片、角色扮演、案列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在知识点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安排相应的习题,通过练习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2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对于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考试题型可以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进行设置。由教师建立考试题库,考试可以从中提取考试题目。并且在考试之前,不再给学生划考试重点,让学生自由复习。刚开始,学生的成绩可能会很差,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比平时更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将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并不重视学生的平时考试成绩以及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平时抓紧学习,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可以适当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并计入到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当中。平时的成绩包括平时考试的成绩、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完成程度,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由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并将这几项按不同比例进行设置。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保证学生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 3.3加强课后的教学评价 为了保证学生日常的学习成果,在班级里可以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并在每个组里安排一个组长,一来是让大家相互监督,互相学习;二来是让小组长监督大家的学习情况,了解组员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小组长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并且将学生没听懂的知识点也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4实习期间巩固复习 学生去医院实习的时候,是真正到一线去接触临床工作,将书本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最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如果出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询问,查缺补漏,将知识点弥补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联系书本知识。这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要将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了督促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能够不断复习功课,教师也要跟实习医院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在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实习内容出一份试题作为考核,定期对实习生进行护士执业考试模拟考试。 3.5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生考证意识 既然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学校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专业并且让学生明白这个专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这份工作保持一份敬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兴趣所致,积极主动去探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考证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护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护考。 4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学习医护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护考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顺利参加临床工作,并且护考的通过率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应当根据护考大纲以及历年考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以提高护考通过率。 作者:黄燕婷 江晓思 单位: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 【摘要】透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时常遗留教学内容、方式陈旧,实训质量不高等弊端迹象,长此以往,将无法保证今后为妇产科室培养输送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兼优的人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决定在理清当前我国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弊端的基础上,联合实际探讨日后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方式,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教学主体重视。 【关键词】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学弊端;改革方式 以往我国中职院校的妇产科护理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乏味,未能照顾到学生实践应用需求。为了确保今后为该类专业毕业生开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实现妇产科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紧密贴合结果,在中职院校组织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工作,显得势在必行。至于具体的改革要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所详述。 一、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问题梳理 在中职院校妇产科专业就读的新生,往往都是初中毕业生,这类群体本身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妇产科护理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学习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偏重于理论机械式背诵记忆,并不能做到灵活和高效率地实践应用。而结合临床实践对比发现,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两类弊端:第一,未能合理强化学生对妇产科护理知识的分析、概况和综合化表达技能。第二,课堂中讲解的理论知识出现和临床操作严重的脱节现象。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此时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尽管说已经大体上掌握了解剖、生理、健康评估,以及基础护理学等内容,但是却始终停滞在专业课程初步碰触阶段,特别是利用标准化程序为有关病人实施富有针对性护理方案的理念,未能得以完全化创建。而至于说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就更加是极度缺乏了。 二、新时期下针对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课程予以科学合理化改革的方式解析 (一)强化教材建设实效,确保教学内容和妇产科护理岗位需求的灵活对接。即督促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妇产科护理岗位各项规范要求调查、掌握完全,同时定期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莅临指导,保证以实用性原则为基础,针对既有的教学内容加以细致化筛选和妥善性整合。首先,依照现阶段妇产科护理岗位要求分析,教学内容方面宜将一些不常出现的妇产科护理内容予以适当程度地删减,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过程中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单元;再就是考虑将分娩镇痛的麻醉和护理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予以添加。其次,妇产科护理专业本身保留强烈的特殊性,为了避免今后上岗之后和病患人员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问题,中职妇产科护理课程上还有必要凸显出人文护理等内容。如此一来,参与该类课程学习的人员便会自主提升其人文关怀素养,保证时刻强调以病人健康和隐私权利为核心,将人文关怀切实贯穿到整个护理活动之中。(二)革新教学引导模式,提升妇产科护理课程整体教学实效。核心要点就是在克制以往单方机械式灌输行为的前提下,保证联合各式各样必要的教材内容和规范要求,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其间务必要注意案例、问题、角色扮演、情境引导等教学模式的灵活高效率穿插,这样一来,才可以保证顺利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识,为今后他们完善化的临床实践思维和技能舒展,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首先,如在开展理论教学活动环节中,作为现代专业化的中职妇产科护理课程指导教师,有必要预先完成临床真实病例的精细化筛选任务,并确保以此为基础性指导媒介,进行各类相关教学问题设置。长此以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主提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其次,在实训期间,教师可以考虑配合角色扮演、各类代表性临床情景模拟演练等途径,令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护士存在的必要性,至此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并不断强化对所学专业的热衷态度,为日后和患者和谐交流、提供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等目标贯彻,奠定基础。最后,在精细化选取沿用有关教学引导模式过程中,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教学手法加以改良基础上,全方位推广沿用时下最为高端的教育技术设施。如大力引入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图像资源演示,进一步确保原本过于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能够变得愈加有趣和细致,方便学生进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熟练地记忆之余,令该类专业课程教学实效大幅度提升,并且加快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可靠性临床实践技能的舒展进程。确保上述工作处理完毕之后,还有必要构建起理论和模拟临床考核交互式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即要求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合作构建起完善化的题库基础上,客观检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理论考核与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接轨使命;再就是定期在模拟病房之中组织学生扮演病人、家属、护理人员等各类角色,借此评价该类专业学生借助护理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进一步展现他们较高等级层次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类双向的考核模式,不单单能够改善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职业资格的通过几率,同时更为这类学生今后更加理想地适应各类临床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人员,要时刻树立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理念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效用。长此以往,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之余,为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培养供应更多专业化的妇产科护理人员,避免以往医患关系过度紧张等问题的重复衍生。 作者:蒋娜 护理教学论文: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企业需求、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从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出发,阐述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现代学徒制的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中职;护理教育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师徒形式为主传授和学习专业技能的教学手段。过去,学徒制教授形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一度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学徒制内涵发生重大变革,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其推广应用过程中,许多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科学地引入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已然成为中职护理教学改革的趋势。 1现代学徒制概述 1.1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中职学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以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形式,对学生展开专业技能培训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交替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后,大概会有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2/3的时间则是在企业培训。培训期间,学生享受学徒的待遇,中职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权益完全由法律合同进行保障与维护。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以在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现代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操作性。 1.2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评述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中职教育与传统师徒教授形式相结合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此后便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学徒”在五百人以上大企业中的参与率已经超过了90%。再如,瑞士已经逐渐形成了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培训部门共同协作的“三元制”培训模式,其中,企业主要负责提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要求,而职业院校与行业培训部门则负责对学生培训标准的制定,三者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相关中职学校及企业对其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例如,2013年11月5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华恩共同宣布成立“爱亲学院”,这是对现代学徒制的初步探索。另外,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2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 (1)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一方面,在中职护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只负责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几乎为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专业操作技能教学中,课上一般教师只演示一遍,学生课后得不到专业的操作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将无法提高。(2)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学生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一些中职护理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至于专业操作技能,则需要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不过就是做一名护士,所做工作是为病人打针、送药、测量血压等简单工作,并不需要具备较强专业操作技能”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不上心,学习效果差。(3)一些中职学校的考评机制存在缺陷,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考评,对于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考评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根本不涉及。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操作技能练习、实验课堂学习。然而,护理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中职护理专业考评机制势在必行。(4)学校实验教学设施、设备陈旧,不能很好地与时代接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是中职护理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但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我国许多中职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场所,实验教学设备配备不齐全,相关实验仪器十分陈旧,导致学生在校内无法得到良好的操作技能训练,无法熟练、规范掌握现代医疗设备具体操作方法和规程。 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特色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其中,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最终要解决的4个问题是:企业招工困难问题、企业用工稳定问题、雇员收入问题以及雇员自我价值实现问题。在高度重视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师傅带徒弟”这种古老的技能传承模式又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际上,“师傅带徒弟”这种非正规的职业培训模式在现今仍有施行(例如美容美发、厨师面点等相关行业),但由于这种非正规的培训模式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又没有统一的行业评判标准和独立的培训时间,因此并不具有普及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现代化的师徒关系作为一条纽带,有机地将中职教育机构与企业培训机构连接在一起,并最终使双方达成合作,互利共赢。 3.1多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中职学校、学生分别签订两份合同,用以保障整套教育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在企业与学生签订的学徒合同中,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培训期间可以享受到的一切合理待遇(包括一定的工资待遇);其次,合同签订双方应当合理合法地履行自身教育、培训、学习等相关义务,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而在企业与中职学校签订的合作合同中,需要明确企业与中职学校双方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结束后对学生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培训认证等方面证书的授予。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试行过程中,中职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所或几所有合作意愿的医院,就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明确医院进行现代学徒制培训的师傅、方式、时间等方面内容,同时让学生与师傅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带给他们的各种好处,使现代学徒制能够顺利实施。 3.2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基本框架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思路,试行四段式培训机制,让学生在体验企业文化的同时,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充当“学徒”的学生在医院至少要取得25个学分(1学分8学时),并且尝试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2)改革招生方式。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可与医院联合开办“冠名班”或“订单班”,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章程、人才培养方案等。(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中职学校护理专业需要按照学生在医院的相关工作进程和学习要求,设计并安排相应教学活动,并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由各专业主要负责,在医院工作实习的技能培训则由医院主要负责,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学交替,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3.3实施培训 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可按照具体情况采用个别导师制或集体导师制。具体做法:每一位参加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进入医院后,会随机分配一位师傅,即直接导师,学生跟随自己的直接导师开展工作,并受其领导以及其他多位师傅共同培训指导。例如,护理专业一班40名学生进入医院后,根据医院具体情况会被分配到不同岗位,假如被分配到外科护理的学生有10人,那么这10名学生每一人都会有一位直接导师,此外也要接受另外9名导师的培训指导,以充分保证学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解答。 4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系统化的现代学徒制运营模式 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校企双方合作成立现代学徒制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中职学校领导、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以及合作医院的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确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合作医院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及其他综合素质的要求,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明确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责任与权利,并最大程度地保证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合理权益。 4.2校企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在改革教学模式、制定师傅指导与管理制度、确定学生学习状况考核评价指标时,应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在构建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护理实训、现场教学等,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要求中职护理教学以护理过程为导向,以解决专业护理问题为目标,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4.3校企合作办学,共建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式,促使校企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建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包括医院开展护理工作所需的各类医疗设备;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应保证实训基地的学习环境能够模拟医院工作环境,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关系,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训基地教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中的“教”与“学”和医院工作环境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5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应用成效与挑战 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学生来说,不仅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提供培训的医院来说,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低成本的储备性人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不仅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一举两得。然而,在中职护理教育中应用现代学徒制还面临着以下挑战:(1)学生与师傅之间只有法律约束,师傅对于学生技能培训质量并没有重视的必要,同时对于师傅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不完善;(2)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完全是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之间的行为,没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行业部门的参与;(3)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人数有限且流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发展。 6结语 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在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进入合作医院实践的方式,加强与医院师傅之间的交流,增加实践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应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安排和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使现代学徒制成为中职护理教育的一种新常态、新手段。 作者:郭云 于冠群 单位:青岛第二卫生学校 胶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护理教学论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级某大学护理本科实习护生128名,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64名),实验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带教;对照组应用传统方式带教。结果两组护生基础、专科理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操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意度的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提升自学能力”“教学气氛活跃”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能力有提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护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护理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对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将之成功应用于医学教育后,即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老师在教学中以“意义构建”“情境”“协作”“对话”为手段,发挥护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的在于使护生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该研究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级某大学护理本科实习护生128名,已经轮转2个临床科室,对基础护理理论及实践操作已有了解,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64名),两组护理课程理论与专科实践技能学习计划相同,带教老师年资、职称、学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实验组应用建构教学模式带教,在专科理论和护理操作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以消化内科6个主要疾病的护理和10项专科护理操作为教学内容,设立8个教学任务,10个情景。①确立知识框架,由带教老师向护生讲解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观察内容、诊疗方法、用药,并演示专科护理操作程序,强调注意事项。②设立情景:设立真实诊疗情境或创设情境阶段,真实诊疗情境指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见习真实病例,创设情境是指带教老师患者代替患者与护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护生进入具体情境,由老师抛“锚”,即提出与情境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最紧急的护理操作是什么”“肝病患者扑翼样震颤怎么办”“下三腔二囊管的患者面色发紫怎么办”等。③自主学习:让护生结合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激发护生的求知欲,推动护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由老师启发引导并适时提示,鼓励护生独立探索,将新知识融入已有框架。④协作学习阶段:由高年资护士组织护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相关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语言的表述能力,达到逐步补充、修正、完善护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的目的,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带教,即由高年资护士为护生讲解消化科疾病的特点、用药、护理等学习内容。 1.3评价方法 在两组护生出科时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操作考试,考核内容及方式相同。考试均为百分制,分别统计两组护生单科成绩≥90者;科室实习满意度为护生实习手册的科室实习满意度下属条目,勾选做答,分别对两组护生做答人数进行统计。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的比较,基础、专科理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操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意度的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提升自学能力”“教学气氛活跃”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能力有提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对知识的建构,以提升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消化内科使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够具有以下优势。 3.1促进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以往临床护理工作的传帮带教学模式重“理论”“操作”“义务”“责任”,往往把实习护生看成是空着头脑进医院的知识容器,强调在短时间内由临床带教老师将专科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填鸭式灌输,而忽视了实习护生在以往日常生活及学习形成的即得经验、心理及社会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灌输者”转变为“引路者”,尊重护生的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累积,强调护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避免以往凭借死记硬背导致的所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脱节的状况,力求护生不仅学会知识应对考试,并且能够在实际中做到应用自如,以提升护生自身的自我评价和成就感,激励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得以不断更新与拓展,对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所助益,符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3.2易于创建积极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基于现实问题情景下的一种主观探索活动,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地创建贴近临床实际工作的人文与自然情景,护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以缩短掌握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间的差距。同时,充分利用医院环境的特殊感染力使护生亲身感知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激发护生的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尽快实现其“旁观者”向“积极参与者”角色的转换。期间教师通过适当引导护生对不同护理的问题的看法交流与讨论,在强化专科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学习成员间的合作、互动和交流,培养了护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并对护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3.3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护理带教偏重于将既定的护理理论及操作程序灌输给护生,忽略了对护生的具体应用及应变能力的培养。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带教老师示教操作技能后,通过情境设立、引入个案、确立问题,护生可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操作各个环节进行独立的思考、讨论,在此过程中,将新习得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并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主动搜集、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推理、交流,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护生创新及演绎的能力,使护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僵化的识记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中国的护理教育学者应该考虑如何将其与中国本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其固有优势,为现代护理教学提供更好的媒介。 作者:张璐 马玉贞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血液肿瘤科 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院急诊科 护理教学论文: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我校的100名护理学生以及10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一个学期后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学生教学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品管圈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保证了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的人才,值得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普外科;护理教学 0引言 什么叫品管圈?品管圈是指在工作中为了解决问题并提高工作的效率而成立的小组,主要有相同、相近或互补的人群自发组成的数人一圈的小团体,目的是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的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品管形式。我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但是在普外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操作不规范、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等原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且理论与临床并不能很好的结合。因此,我校临床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并由高年资教师带教,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校的100名护理学生以及10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其中工作15年以上者6名,11-15年2名,5-10年2名。两组学生上学期成绩并无显著差异(P 0.05)。1.2成立品管圈小组。实验组由5名带教老师和50名学生共同组成品管圈小组,首先确定组名并设计圈徽。推选年资最高的2名带教老师作为组长和辅导员。活动主题为增强带教意识,提高带教质量。整个活动流程按照PDCA循环实施。具体为:P阶段:选定主题、拟定计划书、设定目标;D阶段:对策实施与检讨;C阶段:效果确认;A阶段:检讨改进。具体的方法(圈名、主题选定、现状调查)如在急性阑尾炎的讲解中,首先确定小组名为成长圈,圈徽设计为一双手捧着一颗嫩绿的小苗,意味着呵护学生茁壮成长。活动主题为增强带教意识,提升学生兴趣、在讲解完后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总结完成后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1.3分析影响因素。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鱼骨图法找出影响因素。具体为:①带教老师影响因素:基础知识不扎实、操作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对带教工作不重视、缺乏相应的临床工作经验;②学生影响因素:对自己不够自信、主动学习意愿不足;接受能力较差。③硬件因素:多媒体设备不完善。1.4实施方法。针对以上分析出的影响因素采用“5WH”模式进行实施,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在哪儿做怎样做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法。1.4.1加强教师的知识培训:学校在假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去相关医院进行见习培训,培训完成后由组长检查笔记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考核。1.4.2规范操作流程:教师认真学习操作流程后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操作项目考核,并将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于操作不熟练的学生有带教老师单独指导,通过此法提高操作技能。1.4.3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当更加重视实际的临床教学。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刚开始不要给过于繁重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可以慢慢适应,增强信心。1.4.5讨论与总结:在模拟训练完成后进行有关的讨论,从而让学生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掌握训练时首优、次优的护理问题排序原则,指导学生明确在抢救的过程中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从而找到最佳合作方法。 2结果 2.1理论成绩考核。学期末进行理论成绩考核,内容为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关知识,考核后发现,实验组平均分为85.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技能考核。学期末对学生开展技能考核,实验组平均分为9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3对学生的调查。经过研究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从国内外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品管圈活动在护理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会上,组员和组长在轻松愉快的分为中交谈,使得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此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和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组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的身后的友谊从而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对今后的工作也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此次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应用品管圈活动后学生的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品管圈活动可以使临床教学得到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和带教老师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操作更加的规范和熟练,提升了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我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了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的目标。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品管圈活动对普外科护理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今后可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各个科目的教学中。综上所述,通过对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分析中可以发现,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有熟练度不够、资料不全面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以期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护理教学论文:外科护理教学临床观察能力培养 摘要: 外科护理教学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具备较高的临床观察能力为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决定因素,也是优秀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在外科护理教学学生临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外科护理教学;学生临床观察能力;培养 在医学类的专业中有一门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那就是外科护理学,由于外科的病情一般变化起来都很快,所以要求相应的医护人员拥有非常强的临床观察能力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可以从患者非常细微的变化中观察并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以往为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老师们也都是费劲心思。在临床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非常的困难,以下就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来探讨外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观察能力的策略。外科护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由于紧张、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些不重要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医护人员,这个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自己进行临床观察,再结合患者的叙述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可以正确的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变化,那么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呢? 1有的放矢,明确观察目标 老师们应该制定出非常的观察任务以及说明观察目标。例如:在介绍外科手术用具时,就应该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这节课需要他们记住所有手术用具的外观、用途等,并且指导学生依次使用所有用具,让学生再动手的过程中熟记所有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们所定下的目标越具体,效果就会越好。 2独立观察,优化学习效果 其次就需要培养出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虽然老师制定的目标越明确,最后学习的效果也将会越好,但是也仅仅是针对前期的学习,后期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进行,且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只有自己积极主动,才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以后,就要开始慢慢鼓励学生制定观察目标,培养自己的独立观察的能力。 3激发兴趣,融入经典案例 再一步就是要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拥有自己独立观察的能力之后,老师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护士这项工作,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老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去观察并思考案例中的解决措施,通过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4利用实践,促进主动学习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些小型的实践比赛,让学生在老师设定的案例情境中去发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还能激发出学生之间的竞赛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还要给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基础知识体系,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丰富且扎实的理论基础,那么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观察,想要得出病情结论那就更不可能了,因此,老师在培养未来医护人员的时候一定不要顾此失彼,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再配以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模式,就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优秀且称职的白衣天使。 5掌握方法,指导护理实践 在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时,教授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又何来观察能力一说呢。作为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只有进行有序观察,学生才有可能完全了解患者所表现出的所有症状,并科学判断患者病情,当然这样的有序观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标准的规定,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即可,在此期间还要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在观察患者的病情时,如果顾此失彼,往往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式。其次,在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实现耳鼻口共同,因为在外科护理工作中,很多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只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到,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学会跟患者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了解一些隐藏的症状,提升判断的准确性,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后的工作。 总之,拥有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对外科护理学生是非常重要。目前,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这一能力的提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很少有机会得到观察能力的锻炼。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教给学生观察技巧,以整体提高护理能力。 作者:全胜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手术室护理教学应用 摘要: 目的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7例,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效果。结果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在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及护理操作成绩等方面相较于比较组学生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手术室护理知识,提升学生护理技能,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三级护理教学;手术室护理;应用 下文将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探究组中,女32名,男5名,学生年龄从18~24岁不等,平均年龄(22.2±2.1)岁;比较组中,女33名,男4名,学生年龄从19~25岁不等,平均年龄(22.3±2.5)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治疗方法 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选择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选择方面,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护理专业知识,扎实护理技能,及有做丰富护理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护师;二是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一级管理:该管理任务主要由护士长负责,其工作主要内容有,全面把握带教管理工作,制定科学护理的带教方案,以及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手术室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等;二级管理:由带教组长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教学管理方案,对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结合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教方案进行改善和修正,同时负责对学生的考核;三级管理:由带教老师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即带教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带教老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2.结果 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31名(83.78%)学生非常满意,有6名(16.22%)学生满意,没有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15名(40.54%)学生非常满意,有17名(45.95%)学生满意,有5例(13.51%)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疗领域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医疗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实习学生的实训教学,提升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从而提升护理实习生的综合素养。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手术室护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之一,当前其在我国大部分医科类高校中都有开设,该课程是以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提升人类身心健康状况的学科,尤其是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中,由于该科室具有人员复杂、护理专业知识面涉及广等特点,因而该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手术室护理技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要求,有着很重要意义。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根据护士业务能力及经验划分为护士长、带教组长,及带教老师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带教老师采用一对一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护理技能的示范,其对于提升学生护理理论及实践能力,有着显著效果。本研究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因此该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 作者:周素真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护理专业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要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力求培养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主要论述在新理论的指导下,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朱林美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护理教师教学体会浅论 [摘要] 医生护士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以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职责则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医疗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完善的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理念深入人心,为使护理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和医院均在不断探索。作为护理学教师,也是任重道远,须知自己的责任包括全面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塑造职业修养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学校和教师须做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护理教师教学方法、工作职责等方面浅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 护理教师;教学体会 1教学手段不失旧同时不忘与时俱进 1.1“填鸭式教学”不可全丢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教育家爱凯洛夫提出的,在我国应用广泛。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论学校还是社会,不少人提出应放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认为此呆板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要求。他们认为填鸭式教学只是生硬地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严重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对于医护学事业来说,笔者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是不可缺少的。医学和护理学的专业性强,很多知识精髓必须承师教授,才能少走弯路和不进入死胡同。尤其是目前中职教育规模空前拓展的情况下,生源质量逐年下滑,较难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不愿学习或退学,更别说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如此就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情,顾此失彼,难于达成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的做法也要通盘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填鸭式教学的典型特点是直接告诉人家“是什么”。这对于护理学专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弄清“是什么”恰是激发他们去探究“为什么”的前提。诚如“血栓栓塞”会造成血流受阻,影响组织、器官功能甚至坏死,学生才会有去弄明白“血栓为何会形成,如何形成”的欲望。当然对填鸭式教学如生搬硬套,那也是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模式,应与时俱进。在课堂上,切忌死板地“一言堂”讲授专业知识,可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或情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俗易懂地授课,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助课堂的轻松 护理专业内容丰富,各学科彼此可涵盖穿插的医护知识繁多。传统呆板的粉笔黑板板书加讲解的教学手段授课效率不高,每堂课都有急匆匆的感觉,师生满意度均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方式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其复合了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不仅使内容变得生动,而且形式多样,让学生耳目一新。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心系统设计,可使看似杂乱散漫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病种之间构筑知识联系点。此有效合理的知识联系会给学生减轻很多学习阻力和压力,便于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的内容。 1.3启发式教学树立创新意识 填鸭式教学因其一味灌输的缺点为人诟病。为使学生从过多被动的填鸭式学习中解脱出来,提高其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是已被证明教学效果好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并提升学习兴趣,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授各疾病患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时,应让学生不要盲目背诵课本,可启发他们根据临床表现,找出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并正确提出护理诊断,进而提示相关护理措施,使教学内容顺理成章,自然串连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教学手段及形式的改革,但职业教育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新型人才和新型劳动者,岗位需求决定培养出来的人不应是被动工作的“机器人”。故启发式教学不只是纯粹的教学需求,也是当今时代职业岗位的要求。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探索,而不是停留在已学知识的层面上。“授之鱼,更要授之以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体现在护理技术、护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护理设备的完善。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4灵活引入PBL及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课堂单调、效率不高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则有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然而作为初入接受职业教育学生而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多是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宜引进问题式教学法即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法,应用形象生动的护理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护理理论感性化,启迪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以致用能力,也可助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在教学中渗透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 2011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较大改革,对考试内容等进行了整合,增加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编排上涉及了多科目,考试中临床病例题(A2、A3、A4型题)量明显增多。为顺应这些改革和变化,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尤其是临床护理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卫技劳动者为目的,以护理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岗位专业应用能力,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渗透到具体教学中。通过近年来的各种教学改革,学校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名列全省卫生中职学校前茅,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以及学校的招生工作。 2明确教师职责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职业是从事培养人的并需要专门训练并有专门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专门性的社会服务性职业,不只是一份谋求个人生计的职业。其更担负着培育人才和劳动者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要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全身心融入到这个职业当中。职教教师必须拥有“爱心、事业心、责任心”三颗心,使学生、教师和教育受益,必须调动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学校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明确教师责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对于护理专业,护理学生的能力则直接体现在日后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专业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行为不仅要求她们应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而且要具备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相应要求该专业敎师也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知识,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同身受并领悟到职业教育的深邃内涵,教学质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所以,“双师型”教师是护理职业教育的需要,是时展的必然。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或护理执业资格证将是最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更是最终的发展趋势。医圣张仲景“大医精诚”告诫我们真正高明的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优秀的护士同样需要具备技能过硬和良好修养。“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王桂英老人是护理行业楷模。她说过“别人的一生可能做很多事。我用一生做了一件事——为护理事业做了我该做的事”。其虽已逝,她的事迹却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护士,要时刻把患者的安危与健康放在心上,要时刻了解患者的需求。只有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才能做好护理之事。这也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护理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而且其他各方面的职业素质和修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要彻底领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要使学生树立为大众健康服务以及一切以患者为先的思想,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劳动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传递者,还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应成为学生心灵火花的点燃者。 3困惑及思考犹存 3.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在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拓展的今天,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目前,只要具备初中毕业就可报读。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接受能力较弱,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方法不对头,甚至学习目的不明确,无学习动力,致经常出现不愿学习或被动学习情况。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提问学生时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如此必然影响教师施展某些教法的效果。笔者觉得,在招生时适度设立中考分数线门槛或进行招生面试为一妥当做法。 3.2教材因素 近几年,教材的编写形式、内容取舍均有了长足进步,内容编排上、版面设置上以及知识体系方面均体现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多能紧扣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紧密联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使用中仍会不时发现,有些教材或其中的少数章节还存在着内容多、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弊端。一些内容还不能完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及工作需求相吻合,部分内容编排顺序稍欠合理,有些数据则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书上所列不一致。 3.3教师因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较好。各学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导致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教师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和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甚至缺乏岗前培训。这与职教师资培训机构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条件缺乏专业标准及准入制度以及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缺乏认识等有关。如临床专业教师讲授内、外科护理时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不足。对此,不少有识人士已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策略,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实际措施。我们应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定会活跃已经占整个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事业中。 总之,近几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占有较大份量的中职护理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使这项事业发扬光大,步入良性循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做出共同努力。 作者:刘庆红 单位: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精神科护理教学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精神障碍对人类的困扰日益增多,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精神专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从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以及课程特色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设计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 1课程定位与目标 1.1课程定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日渐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精神健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精神科护理学已成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并被列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范围。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与复杂性,使精神科护理学内容多而抽象,故这门课程常常被学生认为难学、教师认为难教。精神科护理学设置在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前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如心理学基础、药物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了常见健康问题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护理和人文关怀知识、技能;平行课程包括妇产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成人护理、护理综合技能实训等,平行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科护理的理解,但也会对精神科护理学特殊性的把握形成偏差。通过学习精神科护理学,进而为学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1.2课程目标 国内外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公众,一些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消极的认知态度[1-2],而公众和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歧视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及预后,故在制订课程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正确的态度。 1.2.1知识目标 (1)知道精神障碍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工作方法;(2)知道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及临床特征;(3)掌握对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知识。 1.2.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各种精神症状;(2)能与精神障碍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同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3)能够在医院、家庭及社区进行精神卫生宣教。 1.2.3素质目标 (1)热爱精神护理事业;(2)理解并关爱精神障碍患者;(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2.1课程教学理念 遵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主线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遵循“教、学、做”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期实现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首先以“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本位”为依据来确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其次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第三利用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并将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 3教学内容设计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总计48学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易丹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第二版),辅以精神科护理学本科、精神病学本科教材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资料等为参考。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3个原则:以精神护理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取内容,经过相应的选择和处理后制订出实施性教学大纲。例如,近几年本地地质灾害频发,因此适当增加了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 3.2教学重难点及授课方法 我们在实施性教学大纲中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详细划分,并提出了尽可能有效多样的授课方法,如针对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全真或仿真环境下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神症状的识别既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全讲授的方式学生反映教学枯燥,相似的症状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加入游戏,课前让学生分组预习,重点症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堂上小组间竞赛,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讲点评重点症状,比较易混淆的症状,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强化对症状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临床见习了解学生识别症状的能力。 4教学资源 针对我们与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共同存在的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把握学院拥有两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优势,将临床心理科医生作为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后援,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指导方式将两所医院具有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背景的医护人员纳入兼职教师队伍。本课程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兼职教师6名;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5名。其次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能充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实训中心既有各种临床常用仪器与设备,还有多间理实一体化教室,有利于教师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教学。课间见习的医院是川南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见习过程中,学生在有丰富精神科护理经验教师的指导下接触患者、了解患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强化。 5教学模式与方法 5.1教学模式 采用教与学、课堂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化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临床职业情景、培养临床思维,可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5.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对授课对象的详尽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实践操作技能较好,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服从性较好。因此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方式,如理论课程教学采用“三讲二结合”原则,即理论教学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模拟病房、模拟患者来编排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患者角色,鼓励学生质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按“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心理与生理因素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等章节的学习均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倾情演绎,课后学生纷纷表示今后一定恪尽职守,防患于未然,善待患者。 6课程考核与评价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我们采用全面、可控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法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阶段学习效果评价(一学期评价2~3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课堂用基础在线题和能力升级题进行检测)、表述能力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言、讨论、总结进行评价)、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等,教学效果则主要由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学生调查及测评来全面评估。 7课程特色 整个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了两大课程特色:一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依托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法。今后我们将加快新教师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微课、慕课,继续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打造特色鲜明、教材先进、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培养更多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罗劲梅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教学培养管理思考 【摘要】分析现有艺术硕士教育教学培养管理模式的现状,结合我校的主流办学特色,借鉴国内及国外目前艺术硕士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对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方式进行重新构建,建立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配套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将通识教育传承发展,使我校的艺术硕士教育站在高起点上开展起来,这对提高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识教育;艺术硕士教育 一、高等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艺术硕士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1次全体会议通过并批准而设置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规模和数量方面都有所扩展,但是相随的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问题也日显突出,特别是由于教育观念、培养方式、办学条件限制等原因,导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影响了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所以说,高等教育一直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且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以至于同在一个大学而在不同学院、或在同一个学院而专业不同的教师交流沟通很难。这种学科单一性,专业单一性虽然有利于深入地进行某方面的研究,但它不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对我国现行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问题应该加以反思,对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等都需要重新定位。虽然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我国艺术硕士教育起步晚,面对培养更多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要,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中问题日显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二、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紧密相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博雅教育是适合劳心者的教育。劳心者就是不做他人的奴隶,也不当工资奴隶的劳力者。博雅教育应追求自我而受教育,而非追求外在的需要而受教育。博雅教育是以训练一个有思想、文雅的人为目的。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概念相关而理念不同,通识教育的涵义比博雅教育更为广泛。通识教育的英语名称可译为“GeneralEducation”,早期多译为“通才教育”。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现代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重点在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打破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与人文气质。就课程开设而言,通识教育就是在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与原则、方法,由人文科学的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建立共识,发展出高层次的学识,掌握与沟通信息,了解他人及社会化的能力。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其心灵将会更开放,思维更为广阔,适应能力更强,在变迁剧烈的社会,更具包容才能,从而个人的整个人生更为清新活泼并得以健全发展。 三、通识教育的研究思路 (一)加强学校特色课程与选修课程 大学是培养学生的圣地,毕业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能力、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还要具备创新精神。而这必须靠通识教育来完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已经形成了“崇德、务实、求是”的办学特色,依据太行山精神,是所有师生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学习的生动写照,是通识教育的源泉。为此,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要加强选课引导,将我校学校特色与选修课相结合,使学生对学校及我校雄厚的历史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清楚作为该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充分体现课程的引导性作用和特色。 (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教师尤其是名师积极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开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与科研合作;此外还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重视加强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各种专业比赛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并以学分的形式给予肯定,使学生拥有大量的选择余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三)充分重视专家教授的参与,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 倡导资深专家教授的参与,使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与专业化的健康轨道。因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涉及到社会科学,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等各类学科知识的融合,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适用性、发展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专家教授在这方面拥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及学术智慧,他们参与通识教育的讨论到决策的整个过程,会站在全校的高度,站在高等教育的高度,科学的规划,严格的论证,并在实施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条件许可时还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等的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通识教育。 四、结论 依据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学科建设基础与特色,我们制定详实科学的课程计划,是艺术硕士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其中涉及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队伍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通过了解历史的变迁,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充分的反思;而通过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所以,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更高境界的把握。 作者:喻珊 卢国新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类硕士生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与此相适应,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艺术类硕士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收获颇多。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以求教于广大的同仁及学友。 二、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研究生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各地各校都不太统一。有的学校用的是《大学英语》①及其相关辅导教材,有的用的是《新概念英语》②,还有用的是公共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如《研究生英语》(上下册)③,有些学校则自编教材。而专门针对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材目前还未出版。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三四册,共学习一年。由于采用的是普通大学的公共教材,内容程度偏低,专业性不强,于是教师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到因材施教,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此外,目前市场上虽然也有一些艺术类的英语辞典,但普遍缺乏权威性,不够规范。例如《英汉汉英艺术辞典》④2、《英语音乐基础知识》⑤、《美术英语》⑥等。因此,有一些专业术语很难查得到,如广西壮族音乐中有一种体裁叫“尼的呀”,词典中根本就没有。此外,一些专业词典则不具备艺术类专业英语学习的功能,如(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⑦。缺乏有效的词典工具更增加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 由于许多艺术院校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招生,所以在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当中,很多艺术院校在师资力量及相关的培训上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掌握情况,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上的特殊之处,教学方法单一,存在着“灌输式”的简单教法,有的学生就称自己被老师当成了小学生来对待。老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自己的课,很少注意到下面学生的学习动态,缺乏双向交流与沟通。这种僵化而保守的教学模式自然引不起研究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经常是沉闷而又乏味,学生学习得非常被动而吃力。同时,很多艺术院校在图书馆建设中也很容易忽视英语学习读物及英文核心期刊的配置,也给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不得不自己掏钱到外面书店购买,甚至到大城市去搜集资料,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一,普遍底子较差。为了照顾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考生的特殊情况,国家在录取时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另外,学生来源广泛,有些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些是工作了好几年才考取的,还有些则是没有接受正规大学教育,靠自学成材的。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已经结婚生子,年龄偏大,更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因此学生入学时英语普遍较差,且差别很大,听说能力也不强,要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英语要求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笔者在本校曾进行了一次统计,2001级研究生共11人,第一个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学生只有2人(我校要求,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2级17人中只有3个通过,2003级24个人中也只有9人,比例相当低。许多学生考了好几次才拿到四级证,甚至以前还出现过因没有四级证而拿不到硕士学位证书的情况。至于六级证,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拿到。 第二个问题是学而不致用。很多艺术类硕士研究生都感到,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用不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当中,收获不大(例如美术学中的国画专业研究生,此种情况更为明显)。为了学好英语,他们要花 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难免与专业学习相冲突。有的人甚至戏称自己要变成英语专业的学生了。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关键就在于学生的专业英语程度差,所学的英语到最后很少能用得到。长此以往,他们就很难接触并了解到当代国际最新最权威的学术成果与动态,因此也就很难跟上、甚至超越相关学术研究的步伐。 四、结语 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的建设,尽快出版一批针对艺术专业特点的教材与配套辅导资料和读物,组织相关专家编纂出版一套具有权威性的艺术类英语学习辞典。第二,建议有关部门将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集中培训,重点是改革艺术类英语教学教法,突出专业性与实用性,加强艺术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第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自己也要调整英语学习的态度与心态,认清英语在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刻苦学习,学以致用。只有如此,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学习才能获得新的提高与发展。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教学艺术硕士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当中,其中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备受关注,而教学的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就目前情况看,教学艺术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学艺术未受到重视。我们完全可以说,不具备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因此,在艺术课程改革中解决艺术教学中教学艺术化的问题刻不容缓。 教育教学必须具备艺术性往往是许多人所忽视的,而在具体教学中对教学的艺术化问题的思考更是淡漠的。在艺术教学领域里,对于教学的艺术性问题,可能思考得多一些,但是常常有这样一个误解,想当然的认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由于所教授的内容是艺术本身,那么教学就自然而然、也毋庸置疑地具备了艺术性,艺术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艺术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艺术美的形式、传递美的本质,并和学生一起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因此艺术领域的教学更需要让教学遵循艺术审美特征,让教学审美化、艺术化。而艺术教学的艺术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是艺术的,而且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结果等都应该是艺术化、审美化的,是符合美的规律的,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的结果都是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息息相关的。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艺术教学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共同探讨与研究。艺术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艺术审美特征,缺乏艺术性,教学的内容艺术含量不足,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都是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的、突出的问题。在艺术教学中,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没有完全贯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没有融入在教学的细节中,教学的内容、方法,都没有得到艺术性的深化、艺术性的整合和创新,或者,即便教学的内容是艺术的,但是教学的方法却是非艺术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只附在教学的表层,甚至完全脱离了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很多艺术教师对艺术和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同时缺乏教学艺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教学理念、方法陈旧: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艺术化形式教学的能力不高。 探讨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化的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必须从艺术谈起!对艺术和艺术的本质的研讨是我们阐述艺术领域中艺术化教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 艺术是人对真实世界审美认识、精神掌握之后的意识和表现,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物化的结果。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艺术通过人的精神动机和精神活动认识体验世界,展示所获得的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进行的创作和表现,同时将这个过程和结果物化。这种认识活动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个性化的精神和情感主动作用于客体对象,同时对客体进行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同时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艺术就具备了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等形象性的特点,同时所塑造的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美是艺术的灵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一般地说,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 1.实践性和主体性 2.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和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艺术概论》p102页) 7.自由性 8.真实性 下面我们简单阐述艺术的审美本质 深入全面地把握艺术的本质,是我们探讨艺术教学和艺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美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来源于现实美,又形成一种高于现实的美,这种美是需要人的意识和精神去审视、感知、体会才能重现的一种抽象的美。艺术中所蕴含的美是我们无法用具体的言语和文字能够表达的,可以说是无法翻译的,这种不可翻译性使得艺术的美必须直接面对人的鉴赏和判断。“美”的面前如果没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一颗审美的心和欣赏美的情感,那么“美”的价值就会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因此,审美是艺术美存在的依托,艺术美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审美的问题是贯穿在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的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的欣赏,可以说,审美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艺术概论》p78页)敏泽:“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转引自《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第72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恩寰也认为:“审美是一切艺术的审美本质,无审美也就无艺术。”(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第161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审美是艺术美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现实美,又形成一种高于现实的美。现实的美如果没有审美的认识和创造,就只能永远是一种自然的、天然的美,审美先于艺术而存在,而后促使了艺术的形成,我们说审美是艺术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最根本的、无可取代的条件;同时,审美也是艺术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艺术一旦形成就以凝练、完善的形式融集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汇集了深远的艺术意蕴,也不同程度地聚集存留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积沉,以及不同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没有创造者的审美,艺术的美将不会存在,没有欣赏者的审美,艺术中所凝聚的艺术美将不可能再现。 审美是艺术的本质。一般说来,审美是主体通过对美的物体的鉴赏和体验,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和享受。那么审美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或者说审美的过程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精神原则呢? 艺术不是为了直接满足使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艺术的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给予人精神上的陶冶、愉悦和感染,这种愉悦是超功利性的,没有具体的、现实的目的。康德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而审美也不是用日常的目光对事物进行美与丑的判断和褒贬,而是用最纯粹的眼光洞察事物本身。同时,审美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在审美过程中主体是自由的,是解放的;审美也是一种充满着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状态,审美主体把自己投入到作品中,面对作品中最富孕育性、情感性的点,结合自己的阅历体验和价值取向进行联想和自由创造;审美还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过程,没有蕴含情感的艺术品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苍白无力的,同样,一个审美的过程没有情感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用情感才能感受到情感,只能用情感才能感动情感。 二〉突出艺术审美本质、体现艺术审美特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化教学 艺术与美有血缘般的联系,艺术和美始终是水乳交融的。美是艺术的真谛,是艺术的生命之源,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作的领域,因此说到艺术,不能不谈美,而说到艺术教学,我们更不能不谈艺术和美。我们追求艺术化教学,就是追求美化的教学,追求突出艺术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的教学。不具备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突出艺术审美本质、体现艺术主体性、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自由性等审美特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化教学。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苏霍木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同时他又强调: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个性化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可以营造课堂教学生动鲜活的面孔和朝气蓬勃的生机,使课堂教学有了活的灵魂和永恒的生命力。教学艺术不仅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而且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焕发师生学习和创造的激情。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一幅“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的绚丽画卷。 艺术化教学首先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示艺术的美和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东西、美的东西,如果不能用美好的方式和手段去展现,虽然内在的美本身不会被打折,但是美却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学生所领略到的美就不完全。其次,艺术化的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学方法达到最高层次,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艺术是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甚至不增加教学的内容,就能优化艺术教学的效果的方法,同时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教学的效果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乘积”,即便教学的内容丝毫不变,只要教学艺术化程度越高,值越大,则“乘积”(教学效果)就会(越)大。阎增武在《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中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勿庸置疑,教学存在美。教学的美使学生愉快、激动、向上,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教学美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教学效果也会很好!朱作仁等编写的《教育辞典》中指出:“教学艺术是能够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其次,艺术化教学能够做到以美引入,以情感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让学生在美好的学习气氛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化教学必然体现美学特征,给人以审美感受。教师通过艺术作品的生动形象和艺术感染能力,使课堂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气氛,创造最佳效果,学生则以主动愉快的心情,在审美中接受知识,并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感知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和熏陶。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东西总是具有美感的,即有非凡的魅力,能够感染人、愉悦人,能够让人倾倒、迷恋。艺术领域内的教学一旦具备了艺术性,经过教师的精雕细琢形成一种美的形象和手段,就能让学生由厌学变成好学、乐学,在课堂学习中乐此不疲,在愉悦的气氛中如沐春风。教师通过创设美的情景,酝酿美的情感,挖掘美好的感觉,置学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感动、愉悦,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礼学*学记》中讲:“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就是教学艺术的体现。而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艺术的教学,学生没有置于美好的学习气氛、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得到学习的乐趣,就失去了善学与乐学的基础和前提。与此相对,在艺术化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知、情、意融入教学中,构建创造了一个美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达到激情洋溢、生机勃勃、意象情思纷至沓来、愉快轻松的感觉不可遏止的最佳教学环境。 三〉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关系 教学艺术和艺术教学是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艺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艺术,蕴含着美的作品,艺术教学是展示美,传播美的教学,艺术教学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如果没有最合适的形式,没有最佳的传播方法,就不能由教师的一端传向学生的另一端。而教学艺术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它用美的方式将美的内容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实现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说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艺术教学需要展示美,教学艺术的过程不仅展示了艺术的美,也展示了教学的美,艺术的美也在艺术化的教学中得到升华。 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另一种关系,我们可以概括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艺术化教学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教学领域中的艺术。从构词逻辑看,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教学艺术是归属艺术的。人们通常所指的艺术具有相对独立的自身形态,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虽然教学艺术不是此种意义上的艺术,但是教学艺术同样具备艺术的特征,教学艺术是一种不能脱离审美本质的艺术,是一种具有个性、创造性、主体性等审美特征的艺术。展示教学的方式的美,本身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艺术教学的内容,而且,艺术教学中,教学若无艺术性,不但艺术的美不能展示,教学方式也就成不了艺术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艺术的困境 艺术领域内的教学艺术问题是不容乐观的,主要问题一是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二是艺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的意识和能力。审美本质是教学艺术的灵魂,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当中。艺术教学当中,艺术的审美性质和审美特征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上都应该有所表现。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对于艺术教学领域内的艺术化教学有许多种误解,这些误解散见在整个教学当中。比如有:误解一:想当然地认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由于所教授的内容是艺术本身,那么教学就自然而然、也毋庸置疑地具备了艺术性,艺术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即便教学的形式没有遵循美的规律、教学的形式没有贯彻审美的本质,教学的艺术性也丝毫不会有所减少。误解二:教学的内容具备了审美特征,艺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就一定实现了艺术性,就符合艺术教学艺术化的要求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需要考虑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教学内容的艺术性不需要考虑整体内容的整合,也不需要考虑所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的最佳顺序和比例。误解三:艺术教学中必须注重艺术技能教学目标、可以忽略艺术欣赏教学目标;在艺术欣赏教学中,只需要完成对艺术形式的欣赏,不需要加强艺术精神的领略、人文知识的学习等等。 所有的教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为基础的,如果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研究滞后,那么教学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同样,艺术教学也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对艺术教学的目标和艺术价值的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没有突出艺术审美特征、缺乏艺术性!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是艺术教学中只注重艺术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略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艺术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略审美体验(联想、想象、创造、情感),漠视艺术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所起到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艺术教学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方法陈旧,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上。在艺术教学中,一些过时的、保守的、封闭式的教学观念,严重的束缚着艺术教学的手脚。我国传统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弊病众多,在教学目标上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单一、高深、繁难的知识技能,没有向学生提供能够拓展视野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知识;在教学形式上长期停留在单一枯燥的形式上。长期以来,教学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共性,漠视个性,强调统一,无视差异,无形之中扼杀了许多颇具创新、颇有建树的设想;教学中处处充斥着刻板的程式、机械的灌输、单调的训练。我国传统教育基本是灌注式教育,在灌注式教育中,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艺术教育是与灌输式教育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艺术教学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灌输的俘虏,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掌握技巧,耗费了学生许多时间和精力,却事倍功半。这种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艺术本身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不到学习的乐趣,享受不到美,感觉不到愉悦,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呆滞僵化,没有活力和生机。 缺乏对艺术教学的认识,同时忽略对体系中的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的研究,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的水平停滞不前。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运用艺术化形式教学的能力不高,也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的非艺术化。正确把握、运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性,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艺术领域内,要求艺术教育者既是教育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艺术教学更需要艺术教师具备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双重素质,能够将教学和艺术两者融会贯通,将艺术的手段和形式融入教学当中。 我们都知道,一个专业技能很强的演员,并不一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它可能缺乏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样,一个具备非常丰富的教学理论的教师,如果对艺术的本质不了解,对艺术的领悟能力不高,在艺术教学中也是不会称职的。因此,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两个部分:艺术化教学的能力和艺术能力。只有在教学中将这两部分相交融和才能共同构成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 本论 一〉艺术教学内容的艺术性 艺术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审美教学,这就在本质上决定了在艺术教学中必须以艺术为主,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价值,教学内容构成的主体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和艺术精神的。艺术教学所选择的作品的内容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内容,才能体现艺术的本质,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才能引导学生置身美的艺术境界,才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艺术品位,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感悟能力,达到高层次的艺术鉴赏水平。 当然,并不是教学的内容具备了审美特征艺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就一定实现了艺术性,就符合艺术教学艺术化的要求了。我们举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中学课堂上的艺术教学,所教授的内容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艺术知识,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艺术的美和艺术的审美本质,但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具备艺术性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构成的主体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和艺术精神的,所选择的内容要求是艺术的,同时内容的整合和组织也要求具备艺术性。在教学中,首先要选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艺术审美水平的艺术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这些艺术的内容又必须经过筛选、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内容取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其成为教学中适宜而经典的成份。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也必须具备艺术性。除此之外,组合这些适宜而经典的内容,让其在教学中具备最佳的顺序和比例构成也是教学内容具备艺术性的一个方面。 在艺术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上的把握,艺术教师必须同时把握好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教学内容的主题内容必须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特征。 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特征一方面可以来源于艺术精品,另一方面可以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艺术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中外一切优秀的、具有经典性的艺术文化遗产,把经典的艺术引进学生的课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经典的艺术作品具有经典性和永恒性,在艺术形式上、技法上是优秀的,同时“它往往反映人性最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最高成就,所以能经得住历史的筛选和考验”。(《艺术课程标准解读》98页)因此,其中所内涵的精神是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在艺术教学中,把古今中外经典的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充分接触和感悟经典的艺术,细细体会,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所凝聚的艺术魅力,学生课堂和生活就有了重要的文化养分。 艺术教学的内容,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把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引进学生的学习当中,既可以让学习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让学生更贴近艺术的源泉。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中的美经历了人类的高度概括与提炼,融入了人类鲜活的个性和充满智慧的创造,是高于生活和自然的。但是艺术的源泉是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色彩、声响、形状甚至动态等都是艺术形成的基础,都是艺术美赖以生存和提炼的源泉。一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摸过鱼,那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同”,他眼里心里的艺术形象也会更加鲜活和动人。现实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的美是艺术的有利根据和根源,在教学中引进大自然中的美,让学生扎根于艺术的源泉,学生形成的艺术感觉就会更真实、更鲜活,审美愉悦的实现就更容易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个方面:艺术教学尚未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无视学生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顺序,这是教学内容缺乏艺术性的体现。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艺术审美发展水平,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认识规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的认知规律,提供学生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以及学习艺术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艺术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个方面:教学内容选择和整合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创造实践,这种实践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经历着分化和综合的过程。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种样式,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各自闭关自守的领地。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都会从其它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同其它艺术结合起来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使得整个艺术体系得到发展。(《艺术概论》186页) 艺术教学的内容的组合要注意体现综合性、融合性的原则。艺术的多元化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为艺术教学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条件。而且“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反映世界。这是他们共同的“基因”,是他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不一而足。每一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同时许多艺术又,还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 同样在《艺术标准解读》中所说:“由于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渴求,促使艺术教育自身也不断向综合的方向发展,形成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的大趋势。不仅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开始以生态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不同领域间也开始相互渗透。”美国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采用了把各种艺术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教学形式,即利用绘画、音乐、舞蹈、刺绣以及其他不同的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去启发学生。 艺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一个是艺术和非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另一个是艺术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融合。艺术教学要注意发掘艺术各门类的文化内涵,加强姊妹艺术之间和其他相关文化的联系。艺术教学是一个与姊妹艺术及相关文化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教学。艺术教学可以把相关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结合,进行知识整合;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霍斯曼曾这样说过:“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这种教学强调所有艺术之基础的、共同的东西,即艺术的审美性、创造性、表现性的东西。艺术教学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 艺术教学可以同其他学科,或者是个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增强活力,否则艺术教学将是贫乏的。提倡艺术教学内容的融合和综合性发展,是对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一大突破,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成果。 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获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雕塑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第148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在教学中,利用现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再组织一些延伸和拓展的材料,形成结构化网络化的教学知识。第四个方面:教学内容顺序和比例的合理设计。 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单线条的设置教学的程序,而并没有从多维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目标,立体的设计教学要包含的内容。 为达此目的,教师应当具备很强的分析教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对所选择的内容能够控制有度,既要放得开,选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又要能收得拢,做到重点突出,言之有物。这样再根据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特色突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程序是教与学之间形式和内容安排的和谐组合。具备渐进性、创造性和突破性的组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然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领悟美,并能触类旁通,富有创造力。 所以好的老师,要将教学内容合理搭配,给不同深度、不同方面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的比例,并使各部分内容保持合理的出场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方式的艺术性 在艺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的,教学的方式也应该遵循艺术的美的规律和审美特征,使得艺术教学本身艺术化、审美化,让艺术教学这一行为和过程具备艺术的美,同时也让其本身成为一种美的艺术。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艺术教学在具备各门课程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强调艺术教学所特有的教学艺术。基于这个原因,本文从一般课程的教学艺术和艺术课程所特有的教学艺术两个方面来陈述。首先,针对一般课程所应具备的教学艺术,简单阐述了教学意境的艺术性、教学节奏的艺术性、教学空间的自由性;其次,阐述艺术教学特有的教学艺术:一方面根据艺术教育的审美规律,主要针对艺术主体性、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等审美特点提出了艺术教学的个性化、艺术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教学的即兴创造性、艺术教学的情感艺术;另一方面遵循艺术美学原理,主要针对艺术审美心理特征提出艺术教学的距离美、艺术教学的移情美。 一 教学意境的艺术性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在思想感情上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艺术教学中教学意境的营造能将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让学生置身在美的情韵和诗意般的境界中。具备意境的教学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这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充满激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审美愉悦。艺术从来就是一种充满情感和美感的东西,在艺术教学中,遵循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可以营造出艺术化的教学境界。具备艺术性的教学意境,应该是一种景真、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一种以“实”情实景营造的教学意境。除此之外,在艺术中常用“艺术空白”的引导和启发下,我们以“空”代“实”,同样营造出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意境。 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 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在教学中处处洋溢着美和迷人的魅力,其实现的前提首先是有“情”也有“景”,然后再实现情与景的交融,构造出景真、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这种意境的实现,可以说是需要将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甚至触觉效果融合在一起方能达到。在艺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去促使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的形成。在教学语言上,用散文化的言语去描述对象。散文化的语言是一种美丽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她能真切而细腻地表达出人内心美妙而短促的思绪和情感,同时其中蕴涵的袅袅流动的韵味和激情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和情韵;在教学表示上,用美丽的画面展示对象,画面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流动的音乐是一幅流动的风景;流动的风景以线条、色彩的形式停留下来,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艺术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凝固,静态的图画展示着流动飞扬的情感。艺术教学把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融为一体,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愉悦服务。美丽的图画、流动的风景、诗意般的言语融入着教师的情感,同时带动着学生的情感,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展示着美的空间和深远的意蕴,也将学生引入美的艺术境界之中。 “空白”的教学意境 空白艺术是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范畴,“空白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八个大字“达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无声是最美的声音,无形是最完美的形象。中国画家常常用“空白”来藏境,空白是构思立意的一部分,是集中、提炼、概括的结果,是创造意境必不可少的,它留下联想、想象的余地和空间,可以表达更多的东西。 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空白”来营造一种教学意境,是教学艺术化的表现。 艺术作品留下的空白,并非空无一物,它是以空显示实,由实而空,“空”正是情感充盈的艺术空间,是作品的艺术内含所在,清代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对艺术之“空”有这样的论述:“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空白艺术就是对那些能够引起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和隐语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其作品所要直接表达的真正艺术内含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领域中,空白的运用是很受青睐的。空白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的蕴涵和思想情感,驱动想象和情感的驰骋。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更应该尊重这种空白的存在,切不可枉自聪明地去填补。空白艺术正如道家的无为之无,这无并非空无之意,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突破了时局局限的“意无所制”,其范围更加广泛。在教学中运用空白营造教学的意境,以“空白”诠释“空白”,可成就一种超越的教学艺术。 有人把空白的艺术称作是“召唤”“空筐”的艺术,认为空白可以召唤学生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空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空筐,等待学生用自己的思索和想象去填充。艺术空白营造的教学意境可以让学生在空白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以获得完整的美感。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在艺术的想象空间创造美妙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而教学中的“空白”因此可能变得非常的丰富和异彩焕发。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应该有意无意的设计许多境界空灵,意趣无穷的艺术“空白”,让学生去补充和创造,让其在自己的创造中获得最大的艺术享受。 在艺术教学当中,运用空白艺术营造教学意境可以学习国画中“计白当黑”之法,音乐之空白的“休止”之法,雕塑中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诗词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做法等等。除此之外,艺术教师还可以运用沉默来达到艺术空白美的效果,实现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在教学中用来“布白”的沉默,不是没有内容、空洞无物的。空白,虽无,却有,似无,却又可见;沉默虽无声,却奔涌着情感。它能使人想到“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境外之物”,它具有一种无限性。“沉默”这种无言无语的“空白”,胜过了明白直露的千言万语,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 教学节奏的艺术性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音乐要有节奏,诗歌要有节奏,平仄相间,动静相间。美学家朱光潜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艺术。艺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的节奏性,体现了教学的艺术化。艺术教学节奏是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变化,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在教学中,不能不追求教学节奏的艺术性。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遵循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因此不能不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艺术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像奏乐一样,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相联。其次,追求教学的节奏美,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有秩序、有节拍、有动律的变化,会使教学节奏呈现出一种明快、生动的韵律之美、流动之美。这种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又能这种美能够感染学生,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也有利于师生间思维与情感的沟通交融,达到优美和谐的境界。再则,教学中要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就不能不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具备节奏美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生机勃勃,优质高效。实践证明:凡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教师,必定是善于控制教学节奏,或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或有密有疏,疏密得法;或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或新颖多变,起伏和谐。课堂教学能否具备鲜明的节奏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也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把握教学节奏上,最重要的是教学的节奏应该遵循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认知节奏和生理节奏像潮涨潮落一样呈现出波浪式状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以曲线式的节奏推进教学,设置课堂教学的若干“浪峰”“波谷”。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这样认为:人脑接受刺激引起的兴奋点如果不断转移,那么相对来说人就不容易感到疲乏,反之,某一兴奋点持续活动,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同时抑制还可以扩散,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人脑就会出现困倦乃至睡眠状态。教学中节奏的艺术性可以让学生解除学习的卷怠感和单调感,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回归精神的“自然保护区”。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而愉快。” 一堂课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没有跌宕是缺乏节奏艺术的表现;课堂上始终紧锣密鼓,不留一点空闲,不留一点空白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节奏的课堂;课堂上教学气氛松散平淡,杂乱无章,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也是没有节奏美的表现如此不一而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觉得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如果40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艺术化的节奏呢?在教学中,通过动静搭配、张弛交错、疏密结合、起伏有致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和学生的心理节奏像切合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动静搭配:动,应该是有控制、有节律、有针对性地对问题的研究,而不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静,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思考,认真的钻研,而不是一潭死水般的沉寂,而是在酝酿一个成熟的见解,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恬静美。艺术教学中,教学的节奏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统一。 疏密结合:(空白)密的地方要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大,教学速度较快,用紧张的节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要求教学的内容较少,教学的速度比较平缓,同时留给学生的空间大,自由思索的余地大。“疏可走马,则输出不是空虚,是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透风,换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让人感到窒息”,艺术教学中疏密结合要求是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的和谐统一。 张弛交错: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艺术教学中,教学节奏也应该是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和谐统一。所谓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展、宽松,张与弛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张和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统一,教学中要么会显得平淡无奇要么,不能突出波澜和高潮,整堂教学就陷入没有弹性,没有张力的状况;只有有张有弛,张弛交错才会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相得益彰,韵味无穷。 三 教学空间的艺术性 艺术教学需要营造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同时也需要给学生留一个艺术化的空间,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 1.自主的空间 人作为独特的、精神的主体,有形成自我的本能,也一直在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中表现出自主性。人的自主性表现为他可以产生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维、决定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在自知自觉中把握世界、形成个人主体生命的意义,在确定自己的行为当中主动积极的形成自己、完成自我。 德国的卡西尔用“人是符号的动物”来解释人的自主性,认为人是一种能以符号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动物。艺术便是符号中最生动的一种,人类在不断地通过艺术的形式体现着人的自主性、也发展着人的自主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融入了生命主体完成自我、超越自我的行为和过程。“艺术作品之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因为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原料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提炼、想象、虚构,并在其中渗透着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意愿、情感和审美理想。因此,艺术作品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体现了对生活的新发现和审美的独特建构;艺术创作活动是凝聚了创作主体的全部心血的、个性化的、能动的、艰辛的创造性生产过程。”(--《艺术概论》第277页)在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之中,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在艺术教学中,需要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一是由人的自主性特性所决定的,二是由艺术的主体性特征所要求的。在艺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始终是艺术,只要有艺术存在的地方,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的特征就会毋庸置疑地跟着存在。在艺术创作全过程中,艺术家这个主体起着决定性意义,在体验艺术家这个主体所释放出来的意蕴时,学生这个主体毋庸置疑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教学可以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作品包含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都应该处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之中。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做任何变动的适应。人都有自己的主体性,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接受。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动,离开了学生的这个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落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生认知的目标最终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在艺术学习中,学生在欣赏、创造等过程中,感受、领悟、审美都是要通过自主的活动才能完成的,离开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传递出去的知识就得不到学生的接收和内化。 教学中,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其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这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学艺术。 2.自由的空间 “在艺术活动中,人们并没有在主观上带着掌握世界的功利目的,但却足以在享受到精神自由状态所带来的愉悦和惬意中掌握了世界,可见,艺术是具有自由品格的。正是艺术的这种自由品格,使得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能够细腻而充分的体验自身的情感和想象,从而达到各种心理机能和谐统一的自由境界。”《艺术教育论》p3艺术是一种情感自由的、自主的表现,创造艺术、鉴赏艺术是人追求美、追求自由的象征。人在自由创造中发展了艺术,酿造了美,而美的根源也落在了人的自由创造之中,正如杨辛教授在《艺术美学原理新编》中所作出的结论:“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美学原理新编》第19页) 艺术教学作为一种以艺术为参照对象的教学,必须体现艺术的特征,自由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教学所应该突出和遵循的;同时教学作为一种自由活动,与其他各种艺术活动一样,需要体现出人类的精神、意志活动的自由性,必然要以自由性为其特征的;而且对于艺术主体来说,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是最高境界,将自身从自然和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是艺术家甚至全人类的追求。庄子就是追求自由生活的典范,他不断地以自由的方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性之一,也是艺术美的最终根源。康德认为,自由是艺术的精髓,各种“自由活动”或“自由游戏”均具有审美价值,美感是自由的结果,比如他认为诗是“想象力自由的游戏”,音乐是“感觉自由的游戏”,自主活动是解放人的手段,能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内在的全部能力的机会,这种自由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性,而且能给人真正的美感。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通过彼此真诚的自我表露实现相互的承认和接受。 在艺术教学中,审美是令人感到解放的,观照是自由的。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主体生命和自我得以实现。自由不是随意、任意,而是包含了一种解放,一种畅怀的宣泄。这种自由的情绪状态使人的感知、回忆、想象诸功能充分的调动起来,无障碍的运动,这种自由能够激起身理器官正常的运转。自由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无尽地畅想,畅所欲言,自由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不由自主当中解放自我,让生命的激情得以释放,让生命得以张扬。没有束缚,没有捆绑,因自由而舒畅,因自由而愉悦。因此在艺术教学中,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来诠释、扩展艺术作品所包含的自由空间,是必然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硕士论文:传统民间艺术的硕士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文章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出发点,分析了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而构建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环节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以期为高校艺术类硕士创新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 十八大以来,同志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认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等等。同志的讲话深刻揭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兴艺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被人渐渐地遗忘,没有大众关注、没有观众去欣赏而无法传承,民间艺术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1-2]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高校育人是一个重要途径,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用教育串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珠,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1构建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艺术类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一般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弊端,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比如:人才培养体系门类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等。[3]艺术类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独特、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而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下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欲望与需求,逐渐表现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就业难或者就业适应期较长,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适应才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1.2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类硕士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偏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不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没有清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这要求我们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教学、科学研究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3民间艺术的传承逐渐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民间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等不及作品产生收益;许多人不了解艺术作品,认为手工艺品很简单的手工,民间艺术作品能带来的价值还未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现有手工艺人受客观条件所限,再创作力不强,不懂得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民间艺术很难出精品,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因此,民间艺术被渐渐地淹没,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正逐渐走向衰亡,急需要青年学子担负其这一重任。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少学生往往对我们传统民间艺术不屑一顾,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使得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注重对西方文化技能知识的学习,而不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带有本民族设计的源头。 2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培养环节中,构建新型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同时,利用高等教育提升并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使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2.1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直接影响到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艺术类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学历水平比较低、外语能力普遍较差,这些严重制约了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素质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且在技能上掌握现代的艺术类教育方法,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充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 2.2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基础知识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外知识和交叉领域也需要广泛的涉猎和储备。所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改革课程设置,朝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计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关键,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探索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途径。然后,通过汲取传统民间艺术精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到学生专业基础教育中,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3丰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由于艺术类专业的个性化、独立性特点,上课方式多样,不拘于课堂,在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外出调研、研究创作等培养过程中较为独立,宜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即:出外民艺考察;出外民艺实践;出外民艺调研。 2.4开展民间艺术活动 文化育人真正进入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领域,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民间艺术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能充分挖掘民间艺术遗产,使中国的民间艺术遗产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民艺实践、民艺创作等形式。学生受益面比较广的一种方式是在校内定期举办一系列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民艺实践是指把最基层的民间艺人请进教室,让学生参与民间艺术创作,建立学生和民间艺术直面接触的体验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设计创作,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元素的专业应用能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艺术设计比赛,增强对承载着民族情愫、民族灵魂和民族根基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鼓励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用专业所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同学们在民间艺术创作中受到艺术熏陶,在对传统民间艺术弘扬和传承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启迪。 2.5民间艺术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受外部环境的熏陶而潜移默化的改变,民间艺术恰好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其形式具有美感,且饱含情感,同时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将民间艺术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5]有利于唤起他们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2.6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 民间艺术作品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长久地存活下去,最好的办法是让更多学生去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并把民间艺术作为创业就业的载体长期发展下去。作为高等院校,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6]帮助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岗位机会,多鼓励艺术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文化传承为主旨,发扬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精神,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在各自岗位上施展才华。总之,无论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是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纳入高校艺术类人才教育中,不仅能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更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对培养艺术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同志所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作者:唐丹丹 张莉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重庆师范大学以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为保障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了有效的音乐艺术硕士招生模式,为师生搭建了校内外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活动平台,同时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外联合培养硕士。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制 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标准的构造样式及运行方式。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又具有泛型性,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因为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所以它包含着一些固定的要素,即导向性要素(即培养目标)、组织性要素(即培养过程)、调控性要素(即培养考核)。因为培养模式具有泛型性,所以一经形成便可以为培养单位所遵循。但培养模式一经形成之后,同时也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不是僵化不变的,培养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以开放和改革的态度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 一、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密切与音乐行业接轨,注重音乐艺术实践,突出音乐职业导向。”在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密切接轨。学院邀请了遵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小平、重庆高戈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阎旭、重庆市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频道总监寇锦等业界精英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参照相应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模块。二是注重知识发展性与职业导向性的密切融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学术性的价值取向,这是艺术硕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行业精通技巧的从业者,而且是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突出艺术职业岗位能力和艺术职业素养的培养。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学分权重。联合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基地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以及其他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是导向性的要素,是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对培养工作进行检验的立足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培养过程,也就是组织性要素。毕业环节则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考核,也就是调控性要素,通过这一环节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需求、促进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理念,构建了“2+1”的课程体系,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行业实训,实践环节以课内实践、专题创作实践、作品展演、行业实训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完成。根据艺术硕士教指委颁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导性方案),艺术硕士(音乐)的课程类别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选修课。重庆师范大学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及所占比重可参见表1,公共课与专业必修课见表2。在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课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原理、音乐艺术实践、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专业主课、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音乐艺术实践属于纯粹的实践性课程。学院要求这一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音乐会或实践性成果的展示。比如,对于声乐方向的学生,培养方案要求他们必须开两场音乐会,方能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并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此处的实践课程同独立实践环节不同。独立实践环节侧重的是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最终检验。而必修课中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侧重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实践类课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贯穿于课外活动中;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能力,学院开设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作品分析、视唱练耳等课程。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观念,而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基于此,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音乐美学课程。音乐心理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音乐表演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演出中的怯场等。开设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方法的掌握,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在表演中呈现作品,在创作中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质。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门视唱练耳课程,帮助学生解决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音准问题。除了必修课程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课程,还有独立实践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能力展示(毕业音乐会)三项内容。该校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艺术实践基地的行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一年,同时学位论文(设计)须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该校艺术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修完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课程,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同时还须通过艺术行业职业资格认定,方可毕业授位。“2+1”课程体系即两种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加上行业中的实习、实训,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艺术硕士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以保障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1.探索有效的音乐艺术硕士招生模式音乐艺术硕士招生录取工作可以说是整个培养过程的起点,也是培养模式和社会大环境的中介。音乐艺术硕士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优秀生源的选拔。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我国艺术硕士(音乐)考试科目的设置和考试内容的安排已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需要。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情况的招生模式。学院在招生考试内容和细则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设计。首先是考试科目及内容的安排。初试除了英语和政治这两门国家组织命题的科目以外,还有两门学校自命题的专业科目。很多院校目前都考一门艺术学原理类的课程,有的院校考艺术概论,有的考查艺术学原理等。作为将来的实践性音乐高级人才,掌握艺术学原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安排在初试也比较合适。该校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名称为艺术基础理论,考查的重点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初试环节的另外一门专业课考试往往是安排一门音乐理论课,如音乐作品分析或音乐史论课程等。笔者认为,初试环节的另外一门专业课,应该安排音乐技能面试。艺术硕士(音乐)和音乐与舞蹈学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的培养目标更侧重于音乐实践能力。在招生考试中,招生单位应该尽早地对考生的音乐技能有所了解,选择音乐技能优秀的考生通过初试,以便更好地保证生源质量。2.搭建校内外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活动平台学院加强原有的三春湖之韵演出季、研究生半月音乐会、缪斯讲坛、导师讲坛、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品牌活动的建设,努力将其打造为音乐学术品牌,使其成为艺术硕士人才孵化基地和音乐艺术创新实践的平台。学院高度重视合唱团、行进管乐团、舞蹈艺术团等学院艺术团的建设工作,探索有效的乐团运行机制,吸收音乐艺术硕士加入艺术团。这些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实践团体为音乐艺术硕士提供了充足的校内艺术实践机会,大大提升了他们的音乐艺术实践能力。缪斯讲坛始于2012年,学院邀请校外知名教授、艺术家为学院师生在该讲坛讲授大师课或作专题讲座,迄今已经举办20届。学院组织校内导师在导师讲坛为学生作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生学术沙龙的学术研讨。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从事音乐科研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为进一步密切与行业的联系,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重庆市歌舞团、重庆市歌剧院、诗仙太白集团文工团、遵义演艺集团、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璧山县文化馆等十余家艺术企事业单位共建了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并长期保持联系。这些基地行业认可度高、设施完善、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可为艺术硕士音乐领域的师生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通过与艺术实践创新基地的合作,学院艺术硕士师生参加了多项文艺演出和艺术创作,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与行(企)业合作,锻炼了师资队伍,同时也提高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学院积极建设艺术实践管理制度,探索改革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模式,努力将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师生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真正推向社会,主动参与到地方社会文化生活中,尽量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加强校外音乐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使得艺术硕士的人才培养工作与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互动。3.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外联合培养和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作为专业学位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校和艺术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同时应该大力推进双导师制度。根据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编著出版的各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和校外导师的情况并不乐观。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艺术硕士中较为广泛地推行了双导师制度,在校外艺术实践创新基地中选拔优秀的行业专家担任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齐江 艺术硕士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的思考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多个层面的学科,“追本溯源”属于其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这一基本内容的结构框架,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对“追本溯源”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并总结了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追本溯源;环境艺术设计结构框架;营造思想;传统图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短短几十年间各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神奇的“中国速度”,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城市普遍丧失了视觉上的辨识性;乡村在城镇化的蚕食下沦为“城中村”;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古村落以保护之名,被简单粗暴地改造为喧嚣鼓噪的商业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忽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艺术设计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形成对环境营造的合理价值判断和哲学思考、创造符合中国现实和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就必须改变设计师“知今而不知古”的局面,扎扎实实地展开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追本溯源是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本溯源,理解和探究其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不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收效也较难立竿见影。与追求较高产业效益的设计机构相比,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应该也必须担负起这项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追本溯源应该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积极展开。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业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显然,与本科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相比,艺术硕士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专业批判的精神以及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离不开对设计理论、设计模式、设计发展趋势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对社会人文、技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和思考,而这也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内容。艺术硕士也正是追本溯源基础性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追本溯源研究的参与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具备深入观察和思辨的视野和能力。作为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艺术硕士已经初步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现阶段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亟待展开全面的探索和补充,而该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内容庞杂的传统营造资源信息的收集、梳理、统计和初步分析,以及对传统遗存进行实地踏勘和感官体验。这要求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与研究任务繁重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艺术硕士研究生可更加有效地保证该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产出。 二、研究的结构框架 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教育和研究,应具有清晰的结构框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囊括了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又具有某种关联性,共同构成了环境营造文化的内因系统。这一内因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营造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根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传统文化习俗、自然环境、技术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环境营造思想。对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民族的环境营造思想,尤其是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起点和基本路径。环境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环境类型构成元素的配置、空间安排多具有一定的惯常性,这种惯常性构成了特定的营造模式。但是,即便是同一种环境类型,由于某些具体条件的差异,在营造细节上也很难完全一致,由此彰显出了不同的空间价值和等级。认识不同环境类型的营造模式、更为细致地分辨同一环境类型不同案例之间的差异,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育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环境营造文化和营造模式,减少认知上的混乱,避免误解和过度解读,并寻找传统与当代营造的契合点,实现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城市现实空间发展的合理关联。 三、教学实验 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不仅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内容,还牵涉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者很难以一己之力展开教育和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和开放性。所谓生长性,指的是对于结构框架中的营造内因系统、传统环境营造思想以及种种环境类型和典型案例来说,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均可通过一般状况概括与典型案例分析并行的方法彼此促进。这就使得人们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时间点、地域和一定的视角展开相关教学和研究具备可行性;而开放性指的是不同院校、不同教育和研究的主体,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搭建起开放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逐步建设起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基于上述对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设想,笔者针对近年来艺术硕士呈现的特点,选择传统图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教学实验。图绘是指一切图画和图像资料,在古物大多不存的情况下,传统图绘中包含着传统营造的相关信息,弥足珍贵。与古典文献资料相比,传统图绘能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某些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或环境片段)或当时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特定人群)心目中的理想环境,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传统图绘描绘的内容较为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和研究,笔者在教学中进一步限定出城市图、山水画两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广泛收集不同专题的传统图绘,进行合理选择,并完善有效图绘的相关背景,建立专题图像数据库;第二步,对有效图绘中涉及到的环境营造按照当代设计图例进行绘制,包括环境营造的平面布局、构成元素的外部形态、装饰图样及细部构造等;第三步,对上述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计、比较;第四步,对某些现象、结论的深层缘由展开探求;第五步,对传统营造智慧进行探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有效图绘的判定。许多传统图绘中虽然绘有构筑物,但有些仅画了建筑的一角,有些虽然描绘有单体构筑物或建筑群体的形象,但图绘本身却很模糊,使人们很难辨别图绘中的具体环境营造特征,这些图绘就不能作为有效图绘。二是对于传统图绘尤其是山水画来说,画家出于构图、意境的表达需要竭力避免对营构物的完整刻画,在辨认时一定要把握如实原则,避免主观添加和臆断。三是对不同的图绘专题和图绘的具体内容给予适合的关注点。比如在我国传统社会,人居环境营造以院落式为主,但院落式又可以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和合院式,不同的院落形式所塑造的景观意象各有不同。因此,对图绘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必须细析其院落样式,对于城市图不但要梳理、辨认图绘中的山水关系、街巷体系、建筑群空间布局,还要特别关注街巷构成元素的类型和数量、界面的形态和尺度。可以说,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证教学和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难点是对上述梳理和统计结论的缘由探索。该项教学实验中特别关注传统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对环境营造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环境营造和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性的活动,是造成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西方环境营造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传统人类生活方式的架构与变迁入手展开追本溯源式的理解和探究,更贴近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本质,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准确地认知各类环境的价值与意义、把握环境营造的规律、弥补以往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物质与情感之间的缺失,并避免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过度抽象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项教学实验普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美术专业素养,而且开启了他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发现和探索传统图绘价值的视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发现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城市图专题小组比较分析了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对不同时期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理想中的帝都街道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山水画专题小组通过对宋元以前图绘中的建筑布局的统计和分析,验证了在传统社会时期,廊院式是高等级建筑群惯用的院落格式,合院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是较为低级的建构形式,或是较低等级建构中作为廊院的一种变通形式。他们发现在唐代以前,廊院式格局及变体的使用区间较大,但宋元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廊院使用区间下移和合院使用区间扩张的趋势。有些学生更是通过该项学习,开始有意识地将发现的信息与现实传统遗存进行联系和比较,在项目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掌握到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比如一位学生在对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景观提升设计时,对于坍塌程度不同的民居和空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选择了保留或弱恢复院落格局的策略。以“片畦”为设计概念将坍塌的民居和空地转化为菜园、花园、蜂园等,既满足了当代村民、游客的需要,也表达了传统村落鸡犬相闻的景观意象。 该项教学实验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直接将环境营造本体“拿来”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符合艺术生的美术教育背景;制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以偏概全、重点模糊的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项教学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集到的有效传统图绘的数量较为有限,部分图绘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对传统图绘中所包含的信息认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厘清和细致辨认;对形成某种营造模式的原因探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相关探索刚刚起步。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坚定了笔者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长期开展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决心。 作者:宋鸣笛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中国动画艺术硕士培育形式 一、发现问题——高校动画人才与中国动画产业的错位 1.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动画产业,为了使产业健康发展,一系列大力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例如,《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各地政府也加大力度扶持当地动画产业,形式上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但是中国动画产业的观念滞后,体制瓶颈以及严重抄袭等问题尚在,现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基本的产业链。但是,不成熟的产业也同时存在着很大的机遇,如何使中国动画产业良好、迅速的发展起来,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优秀的动画人才。 2.高校动画毕业生在动画市场中所面临的问题动画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素质的动画应用型人才,这批人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力量,决定了一部动画片的整体水平。而中国的动画人才正在逐步的流失。据报道,动漫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缺口非常大,我国目前培养的动漫人才以低端制作人员和高端纯研究人员为主,结构严重失衡,这也使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二、分析问题——高校毕业生难于适应中国动画产业 1.动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原创型人才培养匮乏中国动画市场沦落为动画加工工厂的原因主要是原创型人才的匮乏,一味地模仿国外动画,并不是中国动画的成功之路。如何培养原创型人才是中国动画教育的一大问题。许多专家表示:高校只是培养了不少动漫制作、技术人才,他们的教学方式过于教条,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形成动漫原创型、创意型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2)教学与市场脱节中国高校动画教学的普遍问题就是教学与市场的脱节,没有真正考察过市场,而是完全遵循课本的知识进行动画实验。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必然会使学生毕业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动画市场手足无措。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市场实践接触的最好机会,搞好实践教学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专业技能以及就业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大多数高校动画产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并不理想,缺少真正的与产业接轨的实践教学。 三、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中国动画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1.“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在中国动画高校教育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把产业动画的项目搬到学校里来实践。在学校成立产业教研室、工作室,可以联合多所动画高校,根据各自特长分配具体动画项目,让学生毕业之前就可以直接投入产业适应动画市场。并且与企业合作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在达到专业制作水平后,对于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结论以实验短片制作的形式进行检验。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论文总结,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动画实践项目中去,形成教育模式的良性循环。 2.以动画产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对于新开设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培养课程应该根据动画产业的要求制定一个新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确保高学历的动画人才在以后的动画产业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能够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思考中国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 (1)剧本、分镜头课程标准剧本与分镜头设计,都属于动画制作的前期流程,也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灵魂。这一部分是高学历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必须重点掌握的课程。动画剧本的课程要求动画艺术硕士在结课时必须按照剧本特点以及动画产业对剧本的具体要求进行剧本创作,剧本要求主题明确,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深挖角色性格特点,制造合理矛盾冲突。动画分镜头是动画项目中所有工作的依据,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手绘能力来表现镜头,更考验学生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握。这一课程对于高学历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尤为重要。对影视动画作品的特性充分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进一步的专业知识。 (2)动画造型设计课程标准动画造型设计课程的标准是要求学生能够创作出符合角色性格,并遵从动画整体风格的动画造型。动画企业对动画造型设计的要求实用性高,要求每个动画造型都能流畅的按照运动规律进行表演。对于动画专业艺术硕士来说,在设计动画造型时既要按照动画企业的严格要求,又要重点围绕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来设计角色。 (3)动画制作课程标准动画制作是中国动画高校教育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由于运动规律课程的枯燥、复杂,再加上市场上的动画师大多是没有接受过科班教育的从业者,薪资待遇也并不优厚,所以多数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这一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效果最差的一部分。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应该熟悉掌握运动规律的特点,把握好动作以及镜头的节奏感。掌握这一部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直接跟随动画项目制作,以商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作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动画企业的一个突破口。 (4)后期剪辑课程标准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后期剪辑。剪辑与创意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有好的创意没有过硬的剪辑手段,就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反之再好的剪辑离开了创意,就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特效手段了。该课程要求动画艺术硕士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对同一视频素材进行不同节奏,形式的镜头组接,并且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故事与情感。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后期剪辑,适应动画企业对后期剪辑的要求。中国动画教育如何培养出真正的动画人才,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就业,培养有专业特色的动画人才,才能弥补当前中国对动画人才需求的缺口,从而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和专业特长。在开设动画艺术硕士后,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动画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定位好高端动画人才,制定科学的动画培养模式才能依靠动画人才提高国产动画的质量,带动国内动画市场。 艺术硕士论文:对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探究 摘要:自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我国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数量逐年提高。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上。都有实质性的发展。但是在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对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现状为立足点,找出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反思,希望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艺术硕士 教育模式 实践型 应用型 一、稳步前进的中国艺术硕士教育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健全和完善国家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32所高等院校作为首批艺术硕士试点单位,开始了招生工作。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已经有102所院校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2012年,全国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经达到30%,2015年已经超过50%,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处在探索中前进的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招考体系愈加规范、培养体系也逐步完善。 二、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毕竟创立时间短,培养体系还不够成熟,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院校和招生人数大量扩招,体制保障未得到相应提高 2005年,全国首批招收艺术硕士的高校为32所,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5年全国有200余所高校设立艺术硕士学位点,招生人数也直线上升,但相应的教学质量和保障体系并未得到提升。比如专业学位的导师队伍并不十分“专业”,在艺术硕士的培养方面,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层面,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没有清晰的区分开。艺术硕士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校外的实践基地也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践基地的设立并未得到保证。在艺术硕士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生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学科基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甚至还停留在原地,成为限制艺术硕士教育发展的短板。 (二)招生选拔制度不完善,“学术”与“专业”界限模糊 艺术硕士在招生和选拔方面,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要与学术型注重理论这方面相区别开。虽然现在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考试科目如英语在初试中有了区别,但是在复试中,学术型和专业型的考试内容并没有区分开来,也没有一些规范性的复试内容库。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中,考生们一味的追求考试分数,于是就出现了初试分数高的考生,专业却很弱,而专业水平强的考生,却因为初试分数不佳而未能被选拔进来。所以在艺术硕士招生选拔制度方面,初试和复试,都该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将学术型和专业型考生的界限区分开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艺术硕士的选拔。 (三)培养体系不完善,管理模式陈旧 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如何培育“实践性和创新性”高层次人才,与市场所需人才相匹配,是首要目标。但是目前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各个院校少有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系统性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对具体专业方向的定位不清晰,专业要求不到位,课程内容空泛都是培养体系不完善的表现。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一些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和本科生管理模式一样。高校艺术硕士数量上的盲目扩招使学生数大量增加,而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缺少专职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都制约了艺术硕士的教育培养体系的发展。 三、如何改进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 1.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我国的艺术硕士起步较晚。我们起步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就已经形成了体系比较健全的艺术硕士培养制度,美国的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对艺术硕士培养标准都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在培养方面十分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毕业标准和学位论文中十分注重设计作品和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作能力。虽然目前我国艺术硕士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也逐渐规范,但是在熟练的实际运用方面还有路程要走。 2.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对专业硕士理论素质的培养。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并不是相对的,学术型硕士要求理论知识为主,但是艺术硕士也不是一味的以实践型为标准进行培养,艺术创作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艺术理论的支撑和熏陶,加强艺术硕士的文化理论培养,有助于艺术硕士在专业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远。 3.搭建实践平台,实行院校和企业合作教学,大力发展校内艺术硕士实践基地,对艺术硕士的培养空间放至校外、省外、甚至是国外。学校和导师都可以将网络媒体运用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等方式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的艺术专业课程,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的艺术专业比赛和各种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国门,感受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艺术硕士教学氛围,提高专业和实践水平。 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完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客观需要,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繁荣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重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创新应用型高层次艺术人才。 艺术硕士论文: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长,现有的人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高级艺术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在发展中担起了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的重任,并在发展探索中逐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其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及时地进行改革,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级艺术应用人才,推动我国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理体系的指导,在培养模式方面仍旧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应该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以推进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1.发展规划目标不清晰,报考的动机不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受传统中重学术轻实践的观念影响,导致很多考生的报考动机不纯,大多数考生报考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历而谋求更大的发展,而只有少数的考生报考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就违背了我国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复合应用型的高级艺术人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但是各个培养院校并没有明确发展观念,甚至没有制定明晰合理的培养规划以及发展目标,导致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不成熟,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难得到文化艺术单位以及社会的认可。 2.课程设置安排缺乏科学性。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为艺术领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来实现,但是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其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而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我国来说属于一种新生的事物,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的学位,其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也正是由于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设置的时间不是很长,缺少相应的培养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采取传统的艺术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影响,培养课程设置上与艺术学硕士课程设置出现了雷同,这不仅会使全日制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缺乏职业特色,而且可能由于理论性课程设置较多,而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无法实现培养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中某些课程内容未能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而及时更新,导致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即使掌握这些内容也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教学质量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3.专业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原有的导师队伍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这给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造成很大的困难,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区别在于需要双导师进行辅导,既要有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辅导学生的基础理论,又需要艺术专业实践导师辅导学生的艺术实践,但是由于艺术院校导师人数不足、经费不足以及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原因,学校并没有专门安排或者较少安排校外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导师,再加上校内艺术专业导师基本上是直接从学生过渡到导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目前艺术领域的发展行情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所培养出的学生有可能由于脱离了实践而无法成为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改革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途径 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社会文化繁荣培养大量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程度,因此要逐步改革培养模式,使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1.明确培养的方向,确定科学的培养理念。明确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所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全日制应届艺术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及工作经历并不是很丰富,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认识不够,很可能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很明确,他们更加关心自身的学历与知识能够为自身今后的就业带来的实惠,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培养单位明确科学的培养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既不能够偏离全日制专业学位所具有的特色,更要突出所具有职业特点。而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摒弃传统中的重学术轻实践的思想观念,根据艺术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确定发展的方向,促使培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更多的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2.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优化。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更应该主要突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当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艺术实践类课程,基础性课程可以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对于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其专业基础性内容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而且学生在本科阶段课程主要是基础性课程,而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很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攻读阶段有必要增加实践类的课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从而实现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立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优秀的艺术高级人才促进社会文化得繁荣发展。 3.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践基地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尤为重要,各培养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适当地增加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完善校内实践基地条件,并要完善实践活动制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氛围。其次逐步拓展校外实践基础,可以加强与校外对口行业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说:音乐艺术院校可以与国家级或者是省级的大剧院、音乐厅以及专业乐团乐队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利用演出平台增加学生锻炼实际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高校与高校之间共同联合共建实践基地,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培养特色,提升培养质量。 4.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导师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院校要重视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培养院校要健全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可由培养院校直接培养,校外导师可以由经验丰富或者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文艺专业导师或者团体来共同指导,从而增强导师队伍的学术含量以及表演实践能力等。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主要有校内导师完成,比如: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位论文、写作答辩以及专业技能等,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校内导师为主、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的局面,进而有效地提升培养质量,培养出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总之,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这就需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要明确培养的方向,确定科学的培养理念,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优化,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促使我国社会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摘 要: 艺术硕士专业的设立,为社会各界从事艺术生产和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搭建了理想的平台。他们冀希望在艺术院校得到更有针对性系统教育,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艺术理解能力、艺术创作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 关键词: 艺术硕士;人文素质;创新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教育,属于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的设立,为解决艺术领域内大量优秀艺术家,获得与其能力及贡献相称的文化身份,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作为文化艺术人才摇篮的艺术院校,利用其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艺术硕士教育,对教学双方来说无疑是极好的机遇。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至今已招生三届,共75名美术专业学员入学,其中雕塑、国画、油画专业人员有50多人,此外还有版画、书法、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美术人员。在这批学员中从事美术教学的高校教师和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占60%以上。他们有机会进入艺术殿堂接受教育,心中充满喜悦,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迫切需要在理论修养、艺术实践、风格培养、艺术创新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加强,努力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和创作能力有一个新的突破,为今后的艺术发展之路注入新活力。 一、艺术硕士教育需要“广博至深”的人文素质 艺术硕士作为新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其所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各界从事艺术生产和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需要多方面理论知识来滋养和充实自己。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徐悲鸿先生常说:一个画家,不仅要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同时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胸襟开阔,以洞察万物,研究事物的奥妙细理,理解客观的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尽精刻微地表现对象,达到艺术的极致。为此,艺术院校应当注重把专业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硕士,必须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理想情操;广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艺术才能;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越高,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越强,抗拒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越强。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认为,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我想每个学员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一种经过训练的理智,一种文雅的举止,一种高尚的和谦恭的行为,能够把自身的美好散布到周围四方”。 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上充分依托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厚文学、历史、哲学背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员的综合素养。学员入学之初,他们就比较系统地向大家介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特色和影响,组织学员参观南京大学历史博物馆。把“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作为入学第一课,以增强学员的认知度、荣誉感和使命感。利用南大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相关学科的专业导师、教授进行讲座,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和创造能力。主动帮助每个学员办理图书借阅证,引导学员合理安排时间,实施有计划的阅读,使大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认为,就艺术硕士而言,不是进行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而是侧重于培养学员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只有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思想才有超越意识,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专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功能。 二、艺术硕士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实践 艺术硕士凭借多年专业岗位的炼就和成熟,他们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但更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一种在理论积累、心胸开阔、眼界拓宽后的实际运用。他们渴望借助艺术院校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渴望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智慧的双手,把握和驾驭艺术之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贡献。 毫无疑问,这对艺术院校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即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如今在高校系统出现的“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当说很有现实意义。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实践能力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艺术硕士教育的实践性,有效地将传统意义的讲授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改造成立体化,打破以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在课程设置上紧扣专业特点,强调应用性和广泛性,合理规划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与集体训练、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把书画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授课教师不仅有校内高水平的艺术家和学术理论专家,也有在实践上有丰富经验的各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三是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协调统一,老师个人工作室随时向学员们开放,使艺术教育更加完善、和谐和有效。学院着眼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千方百计地让学员们接触最新的艺术动态,把学习到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新鲜技能,吸收到创作实践中。积极鼓励学员除了集中学习之外,利用工作岗位之需或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成果比较显著。就读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的艺术硕士杨振庭,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早已在美术教育界有了一定的名声,并且在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用他的话说,“很珍惜这样一个好的学习、交流和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绘画技巧,绘画理念和情感也上了一个台阶”。 三、艺术硕士教育需要“张扬个性”的风格培养 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没有个性的艺术品是没有感染力的。所以,追求作品的创造性成为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学员的视角。要想在艺术殿堂成长进步,学员就必须在学习老师、名家、大师的同时,又能凸显自己的个性。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亨利•克劳德•古索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各种年轻艺术家,教授他们国际范围的艺术内容,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些文化。最终,在共性文化圈下,年轻艺术家能更清晰地认识本土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个性。 优秀的艺术家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而且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往往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有专家认为,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成为一个一流的画匠很容易,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就不那么简单了。若称之为大师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不够,同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理论,这就需要画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登上大师的台阶。现代著名中国画大师陆俨少以书法线条入画,傅抱石的散笔皴法,李可染的大胆泼墨等等,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因此,如何才能将艺术硕士教育更好地定位于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善于发现和把握他们的个人风格特点或形成其个性特点的倾向,做到因势利导,在未来的艺术作品中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艺术个性是创新的起点,教学时应当尊重学员的个性,贯彻个性化教育。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针对学员来自工作一线,有一定资历和阅历的特点,在集中辅导的同时,还根据各个人不同专业、不同业绩、不同特点加以个别指导。每次集中授课都要求学员带来自己的习作,并适时进行点评,甚至启发大家共同讨论,允许各抒己见,帮助分析优势和不足,以促进其个人特色和风格的形成。 四、艺术硕士教育需要“超越自我”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所有艺术院校承担的历史责任。艺术院校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艺术硕士教育的核心与源泉;把崇尚学术、勤于实践,大胆质疑、敢于批判,突出个性、勇于求新,作为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当然,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是艺术家的清明意识,尤其是对自我局限性的超越。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 营造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氛围对人的精神、气质、心理、行为有着启迪和影响作用。艺术的繁荣需要文明和谐的社会条件,需要没有人为的限制和禁忌,需要各种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能够得到包容和尊重。因此,艺术院校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自由活跃、平等交流、和谐奋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文环境,引导学员坚持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追求真善美,正确对待当前美术界出现的思想迷惘、人心浮躁、热衷炒作的现象。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牢固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先决条件。“其命唯新”是傅抱石先生的毕生追求。他不仅探索形式上的“新”,而且注意表现内容上的“新”,许多反映新生活、新建设的画幅,在他笔下清新隽永,寓于时代感。当然提倡创新绝不是丢失传统,只有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基础上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田渊敏男说:“现在艺术界都在朝创新发展,但不保留传统怎能走向创新?就如日本的动漫,虽然世界闻名,但这些优秀的动漫作品都是传统下的产物,在这些动漫作品背后都能发现日本‘江户时代’传统的影子。”艺术需要兼收并蓄,需要面向国际,但必须有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 探索创新方法。没有创新观念和意识,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其创造潜力难以被充分挖掘。因此,创新必须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在创作中提高。南京大学美术学院适时组织学员到大自然中去、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行写生创作,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使学习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更有新鲜感、更能激发创新的智慧。 搭建创新平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依托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等艺术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员参加一些重大的社会服务活动。学院及时通过各种渠道通报全省、全国和国际性的书画艺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师生深入创作,以优质一流的作品积极参与。2007年,学院在江苏美术馆举行了名为“意象金陵”的教学汇报展,学员们的作品无论是在传统的继承上还是创新上,均呈现出新的气象,在江苏美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艺术硕士的培养带动了学院整个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使得学院的学术气氛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课程设置与小剧场歌剧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和学位制度改革的深入,一批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学科先后引入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2005年开始设置了该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学科领域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教学水准和培养目标上都更符合学科的规律,属于我国艺术学科自身的一个硕士学位,是与国际接轨的艺术表演与创作领域的专业学位,艺术硕士学位教育使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艺术;艺硕课程;小剧场;歌剧创作;排练;教育实践 艺术硕士声乐表演专业在欧美国家是一个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课程,在美国多数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都有设置,课程注重以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和表现技能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即时修订最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毕业以作品展映和演出为主,结合演出再完成专业艺术分析总结论文给予学位。奥地利维也纳音乐表演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践课占80%。我国从2005年开始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学科领域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全国各艺术院校的硕士点根据本校的软硬件设施,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董卿、朱军、王宏伟、孙砾等目前活跃在舞台的年轻艺术家都是艺术表演专业的首批硕七毕业生。20t0年5月,教育部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音乐院校艺术表演硕士研究生展演活动,并取得了很大反响。 2009年底,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河北师范大学终于成功申请了艺术表演专业硕士授于点。如何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设置一套科学创新内容丰富开展新颖的声乐表演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课程设置 本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均以能反映发展方向重点为目标最大特点为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学时量非常大。声乐方向课程中还应设立中国音乐欣赏、外国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舒柏特等专家的声乐作品研究等等。 1、共同必修课。研一、研二、研三:马克思文艺理论、艺术概论、音乐表演美学、英语。2、专业必修课。研一、研二、研三:声乐技法、声乐与表演理论、声乐作品背景解析、意德法艺术歌曲演唱、中国民族歌曲演唱、音乐会的设计表演、外国声乐发展史、中国声乐发展史。3、选修课程。整场声乐演唱音乐会设计、音乐会声乐伴奏合练、声乐表演的录音录像、音乐视觉听觉研究、表演艺术化妆与服装设计、舞台形体训练。 研究生使用的专业教材为国内正式出版的权威性教材。课时安排为每学期38课时,第1、2学年主要倾向技法教学,提高其演唱能力,第3学年着重理论研究,辅导学生完成及论文写作。声乐演唱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本文希望通过各种音乐技巧包括钢琴、听觉训练、合唱、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法、中外音乐史、音乐表演与剧场,特别是对本民族的音乐特点作深刻的了解,还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文艺知识和美学修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准确定位、规范管理、积极探索、稳步发展,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没需要的高层次类型、专业性演唱人才。大量设置方向性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注重学生的专业修养和表演的训练,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的表现能力和创作研究能力,课程鼓励和教育学生在表演中应用创新举行不同方向的专业比赛,一些顶尖课程可聘请国际上享有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参与,通过对该系列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实践和理论能力,从而对表演艺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广泛搜索同内外本专业资料,整理出题纲后组织本系十位硕士生导师进行反复讨论、论证并加紧同国际、国内的同行进行交流,借鉴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既要保持传统的培养模式,技法实践课程占一半,又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增加声乐作品演唱技能,创作表演和唱片录音,增加了对硕士生导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舞台表演的经验。 新课程设置的创新点在于大量设置了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方向课程,知识能力统一,音乐性与技术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教育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在部分专业巾推行工作室制,增强教师教育教学,作曲、演唱、演奏、表演等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是一个优秀的音乐人才并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素质。为了保证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借鉴国外院校先进经验结合本院实际,以立足研究,强化和满足利:会人才需求的三项原则,我们定期调整完善各专业研究方向的培养方案,加大艺术实践的学分,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指导排练等实践作品,定期举办研究生沙龙、给导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表演奖项,要成为学分,奖励表演类导师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强化全体导师的带教责任、有效提高研究生的表演能力。以上定为艺硕教育的新导向。 二、小剧场歌剧是表演专业艺硕实践的最新途径 与传统大歌剧相比,小剧场歌剧具有一种天然的活力和亲和力,演员近在咫尺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更直观体验到歌剧的魅力。打造别致的小剧场作品,也是希望为观众展现歌剧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小剧场歌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歌剧而言的,其特点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二三是先进性强,经典故事“摩登”演绎。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涛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大型的完整的歌剧表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歌剧的故事情节和艺术特点。使人震惊。但是,由于大型歌剧在场景布局等资金方面投入太多的局限性,使得小剧场歌剧更适合我们艺术硕士生的接触和排练。 所谓“小剧场歌剧”,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歌剧样式,它与西方的“室内歌剧”和我国的“小剧场话剧”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所谓“室内歌剧”,是20世纪上叶出现的、为较少演员和交响乐队而作的,适合在比大剧院气氛更亲切的小型场所演出的一种歌剧样式。它是在坚持西方传统大型歌剧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变体,它和大型歌剧一样,离不开宏大叙事的话语系统,离不开复杂而具有高度戏剧表现力的音乐声响系统,且从不排除在大型场所演出。相比之下,小剧场歌剧则不然,小剧场歌剧有“角色少”、“乐队小”两个特点。剧中演员角色少,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近距离。在“小剧场”里,特定的狭小空间可以使舞台与坐席的界线模糊,可以使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拉近。因此,对于“小剧场”关于“小”的追求,导致创作理念的深层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将促使“小剧场”作品的戏剧结构、话语系统、音乐写法、舞台调度、演唱状态,以及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等方面的相应变化。 艺术硕士排练小剧场歌剧表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员表演上的要求。 (二)演唱表演形式。可以使用对话或旁白、或者可以彻底取消宣叙性吟唱,这样就更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展开、加快戏剧节奏、方便时空转换,使得观众可以彻底在狭小的空间里迅速适应场景的转变,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诵者。可以加入一个特殊的角色,即“诵者”。对于“小剧场歌剧”而言,诵者这个角色不仅可以弥合情节板块交替时可能产生的“结构缝隙”,同时也给戏剧结构和舞台呈现注入了有意味的变化。诵者在舞台上可以担负双重使命:或是上舞台扮作剧中的人物,或是在台上旁白,无论他在哪个位置都始终是只说不唱。他的作用有三方面: 第一,诵者的独白或角色性对话,可使主要角色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的做法更为合理。第二,由于有了诵者,歌剧的开展获得了极大的时空自由。各种场景的转换,仅由诵者的寥寥数语就能很好地完成,短短几句话,就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意义重大的背景,可减少场景布置的投入。第三,依照剧情的开展可使诵者变换身份,给同在舞台上的乐手能适时参与剧情找出了依据。诵者在舞台上变换身份的即兴表演,可以使剧情表现、发展得更自然。 (四)音乐的处理。音乐作品要尽可能争取更广泛的听众,是大多数作曲家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音乐在歌剧中发挥着到头生分的作用。在符合剧情内容和剧本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音乐效果与大众审美习惯间的距离,让歌剧也能成为更多人可以且乐意欣赏的艺术。 (五)人声技巧的运用。歌剧中,特别是以独唱、重唱为主的歌剧,人声的技巧处理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人声的处理要细致,包括节奏长短、气息转换,词曲结合、调性变换、密度变化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声或声乐技巧,有难有易,才能更广泛地被观众接受。 小剧场歌剧演出实践的优点一是在于它与学生近,易沟通,感染性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二是学生学习压力大,小剧场话剧节奏轻松,大都选材于现代都市生活,小剧场话剧小舞台制作,小投入创作,周期短,形式活跃,检验了成果,激发了学生对歌剧的浓厚兴趣,同时对于强化学生表演综合技能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未来的歌剧表演打下基础。 艺术硕士论文:服装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对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加强对服装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以服装板型设计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出我国服装业急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板型设计;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如何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在于改革现有的培养制度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要求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独立担负专门研究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既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修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 一、中国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 在中国,服装设计专业进入大专院校是从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服装短训班、1983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开设了服装教育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开始的,她们引领了中国服装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20多年以来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的服装设计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服装企业中出自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设计与技术队伍。设计教育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已成为服装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起步到发展,仅仅只有几年的时间。服装专业由于受美术教育的影响较大,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重视服装画及其表现手法,轻视服装板型与工艺,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毕业生就业后不能直接进人生产的各个环节等一系列问题。加上研究生招生主要考核的是英语和政治,加试专业,导致所招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普遍一般,专业水平相对高一点的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成绩不佳,而考不上研究生,因此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有的学生,根本不是服装专业的本科生,由于英语考试成绩不错,居然也考上了服装专业研究生。也就是说,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服装专业中专业水平真正拔尖的人才。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中,由于重复的多门文化课程的学习,没有能够让研究生静下心来研究专业,研究生毕业以后,还是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必须加快改革,打破原有的旧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 二、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全日制研究生一般都采用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目的实现一般是通过课程教学来进行。因此课程教学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服装专业研究生而言,服装结构设计是一个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款式设计得以实现的结构基础,是服装立体造型的平面展开;另一方面它是服装加工制作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因此,服装结构设计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服装成品的品质。正是服装结构设计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被纳为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结构设计的理论,包括对人体及其与服装关系的研究、基本纸样、省、各部位结构设计。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数学、力学、人体工程学、造型学、美学、传播学、材料学、市场学等。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原理、相关结构线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工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它要将服装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结构衣片,揭示出服装各部位的形状、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局部吻合关系,修正款式造型设计图中的不可分解部分,设计出各处的结构合理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趋于合理完美。可以说,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服装的品质,所以很有必要对服装结构设计的难点进行归制版师必须从中理解设计师究竟想表现些什么 ,并把它变成技术性的图纸 ,使它最终成为立体的、动态的时装。即是说 ,服装制板师的责任是将服装设计师的理念转化为可现实操作的服装样式。一个成功的设计师身边 ,必有一个与他心意相通的结构设计师。从这个意义上说 ,服装结构设计师是服装设计与生产的桥梁。服装结构设计师在当今社会里人们俗称板师。20多年以来,由于受艺术教育的影响,从教师到学生对服装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服装板型的设计,导致我国的服装业高水平的服装板师奇缺。严重制约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服装专业研究生在板型设计方面知识欠缺。因此,加强对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适应中国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教育模式 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在1941年出版的《思考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创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点,创造力的探索;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创造型”人才的探讨。“创造型”人才知识面广,思路敏捷,预见性强,有胆有识,不守陈规,自信心强,有责任感,坚忍不拔。有的研究者指出,“创造型”人才应有敏锐的探索问题的能力,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经验移位的能力,侧向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博闻强记的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较强的评价能力,“联结”和“反联结”的能力,科学预见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善始善终的能力。服装专业研究生在读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手段是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以及大量地收集和阅读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接受最新服装知识,掌握国际研究前沿最新动态,研究生若能从相关的论文或专著等文献中获取和整理出系统的知识,那么研究生的综合与归纳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服装专业研究生在板型设计方面的探讨研究,首先要定位。服装分类比较细,大至分男装、女装、童装、针织服装、内衣、羽绒服等几个类别。在板型设计要求方面,是大不一样的。除此以外,即使选择针对女装板型进行研究,最好在细一点,是女上衣、还是裙装、裤子类。选题尽可能小一点,把问题研究透彻,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很多研究生由于选题过大,导致无法展开,说不清楚,最后反复改选题,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好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一个问题。很多国外的著名品牌的服装,市场卖价高,除品牌本身的价值以外,那就是服装板型好,消费者穿上身效果非常好,我们应该注意这个事实。 韩国服装专业研究生培养也有我国的类似问题,但是,他们在大型服装企业的支持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经验是,第一年跟着老师学习,第二年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根据研究生的贡献,给以适当的报酬,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年,研究生就开始承接项目自己单独完成。研究生毕业以后,很多企业需要,有的甚至提前预定。笔者就相关问题考察过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他们看来,一件衣服有十几种方法可以裁出来,用什么方法裁,能够又快又好的打出优质板型,是需要深入细致研究的。他们的经验归纳起来有六点:一是培养目标明确。二是重视实践环节。关注教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聘请企业经理参与教学,由主讲老师给定讲课内容,企业经理则根据要求准备,他们的讲课直观,生动,形象,尤其是大量的鲜活案例和生产案例,比单纯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与企业进行联系。三是教学形式多样化。一般大课在阶梯教室授课,再进行小型的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点评。四是互动教学与启发性教学相结合。五是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六是教学规范化。 四、结语 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晚,有较多的问题需要探讨研究,对于选修方向是服装设计与板型研究的研究生而言,只有加强对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少走弯路,才能更好地改变中国服装行业高级服装板师奇缺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艺术硕士论文:德国MFA教育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示 摘要: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在MFA教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学位授予考核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成为国际MFA教育的典范。解析其在MFA教育上的成功做法,不仅可以为我国艺术硕士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而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学位点评估等诸多方面提供有益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柏林艺术大学;MFA;教育 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其涵盖的范围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设计、电影、新媒体等诸多艺术领域。德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对MFA的培养规格有着明文规定:“MFA,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专业硕士水平及能力的证明,在艺术教育领域,它却是一种最高学位,其含金量并不低于学术型的硕士及博士学位,因为MFA获得者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还具备超越常人的艺术创新能力。”[1]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是位于德国境内柏林州的一所标准艺术类综合性大学。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但是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96年。柏林艺术大学目前涵盖了绘画、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多个艺术门类;人才培养层次较高,类型齐备;学科覆盖面广。MFA教育在德国开展最早,无论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位授予的考核环节上都非常有特色,考察并分析它在MFA教育上的种种举措,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人才培养目标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对MFA的总体定位目标为“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在艺术各个领域中发挥个性”,“结合新时期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运用新的艺术理念来分析当下的艺术现象,推动艺术创新,探索未知的艺术世界”。具体而言,其总体目标可以分解成以下3个子目标。 (一)艺术创作 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使本人的作品不仅能体现时下艺术创作新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能体现新的观点与创作手法。如在美术设计领域,要求毕业生能够运用新的设计技术与新的制作材料,创作一些大胆新颖的艺术作品。而在音乐领域,尤其是作曲与音乐表演领域,则要求学生具备在专业音乐院校教授表演与音乐理论知识的能力,拥有编配本国及其他国家艺术作品的能力。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在表演、编配技术与音乐艺术性上都能达到职业音乐家的高度。 (二)代表作 柏林艺术大学MFA学位授予委员会规定,学员在获得MFA学位之前,必须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个人代表作,代表作是衡量其获得学位与否的重要标准。代表作不仅仅是个人艺术观点、艺术创作理念与手法的综合体,而且还应符合柏林艺术大学的艺术学学科定位。柏林音乐学院强调MFA教育应该以“艺术个性、国际性、多层次性、实践性”等为导向,而代表作是体现其教育特色的最好载体。 (三)艺术创新能力培养 柏林艺术大学对学员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艺术洞察力的培养。如对创作的主题、理念能够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同时能够洞察当下艺术创作中的新材料运用、新创作手法的使用、新艺术理念的传递等等,能够运用这些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段创造符合当代及传统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其二,艺术批评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艺术批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是否能够坚持艺术的美学标准,理性地分析、评价各种艺术事项,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思潮、艺术发展史中历史事实的再现与分析、艺术家作品创作的新的发展趋势等等。沟通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与艺术经纪人、观众良好的沟通能力,如专业的作品展示能力,艺术领域中的学术讨论、分析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能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柏林艺术大学MFA培养的核心,其课程设置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每门课程保持在3个学分左右,总计在为期3年的培养周期必须完成64~100的学分数,另加上毕业时的代表作,方能申请MFA学位。[2]下面以列表方式对柏林艺术大学的课程设置予以分析(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其课程总体设计考虑了MFA学生的特殊性――作为职业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艺术修养。这些基本素质与修养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创作与表现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所从事艺术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整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比较教育・德国MFA教育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示 其一,课程设置讲究与其他学科的互补关系。这点在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上可以体现出来。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大多都突破了艺术门类各个领域的学科限制。从事音乐专业的MFA学员可以选修相关艺术哲学、艺术文化等相关人文素质课程,来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而从事美术与设计的MFA学员也可以选择音乐结构类课程,可以在音乐的结构美中寻找到艺术的共同点,为自身艺术创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因此,课程设置的互通性进一步使MFA课程体系逐渐系统化、关联化,形成了较为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 其二,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占据了很重的比例,同时也注重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课表中可以看出,课程内容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音乐专业课程当中的声乐与器乐课程组模块,课程内容丰富,注重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每个课程考核的方式是以专案方式予以体现。这种专案一般都会让3~5名学生采取集体汇报的方式,通过集体创作的艺术作品(如作曲专业创作的作品,表演专业进行表演)提交给任课教师,作为课程考核授予学分的依据。完成专案的考核,学生则需要修毕大量的实践类课程,毕竟一个作品的完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学习效率。由于专案的考核大多并不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是在大剧院、美术馆完成,考核组专家的组成不仅仅是教师,还有著名的乐评人、艺术批评家等等,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要求可谓相当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柏林艺术大学非常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开设。 其三,课程授课方式的灵活性与考核的规范性相结合。为了体现MFA授课的灵活性,柏林艺术大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如在专业技能课上采取的是个别课,学术研讨课程采取的是专题讨论课,而合唱类课程采用的是小组课方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使考核方式多样化,方式多样并不意味着放松考核要求,相反考核规范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如美术设计专业的MFA毕业生可以提交展览证明(含美术专栏作家的评论)、书面研究报告,而音乐专业的MFA的考核包括作品视听、专场表演音乐会、作品编配及相关乐评人对作品的评价等形式。为了使考核更加公平、公正,柏林艺术大学设有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的课程作业、代表作、学位授予予以考核,委员会一般由7人组成,既有本校教师,也有外校教师,还有职业艺术家、艺术批评家。考核人员来源的多元化,也使考试结果更加公平。 三、MFA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 在德国,高等教育质量考核与监控体系一般都是由高等教育专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市场反馈调研部门共同组成。[4]其中,高校自身及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协会组织的行业、内部评估,是其培养质量保障及监控、考核的主要手段。MFA也不例外,对其培养质量的考核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柏林艺术大学通常的做法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身的内部评估,也称之为“自评”。一般都是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学校的办学层次、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考核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将相关评估结果生成有关评估报告提交到政府主管部门,然后要求进行第二阶段的高教专业协会的行业评估。第二阶段的主要评估内容有“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入学及毕业规定的年限、条件、学分要求”、“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师对考试的组织方式及教学质量的反馈”、“用人单位及市场的反馈”等等。作为第二阶段的评估主体――德国高等艺术教育评估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德国的高等艺术教育采取的是联邦体制,所以德国高等艺术教育评估委员会承担着高校与联邦政府信息沟通、反馈的中转作用。联邦政府、州政府、高校、专业协会在MFA质量监控与考核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共同保障MFA的高等教育质量。[5]其中,作为最高政府机构――联邦政府主要是负责全国性的艺术教育战略和重要的法律法规文件的起草、制定与实施。如明确法律条款规定:“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必须定期进行评估,学生与教师必须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工作,对学校近期的专业、行业评估应定期向全社会予以公布。” [6]而作为协作方的州政府与实施对象的高校则是主要负责评估数据整理、人才发展报告、就业及教学质量反馈等等。另外专业协会负责的是具体的办学层面评估,如教学方法的改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等等。专业协会评估委员来自全德该艺术领域中的精英人士,他们负责对MFA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对学科的全国排名情况进行审核,在评估数据中,侧重借鉴CHE(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评估中心)的分析数据,因为该数据来源较为客观,提供了较为直观的教育动态信息。 另外,在MFA入学与学位授予的审核环节,柏林艺术大学要求极其严格,把好了“出口关”与“进口关”。在入学申请审核上除了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艺术学学士证明之外,还应该提供所属MFA艺术领域中的个人作品。除此之外,还需提供本人未来几年的学习计划及著名教授的亲笔推荐信。柏林艺术大学尽量避免招生环节的“近亲繁殖”现象,尽可能招收来自于外校、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国籍的海内外学员,从而使自己的毕业生在未来就业时拥有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在毕业审核环节中,除了考试委员会对代表作的投票之外,对毕业平均成绩也有一个较为严格的规定。其所修毕的课程中,平均成绩绩点不得小于2.0,一旦小于这个学分绩点,在毕业审核中将被淘汰。因此,较为完备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确保了柏林艺术大学MFA的教育质量。 四、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与改革的启示 我国艺术硕士自2005年3月起,从最初的32个艺术硕士试点建设单位到如今的数百家之多的培养单位,艺术硕士发展的势头、规模在专业硕士教育中可谓是惊人的。在艺术硕士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在2016年3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中显示,共有50个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被评估为“不合格”,涉及全国42所高校,还有不少学位授权点被要求“限期整改”。其中就有众多名牌院校艺术硕士点中招,不少“985”、“211”国家重点院校的艺术硕士点甚至被责令取消招生,5年之内不得申报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工作。而对于“限期整改”的艺术硕士培养高校而言,两年之内不得招生,两年后接受评估组及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的评估,如果仍然达不到整改要求,则取消硕士学位培养授予权资格。[7]这是迄今为止,对艺术硕士评估最为严格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检查,对不少在培养过程中暴露出问题的院校亮起了黄灯,而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集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从这次检查中,我们也看到了与国外MFA教育相比,自身的许多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以柏林艺术大学为代表的MFA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评估认证方法,对于我国的MFA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MFA教育的核心,柏林艺术大学对MFA的人才能力结构、人才就业趋势、人才的知识储备、人才的职业选择有着很明确的指向。如美术设计人才的定位是国际性的艺术家、艺术设计人才;音乐则是国际性的音乐创作、表演人才;戏剧表演是在世界各大戏剧节能够有突出表现的艺术家。因此,无论是美术设计、音乐亦或是戏剧、舞蹈都强调其培养的国际性。虽然不同艺术门类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差异,但是其共性是培养出能在国际艺术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在这样的人才目标定位下,柏林艺术大学的MFA课程内容、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规划都强调了这一特色。如在音乐专业MFA课程设置上(详见表2),不仅仅有本国的艺术课程和内容,还有其他各国优秀的、代表性的课程内容,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艺术视野,这个与柏林艺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密切关联的。相比较而言,我国近期被取消或者要求整改的艺术硕士授权点都是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缺陷。因此,如果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出院校的自身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的发展态势,需要我们研究生教育及管理者深思。 艺术硕士论文:绘画学科艺术硕士研究生(MFA)培养模式的内涵研究 【内容摘要】吉林艺术学院自2009年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以来,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前沿性、当代性的MFA教学模式。学院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注重学生艺术观念的养成和创作表达方式的自我生成。在创作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媒介、语言的认知和应用,形成以宽泛的文化滋养为教学背景、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生成为目标、以培育学生艺术信念为核心的MFA培育模式。 【关键词】MFA 文化滋养 艺术实践 艺术信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绘画类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自2009年起,吉林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期间,研究生的培养层面所开设的方向均是以架上艺术为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之一是造就专业性和创造型的人才。就我国的艺术教育宗旨和实际社会需要来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身来讲,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似乎更加具体和复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绘画类艺术硕士(MFA)研究生培养做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打破形式界限,宽泛的文化滋养是当代绘画类研究生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 绘画的形式特征与艺术本质之间始终存在着特殊矛盾。以媒材和手段来划定艺术种类的界限、区分艺术家的特征,亦或以这样的方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培养,势必会造成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缺乏以及对技术、手艺的热衷。只有打破媒材的界限,突破形式特征的束缚,在技术的实践中给予文化精神更多的关怀,才会造就更为优秀的艺术家。 在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当代绘画各种艺术形态的有效构建和综合化探索,使学生在创作中多维度地考虑到艺术与物质文明、科技文明间的流通与结合,打破原有的形式界限,实现艺术观念的充分表达。这种培养方案不仅为学生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而且使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在多媒材的综合化探索基础上,体现出更具独创性的视觉表达。艺术的独创性产生源于丰厚的文化素养,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增加了创作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以创作实践类课程的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梳理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脉络,充实和完善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课程构架。学院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艺术本体理论课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文、史、哲的基础理论课,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给予文化精神更多的关怀。绘画专业的学生将最终投身于艺术市场,为了让其明确学习目标,针对中国的艺术市场有相对整体的认识,学院在课程的框架中增加了艺术市场学、艺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的改革和置换,有效地增强学生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彰显个性特征、寻找理性艺术实践途径是成就绘画的重要方法。 个性体现是衡量艺术家品质和特征的主要依据。这里所说的个性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一种习惯,是思维、行动和艺术表达综合在一起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质。艺术个性是文化视野、视觉智慧和娴熟技艺的总和。艺术个性的彰显表现在作品中,当作品背后人心与绘画作品的形式具有一致性才真实可信。 近年来,学院在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针对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以“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多方面引导,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尤其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三、四学期,学院着重安排了系列的创作课程。学生通过对自身感兴趣的题材、主题、绘画风格等方面的借鉴和整理,进行探索研究,同时梳理了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通过学生们对于题材选择,可以看出其更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发掘。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不仅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还在试图探寻一种新的理性精神,即艺术理性精神。艺术理性的自律性使得学生在不断批判、超越既定现实的同时注目未来,通过语言、概念、图像的内在转化达到审美转化的需求。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每位艺术家不可忽视的问题。重视感性与理性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感性情感是构成油画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是作品的血肉及灵魂;理性则是丰富情感的骨架,二者相辅相成。感性与理性情感的交织可使学生创作出具有伟大心灵感召力的艺术作品。 第三,坚持艺术信念,把握时间规律让艺术发生具有多种可能。 成就艺术的条件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熟都需要以时间作为代价。当然,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多、更有效的尝试是提高品质的最佳办法。能以时间线性的考量看待自我艺术成长的艺术家,最终会获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任何社会体验与尝试都具有丰富自我文化经验和艺术感悟的可能。随着社会发展加快,在国家提倡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艺术生态。 现今,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个人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双轨并行机制,不仅在校内给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展览、讲座、研讨等学术交流平台,还鼓励学生体验和参与各种大型展览、评选、青年扶持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学院更多地希望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磨练艺术创作能力,积聚艺术创作能量,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青年艺术家的要求有所不同。只有那些努力表达时代气质,愿意尝试更具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并且努力学习传统,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代表时代的艺术作品。 吉林艺术学院自2009年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以来,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前沿性、当代性的MFA教学模式。针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的特殊性,学院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要根据培养目标正确认识自身与专业方向的差异,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有指向性和创新性的精学和泛学内容并付诸实践,促使学生艺术观念的养成和创作表达方式的自我生成。在创作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媒介、语言的认知和应用,最终形成以宽泛的文化滋养为教学背景、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生成为目标、以培育学生艺术信念为核心的MFA培育模式。 (注: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综合艺术院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声乐表演艺术硕士(MFA)人才培养创新性研究 〔摘要〕通过对声乐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考察分析,指出实践性是专业硕士区别于研究型硕士的重要基点。声乐表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联合创新实践基地与校内导师结合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带有研究性质的实践基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表演实践结合的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创新专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性专业学位论文要求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的重点,而各艺术类高校只有不断地对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创新,才能达到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符合时展的总体目标。 一、声乐表演人才培养原则 1、以行业需求为培养导向。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发展原则是供需平衡,在声乐表演的人才培养中也应遵循这一特点,达到市场的供求平衡[1]。现阶段,我国声乐行业就业不仅局限于文艺表演演员,同时还包含高校的声乐教学教师等行业,因而,艺术高校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其进行目标结构整合,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不断促进开放式教学的发展,不闭门造车,逐步实现市场需求与教学供应的相互结合与统一。 2、以声乐演唱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是艺术专业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声乐表演能力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不仅是教学的课程要求,还是考核和评价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因而,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同时还可以使其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效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专业的培养目标。声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将学生培养为现代化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掌握演唱与表演专业技术,具有较强音乐认知度以及鉴赏能力的新型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具体要求是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具备艺术教育的基础素养,掌握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基础理论实践能力[3];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使自身拥有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标准设置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对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人才标准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改。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中各类型事业的发展都与市场建设发展有相应的关联性,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艺术性慢慢变得市场化,因而现代艺术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其培养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对专业人才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其专职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还对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将声乐表演专业人才打造为综合性人才。 2、教育培养方式及手段落后等问题。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落后首先表现在教师职业能力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综合能力的欠缺导致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无法与时代需求相融合,而年轻的教师虽接受新教学理念的熏陶,但却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无法对学生实施高效优质的教育。同时,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往往传达给学生消极过时的教育观念,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会使学生过分崇尚外来声乐表演文化,轻视本土优秀的声乐内涵,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4],同时还对我国声乐文化造成相应的危害。 三、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研究 1、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实践能力。作为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性,以及对声乐表演专业的创造性,该专业的课程培训注重其实用性以及学术性,因此在对硕士生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知识体系的综合调配与各内容知识体系的衔接。具体教学方式如下所述: 导师在开展课程教授之前,应该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细心准备,同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按照相应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根据各个研究生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或者相关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自主性,避免将自己的思维观点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实现并获取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声乐表演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各高校应重视教师的特色发挥,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师制”形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将教师与社会艺术团体相挂钩,聘请校外的资深艺术家或者其他高校的导师,外聘的教师可以主要负责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参与演出,增强其职业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层次、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6],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受到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基本是依照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因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本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在培养模式中,艺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生注重对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艺术研究生是艺术的研究工作者,因此,应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师应强调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际应用性相互结合,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严格监控,注重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体现自身的创新理念。 同时,教师应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专业的重点培养计划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传统硬性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相互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新观点的探究,掌握最新的艺术发展趋向。学校还应将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作为学生的培养基点,在对学生进行招生调控与培养时,都应将地方文化经济作为发展重心,并在此大的发展环境下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不断促进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企业研究生研究工作站的建立。大学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主要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议、共同合作建立的学生实践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艺术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实现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满足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艺术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分之后对企业工作站的相应职位与工作进行申请,之后在企业内开展工作并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基础之上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研究生在完成自身的基础工作时,还可以对相关学位论文以及声乐表演专业展开研究。 结语 现阶段,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够高。因此,我国各艺术高校应该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究,完善课程设置、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责任编辑:杨建) 艺术硕士论文:浅析民办高校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 摘 要: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学位,需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及艺术硕士的毕业评价等方面对民办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2011年10月,包括河北传媒学院在内的五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垄断的局面。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获此招研资格,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学校开始有资格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挑战则不言而喻,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是否正规,教育质量能否保证,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都需要用事实去证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则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关于培养目标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有了较长发展历史,如在美国,艺术硕士的教育宗旨一是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强调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此相关,其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的标准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创作技能和艺术想象力的全面评估①。 我国目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两类,后者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在修学期间更多地学习一些理论课程和专业研究方法,最后疲于应付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客观来说,用于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很少。为了加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起开始在我国建立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并在《关于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是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证。”其中培养“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即是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对于首次获得招研资格的民办高校来说,应该深入思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河北传媒学院来说,MFA的培养目标要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界定的基础上,将“高层次、应用性”的特点加以深化和升华。河北传媒学院将招收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出在广电领域既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流程,既具有本专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又熟悉相关领域知识,能够在广电行业驾驭整套制作过程的高端广电人才。 二、关于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与艺术类学术型硕士即文学硕士招生对象的不同和前边所述培养目标的区别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现也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设置直接相关。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不可忽视理论核心课的重要作用。艺术人才的专业成才周期长,相对来说文化底子普遍薄弱,这也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层次不易提高的重要原因。艺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为他们提供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②。由于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容易自觉结合自身以往经验进行整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实际案例操作课程。实际案例课程也可称之为专题课程,导师带领学生结合以往实际工作经验,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诸如案例分析、完成实际作品等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就广播电视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专项研究。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艺术创作视野。 第三,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硕士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舞蹈、广播电视、艺术设计、美术等学科领域,每个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广播电视专业,与其他几门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存在共性层面,也有不同之处,学生需要全方位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精通一两门相近学科专业。另外,对于攻读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入学前大部分忙于实际工作,缺乏高层次文化素养提升的机会,遇到问题不能融会贯通,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通识课程的建设。“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③。艺术硕士阶段的通识课程与本科阶段的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为主体,对本专业门类外的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课程,旨在提升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艺术视野、自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设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一两门其他专业门类的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扩大艺术视野,与本专业融会贯通,为今后的创作开阔思路。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围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展开。课堂讲授法虽然不再是当代教学唯一的模式,但是仍有自身优势,对于理论教学,还需要安排有造诣的名师进行系统讲解,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对于专题类案例类课程,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应加强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如可聘请校外知名的高职称高职务的广电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或顾问,为研究生提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广电领域各类工作的知识和流程。 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是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广电行业,学校可与相关广电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广电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广电行业为我校MFA研究生提供实践基地,使他们有机会走进行业第一线,切实动手参与工作流程,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关于毕业评价 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后,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专门展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评价需要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即必须有实际作品,毕业论文要以作品为基础进行撰写,在论文中对实践操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在论文指导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应积极发现好的作品,推广到社会中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艺术硕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铁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1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1)铁路工程项目施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施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目前有一大部分施工部门忽视了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影响了施工的质量控制,阻碍了进度安排。铁路施工整个工程不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还与线路系统、通讯系统等多种设备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些施工部门在施工前没有对各个部门进行协调,没有调试好各种设备,盲目的施工,导致工程的后续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不但拖延了工期还影响了施工的质量,造成经济和时间的浪费。(2)铁路工程项目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属于违章施工,这是项目施工中存在的共有难题。目前铁路施工事故成上升的趋势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其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违章施工引起的。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相关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忽视了施工的安全管理,没有严格遵守有关的施工制度,还有一些相关的操作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安全设施的设置,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施工操作,为施工安全埋下了隐患,影响了整个铁路工程项目的质量。(3)铁路工程项目施工没有确定统一完善的施工计划。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随意调整、变更。有一些施工单位只是为了能够节约一些成本,将已经编制的施工计划是进行随意的更改,随意增加施工内容。由于铁路工程项目施工比较复杂,随意的更改施工技术,使很多部门不能得到有效的交流,导致施工中信息的调整不同步,信息的传递相对滞后甚至是传递不准确,增加了工程的安全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加强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1)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一个较有实力的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队伍,设立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相关部门,施工企业要提前制定好合理的施工程序,有利于后期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建设与管理,加强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水平。设置设立一个方便指挥、工作效率高的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部门,充分的发挥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作用,对施工的关键内容进行核对,进而达到施工管理的目标。该部门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领导能力,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确保工程运输安全。(2)建立并完善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管理制度的设立对于铁路工程来讲非常重要,明确的施工管理制度,能够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使相关人员做好自己的职责,降低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概率,制定合理的规章,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要根据施工的特点,划分好施工相关人员的权限职能。完善的施工监督检查责任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的部门及相关人员,各自明确其责任,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第一时间向铁路施工单位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在检查的过程中一旦有违章的情况出现,坚决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完善经济处罚制度,施工单位与有关监理的单位要明确相关的处罚标准和内容,通过经济处罚制度来约束各单位的施工行为,实现良好的施工安全管理。(3)进一步强化铁路施工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理顺层次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施工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避免出现了“脱钩”的现象。各个部门之间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找到一个平衡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最优施工方案。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施工方便,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满足企业的要求。在铁路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单位及部门,因此需要各部门能够在统一指挥下,目标一致,保整体、促大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施工任务,不随意拖延时间,确保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地完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在铁路工程建造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障铁路施工的安全,能够有效的维护铁路正常的运输秩序。铁路工程项目实际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是比较复杂多样的,加大了施工安全管理的难度。铁路施工直接影响着铁路运输组织,因此从准备开始施工建设,到施工结束都要重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加强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我们从多个方面对铁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妥善处理好监督与配合、施工与安全的关系,保证铁路施工的安全生产,达到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目标,确保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杜绝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铁路工程整体的质量,使铁路施工可以顺利完成。 作者:隗迪 单位: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论述了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结合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特点和原则,从安全培训、管理体系、现场监管等角度,提出了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策略,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现场监管,安全意识 电力工程具有流动性强、施工面大、工程量大和工序复杂等特点,并且越来越多的新科技产品开始应用在电力系统中,电力施工的难度逐渐增加,项目建设使用较为复杂的工具也导致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存在安全隐患。在确保电力施工项目顺利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好电力施工的管理工作,尽量降低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让广大民众能够安全用电。 1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1确保电力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是一项备受关注的工作,电力企业的愿望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尽快完成战略目标。我国电力的高速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电力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电力企业要确保在健康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稳定性,为居民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供电。电力系统风险较大,进行安全风险管理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一步增加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2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信息化技术的影响,发达的信息科技意味着更加尖端的技术,而电力是支撑科技发展的必需条件之一,因此电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如果电力企业无法提供安全稳定的供电服务,那么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采取恰当的措施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至关重要,电力安全生产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3体现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电力企业也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转为关注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工作人员和消费者人身权益的保障等方面,这些都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电力企业从生产线到后勤线,从施工建设人员到检修维护人员,都是安全管理应该关注的重点。电力企业应该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理念,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将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电力企业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利润就轻视管理,应该始终将安全和生命放在首位。 2目前电力工程项目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 2.1工程规模扩大导致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工程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在安全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导致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一些电力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承揽的工程项目很多,工期较为紧张,工程量巨大,施工人员繁杂,再加上一些监管人员缺乏经验或者责任心,特别是工程分包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有些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地点在地下或者江底,施工较为困难,无形中增加了施工安全隐患。 2.2员工素质水平不高 一些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不重视安全管理,自身的安全意识就很低,不知道针对监管人员、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人员良莠不齐,很多施工人员都是转行过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施工学习和安全培训,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一旦发生电力工程安全问题就无法自救,导致电力施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些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盲目追求施工速度,为了降低成本随便招收没有经验的临时工或者实习生,可以增加施工人员的工作时间,长时间施工导致的疲劳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风险。 2.3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安全措施不全面、不到位,例如部位大型设备和高空作业人员配备专业的安全带和安全网。一些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的因素之一。不成立专门的安全监管部门,不仅会导致安全问题,还会造成施工单位在发生安全事故时用不负责、不处理的态度处理。 3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要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科学的安全管理,首要条件就是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标准有全面的了解,需要熟悉电力工程的特点:前期设计影响很大、参与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人员质量参差不齐、需要露天作业、工程量大、工程流动性强、施工危险性较大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严重损失。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及“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等原则,这些原则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应该同时遵守。 4电力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的策略 4.1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安全意识 电力工程施工的基本制度就是安全管理制度,这也是确保现场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促进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持续顺利的开展,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保证电力企业稳定发展。不论是电力企业的管理层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要对安全管理有深入全面的认识,将安全管理贯穿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将其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电力企业要认识到安全管理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巨大影响,获取更大效益的前提就是安全作业,实现利益和安全的共赢。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处理好项目每个环节安全性、进度等于其他环节的衔接,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要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提高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水平的同时,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让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一些应急措施以及施工设备的操作技巧等。 4.2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多个工种共同参与,因此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划分好安全管理人员权责,为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要投入必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身上。电力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也要统一制度,规范安全生产制度,为安全生产划定严格的标准,实现安全生产的制度化运行。 4.3加强现场监管 除了足够的设备和人力投入之外,监管人员要在施工现场对安全生产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施工人员和周围人员的安全,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方针,实现安全生产的规范化和责任化。 5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必须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在对工程项目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才能促进电力施工安全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作者:杨钧茗 单位:山西路桥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为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电力企业目前正在大规模建设电力项目。然而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整个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实践表明,如果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非常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然后结合探讨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所在,最后结合笔者自身实践经验分别从管理和技术层面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电力工程施工是一项非常系统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施工环节非常多,且整个施工过程具有很多特点,比如很多生产设施都是临时搭建,作业环境随时变化、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流动性较大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电力工程施工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1]。已有实践表明,如果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非常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电力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予以完善和强化[2]。 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作用 施工安全管理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逐渐自我调剂与完善。实施施工安全管理的作用概括起来如下[3]:(1)实施施工安全管理是对施工人员安全和健康负责人的表现,这也是我国的时展需要,体现着我国社会的文明、公正以及安全。(2)实施施工安全管理是对施工企业的一种监督形式,能够不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逐渐改进管理措施中存在的不足之处。(3)施工安全管理中已经明确了施工环境的安全卫生标准,实施施工安全管理能够督促施工企业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标准,进而不断改善施工环境。最终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对于电力方面的需求迅速提高,电力公司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的电力工程项目。然而在工程建设中,往往存在不同参与建设单位之间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管理不善的问题,最终引发各种安全事故。虽然引起各类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际调查研究表明,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施工现场没有做好安全管理措施。很多情况下管理人员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或者监督部门的检查或者评比,所做的安全工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安全规范中的细枝末节。这种做法必然无法全面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提升,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企业运行的终极目的就是盈利,但是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盈利的基础。但很多领导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认为实施安全管理工作要投入很多资金,但是却不见明显收益。还有部分领导思想比较浮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很少甚至基本不会亲临施施现场进行监督与检查工作,这样自然就无法获得全面且真实的现场资料,不会认真仔细思考所执行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是否符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有没有安全隐患等。上述这些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往往都是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受到当今社会总体环境的影响,电力企业内部很多员工在思想上开始动摇。不是关心和关注所在企业或者班组的施工安全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岗位的安全责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自然也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通常都是消极被动应付了事。甚至部分员工对于安全规章制度比较抵触和反感,使得施工现场很多显而易见的违章违规行为长时间无法得到有效改正。 3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3.1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 进行项目施工时,需要划分情况每个环节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确定的部门和人身上。这样可以确保管理责任到位,明确责任是进行安全施工的重点所在。电力施工型企业首先必须要认真遵照并执行国家颁布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是综合全国情况制定的,而每个地区必然会有自己的特色所在。因此施工单位还需要在综合考虑本地区上级主管部门的建议和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制定属于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所有部门和管理人员都需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施工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化、规范化,具体落实到部门、班组以及个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施工企业所有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施工安全。 3.2强化并完善防范措施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而言,其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避免出现误操作以及施工人身伤亡事故。为避免出现此类故障或事故,在施工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操作规范来完成施工过程。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细化和完善安全施工管理体系,制定详细地安全控制手段和措施。为鼓励员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还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为推进施工作业的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施工单位需要制定标准施工组织方案以及详细地技术指导书。此外,还应该强化安全施工的监控力度,进一步推动安全施工的规范化。施工企业相关领导必须防微杜渐,一有机会就应该亲临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和监督,还可以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状况,进而分析并找到安全施工的薄弱环节,这样在指导和协调施工现场各项工作时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所有责任人员,包括安全监督人员、工作负责人、班长或者组长等都必须履行好各自的岗位责任,真正发挥各自应用的作用和效果。最后,对对于外委施工单位而言,也要采取措施强化安全监管力度,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职责没做好等问题,必须立即指出并整改,如果屡教不改则应该取消其承建资格。 3.3加大安全培训力度,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好坏直接决定在施工现场的安全性,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是快速提升他们安全意识和素质的有效措施。教育的形式有多种,比如案例分析、安全警示等等,经过各种形式的安全学习与培训之后,施工员工通常都能够逐渐建立“安全第一”以及“一切事故都能够预防”的思想意识。意识到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的后果。除了进行安全培训学习之外,还需要加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培训,将安全培训和专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在提升他们安全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培训时需要注重安全培训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以及针对性。比如针对管理人员应该侧重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而针对施工人员则应该侧重施工安全方面的培训。 4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分析 4.1建立并健全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施工组织设计中通常都包含有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整个施工过程中都必须在该技术文件的安排与指导下进行。施工安全技术文件必须提前预测施工过程中所有环节潜在的安全隐患,并且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予以防范。在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时,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该充分结合本工程项目的特征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具体而言,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核心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进入施工现场安全规定;施工作业时的用电安全规范;深坑以及地面施工作业安全规定;立体交互作业以及高处作业施工安全规定;器械设施操作安全规定;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时需要注意的安全规范;自然灾害预防安全措施,比如洪水、雷电、台风等自然灾害;最后还有防爆防火等突发事件预防措施。 4.2强化技术培训力度,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该在单位内部选用具有高超技术、并且责任心和事业心很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兼职做培训员。企业单位给这批培训员提供机会来提升他们自己的专业素质,比如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培训,选派参与岗位培训、外派到其他单位参观学习交流等。这批培训员可以将他们所学所感通过培训的方式分享给单位其他员工,以此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单位内部逐渐建立起互相学习与帮助的良好氛围,从整体上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中,还可以根据施工现场具体状况实施演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员工更加牢固的掌握事故应对方法和措施,确保施工人员本身以及设备的安全。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迅速提升。所以电力企业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这就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提出了严苛要求,在执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时,必须注重所有细枝末节,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方案和措施。同时电力施工人员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总结经验并强化自身学习,以提升施工人员本身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有序顺利推进。 作者:罗顺荣 单位: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做好各项路桥工程建设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各项管理中则当属安全管理为重中之重,其关系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关系着路桥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关系着工程建设质量的把控,只有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建设稳步开展。基于此,文章就路桥工程项目加强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优化提升 依照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进行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其安全管理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也成为很多施工单位事故发生的重要根源。要想提升路桥施工质量,稳定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对其安全管理质量予以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证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优化,才能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才能够让路桥工程项目稳步前行。 1路桥工程项目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建设、施工”等字眼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在听到此类名词时候,想到更多的则是其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工程建设是否安全、其安全事故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其工程安全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等内容。通过这些简单的“联想“,我们就已经可以窥见路桥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其对整个施工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质量也会直接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国每个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都会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计划和具体的施工管理方法。路桥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大多数都是政府和具有一定资质的施工企业才能够进行施工管理的,所以国家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定多项、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来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另外,因为路桥工程的行业自身独特的特点决定,路桥工程的施工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的就业从业人员在组成上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而且人员流动十分巨大,保证其安全管理也就成为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2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2.1当前工程项目上的问题 在我国的项目工程中,路桥工程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工程形式,而且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渐变快,项目整体的数量在不断的攀升,而且这样的形式下的施工工期也变得更加短暂。路桥工程所具有的特点导致其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大多数是处于一些野外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这种环境下对整个设备的安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而且也给有关的技术人员在地质环境的勘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方面相关单位的重视度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没有寻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成为问题之一。 2.2路桥施工单位的问题 在路桥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对工程的施工严格地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以及制定规范的标准制度。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很少能够真正地按照要求的规定去实行具体的内容,在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隐患上没有及时地出预测和解决。通过大量的案例总结分析,很多施工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路桥施工中的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大多数都没有真正地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制度去执行,在施工的安全管理上也不能很好地予以落实,特别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就很难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次,在路桥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有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对现有正在施工的项目进行完整和全面的监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相关的人员没有有效管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离岗离职现象。再次,有一些路桥施工单位在路桥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未能建立一个独立专门的部门,对安全管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把安全管理的工作交给单位中的某个部门代为管理,这个就会给整个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的专门化进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别的部分工作的开展也有着一定的不利之处。最后,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没有足够的约束和指导,这样会降低对施工人员的约束能力,对整个道路桥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意识培训也是十分的匮乏,这也是我国路桥工程施工安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3路桥现场安全施工管理的改进 3.1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夯实基础 安全管理的制度其是就是路桥工程在整个安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参考标准,其在安全监管行为上有着极强的约束能力,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贯穿于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涉及到每一个环节。因此,只有强化制度的完善与规定,才能够真正提升安全施工管理的效用和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针对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制度建立,通过制度建立将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予以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流程,通过科学、有效、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3.2根据施工单位的不同特征制度其安全施工管理的目标 在施工单位现有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整理,从而达到施工整体计划的最终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可以让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得以提升,可以让其制度更加完善,可以让施工过程中的责任划分更加明确,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能够让制度的相关规定予以切实执行。另外,也要在有效的理论知识上进行目标构建,通过相应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符合实际的施工管理目标。 3.3加强施工技术保障工作 在现场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安全的施工管理和操作,决不能粗心大意。整个道路桥的施工是一个交叉作业的多方面性的过程,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现场的施工人员必须依据现场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把需要的各个方面的技术标准准备到位,注重施工技术保障工作,将现场安全施工管理的工作难度降到最低。 3.4对于现场施工设施设备要严格把关 在路桥施工现场中其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和一些物资、材料等,在种类上分类较多、其数量十分的庞大,在其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针对现场的施工设备方面的管理上需要加强的主要有:在设备材料的购买上以及储存和保管上都需要有一定的提升,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贵重的材料必须要进行专门小心的保管。对一些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把易受损零件进行一定的储备,确保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少的事故。另外,现场的施工上也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确保施工可以安全有序地进行。 3.5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道路桥的施工之前,必须要对施工现场上进行一定的检查勘察和分析,避免其存在的隐患对施工整体的进度造成影响,之后再做出评价。同时对于这些隐患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及预防措施。把安全生产施工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步骤中去,把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隐患等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道路桥工程可以安全、快速地进行施工。 4结束语 路桥建设工程中,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建设工程质量,能够为工作人员创建安全和谐的环境,能够让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得到把账,能够让工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相关人员尤其需要重视路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让其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王婷婷 单位:核工业华南建设工程集团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做好各项路桥工程建设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各项管理中则当属安全管理为重中之重,其关系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关系着路桥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关系着工程建设质量的把控,只有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建设稳步开展。基于此,文章就路桥工程项目加强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优化提升 依照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进行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其安全管理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也成为很多施工单位事故发生的重要根源。要想提升路桥施工质量,稳定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对其安全管理质量予以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证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优化,才能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才能够让路桥工程项目稳步前行。 1路桥工程项目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建设、施工”等字眼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在听到此类名词时候,想到更多的则是其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工程建设是否安全、其安全事故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其工程安全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等内容。通过这些简单的“联想“,我们就已经可以窥见路桥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其对整个施工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质量也会直接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国每个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都会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计划和具体的施工管理方法。路桥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大多数都是政府和具有一定资质的施工企业才能够进行施工管理的,所以国家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定多项、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来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另外,因为路桥工程的行业自身独特的特点决定,路桥工程的施工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的就业从业人员在组成上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而且人员流动十分巨大,保证其安全管理也就成为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2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2.1当前工程项目上的问题 在我国的项目工程中,路桥工程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工程形式,而且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渐变快,项目整体的数量在不断的攀升,而且这样的形式下的施工工期也变得更加短暂。路桥工程所具有的特点导致其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大多数是处于一些野外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这种环境下对整个设备的安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而且也给有关的技术人员在地质环境的勘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方面相关单位的重视度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没有寻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成为问题之一。 2.2路桥施工单位的问题 在路桥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对工程的施工严格地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以及制定规范的标准制度。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很少能够真正地按照要求的规定去实行具体的内容,在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隐患上没有及时地出预测和解决。通过大量的案例总结分析,很多施工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路桥施工中的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大多数都没有真正地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制度去执行,在施工的安全管理上也不能很好地予以落实,特别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就很难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次,在路桥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有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对现有正在施工的项目进行完整和全面的监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相关的人员没有有效管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离岗离职现象。再次,有一些路桥施工单位在路桥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未能建立一个独立专门的部门,对安全管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把安全管理的工作交给单位中的某个部门代为管理,这个就会给整个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的专门化进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别的部分工作的开展也有着一定的不利之处。最后,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没有足够的约束和指导,这样会降低对施工人员的约束能力,对整个道路桥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意识培训也是十分的匮乏,这也是我国路桥工程施工安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3路桥现场安全施工管理的改进 3.1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夯实基础 安全管理的制度其是就是路桥工程在整个安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参考标准,其在安全监管行为上有着极强的约束能力,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贯穿于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涉及到每一个环节。因此,只有强化制度的完善与规定,才能够真正提升安全施工管理的效用和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针对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制度建立,通过制度建立将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予以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流程,通过科学、有效、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3.2根据施工单位的不同特征制度其安全施工管理的目标 在施工单位现有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整理,从而达到施工整体计划的最终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可以让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得以提升,可以让其制度更加完善,可以让施工过程中的责任划分更加明确,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能够让制度的相关规定予以切实执行。另外,也要在有效的理论知识上进行目标构建,通过相应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符合实际的施工管理目标。 3.3加强施工技术保障工作 在现场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安全的施工管理和操作,决不能粗心大意。整个道路桥的施工是一个交叉作业的多方面性的过程,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现场的施工人员必须依据现场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把需要的各个方面的技术标准准备到位,注重施工技术保障工作,将现场安全施工管理的工作难度降到最低。 3.4对于现场施工设施设备要严格把关 在路桥施工现场中其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和一些物资、材料等,在种类上分类较多、其数量十分的庞大,在其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针对现场的施工设备方面的管理上需要加强的主要有:在设备材料的购买上以及储存和保管上都需要有一定的提升,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贵重的材料必须要进行专门小心的保管。对一些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把易受损零件进行一定的储备,确保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少的事故。另外,现场的施工上也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确保施工可以安全有序地进行。 3.5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道路桥的施工之前,必须要对施工现场上进行一定的检查勘察和分析,避免其存在的隐患对施工整体的进度造成影响,之后再做出评价。同时对于这些隐患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及预防措施。把安全生产施工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步骤中去,把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隐患等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道路桥工程可以安全、快速地进行施工。 4结束语 路桥建设工程中,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建设工程质量,能够为工作人员创建安全和谐的环境,能够让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得到把账,能够让工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相关人员尤其需要重视路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让其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王婷婷 单位:核工业华南建设工程集团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我们所谈到的电力工程,就是指和电能的生产、传输以及分配相关联的工程项目。现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监督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一定的不同,在建设的过程中,电力工作人员必须对相关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施工人员是不能参与其中的,所以,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进展把握相对没那么容易。本文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 一、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安全管理的性质及基本任务 1.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安全管理的性质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具有双重性质,就是技术层面及社会层面。技术层面,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切技术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社会层面,是指国家对电力工程建设的宏观调控功能,并且有着相关的政策对其施工过程中的严谨性以及安全性提供着政策保障,让职工积极地参与其中推动管理工作的进行,从中有效地监督以及管理,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安全管理的性质以及其模式的建设。 2.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充分发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作用,调动一切优势,准确把握电力生产的特点,建立出一套完善的安全模式,将其与施工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在保证质量及安全的同时,取得一定的效益。 二、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意义 1.降低生命财产损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所以电力的质量越来越有可能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保障其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尽可能减少质量问题及安全问题,降低人们生命财产损失。 2.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电力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自然也是与人们的生活分不开的,现代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应该将电力工程项目做到最好,使其管理效率得以提高,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安全和质量问题的存在 1.施工现场试验的缺少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其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质量抽样检查,有机会有条件时进行全面检查工作,这样边施工边检查,可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尽量避免其质量问题。但现状却正好相反。 2.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缺少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应该提高,而且专业技术人才必须积极参与到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进行指点,保障施工科学、正确地进行。但是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的技术人员比较短缺,出现了项目多人才少的情况,从而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产生影响。 3.施工中管理力度不够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如果管理不到位,将使施工不能够有序进行,施工现场的规范性也将面临威胁,从而将工期延长,留下极大的危险因素。有些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图纸一步步进行,在节点上产生错误,最终对其安全性造成严重的隐患。 4.施工中分工不具体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有时往往会出现施工人员分工不明确问题,导致施工现场混乱,还经常出现施工现场无人管理的现象,造成施工材料的严重浪费、工期的延长、预算资本的增加。施工人员处于懒散的施工状态,蒙混过关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 四、电力工程项目中安全管理的措施及其模式建设 1.安全问题的正确认识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对其安全问题的正确认知。这就需要认真分析施工现场的环境,并且积极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依照国家政策对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进行预测及防治,列出危险清单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危险。 2.安全监督管理设施的完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完善安全监督管理设施。所以,施工中的用电,应该将变压器安装于安全的地方,将其设备配置为与其相应的低压设备;对于搅拌站和主控楼,为了确保其安全,应该安装有漏电保护开关的电箱,使整个工程的用电在科学的环境下进行。在施工的过程之中,应该根据施工的条例文明安全地施工,推动安全管理模式的建设。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模式 不论在任何时候,对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性都应该充分重视,尤其是现在社会急速发展,对电力大量需求,更应该通过科学的、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对工程建设进行安全监督管理。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起安全管理的系统,促进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完善安全管理模式。 五、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应该围绕其质量以及安全目标,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在规定时间之内将工程完成,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模式,最终推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作者:来士龙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供电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分析 摘要:燃气是气体燃料的总称,是主要燃料和能源之一,包括:人工燃气、天然气、煤制气、液化气等,可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能。现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工业的进步,整个社会对燃气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社会用能需求,我国建设了大量燃气燃气管线工程项目。但燃气有易燃、易爆、易扩散、易泄漏特性,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将引起安全事故。因此,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实施中,必须要采取有效安全管理措施,制定相应安全管理制度。本文将针对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燃气管线;管线工程;安全管理;管理制度 燃气具有易燃、易爆特点,所以在管线工程施工中存在一定危险性,一旦诱发安全事故,往往危害范围广,救援难度大,将直接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当前燃气应用度非常高,涉及现代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燃气泄露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新闻事件时有发生,加强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势在必行。然而,就目前来看很多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缺乏规范性、可操作性、合理性、针对性,不能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支持,造成安全管理有效性差,无法获得预期管理效益。 1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的意义 燃气被誉为世界三大能源之一,对经济发展建设,科学技术进步起着积极作用,在能源领域占据重要位置,不论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都对其进行了应用,是家庭、国家、国际上都需求的资源,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现如今燃气用户越来越多,燃气管线建设变得至关重要。近些年来,随着燃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燃气管道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加强安全管理成为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倘若在施工阶段存在问题,必然带来安全隐患[1]。燃气泄露后空气中燃气浓度超标,不仅会造成呼吸困难、头痛、眩晕、意识模糊,重则会造成窒息,导致死亡。甚至更会引起爆炸,且爆炸后释放热量大、火焰传播速度快,很难扑救。例如:二零一四年九月,岳阳市桥西园路某居民楼,发生天然气泄露,一家四口,三人死亡;二零一五年,七月三日,郑州高新区梧桐街与银平陆交汇处,发生燃气爆炸,造成十五人死亡,四人重伤,房屋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三百五十六万人民币。然而,当前很多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建设中安全管理存在缺失现象,所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目标模糊,权责区分不明确,制度实行力度差,不能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导致安全管理有效性差,无法获得预期管理效益,安全隐患多[2]。为提高燃气使用安全性,降低安全事故率,在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建设中,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针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安全管理措施,创新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2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与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安全是燃气使用的前提。为提高安全管理效能,应积极进行管理管理制度创新,以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1)实施责任承包制。想要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力度,必须明确权责,落实责任。当前燃气管线工程安全管理有效性差,就是因为工作权责分散,缺乏相应制约与竞争机制,造成制度实施力度不足。因此,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创新中应实施责任承包制,对安全管理的每一项工作设置工作指标和标准,对安全管理效能发挥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使安全管理责任得到明确,制定完善工作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和约束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各项任务指标顺利完成,弥补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不足,增强相关人员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在具体实施中,应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二级推进工作小组,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推进计划,增强安全管理有序性、规范性,使安全管理效能得到最大化发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2)建立现场管理机制。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现场管理非常重要,明确现场安全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因此,应尽快完善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3]。在具体工程开展中,应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应融入“查改并进”原则,设置三级工作小组,一级工作小组安全管理负责监督与评价,二级工作小组负责现场考察,三级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制度和管理措施实施。通过“三级”小组模式,强化制度实施力度,提高工程现场管理能力。(3)构建有效奖惩机制。想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调动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离不开明确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构建既能起到激励作用,也能起到约束作用,能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效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制度创新中要考虑到奖惩问题,应根据燃气工程特点和安全管理需求,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有效奖惩机制。在安全管理中要对优秀工作班组进行奖励和鼓励,树立榜样,利用榜样效应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使相关人员能积极配合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班组及存在缺失的人员给予处罚,将安全管理问题上升的另一个高度,使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对安全管理问题提高重视,而不是只喊口号不落实工作。 3结束语 燃气能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都有着巨大贡献,是现代社会主要能源。但燃气具有易燃、易爆、易扩散的特点,一旦发生泄露,引起火灾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导致人员伤亡的出现。因此,在燃气管线工程项目实施中,必须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针对燃气工程特点和安全管理需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作者:张佐锋 单位:肥城泰燃天然气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一般工期长、作业面多、现场环境复杂,因此对安全管理工作也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项目部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由具有综合功能的水工建筑物群组成,在其施工过程中,往往同时涉及大型明挖爆破、立体交叉作业、金属结构安装、地下洞室开挖及其它多种专业领域,而项目部作为工程现场的实施主体,是水电行业施工企业生产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实体。如何在现场环境复杂、作业面多的水电工程项目中保证生产安全,使之一直处于受控状态,是评价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2安全对于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与生产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它是确保生产任务能否顺利实施和完成的基础,如果因为安全管理不善发生事故,则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效益。 3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水电行业工程项目一般工期长、工作面多、现场环境复杂,客观上造成不可控风险因素增多。因此,在这种复杂环境下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就不能仅仅依靠项目成员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感,而是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约机制,并严格地加以执行,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目前,我院从事的工程项目均必须按照国家、行业和公司的规定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制度来规范生产行为,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体系、隐患排查和治理体系、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等。只有把这些体系和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生产工作的每个环节均处于受控状态,并持续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体系、制度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探讨如下。 3.1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各级负责人、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质量安全部门和安全管理人员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各作业组组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并将项目部所有成员都纳入到安全管理的范围。项目部负责人与各岗位成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使每名员工都认识和牢记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作用。 3.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之本,也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项目部建立了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氛围,使安全理念和价值观被项目部全体成员所认同和共同遵守。安全教育工作应长期系统的进行,培训内容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其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也应有所不同。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是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方法,一线员工的培训重点是遵章守纪、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安全教育切忌只注重表面形式,不注重学习效果,培训内容“假、大、空”,使安全教育效果流于形式。所以,安全教育培训也要不断推出新颖活泼的教育方法,让员工容易理解接受,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3.3危险源辨识及预控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既要识别危险因素、产生条件,又要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只有对危险源进行准确辨识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预防。项目部应建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并对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方面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或危险后果进行评估、制定控制措施,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并编制应急预案。危险因素预控必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定期检查。所制定的措施必须注意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随时加以修定、补充和完善。 3.4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情况,贯彻执行国家、行业以及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协调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必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会议主要内容包含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检查上阶段安全生产要求落实情况、部署下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对员工提出的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落实解决措施和办法等。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5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设备设施也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部建立了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对设备设施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并建立设备台账,对每台设备的正常使用、调校、维护、故障、处理等情况逐一记录备案。 3.6全员参与、共同监督 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如果缺乏全员参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热情,使员工们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是一切与生产有关人员的共同责任,动员他们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从各部门负责人到作业班组直至操作岗位,都应有明确的安全职责,分解安全生产目标,共同监督安全措施落实情况,避免上紧下松、层层衰减,从根本上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3.7落实安全生产费用 必要的安全投入是项目安全管理有序可控的一个重要前提。安全生产必须有相应的投入作为保障,在新《安全生产法》中将安全生产投入及费用的提取和使用列为企业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体现了安全生产投入的重要性。项目部一般按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做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划,保证专款专用,并建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台账,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费用投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3.8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由上级主管部门或项目部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对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安全管理实施计划的落实情况等的要求,得出可量化的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实施PDCA循环、不断提高安全绩效[2]。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相关部门和岗位兑现奖惩,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形成“人人管安全、人人重安全”的群众性氛围。 4结语 安全管理与项目部的所有员工都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共同参与。安全管理的内容、方式也很多,关键要结合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全员参与,共同监督,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者:邬昱昆 谢新宇 赵元忆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组织心理学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的安全是当前建筑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共同构成建筑项目管理的三大管理。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一些建筑企业的安全事故也常有发生,因此安全问题也引起当前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介绍分析了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运用组织心理学原理对建立的原因—行为—预测模型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措施,最后对措施所得的结果进行预测并论证得出相应的有效的结论,从而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在安全管理上的可靠性建议。 关键词:安全管理;城市化;隐患;组织心理学;预测 1安全管理事故的原因剖析 通过对国内的多个地区:广东、江苏、北京、湖北、湖南、云南等省份在建的地产开发项目的调研,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这些工程项目的数据,找出其共性并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结论指出产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种类有以下几个:一是高处坠落;二是物体打击;三是触电;四是起重机具伤害;五是坍塌;六是起重伤害。这几类安全事故共同构成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主要种类。 2基本原理及模型分析 2.1组织心理学原理 组织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学科。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协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的环境和条件,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达到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1]。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分析中,主要是对产生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得出与事故种类相关的心理因素。 2.2原因—行为—预测模型 原因—行为—预测模型是对某一现象或者事故的原因充分分析后,依据某一规律制定出符合该规律的行为,并对该行为所致最终的结果进行预测的模型。在安全事故行为中,首先是对产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剖析,得出导致该事故的因子,其次运用某一规律得出导致该因子改变的行为,最后对行为所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2]。 3原因—行为—预测模型的应用分析 3.1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广东、江苏、北京、湖北、湖南、云南等省份的施工企业的安全事故的调研,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统计出了安全事故的类型如图1所示。通过分析对比研究这些安全事故找出其共性,得出了这些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图[3]。高处坠落的主要原因是安全防护投入不足,各种配件没有装配好。从组织心理学上考虑的是自身的疏忽和随意性心理造成的。物体打击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的临时洞口防护、施工的机械设备和个人安全防护未做好。从组织心理学上考虑是自身的疏忽性心理造成的。触电的主要原因是现场外高压线的距离小于最小安全距离,没有增设屏障、遮拦和防护网使得施工设备触及高压线,漏电等因素造成的。从组织心理学上考虑的是组织考虑缺陷心理造成的[4]。物体打击的原因:一是塔式起重机的违规操作、违章作业;二是操作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培训不合格;三是塔式起重机的施工安全技术方案不规范,技术交底不明确;四是机械本省的技术故障多。从组织心理学上考虑的是安全心理不达标造成的。坍塌的主要原因是未按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投入不足,随意简化安全防护措施,未按建筑安全标准施工,没有制定专项的技术措施。从组织心理学上考虑的是规范化的心理不达标造成的。起重机具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的塔吊的安全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不合格、工作责任心不强。从组织心理学上考虑的是责任心理缺失造成的。 3.2行为措施的提出 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得出了安全事故的组织心理学因素主要有疏忽性心理、缺陷性心理、安全心理不达标、规范化心理不达标、责任心理缺失五种心理因素。依据相应的心理因素制定出的行为措施有:制定相应的安全护栏、加大安全标示、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加强责任心教育。 3.3行为措施的应用与预测 2015年龙祥地产在一处城中村改造工程中运用以上五种行为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地产的安全管理部门很好的运用了该行为措施,极大地降低了该项目部的安全损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源地产研究院对其总结出了18个关键点,其中就包括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护栏、加大安全标示、加强责任心教育五项措施,不仅使该项目的事故率为零,而且使得项目部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通过这五大安全行为措施在施工企业实例上的运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五大安全行为措施不仅能为我国施工企业安全事故提供防范,也能够大大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 4结论 本文是在组织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安全管理的预测模型,总结得出了解决当前施工企业的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措施,并将该措施应用于房地产项目当中。虽然这种解决途径和措施不能保证能够彻底完整地解决整个施工单位的安全问题,但是这种应用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建筑企业较为准确的指导意见和帮助,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作者:皮国正 李国良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做好建筑质量的安全与管理是确保建筑业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建筑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管理,避免出现建筑质量或是安全方面的问题,保障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一旦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或是安全问题将会对后续施工造成极大的影响,建设项目施工中小小的质量和安全事件将会对后续施工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建筑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管理,保障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与管理;工程质量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其规模化、规范化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提升,为了更好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于建筑质量、安全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来将工程项目的管理合理化、规范化,从而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施工人员的财产及人身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影响建筑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影响质量与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能将质量及安全管理放到首位、落到实处。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从管理人员到一线的员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都未能很好的将施工管理落到实处,未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同时,对于相应的建筑法规和相应的技术规范缺乏相应的了解,从而使得建筑法规与技术规范无法有效的落实到施工中,在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进行施工,这些都为工程项目的建筑质量及安全埋下了隐患。随着隐患的不断增多,最终会酿成事故,对于工程项目的建筑质量及施工安全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2)现今很多的建筑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大量的使用未进行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缺乏专业的培训及知识面的欠缺,致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大面积的使用现代的施工机械,因此,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仍以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与相应的技术指导,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存在着较大的质量与安全隐患,不但会浪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还会因各种施工建材未能按照规范进行摆放,致使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工地管理混乱,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3)在工程项目的质量及安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及管理规范。在安全管理中,安全员有名无实,同时一线操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意识及相应的培训,致使在建设过程中违规操作频发。项目部与操作人员之间缺乏良好的技术交底,致使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在一些工地中,对于施工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安全防护措施等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专门的验收,各种消防措施、设备名存实亡,一旦发生质量及安全事故将无法对施工人员进行良好的保护及事故应急处理。以上这些问题连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的缺失都会对工程项目的安全及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2做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为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将工程项目质量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指派专门的人员做好质量管理,并配备专业的技术监督人员,对于施工建设的不同队伍也要落实好质量责任制,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层层落实,将工程项目的质量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及安全的管理制度等。(2)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质量否决制度。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设计资料、勘察资料等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同时也需要对设计与勘察部门的工作与工作结果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设计与勘察质量。对于发现存在质量及安全漏洞的勘察文件等要及时对其进行改正,严重的要依照合同对其进行相应的干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从而将安全、质量问题落到实处,确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3)做好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资质审核,并在审核的基础上对于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考核,并对考核合格的施工人员统一办理上岗证。对于农民工等缺乏相应的知识及技能的施工人员,要积极对其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并做好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培训,从思想意识、技能操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将工程项目质量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4)在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做好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大量的一线施工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同时,不论是建设质量、安全事故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施工人员所引起的,因此,做好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及安全管理最主要的是需要做好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提高其业务水平与责任意识,从思想上、意识上提高其对于施工质量及安全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及安全的管理。在提高各级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做好相应的建设质量、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从制度上提高对人员的管理,并在质量及安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据”,提高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管理的效果。同时在工程项目的质量及安全的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物的不安全状态对于工程项目安全及质量的影响。物的不安全状态不仅包括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包括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保护设备的安装,并包括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各种建材、钢筋、脚手架的安装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顺利进行。(5)加强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及质量管理,将各种影响安全及质量的因素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3做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控制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的措施来应对企业的安全管理:(1)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现状,积极增加相应的安全检查力度。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方面,要避免检查流于形式,需要突出重点检查、随时抽查等措施,及时发现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需要做好对于人货电梯、塔吊和物料提升机运行过程中的违章操作以及指挥设备的日常维修,以上这些都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的重灾区。(2)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做好施工以及建设单位和监理公司的安全调控,通过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临建设施、工地围挡、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以及扬尘控制和冬季取暖等的管理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保障监督。(3)加大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的重点是施工用电,在检查中需要注意检查施工现场中专用中性点在直接进行接地线路中、变压器的工作中是否工作正常,是否使用标准的电箱和五芯线缆,是否做好线路的绝缘等方面,切实保障工程项目的建设安全。 4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建筑质量及安全事关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各施工单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相应的施工安全及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对于施工中遇到的特殊情况要及时进行调整,切实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及安全。 作者:王春彩 任永明 单位:开封大学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交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1交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近几年我国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许多重大事故,严重影响了我国建设现代交通网的进程,同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对此,我国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加强管理交通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监督,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不仅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伤亡人数,还可以促进工程施工进程,使施工质量得以保证,并有效保障交通运输工程完工后的正常运营。 2交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要点 2.1健全安全保障制度 在交通建设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选配科学的设备,机械设备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立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位,确定施工工程中的责任人,将每个管理工作交给具体的执行人,对安全管理进行分解和细化,规划好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和责任,任务环节透明化,保证工程管理有序的实施,并且进程进行大规模的检查,采用奖励模式,激励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情。 2.2工程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工程项目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和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交通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对各自编制的综合应急预案组织评审。应急预案通过评审、审批,后,编制单位应当将预案送达预案涉及的其他部门和单位。交通工程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演练制度,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和相关知识的培训。 2.3工程前期安全管理 交通工程安全风险包括自然环境和周边环境风险,所以在工程施工前应确定城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来源、类别及等级,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工程勘察及环境调查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做好设计阶段的安全管理。在交通工程勘察阶段,要明确勘察和环境调查工作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内容,注重勘察方案的论证和成果的审查验收,确保勘察成果能够满足交通工程设计、施工的要求,避免因勘察和调查成果不准确、不完整或深度不够等可能导致的工程设计或施工安全风险。交通工程施工前安全管理还包括设计阶段的安全管理。交通工程设计工作,随着勘察资料和调查资料等基础资料掌握深度的不断加深,对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分级的准确程度得到提高,通过对不同级别的风险源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处理,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工程设计方案合理性和可靠性的评审论证,优选技术经济和风险最优的设计方案,可一定程度上规避或降低由于设计不合理可能带来的交通工程安全风险。 2.4加强技术管理,完善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达到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如果施工方案发生变更,则应及时补充和修改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工程变更审查制度,确保方案科学、手续完备、措施得当、监管到位。 2.5加大对安全施工的投入 原材料是交通工程安全中最为重要一点,严格按照设备管理制度,对施工材料进行筛选和比对,机械操作员服从项目安排,按照操作流程和现场实际状况,随时观察设备运转情况,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排除安全隐患,加大保养力度,保证器械的正常运转,对利用率高,容易损坏故障的设备做好跟踪检查,改变修理相对的滞后的现状,要做到出现问题及时修理,如有机械发生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机检查。对于器械容易损坏的部位准备好备用零件,避免因为维修器械时间过长而影响公路施工,做到防范于未然。 2.6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建设 在交通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安全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安全管理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掌握各种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手段,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才能够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对于一线施工人员,要在开始施工之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够有效的避免不规范操作和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2.7改善施工条件 由于交通工程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一般都是条件较为艰苦的崇山峻岭之间,因此也可以通过改善施工条件来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如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居住环境的改善,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保证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等。同时,对于一些特殊作业环境,要做好相应的防护设施,如于高温环境的生产操作,可根据气候特点适当调整项目的作业时间,通过布设通风、制冷设备来进避暑等。 2.8制定安全风险评价制度 安全风险评价制度的构建可以使交通工程的施工安全得到保证,并使安全系统的原理与方法在监督管理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的工作中得以有效应用。另外,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可以识别并分析存在于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有助于判断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危害性,并为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3结语 交通工程属于高危行业,因此必须贯彻落实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提高安全管理的收入,并且不断的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工程安全管理效率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阚荣 童宇 单位:镇江蓝舶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安全管理工程项目论文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步骤 (1)根据管理计划确立管理目标。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管理目标。为了方便进行进度控制,项目管理目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管理计划相对应。将进度结果与项目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 (2)工程项目进展主要因素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众多的细分项目,对每一科目进行分析,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设计科目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 (3)项目管理目标的敏感性分析。对主要项目进展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项目进度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来判断对某项因素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 (4)进度完成情况。建立信息化进度控制体系,将项目成果系统储存,是项目管理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在施工项目管理机构中,每位项目管理人员都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既是工程质量检查、进度监督人员,又是控制和核算人员。管理人员每天结束工作前应保证一个小时的内部作业时间,其中工程项目完成进度审查工作就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项目局域网络的建立,每位管理人员的审查结果将按既定审查体系由计算机汇总后,将加工信息提交项目经理,作为其制定进度控制措施的依据。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要点 2.1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经常性,不间断性,也就是说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市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工程事故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料,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工程建设上上下下都积极配合,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责任确保施工安全进行。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观,以提高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实施安全管理时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事实上每一个市政工程的全过程,都要做好安全准备工作。从本质上讲,技术工作和安全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的质量,如果施工所用材料存在安全隐患,那对整个施工安全来说都有巨大的威胁,可能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在安全施工方面,尽管有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各层次指令性文件,有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但这些只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定要求。对某一个具体过程,尤其是较为复杂的工程,或某些特殊项目来说,还需要有具体的要求。不同的项目,具体的安全措施的正对性也不同。它不仅是建设的具体指导,还是进行安全交底、安全检查和验收的有效保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2技术管理从投标开始,技术人员就应现场实际踏勘,根据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条件、材料机具、劳动力的供应情况、资金状况等,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施工技术方案,中标后对投标文件进行再次优化,编制便于指导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和合理的进度计划。在编制时要考虑全面、具体。安全技术措施均应贯穿于全部施工工序中,力求细致、全面、具体。如施工平面布置不当,暂时工程多次迁移,建筑材料多次转运,这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而且造成浪费,甚至留下安全隐患。对现场施工的施工方案不断改进,强调动态管理,提高施工安全。对施工现场的特殊操作,例如外架搭设方案,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论证后,制定出详细的和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加强巡查,努力确保在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 2.3人员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员组成,指的是工程项目领导组织的人员组成。工程项目领导组织的主要任务是:①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组织规划;②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一个工程项目的全部工作。工程项自领导组织应考虑最优地利用生产力各要素、一切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经常性地与参加该工程项目的所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工程项目负责人不可能一人解决这么多工作,因此应成立一个工程项目领导组织。 3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方法 3.1加强现场员工的安全教育及培训项目经理要不时为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施工安全教育,改善教育的手段,普及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敲响安全的警钟。安全管理教育要到每个区域、每个岗位,提高工作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企业和项目,应该纳入到项目管理规划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安全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不允许未经培训的人员上岗。 3.2要有针对性和预见性的制定有效防范措施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防止施工现场事故隐患的滋生。将施工现场能滋生事故的隐患,多发性部位经过加工整理抽查出来,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方案,把安全生产事故有效地消灭在萌芽状态。如建筑高空作业、施工用电、起重机械等进行重点检查。对高空坠落、触电人身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多发事故要有可预见性和进行特殊待遇。 3.3加强重要环节的质量管理施工过程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的核心。桥梁裂缝公路桥梁建设项目的建设,最重要的方面是过渡段的建设和控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集中在施工过程中的这两个部分的管理,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确保建设和生产的科学决策,有效地组织实施良好的科学和技术项目,尽快解决施工难题,并完成了生产力的转化。 3.4制定完善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一般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时间都较长,往往项目的真正实施建设就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建设工程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当项目在准备阶段时,就应该做好项目的进度安排表,之后根据明确的项目计划实施每一个步骤。当其中一项出现问题时,就要及时补救,使其尽量不影响接下来的工作。这样项目才能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4结束语 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施工技术管理的职能便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对工程的进度和成本加以合理控制,对工程的安全加以规范管理,最终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期下,降低施工成本,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王关成单位:河南省恒日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机电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 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制定安全管理目标 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为保证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为安全生产决策、指令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因此,工程项目班子确定后,应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成立安全文明施工、消防保卫领导小组。机构由项目经理、项目施工副经理、总工、安全管理人员、分包单位负责人、作业班组长等人员组成。 1.2制定安全管理目标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工作,确保达到安全文明施工要求,需合理制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主要内容应包括:(1)杜绝重大工伤事故、杜绝火灾、爆炸及设备事故。(2)按《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测考核,汇总表分值不低于85分。(3)安全隐患整改率100%。(4)职工三级安全教育率100%,作业人员进行全员进场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5)粉尘、污水、噪声符合项目所在城市规定要求。(6)争创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 2编制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及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应对施工现场发生各种紧急意外情况,使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切实得到保护,预防污染,减少紧急情况和事故带来的损失,项目总工应组织工程技术和相关人员,根据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并结合工程特点,对环境、危险源进行辩识评价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清单,以此编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要环境因素 重要环境因素包括:噪声排放、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粉尘排放、废气排放、能源消耗、化学危险品等。 2.2重大危险源 (1)高处坠落。在高层建筑施工作业中,由于作业人员的失误和防护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发生作业人员的坠落事故。(2)物体打击。包括高空作业时的坠落物,可能发生的砸伤、碰伤等伤害。(3)机械伤害。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机械故障未被及时排除,发生绞、碾、碰、轧、挤等事故。(4)触电伤害。施工现场用电不规范,如乱拉乱接,对电闸刀、接线盒、电动机及其传输系统等无可靠的防护,非专业人员进行用电作业等极易造成安全事故。(5)坍塌。主要是指在土方开挖中或深基坑施工中,造成土石方坍塌;拆除工程、及临时设施等的部分或整体坍塌;脚手架坍塌、模板坍塌、拆除工程的坍塌、建筑物坍塌。(6)作业人员在施工现场,不能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用品也是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原因。(7)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对所从事的作业规程似懂非懂,想当然做事而发生安全事故。(8)易燃、易爆及危险品不按严格的规章制度搬运、使用和保管时易发生安全事故。以上几个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是施工企业最常见的,也是重大事故隐患最突出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如不认真识别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就有可能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项目部应根据重大危险源编制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内容见:《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并组织演练,检验其适宜性和实作性,达到不断持续改进的目的。 3制定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促进安全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切实加强项目安全管理,保证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降低或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项目安全生产,项目必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安全管理制度有:三级安全教育制;安全技术交底制;班前检查制;高大外脚手架、模板支护工程、大中型机械设备安装、临时用电安装实行验收制;周一安全活动制;定期检查与隐患整改制;特种作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实行安全生产奖罚制度与事故报告制;危急情况停工制;安全防火制度等。 4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为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范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工程开工前,项目总工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如:高处作业、施工用电、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土方工程、起重吊装方案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规模达到需专家论证要求的还需组织专家论证,并完善审批手续。 5落实“一岗双责”制度,确保安全管理“四大体系”有效运转 “一岗双责”是指项目负责人既要管理施工队伍,认真完成项目履约任务,又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即一个岗位两个责任。(1)企业应与项目经理、安全员签订安全文明施工责任书,并向管理团队进行开工前的安全文明施工(告诫)交底,明确各自的岗位安全职责。(2)为确保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四大体系”(即:技术支撑、施工执行、安全监督、物资保障)有效运转,项目负责人应与各职能人员、分包方负责人、工段、班组长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职责,按月考核并与项目绩效工资挂钩。 6建立总分包安全共管体系 工程项目单位为完成安全管理目标,实现对业主、员工及相关方的承诺,总包与分包应建立安全共管组织机构。分包合同签订后,由项目部与分包单位签订安全文明施工协议,建立总分包安全共管体系,编制安全共管实施方案,明确双方安全管理职责,组织召开安全会议进行安全交底,并履行双方签字手续,实行安全合署办公。6.1总包方权利、义务主要内容(1)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定,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2)制定项目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现场安全动态管理资料档案。(3)负责组织分包方编制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方案,审核、审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方案和费用预算。(4)负责审核、审批分包方编制的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5)对项目安全生产费用负总责,审批分包方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费使用计划,并根据其落实情况进行拨付。(6)负责对分包方作进场安全总交底。(7)负责监督分包方对其施工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教育、专项安全教育及培训考核。(8)总包方对分包方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具有监督、管理和检查权;对分包方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有权进行纠正、教育和处分。6.2分包方权利、义务主要内容:(1)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和规定以及总包方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服从总包方的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并对本单位分承包的施工区域和作业活动的安全生产负总责。(2)分包方设立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规定配备现场安全工程师、专职安全员和班组安全协管员。(3)按照总包方的要求及时准确上报安全管理资料。(4)负责根据本单位承担的施工范围和工作内容编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案和费用预算,报总包方审批。分包方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方案落实安全措施,对本单位施工区域内安全防护设施、施工用电设备和临时用电的搭设、拆除、维护和改造及其使用等负总责。(5)分包方进场机械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安全技术标准,对机械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使用、维修安全全面负责。使(租)用大型机械设备时,应在安装使用前向总包备案,特种机械设备还必须按规定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6)负责根据本单位承担的施工范围和工作内容编制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立应急救援小组,落实应急救援器材、物资,报总包方审批、备案,根据总包方的要求组织演练。(7)接受总包方的进场安全总交底,根据本单位承担的施工范围和工作内容特点,在作业前对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并报总包方备案。(8)负责做好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入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班前安全讲话制度,并做好跟踪检查管理工作分包方必须。(9)分包方负责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档案,特种作业操作证报总包方审查、备案,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10)每日对施工区域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11)负责为本单位从业人员办理合法用工手续和工伤保险;必须为现场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并支付保险费用。(12)负责为本单位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其正确佩带和使用。(13)有权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拒绝总包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工作指令。(14)在施工现场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必须立即向总包方报告,并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加应急救援,并按规定逐级上报。同时,有义务配合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7坚持实行重大危险源每日汇报制度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重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有效预防重大危险源转化为重大事故隐患或重大事故。项目安全管理人员,应根据工程不同时期的重大危险源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通过各种通讯、QQ网络或内部OA平台,每日向企业安全主管部门汇报,便于上级实时掌握和了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 8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纠正“三违”行为 在项目施工履约过程中,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把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纠正和处理“三违”行为,才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1)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每15天由项目施工经理组织安全文明施工领导小组人员,对所属施工区域进行1次安全文明施工检查,工段每周1次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作好书面文字记录。(2)项目安全员必须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加强对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部位的监控和巡查,发现隐患及时纠正、处理,对习惯性违章行及屡教不改当事者,加大处罚力度,并作好书面文字记录。(3)坚持领导检查和带班制度。为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增强领导和职工安全意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保障安全生产,项目负责人应在施工生产现场带班生产,每月在现场带班生产的实际时间不少于施工生产时间的80%(24天);分包负责人每月在现场带班生产的实际时间不少于施工生产时间的90%(27天),不得擅自脱岗。项目负责人和分包负责人带班施工生产时,应全面掌握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生产状况,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控制,及时消除隐患。项目级负责人现场带班记录,由项目部和项目管理单位安全主管部门存档备查。(4)工程项目的上级安全主管部门,每月应对在建工程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把安全隐患图片刊登在“安全隐患曝光栏”上进行曝光,并纳入项目季度考核,促使项目进一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降低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生产安全,实现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指标。 9结束语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条例及规定,强化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只有通过实施《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控制流程》,来达到保障施工人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实现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控制流程》更加系统、更加具体、更加精细,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更便于操作和执行,对提升项目安全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耿龙信单位:中国五冶集团机电分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论文 1野外鸟类对送电线路的危害与防护方法 1.1鸟类对送电线路产生的常见危害 在电力线路中,架空电力线路最易受到鸟类的伤害,鸟类的一些日常行为会对架空电力线路产生致命的影响。作者根据野外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由鸟类造成的安全隐患。 1.1.1鸟类的筑巢。很多鸟类都喜欢在杆塔上筑巢,鸟类衔了很多小树枝,在杆塔上搭成大大小小、形色不一的鸟巢。这些鸟巢在干燥的天气中并没有对送电线路的安全带来危害。但是,一旦遇到阴雨天气或大风天气,这些鸟巢就成了显著的安全隐患。在阴雨天气,树枝一旦靠近或接触导线就容易发生接地事故,严重的会发生放电接触,引起杆塔烧断或横担烧断的危险。而在大风天气,鸟窝容易被风吹散,散落的树枝落在导线上容易发生接地或跳闸事故。 1.1.2鸟类的飞行。鸟类的飞行一般不会对送电线路造成危害,但是一些鸟类,如喜鹊,喜欢衔着树枝飞行或金属遗弃物飞行,当这些鸟类在线路上空或者导线之间飞行时,容易发生接地事故或者相间短路。 1.1.3鸟类的粪便。一些鸟类虽然不在杆塔上筑巢,但是它们喜欢栖息在杆塔横担上,它们排出的粪便是安全隐患的根源。鸟类的粪便实际上是一种导电混合液体。鸟类的粪便污染了直线悬垂缘子串,一旦粪便积累过多,就会造成绝缘子污闪事故。当鸟类在绝缘子串正上方排泄时,易造成绝缘子短路,进而引起单相接地故障。 1.2防范鸟类危害的安全措施 鸟类有自己的活动规律,它们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循鸟类活动规律,摸清鸟类的性情,灵活采用各种方法,才能提高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1.2.1从杆塔入手,采用多种措施驱散鸟类,防止鸟类在杆塔上筑巢。杆塔是鸟类造成危害的主要场所,要想减轻鸟类的危害,就必须肃清杆塔。肃清杆塔主要有两种方法。 (1)在杆塔上安装驱鸟装置。工作人员可以参照村民的方法,在杆塔上安装具有驱鸟功效的小装置,如草人、风车、反光镜等,这些小装置可以短期内起到惊吓鸟类的作用。 (2)在杆塔上安装防鸟装置。鸟类喜欢在钢筋混凝土电杆的主柱与横担的交叉处筑巢,工作人员可以在这些地方装上三角联板以阻止鸟类筑巢。同时,将杆塔顶部鸟类易钻进的空间用填充物或细铁丝包起来。针对鸟类的鸟粪问题,工作人员应该在直线杆塔悬垂绝缘子串上方装设防鸟粪罩,来防止鸟粪流淌到绝缘子上。针对鸟类栖息问题,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鸟类的体型在杆塔构件上装上针板,针板可以阻止鸟类在杆塔构件上站立与栖息。 1.2.2坚持不断清除杆塔顶部的鸟巢。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巡逻,一旦发现鸟窝,就立即拆除。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季节,工作人员应该坚守职位,奋战到底,坚决阻止鸟类的筑巢行为。 1.2.3在打击鸟类筑巢的同时,根据地区情况,积极建立一些招引鸟类栖息的设施。在一些环境保护区往往栖息着许多珍贵的鸟类,一些还是国家保护动物。工作人员在对待这类鸟类时,不能随意伤害它们的生命,应该多多设立招引鸟类的建筑,既免除了安全隐患,又保护到这些珍贵的鸟类,可谓一箭双雕。 1.2.4加强电力保护宣传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进电力保护中来。电力保护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应该广泛宣传电力保护,引起群众对电力保护的重视,积极向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安全隐患信息。 2雨凇覆冰对送电线路的危害与防护方法 在我国的北部沿海省区在初春时常常发生雾凇覆冰与雨凇覆冰,它们造成弱点线路、高压送电线路负荷严重而受损,对架空送电路危害严重。预防雨凇覆冰是维护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课题。 2.1雨淞覆冰对送电线路的危害 雨凇覆冰产生于冷热空气的交汇点,当地面温度接近0摄氏度时,大气层的冷却水滴不断下降,这些水滴附着于架空电线和绝缘子等构件上,在这些物体的表面形成了脆薄的霜,它在风与气流的冲击下容易松散破碎而坠落。这些雨凇附着力很强,它们以水分的形式在导线表层冻结,对架空电线造成危害,这些危害具体表现为:加大杆塔垂直负荷,破坏杆塔机械程度,导致杆塔严重变形或倒杆;缩小导线对地距,增大间隙发电的可能性,造成导线烧伤;改变导线松弛度,覆冰的脱落跳跃促使电路产生鞭击;覆冰之后的绝缘子绝缘水平下降,易发生短路;电网基础设施冻裂,因超核而发生破坏。 2.2雨凇覆冰危害的防范措施 对雨凇覆冰的防范主要集中在设计与运行这两个方面,而且重在设计。在设计送电线路时,必须严格遵守我国SDL-79《高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同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仔细勘察,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经济的送电线路。在送电线路的运行方面,工作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 2.2.1严格监视入冬之后的天气情况,根据天气预报,分析天气的变化趋势,加强对山区与平原地带的线路巡视,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2.2.2在除冰时,要选用合适的方法,不能登杆人工除冰,采用加大负荷或利用导线短路的方法使导线升温降冰。此外,在保证导线和避雷线不发生任何机械损害的断电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机械打落发除冰。 2.2.3针对历年来容易发生雨凇覆冰危害的特殊地带,工作人员可以往导线添加塑料或木质物,形成次档距隔环,来阻止雨凇、雾凇顺导线流动,减少雨凇的聚集,减少连续冰体的产生。对于危害严重的线路,可更换双层专用线,提高铝线加温脱冰的效率。 3结束语 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工作人员持之以恒的排查安全隐患。虽然造成送电线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只要工作人员认真做好送电线路维护工作,定期排查,加强巡视,一定会提高送电线路的安全运行能力。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电力市场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树立企业信誉,就必须重视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吕晓健单位:榆林市电力建设总公司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石化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论文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已经成为世界重要能源。在石油的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是经常发生,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生产,为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作出努力。目前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还存在着很多漏洞,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有明显不足,加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二、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与其他项目建设有所不同,施工作业具有自身特殊性,大量危险作业特别容易引发重大事故,并且事故造成的危害性和损失相对来说是较大的,所以在施工安全的管理上必须谨小慎微、时刻提高警惕,否则一旦事故发生,严重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从石油化工企业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工作相对粗放,缺乏细致的管理。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小事故和未遂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由此来看,企业必须加强和重视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 三、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从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人的要素角度来看,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思想方面存在误区,直接原因就是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失误。项目建设的施工现场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存在多种危险作业情况,施工作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特别大的难度。2.导致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上发生问题的重要因素是由于人自身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发生。 四、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生产关系着石油工程的生产安全甚至人们生活的环境安全。因此,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纷纷思考提高安全生产的措施,并积极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建设的研究探索。 (一)健全安全管理机构。石油化工企业必须要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危险性同其他行业相比要更高,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应该更加严格,管理部门也必须更加完善,管理部门则主要负责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体落实,主要由企业车间的安全员组成,做好生产工作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 (二)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确保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使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充分适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奏。 (三)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工程风险。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因其有着大量高危作业而更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对施工工程现场要进行严格检查,排除不安全因素,尽量保证安全生产建设。 (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应急准备。在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中,要不断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将制度落实到实际建设工程之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断提高石油化工管理和施工者的责任心,夯实管理责任。在工程施设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落实到个人,减少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五)加强工程安全监管,明确岗位职责。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其特殊的危险性,更要做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工作。在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工程监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标准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 (六)加强企业安全培训工作。首先,企业应该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目前,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职工生产技术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此外,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同专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开展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时,需要有针对性,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针对常见安全事故如何进行预防和处理,了解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证,但是石油化工的生产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所以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将工作落实到位,并且要严格的对工程进行监督。 本文作者:韦振方工作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安石油化工厂
政治理论论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 所谓体验式教学活动是遵循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个体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特征,以直接经验为主要课程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1.体验式教学活动以经验课程观为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各种体验都属于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通过显性的课程学习系统知识,而且还通过隐性的课堂体验到丰富的教育性经验,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性经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到教师讲授的系统知识,而且也会通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流露的语气、思想情感等感悟到丰富的教育性经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外实践活动的体验,也包括课内教学活动给学生的丰富体验。 2.体验式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学生在各种直接活动中获得的教育性经验,与理论课程相比,体验式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这些体验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系统知识方式进行呈现,有些还没有达到系统理论知识的程度,它仅仅作为一种经验性内容存在于个体感性阶段。 3.体验式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学生参与程度不一样,所获得的课堂感受和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越高,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也越明显。 (二)体验式教学活动和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区别 1.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并不是以某一科学体系或学科体系为中心设立的课程,其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掌握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门具体课程,不仅仅着眼于学生认知的提高,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内容。理论课程学习比较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的学习运用、掌握,特别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而体验式教学比较强调从学生直接经验出发来学习,强调学生从实践中亲自感受和体会,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3.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体验式教学活动虽然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内在体验,但其主要载体是学生的各种外部活动,如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文体活动、公益性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 4.综合经验的课程观。相对于理论课程把各门知识分化成狭窄的学科,采取分科课程的方式进行教育,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课程的综合经验,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的经验既有智育方面,也有德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内容。体验式教学过程既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各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人生体验,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 (三)体验式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1.体验式教学与课外活动都是由学生活动构成,但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所涉及的实践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外活动则是教学计划以及大纲以外的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补充,至多被看作是“第二课堂”或者是“第二渠道”,因而在时间、场地、内容和指导教师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2.作为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教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实施规范,而课外活动则比较自由,组织安排是临时的、短期的。 3.体验式教学的范围比课外活动更为广泛,课外活动的范围局限于课堂之外的活动,而体验式教学的设置没有课堂与课外之分,它既可以存在于课堂内,也可以存在于课堂之外。 4.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它把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纳入学校课程的视野,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种积极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素与存在于学校课外的自然影响的课外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实验、实习课程也要进一步加强,在时间、内容、组织、条件上予以落实和保证。”[1]将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作为加强德育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体验式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旅游的区别 1.参观考察、旅游活动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合理地加以运用,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教育性的因素;否则,它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客观因素,而不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开发的教育 性的因素。 2.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活动需要一些载体,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参观考察、旅游活动等活动是一种良好的载体,通过参观考察,不仅丰富和开阔了个体的视野,增强了对社情民情的理解,获得了别人不能替代的个体独特的感受,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有益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活动。 3.不能将体验式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旅游活动等同起来,更不能将体验式教学活动庸俗化,把任何参观考察、旅游活动都说成是体验式教学活动。 体验式教学活动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体现着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体验式教学大多以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作为载体,通过这样一些实践活动方式来进行,但实践活动本身与体验式教学并不能等同。体验式教学的提法,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用新的、或者是科学的概念来取代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但不能从学理的角度进行说明的术语,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使用新的语言,具有创新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体验式教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带有某种强制性。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标尺。 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除了学科内容的不一样以外,其教学目的和着眼点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某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学科的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其课程教学主要指向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他们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教育的主要指向是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在进行课堂教学主导渠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两类课程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从课程教学过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同为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又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特殊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或者说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影响和陶冶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及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在学科结构,它是一种在教师引导或者领导下的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或者说是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结构。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的学习和掌握,学生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一种理论的体系。 第二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使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过程。这一个过程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2]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稳定性与多变性等系列矛盾。 第三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信仰、信念的形成过程是超越于具体知识和功利层面的东西,它需要一种人格的影响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心交换心,真诚换真诚”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体验式教学的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需要有比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具有更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更多的个人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有一个显性的教学过程,而且也有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体现几个基本原则:即真诚的原则、尊重的原则、同感的原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的因素。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有丰富体验的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太缺乏了,就连很多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的教师,也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去参观考察过。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就不能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课堂注入一种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活动。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杜威有个着名的论断,他说:对于关于道德知识方面的课程,“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关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性格的影响。”[3]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包括一些旅游也是非常必需的,它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把个人的情感性体验注入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富有思想和感情,增加课堂授课的感染力。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任何课程只有亲身体验以后才能够讲授,但无疑,多一些体验总是更好一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尤其如此。 三、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一)用“经验”课程观代替“知识”课程观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作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这种以“知识”为本质的课程观的最主要问题是与学生思想脱节,与学生生活体验脱节。因为知识一旦产生,它就是属于相对独立于学生的客观体系。把“经验”作为课程的本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习者生活经验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使课程内容得到了拓展。用“经验观”来代替“知识观”至少有以下优越性:一是用经验来代替知识,扩展了课程的内涵,使课程不仅可以包容用知识定义课程时所含的全部内容,而且还能包容更多的内容;经验既可以包含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也可以包括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经验;既可以包括直接经验,也可以包括间接经验,既可以包括个人经验,也可以包括社会经验等,使课程内容更为宽广。二是用经验代替知识,可以使得课程获得在被定义为知识时无法获得的功能,这就是要让学习者亲身去体验。这种功能的扩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认识的飞跃,改变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以及他 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的理念。三是用经验代替知识,反映了现代知识观念的变迁。伴随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知识观念的认识日益深化,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性知识,而是包含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人类社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经验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就会更加关注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有益于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会和理解。 (二)积极吸纳学校现有的有德性的实践活动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高等教育的若干环节中,存在着很多具有德育作用和效果或者具有德性的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的教育方式。这些活动既包括以德育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的军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也包括以学术学习为主导的活动,如专业实习、学术沙龙活动等,还包括以娱乐、健身、个人兴趣爱好为特征的活动等;既包括群体性活动,如班团活动、组织生活,又包括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可以是学生主动组织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学校、院系、班级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活动。这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践活动,虽然有一些并不是作为课程而存在的,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代德育课程的观念来看,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自发地开展的、没有经过现代课程观念整合的活动纳入体验式教学范围,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开发、设计,和使这种活动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经过设计和开发其德育的效果和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进行体验式教学建设,就必须吸纳学校现存的一些有德育意义的活动,使之成为正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 吸纳现存的具有德育作用的活动,把它作为体验式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只是一种消极的实践课程建设的策略,而要使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实现其德育的功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还必须按照现代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开发。一是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作为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注重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提供给学生积极健康的、显性和隐性一致的课程经验。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三是从多方面成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的作用,积极营造学生中良好的教育氛围。四是注重个别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性的特点。五是加强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总之,要把学校环境作为真实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体验式教学建设,使学生成为真实生活的主人。 (四)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式教学活动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沟通过程,需要教育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教育者以真诚、尊重和同感的态度进行教学活动。教育者的真诚、尊重和同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正是因为教育者有这样一种态度,在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他就会主动地关心受教育者,倾听受教育者的想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中心,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做一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5]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是一个理想的事业,需要教师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来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一种温暖的力量,促使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改变 政治理论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契合问题研究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地位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并且认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同时强调,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作为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建设始终是党建核心,党员不仅组织上入党,更重要是思想上入党。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特殊群体,在其中发展党员,尤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以其独有功能和优势,对提升学生党员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因此,努力实现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育有效结合,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迫切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学生党建工作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开展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两项重要工作。相对于学生党建工作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和理论性,但两者在根本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上都具有相同之处,另外,表面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教学工作,而学生党建工作属于学生工作,但是实际上不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学生党建工作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这两项工作都归属于学校党委管理。因而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学生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契合方法 适应学生党建工作需要,有针对性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突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而可以弥补学生党校理论学习不全、不深、不透问题,从而实现“两种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思路与方法,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深入参与大学生党员发展培训工作。这样给“思政”课教师深入参与学生党员发展培训工作提供了契机和发挥专长的舞台。这种参与意味着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固定的有限时间转变为“全天候”。加强校园网络资源建设,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党员学习的园地和成才的基地。思想政治网络课堂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阵地,这不仅是工作手段上的创新,而且推进了学生党员教育的深入。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新需要,在知识结构、责任意识、精神状态等多方而提出新要求。如要有党建、学生工作、管理等方面知识;要有奉献和更多付出思想准备。其次,加强学生干部与“思政”教师间联系。两条线上老师既要随时个别沟通,又要以定期或小定期联席会议等规范、灵活方式,经常性举行工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形成互通有无、彼此相融、亲密无间和谐工作氛围。最后,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学校、二级学院(系、部两级管理机制。“思政”课教师全面参与学生党建工作,虽强调奉献和牺牲精神,但也要考虑适当补偿。在制定相应管理规则时,要突出激励、褒扬政策导向,如合理考虑教师工作量、制定科学规范工作制度等,以提高教师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防止定任务、定指标做法。发展党员是很严肃事情,绝不能掺杂任何攀比心态。不能把诸如入党积极分子多少、发展对象多少、预备党员多少、正式党员多少的数字任务化、指标化、绝对化,更不能以此作为考察教师工作好坏和成败依据,否则,不仅挫伤教师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党员质量。 三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特色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承担着育人为本的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重任。我们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中忠实地落实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针,积极响应和教育部关于新课改方案精神,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切实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党建工作中的特色作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围绕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了大量具体工作。 1、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健全和强化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导和组织队伍建设。2005年按照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我校即由学校党委和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领导组成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 2、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教学和改革、服务于学校“创优升本”工作大局,突出思政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要的素质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教学是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第一课”的重要性。因此,自2010年上半年伊始,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精神,在校、系领导下,逐步开展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相关工作,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以《雷锋精神概论》课的新课程改革为重心,积极响应学校课程改革要求,深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突出了服务学校的大局意识。深化雷锋课教学改革,推进雷锋精神研究。进一步探索雷锋课模块式教学改革,把开展学雷锋活动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不断加强对党的理论与政策精神的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及时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动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一方面是外出学习。自2010年以来,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先后有30多位老师参加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培训,在他们回来后教研室专门组织全教研室老师集体听取传达课改的精神和兄弟院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开展专题培训工作,提升教学业务能力。在部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了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培训。 4、大力宣传典型,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政治教师可以把发现、培养、宣传先进典型作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影响周围的同学,做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提升大学生党员在同学中的形象,树立起“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良好形象,形成强大的以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5、开展专题式教学。大学生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而是希望教师把富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讲得更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教师可以多开展专题式教学与以往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不同,专题式教学可以更好地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紧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又使理论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理论困惑。这可以使理论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并且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从而使学生更自觉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大学生入党打下思想基础。 6、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如果说政治理论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那么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只有既加强显性课程建设,又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才是真正体现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不仅要通过政治理论课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通过在各种交往实践中陶冶情感、增强体验,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情感化的认识、变成信念,进而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培养起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马列主义理念。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正是属于情意方面的教育培养。只有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巩固和确保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使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7.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雷锋系列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雷锋主题班会、雷锋知识竞赛、报告座谈、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做雷锋传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续写雷锋日记、放飞青春梦想”校园博客创作大赛和“魅力雷锋、美在瞬间”微信摄影大赛;做好雷锋式楼座、雷锋式班级和感动校园人物学雷锋典型评选以及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等活动,聘请雷锋战友、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当代学雷锋标兵和道德模范等为校外辅导员并来校作报告。 政治理论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出新的角色定位。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是学科教师、人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者的高度统一,文章对此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 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关键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深化教改的热潮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出新的角色定位。作为高校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是学科教师、人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者的高度统一。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要做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势利导,学生就一定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一、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全面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科教师,要精通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要根据学科特点把握教学规律,深入研究相关理论问题,全面认识和了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形成适合自己语言特点的教学风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信息通讯技术及互联网的普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由远距离变成了零距离。同时,由于受国际风云变幻和复杂政治气候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也时有出现,难免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所选事例要健康向上,要有充分的说服力、感染力,要牢记思想政治课的历史使命和宗旨。 (二)熟读原着,努力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熟读马列主义主要经典着作,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际,深入学习《选集》、《邓小平文选》、《文选》,以及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对革命导师和领袖的经典着作中的重要理论原理和历史事件要烂熟于心。只有这样,讲课时才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说理透彻、妙趣盎然,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佩服教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全面认识和了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学中不应回避,要耐心讲解,正确引导。只有关注并讲深讲透了热点、难点问题,学生才会关注和热爱这门学科,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的知识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知识点繁多,教师要全面掌握,而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掌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尽情发挥,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一带而过,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属于研究方向之列的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不属于自己研究方向的却讲得很少,像这样的教师对其学科知识没有全面深入掌握,更谈不上优化智能结构,授课内容零散琐碎,缺少严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自然不会欢迎。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点,做到广闻博览,长期积累,优化自己的智能结构。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得心应手。 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学科教师。这是因为: (一)大学生在成才路上需要教师的点拨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少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之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要有目的的安排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设计好教学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 近几年来,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教育部多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下发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教师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接受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生动鲜活的事例,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教育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教师的职责,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有其独特优势,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伸,不仅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且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据调查,目前我国21.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 题,有的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专业兴趣问题、前途问题、情感问题、社会评价问题等原因,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情节严重的还出现了杀人犯罪和自杀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充分认识,在备课阶段,对教材中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加以大力拓展,设计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采用大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不断增加师生互信,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目的,学生才会接受教师,并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 (二)充分运用相关课程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来培养当代大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就以下问题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1、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意在提高大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精神。 2、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迫害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意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分清是非、无所畏惧的正确的挫折观。 3、亲属为革命牺牲及表现出的矢志不渝坚韧顽强的精神,意在提高大学生临危不惧的品质和忍受痛苦的心理承受能力。 4、弘扬邓小平求知精神,提高大学生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 5、弘扬邓小平求真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求真务实中树立战胜挫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6、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净化大学生心灵。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科教师,同时他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在新时期的教学实践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开拓教书育人的新境界,才能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讲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 政治理论论文:政治理论学习心得-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今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区委学习中心组集中安排每个专题学习我都参加了,并做到认真听课,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发言讨论。特别是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保持共产学名员先进性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点学习内容,更加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目标要求。每学习一个专题或平时学习理论文章都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与自己的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深刻领会,达到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效果。 一、把学习当责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我认为,当干部尤其是当领导干部,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责任,要尽职尽责,就要站高望远,具备能尽好职责的素质才能,素质才能主要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中积累提高。因此,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是思想和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我们所担负的工作,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其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方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是与学习的深浅,与理论功底直接相关的。实践证明,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造自己,就必须不断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迷失政治方向,有的甚至会把能力用到歪门邪道上去,最终将被社会、被人民群众所冷落、所淘汰,得不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如果学习不好就不能正确把握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更好地运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就必然造成工作质量低下或者失误。工作不好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自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一种重要责任。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责任意识,就能主动自觉去学习,就能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去学习,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注重学习的量和质,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区委学习中心组每年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时间上给予了保障,内容上比较广泛。一年来,我对区委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从未缺席,每个专题学习都专心听课,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在担任区委办主任期间,能认真组织区委办公室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交流座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进行学习。同时,还十分注重强调大家主动自觉地学习,引导大家善于利用工作之余,看书看报,关心时事政治。 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与不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学多与学少也不一样,学习肤浅与学习深刻也不同,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地学,把学习与解决问题(包括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收效更加不一样。比如,在今年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我区取得了金牌总数和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纪念抗战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我区创作的东纵组歌和电影故事《东纵特遣队》等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五中上省一级中学、市一中江北分校、二小、十五小、上排小学和麦地小学等上市一级学校等就充分体现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学习重在自觉主动,才能入心入脑。同时也必须有约束机制,要有量的体现,才能有质的提高。比如: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都必须系统地学习,逐章逐节反反复复地学习领会,真正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对其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以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再次学习了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的讲话,使我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确实应清醒地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经常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贴近群众,是否贴近实际,是否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是否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否符合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始终保持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良好作风。如此这些,我是在学习中不断深悟的,也深深感悟到既广泛系统又有深度的学习,在深度上多下功夫,才能保证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讲究学习方法,循学善进,力求学有所得。 在学习中,碰到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是工学矛盾和学习效果的问题。我对区委学习中心组统一安排的学习辅导,只要不是因公外出学习出差或上级有会议无法请假外,都能做到服从中心组的学习时间。曾有几次,早已安排好的会议或约定与有关部门下乡,都因与区委中心组安排学习相冲突时及时调整安排,从不以任何客观理由不参加中心组学习。所以,我参加区委中心组学习每次必到,从未请过假。除了中心组统一安排学习以外,我每天都坚持挤时间看书看报。我深深体会到,看书看报也是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我比较喜欢看的《领导科学》、《党风》、《半月谈》、《学习研究参考》等,这些书刊杂志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很多文章我学习后都很受启发和教育,对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分析处理实际工作都有很大好处,对区委中心组学习的专题辅导内容进一步加以消化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中,我还感到写好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也是一种加深理解和掌握有关学习内容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对学过的专题课,自己整理笔记,印象就深刻。结合实际写心得体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疑难去学更能解决很多思想疙瘩和工作疙瘩。用理论上的基本原理,弄懂弄通实践中的各种疑难,这种深入浅出,循学善进,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实效的。 总之,一年来的理论学习,不但理论上又有新的长进,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更使自己感到长高了,望远了。所以,学习给我带来很多帮助,学习给我受益非浅,学习是 人生名符其实的“伴侣”。今后,我将不断加强学习,在中心组统一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挤出更多时间更深入地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学习成为自己思想和工作的导航灯,指导和促进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不断进步。 政治理论论文:五步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摘要:该文针对高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的情况提出了运用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进行改革的实践。并分析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作用和意义,指出其对转变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延伸教学环境、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及时纠正学生认识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研讨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涉及学科广泛、游历空间广阔、延展时间长久的课程,它不仅承担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我国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更加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然而,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这成为所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通过目前对学生的调查来看,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持肯定态度,但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过死大多感到不太满意,它抽象的理论内容,加上教师单一、呆板的“一言堂”授课方式,使得理论课气氛沉闷已成为一个通病。这与学生所追求的生动有趣、深刻全面的要求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改变目前“说教”的教学方式,运用更加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实践的一个重点。而研讨式教学法就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1 研讨式教学法概述 根据以人为本的认知学习理论,人的认识不只是由外界影响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影响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学习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外界影响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孔夫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在他们的教学实践论着中,无不贯穿着“点拨”二字,可见从古至今教育学家们都主张教师应站在引导的层面上,尽量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把主动权更大限度交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就更为迫切了。研讨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的一种学习过程,这种模式不单纯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纯粹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标准,而是有针对地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思路。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就是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过去的“一刀切”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践中,是值得尝试的。 2 研讨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研讨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五步,是五步循进、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 2.1理论导论:教师用两三周时间先讲理论导论,使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理论体系有所了解。这一部分的教学跟传统的模式基本相同,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与平常的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用将所有的细节都一一表述,而是让学生对这一理论课程有初步和整体的感性认识。导论主要就是将开展此课程的意义、课程包含的主要理论、基本框架等作一初步的阐述,让学生对课程中主要涉及的理论和侧重有一定的印象。 2.2分成小组,设置选题:在理论导论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的主要内容设置成不同的选题,这些选题可以是论点,可以是关键性主题,也可以是提问,甚至可以是正反对立的一组观点。多种形式的选题其目的是以新颖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在设置上可以兼顾引导的方向。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自主选择、抽签决定或教师分配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主题,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和收集资料。 2.3收集资料,撰写发言稿:各个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找和阅读资料,围绕选题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撰写发言稿。要求发言稿写出选题的基本情况、本质意义和历史地位,形势政策选题还应包括政策分析和影响。 2.4小组交流和制作课件: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学生先内部协商,即在本组内部争辩究竟哪个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再相互协商,即针对当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将大家共同认可和补充的内容进行汇总,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最后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将大家的共识在大班进行讲述。 2.5大班讲评:选择时间让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各自的选题。每人讲35分钟左右,然后让其他组和本组学生进行讲评或展开辩论,教师根据所有学生发言情况对这一选题进行总评和综述。教师在综述中一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讲述和讨论情况补充和深入阐述,纠正学生的 偏颇或不正确的观点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思想理论认识。 3 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的体会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学生的欢迎,其教学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它的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生动了课堂,也充实了课程内容,其作用和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过去“一言堂”“一刀切”的单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全面深刻。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完成了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制,而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几者结合的教学新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预定的真理、知识、经验或价值,教育的过程是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而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从“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倾听者,而成为课堂发言的主体,讨论、辩论的主体。这种群言纷争的情况方面使课堂变得活泼,也使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被接受,同时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和透彻。而在师生关系上,研讨式教学法完成了从“主客”关系到“主一主”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而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研讨式教学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视学习为乐事,主动学、积极学。而使教师直正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的帮助者的角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论的影响,对学习的效果产生显着的影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3.2研讨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打破了过去静态的封闭型的教学过程,显示了动态性的教学过程,使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使理论教育的效果更加显着。课堂不再只是教室、黑板、教师、多媒体,而是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乃至电子网络,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 3.3研讨式教学法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将网络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体系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网络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跨区域的信息交流、全球化知识的碰撞,对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但同时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和理论也混淆了大学生的视线,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趋利防弊是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研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接触网络,合理使用网络信息,从中找寻各种信息、资料和理论阐述,将其直接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体系中。学生直面各种网络信息,并将它们进行汇总、整理、筛选,同时还将其呈现在同学间进行讨论、研究甚至辩论,对于学生了解网络知识和理论宣传,科学地分辨和利用它是非常有利的。 3.4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者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理论认识和水平,并做出相对有效的、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被动的倾听者和接受者,一般能够表达自我看法和认识的机会很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本就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策导向、法律意识等等作为目标的。如果学生特别是有着自主意识的大学生不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理论教育者很难探知其内心的想法,那么理论课就成了一种纯粹的科学,对学生的影响和正确引导的作用很难体现。但是通过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教学,学生有了表达自我认识和思想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述、讨论和辩论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看法,特别是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和态度,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在总结综述中有针对地对 些不是很科学,甚至偏颇、错误的观点和认识进行及时纠正和深入地阐述,其教学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3.5通过研讨式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个理论的灌输者转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倾听者、分析者、引导者,这样的身份转变,也可以让教师从学生不同角度的阐述和分析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认识偏颇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纠正,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巧和处理能力,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特别是年轻的理论教师来讲,这确实上种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教学方式。 政治理论论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 所谓体验式教学活动是遵循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个体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特征,以直接经验为主要课程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1.体验式教学活动以经验课程观为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各种体验都属于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通过显性的课程学习系统知识,而且还通过隐性的课堂体验到丰富的教育性经验,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性经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到教师讲授的系统知识,而且也会通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流露的语气、思想情感等感悟到丰富的教育性经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外实践活动的体验,也包括课内教学活动给学生的丰富体验。 2.体验式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学生在各种直接活动中获得的教育性经验,与理论课程相比,体验式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这些体验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系统知识方式进行呈现,有些还没有达到系统理论知识的程度,它仅仅作为一种经验性内容存在于个体感性阶段。 3.体验式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学生参与程度不一样,所获得的课堂感受和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越高,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也越明显。 (二)体验式教学活动和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区别 1.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并不是以某一科学体系或学科体系为中心设立的课程,其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掌握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门具体课程,不仅仅着眼于学生认知的提高,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内容。理论课程学习比较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的学习运用、掌握,特别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而体验式教学比较强调从学生直接经验出发来学习,强调学生从实践中亲自感受和体会,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3.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体验式教学活动虽然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内在体验,但其主要载体是学生的各种外部活动,如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文体活动、公益性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 4.综合经验的课程观。相对于理论课程把各门知识分化成狭窄的学科,采取分科课程的方式进行教育,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课程的综合经验,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的经验既有智育方面,也有德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内容。体验式教学过程既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各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人生体验,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 (三)体验式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1.体验式教学与课外活动都是由学生活动构成,但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所涉及的实践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外活动则是教学计划以及大纲以外的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补充,至多被看作是“第二课堂”或者是“第二渠道”,因而在时间、场地、内容和指导教师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2.作为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教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实施规范,而课外活动则比较自由,组织安排是临时的、短期的。 3.体验式教学的范围比课外活动更为广泛,课外活动的范围局限于课堂之外的活动,而体验式教学的设置没有课堂与课外之分,它既可以存在于课堂内,也可以存在于课堂之外。 4.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它把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纳入学校课程的视野,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种积极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素与存在于学校课外的自然影响的课外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实验、实习课程也要进一步加强,在时间、内容、组织、条件上予以落实和保证。”[1]将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作为加强德育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体验式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旅游的区别 1.参观考察、旅游活动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合理地加以运用,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教育性的因素;否则,它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客观因素,而不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开发的教育 性的因素。 2.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活动需要一些载体,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参观考察、旅游活动等活动是一种良好的载体,通过参观考察,不仅丰富和开阔了个体的视野,增强了对社情民情的理解,获得了别人不能替代的个体独特的感受,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有益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活动。 3.不能将体验式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旅游活动等同起来,更不能将体验式教学活动庸俗化,把任何参观考察、旅游活动都说成是体验式教学活动。 体验式教学活动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体现着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体验式教学大多以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作为载体,通过这样一些实践活动方式来进行,但实践活动本身与体验式教学并不能等同。体验式教学的提法,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用新的、或者是科学的概念来取代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但不能从学理的角度进行说明的术语,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使用新的语言,具有创新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体验式教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带有某种强制性。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标尺。 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除了学科内容的不一样以外,其教学目的和着眼点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某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学科的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其课程教学主要指向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他们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教育的主要指向是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在进行课堂教学主导渠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两类课程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从课程教学过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同为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又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特殊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或者说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影响和陶冶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及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在学科结构,它是一种在教师引导或者领导下的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或者说是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结构。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的学习和掌握,学生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一种理论的体系。 第二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使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过程。这一个过程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稳定性与多变性等系列矛盾。 第三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信仰、信念的形成过程是超越于具体知识和功利层面的东西,它需要一种人格的影响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心交换心,真诚换真诚”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体验式教学的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需要有比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具有更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更多的个人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有一个显性的教学过程,而且也有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体现几个基本原则:即真诚的原则、尊重的原则、同感的原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的因素。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有丰富体验的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太缺乏了,就连很多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的教师,也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去参观考察过。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就不能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课堂注入一种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活动。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杜威有个着名的论断,他说:对于关于道德知识方面的课程,“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关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性格的影响。”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包括一些旅游也是非常必需的,它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把个人的情感性体验注入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富有思想和感情,增加课堂授课的感染力。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任何课程只有亲身体验以后才能够讲授,但无疑,多一些体验总是更好一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尤其如此。 三、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一)用“经验”课程观代替“知识”课程观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作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这种以“知识”为本质的课程观的最主要问题是与学生思想脱节,与学生生活体验脱节。因为知识一旦产生,它就是属于相对独立于学生的客观体系。把“经验”作为课程的本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习者生活经验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使课程内容得到了拓展。用“经验观”来代替“知识观”至少有以下优越性:一是用经验来代替知识,扩展了课程的内涵,使课程不仅可以包容用知识定义课程时所含的全部内容,而且还能包容更多的内容;经验既可以包含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也可以包括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经验;既可以包括直接经验,也可以包括间接经验,既可以包括个人经验,也可以包括社会经验等,使课程内容更为宽广。二是用经验代替知识,可以使得课程获得在被定义为知识时无法获得的功能,这就是要让学习者亲身去体验。这种功能的扩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认识的飞跃,改变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的理念。三是用经验代替知识,反映了现代知识观念的变迁。伴随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知识观念的认识日益深化,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性知识,而是包含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人类社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经验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就会更加关注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有益于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会和理解。 (二)积极吸纳学校现有的有德性的实践活动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高等教育的若干环节中,存在着很多具有德育作用和效果或者具有德性的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的教育方式。这些活动既包括以德育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的军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也包括以学术学习为主导的活动,如专业实习、学术沙龙活动等,还包括以娱乐、健身、个人兴趣爱好为特征的活动等;既包括群体性活动,如班团活动、组织生活,又包括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可以是学生主动组织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学校、院系、班级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活动。这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践活动,虽然有一些并不是作为课程而存在的,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代德育课程的观念来看,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自发地开展的、没有经过现代课程观念整合的活动纳入体验式教学范围,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开发、设计,和使这种活动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经过设计和开发其德育的效果和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进行体验式教学建设,就必须吸纳学校现存的一些有德育意义的活动,使之成为正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 吸纳现存的具有德育作用的活动,把它作为体验式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只是一种消极的实践课程建设的策略,而要使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实现其德育的功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还必须按照现代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开发。一是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作为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注重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提供给学生积极健康的、显性和隐性一致的课程经验。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三是从多方面成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的作用,积极营造学生中良好的教育氛围。四是注重个别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性的特点。五是加强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总之,要把学校环境作为真实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体验式教学建设,使学生成为真实生活的主人。 (四)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式教学活动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沟通过程,需要教育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教育者以真诚、尊重和同感的态度进行教学活动。教育者的真诚、尊重和同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正是因为教育者有这样一种态度,在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他就会主动地关心受教育者,倾听受教育者的想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中心,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做一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是一个理想的事业,需要教师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来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一种温暖的力量,促使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改变 政治理论论文:谈互动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互动教学法适应了新形势的这一要求。文章在分析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讨了互动教学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意义和实现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动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有效途径 一、引 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跨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如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局面,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把之提高到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为此,2005年2月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调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并对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和领导、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科建设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代“两课”的提法不仅是名称的变革,更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对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有了明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应引起我们重视。 (一)课堂教学的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使用“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教师把外部灌输作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互动性不足的缺陷。这使得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应付考试考核被动接受,并没有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结合起来,这势必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忽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生动的实践性、时效性。但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几乎没有涉及实践应用的环节,没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大多数教师只是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没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人群众,深入实际地来具体应用书本的知识。只是让学生从书本中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体会理论知识的精髓所在。这必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丧失生命力和说服力。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有密切关系。现有教师队伍稳定性差,他们教学任务重,责任大,加上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前景也不明朗,导致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觉得自己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既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又容易被人瞧不起。因此,人心思动的较多,出现一些教师对教学改革热情不足,缺乏积极性,不是一心一意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应付了事。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没有完全把握,也没有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这也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三、互动教学法的内涵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愉快、和谐的多元互动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从而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互动教学法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的具体要求,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节和控制影响教学的各种变量(即教学诸要素),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 性品质。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体对象的变化及个体的心理、生理、智能、个性、情感、能力等的变化,随时调节和控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运行方式,以适应受教育者变化的要求,来推进教学过程的良性运行。教师不是教学中的“主演”,而是“导演”。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学生单纯的学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互动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它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角色,从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成为学生情感的反映者和学习活动中的咨询者与合作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的实现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发现互动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主导地施教,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法直击生活现实,关注社会热点、疑点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支持学生大胆发言、大胆争辩;它给师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感悟真、善、美,从而进行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实现互动教学的途径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要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课堂内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上,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既向学生提问,又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既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每次课或每个专题结束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要改变对学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的范围和开放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答辩以及聘请一些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及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座谈、咨询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以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释放自己,畅所欲言,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能力,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还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和改革。 (二)课堂内、外的互动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但是课堂内、外的互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与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开放式教学,更需要把课堂教学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如果仅仅从理论到理论,难免抽象、枯燥,加之当代大学生认知方式偏重感性化,自然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通过“走出去”,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教学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增进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助于训练和培养他们学会运用智慧、知识来解决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中教师自身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还必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言谈举止,往往就是一种直接而重要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完美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意志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示范主导作用。要发挥互动式教学法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旁征博引、博学多才,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内容的再认识,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下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交谈、答疑,加深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举止爱好的了解和掌握,使教学有的放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所教的课程要充满爱,对学生要充满爱。要关注学生心理特点,理直气壮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社会变革、家乡巨变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教学过程要充满感情,在感染点上下功夫,要寓情于理、以情晓理、情理共融,使师生的情感在同一轨道上产生共鸣。讲课过程中,教师的心情越舒畅、态度越和蔼,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感情就会越贴近,而对教师讲的道理也就乐于接受。 五、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工作,积极用好教材,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政治理论论文: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问题 何谓规范性和灵活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范性即遵循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在教学基本内容、教材和教学基本框架与体系、学分设置等方面与上级文件精神保持一致;在教学目标上,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换言之,规范性即是教学当中不可更易的东西。那么何谓灵活性呢?思想政治教育严格遵循规范性是为了确保正确的方向,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在规范性的指导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透讲活。所谓灵活性,即教师应该按照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从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教学,按照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来展开教学,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从教学效果上灵活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个关节点,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规范性和灵活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首先,规范性是基础和根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要遵守思政教学的大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保持一致;教材大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不改变。只有在规范性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灵活性的操作。其次,灵活性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规范性的要求,即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宗旨。概言之,没有规范性,灵活性便会失去方向;没有灵活性,规范性也很难具体落到实处。如何把握两者在具体教学的尺寸和力度,这就根据不同院校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了。 笔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虽然不长,但深感教学过程中规范性和灵活性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积累,就它们二者在具体教学中的结合谈一下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方家善士。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规范性的根本,要贯穿五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根本上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的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始终遵循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来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进行法制教育和国史国情教育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各门课程皆有其特色,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这门课当中,我们可充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各种关于理想信念的主题演讲;在培养职业精神教育中,我们模拟具体的招聘情景,或者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模拟各种企业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在法制观念教育中,我们组织和开展模拟法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灵活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二,严格按照“05方案”精神,落实五门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在这两个方面,绝不打折扣。遵循中央指定教材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五门课程所规定的章节,在具体的教学中绝不删减,真正意义上做到规范性管理和规范性教学。在具体落实学分和课时方面,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定的适当调整,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一共有6个学分,在具体的教学中即可分为4个理论学分和2个实践学分;在五门课程的内容和章节上,亦可作详略得当的调整,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第六、七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下篇相关章节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相似或相同的内容,笔者认为,为了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可把“原理课”、“纲要课”的相关章节略讲,重点放在“概论课”上来进行讲述。这样的灵活性处理,既可以在“概论课”中把相关内容讲实讲透,又可以让其他课程腾出更多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如何丰富课堂教学和推进实践教学同样需要遵循规范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在这里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而不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相重复。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基础上,灵活性的操作其实具有广泛的空间,笔者一贯认为,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法是思政课的强项,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即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课外实施。此外,五门课程还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来操作实施,这样的灵活性教学方法更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从业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则成为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教学方式方法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其中必须贯穿着规范性的东西,只有把规范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政治理论论文:中等职业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和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近年来,高等教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较好成效,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政治理论主果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1、生源质量偏低,政治理论课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政治理论课听不进甚至很反感,提起政治理论课就“头疼”。相对专业课程而言,大多数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没有热情,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政治理论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好专业教育,人为地使得“专业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单独招生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政治理论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甚至提出“政治理论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啼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3、教学评价问题使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情况相对就比较好。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政治理论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宪法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政治理论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政治理论课究竟如何设置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单招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单招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面貌一新在多数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空洞无用。如休按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定位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1、科学定位政治理论课,促使学生加强对政协委员治理论课学科价值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政治理论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缺宪法升学压力,加之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政治理论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革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政治理论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不得性的认识,将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政治理论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2、摆政政治理论课程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趣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但是,“专业课”与“政治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纱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克服重专业课轻政治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基本素质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货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政治理论课相互关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政治课程学习无用论”,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关理论和现实关系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有其自知的内在牲,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学习政治理论,就是要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理论,科学认识理论的相对性,我们反对“理论万能”、“只有和实现相吻合的理论才是最正确的”的观点,但决不否定政治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政治理论论文:论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 论文摘要: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的实效性,可借鉴香港的公民教育模式,即提倡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循序渐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香港公民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为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的未来。笔者以华侨大学学生为对象,对来自内地和香港的大学生观念、公民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内地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88.3%;对香港学生共发放问卷120,获得有效问卷ll8份,有效率为98.3%。在统计分析中,运用了sPss11.0提供的单变量描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特别区——香港的公民教育实践的成效较为显着。为此,我们希望借鉴香港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更有效的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方式,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尽绵薄之力。 一、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内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通过多年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来自内地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看到大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看到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仍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素质欠佳等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我们对内地大学生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其中15.5%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有48%的同学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行,43%的同学认为不太可行;但当我们问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时,只有25.5%的同学感兴趣,62.5%的同学不太感兴趣,l2%的同学反感。这说明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及原因时大多数同学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方法的原因。 2.政治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7%的学生关注每年召开的两会。当问及“在升国旗时奏国歌时,你的心是”,42.3%的同学有神圣感,25.2%的同学热血沸腾,两者合计67.5%,但仍有12.5%的同学没有感觉,18.1%的同学微微颤动,两者合计30.6%,这一结果显示有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淡漠的情况。据广东有关高校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只有36%的学生对政治活动积极参与。…另外,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意向都为:大城市、轻松、待遇高。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价值取向扭曲,知行脱节严重。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意识上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有较正确的荣辱观,但在行为上却与之相背离。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应该多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但在调查中却显示仅有超过一半(52.1%)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活动;有29.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5.3%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问及“是否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时,仅有21,1%的学生经常参加,有69.8%的学生不经常参加,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他们一方面表示大学生应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但真正去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却只有过半数。一方面表示要抵制封建迷信,另一方面自己却相信命运之说。一方面认为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互助,另一方面却是等到他人求助时才会去帮助。一方面认为大学生更应该诚实守信,但在真正的物质利益面前却常常见利忘义。 二、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 香港公民教育实际上是在《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才由原来的“子民教育”进入了真正的公民教育新的时期,香港教育署l985年颁发《学校公民教育指引》,l996年又进行了修订。从调查问卷结果看,香港的公民教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调查显示:有66.7%的香港学生参加过义工活动,而内地学生仅有52.1%参加过志愿者工作。在问及“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排队,你会”时,香港大学生中有35.6%的人“立即出声或请员制止”。问“有人在非吸烟区吸烟”时,有28%的香港学生“立即出声或请管理员制止”,仅有l7.8%的学生会“立即离开现场”,而内地学生大部分则会直接离开现场。在问及“你经常见到香港人在香港有以下行为吗?”:“上工具有人争先恐后”时,55%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在非公共场所的非吸烟区吸烟”时,有60%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有人在公共地方污染(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汽水罐、报纸)”时,有58.5%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在问及“整体来讲,你对香港人的公德心有多满意”时,有74.3%的香港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以上结果与我们采取访谈所得印象基本一致,特别是香港学生有较强的公民意识,较高的道德观念和较好的行为规范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l996年修订的《公民教育指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公民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贯穿香港公民教育的始终。体现在:(1)培养目标上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2)课程安排和活动设计上强调特色和尊重个性。以学生为中心来思考问题,教材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尊重和倡导校本课程,鼓励教学创新。(3)教学方法多样,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不断推陈出新,强调精神、客观及宽容的态度,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及判断,表达个人看法,作出个人选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通过履行和反思,确立个人的价值观念。 (二)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 香港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经历感受而按 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阶段循序渐进进行设计,内容范畴也由个体、家庭、邻里、社区、香港、国家、国际逐步拓展,使公民教育的进度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而逐渐深化。 (三)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 公民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的不同在于,其学习目的并非求知,而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养成。因此,学习方式和渠道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香港学校充分利用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白编课程、隐蔽课程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推进公民教育。除了设置小学常识科和中学公民教育科正规课程以外,不少学校自编校本课程,同时要求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进行渗透。教师在不同的科目中,藉着教授学科内容之际,渗透一些有关联的价值思考和讨论活动。例如,在生物科的课程设计中加入性态度和两性尊重的讨论;在社会教育科中加入认识社区并探讨如何承担改善的责任;在中国科中加入介绍国家近代的经济表现和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从而培育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对国民身份的认同。这种结合学科的内容及跨学科模式的推行策略,能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之余,教师亦可“不刻意”地学生学习正确价值观和态度,这比直接灌输的模式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口教育方式更是丰富多彩,活动、比赛、辩论、展览、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讨论不一而足。多种方式实施公民教育,既符合公民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全面多元的实施主体 1986年5月,香港成立了公民教育委员会,负责联络有关政府部门及团体,推广校外公民教育活动,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香港公民教育的实施不单单依赖教育部门,而是充分利用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让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社区组织、宗教组织、媒体等积极参与到公民教育中来,形成公民教育实施主体全面多元的特点。这些机构和组织多达几十个,遍布香港各个区域,它们纷纷成立德育和公民教育资源中心,建立相关推介网站,编印大量不同类型的刊物教材,制作电台节目,资料中心对公众开放,接受公众咨询和提供相关。香港公民教育实施的全社会性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民教育网络,从而保持影响方向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断巩固学校公民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方略 (一)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香港公民教育奉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内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则是以教师说教、讲授为主的强制、灌输式的主导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与特点。高校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一种简单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限制,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识变得很被动,甚至导致学生的排斥。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在行为上的践行就更难了。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借鉴香港公民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或实践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针对不同特点与兴趣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实践方式,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个体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而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尽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再进行引导。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注重层次性,增强思想理论课的针对性 香港循序渐进的公民教育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主体差异性。而内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价值理论上的统一灌输,教育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在德育对象、内容、要求等方面往往搞“一刀切”,缺乏层次性。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规律才能与品德的差异性,忽视了他们依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发展方式的权利。所以,有学者认为:忽视主体的层次性、差异性,用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要求所有的人,且一步到位,令人高不可攀,是导致当代中国道德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借鉴香港公民教育的循序渐进特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应有层次之分。 比如对一般的青年大学生,要帮助他们了解中华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对学生党员干部,更要侧重于理论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教育,要求他们做到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有所侧重:对大一新生应结合入学教育侧重以“遵纪守法、团结互助”为主的教育,要求他们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努力学习,科学合理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对大四学生应结合侧重以“责任、回报社会、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教育,要求他们脚踏实地,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力、尽责。 (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香港公民教育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原因之一便是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发挥了主动性与积极性将所学知识有效内化,并付诸实践。而内地教育的模式就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强制、灌输的主导教育模式,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叛逆,失去兴趣。 借鉴香港的多种教学方式,首要的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要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讲授时,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而应结合典型的案例,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显示:大多数同学希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热点、难点。课堂教学形式也应该多样化,不应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应该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国内以及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是非、善恶、美丑的讨论与辨别,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将知识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严谨治学、以德施教,以精湛的学术知识教育学生、鼓舞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凝聚学生。因为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着直接、深刻的影响。为此,高校在选拔、任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必须严格把关,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科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将思想政治理论渗透进去。就像香港公民教育中,教师在不同的科目中,藉着教授学科内容之际,渗透一些有关联的价值思考和讨论活动。这种结合学科的内容及跨学科模式的推行策略,能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之余,教师亦可“不刻意”地指导学生学习正确价值观和态度,这比直接灌输的模式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第二课堂和校园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在行为中践行。比如开展征文、演讲、辩论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党团组织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明确自己对历史、对民族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开展关爱他人行动,探访并帮助贫困农民或孤寡老人,给中小学生做义务家教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行为趋于自觉。在网上开设论坛,在校报上开辟专栏,积极营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特别要表扬大学生中一些先进个人、榜样人物、好人好事等,在这种和谐良好的氛围中,大学生之间会自觉地互帮互助,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局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热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以及培养大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 总之借鉴香港公民道德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加速人才培养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政治理论论文:论知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提升 曾强调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高校办得怎么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1]因此,高校只有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才能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命。当前,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来的主导理念。在笔者看来,交互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机制是“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之间的良性互动。按照这一崭新理念,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主体性的形成和塑造是教师自觉引导的结果,而教师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理论修养是形成和谐的交互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这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首先不断丰富、完善知识储备,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丰富的知识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大学生求知的圣地、成长的乐园。高校面向大学生所开设的一切课程无不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文明的传承,为了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在我国,高校更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光荣历史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创造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我国,人民教师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曾强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于其知识水平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的,要及时加以培训和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2]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术业有专攻,必须成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的以身作则者、率先垂范者。实际上,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更应该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身上。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强调:“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自觉地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整个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立场和政治方向。对此,亦指出:“理论工作者要努力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学得更认真一些,理解和把握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尤其要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上有一个大的进步。”[3]特别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保持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开展广泛地实践调查,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契机,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而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身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表率。这一点对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更应该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挖不尽的知识宝藏,并非稀缺资源。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丰富资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更是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无限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供了不竭源泉。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已经高度自觉地肩负起特殊历史使命,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普遍意 识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为了不辱使命,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理论修养。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的理解、把握,从而向青年学生传授更丰富、更准确、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达到培养既具有科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二、知识是塑造自由和谐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 交互主体性教学是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的最新、最高表现形态。交互主体性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理解,把“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视为平等主体。两者面对着“知识”这一共同客体,形成了“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互动的教学机制,而师生正是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形成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交互主体性。如果从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上来看,知识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作用就尤为鲜明,因为它是塑造自由和谐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 客观而言,“知识”是一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对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甚至相关实践能力的大小。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寡能够反映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实质理解的深浅程度。无疑,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个人魅力、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自觉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而且,从根本上说,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首要的目的就在于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以通过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更准确、更全面也更自由地向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让他们自觉地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激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热爱,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不仅思政课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彼此的或丰富或浅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而开展、发动的,师生双方的“教”与“学”关系也是通过这些活动建构起来的,而且正是在这一活动中师生明确了各自的身份,即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者、真正的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因此,师生必备的、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成功地建构、巩固和发展各自相应身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丰富和积累,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师生实现了各自身份的实至名归。正是由此,石中英指出:“对于一个人而言,他的社会身份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标志(肤色、性别、地位、爵位、职称、服饰、话语习惯等等),更是一整套内在的知识体系。”[4]这就不难理解,对于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他之所以拥有或配称这一社会身份,不只是在于他拥有了高校教师资格证,而完全在于他客观地拥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教育知识,即他通过认真的学习深入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具备必要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传授给青年学生,不断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培育起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因此,如果科学地看待知识作为社会身份的内在要求,那么,就应当看到,由于教师“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支配者,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使自身充实起来,这既增强自己从事和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自信、能力,又能彰显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基于扎实专业素质、较高专业修养的良好形象。而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和掌握已经系统化、组织化和符号化的间接经验——知识,是他们培育正确的生存、发展方式的最佳捷径和有效方法,是塑造独立人格、自由个性和主体意识的根本途径。通过不断地丰富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比较、选择不同的生活和发展方式的能力,能够使他们不断发现新的、无限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拓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为自身命运的改变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思想条件,只有这样才不致于陷在自己的个体感受和片面狭隘的经验里,甚至陷入宿命论或决定论的泥坑里,完全丧失掉无限发展的需要、动力和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尽管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然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建构师生交互主体的基础,是激发热爱思政课的重要条件。 毫无疑问,只有进一步学习、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青年大学生才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各个国家和民族根据本国国情实现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不同模式给予客观的评价,才不至于受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迷惑,受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的腐蚀,丧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 三、教育知识:教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必要保障 毫无疑问,作为思政课的教育者,教师除掌握系统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熟悉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引导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无限广阔。对于个体而言,人不仅呈现出多个维度,而且意味着每个人仅仅是整个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一员。任何人都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而他之所以能够从事特定的职业,完全在于他具备从事这些职业所要求的相应知识基础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没有教育的知识(不管是理论的教育知识或是民俗的教育知识),一个人就不能成为教育者,或准确地说,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4]正如一个生活知识贫乏的人就不会有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一样,教育者如果不具备必需的教育知识,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不熟悉教育规律和自己所讲授的教材内容,毫无业务能力可言,他就根本不可能保障自己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与此同时,没有一定的师德修养,教师也不可能很好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开启、确立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的主体性。郑树文强调:“优秀的理论修养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教师教学吸引力的基础。 不过,应当看到,知识无论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是教育知识以及涉及思政课课程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百科知识,甚至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的其他专业知识,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相反,无论是哪个方面知识的匮乏都势必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枯燥无味,把富有强烈求知欲、渴望成才的青年大学生拒之于课堂之外 政治理论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研究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渠道是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增长自身的才干,为日后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培养他们的品格,从而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伟大斗争和科学理论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科学探索的实践中产生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地在实践中将自己的理论发展开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给大学生,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摒弃了这一原则,那么就不能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2.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理论着重强调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教育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未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接受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在理解理论问题时常常比较片面和肤浅。因此,只有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会实践的要求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处于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荣辱观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面对这种形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够更加有理有据。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式 1.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方面,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积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需求,同时根据具体的课程来设计教学的内容。各高校应在教师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的形式安排方面,高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交流式、辩论式、体验式、调查式及竞赛式等实践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 各高校应积极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成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定期的研究,统筹规划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将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定并保证经费投入比例,该比例可以按学生人数和学分确定;有条件时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建立一批相对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将他们纳入学校学术名师、带头人等工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高校党建和教学评估体系中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并使其成为评估和考核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而使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3.打造实践性教学评估体系 在对内容进行评估时,不但包括对结果的考核,还包括综合评价高校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思想等。在对形式进行评估时,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采用硬评价和软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性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应严格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调查报告、态度等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同样也是实践性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对已经开展的实践性教学的参与程度、 感受和兴趣。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教育课,同时也是社会实践课,为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高校必须使理论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践。 政治理论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政治业务水平,日前__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求。 一是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选聘配备、培训、学科建设、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 二是整合全省力量,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及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完善思政党建评估体系和教师表彰奖励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二级指标,加大其权重和显示度。 四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中,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__省情研究中心”建设,把省情教育和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五是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统一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加强__省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建立__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专家库,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六是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和改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政治理论论文:关于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初探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从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及特点入手,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关联,既促进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同时也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能。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联;基本功能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及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而展开。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他们具有双重优势:同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出校门就有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又有大学以上的专业理论与知识。 2.专业设置市场性。教学内容摆脱了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专业设置具有相应灵活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3.课程开发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为高职“埋单”、提供就业岗位。 4.教学过程协作性。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双方不仅有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合作层次,实现了“产销连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含义及特点相互区别,但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联系 1.教育目标基本一致。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培育人、塑造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造就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已成为一种共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教学效力,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搞就业,培养市场需要的“精品”学生——有文化、有修养、有学历、有技术、有底蕴、有创新的人才。 2.教学内容相互依存。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些教育内容只有融入和贯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之中,才能富有实效性和穿透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以就业为导向。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技能,而是因为缺乏基本就业能力。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自大,脱离现实,或是忽视专业,急功近利,或缺乏择业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等优秀人格品质。 3.培养模式基本相融。从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整体上来看,以就业为导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示出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两个基本维度来规划课程,就是要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就是要兼顾学生即时性需要(当前就业的需要)和超前性需要(终身发展的需要),并以此来整合应用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学历性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从而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拓展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事实上,在培养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蕴涵着一定的实践导向,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并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力图使每个人在其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完善。它不仅隐含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表达,也蕴涵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手段与途径的规定,两种培养模式已表现出统一与融合的趋势。 三、以就业为导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1.突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根据扩招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对统招生与单招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课程目标上,应以人的发展为基点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质量规格和人才标准。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重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尤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2)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保证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性的同时,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课程实施的和谐性。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3)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分类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方法。即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确定适宜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不同具体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都有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继续发展。 2.突出知行结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组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通过参观、考察、网上调研,使学生接触社会,促进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了解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很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性认识。二是把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三是渗透职业指导教育,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职业指导师、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作关于劳动力状况、就业形势、岗位要求、职业生涯设计、应聘技能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就业能力。 3.突出教师的职业性,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要突出它的应用性、职业性特点,必然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经验。随着高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必须顺应其需要,创新“三师型”内涵,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师,具有类似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指导(如讲师+工程师等+就业指导师)的专门人才。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具备能够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学业后期前移至学业早期,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设计。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随着高职学制的改革,学时短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越发凸显。如何办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职教育必须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以该岗位“必需”、“够用”为度。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为突破口,突出实践的作用,增加实践的课时,加大实践的分量,让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其导引、激励、兴趣、深化的特殊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拓宽学生知识面,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关键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突出应用性、教学方法突出训练性和教材建设突出适应性。树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就业思想和观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自我修养中提高,在职业活动中强化,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既可以做一名能工巧匠,从“灰领”晋升为“自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又可以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的变化而随时更换职业岗位,应对将来社会和职场的各种挑战。 2.动力功能。目前,许多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远未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所谓的“正课”与“副课”关系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学可不学,对自己的人生成长并无实际意义,因而对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内在驱动力,这种认识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就业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是把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实现教育与市场接轨,体现毕业生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零距离对接”的教育理念,成为帮助高职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深刻理解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时代和社会对自己提出的素质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注社会,探索职业发展前景,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业、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启发性的思想政治论课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为什么”,自觉地把个人的专业学习、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变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吸引功能。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和考核以知为重点,导致教学结果与目标相背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水准和效果只能在低层面上徘徊,来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从横向看,学生获得成功的领域太少即使有也不重要;从纵向看,忽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及思想政治方面现实表现的考核,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出现谁的记忆好,谁的考分就高的现象,致使在相对评价上很多学生只是中等或中等以下。这样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学习行为得到强化的机会既少又单一,学习积极性必然下降,甚至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导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观念和道德规范直接引入教学过程中,对高职学生形成了很强的约束和激励。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受法律约束,失信会使其付出巨大成本。同样,作为具体经济活动执行者的企业一员也必须遵守市场规范。具体反映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个人道德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关系着高职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关系着学生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目标,既能使高职学生理解其价值大小,又能判断其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努力~更大成功”,明白自己的长处,取得身心愉悦的感受,认同这样一个道理,这样的教学对他的发展是有重要的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可取代的。 4.成才功能。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偏向,反映在就业上,一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二是毕业生发展后劲不大,不能令社会、家庭和学生满意,这说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亟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以就业为导向有所作为,不仅能让学生就业,还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品位,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一方面,将成才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把握人才成长的正确规律,减少成才上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知识经济时代,走比尔·盖茨式的知识英雄之路固然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途径,高职学生应该具有基层意识、勤勉务实的作风和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加强对高职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从基本就业素质培养开始,这是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准人条件。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等方面的指标。以提高核心素质为重点,这是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条件。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这些素质之中的一项或者几项,用人单位在选人时才会进一步将其列入候选范围进行考虑,在形成良好互动的基础上达成双方的认同。以培养精英素质为升华,这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精英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具备了这些因素一项或者多项的毕业: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后将逐渐表现出其优越性,形成进入职场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前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 政治理论论文:浅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更新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改革学生考核制度、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同时,还必须调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论文关键词:公共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改革 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地位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一、更新教材 现被广泛使用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材,极讲究理论的系统性,几乎囊括所有马列主义的基本内容,中学教学内容也不例外。这使得教学内容过于烦琐,课堂上。教师无法深入展开教学。学生普遍感到,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相比并没有多大差别,都是在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考试仍以课本为主,取得“公共政治理论课”高分的佳径就是考前认真背课本内容,“公共政治理论课”学习并没有明显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计划应该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删除与现实联系不密切、对今天没有多大指导意义的细枝末节,让教师、学生从晦涩难懂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事件后果、概念等琐碎的内容中解放出来,着重从宏观上把握理论的来龙去脉,把握理论对现实的启示。二是从微观上把握,去除学生中学已掌握的内容,选择对现实有较大意义、学生未接触、理解的部分重点讲解,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讲究针对性、理论性、深度性。 另外。教材内容陈旧,与时展不相适应,许多问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实践缺乏应用的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思想,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善与恶并存,人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而现行课本上的许多观点、理论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把社会环境理想化,高扬集体主义,强调为公而忘私,学生学习后,感到课本内容脱离实际,无法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致使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学而无用,不如不学。新版教科书应紧扣时代,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添加新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实事求是的回答,对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学习、友情、爱情、亲情、工作等提出建议,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方向。同时,适当引入具有较强说服力的例子、数据、图片、名言等,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吸引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两教”教学习惯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一直说个不停,台下学生静静地听,师生之间极少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况且,教师很少能够做到把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恰当地联系起来,深入分析问题自由发表见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扩招以来在几百人的大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于集中,更大程度上减弱了教师“灌输”的“威力”。要想改变学生“不学…‘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涉及认知领域,又关涉到非认知领域,数、理、化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在认知领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可直接从他们的考试成绩中反映出来。相反,学生要真正弄懂“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道理离不开他们日后切身的反复道德体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他们日后的学习、实践、自悟等教学的效果不能仅仅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还要看学生经过学习后是否能主动学习道德知识、主动提高自身修养,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更新极其迅速,今天流行的观点,下个月可能就过时,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使文化多元化、隐密化、复杂化。“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主动去获取道德知识。运用道德知识去揭开各种面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履行道德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思维启示,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以引起更多学生的倾听,指导学生课后如何获取道德知识,如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读书交流会,组织道德问题讨论,开专题讲座等。 三、改革学生考核制度 1.变考试内容客观题为主观题。高校开设“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哪一年、哪个月、哪一天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在教给学生道德知识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主动去获取道德知识,透过现象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必须是考查学生理论应用的能力,知识与思想相结合的水平,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记忆。试题应设计为即使开卷考试,学生也不能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必须经过自己的分析与综合才能回答。 2.严格考核平时成绩。对于不来上课,弄虚作假的学生,一旦发现,应按规定给予严厉处罚。一篇真实的论文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最好的体现形式之一,同时,学生通过写论文,可以扩大知识面,体会到学习德育的益处.从而激发学习道德的热情。教师在布置论文前,应通过查阅期刊、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掌握该论题的现状,确保论题科学。批改作业时,一经发现严重抄袭者应该否定,让学生切实感到平时作业并不是形式,必须认真对待。对于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即使很片面,也应该斟情给予鼓励分,在评语上指出其亮点处与不足处,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改革教学评估体系 不少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由领导评估、“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组成。领导评估主要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检查教师的教案、听课进行,着重的是目标评估,轻视过程评估,只要评估组听课时学生保持安静、教师教态好、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教案写得认真,你就是一个好老师。至于教师课堂上教学内容是否丰富、科学,学生是否从中受到启发,思想上是否发生变化几乎都被忽略了。“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估即教师互评,通过听课、查看教案、回顾平时工作态度等方面来给对方打分。因评估人在同一单位,身份公开,评估人一般不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拿对方的优点赞赏一番,使得评估结果含有很大水分,非常不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评估通过网络以不计名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估,学校把评估内容客观化,设置成选择题的形式,每道题的答案选项有四个,类似“优、良、中、差”,而且评估的内容主要与教学形式相关,很少涉及教学质量,多为这样的问题:是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通话是否标准,工作是否认真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都明白评估对教师的重要性,一般都不会为难老师,多数老师会被评为良好。即使个别教师上课实在很糟糕,听课的学生少得可怜,可想想面对着乱糟糟的课堂,老师仍坚持上了一学期的课,可真不容易,这种敬业精神实在可贵,虽然课上得不好但起码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种评估体系显然难以真实地反映“公共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不足之处,对教师改进教学、学校推进课程建设的帮助不大。 教师的教案写得好,并不代表课就上得好;教师的普通话标准,并不意味着就能吸引学生;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课就生动。如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的教案,上课时只是单纯把教案投到屏幕上,缺乏有力的说明,让学生对着“机器”上课,这本身就是一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优秀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不会被教案所束缚的,而是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述自己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融知识性、思想性、情感性为一体。事实也证明,凡是学生所喜欢上的课,其教师都具有良好素养,热情、坦率,具有高度责任心,知识渊博,教学艺术,了解学生心理。因此,“公共政治理论课”评估也不能笼统化,不能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公共政治理论课”评估也不能仅靠主观评估,而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对这一学科有什么认识,从中得到了什么,思想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教师身上学到了什么,这门课有哪些不足之处,包括教师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师才能更容易发现需要改进的方面,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试论中等职业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轨道交通信号专业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对相关轨道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按照重庆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至2013年,建成1、2、3、6号线共197公里的运营网络,日运量达150万人次,基本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架,完成“畅通重庆”建设任务。至2020年,建成“六线一环”364公里轨道线网和60个重要换乘枢纽,日运量达600万人次,成为主城区客运交通骨干。2020年后,建成“九线一环”513公里线路和270座车站的轨道交通网络,日运量达800万人次,成为都市区客运交通骨干。对相关中职学校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远不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企业用工的需求,因此,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 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原有的信号专业教学已远不能适应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中职学校都是从各铁路局剥离出来的,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实训设备的建设都是按各铁路局的要求来进行的。而这些中职学校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也沿袭铁路信号专业的固有模式,虽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和铁路信号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的地方,但毕竟不能等同。特别是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领域大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及设备,其中涉及现代通信、数字处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同时包括大量的新型信号设备。 2.中职学校原有的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已严重滞后 中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目的,也就是说,为相应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能够维护好信号设备、处理好设备故障、保障好信号设备正常运用,进而确保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高技能人才。就中职学校而言,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处理能力,达到相应企业的用工要求尤为重要。由于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是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3.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招生持续升温,许多家长及学生对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有良好的就业期望,但就学生本身而言,基础知识较薄弱,这就给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4.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合理的教材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师资来源于各铁路局,加上信号专业本身专业性较强,造成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师资较薄弱,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快速发展的步伐。另外,中职学校有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所选用的教材不合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中职学校资金有限,用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实习的经费不足,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未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学生信号专业基础理论、安全规章及标准作业程序的培训 由于信号专业本身的专业性较强,要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信号专业基础理论、安全规章及标准作业程序的强化培训。对此可以借鉴铁路信号专业的相应基础知识、安全规章及作业程序。由于信号设备维护质量的好坏及维护人员的责任心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和效率,有时甚至关系到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铁路信号系统经过了几十年的运用,实践证明,它的理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业程序都是完全可靠的。事实上,轨道交通信号的基础理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方面沿袭了铁路信号专业的相关要求。 2.大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坚持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统一 鉴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如果仍照搬铁路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定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可以同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听取他们对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明确课程设置的种类及难易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职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这些学生平时可能还比较关注相应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对也比较关心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说,动机和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能较好地解决需求问题,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重大。 3.教材的合理选用 信号专业毕竟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要。现阶段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材基本和国内的大专院校一致,由于中职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差,学习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完全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完全放弃学习。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把握信号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较为前沿的知识,比如,现代通信?数字处理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总之,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4.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大多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点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完成该项目的整个活动过程,以便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而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信号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设备故障的处理等应贯穿于整个信号专业的学习过程,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 5.改革现有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 鉴于中职生的特点,对于现有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应进行改革,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要尽量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应采用分阶段、分比重的方式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可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分数等。总之,在做到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的同时,应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积极开展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专业教师的培训,大力提升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教学的师资力量 由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信号专业的师资都较薄弱,急需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教师本身的需要,更是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学生的需要。培训的方式要灵活,既不能因为培训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不能因此放弃专业培训。比如,对于刚进校的或年轻专业教师可采取外出集中培训的方式,对于担任专业课较多的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相应的培训。 7.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随着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设备的日新月异。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要紧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步伐,开展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这是由中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特别是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中职学校的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全满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发展所需的实训设备,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促使我们和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紧密联系。比如,可以和企业建立共有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实训基地,学校也可以承担一定量的员工培训或提供培训场地等。另外,开展校企合作后,学校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用工意向等方面的信息,这对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学校、企业、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三 结论 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要想培养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发展的合格的技能人才,信号专业教育教学各环节必须紧密配合,加强校企合作。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认清自身能力,弄清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产业,也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该文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师资的分配以及考核的改革几方面探索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岗位群、企业、教学研究 1 根据不同岗位群需求,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传统的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是理论课,通常就是教师手把一本教材,按部就班地讲单词、朗读、背诵,从头贯穿至尾,教学内容没有重新构建。教师上课满堂灌输,学生上课缺乏有效训练,听、说、读、写方面很是薄弱。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听懂,但是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差,教学收效甚微。通过与同行交流、企业调研、学生访谈,我们发现根据不同岗位群需求,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立体化教学体系即自下而上按照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的顺序,分解原有的教学框架,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群为教学的指导方向,重新对轨道交通专业高职阶段整体英语课程进行规划。 2 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师资 2.1 中方教师负责讲授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由中方教师进行讲授。中方教师可以从语言、技巧及语篇分析方面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和记忆。一些普通英语词汇通过引申、转换、隐喻、借代等方法被运用在专业英语领域中,表达了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特殊意义。例如,sleeper 在通用英语中是“睡眠者”,在轨道交通英语中是“枕木”;headway在通用英语里是“前进”,在轨道交通英语中是“间隔时间”。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在学习中需要格外关注,因为在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意思差别较大。另外,通过单词的合成、派生来记忆单词也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专业英语中还有大量的缩略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词汇量较大,中方教师讲授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可以帮助学生们透彻讲解词汇、语法、单词的意思以及记忆方法,相对于外籍教师,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词汇的学习。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简介、地铁车站概况、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地铁基地的英语短篇学习,中方教师可以用中英文更透彻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和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2.2 外教负责讲授日常生活英语由于是国际合作项目,师资储备丰富,因此我们同时拥有外教资源。语言教学必须遵循“在交际中习得,在运用中发展”的规律。对于信息问询、失物招领、周边景点介绍等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各个方面的实用英语,可以让外教负责讲授。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语音纯正,发音练习时可以帮助同学纠音,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外教语言地道、鲜活、规范。此外,外教上课方式更灵活,角色扮演法、图片展示法、游戏法在注重互动性和操作性的同时,课堂更加富有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外教设计的一些词汇练习的实际交际任务,如售票检票服务、线路咨询、地铁广播服务以及处理乘客投诉等的情景模拟演练,通过这些口头的语言输出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加强了对专业词汇的记忆,从而提高专业词汇的使用能力。2.3 走访企业一线,获得最新英语常见问题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一直是我们职业院校所提倡的理念。只有走访企业一线,我们才能获得企业实际的需求,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真正实现无缝对接。经过对长春西站高铁车站的一线岗位走访,我们获得了常见的70 个英语问题。长春西站主要是承接长春通往哈尔滨、沈阳、大连、北京的高铁车站,最高聚集人数为10000人,这里来来往往的旅客不少,其中也不乏外国旅客。从长期和外国旅客的接触中,长春西站的工作人员总结了70个最常见的英文问题,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这70个问题经过我们归纳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六个大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不同的主题由学生来进行练习。把学生分组,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学生分别扮演车站工作人员、行车值班员、乘客等不同角色,进行英语对话。这样的练习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效果显著,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改革考核方式,重定评分标准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相应的考核标准也应随之改变。从原来单纯的笔试模式改为笔试加口试的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分两大部分。 1)专业词汇和英语文章设计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具体考试内容为教材中涉及的专业词汇以及文章阅读。对专业词汇的构成、用法、词义以及特点等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可以采用选择、搭配、翻译等多种题型。轨道专业英语文章阅读是考核学生记忆专业词汇的能力以及长难句翻译的水平。 2)模拟现场工作情景现场工作情景的模拟,设计时间为10分钟。由学生扮演地铁公司的工作人员,教师扮演乘客,就常见的70个问题,票务、换乘、旅游、购物、餐饮等展开模拟情景对话。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工作岗位,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应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特点,重新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和考核方案改革。新教学设计的实施,既开展了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又结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作者:任平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 【内容摘要】轨道交通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主修课,也是交通运输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必备的基础业务素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轨道交通安全基本常识,还能运用交通安全法分析和评价各类轨道交通所遇到的问题,使其具备综合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找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为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出建议,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轨道交通课程;交通工程专业;交通安全法;业务素质课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高铁的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的总里程数将高达15万公里,覆盖全国交通网络。目前,在许多大中型城市中,得到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有45个,规模近3,500公里,总投资近3万亿元。自2000年起,山东科技大学就已经开展了有关轨道交通设计的工作,在其技术指导下,青岛的轨道交通总长度超过300公里,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其中,轨道交通课程主要包括线路设计、轨道工程、轨道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和系统设计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因此,强化教学方法在教学培养中的作用对提高轨道交通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轨道交通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如“讲练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步疑教学法”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学生往往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为了适应新时代对轨道交通人员的新要求,对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国高校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仅教学环节相似度很高,教学理念单一,单向思维定式严重,而且很难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轨道交通课程设计环节存在不足。 由于轨道交通课程从属于交通工程专业的某段线路或区间的设计和计算,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大量的设计条件,使其有足够的空间去理解操作方案。但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使得教学形式单一,设计周期较短,考核机制松弛,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和钻研。第一,课程设计安排的简化现象比较严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课程设计至少包括路基、区间隧道和车站等项目,教师过多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教学内容的真谛。据调查,实践教学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出现的,课程设计简化的倾向十分严重,有的教师会压缩课程设计的实践,有的教师会将设计内容精简,从而降低了设计难度。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将理论公式照搬照抄,忽视了实践中的诸多因素。同时,由于教师布置的设计内容每一届都很相似,因此设计模式和成果也多半是模仿而来,与实际要求的效果相差甚远,这也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埋下深深的安全隐患。第二,轨道交通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较低。在交通工程专业中各学科之间应该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启下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专业知识和理论内容,忽视了其他学科与轨道交通的内在联系,使得各学科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甚至造成思路混乱。第三,轨道交通课程设计考试过于宽松,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该设计的考核多以提交设计报告为主,设计的环节没有设置任何反馈机制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的设计理念、思路、方法更是得不到清晰的反馈,长此以往,错误的观念得不到纠正,会逐步累积成错误的工作习惯,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 (二)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在开设轨道交通课程的高校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占绝大多数,即将精讲、PPT和图片浏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教学环节相似、手段单一的问题,依旧是课件、讲解满堂灌的旧模式,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中所学知识不如“试验训练”和“课程设计”的环节收获多。因此,实现多角度、多系统开拓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成为改善教学的主要问题,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突破单向、定向思维,采用启发式、主体式教学法上来。 二、提高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近年来,轨道交通课程中的工程实践能力逐渐被广大高校认为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其教学方法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改进。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主要从教学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 实践是轨道交通教学课程的根本,上海交通大学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在国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所占学时高达40%~45%。因此各大高校也要树立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适时制定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方案。建议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丰富理论教学形式,从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课程设计在轨道交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加强课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精讲教学。精讲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通过板书、演示和测试,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精讲不能以传统的传授方式进行,而要实现教学的多维突破,如教学中存在公式复杂、概念多、构造规定多等情况,这种推导严密的内容让学生往往难以适应,这需要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轨道建筑为例进行讲解,降低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 (二)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关联性教学。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树立专业课“全科设计”的教学理念,即轨道交通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环环相扣,相互关联,推行模块化教学。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前沿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合理采用多媒体实践手段,用更容易理解、记忆和贴近工程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是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的关键环节,单一的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多模块、多维度的教学理念应被应用到轨道交通的实践教学中来,不断强化课程设计对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作用。在考核机制上要推行随堂考核和成果答辩考核,严把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严谨、务实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孟博翔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实效性有所增强。但是,仍然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特点不鲜明、观念陈旧、评价方式不科学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轨道交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一、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就 1.职业道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企业加快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疾声呼吁下,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下发后,职业道德教育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在此背景下,轨道交通类高校也先后开设了铁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等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职业道德教育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日益得到该专业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员工的认同。调查显示,有71.99%的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和71.15%的轨道交通企业员工认为有必要开设职业道德的教育课程。 2.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所增强。目前,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已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受狭隘的课程观影响,教学途径单一、教学形式枯燥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成效低微。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结合职业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逐步归纳出一些能够打破课堂灌输教学形式、垄断局面的方法和途径。如案例教学、讨论学习与隐性课程设计等先进教学手段也在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出现。这些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运用,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调查显示,90.15%的受访大学生和毕业生对当前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83.4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能够解决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道德问题,或能为此打下基础。 二、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一些轨道交通类的高校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仅把职业道德教育是作为“两课”的一部分。少数开设了职业道德专门课程的高校,忽视专业背景,在教材的选择上又搞起了一刀切,要么是针对轨道交通专业的铁路职业道德教材,要么是普适性的全专业通用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类教材。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另一个表现是职业道德课时严重不足。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道德课程的全部课时仅有10个课时。这10个课时全部用来介绍职业道德的行业规范尚且不够,又何谈学生职业道德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缺乏职业特点。一方面,当前教育系统的各级文件中缺少对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另一方面,轨道交通行业的相关文件中也没有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进行深入论述。这导致该专业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混乱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授课教师常常在实际操作中,直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直接搬来当作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这些做法错误的将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德育目标等同起来,丧失了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职业特性,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引作用,反而更容易使该专业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走入歧途。 3.职业道德教育观念亟待更新。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高大半(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和半军事化)”的特点,在行业内形成了特别强调纪律,特别强调服从的行业文化。在此氛围的影响下,人性关怀缺失,似乎也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2011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主管部门只顾通车不救人,把恢复秩序凌驾于抢救生命之上的行为,就是人性关怀缺失的表现。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轨道交通企业积极改革管理体制外,也亟需相关高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摒弃落后的非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取而代之以尊重人、理解人和关怀人的教育理念。 4.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及评价方式有待改进。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在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高校仍然以灌输现成的理论知识为主,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铁路职业道德的特性,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效果和形式上都存在严重问题。与灌输式教学方式相伴随的便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简单化,表现在:重视职业道德课程教师的单项评价,忽视其他课程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综合评价;重视学校的评价,忽视企业评价和学生的自主评价等。这容易导致学生在校时道德素质评优,走向社会后却道德堕落的现象出现。 5.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的外延发展、内涵提升等原因,高校师资队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这一领域,很多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师资队伍和人才梯队。职业道德课程教师主要由两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兼职组成。两课教师只懂德育不懂专业,不能结合铁路实际,照本宣科,空谈理论;专业教师只懂铁路不懂德育,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铁路行业规范。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作者:朱志超 贾蓓蓓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翻转课堂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的应用 【摘要】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是培养在轨道交通供电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步入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的翻转课堂的应用着手,具体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翻转课堂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应用的优势以及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翻转课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 前言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第一位,这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学生的位置,不再限制课堂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想法,是一种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实践练习。这也正是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实行翻转课堂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其次,翻转课堂的实施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并思考专业知识点对应的深层次原理,更好地完成实际操作实践练习,最终培养出在轨道交通供电方面的专业性人才。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在现代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教师给的资源进行自主的学习,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完成相应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根据具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讲解。 二、翻转课堂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一)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翻转课堂应用于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的课堂控制者是教师,教师几乎掌握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尤其是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有些教师偏重于讲授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其结果就是课堂上的气氛过于呆板,学生内化知识效率低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适当的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课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主动去找教师进行询问,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有反馈的情况下改善教学节奏,可集中对大多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进行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之前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的现象,并且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PPT课件或者微视频上教师所给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在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的同时,还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进行讨论,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小组的讨论至关重要,一个同学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在小组讨论仍然没有结果的时候,就会想到去向教师请教。这不仅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也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同学之间的情谊,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为建立团结友善的班集体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翻转课堂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前期设计。教师在上课之前,往往要备课,也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的内容结合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现场来确定课堂上的教学指标,并根据这一指标对相关学习资料进行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尤其是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中职高职起点不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着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依据教材,依靠多媒体手段,增加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对学习的环境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等。 (二)翻转课堂的课堂设计。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得益于教师对网上资料,微视频资料和用人单位现场工作的视频、照片、图纸、规程规章等资料的应用。这些资料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对这些知识进行很好的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资料对所学知识在概念的导入、情景再现的设计、解释阐述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的学习到知识。 (三)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翻转课堂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学习效果来自于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融合,并及时做出反馈。然而,不同层面的反馈情况对于整个翻转课堂的教育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收集各个层面上的反馈信息,如学生课前提出的较多的问题,课后在线平台反馈的点播浏览数据等,并及时对这些反馈进行整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及时修改微视频、PPT等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结论综上所述,翻转教学模式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简要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翻转课堂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应用的优势和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来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在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职业教育中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提升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以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为未来的发展目标。 作者:汪润泽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研究 【摘要】 文章首先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现状入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本科人才供给不足。分析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所对应的站务岗位设置情况,同时分析了本科生在企业的成长空间。重点分析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两种合作模式:“3+1合作模式”和“共建实训室,岗位培训走进校园”两种合作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校企合作 绪论截止2014年末,我国城轨交通在建城市40个,2014年末累计运营线路3173公里,预计2015年末运营线路总长将达到3600公里左右。若每公里需要从业人员60人计算,全国城轨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6万人左右,大大超过现有的人才供给能力,“十三五”期间从业人员缺口更是将达到13万人。已有轨道交通专业本科院校均是依托已有大铁进行人才培养,均有雄厚的实验实训设施,且这些高校集中在北京、兰州和成都等地。而长三角及珠三角地铁人才需求旺盛,但该区域没有相应的本科院校培养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人才,民办院校如果能在应用型建设转型过程中抓住契机着实开办好该专业,将可为华东地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高等级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人才,在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中有一席之地,也是民办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良好机会和抓手,将会突显应用型,张显特色性人才培养模式。 1、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本科人才供给不足 轨道交通人才需求主要是两方面:管理人才和一线生产人才两类。管理人才主要招聘对象:主要来自于一些老牌铁道学院,如兰州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现在还有一些新兴的高校,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交大。这些学校均是依托已有铁道专业办学。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一线生产人才主要招聘对象:大部分来自委培的专科铁路院校,常见的有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司机学校、及天津、长沙、成都、济南等各地铁路专科学校。现在还有一个趋势,地方政府会利用本地已有专科学校创办该专业,进行本地人才委培。苏州是苏大和南铁院合作办学,无锡是地方院校和北交大合作办学。数据显示一个城市地铁线路超过170km,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已经是1000人以上的大规模企业,随着线路的规划建设成网,有些特大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已是上万人规模的大企业,单靠几大王牌本科院校,和为数不多的专业学校,无法满足一个大企业人才培养结构的需求。需要有更多高层次水平和技能的本科人才供给来满足大企业发展的需要。 2、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站务岗位设置分析 (1)企业性质地铁的行业性质是公益性基础服务行业,企业性质是国企。地铁是亏损企业,各地政府对当地地铁均有进行适当的政策或经济的支持。这些特性决定了地铁工资待遇不是很高。薪资待遇水平一般都处于一个城市各行业平均水平中等偏上一点的位置。以最基层站务员为例,各家地铁基本相同,年薪普遍在3.5w-5w之间。地铁都是地方性国有企业,各家地铁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也较注重人文关怀。在地铁上班,有较强的归属感、集体感。近几年由于各个地方都兴建地铁,跳槽现象也很多,但地铁行业跳槽与其他行业不同,地铁一跳就是一座城市。 (2)站务岗位分析站务,就是从事车站工作,属于运营的一部分。与调度和票务相比,各个专业有各个专业的优缺点,站务专业更为锻炼人。站务专业首先需要不差于调度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还需要较强的办公能力。站务岗位划分,站长及以下的都是生产岗位。工程师、技术员属于技术岗位,车间主任及以上属于管理岗位。地铁生产岗位的晋升都是需要考试和面试的。技术岗位晋升需要资历(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学历等)。其他专业基本一样。生产岗位和技术岗位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值班站长的工资比技术员还高,站长的工资比工程师高都是正常的。各家地铁也不完全一样。站务生产岗位由低到高:站务员——值班员——值班站长——副站长(有的地方叫工长,有的地方叫站长助理)——站长。有的地铁对各个岗位还细分等级,如普通值班站长,高级值班站长。站务技术岗位由低到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如果一个地铁正处于开通筹备阶段,一个本科生进去的发展空间很大,基本能做到生产岗的工班长,或有大机会最快定为助理工程师甚至工程师。 3、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1)合作现状目前,地铁与高校的合作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与高职院校的定向式培养合作。但是此种定向培养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从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技能需求全方位对接。地铁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合作更是空白,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2)存在问题 (1)本科人才供给缺位随着地铁线路的修建,大城市的地铁企业均是上万人的大型服务型企业,从企业员工构成上来讲,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供给缺位。地铁在人才招聘时对非对接院校学生不进行选拔,使得人才供给途径较窄。 (2)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部分原有铁道院校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原有的铁路人才培养架构的基础上,建立的偏向于传统铁路学科体系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以及部分高校所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均没有与现有地铁企业真正的人才需求对接,培养质量不能很好适应企业需求。存在学历高,技术差的现象。 3)合作模式 (1)“3+1”合作模式本科院校需要打开与地铁企业合作的大门,与地铁企业开研讨会,深入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采取三年在学校完成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与企业一起完成学生的岗前实训,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课程;实现学生校园培养与企业的无缝衔接。通过“3+1”合作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吻合。 (2)共建实训室,岗位培训走进校园地铁企业是生产性单位,日常工作直接面向服务对象,有时涉及到运营安全问题,所有上岗员工均需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在校生放到企业去实训缺点是:干扰地铁企业的正常生产,有时会带来安全隐患。如果地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室,引进企业培训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岗位所需的实训和岗前培训,将员工培训放在合作院校里进行,这样既可以有培训与学习的氛围,又可以提升企业与高校的形象。 作者:温旭丽 马香 刘云 叶欣 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教学实训运用 摘要: 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同专业化的岗位需求相一致,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实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教学实训在中职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实训的措施。 关键词: 教学实训;中职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工程建设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社会需求条件下,中职院校对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实训的现状分析 第一,专业现状。在城市轨道建设不断加快发展的背景需求下,不少学校增加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且都在教学中投入了一定的资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在城市轨道建设下催生起来的新兴的专业,各个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为此,造成了实训基地建设中缺乏有效规划的问题,使得教学内涵有所欠缺,教学实践活动相对混乱,用于实践活动的设备利用率偏低。 第二,实训建设现状。有些学校在进行实践设备购置的过程中注重设备的整体观赏性,强调工作环境的营造,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终极实训这一教学目的,使得整个实训项目难以合理开发,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体例的完善管理。 二、教学实训在中职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的作用 (一)达到专业技能同综合素质的有效融合实训教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在“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遵循人才的培养规律,在制定明确目标和规划的基础上,逐级递进式地在教学上为学生打好就业基础,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综合素质的理论化教学之后,学校需要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综合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学习中,并得到有效融合。 (二)达到课程内容同工作任务的有效融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学校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跟随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将相应的岗位要求适当地分解到合适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解工作项目的内容要求,提高专业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以及道德能力要求,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与工作项目的融合统一[1]。 (三)达到实训场所同工作现场的融合由于轨道交通的自身因素,有些岗位不宜进行现场实训操作,比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等岗位,这就使得实训的现场模拟有诸多限制。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遵循实践的教学模式,强化技能建设,进行仿真系统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使学生的整个实践活动专业而真实。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实训的措施 (一)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需要构建同企业岗位工作相一致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基地建设时,遵循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实际,为学生提供极具真实性的模拟仿真实训环境,让学生有效提高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满足真实性的条件,学校必须加快同企业合作的步伐,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二)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统筹规划根据校内校外基地的统一性,深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通过对校外实践基地的统筹规划,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学习的平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工作环境,而且基地对所承担的人才培训工作都有明确的界定和分工,能够有效实现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工作。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出有效作用,必须在对校外基地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引导力度和水平,这是快速提高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最直接保证[2]。完善的教师团队建设和规划,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项目,完善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构,加强技术操作能力。 四、结语 实践同理论有效结合是完成自我认知和技能提升的有效过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而言,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尽早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具备专业所需的技能要求,还可以使中职院校在开展实践训练的活动中,加快同企业合作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教学环境。 作者:黄兰华 单位: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轨道交通类专业院系质量监控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未来30年,将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按现有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需要大量从事轨道交通类“车、机、工、电、辆”专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构建一套适合高职教学的院系质量监控系统,提高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轨道交通类高职生的特点 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学院应更好地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为铁路企业培养更多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高职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教学内容需要针对性,必须根据铁路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针对性强、需要不断地完善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培养方法注重实践性,要培养铁路特有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努力使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获得为铁路服务的技能。师资队伍需要“双师型”,既要成为本专业的讲师、教授,又要成为本专业的工程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教师要定期到铁路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去,学习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毕业生需要“双证型”,高职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按照国家要求获得相应的铁路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的高职铁路专业毕业生能在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构建院系质量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高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高校的招生总量不断升高,2014年江西高考录取率高于80%,且高职生占高考录取率48.44%,高职教育得以迅速发展。随着招生量的扩大,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2014江西高考高职专科分数线:理工类180分、文史类180分,导致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起点不一,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及其管理体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目前我院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大多照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办法,校级监控体系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与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构建高职院系质量监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实施全程监控的落脚点,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形成一种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院系监控体系的建立能与每个教学环节密切相连,与教师和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时刻都能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2.从我院高职生特点来看,构建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尤其为重要;如果依旧按照传统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方式对待高职学生,教学质量问题会曰益突显出来,教学质量欠佳,严重影响了铁路人才培养的质量。 3.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的特点一是“单向”,二是“不封闭”,即这种模式只有从指令到执行的一次传递;缺乏贯穿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监控的全程性、全员性、全方位和持续性等特点。 三、院系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内涵 院系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包括四方面内容:专业建设,它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实施、专业考核;课程建设,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教学管理过程建设,它包括生源情况、教学管理(健全的制度、立体式框架听课、多渠道信息反馈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能力培养及稳定畅通的就业渠道五个方面),毕业就业(双证型);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它包括师资(双师型)、经费、设备等。院领导、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及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动员,外出调研、论证,充分理解专业建设内涵进行专业建设,在此基础上,分解专业建设项目,落实责任。按专业建设要求逐步优化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修定出更具实践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与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院系的作用,使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结构合理。以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院内建立开放型实验平台,联合编写特色专业理论教材及实践课程教材;按既定体系开展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考核;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企业合作,在生产实践中发掘教学方式,使之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教学管理不再单一,不封闭,教师是双师型的,学生是双证型的,教学质量监控是全程性、全员性、全方位和持续性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铁路人才培养,为铁路经济服务,实现高职的办学规模越办越大,就业率90%以上,在学校或全省就业率都名列前茅,在铁路轨道交通领域具有较强的认可度与影响力,对学校和其他高职院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作者:刘义玲 徐玉萍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目前发展快速但也存在诸多困境,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环。分析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困境,探索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有效实践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符合城轨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高职院校 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加大了力度。截至2016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3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I线路133条,总长度达4152.8公里。21个城市拥有2条及以上城轨交通线路,城轨交通网络化运营已成趋势。截至2016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在建线路可研批复投资累计34995.4亿元。初设批复投资累计28458.6亿元。2016年度共完成投资384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如雨后春笋相继发展起来,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并不像其名字那样只是简单地对地铁进行运营维持、管理监督,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高职院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落后,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为市场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所以,如何有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具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上岗的技能,如何设计在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了当下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 1专业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有如下几个方面:院校分散,缺乏专业课程的交流沟通;企业地方特色强,教学难以标准化;校企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合作途径;专业课程偏于理论,而缺乏有效实训策略。 1.1院校间缺乏必要的专业交流沟通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新办的,专业师资条件不足,很多学校甚至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在代上城轨运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的授课一直都是针对于该城市的城轨企业需求埋头单干,依靠现有的资源辅以互联网的一些专业知识补充,闭门造车,自学成才,甚至现学现卖。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教师缺少了同行间的交流沟通,而且国家也缺少对这一专业的教师的专门培训,导致教师在城轨运营管理这类相对新颖并且更新迅速的课程教学方式上难以得到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机会,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结果就是课程教学方式上严重滞后,学生得不到适应职业岗位的有效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难以达到现在我们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2教学难以标准化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地方特色强,各个城市的地铁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运营设备,相互间不兼容,因而也都有各自的一套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作业流程。而各地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都是针对当地的轨交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来进行应用式教学,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一个城市所学习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在另一个城市的地铁公司不能完全融合运用,甚至有些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造成错误的操作行为。 因此,也就导致了各地的有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只能“各自为政”,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难以对比甚至比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课程缺乏实训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城轨票务管理》、《城轨车站设备》、《城轨行车组织》、《城轨安全管理》等。一方面,由于目前该专业发展尚不成熟,缺少实训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目前开发出的实训项目,如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车站控制室实训设备(IBP盘实训设备)、轨道沙盘实训设备、信号道岔实训设备等,在教学上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模型结构讲解、动作演示,或是依靠教师的想象设计一些模拟操作,而且设备少,学生多、课时短、并没有实际锻炼能力的价值,而且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再者,由于很多学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训课时量少,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案设计策略,导致实训课就沦为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一遍设备而已。 1.4校企间难以有效合作 目前轨交企业与院校间联系不紧密,难以进行有效合作来促进专业教学。 第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当地学校往往只能迎合当地企业需求,进行单向式交流,完成毕业生的输送。 第二,目前绝大多数的轨道交通工作者甚至专家都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工作,所以企业难以对学校城轨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提出有效建议。课程设置设计上企业参与较少,有时仅仅依靠企业员工到学校来给学生上几节公开课,必然导致了合作效果不佳,毕业生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 第三,城轨运营所对应的工作都是窗口岗位(站务员),直接面对乘客,而且出于大型交通运输设备的安全考虑,轨交企业难以安排学生进入现场进行一线实践操作,城轨运营专业的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地铁简单服务的层面,学生实习难以利用到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现场实习。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困境,如何突破以传统的系统理论为主的课堂,与轨交企业、与兄弟院校沟通之后,建立一套有效地实践教学方法来促进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技能,这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谈谈几种方法。 2.1学生地铁现场拍摄照片 如在《设备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在课堂之外,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进入实际的地铁车站中,有针对性地寻找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对其样式与使用情况进行照片拍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照片放映进行讲解,对于存在的疑问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然后进一步结合案例深入学习相关设备。此种方法在于课堂之前有了学生主动的初步问题探究,学生带着了解到的基本情况与问题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避免了机械的被动地学习,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课堂变得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2乘客事务模拟演练,视频制作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一般包括自1台动售票机TVM、4-6台自动检票机AG、1台半自动售票机BOM、1台车站计算机SC。如在《票务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可以⒀生的操作放于课后,让学生分组,分配给其任务,针对课堂中所讲的地铁车站乘客事务案例(如超程超时、票卡无效、退票等),利用AFC实训设备让学生分批次进行作业流程编排演练,将演练过程进行摄影,然后制作视频上传于网络上,供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的视频进行评价打分,并进一步深入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自主式的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2.3引进城轨企业的设备与规章 学校联系企业购入与企业实际使用一致的设备,例如自动检票机、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行车调度系统等,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同时引入城轨企业对站务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考试题库、考核办法,在实践教学中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此就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之间的差距。 2.4现代化教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尽量多的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弥补设备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完成实训锻炼能力。比如利用微课翻转课堂,利用慕课强化自主学习,甚至再学校的支持下引进AR增强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来拓展实训的空间、设备与操作。 3结论 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育是经济发展、交通发展的产物,城市轨道交通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更短,所以该专业的发展必须区别于其他传统技能类专业。探讨该专业课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学校培养出更多符合城轨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希望读者能够思考更多地行之有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训方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缺少大量专业站务管理人才。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力量,专业教学质量与就业服务水平密切相关,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课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 轨道交通 教学改革 实训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随此产生的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但是,相关院校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并没有因为市场和社会需求取得发展和前进。目前,该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依然有待改变和提升。高职院校应该抓住目前的发展机遇,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师资力量,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人才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 1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 1.1 专业教学与市场要求脱节 (1)目前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少有革新,教学科目偏少,教学内容浅显和陈旧问题突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偏重于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教学案例陈旧,一方面是教材知识点陈旧限制;另一方面是对先进管理和技术不了解。 (2)教学实训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教学实训存在3个问题:其一,院校由于教学观念和资金投入的限制,实训设备缺少,设备陈旧落后。其二,实训教学课时严重短缺,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其三,实训操作更多的是在校园内,模拟演练,缺少现场实习和观摩的机会。 1.2 教学培训资质管理不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很多院校跟风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实际上,很多院校并不具备开设该专业教学的资质条件,甚至相差甚远。首先,专业基础教学设施资源欠缺,很多院校直接由中专学校升级为高职,在不具备专业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匆忙开课招生。其次,专业教学扩展迅速,师资配置严重短缺,相对新鲜的专业,原有的教师并不熟悉,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再次,专业教学开设后,后期的教学资金、设备等支持不足,没有系统化、长远性的发展规划。 1.3 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且单一 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学理念亟待变革,传统理论式教学仍然占据大量教学课时,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不适合这种注重实际操作的专业。其次,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次,缺少实际操作训练,即使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无助于事,同样限制着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丰富和创新。 1.4 教师队伍的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该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专业开设较晚,缺少系统性、科学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和知识。首先,教学理念匮乏,传统教学思想仍然占据主流,不主动去创新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工作热情减退。其次,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教师没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和现状。再次,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迟缓,使得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非常困难和缓慢。总之,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决定教学质量,薄弱的专业力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 1.5 教学资源的匮乏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需要大量的实操培训设备和时间。因为教学上的不重视以及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巨大,造成大多数的专业实操学习是以理论或者模拟演练的形式完成。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教学的资源潜力。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展工作不积极,校企合作的模式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为教学目标,是目标实践性专业教学。教学改革就要围绕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通过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1 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培训平台 高职专业技能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很快适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运营要求。与一线企业的合作,弥补院校无法紧跟轨道交通技术进步节奏的不足,企业通过与院校的合作,定向培养或者择优录取所需要的人才,以及利用高校丰富的脑力资源开发新技术,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良性校企合作循环,是促进教学改革进步和企业技术提升的利器。 2.2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表征院校专业教学水平。去除高校行政弊端,以职业技能教学为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和改变教学课程及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贴近企业技术及能力要求的实际。其次,设置阶段考核机制,对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检测考核,督促学生投入精力去学习掌握,同时,依据考核情况,调整教学课程和手段。再次,以毕业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建立资格证书考核系统,鼓励学生参加和获取相关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完善和优化实训教学体系 实践操作是专业教学的核心。首先,大胆整合校内实训教学资源,淘汰过时的教学设备,引进新型或者性能较为先进的二手设备,供学生模拟操作。其次,教学模式灵活化,多样化,不拘泥于教条框框,比如,可以延长实训时间,分批次多次练习,不限于周中上课,不限于白天上课等,诸如此类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增加实训时长。再次,与校外企业合作,或者支付一定费用,到运行一线,邀请一线专家师傅亲自指导,实际操作,参与一线工作岗位,使学生形成直观概念和影像,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和技能需求,增强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4 改革教学考核模式 目前实行的教学考核模式与综合性院校差不多,这不符合以实践操作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并且,学校内部的考核,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关起门来自己玩,不能真实地反应教学质量。首先,已有的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和出勤情况的考核应当保留,保证学生上课课时,摒除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其次,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第三方包括企业单位、外校教师,上级行政指导和管理部门,这些考核纳入教师绩效和学生阶段性考核成绩。 3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工作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养为主线,以市场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作培训为核心,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机制,提升专业教W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专业实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不断发展和进行,时刻保持改革创新的意识,是促进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提升教学质量的准则。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我国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现状调研 摘要: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现状调研,主要是对专业点分布情况、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调研结论进行科学分析,切实解决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分布;就业岗位;教学 一、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分布情况 全国共有30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而东北地区仅有5所,这远远满足不了东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近三年来东北地区的5所院校在校生人数基本维持在900人左右,招生数基本维持在300人左右。而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专业对口,其中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铁路局的信号检修员岗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分布则以哈尔滨地铁、长春轻轨、沈阳地铁为主,以铁路局为辅。 三、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每个学校的条件和基础都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也不同。但在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实践动手部分不够突出。实训条件是各个学校差距最大的地方,有的学校实训条件非常好,有各种真实设备,但有的学校连模拟软件都没有。师资情况对于一些老的铁道院校来说拥有较强的实力,但对于其他院校来讲面临着匮乏的窘境。 四、我国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城市地铁、国有铁路、地方铁路、信号工程公司等单位,培养掌握轨道交通通信和信号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轨道交通通信和信号设备的检测、维护与管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文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专门化方向:通信信号技术。 2.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根据对走访企业人才需求反馈情况分析,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应包括素质类训练、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拓展课程,人才培养应遵循做实基础、形成特色、提升能力这样一条主线。 3.专业教学改革建议。教学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体,以基本职业道德、就业能力、特色教育为模块组建。其中职业能力为重心,同时兼顾职业道德教育。“精v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实践的具体化。针对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割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轨道交通专业实训课课程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在中职轨道交通专业课教学中,专业实训课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环节。本文从理论培训、设计主体、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拓展提升五个方面入手,分析轨道交通专业实训课课程设计的要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训课 项目教学 课程设计 引言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技能,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与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尽快进入工作岗位,减少岗位培训时间,实现出校门入岗位的无缝对接,所以,在开设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城市轨道交通礼仪服务等专业课中,加大比例设计专业实训课程,在校期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轨道专业课程特点,阐述轨道专业实训课课程设计要点。 一、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训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实训课教学同样秉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教学理念。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是实训环节的主要参与者。学生能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训项目中,是衡量实训课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标准。职业中专学生普遍基础课成绩不理想,学习热情不高,理论课提不起精神,实训课较难掌控。因此教师需要挖掘他们的潜力,实施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设置实训课前的情况调查表格,表格内设置本节实训课所能用到的技能点5到10个,学生对每项技能进行自我评价,0至5分,给自己打分,学生拿着自己的自我评价单,自由组合项目小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的去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在组建自己团队过程中,能够体会团队协作配合,发扬团队精神。 二、强调实训前理论培训 学生进入实训室前,要做好相关理论培训,包括:实训室有相应的实训室守则;注意安全事项;各实训项目涉及相关理论;实训岗位职责;相关岗位要求;工作流程。教师依据实训项目内容,将必要的知识点设置为准备活动。例如:人工售票实训项目,课前需明确的理论知识有:票务规则、车票管理、车站票务作业、车站票务报表、票务钥匙管理、票款管理。在客流分析实训中,课前要明确客流预测方法、客流调查方法、客流计划方法。有这些理论为基础,学生在进行项目化实训过程中,能深层次的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成竹于胸. 三、采用项目化教学 实训课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掌握票务、客运、行车等知识点,并最终能够胜任站岗位工作。因此针对需求设计项目化教学内容。 1、项目源于就业岗位需求 轨道交通实训项目均按照地铁公司企业需求设定,具有真实性和很高的实用价值。项目的实施也是基于地铁公司工作流程制定,从制定计划开始到最后的完成,都采用真实的岗位环境,让学员在团结合作、竞争、互惠互助、资源共享等方面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综合实训,逐步分阶段的掌握站务员、值班员、票务员、安检员等岗位的岗位职责,再加上学期末的地铁岗位职责考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考核,最后全面掌握地铁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面试录取率。 2.针对学生特征,设计的实训项目应具备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中职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能力不强。由此项目化的教学设计的内容,要有明确的项目目的,详细的操作步骤,在操作手册中列出操作原理及相关技术指标。做到学生能通过项目内容自主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知识。通过大实训项目的反复操作实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实训项目设计注重团队配合。在学生自我评价自由组队过程中,学生自己知彼,取长补短,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寻求配合,相互尊重、小组合作、交流互助。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学习局面。团队型项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考核成绩多元化 轨道专业实训课程的考核不能以一张试卷定结论,也绝不是反复的练习实训项目,轨道专业实训课要对对学生的实训过程有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实训课程的热情,全面提升轨道专业技能。根据实训内容特征,考核评价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 1.成果展示多元化。实训项目不同,实训成果展示也不同。对于模拟驾驶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展示完整的驾驶过程,行驶过程控制一目了然;车站站厅布置实训项目,展示设计成果,并需要对设计的平面图配以设计说明。维修类实训则要根据学生的操作技能,操作过程,操作成果给予综合评价。 2.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改变传统的教师点评方式,给予学生做评委的机会,采用分组打分或者点评方式。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生也会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好。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评价自我及同学。 3.将考核成绩作为就业参考条件。作为地铁面试的参考,专业实训课课程的每个实训项目,在综合实训结束后,计算综合实训总分。分数将成为地铁公司对学生进行面试时的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这样的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任课教师打分的传统,使成绩更加公平透明。同时,将考核成绩与顶岗实习相联系,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 在教师设计的项目之外,教师也可设计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拓展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同学学习需求。以上是轨道交通专业实训课设计要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技能为目标,培养具备轨道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分析 摘 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专业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却明显存在发展滞后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该专业的发展,同时也难以满足各企业的需求。所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了当前各高职类院校的首要任务。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 对于职业类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很重要,它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规格、人才的培养模式等。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职业类院校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发展方向。要想更好地制定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来说,它主要面对的是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以服务城市铁路、轨道交通等为己任,主要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所需的各类一线生产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我国的各类职业院校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时间都不早,所以在人才的培养方案方面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在该文中,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以此来更好地完善和调整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1] 1 企业调查 1.1 企业情况分析 在该调查中,主要是针对一些铁路企业、地铁运营企业和厂矿企业等进行。因为这些企业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不管是地铁还是轻轨等轨道交通运输部门,大都需要两类技术人员:一类是进行工程安装的人员及维护设备的人员;另一类是对产品进行安装调试和生产设计的人员。对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来说,它们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是具备较高的W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维护和操作作业。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到能满足企业的这部分需求[2]。 1.3 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 针对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被调查企业的反馈中看出,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一般是:毕业生表现差的方面大都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英文阅读水平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表现一般的方面是团结力、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都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2 企业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受到企业的评价分析 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加强,同时还需要掌握好扎实的专业知识。从上面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毕业生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职业院校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点所在。对于当前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接受和容纳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可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这种优势。 毕业生没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团队合作精神是很重要的,当前的学生在家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方面比较欠缺,而且普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不具备创新精神,没有很强的竞争意识。 英文水平不高。我国当前正值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急需具备很强英文读写能力的人才。而当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学生不具备很强的英文读写能力,需要加强该方面的训练。 2.2 企业所需人才分析 当前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偏向于:系统维护人员、信号工等,随着近年来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英语的优秀中高级人才。 3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分析 3.1 课程设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需要完善 对于轨道交通企业来说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相关的岗位有很多。比如:列车调度员、运营调度员、司机、信号检修员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结合这些岗位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来进行相关课程的优化以便于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需要紧跟市场和企业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地优化,将课程重点放在实践教学和公共基础等课程上。如果是培养现场信号维修人员,就需要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适当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课程。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适当增加学习专业英语的课时,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对于专业选修课程来说,是需要企业参与进来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应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采用校企共同合编教材的方式,这样可以确保教材内容更加切合企业实际。比如,安装信号机和继电器等,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3.2 教学条件需要改善,技能训练需要强化 学校可以针对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学和实践分离的情况日趋严重,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学校应首先合并师资队伍,强化一体化教学。对学校的一些设备和实验场地要进行开放,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实训室,可以在科研和教学时使用,同时需要将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健全。 3.3 校企合作要深化,将专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上去 职业院校要想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校企合作,这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应加强和校企的合作力度,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等,同时还应将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立并健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双赢[4]。 3.4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强,要想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将教学基地完善好,建设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可以在校内建立信号基础设备实训室等,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实训项目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现场。通过和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实习,定期到国家和地方的铁路、轻轨等部门进行实习,同时还可以引进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贯彻下来[5]。 4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毕业生能得到用人企业的广泛好评。所以,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定期进行动态的优化,这样才能让其更加完善,才能培养出更多企业所需的人才。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浅谈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九江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相继开通了地铁和其他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来缓解城市日益增长的人口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应运而生。如何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各个职能岗位的专业操作能力来促进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课程体系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0日15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就指出高校转型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 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主要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一所高校定位于哪种培养模式下,既取决于高校在市场竞争中的结果,也和专业特点密不可分。近年来增设的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一方面是国家大力建设地铁以解决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交通滞后问题的市场需求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轨道信号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无论是母米ㄒ稻鸵蹈谖欢匀瞬攀导能力的要求,还是从该专业特点来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应该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 一、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目录(2012年)》增设了一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针对性强的新专业。根据当前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安全运营需要,新增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求能掌握轨道交通信号设备结构与原理、信号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修理等方面的能力。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高校既有全国重点高校,也有地方院校,如何根据学校条件培养适应专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院校中,除了部分院校单独设立轨道交通学院外,大部分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自动化专业下,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一个分支。这是因为1992年教育部制定了按大类招生的目录,电信系的铁路信号和自动控制两本科专业,归并为自动化类,按自动化专业招生。1993年原铁路信号专业更名为自动控制专业,原自动控制专业更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简称自动化专业。2012年9月更名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职场需求不适应。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在面对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时候,我们发现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和谐。大部分的高校都在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边大学毕业生因为缺乏专业领域技能很难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另外一边用人单位很难招聘到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地方高校是适应大众化的需求新设的、新升格的,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势在必行。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职业结构的调整,高校的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地方高校在努力尝试改变但任何形式的转变都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内就会体现旧的模式和社会不断变化的新需求的矛盾。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和学生的技能能力方面投入不足,教学方式仍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其结果不但使学生丧失了专业兴趣,而且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而降低了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造成高校教育资源浪费,一方面企业急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却面临着难就业。这迫使我们要不断审视我们的专业教育定位,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努力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领域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拥有专业竞争力的毕业生服务社会。 2.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实际专业岗位技能不相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设置时间短,在专业建设上还不成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较单一,课程结构设置上仍然是以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二级学院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没有一定的权限,花了很多的课时在一些与专业特点不相符的基础理论课程上,使得专业课程课时的设置收到限制,无法突出轨道专业课程特长,缺乏专业特点,没有专业领域的针对性。 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是另一个软肋。地方高校往往缺乏专业领域内企业的支持和合作,对于地方高校的特殊专业来说无疑缺少对口的实习基地。高校人才的技能化需求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地方高校与专业领域的相关运营单位紧密联系,加强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建立以实践促教学,完善实践考核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3.教学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目前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和城市轨道实际运营单位对员工要求较高的操作能力,灵活的现场处置能力不适应。 三、培养应用型城市轨道人才需要的改进措施 1.设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今年来高等学校通过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来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轨道信号设备的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又熟悉城轨系统运营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对运营人才、管理人才、信号系统研发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2.构建比例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强调创新意识。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尽量简化不必要的基础课时,增大专业课程比例;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为主设置课程分配比例;改革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引入实践操作考核,以实践促进理论教学,通过实践岗位训练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设定创新课程,由研发能力较强的老师带动学生参与专业领域课题研发,提前接触专业知识,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提供良好的平台。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任何专业知识只有经过专业岗位上学习和训练才能了解行规和强化专业技能意识。教学团队通过走出校门和不同城市轨道集团联系、调研、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学生了解城市轨道领域提供机会。 设置生产见习作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生产见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岗位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见习,学生可以学习和了解轨道集团运营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在运营现场中将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产见习是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没有接触到的有关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从课本到现实,从课堂到运营现场,它与今后的职业生活具有直接联系,学生在生产见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生产见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课堂教学的总结。(1)学生可以在校期间了解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组成结构,运营组织等;同时可以接触了解轨道集团实际岗位需求,强化实习前期所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在毕业走上岗位前,更清楚地了解企业对所用人才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在W习过程中能有针对性的加强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领域岗位实践能力。进入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见习或实习能够快速进入角色,胜任岗位,大大提升学生毕业后的专业领域竞争力。 紧密联系轨道交通行业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能力要求,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环节的强化,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多方面着手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做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多层次,岗位能力细化的人才市场需求,提高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毕业生岗位竞争力,为社会建设做出专业技术领域的贡献。 课题项目:九江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服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课题编号XJJG11 轨道交通专业论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调研 摘要:开展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使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调研结论进行的科学分析,切实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调研 通信信号 专业 一、基本思路 开展调研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指导委员会保质保量完成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根据专指委对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部署精神,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知识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调研,从而为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我们对东北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和地铁运营公司进行了全方面深入的调研,最终回收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沈阳铁路局、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调研样本数据。 二、人才需求调研 (一)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至2050后,沈阳地铁线网将由“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组成 ,总长400公里。沈阳地铁计划由原来的5条增至11条,线网总长度由182.5公里增至400公里。 2012年11月份沈阳地铁9号线、10号线开工建设,2013年沈阳地铁4号线开工建设,至2018年沈阳将有三条新地铁线路建成运营。同时,哈尔滨市的地铁建设工作也在大力发展,明年将有一条线投入运营。东北地区的长春市、大连市均有轨道交通的建设计划。因此,未来5年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二)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对于东北地区的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和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我们掌握了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过去三年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共招聘了信号方向的从业人员280名,未来随着4,9,10号线的相继建设开通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将达到420名,对应届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达到是高职学历,对职业资格证书现无明确要求,但集团正在着手规划力求正规化、职业化。 而对于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过去三年共招聘了信号方向的从业人员60名,未来随着长春市地铁的相继开通也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预计在40名左右,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学历同样要求达到高职水平,对于职业资格证书主要以信号工为主。 (三)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1.信号检修员 岗位职责:经常性地巡视和维护,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超过规定使用周期的设备进行更换,以保持线路信号系统时刻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当信号设备出现故障等意外情况需要紧急处理时,能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地排除信号故障,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负责的设备和系统:轨旁信号中的正线信号设备、车辆段里的信号设备、车载的信号设备、ATS系统等。 2.通信检修员 岗位职责: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业务,经常性地巡视管区通信设备电路工作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以保持线路通信系统时刻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当系统设备出现故障等意外情况需要紧急处理时,能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地排除通信故障,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负责的设备和系统:有线设备中的程控交换设备、控制信号设备和票务闸机传输系统;无线设备中的车站广播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等。 (四)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目前,行业内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沈阳地铁是员工入职后需要考取电工证和安全生产证书;长春轻轨则无统一规范,但入职前个别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信号工证书;沈阳铁路局对应的是中级信号工证书,这是国铁内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的就业和就业后的薪资待遇有很大帮助。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特点,把高职高专院校和地铁运营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组织培训、认证考试等工作,从而规范行业内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进而使学生在上岗前就能够具有职业岗位上岗的认可和能力,实现社会的认可、实现对学生就业的帮助。 (五)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招聘渠道是校园招聘,另外还有少部分的社会招聘,比例能够达到9:1,这基本能够满足地铁运营公司的基本需求。在招聘的人才中高职高专学生占据了其中的90%,其余10%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这说明本专业培养的高职高专学生完成能胜任公司岗位的用人标准,不仅是对学生水平的认可,也是对学校培养方式和方法的认可。各高职高专院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技能是准确的、是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家电生产企业销售管理 摘要:家电行业的销售渠道之争日趋激烈,谁控制了终端谁就拥有了制定渠道规则的话语权。本文在介绍我国家电产品销售渠道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家电生产企业自建销售渠道的原因,阐述了自建渠道的几种模式如TCL的“幸福树”计划模式、格力的“厂商合作股份制”模式、海尔的“合纵联合”模式,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不足,描述了家电产品销售渠道的整合趋势。 关键词:家电生产企业;家电零售连锁商;销售渠道;模式 一、我国家电产品销售渠道发展现状 我国的家电行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进国外生产线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期,家电产品的销售渠道模式比较粗放,一般采取区域总经销的方式,生产厂家通过区域总经销商(批发商)、国营百货商场(零售商)这两个环节将商品传递至消费者手中,零售终端几乎全靠国营百货商场。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随着国营百货商场的发展萎缩,家电专营商场逐渐兴起。产品不仅能在国营百货商场购买到,消费者还可以到家电专营店购买。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各地的家电专营商场所占有的销售额比重迅速增长,在此期间国美、苏宁等大型家电零售连锁企业逐渐诞生。进入21世纪,家电产品的销售渠道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某个环节在整个销售链条中占主导地位,而因为家电生产企业搭建销售渠道的变化、下游零售企业的格局变化以及地区市场需求的差异呈现出多元化。 2006年5月13日,世界第一大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下称百思买)宣布向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简称五星电器)注资1.8亿美元,从而获得后者51%的控股权,并且宣布在中国市场实施双品牌运作。百思买对外坚称不打价格战,要依靠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体验式顾客服务”取胜,要打破以往国内家电连锁业的销售模式,稳守高端市场,与其他连锁商家形成差异化竞争。可是2007年元旦期间百思买不得不“入乡随俗”地将松下的一款电视降价,正式投身于价格战中。与此同时,百思买希望它在北美运作的成功经验融合五星电器的市场势力,要求家电生产企业接受高达25%的返利点也未能实施成功。百思买进入中国标志着外资进入家电零售连锁业,但是它的进入并没有引发行业震动。 与外资进入家电零售连锁业波澜不惊的情况相比,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国美与永乐的并购却引发了业内的一场地震。2006年7月25日,国美电器宣布将以52.68亿港元的价格完成对目前国内排名第三的永乐电器的并购。同年11月国美与永乐合并成功,永乐成为国美电器的全资子公司。经过了原始积累期后,这场并购意味着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开始结束跑马圈地、上游资源争夺的初级竞争阶段。有资料显示,国美、永乐合并后的市场份额占全国家电零售市场的比例最高不会超过12%,但在家电连锁企业中的比例已超过了50%。通过合并做大做强,这是国内家电连锁业应对今后与外资竞争的必然要求。 面对家电零售连锁业的日益壮大,对于家电产品销售渠道权力的增强,2006年前后部分国内家电生产企业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自建销售渠道。TCL、美的、格兰仕等知名家电生产企业纷纷表示要在全国的 三、四级市场发展自己的专营店,数量都在数百家以上。由此可见,家电生产企业正在谋求与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分庭抗礼的道路。当然,很多生产企业在自建销售渠道的同时都表示,自建渠道并不排斥与零售卖场合作。 二、家电生产企业自建渠道原因分析 (一)下游家电零售连锁商的强势压迫 目前,家电零售连锁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除了赚取进销差价,就是向上游的家电生产企业要利润。家电连锁商们通过扩大网点规模和维持对消费者的低价优惠市场策略,不断提高其渠道终端的市场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其销售规模,以提高产品绝对销量和采购量,要挟供应商加大返利力度和交纳更多的通道费。 以国美电器为例,公告显示,它的其他业务利润伴随着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快速增长,且增速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国美电器2002年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达249.33%,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3.51倍;到2004年,国美电器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虽滑落至64.5%,但仍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1.83倍。与此同时,其他业务利润还成为了国美电器利润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2001-2004年国美电器其他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所占份额均超过100%,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其他业务利润,国美电器实际上将是亏损的。这些高速增长的其他业务利润实际上主要由进场费用、产品上架费、促销费用、广告费、展台费、管理费用、上门安装管理费、费收入等构成。这些收入归根结底均来源于供应商返利及交纳的通道费。 家电销售商名目繁多的销售费用大大压缩了家电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他们多次要求整顿家电行业的市场秩序。最近商务部颁布了首部家电连锁业“行规”——《家电专业店经营规范》,并于2007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范》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减少家电零售行业过度竞争和进一步协调零供关系。可是,家电制造反应十分冷淡,因为规范仅仅是一个推荐性的行业标准,而非部门规章,并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因此,家电连锁企业会在多大程度上照章执行的确是个问题。 (二)部分家电产品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 资料显示,2006年彩电、空调、洗衣机、冰箱、热水器、燃气灶、微波炉7类家用电器中,除彩电类以外,6类家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直接原因就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 面对突如其来的原材料涨价,家电生产企业通知家电零售连锁商将产品价格上调,可是连锁商热衷于“价格战”,忙于跑马圈地,他们拒绝家电产品价格上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利润空间,下游渠道商收取高昂的流通费用,这样的局势让家电制造商重新思考销售渠道的建立与管理。 三、家电生产企业自建渠道方式及存在问题 (一)TCL的“幸福树”计划 2005年由TCL集团投资2亿元人民币打造的幸福树电器连锁有限公司,在河北沧州开出了第一家分店。按照TCL的计划,随后3年内,TCL的幸福树规模将达到3000家。TCL对幸福树的定位则是以特许加盟为主要形式、面向广阔的中国农村 三、四级市场的家电零售企业。幸福树电器采用“加盟+三四级市场”发展模式简单地说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 一、二线城市留给家电生产企业的渠道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留下 三、四级市场的空白,而 三、四级市场电器消费总额占到全国的47%,连锁的份额几乎为零,市场容量巨大;第二,由于自身的资源有限,加盟连锁这种形式充分地利用了市场上的渠道资源,将 三、四级市场上的家电专门店,夫妻档等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自己建立如此庞大的销售体系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难看出,TCl想凭借幸福树在中国农村 三、四级市场搭建一座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平台,为其自建渠道打好基础,可是幸福树电器运营的情况并不好。2007年6月有消息称,TCL集团旗下幸福树连锁将纳入多媒体中国业务中心管理,标志着幸福树的枯萎。 幸福树计划的本身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作为一家制造业巨头发起的零售企业,处于相同行业地位的其他企业(比如创维、康佳)的产品自然难以进入其中,幸福树连锁的一线品牌只是TCL一枝独秀,然后是大量的二三线产品品牌,导致商品门类不够齐全,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次,零售商的强势来自于其拥有巨大的渠道网络资源而产生的强大的采购议价能力,而家电生产企业进入零售业,它并不具有这样的优势,更不谈零售商对其的压制。再次,由于采用加盟的形式,风险转嫁给加盟商的同时,TCL对加盟商的控制力也大大减弱。 此间美的集团也暂停开设专卖店计划,因此,建设一个流转通畅、低成本高回报率的新型渠道模式,成为了家电生产企业努力探索的问题。 (二)格力模式——厂商合作股份制 格力公司是家电企业中自建渠道较早的企业之一,它的经营模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认可。2004年格力与国美因价格促销问题没有谈拢而决裂,国美清空格力的产品,格力将国美踢出自己的销售体系。几年过去了,与家电连锁分道扬镳的格力不仅销售业绩很好,还创建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模式。 格力公司搭建的销售渠道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格力公司在每个省和当地经销商合资建立的地区性的、格力为大股东的省级合资销售公司。各省级合资销售公司董事长由格力方出任,总经理按参股经销商的出资数目共同推举产生,各股东年终按股本结构分红,入股经销商形成一个利益联盟。对入股经销商的基本要求是当地空调销售大户,并且销售格力空调占其经营业务的70%以上。所有省级合资销售公司以统一的价格从厂家获得产品。第二个层级是以多方参股的区域销售公司形式,由各地市级的经销商成立的合资销售分公司,这些合资企业负责格力空调的销售工作。当地所有合资分公司必须从省级合资销售公司进货,严禁跨省、市串货。合资销售分公司再负责向所在区域内的处于第三个层级的零售商供货。格力公司给产品价格划定一条标准线,各销售公司在批发给下一级经销商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节制地上下浮动。” 格力渠道模式对市场、经销商、厂家三方均有益处。在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单位出货,避免了多头供货带来的价格混乱,使得市场健康有序运转。经销商成为股东,利润来源于合资销售公司年终红利,货源、价格有了保障,没有必要再为地盘和价格互相争斗不休,即使有问题也可以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解决。以股份的形式把厂商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厂家避免了与势均力敌的经销商相争,维持了产品适当的利润。另外,格力公司自身不需要大量的编制销售人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 当然,格力公司在 二、三线城市搭建的这样的渠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有效地管理渠道上的销售公司,维持股东利益的同时还要统一公司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目前空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三)海尔模式——“合纵联横”战略。经过了20年的发展,海尔集团的销售渠道的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区域性网络到全国性网络的发展过程,所建的销售渠道网络也为海尔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发展初期,海尔从在商场设立店中店到建设自己的品牌专卖店,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随着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海尔根据自身的产品类别多、品牌知名度高等特点,适时进行了通路整合。在全国每一个一级城市建立海尔工贸公司;在二级城市建立海尔营销中心,负责当地所有海尔产品的销售工作,包括对二级市场零售商和三级市场零售商的管理;在 三、四级市场按“一县一点”设立专卖店。 海尔工贸公司直接向零售商供货还提供相应支持,比如提供店内海尔专柜的装修甚至店面装修,提供全套店面展示促销品、部分甚至全套样机,将很多零售商改造成了海尔专卖店。在海尔模式中,海尔工贸公司相当于总商,所以,批发商作用很小,同时不具有分销权力,利润空间也有限。海尔的销售政策更倾向于零售商,不但向他们提供很多的服务和支持,比如向专柜、专卖店提供促销人员,由公司负责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公司制定市场推广计划,零售商只需要配合完成工作即可;公司设立售后服务站点负责售后的安装和维修工作。而且保证零售商可以获得更高的毛利率,因此,零售商基本依从于制造商。 海尔集团在建立自己的全国性销售渠道网络的同时,在当前的厂商关系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海尔却作出惊人之举,与国美经过磋商共同签订了“2007年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此次合作,双方由单纯的产销关系延伸至市场调研、产品研制和物流管理等多个领域,成立了“国美海尔事业部”,由双方的采购、销售、研发、服务和财务人员共同组成,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同时,国美对海尔实行零进场费,而海尔为国美提供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这种合作模式转变了传统的厂商关系,标志着新的战略联盟的形成。 综上所述,海尔集团根据形势的转变积极探索销售渠道的构建方式,形成了以专卖店做品牌,以连锁做形象,靠经销商做市场这样的形式,意味着海尔以后将形成专卖店、大连锁、经销商三管齐下的销售模式,并且三个销售渠道的产品营销定位各有不同,互相并不冲突,有效实施了它的“合纵联横”战略。当然,海尔模式的良好运营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和足够的管理能力。 四、家电产品销售渠道整合趋势 当前,家电生产企业为了摆脱在产业链条中不利的地位,在渠道建设与管理上进行了不断创新。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建渠道无论是建立失败还是运转良好,都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家电生产企业自建渠道网络成本太大且经营效率低下。家电生产企业为了摆脱家电连锁企业的控制自建渠道这样的尝试摸索是必要的,但是,每个家电生产企业肯定不会、也不可能忽视家电连锁企业的巨大销售能量,毕竟,占家电总销售量60%以上的 一、二级市场是一个相当大的诱惑。况且, 一、二级市场的开拓还非常有利于家电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宣传与提升。所以,对各种渠道的综合管理与整合在这样的形势下显得非常必要,渠道整合将会是家电企业渠道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家电企业渠道重组的最大动力。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煤炭企业集团销售管理模式分析 一、煤炭企业集团销售管理模式的类型概述 当前我国在煤炭行业所盛行的销售和管理体制主要有二种形态,这二种形态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要促进煤炭行业的有效运行和集团化发展,就必须要将对这集中销售管理模式仔细辨别,接下来,笔者将仔细讲解这两种销售管理模式。 1.关于子公司业务操作型煤炭销售管理模式的概述 所谓的子公司业务操作型煤炭销售管理模式是指总的集团公司设立了一套营销战略,在这套营销战略之下,各个子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公司的情况负责不同地区的区域的业务,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各子公司可以选择不同的市场范围和产品结构。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就是充分给予子公司自由和灵活性,子公司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也就是说子公司可以统一制定销售计划或者签订销售合同,统一和铁路部门进行沟通,在价格管理方面可以进行统一的协商,客户与子公司的关系,集团总公司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性也由子公司进行维系,集团公司也不会直接向子公司任何命令或是强制性信息。这种销售管理体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从优点上来讲,充分的调动了子公司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那个子公司享有充分的决策权,然而也具有缺点,即造成了管理层的增多和重叠,反而没有对煤炭销售业务直接进行管理的部门,这时该体制的重大缺陷之一。 2.关于集团业务集中统一型煤炭销售管理模式的概述 就集团中心型煤炭销售管理体制而言,是指煤炭集团的主要工作任务或是中心是围绕煤炭的销售来进行的。在这汇总销售模式下,集团的总部会设立专门的煤炭销售部门,这个部门通常回事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负责,有关煤炭销售方面的业务都全权交由其负责。这种模式也就是将所有的煤炭集中起来,统一销售。这种煤炭销售管理模式具有以下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集团总公司对煤炭的销售进行总的调度和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签订购买合同或者是账款结算,、以及统一煤炭的价格、维系和开发新的客户,与铁路部门进行积极沟通,这一切事务都是由集团的煤炭销售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其次,对于煤炭销售和管理人员都实行的分级管理模式,子公司的人员归子公司管,总集团的人员归集团管。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下,集团的整体优势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能够做到将所有部门的资源快速整合起来,加快领导层的决策和控制速度。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工作效率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较高,但是这种模式下,员工的压力较大,对集团的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二、煤炭企业如何选择销售管理模式 煤炭企业的两种销售和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企业在进行模式选择时要根据该企业的发展状况,战略目标以及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等,这些因素都是煤炭销售管理模式选择时必要的元素。企业如果要提升自身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讲实行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会更加适合。大型的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也都以集中式的集团化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 三、采取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需要处理的问题 1.煤炭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好与生产部门的关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销售和生产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更是如此。煤炭进行销售时的销售对象是煤炭,生产部门要和生产部门经常进行沟通,不能说生产部门生产出什么就销售什么,而是需要销售人员在进行销售时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市场需要什么由销售部门进行向生产部门进行反馈,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二者间的沟通和理解会让客户的对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2.煤炭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好计量、化验问题 在煤炭进行销售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称重计量的问题。这对于煤炭行业的客户来说计量是否准确意味着该企业是否具有诚信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其实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诚信都是公司发展的根本。没有诚信意识,一个公司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对于煤炭行业的计量问题,企业一定要重视,建立公正客观的衡量标准,并且随时对计量结果进行抽查,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3.煤炭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好与铁路运输部门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煤炭在运输时大多采取的是铁路运输,这种对铁路的依赖性决定了煤炭行业必须与铁路运输搞好关系,尽量多联系和配合,在煤炭进行销售时需要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煤炭的运输进行负责,建立运输安全机制。这种安全意识必须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和加强。 四、结语 煤炭行业在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之际,企业必须要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但是在革新时也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发展规模等因素,此外还要在煤炭销售时注意处理好与生产部门的关系、处理好计量、化验问题、处理好与铁路运输部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过煤炭行业集团化的趋势顺利实现。 作者:张桂萍 单位: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企业营销总监销售管理个人总结 刚才听了各位省级经理的述职报告,很高兴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各销售部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在我谈问题之前,我想首先强调的是,我们第一批销售部承担着公司管理模型和市场模型的建立任务,而公司下一步规划的前提就建立在一支过硬的销售队伍和市场网络上,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家都各有优势和劣势,我们只有集中大家的优势,发挥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充分的尊重市场和事实,才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希望大家重视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毫无保留地、开诚布公地来相互学习和总结。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 1、关于态度在大家的述职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反映出了工作中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市场网络、招标、药事会的召开时间……,问题和困难自然不可避免,但我觉得,导致这些问题和困难不能解决的主要原因还是态度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甲: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乙:卖出了十把梳子。(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态度决定一切。大家知道,在处方药的市场管理当中,常见的管理方式有预算制和承包制两种。我们公司采用预算制的形式,即由公司承担着整个市场的风险,以此为基点,公司要建设好队伍,并达成目标,就需要运用管理工具对大家进行管理,并且也有权利管理到大家的每一个工作日。 在前阶段的工作中,销售部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种等靠要的心态,遇到难题就消极地等待,或是想靠朋友、靠公司来解决,或是千方百计向公司要政策、要钱。不错,我们在市场运作的初期有不少的问题,但如果什么问题都没有,还需要我们大家来干什么?如果作为一个省级经理,成天在自己的队伍和客户面前怨天尤人,怎能带领好队伍?大家的表现牵涉到每个人,不要因此耽误了公司、上级、下级以及自己将来的发展。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区别,只有积极的心态与消极的心态这一细微的区别,但正是这一点点区别决定了二十年后两个人生活的巨大差异。”因为你没有网络,所以你要比别人更勤奋,才可能赶超别人。经常有人会这样说——“如果当初我怎样怎样,那么现在我肯定会……”,人们常常只停留在这样的说上,而不真正付诸行动,怎么会有好结果?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机制会愈趋规范,每个公司、每个人都会面临不断的变化,并不断会有新的挑战摆在你面前,你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你就会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2、关于目标任何公司都有公司发展的目标,每一个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也有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大家思考:一是要将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统一起来。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有需求,但怎样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使得在实现公司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这就需要将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公司的发展当中,公司会不断的发展,要上新产品、要购并药厂、要上市……,只有上下统一起来,步调一致,才能往前走。这就需要大家加强相互沟通,达到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和网络的目标。 二是实现目标要有一种正确的观念、方法,并将目标切实分解落实。只有可分解的、能实现的目标,才是可行的目标。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目标确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经验值,要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另外,保持一种好的心态将会帮助你渡过很多困难。 3、关于学习有一位经济学家讲过这样一句话“不学习是一种罪恶,学习是有经济性的,用经济的方法去学习,用学习来创造经济。”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实践中和相互的交流中学习,不仅要注意学习的方法,更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批判的吸收心态,也就是说在接受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之前,带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这是我们应该改正的。我们要以吸收的批判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即先以一种宽容、包容的心态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对其观点加以批判性的接收。 就像我们组织开会和培训,公司花费金钱,同时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聚到一起交流和总结,如果不以一种学习的心态、以一种空杯的心态来对待,肯定学不进去。每个人都有优点,都值得大家相互学习,如果你无法改变自己的心态,也就不会进步。 我也经常对大家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总结,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和把事做好。 这个过程就像下围棋一样,起初从零开始,水平都差不多,慢慢知道了布局,有了进展之后,对水平低的就不屑一顾,自以为是,进入一个平台期;然后慢慢也就有了对更高水平的向往,如果继续学习和总结,就逐渐有了大局观,也知道了何以舍小保大,就这样在不断的学习当中进步,其实,工作中也是一样,你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销售部要尽力塑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来培养一支优秀的团队,但也不要形成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要切记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相得益彰。 4、关于团队每个企业都要做大做强,但江山不是一个人打出来的,而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大家来自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管理模式,要把原来企业中好的东西融入到公司来,不好的东西要摒弃掉。 每一个销售部经理在面对销售部员工时,首先是长者,有义务有责任让下属开心的工作,要理解人性;不要把那些江湖作风、老爷作风带到队伍中来,要让自己的队伍有安全感,能获得收益,能够不断成长;要努力培养下属,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的传给他们,要抱着一种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的心态来对待它;要切实加强团队意识,加强培训,建设一支真正优秀的属于公司的团队。 有句话说得好,“不参加培训的人不能当经理,不会培训人的人当不了大经理。” 随着公司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岗位和机会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信任与控制的问题,我们现在运用各种表格加强过程管理,其实只是管理的手段之一,大家不要有一种排斥、对抗的心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5、关于管理在公司里,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种角色的转换中,在下级面前是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被管理者。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大家都是社会人、企业人,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要真正达到有效管理,在队伍出现问题的时候,在医院开发的临床跟进上,沟通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所以有的管理学家甚至说,管理就是沟通。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我们许多经理常常过份依靠自己的经验值,而不注重市场调研和来自市场一线的材料,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必须改正。有没有管理一支团队的意识,在下属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与他们一道进行协同拜访和辅导性拜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是一种投入,我们要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并真正贯彻到行动中去。 二、总结教训,推广经验 1、财务意识有待加强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严格按比例控制整个营运成本,同时,开发费用属于个人借支,涉及到摊销问题,需要绷住弦,树立财务控制的态度。 首先要学会算帐,加强财务分析。各销售部财务主管要主动承担工作,帮助经理算帐、分析,对不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分析,做到有效的财务管理。既要算好市场的帐,要考虑怎样去进行摊销,又要算好投资的帐,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其次,对于医药代表存在的价值,要与他(她)所辖区域的销量相关联,他们的工资可以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在基本工资和奖金提成上灵活变动,是增加还是减少激励成分,不同销售部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任何人不得克扣他们的工资。 所有的结果最终都落在财务指标上,要抛打紧用,先紧后松,加强费用分析与市场策略的结合。特别是财务主管,要尽量以各种简明扼要的形式如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等加强分析,帮助经理做好财务控制。 2、严格规范、有效管理前面说过,我们公司管理的大前提是预算制管理,而制度仍处在不断的完善和修改之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有了制度就一定要执行,不要流于形式,否则还不如不要制度。管理制度对公司大系统需要、对销售部小系统也同样需要,对规范个人的行为、了解员工动向非常有用。如医药代表日报表、周报表的填写,经理通过其规范的报表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追踪解决。 对于年度计划,要将目标计划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一天、每个医药代表、每个医院、每个科室、每个医生,并认真思考要通过哪些通路、方法来达到目标。目标分解了就成了任务,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 要加强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同时经理们要严格要求对自己的管理,要以身作则,才能带好团队。比如,如果经理自己睡懒觉,有怎能要求员工按时上班和勤奋工作?管理是要付出成本的,是成本就一定要出效益。下一步我们正在考虑上erp系统,来简化管理的程序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有一个用人标准的事情,我们一直倡导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不一定最优秀的就是最好的,在选人用人上,还要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专业性。 其次在形式表现上,员工的工作能力如开发医院情况,工作效率和工作饱和度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最后要通过培训,采取不同策略,把医药代表个人资源与公司资源进行有效组合,达到整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的目的。 在市场人员运用策略上,对于的运用在现在特定的阶段,可以予以考虑,但必须事先向公司声明。 在对医药代表的培训上,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培养大家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经理的榜样作用,加强管理;二是通过召开会议如周会、系统的培训会议来全面对他们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三是通过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传帮带,利用辅助性和协同性拜访,带好团队。只有让所有员工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与公司的目标统一起来,涉及到现实的收益、成长的空间、实际能力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地兑现和满足大家,才能团结稳定队伍并不断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我们的事业。 4、市场策略各省经理对市场都有不同的感觉,经验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必然。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市场直觉的基础上,加上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样得到的成功才是一种必然。 不妨看一则关于肯德基的故事:在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肯德基针对北京王府井的情况先后派了两位职员进行开店前的调研,第一位职员在到达王府井后,看见熙熙攘攘的人流,凭直觉马上判断值得在王府井开店,于是回去后告诉公司说可以在王府井开店;另一位职员到达王府井后,在主要的路口开始计时统计通过的人流情 况,按层次、按年龄加以分类,同时还对北京周围的鸡的来源以及养鸡的饲料等环境进行综合调查,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可以在王府井开店的结论。事实证明最终开店的结果是成功的,但两位职员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并不一样,其差别大家可以很容易看到,所以第一位职员回去之后就被降职了。如果我们在市场操作的过程当中,能够把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准确科学的市场调查结合起来,则成功将会属于我们。 要学会分析市场,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重点,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比如湖北市场,由于网络很熟,开发进医院可能相对比较容易,但临床跟进比较缺乏,所以,下一步的重点就要适当向临床上倾斜,包括招聘临床工作人员等;而湖南市场相对来说,医院开发力量较弱,所以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开发能力和临床维护能力都很强的人。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环境,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市场推广方面一定要抓住一个中心,结合主要与次要矛盾,有效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事情发生。 带金销售是目前市场上普遍应用的主要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手段。从医药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只有能为医生全方位提供解决方案,专业化、学术化才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抢占先机,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所以,现阶段首先必须从意识上上升到一种高度,体现出我们专业化、规范化的形象,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有系统、有计划地去做市场推广,通过正确的市场策略的运用,来达到我们建设队伍、营建网络的目的。 5、物流管理一是货物风险的问题,各省级销售部必须注意政策性风险和窜货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做到预先统筹,以避免临时抓瞎。 再一个就是货物周转率,必须时刻与经销商、医院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它们的存货状况,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办法加以解决。 三、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各省级销售部在进行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既不要保守,也不要画饼充饥,要本着实事求是、务实的态度,用经验值和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个区域合理的、可实现的目标。 在目标确定之后,分解到人,到医院,到每季度、每月、每天。在这里,我要强调贯彻“事事落实,事事督导”这八个字,事事落实就是要既事事落实到人,也要事事落实到时间;事事督导就是要实行财务督导、层层督导和相互督导。通过加强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来确保目标的达成。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零售企业销售管理经验材料 人面临多次大额定期存款走款缺口、网点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先天地理优势欠缺、后天道路改造影响的诸多不利条件下,这一年。勇于开拓,奋发拼搏,收获着得来不易的硕果。当我满怀热情的迎来瑞兔年关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比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获得分行授予优秀零售业绩单位经验分享汇报的肯定,更让我甘之如饴,心存感激。 支行紧密团结在以行长为中心,纵观2010年零售业务的发展历程。行长为指导的领导班子下,充满艰辛与坎坷的发展道路上,披荆斩棘,攻克重重难关,取得骄人战绩。 人更是屡屡创造着属于我奇迹。年初3月即以全行第一的成绩率先完成全年个贷任务;全年各季度均超额完成工资任务目标;年底9月以全行第二的战绩攻克信用卡全年任务目标;作为全年考核的储蓄存款任务要素。 个人贷款业务--专业制胜坚定地创新排头兵 支行零售团队,人员精炼,支行三级培训工作中,要求每个零售经理站出来都可以独立攻坚,尤其体现在专业性要求更高的个人贷款业务中,确保做到受理、承办、放款、贷后管理专人专案,全程跟踪。正是具备了如此过硬的专业技能,在3月即以全行第一的成绩率先完成全年个贷任务。 勤勉刻苦的人没有耽于成绩沾沾自喜,同年6月针对年中全国房贷政策紧缩、加之我行房贷利率缺少竞争优势的的局面,率先开拓个人经营贷款新思路,成功受理分行第一笔个人经营性贷款,不仅令我行整体个贷利润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极大丰富了个贷品种,更有效解决不少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圈定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 工资业务—步步为营勇敢地排雷工兵团 要不分大小企业,行领导一直鼓舞、动员着每个人。只要有机会,就要深入进去,开展进去,传播进去。正是这样的指导思想,成就了自然美美容机构、保利地产、东兴证券、鹿鼎家居、济民可信等多家大型企业。 那工资就将整个人划零为整,如果说我零售经理各个都是独立作战的精英。变成一个排雷工兵团,不论柜员、对公客户经理还是零售客户经理,每个人都在挖掘身边一切有可能的机会,或许仅仅因为我中信的卡暂不需要年费、或许仅仅因为我中信的卡南昌转帐不需要手续费,客户选择用我用中信银行替换掉之前的银行,然而我坚信,更多的因为我人步步为营,不断尝试、不断付出的努力,感动着我客户,感染着我客户,才会有全年各季度均超额完成工资任务目标的骄人成绩。 信用卡业务—群策群力指到哪打到哪儿 却不知道能不能获得之前五成的效果,残酷的现状强迫着每个人更大限度的燃烧激情。营销大户,这个几乎成为代名词的称呼不得不空前被重视,何尝不知道这是一柄双刃剑,年初5000万定期大户的走款,年中2000万定期大户的走款,月底3000万大户的走款,月底1500万大户理财的走款。多少次我胆战心惊,然而缺失自来户自动增长的优势,即使大户营销被众口铄金的称为诟病,只能硬着头皮愈挫愈勇的前进,所以,每一个月底冲刺,每一次任务完成,那是多少人心血和汗水浇灌的花,凝结着我对团队最无私的爱。 将信用卡工作作为零售营销的重点目标考核,分行要求各家支行9月底实现全年信用卡任务。行里一方面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能动性进行任务分解;另一方面购置信用卡开卡与激活小礼品,为推广需要扫清同业差异。同时申请配备移动POS机器方便上门激活服务。距离任务完成时间仅剩两个月,人上下一心,开拓创新、不畏艰难,指哪儿打哪儿。成功批量办理南昌第一笔公务卡信用卡12张,成功营销单位信用卡批量办理,以全行第二名的战绩攻克信用卡全年任务目标。 流光溢彩,储蓄零售负债—迎难直上愈挫愈勇的野战兵上。骄傲的说屹立在南昌的精神支柱上,不仅关注最大能量的拓展业务,更要做的有气势、有气度、有品格。今天的可以自信的说,做到 交通管制等要素带来的麻烦。更有目前城市改造的介入,然而这些精神层面的满足却无法掩盖网点自来户不足。把我从不曾停靠的车水马龙困惑中拉向门可罗雀的焦虑内。 最后,我想说的是的荣誉来自的团队,的成功来自我们精神上的高度一致,的辉煌来自我们不懈的努力。的明天来自在座各位领导的大力扶持。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个物资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例。重点从系统结构、业务流程、数据库设计及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着手, 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系统选择了SQL Server 2000 作为开发平台, 并以VB6.0 作为开发工具。 关键词:销售;信息管理; VB 销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要求信息反馈迅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它与其他管理环节如库存管理、销售财务管理等关系十分密切。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其工作效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已不能满足当今经营管理发展的要求,也无法和国外的企业进行竞争。只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把一些科学管理的技术及管理方式融入到企业销售管理中,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随着市场的动态变化而随时调整自身的销售业务流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 销售系统的总体设计 1.1 系统设计目标 商品销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商品的销售信息进行日常的管理,如销售开单、销售收款、销售退款,迅速准确的完成商品各种销售信息的统计计算和汇总工作,并快速打印商品销售报表。 1.2 系统功能 针对系统服务对象的的具体要求,本销售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大功能: 1) 对各种商品的基础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能够完成商品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查询商品信息。 2) 对商品的批量销售进行处理。顾客购买商品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多种,如果能够批量处理销售,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设计系统时应考虑到这些情况。 3) 客户欠款管理。在销售收款中,记录客户欠款信息和客户还款信息。 4) 库存商品查看。随时监控库存商品品种和数量。 5) 查询统计功能。要求可以按日期查询和可以按用户选择的字段和输入的内容查询,并在查询过程中统计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 6) 销售汇总功能。分别按客户、商品和销售员汇总销售品种、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 1.3 系统结构图 销售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4 业务流程 在销售管理系统中,销售和回款流程是一个企业实现物流到现金流转换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物流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业资金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5 销售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用到的主要数据表包括商品信息表(此表用与保存商品的基础信息)、客户信息表(此表用与保存客户的基础信息和欠款信息)、客户帐款信息表(此表用于保存客户欠款和还款记录) 表1为商品信息表;表2为客户信息表;表3为客户帐款信息表。 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2.1 商品信息管理模块 商品信息管理模块使用Datagrid表格显示商品基本信息。当用户要对指定Datagrid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时,应首先将Datagrid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在Textbox控件中,以使用户清楚地看到要修改的数据,如图3所示。 2.2 客户信息管理模块 在客户信息管理窗体中,单击[删除]按钮即可删除指定客户的信息,如果指定要删除的客户存在帐款信息,那么在删除此客户时便出现了下面的错误,如图4所示。发生此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在建立客户信息表与客户帐款信息表的关系时,设置了不允许级联删除。 2.3 客户帐款信息管理模块 客户帐款信息管理模块完成了客户帐款的查询和客户结款功能,能让用户方便快捷、正确地得知客户欠款信息、还款信息和欠款余额信息。在客户结款窗体中,默认情况下显示所有客户帐款信息。如果用户输入了“客户全称”,那么系统将根据用户输入的“客户全称”检索该客户的帐款信息;如果需要结账,输入结账金额后,按 [确定] 按钮即可,如图5所示。 3 结束语 该销售管理系统数据高度共享, 减少了数据冗余度, 能缩短企业资金周转周期,人机界面友好, 安全可靠, 适用于中小物资企业,有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移动SaaS软件 破局企业销售管理困境 日前,红圈营销联合易观共同了《中国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白皮书2017》,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销售管理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对300多家企业的调研,易观认为,由于和产品功能、市场竞争不存在特别大的关联性,很多企业往往以销售结果为导向,忽视了销售管理的漏洞,在销售管理方面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销售人员的行为难以规范是首要难题,占比41.3%;其次是销售过程不规范,反馈缺失,占比35.7%;再次是没有建立有效的销售管理机制,占比33.2%。 易观认为,企业面临销售困境有多重原因,但一大根源在于无法还原当时的销售情境,无论是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还是企业客户的购买意愿和满意度等都无法还原。 这里面,既涉及企业缺少统一的销售执行标准的原因,也涉及有了标准后,缺乏针对销售过程的信息采集记录的原因,而企业得不到动态的销售反馈,也就无法支持决策以及对整体运营管理的优化。 另外,在国家推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通过优化销售管理方面的能力能够显著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增强产品销售的竞争力,并直接带动企业管理效率与销售业绩的提升。 调查数据也显示,当下企业对提升销售管理能力有较强意愿。 其中,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管理是中国企业希望提升的销售管理方面的首要能力;其次是销售管理信息化、移动化;紧接着是销售人员行为跟踪;再次是销售数据分析。有意思的是,销售管理信息化、移动化能力恰恰能够对销售流程规范、销售人员行为跟踪以及销售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易观分析认为,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交互方式发生了变化,在面临不同的业务场景时,PC端的交互方式已不足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选择。 由于SaaS解决方案具备成本较低、定价灵活、按需租用等优势,企业用户从传统软件向SaaS迁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解决销售管理问题,当下最好的选择是移动SaaS销售管理软件。 易观认为,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软件以SaaS形式为客户提供销售管理服务,其核心思想是以在线数据为基础制定销售策略,通过全面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来降低企业成本,同时通过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缩短销售周期,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增加收入、拓展市场以及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未来,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将成为企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有望成为企业移动办公平台的入口之一,成为中国落地“互联网+”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狭义的销售管理专指以销售人员为中心的管理,广义的销售管理是对所有销售活动的综合管理。完整的销售管理需要由销售过程管理、项目型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成功管理三大部分组成。 纵观国内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市场,这样的企业还不是很多,所以市场前景必定是十分广阔的。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提升销售管理水平,为企业增加效益 摘 要 企业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销售管理是企业生存的保障,也是促进企业进步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销售管理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有效的销售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销售管理 价格 效益 一、研究背景 企业依赖于管理,管理是企业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管理,是一切企业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企业,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有效的管理,正在于寻求各要素、各环节、各项管理措施、各项政策以及各种手段的最佳组合。通过这种合理组合,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效能,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最大潜能,使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销售现状 (一)发运现状 高山煤矿地处乌蒙山区,交通不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日常运输只能依靠卡车。第三方运输公司与高山煤矿签订运输合同,负责高山煤矿日常售煤量的发运工作。在发运过程中,经常遇到从高山煤矿发运的煤量和接收方收到的煤量磅差过大,如黔西电厂,或者我矿煤质中心化验的发热量和黔西电厂的化验指标相差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矿经常派人押运车辆,一般运输车辆夜间行驶,如此一来,费时又费力,还增加了我矿人员在押运途中的风险。 (二)价格现状 高山煤矿目前有矿场交货的市场交易价格和电煤价格两种形式。按照用户类型的不同,煤业公司价格又分为固定价、出口煤价格、电煤价格和市场交易价格。固定价仅限于战略、重点客户,是在供需双方多年合作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中、长期固定合同价格,年度内一般不做调整。由于没有自营出口权,出口煤价格确定由机构( 如中煤公司)与用户洽谈,在三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最终价格。随着电煤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进,2006年在济南订货会上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电煤指导价,实行价格自主衔接。中、小型客户实行市场交易,价格随行就市价,统一执行集团公司价格文件,价格可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三、高山煤矿采取“保质保量保价”的具体做法 为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收益,有效降低风险,尽可能地减少成本,高山煤矿结合市场形势变化,采取了“保质”“保量”“保价”的管理方式( 简称三保管理) ,在销售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保质”,即保障煤质 煤质是价格的关键,如果煤质发热量不高,煤炭价格自然下降,尤其是发运到电厂的煤量,每一车煤的发热量跟价格都息息相关。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高山煤矿的煤炭卖出高价,我矿根据目前的条件,结合自身的发展,首先,对煤场进行了规划,煤种分品种堆放,防止混装。其次,每天发运完毕后,铲车对煤场进行清理煤底,从源头上保障煤质。再次,高山煤矿煤质中心对每批次的煤均进行采样、制样,把煤质化验尽量做到精准。另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高山煤矿派专人在电厂驻守,全程跟踪采样、制样,确保采样、制样的准确性。从根本上保障了煤质。 (二)“保量”,即保障销售量 质量有了保障,销量上也要加大,如果要有较高的营业收入,只有质量,没有销量也是不行的。如何加大销售量,是高山煤矿销售管理的另一个重点。一是高山煤矿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了对运输车队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一旦发现某辆车的发运吨位与接收方(电厂)过磅吨位磅差过大,对相关司机从重从严处罚。从根源杜绝偷煤换煤现象。二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高山煤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2016年8月底,安装一套GPS定位系统,给每辆运送到电厂的车辆都安装GPS定位系统和监控设备,便于实时监测监控车辆的运送轨迹。三是高山煤矿派遣专人到接收方驻守,监督收煤,如黔西电厂,开阳化工及久长中转货运站。四是为了保障电煤的供应量,政府加大对高山煤矿外销市场煤的限制,还派专人监守,运输路线上有稽查大队巡查运煤车辆,超限检测站只允许电煤车辆通过。在这种情形下,高山煤矿地销科在尽力完成电煤供应量的前提下,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和协调,同时动员客户、运输公司等一切可用P系去争取我矿煤炭的外销,最大限度地加大了外销市场煤的销量。 (三)“保价”,即保障价格 价格通常是影响交易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销售管理中最难以确定的因素。企业定价的目标是促进销售,获取利润。这要求企业既要考虑成本的补偿,又要考虑客户对价格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定价策略具有买卖双方双向决策的特征。此外,价格还是销售管理中最灵活的因素,它可以对市场作出灵敏的反映。 高山煤矿结合市场形势变化,采取了“铁价”“限价”“届时价”“区别价”四种定价管理方式( 简称四价管理) ,在销售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铁价”销售:一是坚决杜绝私自定价,制定价格必须由全体价委会成员一起协商确定,并以书面形式报矿领导层和上级公司备案,严禁任何部门和个人在价格谈判过程中浮动定价。二是规范价格文件的制定和管理,突出价格文件在销售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广泛在企业内部和用户中宣传价格管理的刚性约束, 任何人、任何部门不享受价格文件之外的“特权”。四是价格调整和变更实行集体会商, 突出价格调整的程序合规,公开透明。 第二,限价销售:在全公司实行集中统一销售前,集团公司对各矿地销煤价实行指导,通过制定最低限价控制价格水平。为深入实施销售管理,高山煤矿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下发了《高山煤矿销售管理办法》。 第三,届时价销售:从 2012年我矿开始正式生产,到 2016年步入快速调整期,年均价格调整多达15 次。为应对频繁的价格调整,高山煤矿采取了届时价格管理。所谓届时价,是指煤炭交付时的最新价格。为防止价格调整信息泄漏导致的用户抢发、抢运现象,高山煤矿规定只要晚于价格调整的时点,一律按新的届时价格执行。 第四,区别价销售: 2016年第四季度煤炭市场形势好转,为应对蜂拥而至的个体户,高山煤矿实行“区别价”的销售政策,制定两种价格,将销售价格与销量挂钩。 四、销售管理的特色 (一)煤质 高山煤矿地销科每天均对当天发热量进行比对,一旦l现我矿发热量和销量与接收方(电厂和开阳化工)差别过大,都要提出重新化验。避免了对方故意压低我矿发热量的可能。 (二)煤量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山煤矿GPS定位系统的运用,一方面加强了跟踪,预防了偷煤换煤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有效降低了风险。2016年11月份,煤炭产量增大,库存急剧增加,为了降低库存,加大销售量,高山煤矿地销科所有人员轮流上班,通宵发煤,当月不但圆满完成了7万吨的销售任务,还超出任务量将近1万吨。2016年12月份,还创造出日售煤量达4353吨的最高纪录。 五、销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 风险无处不在,防范从我做起。从小的方面来讲,为避免闲言碎语,地销科所有人员下意识与客户保持一定距离。 从大的方面来讲,煤炭从定价到实施, 如何全程控制存在的风险,地销科实行了“由外及内”的管理模式, 强化从外到内的销售管理, 减少销售管理风险。 外部方面,一是与兄弟矿井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外部市场情况,通过调研等手段获取有用信息。二是建立用户定期走访制度,战略重点用户不定期走访,收集相关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内部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机构和制度, 强化市场预警机制建设,科学定价。高山煤矿成立价格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价格管理。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建立云盘,做好内部资源共享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随时随地能通过手机查看,有效避免因信息不通畅造成发运超额现象的发生。三是价格在煤炭销售中是一个敏感话题,我矿地销科人员都签订保密协定,煤炭当前的销售价格除本部门人员外不能轻易透漏给外部人员,哪怕是本单位的同事和自己的家人。 六、销售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销售管理在推动各项运销工作进行的同时, 受形势变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铁价”政策在避免浮动价格的同时,容易造成价格形式单一,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尤其在市场疲软时期,如价格调整跟不上市场步伐,容易造成用户流失。二是“铁价”政策体现不出中间经营户和直供厂家的价格差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间经营户的发展,不利于调动用煤厂家直接与煤炭企业发生业务关系,导致用户结构中直接厂家的比例偏低,容易造成市场波动。三是现有的价格管理上刚性有余,弹性不足,未能反映出顾客资信、采购数量,合作年限等因素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五是高山煤矿5~8块煤煤质偏软,由于煤仓内部高度有落差,块煤落到仓底容易被摔碎,客户存在不满。 七、销售管理建议 虽然目前受到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煤炭开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还没有研究出替代能源的前提下,短期来看,煤炭价格将稳步走高,加上高山煤矿的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价格因素将成为推动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坚持以实现最大当期利润和产品质量领先为目标,采取认知价值定价法 最新价格理论认为,定价的关键,不是卖方的成本, 而是买方对产品价值的认知,销售管理中的非价格变量在购买者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购买者的认知价值,才能实现较高的价位和收入。今后价格管理应注重与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工作的结合,认真对待顾客抱怨和投诉,切实维护“高山煤”品牌形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交付及时性,供应稳定性和结算便捷性。 (二)实行顾客细分定价 除地销科根据用户划分对战略用户实行一定的优惠外,其他各流向一直坚持无顾客细分的统一定价。建议尽快完善顾客分类和分级管理办法,确定合理的用户结构,对不同用户实行差异化定价,兼顾效益和市场,应对不同的市场形势。 (三)市场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实行竞价销售 尽管竞价销售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定价方式,但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讲,买方市场条件下,竞价销售容易导致顾客反感和竞价流拍。但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创造条件扩大竞价销售的范围, 建议进一步完善竞价销售管理办法,在每年的销售旺季( 如一、四季度)拿出一定比例的煤炭竞价销售,一方面为全面定价提供市场指导,同时增加销售旺季的溢价收入。 (四)采用煤炭防破碎方法,进一步提升煤质 根据高山煤矿煤质软易摔碎的特点,针对块煤,采用煤炭防破碎方法,目前在煤炭行业使用的防破碎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限位放煤法、斜坡仓法、螺旋溜槽法等。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各种缓冲仓和储煤仓,其作用原理是减低块煤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差或减少下降时间等,避免传统直接入仓时因落差大产生的冲击力使块煤碰撞而碎裂,起到破碎的作用。 八、通过销售管理取得的成效 2016年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管理,自2016年9月份以后,高山煤矿煤炭价格上整次数显著增加。煤炭价格的全面提升,带动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步快速增长。例如高山煤矿从2016年9月到2016年12月期间,累计调整价格 7次,吨煤综合售价从 337.55元/吨上涨到641.29元/吨,上涨幅度达到 89.98%。2016年9~12月份高山煤矿利润总额达2713.72万元(根据高山矿财务数据),为提高我矿的经济收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贵州能发高山矿业有限公司)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企业ERP项目销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运用实践 摘 要:张钢ERP项目的应用,从硬件方面对ERP系统支持的服务器架构、系统通用的硬件架构、系统部署方案、ERP硬件系统配置参数进行了介绍;软件方面以销售管理系统为例,从本企业ERP销售业务管理系统的目标设计、销售业务平台的风险控制措施、销售系统基础数据的管理设计、销售业务的四大管理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其中的销售数据管理、销售业务四大管理平台的功能进行了描述。从初步的应用结果来看,项目运行时成功的。 关键词:ERP;硬件;软件;管理平台 1 前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是一个对企业的多种资源进行规划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操作平台,它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使企业的物流、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多路径查询,使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在内的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调配和平衡,为企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 张钢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均衡配置企业资源,优化企业销售、财务、营销等体系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开展ERP项目管理。通过全面建设ERP系统,企业实现了人财物产供销的全面业务财务集成,同时利用标准化和定制化的软件平台将计划、决策和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在系统化、网络化的信息化手段下得到有力的规避和管控。使销售管理流程更规范、管理更精细、运作更透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迅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硬件方面设计 根据集团公司ERP建设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企业的ERP平台软件选择 ORACLE ERP R12,采用最新成熟版本R12.1.3。 2.1 ERP系统支持的服务器架构 (1)ERP系统服务器架构。ERP系统服务器架构推荐选用高可用性架构。应用层:应用服务器推荐采用多节点负载均衡的模式架构。 数据库层:数据库服务器推荐采用RAC方式。 (2)合并报表系统服务器架构。采用相对简单的多节点服务器架构,即单一应用服务器和单一数据库服务器。可在ERP应用服务器中划出分区,作为两个系统的备份系统,一旦主系统故障,可调整备份资源,进行冷切换。 (3)业务分析系统服务器架构。采用相对简单的多节点服务器架构,即单一应用服务器和单一数据库服务器。 2.2 ERP硬件系统配置参数 集团公司的ERP系统(正式系统)硬件设计要考虑未来3-5年的增长,按照总用户数3000-3500个左右,并发用户600-700个左右进行评估。 (1)服务器CPU 配置。应用服务器CPU负荷计算:目前CPU计算能力不断提高,而软件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以Oracle的推荐标准以及实际经验,基本上每核CPU支持30-50个活动前台用户(Form, Web Page)。 (2)服务器内存配置。由于ERP系统是I/O密集型系统,存储I/O常常会成为性能瓶颈,而内存用做数据缓存是缓解存储I/O的有效手段。因此,通常配置更多的内存,以提高用于数据缓存的内存量。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以每核CPU配置4G内存为依据,进行部署。 (3)存储配置。从数据安全的角度出发,应选用RAID设备;数据库的应用都是I/O密集型的应用,存储设备的速度直接影响应用的响应速度,因此,应尽可能选用高速的RAID设备。 为提高正式系统的安全与读写性能,正式系统存储采用RAID1+0方式;为降低费用,测试与开发系统采用RAID5方式。 (4)网络带宽。ORACLE应用系统提供两种形式的应用服务:员工自助服务应用和专业工作服务。员工自助服务应用提供的是标准的HTML页面应用,每个并发应用用户需求的网络带宽大约是4K Byte;专业工作服务应用提供的是表单(Form)形式的Java应用,每个并发应用用户的带宽需求大约是8K Byte。 3 软件方面设计 ERP系统下可以通过使用标准功能和客户化开发实现对业务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通过系统用户的职责划分,明确各部门岗位人员的权责利,实现操作及数据访问权限的控制;通过系统使多部门、多业务的数据共享成为可能,实现了销售业务数据在各个环节的合理共享,方便数据分析及监控;结合企业的实际组织架构和业务现状,在经过梳理,整合后,系统设计建立了9大业务平台。如图1所示。 3.1 ERP系统销售业务管理方案设计目标 (1)规范业务运行流程 (2)数据更及时准确 (3)提高业务运行效率 (4)加强业务风险控制 所设计的销售业务管理平台,其职能覆盖了从合同签订到发货结算的全部流程,同时在产品编码、质量标准上依托主数据平台完成产销业务的衔接和转换。目前主营产品主要是面向库存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的意向,由销售部门计划人员,制定每周的销售计划。生产部门再根据明细的销售计划进行生产排产。 3.2 销售业务平台风险控制措施 所设计的ERP销售业务平台通过系统工作流规范从销售合同签订报到销售结算的操作流程;明确在ERP系统中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划分;控制先收款后发货的规范流程;完善销售业务,对外仓发货信息进行管控。整个平台以先进的流程管理思想和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营销理念为设计准则,使用Oracle数据库、PLSQL编程语言和FORM表单开发工具实现了销售合同、销产计划与发货结算功能在ERP平台下的深度融合以及无缝衔接。 3.3 销售管理平台设计 销售业务执行基于销售四个管理平台的设计,建立了销售业务全流程系统实现方案。 3.3.1 销售合同管理平台的设计 (1)根据当前业务情况,当确认客户提货明细后,在ERP中创建销售合同,录入明细信息。 (2)根据销售合同在业务环节的作用和实际合同操作分为:现货合同、期货合同、预合同。 (3)在合同管理平台针对合同明细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合同编码、销售员和销售部门、销售区域、到站信息、客户名称和编码、客户收货地点、户收单地点、产品类别和产品编码、钢种牌号、明细规格、具体数量和单价等信息。 (4)根据销售价格的基础信息维护,自动显示销售价格。 (5)流程核心节点为合同审批功能、合同生成订单功能。 (6)在ERP系统内录入录入框架合同,只录入类别牌号等信息,在ERP系统内进行审批。 3.3.2 销售计划管理平台的设计 (1)业务现状。根绝市场趋势及客户需求制定销售计划。销售计划制定过程中需要确认具体的牌号、规格、重量。 对于计划的变更,由销售部更改,调整后再提交至生产部门。 (2)核心需求。在ERP系统中管理销售计划,以销售计划推动MES排产。实现销售计划维护、变更审批等功能; 实现针对销售计划的汇总、统计、打印等功能,并且实现线上审批功能。 3.3.3 销售出库管理平台的设计 (1)核心业务现状。销售发货主要由开票科统一管理,发货指令主要由销售业务部门发起,进行发货预报通知;远程计量系统负责车辆的进厂出厂计量,出厂预报等职责。库管员根据计量结果统计并上报销售结算科,最终作为与财务结算的依据;销售部门业务人员通过与财务确认发货金额后,编制销售订单,遵循‘无款不发货,有款不超发’原则;不同品种间换货逻辑,在不超过合同总量的前提下,在合同协议范围内调整订单量。 (2)ERP系统实现方案的设计。1)编制发货通知单。销售部门资源配置岗在销售合同管理岗做完销售合同后,根据交货期和客户要货情况,并且参考现场库存情况编制发货通知单;2)特殊产品发货业务对于部分不通过计量系统做出库的物料(如液体、气体等通过计表方式出库),需要通过发运平台直接触发ERP的出库;3)品种调换货业务。当协议中签订多个品种时,发货通知单根据每个品种数量进行发货通知单创建,集成品种信息客户信息等。当客户与业务员协调需要在协议总量不超的前提下,业务员也同意品种间调换货,那么通过在创建发货通知单时某个品种可以超过此品种在合同上的数量,在这里数量校验逻辑切换成发货通知单不超过合同总量的验证逻辑。 3.3.4 销售结算管理平台的设计 结算平台主要功能就是结算单、结算补充单。销售结算单是销售业务中,销售职能部门结算人员用于计算以及确认产品价格的系统单据;结算补充单主要实现根据承兑现汇等计算贴息额,通过补充结算的方式进行金额的分摊,另外也可以针对满足批量优惠条件的客户进行补充结算,找补批量优惠金额。结算定价是结算单核心功能,结算单可以实现结算价格的自动计算,手工调价以及价格审批功能。 (1)结算价计算分以下几个方面: 1)出厂价业务; 2)锁价业务(销售合同相关参数); 3)浮动加价; (2)结算价格审批。最终结算价生成后,形成可提报的结算单,按照预置的审批流程,由结算单创建人员提交审批,审批通过的结算单才具有打印成实物的结算单据,具备结算效用。 (3)结算补差单基本信息。结算补差单使用头行结构进行设计。头信息中包含补差结算补差编号、结算补差类型、部门、科室、期间(日期范围)、创建人、审批人、创建时间、结算补差原因、状态、备注说明等信息。行信息包含客户、金额、状态、结算补差原因、备注说明等信息。 4 效果分析 虽然至今为止本企业的ERP系统只实现了部分模块,但是企业设计实施ERP项目的风险控制已获得不错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在: (1)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2)改变企业的决策方式; (3)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精确管理; (5)成本核算方式的改变; (6)信息反馈及时准确; 5 结论 张钢的ERP销售管理平台的实施,从硬件方面对ERP系统支持的服务器架构、系统通用的硬件架构、系统部署方案、ERP硬件系统配置参数进行了系统性总体设计;软件方面从本企业ERP销售业务管理系统的目标设计、销售业务平台的风险控制措施、销售系统基础数据的管理设计、销售业务的四大管理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其中的销售数据管理、销售业务四大管理平台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从应用上来看ERP项目的实施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郑保远(1974-),男,在读工程硕士,主要从事:营销管理等工作。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国有煤炭企业销售管理中的问题及有效解决措施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企业管理中销售管理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先有市场,再有企业,这句话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销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煤炭企业中销售管理也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煤炭企业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销售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销售管理工作在煤炭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要想生存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提高销售市场的竞争优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销售的方式越来越多,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销售管理模式,才能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充满活力。 2.增加煤炭企业销售市场的份额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煤炭企业销售市场的份额,拓宽市场的范围,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3.完善煤炭企业的管理制度 在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销售管理是最重要的一项管理,销售管理工作稳定前行,将有助于完善煤炭企业的管理制度水平。 二、煤炭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销售渠道简单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煤炭企业的销售渠道只有两种方式: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这里面所说的直接销售,指的是以电力、建材、化工等大型用煤炭企业为主要销售对象的销售工作,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信誉非常高,资金回收率非常快;间接销售,指的是煤炭企业利用中间商为小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小量的煤炭产品。由于市场的分布情况,很多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将直接销售作为销售工作的重点,但是这种销售模式忽略了对间接销售的管理,很容易引起煤炭中间商的恶性竞争,使煤炭销售市场出现混乱。 2.销售管理的理念落后 很多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经营生产理念是“使产量、产值最大化”。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的营销理念是“以运定产、以销定产”,但是,这种营销理念没有应用到市场当中,依然延续着过去的理念,从现有产品情况出发,没有形成先进的市场理念和营销理念。落后的销售管理理念使销售的模式变得非常的刻板,销售渠道非常窄,还有一些国有煤炭企业的经营者只关注生产没有重视销售工作,这些方面都严重的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企业出现供大于销的问题,使煤炭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 3.对市场的调查不够精准 真实、准确的市场调查是销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及时的掌握煤炭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当今社会,很多煤炭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只关注企业短期的利益,没有针对长远目标做出详细的调查,在销售管理方面缺乏前瞻性,使销售方面和决策方面存在着片面性和盲目性,这种方式导致煤炭市场的占有份额降低,同时也将丢失长远发展的机会,使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堪忧。 4.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很多销售人员对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掌握科学的营销手段,这些都导致了煤炭企业销售人员很难是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严重的制约了煤炭企业的销售理念,制约了现代营销策略的进行。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对培训销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销售人员在开展销售活动中,经常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工作,使很多销售人员在现代营销环境中“阵亡”。在销售过程中,由于销售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偏低,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和采购商进行非法的交易,使煤炭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也可以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使煤炭企业能够良性、长久的发展,需要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的有效措施 1.扩宽销售渠道 煤炭企业要制定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为销售渠道指引方向。如果一家企业无法对销售渠道做出战略性的知道,将造成企业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制约企业良性发展。煤炭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开辟出新的销售渠道,进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煤炭企业要认真的了解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自身企业的发展,选择合理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国有煤炭企业要积极的开创新的销售渠道,针对国有煤炭企业来说,总公司要制定出统一的销售渠道。这种方式能够及时的掌握下属公司的实际销售情况,对于出现状况的下属工作及时给予帮助;进行统一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帮助子公司进行销售控制,便于统一管理。煤炭企业在市场运营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销售渠道,才能使煤炭企业应对出现的任何问题,确保销售顺利进行,提升企业整体的销售业绩。 2.开创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 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国有煤炭企业需要改变自身的营销理念,建立现代的市场销售观念。将“以产定销、以运定销”的销售理念深入到煤炭企业当中,将这种全新的理念应用到实际当中,突破传统枷锁的束缚,将先进的理念应用到煤炭企业销售管理中;国有煤炭企业每年要给员工提供培训,使所有员工明确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和范围。现代化营销不单单是销售产品,还包括对市场的调查、新产品的研发、销售渠道的建立等等工作,只有充分的了解现代销售的范围,才能煤炭企业在新时代做好销售管理。煤炭企业要树立全新的销售理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现代化销售理念不仅要深入到煤炭企业销售部门中,更要深入到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 3.强化销售市场的调研工作 企业要想做好销售管理工作需要强化市场的调研工作。只有详细的调查报告,才能抓住市场的先机。首先,要对产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特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产业结构;其次,时刻了解市场的变化趋势,按照市场的变化趋势制定出可行的销售方案。 4.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 煤炭企业要为销售人员提供学习的条件,改变销售人员的思维,开拓销售人员的眼界,在销售队伍的选拔中,择优录取;提高销售人员竞争意识,使他们自发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销售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营销趋势,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学习竞争对手的优势,丰富自己的综合能力,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价值。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论“互联网+企业大学”在企业销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对于我国的处方药市场,国内外药企都一致看好。但我国药企起步晚,国内高端的医药市场,基本为外资药企所垄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外资药企和国内药企在销售模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国内药企的启蒙者,外资药企的学术推广体系早已形成了相当成熟且规范的操作模式。本文就国内药企模式转换结合“互联网+企业大学模式”浅略阐述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大学;销售模式;APP终端 1 外资药企和国内药企的销售模式存在差异 进入2000年后,国内药企在处方药品市场的得到蓬勃发展,在2000-2010年国内药企如雨后春笋,在国家大环境政策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2010年后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药品零售电商模式的产生,国内药企药品销售日渐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销售模式产生了巨大差异。 外资药企其重点主要以学术推广为主,以市场为第一核心,相比而言,国内药企销售队伍则是鱼龙混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主要重点是以销售为第一核心。这就决定了外资药企更关注是否在未来一段时间稳占国内市场更大份额,而国内药企只注重在短期内是否最大产出。 要想改变这一差距,让国内企业得到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除了改变经营管理观念,在经济管理上给这些机构带来新的思想外还需要着重建设销售队伍,转变销售模式,实现由原来的销售产出模式向市场化、学术性的战略层面的转化。由于国内药企销售人员的思想僵硬,人员遍布全国各地,空暇时间少,疲于与医生交流而无法得到有效的、系统化的学习。笔者所在的药企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并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切实有效的方案。通过“互联网+企业大学”模式,有效地利用手机APP终端,让市场部的产品经理通过企业大学后台产品知识讲座视频,让遍布全国的零散销售人员充分利用营销过程中的碎片时间进行学术学习,力图用最短的时间让公司内部销售团队由销售型转向学术型。 2 通过“互联网+企业大学”模式实现国内药企内部员工的自我提升 在租用云平台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进行二次功能开发。企业大学系统可稳定运行在局域网、互联网上,通过音视频交互、屏幕广播、课件共享、文件传输以及网页协同浏览等功能,为公司内部用户提供了网络视频会议、远程实时互动式教学。 企业大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分不同场景针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企业面授流程,将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融入到传统面授培训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直播课程,进行异地同步授课、网络课程答疑等,从而实现身临其境、直观真实的现场效果。另一方面总公司和分公司使用同一管理平台,可实施总部与下属机构分级管理,与现实教育培训管理体制相适应。下属单位能够独立管理、资源向下共享,统计分析至上往下逐级剥离。另外,企业大学具有很强的学习过程跟踪评估功能,通过岗位培训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创建员工在线自主学习环境。 企业大学将培训学习与知识管理相结合,通过课程资源的积累、沉淀、重复使用、组合使用,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相对于传统的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大学可以让企业内部员工自主课程报名与在线学习,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培训计划实施课程安排。在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训(如新员工、领导力或混合式培训)项目上通过依托平台来实现对培训的全过程管理和数据监控,并提供新的培训体验。 重点强调在企业内部实施岗位胜任能力的学习过程中,企业大学相比于传统内部培训可通过岗位梳理,划分岗位层级明确各层级重点能力项,基于企业内部不同岗位能力,构建销售队伍的不同岗位课程与虚拟内部认证体系,利用游戏化模式及晋级式场景帮助员工建立体系化的岗位学习地图,从而有效地吸引学员的兴趣,抓住学员的眼球。 3 “互联网+企业大学”模式在提升学员的参与率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采用PC端+移动端模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在PC端进行智能推送学习内容,从而实现体系化内容教学,通过混合式培训项目教学开展各类培训管理工作。其次,移动端独有的便携性、便利性可以让员工通过社交化学习模式以日常工作为导向将学习嵌入日程工作中。最后,企业大学通过线上点播学习理论知识,线下参加面授培训,与教师学员讨论,碰撞呈现出企业内部的教学O2O模式,即线上零散时间反复学、反复用。线下面授培训多练习、多讨论,线下参加公开课研讨,以练代培从而让员工高效利用时间碎片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产品知识水平。 企业大学这种“学知识+多练习”“强互动+做考核”“专家在+同学在”的“互联网+多模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国内药企销售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从而促使国内药企的传统销售模式向市场学术性推广模式转换。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探究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摘 要]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国内煤炭市场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所以,企业必须要认清目前的环境,创新管理模式,同时要多接触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不要什么事情都因循守旧。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旧的都是不好的,而是要在旧的事物上面有所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本文就创新销售、管理、生产模式,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对企业的销售管理进行分析,以提高企业的效益。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销售管理 煤炭企业 1.国内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有的煤炭企业的销售模式是比较单一而且很多的销售理念都是因循守旧的,这样的煤炭企业是很容易被新形势下的社会给抛弃的,但是我国煤炭企业对煤炭的销售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即现在煤炭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现有的销售观念还是传统的有关于生产、销售的既有观念,现有的销售渠道也比较单一;对于公司的一些重要决策并没有借鉴一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大多是凭借领导者的一些经验进行的;另外,因长期的占据“供不应求”的地位,所以国有的煤炭企业对市场信息不敏感,缺少对市场的分析、预测,所以在供应上面也越来越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销售人员的门槛较低,所以大多的销售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员素质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对煤炭企业销售管理方面的建议 上述都是一些国有煤炭企业比较明显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使煤炭企业的销售管理有所改善呢?笔者认为一个有些的企业应该注重一下几个内容:重视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以及实施、注重销售人员的培养、加强对企业销售通道的建设、完善对工作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的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销售企业的风险审查制度、做好对煤炭中间商的管理、建立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等等,下面是具体的建议。 2.1 重视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以及实施 因为煤炭不同于其他的商品,煤炭销售的关键之处就是要对客户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客户的需求、开发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跟踪式的服务、最终于客户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营销战略的制定等的关键之处就是观念的创新,而销售观念的改变也是政工工作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销售的观念创新了,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才能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发展企业、才能带动企业的发展、效益的提升。所以创新观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销售的观念、及时的更新市场信息都是我们制定和调整营销战略的关键。只有先把公司内部搞好了,才能在与客户或者企业进行共同的时候取得战略上的胜利,用企业优秀的文化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团队精神打动他们,这样才能在巩固市场的基础上,培养战略伙伴,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2.2 注重销售人员的培养 因为销售人员是一个企业形象的代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企业销售人员的形象是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影响乃至企业的效益,所以注重销售人员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销售人员的培养,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即业务精、有团队精神、对市场营销学以及经济学都有一了解之外,还应在素质方面对销售人员进行培养,素质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销售人员的品质、销售人员的责任心、销售人员的执行力以及销售人员的营销利益和心理等方面。另外,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对客户的资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与客户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把煤炭企业的产品质量指标都交代清楚,让客户对企业有一定的了解。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的培养是需要时间与时间的,希望销售人员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2.3 加强对企业销售通道的建设 在工作中要合理配置销售渠道。而配置销售渠道等的根据就是市场的变化,配置销售渠道手段就是使直销用户和中间商之间互为补充,目的呢就是降低市场风险。通过销售渠道的配置,使销售渠道、销售人员与客户资料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信息网络,获得协同效率。 2.4 完善对工作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的奖励机制 制定系统、合理的销售管理机制,还需要建立对员工的奖励机制,明确奖励与惩罚,切实的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另外也要对销售人员的工作在权力方面给与肯定,这样,适当的对工作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都是对建立合理的销售管理机制补充。 2.5 进一步完善销售企业的风险审查制度 为了有效的规避销售的风险,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实施风险防范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就要依靠近期内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了,根据市场反馈回来等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应对方案。合理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应对方案应该主要包括对应经识别出的风险的跟踪、对残余风险的监视、对新风险的预防等等。实施风险防范措施还需要根据市场对风险等的评估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合同的签订、商务纠纷的解决、客户档案的建立、客户信用的评估等等都要进行风险的评估。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也要及时的指正出来,以便能够及时的采取防范措施,尽量的避免在煤炭销售的过程中对企业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2.6 做好对煤炭中间商的管理 在煤炭销售的过程中,直接供应商和中间商的销售对象,即销售客户是不同的,中间商主要供应的就是一些难以到达的中小型的厂家以及市场,可以说是对煤炭企业销售的一个重要的补充部分。就是因为煤炭中间商在煤炭的销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对煤炭中间商做好管理工作,建立中间商的市场准入考核以及质量考评工作。对煤炭中间商的产品流向、诚信度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中间商的资质、资金、规模、实力等都要经过专业的评估才可以。 2.7 建立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 什么是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为什么一个企业要重视销售的供应链管理呢?煤炭销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煤炭的产、运、销售、服务等融合在一起,切实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通过对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煤炭的加工、运输、搬运以及调度等环节可以及时的配合在一起,减少库存,达到降低运输风险等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调度的不及时而造成的资金流失的情况。 3.景观石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之下,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政府的扶持政策,创新管理理念以及生产销售的模式。只有加强对自身的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等的时候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企业的效益有所提升。 4.结语 本文就现在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建议,只有当一个企业内部强大起来,与时俱进,同时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素质才可以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水泥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摘要:该文结合水泥销售管理中的实际,介绍了建立水泥销售管理系统的意义和目标。在数据库设计阶段通过充分的实地调研做出了详细的需求分析,逐步完成了数据库的概念、逻辑和物理设计,并付之实践。 关键词:水泥;销售;管理;数据库 1 概述 水泥销售日常管理工作就是统计客户销售台账,每月的月初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对上一月客户销售数据进行核减,来获取客户目前的账务信息。信息处理量大,容易出错,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在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来实现水泥销售的自动化管理。 1.1 本课题(项目)的意义 对水泥销售业务的客户、入库及发货、检验出区、开票、资金及账务等日常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来完成各种业务的输入、查询和报表打印及账务核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1.2 本项目的目标与任务 1.2.1 数据管理和维护 1)信息入库(客户信息、开票信息、入库信息、化验室出区信息、提货记录)。 2)数据维护(包括删除和修改数据)。 3)系统设定(包括备份数据、初始化数据、接收数据等、账号管理、密码管理等)。 1.2.2 数据信息服务 1)数据查询(月提货明细、办事处应收账款及尚欠数、办事处水泥销售平均价格、办事处水泥销售及资金回笼、销售流向表、应收账款、开票量、尚欠数、客户、提货记录、资金记录、业务员个人、查询减帐明细等)。 2)报表打印(销售日报、水泥销售开票统计月报、尚欠数明细表、客户明细表、应收账款明细表)。 2 数据库设计 2.1 需求设计 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数据库及系统的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最困难、最耗时的阶段,需求分析决定了数据库设计是否合理实用。 2.1.1目标与任务 通过深入详细地了解财务、销售、化验室和发货车间的业务流程,明确用户的各类需求,完成了流程再造,确定了新系统的功能,建立起了数据字典。 2.1.2 业务流程 1)所有的客户在发生业务前都要在销售公司电脑终端前建立详细的客户信息(为客户建立唯一的代码)。 2)财务科办理手续: ① 现金客户:开票人员调出客户的唯一代码和客户名称,录入提货名细打出发票,出纳收到钱后,盖上发票专用章并激活确认该记录。 ② 合同赊销客户:财务人员根据赊销审批单录入赊销数量、单价,财务主管激活并确认该记录。 ③ 其他情况基本类似。 3)化验室在电脑终端前根据水泥质量、数量情况输入当天可以发放的区号、编号。发放车间在自己的终端前只有化验室输入的区号、编号是可选的。化验室这时就完成了他的出区。 4)发货车间: ① 库房管理员实时的录入水泥入库信息(包括类别、区号、编号等) ② 发放人员在电脑终端前调出该客户开票信息(这个信息是可见不可改的)根据客户的要求输入提货信息,打出提货单。(只有到销售建立客户并到财务办理手续并且输入的提货量只能小于或等于开票量时才能打出提货单)打出提货单同时系统自动核减开票量,自动按照区号、编号核减库房的水泥库存,这样就能实时的反映客户和水泥库存情况。 ③ 如果该客户开票量为零了,发货员是打不出提货单的。现金客户要再交钱开票,合同赊销客户要把前期拉走的水泥款结清并由财务人员根据赊销审批单为其再输入提货量。把手工的写条发放,改为用计算机来进行控制发放。 所有拉袋装水泥车辆的信息(车主、车号、驾驶员的驾驶证号等)都要输入系统,提货单上要反映这些信息。 5)数据查询:各种各样的数据存放在后台系统数据库里,管理者只要输入条件,马上就能找到需要的数据。使管理者能实时、动态地了解本单位生产经营状况。 2.1.3 数据流程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的关系,此系统主要是销售、财务、化验室和发货车间人员进行各种业务的处理,以及查询统计工作。 2.1.4 数据字典 通过在数据流程图中选取中层数据流,并对各个元素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2.1.4.1 数据项 略,见表1数据结构的组成段 2.1.4.2 数据结构 2.2 概念设计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是以需求分析中所识别的数据项、设计任务和当前的业务操作流程与策略为基础,确定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准确描述此系统的数据状态和信息结构,建立一个独立的DBMS高级概念模型。 2.2.1 概念设计任务 识别系统中的实体及属性、关键字,识别实体间的联系,利用E―R图来描述系统相关实体、属性及关系,从而达到建立良好的数据模型的目的。 2.2.2 E―R图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我们将统数据库实体划分为客户实体集、现金开票实体集、合同开票实体集、出区实体集、入库实体集,提货实体集、车辆实体集各实体集里还包含不同的实体。 2.3 逻辑设计 通过优化概念结构并转换为对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2.3.1 逻辑设计任务 将E-R图表达的实体及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通过为应用程序建立专门的视图来访问数据表。 2.3.2 关系模式的设计 以客户信息为例:表略,参见表1数据结构客户信息。 2.3.3 视图的设计 为数据查询建立视图以客户开票查询为例:表略,参见数据结构客户信息。 2.3.4 功能模块设计 将水泥销售管理系统业务分为六个大的模块:信息录入、数据维护、数据查询、账务核减、报表打印、系统设置。 2.4 物理设计 2.4.1 物理设计任务与目标 为关系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来确定存取的方法和存储的结构。 2.4.2 索引存取方法 为了提高数据查询的速度,对客户信息、开票信息、提货信息中的客户编码建立索引;根据查询方式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索引。 2.5 数据库实施 根据关系模式建立基本表、视图和索引,并完成存取过程的设计。 3 结论 本系统把目前水泥销售的过程中的手工传递变成网络传递,依据水泥销售发放业务及水泥账务核减业务流程设计的,是基于微软的SQL SERVER 2000建立的,把水泥销售的日常管理工作实行计算机统一管理,来完成各种业务的查询和报表打印及账务核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浅谈企业销售管理 【摘 要】销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销售,才能实现市场价值。如果不能有效地销售产品和服务,就难以为下一个生产经营循环筹集足够的资金,企业将无法生存。因此销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对销售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重点分析销售管理过程中人员的激励和销售绩效的评估,最后就国内企业销售管理的现状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企业的销售管理有所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销售管理;对策;人员激励;绩效评估 一、国内企业销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销售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 绩效考核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则会挫伤员工,给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例如由于评估标准不明确、评估过程不诚实等原因而导致的评估失败和由于反馈渠道不通畅而导致的绩效增进失效等等。还有比如各销售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绩效发放有差别时,部分销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受到一定的打击,比如因地区差异、队伍基础等引发的绩效差异;以及考核只看数据,不考虑销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自身工作努力、积极性等因素,使基层在工作中只注重短期效益,没有长期发展的思路。 (二)激励政策目光短浅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销售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都倾向于短期激励。激励机制的缺陷导致目前市场上销售人才流动频繁,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 1.金钱激励为主忽视内在激励。 对于销售管理人员,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现金报酬计划,一般为:基薪+补贴+以销售额为业绩的风险工资+奖金。企业更多的是以高额的奖金来激励销售管理人员。这种缺少内在薪酬的高额现金报酬计划可以吸引人才,但却留不住人才。原因是高素质的人才既重视现金报酬,又重视个人发展、成就感等内在薪酬。 2.不健全的年薪制。 对销售管理人员来说,年薪制是一种比较好的激励机制,但一定要和长期激励机制结合才能克服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理想的激励效果。而目前我国企业实行的年薪制在实际操作时一般是先定一个总额,然后再进行切割,通常是一半为基薪,一半为基于销售业绩的风险收入,这种激励机制虽然将收入与业绩挂起钩来,但它更强调的是销售量指标,这会使得销售管理人员更注重短期行为,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销量,销售人员会向经销商承诺一些无法实现的条件,引发销售渠道的冲突,影响公司的形象和整体销售计划。 (三)未给销售人员规划广泛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占据的一连串不同职位而构成的一个连续的终身的过程。它是从参加工作开始依次从事的所有工作活动与经历按年顺序串接组成的全过程。由于企业对销售类员工业绩评价只注重当前效益,使得销售类员工流动性强,再加上有些销售类员工只是把销售这一工作作为人生的一个过度,这些都使得企业在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上很少花时间进行规划指导。 二、对销售管理人员的激励以及销售绩效考核的建议 (一)对销售管理人员的激励建议 1. 实行全面薪酬战略。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整员工的行为,使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要求尽可能吻合,使员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企业的目标。由于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也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而销售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一份子且在企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销售管理人员应实行全面薪酬战略:即满足和提高销售管理人员的内在薪酬,增强他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并提高其忠诚度;同时,通过评价销售管理人员的业绩,确定销售管理人员的风险收入,并与延期支付与奖金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内外两方面共同作用就能更好地调动销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竭尽所能。 全面薪酬战略是根据组织的经营战略和组织文化制定的全方位薪酬战略,着眼于可能影响企业绩效的薪酬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对于组织战略的支持功效。全面薪酬战略将公司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股份奖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开支。内在薪酬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培训的机会,具有吸引力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等。 2. 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机制。 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机制,为核心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职业生涯意味着向上的动作和个人抱负的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员工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该帮助员工做好这一规划,使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员工的职业理想。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企业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让核心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对销售绩效考核的建议 1.熟知销售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销售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员工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群体,有明显的特点。工作时间自由,独立进行团队管理的时间多。工作绩效可以用具体成果显示出来。工作业绩的不稳定性。对工作的安定性需求不大。销售管理人员的管理具有松散管理的特性,希望工作制度富于弹性,能够给他们较多的自由,希望得到独立行事的机会以证明自己。销售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行为必须用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来约束才能得到规范。销售管理人员独立开展销售工作,管理人员无法全面监督销售管理人员的行为,销售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管理人员愿意怎样付出劳动和钻研销售,我们很难用公式化的硬性规定来约束销售管理人员的行为,只有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能真正规范销售管理人员的行为,使销售管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销售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2.销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 绩效考核需要目标。销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业绩考核。工作业绩的考核是考核的核心,既要考核量的方面,即完成工作的数量,也要考核质的方面,即完成工作的质量,还要考核其在工作中的自我改进和提高的程度,如年度增长率;第二,能力考核。能力考核是对销售管理人员从事工作的能力进行的考核,一般来说,能力的内容包括理解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第三,工作态度考核,工作态度包括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责任感等。 3.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销售管理人员的个人学习、综合素质、执行力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难以量化,故采用定性考核的方式。绩效考核中定性考核会影响到任职留存问题,但不计入考核分数的计算。业务指标、管理指标考核采取量化评价形式,这也便于管理人员在自评的基础上对考核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4.明确评价方案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人。 考核方案对各项考核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人作了明确规定。如规定由总经理室负责方案的解释;数据提取以各分公司财务出具的为标准;人力资源部负责定性考核等。各项考核主体明确,责任落实到岗,工作分配到人,有利于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考核任务。对于绩效考核对象来说,就考核中的疑问,可以向相关负责人及时反馈;对于上级部门来说,如果考核中出现了舞弊行为,也便于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对我国企业销售管理相关的其他对策建议 (一)要注意对客户关系的管理 目前竞争激烈并且在产品不容易差异化,如果昱客户有更多情感联系时,那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关系管理是超出对商品本身价值的主客观评价之上的客户对产品的坚持和忠诚。在个人关系起作用,或者客户因惰性而习惯于与同一商家交易时,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和品牌差异化很难实现并长期保持,使得关系价值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这是目前各商家竞相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动因,一线的销售人员要学会这点。 (二)对于销售人员解聘要注意的问题 在人员解聘以前,主管应分析销售人员长期低绩效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能通过培训等提高能力,通过激励激发潜力的销售人员,应尽量予以保留,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工作支持。在各种旨在提高绩效的努力均无效的情况下,销售组织应提供明确的长期低绩效且挽救无效的证据,解聘低绩效人员。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对现代生产企业销售管理特点的几点认识 摘 要:在生产企业中销售管理工作是企业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一个生产企业来说如果能把销售管理工作做好,那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并有更多的机会树立品牌。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对现代生产企业销售管理工作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平常的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生产企业;销售管理;认识 对生产企业来说完成销售目标,使销售活动能够稳定顺利地开展就是销售管理工作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企业将会利用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分配企业的各种资源。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销售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销售管理的特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如果将这些特点把握好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作用。 1 销售管理的意义 1.1 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成功地销售出去获得盈利。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那么企业所做的工作都将变成无用功。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销售工作是整个企业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工作环节,而销售管理则可以说是整个销售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算再好,但因为缺乏良好的销售管理导致客户拿不到,那么产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而企业也无法从中获利。 1.2 销售管理的水平决定企业的命运 企业的命运关键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而盈利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产品卖出去。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销售管理,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长此以往的话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甚至倒退。而对于销售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来说,他们的产品更加容易被客户和消费者看中,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从而使得企业的效益不断提高,加快资金的流动,使企业下一阶段的生产和经营得到充分的保障,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使企业做大做强。 1.3 销售管理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一般来说为了树立品牌,企业会投入很大一笔资金来对产品进行包装和广告宣传,但是,销售管理则是保持品牌形象的关键。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较高,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在广告包装上的费用,而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低,那么无论这个企业投入多少资金来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这个品牌总是会很快的消失在消费者的视野之外。所以说销售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良好的销售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更快地盈利,更是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2 生产企业销售管理的内容 2.1 销售计划的制定 计划是销售工作的基础,其中制定销售计划、销售预测和销售预算都是销售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同时销售计划也是销售管理的重点。销售管理的基础就是建立在销售计划之上。销售计划同时也是销售管理工作核心,一切的销售工作都要以实现销售计划为目的,围绕销售计划来开展。 2.2 销售组织的构建 企业在有了详细的销售计划之后就应该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专业的有足够能力的销售组织。销售组织的主要工作则包括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者心理、分析竞争对手策略、向客户推销产品,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销售组织应包括市场部、销售部和客服部等部门,各部门同时运作,各司其职。市场部树立企业品牌,把握好市场的龙头,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销售部卖出商品收回资金,将产品送到客户手里。客服部则处理售后问题或回答客户的疑问。 2.3 分销管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分销将成为企业的重要销售模式。分销模式投入小效率高,因此很多的企业都会选择分销这种销售模式来卖出自己的产品。分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国内外的生产企业每年都在分销管理上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实验,而且不同的企业在分销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不一样,这也导致了不同的企业都要找出一个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正因如此分销管理也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的重点工作。 3 销售管理过程特点 3.1 销售管理过程的职能循环 在销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许多的管理职能其实都是在不停地循环。从销售计划开始到完成销售计划,每一种不同的职能都是在为下一部分工作做好准备,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但是各个职能之间的联系却又十分紧密,从而共同发展,为企业创造效益,共同推动企业的进步,使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3.2 生产企业的销售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是销售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销售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制定销售计划、如何选择渠道模式、如何建立销售组织、如何对客户、经销商、加盟商和直销商进行管理、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这些方面上都体现了科学对于销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销售管理的科学性也就在于此。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销售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了解法律、财务、经济等专业的知识,这也体现了销售管理的科学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产企业的销售管理有着许多特点,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认真体会销售管理对企业的意义,加强对销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让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快更好的到达客户的手中,为企业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胡建伟(1981.12-),男,浙江丽水莲都区人,丽水市锐新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大专毕业,在职攻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生产销售管理。 企业销售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 [摘 要]近几年,我国的医学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事业也随之发展。医学药品事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事业。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事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医药企业;信用管理;销售管理 信用是一个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在医药企业的经营之中,信用销售管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为了避免账款回收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多数采用现货现款的交易方式,或者是先付款后交货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对新产品的推广有所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种经营方式与我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不相符,进而对我国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有所影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医药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销售管理。 1 我国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医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功能,甚至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管理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和涉猎。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没有理解信用管理在一个企业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医药企业之中,多数管理者缺乏信用管理的意识。由此,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无法有效地利用企业信用进行市场的开拓,导致医药企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1.2 不能准确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效益实现 如果企业实行信用销售,那么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和物流不相符的现象,致使企业无法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并且使产品销售所消耗的资金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充,最终导致企业在这项交易之中投放新的资金,影响企业的利润。虽然信用销售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利润,但是其并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增加,通过赊销方式所带来的收入,是以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而获得某些虚拟的资产,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收入与利润的提升。 1.3 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其对企业信用管理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部门。部分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职责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进行管理,有些企业由销售部门承担、有些企业由财政部门承担。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管理,进而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销售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加强企业的业绩,而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企业的资金流量,其对客户的信用背景并不重视,进而无法准确地判断交易中所存在的风险,导致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产生工作活动上的冲突,致使销售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促使企业信用销售管理质量下降。 1.4 对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有所缺乏 对客户的信用档案缺少了解会使公司出现诸多问题,总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业务人员没有对医药零售药店的客户进行相应的调查,对其资信状况并不了解,可能出现企业在收账的过程中发现该药店已经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资金无法回收;企业对赊销客户没有充分的了解,如果销售人员没有合理全面地进行工作的交接,那么很容易出现赊销客户查询不到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账款无法回收;面对数量庞大、关系复杂的信用客户,有些企业在核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并且无法及时发现这种错误,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收款的动态和债务企业的营运详情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人为坏账的出现,为企业带来损失;如果追回、索要应收账款的相关凭据出现丢失、散落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收回应该收取的账款,并且只能收回部分账款。或者有一部分账款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回收,然而由于凭据的缺失,没有足够的证据,进而导致账款无法收回,最后为企业带来损失。 2 建立有效的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机制 2.1 加强医药企业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是企业建立有效信用营销的基础。企业之中,信用管理部门相当于财务部门,其都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为了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可以由企业的总经理直接领导。从事信用管理工作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要求信用管理的总负责人具有扎实的信用管理知识,熟练的信用销售技巧,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内勤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管理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信用分析;外勤人员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能够依靠法律知识进行符合要求、具有效率的电话催款、商账催收等业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诸多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辅助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 2.2 完善对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 完善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是医药企业提升信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企业需要执行相应的信用政策,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 通常,按照销售渠道的不同,其可以分为五类:企业直接对客户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再通过医药批发商、零售商,最后销售给顾客。根据这五种分类,企业可以对医药的批发商、零售商、商以及物流配送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信用档案管理。 根据营销管理可以分为两类顾客,一种是普通客户,另一种是核心客户。其以“二八”原则作为基本的划分标准。具体来说,如果80%的客户实现了20%的销售额,那么这种客户就是普通客户。反之,为核心客户。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地域或省份进行划分,或者根据客户与企业之间合作时间的长短进行划分。 完成客户的分类之后,企业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其需要收集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首先是客户的基本情况――法人代表的相关信息、企业的注册信息、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内容;其次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政状况,尤其要对该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的信息加强了解;最后就是对本企业与对方公司的合作情况的了解,其中包括双方的合作时间、合同内容、结算方式、付款进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进而对合作方的品德、资本、能力、条件、抵押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地判断。 除此之外,在进行企业信息归类管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尤为重视。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零售商对顾客进行销售的这项销售渠道之中,零售商大部分为医药店或者医院。如果零售商为医院,并且这个医院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仅根据上述三项内容进行判断,因为这类医院经常会进行长期且大量的医药企业货款的占压,用这种方式减少医院从金融企业中的贷款,进而减少利息费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院院长会在几年内进行更换,而新院长常常会以各种借口对上一任院长所欠下的货款进行拖欠,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增加收账费用或者导致收账困难;另一种情况就是医药企业与将要进行制度更改的药商进行交易,这其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性质的药品批发、零售商都需要进行制度的更改。如果医药企业对药商需要改制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其需要加快催款的步伐,避免改制后货款的拖欠;或者用仓库中的过期药品进行抵账。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回收账款困难,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2.3 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程序,加强对日常应收账款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符合操作的工作程序。为此,可以建立三段式的管理,也就是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有效的事前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拖欠风险的发生,实施事中控制能够避免部分拖欠的情况,事后控制可以挽回拖欠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全面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坏账。 日常收账的管理也是企业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产品销售给客户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那么企业就无法完成经营周期,进而导致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润,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4 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 销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账款的追收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销售人员能力的培养,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为此,企业需要将回收率和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进行捆绑,从而促使销售人员更加积极地做好回收账款的工作。在考核指标的创建方面,其需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销售额;另一方面是坏账的情况。其有特定的计算公式: S=S1-(B-S1×b)P 公式中的S代表着考核销售人员的基本标准;S1是指销售人员为企业创造出的销售额;B为坏账额;b代表着企业销售额中可以出现的坏账比例;P代表着公司在纳税前所获得的利润。该考核指标的创建思路主要是根据销售人员为公司带来销售额的过程中产生的坏账,扣除公司可以产生的坏账额之后,再除以企业在纳税之前所获得的利润,进而得到考核所需要的结果,在销售人员的销售额之中,应该将这个结果扣除。以此作为考核销售人员的基本指标,在销售人员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丰富销售人员的实践经验,提高销售人员的应变能力,进而带动企业账款的回收,确保企业的利润。 3 结 论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加强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有利于企业对风险的规避。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销售管理制度,加强账款的回收,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图书馆工作论文:论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 民族文献不仅仅在民族地区是有意义的工作,在民族杂居地区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族文献工作,不仅仅在民族地区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在民族杂居的地区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工作量;民族文献工作,民族杂居地区的图书馆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一样有跃马驰骋的疆场。 一、提高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对民族文献工作的认识 有些工作和生活在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的同志,对民族文献工作有一定的偏见。他们认为、这项工作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事,自己这里没这个任务;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有工作可做,自己这里没工作可做,由于存在这种错误认识,面对自己身边的大量民族文献工作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职的行为。 在内蒙古自治区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古往今来,蒙汉两个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政治上的变革和自然生态不平衡的冲击。为了生存的共同利益,结成了亲密的兄弟般的关系。当然,有阶级斗争,也有兄弟之间的历史误会,有战争、有流血、有吞并、有迁徒,但更重要的是民族和睦和中华民族的自立和统一,历代的史官和稗官有意或无意地记录下来这些史实;历代的文人学者有意或无意地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抒发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历代仁人志士商贾小民在生活中、斗争中、交往中留下的片言只字的记录,无论蒙族人还是汉族人,无论蒙族文字还是汉族文字, 都给后代人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民族文献。同时,由于朝代兴替、战争流血、自然灾害侵袭、经济文化交往和蒙汉联姻等等社会和自然原因,历史上的民族地区和蒙汉杂居地区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只具有这个时期的界线和含义。费孝通教授认为:民族,实际上是长期由原有语言、文化不同的共同体逐步混合而成的, 所以我国各民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1986年第2期)。因此,民族文献并非民族地区才有,蒙汉杂居地区也有;民族文献工作并非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才有工作任务,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提高对民族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责任感,解放思想,看得深一点,想得远一点,做得细一点,只有这样,工作任务才会明确,工作范围才会清楚,工作方法才会得当。 二、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工作的特殊性 上面所谈的是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在民族文献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任务,这是二者的共性。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区别,如果把二者等同起来,显然是不顾事实的瞎说一通。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探讨一下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工作的特殊性,我个人认为,有三个特点、即:分散性、交叉性、多样性。 1.分散性。由于历史迁徒等方面的种种原因,蒙汉杂居地区的民族文献比较分散。有的经过搜集已保存于当地图书馆、档案馆、文管所和资料室,有的还流散在民间的农牧民手中,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比较珍贵的民族文献,由于没有被发现,作为废纸或一般性待处理材料堆积在图书资料部门以外的其它系统的仓库里。另外,有关民族文献的一些资料,文字不多、篇幅不长、印刷不精、装帧不美,或者夹杂在其它资料之中,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把这些难得的民族文献作为民族文献对待。 2.交叉性。我所说的这种交叉性,主要是各资料之间的交叉关系,因为历史形成的各种原因,一个民族的文献资料并不一定就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不一定局限在本民族的著作中。就是说,蒙古族文献应从广义上考虑。蒙古族学者的著作是蒙古族文献,汉族学者论述蒙古族问题的著作也是蒙古文献,而其它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在交往中论及有关蒙古族的资料也不失为蒙古族文献的珍品。我这种提法是从蒙古学的整体性考虑的,荒谬之处欢迎专家和学者指正。 3.多样性。也就是文献资料表现形式上的千姿百态。蒙古族文献大部份是使用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但非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与蒙古族有关的资料,用其它少数民族或汉族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也应视为蒙古族文献,这是说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再谈谈资料的出版形式。印刷型(木版、石版、影印、铅印)是蒙古族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其它如手抄本、鎏金藏经等也应同样视为蒙古族文献。 我总结的这三个特殊性都是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比较而言的。不是说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说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在民族文献工作中这三个方面特点比较突出。如果我们承认这三个特殊性,我们的蒙古族文献工作就需要在搜集上体现广泛性,在整理上体现深刻性,在保管上体现联系性。 三、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 如果我们提高了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对民族文献工作的认识,摸清了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的规律,那么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不是没有事做,而是有大量的事做。下面,就自己想到的谈几点看法: 1.收集历史文献。历史上形成了历史文献的散失,因此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有一个收集散失在民间的民族文献问题。在收集的具体方法上,除征集、交换之外,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种工作,①复印有关本地区的民族文献;②影印部份比较珍贵的、与本地区关系密切的民族文献;③修复本地区民族文献的珍本、善本、孤本;④编制书目,进行书目交流和联合目录工作;⑤摘录与本地区有关的民族文献的内容;⑥减轻库存容量,把有关本地区的民族文献缩微贮藏;⑦鉴于某些民族文献复制、复印价格昂贵,但又不可多得的情况下,建议出版部门在出书时不要满足于陈列本、库藏本(即保持原版面貌的样本),是否考虑出版部份民族文献的铅印简装本,如中华书局出版简装本二十四史那样。 2. 征集现代文献。向当地党、政、军、人民团体、企事业和学校广泛征集有关民族文献的现代、当代资料,然后分类汇编整理保存。不要轻视当代资料,当代资料的积累就是为今后的历史文献打基础。 3.把民族文献工作与地方志工作结合起来。在蒙汉杂居地区,我认为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是同胞姐妹,二者既有相互关联的内容,又有相互区别的特点。因此,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应当与当地地方志部门、档案部门建立经常的联系,进行资料收集等方面的协调工作,通过分工合作,把当地的民族文献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4.民族文献的珍善本、孤本调大型图书馆保管,起码应调中型图书馆保管。大中型馆保管条件好,而且也能使这部份资料充分利用,发挥更大作用。大中型馆可把这部份珍贵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提供给小型馆和其它研究单位、个人,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搞点民族文献复印、复制以及编译、咨询等工作。 5. 开设民族文献室,建立民族文献库。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有这方面的任务,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有条件的,也应当这样做,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专设蒙文书库,民族文献室和民族文献库要指定专人负责,条件较差的图书馆也可以库、室合并,或者设民族文献专架。 6.开展用民族文字的民族文献著录工作。并把民族文献的著录向文献著录标准化靠近。这样,有利于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文献的利用。同时,对某些民族文献来讲,用民族文字著录可以体现这部份文献的丰韵和特色。 7.培养民族文献专门人才。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要做好民族文献工作,有的馆可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管理人才,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从目前来讲,靠学校培养分配,中小型馆没多大指望。还应以就地取材,就地培养为上策。在馆内人员的业务定向培养上,可指定负责民族文献的同志多学点民族学、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方志学,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民族文献工作基础知识,能够胜任工作,把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提高一步。 图书馆工作论文:改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中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征集、整理、利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 大中型图书馆要想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独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有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地方文献则是体现馆藏特色资源的一项重要标志。如何在新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地方文献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地方文献工作的不足之处 1.1缺乏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全面掌握,征集工作力量单薄 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两个本质特征,即地区性和资料性。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由于地方文献资料的庞杂和不规范等特点,一些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还未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在措施上健全,对文献资源没有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调查,对外不了解出版发行动向和渠道,对内没有形成专门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文献征集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资料来源多靠少数人员在外奔走收集,一般所获得的文献偏于零碎分散,在庞大的地方文献出版物面前显得势单力薄;没有进行专题资料的地域横向比较,导致一些重要的行业统计资料没有及时查漏补缺,时过境迁而成缺藏;文献的搜集局限于以种、册为文献单元处理,而大量的内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报刊上,大多数馆尚未注重搜集整理这方面文献。这使得在对地方文献馆藏进行评估时,既缺乏系统、宏观的认识,又缺乏深入、微观的了解。 1.2整理工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1)分类编目是揭示各类文献的首要方法。大多数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通用《中图法》。由于地方文献多属非正式出版物,内容广泛,类型多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中图法》主要按知识的学科体系分类,不适应地方文献的分类要求;而且对所属各学科的地方文献没有归类说明;在实际类分中,还有些类目概念模糊,使一些地方文献无法准确归类。如《岳阳说古》一书,内容反映岳阳历史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传说和演变,可入K29文史类,也可入K92地理类。其它如史志和史料(K25与K29);史志史料和革命史(K类和D类);地方简介与地理名胜(K29与K928),都存在内容交叉、类目概念模糊的问题。致使分类人员无所适从,有时甚至只能“跟着感觉走”,造成类分不一。 (2)主题标引不完善。虽然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计算机编目,同时进行主题标引,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主题标引不准确,内容揭示不全面,一些地名主题和团体主题没有反映。读者不能从多主题途径查准查全文献资料,以至影响了文献的利用率。 (3)征集整编环节缺乏衔接。由于征集到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均由采编部统一验收分编,这部分文献资料内容繁杂,书型不一,又没有在版编目和任何其它数据参照,加工起来比较繁琐,使得这些文献资料不能随到随分编,及时加工入库。 地方文献除了明显的地域性和文献性之外,还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各种年鉴和统计资料,是读者查阅利用的主要对象。而目前从征集到流通一般相距半年以上,造成读者不能及时查阅利用,影响了资料的使用价值。另外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由采编部统一支配,征集人员无权直接面购,对提供的出版信息不能及时采购到位,加上采购人员对地方文献工作熟悉和重视不够,对地方人物缺乏了解,使得部分地方人物资料和地方史料未能系统收藏。1.3开发利用缺乏力度 目前各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大都重藏轻用,大部分书籍搁在书架上,造成库房紧张和增加保管工作量,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整理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除了首都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少数馆外,其它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借借还还上,坐等读者上门。由于地方文献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各种专题目录,缺乏外向开拓型的措施和行动,缺乏对地方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缺乏对开发利用效果的反馈研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不系统,缺乏专业深度和历史衔接,工作在浅层面上运行,大大削弱了各馆地方文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利用率。 2改善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 2.1地方文献工作应成为提升图书馆整体品质的重要管理工作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是馆内各方面的支持和协调,图书馆领导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地方文献工作列入重点业务工作范围,明确搜集范围和搜集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远期、中期。近期工作计划,经常检查、监督执行。 2.2知己知披,加大征集工作力度和投入 征集工作是一项繁杂、艰苦、长期的“燕子衔泥”式的工作,需指派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了解出版发行动态、有公关能力和责任感的人员负责,多方面入手,如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消息、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本地内容的出版物,及时同书店和有关作者和相关人员联系预订或购买,尽量争取地方志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政协文史委员会、社科联;科协和文联、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等的支持,采取发函征集、上门征集、委托征集、举办活动征集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对于内部出版物,需“脑勤、腿勤、嘴勤”,花大力气征集。此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力度: (1)开展社会宣传,增强人们对地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社会上对图书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借书还书”上,许多机关,科研单位对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的职能意识欠缺,甚至毫无概念。虽然各省一级政府均了征集地方文献以及出版物呈缴制度的文件,但影响不大,还须靠我们利用报刊、电视、电台、互联网等一切可行的传播途径进行宣传,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地方资料或提供线索,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督促执行。 (2)建立征集网络。建立省、区级地方文献收集和协调中心(纵向为地、县图书馆代征,横向以行业主管为龙头),与本地区有关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形成征集网点,还可聘请业余征集员,代征资料根据其价值应给予代征人员适当报酬。 (3)举办有关展览。实践证明,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既是宣传馆藏,推荐文献,又是征集地方资料的有效途径。 (4)对本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派人专访,取得文献。 2.3强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实现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 目前大部分馆采用了ILAS系统并在此平台上建立中文图书数据库。地方文献书目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深度加工,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着重用主题词标引,以凸显地方文献的多重主题特点,准确全面揭示文献的内容,挖掘馆藏地方文献 资源的潜力。通过数据库建设,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有了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进而有的放矢的合理布局地方文献资源,实现跨层次、跨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在高起点、高层次上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2.4开发利用地方文献 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既要重视“藏”,更要注重“用”。“藏”“用”相结合,立足于“用”,要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本地域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设法改变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而要采取更积极的模式,做好社会需求调研,找到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切人点,让地方文献拥有更多的读者。 (1)整理和编制专题研究书目。地方文献阅览室主要是提供二、三次文献或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主要手段,专题研究书目是读者利用文献的门径,数据库建成后,可从分类或主题途径,析出多个专题书目,如自然资源、物产、旅游、风俗民情、文化、教育、名胜古迹、人物传记、史料等等。还应搜集整理分散在其它综合性出版物中的地方文献,编制专题篇名索引。除建立书目数据库外,还可以建立全文数据库、图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等,使地方文献信息的检索手段科学化。并逐步把旧地方志、族谱、旧平装书内的地方资料以及地方报纸、期刊等所有地方资料书目数据全部集中,编制馆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为地方文献网络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编制地方文献不定期刊物和专门网页。为扩大馆馆藏地方文献的传播区,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地方文献部可编制不定期刊物,介绍馆藏及新入藏的地方文献、编录成果等,还可登载一些读者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心得、意见等,此刊以内部赠阅形式为妥,花钱不多,而能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此刊的内容也可同时制成网页链入本馆主页。 (3)与有关机构建立较稳定的地方文献交流和相互补充的协作关系。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互为因果而价值循环递增的一种活动。与有关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特别是与政府有关机构和政策研究室建立起专人专题定向联系。既可为其提供已有的文献,又可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文献,真正起到“资政”的作用。还可与有关大学和其它学术机构建立特约专题服务,提供二、三次文献,既有利于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学术索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宣传。 (4) 积极向各公共媒体推荐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地方文献资料。关注不同时期的不同宣传重点及时向报纸、电台、杂志等推介相应的地方文献,主办不定期地方文献专题讲座,以提高广大群众对地方文献征集和保存意义以及综合利用的认识。 2.5稳定队伍,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地方文献的不规范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环节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索质(包括业务索质和思想索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各个岗位必须配备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适合的业务人员;其次应该保证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频繁更替;第三须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更新知识结构,以保证业务工作的延续性和开发利用的深度,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应具备一般的图书情报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收集和整理文献,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图书馆工作论文: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摘要: 文章通过介绍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网络化服务的情况,从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和馆员三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高校图书馆 考察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深刻。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高速度的信息传递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查询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以及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图书馆的传统模式,致力于营造以知识导航为服务观念的发展环境,不再只局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 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我馆在1991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大部分馆藏书籍和期刊回溯数据的建库工作,后来采用深圳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的自动化管理,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到所需的书刊资料的存放和借阅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编书刊可以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编目的格式整齐规范。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南、北、珠海三个校区图书馆数据合并,统一使用深圳图书馆的ILASⅡ系统进行管理,成为CALIS 华南中心书目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国内外书目数据资源共享。本校读者可以在网上查寻三个校区的图书馆资源,三地图书馆通借通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了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服务的理念。图书馆业务手段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日趋全球化。引进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加快信息服务进程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在医学图书馆,期刊在众多种类的文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技术、新成果大多首先在期刊上发表,据统计,80%的文献信息来自于期刊。期刊是医学图书馆中最活跃的因素。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以及馆际互借服务等工作都是以期刊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对象的。但是,由于期刊(尤其是外文期刊)的涨价幅度大与图书经费短缺的矛盾,外刊订购的品种每年都在递减,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要求。为了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馆藏期刊的作用,我馆很早就引入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美国的MEDLINE 光盘数据库,并且免费提供给读者使用,这大大的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并且质量非常高,真正确立了我馆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在2001年合校后,我馆的馆藏资源得以不断完善,自动化建设和网络服务水平也有了提高和改善。近几年,我馆先后引进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SCI 、SPRINGER、OVID等电子数据库,还不断在购买国外的医学数据库,馆藏重心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转移。据2003年统计,我馆的医学数据库有28个,合校后引进的医学及其他学科数据库增加到64种,期刊全文型数据库有13个,各种可供检索利用的电子期刊的种类迅速增加,在国内高校医学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读者通过网络可获取的医学全文期刊超过2000种,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各领风骚。这些数据库更新速度快,收录期刊全,如美国著名的Elsevier Science出版公司就有1200种的全文学术期刊,多种检索入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方便而快捷。通过引进综合性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本校校园网的用户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使用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也解决了因书刊价格不断上涨而经费短缺停订书刊的实际问题,使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产品成为获取信息的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 另外,图书馆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导航服务、网上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例如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医海导航”栏目,对医学资源网站和医学信息资源建立链接,并提供网上电子期刊的网址;用e-mail、留言板等形式接受参考咨询,传输检索结果,解答有关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的问题;提供下载申请查新的表格;向读者推荐使用新购买的数据库;征集读者对图书馆的建议或意见;图书馆的新闻和通知等等。最近,参考咨询部又向读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实时解答读者的疑难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和网上参考咨询工作、网上教育的开展,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使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在时代的潮流中显示出其重要性。为此我馆还专门成立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在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对学生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们的文献信息获取、识别、接受和利用的能力,使其在今后 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中游刃有余。除此,参考咨询部定期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用户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各附属医院员工,介绍馆内现有一些光盘和电子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各种数据库的特色及其检索使用方法,介绍网址的搜索方法和文件下载的方法,对网上检索工具进行评估,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水平不断提高,反过来对图书馆用户教育和参考咨询服务要求也更高,这样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和用户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馆开设了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每周60小时向师生们提供馆藏书目数据、光盘数据库、引进电子资源和联机数据库的检索和利用以及INTERNET信息浏览等服务。电子阅览室投入使用后,利用率非常高,2002年一年就接待读者超过5万3千人次。 三.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桥梁、导航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才可担任起“信息导航员”、“网络咨询员”等新角色。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馆员可通过在职进修﹑报读学位﹑学术研讨会议﹑讲座﹑短期培训等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只有拥有这样一批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网络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还具备获取、组织、传播信息能力的新型图书馆员,图书馆事业才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及其馆员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将成为高度发达的信息集散地,图书馆必然将朝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图书馆工作论文: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搜集与利用工作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地方文献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日俱增,成为图书馆完善藏书体系、丰富文献资源、形成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系统地搜集和合理地利用地方文献,不少市级公共图书馆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相应的良策。缘此,本文就如何搜集和利用地方文献谈点浅见。 一、求“尚方宝剑”重自身建设 馆藏地方文献是市级公共图书馆利用文献资料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前提条件。地方文献利用的深度、广度和产生的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藏地方文献的质与量。因此,加强地方文献搜集,发掘地方文献源流,充实和丰富馆藏意义重大。 客观上说,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治、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设,需要地方文献为之服务;地方领导决策、制定长远规划,也需要地方文献当参谋。只要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有成效,必然会引起领导重视,得到支持。如江苏盐城市图书馆、山东淄博市图书馆积极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建设服务,及时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井明文规定地方文献由图书馆负责搜集,要求市内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编印出版的图书、论文集、杂志、地方志、地方名录、地图、报纸,以及未正式出版而汇编成册的重要会议文献、各种内部参考资料都应向图书馆提供样本,优先保证其入藏,建立了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从此该两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有了很大起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各自都建立起地方文献的专库。可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上不能眼光只盯在向上伸手要钱上。争取政府的支持,得到政策的实惠更具有实际意义。 当然,搜集地方文献仅仅依靠“地方文件”的威力还是不够的,“地方文件”只是一个良好的外因条件,且受到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因为地方文献搜集不但有历史的上溯性——从古至今;还有现实的广泛性,搜集范围遍及各地。这些都是“地方文件”难以提供保障的。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级图书馆实际收藏量与应收藏量相距甚远的状况,立足点仍应放在自身建设上。首先,要提高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工作意义和工作的认识,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行动上给予支持。要制定具体的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近、远期规划和目标,把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作为藏书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藏书建设的始终。要重视地方文献的特殊性,正视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文献中利用率高,社会影响大,市场需求广,直接服务多的现实,给地方文献工作定位,组建独立的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建立地方文献典藏库和地方文献阅览室,改变目前大多数馆未配备地方文献工作专业人员,工作元计划,无明确目标,藏书分散管理,难以形成系统的状况。 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以征集为主,以选购为铺的方针,克服以往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习惯于等书上门和期望收藏者无偿捐赠的消极做法,实事求是,征购结合。要注意捕捉信息,加强与出版界和收藏人士的联系,舍得花精力和经费,保证各类地方文献能及时地得到补充。我馆在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注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征购结合,收到良好成效。如本地藏书家孙金振先生,是我馆的老读者,临终前表示愿将所藏古藉(其中许多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无偿捐给图书馆。我们就积极助成此事,利用新闻媒介广泛予以宣传,又为之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将其所赠700余册古籍更新换面,对外陈列。此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少人士主动与我馆联系,愿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又如丹徒民间收藏孔不入有清道光《润东萧氏宗谱》十九册,内有昭明太子后裔在镇江活动之详情,又有镇江山地区丰富的人文与分珍贵。我们多次联系,最后以500元收购入藏。此后,当亚洲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135工程金河纸业有限公司落户镇江山时,有关设计人员专程来我馆调用这部文献,考察当地的上质情况和江岸坍塌演变的历史资料,为他们科学地制订设计方案提供史鉴。 二、 直服务经济扬地方特色 搜集地方文献是基础,而利用地方文献才是目的。当前,地方文献的服务应当围绕当地的经济建设来进行,从事地方文献研究和服务的人员应适应形势的发展,走出馆门,深入社会,确定服务重点,提供跟踪服务,使地方文献服务在本地经济建设,以及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科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效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这几年来,江苏一些市级公共图书馆注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途径,在扩大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上做文章。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联系,在广泛征集地方文献的同时又争取获得本地在海内外工作或定居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科技人员的线索,建立较为完善的地区人才信息网,通过编制专家人名录、人名大辞典等,为当地政府及经济界提供人才信息资源和对外联系的纽带,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如江苏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宁、镇、扬等城市,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招商会、经济恳谈会、经济对策研讨会等,邀请本地籍贯而在外地工作的企业家、科学家出席会议,其中不少人的应邀就是缘于图书馆人才网提供的信息。这些专家学者、企业界名人应邀后,积极为家乡发展提供良策或引进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江苏有些市馆还专门编辑地方经济动态简报,或利用剪报形式收集外界评述当地经济发展的文章提供给市政府有关领导,为他们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受到了好评。 把握地方特色,针对当地城市特征、发展趋向、重点投资项目,利用地方文献开展对口服务也前景广阔。这样做更能贴近经济发展的脉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我馆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注重发扬地方特色,围绕振兴当地的 旅游经济发展做文章,见效比较明显。我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称和旅游城市。市内有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著名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风景秀丽甲东南;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救许仙;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等传说均典出于此。城南的南山风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坐落着招隐、竹林、鹤林诸名刹,有梁昭明太子编《文选》的增华阁和读书台。因此,市政府决定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每年都有投资项目,用于对古迹景点进行维修或复建。为了更好地服务旅游经济,我馆从地方文献中辑出许多有关古景点的历史人文资料和各种目录,及时向城建、文馆及古建筑设计部门通报,为北固山长廊复建等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去年,市里投资1200万元开发南山风景区,我馆除积极提供资料及图录外,还专门编注了《南山诗征》一书,融诗文、掌故、人文景观于一炉,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拨专款出版,并作为我市对外交流和南山开发的宣传品,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我馆利用地方文献,服务旅游经济,取得了良好成效。省《新华日报》和本市《镇江日报》曾先后对此进行了报导。 三、 重服务质量 向利用倾斜 图书馆多年来传统的“重藏轻用”观念,在地方文献工作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不少馆地方文献量虽丰,但往往宝藏自珍,不轻意为外人知晓,难以发挥其社会效能。因此,在加强地方文献建设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地方文献的收藏,忽视地方文献的利用的倾向,树立立足于“用”的指导思想,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要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措施要跟上。首先要抓好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稳定、专职、高效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要抽调一批通晓文史、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具有公关能力的复合型业务骨干充实到地方文献工作人员队伍中去。今后一个阶段,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培养应成为日书馆人才培养的一项重点。这项工作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积极创造各种机遇,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目前,不少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培养方面力度不够,用人不精,有的馆甚至没有专职人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二要抓好读者工作。读者工作是开展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核心。要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除了工作人员的自身努力,热情服务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发挥读者主动利用地方文献的积极性。应采取让读者开架查询和自由人库选书等宽松的服务手段,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地方文献。在某种程序上来说,读者主动利用地方文献,相比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把读者视为图书馆的主人,让读者以主人的身份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并在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注重传授其有关检索方法和技巧,为读者在书海中导航,提高读者的检索能力。还要注意了解读者的心声,通过召开读者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读者更多地、更自觉地参与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利用。 三要抓好宣传报导。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是信息源的重耍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为社会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不少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宣传不够,整理乏力,以至于部分本应发挥作用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淹于书海之中。如古代一些地方名人的手稿、笔记、日记中,均有许多珍贵的地方史料,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颇具价值,若加以整理、宣传,就能对指导现实有史鉴之效。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除了发掘、整理外,宣传手段的作用不可低估。当前,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地方文献的宣传力度。可将搜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及时把有用信息向有关方面通报;可搞地方文献陈列,或地方名人著述展;可举办地方文献服务成果展;可借助于新闻媒介,推荐介绍地方文献中的精品;还可通过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向社会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传递,造声势,扩影响。 四要抓好研究开发。要加强地方文献利用的理论研究,探索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新途径,及时对反馈的地方文献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寻找规律。要理论联系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地方文献研究会,探讨地方文献研究的热点问题,交流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服务成果,从而开拓地方文献研究的新局面。地方文献的研究,要善于“量体裁衣”,体现特点和个性。要注重抓住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做文章,这样有目的的开发研究,易见成效,出成果。同时,通过研究,能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加图书馆的学术性,引起全社会对图书馆的重视。如江苏南通市图书馆抓住其馆藏中拥有大批的张骞手稿和著述这一特色,选定这个南通籍清末状元、全国知名教育家、实业家作为研究课题,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编辑成《张骞全集》巨书,首次将张骞许多从未发表的手稿资料披露于世,不仅在弘扬当地名人风范方面为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全国的影响也很大,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经济史均有经济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量体裁衣”,发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多出研究精品,增加对社会的贡献。 图书馆工作论文: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优势与发展前景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历史,从其多年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绩说明公共图书馆具备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与优势,并用事实说明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志、记载地方各种内容的各类文献、地方出版物、地方作者作品等等。时间上要求从古至今,科学分类上要求涵盖各个门类。它以内容、地域限定文献,而不受文献载体限制。地方文献工作就是对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加工后,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开发,使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公共图书馆,尤其建馆时间较短者,其文献入藏受各种因素限制,很难有自身特色。但是如将地方文献作为其入藏特色,则既得天时地利,又得人和,其他图书馆无法与之抗衡。而且,公共图书馆多年服务实践也证明社会对地方文献需求率极高。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具备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与优势。 1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是文献、实践经验及由实践经验升华而成的理论基础。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已为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1文献基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地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传世,如地方志、舆图、地理、民俗等文献资料及近现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报刊、档案类文献资料等等。在没有图书馆之前,地方文献多分散于当地私人藏书家手中。自各地有了公共图书馆以后,它取代私人藏书成为集中入藏地方文献的机构。1988年开始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结果表明, 51个参加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地区研究文献居各地图书馆之首。”而且,经过多年的收集与积累,地区研究文献“至今已构成我国地区研究文献保障系统,”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成果汇编》一书的统计:在公共馆申报的148个研究级学科文献中,有26个是有关本地区研究和地方史志方面的。这说明申报馆对这方面文献的入藏具有系统性、广泛性。据同书表41“自报研究级学科分布单位一览表”整理统计:自报研究级学科中与地区研究有关的学科为42项;其分布单位有30个公共图书馆、8个院校图书馆、9个社科院图书馆、2个资料室。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文献基础十分雄厚。 1.2实践经验的积累 自图书馆出现于中国近代,它很快就承担起收集、入藏地方文献的任务。1916年教育部通饬各省县图书馆注意搜寻乡土艺文;1941年广东图书馆即建起“广东文献特藏”。馆长杜定友的建馆宗旨为“广东省立图书馆此次复馆之初,即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并制定广东文献分类表,编出与广东文献有关的《广东方志目录》、《广东族谱目录》、《东西南沙群岛目录》等地方文献目录。 解放后,许多图书馆前辈非常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如杜定友、刘国均等。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图书馆利用人力、物力优势,征集大量地方文献加工整理后入藏。并整理出许多馆藏地方文献目录,以便供读者更好地利用这部分资料。1957年1月,上海人民图书馆成立图书选购委员会后,将地方文献征集列入图书选购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亲自做“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使用”的专题讲座来推行这项工作;60年代首都图书馆即已设立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还曾于1963年6月24日举办“北京地方文献展览”进行宣传。这期间,广东馆编制了《广东杂志目录》、《广东舆图目录》等20种地方文献目录;首都图书馆编制了《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云南省图书馆编制了《云南省地方志目录》、《馆藏云南地方文献目录》、广西第二图书馆编制了《广西农业资料索引》、《广西文史资料索引》、《广西地方资料索引》、《馆藏太平天国革命报刊资料索引》;浙江省图书馆编制了《论浙江农业耕作制度》文稿、索引10余种;甘肃省图书馆与兰州大学等校联合编制了《兰州各图书馆馆藏西北文献联合目录》等等。可以说在“”前,广东中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已为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探索出一些可行经验,但由于“”,这项工作一度停滞不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馆工作焕发生机,地方文献工作再度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为配合当地编史修志工作的开展,一些图书馆设置地方文献部门集中开展服务工作。以东北为例:辽宁省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组、哈尔滨市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专室、大庆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部、佳木斯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专题阅览室、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专库等等。许多图书馆还编辑印制一批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二三次文献,如:《广西气候史料》、《广西民间气候农谚》、《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哈尔滨史志资料索引》、《黑龙江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等等。这些二三次文献将各馆入藏的地方文献较好地揭示给读者,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一些地方文献工作走在前面的图书馆,更将已完成的二三次文献加工输入到计算机中,建成地方文献数据库。如首都图书馆除将以往完成的报刊索引回溯录入外,还定量录入新信息。这一切表明,许多公共图书馆已具备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成型经验。 此外,各公共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50年代初,一些热爱、关心地方文献工作的前辈即经常撰文论述地方文献工作。80年代开始,我国图书馆学刊物上登载与地方文献工作有关的文章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1997年图书馆学刊物上登载的论述地方文献的文章约有140余篇,初期以介绍征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文章居多,后期以涉及地方文献工作概念、理论及现代化应用的文章为主,这说明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2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优势 图书馆是整理、保护、利用各类文献服务于社会的地方,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所在地区的政府及其他行业。因此图书入藏必须考虑综合性及地区性特点。地方文献以地域确定文献归属,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及入藏不发生矛盾。这表明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已具备地方服务优势和地方文献征集优势。此外,图书馆的设备、设施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日趋完善,工作人员也都受过良好的业务培训,这些为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了人才及设备优势。 2.1地方服务优势 公共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有:地方政府 机关、地方经济建设、地方科研单位等,其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地方历史状况、现实状况的掌握。如地方政府确立经济开发项目前,首先要论证其项目的可行性,而论证的依据离不开有关地方文献。如辽宁省的本溪市原以矿业、钢铁业为经济发展龙头,在矿源面临枯竭需要重新立项时,省市领导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文献数据,制定了以化工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方针。外商投资,也要首先了解当地有关情况。美国汽车通用公司在向沈阳、上海投资时首先对当地汽车行业及市场情况进行调研,这些情况有许多来源于地方文献。地方科研单位的研究项目多数围绕地方这一地域主题或与之相关的主题。据辽宁省社会科学院1985~1995年《科研成果目录》统计,10年中14个部门130名专业人员共完成科研成果近3500项,其中约1150项是围绕地方这一主题。经济、历史、党史3所的科研成果一半以上与地方主题有关。甘肃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曾对“丝绸之路”、“石窟艺术”、“敦煌学”、“西夏学”等地域性专题研究提供很好的服务。而地方有关单位在开展某些工作时,也需要利用地方文献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如沈阳园林旅游公司在确定建立满族民俗博物馆时,即从辽宁省图书馆获得系列满族民俗资料作其项目实施的文献依据。黑龙江日报社史志办在编写《东北新闻史》过程中,其资料来源主要是东北各大图书馆入藏的地方文献资料。辽宁省图书馆曾利用馆藏有关资料为其整理出1949年以前东北地区的报纸名录202条。从读者利用图书馆情况也能看出其对地方文献的需求。笔者1997年完成的73项社科咨询中,有49项属于地方文献咨询范畴。 2.2地方文献征集优势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①地方政府干预优势。图书馆直接隶属于当地政府,它可以通过政府向有关部门下发文件,征集地方文献。1960年1月,中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转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 1978年、1985年又先后两次发出“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 1989-1990年黑龙江省先后三次下发《关于做好地方文献和地方出版物征集和收藏的通知》、《关于公共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报告》、《关于商谈地方财政部门补助征集地方文献经费的函》,其他省份也发过类似的通知。这些文件的下发,方便了各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及地方出版物的征集。②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优势。各图书馆除入藏当地文献外,也入藏其他地区的文献资料。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均藏有辽宁省图书馆未入藏的辽宁方志、东北刊物等。因此,辽宁省图书馆可根据需要,通过复印补充入藏。③图书馆内部政策优势。图书馆领导因其服务地方的宗旨,对地方文献的采购多给以大力支持。如辽宁省图书馆的领导在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地方文献的购入依然给予保证。④地方文献入藏基础丰厚的优势。许多图书馆早在50-60年代即已着手采购征集地方文献。如广东、北京、甘肃、上海、辽宁等地。辽宁省有“东北地区研究”文献资料25.135种,“占本学科文献总藏量的40.34%”。辽宁省图书馆1990年建立地方文献书库时,仅从基藏书库提取中日文图书复本(不包括古籍),就入藏近4000种地方文献。⑤地方人士热爱家乡的地缘优势。爱家、爱乡、爱国的情缘不分种族、国界,无论人在何方乡情不变。许多人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捐赠给家乡图书馆。如黄荫普曾捐赠大批广东文献给广东中山图书馆。许多图书馆利用这种地缘优势建起地方作者库如广东、遵义、临清、佳木斯、沛县等等。 2.3人才及其他相关优势 在图书馆能够将文献与使用文献者有效挂接的关键是人,是一批业务能力强,又有敬业精神的工作人员。目前各公共图书馆重视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素质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精神面貌都有较大改观。80年代起又补充进一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专业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这批人已能利用所学驾御图书馆业务,其中佼佼者已成为图书馆中的业务尖子,并走上领导岗位。可见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基本具备了人才优势。就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而言,这种优势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对外服务人员有多年为地方服务的经验,对地方需求比较清楚;多数人生于斯、长于斯,对多年生活工作的地方有较深厚的感情,对当地历史及各方面情况也有较多掌握;加之对馆藏的了解掌握,几种因素结合起来,对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无疑十分有利。 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的采用,各项先进设备的配置,亦为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了优越条件。目前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多数已系统配置缩微复制、视听、计算机、扫描打印等设备,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技术及技术人才也相继到位。许多图书馆已利用这一优越条件着手做地方文献的基础建设工作。如首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已具一定规模;1996~1997年辽宁省图书馆开始建立“辽宁近当代作家、作品资料数据库”,已输入数据近4000条;“《盛京时报》数据库”已完成数据单近万条,并开始录入工作;“东北图片数据库”的图片及数据录入工作正在进行等等。总之,随着社会信息意识的增强及邮电通讯事业、计算机产业、印刷事业的全面发展。图书馆这一规模庞大的信息产业系统的信息优势也在不断地显示出来。 3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前景 地方文献工作虽然早已引起图书馆界重视,但地方文献不以文献载体或学科分类的特点却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这项工作在公共图书馆内的开展。以往在多数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工作被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如采购征集由采编部负责;二三次文献开发及咨询工作分散在社科、科技部门;读者的文献利用则因其载体情况分散于有关部门。由于这种分散状态使地方文献的入藏、目录及服务特点无法集中体现。一方面读者不知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无法深切体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近几年,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许多公共图书馆中,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已被落实到实处。他们纷纷将其作为一项独立工作来开展,而且取得较好效果。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工作几起几落举步维艰的局面已经改变,而且很有发展前途。 首先,地方文献需求市场极有潜力。这种需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还会产生经济效益;不但具有国内市场,而且具有国际市场。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大量文献资源为依托,如屈原、黄帝陵、话说黄河、话说长江等影视作品的完成。各地开展无污染的旅游业,需要将地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他们愿意付出报酬得到可供参考的系统的地方文献。首都图书馆多年来利用地方文献为社会服务除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外,每年还可为图书馆创收十几万元即说明了这一点。我国自改革开放后, 引起世界极大关注。出自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各国在与我国建立往来关系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各地情况。沈阳东北亚研究所抓住这一机会,凭借对东北地方文献线索的掌握,对国内、国外市场需求的了解。编辑出版了这方面的系列资料。如《东北考古资料集成》、《高丽、渤海史料集成》等等,以此占领国内外市场,其年收入可维持70余人的开支并有盈余。其次,公共国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丰富,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这些地方文献极有开发利用价值。以东北地区为例:哈尔滨市图书馆入藏的《远东报》(1916-1945)全国仅此1份,此外还有其他极具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大连图书馆的满铁资料及日文报刊,一直是国内外读者长期利用的资料;辽宁省图书馆的东北地方志及解放前中文报刊也长期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此外,现代化技术已被社会广泛应用,图书馆为适应社会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如利用计算机将文献信息整理加工成不同专题数据库。将已开发出来的数据库与现代通信技术结合服务于社会等。 综上,不难看出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已总结出部分成型经验,有了一定基础。而且从文献入藏到服务对象、服务设施及服务队伍,公共图书馆都占有优势,加之国内外对地方文献信息的需求,故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修史撰志,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除了史官编纂的正史之外,尚有大量的地方文献散诸民间。这些地方文献与正史相印证,成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对地方公共图书馆来说,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妥善保存、充分利用这些地方文献,既是重要任务之一,又是藏书建设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以天津图书馆为例,谈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命名天津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天津市成为一座地方文献的“富矿”。本文的主旨,即在于进一步开发这座“富矿”,对天津地方文献的概况,市馆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市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及今后的设想,加以初步探讨。 1 天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天津历史悠久,其地方文献源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以前。战国时期,天津主要归属燕、齐两国。在近郊发现的战国遗址和墓葬达50多处,并挖掘出大量铁制工具、陶制渔具以及刀币。这些遗址和墓葬,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地方文献的一大富源。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反击北方乌桓贵族的侵扰,在天津平原上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把水路从四面八方连接起来,奠定了天津日后航运枢纽的地位。隋代,大运河开通,氵瓜 河尾(今日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沟通。唐朝建立,又按照泉州渠故道,开凿一条新的平虏渠,使经过大运河或渤海湾北来的船只,由氵瓜 河尾进入平虏渠,直抵渔阳郡。杜甫在《后出塞》和《昔游》两诗中,作了生动的描绘:“渔阳豪杰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输东吴。”“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沧海凌蓬莱。”那些有关挖掘河道的传说,运输物资的轶闻,以及墨客的诗稿、典籍的记载,都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宋朝没能统一中国,在北方形成了与辽和西夏对立的局面。当时的天津平原,处于宋、辽交界之处;今日的海河,便是当时的界河。宋朝的沧州知州何承矩在界河以南引种南方早稻获得成功,开创了天津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与此有关的原始资料,是天津农业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金王朝强大后,老三岔河口一带是漕运的中心,建立名为“纲户”的专业船队。宝坻县至今还有个“纲户庄”,回响着历史的涛声。 元朝泰定三年,建天后宫,以祈求航海平安。当时任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的张翥,曾来此进香,并写诗一首,道是“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由此可见民俗文化之一斑。类似的文化古迹。尚有城隍庙、文庙、玉皇阁等,文人骚客,题咏颇多。 “天津”之名,始于明代。解放后,天津旧城南门外发现一块明代的石碑,碑文为“成祖文皇旁入靖内难,圣驾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天津有很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碑文,如“镇仓关王庙碑”,碑文中记载有关关羽的生平事迹和历代封号;“聂公碑”,表彰聂士成抗击外夷,为国捐躯的功绩。 明朝末年,大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托病寓居天津,引育南方稻种与山芋,其间必留下珍贵资料,抗倭与防辽战争中,军械制造、船只征募、兵将调遣等,都在天津进行。那些制造军械的图文、征募船只的公告和兵将调遣的令谕,都有收藏引用价值。 清王朝建立后,天津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也成为西方列强的凯觎之地,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与天津有关,诸如“天津条约”的签订;“天津教案”的发生;太平天国北伐军曾攻打过天津;天津义和团运动震惊世界;启蒙思想家严复曾在天津的《直报》连续发表《原强》、《辟韩》等著名论文。天津也是洋务运动的北方基地。北洋军阀集团是从天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由此产生了“北洋实业”,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留下大量的地方文献,有待我们去搜集和整理。 至于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的地方文献,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某一地域具有文史价值的资源,还不能直接成为文史资料。只有这些资源形成文字或图片等,才成为真正的文献——具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天津的出版事业起步较早,明末清初,私人和官方的编书、刻书、印书活动,日益兴盛,为形成丰富的地方文献提供了必要的也是优越的条件。 1886年11月6日,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下,由天津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德璀琳和英商恰和洋行经理笳臣创办了天津第一张中文报纸《时报》。1887年10月,严复等人又创办了《国闻报》,这是由中国人创办的天津第一份近代报纸。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在天津发行的报纸,已达60多种。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影响较大的革命报纸。到1948年底,在天津出版过的报纸,多达140余种,以《大公报》最为突出,与上海《申报》齐名。 这一期间,政治事件,社会风潮,商场动乱,军界纠纷,列强入侵,百姓抗争……无不在报刊杂志上得到反映,当时的新闻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积为珍贵史料。即使是街头小报,花边新闻,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病变与溃疡,使当今的社会学家怦然心动,从中发掘出有意义的信息。 解放后,天津的图书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先后成立了天津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仅1965年,共出版图书475种,总印数达4960万册(张),其中有不少属于地方文献,或从中可以“提炼”出地方文献。 “”期间,图书出版事业既受到严重摧残,也得到畸形发展,产生了一批“派书”、“派刊”、“派报”、“派文”,它们成了编纂与研究“史”的“绝妙好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的出版事业飞速发展。至1989年底,全市共有12家出版社,该年出版各类图书杂志2930种,总印数达20130册。地方文献,成为众多出版物中的一枝奇葩,如《津门杂记》、《天津建设四十年》和《天津软土地基》等,在全国图书评比中获奖。 总之,天津地方文献资源丰富,而开发这种资源的重任,已落在了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天津市图书馆的肩上。 2 地方文献收集范围探讨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收集范围,收集范围确定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质量,而收藏质量的好坏,又将制约地方文献对本地区各项事业所起的作用。 地方文献简言之是在内容上涉及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的具有地方研究性质的文献,“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 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锐;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详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①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包括了各种学科。 关于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历来意见不一,争论颇多。一种意见认为,凡是有关本地区的一切资料,不论它的载体形式如何,凡古今中外关于本地区的一切情况的记述资料,本地区一切人士的著作、古今名人事迹、传记以及对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外地人士的事迹、传记,本地区的一切出版物(包括本地区发行的非正式出版物),都属地方文献范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地方文献应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著作,凡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没有地方特点的,都不是地方文献资料,这两种意见的分歧,给从事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者带来苦恼,使他们莫衷一是。针对于此,笔者以为,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2.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述某一区域的地理地形、气侯环境、历史沿革、历代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历代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由于地方志在地理上的区域性,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史实资料上的可靠性,因而对于本地区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以往,一些研究地方文献分类的文章,都不把它单独立类,而附于地方资料内。其实,地方志既是地方资料,又是地方著作,一般还是地方出版物,又是横跨这三类的重要部分,而且今后数量上亦不会太少,所以应单独立类,放在地方文献各类的首位。 早在1958年8月就曾说过“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地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各地的经济建设的有用资料。”一语道破了地方史志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加以它是一个地方资料的总汇,更显出它的独到之处。所以它是地方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须重点搜集,力求完备。 以天津图书馆为例,有关天津地区的地方史志,我们应重点收集,如清代修志十分普及,除省、府、州、县志一再续修外,不少村镇乡里也编有志书,如《杨柳青小志》等。其他有关天津的方志,如《天津县志》、《天津卫志》等,都应重点搜集。 2.2历代地方人士著作 地方人士包括原籍在该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该地但曾在该地任职、居住,并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礼、日记、奏折等等,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状况,故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如明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虽是山东蓬莱人,早期在浙江、福建一带抗击倭冠,他的事迹、著作被收入浙江、福建地方文献。但他于隆庆元年被张居正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加强战备,在镇十六年。他对练兵、治械、陈国等都有创见,著有《纪郊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所以戚继光及其事迹、著作亦列入天津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之列。 又如,严复是福建人,但他一生中最有作为的黄金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在这时期,他用自己熠熠闪光的思想,为中国人民点亮了一条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为近代天津增添了霞光般的异彩。因此,其著作亦作为天津地方文献的着重收藏。 2.3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是指某一地区刻印、出版、发行的一切资料。包括解放前本地区刻印出版的书刊和解放后出版的地方报纸、刊物和各系统、各部门编印的书刊资料。就天津图书馆来说,就应收藏天津地区范围内的一切书刊资料,包括正式的、非正式出版物、内部资料等。如我馆就完整收藏从创刊号开始的天津《益世报》、《京津泰晤士报》(英文版)等。 关于地方出版物,还有个争论问题,即内容与地方无关的,算不算地方文献?本人认为,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我馆不必规定的那么死,只收录地方出版物中内容与该地有关资料。因地方出版物是研究地方史、地方文化、科学史的重要资料。地方出版事业的盛衰,反映了该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状况。地方出版物切合本地区生产、科学、教学的实际,用途较大,因而应把地方出版物看作一个整体来收藏。 2.4地方史料 简言之,地方史料是论及本地区的论著。以天津为例,近百年来,天津人民有着反抗压迫和侵略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天津地区的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的北伐军前队曾驻独流,林凤祥的北伐军的后队曾驻静海。清末义和团首领张德成于1900年4月在静海独流镇设拳坛,曾在紫竹林抗击八国联军,成为保卫天津的重要力量,创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又如,天津是全国最早响应五四爱国运动的地方,如、邓颖超、马骏等等在天津领导了爱国运动。这期间留下许多革命文物和资料,正是我们编写天津地方党史所最需要的材料。其它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地方资料我们应着重收集。 3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设想 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更加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著述资料、信息资料,而地方文献正是当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记录”它为强化图书馆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搞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以天津图书馆为例。我馆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上,路子尚未打开,方式方法上亦有欠妥之处,这直接关系到收集工作的成效。参见他馆经验,结合个人体会,本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如下几方面: 3. 1要细心地从现有库藏中筛选 一般说来,地方人士的著述,有关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专门著作都较易见到,而夹杂在其它著作中的有关资料就难以发现,尤其在新闻、出版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并不只见于本地出版物,也散见于外地的书刊上。因此,除了平日认真、细心、又能持之以恒地从现有库藏中筛选之外,没有其它捷径。 3.2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 图书馆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要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说明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争取地方政府明文规定当地各种文献编辑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出版机关,有向图书馆呈缴文献资料的义务,并严格遵照政府规定主动呈缴各种地方文献。要争取本地政府对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请政府下发有关文件,确定征集内容、宣传图书馆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我馆89年始把征集天津地方出版物列为重点来抓,由采编部采访组直接着手。为此,我们自行起草了一份“关于征集天津地方出版物的 通知”,内容包括征集地方文献的宗旨、意义、呈缴与接收的办法等,并取得了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由他们下发正式文件,靠着新闻出版局提供的天津出版单位名称,仅89年一年,我们就与市120家杂志社及百花、教育、科技等7家正式出版单位建立了缴送样本的关系,取得可喜的成效。3.3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线索,广泛联系 图书馆应组织一定的人力,深入到政协、统战部门、组织部门,了解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人士(包括在国外、港台地区的人士)的通讯地址,这样可主动去函索取这些人士的著作,还可到文联、文史办、各学会,了解他们地方文献信息,及时收集资料。 3.4开展以搜集、宣传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活动 图书馆可利用节日或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深入广泛地宣传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作用,让更多的人士了解地方文献的使用价值。同时召开征集地方文献的座谈会,从个人或团体的角度向广大读者进行宣传,争取支持。亦可采取边收藏边展出的方式,将已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选展,进一步宣传地方文献,扩大其影响。在展阅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征集工作。 3.5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相当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又绝大部分散失在某些单位或私人手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有关人士座谈会,取得其支持和协助,提供有关线索,反复访问搜集,对数量极少的珍贵文献,更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登门访求或征购,尽量征集到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本地区各有关单位进行征集,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 3.6历史文献部分,可到如下单位收集: 档案馆。多藏有地方志书和大量的地方文献。可部分复制,或掌握目录,供参考咨询用。 民政局。有关近代革命活动、革命烈士的文献,有可能从民政部门索获。 公安局。历次政治运动,使某些地方文献或有价值的地方资料集中到公安部门,幸运地保存下来。 博物馆。本地的历史、文物方面的情况,博物馆资料最全,结论也最有权威性。他们的公开出版物、内部出版物、简讯、说明、展览等资料全属地方文献,务必收集齐(种类)、全(完整、连续)。 其它如广播站、电台、电视台、城建局、民委、文化馆、艺术馆、科委、科协、科技馆等等,从中都可索获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 此外,在搜集地方文献时,我们的触角,不应局限于本地,也应该伸向异地,甚至异国。外地与外国人士论及本地的著述,外地与海外出版物中有关本地的种种资料,亦属地方文献范畴。 总之,收集地方文献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要不懈地坚持下去。 4 地方文献管理工作初探 这里主要讨论应否建立专藏库的问题。地方文献专藏库是为了突出本馆特色,适应特定读者需要而建立的,是否建立专藏库,应视各馆具体情况而定。以天津馆为例,以往,我馆地方文献资料是分散在若干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并由这些部门根据各自特点分别进行管理的。比如:地方出版物中的图书一项由典藏部保管,地方报刊杂志由报刊部管理,解放前的地方史志由历史文献部保管。这种分散管理模式,使地方文献资料整体被报刊、古籍、典藏、阅览等部门分割得不成体系。一方面,不便于地方文献工作者了解和熟悉馆藏;另一方面,也不便于读者充分利用这部分宝贵资料,为此,本人认为,现有的这种地方文献的分散管理模式,应通过适当的集中管理来加以改进。那么,如何对地方文献进行集中管理呢,在地方文献的藏书布局上,我馆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库,把分散在各部门中的地方资料全部集中在所设置的专藏库中,即对地方文献实行绝对的集中管理,另一种主张:分散管理,无需设置地方文献专藏库,只要在现有管理机制下,通过编写地方文献目录,使地方文献系统化,整体化,即对地方文献进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本人认为,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小规模的地方文献特藏室。 将地方文献集中于一库,虽然方便了读者,也使得地方文献整体性、系统性得到极大加强,但就我馆目前条件来说,并不切实可行。 理由之一,绝对集中管理将会破坏我馆的整个藏书体系。 理由之二,将地方文献集于一库,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理由之三,由于地方出版事业的迅猛发展,仅地方出版物一项就会使得该库规模日益膨大,难以支持。 理由之四,从历史文献部角度考虑,我馆现存线装图书40余万册,列为善本和特藏的有8000种,其中仅地方志一项就有4000余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甚至孤本。如果从中析出地方文献资料,去充实地方文献库,那么,历史文献部自身完整的藏书体系就会被打破。如果把历史文献部门中的全部地方文献资料进行复制,虽是一项好措施,但目前我馆并无充足的物力、人力、财力保证它的实施。况且,古籍图书的保管,较之普通图书要精细得多,必须做好防虫、防盗、防火、防潮等工作,其设施条件要求很高;而我们地方文献库并不具备这些良好的设施以保证珍贵的古籍资料长久存放。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古籍的咨询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等,历史文献部门的同志,更熟悉自己部门藏书情况,因而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所以,这部分文献仍由历史文献部门妥善保管为宜。 理由之五,我馆是一个综合性图书馆,不仅要考虑地方文献部门,还要考虑其它更重要的内容,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既可以方便读者,使读者通过查阅目录,即可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也会使地方文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大大加强,同时避免了绝对集中管理的诸多不利。 因此,对于地方文献,应通过编写目录方式进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施: a 授权某一部门负责地方文献的编目工作,由该部门组织各有关部门进行目录的编写。 b 所编写的地方文献目录应突出地方文献的重点和特点。 c 建立有特色的地方文献特藏室,负责今后地方文献的收集和管理,把一些独具天津特色的资料集中起来,如太平天国革命史料,义和团革命史料,等领导的革命斗争史料。一些重大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资料,重要的统计资料等集中起来,建立小规模的地方文献特藏室,以突出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 总上所述,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 要部分,证史补遗大有可为。应当引起重视,持之以恒,全面规划,日积月累,由点到面,积浅入深,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地方文献”资料体系。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民族地区图书馆除了负担着为科研和生产服务,为提高当地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服务的任务外,突出的是还应担负起收集和整理、提供民族地方文献这一特定的任务。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对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类型以及民族地方文献的作用的认识和做法上,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探讨的地方。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民族地方文献的范围和类型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首先应该掌握该民族的历史概况,社会发展与地方文献形成的关系,再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调查了解地方文献资料在民族地区的流传形式、保存情况,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挖掘。 地方文献的形成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文化、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建国后从原始社会跨越到封建社会、有的民族受封建制度的统治时期较长,经济、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内地,地方文献的形成与汉族地区相比也相应的有许多不同之处。 地方文献的形式又与语言文字有密切的联系。有些民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迅速,文化上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地方文献中正式出版物占的比例也较大。而有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把本民族的各种历史事件、传说故事、风俗习惯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记载,如采用不同符号代替的、象形的、摹仿汉文字的。有的民族还用手势、队形及各种表现方式对事件进行反映,有的则以口头形式流传。 各民族地方文献形成与形式的差异,必然带来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工作的特殊性,收集范围也不能限制于地方志、人物志、革命史料、科技史志及本地区发行的一切正式出版物,还应该包括民族地区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记载流传下来的一切能反映民族地区风貌的,反映政治、经济、山川、自然资源方面的资料。如果根据各民族地方文献的形式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收集。 (一)正规出版物。民族地区由于受社会发展、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的局限,正规出版物的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同内地公共图书馆相比,许多民族地区解放前从未纂修过地方志。所以这方面的地方文献主要是建国后的国家出版物中涉及有关民族问题的部分,以及民族研究单位收集整理的有关资料,民族地区政府部门有关法令、材料汇编及外地著者反映民族地区的作品,及各种调查报告,资源考查等。 (二)非正规出版物。非正规出版物是构成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份。民族地区图书馆要根据自己民族地区地方文献形成的特点及与一股性公共图书之间的差异,确定收集的范围,根据对某个民族地区的非正规出版物的调查统计的分析,一般非正规出版物包括: 1、民族中为了反映某一历史事件,纪念历史人物等各种事件记载的碑刻、石刻,民族自然村的乡规民约碑、人物题记等。这些碑刻可以复制为拓片、照片进行收集。 2、由于边域纠纷冲突引起,对边疆领土划分、冲突事件进行详细记载的各种抄本、图册。 3、各个民族家庭中、自然村中对各种事件记载的家谱、村谱、户籍册、统计表。 4、至今流传在民族群众中的各种经卷、史诗及各民族采用不同方式对本民族事件记载的各种抄本、稿本。 5、能够为研究民族历史、民间艺术提供一定研究资料的画册、画卷及能够反映某一历史风貌的照片图册。 6、民族中受语言、文字限制,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记载的实物。 (三)口头流传的“资料”。严格说来,不属于文献范围;但我认为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不能仅限于文字的东西。口头流传下来的,把它记录整理出来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多。收集时要保持原貌。口头流传的“资料”包括: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演唱的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曲谱、曲调及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神话、民间故事等。我国有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更要着眼于实物资料和口头流传的活资料。 二、民族地方文献的作用 民族地方文献一向为民族地区图书馆所厚爱。有的民族地区图书馆把所收集来的地方文献资料称之为“镇库之室”。一般说来,民族地方文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用于研究民族族源问题。有些研究人员一直苦于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只能借助于考古来开展研究工作。但它们仅是出土文物,没有文字根据。地方文献资料中的家谱、族谱、村史对这方面有着详细的记载,家谱中记载着家族的变迁。有的家族采用的父子连名制依据等,对研究该民族与外来民族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的文字根据。 (二)用于研究民族历史人物。地方文献资料中的碑刻、名人题记中对此就多有记载。如白族著名诗人赵藩的家乡,村口所立的“故里碑”中对他的生平简介,就为研究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原始资料。 (三)用于研究民族文化的形成及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例如:沐氏统治云南时期的地方典册、民族文史资料都已焚毁,流传至今的正规出版物几乎没有,但依靠大理州境内的洱源西山公社保存的白族民间演唱曲本、谱本、民歌抄本、稿本及流传在民间歌手口中的各种民歌却能找到与那个时期有关的许多文史资料。大理喜州的“山花碑”,文字方面借用汉字记白语,书写采用“三七一五”的山花体民族形式刻在碑上。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为研究白族民间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民族的历史和语言的发展,民族诗歌的源流及文字使用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四)用于研究民族中的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由于民族文化的落后,对自然界侵袭造成的各种灾祸得不到理解,各民族对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进行崇拜。有的民族从各种不同渠道传入了宗教。由于宗教的传入,加上民族中对自然界崇拜,民族地区工、农业各方面受到相当的影响。地方文献资料中的各种传说故事、经卷、神话、叙事长诗、还有在部分民间艺人中演唱的曲抄本、民歌,对各时期宗教的兴盛、自然崇拜的形式都有记载。 (五)用于研究民族艺术史、音乐史。例如: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南诏国时期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及各种不同形式记载的大本曲本、吹吹腔谱本及民间艺人口中流传的演唱曲谱,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所展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南诏开国的传奇神话历史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这些珍贵的资料被研究人员称为“南中瑰宝”。 (六)用于研究民族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地方文献中有不少记载民族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及建筑过程的数据,地方疾病的防治以及历史上民族地区有特色的各种生产技术资料。它们的作用往往是考古所难以达到的,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 图书馆工作论文: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纵横谈 湖南馆是1904年3月成立的,越92年风雨历程,筚路蓝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方文献,基本上形成了馆藏特色。 一、整体思路和规模化格局的形成 作为地方性图书馆,必须全面、系统、长期地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这样的观念和认识必须是坚定不移的。湖南馆的地方文献收藏达到现在的规模,是几代湖南图书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刚解放时,湖南馆所藏图书报刊不到13万册。解放后,图书馆历届同仁坚持不懈地从事乡邦文献的访求、征集、购买,其效果是明显的。40多年来,藏书量有过几次大幅度的增加。一次是50年代,征集、接收湖南革命文献、着作版本、古旧书刊60余万册;另一次是“”期间,征集、抢救、接收书刊资料、字画20多万册(件)。这两次增加的书刊,大都是湖南地方文献,其中不乏珍品,为馆藏地方文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入80年代,对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由不自觉行为转变为自觉行动。1981年建立湘版书库和地方文献征集组,特别是1983年,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征集地方书刊资料的通知》,以文件形式确定由湖南馆担任全省征集地方文献的具体工作,饬令全省各地、各单位出版(含非正式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必须缴送给图书馆。由于形势的发展,1995年“两办”文件经过修改,重新颁发《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 1984年独立建置地方文献部,专门设立地方文献书库,从组织上保证了地方文献工作的有序进展。 10多年来,工作局面不断拓开,成绩斐然。 1.征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前提 如何征集地方文献历来存在宽严不同的两种办法,湖南馆是灵活掌握的,凡是湖南出版物、湖南人士(包括长期在湖南工作的客籍人士)着述和内容涉及湖南的出版物,都属于征集范围,“宁宽勿窄”;而地方文献库的收藏则是以内容反映湖南的、经济、文化等一切有研究、保存、参考价值的史料性文献(不限作者籍贯、出版地区、出版方式、载体形式),“宁窄勿宽”。为使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先后制定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湖南名人文库征集、管理办法”、“地方文献库收藏标准”、“地方文献分类表”、“地方文献分编细则”、“‘’资料分类表”以及“地方文献部工作条例”。在征集工作中,一靠“红头文件”,包括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省新闻出版局的文件,“文件”的出台,给征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作用无疑是很大的,但不能依赖“文件”,“文件”实施的效果与征集人员的主观努力是紧密相关的;二靠征集人员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动脑要勤,动腿更要勤。例如,为了搜集已经出版的县、市志,因为大多数县市志是与省外出版社合作出版,无法得到缴送本,只能写信去要,派人去取,仅1995年,就派出两个征集组,分赴29个县市,行程一万公里,征集到县市志60余种、专业志70余种,还有各地出版的地方年鉴和地方史料;三靠广泛联系,湘音湘情牵湘人。这里面包括信函联系,每年春节前寄赠贺年片,纸短情长;到各地召开湘籍人士座谈会,邀请海内外湘籍人士来馆参观,如台湾《湖南文献》发行人刘修如先生多次到馆,回台后,撰文介绍湖南名人文库,动员海外湘人捐书;邀请着名作家、画家来馆举办笔会、鉴赏会、展览等。 2.建立较完整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 在宏富的地方文献中,地方史志,解放前出版的湖南地方志约450种左右,湖南馆则藏有410种,另有缩微胶卷本20多种,此外还藏有山水、古迹、宫殿、陵墓、园林、书院志近百种;民国湖南省志稿汇编资料2000余种。近几年已经陆续出版的省、县、市志和各种专业志以及地方年鉴、专业年鉴几近全部收齐。馆藏湖南家谱、族谱1000余种,占已知存世家谱、族谱总数的3/5。地方报刊,解放前出版的1300余种,解放后出版的近2000种。地方版图书,民国时期出版的平装书2300余种,解放后出版的10000余种。湘人着述,包括解放前的抄本、稿本、刻本,约20000种。 3.珍贵文献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湖南馆因其特殊的地位,因此珍藏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献,其中包括着作版本2600多种、 20多个文种、 11000多册;徐特立同志书写的诗词条幅、学习笔记、会议记录、批注圈点的图书等等;湖南革命文献500余种,如刊于1925年12月1日《革命半月刊》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刊于1927年3月20日《向导》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湖南区委机关刊物《新民》(部分)等;陈天华的《猛回头》,《湘江评论》、《新湖南》,《湘省大汉报》、《湖南通俗报》等;湘军着名将领曾国藩的奏槁、批犊、信札、日记、诗文和湘军史料100余箱、几千万字;左宗棠手札70余件;中国首任驻外使节郭嵩焘的手稿《养知书屋日记》(200多万字),还藏有王船山、何绍基、王闿运、彭玉麟、胡林翼、陶澍、王先谦和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谭延闿、杨树达、张舜徽等一大批湘籍名人的稿本,其中有着述、信札、日记、诗文以及大量的书画作品。 4.颇具特色的“”资料 “”是历史的逆转,但它毕竟还是历史的存在,此期间生产的成千上万种纷杂的出版物自然也有其收藏的价值。“”时,湖南馆的同志独具慧眼,搜集、价购了近百万份小册子、小报、传单、画刊,其中涉及湖南的二三十万份,将为后人了解湖南“”的发生、发展以及研究“”中的重点人物、重大事件、重要群众组织的情况提供原始资料。 5.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的创建与发展 为增加地方文献工作的特色,拓宽文献搜集的渠道, 1989年创建湘籍名人文库,1992年改名湖南名人文库,目的在于加强与一部分不属湘籍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的联系。1995年又易名湖南名人资料中心。“文库”成立以来,搜集到海内外湘籍人士(含湘籍华侨和外籍湘人)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5000多人的资料,与3000多人建立了联系,收到2000多人寄赠(捐赠)的着作、手稿及个人藏书5万册左右(不含徐特立同志的藏书15800册),建立了一个综合文库和“着作版本藏阅室”、“徐特立同志藏书阅览室”、“湖南作家文库”、“张舜徽先生文库”、“蔡仪先生文库”以及吴相湘、谭戒甫、陶懋炳等多人的专柜。“文库”的建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这对弘扬湖湘文化、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亮丽图书馆形象也不无裨益。 6.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已经起步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编目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为了建立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湖南馆自行研制“人物自动化管理系统”,目前已投入试运行阶段。 二、逐步深化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编制了一批书目索引 据不完全 统计,先后编制出《湖南各专县市报工农业经济重要资料索引》、《馆藏湖南地方文献资料目录》、《湖南着者及其着述简表》、《馆藏湖南地方志目录》、《湖南家谱、族谱目录》、《湖南报刊大全》、《洞庭湖开发书目》等等。 2.为修志提供馆藏资料 80年代中期,全省修志工作全面铺开,地方文献的需求陡增,各级各类修志人员涌向图书馆,湖南馆应接不暇。为了缓解“供求”矛盾,与省志办联合下文,安排预约来馆,增加阅览座位,延长开放时间,帮助组织力量代查代抄。平均每天接待读者100人左右,持续近4年时间。那时候只考虑“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没有搞与经济效益挂勾的“改革”。为修志提供资料,起到了全省任何单位无法替代的作用。 3.发掘、整理、编辑各类地方性、史料性图书40余种 一是参与整理,如《曾国藩全集》、《王闿运诗文集》、《湖南青运史》、《湖南女运史》、《湖南工运史》、《湖南党史》等;二是提供稿本,由出版社编辑或影印出版,如郭嵩焘《养知书屋日记》、《船山全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湘城访古录》等;三是主持编辑出版《湖南地方志太平天国史料》、《湖南地方志中的少数民族史料》、《自立军史料集》、《湖南地方志提要》、《湖南资料手册》、《当代湖南人名辞典》等。其中《湖南资料手册》全面系统地反映湖南和平解放以后至1989年10月, 40年间的各方面的情况,资料宏富翔实,编排合理,是一部大型的资料性工具书,一部浓缩的湖南史志。出版后,各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95年出版的《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收录海内外湘籍人士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2652人,是全面研究湖南人物的开山之作。 4.开放地方文献阅览室 集地方性图书、期刊、报纸于一室,既接待研究型读者,也接待普通读者。同时,各专门阅览室也实行对重点读者的服务。 三、廓清迷雾,统一认识 问题与成绩同在,成绩越多,问题也相应增加和突出,不过有些问题有待于探讨: 1.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没有理顺 地方文献是馆藏文献的一部分,地方文献工作是全馆业务工作的一部分,二者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局部的作用只能是完善整体,不能削弱和损害整体。而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长期困扰着湖南馆。例如地方文献是集中入藏,还是分散入藏?是适当集中与分散入藏相结合,通过书目索引集中揭示,搭桥铺路,还是必须搞“小而全”的地方文献库?几种意见争论不休,决策处理时态度模棱两可,摇摆不定,致使具体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地方文献既有图书,又有报纸、期刊;既有近现代、当代文献,又有古代文献;既有大量纸质载体文献,又有其他载体形式的文献。根据一定的藏书体系,已经分藏在各个业务部门,如果一味强调集中入藏,势必会彻底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藏书体系和布局。目前,湖南馆采取的是在不影响全馆藏书体系的前提下,实行适当集中,而大量的还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关键问题在于即使分散,但必须整体揭示,恰恰在整体揭示上,10多年过去了,还只停留在准备上,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这是一项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建设,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被耽误了。 2.工作在浅层面上运行 主要表现在:文献的搜集局限于省内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和能通过出版目录了解到的外省出版的图书,是以种、册为文献单元搜集处理的,而大量的内容具有“湖南特色”的资料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报刊上,湖南馆并没有全面开展搜集整理。这项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但绝不能因此而不去做,否则地方文献的收藏是残缺不全的。在文献阅览上,目前仍停留在一次文献的借借还还,而地方文献阅览室主要是提供二、三次文献或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主要手段,而湖南馆近几年没有编过地方性专题目录。严格地说,湖南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 还有许多的问题,诸如人员群体素质不理想。没有好的人员素质,要求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那是一句空话;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不能只简单地提供“原料”,还必须组织力量进行深加工,提供“半成品”或“成品”,进而转化为“商品”;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和负面影响,社会环境对地方文献征集的支撑力愈来愈小,征集工作的难度愈来愈大,又缺乏相应的对策;工作手段落后,设备严重不足,活动经费短缺,等等。 四、创造地方文献工作新局面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终结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献工作的规模效应程度决定着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地方文献工作在全馆工作中的重点观念和重点意识,遵循既定方针,不断调整工作策略,努力创造出新的局面。今后五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湖南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整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体系 目录体系应含古今各种载体的书刊资料,有分类、题名、主题、责任者4种,从不同侧面全面揭示馆藏,特别要注意目录与目录之间、藏书地点之间的联系,为读者利用地方文献提供全方位的良性服务。同时,编撰各种为湖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中、小型专题文摘和书目索引。 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文件”效力,广泛寻求社会支撑,在地方文献搜集上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出的战略 凡新闻出版部门出版发行的书刊,要通过做工作,该缴送的都应及时缴送,把漏缴率降到最低程度。视听资料生产部门发行的电影拷贝、录像片、录音带等也应根据“文件”要求缴送,起码要缴送属“地方文献”范围的产品。凡是地方文献收藏的重点,如地方志、地方史料、地名资料、地方水文、气候资料、地方物产资料、地方人物传记资料、地方报刊等的收集要基本做到准、齐、全。 3.切实建好湖南名人资料中心 使之上档次、上规模、出特色,变“自封”为“他封”,让“中心”存留湘人心中。建设好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创办《湖南人物》,修订好《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成立湖南名人研究会和基金会,逐渐把湖南名人资料中心办成湖南人物的中心,资料中心、研究中心。 4.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 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地方文献的搜集、书刊的编目整理,文摘、目录、索引的编制。在建好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之后,建设湖南地方文献数据库,起点要高,规划要严密,实施要视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先完成书目数据库,再完成篇目数据库,最后考虑全文检索数据库。这是一项展现湖南馆实力的工作,务必要下大力气做好。 5.努力培养一支素质精良、优势互补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 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历来为识者所重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求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掌握现代化手段的能力;不仅要求具有事业的奉献精神,还要求具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板凳须坐十年冷”,事业的成功才会向你发出微笑。 6.建立健全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地方文献征集网 为推动省、市(地)、县(市)三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全面展开,扩大地方文献搜集的地域范围和种类,要注意搜集利用光盘、电子出版物等载体的地方文献媒体。共同建设自动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图书馆工作论文: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倾向 我国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迄今己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有关地方文献事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就其事业发展和社会影响而言,还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毋庸讳言,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起步有先后,水平有高低,其发展呈现出很不平衡的局面。这种现象,与各馆对地方文献事业的认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与各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机构定位、业务定位,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地方公共图书馆是否一定要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换句话说,地方公共图书馆是不是有从事地方文献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开展这项工作对社会以及图书馆有什么益处?地方公共馆是否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其次,这项工作的性质和方法与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能否使用图书馆常规业务的方式和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地方公共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和效益前景、地方文献业务与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认识基础上逐步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一、从事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公共馆的责任和义务 1.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如对于地方文献的考古发掘、编辑制作、出版播放、展览、保管和研究等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由此角度看来,地方文献事业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尤其是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以及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地方文献工作。但是对于图书情报界来说,其狭义范围则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过程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具体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提供适用的地方信息和地方史料。这实际上和一般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是完全相通的。 2.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 ①与地方新闻出版行业的关系 地方新闻出版行业包括地方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等机构,它们从事地方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播,是地方文献的生产源之一。其产品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原材料。在地方文献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完整流程中,此二者是上下衔接的两道工序。 ②与地方档案工作的关系 “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2]”。所谓地方档案,不过是在档案的内容方面加以地域的限定,而这一限定与地方文献的地域限定是基本一致的。从地方文献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地方档案当然可以归入地方文献的范畴,而且还应该是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的档案工作,大体上分为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两大部分,与地方文献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文书档案这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地都有专业的档案工作系统,他们以有关档案收缴与管理的法规为行为依据,所以地方档案的收集和保存,主要还是由这些专业档案部门来完成。 然而地方档案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侧重于生成于各级政府系统的现时档案,对于全部地方档案的收集,尤其是产生于民间的大批档案材料,和偶见于流通领域中的历史档案,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因此,地方博物馆和地方图书馆从各自的角度去收集这类地方档案,还是大有必要的。 档案行业与图书馆行业是姊妹行业,它们同样要收集、整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地方信息,仅仅是处理的文献形式和具体的工作手法略有不同而已,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表现为分工协作的关系。 ③与地方文博工作的关系 地方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本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各类博物馆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方针、任务,有系统地陈列文物、模型、标本等展品,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人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并为促进生产、科研以及艺术创作提供资料和借鉴。 地方考古工作是通过考古发掘去发现本地方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对这些实物史料进行研究,阐明本地方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进而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地方文博机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研究、保管和陈列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文献。对于文献内容的传播,只采用实物陈列的方式。其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局部交叉的关系。 ④与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关系 广义上的地方社科情报工作需由地方档案工作、图书文献工作、专业情报工作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合力完成。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社会机构都应是地方社科情报服务系统的子系统,这里所说的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主要指地方专业情报机构所从事的二次,三次文献的编制与报导。 地方社科研究和党政领导部门决策的需求,决定了地方情报工作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各地区的社科机构的研究对象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各地区的社科情报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又有开发意义的问题,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直接为社科研究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3]”。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情报工作的基础,则是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情报资料。在这一方面,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社科情报实质上是由社会领域和学科领域里产生的两部分情报(社会情报和学术情报)构成的。[4]”。如果说专业社科情报机构是以社会科学情报(或称社科学术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而图书馆、档案馆等子系统则是以社会情报(或称社科基础资料或社会动态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二者的关系大部分是交叉的。 ⑤与方志编修工作的关系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 综合性著述。按其涉及的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全国性的总志和地区性的通志、州郡府县志和乡镇志;按其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的志书和专业性的志书。地方志是有关地方的百科全书。它“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等特征[5]”。实际上,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但方志这种特殊的著述体材仅仅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不是全部地方文献。 方志的编修是连续的,一部方志修成,若干年后又行续修。修志时所使用的原材料完全是地方文献;可以认为,方志是按一定方式纂修起来的地方文献汇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为方志编修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原材料,然后又将新的方志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地方文献信息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值。 小结: 以上行业的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密切相关。然而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亦即地方文献的采集、整序、典藏、流通,以及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却只能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独家承担,因为完成文献的情报过程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 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和效益前景 在图书馆系统内部,各馆的性质及其在图书馆网络中的层次各不相同,决定了各馆的社会功能不同,用户类型不同,因而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借用市场科学的观念来说明,各类型、各层次的图书馆各有其适宜的市场范围。各馆都应研究本馆的用户类型、使用目的、专业分类、情报需求类型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认本馆在用户心目中的特殊价值。 在地方领域内,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以外的其他类型图书馆,受其性质与社会职能的局限,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义务。基于本馆主体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一般来说,也不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 地方公共图书馆则不然。它的常规经费来源于本地方的财政收入;从综合文化的角度服务于本地方是它的基本社会义务;基于本馆常规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而这种资源积累能够相对全面地代表本地的地方文化。因而,从理论上讲,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是顺理成章,无可取代的。反之,地方公共图书馆若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或开展不力,则可能会被地方社会认为是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义务。 从现实中看,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效益前景。 ①各地的地方文献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内容界限,对地区或国家的文献系统而言,可以各自构成特色鲜明的子系统,基本上不存在业务范围的竞争,也不存在资金的重复投入问题。地方公共馆在普通藏书、古籍、连续出版物诸领域,除具有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读者优势外,并不具有任何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而地方文献资源则是无可竞争的一号拳头产品。 ②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理想的投入产出比。与母馆需要采购的其他类型文献相比较,地方文献的数量相对较低,其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非正式出版物,所需经费只占全馆采购经费中极为有限的比例;而地方文献专藏由于系统内容方面的唯一性,对于地方公共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是其他类型文献系统所无法替代的。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经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能够产生多种附带效应,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前景。除可针对本地、国内、国际各类用户开展传统的阅览、借阅服务,和专题咨询、定题服务以外,还可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文献开发和编辑出版;建设地方信息数据库,定期情报刊物,进而通过专门的地方文献信息网页,在更广大的领域内开展地方文献事业。 ④地方公共馆开展地方文献事业的过程中,会逐步培育和造就一批有关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的专家。这些人将在各类地方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图书馆的学术形象和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地方社会的进一步确认和提高。 二、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业务格局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没有把地方文献工作正式列入本馆业务范畴和工作日程。 ·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但没有设置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和读者服务工作分别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或者说是地方文献工作融入了其他业务工作。 ·没有地方文献工作机构。但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工作仍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地方文献机构只从事辅助型(或称被动式)的书目索引工作和一部分参考咨询工作。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与读者服务分成了两条线运行。 ·没有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并没有专职的地方文献业务人员,开展与地方文献事业相关的一切业务。 造成事业水平发展不一的原因,固然有对事业宏观认识上的偏差,但也有对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程度认识不足的因素存在。 1.地方文献具有独特的概念、性质、形式、作用与价值观念,这使得它在采访、分编、书目、咨询等一系列信息处理工作中,与公共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存在着原则差异。 ①地方文献是一个独特的文献群体,它指的是“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6]。只要文献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则无论其出版地、出版期、文种、 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如何,都可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之内。从地方文献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类对该事物的主观认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地方特性,而不是该事物超越地域范围的共性。因为一旦上升为共性,也就失去了“地方性”。 ②地方文献的内容体系包括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但这并不等同于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诸般学科。它所容载的内容并不是学科信息,而仅仅是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 ③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依据各不相同的文献编纂方式及其在社会上的传播渠道,地方文献可以分为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画册、印谱、照片、乐谱、文告、传单、 商标 、戏剧说明书,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形式。从文献载体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地方文献主要包括纸本、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几乎包括了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体类型。从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发行方式来划分,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三个部分。”[7]2.概念、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地方文献的作用和地方文献用户需求的特点,从而导致对专业化操作方法的需求。 ①读者使用地方文献,其目的在于了解有关某类事物的地方特性,而非此类事物的共性,地方文献用户并非不去使用地方文献以外的文献资源,他尽可以在其他文献资源中获得有关事物共性的信息,而反映事物地方特性的信息却只能在地方文献中获得。 ②地方文献的形式和载体多种多样,但其价值并不表现于个别的珍稀版本,而是体现为一种信息的群体优势,即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是对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诸般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的综合纪录。由众多的文献共同反映出某一项地方事物的全部发展历史,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现实文献,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种、出版地、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它们的内容都在连绵不断的史料长河中占有固定的位置,上承前,下启后,不可缺少,也不能替换。 ③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常规的藏书建设之间,在目标与模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公共图书馆要在读者对象的公共性和藏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去合理使用经费,其藏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相对而言,因而漏采和误采的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晰;而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则应全面反映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藏书建设的水平要具有权威性。在理论上,其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而不是碰得到或买得到的那部分文献,漏购现象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反之,一旦采进了非地方文献,也决不能含浑入藏。在采访方式上,公共馆大部依据征订目录,采用市场订购的方式;而依靠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地方文献,却只占地方文献生产总量的较小比例,其余部分不一定存在征订目录,所以要靠采访人员去努力访察文献的生产、流通信息,然后通过订购、采购、征集、交换,复制和纂辑等手段,个别处理。这项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可能要求公共馆的常规采购人员完全掌握并代为处理。 ④分编工作中,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的分类思想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其读者的使用目的而言,其总体效果显然是利大于弊。然而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并非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而仅仅是关于地方事物的客观描述。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思想,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技术总论,因为这纯粹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宏观认识,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地方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并不具有任何地域特征。使用《中图法》或其他同类的方式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会在读者与文献之间造成明显的沟通障碍,因而是不合适的,反之,以客观存在的地方事物作为地方文献分类依据,编制出专用的地方文献分类表,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⑤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是以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和文种等外部特征作为的典藏分布结构的依据。这种方式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需求相适应,有利于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但基于地方文献的整体价值和读者的需求方式,其典藏配置应尽可能采用专藏库的形式。 ⑥从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工作中可以看出,它完全是一个独立于公共图书馆常规业务之外的完整子系统,至于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如地方文献的研究、整理与开发,专题书目与索引的编制,以及专题咨询和定题服务中所表现出的专业化倾向,就更加明显。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应具备一般的图书情报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了解服务对象所从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论,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收集和处理文献,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更近似于参考图书馆或研究图书馆的性质。因而,将地方文献工作完全融化在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各个部分里,不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亦不能完成公共图书馆所应承担的地方文献情报过程这一社会责任和义务。 公共图书馆中的古籍工作要使用独特的分类、排架方式,从事专项工作的人员要接受有关古籍整理的基本训练,多数人已经从习惯的角度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形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却并不在于习惯,而是起因于古籍的独特内容与形式,以及读者的需求角度。从这一点出发,地方文献工作具有同等程度的专业特征,以及更加理想的开发前景。基于以上认识,地方公共图书馆应将地方文献工作作为本馆工作内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专业的地方文献工作部室,使其在业务发展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一般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文献。主要包括地方志、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及地方性的其它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档案、薄录、碑记、家谱、族谱、地图、照片等等。由于地方文献与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及专业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文献在记录某地区历史、现状、为某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在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已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重视。早在1982年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就有“搜集和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的规定,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地方文献工作和地方文献理论的研究日趋繁荣。本文拟就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实际情况对它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河南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地方文献馆藏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文化鼎盛之地,长期处于政治文化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今天,它正以新的姿态焕发青春。纵横古今,河南省地方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作为省图书馆,我们理所当然地担负着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早在八十年代初我们便设立了专门的地方文献部,十几年来地方文献馆藏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地方文献在藏书建设方面的独立系统。为了方便叙述,我从时间上以1912年为界线将地方文献划分为古代地方文献与现当代地方文献两部分。 1、现当代地方文献 主要包括河南和籍贯属河南的现当代各界人士与河南有关的著述,各种出版社、学协会及史志研究机构编辑出版的与河南有关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出版物等。 ①图书:目前集中存放的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地方文献图书约七千余种一万五千余册。这些图书包括现当代省内各地市县地方志、各地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等专业志、各地经济统计年鉴、文史资料、历史考古文献、河南人物传记、地方作家文艺作品、河南民间艺术、风光民俗、科研资料等。 ②期刊:地方文献期刊已装订成合订本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达470余种。内容包括党史资料、省情统计、改革论坛、经济探索、社会科学动态、河南内参、医学动态、地质情报、农林科技、交通运输、化工、能源、建筑、烟草等等。仅省内各大、中专院校校报就有50余种。 ③已装订成册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报纸合订本88种,包括地市县机关报、晚报、区报、地方文化报、各地教育报、学报等等。 ④解放初期至七、八十年代旧报合订本345种2999册。 ⑤1912年至1949年之间的出版物。如民国间漕运、矿业资料、国民党政府工作报告等地方文献资料近40种,《东京梦华录》、《中州人物考》等地方文献资料十余种。至于散见于旧平装目录中未及挖掘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河南财政说明书》、《太行区财政工作》、《河南警政》等未有准确数目。 综合以上现当代地方文献馆藏状况可看出:(一)我馆所藏地方文献比较全面、集中。文献涵盖面广,涉及到河南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医药卫生等各个方面。(二)期刊连续性不强。由于期刊采购人员变动、期刊改刊等原因,期刊资料虽种类繁多,但就某一种期刊而言,资料不够完整系统,有不少缺期现象。(三)民国期间地方文献资料比较散乱,有待整理。(四)馆藏地方文献特色不够突出。大多是在地方文献广义范畴内泛泛收集,缺少重点特色收藏,地方文献的特色是地方文献的生命力所在。作为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尽可能广泛收藏地方文献的基础上,要有着眼点和重点,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省情出发,搞特色收藏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途径。例如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方面的资料可以是个重点;河南豫剧全国闻名,豫剧资料也可作为馆藏地方文献的特色来收藏。(五)与我馆一百多万的现当代中文图书藏书量相比,地方文献所占比例偏低。 2、古代地方文献 我馆1909年建馆,是全国建馆最早的图书馆之一,长期的历史积淀,数辈图书馆人的努力,我馆古籍地方文献也较为丰富。现有专门目录的河南古代地方志260余种,包括民国后据旧刊本重印的及解放后影印出版的。其中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万历)辉县志》、《(康熙)许州志》、《(顺治)息县志》等都是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孤本。我馆还藏有90余种河南地方志缩微胶卷。这些历代纂修流传下来的地方志,深入到河南各地不同时期的方方面面,大至政治变革、典章制度、文化渊源,小至百姓衣食、民风民俗等大都有翔实的直接资料记录。至于更为具体的书院志、寺庙志等,更是一方水土某时某地的详细文献见证。这些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料能够有幸保存至今,对于我省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专 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其次是分散保存于经史子集书目中未集中整理的古籍地方文献资料,数量不可低估。先以我馆古籍藏书集部为例。总集中(金)元好问辑的《中州集》、(清)苏源生辑的《国朝中州文徵》、集丛中(明)刘昌辑的《中州名贤文表内集》、(清)宋荦《商丘宋代三世遗集》等,几乎网罗了元明清河南地方文献文学类的主要部分,是研究我省乡邦文献和风土人情重要的资料室库。别集中的地方文献资料更是十分丰富。其中北周著名诗人庚信(南阳新野人)的《庚子山集》有清康熙、道光、光绪及民国等各种版本20余部;杜甫(河南巩县人)各种诗集著作各代版本60余部、800余册;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河南孟县人)之《昌黎先生集》等各种版本40余部、500余册,这些馆藏地方文献对于研究这些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及他们在河南文化史上的地位有很大价值。在宋代政治活动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北宋大臣相州安阳人韩琦、南宋民族英雄河南汤阴人岳飞、元代中书左丞、馆阁巨手汤阴人许有壬、明初文渊阁大学士滑县人宋讷、清代学术家孙奇逢(祖籍河北容城,明亡隐居辉县)、豫东商丘人侯方域、宋荦、贾开宗等人的著作都馆藏甚丰。其中侯、宋、贾之著作构成清代前期豫东商丘文化极富特色的体系。再如我馆所藏子部中的小说《歧路灯》深刻反映了清康熙、乾隆年间的河南地方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河南前清时期的风俗史。史部中馆藏善本《捻军闻见录》记载了清末捻军在河南夏邑、永城、商丘等地的斗争情况,是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等等。这些古籍中丰富的地方文献对于河南历史上各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集工作直接关系到藏书的质量和特色。由于经费紧张、从事收集工作人员少及地方文献本身种类繁多、内容庞杂等诸多原因,给地方文献的收集造成许多困难。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1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收集 ①明确地方文献收集范围,制定收集计划。 在工作中我们规定凡是与河南地方有关的有保存价值的文献资料不拘文献载体及文献形式之不同皆在收集之列,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本着“重地方特色,稀有及重要者首先入藏”的原则。例如省内方志、专业志、核心地方期刊及其它较少见的反映河南地方特色有独特价值的文献资料都在首先收集之列,而一些虽由地方人士著述或由河南本地出版社出版但与河南地方性联系不大的文献可不予收集。这样分出轻重缓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适当的地方,有利于提高文献的质量和价值。每年初,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及经费多少,制定出较详细的收集目标和计划,进行有步骤的收集工作,并预留少部分经费,以备收集到计划外优秀地方文献资料时之需。 ②与省新闻出版局及地方文献出版部门建立联系,多方获取信息。 为了在收集工作中占主动,我们与主管河南地方出版物的省新闻出版局建立联系,这样不仅能及时全面了解省内地方文献出版情况,而且能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做好防止地方文献资料流失的截流工作。例如97年10月我们从省新闻出版局了解到他们有一批历年来呈缴的河南省旧报纸资料准备处理,立即组织工作人员数次去分拣挑选,从中筛选出数百种地方报纸补我馆馆藏之缺。其中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合订本及早已停刊的地方报纸等不易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非常难得。这种收集还节约了大量经费。我们还与省内各出版社、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各史志办等有关单位建立起长期联系,对其所出书刊进行全面了解,再取其地方性强,有收藏价值的悉数收集。还通过报纸、广播、广告及其它可能的信息渠道来了解地方书源,努力拓宽收集途径,并利用一切机会对不成系统的缺藏部分进行可能的补充。 ③采取灵活多样的收集方式 地方文献的收集方式比较灵活,除一般的订单订购、外出采购、接受上门推销外,让可采用摘抄、复印甚至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口述录音等多种方式,其中以搞各种地方文献展览、开座谈会等形式来宣传馆藏,进行免费征集也是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注重信息的今天,许多公司企业都办有自己的报纸及多种内部资料,这些资料地方性较强,直接为各条战线经济建设服务,创办者的目的不在于赢利而在于宣传,他们一般很愿意借助于省图书馆这样一个拥有大量流动读者群的单位来扩大影响,因此免费收集这些地方文献资料是双方都何乐而不为的事,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扩大宣传使这种收集更广泛化和经常化。 ④面向社会基层,深入调查采访。 地方文献中相当一部分非正式出版物因不被重视,印数较少等原因仅保存在某些单位和个人手中,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资料。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放过任何线索,深入到社会基层进行调查访问搜集。例如走访本地一些利用地方文献搞研究并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从他们那里了解某方面地方文献的线索等。 ⑤培养地方文献采购人员素质 任何一件工作,人是重要因素。地方文献收集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更应该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和服务对象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地方文献资料的准确把握和敏感性。并鼓励工作人员建立广泛的以工作为目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地方文献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在这一特殊的工作领域,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把收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我们的收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详细采访条例,不同的工作人员有自己一套不同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工作中的盲目性。建议扩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支持,建立起各种地方文献出版物向我馆送交的“呈缴制”,这样有利于省图书馆在全面收集地方文献方面得到经费和质量的保障。 2 古代地方文献的收集 我馆现藏古代地方文献大多是经前辈们收集保存下来的,我只略谈几点。 ①我馆古籍线装书是在“大粱书院”和“明道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后政府拨款委托新华书店到民间收集大量古籍由我馆收藏。几十年前,我馆工作人员曾以论斤购买的方式深入基层访求到不少古籍。想必其中地方文献占一定比例。 ②我馆曾以购买缩微胶卷的形式对缺藏的河南方志90余种进行了收集工作。其中《(康熙)新乡县续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顺治)滑县志十卷》、清顺治十一年刻本等,都唯有北京图书馆藏有,对于我省来讲,是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缺藏的遗憾能以缩微胶卷来补偿,也算是件幸事。 ③对于全国范围内重新出版的古籍资料,只要是与河南有关的地方文献,我们也采取购买的方式来补充馆藏。例如明嘉靖二十年刻本, 1961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本《许州志》等等。 ④凡是到我馆来要求鉴定和出售古籍的读者我们都热情接待,并说服他们将古籍交由条件较好的省图书馆收藏。对于价值较高的古代地方文献我们也不排除购买或复印的可能。 总之地方文献的收集是件长期的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工作人员代代 相传的辛勤努力积累才能逐步完善馆藏,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地方文献藏书结构。三、我馆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整体而言,馆藏和收集是基础,整理是前提,利用是主要目的。我认为地方文献的整理包括加工与开发整理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新书刊借阅前的处理而言,后者则是针对文献中不够集中不便利用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发掘开发而言。 1.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加工整理与利用 ①加工和整理 对于现当代地方文献而言,加工主要是指对新书刊等的分类、登记、做目录索引、入库、上架等投入流通前一系列工作。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分类准确,加工及时,尽快使新的地方文献资料与读者见面,投入使用。 整理一方面是对于过期资料进行回溯性整理。例如我们为了使自解放初期保存下来的一些河南地方报纸得以利用,在97年组织人力对这些存放已久的散乱报纸进行了大规模分拣整理工作,最后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共有345种2999册。其中某些报纸数次改名、停刊、复刊,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加以耐心查证,进行了创刊、停刊、改名、缺期等方面的详细记录。虽然有些报纸有缺期现象,但这些报纸历经数十载,尤其是经过的一场浩劫,能保存下来已相当不易,十分珍贵,这些旧报纸作为历史的见证对于了解和研究河南这几十年间的政治历史等有很大文献价值。这项整理工作还为国家缩微中心进行缩微保存创造了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是对现当代地方文献进行专题开发。由于地方文献在为政府机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公司、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为科研人员研究提供材料和论据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与机关、企业、科研单位等建立联系,有目的地搞好地方文献专题开发利用是地方文献整理的重要方面。 ②利用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利用主要集中表现在阅览室借阅及咨询服务方面。以97年为例,地方文献阅览室接待读者7165人次。借阅对象包括党政机关干部、教师、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以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普通读者。例如在97年由郑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与郑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红桃K杯”郑州历史文化名城知识竞赛百题》活动中,我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发挥馆藏优势,为读者提供诸如《河南大辞典》、《郑州市情》、《郑州古今要史》、《郑州市教育志》等大量相关资料,仅此活动期间,就接待读者数百人次,在宣传郑州、热爱家乡这一活动中实现了馆藏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我们还多次为来河南考查地理环境的日本学者提供资料,为日本留学生提供河南名胜古迹资料,为来自福建甫田到河南寻根的读者查找家谱方面的资料。这些咨询服务的例子举不胜举,是对我馆地方文献实用价值的最好肯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的日益繁荣,地方文献作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直接的资料服务于各行各业,阅览室地方文献利用率逐年增高就是一个证明。领导干部在这里寻找某些决策的依据,专家学者在这里为学术研究找到材料和论据,普通读者在这里了解河南各地的方方面面。 对于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利用我有两点建议:①建议在馆藏达到一定规模、复本量有所保证时开展书刊外借,方便读者。②建议利用现存馆藏地方文献与某些单位搞联合开发。也即将前面所谈到的经过二次整理开发的地方文献资料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 2.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馆藏古代地方文献十分丰富,但在整理和利用方面存在不少缺憾。原因之一是此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高,而年轻人缺乏专业培训和经验;二是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整理起来耗时耗力,工作量较大;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做过的工作由于年代久远、人员变动等原因被湮没,不为后人所知,许多工作要重新开始。 ①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 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任重而道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沉潜于中的能力和素质对这项必须付出大量劳动短期内却未必有明显成果的工作有足够的兴趣和热爱。古代地方文献整理大有潜力可挖,根据我馆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对于古代地方文献中本已成书的地方志等反映历史上河南某地某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择其对于当代有一定意义和利用价值的可以点校、翻译等形式重新出版,使它们从图书馆的书架上以新的面貌走向社会,更易被接受和利用。还可结合馆藏与出版社联合编印“河南地方文献丛书”等,有计划地系统开发馆藏文献。(二)从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选取各种角度搞地方文献汇集。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其中的地方文献资源难免会湮没其中,利用起来十分不便。因此只有进行有目的的专门地方文献汇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例如需查河南某地古人资料,如常备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工具书未收入此人,人们便会想到此人籍贯所在地的河南方志,但如果不清楚此人具体籍贯就难办了。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河南各地方志人物卷中的河南人物编成《河南名人辞典》会是件十分方便有益的事。至于再对散见于其它古籍(例如河南人诗文集序跋、传记)中的人物资料做一收集以补方志之不足,则可使此项资料汇编工作更为完备。(三)建议编印我馆地方文献目录及提要揭示馆藏。将我馆所藏地方志、乡土资料及经史子集中其它地方文献资料先集中编制完备的目录,再逐一以提要形式揭示出来,不仅是摸清馆藏古代地方文献家底的有力措施,也可大大提高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程度。 ②古代地方文献的利用 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是紧密相联的,搞好了开发整理也就自然方便了利用,目前我馆古代地方文献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向读者提供资料等方面。例如辉县市文化局某同志来信咨询百泉书院明清两代题写碑刻十八位官员简历,我部从《河南通志》、《续通志》、《卫辉府县志》、《辉县志》等馆藏地方文献中查到此方面资料,满足了他的研究需要。再如一位日本留学生来我部要求查阅河南武术方面的资料,我部工作人员从《河南府志》、《洛阳县志》、《新安县志》等地方志中帮他查到所需资料,解决了他的困难。多少年来,不计其数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从古代地方文献这块沃土中汲取营养,提高了素养,增长了才干,在各行各业进行着辛勤耕耘。 3.综合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考虑到现当代地方文献与古代地方文献连续性等原因,我馆于1994年将主要负责当代地方文献的地方文献部与古代地方文献归属的古籍部合并为历史文献部以便统一管理和开发。我馆所藏大量地方文献记载了河南地区自古至今的灿烂文化,反映了河南历史发展和现状,对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社会需求促进了地方文献的发展,而地方文献的繁荣又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根据社会需求搞好地方文献综合开发是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必然趋势。就我馆情况而言,打破古代地方文献与现当代地方文献界线,合理开发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专题特藏。可将集中反映河南某方面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以专题特藏的形式予以揭示,可设专门书架、专门的目录索引。(二)专题资料汇编。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科研课题的需要,将散见古今地方文献中的某类专门资料以摘抄、复印等形式整理汇编成册,提供集中的原始资料依据,为广大读者服务。 由于地方文献资料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实行现代化技术管理,利用计算机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进行存贮、检索、二次文献整理等工作都将是事半功倍的。 地方文献资料从古到今,涉及到河南地区不同时期的方方面面,其间凝聚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从任何一个角度开发都会有取之不尽的资源财富。其实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互为因果而价值循环递增的一种活动。人们根据以往的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其间又形成大批新的地方文献。这样不断开发,地方文献愈加丰富、详细,形成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详尽资料记载并流传下去,又成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和前进的台阶。 以上主要谈了我馆地方文献馆藏现状及在收集、整理、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恰当与否,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公共图书馆应当做好这项工作,高等学校图书馆也应当重视做好这项工作。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教学、科研均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而地方文献也是其中一种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文献类型。现在,在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对地方文献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鉴于当前一些高校对地方文献工作尚不够重视,本文拟就此谈谈看法。 一、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 地方文献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对当地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毫无疑问应当做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 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不够重视,造成地方文献工作薄弱,有的馆甚至不把它当作一项工作来抓,造成地方文献收藏残缺不全。 2、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开发与利用 不少高校图书馆没有对地方文献实行专室专人管理,也没有编制地方文献的专门目录,更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侨大学图书馆依据地方文献出版类型的不同,划归不同部室管理,将地方古籍划归古籍库,现代地方图书划归流通部,且同类型文献因出版年代不同又分藏不同的库室、这样造成师生借阅地方文献极为不便,影响了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二、高校图书馆应当重视地方文献工作 1、更新思想观念 多年来,不少高校图书馆将地方文献工作视为公共图书馆的事,认为它对高校图书馆可有可无,无关大局。只有更新思想观念,才能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保证高校图书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如不久前,有一位读者来馆要借有关福建竹枝词的书,我馆没有,只好向兄弟馆四处求借。我校已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除了理工科系,还设有社科、中文、外语、旅游、工商、法律、艺术、英语等系,还有华侨研究所、台湾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日常工作中,我们已发现读者对地方文献资料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图书馆应大力加强这方面工作,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2、领导重视是关键 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是搞好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应当主动汇报情况,争取领导重视,并给予增拨专项经费,设立专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派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管理工作。 三、加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 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志、地方人士著作与地方出版物,高校图书馆在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藏制度。 地方文献的收藏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而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藏制度则是做好地方文献收藏工作的重要保证。 高校图书馆应设立专门机构,选择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负责抓此项工作,制订收集、收藏地方文献的有关制度。在收集工作中,应采取以征为主,征购结合的办法。要结合实际订出征集细则,其中又分无偿和有偿(奖励、鼓励)征集。征集不到的则采取购买或复制收藏。要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多方访求,尽量将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收集到馆。 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要进行认真分类、编目、整理上架,妥善保存,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作用。 2、地方文献收集的方针与方法。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应如杜定友先生所说的“宁滥勿缺”、“片言只字,巨细无遗”,尽可能收集,然后系统地整理收藏。对于那些散见于报刊的地方文献资料,应进行剪辑、摘抄,按类装订成小册子。 地方文献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征订。即通过出版社、邮局及其他发行单位征订单采选订购。2、函购。对已知不公开发行的地方文献,可发函订购。3、访求。即派人上门,向有关机关、单位、团体、个人收集地方资料。4、交换。与有关单位建立文献资料交换关系,互相交换出版物及资料。5、复制。对本馆所需的地方文献可通过抄写、翻摄、复印等方式复制。值得指出的是,地方文献大多是非正式出版物,分散在某些单位或私人手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有关线索,主动登门访求。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本地区各有关单位进行征集,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 地方文献搜集工作不应局限于本地,外地或外国人士论及本地的著述,外地与海外出版物中有关本地的种种资料,亦属地方文献范畴。图书馆应主动向政协、统战等部门了解有关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搜集地方文献。 在收集地方文献工作中,还应注意从现有馆藏中筛选,将其中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每种抽取一册集中于地方文献书库,这样有利于地方文献的集中管理与开发利用。 3、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收集范围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地方文献的收藏质量,以及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根据我校特点与需要,笔者认为,我校图书馆除了应收集地方志和地方出版物以外.还应侧重收集以下两类: ①历代地方人士著作。地方人士包括原籍本地,也包括曾在本地任职、居住并有影响的外籍人。他们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诗词、信札、日记、奏折、墨迹、碑帖、手稿等都应注意收藏。到海外经商、居住的本地籍人士的著述也应注意收集,这点对于象华侨大学这样的高校尤为重要。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有几百万人到海外谋生,他们对海外居住国也作出许多贡献。华侨大学有华侨研究所,对此尤其需要。 ②地方史料。地方史料是论及本地区的论著。以泉州为例,泉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 著名侨乡和不少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有关论述泉州的一切资料都应努力收集。 四、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开发利用 目前,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多采取分散管理的办法。实践已证明,这种方法既不科学,也不适用。高校图书馆应当建立有本校特色的地方文献特藏室,集中收藏,妥善保管,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努力开发和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特藏室不但要努力为前来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提供方便,还应主动向各系科和各单位发送本馆编印的地方文献专题汇编、目录、索引,并主动地有针对性地上门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特别是为老教授、老专家服务。如我校先修部老师王建设正是利用我馆为他提供的地方文献,撰写并出版了专著《泉州方言与文化》上、下册;我校老教授陈允敦不但在地质矿产、化学等方面是专家,而且在地方史等领域很有造诣,近年来,他积极利用地方文献搞科研,参加编写了《泉州地名录》,并已出版《泉州古园林钩沉》、《泉州名匾录》两部书,现正在撰写《泉州清末民初遗事》一书,不久将正式出版。我馆积极配合,充分满足他对地方文献的需求。 总之,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搜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大有可为。只要领导重视,全面规划,持之以恒,就能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让地方文献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它是形成公共图书馆富有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为本地国民经济、科研生产和广大群众服务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为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科研生产服务,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的一项费省效宏,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改变图书馆的社会形象的重要工作。本文就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谈点看法,求同行们斧正。 一、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意义 地方文献是指记载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历史、山川、气侯、风俗、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图书、印刷品及声像资料的知识信息载体。由此可见,地方文献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是宝贵的地方资源。 收集地方文献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和保存地方史料,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的重要途径。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是本地区书刊文献情报的集散中心,担负着保存国家、地区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开发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切实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不仅是实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完成图书馆的任务的前提,而且是丰富馆藏,为读者服务工作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 2、为本地区各项地方事业提供文献情报服务。由于地方文献是本地区各行各业历史和发展的综合记载,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首先,它为地方史志的编撰提供基础素材。经过地方文献工作者收集、整理后的地方文献资料,可作为地方编撰各行各业史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资料源。其次,为地方领导机关制订决策、计划提供情报依据。由于地方文献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物产等各个方面,因此对本地区各级党政机关进行决策时,提供重要的情报依据,为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文、管理等各项事业建设提供各种形式的文献服务。 二、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和范围 1、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 第一、地方性原则。地方性就是指文献所记载的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 第二、史料性原则。作为地方文献必须是具有历史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具备了这两个价值的地方文献才有收藏的必要,那些稍纵即逝,时间性很强的信息资料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第三、兼收并藏的原则。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地方的藏书中心,地方文献是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收集的过程中不能以当地政治标准作为收藏标准,应以文献的地方性和史料性来衡量,只要符合地方性和史料性原则,不管当时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都应兼收并藏,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以供后人研究、借鉴。比如:时期的各种小报,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它记载了那个时期特定历史阶段下特定地区内所发生的人和事件,故应加以收集和保藏。 第四、适用性原则。根据本馆方针、任务和本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广大读者的实际需要与保存当地文化财富的要求,收集符合本馆藏书原则与体系的地方文献,对一些虽属地方文献,但保存价值不大,使用对象极少,又耗资费力的可不收或慎收,以保证收藏质量,优化藏书体系,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事业。 2、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范围 根据地方文献的定义和上述收集原则,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范围,笔者认为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综合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历史状况的方志和乡镇志、县志、市(行署)志、省志,如我馆收藏的《绵州志》、《绵阳县志》等就属于这类综合性地方文献。(2)系统反映本地区内某部门发展变化历史的专业志,如《粮食志》、《水利志》、《林业志》、《图书发行志》等,如我市王孝清主编的以粮食流通领域为重点,客观记述绵阳市粮食事业今昔发展的历史状况的《绵阳市粮食志》便是。(3)全面系统积累本地区某方面成果的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如《绵阳民间文学集成》、《戏剧集成》等以及我市文化局局长陈明星编写的歌舞剧《新娘写》和川剧《华清池》剧本和有关评介文章等属于此类文献。(4)本地区名人学者撰述的回忆录,人物传记资料及文章等,如《四川革命烈士传》、《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红四方面军在绵阳广元斗争纪事》等文献,集中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5)散见于报刊上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工农业生产等情况的文章及图片等,包括发表在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报版上的文章。(6)公开或内部出版的反映本地区情况的图书、报纸和期刊,如《绵阳日报》、《绵阳文化报》、《图书工作通讯》、《绵阳论坛》、《绵阳审计》、《群文园地》等。(7)本地编辑印刷的学术论文,会议文献等,如《绵阳文化发展战略论文选》、《绵阳师专学报》、《人大、 政协会议文件集》等。(8)本地区党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本地区社会、经济近远期发展规划,如《绵阳发展战略》、《绵阳市八五发展规划》等等。(9)本地区的名人书法、画卷等,例如《益州书画名人录》。(10)介绍本地自然资源,山水风光旅游景观的地图和文章等。(11)有代表性的反映本地区科研生产新成果,新产品的科研论文资料,产品样本、说明书、目录、广告机构名录等,如《绵阳市工商名录》等。上述是就地方文献包括的内容而言。从文献形式上看,地方文献不仅包括出版物,还包括手抄本、碑贴、墨迹等,不仅有装订成册的,也包括零张散页。从载体上看,不仅包括印刷型文献资料,还应包括本地的各种声像型文献资料(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三、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竞争生存能力,都较注重收集积累历史资料,以便向社会宣传介绍本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探讨各行业的发展规律,总结交流管理经验,预测未来的变化,研究之风日益浓烈。在科研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各地区各行业都编辑出版了一批批记录和反映本地各方面建设成就及其活动的地方文献,其品种不断增多,数量越来越大。以绵阳市为例,仅90年度登记注册的内部发行报刊就达200余种,内部交流的小报67种,每年临时编印的图书达142种,如果加上国家正式出版的书刊,品种和数量就更大了。从目前情况看,一个地区的地方文献分散在各行业中,由于国家尚缺乏统一明确的收集分工,一些文献众家争相收集,一些文献却无人问津,形成重复收藏和无人问津并存的情况。公共图书馆只要弄清收集的途径,掌握收集的方法,积极主动做工作,馆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定会有所成效。 1、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 1)各地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是指导管理编辑地方志和专业志的职能部门,图书馆依靠他们收集市志、县志、部门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还可以收集齐全。绵阳市馆89年以来,多次同市地方志办公室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联合行文市内各县(市)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出版的志书一律送市图书馆一至二册,使收藏志书工作有了一定保证。 2)各地党史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是专门研究编写当地党的组织成长等史料的职能部门,他们不仅收集占有大量有价值的原始资料,而且还编辑有相关的刊物和图书,如得到他们的支持,定会促进馆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使地方文献(党史资料)成为进行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3)政协文史资料室。各级政协集中了一批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当地名流、学者,这些老同志将其经历回忆整理出来,编印成书刊或资料,如(政协文史资料等)很有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献,图书馆可与其联系,收集入藏。 4)社科联、科协和文联。这些部门是联系本地区各类学会、协会的组织,一般地讲,学会协会都有自己的出版物,而当地的学会、协会主要是从本地情况出发研究某门学科的,只要得到支持,收集地方文献就会如鱼得水,根据我馆收集地方文献的经验,一般的学会协会都乐意将成果送图书馆保存和向社会宣传。 5)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是代表政府管理新闻出版的机关,随着国家对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加强,出版和印制图书与期刊,都要经过出版管理机关审查,并附送样书样刊,图书馆同他们联系,可收到部份地方文献。 6)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地方特色的书画,及时到书店预订和采购。 7)废旧物品收购站回收的大量废书废刊中,可沙里淘金,寻找到部份地方文献。 上述部门占有地方文献各有侧重,也有交叉和重复,图书馆应分别不同情况,积极争取得到上述部门支持,解决地方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这样,就能较好的完成地方文献的收集任务,保证地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形成馆藏特色。 2、地方文献收集的方法 根据本馆和各兄弟馆的工作实践与经验看,收集地方文献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和措施: 1)按本馆方针任务和当地科研生产等需求制定收藏原则和计划,制定采访目录,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是本地的藏书中心,它担负着为本地区社会提供各种图书资料的任务,藏多少书,收藏什么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同时,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图书馆的方针、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进行地方文献收集前,必须根据本馆的方针、任务、社会需求,制定出收藏原则与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结合掌握的文献信息,编制采访目录,有的放矢的搞好收集工作,通过长期努力,使馆藏地方文献和藏书体系形成特色。 2)加强图书馆社会职能和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宣传。公共图书馆由于缺乏向社会宣传,在一般人眼里多被认为是社会福利性机构,对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不甚了解。特别是中小城市,人们受文化修养、物质条件等的限制,图书馆意识淡薄,加之公共图书馆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而,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大多未得到法律、经费等方面的保证和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所以,在文献收集中,我们应加强向社会宣传,不断向人们普及图书馆意识,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意义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和依赖性,使人们觉得将自己的作品著作,本行业的研究成果送图书馆保存,不仅能更好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将对丰富人类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和骄傲,以进一步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3)争取政府部门重视。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既是一种图书文化积累,又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从历史上看,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收藏图书,流传后人。在社会主义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不仅重视积累编写地方文献,也重视收藏保存工作。公共图书馆应该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领导与支持,通过利用政府部门发文,规定有关部门向各级公共图书馆呈送地方文献的呈交本制度等法令形式,使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工作受到法规保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在“主动”二字上下功夫,收集地方文献靠等人送上馆门是不行的,必须靠图书馆工作人员迈开双脚,深入下去,一有线索,就 应跟踪收集,在主动“二字”上狠下功夫,才能获得成效。负责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人员,要克服怕麻烦,收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真正把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当作繁荣祖国图书馆事业,振兴地方国民经济和科技文化等事业的重要工作来做。5)举办地方文献专题书展,扩大收藏影响。当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有了一定的品种和数量后,可以举办专题书展,邀请有关部门将收藏的地方文献带往参展,并请当地领导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当地名流、学者前往参观指导,以扩大收藏工作的社会影响,促使更多的作者和单位将自己的文献送图书馆入藏,以促进收集工作更进一步的开展。 6)印发地方文献的收藏证。为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对凡是向图书馆捐赠了地方文献的个人或集体,图书馆都应该向他们致谢,并寄送设计精美的收藏证书,以资纪念,还可以考虑向他们提供借(查)阅图书的优惠条件。 四、地方文献收集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地方文献收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应该看到,地方文献收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地方文献是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的出版物,多数是内部发行,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并且时间跨度大,一经出版一般不可能再版,收集工作稍不及时,便可能造成漏收,无法保证地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公共图书馆应确定专人负责,长期地、不间断地将收集工作开展下去,不能时断时续,凭兴趣办事,也不能因人员更换而起伏,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形成特色,满足读者查阅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同时,地方文献的收集又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地方文献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各学科门类,具有内容广博、分布广泛、信息难以捕捉。同时,从出版形式看,既有正式出版物,又有内部出版物;既有装订成册的,又有单篇单页的;既有印刷品,又有声像资料等,在一个地方,出版或拥有地方文献的部门众多,他们又隶属不同,这就导致了地方文献收藏的复杂性。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充分认识收藏工作的困难和复杂性,认真分析、研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适当对策,不怕麻烦,不怕冷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收集工作。 2、建立健全收集制度和机构。地方文献是形成馆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份,公共图书馆应该建立健全一套收集制度和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保证收集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制定机制,确立收集的范围,对历史的和现实的两种地方文献确定收集重点和范围。②落实经费,收集地方文献除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赠送外,还应从全年购书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来保证地方文献收集的需要。③建立保藏和查阅制度。收集起来的地方文献应根据本馆实际,设立专门的书库,妥善加以保藏,同时,为使到馆的地方文献不遗失,要严格查阅制度。④专人管理。地方文献收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设立相应的机构专门负责,实行收集、管理、查阅一条龙,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指定专人或兼职负责,并作为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总之,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利用都应该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作保证,有专人负责。 3、注意加工整理工作。地方文献收集的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要使馆藏地方文献能充分发挥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各馆应注意对所收集的地方文献及时进行加工整理。对不同时期的各种地方文献应按一定的分类体系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加工并合理的划分书库,分类排架专库保管。以改变地方文献同其它书刊混同存放和分散于各部门的零乱现象,建立馆藏地方文献目录,采取有效的方式或交有关部门投入流通使用,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科研生产中发挥作用。 4、注意提高人员素质。收集地方文献是一项十分辛苦而又见效不宏的地方文化积累工作,文献收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关系到馆藏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和质量的好坏。因此,各馆在确定采访人员时,应注意挑选事业心强,工作踏实肯干的同志,同时还应通过送培、进修、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这些同志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高他们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及语文知识的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切实搞好馆藏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服务工作。 图书馆工作论文: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收集保藏利用图书报刊、地方文献资料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这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的一项光荣任务。地方文献资料是指某一地县的历史资料和社会的记录,这些资料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语言文学、民族宗教、矿产资源、水文气象、农林牧副等等。其记载形式,有图书、报刊、图片、画册、地图、文告、表报、拓片、胶卷等。 关于文献,首先要确定“地方范围”的概念,其次才能依据“地方范围”确定资料的收录内容。甘肃地处西北五省区中心。凡通往西北各地区的工程勘测人员,科学研究工作者,大多路经兰州时,都要查找有关西北地方的文献资料。因而设立西北地方文献专室,收藏西北五省(区)的地方文献资料,提供党政机关、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使用,这不仅是图书馆任务的贯彻执行,而且是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有效方式。现就甘肃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分述如下: 一、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 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先以确定“地方范围”的概念为前提。“地方范围”的概念,应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原则,结合历史上行政区的变更和本地区自然条件来确定。就西北来说,“地方范围”是指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区域范围。我国历史悠久,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很大,但以西北来论,却无多大变化。自汉代以来,西北多时为同一军政区划,清初甘肃仍系陕甘总督所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始分设置陕西、甘肃两省;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置新疆行省,又于一九二九年将青海、宁夏划出另建行省。解放后,西北五省(区)又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统一管辖之下;宁夏与甘肃又有分有合,同时兰州又为通往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必经要地,自古以来,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建国后,甘肃有了巨大发展。三十年来,横贯西北的天兰、兰新、兰青、包兰铁路先后建成通车,更大大加强了西北五省(区)交通、联系和协作。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将上述地区的有关资料集中起来,供党政部门、研究单位参考使用,以加速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进展。这就是甘肃省图书馆在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地方范围”概念的理解,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若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考虑,其情况更为复杂。地质学家、地貌学家、动物地理学家和植物地理学家从他们各自角度划分“地区”的标准,又各不相同。他们划分的标准原则与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又不完全一致。自然地理的“地区范围”比行政区划的“地区范围”更为广大。如“黄土高原”这一地貌特点,就不仅是甘肃的问题,还包括陕西北部和山西的一部,即其一例。所以确定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这一概念,应以现今行政区划为原则,结合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化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情况来确定。在确定了地区范围概念之后,凡现今行政上属于这个地区的有关资料,历史上与现今区域有关的资料,还有与本地区自然地理有关的资料,都属地方文献资料。但自然地理方面,如河流、气象、地质等方面的资料,搜集的尺度可适当放宽。甘肃省图书馆在确定西北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就以此为依据。其他各省(市)图书馆,如何确定自己馆的地方文献范围和内容,则依其各自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但我们认为应以现今行政区划为基础,再结合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化为依据较为合宜。 二、地方文献的材料内容 关于地方文献资料的范围上面已经提到,但地方文献具体材料内容的确定,则较为复杂。那些材料属于地方文献,那些材料又不属于地方文献?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把最容易混淆的问题加以区分,即地方文献、地方活动家传记、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等几种不同情况的材料区别开来。 我们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内容带有地方为特点的一切著作,这些著作不论是何人著述,也不论是何地出版物。就其形式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书籍、报刊、图片、画册、地图、表报、文告、传单、拓片、碑卷、以及唱片胶卷、录象等,至于地方活动家传记,以传记主人公的活动与本地区有无关系和关系如何为取舍原则.例如《刘志丹传》主要是论述了刘志丹同志在陕北进行革命活动的事迹,所以他的传记材料作为西北地方文献来处理。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如果内容没有地方特点,一律不作地方文献处理。但为了研究本地区的文化史和地方的出版情况,可专门编制地方人士著述目录和地方出版物目录,以备专门研究地方文化史者参考。地方文献材料内容的确定,有些十分明显,但也有些则容易混淆,因此就需要区别对待。 1、地方剧种材料的处理:关于地方剧种的论述性资料,例如有关某一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唱腔、服饰以及脸谱等材料,是研究改进、提高发展地方剧种必不可少的资料,应当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如研究秦腔的产生、发展、唱腔、服饰、脸谱的资料,应当作西北地方文献,但地方戏的剧本和戏文,内容反映了本地区的真实事件,地方性特点较强者,可作地方文献,其余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如秦腔《游西湖》、《游龟山》等均不得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另外,非地方剧种而内容与本地方有关的剧本,如《丝路花雨》、《西出阳关》,电影剧本《响导》、《天山红花》等可做西北地方文献。对非地方剧种而内容的地方真实性又不突出,一律不作地方文献处理。 2、地下文物记载的处理:地下文物记载是指有关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材料,这些材料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地下文物材料的处理,以其铭文碑记内容与本地有关的记载,作地方文献处理。如青海发现的《三老碑》等。铭文碑记内容与本地区无关,或虽无文字内容的出土文物,而有考释记载的,因其与出土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的关系,亦作地方文献处理。如对甘肃彩陶的研究和《大秦景教流行碑》等碑文的研究,均可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至于外地区出土,而内容与本地区有关的记载也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3、现代文艺作品的处理:文艺作品不同于历史资料,但好的文艺作品,通过作品的形象与细节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与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三军过后》一书,描写了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路过陇南地区时发生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书中真实的描写了陇南地区风物概貌,生活习俗,特别是我军战士团结当地人民同反动派搜捕围剿开展斗争的事实,最后,一部分指战员沿红军的脚印北上与大部队会合,一部分继续留守,进行更加雄壮威武的斗争。本书的特点是地方性强,风土气息浓郁,作品可视为一九三五年红军到达甘肃南部这一段历史的补充,颇有参考价值,故作地方文献处理。至于本地区的民族史诗、民歌,或以本地区一定地方的人和事所写的报告文学或特写,均可作地方文献来处理。但文艺类作品搜集,应审慎精当,尺度不宜过宽。 4、集部有关材料的处理:四库分类法的集部相当于现代分类上的文学类。在这类的文 集里,有不少地方历史地理、奏章专论、边关事务和文物古迹等材料,这些材料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地方活动家的集子里,这类材料既多又好。如《左文襄公全集》中,对陕甘事务的记载,对平定新疆地方分裂势力,沙俄侵占新疆的事实,以及筹响用兵,进击沙俄侵略军的函牍、手扎、奏稿等,至今仍不失为有用的参考文献。再如《龚定庵文集》中有关青海边事的稿章,《林则徐文集》中有关新疆农田水利的文章、《杨忠憨公集》(杨继盛)中关于开发临洮的记载等,都是很可贵的资料。就是在诗集里也有不少很有用的材料,如岑参有很多描写河西酒泉一带及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情况的诗,既可了解当时河西一带的富盛繁荣,又可了解天山南北自然景象的磅礴雄伟,沙漠气候的变幻奇异,真实地描写了西北地区风貌、军旅生活、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成为唐代诗歌中对边塞真实情况记录的不朽杰作。又如杜诗中就有很多唐代长安的材料。但在集部里,材料不多也不集中的情况下,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处理,可是对材料特别多而且又很集中的,就以地方文献处理。总之,对集部中有关地方文献的处理。要细心审核,处理恰当。5、丛书类中地方文献的处理:丛书类中收集地方资料的情况很多,如《二酉堂丛书》,其中不少是河西的有关资料,而作者又是甘肃武威名士,故该书作为地方文献处理。但有些却不能这样处理,如《九通》中有不少西北材料的记载,但不能因有地方的资料就一概按地方文献处理。为了更好地发掘丛书、类书中的地方文献资料,最好将有关地方资料的部分作出分析片,排入地方文献目录之中,注明来源出处,以便研究人员使用。或将丛书、类书中的地方资料,采取复制和油印的方法来处理,这样既不使丛书类书失去系统完整性,又能将其中的地方资料选出另行处理,使地方资料得到了发掘,更便于读者使用。但这种作法涉及人力、时间,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事业心、责任感,是一项非常细致艰巨的工作,但对减轻科研人员的前期劳动俾益甚大。 6、关于敦煌学和汉晋西陲木简材料的处理:敦煌学内容包括佛教艺术和莫高窟古籍书卷。古籍书卷内容庞杂,其中除《沙州都督府图经》、《西州图经》等少数材料具有地方性外,其他所有材料都不具有地方特色,内容上与地方文献无关,但敦煌学在世界上的学术价值很高,素有东方文化宝库之称,它不仅是甘肃在祖国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所以凡属敦煌学的一切材料,不论是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或音乐、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材料,都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 西北地区因其地理条件特殊,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保存了不少古代文物,汉晋木简即是其中之一。这些简策多为古代的公文函牍和文书档案,它记录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状况,史料价值很高、其中如边关设防、烽隧记载等,地方性很强。有的虽无地方特点,但这些木简却出于西陲沙漠地带,它与当时西北地区的物质文化关系至关重要,所以凡是研究考释汉晋西陲木简的材料一律当作地方文献。 另外,丝绸之路是人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加强了东西方人民间物质文明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增进东西方人民的友谊,加强了东西方人民精神文化的传递,故丝绸之路实为中世纪以前人类文明的见证。对丝绸之路研究材料的处理,不仅要把葱岭以东至长安的材料作为西北地方文献来对待,即葱岭以西地带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也要作西北文献来处理,丝绸之路尽管分为东、中、西三段,但它是一条完整的整体路线,它们之间互为连贯不可分割,所以对这三方面的文献处理,宜宽不宜过严。 三、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地方文献的搜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要贯彻“日积月累”的方针,这项工作常常需要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见到显著成效。因此,搜集过程中,既要千方百计,又要深入细致地进行“访”、“求”,还要作认真细致的考证与整理,以确定其价值,发挥其作用。三十年来,甘肃省图书馆已积累西北地方文献资料六千二百多种,报刊七百五十多种,报刊题录一万九千七百余篇,这些资料,为西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文献资料是采取什么方式搜集的呢? 第一,是从馆藏已编未编的一般书刊中,挑选地方文献资料,这是地方文献专室建立的开始。再就所有的图书报刊中检出有关本地区的一切材料,地方人士著作和本地区出版物,这是地方文献资料的主要基础(地方人士著作和本地区出版物的对待和处理原则,上面已经作了说明)。地方出版的期刊,地方特点比较突出,应作地方文献尽量搜集。另外,还采取选辑办法来积累地方文献,除了现成的发行书刊外,要随时作好零星文章资料的选辑剪贴工作,对有多余复本的图书,其中如有本地区的有关资料时,可以拆开另订成册,以供使用。总之,要想方设法多方进行搜集。 第二,加强与省内外新旧书店联系,特别要加强与本地古旧书店的密切联系,并利用其各种目录进行选购,这是一项逐日经年,长期持久补充积累地方文献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图书馆通过这一途径,搜集到不少罕见珍贵的地方文献。当然,对国外出版的有关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特点的论著,不论是属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物考古、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或农田水利、地质矿产等等方面的材料,应尽量设法预订,注意搜集。 第三,对机关单位编印的内部书刊,要通过函索或派专人访求的方式进行征集。具体要求是:在平时要注意本地区文献资料收藏和散失情况,对内部资料要通过上级领导部门征求或采用直接订购、还要有计划、有重点的派人前往各县(市)调查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以及中等以上学校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并随时作出目片摘要,以备传抄复制;对本地区产品商标、特种工艺品的图照、地方歌谣、地方剧目说明等,也要留意搜集。此外,还要加强邻近省(区)之间的协作,采取代购、征集等办法,以互通有无,彼此不断积累充实地方文献资料,甘肃省图书馆采取这种方式收集到了不少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大批有价值的资料,从而充实了地方文献库藏。 第四,资料的复制和交换也是积累地方文献的重要一环。历史上,在印刷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少文献资料多系辗转传抄,即使有了木版印刷,也因纸张缺乏,技术落后,不可能大量印刷流传,天长日久,因各种原因,如水灾、火灾以及自然损坏等,使文献资料有的佚亡,有的成为孤本。因此加强对稀有资料和孤本图书的复制工作实属必要。甘肃省图书馆为了作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曾在历年收到的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所编的馆藏目录五千多种中,选编了西北地方文献草目,这样,既可找到复制文献线索,又可作为今后编制西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的参考。仅依此草目,就先后复制和交换了西北地方文献七百三十余种。另外,还编制了《西北地方志待补目录》,收录未入藏的地方志253种(其中陕西246种,甘肃3种,宁夏2种、青海2种),查明了收藏单位,计划用五、六年时间完成这项补齐配残工作。如清道光六年所刻的宁夏区《隆德县续志》国内早已佚亡,却流传于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珍藏保存。去年,借美籍图书馆学专家丁应积回国探亲之便,曾委托代为复制,复制品预计不久即可从美国寄来,甘肃省图书馆还准备把馆藏的西北地方志中的稀有方志,陆续进行复制,以备与全国各图书馆互相交换和补缺配套。 另外, 教育全体职工,引起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人人协助搜集地方文献资料。凡省内外出差,特别是对县(市)馆进行辅导时带搜集地方文献资料任务,这也是搜集资料的一种渠道,不能忽视,必须群策群力,长期积累,才能逐渐丰富起来。 地方文献搜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通过使用,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爱祖国、爱乡土,熟悉本地区的历史地理,自然财富,从而促进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加速本地区的“四化”建设。为此目的必须对资料工作进行系统的整理,科学分类,作好地方文献的目录组织,使目录工作真正对读者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甘肃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分类编目,沿用刘国钧所编《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统一分编,并附“西资”字样、以示区别。至于地方文献目录共分两种,即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读者目录反映了全部地方文献资料,以便利科研工作者和专家在参考上的使用,这套目录包括有分类、书名、著者及专题目录和索引等。公务目录是为管理西北地方文献书库使用,这是一种地区性目录,先按地区分,再接分类排。至于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的管理方法,采用了专库保存,集中典藏,分省区排列,按类排架的管理方法。首先把图书、杂志、报纸分为三个系统排列,图书先以省区分,然后再按类号排架,杂志、报纸先以解放前后区分,再按接笔划排列,这样的优点是节省排检时间,易于根据读者研究的问题,查找需要的参考资料,也便于系统全面地向读者推荐资料。其次,对舆图、图片、碑拓等均另设书架、书柜分别典藏。这样既索取方便,又便于保管。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取归方便,同时也可免去各类资料的混淆,从而做到管理与使用两便利的要求,也便于管理人员系统了解资料,提高专业知识和培养研究能力。 四、地方文献的发掘工作 地方文献的形式有各种各样,地方文献资料又分散在各种类型的新旧书刊之中,要使这些文献资料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必须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发掘工作。编制各种书目索引、题录、文摘等,是发掘工作的有效方法,甘肃省图书馆三十年来就先后编印过西北地方文献书目、索引达七十五种之多。虽然这些书目、索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配合为研究服务方面,曾收到一定效果。近年来,甘肃省图书馆根据兰州地区1959年所编印的《甘肃地区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96~1949)》,在所收的3405种期刊中,析出有关西北五省(区)的资料8415篇,并按省区编印成册,分送西北五省(区)的有关单位使用,既便利了读者,又发挥了资料的作用。甘肃省图书馆还根据北京图书馆1961年编印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在所收录的19115种期刊中,有计划有重点地配专人向北京、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图书馆调查了解,补作题录,以便汇集下列有关研究西北问题的专门论著: 1史前时期的西北 2西域史地研究考证 3汉晋西陲木简的研究 4丝绸之路的研究 5石窟艺术调查研究 6敦煌学研究 7西夏学研究 8西北民族宗教问题 9中俄关系属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 10西北的冰川沙漠 11西北水利问题的研究 12西北的畜牧业 13西北的自然特征 根据上述专题,逐步编印篇名索引或题录,并在此基础上,编印专题论著汇编,以利有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编辑《西北地方文献联合书目录》,此一工作,初稿已经完成,共收录各种图书资料四千五百多种,按省(区)已编印成册,正分送西北五省(区)各兄弟图书馆进行补充,预计明年即可出版。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编辑《西北文献综录》,即把古今书刊中有关我国西北地区的图书资料。尽可能的将全部目录集中反映出来,以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编排,使《综录》成为研究西北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使用时无论从总目、分类、书名、著者及其子目任何一个角度去检寻,均可一索即得;同时确切地反映出书刊收藏情况,使读者可因目求书,就地借阅。这样,既可节省人力时间,又使全国各地所藏的西北地方文献资料得到充分利用。此项工作从1960年即已开始,并已补配目片11619张,今后将根据人力情况,争取早日完成。 地方文献的辑佚。这是把有关某一问题的零散资料集中起来,便于了解其来龙去脉,在参考工作上有很大价值。辑佚也是发掘文献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甘肃省图书馆的一些同志,为了配合“丝绸之路”的研究,在馆藏书刊资料中,辑成约80万字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为了介绍这些资料的内容,充分发挥作用,已完成七万余字的《丝绸之路资料题录》初稿,这对发掘馆藏文献资料甚为重要。另外,甘肃省图书馆为了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写中国伊斯兰教的需要,今年在馆藏的期刊资料中,已完成了《甘肃伊斯兰教史料文摘》约十二万多字,并已油印成册。为了配合西北民族宗教的研究,正在编制《西北民族宗教文摘》,已完成了甘肃、青海部分,约60万字之多,预计年内初稿可以完成。 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除过去已陆续编制了70多种书目、索引外,最近又采用编制文摘和辑佚资料的方式,对西北文献资料进行发掘,这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一项尝试,仅《甘肃伊斯兰教史料文摘》在小范围内发行使用的结果来看,颇受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欢迎。 三十年来,在地方文献工作中,从地方文献资料的使用情况来看,甘肃省图书馆在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和整个图书馆工作是一致的,同时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 第一,注意“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特点。许多项目,包括文献的搜集、发掘、整理等,都具有一定的积累性、持续性、连贯性及服务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既是以书刊为工具来服务于本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那么就必须重视文献资料的积累、保管和流通。 第二,为了更好地向读者提供地方文献资料,必须熟练掌握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过程,也是熟悉资料的过程。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题录和辑佚工作的过程,更是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掌握文献资料的过程。图书馆工作者只有下苦功夫了解掌握资料,才能更准确有效地为读者提供资料。 第三,收集效果是进一步了解资料的参考价值,更准确地提供读者利用资料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事实上馆藏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任何一个馆员不可能做到了如指掌,何况某种文献资料的内容及参考价值,更是心中无数。因此,当读者阅读某一项资料,或研究某一问题结束后,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和读者进行交谈,征求意见,了解效果,这样可以使图书馆工作者进一步掌握文献资料的内容和价值,同时还为有目的补充文献资料提供依据。这方面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图书馆工作论文:试论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影响的思考 论文摘要:阐述了儒学基本思想的创立与内涵,探讨了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儒学伦理思想;现代社会;现代图书馆;教育作用 儒学是一个思想的大系统,一个信仰的体系,其内容包括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但不能将它简单归结为哲学或伦理学或政治学或宗教,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问,是以道德作为思想的太阳。在西方话语笼罩之下,当代的中国人起初只能通过西方的理念重新解释自己的文化,于是把儒学纳入中国哲学史的范畴加以说明,结果是削足适履。西方哲学一向有其深厚叉相对独立的传统,其学派承接转换创新皆有清晰脉络可寻。我们向来认为:孔子、老于是思想家,儒、佛、道三家有哲学也有宗教,还有更多的东西。因此中国哲学史应还原为中国思想史,要按照历史上固有的学派与传承及其相互关系来写中国思想史,完整地去再现孔、孟、老、庄、程、朱、陆、王以及禅宗的思想。 当然,现代西方话语有一部分已成为普世性主流话语,我们应当接纳和使用,变成汉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学现代转型所必需的。同时,我们在用西方文化诠释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要抹杀中国文化的特色.要看到中国文化的优点、长处和特殊价值,并且用中国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化,形成双向诠释和中西互补。总之,处在今天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时代,只有重建儒家的“政治儒学”传统,挺立儒家“魅”的精神,追求儒家“中和之魅”的圆融理想,才能有理有气有力地回应铺天盖地的“无魅”世界的挑战。儒学的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及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作用也是很大的。 1儒学的创立与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就其基本的理论内容来说,是由儒家、道家、佛家3个主要的哲学思想体系构成的。而儒家思想是构成中华文化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念主体。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主要有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而“仁”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其内容有广狭之分。广义的“仁”是一个全德之辞,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狭义的“仁”即五常之一,主要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涵的道德规范。就这一层含义而言,它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使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基础。它包括:仁者爱人,为仁之方,为仁由己。总之,儒家以仁调节人际关系,认为仁爱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故爱人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己之仁爱于他人,而要推己首先必须正己,也就是说,仁不是偏爱、滥爱,一团和气,姑息养奸,而必须爱人以德,始终坚持道德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学即儒家之学亦即儒家的学说或思想体系。“儒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要略》有“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的说法,这里的“儒者之学”即指儒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儒学是内圣外王之学。从发源处看,内圣外王并不始于儒家,而是由《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外王则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前者讲修养,后者讲事功。可见儒学是内圣与外王的合一,是修养与事功的合一。 儒学是生命的学问。牟宗三先生用“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来概括儒家的内涵与意义。儒学是生命的学问,要落实到真实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实感、确切感、客观感的内容真理。它的要义是要培养生命的强度与韧性,成圣成贤。对于儒学的研究,不单是将其当作一客观之对象来研究,而是真正将其落实到、贯彻到个体的生命中去,以实践的、笃实的精神来实现之,彰显之。 儒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哲学的另一进路。它以人的道德性为依托,反观自身,取其良知,浸润人本质。儒家哲学即本体即工夫,道德秩序与宇宙秩序的合一,是一种更为简捷的境界(工夫与本体的合一)。 2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儒学是现代文明的根基,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精神力量之翼。它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延续,是能在各个社会中找到痕迹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儒学就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优秀中华民族意识。中国儒学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精华,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对现代社会有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中国人民坚持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所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 首先,弘扬儒学精华,可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一个现代化企业如果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想和信念,是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和在竞争中取胜的。然而这种理想和信念一旦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就会变成一种精神动力,成为企业不竭的力量源泉。这种动力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动地发挥作用的。要建立这样的企业精神,一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思想,二是离不开对儒学的弘扬。 其次,弘扬儒学精华,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提供思想基础。我国儒学中勤劳、仁爱、诚信、国家至上等道德观念及其伦理体系至今仍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要保持社会稳定,使社会能正常运转,就必须借鉴、汲取其(儒学)精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滞后,与对儒学的简单、粗暴否定有关系。社会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的象征,一个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社会,是无道德可言的。用儒学来塑造现代人的性格,用儒学作为纽带对现代人进行道德教育,以前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进行理想教育,用传统道德与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新道德相结合,培养和造就“四有”人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道德,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三,弘扬儒学精华,可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儒家讲的“仁”,实质是要求人们处理好本身与他人的关系。用现代语言说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仁”不仅是爱他人,还有爱社会、爱自然,把爱他人与爱自然高度统一的思想,是儒学中“仁”思想闪光之处。以这种思想为借鉴来正确引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实施可持续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乐山乐水”是孔子带哲理地对“仁”的引申,赋予“仁”深刻内涵,把爱从社会扩展到自然;孟子发展了爱的思想,主张爱物,把爱物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命题,认为人类应该效法大地,把仁爱精神扩大到大自然,以宽厚仁慈之德包容于爱护宇宙万物,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物、自然环境被无止境地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要求保护自然,确立和尊重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环境道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世界道德有关专家预测,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环境的文明。人类的道德要达到环境文明的境界,使道德跨人现代文明的层面,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新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历史必然选择。总之,汲取儒学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3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的。现代图书馆员应有为图书馆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如热情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苦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团结奋进、文明服务、甘为人梯、尽职尽责等精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工作人员应做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读者。同时工作作风要过硬,表现在:图书馆员应做到纪律严明,忠于职守,团结互助,雷厉风行;业务要精,表现在:图书馆员应做到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总之,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图书馆员。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文明大国”“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儒学对于每个人的修身涵养也有着莫大的作用。儒家提出的“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员仍具有现实意义。图书馆是人们讲文明、树礼貌的公共场所,图书馆员的礼仪是图书馆礼仪的形象代言人,其礼貌、礼节、仪表、仪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一言一行,起着图书馆的教育作用。 “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孔子、儒家提倡的做人的道理,是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有意义的路径。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的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有见识的学者都提出救治的理论和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给予特别的重视。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使图书馆员成为一个智商、情商“双高”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的图书馆也迫切需要这种人才。 儒学的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作用远不止这些。笔者写此文章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在这一问题上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讨论。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论阅读享乐化属性对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摘要:针对阋读享乐化对传统阅读和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建立大学生阅读的学习型数据库的设想。 关键词:阅读享乐化;高校图书馆;阅读习惯 1阅读享乐化对传统阅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巾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也开始受到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传统的精英式大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后,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义心理意识,大学生的阅读越来越多地呈现}n一种消费主义属性,阅读开始呈现出享乐化的发展趋势. 1.1阅读享乐化消费特征对阅读方式的影响 阅读享乐化的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阅读的选择减少。《华盛顿邮报》在不到3年的时间订l划人数下降了6%,从77万人下降至72.01万人。美国在线出版商协会调查示:l8—34岁的人,46%的人喜炊网络浏览阅读,只有l1%的人选择读书、阅报、看杂志。在中国,m版科研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2003年中国国民保持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文献载体阅读习惯的只有5%左右。其次,以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崇高的学习型阅读心理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休闲、消遣和娱乐主导了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者开始追求视觉感观上的刺激,艺术的通俗主义和图文主义盛行。阅读兴趣集中在影视明星、旅游观光、健身养生、减肥化妆.园艺、烹饪、求职、理财等缺乏深度的生活时尚类图书、报纸和杂志上。 1.2阅读的浅层化和意义泛化 阅读呈现出享乐化发展趋势后,阅读的本质不再是一种纯精神的陶冶,它已经变成一种大学生多重消费融合的消遣方式。文化阅读的意义正在淡化,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阅读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和消费主义的异化物。如声讯阅读、视频阅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学生们在交通工具上阅读、存餐厅里阅读、在影视里阅读、在网络中蒯读,这种与休闲、消遣和娱乐相结合的享乐阅划读方式使大学生的阅读意义泛化,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也由“读”转变“肴”,阅读开始变得浅层化,读者不再在阅读时产生应有的思考,文字所表达的知识和语言艺术的审美不再在阅读时产生应有的情感共鸣。 大学生阅读浅层化和意义泛化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文木阅读和学习兴趣的下降,而争业化学习又不可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图文和通俗化阅读,专业理论更多的是在枯燥的文本阅读过程巾实现的。这样,阅读的享乐化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本文的研究试图要解决这对矛盾。 2阅读享乐化对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大学生阅读需求的享乐化已经是一种不可同避的现实趋势,在全方位、全天候、多元流动的网络信息供给状态的冲击下,在网络媒体视频化的影响下,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逐渐向图义化方向发展大学罔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去适应这种需求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阅读方向。 2.1阅读享乐化对文献采访的影响 阅读享乐化直接导致图书、报纸和杂志等平面文献载体需求量的下降。随着读网,读陶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本义献的装帧、版式过时,不能适应浅层化、读图化阅读方式的要求。文献采访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图书、报纸和杂志复本采购量,注重对装帧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义本文献的采购,协调文本文献和超文本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的采购比例,电子版、网络版文献载体替代学生阅读兴趣相对集中的影视明星、旅游观光、健身养生、减肥化妆、园艺、烹饪、求职、理财等生活时尚类文本载体这样既能节约罔书采购经费,又能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图书馆阅读的习惯,避免学生在公共网吧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管理。 2.2浅层化和读图化阅读方式对大学生文本文献使用的影响 浅层化和读图化阅读方式会使大学生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弱化,用轻浮、玩味和厌烦的心理状态对待文本阅读。过分追求图像的感官刺激导致传统的文本文献阅读兴趣下降,不仅使文本文献的使朋率下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形成。 阅读享乐化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一种阅读特征,高校和图书馆不可能用行政的方法和手段去改变这种阅读习惯,只有通过积极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在多年阅览管理实践中,我们通过举办“读书节”“主题读书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文献的阅读兴趣,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学习型数据库 阅读享乐化改变了大学生的蒯读行为习惯和文献需求方式,特别是对网络和电子文献需求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大学图书馆电子文献采购经费的急增。据统计,国内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经费比大约为l:l,电子文献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但电子文献的质与大学生阅读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大学校圃网上运行的数据库的知识点重复牢太高,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容易造成大学生知识审美的疲劳,还会对学生的文献阅读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图书馆必须满足学生的“信息阅读”(信息阅读的要求是不重复阅读和超文本的比较阅读)需求:学习型数据库正是对这种阅读需求满足的一种尝试,它克服了文本文献和全文数据库重复率高的缺点。 3.1全文数据库对大学生学习的利弊 目前,在大学校园网上运行的大多数是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镜像站、数字化期刊网等。这些数据库对师生员丁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全文数据库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的不便。Windows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多视窗的比较蜊读,但全文数据库并没有文现超文本链接,且多数数据库是全义扫描,内容良莠不齐,相当数量的劣质义献和重复文献影响着学生的正常阅读。 3.2学习型数据库 学习型数据库是通过将“争业”归纳为若十个知识点,按照知识点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知识体系。学生存按照知识点的逻辑顺序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了文本学习的重复,还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超文本链接进行比较学习。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可以利用学习型数据库的多检索途径的功能进行研究型学习。这种数据库不仅可以避免全文数据库重复阅读的弊端,还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的设汁优点活跃贞面、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实现信息化阅读。 目前,巨大的考试市场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型数据库的编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学习型数据库首先部分地应用在中小学生的各种应试科日的学习中。除去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说,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数据库存中小学生的学习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现存的知识体系来完成学业的。大学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情况,通过“一家牵头”“联合编制”“网络共享”的方式解决单一编制成本过高的问题,可以从用户多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做起,这样既有益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资金。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论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国际贸易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关键词:金触危机 后危机时代 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 经济形势 现状 策略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 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3.5积极拓展多元化外贸目标市场 这场危机再一次深刻的阐述了“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教训。以往我们过渡的依赖欧盟、美国、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进行出口贸易,当经济危机袭来,这些国家遭受巨大挫折,中国对外贸易也不得不承受相应的打击。而如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建立,新的经济体正在兴起,我们应当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目标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有效的防止外部需求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全面的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考 摘 要: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是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升级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在2004年6月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整体授予权评审。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加了本专业的迎评工作,在实践中有很多体会。在总结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目的是对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一、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缺陷 专业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计划设置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在学生修完主要专业课程后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能力并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而开设的以实践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社会实践两个部分,根据2000级、2003级、2006级和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实践教学部分又分为专业实践教学和非专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内专业模拟实践教学和校外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后者主要指军训、创新实践活动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实验等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密切的实践活动。纵观近十年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我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实践教学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转机制。学校本身是新升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较薄弱、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对工科专业在这类院校相对起步较晚,本科教学起步就更加晚,为此,形成有效的运转机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在专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存在本科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其次,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基地较分散,并且对教学基地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很难一个单位解决所有学生的毕业实习;最后,模拟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继续摸索。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培养机制不灵活。新升本科院校,在学校环境和待遇方面与成熟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客观原因在教师组成结构中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在教学上就容易表现为经验不足,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实践教学的性质要求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经验,青年教师往往两者难以兼具,而年长教师只是专科教学经验较丰富,本科教学经验欠缺,因此,短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层面上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实行导师制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对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还通过派出学习的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恰恰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3.对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性质认识存在偏差。建立在工科背景之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既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优势也是劣势,关键找到两类学科相互促进发展的结合点。在工科为主的院校中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往往以工科专业的背景的管理人员为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不熟悉,对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性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发展速度。 二、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中国传统专业之一,虽然全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本专业,但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当前,大多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兼具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两种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从而导致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弱。这些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怪现象的出现:(1)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所当然,但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毕业后仍需接受所学专业领域的再培训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本专业领域的各类证书反而成了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2)用人单位也不得不设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对招聘来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岗位。由此可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需求。 三、21世纪时代背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在21世纪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专业素养和技能,还包括人文素质和创新特质。而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无法使学生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实用性和创新型人才。通过现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从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潜在的现代国际经贸经理人素质出发,制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实践教学计划;(2)不拘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既有专业基础理论实践,又有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验和专业综合实践;既有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活动,又有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的社会实践,重视第二课堂,学术讲座、课外研讨和实践创新的作用;(3)内外兼修,创建实践教学环境。针对当前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特别是外贸企业更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实习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投入,创造逼真的商务模拟实习环境。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解决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培养“理论全面,实践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建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如下: 1.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想,统一思想,找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正确认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工科院校创办的文科专业我院培养的人才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性是其鲜明的特色。而应用性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学生更强的动手能力。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才能有根本的保证。积极引进相关专业师资,大力新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模拟实验室。为此,学院应超常规引进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中、高级人才尽快形成一支稳定、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2.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体系的构建,主要要着眼于本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认为主要由外语应用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结算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构成。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围绕这几种能力进行。鉴于现有课程设计安排的不足,在今后的培养计划中应加大课程设计的比重,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 3.尽快建成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新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模拟实验室,初期投入并不大。利用经济管理学院现有计算机机房,购买相应的软件稍作改造就可以满足该专业实验要求。初期投入只需几万元,就可大大改善国贸专业的课程实习、实验状况,大幅度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该实验室无论对于目前的教学,还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都是需要的。通过网上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许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建有国际商务中心之类的实验室作为校内实习基地,利用相关软件模拟外部专业实习环境以供学生完成各种专业实习任务。 4.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得益于it产业的飞速发展,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逼真地模拟出实习环境,囊括更多地实习环节和内容,克服观摩实践教学中往往内容单一、人为因素影响大的不足,而且还充满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实习,由于从商业秘密的角度出发,一般业务人员不愿意将客户的相关信息透露出去,因而,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很难真正介入到业务之中去。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加电脑的数量,加快相应模拟实习软件的购置,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层次。 5.将实践观摩实习落到实处,提高实践观摩教学效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观摩实习主要有生产企业认识实习、涉外部门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生产企业认识实习和涉外部门认识实习采用的是现场参观和听取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不能使学生深入到实习的单位,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为了提高实习效果,必须努力扩建并完善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将学生分成由数人组成的若干组,然后将每组学生派送到各实习基地进行全日制的实践观摩,真正达到使学生对生产企业和涉外部门有一定感性了解的目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和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采取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订案例教学方案、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等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3.4 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针对每个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我们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暑期社会实践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将自己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及体会写成报告,开学后上交报告及相关材料,指导教师据此评定成绩。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认知和了解了企业及国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出现了需求迅速膨胀、供给不足、就业困难的窘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单一等问题。细分人才市场可以使拥有不同教育资源的各类高校准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内容的改革、教育途径的拓展、教育方案的重新设计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文章重点设计了多层次培养模式的结构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2009)。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2008)。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切培养责任完全由高校承担。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高校实践设施不足,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养基地等,但大都是基于合作协议开展的,并不是基于共同产权机制。企业合作的临时性和不积极态度,大大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是企业根据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同把现有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然后依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并为之服务取得收益的营销理论(朱明侠,2001)。市场细分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目标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是独有的,是高校树立特色的基础。同样高校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并没有为所有市场需求服务的能力。利用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为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服务,是高校树立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表1是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层次、目标要求和培养机构特长设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细分区划,对应于不同培养机构的教育资源优势,可以选择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培养机构优势,树立人才培养特色,可以避免全才式培养模式的弊端。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人才能力可以准确定位。 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国际经贸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上海商学院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4层次),并进一步规划了该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侯立玉,2008):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商务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三部分组成的。创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安排上创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在培养主体上创新。在内容安排上,针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加强教材建设。针对目标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体现层次需求、反映时代特点,尤其是实验、社会实践教材应大力开发。二是完善英语教育体系。将现有的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体系拓展为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三是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专业认识实习、岗位技能实习、调研设计实习体系。四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培养主体上,应建立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途径。 在结构设计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对教育内容要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实现结构设计创新。 如图1所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可按照某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该层次人才培养。在该模式中,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一致的,但不同层次人才方向模块设计要体现该层次培养目标要求和特色。可以设计同一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国际商务管理方向;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高级技术人才方向以及一般技术人才方向。仅就国际贸易业务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外语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以及创新能力课程可按如下设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商法;技能课程包括贸易单证与函电、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商务谈判;外语应开设专业实践英语;实验课程包括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能实习;创新课程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这种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业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五、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优势 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材建设可以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实践课程的拓展可以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构建使人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主体机制创新,可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克服高校教育资源瓶颈障碍。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可以解决人才能力趋同所带来的三个问题,即人才能力趋同、人才能力稀释、人才层次不分。人才能力差异化,可以改变人才供给结构,解决一些层次人才饱和而另一些层次人才稀缺问题。分层次设计模块,围绕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构建该层次对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所须的课程体系,可以解决人才能力稀释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次培养人才,可以提高人才针对性,提高人才对各种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 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最终将提高教育竞争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新建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摘 要: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课程的选择和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直接映射培养目标,不同层次的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新建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依托学科、面向应用。新建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外语特色”,模块化、多证书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新建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 构想 一、背景 安徽外国语职业学院以“职业技能”为培养核心的高职院校要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升本,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学科型?应用型?通过集体探讨和专家研究,学院做出了方向性选择——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教育,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并存,逐步发展本科教育的道路。 其一,响应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靠中专、职高、技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来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靠重点高校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靠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来培养。 其二,应用型符合我院的实际和特色。盲目追求研究型或学科型,实属“”。“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托中心,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是“学科中心型”还是“岗位应用型”的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课程体系。从实际出发,后者对于新建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加适用。 二、课程体系的依据 专业定位势必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应突出“应用”,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素质为取向。应用型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和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目标既要考虑到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又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 教学目标设定决定课程选择,即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找出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这一因素会以传递的方式影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社会需求决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比如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学院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以公司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又如安徽科技学院开办的“隆平班”和“德力”班,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要注重反映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本专业直接对接的是外贸行业(外贸业务、跟单、报关等行业群)。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想 结合我院及本专业的实际,针对本专业,我们应该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外语为特色的模块化、多证书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一)突出应用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实操教学的教学方式,接近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为教育)模式,以岗位群所需能力为主线,确立“能力模块”。本专业适合“厚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我们构建了“一个核心”、“五大模块”相支撑的优化体系结构。所谓“一个核心”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五大模块”突出综合岗位群能力。 1.通识模块 这一模块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修》、《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目前公共基础课面临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基础太差,学习没有积极性,出勤率低。在新建本科院校要不要开设公共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应该开设通识课程,如思修课程为必修课,一切教育德育为先。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乃是体育课的使命,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价值。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取舍选修课程。 2.外语能力模块 外语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本专业开设《综合英语》、《英汉口译》、《国际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 3.专业模块 该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提升模块。(1)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模块包括:《高等数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等课程。(2)专业提升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岗位群直接所需能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4.个性化发展模块 该模块包括《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课程。该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学习主要在大三和大四完成。 5.实训模块 本专业开展阶段实训和项目型的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熟悉业务操作,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模块教学体系优点可见,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全面,缺乏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所以模块设置应注意关联性。每个模块都不是孤立的,模块与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 (二)外语特色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国际化。课程教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反映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是我院的特色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在实际的教学中外语得到高度重视。本专业开设全英教学的英语基础课,基本采用“2+2+2+2”模式:英语课程课时与中文课程课时比例为4∶6,在两者之间我们又开设了交叉性双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贸实务》等。与此同时,本专业开设也要开设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如《商务礼仪》、《英美文化概况》,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知识与文化要求。 同时,本专业还应进一步加大与外界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开放办学,利用国际资源开放办学,目前,本专业已经和澳大利亚证书认证机构合作“国际商务专业学位证书”项目,采用“2+1”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的力度,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三)多证书的课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下现代用人制度的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重要通行证。新建本科应用院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工程”,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为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与考级考证结合起来,实施一书多证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强化能力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战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与参与社会竞争。本专业的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和cet-6证外,还可获得外销员证书、单证员、报关员、会计从业证书等。 四、结语 本研究根据学院和本专业的定位及其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国内外同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比较和借鉴,从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发,勾画出了一张凸显“外语特色”,“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模块化”、“一书多证”的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结构蓝图。当然,这种课程体系结构也有不完善之处,针对新建本科专业,需要在运行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以“需要”为出发点,适时开设学生“想要的”、“忘不掉的”、“用得到的”课程,以及时掌握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完成教学的使命。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探讨优化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扩大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拟从社会需求导向的视角,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 课证融通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应该培养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其他行业,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专业人才才是它们所需要的。某些拥有大专学历的人在外贸行业也做得很好,这就说明了外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的不是高学历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从自身的生源状况出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依托,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道路。尽快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 2.专业方向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应是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所以独立学院在政府和本院招生就业办信息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社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工作,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可以聘请以专家为核心的专业指导组,进行评估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 3.加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不应该是研究型、专业型的,而应是应用型的。我们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首先是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拓宽就业面,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管理能力、心理承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职业课程设置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独立学院的职业课程设置又要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 1.突出外语与外贸并行的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客观上要求在专业课教学时应采用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重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设计相关课程而且加大基本技能训练,如,设置商务英语阅读、报刊选读等;另一方面,要在相关课程上采取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2.按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外贸知识反映在专业课的安排与设计上,根据社会需求,可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课程化”,形成“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考虑将报关员、单证员资格证书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学生毕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取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另外,还有其他可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科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同样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体系。 以上课程设置可以专业任选课的课程形式体现,只要求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 另外,在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必选课中的某些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运实务》等课程中交叉重复部分需要整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 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表明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情况,高等院校应该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一个将实践教学贯穿其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之一,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院校都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概况 2004年7月1日新的《贸易法》正式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增加。2006年中国外经贸培训网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外贸企业已骤增至18万,5年内国内外贸企业的数量将是目前外贸企业的2倍。外贸主体在迅速壮大,但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存在大量的供给缺口。我国外贸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目前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距甚远。而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经济类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按照每家新增企业需要3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不愿承担培养和训练毕业生操作技能的的费用,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但是,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 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问题,选择“越多越好”的占54.1%,认为“只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占43.2%。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由此看来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多,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来看,具体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 在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在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上述国内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的趋同性,最终形成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单一和相近,该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一般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立足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构建一个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举措之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科研、生产合作教育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一条成功经验 ,是实现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措施。为加强学校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了产学研领导小组,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采取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的方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了共建立了上海通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也使企业对学生有准确全面的评价。这样,学校就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在“双向选择”时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举措之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主渠道、主途径。 在近两年内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以支持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验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项目、实验教学教材出版等,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提出实验教学教改项目的选题指南和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要求,确保实验教学教改项目和教学软件开发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我们为了使实践环节教育得到落实,制订了规范周密的实践环节教学总计划与执行计划,增强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的校内模拟实习环节。 举措之三: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第一,努力提升教师实践业务素质。对于外贸实践阅历缺乏的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到条件较好的重点经贸院校去进修培训,也将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3-6个月,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中实行 a、b角色轮换制,规定各系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支持部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去兼职或担任一定的职务;建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院讲授专业课。通过这几种途径,迅速提高“双师型”队伍的素质。 第三,积极推行见习导师制。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外贸企业中聘请一些具备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作兼职导师。由每个见习导师负责指导10-15名学生,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见习,让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真实环境下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 举措之四: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 依托拥有的研究所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下设就业促进工作室、学科竞赛工作室、创新项目工作室、科研训练工作室、社会调查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与基本方法,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在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造思维。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浅析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国际贸易 论文关键词:金触危机 后危机时代 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 经济形势 现状 策略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3.5积极拓展多元化外贸目标市场 这场危机再一次深刻的阐述了“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教训。以往我们过渡的依赖欧盟、美国、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进行出口贸易,当经济危机袭来,这些国家遭受巨大挫折,中国对外贸易也不得不承受相应的打击。而如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建立,新的经济体正在兴起,我们应当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目标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有效的防止外部需求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全面的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对涉外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各大独立院校纷纷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贴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模块。本文从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该专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各大院校国贸专业存在的问题,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学科中心型;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 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国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就有561个,专业过多过泛日趋严重,也带来了一些衍生的问题。例如在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块,独立院校未能把握新世纪的国贸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拔尖人才稀缺,一般人才过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代经济学理论有所加强,新兴经济理论课程更新不快;理论教学空泛,定性分析灌输较多,结合本土经济案例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师生教学互动研讨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成果 纵观国内各大高校以及独立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现已基本形成一类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其偏重国际贸易实务。另一类是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偏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由这两类目标的设定我们可总结出,高校及独立院校已看到国际人才的特色需要,即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而言,在其经管学部之下的国贸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经济学等;实践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相比以前只有理论课而言,现在的课程设置已增加了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上教师也会适当结合国际贸易实例,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 再例如国内知名院校浙江大学,其国贸专业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其探索和实践“厚基础、强理论、研究型、国际化”为特征的重点高校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其明确国贸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依据国际前沿和本土重大现实问题,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本土案例教学,实现了课程大纲、教材、内容和考评“四统一” ;第三,建立了经济学科基础骨干课程绩点、竞赛获奖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甄别选拔机制和免试研究生、出国交流优先推荐的激励引导机制。第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强化课外阅读、seminar和前沿讲座。以上举措切实保证了该校国贸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学科中心型”局限性日趋凸显 所谓学科中心型,即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已经逐步认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在近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但是仍有改善的空间。该校的课程设置可归于此类学科中心型,即实践环节还可继续增强。例如,可增加银行实务课程或者实践环节。国贸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将去往各大银行工作,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相关知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了各种贸易术语,但工作中一旦碰到,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术语的区别,印象仍停留在学校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上,这样很容易混淆知识,从而造成工作失误。若能在假期组织有意愿的同学去实地考察,最好是在银行实习一段时间,那么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当然,这需要学校提供诸如此类的社会资源。 2.“岗位应用型“体系问题并存 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现在很多国内独立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流行起“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 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在此种培养目标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及其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是会导致我国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缺乏;第二,此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对相关独立院校有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足够的资金构建这些课程所需要的平台,例如修建规模大且完善的实验模拟室;都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等等;第三,就业若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学生对此种模式的信任感会逐步缺失。 三、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将更加适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度,更要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系列关于对外经贸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部署,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等,都应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以适应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走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之路。经济学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背景,“三个面向”的要求更具典型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增多,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专门技能,还必须善于战略思维和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的复合知识。国际化和复合型互为依托,二者兼容互动,是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第三,必须强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各大高校面临的共性任务。国际经贸专业建设的主旨是为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教学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夯实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又要强化定量分析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反映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与法规惯例、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跨国公司的发展态势等;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经济实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人才培养的途径应多样化,如采用“双学位”、“本硕连读”、“双语教学实验班”、“国际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贸易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在国际经济贸易新趋势发展下实现经济贸易的变化,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际经济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在这种大背景下所面临的发展困难和应当进行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战略;发展趋势 我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式与国际经济系统接轨,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可见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挑战,因此,更需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加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的内涵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各个国家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开始了资本、商品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互换,逐渐形成了国际化的关系,即为国际经济。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和调整,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发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相互协作的不平等状况,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国际间的合作让有限的资源实现了调整,同时也带来了分配不均的现象,加大了国际经济的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也在逐渐成熟,发展潜力巨大,将会是未来的主要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也促进了国际经济更加活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已经在短短的十几年发展中成为了最大的出口额国家,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加深。对外贸易主要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这是受到资源分配的不确定性所影响的,各个国家的资源不同,几乎每个国家都需要进行资源交换,比如说发达国家卖头脑产品,发展中国家卖手中产品,落后国家卖土里产品,各个国家间所进行的贸易让每一个国家都参与到市场的分工当中,也最大程度地各取所需,让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国际经济贸易和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了国际中每个国家都在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的主导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被国际市场所淘汰。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下,国际信息的传输得到大幅度提高,国际化变得越来越“小”,网络贸易也开始运用在国际贸易中,并且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间正在建立各项有关网络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维护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正常高速运行。我国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着国际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维护原本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同时,还要抓好机遇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也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际金融秩序在不断变化,因此我国始终坚持平稳的发展战略,这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国际金融平台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首先就是稳定的发展战略难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动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是以目前的国际市场状况来看,我国的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很难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国际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市场贸易也走向自由化,因此我国面临着更大的贸易大力,不可避免地出现世界资源配置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矛盾问题。另外,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高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但是受到区域化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影响,我国正面临着可持续化发展和竞争力过小等问题。此外,我国太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这就忽略的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国民经济得到提升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了破坏,这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同时面对、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趋于多元化发展,而我国的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合理、资本为依赖,技术含量低,还需要进一步的进步发展。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力资源丰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的优势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贸易市场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知识产业的重视程度,实现知识产业的主导地位。在我国与国际贸易加深的同时,需要改进当前的产业结构,对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寻找贸易发展新方向。我国需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努力协调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研究。针对国际市场,我国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让我国的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市场中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以保证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合理利益不受侵害,避免出现国际贸易规则对我国经济贸易利益损害的情况。 我国在做好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好与环境的平衡,对生态环境加强重视程度,因此在一方面需要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环境的保护意识,做好环境保护服务,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此外,我国还需要增强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市场的综合竞争,大力完善法律法规,在人才、资源等方面提高竞争能力。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还需要增强竞争力,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让出口贸易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国内市场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国家要积极采取政策,刺激消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贸易自由化发展方向,并且能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我国贸易在国际贸易市场的活跃程度。 四、结语 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国际贸易在遇到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我国需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强国家间、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和拓展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大市场范围,寻找最合适的方式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网络时代与当今国际经济贸易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步入了网路时代,各种电子电子产品,互联网的运用,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也影响着各种经济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时代商品的经济学特征、商品在经济贸易中的特点等,再通过各种国际经济学模型来进一步分析商品贸易方式的改变,并对这些现象作进一步的说明,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调整。 关键词:网络时代;国际贸易;通用目的技术;措施 网络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环节,一般只要想买一件衣服,首先想到的就是淘宝或者阿里巴巴,还有就是微信品台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人----微商,有的微商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自己的产品,被称之为B2C微商;还有的微商是基于朋友圈开店来宣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被称之为C2C微商,微商只是借助于个人微信账号来自己的产品,这是“以力借力”的营销技巧,并使得自己的产品得到出售。此外,还有在线视频、软件开发、搜索引擎、网站游戏等等,这些新型的网络产品也不断发展起来,并能随时随地获得价值可观的利润,其中网络只是一个媒介而已。 一、在经典国际经济学理论下,网络时代的商品国际贸易 (一)网络时代的网络产品特点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产品的主要特点就是高资本、高密集度和巨额的R&D投入,在2010年的一些网络公司中R&D投入如下:Microsoft有65.96亿美元,位居首位,Google为14.36亿美元,Symantec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0亿美元,EBay的研发经费则为6亿美元,这些经费的投入比例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网络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高附加值,而Google已经成为高附加值的专业代表。再者就是网络产品所要容纳的信息可能比传统商品所要传达的信息要小,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的一个好的条件和机遇。网络产品的本身属性也决定了一些特有的特性,它在市场销售的过程中,比传统商品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主要的消费群体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群体,呈现出一种即将替代传统产品的趋势。 (二)H-O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与网络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系 在H-O理论中,对与要素禀赋有关理论进行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网络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主要是分布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着高密度的资金,可以任意对一个高端的网络产品进行巨额投资和科研开发,这种巨额投入是一般劳动力密集的发展中国家所无法追及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要素短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网络产品主要是靠国外进口来进行新产品贸易的。例如,Windows产品,Windows98是Windows的升级版,它在美国的市场价格为90美元,还不足美国普通员工一天的工资,然而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却为1200元,几乎高出了一倍多,是一个普通工人的两个月工资。根据产品的周期理论PCT和相关产品的技术特点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商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开始集中在商品的成熟阶段,一旦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属于自己的网络产品,发展中国家本来具有劳动力密集的优势,也能在国际市场上网络商品贸易中获得一定的利润,就像印度的软件业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因此,产品的周期理论和相关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商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各国之间的收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而这种依赖性主要是通过生产渠道才能发生作用和联系。 二、网络产品的非贸易价值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新变化 (一)通用目的技术的运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带来一次重大的变革,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达国家工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促进发达国家原始资本积累,让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让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之至关重要的。目前的网络时代相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来说,它在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只能说是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超前,网络不仅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且使得商品生产变得集约、高效起来,有的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要素禀赋,使得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上所占据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才说,网络时代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网络时代既带来了知识的传播又带来了技术的扩散 根据PCT理论可以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获得利润,就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各种商品生产技术变得唾手可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在只局限于课本,这样不仅有效的降低各国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等情况,而且还影响着各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所采取的贸易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一个国际的饮料配方,再根据这个配方,来制作饮料,让它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再在市场上进行产品销售,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样我们也只为自己提供使用,这样也能降低进口饮料所需的关税和进口价格。这样可以消弱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商品市场垄断的局面,有利于商品的国际贸易。 三、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商品的高附加值,是带来高额利润的关键,也成为各个国家商品经济贸易的重点,各国都开始加快本国的信息化建设进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互联网设备及相关设施,这也是目前多数国家进行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政策。面对这种形式,我国要做到以下措施来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首先,扩大网络技术产品的研发经费,不断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提高充足的技术支持;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和建立网络产品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实现网络时代国际商品贸易的规范化和正常化;最后,国家要鼓励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待遇,促进相关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四、结语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给每个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了极大地发展机遇,并对整个国际经济产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作者:张鑫越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 [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机遇,也是对我国经济的巨大考验。面对国际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各个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文章将针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论述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存在哪些发展中的局限,提出一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战略;趋势 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我国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让我国的对外贸易水平赶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必须对这些对外贸易中的缺陷进行弥补,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 由于全球经济的高度发达,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经济发展呈现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了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对贸易结构进行调整,我国必须对国际贸易的战略进行调整。同时还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升,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经营的利润却大大降低。这就导致很多中小型企业难以生存,大企业能运用的资金也受到了限制,难以进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我国企业整体上竞争力下降。 2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局限 2.1贸易发展水平不均衡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进行的,起步比一些发达国家都要晚。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外贸易还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而且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的对外贸易水平差异很大。我国的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地理上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对外贸易交流频繁,贸易额度也大。但是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和交通相对闭塞的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容乐观了,不仅交易量低,而且极为分散,不能形成规模。 2.2竞争力不足 随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逐步发展,出口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不乏一些高、精、尖的优秀产品。但是从国际贸易的总体上来说,我国对外商品的技术含量还不足、附加的价值和商品的价格都很低。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的科技密集型产品很少。对于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来说,我国的企业还存在很多缺点,比如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差、缺乏产品的品牌意识、竞争精神不够强烈等。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 2.3贸易服务落后 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大部分都是货物贸易出口,很少有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服务水平也比较差,在出口总额中占据的比例很低。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是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几大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占据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60%以上。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服务存在着管理上的缺陷,比如中央对于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还存在一些缺失;服务业受到多重管理;服务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 2.4贸易摩擦增加 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增长,从贸易大国转变向贸易强国的过程中,贸易摩擦的增加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显示:我国近五年来都是最容易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之一,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对外的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产品安全、产品环保和有害物质含量等方面。我国每年有60%的出口企业都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经济贸易摩擦,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高达贸易额的25%。 3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方向 3.1调整进出口结构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则以高科技产品为主。这种进出口结构十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我国的政府应该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研发,鼓励各行业各企业研发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拓展发达国家的中高端消费市场。还要积极向国外的先进企业学习,借鉴别人的发展经验,挖掘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品牌。 3.2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我国现在已经出台了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这些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时时关注具体落实程度,监督各个省、市、县的相关措施施行,避免在执行上发生走样。作为政府部门,要为各个企业营造一个和谐、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和竞争环境,加强自身对市场的调控力度。比如对于一些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政府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帮助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3.3调节贸易规模的平衡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各地区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政府要对落后地区提供适当的帮助。一些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很落后,远远没有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那么发达。对于这些地区,政府要充分意识到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潜力,通过公路、桥梁的建设,让这些地区更多与外界进行交流,避免内陆地区“闭关”式的闷头发展。在一些对外贸易发达的地区,政府可以开展一些高科技试验项目,通过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带动落后地区,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3.4对民营企业进行扶持 虽然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进行支撑,但是也不能忽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政府应当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在退税、融资、海关方面的困难,通过工业园区、行业产业链、区域合作等方式帮助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进行引导,让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民营企业通过经销制、制、中介服务、网上贸易等方式,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在自身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3.5培养国际化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想要在对外贸易方面得到发展,企业必须重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经营人才。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的市场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科技含量上,更体现在人才的争夺上。对外贸易的开展,让我国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外去发展,也有很多国外的人才来到我国进行发展。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能够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人才基地,进行自主的人才培养,还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鼓励人才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贡献力量。 3.6把握好人民币升值的机遇 我国从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就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降低。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成本,大大增加了企业在海外建立跨国公司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缓和贸易摩擦,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 4结论 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虽然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存在着规模、服务上的问题,也受到了竞争力不足和贸易摩擦加剧的制约,但是仍然具有良好的前景。我国应该针对这些不足进行贸易战略上的调整,优化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形成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将具有我国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浅谈 摘要:进入到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发生转变。经济外交已然逐步成为国家之间发展的主导因素,各国主要以经济利益的权衡为主导,大力推动国际贸易与合作,进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分火热,本次针对其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研究对象 职业发展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面对WTO。 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 2.专业导航。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 3.专业培养。 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 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 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 2.就业方式差异。 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作者:王卓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 开展好国际贸易,对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结构的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国都采取扩展国际贸易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然而,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发展规模到竞争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以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现状分析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战略趋势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占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再不断的增加,但是,面对日益剧烈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仍存在以下问题,阻碍其发展步伐。只有深入的分析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才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外贸易战略和对策,以促进其健康、平稳的发展。 (一)国际竞争力不足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种类也随之丰富,其中不乏高、精、尖的产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且大多为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都存在偏低的情况,且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导致大部分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足。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大多集中在传统企业上且数量相对较少,也导致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力不足。 (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第三产业及服务业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各个地区服务业产业园也相继建立,但是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受经济水平、发展时间等因素影响仍然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差距。 (三)发展规模较小、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仍受到起步晚、基础弱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较小,发展也不够均衡,具体体现在,我国东部以及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优势、经济发达等原因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西部和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对外贸易发展缓慢且分散,并没有形成规模。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整体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步伐和科学性。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战略趋势 (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能够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避免其他国家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侵害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贸易活动的合法权益,从而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的经济效益能够稳定增长。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贸易联系也日益紧密。因此,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以拓展与不同层次国家的贸易合作市场,促进共同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优化进出口贸易组成结构,有效的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要依托国际经济区域化优势,借鉴和学习合作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巩固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进而优化贸易结构、丰富贸易内容,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市场扎根、立足。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环保事业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和谐发展 我国在注重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还应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要对国内市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并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四)深入的挖掘和开发国内市场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可以有效的挖掘国内市场潜力,而出现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时,出口贸易则会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增强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亦可为企业进军国际经济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国内市场产业结构,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开展好国际经济贸易对促进我国经济稳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现阶段,我国在开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只要我国顺应局势积极调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强化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能开展好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为我国经济长久稳固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文婧 张久祥 魏丛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 前言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资本账户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资本和金融额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我国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波动的敏感程度也逐渐上升。1997年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我国货币政策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日益严重。针对于这种情况,东南亚等国逐渐突出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进一步加强的重要体现,是当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的一种发展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协动性问题,是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和货币合作关系的重要依据,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分析指标,对于分析我国与东盟贸易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 关于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的研究,本文主要涉及了经济环境、模型框架两方面内容。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模型框架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A和B两个国家为例。其中,A、B国家的经济主体主要为家庭、企业、零售商。这三个主要经济要素当中,家庭的收入主要是劳动所得;企业的收入主要是产生的经济效益;零售商的经济环境设置,以BGG模型为例,赚取商品销售的差价,获取经济效益。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假设A、B两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处于完全对称的情况,并且政府在财政预算过程中,处于约束平衡状态,可以进行货币支付转移。 (二)模型框架构建 基于“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构建,需要从居民、企业、零售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居民在经济环境中出于基础性地位,假设A国的消费商品主要为A国自身生产的产品,那么B过商品对A国的影响性较小,B国商品的替代弹性将较小。基于假设的前提,A国和B国是自由贸易模式,B国对A国的经济影响将会较小,那么反过来,B国若是在A国的消费额度较大,A国将会对B国的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在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较大,在进行国外商品进出口贸易时,将主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率问题。在A国当中,若是国内生产函数较大,A国对B国的进口商品量较大,B国商品的价格以及产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A国的生产。反之,则B国对A国的影响较小,双方的经济协动性较低。若是生产函数为大于等于零,A国对于B国产品的替代弹性较高;若是生产函数小于零,则说明二者之间的替代弹性较低;若是生产函数为零时,说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零售商在经济环境下,关于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的构建,将以BGG模型设定为主。零售商的销售利润主要以获取产品的价格成本为主,价格成本较低,所获得利润空间较大,反之,利润空间将逐渐变小。利润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双方之间的协动性较大,反之,则较小。 二、贸易品类别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 本文关于贸易品类对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的研究,截取的时间点为2012——2014年两年的数据。就以中日双边贸易类别来看,涉及的主要行业有有机化学品、钢铁、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陆路车辆、服装及衣着附件、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等,其中,双边贸易过程中,比重较大的行业是钢铁、有机化学品以及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钢铁、有机化学品以及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的贸易比重分别在99.95%、33.82%、79.53%。通过这个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三种行业在两国间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关系的影响较大。其次,在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特种工业机械贸易方面,占据两国贸易出口的比重也较大,上述三种行业的贸易水平对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除了中日贸易之外,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以泰国为例,时间点依旧为2012——2014年两年的数据。这两年期间内,两国双边贸易类型主要为钢铁、有色金属、服装、水果、专业科技控制用仪器及设备。其中,我国对泰国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钢铁、有色金属、专业科技控制用仪器及设备,而泰国对我国出口的行业主要以水果为主。这种贸易形势下,我国与泰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经济周期协动性较大,商品出口对于提升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中国与东南亚等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双边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贸易强度大小,与双方之间国内需求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国内需求促使双方贸易强度变化,当产业内贸易强度较小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会与双边贸易强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而产业内贸易强度增大时,二者之间会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来看,我国对摄影器材、钟表、钢铁、有机化学品的需求较大,更多的会选择进口日本先进的工业设备,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贸易水平将会得到提升。因此,内需对于经济周期协动性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者:张晓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知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经贸的政策法规,在工作中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等。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市场、熟知宏观经济和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学会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先机。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是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1.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依附于系统化、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投资、营销、商业计划等知识领域只有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高素质的人才。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打好知识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1.3要求学生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结合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要有理论的指导,理论结合实际才是学习的王道,人才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1.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实行多学科、大范围的培养 国内大多院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定位的不同,培养目标也不相同。例如:南开大学培养目标是“训练出全面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复旦大学则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不同层次高质量的涉外经营管理人才,教学和研究人才”;南京大学的是“能在进出口公司,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等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以及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2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2.1培养目标设置上偏重于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全国大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培养“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从事业务、管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可以看出,各高校将人才培养的重点定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没有重视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真正能够成为管理人才的人员并不多,需求量并不大。因此,大部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并不能成为管理人员,而大部分会处于基层的业务实践,而这种不对应性使得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反映出对于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缺失问题。 2.2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偏重理论课程 自从我国加入WTO,国内各大高校开始注重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体系,将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经济理论课程划入到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而这种学科体系,全部高大而宽泛的理论学习使得学生无法消化和吸收。 2.3人才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而轻实践 国内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理论,导致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而轻实践。重课堂轻实践也是国内教育体系的弊端之一,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和发展的方面还有很多。 2.4有些院校培养岗位技能,缺乏理论指导 分析总结当前情况,国贸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专业基础理论与能力培养,忽视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培养。第二种是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忽视了基础理论教学,学生普遍缺乏独立分析国际市场环境和驾驭国际商务运作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显得非常迫切。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地方院校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培养途径显得至关重要。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途经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强化教学的实践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活动,从而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内容:老师在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自主对内容进行解析并模拟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相应的实践考核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并养成实践的良好习惯;创设实践基地:创建符合该专业需要的实训基地,模拟正常的工作内容与环境,让学生从中得到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全方位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兼任学校教师:企业优秀人才往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2提高学生电子商务能力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少之又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学校应当对开设计课程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专业计算机课程,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上机与理论相结合并辅以详细步骤,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要及时安装并更新相关的软件,让学生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贸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处理能力。 3.3提升学生外语能力 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较弱,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要求学生能用外语与人流畅沟通,所以应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外语口语能力的培养。首先,将口语考试纳入期末考核,从而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口语训练;其次,学校在有条件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比重,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词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对学生的外语商务谈判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该专业外语知识培训不仅局限于词汇和理解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外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3.4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应重视该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引入职业道德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重点引入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设职业道德讲坛,聘请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精英或者相关的法律人员到校开展职业道德培训与讲座,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上述培养途径是站在宏观角度来说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4.1开发具有应用型特点的教学计划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的关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通过专业学习,使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知国际贸易规则惯例以及国内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情况;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处理好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提供专业认识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模拟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 3.4.2组织实施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应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本专业毕业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要把最新的成果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鼓励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要把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推广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动态资讯,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4.3把专业技能培训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过规范化的技能训练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国际经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包括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外贸英语应用技能、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市场调查和客户开发技巧。要落实具体的时间和训练场所,可通过建设专业实验室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学生可在较短的实习期内,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商务平台,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填制单证,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的主要操作技能。只有通过系列化、规范化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还可以与正规的公司合作建立合法、合理、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专业化的管理和监督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必须要有正规、合理、专业的实践能力评价机制与其相配合,如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指日可待。 4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贸易大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有较高的需求,所以完善对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社会、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型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市场需求、素质教育为基础,理论结合实践,采取有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较高要求,增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国家不断输送应用型人才,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吴莹莹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学生能力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模式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已经开始变成当今社会市场中炙手可热的人才。但同时,经济全球化导向会致使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有更高级别的需求。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的也相应变成了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出口贸易、了解电子商务、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在高校教学中运用以学生能力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便变的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该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要拥有的能力为基础开展科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 学生专业能力不单单只表现在相关知识层面上,同时还表现于实际业务操作、专业熟悉程度及其与人交流沟通方面中。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与当前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指出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不但需要注重对专业思维、工作技能、道德素质、技能创新等方面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还需注重对将“通识”当做主要标准的专业知识理论、广阔专业知识面、综合专业能力与专业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将这些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看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型人才应该掌握的专业能力包含了专业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国际贸易专业基础动手技能,并同时要具备心理素质修养与道德素质修养等方面的良好素养,并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专业能力、通识性专业知识与整体素质等。 二、基于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际学习与兴趣存在落差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该专业的学习时通常都会充满期待并且会感到新鲜有趣,但是伴随着对该专业的深入探讨,学生会逐渐感受到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知识繁多庞杂,特别是那些刚开始接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因为对课程不够了解,因此很难快速掌握诸如国际习惯、国际条约、国际经典案例等相对比较复杂的专业知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不但拥有理论性的学习内容,同时还拥有许多实践操作与评估理论。如果只是重视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记忆结构能力,那么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很难抓到学习重点,对知识难点理解不能。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原本感兴趣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生消极、厌学、排斥的学习心态。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认知能力不足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里通常是将《国际商法》当做专业基础课,当中不但讲到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国际货物贸易、合作企业、个人公司等方面,同时还讲到了法律、经济学等方面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比如:各项企业法案、企业与公司法案等。学生比较清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来的职业规划与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但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与之相关的法律学、经济学等专业科目的发展前景和学习目的等缺乏相关的认识,导致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学生缺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 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习时,各项高校之间的办学观念与知识定位都不尽相同,比如:有部分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办学时知识定位成研究类型,而有些被定位成应用型全日制本科院校。所以,差异性的定位也会导致专业知识学习的偏重点不一致。比如:研究型本科院校会更加重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调研方面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则会更加重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获取、解决实践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缺少系统完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因为各大高校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习时一般都会自主选用《国际商法》作为基础教材内容,所以会出现各高校教课教师在上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时所用到的课本内容不相同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些知识教材内容在进行编排时缺少系统完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理论,导致教材内容繁多庞杂,而且在讲课时也会受到教学进度的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门实践性与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某些单行法上拥有极强的技术含量,所以,仅有理论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对教课教师提出能够分享实践经验的学习要求。 三、基于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观念 应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纲领,放弃以往只重视学生对知识进行间接接收的传统教学观念,应迅速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观念,不但要重视对专业内容的实践教学,还需重视对学生科研实践、探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学观念培养,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二)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新理念 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新理念,就是以基本教材内容为基础,再加上基础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综合一体化、开放性的教学新理念,根据学生知识认知将教材按照简单至复杂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新理念。比如:在教授基础内容时,教学课程就是再现国际经济与贸易内容;比基础深入的教学内容应该在教学时将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设计;而在更高级的教学课程中,应该进行探索式的科学调研、开放性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比如,在专业课教室领导下,带领学生观摩其余教师的调研活动,并利用专题讨论、社会实践活动、普法活动等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认知。 (三)完备教学纲领、清晰教学内容 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纲领应该按照各大高校之间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进行制定,但同时也应该与学生能力导向相适应,了解教学难点与重点,并且要根据高校之间学生层次的差异性对教学纲领进行大致完备。比如:高职院校及研究型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完善教学纲领时应该保持原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基础知识理论,增加实践性教学;其次,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材进行编撰时,应该按照各项高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专门的编写,尤其是要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材中所提到的疑难杂点、抽象问题、难以实践的知识要点的开发,并且要以学生能力导向为基础运用教学模式开展新教学。第三点是要清楚教材内容和理论基础间的联系,让教学方式能够得到实践,推动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比如:可以按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点开拓训练、增加范例解说、分析当下国际经济形势、职业发展规划等,并同时需要注意要将经济法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科目知识内容进行准确归类,让学生在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时能够建立清楚的认知价值观。 (四)完善教学方法、革新考试方式 为了加强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习乐趣,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里融入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探索相关条例的范例,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同讨论;运用体验式教育方法,体验可以达到身体、思维、内心的和谐统一,属于“个性化的只是体验”,在其中融合了感性和理性。能够采取专题辩论、专业实习、法律咨询、角色扮演、专业见习、模拟法律审判等方法。在对考试方式进行革新时,应该更加重视学生教材内容实际掌握程度、课程参与度等状况。便于在考试中能够将教学效果进行巩固。 四、结束语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应该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熟悉专业知识、对国际经济市场进行评估与分析及其提升职业能力素养为己任,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到很多和专业相关或者没有关联的工作技能,所以,要以学生能力导向为基础采用相适应教学模式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作者:朱晓琳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大辞典》针对“教育质量”的释文写道:“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第一层次的要求,是教育衡量人才质量的统一标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校培养人才要从符合质量标准出发。民办高校和我国一些公办高校有一定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主要应侧重于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本文在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策及措施。 一、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贸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大数集中在国际贸易,在外贸公司从事相关的进出口工作。而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来看,这些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为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所共同关注的重点。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在实践操作上并不尽如人意。虽然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实训、实习,但在具体的落实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盲区。国贸专业的学生即使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了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了相关实验、实训的实际操作,可这些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人才衡量的标准。学生毕业后到了用人单位进行具体业务操作时,仍然无从下手,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外贸公司的需求。 2.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混乱,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育模式基本上也属于“传授——接受”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单向灌输多、念讲义多,学生参与实践少,动手少,大多数民办高校把实践环节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管理也是职责不清,流于形式,甚至严重缺失。如此管理现状,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民办高校要想在人才培养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思维,把理论和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3.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并进一步地推动了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也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教学的具体规划上、资金投入方面、实验室的具体建设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实践教学并不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展开的,更多地只是把它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缺少系统地规划,室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软件更新相对较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衔接不紧密,造成两者相脱结的现象非常普遍。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往往流于形式,作用不大,实践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民办高校实验室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缺少应有的条件。 在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主要侧重于投资较少的相关专业的建设,比如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等为主,而忽略实验室以及实验基地的建设。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没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重理论、轻实践,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验基地的建设较之公办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科研氛围不强,科研团队的建设相对落后,实践教学缺少相应的支持,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建设。 2.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出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较之公办院校学生较差 再加之长时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因,他们自身对于实践教学也不会引起较高的重视。但从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来看,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接受力,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强,而这一部分正好也是民办高校应重点去关注的,社会需要的就是毕业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进入实际操作,民办高校的学生竞争力,培养的人才正是应用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学生们的潜能,让他们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3.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分离,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 在运作模式上,有部分民办高校实行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各负其责的现状,这就形成了理论课教师只管理论教学、实践课教师只负责实验的情况,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在教学管理上,理论课与实践课也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一方面,理论课教师完成在教学大纲内的理论部分授课,而对实验的具体环节和内容并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实验课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教学的了解,单一以实验内容来安排实验,经常是一个模块,一个系统使用多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随着理论的发展及现实情况的改变而适时地作出调整。 4.民办高校国贸专业模拟课程实验较少 而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讲授的是理论知识,而案例却较少提及,在单证方面的讲授上还处于较薄弱的环节,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在考证时(如报关员证、跟单员证)这些是非常最要的知识点,且对以后的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及措施 1.加大对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验室的投入,除了资金上的投入外 还应加强实验室专业队伍建设。在实验室的基本配置方面,要保证一些基本的实验设施配备到位。在此基础上,应建设国贸专业的特色模拟仿真实验平台,把进出口企业中用到的一些实际操作引入实验室,以此建立民办高校的硬件设施。让实践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让实践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为以后的就业作准备。 2.构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民办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考虑,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把理论引入实践教学课堂,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按照合理比例给出两者所占课时量的多少,按现在的模式,教学计划安排中,理论课时占据大多数部分,而实践课程所占课时却非常有限,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学生刚一熟悉操作流程就已经结束了的这种现象。因此,实践与理论课时分配最好是各占一半甚至于实践课时应多于理论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强化训练,才会由开始熟悉变得熟练,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地得到一定的提高。 3.引入激励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否,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相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激励机制,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行的状况是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较少,激励机制缺乏,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理论课程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而实践课成绩占比却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忽略实践课的重要性,投入时间和精力也会相对有限。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通过量化的形式加以固定,同时制定单独的考核标准,对实践操作具有一定成效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另外,可鼓励国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试,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到临近毕业时基本上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4.提供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两类教师教学意义上的真正融合。 民办高校通过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脱节的现象。如果可以,直接让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教学,做到理论与实际真正的融合,这样教师也可以灵活调整两者的进度及安排流程,实现两者的互补,一方面能使学生尽快地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让理论知识及时地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地提高实际运用水平。 5.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想取得实质性地进展,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关键。校内实验室的模拟操作系统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只是必要的、最基本的保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才是关键。与外贸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这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保证。在外贸企业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可以了解外贸企业的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其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及一些具体的细节。把自己的实践和自己在校内的实验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更清楚,目标更明确。回到学校后,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综合平台加强练习,使学生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综合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真正地掌握相关技能,而不是让实践只停留在实践表面,让实践教学走向企业、融入社会。 作者:凡俊 单位: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教育体制中,更多强调学生们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正是新时展的需要,纯粹的理论知识并不足以支撑学生们步入社会的工作需要,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充分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 一、关于实践能力的认知 每个人对实践能力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实践能力是知识的转化;有的人认为实践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人认为实践能力是运用自身技能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实践能力强调的还是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实践能力包含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交际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一)实践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最主要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而对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其中,实践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要求。无论自身素质还是能力,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能力去检验,如此,才能成为21世纪优秀的人才。目前教育部门也多次在各大高校强调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实践能力是客观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即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社会需求中。应用人才主要是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一类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为任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基础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是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学生的客观要求。(三)实践能力是客观需要过去,大学生毕业后通常由学校统一分配到各单位实习,就业压力较小,实习期间的理论知识往往能达到专业目标,但动手实践能力却非常弱,与企业所期望的有很大差距。现如今,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作为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学生,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必须提前适应市场的就业形势,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增强求职中的市场竞争优势,入职后能够快速适应本职工作。 三、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实行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 首先要从教学上实行改革,教师不能只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应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室,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使用,增加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再以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忽视学生的在其他社交和社会活动中的能力,应多关注学生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考核。 (二)增加实习机会 参与实习工作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基础。学校安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习,增加学生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通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了主动积极的工作热情,增加了今后步入社会的就业基础,增加了学生的额外收入,还减少了学校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本,这正是学生们所喜爱的实践方式。 (三)积极展开社团活动 目前各大高校开展了以学生为载体的社团活动,学生们可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例如,学生们可通过校园歌唱、演讲、科技创新比赛等方式展示个人魅力,增加自信心。由于社团经过学校批准,由学生自愿组织活动,往往经费较低,无法长期运行,学校应积极支持和帮助。教师也应积极指导学生们的社团活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仅是学好课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学生们除了从自身出发,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要积极组织和帮助学生们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积极地了解社会经济动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实践中增加自身综合能力,为步入社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庞辉 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1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 众所周知,财经类专业应用性很强,实践能力是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作为应用经济学下的所属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亦不例外。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通过仿真环境,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以及《海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实验教学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的助推器。也就是说,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得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深刻了解各项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技巧,为参与毕业前实习和入职提供支持。具体而言,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应使得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及《托收统一规则》等国际惯例,初步具备开展函电撰写、报价核算、托运订舱、进出口货物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能力,以为其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尽管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实验教学日益重视,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依旧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境。 2.1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不够清晰 实验教学是培养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已形成共识,但是最终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与实验课程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紧密相关。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实验教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缺乏充分的认识。这使得,实验课程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缺乏科学的定位或定位不够清晰,进而影响了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 2.2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有限 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资源投入的强度相对较小。这主要表现为:首先,实验教学的硬件不够完善。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不同,经管类高校的实验教学通常需要计算机、服务器以及机房等硬件的支撑,而受到办学资源的制约,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门实验室通常较少,并且实验教学中采用的软件的类型和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实践类课程的师资较为短缺,大多数教师不具备从业经历,对最新实践活动缺乏深刻认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已成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一个“短板”。 2.3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验教学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实验教学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有效渠道。但是,另一方面,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实验课程安排在毕业前夕,学生学习动机弱化,学习热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消退,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有限,并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满足于完成基本实验任务,很少对实验任务背后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进一步挖掘,从而使得一些学生对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难以形成全面的实践创新能力。 2.4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实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实验过程的演示,其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与沟通,其效果通常难以直观观察,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才能对实验教学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的管理基本上是通过系部完成,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机制缺乏或不够完善。这使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难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在实验教学中一成不变。显然,这不利于实验课程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 3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 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对于促进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关于如何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破除实验教学困境,未来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科学定位实验课程的地位,不断优化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对实验课程进行科学定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外向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合理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学时,并注意不同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构建各种渠道,不断加强与涉外型企业和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其变化,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整理,了解实验教学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力求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新颖性。 3.2逐步增加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 未来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的投入结构,逐步加大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提升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另外,应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断提升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保证各门实验课程均能拥有一支高效、稳定的教学团队,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资源,为实验课程的有效开设提供坚实保障。 3.3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当前,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鉴于此,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验软件的特点,科学选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逐步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另外,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参与程度和实验完成质量,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积极探寻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切实高质量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同时应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易出错地方进行及时总结和归纳,以切实保证每次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折不扣地实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3.4构建有效的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构建完善、有效的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对于提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构建内部评估体系与外部评估体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校内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应积极邀请校外实践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赋予二者不同的权重,得出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结果。最终,通过依托校内与校外双重评估体系,推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胡飞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工程师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法研究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8年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自开设以来学校非常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十几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电子信息行业急需的人才。2012年6月,经市级专家组对本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该专业被入选校级“卓越工程师”试点培育计划。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信号检测、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电子系统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及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最终具备“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模块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学院按照“综合化、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的原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要求突出专业定位与特色,形成以“信息流”——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最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类型课程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模块整合,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在教学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课程组成,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还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支撑,加深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课程组负责,同时邀请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参与讨论制定教学方案与内容,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衔接与整合,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中,通过校企合作与工程教育完成人才培养。其中本专业课程体系中“EDA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虚拟仪器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是本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 3.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 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须与相关企业更紧密结合,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所推广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中,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相关方向,只有紧跟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应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以工程项目驱动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将教师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教师所承担的实际项目,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4.结语 与国内着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史相对较短,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因此还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由我系教师申报的天津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获得立项资助。凭着“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契机,同时借鉴国内外着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坚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而努力。 工程师论文:论工程师在施工索赔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所称的“工程师”在我国称为“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单位”,在美国、香港称为“建筑师”,在英国称为“咨询工程师”,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将其统一称为工程师。 尽管《建筑法》第三十四条有“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的规定,但监理工程师的究竟地位如何,是业主的人,是独立的第三人,还是争议裁决人,工程师的决定是否具有最终约束力仍是一个模糊的问题。这也给建筑工程纠纷争议的解决和案件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本文作者在国内外合同文本及工程惯例比较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并阐明了在我国法律体系下对工程师地位应有的理解――工程师的基本地位是发包人的人,其作出的决定(或处分性签证)对承包人一般不具有最终约束力。 一、典型的工程纠纷,耐人寻味的工程师地位 座落在上海市××路口的某三十六层涉外办公大楼由上海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建造。1995年11月,经议标程序,房地产公司发出中标通知书确认香港某施工企业为该大楼上盖工程总承包人。随后双方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该合同采用经房地产公司修改后的香港建筑工程合同文本。该合同约定:固定总价为5111.6万美元,开工日期为1995年11月28日,竣工日期为1998年4月11日;设计单位为某国际公司,设计单位根据合同条款的授权发出指示,全面负责业主方的工程管理工作,如提供设计图纸、进行工程变更、签发付款证书、竣工证书、决定变更价款、工期顺延、费用索赔等;总承包人对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对总承包人如有异议,可提起诉讼;此外,合同还约定了估算单位和质监单位为上海E监理公司,二者配合设计单位的工作。 由于设计变更、延误支付进度款等原因,上盖工程于1998年11月1日竣工并交付使用。后因房地产公司拖欠约400万美元的工程款,施工企业在反复催讨无着的情况下,于1999年5月提起诉讼,要求房地产公司支付拖欠工程款及利息、赔偿延期延长所致损失,诉请金额总计715.8万美元。同时,房地产公司也以工期拖延、质量缺陷及未完工程为由提起诉讼,诉请金额总计582.3万美元。其中两项主要争议为防火门品牌变更的扣款、工期延误的原因及责任承担,涉及双方诉请金额达800万美元,二者均与设计单位的签证密切相关。 防火门品牌变更的扣款的事实及争议为:对防火门项目,施工企业的合同报价为78万美元;应房地产公司就日本××品牌的询价,施工企业曾就此报出了197万美元的价格,后又承诺“如贵司采用指定的日本××牌防火门而符合国内防火规格”,可以接受并不增加合同报价;其后签订的协议书及合同约定采用“日本××牌产品(……)或其它经上海市消防局设计单位认可的等质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因日本××牌不符合上海消防要求等原因,经设计单位同意,防火门最终使用了符合上海消防要求的国产××品牌。同时,设计单位决定按“原合同造价扣款”,并指示估算单位按该原则核价。随后,估算单位作出核价,认为扣款金额为11.4万美元。房地产公司置设计单位的上述决定于不顾,认为施工企业未使用日本××品牌是一种违约行为,要求扣除日本××品牌和实际使用的国产品牌市场价的价差123万美元。 工期延误的事实及争议为:上述工程竣工日期从合同约定的1997年4月11日推迟到1997年11月1日,共计拖延了205天。对该延误情况,施工企业以拖延支付进度款、设计变更、开工日期拖延等等事由多次申请工期顺延,设计单位仅批准了19天,此外的189天延误均未予批准。为此,施工企业重新整理证据,提起诉讼要求根据法律及合同顺延189天工期,并要求房地产公司承担工期延长所致损失。房地产公司认为设计单位系双方在合同共同委托,所作工期评核对施工企业具有约束力,工期不应顺延,法院也不应予以修改,并提起诉讼要求施工企业承担工期逾期竣工的违约责任。 上述案例是一起典型的施工单位催讨工程款,建设单位以工期、质量作为对抗的工程纠纷。该纠纷主要争议事实所涉及的设计单位工程索赔中的地位及作用耐人寻味:设计单位对其不利的防火门扣款决定,房地产公司全盘予以推翻;设计单位对其有利的工期顺延的批核,房地产公司则引以为据,根据就不理踩施工企业的事实和理由。上述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非特例,在国际工程中,工程师地位之争由来已久。在我国,工程师的地位更是模糊不清。合同文本及适用法律不同,工程师的地位就会有所不同。我国《建筑法》、《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确立了工程法律的较为完备的体系,也为明确工程师在工程索赔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依据。 二、工程师的权利源于业主的授权,其基本地位是业主的人 工程师不是工程施工合同的签约方,也不是政府授权的工程管理者,其为何能够介入工程施工合同的承发包双方之间?工 程的交易习惯是:发包人与工程师签订委托监理合同,委托工程师进行工程关系,并支付一定的报酬;发包人与承包人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约定工程师可以进行的工作范围;承包人与工程师之间并无合同关系。基于此,可以判断工程师介入工程的依据不外乎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包人基于委托监理合同的委托,第二种情况是发包人和承包人基于工程施工合同的共同委托,第三种情况是前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现分析如下: 我国法律规定:委托监理合同确立的是发包人与工程师的委托关系,工程师处理的是发包人的事务,接受的是发包人的指令,维护的是发包人的利益,是发包人的人。监理合同既非技术合同,也非工程合同,而是委托合同。《合同法》第二百七十六条规定:“建设工程实行监理的,发包人应当与监理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委托监理合同。发包人与监理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应当依照本法委托合同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合同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认为是工程师是发包人的人。《合同法》第三百九十九条规定:“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指示处理委托事务”。《建筑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实行监理的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订立书面委托监理合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规定工程师的主要责任仍是作为发包人的人、处理发包人的事务。我国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二ΟΟΟ年二月十七日修订的《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00-0202)。该文本规定工程师在工程施工中的主要职责是:工程师接受发包人的委托,征得发包人同意的前提下,包人行使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有关协作单位,开工令、停工令、复工令,工程上使用的材料和施工质量的检验,工程施工进度的检查、监督权,工程款支付的审核和签认等权利。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制订的《业主与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也规定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行使发包人的权力、履行发包人的职责。同时,上述文本均规定,对工程师的失职行为,发包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反证工程师是发包人的人。 工程施工合同有关工程师条款的基本内容是工程师经发包人授权行使发包人的权利,而非发包人与承包人共同授权工程师行使权利,或者说这些条款实质是发包人授予工程师行使其在工程施工合同中部分或全部权利的一份授权委托书。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中的“工程师”指发包人授权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发包人授权代表可以行使全部“工程师”的全部或部分权利,(监理)工程师则行使剩余之权利。也就是说,(监理)工程师行使的其实就是发包人授权代表之权利。该文本通用条款第5.2条款 有关“发包人在专用条款内要求工程师在行使某些职权前需要征得发包人批准的,工程师应征得发包人批准”的规定也说明工程师的权利实质是发包人所授予。作为该文本制订依据之一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1987年制订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也有类似之规定。该联合会(FIDIC)制订的《工程施工合同条件》(1999年第1版)通用条件第3.1条款更是明确指出“”发包人任命工程师“,”除非合同条件另有约定“, ”工程师履行职责或行使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或必然隐含的权利,应视为工程师为发包人工作“。这些主要规定无一不表明:工程师系受发包人之托,行使发包人的权利,而非受承发包双方共同委托,行使双方共同授予的权利或进行调解。工程施工合同标准文本实质上也是一份发包人对工程师的授权委托书。其完全符合《建筑法》第三十三条”实施建筑工程监理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的内容及监理权限,书面通知被监理的建筑施工企业“之要求。 以上分析表明:工程师的权利来源于其与发包人签订的委托监理合同,工程施工合同有关工程师的规定不过是发包人其授予工程师其在工程施工合同中部分或全部权利的权利的一份授权委托书,工程师在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基本地位是发包人的人。 三、工程师客观公正之职业要求并不意味着其是独立人,其是否有该地位应视施工合同的约定 许多工程施工合同标准文本均规定除了作为发包人的人之外,工程师还有独立人地位,但工程师何时行使的是人的权利,何时行使的是独立人的权力,却并不清晰。独立人是指在工程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接受签约各方的共同委托,独立处理工程事务的的第三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通用条款第5.4条款规定“合同履行中,发生影响发包人承包人双方权利或义务的事件时,负责监理的工程师应依据合同在其职权范围内客观公正地进行处理”。(FIDIC)制订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通用条件第2.6条款规定 “凡按照合同规定要求工程师自行采取可能影响业主或承包商的权利和义务的行动时,他应在合同条款规定内,并兼顾所有条件的情况下,作出公正的处理”;有25处规定工程师就工期和价款确定问题作出确定前应该与“业主和承包商适当地协商”;第67.1条款规定,对承发包双方的争议及对其的异议,承发包任何一方均可按一定程序提交工程师裁决,对裁决不服的,70天内应提起诉讼或仲裁。基于类似的合同文本的规定,许多人认为工程师有四个角色:设计人、质量控制者、计价及证明人,裁决人,其中前二者的工作为人的工作、后两者的工作为独立人的工作。对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哪些属于人工作,哪些属于独立人工作,上述主张者也很难分清,于是得出“咨询工程师不可能是纯粹的第三方,但也不能简单地在不是第三方与不公正之间划等好”之类模糊的结论。 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建筑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 .该规定改变了1995年12月15日建设部、国家计委的《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18条有关“监理单位应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公平地维护项目法人和被监理单位的合法权益“之规定。笔者认为该变化可以理解为:《建筑法》取消了工程师独立人这一含糊的地位,肯定了工程师就是作为发包人的人这一清晰的地位,与《合同法》第276 条及第21章委托合同有关规定相呼应。 至于工程师应该“客观、公正”的理解,笔者认为这是工程师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法律要求其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1996年1月1日起施行《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监理条例》第七条规定:“监理工程师事务所和监理工程师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监理工程师行业的执业纪律和道德准则,恪守科学、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国际计委2000年1月3日颁布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介机构提供服务并实施收费应遵循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平竞争、自愿有偿、委托人付费的原则,严格按照业务规程提供质量合格的服务”。这些规定均将“公正、诚实信用”作为工程师等中介机构的执业纪律和道德准则。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客观、公正”是工程师的职业要求,除非合同有明确约定工程师有独立人的地位,应认为工程师在工程施工合同关系中不具有独立人的地位;同时,在工程施工合同中,工程师就是发包人的人,不宜再约定工程师又是独立人。上述案例的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合同并未赋予其有居间对承发包双方的争议或有关事项进行评判的权利,很明显仅是A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人,与独立人角色无涉。 四、除非施工合同特别约定,即使兼有独立人地位,工程师也无最终决定工程争议的权力 通常情况下,工程师的决定并无最终约束力,承发包双方依法享有诉权。当工程师的地位仅为发包人的人时,工程师没有裁决权,对工程师所作决定,承包人当然有权提起诉讼。当工程师的地位为发包人的人并兼为独立人时,如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及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等标准合同文本中,工程师往往拥有一定的裁决权,但该裁决权是相对的,承发包任一方对此有异议的可以提起诉讼或仲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通用条款第5.4条款规定,“一方对工程师的处理(即对发生的影响承发包双方权利义务的时间时,工程师依据合同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客观公正的处理)有异议时,按照本通用条款37条关于争议的约定处理”,第37条款则规定规定了约定仲裁或诉讼的两种方式。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通用条件第67.1条款规定,发包人和承包人在收到工程师最初的裁决决定之日起70天以内,可以向法院或仲裁庭对工程师的裁决提起异议。 在作为工程师制度发源地的英国,工程师的决定是否具有最终约束力,一直也存在争议。到1999年,英国上议院对Beaufour Developments (NI) Limited 诉 Gilbar ASK (NI) Limited 一案作出了判决,这种争议才得到了解决。该案明确了这样的观点:除非施工合同另有约定,工程师的决定没有最终约束力。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澄清:其有权审查并修改工程师签发各项证书及决定;除非合同明确约定工程师签发的证书及决定具有最终约束力。因为合同没有明确该证书及决定有最终约束力,在法律上应视为工程师签发的证书及决定是暂时性的,其目的是使合同能够顺利履行。据此,法院作出了判决。 可见,除非施工合同特别约定,即使工程师兼有独立人地位,承包人对工程师签发的证书和决定有权提起诉讼或仲裁,法院或仲裁庭均可以审查、修改工程师的决定。鉴于施工合同没有赋予设计单位独立人地位且并未约定工程师的决定具有最终约束力,前述案例中设计单位的工期批核当然可以修改。 五、工程师签证的效力应视其地位及授权范围等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工程签证的概念有狭义或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签证,指工程承发包双方在施工过程中按合同约定对支付各种费用、顺延工期、赔偿损失所达成的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补充协议。广义的工程签证,一般指对承包人提交的书面文件,工程师或发包人代表出具的确认、不予确认或部分确认的书面意见。根据确认的内容。工程签证又可分为处分性签证和报导性签证,处分性签证指就工期延长,价款增减、损失补偿等涉及承发包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设定、变更或消灭的事由出具的签证。报道性签证指就工程计量、进度安排、材料报批、工程验收等涉及客观事实的记录、报导等事由出具的签证。本文讨论的工程师签证范围限定为由工程师签发的处分性签证。鉴于处分性签证的特点及工程师的特殊地位,工程师签证的特点有: (1)、工程师签证涉及到承发包双方的权利义务; (2)、工程师签证是对承包人的申请或要求的回复; (3)、工程师签证是对承包人文件确认、部分确认或不确认的单方面意见,可视为工程师对此的裁决或承诺或反要约; (4)、工程师签证由工程师签发,与其地位密切相关。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有最终的裁决权,则该签证对承发包双方均有最终约束力;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有相对的裁决权(即工程师对此有独立人地位时),该签证具有相对的约束力;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没有裁决权(即工程师对此仅为人地位时),该签证的效力则根据民事的有关原则确定。 如上所述,工程师的基本地位为发包人的人,工程施工合同有关工程师的条款为发包人授予工程师权限的授权委托书。根据的一般规定,工程师应该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签证,授权范围的签证由发包人承担责任;工程师超出授权范围的对发包人不发生效力。至于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师的授权范围,工程施工合同一般约定工程师不应该修改合同。工程师的本质作用在于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而不在于修改合同。工程师是工程管理的核心,而工程管理的主要依据就是合同,工程管理者自然无权修改其据以管理的依据-合同。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规定了工程师无权解除承包商的义务。FIDIC《工程施工合同》(1999年第一版)第3.1条明确规定工程师无权修改合同。 同时,根据要约承诺的一般规定,如工程师以发包人的人身份进行签证,当该签证的内容为确认承包人的意见时,为一份承诺,与承包人的意见一起构成了一份有约束力的合同;当该签证的内容为部分确认或不确认承包人的意见时,该签证为一份反要约,如承包人在合理时间内提出异议,则对双方均不具备约束力。 基于以上分析,工程师签证的效力可归纳为: 1、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仅有人地位,工程师在业主授权范围内的签证,承包人无异议的,可视为一份补充合同; 2、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仅有人地位,工程师在业主授权范围内的签证,承包人有异议的,可提交仲裁或诉讼; 3、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仅有人地位,工程师超出业主授权范围内的签证,业主有异议的,可提交仲裁或诉讼; 4、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兼有独立人地位,业主和承包商可按约定程序提交仲裁或诉讼; 5、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兼有独立人地位且有最终决定效力,业主和承包商一般不得推翻。 鉴于一般工程施工合同中,工程师的签证鲜有最终约束力,工程师对签证事由兼有独立人地位的情况也不多,故在实务中一般可以认定工程师在施工索赔中的地位为发包人的人,其签证一般可按第1至第3种情况进行处理。 工程师论文:浅谈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创新能力 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 论文摘要: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文分析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结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际需求,介绍了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研究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内容,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20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21世纪初,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通信工程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堪称“最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专业。由于通信产业在全球的高速及持续发展,该专业在国外也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这些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必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一方面是我国一直没有建立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也未参加国际通行的工程师认证体系。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取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上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工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却不是工程设计人才。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培养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角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以期做好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我校其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一、研究与实践内容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科培养标准。通信工程是典型的产业需求牵动技术研发,进而驱动教育发展的产业。通信工程相关企业非常注重学生能否掌握新技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和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性强、与社会联系密切的特点,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北京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研究行业对于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重视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安排及落实,并注重实效。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对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加以实施。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做好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和学习,了解工程实际需要,熟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和构建通信工程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搭建起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培养适合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在工作单位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工程设计人才。 2.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中有适当的交叉,将通信工程专业的内涵由点对点信息传输扩展为网络信息传输,人才培养方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新的专业知识的特点,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适应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业务领域的能力。本专业有较强大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强,教学和科研成果多。拥有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师资,形成了学科交叉和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学习,以微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构成课程体系。在选修课中,设置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课程补充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精练教学内容,整合原专业课程,不出现知识膨胀现象。在专业课程调整中,将程控交换扩展成现代交换技术,增加了现代网域交换技术。在典型通信网技术的基础上,扩展了通信网理论基础和有关协议的内容。为了将通信传输系统与通信网结合起来,开设了接入网技术课程,它是通信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通信传输的信息以语音和图像为主,因此开设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信息安全课程,向学生提供多媒体通信相关知识。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通信工程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吸引通信工程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建立学位课程制,确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增大选修课程,压缩课时总体数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传统内容加以整合,设置综合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来训练学生知识综合能力。设立“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课题,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基础课程以考核知识为主,专业课程主要采取大作业、项目成果、综述、报告、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口试和答辩等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4.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有一支能胜任教学、实践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做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从研究所、企业聘请工程师或选派教师到研究所、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手段,打造一支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实验实习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赴研究所、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研究所、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研究所、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从研究所、企业聘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加强与研究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培养基地。在研究所、企业的深度参与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5.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结合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软硬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包括综合性、设计性、认知性和实战性的实验课程体系,有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大学生科研与创新项目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科研是使知识深化和更新,产业是将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如何做好三者的衔接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专业与研究所、企业密切合作,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相互渗透。利用校办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培养的本科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研究所、企业学习,学习研究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研究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也为研究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与实践的特色 理顺产学研关系,推动研究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结合市场、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按照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研究所、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以“实践”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工程能力的同时,加强交流、组织、协作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优秀工程师胜任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了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受益学生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效果显著,将可以与市内其他相关院校交流,并进一步推向国内相关高校。 工程师论文:对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的探讨 摘要: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是1993年提出的,至今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注册安全工程师在内的30多个执业资格制度。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于2002年9月在我国开展以来,已顺利推行了3年多的时间。全国现有11000多人通过认定或考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报名参加2005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有86000多人。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将有数万人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如何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如何确立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本文仅就建立健全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法律体系 1 前言 执业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一特定专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学识、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必备标准。执业资格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通行做法。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对涉及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职业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建立了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并形成了严格的考试、注册及执业的管理制度。 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1994年,国家人事部与劳动部共同协商,联合下发了有关实施执业资格制度的分工意见,并经国务院批准,把管理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作为人事部的一项职能任务。国家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注册安全工程师在内的30多个执业资格制度。 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9月3日联合印发《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以来,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已顺利推行了3年多的时间。目前全国已有11000多人通过认定或考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报名参加2005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有86000多人。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将有数万人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如何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如何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和充分发挥其作用,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本文仅就建立健全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进行了探讨。 2 法律体系框架设想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框架设想如图所示。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框架 3 国家法律 3.1 起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 国外对社会通用性强,涉及到公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执业资格制度,绝大多数国家是通过立法进行管理的,一般包括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注册建筑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专业。另外,部分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部分州制定有《工程师法》。我国已经颁布了《会计师法》、《教师法》、《律师法》、《医师法》等个人执业资格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公布,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是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后颁布实施的。此后,根据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于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公布,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近些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高达13万余人,另有近百万人伤残。并且在各类伤亡事故当中70%的事故是发生在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中。据专家估计,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500亿元以上,占GDP的2.5%左右。造成上述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还没有一支过硬的企业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着安全工作无人管和不会管的问题[1,2]. 因此,若能尽快起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将会对改善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 目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起草实施单独的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时机尚不太成熟。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已3年多,在这3年的时间里,《安全生产法》的有效实施对稳定和改善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修正或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时,明确提出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是切实可行的[3]. 在下一步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时可考虑补充下列内容: 在第一章总则中明确提出在我国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在第十九条中补充:“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委托具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在第二十条中补充:“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将《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二条修订为: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咨询、培训、检测检验等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结果负责。” 4 国务院行政法规 4.1 其他执业资格相关行政法规 由于全国人大立法程序比较复杂,我国有不少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从颁布实施国务院行政法规做起的。如在注册会计师资格制度建立之初,于1986年7月3日国务院以国发[1986]68号文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 199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4号颁布实施,确立了注册建筑师的法律地位,明确了注册建筑师教育、报考、考试、合格及执业等标准。也就是说,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之始,就已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1996年7月建设部有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具体明确了注册建筑师考试资格条件、考试办法及注册建筑师执业及管理办法等。 1995年12月12日,《教师资格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8号实施, 确定了教师资格分类与适用、资格条件、资格考试、资格认定等。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令第10号又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资格考试、资格申请和资格认定等作了具体规定。 4.2 起草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 如前所述,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起草实施单独的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因此,目前在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的同时,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和注册建筑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在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以及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及时起草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以确立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中明确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资格条件、注册和继续教育要求,特别是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和执业标准,以及在中央企业和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岗位强制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待时机成熟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4]。 5 部颁规章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主要涉及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中介机构管理等项工作,为了促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上述各项工作均需制定和颁布相应的部门规章或法规性文件。 5.1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在举行首次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之前,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8月,联合出台了法规性文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确定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具体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办法等。今后,随着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的进展,应定期补充或修订有关内容。 5.2《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 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要求,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必须注册登记后,才能以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名义执业。因此,在对首批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登记之前,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5月,以局12号令的形式公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初始注册、续期注册和变更注册的注册管理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等。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工作的长远规划,在对其修订时,应补充注册安全工程师重新注册和分专业注册的相关内容[5]. 5.3《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要求,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管理是动态的,获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也不是终身制。随着安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还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定期接受延续注册的审核。因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5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字[2005]15号),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了补充规定。但此文件为工作文件,法律效力较低,为了激励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今后可以考虑以总局令或法规性文件的形式颁发《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5.4《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 绝大部分注册安全工程师是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或在相关中介机构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工作,因此,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工作的重心应是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管理。但目前对于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管理仅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中有所提及,尚未颁发专门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因此,若在短期内不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的情况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可以考虑尽快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中应重点包含以下内容[6]: (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 除了在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中提及的执业范围外,还应包括安全防护装置的检测检验、工程设计的安全审核、安全技术人员培训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等。 (2)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强制配备 要求在今后3年内,配合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或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办理延期手续时,首先在中央企业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器材等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强制性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要求上述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在今后5年内,在其它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强制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要求这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都必须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单位,则必须配备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委托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3)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权利 在要求中央企业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器材等高危行业及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逐步强制性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同时,要求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做到下列事项: a.安全生产事项必须报注册安全工程师进行安全可靠性分析。 b.每年进行安全生产报告、项目审核、安全资金、生产安全事故处理的审核,必须经注册安全工程师进行审核和签字。 c.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年审核报等必须由注册安全工程师签字。 5.5《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 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后,有相当部分注册安全工程师是通过在有关中介机构工作而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安全生产法》中规定,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非高危行业企业,可以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这里所提及的“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即为注册安全工程师。而注册安全工程师不能以个人的名义执业。因此,需要尽快颁布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以规范注册安全工程师中介机构的管理。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应包含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设立条件、变更和终止,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执业及其监督管理等。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委派其聘用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或技术服务。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除了安全咨询外,也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安全监测检验和安全认证等资质。换言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可以是一个集安全咨询、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安全监测检验和安全认证于一身的服务机构。 6 结论 鉴于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发展现状,建议尽快颁布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与此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列入国务院行政法规立法规划,及时起草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待条件成熟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 总之,为了加强和稳定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使他们能够完成法律赋予他们的安全生产任务,使注册安全工程师真正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受尊敬、有前途的职业,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以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地位和待遇,保障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顺利与健康发展。 工程师论文:试析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的个人修炼 论文摘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监理队伍现状和当前政策导向,从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到监理工作能力以及监理、人格魅力等方面,论述了电力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修炼的内容和方法,以期供同行参考,对不断提高电力监理工程师个人素质、圆满完成监理工作、适应电力监理改革、履行监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论文关键词:监理;技术能力;工作能力;从业道德;修炼 监理企业是专业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受业主的委托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公正地管理合同,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作为特殊基础行业的特殊人群,代表监理单位行使监理职能的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更应不断加强个人修炼,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适应工程监理改革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胜任监理工作,圆满完成监理任务,履行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从事工程建设和监理工作多年,往往能听到各方面对监理行业的议论。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整天说外行话;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素质太差,整天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又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管理水平太低,对内不会管理,对外不懂工程协调;还有人说,监理不过是帮业主承担责任,仅仅是签字盖章的,等等。虽然有些说法有失偏颇,但总体上来说,社会上对我国整个监理行业、监理人员的评价普遍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除了目前我国监理制度、工程建设模式需要改进,业主行为不规范、监理市场不规范等之外,监理服务费用偏低和监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并形成恶性循环是主要因素之一。2007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下发了670号文件《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重新规定了监理费用收费标准(政府指导价),以保障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8月5日,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电建协电力工程监理专业委员会下发24号文件,对《电力建设工程监理市场行为规则》中监理费指导价和最低限价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了施工监理投标最低限价。种种迹象表明,监理服务费低、监理人员待遇低、监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怪圈将被打破。“十二五”期间,我国监理行业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不能胜任监理工作的一批人必定会被淘汰。 那么,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个人修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理任务、适应行业发展呢?笔者认为,电力监理工程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个人修炼。 一、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修炼 监理工程师首先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从事监理工作的基石。主要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 监理工程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火电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很多,大的专业分类通常为汽机、锅炉、电气、化学、热控、土建、焊接、安全、计经、物资等专业,细分专业更多。因此,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至少应系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应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经济、法律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设计、施工、管理,并保持知识与技术、法规、管理的发展一致,不断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 如果监理工程师不能较好地理解设计要求、设计思路就很容易判断失误,对工程的关键部位把握不够,就容易对重点部位疏忽监督或放松管理,引起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同样,如果对施工管理、四新技术和政策规定理解不够,对一些现场问题很难提出正确的监理意见,更难以体现监理的专业权威和咨询专家水平。 从这方面来说,一些年龄偏大、不爱学习新知识、仅靠老经验进行工程监理的老同志必须要强化学习、系统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修炼,否则连当“监工”都无法胜任。 2.经验 监理工程师应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工程现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少数原因是当事人责任心不强,大多数原因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大部分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来说,最需要的是工程施工和施工管理经验。 因此,一个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至少应具备5~10年的现场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应当具备所承包单位工程部、质检科科长或项目生产经理、总工程师的专业水平;项目总监、副总监应具备本行业的专家级水平,起码不低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水平。这样,在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时才能正确提出监理要求和建议,在现场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尤其是这几年来,作为各大发电公司的业主逐渐都在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团队,实现专业化项目工程管理,业主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监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这方面来说,那些现场施工经验少,甚至刚毕业就进入监理企业的人,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扎根于施工现场,处处留心,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向施工单位现场技术人员请教,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3.能力 在具备专业知识、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主要有: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敏锐觉察问题的能力是监理工程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求监理工程师做事用心、处处留心、勤于思考。 (2)分析判断、决断能力。监理工程师工作在现场,业务方面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判断和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往往要非常及时。 (3)学习的能力。监理工程师要做好工程监理,必须要有学习的能力。一本新规范的颁发或老规范修订后,有人自己阅读理解掌握了;有人通过宣贯基本了解了;有人被宣贯后还是不甚了解。 建议有条件的监理工程师认认真真学习科技语文知识,这对提升思维和阅读理解规范、图集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规范、标准五年左右就更迭一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二、监理工作能力的修炼 1.灵活应变的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具有很强的一次性实施的特点,现场许多具体情况并没有针对性的处理模式可以参考,这时监理人员的独立应变能力就非常重要。工程实施中对规范、标准有力执行、细致执行和到位的执行就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说,监理工程师应该明白,监理工作不是死背规范、死抠字眼,而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思考,灵活机动地发挥,才能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2.交往、沟通和协调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工程建设的五个要素人、机、料、法、环中,人是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监理工程师在工程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跟人打交道,交往沟通能力就非常关键。 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理念、观念意识能否被业主理解、接受,能否跟业主达成某种程度的看法和利益一致,完全取决于沟通和协调的效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达成了解和观点上的交流,业主以及各参建协作单位才能认可监理、支持监理的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把工程干好。 每个监理工程师都应具备独立召开专业专题会、协调各方统一意见、解决现场各种问题的能力。部门主任以上的监理人员应具备召开大型工程协调会,指挥现场上百、上千人进行工程会战的能力。 从这方面来说,监理工程师应积极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沟通、协调能力,锻炼能正确表达自己思想、与各方实现良好沟通、协调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共同去实施的能力。 三、监理从业道德、人格魅力的修炼 1.从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切职业从业的根本核心素质。与学武一样,“学拳以德行为先”。监理工程师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必须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目前社会各界对监理行业的一些不良意见主要也就是个别从业人员“德行不良”造成的。 有关法律法规也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作了具体规定。简而言之,就是监理工程师不能受利益驱使做出损害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利益的行为,要守法、诚信、公正地为业主提供服务。 2.人格魅力 任何行业的任何职业人,其工作是否出色都与自身的修养息息相关。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人格魅力是人格修养的体现,也是监理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监理工程师是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参与者,依据与业主的委托合同开展工作,处于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地位。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具备完备的人格魅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了解,使业主对自己更加信任和支持,使承包单位从技术上佩服、从人格上敬重。 尊重与品德。赢得尊重靠的就是人格的魅力。人格魅力来自自身的人格修养,修养的重点就是高尚的品德。作为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修炼自己心地纯正、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率先垂范的品德。 平等与心态。监理工程师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与意识才能够真正理解监理的地位与角色。 首先,从监理与被监理关系来说,要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领导人。监理指令是一种工作的手段与渠道,不是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如果没有平等心态,施工单位不予配合,所有的监理指令等于一纸空谈。 其次,从委托与被委托关系来说,也应该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业主的监工。工程参建各方都是法律平等主体。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委托合同、承包合同合法、公正地进行工程监理,有权拒绝按照业主违规操作、违章指挥。对于业主的意见,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尊重,但也要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加强沟通,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业主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 最后,为人大度和宽容。在工作中能够以工作为重,不要在人的态度上斤斤计较。要能够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看待人和事。当一个人总能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别人,能够原谅对方的不恭,终会赢得对方的真诚与尊重。有一句话:“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有了平等的心态,说话做事自然会有分寸,双方配合顺利,整个工程的进展才会顺利。 四、结论 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是特殊行业的特殊人群,担负着国家电力行业基础建设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重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能力,除具备相当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工程经济、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工作艺术,更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顺利完成监理工作,并达到“干好一个工程,树立一座丰碑”的目标,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工程师论文:浅析监理工程师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龙滩水电站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形式及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砂石加工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 监理工程师作用 1 工程概况 广西龙滩水电站麻村人工砂石加工系统位于坝址右岸下游4km处,主要担负龙滩水电站Ⅰ、Ⅱ、Ⅳ、Ⅴ标以及临建工程约160万m3混凝土所需骨料的生产任务。按混凝土浇筑强度3万m3/月计算,砂石系统生产处理能力为300t/h。根据混凝土使用骨料级配要求,砂石系统以生产二级配骨料为主,同时也能生产三级配骨料进行设计。成品料生产能力240t/h,其中人工砂(≤5mm)96t/h,小石(5-20mm)72t/h,中石(20-40mm)72t/h。砂石系统由麻村灰岩砂石料场(含溜井)、料场进场公路、砂石加工系统(粗碎车间、超细碎车间(制砂)、成品料堆场)、给排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供配电系统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2 监理组织机构设置 2003年3月,长峡龙滩工程建设监理部受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双方签订了“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合同”,监理的主要内容是:麻村采石场毛料和剥离料开采的质量控制及边坡安全观测和支护施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含设备管理)等监理。根据合同授权的监理范围并针对砂石料生产运行的施工特点,监理部确定了监理组织机构设置及专业人员配备(如下图),同时编制了工程监理岗位责任制、“工程监理规划”和有关专业“监理实施细则”,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总目标。根据监理服务内容,制订了砂石料质量控制措施、监理工作程序、监理工作制度,规范化地开展监理工作。 3 监理工作程序 监理部和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合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责任制。在做好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阶段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控制的基础上,严格履行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理职责,保证项目监理人员专业配套、人员到岗,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监理工作。其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 3.1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2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 3.3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4.监理工程师作用 4.1控制与管理 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监理部在建立健全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过程中,全面展开各项监理工作,并坚持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制度、主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理部还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为砂石加工系统的生产运行有序进展提供了保证,确保了砂石料及料场开挖质量一直处在受控状态之中。同时,监理人员不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且还协助运行单位完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证成品砂石料的产品质量。 4.1.1 质量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砂石料生产质量及试验检测制度》,从料场开采、破碎、筛分各生产环节实行全面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并按《砂石料质量试验检测制度》规定进行取样试验检测。各质检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生产运行期间要求质检人员坚持每天进行一次取样试验检测,发现砂石料质量问题及时停产进行整改,按制度和规范要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了成品砂石料质量。监理到现场采用旁站检查、见证取样、巡视等方法对砂石料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现场质量监控,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人员掌握和熟悉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制订质量控制目标和质量成本控制计划,明确监理质量控制机构、人员和任务;检查并协助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关键部位和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坚持进行质量检查与评定,作好质量检验记录,随时记录施工中有关质量方面的问题, 对工程质量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并定期按规定格式编制工程质量统计报表。 4.1.2进度控制 监理工程师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即根据施工合同确定工程项目的总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协调管理。成品砂石料生产根据销售情况或成品砂石料堆场库存情况确定。 4.1.3投资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项目结算分成二个部分:①覆盖层剥离、无用料处理及边坡支护结算为单价合同,由监理控制投资;②毛料开采费用计入成品砂和成品碎石单价合同中,监理只控制成品砂石料质量,不控制其投资;。考虑到边坡支护由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监理工程师处理边坡支护合同时,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投资:①在审核设计支护方案和设计图纸文件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注意听取设计地质人员的意见,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②在施工阶段,严格工序控制,通过对工程计量的审核,以及必要的抽查等手段实现对工程量的控制。 4.1.4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方面,监理部设置了综合组负责信息管理,负责收、发、保管日常工作中的来往文件、通知、报表,负责保管与工程有关的图纸文件,按月整理日志,会议记录及有关技术资料,每月编发监理月报。监理部要求各专业组认真做好现场监理记录和大事记录并由综合组妥善保管,推进监理规范化管理。 4.1.5安全管理 自从我部承担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工作起,对安全管理尤其重视,多次发文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在平时生产运行管理中,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施工运行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审查批准施工运行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安全问题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护措施;对施工生产中安全薄弱环节生产现场夜间照明及高边坡的危石落石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及时指令整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参加对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事故报告及安全报表,监督施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督促运行单位认真执行业主下发的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文件,并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督促运行单位加强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班组和民工的管理,执行班前会制度,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安全监督得力,两年多来,砂石加工系统从未发生一次机械伤人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 4.2组织协调 4.2.1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建设单位领导及其驻工地授权代表的联系与协商,听取他们对项目监理工作和项目监理人员的意见。在召开监理会议、延长工期、费用索赔、处理工程事故、支付工程款、工程变更的签认等监理活动之前,征取建设单位的同意。 4.2.2与运行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承包单位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依照有关的法令、法规及委托监理合同赋与的权利,监督承包单位认真履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使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目标实现最佳状态。在涉及承包单位的正当权益时,监理单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予以维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了解和协调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以及合同管理中的有关情况,理解承包单位的困难,并热诚地帮助解决困难,促使承包单位能够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 4.2.3协调方法:(1)根据需要召开监理例会及专项、专题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其指定人员主持召开协调会,统一步调,交流意见,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会议程序。会议内容于会前约定,会前明确开会的目的,会议的决议事项应对与会各单位有约束力。凡涉及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或单位,聚集一起开会共同研讨协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使问题得到解决。(2)协商是沟通双方之间的情况,减少分岐,解决矛盾,统一意见,共同作好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在监理例会和专项、专题会议召开之前,总监理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好协商、协调工作,以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无效的争议。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参加有关的会议,对于重大问题的协商与决策,也可召开由建设、承包、监理单位领导层参加的高一级协商会。(3)协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协调工作没有目的,也就是难以收到成效,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各单位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如专业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与设计工程师之间,与承包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之间,与设计单位项目总负责人之间,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监理月报、监理会议纪要、简报等形式,还可以将所属监理单位的有关业绩的信息传达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让他们对所属监理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提高监理单位的声誉,增强信任,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4.3指导和帮助 监理项目全过程控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又由若干环节组成一个整体。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环环扣紧,条条落实,是监理工程师实施项目全过程控制的重要职责之所在。 运行单位在监理单位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操作规程,并监督各项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网络,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的组织保证体系。对自己所属责任区范围内的环境做到清洁、整齐,不乱堆乱放,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监理现场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运行单位进行整改。 5.几点体会 ①业主的支持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监理受业主委托,在业主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没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信任、支持和指导,监理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 ②搞好监理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在监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监理工程师除要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公正、廉洁,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③建设监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综合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有控制投资、管理合同和信息,调解经济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合同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理,一丝不苟,才能有效地对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真正有效地为业主服务。 工程师论文:应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管理技术研究所所长 樊晶光自2002年9月国家人事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以来,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已顺利推行了近3年的时间。2004年有9424人通过了首次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加上2003年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认定的1620人,目前我国有11044人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如何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如何解决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定位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地位和充分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的作用,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本文仅就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探讨。 一、在《安全生产法》中应明确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目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起草实施单独的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如《注册安全工程师法》时机尚不成熟。但《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已近3年,因此在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时,应明确提出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是切实可行的。 尽管《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在《安全生产法》颁布两个月之后才得以颁布实施,因此在《安全生产法》中没有明确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条款。 2002年9月,国家人事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国家对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和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 《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及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不但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关键技术岗位准入制度开始实施,也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领域人才社会化评价工作开始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是贯彻《安全生产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下一步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时可考虑补充下列内容:在第十九条中补充:“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委托具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在第二十条中补充:“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可免于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考核。” 将《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二条修订为:“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并对其做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 二、起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 1.会计、律师、注册建筑师等资格人员的法律依据早在1985年1月21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此后,根据1993年12月29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对《会计法》进行了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又进行了修订,并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是1996年5月15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后颁布实施的。此后,根据2001年12月29日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我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从立法做起的。1995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确立了注册建筑师的法律地位,并对注册建筑师的教育、报考、考试、合格及执业等作了明确规定。也就是说,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已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1996年7月,建设部又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具体明确了注册建筑师考试资格条件、考试办法及注册建筑师执业及管理办法等。 2. 现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政策文件及规章2002年9月,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并同时印发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开始启动。 2003年8月,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又出台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确定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具体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办法。 2004年5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又以局12号令的形式公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注册管理和执业行为要求等。 此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4月又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字[2005]15号)和《关于做好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厅字[2005]18号),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注册管理工作又作了补充规定。 3.起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如前所述,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起草实施单独的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可以借鉴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在现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政策文件及规章的基础上,及时起草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以确立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中,应明确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资格条件、注册和继续教育要求,特别是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和执业标准,以及在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岗位强制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以保障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顺利与健康发展。 工程师论文:谈监理工程师对检验批的验收 【摘 要】检验批是建筑工程组成中的最基本的小单元,做好检验批验收,是监理工作中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根本性工作,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文章主要论述了工程检验批验收的工作内容、重要性及相关知识。 【关键词】自检;报验;标准;资料完备;法律法规 2002年1月1日,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以下简称《统一标准》)颁布实施,在《统一标准》中对检验批验收做了大量细致的定义、解释及规定。检验批是建筑工程中组成中的最基本的小单元,做好检验批验收,是监理工作中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根本性的工作。它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以下是笔者对检验批验收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基本的检验批验收的重要性 高楼大厦平地起,是每一砖每一瓦构筑成了它的脊梁,是辛勤的建筑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铸就了它的辉煌。这一切的一切都须从最基本的检验批开始。 1.《统一标准》对检验批合格质量的条件作了如下规定: (1)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2)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的合格条件为: (1)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2)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3.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符合下列规定(强制性条文): (1)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从上述条文中可以看出,单位工程合格的条件必须所含分部工程质量合格,分部工程质量合格必须所含分项工程质量合格;分项工程质量合格必须所含检验批质量合格。因此检验批作为构成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的最基本的最小单元,如果单位工程中有一个分项工程的检验批不合格,这个单位工程的质量就不能评为合格。千里大堤,溃于蚁穴,所以我们应狠抓检验批的验收工作。 二、检验批验收,标准应明确 各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对各检验批中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验收标准都有具体的规定,但对有一些不明确的还须进一步查证,例如:规范中提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仅土建部分就约有300处,这些要求应在施工图纸中去找,施工图中无规定的,应在开工前图纸会审时提出,要求设计单位书面答复并加以补充,供日后验收作为依据。另外,验收规范中提出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的条文就约有30处,因此施工单位应按规范要求的内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报送监理审查签认,作为日后验收的依据。 三、检验批验收,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是前提 《统一标准》强制条文规定: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法第5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建筑工程验收中,经常发现,施工单位自检表数字与实际的工程中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都是施工单位不严格自检造成。有些工程施工单位将“自控”与“监理”验收合二为一,这都是不正确的,这实际是对工程质量的极端不负责任。国家《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第81号部令)第18条明文规定:“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造成的损失。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 四、检验批验收、报验是手续 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第279号令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规定,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未经总监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拨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规定,实行监理的工程,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实行报验制,并规定了报验表的格式。 工程质量报验是系统工程。施工单位报验时应附有相应工序和部位的工程质量检查证明。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报审时,应附有相关的质量检验的评定标准要求的资料及规范规定的表格。通过报验这一个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可全面了解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便于发现问题,更好地控制检验批的质量,报验是施工单位要重视质量管理,对工程质量郑重其事,是质量管理中的必然程序。 五、检验批验收,验收人员即主体要合格 《统一标准》规定工程的竣工验收,分工程(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验收,及分项工程验收应由不同层次的工程师实施验收。同理,检验批验收的记录,应由施工项目的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监理工程师、施工方为专业质量检查员,只有他们才有权在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上签字。监理工程师应为具有国家或省部级颁发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的,才算是合法的验收签字人。施工单位的专业质量检查员,应是专职管理人员,是经总监理工程师确认的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固定人员,并应持证上岗。 六、检验批验收,内容要全面,资料应完备 检验批验收,一定要仔细、慎重,对照规范,验收标准,设计图纸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地细致的检查,对主控项目,一般项目中所有要求核查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记录,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材料/构配件/设备复验记录等,通过检验批验收,消除发现的不合格项,避免遗留质量隐患。 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应包括如下资料: 1.检验批质量报验表; 2.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3.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如发生); 4.施工记录(如需要); 5.材料/构配件/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验单; 6.验收结论及处理意见; 7.检验批验收,不合格项要有处理记录,监理工程师签署验收意见。 检验批质量验收,不会批批验收合格,还会出现一些不合格项。对于不合格项,一定要重视,不能对其放之任之,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监理跟踪检查其整改结果,填写不合格项处理记录,达到验收标准后再二次验收予以通过。监理工程师签署验收意见,一定要慎重,国家法律、文件给予监理工程师相应的权利,也相应的使其承担了相当重的责任。监理工程师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巨大责任,把住检验验收的最终签字验收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67条规定:“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除责令改正外,还要处以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有非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因过错造成质量事故或者重大质量事故的监理工程师,要责令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证书,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该单位后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仍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73条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监理工程师应以公正、诚信的态度对待验收签证,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和主观意识的干扰。切实搞好检验批的验收签证,要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为工程质量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工程师论文:浅谈监理工程师对影响工程质量4MlE因素的控制 摘要:施工阶段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4MlE是: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监理工程师在工程质量控制时,必须对什么人、用什么材料、什么样机械、采取什么方法、什么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 工程质量 4MlE 因素 控制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工作的反映,在建设过程中只有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所有因素严加控制,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按建设规范控制质量,才能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达到预定目标。 施工阶段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4MlE是: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监理工程师在工程质量控制时,必须对什么人、用什么材料、什么样机械、采取什么方法、什么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而对4MlE的控制必须在施工前得到有效控制,即事前控制。施工阶段的事前控制,是建立好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步骤,搞好这个环节,坚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把质量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保证项目质量符合决策阶段确定质量要求。 一 对4MlE控制依据 1 共同性的依据。 主要包括工程承包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性文件。 2 技术法规和规范标准。 主要包括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质量控制的技术法规、规程、工程材料、构配件及设备器材质量控制的专门技术法规、控制施工工序质量方面的技术法规等。 二 对4MlE控制方法 1 人的控制 人,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者,工程实体质量形成是施工中各类组织者、指挥者、操作者和监理工程师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人的因素是4MlE的首要因素,它决定了其他几个因素,人的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操作水平高低将最终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好坏。因此。监理工程师在质量事前控制中对人的因素控制,必须对中标施工单位人的管理水平、技术、操作水平进行审查,对特殊作业人员的技术资质审查,防止无证上岗情况发生,做到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心中有数,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控制手段。 2 材料的控制 材料,是工程实体组成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质量构成工程实体质量,每一单元材料的质量均应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工程实体质量就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因此材料事前控制就十分重要,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完善材料控制制度,建立监理项目机构材料监理控制细则。必须对材料质量标准、材料性能、材料适用范围有充分的了解,对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等资质审查,必要时可到生产厂现场考察,对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按有关规定检验和见证取样和送检或开箱检查,认真审查材料的合格证和试验报告是否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不合格材料杜绝在工程上使用。 3 机械的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机械设备的性能、数量对工程质量也将产生影响。如砼振动仪器好坏对砼质量有一定影响,钢筋加工设备、焊接设备将影响对钢筋的制作和钢筋接头质量。在实施事前控制时,监理工程师必须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工程特点、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使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能够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并处于完好的可用状态,使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计划及使用能够而满足工程质量及进度的要求。 4 方法的控制 方法是指在建设工程实体建设中所采用的施工手段和监理手段,它通过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监理单位的监理规划、监理细则来体现的。 (1)审查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建立 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工程质量一个完整系统,它阐明了施工单位总体管理要求、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的工作要求以及专项工作要求。监理工程师审点是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各类管理人员的配备、质量保证管理制度的制定。 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审查要注意其必须符合工程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符合有关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法规性文件,各项管理制度要配备、完整,不留漏洞,各项工作要求明确,符合工程质量目标,制度之间不互相矛盾,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审查,使其能发挥指导工程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2)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纲领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标实现。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工程特点、工期要求、工程造价、质量目标;施工部署与方案;季节性施工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施工技术措施等。每一个内容都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监理工程师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时,要分析其工期、造价、质量的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合理,有否质量预控措施以及针对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施工部署与方案能否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要求,季节性施工采用措施是否合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能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总之,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保证工程施工中有可靠的技术和组织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 (3)审查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做出更详细的施工措施。是对工程中具体技术问题确定明确的施工步骤、控制工程质量的方法以及做出如何选用材料、如何检验材料的具体要求。监理工程师在工程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在重要或关键部位施工前及早协助和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方案,并对其进行审查。在审查时,监理工程师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全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促使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先行、经济上合理,符合国家有关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只有这样监理工程师才能对工程进行预控,使工程质量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上,使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监理工程师有保证工程质量共同指导文件,能够共同把好质量关。 (4)编制监理规划 监理规划是对监理机构开展监理工作做出全面、系统地组织和安排,是指导监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包括监理工作范围和依据、监理工作内容和目标、监理工作程序、监理机构组织形式和人员配备、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监理工作制度等。因而,监理工程师在编制监理规划时,应按工程特点、工程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制监理规划,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在监理规划中应确定监理机构的工作目标,建立监理工作制度、程序方法和措施,明确监理机构在工程监理实施中应当做哪些工作,由谁来做这些工作,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做这些工作,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只有这样监理机构的各项工作才有依据,工程质量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5)编制监理细则 监理细则是在监理规划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专业特点和掌握工程信息制定的指导具体监理工作实施的文件。因而,监理细则必须做到详细具体、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监理工程师在编制监理细则时要抓住影响本专业质量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建立工程质量见证点和停止点,根据控制点和质量评定要求,确定相应检验方法和检测手段,明确检测手段的时间和方式。监理细则编制完成后,监理工程师应明确告诉施工单位工程质量见证点和停止点,施工单位应提前通知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应在约定时间内对施工过程按监理细则规定方法和手段实施监理。只有这样监理工程师才能有效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5 环境的控制 环境指是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其对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有时将对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且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在砼施工过程如气候条件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又未预先准备预防措施,将影响砼工程的质量。因此,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环境的具体情况,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对环境因素控制是与施工方案控制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说监理工程师在审查时要注意施工方案中是否考虑了环境对质量的影响,施工单位针对不同的环境变化是否有相应预防措施。如在雨季砼施工时,砼浇筑时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尽可能避免在大雨中施工。在阴天砼施工过程如突遇大雨,应有将立即采用事前准备好措施,防止造成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环境的因素对工程影响涉及范围较广,复杂而多变,监理工程师在编制监理细则时,必须根据工程特点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理细则,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三 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而对4MlE的控制必须在建立施工之前,即事前控制。因此,监理工程师应高度重视对影响工程质量4MlE因素进行控制,运用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将影响因素尽可能消除,做好此项工作对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及其规避 随着《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建设监理制在我国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监理的作用和地位己得到明确。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监理应当承担的责任方面,却存在许多盲区,人们只强调监理工程师必须对工程质量承担监理责任,但对监理责任的内涵这一关键问题至今未进行过深入探讨。认识和防范监理责任风险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特征 建设监理是由监理工程师提供的一种专业技术服务,它是在业主委托的范围内,由监理工程师运用合理的技能,谨慎而勤勉地工作,以达到监理合同的要求。关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1工作具有委托性 是否委托监理,或者在哪一阶段委托监理,就可根据需要由业主确定。国家虽然对实行强制监理的范围进行了规定,但由哪家具体的监理单位来实施,则由业主按照市场方法来决定。《建筑法》明确规定,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并且双方应订立书面的委托监理合同。监理工程师必须在委托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内开展工作。 1.2专业技术性强 监理工程师所提供的服务,是基于自身专业技能的管理、技术或咨询服务。因此,在同样的工作范围及权限内,不同的监理工程师提供服务的成效可能大不相同,这与监理工程师本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有关。 1.3绩效受主观影响较大 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弹性,因而监理的工作绩效界定起来较为困难,好坏难以运用定量的标准来衡量,其工作绩效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关。这种主观能动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取决于职业道德的约束;二是取决于监理工程师自身对监理工作的热爱;三是业主的支持。 1.4绩效具有集体性 监理是一种需要多专业配合协调的技术服务,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更多地体现为集体行为。我国的监理推行总监负责制,但是监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最终是由监理机构的整体服务来体现的。只有整个项目监理机构有效的运作,监理的绩效才能得到体现。 1.5工作责任巨大 监理工程师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客观上决定了监理工程师需担负非常重大的责任,因为工程项目投资巨大,且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旦损害发生,涉及到的经济额度很大,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另外,工程质量的好坏、造价的高低以及工程建设周期的长短都和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的利益密切相关C 2、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 从上述监理的工作特征来分析,监理工程师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行为责任风险。监理工程师的行为责任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监理工程师违反了监理委托合同规定的职责义务,超出了业主委托的工作范围,并造成了工程上的损失;二是监理工程师未能正确地履行监理合同中规定的职责,在工作中发生失职行为;三是监理工程师由于主观上的随意行为未能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责并因此造成了工程损失、 (2)工作技能风险〔监理工作是基于专业技能基础上的技术服务,因此,尽管监理工程师履行了监理合同中业主委托的工作职责,但由于其本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可能并不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3)技术资源风险。即使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并无行为上的过错,仍然有可能承受由技术资源而带来的工作上的风险。某些工程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不可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另外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的限制,监理工程师无法对施工过程中的任何部位、任何环节都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因此,也就有可能面对这一方面的风险。 (4)管理风险〔明确的管理目标、合埋的组织机构、细致的职责分工、有效的约束机制是监理组织管理的基本保证。尽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但如果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理工程仍然可能面对较大的风险、这种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监理单位与监理机构之间缺乏管理约束机制。由于监理工程的特殊性,监理机构往往远离监理单位本部,在日常的监理工作中,代表监理单位的是总监,其工作行为对监理单位的声誉和形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监理单位对总监的工作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即监理单位和总监之间应该建立完善、有效的约束机制二是监理机构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监理机构中各个层次的人员职责分工必须明确。如果总监不能在监理机构内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则风险仍然是无法避免的。 (5)职业道德风险。监理工程师在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必须十分谨慎、小心,表达自身意见必须明确,处理问题必须客观、公正,同时应勇于承担对社会、对职业的责任,在工程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相冲突时,优先服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在监理工程师的自身利益和工程利益不一致时,必须以工程的利益为重,如果监理工程师不能遵守职业道德的约束,自私自利,敷衍了事,回避问题,甚至为谋求私利而损害工程利益,必然会因此而面对相当大的风险。 (6)社会环境风险。社会对监理工程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无疑对建设监理事业的继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人们对监理的认识也产生了某些偏差和误解,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监理的健康发展不利的社会环境。现在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的人士认为,既然工程实施了监理,监理工程师就应该对工程质量负责,工程出了质量问题,首先向监理工程师追究责任。应当知道,承包商的工作属于承包性质,承包商有责任为业主提交一个质量合格的工程,但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委托性、咨询性的,是代表业主方进行工作的。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所作的任何工作并不减少或免除承包商的任何义务、推行监理制,对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不能替代承包商来担保工程不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3责任风险的规避 监理工程师必须加强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警觉和防范,减少和控制责任风险。针对上述监理工程师责任风险的来源,可以考虑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I)严格执行合同。这是防范监理行为风险的基础。监理工程师必须树立牢固的合同意识,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不折不扣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又要注意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随时随地以合同为处理问题的依据,在业主委托的范围内,正确地行使监理委托合同中赋予自身的权力。 (2)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提供监理服务的必要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是监理工程师所从事的职业对自身提出的客观要求。监理工程师绝不能满足现状,必须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功底,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防范由于技能不足可能给自身带来的风险。 (3)提高管理水平。监理单位和监理机构内部的管理机制是否健全、运作是否有效,是发挥监理工程师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也是防止管理风险的重要保证。因此,监理单位必须结合实际,明确质量方针,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尤其是在监理责任的承担方面,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监理单位的监理义务最终需落实到监理工程师身上。损失实际上是由具体的监理工程师造成的,但是由监理单位对业主承担相应的赔偿义务,因而在监理单位内部,总监与监理机构其他成员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同样应该制定明确,这对于提高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责任心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职业道德约束。要有效地防范监理工程师职业道德带来的风险,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对监理工程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做出明确的界定。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显得较为粗糙、薄弱,虽然对职业操守作了一些定义,但缺乏实际上的操作性;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遵守职业道德成为监理工程师的自觉行动;三是需要健全这一方面的监督机制,监理行业协会应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5)完善法律体系。迄今我国建设领域法律体系的建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许多不协调乃至矛盾抵触的地方;法律、法规还大量存在覆盖不到的范围,不少法律的定义不明确。除此之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水平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立法,完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另一方面需要理顺现有法律的关系,对相互矛盾之处要进行修订。政府行业主管理部门及有关的行业协会,需要自觉执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并且在社会上积极宣传有关的监理法律、法规,使社会能对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责任有个正确的认识。 (6)推行职业责任保险。监理工程师可能因工作疏忽或过失造成合同另一方或第三方的损失,因而需对其承担赔偿的职业责任进行投保,一旦由于职业责任导致了业主或第三方的损失,其赔偿由保险公司来承担,索赔的处理过程也由保险公司来负责。也就是说,通过市场手段来转移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其保险的是你的责任。因此,要开展这种保险,必须一首先对监理工程师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研究分析,搞清楚职业责任和其他责任的区别。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是多方面的。并不是监理工程师的任何责任风险都能够通过保险来解决。职业责任保险所针对的仅仅是职业责任,即只针对监理工程师根据委托监理合同在提供服务时由于疏忽行为而造成业主或依赖于这种服务的第三方的损失。且这种行为在主观上必须是无意的,并仅限于监理工程师专业范围内的行为,而不负责和专业范围无关的疏忽行为造成的损失,职业,责任保险在国内尚无开展的先例,但目前已经在工程设计等领域开始试点。 工程师论文:如何提高总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目标控制的预见性 工程建设监理是监理单位接受业主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过程建设文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其中心任务是控制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努力实现预定目标。总监理工程师作为监理公司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行使工程建设监理合同赋予的权力,并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全面负责受委托的监理工作。对内向公司负责,对外向项目业主负责。他是整个项目监理机构的策划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因此,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不仅仅会影响到项目监理机构工作的有效性,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对项目三大目标的控制,我们历来提倡在预先分析目标偏离可能性的基础上,采取主动控制,因为主动控制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控制,它可以解决传统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时滞影响,尽最大可能改变偏差已经成为事实的尴尬局面,从而使控制更为有效。既然对项目实施主动控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高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目标控制的预见性呢? 首先,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监理工作的职责和项目总监的独特地位要求其在廉洁自律、公正严格方面做出表率。“守法、诚信、公正、科学”是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准则,作为项目总监更应该带头模范执行。目标控制的预见性是建立在详细调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以及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认真识别目标风险的基础之上,这就必然要求目标控制者本着为国家负责、为工程负责、为本人负责的态度正确运用好手中的权利,采用科学的方法、高质量地作好每一步工作。 第二,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提高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目标控制预见性的基础条件。工程监理工作本身是一个挑战性极强的工作,他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比如组织、协调和综合能力,要有一定的政策、技术和业务水平等等。但是,由于监理工作所针对工程建设过程的本身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总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要求很高。只有同时具备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有可能未雨绸缪。以XX教学楼工程为例,该教学楼工程近10000平方米,项目投资总额约1300万元,基础设计以中风化砂岩为持力层,基础形式包括独立柱基、带形基础和桩基。其中人工挖孔桩基础区域下有一人防洞室,从业主提供的勘测资料情况来看该洞室纵贯整个教学楼南北方向,长约50余米,最宽处约5米,设计单位所设计桩基距离洞室侧壁最近处约1.1米。在组织审核施工单位呈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没有涉及该部分人防洞室和桩基间相邻关系的措施论述,也没有引起业主和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而作为总监理工程师,从一接触该工程开始就敏感地意识到桩基施工和对人防洞室的安全保护极有可能是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投资的重点所在,稍有不慎就有损坏人防洞室的危险。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从一进场开始就组织人员对现场作了大量实地踏勘和走访工作,发现该洞室的位置、尺寸大小与原地形图和勘测情况出入较大,如果按照施工单位原定方案贸然开挖,必然会毁及洞室而无法满足人防办提出的要求。经与业主和施工方反复交换意见,也引起几方的充分重视。经充分协商,决定对人防洞室的现状和洞室与桩基的位置关系重新委托勘测单位实地勘测,在没搞清楚之前决不允许仓促开挖。勘测结果与实地踏勘结论完全一致,如果贸然开挖,大部分桩基将直接穿入人防洞室,不仅无法满足设计、人防的要求,而且会对洞室造成极大破坏,从而引起工期、费用索赔等一系列问题,必将对项目目标的实现造成极大的障碍。而通过第二次勘测不仅避免了上述难堪局面的出现,而且针对人防洞室确切情况请设计人员重新调整桩的布置和跨越梁数量,使桩基数量和跨越梁数量均有所减少,仅此一项为业主节约投资十余万元,同时也避免了洞室毁坏情况的出现,赢得了业主和施工方赞誉。 第三,熟悉工程建设中相关的法律知识,有较强的合同意识。项目监理机构的工作是以委托监理合同为依据开展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又都与合同有关。合同管理是项目总监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合同和法律意识淡薄,而造成项目目标失控现象时常发生,这种行为一方面影响监理服务质量和项目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很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熟悉项目建设相关合同对总监理工程师总体把握参建各方的工作范围、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有很大裨益。总监理工程师应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帮助参建各方进一步在合同或补充条款中明确相关内容,避免由于合同条款不齐全、含义模糊而造成甲乙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争执,从而集中各方主要精力于工程项目建设。比如在某工程中,甲乙双方在施工合同中对人工费的调整方式以及是否调整均没有涉及,专用条款中的可调整情况描述也极其含糊,很容易引起双方歧义。为避免以后施工过程中不愉快争执的发生,总监理工程师应郑重提出必须进一步对该条款进行明确,以防患于未然。 第四,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对项目目标控制的预见性,随着《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贯彻实施,新的工程建设标准将不断出现,新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也将不断提出,这就要求作为总监理工程师必须要注意把握国家规范、规程和新标准的动向,及时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充实。而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更是随着中国进入WTO而会层出不穷,要想把握住“四新”在项目中能否使用以及使用后效果,这也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了解“四新”技术的动态,在各专业监理工程师的配合下,完成对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审批。 第五,善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是每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通过学习和总结,可以事先避免同样问题的出现,提高对目标控制的预见性。例如,在外墙装饰中常常有玻璃幕墙工程,隐框和半隐框幕墙使用的结构硅酮密封胶,必须有与接触材料相容性试验合格报告(接触材料包括铝合金型材、玻璃、双面胶带和耐候硅酮密封胶)。所谓相容性是指结构硅酮密封胶与这些材料接触时,只起粘结作用,不发生影响粘结的任何化学变化。因此结构硅酮密封胶与接触材料的相容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隐框、半隐框幕墙的使用安全。而结构硅酮密封胶相容性检测试验需要较长的时间(45天左右),一旦试验不合格,只有更换材料重作。由于试验周期较长,重作试验必然会影响项目工期目标的实现,在工程中也出现过此类情形。作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就应该善于总结和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提前要求施工方尽快完成结构硅酮密封胶相容性检测,尽力避免因结构胶重复检测而造成工期延误,以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第六,健全项目监理机构的管理制度并使之有效的运转。对项目目标的预控仅仅依靠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事事亲历亲为效果恐怕不会理想,一名优秀的项目总监应该团结和带领项目监理机构的全体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和团队精神,以取得卓有成效的监理业绩,项目实施前,项目总监应依据监理规范,委托监理合同及监理公司有关的管理制度,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出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如监理岗位责任制、巡检制度、考勤制度、工地例会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监理日志、奖罚制度、工程质量验收程序、工程计量与计价程序、隐蔽工程验收制度、监理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度等,使项目监理机构的成员各负其责,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运转过程中,项目总监应以身作则,办事公正,奖罚分明,注重团结,使整个监理机构有条不紊地得到有效运转。 诚然,提高总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目标控制的预见性仅仅做到以上几点是不够的,而提高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在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在一定时间内都会有明显的效果,而每一位总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目标控制预见性的提高,对推动中国监理事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有一份贡献。 工程师论文:构建我国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 监理工程师声誉就是指监理工程师在执业中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监理工程师声誉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效率的保证。近年来监理工程师公信力下降,监理工程师整体形象和社会评价受损严重。因此,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评价制度,加强监理工程师声誉管理,势在必行。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主体 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主体,即应由谁来建立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收集和传播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从性质上看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不适合由私营机构生产提供。一般地说,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主体,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有一定的权利,即有权利全面收集和公布监理工程师的相关信息;第二,有较强的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即能对监理工程师执业水平进行专业判断;第三,有较强的独立性,即独立于各个监理工程师和建设监理单位,保持中立的地位。结合上述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后,笔者认为目前应将建设监理协会作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主体。 监理工程师声誉制度建立的目标 监理工程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旨在通过提供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优化社会公众监理工程师选择决策,净化和完善建设监理服务市场,使声誉好的监理工程师和建设监理单位不断发展壮大,声誉差的监理工程师和建设监理单位则逐渐淘汰出建设监理服务市场之外。具体说来,建立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目标有以下三点:第一,提供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使监理工程师声誉作为一种资格和能力,成为进入建设监理服务市场的人场券;第二,将监理工程师声誉作为一种资本和财富,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第三,使监理工程师声誉成为社会公众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原则 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公正和透明。公正意味着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收集客观真实,评价标准科学规范统一,排斥机制合理有效,尽量避免主观推测和片面判断。透明是指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应广为传播,提高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在整个社会的透明度,避免私人搜寻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和内幕交易。 此外,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还应该是及时的、相关的和全面的。及时是指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应尽快反映监理工程师的基本情况和过去的执业水平(因为只有博弈一方的不合作行为被及时发现才能起到声誉激励的目的)。相关是指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内容一方面应与委托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体现委托人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应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密切相关,能够反映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态度、成绩、效率和水平。全面是指一切体现监理工程师人格和建设监理单位执业技术水平和诚信水平的信息均应包括在评价体系中。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内容 借鉴各国声誉信息制度的模式,笔者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收集机制。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收集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基础。监理工程师声誉的形成是与监理工程师及建设监理单位的过去表现密切相关的,委托人可以通过监理工程师及建设监理单位以往的执业历史来证实。正如经营者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监理工程师的市场价值也决定于其过去的执业水平。因此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基本情况信息和执业质量信息。前者主要包括监理工程师的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用档案、每年执业数量、后续教育情况等以及建设监理单位的注册资料、执业资格、执业范围、人员构成、专业特长以及主要客户等信息。基本情况信息可通过建立监理工程师个人档案和建设监理单位基本档案获得。后者主要包括执业业绩、执业质量分析、经营管理水平、年检情况、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客户反馈意见、同业互查结果以及受奖罚情况等。执业质量信息需通过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历史资料取得。值得注意的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收集并非可以一劳永逸,应持之以恒。 监理工程师执业质量监督机制。监理工程师诚信缺失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种使监理工程师不诚信的行为随时可能被发现、且一旦发现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机制。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对于监理工程师尤为重要。因为在其他商业交易中,至少当事人之间很快就会发现这一次的交易对方是否合作,但是在监理工程师建设监理服务中,委托人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或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能知道监理工程师的此次行为是否合作、诚信。因此,监理工程师执业更需要及时的专业的监督检查,以尽快揭示监理工程师的不诚信行为,提供监理工程师的声誉信息。在监理工程师执业监督检查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建设监理协会的定期制度化的监督检查和同业互查,及时发现监理工程师的不诚信行为,并将其纳入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收集、评价和传播系统,使监理工程师的不诚信行为得到及时的惩罚。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评价机制。为保证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增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可理解性,建设监理协会应致力于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将监理工程师以及建设监理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声誉信息进行量化。监理工程师声誉的评价标准应真正体现委托人的利益,代表所有委托人的共同长远利益。在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打分、评级等方法评出各个监理工程师和建设监理单位的执业质量等级,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收集和传播。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传播机制。监理工程声誉制度的有效实施还依赖于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广为传播和普遍认可。因此,应运用各种媒介加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传播和介绍,让人民真正了解监理工程师,重视监理工程师的诚信,唾弃监理工程师的不诚信行为。 监理工程师排斥机制。监理工程师的排斥机制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对于声誉差的监理工程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监理服务市场的选择自动将其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在建设监理服务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建立健全监理工程师排斥机制,取消声誉差的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以便优胜劣汰,优化建设监理服务市场。 工程师论文:结构工程师对计算机的滥用 摘要:计算机的滥用日益威胁着公众的安全,有意改变这种现状的人只是极少数,有能 力改变这种现状的人也只是极少数. 在工程界不少人迷信:计算机是知识的源泉,计算机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计算机具有令人信赖的“智慧”。这些迷信都大大背离了事实,不可以简单地信赖计算机。有些人自称是结构工程师,但他们把计算机作为知识、经验、思维的替代品,而把自己对结构工程的无知隐藏在计算机的黑匣子里。有责任感的工程师必须保护公众免受这些人滥用计算机所带来后果的影响。他们必须认真地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使人们免受这些迷信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力学 结构工程 人工智能 计算机是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替代品。纵观当今世界,这种非常令人不安的观点正在结构工程师中逐渐蔓延。人们似乎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根本不去想一想,如果没有计算机同样的工作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按百分比计迅速增加的工程师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在结构工程界,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证明,作为一种观点正在象传染病一样到处蔓延。大量的结构工程师确实相信,他们仅仅简单地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了,而没有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大量的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问题是过分强调自动化技术是以削弱实际知识为代价的,过分强调也演变成了不学习实际知识的借口。从教育和实践两方面来看,如此过分强调计算机带给朝气蓬勃的年轻工程师们一个错误的信息,工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就是轻松地使用菜单和用计算机生成五颜六色的图画。 在工程设计环境中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自动化技术象一样能轻易地诱使大脑相信其虚幻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在这些自动化技术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以前,设计工程师必须不依赖计算机,而用学识和经验去解决工程问题。非常不幸,我们变得如此依赖于计算机,以至于正在迅速丧失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技能。 与那些只有依赖计算机才能“解决”工程问题的人讨论问题时,一个称职的结构工程师什么样的痛苦和挫折没有经历过?这些人(不要把他们跟真正的工程师混为一谈)已不再有能力,或者从来没学过,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从根上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这些人没有认识到,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有限的计算机指令所能编程的界限。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恰恰相反,这些人认定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有限元模型,而计算机能够并且也应该自动地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完成设计,打印出最终结果。“工程师”能做的,仅仅是区分规格和需求,给顾客开发票,牟取利润,并且迅速找到新项目。 今后,只有越来越少的工程师能独立地(即不依赖计算机)找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这种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将会带来巨大的麻烦。随着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上升,谁来解决工程问题?是那些没有或只有很少的结构工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程序员,或是有其他专业学位而不是结构工程学位的程序员来做?计算机现在不是,也永远不会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只有合格的工程师才能正确地解决工程问题。如果结构工程师们继续制造这样的氛围,在结构工程实践中,首先靠计算机,而不是靠有学识、有创新和有丰富经验的结构工程师本身,就能够解决大部分结构工程问题,那他们就是自欺欺人,也欺骗了他们的服务对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结构工程师发现了一种既非常有效又方便的方式去为顾客服务,它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学习或理解结构工程模型,分析和设计的细节。这种“方式”就是计算机。工程师们现在的行为方式符合宇宙的自然规律,即用最低的能量消耗前进。现在,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对自动化技术的响应就是让计算机工作,同时让自己不再去*心细节了。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细节,依靠计算机的工程不能,根本不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现代计算机的运算范围和速度,太容易使工程设计变得毫无生气。试问,有谁能抵抗激动和解脱的感觉——不用太多的艰辛就能求解成千上万个方程?又有谁能抵抗诱惑——让自动化技术来“解决”工程问题?真正的结构工程师,不用计算机就工作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就有这样的抵抗力。这些真正的工程师看到了实质,计算机是一种很不完善的工具,它只能处理大量信息。以光速执行的指令大多是没有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它们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在计算中,对于受动力载荷的作用的曲壳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时,不正确的结果一样可以在屏幕显示,它们的等应力图看上去也是如此这般地赏心悦目。这样下去,只要手上有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说明,就可以用计算机得到结果了。或者更方便,只需在图形用户界面上选择合适的菜单,就得到结果了。事实上,如果“靠相互交谈来探讨怎样分析梁和柱,靠双手找出闭合解”会更有利。 也许有人推测,以上论调只能证明本文作者从根本上是反计算机的,或是他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美好的未来,或是他对那些在神奇的创意中利用这种技术的专家不屑一顾。然而,并不仅仅是这样。即使认识到计算机的潜力,工程师也对危险熟视无睹。结构工程是对安全性吹毛求疵的职业。在世界各地,结构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由于在实践中采用了计算机,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正在制造以幻想为基础的信仰系统,正在发展难以置信的危险期望。随着这一趋势的延续,工程失效的威胁也会按指数形式增长。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工程公司都期盼CAE/CAD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现在,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希望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只需区分类型和条件,让CAE/CAD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生产图和施工图。在这种环境中,结构工程师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结果”。这种设计方式注定是灾难性的。数不清的软件开发商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和推销注明有各种用途的软件。于是,不那么称职的工程师就相信了广告,即使用这种软件只要投入很少的人力就能进行工程设计。 软件开发商经常被要求改进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以使用户在不详细了解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用软件。例如,这些用户要求开发商创造出不用阅读使用手册的环境。因为高质量的结构工程软件的用户参考手册包括软件的技术细节,限制范围,以及计算所依据的理论和假设,结构工程师们不愿意使用这样的高质量软件。现实是,结构工程师们不希望了解细节。他们所希望又愿意购买的是窗口界面,这种界面能让他们处理信息见得到,然后把结果以彩色图表形式展示。最好还有动画功能,还可以用漂亮的图表打印数值结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地检测重特征值;或在用反映谱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态;或非线性索单元的理论是否正确;或分析结果对网格的形状和单元的选择是否敏感;或部分固定端刚度是否确切等等方面,如今使用计算机的工程师表示,他们几乎不考虑这些细节问题。 不少人认为他们没有时间,或没人付给他们费用去关心细节。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都持这样的看法。但是,他们确实相信,依靠计算机他们的设计能够达到顾客要求。为什么不能如此简单地相信输入数据,然后击键,就有了结果。而且,这种方式几乎没有人力消耗。 当然,计算机技术本身并不坏。然而,问题的核心是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以及滥用计算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道义上资深工程师和工程管理人员有义务特别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经验的重要性,而非计算机使用者的“性别”。在结构工程实践中,仅仅关心“怎样”使用计算机是不够的,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必须重视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要又敬又畏,对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而不是通过“世界的有限元分析”,或是靠过分的简化去满足那些不合格的结构工程软件的限制条件)学习工程。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更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即数量急剧减少,但仍记得不依赖计算机,怎样解决工程问题的真正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只有通过训练专业工程师,而不是通过训练技术员(即计算机*作员),结构工程界将完全能担负起服务大众的责任和义务。 到底该不该如此担心计算机的不当使用?担心那种怠惰?担心工程界默许这种危险作法?虽然计算机对人类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如果结构工程师们继续象现在这样破坏性地使用计算机,这些价值就得不到实现。 有什么办法才能使结构工程界改变过分依赖计算机的情况?不再滥用计算机?这些都没有简单的答案。然而,所有称职的,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都有机会用危险的计算机这一思想去影响年轻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所需要的是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论证以前决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细节;避免为那样的雇主工作,他们仅有的学习机会是通过计算机学,而不是通过有实践经验的真正工程师的深入训练。 计算机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独立思维,以及自古以来的勤奋的替代品。虽然在结构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结构工程师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细节(即原理,方法,标准,道德等等)的全面了解,比懂得怎样在计算机屏幕上游逛不知道要重要多少。警告实际工程师,如果没有计算机他们的结构工程知识不足以胜任工作,他们也没有资格使用计算机(如若不然,那不仅是不道德,而是犯罪)。 所有称职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意识到,好的计算机程序造就不出称职的结构工程师,而只有称职的工程师才能使用好的计算机程序。可悲的是,虽然上面的结论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并不是今天计算机应用的现实。因此需要让危险曝光,并实现和完善保护措施。 不幸的是,计算机时代的现实是,所有(即无一例外)商业应用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都受制于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软件作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的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不正确的结果产生时,它们通常并没有“错”到立即被识别出来的地步。更进一步,有时结果有重大错误,但如果工程师对“正确”的结果是什么直觉也没有(无论是因为无知,还是缺乏经验),也就不可能意识到结果的错误。计算机的危险在于,很多工程师假设(并且几乎所有的工程师确实希望)计算机总是产生“正确”的结果。这样的假设和希望常常会使工程师对潜在的和经常的错误放松警惕性和敏感性! 虽然对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着严重的忧虑,但你会吃惊地发现很多结构工程师对这些忧虑表现得多么天真、无知或不负责任。这些天真、无知或不负责任在许多结构工程师购买和使用软件时表现得最突出。例如,选择结构工程软件的最基本标准包括:软件广告出现的频率;肆意宣扬超凡技术能力的大幅精美广告;低售价;用引人注目的可视性窗口菜单和生动的界面形式来衡量的易用性;用结构系统自动建模的简单性来衡量的易用性;只需很少或根本不用学习;简单的使用说明和手册(一两本使用说明就够了,而9本10本使用说明简直是糟糕透顶!);五彩缤纷的包装。而下面的标准却鲜见。例如,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者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质量的保证;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QA/QC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立求解结果的比较;通过专职技术核查员和经验丰富的结构工程师的一系列独立和规范性核查制订工程软件国际标准,并按一个或多个工程软件国际标准定期地对软件进行校核。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最年轻的结构工程师被赋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的主要责任。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正忙于经营和管理自己的公司。经常可以看到,缺乏经验的年轻工程师在使用计算机时对所用的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甚少。这些工程师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判断程序的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接下来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和其他方方面面。他们的困难还在于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由于受到挫折或一知半解,缺乏经验的的工程师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我们令人难堪地观察到,结构工程师多么频繁多么容易,有意识或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无知藏进计算机的黑匣子里。 工程师论文:关于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在国际上一直享有盛誉,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并使其本土化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探讨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引进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我国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本土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因此,工程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是各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在全球性的转型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应对共同挑战,承担应尽责任;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我国是名副其实的高等工程教育大国,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如何在培养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工程化精英人才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探索改革、创新新时期工程教育的中国之路的同时,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一套洋为中用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通过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实现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一、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 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国家保持宏大的工程规模,许多重大工程项目从跟踪走向领跑,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大批优秀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呼应这样的时代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直指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建设者。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学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严格的选拔制度、小规模培养、教学环境与工业界实际技术环境密切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等传统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种教育模式为法国的科研和管理,特别是现代工业管理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引进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的培养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并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将其精英教育模式的精髓与我国已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相融合,探索出一条精英培养的本土化道路,建立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国际化工程教育新模式,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领域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今后的工程教育改革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二、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5年开始在中法双方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相继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山大学建立了中法通用工程师学院、中欧工程师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这些联合办学机构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合作办学双方在既有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办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融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建立起多层次、学科门类较齐全,以公立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互相发展的开放性教育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等精英教育被取代。事实上,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只是教育功能上的差别,前者解决有多少人和什么样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后者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大众化教育是背景,是趋势,是社会消费的需求;精英教育是目标,是结果,是社会发展要求[2]。 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构建新的精英教育理念,以及在更高层次上培养精英人才,协调好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考虑的,也是引进、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时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必须考虑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后由于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对我国本土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 2.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差异性 我国高等工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体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先学自然科学知识,然后应用到工程科技上。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积累。 (1)学制的差异。法国的工程师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程师预科阶段,为期2年,接收高中毕业生,属于无专业的基础课阶段,以大学基础知识教育为主。第二个阶段为工程师教育阶段,为期3年,属于专业学习阶段。在高中会考后成绩合格并且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大约占高中会考合格的10% 左右)进入预科班学习2 年,2 年后,学生再参加工程师学校入学考试,排名在制定的名额内才能被录取,知名的工程师学院的录取比例为参加工程师考试人数的10% 左右,被录取的考生即可进入工程师学院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3]。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移植到我国以后成为3+3模式,即预科3年、工程师阶段3年,其中预科阶段第1年以强化法语为主。按照我国的体制是4+2模式,即4年的本科学习和2年的研究生学习。由于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的选拔进入高校学习的,因此在遴选淘汰分流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2)培养模式的差异。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更注重多面性的培养,即对未来工程师进行科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科学、非技术教育和实践性教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培养。其中,科学教育是整个工程师培养的基础,将持续整个预科阶段和工程师阶段的前期。学习包括数学、应用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通用工程师科学。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工程师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利用基本理论解决高水平问题及发展科学工程技术的能力;应用技术科学教学则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通过大量的企业实习,学习和掌握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训练,从而促使其工程素养的养成;而非技术教育则作为工程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从事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的同时,更懂得关注经济、人文、社会、环境等,从而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因此,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在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与国内的高等教育有较大的差异。 3.大众化背景下的学生适应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的问题 在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全新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极大。一方面,与国内同类的学生相比,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学生要承受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双重压力,同时还必须接受和适应两种不同的教学体制,包括不同的教材编写风格、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另一方面,学生还必须面对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高强度的学习要求、较高的淘汰风险。以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为例:预科阶段3年的学分就已经达到200多,学时数已经达到3700多,而中山大学普通的本科生毕业学分仅为160,学生每学年还要面对10%以上的淘汰率,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三、对策 1.充分认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发展精英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支撑,而精英教育集中了所有的优势资源: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等,这些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必要而充足的条件。国际化与本土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有针对性地引进、借鉴他国的高等教育经验,在保持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和取得实际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因为有针对性引进、借鉴的方式一般起始于要解决本国的具体问题,而且又容易做到由浅入深,特别是在社会基本结构、国民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借鉴才是真正学习外国经验、促进形成具有我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手段。从法国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精英教育在整个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法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无论高等教育处于何种阶段,精英教育都有其特殊地位。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稳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精英性,明确大众化背景下发展精英教育的重要性。实现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兼顾发展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灵活的方式,找出两种培养模式之间的平衡点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其目的亦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法国工程师精英教学,为我们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可以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消化、吸收法国工程师精英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并在两种教育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的教学,并逐步从知识的灌输转向能力的培养,突出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同时加强非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结合素质教育模块的实施,使学生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总结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在本土实施过程中新特点、新问题、新现象和新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的要求和本土实施的实际需要,针对日常管理、教师遴选与聘用、教师培训、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效果保障等方面工作,探索并系统构建一套适应中法合作办学特色,有利于双方教师队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工作组织和教学质量保障,可操作性强、运作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重点是在满足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的教学要求与符合中国高校适应国情的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的要求之间,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纳的平衡点。 3.建立健全学业辅导的机制 引进、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后,如果只是照搬照抄而不加以改变,那么很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在办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树立新的办学理念,以创新性地抓好学生管理工作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工作目标,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相结合、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出一条中西方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 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个性化的学业辅导制度对学生尽快适应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学业辅导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一系列学业辅导的工作和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使用各类学习资源为途径,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重在学生能力的提高,当然提高成绩也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在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要求下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如学业有困难、心理有障碍、家庭经济贫困等学生),从“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的原则出发,研究建立一套多级、多点预警和有效实施干预的运作机制,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使之能在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实效。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学生适应性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根据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铁路电务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分析铁道职业技术院校在学生适应性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教育、新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学生适应性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速铁路 适应性职业能力 问题 策略 2013年12月28日,柳州至衡阳首发高铁的开行,标志着广西从此进入了高铁时代。按规划,2014年左右广西的高速铁路将大部分建成通车,届时广西境内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主要有:柳南客运专线,南广铁路,贵广铁路,广西沿海铁路南宁至钦州北、北海、防城港等。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铁路局需要建立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高铁信号维修和管理队伍,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因而为铁路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铁道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高速铁路新常态下铁路电务企业的用人要求 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列车运行的高速度、行车组织的高密度、技术系统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为了达到安全运营要求,行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车、机、工、电、辆五大体系基础设施必须协调运作,才能确保行车的高效运行。铁路信号设备是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行车效率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进入铁路电务领域,传统的信、联、闭信号系统,已被智能化、数字化计算机联锁、通信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所取代,铁路信号维修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维修作业的方式也由零星要点、单兵作业的方式向天窗、集中合作维修转变,技术难度的加大,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质的、高技能水平的维护人员来维修管理信号设备。因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感;高超的管理和维护好信号设备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应急处置、快速准确排查设备故障的能力,团结协作、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铁路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高标准要求。高职铁道职业院校只有紧紧地围绕铁路行业的人才标准,才能为高速铁路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铁道职业院校应对高速铁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高职铁道职业院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学生在职业技能、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等方面还难以适应高速铁路岗位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铁路是个多部门、多层次、多工种的整体配套生产企业。全国铁路数千公里的运营线上分布着几千个车站,每天有数十万职工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使用或维修大量的技术设备。信号工就是其中的一个工种,由于信号工的工作大多数是以室外作业为主,技术含量高,责任重大,且环境分布在生活条件艰苦、文化娱乐单调的小站,部分毕业学生缺乏应有思想准备,因此,在进入铁路电务企业工作后,表现出工作不安心,怕苦怕累,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安全生产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甚至有少数的学生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工作。 (二)对学生新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和钻研精神。通过走访和调研,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不主动,流露出“技术学好学差一个样,学得会捡得累”、“懂那么多,收入也不高,何苦这么累”等思想。如此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技术业务的积极性。如何使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学生能在信号工岗位上干得好,企业留得住,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学生,是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上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铁道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用于学生实践教学的高铁系统设备实训基地。由于铁路提速战略的实施,铁道通信信号新技术新设备上道运用快,作为职业教育学院来说,无论是教材还是实验实训设备,都远远落后于现场实际,加上新技术设备费用高,少数国家级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有区间信号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大多数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没有一套完善的相关试验设备。 三、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学生适应性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责任感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铁路是一个半军事化的生产配套企业,遵章守纪,服从指挥,爱岗敬业是铁路人必备的能力,铁路职业院校要针对高速铁路的行业及学生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突出敬业、守纪、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个人行为规范的训练,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较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信号维护人员应承担的责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按照现场企业的要求,适当安排学生参与学校实训基地设备的维护管理,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灌、固、强”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铁路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夯实基础以“本”制“末”,提高学生继续再学习能力。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信号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面对海量剧增的信息量、知识量,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更多是新技术、新知识,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然而,面对浩瀚如海的知识和信息,即使教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容纳不下如此“激增”的信息和知识,更何况学生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学习、理解和消化。因此,学生应重在基础,在提高继续再学习的能力上下工夫。无论是高速铁路还是普速铁路,道岔、信号机、轨道电路、联锁设备不会消失,所以教学上我们首先要把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学习方法的传授,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夯实基础,才能以“本”制“末”,学生具备了快速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信号维护从业人才顺利进行高铁信号设备维护管理的能量保证。 (三)学活专业知识,以“活”应“变”,提高适应岗位变迁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能,无本之木不为本,无木之本不能成才,要使学生学有所成,成为未来高速铁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必要的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大有益处。因此,掌握好专业技能,反过来又能加深和巩固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手段、技巧和途径的总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专业能力体现。任何专业知识都会更新变化,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把所有专业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全部照搬照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精选其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分析、剖析,掌握其原理、原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具备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所以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的核心是“活”,以“活”适应技术更新和条件变化,这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精华所在。如此才能提高学生未来岗位变迁的能力。 (四)构建适应现代化铁路信号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生习得专业技能的基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专多能的人才,高职铁道职业院校必须有一套合理的、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铁道职业技术院校应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在兼顾普速铁路技术知识的同时,要及时地补充高速铁路信号技术方向的课程,合理选取相关的新技术知识内容进行建设,完善实验实训设施,提高多方位办学能力,培养兼备高铁信号岗位技能的新型技术人才,为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开设高速铁路信号专业奠定基础;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师资共享,进一步与企业双向联合办学,不仅企业能接收学生实习,增强实践能力,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并且现场职工也能到学校进行高铁信号知识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改变“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现象,成为铁路企业满意的培训基地。 (五)教以方法,以法取胜,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快速、准确排查设备故障,确保信号系统可靠运行是高速铁路信号维护人员的核心职业能力,然而,信号系统设备的故障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特别是高速铁路,行车速度高、密度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良好的方法能使更好地发展应用无武的才能,而拙劣的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许多成绩的取得正是从方法上取胜的。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最基本方法:一是善于学习和吸收旁人经验和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二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是开创工作新局面、提高适应能力的法宝。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中,既要打实基础,又要不依据常规寻求变异,即变换问题的角度和形式;不要形成思维定势,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规律。我们可以故障排查演练、举行技能竞赛等活动,以此训练学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 总之,铁路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铁路运输一线的基层骨干,需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的精神,学生既要了解将来信号工的岗位性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克服追求享乐和贪图安逸的思想,树立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意识。铁路职业技术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工作作风,而且要教育学生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此,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实际的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维护和管理方法、运用新技术手段、新工艺完成岗位工作内容,为现代化铁路建设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发展及其对民航物流的影响 摘要:因运输效果好、安全性佳等优势明显,高速铁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一来,物流运输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铁路物流与民航物流间的服务范围重叠增大,但互补性依然较为明显。 关键词:高铁物流;民航物流;高铁发展 前言 我国处于高速铁路事业的发展阶段,铁路物流运输能力也随之得到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民航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在受到冲击。如何在高铁发展背景下,有效协调铁路物流与民航物流间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高铁发展的意义及其特点 (一)高铁发展的意义 1.运能大 高铁的最小车间隔为3min,每小时可运行20列,每列运输人流量巨大。总体来说,运输能力高、运输成本低。 2.安全性佳 高铁具备良好的维护修理机制及完备的诊断检测系统。通过安置预警设备,可有效预防人为事故及非人为事故。 (二)物流视角下的高铁发展特点 1.高速化 随着高铁事业的不断发展,客运、货运速度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很多货运火车的速度在120km/h以上,客运火车最快的有350km/h。这样一来,铁路物流事业也会随之更加便捷。 2.重载化 随着运输技术的不断提高,铁路货运量也在不断提高。这样一来,铁路的速递物流及大宗运输方面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3.分线化 我国高铁发展呈分线化趋势,客、货运网络已逐渐形成。这样一来,物流货运质量及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日益专业化。 4.网络化 我国高铁建设的网络化,表现为铁路覆盖更为广泛、网点越来越多,铁路物流服务具备网络效应[1]。这样一来,我国物流格局变化深刻,铁路物流的竞争能力大大增强了。 二、高铁发展下的铁路与民航物流间的关系 随着高铁物流的不断发展,民航物流受到很大冲击。高铁物流与民航物流间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2]。高铁物流服务与民航物流服务有时功能上存在重叠,具备可替代性,就是所谓的竞争关系;有时候二者服务可以互为补充与合作,就是所谓的合作关系。下面分别对替代性关系与合作性关系加以分析: (一)替代性关系 民航货运属于高速运输,铁路货运属于中低速运输,二者服务领域并不尽相同。但高铁时代的迅速到来,使得二者服务范围重叠性增大了。图1为普铁、高铁、民航物流服务重合度示意图: 由图1可知,若运输距离大于200km,则民航服务较普铁服务更为便捷。原因在于,民航货运的时间把控性较佳、更易守时,使得物流服务的效率性及便捷性得到保证。 (二)互补性关系 高铁物流的发展,扩大了铁路与民航物流的服务范围的重叠性。但同时,铁路物流仍与民航物流间互补性较强[3]。原因在于:第一,因很多城市中同时存在着民航节点和铁路节点,使得二者的运输接续性较强,民航物流与铁路物流的配合度较佳;第二,我国商品出口中会较多的应用到民航物流服务,此时可先使用铁路运输组织集散物流,再依“轴辐结构”使用民航物流,让铁路物流与民航物流得以有效的配合。 三、民航物流应对高铁发展的对策 虽然在很多时候,铁路物流与航空物流间互为补充,但仍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为降低铁路物流对民航物流的冲击,民航物流应当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总的说来,民航物流应当力图使自己的服务功能具备独特性,能够在其特点、作用、价值等处明显不同于铁路物流。图2为民航物流产品分析图: 由上图可知,民航物流可细分为核心功能、基本特性、附加价值三部分。若针对此三部分着手改善,则可以有效提高与铁路物流的区分度,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具体方法主要有:第一,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第二,加强民航企业建设,加强信息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实现服务专业化;第三,强化建设航空产品体系、增强创新力度,进一步打开市场。 四、结论 在高铁发展的背景下,铁路物流与民航物流间同时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协调二者间的关系,使得它们得以有序竞争与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初步提出了民航物流应对高铁发展的对策,有关部门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间的经济交流也是日渐频繁,而作为运输最为便捷、有效方式之一的铁路运输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第一条京张铁路的建成。目前我国的已经建成了横贯祖国大江南北的铁路,为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保障。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普通的铁路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于交流的需要,与此同时科技的迅速发展更是为我国建设高速铁路创造了条件。面对日益增加的运输压力,我们如何利用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基础。本文就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这两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技术创新 现状 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各行各业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作为目前交通运输的主要主力――铁路的运输压力随之而来。所以随着运输上的压力,我国的铁路运输便开始了大力的发展。就这十年来讲,我国的铁路运输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我国的铁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我国迈入了高速铁路的时代,不论是在火车速度上,还是在通车里程上,我国都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就,在不断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高速铁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有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保持我们在技术上的领先的优势,确实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保持和发扬的。 1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现状 我国的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迎来了它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把九十年代称之为一个分界点。在这之前,我国的财政投入较少,相应的国家支持力度也是不够的,高速铁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票价一直高居不下。而在九十年代以后,面对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对于运输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这随着而来的便是我国对于高速铁路发展的高度重视,财政投入也是在逐年的增加。不仅仅是在资金方面,在技术创新上也是不断的改革,着重强调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的能力,不断加大对于研发资金以及人才的投入。积极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技术以及理念,同时不断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期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闯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列车的发展之路。 高速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不得不归功与政府积极有效的领导,而在另一方面便是这些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与创新的一线的工作者。两者在高速铁路的推进的过程中,互相推动,为高速铁路将创新技术迅速转换为生产动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速铁路依托强有力的后盾的支持,建设了一个仿真与计算于一体的高速列车系统,为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建立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而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有关于高速铁路的各项的先进技术迅速的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说,我国高速铁路各项技术上的创新为高速铁路行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 2.1我国高速铁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高速铁路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所有的创新的技术方式等等都是为了更加快捷舒适的服务旅客,而在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旅客的需要为己任。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高速铁路的速度以及安全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些都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发部门的成就。可以说我国的高速铁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已经帮助我国高速铁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一种程度上说,是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同时在列车的安全性能上,高速铁路运行更加趋向于规律性,在整个全封闭的行车过程中,自动运行加上一套相对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将列车的安全性能提升到最高。不光光在技术层面是坚持以人为本,将旅客的不适感减到最低,同时在列车的装饰上也是如此,装饰力求精美舒适,座位舒适,便与旅客行走同时办公、生活一应俱全,姜维旅客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这些都是建立在我国高速铁路强大的技术创新之下的高速铁路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将我国高速铁路推向世界的不竭动力。 2.2我国高速铁路在关键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 在目前的竞争激烈的世界,掌握了核心的技术,可以说在一行就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权,对于高速铁路也是如此,更可况,高速铁路的运行的安全性以及运输量的强度等等都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的高速铁路的研发部门更是刻苦专研,在关键性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上掌握了高速差到、路基变形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在高速铁路的修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无论是高速路段隧道的加长,还是高速桥梁的修建,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200km Mh动车的研发平台以及检验平台,保证我国的最先研发的技术能够最快投入使用,并且与此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行车的安全。 2.3我国采用高效率的管理技术 对于高速铁路这样一个服务性质的团队来说,人员的管理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事情,部门涉及之多,人员涉及之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对于这些的管理,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对于整个庞大的系统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高速铁路部门在建设高质量的服务队伍的同时还不忘加强对于人员的管理。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上对于我国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的同时坚强自主创新,建设了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队伍,让我国的高速铁路在运行上不仅仅是安全、舒适的,在服务上也是一流的,列车能够高密度、高效率、高正点率的发行,而这些都离不开高速铁路背后一批高质量的服务团队。所以说,高速铁路高效率的管理技术,为科研技术创新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而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世界也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4我国高速铁路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 其实就目前来说,就是一个网络的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够在网络上得到最快的传播,人们也能够从网上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同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高速铁路的依赖性也是极大的,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建成一个庞大的高速铁路的运行网络是必不可少的,高速铁路的网络化也将是以后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网络上的竞争又将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时也是利用它将我国高速铁路推向世界最有力的一步。所以说,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化的趋势,将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赢得又一个发展机遇,而很快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人的不懈努力,在世界的高速铁路的发展上我们将成为领军人物。 3总结 我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辉煌成就,在这其中每一个高速铁路的工作人员都明白其中的心酸以及努力。从技术的落后、引进到现在的自主研发成功,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是正是这些永不放弃的坚持让我国的高速铁路站在了世界的领先地位,也正是这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带领我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下一个辉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积极面对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以及技术中的每一个漏洞,敢于面对身后困难的挑战,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书写我国高速铁路的又一个辉煌成就。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项目政府投融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必要性分析 [摘 要] 高速铁路的建设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而高铁建设的资金紧张,同时营运初期盈利能力较差、负债率上升而导致投融资困难等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在高速铁路项目建设上,应坚持政府投融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明确政府投融资的责任,吸收扩大其他多元投融资主体,才能保证高铁建设资金的稳定,同时保障高速铁路这一庞大又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得以顺利建设。 [关键词] 高速铁路;政府投融资;发展模式;必要性 高速铁路的政府投融资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高速铁路投资建设中,以政府投融资为主,如政府及机构通过财政拨款、特种税费融资、专项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或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进行借款和投资,同时辅之以其他多元投融资主体的加入,包括民间私企和国外资金等,对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融资。政府投融资主导型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设施可能是以政府所有为主,也可能是以私人所有为主,也就是说基础设施的公有为主还是私有为主并不是划分政府投融资和其他投融资的标准;二是如果一国基础设施产业以私有资本为主体,那么该国在调动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产业时,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 一、我国高铁建设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铁路建设投融资的演变 我国铁路建设投融资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家财政全额承担铁路建设资金阶段、铁路建设资金依靠自身积累阶段以及增加融资渠道促进铁路建设阶段。在国家财政全额承担铁路建设资金的阶段中,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几乎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完成;在铁路建设资金依靠自身积累阶段,铁路的建设有财政拨款向银行贷款转型,建设投资均由铁路部门自己完成;在增加融资渠道促进铁路建设阶段,铁路建设投融资都由铁路部门全部负责,包括银行贷款利息等。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以高速铁路为重点的铁路快速发展关键时期,投融资模式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即坚持政府投融资为主导,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模式。 (二)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 经国家发改委统计,在高速铁路项目建设中,各种资金来源所占比重分别为:国家财政性资金占12.3%,国内贷款占26.7%,股票债券资金15%,自筹资金42.6%,其他资金占10.1%。截止至2013年3月,政策性银行向高速铁路项目贷款占同期贷款额的19.23%,总金额为7169亿元。除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外,还吸收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商业贷款,向五大国有银行的中长期贷款12630多亿元;截至2013年3月,铁路建设债券共发行30期,总额约为6420亿元。另外,我国高铁引用外资的金额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外资合作方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与投融资总规模相比较仍显不足。 通过以上我国铁路建设资金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在资金方面,铁路建设基金已成为稳定资金来源,发行债券和国内贷款规模逐年扩大,通过市场融资的和利用外资进行建设资金的筹集比例仍然比较低。高铁建设资金来源几乎来自于政府投融资,对于高速铁路这一项战略性、社会意义大于经济利益而且资金回报慢、资金投入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如果离开政府投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高铁项目建设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模式的必要性 (一)高铁的战略性需要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 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一项具有商业性同时兼备社会公共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美国杜克大学社会系教授高柏认为“建设高铁推动欧亚大陆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战略。高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来的唯一可以改变21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它的建设将对中国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在高铁的带动下,中国将把西部建设成经济的新增长极,把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单纯依靠沿海地区的单向驱动变成同时依靠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双向驱动。这将从根本上解决过去30年来由于单纯依赖蓝海战略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因此开发建设高速铁路项目所衡量的不是客流量和利润,而是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视高铁为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的一部分,而非铁道部的一项投资,因此坚持政府投融资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来支持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也是理所应当和十分必要的。 (二)高铁投融资困难和负债比例高需要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 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运营初期资金回笼缓慢,同时债务比例过高。坚持政府投融资为主导,并不能完全消除高铁建设中所有的投融资问题,但在缓解高速铁路投融资困难和负债比例高的情况下十分必要。 2012年8月,中华铁道网对23个铁路建设公司的施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年高铁工程建设70%都面临了不同情况的障碍导致无法正常施工和按时完成。2011年,“7.23”动车事故之后,高速铁路建设的投融资进入了更加严峻的阶段,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到11月,铁路固定资产投资491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28.4%。同时高铁融资还面临着银根紧缩、银行信任危机以及铁路债务风险三大难题,高铁项目的投融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大批在建的高铁项目因资金断顿和安全问题而停工,计划在2011年开通运营的汉宜、杭甬、哈大、石武、厦深等高铁线路,都延迟到2012年年末才开通。2012年,铁道部在高铁全路投资规模从7000亿压缩到4000亿。高速铁路建设的投融资困难问题日益明显。 综上可知,高铁运营初期利润不是非常可观,而且高铁的负债比例较高,还本付息的压力非常大。此外,高速铁路的在建工程还有很多,要完成后续建设还需要更多资金投入。以往以铁道部为主导的负债融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速铁路建设投融资的需要,随着铁道部的撤并,构建与高速铁路发展相适应的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的模式己迫在眉睫。因此从高铁项目本身的投融资问题和债务比例问题方面,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的模式对高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相当重要。 三、我国高速铁路项目应始终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发展模式 (一)保证政府直接投资 在政府投融资主导模式中政府直接投资部分,有国内学者认为,政府资本的投入在高速铁路建设的总金额50%-70%可以使高铁的资产负债率更为合理,有利于降低铁道部财务风险,减少融资成本,维持经营状况的稳定。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模式还可以增加对高铁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发行政府担保债券,以降低铁路企业巨额的利息压力。在政府投融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中,政府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同时要给予大环境上的政策支持,也要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项目建设的政府投融资体系,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关键作用。 (二)实行以政府投融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融资 坚持政府投融资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海外资本的参与和推进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也要保证政府对高速铁路项目的宏观调控和积极主导作用。重点要注意的是在高速铁路项目中,引入其他投融资主体投资和经营管理时,一定不能忽视政府对高速铁路项目的宏观调控管理,也要保证政府在高铁项目中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例如,台湾高速铁路建设应用BOT模式,是项目融资BOT模式的典型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政府投融资的主导作用和政府对与高铁项目的整体宏观调控,导致连续高比例负债,引起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台湾当局的高速铁路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高铁项目的建设,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的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积极的引入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使资金来源多渠道,积极利用多种项目投融资的模式,同时明确政府的责任,保证政府对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有效地管理,更好的促进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 要: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效应使城市间、区域间界线弱化,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速铁路对于沿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从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之后,不管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的学者就开始研究高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沿线城市的人口分布、生产要素、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形态等都受到高速铁路的影响。该文主要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高速铁路 城市发展 影响作用 21世纪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经济结构或者是第三产业贡献率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交通变成越来越凸显的问题,所以,建立高效且环保的高速铁路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 1 高速铁路影响城市人口的分布 向城市聚集的人口对于居住地的选择往往会寻求交通成本、房价以及时间成本的最佳平衡。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会导致中心城区的房价越来越高,加重人们居住的负担,但是城市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又会严重的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这时,高速铁路便应运而生。高速铁路既可以扩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可达范围,还将人们生活中的时间成本有效降低,还可以拓展人口分布的空间,使高铁停站点也成为人口集聚的新地点。比如:我国发展速度较快的两大城市北京与天津。在2010年进行了第6次的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的人口已经达到1961万人以上,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已经在每平方千米20000人以上。京津城际线主要包括了5个客运,其中北京南与天津这两个站处在人口密度较大的核心区域,其它3个客运站则处在人口密度较小的边缘城市地带[1]。在开通京津城际之后,所经过的5个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都十分快速。所以不难看出,京津城际线自开通以来有效的将城区的人口扩展到边缘地区,使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得到缓解,初步将城市沿线中多个副中心的格局显现出来。 2 高速铁路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首先,高速铁路会加快城市产也经济的发展速度,高速铁路根据相关的调查得知,日本新干线的建设为日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与间接的经济效益,日本新干线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原材料、土木建设以及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酵素了人员的流动速度,也扩大了资源、信息与技术的传播范围,最终使地方经济得到发展。山阳和东海道两条新干线,每年大约有2亿人次的乘客,这些乘客产出的食宿和旅游等费用在5万亿日元左右,可以增加50万人就业[2]。例如:1982年开通的东北新干线自运营开始,沿线城市的人口和企业都在大幅度的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其次,高速铁路能够加快建设核心城市经济圈的速度。时间的减缩与速度的提升都在强调地球村的概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开始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核心城市的密切联系不管是对于城市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距离相近且迅速发展的几大城市,日益扩大其范围,最终必然会形成相互依靠的产业经济圈,而高铁时代的到来无疑是这一进程的催化剂,同时两国之间的核心城市通过高铁进行贸易往来,对两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将两国的贸易往来扩展到多个国家通过高铁实现经济贸易往来,那么高铁就更是变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 3 高速铁路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形成 城市的空间组织形态是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逐渐演变的,它又最开始的独立分散型结构线单中心结构和多中心结构逐渐演变,最终演变成区域空间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但其实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与交通模式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高铁在建立之初就受到了沿线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经过预判高铁所经地区的潜在交通优势来重新看待城市的未来发展形式,并适度的调整原来的发展规划。城市的形态主要是指城市的整体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中的分布形状,比如:有城建区的平面形态、道路系统结构以及内部功能结构等,当然城市演变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自然环境的变化、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以及政策和规划控制的变化等。以交通对城市形态影响的角度来看,比如:火车、汽车以及公共汽车等不同的交通工具会对城市间产生形态的差异,公路的交通往往使城市出现松散稀疏的结构形态,而铁路交通则会使城市呈现出紧凑密集的结构形态。高速铁路将会在两个方面影响着沿线城市的形态即客运与线路。首先,铁路客站进一步增强了对城镇各种文化、经济以及社会活动的吸引力度,特别是对高附加值、高技术以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形成了强大的集聚影响。加上它所带来的利益增长与费用节约将这种集聚功能进一步强化,倍数效应可以不断增强其内聚力,而内聚力的增强又可以带动向外扩散力的增强。在着集聚与扩散两种力量共同影响下,使得铁路客站所在地区扩大了建设规模,并增强了这个地区和周边中心城区的联系,进而改变了空间形态结构,铁路客站将会变成重要的区域集聚因子[3]。其次,在这些强有力的集聚因在的带动下,大城市连绵区结构将会从封闭式的“单中心”空间发展形态转变成“多中心”的网络化发展形态。 4 结语 全面建设中国高铁,将会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广大的高速铁路网建设,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节点处将都会有中国重要城市的出现,这些城市将担负起重要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将全方位的提高运输效率到达节省时间,迅速到达的目的,这样一来,有助于提高国家城市建设的综合发展能力,也有助于调控各个城市间的发展部平衡,缩减城市间的不平衡差异。促使整个中国的城市进入健康迅速的全面发展轨道。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与趋势探析 摘 要:高速铁路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的修建和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发展的主要趋势。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速铁路的定义,特点以及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现状,并对高速铁路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指出了高速铁路将会成为未来交通的引领者。 关键词:高速铁路;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中国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高速铁路应运而生。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情况对高速铁路投入不同程度上的建设。中国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需求开展了相关的建设,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整体较快。 1 高速铁路的定义和特点 1.1 高速铁路的定义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 1.2 高速铁路的特点 高速铁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它有着更多的优势。首先是速度上的,高速铁路的运送速度非常快,到目前为止,最高运营速度已经超过了300km/h,旅行速度也超过了200km/h。其次就是高速铁路的安全性能高,自从投入运营以来很少出现伤亡方面的事故;电气化的高速铁路基本上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所以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比较轻。对于投资方来说,高速铁路所需要的能耗比较低,占地面积只有高速公路的三分之一,投资上就会减少很多的费用,运营的成本也比较低,所以投资的效益是比较高的[1]。对于乘客来说,票价相对汽车和飞机来说,高速铁路票价要偏低。高速铁路具有很多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再加上石油资源不断减少,飞机空难事件频繁发生,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等等问题,高速铁路从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 2.1 高速铁路里程延长速度快 近几年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99年8月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开工,到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的秦沈客运专线,它是我国自主研究,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起点。到2008年,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步伐开始加快,2008年8月,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诞生,其时速在350km/h。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开工建设的客运专线已经有7000多公里,计划开工的也有4000多公里,并且这些客运专线都能够在3年至5年之内建成并且投入使用。截止到2010年底,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对象,计划到2020年,在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之间以四纵四横的方式建立高速铁路,计划建设的里程数在1.6万公里以上,到时,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里程数将会达到1.8万公里,占据全世界高速铁路里程总数的一半,也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时代的来临。 2.2 高速铁路硬件技术水平高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高速铁路的建设成本高,工程量大,一旦铁路建设完工,短时间内就不会改建或者是重建,所以高速铁路建设晚的国家反而能够在硬件设施上超越建设起步较早的国家。以我国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为例,它是由我国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铺设的轨道结构比较稳定,被损坏的可能性较小,使用的寿命也比较长,采用的是无缝对接钢轨,保证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感,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轨道[2]。 3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高速铁路建设的成本太高 我国土地广阔,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要想让各个城市都畅通无阻,互通有无就必须要建设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络,需要建设的高速铁路里程很长,消耗的成本很高。除了铁路建设的造价高昂之外铁路日常运营的成本也比较高。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全线总长度是1318公里,每公里的造价预计是1.5亿元,总造价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还有日常的运营费用,铁道部研究院估算的数字是每年70亿元,一些用于降噪,控制空气污染以及土地使用的费用预计每年35亿元。由此可见,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成本太高,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2 高速铁路系统整体技术不足 高速铁路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分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分别是轨道,交通控制和车组。在轨道铺设方面,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在交通控制方面发展也比较好,客运站功能,路基沉降控制,高桥隧道等等在技术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平,成功的将我国的铁路建设成一个无论是在工程方面还是在服务方面都有着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工具[3]。但是在车组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是要高于我们,尤其是在高速列车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研制一种非电力机车,电子发动机,依靠自身获得电力,不需要架空电线,发动机也比较轻,列车在行车和提速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更好的性能。到目前为止,我国采用的是依靠电力来驱动发动机的传统电力机车,其中,架空电线的成本非常高,机车的发动机重量大,对钢轨的磨损比较严重。所以我国在机车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且积极创新,提升我国高速铁路系统的整体技术。 4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4.1 加强技术上的创新 高速铁路是高科技的产物,核心技术是它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高速铁路应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结合引进的技术和自主创新的手段,全面掌握铁路建设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4.2 降低成本,扩大规模 降低高速铁路建设的成本首先是降低铁路建设费用,通过技术的更新,提高铁路建设的效率,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有效的利用资源,加强铁路建设的监管,大力发展高铁建设,扩大高铁规模。另外要做好铁路运营成本的核算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高速铁路票价的制定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要将客运市场的行情和客流的动态变化作为票价制定的依据,高速铁路的班车次数也要适当的调整,在保证高速铁路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高速铁路的使用效率[4]。 4.3 优化高速铁路产业结构 铁路部门要根据高速铁路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制定高速铁路的发展进程,在比较发达的地区要着重提高高铁的速度和营运的能力,并且保证本区域高速铁路的不断更新。在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地区可以逐渐实现高铁化,带动高铁沿线的经济发展,合理的配置资源,完善高铁产业结构。 5 结束语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完善,对我国的整体建设又是一项重要的贡献,它为我国的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西部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摘 要:铁路运输历来都与国民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所谓高速铁路,通常是指最高运行时速在 200公里以上的铁路。历经百十年的技术改革,高速铁路作为一个新型经济产业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对于地域广袤的中国。短短十几年,中国实现了从步入高铁时代到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一个大飞跃。高铁对于城市交通的改善作用明显,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调整了城市民众的出行次数及城市空间结构。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技术创新;展望 一、高速铁路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一)高速铁路的定义 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1]。 (二)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背景资料 1964年10月1日,最高时速达210公里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标志着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诞生。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开工建设高速铁路,促成了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到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了3 216公里高速铁路。高速铁路运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促使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形成了高速铁路的建设热潮。欧洲议会还批准了泛欧高速铁路网的规划,规划新建线路12 500公里,改造既有线14 000公里,形成连接欧洲所有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网。到90年代中期,高速铁路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开始大力发展。 (三)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背景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铁路沦落成为了“瓶颈”产业。发展高速铁路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而且是我国铁路走向复兴的需要与选择。 二、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功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2012年10月8日,世界上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铁,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开始全线试运营,并于2012年底正式开通。哈大高铁北起哈尔滨,南至大连,纵贯东北三省,线路全长921 千米,从哈尔滨到大连全程仅需4小时左右。2012年,我国有1.3万千米时速达250―350千米的客运专线建成投产,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铁路时代[2]。 目前,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1 028千米,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现在,中国每天开行的动车组就有1 000多列,运送旅客约百万人次。中国用 6 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需时30年的历程,形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三、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 (一)工程建造技术 路基――突破了地基处理、路基填筑、线下构筑物刚度均匀化技术难题,实现路基沉降变形收敛可控。 无碎轨道――突破了与信号轨道电路适应性、大跨桥上变形控制等技术难题,掌握了无碎轨道大规模应用设计、制造、施工、精调成套技术。 桥梁――突破了900t双线整孔箱梁制、运、架,大跨高墩等一批新结构特殊桥梁技术难题,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快速施工。 隧道――突破艰险山区、复杂地质、江河水下修建隧道技术难题,实现高速列车隧道内时速350km安全运行和交会。 客运枢纽――突破了过去交通方式分治、换乘不便难题,实现了空间换平面,城市轨道、公交、出租车乃至空港多种交通方式融合、立体现代客运综合交通枢纽。 牵引供电――研发应用抗拉强度高、导电性能好的接触线与承力索,建立接触网―受电弓藕合仿真系统平台,掌握了36―40kN大张力接触网设计、施工技术,实现时速350km动车组重联双弓安全运行。 精密控制测量――突破轨道空间几何毫米级精度控制难题,构建了勘测、施工、线形维护“三网合一”精密测量控制网,实现了轨道的精确定位和构筑物变形量控[3]。 (二)动车组技术 中国铁路建立了时速250km、350km和350km以上动车组技术体系,研制了座、卧、16辆长编组动车组系列产品,适应不同运营条件,掌握了动车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和谐号”CRH38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低阻力流线型头型、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振动模态系统匹配、安全可靠的高速转向架、先进的噪声控制、高性能的牵引系统、高速双弓受流性能、安全环保的制动系统和人性化的旅客界面等方而取得新突破。 (三)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研发装备了适用于既有线提速和新建时速250km高速铁路的CTCS-2级、适用于新建时速大于250km高速铁路的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可实现最小追踪间隔3min,兼容CTCS-2级列控系统,实现了时速250km、350km两个速度等级高速列车的跨线运行。 (四)系统集成与运营管理技术 中国铁路建立了集成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把联调联试及试运行等技术要素与建设及运营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了高速铁路各子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中国铁路研制应用了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线路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固定设施进行动态综合检测,建设了北京、上海等6个动车组检修基地和一批运用所,运用先进的检修工艺、设备对动车组进行检修。 四、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展望 未来几年,中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期,当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初具规模时,相邻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将形成 1―2 小时交通圈,而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将形成 1 小时甚至半小时交通圈,届时,“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铁的发展也不能太过激进,我国高铁的发展应该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如果超前发展,不仅自身会受到制约,还可能牵涉到其他一系列系统的紊乱,抑或是过度投资造成的巨额亏损,可能引发铁路部门的巨大债务危机。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收回投资成本而使之变成“高价高铁”,使大多数人失去享受高铁发展的机会。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大城市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研究 摘要:公路客运站作为城市的基础性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满足居民对外出行需求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速铁路(包括国家铁路和城际轨道)与城市轨道等呈现跨越式发展,对公路客运传统的市场空间产生巨大冲击;同时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使得原有公路客运站的布局与城市用地发展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大城市公路客运站需要结合城市综合交通格局的变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重新明确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为城市公路客运站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本文以广州为例,结合区域交通发展趋势,分析高速铁路与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公路客运站的影响,明确新形势下城市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广州公路客运站的发展目标与策略,指导大城市公路客运站健康发展。 关键字: 高速铁路,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发展策略 引言 随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广佛同城化和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广州交通运输行业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跨越式发展,对公路客运传统的市场空间冲击巨大。在城市空间拓展与新的综合交通体系大格局形成过程中,公路客运站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以广州为例,对大城市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1. 区域交通发展对公路客运站的影响 1.1 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国家铁路枢纽,需要公路客运站拓展辐射腹地 随着广州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化程度的加强,广州与世界各地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群体去往广州的交通需求也日益增大。广州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承担起交通枢纽的功能。为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内涵,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广州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航空枢纽。目前,白云机场已经开通国际航线超过100条,国际航班基本上覆盖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城市,国内航班的覆盖力度也显著加强。2012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4800万人次,居世界第十九位、中国第二位。随着后续第三跑道和第二航站楼的相继建设使用,至2020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000万人次。 图1 广州的空港海港对外辐射范围示意图 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广州,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缩短广州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时间距离,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除了已经运营的京广客专、广深港客专外,2020年前广州铁路枢纽还将引入贵广铁路、南广铁路、西部沿海铁路等高铁线路。 图2 以广州为核心的区域对外辐射高速铁路网络 国际级空港、国家级铁路枢纽需要通过城际轨道、公路客运、城市轨道和常规公交等城市交通系统进行集疏运接驳,扩展辐射腹地。公路客运具有机动灵活、可达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对于空港和铁路枢纽辐射腹地的拓展作用明显,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范围内的拓展作用和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图3 广州对外辐射腹地拓展示意图 1.2 地区城市间出行需求迅猛增长,公路客运站面临城际轨道的巨大竞争压力 随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广州将利用地区合作提供的机遇,通过大力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高快速路网络和城际轨道网络,强化以广州的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增强广州辐射强度,扩展广州腹地范围和影响力。 图4 珠三角城市群关系示意图 在高快速路网方面,构筑了以广州为中心的“三环、十五射”高速公路网络,通过与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网络的有机衔接,形成14条出省对外辐射通道,强化广州市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珠三角之间交流需求的增加和高快速网络的完善,使得公路客运量将会得到稳步增长,特别是随着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公路交通需求中个体交通将增长迅速。 图5 以广州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 在城际轨道交通方面,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 规划线路20条,线网总长度接近2000公里,整个线网实现了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珠三角中部、东部和西部三大都市区内部1小时互通”的规划目标。城际轨道交通凭借其安全、舒适、准点和运量大、速度快的优点,无疑将对公路运输形成极大的挑战。 图6 开放式的一体化区域城际轨道网络 1.3 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轨道网络的建设,将使公路客运需求发生空间变化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广州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为基本方针,以“东进、南拓”为主要城市功能拓展轴,通过“优化主城,构建新区”,规划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外围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外围副中心的公路客运出行需求将快速增长;而中心区的公路客运站将由于密度疏解及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要求,需要逐步向中心区的外围调整。 广州市提出了“环线+放射线”的城市轨道线网结构,2020年规划线网由19条线组成,线网总里程817公里,近期广州又在开展新型有轨电车线网的研究,未来广州将构建地铁/轻轨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水上客运为重要补充,并对小汽车极具竞争力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高品质、一体化的低碳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区区通轨道、镇镇通快线、社村通支线”,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公交都市。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力支持缓解核心区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也将对公路客运需求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核心区发达的轨网为公路客运站向外围调整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都会区与新城区、副中心之间的市域轨道的建设,将逐步取代现有市域内部公路客运的功能,外围城区(包括新城区和副中心)之间的公路客运需求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 1.4 构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公路客运站需要与其它交通方式进一步整合 广州提出要构建以“共享、畅达、绿色、公平”为特征的现代服务型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枢纽城市的目标,将构建“6大一级客运枢纽、17个二级客运枢纽和49个三级客运枢纽”组成的客运交通枢纽体系,来支撑和体现国家对外联系门户功能、国家综合交通网联通功能、区域(城市群)干支线连接功能及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转换功能。枢纽在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重要。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的关键在于系统整合各种交通设施,尤其是利用轨道交通系统高效整合机场、铁路、城际轨道、公路客运站等资源。公路客运站与其他交通方式、资源的整合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一部分公路客运站将作为空港、铁路枢纽的衔接集散方式的一种;另一部分公路客运站将与轨道、公交接驳,成为枢纽主导功能。在公路客运站整体空间布局上,必须考虑与其他方式交通设施的结合及影响。 2. 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研究 随着高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加快建设,广州正处在逐步调整交通体系结构的转型时期。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交通网络与枢纽体系下,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1 国际、国家层面:与空港、铁路枢纽形成互补与接驳关系 公路客运在长距离对外出行中存在着出行时间、舒适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天然的缺陷,难以与民航、高铁形成有效竞争。一般情况下,高铁和民航对距离在300km以上的出行的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随着国家高铁网络不断建设完善,广州对外长距离客运交通将呈现以高铁和民航为主的趋势,公路客运在长距离对外客运中应该扮演补充者的角色,充分发挥灵活方便和门到门的优势,弥补国铁、民航网络覆盖不到的地区。 表1 高铁廊道内(以京沪走廊为例)铁、公、航三种客运方式分担率 另外,随着广州建设国际级空港、国家级铁路枢纽,需要通过公路客运等其他方式来扩展腹地,从而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功能。公路客运具有机动灵活、可达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对于空港和铁路枢纽辐射腹地的拓展作用明显,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范围内的拓展作用和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图7 公路客运在综合交通客运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与其他方式的关系 2.2 区域层面:与城际轨道形成竞争与错位发展关系 随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城市间的客运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尤其以城际轨道方式和公路客运私人出行增长最快,公路客运公共运输增长相对平缓。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开通,将全面打破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状态,将珠江三角洲地区旅客运输市场的竞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珠三角城市间出行的及时性和快速性的要求日益迫切,与公路运输相比,城际轨道运输具有“输送能力大、快速、准点、安全”的优势,将迅速占领城际间的干线通道,成为珠三角城市间公共客运出行的骨干。 公路客运站市场需要错位发展。随着珠三角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间的出行需求空间分布由以前各城市单中心之间的联系为主,逐步发展成城市多个重点地区之间的多点联系为主。城际轨道由于线路廊道资源的限制,其服务范围有限,公路运输则具有“机动灵活、通用性强、实效性强、门对门、多站点”的特点,未来在珠三角城际客运市场上具有重要作用及广阔的市场空间。 2.3 市域层面:与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与常规公交)形成过渡与接驳关系 随着广州建设以地铁/轻轨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水上客运为重要补充,并对小汽车极具竞争力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高品质、一体化的低碳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区区通轨道、镇镇通快线、社村通支线”,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公交都市。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逐步取代现有市域内部公路客运的功能,特别是是都会区与2个新城区、3个副中心之间的客运联系将主要通过市域轨道快线来解决,但外围城区(包括新城区和副中心)之间的公路客运需求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 2.4 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小结 综上所述,广州市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为:在高速铁路(国铁、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路客运站以承担市域外部珠三角地区中短距离客流和接驳空港、铁路过境性客流的运输功能为主,兼顾部分市域外部珠三角地区以外长距离客流和市域内部组团之间客流的运输功能。 3.广州公路客运站发展目标与策略 3.1发展目标 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新的国家战略与区域格局、区域一体化加速、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及缓解交通拥堵的要求,作为珠三角高速公路客运中心、国家级公路枢纽、以及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公路客运站未来的发展应正视轨道运输迅速发展的挑战,扬长避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客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逐步建立的珠三角区域客运体系结构中找准公路客运站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定位。 广州公路客运站的发展目标为:通过调整功能,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公路客运站的整体竞争力与服务水平,建立能力充足、布局协调、衔接顺畅、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集约发展的现代城市公路客运站体系,支持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新格局的形成,促进城市与交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2发展策略 结合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的变化和战略发展目标,提出发展策略如下: 3.2.1 转变发展思路:从“以竞争为主”到“一体化、协同发展” 面对高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强势发展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新格局的形成,公路客运站行业应从原来的以“竞争主要方向客流为主”的发展思路,主动转变到“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上来。在现代综合交通系统大格局下,结合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和特点,扬长避短,找准市场空间,主动承接机场和国铁客流的集散衔接功能、处理好与城际轨道分工协作关系共同承担珠三角地区城际客运、充分利用城市轨道等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作用等,公路客运与其他客运方式共同构建和谐、高效、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客运体系。 3.2.2 加快结构调整:从“分散、粗放经营”到“集约、规模化发展” 加快行业运输主体结构、经营结构等方面调整升级的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客运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多元化水平,充分发挥公路客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公路客运的运输保障能力、运输效率和效益。 3.2.3 优化布局组织模式:从“自发形成的混合模式”到“差异化多模式组合” 为了适应“广佛同城”、“123”城市空间拓展、中心区疏解交通拥堵的要求,需要优化自发形成的混合型的布局组织模式,改变目前布局组织模式中存在的低效、恶性竞争、功能布局不合理(客流过大或过少并存)等问题,应针对不同片区的客流空间特征与不同性质客流需求,采取差异化策略,形成多模式组合发展的态势。 3.2.4 规范市场监管:从“政府主导”到“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规范行业管理,健全和完善行业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促进公路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 4. 结束语 通过深入分析高速铁路(包括国家铁路和城际轨道)与城市轨道等跨越式发展对公路客运站的影响,明确新形势下城市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广州公路客运站的发展目标与策略建议,以期指导大城市公路客运站健康发展。但公路客运站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规划层面,行业管理体制、客运组织模式、市场运营机制、现代化管理体系等方面需要结合统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浅析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可行性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速铁路的概念、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基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阐述了高速铁路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进而从多个角度重点分析了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时也反思了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可行性 1高速铁路概述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千米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千米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铁除了要求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也需要配合提升。高速铁路具有运载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低能耗,方便舒适等诸多优点。此外,高速铁路还有一系列特点,诸如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等。 2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2.1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1978年,中国运输线路总里程只有123.5万千米,其中铁路仅5.2万千米。12年后,中国铁路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被提交,这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兴建高速铁路。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改造成功,最高时速达200千米,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高速铁路的开端。2008年,“中国一号司机”李东晓是手握操纵杆,将中国高铁的速度最高纪录推到了394.3千米。从牛背上的中国到高铁上的中国,从引进消化时速200千米动车组技术,到自主研发时速350千米动车组,再到创新研制时速380千米动车组,中国高铁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 2.2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 中国高速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的较晚,但却有后来居上的气势,随着当今世界运行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快的武广高速铁路的顺利开通运行,标志着中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走在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前列。但是,交通运输瓶颈制约仍然是目前值得深思的问题,交通运输可以说是影响到各行各业,我国主要铁路干线能力紧张,长期以来铁路运输能力一直处于超负荷和限制型运输状态,既有能力远远不能适应通道客货运输增长需要,难以满足客货运量快速增长和运输质量提高的要求,所以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全面促进钢铁大动脉的发展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3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性 (1)高铁发展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发展高铁,能够大大优化我国铁路的路网结构,从而快速提升铁路运输的质量,促进铁路从数量型发展模式向质量型发展模式转变,实现铁路行业从简单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变。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和货物的流动周转变得越来越迅速,每逢放假过节,长短途客运陡增,对我国的客运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高铁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2)高铁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高铁可以赢利,并且回报丰厚,这是投资者出资的原始动力。据统计,高铁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世界上早期修建的高铁,如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和法国TGV东南线、大西洋线等,一般在通车2年后都能有所赢利。其中,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最为突出,通车7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到20世纪末,其直接经济效益已是初始投资额的13.5倍。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TGV东南线和大西洋线的纯赢利率分别达到31%和21%,运营11~12年便能偿还投资;高铁间接的经济效益更不用多说,除了第一点提到的可以缓和我国经济增长对运输的需求外,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除了公路客运和航空客运外更多的选择。此外,高铁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旅游、房地产、服务业等。 (3)高铁发展的社会效益――加快城市化进程,降低能耗 修建高铁后,高铁的设站使得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再加上高速公路的相辅相成,人口和产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正面的影响,使该地区中心成为高铁沿线的新兴发展节点,进而以大都市为中心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群,对于疏解大都市区的人口压力具有正面的作用,这与我国区域振兴的政策不谋而合,必然会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再者,我国所建高铁大多采用“以桥代路”,桥隧的修建可节省大量土地,有效减少铁路对沿线城镇的切割;并且,由于高铁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能耗大大降低,且使用的是二次能源,因此污染也得到了大幅减少。 (4)高铁的发展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随着京津城际高铁、武广高铁、郑西高铁的开通运营,我国高铁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外国政要、铁路同行和普通民众到中国参观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将促进我国铁路对外合作的发展,对世界高铁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土耳其、波兰、委内瑞拉、印度、缅甸、泰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希望我国参与他们国家铁路项目的合作。高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的基础设施,通过跟其他国家的合作,可以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经验,也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形象,当然也会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故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2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可行性 (1)社会可行性 政府对发展高速铁路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使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畅通无阻。2004年3月国务院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于2020年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千米以上,构成我国高速铁路的基本框架,来解决我国主要干线铁路运力不足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环境可行性 客货分线为发展高速铁路创造了条件。客流集中的线路也正是货运繁忙的线路,这是我国铁路运输的基本特点,这些线路目前已是双线自动闭塞,由于今后客货运量的增长仍将集中在这些线路上,进一步的扩建只能是修建第二双线,实行客货分线运输。由于货运系统已定型,难以挪动,所以既有线将主要承担货运任务,新建第二双线则以客运为主。这样就为发展高速铁路创造了条件。 (3)技术可行性 第6次提速的成功说明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基本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旅客运输就面对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的竞争,铁路提速势在必行。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深准高速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我国铁路高速化的起点,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实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准备。2003年,我国通过第一条秦沈快速客运专线的建成和投入运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客运专线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运营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经验。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共进行了6次大面积提速,在线路基础设施改善、技术装备进步和客货服务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4)经济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较大的提高,有了修建高速铁路的财力。而且,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从国内、国外筹集所需建设资金。同时,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也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资金保证。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分别确定不同层次的投资主体、投资范围及资金来源,明确投资决策权限,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壮大国有铁路实力,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实现铁路长期发展战略。 4结论 仅7年时间,中国铁路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完成从90千米到394千米的三级跳,这组数字,西方国家用了40年,狂奔的中国一度令世界瞠目,但其所付出的代价也如此惨重――2011年7月23日,这一天注定要以鲜血和死亡的面目被铭记,温州动车事故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我国高铁发展之路一直伴随着争议,但它不会带来功绩,如果过去的每一次质疑都曾得到倾听和反思,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代价,便无须如此之大。一次创痛也许并不足以使中国的高铁速度出现大倒退,也并不足以否定高铁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它至少可以让更多身为乘客的中国人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高铁?更快,更强,更多的世界第一,还是高效,安全,真正的为我所用?以上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综上所述,我国发展高速铁路还是必要且可行的,只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隐患是需要大家引起重视,共同面对与解决的,不能只求快速的高铁,更不能只求快速的发展,痛定思痛后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搞好我国的高铁建设。我认为,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铁,全面衡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能力和人们的消费意愿,分地区分时间先后发展高铁。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可以采用跨越式发展,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寻求利用后发优势发展高铁;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暂时只修建高铁的路基,为今后的高铁铺设做好准备工作;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只修建普通的列车线路即可,同时投入资金维护和修理既有铁路。这样有规划、有层次的发展,必能使我国的高铁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高铁呈飞速发展的态势。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的高铁网络已经初步成形。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将进行“四横四纵”高速铁路网建设,这将势必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本文通过对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的分析,力图得出其对经济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 经济发展 政策建议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1964年,日本率先建成高速铁路――新干线,解决了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陆路交通问题,为日本在1960年代的经济腾飞作出了贡献。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通车或建造中或规划中的高速铁路网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东亚地区,后者以日本、中国和中国台湾为典型。 我国的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1999年所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经过十多年的高速铁路建设,我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截止2012年底,中国国内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位。 本文将从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角度,对高铁的建设做一些分析,并力求给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一、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一)高速铁路建成后,将改变沿线运力紧张状况,为沿线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以京沪高铁为例。京沪是我国最重要的两大中心城市,分别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以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原有的京沪线运力严重不足。如按满足旅客正常需要,则铁路绝大部分能力将被客车占用,只能开行少量货车。与京沪铁路平行的干线公路,实际行车量大都超过了设计能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沪铁路越发显得不堪重负。 京沪高铁建成后,其运力大的优势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客货分线,货运可以提升15%。京沪高铁现实行时速300和250公里两种速度等级混跑的列车开行模式,除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全程列车外,沿线省会车站均有始发列车,大大拉近了沿途省城之间的距离。 (二)高速铁路可节约大量的旅行时间,产生时间效益,同时有利于沿线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 以京广高铁为例,开通后北京至广州全程最快仅需7小时59分(仅停靠沿途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四座省会城市),大大缩短了中国南北间的陆上交通时间。而在开通前,既有京广线即北京至广州全程2294公里,从北京西站出发的K598次到达广州需要长达29小时25分。京广高铁的开通,有媒体戏称是旅客上午在广州喝完早茶,傍晚到北京就能吃上烤鸭了。这也说明了高铁对沿线旅游经济走廊形成的促进作用。京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京广高铁一开通,沿线旅游经济可以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三)高速铁路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一体化,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标准、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也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第一个开通运营的城际客运系统。在京津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交通一体化是一个重要表现,高速铁路可将两市的路程时间缩短到半小时。2009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一周年之际,据统计,一年内京津城际共发送旅客1870万人,列车正点率达98%,列车平均上座率达到了近70%。京津城际的开通,在北京和天津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改变了两地人的生活观念及习惯,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的同城化和一体化。 二、高铁对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刻认识高速铁路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高速铁路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突飞猛进,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春运中一票难求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加快高铁建设已成为解决此瓶颈的主要途径。 (二)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速铁路网,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将规划建设“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而《“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快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 但是,“四横四纵”的两纵完全坐落于东部沿海地区(即京沪高铁及杭深高铁),中部地区只有一条京广高铁,西部则完全被排除在外,这对于我国的高铁网建设是不太有利的。 (三)发展高铁网络,使全国的高铁建设逐步成型 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高速铁路网将形成网络效应,这将对现有交通运输格局产生较大影响。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并投入运行,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铁路运输,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有利于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提供更好服务的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客的需求。这将有助于在中国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铁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性国家作出贡献。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浅谈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摘 要 本文浅析了高速铁路的定义,高速铁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以及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作用 发展趋势 1高速铁路的定义 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 2高速铁路的作用 2.1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高速铁路对于保证城镇人口的大量流动,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的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2.2有利于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速铁路可以大大缩短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我国东西间、南北间将不再遥远,中部地区也必定更加通达,将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带动相关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 2.3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节能减排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发展高速铁路,可以节省大量土地,节约大量能源尤其是宝贵的石油资源,可以大量减少碳排放。 2.4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高速铁路不仅是高新技术的集成,而且产业链很长,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速铁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会像青藏铁路那样,带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产生重要作用。 2.5 有利于释放我国铁路的货运能力 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我国铁路繁忙干线可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把既有线的能力腾出来,发展货物运输,极大地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能够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充足的货运保障。 3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3.1 缩短差距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 铁路的发展水平如何,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太大的差距:首先,我国每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铁路的覆盖不到75公里,而德国等发达国家均超过了1000公里,是中国的13.33倍。其次,发达国家的铁路时速已经达到200-300公里,而我国平均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只有71.4公里,因此在谋划中国铁路发展的时候,缩短差距对加快我国的铁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发展高速铁路是我国路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习惯地把铁路比喻成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但多年来中国铁路运输一直处于超负荷、低水平状态下运行,这对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来说,这样的运行速度和规模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国目前已经占到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23%的运量。在路网建设方面,根据铁道部的整体规划,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未来的十几年里,我国将形成以高速铁路为主,以在建和拟建客运专线为辅的高速铁路网,整体高速铁路网预计在2020年形成,到时中国80%的大城市将被高速铁路连接。 3.3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高速铁路跨越式发展 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主要包括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和教训,使其有可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国铁路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取决于后发优势的发挥。中国铁路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技术跨越的良好优势,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是中国铁路后发优势的突出表现。 (2)具有规模扩张的潜在优势,以路网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成为推动铁路发展的潜在因素。 4高速铁路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高速列车的商业运行速度迅速提高,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再加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保意识增强,使得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第三届高速铁路国际会议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高速铁路将在21世纪获得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更为密集的高速铁路网目前看来前途是一片光明。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我国国土东西跨度5400公里,南北相距5200公里,这就决定了中长距离客货运量需求巨大,而铁路是经济又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对中国发展高速铁路货运的探讨 摘 要: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资源丰富的大国,不仅要提高高速铁路旅客运输能力,而且货物运输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国家铁路总公司《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高铁网络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在我国,高铁是“客运专线”的代名词,那么高铁能否发展货运?其实高铁货运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国际上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已经在高速铁路上运营货物列车。毕竟比起客运,货物运输才是铁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我国复员辽阔,铁路作为一种经济、快捷的运输方式,是中长途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而目前我国的铁路运能明显不能满足货主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的高铁货物运输。 关键词:高速铁路;货物运输 一、分析中国发展高速铁路货运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都是由铁路运输。但长期以来,受铁路运力不足的限制,这些重点物资的请车满足率一直不足35%,大大不能满足物主的要求。“以前每到春运,京广南线运力紧张,每天至少有100多火车的钢材不能外发,影响了武汉钢铁正常的生产运转。武广高铁开通后,大大提高了武钢的货运能力和物流周转率,今年春运期间基本上没有产生限车问题。 其中由于中部物流通道受交通运输运输能力的制约,从而造成东部与中部物流链接形成瓶颈。主要表现有: 1、物流通道不畅,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的同时造成高昂的物流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湖北、江西、湖南三省需外省调入或进口原煤、铁精矿、有色金属等大宗原材料,由于物流周转需多次倒运,损耗大,费时费力,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运输供应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已成为中部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2、物流通道不畅,制约了东中西部的产业对接 随着东部快速发展,产业升级日趋明显,其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地价及环境承载能力,转移成为趋势,而中部各省有着地利之便,再加上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便宜而成为首选之地,但是其与东部三大经济区的交通网络,特别是重载物流网络严重滞后,影响了产业对接。 由此可以得知:发展高速铁路货运是中国现形式下面临的挑战,也是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二、我国开展高速铁路货运的模式 从国外高速铁路开展货运模式看,有以下三种主要的模式: 模式一:客、货车辆共存于同一列高速列车。 模式二:旅客和货物分别在不同的列车中运输,可联挂或独立运营。 模式三: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共线独立运行。 根据我国铁路路网及其设备的特点,可以采用以铁路运输企业为主导,与有资质的物流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合资公司的模式开展经营,铁路运输企业发挥其高铁网络的优势,物流企业发挥其派送和物流网络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开展了高铁货物的国家,如法国,就是采用这种经营模式。法铁公司与法国邮政总局联营物流业务,邮政系统以提供包裹派送和物流业务为主,法铁负责货物整车运输,形成的合资公司年营业额达到58亿欧元,成为欧洲第二大物流公司。 三、发展高速铁路货运,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铁路立足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发展之路。 目前,中国已有 7 257 km 高速铁路投 入运营,在建里程达 1 万多 km。大批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不仅快速提升了铁路客运服务水平,更为逐步实现客货分线,提高货运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具体意义: 1、主要通道货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跨越大,大陆东西和南北跨度均超过 5 000 km,自然资源和工业布局、地区 资源禀赋丰度与经济发达程度呈错位分布态势,这就决定了地区间以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大宗货物为主的货源结构以及自北向南、由西向东的长距离的大宗货物梯度流向。高速铁路的发展尤其是高铁新线的投入运营大幅提升了主要通道货运能力。如武广高铁开通后,既有 京广线武广段图定年货物输送能力增加 8 700 万 t 以上;主要通道货运能力的大幅提升,畅通了南、北干线,促进了东、西区域运输,货运市场需求的满足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铁路货物运输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命脉,那么铁路主要干线通道能力释放后,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内车流径路提供了良条件,有力促进了区域货运能力的整体提升。 如武广高铁的开通,有力促进了华中、华南地区货运能力的大幅提升,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运力保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加大了对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有力支持措施。 高速铁路货物运输将会把各不同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成品得以快速运转,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利用既有和新增运力,创新货运组织,提高运输效率,完善货运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发展重载运输、快捷运输和多式联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铁路货运发展之路,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京沪高速铁路对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高速铁路是一种低社会运输成本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它以速度快、运能大、安全舒适、节能省地、减排高效等巨大优势,推动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对廊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京沪高铁给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如何借势高铁加速与京津的全方位对接, 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京沪高速铁路;影响;经济发展 高速铁路是一个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同时也有节约土地资源、安全、高效等优点。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通车运行,线路总长度是1318公里,自北京南站始发、终到上海虹桥站,廊坊站是京沪高铁自北京南站始发后第一个经过的车站,廊坊段全长30公里。目前,共有7趟京沪高铁停靠廊坊站。京沪高铁的开通对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京沪高铁对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如何借势高铁来加速廊坊廊坊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京沪高铁对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有助于提升其城市战略地位 廊坊是一个因交通而兴起的城市,1897年,京山铁路在廊坊设站,使廊坊由村落发展成了城镇。如今京沪高铁已经开通运行,廊坊站成为自北京南站始发后第一个经过的车站,京沪高铁在廊坊设站,说明廊坊已经融入了全国高铁网络,并将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圈贯穿起来,廊坊作为其中的节点城市,有助于提高其知名度,提升其城市战略地位。 (二)有助于缩短京津距离,实现同城化发展 高速铁路拉近了沿线地区之间、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距离,京沪高铁开通以后,京津廊地区的交通更为便捷,由北京南站到廊坊仅需要15分钟,廊坊到天津仅需20分钟即可到达。京沪高铁进一步拉近了廊坊与京津之间的距离,使京津廊之间的联系愈加便利,交流协作更加密切,客货交流量不断增长,对整个京津廊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城发展变得更加真实,并为廊坊打造休闲商务中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 实践证明高速铁路对拉动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高速铁路的投资较高,对于钢铁和建材的需求量较大,从而拉动了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2011 年京沪高铁建成后,沿线区域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由未建成高铁前的3.68:44.33:51.89变为3.63:44.60:50.77。此外,高铁的建成通车,必定会使廊坊站及市区内客流发生重大变化,吸引餐饮、旅游等产业向高铁区域聚集,进而加速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也有一定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沪高铁对廊坊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会更加明显,甚至会高于第二产业。 (四)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高铁的修建和后期的维护、运营都需要增加新的部门和岗位,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每 1 亿元铁路建设的投资就可以解决 6 499 人的就业问题,京沪铁路的建设就曾经提供了近 60 万个就业岗位。此外,高铁的开通运行,改善了旅行条件,为旅行者节省了旅行时间,改善了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长远来看,高铁的建设将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对提高地区居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人才、资源易于流向发达城市 由于廊坊市与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此,收入差距也较大。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将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北京和天津两地,这将造成廊坊人才资源的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端产业,此类人才必然会被京津吸走,造成廊坊人才洼地,影响城市整体智慧,并将进一步拉大廊坊与北京、天津的差距。 此外,由于京沪高铁的运行速度较快,因此,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震动也比较大,这对于居住在高铁附近的居民来说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给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未来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利用高铁促进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更好地促进廊坊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铁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从以下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有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光伏等产品,廊坊市依托富士康、华为、中兴、京东方、阳光硅谷等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建设以廊坊开发区、龙河工业园、永清工业区、固安工业区为主体的永定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以燕郊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中心的潮白电子信息产业带。目前,廊坊市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电子信息企业有29家,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到16家。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有两大重点:一是打造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华为和中兴为核心;二是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主要是以京东方等为龙头。京沪高铁的贯通,使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外延也在逐渐扩大,这样不仅有利于廊坊争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先行军和“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的壮大,更会让廊坊在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更大范围内施展拳脚。 (二)加快高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廊坊市应在在高铁站内规划建设完善的公交、客运、出租车及机场大巴、旅游巴士停靠点和出入口,以便形成市内各种交通工具与高铁的“无缝对接”。规划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支持重点旅行社在高铁站点设立经营点,满足高铁游客以及自驾游客等散客的需求,及时将其疏散到各个旅游目的地,为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廊坊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充分利用高铁的有利契机加强与京津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发挥京沪高铁的作用,利用廊坊的区位和劳动力优势,承接一批低能耗、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第一产业做精; 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集约发展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将第二产业做优;要加快发展以金融平台、现代物流网络经济以及邮电通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第三产业做大。 (四)打造成环渤海地区会展旅游名城 目前,廊坊市已经培养了一批知名展会,如“5・18”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中国教育器材展销会、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碧海(廊坊)钓具展销订货会”等等,每年都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汇聚。除此之外,每年还举办很多高层会议,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年会、20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等高层会议。 廊坊市应借高铁开通的有利契机的有利条件,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会展旅游名城,为此,廊坊市必须要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建会展场馆,提升和完善会展设施,使其具备能够承接各类大、中型展会的能力。其次,建立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会展主管部门应该将展览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对廊坊市旅游景点和线路进行详尽的介绍,要利用网络优势作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借助于旅游业的资源和优势,促进会展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以增强其经济拉动效应。再次,加快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要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的各级教育及培训机构,加强对会展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注重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借鉴他国发展会展业的经验。要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优秀的会展专业人才,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 (五)提供政策优惠,完善软环境。 软环境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软环境建设水平也是政府管理效能的综合体现。正确处理好国家政策与地方需求、执行政策与改革创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关系,要完善促进产业落地制度,提供各项优惠政策:财税政策、劳务用工政策、土地使用政策、金融政策等。为廊坊市经济快速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环境,留住资金、信息、人才,并进一步吸引京、津等地的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廊坊市聚集,改变北京、天津“虹吸效应”。 结束语 京沪高速铁路将首都北京所在的京津唐经济圈,以及上海所在的长三角经济圈与山东半岛环渤海经济圈连接在一起,这三大都市圈连为一体,形成“京沪大都市带”。廊坊市要按照“ 产业配套、优势互补” 的思路, 紧紧抓住高铁的有利时机, 全面加强与京津的产业合作,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主动接受产业辐射, 承接京津新兴产业转移,用足、用好政策,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瞄准京津两地消费需求和市场扩张趋势, 打造京津冀地区的物流枢纽、休闲度假新区,实现与京津全方位对接,快速发展。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集聚视角下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 摘要:在中国快速进入高速铁路和区域同城化的时代背景下,文章在简要回顾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后,分析了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合关系及其对个体出行行为的影响。高速铁路收缩城市间空间和经济距离,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增强带来市场结构效应、劳动力池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等三个效应。高速铁路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影响因素,此外还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调整城市群体系等效用。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指出高速铁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和关键点。 关键词:高速铁路;城市;集聚;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群体系 一、引 言 日本新干线1964年的运营标志高速铁路商业化时代的开始。截至2011年,中国、日本、台湾、韩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7166公里,其中中国约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在23个国家和地区运营里程将达到42322公里(UIC,2011)。 高速铁路的中距离交通模式形成与公路和航空运输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还与传统铁路市场形成分割。[1] 高速铁路的影响地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1~2.5小时可达的空间范围,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运行速度不同,其影响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250~6O0公里的空间范围。同公路和航空运输相比,其在800公里内有绝对优势,800~1500公里间对民航仍有较大竞争力,在1500公里以上对民航替代作用较弱 。[2] 在台湾,航空运输主要占据大于700公里的出行,高速铁路主要适用200~700公里出行范围,而200公里以内主要的出行方式为大巴与小汽车;客运大巴受高速铁路的影响相比民航与传统铁路有限[3] ,是票价敏感型旅客主要替代方式[4]。 在世界范围内,高速铁路经历四次大的发展阶段。首先,1964―1990年的引领示范和带动阶段,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德国汉诺威至斯图加特、意大利罗马至佛罗伦萨等总里程3216公里高速铁路开始商业运营;其次,1990―1998年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日本新干线骨干线路网络、德国柏林至汉诺威、西班牙马德里至塞维利亚、比利时布鲁塞尔至里尔、法国四条新线路的修建等;再次,1998―2004年完善和追赶阶段,日本和法国支线建设,荷兰、英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建设[5];最后,2004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跨越发展时期,到2012年年底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为骨架线网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连接所有省会城市以及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预计到2020年达到1.8万公里。随着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其必将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空间,对经济社会产生全局性影响,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本文接下来站在全球高度以集聚视角来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效应分析 高速铁路通过改变不同地点的可达性进而引起城市之间时空收缩,运输成本降低,要素聚集和辐射能力提升,城市间融合程度增强。 [6] 高速铁路对城市群产生促进城际协作的“同城效应”,在城市层面产生促进城市重新定位、产业转型的“催化效应”,在枢纽相关地段产生促进多种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相互关联的“联动效应”。[7]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在高速铁路对城市群的影响研究报告中归纳高速铁路对城市群发展具有时空效应、边界突破效应、区位增强效应、要素整合效应等四个效应。下面从集聚角度把高速铁路对城市的影响分为市场结构效应、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创新和技术外溢效应等。 (一)市场结构效应 高速铁路的走廊效应(Corridor Effects)提升地区可达性和便利性,从而使面对面交谈可能性增大,沟通成本、商务成本、交易成本得到有效改善,拓展新产品和服务市场。 [8] 可达性影响企业区位决策,但高速铁路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企业空间相互作用方式发生变化 [9] ,有利于形成工业走廊,提高资源流动性和优化产业空间分布 [10] 。 在整个市场,初始的小市场存在垄断厂商,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和垄断,高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抑制市场交易,垄断厂商利用市场地位垄断产品和服务,从而降低市场整体效率,垄断定价降低消费者剩余和损害社会福利。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尤其是高速铁路运营促进本地市场与外部市场一体化,垄断减少促进价格下降和产品多样性增加,处于特定区位的企业拥有更大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在该地区集聚 [11] ,为获得规模经济的厂商相互竞争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高速铁路通过降低企业运输成本而扩大市场半径,各地区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生产者市场,商旅活动利润取决于地区间产品和服务的边际价值,其边际成本差异决定区内和区间贸易额。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企业服务客户数量有限,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银行、商业服务等)对集聚、面对面接触、高频次商旅活动需要一个大市场门槛以便提供服务。商务活动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区间服务贸易数量和质量,因此,从时间角度上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决定本地区服务业发展状况。高速铁路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高商务活动效率,增加新的市场机会和扩大服务半径。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投入要素价格特别是服务成本,竞争促进创新,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要素生产效率。 在消费者市场,高速铁路降低对价格和时间具有高弹性的购物与旅游客流成本。客流量增长提高服务行业竞争程度,降低存在规模经济(剧院和餐馆等)服务行业价格 [12] ,扩大其服务市场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此外,高速铁路带来的人口流动使存在规模经济的公园、运动场馆等公共物品增加,促进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提高站点所在城市生产效率。城市规模增加一倍生产率提高14%~27%,而Sveikaukas(1975)发现生产率可以提高6%~7%,Segal(1976)指出城市人口数量增加200万以上,生产率可以提高8%。Fogarty和Garofalo(1988)指出城市规模翻一番,生产率提高10%左右,而Moomaw(1981)和Tabuchi(1986)的结论分别是2.7%和4.3%。在日本1985年大都市区和不同等级城市中,城市规模增长一倍,人口规模在20万至40万之间城市的平均生产率增长25%,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下的城市只增长1%,人口规模在40万以上的城市则增长7%。[25] 高速铁路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增长存在异同。[26]高速铁路网络增加主要中心城市集中程度,最大受益者首先是大城市(伦敦和巴黎),然后是主要中转站(里尔和里昂)。[27] 而Leboeuf(1989)则认为高速铁路有利于大都市区以外中等城市的发展,Gutiérrezl和Coto-Millán发现欧洲中部城市明显受益[28] ,西班牙和葡萄牙城市边缘化程度加深。[29] 日本新干线对区域扩散作用有限,小城市资源通过虹吸效应被吸引到附近大城市,此外还有瓦朗谢纳之于里尔(Viekerman,2006)、格勒诺布尔之于里昂(Rietveld,2001),而借助于便捷高速铁路,小城镇改变之前依附于周边中等城市局面,而直接与大城市发生联系(Urena,2009)。但是,除非乡村地区拥有特色自然资源,如观光旅游等价值,否则难以受益,贫困地区反而流失更多资源(Nakamura,1989)。 高速铁路只是城市经济增长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Gourvish,2009)。一些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只有细微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难以观察和量化,现有研究成果夸大高速铁路的作用。 [30] 欧盟委员会(1997)指出泛欧高速铁路网络在25年内只给欧盟带来0.25%的经济增长和0.11%的就业增长。Preston和Wall(2008)认为高速铁路对GDP增长整体影响不超过1%,最高的地区不超过3%。很多情况下,高速铁路并不催生新经济活动,只会重新布局经济活动(Retveld,2001)。高速铁路建设本身不能解决城市群发展问题,城市群发展要受益于高速铁路,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预和规划配套十分必要(Preston,2008)。日本新干线系统对于地方发展仅扮演催化剂,各区域之发展主要受过去发展影响,地方政府只有加快发展相关整体配套政策才能缩小区间差距,仅在少数重要地区设站扩大城乡差别(Sasaki,1997)。 (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高速铁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其建设过程涵盖基建、铺轨、车辆生产购置和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巨额投资和集中大规模建设使整个产业链收益。建设和运营带来的市场机会延伸产业链,增大产品附加值和拓展产业空间,促进传统制造业在内的诸多产业升级。高速铁路是高新技术产物,不仅提高铁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铁路产业升级与发展,而且带动铁路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促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1] 高速铁路扩大生产部门交流机会,可达性的提高突破经济活动地域限制,改变原有产业发展特征或形成新产业带。新干线将京滨、中京、阪神和北九州四大工商业地带与静冈、冈山、广岛等新兴工业地带连接,形成太平洋工业带。高速铁路使沿线城市的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并带动商业、饮食业、信息咨询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形成的新兴产业集群改变区域产业格局,提升整体综合实力。高速铁路促进产业在冲突与竞争中实现部分重要产业错位竞争和错位发展,加快产业整合,实现产业合理转移,形成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产业链。在经济活动垂直交流中,高级别产业逐步转移到高可达性城市,改变城市间产业结构。生产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公司将总部搬迁至沿线经济基础较强的城市,吸引大企业落户沿线中小城市,提高与大城市联系。高速铁路使整合了汽车、医药和化工等产业的里昂博览会业和物流业快速发展,推动原有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高速钱路提供迅捷高效运能促进沿线城市产业升级,带动沿线城市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1975年新干线从大阪延伸到九州,冈山、广岛、大分乃至福冈、熊本等沿线地带工业布局迅速发生变化,汽车、机电、家用电器等加工产业和集成电路等尖端产业逐步取代传统的钢铁石化产业。里尔由传统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以旅游和办公为主的城市(Gerard Mathieu,1993)。武广高速铁路使沿线大城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而中小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东海道新干线加速沿线所有地区服务业、不动产业、运输通信业发展,促进部分区县第二产业发展,也使得东京、大阪成为金融保险商务和高科技信息中心,制造业发展迅速,还促进沿线文化教育产业发展。京沪高速铁路对北京和上海及沿线创意产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施卫东,2008)。 旅游业是高速铁路带动较大的行业,往返便利性使过夜游客数量减少,出行范围扩大激发新的旅游需求(Sands,1993)。高速铁路本身为旅游吸引物,使游客数量和旅游消费增加,带动相关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改变旅客出行方式和生活习惯,高档休闲娱乐需求增加,整合开发区域旅游资源。[32] Masson和Petiot(2009)利用中心-外围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指出建设中的南欧高速铁路线路使西班牙巴萨罗纳作为旅游目的地潜在吸引力大于法国佩皮尼昂。京津城际铁路使旅游资源吸引力变化,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和旅游地空间竞争力变动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武广高速铁路加快沿线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各地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显现,武汉和长沙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33]中国高速铁路改变旅游城市客源市场结构、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产品结构等,区域旅游呈现“八个实现”趋势。[34] (三)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高速铁路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产业布局,形成高速铁路站枢纽地区增长极等。城市空间结构改变推动力是高速铁路引致的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其对咨询业、商业、餐饮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客运站枢纽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度逐渐上升,成为新增长极,发展重心偏移,促进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变。高速铁路促使两端大城市沿铁路线向边缘区域转移产业和人口,调整经济活动区位,改变城市空间结构。[35] 高速铁路带来高密度和混合土地使用开发,形成城市新发展节点,对周围空间发展带来触媒作用,引发该地区新发展和转型,从而带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在“三区”圈层结构模型中,核心圈(服务半径800米)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都非常高,主要发挥高等级商务办公等功能;扩散影响区(半径约1500米)建筑密度和高度相对较高,主要发挥商务办公及配套、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影响区(大于半径1500米)是对外服务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所在城区(Pol,2002)。由于抽样类型、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枢纽等级等因素影响,该理论模型存在较大局限性,但在车站周边15分钟范围内城市肌理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是其最直接和直观影响(郑德高,2009)。 根据高速铁路车站与城市中心距离,高速铁路车站分为城市中心地区型、城市边缘地区型和机场地区型三种类型。城市中心型站点最多,东京至大阪新干线12个车站有9个位于城市中心区,多为改建原有车站,与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等衔接便利强化了已有的中心地位。里昂市中心Part-Dieu车站集聚全市40%商务办公楼。韩国高速铁路形成“KTX经济特区”,成为新交通、产业和商业中心。新建位于城市边缘区或新区车站,从长期来看能带动城市多中心发展,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但短期内发展困难。横滨车站位于市中心北部约7公里,从1974年建成后到1989年15间,平均每天客流只有1万人,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进度缓慢,但是1989年后客流量飞跃到2.7万人,周边新区加快发展成为城市副中心。高速铁路车站建在机场附近的很少,多站点城市一个站点在机场附近会扩大空港辐射范围。巴黎九个站点之一的戴高乐国际机场站依靠空铁联运模式为航空公司国际航线输送较大客流。与其他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不同,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上升时期,高速铁路站点选址理念存在异同。中国城市决策者为拉大城市空间框架,大多把高速铁路站点建在城市边缘或外围,促进土地升值和城市多中心发展。 高速铁路提高城市可达性,增强城市辐射力,城市空间增大,城市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结构和地租相对价格改变,制造业和商业选址范围扩大,消费者居住和消费地点发生改变。高速铁路站枢纽吸引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商业流等相互作用,集聚降低成本,枢纽辐射能力增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中心区,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多中心化带来人口适当分散与固定化,通勤圈扩大促进郊区化[36],提升居住环境。高速铁路引起的城市内部人口分布变化与城市规模有关(Stanke,2009),在大城市(里昂和里尔)城市人口分布核心区停止向外围扩散,重新向站点所在核心区聚集,而在中小城市(南特和勒芒)人口分布没有明显变化。多中心化带来城市土地租金结构改变,房地产开发加速,房地产交易量和价格提高,特别是站区周边区域。勒芒在通车一年内,车站周边地区一万平方米商务中心基本出租完毕,通车3年后周边土地价格和商务办公租金提高2倍。法国南特高速铁路站点北部建成居住区,东部和南部由工业区形成办公区,西南方工业区和部分居住功能转变为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会议中心与办公园区平均租金超出市中心平均租金20%。[37] (四)调整城市群体系 高速铁路增强沿线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38],有利于城市群形成与发展,可以促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促进大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带动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成长。加快城市群内部同城化,促进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促进沿线区域形成带状城市群,实现城市职能分工和互补。[39]高速铁路改变城市交通区位,改变甚至重构城市体系结构。[40]王缉宪等人认为高速铁路对于所在城市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邻近城市与该城市本身因为高速铁路而产生或者强化了的互补作用。 高速铁路提升沿线中心城市福射能力,带动城市间经济与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不同城市协同发展,促进都市区同城化。[41]高速铁路扩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使各城市腹地重叠,竞争使城市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专业分工促进城市网络优化。[42]高等级城市更易获利,而低等级城市管理者可以抓住机会吸引投资提升等级。高速铁路是地方城市的主要城市中心再发展项目的催化剂,项目使相关城市整体现代化,提高吸引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其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地位。[43]高速铁路引起城镇体系两极分化,顶端城市优势地位会进一步强化,进入网络的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地位上升,未进入网络的边缘地区城市更加落后,地区行政中心为主的城市、有传统铁路设站的城市和有高速公路建设的城市等这三类城市的城市规模增大(Nakamura,1989)。高速铁路对上海、南京和北京等城市一日交流圈拓展突破均匀发展,呈现出以沿线站点城市为点、高铁线路为轴的点轴发展态势(王德,2008)。京沪高速铁路带来城市可达性整体上的大幅优化,形成非均衡的时空收敛空间,扩大局部地区可达性差距,延伸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腹地范围,增强区域辐射能力(蒋海兵,2010)。 高速铁路促进不同城市圈发展,还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相邻都市区耦合形成以高速铁路为轴线的新经济带。欧洲高速铁路网络把欧洲核心区重要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缩短到4个小时以内,当日往返使所有地区互相接近而变得更加紧凑,作为一个整体竞争力提升,但其凝聚力难以预料,拥有高速铁路的边缘地区主要城市相对核心地区二级城市有更多发展机会,区域发展向主要大都市中心集聚,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联系增强加剧主要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不平衡(Gutierrez,1996)。 此外,Urefia(2009)从国家、区域和地方三个层面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大中小城市影响:在国家层面提高大都市间可达性,流入大都市旅客使大中城市开始吸引大都市的聚会、中层商业活动和技术咨询公司、城市旅游、代表大会、科学会议,以及国际研讨会和展览会,使已有城市体系平衡和等级发生转变。张萃(2009)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弱核型城镇体系、首位城市型城市体系单核体系、均衡城市体系单心多核体系、均衡城市体系多核型城市体系、首位城市型城市体系强核体系等五种不同城市体系的影响。 四、简要评述 首先,随着高速铁路尤其是日本和欧洲的率先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者最先开始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的影响。早期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通过构建简单的理论模型来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通过仿真模拟高速铁路对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由于是纯理论探讨,与现实情况存在一点差别。最先是对各个国家和地区高速铁路发展进程和现状进行一般性描述和简单对比性分析,随着时间积累和数据可得性增强,学者开始使用计量分析来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高速铁路对航运、公路运输和传统铁路运输竞合影响等,取得较多研究成果,特别是欧洲高速铁路网络对欧洲各个城市影响和日本新干线对日本沿线城市影响,其他还有高速铁路对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城市影响等零碎研究。 其次,对高速铁路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一个关注热点,目前已经积累一定前期研究成果。但是,从总体来说,还是对高速铁路发展现状进行简单描述,多是对京沪高速铁路和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影响一般性描述和预测,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积累和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学者关于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理论和数据缺乏,使得研究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缺乏一套完整理论体系指导,较多研究成果集中在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还有部分研究成果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但是都存在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等问题。随着高速铁路运营时间增加和数据的积累,对高速铁路研究必将引来高潮和带来丰富深刻的研究成果。2012年,暨南大学的覃成林教授和肖金成研究员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铁快速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的立项,标志着学术界对高速铁路的研究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其课题组将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系统揭示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抓住区域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区域合作、区域空间开发与空间结构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揭示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和提出高速铁路时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政策措施。上述研究方向也必将成为此后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最后,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完善和部分高速铁路线路运行,其正在对中国经济产生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重要影响。经济学者应该站在全球视角来分析高速铁路对于城市和区域产业转移、产业链分工等重要影响,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内部、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大区域之间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实现在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等理论上取得突破成果。充分利用微观层面数据,分析高速铁路对出行行为变化、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变化、政府行为变化,以及与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传统铁路运输的竞合关系。尤其要注意分析高速铁路“四纵四横”干线、跨区际线路、城际线路等不同类型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要重视其对人口分布、城市化、生态、行政格局、社会思想观念等变化的影响。 总之,随着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在理论上对经济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在理论上系统地研究高速铁路对中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为研究带来新挑战和机遇。在实践上,需要站在不同层面、运用不同视角来分析高速铁路对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带来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来设计机制和政策,使不同城市和产业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应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摘 要】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相互依存;既有协作,又有竞争。在加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的同时,应充分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和功能,合理分工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合理地满足社会运输需求。建成立体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高铁;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交通,指的是货物的交流、人员的来往和信息的传递 货物交流与人员的来往,实际就是当今世界上的运输,它是通过5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实现人和物的转运输送,达到社会对人和物空间位移的需求。 一、高速铁路发展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高速铁路, 40多年来, 高速铁路从无到有, 迅速发展。 全世界运营中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不断刷新。 这些线路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21世纪的铁路运输业将会出现高速铁路的全面发展, 全球性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根据业内学者分析研究, 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即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第一次建设高潮, 90年代初期形成的第二次建设高潮, 以及9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的第三次建设高潮。铁道经济研究对铁路“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热点探踪。 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 开通,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速铁路时代。不仅如此,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而其以每小时250公里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速 铁路建设的重要一步,奏响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凯歌,揭开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序幕。秦沈客运专线和高速列车的成功试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也是中国高速铁路的试点,这对于资源有限,交通处于瓶颈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 所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是节省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是我国顺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我们习惯于把铁路比喻成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但多年来中国铁路运输一直处于超负荷、低水平状态下运行,这对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来说,这样的运行速度和规模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我国必须建设发达的高速铁路网,以适应现代铁路运输发展的要求。我国铁路目前以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23%的运量。因此,铁路运输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扩大路网规模,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从发达国家路网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国家城镇化的比例提高后,城际间的通勤客流、商务往来客流强度将大大增加。所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呼唤铁路提供 可靠的运力支持。我国现有的城镇布局,已经形成了若干大城市带,这些地区城市集中,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际间人员流动的数量将呈跳跃式增长,因此,制定一个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经济性的路网发展规划,是扩充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条件。在路网建设方面,根据铁道部的整体规划和我国现有铁路网和城市布局情况看,高速铁路的发展模式可以有以下三种。第一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建设大能力客运通道。第二是中心城市间建设客运专线,实现旅客运输高速化。第三是繁忙单线客货分线,全面提升旅客运输质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快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增加路网规模总量,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形成北京-上海、北京-哈尔滨(大连)、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福州-深圳和青岛-太原、徐州-兰州、上海-武汉-成都、上海-长沙-昆明“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高速铁路网的总规模将达到14000公里。 二、交通运输业优劣性分析 1、高速铁路对交通运输格局的影响分析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至今,我国高铁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大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多项高铁建设项目开工并建成投产,多条客运专线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京沪、哈大、京广等高速铁路先后开通运营。“四横四纵”高速铁路网初步形成网络效应,已经对现有交通运输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在航空机场方面,高铁将减缓国内航线的增长速度,但也由于航空公司对高铁的谨慎预期,而使行业运力供给增速降低,综合考虑供需可能将不会对行业景气产生重大影响。预计航空业国内航线整体受高铁减少的旅客量占比国内航线旅客量的10%左右,影响最高峰已经出现在2013年,将减少旅客量3%-4%,即高铁将使行业需求增长率将比正常需求增长潜力降低4%左右。对航空景气的影响还取决于航空公司对待高铁的态度,这将直接决定行业在高铁开通时代的运力引进,从目前航空公司的谨慎态度看,行业运力供给也将放缓,从而使行业仍有望保持供需平衡。高铁对机场的短期影响具有较大分化,整体上对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的影响比较小,而对上海虹桥、厦门空港和首都机场的影响相对较大,但不会使得这些机场的旅客流量出现负增长。对铁路的影响主要在于会减少现有铁路的客运流量,但同时将很大地释放现有铁路的货运能力,铁路集装箱运输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目前铁路运能的不足使得货运需求受到很大压抑,尤其是非战略物资性质的铁路集装箱运输。整体上,我们认为高铁沿线的现有铁路的客运将会逐步停驶,从而实现与高速铁路的客货分流。客货分流将使现有铁路货运能力得到很大释放,预计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高速发展。整体上对公路的影响不大。客运方面对沿线中长距离有些影响,但目前中长途客运市场主要分布在没有铁路直接相连或者乘坐铁路不便的城市间,影响不大;而中短途客运方面由于公路客运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影响也较小。货运方面,高铁对于公路运输的影响体现在于释放沿线铁路的货运能力,从而对公路长途货运的替代,但首先由于公路长途货运占整体公路货运量的比重不大,而且从另一方面,多式联运的兴起将推动我国货运的增长,从而在短途公路上将促进公路运输的增长。因此,整体上高铁对公路运输冲击不大。 2、客运量预测的方法 客运量预测是客运年度计划、五年 计划、长远计划的基础,也是新线建设、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预测通常分为近期预测、中期预测和远期预测三类。对铁路客运量预测而言,五年以内的预测为近期预测,五年至十年的预测为中期预测。运量预测方法众多,常用的有平衡法、额定法、系数法、类比法、时间序列法等。无论何种方法都可归纳为定性和定量的两类方法。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定性预测方法的依据是类推原则,类推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时间顺序上的类推:许多事物相互之间在变化上有类似之处,利用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或其他地域、国家发展变化在时间上虽有差异,但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的特点,有可能把先发展事物的表现过程类推到后发展的事物上去,从而对后发事物的前景做出预测。(2).由局部类推总体:通过抽样调查研究某些局部或小范围的状况,来预测或了解整体和大范围的状况。当然在选择调查局部时要考虑其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反映所要预测的整体特征,否则会造成预测失误定量分析的方法是要进行量的计算。定量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定标的方法和定基的方法。定量法是根据运量因素(标量)的未来数量作出运量预测;定基法是根据历史年度的量(基量)作出未来运量预测最新的需求预测方法是典型需求模式(Modal Demand Model)。此种模式一直是日本的新干线所采用,对于铁路的交通模式所占市场份额的动态变化预测是非常有效的。现在研究的京沪沿线的客运需求的主要前提是:a地区:沿途地区14个,其他地区16个,总数30个。b预测情况(以1996年为基年)2010年,速度为300km/h的高速列车以及在现有线路行驶的中速列车;2020年,速度为300km/h的高速列车;2030年,速度为350km/h的高速列车;cGDP平均年增长率;1996-2000年,8.2%;2000-2010年,6.9%;2010-2020年,4.8%。d每种交通模式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 3、影响客货流变化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国民经济稳步上升,文化教育事业的日益普及提高。(2)生产力布局的改变,国家重点基建项目的兴建,引起地区间人口的移动和增加了新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3)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城市化战略发展布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客观上这些城市都巳成为客流中心。(5)国家地区性的团体活动,如代表大会、大型运动会、展销会、全国和地方性的节假日。(6)现有铁路的状况、改建及新线的修建,通过能力的提高,客流吸引范围扩大的改变。(7)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及各种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和合理分工的变化。(8)运价制度的改革,运价的提高或降低。 4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比较 现在铁路运输的主要对象是500公里到1000公里之间的旅客和货物运输,而公路、航空则在短途和长途运输中方能显现它们各自的优势。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如下:(1)高速铁路:速度在200公里以上,中途停靠站少;安全系数最高;舒适性好;服务质量很高;对出发、到达时间有十分严格的要求(除了意外事故);价格属中等,在飞机于高速公路之间。(2)高速公路:速度在100公里以上,中途停靠站少;行车安全发生事故的几率是一般公路的1/3至1/2;舒适性较好;服务质量高;到达时间较易控制;票价较高。(3)飞机:速度最快起码在500公里,基本不停靠;安全系数高;舒适性好;服务质量极高;出发、到达时间有严格控制(除少数意外);相对来说票价最昂贵。据统计,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平均每人公里的能耗:飞机:2998.8J,小轿车:3309.6J,高速公路公共汽车:583.8J,普通铁路:403.2J,高速铁路:571.2J。如果以普通铁路每人公里的能耗为1.0,则高速铁路为1.42,公共汽车为1.45,小汽车为8.2,飞机为7.44。汽车、飞机均使用的是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汽油或柴油,而高速铁路使用的是二次能源――电力。随着水电、太阳能、风能和核电等新型能源的发展,高速铁路在能源消耗方面的优势还将更加突出。不难看出高速铁路虽在速度上不能达到飞机的500KM/h,但比起航空运输的航线是自由的。而公路上汽车的速度很难达到高速列车200KM/h,并且运量也远远达不到铁路的巨大运量,而且铁路的建筑占地要比公路少许多,可以相对减少铁路的建设成本。 每一种运输方式有其特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装备,形成了各自的技术运营特点、经济性能和合理使用范围。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充分利用水运资源(内河、沿海、远洋)的作用,注重发展航空运输,适当发展管道运输,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随着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逐步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为人们的出行创造更加安全、便利、快捷、舒适的运输条件,必将使长期受到压抑的潜在客货运输需求得以进一步释放。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创造更好的条件。
经济增长论文:新时期保持经济增长需把握好三个环节思考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市实体经济,致使今年经济发展面临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国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把宏观政策的组合界定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之大超出了以往。在中央承诺的1.18 万亿元投资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公开表态投资总额已超10万亿元,其根本目的在于刺激增长。就我市来讲基础薄弱、投资规模有限,保持经济增长必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当前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应注意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问题,而不仅仅是在现有结构上实行量的扩张。 1、积极提升消费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无论从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既体现了治标又治本的手段。在当前外部需求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保有增长的重点就是扩内需,就是要拉动投资和消费。在我市的总需求结构中,实际上一直存在着“投资重、消费轻”的格局。近年来我市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扩张来拉动,固定资产的增长一直要快于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这表现为投资率在逐年提高,消费率却增长缓慢。20__年我市投资率为65%,20__年达到78%,但消费率近四年间却下降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资扩张来拉动的。因此,在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上,要把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20__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6.6亿元,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增强,如何调节居民的消费倾向以扩大社会最终消费需求是目前较为紧迫的。根据我市消费特点及走向,重点应在培育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上做好文章。密切关注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兴消费的增长和发展趋势,加大消费领域的市场营销力度,不断扩大居民旅游和服务消费;加快推进电信普及服务业务特别是农村通信服务发展;促进居民文化、体育健身消费;重视扶持保险、房地产、通信及餐饮服务业发展,大力促进农民消费,寻求新的消费增长点和商品销售热点。这些措施对提升最终消费需求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2、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本次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市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但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却是一次机遇,将会促使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变投资方向,进而对扭转我市由于高耗能经济比重过高致使增长缺乏长期保证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项目选择上,必须优化投资结构,防止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应加大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力度,指导投资的合理方向。同时,在本轮加大投资力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市场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行业准入严加控制,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应该把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次机遇,增加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项目的投入,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营销、技术及深加工等薄弱环节的建设。还应大力增加对服务业领域的投资,诸如区域物流中心、公共网络、动漫制作、软件开发等传统和新兴服务业平台的建设等。这对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将不亚于投资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一方面,经济增长要为改革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改革也有助于理顺各种关系,破解深层矛盾,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开辟成长道路。实事上目前一些运行机制已不能很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应当抓住机遇着力推进以下改革:(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此次机构改革为契机,抓紧制定完善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部门、机构整合力度,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体制。要把精简会议和减少行政层级作为改革的一项内容 ,着力解决领导忙于“跑会”和“过问”环节多的问题。(2)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稳定、保和谐”,越是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政府越要转变服务方式,紧贴企业需求,大力创新服务平台,推行“金融110”、“企业服务110”,搭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连心桥,解决“贷款难”和“放贷难”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成立市金融办公室,建立融资信息平台,对项目、企业融资需求进行统计,专门引导信贷投放。尝试建立政府投资预算内、水利、交通等各类基金,城建配套费、教育附加等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计划管理总盘子,集中财力统筹用于全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支持企业以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项目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3)农村。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组建,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把土地资源向会经营、懂技术、有资金的企业或个人集中,提高土地集中度,实行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全面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关注民生的关系 近两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民生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这次国家庞大的投资计划中,民生工程同样被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一领域我市也在逐年加强。 1、有效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近年来的就业状况相对比较稳定,政府采取了“4050工程”、扩大劳务输出、加大社会投资等途径来增加社会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2%左右。自去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及“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影响,部分企业被迫裁减了人员,加之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解决就业问题已变得相当紧迫,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已形成较大压力。因此,在关注gdp增长的同时,也要考虑推动就业和保障居民收入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在国家与我市拉动内需措施的共同促进下,我市20__年的投资增长将不低于25%,包括__黄河公路大桥、滚红高速公路、保障性住房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一大批项目开工或加快建设,必然会形成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促进就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关注民生工程。投资民生工程是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我国有明确的导向。早在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策时,主要的投资领域是基础设施,为得是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又能为整个经济增长带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社会更多投资。而这次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把投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据统计,此次投资方向上,民生的投入,即医疗、教育、文化、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占总额的60%左右。国家20__年重点投资五个领域中有四个方面都涉及到民生工程。因此我市应进一步关注民生类项目工作,加大研究提出涉及“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方面项目论证储备和申报力度,确保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让更多的民生工程惠及百姓,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经济增长论文:谈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 摘要: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经济过热 充分就业 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着,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 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起点,没有适当规模的投资,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但是我国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投资需求过旺,规模过大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引起基础产品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加之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瓶颈产业的推波助澜,短缺现象严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一旦控制投资增速过度,又极易引起明显的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失业人数增长,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等经济萧条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高增长需要不断的更高的投入,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2003年至2005年,GDP年均增长10%,但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 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高储蓄。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0%,能够保持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靠的是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来支撑。这是我国经济有强大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 按照通常的规律,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增长,从而对储蓄产生影响,储蓄率会相应走低。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正好相反,经济高增长推动储蓄增长,而且增幅不断扩大,尽管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攀高到40%以上,但国内储蓄增加更快。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07年3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7.5万亿元。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和明证,也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然而这些年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最终往往要通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缓解通胀的压力。也就是说,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总是放在降低增长速度上,而往往忽视了我国通货膨胀真正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突出表现在以低下的投资效率、很高的储蓄率或投资额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扩大就业,是中国经济增长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中长期问题。近几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非常突出。庞大的就业压力要求中国经济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很难避免。但如果经济增长过快,明显超过资源许可的范围,就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宏观调控力度过大,使实际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又会引起通货紧缩,进而导致就业萎缩,影响社会安定。问题是,改革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极不协调。 “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形成,一方面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密集向资本与技术密集转变的必然趋势,这在客观上会使经济增长对拉动就业的规模缩减。另一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一是在发展思路上,没有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统筹考虑,比较普遍地存在重增长、轻就业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长期较快增长,但拉动就业能力却明显下降。出 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第二产业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具有明显的排斥劳动力倾向。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这也是近年外商投资的重点,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本来资本有机构成就比较高,加上外资的推动,进一步加快了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抑制了就业增长。相反,吸纳就业具有明显优势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到全社会就业规模的增长。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逐渐进入新一轮的景气之中,通货膨胀的苗头也已经出现。作为通货膨胀水平参考指标之一 的CPI,2007年7月,同比上涨5.6%,1月至7月累计上涨3.5%,央行认为目前我国通胀预期增强,通胀风险趋于上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解决13亿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经济不能不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但中国人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要切实处理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就业增长,又要使通货膨胀保持在合理的、可承受水平上。也就是说,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握好“度”。 所谓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指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技术进步和投资能力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不能以牺牲人民的消费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和阻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而通货膨胀的程度不能大到阻碍和破坏经济增长的地位。通货膨胀程度的大小有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其基本原则应是不能降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否则,通货膨胀幅度过大,人民生活承受不了。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价格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公众可承受程度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总之,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应当尽可能地做到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大的起伏,保证充分就业。而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切实跨出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货币推动的速度型增长方式向实现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是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处理好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重要保证。 经济增长论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就业增长 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 论文摘要: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依靠经济扩张拉动就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在逐渐降低,经济增长不再是解决就业增长的充分条件了。本文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出发,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作了阐释,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就有1000万左右,加上每年转移的剩余农村劳动力、企业破产产生的失业人员以及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排出的大量富余人员,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2000万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拉动就业增长。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75%,平均就业增长率为3.03%;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增速基本保持稳定,为9.26%(2000—2008年),但是就业增长率却下降为0.89%,比80年代减少了2.14个百分点。虽然我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但每年创造的就业也只有900万个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就业岗位就能增加200万个,而到了本世纪,仅能增加60万个岗位左右。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已经越来越乏力了。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在资本积累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可变资本就会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应扩大。上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处于快速的量的扩张阶段,资本总量的迅速扩大导致可变资本的绝对量的增加,从而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整个80年代我国将轻工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由于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所以随着资本量的扩大就业人数也大大增加。而90年代后,由于世界技术革命对我国的渗透和扩张,以及我国国内技术改造和进步的作用,我国经济逐步从量的快速扩张向质量提高与规模积极方向发展,我国第二产业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主导产业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这使我国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大提高,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我国就业增长率的下降。 三、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无疑是失业产生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的片面观,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从单个生产部门看,只要该部门资本总量的增长快于资本构成的提高,就业人数也是会绝对增加的。此外,在资本积累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是由于新机器的使用,“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因为,大工业下机器的使用会创造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新的产业部门,还会创造配套的产业服务,使产品生产呈现多元化,扩大社会的就业需求,从而对就业产生创造效应。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就业增长。 (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要保证我国就业的稳定增长,首先必须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因为,只有资本总量扩大了,可变资本才会增加,进而才有劳动力需求增加的可能性。因此,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保证资本总量的绝对增加,是就业增长的前提。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积累中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被用于非生产劳动和仆役阶级的人数增加。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从简单的物质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发展。所以,劳动力从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第三产业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它作为我国今后主要的就业增长点对扩大我国就业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力发展知识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积累中,技术进步会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新产业的诞生,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就业需求。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蓬勃兴起,正在替代工业经济主导着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在总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形下,各技术等级岗位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较大的是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因此,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和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意义。 经济增长论文: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关系分析 一、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问题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确切地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的定义上也有细微的不同。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点是明确的: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体能、知识、技能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第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第三,一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接受教育获得的。因此,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核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教育投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其作用也大于物质形态的投资。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首先要人才来掌握,其次更需要人才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人才能力发挥的体现。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一方面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作为内生要素存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名塞尔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建立了广为采用的人力资本收入模型。名赛尔提出着名的名塞尔收入函数,名塞尔模型的突出特点就是,受教育年限是收入的决定变量,因此受教育年限的数据可以被用来估计不同教育体系的国家的教育回报之间的比较。同时,名塞尔认为收入差别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个人在人力资本质量上存在差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在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非常显着的,也有关于该问题比较独特的看法。 王芳等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福建省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福建省教育经费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协整理论为依据,对该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教育经费年度统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没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李发昇和张维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一文看法比较独特,认为人力资本并不是直接的投入要素,将其作为投入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文章中采用AK模型,把人力资本作为影响要素而非投入要素处理。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自身承载的智慧作用于创新、劳动工具承载的智慧作用于生产来实现的。 胡乔林和李思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研究》中在基本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出生构建一个模型,得出结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不仅内生于劳动投入的有效劳动(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还具有显着的外部性作用(体现在人力资本水平方面),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出量,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三、相关评述 尽管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证研究分析中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 首先,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不一致,有些从投入的角度分析,有些是从产出的角度分析。从产出的角度分析,由于劳动者实际提供的人力资本与应得的报酬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投入的角度分析一般有这几种选择: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各级教育的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学历指数法等。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指花费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所有教育经费投入,一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就等于他从受正规教育开始,到受最终教育层次毕业时,花费在他身上的所有教育经费总和。根据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的定义,教育投资只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多种形式之一,如果只考虑教育的作用,而其他投资要素进行综合估计,这样在测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就变成了测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赵雪梅的《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一文对指标的选取就克服了这个问题。文中指出贝克尔通过论证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由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卫生健康投资、人力资本流动投资构成。通过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熟练程度,进而增加未来收益;卫生保健支出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工作能力。因此如果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力资本流动投资和培训投资的数据缺失,可以将教育经费和卫生总费用作自变量用来用。对于该模型的认识是完全可以将教育经费和卫生总费用这两者相加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变量,再选择合适的生产函数扩展模型。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选取都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家,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毕竟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流动性还是低于国内人才流动性的。但是如果研究对象是某一地区比如某个省份,那么将教育经费作为变量就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的投资了。比如陕西省作为中国继北京、上海之后的教育大省,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教育经费的投资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却远远不及北上广地区。不像自然资源,教育成果即人才有着很强的流动性,陕西省财政支出支持发展教育事业,但是这个结果不是仅由陕西省享用的。所以这时候把教育经费作为人力投资的变量就不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用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投资资本的变量来构建模型。 关于概念的选择问题。人力资本投入量有些论文定义成劳动力数量投入。本文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妥当的。劳动力投入量反映的是参与劳动的人员,这些人员中包括接受过教育的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所具有的劳动力是没有经过教育和培训的。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指的就是会引起外在效应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且他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如 果我们把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不认为是人力资本投入的成分的话,那么在讨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中这个变量也是可以不加以考虑的。 其次,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于经济增长关系是研究的方法比较多。在模型的选择问题上,大多数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其扩展模型作为模型的基础。也有部分学者以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赵雪梅的《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教育费用那个和卫生总费用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经济增长也对教育费用和卫生总费用具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 第三个问题是统计资料的不完善和数据的不精确性。一个好的计量模型不仅需要好的指标而且需要相对准确的数据。由于获取数据途径的缺乏,我们得到的有些数据很难准确反映我们的指标。再者,统计资料的不完善也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原因。 经济增长论文: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 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看。工业化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起步是一个共同现象。我们必须对发展在历史和观念上进行深刻反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是否能通过树立科学发展观来改变社会价值观,就成为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只有转变增长方式。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方式推进中国工业化,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我国经济即将进入到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但在这一轮经济增长启动的同时,我国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一、必须摒弃传统发展理念 过去那种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的观念,那种“重投资、轻效益”“重速度、轻结构”“重数量、轻质效”“重短期、轻长期”“重增长、轻环境”“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财富、轻人的全面发展”的行为。都已难以适应今天发展的需要。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新的资源观、成本观、产业观和政绩观等。重新审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必须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契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劳动者素质,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化,需要教育发挥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能够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做出直接贡献的。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了教育,狠抓了人力资源开发。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历史性跨越,这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保障了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人们一般认为百年树人。教育具有长远的意义,这是不错的;但还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而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使广大劳动者普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还要让他们普遍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之相适应。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尽可能让价格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价格机制的作用。市场价格机制可以及时反映资源的供求状况和稀缺程度,同时又激励人们不断开发替代品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新技术,从而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而在价格机制不完善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程度就得不到真实的反映。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缺乏足够的动力。 近几年,一些名目繁多的土地优惠政策,能源、水资源等“僵硬”的官制价格,环境污染的“低成本”或“零价格”,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经济粗放型增长的重要原因。它们也表明政府对某些资源的配置,仍拥有过多的支配权力。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当进一步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让价格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同时,应建立和强化相应的制度约束。在打破所有制歧视、公平市场准入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土地、资源和环境标准,规范政府行为和新增投资的进入规则,让那些对土地过度使用、对资源过度开采和对环境严重破坏的经济行为支付较高的制度成本。当然,一些基础性资源的价格变动牵动面很广,有的直接关系到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必须慎重对待。但尽可能地让价格机制及时向企业和社会传递资源稀缺程度的真实信号,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是绝对必要的。 四、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迄今未能摆脱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与制造业相比较。服务业提供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无形的劳务。因而。单位增加值产出的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污染相对较少。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较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将其放到与现代制造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现代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装备部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是竞争实力的重要支撑。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服务业为代价,而应与服务业形成良性的互动。近年来。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制造业的发展,在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服务业方面,则无所作为;有的地方对竞争力已经衰退的传统工业,仍极力给予政策扶持,而较少引导它们从工业领域退出,向服务业转移;有的地方在税收、用地等方面,一律向制造业倾斜,对服务业“另眼相看”。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和约束条件,下一步不仅需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进行严格控制,对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进行引导和扶持。而且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激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五、提升工业高新区建设水平,发挥产业集群效益 产业集群是指从事同一产业的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家企业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在同一地区集中投资所形成的企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往往表现为其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产业集群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下,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骨干力量。 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创新发展模式,实施产业本土化战略,大力培育“自主技术”“自有品牌”的两自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升级,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断完善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从单纯的减地价、提供政策优惠。向提供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公共服务转变,以强化发展规划为先导。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快集群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现有产业集群。为此,要创新管理机制,逐步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使之朝着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完善的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要创新 招商引资方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走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全民安商的路子,促成工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配套化、链条化,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竞争力。 经济增长论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考察 内容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各国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繁荣的对外贸易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在对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并研究了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运行态势 我国经济增长概况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增长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长9.4%。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时间里保持这种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为止,只有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3个经济体在20世纪连续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记录。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 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见图1)。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经济发生波动时,对外贸易也随之发生波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往往不景气。由此可见,二者呈现出较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的观点是,要揭示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把贸易量的扩大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加以对比更为合适。因此,本文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上加以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在2000年当中,世界总贸易依存度为25.1%,发达国家为21.8%,发展中国家为35.6%。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为20.5%,发达国家为17.4%,发展中国家为30.1%,中国为21.1%。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为4.6%,发达国家为4.3%,发展中国家为5.5%。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30%以上,2000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当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1%,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约70%,2005年上升到80%(见表1)。 表1说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目前的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为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出口贸易的问题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货膨胀,此时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这时的进口会增大本国的供给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进口产品又分为进口消费资料和进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进口会提高国内的暂时供给,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资料的进口能增加国内的长期供给能力,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则会降低国内的供给能力,加速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出口初级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能力,导致国民收入下降,这就是有名的“贸易贫困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进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总量和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外贸易结构失衡,效益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尤其是纺织业,大大超过世界水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占比重寥寥无几。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是当务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并顺应需求,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增强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占有。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主要依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经济管理经验等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和能力,通过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但一个国家的经济若长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导入型经济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变,将会给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走开放型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来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日趋紧密,全方位的竞争将明显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国只有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交换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国的对外贸易才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会更加明显。 经济增长论文: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摘要:经济和税收的经济学关系的可以理解为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一方面福建省经济发展带动了税收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时隔不到两年,国家发改委又于2011年4月全文公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对于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理顺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番探讨。 1 实证研究 1.1 经济增长和税收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变量构建经济增长与税收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验证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决定作用。 (1)选择变量。本文所选择的变量分别是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变量的原始数据GDP和TAX均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5—2009。 (2)单位根检验。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不能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因此,首先判断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性,对GDP和TAX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一可知GDP和TAX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在对这一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要进一步判断这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c,t,m)中c、t、m分别代表ADF检验中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代表不包含,D2代表进行二次差分;时间序列平稳均是在临界值为5%时的结论。 (3)协整检验。因为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GDP和TAX都是二阶单整序列的结论。因此,笔者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一步,构建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GDP和TAX,可得如下方程: 从R2值可知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拟合得较好。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上可知,残差Et=TAX-0.062GDP,对Et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二所示,可知Et具有平稳性,因此GDP和TAX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GDP和TAX分别作滞后1阶和2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取置信水平a为0.01,如表三所示,可得结论:经济增长是税收的Granger原因,而税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若加上GDP的滞后变量对TAX的预测精度存在显着性改善,换句话说,前一期的经济总量对后一期的税收收入存在显着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变化从而论证了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的结论。 1.2 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地,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来论证。选取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由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由此构建的模型不存在“虚假回归”的线性,运用Eview软件构造的方程 GDP=15.86TAX因为R2值较大,所以该方程能够较好地说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即使没有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我们仍然得出结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是正向相关,税收收入的增加在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征税水平往往很难达到最佳税率水平。通过比较我国和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可知福建省的征税税率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最佳值,而且离这一最佳征税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四所示,2002-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4.81%上升到17.33%,涨幅达到17%。相比之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维持在4.69%-6.36%之间,虽然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呈现较快的增长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5%,但是由于基数低,总体来看,福建省的征税水平仍然偏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与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速度。 2 主要结论 通过分别构建模型对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福建省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一方面,1994年以来,福建省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从总量来看,福建省的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从变动趋势来看,两者的变化情况近似一致,并且税收收入的变化幅度小于经济总量的变动幅度,两者表现出较为紧密的相关性,而 这种相关性是以经济总量为主导的。 第二,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由福建省的税收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关系式GDP=15.86TAX,可以得知,福建省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是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的。然而,2002-2009年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最高也只有6.36%,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17.33%。由此可见,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也就意味着税收收入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增长论文:农业经济增长转变模式 一、辽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辽宁所辖14个市,100个县(市、区),其中县(市)44个。全省总人口43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5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4.71%。全省陆地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耕地面积6128万亩,人均耕地1.4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5448万亩。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65.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76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58元。这些充分说明“十一五”期间,辽宁经济发展已经奠定了新的格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接近6000美元,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开发大开放”的态势全面形成;沈阳经济区“晋升”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并展开先行先试,相关地区的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而且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这说明“转方式”不仅是工业的事、城市的事,也是农业的事、农村的事。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积极创新、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改善农村环境。 二、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辽宁虽然是一个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但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向北推移,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等方面所肩负的任务将越发艰巨。尽管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农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有待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前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农产品生产效益偏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难。在农民享受中央的惠农支农政策同时,各种农资、饲料价格却也一路飚升,加上原油价格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农机使用成本、农村畜力的租用价格也相应提高。农产品生产收益没得到提高反而降低了,粮食直补和取消农业税费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这对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辽西北等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南部、中部地区发展水平形成较大反差,县(市)与县(市)之间生产总值最高相差20倍以上。辽宁全省44个县(市)中还有15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辽西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大连、沈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阜新、朝阳高出近两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3.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够科学,粮食增产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在一、二、三产业中,辽宁农业与工业相比科技含量、装备水平相对滞后,地少人多、增收缓慢、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仍然存在。在农村局部地区还是一亩地种植一个品种几十年,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不高,质量不佳,效益不好。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任务仍然艰巨。多年的实践证明,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通过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把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把小面积实验产量变成大面积推广产量,真正实现粮食大面积区域平衡增产。 4.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农村务农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已成为增强农业后劲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少农村相当数量的青壮劳力从务农转到其他行业,务农劳力科技文化素质低,年龄趋于老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接受新技术慢,加上家庭经营条件的局限,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亟待加强。从龙头企业看,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仍偏弱,带动农户规模不够、作用不强,与目前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7.6万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中还发现,有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较大,但生产原料和基地建在省外,对当地农民的直接带动作用不大。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5.乡镇企业管理水平较低,需要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6位,而农村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13位。全省包括县城在内的近600个小城镇人口不到560万人,仅占全省村镇人口总数的26%,镇均人口不足万人。一些小城镇缺少科学规划,企业产业发育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周边农村发展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特色品牌数量有限,需要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6.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需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质量动态不稳,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产品加工率为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42:1,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规模不大,外向型农业总体水平不高。 三、加快转变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首先是从加强农业开始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应该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增长”追求的是规模的扩张,总量在短期内的不断增大,它更注重总量的增幅以及如何缩短实现这一增幅所耗费的时间;“增长”强调的则是质量的提升以及这种提升的可持续能力,它更加关注总量增大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付出的代价。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如何实现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是目前学术界正在探讨的理论问题,又是辽宁经济增长中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1.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内涵。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内涵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核心依托。特别是以设施农业等优势农业为载体的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性。辽宁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1000万亩,日光温室据全国首位,这为辽宁农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了基础。设施农业能使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推进农业走向现代化和 工厂化。同时,根据辽宁实际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循环生态农业以及动植物良种繁殖、疫病控制、农作物栽培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标准化技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同时加快发展如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信息系统及装备、农业物联网、创意农业等内容。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加快农业文化建设普及等。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农业合作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龙头农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农民得到实惠,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3.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具体工作是: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其他多种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政府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推广和应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创新,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4.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合理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平均生产规模就会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能得到提高。在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消费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也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支撑。所以要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为重点,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和素质低下的从业者;同时切实做好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5.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凭借强大的工业经济后盾,由政府给予大量的投资支持和各种形式的补贴。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的惯性还在影响着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本身增长的比例态势还没有改变。近几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政策,但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还难以实现承担巨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农村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维修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现在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中型以上的项目还是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给农民更多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时间,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增长论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经济增长 [内容提要]:本文从制度的功能分析入手,通过对个案的剖析,及对92个国家的专利授权数与其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的相关性分析,直观地显示出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促进关系的结论。 1 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持续的动力 虽然世界各国发展的进程参差不齐,但经济增长却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仅仅是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源量增加的结果。近半个世纪来,一些新兴产业的兴起,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信息产业带动经济持续高增长低通胀,人们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技术创新导致了产业革命,并使人类的生活环境飞跃发展。早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R.M.Solow)则就在他的论文《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中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贡献的量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估计,这篇文献在历史上首次给出了一个测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规范方法。 然而,法学家和制度经济学家们却有更深刻的忧患和思考,认为创新在一般情况下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偶发性活动,它对经济的刺激和带动也可能只是局部的、间段的,如何使这些随机的点串成线段、线段连成无限延伸的直线,也就是说使人类的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持续的、不间段的活动,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问题便被重视起来。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指出:“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的来源,但它只是一个潜在的、必要的条件,本身不是充分条件。如果技术要得到高效和广泛的利用,就是说,如果它自己的进步要受这种利用的刺激,必须作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以实现正确利用人类知识中先进部分产生的创新。”发展经济学权威刘易斯(W.ArthurLewis)也向我们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某些社会可以看到这些因素正在有力地发挥作用,而在另一些社会却不是这样,或者在某些历史阶段这些因素在有力地发挥作用,而在另一些阶段这种作用却很小。什么环境最有利于这些因素的出现呢?”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制度的功能上。他认为,在制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其结果是限制或促进着经济增长。事实上,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从刘易斯那里开始研究的。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制度经济学派就已经开始用一些经济模型研究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到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黄金时期。刘易斯的研究结论是制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具体表现为“制度对增长的促进取决于制度把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专业化和贸易所提供的范围,以及制度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制度可能是沿着有利于增长的方向变化,但也可能是沿着限制增长的方向变化。”刘易斯认为,人们应当研究哪些制度有利于增长,哪些制度不利于创新或投资,然后,再进入观念的领域,提出什么原因使一个国家创立了有利于增长而不是制约增长的制度? 从严格意义上讲,历史上最早的创新激励制度,是已有四百年历史的专利制度,其标志是1624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规》,它也是近代专利保护制度的起点。从法律上确定专利权这种无形资产的产权,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可以这样说,18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没有专利制度是难以发生的。知识产权法是一系列保护知识资产的制度,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赋予一定的人的某种权利或法律地位,保护权利人的权利,鼓励生产知识资产,促进科技、文化和艺术等事业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一条规定专利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见两法均以促进文化、科学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微观上,法律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提供了一种制度基础,使权利人的智力劳动能得到回报、并取得经济效益的可能性,从而调动了人们从事创新活动以生产更多的知识资产并将它们提供给社会的积极性,使社会也同时受益。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宏观上,也就是从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增长,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将会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率,促进一个国家生产的总量和人均值的增长,从而也促进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2 美国奇迹――― 一个案例 美国是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国家经济增长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从美国建国时起,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体系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作为全民的信条,并写进了美国宪法。高水平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使美国的经济持续进步和繁荣。而作为技术创新权利拥有者可以并做到了“把成果带进了银行。”―一安全并升值。在Kodak和Polaroid快速成像照相诉讼中,近10亿美元的判决不仅是美国授予权利力量的体现,也是执行机构力量的有力证据。正是这些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经济实力支持着全美的工业,同时也影响着全世界的工业。1996年,仅版权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约2784亿美元,占GDP的3 65%.专利和商标的贡献也许更为巨大,几乎每一样东西,从波音飞机到通用汽车,从生物技术到农业产品。从IBM到微软,以及各种药物,如现在最时髦的Viagra(伟哥),都是建立美国专利保护的产品或方法之上。而名牌商标的魅力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就更大了。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良性循环。1997年财政年度,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受理专利申请237,045件,授权专利122,977件;受理商 标申请224,355件,注册商标97,294件。这些授权的数目是衡量它们在美国经济中的价值的重要指标。 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其知识产权授权数总是独占鳌头,因此,它具有全球最庞大的经济就不足为奇了。 3 数据分析 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的合适的量度,用它作为经济的标尺是国际上广泛接受的;一个国家授权专利的数量可以被看作是国家知识产权制度效应的合适的量度,尽管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但选择授权专利数是因为它能大量提供国家之间可比的有形和无形的根据。 一个国家给予知识产权的尊重水平对该国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推而广之,如果一个国家建立了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可能影响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的主流将是技术创新所导致。 经济增长论文:谈我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然后解析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同时对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作了综合评价,最后对中国金融业进一步进行金融深化的“拦路虎”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以致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金融约束;经济增长;金融创新 一、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最早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都认为金融抑制妨碍了储蓄投资的形成,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他们提出的金融深化,其实质就是放弃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过度干预和保护,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正的投资、就业、收入和结构优化效应,从而建立起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金融深化的基本政策是实行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现在被概括为3P自由化,即价格自由化、产品自由化、参与自由化。 但在实践中拉丁美洲南锥体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银行恐慌与倒闭,使人们对赞成金融自由化的一般论点产生怀疑。实际上,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导致东南亚以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萎靡不振,无不与过度金融自由化有关,金融自由化理论及其主张日益受到怀疑与批评。此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对立理论——金融约束论由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但是通过透析该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金融约束实质上是在一国金融经济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而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前期准备,因此这两个理论并不矛盾,它们都是金融深化的途径和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并就评价金融深化的程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1)货币化比率(M2/GDP);(2)金融相关率,是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是社会融资方式变化发展的标志;(4)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是金融深化的另一特点,这是金融资产增长和金融市场扩大的主体;(5)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金融深化理论已发展为一国的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深化所取得的成果 1. 20多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成为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体制变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前进,在金融深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1)银行业建立了多元化的银行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二级银行体制,形成了以4大国有银行,3家政策银行,20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多元化的银行体系。 (2)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自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证券交易中心以来,中国的证券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股票市场最为显着。从1993年~2000年我国上市股票数从217只增长到1099只,增长5倍多,而市价总额从3541.0亿元增长到41000.0亿元,增长11.6倍,上市公司数从183家发展到1025家,增长5.6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0年~2001年 )。 (3)外汇市场的改革。外汇市场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了结售汇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1998年取消了外汇调剂市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200亿(美元),2003年底估计达3500亿,可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取得了重大成果,具备强大的抵御外汇风险和外债风险的能力。 (4)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保险市场以194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保险业打破了中保的完全垄断,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的局面。 (5)利率市场化。1996年开始逐步放开了部分利率,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制,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利率实行了市场招标。这些都表明利率朝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为最终的基准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6)金融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至今中国已出台了各项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法,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等。 以上只是重点说明,我国金融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如:我国金融的电子化、基金市场的迅速扩大等等。这些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形成,有些方面已向国际接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等。 2. 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综合判断。 以上从各个方面粗略地说明我国金融改革的成效,但是我国金融深化的程度如何呢?我想以雷蒙德 · 戈德史密斯提出的有关指标来判断我国金融深化的综合程度。 从金融资产结构分析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与广义货币量M2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二者比值由1979年的0.361上升到1996年的1.121,平均每年上升4.2个百分点(见表1)。金融相关比率则从1979年的4.9%上升至1996年的81.6%,增长了15.6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26%(见表2)。这些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程度的明显加深。事实上,1996年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金融水平的一半以上,并初步迈入发达金融结构水平的行列。 三、对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启示 对于金融体系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的理论联系,近几年西方的经济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他们的测试结果都认为经济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相关性。1996年帕特里克为研究两者的因果关系也设计了一个有用的参考框架,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帕特里克的假设强调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因果关系,随后一些经济学家进行了实证研究,测试证明了帕特里克提出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假设是正确。 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每年平均保持8%的速度增长,金融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那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相互激励 、相互制约的关系呢?在这里我用实证分析来说明,选取了1979~2000年的有关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1年)),以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以货币化比率(M2/GDP)来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将数据作因果关系(Granger)检验,结果如下: 用强制回归或逐步回归检验得出,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的关系均不显着,说明接受H 假设,即经济增长不影响金融深化。 实证的结果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处于帕特里克提出的“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增长并未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尚未建立,我认为这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转轨的特征是相符的。因此,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加速金融深化,使之更有力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帕特里克的“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而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互激励,相互制约关系,即金融深化的核心。 四、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 尽管我国的金融深化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在进一步深化的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改革的“攻坚问题”,主要是:(1)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合理;(2)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主体地位尚未建立;(3)金融市场的缺位问题和金融机构的结构不合理;(4)利率市场化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5)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的严格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6)股票市场的分割状态和存在大量非流通股;(7)外汇兑换自由化问题。这些都是我国进一步金融深化的“拦路虎”,要真正实现金融自由化,必须认真解决上述问题。 从前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纽带尚未建立,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均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对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解决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金融深化的次序安排;二是中国金融深化所采取的方式和机制的合理性,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的。按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一书中提出的最优次序,我将上述问题中的(1)、(2)、(3)、(4)(5)分为A类;(6)分为B类;(7)分为C类。A类问题是我们现阶段要解决的;B类在A类问题解决基础上和借助加入WTO的国际力量下逐步解决;最后解决C类问题。 首先,A类问题基本上是国内金融市场完善和自由化的问题。重点是银行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涉及金融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改革,因此我认为重点要引入金融创新机制,金融创新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将产生一个综合效应。具体来说,一是进行金融制度创新,确保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二是进行金融市场的创新,优化金融资产内部结构;三是进行金融机构创新,提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质量;四是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促进金融资产的多样化。 其次,B类问题,即股票市场的分割状态和存在大量非流通股。资本市场的分割主要指股票市场的A、B股问题;A、B不仅针对不同的投资对象,而且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解决的同股不同价的关键是A股和B股的并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主要借助加入WTO后的外资力量实现A股和B股的并轨。 解决同股不同权的关键是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2002年,政府已经尝试将非流通股抛向资本市场,试验的结果是引起了股市的动荡,不得不暂停试点。这说明非流通股的减持并非一朝一夕事,而要循序渐进。我认为主要采取“转”的方式,如建立“公股减持基金”、 “债转股”、 “债转股基金” 等等来实现非流通股的减持。 最后是C类问题,即外汇市场的自由化。我国的外汇市场的改革走的是渐进式的道路,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这种策略是正确。只有在国内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才能尽量避免因外汇市场的开放对国内的金融业产生重大冲击。我国外汇市场的自由化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条件不成熟,是决不能贸然实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总之,中国金融深化的进程应当始终与其经济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不同的金融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经济增长论文:对于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摘要:经济和税收的经济学关系的可以理解为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一方面福建省经济发展带动了税收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时隔不到两年,国家发改委又于2011年4月全文公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对于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理顺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番探讨。 1 实证研究 1.1 经济增长和税收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变量构建经济增长与税收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验证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决定作用。 (1)选择变量。本文所选择的变量分别是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变量的原始数据GDP和TAX均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5—2009。 (2)单位根检验。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不能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因此,首先判断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性,对GDP和TAX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一可知GDP和TAX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在对这一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要进一步判断这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c,t,m)中c、t、m分别代表ADF检验中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代表不包含,D2代表进行二次差分;时间序列平稳均是在临界值为5%时的结论。 (3)协整检验。因为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GDP和TAX都是二阶单整序列的结论。因此,笔者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一步,构建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GDP和TAX,可得如下方程: 从R2值可知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拟合得较好。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上可知,残差Et=TAX-0.062GDP,对Et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二所示,可知Et具有平稳性,因此GDP和TAX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GDP和TAX分别作滞后1阶和2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取置信水平a为0.01,如表三所示,可得结论:经济增长是税收的Granger原因,而税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若加上GDP的滞后变量对TAX的预测精度存在显着性改善,换句话说,前一期的经济总量对后一期的税收收入存在显着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变化从而论证了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的结论。 1.2 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地,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来论证。选取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由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由此构建的模型不存在“虚假回归”的线性,运用Eview软件构造的方程如下: GDP=15.86TAX因为R2值较大,所以该方程能够较好地说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即使没有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我们仍然得出结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是正向相关,税收收入的增加在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征税水平往往很难达到最佳税率水平。通过比较我国和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可知福建省的征税税率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最佳值,而且离这一最佳征税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四所示,2002-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4.81%上升到17.33%,涨幅达到17%。相比之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维持在4.69%-6.36%之间,虽然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呈现较快的增长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5%,但是由于基数低,总体来看,福建省的征税水平仍然偏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与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速度。 2 主要结论 通过分别构建模型对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福建省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一方面,1994年以来,福建省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从总量来看,福建省的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从变动趋势来看,两者的变化情况近似一致,并且税收收入的变化幅度小于经济总量的变动幅度,两者表现出较为紧密的相关性,而 这种相关性是以经济总量为主导的。 第二,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由福建省的税收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关系式GDP=15.86TAX,可以得知,福建省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是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的。然而,2002-2009年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最高也只有6.36%,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17.33%。由此可见,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也就意味着税收收入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增长论文:论市场制度类型与经济增长绩效的关系 摘 要 市场制度可分为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和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等类型,市场制度类型与经济增长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制度类型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内生化,从而对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现象作出了较合理的解释。但在新增长理论中,制度因素仍是外生给宣扬,这又使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市场制度是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本文将市场制度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和比较各种市场制度与经济增长绩效之间的关系。 1 市场制度的类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度问题重新激起经济学家的兴趣,制度分析开始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界对制度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及其相互关系的层面上,而少有对制度作分类或型式化的研究。在我们看来,这既不利于制度问题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将制度因素与其他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揭示其相互关系。 在经济体系中,市场制度无疑是重要的制度形式之一。市场制度可以说是个排列其消费偏好和自由追求这些偏好的能力达到最大化的一种制度安排。但市场制度并非铁板一块。应当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市场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为了研究市场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将这种制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这种制度以存在着健全的市场主体、完备的市场体系、统一完善的市场规则和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为特征。当达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大多均属于这种情况;②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中,政府以市场经济导向为目标,积极地培育市场,构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台湾、新加坡,以及当代中国,大体上属于这种情况;③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在这种制度类型中,经济政策主要是由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均势来决定;政府不实行积极培育市场的政策,但也限制或阻碍市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拉丁美洲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④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在这种市场制度下,相当数量的经济活动是由传统、习俗和命令来调节,市场体系残缺不全,人们商品意识不强,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低下。撒哈拉的南非洲国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下面考察一下各种市场制度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首先看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国家。西方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开展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经济史学家一般认为,西方国家工业化开展的年份,英国为1780~1785年,法国为1831~1840年,美国为1834~1859年。我们大致以此为起点,来看看这几个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长时期的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人均值和年均增产率(见表1)。 其次看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国家。亚洲“四小龙”中除香港外,韩国、台湾、新加坡都是较典型的政府主导市场制度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推行的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在20世纪60~80年代促成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起飞,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见表2)。 再次看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的国家。“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一度较快。1950~198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均增长率为5.6%。80年代以后,拉美陷入严重经济危机。1981~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1%,人均收入增长率为-0.9%。90年代以后,情况开始好转,但仍不尽人意。最后看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的国家。1960~1970年,整个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8%,70年代则为5.2%。进入80年代后,非洲经济急剧恶化。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统计,1980~198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0.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9%。在1986~1990年间,非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7%(1987年增长0.3%除外)。非洲成为80年代世界上唯一人均收入持续下降的大陆。。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发达完备型市场制度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差异不大,在长期内呈现出稳定增长之势;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20~30年)则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情况;自然演进型市场制度和低度发展型市场制度的国家经济增长起落较大,未出现持续的较快增长,且都经历过严重的经济衰退期(10年左右时间),但前者较后者绩效略好。 2 不同增长绩效的制度分析 发达完备的市场制度有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经济学家对此已作了较为充分的说明。一般认为,在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技术创新的进程又依赖于一套复杂的制度安排。其中不仅包括产生创新的制度,而且包含确定所有权和新式地追求个人的偏好而鼓励了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长期增长。与此相反,在低度发展的市场制度下,由于制度设施不完善,使得多种经济信号缺乏有效的反应中枢,市场主体难以获得较全面和正确的经济信号,从而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地发挥其配置机能。发达完备的市场制度国家与低度发展的市场制度国家在经济增长上绩效殊异,从制度上似不难作出说明。 就政府主导型市场制度国家来说,政府在推动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其政府以市场经济导向为目标积极地培育市场,构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为了改变市场机制配置功能不足的状况,它们把培育市场作为政府干预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多种措施力促市场的发育和发展。首先是给公众较大的经济自由,保护私人财产权利,鼓励民间的投资热情,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要求国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把一部分国营企业转为民营。其次是积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鼓励投入要素的流动,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市场体系网络。第三是适时实现由进口替代为主向出口导向为主的战略转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加工出口区和自由贸易区,对出口实行退税和免税,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部资源。第四是努力推动价格制度的合理化,逐步放松外汇、贸易、物价、物资供应等方面的管制。积极地培育市场是东亚地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仅避免了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中容易出两年价格过度扭曲现象,而且为经济发展聚集了强大的后劲,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过,应当看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虽有其必要,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的矛盾的问题。在实现了经济起步以后,这些矛盾和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反观自然演进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并没有选择积极推进市场发育的政策,其政策措施主要是由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均势来决定的。就拉美国家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各国农业部门力量衰弱,农业利益集团的影响缩小;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集协和迅速崛起,资产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力量开始壮大。民众主义文人政府认为城市的政治动乱最具危险性,因而总是把处理城市工人和资本家的冲突放在首位。民众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及“资本和劳动之前的妥协”,其目标是使社会各阶层都能程度不同地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折衷主义和调和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强调政府对市场的替代而忽视对市场的培育及内向发展的政策,非但没有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反而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患。 3 制度因素内生化问题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化”为特征的理论模型,从而促成了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然而,新增长理论仍然有其缺陷和不足。在新增长理论中,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仍然被看作外生给定的,因此无法利用这一框架说明经济制度的变化或个人偏好的变化、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相当大的。首先是对“获得正确价格”的影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中都存在着严重的价格扭曲。能否获得正确的价格,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获得正确的价格,并不是一个调控问题,而是一个选择正确制度的问题,也就是一个选择如何安排社会的问题。由于基本的价格扭曲是由构成政治经济基本结构的宪法秩序所引起的,因而,制度变革对于获得正确的价格特别重要。其次是对结构变动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上,进一步的发展将需要在经济结构上出现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伴随着规模的扩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部门转移上的变化和贸易在经济中作用的变化。为了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制度在配置资源、提供动力和信息等方面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发展中国家一定时期内特定的政策和战略,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但将制度因素真正地内生化,以较为抽象的理论模型(特别是数学模型)对此加以说明,却远非易事。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制度因素的分析还欠具体和深入,另一方面是由于将其纳入较抽象的理论模型,对数学工具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将制度因素内生化,方向是明确的,但要真正取得成效,还须作艰苦的努力。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探析 【内容提要】政治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利益分析方法入手,就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政治合法性基础在于民众利益(既包含现实利益又包含预期利益,既包含经济利益又包含非经济利益)的满足和实现,而利益需求是不断前进和上升的,因而政治合法性基础也应随着社会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单纯的经济增长只能满足人们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利益需求,而且经济增长是有周期的,把经济增长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是不稳固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同时,政治合法性对经济增长也提出了要求:即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协调性。 【关键字】 经济增长 政治合法性 利益关系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判断一种政治制度的好坏,就在于这种政治制度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原理。政治合法性作为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它的根本基础是否应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即经济增长呢?事实上,合法性基础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有三个例证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个例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的综合国力相当于美国的3/4到4/5,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就其当时的经济状况而言,不致于导致其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如今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不到美国的1/3,GDP甚至不足美国的1/20(四千亿美元),而其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却并没有被根本改变的迹象。第二个例证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60-1962),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全国陷入了严重的饥荒,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权却没有发生波动和危机。第三个例证是,20世纪80年代,韩国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却逐渐丧失,并最终为民主政体所代替。为什么有的在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倒退的情况下合法性基础却十分巩固,而有些政府却在经济相当成功时崩溃?经济增长在政治合法性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本文试图围绕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作一探索。 一 “合法性”(Legitimacy)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与法制化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合乎法律”的意思。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评价标准就是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与忠诚的程度(对政治领导人及其决策的信任程度),也即政治权威的大小。社会公众对政权的认同和忠诚并非统治者单向作用的结果,更非依靠强力威胁就能达成,而是取决于政治体制的价值与其成员的价值是否一致而定。因此,合法性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活动,包括国家政权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运用意识形态的、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为自身所作的种种论证,另一方面其更为实质的内容是国家政权在大众当中赢得了广泛信任和忠诚,从而使人自觉地把对政府的服从当作自己的义务。 各种社会行为的背后是利益,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统治者传递、灌输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塑造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论证其合法性,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被统治者学习、认同某种政治制度,同样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这是政治合法性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政治合法性问题的逻辑基础和最基本的出发点。考察我国合法性基础的演变,就不难看出,合法性基础大体上是围绕着人们的利益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改革以前,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来自西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源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 1978 年以来,合法性基础发生了重大转变,整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前期,我们致力于建设自己的政绩合法性基础。进入 90 年代后期,“政绩合法性困境”逐渐显露,于是我们又开始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即加大反腐败、反贫困和建立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通过维护或提高社会公正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新形势下,我们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把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至此,中国进入了新一轮合法性基础调整与重建的时期。当然,在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也存在着把合法性基础完全脱离人们的利益的时期,例如,公社化运动,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教训。历史实践证明,凡是我们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切实维护、实现人们利益的时期,合法性基础就巩固,凡是我们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背离人们利益的阶段,合法性基础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合法性危机的困境就会呈现出来,国家政权就会陷入困境。 利益关系根源于社会关系,决定了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从而也决定了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的复杂性。围绕着利益关系的实现,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利益代表者形象的判断。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各级政权机构的形象就是群众借以判断党的性质的直接渠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甘愿付出生命,是因为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种希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党的形象。用邓小平的话说:“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过去是很好的。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2](P.228)。”五六十年代很困难的时候,合法性基础为什么依然巩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形象使人民感觉到他们确实是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第二,对现实利益分配的公平感。合法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对利益分配的认同。诚如贝尔所言:“归根到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它必须证明它的分配原则是合理的(社会学的术语是‘给予合法地位’);它必须证明自由和强制的兼而并用对于推行和实施它的分配原则来说是必要的,是天经地义的[3](P.309)。”要让人民有一种公正公平感,必须做到:从客观方面说,要给人民以实际利益,尤其是给比较贫穷的、下层的人民以实际利益,努力避免过分悬殊;从主观方面说,则是让人们实际感受到国家的分配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对未来利益的预期。理论是信心的根据,人们对未来利益的预期往往是通过理论的灌输来认识的,即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来判断自己未来的利益。要是理论不透彻就谈不上信心。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P.9)。”理想信念动摇,关键是理论说不清,相当模糊,没有信念的精神支柱。如果群众不太认同我们的理论,就会出现所谓的“信任危机”进而削弱政治合法性基础,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理论不彻底,不能说服人,群众不接受。理论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就不能掌握群众,也就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就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而出现的人口增长、社会稳定进而使合法性基础得以巩固加强。政治合法性基础能不能巩固关键在于利益的创造、利益的分配、利益的实现能否合乎人们的期望。而事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人们的利益内容越来越多样化,逐渐由侧重经济利益向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并重转变,由侧重物质利益向物质、精神利益并重转变,由侧重眼前利益向长远利益转变。那么经济增长在利益创造、分配和实现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决定了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 首先,经济增长代表了经济总量的增加,但并不一定实现人们的利益分配的公平感。相对贫困是工业文明时代贫穷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不公和由此引起人民不满的主要诱因。马克思曾用一形象的例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贫困:“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末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4](P.367)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基本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的窘境又呈现出来。199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仅税款一项,他们支付人均额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如果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基尼系数从 80 年代初期的 0.288 扩大到 90 年代中期的 0.388 , 15 年间增加了 10 个百分点 [5] 。蛋糕越做越大,但是农村的相对份额却越来越小。还有一个偏差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有些垄断性行业收入提高过快,有些基础性的行业待遇偏低。而比较公平的利益分配模式应是行业之间差距不大,行业内部差别大,现在则刚好相反,这是很典型的分配不公。这会削弱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第二,经济增长能够实现人们的经济利益,但不一定能实现人们的政治利益。现实的利益关系表现极为复杂,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是由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功能、不同类别的利益有机集合而成的。利益关系的实现往往包括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在非经济利益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利益。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下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以实现人们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有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作保障,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活动,这就产生了政治需要和政治利益,政治利益体现了一定的政治关系。总体上说,经济利益是政治利益的基础,政治利益对经济利益有反作用,但是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它们两者并不完全一致。当经济利益获得满足时,政治利益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实现,政治合法性危机可能就在这期间出现。以韩国为例,从朴正熙到全斗焕、卢泰愚,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力推动经济增长之上的。但这种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期望值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主要关心的已不再是物质的增长,而是生活质量,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质量”[6]。人们评价政府的标准也不再主要集中于经济成就上,而是能否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经济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均衡、社会正义、公民权利与自由、秩序和稳定、国家安全等都可能成为人们的期望值。韩国威权政体未能重视政治利益——权利的规范生产和有序分配问题,也就是说未能相应变更合法性基础,因此在经济相当成功时政权崩溃。显然单纯的经济增长在这个时候就不能增强其合法性基础。 第三,经济增长可以让人们享用既得的经济利益,但并不一定代表人们对未来利益预期的满足。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功,虽使得我们党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收益,但这种合法性属于“政绩合法性”。党和政府靠政绩来维持自己的合法性,也容易导致官员以政绩作为维护自己现有地位和升迁的资本。其后果可能是,一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就会出现“唯经济指标”现象。为了指标,不顾一切,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无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损害了现有政治合法性基础。二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代表者——共产党的信任。它主要涉及到两个变量:权力腐败和信任危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制过渡而产生的制度短缺导致了权力约束的弱化,进而使腐败不断滋生和蔓延。干部的腐败行为会极大损害执政党在民众中甚至在普通党员中的形象和地位。虽然执政党正在对党内腐败现象进行持续、有力的惩治,但这一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难以在短期内奏效。一个政党合法性危机的起点往往是党员对本党的纲领和章程所确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和转移,这是对执政党合法性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单纯地依靠经济增长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三 本文论述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目的绝不是否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经济增长作为一种政绩,是一种“特定支持”。一个政治体系如果无视特定支持,一再地或长期地缺乏有效性,必将危及合法制度的稳定,工人阶级政党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那么它的先进性也就丧失了,合法性基础就会荡然无存。“经济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些都是十分正确的论断,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动摇的。 但是,仅仅依靠经济发展,能不能成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是不行的。除了因为以上所说的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外,还在于经济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一方面,经济增长总是有周期的,持续增长只能是相对的,经济不可能永远高速发展,经济运行周期自身的变化会使政治绩效时有起伏。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能不能很好地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中国自己,还取决于周边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基数越来越大,基数越来越大,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难。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化改革的继续发展,将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的自主权力。这两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将逐渐削弱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实现经济增长为合法性基础的政府,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将越来越小,所以,如果把执政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经济绩效上是危险的。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对经济绩效与合法性的关系有很好的阐述:有时候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会带来合法性,有时候合法性会促进有效性,但是,有时候有效性并不见得能增加合法性。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出现“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更宽厚的合法性的基础,那么就难以迎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所生成的后果。 经济增长虽然不能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但政治合法性给予经济增长许多有益的启示,即经济增长必须努力适应政治合法性的要求,与政治合法性的方向相一致,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实现公正性。增强政治合法性基础要求经济增长的成果在分配上必须公平公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切实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 其次,要实现可持续性。增强政治合法性基础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最后,要注重协调性。增强政治合法性基础要求经济增长同时,也要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相一致,实现人们各方面的利益需要,最大限度地拓宽我们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经济增长论文:浅论基于要素投入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 摘要:林业作为我国五大产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而在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过程中,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对于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统计数量和计量模型的模式,研究要素投入譬如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对于林业经济增长的效果,从而探索出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一些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林业经济;要素投入;效应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林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奔小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经济的增长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产业结构从1994年的58.4∶34.4∶7.1,增长到2009年代的45.3∶48.9∶9.1,如此明显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我国一些林业专家经过研究后表明,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上贡献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在一些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程度。 一、理论基础和模型设置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全世界各国争相追求的目的,从经济学开始被研究以来,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没有间歇。从上个世纪以来,以哈多和索洛模型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理论风靡一时,哈多模型主要强调投资的关键性,这种理论认为投资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率;而索洛模型主要采用的是将资本和劳动,融入外部的技术因素。这样经济的增长就可以归结成为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创新的增长效率之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提出了所谓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广泛利用于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本质模型表现为Y=ax1b1x2b2.在模型中a,b1,b2都是固定的参数,而且参数估计和其他代数方程相比,计算更为方便,由于数据的特性,计算分析结论更为准确。一般来说,若总和小于1的话,说明规模报酬递减,生产规模扩大的边际报酬也相应递减,如若总和大于1,结果则相反。但是因为林业作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产业支柱之一,林业的经济增长的效应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注入有很大的关系[1]。 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学的分析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以前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数据的特点,选择一些数据指标作为研究的变量条件。选择林业系统的岁末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因素投入指标;选择林业总产值成为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产能指标;选择林业系统的资产总额和工资总值作为资本因素的参考,选择森林造林面积作为土地因素的投入参考指标,所有的数据选取的年限从1979-2006年之间。 由于数据的收集工作异常艰难,所以岁末林业从业人员总数主要包括林业系统中的国有和行政单位工作人员,此参考指标是优先指标,在这,做一个假设,假如林业系统的全部从业人员总数和所选择的参考指标有同比例关系,用资产投资和工资总数上资本投入参考指标也不详尽,在此基础上,假设替代指标与整体的林业资本投入却呈正比关系。由于数据的期限比较长,因此文章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参考指标和林业总产值进行价格不变的处理[2]。 2.林业总产值增长近况。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总产值在研究期限内出现一种迅猛增长的节奏。从增长率来看,林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跟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一种并肩起步性,但是其上下振动的程度要强于GDP,而在剔除价格因素中,2005年的林业总产值下滑至低于往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一点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变化相同,从而说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要看全国的经济发展背景。 3.林业要素投入情况 3.1人工造林面积的变化。总体来说,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并没有出现非常突出的增减形势,年均造林面积约为370.88万平方千米,但是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也经过了几次比较明显的改变。第一次在1981-1983年,造林面积差不多出现有超过25%的变化,从历史上我们了解,这是因为受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所进行的林业政策的积极推动影响,导致人工造林面积出现一个比较迅猛的增长。另外一次是在2000-2003年之间,为响应我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人工造林面积出现进一步的扩大。 3.2劳动力的数量起伏。在1985年到90世纪后期,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是自此以后,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出现了一个下滑递减的阶段,从2003年之后才开始回升,并逐渐稳定。这一变化与我国林业系统创新设备技术和公司进行改革,兼并重组等等有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的林业技术水平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林业资本投入主要出现两个迅猛增长的阶段,一个是在1999-2003年的迅猛增长阶段,另外一个是从2005年以后开始呈现的爆发式的增长,从数据来看,二者有点类似。但是从结构上来分析,主要是国家政策对于林业经济不同阶段的支持所导致的结果。综上所述,要素投入表现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与要素投入及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林业经济领域的科学技术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加大对专业林业学校等科研组织的扶持力度,让林业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增加对林业紧急增长的贡献率。 2.做好扩大人工造林面积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林业系统,将造林的生态利益转化为经济利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水平,更加让林业的产出值得以提升。 3.增加对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坚持生态环保的林业政策基础上,积极引领社会金融资本进入林业经济发展圈里边,提高林业投资的全面水平[3]。 4.提高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保障林业基层工作人员的基本利益,吸纳更多优良人才的加入林业经济建设中来。 四、结语 因此,通过上文的数据研究分析,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坚持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加大资本,劳动力等等因素的投入,可以使经济增长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进步。 经济增长论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 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健康发展 论文摘要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像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致力于行业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出口。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每增加单位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以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紧急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也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种种生产要素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它重在追求规模、数量、产值、速度、投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效率。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要素质量改进和优化配置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它的特征是,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经济效益高、产品的竞争力强、环境污染程度小和通货膨胀率低的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由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一味追求上新项目、铺大摊子,增加投入的做法,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上来。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十一五规划》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确定“十一五”的经济增长目标时,特地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二、全面推进,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经验表明,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拥有较多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服务,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反映了当前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在我国,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二)注重盘活用好存量资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 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结合,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经济的新路子。鼓励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中西部企业重组改造投资参股,促进种种资源在竞争中合理流动。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从体制、技术、管理、信息、结构、人员素质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包括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资源节约战略、技术升级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等。 (三)以信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充分发挥信息对物质、能源的节约和增值作用,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渗入工业生产过程,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这就反过来能进一步起到通过创新来开拓新型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作用,借以满足工业化进程中对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而来的将是在全社会强化对信息、信息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认识,树立靠信息化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理念,并从这里出发掀起一场全盘性或全局性信息化高潮。可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缩短用高新技术武装我国产业群和整个工业化的进程,结果也必然会为信息技术本身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 在信息化氛围下跨越式地加速我国工业化优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总体质量和高质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更新换代升级过程,是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四)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 从建立在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的,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模式,向以动态比较优势的挖掘培育为基础,以质的改善及出口产业结构的提升为本质的现代出口增长模式转变。今后出口贸易要更多地兼顾增长效益,更多地兼顾贸易条件及国民福利。 首先,在追求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战略导向上更加重视出口的质量、结构和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有创汇型和数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其次,应通过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品牌认证等措施,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企业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致力于行业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出口。 (五)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改变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状态。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从经济活动助教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2 深化财税改革 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因为这样GDP增速快,财税收入高。今后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体制,财政资金不再投资于一般竞争性产业,而要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3 深化价格改革 重点是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前提下逐步提高价格,促进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4 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 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此外,深化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和利用外资的质量等,都将促使我国经济运行逐步转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轨道,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增长、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选择的发展模式。
大学德育论文:网络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浅议 内容摘要:本文从网络给大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出发,就人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如网络对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对德育教育的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这对大学德育教育更好的应对网络的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 大学德育教育 机遇 挑战 对策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青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网络浪潮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quot;网络文化"带来的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 2.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quot;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quot;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3)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 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4)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 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quot;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quot;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 ,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2)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其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3)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还要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文风表现出来,并且利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也可以在校园网络的信息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学习马列课程的学生在网上提供各种参考资料,让学生参与教育。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大学德育论文:关于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词:人际环境 校园文化 文化特征 文化现象 论文摘要:大学德育人际环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与人际心理氛围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德育人际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 象,表现出人际环境的文化特征,这就是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本质特征、文化形式特征、文化结构特征和文化功能特征。 大学德育人际环境是指围绕在大学生周 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发生作用的一切人际关系因素的总和,它是大学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德育人际环境在表现形式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 际交往与人际心理氛围以及共 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德育人际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人际环境的文化特征。 一、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本质特征 人既是文化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处于共同体之外的无论什么人都不是一个人。费希特曾说过:“只有在人群中人才成为一个人。如果人要存在 ,必须是几个人。”回把人放到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即需要研究他所处 的社会以及该社会的文化。人只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同他人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只有人创造的特定形态的文化才能决定人们社会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因此只有“文化”才能准确地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揽括在内。鉴于人与文化的互动构成人的社会关系这一点 ,有学者甚至认为 “我们可以说,人 、社会、文化一开始就是三位一体地出现的。人虽然有先天道德本性,但也表现为社会文化的本质”。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德育就是要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个体如何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圈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人际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人际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进行的。一方面,离不开个体的自主的 、积极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个体及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体社会角色的教育或者学习,实际上就是掌握并遵循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生活环境的秩序与和谐。从社会(主要指政府)对德育目的设定来看,德育就是要培养适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的公民,其前提是事先已经设定了公民的素质与道德品质的标准。德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这些素质与道德品质。两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指向。 这个指向就是实现国家的秩序与和谐 和实现社会生活环境的秩序与和谐 。不管从个体社会化还是国家设定德育目的来看,两者都不能脱离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道德与思想政治规范。道德规范与思想政治规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而这恰恰是德育人际环境的本质所在。 二、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形式特征 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形式特征可以归结为共 同的价值观念、和谐的心理氛围与道德行为规范。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指在大学校园中,由无数大学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理念与价值特征。这些价值观念的外延比较广泛,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知识观等,学生的学习观、生活观、消费观、荣辱观、纪律观等,还有师生关系的理念。虽然在大学校园中,具体到个别的教师和学生的身上 ,这些是有一定差异 的,但是形成这些共同的价值理念,对于大学的德育活动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在大学德育活动中,大学生也容易接受大学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与道德品质。 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在德育活动 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非学校内的个体与群体 的交往实践中的心理状态与态度等。心理氛围往往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在师生关系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状态,这本就是一种心理氛围的表现。而在我国古代,孟子就强调 ,“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出现相反的情况,由于目的差异、经验差异与知识水平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形成融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疏远,因此教师的教学、个人的人格魅力与学术水平等对学生影响很小。另外心理氛围与情绪一样,还具有弥漫性。某一个大学生生活在不 良心理环境中,就 自然会产生心理保护机制,甚至形成个人的心理封闭与对外的敌对心理。这样 的心理氛 围还能影响到周 围的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甚至是教师心理状态 ,导致在整个教育情景中,产生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在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中,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证德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本来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约束作用的文化遗产。道德规范首先是一种约束机制,它的作用是对大学生形成制约,指导大学生形成 良好 的行为习惯,同时道德规范还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的追求 。由于有比较多的关于道德规范的性质与作用的研究,这里我们不再作过多的讨论。 三、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结构特征 德育人际环境系统的文化结构主要表现为德育模式 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 向。简单说 ,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结构是由教师、学生与非校园内的社会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系统 。德育环境系统中的文化环境是有特定意义的,它指大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财富的总和。德育环境中的文化环境是一种纯粹客体性文化,其存在方式与内容是由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 中形成的。而德育人际环境却是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结构最大特征在于自主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往往会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人际交往的对象与人际交往的方式,这就是说德育人际环境是不断在变动的过程之中。我们说德育人际环境具有文化属性 ,并不是把它归类到德育环境中的文化环境这一类别中。 大学德育的人际环境的文化结构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内部的要素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不断地完善德育活动场域内涵 ,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二是德育主体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化 ,处于中心地位的大学生个体完成学业后离开大学校园 ,则对于该个体来说,大学德育活动结束 ,而且人际环境系统在吸收外界信息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也会适当地引导整个系统内涵发生变化。另外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个体所朝夕相伴的大学生个体、正式群体乃至非正式群体都会通过不断地改变自身进而完善组织的功能,而且交往对象的变化也会导致人际环境系统各要素的关系状态发生变化。 四、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功能特征 德育人际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大学德育来说 ,就是校园文化。西方研究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处理周围事情的方式 ”,它包括群体的标准、价值、信仰、礼仪和传统,它是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是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潜在的规范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校园环境和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它是在学校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就学校来说,各个学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已的特点和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被历史地承袭下去,形成一种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逐步形成以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为主的环境氛围和集体舆论,从而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已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这种环境熏陶;使一些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要求的人和事,受到群体的批评甚至谴责,而改变原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培育出各类优秀人才来。 其次是非强制性 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非强制性的。校园文化对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具有潜在的规范性,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它通过特定文化心理氛围的熏陶和有 目的地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地选择代替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盲目斥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虽然对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具有潜在的规范性,但除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一般来说,它并不具有强制性,而只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再次是个性发展的塑造作用。在 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校园环境中形成的群体需要、目标对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总是 由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引起的,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制约其人格及“三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上深刻的烙印,具有持久性的影响。 大学德育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德育 摘要:INTERNET是20世纪的一个发明,而它在21世纪爆炸性的发展则是一个奇迹。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思想。互联网上的黑客,垃圾信息,色情网站,暴力新闻,“西化”思想,许许多多的引诱将矛头指向当代的大学生,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所以网络德育走进了大学生活,它指引着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字:网络德育,网络心态,虚拟世界,互联网,思想,信息,冲击 一.网络的发展及其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天的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3.1)的调查统计:18岁以下的占17.6%,18岁至24岁年龄比例最大,而其主体则是大学生。曾经有研究者在湖南省的几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几乎100%的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其中每天上网的占2%,偶尔上网的占70。30%,,经常上网的占27.3%,每上过网的仅占0.4%。 以上一系列数据和调查表明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正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究竟网络有何魅力?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虚拟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在这里会聚交织。而且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量极大,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已经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影视、卫生、音乐、股票、以及校园生活等,应有尽有。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使用的便捷性把时间和空间缩小到“零”,“天涯若比邻”已经成为事实,让大学生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与时代潮流的最新动态紧密联系。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尽情的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信息,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任何条条干干的约束,不怕后果,不会担心受到惩戒。在网络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进行的,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任何人都难以按其意志对网络实施监控。但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拥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强烈的撞击在一起,以及部分不良的内容充斥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具有全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思想上的冲击。 二. 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其原因如下: 1).网络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网络的爆炸性发展,为大学生开拓了知识面,远在世界另一端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学习不在局限于单一的书本,可以自主的选择进行多样化的网络学习;但事物有利必有弊,网络是一把“双面刃”,它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也伴随着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错误的信息和不良的思想对大学生得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东西方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自我化和价值目标的模糊。据报道,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37名学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看碟片。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五花八门的“垃圾车”里面装满了大量的不客观、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腐朽的东西。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的,美英西方借助语言优势,依靠其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疯狂入侵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动宣传,也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一些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场面和离奇的情节,对青年大学生 有很大的诱惑力,由于他们的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西化”影响,由欣赏到认同,有无意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敌对势力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竭力利用互联网争夺青少年,致使部分大学生沉迷以网络,荒废了学业,成为网络垃圾的牺牲品。 2).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像现实世界中有法律和法纪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在其中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很难做到严格审查和责任追究,网络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络上的人 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上网可以以网名代替真实的姓名,也可以在道德行为上漠视权威、忽视规则,这就使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有的大学生不愿意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就造成了自由意识泛滥和破坏欲望的扩张。而且国际互联网上的电脑黑客 色情内容 网罗犯罪急剧上升,不断侵袭和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加上一些大学生自控力弱,往往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沉迷于互联网中,导致道德意识弱化,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走上不归路。1998年我国第一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罪名逮捕了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几年前令计算机行业闻之色变的“CIH”病毒就是一名台湾学生的玩笑之举。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让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罗道德教育是迫在眉急,亦是形势所逼。 三.网络德育的开展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已让网罗德育的开展成为必要,而由于网络信息容量大,开放性强等特点,则对网罗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今许多著名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如何才能将网络的开放性,流通性等特性利用起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德育的教育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 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德育的战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对期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了解。因此网络中心应该对校园网的各个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同时对各类不良的信息进行技术过虑和监督,可以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的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吸引大学生;努力使“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开放性,传播性等优点;在网上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网上主题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由于过于单调的思想政治宣传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所以要适当的结合一些实事问题,开展旗帜鲜明的谈论,引导大学生参加,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一定的教育。 2)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及正确的“三观” 网络道德的遵守使非强制性的,人们可以选择“遵守”或“不遵守”,而近来的网络犯罪日益增多,网罗垃圾无处不在,“西化”思想入侵校园,让许多大学生成为这些的牺牲品。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才能抵御这些“网络鸦片”的诱惑。而且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形稳定的时期,所以可以结合网络上的知识以及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以及网络心态教育。例如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或者邀请事业有成的师友和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以实际感召当代的大学生,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网络的优缺点,建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 3)开展多样的网络德育宣传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高度自由的空间,在网上,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畅所欲言,所以在网罗上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思想状况。所以思想工作者可以而且应该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而要开展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比如上面提到的专家讨论,师生讨论,学生交流,名人讲座,成功人士介绍,还可以建立校园bbs对实事和校园文化,校园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等等。 网络是一种全新的媒体介质,它具有“交互性”。德育工作者若能充分利用网络特点,给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讨论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有益的活动,在大学生思想德育方面可取得较好得实效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通过网络直接面对学生较实际少了许多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对症下药。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以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以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大学德育论文:浅析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 德育 渗透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的德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教学内容偏向政治思想理论,脱离学生实际。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的基础课程,面向学生广。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分析了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受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而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状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目前的高校德育主要通过思政课、党团建设、课外活动及网络媒介来进行,内容比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单一且多年不变,脱离学生的生活,导致思想上的理论无法在实际行为实践,不能带给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往往感觉道理上应该如何做,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迫于种种原因做不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将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的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2004年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课堂不仅仅指的是思政课,而是指大学中所开授的所有的课程。可见课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场所,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的主渠道。而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的基础课程,面向学生广泛。如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势必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的含义 德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法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社会道德公约教育等。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思维方式的教育;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指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 三、在大学与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明“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更要突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以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需要。 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媒介进行德育教育,一方面正是“教书育人”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使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德育教学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政治理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在语言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训练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 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课文中的内容,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又能受到德育的教育呢?下面我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这套教材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目标。 (1)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如第一册中第二单元提到了“代沟”问题,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对代沟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代沟问题展开讨论,开展情感教育,突出虽然孩子与父母在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上会有些不同,但是代沟是可以弥补的,对养育我们的父母始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第六单元的Section A: The Trashman 教学中,我在导入中向学生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What’s your ideal job?”,学生毫无疑问都选择了高收入或者声誉好的工作,然后我引导学生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工作的偏见展开讨论,让学生们明白工作不分贵贱,再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虽已圆满落幕,但在学生心中仍留存着一定的记忆。第二册Unit 2的文章以奥运为背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结合学校运动会即将到来的契机,向同学们介绍“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格言和“重在参与”奥运精神,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并可结合刘翔、李娜、姚明等著名运动员的图片解读中华民族努力拼搏、奋斗不息的奥运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忱。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大学校园又被称为“象牙塔”,而在现在的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论文抄袭,“”替考,虚假简历等,这使得圣神而又美丽的“象牙塔”蒙上了灰尘。第一册的“Unit 10:Being Honest and Open”就提到了“正直三角原则”---检验一个人正直品格的原则,通过文章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对如何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进行讨论,由此帮助学生对诚实有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册Unit 2 “The Standard for Olympic Excellence”中提到的卡尔·刘易斯,这位奥运会田径项目最伟大的选手,奥运精神的典范,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了汉城奥运会民众因为比赛中某些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而对竞赛项目产生的一些疑虑。他身上诚信的品质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对学习文章的学生来说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教育作用。 (4)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大学生活中,学生会面临来自学业、生活、工作、情感等各方面的挫折,有的学生面对挫折无法自我调适,郁郁寡欢,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在第一册的Unit 3中“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中的父亲就是一个残疾人 “severely crippled and very short”, 甚至自己的儿子在一开始都会因为与父亲一起散步而觉得难为情,但是父亲从来没有因此觉得颓废,面对社会上其他人给他的屈辱和压力,他从不显得痛苦,也没有怨言,而且用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自己的儿子。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父亲”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如意之事是有八九,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面对,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结语 大学毕业生将直接面临社会的挑战,而社会对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仍然较高。因此,在大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而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信息的载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之一。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宗旨。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善于利用手头上有效的资源,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为高校的德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所有的大学课程都能在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必定会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德育论文: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工作 [摘要]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因变而变。要加强高校生的网络德育,必须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网络德育;高校; 管理系统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高校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高校生的网络德育,必须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张贴规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2)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诋毁、淫秽、辱骂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他人;不得使用冒犯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的语言。(3)保护国家秘密:不得、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4)不准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5)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不准在网上向年龄在18岁以下者套取姓名、住址、电话和学校名称等信息。(6)不得抛撒信息垃圾:不准连续张贴同一内容,不允许在不同的议题下张贴同样的内容。(7)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8)不轻信网络谣言。(9)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不准在BBS或“论坛”中张贴广告、推销产品、开展有偿服务。(10)不要无节制地迷恋于虚拟的电脑世界。 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的高校网站必须声明,网站管理者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对不良信息传播者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等处罚的权利。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向提供服务的网站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网站接到举报后,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对举报内容做出处理,并对被举报者提出警告或采取技术措施限制违规者继续张贴信息。(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载《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受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第二,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德育专家意识。 大学德育工作者只有成长为一名专家,才有可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成效性。目前大学德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大部分已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德育工作,但开发德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德育网站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还有一定困难。大学德育工作者还必须下苦功夫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提高,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尽可能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为大学德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因此,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专家意识,充实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大学德育队伍中来就显得迫在眉睫。 大学德育论文:关于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词:人际环境 校园文化 文化特征 文化现象 论文摘要:大学德育人际环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与人际心理氛围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德育人际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 象,表现出人际环境的文化特征,这就是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本质特征、文化形式特征、文化结构特征和文化功能特征。 大学德育人际环境是指围绕在大学生周 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发生作用的一切人际关系因素的总和,它是大学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德育人际环境在表现形式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 际交往与人际心理氛围以及共 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德育人际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人际环境的文化特征。 一、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本质特征 人既是文化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处于共同体之外的无论什么人都不是一个人。费希特曾说过:“只有在人群中人才成为一个人。如果人要存在 ,必须是几个人。”回把人放到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即需要研究他所处 的社会以及该社会的文化。人只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同他人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只有人创造的特定形态的文化才能决定人们社会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因此只有“文化”才能准确地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揽括在内。鉴于人与文化的互动构成人的社会关系这一点 ,有学者甚至认为 “我们可以说,人 、社会、文化一开始就是三位一体地出现的。人虽然有先天道德本性,但也表现为社会文化的本质”。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德育就是要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个体如何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圈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人际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人际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进行的。一方面,离不开个体的自主的 、积极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个体及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体社会角色的教育或者学习,实际上就是掌握并遵循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生活环境的秩序与和谐。从社会(主要指政府)对德育目的设定来看,德育就是要培养适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的公民,其前提是事先已经设定了公民的素质与道德品质的标准。德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这些素质与道德品质。两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指向。 这个指向就是实现国家的秩序与和谐 和实现社会生活环境的秩序与和谐 。不管从个体社会化还是国家设定德育目的来看,两者都不能脱离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道德与思想政治规范。道德规范与思想政治规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而这恰恰是德育人际环境的本质所在。 二、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形式特征 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形式特征可以归结为共 同的价值观念、和谐的心理氛围与道德行为规范。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指在大学校园中,由无数大学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理念与价值特征。这些价值观念的外延比较广泛,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知识观等,学生的学习观、生活观、消费观、荣辱观、纪律观等,还有师生关系的理念。虽然在大学校园中,具体到个别的教师和学生的身上 ,这些是有一定差异 的,但是形成这些共同的价值理念,对于大学的德育活动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在大学德育活动中,大学生也容易接受大学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与道德品质。 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在德育活动 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非学校内的个体与群体 的交往实践中的心理状态与态度等。心理氛围往往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在师生关系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状态,这本就是一种心理氛围的表现。而在我国古代,孟子就强调 ,“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出现相反的情况,由于目的差异、经验差异与知识水平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形成融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疏远,因此教师的教学、个人的人格魅力与学术水平等对学生影响很小。另外心理氛围与情绪一样,还具有弥漫性。某一个大学生生活在不 良心理环境中,就 自然会产生心理保护机制,甚至形成个人的心理封闭与对外的敌对心理。这样 的心理氛 围还能影响到周 围的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甚至是教师心理状态 ,导致在整个教育情景中,产生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在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中,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证德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本来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约束作用的文化遗产。道德规范首先是一种约束机制,它的作用是对大学生形成制约,指导大学生形成 良好 的行为习惯,同时道德规范还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的追求 。由于有比较多的关于道德规范的性质与作用的研究,这里我们不再作过多的讨论。 三、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结构特征 德育人际环境系统的文化结构主要表现为德育模式 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 向。简单说 ,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结构是由教师、学生与非校园内的社会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系统 。德育环境系统中的文化环境是有特定意义的,它指大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财富的总和。德育环境中的文化环境是一种纯粹客体性文化,其存在方式与内容是由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 中形成的。而德育人际环境却是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结构最大特征在于自主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往往会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人际交往的对象与人际交往的方式,这就是说德育人际环境是不断在变动的过程之中。我们说德育人际环境具有文化属性 ,并不是把它归类到德育环境中的文化环境这一类别中。 大学德育的人际环境的文化结构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内部的要素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不断地完善德育活动场域内涵 ,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二是德育主体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化 ,处于中心地位的大学生个体完成学业后离开大学校园 ,则对于该个体来说,大学德育活动结束 ,而且人际环境系统在吸收外界信息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也会适当地引导整个系统内涵发生变化。另外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个体所朝夕相伴的大学生个体、正式群体乃至非正式群体都会通过不断地改变自身进而完善组织的功能,而且交往对象的变化也会导致人际环境系统各要素的关系状态发生变化。 四、德育人际环境的文化功能特征 德育人际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大学德育来说 ,就是校园文化。西方研究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处理周围事情的方式 ”,它包括群体的标准、价值、信仰、礼仪和传统,它是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是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潜在的规范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校园环境和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它是在学校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就学校来说,各个学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已的特点和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被历史地承袭下去,形成一种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逐步形成以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为主的环境氛围和集体舆论,从而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已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这种环境熏陶;使一些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要求的人和事,受到群体的批评甚至谴责,而改变原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培育出各类优秀人才来。 其次是非强制性 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非强制性的。校园文化对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具有潜在的规范性,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它通过特定文化心理氛围的熏陶和有 目的地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地选择代替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盲目斥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虽然对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具有潜在的规范性,但除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一般来说,它并不具有强制性,而只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再次是个性发展的塑造作用。在 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校园环境中形成的群体需要、目标对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总是 由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引起的,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制约其人格及“三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上深刻的烙印,具有持久性的影响。 大学德育论文:美学实用化在大学德育中的作用与实现 论文关键词:大学德育;以美育德;德美相长 论文摘要:在大学德育实施中,运用以美育德的桥梁作用,从德育的角度发掘美育的道德教育价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德育层次,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在以美育德的实践活动中要防止用德育“包办”美育、一概抹杀理论灌输、无视针对性、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等各种误区。大力拓展德育资源,加强对审美实践各环节的德育指导,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实际,并将之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德育与美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统合,达到德美相长,共同育人。 传统大学德育在理念设计和运行实施中,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往往忽视了其他途径对德育的辅助和补充,知性教育有余而感性教育不足;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外在理论灌输,忽视内在情感激发和培养,往往流于空洞的劝导式说教,求真、致善有之而立美不足。这些弱点,使大学德育工作难以找到有效的切入点,难以适应思想更加开放活跃的当代大学生,使德育效能大打折扣。而以美育德则根据大学生在特定人生阶段的情感特点发挥美育情理交融、润物无声和寓教于乐的道德转化作用,利用美育与德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落实大学德育内容,在美育中育德,正是对传统大学德育弱点的校正。 1 实施以美育德的重要意义 1.1以美育德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德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具备很强的理性判断力和自我反思力,有追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愿望,有提高自身修养和完善道德人格的美好要求,也充满着对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向往。总之,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期待更加强烈,对德育教育的接受与践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美育德,通过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和教育……运用先进文化去教育人和影响人,在思想政治观点层面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阂,在文化认可中接受并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这样,契合大学生自觉追求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完善和全面提高的要求,又得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和主动接受,激活了德育对象的自我造血功能,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主体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动力。 1.2以美育德有助于提升大学德育的层次 大学德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教育。构成大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和要素有很多,首先是政治方向和思想理论素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以美育德,恰恰是把审美教育与政治方向、思想理论素质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结合到一起,利用美育情理交融、寓教于乐的长处和自由灵活的形式,使大学生在对“美”的鉴赏、感受和体验中,引起情感的激荡,激发共鸣,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和认识上的启示教育。以美育德使大学生把认识美、热爱美的审美情感,转化成了赞美善、追求真的道德情感,产生了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应,为提高大学德育的层次,实现道德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 1.3以美育德有助于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 传统大学德育教育为“显性教育”,借用政治理想、道德伦理、规章制度等概念形式,使大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但这是以漠视和压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为代价的,极易引起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到大学德育实效。而以美育德则不强制,不采用说理灌输,而是以各种感性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于“美”的热爱和对“善”的追求,使大学生从美好的事物中得到享受,在轻松自如、潜移默化的体验中陶冶情感,从情感和心理上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化为大学生个体的信念和“内在美”,并引导大学生上升到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理性需求,外化为相应的行动,实现“审美的阶段”到“道德的阶段”的过渡,这就大大增强了大学德育的实践效果,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途径和方向。 2 实施以美育德要防止的误区 2.1用德育来“包办”美育 美育天然地就与德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甚至,美育的这种综合中介作用在当代显得愈加重要,成为沟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桥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_l2j。诚然,美育和德育一样,具有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具有价值定向作用,能够让人们从情感上喜爱的同时,在价值观上认同并信奉,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这并不是说,美育就从属于德育。美育本身是超功利的,它原本定位在个体审美能力发展上,以美育德架起了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在欣赏美、体验美的事物的过程中求真向善,塑造成品格高尚的人。在以美育德实践活动中,如果把美育的德育功能无限夸大,无限泛化,以至于用德育来“包办”美育,处处打上道德的印记,就是违反了美育的本质规律和功能实现方法,抛弃了美育用较为隐性、问接的方式传递价值观念的优势,就会使人感到枯燥厌倦,产生否定排斥情绪,直至对教育内容也无好感。 2.2把德育理论灌输一概抹杀 大学德育教育是累积递进的,理论灌输、情感熏陶、以美育德、实践活动等各种教育途径是并存的,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如有论者所述,“道德行动是一种自觉自由的行动,它不仅需要行为选择上的建议,更需要思想的澄明”。换言之,道德的自觉,不仅需要道德主体知其然,而且更需要通过理论教育使其思想澄明,知其所以然。所以,以美育德之不再单纯从外部施加给学生说教和约束,不是以美育内容来淡化德育内容,不是要否定德育理论教育这一重要范畴,把理论灌输一概抹杀,更不是以美育替代德育。而是要相互渗透,和谐共融,着眼于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德育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德育自觉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理论植根于思想观念深处。 2.3无视以美育德的针对性 如果无视以美育德的针对性,就会把以美育德变成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漫无目标的审美或德育知识的传授。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紧密出发,在以美育德内容中不断注入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合理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以美育德的针对性也表现在对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指导上,在以美育德内容中多用高尚的精神影响人,多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用美好的情感熏陶人,对大学生的人生目的与意义持续关注,引导大学生朝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去努力,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以美育德只有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德美相长、共同育人。 2.4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任何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构都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如果在以美育德实施中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不可能奏效的,还会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反感,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到德育内容的接受。以美育德,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学生基本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感熏陶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上升到共同理想、崇高信仰的教育。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德育实践。因为,即使经过长期熏陶和影响后形成的道德情感,还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地磨炼,与各种不道德的冲动和行为斗争,才能内化成德育主体的道德信念,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机制,最终塑造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实现道德行为方式质的飞跃。 3 实现以美育德、德美相长的基本途径 3.1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大力拓展德育资源 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实现以美育德,必须注重从德育的角度积极拓展美育资源,丰富美育内容,使大学生在自我观照中接受“美”的规律和“善”的法则,在真善美的和谐交融中提升道德认识。要拓展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基本内容,借其“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方式,传递道德价值,发挥道德教育作用。要加强传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课程内容,使之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审美态度;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或组建各类艺术团体、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艺术实践活动学分化等,以美的艺术启迪大学生,熏陶道德情感,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影响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积极开展向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让大学生从社会和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人的“善”和崇高;开展对祖国的大爱、集体的关怀、父母无私养育的感恩活动,体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美好的人情人性完善大学生的心灵,架起通往真与善的桥梁,引导大学生自觉创造美的生活。要用优美的校园景观和人文环境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情境;增加对祖国河山、自然美景的亲近、接触,在接触中感受自然的伟大,感受自然与人的联系与和谐,从而由心底涌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正确的美丑、善恶观念自然获得,健康的人生态度自然树立。 3.2加强对以美育德各环节的德育指导 借鉴对人的高级行为模式研究,统一于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双重建构的以美育德,包括以美动情、以美化知、以美炼意和以美致行等4个环环相扣、顺序发展的基本环节。实现以美育德、德美相长必须加强德育对这4个基本环节的指导,才能以美育情,以情动人,以情育德,水到渠成J。其中,以美动情是育德的起点,在这个环节中渗透德育原则,指导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行为产生爱憎、好恶等的情绪态度,使情动于衷,引发人们不自觉地进行道德判断的内心体验,陶冶道德情感。以美化知是育德的重要基础,是在以美动情生成情绪态度基础上,介入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指导,激励和调节大学生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产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提高道德认识能力。以美炼意是关键的临界点,在情动于衷、辨识道德的基础上,自觉地产生与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作斗争的意识,提高道德自觉性,锻炼道德意志,使之转化为人的道德需求,形成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产生支配行为的力量,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以美致行以美育德的实现形式,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行为,是在生成道德情感,化作道德认知,形成道德信念后,在现实行动中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道德行为反应。 3.3把以美育德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相结合 以美育德只有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与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才能更容易为其所主动接受,体现出实效性。一方面要立足于以美育德的根本,关注大学生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为大学生提供人生指南。紧紧围绕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树立来展开,充分彰显美、德本身的魅力,挖掘大学生自身立志树德与做人的内在需求,建立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信任,使其有所信,行其信,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实现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统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校园人,更是社会人,要以建立大学生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诉求,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要针对其成长特点,加强以美育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在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要帮助他们克服如实用至上的道德虚无主义、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和道德观念的影响,鼓励他们坚持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基本关系,走出困惑和迷茫,在政治、经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变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4将以美育德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创造性地把以美育德落到实处,还必须将其贯穿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全过程,为大学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推动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以素质教育为契机,把以美育德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改变应试教育的机械性前提下,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当代大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把以美育德与智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智力教育中注重培养和提高以美育德所必需的观察能力、想象力等基本能力;在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身心和谐的心理系统的建立,使大学生体会身心和谐之美;在劳动教育中,既能帮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劳动之美,也使学生养成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还要以素质教育为内容,把以美育德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道德教育居于人的综合素质的首要位置,审美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情感开发性的以美育德将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将思想认识、理想信念、伦理规范与情操陶冶、素养提高互相融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了提高审美能力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大学德育论文:试论创新的大学德育管理的主体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大学德育管理是大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德育管理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实施大学德育管理创新,人才队伍是关键。本文认为,其主体队伍应该是“两课”教学管理队伍、学生工作专职队伍大学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这四支队伍在大学德育创新工作的建设,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他们的观念、知识构成及工作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创新;大学德育;管理;大学生建设 德育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Et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大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有效保证。大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而德育管理便是其重中之重的工作。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德育管理队伍对于大学德育管理创新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中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同时,每一个人又是德育管理者。德育管理队伍的主体队伍包括“两课”教学队伍、学生工作专职队伍、高校管理队伍以及学生干部队伍。建立一支创新的大学德育管理主体队伍,就是要建立和建好一支创新的“两课”教学队伍、学生工作专职队伍、高校管理队伍以及学生干部队伍。这是一个新时期的崭新课题。 一、创新的“两课”教学队伍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德育创新的重要舞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搞好“两课”教学,有效地实施高校德育管理创新,“两课教师队伍是关键,只有拥有一支立场坚定、富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两课”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学,创新德育管理。 1、创新“两课教学队伍的思想观念 (1)树立牢固的政治观念。关于人才的培养,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提醒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首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树立牢固的思想政治观念,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树立创新的理论意识。高校“两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和政治性。它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尤其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首先高校“两课”教师要认真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树备将理论问题与大学生现实问题结合以来的观念,将灌输政策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起来的观念,将德育管理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的观念。特别是要结合当前实际,结合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强引导,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教学素质。尤其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改革促发展,以建设求提高。只有积极营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氛围,坚持真理,与时俱进,“两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达到百年树人的目的。否则,创新就无从谈起。 2、创新“两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代大学生是生长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体制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时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他们大多数思想解放,视野较宽,信奉真理;崇尚知识,尊重科学;崇尚自我,追求精神的完善等等。在这样一个变动、多元、选择的时代和民族新文化的建设面临剧烈予盾和冲突的关口,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新文化的宣传实践者、不良社会文化的受害者等多重身份的当代大学生,生活阅历的单纯和价值观念的复杂,将会导致他们在若干问题上认识和行为相悖离,价值目标取向扭曲。这就给“两课”教学带来的巨大挑战。显然,同于传统、保守、老套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知识、高技术、高思维的一代新型人才”。这就要求“两课”教师要根据新时期大学德育的特点和大学生实际,积极尝试课堂教学与多样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两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课堂讨论环节,进一步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并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上教学日程等手段达到创新教学手段的目的。同时,在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上,要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通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生思想状况分析会、不定期做好学生热点问题问卷调查等形式搞好教学反馈信息的研究工作,鼓励“两课”教师兼做班主任,探索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方法进行实施。同时,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建立.‘两课”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理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的窗口和阵地。 在搞好“两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校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两课”的德育创新功能。通过专题讲座、演讲会、征文、歌咏赛等形式,采取多门渗透的方式与“两课”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三个代表”思想“三进’工作落到实处,创新“两课”教师德育管理新模式。 二、创新的学生工作专职队伍 一般而言,高校学生工作专职队伍主要是指辅导员和学生干事。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干事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专职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括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有效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事的德育管理功能对于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调查表明:当前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干事整体队伍是好的,是极有战斗力的。主要表现在:多数辅导员和学生干事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辅导员和学生干事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辅导员和学生干事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支队伍人员素质仍有一些方面的不足。如,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智能品质不够完善、需要层次及对本职工作的情感不够理想、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等。这就与高校德育管理创新存在着巨大差距。那么,如何实施高校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创新? l要创新的他们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辅导员和学生干事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素养的形成是以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前提的。他们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导师”,其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及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三个方面在辅导员和学生干事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并共同影响着其素质结构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其知识素养。一名理想的辅导员或学生干事在具有一定的思想工作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瘟当拥有广博的、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知识。当代科学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KAQ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这就要求辅导员和学生干事的知识结构必须兼顾专、博、新三个方面。 2要创新的他们智能品质。智能品质是辅导员和学生干事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功能部分,是他们个体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人在实践中能否发挥出能量及能够发挥出多大的能量,主要看其智能结构的质量。辅导员和学生干事的智能品质培养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对各种影响进行教育加工能力的创新。德育管理工作是时事性很强的工作,引起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德育管理工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时机性、注重时效性。然而,客观存在着的各种影响并不都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但也绝非只有重大的历史性事件才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辅导员和学生干事首先应对于各种影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基于这种判断在教育过程中引进最具教育价值的影响作用于学生。其次是应使教育影响与学生心理逻辑相统一,将影响创造加工成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这既要求辅导员具备与科学认识相关的逻辑智能,又要求其具备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水平和方向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2)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语言智能的创新。辅导员和学生干事的德育管理工作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的,因此要培养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创造性,要善于选择最接近学生思想情感的词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3)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辅导员和学生干事是大学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充分发挥班级共同教育的作用,是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和学生干事组织管理能力的创新主要包括:确定班级目标和计划能力的创新、组织能力的创新和思想教育能力的创新。辅导员和学生干事思想教育能力的培养与创新主要包括:善于对学生的思想情况、特征和动机等做出分析,确定思想教育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并消除消极行为,善于做个别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等。 3、要创新他们的个体意识所谓个体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其主要表现在评价别人与个体评价的能力、独立性与自制力等方面。人的兴趣、能力、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无不受个体意识的制约和影响。个体意识是心理素质整合水平的评价指标。辅导员和学生干事个体意识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个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与过程;了解个体意识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个体意识,实现个体修养能力的提高;善于利用个体意识,实现个人调控,保持心理健康;并善于指导学生发展个体意识,培养自由个性人格。辅导员和学生干事个体意识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角色的不断创新。当辅导员和学生干事开始从事教育职业时,他就必须依据社会的期望与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及特定的教育情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辅导员这个角色。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上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系统。辅导员和学生干事要不断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创新思维,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创新能力,加强自我修养,促进个体发展。 4、要创新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辅导员和学生干事的德育管理工作要想做好、做精,工作的创新性是极其必要的,学生、学校的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如果总是沿用以前的做法去做很多事情都是不合适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仅要求自己工作要有创新性,而且也应要求学生在搞活动时也要有创新意识。比如学生经常参加的大型活动,在节目的编排上就应鼓励学生自己构思,自己设计,不要照搬别人的东西,这样每次参加活动多会得到同程度、不同方面的锻炼,这对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三、创新的大学管理队伍 这里所说的大学管理队伍主要是指兼职班主任队伍和高校政工干部队伍。 1、创新的兼职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生班级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在德育管理创新上,作为班主任而言应: (1)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实施主体教育的核心观念。虽然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班级规模过大、管理头绪过多、工作任务过重、论分排队的压力不减诸种因素,依然是困扰大多数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难题,是难以对班级教育与德育管理工作进行实质性创新的客观原因,但这并未阻滞班主任教师在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上的自我提高与自我更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正是班主任教师实施德育管理创新首先应当确立的基本观念。这种观念昭示着,无论自己选择了教育,还是教育选择了自己,作为“班级导’的师者都应当义无反顾,以积极的情绪、开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班级成员,让每一位班级成员可以在自己的激励和引导之下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去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乃至体验生命的意义。 (2)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育经典的阐释,还是莘莘学子的褒扬,都无不以关爱、公正诸种品质来说明教师的良好素质,称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班主任教师来说,关爱、公正更是第一位的品质,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无论他(们)是否引入注目,是否取得骄人成绩,乃至是否遵守群体规则,自己都会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地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得到班主任的关心,他(们)的“向师之心”才会让他(们)与班主任进行“真实的交往”,由此而注意到班主任提出的各种要求或建议,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所以,班主任教师要想对每位学生的成长确实有所启发、有所引导,就必须做到尊重、关心他们,理解、体谅他们,信任、接纳他们,以关爱之情、公正之心去感染、感化他们,逐渐建立起一种体现关爱——公正精神的教育模式。 (3)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个性自由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则有赖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即双方通过真实的交往(与角色扮演式的交往相对应)过程而产生的相影响、相互作用。这种真实的交往固然需要双方的默契,惟其在班级组织中,更需要作为组织内外人际沟通桥梁的班主任发挥重大作用。一方面,班主任通过创设教育情境、营造人际氛围,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在教育交往中的主体对话;另一方面,班主任经由与班级学生一起,确立组织目标、拟定活动计划、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活动乐趣,可以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交融。正是在这种主体对话的情境和主体交融的氛围中,班主任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其指导才能真正切合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班主任的路标指引下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努力探索自主发展的具体路径。 (4)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工作的艺术性。真正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有效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基础之上,班级德育管理自然也不例外。具体来说,班主任做到以下几个侧面,对于实现有效的班级指导尤为关键:一是悉心观察。在日常的学习和交往中,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学生经意或不经意的外在的言行举止和神态表现,“读”懂他们在一定社会情景下的所欲、所思、所为。二是耐心倾听。懂得倾听既是一种受人尊重的品质,也是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要求。在班级指导中,角色的不对等和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班主任做一个倾听者,要提供适当的场景,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时间、有心情去陈述、去解释、去表现。三是及时反馈。无论是直接的对话,还是间接的联系,班主任对于学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都要在做出分辨和分析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予以及时反馈。反馈主要不在于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赞赏或惩罚,而在于激励和行为指导。四是设身处地。行之有效的及时反馈,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班主任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由此而理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念,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以及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2、创新的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专、兼职政工干部同样是高校德育管理创新工作的根本和基石,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与灵魂。高校基层学生工作的高端部分要由政工干部去构筑、去完成。可以说,政工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成长与质量。试想,一些自己尚且说不清的理论,却要学生们都明白;一些自己也未必认同的空话、套话,却要学生们都接受;一些自己也难达到的标准,却要学生们都做到。这样的学生工作将产生何种结果?这样的德育管理工作还谈何创新?应该看到,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仍旧偏少,大学四年的生活绝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因此政工干部更应该是学生生活中的师长、朋友、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构筑着学生成长的背景、环境;他们的判断抉择提供着学生们价值的参考、导向;他们的教育培养影响着学生们明天的前途、希望。政工干部要正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身份与重大责任。重操守、讲正气,做到权力(尤其是涉及学生工作的权力)上自重、思想上自省、纪律上自警、工作上自勉、观念上大胆创新,做学生的表率,做树新风的模范。 因此,不断提高政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力推进政工干部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抓好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队伍。 首先要打破思想禁锢,本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胆启用、重用富于创新精神的政工干部,从物质上不断改进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其千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令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 其次,要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提高机制。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工作要先于学生思想动向,政工干部对新知识、新形式的把握更要先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政工干部在学生工作中表现得好与坏,主要将集中于“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项内容上,政工干部要想在学生工作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就必须解决学习问题。“不进则退”这一法则,对于任何人都适用。基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十六大报告中“终身学习型社会”理论的提出,充分借鉴国内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的成功经验,应本著“基层化、制度化、正规化”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提高机制,争取通过培训将高校政工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去。 四、创新的学生干部队伍 高校的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支部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研究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以及社团干部等,这六个群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创新德育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学生干部是德育管理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也更愿意向他们撇开自己的心扉。通过学生干部,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同时,学生干部也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高校德育创新的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 1、树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干部队伍首先要从思想上着力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坚持广大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大力推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作风,明确认识到上级组织与广大同学赋予的(有限的)权力是用来为同学服务的。确保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运用权力,更不是滥用权力,而是遏制自己的权力欲与利欲,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使广大同学满意。 2、建立宽松的群体关系。学生干部与学生群众之问既是同学关系,又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没有群众基础就没有号召力,没有群众基础,学生工作就无法深入学生的心中。群众基础是学生干部德育管理创新的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学生干部来自于学生,学生工作最终要面向学生。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中要切实落实所在班级民主评议、一票否决制。各级学生干部,尤其是各级学生组织的“一把手”学生干部的选任中,首先要经过其所在班级同学的民主评议,凡是民主评议不通过的,坚决不予任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维护干群关系,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俗话说: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普通同学信任学生干部同学的严格要求是好事,是基于对组织的信任和希望。学生干部要自觉接受普通同学的监督,对于普通同学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应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通过脚踏实地的为同学服务切实加强学生干部的群众基础,创建宽松的群体关系。 3、创建灵活的制度环境。学生干部队伍的特点之一是其人员构成相对不稳定性。即使作为各学生组织的领导层,其任期也仅为一年。不同个体看待问题角度不同,处世风格不同,这造就了学生组织机构在各自正确的航线上不断前进,同时制度化建设也将为学生干部的依“法”行政,依‘‘理’’管理提供‘‘法制”上的保证并规避学生干部在日常学生工作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即用制度化促进正规化。在大力推进各级学生组织内部制度化的同时,既要用制度规范,又要用制度放开,要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创建个性自由发展的环境。 4、树备创新的工作方式。学生干部首先应在各方面做出表率,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凝练和培养“三种意识”、“四种素质”、“五种能力”,切实让自己为广大同学带好头,服好务。“三种意识”即服务意识,要心中想着同学,强化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意识,在克服困难,组织活动中,肯吃苦,不怕受委屈,要敢于奉献,甘于奉献;开拓创新意识,要具备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断更新观念,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探索。“四种素质”即讲政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虚怀若谷,拓展海纳百川的人格境界;善于学习,构建工作所必要的智能结构;以人为本,运用民主与情感的工作方法。“五种能力”,即组织管理能力、规划决策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宣传鼓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实际工作不断运用新方法,掌握新手段,为同学服务、服好务。 大学德育论文:论析经济全球化给大学德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德育;社会道德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这对我国的大学德育有相当大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的压缩,通过反应灵敏的国际市场、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特别是各种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整个世界正在逐渐变小,不同经济活动主体创司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市场化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己经使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企业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它们之间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给大学德育带来的挑战 (一)给大学德育环境带来挑战 经济全球化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其实质就在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趋向于直接流动和配置。这其中不仅包含着物质流,同时也包含着信息、知识、精神产品等属于文化范畴的要素的流动,开放性和多样化己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这使得大学德育环境不再封闭,高校也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随着物质技术产品的输入而在我国市场纷纷登场,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相互激荡中交融较量。这一方面有利于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一些错误、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或价值观念趁机渗透进来,冲击我国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这是当代大学德育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二)给大学德育内容带来挑战 大学德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随之而来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大学德育教学内容必然面临一元化与多元化、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化与“西方化”的冲突,给大学德育教育带来挑战。如: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社会分工在全球范围的实现,从而导致经济疆界模糊,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化;经济全球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输入,使得我国大学生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因而在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时表现出感情的复杂性和接受的困难性并存的局面;经济全球化将强化市场逐利意识和追求个人价值倾向,集体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将面临巨大挑战。 北京某高校在20042006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发现,在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调查中,对中国青年应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座右铭,45%的学生表示同意,35%的学生表示说不清,25%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对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的利益,51%的学生同意,2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15%的学生表示在三者利益不发生矛盾时同意,10%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提法,22%的学生认为切合时代特点,十分赞同,40%的学生基本赞同,13%的学生不赞同,25%的学生回答说不清。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德育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三)给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挑战 一定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是与一定的背景、环境、文化、生活方式和民族习惯等相联系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国内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暂时的标准失范和价值真空状态。在这种特殊时期,外来文化很容易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某些怀有敌意的人借全球化之机败坏我们的民族精神,这让我们有理由在维护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方面警钟长鸣。 二、经济全球化给大学德育带来的机遇 (一)给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带来机遇 自古以来,世界各民族都十分重视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传播到全世界,而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制约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多局限于国家和民族内部,我们极少思考让优秀传统道德走出国门并与谋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代课题联系起来。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不能在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在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深入地互相接触和碰撞,并且是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的互动和吸纳。国外媒体对中国文化大量的、积极的宣传、报道,正是因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中的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重视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主张始终注意维护和发展本国、本民族的正当利益,强调把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价值原则,将会影响更多的世界公民。 (二)给大学生开阔视野带来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我们不得不对道德教育进行深思:人类必须学会共处,国家必须学会共处,民族必须学会共处,人与自然更需要学会共处。学会共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特别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拉姆拉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川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的大学德育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讲信用是社会得以健康运转的前提,信用的前提则是双方都应有诚实的态度,遵守诺言,实践约定。要进行学法、’懂法、用法的教育。我国传统的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要“合情合理”,缺少“合法”的要求。要进行和平主义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关心他国人民的幸福和命运,树立全球、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观念。 大学德育论文:网络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浅议 内容摘要:本文从网络给大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出发,就人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如网络对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对德育教育的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这对大学德育教育更好的应对网络的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 大学德育教育 机遇 挑战 对策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青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网络浪潮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quot;网络文化"带来的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 2.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quot;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quot;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3)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 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4)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 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quot;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quot;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 ,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2)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其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3)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还要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文风表现出来,并且利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也可以在校园网络的信息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学习马列课程的学生在网上提供各种参考资料,让学生参与教育。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大学德育论文:关于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生德育功能多样化研究 论文摘要:新媒体对德育的影响越来越深,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影响时,德育应该是积极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发生了变化。为了实现高校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德育必须应时而变,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德育;德育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作为新媒体主要成员的网络已遍及高校的每一个角落,并迅速改变了阅读、写作、运算和信息交流的传统方式,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作为高校教育根基的高校德育。本文拟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在分析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大学生德育功能的多样化。 一、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关于新媒体内涵的表述甚多,但目前没有一种被学界所普遍接受。归纳众多表述,是从时间的相对性、技术的数字性以及传播的互动性三方面特征来解释新媒体的,即: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我们认为,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彩信、游戏、电视、报纸等)、网上即时通信工具、虚拟社区、电子信箱、门户网站、播客、微博、户外LED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一)多种新媒体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环境。各形态的传播媒介发挥所长弥补所短,同其它媒介互补形成一种配合优势。如今大多传播媒介都是以网络信息传播媒介为基础,形成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整体。 (二)新媒体提供多元文化环境。以往媒体传播的信息很单一,有一定局限性。首先信息的传播者是固定的,导致信息的内容很局限。其次,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确定的,而且以往媒体传播受时空限制,以上原因导致以往媒体营造的并非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内容变得多元化,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变得不受时空限制,信息接收者变得不确定。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信息内容,增强了信息的开放度,这就意味着新媒体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多元文化环境。 (三)新媒体带来的不可控性和虚拟性。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互联网方便快捷,但是也使得传播的控制度降低。网络技术使以往统一传播、统一内容、统一接收的信息时代一去不复返,同时也使政府对言论和信息的控制能力下降。另外,网络技术的时空特征使网络传播具有虚拟性,使网络主体有更强的自主性,这样会导致不真实的信息产生,并且没有有力的机制进行监控。因此,新媒体特征使信息传播更加复杂,其复杂性使得舆论导向的控制更加困难。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新媒体自身特点及其不断发展变化不仅影响着现代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更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我们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使德育主体的“灌输”能力下降。现代科技之下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丰富多彩、传播的形式各种各样、传播迅速及时以及涉及范围广,特别是自由交流的功能,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和教育,更排斥教育主体的理论灌输,这样就削弱了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效果。其次,由于政府监控信息的力度不够使得媒体上出现了超越道德范围的信息,从而德育主体的权威受到挑战。高校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大量信息,不自觉地接受到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观念,逐渐对德育主体“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排斥或抗拒,因此削弱了高校德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使德育客体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具有不可控性,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慢慢侵蚀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正值身体、心理和思想塑造和成熟的阶段,形成的三观还不稳定,有些大学生缺少自控能力,好奇心强,易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可能被错误思想误导,被腐朽文化侵蚀。更有一些高校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被网络的虚拟世界所迷惑,道德意识淡薄,最后迷失在人生道路上。 (三)新媒体使德育环体多元化。现代媒介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大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身边的事、国内的事,外面的世界对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方便快捷的网络让如今的大学生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但是信息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确,多元文化的碰撞导致价值冲突加剧。高校大学生面对多元的文化和多元的价值观,产生矛盾心理和迷茫心态。 (四)新媒体促使传统德育方式改变。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方式受到挑战。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之广泛、信息承载量之大、信息传播速度之快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浏览各种新闻,查阅需要的资料,自由的进行网络交流,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接受德育主体的灌输,但不愿意接受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 三、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生德育功能多样化 面对新媒体的各种特征,德育应与时俱进、主动变革,并且发挥自身在教育领域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引导思想意识的功能。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言论更加开放,高校德育的导向功能更难充分发挥。在这种相互冲突的多元化状态下,高校德育的引导功能显得更加重要,其价值更加突显。 “高校德育在多元化的价值趋向中突显主旋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现代媒介环境中的主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直观形象的或间接抽象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简单的或复合的多种方式影响大学生,并促使大学生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把外部这些功能转化为认识性的、情绪体验的和意志性的经验”,只有这些道德规范转化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这些道德规范才具有社会主义导向性和规范性。 高校德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优越条件,更好地发挥德育功能。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德育可以利用网络的生动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建立有关德育的网站,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弘扬主流思想,使这些思想观念深入大学生心中,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逐渐成熟的道路上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高校德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转变德育教育方式为更生动更灵活的方式。现代网络技术已与高校大学生密不可分,大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接受现代网络媒体传播的大量多元化信息,德育主体的灌输权威受到挑战,因此,德育主体更需要发挥引导功能。 (二)德育传授道德知识的功能。德育传授道德知识的的功能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德育向高校大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以及培育他们道德能力时所发挥的功能。有学者称其为“中介功能”,即“当我们把它作为环境影响人的素质的中介因素的时候,我们主要强调道德教育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提高他们运用道德知识分析判断道德领域中发生的问题的能力。” 在科技进步网络发达的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深受新媒体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大学生缺乏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力,那么就可能做出错误选择。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越来越不可控制、越来越不可预测,信息的多元化使大学生愈来愈难做出价值判断。因此,德育应发挥作用,向大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培养德育能力,使得大学生面对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显现新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回避消极影响。在高校德育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生动巧妙地展现出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传授德育理论知识。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网络技术相互沟通,引导大学生正确分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三)德育创设环境的功能。在现代网络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现代媒体,由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媒介环境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深受新媒体影响。因此,为了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就需要发挥高校德育功能,改善大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现代媒介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德育环境建设,创设更有利于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深入大学生心中的德育环境,同时加强建设有关德育的网站,优化德育的媒介环境。在新媒体视野下,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才能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大学德育论文:浅析中国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传统道德 大学生德育 工作要求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当前我国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邵门的注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进德观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展开了相关论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俭节约、奋发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某些相应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这需要我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1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可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一面来说,由于大学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通常有较为正确的判断,比如往往注重社会的公平等,他们对社会上一些偷摸拐骗的现象表示憎恨并能坚持斗争。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中消极的一面展开相应分析。 第一,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一些大学生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身上的数码产品一直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也盲目攀比,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勤俭节约的民族,当前大学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奢侈浪费的现象需要运用我国古代的有关传统道德来加以教育。 第二,贪图享受,懒惰。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高中的勤奋,然而一进入大学就觉得自己熬到头了,可以轻松地过完自己的大学生活,逐渐养成贪图享受,懒惰的坏毛病。一些大学生成天在宿舍睡觉和打网络游戏,为此甚至牺牲上课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贪图享受,一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等,这些都是劝诫人们要勤奋,不能过于贪图享乐,墉懒成风。 第三,一些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同时一些高校也不太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孝道”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外求学,体会不到父母在家中为自己的担心和操劳,从来不给家里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即使主动联系父母也是张口要钱。很多家长感慨: 孩子读的书越多,反而对父母的亲情越冷淡了。另外,加之上文提到的一些学生盲目攀比,拜金主义,这些钱都来自父母,有些学生甚至虚报学费等手段来欺骗父母。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民族,在古代很多文化精粹都专门强调“孝”的价值,最为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孝》。 当然,目前我国大学生一些道德水平消极面不仅仅只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本文仅选择三个主要的方面,通过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对相应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2中国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传统道德观念深人人心,这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应的具体要求。 第一,传统道德内容需要同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相结合。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学生具体的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相关内容来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针对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等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周易》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有关内容来倡导学生节约,反对浪费;针对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懒惰的现象,可以通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相关内容来勉励大学生勤奋上进,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可以根据《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 高校本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发现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我国传统道德中相关内容,找到结合点,把这些相关的传统道德贯穿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传统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主要是节约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够珍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节俭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通过节俭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富国富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总体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现状体现出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传统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孝”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几乎还是一个盲区,而在大学生中又确实存在这“孝道”缺失的现象,所以这势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来推动大学生“孝道”教育,比如可以举办孝子演讲比赛,让本校学生的故事来感化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另外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有关孝道的讨论,让大学生自己去认真体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含义。另外,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向学生提供免费拨打父母电话的服务,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自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老人关爱行动。通过这种实际行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孝道”。 3结语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针对我国大学生道德现状中消极的一面,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开展。首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同传统道德的内容相结合;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最后,我国传统道德尤其要求注重对高校德育中“孝道”的教育。总之,中国传统道德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遵循这些要求,努力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大学德育论文:试论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的探讨 论文摘要:社会是一本无字教科书,是人生的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民族延续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论文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德育;社会化 一、现代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单方面的生硬灌输的方法,这种靠枯燥的说教来“包打天下”的做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社会实践与传统德育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就课本谈课本,就理论谈理论,就观点谈观点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具体、真实、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为背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激发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现代大学越来越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确立观念将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观、价值观,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大众传播的不同内容,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从根本上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各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使得学生很难分辨出真善美、假恶丑,这些现象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学校德育如果仍用较为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运作,将学生置于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之中,脱离社会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呼唤,那当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和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发生冲突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法解决这种深层次的矛盾。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看到了一个多维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才能看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大量真的、善的、美的人和事;同时又亲眼目睹了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将一些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呈现在他们面前,从而使他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社会。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真正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只有全面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深刻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终才能使他们对课堂上学来的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和立体的把握,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改变纸上谈兵的浮夸作风,积极投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知晓自身的不足,充分认识到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校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在适应性、开放性、协同性上都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生存要求,使之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生存能力的认识,自觉追求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准社会人”身份使之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要独立完成许多社会工作,这就使得他必须增强合作意识,与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具备一定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才能在集体中求生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得到体现。[2]由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贴近社会生活,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创业有一个心理准备,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强化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这样才能更加珍惜短短的大学时光,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顺利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未来的社会角色做好各种知识储备,并在自身能力和现实需求的差距中寻求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努力方向,努力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为提高综合素质、承担社会责任、做好社会工作做好各种准备。这种准备越充分,毕业后就会越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周围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打开工作局面。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最能够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在实践中使之领悟到仅仅有大学课堂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这既是知识观的内容,也是个人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在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其渐进性、发展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他时刻体会着自己发展能力的巨大改变。因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深刻了解到社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推动力,他们会竭尽全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大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实践中检验出的真理对大学生的发展能力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导向性。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考验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依赖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提高心理素质,应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情景,锻炼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以良好的心态自觉接受和吸纳外界信息。特别是让有心理问题和轻度缺陷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投身到社会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受锻炼,接受挑战,可以有效地改善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增强使命感、自豪感、危机感和道德判断力等内在素养。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 每个人要从一个学生走向社会人必须要经过实践这个环节,否则,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在互动当中融合起来的。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是他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一种产物。因此,高校应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扎实地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建立健全机制,畅通育人渠道。要想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畅通渠道,打通路径,使其在整个育人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1.健全管理机制体制。使社会实践活动保持良性运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和管理。首先,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此项活动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其次,学校应加强整体设计和规划,设立专门机构,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既有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层面的具体指导,不让学生处于自由参与的松散状态。第三,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注重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2.优化环境育人机制。学校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协调有力,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保证其育人效果的社会基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不能仅仅靠学校,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没有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地方有些单位或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总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把大学生当成单纯的劳动力,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其实,对于社会来说,如果每个单位都能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问题视为自己份内的责任,变应付了事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能产生人才效益,那么最终真正受益的除了社会和大学生之外,还有单位或部门本身。因此,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环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落实在行动中。 3.完善考评导向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既要有机构、有组织、有思想教育和引导,又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评制度,制订相关政策,完善导向机制,调动学生和教师踊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一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和教学质量管理一样建立起严格的考评制度,将学生成绩记入档案,评定方法参照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同等看待,二是积极制订鼓励政策,将其劳动付出按照一定的工作量计算。三是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智力创收,并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缓解自身的生活压力。四是可以设立活动基金,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科技发明或已产生效益的合理化建议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与大学生评先选优挂钩,将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的动力,增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二)丰富活动内容,强化育人效果。高校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教育效果。在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要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回眸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这种实践教育是任何理论教育课堂不可替代的。坚持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它赋予活动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要有机结合。书本和课堂给予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将之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强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前提和基础。专业理论不等于专业技能,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转化为实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内容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神圣使命;而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的必然要求。 3.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要有机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只有把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要有机结合。高校想方设法为大学生提高勤工助学的机会,这是改善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前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能够解决其生活问题,使其生存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也能体会劳动的甘苦,培养其艰苦奋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坚持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相结合,既符合组织者的设计意图,又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5.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要有机结合。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需求因素,同时也有大学生对社会或自身认识不足的问题,即择业观问题。有些岗位非常需要用人,却招不到人,有些大学生宁可几年荒废在家也不愿意去自己不满意的岗位就业。无法实现人才和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寻找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为更好更快地择业就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6.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要有机结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市场经济为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高等学校只有把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创造财富,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明智之举。 大学德育论文:浅谈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大学生德育造成了较大冲击,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路径成为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甘当公仆、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和合协作、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精神;大学生德育;路径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德育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全球化、一体化。所谓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跨国贸易活动交流的不仅是资本、商品等,而且也交流观念和思想。但这种交流并非平等和对称的,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控制和不对称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向不发达国家输出和渗透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给弱势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合理地应对全球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命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同时也必然面临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就体现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的加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高校教育逐渐淡化了德育的传统,普遍出现了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价值,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专业化教育倾向。由于培养目标的功利化,“科学工具主义”泛滥,致使高校的德育弱化,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下降。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扭曲发展,致使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价值观混乱,理想信念模糊,物质享乐至上,诚信观念淡薄,行为规则失范,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目前大学校园里学生种种不文明行为,学生基本礼貌的缺失等现象都是比较常见的,极端的则发展为大学生自杀,甚至出现学生杀害教师的个别案例。这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都反映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二、精神的时代价值及与全球化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的契合 1.精神的时代价值 (1)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方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方面,它使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使人具有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连通的旷达胸襟。通过学习和弘扬精神,可以提高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和改善社会环境,抵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不正之风,为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渊源。同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奋斗一生,善于学习,善于批评和自我批判,伟大的人格等许多方面不仅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而且是当代每一个青年人学习的楷模。正如邓小平同志在代表中央为同志开追悼会作的悼词中说,“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并且概括了“我们要学习”他的6个方面,其中之一是“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典范。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精神。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提升、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表现。精神是精神价值实现与物质财富创造的统一,它对人的规范导向与对生产的规范导向是同时实现的;同时,精神的精神价值的实现包括精神价值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哺育,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人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高尚精神,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的行为,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优良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的火热激情等,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一句化,精神对激励和引导人们怎样去学习、工作、生活,怎样去做人,具有一种永恒的规范导向价值和功能。 (3)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将中华民族精神通过自己崇高的人格修养加以提升,并以独特的魅力表现出来且日益彰显出它的社会凝聚价值。价值追求上的理性自觉,情感寄托上的诚实厚重和审美风格上的壮美崇高,是精神的内在表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精神在社会凝聚力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意义表现。精神凝聚向心价值产生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完善、审美情趣等不断地模塑、规范、认同、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每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精神作为我们时代民族精神的升华,已经并将永远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精神对人的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的崇高精神,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精神的感召激励力量是巨大的。凡是了解的人,甚至仅是和他见过一面的人,都深深被的魅力所感染、所折服。西哈努克国王由衷地说:“是我的师长,我的兄长。他从没有教过我怎么做,但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我本身最好的榜样。”法国前驻华大使马纳克说:“同谈话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精神总是闪闪发光。我认为,没有人怀疑这种精神。凡到过中国访问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今天,那百折不回、永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仍在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着。这确如一位大学生所说:“总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早已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使人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2.精神与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的契合 (1)严于自律的精神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相契合。一生严于律己,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从严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好品质。一贯主张:“领导者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是仅仅对下批评”。“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者做起,首先是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多负一些责任”。这实际上是他修身自律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之一,他没有安于现状,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自律是当代大学生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发扬刻苦好学、严于律己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相契合。道德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奋斗历程都闪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人格。在他13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始终贯穿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生是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他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把民族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而死”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人”的基础,是健全人格的根本,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因此,为了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可以用精神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明晰办学思路,通过这些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学习的爱国爱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克服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做一个自尊、自重、自省、自励的高素质的人。 (3)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相契合。的道德认知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从青年时代起,就远涉重洋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矢志不渝地践行自己的誓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告诉我们,大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信仰,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为之矢志不移地奋斗,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形式向大学生讲述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最终确立和为之奋斗终生的过程,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始终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4)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精神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观相契合。取信于民,是一向遵循的行为准则。从学生时代就逐步培养起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他认为诚信是天道,人类无诚信不灵。人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威,国无诚信不宁。从而认为诚信为天道、人道、政道、国道。他认为“发于言,著于行,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主张培植“趋重‘实际’精神”,极力提倡“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凭着良好的人格信誉,取得了与他接触的外国政府首脑和外交家的崇敬与信任。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当前,大学生认真领会和践行在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有利于消解当代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也才能促使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拼搏和献身,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 三、精神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路径 1.以德育观变革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变革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关键。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为所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因此,大学不仅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进步的精神殿堂;是培养健全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的神圣场所。大学应充分利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德育思想,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形成普遍认可、富有特色的精神支柱。应把大力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作为强基固本、形成全校共同的价值评判和理想追求的基础工程来加以建设,作为提高素质、养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的重要途径不懈探索。“用恩来德育观育人”应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坚持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中强化用恩来德育观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办学思路中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的中心。 2.以德育观变革教育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在整个教育体现中突出思想教育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把学习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熟悉恩来德育思想。学校还把恩来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内容,讲述远见卓识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学校还把学习践行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主线,从上岗培训到职务评聘,从教风建设到考核奖励,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 3.以教育观推动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素质提高的集中反映。学校把创优良学风作为弘扬恩来德育观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这是践行恩来德育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编印下发“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的学习读本,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理解恩来精神;同时,可以邀请亲属、研究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与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为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还可以开展“班”评选命名活动,从而推动大学生德育活动不断深入。 4.以德育观彰显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宣传恩来德育观,围绕弘扬恩来德育观,可以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都可以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重要内容。学校还能通过举办生平事迹图片展、举办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晚会、书法书画展等艺术活动宣传恩来德育思想。此外,学校还可以高度重视把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与学校的人文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楼群中间建造“怀恩亭”,敬立铜像等。通过环境的熏陶,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契合我们时代的精神。 大学德育论文: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德育维度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精神成人 德育维度 论文摘要:大学生精神成人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共识。从激发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强化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弘扬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锻铸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德育维度。 大学生精神成人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共识。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尽快成人成材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 激发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儿女为团结统一而不断奋斗的历史。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使大学生成为爱国者。 一是引导大学生立报国之志。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力量的中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争夺也日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厚待遇,形成了对全球高科技人才的强大吸引力。许多跨国公司也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究开发基地等形式,加紧争夺和利用那里的人才资源。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高科技人才流失问题。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除认真实施好人才强国战略外,要从大学生入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唤起大学生强烈的爱我中华的自觉意识和深厚情感,引导他们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并为祖国忘我奋斗。 二是引导大学生学报国之才。要引导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报国不能仅仅记在心上,讲在嘴上,更需要有报国的专业知识,要把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上来。虽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学习的最重要的阶段还是在学生阶段进行对于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自学能力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动手能力的积累、交往能力的积累等,大学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学习阶段,所谓“大学”,就是去更多去学习一些东西,用来打造自己迈向社会的基石,为将来服务于社会。 三是引导大学生行报国之为。爱国就要忧国、救国、报国,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忧国可能智不能及,救国也不可能遇到,但我们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可能生不逢时,不能在救国的战场上英勇杀敌;也可能智力不高,没有济世救人的治国良策;但却可以时时处处尽到报国之心,可以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全部联系到对民族国家的贡献上去。报国心是一种平常心,并不需要特意表现,关键要立足岗位,尽到自己的职责。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认同岗位。大学生理想色彩较浓,总希望“干自己喜欢干”的工作,其实现实难以达到,大多数人都只能“喜爱自己从事的工作”的状态,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其次,要认识到职责要求的客观性。职责不仅对态度有要求,更对水平有规定。工作质量不高,以自己态度端正来搪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积极主动提升工作水平是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 强化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 “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理想追求,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过程,渗透于中华民族思想、实践的各个方面。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就要把大学生思想观念引导到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目标上来,使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一要引导树立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人文理念。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作为拥有较多知识与话语权的大学生,一定要把公平和正义写在自己的心上,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灵,一双流泪的眼睛,这样才能有效防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才能保证有更加完善的制度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要在社会中营造诗意般的栖居环境,离不开邻里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离不开同事间的光明磊落、以诚相待,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重视爱心和诚心的构建。大学生是时代风尚的引导者,要倍加具有爱心和诚心,有了爱心和诚心,就有了人交际的心理前提和精神准备,就能克服人际交往的物化影响,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 二要引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在世界面临生态环境难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就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现代人虽然已经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粗暴地干预自然的时候,就一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大学生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理念。三要引导树立各种文明共生共存的国际理念。一些西方国家不择手段地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想以之统一世界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各种文明共生共存的国际理念,对于坚持文化的民族性、独立性、自主性,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具有独特的魅力,具有无比的生命力。大学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承载者、传播者,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烛照中华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使大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但文明不能一体化,不同文明之间应该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通过对话和交往形成良性互动,谋求共生共存。认识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就必须建构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良好的文化形象。中国“和平崛起”,与历史上世界大国的兴起大为不同,靠的是开放价值与制度体系的形成,靠的是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不是靠战争掠夺兴起。 弘扬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 中华民族始终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扬名于世,从来就有舍身取义的气节操守,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凛然正气,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情操,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有言必行、行必果的处世准则。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源泉,要促使大学生成为社会美德的传播者和师范者。 一是道德建设思维的出发点,要由“泛政治化”转向重在人自身的德性建设。“泛政治化”的实质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表现在把思想道德的任何内容、形式、方法和措施都披上政治色彩和用于政治功利性,这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新时期要求道德建设以人为本,重在教化人们如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教导人们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要从以整体为中心转向集体与个人相结合。集体主义是我们价值观的基本主张,但在国家民族和集体没有受到生死存亡威胁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重在人本身的建设和个性发展,将集体发展诉求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舍小家为大家固然不可少,但我们更需要小家与大家兼顾,现实中往往是保小家也是为大家。 三是随着道德建设载体形式的转变,道德建设的方式和工作思路要发生转变。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网络上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状态,是一种思想自由流露、观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所以,也是我们思政工作者的重要平台。 锻铸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但历尽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定,与这种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息息相关。锻铸新时代的大学生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一要培养敢于竞争的勇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首要法则。随着人才市场的全面放开,优胜劣汰的竞争必然给强者带来机遇,使弱者面临危机。大学生要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崇尚竞争,敢于竞争,大胆与竞争对手一比高低。竞争的过程是一个锻炼意志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成熟的过程,在竞争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敢与面对,大胆地接受挑战,经历就是最大的财富,要能不被一时的困难和失败吓倒,不为压力和风险动摇,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大胆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要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要教育青年不能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面对挫折,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要把暂时的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是一种锻炼,要有擦一擦额头上汗水的潇洒,拭一拭眼中欲滴泪珠的坚毅,继续前进。 三要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面对未来社会,仅仅学好书本知识、获得高分是不够的,只有把书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站在人生舞台的制高点,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要教育大学生大胆怀疑,敢于打破常规,小心求证,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和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采取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订案例教学方案、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等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3.4 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针对每个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我们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暑期社会实践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将自己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及体会写成报告,开学后上交报告及相关材料,指导教师据此评定成绩。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认知和了解了企业及国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传统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探索了一条以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各外贸型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贸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需求远高于对单一的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上都把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0中国大学就业蓝皮书》的报告,在2010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最多的本科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列第三,达到了0.93万人。同时,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度的数据统计,2010届毕业生在本科离校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为53%,而本科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为62%。说明培养广大外贸型企业所急需的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国际贸易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毕业生不能适应外贸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国贸人才的培养和市场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满足加入wto后外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还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普遍是重知识传授而轻品德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了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培养出来的国贸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课程设置不完善,教材选取不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国际贸易课程的设置通常包括通知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其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一般为3∶1。只占25%的实践课程不能很好地满足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对于教材的选择,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选取的是研究型的规划教材,或是有部分实训的应用系列教材,没有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来选取或编写配套教材,最终影响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3.国际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国贸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从事过专业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有些专业课老师虽然长期从事专业课的教学,但由于课程和科研任务较重,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深入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因此他们专业课程的知识老化,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满足当代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践教学环境基本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内实训基本条件不足,实训体系的真实性不强,难以达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教学效果不好。虽然有部分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因为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 二、“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型的特征是:能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在生产与经营管理一线中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实际应用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因此,国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培养能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受到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具有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适应新形势下外贸行业系列岗位群工作及相关贸易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而“工学结合”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 “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开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三年后,也就是在1906年,美国也出现了称之为“合作教育”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法国的“学徒培训”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而在中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在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16号文等主要文件中,“工学结合”才首次成为职业能力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那什么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世界合作教育学会给出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增长的知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和思考。这一解释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针对应用型国贸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场对国贸人才的需求,笔者拟把应用型国贸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如下:(1)毕业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操作,迅速成为各企业单位的业务骨干。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社会考试,取得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货运员等资格证书。(2)毕业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岗位需求。主要体现为能适应在企业外贸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工作;能适应在企业涉外采购、销售部门工作;能适应在涉外企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物流配送等部门工作;能适应在“三资”企业采购销售部门等从事外贸工作等。(3)毕业生毕业后具有自我生存、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学校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学习、实践与提高,逐步取得国际贸易相关技术职称,逐步成为各类涉外企业的销售部门经理、品牌经理、高级主管等。 因此国贸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是分三项要求,以体现分层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不同目标。第一项要求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初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充分就业的需要;第二项要求是客观和现实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中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保证理性选择职业的需要;第三项目标是通过努力所追求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和满足市场人才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目前,绝大多数经济类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竞争相当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专业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创新,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调查,笔者发现在中国的外贸业务的企业中,对基本业务操作人才的需求很大,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和业务员除了相关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能拥有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能力。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课程体系结构:(1)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为满足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积极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即要有来自校内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一线从业经验的校内专职教师,又有来自校外外贸企业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兼职教师。核心课程应根据国家规划教材编写一批适合学校实际教学的立体化课程教材,同时利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契机,整合各网络资源,建立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学地点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和网络课堂,还应包括实训室、商品模拟交易会、校园文化超市、外贸业务现场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素材则应包括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实训手册、真实业务档案等。对于已和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的校外外贸实习基地,则要利用学校专业化的优势资源,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以使得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双赢。(2)设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为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设置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采用“能力分块项目实训、虚拟任务综合技能模拟操作、考证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通过真实岗位群能力分析,先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专业再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虚拟任务综合模拟操作项目,继而开展顶岗实习等真实情景式实践操作。从而由低到高逐级递进,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分阶段进行,从而体现了教、学、做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特点。 通过上述两方面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达到缩短理论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和缩短毕业生进入外贸岗位的时间的效果,从而实现国贸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按照“工学交替”的思想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特点和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进程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期间包括政治文化课、通识选修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第二阶段采用专业课和集中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在第三学年将国贸专业课按其所包含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贸易基本业务操作能力进行分块,相对应地进行项目专项实训,并将课堂搬进合作的校外企业当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第四学年,则通过综合技能模拟操作、考证实训和顶岗实习来组织教学。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要到企业中去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作学习,在这期间,学生要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进行严格的实习过程跟踪,同时聘请实习企业的优秀员工兼任学生在企业的指导老师。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按一般员工的要求对其进行管理,并发给学生相应的薪资报酬。 (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工学结合”的教学必须以做为载体,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做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统一。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专业针对性的角色扮演式的情境教学,则可以让学生身处一个真实的业务情境中,设计出贸易流程中的真实角色,由学生扮演,亲身感受,增加对业务情景的感受力。还可运用视频教学,将报关、报检、货运、做单等现场中的情境穿插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实训环节可通过各种类型的模拟教学软件,在老师带领下让学生进行计算机联网的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各种类型的比赛,比如国贸案例大赛、商品归类大赛、经营模拟沙盘大赛都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校内外同专业的学生相互进行交流,提升学习的激情,增强学习效果。 (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要顺利的把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好,就必须全面提高老师的“双师”素质。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需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的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具体的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措施如下:(1)通过培训与考证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外贸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为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商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3)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外贸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以兼职教师的身份来校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或实践教学的任务,从而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4)选派在职的青年教师下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这样可以让青年教师有效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了解国际贸易的前沿动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把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引入课堂,提升教学水平。(5)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6)制定出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并且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为他们参加职称考试提供便利,为“双师型”教师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创造条件,以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外贸工作岗位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岗位的用人要求也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是基于工作过程培养人才,因此,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根据各个外贸业务环节的特点及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以设计。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专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索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所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书中认为,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就是由一门门课程有机组合实现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岗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大学专科层次文化基础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在外贸进出口公司、政府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各大中型企业等岗位,从事国际进出口业务、单证、跟单、报关等工作,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社会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从业岗位主要有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等等,这些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如图1所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以设计,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以相应的课程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岗位工作能力。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应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职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专业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能力,各种职业资格(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等)的从业能力等等。 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很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涉外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调研与公关协调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公共策划、树立企业公众形象的能力,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等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能力是人们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上。 上述三项能力构成一个同心圆。其中,职业基本能力为通用职业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能力结构体系;职业基本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两个能力层面具有辐射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具体的职业能力得以表现。 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 职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应确实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发挥其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可以分两大块。一是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入学教育及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体育与健康,以及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公共英语》,为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口语》,根据专业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开设《应用数学》以之代替《高等数学》。另一块为职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经贸地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管理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及《商务谈判》等。 1.为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经济、法律、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分析经营环境的方法,培养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可先后开设《经济学原理》、《国际金融》和《国际商法》三门课程。《经济学原理》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国际金融》主要学习国际货币、汇率、国际银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监管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外汇交易、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国际商法》主要学习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和商事组织法,这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必备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体系与调整范围,对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重要法律的内容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具备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对经贸实践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分析国际经营环境能力的主线。 2.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制定、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可开设《市场调研和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及《网络营销》三门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信息的基本知识、市场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方法、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分析预测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通过《国际市场营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细分、价格、广告、销售渠道、销售组合等策划及树立营销者形象和推销技巧等内容;通过《网络营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网络营销业务的全过程,能够设计网络营销计划,能熟练掌握每一种营销策略,并能在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中广泛应用。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主线。 3.职业资格证书是敲门砖,要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核心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如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必须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应将这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外销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外销员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是签订对外合同的必备条件;报关是进出口贸易中必须履行的一道重要程序,必须由持《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报关员操作。两个证书的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业务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及《外贸英语函电》等十几门重要课程。《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中关键岗位的执业证书,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是外贸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考试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营销与企业管理》等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可以推荐2~3个核心职业资格考证,譬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由于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在每年6月中旬,所以,与之对应的《外贸制单》课程可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每年的11月上旬,所以,与之对应的《报关实务》课程也只能在第三学期开设。 4.外贸英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及外贸的基本知识,一般开设《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两门课程。《英语口语》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外贸翻译、管理及贸易实务的潜能。《商务英语》主要使学生了解对外经贸业务知识和外贸交易过程,提高学生对有关外贸文章的阅读、写作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贸业务往来书信的能力,培养交易磋商的基本技能。 开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社会输送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学生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具备单证、报关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应基于外贸行业的工作过程,根据各业务环节的特点和具体岗位要求加以设计。同时,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统一,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基于区域优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 结论 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通院校如何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挖掘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在师队资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培育,为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作为对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的学习尤为重要,国际教育部于2001年下发教学的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在3年内用双语英语讲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比例达到10%,并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是国际首批双语教学之一。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的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不再是单一的人才,而是既要求从业者对于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流程熟练掌握,同时又应具有国际沟通和写作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理论之外,在教学中还会涉及到国际上通用的统一惯例和规则,这些国际性通用的文件大多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现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将英语和专业课程独立开来,不利于学生对于专业性知识的掌握,导致在实际业务中,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二、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虽然我国已加强英语知识的学习,但整体上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词汇量欠缺,阅读能力较差,加之双语授课并非只讲授英文,而是在此基础上将英语应用于理论知识之中,因此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双语授课时,遇到相对来说复杂的专业语句,往往很难掌握所学知识,这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本意,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2)双语教材质量较差。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双语教学文件开始,至今十几年时间,我国可应用在教学中的双语教材较少,虽然在出版的种类和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总体质量不高,往往都是将原本中文教材的内容,简单翻译成英文,并且教材的内容上更多是偏向于理论知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而言,实践操作性也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实践性较强,内容难度合理,并且相对价格适中的双语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中的又一难题。(3)双语教师严重缺乏。双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虽然我国教师人数较多,但是能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比例却不高。一方面对于国内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教师而言,其对与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教师本身英语水平有限,在双语授课中更多的是用中文授课,无法更好的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国外回来的国贸教师而言,本身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在课堂上能熟练的用英语传授知识,但是教师本身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差,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溶于英语授课中。最后对于国贸而言,实践性更为重要,但是绝大多数教师理论功底较强,却缺少实践经验,无法贴合实际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指导。 三、推进双语教学的措施 (1)调动学生双语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增设外语课程,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缺少专业外语课程,或者开设的课时较少,无法满足本专业对于英语知识的要求,因此,加大外语课程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为以后开设双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其次改变学习方法。在授课中注重课堂内容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被动转主动,有助于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2)加强双语教材建设。目前市面上的双语教材内容较为简单,并且更多以理论为主。很多高校针对国际经贸专业设置的教材都是英文原版的教材,这类教材内容较为丰富,并且是很地道的英语表述方式,但很多案例往往都是发生在国外的公司,学生阅读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材的撰写及选择上,可以将国外优质教材内容适当的引入国内,并适当的加入中国的案例,这样既满足了教材的丰富性,内容上也更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3)注重双语教师的培养。首先增加对国内教师的培养,可以给国内理论功底较高的国贸教师出国深造的机会,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下,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其次增加对留学归来教师的引进,并对引进来的教师进行集中的理论课知识培训。同时也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将教师派到实际的国贸工作的岗位中,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双语教学是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双语教学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笔者希望通过双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为双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见,同时也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贡献一丝力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重点抓专业建设,继续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基本设施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特色,全面培养基础较好、商务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2)专业定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托财政学、金融学、工商管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各本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及母体学校(兰州商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根据上述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商务活动、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商务活动、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要求。第一,知识结构。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基本思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具备系统、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专业知识。三是掌握会计、统计、财政、税收、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宏观政策及微观市场分析能力。第二,能力结构。一是分析研究能力;二是实务操作能力;三是市场开拓能力;四是组织管理能力。(3)培养过程。第一,修业年限及学分设置。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最低修业学分不得低于160学分。第二,课程设置。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财经应用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二是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三是专业主干课: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国际经营战略、商务英语、商务谈判等。第三,学分、教学时间分配及实践活动安排。总学分160,其中课内总学分140,教学实践环节20学分。 三、课程建设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一是英语课学习明显较多,而且课程内容也较为丰富。二是注重人文培养。 四、实践教学 (1)社会实践或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院、系部安排集中到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委托实习实训、学生自行联系等方式,且活动由指定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实习期满应向院系提交规范的调研报告,由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综合打分,并计入综合成绩。(2)专业实习。由院系指定专业任课教师组织安排,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实习结束学生向系部提交实习报告,对于在实习过程综合表现突出的学生适当给予表彰和鼓励。(3)毕业环节。学生的毕业经过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环节。 五、保障措施 (1)强化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学院院长是本专业建设的负责人,主持制定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经济贸易系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充分的参观学习、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2)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项目管理、调控、评估制度,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多角度考量,加大培养和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力度,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探讨优化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扩大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拟从社会需求导向的视角,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 课证融通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应该培养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其他行业,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专业人才才是它们所需要的。某些拥有大专学历的人在外贸行业也做得很好,这就说明了外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的不是高学历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从自身的生源状况出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依托,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道路。尽快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 2.专业方向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应是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所以独立学院在政府和本院招生就业办信息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社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工作,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可以聘请以专家为核心的专业指导组,进行评估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 3.加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不应该是研究型、专业型的,而应是应用型的。我们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首先是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拓宽就业面,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管理能力、心理承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职业课程设置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独立学院的职业课程设置又要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 1.突出外语与外贸并行的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客观上要求在专业课教学时应采用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重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设计相关课程而且加大基本技能训练,如,设置商务英语阅读、报刊选读等;另一方面,要在相关课程上采取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2.按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外贸知识反映在专业课的安排与设计上,根据社会需求,可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课程化”,形成“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考虑将报关员、单证员资格证书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学生毕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取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另外,还有其他可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科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同样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体系。 以上课程设置可以专业任选课的课程形式体现,只要求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 另外,在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必选课中的某些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运实务》等课程中交叉重复部分需要整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国际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始终还没有摸索出一条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所有教师都想让学生好好听懂重难点时,教师就不自觉的开始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因为我们怕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或团队的力量无法学懂知识,教师放不开,学生很被动,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 2.实践学时偏少,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大 学生没有国际货物买卖的感性认知,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环节、各项交易条件、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单纯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的。课程的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占总学时的1/3,在实验教学上更为明显,如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我校是运用世格软件进行上机模拟操作,实验的随意性较大,会让课程之间的实验环节出现重复。 3.大多教师缺乏企业背景的实战经验 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高校教书,缺乏实战的外贸经验。有些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外贸业务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已经很难跟上实践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很想去企业实战,但因为外贸是流程性事务,而且牵涉到公司的业务秘密,想找一家单位难度也很大,这就出现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应急,考后忘光”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呈现一套系统的知识,他们总喜欢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割断,这样对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群教学资源改革的思路 课程群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单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之间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有纵向的连贯关系,但各自又自成体系,树立大课程观的一种理念。 1.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构建 面向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坚持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的原则。所以搭建“国际贸易”课程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2.专业课的重要性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所有课程分成了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理论课程组合实务课程组。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将实务课程组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国际贸易实务”此门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为核心展开。 3.结合专业分流方向构建课程群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将选择专业方向,目前主要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货运方向和网络贸易方向,在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每个方向又有各自的专业课程。 4.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群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外贸行业中所涉及的大多数企业所设置的通用岗位种类,考虑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构建课程群。 三、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1.整合课程资源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港口经济的特色,从大连中小企业的角度重新对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梳理,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划清各课程之间的知识界线,修订教学大纲、授课日历等。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的知识连贯性,目前我专业已启动了课程群教材的编写工作。 2.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情景模拟、网络实验——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通过企业对外贸人才在产品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引入对具体产品的讲解。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上课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以达到学生对很多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突出“实务”特点,即应以实践为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单证实验室,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比如上述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以“任务驱动”为项目的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在局域网条件下能在寝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实践教通过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观摩操作,或者请一些企业人员进课堂讲授经验,传授实用知识。 4.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教师发挥团队精神,在精讲2—3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一人多课,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课程之间教学知识点的重复性。针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情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现象,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如考试+实验报告;考试+设计性实验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3门课程正以试点班的形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网络课程下达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占考核20%;课堂探究和讲授,占20%;仿真实践环节,占30%;考试占30%。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上升,知识掌握的扎实性提高。在今后的课程群建设中,也将实行课程网络化、精品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就业导向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造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供需差距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学知?结构的更新不够。如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早已经实施,但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教材还停留在《incortems 2000》的讲解。 2、实践教学方面。一方面,课内实践教学不够充分。比如,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在学生开拓、分析市场方面的实际能力培养应借助项目的完成有待更加到位,就商务单证而言,教师应落实学生的每一项技能而不只提供一些单据和案例样本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校外实训的落实不够到位。由于该专业用人单位分布小而散的居多,很难接受大量学生同时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3、英语学习方面。外贸工作的涉外性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而目前传统应试英语教育强调“听、读、写”三方面,“说”即日常交流的口语则没有作为重点,导致“哑巴英语”,也成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短板。 4、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指导不到位。目前学生盲目报考国际贸易专业资格证,没有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度融合不够。 5、职业道德的塑造不够充分。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现状考察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岗位群 同时,还可以胜任外贸会计、外贸文员、外贸翻译等外贸相关岗位工作。 2、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力的建议 (1)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打破课程设置上沿袭“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高校应参照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课时比例,合理增加实务类课程、专业课课内实训及校内外实训环节的学时,开展的课程建设,遴选一些与岗位对接明显实践性强的课程开发“工学结合”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际单证实务等;同时,加大经费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以课程内容能够在企业进行能力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得到思维拓展的训练并掌握职业技能。 改革以往的考评方法,形成适合课程特性的多样化的考评方法。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半闭等多种形式,考试内容则突出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突出过程考核,加大平时以完成项目实训、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同时在考核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评价,针对学生所取得的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采取相关科目的免修或抵算学分,以此激励学生对实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当今外贸行业,竞争激烈,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日渐提高。企业反映有些高职毕业生职业态度非常浮躁,眼高手低,频频跳槽;且出现“拐单”现象。因此,建议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 (3)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工作的涉外性强,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鉴于企业反映毕业生英语听说(特别是口语)能力低下的现实,可采取如下手段:一、特别加强学生商务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二、对于有些课程实行中英结合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进行外贸磋商的能力。加强学生英语方面的“考证”指导。三、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英语渗透。 (4)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可组织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外贸企业至少实习80学时,这样可以增加对国际贸易的感性认?。同时,每位学生在大三时要在校内外贸实验室独立完成80学时的岗前实训,该实训归纳了目前整个外贸行业的实际流程,学生能在情景仿真中进行业务训练,规范地掌握操作要点。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包括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委派人员培训学生、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等等,鉴于企业难以同时接收大量学生下企业实训的情况,学校可分批次地进行安排,寒假和暑假期间也可以安排。同时,学校老师也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课题项目研究等,形成学校和企业互惠共赢的局面,有利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5)“课证融合”的改进 第一,“课证融合”。在职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参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制定相关支持课程对应专业核心职业资格证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职业资格证书与支持课程对应一览表 第二,加强考证指导。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进行选择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故应当加强对学生考证的指导工作。可以在新生刚入学时,专业介绍后,安排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宣讲,让学生发现感兴趣的证书项目,了解该证书项目所必要的知?和技能,在日后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报名考试。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教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时,可能会出现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的问题。对此,应全方位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安排部分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学习,加强授课教师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素质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 (7)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职业技能大赛是学校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它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了解企业行业的技术需求与就业需求,了解用人市场的变化,改善学无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情况,学校利用好这一平台也可展示学校综合竞争优势。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期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的局面,及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实现专业人才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更好地对接,达到推进职业教育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基于CBE模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 问题的提出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核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导理念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中,cbe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按照流程组织和安排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应能得到每次评价的信息反馈,以便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cbe 模式内容组成与模式管理如图1所示 。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与cbe模式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在此过程中,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为此,可以在国贸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cbe模式,切实提高学生从事国贸工作的实践能力。 2.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双师型”教师 国贸实践教学需要的是既有外贸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各高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这些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缺少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经历。此外,由于实践教学在课前准备、课堂问题的现场解答以及课后的考核评分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专业教师普遍不愿意上专业实践课,实践教学课大多只能流于形式。 2.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国贸实践教学中,由于没有摆正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课程的设置依然延续普通课程设置的模式,过多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实践教学所占的学时过少。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和评价体系而无法实施,随意变更实践教学的学时、内容和实训要求的现象较为严重。此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只重视理论的传授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3实习基地严重不足,实习环节流于形式 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训和社会实践两大类。实验室实训主要是利用国际贸易实验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这种模式由于其智能性太强,流程中几乎不用学生自己动脑,只要按照提示点击即可,整个流程下来,学生知道的就是流程的顺序,同时模拟平台也只反映一类业务或者公司共性的情况,缺乏针对个性化的指导,教学效果不佳。在社会实践环节,学校虽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是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教学主管部门的检查,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有些学校虽然也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一些学校所处地区的外贸企业较少,校企合作难度大以及实践教学的经费不足等,致使这些学校缺乏真正能让学生进行有效实习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单位,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严重缺乏。 3. cbe模式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确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运用cbe理论,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完成国贸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获得该专业上岗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在明确国贸专业性质、专业方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关注行业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提高实践课时所占比重,使学生有条件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备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摆在教育活动的核心位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3.2加快建设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关键。因此,高校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由于各高校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各高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同时,学校应该出台相关配套措施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高教师实务能力,拓宽知识层面。同时还应鼓励专业课教师考取国际经贸类相关资格证书,达到国贸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最后,还应定期聘请有经验的外贸公司业务人员到学校给老师和学生做培训。 3.3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在借助模拟软件了解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力争实现教学和实践无缝化对接。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如校友、招聘单位等),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通过有效的合作最终实现校企双赢。为此,学校应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入手,除了在学生实习时尽量不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外,还应尽力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种需要,如输送优秀的毕业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国际形势教学和科研支持,甚至帮助企业解决管理难题等。同时,学校也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大力宣传企业,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施用海在《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2006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指出:目前全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510所。根据笔者对全国322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考察结果发现,其中有80%以上的独立学院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据此估计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独立学院为267所。综合以上数据,全国目前开设本专业的中等以上的学校共计1647所。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的结果显示,1990年我国的新生婴儿是2354万,2000年新生婴儿是1379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发现,2010年的新生婴儿是600万。目前,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考生源的快速下降,从2008年的1050万,一直下降到2011年的933万人。预计新出生婴儿的快速下降,将会使得高校生源的下降态势延续下去。面对生源的数量与质量都在下降的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必将迎来重大变化,而众多的学校开设此专业,更使得重新 “洗牌”成为必然。相对于公立学校,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较为逊色,一些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的国际贸易专业将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甚至停办的风险。而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如何培养专业特色,将成为独立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外语加结合专业的培养思路、服务地方的理念、实践课程的强化与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外语加专业的培养思路 通过电话访谈、走访调查和网络资源搜集,结果发现,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全部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院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都可归为培养外向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外贸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外向型主要体现在本专业外语的教学,应用型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程的强化上,复合型主要体现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上,而这三者最终落实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 外语加专业的培养思路,不仅仅表现在培养目标上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与考核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本专业目前实行四种策略:第一,设定双语课程。具体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五门双语课程,今后将继续增设《国际贸易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结算》等双语课程,通过双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第二,加大英文类课程的教学。除由外语学院承担的大学英语课程外,本专业已开设《外贸会话与洽谈》《商务英语口语》《金融英语视听》等英文教学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第三,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如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上,同学根据情境,进行进出口贸易磋商的模拟。第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在《商务英语口语》的课程考核中,教师改变以往的试卷考核与口试考核方式,采取模拟面试,由同学作为面试官与面试者,教师来监测、指导,从而提高学生踏入社会的面试应试能力。 二、服务地方的理念 社会在发展,高等教育在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独立学院应根据地方或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紧跟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拓宽专业服务方向。 广东省一直是全国的外贸大省。2011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9134.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5.1%。其中:出口5319.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的28%;进口3815.4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值的21.9%。此外,一般贸易进出口3208.8亿美元,增长19.5%;加工贸易进出口5077.5亿美元,增长13.8%。2011年全年广东外贸顺差1504亿美元。珠三角一向有“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美誉。而且中国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希望珠三角从“全球制造业基地”提升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纲要》同时也阐述珠三角都市圈的未来产业目标: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905.99亿美元,居全国第二。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制造与吸引外资的区域,并且随着与港澳台与东盟的经贸交往的深入,对既懂经济、贸易,又懂产品知识与企业管理的人才必将大量需求。这种趋势下,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要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强化学生知识的复合性,因此,根据广东省未来发展的需求,本专业积极与其他学院合作,开设工业外贸方向(包括汽车、机械、化工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方向(商业银行)等,通过选修课增设方向,强化学生的“宽口径”的知识能力。 三、实践课程的强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归属于应用经济类专业,经过多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独立学院的共识。而应用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应用实践化;专门的实践课程;校外实习。 课程应用实践化主要体现在课内实验的教学上。以《国际结算》课程为例,在这个课程中笔者与同事设定了以下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一,将同学分成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讲解一个国际结算方面的案例,在讲解之前学生要先将小组的ppt发到教师信箱,以利于教师监控与指导;第二,每个小组根据国际金融形势,写一份报告,加深对宏观金融环境的理解;第三,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知识的训练,如在讲解汇票的时候,要求学生进行出票、背书、承兑、贴现的填写;第四,汇付与托收、信用证这三个基本的结算方式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相关国际结算流程的模拟,如信用证的开证、审证、通知、核对等;第五,由同学翻译英文的信用证,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针对专门的实践课程,本专业的外贸业务流程模拟是一门32学时的课程,在课堂上,学生将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工厂等5个角色,利用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和国际商务单证等课程,模拟真实的企业进出口流程,每次在该课程结束前会进行外贸操作技能大赛,在比赛中,同学们积极参考,效果良好。 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认识到,一个没有实际的社会经济生活经验的学生很难承担社会经济责任,也很难成长为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专业人才。而现在由于企业商业的保密性,学生在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真实的贸易业务,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本专业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创办由商学院教师出资、校方参股资助的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小型的跨国公司,可以从事出口、进口、对外投资、跨国经营等业务,可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中得到“真刀真枪地干工作”的锻炼,从而大大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新,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网络开店、校内企业、校外企业等多种形式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方式。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因此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创业基地,必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除此之外,参加校内外竞赛,扩展竞赛范围也 是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本专业创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校内技能竞赛: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商业计划书、英文产品会以及商品模拟展览会。特别要求参展商品由各参赛队自行寻找合作厂商,由合作厂商提供的实际商品为展品。通过本次竞赛,同学们商务技能得到了真实的训练,国贸专业技能能力得到了提升,并涌现一批创新的思想,也体现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综合来看,在激烈的竞争中,独立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若想长久的发展,必须彻底的落实外向型、应用型、复合型目标,而从语言能力、实践性课程、地方需求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有专业特色又符合社会需求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探索新的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才培养方式为例,提出了高素质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烟台大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国内企业踏出国门,国内外经济互相关联,对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前所未有,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思路。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贸易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定位则是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式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而设立的,十多年来,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注重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严格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质置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2.1 基于市场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改革: 2.1.1 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的学时。如会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统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国际商务英语由4学时减至3学时;现代物流由4学时减至3学时。 2.1.2 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尽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学生而言,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课首次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分层次设置。经济学系列课还另外设置了中级经济学,供准备考研的学生选修。 2.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外语教学: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教育: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3)取消部分课程,如外贸会计(不合实际需要)、金融英语(建议教师在讲授《国际金融》时适当补充有关的英语专业词汇);根据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增设新课程,如报关实务、经贸英文报刊选读、商务礼仪、金融市场学等。 2.1.4 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方向课,为此调整了部分课程性质。如世界经济概论由专业基础课调为专业方向课。学生可从9门课中选修12学分,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修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并做出准备,特别对课程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大一、大二闲、大三累”的状况。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为本的弹性教学计划与方案。如在第六学期同步开设《现代物流》汉语和双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需求在双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弹性机制的设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大大地保证和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 2.1.5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加强基础、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继续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再出现。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英语演讲比赛提供专门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教师们还积极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及课外活动作品竞赛活动,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环节,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建立了稳定的包括海关、港务局、国际贸易公司、外经贸局等在内的实习基地。 2.3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于2007年起每年都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我们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此外,本专业还与美国佛罗里达湾岸大学、台湾东华大学订立交换生计划,使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以双语教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烟台大学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其中“现代物流"2009年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双语课主要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双语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全英文电子课件,统一用英语命题试卷,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英语答题和提交英语作业,做到所有书面文字表达100%使用英语(个别图表除外),课堂讲授和讨论要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低于50%。主讲教师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授课,而不停留在语言点的教学上。课程组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教学内容、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文献及案例资料)、习题等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阅读,促使学生养成用英文思考的习惯,强化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些条件都为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国对外经贸迅速发展,对高质量的经贸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与领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体现时代要求与专业特色,全面规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基于烟台大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要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要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 最后,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探析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需要。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实践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社会使得大学与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是否具有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实际上也成为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但我国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加以全面审视和改革。 一 实践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对于科研能力上不具备优势的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也就是说,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3.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高校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的实验和实习被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性活动,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指导;学校重视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轻视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往往被当作教辅人员看待,从而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学校缺少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以致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学校到政府缺少对实践教学投入的热情,以致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对学生的评价以理论知识为主,不重视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的动力。大多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和指导思想沿袭了公办高校的做法,由于人才的限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系统研究。 2.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的重点依然集中在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理论方面,实务方面也往往体现为两门课程,即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而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实务、报关实务、商务函电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研究型和管理型的人才。但是民办高校的国贸专业应根据“三本”的实际,坚持“培养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加大实践教学的设置和改革,以体现与“一本”、“二本”学校培养研究型的和高级管理、经理人才目标的区别。 3.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实践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四年不断线的原则。而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实践教学基本上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各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实践,其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应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要建立高校实践教学指导大纲,根据不同类别的高校,提出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价方法、管理制度等,学院则根据这些制度和规范实施实践教学。 4.师资力量不足 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实验教师原本就数量不足,扩招以后,随着学生和课程的增多,实验教师更是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有些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实验教师,实验课大多是由理论教师指导,加上结构不合理,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师资水平总体不高。而具有讲授好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条件的潜在教师主要分布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第一线,普遍不具有各学校要求的高学历,即便愿意也无法调入相关高校。实践经验缺乏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硬伤”。民办高校教师或是从外校返聘,或是新引进的毕业生,教师年龄出现断层,教师来源从学校到学校,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5.校外实训基地缺乏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却很少反思社会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这在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学生实习,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是高校“求”自己,是否接受往往看“关系”。即便是接收学生实习,真正能做到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单位也不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单位视其为过场和形式,没有进行认真的投入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瓶颈之一。 以上这些问题在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中普遍存在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需要加以重视。 三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目前,在认识上各个高校基本统一,都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都在充分利用条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浙江大学主要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来完成实践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利用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关系到相关单位进行现场实习;宁波大学采用了“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进行定单式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特色班,包括物流班、期货班和银行班,把技能类培训纳入学科系统,加强专业内容的学习,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赛带练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对于问题较多的民办高校而言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成绩比较显著。北美地区的cbe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还有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校为数不多。 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借鉴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利用民办高校办学灵活的特点适当加大对校外实践的力度,以此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可以建立“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间断的巩固。 1.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验室操作同步进行 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能力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的增长,因此首先应保证课堂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专业的最新进展,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做到课程设置准确。其次准确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大学4年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各种实践,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验室操作是校内实践,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较真实的场景模拟,使学生能够在该模拟场景中完成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国际贸易的现实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但前提是应保证教学软件的真实性和先进性。因此,我们在校内可以进行课堂实践环节练习和实验模拟,例如:通过案例、习题、讨论、小组作业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的初步技能;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保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据在实验室模拟软件中均应结合真实案例编制,交易磋商、合同签订、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货款支付方式的选择和阶段、外汇交易等这样的实验课程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相对于校外实习来说,实验室操作可以克服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约束、可以由校方单方决定,而不用受制于企业,所以大多数学校将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较好选择。在这里,教学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当然这需要学校投入较大的财力进行支持。 2.课程教学与培训考证相结合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科学正确,实践能力强的标准如何确定,需要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反馈,要经过社会的检验。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1~6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普遍要求获取的证书中,选取几个证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标准,如“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和“报检员”,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取得1个(含1个)以上的专业证书。这样,通过考证一方面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降低工作时的入门门槛。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集中安排专业实习的保障。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和实验室模拟操作后,可以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学习。通过到相关单位的实习,学生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发现不足,及时更改;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认识工作的性质,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实习单位可以是相关的进出口公司、报关行,也可以是每年的投资贸易洽谈会。这需要学校和学院下大力气来联系实习基地,建设过程虽然较难,但效果也是长久和有效的,值得去做。若效果好,这样就可以一下打造实习—就业两个平台。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所起的作用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由于毕业论文通常放在第四学年,与找工作、考研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也放松对毕业论文的考核,使得学生不下功夫去找实践中的问题而流于形式,对内容的把握不如形式上的把握,毕业论文只成为形式上的作业。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毕业论文内容的重视,严把开题关、写作关、答辩关,真正使大学本科4年不缩水。 以上就是笔者对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而紧迫的工程,意义重大,关系到学校、学院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全社会、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打造专业特色是高校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对专业特色的理解,认为专业特色建设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资源,软硬件并重。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特色 误区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 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 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 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第四,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统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应用性极强。实践教学很重要但落实困难。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贸易公司签订协议,供学生全真的实践平台,另一手是搞好专业仿真实践平台建设,近年建成了专业仿真实验室、贸易谈判室、外贸仿真操作室,配备多套实习软件。切实解决了实践的难题,收效显著。 第五,以社团为平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围绕专业支持学生自发组织社团,作为学习交流,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邀请名家讲座,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摘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的探讨,提出适合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学方式,即生本教育观。并结合西安欧亚学院学生实际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具体做法,分析了贯彻生本教育观的课堂教学方式1年多来所取得效果,旨在探寻一条不同以往教学方式的有特色的民办院校人才培养路子。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本教育;民办高校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 。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作为民办院校的一名一线教师,我和我们的课题组历时1年时间对西安欧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 首先,传统教育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互不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其次,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学习有自身的特点。(1)广博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觉得知识浩瀚如海,他们渴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2)专精性。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3)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4)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 最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贸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外贸公司、跨国公司及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业务管理、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大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提出了生本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好具体环节,把教转化为学,以学定教,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此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预学、尝试练习等途径,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内、外部联系产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认识或疑惑,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达到对知识感悟深刻、易于内化、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在课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些商务情景,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讲解、角色表演、作业互改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提高英语会话水平[ 1 ] 。为了避免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还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在《公司及产品介绍》一章中,教师先讲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礼仪等理论,然后,通过幻灯片给出一条英语新闻———2008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配额增加,并补充过去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政策。学生通读后,给出讨论话题, do the trade between euand china’s import export corporations have a p ros2perous future? (中国与欧盟外贸公司之间的贸易有好的前景吗?) ,用20min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老师讲授,结合课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至少一个理由。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组中进行引导及答疑。最后每组找1~2位同学将各组观点陈述,教师对其发音、观点等给予纠正和点评。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样,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小结。又如“外贸单证”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外贸单证系统,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单证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机上检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单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当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掌握了外贸制单的技能,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 。 教研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比如:在教授“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课程时,授课教师与西安海关联系,安排学生去西安海关观摩,并邀请西安海关报关科科长就报关程序和海关法规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活动过后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并就学生认为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部分进行讨论,以增学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各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解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教师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思维互启,创新灵感增强。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3)组织课外学生学习互助组, 如“一帮一”等。 三、结果分析 开展“生本教育下教学方式研究”1年余,体会如下: (一)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实施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要求老师继续举行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多布置任务。 (二)学生从苦学转变到乐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睡觉也多。由于生本教育体现了为学生为本而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所以,他们学习的热情高、主动性强,创新意识强,维特别活跃,学习效率高。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他们欢迎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的使用。 (三)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为主,强调学生接受知识,视学生为容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记忆,忽视创新。生本教育不是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运用源流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去探究、去品味、去熏陶、去感悟,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生本教育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学习天性,创设了自由空间,学生创新灵感较强、生命自身提升。 生本理念下的教育,回归了生命本体,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普遍达到我要学的境界。生本教育树立了“谁的事,谁来做”理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解知识层次深、感悟大,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浅论大学生素质拓展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浅谈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探析杭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属于探索阶段,较多借鉴国外的模式,多采用活动方式培养实际技能,而对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较少,在培养过程中也很少和当地区域文化特色结合,拟从对杭商及杭商精神特征分析入手,探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主要从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探索。 关键词:杭商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分析 1.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创新创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另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了新的就业危机,政府对此也提出了“以创业促就业”的方针。大学生既是新就业大军,也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他们将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很重要的部分。 2.中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素质培养。不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还属起步阶段,在具体内容上比较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较少涉及。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根据对影响创业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当落在赋予学生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上,应当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 3.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需充分挖掘当地企业家精神文化资源。杭州具有“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之称,杭州企业家即杭商资源非常丰富。探索和分析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和特征,可以使我们明晰企业家成长的路径、具体化企业家精神,并且探索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之路。对杭商的研究,从胡雪岩到马云,对个体的研究很多,但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针对个体的,而是试图从全体杭商的角度去提炼一种精神。因为个别人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希望通过一群人——杭商的成长轨迹,寻找普遍的规律,可以借鉴的东西,并且把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当中。 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杭州老字号发展现状、传承常青的秘密,对比当代杭州企业家,从而解析杭商精神的精髓和内涵;并通过挖掘杭商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探究创新创业需要怎样的文化精神?并找出创新创业教育素质培养的关键点。 二、文化伦理、精神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活动是人类利用资源改造世界的一种高级活动,在活动中,人们结成了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也形成了很多维护这种关系的规则、制度,这些制度有正式的,如法律、法规等,也有非正式的,如植根于人们理念之中的行为规范、道德理念、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从大的层面讲就是各种文化。文化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有明显的影响,也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学界对此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 传统经济学家主要以亚当·斯密、萨谬尔森为代表,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归于生产要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率先从文化伦理角度研究经济发展,提出了文化伦理、精神文化等内在因素影响说。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分析了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兴起基本上是一种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宗教改革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进而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文化伦理、精神文化等内在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1.宏观上:不同文化背景催生不同经济制度。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夫纳·格雷夫,在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研究10—14世纪地中海地区马格里布商人和热那亚商人的交易方式时,认为造成同一地区两群不同的商人,会发展出两套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选择,是因为:经济制度必然与文化信仰相连,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内生出不同的经济制度。 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通过影响正式制度推进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林毅夫在进一步研究了由历史文化环境熏陶形成的人的基本素质潜能,如价值取向、行为范式、道德准则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把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旨趣、行为习惯等因素归为非正式制度范畴。这些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演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相关变量。在旧制度消亡、新制度确立的过程中,需要社会中人们的共识及相应的行为来支撑。制度的维系也需要人们的共识和行为支撑。能达成这种共识的背后的因素就是文化。 2.微观上: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初期,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以“创新” 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发展理论。他指出,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因为经济发展的真谛是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亦叫做“企业家精神”。 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劳动者人力资本要素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舒尔兹研究发现:曾经起重要作用的土地和资本等物质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下降,而曾经依附和被支配于土地与资本的人的技术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生产过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把人力资本对应文化的内容归结为知识人力资本和素质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由一个人所具有的系统或局部的知识所构成,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获得与传承,也能够通过文字和图形来外化、传递、保存。素质人力资本由一个人的信仰、习惯、价值观等非知识性的因素所构成,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对人们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和习俗,来秉承不同区域人群以不同特性,进而通过这些经济主体的不同行为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 (三)内在因素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文化精神对经济过程的影响,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规约、激励三种途径发生的。 导向:文化精神为经济行为主体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参照系,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把人们引向有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因此,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取向。 规约:特定的文化精神构成经济行为主体的潜在的行为规范,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使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的社会经济活动维持不同的秩序风格。 激励:文化精神往往构成社会行为主体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源,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忍受劳苦的心理暗示与信念支撑。 综上,本文将从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精神因素入手,建立文化精神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模型,并在这个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作为经济主体之一的杭商及其蕴涵的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及特征。 三、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杭商的概念 关于“杭商”有两种概念:一种解释是按经营者原籍划分,原籍是杭州的经营者,称作“杭商”;另一种是按经营地划分,即不管经营者原籍是何处,只要他在杭州经营,他就是“杭商”。也就是,只要是杭州户籍的商人或者商人集团以及来杭州发展创业的外籍工商人士都可称为“杭商”。杭商是以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为依托,有一种前瞻性的眼光独辟蹊径,能传承杭商精神,不断创新,勇于开拓。 (二)杭商及杭商文化精神的形成 1.杭商及杭商文化正式制度成因。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正式制度上一直是“重农轻商”,而在非正式制度上,重伦理而缺乏契约传统,所以,中国的商业经济一直不发达。最初只是在一些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方有商业活动,比如港口城市,一些交通便利的集散地。杭州作为隋朝京杭运河的一个端点,较早孕育了商业活动;到了北宋,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南宋又成为王朝的建都地,人口的增多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那个时期的杭州,已经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了,杭商也随之迎来一个活跃期。到明清两代,以清河坊为中心辐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商业街区。从这个角度说,杭商的历史非常久远。 而当代杭商的曜然而出,是受改革开放制度影响。杭州城市的优势以及投资环境成为了杭州经济和杭商发展的肥沃土壤。杭州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企业家来杭州发展经济,同时杭州周边县市区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经济规模和企业影响力在全国都走在前列。杭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 2.杭商及杭商文化的文化成因。杭商及杭商文化也有着非正式制度文化伦理的成因。正如催生传统商帮的是明清正式经济制度的变化,而让晋商、徽商等商帮从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的是文化伦理等非正式制度一样。不论是传统的杭商文化还是现在的杭商文化,都是杭商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杭商文化并不能等同于商业文化,它是杭州区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 从区域文化讲,杭州地属长三角区域,其文化归属于吴越文化,据学者研究,吴越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有:内在自觉的开放心态;超越自我的突破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简约朴素的平民风度;个体本位的经济理性;顺应环境、随机应变的柔性心理;勤俭刻苦、劳作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中庸、隐忍自谦的处世态度;自然无为、绵绵似水、柔弱胜刚的商战伎俩;不尚意气、工于算计、谋定而后动的行为范式。 这种文化富含工商文化的特征,成为滋生杭商和杭商精神的精神土壤。尤其是这种传统文化蕴涵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具有内在的兼容性,它对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具有内源性的影响。正是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经济制度条件下的复苏,造就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从而为民营工业的发展做好了人力资本方面的准备。 (三)杭商文化精神的特征分析 1.老杭商文化精神的特征。传统的杭商文化属于商帮文化,正如大多数中国传统商帮文化一样,杭商文化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依据,主张用儒意通商,诚信是传统杭商最基本经商原则。这从他们的核心价值经商理念可以看出:传统杭商信守“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因而在生意场上处处受益。 正如前文所述,杭州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至今,仍有很多有着几百年经营历史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便是杭州传统商业的代表。杭州老字号独特的商业文化便是他们经久不衰的立身之本。本课题组对现存的老字号进行走访,发现大多杭州老字号经营内容各不相同,有炒茶叶、龙须糖、定胜糕、弹棉花等等,但他们都秉承“戒欺”的经营理念,并且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因此在业内社会上有着很好的口碑。 最早的杭州老字号人物代表——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杭商的典型代表和杭商精神的最佳诠释。从胡雪岩的成长足迹看,他从一个钱庄跑堂的小伙计到一品红顶商人,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与其母亲对他传统的教育息息相关。这从他的办实业以兴国、办药店以济民可见一斑。而胡庆余堂的堂训“戒欺”二字,成为这家老店百年不衰的秘诀,也成了杭商精神的最早诠释。 杭商精神除了体现在老字号的经营理念上外,作为一种观念也应该体现人们对他的认知、认可上,据此,我们特别在市民及老字号商家中作了专项调查。根据调查显示,与史料整理对比可知,两者关于杭商的诠释完全吻合,杭商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戒欺,也就是诚信。老杭商对于杭州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杭州经济的贡献,更在于其特殊的历史人文底蕴和文化传承。 2.新杭商文化精神特征基本分析。通过走访调查,在人们的观念中对新杭商的特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务实、脚踏实地。而对于杭商精神的分析,企业家们都认为杭商精神的精髓就是诚信、务实。这也是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杭州商人胡雪岩讲的“戒欺”,是杭商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这种传统在新杭商身上得到了传承。另外,作为“浙商”中的一分子,浙商精神同样也体现在杭商身上,如: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奋发图强的自强精神,不图虚名的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吐故纳新的包容精神。此外,杭州城市人文精神也体现在杭商身上。“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杭州人精神,即“杭铁头精神”,是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构成了杭州生活品质的个性特征。这也是杭商精神的基本特征。 如今,杭州提出创业在杭州,其中杭州文化人创业的楷模,杭州“和谐创业”的典范,当代杭商的杰出代表新杭商马云,在总结自己成功秘诀时提到“有梦想、有激情、有社会责任感”经营理念。“有梦想、有激情、有责任感”不仅是“马云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杭商精神”的具体体现。从马云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老杭商“诚信和务实”精神的传承,也看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体现,更看到了“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特色创业创新文化精神的发展。将这些综合起来,便是杭商精神的最新体现。 四、杭商文化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 (一)启示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上 从杭商形成和成功看,文化精神的作用不容忽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会有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并取得成功。我们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在技能层面,更多的是一种模拟活动,而在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上很少有涉及。 这种创新创业精神也就是前面总结的新老杭商文化精神,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新老杭商创新创业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老杭商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共性:在价值观念上,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基础,以创造财富、发展事业、实现个人发展和追求成就的社会性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创业企业家个人自我实现的动机为主导和灵魂;在思想观念上,以市场观念为基础,以功利效率和优胜劣汰观念为主要内容,以勇于开拓、敢冒风险为主导;情感意志上,以一般人的情感态度为基础,以积极热情、稳定执著为主要内容,以坚韧、敏锐、理智为主导;在知识能力上,以知识面宽广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专、精为特色;在行为方式上,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以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竞争为主导,等等。二是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创新创业精神元素: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有所作为的自强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等等。 (二)启示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上应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人的信仰、习惯、价值观等非知识性的因素,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因此,要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必定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必然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吸取和继承,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一是宣传氛围,即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创新创业宣传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创业意识。具体可以组织大学生看与创业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到企业实地去看,让他们认识了解创业过程,激发创业热情与冲动。也可以请创业者讲创业历程、组织大学生召开创业座谈会,请创业成功者或者学生中的创业实践者与大学生交流;与创业人士面对面沟通,感受创业者的人格、信念、精神和情怀;组织大学生写创业计划。 二是文化氛围。首先,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第78号建议中指出:“文化作为能动的过程,以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通过适当的手段促进广泛的参与和创造性”。其次,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创业活动,如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创业者培训班,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形成一种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高校团委、学生会可成立创业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组织,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刊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相关活动来渲染创业氛围。我们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决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些企业家,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观念和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以创业为荣、主动创业,在创业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简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摘 要]如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 信息素质被公认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形成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石。大学生是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后备军,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人手,探索改进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措施。 1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信息素质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综合。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我国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极少利用图书馆,甚至不办借书证;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懂得信息的概念和含义,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知道本专业的主要信息源;大学生收集、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普遍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滞后、不到位和不连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中学教育的相关基础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续不间断的教育。1985年,美国政府在《2061计划》中,规定中小学生应获得的12大类基本科学知识中就涉及到了信息教育的内容,1994年制定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及信息检索、收集、组织、处理都要达到相当的水准。法国于1985年就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管理和信息课程。日本在初中开设情报基础必修课,高中设置必修课“情报”。而在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几乎是空白,接受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20%。中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的空白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基础就与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也可以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1.2利用图书馆教育不到位利用图书馆教育是大学生人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性人门课程。但由于人学教育安排的时间有限,绝大多数高校只能进行1到2学时的“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在讲座中,无法就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展开讲,只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主要介绍本馆的馆藏情况、目录体系、目录查阅方法和图书借阅规则。而且只有这一次利用图书馆的讲座,无相关的后续讲座,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 1.3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国家教委1984年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课程地位较低,多数是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有的还是讲座,很少列为必修课,学时也比较少。如遇到精简课程和压缩学时,文献检索课常常首当其冲。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比较落后,目前有的高校还不能安排计算机检索内容和上机实习,仍以手工检索工具为主。文献检索课的开课时间也不尽合理,有的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学生没有专业信息方面的需要,达不到教学效果。这样的课程地位和教学内容,无法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1.4专业课授课时缺乏信息素质的相关引导和渗透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只讲授专业知识,而不介绍本学科相关信息的来源以及获取途径。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大学生无法形成通过相关信息途径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阻碍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1.5缺乏课外活动的支持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外活动以文艺、体育活动为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普遍开展较少。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几乎得不到收集、获取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锻炼和熏陶,也就难以形成信息素质。 客观地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还单纯依靠一门文献检索课,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又不理想,这使得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突出。产生以上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1)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没有得到社会和高校的足够重视。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评价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组织能力及特长等方面,很少有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在这种社会评价指标的作用下,高校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外语、计算机能力培养上,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适应社会就业形势需要的。(2)对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上有严重偏差。在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有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就等于进行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实际上,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必要的技术手段,是信息素质的一部分,而远不是全部。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的收集、获取、鉴别、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绝不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替代的。(3)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较弱。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多数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就比较弱,缺乏主动关注和收集、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甚至不了解本学科的主要信息来源,在专业课教学中无法进行信息素质方面的引导和渗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措施 鉴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连续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体系,通过由浅入深的教育、引导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形成稳定而内在的信息素质,令其终身受益。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任务责无旁贷地应由主要高校图书馆来承担。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连续性措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2. 1加大“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力度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利用图书馆”教育。在入学教育中,要突出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利用图书馆文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教师和知名专家、学者的事例,以及不利用图书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反面事例,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并进而阐述利用图书馆与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自觉性。在基础课阶段,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图书馆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检索方法的讲座,并向学生介绍基础课阶段的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在专业课阶段,要向学生介绍主要的专业信息源、专业文献检索工具和专业课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和利用专业检索工具,提高学习文献检索课的兴趣。 2. 2改进文献检索课教学文献检索课要力争在学生专业课阶段或临近实习阶段开设并保证必要的学时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新,在检索工具使用方法上,以计算机检索内容为主,手工检索内容为辅,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上机检索实习时间,同时增加信息鉴别、信息调研与分析、信息利用、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内容。特别要讲好第一堂课,通过利用信息取得成功和忽视信息或信息失误导致损失的生动事例,阐述信息对社会和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全面推进文献检索课的多媒体教学,增加授课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文献检索课实习中,要安排专业综述写作,并要求参考文献数量。还可以引人团队合作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作业。使学生在写综述的过程中,体验掌握信息获取和利用技能的重要意义,同时锻炼了合作能力。 2. 3加强专业课的信息引导和渗透要作为一种教学规范,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必须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本专业权威著作、核心期刊、主要数据库和网站等信息源以及权威专家、学者,国内外主要研究基地,本专业前沿课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利用本专业的高质量信息。为此,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适应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需要。 2. 4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开展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参加有关的科技发明和挑战赛。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必须要利用本专业相关的文献信息,从而锻炼了知识应用的能力,巩固和提高了信息素质。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要取得高校领导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还要取得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专业可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有好的效果。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综合大学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综合大学面临的首要教育任务就是强化教育的本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所以,高校教育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品质、人格和修养,还要使学生成为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时代的需要。其中,艺术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综合功能,这一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国际上,伴随着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高追求,在调动了人们潜力的同时,也导致精神文明环节的薄弱现象;在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文明日益发达,我们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当前,精神文明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艺术修养。如今,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缺失重要的诗意精神,忽视了艺术教育。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的烙印在其身上暴露无遗,大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多数的高校学生艺术教育和艺术修养极为缺失。艺术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同时还能够抚慰他们的心灵,提升素质。因此,在综合大学的教育课程中,将艺术教育引入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决定,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 (一)认识功能 艺术教育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自然科学;另一个是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艺术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科学得到发展的同时,艺术也得到了丰富。学生可以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当中领略和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其次,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明确,左脑负责机械性功能的工作,如读写、语言、记忆和计算等;右脑执行的是非机械性的功能,如意志、情感和想象等。艺术教育借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投入的情感体验来达到开发和改造人脑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右脑功能包含的非智力因素正好相同。因此,艺术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艺术作品多是描写祖国山河秀丽风光,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艺术教育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教育和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二是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学校的思想工作起到配合的作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组成了科学。求真的自然科学,是集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于一体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人文科学则大不相同,其不仅仅是一种伦理体系和价值体系,同时还具备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要求真、善、美。艺术教育避免了刻板的说教,通过在审美中所发生的情感体验,弥补了学校开展政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仅提升了人格品质,同时还原艺术主体以超脱、自由。自远古时期开始,游牧民族用原始的歌舞祭祀祖先、猎手留在石窟中的壁画以及当下的新型艺术,都是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描述、深化和界定。艺术是承载人性渊源的一条长河。在人生的追求中,新生代们总是在前辈流传下来的艺术中找寻答案,换句话说,艺术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生活中,激发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记忆留下希望,接受生活中暂时的悲伤和困苦,让人们获得愉快的源泉。 三、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实践 (一)深入挖掘艺术内涵 当前,在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授课重点往往是关注作品的艺术性,重点讲解的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上的技巧,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做到艺术性和表现性并重发展,使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面目标不能发挥出来。 (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一般来讲,艺术概念包含音乐、美术、建筑、舞蹈、戏剧、文学、电影等。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不会顾及每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在重点的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专项的基础之上,开展戏剧、视觉艺术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锻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在能力。同时,促进了多种艺术学科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本身包含的内在精神。 (三)教师的再教育 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艺术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占据高校的领地,而对于不同艺术在教育思想上的综合改造和采纳认同,还需要一个严格的分析和甄别的过程。在属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中,教师要具备广阔的视野,要熟悉自己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其发展和演变的进程,对于艺术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盲目。作为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养成一种自我 教育和激励的行为模式,不断将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来运用自身的主动性,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不是一个概念,优秀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思想文化修养、个人专业的水平以及完整体现的人格素质。 结语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新时期,综合大学日益规模化,加强其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的一大重点。综合大学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和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审美素质与艺术教育公共课设置探讨 1美育的发展与内涵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养成人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毕达哥拉斯晚年定居在克罗托内,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提出了“公正、智慧、坚强、克制”的希腊四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模仿,然而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他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独自的领域,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即情绪。黑格尔认为艺术应通过美的感性形象去显现理性的真理,从而使人受到形象的吸引和感化,领悟到其中的深刻意蕴,达到改善人类的目的。“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的目的”。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第一次系统提出了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他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同时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也十分重视艺术的思想内容和教化功能。《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了审美与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 我国近现代文学家、考古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吸收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后,首次肯定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审美直觉主义的教育家,并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美育对人本主义教育、美育对社会改造的重要性。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任务是培养广大人民的审美能力,内容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给人民以情感的熏陶,目的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三种教育形式,是人格完善的四个必要方面。 2高校美育的现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及时实施美育的作用和意义显而易见,美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和职能是无法被替代的。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市场转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以及国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的提高,我们看到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美育的轻视。我们今天的中小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缺乏美感,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功利化追求过于明显,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过重。语数外等主科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美术,音乐除了被冠以副科之名外,安排节次少,还经常被其他“主科”所占用。而到了高中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上,美术,音乐课程几乎停开,有些学校甚至将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技术教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特殊教育。 到了大学,有关审美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也不尽人意。在课程体系方面,由于美育课未被教育部确立为普通高等院校课程指标体系中的公共必修课,导致不少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以选修课为主,而选修课在很多在校生眼中仅仅只是“混学分”,“好过”,“休闲娱乐”,“睡觉休息”的代名词而已,授课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导致美育受到轻视,学生审美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客观国情。 国情一,人口众多。虽然众多的人口提供的丰富的劳动力,但是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而选择劳动力的标准无外乎两种:能力,学历。而提高学历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各种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目就单纯为了考试。而这种以考试为目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形式,采用“填鸭式”教学,大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死记硬背,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国情二,生产力水平不高。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2010年gdp达到5,878,000百万美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美国的世界第3大经济体。日本人口约一亿两千万,却创造了5,459,000百万美元的经济价值。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而这有限的教育经费只能优先投入到基础教育上,美育方面的经费紧缺也就不奇怪了。大学生审美素质不高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3艺术教育公共课的设置探索 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改革和完善外部配套环境,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美育的实践主体,更要积极作为。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美育课程的主要实践者,在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除完成对专业学生的培养任务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理论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这个任务主要通过全校公共选修课来完成。 面向全校开设的艺术教育公共课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认清教育对象。学校艺术教育公共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艺术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课程设置的普遍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其次,课程的开设应该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鉴赏类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类似《美学概论》的美育基础知识普及类课程,因为掌握美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形成审美观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美学知识,了解了什么是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自觉地开展审美自我教育。 第三,如何把抽象的美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难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教师多数有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为文学哲学及相关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在文学造诣,美学理论,文字功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另一部分则由艺术专业教师构成,这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中国的现代美学体系、美学理论、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文艺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因此可以由文学,哲学专业的教师开设一些诸如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艺类的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对美学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与此同时,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发挥其特长,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开设诸如国画、书法、色彩、摄影、音乐、设计类的课程,通过学生对“技”的学习,实践与体验,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与体会。 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除了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实现外,高校作为文化艺术的园地,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美育资源。高校可以系统的举办各种书画比赛,歌舞晚会,电影观摩,竞技表演,文学创作大赛等各类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情感功能的综合作用下,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境界。其根本就是要使学生在教育的情境中感受美所带来的心灵的愉悦与舒展,培养学生高雅的趣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关注美育,加强美育,高等教育要尽职尽责,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 内容 摘要:大学 音乐 教育 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 社会 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为此,要采取重新构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 现代 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 科学 素质、 自然 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科学素质 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 艺术 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 影响 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 目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 哲学 。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 学习 方法 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 计算 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 应用 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 分析 、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 问题 ,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 理论 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 考试 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 音乐 教育 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 艺术 、音乐艺术 发展 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 内容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 哲学 、外语、 计算 机 应用 、大学语文、 体育 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 科学 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 理论 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 理学 、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 现代 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 问题 式、参与式的教学 方法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 学习 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编制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加快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计算机 网络 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步伐。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论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及教育策略 [摘要]隐性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也是职业素质结构中的根本部分。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当前,应当从培养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出发,全面提升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质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影响 教育策略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因素,也有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越来越高,还有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关系到其在步入社会后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隐形职业素质培养,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隐形职业素质是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对人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隐形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人的职业素质结构可以形象地用“素质冰山理论”来描述,职业素质就如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有水上直观、可见部分和水下非直观、不可见的部分。水上部分是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知识、技能等,而水下部分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思想、观念、动机、态度、责任等。水上部分一般代表了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属于表层知识;水下部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属于深层知识。在不同人之间,水上部分的素质差异容易被区分、鉴别,可用考试成绩或用一些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来证明,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水下部分则不容易被区分、判断和评价,属于人的隐性职业素质。一般认为,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职业素质仅占素养整体的1/8,而藏于水下的隐性职业素质要占到素质整体的7/8。因此人的隐含的、不可见的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主体。 从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的关系和所在的地位来看,人的素质就如一棵大树,地上部分显露的茎、枝、叶、花果是显性职业素质,地下部分的根系部分是隐性职业素质。地上部分的显性职业素质是地下部分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是地上部分显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地下部分隐性职业“根系”的发展,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就会“枝少而叶稀”。要使大学生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枝繁叶茂”,应当重点培养其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促进其“根系发达”。由此可见,显性职业素质只是人的职业素质的表面素质、浅层素质、可考量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隐 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三、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力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诠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 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5.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组织他们多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在社会认知中体验人生,并从中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内涵 摘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德育内涵缺失的问题。作者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几个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强化德育内涵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德育;强化 大学生将来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只有视野开阔、清醒独立、胸怀天下、品德高尚的人,才当得起改良社会、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决定着他们自身的成长与成才,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在新时期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理念,所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的重要内涵。 1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笔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触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并对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现实表现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追踪调查。通过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和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了一些问题,梳理如下。问题一,在校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各学校对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方面的教育逐渐重视起来,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各级各类学生活动、竞赛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这些活动和竞赛对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从上学那天起就一直强调的德育教育在这些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被冷落了。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地忙于事务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状况难以深入了解,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就缺乏了针对性。所以,大学生所接受的缺少了德育内容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素质教育。问题二,大学德育教育存在难以深入的问题。大学一直都有哲学课、德育课,但这些课程的有效性这些年来备受质疑。大学教改中,德育教育的改革一直为人所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些年看来总体还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脉络把握不够准确,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定位不够清晰。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修哲学和政治课都是出于应付心理,对自己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并没有、也不愿去真正理解并掌握。我们一直在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前两者应该是基本都做到了,但在最关键的“进头脑”一环还有很多工作去做。问题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放大。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道德水平产生了下滑趋势。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易偏激,对这些不良现象缺乏冷静的判断能力,导致部分学生不但不能在一定高度上去批判这些现象,反而引起了他们的羡慕和效仿,这在他们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中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问题四,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获取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大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信息来源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吸收却比较单一。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缺乏了解的兴趣,对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发生了什么和正在发生什么都持漠视态度。在笔者所做的学生上网行为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上网行为的发生多数出于娱乐目的,如玩游戏、聊天、看视频等等,即便是浏览网页,其关注点多数是体育娱乐新闻,对影响更大的国内外政治经济事件缺乏了解的意愿。 2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实时更新高校德育内容 在当代,高校德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应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实时更新德育内容。 2.1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人本德育”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体现的是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人本德育,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经得起时间及社会复杂环境的考验,才能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① 2.2实时更新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现实针对性 高校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要求,适时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校德育不应回避现实社会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靠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应该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枯燥无味的道德规范知识。 3开辟德育新渠道,强化高校德育内涵 在大学所施行的林林总总的素质教育方式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并对德育教育形式加以适度包装,使大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收获成长。为此,笔者就多年来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简单总结,简述如下: 3.1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让辅导员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者到心灵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大学辅导员这一个群体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专业课专任教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在大学里实现道德完善,能否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辅导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大学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辅导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心灵导师,除了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1)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人格不断完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身具有良好修养,才会在学生中以自身良好形象形成感召力;(2)提高演讲与说理水平,让学生听起来言之有物。只有能够说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3)重视了解学生,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的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家庭背景及情感境界,辅导员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3.2打造隐形的“育德场”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是学生育德育智的隐形课堂。它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重在育德,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隐形的“育德场”,对于强化高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校园内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使大学生能够在这些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精英群体,承担着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他们中的一部分将会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阅读与学习训练应该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3建设网络德育新阵地 网络的发展即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渠道,也为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把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成为高校德育的一大重要任务。网络德育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德育,是新形态、新领域的一种德育形式。高校可以建设迎合学生特点的兼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使该网成为大学生获得健康信息的来源,可以在网上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多关心时事,让他们在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例的解读与讨论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做到清醒、理性、不盲从、不偏激,同时,引导学生从更高角度出发去理解和研判国内外政治经济大势,让他们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明了自己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4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今天的许多大学生生活条件较好,对苦难缺乏足够的认知与体验,长期在学校学习、生活,对社会缺乏了解,对实际生活缺少体验。因此特别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去弥补这部分的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独立自主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社会活动设计应更具有针对性,并适当增加一些挑战性,让大学生在付出辛劳与汗水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喜悦与满足,在活动中明白责任和使命的意义。 作者:王甜甜 任路伟 张洪振 张喜梅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 【摘要】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良好品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教学的功能,积极渗透和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并对如何促进体育有效地发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干预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由于年轻、激情、敏感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都会让大学生产生迷茫、低落等不良心态,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了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堂学习和各类体育比赛活动,进而系统地学习体育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还能通过体育锻炼、竞技比赛等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大学生体质,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有效基础 运动是体育教学最大的特征,通过身体器官的运动可以带动大学生整个身体机能快速进入活跃的状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以及运动器官的兴奋,将身体中安静状态下关闭着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激活,为各个器官及时输送丰富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但锻炼了身体机能,还活跃了神经系统,而这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也是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基本保障。 2.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认知能力,进一步减少认知障碍,从而有效地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足够的认知,而体育精神可以看成社会精神的缩影,通过体育运动,特别是一些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都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到成功、失败、汗水等多种酸甜苦辣的体验,这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具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大学生身心的统一 体育还可以磨练大学生的品格,从而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思想品德是指导大学生行为表现的根本,只有积极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优异的行为。例如在长跑比赛中可以培养大学生对自身的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勇于坚持的精神,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促进大学生以顽强的意志积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体育教学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人格的培养、良好品行的塑造都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4.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 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人际关系不佳,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要注重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经常被要求自己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参加体育游戏、比赛等,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以及合作、竞争关系,这也是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游戏活动、小组合作等团体教育活动形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地心理素质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明显改善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处理不当等不良心理。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彼此之间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到集体中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干预作用的几点建议 1.树立科学明确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是高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计划、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指明了方向。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只强调了大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以及心理健康维护、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这都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难以相符。因此,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中,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落实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2.重视高校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如今的教学中体育课程和心理课程还属于不同的分支,因此要想加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干预作用,还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对现行的体育教材进行调整,将心理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大纲中,并将相关理论知识编写到高校的体育教材中,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卫生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生理、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有着明确的认识,进而了解并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于不良的心理问题可以做到自己诊断和及时纠正,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及时预防心理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双管齐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力 如今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是体育专业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教育,缺少专业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基础。因此,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既熟练掌握体育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从而更加高效地为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第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专业理论以及心理咨询的开展方式和操作技巧等等,此外教师还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第二,体育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直接引导者,思想和行为都将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发现并及时改正自身的心理品质中的不良因素,以更加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大学生。第三,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学科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要想通过体育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须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是由于只有通过长期系统性的体育锻炼,才能引起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行为习惯发生变化,一旦没有坚持体育运动的习惯,人体器官的机能也会相应减弱。此外,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可以转化为大学生坚持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将体育运动内化为一种主动性自主性的运动,心理素质也在这一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得以磨练和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鼓励和监督,例如坚持体育锻炼30分钟,进而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5.积极改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优化体育育人环境,是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载体。具体来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院、系各级体育组织、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等宣传途径及手段,大力宣传我国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成就,普及体育知识,表彰体育先进等,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健康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结束语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重点关注,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科学教育。体育作为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体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干预已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之一。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和干预,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心理素质。 作者:王智欲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中学班主任论文:论中学班主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素质教育 教育 作用 [论文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班主任,应站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第一线,所以中学班主任工作要从以前的应试教育及时转变过来,班主任要在观念上从权威型管理转变为民主型管理,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严格教育转变为爱心教育。在角色定位上从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 1、前言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班主任的工作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瓤级管理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那么,学校内部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位班主任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尤其是知识经济社会,如何带好班集体,是摆在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虚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3、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不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班主任改变原来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的角色。 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言行,穿着打扮、思想动态、人生观和世界观均需要进行良好的塑造。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这不仅使班主任陷于疲惫不堪之中,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理的地方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2)教育观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传统的教育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心重视,这不仅违背了党和国家办教育的初衷,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现代教育观认为,一个学生成才与否,不能单凭成绩,还要综合考虑心理素质、道德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注意学生其它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舍弃教育“精英”思想,对全体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合理引导,注重素质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在工作中,班主任还要解决学生渴求捷径、试图迅速成才的学习投机心理,重视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3)教育方式的转变 中国传统教育观点一直认为“严师出高徒”,这就导致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过于苛刻,要求过于严格,对于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我们认为,在新时代的教育中,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要求严格,更要用爱心去理解和关心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需要与向往,从感情上贴近他们,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也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这样他们才会自觉的接受教育。 同时,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都有各自的人格和尊严,只有以理服人,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们,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并受到学生的信任,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班主任应用自己赤诚的心去和学生交流,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4、发挥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角色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由高耗型转变为高效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学生上,将简单的复杂劳动转变为富有创造力的工作,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少量的时间去获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班主任的角色还应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传统的班主任角色往往充当了上传下达的“通讯员”,工作常常是被动服从,缺乏独立性。而在素质教育中则要求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能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班级工作,形成风格鲜明的班级集体,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许多成功的班主任的实践表明,班主任内在的气质、风度、学识、修养等因素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是对班级、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力。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正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关键。(1)树立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爱心观念,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2)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3)努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4)具有渊博的知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善于吸收新知识。(5)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方法,学会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方法,积累班级工作经验。(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各种能力。 5、结论 总之,每个班级的情形千差万别,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每个班主任要总结经验,找出共同点,使班级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减少随意性、盲目性、简单化。那么,班级管理工作一定得很出色。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只能在班级中贯彻并强化素质教育,对于还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还显得无能为力。所以,只有全方位支持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素质,才能使素质教育走的更远、更好。 中学班主任论文: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经验 论文摘要:站在 教育 教学的最前沿,我感觉当老师如果没当过班主任,是一辈子的憾事,可是要想当好农村班主任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班主任工作辛苦、繁杂、责任重大、工作难做。如何成为一名学生又敬又怕又喜欢的班主任。 师范毕业后,我就回到了我的家乡、我的母校——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体会颇深: 中国 有13亿人口,其中有7亿在农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祖国繁荣昌盛、和平 发展 过程中,农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的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时刻提醒自己: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如何成为一名学生又敬又怕又喜欢的班主任,下面我结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前期准备阶段 当班主任不能凭一时的热情,要做好各项准备,首先要明确班主任的职责,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其次,及时了解这个年龄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家长的育儿观,社会的期望值。为此,我经常走进父老乡亲中间,农村人特有的淳朴,使你很快了解了他们的愿望;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做游戏,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热衷于什么样的游戏,偶像是谁等等。 我的感言:当班主任,你准备好了吗? 二、深入了解阶段 新学期开始了,纸上的名字,以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呈现在你面前,天真的笑脸,无邪的目光下掩盖的是迥异的性格,想要走进他们,必须先了解他们。 此时,我采取多种手段去了解我的孩子们。首先,我利用本校中小学在一个院的便利条件,与他们小学老师进行沟通,掌握他们在校的基本情况。其次,在第一时间里与家长们建立联系通道,如:利用电话、 网络 等形式,方便快捷的互通消息。欢迎家长随时到校,了解孩子的近期情况,向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宝贵意见。再通过“家长评价”活动,以书面形式让家长全面、详细的介绍自己的孩子,也为我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留下了宝贵的档案资料。 通过以上方法,我掌握了每位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但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 参考 。我的感言:当班主任,你用心做了吗? 三、日常管理阶段 建立、建全班内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组织领导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经常与他们交流,及时发现班内的不良情况,有意识的让他们去解决,帮他们树立威信。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完善班级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锻炼,从每天的执勤班长,值日组长,到各科课代表,都能各负其责,真正成为老师的小助手,班内学习情况、生活情况都步入正轨,一切井然有序。 开学两三周后,学生们的新鲜感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逐渐减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除了教师和书本是信息来源外,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都是学生易接触到的信息源。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复杂化。初中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抑制力薄弱,模仿力极强,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早恋、上网、交友、打群架、喝酒、吸烟、逃课等现象在农村学校开始蔓延。逐渐有一部分同学产生了厌学心里,可以说,此时退学一名学生就为社会输出了一个不安定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班会课组织辩论会,以不良现象为主题,通过自由发言,使同学们认识到不良现象的危害。带领学生们参加 体育 锻炼:踢毽子、跳绳、打篮球等,并将学生分组,经常搞竞赛,增强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搞手工制作,对精品给予奖励。利用课间有选择的在班里播放流行歌曲。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这部分同学转移注意力,乐于回到校园,乐于参与学习活动。 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因为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谁也无法预测他的将来,所以当学生犯错误批评他的时候,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不以学习成绩好坏决定态度,如果过分偏爱学习好的学生,冷落差生,时间长了,形成两种极端的学生,俗话说“过多地赞美雄鹰,会伤害更多的小鸟”,过分宠爱会导致学生优越感太强,容易目中无人,遇到挫折时不易适应,过分冷落差生又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对于后进生,班主任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和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其转化。在生活上要多花些时间去接近他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同问题较多的学生谈心时,是特别注意不要急躁,也不要想一两次谈话就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因为谈了一两次没有谈好就失去了信心,要继续谈,直到谈通为止。只要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实意为他好,他们一般都会被感化,并最终接受班主任的帮助和教诲。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动员优等生与后进生进行交流,主动去关爱帮助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同学和班集体的关爱和自觉地融入到集体当中,主动地转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的感言:做班主任,你全身心的投入了吗? 四、联系反馈阶段 现在 农村 中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出生于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对 教育 的意义认识得比较淡薄,加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上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因而认为供孩子上学不合算,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不懂得 科学 的教育方法,如当孩子的学习出现困难时,他们束手无策,而当孩子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又打又骂,孩子们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些家长忙于挣钱,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们的行为不闻不问,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生活纪律不严谨,比较散漫。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这时我就可以利用建立好的联系通道或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多种方式和家长沟通。但这种联系一定要走出向家长告状的误区,既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对观念落后的家长应及时教育。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成共识。 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基本条件。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明白自己的职责,就要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断学习,摸索方法,争取做一名优秀班主任。 中学班主任论文:浅谈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十个一工程” 摘要: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何当好中学阶段班主任,是班主任学中的重大课题。一个好的班主任,除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学识水平外,还必须认真做好入学 教育 、誓师大会等十件工作,搞好“十个一工程”。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组织者; “十个一工程”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班级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班主任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是学生方方面面的管理者,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工作要求的执行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者。班主任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因此,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何当好班主任,尤其是当好中学阶段的班主任,是班主任学中的重大课题。我以为,当好一个班主任,除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学识水平外,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十件工作,我把它称为班主任的“十个一工程”。 一、组织好一次精心准备的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每个学校每学期初都要进行的,是班级常规管理中的一个首要步骤。据我观察和了解,现在班主任对入学教育流于形式或草草了事。个人认为,入学教育不仅是班级常规管理中的一个步骤,而且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它的质量的好坏,对班级良好班纪班风、学风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新生班级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对班主任来说,入学教育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新生班级或刚接手班级的入学教育,一种是原来班级的入学教育。不论哪种形式,班主任对入学教育这项工作要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筹划、精心准备,因为这是展示班主任形象、能力的一个平台。在入学教育中,班主任要与学生坦诚相见,用良好的形象来吸引学生,用真情的话语来打动学生,用语言和行动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这样,学生才会佩服班主任,才会服从班主任的管理,所以说,组织好一次精心准备的入学教育极为重要。 二、召开好一次气氛热烈的誓师大会 誓师大会是一种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热情的有效形式。这个大会一般在开学一周内完成,同样,对于这样的会议,班主任要精心组织,从会议布置、会议仪式均要安排妥当,要开得气氛热烈。会前,班主任根据了解或掌握的班上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拟定好书面发言稿,同时,要求学生人人写出表态发言,重点安排班上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誓师大会上宣誓。学生在写书面发言稿时,班主任要进行具体指导。会中要求程序清楚,最好安排学生主持会议,班主任要做好 总结 发言。会后,将每个学生的表态发言收集起来,装订成册,至于学业成绩方面的奋斗目标,还要求学生用纸条写好后用透明胶布贴在位子的左上角,不要小看这一举动,这是一种时刻提醒和激励学生的好方法,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成效显著。 三、制订好一套完整详细的班纪班规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完整详细、符合班情生意、赏罚分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基本前提,这项工作,班主任也要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当然,在开学前形成初稿最好。班纪班规制订好后,要及时向学生公布,还要组织学生定期和不定期地学习,必要时还要开展背诵班纪班规的活动,要让班纪班规在学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只有这样,学生在班纪班规的约束下,在学校才会正常地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的文明素质也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组建好一支模范带头的班干部队伍 众所周知,一支学业成绩好,具有良好行为习惯,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干部队伍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之一。但如何组建好一支这样的班干部队伍,我认为,在新生班级,采取看学生入学成绩、向相关人员打听学生品行,在报名中班主任自己观察询问学生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短时间内由班主任任命班干部,从而组建一支班干部队伍。任命时,要向学生说明任命的理由,以后每期(或原来班级)则采取民主选举、竞争选举的方式组建新的班干部队伍。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较早地认识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形成公正、公平、公开的观念,认识到当今社会是具有挑战性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五、树立好一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善于发现和树立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如全面 发展 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 体育 尖子、劳动积极分子、优秀组长、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优秀黑板报主编等。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来带动全体学生,激发和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班级典型层出不穷,从而有效地推动班级管理工作朝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六、建立好一份详细具体的学生档案 这里所说的学生档案不是指保存在学校的学生学籍档案,而是班主任为了管理好班级,掌握好学生表现而自制的一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突出或特别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家庭状况等进行详细记载的 教育 管理档案。该档案每生二页(个别学生也可以多页),档案表中设有若干栏目,以记载学生的操行为主,这种档案有很好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而且还是班主任教育学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的事实材料,有很强的教育说服性,是班主任管理好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七、举办好一个期中期末的 总结 表彰 班主任要认真搞好两个阶段总结,一个是期中的,另一个是期末(有时放在开学初)。总结中,班主任尽量地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总结中予以表彰,同时也要指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只讲问题,不点名批评,给学生们以足够的面子,要通过总结表彰大会,让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效果。 八、开展好一次分门别类的家庭走访 家访是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在家表现的最好方式,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有计划的家访,既可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又可密切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所以说,成功的家访是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班级的催化剂。但是现在许多家长在外打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访是有困难的。那么,现阶段如何进行家访,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上门家访,二是电话家访,三是信函家访。不论哪种形式的家访,班主任都要讲究家访技巧,即尽量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家长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会造成班主任与家长对立、班主任与学生对立的不良后果。 九、安排好一次对每个学生的谈心活动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而交心谈心活动是关心和爱护学生、激励和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方法。作为班主任,每个学期都要与学生进行一次交心谈心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班主任应以激励教育为主,轻言细语,和颜悦色地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当然,对于个别学生的谈心活动,不应该只有一次,而应该是多次的。 十、策划好一次标准较高的家长集会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机结合,是学校、班主任(或教师)、学生、家长相互沟通的最佳渠道。但召开家长会需要精心策划,因为家长到学校一次很不容易,况且现在许多学生的家长在外地打工,就更增加了到校难度。在召开家长会前,班主任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一番回顾和小结,尽可能地多总结学生的优点,当然也不能回避问题,尽力做到给家长一个满意的交待。 班主任是一种职务,更是一种职责,班主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深入,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实际不断地进行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必定能丰富和发展具有 中学班主任论文:如何做好中学班主任工作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回顾工作经历,感慨颇多。我认为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加速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反之会影响学生的学业以及各个方面乃至于终身的发展;总之,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校养成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根本保证。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一个分子,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同时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就自己两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管理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抓好班风建设,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我深深感到,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加强班主任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我要求学生要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说话,那我就首先做到这些。在上课时,从我自身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比如:要求学生早七点到学校,我一定早七点到。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迟到;我在集体性的活动中如周会、集会期间,我决不和其他教师闲聊;学校规定学生校内不得骑车,那么我就一进校门首先下车,不管他们看到与否,我也要身体力行地做到这些。其次,尊重热爱学生,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题,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其次,我认为理解是一种更重要的爱,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关心,与学生尽可能多的心灵上的沟通,就会使他们有不愿同父母家人讲的话愿意同我讲,家庭遇有矛盾和分歧的事喜欢对我谈,想不通的问题愿意从我这儿找答案。我们班已形成了这样的班风,我们班学生有什么想不通的事都用书信的防水剂和我谈心。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把爱奉献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着学生们的爱。一句句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现在,我们班基本上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了班级团结、和谐的气氛。 二、做到表扬与批评巧妙结合 表扬和批评是班主任在工作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在实施班级教育时,班主任应善于把握"度",做到表扬有"度",批评也有"度"。表扬是一种积极的正强化,是通过外部动机的作用,使被表扬者造成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行为动机,强化其正确的思想行为。而批评是对个体的某种行为采取否定评价的一种负强化。它使个体在情绪上产生被罚的体验,而抑制原有的反应,禁止其不良行为。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家境非常贫寒,一家四口人,有八十岁的奶奶,三岁的妹妹,加他自己正上初中,仅靠他爸爸做苦力(修路)挣钱,每天收入最多50元,而这个学生在学校乱花钱,经常把他父亲给的生活费那去吃了零食,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我就不只一次地将他叫到办公室给他讲道理,但是他任然没有任何改变,于是,我就利用有一天的朝会课,在教室表扬了这位同学,我说道:“xx同学,虽然成绩不太好,可他的情商很高,非常尊重老师,见到老师非常热情的打招呼,还经常帮助老师做事情,因为他知道老师非常辛苦,想帮助老师减轻负担,老师非常感谢他。其实他在家里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知道他爸爸挣钱不容易,也非常辛苦,同学们要向他学习。”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后来这个学生给我些了一封信,表示很惭愧,说道:“没想到像我这样一个差生会得到老师这样的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我知道老师把我表扬错了,我乱用爸爸给我的钱,我怎么会是一个孝顺的人呢?老师我明白了,我一定改正。”于是,后来这位同学用钱确实好多了。 三、注重班干部的培养 班干部是班集体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代表,是学生思想教育、文化知识、课余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班集体的核心。能否很好地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衡量班级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经常探讨的问题。 从我担任班主任以来,曾经尝试着以学生自荐的方式来选举班干部。可是发现学生个个都羞于表现自己,只愿意等着老师来任命。而我知道,能当选为班上干部的,都是一些“佼佼者”,他们自身学习不用多操心,当上班干后,还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这批人得到的鼓励多、锻炼的机会多、自我肯定的意识强,发展也就更迅速,所谓“好上更好”。可是这些成绩不用操心的孩子不一定就能管理好整个班级,平时我也都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不能高估他们。他们毕竟是和班上其他同学同龄的孩子,所谓培养,也是从不断地实践中慢慢提高班级管理能力的。因此,若是他们犯了小小的错,或是没有管理好某件事,多宽容一点,细心地指导他们,教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让他们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学习委员,就应该多关心班上其他同学的学习,多督促他们;宣传委员,认真出好每一期的黑板报,包括搜集资料、板报设计等等;劳动委员的则要负责好班上的卫生工作。而班上的纪律委员,则要负责每天班级的纪律,使整个班级有秩序的进行学习。他们都是孩子,每个人的任务不能太重,因为毕竟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到分工细致、明确,使他们在完成学习的情况下管理好班级。 另外,我也实行班干轮流制。在我们班,每天的都是由不同的学生担任值周班长,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来试着管理班级,体验做班干的不容易。 最后,多表扬班级中的干部。当他们为班级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予大力表扬,激励他们为班级继续做好工作的热情。 因此,班干部的培养是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学生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我们的智慧不断更新教育手段。 总之,班主任是学校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联系班级中各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各种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同样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校领导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执行者;在学生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在家长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二家长。但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作为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做一个好班主任,“没有永恒的资本,只有永远的追求”。 中学班主任论文:农村普通高中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农村高中的特点,得出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几个重要的心理问题着重分析并给予对策。 【关键词】农村 普通高中 班主任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农村普通高中的特点 农村普通高中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在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提高升学率仍旧是大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追求的目标。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来看,大多数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家长没有读过大学,甚至有的家长是纯粹的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通过上普通高中、考名牌大学,以跳出“农门”过上现代的城市生活。与城市高中学生比较,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升学目标,在学业发展方面表现的更加紧张焦虑。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心理敏感性和心理压力感,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处于一种最重要、最特殊的地位。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理想、道德、纪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做人等,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凡是工作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能善于观察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从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使之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为学生接受。 2.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班主任最根本的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可以把日常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把握班级新情况,了解学生的新动向。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要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根据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设计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创造出顺应社会要求的新颖、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改善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又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人 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还需家庭的配合。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对班主任特别信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班主任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不利之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学生不敢在班主任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心理辅导强调真诚,不隐瞒真相,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角色冲突,如何在工作中创造性地把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融为一体,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不过,总体看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利大于弊。 四、农村普通高中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1)厌学心理 厌学原因十分复杂。作为班主任老师应深入学生心田,了解厌学的根源,为对症下药创造条件;进行情感投资。一旦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关心、信任、期待,可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协调学生与各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向科任教师反馈意见,使科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班主任也应组织一些主题班会,用讨论、人物访谈等方法方式,明确学习在个人自身的发展、事业成功、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请那些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的学生谈体会与经验,用身边可感知到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 (2)早恋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中学生早恋特别是暗恋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早恋既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又危害心理健康。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做好思想工作。 面对学生早恋,班主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应当视中学生恋爱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论此变色,不能以“坏学生”、“坏行为”视之。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要改变性教育落后的状况,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舆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和家长是最重要的社会舆论的载体。他们的观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最为重要。其次是确立以“导”为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的总指导思想,不能搞围追堵截。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心理障碍。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清醒地、正确地认识自己,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寻找“闪光点”,而且要让学生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对于既成客观事实,如肢体残疾、犯过错误,要予以正视,保持坦然心态,告诉学生“人无完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简单道理。班主任传授一些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将学生融入人群。加强体育锻炼,可以给人以成就感和优胜感;教会学生自我暗示,如在作业本的扉页上写“我一定能做好”,必胜的信念输入潜意识;教导学生有自信的面孔:大胆地站在人前,与人交往尽量正视对方的眼睛,时常挂着微笑,当众发言、唱歌、演戏等。 (4)考试过度焦虑心理 学生参加考试应当有适度的焦虑。不同程度的焦虑,对考试有不同的影响。焦虑程度适当,有利于促进复习,有利于考出好水平。焦虑程度太低,会使学生对考试满不在乎,骄傲自满,粗心大意,考不出好水平。焦虑过度则使学生坐立不安,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比较紊乱,看不清题意,解题容易出错,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指导学生排解过度心理焦虑是班主任首先要做工作。指导学生在考前进行放松训练,要求学生适当地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及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放松肌肉,转移注意,减轻心理压力。指导学生考前进行“自我质辩”。学生针对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的状况,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不必要性及危害,在此基础上产生适度焦虑心理,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指导学生进行自信心的训练。自信是个人保持心理稳定的重要条件,是战胜失败的精神力量。运用积极暗示法、成功体验法等反复进行训练,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五、总结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业方面一般表现的紧张焦虑,心理敏感和心理压力大。面对学生诸多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当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作充分的准备。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多数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努力探索更多更先进的心理教育途径与方法,努力开创农村中学心理健康的崭新局面。 中学班主任论文:中学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建构 [摘要]班级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现,我们需要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六维管理理论为现代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六方面: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价值目标;实施信息管理,广开沟通渠道;实施知识管理,探索科学手段;实施艺术管理,挖掘和谐路径;实施权变管理,力求与时俱进;实施执行力管理,注重协调落实。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统筹协调好六方面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度。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六维管理模式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说依赖于班级管理是否到位。因此,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为基本职能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本文拟以六维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工作实践,构建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六维模式,推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有效提升。 一、传统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知识、计划、策略为核心,以班主任为权力中心,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大小指定班团干部。这种传统模式虽能稳定班级,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是易使班主任权威发生错位。部分班主任认为“管理即管理者之事”,在管理过程中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行我素,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淡化师生的平等权利。二是易使班主任管理带有主观性。部分班主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主观的自我期望去要求和塑造学生,管理方法简单,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多元需求。三是易使班主任管理方式落后。部分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的关键在于苦心寻求到能“治住”学生的秘方,而非循循善诱,教育引导。四是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在班级中容易产生学生“贵族”,出现“班主任指手划脚当导演,几个班团干部忙忙碌碌当主角,绝大部分学生互不关心当观众”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民主意识受到压抑;班级管理长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收效甚微。因此,学生日益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教育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班级管理模式。 二、六维管理理论及其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六维管理理论是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一个管理学新框架。它融合中西方的管理理念,克服了传统管理中的重战略轻文化的不良倾向,给现代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涵括文化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艺术管理、权变管理和执行管理六个方面,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内涵所在。在六维管理中,文化是统帅,信息是前提,知识、艺术和权变是手段,执行力是结果。班级作为一个现代学校组织,其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集中体现在过分重视或局限于“人”的因素上的管理。班级管理不仅应该最大限度地寻求“人”因素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应该最大限度地寻求到“非人”因素的支撑性,因为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环境等这些“非人”因素的存在往往能左右班级管理效能提升的程度。六维管理理论强调“非人”因素的重要性,为现代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的架构 学生班级作为一个现代学校组织,其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将六维管理理论运用于班级管理,可建构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六维模式。 (一)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价值目标 所谓文化管理,是指人格化的企业组织的管理方法要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班主任实施文化管理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塑造高雅的班级文化为出发点,以完善健全学生人格为落脚点,注重价值目标、和谐班团以及综合实践的文化构建。第一,价值目标的文化构建。价值目标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方向,激励学生向上的动力;它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全面、主体发展为指向,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形成目标价值体系。第二,和谐班风的文化构建。班主任应有良好的教风和作风,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选准突破口,精心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充分运用舆论力量等来培育良好班风、学风。第三,综合实践的文化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而且要在实践中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文化管理需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炼,从而将价值理念浸润于学生内心。 (二)实施信息管理,广开沟通渠道 信息管理是指各行各业各部门搜集、整理、存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班级信息管理核心是获得班级管理的适用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班级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管理,这就要求建立健全机动、高效的班级信息管理机制。第一,信息的收集。班主任可通过自己观察、向家长了解、与学生攀谈、查阅档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并保证信息的来源渠道畅通。第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班主任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班级日记、备忘录等工作,为班级的有效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第三,信息反馈。信息加工处理后,区别不同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作为教育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 (三)实施知识管理,探索科学手段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与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科学的知识管理手段就是要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第一,设置适当管理目标。班级管理首先要根据班级实际状况,引导学生制订出恰当的班级目标。班级目标的设置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第二,倡导民主管理观念。班主任要相信学生,发扬民主,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个性在平等、宽容的环境中得到发展。第三,建立科学管理制度。要搞好班级管理,教师必然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样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从而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意识。 (四)实施艺术管理,挖掘和谐路径 艺术管理是艺术组织或个人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是以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取得最有效的管理效益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核心是如何用艺术而非科学的方法激励和领导不同的个人或团队,以追求特效和美感。挖掘和谐的艺术管理路径就是班主任能否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有效激励学生共同努力,实现班级目标。第一,批评教育艺术。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一天他偷偷把校长的宠物狗杀了。校长决定“惩罚”他。怎么罚?罚他画一幅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奋学习,终于成为科学巨匠。假如当时校长采用粗暴的惩罚手段,这位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便从此“夭折”。批评处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必须有适当的处罚,但运用处罚手段应注意适度、及时、公正。第二,模糊管理艺术。班级管理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事事问津,时时“认真”,大事要清楚,小事可模糊。这样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自由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刚”“柔”相济管理艺术。“刚性管理”要求做到一个“严”字;“柔性管理”要求做好一个“疏”字。要取得好的效果,班主任必须将“刚”与“柔”有机结合,做到刚有据,柔有理,刚柔相济。 (五)实施权变管理,力求与时俱进 班级权变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管理不存在一种普遍的原则和方法,只能权衡环境的变化,变通管理方法,以达到管理的动态满意。权变管理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班主任应根据变化的环境和对象变更管理方法。一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育人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班主任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因素,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校内条件,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制度等,更新工作方法,重视细节管理。三是坚持因人制宜,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应坚持随机应变,不断解决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班主任还要因材施“管”,因人而异,给学习困难学生信心以达标,给优秀学生压力以攀高,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六)实施执行力管理,注重协调落实 执行力管理就是通过对文化、信息、知识、艺术和权变五种执行力的协调管理以达到整体执行力的最大化。班级执行力管理要求班主任协调文化、信息、知识、艺术和权变管理,以更好实现班级目标。这五种单维执行力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木桶效用,其中任何一种执行力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班级执行力管理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没有文化执行力,意味着知识有害,可能进行错误的班级管理;没有信息执行力,意味着知识为零,班级管理缺乏确定性,决策失去信息依据;没有知识执行力,意味着班级管理缺乏科学方法,其他执行力就失去效率基础;没有艺术执行力,意味着知识丑陋,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励和领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没有权变执行力,意味着班级管理僵化不能变通,它会大大提高其他执行力失败的几率。因此,班主任实施执行力管理,就要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协调各方,全面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四、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中关系的协调 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中,六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信息管理是前提,文化管理是关键,知识、艺术和权变管理是手段、方式和方法,执行力管理是保障,这六维统一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班级管理目标。虽说六维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其他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六维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班主任要协调好它们在班级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 第一,引导:班主任直接管理。班级建立初期,班级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管理和文化管理。班主任应及时把校纪班规等信息灌输给学生,广泛收集学生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规范学生行为。实施信息管理是为班级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确保管理的确定性、风险度和真实可靠性。此阶段,班主任还应特别注意在学生中的威望和影响,大力推行文化管理。班主任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不同时期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引导班级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培育良好的班级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班级“个性”,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 第二,认同:师生共同管理。班级凝聚力基本形成后,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应逐渐向班委会转移。这时,班级管理的重点是知识、艺术和权变管理。这个阶段,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和选拔好学生干部,班里出现问题时,应先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再进行分析、比较学生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提出解决办法。班主任还应不断更新班级管理的手段,加强知识、艺术和权变管理,有效地激发学生干部的积极主动性和全体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出师生共同管理班级的良好氛围,提升班级管理效能。 第三,内化: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是文化管理取得成效,即班级价值取向正确。健康舆论已在班级中成为主导。这时,班主任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执行力管理,指导班团干部开展好工作,让学生轮流值日,实行值日班长负责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班级管理“群众化”。实行执行力管理,一要保证思想认识落实,二要保证管理协调到位、措施落实。班主任要抓好各项管理措施的检查、协调、落实,既要严格执行管理方案,把每一项具体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上,同时还要注意各项管理措施的协调,从整体上把握管理目标的实现,多管齐下,追求班级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中学班主任论文:民族中学班主任工作浅谈 【摘 要】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工作,搞好班级管理,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低进高出”的目标? 【关键词】少数民族;班主任工作 我校是1984年创办的年轻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本县各乡村的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工作,搞好班级管理,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低进高出”的目标,我们无经验可借鉴。我从担任高中多年的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中对以上管理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我认为要抓好民族中学班主任工作,需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教师仍然要经常给他们讲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发展史,如“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同时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强国富明、振兴中华让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再者多让学生阅读健康的课外书,多看有益的电视,多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尤其是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受到触动,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发奋学习。 2.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班级管理 民族中学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有一些学生则来自于边远贫困和较为封闭的地区。学生对外界了解较少,各民族间接触不多,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知之甚少。 因此进校后,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互相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尤为重要。为此,我经常在班会上让学生做自我介绍,内容包括自己的年龄、籍贯、家、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加强互相间的了解和沟通;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同时还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让他们把心里的烦恼与苦闷、快乐与喜悦说给老师听。以及学生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待老师掌握情况后,就在每周的班会上对前一周内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对有困难的学生找他谈心还发动同学们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重新树立生活的自信。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努力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团结、稳定、进取的班集体,为今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和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少数民族学生从边远闭塞的农村和山区来到较繁华、热闹的县城,从心里上,行为习惯上需要一个适应和调节过程。而现实生活中,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学生在读书期间,难免会接触到这些不良现象,无良好的免疫力,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习惯,将会耽误一生。有个别的学生最后是什么学校也未考上,行为习惯也不好、又不愿回家劳动、在外流浪,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学生刚进校时就应抓好这方面的过渡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如帮助贫困学生、捐助失学儿童,关心孤寡老人,向灾区捐款等等,通过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向他们讲述某人的事迹,介绍在苦难中成才的著名人物。要求学生每人设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人物,并制定其奋斗目标,使学生在心里上。思想上健康发展,对不良趋向自觉抵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尊师守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奋刻苦学习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倡淡化过生日,少搞或不搞各种聚会、不乱花钱,团结同学,将精力用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4.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补充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民族中学一般都根据教育部规定并结合民族中学实际制定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班主任在工作中应严格执行。但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应加以补充和完善对本班管理有益的规章制度,帮助班级管理和实施。比如寝室管理细则、教室管理细则、学习管理细则等等。 5.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热爱学生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不偏不倚 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比较淳朴和耿直,心直口快、坚持正义、喜欢打抱不平,但也容易冲动,有时不计后果。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不断进行感情投资,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各方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及时为他们分忧解难,做到爱生如子。特别是高中学生分化比较严重,学习上的差异比较大对优秀学生不能偏爱,更不可护短,应严格要求,善于自我剖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使其永不自满,奋发向上。在对待落后学生要寻找落后的原因,若是基础差,降低要求,根据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出切合他们实际的要求,而后再根据进步的情况逐步提高要求,逐步培养起落后学生的自信心,赶上大家前进的步伐。教师教学上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自我形象,真正作学生的表率。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出现学生违纪现象,处理时应把握尺度和深度,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以理服人,使学生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改正。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统一、团结奋进的集体。 6.制定高中各阶段的学习目标 高一进校时班主任老师就应和学生一起研讨并制定出高中三年学习奋斗的目标和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让学生随时感觉有压力,但又不是不能完成。有一种垫一下脚尖就能吃上蜜桃的感觉。这样,他们不但不讨厌学,反而还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这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身为教师应该有耐心。尤其高中各科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到达灵活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始终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 中学班主任论文:职业中学新任班主任新接班级管理思考 摘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群体,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使班级走上正轨,营造出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这是摆在所有新任班主任尤其是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年轻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职业中学班主任工作经历,研究提出只有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前期做好大量细致的工作,如学生情况的详细了解、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精干的班干部队伍的组建、严而有序的班级公约的制订、与任课老师及家长的经常性沟通等,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班级特色,实现班级发展的正常化。 关键词:职业中学;新接班级;管理;探析 魏书生老师说过:“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当你跨入教师队伍的那一刻起,你就会面临着担任班主任这一工作任务的挑战,而且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每当你依依不舍地送走一批与你朝夕相处多年的毕业生时,又或者是你参加工作不久,你将迎来新一届新生。如何将这一个崭新的群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带上正轨,使这一批新生喜欢并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使他们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摆在我们所有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职业中学的新班级。职业中学的新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所不同。一方面,职业中学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有本地的,有外地的,他们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生活理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职业中学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前期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害怕学习;再一方面,职业中学学生一般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社会交往、自主创新、相互合作等方面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导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较差。当然职业中学学生也有他优越的一面,他们适应社会能力较强,动手操作能力一般也能超过普通中学学生。针对这样的一个新群体,如果作为班主任在接手的前期没有做好大量、充分、细致扎实的准备工作,没有营造出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那么后期工作是很难有效开展的。笔者通过近20年的职业中学班主任工作经历,体会到只要在新班级中做好以下工作,就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班级特色,实现班级管理的正常化。 一、准确细致了解学生情况,快速全面把握家庭背景 新任班主任新接手一个班级,要想很快就能比较顺利地展开班级活动与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比较准确、快速地把握整个班级的情况,比如:哪些学生是本地的?哪些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的?每个学生行为表现怎么样?是否有学生是单亲家庭的?类似这样的一系列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学生问题或者班务工作时做到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实际性,操作性。在笔者1998年接手的一个机械专业的班级中,在刚刚开学的第二周,有部分学生反映要更换寝室,原因是同寝室的一位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不好,说他从来不刷牙,经常不换鞋袜,一件衣服穿很久,搞得寝室里臭烘烘的。笔者马上进行了解,得知他家是农村的,随父母打工到了我们这里,父母工作经常要加班加点,所以也没精力在卫生方面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在了解情况后,笔者找到他谈了这样几点:首先,作为青年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一般看人的第一印象是你是不是外表干净和整洁。其次,笔者与他分析了一个人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好与坏对自己的影响,对别人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想法与意见。结果他很愉快地接受了笔者的建议。在后来的几周里,笔者发现他还在试着坚持,试着改变,并且其他同学的意见也渐渐少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展示教师良好人格魅力,用真心缩短与新生距离 新学期、新目标、新面孔,班主任和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心。班主任要展示自己突出的一面,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非凡夫之辈,能让学生感到这位老师很有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学生初到一个新集体的拘束感和陌生感。传道于人,自己闻道在先,要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自己就必须要有高尚的灵魂和师德。哪怕工作中出现差错也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从而赢得学生的喜欢。其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和提高自我。笔者所带班级曾经有一个学生,军训中突然中暑,笔者马上一边联系家长,一边开车带他去医院接受治疗。学生在家休息二天后恢复健康并到校继续上课了,学生和家长都很感激老师,这些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老师能以真心关爱学生,以热诚对待学生,常常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班主任还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每个学生都期待被班主任尊重、理解和关注,与学生沟通是师生间相互了解、信任,达成共识的最佳途径。 三、完善班级管理结构建设,创建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在职业中学,经常能听到一些班主任这样说:“当职业中学的班主任真累,既要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又要管学生的生活起居,还要经常担心学生不能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的确,管理好一个班级并不容易。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一个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大小琐事都要亲力而为的话,说明这个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强,但绝不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班级的各种事务最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使班主任从繁杂的班务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这就需要组建出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在笔者看来,接收了一个新的班级后,教师并不急于把所需要的班干部都一次性的定下来,而是先指定班级中最需要的班干部,如开学初,可以先通过调查询问指定一名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体育委员,这也是开学军训的需要。然后教师再利用一定时间通过观察学生在班级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确定一名班长。对班长的要求除了上面的能力之外,还要讲究其是不是长得高大阳光,班级男生多的选男生,女生多的选女生。挑选好后告诉其工作职责,教会他最基本工作方法,提醒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等等,直到他能独立的开展本职工作。接下来是找一个勤劳肯干的学生作为劳动委员,挑选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学习委员,挑选一名工作细致负责的学生作为副班长。然后对每一位班干部进行手把手的培养,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表扬每人的工作表现,提出要改进的地方,不断地提高他们适应本岗位的管理能力,从而为最终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打下基础。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已经有了了解,同学之间互相熟悉了,临时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也让同学看到了,时机也就成熟了。这时班主任就可以在班会课上进行改选和增选,确定正式的班级管理队伍。在工作中,班主任要把班干部看成朋友,看成自己的助手,不要对他们进行指手画脚,多数事情可以采用商量的口气,由班干部决定解决方案。比如要开元旦迎新晚会,班主任只要提出一些要注意的地方就可以,完全由班干部自主决定晚会需要做哪一些准备工作,要购买什么东西,晚会的流程如何,由谁主持等等。整个晚会全班同学做主角,班主任做观众。这样,既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主动性,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班级活动的气氛。 四、制定严而有序的班级公约,形成合力向上的班级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长时间各种因素的影响,慢慢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他们一方面想要尽力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却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这时候就要有一个制度去提醒和约束他们,如哪些方面的做法需要避免,哪些方面要继续发扬,哪些方面要不断完善。所以班级要在学生进校之初就制定班级公约,内容可以包含学习、生活、纪律、卫生、比赛等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全方面,并让全班学生对公约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并在此基础上对公约进行修正和表决通过。对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表扬和加分,宣扬班级正气;而当有学生发生错误时也要依照公约进行批评教育和减分,并按照性质程度让其做好事补过、班级检讨甚至给予处分,以此形成抵制不良行为习惯的班风。同时公约要体现其严肃性,不合理的内容可以完善,但不能因人而异,要做到公约面前人人平等,并要长期遵守。 五、做好与任课老师的及时沟通,注重与新生家长的经常联系 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更多,所以更能了解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班主任,应该及时做好与任课老师的配合、协调工作,从而更准确地全面掌握学生的综合素质。师生之间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做好与学生、学生家长的耐心细致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争取所出现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不可忽视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像两根强健的支柱,共同撑起了一个“人”字,相互支持,相互依赖。老师还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想法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学生出现问题或取得成绩时都要及时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不能抱着告状的想法,一味地去指责学生。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老师还可以采用上门家访的形式,有时传统的登门家访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六、小结 总之,新任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你预想不到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满怀信心,以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充分做好学生情况的了解、班干部的正确选拔、班级公约的合理制定、与任课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积极沟通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相信班级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走上正轨,建立起自己的班级特色,实现班级发展的正常化,常态化。 作者:何亚威 中学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应对学生焦虑情绪中学教学论文 一、焦虑情绪的危害 (一)焦虑心理增加学习压力 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最初表现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被其他同学嘲笑、看不起,或者担心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这种担心变成事实,学生长时间处于压抑、自责等状态,便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如:初中高考的压力、学校成绩的排名等都是学生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适当的学习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若是学习焦虑过强则会导致学生厌学、失眠等诸多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学生害怕考试,害怕公布成绩,害怕拿着不好的成绩去见家长,这样就会产生恐惧、不思饮食、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在梦中反复的做噩梦,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失眠。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的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多鼓励、照顾学生;针对部分家长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偏激思想,我们要进可能的降低孩子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而全面培养孩子。 (二)焦虑心理可产生交往障碍 部分学生因为自卑、内向,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等,或者是在受到批评之后,长时间的闷闷不乐、久久难以释怀。通常情况下,造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在初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不懂与人沟通分享;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相处,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聊天等。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喜爱独处等不良习惯。究其以上不良因素,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初中学生正好处在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年龄阶段、他们很容易迷惑、迷惘、产生矛盾,长时间的这种自我矛盾就很容易引发学生出现孤独的倾向。第二,大多数初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加之与父母所处时代的不同,存在一定的代沟,导致与父母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学习上、生活上的沟通,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自傲的性格。第三,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学生将原本用来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互联网上,与同学的沟通较少。 二、焦虑情绪的成因 初中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既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的终身课堂。一方面,学生的情商、智商和语言发展重要期和关键期都是在家庭初中度过的。另一方面,孩子对于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于家庭、亲人和亲父母。因此,父母的文化修养和家庭环境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文化修养。而父母的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初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校园文化等具体因素都会影响初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极为看重孩子的升学,学校更是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判断其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更将班级分为尖子班与普通班的两种模式,学生在学校备受竞争压力的折磨。许多教师只是注重自己班级的升学率,很少注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关心学生是否能考上重点中学,考上的同学则得到周围人的赞扬和羡慕,而失败者则饱受人们的冷落、嘲讽。这种残酷的竞争压力使初中学生产生了焦虑情绪。 三、应对焦虑情绪的对策 若要真正使初中学生摆脱焦虑情绪,就要切实抓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焦虑情绪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一)关爱——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有着焦虑情绪的学生,往往在学校中受批评较多,在家中受责骂多,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并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班主任必须要遵循情感性原则,让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灵上的创伤,让他们能够逐步摆脱焦虑情绪的控制。 班主任在班级中的地位重大,班主任必须让学生体会到真爱,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的天职并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当关爱学生,这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对学生的真爱,能够唤醒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萌发出原有的天真无邪,让他们能够在爱的阳光下奔驰!同时师生间爱的交流还有助于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在潜意识之中将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与学校的各项行为规范、规定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学生在学校里表现良好,家长高兴,对孩子的态度也会有很大的转变。 (二)沟通——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1、要与学生沟通 沟通是一种理解,不仅仅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也是学生对班主任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双方面的。沟通是一种尊重,这更多的指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沟通好了才能更好的做好班主任的工作。许多学生都有焦虑的情绪,他们把这些情绪压抑在心中,无处诉说。这个现象,就像一座火山,在喷发前,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喷发的时候就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才特别不容易。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讲,初中的成长好与坏也许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因此,班主任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多与学生沟通,争做“有心人”和“细心人”,通过沟通,走进学生心里,做他们的朋友,做消除学生焦虑情绪的灭火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让班主任了解到,他们焦虑的原因,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关爱,了解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 2、要与家长沟通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家庭教育在学生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班主任老师应不参杂任何主观情绪,客观地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同时在交流沟通时应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态度商讨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并分析家长在其中发挥的影响,强调不良影响可能导致的严重过后果,让家长引起重视,在生活中多关心,顾虑学生,消除他们的焦虑。并通过定期回访落实沟通的效果。 (三)赏识——让学生远离焦虑的方法 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理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我们做教师的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具体阐述的话,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维护学生的自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能够有效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能够对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进行培养 其中维护自尊不仅仅能够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充分在进行班级管理中有效运用赏识这一激励手段,使学生得到相信和肯定。这正验证了一句话:没有比成功更能促使人成功的了! 总之,班主任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会越来越重视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建设,并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搁置到一个正确的、重要的位置上,最终实现未来人才的强有力的竞争。 中学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威信中学教育论文 1要树立同学们心目中的班主任形象 一个有威又有信的班主任,是要将其形象必须树立在学生的心目中,这样才能得到同学们的尊敬和敬仰。若是班主任一味的追求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不仅不利于威信的树立,同时还会阻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心甘情愿的听、做班主任所布置的任务、工作。笔者在刚开始接任班主任这个工作的时候,班里面学生的课堂纪律是非常的差,很多科任教师每次在下班之后就会在我面前抱怨,因此,心理就产生一种急躁的心情,在一次班会上我把同学们狠狠的训了一顿。之后,虽然班里的课堂纪律有所好转,但同时,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疏远了!因为,这样的做法,显得我太急功利近了。在没有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信赖之后,首先让他们对我产生了惧怕感,这样做法所造成的结果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尝到了一定的苦头。幸好我在工作中及时的意识到这一点,很快的纠正了这种错误的树立威信的办法。因此,要想在班里树立真正的威信,必须是要介于友情、亲情的基础之上,这样不仅能树立班主任应有的威信,还能得到学生的臣服、信赖。 2有效的兼顾学生的合理要求 通常情况下,班主任给同学们布置工作、任务的时候,是要按照上级领导的意思或者是根据自己的构想布置的,那么在布置的过程中,就要对同学们讲清楚其中的理由,尽可能的做到简明扼要,必要的时候,将具体措施、所要注意的事项对学生点名,避免同学们在完成的过程中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例如,同学们正忙于期中考试的时候,你却要同学们抽出时间来编排有关节目;想必这样的要求定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反对,其中还会包括敢怒不敢言的班干部,其结果就是“出工不出力”,效果很差。面对这样的情况,若是班主任呵斥同学们的话,那么所造成的结果只会是僵局。因而,教师在提出这样的要求之前,最好是收集班里同学们的意见,尽可能的跳出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对同学们所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其表演的节目也可以通过同学们的举手进行表决,或者是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复习时间,将节目改编为大合唱、独唱、文艺委员的独自表演等。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的复习时间,还能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要从源头上抓起 很多学生在认识上、经验上有太多的不完善,在这其中主要包括:品质、情感、道德、习惯等,加之同学们是来自不同的环境,其学习的水平、能力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班主任进行管理主要是根据年轻人的特点为基准点,从反正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升其思想认识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因为他们的年龄因素,对部分抽象的概念和较为复杂的现象很难理解。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将奇装异服当做是赶时髦;有的同学将无组织无纪律当做是独立;有的同学将冒险当做是勇敢;还有的同学将打架当做权利、地位等等。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将这些不良思维的源头设为重点,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必须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源头,因势利导,化解同学们在思想上存在的不良问题。 4对立的情绪使用真情、善意化解 每当班主任的主观意识受到了偏重的时候,在工作上就会陷入一种孤寂的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况,若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不仅会遭到同学们各种各样形式的反对,还会造成学生心理上、情绪上的逆反心理;同学们是会是表面上消极的接受,是因为要给班主任台阶下。这样,就促使了师生之间障碍的形成。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逐渐的改变这种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同时还要采取灵活的、机智的,有耐心的促使学生感受其中的善意和情感,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和行为。 总而言之,班主任要在初中学生中树立一定的威信,首先就要磨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能力,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得到同学们的认同、敬仰和尊重。通过这样的树立,不仅有助于班主任工作,还能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成长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学班主任论文: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分析 摘要:班主任工作繁杂琐碎,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班主任除了做好日常事务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了,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本文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 班主任工作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德育教育的核心,班主任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最直接、强有力的执行者。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班主任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德育工作。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在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他应该觉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率先为学生做出表率,以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健康的心态、高尚的品质来做学生知识的领航人、人格和心灵的指路人。 二、营造家的氛围 从新生入学开始,班主任就应向学生强调,大家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来,相聚在一起,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个大家庭,要珍惜这种缘分。同时宣布,这个家从这一刻开始诞生,并宣布家的组成:班级全体成员、教室、宿舍、班级QQ群;对家的要求:干净、整洁、舒适,团结、友爱、互助,积极上进,不容侵犯;家的功能:吸收知识、技能以及一切有利于促进大家健康成长的养分,自觉剔除一切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及网上不健康的信息垃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感,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 三、狠抓纪律,加强班风建设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思想:做错事就要承担责任,违纪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学生平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将来到了社会上就容易触犯法律并受到相应的制裁,给自己的一生带来无限的悔恨和痛苦。班主任要记录好学生的违纪现象,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加以适当的惩罚,对屡教不改的学生上报学校并通报家长。同时强调,各种评优以及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以纪律及成绩为主要考核依据。只要持续不懈地做好工作,在班级里就会形成遵守纪律、积极上进的良好班风。但要注意,惩罚有度,方法得当,只要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即可,切不可惩罚过度,否则会适得其反,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四、正确利用网络,召开主题班会 教育学生要正确利用网络,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网络的使用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把握好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电脑,坚持每周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播放一次视频,观看各种专题片、纪录片。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抗美援朝纪录片《断刀》,培养学生坚强的信念;观看《今日说法》,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观看《今世缘,等着你》,让学生意识到亲情的可贵;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观看一系列的专题片、纪录片,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目的。 五、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亲子教育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例如,利用父亲节、母亲节,要求学生向自己的父母献上节日祝福;利用学生生日、中秋节、元宵节,让学生表达对自己父母的思念;利用父母的生日,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牵挂;利用端午节、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参与节日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特别是让长期留守的学生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增进与父母的交流,增强与父母的亲情。同时,传承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 六、小结 通过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与父母的亲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庞琳 中学班主任论文:中学教育班主任艺术 一、做思想工作的艺术 常言道: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此话有道理。浇水只有滋润花根,才能花繁叶茂;育人只有拨动心弦,才能奏出强音。尤其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国家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目标,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形势下,班主任教育学生更要讲究艺术,以慈母般的爱去弹拨学生心灵的弦,尤其要注意那些特殊家庭里的孩子。如2008年,笔者所教的初一班的李某同学,父母离异,父亲酗酒成性,一不顺心就对孩子拳打脚踢,恶语伤人。由于缺少母爱,他经常离家出走,夜晚睡草垛;整天蓬头垢面,衣不遮体,怪味刺鼻;不守纪律,不爱学习,学习成绩极差;还经常惹事生非,打架斗殴。班干部不敢管,老师批评不得,一批评,就和老师顶嘴。对于此类学生,如何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弃旧图新,积极向上?笔者尝试用爱去感化他。当他被父亲轰出家门时,就带他回家吃饭住宿,让他感受到母亲般的慈爱。面对他的缺点,不去讽刺挖苦,而是好言相劝,动之以情,心平气和地说:“你很聪明,记忆力很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我相信你,如果你从现在起,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你定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同学们也就愿意和你做朋友了。以后有困难就跟我说,我一定会帮助你的。”他泣不成声地说:“老师,你真好,你就是我的妈妈。从今天起,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从此以后,他逐渐变好了,结果考上了化州一中。由此可见,用爱去扣住学生感情的心弦,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 二、批评学生的艺术 批评,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但是,掌握不好,往往会出现对立情绪,使批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在当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镇级中学,大部分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守的学生较多,这就需要批评的艺术性,做到忠言最好不要逆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批评学生时,应首先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肯定。然后,再用提示、暗示、对比的方式,自然委婉地把话题转到学生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注意到他的问题,而且还看到了他的优点和长处。他觉得教师是公正而又值得信赖的。从而消除了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例如2009年笔者所教的初二班的张某同学,在为“母亲河”捐款活动中,他积极踊跃,款额最高。可是到了双休日时,他却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先抓住他为“母亲河”捐款多这一优点进行了表扬,然后用委婉的语言来旁敲侧击“:在捐款活动中,你是咱们班捐款最多的一个,同学们都羡慕你,敬佩你,谁料想你会去拿别人的东西。这样会失去你的人格,在同学们中会失去威信。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彻底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几句话,使这名学生流下了悔恨的眼泪。他一边哭,一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一定改掉这个坏毛病,请老师相信我。”通过多方面了解,再也没有发现这名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批评学生还应注意批评的场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能个别批评的,不在大庭广众下大发雷霆,更不能采取讽刺、挖苦、辱骂等有损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方式。 三、表扬学生的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常用批评的教育方式外,表扬更是教师常用的教育方式。表扬就像和煦的阳光,能使濒于枯萎的小树苗重现生机,能使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教育学认为表扬是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受到别人的称赞,他就会感到愉快和喜悦。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承认,一句好的赞词能使他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有这种感觉,都想得到别人的赞许。试想,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别人经常称赞你,你的感觉又会怎样呢?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憎恨的教师是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的教师。”就心理学讲,学生看重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认可。然而教育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却有个别老师还出现体罚学生,甚至说出一些有辱学生自尊心的言词,造成学生对老师的畏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失去上进心,产生德育工作的恶性循环。孔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作为教者切勿恶话、恶行随便伤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也都需要别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赞扬或鼓励,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记得上几届学生中的李某,平时表现平平,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表现出处事有序、办事得力,笔者就对她说“:其实你可提高成绩再争取当班长。”结果她从那句赞许的话中找到了动力,往后总是勤奋学习,争着为班集体做事,后在初三时被同学选举为班长。当然,对学生的称赞,要恰如其分,不宜滥用。正如赞科夫说的:“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注意了表扬艺术的巧妙运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的具体方法: 1.对于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要呵护有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在日常工作中,要尽可能去表扬人,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例如:笔者为班上的每个后进生建立《转化工作进程表》,对转化工作作记录,其中突出的加以表扬。学生考试的成绩不在班上以任何形式公布,把它看成是学生的一种隐私。单元检测成绩出来后,不排名次,只给学生一个“进步榜”,列出考试进步者,他们的自尊心就得到呵护。原来成绩差的同学也能抬头做人了。相反,他们的积极性都提高了,上进的步子更大了。如:宋某同学由于采取上述的方法,他觉得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结果成绩从“可”进步到“优”。 2.努力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及时认可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当然不是物质上的奖励,而是精神上的奖励,树立他们的荣誉感。例如:班里每周进行一次文明学生评比,每月一次红花竞赛,还把他们的进步写在“十优好学生”评选登记册(每周一次)上,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功感,又能从家长处得肯定的赞扬,使之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为了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全班还进行了一次“20年后的我”的别开生面的活动,让同学们演说遐想自己的未来,这些学生都把自己想象得很成功……。学生因此热情高涨,学习上你追我赶。不能不说,这种做法也是一种成功的鼓励方法。诚然,善于表扬一个人不是征服学生内心的法宝,但笔者深信,它会像一张风帆,使每个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产生无限的动力。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切忌吝啬那张口就来的表扬。 四、家访的艺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通信工具和信息网络不断发展,为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带来极大的便捷,并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为做好家访架起了方便、及时、快速的“桥梁”。但是家访仍是做好中学教育班主任工作的“传家宝”,其目的意义和好处,与通信工具、信息网络的平台相比,仍略胜一筹,这是不能忽视的。其最大的好处与特点就是:直观、面对面进行交流,效果十分显著。但家访一定讲究艺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家访,就是家访讲究艺术性,“告状”最好先表扬。家访时,如果一味地告学生的缺点错误,反而会“破罐子破摔”。家长的心里也不会痛快,更谈不上得到家长的支持。例如,2010年笔者教的初二班的宋某,他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也单独找过他,但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家访时,笔者对他的家长说“:你的孩子是个聪明、伶俐、有礼貌的好学生,但是美中不足的的是……”在一旁的学生听了顿时脸红地低下了头。而家长却追问“:不足的是什么?”笔者见此情景把话题一转说:“等他改掉了以后再告诉你吧!”宋某听后阴沉的脸立刻露出了笑容。从此以后,他的家庭作业总是书写好,正确率高。由此可见,充满艺术的家访才是成功的。总之,讲究艺术性是当好班主任,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班主任要认真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 中学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 近年来,初中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新闻媒体上报道的一些未成年人包括初中生参与的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群殴、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及性犯罪等案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绝大多数案犯不良道德行为严重,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面对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怎样让我们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避免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新时期班主任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 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对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教育的有利时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肯定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容忽视。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最好方法是学会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后进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问题学生缺少自信,缺少关爱,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常被冷落,因此,班主任应该多关爱他们,肯定其每一个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温暖,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让问题学生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擅长的事情,多肯定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很多问题学生比较好动,那么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在为班级争光的同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要把爱心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意的,班主任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之中,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使后进生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得到感化。要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教育初中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班主任要设法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围绕法制教育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专题讲座、法制辩论会、法制演讲比赛、参观访问法制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现实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抵抗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让学生观看法制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写周记、写小论文、写心得体会等,加深自身的思想认识,促进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相关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如胡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初中生知荣辱、树新风;感恩教育,使初中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做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家长会、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要教育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消除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良的思想观念对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许多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班主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相关技能后,可以利用班主任自身工作的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中去,使班主任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班主任可以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的具体案例,来教育学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及时与老师及家长沟通,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然,班主任也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合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青春期辅导、业余生活的指导、人际关系辅导等。特别是要针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相应的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正确认识早恋问题等,来帮助初中学生顺利适应青春期的成长,预防相关不良行为和问题的产生。由于班主任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把法制宣传资料变成心理辅导的素材,并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如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引以为戒。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有从学生内在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去寻找预防的对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预防初中生违法犯罪,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作为学校班级日常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者,班主任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在教育方式上,法制教育也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知识的灌输,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密切关注问题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以此来促进法制教育的开展。
药学毕业论文:本科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一、药学专业毕业本科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以我学院为例,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变化,学生人数扩招,近年来每年招生的人数均较多。药学专业2014届和20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80人和250人,而我学院教师人数仅仅大约为60人,平均每位教师需要指导4~5人,精力上无法保证,且我学院教师50%以上为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自身指导论文的知识匮乏,没有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设计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大都是骨干任课教师,除了每天日常的教学授课工作之外,还要进行科研课题的申请和开展实施、科研文章撰写、课题结题等工作,在毕业论文每生一题的形势下,与学生接触很少,仅仅通过Email或电话指导,指导教师和学生根本没有在一起共同解决论文中相关问题的时间,造成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2.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我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是大四上学期进行开题,这时学生仍有大量的专业课程未完成,学习时间紧张,且学生面临研究生考试的压力,很多学生重心放在理论课程学习和研究生考试上,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少之又少,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总结资料的工作不能高效地完成,使毕业论文的开题不能到达预期目的。次年1月至5月是学生毕业实习以及研究生面试的时间,也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黄金时间,很多学生会积极参与招聘单位的考试,从而没有心情顾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验;而我学院学生真正的毕业论文实验时间只有三周左右,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严重降低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3.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临资金的压力,在实验设备资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为原则,教学资源相对滞后。而毕业论文数据和结论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得和验证,因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完成的前提保障。实际很多高等院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可以提供给本科毕业生进行论文设计。以我学院为例,在保证在校本科学生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本没有固定的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只能挑选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造成实验仓促,师生普遍感觉不合理。此外,我学院在论文方面没有经费的投入,这样在论文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药品等均需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解决。以上原因从根本上又大大降低了论文的质量,使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无法保证。 4.学生素质有待提高。扩招政策的出现,使得一方面高校的录取门槛降低,造成部分大学学生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教学经验欠缺,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这两方面因素均造成现在大学生的质量不高,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存在极大影响。表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就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从科研的角度对论文的设计、材料组织等进行构思,写出的论文内容不规范、论据不充分、表达不清晰。更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论文只要过关就可以了,所以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缺乏兴趣和足够的重视程度,不愿意花时间去查阅资料,更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造成撰写论文时粗制滥造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设置合理的毕业论文工作时间。首先从课程设置上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课程尽量安排在前六个学期,第七个学期专门设置为毕业论文时间,也可安排一些与毕业论文工作有关的查阅文献课程以及科研论文撰写课程,这样可以为学生前期查找资料以及开展文献调研活动提供帮助。 2.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检验,需要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我学院现在推行的本科生“助研”活动有显著效果,学生在“助研”中接触到本专业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强大动力。但此项活动目前参与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亟需将“助研”活动推广,让更多学生参与,得到科研锻炼,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改革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多进行一些设计性实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从大二开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从对某一专题写综述开始,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阅读文献,收集资料、鉴别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3.推行毕业论文“导师负责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思维还未培养起来,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从开题、实验操作到论文撰写均需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如果这个关把不好,论文质量层次是上不去的。首先,论文的选题要确保质量,可主要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主体,在操作时可将课题分解为小的子项目,降低本科生难以胜任的问题。对于无课题的老师,要明确论文选题不能盲目,不能缺乏创新性,更不能脱离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无法操作。其次,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跟踪实验,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监督,不允许造假现象存在,并且可固定教师与学生联系时间,例如隔一天汇报一次结果。在最重要的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可首先安排一名研究生对四五名本科生进行论文撰写指导,学生论文上交之后,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则,把论文多通读几遍,大到论文整体小到标点符号都要认真修改和校对,对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同学坚决不予通过,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不论论文好坏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 4.规范毕业论文撰写进程。学院及指导教师所在教研室实行两级管理,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该项工作可以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初期检查、中期检查以及后期检查。初期检查工作主要是在指导教师报送完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学院及教研室应就教师申报的论文选题的实验工作量以及实验可操作性进行检查,并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期检查主要是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学院及教研室抽调有经验的教师检查学生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收集的合理性等,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主要是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按照本科毕业论文标准,对论文的结构框架、文献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等逐项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当即指出,要求学生改正,并明确不合格不予论文答辩的政策。 5.完善毕业论文评定体系和表彰制度。毕业论文成绩可由指导老师评分、院系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综合组成,从而确保成绩的客观性。除了评选本科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学校更要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可作为教学评优及职称晋升的首推对象,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对潍坊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论文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四个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相信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会得到有效保证和提高。做好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其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研究,不断总结,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人才。 作者:郑爱丽边玮玮王江云戚明颖单位:潍坊医学院山东大学 药学毕业论文:药学与有关专业毕业设计革新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都不是进行科研类相关工作,而是实际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相关科研能力的体现和今后的工作所需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因此从自身的需求动力上来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学习劲头就不是很强,所以教育者的这种良好动机与政策的规定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导致了现在普通高校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堪甚至无奈的现象,如抄袭等。 毕业设计时间矛盾现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基本上都是在毕业前一年或半年之内完成,而在毕业前夕,大学生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如何找到工作、保住工作、干好工作上。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的时间相互矛盾日益凸显。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也试图通过与实习单位沟通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困难重重。因为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或招聘大学毕业生的目的是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的,在尽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不可能不考虑自身的利益需求。除非是一些科研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实习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完成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 但是,意愿去这样单位实习或工作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任务与教育质量的权衡中,我们必须要考虑教育的平衡和发展问题,硬性的要求学生去这样的单位实习。虽然为毕业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之一,但同时也抵制了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既学生的内心需求,结果将势必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将来的就业,而二者比较来看,后者更为重要。此外,即使学生进入同一家实习企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许多工作内容不能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因此,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就成了空谈,而面对必须要完成的毕业设计,学生只好独辟蹊径,结果又导致了不良现象产生。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降低对毕业设计的要求这种降低要求不是指降低毕业设计的质量,而是让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与完成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现状,符合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建议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使具体的要求更符合个人的价值体现,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特点。 2分散毕业设计的时间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可以分散在大学的各个时间段里在校内完成。如我们曾提到过的“四个八周实习促就业模式”,既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在校期间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试验等来提高各种能力,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而不影响其毕业求职等人生大事。 3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中,教师的职责是答疑解惑,是思想的指导而不是理论的灌输和日常简单的事务管理。因此,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需求做出培养方案。如对于考公务员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复习期间硬要求其参加科研实验是很困难的事情,还有比如考研的学生、参军的学生、做销售的学生、自主创业的学生等,个体发展路径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毕业设计也应等采取多方式,制定个性化方案,不搞一刀切。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在毕业设计现状与发展的人文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这些想法的具体实施与操作还需要政策和对策的分析与引导,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携手商榷,为大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作者:赵君嫦刘阳安佰柱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药学毕业论文:QQ群在药学毕业生实习管理的应用 摘要:分析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利用QQ群进行实习管理的可行性,详述如何将QQ群主要功能应用于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工作。 关键词:QQ群;药学类;毕业实习;管理 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里,到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岗位实习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做中学”的一个过程。它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的检验,是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也是锻炼和检验自己社会能力、工作能力的过程。实习期间也是学生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的时期。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讯软件,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平台,是QQ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很多实用功能。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QQ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管理工作,建立符合时代性、科学性、规律性的实习管理新途径、新载体,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QQ群在实习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QQ群的普及,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实习管理工作中。张震利用QQ群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实习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徐暄利用QQ群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进行实习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过程中分散实习、分散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吴帆等通过使用QQ群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尚会静将QQ应用在高校心理工作中,实现了即时与非限时、点对点与点对面的思想交流,解决了正式场合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和困难。笔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将QQ群应用于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的探讨应更加深入。 2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药学类实习点类别多且分散 药学类毕业生实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实习单位类别多,岗位丰富,相互距离远,实习生分布广,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容易形成管理上的“真空”。 2.2教师与实习生联系困难 由于学生大多数在外地实习,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更换了手机号码却未及时通知所负责教师和班内其他同学;有些学生因为漫游费用较高,而选择不经常开机;导致教师与实习学生间联系不畅,有关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位,给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带来了一定困难。 2.3毕业生实习相关信息传递、交换缓慢 在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中,涉及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格式及就业信息、实习考核、学校通知、评先评优等信息的传递,信息量大,若以传统的纸质版传递,交换缓慢,管理成本较高。 2.4学生对实习认知不足,社会经验不足,适应性差 药学类毕业生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在实习过程存在很多方面的不适应。一是环境适应慢,二是吃苦能力差,三是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由于学生实习期间较分散,与教师联系联系少,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心理梳理,不能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误区。 3利用QQ群进行实习管理的可行性 3.1QQ群是一种普及率及使用率高的即时通讯工具 QQ自从1999年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用户欢迎,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这也是全世界单一互联网应用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亿;据统计,到2016年为止,QQ同时在线用户数达2.59亿人,针对大学在校生使用QQ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500位分布于文、理、工、艺术各学科的受访者普遍使用QQ,拥有QQ号或上QQ的比例高达97%;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手机中安装了QQ软件,且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QQ号码,每天使用QQ及QQ群功能的频率很高,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和进行联络沟通,为动态管理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实习生提供了可能。 3.2QQ群的功能强大,模块丰富 QQ群成员除了可以互相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即时聊天、交换信息外,还有图像传送、文件共享、群邮件、数据传送、群视频、群内讨论组、QQ电话、群公告等多种功能,并不断推陈出新。通过QQ群可以提供一个远距离交流平台,能快速、准确、详细、大容量地传递信息,为药学类毕业生实习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3.3QQ群技术成熟,操作简单 QQ群技术成熟,管理员可以要求群成员更改备注名称,要求学生备注班级等相关信息,不需要添加群里的人员,就可以很快速地找到需要单独交流或集中交流的对象;管理员可以对无关人员进行及时清理,以免虚假信息,给学生带来损失;管理员可以限制群成员无用信息,以免覆盖有用信息;整个QQ群操作页面简单、直观,容易上手。 3.4QQ群具有稳定的运行系统,终端设备多样化 QQ群可以同时在电脑及手机等设备上登录,群消息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同步,并且保留历史消息,方便查看;整个QQ及QQ群运行稳定。 4如何利用QQ群进行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 笔者在进行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拥有创建QQ群权利的班委,为每个班都创建了一个毕业生班级QQ群,以班级命名,要求本班学生全部加入QQ群,负责实习就业的教师及重要班委担任管理员;创建一个全院毕业生的QQ群,要求本院所有实习毕业生全部加入,由笔者担任群主,并委派每个班班长担任群管理员,让他们帮助教师管理好QQ群。学生在各QQ群中的群名片设置为各人的班级加上姓名,以便管理,及时清除无关人员,杜绝其在群内虚假信息,以免造成混乱。下面详细论述如何利用QQ群的群消息、群文件共享、群邮件、群公告、群视频、群视频、群讨论、群相册等功能开展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工作。 4.1QQ群消息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消息功能,可以向群里成员发送文字、语音和图片等信息,在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全体学生及时招聘通知,相关就业政策,毕业事宜等信息,学生可以在群里对消息进行回应,负责就业的相关同学也可以将信息转到本班群里,以免遗落重要信息;针对特殊学生,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开展心理预警和心理帮扶工作。教师不必事先将每个人加为好友,就可以通过QQ群单独向群内学生发送消息,同样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单独发送消息,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有一个解决的问题渠道;方便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状况,准确传达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4.2QQ群文件共享功能的应用 QQ群文件共享功能,可以用于资源共享和资料存储,药学类毕业生一般校外实习时间为半年到一年,这期间有很多信息需要传递。采用传统的纸质形式,耗时耗力,并且传递不及时,利用群文件共享功能即可很好解决。在实习期间,虽然主要的工作、学习都是在实习单位进行,但学校很多工作是实习单位没办法替代的,如各种考试的安排,奖学金的评选,简历的制作,毕业论文格式,实习报告格式,学生离校手续等。将相关文件上传至QQ群,学生就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取材料,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4.3QQ群邮件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邮件功能,用户可以向所在群所有成员以文字、图片、附件等方式发送传递信息,在邮件附件中可以添加普通附件和超大附件。对有些文件过大不方便在群共享传递的,可以通过添加群邮件超大附件而传送,另外有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注意QQ群共享文件,而错过了一些重要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群邮件功能,将重要文件、通知等信息发送到每个人邮箱,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群邮件功能也可以用于奖学金、评先评优等投票,教师通过群邮件评选项目及注意事项,利用QQ群邮箱开展专项投票,提高评选的公开性、公正性。 4.4QQ群公告功能的应用 QQ群群主和管理员可以利用群公告功能文字、图片等信息,公告栏处于群醒目位置,在公告同时,公告信息也会以群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群消息窗口中,以便群成员及时知悉。在公告栏可以实习时间安排,毕业手续办理及时间节点,招聘信息,考试通知等相关信息,利用群公告功能对重要信息进行反复推送,以便传达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准确传达了相关信息。 4.5QQ群视频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视频功能,用户可以发起或参与群视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用户可以进行PPT演示、分享屏幕、播放影片及上台等操作。在药学类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管理中,因学生分散在外地,有些重要表格及资料需要填写,教师可以通过群视频演示PPT或播放视频文件、分享屏幕等功能,提供在线指导,学生在自己电脑上实时观看,学生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了解学生最近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咨询就业等相关信息。 4.6QQ群讨论功能的应用 利用群讨论组功能群用户可以创建讨论组,然后邀请部分群成员参与讨论,在讨论组中的消息只有本讨论组成员才可以看见。在药学类实习管理中,在同一单位或地区实习的学生可以建立讨论组,方便彼此的联系、关系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相互传达;另外,针对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如对就业政策不了解等)可以建立讨论组,以便教师节省时间做更好的解答;也可以对各班主要班委建立讨论组,使得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及相关事项的传达上(如毕业手续要点要求等)更有效率。 4.7QQ群相册功能的应用 QQ群相册功能允许群成员创建电子相册及上传相片,并可以对上传的相片进行评论。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分享本实习单位照片,个人实习照片;也可以将与就业相关信息以图片格式上传到群相册,以供学生浏览、下载、评论和转载。 5结语 面对药学类实习管理的难题,借助QQ群的应用,可以加强沟通与联系,拓展了工作空间,是药学类毕业生工作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为网络时代实习就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所论述的方法和经验也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校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工作中去。但也应看到,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配合,QQ群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毕业生工作,它仅是一个提高就业工作效率的新工具,是传统就业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作者:袁林祥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药学毕业论文:药学毕业集中实践探讨 毕业实习和毕业作业是国家开放大学(即国开大)药学(专科)重要的毕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让药学学员深入工作实际,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医药工作打下基础。但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以及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之成为毕业实践教学中的难点。现将近年来我校药学(专科)毕业集中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探讨,为提高国开大毕业集中实践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药学(专科)毕业集中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药学毕业集中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从国开大教学目标的设置、指导教师的素质和学生思想认识和能力几个方面来考虑。 1.药学(专科)毕业集中实践的设置问题 我校药学毕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国开大的要求进行,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作业两部分。药学专科专业安排集中实践环节时间共18周,其中毕业实习12周,毕业实结1周;毕业作业5周。实习地点要求是在医院以药剂科为主,可安排4周实习(一般不超过4周);在社会药房工作的学员可安排2周实习。学员的选择得到所在国开大教学部门批准后,可纳入到该学校的实习计划中。实践中大部分指导教师认为教学实践的时间和任务等设置过高过长,致使以下结果:指导教师降低对学生的实践和任务要求,学生根本不到规定场所实习而找人出证明,写评语等不良行为;指导教师根本没有长时间去对学生的实习跟随追踪、监控学生的实习情况,认为只要学生把实践环节的相关表格、总结等填好交来即可。 2.药学指导教师的素质问题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工作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学员实践效果。目前,我校药学毕业实践中多数指导教师的指导是粗放式的,做不到全方位的指导。有些教师有其他临时工作,或是必要活动安排走形式或在实际上不执行,最后只在学员毕业论文评审表上签署意见。 3.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我校学生在实践环节上思想认识严重不足:实践中一些学生基础不扎实,读书都是来拿个文凭应付了事,毕业实践做事不认真,诚信缺失,态度不端正,应付了事。 二、给国家开放大学药学专科毕业实践环节的建议 1.加强国家开放大学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 国开大毕业实践教学目标与普通高校毕业实践的要求是一样的,但国开大的学习者是成人学生,他们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如果用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实践的专业性要求衡量国开大学生的毕业实践,可能很多人无法过关毕业。国开大药学毕业实践首先应该是求实的原则,让学生实际参与集中实践环节成为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历程,其次,毕业集中的实践时间不能过长过高。要求集中实践1周是适度的,即通过毕业集中的实践训练,学生在结合原有理论知识能力基础上得到实践的锻炼和提高,国开大毕业集中实践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2.改进国开大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自己的时间、地点自主进行网上学习。尤其是在国开大网上资源愈来越好的条件下,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能够实实在在的学到知识。 3.分校有针对性的管理是毕业实践质量的保障 (1)严把指导教师选聘关按国开大要求选聘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根据药学集中实践的特殊性,对药学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发集中实践实施细则,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和具体要求。 (2)分校严格掌控集中实践过程分校要指派教务人员在集中实践环节时间和指导教师联系,询问学生毕业实践的进展情况,同时也要实地巡查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反馈到指导教师,及时解决集中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3)对学员宽严有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完成大有裨益。有些学员不到规定药房、医院实习而找人出证明,写评语等,指导老师应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理学生问题有理、有利、有节,绝不激化矛盾,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联系药房或医院去实践,以便达到实践要求。 (4)寻找实践规律,规范管理我校制定了重庆巴南国开大药学集中实践工作流程,指导教师指导规则,分校集中实践实施方案,分校初审意见表,以流程管事,以制度管人,紧抓过程管理。国开大药学(专科)毕业集中实践的教学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药学毕业集中实践环节质量的提高以及考评系统建设不是一步就位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它需要我们整个国开大系统的通力合作、踏踏实实循序渐进的努力,相信国开大的集中实践环节会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周震 单位: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药学毕业论文:阿托伐他丁的降脂疗效药学毕业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观察对象我院2009年3月——2010年2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43例,其中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5.3岁。其中并发糖尿病5例,高血压8例,冠心病7例.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停用其他降血脂药物。 1.2诊断标准: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 1.3方法阿托伐他汀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20mg,每天一次口服,睡前服,2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抽空腹血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肌酸磷酸肌酶CPK,伴有高压、冠心病、糖尿病者继续服用降压药、硝酸脂类药及降糖药。 1.4疗效判定 按卫生部心血管药物实验指导原则评定疗效:①显效:TG下降≥40%,TC下降≥20%,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0.26mmol/L;②有效:TG下降0—40%,TC下降≥10%—20%,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0.10—0.26mmol/L;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P<0.01,P<0.05 2.2治疗1月后降血脂的疗效 2.3治疗2个月后降血脂的疗效 2.4不良反应 有1例出现轻微的ATL升高,占2.33%;2例出现便秘,占4.65%,均在停药后1周恢复正常。治疗前后CPK、肌酐、尿素氮均无显著变化。 3讨论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倍受关注和严重影响中老年人正常生活的疾病。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继发性多继发于代谢性紊乱疾病或与其他因素有关。 阿托伐他丁为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能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目而增加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本品也能减少LDL的生成和其颗粒数。本品还能降低某些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而这一类型的人群对其他类型的降脂药物治疗很少有应答。本品能降低纯合子和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及混合性脂类代谢障碍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LDL-C和载脂蛋白B(ApoB),还能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三酰甘油(TG)的水平,并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的水平。本研究表明阿托伐他丁在治疗1月和2月后甘油三酯(TG)、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一C)均较前明显下降(P 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提高(P 0.05) 阿托伐他丁可被较好地耐受,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和一过性,最常见的是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腹痛ALT升高。在本研究中有1例出现轻微的ATL升高,占2.33%;2例出现便秘,占4.65%,均在停药后1周恢复正常。治疗前后CPK、肌酐、尿素氮均无显著变化。 阿托伐他对高脂血症患者降脂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也不必调整剂量,所以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药学毕业论文:药学类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质量监控体系 摘要:毕业实习是培养本科学生具备运用当前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要步骤。探索和改革符合培养药学人才、适合社会需求的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管控制理论,对我校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 毕业实习是培养本科学生具备运用当前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要步骤,同时此关键阶段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是后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高质量药学人才,在培养模式、实习内容及方式、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并规范实习的各个环节,探索和改革符合培养药学人才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的监控体系,对我校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一、编写实习文件,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教学文件是实习过程的指导书,根据各毕业实习点的特点和要求编写实习教学文件是提高实习效果的有力保证。我们派出专业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调研,分析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并研究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据此分别编写出八大计划等实习文件一套,在编写大纲中,标明对实习的需求以及监管规则,明晰实习的目的、需求、内容和绩效。 二、形成实习流程的模式 1.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根据中药学、药学、药剂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工程、市场医药营销等7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的,学生实习基地将有所区别。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把科研院所、药学监管部、制药单位、制剂和药房、医药营销公司、中药种植研究部或公司等归入我院实习场所范围;经过实地考验、刷选、构建、甚至带教的筛选等几个环节,最后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2.制订和下达实习方案。学校根据此学科培养目的要求,在结束第七学期前,审定其实习方案;然因自择实习单位而分散实习的实习生,我们对其分别提出符合其自身状况的具体实习方案。最后上报所在学院相关主管部审批同意后,方案得以实施。考虑到规避实习与就业之间冲突,我们尝试把毕业实习分成两部分来进行:(1)学生可利用第六学期末暑假,提前“预实习”,事先做好开题和论文书写的数据文献检索,加强实习效果;(2)学校主导为主,在第八学期安排相关人员值班,这可实时处理实习细则。3.选择及申请实习场所。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和实习监管力度,学生应当书写《学生实习申请表》(《实习表1》)或《学生自择单位实习申请表》(《实习表2》)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选择学校下达的实习方案实习者,则填写《实习表1》;自主选择实习基地及指导教师者,则填写《实习表2》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4.协商和审查实习申请。当提出实习申请书时,同学的意愿须经相关指导教师的审批,在此期间,指出实习基本要求,同意后签相关意见,然后二级学院根据其意见,继续审批,从实习场地是否符合实习的需求、实习内容是否适当、实习场地之指导教师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最后签意见。5.批准和下达最终实习方案。分管教学院长参考指导教师、二级学院对同学申请的意见做出相应指示。另外,一些同学自主选择的实习基地,通过最终审查后,再向实习基地的教师实习指示的方案以及颁发相应的聘书,学校通过二级学院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性指导和培训。6.学生办理离校前的准备及手续。实习前一周,根据学生申请实习的情况,邀请学院有经验的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对各类型实习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学生更快、好地适应实习环境。7.实习基地信息回馈及实习过程记录。为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后须当即填写《实习回执表》,由实习单位盖章后,一周以内将表交给或者邮寄给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面谈、会议、网络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反馈。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实习,其实习内容分阶段进行,要求写实习报告并持续写实习笔记。 三、加强监管,提高实习质量 1.派定实习辅导教师,明确责任。在增强实习质量条件下,二级学院应当任命专业能力强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基地可实习双导师制,聘请经验丰富的药学技术人员任第二导师。指导教师职责与任务是:(1)据大纲要求编写实习指导书,贯彻执行实习教学方案;(2)联系生产实习单位;(3)实习中,须严格要求、加强辅导,精益求精各个教学任务;(4)实习生需接受正确的导向与监管,适应其实习和生活的状况;(5)实习完成后,在整体做工作报告后,完成相关实习资料的整理。2.增强实习期间纪律,稳升实习效果。通过完善党团建设,加强同学自我监管,同时同学之间互相督促。(1)实习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基地规章制度。(2)实习期间人数达到实数的三分之二时,才能评算实习相应成绩,相反则视情况给予相应补实习的资格。(3)针对无特殊事由不进入实习者,除遵照学校考勤制度处分之外,成绩还要以零分来计,且无补实习资格,不予毕业及延迟毕业。(4)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制度,保护仪器装备,确保实习安保。3.构建严厉的考勤规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缺勤等情况进行记录,当实习结束后上交并存档;实习中,对实习生先考察,在给出合适分数。 四、明确目标,科学全面考核 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其实现的目标:(1)提高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2)形成稳重的就业规划,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此阶段是“预就业”的过程,除完成实纲完成任务外,还应该提高适应环境、交际及团结意识,增强就业意识,综合评定实习成绩。1.实习文件考核。(1)考勤记录表。按照企业的规章,学生进行签到或打卡上下班,待实习完成后,将经带教教师签名的签到或打卡原件或复印件交给学校,为成绩参考提供依据。这为学生完成校园到社会角色转换提供帮助。(2)实习基地评析表。参考同学工作态度、临床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实习基地做出细致的量化评析表。①监管学生实习表现;②根据企业反馈意见,改良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以符合现代企业标准;(3)毕业论文。学生根据实习中实际工作的深刻体会,写毕业论文,锻炼写作能力,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给予表彰,重视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习成绩考核。实习成绩评定包括以下几方面:(1)实习考勤和单位评价以四级评分制实行,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2)以百分制评定实习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全面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回校一周内,就实习纲领、规划等方面反馈自己的建议以及意见,为下一届的学生实习做准备。 五、结语 我校药学院本科历届各专业毕业实习的成功范例,从毕业实习文件、实习流程、实习监管和实习考核等多个环节,对实习质量监管控制系统做出初步分析,基本建立了药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虽然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而且学院投入资金不足,双导师制因企业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而迟迟不能实现,毕业成绩的总评也存在着专家不同意见等,但我们把实习与就业统筹兼顾,分类、分期实现,既保证了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又保证了学生实习质量不下滑,为提升药学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作者:韦杏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药学毕业论文:中药学毕业实习调查报告概述 摘要:为及时了解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2015届完成毕业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学生的毕业实习属于科研实验型,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完成毕业实习课题内容,67.8%的学生认为实习过程中在实验操作和做人做事方面学到了很多,84.7%的学生对实习岗位满意,且满意率与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相关。调查结果也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内容与就业工作相关度较差、学生对实习工作及教师指导不满意等。认为需进一步从提高毕业实习的重要地位、加强实习管理、提高指导教师水平、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等方面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推进毕业实习改革,为学生成功步入社会提供更好的实践培训。 关键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毕业实习;问卷调查 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的质量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地由学校教育过渡到社会就业。笔者对本校中药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59人)的实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实习岗位选择与分布、实习时间安排、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对实习岗位的满意度等,旨在了解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实习,提高毕业实习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实习岗位选择及分布调查 实习岗位是影响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校内外多个实习岗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或由学校安排。27.1%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实习岗位,30.5%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选择实习岗位。学生对实习岗位选择的数据见表1。最终学生的实习岗位分布中,54.2%的学生在本校实习。在校内和校外科研单位实习的学生,其实习内容基本上为科研实验型,能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完成某一部分的科研实验,并以科研实验的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在校内外科研单位以外岗位实习的学生科研实验相对做得少,但可以更贴近药品实地生产、销售、管理等,与校内教育环境不同,所接触内容不同,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有助于就业后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对“选择实习岗位时最吸引你的条件”问题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期待在实习过程中能获得相关经验以利于今后的就业,而岗位所在地决定了能否方便就业应聘等活动,所以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今后可引导学生在实习安排中将二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安排实习,既考虑到学生的实习地点问题又增加学生的实习效果。另外,教师因素也是学生对岗位选择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2实习时间安排情况调查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此时间段,学生不仅要毕业实习,而且面临考研或就业,大量的招聘面试、公务员招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或调剂等伴随着整个毕业实习期。很多学生的毕业实习断断续续,实习时间、心态或实习专注度受到一定的干扰。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中药学专业的实习学生中,64.4%的学生在实习期内基本在岗,27.1%的学生因去有意向的公司实习而1/2以上的时间不在岗,6.8%的学生因考研复试、应聘等原因1/2以上时间不在实习岗位,1.7%的学生基本上都不在实习岗位。但从实习的结果来看,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实习任务及毕业论文。经调查,那些长时间不在实习岗位的学生选择在实习期前找指导教师,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提前实习,以调解实习期中实习与工作招聘、考研等之间的冲突。 1.3实习内容完成情况调查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要求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独立完成某一部分科研课题的研究。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完成情况来看,52.5%的学生实验或毕业课题是全部由自己完成的,20.3%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基本上是做辅助工作,27.1%的学生认为自己做的实验等完全与毕业论文无关,没有做实验的学生为0%。从数据来看,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内容上多数从事实验研究,但有可能由于实验结果不理想造成实验内容与毕业论文不相关,或因实验技能达不到指导老师的要求而只做一些辅助工作。 1.4实习效果自我评价调查 学生对自己毕业实习的效果评价见表2。67.8%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说明毕业实习的确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能体会到毕业实习在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重要作用。另外,25.4%的学生认为虽然未觉得对以后有什么用处,但毕业实习会是大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记忆。在“实习是否对未来的职业有帮助”这个问题上,虽有44.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仍有较多学生认为很少帮助或没有帮助。对未来规划不清及实习岗位的选择缺少主动性可能是对实习效果产生不好影响的重要因素。实习后,33.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明确了毕业后的就业目标,32.2%的学生知道了大概方向,说明毕业实习对就业还是有相当大的引导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向就业过渡的作用。 1.5对毕业实习要求的调查 通过实习,全部学生基本完成了毕业实习内容、撰写了毕业论文并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回顾实习过程,33.9%的学生认为学校要求太多、过于严格,52.5%的学生认为要求基本合适,13.6%的学生认为要求太少。从学校角度出发,对学生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有助于学生更能专注于毕业实习,提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从学生的角度,对更灵活的管理方式及实习模式有所期待。就“如果对实习岗位有再一次的选择机会,会更多考虑哪方面因素”,39.0%的学生认为会更多考虑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30.5%的学生会更多考虑指导教师的人品和对学生的关心程度,11.9%的学生会考虑岗位所在地,18.6%的学生会更多考虑实习内容。可见,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在实习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及其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应该是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1.6毕业实习与就业方向相关度调查 毕业实习与就业相关度的调查中,笔者发现,28.8%的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与实习内容相关,37.3%的学生基本相关,说明实习岗位的设置与就业关联度相对较高,能够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33.9%的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与实习内容不相关,可能由于学生在实习前对未来工作方向不明确或想尝试不同的工作内容等原因引起。 1.7对实习的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实习岗位及指导教师的满意度是对学校实习设置及安排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实习岗位的满意程度,有30.5%很满意、54.2%基本满意、15.3%不满意;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程度,从很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是59.3%、23.7%、10.2%和6.8%,满意率达83%。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实习岗位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是满意的。其中,学生对实习岗位的不满意度与指导教师的因素有关。 2讨论 从以上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面对毕业实习,并能从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对毕业实习是满意的。通过问卷调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 2.1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的地位 从学生选择毕业实习岗位的方式来看,大部分学生能针对自己对未来工作的规划或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知道自己应该在实习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科研或工作经验。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岗位的选择缺乏主动性,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毕业实习的动员工作,让学生对毕业实习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学校要开阔思路,引进多种毕业实习模式,修订培养计划,进行毕业实习改革,提高毕业实习在整个中药学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2.2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毕业实习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因与课堂教育方式不同,学生对毕业实习充满了新奇、期待,也要面临一系列挑战。面对遇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这就要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动态管理,加强实习巡查制度。在增加实习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教育,适当增加考核制度,以增强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实习的质量。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沟通、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规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确保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进而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指导教师水平 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决定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能获得多大收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问卷调查也显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满意度直接与对教师的满意度相关。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热情和实习的效果。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指导教师可在实习期间适当安排针对实习内容的讲座,提高实习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并在实习过程中就某些知识细节亲身细心指导,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实习角色。除了专业方面的指导,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情感上的关心和鼓励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实习,顺利步入社会。 2.4加强对学生实习安排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由于毕业实习受到就业应聘、考研复试等各种重要事情的冲击,合理的毕业实习计划对学生来讲显得格外重要。做好实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有利于学生有效利用毕业实习时间更多地学习新技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有助于学生在实习与就业、升学各种事情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另外,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实习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的就业工作与毕业实习内容不相关,这也是部分学生对实习不满意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前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规划未来并根据工作的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实习岗位,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更有利的条件,也更能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3结语 毕业实习问卷调查显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的来说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而对于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不足,应通过加强对毕业实习的重视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改革实习模式等予以解决,以期推动学生有效合理地利用毕业实习,充分发挥毕业实习在整个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毕业实习成为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坚实的铺路石,同时为培养符合中药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中药学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作者:褚克丹 王晓颖 徐伟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药学毕业论文:药学专业管理毕业实习论文 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一个综合运用阶段,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能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初步培养其业务素质,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用实践来检验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科学、规范的进行本科生实习教育对药学学生的顺利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贵州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从建厂之初就承担遵义医学院药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教学工作,至今已培养了近百名药学专业实习生和近千名见习生。在多年的实习带教活动中,笔者积累了丰富的带教经验,经过与公司不同部门高层管理人员交流,逐渐对药学专业毕业实习生带教活动有了更深的体会,现报道如下。 1建立健全实习教学管理制度 药厂作为药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与其他实习单位有很大差别,药厂作为药品的生产地点,必须满足国家良好生产管理规范(GMP)认证;生产出的药品必须符合国家尤其是中国药典(2010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药品具有“生命相关性”,药厂必须具备药品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药厂鲜明的特点决定了药厂一切生产活动必须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这些规定同样也适用于药学实习生。从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实习带教质量的高低与带教工作的管理密切相联。 2实习管理领导小组的组成及职责 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专门成立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建立总经理领导下的各小组负责制,分别由生产副总、质检副总、销售副总任副组长,行政部、生产部、质检部、营销部及库房等职能部门负责实习生的轮岗管理工作,保证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循序渐进,规范有序。 3明确带教教师的岗位职责 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由上述各部门组成,每个部门均设置专职实习带教教师,由专业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加强对带教实习生的管理,要求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加强考勤管理,请假1d内由实习带教教师审批,3d需上报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批,5d则上报总经理审批,同意后方可离开,不能擅自调岗或离岗。 4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实施科学带教 根据遵义医学院药学院学生实习的总体要求,结合药厂工作特点,由行政部合理安排实习计划。根据各部门工作性质,合理安排时间及人数,统筹安排轮转岗位,确保每名实习生都有专职教师带教,保证学生实习质量。从生产、质检、仓储、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并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后可顺利胜任制药工作。结合早期的学生实习情况,不同岗位的学生在所有岗位轮转完成后(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行政部采用定点培养的方式,即固定工作岗位),每名学生按遵义医学院药学院的毕业实习要求撰写实习专题报告,按照拟定进度表,最后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参加学院的论文答辩工作。近年由该单位带教的多篇专题论文荣获学院优秀论文,并且个别优秀毕业生还被留厂工作。 5加强带教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其带教能力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面都会受到时展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新时期带教工作,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采用推荐中青年专职带教 教师进入高等学校进修、聘请专家、开办不同专业类型的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带教教师的带教能力。同时,通过相应的考核制度筛选合格的带教教师上岗,加强带教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提高其带教能力。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对带教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一旦发现其存在违背公司规章制度和(或)有违学生实习的行为,由组长及2名(含2名)以上副组长讨论决定,若查出情况属实,直接撤销其带教资格,同时取消其带教教师相应的待遇。 6建立及时有效的学生-学校-公司沟通机制 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能力更能为每名学生的后期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更多的机会。因此,现代药学学生的培养工作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实习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条件;公司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及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针对部分学生,有可能会产生其他问题,如考研等。药学专业毕业学生部分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另外一部分由于种种需要向更高层次进行深造,一味要求学生(尤其是实习生)进入生产车间进行生产,或是进入销售部门从事销售实习,由于白天的时间基本被占用,影响学生考试复习,部分考研的学生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若未能及时得到解决,长期压抑的情绪可能体现在工作上而导致实习及复习(功课)也不能做好,这种状况的发生就违背了学生-学校-公司的初衷。因此,及时做好学生-学校-公司的沟通协调工作,可以在学生实习的初期将这种情况扼杀在萌芽阶段,从而避免后期的“费心、费力,却没有达到当初的目的”。 7结束语 实习带教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新的问题,促使不断思考,认真研究,提出合理方案,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完善。药学专业自身的规律与药学专业的社会化要求,必须建立新的药学实习培养模式,真正做到规范、合理、高效带教,为药学专业社会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黄良勤 邓堞 周旭美 杨建文 余香丽 赵萍 单位: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药学毕业论文:医学院本科药学毕业论文 一、医学院本科药学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以我学院为例,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变化,学生人数扩招,近年来每年招生的人数均较多。药学专业2014届和20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80人和250人,而我学院教师人数仅仅大约为60人,平均每位教师需要指导4~5人,精力上无法保证,且我学院教师50%以上为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自身指导论文的知识匮乏,没有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设计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大都是骨干任课教师,除了每天日常的教学授课工作之外,还要进行科研课题的申请和开展实施、科研文章撰写、课题结题等工作,在毕业论文每生一题的形势下,与学生接触很少,仅仅通过Email或电话指导,指导教师和学生根本没有在一起共同解决论文中相关问题的时间,造成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2.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我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是大四上学期进行开题,这时学生仍有大量的专业课程未完成,学习时间紧张,且学生面临研究生考试的压力,很多学生重心放在理论课程学习和研究生考试上,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少之又少,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总结资料的工作不能高效地完成,使毕业论文的开题不能到达预期目的。次年1月至5月是学生毕业实习以及研究生面试的时间,也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黄金时间,很多学生会积极参与招聘单位的考试,从而没有心情顾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验;而我学院学生真正的毕业论文实验时间只有三周左右,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严重降低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3.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临资金的压力,在实验设备资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为原则,教学资源相对滞后。而毕业论文数据和结论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得和验证,因此实验室毕业论文完成的前提保障。实际很多高等院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可以提供给本科毕业生进行论文设计。以我学院为例,在保证在校本科学生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本没有固定的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只能挑选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造成实验仓促,师生普遍感觉不合理。此外,我学院在论文方面没有经费的投入,这样在论文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药品等均需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解决。以上原因从根本上又大大降低了论文的质量,使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无法保证。 4.学生素质有待提高。扩招政策的出现,使得一方面高校的录取门槛降低,造成部分大学学生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教学经验欠缺,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这两方面因素均造成现在大学生的质量不高,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存在极大影响。表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就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从科研的角度对论文的设计、材料组织等进行构思,写出的论文内容不规范、论据不充分、表达不清晰。更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论文只要过关就可以了,所以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缺乏兴趣和足够的重视程度,不愿意花时间去查阅资料,更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造成撰写论文时粗制滥造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医学院本科药学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设置合理的毕业论文工作时间。首先从课程设置上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课程尽量安排在前六个学期,第七个学期专门设置为毕业论文时间,也可安排一些与毕业论文工作有关的查阅文献课程以及科研论文撰写课程,这样可以为学生前期查找资料以及开展文献调研活动提供帮助。 2.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检验,需要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我学院现在推行的本科生“助研”活动有显著效果,学生在“助研”中接触到本专业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强大动力。但此项活动目前参与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亟需将“助研”活动推广,让更多学生参与,得到科研锻炼,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改革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多进行一些设计性实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从大二开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从对某一专题写综述开始,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阅读文献,收集资料、鉴别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3.推行毕业论文“导师负责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思维还未培养起来,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从开题、实验操作到论文撰写均需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如果这个关把不好,论文质量层次是上不去的。首先,论文的选题要确保质量,可主要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主体,在操作时可将课题分解为小的子项目,降低本科生难以胜任的问题。对于无课题的老师,要明确论文选题不能盲目,不能缺乏创新性,更不能脱离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无法操作。其次,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跟踪实验,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监督,不允许造假现象存在,并且可固定教师与学生联系时间,例如隔一天汇报一次结果。在最重要的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可首先安排一名研究生对四五名本科生进行论文撰写指导,学生论文上交之后,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则,把论文多通读几遍,大到论文整体小到标点符号都要认真修改和校对,对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同学坚决不予通过,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不论论文好坏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 4.规范毕业论文撰写进程。学院及指导教师所在教研室实行两级管理,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该项工作可以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初期检查、中期检查以及后期检查。初期检查工作主要是在指导教师报送完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学院及教研室应就教师申报的论文选题的实验工作量以及实验可操作性进行检查,并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期检查主要是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学院及教研室抽调有经验的教师检查学生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收集的合理性等,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主要是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按照本科毕业论文标准,对论文的结构框架、文献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等逐项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当即指出,要求学生改正,并明确不合格不予论文答辩的政策。 5.完善毕业论文评定体系和表彰制度。毕业论文成绩可由指导老师评分、院系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综合组成,从而确保成绩的客观性。除了评选本科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学校更要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可作为教学评优及职称晋升的首推对象,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通过对潍坊医学院药学华业论文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四个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相信药学毕业论文质量会得到有效保证和提高。做好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其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研究,不断总结,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人才。 作者:郑爱丽 边玮玮 王江云 戚明颖 单位:潍坊医学院 山东大学 药学毕业论文:规范化培训药学毕业实习论文 为了在短实习期内能够培养出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临床药学工作的学生,学校参照了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制定了四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模式.为了解该实习模式是否适合现阶段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的培养,了解实习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恰当,针对2010级第一届四年制毕业实习生,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以期为制定出更合理的实习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级昆明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已完成实习的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26名. 1.2调查内容 (1)实习生对实习内容安排合理性的调查;(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1.3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集中发放调查问卷后,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由毕业实习生完全自愿填写,共发放42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为97.62%.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主要为统计描述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1学生对实习计划中相关内容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4周在药房实习时间太短的学生占到63.41%,认为有18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时间太短的占到58.24%;针对在实习期间需完成的考核工作量,41.46%的学生认为完成4份药历数量太多,希望能减少;针对学生下临床时间,仅有7.32%的学生认为可按照实纲要求每周4.5d下临床.此外,学生希望汇报文献阅读报告次数为2次的占到60.98%,希望自己主持病例讨论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学生占到95.12%,78.05%的学生希望仅组织1次理论考试。 2.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药房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学生占到48.78%,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学生占到92.68%,经χ2检验,学生对于在不同实习部门指导评价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更认真负责(P<0.05),见表2. 3讨论 3.1学生对实纲相关内容的评价 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实习不只对药物方面的实习,而更偏重于到临床实践,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探索适合临床药学专业的实习模式[3-5].昆明医科大学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特色,参照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结合实习时间,初步制定了实习模式及实习教学大纲.实纲要求学生在药房实习4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18周,但就调查结果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实习时间与学生考研、择业的时间相冲突,分散了学生精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中去,但又要完成实纲所要求的各种实习内容,所以感觉实习时间太短,针对这种情况,可尽量调整学生的实习时间不与考研时间及找工作时间相冲突.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药历的书写、文献阅读、病例讨论及用药指导内容的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药学思维及临床思维,增加学生对临床药学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基础.昆明医科大学教学大纲要求,实习期间学生需完成药历4份,文献阅读2次,病例讨论1次,就调查结果来看,文献阅读的次数基本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但对于书写药历的量,41.46%的学生希望减少,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时,接触临床后,不但要把理论的药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而且很多临床的知识也需要去学习,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并掌握相关的病种,在此基础上才能为患者建立药历,然而实习的时间仅为18周,要完成4份药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此外,95.12%的学生都希望能增加自己做病例讨论的次数,主要是因为完成一次病例讨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归纳病例的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用药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故学生希望能增加病例讨论的次数. 参照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指南,要求实习学生每周至少有4.5d在临床开展工作,但是仅有7.32%学生认为可行,分析原因是因为实习生与规范化培训学员还是有区别的,实习生获取的知识仅只是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并且实习生从未接触过临床药学工作,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在临床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每天接收的新信息,所以有的学生希望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刚开始的2个月可以每周4.5d在临床开展工作,之后每天仅参与查房,有的学生认为仅需要每天早上在临床工作即可,也有学生认为可按个人实际情况安排.针对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 3.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就调查结果来看,实习学生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的指导老师较在药房实习的指导老师更认真负责,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药房是医院重要的窗口部门,部分医院的指导老师忙于药品调剂及药学服务工作,忽略了对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另一方面是由于少数医院并没有为学生指定固定的带教老师,学生的实习内容仅仅只是调剂药品,而对于一些知识如高危药品管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及调配程序等内容并没有老师进行言传身教. 总之,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模式是比较适用于当前我校四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的实习,但对于实习中的相关考核指标如病例讨论的次数、书写药历的量、下临床的时间还需做进一步调整,对指导老师也应进行责任明确,规范实习带教队伍,强化实习基地建设,从而提高实习的教学质量. 作者:何瑾 卢珊珊 钱懿轶 张敏 柳汝明 王露婕 张峻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科 药学毕业论文:兴趣在药学毕业设计中的实践 1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期望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的认识。使自己的期望处于一个适当的水平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因素。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若期望太高不易达到目标,则情绪低落,失去信心;期望太低会使学生讨厌或逃避学习。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在实习期内,顺利完成自己的实习计划。如第二作者的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因此指导老师引导其选择了当今药物合成的热点领域进行研究,逐步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 2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学生实习阶段的师友,是学生理解和建立工作概念的基础。一个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实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以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工作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生健康成长。目前该校已经实施师生双方双向选择的原则,师生双方根据对方特点与自身情况选择。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需求和期待不同,带教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重视其要求,根据其素质和能力进行个性化带教,应及时指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注意方法和技巧,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好的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让其高飞。 3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天分和特点不同,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实习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因势利导,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本文的第二作者在药物合成的过程中第一次得到的产物与预想的固体状态不同,他误以为是由于自己操作失误导致了实验失败,心生愧疚,信心受到打击。指导教师鼓励本文的第二作者,打消愧疚,转换思路,不必纠结于过错而应认真考虑每一个环节,寻找问题之所在。本文第二作者认真查阅文献,发现产物在目前室温条件下为液体而非预想的固体。由于对产物理化性质认识不清,错以为未得到产物。通过这件事本文第二作者重新树立了信心,进一步提高了对实验的兴趣。同时熟悉了科研工作的流程,体会到应注意积累已有研究成果。 4张弛有度,重在培养 毕业设计阶段学习时间集中,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容易产生疲惫厌烦感。因此产生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关键在于合理安排,张弛有度,将兴趣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幅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本文第二作者在实验开始初期热情较高,主动要求加班,没有注意劳逸结合,身体疲劳,就经常犯低级错误,精神上开始感觉疲惫,兴趣低落,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历年来这也是指导教师的教学环节之一。药物合成实验周期长,但实验中要统筹规划,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如回流操作时的温度和冷凝水压稳定,反应平稳时,可抽空吃饭、适度休息或是查看文献。要“把劲用在刀刃上”,如反应开始时的加料配比、加料顺序以及关键的反应时间节点是要倍加关注的科学问题。 5纠正误区,启发式教学 自主创新能力不同于实验操作能力,带教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这个误区。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属于科研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不能混为一谈。实验操作能力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科研问题,带教教师应帮助实习学生分类看待,区别对待,学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比如实验操作问题,以带教教师的引导为主,在实验思路、操作创新等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语 毕业设计中教与学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因为科学问题随时不期而至,充满挑战,但学生内心只要有兴趣、执着和热情,辅以指导教师的适时引导,就可以快乐地完成毕业设计,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作者:程司堃 韩文祥 刘雪英 王平安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院 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学教研室 药学毕业论文:医院对药学生毕业实习组织和管理综述 一、分层次教学 针对实习生不同的层次体现不同的教学要求。由于本科、大中专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以及实习教学大纲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故在实习带教中应注意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调整实习重点。本科生可把临床药学室、药检室、制剂室作为重点基地,要求掌握处方审核、临床用药法律法规、合理用药规范、药品质量检验以及保管知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统计、药物手册编写资料收集、各种制剂的制备及原理、血药浓度检测的意义及处理原则等,完成毕业论文时要高要求严标准;大中专生可把调剂部门、制剂室视为重点基地,掌握处方调配程序、药品核对内容及付发的基本要求,熟悉普通制剂常用机械的使用、各种制剂的制备等等。 二、科学的带教方法 1.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医院规模和职能介绍、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和医院制度的教育、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训、学习方法指导、药剂工作流程及工作礼仪培训等。通过岗前培训使学生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帮助他们正确定位自己的从业角色,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情怀,为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2.专人带教,一对一带教 每个教学单元通过竞聘上岗选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带教教师担任教学组长,学生入科组后选择一名学历层次较高、责任心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获得带教资质的医务人员作为相对固定的带教教师,形成科室负责人监督、教学组长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带教教师具体带教的三级带教体系,实行一对一带教,即一位教师带教一名学生。这种模式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了解,教师才有可能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带教计划,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持续跟进,达到完成本组实习任务的目的。 3.岗位轮转,无缝对接 本院为药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主要有药库(药品采购)、制剂室、药检室、临床药学室、药房(包括门诊药房和病房药房)、静脉使用药物配置中心等等。学生在进行岗位轮转前带教教师和部门负责人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测评并将测评情况跟下一任带教教师进行交接,同时部门负责人通过学生对带教教师进行测评,提出改进措施,对学生发现的教学亮点进行表扬并推广。 4.PDCA循环法,持续改进教学质量PDCA 在药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引进PDCA循环管理原理不断改进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临床教学管理行为,使教与学有程序,质与量有监控。P阶段:制定教学计划,依据院校实纲要求和实习时间以及实习阶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药学生的学习内容,即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具体到周目标,日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参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历层次、已轮转过的实习单元和已掌握的实习技能,制定考核的类型有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考核形式有提问、问卷和现场操作。D阶段:药学生入科第一天,科室负责人或教学组长集中向药学生介绍本科室环境、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以及实习要求,发放书面的实习目标,即理论目标和技能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带着问题去实习,然后分配到各自的带教教师。带教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带教方法,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使学生跳跃式成长。由教学组长统筹安排每周集中授课一次,包括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同时对本周实习工作予以总结。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还要注意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的带教。C阶段:检查教学质量,包括检查带教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药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教教师随时检查,教学组长和科室负责人持续督促,常抓不懈,通过谈心、提问、观察等方法了解药学生理论及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对带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反馈到带教教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A阶段:总结处理带教教师和药学生的双向评价,双向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便于修订教学计划,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避免“传统带教”模式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的实习内容的遗漏和偏斜,通过PDCA循环管理促进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个性化带教 当今学生多为90后,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自尊心强,这就要求带教教师充分评估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共同目的。个性化教学主要包括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质确定培养侧重点,本科生理论功底厚,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科研意识和能力,大中专生动手能力强,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理论知识的提问和灌输;分析不同实习阶段的心理变化,提出防范差错事故的措施,实习初期学生积极性强,好奇,蠢蠢欲动,容易发错药,损坏设备及药品,实习后期学生常表现出劲头减退,甚至有消极情绪;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外向型学生鼓励其多思考,防止“祸从口出”,内向型学生主要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为主,尽量少批评和不批评,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应注意纠正错误的方式;给予人性化评语,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激励和赏识性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作者:刘进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药学毕业论文:中药学毕业专题教学模式综述 中医院常有一些院内制剂及验方,这些制剂往往缺少全面、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处方质量标准,可以保证其疗效,也可促进其深层次的开发研究。药品营销企业主要调研其药品质量检测中心。主要切入点为相似品种、贵重药材的真伪鉴别;多来源、多产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及药材的规格划分。如通过课题组初步调查了解,目前药店(包括大型零售连锁药店)出售的药材沉香伪品居多,主要包括人工伪造沉香及未结香的白木香木材,以此为切入点可建立研究专题。通过组织鉴别、粉末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建立沉香及其常见混伪品的鉴别方法及鉴别指标,并将鉴别点归纳总结,为质检人员提供依据。类似的专题如药材熏硫的鉴定、灵芝真、伪品及非法处理品(蒸制、涂漆)的鉴别等。 1.专题模式规划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还要熟悉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工学结合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教学过程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即“一段基本一段岗位一段职业”的实施方式。 第一阶段为专项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学生科研平台或校外教学单位进行,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哪些具体的研究内容或技术性工作,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专题内容主要来自药企、医院、药品营销企业的主要技术性工作,如中药制剂分析方法、技术要领、检验标准,中药炮制的炒法、煅法、水火共制等各种炮制方法的要领等。不同专业技术教师根据岗位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使学生对一些具体的方法、技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遇到问题知道如何寻找解决方法,这也是本科技术人员和一般技术员的最大区别。 第二阶段为岗位能力培养和岗位技能训练。此阶段,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岗位内容,在校内学生科研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培养企业参与完整过程。学生需至少完成一项具体的专题内容,期间教师或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其完成全部过程。第三阶段,进行专题内容小组交流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撰写论文。毕业专题与毕业实习可无缝对接,学生在顶岗企业或订单培养企业中按照准员工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和预就业。 2.管理制度 严格要求和科学管理是保证专题质量的关键。学校在专题开展之前进行动员教育,端正专题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并提出严格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专题生管理;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教师及实践单位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梳理,指出不足、错误或不合理的实践操作,提出解决方法。作为正在探索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组织开展本科生科研实践工作,仍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刘红菊 吴铁 贾振斌 闫冲 单位:广东医学院药学院 药学毕业论文:探究药学毕业设计的思考 1选题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实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而恰当地选题,在大学第7学期中期便可公布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选题,避免盲目选题。选题后,安排学生与导师见面,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独立撰写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主要研究线路”、“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及“时间分配”等几方面,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课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能够很好地梳理思路,做到心中有数,对后面要做的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重点,因此,做好实验研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成功与否有莫大关系。首先,学校、导师及学生通力协作配合是做好实验研究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化学或生物试剂、科研仪器等,而这均需要经费支持。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这就要求学校能加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使得学生的科研实验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对于导师而言,带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费时而又繁琐的事情,所以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应投入较大的精力与热情去辅导学生。因为学生是初进科研实验室,有许多事情尚不清楚,这就要求导师给予学生精心指导。在学生方面,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坚忍不拔的精神及虚心向上的态度。其次,分阶段指导是做好实验研究的关键。我们可以将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实验初期的任务下达、实验中期的考核和实验末期的验收。在实验初期阶段,学生虽然对课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尚未进入实验状态。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导师可以给学生做一次实验安全讲座,特别是进入药物化学实验室,实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进入实验室后,导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基本操作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室的仪器操作有充分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导师还可安排学生继续阅读课题相关文献,使其对课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与导师共修订制定研究方案,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实验中期,学生可以独立开展课题相关实验,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导师可以给予分析解决,或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独立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实验研究过半时,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中期检查,包括“对分配工作完成的进度情况”、“工作态度情况”、“学生前期已完成的工作的质量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让学校和导师对学生的实验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后期的指导主要是导师带领学生整理实验研究的结果,包括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果的讨论、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方法等。让学生做到有始有终,尽善尽美。 3毕业论文的撰写 实验研究结束后,学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这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写出论点明确、概念清楚、格式规范、文笔流畅的论文,需要学生能对自己在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所做的工作进行高度地概括和总结。但是,在带教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没有撰写论文的经验,常常是不知如何撰写,甚至有些学生连参考文献的格式都不明白。这就要求带教导师能够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去教导。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特别是论文中的综述部分,很多学生都是从文献中大段大段拷贝黏贴而来。对于这样的论文,导师应及时退回,并批评指正。还有些学生,为了论文数据的丰富,用实验室里师兄师姐做过的数据,甚至是篡改数据,这都需要带教导师严格把关,防止此种学术不道德现象的发生;其次论文的内容的撰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实验研究做的非常好,实验数据结果也很多,但是在论文里很难体现出来。对学生来讲,如何组织材料和归纳分析结果,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需要在撰写之前,学生应与指导教师探讨行文思路,拟定写作提纲,然后结合实验资料进行论文撰写;第三点是论文格式的规范要求。本学院给每位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均发放一本《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在此规范中,从论文的封面、目录、中英文摘要、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及致谢等均有严格的规范,带教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份好的毕业论文应包括充分调研文献、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数据合理真实、讨论详实充分。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严密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4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答辩委员会由3-5名答辩委员及1名答辩秘书组成,学生做好PPT,并熟悉答辩内容,讲解规定8-10分钟,回答问题5分钟。在学生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从论文选题依据是否充分,论文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真实及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几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的质量。如有不合格的学生,可进行第二轮答辩。通过论文答辩严格控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思维。因此,在高校毕业生日益扩增的情况下,如何保质保量地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作者:郑友广 安琳 薛云生 刘毅 单位:徐州医学院 药学毕业论文:药 学 监 护 摘要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Care,简称PC)是近年来国内外医院药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是医院实施医疗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21世纪药剂科工作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医院药学将从药品供应管理向药学监护转化。PC自美国学者首次提出至今只有10余a时间,已得到世界范围同行者普遍认可。随着社会发展,健康需要PC,PC也是中国传统药师的出路。分析了在我国推行PC是可行的、必然的,并介绍了PC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着重叙述施行PC要克服的障碍;开展PC对在职药师要更新观念,主动适应。 在过去,医院药师往往被看作是“幕后英雄”,因为药师很少与病人直接接触。他们默默地工作,为医院准备各类药品或者为医生调配某些临时使用的药剂,一句话,药师的任务就是调剂和供药。 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特别是临床药学的兴起,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医院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3个时期。①以调配为主的传统时期;②以药学服务为主的临床药学时期;③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药学监护时期。临床药学的3个主要内容是: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信息咨询。作为药师,其中心任务是保证病人用药的合理、安全和有效。药师参与临床,将使药师直接与病人建立联系,直接参与制定药物治疗方案,这是药师职能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意味着药师要承担起对病人治疗全过程用药的监护责任。药师的药学监护与医生的治疗监护、护士的护理监护共同组成了全方位的“病人监护”过程(即药物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管理)。 药物治疗给许多病人解除病痛,带来幸福,但同样也会给许多人造成药害,引起后遗症,甚至死亡(药学美学)。事实上多数问题不在于药物本身,而是开处方、配药或给药过程中的不当引起的。因此药师从道德上讲有责任保护病人免于药害之忧(药学伦理学的要求,着重强调药师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广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负责,而不是纯粹的商品关系。药学伦理教育内容,义务教育、责任心教育、保密教育、法制教育)。另外,随着人们要求健康的水平提高,已不再满足有药可用,要求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提供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药学服务。PC应运而生则是一种必然趋势了。 1PC的定义 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Care简称PC),也有称为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1987年由美国的Hepler和Strand提出PC,很快得到世界许多国家学者一致认可,在1988年新德里世界药学大会加以明确并特别作了推荐。 1987年,Hepler在“药学正经历着第三次浪潮”报告中提出,在未来20a中,药师应该在整个卫生保健体系中表明自己在药物使用控制方面的能力,特别应该表明由于药师的参与可以减少整个服务费用,如缩短住院期和减少其他昂贵的服务等。1990年Hpler等提出了PC定义:“PC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这些结果包括①治愈疾病;②消除或减轻症状;③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④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PC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PC是卫生保健的必要部分,应当与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但是,提供PC的目的是药师的工作要直接面向病人,药师直接对病人负责,以保证PC的质量。PC药师与病人的基本关系是:病人把自己托付给药师,药师接受委托并承担责任。PC的基本目标、过程和相互关系存在于所有的医疗机构中”。 对PC的统一定义是:“药师的使命是提供PC。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这一定义把医院药学的全部活动建立在以病人监护为中心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身心健康为目标,药师要承担起监督、执行、保护病人用药安全、有效的社会责任(社会药学的要求,社会药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药学问题,研究社会因素与药学系统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交叉学科。社会药学的内容1药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2药学系统内部的社会关系3药学工作者在药学系统中的作用4社会用药的特点、规律及其所带来社会问题)。 2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 2.1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医生、药师、护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医疗责任。 2.2既为病人个人服务,又为整个社会国民健康教育服务。 2.3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检测、治疗和保健。 2.4指导、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 2.5定期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科学评估。 根据药学监护的上述内容,医院药师的工作方式将发生改变,他们不仅仅是调制药品,而是要与医生、护士一起直接面向病人,参与治疗,指导用药,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3药学监护中药师的职责 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药学监护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监护。概括起来,药师在药学监护实践中的主要职责是: 3.1与医生一起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明确治疗目标,为这一目标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用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PC不仅涉及药物治疗(实际提供药品),而且涉及每个病人的药物治疗决策。不光决定是否用药,而且判断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药物治疗监测和向病人提供与用药有关的情报和咨询服务。药师必须综合、分析信息,根据与其他服务人员交谈所获得的信息、病人情况、疾病类型和医生提出的治疗观点拿出用药方案。 3.2综合管理所有的PC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和药品)。药物使用管理包括采购、储存、供应及药物使用评价。对医生、护士进行药学指导,提供有关药物的信息咨询服务。对病人采取直接服务,包括用药教育、临床治疗会诊等。 3.3保证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根据病人的疾病种类、性质、发病时间、以往用药史、有无药物过敏等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适当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药师提供PC的具体任务是发现、防止和解决与用药有关的问题。如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使用价格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妥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⑤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证、不良反应小);⑥调配无误;⑦病人遵从性良好。 3.4建立病人用药档案,对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 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采用通用量表和特殊量表,健康问卷和健康效用测量方法,健康效用指数等,对病人生活质量作出客观和主观的评价。 4医院药师在PC中的地位 4.1药师的委托人是病人。 作为病人的委托人,药师必须与病人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4.2建立“处方者、药师、病人”新型伙伴关系。 PC要求打破药学内部的分工,如“普通药师”、“临床药师”、“供应药师”、“药房药师”和“制剂药师”。要求所有药师承担为病人保健的职责,认为药学部全体工作人员都是病人保健的提供者。其他医务人员及病人可与药师进行直接对话,起到医师延伸者功能,成为治疗队伍的一员。(与国际接轨监管药师将从卫生系统分离,专门从事药品的检验和有关药品法规的检查与执法) 5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 药学监护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从实践情况看,效果是很明显的。 首先,它促进了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其次,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第三,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症得到消除或减轻,从而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根本目的; 第四,由于大幅度减少或杜绝了不合理用药,节约了药物资源,因而降低了医疗费用;第五,提高了药师在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地位和形象,同时也增加了药师的收入。 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有些医院虽然也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但仍停留在实验室或信息资料收集阶段,至于药学监护工作则处于宣传时期。但是,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普遍,某些基层医院不合格处方高达60%以上,问题十分严重。药学监护是21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药学监护的社会需求将日益增加,可以预见,药学监护必将在我国逐步开展并形成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6我国实施PC的障碍 6.1观念上的障碍 6.1.1超越药师的传统工作实现由“对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负责”向“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转变”这一重大转变药师难以适应,特别是目前药物治疗决策是由医生制定的,药师不必承担责任。实施PC,药师授权参与用药决策,负责监控给药过程,观测病人用药反应并实行必要调整,追踪药物使用的最后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药师传统工作是面对药物,一下改为面对有感情的病人,本身也得到施展专业才能,树立崭新职业形象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6.1.2超越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观念PC提供的服务不光是要把病人现有的疾病治愈,而且要恢复病人的健康,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 6.1.3超越生物学指标评价治疗结果的观念现在评价药物治疗结果的指标只是一些观测到的数据,例如,对癌症病人使用抗癌药物时,以病人生命延长多少年为评价治疗好坏的指标。但是,在抗癌药物发生药理作用的背后,病人因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遭受多少痛苦(生存质量恶化)并未考虑在内。开展PC工作,就要综合评价药物对病人整体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等指标。 6.1.4超越具体医疗机构狭小的地域观念实施PC,药师应关心照顾各种医疗机构中病人的药物治疗,不光是对本单位住院病人,进行药学服务,而是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持续不断,甚至对已出院的病人也应负有关心的责任。 6.1.5超越现行的药学业务分工医院所有药学人员,虽分工不同,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药品和药学手段向病人提供改善生存质量的服务。 6.2药学资源方面障碍 6.2.1时间不足目前我国药师要花大量时间在常规的药物供应上,即使是与临床接触最多的药房药师,也难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房、参加会议、查阅病历、提供药物咨询、开展药物监测、建议调整和监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工作上,另外,药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在给药后24h内看完所有病人的病历及时发现用药方面的问题。 6.2.2人员编制限制我国医院的药剂人员编制大多低于国家规定的8%,这样原本人手就少,更无力进行费时费力的PC工作了。另外在有限的人员中,缺少提供PC必备的临床知识、交际能力、工作热情、自信心和业务素质。目前主要是药剂科主任和骨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养人才,积极组织力量,克服困难,稳步开展PC工作。 6.2.3工作场所有限PC工作,登记病人病历,向医护人员和病人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收集用药信息等活动都需要在治疗病人现场,这就必须在各病区都要设有PC药师的工作场所。 6.2.4技术条件有限虽然许多自动化的医疗档案管理系统已经启用,但严格地讲,还没有完全适合开展PC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供使用,此外,目前,医院的经济状况普遍无条件引进昂贵的新技术设备。 6.2.5劳动报酬得不到补偿和回报药师向病人提供PC付出了比常规工作更多精力和时间,但这种付出往往得不到经济上的补偿和回报,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药师工作积极性和医院的投资无法收回,难保此项工作的长久坚持下去。 6.3医疗体系方面的障碍 现有的医疗体系高度分工,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医疗分属不同部门,药剂科也将药师分为制剂、调剂、临床,各司其责,互不相干,而PC的连贯性要求医疗系统是个完整的体系,必须改变这种分工。 6.4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 6.4.1医疗信息不足向病人提供PC的药师不仅要能及时获得药物的知识和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取得病人的医疗文件(既往病史、病程记录、治疗单等),但药师往往不易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开展PC工作要解决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简述电脑无纸化管理及局域网加以实现)。 6.4.2药师缺乏编写医疗文件的经验药师应当为每位病人建立正规的药历,详细记录病人的药物治疗情况(用药时间等)和用药前后化验的结果(疗效与反应等),但药师一般缺乏编写常规医疗文件的训练和经验。 6.5法规方面障碍 医院药师的传统任务主要是,采购供应药品和收方发药,药师只能在法规许可条件下,开展职权范围内的业务活动(如药品管理法、医院药剂科管理条例)。推行PC业务必须制定《药师法》和在有关法规中增加相应条文(简单介绍国外有关法规如医院药师拿出用药方案错误使病人残废要负法律责任,把药师的职责、任务,地位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PC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宣传阶段,没有制度,尤其缺少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能为医生、病人接受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药物应当产生的结果,以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即考察开展PC的真正价值,药师应当参与制订临床药物治疗标准,明确规定合理用药适应证、剂量和应该达到的治疗效果。 6.6行政领导方面障碍 开展业务活动必然会增加基础设施,人员、场所、仪器设备、活动经费的投入,PC的开展增大医院财力投入,且无法收回。当然随着法规、制度等的出台,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开展PC绝不是药师或药剂科人员单枪匹马能完成的,必须是:药师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健康保健提供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整体配合,首要的关键是药师下临床要取得医护人员的理解和认同。医生的传统观念认为,他们才是治疗结果的主要责任者,药师经常提出给药医嘱或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可能会引起医生的反感和抵触,这样医生可能是反对药师直接干预病人治疗的最大阻力。另外,护士也会对药师出现在治疗现场不适应。一个单位临床药学开展成功的,这方面障碍会大为减少。但如果一个医院的领导能充分肯定药师在药物治疗方面的责任,重视PC活动,对医院其它医务人员改变观念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一点必须指出,药师开展PC并不是重复医生、护士的临床业务,而是对其工作的补充,不了解这一点就免不了会与医护人员发生职权范围的争执。 7PC势在必行 PC在我国虽还处于宣传介绍阶段,实施的难度很大,虽然目前尚无实施的条件,但PC已得到药学界和医院药学人员的普遍关注。理由(1)开展PC的客观条件逐渐形成,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对健康保健特别是对用药的要求上升到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的高度,因此开展PC的客观条件逐渐形成;(2)医院传统供药模式改变;我国制药工业的大规模高质量的发展,医院制剂将会逐渐减少、萎缩;加之医院药剂科现代化管理,根本改变医院传统供药模式;(3)电脑的使用,药剂人员剩余。因此,如果我们不思改革进取,固步自封,“下岗”的命运将会落到传统的药师头上,人们需要PC,PC也是医院药学人员的下一步出路。我们应当从更新自己的观念做起,正确宣传PC,理解PC,自觉主动加强自身学习,适应PC,为在我国施行PC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努力营造让PC逐渐深入人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8未来医院药学的展望 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PC。许多药学领域的领导者已经接受了PC的概念,并且正在计划和实施使药房从单纯的调配功能向临床专业的转化。未来的医院药师应该既懂药又了解临床,其基本工作内容有:血药浓度监测与解释、临床治疗咨询与会诊、单剂量作业、病人出院后药物使用教育、门诊病员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与鉴定、新型科研制剂开发、参与新药临床评价方案的制定等。通过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保证理想的用药结果,降低因药物有关的医疗费用。尽可能使每一位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保持正常的机体功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 药学毕业论文:补肾益精却病延年 摘要:衰老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其中,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老年病的特点是多脏虚损为重要因素,而肾衰是致病之本。在此基础上,多因邪侵,出现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一系列病理表现。因此补肾精益肾气是祛病延年的基本法则。把补肾精与调养五脏相兼顾,辨证要准,立法要稳,审因论补,扶正固本,慎施戕伐。并且要注重养生,通过机体调摄,动静结合,适度饮食,慎因寒暑,补摄营养来延缓衰老。 关键词:肾虚老年病肾精肾气 随着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以每年3.2%速度增长,今年我国的老年人口突破1.3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我国将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因此,加强和完善对老年病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衰老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有许多医家在探讨衰老的原因与机制,并提出了100多种不同的衰老学说,众说纷云,虽各有其理,但究其根源,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一、肾中精气,主宰人生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与人体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夫精者,生之本也"人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肾中精气不断充盛,促进着幼儿骨骼及智力的发育,进而化生出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天癸",男子产生精子,女子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力。因此,当肾中精气充足时,精力充沛,骨坚牙固,耳目聪明,毛发润泽,二便自调,从而提高了生命质量。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逐渐转向衰退,"天癸"的生成减少直至耗竭,生殖能力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出现骨枯髓减脑空,身矮背驼、腰酸耳鸣、齿摇发白等老态,正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 云:"肾脏衰,形体皆极。由此可见,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故虞抟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失"。( 医学正传 ) 二、多脏虚损,肾衰为主 人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五行生克挂钩,肾与其他脏腑紧密联系,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机体的平衡调节。肾阳的温煦,肾阴之化生是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与血液化生、循环,津液输布的重要保证。人到老年,肾中精气渐衰,精不足则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推动脏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充,可致阴亏血少,诸脏、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使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病,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气血阴阳亏损。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正如金元许叔微曰:"肾经虚则乃至五脏六腑衰极而渐至肾"。因此肾衰是致病之本,而多脏虚损是老年人发病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观察亦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80.4%。调查自然人群中医虚证中发现,其肾虚患病率排在首位。不仅如此,老年人肾精逐渐衰竭,真气逐渐耗散,五脏日益虚弱,各种虚损性疾病蜂至,气机衍滞,升降失司在所难免。如若再受外邪侵袭,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则会使脏腑功能衰退加快,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发生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一系列病理表现。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异常,耗伤机体的正气,加速机体的老化。临床上可见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肿瘤等疾病,有时可?共∏榉⑸蟮钠鸱?甚至酿成危重症情威胁生命。 三、补肾益精,延年祛病 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是肾气盛衰的演变过程。进入老年,体质状况发生显著变化,诸脏腑功能多为脆弱,表现为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易于发病,易于传变,脏腑精气易损而难复,其中以肾中精气衰少为根本。因此,对于老年病的治疗应重视护养正气,老衰久病,补虚为先",使脏腑机能振奋,体质增强。但单纯滋阴填精,不仅药之甘味,难以化成肾中精血,而且精血不生,反易成阴凝之邪伤伐元气。若纯使用壮阳之品,或获一时之效,但势必耗损精血,使虚损益甚。故必须采取补肾填精,助阳化气之法,使精生气,气生精,精气充足,从而推动脏腑功能,达到神聪形健,益寿延年之目的。 然而,老年人的特点是"五脏俱虚",因此,对于脏腑虚损的治疗既要立足于老年人肾虚精亏之全局,又要着眼于脏腑病变之局部,只有把补肾法与调养五脏相兼顾,才能更好地发挥的作用。由于肾与五脏是一种相互资生的关系,所以通过调养五脏气血,可以达到治肾之目的。 四、扶正固本,慎施戕伐 老年病以本虚为主,"两虚相搏"之机遇甚多,最易招致邪侵。老年病又以慢性、危重病症多见,脏腑功能虚弱,气化不力,血行不畅,痰湿凝滞,邪易聚而难散,出现正虚不能胜邪,虚实夹杂之证。正虚遭邪侵,邪滞更伤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邪结不祛则正气难复。但治疗之法不可与年青体壮之人同日而语,老年疾病无论何证,都难以承受攻伐。此时治疗上尤以重视正气,老年人之正气,皆刻刻固护。因损之极易,培补甚难,但不可过。一般应在扶正的基础上进行祛邪,如活血化瘀,化痰利湿,通腑泄浊等,这样有利于病邪的消除,有利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但补时必须结合老年人的体质,针对病因,审因论补,切忌滥补,最忌广络原野,以求中的的做法。治病用药以防攻邪伤正,扶正恋邪,稍有偏差,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遗祸无穷。正如 灵枢.本神篇 所说的要"知其气血虚实,谨而调之也。"宜缓缓调补,长期渐进,抓主要矛盾,中病辄止。有些老年慢性病也不可急于求功,认准贵在守方,切忌变法、变方过频。年迈之体,辩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对症下药,多可起力拢千斤的作用。 五、注重养生,延缓衰老 素问.上古天真论 称人的寿限为"天年",指出"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尚书.洪范 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然人到中、老年时期,由于肾气衰退,精气内虚,出现了无法抗据的生理性衰老过程,许多老年病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进而促进衰老过程。要延缓衰老的过早到来,就要平时注重养生。盛如 类经 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1.调摄机体人体脏腑机能活动常受精神意志影响,孙思邈说:"老人之性,心恃其老,无有藉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情志过激,能引起脏腑气机逆乱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要十分注重调神(心理卫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 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而有时,恬詹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凡治身者,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也"( 类经.卷三 )。同时要陶冶自己的性情,例如要丹青书画,习书楷字,或吟吭高歌,使精神安逸行畅,如孙思邈所云,善养性者"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2.动静结合动是指运动、活动,静是指休息,放松。进入中老年,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备急千金要方 )应注意劳逸结合,尤其需要进行一些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活动肢体,流通气血,例如晨操、打拳等活动。做到以静为主,兼以运动,动静结合,使我们人体各组织细胞得以整复,延缓细胞衰老,保持肾之精气充实,却病延年。 3.适度饮食人之寿命与肾气关系密切,但肾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 脾胃论 )老年脾胃虚弱更为突出,由于胃肠功能的减退,不宜暴饮暴食,不宜偏嗜五味、生冷、肥甘之品,不宜食用不易消化的硬性食物(如油煎食品)。清.曹慈山 老老恒言.饮食 中说:"大饥伤脾,大饱伤气。益脾借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气滞。故先饥而食,可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 素问.生气通气论 也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慎应寒暑寒暑是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导致疾病的一大因素。人上了一定年纪后由于肾气衰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急性较差,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更伤肾气,引发疾病。 灵枢.本神 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养生不逆其时,真气内守,腠理致密,邪无由伤人。" 5.补摄营养营养之补因人因时而异,孙思邈说:"四十岁以上须服补药,五十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延年得养生之术耳"。即用药物补益肾之精气,延缓衰老就成了与积极保健方法相辅相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抗衰老药物除了具有治疗疾病作用外,还有针对老年人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和阴阳容易失调的特点,分别用补气益血、调补肝肾、滋阴壮阳药物以达到强身保健、益肾固精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中药不仅可作补药,也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如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补肺健脾、固肾益精的淮山药等可做菜吃,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总之,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退化过程,其根本决定于肾中精气之盛衰。近年来,对肾虚实质和中药(如人参、黄芪、鹿茸、杞子、巴戟天等)抗衰老机理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具有抑制导致衰老的“酶”,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和调节微量元素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可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药学毕业论文: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结核病;化学治疗;药物 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基础,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当数链霉素(SM)。它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后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并可暂获痰菌阴转。对氨水杨酸(PAS)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SM加PAS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发明异烟肼(INH)后,有人单用INH和联用INH+PAS或SM进行对比治疗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即SM+INH+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PAS替换为乙胺丁醇(EMB)或氨硫脲(TB1),俗称“老三化”。70年代随着利福平(RFP)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吡嗪酰胺(PZA)的重新认识,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4,5]。当人类迈入2000年的今天,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 一、利福霉素类 在结核病的化疗史上,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随着RFP的发现,世界各国出现了研制本类新衍生物的浪潮,相继产生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物,但杀菌效果都不如RFP,RFP仍是利福霉素类药物中最经典的抗结核药物。 1.利福布丁(rifabutin,RFB,RBU):RBU对RFP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低的( 0.06μg/ml),而对RFP耐药菌株的MIC明显增高(0.25~16.0μg/ml)。此结果显示RFP与RBU存在交叉耐药;这么宽的MIC范围,又提示RFP耐药菌株对RBU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敏感比例高达31%。在MIC 0.5μg/ml的结核分支杆菌株,或许可把RBU考虑为中度敏感。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RBU也有其不足之处。如RBU的早期杀菌作用不如RFP,可能与其血浆浓度低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RBU口服剂量300mg4h后的峰值浓度仅为0.49μg/ml,比同剂量RFP的峰值约低10倍。究其原因,可能与RBU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血清蛋白结合率均低有关,前者只有12%~20%,后者仅为RFP的25%。 临床上已将RBU试用于不同类型的结核病人。香港胸腔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同时耐INH、SM和RFP的结核病患者中,RBU和RFP的效果几乎相等。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对鸟分支杆菌复合群有明显的作用。 2.苯并恶嗪利福霉素-1648(KRM-1648):苯并恶嗪利福霉素-1648属于3-羟-5-4-烷基哌嗪,为苯并恶嗪利福霉素5种衍化物之一。本品比RFP的MIC强16~32倍。小鼠实验结核病治疗结果显示:单剂KRM-16483mg/kg的疗效明显优于RFP10mg/kg,与HE联用亦比RFP+HE疗效佳。KRM-1648和其它利福霉素类的交叉耐药也必然是一问题,但纲谷良一认为:由于KRM-1648比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即使结核分支杆菌对RFP具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 最近芝加哥的一份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KRM-1648、RBU和RFP这三种相类似的药物均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无效。 3.利福喷丁(rifapentine,DL473,RPE,RPT):RPT又名环戊基哌嗪利福霉素,于1976年由意大利Leptit公司首先报道,我国紧跟其后于1977年就已着手研制,并在1984年应用于临床。该药为RFP的环戊衍生物,据Arioli等报告,其试管中的抗菌活力比RFP高2~10倍。本品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并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中,以肝脏为最高,其次为肾、脾、肺及心脏,在脑组织中也有分布。人口服后4h即达血浓度高峰。RPT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99%,因此组织停留时间长,消除半衰期时间亦较RF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 我国使用该药替代RFP对初、复治肺结核进行了对比研究,每周顿服或每周2次服用RPT500~600mg,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病变有效率和空洞关闭率与每日服用RFP组相比,疗效一致,未见有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本药不仅有满意的近期效果,而且有可靠的远期疗效。由于RPT可以每周只给药1~2次,全疗程总药量减少,便于督导,也易为病家所接受。 二、氟喹诺酮类(FQ)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有不少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对非结核分支杆菌(鸟胞分支杆菌复合群除外)亦有作用,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对氟喹诺酮产生自发突变率很低,为1/106~107,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用对象。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优点是胃肠道易吸收,消除半衰期较长,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容积大,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这类化合物抗菌机制独特,通过抑制结核分支杆菌旋转酶而使其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氟喹诺酮在肺组织、呼吸道粘膜组织中有蓄积性,浓度均超过结核分支杆菌的MIC。感染部位的组织浓度对血药浓度的比值较正常组织中高,在痰、支气管粘膜、肺等组织的药浓度/血清浓度为2或更高,显示了对肺结核的强大治疗作用。 1.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OFLX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0.5~2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μg/ml,在下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OFLX有在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OFLX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也无拮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 OFLX的临床应用已有若干报道,尽管人体耐受量仅有中等程度抗结核作用,但不论对鼠实验结核或人结核病治疗均有肯定疗效。现在香港将OFLX与其它可供使用的配伍药一起,常规用于少数耐多药的慢性肺结核病人。 我院采用含有OFLX的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获得了痰菌培养2个月阴转率50%、3个月62%以及6个月75%的可观效果。厂家推荐的用于治疗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剂量为400mg2次/日。有人对22例单用OFLX300mg/d或800mg/d治疗,持续9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耐受良好,并显示较大的剂量效果较好。多次用药后,血清或各种体液中无临床上明显的蓄积作用,有利于肺结核的长程治疗。人体对OFLX的最大耐受量为800mg/d,我院选择的经验剂量为300mg2次/日。 2.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LX,CIP):CIP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也还不多。CIP因胃肠吸收差,生物利用度只有50%~70%,体内抗结核活性弱于OFLX。基于上述因素,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3.左氟沙星(levofloxacin,DR-3355,S-OFLX,LVFX):1986年开发的LVFX为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菌活性要比D型异构体大8~128倍。在7H11培养基中,LVFX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50、MIC90均为0.78μg/ml。在7H12培养基中对敏感菌及耐药菌的MIC为0.25~1μg/ml(MBC1μg/ml,),比OFLX强1倍。与OFLX一样,LVFX亦好聚集于巨噬细胞内,其MIC为0.5μg/ml(MBC是2μg/ml),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两者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它们抗DNA旋转酶的活性不同有关。 LVFX口服吸收迅速,服药后1h血药浓度达3.27μg/ml,达峰时间(1.05±0.17)h。服用LVFX4h后痰中药物浓度平均4.44μg/ml,高于同期平均血液药物浓度1.89μg/ml,证明本品在体内吸收后渗透入支气管-肺屏障的浓度极高。而且,该药的副反应发生率只有2.77%。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抗结核药间的协同作用,使LVFX正逐步替代O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4.司氟沙星(sparfloxacin,AT-4140,SPFX)与洛美沙星(lomefloxacin,LMLX):SPFX是现行氟喹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SPFX的MIC为0.25μg/ml,MBC0.5μg/ml,较OFLX和CIP强2~4倍,亦优于LVFX。采用SPFX50mg/kg(仅相当于OFLX的1/6)就完全能够控制鼠结核病,临床上为达到最佳治疗结核的效果,宜采用400mg/d。但SPFX对脑脊液的渗透有限,单次口服200mg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低于0.1或0.4mg/L。 LMLX对结核分支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它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用于抗结核的剂量为400mg2次/日,如治疗超过一个月的患者可改为400mg1次/日。Primak等对43例初治肺结核用本药或RFP联用其它抗结核药进行疗效对比,3个月的痰菌阴转率不逊于RFP组。 SPFX与LMLX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一样,因光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XFX,Bay12-8039):MXFX因附加的甲基侧链可增加抗菌活性,属第三代喹诺酮药物。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为0.25mg/L,虽体外活性大致与SPFX和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相当;体内如在鼠实验结核中,克林沙星无活性,而MXFX的杀菌力较SPFX更高。MXFX对治疗结核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尽管上述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结核作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RFP相提并论。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的软骨发育,对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原则上暂不考虑用于这二类人群。 三、吡嗪酰胺 PZA是一种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后来对它的杀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Mitchison的新推论,虽治疗开始时病灶内大多数细菌存在于细胞外,但当其中某些菌引起炎症反应使pH下降,部分细菌生长受抑制,此时PZA较INH更具杀菌作用。所以在短程化疗开始的2个月中加用PZA是必需的,可以达到很高、几乎无复发的治愈率。目前国外正在研制新的吡嗪酸类衍化物。 四、氨基糖苷类 1.阿米卡星(amikacin,AMK):卡那霉素由于它的毒性不适合于长期抗结核治疗,已逐渐被AMK所替代。AMK在试管中对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高效杀菌药,对大多数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为4~8μg/ml。肌注7.5mg/kg(相当于0.375g/50kg),1h后平均血的峰浓度(Cmax)为21μg/ml。美国胸科学会(ATS)介绍的肌注和静脉滴注的剂量均为15mg/kg,并将AMK列入治疗MDR-TB的主要药物中。 尽管AMK的耳毒性低于卡那霉素,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监测该药的血浓度以确保剂量足够但不过高。具体做法可考虑每月测定一次高峰血液药物浓度,推荐峰浓度(静脉注射30min后,肌肉注射60min后)为35~45μg/ml,可据此进行剂量调节。如果患者年龄在60岁或以上时,需慎用,因为AMK对年老患者的肾脏和第八对听神经的毒性较大。 2.巴龙霉素(paromomycin):巴龙霉素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rimosus)的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研究认为它具有抗结核作用。Bates则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并用于MDR-TB。 五、多肽类,结核放线菌素-N(tuberactinomycin-N,TUM-N;enviomycin,EVM) 结核放线菌素-N的抗结核作用相当于卡那霉素的1/2,它的优点是对肾脏和听力损害比紫霉素和卡那霉素低。鉴于此药对耐SM或KM菌株有效,可用于复治方案。常用剂量为1g/d,肌肉注射,疗程不超过3个月。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密切观察下肌肉注射结核放线菌素-N1g/d14个月,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副反应。 六、氨硫脲衍生物 较引人注目的是2-乙酰喹啉N4吡咯烷氨硫脲,MIC为0.6μg/ml,优于TB1。国内单菊生等报告的15种氨硫脲衍生物有4种具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MIC范围在0.78~12.5μg/ml之间,其中以乙烯基甲基甲酮缩TB1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为著。 七、吩嗪类 这是一类用于麻风病的药物,近年来也开始试用于耐药结核病,其中对氯法齐明(氯苯吩嗪,clofazimine,CFM,B663)的研究最多。CFM是一种吩嗪染料,通过与分支杆菌的DNA结合抑制转录而产生抑制分支杆菌生长的效果,对结核分支杆菌和牛分支杆菌的MIC为0.1~0.33μg/ml。一般起始剂量为200~300mg/d,当组织饱和(皮肤染色)时减为100mg/d。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与β干扰素合用,可以恢复由结核分支杆菌25片段引起的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的抑制作用,从而成为吞噬细胞的激发剂,属于免疫治疗的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单纯化疗的范畴。CFM可引起严重威胁生命的腹痛和器官损害,应予以高度重视。 有人报道,在11个吩嗪类似物中有5个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等于或优于CFM(MIC90≤1.0μg/ml),其中以B4157最强(MIC90为0.12μg/ml),但仍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八、β内酰胺酶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结核分支杆菌也产生β内酰胺酶,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在单用时并不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而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使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免遭破坏。当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不耐酶的广谱半合成青霉素联合使用时,能大大增强这类青霉素的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其中的最佳联用当数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的等摩尔复合剂。一项27株结核分支杆菌的试管实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单用时的MIC 32mg/L,而与克拉维酸联用时MIC下降至4~11mg/L,效果增加了2~7倍。这类代表性的复合剂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奥格孟汀,augmentin),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特美汀,timentin)。值得注意的是,氨苄西林加丙磺舒远远高于氨苄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时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90。如单用氨苄西林口服3.5g后的血清峰值为18~22mg/L,加用1g丙磺舒后可上升至25~35mg/L。 由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很难穿透哺乳动物的细胞膜而进入细胞内,有可能限制这类药物抗结核治疗的效果。目前,这类药物的抗结核研究还限于实验阶段。 九、新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的是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XM,RU-28965),与INH或RFP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其它还有甲红霉素(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AM,A-56268)和阿齐霉素(azithromycin,AZM,CP-62933),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 十、硝基咪唑类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5-硝基咪唑衍生物作为新的抗结核药物具有相当好的开发前景。此类药物中的CGI-17341最具代表性,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优于SM,可与INH和RFP相比拟,对结核分支杆菌的敏感菌株的MIC为0.1~0.3μg/ml。实验动物中该药对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小鼠的半数有效量(ED50)为7.7mg/kg,而INH和RFP的半数有效量分别为3.04(1.67~4.7)和4.81(3.5~6.69)mg/kg。其疗效与剂量显著相关,20、40、80mg/kg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0.9±1.9)d、(43.5±4.24)d和(61.3±3.9)d。但是,5-硝基咪唑衍生物的抗结核研究尚未应用于临床。 十一、吩噻嗪类 吩噻嗪类中的氯丙嗪在早期的文献中报告能改善临床结核病,其浓度为0.23~3.6μg/ml时能抑制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并增强SM、INH、PZA、RFP和RBU对抗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该类药物中的哌嗪衍生物三氟拉嗪(triluoperazine),也有与之相类似的效果。 十二、复合制剂 抗结核药物复合制剂的研制主要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增加药物的杀菌效果。复合制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一般是两药复合,也有三药复合的情况。部分复合制剂的药效仅仅是单药累加效应,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另一部分则不仅提高了依从性,也起到了增进药物疗效的作用。 在众多复合剂中,力排肺疾(Dipasic)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品种,它以特殊方法将INH与PAS分子化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力排肺疾较同剂量INH的效果高5倍,亦明显高于以物理方式混合的INH加PAS,而且毒性低、耐受性良好、容易服用、耐药发生率低。近年来,国内已开始自行生产这类制剂,如结核清、百生肼、力康结核片和力克肺疾等。 力排肺疾的临床应用有两大趋势,一是用于耐药结核病,二是用于轻型儿童结核病。用于耐药结核病的理论依据是:自从短程化疗问世以来,临床上已很少使用PAS,可望结核分支杆菌对PAS有较好的敏感性;再就是二药分子化学结合而产生的增效结果。力排肺疾服用方便,毒副反应少,更适合于儿童结核病患者。 其它复合剂型还有卫肺特(Rifater,HRZ)和卫肺宁(Rifinah,HR),这些复合剂只是物理性混合药物,本质上和组合药型类似。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剂的头8周痰菌阴转率为87%,高于单剂联合的78%;副作用前者为10.9%,低于后者的14.6%,但也有副作用以前者为高的报道;使用上复合剂较单剂联合更方便,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可接受性。 以上虽罗列了数大类药物在抗结核研究方面的进展,但应该认识到这些只不过是抗结核药物研究重新开始的序幕。因开发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既需要财力和时间,还要评估其在试管和临床试用的效果,并非易事。从前一段时间看,由于发达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已经下降,而且认为已经有了有效的抗结核药物,而发展中国家无能力购置昂贵的药物,这些都是为什么尚无治疗结核病新药问世的一些理由。由于目前伴有HIV感染的结核病发病率增加和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的出现,以及预料今后耐RFP菌株的发生率将会增高,所以导致急需迅速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抗结核新药的研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实验室,已经从过去10年基本静止状态发展到一个活力相当大的时期。虽然Hansen疾病研究实验室筛选了可能用于抗结核的近5000种化合物,但还没有发现高质量的化合物,而且该项目的因素评估工作还需要数年之久。何况即使在实验室初步证实有效的药物,用于人体是否有效和足够安全,尚待揭示,可谓任重道远。抗结核药物研究除直接开发新药外,还要认识到随着靶向释药系统的发展,利用脂质体或单克隆抗体作载体,使药物选择作用于靶位,增加药物在病变局部或细胞内的浓度,以改进疗效。文献早已报道了脂质体包埋的INH和RFP对鼠实验结核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人以携有吞噬刺激素(tuftsin)的RFP脂质体治疗实验鼠结核病,每周2次,共2周,使小鼠肺脏活菌数下降的效果比游离RFP至少强2000倍,其疗效非同一般。目前脂质体虽尚无制剂上市供临床应用,但为今后提高难治性结核病的疗效、降低副反应,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由此来看,未来结核病化疗的研究重点将仍在于寻找更为高效的杀菌剂或(和)灭菌剂,进而减少服药数量和服药次数、缩短化疗疗程、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药学毕业论文:强化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体会和探索 摘 要:提高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教学质量。结合该校药学专业实习特点,对选题、查阅文献、撰写综述、课题实施,毕业论文及答辩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和总结。通过实习全过程质量控制,各环节的严格把关,保障了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毕业实习是药学本科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强化药学毕业实习各环节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技能,为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药学 毕业实习 教学质量 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选择医院、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实习基地进行学习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选题、文献调研、课题设计、开题报告、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因此,强化学生实习环节,提升学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系到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该校药学专业办学定位、学生情况和就业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 做好选题工作,师生双向选择 选题是毕业实习的第一个环节,对毕业论文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良好开端,十分重要。选题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热情。该院实施师生选题双向选择,既将指导教师拟开展的研究课题名称进行汇总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可能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课题。指导教师和选题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能够体现阶段性成果。学生在4~6个月的实习期内设计创新的课题并且完成全部研究内容,取得完整的实验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题研究内容过于简单、重复,或者实验不能深入,课题半途而废等等。因此,选题要注重系统性和阶段性,并且要兼顾延续性。这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还能够保障指导教师课题的顺利进展。为了保障实习课题选择和完成,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我院实施了专业导师制。从学生大二学习专业课开始,就鼓励和支持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尽早选择专业导师,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中,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课题,接受早期的科研启蒙。通过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和实验研究,逐渐形成研究课题,为毕业实习的课题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就是课外科研的课题或者延伸,等于有效地延长了毕业实习的时间和深度,提高了毕业生培养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的能力 选题确定后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培训学生利用检索工具、数据库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和撰写综述是实习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在本阶段培训中要求学生精读至少10篇近十年与课题相关的参考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完成3000字文献综述一篇。指导老师要引导实习生理解课题目的和意义,启发学生发现关键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撰写综述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课题深入了解,对于课题的研究现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做到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为下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应用,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对常用专业数据库的使用不熟悉,相关文献查找不全不准;只能看看中文文献,不善于阅读高水平英文文献,导致信息量极为有限;撰写综述只是简单的资料堆砌,缺乏个人见解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院组织相关老师对实习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方法和常用数据库使用”、“英文文献的阅读方法”及“文献综述撰写”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以致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严格把关课题研究环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课题研究的实施环节是毕业实习的重中之重,学生进入了理论联系实践,全面提升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的实战阶段。指导教师做为毕业设计的主导,要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掌控全局,严格把关课题研究各环节。实习生刚进入实验室,由于对实验仪器生疏,缺乏系统的实验技术培训,在开始做课题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必须使学生对课题研究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合理的规划。学生做为毕业设计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主动强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要避免过度依赖老师,学生自己不思考,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些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情况。另一方面,不管老师还是学生不能一味注重赶进度,出结果,体现工作量。要注意培养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打好基础。指导教师在各种相关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原始实验记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规范试教。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研习惯,有利于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科研工作。此外,指Ы淌尽可能将研究内容涵盖某一研究方法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和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例如,对于选择有机合成研究方向的学生,我们要求实习内容包括:化学反应的投料计算,安装反应装置,监测反应,后处理,柱色谱分离,物理常数测定,通过质谱确定分子量和通过核磁确定结构的图谱解析知识等,使学生对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形成较全面的认知。最后,课题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整理实验数据,保存好原始图谱、表格等材料,归纳总结。每两周向指导教师递交纸质版实验进展报告,为之后的论文撰写做好前期的铺垫。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科研数据和结果,分析、统筹科研进程,及时修正、完善实验方案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4 论文质量高标准,论文答辩严要求 本科生毕业实习论文是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由于科技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学生初次撰写科研论文时,存在论文层次不清、缺乏逻辑性、文字表达不严谨、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技论文的结构和书写的分析和讲解,将已毕业学生的优秀论文作为范文供学生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按照学术论文写作格式独立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再由老师对初稿认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让学生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反复修改,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最后,进入毕业答辩环节。毕业答辩是全面检查和评估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把答辩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术作风。在具体实施中,先由专家对论文进行交叉审阅,确定是否可以进行答辩。答辩时,由专家组成毕业答辩委员会,每组教师不得少于5人,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学生对实习工作采用PPT进行汇报,评委老师提问。综合毕业论文,答辩情况和回答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质量进行客观、真实地评价。 5 结语 毕业实习是学习、实践和创新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本科毕业实习具有时间长、环节多的特点,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环环相扣,承前启后。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在每个环节老师都要认真把关,严格过程管理。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改进,该校药学专业毕实习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普遍提升,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科研,为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学生反映实习期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对本科阶段的学习质的飞跃,对今后的读研和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基于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 1、财务精细化管理内涵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就要借助优质手段令管控内容持续深化、管理领域不断延伸,进而令财务管理渗透至电信企业运营生产的各个层面,全面提升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财务管理的精细化需要针对各个工作岗位、各项具体业务创建适应性工作流程与实践规范,令财务工作渗透至各个经营发展领域,通过财务监管职能的科学 履行,形成零死角管理,挖掘财务实践活动内涵的核心价值。精细化财务管理具体涵盖手段及内容的全面细化。其中内容体现为财务管控合理转变成全面分析形式,体现管理控制的深入细致及科学针对性,通过基础信息数据的全面剖析,明确企业复杂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本质。管理手段精细化则为财务管控应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推进。其主体目标为令企业管理经营成本有效下降,令其经济收益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体现了战略化思想,由微观层面注重长远利益目标的实现,从内向型管理信息体系逐步向外向型发展转变,注重电信企业发展提升同环境变更的同步一致性,进而实现优化效益目标。同时财务管理精细化需要基于企业价值管控核心思想,在履行必要职能的基础上,涵盖运营阶段中各项层级环节的统筹管控,其基于价值核心创建联盟体系,并将提升顾客价值视为管控导向,实现共享利益科学目标。 2、电信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科学必要性 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对其资金运作决策、管控规划极为重要,是企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关键。精细化财务管理可辅助运营单位创建优质内部经济系统环境,促进各单位协同工作。因此我们应树立细化、细致的工作态度,为企业发展经营供给必要的完整详实财务数据,令其成为企业发展管理的价值参考。同时精细化电信企业财务管理还可通过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降低财务风险可能,强化电信企业风险管控水平,令其投入成本合理有效,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并拓展服务管控范畴,实现持续、优质、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可令财务工作人员明确生产管理工艺流程,令企业经营管控体系更加清晰梳理,并确保电信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良好实现。 3、电信企业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有效途径 3、1促进观念更新,科学开展集中财务管理 电信企业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应秉承大财务理念,将财务工作渗透至各个实践环节之中,参照实际状况令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更加细化,通过有效分解而后实施良好整合,基于科学管控体制做好协调配合。同时应赋予电信企业财务单位规划、资金管控、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各项职能,由管理范畴、工作内容及实践手段入手,实施精细化管控。应确保令财务管理工作深入至电信单位各个经营生产发展领域,为其提供准确详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促进财务管理同业务管理经营的一致协同发展。另外,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财务工作人员投入更多精力至数据研究分析之中,进而为预算及成本管理做足充分的准备。为实现这一目标,电信企业应强化财务工作信息化硬件设备物资的投入,完善财务系统软件平台的实践工作培训,基于模块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工作模式,创建流程管控与决策支持财务工作体系,保障资讯信息的科学、完善、真实、独立,促进财务工作流程同实践业务的有效对接。另外,为巩固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我们应树立集中管控思想,基于企业战略转型目标,加快财务工作体制发展更新、全面改革,在进行财务一本帐实践阶段中,强化集中财务管控力度。应科学履行与完善省级对市级部门的两条线收支管控,令电信企业资金分成收入经费、成本以及建设项目工程费用等管理形式。另外电信企业成本经费与建设项目资金应实现预算拨付,做好总量统筹管控,实现一体化的电信企业财务工作进程。电信企业应借鉴他类行业优质现代化管控体制,实施集团财务控制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做好各级地市的有效职能分配。在基于电信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同时,应做好稳扎稳打、实事求是开展集中财务管控,可令市级单位总体核算职能科学上划,会计核算工作应一致由核算中心实施,并依据费用种类做好核算优质分工,各类同种类费用应做到统一入账,并实现合理的政策制定、科学的执行以及培训管理的有效集中。可借助影像体系、邮政寄递等良好方式做好凭证上传及高效审核管理,进而进一步优化电信企业财务信息整体质量水平。 3、2开展实时财务管控,强化资金管理 电信企业要想获取长足进步,应准确及时获取财务信息研究分析结论。基于电信行业快速转变发展环境,令各类丰富多变的拆分、重组、上市愈演愈烈,令长期在垄断发展环境下建设的电信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发展竞争与投资方对盈利发展的广泛期许下 形成的巨大发展压力。电信单位一般面向具备海量级的客户群提供服务,其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收费形式变化万千,采集数据工作较为复杂且相对滞后。同时还应全面考量其资费套餐捆绑等因素影响。 收款项管控与收益评价管理变得更为复杂。不仅需要电信单位全面引入现代化信息管控体系开展高效财务管理,同时应树立实时管控理念,开展精细化资金管理。即完善货币资金、存货经费以及应收各类预付款项资金的管控。应基于现金龙头完善资金管理,科学利用现代银行体系平台,利用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及短信平台,保证电信企业科学管控各项资金,不仅应协调各类资金应用的科学有序,还应促进资金沉淀相关成本的良好节约。另外应科学选择电信企业理财工具,令闲置资金体现最大化应用效益目标。对于短期现金应用投放,应选择风险管理收益由低到高的有效理财手段工具,涵盖活期与协议存款以及国债、投资股票及基金收益等。再者应合理利用贸易结算手段与融资工具,科学选择衍生金融产品,提升外汇增值相关收益。电信企业还应有效开展运营资金优质管控,降低风险影响,通过优质筹资促进融资成本的有效下降。 3、3财务人员应以身作则,开展精细化管理 为优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电信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应强 化现代化管控技能与方式的学习,电信单位应更新传统用人、管理制度层面的弊端,促进财务单位实施深层次优化改造。另外应促进财务组织系统优化完善,基于财务、出纳以及会计管理岗位之上,设置电算化、财务分析、编制预算等工作岗位。对于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应优化调控岗位管理方式,令纵横交错矩阵管理系统深入至业务单元之中,采用精细化管控、核算、分析,保证财务管理各项精细化要求的全面落实。再者,应促进电信企业理清财务工作体系,优化管控界面的梳理,明确实践流程,细化各业务层面的管控方法制定与管理细则编制,并将精细化财务管理落实到位。再者,电信单位应全面宣传财务精细化管理必要性,由思想层面强化员工提升精细化意识、优化综合素质,营造精细化管控环境,进而通过绩效管控、奖惩考核管理,提升财务精细化管控水平。 4、结语 总之,电信企业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极为重要,我们只有树立精细化管控理念、明晰工作内涵及科学必要性,更新观念、推进集中财务管控、开展实时财务工作、强化资金管理,才能真正提升财务工作水平,实现综合效益目标并朝着健康、优质方向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关于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着收入规模小、可用财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监管体制薄弱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__财政健康运行,我结合个人的工作岗位和日常工作中的所学、所思提出一些意见供参考。 一、我县财政的基本现状 一是我县财政收支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财政收入三年连续呈现负增长,支出虽然逐年增长,但增幅较小,无论是支出增速,还是支出规模,与市内的其他县、市、区都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9,590万元,财政支出98,519万元;2013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6,809万元,财政支出103,432万元;2014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6,520万元,财政支出113,355万元。二是新的税收政策将极大影响我县财政收入。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大型水电企业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10号)文的规定,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销售自产电力产品超过8%税率的增值税部分要执行即征即退,按照这一政策,我县从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通过即征即退方式退库的__电站发电环节的增值税约2.3亿元,影响我县的地方财力近4000万元。三是我县新的支柱税源尚未形成,财税增收的根基不牢,财政收入缺乏有力的财源支撑,纳税大户少,地方工业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压力大;四是国家许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取消和停征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将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五是预算仍存在较大风险。根据我县税源和上级财力补助政策情况分析测算,全县每年的可用财力缺口都还比较大。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条例的必然要求。中央八项规定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二是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必然要求。《条例》规定:“坚持总量控制,科学设定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总额,加强厉行节约绩效考评”;“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工作特点,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水平,制定分地区的公务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加强相关开支标准之间的衔接,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定期根据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调整相关开支标准,增强开支标准的协调性、规范性、科学性”;三是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__政发(2015)18号】的必然要求。《意见》提出:“要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提高预算管理绩效…….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按规定将以前年度一般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收回统筹使用” 1.强化财源聚集、提升保障能力。税源始终是财税工作的基础,加大财源聚集的力度、做大财源的总量是当务之急、首要任务。一要加大征管力度。要切实强化收入征管,应收尽收。要认真开展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征管重点,拓展纳税空间。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严厉打击偷税、欠税、骗税行为,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收。要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科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行为,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二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上,各乡镇、各部门要抢抓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动脑筋、想办法,主动出击,积极主动到对应的上级部门汇报和反映情况,全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扶持。三要强化对单位资产和收费的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经营行为并及时将耽误的资产经营收入和各种规费收入及时全额入库。 2.强化支出进度、提升支出效益。要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规范拨付办法,严格按照“先有项目、后有预算、再有支出”的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精心做好计划安排,加强衔接沟通,加快项目进度,管好用好预算指标,尽快把财政资金支付到位。要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对有条件的项目实行“直通车”拨付,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3.强化资金监管、提升廉洁意识。要严格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在建制度、抓规范、强监管上狠下功夫,要把监督检查贯穿于财政资金运行各个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和专项资金使用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要加大对涉农惠农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民生资金的检查力度,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浪费等行为。 4.强化预算约束、提升预算绩效。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公开预算执行信息,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我县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安排支出,加强预算编制和管理,严格按政策规定编制完全的部门预算。要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贯彻落实公务接待和公务出差管理规定。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预算的刚性约束,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5.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当前我县各级各部门的财 政财务管理人员总体的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部份管理人员的理论基础、操作技能和责任心都有欠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我县财政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教育他们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每一位财政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踏实做事;二是各单位领导要支持单位财务人员大胆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要为他们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财政法规和财务制度开展工作,工作中坚持按“快、细、实、严”的要求,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尽心尽责,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职责;三要进一步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根据财政财务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形势及时加以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新的知识。要强化财政财务管理人员廉洁从政的教育,建立一支为民、奉献、务实、高效、廉洁的队伍。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分析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管理会计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论文摘 要:管理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分支,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管理会计作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中型企业的青睐和采用。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管理会计的运用方面还较为落后。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建议。 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在自身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探寻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1 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1.2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筹资对企业顺利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的渠道很多,如何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有效降低筹资成本,都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密切相关。 1.3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 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和执行阶段作用很大,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帮助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执行阶段搞好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多不精通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经常出于个人主观判断,缺乏财务理念。很多中小企业的技术部和销售部建设往往高于财务部,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2 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没有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财务管理和必要的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定然要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这必然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留下隐患。 2.3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中小企业中,在任用财务人员时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不是领导的近亲就是好友,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财务知识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财务记录和资金收取。财务人员素质的偏低,必然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 2.4 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乎三种:一是亲朋借贷,适用于初始创业阶段;二是向银行借贷;三是到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提供给社会的财务信息很难取信于人,这就使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到资本市场融资更是无从谈起,资本的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的方法和观点 管理会计是新兴的会计分支,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方法和观点如下。 3.1 作业成本法 该方法是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表现为特定的经济活动或作业)来认识成本。通过作业来确认生产费用,再依据产品确认其耗用的作业,从而实现了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量目标。 3.2 目标成本法 该方法是以同行业或竞争性的产品价格作为新产品售价的上限;根据期望的产品销售数量,决定利润目标;以预计的具有竞争性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确定产品生产的目标成本;运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在成品产出的同时,将成本一并“筑入”。新产品的目标成本一旦确定,就应当为以后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建立各自相关的目标成本,各部门都要为其目标成本承担相应的责任。 3.3 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按现代企业管理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产的价值,包括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二是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三是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自然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由此可见,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为此,中小企业必须注重培植企业文化。 4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4.1 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要求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把财务管理人员置于管理者地位。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要培养、引进、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敢于让家族外人才担任财务管理岗位,不能任人唯亲。 4.2 管理会计所倡导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如果强调产品生产前各阶段(特别是产品设计阶段)对目标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就应采用目标成 本法;如果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角度认识成本,宜采用目标成本法,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不必要、无效率的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3 中小企业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应该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努力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使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管理会计中,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4.4 实现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管理会计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逐步建立存货管理、财务分析、资源配置以及本量利预测等计算机软件系统,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实践都有待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也使管理会计很难尽快得到应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帮助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思路 【摘 要】 传统财务管理要适应新形势,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观念;强化知识资产管理;使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建立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实施财务再造策略等。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再造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卫星通讯等新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再局限于本企业、本地区,而要加强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动的分析,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各类信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相应变革,最关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要全面更新。企业要以全新的理财观念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理财。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积极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观念(要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全面、准确、迅速地获取信息以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无形资产观念(加强对企业商誉、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风险理财观念(增强风险意识)、知识化理财观念(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知识资本观念(要重视对知识资本的管理)、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观念(企业要顺应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企业之间竞争的“双赢”)。 二、财务管理效率的最优化 在具体的生产领域,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注重“三效”的提高上,即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注重经济效果的好坏、注重经济效益的高低。企业同时要具备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在管理意识上,要具有整体化,即有效益意识、战略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开发意识、时间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 三、财务管理对象要素的转变 企业财务管理对象要以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四、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 在新世纪里,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同时考虑的两大方面。企业对知识的重视和利用、一项新技术的获得、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无疑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但高收益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于: (一)提高企业财务实力 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提高企业的财务实力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而企业财务实力的改善主要应依靠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多方面的综合战略安排来实现。 (二)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财务风险有敏感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及时、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能熟练运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在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能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 (三)建立科学有用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 企业财务预测是对未来融资需求的估计。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预测了解自己的财务需求,可以提前安排融资计划,并根据融资计划,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可以把投资和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而造成现金周转困难。同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机制,能对事件的发展状态、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和修正,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五、财务管理中心体系的建立 企业财务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一切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为目的。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的电算化管理,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总之,要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企业经营的全方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要求。 六、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财务报表,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的使用者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 (一)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 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二)增设 人力资源信息表 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三)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七、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倡导的再造思想,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企业界,正成为一种最新的管理趋势。哈默把再造工程定义为:“对企业过程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从而使成本、质量、服务和反应速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指标获得巨大的改善。”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今天,“企业财务再造策略”应成为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财务管理策略。企业财务再造策略要求从零开始,用集体智慧,将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功能一一列出,再经过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最关键、最基本的系统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成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这样,既可更明确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责利,又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每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状态,让顾客导向的观念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到体现,以发挥群体优势。财务再造策略包括:财务流程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融资机制再造、投资机制再造、收益分配机制再造等内容。这一策略的实施,使企业财务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更好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职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浅析等 第一,一套制度总管。镇农经站与财经所合并后建立起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实行村账镇管,委托财政部门记账。在制度建设上主要制定有《农村财务管理实施办法》、《记账核算程序和制度》、《收入程序和制度》、《支出程序和制度》、《“一事一议”筹集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等,并制定了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工作流程图,确定了代[!]理记账人员岗位职责,理顺了镇记账与村财务报账的财务关系,为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一个流程运行。凡村级实现的各项收入、财政部门核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上级下拨的各类专项资金,一律缴纳或拨付到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在信用社开设的专户上,实行专户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坐收坐支及其它违纪违规问题。对村级正常运行的资金,如村组干部工资发放、订阅报刊等开支,一律通过“一本通”或收款方提供的银行账户直达单位或个人账户;对用于公益性建设或其他项目的必要支出,先由村委会提出用款申请,然后报经财经所审批,通过县国库集中收付局或镇信用社直达收款单位与个人账户,确保专款专用,进而遏制截留挪用、乱支乱补或举债办事的行为发生。 第三,一份预算管全年。为帮助村级组织理好财,用好财,增强财务收支计划与增收节支意识,每年年初,分村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计划包括五保供养经费统筹、村组干部工资与干部补助、订阅报刊费用及公益建设开支等。执行计划时,按收入进度拨付,按村级可用财力办理业务,年终进行总决算,实现村村预算平衡目标并保证工资兑现得到保障。 第四,一种信誉理财。镇财经所建立农村财务核算中心之后,仍然坚持村级组织核算主题不变、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村级债权债务清偿权不变的原则,尊重村级组织享有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决策权,做到代管而不越权,而不包揽,处理好与村级组织委托和的业务关系,保障村级资金能够随时缴进来与拨付出去,以诚信赢得基层干群的支持与信任。 第五,一副监管重担系在肩。财政干部在行使记账的同时,积极履行财政监督与财务审计职责,确保村级财政资金在保证五保供养、村组干部工资发放、正常办公支出与应急支出、公益事业发展的前提下运行,为防止村级组织出现新增债务、招待费开支、截留挪用及不合理开支。财政干部在履行财政监管职责的同时,积极配合上级纪检、监察及检查机关查处村组干部违反财经纪律案件,将财政监督与财务审计融于服务之中,促使村级组织依法理财,节约财力,提高效益。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和农村社会的稳定。2005年1月1日起,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新《制度》针对目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村集体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许多财务人员在理解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时存在误区。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权责发生制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行思考。 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在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是不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此而产生两个确定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一个标准是权责发生制;另一个标准则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互关联。 (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基础,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凡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权责发生制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解决收入和费用何时予以确认及确认多少的问题。在权责发生制下,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仅包括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出的费用,也包括下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或包括在上期已经取得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所以,在会计期末要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必须根据账簿记录按照归属原则进行调整。(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在现金收付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以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因此,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人、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项调整。 (三)两种核算基础的评价及应用范围一是权责发生制的评价及应用范围。该方法认为,只要交易发生即使没有收到款也可确认为收入;凡当期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或开票,都视为当期费用,任何预期费用包括各种税收都确认为当期费用。所以,它是从本质上对收入或费用加以确定,具有真正的经济含义。其优点在于:收入和费用在同一时期是匹配的,很容易做出准确的损益表,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同时,权责发生制使管理层了解所有的财务变化,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正。权责发生制在反映其财务状况时也存在其局限性:在损益表上看来经营很好、效率很高的村集体,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才采用权责发生制。二是收付实现制的评价及应用范围。该方法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即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该核算方法比较简单,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信息有其优越性:用收付实现制确定村集体经济 组织的收入、费用及利润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收付实现制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拥有的现金,而村集体能否按期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年终分红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集体所实际拥有的现金。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是长期投资的决策目标。投资者注重现金的实际流入或流出,只有投资期限内现金总流入量超过现金流出量,投资方案才是能够被接受的。其局限性在于:收付实现制所描述的只是收入的收取行为或费用的支出行为已发生,它只是表面形式上的确认,并没有收入或费用的真正经济含义,难以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按照这种方法计算的盈亏不准确,对各 期收益和费用水平的反映不合理。因此,收付实现制不适合核算经营性收支业务,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收支业务的核算则可采用收付实现制。 村集体经济组织除了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经营性功能外,还具有行政、事业的职能,这一特点使得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农村会计核算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财务人员在根据具体的会计事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较为合理的核算基础时,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其他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权责发生制的实际应用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是属于可以抵偿当年支出,纳入当年收益分配的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与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一般情况下,经营性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等,以及部分其他收入(如利息收入)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其他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承包人无故拖欠或破产或其他原因)导致村集体无法按期收到款,许多村财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挂账。这样不仅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还可能使村集体蒙受损失。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处理。在确认收入的同时,按债务人(即欠款人)设明细在“应收款”账户中反映。这样做既合理确认了收入,又可提醒村集体尚有钱未收回,促使村集体积极追款,避免受损,确实收不回来,再按要求转作坏账。因此,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收而未收的各种经营性往来款项应遵循权责发生制来核算。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支出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旦运作,必定会有支出。从会计的角度讲,支出可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前者如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后者如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支出。也有人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出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和其他支出;集体资产支出则是指应由该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各种资产性支出。一般来说,经营性支出以及部分其他支出(如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其它支出(如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补助五保户支出、修缮费、报刊费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多数的情况是:当年一次性付出了购买固定资产的全部金额,而固定资产要在以后发挥作用,如果将购买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支出一次性计人当期成本是不合理的,会虚减当期利润,同时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由于没有计提折旧,账面上也虚增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因此,应按其预计使用年限将其价值分期摊入成本费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分期摊入的成本就可理解为是分期计提的折旧额。累计的折旧额不仅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还可以提示村集体有计划地安排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仅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更是以权责发生制核算为基础。同样,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当期应付而未付的各种经营性往来款项;即使当期未支付,也应在当期挂账,遵循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合理计算当期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农村财务支出是多项的、复杂的,财务人员可灵活把握,只要合情理合法规,能够正确计算村集体的收益,不存在虚增或虚减当期利润,这样的会计处理就是恰当的。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谈财务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的循环和周转,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投资、筹资和股利的决策,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金活动贯穿始终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的,管好用好资金,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现金流量周转效率 企业存货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如何能够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份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二、加强往来账目清理工作,减少费用支出 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 企业的资金使用大部分用于购进材料与设备上,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在采购部门设立比价采购小组,采购组长由采购业务部门主管担任,明确采购小组的职责、权限及采购程序。比价小组要对采购的物资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证明询价工作已经完毕,等待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的审批,企业的价格管理办公室(价管办)直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全面负责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由比价小组呈报“物资采购价格审批单”,价管办人员进行继续询价、压价,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确实做到货比三家,核实无误后下批价格审批单,将比价工作落到实处。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在购进货物的运输上,在合同签订时要求采购员原则上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如有特殊要求,需报批价管办审批。 三、加强生产管理、产成品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必须熟悉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与生产部门一起制订合理的制品计划,并作为对分厂考核的一项内容,并与生产、技术部门一起研究生产物流的合理性,要合理布局,尽可能缩短工艺流程,使在制品降低到最低程度,生产部门要按单件小批生产,用以销代产的原则严格控制资金的占用,避免在产品资金占用过长而增加资金的投入量。同时,要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减少废品损失,减少或避免资金的积压和浪费。对产成品资金要加强管理,对产成品库存量应制定统一标准,一旦超过标准,及时分析原因,对产品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四、调整资本结构,加强企业借款合同管理 虽然国家为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推行了系列债转股措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改善了企业生产条件及资金结构,但企业仍然有较高的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存在,其数目仍然很大,资产负债率约占70%,根据标准财务比率和国际上用来测算工业化国家企业债务与资本金合理比率的经验,以自有资本占50%—60%,负债占40%—50%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达到资产负债率60%以内,在现有负债总量前提下,向社会发行募集股份,以求增加资本金及企业持续经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减少负债是比较困难的,但在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利息支出上每年利息费用支出很多,财务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政策下的倒贷措施,尽早还旧贷,贷新贷。这几年来,国家一降再降贷款利率,使还旧贷,贷新贷后减少一定的贷款利息,减少财务费用支出,使资金真正的“活”起来,相对提高经济效益。 五、积极利用国家现有政策、优惠政策,加快资金周转 国家鼓励企业出口时,也给予出口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口退税是企业一项存利,财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税务部门联系,汇报出口情况,当年出关的货物尽快办理核销单,争取 当年出关当年退税,既增加经济收入又提高资金的流动性。 六、严格控制管理费用,节约资金 财务人员应吸取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先进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其中,最重要一点是使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这样,各单位、部门就能够转变观念,制定出合理的出差方式及路线。将工资、资金与办公费用是否超标挂钩,也可以节约大量资金。 七、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 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再生长面临着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游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 另外,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及时反映资金的流向和存量情况,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 总之,企业要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让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物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探讨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较多缺陷问题,首先制度层面存在不足,即所有者缺位。高校经费所有者始终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国有资产由高校实施调控管理。其次,由于高校经费的应用以及投入欠缺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规划,导致资产管理以及管控监督呈现出一定的缺失问题,由于高校不以盈利为发展目标,也不核算有关成本,因此体现了明显的财务弹性,无法激发其真正的财务管理工作职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资源、规模、师资上均持续壮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完善,使高校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市场之中。由于高校从事的经济活动不断丰富多样,因此面临了更高的财务风险,这样一来使得财务工作体制需要应对更大的挑战与考验。为此,高校对管理会计以及财务分析更加重视,制定了统一标准,然而该类指标却没能囊括具体的高校发展规模、取得效益以及更新速度等内容。另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存在一定的不健全性,校长负责制体制之下,财政分配权利由少数人掌握,没能构成对应性的经济责任,无法发挥其核心作用,令审批支出权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的后果以及收入全面考量,与具体经济活动相违背。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对策 1.高校投资决策中管理会计应用 投资决策涵盖两个层面因素,即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风险价值。高校应将上述两个价值合理应用至管理会计之中,便于更好的完成决策研究,衡量风险以及报酬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净现金流量、回收期以及报酬率等标准进行评估分析,并借助多元化策略,有效进行资金分配,形成最优质的投资组合,实现分散风险,提升效益的综合目标。 高校预设投资项目首先应树立长远规划,依照具体的投资环境,把握最合理的时机。而评价则应联合有关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共同开展,制定决策需要经过校领导与有关单位的共同审批,当讨论通过后,财务部门要积极进行资金的筹措,并对具体的进度、成本与质量做好监督管控,确保投资依照预算合理执行。 2.高校预算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 高校财务预算包含收入以及支出预算两类,前者涵盖从事教学、科研与他类活动获取的非偿还资金,例如财政补贴、教育事业经费与经营收入等。而支出预算则包含经营性支出、基建支出、事业性以及附属性支出。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管控,进行科学筹集、有效分配应用资金,提升总体应用效率。管理会计应做好全面预算的合理编制,以年度工作计划以及整体规划为核心,遵循相关原则,通过零基预算以及绩效预算等方式,细化研究,从具体的数据资料之中提炼重要内容,总结经验、找到真正的差距所在,进而为后续的财务预算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预算过程中应全面将收入以及支出等事项囊括到预算内,针对学校具体发展状况、各个部门、院系资金资源做好配置,明确规定重点项目、成本经费的使用标准。应通过科学方式进行追加论证,确保公平合理的使用资金,预防不良浪费现象。另外,管理会计执行预算阶段中,应对遇到的各类变化因素进行重点考量,预留一定的使用经费,预防出现资金周转不良的问题。 3.高校战略管理会计应用 顾名思义,战略管理会计即是使管理会计以及战略管理工作有效融合,这样一来使得管理会计核算应用范畴持续拓宽,更加重视市场竞争,需要以战略眼光审视市场、判定产品信息以及行业状况,并为企业战略发展进行服务。高校经营发展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将为财务管理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突破单一会计工作的限定,并高度重视外部发展环境以及竞争对象。战略管理会计需要以全面的视角分析高校外界环境,并为其提供突破自身财会工作内容的重要信息。该类信息更加广泛,因此对于高校明确财务管理方针、做好资金配置体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更多的非财务信息针对高校的持久发展发挥了关键影响,比如就业率、人才聘用单位满意率、用人要求等对高校生源形成重要影响,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应积极为高校提供有用的非财务信息,令管理会计有效的由以往财务会计工作中脱离出来。同时,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真正的留住人才,激发管理会计核心潜能价值,推动高校财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教育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高校为赢取主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针对存在的不足问题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合理激发管理会计潜能价值,明确有效的应用方案,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扩大高校影响力,提升认可度,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信息时代高校电算化财务管理人员 [摘要]信息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结构,打破了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管理工作对会计的要求日益提高,相应的会计信息量随之增加,传统的高校会计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高校财会人员所担负着的核算、反映、监督高校管理的职能作用。因此,在现代高校财务中,计算机操作代替传统的会计操作,对会计信息系统实行电算化管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校财会人员作为高校管理中间环节的重要角色,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迎接信息时代的诸多挑战。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校电算化 财会管理人员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开始逐步进入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由于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的能力强、速度快,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高校财务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也打破了传统高校的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因此,信息时代的高校会计人员想要更好的迎接信息时代的高校财会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信息系统与会计的联系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算帐、报帐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管理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财务人员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财务工作的正规化和规范化,使其健康有序的蓬勃发展,为整个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已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高校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高校财会人员如何适应现代高校的电算化会计要求 会计人员只有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将整个核算过程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进行具体判断和正确选择,从而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高校实际情况。电算化时期的财务人员除了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知识,如输入、拷贝、打印之外,还必须结合财务岗位的工作特点,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简单维护。综观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并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是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障碍。会计人员如果只懂会计没有电脑知识,就不可能提出很好的财务管理构想去实现会计电算化;只有既熟悉财务,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会计专长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财务管理方案,让程序设计者开发适用软件,使电算化发挥最大效能。再者,财务人员如具备一定电脑常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操作错误,降低差错风险,从而保证会计数据安全。为此,高校财务管理要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作,让现职会计人员掌握电脑知识,为实现电算化提供有利条件。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形式,常见的网而设计及程序也都以英文为基础。英语作为语言体系中的支撑语言在一日千里的网络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曾经在我身边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一名资深会计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时,不小心触动某一键位,导致出现蓝色屏幕。尽管显示屏上有英文提示:Repeat enter to recovery(敲击回车键即恢复原状)。由于不懂英文,这名老会计大呼有病毒而束手无策,引起一场不必要的慌乱。在会计信息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今天,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如果在英语方面有所欠缺,就不能娴熟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也不能对财务软件进行常规的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就难以起到中枢作用。除此之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优良的服务意识,做到快速、高效、周到全面,以赢得使用单位和广大师生的满意。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到科学计划,加强管理,以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三、信息时代的高校电算化财务人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创造性很强,与其他系统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保存期长,需要严格监控;同时,会计数据要求严格、保密性强,属管理部门的敏感资料。因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及财务人员均有特别的要求。 (一)会计处理方法制度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繁复而涉及面广,不宜经常修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实行制度化。如果会计处理方法更改频繁,一则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二则影响电脑系统正常动作,容易发生差错。 如果不慎修改出错,就会导致系统损坏,影响正常会计工作,因此,无制度的变更,一般不要随意更改会计核算方法,以保持会计业务环境相对稳定,保证电算化系统正常运作。 (二)加强监督和管理,保证信息安全 实现会计电算化,必须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计算机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电脑病毒入侵、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非法毁损等因素影响,数据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受权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禁止与互连网连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实践证明,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的最好保障。 (三)实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就要求对计算机产生的各种内容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同时也为了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所以就要求有严格的内部控制,而这些会计信息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内容的准确可靠和安全无误,才能预防和减小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可见建立一套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容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的电算化改革是高校体制改革的正态发展,是高校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更能系统地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是可行且必要的。电算化时期的高校财务人员任重道远,应时时反省自身,提高自身,不断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从而适应现代高校管理的改革之路。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高校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六项应对对策。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新问题解决对策 市场经济已把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这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及高效的资源配置,这也正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如果一个学校资金紧缺,甚至正常的教学秩序都不能维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只能说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因此高校管理必须确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高校改革必须以财务管理改革为重点。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当前,财政投入仍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此外,学费收入、科研收入、校办产业获得的收益,以及社会各方捐资助学收入等多方面筹集的事业资金也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虽然财政投入仍然是我国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途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资金来源客观上要求多元化,而我国高校目前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资金。因此,必须改革现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趋势的要求。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完全学分制强调学生毕业时所需的最低学分数,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这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准确把握高校在校生的规模。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是按所选的学分的数量进行交费。这种付费方式在增加学校安排年度预算难度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学校生均成本的上升。实施完全学分制给学校的学费收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有部分学费收入要推迟入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学校所需的资金,这样就增加了学校的资金成本。此外,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课,选择上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而学生大多希望选择校内的名师授课,普通的教师面临着下课的尴尬境地,这样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增加学校人员支出。 (三)后勤社会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1999年12月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要求,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至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对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特别是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如何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因为只有改革当前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模式。只有这种模式才能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校后勤集团的高效运行。 (四)银行贷款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银行贷款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一样形成了高校的资金来源。但是,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银行贷款是学校的借入款项,其实质是一种负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五)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制度性缺陷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国家知名大学)的显着特点是“所有者缺位”。它的出资人———国家(有的为捐款人)是高校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但国家不要求偿还其所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获取经济上的利益。这样,高校会计不实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及盈余分配,财务管理弹性相当大,高校校长和中层干部手中都有签字权,极易发生以权谋私。由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可知,如何协调企业财务活动所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尤为突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直接反映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对所有者来讲,经营者所得的利益,正是其所放弃的利益。对于高校来讲,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财务进行管理,造成所有者缺位,资源缺乏有效的配置与管理。 二、解决高校财务管理新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办学模式,实现高校所有制的多种形式 实践表明,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不应替代本应由民间资金力量行使的高等教育 投资权利与义务,应当允许公立与私立并举、非营利法人和营利法人共存的办学格局的存在。在明确产权、权利、责任、义务的条件下,高校的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总之,高校要由以往“政府主导办学”模式中的零责任或负很少责任向高校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或领导者负大部分责任的模式转化。高校领导模式的这种转变,将导致高校的办学思想和观念、高校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和标准、高校领导体制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高校领导人的权力及责任范围、高校领导人的权力行使及负责任的方式等一系列内容的变化,从而使高校的活动能够更加贴近高教活动的本质和宗旨。 (二)制定激励政策,积极支持筹资形式多元化 随着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形式多元化活动的展开,高校各部门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高校办学体制的方向,财务部门要配合制定一些激励政策给予积极支持。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各种形式的办学创收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创收部门树立理财思想,同时也要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一切方便。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要拉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配距离,创收与不创收不能一个样,效益好与效益差不能一个样。从而调动全校广大教职工参与各项办学创收活动的积极性,筹集办学经费以增强学校办学整体财力。 (三)制定合理的收费依据和收费方式 完全学分制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时间弹性,任何教学时限的延长都意味着教学成本的增加。从配比原则的角度讲,学生应对那些不可避免成本进行相应的分担。学生就读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后的收益会有所不同,就读于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学生的预期收益较高,其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也相应增高,学生对成本的分摊额也应较大,因此,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学费应由专业基础费用和学生选课费用两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费用是学生必须缴纳的基本费用,选课费用是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学分数和学分单价计算的费用。同一门课程的学分单价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之间应不存在差异。高校在学生收费方面可以采取按年预收,学生毕业前,按学生所学学分总数清算,多退少补。 (四)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好后勤服务业 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放开手让后勤集团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法国高校的后勤服务业社会化程度很高,不仅学生食堂、宿舍,就连图书馆和一些体育中心、文体中心,甚至就业指导中心都不是学校的,只有这样才能引入竞争体制,促进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样高校可以专心致志搞教学和科研,后勤服务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服务,两者互相协作,各尽所职,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五)控制贷款规模,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财政拨款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多数高校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缺乏资金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高校收入减去支出为本年度现金结余量,考虑到资金周转因素,年度用于还贷的资金数量为年现金结余量的50%,这是高校本年度的最大信贷额度;贷款的期限=高校根据发展的需要确定的贷款规模÷最近几年年度平均最大信贷额度。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高校应该尽可能少地测算收入,尽可能多地测算支出,以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六)适应时展,适时运用高科技的财务应用软件 随着计算机科技和财务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软件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要工具。优秀的财务软件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管理资源、从而实现规范的、科学的管理。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论有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兼评以利润、企业价值或效益、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诸观点 近些年来,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论著发表了不少,但众说不一,未能形成共识。这种对目标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很难对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正确指导,甚至还有可能误导企业走入歧途。为了防止这种不良后果产生,有必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和现实目标的选择作深入探讨。 一、有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近些年来所发表的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著的学习,感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以致至今未能提出一个科学的可供大家共同使用的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客观评价标准。而要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上达成共识,就必须寻求一个能够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优劣的科学评价标准。这个科学而又客观的评价标准的确定,笔者认为,应该从目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依据目标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推行目标管理的经验,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机制。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既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伴随财务目标管理而产生,而且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而服务的,那么所提出(或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否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就是评价该目标是否正确的科学评价标准。依据目标管理确定目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推行目标管理的基本经验,笔者认为,既能够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又能够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如下五个特征。 1.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 所谓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所谓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著中有这样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也有高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看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之所以强调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种规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它就必然维护资本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它就必须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在这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企业,当然应使它的财务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这样,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有现实意义,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也才具有中国特色。 2.具有统一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与目标有关的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该特征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框定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范围内制约企业发展而又与目标密切关联的主要矛盾有如下三个: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各自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我们知道,企业是由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组合而成的经济联合体,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目标来创办企业:企业的所有者追求红利和资本增值、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则追求自身的经济收入。既然如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这三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目标必须予以体现,并且应使这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统一。而能够使之三者达成统一的惟一途径,就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明确各自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时,要由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协商能够使之达成统一的基础就是企业发展和互相让利,并使各自目标达到满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明确体现组成企业的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是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的需要,它是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使企业具有活力的基本条件。在企业经营中经常存在着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这个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一的办法是企业在赚取收益时要不忘风险,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在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目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这两个矛盾都与财务管理相关,在命名和确定企业财务目标时,要使目标能够体现这两个矛盾已达到统一,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 3.货币性 所谓货币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度量。大家知道,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特征。 4.明晰性 所谓明晰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企业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奋斗方向,是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条件和手段,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只有目标具有明晰性,才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总之,目标具有明晰性是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 5.可控性 目标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本质地讲,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不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的大忌。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 进行分解落实,以形成所属部分的可控指标。 除此而外,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确定的具体定量性的财务指标还应具有先进性特征。具体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先进性,能起到对广大职工群众和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鼓动性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 上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基本特征,是分别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的互相补充,可成为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只有同时具备这五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如果它缺少某一、两个特征,其科学性将会大打折扣。 二、对几个有代表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下面我们运用所概括的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试进行评价。 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该观点主要产生于粉碎“”以后。该观点的提出,在当时对于批驳“”否定利润挂帅和奖金挂帅的错误行为,在微观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对把企业从抓阶级斗争为纲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有促进作用。从目标管理角度看,它也符合货币性、可控性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干什么,这就与目标应具有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统一性和明晰性三个特征不太相符。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不出这三个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的内部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不会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特征,所以它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主张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也不乏其人。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剔除了企业规模因素,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它同样具有与科学目标应具备的前三个特征不太相符的缺点,所以它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3.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和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观点受到严重挑战时,有的就借用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来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份制或公司制企业,用股东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确实有利于克服企业的严重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因为,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就必须要求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唯有如此,股东财富才能达到最大;而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由于该目标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等定量性指标来表示,所以它具有货币性、明晰性、可控性特征。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使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可以预料,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很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激发企业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看来,将该目标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很合适,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还是有问题的。 4.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各方面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缺点更多。首先,它有违明晰性特征,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第五,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很多,好多外部因素是企业财务部门无法控制的,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五大缺陷,所以它不适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把它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还可以。 5.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 为了克服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各种缺点,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在1995年《理论与现代化》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企业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文章。在该文中,笔者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义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笔者认为,该目标完全符合有中国特色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特征,因此,将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比较科学的。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若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可见,该目标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不容易产生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完全符合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所以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问题初探 【摘要】 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运用和普及,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由此也出现了新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发展给内部控制带来的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对策,以确保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以及计算机、Internet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财务工作使学校财务工作进入以账务处理、收费管理以及预算控制等为核心的综合管理阶段,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建立一套符合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重点由过去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的双重控制,使一切数据的处理都处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中,以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良好、平稳运行,已成为必然要求。 一、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特性的内在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会计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因其处理的性能高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单靠外界的监督,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处理的准确,它自身必须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干扰的能力,即由内部控制来实现自我保护。高校会计电算化最大的特点: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手段,达到数据及信息及时、完整、准确;二是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三是便于日常管理查询。 高校财务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财务管理的特质,表现在:一是涉及面广。高校在教学科研、生产开发、服务等业务活动中,都与财务部门有联系,都要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二是综合性强。高校通过财务管理,运用价值形式把各项经济来源如预算内、外资金及其支出、使用效益,加以综合反映。三是敏感性高。在高校一切业务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平均耗费的多少;科研成果的等次和项目的多少;社会服务收益的大小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反映在高校财务上。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性,要求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很有必要。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的方法和制度受到了挑战。从近几年高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又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内部控制的范围更加广泛 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深层次的发展,会计部门的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人员。财务数据和信息以网页存储和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原来的许多核算过程在计算机及网络中自动完成,诸如:学生网上缴费,网上银行对账,网上财务信息查询及各种电子单据等。因此,必须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即在加强对人员控制的同时,建立系统的人与机器相结合的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会计系统对高校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 2. 会计内部控制的方式更加多元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相结合,使控制过程贯穿于计算机处理过程之中。 3. 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度要求更高 计算机信息转化为数字存储在磁、光介质上的存储方式及电子数据本身具有可复制性决定了对电子数据的窃取、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计算机系统下的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之下自动进行, 一旦由人工进行审核并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原始数据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因此造成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准确与否,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 4. 内部控制重点的转移 据“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的原则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一些关键控制点因电算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使得控制的重点变为电算化系统本身和电算化后仍不相容职责上。会计电算化后控制的手段由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控制。控制的形式由分散控制转变为相对集中控制。会计电算化后控制的基本目标仍是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5. 缺乏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 实行会计工作的电算化之后,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将被打破,产生许多新的岗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手工记账方式下的各种互相牵制手续都被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会计人员可以既输入数据,又输出报送数据,也有条件对数据进行修改,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某些问题在较长时间不能及时发现、处理。 6. 授权与批准制度控制不完善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高校涉及会计相关工作的各级人员必须在规定的范围、权限内完成有关的经济业务事项。它规定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新增的信息化岗位,如系统维护人员、数据管理员等,都工作于财务信息数据的底层, 未经授权的人员都完全有条件绕过授权与批准浏览全部高度集中的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数据等操作,这对授权与批准的执行产生新的威胁。 7. 内部控制的方法更加复杂 随着院校合并后高校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校区间完整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使数据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限制,同时也给财务系统的安全带来严重的挑战。一是大量的会计信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传输,使一些非善意的访问者有了可乘之机。计算机病毒也给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有效地防止非法入侵会计信息系统和防治计算机病毒对高校财务正常、安全、高效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使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较之以前更加复杂。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对策 要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正确反映高校经济活动,必须在加强对人员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控制,建立科学、系统的人与机器相结合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内部控制可分为总体控制、管理控制和应用控制等三个方面。 (一)总体控制 总体控制是对整个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的控制。总体控制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每项计算机应用的成 败。加强总体控制包括组织控制、开发与操作控制、硬件控制、文件与维护控制等。 1. 组织控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即业务处理和业务记录的分离。包括计算机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分离,即业务授权、执行、记录和资料保管予以分离;在电算化系统中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是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电算化操作人员和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要使这些有关人员在数据处理中的越权活动难以进行 ,以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差错的出现 ,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2. 系统开发与操作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主要是对软件程序的编制工作进行控制,以保证系统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具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功能。操作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来避免和减少错误,主要方法:一是密码控制。即对程序代码进行加密;二是识别控制。对用户、终端、程序等做出标识;三是建立日记文件 ,系统自动生成操作者使用会计计算机系统的时间和所作的工作,保留下使用者的踪迹。 3. 系统文件控制和工作环境控制 系统文件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准、系统设计资料、程序的流程图、数据结构形式文件、系统说明书和操作手册等。必须设专人保管这些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资料。对于磁性文件不仅要防止被任意调用和篡改 ,而且要注意防止高温、潮湿、灰尘、强磁和折叠等。工作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制定计算机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硬件检查与维修制度,供电系统要采用不间断电源,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高校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电算化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 1. 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管理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改进了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也需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尤其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要大力加强培训力度,而且要分对象进行不同的培训。通过培训,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为高校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创造条件。 2. 安全可靠软件的选用 目前,专门针对高校的财务软件很多,财务软件公司在完善财务功能上投入较多,而对数据的保密问题却没有过多研究。即使是所谓的加密,也只是考虑防盗版,加强了软件系统自身的保护,而对用户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涉及不多。因此在财务软件的选用或开发过程中,必须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增加财务软件的限制能力。在财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进行升级。 3. 上机管理及病毒的防治 要建立健全系统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等。同时应建立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一是采用正版的、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二是外来软件和传输的数据必须进行病毒检查;三是建立防火墙;四是要尽力专机专用,专人专用, 不得在装有电算化系统的计算机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如网上聊天、玩游戏等,更不能允许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 4. 数据备份和档案管理。 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做好数据每日备份,最好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而且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纸质档案和其他介质档案双重保管。为防止档案被破坏,高校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 强化对系统的审计 在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中,内部审计除进行常规的审计外,还要对系统进行各环节的审查,防止存在漏洞。一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二是审查电算化系统内的数据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形式、系统数据与书面资料是否一致;三是检查数据的存贮和保存方式是否安全;四是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必要时还需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参与。 (三)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对会计计算机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功能的控制。是为适应各种会计行业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能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的控制措施。 1. 数据输入控制 在手工方式下,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之间的相互稽核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凭证数据的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这种稽核关系已不存在,对凭证正确性的控制就成为关键。在假设原始凭证正确的条件下,在会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时应设置凭证编号控制、辅助信息控制、金额控制、科目使用控制、内部转账控制、凭证复核控制等控制点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做出严密的控制,符合内部控制完整性、正确性的要求。 2. 数据处理控制 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就是将凭证数据转化为账表数据的过程。这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工作,必须对其程序设计和计算公式进行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病毒感染。 3. 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一是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的控制。这类控制主要是对会计账簿、报表和其它各种报表的控制。可采取人工检验输出报表的准确性及输出报表的分发与保管的控制。二是控制信息输入的控制。处理控制中计算机完成的各种控制程序的反馈信息。 通过多年的实践,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比手工核算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只有建立起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运用向更深层次发展,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二者既有一些相同点,也有很不同点。本文就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不同点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二者相互吸收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发展,进而对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作一探讨。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 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 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 时间价值,风险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 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 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 物,主要是资金/,!/运动 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 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 整个企业 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 内外部管理并重 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 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 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财学。 那么,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日益紧密结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理财学具有什么特点,其未来学科地位怎样呢?应该说,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科学特色。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学科特色。理财的对象是资金的获取、资金的物化以及企业财物的货币化,它跟金融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企业必须注重理财,在金融市场上以最低的成本筹集资金,或者用本身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抵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更好地培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理财人员需要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需要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对企业的筹资、投资等作出迅速的调整。这些都要求企业对面临的各种外部或内部金融风险有比较准确的预测,对金融市场上的具体操作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在生产管理向资产管理、资本营运转化日益明显、资产证券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显得愈益重要。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国际化尤其是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理财与金融的关系会更加密切。顺应这一必然趋势,企业理财学将不断得到发展,有可能成为管理与金融紧密有机结合的重要科学。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风险及规避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 1.投标阶段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存在较多不规范操作的陋习,部分企业为了在项目投标上占有优势,其标价往往压得较低,不断缩小利润空间。还有就是部分企业自身投标预测存在错误,在方案决策上存在较大的漏洞问题或资金预算错误,这些都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利润,给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另外,建筑业主出于资金与施工质量保障等层面的考量,一般要求施工企业先期垫付一定的施工资金,同时还要求交付一定的履约、工程质量等保证金。在这些财务压力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亏损问题的出现,甚至部分项目在中标承接后,其亏损已经属于必然问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 2.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需要把相关项目进行分包或选择相关协作单位。这时,如果相关分包单位与协作单位无法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延期、机械设备消耗过大以及施工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出现时,往往会导致实际效益和预期收益出现较大的差距。另外,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损耗与维修费以及管理费等无法全面预算控制,导致施工成本超出预算范围,使施工企业的亏损问题较为严重。而企业在财务核算工作上,对于合法票据归集不全、账务操作处理失误等问题也造成流转环节的增加,使企业的纳税调整增加,不利于企业税收有效筹划。 3.工程竣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上,无法根据项目预期完成竣工验收办理、竣工决算编制等问题时,都会导致建筑工程财务结算工作严重滞后,进而无法按照合同及时收回项目结算尾款,使企业的资金贷款利息无故提升。同时由于项目保修根据竣工交付开始算起,如果无法按时办理竣工验收时,将会延长项目保修时间,进而有可能增加工程保修费用,提高企业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潜在性风险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相关规避措施 1.加强投标的财务有效管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企业能否在项目投标上脱颖而出,关键是看其投标方案的编制是否合理,标价是否在项目业主计划承受范围内。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工作前,要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预算预测,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标价。而在投标方案中,对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成本、材料选购与应用、调度生产以及工期计划等要详细列举。然后财务部门在掌握标价与相关计划方案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资金预算方案与成本费用开支管理计划,针对不同时期与项目计算出实际施工成本,使人、材、机等成本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上,真实反映出项目的盈亏情况。另外,还要做好财务资料的记录与保持入档工作,为项目的税务稽查与会计审计等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加强法律法规的运用 法律法规作为市场规范前提条件,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时,一定要熟练掌握有关内容,为自身的利益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对于分包项目与协作项目,企业与各单位要做好合同的签署工作,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后期纠纷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问题。另外,企业与其他公司或单位存在经济业务活动时,财务人员要充分考虑相关业务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关系,其中如果存在优惠政策时,要强化利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 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要强化会计主体的全面统一工作,要求协作单位执行报账制。在我国《建筑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除了个别专业可以分包外,项目主体工程在中标后,不能再进行转包与分包,而相关专业项目分包的工程价款要保持在工程总价款的30%以下。因此,在财务核算工作上,一定要以中标企业为主体,以各个项目为单位,要求协作单位或分包单位做好及时报账工作,从而对外统一公布会计信息,避免违规问题的出现。 对于每一项目的施工,一定要及时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与资料,在整个项目接近竣工阶段时,要根据所签署合同的竣工验收标准整理相关财务信息。在完成全面核算的前提下,要及时交付施工企业与业主审批,避免竣工延期问题出现的同时,还能及时收回工程尾款,切实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4.加强内部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在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上,相关人员技能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与风险问题的概率。例如,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核算审计以及纳税等都属于其工作范围,在实际工作上,其是否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概率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上,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前,要针对相关项目进行培训工作,让每一个财会人员掌握知识岗位标准要求。 5.审时度势、谨慎投资 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高风险的特征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实际工作上,企业管理层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决策能力,通过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把握,把握市场动态,让自身的项目施工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并要勇于创新、开拓经营,在谨慎与创新有效结合下,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经营规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与积极规避属于整个施工经验层面的 战略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项目利润。因此,在实际工作上,相关施工企业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现有针对性的把握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好及时的规避工作。 财务管理优秀论文:浅论施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建筑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一批大型国有施工企业集团公司如中建集团、中冶集团等,在国内、国际建筑业市场上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急切要求建立和现代经济相吻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产生了与施工企业集团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采用各分子公司、项目部逐级上报的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施工企业集团来说,工程项目业务量大,数量多,工程内容包罗万象,施工地点远近不同,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甚至国外;工期纵横交错,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对企业来说,资金流动性大,出入频繁,因此,资金的运作管理尤为重要。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政策能有效地贯彻执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用何种模式成了集团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集团二级分子公司多、项目部多,而施工地点不集中,为防止财务管理分散,人员难以控制,贯彻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彻底,形成各二级公司、项目部各自为政,失控。因此集团对每个二级公司总会计师、项目部主管会计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有效的形成分散与集中、粗放与集约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企业财务总部与二级公司、项目部财务独立核算之间的分散与集中二者之间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二、制定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财税政策,实现公司及下属各内部单位在会计科目使用、经济业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等方面的规范统一,明确真实、完整地提供更有价值、更快捷的会计信息,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组织业务骨干,编写符合公司经营特点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和统一公司及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公司财务人员提供一本会计核算及工作指南,例如中冶集团为财务人员配发了《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会计制度》。 三、制定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是一个以工程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要求,财务体制在操作上应引用以工程成本为中心的财务模式。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项目利润目标为导向,细化成本管理措施,告别过去那种粗放的甚至是虚无的成本管理工作,树立集约化的管理理念,落实科学而规范的成本工作。 1、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应该在每一工程项目开工之前,简便可行,节约成本。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及项目环境,方便可行的施工方案,预出项目的操作成本、项目费用,制定出项目利润率。 2、项目部根据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所测算的成本总额,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原则进行。 3、各项目部及下属各单位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成本与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预算的成本,提交公司领导批准,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调整,几经平衡、调整后,最终与公司经营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4、建立施工成本责任制,对成本进行细化,落实到班、组、个人,进行成本考核,建立成本考核及奖罚制度,同时对成本的超支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公司应对预算的执行的情况采用双轨制进行记录,即对每一笔的财务支出均能在系统及财务软件系统中同时记录。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的“过程管理”。 四、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合同是一切业务发生的纽带,驾驭业务的全过程。合同的签订不应以单位某个人而决断,而要集体参与决策。因此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的制定、监督合同的执行、工程竣工的验收。首先,施工单位项目多,工程分散、工程量变化大,涉及面广,合同种类多种多样,有人工费包干的,有总价包干的,有按实际工作量结算等合同。因此财务人员要掌握工程内容,熟悉工程环境,掌握市场信息。其次,合同的签订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主要审核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否按规定和批复的范围、内容办理支出;项目的实施进度与资金的使用是否一致,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是否组织验收,资金使用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防范资金的风险,控制合同的违约和违规。 五、注重财务、税收筹划成效 任何施工单位既面临企业责任也面临社会责任,这种双面性,促使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企业要注重财务 计划、税务筹划相结合。 在工作中既要全盘考虑效益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又要为国家创造价值即社会贡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交纳各种税款。施工单位如果仅仅存在单个项目而言,税收筹划是简单不过的,因为施工项目涉及到的税种仅有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合同印花税以及代扣的个人所得税、劳务费,但是当施工单位有多个项目,并且项目不在一起,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税收涉及到的不纯粹是税种的问题,还有税率、税收的清算汇缴、纳税地区分配等等,这些有关财税问题要充分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监控和检查、事后核算和总结,充分考虑到现金流的问题,同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更好地合理避税,为企业工程项目赢得现金,能使工程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六、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施工单位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多达几个甚至几十个,有的施工企业往往以项目设置项目经理部为一个内部独立的核算单位,全面领管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财权。施工单位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对其项目财务的一切工作基本交由一个会计全面进行核算与监督,而施工单位任命的项目经理却有着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的一切大权。从现实意义来说这种操作模式只能使企业运营低效益化,同时在财务操作上来说违反了财务制度,没有实施财务操作的规范化,从而使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疲于奔命,出力不讨好。项目会计人员既要遵守集团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又要应付项目经理,而由一个会计人员全面操作是得不偿失,是控制不了整个项目的开支,在过程中是无法完成使命,何况很多施工单位根本不派出驻地会计,而是定期理理账,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只能是有形式没有实质,如何谈起财务总部的全面管理。财务经理更是无法掌握财务动态及落实财税政策,谈何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分析。这种模式无法使企业做强做大,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濒临绝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集团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控,资金的收入支出由集团全面控制的模式,也就是在资金支付上,严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资金付款审批,所有工程项目的资金进入集团资金管理部门的网银中心,所有项目支付通过集团资金管理部门进行核付,集团财务部直接向项目部委派会计人员建立项目财务分析平台,按月制定资金分配计划,报集团分管领导签字后,送交资金管理部门核定批准,之后到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支付。同时,工程项目配备一个出纳员,配合委派主管会计进行集中报账。这种操作模式可以每日对资金收支进行监控,随时掌握资金动态,做到量入为出,及时编制月报、季报、年报资金收支情况表,实行弹性预算,保持安全资金存量。充分运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账户,打好资金进出时间差,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保障工程建设和生产开支用资金。同时,财务总部通过这种模式能使财务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避免了项目经理部财务各自为政的局面,使财务操作更规范更合理,使财务与税务紧密相关,简化了程序,重要的是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益和效率。 七、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等5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着重从三个方面强化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存货管理,制定《存货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收发及保管流程,根据生产需要工程项目部库存限额,建立完备的管理台账,及时盘活闲置物资。二是加强工程物资材料验收管理,制定《工程材料供应管理办法》,强化工程材料质量验收反馈责任制。理顺细化验收反馈程序,接纳整改反馈意见,确保工程材料物资质优价廉。三是加强工程结算制度管理工作,针对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抓起,理顺流程,分清职责,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供制保障。 八、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公司广大财会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引导他们树立良好行为、认同公司发展宗旨,自觉以先进企业文化指导自己的财务工作,调动每个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做大做强做好财务工作,认真执行好《会计法》以及单位内部的各项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履行好会计职能。因此,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是财务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管理出效益,并让企业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认清事情的本质,考虑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财务也是如此,既要考虑财务管理可操作性,又要顾及管理成本问题。其次,财务管理需要得到其它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把资金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降低资金成本,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与专业定位初探 摘要:结合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新思路,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定位,对以造价员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定位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从2003年我国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以来,工程造价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06年开始设置至今,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已招收500余人,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相应地,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2007年、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超过15%,为工程造价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我院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一)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 工程造价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建筑安装施工单位、装饰公司和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工程咨询公司、中小型设计院(所)和监理公司等咨询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中外合资或合作、外商独资的工程公司等建设业主单位。一般从单位工程预算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被要求既懂预算又懂施工,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既懂造价又懂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既能搞土建预算又能搞安装预算、装饰预算等。伴随当前社会工程造价业务领域不断拓宽,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也应胜任资产估价、司法仲裁与鉴定、银行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担保等多种工作。 (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造价从业人员能力要求:(1)具有编审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投资估算、审核并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的能力;(2)具有对设计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优化的能力,并能编制工程概算、工程预算;(3)具有编制工程招标标底价及投标报价的能力,并能对标书进行分析评定;(4)具有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对工程造价实施控制、管理的能力,能编制工程结算、决算;(5)熟悉工程合同条件,能熟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索赔、保险等问题;(6)具有运用计算机确定、管理工程造价的能力;(7)具有组织编制和审核工程造价各类计价依据的能力;(8)熟悉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我们通过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来分析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1)就能力而言,工程造价学生到毕业时应具备各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能力;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能力;管理工程项目的能力;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管理的能力;以及关于工程变更索赔的实践应用能力。(2)就知识而言,学生应掌握土建、安装和装饰的识图知识;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懂得经济、管理、财会与审计等基本的经济和管理知识;了解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毕业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还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变化、职业变更、技术更新、个人发展等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要能够拿到“双证”。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能持证上岗。建设行业明确规定,获得专业技术与管理型的职业资格证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工程测量、材料试验等工种的技能型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通过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因此,我院与天津市建设委员会共同组织学生参加天津市建设事业专业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包括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员、施工员、材料员和测量员等职业资格培训,并取得了很好的通过率。 (三)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人本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职业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应变创新能力以及经验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努力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灵活性和弹性化相结合。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德育、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土木工程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cad、技术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设备、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工程造价电算化、安装工程识图与预算。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工程材料试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建筑cad绘图实训、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同时设置了两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院公共选修课)和两门专业选修课(施工组织与设计、建设工程监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注重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叠,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用人单位和定岗实习基地相关人员座谈,我们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造价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于是,我们在建筑识图部分大量减少画法几何比重,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我院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破除静态单方向陈述知识的教学状态,基于职业为中心进行课程组织,逐渐试行弹性模块化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元整合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3)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落实“双证书”制度。(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弹性化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二)具体改革措施 我们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对不同的授课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综合采用了任务引导向型思路,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例如,对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突出技能培养,以“用”促学。我院成立了测量兴趣小组,并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向设计、策划和辅导实验为中心。对建筑构造课程,有些章节采用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现场参观,通过现场教学既增加了学生对工程结构的感性认识,又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抹灰、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并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此外,我们也改革了考核方式。考核改革的重点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淡化记忆型考核。课程考核按照理论课、实践课分别进行。理论课根据课程内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考察和小论文等不同的考试方式。实训课主要采取“任务法”进行考核,即用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全面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一门课可采用多个任务进行多次评估,将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课程安排上,凡能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的课程,都增加了实训环节,而且实训形式多样。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与学生技能鉴定考取中、高级测量工相结合,学生学习和技能鉴定两不误;建筑构造增加认识实习、施工组织及各科预算(包括土建预算、安装预算等),都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预算软件课程大量增加了上机操作学时。通过增加实训环节,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其他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也能马上胜任工作。 总体而言,高职层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训的规模与巨大的社会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符合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提高。我院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上不断探索和尝试改革,希望把该专业建设得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阶段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关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提高的现实,开展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汇总,提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建设性建议。 论文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 职业教育 社会需求 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一、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趋势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我国工程造价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投资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建设市场对造价工程师的需求随之迅猛增长,而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相对缺少,已引起各方关注。 我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和其他原因都造成了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太窄、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等问题,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国际水平比起来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国外,甚至很少做到能动地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更难找出有人能优化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这些都说明了原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建筑大市场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所以对从业人员必须制定培训和再教育计划,并监督实施。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智高能的人才”。从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出发,对造价工程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造价工程师除应具备工程师的技能素质,以及工程造价(投资)的分析与控制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应具有经济与金融的基础知识,经济分析技术,项目管理技能,经济与建筑法律知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的有关知识等,才能适应对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要求。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工程造价专业涵盖了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范围,由工程造价计价、招投标、合同管理、成本核算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等基本理论和相关实务组成,培养具有工程造价专业领域工作岗位技能,面向建筑行业主要从事造价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当前,有很多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然而,培养出的学生能否真正满足社会需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相关职业的职业化基本训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要体现出职业化这一特点。目前,很多造价专业学生不能胜任与专业有关的相关工作,知识结构偏向理论,缺乏实际操作、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向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提出了不少新挑战。 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水利水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重新整合课程设置,形成以培养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通过改革与研究,力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使工程造价专业能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二、社会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针对如何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问题,2009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师生,组织进行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要求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面向湖南省建筑业协会中各类大、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7份,其中有效问卷65份。问卷从不同的角度人手重点调查建筑业企业用人标准的倾向问题。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有何要求?以下是对调查问卷整理的结果。 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 从调查的结果得知调查显示,95%的建筑业企业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但数量并不多,这跟建筑业企业本身的行业特点有关。建筑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一般对工程造价专业的需求是根据其所承接的项目特点来定的,根据统计数据。一般中小型企业更希望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有多种综合技能。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每个企业的用人标准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员工爱岗敬业、忠诚、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多数企业都更青睐于用得上、留得住、动手能力强、工作有闯劲的员工。根据问卷调查,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以责任心为最高,占34.5%,其余依次为竞争意识与能力为33.5%。适应能力为24.6%,思想品德为12.1%,实干精神为21.5%。意志承受力为l0.9%,这表明,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因此,高职学校应全面、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认为,职业能力不是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 再看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各企业对这一专业的职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造价员证、监理员证、工程cad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证书要求是基础,能力要求是核心。企业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外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专业化。熟悉相关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懂得相关的施工流程与规程、对国家的政策、企业文化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分析与把握。 (2)操作手段熟练化。表现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达到相应的水平:网络操作、制表操作、统计分析等操作达到相应等级水平。 (3)写作水平:包括书法良好,会撰写各种报告,并能按要求写出个人工作总结、会写各种公文及论文写作水平。 (4)外语水平:包括外语语种、口语与听力的熟练程度。 (5)服务他人的主动性及工作的积极性——敬业精神。这不仅是许多企业在测试专业人才时所用到的一种方式,对学生更是一种严格的要求。 (6)灵活的应变能力。遇到问题能沉稳思考、妥善处理。 可见,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与实务,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施工过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设性方案建议 根据调查的结果,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构建特色化专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1.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目标应该明确: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双证融通、产学结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院是水利类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设置是根据市场需要(主要针对政府机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院、咨询单位等从事造价、监理行业)和学校特点定位为:以水利工程造价为主,但同时要掌握好建筑工程造价、公路工程造价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全能型造价人才。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2005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素质全面、基础宽厚、技能多元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按强化素质课、拓宽基础课、优化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的思路设置教学课程。 (1)构建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体系 构建理论和实践交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围绕理论基本知识点,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综观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应该培养专业基本能力、职业应用能力和可转移能力。根据三大能力体系。分别结合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设置三个系列课程;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以适应就业方向的能力要求。 第一大能力是专业基本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英语测量、工程cad等专业基本能力。 第二大能力为专业应用能力。学习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预算或标底编制、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招投标文件应用等。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相应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大能力是学生可转移技能的培养。我院强调学生可转移的技能培养,设置了素质拓展学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职业规划能力、交流能力(书面、口语和图形)、信息处理技巧、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信息技术等技能。这种教育模式加强了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了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 (2)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 学校的专业建设应特色化,建设方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课程设置和体系与行业、地方经济贸易发展结合方面。应形成一个反映地方经济贸易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为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专业教学计划中,重点安排职业技能教学的课程,适应造价员、监理员等不同的岗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性课程,其比重应超过80%,而且,专任教师中一部分应该由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使专业技能教学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使的学生满足社会的要求。围绕教学培养目标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以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的编制工作为核心,培养三大能力体系(专业基本能力体系、专业应用能力、可转移技能),围绕职业技能证书的知识调整教学体系,使毕业生能够快速、准确高效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高职交通土建类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交通土建类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交通土建类工程造价专业(以下简称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研究道路、桥梁、隧道、港航等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费用的专业,它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涵盖的内容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进度款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工程造价专业在高职院校经历了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经为行业企业培养了诸多相关岗位的高技能从业人员,如计量员、造价员、采购员、合同管理员、监理员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也日益完善,增大了相关岗位人员的需求,并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调查工程造价专业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为同类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从业人员队伍现状 (一)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从目前行业用工情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普遍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现象。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勘察设计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占总数的65%,但他们从业年限大都在10年之内,缺乏深厚的专业技术底蕴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从项目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仅占总数的20%不到,大部分岗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人员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较大。例如,广西人才市场交通运输厅分场2011年12月统计的数据显示,广西在建施工项目中,大专层次以上的工程造价专业从业人员仅占12.8%,非专比例高达87.2%,结构极不合理。 (二)行业知识不全面。一个工程项目造价的组成非常复杂,它不仅涉及项目本身,还涉及项目的资金来源、项目所在地区的有关财政税收政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要具备与工程造价组成有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的知识。目前,大部分从业人员只知道依据国家颁布的定额及相关编制办法规定来完成各阶段造价文件的编制与审核,而对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设计及施工方案优化、合同管理与索赔、风险分析与管理等方面了解甚少,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市场分析能力和洞察力不够。当今科技创新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从业人员只有对市场材料和机械的规格及价格、实施工艺过程充分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造价分析。但是,许多从业人员自我提高和继续教育意识淡薄,市场分析能力不高且洞察力不够敏锐,长期处于“闭门造车”式的工作状态,编审能力无法提高,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管理。 以上可以看出,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仅就所在的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谈一孔之见。 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办学沿革及现状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龙头专业,兴办于2002年,迄今有8届毕业生近600人,现有在校生近400人。该专业拥有较为完善的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其他专业共用的专业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基地于2008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示范性实训基地称号,实训条件能较好地满足专业上课需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该专业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着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08年开始施行2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顶岗实习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及实施内容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努力,这也是下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指把学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体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办学的特点,同时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内容如下: (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各门实践课程虽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知识传授为主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重大转变,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仍未能有效融合在一起,未能实现一体化教学;各门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之间关联不大,没有实现实践教学的系统化。 为实现一体化教学,我们可以加入企业元素,对于工程造价、工程招标与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竣工决算等主干课程,让行业专家参与制定课程标准、承担教学任务,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理论教学与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实践教学高度吻合,通过融会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一体化目标。 为实现系统化教学,对于各门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我们统一以企业某真实项目为背景进行系统开发与建设。即打破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以同一项目各阶段所完成的不同工作任务为路线,开发实训项目并制订考核评价标准,使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从根本上解决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各课程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有的、面向工程造价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与其他专业共同使用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它积极发挥着为学生提供实训操作场所、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的功能,但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且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仍尚未开展。 为使实训基地建设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借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广泛利用与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各企业之间的熟络关系网,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为依托,以实践课程建设为载体,与企业共建共享互赢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我们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及工作任务重新进行场地的规整、设备的配备,由企业添置软件及相关规范,为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提供技术和师资条件,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和职工培训。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可直接将校外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探索能力,企业可以聘用学生为其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服务求发展、贡献谋支持”为原则,充分利用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资源,回报行业企业长期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将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统合起来,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第一,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的科技成果也有了转化的平台。第二,协助完成企业的工程项目任务,为企业分忧解难,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建设项目各阶段的造价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完成工程结算资料及竣工决算资料等。第三,以专业教育资源为基础,开展社会人员转岗培训、技术培训、预算员等工种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使专业教育融入社会、行业和企业中。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及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应建设由校内、校外教师组成的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第一,对于现有校内专业教师,鼓励他们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参加专业培训班,考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交通运输部甲级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到生产一线参与工程技术工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一线岗位的需求情况,为我们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聘用在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建设。评价体系是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的检验,也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应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组织机构;其次,确定重要的考核指标,如学生“双证书”获得率、顶岗实习适用度、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再次,构建评价体系工作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通过对这套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市场分析能力和洞察能力更加成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程度不断增强,及时解决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现状。 工程造价专业应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为导向,从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内容、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专业教学团队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开拓创新,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使其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才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未来站稳脚跟。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职业能力下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高校实践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高效结合,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职业能力的视域出发,系统分析财经类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材、课程考核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打造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等举措,以期完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对劳动者的综合就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也都普遍开展了实践教学,但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定位在对学生的从业能力(即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就是综合职业能力(亦称关键能力)。而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日益凸显。 2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个人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具备的相应知识、技能及经验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对某项工作或者项目的推进及其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职业能力主要涵盖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基本职业能力通常指个体的学习、表达、辨别、感知及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则是指完成某一工作或任务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而职业综合能力,亦或称为关键能力,是指在不同职业之间转换时所具备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具有通过项目计划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科学合理的投资估算、概算的能力以及造价信息的管理能力;设计阶段:具有依据工程规模、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情况,编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能力;招投标阶段:依据工程项目情况适时调整报价的能力、具有编制投标书并参与具体投标的能力。施工阶段:具有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计算施工阶段工程量的能力,并能够对施工期间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竣工验收阶段:具有依照项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颁布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测标准,对工程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和建设项目后评估的能力。 3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工程造价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为理论基础,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上发展而来,属于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层面: 3.1校内外实践活动 当前财经类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自发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验、校企合作实习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自发社会实践指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寒、暑假,自己与居住地附近的施工单位进行联系,进行为期2~3周的实践锻炼。专业课程实验指在学校专业实验室中,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专业教学大纲进行的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活动。比如认识施工图、CAD绘制施工图、工程量计算等方面的训练。校企合作实习指在学校统一安排下,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校企合作是工程造价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学科竞赛。各类学科竞赛一直都备受高校、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推崇。例如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广联达算量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在比赛中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2师资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对其任课教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而目前财经类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存在的较为突出现象表现为:一是大部分专任老师都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相对比较欠缺。这与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社会和企业工作实践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二是虽然学校也会从企业中聘任有资质的技术骨干做为兼职教师,但是由于这些外聘教师在教学时间和服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可靠的保障,造成学生的学习有数量没质量。[2] 3.3课程设置 工程造价专业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就目前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来说,现状仍不尽合理,表现在:一是课程教学安排中仍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够,远低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实践教学活动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不能达到契合。究其原因在于设置培养方案时没能对工程造价专业相关岗位群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偏重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了对应用型课程的安排,从而造成与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相脱节。 3.4实践教材 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还取决于实践教材是否完善及科学合理。工程造价专业使用的教材一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地区适用性。这就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应该根据建筑行业发展与更新迅速的特点,结合教学的需要,对实践教材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实践教学的内容为专业人才目标及规格做好服务。如果实践教材知识陈旧、不能及时跟上建筑行业发展的调整变化,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势必会打折扣,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相应的锤炼和提升。 3.5实践教学模式 在不少财经类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课内实训+课程综合实训”的三阶段教学模式仍不鲜见。对于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三分理论+七分实践”是最佳教学方法。[3]课程讲授上如果过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很多学生感到虽然理论知识容易理解,但仅依靠理论知识,势必会导致实践环节无法顺畅地运行,最终会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脱节,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将理论知识的教授视作首要任务,从而忽视实践教学。另外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环节,一些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仍然侧重理论性和学术性,而轻视对实践能力的运用。 3.6实践教学管理 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监管缺失,也是影响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另外一个因素。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往往首先考量的是审核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监控实践教学成果,却容易忽视对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动态跟踪、以及每个实践环节运行情况的管理与评价。教学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良好的监管与管理,也会影响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4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举措 4.1把握培养“双师型”教师导向,建立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 高校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将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培养与引进“双师型”素质教师,建设一支过硬的实践教师师资队伍。[4]一是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访问学习,以便能及时了解目前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5]二是提倡和鼓励教师通过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教师层面来说,做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兼备,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加以更有效地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因此可以得以提升,使学生成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2以实践教学为主导,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从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紧紧围绕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6]在确保职业能力完整性的前提下,拓宽和调整学科设置的课程思路及理念,及时调整及更新知识结构体系。同时要确保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专业技能和相关职业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4.3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由于目前90后学生是本科在校生的主力军,他们更愿意通过主动、娱乐的形式来获取相关知识,因此,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并用就成为一种理想的方式,如采纳灵活多样且趣味盎然的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模拟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最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事先设定的学习任务,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的目的。 4.4以实践应用为中心,不断完善实践教材 关于实践教材的选用,除了延续由专业教学团队来编写实践教材外,还可以尝试邀请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实践教材的编写中,并与经验成熟的公司企业共同开发相关网络课程建设,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例如可以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实践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以期编写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实践教材,以期实现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4.5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应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以此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育。考核成绩既要反映出学生一贯的课堂表现,又要反映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尝试采用以下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上课出勤、回答问题等环节)+期中成绩(课程实验成绩、实践活动成绩等)+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比20%,期中成绩占比4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40%。这样考试结果能基本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反映出教学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果提供可信的参考。 4.6树立职业能力培养主旨意识,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高校应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主要是在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室进行实训锻炼,因此高校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层面力度应加大,努力打造系统和高质量的一体化实验室,使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来开展相关的实训锻炼,积累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更加理性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其次,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对接,积极合作,建立和培育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资源。此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应涵盖对实践教学目标、计划、大纲、实施和教学效果等一系列环节的全面监控与评价,做到各个环节并重。而不是只针对实践教学中的某一环节的监控与评价。因此,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5结语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对高校而言,亟需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助力实现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程造价专业鲜明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高校应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材、课程考核方式,以及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全方位夯实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高效培育和提升的目标。 作者:李侠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在基本投资方面加大力度,对于工程建设人才需求在逐年加大。作为培养工程建设人才的院校,肩负着重担,社会需求的工程建设人才既需要掌握工程技术,又要掌握工程造价理论与经济知识,能够从事工程造价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满足社会对中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院校应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工程造价;教学模式;探索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快速推进,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均在大力发展房地产,随之而来的是带动建筑业蓬勃发展,社会对工程建设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工程造价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逐渐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脱离出来,形成单独的专业。社会的需求,引领各大院校的工程专业招生一度成文热门专业,但是因培养模式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课程设计不符合实际需求、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等原因,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提升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现阶段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明确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岗位直接面向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是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目标,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首先应明确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经济学知识,熟练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现代工程造价的理论与方法,在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方面得到实践的训练,具有独立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与实施全过程的工程造价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进行融合的应用型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这是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简而言之,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扎实专业知识,胜任工作岗位。从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看,学生毕业后多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方面的工作。各院在设置工程造价专业时,应借鉴在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教师才能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教师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应用能力的前提。目前大多数元宵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系统性不强,老师只教学自己所授课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其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与融合性,授课老师并为考虑这一点;部门学校直接沿用其他学校的课程体系,并未根据学生、学校的情况选择教材。这些现象,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并不能对于工程造价形成整体性的思维。建筑工程是一个整体,学生所学知识分散,理论与实际脱节,很难综合运用专业知识。鉴于这种现状,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要转变思路。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与能力的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教师可先行调研企业目前的需求,对工作岗位进行汇总,并提炼出核心的工作任务,再依据教学规律融合到课程体系设置中去。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保障。 三、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与目标。现阶段,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实际的项目经验;还有一些外聘的教师在企业任职,虽然实际经验丰厚,但是在教学方式与水平上较为欠缺;部门教师忙于教学,未涉列最新的工程项目知识;教师整体队伍科研水品较低,在高水平的刊物上鲜少有关工程技术、科技开发的,课题研究也较少。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的关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学生的关键。面临目前的现状,各院校应通过多方面的改进,加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在薪酬制度上,为教师提供丰厚的待遇,吸引高水平教师的加入,同时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稳定性。其次,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为教师搭建培训的平台,教师的培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理念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是,让教师经常与工程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不是任何一位老师可以独立完成的,培养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团队力量才得以完成。 四、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工程造价专业中。这是多年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弊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这类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应用在实际项目中。这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提问法等。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度过,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教师也要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多媒体一体机在教学中的使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有许多理论课,这些理论课的学习,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领悟其中的内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通过音频、视频等,更加生动、形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情境。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应该灵活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结合培养模式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生产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建筑一线。鉴于此,可以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与企业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作为新的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水平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按照计划将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进行合理安排,适当增加校外学习的课时。学生在学习了工程造价方面的课程后,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可以安排由学校教师带队去企业现场进行讲解学习,企业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负责人进行教学。两边的教学者进行合作教学,这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程造价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个方面,各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 六、结语 因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加大。鉴于我国各院校的教育发展现状,在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步完善。各大院校只有先明确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符合自身条件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改进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共同努力促进工程造价专业的高速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建筑人才。文中的观点仅为各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探索教学改革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韩琪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下工程造价论文 一、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情况 核心课程教学全能型比例18%(根据多个学校调查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总体比较年轻,刚出校门的研究生比较多,普遍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较少,在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诸如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广联达造价软件应用全部能教的教师较少。这类教师对工程造价整个专业课程体系难以融会贯通,很难在实训环节全面指导学生。此外许多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大都是高校到高校,没有经历过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际锻炼,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加上教学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欠缺,难以真正做到联系工程实际问题开展教学。 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少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大多数招生人数较多,而教师往往严重缺编,部分高职院校为应付教育厅检查不惜伪造数据,通过虚填兼职教师人数来达到师生比。经过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年课时量达到600学时以上,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上课备课,缺少学习培训以及参加校外实践的机会与精力。 (二)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建设机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迅速,很多院校招生规模暴增,在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必须每隔两三年深入企业一段时间,才能把行业最新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面对工程造价专业的高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对应政府与学校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每年在省教育厅筹划下虽然有一些教师企业锻炼机会但也是相对较少,比例有限,面对庞大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群体,通过如此狭窄的渠道获得实践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三)高职院校教学相关领导认识误区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停留在介于高中和本科大学之间地带,管理高度行政化,一些高职院校领导甚至担心教师在企业锻炼能力提高,不再专注教学,不好管理,这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一些高职院校领导认为教师大量出去进行企业实践锻炼,学校课程没教师带,在本来教师相对较为短缺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显得捉襟见肘。还有些学校高职院校系部领导工资系数取决于系部教师工资的平均数,如果出去锻炼教师较多,个人的收益会受到影响。甚至还有一些高职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出去企业锻炼,有些教师在外面工资薪酬比在学校还高,容易影响军心使在校教师无法专心教学。为此一些领导视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锻炼为洪水猛兽,甚至要求专业教师在学校实行坐班制。 (四)一些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的职业惰性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纯粹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出身的并不多,大多数由土木工程或者其他工程类专业转入,能够带本专业一两门课程就觉得比较吃力,如果要成为本专业行家里手,能带建筑工程概预算、清单计价、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等核心课程就必须花费很长时间自己摸索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好这些课程。这些外专业转入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满足于上好一两门课,即使有企业锻炼的机会也出于个人面子问题不愿意进入企业从基层预算员做起,这些心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这类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上的提高。 三、三明治模式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加强实践能力素养在教中学 教学相长,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在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对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教而促进自身的学。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能够使用编制有关工程定额;具备从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编写各类工程估价(概预算)经济文件,进行建设项目投资分析、造价确定与控制等工作基本技能;具有编制建设工程设备和材料采购、物资供应计划的能力;具有建设工程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比较体现实践能力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这几门课程只有深入实践、参加过实际工程项目才能熟练掌握技能,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把知识讲透,讲得深入浅出。青年教师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会发现实践能力的不足,这是“三明治模式”的第一步,通过理论教学发现自己的不足,据此获知需要提高实践能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通过注册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取行业准入通行证 这是“三明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下进入企业的通关证。注册造价师考试课程分为四门,这四门课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应该努力通过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只有通过了造价师考试才能较为方便地在企业兼职,也相对在行业有较多的话语权,能够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造价文件。 (三)进入企业锻炼承担企业项目任务 这是“三明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第二步。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应该每隔三年或者五年进入企业锻炼一年后再回来教学,高职院校应力求建立这样的教师培养机制。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之后,力争参加项目,比较合适的是进入造价咨询公司,直接从事一线工作,诸如全过程造价管理、工程跟踪审计、招标控制价编制、投标报价编制、工程结算等。通过这些工作的磨练,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可以比较深刻地掌握工程计量计价,定额使用换算技能,这在学校的教学中是很难领悟的。另外在企业从事实际工程造价项目时候,能够体会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经验,甚至现行定额无法解释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全过程造价跟踪审计项目,对一个造价项目可以从破土动工到竣工验收整个环节都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工程结算时,面对施工单位结算资料的造价审减问题,审查工程量,审查取费,审查单价,审查变更索赔等资料,都可以学习到很多工程造价实践知识,这些专业实践知识将会进一步强化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回校任教把实践经验总结成为专业实训资料 这是“三明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第三步。在学习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回到学校后进一步进行总结提升,这是专业实践技能回炉重铸的过程,可以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把工程结算资料、工程商务标投标文件等这些真实的工程项目案例资料整理成实训资料,从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能真题真做。特别是一些工程商务谈判,一些工程审计中定额的理解分歧,一些工程合同纠纷以及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等造价案例,是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宝贵经验知识,当专业教师把这些实践中获得的真知灼见用于教学,教学过程也能够栩栩如生,高度仿真工程现场。 (五)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兼职 这是“三明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第四步。200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明确提出“制定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之外,如果能在企业兼职成为建筑公司技术顾问、项目经理或者造价师事务所合伙人其实对教学也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在企业兼职的同时可以学会处理各种工程实务,并可以利用企业工作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联系实习、就业单位,这其实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措施。特别是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从事企业兼职工作,如果涉及招标控制价编制,投标报价编制,工程结算审计等问题可以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工作的助手搭档,引导学生真题真做,快速进入到工作角色中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工程造价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普遍实践能力培养欠缺的情况,采取“三明治”模式进行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使得大量青年教师或者缺乏实践经验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企业兼职”这样的模式获得和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使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能够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人才市场需求,是一条可供参考的较为科学的途径。 作者:胡凯 郑睿 余勇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论文 1架构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造价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两门课程《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出版的《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为避免重复教学,有必要加以区分。笔者认为,工程估价应侧重造价的确定,重点教授工程量的确定。而工程造价管理侧重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学习估价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各阶段计价的方法以及造价的控制。在理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划分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 2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 工程造价类课程和实践联系紧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去企业挂职,参与实际项目造价的编制与审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再回到课堂讲授时可结合实际项目的例子言之有物。同时,作为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最好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了解最新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工程造价类课程由于周期性会有有关造价的新法规,新政策的出台导致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如2013年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对于08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4年44号文变革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等。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讲课内容,更新课件,重新选用新教材,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重视前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不少同学学习造价的障碍不在于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本身,而是专业基础课没有打扎实,比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由于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土木工程系教师,在授课内容也参照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学起来觉得难学而产生厌学情绪,能够抓住重点学习的学生较少。其实,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同学而言,不需要会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也不需要会施工技术,只需要看得懂图纸,懂施工技术而不是去现场施工。而造价类课程首先需要学生看得懂图纸,在进行造价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懂施工技术,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后续造价类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4抓好后期理论与实战结合的专业课教学 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计价的原理,各阶段造价的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施工结算与决算)。工程造价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工程中,穿插一些工程实例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可选取教学楼作为造价编制的对象,从前期造价的编制到后期施工阶段造价的核算结合本省定额来实施。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粗略一点,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无代表性的施工方法,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基础工程和钢筋工程等隐蔽工程,一定要通过实物观察、照片对照、三维建模等手段来还原图纸的真实面貌。后期结合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尽可能真题真做,手算与电算结合,对比两种方法,找到差异,为后期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和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宜采取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课程设计,宜从最基本的图纸讲解开始,有针对性进行辅导,也可以采取在线答疑的形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课程设计完毕,学生实际已完成一份造价文件的编制的实际操练。广联达软件的学设主讲老师外,还应配备多名辅导教师,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解决。广联达图纸应尽可能选用实际工程图纸,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参加广联达举办的造价类的竞赛来促进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软件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造价类软件的操作能力。 5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因而有必要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企业开放,直接在企业顶岗实习开放性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当完成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后,让企业造价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课程设计或学生到企业作为造价专业人员助理从事造价的工作。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室,让双师型教师或具有造价工程师资质的老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面向社会承接工程造价业务,学生参与造价项目。 6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工程造价类考试应紧密结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自1997年实施造价工程师考试以来,每年10月份均设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考试,因此可建立真题题库,工程造价类考试试题直接从题库提取,按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来考核学生。但最终成绩的评定不能仅看卷面成绩,还要结合学生动手能力,比如广联达上机和课程设计中的表现等。综上所述,理顺《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关系,建立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有利于工程造价类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分工明确去教学;工程造价类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参加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采取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上机操作等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工程造价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工作室等,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结合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并将实践环节也纳入考核的范围。工程造价类课程知识庞杂,实践性强,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对该类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希望通过对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全面改革创新,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作者:曾淑君 单位:文华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工程造价专业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分析 对于造价员岗位而言,要求学生具有能够识读工程图纸、会计算工程量、会编制清单报价文件、会进行成本控制、会使用工程造价软件等职业能力,并且要具有吃苦耐劳、讲究诚信、责任心强的职业素质。根据学院对毕业生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拥有过硬的工程造价基本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学生,是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并能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同时企业也给出了对我们教学上的一些宝贵建议,例如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缩短走入社会的不适应期;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吃苦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针对部分毕业生在职业竞争中的这些薄弱方面,文章认为有必要将这些薄弱能力继续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加强,尤其是在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引起重视。 2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 2.1优化工程造价专业在校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围绕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程造价岗位的能力需求,选择典型项目,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以工程造价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灵活,要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工程造价人才多变的需求。针对课程内容,以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进程,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在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推行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课程,同时增加前沿技术(如BIM软件)等建筑数字化、信息化的相关内容。 2.2继续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共 首先,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走出校门到实际工程造价岗位接受实战训练,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众所周知,基础理论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而岗位的实战训练则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实战技能的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对职业能力的一种培养方法,能够在实战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其次,将工程造价职业资格考核制度引进校园。职业资质是从事本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能够胜任本职业的基本标准,是对职业在必备知识和专业经验方面的基本要求3。工程造价专业的相应资质是被企业认为学生具有一定职业基本能力的外在证明。所以,提前让学生在学校中就熟悉和了解并拥有了工程造价专业相应的职业资质,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深化“学训一体”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据调查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改进实习实践环节。2012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及“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所以,高职院校应在现有的实训条件基础上,深化“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切实保证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用而且会用,获得职业竞争力,这是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基础。增加具有特色的实训环节,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能够在现场或者模拟现场进行教学。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构造》、《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在教学中增加工程造价软件操作的课时数,以及学生在顶岗实习前的工程造价综合实训等。通过实践环节力度的加大和形式多样化,让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或者通过很短的实习期也能顺利胜任工作,相对于其他学生就省去了许多培训的宝贵时间。其次,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局限性,形式要灵活,只要能到教学目的,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3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上的能力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提高。在如何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问题上,增强工学结合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工程造价行业岗位的人才。 作者:王晓 陈登智 单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电力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浅析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内容:调研区内电力工程造价行业人员就业情况、人才结构及主要岗位职责、调研高职专科层次的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表现及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 (二)调研方法:企业走访、电话访谈、专家座谈、问卷调查。 (三)调研对象:电力行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电力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会计等。 (四)调研过程:信息采集———信息回收归纳———信息分析———信息补充———建议及对策 二、用人单位对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评价调研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企业的人才结构 对企业人才结构及来源调查显示:相关企业工程造价技术人才的学历主要包括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学历和中专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占10%,大专学历(高职)占56%,中专占2%,本科占32%。 (二)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开放的岗位及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开放的主要职业岗位为:工程预结算、工程管理、招投标、资料管理。其中,造价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编制工程预结算、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资料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编写施工方案、绘制图纸、协助编写投标书、资料的分发和收集整理;施工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深入施工现场,协助搞好施工监理,复核工程量,提供施工现场所需材料规格、型号和到场日期,做好现场材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和工程量签证,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工程的资料收集、保管和归档,对现场施工的进度和成本负有重要责任;监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为:在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检查承包单位的人力、材料、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做记录;复核从施工单位获取的计量数据并签署原始凭证;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对总包及施工单位工艺进行检查及记录,对质量检查及记录;对结构主体质量进行旁站监督,并向专业监理工程师报告和做好简历日志及有关监理记录。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的职业岗位分工清晰,但能看得懂图纸,熟悉图纸是各岗位最基本的要求,沟通协调能力和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是各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综合素质高,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技能,理论基础扎实,加之实践能力较强,对相关行业还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更具竞争优势。 (三)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现状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安排变动性较大,施工企业对新进的毕业生主要安排在施工员、资料员的岗位上,造价单位根据毕业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安排。我院的毕业生一般会被分配做配网或主网工程,工作5-10年后,其中有能力的一部分毕业生将被提拔到经理的岗位上。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需求目标是懂施工、会预算、能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四)用人单位对我院工程造价毕业生工作评价分析 1.能吃苦耐劳但理论基础较薄弱 通过调查,我院工程造价毕业生大部分都比较能吃苦耐劳。虽然一些工地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都能克服困难,坚持工作。但由于在校学习期间对工程技术、工程管理、过程经济、电气设备、电力生产概论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在理解和解决一些工作任务时较吃力。 2.单项能力不错但综合能力欠缺 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在电力工程专业某些课程和某些模块学得很好,单项能力较强,如工程计量、工程计价或工程结算等。特别是近两年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一批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区、全国的高职技能大赛工程造价项目比赛,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师的集中培训让部分学生的一些单项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由于工程造价工作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复合型工作,包括识图能力、工料法计价能力、清单计价能力、熟悉招投标法、熟悉合同,会应用软件进行算量与计价等等都需要一个人能综合熟练应用。因此,在综合能力应用这块,我们的毕业生还有所欠缺。另外,对于通用技能,包括识图能力、学习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等专业人才的一般能力。多数企业普遍认为识图能力、学习能力特别重要,为关键能力,而外语应用能力只在某些岗位上有要求,这说明企业需要的人才首先要有识图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特别是电力行业的工程施工标准比一般建筑工程施工要求要高,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优质高端的材料被使用在电力工程建设中,材料更新换代非常快,需要工程造价人员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紧跟技术前沿。 3.踏实肯干但动手实践不足 通过调查,大部分毕业生工作态度端正,踏实肯干。但是,由于电力工程设计和建设要求规格很高,在校动手实践机会不多,能够参与真实工作情境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对接的实践欠缺,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因为不熟悉工作或害怕与师傅沟通而表现出动手实践能力欠缺。其次是计算机应用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工程造价电算化相关软件应用不够熟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4.比较敬业但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很多企业对所需要的人才,除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外,也希望毕业生能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自我学习、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查显示,对于自身的工作,我院工程造价大部分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比较敬业。但在遇到不懂、不清楚或者需要与别的工作人员对接的时候,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比较腼腆,语言表达技巧有所欠缺。 三、新形势下电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用人单位对我院工程造价毕业生评价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清晰知道目前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需求重点在两方面:一是高素质;二是复合型。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知识),又包括基本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复合型,即懂施工、会预算、能管理。引进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因此,企业特别是优秀的大型企业对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复合型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围绕这两个重点,在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上做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一)制定切合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盲目拔高或技能滞后。(二)充分拓宽学生就业选择渠道,专业课程设置处理好“专”和“多”的关系。(三)兼具“其他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李静 马桂芬 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能力培养 摘要: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而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虽能熟练运用课本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创新,不能更好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这就与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背道而驰了。本文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 0引言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贴近工程,更加接近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我国建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学校近年的就业状况来看,许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大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始有脱节的迹象。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就成了此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较快融入到就业岗位的关键。 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没有制定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各所高校中了解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各种实践培养计划也通过各种方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如单位实习、课程结业后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紧追时代潮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在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相关软件的学习方面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实践方案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同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某些应当安排实习或者课程设计的课程因为课时问题而没有开设,或者因为课程冲突而选择放弃开设。该院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只开设了土建、装饰以及安装三个方向,但也只有土建方向完整的可以上完一个学期,装饰和安装由于时间原因只开设了半个学期,使得学生对这两个方向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更别提学院没有涉及的市政和园林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使得一些市政园林单位望而却步。除此以外,学院并没有开设相关算量软件的必修课程,而是把它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系统、熟练地掌握算量软件的操作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大大浪费了这些教学资源。安排工地实习的时间过短,相对于项目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实习的真正意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指向了该院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不系统、不完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亟需从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寻找突破。 1.2校内外实践性教学不能协调一致 据了解,我国一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把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本从算量软件、测量认识实习以及已完工程认识实习等方面着手,校外实践则是把学生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实践。由以往的经验来看,校内实践因为强制性的缘故,学生执行的较好,掌握的也比较透彻,但是校外实践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自由度较高的缘故,学生应付的居多,很难从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加大对校外实践的监督,使学生切实地从校外实践中受益,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校外实践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单位的特殊性,它需要把学生安排到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现场。这就加大了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的难度。此外,一些造价工程师在算量的时候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刚进单位实习的学生大多对实际工程造价工作接触不深,对于复杂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套价规范又不得不向他们请教,这就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他们对这方面有所抵触。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校外实践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学校既定目标。 1.4基础理论知识难以同实践环节真正有效地结合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实践环节的教学多依附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更没有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培养计划的重点,指导思想仅仅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和认识生产,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安装造价的课程设计中,学生只需要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会套定额计算工程造价,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没有设置复杂情况来考查学生独立解决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5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入职造价行业有许多的硬性条件。一些拥有造价员从业资格证书或者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很容易被用人单位认可,获得应聘机会,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从业经验以及执业证书,入职有一定的难度。该院尚未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是否拥有从业资格证书也没做硬性要求,仅仅依靠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其可比性和可信度并不能完全被用人单位信服。对于那些全国性的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不能体现其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把从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列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中是极其必要的。 1.6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其他土木专业有所差距 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地位同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日后工作的重要保障,从本专业的教学、经费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来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目前,一些本专业的配套设施尚未落实到位,工程管理实验室的部分软件过于陈旧,迫切需要更新换代,这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研究 2.1系统的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可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①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阶段,设置该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三四年级的专业实践奠定基础;②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熟悉的程度,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③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工程造价管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④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将学生安排到单位进行锻炼。通过在工作第一线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认识自己尚存在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在日后的职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对于刚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基本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塑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带入,紧密联系实践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对工程项目的认识,老师在台下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迪,这更有益于学生拓宽思路,意识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3实践教学环节及其内容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一方面,按照本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其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将实践教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对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进行反思,科学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反馈,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过程考核,将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2.4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紧密同时代联系起来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能够解决好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谁能够提出新的管理模式,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因此,指导思想要紧随时代潮流,实现实践教学的三个替代: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替代培养机械式的动手能力;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替代传统的仿真教学模式;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替代古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2.5不能忽视教师素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教师资源优劣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本专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需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因此要求教师除了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外,还要求他们能够不断地对其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对课程的内容、学科发展动态、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规律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将其消化整理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工程造价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任。学校可以按计划分别将教师送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造价知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实践考察,再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带回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也可以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现成的资源,聘请有经验的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作为学校的校外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开设专业性讲座和进行校外实习指导。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也要紧抓实践,实现理论实践两不误。应注意的事项有:①贴近工程实际,面向生产第一线。涉及学生的实践内容必须要增强其实行的可行性,提高与工程项目的关联程度,贴近工程的实际特点。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为日后更好地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②进行仿真实践,打破空间束缚。由于符合实践性教学的的典型工程往往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变得可遇不可求,因此仿真工程实践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够突破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又能够灵活地设置变量,达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目的。通过模拟仿真实践,学生既能初步了解造价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也可通过工程仿真训练掌握工程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实践的运用。③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化意识。工程管理专业的资格考试主要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当前本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应与以上资格考试的基本考点相适应,并且学校安排的实践项目的内容也会有意识地向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靠拢,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对工程管理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受到适应社会的熏陶,增强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④依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来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标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由于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所以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比如,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可以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上交的成果报告的质量可以作为教师评判打分的标准。 4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既应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该是本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确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构筑科学、合理、可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要在筹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训室等硬件设施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工程造价实践性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工程造价的实践训练活动,又能加速培养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是,它对于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及发展个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刘钟莹 武平 单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技能抽查措施 摘要:通过分析技能抽查的政策及实施情况,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考核、竞赛、培训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技能抽查的措施,从技能抽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上述应对技能抽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技能抽查人才培养课程标准 为全面提升湖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湖南省教育厅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抽查,教育厅于每年的10月份,组织抽取全省高职的5个专业,并随机抽取有该专业的各院校的10%的毕业班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试,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排名,并向全社会公布,并做到与学校申报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结合,与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估结合。对对抽查合格率低于60%的学校进行黄牌警告,对无故不参加考试和第二次考试合格率仍不到60%的学校,取消该专业的招生资格。用学生的平均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该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工程造价专业2014年和2015年被连续抽中两次。 1技能抽查的实施 工程造价专业的抽查项目分为房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公路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房屋建筑工程方向的技能抽查项目共三个核心模块,模块一:定额的应用;模块二:工程量清单编制;模块三:工程量清单计价。公路工程方向的技能抽查项目共两个核心模块,模块一:公路工程施工图预算;模块二: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水利工程方向的技能抽查项目共四个核心模块,模块一:编制基础单价;模块二:编制建筑工程单价;模块三:编制安装工程单价;模块四:编制工程总概算。以工程造价房屋建筑工程为例,技能抽查标准题库题量97道,技能抽查每道题目的编写都是基于学生解题加答题时间为1至2小时设计的,每道题目都很综合,要参考查阅的资料也比较多,学生若对题目不熟练,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技能抽查考试监考很严格,高压,规范资料繁多的现场要完成题目的解答编制是很困难的。开设了工程造价专业的学校若平时不注重技能抽查题库的学习训练,抱有侥幸心理,等到抽查专业确定,被抽考学生的名单确定之后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集中训练突围是不现实的,风险非常大。再者技能抽查本身对学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将技能抽查融入日常教学与人才培养,形成一种常态,这样既能随时从容面随技能抽查,也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相关技能。具体如何积极应对,将技能抽查融入日常教学与人才培养,形成一种常态,我系工程造价专业做了以下尝试。 2应对措施 2.1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修订课程标准 首先,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修订课程标准。以我系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方向为例,通过分析《工程总价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的开发目标和抽查内容,确定与技能抽查相关的3门课程为《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造价软件》,研究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造价软件》的开设在第5个学期,造成一个矛盾的局面是,被抽中的学生在造价软件课程还未完成学习的情况下要去接受技能抽查考试中该模块综合技能的考核,所以将《造价软件》课程的开设时间提前,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修订。在原有的课程标准中,加入技能抽查考试题库的相关标准,并融入课程教学中。 2.2编写印发技能抽查教材 以学校牵头,制定政策,组织编写技能抽查的教材,并编写好参考答案,技能抽查的题库是公开的,但没有参考答案,各专业以专业带头人牵头,组织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共同编写针对题库的参考答案,统一标准,确保技能抽查题库教学的准确性。该教材在相关专业学生大二开始学习《建设工程定额原理与实务》课程时就购买分发,作为课程学习的辅助练习书。 2.3多方式将抽查题库及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 将技能抽查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技能抽查涉及的上述3门课程教学的课堂上将技能抽查的知识点、技能点作为教学重点,进行真操实练,并严格按照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系统地考核。具体方式一是以技能抽查题库的试题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由其扩散开进行教学,二是将技能抽查题库试题作为课后作业题,要学生在CRP空中课堂将作业上传,教师进行批改,题库的完成情况及进度一目了然,有据可查;三是,将相关课程的综合实训周实践课程的任务选取以技能抽查题库为载体,直接从题库中抽取编写。 2.4多方位考核 对学生技能抽查题库的掌握及相关标准技能的落实情况要严格把关,进行多方位的考核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一是将与上述与技能抽查相关的3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补考试题、毕业补考试题确定为从相应模块的技能抽查题库中随机抽取,在巩固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学好相关课程;在参加技能抽查前,学校先自行进行模拟抽查考核,及时总结发现问题,进行改进。 2.5组织技能抽查竞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系部围绕技能抽查及技能大赛的考核点来组织技能抽查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上面技能抽查教材的使用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战比赛,一方面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与飞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兴趣,丰富其临场经验。 2.6重视技能抽考前培训工作 俗话说“临阵磨刀,不快也光”,技能抽考前的培训是非常关键的。将被抽中的学生集中起来培训,安排相关专业老师全天候指导,制定具体的课程表,展开技能抽考前培训工作。开展集中培训前,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摸底考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在培训前期,指导老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抽考方式、抽查的内容与要求、评分标准等。此外,指导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技能操作的诀窍和要领,强调测试时要注意的问题。培训中期,进行专项训练时,指导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上机和实操练习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或老师的帮助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逐渐熟练。在培训后期,以技能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和操作的规范性。同时开展内部抽检,针对被抽查同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后一阶段安排专门的针对训练。对基础差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手把手、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指导。 3结束语 通过落实上述应对技能抽查的措施,使技能抽查形成一种日常教学常态,我院在2015年湖南省的工程造价专业技能抽查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证明上述应对技能抽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进一步以技能抽查为契机促进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将技能抽查标准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作者:欧阳洋 文雅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摘要:职业学校注重技能的形成,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是工程造价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信息化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对工程造价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考核方法 教职成[2015]6号文《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原则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的形成,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训室实训,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对于学生技能的形成有所欠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人才目标的设定要围绕工作岗位需求,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编制工程预结算文件、工程招投标文件的应用型人才,而学校的老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较少,缺乏实践经验,校企合作,引企入校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按照“校企合作、人才互聘”的原则,一是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有典型项目时,教师能够参与其中,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能把企业的新知识、新成果带进课堂,缩短了理论课程与实际工程的差距,能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二是落实“能工巧匠进职校”活动,学校要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技能水平的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促进学校实践技能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引企引行入校,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公司对外承揽检测任务,对内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双方开展有效的师资互培互聘、技术研发等工作。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教学资源共享的培训基地,为学生、职工、教师训练和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设施、设备。 二、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给学生一套结构比较简单的图纸,要求学生先识图,再做预算。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土方工程算量、基础工程算量、混凝土工程算量、砌体工程算量、屋面工程算量、装饰装修工程算量6个主要学习项目。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从根本上实现了“工”与“学”的一体化. 三、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是技能型、应用型的课程,而现在理论课时占的比重较大,而实训课时占的比重较小,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分学科开设,学科又多又杂,教材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理论知识的课程开设太多,教材内容偏难。工程造价教学改革改革必须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开设要围绕实际工作技能展开,减少基础学科的课时,增加技能型课程的课时,减少管理型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型课程的实训环节。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贴近实际,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删繁就简。工程造价软件在工程造价中越来越为广泛的使用,但有些学校工程造价专业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甚至没有机房进行机算的训练。我建议增设工程造价软件这门课,加强上机实践操作,掌握工程算量软件及计价软件,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进行算量及计价的能力。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进行手算与机算,并分析有无较大的出入。利用定额计价及清单计价编制预结算文件或招投标文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如何让学生在脑中构建三维模型是工程造价中的教学难点。现在许多学校建立了信息化的校园,有的学校还开发了教学仿真软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将情景真实化,施工工艺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可以采用动画或视频进行动态的演示,施工图纸的识图也能更快捷,促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内容。仿真软件能够构建三维的立体的可视的建筑物模型,图纸、模型、尺寸三者对一,有效解决工程算量中识图、理论知识讲解及公式说明等教学重难点,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考试一般是闭卷考试,受考试形式及时间的限制,只能考核一些概念、简答或一些简单的计算题,注重理论而忽视技能的测评,应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我建议学生的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训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成绩占到三成,实训成绩占七成。理论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及职业技能考试,理论知识考察的是学生对现有理论知识的认知,职业技能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工程算量的能力,可以选一套简单的施工图纸,时间为3到4个小时,出几道代表性的算量的题目。工程造价专业改革是以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毕业就能适应岗位,实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的。 作者:刘晓新 单位:聊城市技师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工程造价专业课体系创建实践思索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大部分借鉴本科院校或者普通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包括课程名称)上存在着大量沿用、套用的痕迹。直到2006年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各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工学结合上大胆探索。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工程造价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重庆市为例,一是开办院校和招生数量较多。目前开设有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院校共13所,2009年工程造价计划招生1327人,实际招生2986人,位居第二,仅次于护理专业实际招生人数(3055人);二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沿袭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土建预算,安装预算较少涉及,而社会紧缺的是水电安装预算方面的人员;三是课程体系较多侧重于单项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四是出现了基础理论薄弱、专业口径窄、终极性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极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与造价员职业岗位相适应,具有“识图——工艺——计量——计价”综合技能,同时学生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手,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和重新架构。 一、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多年来的行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本专业学生主要到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预(结)算及投标报价工作,或到建设单位、房地产企业、工程造价咨询与管理部门从事工程造价的分析、确定与控制等工作。因此,工程造价专业应该按照造价员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造价员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获得造价工程师初步训练,具备编制、审核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会进行工程招标书和工程投标书的编制,即“能识图、懂工艺、会算量、熟计价”(简称“四位一体”),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体而言,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如表1所示。 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为本的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不管是基础课程体系还是实践课程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能识图、懂工艺、会算量、熟计价”。同时,作为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水平要求,应更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市场对造价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可持续发晨原则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在培养学生中出现了基础理论薄弱专业口径窄、终极性教育的倾向,过分追求职能的培养,忽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综合能力低,对未来适应性差,这种倾向极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工程造价环境与计价方式的变革,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学生具备从造价员提升为造价工程师的潜质和素养。 (三)素质优先原则 在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造价咨询公司中,造价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才能够保证做好相应的工作。具体而言造价员应该具备: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忠于职守,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商业贿赂;②遵守工程造价行业的技术规范和规程,保证工程造价业务文件的质量;③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④不准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执业;⑤与委托人有利害关系时,应当主动回避;⑥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⑦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计价行为,有权向国家有关部门举报。因此,在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体现德才兼顾,德重于才的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态度及诚实守信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多元合和整体优化的原则 工程造价专业是适应工程建设造价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知识体系是跨学科和专门化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工程与管理的统一、识图与工艺的统一、计量与计价的统一。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和整体优化的策略思想,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工程造价课程内容体系,以造价员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职前培养阶段打造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雏形”,获得高职教师从教的学历要求,职前培养和人职教育阶段可以申请实习证书。企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学习、考试,申请临时证书。执教相应时间,经过不断的职后培训,高职教师可以申请初级、中级和高级证书。每种类型、等级的证书都有相应的鉴定标准和考核内容,以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线,贯穿整个教师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的一体化。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成教育革新以及运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各个专业的不断细化,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采取何种方式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必须了解社会需求及岗位需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教学培养目标,结合高职特色进行课程和内容设置,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建筑结构》课的教学应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鲜明的对立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应强调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养可忽视理论教学。实际上前一种观念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而后一种观念又忽视了理论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是摆在《建筑结构》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分工逐渐细化的新形势,在原土建专业的基础上分支出来的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的问题上必须慎重,只是在原有土木工程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简单地删加,很可能成为一个“畸形”的土木专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专业。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是能够识读结构施工图,熟悉相应结构的构造要求,为今后的工程造价计量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结构抗震。因此本课程主要是研究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与构造要求等问题;砌体结构主要介绍些材料的性能、受压构件的计算及混合结构墙、柱的设计;钢结构则主要介绍钢材的机械性能、钢结构的连接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上四部分每一部分单拿出来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所以内容多,知识面广,而且这门课中公式多、符号多,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对概念、构件的破坏过程理解不清,而这些内容本身就具有连贯性,一部分学不好理解不透彻直接影响后面章节的学习效果。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知识较少,更是感到难学;目前适合工程造价专业学习的《建筑结构》教材较少,大多数都是把混凝土部分、砌体部分、钢结构部分、抗震部分叠加到一起,没有突出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所以课程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如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其有关构造规定要着重讲解,而对于材料的设计原理则作为一般了解内容;又如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就可以简单介绍,只要求学生适当了解肋形楼盖中梁、板在荷载作用下的作用即可,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来讲授。所以在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中,对理论计算部分可少讲,重点介绍清楚规范中的构造措施及其做法。 增加“平法”识图教学内容 识图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其难点。但是,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限制,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完成,作为新入学的新生对建筑工程的构造还不甚了解,所以只是记忆了部分制图规则,还不能灵活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中去。平法施工图尤其如此。所以在学完建筑结构课程后,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构造有了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再结合“平法”制图规则去识读施工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建筑结构课程必须将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否则,这一核心能力将出现“盲区”。教学中,我们讲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三种结构类型房屋结构施工图的图示与识读方法,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平法施工图为主。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已被实践证明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我校区还没有属于工程造价专业进行结构方面研究的实验室,而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和结构的破坏过程来自于实验,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中实验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要实现这一目标,采用模型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该法不同于一般的展示性课堂模型教学,其特点是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现以“建筑结构”课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为例,来分析比较课堂讲授法与模型活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路线、特点和效果。 1、课堂讲授法 1)课堂组织路线 介绍工程实例—构造要求—实验研究—基本假设—公式推导—公式应用举例—布置作业。 2)特点 整堂课都由教师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形及公式推导,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多根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在同一平面上,只能画出一根来表示,较为抽象,学生不便理解,特别是构造钢筋的布置和作用只有强记,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 3)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该法适合理论推导,对条理明晰的公式推演尤其效果较好,对本科教育较为适应。但对以培训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类专业,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由于对工程技术课程不要求达到设计深度,只需了解设计计算原理,更主要的是要看懂图纸,明白设计意图和施工方法。因此,若还是生搬硬套工民建专业惯用的课堂讲授法,对高职高专类工程造价专业是不合适的。 4)效果分析 该法对于公式推导部分是非常有效的,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替代。但对于其他部分教学效果不好,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识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在更复杂的梁和板的配筋设计或预算中出现的漏筋的情况更多,特别是现行平法图配筋表达方法学生更是无法下手做预算。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与只注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有着根本的因果关系。 2、模型活动教学法 1)课堂组织路线 介绍工程实例—照图制作梁、板模型—分析构造要求—讲解受力钢筋的计算方法—布置作业计算受力筋—按作业结果制作模型 2)特点 课堂组织由教师先讲解基本要求,以学生制作模型为核心,在制作模型中理解构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讲解理论计算作铺垫,课后学生把作业模型化进一步加深理解。 3)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模型活动教学法是使学生在制作模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的教学方法,与高职高专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是相吻合的。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施工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把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使学生达到“上手快、实际能力、操作能力强”的高职高专素质要求。 4)效果分析 从以往的经验看,学生对现场工程实习都比较感兴趣,几本没有缺席的现象,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学生缺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认为学生是比较喜欢实践活动的。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课,因而这种教学方法较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到主动的认知。同时,制作模型的过程也是施工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结构知识还能学习施工知识,是一种综合训练。施工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探索新的工艺,这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在课堂讲授法中,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问题,通过模型制作将不会发生,因为有些钢筋不可能架在空中。可以预计采用模型活动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模型活动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理论公式推导就不能用该法来实现。在使用该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灵活应用。 模型的制作在工程上是经常出现的,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小到一个局部建筑构造,通过模型把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学活动也是需要通过教师把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简单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模型、制作模型必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直观的知识,最难理解的是抽象知识,要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把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知识,这一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模型来实现。 实践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高专类学生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多数情况只停留在口头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能有效结合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的教学法。 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如带领学生深入工地参观学习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施工现场的结构构造,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随着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紧密结合工程造价人员的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笔者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课改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合理,教学模式多元化,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上手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专业工程造价论文:关于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问题研究 摘要: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性很强且和社会紧密结合的新专业。为了满足企业对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上手”的要求,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本文结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工程造价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环节、教学环节和应用实习环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工程造价;课程设置;专业技能;造价实习 工程造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实用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这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经济活动脱节,专业实习力度不大等。专业特点决定了这类专业要专业方向与培养方向十分明确,要求学生既有相当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技能,毕业上岗后就会计算工程量、会做概预算。本文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了研究。 1、课程设置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所学课程的科目非常重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1专业应用性要强 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应用而非专业理论知识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重视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上应侧重技能应用的培养,避免过多的理论知识。 另外,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面向注册造价工程师层次,对于专科生的培养,可以面向造价员层次,制定与执业资格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使得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面向人才市场,并与“职业资格制度”相接轨。 1.2实践教学课程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突出安排实践课程,留出充分的实践时间,精心建立立体完善的专业实践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例如,在保证工程造价理论讲授课时的同时,再安排一周至两周的时间学习工程造价的电算软件,最后再安排四周时间去施工单位或造价咨询单位做实习。对于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也要设置一周时间去生产实践-这样就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 2、课程教学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动手能力强不强,与理论知识扎实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个人认为要把好教学环节这一关,要注意以下几点: 2.1教材的选择 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众所周知,2008年,我国的造价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出台了《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计价模式由传统的定额计价转变为与国际接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给学生授课时应选择与实际相适应的教材,最好选用2008年7月份以后出版的教材。要修订过的教材,教学内容应引入新的规范,与之对应的合同管理和工程招投标也要有相应的变动,保证给学生的信息是最新的信息。第二,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对二本、三本和大专、二专的学生,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有区别。二本学生自学能力强,但是动手能力差;三本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大专和二专的学生基础不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选,在选教材上要特别对待,体现出差异。第三,注意教材的质量。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由于评职称的需要,现在出版的教材很多,比如说一本书内容有十章,就可能会有十个编者,那这样的书的主题思想来可能就比较乱了,还会有很多错误。 2.2课程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以便达到增强专业技能的目的,同时要以实际工程案例贯穿教学始终。等到课程结束后拿出一到两周时间做实际工程,借助特定的项目,以训练为主要形式,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 2.3适时适度做小结 “适时”是不到火候不能说出教师的见解,学则最恰当时间会收到“柳暗花明”、“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度”是点评不宣过细,但也不宜太简单,根据对学生知识水平分析和个别差异的掌握,既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挫伤处于茫然状态的学生的积极性为度。要以“学”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自发提问,通过讨论共同寻求解法。 3、应用实习环节 实习对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尤为关键。因此在实习前应制定完备的实习指导计划书,明确规定实习的目的与要求、实习内容和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报告及实习成绩的评定及实习工程的简介。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节日长假和周末等进行顶岗实习。 实习时,必须要准备好定额、标准图集、单位估价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熟悉各式各类施工标准图集和构造详图,并要会看现在流行的钢筋平法图。然后准备几套正在进行施工的建筑施工结构图和水电安装施工图,要求学生做好施工图预算。同时也方便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澄清疑问。不过每套图纸最好都有专家完成的工程造价及标准答案。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实地参观、见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图纸,安排学生到图纸所指工程现场施工工地上参观实习,收集资料。请施工人员现场讲解,使学生更具体、明确地把握建筑施工与结构构造要求。最后手算完成后,用“电算”,即用软件去检验计算的准确性,这样就将手算与“电算”相结合起来了。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为工程造价专业类学生建立的实习基地和学校的基建处、校企合作项目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节假日和寒暑假还可以去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结 语 以上是笔者从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要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很多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做好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管理之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的客户服务理念的诠释、客户服务的科学规划、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培养、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和服务补救的快速响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进而实现服务社会,服务客户的最佳目标。 关键词:客户服务;科学规划;员工培养;技术支撑;快速补救 目前,供电企业虽然自上而下地对用电客户优质服务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离电力客户的总体需求和部分电力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始终还相距甚远。因此,工作人员有必要用客户的眼光观察服务,从客户的角度解读供电企业的客户服务。 一、新的客户服务理念的诠释 电力短缺时期,服务好坏对企业效益没有太大影响,供电企业只把服务问题归属于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范畴,看成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无偿奉献,从而缺乏改善服务的内在动力。这时的服务理念是单纯奉献型服务理念。直到目前供电企业还深受这种服务理念的影响,对电力客户的服务基本上还是“坐等上门”式的,过多要求客户适应供电行业的特殊性,在方便供电企业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的。 近几年来,随着电力消费需求变化加快,电力市场竞争加剧,从“满足客户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抓服务,已提到重要高度,“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成为全新的经济型的客户服务的理念。 新的客户服务的理念,关键是在树立“以客为尊,客户至上”的客户导向型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善于了解客户需求;从客户角度出发,以客户满意为目的,使服务质量达到或超过客户期望的程度;各部门围绕“客户满意”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提高水平。 客户服务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户对供电服务在可靠、规范和便捷上将会有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应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善于根据客户的偏好,对客户服务进行适当的定制化,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通过融入新颖的、有差别的服务要素以延伸其基本服务表现,提升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只有将客户服务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研究、实施,不断提升水平,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时代的要求。 二、客户服务的科学规划 (一)确定明确的服务目标和方针。目前,供电企业客户服务的目标比较一致,可以概括为“优质、方便、规范、真诚”八个字。而服务方针作为企业的服务指南,可以因企业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只要定位准确,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即可。 (二)构建适应本企业运行的客户服务组织体系。目前纷纷组建的电力客户服务中心,要在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其内部功能设计,做到信息服务顺畅,营销服务主动,调度服务科学,工程服务优质,服务监督快速响应。成为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的大服务体系。 (三)制定电力客户需求与企业自身保障能力相适应的服务承诺标准。在深入调查分析客户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能力状况,推出切实可行的供电服务承诺标准。既切忌全面铺开、超越现实的服务标准,也切忌全国一刀切的服务标准。 (四)建立客户服务常态运行机制。要将客户服务偏重搞活动、抓“工程”,通过周期性“突击”的“运动式”管理方式转向尊重现实,通过制度、流程和规范的管理,建立上下联动的常态运行机制。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的责任体系。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供电服务的第一责任者,自上而下地一级抓一级,自下而上地一级对一级负责。 三、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培养 有形的服务设施容易控制,而服务员工的表现难以控制。营销专家断言:人员和技术是未来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供电企业对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已感知其重要性。但在改进选聘、培训、激励与保留服务员工的方法方面,行动依然迟缓。必须充分认识到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将依赖于招聘高素质的员工;依赖用新的服务理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培训;依赖于通过采取内部管理手段激励他们出色的工作。 前台服务人员的表现,是影响客户服务感觉的关键。因此供电企业应在全公司扩大招聘范围,招聘最好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较高的报酬。对他们进行素质培训后,给予充分的授权,以达到前台服务流畅,效率提高,突发性事件处理及时。 客户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直接面向客户的几个窗口部门所能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各个部门、每位员工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服务表现的许多方面是发生于后台,是存在于客户的视线之外。后台服务人员(即非窗口服务员工)也需经过足够的培训,使其具备“前台”意识,变客户服务由我“不知道”为“这也是我的职责”。要增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将优质服务工作体现在全体员工的追求中。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努力,通过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共同支撑起前台窗口的最佳服务形象,使客户感受到更快捷、更合理的“无缝隙”服务。 当前,供电企业普遍组建的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其人员的素质还比较单一,需要既懂客户服务又会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应加快调整营销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强培训,不断更新营销人员知识,实行竞争上岗,形成“岗位靠竞争,分配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以达到提高人员经营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四、技术的强有力支撑 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是建立在安全、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基础上,这个基础,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加强电网的科技含量,逐步建成满足供电能力的数字化电网,在此基础上,加速提高配电自动化水平,以提高配网可靠性,保证客户的用电可靠率。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建设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供电企业制定科学的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客户服务中心要开发完善用电管理信息系统、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远方自动抄表系统、银行代收费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和呼叫中心系统,使电力营销服务有一个技术现代化、信息电子化、管理规范流程化、各部门信息畅通共享的技术支持系统。 五、服务补救的快速响应 服务是一种现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行为,尤其是依赖电力客户与供电企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人的行为表现会因人而异,因时间、环境而异,故始终如一地提供稳定、出色的服务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毫无疑问,客户服务偶尔也会失误,甚至较严重的失误,尽管有些客户愿意原谅失误,但供电企业必须有快速响应的服务补救来弥补失误。 (一)真诚道歉。因服务质量欠缺,当客户对供电企业提供的服务不满意时,应有被授权的员工及时向其道歉。此举虽小,但却能令客户深切地感知他们对供电企业的价值,并为重新赢得客户好感的后续工作铺平道路。 (二)快速纠错。这是道歉的自然延伸,也是不满意的客户所期望的。如对一客户实施欠费停电,因工作差错却停错了另一客户的电,这就要实施紧急复电措施纠正错误。 (三)象征性补偿。如因供电服务给客户造成明显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损失,应以一种有形化的方式对客户进行补偿。如确因停错电,造成某居民客户冰箱内食品变质,可采用此办法取得客户的谅解:供电企业愿意为它的服务失误承担一定的损失,愿意为客户的失望承担责任。 (四)跟踪观察。为进一步缓解客户对服务失误的不满程度,在上述服务补救努力后,再进行跟踪观察。跟踪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象征性补偿,几小时后的电话回访,也可以是几天后的一封带有再次道歉的慰问、征求意见的信函,采用什么方式,要因服务的类型和服务补救的情境而定。并非每一次客户不满都需要上述全部补救步骤,大多数情况只要成功地驾驭服务补救的前两个步骤即可。服务补救作为服务失误产生不利影响的缓冲器,应在客户服务中得以重视并得到推广运用。 六、结语 总之,供电企业只有牢固树立客户服务理念,制定有效的客户服务规划,把服务满意度列入经济指标,不断提升服务品味,追求更高目标,才能赢得客户满意,取得更好的效益。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铜陵燃气客户服务管理改进对策 摘 要: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下,铜陵燃气公司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客户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的发展压力。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阐述了铜陵燃气公司客户服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客户服务管理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客户服务;服务管理;改进对策 一、铜陵燃气公司客户服务管理的现状 截至2012年底,铜陵燃气共拥有各类客户15.97万户,其中民用户157474户、工业户50户、商业户380户、CNG客户1902户,全年销售天然气1.22亿立方米。全年完成客户业务咨询接待26.28万次、客户回访2.65万次、IC卡充值收费5.67万次、维修3.52万次、入户安检12.84万户。公司客户服务主要业务包括:充值收费、维修安装、入户安检、客户咨询回访。 二、铜陵燃气客户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客户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1.面向客户服务不规范。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流程,工作操作中具有随意性。如在热线中心有35%的服务人员在接收客户电话时没有严格按照公司规定主动报工号,服务不热情,态度不端正。2.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缺乏。公司的客户管理队伍人员紧张,且没有服务管理专业人才。3.员工服务理念淡漠。员工尚没有真正形成服务质量的理念。 (二)客户服务流程有待重构优化 流程实施缺乏信息化支持,业务运转不畅,主要体现为:1.流程化意识淡薄。客户服务相关部门的业务环节职能意识较弱,流程化意识淡薄。2.业务流程不清晰。由于公司相应操作系统的缺乏或是系统的不完整,导致流程层次、分级不科学,部分流程设计繁琐,有时还加大了工作量,导致流程形同虚设。3.流程效率低下。虽部分信息化模块已上线,仍有部分业务流转仍依靠纸质表单,造成传递和流转不及时。4.流程优化延后。各部门负责各自流程,没有统一部门负责协调整个业务流程,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三)客户服务信息化需要全面推进 铜陵燃气目前使用的客户服务系统,属于九十年代中期的产品而未能配合公司发展的步伐,只能视为抄收管理系统,不能合理解决换表、调价、转换折算、收取滞纳金、以及预存管理等问题。因此,这系统并不符合全面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客户资料不能共享,形成孤岛,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客户资料信息无法共享,导致信息资料不完整,查找麻烦,甚至令多部门重复工作,降低营运效率。 三、铜陵燃气客户服务管理改进的对策 (一)优化铜陵燃气公司客户服务流程 1.组织机构优化设计。为了确保全面客户服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公司在原有的组织架构上予以优化,为原有单一的客户服务机构配备更多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并拆分成对外服务窗口和业务技能操作两块。2.流程重组优化。面对客户服务质量改进的研究课题,如何应对客户对燃气服务的投诉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优化内容,经过优化,公司建立完善的投诉机制,设立投诉监督委员会,负责顾客投诉、意见和建议的受理、联络、转派、调查、回访及处理结果的反馈、分析汇总,以确保快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顾客投诉。 (二)统一铜陵燃气公司客户服务标准 客户满意度理论指出客户的满意会带动客户的购买行为,客户满意度体现了客户期望值与客户体验的吻合程度,瑞典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和美国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分别提出了衡量客户满意度的量化统计指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影响客户满意度的服务指标与范围,也为我们建立统一的客户服务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公司品牌,完成公司使命。通过建立高标准的客户中心和热线中心,从服务范围做起,制订并公开各项服务承诺,并对现场管理加以规范,以保障深入贯彻“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三)建立客户服务信息化系统 通过再造企业组织体系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一套面向客户的服务信息化关系管理体系,其建议如下:1.客户服务信息化系统框架。铜陵燃气实现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一个中心,三个体系”,其中一个中心为数控中心,三个体系包括生产调度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办公管理体系,实现客户管理的全面信息化。2.客户服务信息化系统要素。客户管理业务全面化、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统一及共享客户信息,全方位提升客户服务;全面整合复杂业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3.企业要全面实行客户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建设体系和先进的员工培训理念,才能得以保障。 (四)实施客户服务量化评估 为了客观、真实地对顾客满意度信息进行监控,测量服务管理的有效性,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公司组织可委托第三方的客户服务量化评估。第三方是指除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员工及部门之外的其他人员或群体,包括内部第三方和外部第三方。内部第三方是指独立于提供客户服务部门的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如热线中心、企业事务部、公司考评小组等,内部第三方对业务流程、服务技术质量的熟悉了解程度比较高。外部第三方是指独立于公司的外部其他主管部门、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媒体网络等,外部第三方较为独立与客观,收集的客户信息也更为广泛准确。由于对内部的监督控制体系,公司已基本已经建立并完善,接下来将把重点放在探讨外部第三方监督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内部第三方监督体系及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机结合。 四、结论 随着天然气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和燃气服务市场化的趋势,铜陵燃气的销售和服务市场既蕴藏商机又充满挑战。铜陵燃气有必要以客户服务管理为着力点大力改进公司的管理和服务,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增加公司销售和服务营销战略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提高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形成燃气公司服务利润链等方式优化服务,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服务和经营利益。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服务管理 【摘要】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客户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优质的客户服务管理源自科学管理。本文基于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下阐述了客户服务管理的特点,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的改进分析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电子商务;客户关系;客户服务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市场的不断成熟,世界经济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以生产为中心、以销售产品为目的的市场战略逐渐被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目的的市场战略所取代。传统的客户管理注重营销,而对客户本身的关注程度不够。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从为产品找客户转向为客户找产品,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是未来成功的关键,转变思维策略和方案,跳出过去100多年来沿袭下来的理论或经验,建立起现代客户服务管理的价值导向观念和宏观战略。因此在电子商务这个新的环境下研究客户服务管理是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的。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服务管理的特点 电子客户服务管理是指企业借助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和交流的便利,充分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先进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把大量客户资料加工成信息和知识,用来辅助企业经营决策,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竞争的一种过程或系统解决方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服务管理是在传统商务环境下的客户服务管理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平台的一种新兴的客户服务管理理念与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服务主要有以下特点: (1)高效的信息沟通,互联网及时的沟通方式,有效支持客户随时、准确地访问企业信息 客户只要进入企业网站,就能了解企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信息,寻找决策依据及满足需求的可行途径。同时营销人员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全面地把握企业的运行状况及变化趋势,以便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改善信息沟通效果。 (2)较低的客户服务管理成本,电子商务模式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能以低廉的费用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在这样的条件下,客户服务管理系统不仅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在线客户的要求。因此,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相互了解对方的价值追求和利益所在,以寻找双方最佳的合作方式,无论对企业或在线客户,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3)技术的推动、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利于客户服务管理的实现 很难想象,在一个管理水平低下、员工意识落后、信息化水平很低的企业从技术上实现客户服务管理。现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理念在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企业有了相当的信息化基础。电子商务正改变着企业做生意的方式,通过Internet,企业可开展营销活动,向客户销售产品,提供售后服务,以很低的成本收集客户信息,给客户带来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4)管理理念的更新,互联网时代,仅凭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够了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手段,它触发了企业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重组以及整个社会管理思想的变革。在引入客户服务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变革、创新的思想将有利于企业员工接受变革,而业务流程重组则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当前,一些先进企业的重点正在经历着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移。有人提出了客户联盟的概念,也就是与客户建立共同获胜的关系,达到“双赢”的结果,而不是千方百计地从客户身上谋取自身的利益。这也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存在的客户服务特点。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服务管理的改进分析 (1)客户服务管理与传统客户服务的区别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服务管理与传统的客户服务管理的存在的区别:主动性不同,对待客户的态度不同,营销的关系不同。因此在电子是商务环境下客户服务管理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特别是在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应该得到最大的改进。才能发挥出电子商务新环境下客户服务管理的最大优势。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在国内也叫做“客户服务中心”是一种基于CTI技术(计算机网、通信网集成技术)、充分利用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的多项功能集成,并与企业连为一体的一个完整的新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难而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并不完善,它还纯在功能方面的欠缺,因此在电子商务这个新环境下客户服务中心应该在功能上有所改进。电话呼叫中心、web呼叫中心、IP呼叫中心、多媒体呼叫中心、视频呼叫中心、统一消息处理中心等都应该成为新环境下的客户服务中心的新功能。 (2)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服务管理改进存在的误区 客户服务管理不是电子商务,实施客户服务管理的企业建立了网络系统,利用网络进行客户信息资源的整合,就会误认为客户服务管理就是电子商务。实际上,电子商务不仅包括网页设计、网上商城的建立,而且还包括数字化信息的存储与交换、无线通信、信息家电、互联网业务等商业行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快速交流的面向客户的前端工具,为满足更多的客户个性化需要提供了机会,使企业增强竞争的能力。同时除了电子商务手段之外,客户许多需要的满足,还得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电子商务环境下还应该对这种错误的观念进行改进。 在变化迅速的e时代,竞争对手每分每秒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和对手的客户,因此一个企业如何能保持并加强本企业同客户的服务管理,为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未来商务领域中的竞争,将是以服务为重点的比拼,因此只有尽快完善企业的客户服务系统,才能抓住市场竞争的先机,领先一步占领经营模式的制高点,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如何创新《客户服务管理》教学方法 《客户服务管理》课程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教学过程。因为这个课程在学校中起步比较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和要求还没有在根本上意识到。因此,本文针对《客户服务管理》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 基于内容导向式的教学 在《客户服务管理》课程教学中,通常情况下,任课老师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但是对于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的环节和课后的练习监督却没有引起足够大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不会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并且即使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教师也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也没有针对性地讲重点难点。 重于设疑讨论式的教学 《客户服务管理》是一门涉及的领域很宽、应用性很强、实用性很广的综合性学科,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适应,各个操作细节中所包含的各类问题也很多,因而,要求教师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提问,当学生的讨论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 乐于情景游戏式的教学 《客户服务管理》对于市场营销类而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要全面掌握的课程,既容易领会,又不易掌握,一些概念不清楚,一些重要的内容不具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将一些枯燥的模式、程序和概念采取游戏的方式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游戏式的实训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主客体交流与沟通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收效,能够现场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并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较好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 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 教育部针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内容,学校需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刮泥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专业人才。尽管是将“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那么站在学校角度上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靠“学习”获得的,而是应该在日常实践中不断练习获得的。 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怎么样贯穿能力为本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流行的“体验式学习”,就是需要学生参与到实际场景中去感受、去学习。所以,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多与实际相接触,经常到生产服务一线去感受。 做好校企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十分重要 针对《客户服务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与一些公司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将学校的场所租用,通过现有的设备和合作企业提供的设备,与技术支持建立一个电话或者QQ客户服务中心,将一些企业的呼叫服务业务承包下来,这可以说是“引进来”。在“引进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企业在假期或者促销活动期间等时间提供出来的大量兼职机会,可以与一些规模、信用、待遇等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开展长期合作,让学生“走出去”,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总之,在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客户服务管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实践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听和记、学与练、回答问题等。这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掌握。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新形势下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策略 【摘 要】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营销领域的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如何才能在新形势下,在电力营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赢得先机,成为电力企业探索的新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重视客户服务管理。本文将对电力企业在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加强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的重要性,探究新形势下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营销领域;客户服务管理策略 新形势下,随着市场化体制的不断变革。创新企业发展理念,增强企业的服务水平,在企业发展和竞争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电力企业营销领域的的客户服务管理,以人为本,重视提高每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重视他们的观念转变,加快电力企业的机制改革,创新本企业的文化和发展理念。提高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观念,加强对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切实满足客户的需求。确保在新形势下,增强电力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1 加强电力企业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的意义 1.1 有利于奠定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加强客户服务管理意识是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他们发展的基石。电力企业的发展与客户紧密相连,只有维护好了客户资源,我们的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企业的长久发展动力。电力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思维意识是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的思想核心,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如果电力企业没有客户服务管理意识,不仅对于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损失,对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1.2 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与时俱进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合乎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转变自身的发展理念。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意识建设,不断的转变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观念,提高对新形势下的国内、国际发展的认识,拓宽视野,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客户服务水平,在新形势下,不断重视人的发展,不断重视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 1.3 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电力企业的文化理念是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思想保障,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电力企业的文化理念建设和提高客户服务管理水平,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电力企业营销领域客户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企业客户现代化的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电力企业的营销领域也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进行不断的变革,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原有的营销模式。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营销领域的改革并不彻底,尤其是在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方面,健全的客户服务管理体制并未建立,未能形成全面的有效的服务机制。 2.2 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管理意识薄弱 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是基础产业,在社会生活中,电与我们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不能没有电。因此,电力企业从来都不会担忧电卖不出去。在电力企业营销领域普遍存在着服务意识落后甚至缺乏,服务态度恶劣,缺乏整体的客户服务规划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电力企业的营销领域的拓展。 2.3 电力企业的营销模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原有的营销模式守旧闭塞,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守旧、落后的客户服务模式必将被社会的洪流所淘汰。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电需求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市场的自发调节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营销模式需要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3 加强电力营销领域客户服管理的措施 3.1 树立高质量的客户服务管理意识 作为电力企业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人员,必须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认识。树立金牌服务理念,增强服务品牌意识,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面对客户,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深信客户是上帝,要积极与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断提升服务态度;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培训,提升他们的实际服务水平,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3.2 完善科学、合理的服务流程,提高客户服务效率 通过对电力营销工作中的业务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本着为客户服务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一整套合理、有序的服务流程,优化流程环节,不断提高客户服务的效率和工作质量,让客户的问题能够更顺心、更快速的解决。 3.3 规划客户服务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差异化服务 每一个客户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对实际的工作进行总结,认真规划客户服务的内容,以人为本,真诚的面对客户,认真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细心揣摩客户的需求,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客户积极参与服务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不断调整和完善客户服务内容;同时,要尊重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量身打造,制定个性化服务方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3.4 制定和完善客户服务制度 制度是保障,要想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客户服务制度。客户服务制度的建设必须要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在市场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客户服务制度的建立应当立足国内,放眼国外,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利经验,不断进行创新,与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3.5 加强对客户服务的管理和控制,提升客户价值 要想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对客户服务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借助先进科技,打造一个互动的平台,实现与客户的互动。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和独特的增值服务,鼓励客户参与服务过程,听取他们的意见,整理他们的信息,针对他们的需求提出改进措施,切实解决客户服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优化过程服务,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6 实施创新服务策略 虽然目前的客户服务基本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但是在新形势下,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保持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就要实施创新服务策略,不断研发新产品,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4 结语 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加强客户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客户需求为本,重视提高每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重视他们的观念转变,加快电力企业的机制改革,创新本企业的文化和发展理念。提高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观念,加强对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确保在新的形势下,增强电力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越来越有利的位置。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浅谈电力行业客户服务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在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基础管理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于做细做实客户服务基础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做细做实;客户服务;基础管理 1 开拓创先,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1.1 机制的整合化 根据2012年对部分的电力企业进行盘点,我们了解到如何做好客户服务基础管理,如何有效的提高客户服务的管理水平。开拓创先是做好客户服务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在日常管理、工作、建设等的过程中更不能缺少开拓创先的因素。尤其是在营销基础管理、影响体制机制的创新、绩效的管理、营销信息化的建设、营销标准化的管理等都需与开拓创先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找到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有效提高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基础管理。 1.2 以客户为本的服务 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客户服务管理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根本”为客户服务的基本方针。本着这样的方针,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并且,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客户的服务进行整合,电力企业的服务主要还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要对这样的客户多做了解客户需求。淘汰落后服务管理制度,把层次过多的传统管理机制,进行有机整合,优化整个服务管理系统,对营销以及客户服务要进行有机整合,做到反应快速以及整体互相运作的组织模式。加强对客户服务的监督力度,相对设立独立的“营销稽查中心”以作为对服务质量以及营销队伍监督。 1.3 有效的优化营销服务系统,提高客户满意度 供电可靠性、客户满意度、减少客户停电时间等是现今供电企业的工作指标、工作方向。为能为客户提供更可靠供电,电力企业要在服务上作为更好的突破口,优化线路扩展的工作,建立迅速有效的抢修队伍,设立电话端的合理科学有效的服务流程。除外,还应完善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整个系统的优化不仅能为客户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在检修、维护、抢修的过程中更有效的降低了客户的停电作业时间,才能得到客户认可,提高客户满意度。 2 做好有序的供电和增供扩销工作 2.1 建立有序供电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电需求不断增加,有些电力企业的发电量已不能满足社会供电需求。而且电力企业也根据自己企业电力供应的曲线图分析出,人们的用电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此,电力企业各部门员工也在努力工作,尽量满足供电需求,同时根据政府供电政策,对电力供应效益和效率也进行平均衡量,以“添绿色、促和谐”为基本供电理念,也体现出电力企业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用电的责任。但是有些特定时期,如灾情等较严重缺电情况,电力企业则需要按照政府的政策“抗大旱,保民生”的供电观念,进行有序的供电,以及绿色环保的为根基,相对开展绿色行动,启动新能源的运用,例如推荐使用更有效的光伏发电装置,对电能消耗较高,超负荷用电产品,电力企业采取不同方式,确保有更多电能去对抗灾情等缺乏电能的情况,以保证供应电能发挥到合理的用电地方。对此电力企业应严格控制非有效用电情况,加强计划用电管理制度,为社会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2.2 供电企业增供扩销的必要性 根据对市场的用电需求量分析,供电的需求在逐年的增加。为了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应大力发展业扩建设,为能给新建的供电站更加可靠的供电保证,电力企业的业扩业务应本着内转外不转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确保新建业扩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为更好完成业扩的项目,需要把一些重点工程、客户、施工管控以及设计方案等都并入到局督办统一管理,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并投入使用。 3 夯实营销基础,提升客户服务的能力 3.1 用电客户信息数据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发展,电力企业管理也逐渐走向信息化。工作人员对客户的信息数据要进行合理的整合管理,并且,要保证每一个客户信息数据的准确可靠,如客户电话、地址以及用电类别等信息都需要准确无误的进行整合管理,这些数据对于今后对客户进行停复电的管理、新业务的推广、缴费等都是个依据。不仅如此,通过对客户信息进行信息化的数据管理之后,还为电力企业省去很多的麻烦,电力企业对客户信息掌握,也为配电工作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工作。除外,增加缴费方式也是电力企业走向信息化的表现,更是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方式。为此电力企业应设立多种渠道收费,甚至建设独立的交费项目,也可以设立带收费点,如:在银行、超市等一些公共场所设立客户的缴费点,并且采用网络缴费、微信缴费、手机缴费等多元化缴费方式。对客户来说,缩短缴费时间,提高缴费方便性是提高客户用电服务满意度的最好表现。 3.2 积极开展科学用电的服务 用电客户不止正常生活的居民,还有一些大型工业场所用电,应对其进行用电的节能测试以及用电评估报告,提高这类大型工业场所节约用电的意识。加大节约用电的宣传力度,节省用电费用,也是提高客户服务基础管理的一种表现。 加强对电力企业呼叫中心的管理制度,提高该平台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灌输对客户叙说的问题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先进性的服务方针,可能部分客户说话态度不好,对此工作人员应倾听客户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需求,分析解决方案,第一时间为客户解决问题,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在出于某种原因下对客户停电时,尽量缩短对客户的停电时间,并且,在有可能不对客户停电情况下作业,就要组织工作人员带电作业,最大限度的减少客户的停电时间,提高对客户停电的管理水平,制定合理有效的客户停电时间的管理方案,是对客户用电的一种责任,更是提升客户服务基础管理的一种方式。 结语 本文针对于做细做实客户服务基础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探讨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客户服务基础管理中,需要全面的了解客户的用电需求,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基于客户需求的大客户服务管理 【摘要】大客户具有用电量大、供电可靠性要求高、对电网威胁大的特点。针对客户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管理上的短板,枣庄供电公司进一步发挥营销管理部室专业技术力量优势,深化专家型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建设,创新构建供电企业与重要客户一对一“生产性”服务管理模式。深入所辖京沪高铁、煤矿化工等百余家高危和重要客户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提供安全管理、设备诊断治理、用电人员技术培训、节能服务等技术支持。指导客户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开展能效分析,帮助其合理避峰、错峰,降低用电成本,实现政府、客户与供电企业的共赢,让客户切身感受到公司“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新成效。 【关键词】生产性;大客户;差异化;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的服务团队,发挥班组成员在专业技术领域攻坚克难的技术力量优势,通过定期走访、技术支持、设备诊断治理、节能服务、电工培训等一对一的“生产性”特色供电服务,从而促进客户电气设备运行、维护、检修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方式更加合理,安全基础更加稳固,为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供电支撑,促进的全面提升,使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客户经济效益及供电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是丰富、完善和发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也是塑造“国家电网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党员服务品牌重要途径。 一、大客户“生产性”服务管理实施背景 重要电力用户是指在本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中断供电将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较大环境污染、较大政治影响、较大经济损失、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用电单位或对供电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电场所。重要用户发生安全事故后,作为其电力的提供者,供电企业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事故调查组围绕重要用户电力准入条件是否合规、是否连续供电、停送电计划通知是否规范、用电安全检查服务是否准确到位、政府相关指令是否正确执行等环节的问责问询,使得供电企业在对重要用户供用电管理上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重要电力用户的管理关系到政府部门、安全主管部门、供电公司和重要电力用户,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 目前对重要用户的管理缺少规范化的流程,在平时,相关工作虽然有利于重要用户的安全,但在开展时却面临各种困难。因此,做好重要用户供用电安全管理成为政府电力主管部门、供电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大客户“生产性”服务管理主要做法 以安全管理为内涵的“生产性”服务是针对重要电力用户开展的一种个性化服务,主要通过专家技术人员定期走访、技术支持、设备诊断治理、节能服务、电工培训等无偿或有偿服务,逐步将用户设备纳入公司停电计划管理,从而促进用户电气设备运行、维护、检修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方式更加合理,安全基础更加稳固,为用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供电支撑,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它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彩虹服务队组建 构建“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的组织领导、工作标准、管理制度、徽记标志和监督检查,形成常态化服务、规范化管理。队员主要由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专业技术骨干和专家顾问组成,在开展活动时遵守《国家电网员工守则》、新“三个十条”,以及基本礼仪规范。党支部对队员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完整的注册制度和组织协调机构,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服务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能力和水平。 2.完善组织机构是规范“生产性”服务的先决条件 建立了专家彩虹服务队,从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上保证了“生产性”服务的全面推开。组织各技术组队员主动排要客户安全隐患,加强高危客户整治的过程监控,详细掌握其电气设备、人员管理以及应急预案落实情况,建立重要客户的安全用电档案、基础信息台帐和隐患台帐。及时帮助客户解决用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从加强设备安全和日常管理两个方面入手,采取恶劣天气、供电形势紧张等特殊时期与日常管理并重,综合性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用电设备进行重点排查,切实做到设备缺陷查找到位、梳理到位和整改到位,形成电企合力消除安全隐患的浓厚氛围。 3.健全规章制度是保障“生产性”服务有序开展的有效方法 为保障“生产性”服务实施,制定了《“生产性”服务工作实施方案》。2012年以来联合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公布枣庄市2012年重要电力用户名单的通知》、《2012年关于开展枣庄市重要电力客户供用电安全性评价提升活动的通知》、《枣庄市重要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保障重要电力用户的政策支撑。这一系列文件是对重要电力用户进行定义和分类,对重要电力用户的安全用电提出要求,对监督检查机构及方式、法律责任和处罚进行明确。特别对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所属供电电源配置、自备应急电源配置及安全使用管理进行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客户所属设备装备和健康运行维护水平。 特别是《枣庄市重要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是电力主管部门授权供电企业对重要电力用户履行用电检查和管理职责,自此,“生产性”服务有了政策性支撑。彩虹服务队依据《管理办法》按照“生产性”服务实施方案对高危及重要电力用户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对电力客户安全用电隐患提出整改建议,督促用电客户对缺陷、隐患整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促进供用双方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4.健全技术手段是持续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持续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规范重要电力客户安全用电管理,提高涉电人员的整体素质,规避安全风险,彩虹服务队主动赴“生产性”服务试点单位枣庄矿业集团开展“送技术、送服务、保安全、促和谐”为主题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就客户的供电电源情况、高低压设备运行状况、自备应急电源、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现场检查,通报、整理分析结果,出具“设备诊断书”。同时,为客户送去技术资料,与客户共享安全生产新政策、新规程、新技术。组织电力技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技术帮扶,通过客户用电安全培训班、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分别就重要高危客户如何进行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事故应急管理、调度联系的标准方式等规定进行详细讲解。 5.健全沟通机制是解决“生产性”服务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 建立横向、纵向协同机制,统筹安排,协调推进。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专题调研、专业检查等方式,定期对彩虹服务队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实施重点工作周调度,对重点工作采取“定标、定人、定时跟踪制”,严格星级管理和业绩考核,队员的责任感、压力感进一步加强,争先进位氛围浓厚,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针对“生产性”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隐患治理落实难等问题,积极健全与政府职能部门和客户的党组织及专业化管理的多渠道沟通机制,抓好客户责任隐患治理;对隐患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用户,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及时书面汇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提议政府予以干涉,确保安全隐患整改到位。2012年以来,彩虹服务队已重点检查高危企业客户155户,常规检查300余户,排除治理一般隐患24项,为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三、大客户“生产性”服务管理实践效果 1.创新服务形式载体,精确把握服务定位,突出体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员坚持兑现公开承诺,建立了95598服务热线联动机制,实行24小时全天候轮班待命,做到了有求必应、行动迅速。客户的紧急服务需求在10分钟进行回复、在45分钟内赶到现场,解决用户一般服务不超过24小时,做到优质高效、取信于民。运行以来受理咨询2900多次,上门服务1000余人次,开展社会公益服务447次,志愿服务529次,通过定期回访用户,主动接受监督,客户满意率达到100%。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以专业和细致的服务彰显了国家电网品牌形象。 2.推动政府出台《枣庄市重要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管理办法》,实现借助政府力量加强客户安全指导 为加强供用电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高危及重要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管理水平和应对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杜绝重大事故发生,维护正常供用电秩序和公共安全,推动政府出台《枣庄市重要电力用户供用电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对重要电力用户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对重要电力用户的安全用电提出要求,对监督检查机构及方式、法律责任和处罚进行了明确。特别对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所属供电电源配置、自备应急电源配置及安全使用管理进行严格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客户所属设备装备和健康运行维护水平。该管理办法的实施是电力主管部门授权供电企业对直供区范围内履行用电检查和管理职责。公司依据管理办法对高危及重要电力用户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对电力客户安全用电隐患提出整改建议,督促用电客户对缺陷、隐患整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3.创新营销安全管理,为电网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一是深入分析当前线路通道及保护区内违章建筑隐患的治理现况,深挖营销服务在治理违章建筑隐患方面的优势。印发《关于下发的通知》,发挥各营业单位对客户的管理作用,督促线路通道及保护区内违章建筑的治理,有效增强了电力设施保护,确保电网安全运行。二是加强营销现场安全检查,重点检查现场工作安全措施、标准化作业、危险源辨识与预控。每月份下达查处违章指标,下发安全通知单督促整改,将营销现场安全工作常态化开展。三是超前策划,全面制定重要节日、重大经贸活动的保电方案,制定完善重要客户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完成“五一”、“十一”、“枣庄红荷节”等重要活动的保电任务。要求各营业管理单位增加特巡次数,发电车、现场值班人员提前到位并排查保电范围内用户设备低压脱扣装置投停情况,制定保电预案,出动各类保电车辆460次,现场值班290人次,各项保电任务圆满完成。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新形势下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策略 摘要:电力企业是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改善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中心工作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创建崭新的文化品牌,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构建全面发展的电力营销新体制势在必行。文章从客户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电力营销领域客户服务的措施和意义三个大方面入手阐述了在新形势下的电力领域的服务创新策略。 关键词:电力营销;客户服务;管理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电力营销领域的体制改革突飞猛进,不断地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壁垒和垄断局面,在政府宏观指导和市场自主调节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形成了开放有序、不断成长的电力营销市场。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国居民对电力的需要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用上电”,而是要“用好电”如何获得客户、赢得机遇、占据市场?关键在于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质量。以质量谋服务,以服务促发展;通过客户满意,谋求自身发展;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客户满意是值得每位电力工作者尤其是客服中心工作人员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 研究电力市场现状与不足 1.1 电力企业整体发展缓慢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电力营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致力于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引进,认真借鉴国外电力市场的营销策略,增强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力企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社会的用电需求和标准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变化着。并且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速度。此外,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下的电力资源价格机制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和改进。落后的基础建设、守旧的电力体制、不被重视的企业品牌等一系列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仍然明显存在。比如,可靠的电网建设异常缓慢,缺乏专业的电网建设规划,电网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等等。 1.2 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体制改革缓慢 虽然从整体上看整个电力营销领域在改革体制,发展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远进步。但由于单一守旧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未能在电力领域得到彻底消除。良好的电力企业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规划,尤其是在客户服务方面,尽管一些企业针对客户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并未从基本上形成行之有效的服务机制。 1.3 电力企业客户服务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在大众传统的观念中是生产电力资源,出售电力资源的国民基础性产业,客服服务和客户需求未曾认真地被纳入电力营销的环节中去。电力营销是不愁客户的买卖,客户的需要并不值得重视。传统模式下电力企业的职责是提高发电效率,扩大发电生产规模,提升发电量,获取更大的发电效益。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经营模式守旧落后,无法与市场需要和客户需求相匹配;与发达国家相比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缺乏整体规划、简单粗糙、服务落后达不到客户的最高要求;客服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服务态度恶劣,缺乏相关职业培训等等都是电力营销企业在客户服务环节意识淡薄的表现。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守旧闭塞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理念。固执守旧将被市场所淘汰。目前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西方销售模式的传入,用电客户的用电需求、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市场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的宏观指导也更好地发挥了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营销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意识。 2 探讨改进电力客户服务的积极措施和手段 首先我们以佛山供电局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为具体案例进行简单分析。佛山供电局包括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共计5个辖区。佛山市在建立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之初共有101个营业点,48个供电所和205万户用电客户。其中佛山供电局本部占用38万,南海供电局占用70万户,顺德供电局占用60万户,三水供电局有20万户,高明供电局占有17万户。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客户群,佛山供电系统是怎样在全国电力系统中脱颖而出的呢?其关键在于客户服务管理上,建立了以用电客户为中心、以用电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新型运营模式和标准化的营销服务支撑体系。该系统蕴含了佛山供电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电力营销现代化、打造供电数字化的创新理念,为佛山供电局营销管理创新和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发挥了积极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借鉴佛山供电局客服管理经验,切实改进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呢? 2.1 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作为新形势下电力营销领域客户服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转换服务理念,增强品牌意识,提升服务态度,树立客户至上的意识和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决心。面对不同的客户,我们应当心怀感恩之心,积极为客户排忧解难,定期与客户沟通交流。要深信客户是上帝,客户永远没有错,即便客户有错那也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达不到客户需求、我们的服务不能让客户满足。此外企业要进行对客服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客服人员的实际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于客户的本领,在企业上下营造以优质服务打造优质品牌的氛围。 2.2 提高为客户服的水平 有了为客户服务的理念还要做出为客户服务的行动。客户服务中心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谨慎细致的客户服务流程和标准。对客户服务项目、客户服务时间、客户服务效率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各环节要紧密相扣、层层切合并要认认真真贯彻实施,的的确确服务于客户。 积极鼓励支持客户主动走进客服中心,耐心为客户解释服务过程,依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信息和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服务以及单独的目标性服务,巩固电力企业与广大客户群的合作关系,增强客户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和信赖感、依靠感。客服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客户群体间的密切联系,积极处理好企业与客户的依存关系。 2.3 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建设 在电力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客户服务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晚,发展的速度慢,没有现成的套路和模式供我们选择使用。我们必须借鉴西方电力企业营销客服管理策略结合现有的基本经验进行全新的探索和创新,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体制。必须要保证通过企业自我完善、电力客户评估、社会舆论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管解决当前客户服务制度不能有效为客户服务的问题。完善的客户服务制度要以服务性文化为基本理念支撑,服务性文化也必须是要为客户服务制度所准备的。各个窗口的开放要以客户为中心,其他窗口要做出全力辅助形成一个科技含量高、资源浪费少、各个部门嗅觉一致的客户服务机制体制。 目前全国各地在电力使用上仍存在着一些体系问题,比如说一些地区客户缴费难、业务扩充报装难、客户工程服务不规范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电力企业有责任改善企业的营销方式通过与网上银行、电子转账等技术相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代收电费点和自营收费网点的设置也是值得考虑的有效措施。另外,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电力举报热线电话、媒体关注曝光、社会舆论评价等彻底杜绝不规范的服务现象,保证优质的服务质量。 传统的电力企业机制体制是以安全生产、提高发电量为中心的。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是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生产电、大量生产电,至于如何处理电的流向、客户如何使用电力资源以及客服后期跟踪服务并不关注、重视。因此电力行业有必要引入电力行业价格竞争机制,消除电力垄断,对现有的不合理成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3 洞悉提升客户服务对电力营销行业的意义 (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体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电力营销领域倡导提升客户服务水准、创新企业思维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电力行业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 这有利于电力行业更快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促进新型发展策略的形成和企业品牌的树立,最终为电力行业充分开发利用市场资源、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赢得先机和主动权。 (2)世界政治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全球化沟通加强了全世界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行业与行业间的紧密联系。客户服务文化与理念已经是多极化和一体化之下的必然趋势。电力行业提升客户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通过发展客户服务管理战略,融合企业环境,创新客户服务增长点对推动电力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促进电力企业机制的改革创新有显著意义。 4 结语 电力资源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电力企业是民生企业。完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高品质的供电服务事关人民百姓最直接、最现实、最关注的民生利益问题。为广大的电力客户提供及时高效、迅速便捷、安心放心、知足满意的服务既是我们电力领域客服人员的应有职责,也是人民群众和电力用户应该享受到的权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从而使服务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试论如何做好供电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 摘 要: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客户服务。及时、准确地掌握用电客户信息,是供电企业更好地服务客户、销售电力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如何做好供电企业客户服务管理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不断提高用电服务质量。 关键词:供电企业;客户服务;95598;质量管理 前言 客户服务管理是电力企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客户服务管理体系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会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使电力企业无论在怎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都处于绝对的优势。 1、影响客户服务质量的主要问题分析 电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客户服务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电力服务水平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这些问题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1 体制不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力工业在政企的划分中并不是很重视,在供电企业中,垄断经营可以享受到,但是政府权力的行使也能体现出来,认为服务质量的好坏与企业的效益、员工利益根本没有太大的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供电企业员工的观念没有创新的机会,更没有对客户消费满意引起一定的重视,那么这样的话,客户需求也就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1.2 观念落后。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分方面:第一,没有对服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第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在客户所缴纳的电费中其实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服务费用;第三,在企业效益、市场营销中,没有将服务的作用发挥出来。因为上述这几种观念的存在和影响,很多员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并没有将服务作为其中的工作项目之一。 1.3 体系不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本来就应该是全面设计、全员参加、全程控制的,而且想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站稳,就需要将这一体系中的各项服务功能进行健全和完善。客户服务在供电企业中也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在之前我们的水平还不够高,想要达到这一要求还是会有一定困难的。很多企业员工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认为供电企业服务只是一些直接面向客户的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能够联系其他部门的时候是很少或者没有的。但是,如果其他部门没有给予支持和配合,那么客户服务部门的服务功能就不会得到充分地发挥,在进行客户服务的时候,也会没有任何意义。 1.4 服务手段落后。高科技发展的时期就是21世纪,但是很多地方供电企业还不同程度存在客户交费难、报装接电时间长、紧急修理不及时等方面的问题。要想将这样的现状改变,在服务中就要将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对于电力技术手段也要充分地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服务才会得以改善,客户的服务效率也就会有更好的提升。 2、做好95598的客户服务管理 2.1 实现95598客户服务系统深化客户服务系统在解决故障报修、电话咨询、用电查询等方面确实给老百姓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用户不再仅仅满足于以上服务要求,有些用户提出电话业扩报装、电话缴费、短信查询、网上营业厅等诸多功能。如何使客服中心变为信息中心,需要建立一个信息汇总的机制。客户要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客户电量、电费和停送电信息。停送电信息比较复杂,分为计划停电、故障停电、临时抢修停电。计划停电的信息容易汇总,故障抢修停电的信息不容易汇总上来。因为管辖面积大,维修停电相对频繁,可以要求维修人员打电话通知客户中心,假若停电这个区域没有一个客户拨打95598问关于停电的事,那么维修人员就觉得这个电话打的有些多余,而且也会占用坐席人员的时间。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维修人员配备PDA,无论到哪里进行维修,都需要打开PDA输入: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开始时间和预计完成时间。该PDA具有GPS和GPRS功能,输入完毕后,PDA自动上报信息到客户服务中心,坐席人员在需要时就能查询到这些信息。 2.2 实现95598实时监控负控终端,及时催缴预付电费 对于用电量比较大的客户,投入资金实现负控。以为这部分客户不是很多,并不需要投入太大资金。实现抄表、核算、收费日常化,不再确定固定核算日和收费日。选择成熟的软件和负控厂家。实现收费和负控装置联动。 收费工作在营业大厅进行,每天都可以进行收费,收费信息保存在营销MIS中,负控中心根据每小时抄回来的电表度示自动核算电费,并对于营销MIS中的收费信息判断该户是否欠费。并能按余额比例提前发送现场报警和催缴短信。若客户欠费能自动或者手动进行停电处理。 2.3 实现95598监督抄表轨迹对于广大的居民,抄表问题一直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能够实现集中抄表当然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因为户数比较多,投入资金很是巨大。对于资金充裕的供电企业,可以采用集中抄表,对于不想投入大量资金的企业,可以采用PDA实现移动抄表。抄表员手持PDA作为抄表器使用,该手机具备手机的GPRS功能和GPS卫星定位功能。当抄表员进行抄表时,手机屏幕上会自动弹出当前位置的客户,录入完毕后直接上报中心,中心可进行电费核算。并能准确记录抄表员的行进路线。 总之,依托95598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集成技术,全面采集面向客户的用电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用电服务质量,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局面。 3、供电企业客户服务的质量管理3.1 提高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管理质量客户服务中心是电力企业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核心,也是能使有价值客户产生对企业最大利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客户服务质量是服务的本质和前提,也是客户最敏感的因素。目前大多数客户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只是简单的对服务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客户服务中心的质量监控和管理的途径主要是服务录音和对服务投诉的统计及其它的统计和管理方式。服务录音对解决冲突和用户投诉是很有效的。服务录音主要用于收集标准的或得到客户赞扬的服务呼叫,也可为其它服务人员提供培训样本及企业的其他部门提供反馈信息。服务录音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和公平的评价客户服务人员的手段,但仅此还远远不够。3.2 提高客户服务管理的内在质量如果说客户服务中心给客户提供的是外部质量,那么在提高外部服务质量之前应先提高电力企业内在服务质量。客户服务品牌靠企业内部服务和对员工工作的肯定,只有在员工和企业中的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会创造出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培训等。此外,服务管理部门还需要开发适合内部的营销策略,如沟通策略、态度策略等。按服务利润链所揭示的规律,企业提高内在服务质量。 ①为客户代表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培训空间,如实施员工教育、培训计划,更系统、深人地进行培训,以挖掘其潜力;重新进行工作设计,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等。 ②为客户代表的工作尽可能创造良好条件,以帮助他们高效地完成工作。 ③赋予客户代表适当的权力,如建立客户经理制。要使客户代表要能提供卓越的服务,必须被赋予权力,而权力范围的设计是否适当,会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所以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工作本身要求,适当地赋予权利。 ④倡导内部协作的文化。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倡导团队精神和协作态度。 4、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用电量也与日俱增,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交往日益密切。因此,树立供电企业“大营销、大服务”的工作意识,要尽快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畅通工作流程,完善供电客户服务管理,达到不断提高用电优质服务水平的目的。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基于JSP的汽车维护维修客户服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不断开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节奏一天比一天快,汽车也成了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代步工具。而汽车作为一种高价位消费品,汽车维护维修在现代社会这一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人们在越来越高要求汽车性能、舒适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对汽车维护维修服务水平的要求。比如对汽车4S店的汽车维护、养护水平,汽车维修的水平质量的要求,客户的反馈意见等等都要求维护维修店的管理者做的更好、更加完善。那么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汽车维护维修行业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精细管理,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计算机操作汽车维护维修系统来实现对其管理与服务。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维护维修产业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维护维修不断向网络化、规模化以及跨区域发展,维护维修的工作量也相应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为了适应这种形式,要求对汽车维护维修产业在不断提升其硬件的同时,还需要配备现代化的汽车维护维修客户服务管理系统。 目前网络技术迅速的普及和推广,为汽车服务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化与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在当前与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已成为汽车服务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筹码。面对现代化的需求,一个仍然使用传统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汽车服务企业是不可能适应现代化汽车服务与现代人的管理服务要求的,了解和掌握汽车维护维修管理智能化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全方位管理、利用和监控汽车维护维修管理信息对汽车服务行业及时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管理技术以及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都十分重要。 本课题为了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的汽车维护维修管理与服务,根据目前市场上的汽车维护维修的管理业务流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汽车维护维修客户服务管理系统的软件需求,对该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考虑到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带给人们工作模式的改变,对比目前多种网络开发技术,提出了采用先进的JSP开发平台、利用B/S模式Web应用程序的汽车维护维修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基于JSP平台构建汽车维护维修客户服务管理系统是综合应用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WEB开发技术等多个技术。如何有效地在汽车维护维修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中应用多个技术,如何使整个系统更加灵活与稳定,以适应在管理服务上汽车维护维修的业务扩展等多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理论意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1.系统目标 汽车维护维修客户服务系统是一个涉及管理、服务和财务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现代汽车维护维修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全面化,满足汽车用户的需求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需求;二是数字化,实现数字化,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加速信息记录、检索;三是先进性,体现时代需要,使维护维修管理更细致、深入。作为现代汽车维护维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系统在其中应达到以下目标: 汽车用户能够预约,工作人员进行预约管理,并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在外界环境(如网络病毒、停电等)干扰本系统时,系统可自动保护原始数据的安全。 数据查询方便灵活。操作过程、方便、快速。 提供简洁、标准化的管理过程。 完善的权限管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能够快速得到业务相关的各种数据与报表。 操作界面统一,友好美观,具有可扩展性、易操作性和易维护性。 2.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由于该系统是针对汽车维护维修公司内部使用的系统,所以系统建设前需要分析该系统的基本用户以及他们的需求,然后设计系统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和应包含的信息内容,从系统用户的性质来看,该系统主要有系统管理人员、汽车维护维修公司管理人员这两类。经过仔细调查和分析该系统用户的需求,这两类用户对系统基本功能和信息内容呈现着不同的需求。 2.1系统管理人员的功能的需求 系统管理员有最大权限,可完成对系统的管理。内容包括对员工权限的设置、对汽车维护维修客户服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恢复等。 系统管理员对员工权限进行管理,如增加、修改、删除权限等,并将信息存入数据库中。 为了避免操作或者病毒感染而造成的数据损失,系统管理员应能够对数据库的备份和数据库的恢复进行操作。 2.2公司管理人员的功能需求 汽车维护维修公司管理人员主要完成公司日常的工作事项,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客户预约管理、配件信息管理、供应商管理、入库管理、库存报警管理及维修管理等。公司管理人员功能需求如下: 前台登记管理主要对客户信息、预约信息、维修管理信息进行管理,从而对公司客户的情况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登记汽车用户的姓名、身份证、电话、地址、车牌、车型等信息,并对客户信息进行浏览、修改以及删除;当客户进行了提前预约,前台人员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需进行预约查询,以确保及时为客户服务,并对预约记录进行浏览、修改、删除;及时浏览维修记录,以确保向用户反映正确的维修信息。 汽车维修人员主要对维修信息进行管理,做到及时反馈信息,让前台人员能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让库管人员对现有配件信息及时做出调整。登记用户姓名、车牌信息、车型、身份证、故障描述,以及使用的配件信息、数量等信息。 库管人员主要对配件信息、供销商、入库等进行管理。 登记配件类别,对配件信息进行登记、修改和删除;并对配件做入库管理,添加、修改、删除配件名称、入库数量以及供销商等信息;其中还对供销商进行管理,添加、修改、删除供销商公司名称、电话、邮箱、地址等信息。以便于以后正常开展公司的管理工作,其中某些数据将为汽车维护维修公司在配件出现一些问题时提供重要依据。 3.性能需求分析 系统的性能需求一般是指正确分析协议、顺利传递相互消息,友好界面,运行时间能满足使用需求,安全性能得到保障。 在高网络宽带、高系统配置容易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最先考虑的性能需求就是系统安全性问题。本系统是针对公司内部使用,不涉及到联网操作,在非工作人员不当操作的情况下,该系统能够得到安全保障。但考虑到操作人员的特质,先做出以下要求: (1)在操作成员输入一些不合理的数据的时候,能够进行一些合理的提示信息,不能因为输入错误而导致系统的错误,或者程序停止运行。 (2)程序运行时,对服务器和网络通信故障能够识别并提示,当故障排除后,程序恢复正常运行。 (3)数据库要求有灾难备份机制,以防止数据的全部丢失。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新形势下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策略 摘 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力营销领域的全面服务发展战略理念创新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服务建设和管理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推动下、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发展营销领域的服务战略更加突显了重要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电力企业的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推动了现代企业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战略管理和发展更是电力企业文化创新落实工作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此趋势下,加强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创新理念与营销战略为主线的管理建设是企业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的关键,势在必行。 关键词:电力营销;客户服务;管理;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践行、构建和谐社会不断进步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倡导电力企业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文化理念的创新,发展企业创意营销产业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培育与时俱进的企业营销服务管理氛围,大力倡导企业服务文化理念的创新,加强企业员工的观念转变,使营销客户服务理念成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的文化素质,结合具体企业发展环境,提高建设企业创新文化的水平。同时,为迎合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一方面应加快企业体制、机制上的改革,积极培植电力企业精品特色客户服务和创意管理策略,培养和吸引企业文化创意发展人才,加强企业所在的本土客户服务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推进电力企业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特色文化发展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经济的优势和特点,同时,注意加强对企业客户服务的管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强电力企业持续竞争力。 一、服务营销的含义及特征 (一)服务营销的含义 服务营销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与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互动关系的活动,并通过互惠互利形成长期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客户与企业及其产品之间的新的连接交往,以提高客户价值,开拓市场能量,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个层次是研究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如何营销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服务行业如何营销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实体产品或无形产品营销过程中,如何把服务配合起来,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第四个层次是服务营销的真谛所在,核心理念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 (二)服务营销的特征 1有形展示是服务营销的重要工具。 2服务补救是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举措。 3客户直接参与服务过程。 4平衡服务能力与需求是服务营销的重要任务。 二、发展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与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客户服务文化交流与合作,营销领域的的多元化和一体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电力营销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客户服务管理战略的的发展,通过企业内外部的融合与创新,寻找新的服务增长点,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战略,推动电力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针对客户营销服务型的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电力企业机制的改革创新,具备高服务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特征。 (一)加强客户服务管理意识是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立命之本 企业的客户服务理念的创新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思维意识是企业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前途和发展战略,是该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如果企业没有服务改革和理念创新,那么企业也就失去时代性和进步性,所造成的企业文化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更不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二)增强客户服务管理水平是电力企业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基础 企业服务型客户管理战略建设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在按照制度和规范进行工作的同时,遵循真诚为客户服务的原则,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自身观念的转变,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性服务思维,提高对市场经济环境的认识,放眼国内外,拓宽视野,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客户服务水平,充分履行和展现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企业文化与人、社会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因此,企业的客户服务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工作健康运行和发展。 (三)提高客户服务管理能力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石 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要求企业做到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因此,企业营销服务战略和创新服务产业的建设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了服务创新,市场经济就无法健康运行;同时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企业发展和建设客户服务型的企业管理和产业战略。企业服务管理理念建设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 三、新形势下,加强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策略与措施 (一)规划客户服务内容方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客户服务要以人为本,要真诚地面对客户,用心揣摩客户需求,充分考虑客户利益,鼓励客户参与服务的规划与设计,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量身提供服务品牌、服务模式、服务技术、服务概念、服务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化服务。现代服务营销要求企业提供全程化的客户服务。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客户服务流程和标准,提供客户服务的效率,科学合理的设计客户服务各项目、各环节的流程是客户服务工作顺畅进行的保障。将企业的客户服务流程化,并切实认真长期执行全流程,才能优质、高效地服务客户。 (三)加强客户服务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客户满意度,大力提升客户价值。向客户提供独特和增值服务,鼓励和支持客户积极参与客户服务过程;应用新的技术方法管理客户关系。广泛应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先进的技术收集、整理客户信息,了解客户需求,系统化地分析和研究客户行为,寻找合适客户,为客户尤其是关键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维护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关系,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实施创新服务策略,不断提高客户价值服务营销面对追求多样化、个性化 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更好满足客户需求,树立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要以便利客户为原则,及时研究客户购买后的感受,不断开发客户最需要的新产品,更新和优化服务产品组合,最大限度地使客户满意。 结语 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客户服务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发展所在。服务创新是电力企业创意产业的内核,而企业营销的创新又愈来愈需要客户服务产业的支撑。营销服务创意产业,乃是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朝阳产业。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要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必须立足客户服务的创新,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建设创新型的企业服务文化,是实现电力企业健康协调发展,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立足于企业发展,创造营销领域新型服务的企业文化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服务思维意识,充分履行和展现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努力做到企业创意服务与人、社会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使企业服务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电力客户服务管理的有关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体用电量的增加,我国电力企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更加优良的客户服务管理,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转型;客户服务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电力系统也实现了体制的转型和改革,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都面临着挑战,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要转变服务理念,寻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增长点,抛弃传统的“垄断”观念带来了经营方式,要以全新的“服务”理念来从事企业的管理。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工作,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就成立了。虽然从2002年至今,我国的地级市以上的电力企业都成立了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上的成就,但是从实践中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目前的客户服务中心更加侧重的是技术和功能的管理,但是却忽略了服务这项核心内容,这是不利于客户服务中心的职能的有效发挥的。 一、电力营销供电服务概述 所谓电力营销供电服务,就是指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对用户进行电力和相关的服务的输出,也就是说电力企业所承担的供电以及相关服务。一般来说,根据具体的服务的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该项服务分以下几个部分,即服务支撑、业务服务、客户满意度以及服务质量。下面逐一进行分析:第一,服务支撑指的是电力企业的供电服务,以及相关的供电计量工作,这是整个电力企业的服务的基础;第二,业务服务指的是电力企业在供电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的其他服务,不仅包括故障的维修,还包括各种业务拓展;第三,客户满意度指的是电力企业在供电过程中,用户对其整体的服务的感受和感知;第四,服务质量指的是供电企业的整体的服务质量的体现,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功能因素、技术因素和感知因素。 电力营销供电服务同其他行业的服务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无形性、以及不可存储性性上,另外,产品和服务的不可分离性。下面笔者逐一进行分析:首先,无形性指的是电力产品是一种无形状、颜色和重量的产品,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是看不见电能的,这是其他的产品所不具备的特点。其次,不可存储性,供电服务是无法持续存在的,是一种瞬时的动作,因此一旦服务产生,就无法改变。最后,不可分离性。也就是说对于一般的商品,产品的制造过程同产品的供应过程是相互分离的,而供电则不同,是无法将产品的制造和供应相互区分的。 电力企业营销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向用户提供电力产品和相关的服务,促进电力的生产和交易,实现更加优质的电能供应。因此,电力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就应该积极的推进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并且合理的安排生产,此外还要加强对各种相关业务的重视。 二、电力营销中供电服务管理 (一)电力营销供电服务中的客户期望。所谓客户期望,就是用户基于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对供电企业的相关业务和服务的了解,在供电交易发生前,对于产品的质量以及相关服务的一种期望。这种期待可以划分为理性期待和非理性期待,所谓理性期待就是用户对于供电产品和服务的客观的符合实际需求的期待,而非理性期待就是用户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推测的不符合供电实际的期待。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在企业的宣传阶段,合理设定用户期待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可以帮助用户做理性期待。一般情况下,用户对于电力企业的期待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基本期望。也就是说最基础的用户期待,在这个层次中用户对于供电企业的要求标准限定在供电的质量上,也即是供电企业所承诺或者应该承担的供电服务。这种基本期待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旦没有实现或者达成,就会引发客户的不满。其次,价格关联期望。也就是说用户在消费的过程中,对于自身所花费的价格与接收到的服务之间的关系的期待,客户消费支出的高低决定了价格关联期望的高低,消费支出越高,客户的价格关联期望就会越高。第三,电力客户的超值满足期望。超值满足期望是指客户获得额外的满足和收获的期望。电网企业在供电服务中不提供此类服务,客户不会不满意;电网企业一旦提供此类服务,客户就会非常满意。客户超值期望的满足会显著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如给予缴费迅速的客户一定的优惠,会明显地提高客户满意度。 电力客户期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性客户的消费决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消费决策信息的筛选与分析。通常消费决策信息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客户的个人需要、身心特点、消费能力、社会地位等个体因素;影响客户期望的临时性强化因素和持久性强化因素;电网企业的广告、宣传等营销活动中对客户做出的承诺;电网企业提供的暗示性承诺;电网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口碑信息;电力客户以往的购买经验等。这些信息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的期望。电网企业应当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客户期望。首先,直接方式。电网企业采用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宣传等直接的营销手段,宣传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承诺,充分展示企业的服务水平,促进客户良好期望的形成。其次,间接方式。电网企业可以采用改善员工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方法影响客户期望。电网企业提供给客户的预示企业服务质量的保证直接影响客户的期望水平,影响客户的购买行为。 (二)电力客户期望管理。电网企业在电力营销中,应当设澍菏足客户的合理期望,才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客户合理设定期望,对客户期望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和客户期等同或高于客户期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引导客户合理设定期望。电网企业应当告知客户企业所提供的供电服务,使客户了解能够获得哪些服务,不能享受哪些服务,避免客户设置过低或过高的期望。电网企业引导客户设定期望的参考标准应当是全国电网企业中的最优标准,而不能是企业自身的标准。其次,适当约束客户期望。电网企业不对客户期望进行适当的约束,就会导致企业的供电服务长期跟不上客户期望,从而引起客户不满。当客户期望过高时,电网企业难以有效地满足,就会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电网企业在引导客户设置合理的期望后,应当全力满足客户期望,提高客户满意度,培养忠诚客户。首先,在营销供电服务中明确“力所能及”的客户期望。其次,和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既能够体现电网企业的责任感,让客户感受到企业的认真态度,又能够及时地了解客户的期望。第三,全力兑现供电服务承诺。电网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兑现已定的服务承诺。一旦无法兑现服务承诺,就将会导致客户的极度不满。第四,供电服务不断创新。通过不断地创新,带给客户超值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应该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在管理中积极的引入客户期望管理理念,通过引导客户设置合理的期望,履行企业承诺的服务水平,加强供电服务管理,全力实现客户期望。电网企业必须从提供员工整体素质、完善供电服务机制、制定合理地供电服务管理策略等方面加强供电服务质量管理,不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论客户服务管理对保险公司的重要性 【摘 要】 客户服务是一个涉及公司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多方位的工作。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保险公司的兴衰存亡。为了更好地提升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就要更好地处理好客户与保险公司长期的合作关系。实时掌握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留住客户,提高续保率,是保险公司实施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客户服务管理;客户忠诚度;客户满意度 当今社会,每个保险公司的管理者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产品差异性愈来愈小,营销手段竭尽全力,竞争对手愈来愈多,而客户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那么,保险公司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法只有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细分客户,细分服务,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管理体系,实施品牌制胜战略。 如何细分客户、细分服务,如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使经营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管理视角从“内视型”向“外视型”转换,实现经营和服务的差异化,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提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问题。 一、客户服务的重要性 保险客户服务是指保险人在与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接触的阶段,通过畅通有效的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信息、品质保证、合同义务履行、客户保全、纠纷处理等项目的服务及基于客户的特殊要求和对客户的特别关注而提供的附加服务内容,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由于车险是我公司经营的主要险种之一,所以以我公司的车险为例来论证客户服务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公司的竞争力,就要更好地提高客户服务意识和规范。对于车险业务来说售前服务是为潜在的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的信息、资讯及咨询。售中服务即保险买卖过程中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协助投保人填投保单、保险条款的准确解释、为客户办理交费手续等。售后服务即客户签单后为客户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包括免费咨询热线、客户回访、保险赔付、投诉处理等。 保险属于特殊服务行业,它较其他的行业其服务性更强。保险表面上买卖的是一纸合同,其实质交易的却是一种服务。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主要关系,就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服务贯穿于整个保险活动中,是保险公司的生命。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公司的兴衰存亡,决定着我公司的竞争力。 车险市场存在众多的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没有差别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要不断的提升客户服务,让客户满意,只有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才能带来客户的忠诚度,形成客户对我公司的偏好,续保时优先考虑我公司的购买偏好,提高续保率。 二、提高客户服务的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现有的客户进行分析,准确地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家庭组成、经营情况、投保和赔付历史以及稳定程度等信息,清晰地了解每位客户的需求,更好地了解客户并为之服务。 面对保险业务多方面的需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必须从多层次着手。第一,要以集成客户信息为突破点,自动甄别和生成优质客户和劣质客户名单,从而细分客户、细分服务,实现经营和服务的差异化。第二,全面建立“黑名单”制度,杜绝“黑名单”客户在系统内游动。建立“多次索赔客户”和“高赔付率客户”预警系统。第三,要能够集成数据,适时分析业务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第四,要通过分析数据、指标和数学模型来加强风险控制;第五,要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客户需求以开发新产品,提高保险公司的决策支持和商业智能水平。第六,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支持下,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防灾服务体系,把防灾服务作为稳定客户、吸引客户的重要措施。 (二)对现有的车险客户进行有效的分类 从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出发对客户进行分类。第一种是高满意度、低忠诚度的客户,这类客户主要是投保后多次出险,索赔后大多活动赔偿的客户。这类客户满意自己的投保公司,但是在索赔后只是获得部分赔偿,可能会尝试转投其他公司,这类客户对于我公司来说属于无差异客户,和其他保险公司来说没有太大的损失。第二类是高满意度、高忠诚度的客户,主要是驾驶技术好,多次投保,出险风险小,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客户关怀政策来争取和留住客户。第三类客户是低满意度、低忠诚度的客户,我公司应该对此类客户从实际出发,进行适当的取舍。第四类是低满意、高忠诚度的客户,这类客户主要是索赔记录良好,续保次数较多的客户。此类客户是质量高、效益好的重要来源。 (三)对质量高、效益好的客户进行奖励,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 从我公司的实际出发,建立客户档案,对于那些在保险期间内无赔款、无损失的客户进行奖励。例如召集他们到我公司参观,体验我们的企业文化,或者进行一些优惠活动,建立会员制等等。用以进一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四)配备客户服务设备 在我公司建立客户休息室,比如上网体验区、棋牌室等减少客户等待的寂寞,增加对我公司客户服务的认可。 对客户进行售后回访,包括电话回访和上门回访,对新客户和小客户主要以电话回访为主,对老客户和大客户在节假日进行上门服务,可以带一些小礼品,听取客户的意见并及时改进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此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提高公司员工的个人素质 车险业务员是连接我公司和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业务员的综合素质是保险公司给客户的第一印象。由于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因此定期对业务人员和柜面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建立严格、规范、高效的客户投诉管理系统 要建立一套严格、规范、高效的客户投诉管理系统,必须做到:第一,明晰客户投诉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责、权限。目前,有的保险公司虽然设有客户服务中心,也有客户投诉管理制度,但严格、规范、高效的客户投诉管理系统并没有建立起来。大量对服务态度和业务问题的投诉,在服务专线或基层公司就自我消化、自行处理了,并没有规范的管理渠道,导致投诉处理质量不高、信息流失严重以及管理漏洞不能及时发现等问题。为了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该建立一套贯穿总公司、省分公司、市分公司三级公司,由客户服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处理的责、权、利明确的客户投诉管理制度。第二,规范投诉渠道。所有营业单位都必须在营业场所醒目的位置公告投诉电话,告知客户投诉渠道和投诉方式。第三,严格投诉的接受、核实、登记、转交、协调、处理、反馈等受理程序及有关规定,严格《客户投诉登记表》、《客户投诉情况核实表》、《客户投诉转接表》、《客户投诉处理表》的操作规范和时限要求。第四,健全投诉档案管理和分析工作。投诉事件处理完毕后,需要将投诉事件处理的全部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和归档,包括表格、记录等。同时要将客户投诉事件的相关资料录入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中,以便每月填写《客户投诉分析表》,对客户投诉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客户投诉分析表》和分析报告呈报公司经营决策层和有关部门。客户服务中心要针对客户的投诉,与有关部门和所属分支公司共同研究制定纠改措施,确保纠改措施有效地执行,以利于客户服务工作的改进和服务质量持续地提高。 三、总结 在客户管理工作中,客户服务工作是常与客户来往,直接为客户服务的工作,它起到公司和客户之间缓解矛盾、增进感情、加深了解进而提高服务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在服务上的功夫做好了,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客户服务工作的好坏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文化修养、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于企业利益直接挂钩;能否赢得价值客户,不仅是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标准,产品价格等方面的问题,客户服务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客服部的主要工作为对外服务、对内稽核,进行客诉处理,在接到投诉之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后划分责任,拿出整改方案,并且监督实施和跟踪整改结果进行备案。妥善处理客户投诉,使管理工作在投诉中日益完美。对公司来说,遇到客户投诉总是难免的,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客户服务人员应该做到理解客户。做好客户服务工作需要探索和完善的东西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和不断提高,从细致的动作到规范的服务语言和整体表现,因为服务永远都没有止境的!综上所述,我公司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应该更好地做好客户服务工作,正确处理好客户和我公司的关系,把客户放在首要的位置,解决他们的诉求,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就会赢得更多客户的认可,提高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以患者为导向对医院客户服务管理的意义 【摘要】 目的 分析以患者为导向对医院客户服务管理的意义。方法 在医院服务过程中,利用以患者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实施增加医患沟通,尊重患者权利,提高医护人员素质等方法,以满足患者需求。结果 通过使用以患者为导向的客户服务管理方法,医院医患纠纷能够明显降低,服务质量提高,医疗事故发生率降低。结论 在医院客户服务管理中以患者为导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患者;医院;客户服务管理 医疗服务是一家医院的主营业务,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院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每一个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如何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是每个医院长期追求的目标,对于医院而言,只有获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认可,才能保证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力。 1 增强了医患沟通,避免了医患纠纷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些新医疗法规的出台,我国医生和患者之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医患关系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现阶段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可以有效的调节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从现代营销学的角度分析,以满足客户需要,让客户满意为目标的营销方式被称为满意营销,医院的服务客户就是患者,为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院必须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患者为导向,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或者患者的医学观念,帮助医患双方的相关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后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还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医务人员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的核心在于尊重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并给以人文关怀,以患者为导向加强医患沟通,体现了医疗活动中的人性化交流,有助于避免医患关系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同时可以满足患者的自主要求,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医务人员只有加强与患者的相互沟通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利,赢得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支持,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保证医务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心态去从事医学事业。 2 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提高了医院服务质量 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要求医院应该尊重患者对疾病的知情权和认知权,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或者病史情况,并做到以下五点:一要知道患者的病情详细情况;二要知道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三要知道患者及其家属的苦恼;四要知道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五要听取患者的要求。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要向患者或者其亲属,介绍患者详细的病情、治疗手段、体检结果等,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等意外情况及时向患者讲述,尊重患者的意见,悉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增加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增强对医学技术局限性和风险性的了解,充分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保证患者心中有数,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3 提高了医务人员素质,营造了和谐的医院文化 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医院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当医务人员与患者存在矛盾纠纷时,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治疗活动,进而不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但是,通过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医务人员的工作,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强化患者服务意识。另外,在这一管理制度下,各科室医务人员之间加强了相互合作和相互了解,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也可以加强沟通了解,逐渐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工作认真负责,医务人员之间团结合作、医患之间关系融洽、服务周到的医院风气,营造了和谐的医院文化,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4 降低了医疗事故频率,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加强医疗服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通过及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严格依照患者病情开展治疗活动,提高医疗工作的科学性,避免治疗活动的随意性;另外,不同科室医务人员的协作,增强了医疗队伍的整体质量,提高医院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遇到突发医疗事故时,各个科室可以及时作出应急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医务人员内部合作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5 结语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医院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使医院的发展战略中心由重视医疗保健工作本身向重视患者服务方向转变,不断满足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权利,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客户服务管理论文:关于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管理的相关举措 摘要:本文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入手,提出了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进而立足于保定市电力客户服务中心的基本状况,经过实地调研,结合客户服务中心存在的不足,针对过去对员工服务效果评价的片面性,首次建立了一套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深化应用,实现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系统集成用户用电信息,达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用电优质服务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电力客户服务中心;服务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用电量也与日俱增,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交往日益密切。一般供电企业少则管理15万户,多则能达到30万户,为客户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故障维修、现场抄表、录入核算、电费回收。在这四项任务中,每项都是费时费力。由于我们参与这些工作的人员有限,而且抄核收这三项工作是在短时间内(3-5天)内集中完成的,难免出现差错和服务不到位而引起客户的不满。而且还还很难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为了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树立供电企业“大营销、大服务”的工作意识,要尽快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畅通工作流程,缩短内转时间,完善供电营业服务、建立快速反应的客户服务体系。对于客户的现场抄表、电费回收等环节,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管理瓶颈,无形中制约了我们服务水平的提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变的简单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传统的工作方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变烦为简的可能。下面简单从五个方面来说说。 一、实现95598客户服务系统深化 客户服务系统在解决故障报修、电话咨询、用电查询等方面确实给老百姓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用户不再仅仅满足于以上服务要求,有些用户提出电话业扩报装、电话缴费、短信查询、网上营业厅等诸多功能。 客户服务系统功能要更多更全面,要成为电力系统对内对外的中心。 客户服务中心应该知道所有关于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是真正的“信息”中心,客户来电询问任何事情,原则上坐席人员就能直接给客户满意的答复,因为这里是“信息”中心,他这里的信息就是最新的最全面的,不能给客户回答:“您稍等,我等会回复你!”,即使你很及时的回复了客户,作为客户也不一定就很满意,因为这回复并没有直接回答更好。 如何使客服中心变为信息中心,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信息汇总的机制。客户要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客户电量、电费和停送电信息。停送电信息比较复杂,分为计划停电、故障停电、临时抢修停电。计划停电的信息容易汇总,故障抢修停电的信息不容易汇总上来。因为管辖面积大,台区维修停电相对频繁,当然可以要求维修人员打电话通知客户中心,假若停电这个台区没有一个客户拨打95598问关于停电的事,那么维修人员就觉得这个电话打的有些多余,而且也会占用坐席人员的时间。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维修人员配备PDA,无论到哪里进行维修,都需要打开PDA输入: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开始时间和预计完成时间。该PDA具有GPS和GPRS功能,输入完毕后,PDA自动上报信息到客户服务中心,坐席人员在需要时就能查询到这些信息。 二、实现大客户抄表、核算、收费自动化(95598实时监控负控终端,及时催缴预付电费) 对于用电量比较大的客户,投入资金实现负控。以为这部分客户不是很多,并不需要投入太大资金。实现抄表、核算、收费日常化,不再确定固定核算日和收费日。选择成熟的软件和负控厂家。实现收费和负控装置联动。 收费工作在营业大厅进行,每天都可以进行收费,收费信息保存在营销MIS中,负控中心根据每小时抄回来的电表度示自动核算电费,并对于营销MIS中的收费信息判断该户是否欠费。并能按余额比例提前发送现场报警和催缴短信。若客户欠费能自动或者手动进行停电处理。 三、实现居民用电抄表智能化(95598监督抄表轨迹) 对于广大的居民,抄表问题一直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能够实现集中抄表当然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因为户数比较多,投入资金很是巨大。对于资金充裕的供电企业,可以采用集中抄表,对于不想投入大量资金的企业,可以采用PDA实现移动抄表。 抄表员手持PDA作为抄表器使用,该手机具备手机的GPRS功能和GPS卫星定位功能。当抄表员进行抄表时,手机屏幕上会自动弹出当前位置的客户,录入完毕后直接上报中心,中心可进行电费核算。并能准确记录抄表员的行进路线。 使用这套系统好处很多,首先开始抄表前不用到局中心去下载抄表数据,抄完表后也不用到局里上报数据,而且遍抄遍算,一次输入经确认后不能更改,能记录抄表的准确时间,有效的防止了抄表员估抄、漏抄,对工作人员的抄表质量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四、完善服务激励机制 服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管理体制的支持,也需要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供电企业在创新服务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开展优质服务必须注重内部的激励性,一是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在优质服务中引入竞争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办法,使职工在供电服务问题上感受压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自觉性。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实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要体现奖惩分明,因为它是经营服务的动力。其核心是岗位责任制,要责任到人,指标到人。通过开展“评星”、“评先”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充分激发职工的服务热情,促进供电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依托95598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集成技术,全面采集面向客户的用电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用电服务质量,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局面,随着电力的市场体制不断深入改革,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电力行业的服务逐渐成为其经济上新的增长点,为了使企业在电力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的探索研究则必不可缺。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与专业定位初探 摘要:结合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新思路,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定位,对以造价员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定位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从2003年我国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以来,工程造价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06年开始设置至今,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已招收500余人,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相应地,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2007年、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超过15%,为工程造价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 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我院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一)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 工程造价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建筑安装施工单位、装饰公司和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工程咨询公司、中小型设计院(所)和监理公司等咨询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中外合资或合作、外商独资的工程公司等建设业主单位。一般从单位工程预算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被要求既懂预算又懂施工,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既懂造价又懂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既能搞土建预算又能搞安装预算、装饰预算等。伴随当前社会工程造价业务领域不断拓宽,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也应胜任资产估价、司法仲裁与鉴定、银行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担保等多种工作。 (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造价从业人员能力要求:(1)具有编审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投资估算、审核并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的能力;(2)具有对设计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优化的能力,并能编制工程概算、工程预算;(3)具有编制工程招标标底价及投标报价的能力,并能对标书进行分析评定;(4)具有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对工程造价实施控制、管理的能力,能编制工程结算、决算;(5)熟悉工程合同条件,能熟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索赔、保险等问题;(6)具有运用计算机确定、管理工程造价的能力;(7)具有组织编制和审核工程造价各类计价依据的能力;(8)熟悉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我们通过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来分析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1)就能力而言,工程造价学生到毕业时应具备各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能力;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能力;管理工程项目的能力;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管理的能力;以及关于工程变更索赔的实践应用能力。(2)就知识而言,学生应掌握土建、安装和装饰的识图知识;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懂得经济、管理、财会与审计等基本的经济和管理知识;了解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毕业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还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变化、职业变更、技术更新、个人发展等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要能够拿到“双证”。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能持证上岗。建设行业明确规定,获得专业技术与管理型的职业资格证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工程测量、材料试验等工种的技能型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通过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因此,我院与天津市建设委员会共同组织学生参加天津市建设事业专业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包括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员、施工员、材料员和测量员等职业资格培训,并取得了很好的通过率。 (三)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人本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职业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应变创新能力以及经验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努力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灵活性和弹性化相结合。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德育、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土木工程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cad、技术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设备、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工程造价电算化、安装工程识图与预算。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工程材料试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建筑cad绘图实训、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同时设置了两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院公共选修课)和两门专业选修课(施工组织与设计、建设工程监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注重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叠,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用人单位和定岗实习基地相关人员座谈,我们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造价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于是,我们在建筑识图部分大量减少画法几何比重,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我院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破除静态单方向陈述知识的教学状态,基于职业为中心进行课程组织,逐渐试行弹性模块化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元整合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3)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落实“双证书”制度。(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弹性化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二)具体改革措施 我们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对不同的授课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综合采用了任务引导向型思路,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例如,对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突出技能培养,以“用”促学。我院成立了测量兴趣小组,并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向设计、策划和辅导实验为中心。对建筑构造课程,有些章节采用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现场参观,通过现场教学既增加了学生对工程结构的感性认识,又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抹灰、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并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此外,我们也改革了考核方式。考核改革的重点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淡化记忆型考核。课程考核按照理论课、实践课分别进行。理论课根据课程内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考察和小论文等不同的考试方式。实训课主要采取“任务法”进行考核,即用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全面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一门课可采用多个任务进行多次评估,将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课程安排上,凡能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的课程,都增加了实训环节,而且实训形式多样。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与学生技能鉴定考取中、高级测量工相结合,学生学习和技能鉴定两不误;建筑构造增加认识实习、施工组织及各科预算(包括土建预算、安装预算等),都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预算软件课程大量增加了上机操作学时。通过增加实训环节,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其他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也能马上胜任工作。 总体而言,高职层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训的规模与巨大的社会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符合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提高。我院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上不断探索和尝试改革,希望把该专业建设得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阶段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关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提高的现实,开展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汇总,提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建设性建议。 论文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 职业教育 社会需求 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一、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趋势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我国工程造价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投资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建设市场对造价工程师的需求随之迅猛增长,而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相对缺少,已引起各方关注。 我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和其他原因都造成了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太窄、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等问题,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国际水平比起来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国外,甚至很少做到能动地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更难找出有人能优化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这些都说明了原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建筑大市场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所以对从业人员必须制定培训和再教育计划,并监督实施。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智高能的人才”。从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出发,对造价工程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造价工程师除应具备工程师的技能素质,以及工程造价(投资)的分析与控制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应具有经济与金融的基础知识,经济分析技术,项目管理技能,经济与建筑法律知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的有关知识等,才能适应对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要求。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工程造价专业涵盖了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范围,由工程造价计价、招投标、合同管理、成本核算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等基本理论和相关实务组成,培养具有工程造价专业领域工作岗位技能,面向建筑行业主要从事造价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当前,有很多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然而,培养出的学生能否真正满足社会需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相关职业的职业化基本训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要体现出职业化这一特点。目前,很多造价专业学生不能胜任与专业有关的相关工作,知识结构偏向理论,缺乏实际操作、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向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提出了不少新挑战。 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水利水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重新整合课程设置,形成以培养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通过改革与研究,力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使工程造价专业能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二、社会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针对如何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问题,2009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师生,组织进行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要求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面向湖南省建筑业协会中各类大、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7份,其中有效问卷65份。问卷从不同的角度人手重点调查建筑业企业用人标准的倾向问题。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有何要求?以下是对调查问卷整理的结果。 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 从调查的结果得知调查显示,95%的建筑业企业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但数量并不多,这跟建筑业企业本身的行业特点有关。建筑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一般对工程造价专业的需求是根据其所承接的项目特点来定的,根据统计数据。一般中小型企业更希望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有多种综合技能。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每个企业的用人标准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员工爱岗敬业、忠诚、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多数企业都更青睐于用得上、留得住、动手能力强、工作有闯劲的员工。根据问卷调查,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以责任心为最高,占34.5%,其余依次为竞争意识与能力为33.5%。适应能力为24.6%,思想品德为12.1%,实干精神为21.5%。意志承受力为l0.9%,这表明,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因此,高职学校应全面、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认为,职业能力不是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 再看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各企业对这一专业的职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造价员证、监理员证、工程cad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证书要求是基础,能力要求是核心。企业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外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专业化。熟悉相关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懂得相关的施工流程与规程、对国家的政策、企业文化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分析与把握。 (2)操作手段熟练化。表现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达到相应的水平:网络操作、制表操作、统计分析等操作达到相应等级水平。 (3)写作水平:包括书法良好,会撰写各种报告,并能按要求写出个人工作总结、会写各种公文及论文写作水平。 (4)外语水平:包括外语语种、口语与听力的熟练程度。 (5)服务他人的主动性及工作的积极性——敬业精神。这不仅是许多企业在测试专业人才时所用到的一种方式,对学生更是一种严格的要求。 (6)灵活的应变能力。遇到问题能沉稳思考、妥善处理。 可见,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与实务,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施工过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设性方案建议 根据调查的结果,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构建特色化专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1.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目标应该明确: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双证融通、产学结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院是水利类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设置是根据市场需要(主要针对政府机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院、咨询单位等从事造价、监理行业)和学校特点定位为:以水利工程造价为主,但同时要掌握好建筑工程造价、公路工程造价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全能型造价人才。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2005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素质全面、基础宽厚、技能多元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按强化素质课、拓宽基础课、优化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的思路设置教学课程。 (1)构建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体系 构建理论和实践交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围绕理论基本知识点,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综观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应该培养专业基本能力、职业应用能力和可转移能力。根据三大能力体系。分别结合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设置三个系列课程;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以适应就业方向的能力要求。 第一大能力是专业基本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英语测量、工程cad等专业基本能力。 第二大能力为专业应用能力。学习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预算或标底编制、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招投标文件应用等。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相应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大能力是学生可转移技能的培养。我院强调学生可转移的技能培养,设置了素质拓展学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职业规划能力、交流能力(书面、口语和图形)、信息处理技巧、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信息技术等技能。这种教育模式加强了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了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 (2)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 学校的专业建设应特色化,建设方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课程设置和体系与行业、地方经济贸易发展结合方面。应形成一个反映地方经济贸易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为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专业教学计划中,重点安排职业技能教学的课程,适应造价员、监理员等不同的岗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性课程,其比重应超过80%,而且,专任教师中一部分应该由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使专业技能教学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使的学生满足社会的要求。围绕教学培养目标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以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的编制工作为核心,培养三大能力体系(专业基本能力体系、专业应用能力、可转移技能),围绕职业技能证书的知识调整教学体系,使毕业生能够快速、准确高效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高职交通土建类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交通土建类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交通土建类工程造价专业(以下简称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研究道路、桥梁、隧道、港航等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费用的专业,它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涵盖的内容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进度款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工程造价专业在高职院校经历了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经为行业企业培养了诸多相关岗位的高技能从业人员,如计量员、造价员、采购员、合同管理员、监理员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也日益完善,增大了相关岗位人员的需求,并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调查工程造价专业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为同类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从业人员队伍现状 (一)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从目前行业用工情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普遍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现象。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勘察设计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占总数的65%,但他们从业年限大都在10年之内,缺乏深厚的专业技术底蕴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从项目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仅占总数的20%不到,大部分岗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人员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较大。例如,广西人才市场交通运输厅分场2011年12月统计的数据显示,广西在建施工项目中,大专层次以上的工程造价专业从业人员仅占12.8%,非专比例高达87.2%,结构极不合理。 (二)行业知识不全面。一个工程项目造价的组成非常复杂,它不仅涉及项目本身,还涉及项目的资金来源、项目所在地区的有关财政税收政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要具备与工程造价组成有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的知识。目前,大部分从业人员只知道依据国家颁布的定额及相关编制办法规定来完成各阶段造价文件的编制与审核,而对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设计及施工方案优化、合同管理与索赔、风险分析与管理等方面了解甚少,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市场分析能力和洞察力不够。当今科技创新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从业人员只有对市场材料和机械的规格及价格、实施工艺过程充分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造价分析。但是,许多从业人员自我提高和继续教育意识淡薄,市场分析能力不高且洞察力不够敏锐,长期处于“闭门造车”式的工作状态,编审能力无法提高,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管理。 以上可以看出,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仅就所在的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谈一孔之见。 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办学沿革及现状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龙头专业,兴办于2002年,迄今有8届毕业生近600人,现有在校生近400人。该专业拥有较为完善的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其他专业共用的专业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基地于2008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示范性实训基地称号,实训条件能较好地满足专业上课需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该专业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着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08年开始施行2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顶岗实习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及实施内容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努力,这也是下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指把学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体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办学的特点,同时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内容如下: (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各门实践课程虽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知识传授为主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重大转变,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仍未能有效融合在一起,未能实现一体化教学;各门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之间关联不大,没有实现实践教学的系统化。 为实现一体化教学,我们可以加入企业元素,对于工程造价、工程招标与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竣工决算等主干课程,让行业专家参与制定课程标准、承担教学任务,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理论教学与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实践教学高度吻合,通过融会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一体化目标。 为实现系统化教学,对于各门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我们统一以企业某真实项目为背景进行系统开发与建设。即打破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以同一项目各阶段所完成的不同工作任务为路线,开发实训项目并制订考核评价标准,使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从根本上解决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各课程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有的、面向工程造价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与其他专业共同使用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它积极发挥着为学生提供实训操作场所、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的功能,但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且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仍尚未开展。 为使实训基地建设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借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广泛利用与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各企业之间的熟络关系网,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为依托,以实践课程建设为载体,与企业共建共享互赢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我们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及工作任务重新进行场地的规整、设备的配备,由企业添置软件及相关规范,为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提供技术和师资条件,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和职工培训。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可直接将校外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探索能力,企业可以聘用学生为其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服务求发展、贡献谋支持”为原则,充分利用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资源,回报行业企业长期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将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统合起来,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第一,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的科技成果也有了转化的平台。第二,协助完成企业的工程项目任务,为企业分忧解难,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建设项目各阶段的造价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完成工程结算资料及竣工决算资料等。第三,以专业教育资源为基础,开展社会人员转岗培训、技术培训、预算员等工种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使专业教育融入社会、行业和企业中。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及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应建设由校内、校外教师组成的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第一,对于现有校内专业教师,鼓励他们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参加专业培训班,考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交通运输部甲级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到生产一线参与工程技术工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一线岗位的需求情况,为我们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聘用在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建设。评价体系是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的检验,也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应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组织机构;其次,确定重要的考核指标,如学生“双证书”获得率、顶岗实习适用度、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再次,构建评价体系工作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通过对这套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市场分析能力和洞察能力更加成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程度不断增强,及时解决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现状。 工程造价专业应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为导向,从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内容、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专业教学团队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开拓创新,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使其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才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未来站稳脚跟。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职业能力下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高校实践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高效结合,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职业能力的视域出发,系统分析财经类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材、课程考核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打造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等举措,以期完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对劳动者的综合就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也都普遍开展了实践教学,但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定位在对学生的从业能力(即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就是综合职业能力(亦称关键能力)。而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日益凸显。 2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个人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具备的相应知识、技能及经验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对某项工作或者项目的推进及其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职业能力主要涵盖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基本职业能力通常指个体的学习、表达、辨别、感知及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则是指完成某一工作或任务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而职业综合能力,亦或称为关键能力,是指在不同职业之间转换时所具备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具有通过项目计划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科学合理的投资估算、概算的能力以及造价信息的管理能力;设计阶段:具有依据工程规模、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情况,编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能力;招投标阶段:依据工程项目情况适时调整报价的能力、具有编制投标书并参与具体投标的能力。施工阶段:具有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计算施工阶段工程量的能力,并能够对施工期间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竣工验收阶段:具有依照项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颁布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测标准,对工程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和建设项目后评估的能力。 3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工程造价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为理论基础,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上发展而来,属于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1]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层面: 3.1校内外实践活动 当前财经类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自发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验、校企合作实习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自发社会实践指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寒、暑假,自己与居住地附近的施工单位进行联系,进行为期2~3周的实践锻炼。专业课程实验指在学校专业实验室中,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专业教学大纲进行的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活动。比如认识施工图、CAD绘制施工图、工程量计算等方面的训练。校企合作实习指在学校统一安排下,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校企合作是工程造价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学科竞赛。各类学科竞赛一直都备受高校、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推崇。例如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广联达算量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在比赛中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2师资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对其任课教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而目前财经类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存在的较为突出现象表现为:一是大部分专任老师都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相对比较欠缺。这与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社会和企业工作实践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二是虽然学校也会从企业中聘任有资质的技术骨干做为兼职教师,但是由于这些外聘教师在教学时间和服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可靠的保障,造成学生的学习有数量没质量。[2] 3.3课程设置 工程造价专业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就目前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来说,现状仍不尽合理,表现在:一是课程教学安排中仍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够,远低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实践教学活动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不能达到契合。究其原因在于设置培养方案时没能对工程造价专业相关岗位群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偏重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了对应用型课程的安排,从而造成与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相脱节。 3.4实践教材 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还取决于实践教材是否完善及科学合理。工程造价专业使用的教材一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地区适用性。这就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应该根据建筑行业发展与更新迅速的特点,结合教学的需要,对实践教材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实践教学的内容为专业人才目标及规格做好服务。如果实践教材知识陈旧、不能及时跟上建筑行业发展的调整变化,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势必会打折扣,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相应的锤炼和提升。 3.5实践教学模式 在不少财经类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课内实训+课程综合实训”的三阶段教学模式仍不鲜见。对于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三分理论+七分实践”是最佳教学方法。[3]课程讲授上如果过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很多学生感到虽然理论知识容易理解,但仅依靠理论知识,势必会导致实践环节无法顺畅地运行,最终会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脱节,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将理论知识的教授视作首要任务,从而忽视实践教学。另外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环节,一些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仍然侧重理论性和学术性,而轻视对实践能力的运用。 3.6实践教学管理 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监管缺失,也是影响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另外一个因素。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往往首先考量的是审核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监控实践教学成果,却容易忽视对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动态跟踪、以及每个实践环节运行情况的管理与评价。教学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良好的监管与管理,也会影响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4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举措 4.1把握培养“双师型”教师导向,建立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 高校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将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培养与引进“双师型”素质教师,建设一支过硬的实践教师师资队伍。[4]一是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访问学习,以便能及时了解目前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5]二是提倡和鼓励教师通过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教师层面来说,做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兼备,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加以更有效地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因此可以得以提升,使学生成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2以实践教学为主导,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从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紧紧围绕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6]在确保职业能力完整性的前提下,拓宽和调整学科设置的课程思路及理念,及时调整及更新知识结构体系。同时要确保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专业技能和相关职业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4.3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由于目前90后学生是本科在校生的主力军,他们更愿意通过主动、娱乐的形式来获取相关知识,因此,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并用就成为一种理想的方式,如采纳灵活多样且趣味盎然的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模拟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7]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最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事先设定的学习任务,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的目的。 4.4以实践应用为中心,不断完善实践教材 关于实践教材的选用,除了延续由专业教学团队来编写实践教材外,还可以尝试邀请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实践教材的编写中,并与经验成熟的公司企业共同开发相关网络课程建设,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例如可以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实践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以期编写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实践教材,以期实现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4.5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应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以此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育。考核成绩既要反映出学生一贯的课堂表现,又要反映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尝试采用以下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上课出勤、回答问题等环节)+期中成绩(课程实验成绩、实践活动成绩等)+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比20%,期中成绩占比4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40%。这样考试结果能基本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反映出教学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果提供可信的参考。 4.6树立职业能力培养主旨意识,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高校应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主要是在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室进行实训锻炼,因此高校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层面力度应加大,努力打造系统和高质量的一体化实验室,使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来开展相关的实训锻炼,积累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更加理性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其次,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对接,积极合作,建立和培育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资源。此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应涵盖对实践教学目标、计划、大纲、实施和教学效果等一系列环节的全面监控与评价,做到各个环节并重。而不是只针对实践教学中的某一环节的监控与评价。因此,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5结语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对高校而言,亟需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助力实现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程造价专业鲜明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高校应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材、课程考核方式,以及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全方位夯实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高效培育和提升的目标。 作者:李侠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在基本投资方面加大力度,对于工程建设人才需求在逐年加大。作为培养工程建设人才的院校,肩负着重担,社会需求的工程建设人才既需要掌握工程技术,又要掌握工程造价理论与经济知识,能够从事工程造价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满足社会对中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院校应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工程造价;教学模式;探索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快速推进,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均在大力发展房地产,随之而来的是带动建筑业蓬勃发展,社会对工程建设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工程造价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逐渐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脱离出来,形成单独的专业。社会的需求,引领各大院校的工程专业招生一度成文热门专业,但是因培养模式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课程设计不符合实际需求、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等原因,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提升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现阶段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明确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岗位直接面向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是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目标,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首先应明确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经济学知识,熟练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现代工程造价的理论与方法,在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方面得到实践的训练,具有独立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与实施全过程的工程造价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进行融合的应用型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这是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简而言之,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扎实专业知识,胜任工作岗位。从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看,学生毕业后多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方面的工作。各院在设置工程造价专业时,应借鉴在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教师才能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教师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应用能力的前提。目前大多数元宵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系统性不强,老师只教学自己所授课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其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与融合性,授课老师并为考虑这一点;部门学校直接沿用其他学校的课程体系,并未根据学生、学校的情况选择教材。这些现象,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并不能对于工程造价形成整体性的思维。建筑工程是一个整体,学生所学知识分散,理论与实际脱节,很难综合运用专业知识。鉴于这种现状,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要转变思路。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与能力的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教师可先行调研企业目前的需求,对工作岗位进行汇总,并提炼出核心的工作任务,再依据教学规律融合到课程体系设置中去。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保障。 三、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与目标。现阶段,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实际的项目经验;还有一些外聘的教师在企业任职,虽然实际经验丰厚,但是在教学方式与水平上较为欠缺;部门教师忙于教学,未涉列最新的工程项目知识;教师整体队伍科研水品较低,在高水平的刊物上鲜少有关工程技术、科技开发的,课题研究也较少。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的关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学生的关键。面临目前的现状,各院校应通过多方面的改进,加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在薪酬制度上,为教师提供丰厚的待遇,吸引高水平教师的加入,同时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稳定性。其次,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为教师搭建培训的平台,教师的培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理念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是,让教师经常与工程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不是任何一位老师可以独立完成的,培养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团队力量才得以完成。 四、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工程造价专业中。这是多年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弊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这类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应用在实际项目中。这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提问法等。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度过,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教师也要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多媒体一体机在教学中的使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有许多理论课,这些理论课的学习,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领悟其中的内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通过音频、视频等,更加生动、形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情境。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应该灵活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结合培养模式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生产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建筑一线。鉴于此,可以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与企业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作为新的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水平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按照计划将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进行合理安排,适当增加校外学习的课时。学生在学习了工程造价方面的课程后,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可以安排由学校教师带队去企业现场进行讲解学习,企业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负责人进行教学。两边的教学者进行合作教学,这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程造价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个方面,各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 六、结语 因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加大。鉴于我国各院校的教育发展现状,在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步完善。各大院校只有先明确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符合自身条件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改进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共同努力促进工程造价专业的高速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建筑人才。文中的观点仅为各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探索教学改革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韩琪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下工程造价论文 一、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情况 核心课程教学全能型比例18%(根据多个学校调查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总体比较年轻,刚出校门的研究生比较多,普遍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较少,在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诸如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广联达造价软件应用全部能教的教师较少。这类教师对工程造价整个专业课程体系难以融会贯通,很难在实训环节全面指导学生。此外许多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大都是高校到高校,没有经历过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际锻炼,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加上教学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欠缺,难以真正做到联系工程实际问题开展教学。 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少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大多数招生人数较多,而教师往往严重缺编,部分高职院校为应付教育厅检查不惜伪造数据,通过虚填兼职教师人数来达到师生比。经过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年课时量达到600学时以上,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上课备课,缺少学习培训以及参加校外实践的机会与精力。 (二)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建设机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迅速,很多院校招生规模暴增,在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必须每隔两三年深入企业一段时间,才能把行业最新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面对工程造价专业的高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对应政府与学校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每年在省教育厅筹划下虽然有一些教师企业锻炼机会但也是相对较少,比例有限,面对庞大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群体,通过如此狭窄的渠道获得实践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三)高职院校教学相关领导认识误区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停留在介于高中和本科大学之间地带,管理高度行政化,一些高职院校领导甚至担心教师在企业锻炼能力提高,不再专注教学,不好管理,这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一些高职院校领导认为教师大量出去进行企业实践锻炼,学校课程没教师带,在本来教师相对较为短缺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显得捉襟见肘。还有些学校高职院校系部领导工资系数取决于系部教师工资的平均数,如果出去锻炼教师较多,个人的收益会受到影响。甚至还有一些高职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出去企业锻炼,有些教师在外面工资薪酬比在学校还高,容易影响军心使在校教师无法专心教学。为此一些领导视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锻炼为洪水猛兽,甚至要求专业教师在学校实行坐班制。 (四)一些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的职业惰性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纯粹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出身的并不多,大多数由土木工程或者其他工程类专业转入,能够带本专业一两门课程就觉得比较吃力,如果要成为本专业行家里手,能带建筑工程概预算、清单计价、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等核心课程就必须花费很长时间自己摸索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好这些课程。这些外专业转入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满足于上好一两门课,即使有企业锻炼的机会也出于个人面子问题不愿意进入企业从基层预算员做起,这些心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这类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上的提高。 三、三明治模式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加强实践能力素养在教中学 教学相长,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在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对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教而促进自身的学。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能够使用编制有关工程定额;具备从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编写各类工程估价(概预算)经济文件,进行建设项目投资分析、造价确定与控制等工作基本技能;具有编制建设工程设备和材料采购、物资供应计划的能力;具有建设工程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比较体现实践能力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这几门课程只有深入实践、参加过实际工程项目才能熟练掌握技能,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把知识讲透,讲得深入浅出。青年教师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会发现实践能力的不足,这是“三明治模式”的第一步,通过理论教学发现自己的不足,据此获知需要提高实践能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通过注册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取行业准入通行证 这是“三明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下进入企业的通关证。注册造价师考试课程分为四门,这四门课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应该努力通过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只有通过了造价师考试才能较为方便地在企业兼职,也相对在行业有较多的话语权,能够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造价文件。 (三)进入企业锻炼承担企业项目任务 这是“三明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第二步。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应该每隔三年或者五年进入企业锻炼一年后再回来教学,高职院校应力求建立这样的教师培养机制。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之后,力争参加项目,比较合适的是进入造价咨询公司,直接从事一线工作,诸如全过程造价管理、工程跟踪审计、招标控制价编制、投标报价编制、工程结算等。通过这些工作的磨练,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可以比较深刻地掌握工程计量计价,定额使用换算技能,这在学校的教学中是很难领悟的。另外在企业从事实际工程造价项目时候,能够体会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经验,甚至现行定额无法解释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全过程造价跟踪审计项目,对一个造价项目可以从破土动工到竣工验收整个环节都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工程结算时,面对施工单位结算资料的造价审减问题,审查工程量,审查取费,审查单价,审查变更索赔等资料,都可以学习到很多工程造价实践知识,这些专业实践知识将会进一步强化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回校任教把实践经验总结成为专业实训资料 这是“三明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第三步。在学习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回到学校后进一步进行总结提升,这是专业实践技能回炉重铸的过程,可以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把工程结算资料、工程商务标投标文件等这些真实的工程项目案例资料整理成实训资料,从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能真题真做。特别是一些工程商务谈判,一些工程审计中定额的理解分歧,一些工程合同纠纷以及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等造价案例,是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宝贵经验知识,当专业教师把这些实践中获得的真知灼见用于教学,教学过程也能够栩栩如生,高度仿真工程现场。 (五)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兼职 这是“三明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第四步。200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明确提出“制定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之外,如果能在企业兼职成为建筑公司技术顾问、项目经理或者造价师事务所合伙人其实对教学也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在企业兼职的同时可以学会处理各种工程实务,并可以利用企业工作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联系实习、就业单位,这其实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措施。特别是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从事企业兼职工作,如果涉及招标控制价编制,投标报价编制,工程结算审计等问题可以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工作的助手搭档,引导学生真题真做,快速进入到工作角色中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工程造价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普遍实践能力培养欠缺的情况,采取“三明治”模式进行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使得大量青年教师或者缺乏实践经验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企业兼职”这样的模式获得和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使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能够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人才市场需求,是一条可供参考的较为科学的途径。 作者:胡凯 郑睿 余勇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论文 1架构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造价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两门课程《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出版的《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为避免重复教学,有必要加以区分。笔者认为,工程估价应侧重造价的确定,重点教授工程量的确定。而工程造价管理侧重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学习估价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各阶段计价的方法以及造价的控制。在理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划分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 2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 工程造价类课程和实践联系紧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去企业挂职,参与实际项目造价的编制与审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再回到课堂讲授时可结合实际项目的例子言之有物。同时,作为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最好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了解最新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工程造价类课程由于周期性会有有关造价的新法规,新政策的出台导致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如2013年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对于08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4年44号文变革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等。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讲课内容,更新课件,重新选用新教材,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重视前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不少同学学习造价的障碍不在于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本身,而是专业基础课没有打扎实,比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由于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土木工程系教师,在授课内容也参照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学起来觉得难学而产生厌学情绪,能够抓住重点学习的学生较少。其实,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同学而言,不需要会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也不需要会施工技术,只需要看得懂图纸,懂施工技术而不是去现场施工。而造价类课程首先需要学生看得懂图纸,在进行造价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懂施工技术,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后续造价类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4抓好后期理论与实战结合的专业课教学 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计价的原理,各阶段造价的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施工结算与决算)。工程造价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工程中,穿插一些工程实例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可选取教学楼作为造价编制的对象,从前期造价的编制到后期施工阶段造价的核算结合本省定额来实施。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粗略一点,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无代表性的施工方法,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基础工程和钢筋工程等隐蔽工程,一定要通过实物观察、照片对照、三维建模等手段来还原图纸的真实面貌。后期结合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尽可能真题真做,手算与电算结合,对比两种方法,找到差异,为后期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和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宜采取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课程设计,宜从最基本的图纸讲解开始,有针对性进行辅导,也可以采取在线答疑的形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课程设计完毕,学生实际已完成一份造价文件的编制的实际操练。广联达软件的学设主讲老师外,还应配备多名辅导教师,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解决。广联达图纸应尽可能选用实际工程图纸,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参加广联达举办的造价类的竞赛来促进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软件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造价类软件的操作能力。 5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因而有必要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企业开放,直接在企业顶岗实习开放性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当完成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后,让企业造价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课程设计或学生到企业作为造价专业人员助理从事造价的工作。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室,让双师型教师或具有造价工程师资质的老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面向社会承接工程造价业务,学生参与造价项目。 6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工程造价类考试应紧密结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自1997年实施造价工程师考试以来,每年10月份均设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考试,因此可建立真题题库,工程造价类考试试题直接从题库提取,按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来考核学生。但最终成绩的评定不能仅看卷面成绩,还要结合学生动手能力,比如广联达上机和课程设计中的表现等。综上所述,理顺《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关系,建立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有利于工程造价类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分工明确去教学;工程造价类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参加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采取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上机操作等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工程造价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工作室等,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结合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并将实践环节也纳入考核的范围。工程造价类课程知识庞杂,实践性强,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对该类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希望通过对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全面改革创新,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作者:曾淑君 单位:文华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分析 对于造价员岗位而言,要求学生具有能够识读工程图纸、会计算工程量、会编制清单报价文件、会进行成本控制、会使用工程造价软件等职业能力,并且要具有吃苦耐劳、讲究诚信、责任心强的职业素质。根据学院对毕业生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拥有过硬的工程造价基本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学生,是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并能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同时企业也给出了对我们教学上的一些宝贵建议,例如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缩短走入社会的不适应期;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吃苦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针对部分毕业生在职业竞争中的这些薄弱方面,文章认为有必要将这些薄弱能力继续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加强,尤其是在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引起重视。 2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 2.1优化工程造价专业在校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围绕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程造价岗位的能力需求,选择典型项目,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以工程造价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灵活,要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工程造价人才多变的需求。针对课程内容,以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进程,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在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推行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课程,同时增加前沿技术(如BIM软件)等建筑数字化、信息化的相关内容。 2.2继续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共 首先,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走出校门到实际工程造价岗位接受实战训练,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众所周知,基础理论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而岗位的实战训练则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实战技能的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对职业能力的一种培养方法,能够在实战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其次,将工程造价职业资格考核制度引进校园。职业资质是从事本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能够胜任本职业的基本标准,是对职业在必备知识和专业经验方面的基本要求3。工程造价专业的相应资质是被企业认为学生具有一定职业基本能力的外在证明。所以,提前让学生在学校中就熟悉和了解并拥有了工程造价专业相应的职业资质,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深化“学训一体”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据调查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改进实习实践环节。2012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及“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所以,高职院校应在现有的实训条件基础上,深化“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切实保证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用而且会用,获得职业竞争力,这是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基础。增加具有特色的实训环节,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能够在现场或者模拟现场进行教学。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构造》、《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在教学中增加工程造价软件操作的课时数,以及学生在顶岗实习前的工程造价综合实训等。通过实践环节力度的加大和形式多样化,让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或者通过很短的实习期也能顺利胜任工作,相对于其他学生就省去了许多培训的宝贵时间。其次,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局限性,形式要灵活,只要能到教学目的,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3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上的能力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提高。在如何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问题上,增强工学结合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工程造价行业岗位的人才。 作者:王晓 陈登智 单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电力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浅析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内容:调研区内电力工程造价行业人员就业情况、人才结构及主要岗位职责、调研高职专科层次的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表现及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 (二)调研方法:企业走访、电话访谈、专家座谈、问卷调查。 (三)调研对象:电力行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电力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会计等。 (四)调研过程:信息采集———信息回收归纳———信息分析———信息补充———建议及对策 二、用人单位对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评价调研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企业的人才结构 对企业人才结构及来源调查显示:相关企业工程造价技术人才的学历主要包括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学历和中专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占10%,大专学历(高职)占56%,中专占2%,本科占32%。 (二)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开放的岗位及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开放的主要职业岗位为:工程预结算、工程管理、招投标、资料管理。其中,造价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编制工程预结算、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资料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编写施工方案、绘制图纸、协助编写投标书、资料的分发和收集整理;施工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深入施工现场,协助搞好施工监理,复核工程量,提供施工现场所需材料规格、型号和到场日期,做好现场材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和工程量签证,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工程的资料收集、保管和归档,对现场施工的进度和成本负有重要责任;监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为:在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检查承包单位的人力、材料、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做记录;复核从施工单位获取的计量数据并签署原始凭证;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对总包及施工单位工艺进行检查及记录,对质量检查及记录;对结构主体质量进行旁站监督,并向专业监理工程师报告和做好简历日志及有关监理记录。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的职业岗位分工清晰,但能看得懂图纸,熟悉图纸是各岗位最基本的要求,沟通协调能力和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是各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综合素质高,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技能,理论基础扎实,加之实践能力较强,对相关行业还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更具竞争优势。 (三)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现状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安排变动性较大,施工企业对新进的毕业生主要安排在施工员、资料员的岗位上,造价单位根据毕业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安排。我院的毕业生一般会被分配做配网或主网工程,工作5-10年后,其中有能力的一部分毕业生将被提拔到经理的岗位上。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需求目标是懂施工、会预算、能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四)用人单位对我院工程造价毕业生工作评价分析 1.能吃苦耐劳但理论基础较薄弱 通过调查,我院工程造价毕业生大部分都比较能吃苦耐劳。虽然一些工地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都能克服困难,坚持工作。但由于在校学习期间对工程技术、工程管理、过程经济、电气设备、电力生产概论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在理解和解决一些工作任务时较吃力。 2.单项能力不错但综合能力欠缺 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在电力工程专业某些课程和某些模块学得很好,单项能力较强,如工程计量、工程计价或工程结算等。特别是近两年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一批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区、全国的高职技能大赛工程造价项目比赛,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师的集中培训让部分学生的一些单项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由于工程造价工作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复合型工作,包括识图能力、工料法计价能力、清单计价能力、熟悉招投标法、熟悉合同,会应用软件进行算量与计价等等都需要一个人能综合熟练应用。因此,在综合能力应用这块,我们的毕业生还有所欠缺。另外,对于通用技能,包括识图能力、学习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等专业人才的一般能力。多数企业普遍认为识图能力、学习能力特别重要,为关键能力,而外语应用能力只在某些岗位上有要求,这说明企业需要的人才首先要有识图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特别是电力行业的工程施工标准比一般建筑工程施工要求要高,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优质高端的材料被使用在电力工程建设中,材料更新换代非常快,需要工程造价人员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紧跟技术前沿。 3.踏实肯干但动手实践不足 通过调查,大部分毕业生工作态度端正,踏实肯干。但是,由于电力工程设计和建设要求规格很高,在校动手实践机会不多,能够参与真实工作情境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对接的实践欠缺,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因为不熟悉工作或害怕与师傅沟通而表现出动手实践能力欠缺。其次是计算机应用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工程造价电算化相关软件应用不够熟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4.比较敬业但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很多企业对所需要的人才,除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外,也希望毕业生能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自我学习、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查显示,对于自身的工作,我院工程造价大部分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比较敬业。但在遇到不懂、不清楚或者需要与别的工作人员对接的时候,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比较腼腆,语言表达技巧有所欠缺。 三、新形势下电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用人单位对我院工程造价毕业生评价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清晰知道目前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需求重点在两方面:一是高素质;二是复合型。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知识),又包括基本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复合型,即懂施工、会预算、能管理。引进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因此,企业特别是优秀的大型企业对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复合型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围绕这两个重点,在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上做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一)制定切合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盲目拔高或技能滞后。(二)充分拓宽学生就业选择渠道,专业课程设置处理好“专”和“多”的关系。(三)兼具“其他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李静 马桂芬 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能力培养 摘要: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而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虽能熟练运用课本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创新,不能更好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这就与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背道而驰了。本文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 0引言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贴近工程,更加接近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我国建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学校近年的就业状况来看,许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大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始有脱节的迹象。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就成了此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较快融入到就业岗位的关键。 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没有制定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各所高校中了解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各种实践培养计划也通过各种方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如单位实习、课程结业后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紧追时代潮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在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相关软件的学习方面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实践方案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同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某些应当安排实习或者课程设计的课程因为课时问题而没有开设,或者因为课程冲突而选择放弃开设。该院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只开设了土建、装饰以及安装三个方向,但也只有土建方向完整的可以上完一个学期,装饰和安装由于时间原因只开设了半个学期,使得学生对这两个方向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更别提学院没有涉及的市政和园林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使得一些市政园林单位望而却步。除此以外,学院并没有开设相关算量软件的必修课程,而是把它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系统、熟练地掌握算量软件的操作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大大浪费了这些教学资源。安排工地实习的时间过短,相对于项目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实习的真正意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指向了该院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不系统、不完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亟需从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寻找突破。 1.2校内外实践性教学不能协调一致 据了解,我国一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把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本从算量软件、测量认识实习以及已完工程认识实习等方面着手,校外实践则是把学生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实践。由以往的经验来看,校内实践因为强制性的缘故,学生执行的较好,掌握的也比较透彻,但是校外实践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自由度较高的缘故,学生应付的居多,很难从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加大对校外实践的监督,使学生切实地从校外实践中受益,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校外实践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单位的特殊性,它需要把学生安排到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现场。这就加大了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的难度。此外,一些造价工程师在算量的时候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刚进单位实习的学生大多对实际工程造价工作接触不深,对于复杂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套价规范又不得不向他们请教,这就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他们对这方面有所抵触。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校外实践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学校既定目标。 1.4基础理论知识难以同实践环节真正有效地结合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实践环节的教学多依附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更没有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培养计划的重点,指导思想仅仅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和认识生产,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安装造价的课程设计中,学生只需要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会套定额计算工程造价,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没有设置复杂情况来考查学生独立解决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5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入职造价行业有许多的硬性条件。一些拥有造价员从业资格证书或者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很容易被用人单位认可,获得应聘机会,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从业经验以及执业证书,入职有一定的难度。该院尚未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是否拥有从业资格证书也没做硬性要求,仅仅依靠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其可比性和可信度并不能完全被用人单位信服。对于那些全国性的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不能体现其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把从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列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中是极其必要的。 1.6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其他土木专业有所差距 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地位同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日后工作的重要保障,从本专业的教学、经费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来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目前,一些本专业的配套设施尚未落实到位,工程管理实验室的部分软件过于陈旧,迫切需要更新换代,这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研究 2.1系统的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可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①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阶段,设置该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三四年级的专业实践奠定基础;②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熟悉的程度,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③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工程造价管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④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将学生安排到单位进行锻炼。通过在工作第一线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认识自己尚存在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在日后的职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对于刚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基本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塑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带入,紧密联系实践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对工程项目的认识,老师在台下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迪,这更有益于学生拓宽思路,意识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3实践教学环节及其内容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一方面,按照本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其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将实践教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对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进行反思,科学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反馈,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过程考核,将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2.4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紧密同时代联系起来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能够解决好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谁能够提出新的管理模式,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因此,指导思想要紧随时代潮流,实现实践教学的三个替代: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替代培养机械式的动手能力;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替代传统的仿真教学模式;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替代古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2.5不能忽视教师素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教师资源优劣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本专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需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因此要求教师除了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外,还要求他们能够不断地对其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对课程的内容、学科发展动态、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规律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将其消化整理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工程造价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任。学校可以按计划分别将教师送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造价知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实践考察,再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带回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也可以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现成的资源,聘请有经验的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作为学校的校外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开设专业性讲座和进行校外实习指导。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也要紧抓实践,实现理论实践两不误。应注意的事项有:①贴近工程实际,面向生产第一线。涉及学生的实践内容必须要增强其实行的可行性,提高与工程项目的关联程度,贴近工程的实际特点。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为日后更好地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②进行仿真实践,打破空间束缚。由于符合实践性教学的的典型工程往往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变得可遇不可求,因此仿真工程实践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够突破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又能够灵活地设置变量,达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目的。通过模拟仿真实践,学生既能初步了解造价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也可通过工程仿真训练掌握工程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实践的运用。③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化意识。工程管理专业的资格考试主要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当前本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应与以上资格考试的基本考点相适应,并且学校安排的实践项目的内容也会有意识地向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靠拢,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对工程管理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受到适应社会的熏陶,增强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④依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来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标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由于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所以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比如,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可以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上交的成果报告的质量可以作为教师评判打分的标准。 4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既应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该是本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确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构筑科学、合理、可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要在筹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训室等硬件设施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工程造价实践性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工程造价的实践训练活动,又能加速培养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是,它对于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及发展个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刘钟莹 武平 单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技能抽查措施 摘要:通过分析技能抽查的政策及实施情况,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考核、竞赛、培训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技能抽查的措施,从技能抽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上述应对技能抽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技能抽查人才培养课程标准 为全面提升湖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湖南省教育厅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抽查,教育厅于每年的10月份,组织抽取全省高职的5个专业,并随机抽取有该专业的各院校的10%的毕业班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试,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排名,并向全社会公布,并做到与学校申报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结合,与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估结合。对对抽查合格率低于60%的学校进行黄牌警告,对无故不参加考试和第二次考试合格率仍不到60%的学校,取消该专业的招生资格。用学生的平均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该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工程造价专业2014年和2015年被连续抽中两次。 1技能抽查的实施 工程造价专业的抽查项目分为房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公路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房屋建筑工程方向的技能抽查项目共三个核心模块,模块一:定额的应用;模块二:工程量清单编制;模块三:工程量清单计价。公路工程方向的技能抽查项目共两个核心模块,模块一:公路工程施工图预算;模块二: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水利工程方向的技能抽查项目共四个核心模块,模块一:编制基础单价;模块二:编制建筑工程单价;模块三:编制安装工程单价;模块四:编制工程总概算。以工程造价房屋建筑工程为例,技能抽查标准题库题量97道,技能抽查每道题目的编写都是基于学生解题加答题时间为1至2小时设计的,每道题目都很综合,要参考查阅的资料也比较多,学生若对题目不熟练,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技能抽查考试监考很严格,高压,规范资料繁多的现场要完成题目的解答编制是很困难的。开设了工程造价专业的学校若平时不注重技能抽查题库的学习训练,抱有侥幸心理,等到抽查专业确定,被抽考学生的名单确定之后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集中训练突围是不现实的,风险非常大。再者技能抽查本身对学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将技能抽查融入日常教学与人才培养,形成一种常态,这样既能随时从容面随技能抽查,也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相关技能。具体如何积极应对,将技能抽查融入日常教学与人才培养,形成一种常态,我系工程造价专业做了以下尝试。 2应对措施 2.1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修订课程标准 首先,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修订课程标准。以我系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方向为例,通过分析《工程总价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的开发目标和抽查内容,确定与技能抽查相关的3门课程为《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造价软件》,研究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造价软件》的开设在第5个学期,造成一个矛盾的局面是,被抽中的学生在造价软件课程还未完成学习的情况下要去接受技能抽查考试中该模块综合技能的考核,所以将《造价软件》课程的开设时间提前,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修订。在原有的课程标准中,加入技能抽查考试题库的相关标准,并融入课程教学中。 2.2编写印发技能抽查教材 以学校牵头,制定政策,组织编写技能抽查的教材,并编写好参考答案,技能抽查的题库是公开的,但没有参考答案,各专业以专业带头人牵头,组织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共同编写针对题库的参考答案,统一标准,确保技能抽查题库教学的准确性。该教材在相关专业学生大二开始学习《建设工程定额原理与实务》课程时就购买分发,作为课程学习的辅助练习书。 2.3多方式将抽查题库及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 将技能抽查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技能抽查涉及的上述3门课程教学的课堂上将技能抽查的知识点、技能点作为教学重点,进行真操实练,并严格按照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系统地考核。具体方式一是以技能抽查题库的试题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由其扩散开进行教学,二是将技能抽查题库试题作为课后作业题,要学生在CRP空中课堂将作业上传,教师进行批改,题库的完成情况及进度一目了然,有据可查;三是,将相关课程的综合实训周实践课程的任务选取以技能抽查题库为载体,直接从题库中抽取编写。 2.4多方位考核 对学生技能抽查题库的掌握及相关标准技能的落实情况要严格把关,进行多方位的考核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一是将与上述与技能抽查相关的3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补考试题、毕业补考试题确定为从相应模块的技能抽查题库中随机抽取,在巩固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学好相关课程;在参加技能抽查前,学校先自行进行模拟抽查考核,及时总结发现问题,进行改进。 2.5组织技能抽查竞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系部围绕技能抽查及技能大赛的考核点来组织技能抽查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上面技能抽查教材的使用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战比赛,一方面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与飞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兴趣,丰富其临场经验。 2.6重视技能抽考前培训工作 俗话说“临阵磨刀,不快也光”,技能抽考前的培训是非常关键的。将被抽中的学生集中起来培训,安排相关专业老师全天候指导,制定具体的课程表,展开技能抽考前培训工作。开展集中培训前,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摸底考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在培训前期,指导老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抽考方式、抽查的内容与要求、评分标准等。此外,指导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技能操作的诀窍和要领,强调测试时要注意的问题。培训中期,进行专项训练时,指导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上机和实操练习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或老师的帮助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逐渐熟练。在培训后期,以技能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和操作的规范性。同时开展内部抽检,针对被抽查同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后一阶段安排专门的针对训练。对基础差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手把手、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指导。 3结束语 通过落实上述应对技能抽查的措施,使技能抽查形成一种日常教学常态,我院在2015年湖南省的工程造价专业技能抽查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证明上述应对技能抽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进一步以技能抽查为契机促进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将技能抽查标准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作者:欧阳洋 文雅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摘要:职业学校注重技能的形成,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是工程造价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信息化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对工程造价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考核方法 教职成[2015]6号文《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原则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的形成,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训室实训,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对于学生技能的形成有所欠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人才目标的设定要围绕工作岗位需求,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编制工程预结算文件、工程招投标文件的应用型人才,而学校的老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较少,缺乏实践经验,校企合作,引企入校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按照“校企合作、人才互聘”的原则,一是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有典型项目时,教师能够参与其中,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能把企业的新知识、新成果带进课堂,缩短了理论课程与实际工程的差距,能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二是落实“能工巧匠进职校”活动,学校要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技能水平的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促进学校实践技能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引企引行入校,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公司对外承揽检测任务,对内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双方开展有效的师资互培互聘、技术研发等工作。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教学资源共享的培训基地,为学生、职工、教师训练和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设施、设备。 二、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给学生一套结构比较简单的图纸,要求学生先识图,再做预算。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土方工程算量、基础工程算量、混凝土工程算量、砌体工程算量、屋面工程算量、装饰装修工程算量6个主要学习项目。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从根本上实现了“工”与“学”的一体化. 三、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是技能型、应用型的课程,而现在理论课时占的比重较大,而实训课时占的比重较小,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分学科开设,学科又多又杂,教材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理论知识的课程开设太多,教材内容偏难。工程造价教学改革改革必须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开设要围绕实际工作技能展开,减少基础学科的课时,增加技能型课程的课时,减少管理型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型课程的实训环节。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贴近实际,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删繁就简。工程造价软件在工程造价中越来越为广泛的使用,但有些学校工程造价专业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甚至没有机房进行机算的训练。我建议增设工程造价软件这门课,加强上机实践操作,掌握工程算量软件及计价软件,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进行算量及计价的能力。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进行手算与机算,并分析有无较大的出入。利用定额计价及清单计价编制预结算文件或招投标文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如何让学生在脑中构建三维模型是工程造价中的教学难点。现在许多学校建立了信息化的校园,有的学校还开发了教学仿真软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将情景真实化,施工工艺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可以采用动画或视频进行动态的演示,施工图纸的识图也能更快捷,促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内容。仿真软件能够构建三维的立体的可视的建筑物模型,图纸、模型、尺寸三者对一,有效解决工程算量中识图、理论知识讲解及公式说明等教学重难点,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考试一般是闭卷考试,受考试形式及时间的限制,只能考核一些概念、简答或一些简单的计算题,注重理论而忽视技能的测评,应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我建议学生的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训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成绩占到三成,实训成绩占七成。理论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及职业技能考试,理论知识考察的是学生对现有理论知识的认知,职业技能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工程算量的能力,可以选一套简单的施工图纸,时间为3到4个小时,出几道代表性的算量的题目。工程造价专业改革是以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毕业就能适应岗位,实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的。 作者:刘晓新 单位:聊城市技师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课体系创建实践思索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大部分借鉴本科院校或者普通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包括课程名称)上存在着大量沿用、套用的痕迹。直到2006年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各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工学结合上大胆探索。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工程造价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重庆市为例,一是开办院校和招生数量较多。目前开设有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院校共13所,2009年工程造价计划招生1327人,实际招生2986人,位居第二,仅次于护理专业实际招生人数(3055人);二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沿袭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土建预算,安装预算较少涉及,而社会紧缺的是水电安装预算方面的人员;三是课程体系较多侧重于单项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四是出现了基础理论薄弱、专业口径窄、终极性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极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与造价员职业岗位相适应,具有“识图——工艺——计量——计价”综合技能,同时学生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手,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和重新架构。 一、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多年来的行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本专业学生主要到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预(结)算及投标报价工作,或到建设单位、房地产企业、工程造价咨询与管理部门从事工程造价的分析、确定与控制等工作。因此,工程造价专业应该按照造价员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造价员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获得造价工程师初步训练,具备编制、审核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会进行工程招标书和工程投标书的编制,即“能识图、懂工艺、会算量、熟计价”(简称“四位一体”),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体而言,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如表1所示。 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为本的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不管是基础课程体系还是实践课程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能识图、懂工艺、会算量、熟计价”。同时,作为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水平要求,应更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市场对造价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可持续发晨原则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在培养学生中出现了基础理论薄弱专业口径窄、终极性教育的倾向,过分追求职能的培养,忽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综合能力低,对未来适应性差,这种倾向极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工程造价环境与计价方式的变革,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学生具备从造价员提升为造价工程师的潜质和素养。 (三)素质优先原则 在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造价咨询公司中,造价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才能够保证做好相应的工作。具体而言造价员应该具备: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忠于职守,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商业贿赂;②遵守工程造价行业的技术规范和规程,保证工程造价业务文件的质量;③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④不准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执业;⑤与委托人有利害关系时,应当主动回避;⑥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⑦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计价行为,有权向国家有关部门举报。因此,在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体现德才兼顾,德重于才的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态度及诚实守信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多元合和整体优化的原则 工程造价专业是适应工程建设造价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知识体系是跨学科和专门化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工程与管理的统一、识图与工艺的统一、计量与计价的统一。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和整体优化的策略思想,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工程造价课程内容体系,以造价员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职前培养阶段打造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雏形”,获得高职教师从教的学历要求,职前培养和人职教育阶段可以申请实习证书。企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学习、考试,申请临时证书。执教相应时间,经过不断的职后培训,高职教师可以申请初级、中级和高级证书。每种类型、等级的证书都有相应的鉴定标准和考核内容,以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线,贯穿整个教师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的一体化。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关于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问题研究 摘要: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性很强且和社会紧密结合的新专业。为了满足企业对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上手”的要求,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本文结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工程造价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环节、教学环节和应用实习环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工程造价;课程设置;专业技能;造价实习 工程造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实用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这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经济活动脱节,专业实习力度不大等。专业特点决定了这类专业要专业方向与培养方向十分明确,要求学生既有相当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技能,毕业上岗后就会计算工程量、会做概预算。本文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了研究。 1、课程设置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所学课程的科目非常重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1专业应用性要强 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应用而非专业理论知识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重视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上应侧重技能应用的培养,避免过多的理论知识。 另外,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面向注册造价工程师层次,对于专科生的培养,可以面向造价员层次,制定与执业资格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使得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面向人才市场,并与“职业资格制度”相接轨。 1.2实践教学课程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突出安排实践课程,留出充分的实践时间,精心建立立体完善的专业实践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例如,在保证工程造价理论讲授课时的同时,再安排一周至两周的时间学习工程造价的电算软件,最后再安排四周时间去施工单位或造价咨询单位做实习。对于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也要设置一周时间去生产实践-这样就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 2、课程教学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动手能力强不强,与理论知识扎实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个人认为要把好教学环节这一关,要注意以下几点: 2.1教材的选择 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众所周知,2008年,我国的造价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出台了《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计价模式由传统的定额计价转变为与国际接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给学生授课时应选择与实际相适应的教材,最好选用2008年7月份以后出版的教材。要修订过的教材,教学内容应引入新的规范,与之对应的合同管理和工程招投标也要有相应的变动,保证给学生的信息是最新的信息。第二,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对二本、三本和大专、二专的学生,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有区别。二本学生自学能力强,但是动手能力差;三本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大专和二专的学生基础不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选,在选教材上要特别对待,体现出差异。第三,注意教材的质量。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由于评职称的需要,现在出版的教材很多,比如说一本书内容有十章,就可能会有十个编者,那这样的书的主题思想来可能就比较乱了,还会有很多错误。 2.2课程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以便达到增强专业技能的目的,同时要以实际工程案例贯穿教学始终。等到课程结束后拿出一到两周时间做实际工程,借助特定的项目,以训练为主要形式,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 2.3适时适度做小结 “适时”是不到火候不能说出教师的见解,学则最恰当时间会收到“柳暗花明”、“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度”是点评不宣过细,但也不宜太简单,根据对学生知识水平分析和个别差异的掌握,既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挫伤处于茫然状态的学生的积极性为度。要以“学”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自发提问,通过讨论共同寻求解法。 3、应用实习环节 实习对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尤为关键。因此在实习前应制定完备的实习指导计划书,明确规定实习的目的与要求、实习内容和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报告及实习成绩的评定及实习工程的简介。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节日长假和周末等进行顶岗实习。 实习时,必须要准备好定额、标准图集、单位估价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熟悉各式各类施工标准图集和构造详图,并要会看现在流行的钢筋平法图。然后准备几套正在进行施工的建筑施工结构图和水电安装施工图,要求学生做好施工图预算。同时也方便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澄清疑问。不过每套图纸最好都有专家完成的工程造价及标准答案。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实地参观、见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图纸,安排学生到图纸所指工程现场施工工地上参观实习,收集资料。请施工人员现场讲解,使学生更具体、明确地把握建筑施工与结构构造要求。最后手算完成后,用“电算”,即用软件去检验计算的准确性,这样就将手算与“电算”相结合起来了。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为工程造价专业类学生建立的实习基地和学校的基建处、校企合作项目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节假日和寒暑假还可以去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结 语 以上是笔者从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要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很多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工程造价专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成教育革新以及运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各个专业的不断细化,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采取何种方式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必须了解社会需求及岗位需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教学培养目标,结合高职特色进行课程和内容设置,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建筑结构》课的教学应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鲜明的对立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应强调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养可忽视理论教学。实际上前一种观念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而后一种观念又忽视了理论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是摆在《建筑结构》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分工逐渐细化的新形势,在原土建专业的基础上分支出来的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的问题上必须慎重,只是在原有土木工程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简单地删加,很可能成为一个“畸形”的土木专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专业。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是能够识读结构施工图,熟悉相应结构的构造要求,为今后的工程造价计量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结构抗震。因此本课程主要是研究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与构造要求等问题;砌体结构主要介绍些材料的性能、受压构件的计算及混合结构墙、柱的设计;钢结构则主要介绍钢材的机械性能、钢结构的连接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上四部分每一部分单拿出来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所以内容多,知识面广,而且这门课中公式多、符号多,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对概念、构件的破坏过程理解不清,而这些内容本身就具有连贯性,一部分学不好理解不透彻直接影响后面章节的学习效果。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知识较少,更是感到难学;目前适合工程造价专业学习的《建筑结构》教材较少,大多数都是把混凝土部分、砌体部分、钢结构部分、抗震部分叠加到一起,没有突出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所以课程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如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其有关构造规定要着重讲解,而对于材料的设计原理则作为一般了解内容;又如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就可以简单介绍,只要求学生适当了解肋形楼盖中梁、板在荷载作用下的作用即可,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来讲授。所以在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中,对理论计算部分可少讲,重点介绍清楚规范中的构造措施及其做法。 增加“平法”识图教学内容 识图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其难点。但是,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限制,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完成,作为新入学的新生对建筑工程的构造还不甚了解,所以只是记忆了部分制图规则,还不能灵活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中去。平法施工图尤其如此。所以在学完建筑结构课程后,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构造有了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再结合“平法”制图规则去识读施工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建筑结构课程必须将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否则,这一核心能力将出现“盲区”。教学中,我们讲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三种结构类型房屋结构施工图的图示与识读方法,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平法施工图为主。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已被实践证明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我校区还没有属于工程造价专业进行结构方面研究的实验室,而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和结构的破坏过程来自于实验,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中实验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要实现这一目标,采用模型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该法不同于一般的展示性课堂模型教学,其特点是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现以“建筑结构”课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为例,来分析比较课堂讲授法与模型活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路线、特点和效果。 1、课堂讲授法 1)课堂组织路线 介绍工程实例—构造要求—实验研究—基本假设—公式推导—公式应用举例—布置作业。 2)特点 整堂课都由教师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形及公式推导,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多根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在同一平面上,只能画出一根来表示,较为抽象,学生不便理解,特别是构造钢筋的布置和作用只有强记,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 3)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该法适合理论推导,对条理明晰的公式推演尤其效果较好,对本科教育较为适应。但对以培训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类专业,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由于对工程技术课程不要求达到设计深度,只需了解设计计算原理,更主要的是要看懂图纸,明白设计意图和施工方法。因此,若还是生搬硬套工民建专业惯用的课堂讲授法,对高职高专类工程造价专业是不合适的。 4)效果分析 该法对于公式推导部分是非常有效的,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替代。但对于其他部分教学效果不好,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识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在更复杂的梁和板的配筋设计或预算中出现的漏筋的情况更多,特别是现行平法图配筋表达方法学生更是无法下手做预算。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与只注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有着根本的因果关系。 2、模型活动教学法 1)课堂组织路线 介绍工程实例—照图制作梁、板模型—分析构造要求—讲解受力钢筋的计算方法—布置作业计算受力筋—按作业结果制作模型 2)特点 课堂组织由教师先讲解基本要求,以学生制作模型为核心,在制作模型中理解构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讲解理论计算作铺垫,课后学生把作业模型化进一步加深理解。 3)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模型活动教学法是使学生在制作模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的教学方法,与高职高专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是相吻合的。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施工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把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使学生达到“上手快、实际能力、操作能力强”的高职高专素质要求。 4)效果分析 从以往的经验看,学生对现场工程实习都比较感兴趣,几本没有缺席的现象,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学生缺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认为学生是比较喜欢实践活动的。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课,因而这种教学方法较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到主动的认知。同时,制作模型的过程也是施工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结构知识还能学习施工知识,是一种综合训练。施工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探索新的工艺,这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在课堂讲授法中,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问题,通过模型制作将不会发生,因为有些钢筋不可能架在空中。可以预计采用模型活动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模型活动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理论公式推导就不能用该法来实现。在使用该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灵活应用。 模型的制作在工程上是经常出现的,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小到一个局部建筑构造,通过模型把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学活动也是需要通过教师把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简单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模型、制作模型必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直观的知识,最难理解的是抽象知识,要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把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知识,这一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模型来实现。 实践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高专类学生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多数情况只停留在口头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能有效结合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的教学法。 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如带领学生深入工地参观学习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施工现场的结构构造,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随着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紧密结合工程造价人员的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笔者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课改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合理,教学模式多元化,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上手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基于“4.5+0.5”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探析 摘要:探索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二是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注重核心能力培养;三是搭建平台,从内部培养与适度引进两方面入手,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四是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工学交替下的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4.5+0.5培养模式;高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医药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改善民生、提高职教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面向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从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药品营销、药品养护等一线岗位工作,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文化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探索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目标,细化专业方向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建设方向要以把握并及时跟踪市场变化为基础,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的发展动态、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毕业生就业现状等进行调研,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图,以药品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为例,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脉络如图2所示。 通过与企业专家研讨,共同明确了专业面向的职业范围、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制定了“4.5+0.5”人才培养方案,即校内学计4年半,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 系统设计,注重核心能力培养 坚持“一个提高,两个培养,三个面向”的专业建设理念。“一个提高”,即提高专业能力;“两个培养”,即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面向”即面向医药行业生产、经营、使用一线,面向基层医药企业,面向药品技术现代化,探索“综合职业能力+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用人企业现场调研的情况看,企业对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求知、学习能力”、“现场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能力”、“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尤为重视,但职业素质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得到的职业文化教育,是一种长期影响和感化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尤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岗位意识 职业素质教育是依据区域经济而设置的专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就是区域的企业岗位,要使学生牢固树立准备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心态。另外,要激发学生向车间管理、部门管理、更高技术含量岗位和自主创业方向发展,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的心态。 (二)切实落实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职业需求多元化和就业竞争加剧的背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强化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学生与职业对接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应着眼于良好的知识结构、优秀的岗位技能、健全积极的人格和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等层面,构建以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审美素养、能力素养为主要单元的素质教育体系。 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搭建课程体系,同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遵循由简到繁、从单项到综合、从基础到应用的认知规律,将实验、实训、实习、毕业鉴定、社会实践等合理配置,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搭建平台,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为了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建立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技能证书)已成为高职师资的特色要求。要解决目前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团队单一化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难引进等问题,要以自主培养、校内调整为主,适度引进为辅,注重师资年龄、学历、职称、“双师型”结构的合理,建设一支实践性强、敢于创新的优秀教学团队,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双师型”能力的培养,从实践能力提升着眼,为师资培养搭建平台,从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入手,通过开展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技能比赛等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另一方面,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建设团队,注重教研活动开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多吸纳企业一线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学团队。 工学交替,探索教学改革之路 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石,按照“开放办学,合作互赢”的专业建设思路,要建成基础性强、综合性强、专业口径宽的特色专业,必须依托行业企业,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有序、长效、紧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开展“订单式”、“工学交替”、“冠名班”等针对企业特定需求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动,‘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专兼职教师在校企间的互动,引进行业先进的培训课程,职业标准等,保证人才培养全程校企对接,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确定相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和素质,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确定核心课程建设目标,通过专业认知学习、专业基础技能实训、专业单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岗位职业能力形成(顶岗实习)的能力培养流程。如图4所示。 高职“4.5+0.5”培养模式下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尚在不断尝试探索中,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依托市场,做出专业特色,秉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摘 要】本文根据劳动力市场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需求,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了探析,提出了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应该以市场作为导向来调整教学结构,把提升专业技能作为进行药品经营和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的,然后制定出教学原则与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医药产业 药品经营与管理 课程体系 改革 到目前为止我国药品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已经颁布,医药市场对药物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劳动力需求量在不断地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过短,所以,在这一专业的教学上,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使得从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专业素质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学结构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调研 1、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和专业岗位需求情况调研 为了能够培养出与医药行业市场的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学校在构建教学体系与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展开实际调查。为此,笔者对相关行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就行业内各个企业具体可以提供哪些相关岗位,可以提供多少;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知识储备有什么样的要求;对学生应该获得的证书,通过的考试有哪些要求;对学生应该具备的出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技能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得到的信息是:医药行业不仅仅需要哪些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它们更需要哪些有过培训经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执行能力等与过硬的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样重要。很多企业与部门表示,现在的学生共同有的一个缺点就是虽然知识面宽广但是研究不深,比较肤浅,综合素质不高。对这一实际情形的地调查了解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2、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岗位群分布情况的调研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医药公司、连锁零售药店、药厂等; 其主要岗位群分布为药品零售服务( 营业员、店长等) 、药品市场开发( 业务员) 、药品仓储及物流管理,少部分从事药品质量管药品生产等工作。 二、构建课程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 为了能够让毕业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适当地多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增加实验、实习环节,利用“2+1”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前两年在课堂学习,剩下的1年去各个单位参加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单位实地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提高实战能力。 2、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符合当地医药行业发展的形势, 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管理模式, 体现以人为本, 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1、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育理念 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接受的是学科模式的培育,他们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属于新手群体,缺乏足够的职业教育思想与技能。因此,想要确立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形式,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首先必须从他们所受的教育模式中将自己解放出来。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力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战演练与理论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以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形式。 2、优化知识结构教育板块 知识结构板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专业课程、营销与管理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四大类课程涵盖公共基础、法律法规基础、化学基础、财务基础知识及药学、营销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医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重视与加强药学基础知识, 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开设人际沟通、会计学基础、医药市场营销实务、药店营销管理等专业课程。 3、完善职业技能教育板块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包括药学专业技术能力、药品销售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及社会实践等环节来实现。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 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众多拥有扎实医药知识,具备过硬的医药技术的专业工作人员,尤其是沟通药品生产与流通两大领域的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因此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工作。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谈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近几年,我国医药事业迅速发展,对医药商品经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医药高等专科院校的当务之急。许多院校已经开设本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因此,探讨如何建立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1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1.2岗位群分布 经营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药店营业员、医药公司采购员、保管员、销售员,医药企业销售员等工作。 1.2人才需求的数量 从我院就业情况看,企业对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对人员的需求主要是从事营销工作,很少一部分从事生产相关工作。 1.3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医药经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等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统一,加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导致本专业发展良莠不齐。主要问题是:技能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学生素质不足以直接胜任工作的要求等。 3 对建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3.1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院可将职业指导课程与学院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就业指导课,强调“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理念,讲授生动活泼、切实可用的就业指导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思考与决策,珍惜就业机会,成功就业。其次,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通过系统地培养高职生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建立个人发展规划,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教会他们捕捉就业机会的技巧,促进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形成自动自发的执行能力,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再次,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指导课程由于从个人发展需求的方向切入职业思想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促进正确职业观的形成,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必将体现为他们为实现职业理想而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行动,由此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最终塑造出高职生作为新一代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还可以为高职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选修课程,使他们了解企业管理机制,进入企业工作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技术人才” 。 3.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爱心的人。(2)把学生培养成为吃苦耐劳的人。(3)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当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负责。(4)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感恩之情的人。(5)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曾轰动一时的大学生伤熊事件,震惊全国马加爵杀人案,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就不能对社会负责,不能对他人负责的人,即使才高八斗,也会因为道德的沦丧,责任感的缺失而危害社会。 3.3加快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1)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可以采用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按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岗位综合技能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再针对不同层次的技能要求来构建逐步提升的阶梯式实践课程体系。 (2)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带动专业的建设,是专业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内可以增加销售技能实训室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设法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更广泛、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它们在满足教学计划内的实习需求的同时,还满足学生寒、暑假期间的实习和打工需求。此外,要加快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模拟公司,增加从模拟岗位获取工作经历的途径。 (3)加大实习投入,抓紧实习基地建设。学院要充分挖掘学院的行业背景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特别是与知名大企业的合作,尽可能获得企业的支持,利用企业资源来培训学生,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并借助实习企业这一平台实现与就业市场对接。院实训车间应具有对外服务的功能,真正成为学校与社会的连接纽带、学校科研转化的前沿阵地,最大限度地适应、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3.4加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一是创造更多的校内实践活动机会。在现有的条件下,学院尽可能提供便利,促进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社团的建立,搭建平台,扶持各社团积极开展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种竞赛信息,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赛,在竞争中挑战自我,磨练自我,增强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的信心。 二是为高职生提供自愿(志愿)服务的渠道。每个企业都喜欢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青年志愿者行动弘扬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关系,改善了社会风气,颂扬了人间真情,树立了时代新风,促进了社会稳定与进步。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新载体,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年通过参加志愿者行动,将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验,锻炼和增强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因此,让高职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自愿者活动,既积累了工作经历,也培养了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社会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双证书”制是高职生职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帆”。高职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这些能力的见证。学院应积极探索多种职业证书认证制度,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技能,做到一专多能。 此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当代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个人学习和发展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层出不穷,因此,还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4 结语 通过大力探索和改进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员工。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中职药品经营与管理教学一体化探讨 摘要:《药品经营与管理》课程是卫生类中职院校三年制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从培养实用型中专学生的角度,探讨如何设计《药品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授课及课堂施教方法,使授课课堂真正做到教学一体化。 关键词:教学一体化;模块教学;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职 在20世纪后期,能就读一个广东省的中专学校是光荣的,尤其是就读卫生类中专学校,因为大多数卫生类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为“珠三角”的大医院或卫生系统中的机关单位。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卫生类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经调查发现,近几年中,在卫生类职校就读的三年制药剂专业的毕业生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药店工作,有一部分学生在医院药剂科和药厂工作,还有小部分学生在其他行业、岗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药品经营与管理》(下称《药经》)就应运而生,成为卫生类中职院校三年制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正是为培养学生能到药店和医院岗位工作而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待学生有一定医药学基础知识后开设。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合教学环节,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药经》应采用一体化教学。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操作技术,课程在开设时还应单列技能训练与考核。 一体化课程目标 《药经》课程主要针对到药店和医院工作的大部分毕业生,使其一毕业就能上岗。在医院,中职药剂毕业学生主要在西药药房、仓库工作。而在西药药房工作就必须学会西药处方调配,熟悉处方调配的工作制度,培养一种认真负责、小心谨慎的态度。而在仓库工作,则要求学生会药品验收、药品入库、药品贮存养护、药品盘点、药品出库等工作。中职药剂毕业学生在药店工作,则要求有较为全面的工作能力。要学会既能调配西药处方又能调配中药处方,既能采购药品又能验收药品,既能把药品入库贮存又能进行药品货架陈列,既能销售药品又能售药收款。除了培养学生具有以上能力外,该课程应同时针对营业员和调配员上岗证、药士、药师、执业药师等职业考试,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及训练。 一体化课程设计 为达到课程目标,笔者认为《药经》课程开设应分为七大模块:营销知识、药品知识、处方调配、药品销售、药店经营、药店管理和职业考试。《药经》课程共开设84学时,具体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一体化教学实施 《药经》课程的授课设置中,分为七个模块进行一体化授课,而七个模块的授课方法应有所不同。 (一)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起来,高效率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应采取理论教师到药品经营企业工作、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让教师到药品经营企业工作学习,亲身体验药店中各岗位的工作。要求教师在药店工作过程中学会药品陈列、接待顾客、询病给药、药品推销、中药处方调配、药品验收等日常工作,并总结操作经验。 (二)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校本教材 过去,职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方式。但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可借鉴的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合中专药剂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的教材。应根据医院药房和药店营业员岗位工作需要取舍教材内容。例如,笔者所在任教学校(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便不断鼓励教学创新,出台新规定,奖励编写校本教材等措施。于是,各教研科室都积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笔者也参与了药学教研科室组织编写的《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知识与综合技能》等的校本教材。 (三)对课堂实施一体化教学质量控制 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远远不够。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课程的改革、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以药品销售项目中的询病给药为例,探讨如何进行课堂一体化教学质量控制。询病给药共开设三次一体化教学,每一次的课堂目标和重点应有所不同:第一次课堂目标和重点是掌握接待顾客礼仪及熟悉询病给药的程序;第二次课堂目标和重点是熟悉问病的内容和掌握问病的技术;第三次课堂目标和重点则是学会正确介绍药物并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为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笔者在设置每节课时都绞尽脑汁。现以第三次询病给药为例,讲述授课过程。 教师情境模拟一体化示范 一位教师演患者,并主诉: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钝痛、消化不良。另一位教师担任药师:接待顾客、听患者诉说、进一步问病史、分析病情体征、合理用药、介绍药品正确使用方法、礼貌送客。 全体学生训练 分组指导训练、纠正。两位学生一组,一位学生演患者,另一位学生担任药师,进行实践训练。要求做好礼仪、接待服务、认识聆听患者病情、询问病情、分析病症、正确给药、介绍药品正确使用方法、礼貌送客等。 训练结果检查 抽三组学生做演练,每一组演练完毕,先由学生点评,后由教师点评。按各方面指标进行评价。 一体化课堂总结 以表扬及鼓励的方式总结评价学生表现。同时强调如何能正确介绍药物和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启发学生多看药学书籍积累用药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常识记忆药物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批改实验报告 检查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记录,以检查学生对课堂效果的评价。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临床用药指导》课程建设与探索 摘 要: 为了适应对高职学生的教学要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将原来理论性强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适应该专业实用性强的《临床用药指导》课程,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课程的考核评价等。 关键词: 《临床用药指导》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目标是培养在流通领域中从事药品采购、销售、贮藏、养护及质量控制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改革,改革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1]。《临床用药指导》课程就是依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各工作项目对临床药学及合理用药的需求,将原先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融合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处方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的一门实用性强的全新课程。 1.课程性质 《临床用药指导》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药品营销、采购、仓储、配送、养护及管理等职业岗位,紧扣职业岗位任务,培养药学情报咨询、协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治疗的干预及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促进合理用药及考取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等职业资格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该课程还是后续课程药品仓储配送、药品采购、药品销售、医药商品知识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 通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专家研讨会分析得出《临床用药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处方及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阅读与分析西药处方,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药物咨询服务,且能够辨别不良反应并进行简单的处理。 3.教材改革 为了有与此相适合的教材,我院组织专业任课老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临床用药指导》院本教材,教材编写内容以“强化目标培养、淡化学科意识”为指导思想,突出适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形成两个模块:一是基础理论模块,二是实训模块。其中理论模块包括各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实训模块包括常用药物用药指导,如感冒药用药指导、治疗咳嗽药物的用药指导、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用药指导等。 此外我们还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学科的参考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4.教学模式 4.1项目化教学。常用药物用药指导部分采用项目化教学,所有项目均有案例引出,通过案例引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分工协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咨询和协调下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场所,为学生创造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我们在学校内部开设了模拟药店和模拟药房,让学生在店内感受到将来工作的真实场景,拿着各种药盒,学习药品使用说明书、药品商品名、通用名、主要成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在模拟药店和模拟药房里学生还进行角色扮演,学以致用,不仅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加强和巩固,还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师资建设 《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调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执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制度,提高教师授课的准确性,并在网络上开设教学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教师,教师对教学中学生的疑惑可以及时予以解答,弥补教师授课中时间和空间的不足。此外,学校规定专职教师每年不少于1个月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行业发展情况等。通过长期的工学交替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达到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真正对接。 6.课程的考核评价 《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评价一体化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鼓励,并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将任务汇报、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成绩等过程性记录纳入考核成绩之列,注重学生的日常积累,使其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作为期末成绩同比例占50%。 7.建设方向 7.1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规划教学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充满生机、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注重同时具备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7.2教材建设。在学生使用反馈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调整,实现中英文双语化,争取早日高质量出版高职统编教材《临床用药指导》。 7.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实训场所和专业化训练,而学校为企业的用人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8.结语 通过将理论性强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满足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对应用性、技能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推动了高职药学教育的发展。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探索 [摘要]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实施历程,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 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流通领域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项改革必然对药品经营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以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专业带头人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体系建立的基本规律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以高职高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导引,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研究剖析,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带动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1 教学计划修订依据及基本思路 遵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2006、2007、2008年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分析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技能)分解,最后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而构建初步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为:①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基于药品经营管理的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②“必须、够用”为度,精简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避免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③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知识要求接轨,利于学生取得双证书和学生后续的发展。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加大,增设选修课,如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商业应用文写作等。 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的实施 2.1 提升职高专的教育理念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努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教师是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能力指导者和组织者。 2.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社会和岗位需求调研 制订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计划,其总体框架和思路应该来源于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2.2.1 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为使制订的教学计划能够真正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我们首先在企业、药业公司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在药品经营管理岗位必须具备的医药知识、企业认为该专业学生最需的职业证书、本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制药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具有营销或医药专业知识技能,有过良好培训经历的人才,而且,多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情况,如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需要对市场敏感并且反应迅速,爱岗敬业,团队意识强,德才兼备的营销管理专才。多数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是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和人文素养欠缺,这将为设置适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2.2.2 召开一线技术骨干访谈会 为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基本符合企业的工作技能岗位要求,我们邀请了不同层次的药品经营管理的骨干,畅谈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基本技能为依托等作为以工作任务为框架课程开发的基础。同时,对完成具体任务时,需要设置哪些工作情境来组织学生学习等相关问题与一线专家们进行了探讨。 2.3 药品经营管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笔者设置了职业能力(技能)分解表,岗位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表等,将本专业一线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列表对照并进行分析,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不仅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注意分析非专业的技术能力,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以建立适应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4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 2.4.1 打破学科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由“多而全”转为“少而精”为避免课程设置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在课程设置时采用“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减少系统的理论内容讲解,如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整合为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中药学和中医学基础整合为中医药学概论,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品检验技术,重点讲解在工作实践中最实用的知识;删减了一些课程,如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经济学、广告管理教程,在学习药品营销专业知识时适时渗透相关知识。 2.4.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规划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往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有学科化的痕迹,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力图将专业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 新的课程体系将药品经营管理分成若干的任务,如药品市场开发、药品零售服务与咨询、药品采购与储存、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课程如电子商务课程、市场调查有预测、药品经营管理、药品营销技巧、社交商务礼仪、品检验技术、临床药物治疗等,成为相应任务项下的子任务。由教师和药品经营技术骨干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协同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这种以药品经营任务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2.4.3 重视并加强职业关键能力课程设置职业关键能力为除职业技术能力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也是药企近年来人才招聘中特别看中的能力,而且需求迫切。因此,我们在必修课中增设了大学语文课程,选取社交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营销与消费心理学、商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改革的关键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对学科体系教学计划的颠覆性的改革,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过程,同时,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注意的问题不容忽视。①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强调实践,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并不是不要理论,应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注意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时有必要适时融入人文课程,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③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精简课程和课程整合,减少基础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课程开发是否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相匹配,主要取决于一线技术骨干的评价。④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同时考虑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4 总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学生由专业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专业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为所培养的人才真正为企业所需,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 [摘要]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项目化课程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探索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流通领域管理体制改革,这必然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要求学校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笔者于2008年7月开展了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 部分调研结果 1.1 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①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经营企业中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药房营业员、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采购员等。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生产企业中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等。③相关的岗位还有:保健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日化企业等行业的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等。 1.2 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根据笔者的调研,我省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始招生的,各校的课程体系都是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如市场营销学、医药电子商务、药品仓储与养护等营销与管理的课程,因此这些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的知识体系。 2 项目化课程模式与学科课程模式的区别 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指按照学术研究的需要将学科知识分类所建立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 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既然工作知识是附着于工作体系而存在的,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只能来自于工作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其体系结构应当是高职课程本质属性的反映。 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以项目课程的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三段式结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进行一场对“结构”的革命。笔者的工作是要建立与职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建立与工作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并完成符合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并完成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订。 3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步骤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正确建立的前提是专业定位准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分析清晰,课程分解、整合合理。因此笔者具体研究的思路是: 3.1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首先在医药企业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等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迫切需要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比较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大多数企业认为原有的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3.2专家“头脑风暴” 为了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符合企业岗位需要,我们邀请了不同企业、不同层次的行业专家,运用“头脑风暴”法,就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技能等进行了研讨,形成了以项目为引导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3.3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开发 基于工作任务体系进行规划是项目化课程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新的课程模式将药品经营与管理分成若干项目,如药品质量管理、药品采购、仓储配送管理、药品销售、临床用药指导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如:市场营销、药理学、公共关系、推销技巧、电子商务、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等成为相应项目下的子任务。通过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运用,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项目化课程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4 结语 笔者从2008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的探索,目前正在2008、2009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教学,2008级校内教学已顺利完成,进入企业实习阶段。由于这项改革需要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希望通过我们的改革探索,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反思 摘要:探讨目前我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 基础化学是我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组成,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后续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药品从开发研制、合成筛选到临床试验、中试生产,再到最后申报上市,直至市场销售,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一名高技能的药学专业工作者,其化学基础的厚薄,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前途。 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目前,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课程存在着内容繁多与课时数不断压缩的矛盾、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问题,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成为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吃透教学大纲,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基础化学部分教学内容涵盖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存在内容拼凑明显,知识体系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化学理论内容庞杂过深,实验实训等配套资源缺乏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又面临课时数不断压缩、教师备课量大的情况,所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技术需求,突出高职教育“实用”与“够用”的原则,使用教材时多研读和比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自编教材。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生源存在文科和理科学生并存的局面,文科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一般越到后面学习就越感到吃力,极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考虑到文理科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可采取文理分班教学的模式,对文科生加强基础部分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必须的基础知识进行补习,加强其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从基础的操作抓起,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力争在基础化学课程结束时,文理科学生能达到具有基本一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高职教学基本上都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蕴含大量形象生动的素材,能将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实验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起空间模型,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信息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由教师制作好的,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可预见,实际教学活动中容易造成教师课堂节奏控制不当、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的理解不能与教学同步等状况。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分子立体结构和化学反应,让课件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留提问、启发和解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造成师生的教学互动减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疲于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常常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或者只是单纯地看“图文电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课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实验实训,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现有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很多都是简单模仿理科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属于“本科压缩型”,注重理论性,实验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的内容设置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与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联系不紧,难以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时,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导向,适量增加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将实验分为三个模块开展教学。 1.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主要训练内容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的定性和定量实验技术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溶解、蒸发、过滤、浓缩、结晶的操作和验证性的定性、定量滴定测定以及电光分析天平等常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 2.以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有机化学物鉴定分析的训练。 主要包含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和常见有机化学物的制备,有机实验室常见的阿贝折射仪、旋光仪等操作训练。 3.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实验。 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药物鉴定、药物质量检测和药物含量测定等内容等相关的小课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充分调动起来。 如笔者将医用硼砂的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等实验纳入到综合试验中,实践证明学生在从事这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时,能强烈激发求知欲,在练习操作中学生的动手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四、量化考核标准,多元化评价体系 考试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于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以单一笔试为唯一评价方式,只注重知识的考查,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为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克服传统考试模式带来的弊端,在“化整为零,重在平时,全面考核”的原则下,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评估体系。笔者将学生最终成绩分为卷面考试、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和课堂考核三部分。 1.卷面考试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决定。 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化学中的基础概念记忆与理解、掌握基本计算的能力,以并能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部分。 包含针对每一项实验的操作的规范、熟练程度的基本实验考核,又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小课题,设计自主实验的考核,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考核部分 包括学生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避免考前突击复习。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基础化学的最终考核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做到不但对学生的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查,而且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的教学要从培养高等职业应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目标出发,突出专业特色,处理好化学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重点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兼具初步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都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调查分析研究 摘 要:分析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校企合作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岗位能力的调查,认为课程体系改革应当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块和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素养、岗位胜任能力。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岗位能力;调查分析 专业课程体系是社会需求与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而岗位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设置的落脚点,因此,构建药品经营与管理课程体系必须经过详细的岗位能力调查研究,才能将社会需求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选取12家校企合作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药品零售企业5家、药品生产企业2家、药品流通企业5家。 2.调研方法。对12家校企合作药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60名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样本分析。 3.调研内容。(1)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现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职责;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企业对毕业生持证上岗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企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求等。(2)行业企业专家访谈的主要内容。了解药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药品经营、服务企业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3)对毕业生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能力培养等情况的反馈;了解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实际工作中得知识短缺等。 二、调研结果 1.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与岗位设置,(1)分析显示,药品零售与流通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高中、中等职业院校毕业,企业经营人员主要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和本科学历层次,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同时,药品零售与流通企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学历要求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分析显示,在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从事岗位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以从事药品购销员、药品调剂员、药品营业员等岗位为主;本科毕业生则以从事质量监控岗位为主,研究生更加侧重从事药品研发岗位。调查显示出低学历层次主要从事服务技能型操作,而高学历层次倾向于研究开发。(3)分析显示,药品经营企业的岗位设置主要有门店经理、药品营业员、库管员、收银员等;药品生产企业的岗位设置主要有药品生产、产品营销、研发等。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入两类企业选择擅长的工作岗位,培养独特的技能。 2.药品企业对药品从业人员的知识要求。为了了解药品企业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需求,我们从课程体系设置角度队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见表1。 表中显示,从业人员对企业管理知识、药品储存与养护知识的需求最高,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药事管理与法规和市场营销的知识要求次之,整体反映了药品从业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的需求。药品炮制技术和药品鉴定技术的低需求反映了岗位的差异,调查对象更多从事服务技能型的岗位,缺少详细的药事指导服务。 3.药品企业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从业人员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要求。(1)企业对专业人员在通用能力方面的要求。通用能力是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都要具备的能力,是跨职业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药品企业对员工通用能力的要求由高到低分别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往和联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其中,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表明企业看中员工的自我学习能力,希望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岗位技能,培养竞争优势。 (2)企业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药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包括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行为以及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程度等,调查结果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专业能力的需求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市场营销能力、储存与养护能力、公共关系、财务能力、药品炮制、药物鉴定能力。 (3)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针对药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调查分析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从业人员最需要的能力,其次是法律意识、诚信度,还需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敬业精神、挑战精神。其中,企业最为看重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表明企业希望员工具备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并愿意与团队成员一起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三、讨论 1.通过调查显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正在逐步提升,希望招聘高层次的优秀员工。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多样的岗位类型为毕业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同时也对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提出了综合性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在考虑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养成的同时,注重学生专项岗位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应当按照比例来设置理论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并通过设置实训实践课程增加岗位技能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逐步增加场景式和项目化教学方法,营造逼真的教学、实习环境,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场景式教学主要通过模拟药房、沙盘实训室、商务谈判室来实现。在模拟药房教学环节中,按照企业实际运作流程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以此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掌握特定岗位的工作技能。沙盘实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宏观决策能力。 3.课程体系应逐步增加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模块,以培养学生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法律意识、诚信度和敬业精神 项目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与社会、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实操模拟、讲座和各种兴趣小组。 4.学校教学应当更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办学等模式,强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素质培训。 一是加强教师和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需求,理解企业对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在授课中积极导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将用人单位引入校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对通用能力的认识,帮助学生认识通用能力在职场的重要性,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就业心态,客观、真实地认识企业和个人,增强学生对通用能力的认识和重视。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摘 要】通过建立教育工作全程化、教育内容课程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辅导个体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 职业生涯教育 设计 2012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招收大药学方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就业的岗位种类较多,但大多数学生在来校之前,基本未受过职业教育。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将大大影响他们在二年级的选择方向及之后的实习和就业,这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们进行了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的探索,以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和实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 一 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1.手段单一,内容枯燥 高职学校一般都比较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靠就业教育课,但该课程课时少,手段单一,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案例分析不充分,学生参与性不强,缺少个性化指导,局限于表面文章。而且所授内容偏于理论,枯燥乏味,实用性差。 2.学生被动,师资缺乏 目前,许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教师来说是完成任务,对学生来说是获得学分,远未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生一直扮演被动的“教育对象”角色,加上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有效的去解决问题。而相关的任课教师也多是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的领导或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学生辅导员,而非专业教师,他们很难给予学生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的有效指导。这些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不利的。 二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依据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根据不断变化的行业企业需求和就业形势,密切关注职业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或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2.以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倾向为切入点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的性格、志趣、潜能、价值观等特点,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职业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 3.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 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规划、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 通过大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材料,以及亲自参与和体会,帮助学生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的职业发展环境,从而顺利地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三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思路 四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实践 基于学生不同学习时段的特点,职业生涯教育在高职三年应有所侧重。 1.一年级上半学期 通过入学时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业要求和就业方向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以及企业成功校友介绍相关岗位的人才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开展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并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规划自己的学业目标和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2.一年级下半学期至二年级上半学期 学生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组织各类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终身学习能力、外语与计算机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还可以考取与本专业或未来职业有关的各种证书。在一年级暑假进行为期两周的行业见习,亲身经历未来职业情景,再通过教师的随堂教育,在企业进行的交流、参观活动,逐渐坚定自身的职业选择,或者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二年级下半学期 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进行就业及创业教育。通过专业讲座,了解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行业领军人物互动,使学生感受正能量的鼓舞;不同企业的宣传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企业的文化;利用就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择业技巧培训;通过竞聘实习岗位,锻炼面试技巧,挑战挫折,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加强就业前的心理辅导,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提高求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三年级 主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择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时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以及当面沟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求职、继续学习和自主创业之间做出抉择和做好毕业后的规划。 五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创新点 1.由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全方位立体式职业发展教育模式转变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将职业发展教育覆盖了整个高职学习时段,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到离校,皆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职业教育活动伴随。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不断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信心满满地走向自己的职业岗位。在毕业生离校后,利用校友会、同学会、网络等多种途径建立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信息库,与毕业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资料,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逐渐建立起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长效机制,这样既能有效地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又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2.手段多样,满足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该体系中,应用了个别辅导、自我认识、学生演讲、师兄师姐互动、岗位精英授课、网络互动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3.企业参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 在整个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中,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自身职业发展生涯的认知,皆由企业主要承担教育任务。弥补了在校教师无相关职业经历的缺陷,对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六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实践的初步效果 由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中的数据可看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实践初有成效。无论从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还是工作收入,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的排名都在学校其他专业的前面。 由表2、表3、表4和表5的数据可见,本校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就业质量在同类型药学类专业中排列第一,职业匹配度较高,工资收入较高,就业满意度较高,离职率也较低。这些数据说明职业生涯教育使药学专业学生可以分析自我,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对未来职业的性质、自身的职业期待、企业的文化等职业元素有较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说明选择校企合作,由学校设计规划引领,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提供场地、影像、优秀典范及企业精英的模式,使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更切实际,效果明显。 总之,通过建立教育工作全程化、教育内容课程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辅导个体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谈乡镇卫生院药品经营与财务管理 摘要:药品经营与财务核算是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卫生院财务及会计体制不断革新的情况下,卫生院药品核算也在相应变革,目前最主要的就是以药品的进价核算取代了零售价核算。本研究就新财务会计体制下,乡镇卫生院药品经营与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及管理建议。 关键词:成本控制;药品经营;财务核算 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药品经营是保证医院能否正常运作的基础;药品经营的财务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所以,对药品进行合理、科学的经营及管理,同时做好药品经营的财务核算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乡镇卫生院生存和发展、为农民提供更高品质的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保障。 一、乡镇卫生院药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药品储备及库存管理 因为药品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而且有严格存储条件与有效期,所以库存管理药品时一定要与相关要求相符合,很多药品必须防潮、避光,甚至有些药品还要求控温与冷藏,否则药品就会变质,不能将药品效用真正发挥出来,但是很多卫生院并未重视这些存储细节,不利于药品管理。药品储备具有数量大、种类多、流动性大及管理困难等特点。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药品种类越来越多,乡镇卫生院受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限制,储备的药品种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常常造成共需矛盾。有时,患者或医生需要使用的药品库存没有,“不常用”的药品又摆放过期,造成浪费。 乡镇卫生院毕竟“庙”小,受流动资金和存储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等诸多条件限制,药品储备数量有限,“管理不到位”、“库存信息不畅”、“采购不及时”等药品经营工作稍有不慎,极易“断粮”。如何做到合理储备,减少资金占用,又能保证药品经营工作的顺畅,是乡镇卫生院面临的一道难题。 (二)不合理的剩余药品处置方式 卫生院治疗住院患者时,通常会有突发状况发生,造成病房产生很多剩余药品,比方说,患者擅自离院、提前出院、对药品过敏等,都会导致不能完全使用药品。很多卫生院在处理剩余药品时,都会将剩余药品放入仓库,核减药品成本,尽管该方式可以擅自处理病房剩余药品,然而,也使得卫生院财务部门不能及时接受药品处理信息,造成药品成本与收入不匹配[1]。 (三)不规范的药品出入库管理 很多卫生院缺乏完善的药品管理流程,使得药品到库后,无法及时将药品验收单据开具出来。而且药方补充药品后,不能及时进行药品复核与确认调拨单,导致药品发放后,卫生院库存药品余额不足。 (四)滞后的药品信息化管理 一般卫生院都具有繁琐、复杂的药品种类,而且也具有较大现金流量,滞后的药品信息化管理会加大药品管理人员负担,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很容易增加人力成本,同时又会存在较大出错率。近年来,很多卫生院还在使用手工记账法,缺乏药品专业管理软件,导致药品核对、入库、成本核算过程中统计效率不高,而且极易发生偏差等情况,对卫生院药品成本数据真实性产生直接性影响[2]。 二、卫生院财务管理中药品成本控制策略 (一)合理统计药品 为了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相配合,应该制定适应会计准则的药品管理方案,以此实施药品统计工作,并以金额为主要计量单位,报销依据为药品实际消耗量,明细记录药品收发工作,做好药品分类管理等相关工作,将其汇成卫生院财务表格,并由会计部门在月末盘点相关药品,以此对药品库存金额与账面金额两者一致性予以确认。 (二)合理采购药品 在卫生院中,药品所占资金额度比较大,所以,在药品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做好合理的药品采购工作,由此可以有效控制药品资金合理、科学流动,卫生院财务管理者一定要做好药品成本记录,并根据季节变化、药品使用频率以及本卫生院医疗水平等来确定药品采购量,对药品进行合理采购,避免浪费药品,导致药品成本增加。 (三)强化药品应付账款管理 对“应付账款”进行合理设置有助于避免药品成本管理中差错的出现,而且还可以提升卫生院财务管理效率,将所需药品账款理清,有效监督药品变动情况,此外,还可根据药品供应商单位实施有效的子科目设置,从而对药品实施科学、合理的核算管理。并在每月末核对药品入库单与相关发票,确认药品使用情况后录入凭证[3]。 (四)完善药品对账制度 卫生院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核算药品金额与库存量,保证药品库存、账本和实际耗损具有一致性,因此,卫生院应该不断完善药品汇总核对及销售制度,卫生院库房应该每日结算处理所进出的相关药品,由此可以准确、有效掌握药品总体使用情况,由此才能是药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五)强化药品信息化管理 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也相应提升了卫生院药品管理信息化程度,将药品管理软件应用到药品成本管理中,有利于药品库存盘点与对账,并通过药品二维码管理,扫描药品二维码,在计算机中输入药品信息,由此就可以快捷的找到药品相关信息,而且也有助于药品成本核算。 (六)加强制度完善与员工培训工作 卫生院必须不断提升药品管理者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使其工作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定期培训药品管理人员,鼓励其积极参加培训与学习,而且药品人员管理体制与药品采购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对控制卫生院药品成本极为有利。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卫生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管理科学、合理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卫生院的未来发展与经济效益,在该工作中,应该由卫生院各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积极做好药品成本控制工作,但是,目前的卫生院财务部门药品管理中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需要不断探讨与研究,由此才能科学、合理管理卫生院药品,控制药品成本,以实现卫生院的良性发展与进步。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目的:为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思路。方法: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和国内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结果:现有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改革。结论:紧扣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及专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训教学条件、实训教学水平和师资等方面应尽快做出改变。 关键词:高职高专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随着近些年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而逐渐兴起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专业,医药行业对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现有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水平已不能保证毕业生在综合技能上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满足,为此,在对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国内专业课程建设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对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1 调研指导思想和调研方法 1.1 调研指导思想 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统一组织,认真学习教育部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该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以职业为导向,紧扣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的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活动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遵循创新性和可行性原则,开展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调研工作。 1.2 调研方法 组织熟悉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认真学习文件,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定位,突出就业单位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展开调研工作。 1.2.1 查阅资料 从国家和河南省各政府机构通过网站和媒体公布的各项数据中了解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获取关于人才需求的数据。通过各院校网站及中国知网、方正等专业性强的网络数据库广泛查阅国内各大专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本省内兄弟院校专业开设的课程、教学特色及就业等状况。从各企业在其官方网站或媒体等渠道的信息中了解各企业对于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的具体要求。 1.2.2 发放调研表 在医疗机构、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药店等学生可能就业的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调研。利用暑期及在医院等单位实践的机会要求教师进行深入调查。 1.2.3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往届毕业生座谈 利用南阳的医药资源优势和本校教师、毕业生的社会关系,邀请了各级医药行业骨干、往届毕业生,深入座谈,了解企业用人状况和学生在工作技能上的欠缺。 2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 2.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8年以来,尽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我国医药产业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居民支付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城镇化给医药零售商业企业代来新的竞争和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阐述,2012年,全国医药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820亿元,较去年增长20.4%。2012年全国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总值1.1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 面对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作为中原大省的河南省,在医药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发展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1年1-9月份,河南省医药制造产业产值位于全国第3位,总体规模为湖北、北京、上海、天津的两倍。河南的中药药材资源居全国第二,总量优势明显。2012年河南省和山东省并列医药销售中资金利润率排名第一名。2012年全国医药工业500强中河南省有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名列其中。这些数据无一不彰显出作为有着深厚积淀的医药大省,河南省所具有的实力。为了推进行业快速发展,河南省于2012年3月7日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鼓励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的状况,为河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数字,2013年河南省医药行业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全省中西药品类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 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市巧用“医圣牌”,利用得天独厚的伏牛山中药材资源优势,联办生产、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种植,加速了中药材产业的种植、开发与研究,构建起了南阳中医药诊疗、科研、学、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医药产业已成为南阳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根据南阳市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14年前两个月,南阳医药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8.4%,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2.7%,“天然药库”正逐渐变为“中华药都”。南阳市有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中医药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近30亿元,保健品企业19家,产值15亿元。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有序发展期,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2.2 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交叉跨越医药、经营管理两个领域,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经营管理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成了行业急需。调查数据显示,现有药品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是48%,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了21%和25%,初中(包括初中) 以下学历的比例是6%;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人员约占4 9%,管理类专业毕业人员约占10%,而具有药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背景人员寥寥无几。 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医药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达20万。目前河南地区高职院校的年培养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有着非常深厚的行业基础和紧迫的市场需求。 3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3.1 人才缺口较大 国内高职院校招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较多。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物流方向)、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子项目)、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等等数十家。但外省院校学生一般较少到本省工作,而省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和招生规模较小。根据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提供的信息,2014年河南省内有郑州华信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化工职业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我校共八所院校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招生计划,2014年招生人数分别为50、70、55、54、70、40、90、58,共计487人。从招生院校和招生规模来看,省内开设院校较少,整体招生规模不大。 3.2 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不足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较少,使得在医学和药学专业开设之余本专业课程占比较少,从而使一些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急需的课程未能开出。全国范围内存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不实用,缺少高质量的医药推销技巧、谈判、电子商务等专业教材。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理论讲述与案例教学结合的模式,学生营销实践技能的训练时间少,专业实训场所建设有待完善,缺少药品流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零售药房和物流实训内容。 3.3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包括医学基础课程、药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在内的专任教师主要是学院科班出身,所学知识及长期的教学工作都与医药市场和患者实际用药情况有一定距离,大多缺乏一定的药品经营与管理实战经验,对目前药品市场不够了解,所教知识也与市场有一定脱节。如在药学专业课程中的经典药物,事实上,目前医药市场中经典药物偏少,多数为结构经过改进,功效有所改善的品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以及新进教师比例增大,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业务面有待拓宽。 4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4.1 改革目标 围绕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教学做”合一。 4.2 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4.2.1 准确定位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议以经管课程为主,以医药类课程为辅,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经营管理”和“医药”教学内容之间实行7:3或6:4的比例。重在知识的集成、能力的复合、素养的全面培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注意内容的多元化配置,探索医、药、管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医学院校综合优势。 4.2.2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构建与技能大赛、执业资格考证、专业技能鉴定、综合素质提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外语等考试以社会考试取代课程考试。组织学生参加西药药剂员、医药购销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纳入课程体系,为顺利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2.3 重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尽快建立模拟药房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和医药物流实训室,训练学生将经营管理知识在模拟的市场情景中加以实际运用。根据生源的就业方向和各专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建设立足南阳辐射全省周边地区的校院合作基地。学校和企业形成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4.2.4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扩展行业师资 组建由专职教师、其他学校的兼职教师以及企业界兼职专家构成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加强对医药基础知识老师再培训,使其了解药品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鼓励教师提高学历,规定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熟悉医药领域。同时,多渠道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对兼职教师或专家的协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