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专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及策略探讨 一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综观世界各国,工程应用性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1],比较典型的有:德国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澳大利亚强调工学结合(IBL)的专业教育;我国台湾地区是一种实务导向的专业教育;CDIO国际合作组织提出了国际工程教育框架的专业教育等[2]。特别是德国应用性本科教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体系的特点是[3]:在办学理念上,直接指向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始终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突出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十分重视需求导向。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理论重于实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理论(知识、学术)导向”的教学体系[4,5];从理论上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定位、本质与特征,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专科教育的关系,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和产学研结合等问题仍处在探索之中,科学合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理论体系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对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本文基于石油工程专业现状、特点以及石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层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基本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中国石油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石油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重在培养适应中国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好的工程基础理论、较宽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基本的实验技能、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后备工程师,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井建井工程、采油工程、油气藏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施工设计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领域的工作,为将来成长为卓越的现场石油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过程中,应大胆开展教学改革,围绕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向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1 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制定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采用“3+1”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的时间达到三年,“1”是指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的总时间为一年。采用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指派一名学校导师和油田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共同指导在油田企业的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 以强化石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创新课程体系 大力改革原有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依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石油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本着“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设计思想,对相同相近学科课程进行大类整合,避免划分过细。为保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须加大专业课程比例。具体可以采取“模块”与“平台”相结合的模式,即“两大模块+四个平台”。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学生的二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3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传统的教学中,主张培养知识型人才,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思维培养只强调聚合思维,理解和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理解和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成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应提倡和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性教学模式,在融合各种教学模式的合理要素的基础上,注重表达对教学情境的可变性及多样性的关注,充分渗透教师动态教学实践能力的诉求,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赋予充分的发展空间。一年一度的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以石油工程类专业发展的最新方向为目标,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和工业实况为设计题目的基础,增加了更多的创新元素,综合培养了石油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是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极佳模式。 4 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构建和完善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特别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革新实践教学理念,在摸清实践教学环节基本资源的基础上,做到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到实践经费的落实等各方面都要全面合理地体现实践环节在整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与作用,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7,8],也是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其教学设施条件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完整的实训基地应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适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核心,在探究实训基地的功能、特征、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 5 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必需条件之一。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石油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学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6 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视野 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SPE等国际学术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随着石油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在国际化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时间安排要合理、专业英语的内容要细化,具体到石油工程各个方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统一等解决办法。合理化的建议能够使学生从听、说、读、译等方面得到提高,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一、引言 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钻采技术与国际的接轨,各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项目需要越来越多,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海外油气市场需要我们石油人能有一门通用的语言进行交流,为了培养国际型人才,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大石油高校在目前国际化的形势下,积极主动地承担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石油工程专业属于油气勘探开发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面对国际化市场的需求,石油开发理论的技术人才要求能够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石油工程专业英语作为最基础的专业课程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笔者就所承担的专业英语在教学手段方法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石油其他的专业课相比,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及学习动力不足。与目前石油国际化的形势相矛盾,因此,归结起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英语的连续性,把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安排在大三期间,作为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实际上是在大三才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在很多专业术语还没有完全了解掌握的情况下,学习专业英语是不妥的,代课老师往往是先解释中文是什么意思再来讲解英文的,由于课时的限制,这种情况导致上课效果不佳或者直接不能消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过于广泛 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油藏工程、钻完井工程、油田化学等方向的课程,受教师所擅长专业的限制,而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囊括所有专业课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自己不熟悉领域的英语内容时,可能不够精辟,学生理解更不容易,有的教师甚至在挑选内容时,主要讲解自己熟悉的知识内容,其他内容减少或者不讲解。 另外,就目前国内高校的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师而言,年纪较大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但其英语水平有限,而年轻教师往往与之相反。如果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一般都是比较传统的“三步骤”:先是讲解专业词汇,然后是通读全文,最后是逐字翻译。这种模式导致课堂单调、沉闷,而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特别是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更难跟着老师的节奏来进行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合理 专业英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且学生很少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的能力,因此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目前的教学手段一般是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模式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而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学生感觉上课像走马观花,来不及消化。更有甚者,教师一节课结束,黑板上没有板书,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四)考核方式单一 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翻译为主,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最后突击记忆也能顺利过关,甚至能得高分,这种突击方式,记得快,忘得也快,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使学生脱离了这门课程上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三、课程教学解决的方法 针对目前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在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界定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由传统的以翻译为主的教学逐步过渡到读、说、听、写全方位的训练,侧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培养其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的技能。一般每上一单元的内容,可以找一些相关主题的听力材料来进行听、说的练习,能够使所学单元的专业词汇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并且根据所学专业课的内容,合理的安排专业英语课程的时间,一般专业英语的学习安排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使英语和专业知识得到很好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目前,学生就业的方向都会具体到钻完井工程、开发或者油田化学等,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或者兴趣方向,把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细化,具体到石油工程钻井专业英语、石油工程油藏工程专业英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以后的就业意向,选定相应的专业英语内容学习,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提高。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统一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专业文献的阅读与专业英语的交流集为一体,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的能力。这种交互式讨论能到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另外,可以进行课堂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来讲解自己写的论文摘要或者一小段论文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逐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考试的分数不能作为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考核的目的重在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专业英语的考核可以通过拟定一个石油工程专业方面的题目,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即兴回答,并且教师提问进行问答式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四、结论 一是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安排在专业课的学习之后,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词汇,使英语与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 二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细化,具体到石油工程各个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专业英语学习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统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习兴趣及英语应用的能力。 四是改变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提高我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的思考 摘要:通过对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截至目前的就业情况分析,指出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质量不高。为此提出了加强石油精神教育,建设学习型教研室,实行学业导师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等几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 石油工程技术专业 学习质量 《黑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高校维稳办201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二是指导推进高校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实训力度;三是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为此,通过对本校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找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改革和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率,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发展都将十分有利。 1 本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1日,本校已与中海油能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三方协议的石油工技术专业学生的比率不到20%,计划专升本学生的比率将近40%。 2 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9月份开始,各石油单位相继开始校园宣讲和招聘,招聘的主要专业是石油工程技术、供用电技术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经与招生就业处指导老师和企业主要招聘人员座谈获悉,签约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成绩不理想,学习质量不高。 2015届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中,无挂科记录的学生不到20%。男生平均成绩超过80分的寥寥无几,超过70分的不足30%。面试过程中被问及专业知识时,学生的回答不够自信、不够精确、不够深入。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系统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不仅与之不适应,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并且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是倾向于培养技术人才、专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中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提高本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的措施 高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应包括知识水平、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知识水平是基础,实践技能是高职学生的特色和关键,职业素养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三者相辅相成。鉴于学校实际教学条件,提高学习质量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石油精神教育,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石油工程涉及到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等许多领域,无论哪个领域都属于艰苦行业的范畴。因而,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拥有献身中国石油事业的远大理想,拥有健康的身体,本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努力学习,最终投身于石油事业。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都要加强对学生的石油精神教育。比如,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陈列馆,观看反映石油工业艰苦创业历程的记录片,坚定学生爱石油、学石油、献身石油的信念,使其形成爱国、爱党、爱集体、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利用广播、网络、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当石油精神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伴随学生进入了课堂,相信他们一定会用青春的汗水攻下每一门课! 3.2建设学习型教研室 所谓学习型教研室,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通过创新,在教研室内部建立开放式互动的学习和学习共享系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全面提升教师的“学习力”,从而促进教研室包括专业教师的自身变革和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在学习型教研室里,全体教师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以业务技能为导向,强化实际工作能力,共同铸就高职教育的高品质。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各种教育科研活动,从而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行学业导师制 学业导师制既适应了学生转型期的需要,又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因个性培养的理念,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发现不足和特长,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选修相关专业课程,为未来的就业选择合适的方向。由于专业导师的人数有限,高职学业导师制不可能像研究生学业导师制一样,采取个案指导的方式,而是以平时辅导功课、答疑解惑为辅,采用以学业导师讲座为主要的导师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关注特点,进行不同的讲座。比如学校历史概括介绍,专业介绍,主干课程介绍,面试技巧介绍等等。 3.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首先育人,其次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强化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3.4.1建立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当随时注意学生的听讲情绪,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积极、良好的情绪,不能只盯着幻灯片或者教案,而是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重视,这样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思考。 3.4.2采用探讨的教学方式 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男生,同时理科生的特点是性格活泼、好动,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拓展了思维,又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欲望,进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引导学生探讨时,要鼓励学生发言,对于有创新性的发言给予表扬,对于不可实现的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等等,总之让讨论激烈、有序、有意义!最后切记要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作出归纳总结。 3.4.3采用视频短片等多媒体方式 石油工程技术由于其专业性、针对性和不断改进性,很多概念晦涩难懂,使得教学显得呆板和枯燥,进而是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为此通过播放现场操作或技术应用的视频短片,不仅形象明了,而且声色并茂,使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 3.5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目前,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极其普遍和严重,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尤为重要。家长为学生买手机的初衷是联系的方便,同时是手机上网的便捷性,而上网的目的是因为互联网强大的知识传播能力,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素养。除了上网,玩手机就是玩游戏或者聊天,对于此类学生,任课教师应该及时制止,并要求其关掉手机,净化课堂风气。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授课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避免学生“无事做、听课无聊”而玩手机打发时间。但并不是说手机在课堂上一无是处。当学生想要重温教师的讲授过程,可以开启录音功能,课后进行复习和再学习;如果记录笔记的速度赶不上教师的授课速度,可以通过拍摄功能,便于课后补齐补全笔记,进而系统学习。 3.6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 3.6.1建立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包括:大一注重专业认知,树立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训练。考评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卷面上,而应该动态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师生共同评价,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3.6.2通过校企合作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通过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从而形成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的育人机制,使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强化专业知识,边做边学,边学边思,做学思相结合,提前适应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 3.6.3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通过项目研究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理解、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进而渗透到实际工作中。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高职石油工程类专业职业技能大赛效果评价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方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职业技能大赛能够优化学科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基地,有利于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职业教育 效果评价 0 引言 同普通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别,普通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在学生学习阶段,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考核督促手段,而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职业技能大赛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近几年来提出的评价教育教学建设及发展的思路,并在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技能大赛带动教学方法改革 一般来讲,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是高职高专技能大赛开展的主题依据,毕竟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未来都是要从事相应的工作。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用技能。并且职业技能大赛,还带动了相关教学任务的变革,任务导向型教学、项目教学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对于传统培养方案,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创新,通过组织技能比赛,将专业的核心知识融入比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亲自参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交流协作组织能力,为学生掌握实际职业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职业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而职业学校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现者。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低。多数职业院校中的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从教的“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教师。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使“理论型”教师成为了解最新科技、懂得市场规律、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双师”。在赛前训练时,可以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评分标准进行指导;在企业强化训练时,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参赛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可有效地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整个竞赛过程中,教师能够对教材的把握更加的精准、有的放矢。 3 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3.1 技能大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进来,人人都能进行实际操作。可将职业技能大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技能培养和考核,根据大赛成绩替代课程的考核,使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涵盖石油工程类所有专业。并将此作为学生评优、考核、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之一,让技能大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3.2 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另外,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具有职业竞争意识。好成绩的取得与日常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等密不可分。在比赛过程中能够控制好比赛节奏、认真有序完成操作步骤不但能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还能让学生形成顽强拼搏的精神与竞争意识。 3.3 技能大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加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备受企业的青睐。现在用人单位希望聘请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自身能力、能够服务于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优秀毕业生。 4 职业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的影响 4.1 技能大赛能够深化校企合作 根据学生技能大赛的成果,企业尤其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专业人才。行业、企业会主动联系职业院校,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合作培养意向,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选拔优秀毕业生,以此来建立合作关系。 4.2 技能大赛能够加速实训基地的建设 技能大赛的题目往往是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在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为取得好成绩,各参赛学校都购进了先进的设备,这加快了实训基地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过来,实训基地建设的加快又促进了教师、学生技能的提高,因此技能大赛和职业学校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5 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于促进高职石油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教师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会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此外,通过引进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了和企业的密切协作水平,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职业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效果 摘 要:对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为了加强和扩宽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旨在培养与从事石油行业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课程内容专业性强,学生知识储备差异,很容易在实际教学中产生脱节,教学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采用“模块推进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手段,将该课程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石油工程专业 石油工程概论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对东北石油大学勘查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经济管理等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油藏渗流物理基础、钻井工程基础、油田开发设计基础与分析方法、采油工艺原理、提高石油采收率等,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1],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但课程涉及学科领域多,内容专业性强,有些概念抽象,加之学生知识储备有较大差异,因此教学难度大,甚至在教学中产生了脱节情况。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2~3]。 1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近几年来,我校加快了各专业教学进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集中精力学习基础课程,有些学生在大学阶段较多接触到了跟石油工程领域相关的知识,而有些学生连基本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都不了解,所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表现出较大差异。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无视这种差异,对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法,这会出现学习好的而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想了解更多,学习能力差或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跟不上而失去兴趣。这是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强的课程,要求在理论学习中及时应用和实践。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自己去应用或解释问题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实践应用出现脱节。当要求学生用理解的语言解释或描述说明一些石油工程方面的问题、机理时,学生就脑袋空白了。 (3)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造成了不相匹配的情况,如果面面俱到,教师们感觉课程内容讲得不够深入或部分内容讲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如果教师讲课内容多,学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4)概念抽象、原理复杂。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到地质工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气田开发工程、油田矿场机械及计算机软件等,所涵学科领域多,专业知识理论也多,需要的理解的概念更多,而且像注水方式、油气渗流、完井方法等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钻井、采油、提高采收率等这些原理也比较复杂,面对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有的情况下,即使教师有意讲解,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感觉像“无字天书”。这样的话,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效果 2.1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的设立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了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如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石油钻井工程基础理论、油田开发、采油工艺、动态分析理论进行重点讲授,使之与地球化学专业的地质知识理论相衔接,形成“在哪找油、如何找油、如何采油、如何调整、如何提高采收率”连贯思路,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培养。 2.2 改革教学方法及效果 (1)模块一“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式讲授、师生互动的授课模式。这个模块结束后,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增强。 (2)模块二“专题研讨教学”。针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重点专题的搜集调研,加之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课堂中,由教师组织所有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这个模块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回馈反映在专题研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了解了些许科研思路和方向,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块三“参观和操作室内实验室,参观露天设备实物教学”。如果单纯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所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觉得陌生,抽象很难理解,甚至乏味。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和操作内容。比如:如何把埋藏在油层中的油采到地面,如果让学生进实验室和参观露天采油设备,亲身体会能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模型、流程模拟设备、钻井采油工具设备、现场施工图,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的原理,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实践和口头、书面调研反馈,所有学生,无一例外一致表示通过参观和操作实验室设备、原理,学到了很多知识,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大大加深了理解。 2.3 改革考试方法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石油工程方面基础知识,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掌握石油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的同时,学会使用和应用石油工程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体现在考试方式上。考试既要检阅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要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笔试和平时测试。两者都及格这才视为考试合格。而且我们改变了一下考试的时间,在平时上课我们随机进行阶段性测试,如描述钻井工艺流程、绘制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曲线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到期末集中突击,这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3 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非石油工程专业概论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等问题。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教师会更加自信,通过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可以促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石油与天然气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特点,从实验室开放形式、开放管理运行、开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石油工程;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工程能力;创新 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可以促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对实验室的开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尝试[1-4]。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涉及大型、精密设备较多,对安全要求高,而且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其开放管理模式与一般基础类实验室有所区别。石油与天然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 一、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实验室开放形式。从提高学生创新和工程应力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而言,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主要开放形式有:规定学时外的实验室开放、面向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开放、面向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开放、面向非石油专业的共享与开放等[4]。第一种形式,对于不能在一个批次内完成的实验,分批次、分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同时面向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以选修实验课程的形式开放实验项目。第二种形式,根据学校实施的“万、千、百、十”四个层次逐层递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和中心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开放相应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三种形式,通过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和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的实验内容,开放部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石油工程设计软件或专业实验设备进行设计。第四种形式,利用中心石油类实验室对校内机械、电子、安全等10余个专业的本专科生开放,实现非石油专业学生的石油工程基本认知实习,满足大石油工程教学体系的需要。同时,面向市内尤其是大学城高校共享开放中心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和部分实验室。 2.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实验室教学内容的构建方面,按照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强科研、工程和企业应用的密切联系,及时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加大模拟仿真与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6]。例如,根据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和石油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专业特殊性,结合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自主研制了部分设备并依据设备特点开发了相应的系列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放实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改进了相应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同,尤其是石油工程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使实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探索合适的、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内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和仿真实际结合,实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中心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目标驱动开放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实验教学、渐进式教学等综合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开放实验教学。 4.开放实验教学考核。针对不同的开放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中心采用了实验操作、汇报答辩、实验报告(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侧重于从学生的创新实验方法和结果、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报、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得到发挥,对实验室开放的兴趣增加。 二、专业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 中心隶属于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中心下设实验分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中心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定期评价、分类考核、合理交流的管理机制,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管理,中心负责考核聘用,确保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正常运行[5]。 1.开放运行模式。中心所有仪器设备面向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开放,大型仪器、高精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实验室实行每周7天和每天8+2小时运行,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系统,然后在中心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周末和节假日,中心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开放和运行。中心利用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功能模块承担各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开放分为“基于项目的开放”和“基于场地的开放”两类。“基于项目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教师或学生申请项目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基于场地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实验室及项目学生申请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前应预习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好实验实施方案,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实验技能、创新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并做好开放情况的记录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指导教师或实验教师根据开放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块中提交对应开放项目相关的成果。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于每学期期末提交本实验室的开放总结。 2.开放管理制度。学校在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须知》、《重庆科技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规范性。中心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实验室高效开放、规范运行的管理办法与细则,如《实验教学开放管理实施细则》、《大型设备共享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外合作交流实施办法》、《低值易耗品采购与领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开放过程中,实行进入开放实验室登记制度,要求进入实验室人员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并且加强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学生使用前应先接受培训,取得上机资格后方能操作。对于损坏仪器设备的,按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处理。同时,为鼓励师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中心专门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费用和学生的奖励费用,从物质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过程。 3.开放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和石油行业发展需求,每学期由中心分批次组织相应学科的实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审查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质量。学生实验预习、过程和结果均需老师签字认可,对预习过程不认真和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差大的学生,要求重做或补做。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开放实验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心实行专职人员考勤制度,实行8小时坐班制,同时加强了考核。对于专职人员,在期末由考评小组根据考核办法对其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设备维护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进行考核;对于兼职人员,要求每人负责1~2个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项目开发、开放实验指导等工作,在期末主要考核其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验开放项目的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 4.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环保的理念,制定了中心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实行实验室开放安全目标责任制,确定安全总责任人,层次落实责任。实验室规则和安全规程上墙,装有自动灭火系统,配备了消防器材,走廊安装有自动报警装置,实现了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四防”功能。 同时,每学期对中心人员和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使所有人员熟知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中心实验室备有废物废液收集桶,废物、废液分类收集并集中处理,降低开放实验过程中实验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人身危害。 三、初步效果 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促进。由于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得到体现。同时,将开放实验教学纳入学分认定,使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5项,申请专利25项,获得授权6项。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中心的开放实验教学环节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通过学校委托第三方公司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石油企业对我校石油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3.实验室设备得到较好利用。通过将台套数多的实验设备进行相对集中放置和开放,将精密、大型、贵重设备进行整合集中管理成立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对校内外开放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中心的实验设备整体利用率达91%以上,较开放前有很大提高。 四、结语 1.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对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非常必要。 2.专业实验室开放对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同时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专业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目前还存在诸如实验室开放不彻底,实验人员晋升激励机制欠缺,开放维护费用较高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普通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步升高的趋势,各高校招生石油工程专业分数也越来越高,以高分考取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通过对普通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在校学生目前学习现状调查,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就业率;前景 石油作为最重要的能源,是一个国家的现代经济发展命脉,石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物资能源,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进行工业生产,还有航天军工都是需要石油作为基础的能源和原料。石油的深加工产品,石油通过化学手段分离出来的汽油、沥青等一系列的化工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广泛的进行应用。可以说,哪个国家掌握了石油的供应权和定价权,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因此,在目前就业压力之下,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好,更多高考学生选择了石油工程专业。 一、近几年石油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走势分析 以2010-2012年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在天津地区招生为例,石油工程专业平均录取分数2010年520分、2011年529分、2012年554分,长江大学属二本招生,但石油工程专业录取分数在天津地区高出一本分数线平均15分之多。可见石油专业的录取分数可以说是逐年升高,石油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就黑龙江而言,近两年一直持续在580到590之间,在2010年分数线一直持平在580左右,是因为在理科专业选择的时候,技术是核心,所以理科学生更喜欢选择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总体分数上调的原因是因为现在世界能源紧缺,加上之前的不合理利用和开采,人类可利用的能源已经越来越少了,而石油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中东战争的爆发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世界工业的发展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我们没有核心先进的技术支持,可以说国际油价高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阻碍,没有先进的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先进技术的掌握更加要有优秀的人才,所以这个领域人才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势 目前石油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为百分之九五以上,前几年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更是达到了100%。 在2010年之前,能源资源比较充足就业情景还是比较乐观,可以说是就业率能够达到百分之百,但是在2010年以后,2010年以后世界能源短缺,对人才的需求量就减少,由于前两年热门专业各大高校进行扩招,现在石油行业的岗位缺口都已经补上,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就已经有点饱和了,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金融危机可以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金融危机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就业.危机严峻的环境下,石油产业公司都要面临着一些问题,大型公司都要控制成本,压低成本,在这些人当中,人力的成本是他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石油企业的岗位大约减少了有8%,在10年到13年一直是一个就业低谷,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扭转,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开始逐渐好转,尤其现在的汽车行业发展的比较好,所以近两年石油专业的就业趋势会有回转。 三、普通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整体学生状态比较懈怠,尤其是在专业课方面,专业课的枯燥和无味让学生感觉很厌烦,尤其是在没有严格的监管的情况下,学生在心理上就不重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求在期末及格就可以了,不去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领域方面的探究。 对于以高分考取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良好的学习基础,有良好的未来就业优势,从高考“高压”状态进入大学“低压”状态,很多人在学习上一下子放松到低点,出现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专业课不够重视,一般都是能逃一节是一节的原则,还有就是对学习态度不认真,学生上课以敷衍为主,所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精深,只有对表层知识的理解。课下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所以课下作业的完成草草了事,还有东拼西凑的情况会出现,对知识没有一个精准的把握,石油专业本身的专业要求就很高,尤其是在以后的学习应用中。 根据以上情况,每年这个专业都会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步伐,在综合考试中会有大概5%的淘汰率,这部分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最终的应用,只能转行去干其他的工作,这不但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近年来石油专业的发展大起大落,有好有坏,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会迷茫,不知道毕业后的形势是什么情况。其实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个人能力的完善和充实才是我们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不要因为行业的问题影响学业,要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业务发展。 结语 中国石油的发展态势还是向良性方向发展,而且不要只是注重单一产业链条的发展,要进行多产业的发展和延伸,石油延伸技术的发展也是很重要。在将来就要开展石油产业链条的发展,所以要进行各个产业链条的学习和了解,所以在技术引进方法还要加强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的学生,就要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多重教学方式,不要拘泥于课堂,要走出课堂进行实际的操作。石油领域人才的培养要有严格的界限,不要滥竽充数,所以在人才的选拔和人才的优势培养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如果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是选择了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 摘要:“地质类”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类专业基础课,提高“地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及工作后综合解决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非常重要。针对“地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如何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优化教学手段、加强随机提问和理论联系实际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改善该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石油工程专业 “地质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一方面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如油藏工程等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始终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然而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乏对这一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很多学生看来,“地质类”课程是地质专业学生学的课,与他们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也正是基于很多学生的这一想法,石油工程专业“地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越是这种情况,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紧迫性就越迫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探讨了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地质类”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地质类”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类专业基础课。该类课程目前我校设置了油田地质基础、石油测井、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这三门课程,从不同侧重点讲述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条件、油气藏特点与分布规律,油气层综合识别与评价,储层研究与评价方法,各类地质图件的编制,储量计算基本方法等。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油田地质方面的正确思维方法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油田勘探开发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地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石油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在石油工程领域内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生产管理与施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钻井工程,另一个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很多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钻井与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气田增产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只要这些课程学好了就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觉得“地质类”课程仅仅是一类锦上添花的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基于学生的这种认识,表现在:对该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上课没有几个人做笔记;总是希望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要超出课本内容且与最终考试有关;课后基本不复习或思考问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上课基本上就是要个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正是这一“错误”观念的存在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地质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以“板书”为主,演示图表不规范,而且信息量有限,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易引起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科书的翻版,一页一页低着头顺着多媒体往下念,没有发挥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可以说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虑学生课堂气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的看书、有的玩手机、有的睡大觉,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以后的现场应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单一地强调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家,认为学生只要将书本知识掌握好了就可以满足以后学习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错特错。现在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时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很少将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油田生实践相结合,很少讲授学科前沿理论,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造成教师好像很卖力、学生好像很无奈的困境,其实教育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尴尬,那就是教育的尴尬。 三、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方法 1.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同一个老师讲解,而学习成绩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是否用心听,是否与老师产生共鸣。 人类从不厌倦于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只要这些知识能够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针对学生不够重视“地质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主要要讲授哪些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等,使学生明白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置及在油田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地质类”课程石油测井为例,首先应该从测井手段的提出、石油测井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后续开发地质课程的关系入手,讲述石油测井在石油工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在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过程中再配合油勘探开发实例,对比分析石油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油田勘探开发效果的关系,必定能够唤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油田地质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也需要以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几年笔者在课程第一节课绪论部分讲完后,总是花一点时间,用具体事例给学生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严谨的作风,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计划,没有可行的措施,没有吃苦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将不会有突出的表现,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多媒体的使用像做大会报告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意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是传递的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演示的图表规范,节约了老师在课堂上绘制图表占用的时间。但是,如果把所有要讲的内容全部集成到多媒体里,学生就会产生视力疲劳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辅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在黑板上将重要知识点予以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会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延续上个世纪大学精英化教育的思维,想象着学生应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平时的样子与觉得该怎么样去比较,这种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最大的障碍,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与学生建立联系。 教师上课,学生听不明白或不够重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教学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是上帝,上帝没有听懂,上帝没有错,我们的教师都是高职称、高学历,所讲述的知识与方法肯定也没有错,那么唯一错的就是内容层次安排、言辞清晰度及知识密度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被传递。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够,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才能把该门课程学好;没有下工夫把该门课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理清;没有下工夫思索针对现在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热情、教学技艺,这个感受就会被传递,学生就会热爱这个老师,爱学这门课,同时这种感受也会向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缓慢滋养。 诚然,现在大学教师压力比较大,不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同时又要应对考核发表科技论文。但大学的主体是教学,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事实,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消极教学的借口,况且教学、科研、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难点仅仅在于教师如何去很好地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加大课堂随机提问力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间断地提问无疑非常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可以采取随机点名提问,要求学生当场回答;也可以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下一节课随机请多名学生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逐一点评,对回答好的进行表扬,对差的进行鼓励。通过不断地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证明,上课经常提问到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 5.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会及时地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场实例带入课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油田地质基础课程油藏类型部分过程中,笔者在讲授完一种油藏类型的定义及书本典型案例之后,都会将自己熟悉的某油田实际的该类型油藏进行详细解剖,引导学生寻找书本理论定义与现场实际油藏特征的差异性。然后还会给出一组地层数据与油层数据,让学生利用软件绘制出该油藏的剖面图和平面图,并分析油藏特征,同时简单讲解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所采取的不同开发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认识 “地质类”课程作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始终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给他们传授的是找到自己生活之路所需要的才能与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对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认识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目前包括石油学院和许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出现主题写作不规范,技术路线的模糊,缺乏独立意见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正确的思想,加强监督和控制,延长时间的毕业论文,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 质量管理体系 一、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题目过大或范围过宽 主题是起点的完成毕业论文,直接确定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多本科论文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如常见的评论文章,学生为了填满字母数字和长度、论文写作、何时东拼西凑每个理论和技术都尝过,停止,没有给出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只是一个陈词滥调,老生常谈。这个话题缺乏针对性,油田生产实际的严重破坏,不能很好的生产和服务。 2.论文缺乏独立见解,没有创新 许多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不给学生安排具体的任务,就把他以前的科研成果报告甩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内容消化完一个纸;或评论类论文,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回顾以往的研究结果,文献列表,大部分的参数和主要观点从文献资料,没有结合实际油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管怎样,这个毕业设计,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的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论文是不够的,时间和努力是不够的 因为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即。第八学期),学生毕业不久,和石油工程学生当时大多都已经签署了一项合同,找到工作,毕业设计成绩并不严重,但学生将通过研究生;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个阶段在忙在双选,无心也无力顾及的毕业论文,有一些学生在这个时期为研究生准备复试,很难缓解实现和写毕业论文。上面的条件使学生毕业论文的关注明显不够。 2.指导教师能源短缺,不给予足够重视,本科毕业论文 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一些高级教师,承担责任的指导博士、硕士,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在科学研究和指导工作的研究生以上,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指导本科生,导致很多大学生在硕士或博士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第二,近年来招生的学生/教师比率太高,个别教师指南每年将近二十名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每次都是一个中型会议,针对性不强,第三,一些教师的责任感不够好,而不是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位置,敷衍了事或对学生放任自流;第四,老师讲,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能力和质量不为主要指标来评估老师,和津贴补贴、促销评估无关。 3.管理不到位,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尽管各高校有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规定,但是在实施细则是非常不完美的,和学校虽然设立了一个质量DuDaoZu高级专家,但是许多专家不是石油工程专业,他们的毕业论文管理只停留在格式和文学,以及如何决定链接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督力度不够,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管理流于形式,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不具有约束力。 4.一般教育忽视和削弱了专业 在过去在职业教育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主题划分过细,专业部门太窄,先前的石油工程分为钻井、石油生产、发展的三个方向,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来就业限制,所以最后和合成的一个专业,统称为石油工程专业,所以学生三个方向课程掌握,这种一般教育使教学过程大量额外的专业课程,拓展了教学内容。所以一个问题,一个是学生的负担,二是课程,时间短,每个课程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这几乎是一个蜻蜓水。这导致培养学生从培训目标,穷人专业素质、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以限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改善措施 1.端正思想,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在没有进入毕业论文研究之前,对毕业论文充满好奇和向往,指导教师应该适时地向学生灌输专业思想,涉及论文相关知识时,及时向学生渗透,有一些研究前沿的问题应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去研究和探索,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另外,生产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千方百计要他们去尝试解决。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深知毕业论文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2.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延长毕业论文时间 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深度,调整进入毕业论文阶段的时间,以免与本科生考研和毕业分配相矛盾。为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和深入地研究,建议将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结束(大三的课程结束后),考虑部分学生可能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可以采取弹性管理,最晚也要在第八学期开始,原来第八学期的5周课程可以在第七学期完成。原则上,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开始毕业设计,没条件的学生也至少有一整个学期进行设计。时间上的保证,可为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提供保障。 3.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规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在论文实施和写作过程中由指导教师全程指导,负责修改,规范格式。教师在选题方面要全面把关,题目选好后,教师的任务是指导,不是包办,要鼓励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自己去组织实施,要让学生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让学生明白做毕业论文不仅仅是要完成一篇论文,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应将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能力和指导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在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4.加强管理,措施到位 学校将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模式改为学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学校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宏观管理,负责出台各类管理文件及规定,并监督、检查、评价各系整体贯彻执行管理规定的情况和成效;系是管理的中心,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专业具体情况,制定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并随时监督、检查各专业教研室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研室是毕业设计的工作重心,组织教师开展指导工作,保证毕业设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成果的质量。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摘要】石油类《工程流体力学》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利用流体的流动规律解决石油类资源在开采运输过程中的有关实际工程课题。由于石油类资源物性有其特殊性,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不同于生活中广泛接触的固体受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难以从宏观切入到微观,遇到了如模型不理解、分析规律难以掌握、实际运用不灵活等问题。结合石油工程学院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现状,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希望能对后续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 石油教学 学习 改革 近几年随着后备储量持续增长,我国的石油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就要求石油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石油工程专业有其自身浓郁的行业特点,其目标是培养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气储运等方面人才。在油气勘探开发储存运输过程中,存在广泛而复杂的流体流动现象,所以工程流体力学一直以来都是石油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 一、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教材的开篇之言,通常对全书有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包括内容的设置、该学科的发展简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备课,形象生动地上好绪论课,使教师在后继的教学工作中事半而功倍。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讲好“绪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1.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三个层次呈递进状态,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兴趣能推动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而且在学习中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2.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流体知识运用到专业课中,使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3.可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吸收最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个人求学生涯的整体规划,优化职业生涯。 二、定位教材,扩展内容 很多工科院校都开设了工程流体力学,针对不同的专业,流体力学的学习侧重点肯定不一样,那么对于石油工程专业而言,流体力学知识服务于钻井、采油,偏重于工程运用,所以在讲授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只需了解就可以,更多讲解与专业相关的实际运用,那么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了。广泛阅读流体教材,选择与专业最匹配的教材是首要任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版本内容不同的教材,在定位教材后,难免教材在编排上不是尽善尽美,那么就要对选定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可以加深加宽知识体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讲究课堂内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工作来,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完善,工程流体力学侧重于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也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怎么学,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有找到适合这门课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讲究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不至于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继而失去学习兴趣。例如:每次上课前提问回答上次课的学习重点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同时给了学生收拾情绪的时间,以利于新课的讲授;在上课过程中对于有散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章节内容相对简单易懂,可以促使学生自己上台讲授,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学通学透,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强大的自信心。 四、积极收集反馈信息 一方面在课间与学生主动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最广化地获得反馈信息,润滑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及时布置练习,既要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然后有的放矢的解决难题。要想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必须精心研究习题内容,布置有代表性的习题,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然后尽快批改作业,在知识遗忘的截止时间前纠正错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 五、善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原本的板书形式慢慢远离学生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教学,在充分享受信息化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接受程度。目前学生普遍反映多媒体教学虽然信息量大,但对于较大的信息量,学生难以全部接受,更容易形成抵触心理。在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后,得到的结论是:善用多媒体工具――用于展示图片、动画和教学影像。 将板书与多媒体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板书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展示流体复杂的流动状态与工程实际运用,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最大化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重视实验课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心理,做实验敷衍了事,写实验报告只用粘贴复制就可以了,无论数据合理与否,应付交差就完事了,数据不正常也不思考,实属本末倒置。流体力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力学分支,实验探究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概念的构建、有利于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定律的导出、有利于结论的检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流体力学中很多经验公式,都是大量做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现在实验课均是实验教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依葫芦画瓢做一遍,遇到问题依赖于教师,不主动思考,完全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 七、结论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思考是永无止境的,作为一线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实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习工程流体力学的过程充满乐趣与动力。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油田特点和就业方向的论述,认为应采取调整课程设置、多渠道引进人才、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传统实践教育与开放创新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等改革举措,培养服务于地方、实践性强且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现阶段石油行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石油工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根据我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以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依托,2011年我校成功申办了石油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为全面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加强我院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 石油工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国际性行业,同时也是一个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最多的部门之一。我国石油工业迫切需要石油工程高等院校能不断提供大量思想素质高、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毕业生还应具备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拓创新精神的也必不可少。这是整个石油行业对所有石油院校培养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院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了油气田开发地质、油层物理、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油藏工程、渗流力学、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油气储层保护、提高采收率原理、采油新技术、钻井新技术等一系列石油工程所需的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 针对我校“应用型和地方性”的办学特点,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我院的石油工程毕业生基本都来自西北地区,有利于油田人才的稳定,因此将我院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定位为西北部油田。通过对西部油田特点的初步了解,有些油田属于“三低”油田,即“低渗”“低压”“低丰度”。如长庆油田,它的渗透率比较低,有的区块甚至达到了超低渗。针对这些特点,我院以我校第二次教学改革为契机,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改革和调整,即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些关于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课程,如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概述、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现在石油企业发展的要求,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多渠道引进、专兼结合的模式。 1.从高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毕业生作为教师的优点在于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科研经历,可塑性强,但相对缺乏实践知识。 2.从其他高校调用一些有一定科研能力且学历层次高的教师来我院任教。这些教师具备了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科研能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3.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做我院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易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 4.我院自己培养一些“双师型”教师,采用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我院通过这四种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现场生产的实践知识。在这支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满足油田开发发展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 根据本科教学要求,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院设置了从基础课程的实验如“电工电子学”,到专业课程的实验如“流体力学”“油层物理”“钻井液性能评价”“采油工程”“渗流力学”,再到生产实践如“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一系列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同时我校正准备筹建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设备与油田现场的实际生产设备相对应,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在校培养的学生到了生产一线就可以直接上岗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有个整体认识,我院新增设了专业认识实习。通过石油工程知识讲座,对石油现场、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讲解并观看视频,对石油工程专业所学和所用有了初步认识。对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做先导性教育,增加学生后期专业课学习的接受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创新分析”能力,我院新设开放性实验,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和想象做一些创新实验。 四、结语 根据我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思路,结合石油行业人才需求,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我院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都进行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手脑并用、创新分析”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石油行业提供了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石油工程相关专业课程《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与专业基础课《胶体与表面化学》等联系非常紧密,本文在讲授专业课及相关基础课时,引入21世纪的新技术――纳米技术,结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不同层的教学要求,对继续教育学生的培训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校教改项目,探索该领域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提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改思路。 [关键词]石油工程 课程 教学 改革 探索 前言 中国文化最高深意之所在,在于“中国人所谓通天人合内外,亦可谓即是自然与人文之会合”[1]。中国儒家好言人道,即人文,缘于儒家经典《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现在我国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谓与我国传统学说是一脉相承的。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对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的教学,在强调理论的同时,除了要与实践相结合外,还要与人文会合。作者从事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恰逢盛世,有幸参与学样的教改研究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现以曾讲授过的石油工程专业课《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及其专业基础课《胶体与表面化学》等课程为例,结合相关课程以及目前已完成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以及教学改革项目,探索高校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改思路。 一、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 《油田化学》是石油工程的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油田钻井、完井、采油、注水、提高采收率及原油集输等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油田化学其实由钻井化学、采油化学和集输化学三部分组成,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基础化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油田化学剂来解决油气钻进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改造油层及油水井,改善原油在管道中流动状况,以及分离油气水,提供高品质原油,减少油田采出水对环境的污染。虽然这三个部分是不同的体系和过程,十分复杂,并且有各自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绝大多数体系属于或涉及到胶体分散体系(属于纳米技术的范畴)。 《大学》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先。朱子《大学格物补传》有,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虽然石油工程本科生开设了《胶体与表面化学》等基础课,但实际使用的教材中,胶体理论知识部分中所讲述纳米材料较少,内容较少,且与实际结合得不够,讲授时安排的学时也很少。其实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追踪了相关学科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方向,补充讲稿,完善教案。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纳米技术 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10个氢原子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材料涉及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领域,被公认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新型材料之一。纳米材料现已发展到人工组装合成有纳米结构的材料。 纳米技术在油田化学中经常用于钻井液完井液的暂堵剂以保护油气层,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可以利用纳米材料的光催化作用,将采油污水中的油和高分子进行光催化和光降解,使其达到回注地层及外排的水质要求。利用纳米技术甚至可以从水和空气中清除细微污染物,从而提供更清洁的环境和更高质量的水。 三、教改探索 (一)教学探索 作者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学习及科研经验,应用到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在本科教学中,先侧重基础知识讲解,然后再讲授胶体的各种性质。在给硕士生讲授《现代钻井液技术》以及给博士生讲授《高等胶体化学》时,作者也将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引入进来。针对学生们将来的工作,要求学生了解各油田的情况,使每一位学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工作。 在本科生教学过程,针对纳米材料的特性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可用作涂料,涂层粗糙度小,表面光滑细腻;而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防紫外线,可用在遮阳伞的防紫辐射。女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引入纳米材料的化妆品,有同学提到互联网上的天价纳米金护肤品的广告。作者在讲解到《胶体化学》中溶胶的光学性质时,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金溶胶的颜色。金溶胶粒子逐渐减小时所对应的颜色从红色到蓝色,其实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金属银在50~60纳米时,也可以呈现黄色。学生们看了PPT后一目了然,除了不会再受不实广告宣传影响外,对本课程的学习更加投入了。此后提问的学生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普遍提高,学生们的期末考试成绩普遍好于往届。对硕士生及博士生的要求则要求更高一些,除了要求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纳米技术有所了解外,还要求他们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研制出可用于石油工程专业领域的纳米材料。 在针对来自现场的学生进行培训时,作者则是与学生多互动,既了解了各油田的研究现状,又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例如,在讲解部分黏土矿物对采油工程的影响时,特别提到在深部地层的油层有时会存在绿泥石,而绿泥石中可能有一定含量的铁元素,在进行强化采油时,不适宜采用酸化作业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一些培训的同学曾在某油田承担过两项酸化作业,但在施工后却发现油井产量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经学习后发现,就是由于未进行黏土矿物的组成分析。 (二)创新探索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中,作者与本科生一起完成了“钻井液用超细颗粒的研制”。在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本着“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不以师自居,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时检索文献。用孔子的五步学习法启发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与研究生们一起研制出了多种钻井液用超细颗粒,并获得黑龙江省石油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在学校的教改项目中,作者还与其他师生一起共同学习和共同实践,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四、结论 钱穆先生曾说:教与学平等,共一业。师与弟子亦平等,共一生命。教者学者在其全人生中交融为一,始得谓之是教育[1]。作者一直认同钱穆先生的“能于教者中得一学者,则成为一不寻常之师。终其身惟有一大事业斯曰学”。孔子也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我等虽是教者,但应以学生为本,同时也以学习为终生职业。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启发式教学在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为顺应新的形势发展,石油石化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如果能够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主体。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石油工程 教学 一、前言 为了顺应石油石化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发展环境,公司应当储备高水准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怎样给石油石化公司储备大量高水准应用型人才,成为石油石化高校必须处理的问题。高水准应用型人才第一应当拥有雄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此类知识应当借助专业必修课程的合理教学。教育质量高低往往能够影响到人才自身素质高低。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取相应的启发因素进行逻辑组合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的过程中带着强烈的主动性。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建议 (一)客体方面 1. 培养对启发式教学的正确观念 首先,要对启发式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启发式教学历史悠久,“启发”一词最早源于《论语・述而》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处“愤”表示希望获取知识的迫切心理。“启”表示点拨、诱导。即为从教育过程之内,老师第一步应当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从中进行点拨。可见,启发式教学即为按照教育目标、内容、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及发展潜力,借助不同教育渠道及措施,通过启发诱导途径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推动学生能够由原来的灌注式教学模式慢慢解脱出来,推动学生变作学习主体。 2. 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在系统分析学生现阶段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对其进行启发和诱导,将问题当作基本落脚点,强调解疑,分析解决的方法,将内容当作落脚点,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探索科学合理的激发手段。 (2)要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突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为主体性产生的重要基础及渠道,应当从教育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参与观念,推动其能够具备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地保证其主体激活状态,推动其树立主体观念。 (3)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要设想多种方案,以备应变,防止生硬刻板的教学程式。从具体操作环节内,也许将产生部分出乎意料的现象,让老师措手不及,出现此类现象,能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因噎废食,始终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无法自拔。 3. 结合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 石油工程专业中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从具体教育环节之内,想要推动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整个教育过程中,从维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借助现有知识,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性实验,同时能够自主规划,学生能够自由搭配,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信息,随之师生一起制定具体计划,通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从具体过程中一一应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训练,从而使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二)主体方面 1. 提升学生思维的启发程度 启发式教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维的方法,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主要为“启”字,教育工作应当将其当作关键环节对待。从启发过程中,应当积极贯彻落实主动性原则、通融性原则,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能够通过以问引思、以辩促思、以变发思、以景诱思、以情激思等不同的手段。 2. 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主体性本质观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所谓主体性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思维和实践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为主体性的重要前提,能动性为关键组成部分,创造性为最突出的展示。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的根本目标。从实际教育过程之内,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手段,推动教师产生应有的影响,强调学生自身主体地位,能够借助老师的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获得发展。 如以“泵效的计算与分析”课堂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地质因素、设备因素和工作方式的比较,让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泵效的各种因素有什么显著不同,并以此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接着可以启发学生“泵效的提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拓深,点出学习本课的内在主线:掌握抽油井泵效的概念――影响泵效的因素――提高泵效的措施。 3. 强化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为非常乐观的意识倾向,不但为主体性非常突出的外在展示,同时为主体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的重要前提及推动力,从心理活动及具体操作过程内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培养和激发兴趣的关键是要制造诱因,其方法是:①明确学习内容的意义,把学习目的和工作目的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②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分析其逻辑性和系统性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③运用表扬与鼓励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强化其学习需要,从而促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结论 通过启发式教学确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地位,培养与激发了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与锻炼了创新意识。90%以上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不仅学生成绩越来越好,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钻井生产实习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钻井生产实习是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展钻井生产实习工作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钻井工程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培养其创新意识。系统分析了目前钻井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钻井生产实习改革的措施,并重点对实习内容与实习计划改革作了详细论述,分析了钻井生产实习改革的初步成效,对于提高钻井生产实习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实习 主要问题 措施 效果 钻井生产实习作为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业特点和学习情况, 深入油田钻井现场, 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 达到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1]。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钻井基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并加强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 生产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度,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石油事业, 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 一 、钻井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钻井生产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井队施工情况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受实习时间限制,学生实习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难以系统掌握钻完井工艺流程。 2.学生意识不足,不够重视。由于受传统课堂教育的影响,或因实习动员不足,学生普遍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对生产实习不够重视。 3.实习预习不够。实习之前学生对钻井现场认知不够,导致学生在现场看到众多钻井设备、工具与工艺后一头雾水,难以快速理解消化。 4.由于实习人数较多,钻井现场噪声较大,现场讲解效果得不到保证;在学生实际演练阶段,学生操作时间和次数受到限制,难以深入理解。 5.缺乏专业的实习指导教材,学生获取实习知识不够系统,且教学方式单一,大多通过语言讲解的方式指导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考核方式机械单一。实习考核一般根据学生出勤、实习笔记、实习报告等进行成绩评定,学生压力感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油田要求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既能系统掌握石油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能进行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经营管理, 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3]。在这样的形势条件下,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提高石油工程专业钻井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基于上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钻井生产实习改革。 二 、钻井生产实习改革探索之举措 与江汉石油管理局钻井职工培训中心共建钻井生产实习基地,同时兼顾钻井管子站、机修厂、泥浆中心和周边井队。实习基地钻井设备与工具齐全,可以真实模拟钻进与起下钻过程,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钻井工程理论的理解。 实习前应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 激发其求知欲望,并加强实习安全教育;在实习前通过讲座、放映钻井视频等形式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课,加强学生对钻井生产实习的预习;给学生配备专用实习教材,并选派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实习指导老师。实习过程中,丰富教学方式,通过室内讲解、现场演练、知识抢答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钻井工程理论的理解。 此外,石油工程学院重点针对实习内容与实习计划作了较大调整,具体如下: 根据实习内容安排与计划需要,将实习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大约20人。实习基地设有四个主要实习岗位,各小组均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在每个岗位轮流实习两天。 第1~2天在第一岗位实习主要了解钻完井工艺流程,由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技术师傅结合设备与工具进行讲授,讲授内容包括钻完井施工工艺、设备与工具、施工参数设计、浆体性能测量与混配等,讲解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踊跃提问,互动良好;学生参观了钻井工具陈列室,现场技术师傅给学生详细介绍了常用钻头、取芯工具、打捞工具、井口工具、井下测量仪器等工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学生普遍感觉收获较大。 第3~4天在第二岗位主要学习井控相关理论,熟悉井控相关操作。井控工作一直是钻井公司及钻井作业队的头等大事,指导老师通过板书讲授、放映录像、现场观摩等方式系统介绍了钻井井控相关知识,包括各种防喷器的类型与安装、防喷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防喷器的操作与使用方法、远控台和司控台的功能与操作、井控管线和阀门的识别与使用、井涌发生后的关井措施等。通过讲解与提问,学生基本掌握了井控设备与工艺,深化了对井控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此外,指导老师还结合中石油11·23特大井喷事故讲解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以及危险程度,提醒同学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 第5~6天在第三岗位主要进行场地工实习。场地工是学生毕业上岗首要的见习岗位,现场技术师傅首先讲解了钻井队各岗位的岗位责任制,让学生明确场地工主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并从钻杆的材质、尺寸、扣型等出发,系统介绍了钻杆、钻铤、钻头、地面设备与工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现场技术师傅结合钻井泵、泥浆罐等循环设备介绍了钻井液循环流程,并详细介绍了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除气器等泥浆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了解了泥浆工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责任制。 此外,现场技术师傅从柴油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出发,给学生系统讲解了柴油机及钻井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的工作方式、动力传递等内容。通过第三岗位场地工的实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场地工的岗位责任制和一些地面设备、工具的作用和操作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钻完井设备与工具的理解。 第7~8天在第四岗位主要进行钻工实习与操作。学生在了解了钻完井施工工艺以后,通过现场技术师傅的讲解,认识了钻台上的一些设备与工具,如钻井绞车、转盘、液压锚头、卡瓦、提升短节、吊卡等。现场技术师傅通过亲身示范B型大钳上扣与卸扣和起下钻等操作,给学生系统讲解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逐一指导每个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学生操作过程完全模拟现场钻井,轰鸣的柴油机、高速旋转的转盘、配备齐全的钻井队伍,学生如身临其境,对于深化学生对钻井工艺的理解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为学生毕业上岗奠定了基础。 第9天实习内容为防喷演习,模拟现场井涌工况。现场技术师傅们穿戴整齐,分工有序,真实模拟了钻井队各岗位如何配合来进行井控操作,并在各小组抽调6名学生进行亲身模拟,最后现场技术师傅有意放喷,通过观看井喷场景,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岗位责任制和井控工作的认识。 第10天实习内容为到周边井队参观钻进过程、起下钻过程和下套管过程及固井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参观学生了解了多种施工工况下的工作状态与内容。 业余时间实习指导老师还带领学生到钻井管子站、机修厂和泥浆中心去参观,系统认识了钻井相关设备与工具以及泥浆的混配方法和性能测定方法。 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如实习态度、纪律、出勤、现场考核结果、实习笔记、实习报告以及实习知识考试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既保证了公平公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钻井生产实习改革探索之成效 通过实习考核与学生反馈发现,较以往实习学生普遍感觉收获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掌握了钻完井工艺流程,深化了对钻井工作的认识 学生在学校学习钻井理论时缺乏联系实际,往往比较枯燥。本次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钻井职工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和实际操作,系统全面地了解了井场相关设备与工具,掌握了钻完井施工工艺流程,并观看了井控录像,进行了防喷演习。通过参观周边井队的钻进过程、起下钻过程和下套管过程及固井前的准备工作,深化了对钻井工作的认识;通过到钻井管子站、机修厂和泥浆中心的参观,再次深入认识了钻井相关设备与工具以及泥浆混配和性能测定方法。钻井生产实习不但使同学们对钻完井工艺、钻井设备与工具、钻井岗位责任制有了系统的认识,而且深化了其对钻完井工程理论的理解,为学生毕业上岗奠定了基础。 2.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现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次实习不仅是钻井现场相关知识的讲解,而且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习基地同学们第一次站在钻井平台,第一次认识井口工具,第一次动手应用B型大钳进行钻杆上扣与卸扣,第一次亲自进行起下钻操作,第一次参加防喷演习……,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是对每一位同学综合素质的考验。在操作演练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感受了油田企业钻井文化,加深了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实习过程中,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天气状况如何,现场技术师傅与实习指导老师总是劳保穿戴整齐,安全措施配备良好,讲解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过程标准规范,学生感受了油田企业钻井文化,并加深了对企业管理认识。 4.通过实习, 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语 1.钻井生产实习是结合专业特点和学习情况,深入油田钻井现场, 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 达到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应根据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和学生知识结构,合理设计实习内容与计划、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实习过程中多措并举,以促进生产实习质量的提高。 2.通过系统分析钻井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特点进行了钻井生产实习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应在钻井实习资料与考核方面进一步完善,开发钻井生产实习模拟系统与考核系统,进一步提高钻井生产实习质量。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论文 1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的功能 1.1充分保障工程数据进行有效、准确传输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可以规范管理工程的进度及质量,合理控制财务与人力资源。此外,应详细收集施工期间进行管理的相关数据,并将收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及时。通过运用计算机对工程进行管理,可以将各个子工程的数据、信息进行直接统计,有效避免了人工汇总中一些问题的发生,在减少统计时间的同时,也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实效与准确,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信息的管理效率。 1.2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共享在工程数据统计中,报表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但其格式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化。目前,一些单位会将报表的格式进行调整。采用人工输入、统计数据,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管理要求。而运用计算机则可建立出完整的工程信息数据库,并可从中直接提取报表要求的各类数据。此外,做好的报表数据可长时间保存,作为建筑工程的数据与经验进行储存。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文/蒋少鸿建筑工程具有工期长、管理复杂等特点,涉及到施工进度、质量、材料设备、人力资源、资料管理等多项内容。为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水平,采用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计算机这一先进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的功能,并就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展开深入探讨。 2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2.1计算机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运用分析由于计算机具有可变性、直观性等优点,因而可进行辅助设计,增加建筑工程设计的灵活性。工程设计人员可运用AutoCAD等专业绘图软件,将建筑物的外部轮廓及内部线条勾勒出来,再利用Photoshop等图片美化软件进行美化,并运用PowerPoint等计算机程序修改、呈现得出的设计方案。运用计算机设计建筑方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2.1.1开始阶段建筑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灵感与经验等,计算机则为其提供了多变的构思与表达环境。同时,利用软件可实现模拟透视、上色对比等手工绘制难以实现的任务,加快了制图的效率。在开始阶段应用计算机,可构建出非常多的建筑设计草图,以供设计师进行方案对比和完善。 2.1.2成熟阶段在此阶段,设计师需润色、完善建筑设计草图,并通过3DMAX、SketchUp等软件规划整体设计,从整体上处理设计方案的美感,并将细节进行增强,完成设计草图的定型。 2.1.3呈现阶段在此阶段,利用绘图软件全面展示建筑结构的平面、三维、透视等效果,并通过将背景置换来对不同的效果进行观察,最后调整、美化工程的具体施工。 2.2计算机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2.2.1工程合同管理运用合同软件管理整个建筑工程的合同,同时也包含进度拨款、付费等多项内功。此外,还可详细管理合同变更及补充合同等信息,在将各施工阶段的费用情况、工程进度同合同管理进行全面比较后,有关进度款项的依据提供给业主。 2.2.2工程计划进度管理在编制工程各级进度时,应将起止时间、生成网络计划等纳入在内,并根据管理层次与资源的十几分布对进度进行约束与调整。对于工程的总包计划进度,可运用PKPM等软件进行管理。此外,可采用图形切换等方式将各级进度资源图与计划图提供给投标或施工,从而促进总包从整体上协调工程所有进度。 2.2.3财务的预测及管理通过运用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计算工程各阶段项目,并确定工程的预算费用。此种软件还可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管理工程各项目的结算与付款。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可促进工程预算、付款等工作快速、准确完成,极大程度上避免因人工预算带来的问题。 2.2.4工程资料的管理运用计算机资料管理软件可详细管理工程涉及到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将工程中的安全资料及规范标准等进行归档,采用档案的形式管理工程资料。在此项管理工作中,应将工程材料设备与施工设计图纸等资料的归档管理作为重点。 2.2.5施工现场材料及设备的管理运用计算机可对材料设备的定发货、出入库验收、使用情况等资料进行归档,并合理管理。其中,管理的资料包括材料设备的使用与入库情况,下一阶段进行的情况,以及与合同中材料设备的对比情况等。 2.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在施工阶段,需要验收完成的工程项目的质量,并评定土建施工项目等。运用计算机可实现验收、评定结果的充分整理,以及各施工项目与实验记录等详细管理,例如建筑工程质量标准记录、土建质量的验收单、安装项目质量的评定报表,以及加工配制项目的验收情况等内容。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可运用管理软件对工程的安全制度、安全施工技术、安全事故、安全教育、违章处罚等内容进行安全管理。此外,还可运用视频网络技术监控施工现场,使项目管理人员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并记录出入现场的车辆及人员,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监控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3总结 综上可知,计算机技术运用在建筑工程中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大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力度,可以充分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与此同时,我们应不断对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进行开发与研究,从而提高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水平,充分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与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获得。 作者:蒋少鸿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概述 1、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技术人员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技术措施,鼓励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为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持。严格政府投资项目概算评审工作,强化执行概算编制,减少设计变更,从源头控制工程造价;以合同为依据确定项目目标成本,负责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检查成本控制目标是否实现,总结成本控制的经验教训。建立全员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建立施工质量档案管理系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项目管理人员应当按合同赋予的权利,围绕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施工阶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与控制,不仅涉及最终产品的检查、验收,而且涉及施工过程的各环节及中间产品的监督、检查与验收。在每项工程开始前,承包单位须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然后填报《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由监理工程师审查批淮。施工作业过程中,监理工程师督促承包单位按规定工艺和技术要求进行,当每道工序完成后,承包单位先自检,然后监理工程师到现场检验确认。当一个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完成后,承包单位首先进行自检,然后经监理工程师现场检查及对相关资料审核后,符合要求予以签认验收,否则指令承包单位进行整改或返工处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质量管控时应结合有效的相关文件依据。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文件和委托监理合同文件中分别规定了参与建设各方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关各方必须履行在合同中的承诺。管理人员还应当遵照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性文件,以及各行业如交通、能源、水利、冶金、化工等,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和颁发的有关法规性文件。有关质量检验与控制的专门技术法规性文件。一般是针对不同行业的标准、规范、规程或规定。技术标准有国际标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堆和企业标准之分,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应遵守的准则,也是衡量工程、设备和材料质量的尺度。技术规程或规范,一般是为执行技术标准,保证施工有序地进行,而为有关人员制定的行动猴则。各种有关质量方面的规定,一般是由有关主管部门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的带有方针目标性的文件,具有指令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2、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资料管理是重要的管理环节。从建设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价、决策、计划安排,到勘测、设计、施工、生产准备、竣工投产交付使用的全过程中,有关的上级主管机关、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制造单位以及有关的环保、市政、银行等部门,都应注意该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尤其要管理好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管线、设备的档案资料。对于有引进技术、引进设备的基本建设项目,还要做好引进技术、设备的各种技术图纸、文件的收集工作。竣工图是基建工程的实际反映,是工程的重要档案资料。在施工协议中,要对竣工图的编制审核、交接、验收工作做出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要做好施工记录、检验记录,整理好变更文件,并及时做出竣工图,保证竣工图质量。对竣工图及竣工文件的验收,是工程竣工验收的内容之一。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的现场指挥机构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档案资料工作,并建立与档案资料工作相适应的管理部门,配备胜任工作的人员(包括必需的技术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集中统一管理工程项目的档案资料。在竣工投产、交付使用前,工程建设的现场指挥机构要将完整的工程档案资料向建设单位移交。凡属于新建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在设计建设时应当设计和建造符合要求的档案资料室,并配置档案资料保管和提供利用所必要的设备,其投资应列入基建总投资中。 3、结语 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有效地控制项目的关键,是及时地定期监测实际进程,并与计划进程相比较,如有必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值得指出的是,项目管理的许多过程都具有一再重复的性质,部分是由于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存在并需要逐步完善,即项目管理团队对项目了解得越多、越透彻,这个团队就越能够更好地管理项目。 作者:徐双单位:浙江沧海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软件项目管理技术研究 1软件项目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计算机技术日益与世界接轨,我国在软件项目管理技术方面也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目前的项目管理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软件项目组织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和缺乏明确的软件项目开发计划以及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有限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1.1软件项目组织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每一个软件开发项目组都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多人组成的团队,一个大的软件项目需要多个开发项目组共同完成,在一个项目的开发期间有许多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参与其中,然而每一个项目组都有各自的管理规范,所以当多个项目组一起协同工作时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这样会导致软件项目编写不统一、规范不一致,这样势必会影响开发进度和软件的质量。而且在刚刚接到软件项目时,开发人员比较懒散,总以为时间很充沛,在开发前期会很放松,后期的工作量会很大,这就说明了软件项目管理缺乏合理的管理规范。 1.2缺乏明确的软件项目开发计划 软件项目开发计划是实施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也是软件进行开发的指标,但是当今的软件项目管理缺乏明确的软件项目开发计划,不但没有详细的进度规范,而且分工不明确,导致一些从业人员任务过重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然而有一些人很任务过轻,在进度安排初期就完成了任务,甚至会导致一些功能、模块无人负责设计与实现。而且在每一个进度安排阶段的开发计划设计不尽合理,要求提交的结果不明确,导致在项目开发的初期任务较轻,在开发中期的时候不能准时的继续开发,依然在完善初期的工作,然而在后期堆积的大量的任务,最后项目无法按时完成。 1.3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有限 软件项目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具有大量的开发经验的人员,但是从事管理岗位后,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现代的开发要求,譬如,管理人员仅仅依靠自己掌握的技术和传统的工具进行管理,然而当今软件项目开发要求使用最新的开发技术和最新版本的开发工具,这样才能提高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软件项目的管理者没有及时的了解项目的进度,因此,不能合理的设计下一个进度的安排与任务。进一步造成了人员散漫,不能按照一定的规范与制度完成工作任务,拖延软件项目的开发周期。 2软件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不仅要对软项目的进度、软件项目的质量、软件的配置、软件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软件项目开发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以及对软件项目的开发成本、开发周期进行评估。 2.1软件项目的进度与质量管理 软件项目进度的管理是将整个软件项目进行阶段划分,并确保每个阶段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每个阶段中任务要具体分配到个人,如果各个阶段的任务未能如期完成,管理者可以知道是哪个人的责任,是谁拖延了开发进度,管理者要实时的掌握开发人员的真实进度,以便于对以下阶段进行安排。质量管理要严格的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相应规定来进行管理,保证软件项目各个环节的开发质量都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这有这样软件项目的质量才会更高,才能通过验收。 2.2软件项目的开发人员管理 开发人员是软件开发中最重要的资源,可想而知,对开发人员进行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需要对开发人员分成几个不同的项目小组,如果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或者个人意愿,可以考虑对各个项目小组的人员进行合理的调换和变更。对开发人员的管理要从软件开发工作开始到项目验收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合理的分配人员、调动人员,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开发人员的个人能力与经验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尽量利用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开发出令客户满意的软件。 2.3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 软件项目最高的目标是以预算范围内的成本,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发出预期设计的项目,但是软件项目的开发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时,管理人员就需要对软件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在项目开发前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对风险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合理的分配资源,以最小化的降低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项目顺利的进行。 3总结 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软件项目管理是否合理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甚至会影响到软件的开发成本,软件质量的好坏是由客户的满意度决定的,因此,软件项目管理要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以人为本开展开管理,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软件项目管理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低成本的开发出令客户满意的软件。 作者:赵艳彬单位:黑龙江电信国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通信设备分公司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 1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因素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信息系统规划的合理性。通常信息系统规划是由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层或者TI部门发起。工程项目管理高层在整个信息系统的规划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会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规划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地搜集获得更多的资源,促使了信息系统规划的合理有效性。另外,工程项目管理高层的信息系统规划能更好地掌握企业的发展战略思想,从战略层次上分析企业规划中所需的各种信息。所以为了提高信息系统的质量和投资的有效性,应对影响提高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1.1管理模式方面 管理模式是影响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元素是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的不懈研究才得出的结论。工业时代是专业分工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自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管理模式演变较为缓慢,暴漏出来与时展不相符的缺点也越来越多。信息时代的企业运营和管理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融合才能有效地促使企业运营的健康发展,其中包括设计、物质储备、设备、财务、技术、运营、市场、采购等部门,但是每个部门都是在分工的模式下进行各种和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难以得到实时畅通,在此情形下信息系统建设难度较大。 1.2系统和软件认识方面 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衍生体,不同的专业领域会选择不同技术的应用。软件公司和用户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共同协商才能使软件公司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管理软件。但通常情况下用户都是根据自己部门的需求,笼统地对软件公司提出某些应用要求,软件公司需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开发出与用户需求相符的软件,假如软件公司和用户没有进行必要的协,即用户没有给软件公司提供有关的需求信息,而是盲目地选择软件公司的有关软件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系统建设起来的成功几率就很小。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1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一些大型项目中,参与的各方需要进行及时的沟通,能够确保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可以称之为论坛,在论坛的平台上,参与项目的各方人员可以实现实时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这也体现了网络技术的优势所在。 2.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也已经基本具备推广多媒体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运用相关的软件将工程项目实体化,可以更加形象的展现项目的形式。当然,开发此类软件也存在风险,因为工程项目涉及面广,工程项目管理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整个管理过程较为系统复杂,并且有些影响因素难以控制,具有不可预知性,这些都可能造成所开发的软件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较准确的描述工程项目。再加上很多企业在基础工作上的管理较为松散,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规律,这样的话就会使得所开发的产品过于自由开放,想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去有一定的难度。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软件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发出了较多类似的软件,但是由于工程项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很难选择一款合适的软件,因此,要尽可能选择那些适用范围广泛的软件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 (2)硬件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更新,确保其工作效率,所以,企业要及时对硬件进行更新。 (3)项目管理人员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就需要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对企业来讲,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显得至关重要,也是企业面临的迫切任务。 作者:何宁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管理阐述 各工程项目均为典型项目,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技术管理部门和人员。同时,可在很多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期刊、文章中找到关于项目技术管理重要性的论述。技术管理在施工项目管理中是施工项目管理实施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是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措施、是施工项目管理进度控制的有效途径[5]。应该说技术管理与项目各项主要目标都强相关。 1项目技术管理的作用 分析项目技术管理的作用,离不开项目目标实现,技术管理的作用包括保证、服务及纠偏作用。利用科学手段方法,制订合理可行的技术路线,起到项目目标实现保证作用;以项目目标为技术管理目标,其所有工作内容均围绕目标并服务于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靠检测手段,出现偏差时要通过技术措施纠正偏差。技术管理在项目中的作用大小会因项目不同而不同,举例比较,建造一栋单层的房屋建筑,与建造一栋20层的高层建筑,两个项目中的技术管理作用肯定是后者要大。如果建造100层的超高层建筑,技术管理将起决定项目成败的作用。作用大小不同,但作用性质相同。技术管理作用是以科学手段,提供保证项目各项目标实现的方法,是其他管理无法替代的。 2项目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项目技术管理时间性看,项目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后阶段);从内容看,技术管理内容与项目其他方面管理内容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为工程项目管理顺利实施而服务,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6]。目前,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管理、技术文件管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计量器具管理、试验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及科研开发管理共7项内容。这些工作内容与项目目标均相关,只是相关度不同。对于质量、安全、成本及工期目标应属于强相关。 3项目技术管理的划分 以上论述从项目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作用、内容出发,证明了项目技术管理的存在。前文已提到,在项目管理理论中,包括时间管理、范围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管理、质量管理及成本管理9项内容。可发现这些管理有的是项目目标,如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有的是工作内容,如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按此分析,可把项目中管理划分为目标型和内容型,目标型管理与内容型管理不是并列关系,两种类型管理相互交叉,可用经纬线形式表示,纬线方向表示目标型管理内容,经线方向表示内容型管理内容。以采购管理为例,作为内容型管理中的一项,要包括供方的资质审核、合同签订、进场检验以及合同结算等,该工作内容目的和原则均为实现项目的质量、成本及时间等目标。内容型管理与各项目标均相关。而目标型管理,以质量管理为例,要从范围管理开始,覆盖人力资源、采购及沟通等所有内容型管理,才能构成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将质量管理进行放大分析,其中包括策划、执行、检查及改进,通过PDCA循环,以实现目标。由以上分析可发现,内容型管理还缺少如技术管理、检查监测管理。对于工程项目,还有更多的项目管理目标和实际存在的内容型管理,将其补充完善后,可得到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符的项目管理经纬图(图3)。在工程项目中,技术管理作为内容型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其为项目目标管理的开始,是内容型管理的基础,策划技术路线决定了人力资源、材料设备、风险防范及检验手段等系列管理内容。越复杂、科技含量越高的项目,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体现的越充分,如在超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大型桥梁市政工程项目中,技术管理将起决定性作用。技术管理主要应包括为完成各项目标而进行技术路线策划、方法选择和改进等内容。 4项目技术管理的对应关系 技术管理与所有项目目标都有对应关系,只不过在各目标中所起作用不同。对应质量目标,技术管理所占权重较大,而对应工期、安全等其他目标,权重各不相同。经对本公司的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进行问卷调查,技术管理在面积10万m2以下、高度在100m以下的一般工程项目中。 5定位技术管理的意义 项目经理与部门经理对项目技术管理的认识存在差别,产生原因主要源于岗位环境,项目经理看重结果,部门经理考虑流程、制度的作用。但可肯定彼此均一致认同技术管理对应工程项目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定位工程项目中的技术管理意义在于以下几点。(1)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将会得到普遍认可,有效消除对技术管理人员的不公平待遇,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改进技术管理工作绩效,培养技术管理人才。(2)将形成工程项目管理结构变革,以工作内容命名职能部门,使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及工作内容更清晰,并增加各职能部门间的合作配合默契程度,为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努力。(3)为推行合理的绩效考核打下基础,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公司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培养、留住各方面人才起良好的促进作用,推动公司健康发展。 6结语 将项目管理理论与工程项目实际相结合,在完善项目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各项管理间的关系,确定技术管理在这其中的位置。准确定位技术管理,健全合理的项目组织结构,明确技术管理与项目各项目标的对应关系,明确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促进与项目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发挥作用,对实现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提升公司项目管理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李洁青于大海陈秋英单位:北京六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交通项目管理信息技术 1 以招投标程序设置流程:招标信息自动;申请人采用IC卡管理(用于申请和认证),持卡报名进行资格申请;招投标开标管理、自动记录开标信息、检查投标书的有效性、合法性;评标工作管理,根据评标细则自动评审;定标工作管理,发中标通知书;合同文件编制及管理、签约。 其相应软件的功能为:设置用户管理权限,维护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系统采用完善的权限管理,每个用户根据系统管理员分配的对应功能模块操作。灵活设置项目的各项参数(包括项目代码、项目名称、招标单位、业主单位、招标形式、项目类型、发包方式、项目概况等)。项目资审、评标参数的设置,包括资审、评标评分表设置、评标细则设置、资审、评标得分方案配置,自动对申请人进行资格预审和评标。自动汇总并推荐中标人(在实现远程网上投标情况下)。生成、编写资审、评标报告、自动形成送审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文件签约、协议书。 2、交通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是将一个项目的设计变为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工程项目开工——施工——竣工三个阶段。 2.1计量支付管理计量支付管理子系统遵循FIDIC管理模式和国内现行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适用于各类国内工程项目或外资工程项目,提供全面、强大、有效的费用管理功能,包括工程台帐、支付报表、进度曲线和成本分析和投资控制等模块,有效地缩短承包商编制申请报表、监理工程师审核支付报表的周期,加快工程款项的及时到位,促进工程进度,实现动态费用控制。 结合工程实践,系统引入了工程台帐的概念,通过工程台帐的建立,能够实现对每一个支付项目的总量控制,而且在台帐中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个支付项目当前支付情况、剩余工程量情况,为工程费用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工程变更与计量支付挂钩,凡超出原设计工程量的计量数据都应有监理签认的工程变更令或相关文件进行对应。工程变更电子化、网络化管理,从变更申请到批复都要全程进行跟踪。计量及变更的审批要实现网络化审批流程、审批要实现电子签名、审批流程要实现自定义。 成本分析模块用于建立项目概算、预测并跟踪成本,包括概算管理、合同实际发生成本维护、合同成本预测等。成本控制过程从建立工程概算开始,按管理的需要根据概算建立项目实施控制体系,根据概算代码结构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汇总,与控制概算进行比较,还可与合同预测成本比较,为深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奠定了基础,并可有效控制投资。 项目(各合同)实际支付进度曲线、计划进度曲线和形象进度曲线,动态地反映各标段的支付进度情况,然后由标段自动汇总到项目,生成整个项目的总体实际支付进度曲线和形象进度曲线。通过项目完成情况柱状图、饼状图的表示,可以体现合同与合同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完成对比,从而反映各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发生进度变化的原因,不仅可以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合同的工程计划及实际进度,既防止资金准备过多产生的利息浪费,又防止资金准备不足而影响工程进度。还有利于高层管理者(交通厅)进行各个项目的整体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进而对省内全部建设项目的资金运用状况和实际建设进度进行全局性的把握。 还可将设计院提供的CAD文件进行一定的加工,形成全线的路线平面图。将每个分项工程位置标在平面图上,点击即可知道该分项工程的相关信息。 2.2质量管理项目的质量管理要围绕公路工程项目的三方(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和质检部门而展开。系统可提供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规定的检查项目,建立多张检查、评定表等,覆盖公路工程路基、路面、隧道、桥梁、排水与涵洞、防护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系统,并适用于公路工程施工隐蔽部位及各施工工序的检查、计算、验收及记录,评定表适用于公路工程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和检验评定。 质量管理根据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控制每一质量控制单元的施工是否满足要求。主要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单位工程分解、工序检测记录、材料及试件实测项目的检测记录、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及处理、质量验收与评定等模块。质量检测标准分为两类:工序检测和材料试件检测。系统按合同根据质量控制的要求将施工项目分解为若干个质量控制单元工程,每个单元有相应的施工类型、施工时间、负责人,以适用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2.3计划进度管理计划进度管理子系统引入了现代管理模式和网络计划技术,全面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早发现计划与实际脱节现象,并提供相应改进措施,从而合理控制工期、投资和质量,实现最优的施工组织方案和动态进度控制,提高投资效益与工程管理水平。 计划和进度管理功能包括编制计划、跟踪计划、施工全过程进度控制等模块。主进度表根据四层的工程计划建立:决策层概要计划、管理层概要计划、操作层和详细实施层的进度计划。进度表是根据施工合同及施工方案的输入建立的。工程进度计划及度量可采用实物工程量指标、资金、关键线路法、形象进度图等多种形式。 它不仅适用于各类承包商在施工管理中制定施工计划与比较施工方案,也可适用于业主、监理对项目的整体进行计划、控制与协调,同时上级管理单位也可应用他编制网络图来进行内部组织管理。 计划进度的年度、季度、月度计划及报告和相关报表都能通过网络传送到相关领导部门,并且领导在接收计划进度报表时能进行审批。 2.4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工程项目合同内容的实施情况进行管理,是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监理咨询单位为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实现合同管理与动态控制,可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大中小型工程项目的合同制定、评定、实施动态控制、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需求。 合同管理系统采用目录树层状结构,对招投标书(包含设计和施工)、分包、索赔、变更等与合同相关业务进行全面、有效地管理,使工程项目各有关单位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实现进度、质量、费用三大控制目标。 合同管理系统支持从招投标(包含设计和施工)、合同编制、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合同支付、合同验收全过程的管理业务,包括招投标管理、合同基本信息维护、合同变更、索赔奖罚登录、合同支付、合同验收和收尾工程等子模块。通过合同报价单(包括变更报价单)与概算代码相联系,可以随时跟踪比较合同成本与概算情况。施工进度模块可以与计划/进度软件接口,随时掌握人力材料设备计划及消耗,用以辅助进度控制。合同验收则可和质量管理模块建立联系,通过组成合同的单位、分部、分项及单元工程的验收评定情况确定合同级的验收登记和评定意见。 2.5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由人事管理部门使用,全面管理职工信息,记录在职职工、离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临时人员等信息以及岗位变动、教育培训、工资变动记录、工作简历、奖惩情况等。 用户登录本模块后,系统会根据此用户的权限自动设定此用户可浏览或更改范围和项目。用户可自由组合在一个或多个表中查找或统计员工信息,选择输出的项目,排序的方式,指定或安排输出的格式,输出的目的地(如打印机或文件);对检索到的信息删改增加新的信息。系统自动跟踪记录用户的操作过程,以便在以后的查询中使用。 2.6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子系统控制着记录文档接收、签发和归档位置的文件流,负责所有工程文件的登记、检索和管理。并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分级授权可对该模块进行操作。各类工程项目文档可以由相应管理人员授权共享。系统支持工程单位内部编制的文件,同时也支持从其它单位收到的文件,包括文件分发的定义、文件注册、文件登记、修改意见通知定义、文件归档、文件传送、文件催办、文件历史信息查询等模块。 系统对工程项目的竣工图、决算、综合文件、设计和施工文件等进行管理、总结、编制,生成工程项目的实施总结和评价,极大缩短了竣工资料的编制时间,为项目后评价奠定基础。 2.7办公自动化的管理对于大量的信息沟通、交换及共享的需要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应该包含办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的沟通、交换、共享等基本功能,需要建设一个高可扩充性、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网络通讯平台。因此,实施办公自动化,应当从建设一个高可扩充性的通讯平台着手,从基本的事务处理层应用开始逐步实施。 项目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收发文管理、公文流程定制管理、档案管理、内部信息网、车辆管理、图书期刊管理、个人信息管理、网络视频会议等。 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一个日常办公系统、一个信息服务系统、一个有效的文秘档案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处理各种业务数据,并将处理结果进行传递,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2.8项目后评价管理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兰德(RAND)公司在其项目评价工作中强调在对一个特定项目进行评价时,全面地把握以往工作对于评价质量是相对直接而且非常重要的,(以往工作中主要指项目的后评价,为新项目的决策提供经验)否则就会降低可行性研究的预期质量。 项目评价是项目决策咨询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建设项目投资的成败,事关重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加强对已建、在建项目跟踪、控制工作,对已完成项目及时进行项目后评价工作。 针对项目实施完成后,对于项目进行后评价。对于工程质量的评价,能够查询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检查评定资料。在资金控制方面系统自动生成工程实施金额与最初概算的对比表,可查询所有项目变更记录,可进行投资成本分析比较评价。可以输入专家评定意见。 在项目评价领域中,用于评价的经验数据收集和积累不多,已有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也不够。还需要在此方面进一步开发、研究。 2.9公路养护管理利用已开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软件,在公路养护中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公路养护效率,提高公路养护的预防性、及时性、有效性,最终达到科学、合理、经济的养护目的。 在公路养护中的设备管理中急需开发适合公路养护的设备管理系统,从技术水平看,这并不困难,但需分层次分级,应符合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三级、四级公路不同的管理需求。 2.10公路运营管理公路运营管理更需要信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更多地提供服务。道路信息的、紧急救援、服务项目的增加,服务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信息技术。首先应在高速公路上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高速公路完全可以在收费、通信、监控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其它等级公路相对的设施、技术水平要差些,如何达到现代公路运营管理水平将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应分步骤分期施行。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信息技术外包项目管理 失控与风险控制 风险失控还表现在:服务不能及时到位以及质量无法保证;灵活性减弱,需求的变化及其满足必须与外包商协调后才能得到解决;成本攀升,外包商常常会要求支付一些附加费用;企业秘密和机密信息可能会泄露给外包商;企业内部的智力资产可能会受到侵犯等; 外包商的选择及其风险 如果签署一个长期的外包合同,企业可能无法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而言,如果不能够准确地预见业务需求及其变化并与外包商及时沟通,那么外包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外包商本能地趋向于控制成本以提高自身的利润;外包商提供的是过时的设备和服务;外包商提供的往往不是一流的人员,有时甚至是外包商支付薪金的本企业以前的雇员。 技术变迁的风险 信息技术仍在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在变化,企业业务环境的变化也带有不可预知性,这两者的结合加剧了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当技术和业务环境同时处于不确定状态时,外包的信息系统如何支持未来的业务需求?信息技术的学习及其在企业中的最佳的应用更多的是一个经验过程,如果外包出去,外包商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去学习企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 测度和管理的风险 外包后的系统成本一般不会减少,减少的主要是可变成本,所以要计算所有的成本包括管理外包活动的时间、努力和人力的成本;在外包过程中,企业要依赖一个外包商但又无法控制其行为如外包商利润最大化、外包商的转包等,事实上,合同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束缚而对外包商而言则是一种可利用的手段;外包可能会阻止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人员对新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而鼓励学习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外包会丧失一些灵活性。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网络计划技术运用于施工项目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个性化持续的强化,工程施工就复杂和时间长啦。出于工程的复杂性,就有必要实行专业化协作。项目经理只有使用工程项目计划,才能把他所强调的工期、成本、质量和安全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本文就网络计划技术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展开研究,望对广大读者有说帮助。 网络计划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编制计划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但在我国施工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应用管理水平低。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2、应用普及率不高。我国现有施工企业,企业素质差别较大,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较差,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3、应用深度不够。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停留在确定施工顺序及工序穿插,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造成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施工管理中应用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设计变更、工期的确定受社会干扰多、工程款拨付进度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款拖欠等。工程设计变更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施工企业应接不暇,无法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有些工程工期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款拨付不及时,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但适用于进度控制的软件却很少,而且通用性比较差,从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 其次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1、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 2、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传统经验,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不足。 3、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 根据上述分析,施工企业提高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除了从源头抓起,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全面实施网络计划,促进企业管理上质量、上水平。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提高认识,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体做法为: 1、采用易于控制形式。横道图是工程技术人员最熟悉的控制形式,具有直观、易懂、绘制简便、所需时间少、费用低的特点,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大中型工程的进度控制困难。可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调整进度计划后,转换成采用横道图与网络图结合实施,这种做法既有网络一样的严密性,又兼有横道图简单易懂的优点,减少网络计划实施中的阻力。 2、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重要性。网络计划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提供施工管理所需的多种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合理地组织生产。施工管理中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方法必将取得好快省的网络计划技术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全面效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对于这个问题,企业的领导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把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放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逐步抛弃传统的凭直觉管理的方式,克服困难,投入一定的人力与资金,推动网络计划的应用。 3、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应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应用网络计划,从工程规模上讲,应先从较小的工程项目或分部分项工程做起,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慎重地选择工程项目,充分证明执行网络计划的工程既省事且效益显著,增强人们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信心;从编制和调整深度上讲,应先粗后细,逐步深入,不断积累管理所需的信息,形成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和加工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是一项科学的施工管理理想、方法和手段,它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项目管理体制和同项目有关的单位、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施工管理实践,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企业领导重视是关键,外部提供良好环境和加强引导是企业提高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4、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网络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建立在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之上的,施工管理人员除了熟知网络计划方法之外,还应了解各项工作的工艺及组织流程。根据网络计划法的性质和特点,并非应用网络计划法就一定能任意缩短工程期限,它只限于给管理人员提供应在哪些工作上合理赶工以及工期与成本的关系等信息,从而使增加的费用最少,成本最低。至于能否实现赶工,最终还是取决于施工组织方法和物质技术条件。因此,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计划必须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数据库、网络通信等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使用。尤其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后,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成本,更是有效实现项目管理的集约化、信息化发展,大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次飞跃性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项目管理;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简述 (一)工程项目管理 简单来说,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利用一系列专业的、系统的方法、方式进行的,包括了计划、组织、协调和现场调度等环节的工程管理活动。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化的提高项目的建设价值,是社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方式。项目的开发管理、投资管理以及施工管理均是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内容。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指综合项目管理的内外部环境,结合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对项目管理的内容进行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直接反应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方面,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二、计算机技术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工程项目管理运行效益最大化要求,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与适用性,这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实际效果。项目的管理、运营工作都不是单独的一个或两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多个部门分工合作,同时配合,甚至有时还涉及项目外部的其他单位的活动影响,因此与项目生产管理相关活动就会穿插在各部门间,对信息的流通产生复杂的影响。此外,系统及相关管理软件的选择,也将影响项目管理的效果,必须结合实际管理的现状极其需要,并行切换新旧管理系统,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改进,使之与工程管理紧密结合,如此方可发挥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真正效果。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分析 (一)办公管理系统的应用 无纸化办公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一大优势。这种办公理念使得工程项目包括事前协调、事中督办、事后反馈等的管理管理机制得以简化、提升,信息的处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案的审批实施,施工的监督反馈,都可以通过办公管理系统实现,极大程度的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阶段产物,是指应用于图形、图像、影音、动画等的软件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接触较多的往往是抽象的数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这些数据转化为图表、图形、图像等较为直观的表达形式,清晰的为管理者明确数据的含义,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更好、更快的落实项目安排,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三)网络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这对项目管理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项目的决策领导往往不能亲到施工现场实时管理,无法第一时间接收施工的反馈信息,甚至于一些重大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在工程施工时,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实时探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层领导的决策方案也能及时的传递到施工部门,从而使工程项目管理得以顺利进行,降低管理成本。 (四)数字资料库的使用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保障信息传递的畅通、及时和数据计算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在信息的传递和数据的计算的过程中,传统的纸质资料既不便携带更不利于检索,影响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字资料库,对这些资料文献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储存、管理,实现相关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定位,大大提高数据计算的效率与质量,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的成本,而且显著提高了施工工作的效率。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目前,信息管理、数据库、网络通讯等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自身发展水平的原因,制约了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一)处理器、数据硬盘等计算机硬件等产品日新月异,其运算能力成倍增长 过快的更新速度与不断提高工程计算分析能力的要求,使得现行管理系统的相关硬件淘汰率大幅度增加,为了节约系统的实施成本,工程管理者会选择刻意的控制计算机相关硬件的更新速度,这将直接导致管理系统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达不到要求,无法保障工程管理的质量。 (二)在计算机软件方面 因为管理软件的设计、开发涉及专业的程序语言,需要深厚的专业编程知识。对软件开发者要求更高的是,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并根据施工管理的实际需求对软件进行设计、开发,才能保障软件的适用性与利用率。否则,开发出来的软件脱离了管理的实际要求,久而久之必将降低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软件的认可度与使用积极性,从而影响项目进度。 (三)在网络安全方面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为各项管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办公网络的安全时刻遭受着计算机病毒的严重威胁,而且,计算机病毒的变异、种类变化多端,给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网络安全、系统安全造成了极大困扰,严重的将造成硬件的损坏、重要数据的丢失等。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使用,简化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益。但也不能对其盲目的使用,必须做好前期相关调研工作,确保管理系统与项目的契合性、适用性;注意与时俱进对系统更方面进行更新换代,以适应项目管理的新要求;提高管理网络的安全性能,保证运行的网络安全。除此之外,还必须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系统培训,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 作者:赵春晖 单位:山西投资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中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电力行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中,输变电工程系统尤为关键,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对管理结构和管理措施展开深度整合,从而保证管理效果符合预期。本文以WebGIS信息技术为例,对其应用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技术实现方式和SuperMapIS的开发过程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输变电工程;优势;应用;路径 1信息技术应用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优势 WebGIS信息技术是一种借助Internet网络平台以及客户端软件的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扩展和完善,核心主要是在GIS系统中嵌入HTTPHTTP以及TCP/IP标准应用结构,从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收集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要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输变电工程项目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因此,应用网络和远程协同管理具有实效性价值。(1)发挥WebGIS信息技术的网络拓扑分析能力,确保线路管理的可视化和准确化。(2)应用WebGIS信息技术合理化规划重要的施工位置。(3)利用WebGIS信息技术查询实际进度、项目资金以及使用计划等。第四,能实现城市地下输电线路的可视化以及三维空间。 2信息技术应用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路径 2.1信息技术原理 在应用WebGIS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浏览器支持矢量图像,一方面从客户端入手,利用插件或者是控件扩展浏览器功能,提供有效的应用措施和属性改变整个系统的应用状态,从而为项目管理水平的升级提供保证。另一方面,服务器提供具体的软件,利用矢量图形对Web浏览器的图像格式进行处理,确保公共网关接口有效升级。 2.2信息技术实现方式 目前,主要的实现方式分为两种,被动式WebGIS信息技术和主动式WebGIS信息技术。2.2.1被动式WebGIS信息技术一方面是CGI方式,尽管在HTML中能有效显示图像,但是,图像处于静态,并不能放大或者是缩小。因此,借助CGI方式,能实现浏览器和服务器的互动,客户发送情况后,服务器将其转到后台应用程序上,应用软件会将结果交予服务器,传输到远程客户端,并且在浏览器中显示出来,提高管理效果。CGI方式不仅灵活性较高,且能满足VB语言环境、C++语言环境等,无需插件不会对服务器造成负担。另一方面是ServerARI方式,能有效克服CGI效率低的问题,是基于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实现的全面运行。2.2.2主动式WebGIS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插件PlugIn的方式,显示出服务器传送的矢量和格栅形式,能将服务器的功能转移到客户端一部分,能在优化客户操作的同时,减少交互网流量和服务器形成的负载问题。另一方面是Java方式,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编程体系,利用Java编写的WebGIS信息技术能内嵌在HTML中,借助 applet 标签予以全面启动,从而保证漫游操作等。 2.3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效果,要对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整合和升级,将SuperMapIS组件技术作为WebGIS信息技术的开发平台,创建空间信息分析和网络服务系统,具有高度伸缩性以及扩充性,相关部门能借助浏览器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商业网点的分布情况,并且对实时信息进行整合。第一,SuperMapIS组件技术的基本结构,系统响应HTTP的具体请求,能优化实现地图搜索功能,借助COM技术对系统进行研发,构建客户端、服务器端的互通环境,确保大数据库集成效果,也能保证业务处理水,采取PlugIn或者是Java开发平台。能采取多实例服务器处理开发用户请求的方式,网络应答传输,SuperMapIS组件技术能优化提供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服务项目,配置不同功能的计算机就能启动多个实例,确保数据请求处理的同步性。第二,SuperMapIS组件技术的组件式结构,将组件应用在服务器端,保证管理和配置效果符合预期,主要是采取HTML以及Java开发环境,无需使用任何其他插件。(1)网络组件处理网络请求,保证交互通信有效完成。(2)WebGIS组件,保证地图操作、空间查找以及数据收集等功能的有效性。(3)格式转换和处理组件。(4)服务器群集结构和分派组件,能实现调度管理以及负载优化。(5)管理组件应用在管理和配置工具方面。第三,SuperMapIS组件技术的开发过程,准备WebGIS信息技术的工具软件和地图数据,实现运行模式的优化目的,安装配置服务器后查看地图,确保客户端功能和业务系统改造能满足综合调试运行的要求,系统化部署检验机制,实现优化调试。值得注意的是,系统软件硬件分别为Web服务器、Windows系统、FrontPage编辑软件、软件以及数据库,同时配置WebGIS信息技术和SuperMapIS组件平台,将业务在地图上有效地定位,提高管理效果和整体处理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WebGIS信息技术平台的SuperMapIS组件结构,能对系统主界面和工程进度进行可视化管理,尤其是地下输电管网、输变电工程信息等项目的可视化。正是基于这种技术的融合,能减少交互流量和服务器负载问题,确保数据可视化质量符合标准。提升输变电工程管理的整体质量,也为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关绍兴 单位:国网四平供电公司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一定水平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我们大多数的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都有效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工程的项目质量与效率得到的应有的提升。此文章就是关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以及工程的管理人员造项目的施工中,也可以有效的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确保工程质量的良好进行。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应用措施 引言: 所谓的工程管理就是依照相关的计划把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工程的工期在规定的时期完成。在工程项目的具体管理过程中,加以运用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就可以有效的增强工程的质量与效率。可是在目前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实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上出现在硬件、软件以及管理人员上的综合水平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有有效进程。所以,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全面的在工程项目中的良好实施,以确保工程项目管理拥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关于计算机的有关叙述 (一)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叙述 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的相关描述就是,在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的系统进行相关的具体了解,能够高效的利用,也就使计算机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种种需求。在计算机的技术上充分的进行使用关键的在于使用的具体人员的相关素养,只有在人员的使用上提升其综合的修养,计算机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发挥较好的使用成效。 (二)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的叙述 在项目的工程管理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指挥的进行,才能是施工的项目有效的进行完成。在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时,有包含对于开发商的管理,对于投资商的管理,也有对于施工方的管理。但是尤为重要的是,造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进行有关信息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使用上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应用计算机的技术在互联网上的相关技术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上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而推进了企业今后发展上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目的 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进行数据的收集、对数据及逆行那个的处理、信息的反馈、制定相关的决策以及反馈的结果。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有效的对于决策者充分的利用,从而用信息来进行良好的发展。可是一定程度上信息的分量又太过庞大,导致在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充分的改善这一点,对计算机的良好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就能保证信息的稳定性能,从而使使用者更好的利用。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一)计算机在软件技术上的缺失 计算机在进行使用上,在计算机的软件部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技术上的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相对的增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者在购买形影的软件时,因为计算机技术的缺失,也就使在购买上相对来说比较差,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也就不适用。这样的问题会提升项目的工程成本,而且影响整个的工程项目的进程。 (二)计算机在硬件上的缺失 在进行计算机的使用中,对于工程的硬件技术存在着扥多的问题。因为很多的工程在运行上要用到相当好的计算机硬件,这样就提升了硬件的本身价格,但是一些项目管理人员为了节约成本也就购买了使用性能较差的硬件设备,从而影响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二工程项目的管理上由于计算机达不到他们的使用要求,他们就会进行不断地更新,也就造成大量成本的损失,减少了工程的管理效率。 (三)项目管理人员的短缺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管理人员的短缺,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他们在计算机应用上的缓慢操作,而且主专业的人员在使用上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就降低了计算机的总体使用效率。不仅影响了工程实施的进度,还增加了项目的使用成本。 三、计算机在项目工程管理的技术措施 (一)软件的应用 在进行项目的管理工作时,要对不同的方面进行各种不同的管理。可是单单靠人力来解决是相当困难的,这时计算机就起到了一定的关键作用,它可以把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的处理,确保信息的使用准确性,进而增强信息的总体质量与效率。 (二)办公软件的使用 在进行工程的项目设计时,以前的那些相关图纸都是通过手工画出的,但是在手工画图上会出现大量浪费时间的问题,也就使工程的施工周期有所延长。现在随着计算机的良好发展,在进行工程设计时他们就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的画图,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再设计图纸上的时间的浪费,也就能有效的完成项目的工程效率。 (三)数据资料的建立 在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时,使用计算机可以高质量的对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具体人员进行详细的信息完善,在一定的使用中都可以达到共享。可见计算机信息库的建立有着良好的意义,有效的提升了工程项目的总体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工程项目的具体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相关应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工程项目管理上的综合质量与工程的效率。可是有时在进行项目工程管理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水平技术较低等等,从而影响着计算机的使用效果。愿经过本篇文章的详细分析之后,有关的项目管理人员能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科学合理的使用计算机的相关技术,从而让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的效率的得到完美的提升。 作者:陈光标 单位:贺州高级技工学校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与改革,我国工程项目事业获得巨大发展,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工程项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及效率得到提升,本文就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渗透至各行各业,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项目中的新型管理技术,可让工程建设的效率更高,质量更为优秀,而其中主要发挥作用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及质量,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已不再是对工程成本、质量及进度等的简单管理,需要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控制及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工程原料采购,项目设计,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及财务风险等方面的管理,这些管理仅靠人工是无法完成的,在工程项目管理当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可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及效率,增强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力。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助于工程项目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规模比较大,经济及技术风险比较大,要提升项目管理能力,需要计算机技术给予保障,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及系统化,有效改善项目管理措施,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数值,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库资源及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模拟机及概率统计等措施,有效解决项目管理中的管理问题,让国家的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化,与国际管理相接轨,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对工程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并恰当处理大量的项目信息量,计算机技术恰好能做好这方面的数据处理,这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当中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科学复杂的重要任务,其涉及的项目内容较为繁杂,单纯运用人工计算法管理工程项目,是一件浪费人财物的事情,运用项目管理软件能快速地绘画工程建设的图纸,计算出相关数据,并合理调整建设计划,运用计算机的管理软件还能合理编制网络进度,对工程项目中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把工程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减低工程项目的管理成本,确保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及质量。 (二)工程项目管理当中的办公自动软件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当中,有些项目资料及信息较多,会给项目的管理部门造成较大麻烦,而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中拥有办公自动软件,办公自动软件是一种基础应用技术,将该应用技术应用至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当中,管理部门运用CAD软件进行项目资料的文字及图像等处理,会为工程项目的施工部门提供出最准确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组织方案。需要注意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中,每位成员需要经办公自动技术方面的培训,对文件资料及报表方面实现正规化及标准化。在工程项目计划统计方面,可运用工程的预算软件及电子表格结合方式,合理制作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数量及成本控制等工作,以缓解工程管理部门工作量,减轻报表及表格的制作成本,存在数据差异时,在电子表格当中稍微修改下即可,无需重复编制,动态反映出工程建设的状况,为项目施工提供科学性的资料。 (三)项目信息资源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控制 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建设中,为了有效推进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对整个工程流程提供科技保障,在这样的目的下,工程项目需要以实际的需求为导向,保证项目的信息管理效率,这就需要对项目管理各方面均有所涉及,符合项目管理的时间、范围及质量等方面要求,并依据实际工程的功能需求制定管理要求,可建立较完善的项目管理平台及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让项目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把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管控与录入,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库资源及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恰当运用计算机技术,可对工程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并恰当处理大量的项目信息量,计算机技术恰好能做好这方面的数据处理,这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可制定出合理的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为项目管理提供便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项目改造的活动方案与执行过程,把项目系统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管理系统进行有机连接,以确保项目系统应用及员工职能应用,通过预算查询,以了解项目资金具体的动向。 (四)项目质量监督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当中,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规模比较大,经济及技术风险比较大,要提升项目的监管能力,需要计算机技术给予保障,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工程施工前,可对工程项目的前期方案进行规划,运用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实验模拟,经计算机的精密计算,预算所拟定施工的方案,以确保施工可操作性,以提升施工保障性。在工程施工当中,可将计算机技术和项目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依据实际情况,形成信息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如人员间的相互协调,不断完善项目的管理系统,保证项目管理的效率。在工程施工后,可运用计算机的技术对项目实施检测,找出项目潜在危险的因素,合理评价项目质量,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 三、结束语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计算机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比较复杂,质量要求较高时,可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水平,强化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确保信息管理体系的有效落实,而且在工程项目管理当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可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及效率,增强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力。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在工程项目的应用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作者:杨永瑞 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麦垛山煤矿
0引言 财经管理包括了对财务与经济的管理,而人们广泛认知的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都属于财经管理中的内容,财经管理主要管控企业内部所有和资金相关的环节,企业兴衰与财经管理是否有效落实有很大关联,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财经管理模式,实现对资金的合理规划管控,如果企业发展不景气,很大原因是其财经管理遇到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财经管理工作的作用以及创新发展的意义,并列举了目前财经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优化创新策略。 1创新财经管理工作的意义 在开展财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实践结果综合考虑影响因素,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多方面发展。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优化财经管理体系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中。其一是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经济社会,现如今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民经济有了保障,也因此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势头猛进,而这种发展背景下人们开始对精神世界的满足有了更大的需求,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更新补充财经管理制度,制度的健全化、规范化使得财经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得到长效发展。其二通过创新财经管理,能够促进社会企业长远发展,为其带来良好的经济发展资源。通过发展创新理念,有益于推动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财经管理已难以满足现实工作需求,只有创造新型的管理模式,才能充分彰显财经管理的作用意义,如果企业没有走向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路径,财经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会直接影响到其未来发展,为了能给后续经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企业的管理模式就需要适应当前建设环境,保证财经管理的落实更加合理,最终实现整体的进步。其三实行财经管理改革,能够改善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目前企业在实施财经管理时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责任划分不清晰、管理模式与自身发展冲突等,针对这些问题企业有必要加强探索和整改,实现财经管理的创新,如此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适应市场发展,优化现有不足,推动企业经营发展。 2财经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企业开展财经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为后续战略计划的制定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对过去计划的完善。总的来说财经管理适用于企业的多个方面,无论是宏观角度所制定的经营计划,还是企业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资金预算、收入等项目控制,财经管理都能发挥作用。并且其主要服务于总体财务目标,在进行管理时可以将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联结,协调各部门财务目标,避免工作冲突导致计划延迟,最终促进资金均衡的流通;其次,通过财经管理可以控制企业发展,比如控制资金流通能够加快或延慢企业生产速度。而财经管理主要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的管控。事前管控主要针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预算,确保各部门能够根据预算目标展开行动,保证这个过程中所应用的资金都处在管理预算范围内;事中控制主要是针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确保各部门业务工作稳定安全,严格监管资金流转环节,控制其一直处在预期预算水平;事后管控则是对比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研究两者的差异并展开思考;第三,企业可以利用财经管理行使监督职能,根据企业经费对各部门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操控。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能够一定程度提高经营效率,保证财务收支质量,同时有助于维护良好公正的办公环境,抑制贪污受贿不良作风,构建完善有效的财经管理制度,为后续财务报表、审批资料的编制和审核提供保障。另外发挥财经管理的监督功效可以规范各部门行为,降低各环节出错率,避免工作人员浪费资金,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最后,企业在开展财经管理后能够推动资本更合理运营,主要是利用往来资金的控制来推动经济发展。资本运营资本运营是指利用市场运行法则和规律,通过资本本身的科学操作来实现盈利和价值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通过控制资本运营,能够有效规划、经营和管理内部资本,为自身获取更大利润,之后再转化利润,最终实现资本增值。 3财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财经管理未建立清晰的责任划分 在之前企业开展财经管理时主要根据所达成的管理结果来确定工作水平高低,并未细致分析财经管理过程,对细节的把控不到位,最终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很多的问题,无法在企业中起到太大作用。另外财经管理在落实后,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等并未健全对应的责任机制,最终工作人员效率受到影响,工作出错最终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在开展财经管理时,由于管理者以及各职工对此认知不足,导致此项工作执行力度不强,管理人员不光要做本质任务,还要完成其他工作,职责分配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工作难以推进,工作人员精力不足,甚至出现专权的情况,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2管理模式与企业事业单位发展之间相互矛盾 目前企业所使用的财经管理模式比较传统,随着时代更迭已跟不上企业需求,滞后性明显,为此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推进财经管理创新建设,但建设成果往往与预期有很大差距,这主要就是因为财经管理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创新工作趋于形式,在改革创新阶段,由于企业不同性质导致其运行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新型管理模式,但很多企业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财经管理创新很多是套用照搬其他企业公司来建立的,无法切实推动企业发展,最终导致创新后的财经管理无法发挥作用。 3.3不重视员工的管理培训 在开展财经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直接决定管理功效是否充分发挥,为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能力的重视。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只有保证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符合标准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实施,有效推动企业发展。为此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以及市场发展形势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科学培训计划,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保证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思想品质都能得到质的飞跃,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更重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而疏忽了对管理人员能力的严格要求,员工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很多员工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常出现操作失误情况,再加上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不高,最终阻碍财经管理水平的提高。 3.4企业发展缺乏明确定位,投资分配合理性不足 许多企业在运营发展阶段并未综合分析自身实际而建立发展目标,导致其发展缺乏引导方向,尤其是中小企业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缺少资金,经营规模小,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发展路线,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就会抑制自身发展。这类企业通常更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久利益的考量,另外一些资金应用资金的方式不合理,进而常遇到借款难、融资渠道狭窄等困境,而企业外部环境通常多变复杂,这就导致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进而抑制其发展,造成财产损失。 3.5缺少风险规避以及健康发展的意识 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正在面临转型时期,随着经济机构的深化升级,社会经济也将开始改革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发展将遭遇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在市场中生存消亡,而企业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建设目标的企业,如果过于注重利益盲目扩张也可能会给自身带来毁灭性打击,比如产生资金风险、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最终限制企业发展。也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如何实现资金稳定,多年来我国经历了时光的更新迭代,经济水平日益提升,为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许多企业开始盲目扩张,这样就导致财经管理得不到落实,产生了更多的发展隐患,过于重视经济利润,缺乏健康发展意识,如果企业长期抱有错误发展思想,就会导致发展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不稳定因素,影响财经管理质量,相关工作得不到推进,出现更多的影响因素,而风险越多,就会抑制发展,同时还可能发生大量资金流失现象。 4财经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 4.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 目前我国科技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传播和应用,企业开始实行信息化建设,财经管理同样如此,要想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就需要掌握目前时代背景,充分研究当前经济变化趋势、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保证财经管理的实际作用发挥出来。另外要注重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工作中,打造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来管理企业运转涉及到的各种财务信息以及财经管理进度信息等内容,各部门工作人员则可以根据需求来索引信息,充分了解企业财经管理现状。通过加强财经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并能将财经数据公开到大众视线中,及时察觉挪用公款等行为。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及时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现如今我国已处于信息时代,各种新型技术开始普及应用,技术更新升级速度很快,因此财经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跟进时代发展,加强技术研发和改进,强化信息系统,将信息化财经管理落实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4.2加强对财经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通常来讲财经管理涉及了多方面内容,要想发挥其功能,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就能实现的,各部门之间要协同配合,小到基层人员大到高层管理者都需要互相协作,高层管理者应结合企业目前经营现状制定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基层工作人员则需要积极相应管理者的领导,提高自身执行能力。首先在实施财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高层管理者要注重健全财经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徇私舞弊情况出现,同时各部门管理人员应展开互相监督,确保财经管理得到高效开展,减少工作失误情况;其次在制度规定制作完成后好贯彻到每个部门中,确保工作人员积极遵守相关要求,其中制度规范既有行为上也有思想上,员工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应互相学习,做好思想建设以及技能培训,如此才能保证工作效率,不违背管理制度要求;最后在开展监督工作时要严查违规现象,根据严重情况进行适当奖惩,企业应完善奖惩机制,如果员工违规则实行惩罚,如果表现优异,则基于物质或精神的鼓励。 4.3拓展融资渠道 企业可以通过投融资来获取资金,可以说融资渠道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是否稳定运转,因此要想增加企业运行资金,可以从拓展融资渠道的思路进行思考。而针对渠道拓展的方法上,要考虑以下几点,其一注重通过企业本身收入获取更多纯收入,为企业带来更多储备资金。可以理解为在开展财经管理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尽力杜绝浪费资金现象发生。其二在拓展融资渠道过程中,企业应加强信誉度建设,为顺利贷款奠定良好前提条件。其三则是在于其他企业合作时,应提供质量保障,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来开展各项工作,以防发生违约现象。如此才能确保合作顺利开展,巩固合作方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开拓融资渠道,为财经管理的开展奠定基础,而除此之外还可以制定收账信用制度,比如企业想要回收在外流通账款时,经常会由于管理不足或各环节失误而导致资金流动过程中流失资金,进而带来严重损失,为此应定期对在外资金展开跟踪管理,确定资金具体流向,确保管理的有效性。总体而言,企业通过扩展融资渠道能够推动自身发展,提高财经管理质量,缩减融资时间,防止资金流失。 4.4建立投资风险意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投资方式来收获资金,不过投资本身存在风险,在开展投资管理时要注重规避投资风险,实现有效投资,为此财经管理人员要注重投资风险意识的培养工作,在投资时遵守以下准则。①实事求是原则。财经管理的工作都需要贯彻实事求是准则,如此才能提高管理质量,为企业建立更高的信用度。投资阶段,投资人员需要分析项目可能带有的隐患,确定其实用价值,以此思考项目投资可行性。企业应根据发展需求以及经营现状来合理选择,避免投资项目超出承受极限。同时投资期限要保证在合理的范围,避免过长时间,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如果选择期限过长的投资项目,由于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时间越长风险发生概率越高,最终就越容易造成损失。②投资多样性原则。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只投资单一项目很容易提高风险隐患,为此在投资时应尽量保持项目的多样化,做好内控工作,积极落实财经管理,打造良好的内环境,比如设备维修管理应用等,如此能减少运行成本,为后续投资提供保障,规避投资风险。 4.5加强财经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财经管理工作需要由管理人员来驱动实施,因此管理人员的质量非常重要,为了推动自身发展,企业要做好人才建设工作。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加强培训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学习,训练工作技巧,提升综合素质。比如目前我国工作发展都会涉及到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光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学习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加强操作实践,确保管理人员在工作时能够灵活运用高科技。另外在素质能力培养后还应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思政观念的宣传,保证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形成较高的道德观念,同时还可以适当开展绩效考核,促使员工能够自我督促。一般来说财经管理需要经常接触大量资金,如果期间管理人员蒙蔽良知或受利益诱导,很容易出现挪用公款现象,进而导致财务资金出现问题。最后为了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完成工作任务,保证工作质量,还应对其展开监督管理,及时发现他们的工作问题,实施奖惩手段,如果员工出现工作失误,可以适当给予惩罚。 5结束语 时代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各大企业得到发展,同时财经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通过财经管理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企业经营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而目前来看财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时代更迭下,财经管理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应结合实际来不断更新改进,健全财经管理制度,改善财经管理不足,推动财经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雅娜,史晓静.企业财经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12):98-100. [2]胡梅.财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创新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1,32(11):96-98. [3]张祥.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02):146-147. [4]孙艳.企业财经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处理[J].现代企业,2020,(09):14-15. [5]李山英.针对财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略谈创新措施探讨[J].今日财富,2019,(13):199. [6]陶羚.财经管理工作中的创新策[J].纳税,2018,12(32):147. [7]刘靖文.企业财经管理工作的问题与策略初探[J].财经界,2017,(23):100. 作者:黄华 单位: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国内石油化工技术进展探索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其顺利进行。这些问题渗透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普通大众的共同努力来找到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1.1石油化工行业技术革新缓慢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石油化工的技术,石油的提炼和加工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但是现行的一些石油化工行业标准并不科学合理,存在一些技术落后的问题,年头久远的生产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令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技术的发展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那么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新型环保型的石油化工技术手段将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定理。我国目前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器材都与发达国家先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是制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1.2我国石油化工业的管理监察力度不严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过程中,有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的监察力度不严,没有做到定期的管理和监察,这样不仅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解决,那么安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更加不可能保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国的石油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1.3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和单位工作生产的重中之重,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中国的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并没有成文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条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方案”等法律和法规,甚至对于一些施工单位内部的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注意事项和施工标准都很不明确,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担忧的就是,对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这种无组织的管理更加是谈不上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施工了。 1.4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石油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石油化工行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发展石油化工必定会对资源造成浪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发展了经济,却以失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代价。这是我国目前发展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最艰难的问题。 2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的措施和展望 2.1政府鼓励支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科技的层面上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必须革新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手段,让技术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鼓励科研工作者研发环保又节约能源的石油化工技术,让石油化工行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2.2做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范化 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现施工单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的发展和经营。 2.3建立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 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某些领域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有些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很模糊的,这对于一些不法分子来说,无非是找到了可乘之机。要想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执法必严。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需求的能源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石油化工方面更是如此。再利用这些能源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危害环境,而且在这些能源利用方面说应用的技术还并不是特别高,所以整体能源利用率并不高。所以在当前能源面临枯竭,和环境破换牙那种的情况下,如何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率是当前首要考虑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行业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对在环境和资源问题下石油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我国在相关方面的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唤醒行业内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资源环境;石油化工;创新展望 在我国目前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较高,但是在我国相关行业内,由于石油化工技术较为复杂,需要的工艺也比较困难,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现今的技术。在面对现在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损害严重等问题,在还是有化工行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进行改革过程中要将可持续发展做为核心,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于环境保护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问题。在我国相关方面的改革已经展开,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完成这一目标。 1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状况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基本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相当重视,并且不断地推出了许多的政策来促进行业的不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开始建设石油化工行业的时间将较短,所以在这一行业还没有取得比较大的成果。我国这一行业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开始进入到起步阶段,所以目前的发展情况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在生产同样的产品时往往会使用更多的资源,这样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而且因为同样的原因使得大量的废弃排放到自然中,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现在阶段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已经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现已收到一定的成效,而且还在不断地通过改革改善石油化工行业在发展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2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下石油化工创新研究结果 因为国家已经意识到在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已经在相关的科研机构展开了对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原有技术的革新。已经获得一定的成果,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就对我国现已取得的成果进行简单的描述。第一种是无污染石油生产技术的的改革,现在已经研究出一种可以减少石油生产污染物的技术,避免使用原来较为落后的技术,不仅使石油纯度变高,而且还有效的减少了污染情况的发生。第二种是芳烃新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优化对二甲苯的生产工艺将原有的催化剂替换,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也可以减少污染情况的发生。对二甲苯是在有机化工方面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在农药与医药方面均有着大量的应用。三是在碳氧化合物烯烃的生产中运用,转化合成代替原有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现象的发生还可以生产出其他产品,这样就可以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除了上述技术之外还有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的优化、等离子涂层阻尼特性技术等,通过对与这些技术的优化创新,使整个石油化工行业不断进步,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我国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3对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在未来的展望 我国在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行业继续向无害化发展的话就还需要通过对相关技术的优化来逐步实现,不断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能源浪费比率等等。因为我国在发展石油化工行业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不足,这已经是我国在发展相关行业中的首要问题,所以我国应该在进行寻找新的石油储藏地的同时还要大力进行代替资源的研究,通过对新型资源的开发和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例如我国的煤炭储量相当丰富,通过研究使用煤炭代替石油资源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目前这一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且在进行相关研究时,要注意控制生产时的污染请情况,保证不会有过多的废物排放。在未来的生产技术优化中,减少排放或无排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内容。这一内容简答来说就是如何大幅提升资源的利用,在满足行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要想实现这一技术就要通过使用原子经济性概念来实现这一想法,这一概念的意思就是将原料所有原子都转化为所需要的产物,通过这样的转化就可以实现无废物排放的想法。 4结语 在面向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双重挑战之下,石油化工行业必须要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排放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对与国家发展和行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对于新技术、新方式、新材料的应用,在不断的创新下,才能使整个行业不断进步,在满足行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创建出更加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作者:赵云 张文君 单位: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北天集团生产部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烯烃厂机动部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智能工业及石油化工技术变革论述 摘要:本文针对智能工业与石油化工技术的变革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首先阐述了石油与化工的现状,提出了智能工业为目标的变革措施,从空间维度和分布式应用两方面对技术框架进步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在工艺过程中无线化和无人化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智能工业;石油化工;技术变革 石油化工工业的转型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因为石油石化工业受到新能源革命和页岩气技术以及化学反应工程新变化的影响。有关碳链变化的工业是石油化工工业的本质,石油化工就是对新物质和新应用进行创造和发展,石油化工技术的变革真正开启了新能源材料、新结构和功能材料的时代。 1石油与石化工的现状 将原油和天然气从陆地或海洋的油井中进行提取,然后利用各种方法将其运输到炼油厂。之后炼油厂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对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处理。蒸馏是整个工业处理过程的核心[1]。CDU和VDU是蒸馏的两个进程,其中将有价值的馏分和汽油从原油原料中提取出来是CDU的主要目的。炼油厂裂解的原料就是石化行业应用的材料:天然气的组成部分就是提取出的石脑油和丁烷。更轻和更宝贵的部分是通过对重油分子进行裂解得到的。蒸汽裂解和催化裂解是两种分解的过程。当前全球提出的100%新能源计划是最大的挑战,石油化工工业传统的框架将会被全电动和太阳能汽车所改变,因此石化可能会被新能源全面代替,新能源将会成为能源新的提供者者,而将在非传统能源方面集中石油化工的主要产品,如经过创新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2技术框架的进步 2.1空间维度的进步 目前从空间上来说。石油化工行业要从人类居住的核心区迁移到非适合人口生活的边缘区域,这是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同时海上或陆地上的油井要从传统获取原油过度到对原油产品进行制造的方向。石油化工技术进步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微型化的石化工业生产的过程,这个生产过程也是与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联系。反应过程空间尺寸的缩小受到纳米技术对催化反应贡献的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石化企业要从技术上对自己的工业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新石油石化工业空间的形态就是垂直工厂,当前的油井都是将陆地或者海洋内部的原油向陆地表面和海平面上进行提升,但是在未来要在陆地内部和海洋底部直接实验整合石油反应过程的目标,因此石油工厂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地球表面上是不应该出现的。根据当前的开采技术相应的油气资源乐意在页岩层上进行获取,但是未来相应物质成份的转化可以直接在地下进行。其本质就是将转化与获取的过程融合在一起。 2.2分布式的应用 石油石化工业趋管线化是改变当前油气管线在地球表面遍布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的管线就是支撑流体力学服务的系统,如果转化物质的过程在产油区本地进行,则会大大降低对管线的依赖程度[3]。从保护环境的方面来说,输油管线也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污染源,所以管线化的实现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环境的保护。 3工艺过程的无线化和无人化 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基础结构的主要代表形式就是工业无线化,无人工厂和机器人服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都是由无线化来完成的。本文主要是对无线网络如何覆盖全工艺的过程以及普及无线应用如何用创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促进这两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无线网线技术的演进速度对无线网络服务外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并不是用简单的投资回报问题就可以说明的[4]。传统工业企业自身无法实现运营无线工业网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工业企业的本质是在有线通讯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其在管理理念和应用创新方面没有积累有关无线化工艺过程的知识,对于处理无线化所产生的数据的能力也不具备。在传统的概念中就存在无人工厂,但是随着智能工业框架的发展对于当前各种技术挑战带来的需求无人工厂的本身已经无法使其得到满足,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概念中无人工厂主要是工业过程完成以后预置管理流和过程控制流的总称。但是在智能工业的框架中,需要对面向定制和迅速响应服务的系统进行建立,传统的无人工厂模式对于这种实时的影响过程难以使其实现。在无人工厂模式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管理平台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模块化的功能来实现的,其不同工艺过程的安排和实施的共线或则制造平台化主要多是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的。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对新能源的利用越来越重视,而石油化工传统的框架将会受到新能源利用的巨大冲击,因此石油化工的技术框架也要进行变革和进步,如对纳米技术进行利用、对垂直工厂进行建造以及分布式的应用等,另外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化工的工业过程也会逐渐实现无线化和无人化,而且当前的石油石化工业对环境也会造成巨大的压力,这些都加快了石油石化工技术框架的转型,因此石油石化工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环境决定的。 作者:赵云 单位: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北天集团生产部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论文 1中国石化工业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相关要求,还有效的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从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起步得比较晚,而且其生产工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得人们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到其中。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2003年年底,我国的原油加工量已经达到了3亿吨,在全世界原油加工中排行第二位,而在其他产品,比如树脂、乙烯、橡胶等产品中,其生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十。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这就使得其人均占有率比较少,因此还是无法满足现代化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要求。为此我们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进而满足现代化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相关要求。石油化工的范畴主要是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 2石化工业技术新进展 目前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在传统的石油化工技术的基础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这不仅使得石油化工生产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很好的满足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而且在一些比较特殊的生产工艺当中,人们在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从而使其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1顺丁橡胶技术 在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顺丁橡胶技术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合成橡胶生产技术中应用得最为成熟的一种。近年来,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使得顺丁橡胶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就在其原本的生产工艺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尝试不采用终止剂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加工,这样急速使得合成橡胶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在对该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这就使得顺丁橡胶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了我国石油化工采用的发展。 2.2丙烯腈技术 生产丙烯腈有多种方法。如环氧乙烷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工艺、Petrox氨氧化一再循环工艺。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丙烯腈技术,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取得了大量的工业化成果,特别是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复合萃取精馏新工艺,新型空气分布板、丙烯氨分布板、PV型旋风分离器,负压脱氰等技术在丙烯腈装置上应用成功。随着市场上对丙烯腈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丙烯腈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扩能减排、工艺优化和催化剂研发等方面。但新的生产方法如丙烷氨氧化法和Petrox氨氧化一再循环工艺也将成为丙烯腈生产原料多元化趋势中的又一亮点。 2.3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 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工艺是芳烃之间相互转化的一种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来调节苯、甲苯、二甲苯和C9芳烃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各种工艺的工艺过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专利催化剂上。也就是丝光沸石、ZSM-5沸石及HAT系列这三种催化剂体系。在国内已经研制成功了ZA系列和HAT系列等六个牌号的甲苯歧化催化剂,其中ZA23和ZA290催化剂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同类催化剂处于先进水平,ZA292、ZA294在当今催化剂领域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属目前国际领先水平的催化剂是HAT2095和HAT2096。 2.4聚丙烯技术 在我国五大合成树脂中增长速度最快,自1996年起,总产量超过聚氯乙烯成为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通用合成树脂品种。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连续聚合装置投产,其中仅1997-1999年即投产了10套,增加生产能力83×104t/a。在成套技术开发方面,具备了自行设计环管聚丙烯装置的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成套技术。目前,上海石化建成的20万吨/年工业装置采用了第二代环管聚丙烯技术,作为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气相聚丙烯催化剂、醚类高活性新型催化剂和聚丙烯新牌号的开发。我国研究开发聚丙烯催化剂的历史已有40多年,先后研制成功的催化剂有常规TiCl3、络合型催化剂、高效催化剂,高效催化剂已工业化的主要有N型催化剂、CS型催化剂、DQ型催化剂,等等。近年来,石油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也推动石油化学工业持续发展,同时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化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有立足于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使中国的石化工业立于不败之地。 3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石化生产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因此我们在对其化工技术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就要在原生产技术的基础之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这样不仅使得石油化工采用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保障,还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竞争,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石油化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进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相关要求。 作者:杨鹏 单位:哈尔滨石油化工设计院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国内石油化工技术进展探索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其顺利进行。这些问题渗透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普通大众的共同努力来找到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1.1石油化工行业技术革新缓慢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石油化工的技术,石油的提炼和加工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但是现行的一些石油化工行业标准并不科学合理,存在一些技术落后的问题,年头久远的生产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令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技术的发展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那么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新型环保型的石油化工技术手段将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定理。我国目前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器材都与发达国家先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是制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1.2我国石油化工业的管理监察力度不严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过程中,有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的监察力度不严,没有做到定期的管理和监察,这样不仅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解决,那么安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更加不可能保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国的石油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1.3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和单位工作生产的重中之重,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中国的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并没有成文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条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方案”等法律和法规,甚至对于一些施工单位内部的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注意事项和施工标准都很不明确,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担忧的就是,对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这种无组织的管理更加是谈不上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施工了。 1.4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石油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石油化工行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发展石油化工必定会对资源造成浪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发展了经济,却以失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代价。这是我国目前发展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最艰难的问题。 2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的措施和展望 2.1政府鼓励支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科技的层面上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必须革新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手段,让技术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鼓励科研工作者研发环保又节约能源的石油化工技术,让石油化工行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2.2做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范化 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现施工单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的发展和经营。 2.3建立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 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某些领域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有些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很模糊的,这对于一些不法分子来说,无非是找到了可乘之机。要想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执法必严。 作者:宫艳波 胡毓婕 单位:鹤岗市清华紫英力农化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模块化施工技术探讨 1模块化施工的特点 (1)模块化施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工厂化预制,其施工条件的优越性是现场施工无法比拟的,良好的工装设施,对于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安全风险有很大的益处。(2)模块化施工可根据安装顺序进行流水作业,同时工厂、现场大部分作业可同步进行,极大地缩短施工工期。(3)模块化施工可大量减少施工资源和材料、设备在现场的占用时间,有效地加大了现场作业空间,创造了良好的作业环境,保证了施工工期。(4)模块化施工尽可能地做到地面组装,减少了高空作业,有效化解了高空施工带来的安全、质量、降效等方面的风险。(5)模块化施工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6)模块化施工要求设计图纸提前送达、设计标准统一、设计质量高,这样既加快了设计交图进度,又减少了后期现场变更工作量。(7)模块化施工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综合、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它涵盖了吊装、运输一体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及施工专业化的许多工作内容,同时也延伸了吊装、运输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范围,提升了项目标准化建设的水平,促进了专业化施工的发展,也是项目建设节能降耗的一种有效途径。 2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现状与案例 2.1模块化施工现状随着石化装置规模的大型化,于工程建设方对工期、质量及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模块化施工已成为确保项目按期、高标准建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由于起重、运输机械的超大型化,构件、设备加工制造能力的快速发展,实施模块化施工的客观条件越来越成熟,模块化施工由过去单一材料的装配方式变成了多专业复合式的模块组合安装。由于建设环境、项目管理模式等不同,石化建设项目的模块化施工模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基本模式,施工单位接到图纸后,根据现场作业环境、施工进度安排,自行安排预制,将单根构件做成片或框架,这种模块较为简单,一般不超过三个专业的结合,如塔器在吊装前,安装完劳动保护构件、附塔管道、保温结构;管廊分段预制时将结构框架和管道固定在一起等。第二种为单体模式,对装置中某一个部分或某一个单体进行模块化设计,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如加热炉的模块化施工,整个加热炉按多个模块在制造厂预制好,然后运到现场组装。第三种为集成式功能模块,这种模块将一个小型装置或装置中某一个单元的所有相关专业在预制厂或制造厂全部装配成型并调试后,运到现场只进行简单的固定安装碰头即可投入使用,目前这种施工模式在国内应用较少,而在国外许多大型石化企业和工程公司已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建设模式,如由多个功能模块组装而成的海上作业平台、小型天然气液化处理装置集成模块等。 2.2石化项目加热炉模块化施工案例国内石化建设模块化施工由最初的施工单位独自设计制作,发展为由设计部门牵头多方协作,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下面仅以石化项目加热炉施工为例,反映模块化施工的发展过程。 2.2.1案例一2007年,在某施工现场重整装置四合一炉辐射炉管施工中,施工人员采用模块化流水作业方式,使施工质量、工效得到极大提高,见图1。 2.2.2案例二2012年,在某石化炼油二期改造180万t/a加氢处理装置改造项目的两台加热炉施工过程中,采用模块结构形式,制造和施工合理分工,保证了模块化施工的顺利进行。 2.2.2.1反应加热炉依据厂区运输通过条件,反应加热炉(方炉)主体结构通过管架的最低高度只有4.5m,这是本模块化施工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将加热炉分为:辐射室模块一(2件)、辐射室模块二(2件)、辐射室模块三(2件)、集合烟道模块(1件),见图2。这7件模块均为长方体,长度14m、高度2.5m,宽度约3.2m,最大质量14t(辐射室模块一),最大安装标高10.7m(集合烟道模块)。施工中,在加热炉基础完工后,将预先制作的模块根据安装标高由低至高的顺序分别运到现场,使用200t汽车吊依次安装,模块与模块之间使用螺栓连接。模块组装完成后,最后进行内部炉管的安装及耐火隔热块施工。 2.2.2.2分馏进料加热炉分馏进料加热炉(圆炉),直径8122mm,高度31300mm,整个加热炉共分为26个模块,见图3。具体施工步骤如下:(1)炉底柱脚及环梁分为3个环型模块,现场安装就位后拼接成环型,在拼接好的环梁上安装两块半圆型炉底板模块。(2)辐射段筒体分为8个弧型模块,在炉底板上依次安装,拼接成一个整体。辐射段筒体安装完成后,进行内部隔热块及炉内附件的施工,并在胎具上将炉管预制成4个弧型模块,待内部隔热保温施工完成后成块吊入安装(见图4),各块炉管模块安装完成后,仅需两道焊口即可完成整个辐射段炉管的安装。炉管安装完成后,拼装辐射段顶部结构。(3)安装好对流段框架,开始吊装对流段模块。对流段模块有4个(见图5),其箱体结构长6.4m、宽3.5m、高3.2m,模块内部管板、炉管及隔热安装均在厂家完成,运到现场后分块吊装安装,然后焊接各模块之间的炉管,并与辐射段炉管通过转油线连接在一起,这样整个炉管得以贯通。总共只有12道焊缝需要现场焊接。(4)对流段模块安装完成后,安装加热炉的热烟道系统,热烟道系统也是预制好的模块,现场只需吊装此模块就位,然后用螺栓连接即可。在整个分馏进料加热炉施工过程中,最大安装模块质量约30t,最高安装高度为31.3m,使用吊车最大吨位为300t。 3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条块分割,各自独立,没有形成总体规划。在20世纪末以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结构模式是横向分割,勘探、设计、制造、施工、试车等单位分属不同的建设主体,虽然从本世纪初开始出现了部分纵向整合的建设主体单位以及诸如EPC、PMC等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即便是这些纵向整合过的单位,因组建时间较短,多数设计人员仍然不太熟悉施工,对便于模块化施工的结构形式综合考虑不足。(2)制造厂家受自身利益驱动,加之其多数技术人员对现场施工也不太熟悉,使得结构设计更多的是考虑方便制作,而对现场的施工条件未给予足够重视,甚至出现由于结构形式考虑不周使得现场工作量和难度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增加的情况,增大了建设成本。本文介绍的某石化项目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前期在业主的组织下,经设计、制造、施工各方针对现场模块施工多次对接沟通,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3)物资供应方一味考虑自身便利,致使到货次序混乱,出现先安装的后到、后安装的先来的情况,增加了现场施工准备工作量;而且由于到货的部件长时间不能安装,也使得施工现场场地被长期占用,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本文介绍的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对现场到货进度进行动态管理、协调,甚至仔细到掌握每一件梯子、平台的到货情况,所以保证了现场整体施工安装有序进行。(4)设计、制造、施工三方结合不够,对模块化施工认识深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模块化施工的优势。本文介绍的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充分结合了施工现场,以现场安装便利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较好地发挥了模块化施工的特点。(5)由于近年来物价指数上涨,造成施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成本上涨极快,施工定额的更新跟不上市场价格的变化。模块化施工相对于现场散件安装节省了大量的现场作业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作业风险,但是还需要尽快出台和完善模块化施工统一、标准、可接受的费用定额,否则由于设计、采购、制作、安装费用的分配不均或不合理会影响模块化施工的工作进程。 4实施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的途径 4.1模块的组装原则(1)稳定性原则。框(块)结构、集合多专业的结构一般优先组装,易成框的片结构为其次,尽量减少高空组对片结构。(2)可施工性原则。综合考虑吊装能力(以自有吊车为主)、运输能力、道路通过能力、结构形式、施工场地(包括预制厂的加工能力)等条件。(3)综合效益原则。总体效率优先,如按照现场安装次序到货等。 4.2模块化设计要真正实现模块化施工,仅仅从制造、施工角度来考虑是难以做到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决定了装置布局、结构型式、采购的原材料种类,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连接方式和后续的开车工作等。因而决定模块化施工的主要因素是模块化的设计、标准化的采购,首先必须从基础设计开始,来确定设计“可模块化”结构需要达到的基本条件:(1)工程项目的可施工性研究与周边的地理环境条件结合,找出适用于模块化施工的条件,主要是考虑道路通过能力、吊装能力、设计成大型模块的可能性等。(2)实施模块化施工时,在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都能满足要求。(3)对于模块化施工已达成一致意见,设计、采购标准适用于模块化的施工。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将模块化施工程序纳入到设计管理的一个主要部分去执行和完成。例如,将一个化工装置的不同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增加其“集中度”,调整支撑的结构体系,使建造后便于长、短途运输和吊装;将管道工程的调节阀组统一为一个标准尺寸,便于“橇装”出厂;将系统管廊钢结构、附属管道工程和电气、仪表工程等进行模块化,改变目前的结构型式,形成在工厂内制造“管廊”的主体结构;将支撑部分进行分解,便于运输和吊装等。近年来在中石化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许多建设项目中,明确提出了模块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施工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在项目建设中也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和思想,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目前应用在石化行业的加热炉,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模块化预制、现场组装的程度,从最初的加热炉对流室的模块化,发展到炉体和钢结构的联合模块化、炉管的模块化供货等。这些进步大大加快了工程的建设速度,也提高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减少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现场的操作环境,更加有利于HSE的管理。 4.3模块化施工的保障措施大型模块化施工对于运输、吊装能力的要求较高,石油石化行业大型施工企业随着近年来起重、运输装备的配置更新,基本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石油化工建设中已推行十年的大型设备吊装、运输一体化管理办法,也有力地保证了模块化施工的顺利实施。关于模块化施工的制造能力,以现有的结构、管道的工厂化预制能力而言都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根据项目规模要求,建设以模块化施工为条件的大型预制工厂,特别是可灵活拆卸组装的工厂化车间,就具备了适应模块化施工的最有效手段。此外,预制场地到安装现场的运输通过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国内新建的许多大型项目,一般都有极好的运输通过能力。 5结束语 模块化施工是目前国际工程建设的一种发展趋势,特别是海上钻井平台等都大量采用了模块化预制技术。目前国外许多工程公司在石化装置施工中,已设计开发出以单元为模块的集合模块化施工技术,代表了模块化施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向。 作者:岳敏单位: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浅谈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 摘要: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企业首先是考虑利益。由于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长时间的积累下环境问题出现了集中爆发趋势。对于石化工业而言,不仅面临着资源开采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开采必然会对已有环境造成破坏,如何将破坏降到最低,实现发展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是石化工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面向资源和环境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资源和环境;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 石化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在新时期我国石化行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规模上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某些方面在世界名列前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行业还有提升改进的空间。体现在产品结构与经济效益方面。需要企业继续努力。 1石化行业创新的方向 (1)清洁油气生产工艺的创新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油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油中重油成分也越来越高。常规工艺已经无法满足清洁油生产技术要求。基于此,新技术工艺重点在于提升油品的性质与重油转换的能力。(2)催化材料与工艺集成新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集成会带来集成新石化催化技术。如中石化,以新催化材料研发为核心,集成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方面有化学品芳烃,烯烃,绿色选择氧化。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二甲笨在医药,溶剂,农药方面都有广泛用途。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传统生产方法中,催化剂选择的是丝光沸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甲笨高选择性制备。制备出的新材料成功开发了新的工艺技术。在工艺创新方面,有甲笨选择性歧化与面含歧化组合[1]。(3)烯烃生产技术作为重要的大宗化学品,传统生产方法主要是催化裂解或者是蒸气裂解,其采用的原料主要是石油。而新的工艺则主要是碳四烯烃转化,合成气转化,甲醇转化等。其中裂解工艺是利用有酸性与独特选择性的分子作为催化剂,将炼厂中富含烯烃的产品选择性转化。 2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石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依赖于国外进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相应上升,供求不平衡性导致了对外依赖程度增大,对于国家安全十分不利。能源缺乏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要解决此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新的资源勘查力度,寻找规模大而质量优的新资源。另一方面要从传统陆地资源向海洋资源方向发展。除过石油资源外,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强能源可替代性。从多个方面入手,减少能源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保障国家安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可以考虑到煤化工技术。在煤化工行业已经取得并有一定发展成效的有煤制油,制烯烃,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及二乙醇等。与传统石化行业相比,煤化行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煤化行业要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到技术研发工作中,研发重点在于资源利用的效率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好,清洁绿色无污染其次是替代能源开发与利用,作为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发展与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其自身优势体现在质量好,清洁环保,高能效。我国天然气消费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所占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除过天然气之外,页岩气生产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再者,需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如生物质化工。生物质能优点体现在容易获取,存在较为普遍,清洁,可以循环利用。生物质能源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部分国家生物质能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生物质能源经过了数十年发展,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手段呈现出了多样化特征。但是就总体水平而言,不仅与发达国家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本来的开发水平就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技术商业化与成熟度还不够。国家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支持,政策,制度,资金,立法等,从多个方面来推动生物质能商业化发展。开发生物质能源并将其产业化,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有重要的作用[2]。绿化化工发展。石化行业存在高消耗与高排放的同时,技术创新速度也较快,发展潜力巨大。石化行业的发展未来重点在于环保方面,实现绿化石油化工的目标,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共同发展。要将污染从源头上消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成本降下来,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事后要开展环境恢复工作,避免传统方式下,只开发不保护,以破坏换发展的方式。 3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着环境与资源两方面的挑战,对于石化工业而言,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朝着绿色无污染方面迈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技术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从原料多无化方面来考虑,避免能源结构单一。在面对环境与资源问题上,需要多方合作,协同创新,从材料、产品、技术方面入手从而带动行业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作者:车娟文 郑楠 单位:陕西长之河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论文 一、学院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项目选取缺乏适应性 专业核心课程项目的选取大多来源于大型石化公司生产岗位,校内的生产实训装置与大型石化公司生产一线装置相比较,差距太大。导致工作任务项目化在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有很多任务根本无法实施,最终导致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又回到了传统的授课模式。 2.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并不是拿到了“高级工证”或“技师证”就属于“双师”型教师。学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师的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生产经验,但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由于从教时间短,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和实践技能。绝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不深,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不准,对教育教学技艺应用不够熟练。 3.企业参与度不足 对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基于企业,而企业本身并没有较好地参加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来。目前的校企合作只局限于把企业的生产能手、技能专家等召集到一起讨论课程的开发,往往忽略了课程的实施环节。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另外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对项目化教学的支持也不够。有些任务的实施是需要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的,但往往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学生进不了工厂。 4.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多需要倒班,有些工厂离市区还很远。一些毕业生下不去、扎不深、留不住、难干好,跳槽现象较严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职业岗位分析 从近几年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6类: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从事化工生产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30%。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化工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40%。三是生产管理岗位。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如,工作在企业或公司的计划科、生产科、企管办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15%。四是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技术服务等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五是产品的开发、科研、制图等工作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六是行政管理和个体、其他等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学生主要从事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相关工作。如,操作与维修人员、工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从学院对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这可以看做是社会对高职高专化工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直接反应。 2.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未来做好所从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不可能做好职业工作。化工行业对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包含: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及其他的相关能力。(1)操作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动手能力。包括: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如,化工仪表、仪器的操作及使用和计算机的操作等。基本的实验能力及设计能力,要求理解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程序,掌握应知应会的职业技术规范,具有处理生产中出现的事故,一定的维修化工设备的能力等。具体的项目是:化工现场的操作、工艺流程编制实施、工艺参数的调整规范、紧急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技术改进等。(2)认知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判断临场应变的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的创新能力等。(3)表达能力是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数理计算及图表展示的能力。(4)其他相关能力主要指,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业务交往能力及社交能力。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将管理规范转化为管理实效。具有学习小知识、接受新事物的本领,并能自觉开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处理好业务关系和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并能沟通、协调横向关系与纵向领属关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疆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构建出适合化工生产特点,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1)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炼油化工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见图1)。(2)教学环节安排。第一学年进行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在学校主要进行英语、计算机等职业素质课程和部分职业通用技术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开展模拟训练和实训,并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实习、就业、工作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化工专门技能。(3)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做到“四合一”,即理论与实践融合,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结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以及教师与师傅配合等。从而强化学生石油化工生产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企业与学校在石油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深度融合。 三、实施效果分析 总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对石化行业特点的分析,结合新疆石油石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规律,通过实施“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环境育人三年不断线”的办学特色。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新疆化工行业高素质、强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毕业生除获取毕业证书外,还获取了一项或多项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获取率达90%以上。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在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同行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作者:付梅莉单位: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进展思路 1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炼油工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要,有的产品还有出口。我国的石化工业在引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近年来也自行开发了一些工艺技术并在工业上得到推广应用,能够生产国内市场所需要的石化产品。在石油化工方面,也开发了一批新技术。乙烯裂解技术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功了CBL-工型炉和SH-工型炉两种新型裂解炉技术。CBLI型炉采用2-1型炉管、新的稀释蒸汽注人技术和二级急冷技术。90年代又发展出CBLn、m和W型炉技术,在辽化、抚顺建设了4万口aCBD且裂解炉,在燕山、辽化建设了6万口aCBIrlll、CBL-W型裂解炉,投入运行后,已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开发10万口a大型裂解炉技术。丙烯睛成套技术发展的丙烯睛技术包括MB系列催化剂和成套工艺技术。MB-系列催化剂获得了国内外专利,一代一代的新催化剂还在不断开发中。聚丙烯成套技术包括催化剂和聚丙烯聚合成套技术。采用这套技术建成了长岭、武汉、九江、福建、济南等7套7万口a和大庆10万口a聚丙烯生产装置。并已相继开车成功,产品质量高,成本低,投产后成为企业的效益增长点。稀乙烯制乙苯/苯乙烯技术将催化裂化干气中的稀乙烯直接与苯烃化生产乙苯。催化剂活性好,耐杂质能力强,原料干气可不精制或简单精制,从而降低了装置投资。此项技术开辟了乙苯原料的新来源。同时,还开发了负压脱氢制苯乙烯技术,在大连建设的稀乙烯制乙苯/苯乙烯工业装置即将开车。顺丁橡胶成套技术包括DMF萃取蒸馏生产丁二烯、乙睛法生产丁二烯、丁二烯聚合技术。迄今为止,国内所有顺丁橡胶生产装置都是采用国产技术建成的。采用镍系催化剂,溶液法连续聚合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指标已达国际同类橡胶质量水平。通过技术攻关,燕山石化顺丁橡胶装置的能耗、剂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开发出多种新牌号。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性研究有许多新的进展。在催化技术、化学工程新技术、生物工程和功能高分子等重点领域,开设了一批研究课题,有的已取得进展。例如非晶态合金催化新材料、异丁烷一丁烯烷基化、生物法正构烷烃制二元酸、茂金属催化剂等等。目前,正在抓紧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研究,以寻找新技术的生长点。 2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其顺利进行。这些问题渗透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普通大众的共同努力来找到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2.1石油化工行业技术革新缓慢。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石油化工的技术,石油的提炼和加工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但是现行的一些石油化工行业标准并不科学合理,存在一些技术落后的问题,年头久远的生产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令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技术的发展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那么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新型环保型的石油化工技术手段将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定理。我国目前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器材都与发达国家先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是制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2.2我国石油化工业的管理监察力度不严。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过程中,有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的监察力度不严,没有做到定期的管理和监察,这样不仅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解决,那么安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更加不可能保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国的石油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2.3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和单位工作生产的重中之重,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中国的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并没有成文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条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方案”等法律和法规,甚至对于一些施工单位内部的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注意事项和施工标准都很不明确,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担忧的就是,对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这种无组织的管理更加是谈不上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施工了。 2.4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石油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石油化工行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发展石油化工必定会对资源造成浪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发展了经济,却以失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代价。这是我国目前发展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最艰难的问题。 3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的措施和展望 3.1政府鼓励支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科技的层面上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必须革新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手段,让技术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鼓励科研工作者研发环保又节约能源的石油化工技术,让石油化工行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3.2做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范化。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现施工单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的发展和经营。 3.3建立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某些领域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有些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很模糊的,这对于一些不法分子来说,无非是找到了可乘之机。要想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执法必严。结语: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石油化工工作经验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参考。 作者:宫艳波胡毓婕工作单位:鹤岗市清华紫英力农化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中膜分离技术研究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这种情况促使人们对于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于人类的发展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石油的提炼,能够制造出丰富的用品,而且跟石油有关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了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好,相关部门就应该对石油化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并将膜分离技术应用在石油化工技术当中,进而增加石油化工业的生产效率。膜分离技术就是通过在纯气体介质条件下或者纯液体介质条件下进行介质的分离,膜分离技术对比传统的分离技术具有精度高、分离效率大的特点,进而在工业生产中被大力应用,而且应用的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石油;化工技术;膜分离技术;研究 引言:膜分离的研发是在上个世纪初期的时候,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膜分离技术开始进行广泛应用,并且迅速崛起。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膜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离,而且膜分离技术能够应用于很多行业的生产中,而且通过这种技术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分离质量,节约能源,环保。在石油化工技术中应用膜分离技术能够提高石油分离的效率,而且还能够节约在石油分离过程中使用的资源、能源,为石油化工企业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使我国的石油产业能够持续发展。 一、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分离技术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上世纪5O年代,该时期主要是对膜分离技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到了上世纪60年代至7O年代,膜分离技术已经在工业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80年代为拓展深化时期,逐步提高了工业化的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水平,拓宽了应用范围,加大了对尚未实现的工业化膜分离技术的开发力度,开拓出了更多现代化新型的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膜分离技术发生过程一般不需要从外界加入其他物质,达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多数膜分离过程没有相变发生,其消耗的能源较低。 2.膜分离技术实现了分离与浓缩、分离与反应,大大提高了反应的效率。 3.在温和条件下,膜分离技术比较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4.膜分离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不仅适用于病毒、细菌以及微粒等有机物或者无机物的分离,还能应用于许多特殊溶液体系的分离,比如沸物的分离。 5.膜分离技术中的膜组件十分简单,能实现连续操作,比较容易与其他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耦合,能实现自控、维修以及扩大的目的;另外膜具有高度的灵活调节性能。 现如今发展的膜分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膜分离过程中会出现浓差极化和污染等问题,大大缩短了膜的使用寿命。通过常规方法不能体现分离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时,膜分离过程会显示其特有的优势,通过与常规分离过程相耦合为一个单元来运用,能大大提高反应的效率。 二、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技术中的应用 (一)膜法水处理 在天然气勘探、开采、运输、加工以及石油化工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不同等级的水,也需要处理不同种类的废水。因此将膜分离技术应用至此,实现成本低、水质稳定、工艺流程标准的各种用水需求。 1.海水的淡化 由于我困石油资源多数处于沙漠和深海区域,在开采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用水一直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传统的勘探和开采成本高,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等,十分不利于石油的生产。因此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此,反渗透装置流程简单、装置集成度高、比较容易运输和使用等,将其安装在海上平台,提高了海水淡化的效率,有效的缓解了上述问题。 2.油田回注过程用水处理 我国有很多油田都会使用二次采油或次采油工艺,经过脱水处理后的原油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现非常多的废水。为了确保石油开采井附近的地质保持稳定,以及能够继续进行生产,就必须用高压水泵将水向地下层进行回注,等到回注完成后,在对其进行再次使用,进而提升了对水的利用,这样一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说,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技术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 (二)膜法处理有机废气 有机废气是石油化工中最常见的污染物。废气中的有机物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数具有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均有危害。部分有机物已被列为致癌物,如苯、多环芳烃、氯乙烯、乙腈等。由于VOCs的危害,西方发达国家均颁布法令对VOCs排放进行控制。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也要求对工业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回收利用。传统的回收技术有冷凝法和炭吸附,冷凝法是最简单的方法,炭吸附法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方法。有机气体膜分离是一种高效的新型分离技术,其流程简单、回收率高、能耗低,无二次污染,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技术。利用膜分离技术还可以防止冷凝法遇到的问题,如:冷凝低浓度和低沸点VOCs时而导致的低回收率;冷凝器需定期去霜;保持低冷凝温度的高额费用等问题。 (三)膜法脱除天然气中的水蒸气 目前用于脱除天然气中水的分离方法以甘醇法吸收为主,20世纪80年代大庆天然气公司从意大利CTIP公司引进8套天然气脱水装置都采用三甘醇吸收法。在深冷、浅冷等装置中也都采用注入乙二醇的方法来防止天然气中水在冷冻过程中凝结冻堵管线。虽然甘醇脱水法具有高自动化,操作方便、脱水效果好等优点,但此法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甘醇耗量大,增加了天然气加工的成本。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天然气脱水工艺的巨大变化,大大降低了成本,据报道,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较大的气体工厂中,安装了一套膜处理系统来代替现行的胺处理和乙二醇脱水装置,该系统不需要旋转设备,操作亦无人看管。为开发这一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兴技术,天然气研究所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于1990年开发展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在引进的100甘醇脱水工厂进行了现场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气经膜分离处理后,露点降较大,最多可达17℃。 (四)膜法脱除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 由于开采的天然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酸性气体,这些气体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商品的质量,还会形成酸液加快装置设备的腐蚀,导致设备、管线投入成本十分巨大,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脱除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十分有必要。膜分离技术应用于酸眭气体的处理,因其方便灵活、适应性强、处理成本低等优势,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另外膜系统具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占地少、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结语:通过上文中的叙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在石油化工技术中应用膜分离技术能够提高石油的分离效率,提高分离精度,节约资源能源,还能够对环境进行保护,因此,我们应该对膜分离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并将其应用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使石油化工产业能够长期发展,符合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膜分离技术的优点非常多,使用设备占地小、分离过程稳定性好、相关人员操作简单、对环境有着保护作用等等,因此,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中可以大力的进行使用和推广,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探索国际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发展水平、动向和趋势 【摘要】基于国际焊接技术发展史,本文着重从焊接材料、设备以及工艺等角度,对国际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我国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国际上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际 石油化工 焊接施工技术 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和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现代焊接施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它是以现代工业作为载体的重要技术。就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重工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而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的核心材料为钢材,目前,钢材的基本性能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焊接材料的质量也已经得到了提升。近年来,全球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深刻变革,焊接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焊钢,非铁金属以及非金属的焊接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国内外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焊接理论研究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相当一部分焊接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国内的焊接技术总体水平以及在各个产业的应用远远落后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我国的焊接结构应用比例远远不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焊接结构应用广泛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的焊接结构产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焊接结构用钢量仅仅占到钢材产量的四分之一,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我国的焊接技术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距离全面实现焊接技术的自动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常规意义上的焊接工艺水平相对滞后,虽然一些企业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器材,但这远远不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其次,国内的焊接材料质量非常不稳定,品种相对单一,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焊接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我国的焊接工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需要将钢材视为焊接对象的主体,主要产品仍旧需要与传统产业的结构相适应。 2 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 就国内的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而言,该技术的发展水平与总体焊接水平十分相符,手工电弧焊仍旧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而新产生的TIG焊目前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由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焊接施工技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激光焊接、等离子焊接技术并没有得到应用。对石油化工焊接技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化工容器、化工装置以及管线现场拼装焊接是石油化工焊接工程的主要特点,石油化工焊接工程所采用的材料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焊接位置的随机性非常强,这些特点决定了手工电弧焊在石油化工领域仍旧具有相当大的应用空间。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在国际以及国内的石油化工施工领域,手工电弧焊占到的比例均达到了一半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在西方一些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焊条的产量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手工电弧焊的应用息息相关,反观我国,焊条的产量仍旧居高不下,焊条渣系采用的仍旧是上世纪中叶从前苏联引进的,品种非常单一。而工业发达国家所采用焊条的牌号以及系列则呈现出了多元化态势,这些焊条的性能多样,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各类产品中选择符合要求的焊条。当然,由于焊条的牌号不同,各自的价格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国际焊接技术较从前得到了很大程度地进步,其正朝着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方向高速前进。我国在此领域也不甘落后,相继开发了铁粉焊条、重力焊条等一些列特种焊条,并相继在石油化工焊接施工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最近几年,重力焊条普遍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该种类型焊条的药皮中被放入了铁粉,这大大提升了熔敷效率,如果与一些机械化焊接设备进行协调配合,将大大超出手工电弧焊的工效。目前,重力焊条已经在石油化工焊接施工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其具有广阔的可利用空间。而铁粉焊条的优势在于其耗电量少、熔敷效率高,这些优势对改善焊条的工艺性能十分有帮助。基于此,西方国家把对铁粉焊条的研发和应用作为重点项目工程。而E5028和E5018铁粉焊条的应用,预示着焊条产量将能够充分满足当今工业的生产需求,而在石油化工施工中,铁粉焊条同样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高效焊条的应用,改变了当今世界工业产业的格局,更使得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弧焊发电机在直流弧焊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此类焊机由于具有噪音大、高耗电量的劣势,已经基本被西方国家所淘汰,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动焊机就已经被应用到了各类工业产业当中。此外,国内焊机的技术指标相对较低,其水平只相当于国外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焊机的发展。现如今,由于电子逆变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电子器件被不断地研发出来,自从人类步入了21世纪,国际的电焊机已经朝着全电子化控制的方向发展,弧变电源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逆变技术,就现在的形势而言,不论哪一种焊接设备都与电子控制技术息息相关。电子弧焊机具有动态反应时间及时、焊接稳定、控制性能好、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而其重量仅仅是传统焊机的10%-20%。这些优势都奠定了电子弧焊机在电焊机领域中的牢固地位。此外,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正试图开发管式逆变焊机,从而取代常用焊机,以弧焊变压器为核心的交流焊机,也已经被众多新型焊机所取代,而在国内,弧焊发电机仍旧占据着主体位置,但整体来说,我国弧焊机的整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 埋弧自动焊,成本低、效率高以及质量稳定是此类焊接技术的最主要特点,时至今日,埋弧自动焊仍旧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石油化工施工领域里,利用埋弧自动焊可以制造一些化工装置或化工压力容器,在最近一段时间,埋弧自动焊已经朝着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而带极埋弧焊的效率尤为突出,效率要比其他焊接技术高出三到四倍,西方一些国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双带极埋弧焊技术,其熔敷效率可以达到每小时60千克,这是任何焊接技术都不能比拟的。 3 总结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工业领域的技术革命引领着工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也已经涉足于高技术领域,就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而言,其在工业产业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更显现出其高技术特征。石油化工在我国属于传统产业,而提升焊接施工技术水平,可以有效保障石油化工产业的正常生产维护以及基本建设。对此,我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发出新的焊接施工技术,与石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满足社会的需要。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发展趋势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质,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国石化工业的现状和主要技术进展为基础,阐述了包括基本有机原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绿色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石油化工;能源;发展趋势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石油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重中之重,其对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如何更好的发展石油化工技术,从而提炼出更好的油气,从而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对石油化工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能源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意义重大。 二、中国石油发展现状 对于中国石油的开端有几种说法,如果以1921年乙烯生产工业化作为石油化工的开端,世界石化工业已走过80年历程。80年来,特别是从60年代开始,石油化工异军突起,以乙烯等基本有机原料为基础,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迅猛发展并形成庞大的现代产业。经过50多年努力,我国石化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加快,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到了2000年,在世界石油化工生产能力排序中,我国的乙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分别列第7、第5、第1和第4位。 三、主要技术进展 我国先后开发成功了具有白主知识产权的乙烯裂解技术、聚丙烯、顺丁橡胶、SBS、丙烯睛、乙苯/苯乙烯、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睛纶等成套技术,其中SBS、甲苯歧化、聚丙烯高效催化剂等技术已转让到国外。目前,国内石油化工装置生产所需的催化剂,85%以上已立足国内,甲苯歧化、二甲苯异构化、乙苯脱氢、丙烯睛、环氧乙烷、长链烷烃脱氢、聚丙烯、聚乙烯、合成氨等一批重要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丙烯睛技术 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丙烯睛技术,取得一系列工业化成果,特别是M}系列催化剂和CT-6催化剂,UL型流化床反应器,复合萃取精馏新工艺,新型空气分布板、丙爆氨分布板、PV型旋风分离器,负压脱氰等技术均在丙烯睛装置上应用成功。 2.顺丁橡胶技术 自60年代开始,我国独立白主地开发了包括镍系聚合及丁烯氧化脱氢在内的顺丁橡胶成套技术。 3.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 国内先后研制成功了ZA系列和HAT系列6个牌号的甲苯歧化催化剂,其中Z-3和Z-90催化剂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催化剂先进水平,Z-92, Z-94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HAT-095,HAT-096属目前国际领先水平。 4.乙烯裂解技术 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发成功SIB 1, CBL-工、II , IIIW型裂解炉,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转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期国际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重大装备国产化金奖等多项重大奖励。 5.SBS和洛聚丁苯技术 采用铿系催化剂,开发了具有白主知识产权的SBS和溶聚丁苯成套技术。采用此技术分别在燕山和巴陵G.w化建设了万吨级SBS生产装置并向国外进行了技术转让。 6.聚丙烯技术 在催化剂方面,先后研制成功常规T iC13催化剂、络合型催化剂、高效催化剂,已工业化的高效催化剂主要有N型催化剂、CS型催化剂、DQ型催化剂,等等。N催化剂的制备技术获得中国、美国、日本等多国专利,并转让到美国,建成了生产装置,产品应用于世界上多种聚丙烯工艺。 90年代后期,我国开发了具有白主知识产权的两步法睛纶成套技术,包括:丙烯睛水相悬浮聚合、NaSCN快速一次溶解、湿法转向高速纺丝技术,解决了聚合釜、换热器、过滤器等工程放大和第二单体替代等问题,开发了差别化新品种。 7.聚脂技术 通过研究聚酷酷化、缩聚反应机理和工艺技术,建立了工艺过程和反应器数学模型,开发出整套工艺技术软件。采用低温、低压酷化工艺,新型高效浮阀塔分离乙二醇和水的工艺技术,乙二醇蒸汽喷射真空系统技术和乙二醇全回用等工艺技术,使装置运行稳定,并保持低能耗和低原料消耗;在关键设备的设计研制方面也有所创新。 8.石油化工催化剂生产技术 开发成功了一系列石油化工催化剂,包括:丙烯睛催化剂、环氧乙烷/乙二醇催化剂、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催化剂、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乙苯脱氢催化剂、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丁辛醇催化剂、苯配催化剂、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聚乙烯催化剂、聚丙烯催化剂、合成氨的耐硫变换催化剂、蒸汽转化制氢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等等。上述催化剂性能优良,达到同期国际水平,已在工业装置上推广应用,使我国石化生产装置所需催化剂85%以上立足国内。 四、石油化工发展的趋势 1.基本有机原料 基本有机原料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发采用廉价原料的新工艺路线。 基本有机原料生产中,原料占总成本的70%以上。改变原料技术路线,利用价格较低廉的原料是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 (二)装置继续延大型化方向发展。由于工艺和工程技术的成熟,使工艺装置实现了大型化。例如,单套乙烯装置的规模已达100万吨/年以上。 (三)改进催化剂,提高选择性和收率仍是重要发展方向。bP,Shell等著名大石化公司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丙烯睛、环氧乙烷/乙二醇等新催化剂,使催化剂的收率和选择性不断提高。最新一代的丙烯睛催化剂的收率已经达到80%以上。 2.合成树脂 (一)催化剂仍然发挥先导作用。目前齐格勒一纳塔催化剂和茂/单中心催化剂均处于发展态势。茂/单中心催化剂的开发重点一是继续实现技术的工业化,开拓需求量大的通用产品市场;二是探索更便宜的非茂单中心催化剂。 (二)工艺技术不断创新。气相法聚乙烯冷凝、超冷凝技术继续推广应用。 3.合成橡胶 (一)新工艺与新技术不断涌现 弹性体改性与分子设计技术是合成橡胶领域技术发展的主流。 (二)主要品种向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发展 丁苯橡胶在合成橡胶中仍占主导地位,溶聚丁苯橡胶将逐渐成为丁苯橡胶的发展重点。 (三)弹性体改性技术仍是发展的重点 弹性体改性技术是在现有合成橡胶品种基础上开发新品种的重要手段并且弹性体改性技将继续成为合成橡胶技术开发的热点与重点。 4.合成纤维 (一)技术发展趋势 通过装置大型化,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佳化。大型生产线的柔性化,为开发品种增加了灵活性;而小规模生产装置通过开发高附加值的特殊产品实现利润的最佳化。 成纤聚合物的非纤应用研究开发受到更多的重视,已成为开拓市场、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 (二)品种发展趋势 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品种方面,产业用合纤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涤纶、丙纶。 5.绿色化学技术 保护生态环境,消除环境污染,将是21世纪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实现’‘零排放”,已经成为石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可以预期,随着人们对环境越来越关注,绿色化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6.信息技术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石化工业渗透,使石化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石化科研设计、过程运行、生产调度、计划优化、供应链优化、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己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对石油化工的产业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预计本世纪这种影响还将继续深化并对石油化工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五、结束语 回望20世纪,石油化工脱颖而出,获得了重要成就并成为关注的焦点。展望21世纪,一系列石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将推动世界石油化工进一步发展。在我国,石油化工虽然发展了80余年,却仍然是朝阳产业,加人WTO以后,中国石化工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石化技术将产生巨大的动力。我们应该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步步为营,为实现我国从石油化工生产大国到石油化工科技强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生,广东汕头人。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4年12月去美国,就读于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员,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他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学家,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重要奠基人,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位德才兼备、贡献突出、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堪称炼油科技的泰斗。 选择化学 爱国抗日信念坚 侯祥麟上小学时,意义深远的“五四”运动爆发,他读中学的时候,战火燃烧到了汕头,社会一遍混乱,学校被迫停课。极为重视子女教育的父亲,为了侯祥麟的学业,决定让他去投奔当时正在上海做生意的二哥,到上海去读中学。于是1925年冬天,还不满14岁的侯祥麟被大人送上了赴上海的轮船,独自一人远离父母和家乡。刚到上海的时候,侯祥麟去外滩公园玩,看到公园门口立个一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还有印度警察把门,这种场景让少年侯祥麟愤怒之极,牢记终生。 1928年,侯祥麟进入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此时侯祥麟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喜欢上了进步刊物,先是喜欢看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杂志,后来《生活》被迫停刊后,又改了名字重新出版,多是宣传抗日救国的内容。此外侯祥麟还阅读了大量的左翼作家的小说和翻译过来的俄罗斯名著,视野越来越开阔。 中学时代的侯祥麟就开始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侯祥麟喜爱的化学教师叫倪怀祖,有一次倪老师讲课时讲到了原子核,说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能量,如果能释放出来将会产生极大的威力。侯祥麟听到这里非常兴奋,他开始幻想着自己将来要去研究原子弹,用原子弹来对付日本侵略者。后来,侯祥麟才真正搞清楚,原子核是物理学,并不是化学,但当时因为倪老师是化学老师,他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化学内容。虽然是少年的一时幻想,但这个幻想却让他迷上了化学,并决心把研究化学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1931年,他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他刚刚迈进大学校门,“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国难当头,作为入学才几天的燕京新生,侯祥麟满腔激情地投入到抗日爱国运动中去。他和同学们南下请愿,要求出兵抗日,通过募捐方式筹备资金,为抗日前线的战士买了一万顶钢盔。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侯祥麟有一个从江西来的同学,常常给他讲红军为穷苦人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原先以为红军专门杀人放火的侯祥麟听了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红军的印象。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侯祥麟又从图书馆里看到美国共产党主办的英文杂志《NewMasses》(新群众),上面刊登了有关红军的报道,特别是红军长征开始之后的一些报道,让侯祥麟钦佩不已。随着日军的渐渐逼近,侯祥麟的大学学业也将完成。侯祥麟的毕业论文选择的是关于活性炭的题材,因为抗日战争中,为了对付日本人的毒气炸弹,需要大量的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中少不了活性炭。当时中国的活性炭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原料是椰子壳,但是当时的椰子壳太少,壳太硬,难以满足需求。于是侯祥麟就尝试用撖榄核代替,经过试验,他发现橄榄核做出的活性炭吸附能力不错,最后,他把研究结果写成了论文。 大学毕业的侯祥麟考取了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他工作以外花很多时间来读马列的书籍。一次侯祥麟在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偶然发现《资本论》和《反杜林论》的英译本,还有列宁的部分著作,侯祥麟喜出望外,开始借阅。他认清了只有坚持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肩负民族危难、抗日救国的政党。 1938年,侯祥麟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经同学介绍侯祥麟到学兵队干部培训班当化学教官,负责讲授毒气的成分和制造原理。 毅然回国 投身事业为祖国 1944年,党中央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为了培养造就自己的科技干部队伍,指派一批党内的技术骨干出国深造,侯祥麟作为其中的一员远渡重洋,来到美国。1948年他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工作。在美国的6年时光中,他不仅学好了自己的专业,还和其他几名赴美党员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留美科协”,新中国成立后,“留美科协”中的300多名科学家和学者先后回国,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各个学科的开拓者或带头人,“留美科协”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先立一功。 1950年,侯祥麟回国。回国前夕,侯祥麟花费大量积蓄购买了一批科技书刊和资料,共装了13箱带回来。后来那批图书资料,全部捐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回国之后,侯祥麟的工作日程更是排得满满的,他的一句名言成为许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对于落后了世界先进水平几个世纪的新中国来说,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手中的时间又太少,他们要做的,是补上前面几代人欠下的“债”,让中国的科技水平站到一个不落人后的新起点上,这样的历史使命,怎能不让他们“只争朝夕”呢? 侯祥麟在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员,他们一边建设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一边招兵买马,组织科研队伍。燃料研究室重点搞人造石油,搞了费托法水煤气合成催化剂、煤的低温干馏、页岩油精致,以及降凝剂、添加剂等。1952年清华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化工系改成石油系,1953年在石油系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管理总局和清华大学协商决定停办燃料研究室,把专职科研人员调往中国科学院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侯祥麟作为燃料工业部派出的代表毅然前往,负责组织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的炼油科研工作。1954年回北京,先后在石油管理总局和石油部任职,一直担任炼油及炼油科技的领导和管理工作。1955年,中国科学院仿照苏联模式成立了学部,侯祥麟被选为第一批技术科学部委员。侯祥麟在技术科学部一直担任常委,也是石油研究所(大连)学术委员会委员。石油工业部于1955组建,侯祥麟任技术司副司长。因为没有找到大油田,天然气原油产量不多,而增产石油的任务紧迫,所以,从炼油处到科技司,侯祥麟主要工作是抓页岩油、合成油生产,从页岩干馏炉改进,费托合成炉改进,催化剂、产品加工,到煤低温干馏及焦油利用等,为此侯祥麟经常去东北的几个厂,抚顺石油一厂、二厂搞油页岩干馏生产煤焦油,三厂搞页岩油加氢,锦州西石油五厂搞煤炭干馏生产煤焦油,锦州石油六厂搞水煤气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侯祥麟到这些厂检查工作,与抚顺一厂、二厂的同志研究炉型改造,改进了干馏炉炉型、布料器、储热器等,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侯祥麟与科技司的同事研究讨论几件事,其中之一是要扩大生产能力,必须再找一些油页岩矿。另外,侯祥麟还想进一步搞煤炼油,这就需要好的煤炭资源。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塔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摘要:根据规范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对所用混凝土施工进行热工计算,针对计算结果,明确施工工艺,并委托混凝土试配工作,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超过22℃; 提出材料计划,各种技措材料应提前制作;明确施工方法以及技术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 一、工程概况 某石油化工厂塔区承台及基础,承台共分三个部分,共计混凝土1700余立方米,最大承台混凝土量675立方米,最大截面10.75m×2m。最小截面6.2m×1.8m;承台顶14个塔基础,其中环形基础6个,其余为圆形基础; 承台及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采用P.042.5水泥,混凝土中掺加12%水泥用量的UEA。钢筋保护层厚度为:底部150mm,其它部位为50mm; 承台底部及顶部配筋为Φ22@100及Φ22@100,侧壁横筋为Φ14@200;±0.000m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191.87m。承台底标高-2.45m。 二、现场准备 现场障碍物处理,场地平整;临时道路和施工用水、用电线路的敷设;保证施工现场的用水10L/S,用电量300KW;施工机具、材料、构件等进场并保证其使用功能; 三、主要施工方法 1、 施工程序: (委托商品砼配合比)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试块制作)混凝土养护质量验收 2、施工方法: (1)、 配合比委托 向搅拌站委托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要求混凝土缓凝时间延长4小时。 (2)、混凝土泵布管 A、混凝土浇筑时的水平、垂直运输一律采用混凝土泵。 B、 混凝土泵车采用混凝土固定泵,固定泵设于塔区南侧10轴处,混凝土泵的排料量为20~60m3/h。 c、泵管的布置必须先达到最远浇筑地点,在浇筑过程中逐渐拆除,以避免泵管堵塞。 D、泵管的前端安装软管,以便来回摆动。 E、水平管每隔5m用钢脚手架作支架固定,以便排除堵管,装拆和清洗管道。 F、管道接头卡箍处不得漏浆。 G、混凝土的泵启动后,应先泵送适量水以湿润混凝土泵的料斗、活塞及输送管的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部位。 H、经泵送水检查,确认混凝土泵和输送管中无异物,并用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砂浆进行润滑,确保混凝土的输送顺利。 I、 泵送时,如输送管内吸入了空气,应立即反泵吸出混凝土至料斗中重新搅拌,排出空气后再泵送,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应经常保持充满水。 (3)、混凝土工程 A、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a、 在模板、测温管、螺栓固定架、钢筋支架上划好分层浇筑标志,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0mm; b、测温管固定完毕,测温管必须保证下面封死,上面塞紧。测温管选用φ48薄壁钢管制作; c、预埋螺栓固定牢固并经检查(质检员)合格,螺栓丝口抹黄油并用塑料布包紧; d、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清除干净,并检查钢筋的水泥砂浆垫块是否垫好。 e、检查钢筋及模板的截面尺寸是否正确(质检员),支撑是否牢固(技术员)。 f、进行各种机器(机具、设备)的试运转工作,并做好记录,保证施工机器具的正常运行。 B、商品混凝土进场检查: a、有厂家提供的使用区段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及水泥、砂石、外加剂的材质证明及复检报告,并报监理审查; b、 进场混凝土必须随车提供混凝土出厂记录,载明出场时间、强度等级、数量、出机塌落度,以防止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搅拌厂出错; c、混凝土进场卸车前进行塌落度检测,对不满足要求的混凝土在现场实行二次添加减水剂,由现场技术员确定添加数量,并在该混凝土出厂记录上记载; C、混凝土浇筑 a、浇筑顺序:混凝土每个承台沿长度方向从一侧向另一侧连续浇筑,要求保证8m3泵车每10min供应一罐,每小时48m3混凝土。 b、浇筑厚度:考虑至水泥初凝时间,混凝土浇筑每层不得超过500mm。 c、 混凝土自由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时必须采用串桶或溜槽。 d、混凝土浇筑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动器直径53mm,棒长529mm。振捣时振动棒垂直插入混凝土中,快插慢拔将混凝土中的气泡充分提出混凝土表面,并使混凝土密实。 e、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予埋螺栓、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f、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1-2小时用粒径10-20mm卵石均匀铺撒在混凝土表面,刮平、拍实,并用木抹子收光拉毛、最后压光。 D、混凝土试块制作 a 、混凝土试块模具必须符合要求并不得少于8组; b、试块制作组数每100m3不得少于1组标准养护试块及一组同条件试块。 E、混凝土养护 a、混凝土浇注至设计标高达到初凝即覆盖塑料薄膜一层,严禁浇水,其上覆盖草垫子,厚度必须保证210mm以上,最上面覆盖彩条布一层,边角压实,确保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养护时间根据现场实际测温确定,但不得不少于14天。 b、 养护期间,控制表里温差不超过25 oC,否则应采取增加保温层厚度的措施来保证内外温差在25 oC以内。 c、 覆盖材料的拆除时间根据测温情况由技术管理人员确定,否则不准擅自拆除。 F、混凝土的测温 a、在承台顶部和承台侧面底部留设测温孔,顶部测温孔沿纵轴线处分布,测温孔深度1.2米;底部测温孔在承台两侧分布,深度0.5m。测温孔分布见附图2。管的上中下部位与附近钢筋焊牢,管底部封堵死,防止水泥浆侵入,管顶部高出基础顶面50mm混凝土施工之前应用塑料包裹严密,避免零星砼将测温管堵塞。 b、测温要求:对混凝土温度的测定应不少于20天,1-3天测温间隔时间为6h,以后每4h测温一次,以便随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测温人员必须固定按两班倒,设专人专责,按时填写测温记录,绘制测温曲线。 c、 测温工具:电子测温仪、普通温度计。 四、技术措施 1、正式浇筑前,应对机械设备进行试运转试验,检查各种机械性能是否正常,计量检定符合要求,否则不得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如遇输送泵不能正常使用,应采用混凝土输送泵车进场,确保混凝土的正常浇注; 2、混凝土振捣工应严格执行工艺要求,现场有关人员应按要求做好记录,并加以保存以便追溯。质检员旁站监督,严格控制各项参数的准确性。对混凝土浇注厚度超厚的现象及时制止; 3、施工前必须做好充份的技术准备,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及混凝土浇灌通知单制度,在浇灌通知单签发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混凝土浇注卡,相关人员全部在岗,脱岗按违纪处罚; 4、施工前,对混凝土的生产厂家提出原材料温控的要求,对进场的混凝土定时、定人进行检查、测温,确保混凝土在浇筑前满足施工工艺计算要求; 5、交接班人员必须连续作业,换人不停机,确保混凝土浇注的连续性。 6、提前三天与气象部门联系好天气变化情况,避免雨天进行混凝土的浇注施工。 7、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⑴ 掺加泵送缓凝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⑵ 保证混凝土罐车必须保证每10min供应一罐,确保混凝土浇注连续进行。 ⑶ 混凝土浇筑前设专人(质检员)进行踏落度检测及温度测量,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小于22℃。每班至少4h测一次,并作好记录。 ⑷ 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必须保证不大于500mm,采用平板振捣器,待最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20-30min后进行二次复振。 ⑸ 塑料薄膜覆盖搭接严密,防止水份蒸发。 ⑹ 保证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的温差不大于25oC。
作为新时代的职校学生,具备好奇、活力、创新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傲娇、盲目、脱离实际等问题,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始终要坚持以德为先,在教育实践中融入“三个倡导”,引导职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思想政治教育,即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强大的思想和政治导向功能,使国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保持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一方面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就是在其他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时,又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1思政教育融入物流课堂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人格教育及培养,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的外部灌输,把力气更多的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这个基础,思政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也造成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理解和抵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效果不明显。造成思政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思政课程设置和活动较为单一,表现为教育内容上的相对狭隘和实际训练中的空洞无物,没有“灵魂”与“血肉”。对于物流专业来讲,部分学校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公共课、专业课程缺乏有效的衔接。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公共课的任务,专业课教师只要抓好学生专业技能即可,这种现象就会导致某些同学在专业技能考试中,表现突出,但是一出考场随手丢弃垃圾,出现社会责任感缺失,团队协作精神欠缺等现象。另外,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思政教育没有必要或者是可有可无的,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2思政教育融入物流课堂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精神动力,职业教育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其职业生涯给予正确的引导,因为最有效的教育就是从内心深处去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教师需要明确目标,尽心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给指引学生正确的道路,从而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改革。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思政教育是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统一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认识,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如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我们走在大路上》,使大家不仅了解到中国在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同时进一步坚定青年学生的初心和使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动力。(2)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育,能根本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3)思政课是关系党的一代代良性发展的重要课程。党的事业就是通过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的艰苦奋斗、前仆后继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的。党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断奋斗,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跑好自己的历史接力棒、走好自己这代人的长征路。 3思政教育在物流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要真正重视学校的思政教育建设,需要汇聚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也要有坚定的传道情怀,对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学生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教师适时“启”、“发”,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赤城。 3.1工匠精神融入物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2016年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媒体列入本年度“十大新词”。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物流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具备谨慎、自律、诚信、踏实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因而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人才的培养,能培养学生具备企业越来越看重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在《仓储管理》实训课程中,教师可在课程学习中穿插播放《大国工匠》,让学生看到这些特级“工匠们”内心沉稳、专注执着、心无旁骛,在每个细节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同时,学校可每年定期开展“工匠精神”主题宣传月活动,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活动,走进名师工作室,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工匠精神”主题班会课、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使思政教育更加多样、感性、鲜活、直观,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3.2创新精神融入物流课堂教学的适时性 一直以来,创新都被认为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家要求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如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要改进教育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直播、动漫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设智慧课堂,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如天猫“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创新购物狂欢节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抓住良机,让学生在这场商业狂欢中接受一次客户服务、分拣、打印单据、扫码、包装等作业岗位专业实训。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物流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简单的手动、机械、半自动、全自动到无人车、甚至是无人机的物流配送服务,致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物流人,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价值观。 3.3劳动光荣融入物流课堂教学的必然性 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让“劳动光荣”成为一种新风尚。在物流课堂教师可借助《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之路》,激励学生吃苦耐劳,推动学生学习技能、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职业学校一般每年会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类省、市级技能大赛,艰苦的备赛训练过程无处不渗透着“劳动光荣”。指导老师带领参赛学生放弃了节假日,日夜苦练,通过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以及让不参加的学生不定期的进行观摩训练,不仅可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体验“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的职业素养。值得说明的是,思政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的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和挖掘德育元素进行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总的原则:“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的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感染着学生,思政课同样能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而信其道”。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政治过硬、人格刚正,要改变过去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误区,把才华和激情倾注于课堂,将真理“润物细无声”的去滋润、感染学生,为他们指引出正确的前进方向,开创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新境界,用知识和真理塑造每一个学生的灵魂。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职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对应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这两项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必须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校企合作实践,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引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相融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小瀛.青年职员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心理学方法研究[J].考试(中考教师)期刊,2009. [2]吕业腾.现代化战争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6. [3]张晶.在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视角下化学递进式实验教学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4]吴亚荣.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下体育多样化教学的浅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20. [5]林雄萍.机械类实践课程塑造“工匠精神”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期刊,2020. [6]刘新玲,程莉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20. [7]黄皓宁,陈庆庆.健康中国战略下培养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20. 作者:袁旦 单位: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论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进步,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着,这种发展迅速的模式就是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保险 应用发展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通讯科技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作为与传统运营模式截然相反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也迎来了快速应用和发展的春天。电子商务现在被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很广,而且发展呈现越来越宽广的趋势,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很好的弥补了传统商务模式的短板,最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延长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推动了商品大范围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及其在保险业的应用 电子商务是指以科技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营销手段,突破过往传统商贸活动模式而进行各种线上商贸活动的过程。电子商务运用现代通讯科技以及电子化手段,将过去传统运营模式带来的局限扫除,扩展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打破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与行业等有形或无形的壁垒与界限,以线上交易的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易方式,推动了商品大范围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领域也渗透到了保险行业,一些保险产品和管理活动都在运用电子商务模式,保险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保险电子商务也被称作为线上保险或者网上保险,是指保险业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数字信息传媒技术对保险产品销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应用及发展状况 我国保险行业在过去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进步,保险业现已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分量十足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保险电子商务还处于“婴幼儿”阶段,没有发展成熟,目前线上保险或者说网上保险还只是对保险产品销售、保险管理活动起到一个辅助补充的作用,因此我国的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面临艰巨的任务。 于一九九七年由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保险信息网是我国的首家保险线上网站,这也开启了我国保险行业拥有第三方网站的先例。随后不久,由中国保险信息网为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促成周内第一份网上保险单,标志着保险产品网上交易模式的突破和成功。两千年八月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对保险电子行业实行了一项意义非凡的改革——建立太平洋保险网站。第二年三月份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与朗络开始合作,开通了“网神”,并推出了30余个保险产品种类,真正实现了保险线上交易。与此同时,国内其他保险公司也在这种势头下陆续建立各自的的电子商务网站,加入保险产品线上销售大部队,保险电子商务的线上销售作用愈显清晰。同年八月份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开始进入电子商务。九月份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独家进行投资,开通了大型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名副其实的开通了客户在线投保的业务。与此同时,非保险公司,以网络公司为代表,也在积极建立相类似的保险网站。例如上海易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了易保网等第三方网站。第三方网站为保险受益者与管理者以及相关的保险组织提供了相对比较独立的线上交流和交易的可靠平台,有利于客户能充分的了解保险,有利于保险公司和保险人员开拓保险产品的客户来源,还有利于保险相关机构削减运营成本,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三、如何开展我国保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我国保险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开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树立并强化保险业电子商务重要性意识。保险公司要擅长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和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开展保险产品的销售和保险活动的管理,抢先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现在开始实施抢先占领市场的战略。 其次,将信息化引进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中。保险业电子商务不仅仅只是线上销售保险产品,还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保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表现在将业务发展与管控、经营管理、财务核算与监督等经营活动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保险产品销售的电子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再次,培养专门的保险电子商务人才是关键。保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与以往保险销售模式完全不同的模式,是对运营模式的全面而深刻的创新。新型的销售模式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必须培养专门的保险电子商业人才,这样才能推进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进展。 最后,要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良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科技、人员的支持;而是保险电子商务重要性意识的建立;三是扶持保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政策法规。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带动了通讯科技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作为与传统运营模式截然相反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也迎来了快速应用和发展的春天。电子商务现在被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很广,而且发展呈现越来越宽广的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障碍,需要集思广益,制定策略来推进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开展。 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保险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在保险行业的一个现状,以及其对保险行业的作用,并对保险电子商务的具体功能实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个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保险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 服务 市场竞争 1 保险业信息化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种消费方式,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商业化的程度也显著提高。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变革,倒逼金融行业三驾马车之一的保险行业纷纷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的步伐,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并应用IT技术将前台和后台的生产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在外部与商业银行联网,开展进行在线销售和理赔的尝试。在信息领域的建设过程中,简单险种演变成网上直销模式是保险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中的一大亮点。这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并购买保险产品并得到相应的服务,不仅拉近了保险与社会公众的距离,而且也完善了公司的销售和服务结构,为保险业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为保险业的发展与竞争提供了新的场所,为保险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机遇。 2 电子商务对保险业的作用 保险电子商务是用户通过互联网主动识别并购买保险产品的过程,那么基本上避开了中介的推销,所以相对于传统的销售渠道,网上保险是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易行为,能够有效地规避销售误导和降低风险,并且显著地降低保险公司和客户投保的成本,拉近保险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促进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服务。有专家指出,科技创新是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保险电子商务,有利于优化保险业渠道结构、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促进全行业形成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模式。当前保险电子商务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32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网络销售,36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电话销售业务。2009年我国保险业网上实现保费收入77.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6亿元。保险电子商务日益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和新的业务增长点。 3 保险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模式 3.1 保险电子商务平台的直销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网上直销险种的种类、规模和保费收入逐年增长。多年的保险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形式的产品直销型保险电子商务平台。 3.2 保险电子商务平台的供需中介模式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中国广大的保险营销员和广大需要了解、咨询、查看、对比保险产品的受众人群,这样,供需中介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模式就应运而生。交易产品主要是保障额度较高、费用较为高昂、保障和缴费期限较长的寿险产品。通过技术手段打造一个双方供需交易促进平台,在这平台上,客户留下联系信息或直接选择保险营销员免费获得保险服务,保险营销员通过免费门店或签约付费形式接触更多客户的经营模式。 3.3 保险电子商务中产品搜索、对比与导购型模式 直 销型保险电子商务平台的产品搜索、对比与导购,汇集大小保险公司及专业中介公司的数百上千款可在线交易(或在线预约)产品,以搜索、对比、需求测试、在线咨询等方式将客户需求明确下来并导航链接到相应交易平台。 除此以外,保险电子商务平台还有其它一些运作模式。中国电子商务保险发展到今天,虽不说已是百家争鸣,但也是小有规模了,相比数年前保险电子商务行业的情况,今天的繁荣景象令人感慨。我们正处于保险电子商务发展的大时代。 4 保险业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险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全行业要把握网络时代市场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保险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各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加强对网民保险需求和购买习惯的研究,坚持市场导向,不断丰富网上销售的保险产品,积极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网络、电话、短信等多种通讯手段,广泛开展宣传、产品营销、在线销售、客户支持服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数据显示,保险网销在2009年实现首次井喷,市场规模增长近10倍——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32家保险公司开展网络销售,共实现保费收入77.7亿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1.7亿元,寿险保费收入26亿元。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钟明指出,保险网销的成功其实是站在保险电销的肩膀上的,保险电销的普及为保险网销铺好了市场化的道路。随着保险公司投入的加大以及在线交易技术的成熟,保险网销有望成为保险公司未来10年重要的营销渠道和新的业务增长点。 5 结束语 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赖于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各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应用、建设和整合工作,构建集中、统一、安全、高效的信息化应用体系。这样才能增强协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浅析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 摘 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给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从保险业的销售特点、销售方式来看,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有着很大优势。本文阐述了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概况,分析了电子商务在保险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关键词:保险业;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于保险业来说也是如此。传统的保险销售成本很大,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保险销售则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销售方式的不足,降低销售成本,促进销量的提升。 一、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概述 我国保险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保险销售模式上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但是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很难被消费者所认同。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众多行业领域都带来了发展机遇,对于保险业来说也是如此,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保险销售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产品销售及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应用与发展,产生了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保险电子商务。保险电子商务也可称作网上保险,是指保险业利用互联网和先进的数字信息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保险产品销售及经营管理活动[1]。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不需要专人销售,有效降低销售成本,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相关信息的咨询和销售也能极大提高销售效率。 在当前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通讯网、物联网等多网融合与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具有广阔无限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在保险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系统对接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的保险系统中,区域性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个保险公司,在不同地区的保险业务中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一问题反映在保险系统对接上就存在很大的难题,例如不同地区的客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保险,各种手续十分复杂,降低了保险电子商务的便捷性。在传统保险业务销售方式中,销售人员主要针对的销售区域为固定的区域,保险系统对接不完善的问题也就没有暴露出来,然而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保险销售,客户可能来自我国的各个省份地区,在保险业务选择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别。 同时,保险系统对接不完善的问题还体现在保险系统同电子商务的系统对接上。保险电子商务的主要凭证为电子保单,而我国目前关于电子保单的法律认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为了弥补电子保单法律意义不足的问题,一些保险电子商务在销售中还会通过邮寄书面合同的方式来进一步确认,在这个过程中,保险系统同电子商务的支付系统对接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2.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存在隐患 由于保险业在投保过程中会涉及到用户的大量个人信息,而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投保时,用户个人信息的传输是在网上进行的,这就使得用户信息的安全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非常重要,一旦发生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将可能给用户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近年来我国频繁爆发出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也引发了关于用户信息安全的关注[2]。对于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来说,做好互用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是重要的基础,如果客户通过网络平台在投保的过程中发生用户信息泄露,不但会造成用户个人利益的损失,还会给相应的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害。在当前的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一些网站平台进行的,然而一些保险公司所应用的网站由于在信息安全方法方面缺乏较好的建设,便导致用户在网上投保中存在着用户信息泄露的隐患。 3.市场认可程度不高 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时间并不长,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在当前我国保险销售中,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的份额比例并不高,这表明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认可度。也就是说,在当前,相当一部分保险客户并不认可保险电子商务这种形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客户不信任这种投保方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电子保单的法律意义也存在疑问;另一方面,由于保险电子商务这种形式还没有真正的实现大规模推广,接触这一投保形式的并不多,仅是在车险等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在一些保险业务的投保过程中,往往要对投保人和被保人进行详尽的调查,核实其身体情况、收入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等等,在对这些信息核实无误之后再办理投保业务。而电保险子商务在现行的模式下很难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阻碍电子商务在保险也应用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问题下,还产生了对于客户信任和认可方面的影响,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核实模式,客户也往往不信任保险电子商务。 三、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应用的解决对策 1.建立起完善的保险系统对接模式 要实现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较好发展,应当首先对于当前的保险系统进行相关的完善,特别是在保险系统的对接方面,例如保险系统内部的对接、保险系统同电子商务系统的对接等等。其中较为重要的便是要结保险系统内部对接方面的问题。针对保险公司在不同地区的保险业务存在差别的情况,应当在保险系统中进行统一或者制定完善的选择方案。针对不同地区的客户,在保险业务的选择上应当尽量统一,同时,一些保险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发生着变化,如何解决新旧保险业务对接的问题也是完善保险系统对接模式的重要方面。在保险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对接方面,主要是技术问题,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制定出完善的对接模式,并且做好界面优化工作,应当尽量简洁、方便。建立起完善的保险系统对接模式,有助于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特别是在保险业务的选择也对比上,在当前保险市场竞争激励的情况下,完善保险系统的对接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2.做好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工作 做好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是良好开展电子商务在保险业应用的基础,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财产损失问题也日益突出。保险电子商务中所产生的用户个人信息非常多,也是通过网络传输完成投保的,一旦发生用户信息泄露问题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而对于保险公司和销售企业来说,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应当着重于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建设,在硬件、软件和管理方面做好完善的保障工作,特别是在网站的运营中,应当严防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3]。同时,对于客户来说也应当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投保网站的选择上,不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打开陌生网站、陌生邮件等等。这也要求客户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养成较好的使用习惯,学习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用户信息的安全保护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保险公司和销售企业承担者巨大的责任,作为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主体,保险公司和销售企业应当积极建立起完善的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这也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积极进行市场宣传推广 目前,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发展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和市场认可度,针对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和销售企业应当积极进行保险电子商务的宣传和推广,在网络上进行投保能够更加便捷。保险公司和销售企业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退出一些相关的优惠活动,例如对于在其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网上投保的客户,实施一定的优惠,利用这种优惠活动吸引更多的客户参与到网上投保这种形式中来。在一些保险业务领域,如车险等,可以较好的结合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对于这类保险产品的销售便可以借鉴一些普通商品的网络营销成功案例,将保险产品当做一种普通商品进行销售,重点突出其性价比优势。对于客户来说,在保险产品众多的当前,选择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是保险电子商务销售的主要特点,不同于传统保险销售方式,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可以将各个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进行比对,从而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四、结论 保险业在当前已经呈现出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众多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充斥市场,保险公司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因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电子商务应用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便有着重要作用。电子商务在保险业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保险系统对接模式不完善、用户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积极进行解决,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也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使得电子商务和保险业在发展中获得双赢。 近年来,网上投保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少保险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了冒了出来,而保险巨头们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在线投保平台。以最早开展网上投保服务的泰康在线()为例,两年前,年网上交易额就达到数亿元,牢牢确立了其作为国内保险电子商务平台的领先地位。 泰康在线的快速成长所折射出的网上投保趋势,也正代表中国保险业电子商务化的发展方向。 多元化一站式服务 尽管当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业界人士认为,大部分保险公司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利用保险网站一些有关保险公司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简单介绍,或是网上订单、线下交易,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电子商务。而另外一些走在电子商务前列的保险网站,如中国人寿的官方网站、太平洋保险“在线投保”,也只是简单提供了几款产品的投保,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事实上,随着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提高,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也越来越明显。记者观察到,投资理财保险、组合保险、健康保险、定期寿险、少儿教育金、意外险、旅游签证险六大类的共十几种产品在泰康在线网站均实现了网络销售,最终满足用户从理财、健康、教育、旅游到养老等各个方面的全面需求。 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使得泰康人寿的在线保费收人连续多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保险业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化,各种适合网络销售的险种必然会越来越丰富,而泰康在线所提供的种类丰富、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正是代表保险品种多样化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与第三方保险网站(通常是网上下订单,线下交易)的交易方式所不同,泰康在线则真正实现了“轻轻一点鼠标,几分钟完成交易”的电子商务形式。客户只要登录泰康的网站可以实现咨询、对比、投保、核保、支付、理赔甚至是管理等“一站式”的服务。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一站式”的电子商务显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更加方便快捷;从保险公司角度而言,“一站式”的服务更容易留住消费者,并且提升市场竞争力,而这也代表了保险业电子商务走向“一站式”的销售趋势。 竞争变革 保险电子商务为保险业带来了三个显著的变化: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升效率,三是促进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的转型。 近期泰康在线推出的e爱家产品保障计划,依靠互联网投保的优势,结合产品自身的特点,将保费降低至少三成。由于保险交易和服务均通过网络进行,网络投保节省了费用和业务维护费用,从而降低了成本。而一般保险公司传统渠道的费用是网络销售渠道的2.3倍。另外,e爱家保险计划是组合产品,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避免了购买无用的保险责任,同时也省去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包装费用,所以客户享受到了更便宜的打包价格。 而在提升效率方面,电子商务的效果更是明显,据相关统计,应用传统的方法办理一项保险业务,动辄要一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而在网上办理只需要3、5分钟。在节奏日益加快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显然更加愿意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相关业务。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通过互联网这种信息公开、公正的渠道来了解、比较保险产品,有利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理性、公正的选择,避免了传统渠道的销售误导。 整体而言,相对于欧美来说,中国的保险业电子商务化程度是相对较低的,在整体收入中所占比例也不足为道,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网民数已经破数3亿成为全球第一,而且网购习惯也慢慢养成,保险业电子商务的巨大市场需求即将爆发。而泰康人寿、平安保险这些在电子商务走在前列的企业,已经开始分享保险业电子商务这块大蛋糕。 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在我国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而我国竞争日趋激烈的保险行业也不甘落后,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开展一种全新的保险经营方式——保险电子商务。介绍了保险电子商务的涵义,以及我国保险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现状;对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网站主要模式进行了归类;最后预测了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应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子商务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化第三方网站 1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商务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也在迅速崛起。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已迅速进入工业、农业、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各种行业,呈现出电子商务潮流。而作为金融业一大支柱的保险业,和信息是紧密相连的。保险是一种承诺、一种无形产品、一种服务商品,保险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日新月异,其中所蕴涵的无限商机使得无数商家纷纷把目光投向电子商务。于是一种全新的保险经营方式——保险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网上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和服务方式,以其具有的成本低、信息量大、即时传送和反馈、服务的连续性等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在国外,网上保险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成为继个险、团险和银行保险之后的“第四驾马车”。 2保险电子商务的涵义 发达国家大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应用电子商务网络为客户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势头甚为强劲。电子商务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因此,了解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电子商务呢?广义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利用电子工具(电话、传真、广播、电视、网络)从事的商务活动,如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狭义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进行的商务活动。根据电子商务的定义,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可以称之为保险电子商务(网上保险)。 笔者认为,保险电子商务指保险人或保险中介人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形成的对组织内部的管理、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经营业务的部分或完全电子化这样一个综合的人机系统来进行的商务活动。这种商务活动可能是与原先的传统业务相并行的或者是相融合的。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电子商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的网上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实现网上投保、承保等保险业务,直接完成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并由银行将保费划入保险公司。 从广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还包括保险公司内部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员工和人的培训,以及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公司股东、保险监管、税务、工商管理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险市场有了广泛的拓展,保险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除此之外,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对外资保险企业全面开放市场,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险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务模式,将电子商务引入到我国的保险业中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的网上保险业务还只能处于传统保险业务的补充地位,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保险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是在1997年,由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这是中国最早的保险行业第三方网站。同年11月28日,由中国保险信息网为新华人寿公司促成的国内第一份网上保险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才刚刚迈入网络的大门。此后,中国保险网在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保险公司和业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一直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保险行业综合网站,点击率始终为国内同类网站第一名。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电子信息窗口以及保险业内各方面的网上交流渠道,为推动国内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8月15日,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贯通全国、联接全球的保险网络诞生,这是太平洋保险公司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致力于保险电子商务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2001年3月,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与朗络开始合作,开通了“网神”,推出了30余个险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网上营销。当月保费达到99万元,让业界看到了保险业网上营销的巨大魅力。 而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纷纷开设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络营销的积极探索,保险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渠道功能逐步显现。2000年8月18日,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平安大步进入电子商务。以平安门店服务中心、平安电话中心、互联网中心组成的3A服务体系的运行标志着平安的客户服务向国际水平迈进,其强有力的个性化功能开创了国内先河。9月22日,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大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全面开通,这算的上是国内第一家由寿险公司投资建设的、真正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也是国内首家通过保险类CA认证的网站。 与此同时,由非保险公司(主要是网络公司)搭起的保险网站也风起云涌,目前影响最大的是一家由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友邦等十几家保险公司协助建立、由上海易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的易保网()。通过易保网广场,客户可以客观比较各家保险公司的养老、医疗、意外、理财险等保险产品;可以通过网上招标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保险方案;提供理财、投保、理赔等常识;提供车辆保险、家庭财产险等网上直销专业服务。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相关机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个性化的专卖区,客户只需要在一个网站浏览就可以完成对十几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保险咨询,特别是其推出的保险需求评估工具,如同在线计算器,客户只要在网页上输入个人需求,服务器就能自动的列出各家保险网页,通过信用卡完成保费支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易保网上保险广场致力于为保险买、卖双方及保险相关机构和行业提供一个中立、客观的网上交流、交易的公用平台;帮助客户轻松了解、比较、购买保险;帮助保险公司和保险人通过网络新渠道开发客户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帮助保险相关服务机构和行业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4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模式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我国目前的保险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第三方保险网站,即独立的保险网,他们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或附属于某大型网站,他们是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客户提供技术平台的专业互联网技术公司。前文所提到的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易保网上保险广场(),都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第三方保险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将自己定位为向保险从业人员提供资讯的一个内容提供商,它为保险的内外勤人员提供从保险新闻到行业知识的各类专业信息,属于保险业内信息提供商;而以“网上保险广场”命名的易保网,将自己定位为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保险业各方提高效率的网上平台,它包括B2B,B2C两种电子商务模式,致力于为行业中的各方提供一个交流和交易的技术平台;第三类为直销平台,如网险,它以的身份通过网络进行保险销售,从销售中提取佣金。以上是我国目前第三方保险网站定位的三大种类。 第二种模式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发的网站。例如本文所提到的太平洋保险网站,平安的,泰康在线,以及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等等。应该说,随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在我国的日益完善,现在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这些保险网站,大部分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利用保险网站一些有关保险公司文化、保险产品及服务的简单介绍,还没有真正的网上保险业务。这类网站主要在于推广自家公司的险种,进行网络营销。这是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发展电子商务所处的阶段,但是也有像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样的保险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到了互动、在线交易这样的阶段。2001年,太保集团公司新成立的电子商务部对太保网进行全新改版,网络销售和服务功能大为提高,网上支付功能基本实现,成为B2C业务中重要的销售渠道。太保网建立至今,网上B2C销售总计实现收入3500多万元,其中在2003年5月,一位北京客户在线购买“安居理财保险”,成功通过太保网网上支付10万元保费,成为太保网开通以来最大一笔金额的网上交易,展现了电子商务作为公司重要销售渠道的发展前景。 5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保险电子商务发展是涉及到保险公司各类资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联网(包括Internet与Intranet)、无线技术、电话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化交易、电子化信息沟通、电子化管理的活动,贯穿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保险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并逐渐成熟后,新的信息技术在保险公司内又一轮深层次的商务应用,是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等在公司内的扩散和创新。随着我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保险企业将在现有B2C销售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保单和电子签章,策划推出电子商务专有产品,对保险网站进行全新的改版,以网上销售保险完全电子化流程为目标,继续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建设,抓住未来网络保险快速发展的机遇。 面对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国保险业应积极准备,精心策划,利用互联网进行保险宣传和销售保险产品以及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活动,并通过电子商务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的业务往来和经验交流。我们相信,全方面发展保险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保险业的长足发展,使之以全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
为此,要全面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重视信息保密技术的应用,有效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为计算机网络应用创造更加优质的环境。立足新时代,计算机网络应用性增强,整个社会对其产生巨大依赖性。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效率显著提升,传递速度加快。鉴于计算机网络自身突出的开放性,信息准确性与安全性深受挑战。为此,要加强信息保密技术建设,有效降低信息风险,在根本上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结 合行业发展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价值 (1)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网络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诸多领域发挥影响力,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推动力。在计算机的支持下,交流与沟通突破时空限制。在传统信息应用中,信息存储极具繁琐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海量信息被存储于网络中,信息存储空间被压缩,更显节约性特点。另外,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能力较强,效率较高,成为新时期重要信息处理工具。基于此,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备受瞩目。(2)计算机网络拥有多元化特征,尤其是开放性极强,这就促使安全性问题成为焦点。对于开放性,虽然强化了信息的共享,对加速信息传递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整个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隐患。在网络应用实践中,病毒入侵、木马等问题十分常见,诱发信息泄露,甚至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营造安全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要将信息数据保密工作落到实处,避免信息在存储与传输过程中遭受破坏。 2对计算机网络 安全与信息保密技术关系的阐述 2.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涵义及类型 从涵义上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以互联网为背景,依托技术手段,有效维护数据的完整性与隐私性,保证使用效果,避免遭受不良侵害。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涉及物理安全以及逻辑安全。前者关注的是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保护。后者是对软件、网络共享资源以及网络服务等内容进行防护,避免遭受破坏与泄漏,在根本上维护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与高效运转。 2.2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技术的概念及种类 信息保密技术是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工具。从概念上讲,信息保密技术主要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防治信息被泄漏。从类型上分析,保密技术包含信息加密技术及隐藏加密技术。前者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促使信息以乱码形式呈现,而后依托复密手段,对信息进行还原,维护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信息加密技术的不足之处是增大了攻击者的兴趣。对于隐藏技术,主要是将价值信息置于其它信息之中,躲避攻击者的视线,在保护信息的同时,防止遭受攻击。 3深入剖析计 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3.1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网络应用安全观念不强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制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缺乏专门针对网络非法入侵的法律法规,同时,忽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对非法入侵行为的追踪,惩罚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黑客气焰,使得非法入侵现象十分常见,威胁网络安全性。从入侵方式分析,主要包含破坏性攻击与非破坏性攻击。前者主要依托一定手段,对信息完整性进行破坏,从而实现篡改信息的目的,危害性较大。后者入侵的目的是进行价值信息的非法盗取。除此之外,整个社会对网络使用缺乏较强的保护观念,操作不规范,随意打开网络链接,给计算机网络使用埋下隐患。 3.2计算机网络病毒升级加快,破坏力极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病毒也不断升级,隐蔽性与传染性更强。一旦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相关设备都会遭受危害,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有效使用,正常运转无法保证。目前,计算机软硬件升级速度加快,系统漏洞的补丁修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变化能力强、破坏力大的计算机病毒,使得计算机网络始终处于安全威胁之中。 4系统介绍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信息保密技术 4.1将访问控制技术落到实处,降低信息泄露的发生 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网络信息的访问行为极易发生信息泄露问题。基于此,网络访问的控制工作不容忽视,尤其要加强用户识别与验证,对用户口令进行加密处理,维护信息的安全性。一般,口令信息加密方式涉及单向函数的口令加密、测试方式的口令加密以及公钥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等。在进行访问控制过程中,强化对用户网络访问权限的合理管控,增强信息使用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要将客户端安全防护工作落到实处,防止使用一些渠道不明的程序,以便将对计算机网络的威胁降到最低。 4.2加强密匙管理技术的使用,保证合理性 当前,加密技术类型较多,主要包含对称算法加密、非对称秘钥加密等。具体讲,在对称算法加密中,需要对加密以及解密过程进行操作,保证密码的一致性,涉及的技术主要是DES、AES。这种方法的特征是需要维护双方密码的统一性,只要保证不被泄露,信息安全就能得以维护;非对称秘钥技术的特点是设置不同的加密与解密的秘钥,前者处于公开状态,解密的秘钥由解密人掌握。也就是说,只要解密人能够保守秘密,不透露秘钥,信息安全就能保障。 4.3重视传输加密技术,强化对传输全过程监督管控 传输加密技术的应用环境为信息的传输过程,以脱线加密以及线路加密为主。前者主要针对信息全过程传输进行加密处理,促使信息在传输以及接收全过程内达到安全性。同时,有利于降低加密成本。后者加密的对象为网络线路,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忽略了端口的安全性。因此,脱密加密方式更加常见。 5结束语 综上,在新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网络安全备受瞩目。为了有效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环境的可靠性,要重视分析网络安全维护工作的价值,掌握网络安全与保密技术之间的关系,依托先进加密技术,强化对不安全因素的针对性应用,保障网络安全,为全社会营造更加可靠的网络平台。
工程预算论文:浅论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预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后续的正常开展、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按期高质量完工和及时竣工结算。因此本文从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解决策略,对适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构建统一的、完善的、高效的、科学的工程预算管理体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对策分析 1 建筑工程预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工程预算定额体系。笔者在设计广西机电学院三个住宅楼的建设工程时,经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及工程实例后发现,预算定额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在编制过程中常常出现借用定额的现象。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的施工环境、参差不齐的施工水平却运用同一定额标准,这充分的说明建立一套包罗万象、来源于实际的完整预算定额体系势在必行。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异地承揽或跨行业承揽建筑工程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而各地区建设各异的预算定额管理、预算编制规定又不利于跨区域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1.2 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使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待提高。通常来讲,预算管理工作由各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的部门、成立的机构专门人员来负责完成,进行审核预算、宏观监督与调控。而据笔者了解,我国除了一些大型建设单位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进行预算管理工作外,多数中小企业却极度缺乏工作胜任能力强、成绩突出的管理人才,常常准备进入工程建设阶段才开始组建人员、熟悉业务,而随着工程竣工的完成,此项工作业务则立即终止,而刚刚积攒了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又会将预算工作搁置。另外,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缺乏对预算管理人员的政策激励、成绩肯定也是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无法热情的投入到预算管理工作中的根本原因。 1.3 综合管理意识不强、确定方法滞后。在完成了南宁市凤岭园艺场、消防支队战勤保障用房等建设项目后笔者又客观的发现,目前,我国多数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均处在阶段性的子项目管理上,很难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单位、设计部门与施工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自为政,而工程监理部门则只对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进行监督,很少参与到决策分析与投资管理中。虽然,预算管理包括单位预算及工程概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的造价指标控制,因而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设计保守、投资偏高、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大多停留在静态、滞后的层面,没有跟上时代的形式作创新的调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日益变化的扩张需求。 2 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的对策分析 2.1 引入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一成不变的预算定额只会反应出建筑市场应对策略滞后、发展缓慢、科学创新性不强的落后格局。因此,随着市场调节的大幅增加,物料、原材料、人工费、场地费、机械设备运输管理费用的上涨,我们应及时的把握市场动向,对预算定额做动态、实时的变更,使之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我们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进行定额调整,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地域环境差异等因素增加相应的难度系数,从而使基本键设尽可能多的创造出经济效益。同时,在动态机制的管理中我们还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的引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预算定额,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综合考虑引起市场波动的因素,科学的将变化反应到工程造价中,切实有效的使预算编制依据明显、标准合理、造价真实。 2.2 构建科学、统一、完备的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科学、统一、完备的预算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即是加强与设计单位、建设部门、施工单位、银行机构、行政机关的紧密联系,杜绝信息孤岛的现象发生,使良性的互动、积极的交流合作为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有关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对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各项法规政策的完善与实施,对申报预算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审查,对报批成功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管理。接着,设计单位应严格的按照相关出台的政策、标准,来源于实际的编制预算计划,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而建设单位则要根据初步批准的预算进行招投标定价工作,及时的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预算管理工作做实时跟进与管理,杜绝临时部门、临时工作现象的发生。最后施工单位则应根据自身的建设情况切实按照预算计划安排开展紧锣密鼓的施工,以发挥预算管理工作最大的服务价值。 2.3 开展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预算工作的监督与校审。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通过阶段性的工作成绩评定给予优秀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并鞭策那些后进的员工迎头赶上。另外,我们还应积极的拓宽员工再培训、再提升的机会,为他们制定按部就班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对预算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监督校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与提升。在工程预算中,监督与校审的工作能有效的防止人为错误预算的发生,因此,在校审中我们首先应确认阶段工作的重点,制定完备的校审程序,明确在预算环节中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通过严明的纪律约束、职业道德防止表面校审、应付了事等不良行为。最后在监督与校审人员的选择上,我们应充分把握工作人员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有效的激励、严格的制度规范他们负起责任的行使监督权力。 3 结语 为了使建筑工程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们只有充分注重工程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探究的精神、勇于实践的魄力,与时俱进的完善预算定额,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用动态的管理机制完善构建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才能最终使建设资金用到实处、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根本的提高。 工程预算论文:浅谈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与复核的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从前期准备、工程量计算、套用定额、费用标准的确定、成果复核五方面进行总结,以提高造价人员基本素养为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工程量计算计巧、确保预算成果文件准确,以期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建筑工程 预算编制 工程量计算、成果复核技巧 1.前期准备工作 1.1 收集资料要细 一是收集施工图纸及变更洽商资料,是编制工程预结算的重要基础;二是收集施工组织方案、问询现场三通一平的实际情况;三是要详细问询甲方的承包意图,并为甲方对不必要的功能进行取舍,对重复的投资进行删减,比如太阳能工程一般由甲方单独分包,分包工程款中已包含了屋面以上供水管的费用及溢流管入户的费用,在做安装工程中就不要把这部分管线的费用计算进去,否则就会重复计算。 1. 2熟悉施工图纸,准确计算工程量 施工图是编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熟悉图纸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各专业设计说明相当重要,一个好的预算员一定要把设计的意图弄清楚了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预算中才能做到不少项、漏项。 1. 3 准确套用定额子目 结合工程结构合理的考虑采取施工组织方案,以便正确确定预算项目。 2.科学合理计算工程量 2. 1工程量的计算顺序 所谓的“工程量计算方法”,实际上是计算顺序问题,常用的计算顺序主要有以下5种:第一按施工顺序计算(即计算时,先地下,后地上;先底层,后上层;先主要,后次要。大型和复杂工程应先划成区域,编成区号,分区计算);第二按顺时针顺序计算;第三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第四按构件、配件的编号顺序计算;第五按定位轴线编号顺序计算。 这5种计算方法对一般初学预算的人员很重要,但对一个有经验的造价师或者造价员来说,仅仅是基本功,还需要主动找图纸的的规律去算,切记不要拿来图纸就算,一定先要找出哪些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数据。 2. 2 充分利用工程量计算手册和计算表格 各地区为了方便预算编制,大都编制了适合本地区的工程量计算手册,这就使该部分的工程量计算由手算变成查表,从而大大加快了计算速度,如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工作手册、五金手册等,造价人员一定要充分运用起来。 2. 3计算数据的灵活使用 1)三线巧利用 外墙净长线:可以运于计算外装修、外保温、散水和平整场地;内墙净长线:可用于计算内墙砌体工程量、抹灰、腻子及涂料工程量;外墙中心线可用于计算外墙工程量及基础工程; 2)楼地面面积巧用 楼面面层、顶棚抹灰、涂料腻子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可直接引用(门洞口增加的地板砖可单独计算);地面面积也可以计算房心土工程量,这里要注意设计室外正负零以下为回填土,以上为房心土,定额子目不能用错。 3) 建筑面积巧用 可计取综合脚手架费及垂直运输费;按河北省2008定额计算规则一定要注意与2003定额的区别,在于阳台无论封闭与否均按一半面积计算,而且外墙保温层厚度也要计算建筑面积,而2003定额是保温不计算面积,封闭阳台按全面积计算,这一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3.合理的套用定额 1) 对于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首先要注意套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施工图纸标准是否要求一致,例如构件名称、断面形式、强度等级等;其次要注意定额包含的工作内容,避免重复套用项目费用。 2) 对于实际使用材料的类别、名称、规格与定额不同时,在定额允许换算的范围内,按照定额材料库里对应的材料换算其定额材料及单价,如木门窗框料换算。 3) 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注意有些项目应该乘上相应的调整系数,如基础垫层系数、斜屋面增加系数等等。 4.费用标准的确定 取费应根据与相应定额配套颁发的取费文件及规定,结合工程的施工合同要求及招投标文件来确定费率。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及时收集取费调整变动的相关文件(比如机械费调整,人工费调整、税金调整等),掌握最新的取费标准动态,是准确选用取费标准的重要措施。 5.成果复核 为确保成果文件的准确性,预算编制完成后进行预算成果复核也很关键。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方法: 1) 单方造价指标法 是通过对同类项目的每平方米造价的对比,直接反映出造价的准确性。比如按张家口2010年8月信息建筑工程最低建安成本价,砖混结构为798.45元/ m2;小高层住宅楼工为1134.07 元/ m2 ;高层住宅工程为1267.51 元/ m2,办公楼工程为1150.85元/ m2。假如该工程为小高层住宅楼,其单方造价指标为1000 元/ m2 ,与同期同类工程相比较,差额为134.07 元/ m2,显然该工程造价出现误差,应当仔细核查。 2) 分部工程比例 指各分部分项工程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它是有效快速的核查是哪个分部出现错误的手段之一。不过要有类似工程经验资料才能实现。 本文介绍一个简单易用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主要要检查是不是有个别项工程合价过高或过低,有经验的造价人员,一看就能明白是哪个子目出问题了。 3) 工料消耗指标:即对主要材料每平方米耗用量的分析。如钢材、木材、水泥、中砂、碎石、机砖、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它是衡量该工程造价是否准确的一个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编制是一门专业性、政策性、技巧性、经验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造价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和积累预算编制经验和技巧,才能不断地提高业务素养。 工程预算论文:浅谈工程预算编制的诸多问题 摘要:工程预算主要为工程图纸预算,提高造价工作者的编制水平,对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以及有效控制投资,实现项目预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因素 根据设计阶段划分的不同、建筑工程预算可分为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纸预算,统称基本建设预算或简称建设预算。预算的编制要求很全面,要求准确明了,所以更要求造价人员做到系统、完整地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一、编制要求 (一)收集全部相关资料 编制工程预算前首先收集全部相关资料,如施工图纸、规范、图集、施工所需的施工组织设计、取费标准等。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应该也是多样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的,每一种计价方法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得到改进和补充。采取哪一种方法,应当通过市场的运行,由建设单位和承包商自己决定。计价方法的采用应当符合准确、快速的报价的原则,如果市场价格变化较小,预算定额的价格通过系数的调整(或价差的调整)可以与实际价格比较接近,应该采用单价法;如果市场价格变化比较大,要求报价准确,能够准确地收集市场实际价格,应该采用实物量法;如果企业能够编制企业定额,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综合单价,应该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 (二)确定计算分项项目 凡是预算项目中综合的内容,编制的过程中不得再次计算。这就是要求编制人员必须熟悉定额子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材料的数量,品种及价格考虑到的正常工作程序并把定额的总说明、分说明及有关说明真正了解透彻,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编制预算。 (三)准确计算工程量 工程量是编制的原始数据,是核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所以工程量计算要真实准确,经得起审查的考验也是预算人员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掌握图纸内容。施工图纸和所用图集全面熟悉后才能全、准、快地编制预算,由此可见,对图纸的熟悉程度是编制预算的关键,施工图纸中各个构建的尺寸以及图纸中各个尺寸的关系必须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读懂掌握图纸,读懂设计人员所表达的具体设计要求,也才能更加全面地完成工程预算的组价过程。与此同时,造价人员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注重市场价格信息,学习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增长设计知识,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2、掌握计算规则。工程量计算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格,这就是国家规定的定额的计算规则,认真学习定额,学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清楚地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做到每个造价工作者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对施工图纸进行编制工程预算工作。一些造价工作初学者已经熟练的掌握了一些预算软件,但还应在明白具体内容的前提下,学习软件的操作过程,不能一味地画图算量,而不知其如何扣减,如何增加。 3、掌握计算方法。我们常说的“工程量计算方法”,实际上是个计算顺序的问题,计算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常用的方法有施工顺序计算、定额项目的顺序计算、按先横后竖顺序计算、按照编号顺序计算、按照定位轴线编号计算,无论哪种计算我们都要认真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计算,做到项目思路清晰明了。 (四)计算直接费与正确套价 计算的准确对造价影响很大,计算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定额的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或者调整定额。工程内容与定额内容不相符时,如允许换算时,应按定额的换算方法和范围进行换算,然后再次计算,并在定额编号下注明该项目换算。目前,计价软件在调整后会自动在定额编号后面出现换的字样。编写过程中每一个预算工作者必须按照设计图纸及定额说明,实事求是,避免高套定额而脱离实际的不合理现象。 (五)掌握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现场的基本情况,注意市场价格信息 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等等技术上注意的问题作为一个预算编制人员要了解清楚,做到全盘掌握并胸有成竹,根据工地现场的一些实际情况,编制预算,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二、关于影响预算结果准确的因素 第一,材料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由市场确定,并随时变化。预算材料价差一般参照造价站定期公布的材料信息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的价格也将会改变,预算价也会有一定的出入。同时,在我国同种材料存在着许多厂商生产竞争,价格参差不齐的市场,使得材料预算价格差距很大。 第二,编制预算时是以施工图编制,没有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基础处理,地下障碍物及自然灾害等。 第三,计算工程量的误差。工程计算过程中,施工图纸表达的正确而全面,清晰明了是工程计算准确的基础,在工程项目中,门窗量表往往在图纸中明确标出,但是计算方法和数量是否符合计算规则,计算是否准确还要预算人员进一步计算后才可使用。 每一次预算作为一个造价工作者都要对各个方面进行一些总结,同时根据前人的经验,每做一次预算最好做一次经济指标分析,以便为以后类似的项目作参考,来核查工程量及造价的准确性;在计算中对每个项目要掌握自己的技巧,找到规律,记住自己的简便方法,对整个计算过程要心知肚明,才能又快又准地计算。 综上所述,编制工程预算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平时多学习积累经验,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清楚每项工艺的施工程序,这样才能提供预算编制的质量,合理确定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预算论文:码头堆场工程预算管理 摘要:在我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码头的整体建设也在逐渐快速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整体堆场工程的预算也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对预算问题进行合理控制。无论是对于整体项目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区域经济的带动方面都是未来对码头发展的重要思考问题。因此下文对于码头堆场工程的预算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码头;堆场工程;预算管理 一、前言 在整体码头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准确的设计是对其进行合理控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在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好的管理效果,间接对后期招标、施工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引导;间接对码头堆场工程的预算管理起到正面影响的作用。 二、确定工程规模 在码头工程设计最初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数值、在码头停靠的船只数量并且也需要对整体规模进行一个最初的预估,随后需要根据各个项目的投资情况来确定整体码头建设的最终规模。码头规模的建立是整体工程预算的最基础内容。在进行规模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因素。如果不能考虑全面,可能会导致码头在未来应用过程中功能不完全,不能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在进行规模的确立后,需要对整体码头建设的合理性来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从码头具体应用的实用性和未来工程维护的程度来看,整体码头建设的合理性对整体工程的预算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通过这样多次考量和修改之后才能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码头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完全的设计和图纸的建设,图纸是整体码头工程预算的重点内容。 三、公平招标是预算控制的重点 在码头最初建立之前,整体项目的招标对于最后的实际需要花费资金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招标的过程中公正公开是一项工程的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如在招标的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那么在码头预算控制管理的过程中也会受着很大影响,致使在最后整体码头设计建设过程中预算变成一个不可估算的数值。这就要求码头建设的相关部门需要对整体招标的过程进行完全监控。另外也可以向社会公开展示招标的全过程,使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监督。港口码头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图纸进行设计和审查之后,还需要由相关专业的部门进行合理的标底。进行标底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码头设计的方案进行完全的掌握,并且需要实地对工程的环境和周边经济的可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同时对工程应用的一些建筑材料也需要进行具体研究了解不同材料的来源和运输价格等不同的内容,这样通过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为码头工程的建设提供合理的价格方案。在价格设定的初始方案开始之后,需要更加专业的专家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招标的价格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太高会导致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浪费,太低的话由于市场竞争的强烈程度会导致丧失竞争的能力。众所周知一项工程质量的高低程度和对于其投入的成本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整体成本的降低施工企业一定会在材料方面偷工减料,那么就会对整体工程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最终导致工程的使用过程出现很大的问题。在工程招标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我国招标的管理模式和相关标准来进行,一定满足公平公正的原则防止暗箱操作的发生。在工程的清单列表上一定要以科学的计算方法为前提条件,在清单中想保证每一项的中标价格都准确无误。 四、优化设计方案控制预算 对码头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可以使工程的预算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是解决码头工程预算的主要方法。在对港口码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通过多种方案进行对比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秀、最合理、最节省的方案。只有最后严格要求标准的方案才能满足整体设计单位建设方面的相关需求。通过相关设计方案,最后得出的理论数值一定要保证在估算的标准范围之内,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条款规定,在工程设计预算的最初预算不能超过预算值的10%以上。这是整体工程目标预算的最高额度。同时在整体工程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无论是在投资、资金计划等不同的方面都需要对预算值进行参考和设计。因此对码头建设工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实现工程预算管理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整体设计工程完成之后只要根据最初的预算进行确定,工程以后进行过程中的图纸设计和修改都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动,那么在工程预算管理和相关控制方面也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据。最后一个方面对整体码头施工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是对预算进行有效控制的核心内容。在整体施工的最初阶段码头设计从蓝图变成现实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的资金消耗也是最大的,并且也是问题最多的过程。码头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合理的掌握,并且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复和维护。尽可能解决在工程最初设计图纸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整体工程施工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且保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之内。因此在这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变动都会出现对资金的影响,所以需要控制总体施工过程的合理性才是对预算管理的最重要内容。 五、结语 本篇文章对于码头堆场工程的预算管理做出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分别从对码头预算控制和设计方优化等不同的方面做出了一一阐述,希望对未来我国码头工程建设的预算管理有积极影响作用。 作者:姚婧 单位:江苏新苏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影响 电力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电力工程对于能源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资金作为企业是否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整体进行部分细节工程的造价预算。在整个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上,电力工程预算编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工程以及质量的核心部分。因此,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有明显的影响。为确保电力企业工程能够更好的发展,应需要按照合理的工程预算编制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的联系 电力工程预算是指在执行电力工程的施工之前,根据不同的预算而实施的不同内容,参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数额、指标以及工程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一般来说,工程造价实际上分为四个阶段,即估算、概算、预算、决算。重要的部分并不是最后的工程造价阶段,而是在前期。因为施工图纸的拟定结束就意味所有的成本变成固化的状态,电力这项工程的利润可以被测算出来。比如,一个企业在做工程总承包时,对于工程的勘察部分、设计部分以及具体的施工部分都属于承包范围内。企业需要在意的重点就是在前期的估算和概算上,也就是工程的预算编制体系上。在估算和把控工程时,就需要掌握设计师的意图、工程双方的意图,将所有会涉及的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将会触及的各项工序的价格。此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关工序的交底,单方造价的组成,然后在不断磨合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看起来是以电力工程的设计师为主导,但是作为对项目具体的单个项目预算编制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方法存在滞后性 社会时代都在不停发展,各种可以应用于工程上的体系不断出现,如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巧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加强对电力工程的改善。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相对的静置性,相较于时代的进步产生了滞后性。现有的电力工程编制上仍采用相对落后的计算方式,对于有可能存在的外在因素仍保留不确定性。因此,电力预算编制上仍然存在问题。 (二)预算编制缺乏全过程意识 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管理上大多属于阶段性的管理,在结束工程预算方面的工作后就不再参与。对于电力工程后期出现的问题进行临时的紧急处理,与有计划、有规定的处理方法相比,这种临时的处理方案显然存在明显的劣势,对工程的效率整体上都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预算编制缺乏全过程的参与意识。作为电力企业资金预算的重要人员,在经济支出上应有准确的管理意识。 (三)电力工程变更的随意性 在电力工程的具体实施阶段,事态并不会准确按照工程的设计进行开展。首先,项目本身会受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根据具体的施工过程而变更设计方案,从而加大预算成本。虽然加强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控制能够有效改善控制成本,但是施工时的复杂性以及多边性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文/黄雅妮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对电力工程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要科学分析工程造价,并根据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预算拟定,从而减少因预算不足而发生浪费的情况。但是在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对于预算方面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详细探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供参考。 三、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工程的现场情况 走进现场分析,要比分析图纸提供的数据准确。首先,在现场能够准确查看电力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再有效改良方案的实施性等方面,可以准确看到工程的位置、工程的难点以及工程的重点等问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要对施工现场获取准确的时事资料,以便面对突发问题时得不到有效改善,从而影响整体。 (二)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图 在设计图纸方面,第一时间分析设计师提供的设计图纸,了解设计者的意图,并分局具体的数据标注进行简单的资金计算。准确判断工程的规模性、类型以及性质,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准确的工程量计算。在得不到精准的计算数据时,要及时与设计师沟通,协同作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留有调整余地 从多个角度分析建筑的材料价格,考虑外在的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因素,作出客观的价格预算。并且在预算的价格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材料市场的发展作出预判性的提升或降低,预留出足够的调整余地,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市场材料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工程的施工效率。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预算编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数据的计算方式带来了新的局面。人在面对较多数据统计以及庞大的工作量时,会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在计算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则能有效改善视觉疲劳。众所周知,计算机拥有稳定性以及标准的计算公式,不会因为本身的原因而产生数据误差。预算编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带来的便利,计算预算资金。 (五)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一直都是企业应注重的地方,对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上更是如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选择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人员时,安排最合适的人员,根据一个人拥有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技术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等方面进行选择。 四、结语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于工程造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出于施工环节还是具体的设计关节,都需要工程预算对其进行全程的资金控制,在需要支出时提供工程的建筑动力,在不该支出时提供对企业本身的运转能力。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管理工作,从管理方面、能力方面、素质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以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的准确率,减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作者:黄雅妮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在投标报价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进行投标报价时,要把建筑工程的预算作用发挥出来,为提高建筑单位的中标率,可采用相应的报价策略和技巧,让建筑单位合理控制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项目的经济损失与支出成本,提高公司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在进行招标报价时,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预算,同时掌握合适的报价技巧。这可以提高公司的中标率。 关键词:作用分析;投标报价;建筑工程的预算 1建筑工程中编制招投标预算的重要性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概算时,因其质量控制力度不足,根本不能准确的进行工程概算,而不能证明标底。此外,因投标方没有申述权,从投标方的角度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但缺乏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业主又不负责工程的质量,在进行编制工程的招投标时,有些企业无法抵抗利益诱惑,就把工程转包出去,还利用没有招投标核算经验的人员做预算工作,根本不能确保工程质量。但在进行招标时,招标企业都委托编制预算的公司,请有预算资质的人员来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然而若无法对预算编制的工程质量进行控制,而无法入围,就会使投标企业失去中标的可能性。并且,在招标过程中存在让利多的情况,可遮掩其预算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我们把标底作为决算的主要依据,然而若是没有控制编制质量的有效策略,就使标底缺失,失去施工的目标与方向。 2编制建筑工程的预算 建筑工程的设计预算和施工图的预算情况都能通过建筑工程的预算全面,系统的体现出来,并且指导其投标报价非常重要的文件。建筑工程要对其编制预算的工作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这可提高企业对市场竞争的适应性,也使其中标率得以提高。在编制工程预算时,要根据国家有关的规章制度与方针政策严格进行,同时还要有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编制内容。第一,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坚持分离价和“量”的原则。量是指在施工中的安装设备费用,使用机械的费用,消耗材料的量等主要的工程量。运用以量化价进行编制的办法,这不但能便于工程的分析统计,还能够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优化,使其预算编制的更准确。价是指有关综合市场的信息情况,编制的基价指标可以市场信息为依据。而且在编制过程中,可用造价管理的有着部门在市场的信息价来换价,再根据有关计算公式来计算出数据,再进行投资预算的编制。这种编制预算的方法能够减少成本,免去中间环节,便于操作。而在进行指标编制时,预算和投资预算不能等同定额。在应用指标编制时,需要和当地溝的市场信息价结合,然后将指标换价。 3建筑工程的预算在投标报价中所具有的作用 3.1定额计价投标法 工程的预算中经常运用的投标方式是定额计价。运用这种方法来对工程造价进行确定,包括工程计价与工程量的计算。按照有关规则与统一的划分项目来计算工程量,得出工程量后,再确定工程的造价成本和利润,最后得出其投标的报价。编制预算的工作者按照设计预算,施工图纸的情况,计算全部工程在施工周期内的工程量。定额计价的基本数据是计算工程量,所以编制者要确保其准确计算工程量。 3.2清单计价投标法 在进行工程预算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清单计价的投标法。此法是根据业主给出的工程量清单,预算工作者无需再次计算,只按照工程量的清单套用其单位定额的消耗量。在市场竞争中,建筑公司应结合本身的建设能力与实际情况,能够以低标的价格来承包工程。工程实物的费用消耗都可在清单计价上体现出来,可有效防止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盲目压价等情况的发生。清单计价便于工程的控制与实施,使投标报价的可靠性,真实性得以提高,明确招投标两方的责任,工程量的误差由招标方来承担,而工程的报价则由投标方来承担。用清单计价进行工程预算,对单位的定额编制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效提高建筑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与技术水平。 3.3规范工程投标报价的行为 在招投标制度的改进与完善中,使其工程的投标报价已趋于合法几天,规范性,然而在具体的工程投标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法单位弄虚作假,暗自勾结行为比比皆是,导致很多“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既损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又浪费资源。近些年,工程中的投标报价已转向预算工作者间的竞争。预算工作者编制的报价是否准确,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立足的关键。在进行工程预算时,采用工程量的清单计价法,能够控制公司采用在投标时用不法手段达到中标的目的。运用工程量的清单计价方法,由市场与公司确定定价,即询标。利用询标,可发现报价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对报价内容进行及时更正,排除低标价的条款,报价的不合理,保障其招投标方的权益。 4控制建筑工程的投标报价方法 4.1对不平衡的报价法进行合理利用 不是每个工程都可以用不平衡报价的方法。这种方法用在总报价不提升的工程中。在对工程中标无影响的前提下,还可获取工程结算的利润。第一,难以计算工程量的项目。例如,土石方的工程。在进行投标报价时,公司可提高报价,而对工程总报价无影响,加大中标率,得到更大盈利。第二,对工程价款要先进行结算的项目,例如,基础工程;这也可提高投标报价,便于企业周转资金。可对后期报价进行适当降低,如,安装工程。第三,不清楚工程内容的项目。可降低其投标报价,能够避免索赔情况,提高工程的总报价,建筑单位的施工成本就会增加。 4.2无利润算标方法 在进行招标报价时,应用无利润算标要有一定条件。(1)中标项目后,其工程的大部分承包给索赔不高的分包商。(2)长期没中标,不能维持生存的承包商,然而能中标,还可运营的。(3)分期项目的建设。用低廉的价格得到一期的工程,而且在后面的建设中可得到经济利润。 作者:李小虎 单位:宁夏勇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方法 摘要: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在进行公路工程的建设,以优化交通状况、方便人们出行,但在公路工程预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公路工程预算的定额编制工作问题,我们要明确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的概念和方法,这可以提升我们对公路工程进行预算编制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方法 在对公路工程进行造价管理工作时,预算定额编制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公路工程存在工期长、工程施工范围广等特点,在进行定额编制时就要依照公路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安排,只有合理的定额编制依据才能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造价管理的效率。 1工程预算定额概述 1.1工程预算定额的相关概念 工程预算定额就是在对单位工程要素所消耗的材料、设备和人工等数量尽心了解后,针对其进行的标准规定工作,一般来讲,对建筑造价的计算都要以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可以说工程预算定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程经济文件。 1.2工程预算定额的实际作用 对于工程安装造价来说,预算定额是其管理基础。因为预算定额是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基础。因此,预算定额是进行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和优化的前提,也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合理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施工单位为了进行更好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都要进行预算定额编制。 2工程施工单位进行预算定额编制工作的原则 2.1在进行定额水平分析时,依据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根据价值规律来进行预算定额消耗标准的确定工作,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预算定了。简单来讲,就是要根据正常社会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所消耗掉的劳动时间。只有在对施工正常强度与速度下,以平均技术水平施工人员为参考依据,去计算他们在进行单位工程项目所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才能得出定额水平的合理参考依据。 2.2简捷严谨,准确科学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公路工程造价工作,在进行预算定额的编制时,一定要兼顾内容的多适用性和形式的简洁严谨性。因为预算定额的项目非常的复杂且繁多,只有多适用性的形式,才能使预算定额编制更加统一。进行预算定额编制的项目数量要尽量齐全,将工程施工中所进行的项目要一一囊括,如有遗漏要尽快补齐。而进行定额项目划分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步距合理。所谓步距合理,就是指定额中各项目与同类项目之间的定额水平差距大小得当。如果步距过大,则代表工程项目与同类项目之间存在较大的定额水平差距,项目编制的精度就会降低。如果步距过小,虽然项目的精度会提高,但是编制的项目数量会增多。同时进行定额编制时要撰写简单明了的项目说明。 2.3进行定额编制管理的领导要集中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须由中央主管部门进行集中领导,并制定统一的方案原则和规范制度等。只有这样,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才能有一个统一的预算依据。只有全国的公路工程在统一的预算依据下进行,才能减少造价预算失误。 3进行公路工程预算编制的步骤 我们知道,进行公路工程预算编制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作,该工作的实施步骤就是,首先要进行工程现场情况调查分析工作,然后根据对预算定额的理解进行取费标准与设计方案的审视考量工作,并根据施工经验确定施工方法,最后就可以根据施工工程量计算出工程造价和费用情况,并根据填写规范进行预算定额编制的填写说明工作。 3.1根据公路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案 要依据对公路工程现场情况的了解,进行既经济又科学的施工方案的制定工作。施工方案不仅要更加客观合理,以保证公路工程能够顺利进行,还要保证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定额套用,这样就能使综合费率的计算更具合理性。 3.2采用正确的编制依据 编制办法、预算定额是公路工程预算编制的依据。目前现行有效的公路工程预算编制依据有:《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机械台班定额》和《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基价》。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法令法规和有关补贴标准、施工图阶段招标文件及图纸。编制办法对预算编制的各个程序和步骤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必须熟悉、理解与严格遵照执行。 3.3熟悉图纸并计算工程量 (1)图纸是计算工程量的依据。预算人员首先应熟悉设计图纸,要理解设计意图,包括总体布置图和设计工程量清单,特别是对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其次,预算人员应认真核对工程数量。查对工程量时,预算人员应对照工程量清单,明确工程量清单每项包括的工作内容,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按施工顺序依次计算,力求做到工程量完整、不漏项。(2)工程量计算规则要明确。工程量是编制工程预算的基础数据资料,计算工程量是按照设计图纸上的几何尺寸计算工程数量,除对设计图纸上已列工程量进行复核计算外,有些工程量如构造物的挖基支护与排水等,需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计算确定。在编制概预算时,对于图纸上出现的工程量一般不会遗漏,而对于未在图纸上反映的临时性工程量(如预制场地、搅拌用地等),应视工程实际情况计算其相应工程量。 3.4计算综合费率 在工程造价计算中,费率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基建工程项目都要采用编制办法的相应费率,而养护工程则需要选用养护改善相关的费率。造价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于工程法规和造价信息等相关资料的学习力度,力争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中能够灵活根据政策选取相应的综合费率。 4结束语 总之,科学的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是进行高效工程造价管理的前提,我们要提升我们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方面的工作水平,对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的相关概念和流程进行分析和审视,才能找到优化工程预算定额编制工作的路径。 作者:李永梅 单位:河北省公路工程定额站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必要性 摘要: 建筑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成本控制和建筑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赖于严谨的预算工作。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就当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工程预算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控制;造价成本 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就相关工程的施工环节与施工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相应的资金数额,并就各环节的资金应用展开合理高效的安排。而工程预算工作则是施工单位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配置、提高建筑资金利用水平以及优化施工人员与施工材料分配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1简要概述其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1.1实现工程造价的科学性提升 建筑工程预算是造价控制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实际造价控制工作开展时,管理人员应首先进行工程预算的合理计算与评价,之后再根据相应的评价数据进行预算文件编制,所以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工作中多种合同文件签订的依据性内容,也是施工材料采购和建筑资金投入的重要参考基础,同时也是工程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性文件。 1.2实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水平优化 工程预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环节,建筑单位所进行的施工成本投入计划制定都是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人员也能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预算工作往往广泛地涉及到建筑原料采购、施工劳动力分配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应用等多个方面的成本规划。并且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是在对施工图纸和实际施工进行全面考虑下实现的,在成本计算方面更加精确。所以,工程预算工作为工程造价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工程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1]。 2目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工作中,编制工作常出现漏洞,这会导致技术、材料以及科学的结构体系流于形式,最终造成造价预算存在误差。而且当前的编制工作严重缺乏专业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相关工作人员学识不够,编制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经常混淆编制标准的要求。 2.2对造成造价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考虑不足 在进行工程造价工作控制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就可能造成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切实考虑。其主要涵盖了市场条件限制、项目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其中,建筑材料是工程造价中投资最大的环节,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但是在当前,大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造价预算工作时,都没有就材料价格走向进行科学预测,导致实际材料购入价格与预算价格成本之间出现误差。 2.3缺乏完善的造价预算的审核机制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针对工程造价预算而展开的审核工作大多是与中介组织来完成的。但由于审核机制本身存在不足,相关单位为获取最大程度的审核费用收入,而对建筑单位提交的部分工程项目进行削减,以致于实际施工和设计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建设单位在进行之后的项目追加过程中又会再次投入成本,造成工期延误的同时也导致造价超标。 2.4忽略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对该环节工作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往往会直接造成工程成本投入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施工建设环节本身就是成本投入较大的环节,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将造成施工环节中的大量资源浪费。同时,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的施工失误、合同变更以及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都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度提升。 3实现建筑工程造价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 3.1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 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人员在实际预算工作开始之前必须注重准备工作的开展,其主要是施工环境中的地质情况的检验,并根据施工需求展开定性探查工作,这是预算工作开展的基础数据。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这不仅能推动施工开展,同时还能实现造价预算工作的精确性提升。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施工重点环节的标注,实现其与造价预算的一致性,并且在实际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应当确保审计的公平公正,积极与施工单位进行联合,要求其不断地进行施工创新,在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节约。另外,当前的管理人员还应当在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积极创建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预算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2]。 3.2加强对材料价格的科学性预算 对于建筑工程建设来说,其投入最大的成本部分在施工所用建材采购与施工机械采购或租赁两方面,积极实现这两方面的成本节约对于整体成本控制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市场研究,掌握材料价格与机械价格,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价格对比。同时还应当积极建立价格预测系统,实现价格的调控能力的提升。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应当以科学性的价格预测作为基础来进行价格变动可能性的余地留存。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实时根据价格变化来进行差价调整,保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始终可控。 3.3实现预算审批工作的规范化 不规范的预算审计工作带给工程建设的影响往往都是直接性的成本投入超出,所以加强实现预算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预算审批制度,对工程造价各环节预算都进行专门的严格审批工作,并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保证该造价预算在实际施工中的切实有效提升。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当明确审批监督工作的贯穿性,切实抓好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预算审批工作。并在这过程中就发现的价格超标环节进行及时的控制,尽可能地避免设计变更情况的发生。 3.4加强施工开展环节的造价控制工作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是平衡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有力手段。工程建设一般分为招投标阶段以及正式施工阶段,对前者进行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时,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搜集到的资讯并多方比较造价咨询机构,然后才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①要端正态度,重视编制招标文件,严格依照法律要求和规范制定造价条款。②要严格把控合同的签订环节,在工程结束提交验收后仍需执行标底造价的审查与核对。在正式施工阶段则应当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一切以签订的合同为标准,不能徇私。在采购工程所需物资时,不仅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物资供应商,还要一丝不苟地监控资金流向。如果施工过程需要变动原来的设计,要按照程序来变更签证,并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考量与审查。除此之外,建设单位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施工监督人员的设立,其主要是为避免出现施工人员的技术应用失误而专门进行的操作监督以及操作指导工作。 4结束语 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其对于实现工程成本控制,促进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建筑企业应当明确工程预算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就当前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预算工作策略。作者:王炎 李迪 单位: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需要采用精细化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实施效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并进一步对加强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原则;措施 建筑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其以获得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经济目标,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利益,则需要降低成本。这就需要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即通过工程预算来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程序环节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来进行预先计算和确定,提前确定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而成本控制则由成本控制主体来对成本耗费发生前与成本控制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调节措施,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1.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 1.1贯穿性原则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都会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即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会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对造价的有效管控。 1.2综合性原则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其并不是简单地对费用支出和费用进行管理,需要综合支出成本、质量、工期、资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遵循综合性原则来完成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 1.3全体性原则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单纯依靠一个部门无法实现,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多部分联动,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和准确控制,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从而达到预期预算的精度,使成本控制达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建筑工程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加强全过程管理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树立全过程管理的意识,对投资及时预测和分析投资的动态变化,准确充足的资金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决策的阶段,就需要做好概预算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在设计阶段对成本管理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设计可能会对成本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在项目实施阶段,在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做好检验和验收工作,避免擅自更改设计与追加资金的情况发生,有效的实现对造价的管控。 2.2合理确定建筑工程预算总额 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具有较高的细致性要求,因此作为工程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了解,重视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熟悉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合理地对建筑工程预算总额进行确定,加强对预结算的审核。同时作为预算编制人员,还需要熟悉和掌握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导向,这样可以在国家出现政策性调整时,有效降低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对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标准、设计技术规范及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可能会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及时收集市场上相关的信息,对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变动进行有效控制,有效降低其可能会对整体预算带来的影响,确保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 2.3全面推行限额设计 在设计阶段就需要不断地强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推行限额设计,公开招标来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单位,不仅鼓励设计的创新,同时还要推行设计激励机制,使设计人员树立良好的造价控制理念,有效地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使其在兼顾功能的同时,确保实现造价的最小化。 2.4采取灵活地预算方式 在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过程中,一旦预算方式不合理或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则会对预算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不利于建筑企业工程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快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预算方式中解脱出来,树立科学家的预算观念,并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与材料采购与施工周围的环境条件等有效结合,采取灵活的预算方式,针对不同的工程预算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以此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5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扶贫款痛苦,需要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这有利于成本管理实效的优化。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成本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人、责任内容进行明确,并形成上下联动及层层落实的成本控制体系,全面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当成本出现失控现象时,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发生的环节来追究相关责任人,并对其进行惩处,强化成本控制的威慑性。另外,还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针对不同责任采取针对性的问责方式,制定合理的问责流程,并重视问责细节,进一步对问责标准进行完善,从而使每一个责任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2.6构建科学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科学化、长效化,必须形成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其一,要从企业长远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着手,立足当前实际,同时也放眼未来和长远,使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实现长效化,提高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实际效用与长远价值;其二,要重视人才建设工作,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人才,以人才为重要推动力,以人才为工作关键点,为企业的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三,要做好部门联动,形成多部门合作、信息实时上报的制度,使预算部门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工程动态、资金情况,从而实现对于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全局性、科学性把控。 2.7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和合同管理 做到每项工作有预算收入,有合同管理和约束。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对甲方的工程承包合同,学习对分包队伍的工程承包合同。预算管理中严格材料浪费现象,班组结算超出预算量,还有严格控制其价格。另外每项工作要有合同约束,避免因无合同造成的无法控制现象。合同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非常有效途径。需要将风险与分包队伍和供应商捆绑在一起,避免独自承担风险。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做事,对甲方不做合同以外的事情,对作业队严格要求完成合同内的事情,并随时做好索赔和反索赔工作。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无论是对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还是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将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管控,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性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建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彦妮 单位:秦皇岛海三建设工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输变电工程预算管理工程造价 【摘要】 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施工图预算是招标、投标、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竣工决算的重要文件。同时,施工图预算对工程造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输变电工程中施工图预算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施工图预算;工程造价;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电力工程的发展。在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图预算对于工程造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输变电工程中施工图预算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1输变电工程中,施工图预算的主要作用 在输变电工程当中,施工图预算可以叫做设计预算。一般来说,施工图预算根据建设单位对于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图纸、设计费用、施工设施和施工材料等价格进行编制,同时,还要参考输变电工程造价文件来确定施工图的预算。施工图预算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图设计和结构图设计方面不出现特殊情况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也能够有效控制施工造价。在输变电工程当中,施工图预算是保证工程稳定资产投资的有利依据,是承包建设单位报价的基础。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对工程招标不利的因素时,可以通过施工图预算调整工程造价,从而让企业的招标工作顺利进行。 2输变电工程中,施工图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在输变电工程中,有关工作部门不仅要在施工方面加强管理,更应该重视施工图预算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工程造价正确预算的主要依据是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也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造价主要包括:单位工程预算、单项工程预算、分部工程预算、分项工程预算等建设项目的总预算。同时,单位工程的预算同样要依据施工图、相关费用定额、施工人员数量、施工材料等价格进行预算。在此基础上,让相关单位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图预算方案。各个相关单位还要对施工图预算进行合理分析,建立科学有效的单项施工图预算,然后将所有的单项预算汇总成总的施工图预算,进一步加强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3施工图预算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3.1施工图预算控制工程造价 在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图预算能够有效提高建设单位招投标的成功率,招投标的稳定进行是需要施工单位满足建设单位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更好的招标。要想施工企业能够正常进行施工,施工单位就要保证内部企业的施工质量,从而进一步保证招标企业能够正常进行招标。但是,在企业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阻碍招标工作顺利进行的外在因素,当出现这种现象时,需要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根据各个省市提供的定额进行计算工程价格。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从而利于工程的竣工结算,工程施工图预算对于确定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帮助建设单位进行合同价格的顺利确定。有利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顺利进行工程结算,对于建设单位能够准时发放工程款都有很大帮助。所以,编制好施工图预算有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让工程竣工结算更加顺利。 3.2工程施工图预算能够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在输变电工程施工中,工程施工图预算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的编制时,应该提前整理好工程施工图预算的各种材料,熟悉掌握施工图纸和施工预算定额。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材料一般包括:施工方案、施工设计图纸、施工安全手册、定额、计价清单、预算手册等。然后,企业的预算人员应该根据这些施工图预算编制材料进行合理预算,通过这些编制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企业预算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预算人员还要根据施工图工程中相同的预算定额进行预算,计算好施工工程中的分布分项工程。然后依据定额中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工程量,包括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企业的预算人员还要严格按照工程量计算公式计算,不得根据自己经验进行计算。 3.3工程施工图预算能够确保工程造价的顺利进行 工程施工图预算不但能够有效确保工程造价的顺利进行,还能够让工程造价更加的准。企业中的工程预算人员在进行汇总工程造价和施工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费用计算时,可以参考工程施工图预算提供的数据,然后根据建设单位设定的工程造价组成部分、基础项目和施工费用使用率,能够计算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使用费用、利润和税后金额,以及施工直接间接费用,然后再对各项工程造价费用进行叠加。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施工预算过程中,预算价格的之间的间接费用也是特别重要的,直接费或者人工费在不断增加时,一定要注意相关的预算定额,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工程造价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施工预算带来方便之外,还有注意合理控制好各种施工材料的费用,科学合理的进行材料费用控制能够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材料控制主要是对材料的消耗单价上涨进行控制,材料单价主要指的材料的采购价格和采购后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因为材料购买之后,运输到建筑工地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从而导致在进行工程造价的过程中,材料单价上涨。还有就是材料顺利运送到施工场地之后,可能会因为天气的原因,导致材料受潮,影响其正常使用,这也是导致材料单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浙江某输变电工程中的变压器等材料因为外界因素导致的材料单价上涨。所以在进行工程预算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外在因素导致材料单价上涨的情况,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 4结束语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在输变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图预算不但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还能够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因此,在输变电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施工图的预算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吴利洁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湘潭供电分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交通工程建设中都开始修建高造价的隧道。隧道工程的建设需考虑到诸多问题,比如地表原因导致的拆迁困难、建筑物密集等,所以大多数的隧道工程都是使用地下暗挖式。隧道工程多在城市轨道、铁路、公路及水利工程中应用,其具有较高的成本。基于此,该文就主要研究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降低隧道工程的预算成本。 关键词: 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 隧道工程具有固定性、单件性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与其他行业的产品是不同的,所以隧道工程在资源、资金分配、施工空间及施工时间方面有一定的矛盾,导致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管理难度。目前我国隧道工程建设竞争较为激烈,但是从隧道工程预算成本方面看,其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存在多多少少的问题,要想使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找出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针对性的对策。 1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是工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成本的管理直接影响了隧道工程建设项目的完成水平及质量,并且还影响到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施隧道工程项目之前一般都会对施工成本进行预先设计和计划,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修整,项目预算成本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控制结果。所以,企业自身要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就要从预算成本管理方面着手。 1.1成本预算工作 在成本控制中,成本预算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内容。隧道工程在实施之前都要将全部的成本做好预算。但是,目前部分隧道工程并不重视成本预算工作,有的甚至将成本预算工作跳过去,直接使用政府中的预算资金进行项目投标,这就导致报价只考虑到了一部分的项目成本,中标之后就要对隧道项目成本进行详细预算,在这时候进行预算,就会因为工期短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不准确。 1.2材料管理方面 在隧道工程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在较短时间周期内内完成工程项目,往往只关注施工进度,却忽略了材料在施工成本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施工企业对材料施工过程管控的精细化程度不足,对材料采购数量把控不准确导致工程完毕后出现大量余料,对材料保管不当出现材料失窃、报废问题,对材料的使用过程缺少监管而出现严重浪费等,均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成本。由于施工企业隧道成本预算管理偏弱,材料的采购监管流程不规范,材料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限额领料的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够准确地核实材料的消耗状况,从而导致材料的浪费和挤压,提高了隧道工程成本。 1.3施工合同问题 在隧道施工预算成本中,施工合同是其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的理解不够细致、深入,对清单漏项、技术间歇窝工、取费不合理、隐含风险等没有及时发现,由此产生的合理支出也只能由自己承担。比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如果未准备确定隧道混凝土额定损耗率、二衬连接钢筋搭接、有道床底凿毛工艺要求但无措施费用、混凝土有分段浇筑设置接茬钢筋要求,但无相关数量等问题,那么施工企业就只能自行承担这笔超耗费用。另外,假如合同中出现责任、权益不明等漏洞的时候,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偷工减料、合同漏洞等情况。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可能出现扯皮现象发生。 1.4工期成本方面 工期成本指的是为了完成合同工期或者目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或由此产生的费用支出。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施工成本的大小,也关乎到施工企业的信誉问题。比如出现工期滞后时必然造成管理费用增加、设备租赁费用增加、材料仓储管理费用增加,若由此而形成抢工期的局面,会进一步增加人员、材料、设备费用支出,直接造成施工成本增加。 2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重视成本预算工作 2.1.1人工费用的预算 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各工种的劳动强度、技能性高低、危险性大小、单一工种的供需关系等因素确定工资水平,主要包括钻爆工、喷锚工、混凝土工、电焊工、钢筋工、出碴司机、特种设备司机等,费用测算时首先应考虑合理人员配置的数量是多少(如施工准备期和结束期、正常生产期、高峰施工期等人员配置数量均不相同)、工资水平(含工资性支出、加班费用、保险费用、福利性支出等)是多少、施工周期是多长等因素。 2.1.2材料的成本预算 首先是主材。主材包括火工品、水泥、钢材、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材料等,尤其是山岭隧道的环境较为复杂且偏僻,交通运输环境较差,主材料在预算成本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采购价格和运输价格。对火工品单耗控制是重中之重,如果围岩节理发育影响施工,光爆效果不明显,进一步加强水压爆破的推进,提高光面爆破效果,降低火工品单耗,从而降低成本。其次是辅料。辅料包括砂石、风水管路、钻杆钻头等,以砂石为例,若隧道内洞渣性能指标可满足要求而自建砂石厂生产时,需要考虑生产性设备投入、设备大修折旧摊销、材料二次转运、原石破碎、用地补偿、环水保处置设施、人工费等多项因素,防止漏项。 2.1.3机械的成本预算 隧道施工机械有挖掘机、装载机、空压机、通风机、自卸汽车、凿岩机、湿喷机、注浆机、混凝土输送泵、发电机等机械设备。对当月发生机械进行单机核算,折旧费、维修费、保养费、油耗、电损等与预算单耗相比较进行分析,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1.4工地遣散的预算成本 因隧道施工普遍在山陵地区,交通不便,且隧道施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人员、设备投入较多,如人员进场后的生产、生活保障性费用支出,施工机械的进出场运输费用等均需要予以考虑。 2.1.5辅助工程的预算成本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辅助工程量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设计图纸和工程清单中并没有辅助工程预算成本。比如,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拌和站、三管两线、水泵、配电箱、电力线路等这些工程量都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和实施需求进行科学的预算。 2.2工期成本控制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面较为固定,普通隧道很少通过增加竖井、斜井横洞的方式来增加工作面,抢工期的情况较少。所以成本管理的重点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工期的合理安排。并且还要使衬砌和掘进两方面的施工均衡,如果重视衬砌忽视掘进的话,就会使施工进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产生间接的开销;如果重视掘进忽视衬砌的话,衬砌的进度就无法保证。所以在工期和生产过程,要使工期合理,施工连续且均衡,使工期和成本保持平衡关系,在资源合理使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成本,使工期如约完成。 2.3物资设备的控制 要明确劳务组织、机械设备和技术力量,以项目的总目标为基础,明确项目中的考核及管理目标,以责任成本管理为基础,制定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并且融入材料管理及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定分项的管理方式,比如混凝土管理、钢材管理等。当月盘点现场实际数量,注意不要漏掉半成品,之后定期每月对他们进行核算,若发现存在成本管理漏洞,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4施工合同的签订 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一定要仔细认真地检查和阅读合同中的项目和条约,对于有意见分歧的条约要及时提出并进行交流沟通,提前完善合同。对于施工合同中的附带或者次要条约也要重视,逐条进行审阅。另外,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和测量,保证在今后实际施工过程中不会由于合同问题增加施工成本。双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审核合同,明确其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免今后双方产生纠纷。另外,施工企业应定期每月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暨责任成本分析会,对本月施工完成情况、欠产原因、应对措施、现场管理、二次经营等全面掌控。对劳务成本,材料量差、价差,周围材料,二三项材料分析,机械费用,现场安全经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针对性的核算。通过对成本预算数据与实际成本数据相比较,分析出成本盈亏情况,对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且及时堵塞,从而提高预算成本管理效率。还要定期不定时地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在掌握现场材料的使用和机械设备的管理基础上,实现开源节流的目的。每天应完善工序写实台账,第一时间掌握现场实际施工情况,领导督导检查、补漏、纠偏,对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3结语 隧道工程预算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还想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在隧道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就要严格控制成本管理,重视成本预算,使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及安全这4个方面有效协调,做到保质保量及节约成本。另外,还要重视物资设备的管理,从而实现节约材料、降低消耗,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益。 作者:陈燕梅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探寻 摘要: 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根据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从造价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促使建筑工程预算向市场化、规范化及合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造价信息,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从立项开始直至竣工验收,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造价管理。从最初的估算、概算到预算,再到后期的结算、决算,都是工程造价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筑工程预算是在施工蓝图出来以后,根据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参照拟建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及相关定额,并结合市场人工、材料等价格预先计算和确定的每个新建、扩建、改建以及复建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 1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 1)对象差异性。建筑工程是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形状千差万别,规模大小不一,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对象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建筑工程,预算造价的编制方法和成果也应有所不同。 2)过程复杂性。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个复杂且耗时较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步:首先,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说明书,了解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上所表达的工程概况、材料规格、工程做法等内容,为编制预算书做好准备。其次,查用并熟悉相关规范及资料,确保所做预算规范性。接着,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并踏勘现场,查证现场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然后,根据图纸内容列项,计算工程量,这是编制预算的重要环节,列项是否完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预算的编制质量。最后,选择定额项目,汇总各类费用,编制工程预算书。 3)技术信息化。以往,造价人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完全靠纸、笔、计算器、定额册。编制一个项目往往要花费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工作量大,计算过程枯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概预算文件的编制中,越来越多的造价软件被开发出来:广联达、斯维尔、宏业、同望……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大大减轻了预算人员的负担,又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但有的造价人员对于软件还不熟练或不会操作,也使得造价行业的多种软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4)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预算立足于建筑市场,受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人为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市场人工费、材料费上涨会影响工程预算,银行利率汇率的变动也会对它产生影响,而建筑行业新政策新规范的推行,也必然导致预算发生变化,如2013清单计价规范、新定额的推行、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出台与之匹配的新规或是对原有规范进行补充变更,预算人员则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适应新政策。除此之外,预算还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预算的编制人员是整个编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但是,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实战经验,亦或是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好新规范新信息,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这样直接导致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做,预算也会千差万别。 2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 2.1打好基本功,掌握预算专业基础知识 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好清单、定额、费用、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是做好建筑预算的前提。预算编制人员应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活动,还应时刻关注造价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熟悉材料、设备等市场价格,同时学习掌握不同工程制作工艺以及质量情况等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2.2严格立足于项目做造价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施工活动的复杂性也必然导致费用收支繁冗。而预算编制于工程施工前,不仅仅要参照设计图纸和拟定的施工方案,还应实地勘察现场,从项目实际出发,每一笔费用的发生都应是为项目考虑。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工程量,工程设计图纸上涉及到的项目、未涉及到的潜在项目等都要考虑在内,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施工图纸上涉及到的工程预算,否则会出现偏差。如果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有偏差,应按实际情况变更、调整造价。其次,结合市场价格,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做好价差调整工作。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的编制价格都要从实际出发,取决于市场价格,而不是预算定额表中的基价。因为预算定额基价代表的是定额编制年代的人、材、机费用,而并非当前工程所处时期的价格,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在做预算时,做好价差的调整工作,才能力求预算更准确。 2.3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造价信息 工程造价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价格信息。包括各类工种、材料及机械台班的最新市场价格。2)指数。主要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趋势。3)已完工程信息。可作为参考,为拟建工程或在建工程预算提供依据。这些造价信息对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造价人要具备动态的眼光,结合实际,根据变化合理调整预算。 2.4把握建筑业最新政策规范 建筑造价行业适用的政策法规是一定时期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反映,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譬如,201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我国推行实施,替代了原有的2008年的清单规范。随后,各省份地区定额也发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造价人在编制预算时,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规范新政策,促使预算过程更规范,结果更准确。 2.5用好软件,适应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业,建筑工程预算信息化已逐步实现。多种造价软件被开发应用,有计量软件、计价软件,有土建工程使用的,也有安装工程用的……造价人员应通过培训班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学习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需要,选用合适的软件,可以短时间高效率地得出预算成果。 3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项繁琐的、动态的、信息化的工作。要做好预算,就必须从项目本身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预算人员的努力下,建筑工程预算会更趋于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 作者:王位文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工程预算论文:公路工程预算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 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项目中,计量工作是公路概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公路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公路工程计量工作对预算成本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对公路工程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应对措施,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控制成本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公路工程;计量工作;预算成本控制 1引言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关于成本的控制一般来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在工程施工前期的预算,二是在工程施工中的施工管理,因此,不论是前期的预算还是出资管理都会涉及一个方面,就是公路的工程计量。在公路工程中,计量工作始终贯穿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并且它涉及到多个相关单位,如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1]。在公路工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计量工作,业主可以实现投资业绩的要求,而施工单位则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公路工程中进行有效准确的计量工作有利于各个相关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有效的工程计量工作是进行预算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2公路工程计量对成本控制的意义 1)计量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 在公路工程管理中,计量工作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在具体的施工中直接影响了工程造价的预算编制。在公路工程中为了完成有效准确的工程造价,需要进行大量的工程实践。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得到的有效数据,可以为工程造价提供科学而且准确的依据,从而确保工程资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切实落实[2]。 2)计量是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的重要手段。 公路工程一般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投入方面非常多,如材料的购置、人工成本的支出等,这种杂乱无章的工程量是无法满足公路工程资金计算的要求的,很容易发生超规预算和超规支出的问题。因此,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计量。在工程预算编制阶段,在承包商各相关单位的协作下完成符合实际情况的计量工作,以此计量工作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方可对成本进行很好的控制。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工程师还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此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要根据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计量工作进行适当修改,同时以前期的计量工作成果为依据对工程的资金投入进行控制。以上这些工作均应在有效准确的计量工作下方可完成。因此,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而言,有效的计量工作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当前公路工程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以某高速公路三期工程建设项目为分析对象,阐述该工程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该公路工程采用的是单价合同管理,由于在施工中发生了一些特别的变化,如图纸、工艺、工程量等方面的变更,最后工程虽如期完成,但后续的一些结算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导致项目的最终审计无法如期通过,最终保证金无法返还、竣工证书没有办法发放等[3]。对该工程的计量工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对工程计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该工程的管理中,对于工程计量工作没有足够重视,相关部门对工程的计量没有及时跟进,一般都是工程开始施工以后,才进行计量,导致了某些工作的延误。 2)没有正确理解计量工作的性质。 计量工作是支付工作的基础,这是一项动态的执行任务。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工程方由于认识的错误,认为工作是静态的,完成后要求马上付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纠纷问题产生。 3)计量工作缺乏支持性资料。 在公路工程计量工作中,需要以多方面的资料为支持依据。在该工程的计量工作中很多支持性资料欠缺,如施工记录不全、试验资料不全、变更批复不及时等。在公路工程中,计量工作上如果出现疏忽则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特别是在工程的后期需要进行工程决算,此时将多次使用前期计量工作的数据,如果前期计量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则会影响后期计量工作的效率,出现重复计量、漏计以及资料混乱等问题,这会增加项目的成本。 4发挥公路工程计量工作对成本控制的效益 1)认清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在公路工程中,计量工作涉及到多个相关单位的利益,如业主和承包商,同时,计量工作是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在公路工作中应加强对计量工作的重视。业主方应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计量工作,承包商是计量工作的主体,应配合业主方开展计量工作。对于监理单位而言,还应建立计量工作责任制,这样可以确保监理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合理准确的计量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确保各方利益的实现,同时还可以确保工程按进度完成。 2)认真落实工程计量的基本工作。 在公路工程中,计量工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工程的相关单位应切实认识工程计量工作对各方利益实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积极落实工程计量的基本工作。一方面,各方应严格按照工程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这些资料均是进行计量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相关的依据,在公路工程中进行相关的计量工作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确保按照规定完成。能够计量的工作应该实事求是完成,不能拖拉扯皮;不能计量的直接给予否定,如果能延缓计量的可以给予延缓。 3)深化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计量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程量和相关的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等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方可有效地进行计量工作[4]。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进场之后,业主要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对图纸进行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是对工程量清单和图纸设计工程量进行复核,看是否存在差异,如发现有差异则应及时进行完善,并以完善的工程量作为批复。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路线长、点多、面广以及项目内容复杂的特点,为保证计量工作有据可依,在对公路工程进行计量工作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和办法。由于工程变更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进行变更时,并不需要业主和承包商协商,而是在工程变更的过程中以工程变更令为有效实现的前提,因此,在计量工作中,应确保监理工程师准确下达工程变更令,并以此为依据。总之,只有在工程计量工作确保落实到位的前提下,方可有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发挥成本控制对公路工程的效益。 5结语 鉴于公路工程投资额巨大,合理地计算工程量会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成本。本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公路工程计量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合理地分析公路工程中工程量计算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当重视前期计量工作,同时,提出如何落实好工程量计算工作,以指导后期的公路成本控制工作。 作者:刘伟 单位:中建路桥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预算论文:公路工程预算控制工作研究 摘要: 公路工程施工单位能否做好预算控制工作将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取。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公路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策略展开了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 公路工程;预算控制;对策 公路工程的预算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决定着施工单位的发展与存亡,由此不难发现,做好公路工程预算不仅是极其有必要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对工程预算人员提出了极为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受到诸多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文对公路工程的预算控制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公路工程预算问题 (一)决策问题 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施工工期和施工造价。目前,我国的预算控制在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没有科学确定公路建设标准。在分析和研究公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之前,是必须严格遵循公路建设标准的,但是实际开展的时候相关单位和负责人员并没有对具体的施工流程、施工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投资估算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误,最终导致实际过程造价与估算相差甚远。第二,有些施工单位一再选择使用国外所谓的先进施工设备并在缺乏分析的基础上大量引进,直接提升了公路工程的造价投入。 (二)设计阶段问题 监管协调制度缺乏,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没有实现有机的统一。工程预算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和设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沟通,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没有将设计成本控制在预算标准之内。此外,招投标工作的开展也不够合理,没有仔细分析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单方面看重方案设计的选择,使得工程预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 (三)施工阶段问题 施工单位没有按照公路工程建设流程开展施工。对于预算的管理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在没有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就成立项目指挥部,施工匆匆忙忙、没有任何秩序,单纯的看重建设成果,公路的工程设计也在不断的改变,但是毫无合理性可言,不利于对工程造价进行良好的控制和管理。施工企业虚报工程造价也是常见的问题,某些施工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刻意增加项目的工程量,直接对工程预算的控制工作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公路工程预算造价控制对策 在公路工程预算造价控制中,应该制定一个总目标,即工程项目总投资期望值,具体分解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任务,并拟定各个阶段的相关控制方案,以便于顺利达到建设项目总目标,为公路工程预算造价工作的良性开展打下基础。 (一)做好预算前准备工作 只有做好预算的准备工作才能促进预算控制工作更好的进行与顺利开展,预算人员必须具备足够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熟悉公路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计算工程量的时候要细心仔细,不能遗漏任何的细节。预算人员要对定额进行熟悉,充分的了解定额子目,对各个子目的工程量进行准确的标明。 (二)控制好预算造价决策过程 投资决策阶段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首先我们应该仔细的分析公路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对于施工方案、施工建设场地以及建设规模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在不断地对比各种方案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合适、最经济的方案,不仅会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会降低成本投入,实现了工程预算的良好控制。 (三)把关设计过程 工程设计阶段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其造价的控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造价预算开展水平,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预算控制工作:第一,严格审查施工图纸,确保施工图纸是足够完整的,仔细的分析图纸中的每一项内容和技术说明,对图纸进行估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能重复的估算,也不能出现遗漏。第二,健全和完善招标体制的设计,在选择设计单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究竟采用众多招标方式中的哪一个要视工程方案来定,由此对工程造价预算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管理。第三,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好工程限额设计管理。限额设计在各种造价控制手段中不失为一种可行而实用的方法,但是限额设计的进行需要考虑到更多的方面,不仅仅要考虑工程的成本投入,也要同时满足各种经济和技术指标,保证出台的设计方案具备较高的技术性、成本投入较低、安全性有保证,在以上各个方面的支持之下实现对于工程预算的控制。最后,遵循标准化设计的原则。只有对标准化设计进行严格的执行才能够提高设计质量,并节约施工材料,提升公路工程施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时间,降低工程造价。 (四)完善施工阶段的控制方法 施工阶段在整个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做好这一阶段的预算控制工作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预算控制水平和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在详细分析实际施工情况的基础之上做好施工阶段的造价预算控制工作,降低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使得施工单位获取更多的效益,具体来说,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应该从以下四点着手:首先,对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予以严格的管理,尽可能选择具有超高施工资质和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企业。显而易见,一支具有超高施工技术和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团队将能够从更大程度上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的安全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更重要的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换取最多的建设回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的造价投入。其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对不同的施工方案从可行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遵循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择一个最好的施工设计方案,以降低施工的成本投入并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通过笔者在文中的详细叙述我们不难发现,做好公路工程的预算管理控制工作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是刻不容缓的,而目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降低了施工单位效益的获取,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笔者在文中对于当前的公路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希望提供绵薄之力,并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夏晓宇 单位:丰宁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 工程预算论文: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提升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逐年增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着土建工程、建筑电气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热及采暖工程等组成部分,而建筑电气工程是除土建工程外,工程投资较高的单位工程,因此,提高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控制工程总投资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浅析提高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电气;造价控制 建筑电气工程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土建工程和电气工程的综合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成为了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施工成本是造价人员依据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和费用支出,运用计算规则所得出的,因此,提高预算的精确性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1影响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主要可以分为估算、概述、预算、决算四个部分。工程预算是对工程项目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所做的计划。它可以通过货币形式来对工程项目的投入进行评价并反映工程的经济效果。工程预算发生在工程施工阶段,不仅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也影响施工招投标工作和工程竣工结算。因此,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施工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工程预算的编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准确性降低。首先,施工图纸不够精确和详细。施工图纸是确定工程量清单的主要依据,如果施工图纸设计精度不够,尺寸标注错误,都会对工程量的提取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设计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不进行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使得设计的图纸与施工现场不符合,这样设计出的施工图纸所展现出的工程量往往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工程造价人员依据这些工程量做出的工程预算也是具有偏差的;其次,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所有的建设工程的工程造价编制过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施工经验和造价编制经验相辅助的。一些工程造价人员施工经验和工程造价编制的经验过少,在进行工程造价编制时往往会丢项落项,而且有些工程造价的清单项目或者是定额子目的描述是十分相似,如果工程造价人员没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清单项和定额的选择方面也会发生错误,从而影响了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此外,工程造价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正确的进行识图,或是对有异议的项目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完全按照自己的猜测进行预算的编制,也会导致工程预算发生偏差;最后,人工、材料和机械的价格波动。建材市场的材料价格是时刻在波动的,人工费以及设备的租赁和购置费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造价人员只是按照以前的价格进行预算的编制,对市场价格不了解,这样编制出的工程预算也是不准确的。 2提高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2.1正确识图 首先设计单位要保证其设计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纸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后续的工作正常的进行下去。其次,造价人员要有正确识图的能力,要能够读懂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造价人员要想正确的提取工程量,必须熟悉电气施工图。电气施工图主要由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图例、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等组成。造价人员在拿到施工图后要先看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从中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况。通常根据平面图确定电源进户线的位置、规格、穿线管径、配电箱的位置、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配电线的规格、根数、穿线管径、各种灯具和开关等电器的位置、规格以及安装方式等。根据系统图确定配电系统的组成,配电线路所用导线的型号、截面与穿管管径等。根据大样图了解详细尺寸、安装要求和作法。 2.2具有电气系统基本知识 工程预算人员要想准确的套用预算定额,必须具有一定的电气系统基本知识和施工经验。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电气设备和电气管线,其功能和安装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套用的预算定额子目也不相同。只有了解电气系统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才能避免套项的错误,工程量清单才能更加的准确。 2.3熟悉定额和工程量计算方法 熟悉掌握预算定额的解释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是正确套用预算定额的前提。计算设备工程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才能准确的提取工程量。一般按先系统图、后平面图,先底层、后顶层的顺序进行。从电源进线开始,计算配电箱的数量,计算箱内计量仪表及其他电器的数量。在平面图中,从底层到顶层,分别计算各层所包含的灯具、开关、插座等数量,再与图纸所列的设备材料表核对规格、型号、数量。分项工程是构成安装工程的基本单元,也是计价工作中一个基本计量单元,是预算定额的编制对象,因此,分项工程计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在电气定额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变压器油过滤。不论过滤的次数,直到过滤合格为止,以吨为单位计量。变压器安装定额不包括绝缘油过滤,需要过滤时,可按制造厂提供的油量计算。油断路器和其他充油设备的绝缘油过滤可按制造厂规定的油量计算。变压器油过滤定额以过滤的变压器油重吨为单位套用。过滤及操作损耗已包含在定额中;其次是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计算,由于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工程量一般都比较大,在进行计算时,可根据系统图和平面图按照进户线、总配电箱、各分配电箱直至用电设备或照明灯具的顺序,逐项进行电气管线工程量的计算。各分配电箱及其配电回路可按编号顺序进行计算,每计算完一分配电箱或一条配电回路,做一个明显的标记,避免重复计算、漏算、错算。 2.4了解电气设备及材料价格 工程的实体是由工程设备、材料构成的,所以工程造价也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所组成的,设备和材料所花费的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一般超过四分之三,因此设备、材料的价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市场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完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建设单位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这就为招标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竞争,货比三家,可以购买到质量好、价格低的设备材料,从而为降低工程造价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名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设备材料的价格信息,认真收集有关资料,要经常向供货公司和生产厂家询价,这样在编制工程预算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从而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3结束语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是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也是工程招投标报价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对后续的工程结算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减少投资误差,是控制施工成本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慧茹 胡楠 单位:沈阳山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筑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建筑施工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2005年建筑业伤亡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1.4%和6.5%。但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安全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政府行业安全管理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目前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仅对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实施监督管理,而对其它各类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实施依法监管工作,尚未做到位;有关交通、铁道、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在本职责范围内,对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主体责任还未完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手段,其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难度大;有些建设工程(如化工、冶金及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等)的政府行业安全管理职责不明,行政监管主体缺失,建筑施工安全处于失控状态,存在管理盲区。 (二)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基础管理薄弱。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涉及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诸多责任主体,从历次安全检查特别是重特大建筑事故暴露出的问题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责任制未落到实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不到位,执行安全法规和标准规范意识差,“三违” 死亡16人的特大跨塌事故,施工企业没有大桥拱架施工安装组织方案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北京市西单西西工程“9.5”死亡8人的施工坍塌事故,存在严重设计计算缺陷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很好汲取。 (三)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法监督乏力。目前与建筑安全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如1997年颁布的现行《建筑法》,关于建筑领域调整的范围和对象,特别是有关建设管理和责任主体各方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职责定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不明确或缺失,有的内容与有关法律法规不一致;有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已明显落后,特别是由于缺乏强制性、可操作性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投入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造成企业在招投标中,不规范竞争,为保证低价中标,压减应有的安全投入,埋下大量事故隐患。执法监督不力,对逾期未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整改不合格的建筑施工企业,未制定明确、有效的处罚规定和办法,从严执法不到位,动态监管不及时;此外,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发生事故的企业和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等。 (四)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滞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民工涌向市场进入“门槛”低的建筑业。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000万人,80%为农民工,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不少农民工未经培训教育就上岗作业,有的虽然进行了培训,但不务实、不严格,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这也是造成建筑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对策措施和建议 建筑施工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其特点看,点多面广,劳动密集,流动作业,层次较多,事故易发,属高危行业;从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看,涉及建设、施工、监理,以及勘察、设计、设备供应等多个环节;从政府监管主体看,涉及建设、铁道、交通、水利、电监和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应积极推进“四个转变”:一是由对单一部门管理转向对全行业统一监管;二是由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三是由施工现场的应急管理转向强化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四是工作重心由事后管理转向隐患治理和事故预防。为此,提出以下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依法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加强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政府是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依法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各类建设工程实施监督管理,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负全责;铁道、交通、水利、电监等专业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应负责有关专业监管,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指导、协调和监督各有关部门加强相应的全管理工作。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细化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的职责定位,形成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统一监管,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调运转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格局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安全基础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保障安全投入,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要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岗位、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尽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劳动组织管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大力推进建筑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打牢安全管理基础,确保施工企业本质安全。工程建设、监理、设计、勘察等单位要依法认真履行有关安全职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各方相关安全责任。 (三)研究和实施建筑安全生产的治本质之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一是要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及安全标准、规范的修订、制定工作。当前应加快《建筑法》的修订工作,增加有关安全生产内容,特别是要明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主体地位,明确其对建筑安全生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在从业资格和施工许可前置条件中应补充有关安全生产许可的规定;修订、完善“两个责任主体”安全职责、责任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制定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处罚办法等。二是研究制定建筑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制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及建筑事故死亡、伤害的经济赔付标准和实施办法,发挥经济政策对建筑安全生产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四)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建设工程的特点,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的以预防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总体目标和各项要求,细化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严格督查,相互配合,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严重或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对整改不合格的,应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取消相关资质。通过专项整治,坚决遏止重特大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以及隧道坍塌、透水、瓦斯爆炸、桥梁坍塌、塔吊坍塌、深基坑坍塌、高大棚架坍塌、拆除工程坍塌事故多发的势头,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确保实现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总体下降3%的目标。 (五)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条例,强化日常动态监管。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是从源头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主体安全责任的重要手段。用足用好这一有力武器,必须狠下决心,严把建筑市场安全准入关。一是对逾期未取证的施工企业,依法责令退出建筑市场。截止今年3月底,已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6.4万余家,颁证率88%,仍有2.5万余家企业未申领许可证。尽快制定和实施有关规定和具体办法,对2006年6月30日前,经整顿仍达不到安全生产颁证标准的建筑施工企业,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严禁从事建设项目招投标、施工等任何建筑施工活动,坚决依法撤消其建筑资质,并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二是加强对持证施工企业的日常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许可证日常动态监管制度和监管程序,实施许可证年检制度,对持证企业进行抽查和回检,加大对持证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安全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降低安全生产条件或发生事故的持证企业,必须重新审核安全生产条件,责令整改。同时针对不同情况,依法暂扣、吊销许可证,并进行经济处罚。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对无安全生产许可证仍擅自进行建筑施工活动的企业,要依法严格处罚,清除出建筑市场,决不能放任自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推进联合执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六)加强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从事安全培训教育强制性的规定和办法,明确政府及企业的职责、任务,以及从业条件、培训教育内容、考试考核办法、违规处罚责任等。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引导施工企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和管理,做到未经安全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同时,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三类”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信息机制构建措施 摘要:在建筑企业实际发展中,安全机制的构建较为重要,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构建,以此提升建筑施工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分析;构建 建筑行业具有高危险特征,在实际施工与管理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建筑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提升自身工作质量,满足现代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 1建筑安全信息内涵分析 在建筑企业实际发展中,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安全信息的内涵进行分析,保证可以根据安全事故的原因等开展分析工作,除了可以提升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性之外,还要保证建筑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符合相关规定。在此期间,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建设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型,对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提升施工工作的安全性,将文字与图像等作为主要载体,利用先进的沟通渠道等,对信息进行传播,保证组织机构与施工人员都能全面了解安全管理信息,并制定完善的决策与规划方案,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提升自身工作质量。对于建筑安全信息而言,具有预防、控制等特征,可以弥补传统建筑信息的不足,并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全面开展法律培训、制度培训与安全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第一,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主体。对于建筑信息安全机制而言,主要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其中的数据信息,并分析其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在数据信息处理与交流之后,根据其实际特征开展相关管控活动,明确信息机制使用者与管理者的职责,并完善安全信息机制[1]。第二,传导模式。对于建筑安全信息而言,其传导模式较多,主要为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沟通,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构成完善的信息流或是网络机制。目前,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信息传导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突破传统传导模式的局限性,甚至会出现信息机制主体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在相互合作与联系的情况下,提升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完善性与可行性。部分建筑企业在建立安全信息机制之后,会出现各类损耗问题,导致出现信息量缩减的现象,无法提升数据信息真实性与合理性,缺乏一定的指导价值,甚至会导致建筑施工过程出现安全事故,甚至会导致施工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明确安全信息传递负责人,甚至会出现隐瞒真相的现象,难以提升安全信息机制的运行效率,无法增强其可靠性。 2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构建安全信息机制,将其应用在实际施工中。但是,我国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属于初步建立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安全信息机制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完善与创新,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建筑安全信息机制设计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安全信息机制设计工作,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信息搜索与传输系统,并拓宽信息处理渠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工作技术,明确安全信息机制的核心内容,保证可以提升自身工作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效率,科学控制建筑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还要利用安全信息机制,规避施工事故,减少施工事故对于企业带来的危害,并为建筑施工人员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性,并提高施工工作效率。另外,施工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经济效益,利用安全信息机制等,防范安全问题,降低事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在设计安全信息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建设系统工程,并对安全信息系统等其他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设计总框架图,然后利用框架图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如图所示,施工企业在设计安全信息机制的时候,必须要明确整体信息核心,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提升自身工作质量。相关设计人员还要对法律法规、组织信息、先进技术、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与其他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将其设计在安全信息机制模型中,并建设其他子系统,规划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各类项目。同时,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完善相关系统,保证各类项目之间的配合密切性,并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机制,提升自身工作质量与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2)建筑安全信息机制构成措施。在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信息机制进行设计之后,需要全面分析其构成要求,并将其分为核心系统与外围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等,建设完善的数据库,然后对各类安全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并构建统一的信息机制。同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建筑施工经济效益、技术与法律等进行管理,制定阶段性的培训方案,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持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进步,逐渐优化其发展体系,满足施工企业安全信息机制的建设要求。(3)制定安全预警方案。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安全信息机制之后,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预警方案,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等,全面开展事故预防与处理工作,对事故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事故萌芽,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类问题,例如:建设专门的事故预防监测系统,对建筑四个进行全面的分析,获得原材料质量数据信息、施工人员施工水平数据信息、施工机械设备质量数据信息与地质安全数据信息等,并对其进行简易化处理,构成完善的信息处理模型,在提升事故预防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规避建筑企业事故安全事故问题,满足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完善需求。 3结语 在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实际构建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创新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方式,明确自身工作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作者:贾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基建处 建筑安全论文: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的运用 摘要: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保障了施工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建筑工程进度,还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本文通过对安全管理目标的概述研究,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考研究。 关键词:管理;安全目标;概述;现状;应用 1前言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质量上要高标准,在安全管理上的要求更要严。因此,建筑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变得尤为重要,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建筑安全管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管理,更是对建筑安全以及质量的保障。无论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目标还是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对施工安全的约束以及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实现建筑施工的零问题零事故,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概述 安全目标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是企业上下围绕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分层次的制定各自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安全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有效组织措施,通过安全成果的严格考核,实现管理的一种方式[1]。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一种形式,是企业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我国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安全目标管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整改与落实、总结与实施的循环管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3.1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 建筑安全管理是保证整个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发挥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建筑工程在管理上本身就具有多而杂的特性,而在安全管理上又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使得施工企业与建筑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得到合理的协调,导致了施工现场一再出现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期的进度,并对建筑工程在社会上的评价产生不良的影响。 3.2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认识不清 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自身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不清,更不具备专业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不清,所以导致施工现场事故频发[2]。另外,由于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对于工人在作业时是否穿戴齐全安全防护工具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得施工人员对安全认识水平提不上去。建筑企业对于安全知识的普及不到位,更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影响工期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损失。 3.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哪一项工作都要有系统严格的监督机制,安全管理也是一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在工期的进度上、工程的质量上以及企业的效益上,却对施工安全疏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施工作业的违规操作,给建筑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对人员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现场施工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导致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企业的形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4对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管理不规范 建筑施工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起吊机,因为一些工作是人力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机械的安装、定期的维护以及检修、使用技术的培训与指导等等方面,但往往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少有企业注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4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安全目标管理的制定 在建筑安全管理中,依据上级相关规定以及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安全需要,制定企业内部安全目标管理的总体任务[3],然后根据这一总任务,各个施工环节的相关部门在落实总体目标上的具体工作目标,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力与职责,基层部门再根据施工作业的特点与性质,确定自己的安全工作重点,并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争取实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安全目标。 4.2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安全管理目标制定后,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保障其落到实处,发挥其功效。首先,根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明确管理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合理科学性。其次,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专业水准,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保障其落到实处,更要做到公平公正以及严厉,禁止一些违规操作,保证施工安全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做到施工现场随时随地的安全监督与检查,防患于未然。 4.3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 安全目标管理的最终成果如何,关键在于对其综合评测与反馈上,这也是管理工作的收尾阶段,更是发挥安全目标管理激励作用的最终体现。在对各个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上,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化的评测机制,认真分析影响安全因素,总结经验教学,对于评测结果突出的进行一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完成不好的应给予鼓励,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应严重警告,实现企业员工对安全目标管理的更高追求,与此同时及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结束语 无论建筑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保障了人身安全以及工程进度,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了施工的风险,还保证了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因此,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总体安全管理目标,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目标,规范安全管理模式,完善以及健全相应的安全监督体制,是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作者:缴立强 单位:廊坊市阳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系统性高、综合性强的管理体系,它涉及到建筑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且事关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安全。在现阶段的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并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措施,不断完善施工管理体制,才能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性。文章对建筑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管理理念;施工管理体系;建筑行业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在当今建筑施工行业中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而在这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经济效益则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尽可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是企业最主要的施工目标。目前,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施工中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高,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建筑行业中,工程建设施工人员在作业中与其他行业相比,其人身受到伤害的概率要高出将近一倍,而严重的导致身亡的概率则要比其他行业高出两倍。另外,在我国由于安全因素而引发的施工事故每年高达500多起,造成1500多人伤亡。建筑施工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还给整个建筑领域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能有一个安全的施工作业环境,能够进一步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把好安全关。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2.1提高生产安全规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安全管理体制日趋成熟,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出现不正当的行为时,也有权利责令其整改或制止。工程监理单位作为监督整个工程的委托单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控制,发现参建单位的错误并能够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2提高生产水平,保证施工安全 在整个安全生产进行过程中,承建企业负有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施工中的每个安全环节中更是安全责任的第一负责人,而且还承担着大多数安全责任事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现场抽查、施工监督等方式,加强对承建企业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施工单位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完善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断提升施工技艺水平,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2.3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不断增多,施工规模更是发展迅速。其中,在安全管理方面,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方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尤其是监理工程师发挥的作用更重要。监理工程师专业工程技术水平高,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法律、经济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此外,还可以责令施工单位对不当的施工操作进行整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所以监理人员的配置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作业质量,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3目前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3.1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贯彻落实到施工中 在施工单位中都有相关的施工作业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有制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得不到落实,在施工现场的一些环节仍存在着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在企业中,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造成了管理的弱化,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工程安全管理人员不能进行及时的管理,未能制止违规操作,也不能很好地消除安全隐患。由此可见,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必将会扰乱正常的管理秩序,从而造成许多潜在安全问题的出现。 3.2安全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工程负责人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施工观念,而存在严重侥幸心理,在进行作业时忽视安全生产,只关注生产效益,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忽视管理,被动应付。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体制不完善,在工程建设中也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还有一些企业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专职管理人员数量缺乏,配置不合理,而且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多为兼职,这使得不能在组织方面保障生产的安全。 3.3安全投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在安全投入力度方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建筑企业肆意压低造价,减少施工工期;第二,工程建设主要负责人生产观念不正确,侥幸心理严重存在;第三,在施工中只看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忽略了施工生产安全;第四,工程款拖欠现象存在严重。 3.4安全培训教育有所欠缺 工程施工一线作业员工大多为农民工,他们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综合素质也不高,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遵循规章制度的思想意识不高,违规操作行为比较严重,而且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也比较差。比如:施工中不按严格的流程进行;也没有良好的佩戴安全帽的习惯等。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大多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生产中;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员工未得到全面的安全培训,尤其是一些安全意识比较低的新员工,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安全学习,施工前也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4建筑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 4.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 如果建筑安全生产只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效果非常有限。要改变安全生产管理被动的局面,可借助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使被动为主动。利用企业追逐利益的行为,充分调动建筑业主自发追求良好安全业绩的动力。将企业资质、招投标与安全生产业绩进行挂钩,并且可以作为保险公司根据安全生产业绩上下浮动保险利率的重要参评因素,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让安全业绩不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给淘汰出去。 4.2建立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 大多数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权威的建筑企业信誉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还专门设立了一系列企业安全量化的评估指标,包括劳工索赔率、损失时间事故率、经验调整系数、伤害事故率等,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地反映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安全状况的可比量化数据,并作为保险公司、业主、政府部门、考察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被称之为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要安全指示器。 4.3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具备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规章规程;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劳动卫生知识。熟悉工伤保险的法律、劳动保护法知识;掌握应急处理措施事故、现场勘验报告及调查处理方、伤死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统计技术;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学习先进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等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还需具备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4.4建筑安全责任需要重新进行划分 因为建设单位无须承担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所以导致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上随意降低工程造价,将工程项目违法发包给了低资质或无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图纸,随意改变工期,拖欠工程款、垫资工程更是经常发生。而让建设单位承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也是符合国际惯例。很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单位对工地所有人员的安全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单位须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因而业主或业主代表直接参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经济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建设转型,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管控强度,以此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生产安全是建筑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核心宗旨,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提升工程施工建设的水平,从而提高项目投资的效益水平。另外,监理企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管职责,并对建设过程中常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把握,从教育培养、监督管理、风险管控、安全思想认识等方面入手,对安全管理改革策略不断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王凌燕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建筑工程管理处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筑行业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行业,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量的增加,安全事故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事故包括机械打击、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1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交底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以及相应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1.1安全交底过程存在问题 在安全交底的过程之中,存在安全检查成效很低的问题,当前,很多的技术交底工作存在交底不完善以及缺乏针对性的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员在工作交底的时候都是进行口头上的交底,这样的形式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中的员工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进行建设施工工作,在工作的交底上缺乏严肃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多工程施工没有相关技术交底的环节,也有小部分人员通过伪造的交底记录去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施工生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出现某些工程安全施工。此外,也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交底工作,相关负责人也需要对施工的设备机械等进行必要的检查,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出现安全施工问题的概率。 1.2相关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健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安全机构缺乏健全性,以及其中的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做好人员的配备问题,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比如说,某些项目的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业,这样就导致难以周全把握好工程的施工。此外,甚至很多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工作,或者是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并没有在现实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在工人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没有加强投资力度以及强化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工人素质偏低以及工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1.3相关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施工安全意识,因为当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施工单位经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十分被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某些施工企业在安全经费上相关缺乏,无法保障对安全经费的支出。甚至某些项目管理人员采取减少安全经费的做法,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此外,当前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工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工程施工也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职业素质。 2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对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其次,应当建立村政府的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工程也是在农村进行,但是许多工程并没有相关的开工手续,对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进行必要的规范。 2.2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存在于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加强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以及准确找到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控制。在建筑施工以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列出风险因素清单。通常而言,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经验主义的风险,但是单纯依靠经验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方式,因此,应当完善隐患排除工作,比如,编订风险清单、组织员工学习等,加强对员工的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2.3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第一,对电器设备等进行防护,各种施工设备需要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防雨水装置,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维护。第二,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佩戴好安全带,这也是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硬性规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者是高跟鞋。在建筑高层进行施工,尤其需要佩戴安全带,此外,相关高空作业的人员需要操作证书才能进行工作,设置安全网以及踢脚板等。第三,应当做好文明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做到不损害附近居民的切实利益,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施工,其中施工所需要的沙子、石头以及钢筋等都需统一摆放整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应当完善安全监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韩华 单位:贵州安科劳动保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谈建筑安全管理目标与手段 摘要: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只要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安全事故,而根据数据显示,造成事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力度低,而这种情况甚至占了九成的比例。为了减少建设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的概率,我们必须要加强管理力度。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相对安全,达成“开开心心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的最佳理想,推动社会平稳进程。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目标;手段 1引言 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时刻都在产生着变化,对需要的建筑物也有所不同。同时对工人的需求量也增大了,再加上政府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旧的管理观念已然行不通。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曾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出。而此后,我们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完善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推动保障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对此,我们应当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立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安全管理制度。 2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 经理负责制,是一项工程中的“地基”。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工作可以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在确实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还要确保施工成效以及施工质量。将各方面严格把控和配合,以确保质量和安全同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我们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时代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将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二者同时,将工作顺利展开,实现企业自身价值。这也要求企业要将旧的传统观念扬长避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工作,以完成整个施工进程的绝对速度,绝对安全。根据国家对于施工安全方法所进行的一系列规定和管理条例,要将人身安全建立在工作标准之上,科学地将两个工作适当的调整展开。 3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 3.1完善安全监督和责任机制 当发生事故时,不应当出现“踢皮球”的事。在日常情况下,各业务主体要明确分清责任,而国家已经颁布的各法律法规与有关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我们必需严格执行和拥护。举个例子,当建筑事故安全真实发生的时候,通过详细的事故鉴定结果,我们不仅要将事故发生所在单位的责任找出,而且要将这次事故中业主的间接责任找出,并且给对于实施监管力度没有起到作用的监管单位一定的责任惩罚。只有将责任明确,才会有效遏制“踢皮球”事态的发生,才会让人民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才会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管体制。而对于宣传工作也不能停滞,必须加强一切有关于施工建筑安全责任和技术的宣传。比如:正式入职之前要进行事故安全培训,模拟体验事故发生,开员工安全大会等一系列指导工作。 3.2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申报制度 当建筑施工期间发生事故时,存在有意隐瞒不报,虚报,谎报的现象。从而将法律视而不见,《安全生产法》中有明文规定,国家要加强管理力度,为了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施行,我们应当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摇篮里。首先,要加强社会监督,使安全管理及施工事故明确,必须实行将文本公示。其次,事故发生时,企业为了不影响自身影响,会选择和当事人私下解决,而这却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途径,以及受害人并没有安全保障,对此,为了扼制这种状态,可以适当提高受害人的可获偿额度。最后,当将事故上报时,有些人员存在非法操作,要大力检查监督,发现之后绝不姑息,并加大处罚力度,对人民真正的负起该负的责任。 3.3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若要将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只是依据法律约束是行不通的,社会协调也不容忽略。调动社会方面情绪,自觉主动的加入到生产建设中来。为保障权益,可以将保险作为建筑工地的硬性要求,每个人都上一套保险,让建工时期收到的伤害能够有所保障,根据每个项目的业绩决定此项保险的费用。将市场经济很好的合理调节,而此举更是将保障与权益相结合,提高安全水平并且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3.4普及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不得不承认,为了可以多挣一点钱部分黑心企业省略了对于建筑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他们不进行生产前培训和危险体验,从而忽视了情况的严重性,侵犯工人权益。情况严重的,施工条件下甚至不给工人配备任何护具,不仅如此,并没有实行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使得工人超出体力承受范围,这更加大了施工期间的难度和发生生产事故的几率。而建筑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低,不懂的劳动者保障法,导致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利益,甚至有苦也无处可说。这种状况需要改善,第一:要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第二:企业需要将安全知识普及,增强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强化企业文化。第三:开展保障劳动者权益知识座谈会,让劳动者知法懂法,懂得面对不公待遇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第四:建筑企业不应当忽略安全问题,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安全知识的强调,各单位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尽可能的建立安全的工作空间,以保障安全施工。 3.5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施可以运用到施工环境系统和安全管理当中,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不仅可以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建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在进行施工期间实时监控,发现哪里情况不对立即采取措施,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而加快全面的网络系统建设,还可使责任明确,还可给相关部门提供信息,从而提高整体建筑行业的管理。可以为每位施工工人配备电子设备,从而实时监控位置和此前的施工状态,保证施工工人安全。 4结束语 如此看来,权益、安全和保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安全才能产生利益,建筑行业的安全更是不容忽视,它关乎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现今社会竞争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企业的稳定发展,意味着国家稳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人身健康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的,决不可将其放在利益之后。所以,我们要格外重视安全,加强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让每个工人都有所保障。 作者:庞世文 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各级都将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责任放在工作首位,处处保安全,事事讲安全,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心中,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还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化与系统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仅是单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也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建筑企业领导与全体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对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贯彻到施工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才能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法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前提是做好施工的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将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认真管理每一个施工生产的环节,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安全人员的配置不足,加上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管理过于混乱,工程施工无法得到保障。1.1.2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导致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应聘廉价劳动力,通过与民工队的“包工头”签订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的职责权限,安全制度由民工队自行管理,而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润,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不足,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汇总,部分建筑企业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的安全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置、安全资金配备、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安全事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关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据可循,只能依靠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积累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缺少计划性、规范性与预见性。加上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导致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安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应急防范效用。1.2.2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与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随意性,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对部分违规操作的情况视而不见,发现隐患问题没有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给现场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应对对策 2.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作为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了解安全生产不仅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的信誉,还给国家财产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当生产、效益、安全以及进度发生冲突时,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牵头,由各级分层管理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各项工程安全员负责管理,认真落实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结合自身具体需求优化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讨论安全生产中的难度,加强安全事故调查,提出对负责人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并做好施工班组的安全学习工作,组织交流安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为工程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1.2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改善有社会零散人员自发组织的无序状态,通过签订负荷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方式,明确安全生产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进行施工前,做好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任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和工后讲评的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手中,做到谁在岗、谁管理、谁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的氛围。例如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有效解决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督不力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学习、观察与落实上形成一体化的保证体系,严抓岗位安全制度学习,每月阅读组织开展岗位责任制学习,提升员工对岗位制的认识。并将“一岗一责制”落实到位,对岗位安全负起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奖罚制度,如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与违规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规范岗位责任制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真正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违规必罚。此外,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安全管理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制度与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隐蔽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辨识危险源、定期安全汇报、有效防范等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2.2.2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胜于救灾,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权限,加大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根据规定要求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通告批评方式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警醒,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对于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没有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的问题,应及时安排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和各种器械设备进行管理,严格使用“三相五线”连接电缆线路,并在电源箱上悬挂警示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应提醒佩戴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环境、材料以及设备的综合管理,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效率,确保人员人身安全,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始终,让全员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加以规范,从而提升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张俊 单位:重庆建工渝远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对策及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现状,分析建筑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认识和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建筑;标准化;对策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安全事故频发的领域。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球建筑施工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仅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就达9.6万亿元,从业人员达4100多万人,约占全国工业总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 一、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背景与推进情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及安全技术标准,法规、标准系统化更加健全,建筑业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从多年的建筑安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建筑业体量大、范围广,高空、交叉作业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施工场地管理状况良莠不齐,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率依然较高。以2013年为例,我国共发生建筑安全生产事故85起,其中死亡320人(事故类别统计见图1)。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正大力开展,各地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落实成果,积累了一定标准化建设经验,极大地改善了工地面貌,有效地减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在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优势。全面深入推进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事故发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存在的问题 看到成果的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规、规范的系统衔接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监督管理主体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各地监督部门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度不够。三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缺乏有效引导和激励机制,对监管主体和施工单位的开展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缺乏系统配套的激励机制,各方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四是技术保障不足,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科技创新支撑缺乏,未能协同利用好现有资源。五是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力度不够,未形成长效机制。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高度关注,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方面不够重视,无制度化的落实举措,加之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实体经济乏力,原材料、用工成本大幅度上涨,施工企业经营困难,施工单位压缩成本,减少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能力受到制约[1]。六是舆论宣传方面,全社会尚未形成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浓厚氛围,各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有效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根据自身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针对目前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谈几点不成熟的对策和建议,供读者指正。 (一)深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优化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强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研究,包括通过细化研究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人、机、料、法、环、测处于良好状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标准化的实施基础。第二要继续优化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系统衔接配套,加强行业间的协调沟通,使建筑行业的标准化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同时强化建筑行业内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衔接配套,确保法规、规范层次清晰,配套完善,执行有力。第三要继续健全完善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及有关规定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定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将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 化融入日常监管工作各地要重视和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改变以往各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忽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动,各地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可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出台相应的落实方案、措施,将推动建筑安全标准化融入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利用监督检查现场反馈,召开月度、季度监管例会,文明工地检查以及约谈等形式,全力推动,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逐步引向深入。 (三)完善推进标准化奖惩机制,提高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办质[2013]11号),《意见》明确了考评目的、考评主体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有序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2]。应继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全面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并推广经验,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和工地可授予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工地”等称号或予以其他形式的加分奖励(图2),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可予以通报批评,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企业和工程项目可予以通报批评、信用扣分等,并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络平台上进行曝光。通过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推动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改革创新,增添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动力与活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推进的着力点,按照参与各方职能特点,全面开展创新。一是建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要开展制度和服务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大胆进行创新,成果逐步推广,使监督管理更加有效,服务引导更加精准,标准化工作更加深入。二是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要发挥主体作业,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上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创新及实用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可重复利用的设备装置,做到安全可靠、降低事故风险,兼顾环保、经济性和美观。三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甚至个人积极参与创新。建筑安全相关的高校、院所在建筑安全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施工企业有现实需求,做好供需对接,协同创新,必将产生一大批符合施工现场需要的先进实用的优秀创新成果,而个体或团队参与也是创新一种有效补充(图3)。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创新更有动力与活力。四是积极吸收国外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和经验做法,洋为中用。目前欧美国家的行业协会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企业每年向行业协会缴纳一定的会费,会费除日常管理外,其他费用则可用于建筑业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督促施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图2某建筑施工工地使用工具化围挡也是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从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作业环境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协同发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3]。 (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核心在人,关键在落实,各地宜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监督检查、评比、观摩等活动,扎实开展、全面深入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和公众号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努力提升建筑安全生产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形成政府推进引导、企业参与落实、群众知晓支持、舆论正面宣传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全面深入推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提升建筑行业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现状的简要概述,分析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此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指正。 作者:袁金虎 单位:南京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与考核的合理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使得建筑业仍处于我国高危行业,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考核制度,以促进效能的提升,保证我国建筑业的安全、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考核;合理建议 前言 近年来,有关部门逐渐意识到建筑安全的问题(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等),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也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分析总体形式,可以发现安全问题依旧严峻。如:安全生产问题严重,不重视安全监管,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等。以上问题就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施工进程与质量,不利于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以下笔者就对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中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调查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可以发现是复杂多样的。以下笔者从中抽取常见的三种原因进行分析。 1.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分析当前我国建筑业的施工人员,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学历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且基本没有接受过科学的安全教育与培训。通常是以“老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入行。“师傅”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以掌握工作的技能。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师傅”自身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故而“徒弟”的安全意识也不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将更多将重心放在“通过工作获取利益”上,忽视了安全操作生产规程。因此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 1.2施工工期制定不合理 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如:《合同法》)仅仅提出了超过工期应如何处罚,并未提出如何制定合理的工期。导致我国一些参建方为保证自身利益,与建筑单位制定了不合理的工期。为在规定内完成建筑任务,很多建筑单位会盲目缩短建筑工期。施工工期的不合理就会导致一系列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如:单位要求施工人员加班加点赶工,进而导致施工设备出现磨损、施工环境恶化。以上情况使施工人员处于一个不安全的施工环境,故而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1.3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 另外,也是事故高发的原因就在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具体如下:建筑施工是露天的施工场所,所包含的施工项目众多,施工人员众多且工种繁杂。为保证建筑施工的进度,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临时设备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且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现场存在一些高强度的施工作业交叉进行,不但增加了施工指挥、调配的难度,同时隐藏了很多安全隐患(如:高空坠物、设备撞击等)。这也正是由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系统不足,安全监管不够,力度不严造成的。 2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现有的建筑安生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①在监督检查发现隐患时,有关部门通常是要求建筑单位整改方案或是进行罚款(大部分违法成本较低,罚款不高),无法有效引起单位重视。由此可见,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不严厉,且震慑力不足。②处罚条款不明确。建筑单位在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标准时,无法根据标准执行罚款。③责任不明,无法确定责任。安全事故发生后,通常工程建设各个参与方互相串谋,包庇,导致事故安全责任不明。 2.2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同样是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大多是采用“评分制”的标准。且没有制定评分后的具体措施,导致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与安全责任重视不足。这一情况下,及时相关部门限令整改,起到的效果也依旧不高。 2.3管理人员专业度不够 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专业度不够,也是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且在职人员专业素养存在明显差距。很多监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信息的交换(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统计信息),且信息整合、汇总意识不强。正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度不够,导致监管联动机制不畅通,进而导致监管职能履行效率不够。 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使监管工作可以“有法可依”,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如:有关立法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当前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考虑,去除或修改一些与时代不符、落后、陈旧、实际执行困难的规则、条款。增加一些符合时展,可执行度高的标准,以提高法律、法规的标准性、规范性,使其符合且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3.2确定事故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 为改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有关部门应积极确定建筑安全的事故责任制,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具体可以:有关监管部门应建立并积极完善事故调查制度与程序,要求建筑单位权责明晰,信息透明,以方便监管工作的落实。针对一些安全事故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度中应细化处罚条款。具体条款的制定,部门可以参考国内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政策,然后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 3.3提高队伍建设,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 为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积极提高自身队伍建设;而监管部门应积极强化工期控制提高监察效率。在提高队伍建设中施工单位可以:重视对单位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可聘请相关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培训,并进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观念。在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提高人员监管能力,丰富人员监管技术手段(如:借助网络技术实施现场监控),以提升监管效能。 4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4.1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 存在问题如下:①考核概念不明确。如:部分建筑单位没有意识到考核是对一个员工的评估,没有考虑到通过考核可以和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更没有意识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影响考核结果。如:部分建筑单位将考核作为选拔干部的一种途径,而员工则将考核作为升职、加薪的一种方式。这样有目的的考核范围不够全面,内容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发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安全观念。③考核内容与实际的工作脱节。如:负责考核的管理人员没有下基层观察与分析,那他制定出的考核方案无法满足员工的安全需求。 4.2改善建筑企业考核中问题的对策 企业可以:①制定考核人员应对岗位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关注各部门的协同贡献,了解岗位特点与要求,注意各岗位间的绩效平衡。②在考核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宣传与培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的安全管理与施工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观念。 5总结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的角度分析,其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建筑施工进度与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鼓励其改革自身的考核制度,以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促进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安全、持续发展。 作者:祁凯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安全性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力迅猛增强,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大,其中,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进而给建筑工程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质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是整个建筑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基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提供理论帮助和借鉴,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安全性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和应用,我国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建筑行业的发展颇为迅猛,建筑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进而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越来越高,导致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大大增加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性,因此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即使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很高,但是其安全性往往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从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基于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建筑行业的安全和长久发展夯实基础。 1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抗震度不够 我国建筑的抗震性很差,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在遭遇较大的地震灾害时无法抵御,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麻烦。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度,就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水平,这也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方式。对于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我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标准,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但是有些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够重视,导致施工时不注重抗震性能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抗震性能的设计认识不足,致使在设计时忽略抗震性能的设计,最终导致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降低。针对这个问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抗震标准,以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度。 1.2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但是部分建筑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支出,就会在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忽视建筑物的质量及其安全性,导致建筑物种的材料不能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造成建筑物的质量不符合相关规定标准,存在安全隐患,降低建筑物的安全性。钢筋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材料,我国对于建筑物钢筋的配筋率有着明确的规定,并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钢筋配筋率。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建筑物的配筋率问题,全面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过程,以此设计出适合建筑物的配筋率。另外,一些建筑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仍然使用冷轧变形钢筋,其具有强度高、脆性大、韧性小等特点,不利于抗震性能的实现。 1.3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建筑物的安全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不足,就会造成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其他缺陷。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意识到建筑物安全性的现实意义,过于重视建筑设计的美观,而忽视了建筑的质量,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性,严重时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和施工技术来进行设计,把不合理的设计行为以及只顾设计美观而忽视建筑质量的错误设计理念消灭在萌芽之中,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人员伤亡。 2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 2.1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设计人员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每个基础环节的设计,并随时掌握施工动向,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更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意识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现代化水平,以此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 2.2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行业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之一,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也对规定了相应的建筑规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促使建筑规范与时俱进。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杜绝一切建筑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另外,还要及时指出建筑结构设计中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行为,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此避免或者减少建筑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准,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3开展科研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要想设计出好的成果,就必须要提高创新水平,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目前,建筑行业有了蓬勃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建设结构设计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多变,设计难度也随着增加,现有的结构设计程度已经无法满足设计人员的相关需求,进而在一定水平上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计算机程序的内容和功能直接影响结构设计水平。有时为了解决生产问题,配合软件的能力,只能把计算过程简化以满足计算程序的能力。所以,提高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首先要开发出一款高精度软件,不断推新创新,提高建筑行业中的科研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迅猛,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建筑功能。但是与此同时,建筑结构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进行解决和改善,消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以此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基于此,设计人员首先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责任,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设计水平,促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建筑规范,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白为民 单位: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介绍了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施工现场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2001年起建筑业总产值就以10%以上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14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高达176713亿元,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推动力。然而快速发展下隐藏的是建筑业安全隐患,各种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安全事故发生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大量人员伤亡,如2016年11月24日江西电厂施工平台倒塌事故,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此次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也引发人们对建筑安全的反省和深思。 1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 建筑安全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区分。狭义是指建筑单位施工过程中的关于建筑安全的工作和意识。广义而言不仅包含施工过程中建筑安全的有关工作和管理,还包括施工前、施工完毕之后有关建筑安全方面的所有管理行为和意识,及国家政府对安全管理防范工作问题的讨论和监督管理工作等[1-5]。建筑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安全管理原理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建筑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施。宏观来讲,建筑安全管理主要指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筑安全质量监管工作。微观来讲,主要由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建筑企业、监理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对项目施工安全的计划、实施、控制等管理工作[1-5]。 2建筑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建设单位方面 1)忽视建设工程基本程序。依据《建筑法》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我国项目建设工程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施工许可并进行备案相关手续。但是,很多建筑单位对这些基本程序不予重视,没有依法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和备案登记。有的工地甚至是先施工再进行相关手续审批及申请,往往会出现环评或施工条件不达标问题,致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长期停工现象。还有一些建筑单位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对项目进行低价招标,和施工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压缩建筑材料成本,使用以次充好的方式蒙骗建筑单位,埋下建筑安全隐患造成现场安全管理混乱。2)压缩合理工期及不合规的施工技术。建筑单位为能尽早交付项目,强行压缩合理施工工期,忽视施工安全盲目赶工期、抢进度。施工人员在管理层要求之下,采取高压作业、交叉作业方式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工作强度大、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给项目施工带来威胁。3)施工安全管理费用没有专款专用。不少建筑单位直接将该款项归为施工费用,将该款项直接挪为项目施工材料费或是人工费、管理费,没有用来购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时,施工人员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增大了危险性。 2.2施工单位方面 1)安全管理意识较低。有些施工单位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增长,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安全管理多偏于形式。即便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但实际中难以贯彻执行到位。有些安全管理员自身都不重视施工过程的安全,自身的安全管理素质较低。2)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水平整体较低,建筑单位比较注重对施工技能的培养,忽视安全管理培训。建筑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施工特点,对工程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做的较少。3)忽视重大安全管理源的管理。重大安全管理源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关键部分和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和地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几率较高。施工单位对这些重大安全管理源的安全管理跟其他环节和地方的管理方式一样,并没有着重管理,也没有编制关键部分和重点施工环节的安全计划书。 2.3施工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建筑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农民,其对安全操作的认识不明确,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导致建筑单位整体的安全管理意识较低。2)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较低。建筑施工中有不少岗位都需要特种作业证才能上岗,如起重机、信号工种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很多从业人员根本就不具备上岗资格就进行施工操作,这种违章行为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3)安全培训较少。建筑单位为提高工程施工效益,比较重视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但对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却比较少。即便组织培训也只是为应付检查工作,并不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目的,对员工的培训也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 2.4建筑安全监督方面 目前我国各地工程安全管理机构人数不能满足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监管人数也跟不上现代建筑工程扩充的数量。而且,监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没有跟上日益增长的建筑专业知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方式以突击性检查为主,缺乏对建筑工程的日常监督。 2.5其他 1)市场违法转包和分包交易。建筑市场交易的操作不规范,我国建筑市场内存在着违法转包、分包交易现象,不少资质较低甚至是不具备施工资格的建筑单位参与到建筑项目中,使建筑安全事故案例激增。2)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防护用品、安全检测方面水平仍较低。一些建筑施工工艺新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仍没有普遍适用于整个施工过程,针对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法也不够全面和系统。 3解决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3.1建设单位安全管理 1)树立安全施工观念。以整顿建筑安全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建筑单位安全管理意识为目标。针对先施工后审批,没有依法进行建筑施工申请手续的建筑单位进行严格查处。依规定对建筑生产单位的安全责任进行划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树立安全施工观念。2)严查违法违规的建筑行为。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有关法律,堵住安全生产的法律漏洞,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对施工中任意压缩工期、肢解发包工程等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和整改。要求任何建筑企业都须在审核手续批准完成之后才能开工,要求任何企业的施工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利润。3)建筑单位要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建筑单位应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在施工单位可以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力度。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费用要求必须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来使用,禁止安全管理费挪做他用,对安全费用的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 3.2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安全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施工操作,提高施工团队安全管理意识。在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时,要以严格、公正态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施工单位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划分明确,保证人人有责、各司其责,从而真正做到安全生产。2)改变落后管理模式。配备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管理人员负责施工人员进场和就职后的安全管理培训。注重安全管理制度在工地上的推广和执行,并匹配相应安全生产管理奖惩制度,号召施工员工安全生产、生产安全,提高施工单位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3)抓好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督。对施工现场关键环节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对工地上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备案。对关键施工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对危险源的施工情况要随时报告给监理单位和建筑单位领导,对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防护和监控,还可以采取定期排查的方式强化监督力度。 3.3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安全管理 1)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筑企业应该在施工人员进场前、施工前和日常工作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进场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才能允许上工,并要求人员持证上岗。2)强化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对特种作业岗位,应该要求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持证上岗的规定进行作业,对这些特种岗位的工作行为成立工作日志,及时的登记、记录特种岗位工作情况。 3.4建筑安全监督管理 依据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的规定,建筑安全监督部门作为施工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巨大。为保证我国建筑的安全,建筑安全监督部门应树立严谨的管理态度,忠于自己的岗位职责,坚持公平、公正、合法的监督原则,在既不影响施工单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及时消除各施工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保卫好我国建筑安全质量管理的底线。其次还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建筑安全管理知识的累积,逐渐打造出一只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建筑安全监督队伍。最后,在监督管理方式上,也不能仅依靠突击检查这一种监督方式,应该是突击检查、日常检测和定时定点监察三种监督方式综合运用和灵活使用。以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及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保温系统防火技术标准及施工安全措施;进一步加强工地消防装备建设为监督管理目标,逐渐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水平。 4结语 我国的建筑安全仍存在着安全生产意识低,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严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筑安全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高,笔者也提出了几点关于解决我国建筑安全问题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作者:郁斐 单位:上海市第四中学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材料对高层建筑安全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得到加大水平的发展,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更加优异。但是在高层建筑中新型建筑材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装饰装修材料造成的火灾隐患是高层建筑的安全的重大威胁。对新型建筑材料在高层建筑中对建筑安全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能。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高层建筑;建筑安全 1新型材料的特点 新型建筑材料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还能实现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等特性,建筑材料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建筑的观赏性更高。随着人们对资源、能源的重视,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优化环境,发展绿色建筑,通过建筑材料实现能源的节约。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建设更加温馨的建筑环境,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利用。 2新型保温材料发展状况 保温隔热材料的使用能够减少建筑的热能耗,在建筑内外使用保温隔热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聚苯乙烯泡沫板、绵延矿渣棉、玻璃棉等材料都是重要的节能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分子有机材料得到大量应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可以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成本低,但是施工性能差,强度比较低。从材料燃烧性能上,可以把保温材料分为无机类复合保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类保温材料主要包括岩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等,具有不然性能。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主要包括胶粉聚苯颗粒等保温材料,属于难燃材料。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主要包括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CEPS)、硬质聚氨醋泡沫板(PU)和酚醛树脂泡沫材料等,具有一定的可燃性。 3建筑装修材料对高层建筑安全火灾影响 2010年11月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11.15”特别重大火灾,造成58人死亡,建筑过火面积12000m2,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事发是由于在进行项目改造过程中,无证电焊工作人员违规在10层窗外进行电焊作业,电焊溅落金属点燃9层脚手架架上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引发火灾。聚氨酯保温材料属于易燃材料,在现行的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已经禁止使用易燃材料作为外保温材料。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是重要的高层建筑安全隐患,新型建筑材料虽然提高了建筑的性能,但是也带了危险,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火灾损失常常特别大,因此,要重视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 4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安全 4.1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成因 (1)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原因建筑外保温系统通常是由墙体基层、保温层、保护层和饰面层几个部分组成。建筑的外保温系统对建筑进行包覆,在不同的防火分区需要设置相应的防火隔离带,根据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在每层建筑间应用300cm的不然材料进行分隔,在建筑立面和屋面之间设置500cm的不燃材料进行分隔,在每层建筑的窗口应设置防火挑檐或者设置不燃烧墙体进行处理,以防止屋内火灾通过建筑洞口向外蔓延,防止建筑层间蔓延。建筑墙体基层内部空腔和幕墙施式建筑,以及建筑保温层同建筑墙体间空腔,都会在发生火灾时形成烟囱效应,为火灾补充空气,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楼板见空腔用防火材料进行封堵。外保温材料很多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一定的燃烧性能,在最新的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易燃外保温材料,但是在进行施工时,一些施工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仍存在使用易燃材料施工的情况,这就给建筑施工和后期使用带来了很多火灾隐患。一些未经防火处理的有机保温材料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开始脱落,裸漏出有机可燃材料,造成火灾隐患。(2)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火灾可能在保温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存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保温材料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在保温系统使用过程中,上海“11.15”重大火灾,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火灾,引燃大面积外墙立面保温材料发生燃烧。这反映出施工过程施工技术人员管理意识淡薄,没有依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缺少安全教育,相关监管不到位。 4.2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危险性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火灾蔓延速度快,大量使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会迅速燃烧,造成建筑火灾。EPS板、XPS板、PU板这三种可燃有机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量较大,发生燃烧后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会造成人员窒息死亡。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救援困难,一些高层建筑防火系统年久失修,在发生火灾时无法投入使用,对救援造成困难。燃烧产生的低落物,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并可能引燃二次火灾。 作者:王喜悦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安全论文:谈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 摘要: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实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非常必要。在建筑安全上健全法律、法规,并对施工现场安全提出相关要求。施工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脚手架、土方及模板等工程建设,这些方面的施工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有必要对建筑安全问题加以考虑,因此,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方面正在探索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文章从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进行了充分地探讨。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 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明确项目施工方和项目设计方的安全管理职责,并将对双方的安全管理要求写在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中,在建筑施工过程坚定不移的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管理者需按照以往项目经验对施工危险情况进行预测,识别项目的潜在危险点和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将其编制在施工危险源的分析报告中,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办法。除此之外,还应将项目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等应急管理措施编制在规范中。项目安全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要制定好,现场施工人员需要遵守规定来执行操作,监督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和施工作业行为标准。管理者需要监管项目施工安全的情况,并经常对其进行检查和评价。管理者需要将施工情况作为项目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定期组织进行安全评定工作,并将考察结果报告上级管理者。管理者在巡检过程中发现施工安全方面的状况,需及时整治。除此之外,管理者需要定期开展有关施工安全的讨论会,不断完善施工安全注意事项等。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环节难点分析 (1)对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认识尚需强化。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企业可以在建筑施工某一阶段的管理做到安全标准化,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观测,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体系。在建立这一体系中,应以建筑项目全部完成时间的总体性角度来看待。如应从项目的立项分析、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到施工完成后的运行为一体系,对每个环节都应该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细则,从而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整体性安全标准化体系。(2)建筑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力度不强。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权威性的指导型法规,而建筑工程内部也了许多关于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融合了以上两个部分法规。除此之外,建筑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操作等实际问题,还没有法规对其进行论证、约束与规范,即还未标准化。而已有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案的编制与修订,还存在很多缺陷,整体性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仍需完善。(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没有及时跟进相应的监督及奖惩机制。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中,施工标准化管理流程以及具体的实施操作规范需要由实际参与到建筑施工的人员予以编写和拟定。鉴于此,我们不难发现建筑施工标准化的编写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同时内容也比较细等特征。从我国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的整体管理流程方面来看,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内容的编写方面,还具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信息与操作不相匹配,以及随意编写的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及时跟进监督与奖惩机制,由此使得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编写施工安全标准化操作规范时,积极性与主动性、责任意识都不是很强。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1)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项目经理应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负责,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技术保证体系负责人等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在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制定各级安全人员职责,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组织及协调等工作,并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细则。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安全技术负有直接责任,参加安全生产监察,从技术上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意见。(2)现场施工标准化管理。为了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应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现场施工管理细则。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入口处应设置平面布置图,明确划分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等,在主要通道设置不同安全警示牌,有触电危险场所标识应使用绝缘材料制作。应实施临时设施管理标准化,临时宿舍建设必须满足消防及环保要求,室内用品及设施应摆放整齐,食堂、洗浴间等设施应满足要求,现场应配备药箱、绷带等急救器材。现场各种机械、材料应按照施工平面图布置,不同类别应分区堆放,存放材料场地应平整,现场材料应结合材料特点采取保护措施。(3)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项目建设中使用的悬挑平台、脚手架及防护网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布设,此外,建筑外侧应结合规范挂上安全网进行封闭,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通道口、电梯井口及楼梯口等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设置防护棚、防护门及防护栏杆等,必要时还要加装安全网,并设置标识起到提醒的作用。必须拆除或改变安全防护设施时,经过施工负责人同意以后,应提前将替代安全措施做好,在作业完成以后立即将安全防护措施恢复。(4)安全信息标准化管理。在日常的运行中,有关部门要对安全信息进行充分记录,并把国家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实施科学地储存,此外还要对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地搜集,以供企业领导者予以使用与参考。该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拥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以便确保以下工作能够有效实施:①需要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②对施工进度与相关设备状况进行有效的记录;③纪录特殊作业与相关建筑工序进行。(5)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全面性。由于建筑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使高层建筑施工始终处于安全监控的范围内,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7)基于BIM技术的安全培训。在传统的安全培训过程中,主要是对安全监管人员、施工人员等进行岗前的教育培训,其培训手段单一,培训信息过于口头化,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意义。因此,其培训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尽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培训模式,但是由于培训数据库的不完善和实践性较弱的情况,导致培训的形式化,操作性不强。对于BIM技术而言,由于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因此,BIM技术不仅能够协助施工安全管理部门解决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还能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安全培训数据库,高层建筑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安全培训数据库,学习最新的施工方法,掌握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使用水平,保证技术的规范性,从而让安全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具有信息数字化、空间化、全面化、定量化等重要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BIM技术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审查、施工场地的规划、施工安全的评估、施工过程的监控、施工措施的制定等,来达到了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显著效果,对安全管理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BIM技术显著的优势,将其全面地应用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切实保证安全管理的效果,从而为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洋 单位:中国中铁航空港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事故原因与风险管理方法 时代的发展异常迅猛,建筑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建筑行业涉及领域广,在建筑中,施工周期长、人员流动性大、工种复杂等,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威胁着我国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筑业应高度重视起安全事故,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将所有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从而推动建筑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应运而生。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下,势必会带来很多安全风险问题。通常而言,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建筑造型具备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造成在建筑中频发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在露天高空中施工,这无疑有着很高的危险性。同时,在施工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工程后期作业规划和工程实施中,很多时候都由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很难预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很难预测风险对于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影响,这些不可预测的风险,不但会对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而且也会为整个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合建筑工程特点,不管是工程监理工作者,还是具体施工工作人员,都应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树立起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唯有施工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 二、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疏忽设备在不安全状态中,也会频发事故。具体表现在:设备使用中缺乏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不及时、设备超负荷运作;开挖土方、脚手架、模板等工程缺少相应规范的、合理的设计计算资料;防护装置缺乏安全警示标志、强度低、报警装置、安全保险装置等不完善;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在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影响了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2.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表现在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制度不完善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管理状态杂乱无序,有很多违反规定的操作,这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企业对安全施工重视力度不够,项目管理工作者过度追求工程质量,而忽略了操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中有很多无证上岗的施工人员,监督管理工作者没有按照有关要求监督施工,没有及时处理施工隐患,这些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致使建筑工程安全施工频频发生,想要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些问题,从而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3.施工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中,大多数施工项目都是在露天中完成的,在具体施工中,人员多、道路状况复杂、堆积各种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较多等,这些都是引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是引发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大雨、大雪、高温等环境下,会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4.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浅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也为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安全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施工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浅薄。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来进行,这就导致施工人员素养高低不一,技术水平不一。劳动分工没有互相配合,也互相干扰,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认真施工,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加强建筑安全的风险管理方法 1.加强管理施工机械对一些重机械严格把关,严禁这些设备进入施工场地,在需要的情况下,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保障特种机械操作工作人员定岗、定机。在施工刚刚进行中,使用单位结合机械设备使用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机器保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和清洁施工设备,及时解决施工故障,更换受损的施工零件。在施工现场中,应悬挂警示牌,在一些作业危险区域,如:电梯口、临时用电设备等区域,应悬挂上安全警示牌,提醒施工作业人员,从而提高他们的施工安全意识;建筑材料、建筑配件等材料应整齐堆放,专人负责一些易燃易爆的物品,确保施工的安全,同时,施工现场的生活设施也要达到施工要求,确保生活设施符合施工的要求,为顺利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2.完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监督管理部门,切实的、积极的履行自身职能,加强监控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做好审查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工作,严格把关建筑市场安全资格准入,严禁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混入施工现场。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施工现场,消除一些不安全的状态,避免一些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3.精密组织安全管理机构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安全控制,这是由安全环保部门管理的,一般施工企业中,项目部生产经理都是由安全总监负责,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职位。但很显然,这种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很难保证安全管理的优先性、权威性,对安全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效果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秉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施工原则。唯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如:在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后,在安全管理机构将所有项目部责任人纳入其中,并明确各个责任人应负的责任,避免权责不清。将各个施工队伍的责任人作为主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担任主要安全管理人员,考核不合格者,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此外,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每次安全会议都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前一段时间的安全管理状况,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及时的、有效的解决好问题。4.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用人企业应对现场施工工作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唯有达到了安全培训的一系列要求后,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另外,一些特殊岗位,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没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上岗,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于发现有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其实施安全教育,从而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对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形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施工企业必须要意识到,唯有从根本上找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原因,才能真正地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安全风险贯穿于其始终,想要将所有安全风险消除,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建筑企业应尽可能地控制安全风险,将施工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起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整合和优化风险管控机制,积极地、主动地消除安全风险,唯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康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逐渐盛行。建筑安全等问题成为了我们要思考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筑安全达到了要求,我们的生活才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现如今,我们的建筑安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思考;完善 一、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建筑业在近年来成为了我国劳动力最多的行业,我国现在处于大面积的进行建筑施工的境况。建筑业发达虽然能带给国家经济上的发展,但同时安全隐患随之增多。我国虽已明确了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但对于将来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管理不够全面 管理者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大多数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建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很多人都把不安全的事件归咎为人们的行为上的不安全,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安全的思考。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因为安全事故而导致的纠纷。如果上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安全问题,并就此进行分析思考,便有可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当然这也不能全都归咎于管理者,很多时候管理者作出了相关决策与要求,很多人员也没有认真遵守,大部分人员也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进入施工地区时,很多人都没有戴安全帽,这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规则,我们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2相关机构的制度不完善 建筑业的实施是要通过相关机构才可实行,如果相关机构能够尽早完善相关条例,迫使相关人员遵守并实施,安全管理方面将会省去很多力量。但我国现在相关的条例并不完善,即使有了优秀的管理者,在安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执法者在对于安全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过于形式化。在查处到违反安全条例的人员时,惩罚力度不够,违反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失误,渐渐地人们将会对安全条例漠不关心,安全隐患增加。 1.3企业思想问题 很多企业在实施管理条例时都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安全的位置逐渐变得不重要。即使有着明确的安全管理条例,但企业人员还是会放松警惕,全身心投入到利益中,不能够自我约束,可以说在有着完善条例的基础上,自我约束是非常重要的。当利益大于一切时,企业方面在建筑各方面投入的资金会逐渐减少,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的“纸片屋”“瘦身钢筋”等安全隐患,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建筑中的材料的低质量,有些承重力度不够,有些抗压力度不够,工人的工作安全性逐步降低。 二、完善管理体系的措施 2.1管理者的自省 在管理层面,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员,他代表着管理条例的实施,工作人员会听从管理者的所说与指令。当管理者真正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时,自然会想到很多安全的隐患,那么在管理人员时自然会提到这些隐患并且适时的提出安全管理的意见,那么在作业时的安全隐患将会降低很多,并且消除掉很多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这对于工作者的服从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2.2激励机制的完善 现如今很多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对于管理者也存在着一些误会。由于工作较累,很多人都将负面情绪发泄到相关工作中。有些人员会不遵守管理者的命令,自顾自的工作,这对安全来说有着很大的隐患,如果管理者能够通过激励机制来带头引领工作者遵守安全条例,规范工作者的行为,适时的给予遵守者奖励与不遵守者惩罚,通过这种外部的激励,工作者大部分会选择遵守管理条例。要想保证安全,并不仅仅是条例完善,更重要的还是工作者自身的遵从。当然所谓的激励机制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有社会舆论压力,以及管理者的表率作用。 2.3相关机构的执法力度与企业的遵守 上文中提到了相关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这便导致了很多企业重视利益,而忽略了安全。当相关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关心时,企业迫于舆论的压力,对于相关的工作内容将会有着更高的安全标准。投入资金确保能够买到更加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这不仅仅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安全隐患降低,更是保障了将来应用所建建筑的人员的安全。相关机构同时对不符合安全条例的企业给予严厉的处分,为安全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立培训机制 现如今,工作者应该更多了解安全知识,管理者需要进行培训,工作者更要进行培训。这样可以很大范围的规范工作者安全的意识与行为。任何工作的基本都是人员本身,在培训期间每个组织都能够进行沟通,人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这对于从业者学习安全知识来说是很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工作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团结,这对于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有着良好的保证。人员之间能够得以密切配合,消除了不必要的误会,团结工作,安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监督、鼓励,安全隐患极大的减少。 三、管理机制的原则 3.1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执法者、企业管理者、。执法者监督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又监督着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并对安全管理机制充分了解,这是管理体系的一大原则。每一个人都能够切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执法者严谨检查,企业人员不拿员工以及百姓生命开玩笑,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安全法规,这样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工作并对管理人员保持信任,切实做到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尽量做到与各部门人员及时沟通,管理机制会更加简便。 3.2人人做到遵守 任何企业或相关机构的最基本的安全原则都是——人。只有人员本身都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那么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之后,每一个人都会去认真遵守,切实的思考保障安全方面的措施,那么我们所担心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会不攻自破。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便是人,不难想到,任何一则法规条例都是由人员编辑与颁发,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够去认真思考,切实理解法规中的约束内容,不把法规当作约束,而当作安全的保障,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法规中的内容,执法者认真监督,企业认真工作,又怎么会发生那一幕幕令人心寒、心痛的画面呢。 四、结语 建筑行业的兴起,加强并完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便成为了重要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人人都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切实将生命安全作为首位,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电子信息类论文:论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安全 安全技术 安全要素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的保护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电子信息安全为主体,介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电子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概述,提出主要的安全要素,找出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众多的企业文件在流转,其中肯定有重要性文件,有的甚至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如果这些信息在通用过网络传送时被竞争对手或不法分子窃听、泄密、篡改或伪造,将会严重威胁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义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发展,信息成了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今企业的商务活动,基本上都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企业的生产运作、运输和销售各个方面都运用到了信息化技术。如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关于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出产地等信息来建立一个原材料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对原材料的采购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跟多的采购建议和对策,实现企业电子信息化水准。有关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小企业对网站的应还处于宣传企业形象,产品和服务信息,收集客户资料这一阶段,而电子商务这样关系到交易的应用还不到四分之一,这说明企业还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商业渠道信息。中小企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的建设。 二、电子信息安全技术阐述 1、电子信息中的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能够使数据的传送更为安全和完整,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其中对称加密通常通过序列密码或者分组机密来实现,包括明文、密钥、加密算法以及解密算法等五个基本组成成分。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有所不同,非对称加密需要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个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必须配对使用,用公开密钥进行的加密,只有其对应的私有密匙才能解密。用私有密钥进行的加密,也只有用其相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 加密技术对传送的电子信息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在发送电子信息时,发送人用加密密钥或算法对所发的信息加密后将其发出,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有人窃取信息,他只能得到密文,密文是无法理解的。接受着可以利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恢复成明文。 2、防火墙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邮件炸弹,病毒木马和网上黑客等对网络的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企业的信息化使其网络也遭到同样的威胁,企业电子信息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针对网络不安全这种状况,最初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就是防火墙。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中防火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阻止非黑客的入侵,电脑信息的篡改等。 3、认证技术 消息认证和身份认证是认证技术的两种形式,消息认证主要用于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抗否认性,用户通过消息认证来确认信息的真假和是否被第三方修改或伪造。身份认证使用与鉴别用户的身份的,包括识别和验证两个步骤。明确和区分访问者身份是识别,确认访问者身份叫验证。用户在访问一些非公开的资源时必须通过身份认证。比如访问高校的查分系统时,必须要经过学号和密码的验证才能访问。高校图书馆的一些资源要校园网才能进行访问,非校园网的不能进入,除非付费申请一个合格的访问身份。 三、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的主要安全要素 1、信息的机密性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的机密性工作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但信息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何保护企业信息不被窃取,篡改,滥用以及破坏,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又能确保信息安全性已成为各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信息的有效性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中小企业都利用电子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的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是个企业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要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硬件故障,对这些网络故障带来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预防,从而确保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3、信息的完整性 企业交易各方的经营策略严重受到交易方的信息的完整性影响,所以保持交易各方的信息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对交易各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预防对信息的随意生成、修改,在传送过程中要防止信息的丢失,保持信息的完整性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基础。 四、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1、构建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除了使用安全技术以外,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一般中小企业中,最初建立的相关信息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如果安全管理制度出了问题,那么围绕着这一制度来选择和使用安全管理技术及手段将无法正常进行,信息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完善,严格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影响很大。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如果没有严格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和相关的安全工具是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2、利用企业的网络条件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很多企业的多个二级单位都在系统内通过广域网被联通, 局域网在各单位都全部建成,企业应该利用这种良好的网络条件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服务。通过企业这一网络平台技术标准,安全公告和安全法规,提供信息安全软件下载,安全设备选型,提供在线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交流经验的场所。 3、定期对安全防护软件系统进行评估、改进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也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在电子信息安全问题不断被发现的同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安全防护软件系统也应该不断的改进,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 总之,各中小企业电子星系安全技术包含着技术和管理,以及制度等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中小企业办公室逐渐趋向办公自动化,而且还确保了企业电子信息安全。 电子信息类论文:对电子信息与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探究 前言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化的现代产物,它将电子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它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应该对其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 工程造价管理在电子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1.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现代的电子技术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的信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另外,电子信息工程在经过我国的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后,其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开始出现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可以从其产品入手。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参与到的产品研发和应用的部分越来越多。 1.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扩大,工程造价管理的数据处理量也越来越多。由此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被动式管理已无法满足日趋复杂的工程项目的需要;工程造价信息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影响越来越大。要想做好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作基础,也只有在充分掌握和详尽分析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才有可能;工程造价管理与有关的各方面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日趋增加,这也即意味着在管理上需作出相应的信息化调整。 目前造价行业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几个部分:以Internet/Intranet为内部、外部和内外通讯的网络平台,通过实施办公自动化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采用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软件进行工程量和钢筋用量的计算,运用套价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指标收集和分析系统,用于已完工程的积累;利用信息网和获取信息,用于工程预决算的编制和造价管理。 2 电子信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已经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且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大批为工程造价及相关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同程度的提供了政策法规、理论文章,有些涉及项目信息、造价指标和材料价格信息等,它们为进一步建设全国规模的工程造价管理专项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些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些提供的信息不够严谨、内容更新不及时,从专业角度来讲,还属于比较浅层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深层次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国造价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以定额管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完全进入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较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静态的管理难以应对变动的市场,主要表现:静态定额;解决方案和途径的缺乏。另一方面滞后的数据收集与管理阻碍着工程造价动态控制进程,收集的数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数据缺乏通用性。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在此模式下,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正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将会推动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 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前景与展望3.1 工程预(结)算软件:目前套价软件使用已经很普遍,但功能应从单一的套价、出预算书向多方扩展,一是向上扩展,增加工程管理功能,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工程和一个工程的各阶段数据,贯穿从估算、概算、预算、阶段结算和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二是功能进一步细化,加强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和细度的调整,以方便投标单位的造价调整和控制;三是与互联网络的连接,将预算软件所需的材料价格等数据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方便材料价格数据的维护,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对已完工程资料的积累方面功能的加强。 3.2 工程量、钢筋用量计算软件:①此类软件,用于协助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现在使用较广的软件一般采用作图法,要求工作人员在识图的基础上用该软件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然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工程量,得到工程量清单,这种作法计算出的工程量比较精确,但必须重新输入图纸工作量仍然很大。②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将工程图纸扫描形成光栅文件,由软件处理矢量化后,抽取特征,用模式识别的技术识别构件类型和其几何参数,进而计算工程量;或由设计院生成的施工图CAD文件在CAD环境下作模式识别。这种方法要求在图纸的特征表示和建模上作大量的研究工作,抽取各种构件的特征参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了最终能代替人完成识图的过程,这是较有前途的方法,但根据汉字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必须对图纸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该软件要能真正代替人识图还有一段路要走。③第三种方法是在建筑设计所使用的CAD软件中直接加入构件特征参数的属性,定义各种构件对象,在进行结构和建筑设计时使用这些对象设计建筑物,而不用直接使用线条作图。这种方法使设计的结果中包括丰富的构件和参数而不是线条,经过一个语法分析器就能分离出所有构件和参数,避免了模式识别这个难关。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未深入该领域时仍必须通过交互的过程来填补软件在智能上的不足。 3.3 Internet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设想:工程造价的管理与互联网整合无疑将给工程造价的管理带来质的飞跃和发展。传统的计划式的管理模式将被变动的市场的新型模式所取代,实现工程造价的协同控制也将成为必然。 3.3.1 相应网站的建立与壮大。①工程造价信息网:工程造价信息具体指的是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法律、法规、价格调整文件、造价报表、指标等影响工程造价的信息。建 立起统一的造价信息网,不但有利于使用者查询、分析和决策,更有利于国家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的管理与协调,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统一化、规模化、有序化。②材料价格信息网:材料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预算和结算,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3.2信息网、软件间的相互整合。①信息网与造价软件:当前市场上的造价软件中所需的材料价格大多采用人工录入价格的形式。有的是整体的引入,有的则是一个个输入,大大影响了快速报价的进程,同时也不能及时与市场接轨,无形间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网与造价软件的整合将消除这一矛盾,在造价软件中直接点击相应引入按钮,输入要引入信息所在地点的详细资料,即可随时得到相应材料的价格,若所引入的材料价格有所变动,软件中的预警系统将自动提醒操作者更新价格。这不但缩短了录入材料价格的时间,还达到了随时更新的目的。②信息网与进度控制软件:工程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成本控制,而成本控制在无形中又影响着进度和质量的控制,同时市场的变动将直接影响着投入的成本和资源的分配,而这必将导致工程进度的变动。所以,工程项目现场的进度控制也应通过成本控制时刻反映着市场的变动。信息网与进度控制的整合也将成为必然。 4结束语 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力度,坚持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统一全面管理认识、统一信息技术标准,优化整合工程造价管理软件,设计并推行人性化网络造价管理软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最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工程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体系,达到合理使用投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取得最佳投资效益的目的。 电子信息类论文: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设计和应用 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是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处理与控制的一门学科,随着技术的革新,电子信息工程涉及到通讯、电子及信息技术,和工业领域等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例如,射频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方面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譬如,电子信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不足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加快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应用的现代化,为促进工业领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 电子信息工程内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信息工程的内涵 现代社会工业领域中很多环节都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研发新产品,进而加速经济发展进程。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早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它拓展了产业链,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到了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逐年增加,电子信息产品也朝着高附件值方向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矛盾日益凸显,譬如,信息服务业与软件比重不平衡、数据库产业规模小及集成电路产业在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方面要远远低于国外企业。 1.2.2 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很多技术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加上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市场中一些劣质或者盗版的电子信息产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这种恶性的竞争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1.2.3 自主创新不足,技术人才匮乏。我国长期以来,一些关键性的电子元件主要依靠进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品牌的创建及创新能力的发挥,很多企业缺乏专利意识,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此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是一个资金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加上长期以来缺乏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体制机制,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这种瓶颈性的矛盾日益凸显。 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具体设计应用 2.1 射频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以其特有的快捷性与高准确率,在工业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射频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中的汽车生产、邮政业务及航空包裹识别,例如,在汽车生产中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来跟踪零部件,识别汽车标识、管理企业内部资源、轮胎压力检测及信道控制等。可以说,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自动识别技术,它的读取速度快及可携带信息多的优点,在工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造价管理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普遍采用套价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利用数据库信息技术来构建指标收集与分析系统,采用软件来计算工程量与钢筋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已经使造价管理中的制定定额、编制标底及控制投标报价等方面摆脱了手工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造价管理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 2.3 电子信息工程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子信息工程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在当今信息社会显得尤为明显,很多机械装置已经开始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及现代化控制技术方向发展,例如大型复杂的机械安装标准!的点知控制单元。再比如,自动分类垃圾桶及自动升降电梯。这种原本通过机械原理实现控制的机械,通过安装电子信息装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提高了机械本身的性能,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4 电子信息工程在公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公路工程中不仅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库,同时还需要更新、描述工程的进度、费用及质量,而电子信息工程正是基于此,在公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节省了因为人工查询、整理及分析数据的人力与物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正逐步采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程管理来实现公路工程中文件管理、质量管理及通讯网络管理。 3 加快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现代化进程的对策 3.1 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电子信息资源环境 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远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持尤为必要,国家不仅要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资金投入,更要在政策上向电子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倾斜,例如,国家相关部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基金会,借助各种手段拓展电子信息工程融资渠道等。此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及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由国务院提倡的推进“三网融合”对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显着的影响。比如射频技术,GSM/GPRS手机主要在900MHz和1800MHz频段上运行,测试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收发信机测试、发射机测试、接收机测试,每个部分,一般都是分900MHz和1800MHz分 频段测试,在每个频段,分别测试不同的信道,每个信道,又需要测试GSM模式及GPRS模式。依据的标准,主要是国际组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相关标准,这一标准的编号为TS 51.010以及国内的相关行业标准YD/T 1215-2006。其中,这些标准的内容都极为丰富,涵盖了GSM/GPRS手机测试的主要全部内容,例如TS 51.010共五千多页、八十多个章节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针对收发信机、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射频测试。 3.2 重视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根本,要想培养及留住人才,对企业来说,不仅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平、公正及公开的环境,同时更要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鼓励人才技术创新。此外,要鼓励企业内与企业外人才加强交流与合作。对政府来说,要制定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培养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及管理人才。 3.3 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创新永远是企业的生命,要想电子信息工程取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和制造设备企业合作,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产品与服务,使电子信息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增强以电子信息工程为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此外,由于我国很多电子信息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意识不足,导致很多专利技术被侵权,影响了电子信 息产业本身的良性发展,因此,国家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同时,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电子信息企业良好的竞争环境。 4 结束语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是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处理与控制的一门学科,随着技术的革新,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例如,在汽车生产中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来跟踪零部件,识别汽车标识、管理企业内部资源、轮胎压力检测及信道控制等。此外,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管理与机械装置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很好地实现了智能化与数字化,节省了人力物力。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机制问题,国家需要极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资源环境,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推动服务与产品创新,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电子信息类论文: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分析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音自动顺序播放电路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电子元器件集成度的提高,这种电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自动分类垃圾箱、电梯自动升降控制、自动语音通知系统、电话外呼系统及电话交换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这种电路可移植性比较强,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使用,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认识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例如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一大批具有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必不可少的。 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是学生需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包括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2 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2.1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应用 目前造价行业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几个部分:以Internet/Intranet为内部、外部和内外通讯的网络平台,通过实施办公自动化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采用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软件进行工程量和钢筋用量的计算,运用套价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指标收集和分析系统,用于已完工程的积累;利用信息网和获取信息,用于工程预决算的编制和造价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已经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且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大批为工程造价及相关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同程度的提供了政策法规、理论文章,有些涉及项目信息、造价指标和材料价格信息等,它们为进一步建设全国规模的工程造价管理专项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些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些提供的信息不够严谨、内容更新不及时,从专业角度来讲,还属于比较浅层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深层次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 2.2 电子信息工程在公路领域的应用: 分析高等级公路信息数据结构,可发现大量的信息是建立在相同数据库上的,不同的参建的人员对数据有不同的要求。建立在有纸办公的基础上的相同数据的查询、整理和使用不仅会造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在管理中出现数据的更新不能及时反映到施工当中去。如公路工程中的计量支付,一些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工程计量中对工程进度、质量、费用的数据“描述”,还随时取算各种工程量数据书录指标,是工程信息管理的集中体现,计量数据的积累和还是工程信息管理的保证。计量时对照合同和工期,完成它对工程投资、进度的宏观调控功能。但目前人为的讲计量过程效率太低,数据缓慢,工程进度控制只能停留在宏观层次上,甚至只是为了达到支付的目的,同时人工计量中监理、业主方没有一套完善的“动态造价”(合同变更)来配合,建立起数字上宏观调控的体系。当然,关于工作效率和管理手段的其他三个重要方面:文件、质量管理和通讯联络,相对来讲也亟待改善的薄弱环节。解决目前管理现状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立公路工程现代化计算机管理。 2.3电子信息工程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 拖拉机与自走式农业机械电子化正向网络化、智能化、分布式控制技术方向发展。一台大型拖拉机和复杂农业机械,已装置了若干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它实际上已是一个带有独立处理信息与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终端,是针对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专门设计的通用微型作业计算机,具有统一标准设计的接口5采用了控制局域网络(简称CAN)技 术及其网络通信协议。 2.4日常设备信息化 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新的汽车电子系统由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可以独立操控,同时又能协调到整体运行的最佳状态。举一个安全驾驶方面的例子,出于平稳、安全驾驶的需要,对四个轮子的操控,除了应用大量压力传感器并普遍安装了刹车防抱死装置(ABS)外,许多轿车,包括国产车,已增设了电子动力分配系统(EBD)。ABS+EBD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雨雪天气驾驶时的稳定性。 3 电子信息产业需求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不仅靠科技的推动,更多的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基本。目前发达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比我国的发展情况要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如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获得巨大发展,这与我国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也与国外的信息产业向我国扩展有关。我国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将继续增加,农村、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也将会逐渐有市场需求,并且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会有所发展,亚太地区市场饱和后非洲市场会逐渐兴起。人们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会促使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我国自身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也要制定出向非洲等电子信息产业落后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落后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多以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4 结束语 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起主导作用的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在我国只有近10年,现在正以史无前例的高速向纵深发展,迎来了我国科学技术灿烂的春天。 电子信息类论文: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 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类论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浅析 1.电子信息工程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为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产物,通过令电子手段同通信应用技术的全面融合,渗透至社会生产、百姓生活、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广泛领域之中,发挥了综合应用效益。当然,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综合优势,我们不应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应持续的优化、更新,方能真正推进电子信息工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核心意义在于,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数据的全面管控与综合处理,进而提升实践效率,促进优势信息的优质共享。历经多年的实践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核心内容更为广泛,其实践应用同他类现代化技术逐步交叉与全面融合。因此,我们应深入研究探讨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关技术手段,注重安全管控、全面研发、创新分析、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开创良好的研究发展氛围,方能真正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全面扩充,开创全新的发展格局。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代化技术核心意义 纵观我国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发展建设进程,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应用实践范畴日益广泛,然而其真正成熟掌控与应用的核心手段仍旧较为欠缺。无法创建从属于自身的工程系统以及技术手段。较多先进技术仍旧直接引进国外的现成成果,没有契合我国国情特色,体现本土化应用优势。为此,要想真正实现持续全面的发展,该类状况需要全面扭转,否则将会对持续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形成制约影响,无法通过自主开发的成果以及技术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伴随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化发展,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逐步变为信息时代的影响推进者,并且对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设发挥了积极影响作用。当前,较多传统企业逐步对电子商务形成了全新认识,因此对其进行了创新布局与规划,令新兴服务业务以及系统平台逐步形成,并为自身企业赢取竞争主动、占领市场份额巩固了基础,推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规模较大的优秀企业,其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将发挥更为显着的优势作用。因此,较多优秀企业逐步促进了信息公开、全面共享,并创建智能化、现代性、数字化工作体系平台,扩充信息化投入建设。时代的进步令该类企业持续推进了信息化工作以及工业生产建设的全面融合,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升级与更新转变。通过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实现产业发展的全面创新,逐步形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着力点。不但可实现产业升级,还会借助信息技术令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全面优化,树立战略化目标推进产业全面升华、快速发展。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科学对策 3.1强化政府支持,加快信息化建设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全面发展,相关政府单位应强化支持,全面拓展信息化工程建设,积极吸引各方参与,扩充融资途径以及投资渠道。同时,应创建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基金,提供有力资源保障,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的完善优化。应全面推进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完善,开拓数字电影、互联网技术、信息化软件服务等工程建设,进而为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创新与技术完善提供优质保障。 3.2完善发展环境,注重新型人才全面培养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全面更新、优化发展,应致力于扩充人才队伍建设。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策略,激发其综合优势价值,开创利于人才全面发展建设的优质环境,形成核心价值观。应注重培养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信息产业精英人才与行业专家,提升创新发展综合能力。还应开创公平、透明、良好的人才发展竞争氛围,通过有效的宣传、综合的激励,优化人才评估以及管理激励制度,不断鼓励吸引高级人才全面推陈出新、发挥核心潜能,提升竞争发展意识,快速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环境,通过优质选聘吸引真正优秀人才贡献核心力量。同时,各单位应强化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全面配合、协同发展,扩充视野,缩短同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进而全面奋进,实现信息化发展。对于海外归国人才应全面支持,给予有效的扶植引导,由政策制定、待遇管理层面,真正的吸引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单位经营发展活动之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建设,提升核心潜能。 3.3推进服务创新,激发新型增长点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全面扩充,应致力于服务创新,全面激发新型增长点。面对国际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加之经济危机的扩充深入影响,只有推陈出新方能赢取竞争主动,实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各类单位应强化同设备生产方的有效配合,创建基于单位核心的创新技术系统,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发展潜能与技术研究水平,真正推进产品的全面创新以及技术的优化完善,通过特色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赢取竞争主动。应促进产业系统的持续优化,确保核心产业的持续稳定提升。为全面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注重计算机产业的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令电子产品实现良好的创新转型。应通过实践应用推进发展,实现业务以及服务创新,全面推进现代化通信设施、优质信息服务以及创新技术优化发展,开创新型经济增长点。 4.结语 总之,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科学发展,我们只有明确电子信息工程内涵,探究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核心意义,强化政府支持、方能制定快速发展科学对策,探究新型增长点、实现服务创新,创设显着效益,真正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全面发展。 电子信息类论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浅析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即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及形态的描述,是事物状态的体现形式。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文字、数据或一些特殊的符号、声音等形式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电子信息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媒介。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含义是指使用电子技术获取、传递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达到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的目的。由于通过电子技术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所以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计算机、视频音频产品甚至是餐饮企业等各个生产生活的产业均有涉及。 二、电子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科学技术之一,为人们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运用电子技术表达和传递出来的信息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知识涵盖面广,且使用价值高,使得接受的一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生活上为人们提供便捷,如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器应用上的特点。家用电器技术的提高,产品的种类日新月异,各种功能不断出现,使用操作简单,为用户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家用电器应用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一体化特点,即将传感技术、接口技术、系统化、微型模块化等技术相结合。机电的一体化可以提高产品的自动监视能力、报警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如过载、过压、短路之类的电力故障时,能够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一体化机电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节省能源的消耗,加快生产速度,使得机械性能得以改善。 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具有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高效快捷的应用特点。(1)智能化,集约化。计算机智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计算机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对人的思维活动及感觉行为进行模拟,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逻辑分析及综合处理信息。(2)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在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的高清晰数字处理技术和运行的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及共享得到了实现。(3)高效化,快捷化。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用计算机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上的各类管理实现高效化及快捷化。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媒体化,智能化。 媒体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关于“多媒体”的概念并不统一,一般人们将其解释为“多种媒体的综合”。而多媒体,即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组合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特殊音效等,以及程式所能够提供的互动功能。使用起来方便迅捷。智能化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汇集,最终形成一种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的智能集合。数字化智能化的高低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越高,智能化效果也就越强。智能化的产品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智能住宅小区,监管系统等都应用到了智能化技术。 2.网络化,数字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各个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设备相互连接,按照一定的网络程序软件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使得所有用户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共享各种数据、图片等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能更好地传送数据和文本资料。用户可随时随地拨打电话或收看任意国家的电视和电影,网络化使得电子信息的应用更为普遍化。目前,计算机网络已被广泛应用,如交通、金融、企业管理、教育教学、商业交流等各行各业均有涉及。数字化就是将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再将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来,进行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将其引入计算机的内部,再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数字化的优势在于:首先,数字信号与传统的模拟信号相比,前者其信号有加工能力。加工过的信号对有杂波或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来说,稳定性较好。在长距离的传送过程中数字信号传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数字信号需要使用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而且计算机系统更容易处理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在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的方面的处理能力也较传统方式强。其次,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简单。它无需在模拟电路里进行各种调整,因而电路工作时较为稳定、技术人员也能够减轻工作负担,总的来说电子信息数字化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扩大经济效益。再次,数字信号更加易于压缩。例如,在模拟摄像机里,需要使用100个以上的可变电阻。在有些地方调整这些可变电阻的同时,还需要调整摄像机的摄像特性。各种调整彼此之间又相互有微妙的影响,需要反复进行调整,才能够使摄像机接近于完善的工作状态。在电视广播设备里,摄像机还算是较小的电子设备。如果摄像机100%地数字化,就可以不需要调整了。对厂家来说,降低了摄像机的成本费用。对电视台来说,不需要熟练的工程师,还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在应用方面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只有科学水平进步了才能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改进,可以说它的发展趋势是依赖着人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的。因此,要想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就必须提高科技水平。 电子信息类论文:浅谈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 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类论文:关于互联网电子信息安全防护问题研究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决策资源和控制战场的灵魂,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因素。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时,信息安全问题都将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谋求国家安全,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防护问题。 一、搞好信息安全防护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 众所周知,未来信息化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展开,网络空间的争夺尤其激烈。如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跟不上,在战争中就可能造成信息被窃、网络被毁、指挥系统瘫痪、制信息权丧失的严重后果。因此,信息安全防护不仅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而且将作为交战双方信息攻防的重要手段,贯穿战争的全过程。据有关报道披露,海湾战争前,美国特工曾在伊拉克从法国购买的打印机的引导程序中预埋了病毒,海湾战争一开始,美国就通过卫星激活病毒,导致后来伊军防空指挥通信系统陷入瘫痪。战争和军事领域是这样,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也不例外。根据美国加利弗尼亚州银行协会的一份报告,如果该银行的数据库系统遭到网络“黑客”的破坏,3天就会影响加州的经济,5天就能波及全美经济,7天会使全世界经济遭受损失。鉴于信息安全如此重要,美国国家委员会早在初的《国家安全战备报告》里就强调:执行国家安全政策时把信息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俄罗斯于6月讨论通过的《国家信息安全学说》,首次把信息安全正式作为一种战略问题加以考虑,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强准备。 二、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军事信息安全上,同时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今社会,由于国家活动对信息和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所以一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整个国家能源供应的中断、经济活动的瘫痪、国防力量的削弱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其后果不堪设想。而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信息化系统大多数还处在“不设防”的状态下,国防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社会对信息安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很多人对信息安全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因忽视信息安全而可能造成的重大危害还认识不足,信息安全观念还十分淡薄。因此,在研究开发信息系统过程中对信息安全问题不够重视,许多应用系统处在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其次,我国的信息化系统还严重依赖进口,大量进口的信息技术及设备极有可能对我国信息系统埋下不安全的隐患。无论是在计算机硬件上,还是在计算机软件上,我国信息化系统的国产率还较低,而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检测和改造。再次,在军事领域,通过网络泄密的事故屡有发生,敌对势力“黑客”攻击对我军事信息安全危害极大。最后,我国国家信息安全防护管理机构缺乏权威,协调不够,对信息系统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各信息系统条块分割、相互隔离,管理混乱,缺乏与信息化进程相一致的国家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妨碍了信息安全管理的方针、原则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 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为了应付信息安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国防信息安全建设。 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国防信息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树立敌情观念、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强化社会各界的信息安全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安全防护环境。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自己在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中的重大责任,一方面要经常分析新形势下信息安全工作形势,自觉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各种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以安全防护知识、理论、技术以及有关法规为内容的自我学习和教育。 第二,要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国家《保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信息安全法规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层次不高,具备完整性、适用性和针对性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应当加快信息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及早建立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要加强信息管理。要成立国家信息安全机构,研究确立国家信息安全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在此基础上,成立地方各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其所属地区和部门内的信息安全实行统一管理。 第四,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开发,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水平。没有先进、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国家信息安全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自主进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大力发展防火墙技术,开发出高度安全性、高度透明性和高度网络化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防火墙。积极发展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治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为保护国家信息安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电子信息类论文:浅谈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行业蓬勃发展,电子信息行业也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领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本文主要分析论述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中的应用,同时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优化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望能为电子信息工程的推广应用带来支持。 关键词: 电子信息 应用 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述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运用计算机现代化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主要研究设计应用系统及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对其并进行处理,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同时电子信息工程还能实现设备与系统的创新研究、设计开发和集成。当前,网络编程、模拟数字信号的之间的相互转化,通信的原理等方面的学科为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化提供了基础,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电子信息行业也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领域,带动了各行业的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2.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的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计算机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其的应用特点主要为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 2.1智能化。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智能渐走进了人类研究的视野,智能化成为了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模拟人类的言语行为及思维活动,对其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及进行信息的有效处理。 2.2网络化。网络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信息与计算机的技术融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运行网络化,世界融为了一体,实现了世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为信息全球化提供了可能。 2.3高效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主要是表现在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存储和处理,这样就使信息的管理走向了高效化,高效快捷地管理信息。 3.电子信息工程的具体应用分析 3.1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有:网络通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达到自动化办公,强化了工程管理,提升了办公的效率;软件应用,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工程钢筋的用量和工程量进行计算,为工程的造价预决算提供了编制依据;信息系统应用,运用数据库的技术建立信息指标的系统,为工程的积累服务。随着时代进一步信息化,电子信息在工程管理的应用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人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造价的控制、标底编制等方面,使其摆脱手工,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而且各类相关工程管理的软件也相继被开发应用。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为工程项目造价和工程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一般提供了工程相关的法规政策,项目的信息和相关材料的价格信息等等,给工程造价工作管理工作的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3.2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分析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当前我国农业行业发展的标志,这都有赖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迈向了机械化。当今时代农业机械已经发展成一个可以独自进行系统控制及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智能终端,一台大型复杂的机械中能够完成安装多个电子标准控制的原件,微型作业计算机不但使用标准统一的端口,而且还将局域网的控制技术运用到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促进了农业模式的转型,使得我国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3.3在常用设备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工程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应用逐渐参与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设备中。数字电视的网络、空调的制冷系统及电冰箱恒温系统的控制等,无一不体现了电子信息工程在我们日常生活设备中应用广泛。如一辆汽车,组成其的电子控制单元可以独立完成操作,也能相互结合协调,确保汽车处于最佳运行的状态,再如电梯,在使用机械原理的基础上安装电子信息系统,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优化了机械的性能,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3.4在公路工程的应用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工期较长,这些就导致公路工程各种复杂的数据,于此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施工过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费用控制。通过依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上的支持,利用计算机技术,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因此,我国正在逐步实现采用现代信息工程来管理公路工程中产生的各种管理数据及管理文件,实现公路工程的现代化管理。 3.5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步伐,决定时代命运的力量之一教育也进入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教育的信息化不仅适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存有深厚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教育。现今,学校设置了众多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注重对学生进行培养“获取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及加工信息等的能力,推行网络及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这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驱动力。 4.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策略 4.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机关部门处于了引导者的位置,政府部门能否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电子信息项目建设的扶持,增加对电子信息技术研 发资金的投入,扩宽电子产业的投资渠道,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技术进行鼓励,肯定及奖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成果,同时并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确保促进电子工程持续的发展。作为引导者,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强化通信技术、智能手机、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等的研发,加强引导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4.2培养专业型人才 人才在电子信息系统处于主导地位,是电子工程发展的关键。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拥有一个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企业和学校这两个环境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应该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资金,完善对人才的相关激励机制,创造适宜人才发展、成长及提高的良好氛围 环境;学校应该开设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结合时势的发展,及时地融进科学前沿的知识,有效的开展人才培养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人才。 4.3加快电子行业的创新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业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电子技术的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如此的趋势及环境下,我国电子的行业的创新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在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及产品的发展创新方面着手,推动电子创新产品的更新和升级。电子企业应该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改造创新,企业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和企业合作,跟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共同一起实现创新技术和先进产品的研发。 4.4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有较多的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由于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以致较多的科研技术成果被盗窃,这些现象提醒了我们需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普及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提高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强产权法的实施,严格执法,创造新产品新技术保护意识强的社会氛围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成果,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维持科研者的创造热情。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电子信息工程实际应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中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融入渗透到各个行业。那么,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工程将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即将为我国电子行业以及其他行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电子信息工程加大科研力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其更好的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类论文:电子政务系统运行问题及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引入 电子政务系统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些地区的综合竞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在处理数据方面以及系统的运行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因此,经常会遭受到一些恶意篡改以及网络攻击,致使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受到了较大威胁,也使得电子政务的效率与便利没有办法得到有成效的保证,进而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威胁。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分析力度,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 1 电子政务系统运用信息安全技术的需求 电子政府系统给我国的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政府一般会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用信息化对管理以及服务进行加工,进而在网络系统里面将工作程序与结构组合在一起,全面拜托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继而给政府部门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专业合法机构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就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从现状,电子政务系统在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第一点要求就是要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相应的识别。主要是识别实体与通信数据的来源是否真实。电子政务系统运用时是否拥有较高的安全性,这对于各个单位或者是个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使用者自身的利益,要想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可以顺利运行,识别信息系统管理的对象非常关键。第二点要求则是需要有效地控制访问权限。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的内容,是为了阻止一些没有经过授权的资源被访问到,避免某些不合法的信息被储存,做好访问权限的控制能够给电子政务系统增设一道有效的防护墙。第三点是要求确保相关的数据资料不会被外来非法分子截获,杜绝相关资料出现外泄。在电子政务系统里面,会有很多数据资料是与政府部门与各个单位的机密文件有着联系。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必须要阻止没有经过授权的使用者得到数据资料,将控制访问系统以及机密相关系统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进一步为电子政务系统加设另外一道防火墙[4]. 2 电子政务系统运用过程当中存有的问题 2.1 对信息安全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很多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网络系统的建设,十分看重网络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在运用网络系统时,并未将网路的安全考虑在内,甚至是直接忽视了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致使信息安全技术一直停滞不前。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用至今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有很多重要的资料文件并未直接上网,加之安全技术涉及到的范围较广泛,无法用具体的指标对其进行合理的量化,存在较大的间接性与不可见性,导致使用者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关注程度不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上存在较大缺陷,最终导致安全漏洞进一步扩大。 2.2 电子政务成系统本身存在缺陷 政府部门中使用的计算机本身就是十分脆弱的,换句话讲就是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具体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一般是运用Windows 2000、XP 以及 NT、等等,但是运用的系统一开始就存在很多漏洞。除此之外,运用的网络设备以及通信等也存在较多弱点。政府部门的内网、外网以及涉及到的公共服务网,这些网络环主要就是利用 TCP/IP 协议建立起来的,而该项协议的基础就是自由与开放,但是这项协议在网络管理、服务模式以及合理规划等方面全部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就存在缺陷,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协议方面、系统方面以及设备方面等做出科学的改进。 2.3 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方面存在欠缺 由于网络系统的推广与运用,部分政度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起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却忽视了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未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技术的关键是人为因素。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是将人为因素与技术因素二者融合在一起,然后将安全技术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我国现在的保卫工作以及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比较弱的,许多政府部门的内部并未真正在制度方面、人员方面以及技术方面建立起很好的防范机制,没有合格的保护措施。内部人员基本上都会有对系统进行访问的权限,能够较为容易的躲过很多访问控制布置的障碍;很多网络维护者没有网络安全的意识,有的使用者甚至会不遵守安保的相应规定,把内网直接和因特网进行连接,以上这些情况都会给网路系统的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3]. 3 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3.1 有效保证服务器安全 有效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主要表现在加密服务与应急方法两个方面。当管理员要对网站进行相应的管理与维护时,一定要先进行身份的识别,防止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如果管理员在认证账户密码时,超过三次没有将密码输入正确,可以把该账户进行及时的锁定。此外,使用者所应用的密码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账户密码不会被泄露。如果出现系统受到外来侵袭致使数据资料产生破坏等情况时,系统的应急系统应该马上启动,并发出相应的警告,也可以直接关闭服务器,降低破坏所造成的损失。 3.2 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 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最合适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例如使用者在进行访问权限核实与审查的时候,需间隔一段时间就对电子政务系统做全盘扫描,把部分重要文件与机密信息全部存储到对应的服务器里面;提升对电子政务系统管理员对账户密码进行有效管理的力度,如果遇到网络攻击能够及时地做好各项备份工作。以上这些方法都能对网络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政务信息窃取、恶意攻击与数据丢失等等突发情况进行预防与解决,就算是发现系统受到了破坏,也能够将不良影响降到可控的范围内[1].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现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公文、保密信息也逐渐增多,但是因为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系统的安全问题,如果系统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影响,那必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所以,需要将信息安全技术运用到电子政务系统中,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进而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电子信息类论文: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可靠性工程 电子信息装备 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 分析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是实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必要条件,对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种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子信息装备日常应用中的质量问题出发,结合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建设,对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以及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促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装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竞争发展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等条件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体运用以及实施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1.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 电子信息装备实际应用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装备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根据有关调查,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使用管理以及电子信息装备的配套装置中。其中,电子信息装备设计以及生产、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比电子信息装备在相关配套装备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机率要相对较大。在有关调查中,电子信息装备的实际应用中,那些新型的电子设备装置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多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缺陷造成的质量问题,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部分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大部分是在应用中的使用管理阶段开始暴漏质量问题,而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由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以及生产阶段造成的。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过程中,另外一部分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和电子信息装备的复杂性的增加,电子信息装备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对于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护费用提高,而且也面临着一定的质量和使用完好问题。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影响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的错误操作或者使用、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等造成的。 2.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2.1 可靠性工程以及与质量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针对缺陷的一种预防以及对于出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改正,是对于产品以及工程质量的一种保证。它为了达到产品设备的相关质量或者可靠性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建设工作。进行可靠性工程建设其实就是对于产品工程可靠性的确定和对于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保证,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通过对于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以及可靠性试验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和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获取保证的。其中,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就是通过对于产品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模型建立,可靠预计、分配和分析等实现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以保证产品工程应用的可靠性。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可靠性的计划制定和文件制度的建设,以实现对于产品设备以及工程的设计、生产等阶段的管理。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试验主要是产品工程的生产环境以及运行应用等可靠性的鉴定试验,是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确定有效途径。 在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可靠性管理是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首先应该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的应用、监控,通过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目标来逐渐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的可靠性的实现。在进行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和质量管理之间的区别的划分,以能够真正的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的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质量。 2.2 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是一项拥有较为庞大并且复杂的系统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性要求要相当的高,因此才能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来讲,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是通过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运行的分析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相关纠正措施,可以避免后期的生产以及应用过程中各种故障的发生,对于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有一定的作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情况选择的。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设计过程中装备的各种故障模式的分析,对设计中的薄弱环节的纠正,并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的关键系统部分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 3.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部分系统装备的可靠性,并不能够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同样并不代表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是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功能的可靠性维护上的。 电子信息类论文: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路径 1、发展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策略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虽然时机正好,但是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起步晚,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软件服务能力弱,这些都是摆在广西眼前不争的事实。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十二五”计划,其任务非常艰巨。根据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国电子制造业要突破12万亿元,软件业要突破4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还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而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应该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提高产业增长速度。到2015年时,要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更为优化,形成“一区二带”的产业新格局。为此广西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1政府的支持 政府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起到了方向性、绝对性的作用,广西政府应该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对广西经济的重要性,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进行支持。要加大投入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需要的经费,加重资本支持,显示出政府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决心,释放正面信号,指明发展方向。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企业与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对大型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奖励政策,提升企业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信心,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从而带动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步步升高。广西政府要从一系列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创新氛围、人才培育、国际间合作等多个角度,扶持和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1.2找到适合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模式 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位于广西北海市工业园区内,2009年正式开园。是广西目前发展非常成功的电子信息园地,采取“立足高端,构建产业链,打造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发展战略,打造了多项电子主导产业,如整机、储存、软件开发、关键零部件等等,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大开放的良好机遇,经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生态、人文、环保、绿色的高科技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归结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的成功,可以借用中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贺海华的原话:“中央企业搭台、地方政府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唱戏”,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将这些企业连结起来,成立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地,创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利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生产的聚集,而后逐渐建立主导产业,发挥市场竞争灵活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园地的服务与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由工业园向新城的转变。建设产业新城,是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行路径,这也是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可行性模式。实践证明,电子信息产业园模式是成功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十项第一产业项目填补了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空白;入园企业达90多家,用工达6000多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同时孵化了一批创业青年;电子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3年创业园区的社会经济产值达270亿元,充分发挥了广西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核心作用,将北海市打造为智慧型城市。 1.3继续实施七大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广西要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并严格落实“十二五”的规划,继续坚定不移的深入广泛的实施七大工程:新型计算机工程、新型电子软器件工程、通信产业化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化工程、光电绿色节能产业工程。现代新型家电产品工程、软件开发及服务工程,为此大力发展新一代的新型平板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数字家庭、网络通讯设备等新的信息技术,努力使电子信息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扶持和培育一批能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大企业,支撑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1.4提高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人才短缺是制约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突破人才的制约,就必须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对人才教育的投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人员的信息素养与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更优秀、更活力的新鲜人才血液。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能培养人才,更多的留住人才。首先。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的范围;要鼓励高校与电子信息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将电子信息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输送到高校,提升现有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或者将高校生输入到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实习或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人才能力;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和晋升的一系列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生产与科研积极性,从而留住人才。 2、结语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已经愈来愈多的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成为驱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火车头,滚滚走向未来。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缺乏创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都较低,都需要不断增强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直不容乐观,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差距,必须找出正确的适合自己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模式,加强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加强战略规划,培养更多卓越人才,将广西打造为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优化广西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广西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 电子信息类论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探讨 1电子信息工程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在社会中崭露头角,事实证明,该技术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生产中,电子信息工程无所不在,并且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不应该止步不前,仅仅看到当前的成果而不去想未来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这一技术的水平,使其应用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中,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要想做到上文中所提到的几点,就要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初步的了解,明确其核心意义所在。在当代的信息化时代,电子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加快时代的发展进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在短时间内就会传播到四面八方。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就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成果,人们能够在互联上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步骤,并不像过去信息的传播那样繁琐。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该技术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促进社会新格局的转变。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代化技术核心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开启了新的时代。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对手段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满足变化着的时展的需要。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于技术的掌握仍然处于一种表面的状态,没有掌握到其核心的技术,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程度,那么对于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想得到创新与发展,就要不断吸收先进的成果以及理念,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相应的技术,并且结合我国特有的理念进行创新,从而发展出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技术。传统企业并没有对电子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其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如果仍然坚持原有的发展观念而不懂得变革,就会造成企业无法得到成员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企业根本无法与现代化的企业相抗衡。因此,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其必然能够使我国占据国际市场中的一席之地。终上所述,企业的发展脱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富强,就要将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其中,从而促进生产建设的现代化发展,在今后的社会在发展中,企业之中必然会全面实现电子信息的发展,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实现企业的优化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科学对策 3.1强化政府支持,加快信息化建设 要想做到企业的全面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促进现代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最终才会保证企业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植,还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以此达到扩大资金投入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健全专门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基金项目,这样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不必担心缺少资金的支持了。同时也要保证不断优化与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投资,这样在保证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3.2完善发展环境,注重新型人才全面培养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全面更新、优化发展,应致力于扩充人才队伍建设。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策略,激发其综合优势价值,开创利于人才全面发展建设的优质环境,形成核心价值观。应注重培养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信息产业精英人才与行业专家,提升创新发展综合能力。还应开创公平、透明、良好的人才发展竞争氛围,通过有效的宣传、综合的激励,优化人才评估以及管理激励制度,不断鼓励吸引高级人才全面推陈出新、发挥核心潜能,提升竞争发展意识,快速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环境,通过优质选聘吸引真正优秀人才贡献核心力量。对于海外归国人才应全面支持,给予有效的扶植引导,由政策制定、待遇管理层面,真正的吸引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单位经营发展活动之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建设,提升核心潜能。 3.3推进服务创新,激发新型增长点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全面扩充,应致力于服务创新,全面激发新型增长点。面对国际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加之经济危机的扩充深入影响,只有推陈出新方能赢取竞争主动,实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各类单位应强化同设备生产方的有效配合,创建基于单位核心的创新技术系统,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发展潜能与技术研究水平,真正推进产品的全面创新以及技术的优化完善,通过特色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赢取竞争主动。应促进产业系统的持续优化,确保核心产业的持续稳定提升。为全面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注重计算机产业的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令电子产品实现良好的创新转型。应通过实践应用推进发展,实现业务以及服务创新,全面推进现代化通信设施、优质信息服务以及创新技术优化发展,开创新型经济增长点。 4结论 总之,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科学发展,我们只有明确电子信息工程内涵,探究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核心意义,强化政府支持、方能制定快速发展科学对策,探究新型增长点、实现服务创新,创设显着效益,真正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全面发展。 电子信息类论文: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4P营销策略浅析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联想的4P营销策略浅析,探究了以联想为代表的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营销策略。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从4P理论增加到4C、10P理论等,但4P营销策略仍然是多数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行业在短时间内深度认知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4P营销 联想 营销策略 一、典型企业基本情况综述 新联想是 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科技公司,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组成。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打印机、主机板、手机等电子产品。2003年,联想将其英文标识从“Legend”更换为“Lenovo”,其中“Le”取自原标识“Legend”,代表着秉承其一贯传统,新增加的“novo”取自拉丁词“新”,代表着联想的核心是创新精神。2004年,联想公司正式从“Legend”更名为“Lenovo”。今年最新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中,联想已跃居第449名,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信息行业的模范先驱和典型代表。 二、4P营销理论简介 4P营销理论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1953年,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术语,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 实际上,营销组合有几十个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原本包括12个要素),杰罗姆·麦卡锡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一书中将这些要素概括为4类: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即着名的4P。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又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中进一步确认了以4P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即: 产品:通过满足市场需求表达产品功能以获取利润,为了更好地表达产品,进行产品样式规划、产品包装设计,突出产品的特色。 价格:通过价格调节规划产品定位,依照定价方法和定价策略,占据消费市场,创造财富收入。 渠道:构建产品到达消费者的路径,注重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 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的行为(如惠赠,活动等)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 三、4P营销理论案例分析——联想 1.产品方面。联想集团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确定各地域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研制开发了多种、多规格的电脑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其中包括广受好评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和ThinkCentre台式机,此外,联想还为这些产品配备了ThinkVantage Technologies软件工具、ThinkVision显示器和一系列PC附件和选件。在我国,联想个人电脑市场份额超30%。凭借新技术,易用性、个性化的设计及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而广受用户欢迎。联想还拥有针对我国市场的丰富产品线,包括移动手持设备、数码产品、外设和服务器等。 2.价格方面。联想产品一直以树立品牌和品质形象为定价原则。 联想公司正是依靠品牌的支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公司更愿牺牲短期利益来占领长远的市场,继而提升公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创立自己“低价高质”的口碑。消费者更为关注产品的价值,因此核心在于价值而不是价格。 联想在市场的认识上,一直实行的策略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茅台酒的质量,二锅头的价格。”所有产品的核心问题都是能否被市场承认和接受,而价格和性能又是接受的条件。联想在国内外市场的成功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既必须生产比发达国家好的产品,更要有比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低的价格。 3.渠道方面。进行合理的价值链地理布局、渠道业务部门的完善是联想渠道战略成功的关键。将产品研发和产品市场销售两大环节,设置在香港这样的世界转口中心的关键地区,能使信息渠道更为畅通,市场也更趋国际化,公司技术和市场人员能及时有效的获得最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全面把握最新动态,紧跟国际潮流。生产基地则设置在劳动力成本和房价都远低于香港的内陆地区,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外,还同国内其他厂家发展委托加工的合作关系,既避免了大量投资与基建,又能在订货量增大时保证供应。 联想中国区渠道业务部门还筹建了名为“大联想事业部”的下属组织,以期提升合作伙伴收益,从而巩固其渠道体系。此部门的组建意在“提升大联想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和凝聚力,创造更大的生产力”,联想集团将其合作伙伴归入了大联想体系中。目前为此开展的工作包括面向合作伙伴的产品征集与项目合作。很多渠道有非常好的自主研发产品,如中小企业CRM管理软件、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电子教室、电子商务软件、电子城管等, 并有多年的运作管理和成功案例,大家都希望这些产品能被充分交流和分享,在大联想体系内得到复制,提升大联想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和凝聚力,创造更大的生产力。这是一种渠道策略的创新,但能否持久仍面临诸多挑战。 4.促销方面。“如果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词。联想的促销总是将品牌与自身的企业形象宣传、产品推广、促销相结合,这不仅为联想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其品牌宣传也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益。联想的成功,最重要的内应就是对我国国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电子信息行业,能很好的结合国情、产品定位、市场需求和品牌战略,制定行之有效的市场策划的,联想可谓无出其右。在广告上面的投入更是不断加大,甚至一些好莱坞大片中也看到了很多联想的身影。 综上,联想集团围绕4P开展了大规模的战略布局和规划,4P策略对于电子信息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只有重视和加强4P策略的分析和规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电子信息类论文: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 1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的结构更加合理化,产业体系也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1.具有较为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政府的扶持力度较强;2.具有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明显的集群效应;3.产业规模不断的扩大,发展速度较快;4.产业结构合理,拥有明显的优势领域;5.各个企业创新工作很到位,整体水平较高。 1.2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了多次改革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欠缺系统的管理制度,所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通用技术研发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没有完整的服务支撑体系,“产学研”的落实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缺乏科研、企业及政府等机构间的合作,没有实现集成创新和资源共享;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因为科技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创新张占据的地位不高。电子信息产业中缺少关键领域的核心和专利技术,创新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关键性技术,就很难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来进行研发,此外,有些电子信息产品在研制成功后,因为没有机会和渠道进行推广,也就不能发挥其作用。首先,大量资本的投入是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创新的基础,缺乏充足的资金就无法保障创新的进行。其次,企业在引进海外人才的方法不恰当,加上缺少创新的奖励机制,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无法吻合,人才不合理的分布等原因都造成了缺乏技术型复合人才的现象,不能为创新奠定基础。 2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求科研机构、院校、企业以及政府等多个社会组织相互沟通和协调,将资源进行分享,为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创新环境。 2.1建立系统的产业自主创新体制 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大,很多创新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企业在创新时要加强对技术的吸收和转化,利用“产学研”来建立完整的服务支撑体系,通过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机制,充分的利用资源,从而使专利技术产业的转化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2完善自主创新政策 首先,可以通过风险分摊机制的方式来对改变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融资体系。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风险性很高,所以阻碍了很多企业进行创新,政府一方面可以指定相关的税收政策开鼓励创新发展,减少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创办像投资基金的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其次,要加强创新基础环境的建设,改善创新条件。企业通过创办知识产权的信息服务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将创新理念进行推广,让创新意识深入到群众中,并积极宣扬成功的创新例子,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 2.3对产业进行细分,分层次的进行开发 对于技术薄弱的领域要强化技术开发,在不断的技术改造过程中积累经验,然后创新。而具有优势(如移动通信)以及潜在优势的领域要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结合自己的资源进行集成式创新发展。在对不同领域进行由模仿学习到集成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创新开发时,要注重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总结 基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只有通过建立系统的产业自主创新体制、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对产业进行细分,分层次的进行开发等措施才能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类论文:分析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化的现代产物,它将电子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它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应该对其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现代的电子技术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的信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另外,电子信息工程在经过我国的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后,其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开始出现交叉和融台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可以从其产品入手。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参与到的产品研发和应用的部分越来越多。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其重要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发展的还算比较迅速,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我国虽然对此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是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手段还是不够的。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信息工程和技术的发展体系,大部分的先进技术还是直接引进先进国家的成果。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改变,因为这样会严重的阻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长期发展,没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是不会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立足的。随着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时代的推动者,对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三、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途径 (一)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以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发展环境,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发展的环境。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不断扩大网络平台交流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利于人们网络交流。网上交友,工作、学习、生活越来越方便,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了科技工程信息作用。让世人进入网络世界。 (四)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电子信息经济增长点 增强自主创新认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企业新经济增长点。 要想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推陈出新才是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企业就应该加强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国内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能力,以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 (五)着力培育人们自我维护 电子信息工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特别是在因特网上,除了要做到本人不攻击他人之外,还要学会预防来自外界的攻击。诸如教会人们应用防火墙和反黄软件来防毒和防黄。在网上聊天时留意激进身份机密,不要随意将电话告知对方等,更不能随意和网友见面。保管好本人上网时运用的各种密码,不要随便泄露给其别人等等。 (六)合理、适时指导学生应用资源 在当今网络时期,作为一个信息技术工程不应局限于本人的喜好,应该组织人们应用网络带来的便利。通过网络联系增强团结、推进网络道德素养的建立,寓教于学、应用。这样既能让他们更多更深地去理解应用网络,更能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本人才是网络的真正主人。孙中山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说过:“世界潮流汹涌澎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网络化是当今世界推进社会进步的潮流,上网是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必修课”,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人们学习使用网络,同时也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人们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享受科技成果,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 总之,随着信息化产业不断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 电子信息类论文:对电子信息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建筑施工运用电子信息化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基础建设作为其他建筑形式的领头羊也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起来。因此,传统的人工计算工程造价,人工描绘施工图纸、设计图纸,以及单纯的靠人工劳动力进行建设的建设行为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今现代化生产建设的需要。所以,为了寻求更有效、快捷的方式,在建设施工方面,引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要的手段,这也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必要客观的要求。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同时,也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二)主观原因。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为了增强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破了传统的由国家政府分配项目的方式,进而转变为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由建筑施工企业或者是开发商自行承包的建筑施工模式,促使我国建筑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对建筑企业采取“投标竞争”机制的形式,有利于建筑企业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进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电子信息化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一定的施工技术,建设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建设而成的建筑物具有位置固定、结构形式多变、外形变化多样、结构施工复杂、体积较大等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工期较长、施工使用的材料和资源品种较多,同时,还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分配和控制,这也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下列就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涉及部门较多。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综合全面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共同管理的管理形式。它不单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还包括技术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材料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和项目合同管理等等管理内容。 (二)工作量大。建筑物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和建筑物资的投入,还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共同参与建筑施工活动。这就需要企业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计划,众所周知,一个建筑物从建成到使用,期间涉及到的材料和资源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此,造成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复杂程度加强、工作量增加等等问题。 (三)较强的制约性。任何一个建筑物的建设,其项目管理工作必须符合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这一内在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建设规律。所以,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不仅要符合工程施工中相关的现行规范要求,还要做到不同工种之间彼此协作,施工顺序安排合理有序。 三、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按照工程建设的常规规律,综合的运用系统的观点和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施工项目进行有计划、组织、安排、指挥、管理、监督、协调等全过程的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需求,并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达到预设的目标,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下面就对计算机这一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实现企业范围内的数据共享。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保证了对企业数据的共享。这就意味着能在建筑企业范围内采用的标准能够达到的统一。并且可以根据现代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查找有效的计算方法,它能够在庞大的数据库中仅用几秒的时间,同时还可以运用较为复杂的组合条件进行查询,或者是模糊查询等。 (二)能够很好的保证资料的准确度。建筑工程项目的数据可以通过动态的形式以指定的精度向项目管理人员传递,杜绝了由人工层层向上汇报带来的弊端和误差,也避免了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和时间上的延误。这些情况的发生给企业积累项目经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是通过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就可以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可以通过模拟技术,得出项目实施数千次的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利于辅助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措施。 (三)实现了施工过程的数据通信。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络技术,可以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信息的,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公共的通讯手段将企业、施工现场、业主或开发商、供货商之间的数据交流,实现了企业对数据的远程控制和总结分析。 四、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是一个重要运用,随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开发出了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计算机作为造价控制的依据正确计算工程量,核定月工程进度款,并及时将有关“量”的变更和工程款信息输入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造价控制任务均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利用计算机对工程投资结构进行优化管理,并对资源投入进行优化分析。因此,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形势教育论文:逻辑学教材改善与新形势教育 作者:沈荣兴单位:苏州大学副教授 逻辑学是一门思维工具性、规范性科学,是不断发展历史的科学。逻辑学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思维实践,而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可能是逻辑学发展的动力的动力,从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演绎逻辑到培根开创的归纳逻辑,以及现代逻辑的形式化,无不如此。所以,研究逻辑学课程教育改革问题,必须放在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志1999年5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需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需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创新、创造教育是必然的选择。这就是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 一、21世纪的教育必须实施创新、创造教育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世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形成的共识。建立民族创新体系已摆上了议事日程。创造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绝不是偶然的。现代创造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推广,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第一、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知识经济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形态,知识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在农业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工业时代,机器、设备、原料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微软的成功反映的不仅是一种知识创造财富的现象,而且揭示了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知识与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仅承担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职能,也是国家知识运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公认,投资于人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方针,教育发展和改革高潮正在全球形成。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中华民族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外,知识更新的加剧以及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化等,也都决定了教育要把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放在首位,而把传授知识看作是基础和手段。 第二、是我国实现四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当前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一个高度文明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这就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建设人才。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首要传播手段,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其主要传播手段也应随之发展。如果不进行教育改革,不推广和普及创造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发展,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诺贝尔奖从1901年设立,到现在已评了95次。在9》次千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的公民竟没有一个获奖者。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美籍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已经有》个。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不调动起全民族和全体人民的创造力,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说,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创造教育,需要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第三、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现代化的需要。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它牵涉到整个社会结构、行为模式、价值系统和人际关系的基本改变。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对时代高速发展具有强力的适应性,有积极探索创新精神和富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实,生活格调高尚进取,知识世界精深广博。这也正是创造教育的目标。创造教育改变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因为创造思维是各种思维的高度综合,所以通过创造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创造教育将在促使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健全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是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战略构想,必然要求打破旧的教育观念,创造新的教育模式。 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比较高的,但创造性比较差,“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据对我国留美人员调查,我国学生在校考试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毕业后创造性除少数几个尖子外明显不够。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为例,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已有100多人获奖,超过了得奖人数的一半,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 我国长期来从幼教到高教不注重创造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并代表了改革的方向,所以,我国的创造教育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应运而生,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经受检验,开拓前进。 综上所述,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改革我国的现有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培养大批创造型的人才;同时,也为了每个人的现代化,在各方面都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现代创造教育的建立和实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二、逻辑学是创新、创造教育的重要内容 逻辑学的发展阶段和教育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传承”功能,即继承和传播的功能。第二是“再造”功能,即发展和创造功能。从作用形式上看,教育的“传承”功能注重于知识、技能和规范的积累,教育的“再造”功能注重于智能和个体内结构中潜力的开发。根据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与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相对应。这时的教育活动主要受农业生产制约,服务于农业文明发展的要求。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受农作物生长规律和自然界四季运转规律的支持,前辈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生产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此相适应,教育活动从目的、内容到形式、方法都具有明显的面向过去的性质,“传承”是古教育的主要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它逐渐变得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然要发生变革。在古代教育阶段,演绎逻辑特别受到重视。 第二个阶段是近代教育阶段,它与人类工业文明时期相对应,服务于工业社会发展的要求。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已经摆脱了完全由自然界四季运转规律制约的状况,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手段已不再是完全重复性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来决定。与此相适应,教育活动的基本倾向是注重眼下的需要。它既要体现“传承”的功能,又要使这种“传承”符合当前的需要;它既要体现“创造”的功能,又要使“创造”服从标准化和同步化,服从眼下既得利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近代教育也同样要被新的教育阶段所代替。在近代教育阶段,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相结合,但仍有“全归纳派”和“全演绎派”的偏颇。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教育阶段。它是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下兴起的。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生产过程日益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体系正在逐渐代替一切重复性的活动。层出不穷的新奇独特的产品不断淘汰旧产品。要想在现代社会立足,仅仅抓住了眼下的机会、适应了当前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未来发展的时机。因此,开拓和创新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与此相适应,“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报告,见《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9页)现代教育活动从目的、内容到形式、方法都是面向未来的。“再造”的功能是现代教育的最主要功能。“传承”的功能这时仍然是重要的,但它主要是作为“再造”的必要条件和辅助手段而存在的。在现代教育阶段,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并存的局面是难免的,但现代逻辑必将成为主角。从教育发展的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在不同的阶段它的功能重点是不同的。传习性教育在古代教育阶段起主要作用,选择性教育在近代教育起主要作用,创造性教育将在现代教育阶段发挥主要作用。与之相应,不同的逻辑类型发挥不同的作用。 逻辑学不仅在创新、创造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创新、创造教育内容的重要成分。国内有的学者把创造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十项:(一)思维教育;(二)发现教育;(三)发明教育;(四)掌握情报的教育;(五)学习方法的教育;(六)科学教育;(七)美育;(八)参与社会实践的教育;(九)未来教育;(十)个性教育等等。其中有多项是和逻辑学有关的,如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掌握情报的教育、学习方法的教育、科学教育等。以思维教育为例,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往往表现为具有求异性、独立性、开拓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它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集合式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逻辑学在创造思维的教育应该有所作为。 三、逻辑学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创新、创造教育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创造教育思想,即逻辑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逻辑学教学也不例外。例如,课程的内容离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较远,最新科学成果进入课程的周期过长,教学手段还主要靠教师一张嘴,一枝粉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等。 在现代教育阶段,现代逻辑必将成为主角,但很难完全取代传统逻辑。所以,我赞成逻辑教材实行“分层说”,根据不同的对象、目标、课时情况,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即主张因人因时施教,根据不同的讲授对象不同的年级用不同的教材。如面对中专生、师专生、本科低年级生主要讲吸收数理逻辑成果的普通逻辑;本科高年级特别是哲学系高年级生则增讲以数理逻辑为主的现代逻辑。现代逻辑的发展许多人已越来越认识到,光靠形式逻辑不能解决科学提出的所有问题;要解决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提出的各种问题(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开放性、竞争性、创造性、法制性),光靠形式逻辑也不行,还必须有辩证逻辑。数学教学已形成数学(一)、数学(二),,,逻辑教学也应如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动逻辑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作为导论性的逻辑基础教材,要具有时代性,为了体现创造教育思想,应加强现代逻辑以及归纳、类比、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容。在逻辑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光靠教师一枝粉笔一张嘴的状况,尽可能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单位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的容量、信息量和可接受性。课堂教学要尽快地由“传统型”转变为“创造型”,逻辑教学中自觉实行渗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理论、探索新学科的能力;除课堂教学外,应加强第二课堂和社会活动,如论辩赛,观摩法庭审判活动等。 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对逻辑学的发展同样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维方式,新的逻辑工具,只要我国逻辑工作者抓住时机,加强沟通合作,拓宽领域,联合攻关,必将促进我国逻辑科学的大发展大提高。 形势教育论文:煤矿企业加强形势教育交流材料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某矿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承担持续发展攻坚任务至为关键的一年。不断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剖析形势任务教育的特点 目前,职工思想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职工的思想空前活跃,发牢骚的职工多了;二是职工讲实惠、讲利益的多了,政治意识有所淡化,对单纯的形势任务教育不感兴趣;三是职工的敬业精神弱了,自主择业精神强了;四是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意识增强了,而奉献精神减弱了;五是团结协作的意识减少了,个人狭隘的意识增强了。针对这些新特点,作为政工人员,应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在企业工资、医疗、住房制度等改革过程中,针对职工中反映出的问题,必须留心观察,认真倾听,掌握主动,要具有超前意识,更好的做好工作。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安排要有所侧重。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在规律,按照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岗前教育与岗位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新办法,既突出重点,又使形势任务教育贯穿于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 二、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手段 现代社会一系列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新方法,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知识,也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创新注入了活力。三河尖矿除了坚持矿领导民主接待日、职工民主议事制度等好的做法外,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使思想工作更具有活力。一是借助网络载体,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通过内部网站建立了网上政工,利用新闻快递、政工园地、企业文化等板块,开设了政研交流、文明创建、党员教育、先进典型等栏目,职工可以用触摸屏选择浏览对象,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基层单位利用网上办公传递基层思想动态,畅通安全、生产、经营交流平台。二是实施政工联系点制度。政工人员每周都到基层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活动融合在一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做好信访工作。在接待工作中,真正做到热心接访,耐心倾听,诚心相待,使信访者打消顾虑,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为企业大局的稳定做出新的贡献。四是实施温暖人心工程,设立了党员服务热线。为了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在矿工人村和矿内单身宿舍分别设立了党员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为广大职工及家属免费提供水电暖维修等方面的全候服务,真正做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受到了干部群众和职工家属的广泛称赞。大年初二凌晨4点多钟,一名职工家属因家中的暖气片漏水来到党员服务热线成员赵西明家向他求助,赵西明二话不说,急忙穿衣拿上工具包急匆匆地赶到11号宿舍楼,经检查发现是因暖气片锈蚀严重引起漏水。他用带来的橡皮垫和钢丝把漏水处包严实,上班后又换上了新暖气片才离开。五是实施党建带团建工程。为抓好团员青年的思想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青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年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作为科区级助理后备人员,有效促进了优秀青年的成长与锻炼。同时,开展了优秀技校生见习班组长活动,首批见习10名优秀技校生已经有5人走上了班组长岗位。创造性地开展“互学共进当栋梁两生1+1结对”活动,先后有42名大学生与技校生根据专业类别、单位部门结成21个对子,使大学生与技校生在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方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形势任务教育创新的效果 一是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促进了企业生产任务的实现。今年4月份,作为主采区队的采煤一区在72201工作面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战线长、地温高、淋水大等诸多困难,原煤产量被动,职工收入下降,职工的思想出现了波动,针对这种情况,政工干部及时靠上去,协助工区党支部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召开了职工代表座谈会,详细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形势任务教育,使职工树立了大局意识,提高了责任感,主动把矿党政的关怀转化为工作动力,默默的勤奋工作,保证了职工队伍不乱、思想不散、战斗力不减。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战高温,工区领导主动跟班把关,坚守现场,超前指挥,严格执行规程措施,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为完成煤炭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促进了企业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坚持强化职工安全意识,促进了安全周期不断延长。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矿实现了较长的安全生产周期,但同时部分职工也产生了骄傲自满、麻痹松懈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点开展了以“反麻痹、防松懈、强责任”为主题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安全工作大家谈、座谈会、事故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职工认识到,生产形势越好,越要抓好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做到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家庭幸福的关系,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在全矿职工中形成了时时处处反松劲、实实在在抓安全的可喜局面。其次,坚持提高质量意识,促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质量标准化方面的形势任务教育,使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可喜的转变:由原来认为抓质量标准化建设必须加大投入向以最小投入创最大产出转变;由原来认为抓质量标准建设耽误产量、进尺向以质量促生产、保安全、增效益转变。思想认识的提高,为高标准搞好质量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各基层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坚持细化标准,强化管理,严格考核,狠抓落实,使我矿质量标准化保持了动态达标。第三,提高职工煤质意识,做到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我们在进一步提高职工煤质意识上下功夫,在强化全员、全过程煤质管理上做文章,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播、电视、内部刊物等舆论工具的强力宣传,在全矿营造了浓厚的氛围,通过有力的形势任务教育,动员职工层层把好煤质关,加强原煤生产、运输、洗选过程的煤质管理。在形势任务教育的引导中,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群策群力层层抓的管理体系,从而在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煤质,保持了三河尖煤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是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促进了职工队伍建设和企业的和谐发展。今年初,针对一些职工对煤价上涨、效益好转、收入存在落差的问题,矿及时召开了班组长会议和党员会议,开展了“讲形势、讲优势、讲前景、讲挑战、讲稳定”五讲活动,给职工讲细讲透,使广大职工认清形势,尽快消除误解和疑虑,增进职工对企业的理解。矿领导每周都深入联系点单位进行调研,和职工面对面沟通和交流,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广大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保持了持续和谐发展。 形势教育论文:地税局形势教育工作汇报 地区地方税务局: 年,我局在全局范围内认真开展了形势逼人教育活动。现将我局开展形势教育活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 我局于月日召开了“县地方税务局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局长同志、副局长同志分别做了动员讲话,向全体人员讲清楚开展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使全局上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这次活动的认识,为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采取多种形式,深入进行宣传教育 为使这次活动深入人心,我局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对这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召开了职工大会,进行思想发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积极参与的自觉性。二是利用标语、横幅、黑板报等工具,加强了宣传力度,扩大了宣传范围。三是把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确保了工作和学习两不误。 2、扎实开展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规定的学习篇目 从4月18日到5月31日,我局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分别学习了“总书记在考察新疆工作时的讲话”摘要、“同志在十五届五中全会闭幕后关于维护新疆稳定和加强反分裂斗争的讲话”、《关于贯彻中央7号文件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关于要求全县各级民族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都要成为一面旗帜的意见》、《关于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五支力量作用的意见》、《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地委扩大会议报告、县委扩大会议报告、冉齐刚同志在县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篇目,并且要求全体干部认真撰写心得体会。 二、积极开展对反动组织进行抵制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了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对各类反动组织进行了抵制,我局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退休干部的管理,同他们签定了责任状,并要求全局上下一律不能参加各类非法宗教活动,针对“”反动组织开展非法活动这一现象,我局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了“”的反动本质,并认真开展了对“伊斯兰解放党”反动组织宣传品的查缴工作,从而使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做到了政治坚定,思想过硬。 三、认真学书记“”讲话精神 我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书记“”讲话精神,在学习活动中,我局严格按照上级领导机关的要求,努力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把学习宣传总书记“”讲话精神与加强作风建设活动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相结合。 主要措施有: 一是党员带头学习 我局将学习宣传总书记“”讲话精神工作与党员教育工作融为一体,在党员队伍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总书记“”讲话精神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想情况。 二是学习、思考相结合,保障了学习质量 我局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学习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边学习边反思。每位干部在学习中都能够认真作好学习笔记,对因病、处出探亲等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同志,及时补课,做到了学习不漏一名干部。 三是以多种方式推动学习 我局通过集中学习、认真讨论等多种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我局分别于8月22日、8月29日、9月5日、9月12日举办了四期学书记“”讲话精神专题讲座,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系统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相关评论员文章,重点宣传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坚定不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内容。从而把握住了学习宣传重点,坚持了正确的导向,使全体干部职工坚定自觉地与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问题上做到了头脑清醒、旗帜鲜明。我局于9月19日以“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为主题召开了专题讨论会,有意识地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把实际工作同学书记“”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工学相长的目的。 四、认真做好综合治理宣传工作 我局认真做好了各项综合治理、法制宣传工作,尤其是保护各类弱势群体的法律宣传活动,在积极地为《日报》等报刊投稿同时,及时向县政法委和统战部上报了我局综合治理工作的信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局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确保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紧密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全局的工作实际,不断地继续做好形势教育活动,确保形势教育常抓不懈,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决不能给任何分裂分了以可趁之机。 形势教育论文:中学生形势教育论文 一、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观念更新异,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对我们开展形势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形势教育的功能,形势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考试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是非的判断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中学生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简单地读读报纸,也不是以纯中立的价值取向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而且对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经过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形势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管读书,不关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认识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青年学生对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懂得青年学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形势教育具有强劲的激励功能,形势教育往往从当前国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战略高度,用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当下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珍惜学习光阴,积聚才智,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评述,还有形势与政策的有关理论、国际形势与我国对外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等。中学生形势教育的教育内容设计应该体现“三性”。 (一)要体现时代性 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及其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比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八荣八耻与弘扬民族精神”“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奥运精神与自信、自强、自尊”为专题的形势教育等,使其与时俱进,内容鲜活生动。 (二)要体现针对性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变化着的世界时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必然产生和积累许多疑惑和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负面影响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形势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剖析、讨论,力求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达到消除疑惑、统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关系与台湾问题”“伊朗与朝鲜核危机”“藏独的阴谋与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等为内容的形势教育。 (三)要体现知识性 形势教育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其知识性很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太肤浅与太深奥都不妥,既不能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纯政策理论的宣讲,应根据内容需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史料翔实,事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幽默,既适应学生的求知欲强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与当代高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循环经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我们的责任”“汶川地震与我们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与中学生生活阅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从信息化时代和青少年年龄特征要求出发,形势教育的授课方式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单一说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灵活的形式,使形势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过传统的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的形式;可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主题班会、讨论与辩论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还可以开辟网络专题教育、音像教育及学生编写时政报等新形式。同时,形势教育要采取与听众平等对话的方式,辅之以当场提问讨论,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这种包括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往往能达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气氛活跃的教育效果。 另外,授课者也应该多元化,不一定是领导干部和政治教师,全体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也可以。比如,我们曾邀请一位优秀导游讲“我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请当地报社的副总编辑讲“余姚区域优势及其发展远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育效果特别好。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在政治课里讲“新闻”,由教师来点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时政,又锻炼了自己。 此外,在形势教育中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比如,可以举办形势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与摄影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大型企业、种养基地或市容市貌,在寒暑假组织学生撰写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反映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既重视了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和自主参与,又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形势教育论文:中学生形势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学生开展形势教育仍然很重要。要增强形势教育的有效性,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关键词]中学生;形势教育;转变 一些人认为,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视、报刊十分普及,网络新闻传导快捷,没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专题性或者经常性的形势教育了。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一方面,中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大多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国内外大事;有些家长也会干涉孩子看电视新闻,认为不如多做一些作业;另一方面,中学生在平时接受到的信息比较零碎,加上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对具体事件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对其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实现教育视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提高其教育效果。 一、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观念更新异,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对我们开展形势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形势教育的功能,形势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考试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是非的判断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中学生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简单地读读报纸,也不是以纯中立的价值取向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而且对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经过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形势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管读书,不关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认识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青年学生对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懂得青年学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形势教育具有强劲的激励功能,形势教育往往从当前国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战略高度,用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当下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珍惜学习光阴,积聚才智,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评述,还有形势与政策的有关理论、国际形势与我国对外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等。中学生形势教育的教育内容设计应该体现“三性”。 (一)要体现时代性 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及其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比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八荣八耻与弘扬民族精神”“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奥运精神与自信、自强、自尊”为专题的形势教育等,使其与时俱进,内容鲜活生动。(二)要体现针对性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变化着的世界时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必然产生和积累许多疑惑和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负面影响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形势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剖析、讨论,力求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达到消除疑惑、统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关系与台湾问题”“伊朗与朝鲜核危机”“藏独的阴谋与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等为内容的形势教育。 (三)要体现知识性 形势教育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其知识性很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太肤浅与太深奥都不妥,既不能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纯政策理论的宣讲,应根据内容需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史料翔实,事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幽默,既适应学生的求知欲强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与当代高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循环经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我们的责任”“汶川地震与我们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与中学生生活阅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从信息化时代和青少年年龄特征要求出发,形势教育的授课方式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单一说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灵活的形式,使形势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过传统的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的形式;可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主题班会、讨论与辩论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还可以开辟网络专题教育、音像教育及学生编写时政报等新形式。同时,形势教育要采取与听众平等对话的方式,辅之以当场提问讨论,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这种包括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往往能达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气氛活跃的教育效果。 另外,授课者也应该多元化,不一定是领导干部和政治教师,全体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也可以。比如,我们曾邀请一位优秀导游讲“我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请当地报社的副总编辑讲“余姚区域优势及其发展远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育效果特别好。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在政治课里讲“新闻”,由教师来点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时政,又锻炼了自己。 此外,在形势教育中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比如,可以举办形势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与摄影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大型企业、种养基地或市容市貌,在寒暑假组织学生撰写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反映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既重视了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和自主参与,又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形势教育论文:着力提高新形势下军队形势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日益尖锐,各种社会思潮蓄意攻击我军“听党指挥”的军魂。形势教育作为军队经常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使官兵能够清醒认识形势的变化及其本质,瓦解敌对势力的不良图谋,确保军队绝对纯洁、绝对忠诚、绝对可靠。军队形势教育必须着眼时代的发展变化,紧跟形势变化,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活力,不断增强教育的时代性与感召力,打赢意识形态的攻防战。 [关键词]军队 形势教育 创新 实效性 2008年全球金融危C过后,世界处于时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思想交锋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日益尖锐,人民军队面临着更加复杂而严峻的外部形势。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社会思潮无孔不入,一些人打着所谓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的幌子,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以及“军队国家化”,蓄意攻击我军“听党指挥”的军魂,对部队思想安全稳定构成挑战。形势教育作为军队经常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时代性强、贴近生活、贴近官兵的教育形式,深受广大官兵的青睐和喜爱。形势教育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使官兵能够清醒认识形势的变化及其本质,瓦解敌对势力的不良图谋,确保人民军队绝对纯洁、绝对忠诚、绝对可靠。但是,当前我军的形势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时代性与感召力不够,教育的实效性发挥不足。“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军队形势教育必须着眼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增强教育的时代性与感召力。 一、形势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以“三个及时”紧跟形势变化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时”是形势教育的第一要义,形势教育必须跟上形势,时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变化趋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够切实发挥好形势教育的引导作用。我军是党领导下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武装力量,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思想上做到集中统一。目前,部队正逐渐放开手机的使用,各种社会舆论涌入军营,为确保部队思想上的集中统一,必须紧紧依靠形势教育来及时掌握和跟进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然而,当前我军的形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形势教育跟不上形势,存在严重的时间滞后性。移动互联网造就了新兴媒体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影响空间。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正利用互联网优势向我国发动宣传攻势,大肆进行网络渗透,妄图引导事件的舆论走向,歪曲事实真相。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官兵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各类信息,但是一些青年官兵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信息识别能力和素养,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侵蚀和蛊惑。这就需要我们在形势教育的过程中,剖析问题,查找本质。当前部队形势教育的主题是由上级下发的教育提纲决定,各单位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这就拉伸了教育的开展时间。让形势教育跟着计划走,严重影响了形势教育时效性的发挥,“形势”教育也就成了“形式”教育。形势教育时机把握不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能力不够,使得军队容易丧失宣传教育上的主动权,不能及时占据舆论高地。 说:“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1]新形势下,各种社会思潮充斥于社会舆论之中,对官兵思想稳定产生了严重威胁和挑战。军队形势教育必须在重大事件和突发问题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针对性分析和教育,引导官兵正确客观看待事件,理性思考,确保官兵在重大问题上不糊涂。因此,宣传教育部门要做到三个“及时”。一要及时发现。要时刻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把握国家政策动态,了解官兵探讨的时政热点问题,掌握官兵思想状况,及早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进而制定行之有效、针对性强的形势教育内容,打好宣传教育上的主动仗。二要及时教育。形势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及时开展、及时教育。宣传部门要针对当前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及时做出规划,组织人员对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和分析,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态度保持一致,并及时组织授课人员培训学习、制定教案、备课授课。各级机关要简化教育材料下达过程,减少环节,缩短周转时间,确保形势教育跟上形势。同时也要注重各单位在教育上发挥各自能动性,在把握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独自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三要及时总结。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各单位在形势教育开展后要及时进行教育的总结和汇报,针对不同类别的形势内容建立形势教育资源库,为以后形势教育的开展提供可靠而详实的参考资料,保障形势教育及时、有效地实施,打好主动仗。 二、形势教育不能走过场,以“三个结合”筑牢思想防线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同样,军队形势教育也要尊重规律,应时而变,不能停留于表面文章。形势教育授课不难,但是要想把形势教育讲全、讲深、讲透,入脑入心,而不是走过场,真正取得教育引导的成效,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当前,由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授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科班出身人员少,以及“重军事轻教育”现象严重,形势教育存在“走过场”的嫌疑。在形势教育内容上,国防建设内容多而社会形势内容少、文件宣读多而形势分析少、官话多而实际话语少等问题严重,教育上紧贴官兵生活不够,结合形势分析不够,教育开展活力不够,取得实际成效不够。形势教育本是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开拓官兵视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教育,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许多基层部队却让形势教育课变成读文件、读报纸、抄笔记的“走过场”,教育方式简单,教育实效欠佳。 新形势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与深水区,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节点上。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和强大,他们一方面加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攻击,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渗透和颠覆活动,不断向我国民众灌输西方价值观念,误导社会舆论,企图打断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当前,国内改革形势严峻、国际安全稳定形势严峻,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要跟上形势做教育,把教育的内容讲全、讲深、讲透,防止和克服形势教育“表面化”“口号化”“贴标签”F象,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仗,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一要把形势教育与引导官兵客观地认识中国和看待外部世界相结合。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由于长期与外界接触不多,许多官兵的思想认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与外界接触时存在明显的畏惧心理。而且许多官兵对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缺乏必要的辨识和融入能力,对于敌对势力的蛊惑性和煽动性言论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形势教育就要在这关键点上加强分析,对官兵进行辨识和融入能力方面的培训,引导官兵客观看待世界形势的变化,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辨识能力。二要把形势教育与“三个自信”教育相结合。狄更斯有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如果用这句话来理解当代中国,一方面,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另一方面,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因素却异常活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不断强盛却与一些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相脱节。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当前,军队形势教育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加强对官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3]三要把形势教育与官兵需求相结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是有的教育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说不到官兵心坎里,激不起思想共鸣,没有找准穴位,打鼓没有达到点上”。形势教育要从部队实际、官兵需求出发,避免空对空的教育。时政新闻要重点讲、突发事件要及时讲、热点问题要随时讲,要以官兵需求为导向,紧跟形势变化,发挥教育实效。 三、形势教育不能简单无味,以“三个注重”提升教育活力 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础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一线。”[1]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形势教育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这是时展的要求,是军事变革的需要,是广大官兵的期望。然而,长期以来,军队形势教育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随着部队官兵结构的更新换代,“80后”“90后”甚至“00后”日益成为主体,他们伴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事件的分析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以往这种“坐而论道”的教学方式太过沉闷,缺乏主动性,提纲式教学不利于展示形势教育的魅力,改变落后的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形势教育要让官兵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达到效果,教育方式就必须让官兵喜闻乐见。“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形势教育要与时俱进,摈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与惯性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教育形式,把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激发教育的活力。一要注重发挥官兵主体作用。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隔离了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联系,忽视了官兵的主体作用,不利于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广大官兵是部队创新发展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智慧、有情感、有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官兵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官兵切实融入教育中来,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真理越辩越明”,讨论式教学能够激发官兵参与的热情和能动性;还可以让官兵自编自演一些主题情景剧、拍摄微电影,表演快板、朗诵,或让官兵自己来授课,等等。让官兵融入教育中,这样既丰富了军营生活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二要注重用活新兴媒体资源。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伴随着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4G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新兴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一方面对形势教育及时性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形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载体。形势教育要加快整合利用新兴媒体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挖掘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要利用互联网时刻紧跟热点问题,分析官兵思想动态,并在第一时间开展网上讨论,引导舆论走向。同时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步伐,利用互联网广泛开展网上授课、网上学习、网上答疑等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注重开展军民融合式教育。随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军地双方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构建军地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统筹利用军地两种资源、两个课堂。军队要积极吸取地方的教育资源,邀请地方学者讲学,学习地方优秀教育理念。同时,营区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也要适当开展社会大讲堂,延伸课堂空间,挖掘和利用驻地丰厚的教育资源开展现地教学,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导官兵、教育官兵、塑造官兵、培养官兵,着力提高军队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论企业形势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功能 摘要: 对企业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加强形势教育。文本就企业形势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功能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求教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 关键词: 企业;形势教育;多样性;功能 0引言 当前,人们对企业形势教育的目的、内容比较注重,而对教育的方法重视不够。诚然,形势教育的目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方法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再好的内容也难以贯彻,形势教育的目的也难以达到。形势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内容和程序众所周知,无需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形势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具有极大的优点。从宏观上分析,它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机制的整体效应,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积极性。从教育者来说,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通过声、像、文字、图表、表演等形式,因人制宜把所要说明的形势问题展现出来,从各个不同角度开展教育活动。从被教育者来说,为了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就必须充分发挥眼、耳等感官的作用,积极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经过大脑的分析思考,作出积极的反映和自认正确的判断。所以,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形势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积极性,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从微观上分析,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企业形势教育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1灌输功能 对企业职工进行形势教育,必须首先强调灌输。灌输是职工了解和正确认识形势的基础。企业职工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对自己本企业生产发展的总体形势的了解和认识,都是间接获得的。因此,企业形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广大职工讲清当前我国的基本形势,本企业的生产形势,改革形势、竞争形势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广大职工认清形势,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深化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努力发展生产。在企业形势教育的诸多方法中,最能体现灌输功能的方法有报告会,专题讲座,广播,黑板报宣传等。哪个企业能够正确运用教育方法,对广大职工不断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较好地发挥灌输功能,职工的头脑就清醒,就能够认识形势,坚守生产和工作岗位,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沟通功能 在形势教育中,运用家访、个别谈心等方法,有目的的向职工提出当前形势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征求职工的意见。对于职工难以理解的问题,在交谈中做出入情入理,入脑入耳的解释说明。由于这些活动是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交谈双方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畅所欲言,甚至可以展开辩论,又由于教育者掌握着谈话的主动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所以能够较好地达到双向交流,沟通思想,明辨是非,认清形势的目的。 3疏导功能 这是职工自我教育的好方法。职工提出问题一般都是社会上和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职工开展座谈、讨论的应由企业的领导干部参加,定期有组织的进行,因为领导干部比较了解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熟知本企业生产、经营、职工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所以能够回答职工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这些活动,解开职工的思想疙瘩,并进行疏通和积极引导,从而使职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努力工作。 4激励功能 运用图片展览、电视录像、文艺宣传等方法,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能够起到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的作用。如果把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职工收入和生活改善的状况制成图片陈列展览;把职工勇于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为夺油奋力拼搏的会战场面拍摄下来,在电视新闻中进行播放;把干部职工学习焦裕禄、学习“铁人”、学习雷锋的动人事迹编成文艺节目,在职工群众中演出,可以寓教于乐,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认清石油生产形势,振奋革命精神,激励职工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为油田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5凝聚功能 领导和机关干部下基层,帮助基层开展形势教育,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职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可以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使职工感受到领导的关心,企业的温暖,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哪个企业比较注重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灵活多样的形势教育活动,这个企业的干群关系就密切,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就高,各项生产任务完成的就好;反之,就差。 6风馈功能 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调查研究、信息反馈的过程。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归结到一点,都是为了解决职工思想上对当前形势的认识问题。要解决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首先了解职工在想什么,思想症结在哪里。了解过程就是收集信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再反馈给职工,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针对职工的思想症结,对当前形势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合情合理地分析说明。这种信息反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育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收集到的信息能够及时处理,马上反馈给职工,如解答形势中的一般性问题;另一种是对信息不能马上处理,及时反馈,就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待有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之后,再行反馈,如解答形势中的疑难问题。在形势教育中,教育者只有正确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的这种反馈机制,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形势教育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多种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每一项形势教育的内容,方法因人制宜,因教育内容制宜;也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具有多种功能,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具有几种功能,几种教育方法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功能。形势教育中的各种方法的运用及其功能,是由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决定的。方法、功能和目的、任务、内容具有统一性。只有坚持这种统一性,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功能,达到教育目的,增强教育效果。 形势教育论文:形势教育五个讲堂暨党群工作微型党课实践 实践证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体上新水平。2014年度,武装保卫部从实际出发,弘扬先进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载体,提出了“形势教育五个讲堂暨党务工作微型党课”宣传工作新思路,摸索出一条具有浓郁内保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路子。 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形势教育和党员理论教育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几乎是空白,即使开展了也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教育照本宣科。上面来了什么政策就原原本本的传达一番了事,而不管受众层次、水平、兴趣如何;二是学习教育方法呆板。大多是行政命令式宣传,口头报告式宣传教育,大多缺乏针对性、通俗性、生动性,灵活性。形式简单、呆板,使宣传对象难以接受,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三是学习教育形式单一。大部分单位局限在编制几期学习教育简报、或为基层职工订几份杂志的范围内,更别说创新性的开展宣传工作。 案例实践探索的方法和措施。找准一个好的载体,加之一个好的形式,将学习教育的形式服务于内容,给职工搭建一个自己的宣传舞台,其效果往往会比单纯地灌输,硬性地要求来得更好。武装保卫部的思路是:创办“一个讲台”(文化讲堂)、组建“两支团队”(五个讲堂宣讲团队和微型党课宣讲团队)、打造“三种文化”(目标责任化、管理军事化、工作精细化),以“微、小、活”的方式层层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办“一个讲台”――内保文化讲堂 开设以“上讲台锻炼自我,听讲座共促提高”为主题的“内保文化讲堂”,加强对内宣教。抓住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内保工作最关注的职工思想、廉政建设、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细节管理等各方面内容,设置集德、能、勤、绩、廉于一体的内保文化讲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内容雅俗共享,让方寸讲台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二、组建“两支团队”―― 五个讲堂宣讲团队和微型党课宣讲团队 (一)是组建“五个讲堂”宣讲团队。广泛吸取普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岗位职工等优秀演讲人员进入宣讲团队,利用灵活快捷的方式,及时把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公司的重大工作部署宣传到每名职工,让五个讲堂宣讲团队成为政策法规宣传员、业务技能普及员、职工思想反馈员、为民办事服务员,使党的先进理论及公司的最新举措到工段、进岗位、入头脑。 (二)是组建“微型党课”宣讲团队。针对过去普通党员在接受党课教育中存在的“听得多、看得多、思考少、参与少”,参与党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武装保卫部组织建了“微型党课”宣讲团队,改变以往党课自始至终由领导、专家一人讲的模式,把话筒交给普通党员,让他们走上讲台。在具体操作中,一般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根据党员教育的中心议题,打破职务、岗位、资历、学历的限制,鼓励每个党员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议题,大胆走上讲台,人人争当教员,人人都是学员,相互都是听众,党员们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平等互动地交流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体会。 三、打造“三种文化”――目标责任化、管理军事化、工作精细化 (一)目标责任化。在制定年度、半年宏观计划的基础上,实行“日统计、周总结、月分析、季述职”的管理模式,将目标管理的周期缩短到以日、周为单位,及时分析总结工作开展中的问题,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调整目标任务,做到目标动态化管理。 (二)管理军事化。学习借鉴军队管理模式,并同岗位标准化作业、综合治理等工作相结合,以军事化管理为突破口,逐步培养员工养成严谨有序的工作作风,促进队伍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推进诚信岗建设。加强岗位道德教育,规范形象岗建设。深入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和岗位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邀请钢城公安分局专业人员为风险岗位队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职工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意识。 夯实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开展“提素质、比技能、树形象、做贡献”主题系列活动,结合武装保卫部工作特点,以岗位练兵、强化素质入手,开展演讲赛、知识竞赛、才艺比赛、军事技能比武等系列赛事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内保队伍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业务水平精、素质能力强、执勤标准高、整体形象好的专业人才,按照“国旗班”标准培养“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企业内保队伍,更好的为承钢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三)工作精细化。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方法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从基础、细节工作做起,力求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精、准、严、细,理顺工作流程,堵塞管理漏洞,眼睛向内,深挖潜力,最终达到提高队伍管理水平的目的。 在夯实基础管理成果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决策“零误差”、管理“零疏忽”、检查“零缺位” 特色“零失误”管理体系。采取人防、物防、技防、意防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建立全面的防范管理体系。积极延伸管理职能,转变观念,打破以前只盯点、面的工作方法,放眼全局构筑治安防范体系,对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多措并举、综合运用,合理调整防范力量,构建覆盖基层各岗位和各项工作全过程的完整管理体系。 取得的效果。第一、为基层职工群众搭建一个文化展示舞台。很多干部职工都说“我们有了自己的文化展示舞台”。在基层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同时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干部职工逐渐转变工作作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有力地推进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第二、宣传思想文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立了长效的宣传思想文化体系,形势教育五个讲堂与党群工作微型党课的活动效果相互促进,环环相扣。“教”与“学”角色的转换提高了职工群众参与党课的积极性,增强了提升能力素质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第三、组织活力和员工素质得到有效激发和不断提高。较好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间上快捷、效果上实在,实现了党员教育与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广大党员开阔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推进了理论学习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同时鼓励普通职工走上讲台,给他们展示、锻炼、表达、提升的平台。授课的有员通过查找资料、消化内容、提炼观点、确定思路、进行讲课的过程,深化了对党的重大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他们的理论水平、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形势教育论文:放大思想政治教学的形势教育价值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时事政治和形势教育,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教育重任,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恰恰是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时事政治和形势教育,是一个亟待重点探讨和突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了与形势教育的脱节现象。一是虽然各种考试都涉及时事热点,但不少学校总是采用突击方法,在考前搜集相关时事问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二是尽管新课程教材与时事、生活联系紧密,但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然只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略形势教育,致使课堂教学缺乏时代感和应有的生活气息。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形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形势教育是中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残酷的感情”。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形势教育,是引导学生关心时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提高道德水准的要求。青少年处于人生初始阶段和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品格培育关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国家民族的未来。虽然现行思想政治教材涉及品德教育,但一旦脱离了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就很难把知识内化为品格。 其次,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是推进新课改的需要。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融进德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重点,如果没有时事材料的渗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然是空对空。 再次,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是应对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挑战的现实需要。开发性、多元化社会文化良莠并存,要求思想政治课发挥主流教育作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进行形势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教育学生分析比较和鉴别真伪,选择吸收先进文化,防止消极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第四,突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滞后性须加强形势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修订频率较快,编写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国家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形,适时调整教材内容,但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社会现实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教材相对处于静态,必须以动态的现实素材去丰富静态的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强化形势教育的原则 一是全方位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等。思想政治课结合国内外大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洞的理论和概念,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思想政治课强化形势教育,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意识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但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形成的,需要正面引导学生对时事、大事的辨析和判断。 再次,思想政治课强化形势教育须接地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必须立足国情、校情、学情。当前,教育方面的国情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存,虽然多数学校都在思考探索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素质教育实施还存在诸多困难。教育的校情之一就是城乡差别,并由此决定了城乡民众思想意识的差异,城乡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也就不同。教育的学情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思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青少年,加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他们富有朝气而又迷惘徘徊,需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中学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青年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形势教育在选材、评价、要求上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的策略 (一)政治课教学要善于捕捉形势教育的契机 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强。思想政治课要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贴近生活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地震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政治教师及时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兴趣促进思想政治课与形势教育的结合 子曰:“好知之不如乐知之”。所有智力教育都依赖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并有效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入手,如印发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让班级学生讲故事等,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三)典型案例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思想政治课讲解一些学生关注的事件和典型案例,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增强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八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拒绝犯罪》一课时,播放一段从中央电视台《法治社会》栏目播放的典型案例,讲述贵州省贵定县洛北河中学骇人听闻的事件:5个九年级男生将该校一位女孩拉到男生宿舍强奸……短短的案例解剖,便能使每个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课加强形势教育应强调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性和开发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开放教学形式、内容和问题结论。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还有鲜明的时代性,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展,而且补充拓展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人类历史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科知识等。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补充拓展时,往往打上了教师的个性烙印,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形势教育 1.举行时事政治大赛 每年我校都举行中学生时事政治大赛,让学生通过班内预赛、年级复赛,最后参加学校决赛。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广泛宣传、民主选拔,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2.编写时事小报 我校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编写时事小报,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排版,分工合作完成,并在年级范围内交流评比,学生在团体协作中既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学生撰写小论文 我校指导学生用教材所学知识点评时事新闻,培养批判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定期撰写小论文。学生认真收集整理时事材料,对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展开思考探索,通过撰写论文表达个性观点。 (六)加强学生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 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关心、收集时事资源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对时事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和灵活多样展示,并体现实效与灵活的特点,既可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也可以是小报展示,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时事背景、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等。 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中学生需要对国际国内大事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把形势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放大思想政治教学的形势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消除疑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品格。 (作者单位:四川省阆中中学,四川,南充 637400) 形势教育论文:开展形势教育 提升发展动力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输油处承担着长庆油田靖安、盐定、姬塬3大产油区14个油田的原油外输任务。适应油田公司建设西部大庆以及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的形势和要求,近年来,我处先后承担了姬塬油库、长庆宁夏商业储备库、油房庄生产运行储备库、姬惠输油管道、吴定输油管道、姬塬联络线等工程建设任务和持续增长的原油外输任务。为使全处员工及时了解和认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形势和任务,抢抓机遇,优质高效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以及长庆油田原油北输任务,我们持续深入开展”形势、目标、责任、任务”主题教育活动,达到了“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形势任务、落实目标责任、破解发展瓶颈、凝聚队伍力量、助推企业发展”的良好效果,形成了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分析形势定任务 一是明确内外形势与储输发展思路。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现状与油田公司发展前景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企业应承担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公民意识的觉醒与企业面临的市场、法律和道德风险,我处在长庆油田储输布局中的定位和地位以及如何适应建设西部大庆的形势和要求等内容,通过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石油行业发展现状专题讲座以及形势任务分析会等形式,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确立了以“加快1300万吨储输能力建设、保证长庆油田原油北出口畅通、确保大库大站安全平稳运行、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党组织的作用明显加强,企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企业软实力不断增强、企业实现绿色和谐持续发展”为内容的企业发展思路及规划。 二是明确奋斗目标与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围绕年度“效益类、营运类、人员类”三大类业绩目标以及“队伍建设、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环保、节能减排、输油生产、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等具体指标开展形势和任务、目标和对策分析,形成较为完善的年度业绩目标量化分解与考核考评体系,明确了年度总体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及专项工作任务。如:针对员工队伍素质与能力如何适应大发展的形势问题,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技能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先后启动了员工素质提升年、精神文明建设年等活动。在班子层面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在机关层面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在班组层面开展“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在党支部中开展“六个一”创建工作,实现了提升能力、提高效率、提升工作质量的目标。 二、组织宣讲到基层 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年度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把形势讲充分,把思路讲清晰,把任务讲明确,把目标讲清楚,把要求讲透彻”的总体要求,成立形势目标责任任务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宣讲小组,制定宣讲提纲、制作宣传手册,紧密结合实际,进行了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宣讲。 一是领导带头宣讲。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承包联系点,与联系点班子共同研讨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共同分析查找潜力与优势,结合矛盾宣讲如何去破解、结合问题宣讲如何找方法、结合潜力宣讲如何去挖掘、结合优势宣讲如何去发挥,理顺了工作思路。 二是召开会议宣讲。召开由机关全体干部和基层党政主要干部参加的干部大会,宣讲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及储输发展形势,并针对队伍中存在的信心问题、干部能力问题、队伍凝聚力问题展开深入剖析和讲解,引导全体干部党员,牢记历史,树立信心,自觉履职。 三是深入基层宣讲。组织宣讲组“下队站、访基层”宣讲活动,坚持把深入宣讲与了解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听取员工意见建议相结合,向员工讲解企业的形势、机遇、挑战、未来规划等,引导员工进一步立足岗位为企业分忧愁、出计谋、做贡献。四是走进项目宣讲。重点宣讲石油储备库及管道建设的有利形势及意义,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矛盾与困难,引导参战干部员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坚定决心,为工程建设坚实思想基础。 三、开展讨论明责任 围绕企业发展的制约点、着力点、突破点等,细化讨论专题,开展群众性大讨论,梳理工作思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前进方向,形成了集思广益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正向引导示范讨论。以党支部、班组为单元,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发言,员工群众踊跃参与的形式,先后组织开展“公司油气当量实现5000万,我们三输怎么办?”“建设西部大庆,我们怎么看?”“储输大发展,如何能实现?”等全员大讨论。大家认为,长庆油田有实现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政策环境、资源基础、技术实力和人才支撑,油田公司在领导体制、生产生活布局、用工形式、薪酬分配、激励机制、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布局,为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建设西部大庆扫清了体制性障碍,靖安、盐定、姬塬3个产油区储量规模及上产情况为我处实现1300万吨储输能力建设目标以及年度储输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也只有加快西部大庆建设、加快储输能力建设,才能在发展中解决企业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通过讨论,解决了员工队伍思想上的疑虑,明确了自身担负的职责,坚定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做到了主题突出、有的放矢。二是结合实际分析讨论。针对企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转变发展方式,我们怎么办?”“企业要发展,如何保安全?”“企业大发展,哪里是短板?”等专题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如:在发展方式上形成了坚持“标准化、模块化、市场化、数字化”管理以及低碳发展、低成本发展、绿色发展的共识;在加强输油管道安全巡护上梳理形成了护管“16法”;在节能减排上确立了“回水利用、变频调速、电力补偿”等9项措施;对讨论中提出如管道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预防等前瞻性的问题,以及阴极保护不到位等现象,我们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现场看实情、出实招、定对策,开展专题研究或现场分析研究解决。三是立足岗位灵活讨论。组织干部员工围绕“建设西部大庆、我能做什么”、“储输大发展、我要做什么”、“岗位做贡献,我该做什么”专题讨论,以及“我是企业的主人翁,我为单位做什么?“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为家庭做什么?”“我是自己的主心骨,我为自己做什么?”等议题进行讨论。通过热烈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定位和未来的努力方向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员工中形成了“认认真真干工作,平平安安上下班,老婆孩子心里安;我为企业做贡献,企业发展我发展,人生才能有尊严”等一些倾向性的认识,队伍精神面貌焕发了新气象。大家认为,每个人都是西部大庆的参与者、建设者,认真负责、平平安安、干好本职、站好每一班岗,就是对建设西部大庆最大的贡献,也是对企业、家庭及自身最大的负责,也是我能做、要做、该做的事情,也是我能做好、要做好、该做好的事。 形势教育论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势教育宣讲提纲 3月24日,集团公司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传达贯彻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公司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全面部署。按照中央要求,集团公司作为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单位,从今年3月份开始至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传8月末结束,历时5个多月。这期间,公司将在省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和第四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先后完成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任务。各单位要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统一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深入发动、务求实效,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推动矿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矿区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坚持“安全意识全员化、成本意识民营化、管理意识精细化、发展意识多元化”的工作方针,抓好产品生产、煤炭销售、成本管理、项目开发与建设“四个”重点,实现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经营管理工作全面加强、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个”目标的必然选择。 当前,矿区的总体经济形势继续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阜矿是个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和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沉积,加之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增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一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实到开创矿区各项工作新局面上来,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振兴矿区经济的工作思路、推动矿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发展成果的实际能力、增强党性修养和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为实现矿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 二、抓住关键,把握环节,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进展 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公司党委的统一要求,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握环节,重点完成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任务,努力实现“在深化思想认识上取得新提高,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在健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阜矿集团全面工作上取得新成效”的目标,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是深入学习调研。要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张文岳、唐军等省委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突破阜新的新思路、新部署。要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开展“深入实际看问题、破解难题求实效”调研活动。针对影响和制约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以“继续解放思想、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充分认识阜矿集团经济发展水平与同行业先进单位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清醒分析加快阜矿集团发展步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实干意识。 二是深刻分析检查。要认真分析、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主客观原因,按照李军书记的动员报告和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所提出的共性问题逐一对照检查。要采取召开座谈会、下发书面征求意见表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职工代表,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群众评议。 三是抓好整改落实。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对照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突出问题和改进措施,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要着眼长远,制定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长期规划和方案,根据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分门别类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将方案以适当方式向党员和职工群众公布,接受党员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团公司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省市委的要求和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序推进,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首先,要在加强理论武装上求实效。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关键就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取得了新成效。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干部,做到理论上弄通、思想上搞清、行动上落实,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自觉实践者和积极促进者,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矿区的坚强组织者和有力推动者。 其次,要在推进矿区项目建设、经济发展上求实效。要抓住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在“突破阜新”战略中阜矿要率先突破的要求,加快玄武岩连续纤维、膨润土、雷家煤层气、白音华煤业、包头煤业等重点项目的推进步伐,加快可替代产业开发,抓大项目,兴大产业,办大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总量,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煤业增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上来,着力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三,要在推动矿区安全发展上求实效。一个时期来,全公司安全生产形势虽然比较稳定,但是制约安全生产的结构性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安全生产的基础依然脆弱。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建立规范有序的安全生产秩序。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部位、特殊环节的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凝聚“安全发展”共识。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推进技术进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践行科学发展、推进安全发展的能力,努力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形势教育论文:观看形势教育心得体会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形势教育大课堂》,特别是第一课“生活新变化”,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部部长周济代表主办单位在第一堂课前发表“今天需要你们了解,明天等待你们创造”的致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今天同学们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祖国的发展、了解世界的变化同样非常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记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响应时代和未来的召唤,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好今天的准备。” 屏幕上,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棚户区改造、“村村通”工程使边远地区的群众看上了电视等场面,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十六大以来,我们祖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共同感受着祖国的日渐富强,繁荣昌盛,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心灵再次受到强烈熏陶 ,使我们懂得了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腾飞 。课后,我们结合形势教育课的内容,召开以”生活新变化”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畅谈身边的新变化。然后,又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很多同学在谈观后感时说道:“落后挨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祖国正在强大起来,不会任人欺负了。”“中国人民是了不起的,机智勇敢又团结一心。”“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加强大!”…… 通过此次活动,使全校师生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形势教育论文:基层党校设立形势教育课的重要性 对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他们也很关心,也会有困惑。当他们有了机会到党校来学习,就需要通过党校的学习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形势,从而做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更加坚定,在工作中更加自觉和主动。 基层党校开设形势教育课是基层工作服务对象的要求。基层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对国家大事也是很关心的,在街头巷尾、网上、饭桌上、茶园和公园里到处都能听到老百姓在谈论国家大事。老百姓对形势的认知有局限性,感性多于理性。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会矛盾凸显,热点难点问题很多,在社会上、网络上议论很多,流言、杂音、噪声很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敷衍搪塞,更不能不负责任的乱说一通。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党的组织渠道及时地从正面去进行宣传和引导,那么小道消息和流言就可能泛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降低。所以,在基层党校开设好形势教育课,让形势教育课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这有利于消除在认识上的误区,有利于正确理解党和政府决策的道理,有利于为打好改革攻坚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怎样才能讲好形势教育课程 形势教育课内容很多,是很不好讲的。要求讲课者要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来理性的认知和分析形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大家共同关注的、存在疑惑的、可能产生纠结的热点难点问题讲得比较清楚。首先是精选讲课内容。形势教育课的内容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一是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难点;二是对中国发展大局有重大影响;三是干部群众普遍比较关心、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只有满足上述三项要求的内容才能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出现讲者在台上口若悬河,而听者却在台下昏昏欲睡。然后是广泛收集查阅资料。党校开设形势教育课必须坚持政治原则,讲课中的基本观点,使用的基本材料等都必须是出自于官方公开的内容。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二是重量级人物和知名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分析意见;三是经由权威部门的文件、统计数据、新闻消息、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等。在党校的讲台上不应该把网上和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炒作新闻等作为讲课内容。对于在事实有较大出入、或数据不一的材料,要进行鉴别,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为准。再有,党校开设形势教育课对主讲教师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要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知识面比较宽,随时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兴趣和研究;三是要有较好的口才、讲课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层次、条理、逻辑清楚。形势教育课不同于理论课,更不是娱乐散打。要让听课的对象既很有兴趣听,又明白了道理,还受到了教育。 要突出形势教育课的特点 突出正面引导作用。形势教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树立信心,鼓足干劲,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困难面前不泄气。所以形势教育课要多讲正面内容,对负面的问题也要讲,不能回避,但是要适可而止。面对不同的听众,哪些内容应该讲?哪些内容不应该讲?要把握好一个度。 突出时效性。形势教育的内容具有很鲜明的时效性。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时间我们对他的认知和判断都会发生变化。 突出听课对象的特殊关注点。由于不同的培训对象其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在对形势的认知和理解的角度及深度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讲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在讲课内容重点的把握上灵活施教。 突出讲课内容中的关键词。形势教育课的内容多、知识面宽、信息量大。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听众较好的理解讲课的内容,就必须突出其中的关键词,使听众既好理解,又好记忆。 突出讲课教师的个性。讲课教师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普通的公民,也会对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观点。主讲人不应该回避自己的观点,在坚持政治方向的大原则下,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讲真话、讲实话。总之,在基层党校开设形势教育课应当和理论学习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势教育课尤其重要。当前特别要把形势教育同学习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 作者:李晓东单位:四川省三台县委党校
大气环境论文:谈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摘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工作的技术难度比较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性和实践性。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容易受到季节变化、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某些污染因子的浓度变化幅度比较大,变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想要得到稳定的大气环境监测结果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措施;提升 1.前言 通过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及质量分析,可以对我国气候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形成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监测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需要对相关监测数据形成较为深入的分析认识,并将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和改善性措施明确的找寻出来。虽然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资源开发利用率也较高,可以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质量问题,致使某些地区大气环境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也就难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宏伟目标,同时也对我国构建生态保护型社会造成了一定阻碍。 2.大气环境监测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大气环境监测管理机制不完善。纵观当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实际情况,有些部门并没有将环境监测管理机制放置在较为重要的位置,相关技术人员也未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深入的认识,也就使得大气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呈现出一种不完善的态势,因此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难以有效的将各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有序高效完成,以致在某些情况下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的精准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有待于提升。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会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在以往一段时间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中监测质量处在一种边缘化的位置上,也没有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重视,采样工作不符合监测要求,监测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结果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大气环境监测经费投入得不到有效持续保障。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如果想要得到有效地保证,那么就需要长期持续的得到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没有充分的资金投入,因此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中各种仪器设备的滞后性比较强,也没有办法引进较为先进的监测设备和购买备用设备,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也致使监测工作进行缓慢或难以开展,在此基础上自然会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影响,最终也就会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政府行为干预。由于有着严格的环境空气考核制度以及国家对大气工作的重视,加之地方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本身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地区在注重考核的基础上对大气环境监测设备“戴口罩”,以致使监测结果严重失真。 3.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逐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及培养力度。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监测的质量,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日趋繁重的情况下,就需要用到众多的大气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在大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如果想要将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当中的各项工作妥善有序进行,那么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及监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力度就应当得到提升。如果有着充足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高的大气环境监测人员,那么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实施就能得到有序进行;如果大气环境监测人员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那么在各项监测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就少走弯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就能得到有效地保障。逐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力度。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每年编制大气环境污染监测预算决算,将大气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放置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同时投入资金购买更为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并研发较为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及监测设备,争取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做到实时公布大气环境监测结果。除此之外,在监测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定期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其随天气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变化趋势,以此为依据编制适应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并使其落实到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加大对落后产能的资金扶持力度,开发利用清洁再生能源,逐步淘汰各个区域当中的落后产能,针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让产业优化升级这一个目标得以实现,以使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机制。在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构建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由点到面、循序渐进这一个原则,以便可以构建出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从而在后续的环境样品采集以及数据信息分析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做出保证。除此之外也应当将质量保障体系的引导性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严格的依据大气监测标准让监测行为规范起来,从而使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充分重视大气环境采样工作质量。采样工作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大气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直接影响着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进而也对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气环境采样工作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将科学性和真实性作为首要原则,以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便在后续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及措施选择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可以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应当着力逐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及培养力度、加大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充分重视大气环境采样工作的质量以及建立专门的大气环境管理机构。通过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来对我国大气环境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找寻有效的治理措施,最终让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对策分析 摘要:每到冬季我国局部地区便会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对大气环境进行准确的监测有助于雾霾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将对雾霾天气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尤为突出,每到冬季,大半个中国的上空都被雾霾笼罩,甚至连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也难以幸免。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布局,在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改善当前我国空气污染的形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高质量的大气环境监测能够准确掌握大气环境的优良程度,形成完整的、准确的监测信息,从而为国家大气环境治理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使治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逐步增多,每到冬季,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都饱受雾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来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寻找更为科学的空气环境治理措施便成为了解决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2.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气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不强。大气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全人类的重视,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大气环境监测的联动机制,有些国家对大气环境监测较为漠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置共同保护大气环境的相关条约和协议于不顾,仍然存在严重污染大气的行为。 2.2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能够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与之相关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等因素还比较匮乏,难以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 2.3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气环境监测中,采样工作对监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引起对采样工作的重视,采样的结果往往难以达到监测的要求,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3.雾霾天气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 雾霾天气的逐步增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在监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质量标准,致使许多监测人员认识不到监测质量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应当明确环境样品的采集、测量数据分析及数据综合评价等工作的质量标准,对监测过程中的各项行为进行规范,切实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3.2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采样工作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采样不当或不足会使监测质量降低,从而对后期的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此外,样品的真实性及代表性也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评估的重要因素,在采集样品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3.3成立基于计算机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环境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其优势在于仪器的功能和结构可由用户自定义,实施网络远程监测等等。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4扩大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不应局限于对低层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研究,而是应该逐步扩展到高层,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时最好是选择那些人口众多、污染严重的城市。所谓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 3.5实现监测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对助推行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大气环境监测进行质量控制时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度,从而实现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目的。 3.6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大气污染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发达国家有着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测体系,我们必须要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吸取其它国家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才能确保我们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雾霾天气的增多不但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大气污染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作者:刘洋 单位: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摘要: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逐渐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了解到大气污染的情况,指导环保部门进行决策。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较晚,尽管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环保资金的支持,大气环境监测的效率提高,但是在质量上仍然存在问题,如采样不够稳定,缺乏详细制度指导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通过不断完善制度,科学分配环保资金,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进而提高我国环保工作效率。 关键词:大气监测;采样;质量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污染,光污染等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以及工厂废气的排放,使得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威胁人体健康。在这种背景下,相关部门需努力提升现有大气环境检测工作效率,利用可靠的监测数据来指导工业活动,为环保部门制定环保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监测工作质量保证非常重要。质量保证是为了确保在检测过程中实验数据的严谨、准确,代表性和完整性以及实验步骤的科学性,具体的步骤包括大气采样、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撰写报告等,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监测计划,完善现有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监督检测。 1大气环境检测质量保证现状 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较晚,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环节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尽管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大气环境监测的可靠性不断提高,但是质量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1采样环节不可控性过高 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来说,气体采样环节十分重要,样本的质量与代表性直接影响了监测的可靠性。但是目前不少地区的大气层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都不够稳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气体采样过程中随机性过大,如空气的湿度,车辆经过的频率,天气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气体样本的质量。此外,尽管国家为每个地方的环保部门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改进升级,目前使用的气体采样设备比较落后,以人工手动采样为主,采样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不高等因素都会增加采样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气体采样环节受到采样人员的外界干扰强,样本的不稳定也会直接影响气体检测的结果。同时,为了减少工作量,许多采样人员不会对所采集的气体样本进行质量考察,因此不能够保证样本的可靠性。 1.2大气环境监测制度不够全面 由于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监测制度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如针对大气环境检测实验室,国家环保机构并没有设定详细的仪器设备管理方案,而是将管理权力直接下放给各个地方的环保部门,机器设备的管理责任不明确,仪器时常出现问题;针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物监测分类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可能会导致某些气体数据重复,而另外一些必要的气体数据没有负责人来试验检测,浪费人力与资源的同时,难以取得全面监测气体环境的目标。 1.3实验室分析处理工作有待提高 大气环境的监测最终步骤是将所采集的样本送往环保部门的实验室进行试验,通过仪器监测以及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因此,为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就必须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等。然而在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难以达到以上几点要求。国家下发的环保资金被细分到各个领域后,大气监测部门所获取的资金不足以支撑诸多昂贵精密仪器的购买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另一方面,目前许多从事大气环境检测的人员专业知识能力并不高,对于检测结果所能够得到的数据不能够进行全面的分析,每天的工作仅仅是重复的进行检测实验,难以主动发现问题,不利于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国许多地区的大气监测实验室需要提高现有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2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对策 2.1提高采样环节科学性 气体采样是大气质量监测的第一步,所采集的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检测人员需要对所监测的区域进行优化采点工作,通过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详细调研来选择大致的采样地点范围,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五点采样法,平行采样法,确定每次大气采样的具体地点并做好标记,根据当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气候条件制定采样频率以及采样时间、条目。其次,所采集到的气体样本需要放入密封的瓶子中储存,采样瓶外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并将储存样本的容器保存在干燥的储藏柜中。环保机构应对气体采样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气体采样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2完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大气环境监控是一个由很多复杂的环节构成的系统过程,因此,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监测工作的精确可靠,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生活提供决策。为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过程质量,需完善每个环节的操作与制度。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分为室内工作与室外工作,室外工作主要包括气体采样环节,在对采样环节进行制度化时,需要全面考虑样本的代表性、综合性、精确性、准确性等,对采样工作的程序以及样本的储存进行严格的规定;而室内工作主要是实验分析过程,针对各项精密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相关部门也应该设定具体的负责项目,不同物质的监测分析也需要制定不同的实验步骤,各个地区的环保检测部门可以根据相应的实验设备进行灵活调整。只有从各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够确保大气监测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2.3提高实验分析工作效率 实验分析是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一环,精密的实验测试仪器以及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都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大气监测包括对大气中各种成分含量的检测,涉及到复杂的分离分析方法,尤其是许多微量成分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实验过程对仪器的精密程度要求较高,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对此,环保机构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由计划的为各地检测机构提供仪器购买经费,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实验试剂的保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工作需要及时且快速,按照规定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灵活处理异常数据以及错误数据,整理环境监测报告。最后,所有的试验工作人员需要经过定期的培训以及上岗测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4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信息体系 公众对于大气环境的质量拥有知情权,在进行一系列的样本采集以及实验分析工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以及报告应当提供给社会公众,让大家了解当地空气质量。政府应当建立一个独立的监测信息网站,定期更新大气成分数据,为公民提供大气指标预警服务,并积极举办大气相关知识的普及讲座,让所有公民一起监督环保工作。除此之外,水质监测数据,土壤监测数据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应当通过相关的网站,并且将这些网站链接成相关的信息系统,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透明度。 3结论 随着我国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重要性不断凸显,而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则是为了确保大气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精密性、科学性与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为环保机构提供数据,辅助决策。我国目前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实行较晚,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度不够完善,大气采样的过程随机性较大导致最终实验结果不稳定,样本实验分析过程的工作效率不高等等。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各级环保部门与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责任明确到个人;其次,大气采样的过程也应该逐渐规范化,提高采样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引入精密仪器,定期员工培训等方法提高实验检测环节的效率;最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动态更新的大气信息网站向民众提供大气数据,接受社会的监督。 作者:王浩 刘爽 王芸 单位: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探讨 摘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当前自然环境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以推进环保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大气环境;保护;治理;策略 在社会生态发展过程中,大气环境是一个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区域自然环境质量,并且与社会群体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呈现出连续性、广泛性特征,给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1],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1.1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过快 随着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的明显加快,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都产生了极为鲜明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一旦治理不到位,势必会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形成制约[2]。当前我国城市工业化建设速度较快,部分工业企业单纯重视生产效率而忽视大气环境保护,废气废水排放随意,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恶性循环。 1.2机动车尾气排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私家车数量明显上升,交通运输压力明显增大的同事,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也冥想加大,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3生活垃圾排放 社会生产生活中往往会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活垃圾,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农业秸秆焚烧等,都会给大气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和破坏,此种方式下所获取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是以大气环境换来的,这些不可控行为会给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所造成的后果最终还要由行为的主体人来承担。 2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 2.1大气环境的保护 2.1.1 科学划分工业产区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保护,应当充分做好区域规划工作,科学划分工业产区,尤其是在厂区修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风向频率等要素科学选取厂区位置,实现工厂密集处于城镇生活处的明确划分,减少工业废气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北方地区大型供热站的修建,需要选取适宜测位置并计算控制好排气烟囱的高度,一般讲供热站修建于郊外,在保证供热效果的同时,促进排放废气的扩散和稀释,从而降低对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污染[3]。2.1.2 减少并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对工业产区进行科学划分,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减少与控制工作,通过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方式解路面压力,将其汽车尾气排放量给大气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与此同时,应当加大汽车尾气净化的研究力度,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改善大气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管理,确保持有相应标志的机动车可以上路行驶,通过定期检测和动态检验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除此之外,可以从机动车燃料的管理上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5],加强汽车燃油质量管理与控制,全面且动态的监督汽油运输及加油站油气污染状况,切实降低有机物污染发生几率,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保护。2.1.3 加强绿化环境建设为有效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绿化环境建设,缓解当前绿化不足的问题,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具体来讲,在绿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扩大城市绿化规模,制定科学化的绿化环境建设方案,对城市规划建设加以合理优化,调整绿化面积,加大力度种植绿化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调节气候,吸附大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从而在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2.2大气环境的治理 2.2.1 深入研发新技术,减轻环境污染为更好的治理大气环境,为社会群体营造一个健康的大气环境,应当深入研发新技术,包括有毒工业废气净化技术、机动车尾气排放净化及控制技术等,基于原有技术实现升级更新,进一步提高脱硫、吸附、净化的技术有效性,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从而降低大气环境污染,实现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科学化治理。2.2.2 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生产中的生产燃料大多以煤炭为主,此种情况下使得工业生产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硫及大颗粒有害气体等,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旦工业废水随意排放,更加剧了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加以治理时,应当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工业生产进行科学化监督和管理,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完善废气排放设施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规范净化处理,保证工业废气及废水排放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证工业污染源处理的有效性,切实改善大气环境。2.2.3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颗粒污染物大气环境的治理应当充分做好颗粒污染物的治理工作,由于固体燃料在燃烧后会排放出一定量的烟尘,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并形成烟尘、粉尘和雾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大气生态和人类健康。因此在大气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干法、湿法、过滤法和静电法等对大气颗粒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干法主要是基于颗粒污染物自身重力作用和离心力作用出发,通过惯性作用、离心作用和重力作用来实现除尘。湿法主要是利用水或其他液体将大气颗粒污染物进行湿润处理并收集去除,从而实现颗粒污染物的有效治理,一般情况下所应用的湿法除尘设备主要有喷雾塔、填料塔和泡沫除尘器等设备[6]。过滤法是指基于颗粒层过滤器和填充层过滤器等设备进行布袋过滤或带式过滤,有效去除颗粒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治理。而静电法是指在高压电场力作用下,充分考虑颗粒污染物的大小、数量、操作费用等多项因素,选取适宜的方式去除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从而实现大气环境的有效治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基础,其保护与治理效果直接关系着人类健康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大气环境保护及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减少大气环境污染,真正推进社会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胜兰 艾兴 单位: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同成冶金钙业炉料有限公司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大气环境监测现状提出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引言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一系列程序性的分析,对大气中特殊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环境质量的整体水平。但是现阶段的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严重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监测质量。 1.现阶段大气环境监测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现状来看,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妥当的行为,严重制约我国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缺乏规范的质量管理工作 当前大多数的大气环境监测部门人员将精力都投入在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体系的文件建立上,除此之外,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管理人员往往着重于人员的分配调节与管理,忽视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核心。导致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不到位。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监控较为单一,部分环境监测单位仍然以环境监测数据对比、密码样本以及平行样测试为主要,在整个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缺乏系统性的评价。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特点以及优势,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1]。 1.2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当前在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管理的时候,需要能够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逐一的统计,对大气监测过程以及结果进行适当的管理与控制,达成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最终目标。然而,当前很多单位缺乏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进行相应的监督与保护,大气环境监测单位没有将质量控制工作的全过程纳入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实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滞后,缺乏高新的质量监测工具以及手段,并且国内的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显得较为落后,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1.3缺乏高素质型监测人员 工作人员是建设良好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的基础,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实验室,再对其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都需要监测人员介入。由此可见,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在整个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监测技术水平不一,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2]。 2.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监督 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监测都会产生大量的记述文件以及监测数据。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实际使用的时候,为了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往往需要与以往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方法确认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与此同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质管理文件的可操作性。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加强监督,保证其质量体系不断的完善以及持续性的改进。完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监督体系,需要对大气环境监测流程进行全方位分析、监督,保证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对监测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与分析,使得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质量监督的可实施性。 2.2强化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规范化操作 从当前的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方案来看,监测过程中具体的监测项目以及质量控制往往比较薄弱,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不到位,严重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因此,在对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使得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3]。同时,大环境监测试验室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明在环境监测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相关的操作方法,需要在监测实验室经过完整的备案,当前的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将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以及失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大气环境监测报告的质量。 2.3加强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监测人员是大气环境监测的基础,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实验室,再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监测人员介入,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手段以及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监测人员需要接受实验室设备使用培训,直到培训合格后才能够正式上岗工作[4]。针对环境实验室当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实验室的监测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还要能够将管理制度良好的运用在实验室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让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3.结语 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关注的问题,其中大气污染是现代城市中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大气环境监测,保障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是保障人们生活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金瑞 贺海涛 单位:鄂尔多斯东胜区环境监测站 鄂尔多斯东胜区环境监察大队 大气环境论文:交通运输与大气环境治理 摘要: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场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形象的环境治理行动中,交通运输行业理应主动作为,积极谋划,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从创新管理、技术革新入手,向传统宣战,在改善生态环境工作中,走在全社会的前列。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在交通运输行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对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通运输;雾霾;治理;大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U4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呈加重趋势,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程度稳居全国前列,PM2.5超标呈常态化,空气污染已成影响人民生活品质、影响我国国际形象的一大公害,治霾防霾刻不容缓。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源很多,主要有工业源、交通源、生活源等。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还百姓一片蓝天白云,交通运输行业责无旁贷。 1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合理设置收费站 我国很多公路收费站存在车辆扎堆等待缴费的情况,有资料显示,汽车怠速3min消耗的燃油相当于正常行驶1km消耗的燃油,而且发动机在怠速时,燃油燃烧不充分,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正常行驶的数倍。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合理设置收费站及收费车道数量,避免或减少大量机动车原地怠速的情况,特别是大力推广ETC不停车收费技术。 2严格推行上路车辆准入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激增,相当一部分机动车排放不达标,属于“黄标车”。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数辆达标汽车的排放量,因此淘汰黄标车势在必行。黄标车的治理不仅在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应实行黄标车淘汰制度。同时,对汽车生产环节,国家应对进入市场的每一款车型进行检测评估,严格按国家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对技术落后的车型,应严格限制其生产和销售。只有从机动车生产和销售环节把住关口,才能为交通运输行业大气治污创造有利的条件。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显得颇为必要而紧迫。有研究显示,在北京市一个出行者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比乘私家车出行平均每年少产生4.1kg的碳氢化物,28.6kg一氧化碳和2.3kg的氧化氮。显然,提高公交车在汽车保有量之中的比例可以很好的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产生环境效益。 4构建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我国的长途货物运输中,应积极谋划交通大格局,特别是能源、建材等大宗货物材料,在具备水运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水路运输,在内陆地区优先采用铁路运输。对于水运、铁路不能通达的地区,再转由公路运输。只有构建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使能源消耗保持在最低限度,创造最低的能源产出比,将货物运输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5大力发展新能源机动车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燃油汽车仍占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占比还很小,发展潜力巨大。政府应采取补贴等形式鼓励人们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 6结语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场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形象的环境治理行动中,交通运输行业理应主动作为,积极谋划,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从创新管理、技术革新入手,向传统宣战,在改善生态环境工作中,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作者:曹艳民 单位:唐山市交通运输局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措施 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日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由于大气环境组成成分复杂多变,监测数据极其容易受到许多不定因素的影响,任何气象条件或是空间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及最终结果的误差,因此,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方位、全程序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现状 现如今,我国已逐步从制度、规范及技术角度上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与管控工作。例如《环境大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管理规定》等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都给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然而由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再加之监测数据容易受到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在保障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1.1质量管控体系有待完善 要想在大气环境检测中获得科学、精准的数据,首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控体系。从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现状来看,在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我国设立了相应的大气环境监测机构,但由于起步较晚,质量管控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质量监测管理机构内部控制系统与协调运转也还不够完善,无法在大气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出实际效用,也就是缺乏全方位的管控体系的引导和制约。这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很不利的。 1.2采样质量有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的衡定标准来源于样品监测所得的数据结果,而数据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又取决于采样的质量。在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影响采样质量的随机因素较多,尤其是我国环境监测采样还长期处于边缘化阶段,采样片面性强、采样设备陈旧、采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采样难度较大等等,都是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面临的问题[2]。除此之外,现场采样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认知水准也会对采样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采样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忽略掉对现场环境以及周围工厂企业的生产情况的勘察,因而所取得的样品质量往往不高,甚至是处于失真状态。 1.3现场监测管理力度不够 现场监测也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对现场检测的管理力度还有待加强。科学合理的监测布点是测定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要想及时有效地采集到全面而精准的样本,就必须加强对测定区域的现场监测管理。现场监测管理不仅仅是对监测工作人员的管理,还包括对监测设备及监测时间的管理,然而许多监测人员只是在上班时间进行取样,且对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缺乏重视,这些都是影响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所在。 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措施 2.1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 要想保障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是其必要前提和基础。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应当对监测活动的整个环节进行严格周密的管理与控制,无论是实验室内的监测工作,还是实验室外的监测工作,监测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管控体系的标准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气环境整体监测质量。其次,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也是保障监测数据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3]。完善的管控体系不仅能使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更加趋于规范性和完整性,也是全面推动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强大助力。 2.2加强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与监督力度 对既定区域进行全方位的样品采集是获得精准可靠的监测数据的有效途径。采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加强对现场采样质量的管理与监督力度非常重要。在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对环境样本的采集应当充分考虑到时间及空间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监测人员在进行采样工作前,首先应对监测范围内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勘察,并结合相关资料文献对检测现场有一个全面到位的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采样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其次,为了保证采集样本的完整性和可代表性,还应对监测范围内的工业污染程度进行分类,根据污染的程度确定采样的频次和时段,并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严格的保存与管理;最后,对于监测现场所需的采样设备也应保养维护得当,这也是关乎检测现场采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3规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在整个环境质量监测控制工作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要规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对实验室整体环境进行规范管理。合理的实验室规划与布局是确保监测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必要前提,尤其要注重有毒有害以及对环境有破坏的样本应放在固定的位置,并加以警示,避免实验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环境污染;其二,对实验室物品及设备仪器进行规范管理。实验室内的设备仪器要有专人管理与维护,并进行定期的清理和保养,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其三,对实验室监测操作流程及方法进行规范。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标准、统一的操作规范及方法,以避免实验出现误差,影响到大气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和管控工作的开展。 作者:董新春 单位: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有效对策 1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现状 1.1政府的监测工作为主,民间的监测工作为辅 通常情况下,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工作都是由我国政府部门中的环境监测部门来执行的,而这一部门的主要任务则是完成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最为全面真实的大气环境报告,为环境稽查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制定环境稽查工作的主要方向。近些年来,民间的大气污染监测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刚开始主要都是畜牧养殖农场来执行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其目的就是展示自身畜牧养殖环境的优势,从而全面的监测自身农场的大气环境。另外,一些养生度假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来旅游,他们对本地的小范围区域也开始了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 1.2民间监测工作大都来自数据宣传理念 之所以民间还能主动的去监测大气环境的质量情况,其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食品原材料以及养生地等对于环境的评估需求,现阶段,我国很多饮品企业的奶源地和水源地都已经相继的建立了在线监测实施数据的公开系统,而这些系统的建立也就充分的显示出了这些饮品企业的食材来源是具有环境优势的,是绝对没有大气环境污染的,而能够用在学术科研工作中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有效的开展。 1.3污染物的分布特性导致监测结果是有差距的 大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类污染物是无法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大部分的污染物都是有着极强的区域性的。即使是位置相距很近的两个监测点,它们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污染物也是可能有着很大差距的,那么民众势必就会大气污染的监测结果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可能进一步的压缩大气污染监测大数据的市场。 2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主要问题 2.1大气环境监测网点的密度不足 现阶段在我国的各个城市中,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布置与气象站的布置基本都是重合的,而气象部门在布置气象站都是以乡镇的顺序来选择的,因此,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在布局监测点时也是以这个顺序进行的,而这种每个乡镇1~2个网点的布局密度,要想保证监测气溶胶系统移动的准确性则是较为困难的。而民营企业在监测大气环境时,他们往往都只会在其生产园区内布置监测网点,有一些企业也会采用基于SCM系统的数字化监测系统,他们采用的并不是基于色谱仪和质谱仪的物理监测系统,那么这些监测点所得到的数据并不具备很高的置信度,也就无法严禁并且科学的监测大气环境。通常我们都采用空飘气球监测法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情况,这种方法所采用的设备不能重复利用,并且成本较高,并且使用的密度也是无法满足大气质量大数据的实际要求的。 2.2篡改数据的事件时有出现 我国的企业在监测大气环境数据时,他们最主要的就是要显示出当地的大气环境的优势,即使是大气环境并没有处于良好的状态,他们为了保证企业产品的销量,便会随意的修改所监测到的环境数据。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自称是公开了其食材原产地的大气污染情况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只是采用伪数据的方式进行“大气环境监测”。另外,政府的一些部门也存在着一些员工不负责任的问题,他们没有严格的按照流程操作,因此,所得到的数据监测结果就是不准确的。因此,在我国的民间对大气污染的监测数据虽然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是长久以来其置信度却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2.3还未形成统一的监测体系 我国大部分的大气环境监测机构都是由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的,而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气污染监控管理部门,那么对大气污染的数据就无法实现统一的管理和部署。所得到的所有监测数据都应先上报国家气象局,并与相应的气象数据进行同步汇总,然而,气象数据与大气污染的数据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可见,现阶段我国是继续建立一个单独的部门来负责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这项工作的,这个单独的部门可以是政府中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是某一个企业,而对于成立这样的一个部门,我国还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议程和时间表。 3做好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对策 3.1真正的实现在线实时的监测大气环境数据 要想实现在线实时的监测大气环境中的各项数据,那么就不能继续采用基于监测芯片的纯电磁监测,而是应采用远程数据的读表技术,从而能够将数据自动的读出和记录,同时应及时的将这些全面准确的反映给广大人民群众,民众可以实时的掌握大气环境数据,而企业也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企业对这项工作更加的重视了,那么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的效应才能充分的发挥,更多的企业积极主动的去监督那些环境污染企业,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3.2提升监测人员的责任心 负责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对于保证所得到的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无论是政府部门监测网点工作的相关人员还是在企业中负责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他们都应具备较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充分的认识到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自己最大努力的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 3.3建立完善并且独立的信息体系 由于气象部门对于各地大气环境监测部门是有着直接的管辖权的,所以,大气污染的指数都是通过天气预报和气象网站给公众的,这样就导致了稽查和监测部门是由两个部门来管辖的,那么在传递和执行业务时就会存在着隔阂。因此,国家应充分的考虑到环境稽查和监测部门的业务相关性,在各个技术职能部门中应将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和土壤环境监测划分出来,它们都应归环境稽查部门管辖,从而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渠道的畅通无阻。 3.4建立独立的部门和专业的监测体系 我国各类的环境监测部门不应该属于各个地市的相关政府部门来管辖,他们应受到全国统一的业绩考察和内部调度,为了真正实现更加独立的环境监测,并且为融资创造条件,进一步的加大监测点的密度,建议对这一部门进行企业化的改制。企业应将更加专业的环境监测服务提供给重点的环境依赖企业,并承接国家的各项环境监测任务,这样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业务收入。 4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大气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各类城市首要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也随之逐步的走到了前台,针对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作者:李丽萍 单位:临沂市环境监测站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定义 进行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具体的环境问题中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破坏环境。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监测质量最终的目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环境监测保证只是它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跳板。环境监测质量是从工业效果方面对环境监测有效性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健康、和谐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研发合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利用环境监测的标准和要求指导监测行为,保证环境的监测质量。 2大气环境监测问题思考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大气环境监测已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问题,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遭受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小,致使他们大气环境监测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签署了保护大气的相关协议和条约,但在大气环境的保护、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大气环境检测质量的提高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法律意识。 2.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在我国,作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监测采样工作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不受重视、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成本增加、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结果不符合监测要求。其结果是大气环境质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之所以不健全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不够重视。加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相关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匮乏,大气环境工作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就无需多言了。 2.4大气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大气环境监测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大气环境监测资金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长此以往必然打击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因为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就不可能达到最新的配备要求,先进监测技术的引进也无疑是纸上谈兵。 3提高大气监测环境质量的建议 3.1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得出: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创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绝不是盲目的;意识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能在意识的指导下对客观实践进行改造;意识对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也会造成影响。国家和相关的主管机构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3.2培育大气环境监测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更要注重加强人才培育。要想理论水平高,在结果分析、方案决策等方面尽可能不出现纰漏就必须强化人才培育,加强监测理论和实践能力培训。人才培育除了监测理论的培训之外,还需注重监测实践的培训,因为实践能力越强,越能在监测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大大节约成本。 3.3加大大气监测投入,提高监测质量 为了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预算决算工作;加大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力度;开发并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采购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时公开监测结果,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实现产业结构最优化,及时淘汰落后的产业;认真执行针对大气环境污染所制定的具体措施。 3.4注重大气环境采样质量 为了顺利开展环境治理和改造工作,必须重视大气环境采样的质量。因为采样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有重要影响,大气监测不合理势必导致环境监测质量偏低。同时,为了充分体现采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质量保证,大气监测也必须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符合实际采样方案的制定并非易事,为了保障其完整性,我们在进行采样时要注意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断面、采样周期。针对工业污染采样而言,可以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采样,要将采样的重点放在重点污染源,随后才是污染较轻的污染源。最后为了确保采样的真实性,切实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采样样品的安置、存放要求、采样的施工装备、采样的次数和数量的布局要尽可能合理并且要做好跟踪记录。 3.5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 大气环境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采集环境样品、分析测量数据以及综合评价数据等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同时它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因为它能将保障体系的指导作用实现最大化,使得监测行为严格遵循大气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3.6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实验室进行规定类型的监测或校准是由权威机构授权的,具有权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大气环境所需依据,应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做好质量监督网络建设工作,提高实验水平。 3.7注重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合作的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了在大气监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我们应该加强同国外先进和发达地区的相互交流,增强大气环境监测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加强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是大气环境监测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因为它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最终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单靠少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人类应共同致力于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注意提高监测意识、培养监测人才、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推动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加强同国外地区的交流合作等,切实为人民谋福利,早日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 作者:李淇祥 单位:云浮市环境监测站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分析论文 1分析数字化测量技术 数字化监测技术的应用需要依靠检测系统的支持,该技术的基础部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数据信息的获取、数据的储存和分类,数据传输和数据运算分析,只有对这四部分进行仔细的研究,最后才能完成对大气环境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在数字化测量技术的结构上而言,它运用双主系统模式,主系统下共有三个子系统,主要的功能分别为:数据采取功能、客户服务功能与服务器功能,其中大气环境数据的数字化采集环节是另外两个子系统的关键和基础,客户服务功能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将监测到的大气环境数据进行处理,随后将处理结果传输到指定的控制中心,经过运算分析和处理,所得的数据会更加的直观,还可以向客户提供处理之前的数据,以便客户根据不同研究方面对数据进行自行处理。服务器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响应客户的搜索及查询要求,建成完善的服务网络,进而满足客户的各类要求。客户服务功能和服务器功能在运行时可以实现相互独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相互干扰,还能在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针对性维修养护,进一步地提高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2数据的采集 计算机设备和I/O接口是数字化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气环境检测数据采集工作的重点。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满足获取、放大和转换大气环境数据的功能,其中多台组合虚拟仪器的监测系统使用的I/O接口设备属于总线,而单独的虚拟仪器监测系统使用的I/O接口设备属于数据采集卡,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VISA总线和RS232,可以结合相关部门计算机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数字化客户服务功能在大气环境数据的数字化采集过程完成后,通常需要将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处理之后的数据才可以储存到系统当中,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相关信息为客户呈现数据结果,因此作为大气环境数据信息终端的数字化客户服务功能,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数据信息的搜索功能。另外,不同等级的客户对处理后数据的精度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数字化客户服务功能可以从客户的实际以及基本要求出发,为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数据,使得大气环境检测结果更加直观、全面,从而为不同客户的不同研究方向提供便利。服务器功能数字化服务器功能是数字化测量技术顺利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客户功能的重要保障环节。它在大气环境检测中的作用在于为数字化测量的结果提供储存的空间、运算分析等关键功能,另外为了确保服务器功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对服务器的系统进行人工录入和参数修改,使其适应实际测量过程中的不同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引用数字化的测量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全面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持,但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还需要在数据的采集、数字化客户服务功能、服务器功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数字化的测量技术将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为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提供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技术手段。 作者:杜艳敏 大气环境论文: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的研究 1大气环境监测内容 1.1氮氧化物的监测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污染气体,化肥燃料等的生产排放的废气污染以及石化燃料在高温燃烧时产生的氮氧化物都被排放到空气中,这些都造成了大气的环境污染。而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的含量过高,会引起人身体的不适,严重下会引发各种并发症比如吸入过量的二氧化氮会使得人体血液中血小板含量急剧下降,并引发急性白血病等,严重威胁到人们生命健康。因此,氮氧化物的监测也是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是大气环境监测必不可以少的环节。1.2硫氧化物的监测大气中含硫污染物有很多,例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都是具有硫物质的污染源,这些成分主要是来自石油或煤炭的燃烧。在化工硫矿物质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大量排放具有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影响极为严重,并且二氧化硫的分布相对广泛,因此其影响较为广大。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过高会使得人们易患支气管炎、眼结膜炎症等疾病。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二氧化硫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所以,对硫氧化物气体的相关检测也是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 2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的措施 2.1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建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加强环境突发性事故的相关应急监测,并且当发生大气环境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建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是处理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前提。只有通过监测,对污染事故类型和相应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对相关的污染事故进行正确的处理。平时应对监测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并通过加大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监测分析人员监测水平从而提高其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同时,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人员,着重介绍相关监测系统中有关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和方法,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环境应急监测的训练活动或检查考察。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应急系统,是加强大气环境监测重要措施,对应对突发的大气环境问题起着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从而有效的保护人民的生活安全。2.2引入虚拟仪器技术加强监测引入虚拟仪器的使用,对大气环境监测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虚拟仪器的使用可以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提供准确性、及时性的基本保障。监测仪器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传统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功能单一而且人机交互差。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各种光学、光谱学分析检测仪器与气体成分分析仪器等相关仪器的使用是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环境监测要求的日益提高,对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的智能化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在仪器使用上能够含有更高的科技,将环境监测变成一种自动化监测工作,实现数据共享与系统互连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与环境管理的实时决策。因此,引入虚拟仪器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 3结语 环境污染问题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大气环境污染是现代城市首要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是现在应对大气污染,保障安全人民生活重要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然后具体阐述了大气环境监测的内容,并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的对策,旨在能够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王花平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环保局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采样要求 1采样点的布设 具体要求有:采样装置要避免局部污染源的影响,距装置5~15m的范围内不应有炉灶、烟囱、饮食店等污染源,要避开交通干线,大气监测点设置在主导风向45°~90°夹角内,各监测点间距一般不超过5km;监测点位置一经确定不能轻易变动,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监测点应选择远离林木、建筑物及公路的开阔地带;各监测点之间的设置条件相对一致,使各测点所获的数据有可比性;采样高度基本与植物的高度相同,总悬浮物的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l.5m的相对高度,以减少扬尘的影响;用2台以上采样器进行平行样品采集时,2者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防相互干扰,小流量采样器之间的距离以lm左右为宜,大、中流量采样器间的距离应保持2~4m;采集总悬浮微粒或飘尘时,采样头应配有合适的入口;手工采样法采集颗粒物时,采样头上必须装有专用切割器;进行恒温24h的连续采样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仪器入口应设置成倒挂漏斗状入口;进气导管应采用聚四氟乙烯塑料管并自上而下接到吸收管(瓶)进气口或氧化管上,中间不可弯曲打结,以免积水,导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5cm;进气入口到吸收瓶间的导管应尽量短,不得超过0.5m;导管吸收瓶间用内插外套法连接,不得用乳胶管直接连接。 2环境空气采集 到达采样地点后,安装好采样装置。其架设高度应在要求范围内。采样口距地面1.5m。仪器架设好后,试启动采样器2~3次,检查气密性,观察仪器是否正常。吸收管与仪器之间的连接是否正确,调节时钟与手表对准,确保时间无误。按时开机、关机。采样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采样流量及时调节流量偏差对采用直流供电的采样器应经常检查电池电压,保证采样流量稳定。用滤膜采样时,安放滤膜前应用清洁布擦去采样夹和滤膜支持网表面的尘土,毛面朝上,用镊子将滤膜夹入采样夹内,严禁用手直接接触滤膜。用螺丝圈定和密封滤膜时拧力要适当,以不漏气为准。采样后取滤膜时,应小心将滤膜毛面朝内对折,将折叠好的滤膜放在表面光滑的纸袋或塑料袋中,并贮于盒内,要特别注意有无滤膜屑留在采样夹内,如有应取出与滤膜一起称重。取采样后的滤膜时,应注意滤膜是否出现物理性损伤及采样过程中是否有孔漏气现象,一经发现,此样品滤膜作废。用于采集氟化物的滤膜或石灰滤纸在运输、保存过程中要隔绝空气。用吸收器采气时,温度过低、过高对结果均有影响、温度过低时吸收率下降;过高时样品不稳定,故在冬、夏季采样吸收管应置于适当的恒温装置内,一般使温度保持在15℃~25℃为宜。氮氧化物在采集时要避光,二氧化硫采集温度在23℃~29℃为宜,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采样记录填写要与工作程序同步,完成一项填写一项,不得超前或后补。填写记录要准确、详实,内容包括: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样品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开始与结束时间、采样流量、采样时的温度和大气压、风向、风速、采样仪器、吸收液情况说明、采样人签名等。 3样品输送与交接、保存 3.1样品运输与保存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样品采集后,迅速将吸收液转移至10mL比色管中,避光,冷藏保存。详细核对编号,检查比色管的编号是否与采样瓶,采样记录上的编号相对应,样品应当天运回实验室,进行测定,在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中,谨防洒漏与混淆。采集TSP和氟化物样品的滤膜,每张(氟化物两张)装在1个小纸袋或塑料袋中,每9个小塑料袋装入1个密封盒中(9张膜一般为1个测点3d所采的样),密封保存。勿折,勿揉搓。运回实验室后,放在空干燥器中保存。 3.2样品的交接 样品送交实验室应进行交接验收,交接人均应签名,如发现有编号错乱,标签缺损,字迹不清,数量不对等,要报告有关负责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采样记录应与样品一并交实验室统一保管。 作者:史銮章 秦中华 单位:云南省永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控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开展的同时,大气环境问题已日益严重,严重要挟人们的安康,抑止经济的开展。对区域性的大气环境质量情况采用常规的空中监测办法停止检测,很难得到精确的结果,且还需求投入大量的人员、设备和资金。而遥感技术不只具有速度快、本钱低、监测范围广等特性,其还能停止长期的动态监测,此外,遥感技术还能将有时用常规办法难以提醒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发现出来。总之,遥感技术不只能对大范围的大气环境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停止快速、动态、实时、省时省力地监测,还能够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情的发作、开展停止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从而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使大气污染形成的损失大大减少。因而,遥感监测技术在大气环境管理和大气污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根本原理 遥感监测就是对一段间隔以外的目的物或现象经过仪器的运用来停止观测,是一种不用直接接触目的物或现象就能将所要信息搜集起来,并对信息停止辨认、剖析、判别的高自动化的监测手腕。遥感技术最突出的功用就是不需求采样就能够直接停止区域性的跟踪丈量,快速定点定位污染源,核定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散布、扩散等,从而取得比拟全面的信息。遥感监测技术主要分为3品种型,它们分别为紫外、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 2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根据遥感技术的工作方式停止划分,主动式遥感监测和被动式遥感监测是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两品种型。其中,主动式遥感监测是指经过遥感探测仪器所发出的波束、次波束,与大气物质互相作用后可产生回波,经过对这种回波的检测,以完成对大气成分的探测。由于主动式大气探测仪器需求停止波束的发射和回波的接纳工作,因而,该检测技术又被称为雷达工作方式;被动式遥感监测主要依托对大气本身所发射的红外光波或微波等辐射的接纳,以完成对大气成分的探测。 2.1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星载或机载的微波雷达当前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主动式雷达是由发射机经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向目的物发射,然后应用同一天线对目的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停止承受后显现的一种传感器。回波信号的振幅、位相因物体的不同而不同,故在承受处置后,目的地物的方向、间隔等数据能够观测出来。当前,多数国度都停止了空间雷达探测方案的制定,例如,1993年美国NASA首先应用机载的探测雷对大气中气溶胶的散布停止了监测;1998年NASN再次应用载有雷达的极轨卫星对大气中的气溶胶、水汽、臭氧等成分停止了丈量;1994年Bourdon.A在希腊雅典应用机载差分吸收雷达对雅典市上空的光化学雾停止了丈量,取得了一些大气污染物如SO2、NO2、O3和气溶胶等的空间散布数据。 2.2大气环境的被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太阳直接辐射的宽带分光辐射遥感、微波辐射计遥感、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是当前大气环境的被动式地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 太阳直接辐射遥感是应用日光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散射,对大气组分停止丈量,其是经过对可见光的丈量,来对气溶胶的反演,应用紫外线波段来对大气臭氧、二氧化碳等丈量。 由于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大气分子的吸收辐射可产生特定的谱线,且不同分子及不同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谱线不同,微波辐射计就是经过对这些不同的辐射频率信号的承受,来对大气组分停止反演。应用微波辐射计可将大气臭氧和氯化物丈量出来,其对大气臭氧的丈量精度和地基陶普生光谱仪丈量精度差不多。 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是一种以太阳为光源的被动式地基遥感手腕,大气中气体分子以及大气气溶胶粒子会散射和吸收自大气上界入射到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在空中所接纳到的太阳辐射,包含了大气中气溶胶信息,经过接纳到的辐射停止丈量,就可将气溶胶的信息反演出来。目前气溶胶遥感手腕中最精确的办法就是应用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来丈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多波段光度计遥感通常被用来对卫星遥感的结果停止校验,例如毛节泰等在应用多波段光度计在对气溶胶的丈量方面停止一些研讨工作,如应用MODIS卫星材料对北京地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停止了丈量,同时与应用空中光度计对北京地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停止的丈量结果停止了比拟,实验证明,两种办法的丈量结果即精度相当,这也阐明了应用卫星遥感对气溶胶的监测,是一种地基遥感监测较好的替代办法,由于它能够补偿地基遥感空中观测空间掩盖的缺乏。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稳定发展,各行业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然而随着大气污气排放的增多,给部分地区的环境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北方农村地区在大气治理方面仍然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加强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对于加强我国环境治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北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大气治理;问题;解决策略 0引言 伴随我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方农村大气污染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同时也对土壤以及水等资源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将针对北方农村地区大气治理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参考意义。 1北方农村地区大气治理的常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加强各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有利于各领域的长远发展。而现阶段,北方农村地区在大气治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根据笔者分析,大气环境治理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污染监管及治理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北方部分农村地区在开展环境治理的工作过程中,其治理的深度和能力都相对薄弱,造成治理效果较不理想的情况。同时,部分乡镇地区也没有设立相应的环保机构,这也使得日常大气治理以及监管的力度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难以按照相应的检查标准开展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大气治理的整体效果。 (2)散煤燃烧较为普遍。空气质量的其中一项指标便是PM值,而农村散煤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排放是造成PM2.5的主要污染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地区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在冬季时为取暖进行燃煤使得空气当中的硫分及灰分比例都大大增加。此外,由于散煤的价格相对便宜,但其质量也较为劣势,其排放出的灰分更为严重。因此使得北方农村地区的大气治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季节性秸秆燃烧造成大气污染。由于北方部分农村地区在进行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使得季节性的秸秆焚烧较为普遍。而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秸秆的回收价值相对较低,若使用交通工具进行运输,则会变相的加大耕作成本。因此部分农户则选择使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此一来,使得北方农村地区的大气环境治理遭遇了较大的困境,这也是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机动车污染监管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的车辆也日渐增多。然而部分农户所使用的车辆为较为老旧和淘汰下的黄标车,这类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所排放出的尾气都不符合我国相关的大气排放管理标准,从而给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柴油车较多和油品质量也是排放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2加强北方农村地区大气治理的几点建议 (1)明确监管责任,完善环境治理机构管理:政府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并明确自身的监管责任。在开展农村地区大气治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宣传工作的开展,走街串巷加强环境治理必要性的宣传工作。此外,建议应当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环境治理机构的建设,加强机构的执法能力和环境治理权限。从而加强思想宣传与实际监管的双重实施,确保环境治理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展。 (2)强调使用清洁型燃煤,加强散煤监管:由于地理环境的问题,北方农村地区的供暖方式选择相对较少,完全禁止进行燃煤取暖是不现实的方式。因此,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清洁性燃煤的宣传,提高对散煤销售和使用的监管来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把控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应加强管理把控,对于私自进行散煤销售的商户要予以严厉惩处。同时大力鼓励使用硫分、灰分排放较少的清洁型燃煤,从而有效加强环境治理的有效性。 (3)开展政府扶持,推广秸秆运用探索:季节性的秸秆焚烧问题无法有效得到根治,其根本原因在于进行长途运输需要的费用相对较高,而焚烧又会对大气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应当成立有关的研究小组,并与乡村进行紧密结合,加强推广秸秆的运用方式探索,从而找出恰当的方式进行秸秆的使用,避免进行大面积焚烧。另外,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扶持金用于帮助农户解决秸秆的运输问题。 (4)加强车辆监管,严打黄标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日常的车辆监管力度,并逐年对检查范围进行扩大,逐步加大黄标车的限行区域。此外,可采用路检、年检以及上门抽查的方式加强机动车排放情况的检查监管。一经发现高物排放的黄标车,要予以清除。同时,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当加大城乡结合建设的力度,尽可能的以公共出行的方式替代机动车出行,从而降低和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北方农村地区的大气环境治理问题较为严峻,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做好日常的监管工作。深入了解农村人员的生活苦衷,帮助其解决问题,并通过与地方政府加强交流的方式,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农村道路出行的便利性,减少和杜绝黄标车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地区大气治理效果,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生存环境。 作者:李春峰 单位:黑龙江省垦区环境监察支队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中激光雷达技术的运用 【摘要】激光雷达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现代光学遥感设备,是传统雷达技术和现代激光技术结合后的产物,在大气环境监测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激光雷达的特点为基础,对如何将其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激光雷达技术;应用要点 激光雷达是集激光技术、光学技术和微弱信号解析技术于一体的一种现代化遥感手段,激光雷达由于探测的波长缩短,波束定向性增强,因此本身具有比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准确探测盲区。激光雷达技术形式能实现对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等探测,在各个领域中有重要的作用。 1激光雷达的特点、分类和发展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成分的监测,需要对气象因素进行掌握,探测大气成分。激光雷达能探测气溶胶、云粒子的具体分布,同时能进行大气成分、污染环境气体的探测等,对主要污染源、城市上空污染物的扩散等进行有效管理。 1.1激光雷达特点 激光雷达对技术性有严格的要求,涉及到激光光源、激光发射和接收光学以及机械系统等,必须合理应用脉冲技术,实现连续工作。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者连续波两种工作形式,探测方式也分为直接探测和外部探测等,通过发射一定频率的激光脉冲,能将短激光脉冲发射到大气层,沿着轨迹可以发现,光逐渐被小粒子散射开。反向散射到激光雷达系统中,被监测器接受,接受信号后,对数据处理,得到最终结果。由于光的等速性、时间和散射器等和距离有关,沿着空间信息被检测后,接受空气中的粒子和分子后,能实现信号的移动,其本身具有比较高的分辨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1.2激光雷达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雷达的类型有很多。在大气污染和环境监测过程中,地基固定式和车载激光雷达的呈现出网格化的趋势,机载激光雷达在发达国家应用效果比较明显,很多空间激光雷达执行范围扩大。测量对象以SO2、NOx和O3等为主,在探测过程中以高灵敏度为主,考虑到吸收形式和米氏后向散射法的具体要求,激光器发展则以半导形式为主,激光器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全固化激光器。 1.3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激光雷达技术取得突出的进步,我国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制出第一台激光雷达,同时附带能见度比较高的YAG雷达。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的激光雷达,钠层荧光激光雷达和拉曼散射激光雷达应用优势比较明显。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的激光雷达技术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测污激光雷达即监测乙烯的JC-1激光雷达、平流层气溶胶探测L625激光雷达、可移动双波长对流层和近地层气溶胶探测L300激光雷达、我国第一台平流层臭氧探测UV-DIAL差分激光雷达,能实现大气环境属性的监测[1]。 2大气环境监测中激光雷达技术的具体应用 当前我国激光雷达技术在具体检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建立了雷达观测站,激光雷达在国内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如何将其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中成为重点。以下将对大气环境监测中激光雷达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气溶胶和边界层的探测 在诸多大气环境影响因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云和气溶胶是两个重要但是不能确定的影响因子,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以及地球的长波辐射后对大气系统产生影响。云层对大气辐射平衡影响较大,对于系统本身而言,云不仅仅是指示器,同时也是调节器,云在气候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边界层的参数设定要求可知,如果准确确定高度和准确度是张洪点,在实施过程中要了解传输模式和污染物的系数。在各项指标确定的过程中,利用激光雷达能实现对云和气溶胶的处理,在实践过程采用Mie散射,包括共振荧光、偏振等,为了实现不同区域的探测,要对消光系数、后向散射系数等进行处理,了解结构特征,并对各类特征进行分析[2]。 2.2温度的探测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参量,大气温度对海洋、大气物理和天气预报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现有温度检测形式可知,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拉曼激光雷达也可以应用到温度探测中,该方案分为振动和转动两种,可以充分利用N2和O2分子,以转动谱线强度和温度关系测量为基础,可以采用双波长转动拉曼散射原理实现大气温度的探查[3]。 2.3能见度的监测 能见度的好坏直接反应区域大气环境的质量,同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是海陆空交通容易受到制约。如果能见度比较低,则直接给人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探究大气环境质量,了解能见度是关键。在能见度监测过程中采用激光雷达技术,能直接探测激光和雷达的相互关系,根据大气能见度的具体要求可知,为了准确反应大气对传输的衰减作用,需要将其作为重要手段,按照能见度和倾斜程度进行评价。水平能见度在大气环境均匀的条件下可见度比较高,根据现有原理和消光系数要求可知,克服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能满足具体要求[4]。 2.4风的探测 风速是气候学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大气环境中污染物输送的重要参数,大气中风速的测量对全球气候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提升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是重点所在。在局部区域检查过程中,要了解技术要点和重点,实现直接检测。地基相干系统逐渐成熟,其整体上对发射激光有严格的要求,考虑到发射、接收光学系统等变化,要做好边界层的风速测量工作,非相干检测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根据边缘检测系统的具体要求可知,做好大风场的测量是关键。利用单边缘检测技术测量风速时,要了解气溶胶和分子散射点,兼顾到大气风速测量类型,为了提升风速实现灵敏度检测,必须合理应用检测技术[5]。 2.5大气成分的检测 大气成分的检测对制定环境保护方针有重要的作用,以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为例,该系统形式利用激光被气体分子的吸收和被气溶胶、大气分子向后散射后,直接进行预设。该系统在大气成分测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水蒸气、臭氧和大气污染体等,以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原理作为基础,要做好物质吸收线测量工作,另外波长调到线上,以高重复频率将这两种波长的光交替发射至大气中。此时由于激光雷达所测量到的这两种波长光信号衰减差是待测对象的吸收所致,因此通过数据分析,便可得到待测对象的浓度分布,从而达到测量目的。 2.6水汽探测 水汽在大气中含量比较少,是比较活跃的一种气体成分,是生成云和降雨必不可少的因子,对天气和气候等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大气污染物中气溶胶和二次污染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水汽在红外波段有很多吸收带,能吸收很多部分的太阳辐射能,使其成为平衡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水汽的重要因素和具体分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Ranan光谱技术探测大气中水汽垂直分布情况,激光雷达探测水汽能力逐渐提升,在具体监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要求,严格按照测量精准度实施,根据结构和时间变化对技术进行处理。激光雷达在探测水汽的高度、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测量精度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显示了它在捕获水汽的空间结构和随时间变化特征等方面具有优越的能力。 3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激光雷达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朝着精细化和定量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保证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要突出技术的应用优势,严格按照检测要求落实,进而促进该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合理化应用。 作者:姜杰;郭燕鸿 单位: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大气环境论文:以科技创新推进大气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以科技创新的视角,在论述了我国大气环境现状、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在大气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等五条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清洁的大气环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现这一目标,从源头上扭转大气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除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到位的政府监管、科学的监测系统、全民的环保意识外,还需要优化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交通布局、高效的环保设备、清洁低碳的能源作为保障,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交通布局、高效环保设备、清洁低碳能源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低碳的产业技术来实现。 1 我国大气环境现状 1.1 当前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环境保护部2016年1-11月和11月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1-1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0.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PM10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在全国重点监控的三个区域中,空气质量到不同程度的有所改善,珠三角空气质量最好,1-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0.2%,长三角次之,1-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7.5%,京津冀再次之,1-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9.0%,1-11月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为30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6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分别为46微克/立方米、73微克/立方米、110微克/立方米,仅珠三角PM2.5、PM10数值达到国家二级年均浓度标准。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成南优北差、西好东(中)孬的分布形势。 1.2 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分别于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和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这三部法律及一系列配套行政规章的实施,有效地改变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局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着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 1.3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环保硬指标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5年,我国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单位GDP能源消耗5年累计降低15%。 1.4 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并每月 自2013年1月开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开展监测和评价,并每月公布74个城市PM2.5、PM10、O3、SO2、CO和NO2等主要污染物的数据,形成了信息公开、月度排名、领导约谈等管理制度。 近几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每日对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进行检测,并每月公布338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状况。 2 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 以科技创新支撑大气污染防治已写入法律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对大气污染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 2.2 实施蓝天科技工程和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科技部通过实施973计划,环境保护部启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CARP),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科技界对雾霾的主要成因有了基本定论。通过“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支持研制了一批在线与现场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应用于对雾霾的实际监测。排放控制技术方面,针对燃煤、机动车、扬尘、餐厨等排放源及分散源控制,除尘、脱硫、脱硝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开展了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健康与雾霾关系研究,形成了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体系等运行机制。 2.3 技术研发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已经建立起针对大气复合污染基础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决策支持三大支撑体系,形成了针对主要污染源减排技术研发体系,现有研究成果支持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的及时出台及实施。 2.4 几项环保技术发展现状 2.4.1 除尘技术 除尘技术主要有电除尘、袋式除尘和电袋复合除尘三种,在电除尘领域,我国自主创新的粉尘凝聚、SO3烟气调质、高频电源、高频脉冲电源及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湿式电除尘、低温电除尘、超低温电除尘、机电多复式双区电除尘和移动电极式电除尘等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袋式除尘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电袋复合除尘进一步提高了除尘效果和水平,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2.4.2 脱硫脱硝技术 脱硫脱硝技术主要应用于火力发电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我国目前已掌握该项技术,并已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国产脱硫脱硝装备已实现火力发电厂的超低排放,我国已有95%以上的火力发电机组配备了烟气脱硫脱硝装备,烟气脱硫脱硝产业装备生产能力已排名世界首位,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2.4.3 大气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汽车尾气检测技术,总体上发展比较快、潜力很大,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在光谱类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方面。在一些重大的国家项目中,我国自主研制的仪器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质谱技术、生物传感器、物联网、汽车尾气遥感检测等新型成熟、交叉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4.4 地源热泵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地源热泵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引领了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潮流。地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新技术,能耗仅是普通电锅炉,燃油锅炉烘干能耗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在节能减排方面优势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使用燃油、燃煤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农业生产设备。全现有地源热泵厂家近万家,生产技术和产品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 3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自主创新与对外科技合作,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技术薄弱环节依然突出。 3.1 创新能力较低,有竞争力的环保产品较少 除了除尘和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外,其他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高效利用、光伏发电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低排放高效动力热能设备等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科技对防治大气污染的支撑能力急需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部分关键设备仍需依靠进口。 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高端环保产业较少,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内龙头骨干企业相对较少;环保技术与装备的供给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并存;商业模式不成熟,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3.3 检测技术自动化程度较低 虽然环境监测设备国产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国产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中还存在着自动化程度较低、遥感遥测技术尚不成熟、部分关键元器件仍受制于人等问题;环境监测技术在时间、空间、数据可靠性、一些特殊污染物的监测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4 意见建议 4.1 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创新 近几年,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护力度不断加大,减煤、降尘、控车、治企、监管以及大点源控制、电煤的清洁利用等相对集中获得减排量的措施都已实施。除PM2.5和臭氧外,其他几种指标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若要进一步缩小M2.5和臭氧这两个指标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差距,其根本途径在于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大气环境质量保护领域先进技术研发力度和研发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如臭氧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光照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要消除VOCs,只有依靠科技创新,研发出先进的技术,才有可能把臭氧和颗粒物的浓度降下来。 4.2 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科技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直接和最基本的,因为没有社会需求的产业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但是,需求结构却受到科技进步的制约,即使有合理的需求,只要技术上还不可能制造出产品以满足这种需求,新的产业就不可能出现。然而技术上一旦有了重大突破,就会极大地刺激新的需求,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和l展。例如,高储能技术一旦突破,就会引发汽车产业的革命,占世界排污量近40%的燃油汽车将迅速被淘汰,势必改变整个世界的需求结构,进而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生巨变。 4.3 完善研发新能源扶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扶持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稳步推进沿海核电自主建设工程,引导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研发可再生能源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大扶持研究探索新型清洁能源力度。 4.4 加大科技计划实施支持力度 将研发新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和大气污染防治等高新技术纳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采取补助、后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加速新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培育新型环保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4.5 推进环保产业的国际科技合作 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鼓励除尘、脱硫脱硝等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和新能源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提升我环保产业技术水平。 大气环境论文:浅谈我国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制度构建 摘要:我国农村大气污染主要是受焚烧秸秆、化肥使用以及集约化种植等因素的制约,并且在制度上以及管理上的落后现象等方面影响的。所以,加强农村大气环境保护,促进相关制度的积极构建将发挥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 农村大气污染与城市污染不同,农村大气污染物品种多,具有更大的分布范围,要对其治理会面对较大困难。并且,作为弱势农业,需要认识到环境污染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利用相关措施尽早对其防范,以使将复杂的农村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1 将生态作为发展理念 将生态作为发展的主要理念,并促进大气环境友好型农村产业制度的形成。该制度在构建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善。其一,对农村乡镇企业实施规划、审批,并阻止一些污染源的侵入[1]。根据农村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特点以及环保目标的形成,对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布局,以保证因地制宜效果的形成。还需要实现环境管理制度,在对大气环境实施保护期间,对乡镇工业进行合理调整。执行环境审批制度,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项目审批结果,需要对污染严重的产业从农村转移。不仅要禁止一些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城镇企业发展中,还需要按照我国的产业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发展。其二,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构建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制度,农村中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为资源,不仅在开发利用上不够合理,实际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从而导致大量的有毒物质扩散到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现象。基于这种情况,需要促进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并推广一些清洁能源,以降低废物的产生[2]。如: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根据相关制度的实施要求,将秸秆代替化肥料、饲料,避免焚烧秸秆现象的产生。 2 城乡的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大气环境生态补偿制度的形成。耕地、水域以及森林等是农村生态环境中最为基本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了维护这些系统,农村会投入大量资金,并放弃了其他的发展机会。所以,应遵循补偿机制,促进城乡间的生态发展。在对农村大气实施保护过程中,要实现公平、公正的补偿机制,不仅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需要弥补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损失。该制度的形成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支出以及各个政府的专项资金来实施保护的,这些资金不仅要利用到财政预算以及秸秆利用上,还需要实现绿色产品的有利开发,并将科技作为主要的推广技术,促进环境预防工作的合理发展。 3 以预防为原则 3.1 按照城乡大气一体化的实施目标,促进环境管理体制的形成。该体制能够改变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实现综合性治理。根据城乡地区的发展现状,对大气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划。还需要全面推广政府的责任机制,并按照一定标准对其考核,解决工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2 在对农村大气中的各种来源进行治理期间,各个部门要改变交叉、重叠现象,实现多个部门的有效交流与合作,使其能够共同对大气环境实施保护[3]。 3.3 利用多种机制对大气环境进行管理,控制,在对农村大气进行保护工作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需要增加更多的实施机制。如:实现绿色化产品制度,在产品生产中,使用少量的化肥和农药,并在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期间,对受害人的相关事件进行宣传,这样不仅能增强社会力量,还能扩展大气环境的保护范围。 3.4 推行财政法律制度,政府需要对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大气环境成本进行定价,根据市场上的价格,对大气环境制度进行监督与指导。对可再生能源以及秸秆发电厂等这些产业,执行电价政策,还需要实现能源再生,对一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能源,实现全网收购政策,对其不能实现审批用地,要将其依法取。 3.5 根据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的形成能够对环境的风险性以及预防思想进行评价,还能为农产品的安全实施提供保障,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基础上,解决生产期间存在的污染问题。因此,在该制度下,需要对我国的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评价制度,并在该基础上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保证能对农村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解决[4]。 4 遵循以人为本 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农村环境教育制度的形成。对农村居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使农村居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能够使农村居民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将预防作为主要的实施原则。农村环境教育制度中需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对该制度进行积极宣传过程中,需要利用广播、网络以及图册等形式广泛宣传,还可以将一些典型实例报道出来,以保证农村居民意识的有效提高,增强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环境监督工作的有效执行。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为我国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构建相关制度期间,为了将农民的被动意识转变为主动意识,并促进保护行为的规范进行,不仅要将生态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理念,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还能将预防作为主要原则,以促进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高对策 摘 要:雾霾、PM2.5等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是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对大气的治理能力,确保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高对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监测质量;问题;对策 空气是人类生存中的必须品,人类生活质量受大气环境的影响很大,在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呼吸,很容易患上呼吸疾病,甚至是引发肺癌。大气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环境监测部门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析收集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可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了解大气环境基本情况,提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大气污染,确保人们健康生活,推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内涵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强科学性和系统性,监测数据在保护环境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应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在大气监测实验室里分析对比。若发现大气监测数据遗失,应重点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方案。因大气监测中获取到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工作人员最终确定的采样地点及采集的样品应能代表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情况。 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在提升监测采样数据准确性同时,还能提升检测样品代表性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准确性,大幅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监测部门都缺乏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使得采样、检测及分析工作未得到有效控制,难以充分发挥质量控制体系作用。 2.2 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 影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一大难题是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专业水平得不到保证。由于相关编制不完善,缺少专业监测技术人员,高精尖技术人才匮乏;而且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未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投入资金少,培训机会不多,很难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2.3 现场监测管理不重视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现场监测要求较高,如监测人员对数据资料重视度不高,极易出现失误和突发意外,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2.4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不完善 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还不完善。大气环境监测包括有很多环节,主要有采集和分析样品、处理监测数据、制作监测报告、审核报告结果。为了确保监测质量,需要将上述各个环节工作做好。现阶段,有很多监测部门并没有将质量控制手段落到实处,对现场采集工作监督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实验室资质认可机制,很难有效控制监测工作中的每个环节。 2.5 大气环境监测网建设缓慢 借助于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不同地区监测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不同地区的监测数据信息可以为其他地区利用,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价值,同时还避免了资源浪费现象。由于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建设缓慢,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网络系统。即使环境保护部门高度重视起环境网络的建设工作,但是在建设该网络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还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3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高对策 3.1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受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机制的影响很大,对于环境监测部门来说,应认真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其不断趋于完善并落实到实际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来,将两者紧密结合。 3.2 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依此提升监测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使监测工作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确保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顺利进行。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在监测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仪器设备,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受观测仪器设备准确性的影响很大。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力度,及时更新观测仪器设备,以此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3.4 做好现场采样管理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受样品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监测部门应做好现场采样管理。定期安排采样人员调查采样现场,检查各项材料是否准确,核实采样点的各项信息,提升样品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除此之外,环境监测部门还应结合现场采样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采样设备、容器,明确样品存放条件,提升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3.5 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保障和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应做好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在密切关注监测结果的同时,还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质量。不管是在报告审核、数据处理、分析样品,还是在采样现场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大气环境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浅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其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从最上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使企业团队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使每个人的才能全部地朝着有利于达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宗旨,管理从最初的他律的规章、守则发展到人的自律的规范,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文化力量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管理文化是人类在组织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来都是在集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需要管理,因而,管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当人类学会群体劳动时,便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到现代社会,管理几乎渗透到社会各种组织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管理活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的一种活动,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又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渗透着文化的观念。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homasJ .peters)和沃特曼( RobertH. waterman)在合着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中系统提出。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的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发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根据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总结,美国总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原则为:①乐于采取行动;②接近顾客;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④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⑤领导自身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⑦组织结构简单,公司总部精干;⑧宽严相济,张弛结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管理学院教授舒适特,通过对美国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现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造“企业文化”进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即“A战略”。舒适特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主要影响,只有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他在“A战略”理论中提出:①员工的工资和其它报酬应同其对企业的贡献直接挂钩;②员工所受的奖酬应与其劳动生产率挂钩;③强调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④对企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考核经理人员的标准;⑤定期向员工介绍有关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并使员工参与制定更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该理论强调:关心员工的需要是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任何企业内,对人的管理都应重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管理,应当得到极大的首要的关注。 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和“A战略”理论倡导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美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日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各个企业对各自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愈来愈多的大公司日益重视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创立于1911年的电脑信息业顶级公司IBM公司,以“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追求卓越的工作”为企业经营宗旨,这一经营宗旨就是IBM公司企业文化内核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协同匹配 摘 要: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关系尚缺少理论支撑。通过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企业文化协同的理论框架,可以使得企业管理者通过诊断企业文化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实现二者的协同匹配,从而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协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企业“软因素”(无形因素)的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Michael E. Porter的《竞争优势》(1985)强调了企业战略和文化匹配的重要性,并指出企业文化本身无好坏,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战略与文化的匹配。因此,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软因素”之间的协同匹配就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反映这种协同匹配的理论框架,以便于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实施。 一、“企业文化”释义 20世纪80年代William.Ouchi《Z理论》一书的问世掀起了研究企业文化的高潮,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这一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在对企业文化众多的理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chEin(1985)的定义,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守的共同意识、共享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具备的特质,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企业;就如个人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一样,企业之间的文化特性也千差万别。[1] 关于企业文化的分类也是众说不一,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不同企业之间文化的差异以及共同特征。例如,Quinn(1994)按照企业文化是外部指向还是内部指向及其企业文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两个维度把企业文化分为四类,即发展式企业文化、市场式企业文化、官僚式企业文化和家族式企业文化。[2]美国学者Jesperson等人从另一个角度将企业文化分为变革型企业文化和执行型企业文化。在变革型文化中,员工一般会有目标感、家庭感,满意是长期的,领导和员工分享快乐,共同承担命运并相互依靠。执行型文化体现为各种事情以或明或暗的契约的方式相联系。各种工作都明确标有员工的条件、惩罚标准和利益结构。[3]Fons Trompenaars和Charles Hampden-Turner(2011)将企业文化放在“个人——任务”以及“平等——等级制”两个维度上加以区分,将抽象的难以量化的多元文化归纳为保育器型、导弹型、家族型和埃菲尔铁塔型四种企业文化。保育器型文化是一种既以人为导向,又强调平等的文化。导弹型文化是一种平等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文化,组织的目标就是要完成团队的任务。埃菲尔铁塔型文化是一种稳定的、可预测的、安全的、例行的、可靠的企业文化。组织内部是层级式的组织结构,各级员工具有清晰的权利和职责界定,使得他们可以精准地完成例行工作。在家族型文化中,企业所有者相当于“父母”,员工相当于“儿女”,老人理所应当受到尊敬。家族型文化也是以人为导向的文化,强调“是谁”而不是“做什么”。这类文化较温暖、较友好,团队的形成基于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这一分类的方式相对系统和全面,可以成为构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关系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及其分类 企业的财务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等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派生战略,用于支持和保证总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由于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愈来愈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内容涉及员工的招募、激励、培训和绩效测评等内容。如同企业文化一样,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也不尽相同。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者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分为三种。第一是诱引战略,企业通过高薪和丰厚的报酬因素去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通过自己培养的方式。在这种战略下,吸引员工的是高薪酬、高福利,使企业的人工成本较高。第二是投资战略,这种战略主要是通过培养的方式来获取高素质的员工。管理人员注重对员工的支持、培训和开发,把员工看成企业最好的投资对象,给予员工个性化的关怀,为员工创造公平和谐的成长环境。第三是参与战略,这种战略注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赋予员工较多的权力,重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战略下,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为员工提供咨询和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另外一种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是Schuler于1989年给出的。从时间纬度上将人力资源战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是累积型战略,从长远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开发,通过严格的招募和甄选程序来获取合适的人才。培训的目标是最大化员工的参与技能,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第二是效用型战略,用短期的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较少或不提供员工培训。企业雇佣员工的依据是员工可以利用的适合特定岗位的高技能,而不是基于员工忠诚或是承诺。第三是协助型战略,这是一种介于累积型和效用型战略之间的战略。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战略,都需要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共同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来源于文化与战略的协同匹配。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协同 关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关系,就其因果性西方学术界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4]第一是企业文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第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企业文化;第三是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实证证据来支持。尽管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争议,但几乎所有学者都赞同二者之间要实现匹配,才能最大化各自的作用。例如Lismen等证实企业文化的一些维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公司绩效;McAfee等认为保持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一致是供应链战略成功的前提。[5]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屡清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关系,可以利用现有对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方法,构建一个二者协同匹配的理论模型(见图1)。 在第一象限中,保育器型的企业文化适宜采用投资式的人力资源战略。“保育器”比喻孕育生机、孕育创新的意思,这一文化类型的突出特点就是重视人才,鼓励创新。投资式的人力资源战略重视对员工的投入、培养和开发,是一种长期导向的策略,可以与保育器型的企业文化实现契合。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采用严格的招聘程序从企业外部招募合适的人选,选人的原则应当是重能力、发展潜力和创造性而不是经验和技能。保证每位新员工具有相同的起点,为每位新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员工 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员工潜力的挖掘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于员工的激励更多使用的是精神激励,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充分授权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向员工勾勒出企业未来的美好愿景来激励员工努力的方向。对员工绩效的考评不是仅仅关注工作结果,更应注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 第二象限的导弹型文化是一种任务导向型文化,不注重对员工的长期投资和培养,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效用型人力资源战略相匹配。企业通常从企业内外部招聘那些有经验的、能够胜任特定工作的专业人才。培训通常是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旨在帮助员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对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完成工作配额的情况,并据此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 第三象限的埃菲尔铁塔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官僚主义”企业文化,强调命令的服从和对权威的尊重,与之相匹配的是引诱式的人力资源战略。奉行这种人力资源战略的企业在通过内外部的渠道招聘员工时,更看重员工的经验技能和对权威的态度。较少针对员工的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但可能会对员工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对员工绩效考评主要是依据完成特定工作要求的程度,并据此进行相应的物质奖惩。 第四象限的家族式企业文化是一种基于组织成员情感为纽带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注重人文关怀,相互信任与帮助,适用于参与式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倾向于从企业内部招募员工,尤其是重要岗位的员工。甄选的主要是员工的资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承诺程度。员工在工作中一般有较大的自主权,企业的管理层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过程中扮演着“咨询师”的角色,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咨询。对于企业员工绩效的考核主要是采用人格特质类考核方法,这类方法所关注的是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些被认为对企业的成功非常有利的人格特质,如品德、工作积极性、团队意识等。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为员工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此外,企业通过授权的方式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重要事件的决策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转 以上“四象限模型”应当说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出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协同匹配关系。[6]其具体操作内容可以通过如下表格体现出来。 一个企业应当采用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一个选择和判断的依据就是这个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管理者在选择和判断管理战略之处,首先可以分析考察企业文化属于何种类型,据此采用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来与之匹配;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考察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战略来改善企业文化以实现二者的协通匹配。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浅议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动,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管理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更需要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去。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有效结合的方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共同意识、职业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制度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具有传承性、延续性、习惯性。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目标、企业行为规范等。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分为“管”和“理”。 科学技术和企业文化分别负责“管”和“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容易出现两个明显的缺口:政治思想工作僵化,陷入误区;生产经营人文管理导向和支撑的缺损。企业政治工作负责“管”,在行为方式上有明显的强制性,抑制了人的思维创造性,容易引起员工反感。企业文化负责“理”,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都必须围绕企业文化来开展,以创建企业文化为核心。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人文文化在管理上的体现,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企业管理目标方面,企业文化始终指向企业生产力;在管理原则方面,企业文化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在管理内容方面,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在管理形态方面,企业文化有企业环境、企业标识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是企业为寻求和维持自身竞争优势而做出的全局性规划,具有整体性、发展性、长期性和计谋性。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企业文化体现了全体员工的价值观,有利于企业制定特色鲜明,符合企业共同信念的企业战略。其次,企业文化的激励、凝聚、导向、示范作用,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为企业战略制定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持。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诠释并实施企业各种制度。企业制造出一种氛围,并将其融入企业管理之中,这种氛围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相互交融,能达到企业管理的最佳效果。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二者都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企业有形的制度渗透着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得以表现和发挥。当企业员工不接受制度管理的时候,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只有员工自觉接受并遵守企业制度的时候,企业制度才是全体员工的文化。实现企业文化和制度管理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管理的效果。 三、提高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文化参与能力 完善企业文化宣传、贯彻、深植推进能力。组织员工学习,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理解企业行为准则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理解情况,通过内部培训、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各自对于企业文化理解的分享。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具体的文化工作要求,贯彻落实企业文化理念,有效实现文化和管理的统一。企业文化推广要结合企业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促进企业文化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有效实现企业文化的理念深植。 (二)推动企业文化示范能力 首先,推动文化管理方式分享的能力。企业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制定并落实企业文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计划,并定期总结文化管理心得,吸取有益经验,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创新。其次,推动文化管理定期示范的能力。定期进行企业价值输送,概括企业文化理念,分享价值观念,推动企业文化的理念示范。并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出现的各类典型,进行组织学习讨论。 (三)提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首先,增强管理者的文化言行感召力。企业管理者要向员工表达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意愿,形成企业的基本共同理想;根据企业基本理想,具体表述短期目标,让每位员工都能明确任务;践行企业核心文化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其次,进行企业文化管理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员工满意度进行调查,明确员工关心的主要内容;根据对问卷的分析,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满意情况,总结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重点突破问卷中反映的问题,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四)增强企业文化提升能力 第一,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员工具体行为,将企业核心价值融入企业日常工作中去,实现高效的员工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将企业文化植入企业招聘机制,细化岗位责任,明确招聘人员的去向;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晋升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职位晋级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量化为具体指标,直接和职工薪酬福利挂钩。第二,塑造团队氛围,提升工作绩效。企业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大团队,领导干部要设身处地的为员工谋发展,重视塑造团队氛围,提倡团队参与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打造成功榜样,激发员工创造力,培养员工的自发行为。 四、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内容的重要一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制度管理关系密切。要提高企业文化管理的能力,需要综合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文化网络等五大要素,并从企业文化参与、企业文化示范、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文化提升等方面开展。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需要企业全员参与。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柔性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浅议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柔性组织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与运用进行剖析,并力求提出实现柔性组织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柔性组织的创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论文关键词:柔性,管理,企业文化,运用 一、柔性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柔性的概念最早源于柔性制造系统(FMS),Mandelbaum曾将柔性解释为生产系统适应变化的环境或环境带来的不稳定的能力。“所谓柔性组织就是指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地持续整合内外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能力的组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请记住我站域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既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企业文化是柔性管理的精髓,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柔性的员工管理的精髓是“爱人”,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通过不断提高员工的高素质带来产品的高质量、生产的高效率、企业的高效益、员工的高收入。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领导的协调开激发员工的集体智慧,激励、综合、协调一线人员的努力与贡献,以更高的视野兼顾全局,并将一线人员的创新理念整台到企业发展的统一战略框架之中,从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柔性管理是通过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也就是依靠员工的主动性而非强制力来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这就要求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引导他们,为他们指明方向。因此,企业能否建立一种具有团队性、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企业文化是推行柔性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柔性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促使企业文化的形成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的行为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实践,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柔性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完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建立起有效的晋升、晋级制度与灵活的激励机制。通过弹性工作时间和分散式工作地点等工作设计的柔性化,为员工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大的工作自由度。柔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员工的特性实施管理行为,尊重和实现员工的层次需求,使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加稳固。这一系列,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个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2.建立柔性考评机制,巩固企业文化 柔性管理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点与企业文化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柔性组织管理强调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学习与知识共享,完成个人心智的转变与能力的塑造,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员工素质及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整合与提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实施柔性化管理的关键,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 因此,柔性考评内容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员工晋升时,要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好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人员离开企业,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给员工行为实施强化时,要注意几点:①应具有针对性,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也就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强化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行为的再生。②应考虑反馈的获得,也就是预测强化的盗用。③注意强化的时效性,要及时强化,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④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要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3.建立柔性管理的价值观,鼓励创新和宽容的柔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柔性化组织文化是一种能够增强组织的灵活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文化。柔性化组织文化通过人性化的组织系统、优良的信息管理、快速的反应机制、灵活的生产体系、市场导向的开发和服务来实现它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柔性化组织文化是柔性组织的精神体现,为柔性组织注入活力。 企业文化的柔性越强,就越有利于柔性管理的实现。柔性的企业文化保持了已定的开放度和宽容度,鼓励个体创新和组织学习。因此,现代企业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允许失败”的文化氛围,以及团队性的柔性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第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注重情感投资。第二,民 主管理,科学决策,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敢于授权,由金字塔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组织结构过渡。第三,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完善薪酬管理体制,运用多种激励机制。第四,注重员工教育培训和职业生涯的开发管理。第五,积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4.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文化 制定柔性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文化。柔性管理组织要真正做到以员工为本,把员工当作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和对员工的激励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建立绩效付酬和风险付酬结合的报酬体系。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体现员工的个人意愿和特性,避免硬性的工作规则。执行当中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从晓之以理到动之以情再到绳之以法,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党支部、团委、工会、各员工自发组织的专业协会及女工委员会等各级组织的作用,不定期和员工谈话,及时把握员工思想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关心员工生活,生日、红白喜事、子女读书、困难职工慰问等等,非正式场合的沟通交流,陶冶情操,交流感情,化解矛盾,消除分歧,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柔性管理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有利于实现管理职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企业实现柔性生产,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促使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价值以及对策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有了更大的生存压力,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完善自身管理水平尤为重要。针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和行业的特点,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支持,更是整个企业价值取向的体现。强化企业文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1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价值 目前社会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建设远比企业绩效考核和管理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更加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企业采取更加专业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帮助企业传统管理方式的改变和革新,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减少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此外,优秀企业文化更具备导向性的特征,帮助企业进行人员行为的规范,推动企业管理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1.2帮助企业管理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企业文化将企业发展和管理目标作为其核心内容,更好的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体现企业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优秀和健康的企业文化更是可以全面的体现企业管理标准和管理需求,企业管理者能够凭借自身的号召力、影响力,来督促和指引下级发展目标的尽快实现,这种影响是与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紧密联系的。同时企业普通员工由于出身背景和社会经历的不同,本身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企业只有对工作员工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系统化的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树立一个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和需求的价值观念,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有效规范员工的行为 优秀和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更好的激励员工的行为,伴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企业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激励和帮助人员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可以采用奖励和竞争的方式,帮助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同发展的优良氛围,进行企业员工行为的指引。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帮助企业员工自身行为的约束,做到从道德层面上进行员工行为的规范,发挥企业整体的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 2企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企业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极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真正的理解企业文化,更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只是将企业文化同政治思想工作相等同,发展企业文化的目标也仅仅是让员工接受企业的管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在企业文化建立的过程中就是只注重一些外在的表面的东西,造成企业文化没有内涵,也没有提升到精神的高度。 2.2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之间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周期缩短,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产品的升级和创新,很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都将企业重心放在了竞争力的提升上,想方设法的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对待一些不重要的业务一般也都是采用外包的方式来实现,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承接方,所以企业更是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技术的更新和产品的创新上,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所忽略。加上企业文化发展本身周期较长、效果较慢,也造成很多企业放弃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企业文化停滞不前。 2.3发展过程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 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在短期内一般不能获得什么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企业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还单纯的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短期就能收到成效,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企业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只有企业从管理、制度和执行等多个角度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执行力方面不强,在制度建设上还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3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对策 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一项极具系统性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合理提升精神内涵、注重企业文化长期发展、关注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研究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实施的有效对策。 3.1合理提升精神内涵 合理提升精神内涵是企业文化在这整个企业管理中开展的前提,在合理提升精神内涵的中,鉴于企业管理中的精神内涵就是企业文化,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合理提升精神内涵的同时还要做到将企业文化真正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让企业文化推动和带动企业管理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在进行精神内涵提升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方向的不断变化,就需要企业文化的不断建设和创新,进一步达到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3.2注重长期渗透 长期渗透工作也是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实施的重要步骤,长期渗透的重要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注重长期渗透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慢慢的发现,企业文化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所以需要企业在平时的生产经营中要做好对企业文化的长期渗透工作,帮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和抓住更大的机遇,迎接更大的挑战。同时,在注重长期渗透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丰富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机制的完善,更好的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领导作用。此外,在注重长期渗透的过程中企业还是需要采用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来保证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人翁姿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企业工作当成是自己的工作进行经营,这也是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的关键措施,更是推动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关键。 3.3持续关注员工状态 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管理实施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关注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在持续关注员工状态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更要做好员工动态的把握,我们都知道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所以在制定企业文化过程中要更加明确我们提倡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同时更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在完善企业文化构建时,要从身边的小事进行企业员工动态的关注,特别是关注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只有正确的把握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才能更好推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发展,实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3.4 优化管理人员水平 企业管理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中管理人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专业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优化管理人员更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开展的重点。在优化管理人员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管理者能够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在进行企业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推动企业文化更好的建设。此外,优化管理人员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用钱指挥人、指令性下达任务的管理方式,要进行管理方式和管理系统的重新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更多时候是提升人们的素质,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更好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经营,这也再次说明了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人员优化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各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工作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4小结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制定具体的应用策略时,需要我们全面的了解企业文化,认识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明确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才能提升整个企业团队的力量,才能认识到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也才能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更快的发展。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文化与安全管理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增加,事故的发生更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性,保护人类自身是21世纪最重要的课题。实现安全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保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安全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是一项很重要又比较容易忽视的工作,安全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运输等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告诫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的效能发挥,自然离不开管理的主体、对象,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其安全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管理的机制和能接受的方法。人们愈来愈注意到,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不断推动安全文明生产,实现自主安全管理,保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其他管理,特别是生产过程管理和设备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安全管理又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某些经验化、理性化不断发展和优化的体现,科学的企业安全管理也属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企业安全文化的氛围和背景或特定的安全文化人文环境也会形成或造就企业特殊的安全管理模式。无论是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操作)层,他们对自己的安全的意识、态度、认知、信念、价值观,他们所具有的安全物质环境及各自具有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在安全科技的物质领域,还在人对安全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习俗、修养等无形的上层建筑的精神领域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顺应时展的基础和成长的背景(环境)。因此,企业安全文化也直接影响或造就了与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的企业安全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当然企业安全管理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安全文化发展过程,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和相对独立的现象,自然也丰富了企业安全文化,也反过来促进了安全文化对人类的发展。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企业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全过程中的同步进行子功能系统,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业安全管理的哲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安全管理的伦理道德等这些无形的高尚境界却都用安全来培养、影响和造就。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取代的,那种误认为提倡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管理就可以不要了,或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落后了、过时了等等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安全文化(称前者)与企业安全管理(称后者)虽然都是为了人的安全和健康,但各自的目标值和广度及深度大不相同,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涉及对象:前者针对全民、全社会,即公民、大众、家庭、社会、全人类;后者针对工人、职工、劳动者、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雇员。 2)范围及环境:前者指生产及非生产环境,即生产、生活、生存领域,凡人类能到达进行活动的地方;后者指生产(劳动)环境、作业环境,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 3)时空观念:前者指人活动的时空领域,安全涉及全方位、全天候,只要有人类存在,在人能到达的地方,在人进行活动的任何时间都要考虑安全;后者的时、空,主要指企业生产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在企业或在企业相关的地方,也可以扩展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的时间和地方。 4)追求安全与健康程度:前者强调全民、公众(消费者)、人类的身心的安全与健康,是一种高尚的人道、文明标志,保障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安全、舒适、健康;后者现阶段强调了要在生产过程中,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工人职工、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不伤、不死、不得职业病,有符合国家法定要求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5)采用的方法:前者主要通过传播、宣传、科学普及、教育、倡导、法律等手段,从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行为去启发教育人,以人为本,珍惜人生,爱护生命,互爱互帮,学会自救互救、逃生应急本领,提倡博爱、伦理、自律,达到人、群体、社会、家庭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实现完满、舒适、安全、健康的境地;后者采用行政、法制、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带有强制性、限制性和惩罚性的形式,是以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总目标为最终目的,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为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安全生产约束手段。 6)对人影响侧重点:前者突出影响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思维方法、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主要从精神领域,从安全管理的“软件”方面及智能开发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和自律能力,在全方位、全时空接受安全文化的塑造力,成为理智、高素质的安全人;后者主要从安全技术、安全生产的物质环境,安全生产关系、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有限的教育和培训,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到更多的影响是强制、规范和约束,采用的种种管理手段主要侧重于人对技术、对物质环境的安全控制,偏重于“硬件”。 7)对人影响的深度:前者对人的整个人生过程都不断影响,注入和培养、塑造,用安全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教育和激励人,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即安全技术和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的社会适应力和安全的生理、安全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开放、无约束、无强制的自然、自由的教育,突出一个对人的爱,对人生、人类的爱,这种合符时展的安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继下去,并优化和繁荣,一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当时当地的安全文化熏陶、改造和提高,安全文化的传播和光大是没有国界的,安全文化注入就会在心灵的深处发生质的改变;后者是通过有局限性的企业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企业职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由于是强制、惩罚、约束性的,被管理者有始终是处在一种被动安全,服从安全,要我安全的强迫、监督状态,从精神上、心理上的影响是相对短暂的、有限的,调换岗位或另寻职业后,又要重复被动安全强制、压抑的局面。难怪有人提出并研究安全行为科学,在企业安全管理上,要研究人的安全心理和安全人机学,给职工投入感情,讲人情味,讲辩征法,以人为本,对工人要“爱”要“护”,企业安全管理才能持久、深远。 8)从经济投入考虑:前者需要长久不懈的安全文化教育,全民响应和社会响应,虽然是持久地、世代相传的,但每时期的投入是不会太多的;后者需要不断地坚持技改、培训和维修,或淘汰陈旧的设备、工具,也投入安全教育,对于企业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当然前者培养出更高质量的生产者,也就是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工人的安全投入,后者的经济压力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欠债,已影响到企业的兴衰和企业的安全形象。 9)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前者具有独特性、继传性、开放性、先进性、吸收选择性,对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有益的做法或表现形式都会被融于安全文化的洪流之中,反之就被排出。一种优存劣汰的自我保护能力,保持了安全文化的永昌不败;后者的企业的传统性、科学性、受外部市场经济影响很大,经济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制约。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特征及其建设 论文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文化 创新性 服务性 细节 执行力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文就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内容作了深入分析,并对物业管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 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使商品经济领域的竞争 日趋激烈,也引发了人们服务观念、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全球化经济竞争时代,没有文化和品格是万万不能的,物业管理企业也不例外。 一、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以房屋为管理对象,以人为服务对象 的市场主体,应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实际就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物业管理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具体来说,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物业管理企业在长期经营服务实践过程形成,并为本企业员工自学遵守和奉行的的共同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化制度和企业形象的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价值理念,作用对象则是企业全体员工。 将物业管理行业的企业文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企业文化 比较起来 ,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把握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创新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产品的均质化及市场竞争激烈化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首要特征——创新文化。物业管理公司要做出良好业绩,靠得是过硬的管理服务,这是物业管理企业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各个物业管理公司,无论是在物业管理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差异都是细微的。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知名企业还是非知名企业,就物业管理服务而言,内容上日复一 日,物业管理服务各个岗位绿化、清洁、维修、保安,工作内容也趋于一致。就这样,在物业管理产品质地无差别化的前提下,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从众多同质企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物业管理从内容到方式各个环节上不断创新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服务,适应个性化市场需要,创造个性化物业管理品牌。倡导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精神、创新物业管理理念与模式,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服务性文化 物业管理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服务文化。众所周知物业管理企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说“管理”,其对象指的是“物”,即物业;说“服务”,其对象是“人”,即业主。所谓“管理”,实质上是“服务”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为业主去管理物业。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微利性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所处行业属微利行业,企业经营的目标不是获取暴利。所以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策略不同于一般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要做到“开源节流”。一方面,造就物业管理企业经 营理念 的“规模经济 、多元化和智能化”三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旨在“开源”。其中,规模经济重在提高物业市场占有率,多元化重在挖掘既得市场经济潜力,智能化则重在提高物业管理科技含量以期提高获利能力。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能不强调“节流”,追求人员精干化,工作流程简约化 ,工作方式效率化。而且也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业主的角色关系中兼有管家的角色定位,因而其文化内涵不能不包含一些由此而决定的精神特色,如节约节俭精神等等。 (四)社区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对象都是一定范围社区的物业,服务对象是业主与使用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物业管理企业也是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自然主体之一。但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的特殊地位,使物业管理企业成为社区文化的天然组织者,而社区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使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打上深深的社区文化烙印。而物业管理企业企业文化社区化价值取向,在性质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价值观念在社区的渗透、辐射、影响,在形式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的文化管理、氛围管理、公约管理。从而,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明显的社区性倾向。 (五)细节文化 细节文化是指企业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创造一种超越一般行业标准,超常规的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以求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更好的市场宣传效果的一种企业文化。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即业主。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这个特征又决定了其细节文化。物业管理中的细节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代表,细节最富有表现力,最容易形成口碑宣传和新闻效应,细节在势均力敌的竞争中,往往能够起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六)执行力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尤其强调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企业管理运行当中制定的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是业主和使用人;物业管理强调竞争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注重细节。这些都需要一整套成体系的技术、行为等规范。 二、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基本任务是构建富有竞争活力的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凝炼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 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企业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凝炼企业价值观念,主要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企业定位,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在企业员工中引起共鸣,实现员工对本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2.形成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思想、文化观念等意识特质的总和,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经营企业的哲学、思想、观念,它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方针、战略决策、行为准则和工作方法,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形成企业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思考,提炼特色鲜明、充满生机而又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从而使企业的资金、人员、设备、信息等资源真正发挥效力。 3.确立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文化中的决定性要素,它反映了企业员工集体的心理状态、意志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以及相应的精神氛围。确立企业精神,就是将企业现有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有意识地提倡、培养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使企业改革发展的经营思想变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4.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目标是企业文化的引航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将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企业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把企业的经营发展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责任。 5.建设企业道德规范 建设企业道德规范,主要是加强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建设,形成企业内部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企业微观意识形态。 6.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是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有关法规,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企业经验,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构筑完整的制度体系,完善管理环境。坚持制度在先,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明确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保证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运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并在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使全体职工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7.塑造企业形象 塑造企业形象,是从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做起,它们是建设企业形象战略的三大支柱,即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S)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通过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和建设,铸造企业灵魂,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塑造现代企业新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对内对外良好 的公众形象 。 三、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企业 自身特点、市场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目标不断加以充实完善,还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其他管理制度冲突碰撞,防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脱节。应当充分认识到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还要看到企业员工接受和自己价值观有一定差异的企业价值观念,是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服从行为,是一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行为。企业应该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应该避免下面几个问题 : 1.避免无文化现象 没有文化的物业管理企业必定是失败的企业如果企业仅有十分系统、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规定员工必须怎么做和不能怎么做,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可能会导致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忧患意识,甚至会有离心现象产生。 2.避免文化愚民现象 如果过于强调企业的某种文化理念,推广教育手段过急,可能会使企业员工盲从,而缺乏独立思考创新。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如果企业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无异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避免文化理想现象 企业文化如脱离实际,其倡导的文化理念超出企业范围,或认为企业文化可代替一切企业管理所有其他内容,可能会使企业忽视眼前的险恶环境,会流于假大空的陷阱。甚至可能和业主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从而使企业的运作不灵验,导致企业运作环境恶化。 4.避免文化万能现象 文化万能是把企业文化当成万能的金钥匙,认为企业文化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企业管理有两个基本手段,软的是文化,硬的是制度。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决定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确实是企业的灵魂,但也不能把文化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试论企业项目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论文摘要:企业价值目标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其它文化元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项目管理发展成为一系列的工作价值观和一种独特的、与传统管理有显著区别的管理哲学。企业项目管理是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企业文化为企业项目管理提供软环境,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支柱。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客户导向、团队合作 1企业文化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支柱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绝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该价值观支配下形成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企业与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企业环境变化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包括企业价值目标、企业经营哲学、企业行为规范等企业精神。其中企业价值目标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其它文化元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作用在于增强凝聚力,调动积极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创造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总之,企业文化是培育一种企业和员工为目标奋斗而共同遵循的精神。 企业项目管理是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及工具对企业的项目进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使用的知识,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它不是一种超乎价值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根植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观、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国际上的项目管理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推行项目管理需要相应文化(价值观)的支撑的论述,项目管理是“管理哲学”(ClelandandGareis,1994),和“系统的方法和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项目管理文化”(HobbsandMenard,1993)。从项目管理的长期实践和发展阶段来看,现代项目管理从单纯的计划与控制技术发展成为一系列的工作价值观和一种独特的、与传统管理有显著区别的管理哲学。企业项目管理是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企业文化为企业项目管理提供软环境,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支柱。 2企业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与传统管理相区别,现代企业项目管理在其组织及价值观层面上有以下核心内容: (1)项目组织特殊性。企业项目管理采取面向对象(即项目)的管理模式,项目的临时性决定了项目组织或项目团队的临时性,任何一个项目团队都是为某项目而特别组建的,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解散。而且,在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项目团队的成员会有很大的变化,项目的组织是柔性的。 (2)以目标为导向。企业项目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方式,项目成员根据协商确定目标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等限制条件,独自处理具体工作,以目标为导向来解决问题。 (3)项目经理是基于团队建设的横向管理。项目经理没有足够的上级对下级的正式权力,不可能像传统职能部门经理那样依靠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指挥而进行纵向管理,而只能依靠项目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在项目团队中进行跨部门、跨专业的横向管理。 (4)团队受到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是依靠团队的所有成员进行的,不能只靠少数“精英”。所有团队成员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结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 (5)强调速度、灵活和双向交流。项目是一次性的商业活动,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就要求处理问题要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速度,尽量缩短组织中的信息传递路线,减少决策层次,实行双向交流,以达到项目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信息共享。 从企业项目管理的组织及价值观层面上的要求,可以发现支持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企业文化必须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客户导向的价值观,其二是团队合作的价值观。没有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支撑是很难推行现代项目管理的,这往往是许多企业无法全面推行现代项目管理的原因所在。 3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从公司创立起就采用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项目实施,从1997年公司创立以来得到超常规的发展,每年以80%销量的增长额增长,远远高于国内乘用车67.7%的平均增长水平。2003年底跻身国内轿车市场的三甲,企业利润值位居汽车行业的榜首。在短短的六、七年内公司为何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跳跃式发展?这与企业从公司创立开始,就注重培育公司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以一个个对公司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的成功,推动公司的超常规的跳跃式的发展分不开的。而项目的成功又是与坚实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 上海通用从创业初期就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公司成立之初就通过管理层的多次充分的讨论,明确了公司的宗旨和价值观。上海通用的宗旨是依靠一支训练有素,富有使命感和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贯彻精益管理原则,注重不断学习和积极创新,安全地为顾客提供世界级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使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公司。上海通用的价值观共有五条:以客户为中心;安全;团队合作;诚信正直;不断改进与创新。其中对企业项目管理有最主要的支撑作用的是两条:以客户为中心及团队合作。 3.1以客户为中心 上海通用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公司的第一价值观,因为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在上海通用就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要求每个员工首先要明确内外客户需求,其次要保持客户的长期热忱。 以客户为中心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作为公司的一种工具用以识别更多的顾客价值。从公司范围来看,购买上海通用产品的是公司的客户,在公司内部,各个部门按照价值链的流动都有其内部客户。在上海通用的项目环境中,项目经理以市场的要求为导向,各职能部门经理以项目经理为客户,当发生冲突及争执时,以客户的导向为准。公司的项目由各个项目总监负责,由各项目总监通过项目章程的规定具体对项目负责,确保各项目的执行和完成。项目章程明确地规定了项目的利益相关方的各项要求。项目总监将项目分解为许多小的交付物,由项目组的各分管经理负责按照要求完成目标,每个交付物都明确规定了交付物的责任人及交付物的客户,分管经理在将其交付物交付时,必须得到交付物的客户方的认可方才得到完成的确认。这种理念及价值观的确立,减少了企业内部门和人际之间的摩擦,容易形成通力合作的氛围。 3.2团队合作 上海通用的价值观中的另一条核心是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发挥员工与合作伙伴的特点及长处。在上海通用的项目团队中,集中了与项目有关的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集中在一起共同为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而努力。虽然,项目团队有不同的分工,但由于项目问题的相关联性、问题的复杂性及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项目团队必须要经常进行开放、坦诚而及时的沟通,彼此交流信息及想法,相互做出和接受彼此的反馈及建议性的批评。基于这样的团队合作,团队成员可以对复杂问题集中讨论、集中解决、集中攻关,有利于复杂问题的快速解决。同时,有效的团队合作能避免各职能部门以各自利益为重,使团队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重。 3.3“4S”合作理念。 在许多合资公司里,由于合资双方的利益驱动点不同,而中外员工又来自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必然在合作中产生许多矛盾。为了使合作双方能在一个团队真诚合作,上海通用首任总经理胡茂元先生创造性地倡导出以上海通用的利益为重的“4S”合作理念。“4S”在上海通用人人知晓,它是4个英文词的缩写,即STUDY(学习)、SGM(上海通用汽车)、STANDARDIZAT10N(标准化)、SPRING(灵活)。 STUDY是基础,通过互相学习,把差异化作为企业的优势。上海通用在发给每个员工的中英双语手册中,明确要求合作双方“相互研究对方的习惯做法和文化传统:相互学习对方长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SGM代表的是以上海通用利益为重,讲求“公正合理、长远利益和最佳决策。”这样一方面是为合作双方建立了“共同利益体”,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确保国家的利益。 STANDARDIZATION是用来规范合作双方的行为,要求双方“遵守SGM适用的法律法规,恪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廉洁奉公”。无论什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好的合作,原则是第一位的,双方必须严守法律法规。”SPRING是灵活务实。上海通用要求合作双方在工作中“讲灵活性,不要固执己见:积极进取,不要消极等待:解决问题,不要务虚空谈”。4S的合作理念是上海通用最早和最重要的合作理念,有了4S合作理念,中外双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矛盾有共同的判断标准。在此合作理念下,使上海通用的团队合作成为国内合资企业的典范。 上海通用在项目团队中让所有的项目相关人都参与到开发工程中。团队成员从项目开始就参与项目计划制定,使项目组成员更好地理解项目的目标。因为一个共同的、得到充分理解的目标不仅是一个成功项目的一部分,而且是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例如在建设项目中,作为业主的我们将土建公用的设计公司与设备设计的供应商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工作,消除了许多由于前期设计沟通中的障碍,避免了在项目后期的变更的产生,而且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如何使全体员工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认同企业的使命与目标,需要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在上海通用的项目推进过程中,从管理层开始就注重在项目的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公司的价值观理念,时刻提醒项目成员关注公司的价值目标。所有进入公司的新进员工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企业文化等入门培训,帮助公司新进员工迅速理解并融入公司的文化中。 2002年及2004年上海通用先后兼并重组了烟台车身有限公司和沈阳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在兼并后最重要的是及时和有效地将上海通用的企业文化传递和移植到兼并企业中。公司对被兼并企业的员工重新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通过项目的锻炼,使他们认识并融入新的公司文化中。沈阳项目中在短短的6个月内完成了新车型在当地的投产,当地员工参与项目从开始怀疑到最后的信服和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从当地员工身上看到这种可喜的转变。 在上海通用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企业文化精神是项目进行过程中“气”与“神”,是企业项目管理的“软”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当项目进行中迷失了方向时,团队会及时找寻自己的客户,因为只有满足客户的需求时,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项目中出现问题时,大家能坐下来群策群力,以问题为导向,关注于解决问题,这样项目中的冲突转化为团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动力。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企业文化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而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环境。所以,构建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中,企业是否具有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正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国内有不少企业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积极应用知识管理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经营哲学、企业文化形态、企业道德规范、企业精神风尚、企业形象等的总和,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地发展自己。Delphi Consulting Group研究人员Hadley Reynolds 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是企业文化。可见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保障,不良的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障碍。所以,构建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构建适合企业知识管理的现代企业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目标及优势。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企业知识为管理对象,是对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效益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企业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知识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 使用和存储。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资金与劳动力。 企业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看作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把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经营战略等协调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创造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增强企业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等重要措施。从本质上来看,它涵盖了企业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企业知识管理是个人和企业要适应现代经济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真正向导。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取得竞争力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技能、高速运转的效率。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企业达到以上目标。首先,知识管理是企业培养竞争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综合能力被看作是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其次,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的基础。因为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知识管理获得所需的知识,以便做出最佳决策。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吸引到献计献策和能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培养企业灵活应变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变化无常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不可能在某一领域永远占据霸主地位。为了使企业能在竞争中维持其市场地位,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化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而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和提高这种快速应对能力。 3.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共享有用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和减少重复劳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 4.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拥有高素质和技能的企业员工是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提高的基础条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促进现有员工和新雇员工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最终提高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知识管理不仅会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会改变人们的工作、思维方式。企业知识管理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环境。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同步发展。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更适应竞争要求的企业文化。21世纪的经济发展,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往往是经济与知识文化的一体化运作。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知识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其影响是不可被忽视的,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而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识和态度。比如,影响决定哪些知识是有用的、重要的,哪些知识是必须保留在企业,从而获取核心竞争力,哪些知识可以向外界传递或与外界分享以获取战略优势。 2.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集体知识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所有不可言传的关于组织与其员工之间如何传递知识的规则,它界定哪些知识属于组织,哪些知识属于员工个人;它决定在公司中谁应有什么知识,谁必须分享这些知识,谁有权保存这种知识。企业领导层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企业现有的知识传播机制,不能制定相应的战略改变这种机制,那么想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将会十分困难。如果企业很明显地认为某些部门比另一些部门重要,那么毫无疑问会挫伤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导致各业务单位尽力保卫自己的知识库。 3.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创造、传递和使用的行为决策。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创造和共享。企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同样也决定着一系列能够影响知识生产、共享与利用的行为,即会影响交流质量的行为。如果一种企业文化相对于知识而言更重视知识共享,它就会创造一种更便于利用知识的交流环境。因此,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对新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如何对待、获取和传播新知识的行为。对于今天那些面临剧烈的、甚至威胁其生存的技术与竞争形势变化的企业来说,这个过程的动力机制反映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即如果它们希望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验证和传播新知识,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与资源配置。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必须构建一种知识型的企业文化。 知识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所形成的,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知识型的企业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 如果企业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就会对员工起到价值导向、角色规范和引导员工实现知识创新的作用,他们就会在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2.沟通作用。 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化解文化理念上的认识差距,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的融洽气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激励作用。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别强调人力资源的管理,尊重人性、尊重员工的需求,并能使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实地需求取得较好的统一,有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的产生。 4.凝聚作用。企业员工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可以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会人格的尊重,从而热爱他们的企业,敬职敬业,有利于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 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企业知识管理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探索知识资源在生产实践中的新发展,它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通过创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构建与企业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学习型、共享型、创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 (一)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未来成功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五种技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在共同的远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与使命,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这种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是学习型文化。在这种文化导向下,人们追求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开发能力与智慧。尤其团队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员工在工作情境中不断地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提高各类人员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决策层,他们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因而更需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如计划、执行、控制等环节;四是强调“团体学习”,组织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而且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学习型文化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也是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协同共享型企业文化 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企业文化,以消除传统的对抗,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协同共享型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知识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拥有鼓励知识共享的核心理念,积极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知识的氛围;二是要求企业有完善的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要求每一位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客观评价标准;三是要求企业文化的参与各方摈弃传统的竞争观念,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实现双赢;四是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积极倡导共享与交流在拥有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构建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成为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参与者。企业管理层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企业员工的重要因素,而且决定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成败。要推进知识管理,管理层应该发挥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增加和方便员工沟通、交流的良好环境,以利于员工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其次,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形成自然而然的共享行为,强化知识共享意识。 (三)创新型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创新的确定性才能来对付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创新能力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力。随着企业的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 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即开创新市场和取代旧市场的能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赢得竞争,就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胜人一筹。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奉行不断创新的理念,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甩开竞争对手的主要途径。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创新型企业文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为此,需要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适宜知识创新的环境。良好的机制与环境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激发创新热情与创新思想的必备条件,企业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是企业知识创新不断获得成功的关键。企业知识创新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宏观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是企业文化创新形成的基石;微观环境,指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创新阶段、不同创新项目等所处的特定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环境,对企业来说主要是营造知识创新的微观环境。微观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环境的营造,即营造用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的营造,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为员工营造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敢于突破旧框框的环境。当然,管理层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带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形成上上下下热衷创新的氛围。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从管理学走向经济学 摘 要: 关键词:企业文化 激励理论 经济分析 对于管理学而言,企业文化是从实践中观察与总结而来的;对于经济学而言,研究企业文化则意味着需要打开企业这个“黑箱”,甚至要深入到企业家的“大脑”中探求其思维的规律。回顾企业文化这一现象从管理学进入经济学的过程可以发现,这既意味着组织激励理论的扩展,也表明了经济学解释能力的不断增强。 一、企业文化在管理学中的兴起 经济学研究不仅舍弃了人性中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的一面,也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存在。然而,“直面现实”的管理理论却能够研究更为真实的人和组织,从而发现了企业文化这一现象。 尽管早期的管理理论大都强调了今天激励理论中的“机制设计”方法,但这并不排除他们对人的社会性的重视。罗伯特·欧文正确地指出了人的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古典管理理论的先驱泰勒时常为工人的低效率所震惊,他相信工人的产出只是可能产出的1/3。在他确立的4条管理原则中,不仅提出了要通过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来刺激工人提供更多产量,也指出管理者要与工人热忱合作。此后,在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中同样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在强调职权、纪律、统一指挥、集权、等级制的同时,他也认识到工人的公平性、主动性与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 主张“社会人”理论的突出代表是玛丽·派克·福莱特与切斯特·巴纳德,福莱特认为,组织应该建立在团体道德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基础上,管理人员与工人应将对方视为合作伙伴,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协调群体努力。她的人本主义观点影响了今天我们看待激励、领导方式和职权的方式。巴纳德将组织视为需要人际合作的社会系统,他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沟通,激励下属付出更大的努力。事实上,巴纳德对于货币形式的激励和非货币形式的激励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个组织可以通过目标激励的方式或改变成员思想状况等形式确保成员努力工作。我将提供目标激励称之为“激励的手段”,而将改变成员思想和态度的过程称之为“说服的手段”。 人本主义的观点在行为学派时代得到了极大繁荣。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工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一认识与科学管理中“经济人”的看法是有差别的。之后,行为科学特别是关于个体行为的研究获得了大量成果。例如,工作动机和激励理论包括了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综合型激励理等。这些激励理论显然与委托-理论为核心的激励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行为科学的激励从真实的个体出发,强调个体在组织中所追求的多层次性和多目标。事实上,两种激励理论是一种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了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方式。 上述激励理论更多地强调了企业组织中的另一面:认同、公平与合理。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认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找到了相应的事实。1981年威廉·大内发表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这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提出美国式管理的转变核心是要信任和关心职工。理查德·帕斯卡和托尼·阿泰思在《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中,详尽地描述了日本企业如何重视“软性的”管理技能,而美国的企业则过分依赖“硬性的”管理技能。 随着上述著作和思想的蔓延,人们对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研究开始集中体现到一个论题上,即企业文化。一般认为,《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及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合著的《公司文化——企业在生活中的礼仪》、彼德斯·惠特曼合著的《追求经营臻境》四部书宣告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观点是:“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金科玉律’。” 企业文化的研究立即获得了理论界与公众的关注。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力量和成就。” 丹尼尔·雷恩(1986)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也提出“管理思想不是在没有文化的真空中发展起来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总是受到当前文化的影响。”迈克尔·波特指出,“如果企业文化与竞争战略相适合,企业文化可以强有力地巩固一种基本战略以寻求建立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在法院的判决中,企业文化也被证实为可感知和明确的。 倡导“企业再造”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海默则强调了企业文化在再造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造成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施再造工程,首先要营造一种完全不受旧思想束缚的文化观念。 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来看,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也与企业文化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韦尔奇与通用电器的“文化革命”、摩托罗拉的以人为本、戴尔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比尔盖茨与微软公司的个性文化、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以沃森原则为主的企业文化、沃尔玛的营销文化等。中国国内对于企业文化的案例也相当多,如对海尔集体、华为公司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此外,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大量关于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企业文化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跨国经营的成效,而且成为企业兼并、联合的重要障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特别是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因此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 。企业文化研究也开始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最有价值的深入研究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上,这方面的成果增强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最有代表的成果是由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作出的,他们从1978年8至1991年1月间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则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平台。这些研究结论集中体现在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他们揭示出以下事实: (1)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具有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消费者要素、股东要素、企业员工要素),重视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则仅达166%;企业员工增长前者为282%,后者为36%;公司股票价格增长901%,而后者为74%;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为1%。(2)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的文化会对企业采用必要的新型经营策略或经营战术的行为产生抵触。(3)对企业丰润的长期经济业绩存在负面作用的企业文化并不罕见,这些企业文化容易孽延,即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4)企业文化尽管不易改变,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 上述结论无疑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为经济解释提出了具体课题。 二、企业文化对激励理论的拓展 现代主流经济学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市场交易上而不是在企业组织内部交易上。随着经济学发展至此,人们又回过头来思考那些被马歇尔舍弃的深刻问题了:供给和需求背后是什么?现在我们不能不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考虑到政治因素、利益集团,制度因素及文化因素。 事实上,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研究的浪潮就开始兴起,这一浪潮的潮头是以罗纳德·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切斯特·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为标志。前者提出了企业性质的问题,后者则强调了默契或个人知识的问题。先行者们对企业组织的重视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论题。 赫伯特·西蒙将这些论题总结为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何企业会存在。为何不是所有参与者均为独立订约人?为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会签订雇佣合同,为工资而出售他们的劳动力?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或购买的决策,从而决定了它们和市场之间的界限?什么时候两种活动领域会位于单个企业内,而什么时候会由各自独立的订立合同的企业来处理?第二个问题则是企业的雇员如何被激励,以便为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工作,他们能从中得到什么?他们的效用函数如何企业的效用函数一致起来?在雇员的效用函数中,工作通常被假设为具有负效用,而闲暇(包括游荡和工作时偷懒)具有正效用。为何雇员常常会努力工作?” 围绕着这两大问题的讨论,引发了新制度经济学与委托—理论、博弈理论的兴起,使得经济学的解释力与应用领域获得了极大提升。 “雇员如何被激励”的问题与“企业的性质”问题同样引发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而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与以价格为主的市场激励相比,其内容更为复杂。这些研究思路主要包括“机会主义”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理论、委托—理论。这些思路的共同思想是,“经济现象的恰当解释会简化为,给定交易的周边环境时订约所涉及的各方的最大化行为。合同的条约会受各方对信息的掌握、谈判成本和欺骗机会的影响。对信息的掌握、谈判成本和欺骗机会最常被处理为外生变量,其本身不需要解释。” 如威廉姆森认为人们“在事前和事后的一整套的撒谎、欺骗、偷窃、误导、遮掩、捏造、歪曲及混淆是非。” 基于这一人性假设,他认为:“从有限理性出发来设计合同结构和治理结构,就能实现节约的目标;同时还能保证交易不受投机的侵害。” 尽管以狭隘、自私、外生偏好和机会主义等观点来进行人性假设受到了质疑,威廉姆斯还是成功地解释了一部分组织激励问题。 从“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信息”及不完全合约的假设出发,企业中委托—关系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这些主题将雇佣合同处理为委托人和人之间的最优合同,研究契约安排如何处理偷懒和其他激励问题。 最近40年来,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内部激励的重要性并且成功地为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者能够正确地理解不对称信息下资源配置效率的局限性。同时,激励理论所取得的成果表明,要为一项经济活动设计一个恰当的组织结构(机制)比原先预想得要复杂得多。一般而言,大量存在于企业中的激励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企业雇员的激励,二是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激励的问题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激励合同,诱使人在既定自然状态下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为。能够诱使人在既定自然状态下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行为的情况,被称之为激励相容。然而,上述激励理论的共同假设前提都是机会主义,忽视了人是具有道德伦理、价值观、信仰理念等方面的差别。 西蒙把管理实践中企业组织的激励提炼为四种,即权威、奖励、认同和协调。前两种激励实际上将人设想为机器或只会对利益作出反映的“行为主义者”,这一激励方式实际上是机会主义假设的必然结果。然而西蒙的分析表明,这两种激励方式的有效性是受到限制的。就权威而言,“为了使组织工作良好,雇员按字面接受命令还不够。事实上,字面上服从运作规则在劳资纠纷时是一种喜欢采用的拖延战术。雇主所需要的是雇员采取主动,将他们的所有技能和知识用来提升组织目标的达成程度。” 通过向雇员提供物质奖励、晋级等激励手段同样存在着缺陷,因为其条件是雇员对组织目标的贡献必须能得以合理的精度加以度量。“如果这种奖励是惟一可用的激励手段(或甚至是主要手段),那么组织会比它们的实际情况在系统有效性上差得多。事实上,对组织中行为的观察反映出,存在其他有力的激励来诱使雇员接受组织目标和权威作为他们行为的基准。” 西蒙所观察到的其他激励手段是组织认同与协调。西蒙发现工作上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忠诚在组织里是很普遍的现象。他论述道:“对“我们”的认同允许个人从因此选择的单位的成功中获得满意(获得效用)。因此,组织认同成为雇员为组织目标主动工作的一种激励。” 西蒙还强调了组织内部协调的重要性,他指出:“在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协调机制的运作上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异。组织间的协调几乎完全取决于经济激励和奖励,而只要出现不能用可强制合同安排来消除的重大外部性就会变得非常不完美。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认同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来抗击子目标分配产生的外部性,利用忠诚可以对整个系统的目标起作用。在一个部门中,如果它的成员认同最终产品的话,就不那么有可能在质量上节省以削减成本。特别地,认同是一种重要手段来消除或减少那些被贯名为术语“道德风险”或“投机主义”的无效率。” 西蒙的分析让我们注意到,在人性假设这半杯水里,有人看到的是“空杯”,有人看到的是“满杯”。看到“空杯”的人认为机会主义是组织的天敌,看到“满杯”的人则认为忠诚与奉献是组织的特征。从机会主义出发,对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必然是“条件反射式”的,是以“胡萝卜加大棒”为主要手段,以监督和斗争为主要形式的。而从忠诚奉献的一面出发,则强调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应该是基于认知模式,是以尊重与认同为手段,以共享与合作为主要形式。事实上,A·A·阿尔钦和H·德姆塞茨在强调队生产中的纪律约束与监督的同时,也承认“公司和商业企业都试图灌输一种忠诚精神。这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通过过度工作或误导雇员来增加利润的手段,也不应被视为一种为了亲属关系的青春期的激励。它促进了雇员潜在的生产与闲暇的替代率的更加接近,并能使每个队成员实现一个更好的境况。” 与此相似,让-雅克·拉丰和大卫·马赫蒂摩在《激励理论:委托-模型》一书的导言中也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必须注意到在社会文化演进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对社会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关注文化现象之外,我们必须更多地分析经济人更为本质的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激励问题。”他们还深刻地预言,“个人激励与文化规范的相互作用也许是下一个为提供制度设计的可行工具所需要研究的重要步骤。” 三、经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 在传统“经济学帝国”里是不考虑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但由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所具有的原生性的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的本质特征,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努力地开拓这一新的领地。一些学者认识到:“实际上,当我们研究竞争力问题,深入到企业核心能力的层面时,如果不把组织学习、知识、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之类的因素考虑进去,经济学就更难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了。 ” 事实上,企业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挑战经济学解释力的一个奇特现象。甚至在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尚未提出时,阿罗 在论组织的书里就包含了后来被称之为企业文化的内容 ;还有人则追溯到凡勃伦等人提倡的旧制度经济学,将其看作是提出了当今企业文化的理念 。但是真正利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试图对企业文化作出解释的却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由于统一分析范式的缺乏,这些研究表现出了不同的进路。 1、目标差异、价值观冲突与X低效率 尽管莱宾斯坦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X效率理论时并未将其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但深入分析却表明企业文化是X低效率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新古典理论假设,厂商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他们总是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水平下实现产量极大化和单位成本极小化的。然而,莱宾斯坦等人的观察结果却表明上述假设与现实不符,事实上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机会未被利用的低效率现象。莱宾斯坦发现,许多工厂即使在投入上不做任何变动也可以更有生产力地生产,而当时的一些报告也证实了在两个使用相同技术的工厂中生产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莱宾斯坦将原因赋予了一个新名词“X-效率”,这一效率取决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对于企业效率的激励。内部激励是与劳动供给合同的不完全相关,他提出了“惰性区域(inert areas)”概念来说明人们不愿为获得更高效用而改变现状的事实 。而个人的理性程度则受同事、上司的影响,个人还会受到过去发生的,现在已经成为企业传统和历史的事情的影响。 实际上,上述对X效率的争论正反映了研究者对包括企业文化等无形因素的忽视,虽然X效率并不完全由企业文化因素所造成,但企业文化的不同确实引起了企业内部效率的差异,对此,经济学必须超越传统理论而作出新的解释。 2、意识形态、心灵结构与制度公平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没有专门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但由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范畴中通常包含了文化传统、习俗、禁忌等非正式规则,当应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对企业进行深入探索时,就不能不涉及到企业文化的问题。 诺思认识到了意识形态或文化的重要性,他说:“文化不仅是不同种知识的混合,还包含对行为标准的价值判定,行为标准(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被用来解决交换问题。在所有的社会里,都有一种非正式框架构建人类的相互作用。这种框架是基本的“资本存货”,被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文化提供了一个基于语言的概念框架,破译、理解和表达来自大脑感官的信息。因此,文化不仅扮演塑造正式规则的作用,而且也对作为制度构成部分的非正式制约起支持作用。 ”但诺思囿于制度的范畴,将文化看作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而难以深入下去,也没能提出可操作性的概念。诺思重点研究了文化对企业家决策的影响,他认为企业家所想象的“利润”大小取决于他对于新旧制度的了解和想象。后者又受到他所持“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给定了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观念的和知识的因素后,企业家们的决策受到他们“心灵结构(Mental Structure)”的影响 。这种“心灵结构”也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内形成的一定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系,它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如不会因为公司总裁的变迁而引起公司行为的起落。当然,也应注意到,企业文化可能显现出高度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使之在演进中受到自身的障碍,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有意识地塑造奋发有为的企业文化,并能不断再造,适时创新。 受诺思的启发,斯坦利·L·恩格曼对“文化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倾向和劳动制度变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劳动力的供给有不同的形式,有自由劳动力制度、有奴隶制,还有其他形式的强制劳动力制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制度,产生这一制度的条件反映了文化背景和思想信念。可以说,文化观念在影响着经济行为。 ”劳动制度发展表明,劳动者如何看待劳动制度的公平性对劳动绩效产生重大的影响,劳动者的价值观念变迁推动着劳动制度的演变。例如,美国黑人奴隶在解放后,尽管庄园主以更高的报酬诱惑他们返回庄园也很难成功。这一看法启示我们,人不同于机器,人具有多样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感情,在现代企业中,劳动力同样受到特定文化观念的影响。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包含了对公平、合理与认同的看法,规定了企业中人们的行为选择。 3、行为指令、共同知识与决策焦点 较早地专门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文化本质的是Kreps 。他的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内容:(1)正式合约在许多场合是昂贵的或是失效的,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不完全合约。(2)公司是重复博弈者,多次的合作会使博弈者考虑到将来的利益。(3)大多场合下,通过重复博弈引导合作要比通过合约引导合作更为廉价。例如,口头协议要比签订法律合同要便利的多。(4)无论是一次博弈还是重复博弈都会导致多重均衡的结果,博弈者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实现均衡。(5)广泛存在着取信双方和引导博弈者正确行事的看不见的要素。尽管前三个假设已成为当前企业理论的常识,但后两个假设却将企业文化因素引入分析。 在Kreps的模型中,企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指令(directive)。这种指令提供了人们行动的依据。Kreps使用了“焦点”假说(Focal Piont),即当参与人之间没有正式的信息交流时,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往往可以提供某种暗示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各自的条件相称的策略(焦点),从而达到均衡。Kreps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公司的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大量情况下,企业作为人们合作的“场所”无法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明确地写到契约中。因此为了使增进福利的帕累托最优解更容易出现,公司需要形成某种“文化”即决策环境,使人们可以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容易地找到决策的“焦点”。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作为指令可以形成一种默契和一种微妙的暗示。反过来则意味着,“焦点”的存在减少了人们选择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倾向。这里的“焦点”很显然是一种“共享的价值观”(Shared value),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正是由于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规范会约束人们选择特定的行为,在类似“性别博弈”的多重均衡中就可以通过引入“文化”来确定唯一均衡的存在。 事实上,Kreps的企业文化理论包含两个理论,一个理论是将文化作为确保在博弈中合作的方式;另一个则是文化起到了维持合作博弈目的而对未来不确定性分类的作用。前者可以称之为“作为惯例的文化”的观点,从福利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达成合作,而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一般惯例节约了大量与清楚协调相关的成本。从其本质上来说,文化惯例基于人们能够意识到它们并且能够知道如何正确地应用它们。后者则与不确定性及人们的有限理性有关,而这一因素是很难模型化的。 上述分析进路将文化看作是复杂交流的一个替代,对于组织的成员而言,文化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给定指令。强调协调博弈会导向一个惯例方面的企业文化,拥有和理解了惯例则可以阻止协调的失败并能够节约使用其他确保协调的手段。重复可以保持博弈中的合作。在许多博弈中,合约能够很容易地被重复所代替。从此角度看,尽管个人带着特定偏好进入组织,但他选择遵从组织文化指令的行为是理性的。 4、偏好内化、观念分享与组织学习 在Hodgson等人在分析中,文化通过改变个人的偏好来起作用。也就是说,文化是可以内化而改变人们行为的。这一进路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启示性的看法。 Hodgson 认为境遇不仅通过提供信息和技能而改变行为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境遇使得行为者的偏好发生改变。他发现,契约与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关于完全自利的个人假设几乎没有经验证据。对仅应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厂商的性质产生了疑问。他提出:即使交易成本解释可以被接受,如果交易成本概念忽视了真实世界中组织的某些基本特性,将解释的主要责任放在这一个概念上是否适当?组织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组织中各群体、个人的种类与学习速度各不相同——这表明,在比较市场和组织的协调模式时,个人不能被视为固化的投入。从解释厂商性质出发,Hodgson注意到了企业文化,他认为,“公司文化不仅是分享信息:通过分享实践和思想习惯,它提供了学习的方法、氛围、价值观和语言,并推动了群体和个人能力的演进。”他论述说,“没有厂商能仅仅通过法律形式发挥其功能:与文化规范、已形成的常规、信任等相关的非正式关系对于组织的完整性也是极为必要的。与现代社会中其他形式的组织一样,厂商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关系的综合体。” Hodgson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分析提出市场与企业的区别,“正是由于厂商能保障和强化群体、个人能力,解释了厂商为何存在。”具体说,相对市场而言,厂商作为持久组织所具有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具备了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在Hodgson看来,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它塑造了个体行为者的偏好、态度和思维模式。但如果文化规范能够被内化,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内化规范呢?这一切发生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Hodgson没有回答这些问题。 Kandel,Eugene and Edward P.Lazear 研究了规范约束的问题。作者区分了规范对行为者的内疚(guilt)和羞耻(shame)两种影响。前者是内化的,后者则需要他人来观察。这一认识可以使用两人合作博弈的模型来加以分析。虽然这些模型证明了公平、内疚和羞耻通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而能够被纳入经济分析。但是需要深究的是:为什么感到公平、内疚和羞耻会改变人们的行为? 针对为何文化偏好会内化的问题。Lazear 试图去形式化文化内化的过程。他采取了一个演进的进路,将文化同基因进行类比,而偏好更象是一个遗传的天赋。假设T时刻企业内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相遇,在下一时期,相遇的个体的偏好就是T时刻他们各自偏好的混合。经过高层管理者的操作,一些偏好得到赏识,他们的携带者更容易在企业内生存并继续进行配对。高层管理象一个园艺师选择所中意的花朵一样。因此,他的模型被看作是一个人工选择而不是自然选择。Frank 则分析了遵从特定感情所提供的演进利益。在适当的假设下,一个具有良心的群体能够抵挡住无内疚感“突变”的威胁,相反,在一个缺乏良心的群体内往往会服从于有内疚感“突变”的侵蚀。用演进博弈理论分析的均衡结果是人们会选择具有良心。这些分析证明了经济学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企业内文化的扩散和蔓延过程。 企业文化研究的指令进路与内化进路并不完全是对抗的,实际上,两者相互补充,深化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因为内化可以产生博弈理论的预期;相反,博弈理论的预期也许能够导致内化的发生。 5、文化投资、企业战略与领导行为 应用产业组织方法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是较新的一种思路。这一研究思路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个企业的选择变量,一个企业的文化的标准或密度取决该企业文化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可以通过考察单个企业而理解,而收益则取决于竞争环境,需要通过检验竞争环境的状况和企业的战略来分析文化。 Hermalin 将文化看作是企业决定十分投资于培育和保持的结果。如果I是投资的成本,企业文化的收益就是它所降低的边际成本。当企业Y采取文化投资而企业X不采取文化投资时,二者在寡头市场竞争中可以实现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当公司X不采取投资于企业文化时,公司Y投资于企业文化;公司X投资于企业文化时,公司Y则采取不投资。当投资企业文化的成本很低时,会形成单个纳什均衡,两个公司都会采取强力企业文化,而当投资成本过高时,两个公司都不采取。通过假设文化的边际收益随规模而增长而成本则是固定成本。则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强文化总是出现在大公司中。强文化更多是流行于那些单个企业产量更高的产业而不是那些产量更低的产业。这个模型意味着公司文化的强度是它预期达到均衡规模的函数。粗略地说,规模决定了文化。 不仅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组织内部权威的形成也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Hermalin 进一步研究了企业中的领导形成问题。他认为领导的核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引导其他人追随他。作为追随者,他们相信领导人具有比他们自己更好的信息优势。而作为领导者,则要努力使下属相信他确实具有正确的信息而不是误导他们。在一个队生产的模型中,领导者具有特定的私人信息,获得更高回报的能力使得员工愿意听从领导者的召唤。企业文化具有增强共鸣的作用,员工也将观察领导者如何遵循规范的程度。 四、评论与展望 上述五种进路虽然并没有囊括全部的企业文化经济分析论点,但也显示出了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困难所在与希望所在。正如Hermalin 所评论的那样:企业文化经济尚远未建立,更不用说去发展了。这还是一篇待开垦的领地,期望那些收获的人去努力工作。在这样一个开拓过程中依据和发展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必要的,经济学家应当将企业文化现象纳入理性选择的框架中去解释,对有形资源的一些分析工具同样也对无形资源有启示作用。另一方面,借助于心理学、生理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也将会深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而真正需要下功夫去做的,则是对现实的深入调查和理解,不仅理解企业组织内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也要剖析其他组织中的文化现象。 在《竞争力经济学》一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的绩效更取决于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发展起来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由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不可测因素决定的,这大大减少了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如果对竞争力的追根求源,就会一直追溯到能力、知识、创新、学习等心理和文化的因素,而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这些因素是很难纳入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的,因此,在回答是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这个问题上,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力是十分有限的。” 科斯曾指出:“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还人类以本来面目,即人们只能在现实体制所规定的条件下行事。只有这样,现代制度经济学才能称之为“现代制度经济学”。” 就目前为止,经济学中人类的面目仍然是模糊的,至少缺乏了文化价值观念的人是不全面的。对此,西蒙提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可以更合适地标为组织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因此,即便是市场驱动的资本主义经济也需要组织理论,和它们需要市场理论的程度一样。新制度经济学试图完全根据、不对称信息、交易成本、机会主义和从新古典经济学中抽出的其他概念来解释组织行为,这忽视了类似权威、认同和协调的关键组织机制,从而是严重不完全的。” 可以相信,引入企业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克服新制度经济学在对真实世界探索上的缺陷,也为经济学“帝国”的拓宽指出了新的领域。企业文化进入经济学的过程也启示我们,将现象与事实归因于非理性和低效率是无助于人类认识进步的,探求选择背后的原因会让我们理解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存在是多种约束条件作用的结果。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究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摘 要】本文以“中航油”事件为引子,分析了国有企业由于体制问题而具有的特定财务风险,得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索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途径:就是建立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文化 引 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它与经营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一起构成了企业所面临风险的主体。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得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其中不仅包括由使用财务杠杆带来的狭义财务风险,还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证券投资风险等诸多内容。以上是对财务风险的一般分类。[1] 基于公司成立背景、公司经营目标、公司所处的环境、进入领域、公司领导层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不同,又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特有的财务风险。虽然这些财务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和一般企业的一样,但是风险成因确是有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所引起的。国有企业在历史的潮流中扮演的角色是国家大工厂的生产车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营模式不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以出资者身份干预微观企业的运行管理,产生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导致公司治理“人治”而非法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受计划经济影响,其管理思维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其多元化知识的需求;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不具备风险意识。这些都会给国有企业的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得国有企业毁于一旦。2004年11月中航油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第一部分: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回顾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2001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中国航油垄断进口商的地位牢固确立。中航油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6年间,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但就在此期间,其业务范围逐渐扩大,2003年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场外期权交易,这已经超出保值范围而进入投机领域,中航油从此身陷险地。2004年第一季度,中航油显示亏损。当年3月28日,公司账面亏损580万美元。就在此时油价一路攀升的情况下,中航油选择了“展期”方案,继续卖空待跌,在期权交易中的盘位大增。两天后,公司公布2003年年报,称全面赢利3289万美元,对期货交易的账面亏损只字未提。到2004年6月,中航油期权交易的账面亏损已经达3000万美元,其仍继续坚持展期待仓,把所购期权的到期时间全部推至2005年和2006年,同时交易量被进一步放大。10月以后,中航油持有的期权交易总量已达5200万桶,远远超过其每年的实际进口量(约1500万桶)。此时油价仍在大幅上升,中航油需支付的保证金急剧增加,现金流量很快面临枯竭。10月10日,中航油账面亏损达到1.8亿美元。这时,中航油才向总部汇报,并请求资金支持。中航油集团于10月21日以筹集资金购买新加坡石油公司股权的名义向一批基金出售其在中航油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1.08亿美元全部贷给中航油补仓。在此次交易中,中航油集团和中航油均未向买家披露上亿美元的亏损情况。11月12日,中航油在三季度财务状况中称,“公司仍然确信2004年的赢利将超过2003年,从而达到历史新高”。11月25日,中航油的实际亏损已达3.81亿美元。11月29日,中航油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亏总计5.54亿美元。中航油申请停牌。11月30日,中航油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 中航油财务风险分析 从以上案例介绍以及收集到的“中航油”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中航油”作为国有跨国企业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面临的特殊财务风险包括: (一)因公司目标执行不力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应该基于公司的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能力,考虑企业人员和财力状况。如果不具备条件盲目扩张,企业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或从事不了解的业务,不仅起不到预期的增加赢利渠道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反而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从1997年起,经历了两年亏损和两年休眠期后的中航油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一家船务经纪公司重新定位为以航油采购为主的贸易公司,第二次转型是从一个纯贸易型企业发展到以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成为以中国为依托的石油类跨国企业。依此可以看出,中航油集团在海外设立上市公司的初衷是非常明确——取得一个价格相对平稳的国际油价。从陈久霖担任中航油总裁起,中航油的运作就偏离了这个初衷:中航油从2001年11月在新加坡上市伊始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中航油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以及对目标执行的不力,最终将企业陷入惊涛骇浪之中。 (二)因公司组织结构设置不当、内控无效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管理学理论中,组织结构设计的一个原则就是权责对等,职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被赋予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与权力对等的责任。权责对等的原则使得公司职员在进行某项活动之前,权衡成功得利和失败责任;在活动进行时,公司职员时刻以所承担的责任约束自身的行为。另外,组织岗位设计要求执行和监管部门要严格区分,不能出现执行、监管集于一身的情况,否则公司的内控制度就会陷入瘫痪状态,也就谈不上在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事中责任监督和追究。中航油为什么会出现历时如此之长(几乎贯穿整个2004年度)、亏损额如此之大(账面实际损失和潜亏总计5.54亿美元)的情况,原因就在于“陈久霖就是中航油”这种现象。虽然中航油上级管理部门有明文规定禁止涉足场外交易,中航油内部也有《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2],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对陈久霖的责任约束,因为中航油集团充当了中航油的资金支持者角色。即使中航油出现了投资重大错误、现金严重短缺的情况,陈久霖也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这种投机行为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其实早在2000年发生的安然事件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内部监控的重要性,安然作为一个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七的跨国集团公司轰然倒闭,就是因为缺乏实质性的内部监控:安然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采取了不干预监控模式,没有对安然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包括没有查问他们所采用“投资合伙”的创新的会计方法。中航油集团对中航油的干预也仅仅限于文字报告,不了解中航油在出现账面亏损到申请破产这段期间的财务状况,这也是导致亏损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因公司缺乏风险意识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全球性的、不由中国政府监管的金融市场。相比国内的一般企业,国有企业还要考虑所进入市场当地政府的监管风险、进入新投资领域的技术风险、竞争对手的情况和本公司内部人才配备情况。 1、当地监管部门的风险。经营场所的政府对市场运行管制不力而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期交所身处市场第一线,对于期货市场违规行为的发现和纠正具有得天独厚的获得证据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无疑是最富效率的期货监管组织体系。从巴林银行在1995年2月破产的事件中不难相像新加坡期交所对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不力,而中航油(新加坡)进入新加坡交易所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本来就是交易所很难涉及的投机方式,再加上新加坡期交所监管本身存在的不足,因此中航油一进入新加坡期交所就面临了很大的风险。 2、交易方式的风险(技术风险)。场外衍生交易与交易场所内的石油期货交易相比,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交易的过程密不透风,风险要比交易所内大的多,而且在国际上场外衍生品交易几乎是不受政府监管的。 3、对市场竞争对手认识不够。企业进入海外交易所进行投资,外国炒家很容易得到企业的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依此锁定攻击对象。中航油对竞争对手以及自身实力的估计都有很大的偏差。事实上,国际竞争对手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 “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在这种极大的外部压力下,中航油缺乏足够的保证金支持,从而负债累累。 4、人才风险。国有跨国公司从事海外投资业务,其人员配备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职员的中外籍比例。尤其是参与一线操作的职员构成要考虑到中外比例。公司进行跨国投资业务相关的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都暴露在国外投资者眼里。中航油参与交易、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仍是外籍人士,面临着极大的风险;(2)公司职员的知识结构。公司进入不同的领域,所面对的技术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如果公司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意识不到该领域的特殊风险,更谈不上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理论上,看涨期权卖方的亏损风险是无限的,一般作为期权卖方需要很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与相当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者手中正好具有充足的对应资产可以履约;在业界,看涨期权的卖方几乎都要另外做一笔反向交易,以对冲风险。中航油管理层缺乏起码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知识。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陈久霖,并没有受过石油衍生品交易方面的正规训练,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更谈不上知悉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运作以及背后的博弈之道。参与交易活动的职员亦是如此:有关交易员在初期未经公司管理层书面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操作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等问题出现后,在讨论对策时,该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往后挪移仓位须增加交易量,以及在油价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公司必须追加保证金的情况避而不谈,以至连连亏损,却一路没有斩仓。同时,通过中航油集团轻易通过陈久霖的“内部救助方案”,不难看出中航油集团内部,亦缺乏真正懂得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人才(3)公司管理人员和职员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态度 ISO9000管理风险原则是:有包括把风险管理责任写进雇员的岗位说明中的组织结构的书面材料;书面的风险处理程序;有检查是否按程序办事,风险是否受到控制的审计。因此,公司的风险管理有效不但要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更在于制度的实质性执行。从相关资料,我们知道中航油制定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对每位交易员的亏损额都有规定,问题出在中航油的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从以上导致中航油破产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公司的目标设定以及执行情况会给国有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而且公司组织结构的设置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不仅是高层领导和风险监管部门的风险态度会影响财务风险的大小,而且一般职员的风险意识也有助于风险的防范;财务风险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如果企业全体职员能够长期保持风险的危机感,那么这也就是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文化,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最理想的状态。那么,为了能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就要探索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借助企业文化将风险意识寓于全体职员,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齐心合力抵御风险。以下,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为企业建立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以抵御财务风险为目的。 第二部分: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指导企业目标的形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着企业员工沿着目标行动。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主要依赖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权力和文化。权力作为一种支配资源的力量,依靠的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约束,这种约束是一种被动约束。文化则是一种一般性的规范指导能力,它往往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包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行为习惯。对企业职工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文化的约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只有将风险管理依托于一种文化,才能将约束变为自觉。 (一)塑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象征物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卓越企业家的人格化。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德才、创新精神、事业心、责任感的综合反映。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企业家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家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以自己的企业哲学、理想、价值观、伦理观和风格融合成企业的宗旨、企业价值观,逐渐被广大员工所认同、遵守、发展和完善。企业家不是投机商,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注重积累的开拓型人才。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的形象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一面镜子,企业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身体力行是员工日常风险管理的一面旗帜。卓越的企业家为了挑战未来,必须时时提高警觉.企业家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重视员工的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员工是风险管理实践的操作员,没有员工参与的风险管理只是纸上谈兵;(2)产生先见之明。企业家和高层主管必须发掘和利用整个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借此来建立对未来的共识和认同,以此来形成卓越的企业文化;(3)重视速度。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质量、时间、成本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企业的文化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快速的改善甚至是转变,使得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趋同。另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不仅要求企业家自身具有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专门知识,还要求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中考虑其知识结构和人员构成,还要考察其风险管理的态度。 (二)建立风险管理高级管理班子 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象征物,也是企业文化的最初载体。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要靠高级管理职员分解,要靠高级管理职员向职员诠释,要带领着企业职员将之付诸行动,引导职员如何体现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收集职员对该文化的感受,对职员偏离该文化的行为纠偏,激发职员为改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出谋划策,该文化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贡献也要靠高级管理职员来总结:如果说企业家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缔造者,那么高级管理职员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推行的士卒,而职员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三)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组织结构 如果—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使每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组织结构就是有效的。同理,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使每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能使不必要的后果与代价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则这样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的。同理,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使不必要的后果与代价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则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的。在组织结构中,为建立灵活性而制定的规定越多.组织结构就可能恰当地实现它的目的。在每一组织结构内,必须建立能预料变革并能作出反应的措施和方法。每一企业都是在变化中的内、外部环境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的。如果—个企业变得僵化,而这种僵化不管是否会成为变革的阻力.程序过于复杂的或部门之司的界限过于固定不变,则该企业就没有能力去迎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变化的挑战。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不但要注意企业内控部门的设置,而且要注重各部门承担相应的风险;在岗位设计上首先要有风险责任的规定,而后才能赋予其权力,做到权责对等;同时还有注意企业组织结构因风险变动而灵活变动的适应性。 (四)风险管理文化注意力集中在市场 市场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也是企业风险最终暴露的场所。企业必须制订一些日常条例来不断提醒自己。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把时间花在外面,花在市场上:监测市场的波动以及时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市场以找到分散财务风险的途径;跟踪市场发展趋势以估计企业财务风险损失的发展态势;权衡企业财力和风险造成的最大损失额度。市场的风险产生是单个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对市场的研究是决定企业是否进入风险领域,或者是已经置身于风险之中时,是保持谨慎态度继续拼搏还是果断退出。就中航油事件而言,如果中航油在出现亏损到最终破产这一阶段的任一时刻,退出石油期权场外交易,都不会酿成5.54亿美元的巨亏,更不会遭致破产。 (五)风险管理文化要有金融上的远见 企业能够持续经营,最重要的是现金,而不是账面上的利润。财务风险最终的表现都是资不抵债,偿还债务只能是企业的现金或者能转换成现金的财产物资(服务),因此利润只是虚数。企业如果缺乏现金,就会产生金融上的危机,克服金融危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风险管理文化在金融上的远见,要求企业量“存”为出。强大的资金后盾不是抵御财务风险的盾牌:风险来源于市场众多的原因,风险是无限的,但是现金却是有限的。对于特定企业来说,现金永远也不能填补因风险产生的“无底洞”。中航油集团给中航油的1.08亿美元的贷款未能缓解中航油的财务危机,同样,即使再给陈久霖提供“5亿美元”[3],也改变不了中航油破产的局面。 结束语: 国有跨国企业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其存在与一般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使得国有跨国企业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行政上的审批制使得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沿用国有企业改制前的高层管理人员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具备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因此,构建国有跨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不是某个部门就能达到的,也不是某个领导人就能解决的,更不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就能建立的,当然,依靠引进先进的监控系统[4]来抵御风险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以企业家的风险管理精神为指导,配合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文化的执行和组织结构的灵活应变,辅之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全体职员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才能形成对企业全局的财务风险抵御的盾牌,才能长期减少或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关于企业文化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浅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完善的企业管理应是理性与人性的融合,单凭外在的力量难以维系企业的竞争优势, 各种潜在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在大家都在强调加强核心文化的建设时, 我们必须重视的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管理的结合。企业的文化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前进的动力、成功的法宝,企业文化必须落实到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将其文化作为重要资源,将企业的发展远景以文化的形式渗透给员工,从而使企业战略从制定到实施都可以得到可靠保证。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 所谓战略管理是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 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 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而企业文化则是该企业对于内部和外部各种事务与资源的价值取向, 是企业在长期企业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共有价值观, 是选择企业行为的指导性方针。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它能突出企业特色, 形成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 而且因其鲜明的个性, 更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略制定是集体行为的过程, 建立在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信仰之上。以组织成员的意愿为基础, 即以特定的文化为指导, 企业的战略围绕企业文化制定形成。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以及实施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关联性 为了保持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相互协同作用,需要全面了解文化在企业中对战略管理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才能分析出怎样变革企业战略中的文化。 (一)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积极作用 1.企业使命和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它使员工能认同组织的经营哲学和信条。 (1)企业战略的制定必然会受到使命的影响。企业使命定义了企业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经营活动的范围和层次,表述了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与角色。 (2)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引导企业将自身战略的制定建立在顺应市场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当员工们能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时,会认为他们为企业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得到集体认同的价值感会给员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而这种满足感反过来又会更加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精神。 2.文化在企业战略设计、实施中起到了稳定组织的作用。它引导与塑造了员工的态度及行为, 使员工接受企业规范, 而规范则具有引导员工表现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的控制机制作用。从时间上来看企业战略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后控制和随时控制。事前控制要求在战略实施之前,要设计好正确有效的战略计划,然而战略计划的设计必须与企业文化相协调,若两者出现偏差,企业文化会发挥其调节作用使事前控制顺利进行。企业文化对战略控制的作用更显著的表现在对事后控制的调节上。它是从企业的精神出发,充分发掘员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运用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调节,这样大大减少了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人员摩擦和沟通成本,从而促进战略在企业内部的实施。 3.企业文化作为战略的一种推动力量在不断提高企业效能、获利能力和生产力,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文化能够使成员了解企业的历史传统和现行经营方针, 提供给员工一种对企业过去事件合理的解释, 因而便于员工了解他们在未来类似事件中应有的表现。这一非制度因素便以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来约束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推动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消极作用 1.组织的各个层次之间由于文化有差异,所以当总体战略下达到各部门,他们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冲突造成的矛盾会降低整个部门的整合程度和阻碍企业战略的实施。但是,由于企业实施的这种分工,将导致组织文化的分裂和次级文化的形成。企业的战略管理,就是为了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文化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还需要协调各部门出现的分级情况,但这需要企业支付相当的成本,还要对具有冲突倾向的部门做思想调整。 2.企业现有的文化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所谓的外部环境,实行新的战略,开始改变企业的原有的企业文化。而企业原有的文化已经在企业内部根深蒂固了,突然的转变,会有较大的发展阻力。 3.企业所雇佣的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他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差异。企业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刺激组织,实现企业多方面发展。但员工承受强势的组织文化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种文化,在行为上趋于一致,自身特点也不会体现出来,从而导致企业形成单一的环境体系,缺乏有建设性的声音和意见,员工也不会花更多时间来更新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毫无创新力可言。 三、战略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变革 对于原有的组织的价值观要重新审视,作出适当的修改、调整。因为战略变革和实施最终会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所以促进组织中的人拥有变革的观念, 对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创新, 使之匹配新的战略实施框架, 是战略能否实施的价值基础。其次,培养企业的创新理念,让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的创新。和员工讨论企业的战略实施计划, 树立他们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的清醒认识, 告知变革的观念给企业和员工能够带来的意义, 加强员工对战略管理实施的认同感。最后,要在组织中建立信息反馈和及时调节机制是文化矛盾体充分沟通。如果没有快捷高效的信息接受和反馈系统, 没有对全局工程的有效协调和监控系统, 那么企业的战略管理实施势必因为得不到及时正确的信息反馈而产生实际的偏差, 使得整个实施过程不好控制, 影响最终的实施效果, 达不到既定的战略目标。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与综合竞争力, 推动企业优质、快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特征及其建设 论文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文化 创新性 服务性 细节 执行力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文就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内容作了深入分析,并对物业管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 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使商品经济领域的竞争 日趋激烈,也引发了人们服务观念、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全球化经济竞争时代,没有文化和品格是万万不能的,物业管理企业也不例外。 一、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以房屋为管理对象,以人为服务对象 的市场主体,应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实际就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物业管理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具体来说,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物业管理企业在长期经营服务实践过程形成,并为本企业员工自学遵守和奉行的的共同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化制度和企业形象的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价值理念,作用对象则是企业全体员工。 将物业管理行业的企业文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企业文化 比较起来 ,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把握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创新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产品的均质化及市场竞争激烈化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首要特征——创新文化。物业管理公司要做出良好业绩,靠得是过硬的管理服务,这是物业管理企业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各个物业管理公司,无论是在物业管理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差异都是细微的。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知名企业还是非知名企业,就物业管理服务而言,内容上日复一 日,物业管理服务各个岗位绿化、清洁、维修、保安,工作内容也趋于一致。就这样,在物业管理产品质地无差别化的前提下,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从众多同质企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物业管理从内容到方式各个环节上不断创新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服务,适应个性化市场需要,创造个性化物业管理品牌。倡导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精神、创新物业管理理念与模式,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服务性文化 物业管理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服务文化。众所周知物业管理企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说“管理”,其对象指的是“物”,即物业;说“服务”,其对象是“人”,即业主。所谓“管理”,实质上是“服务”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为业主去管理物业。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微利性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所处行业属微利行业,企业经营的目标不是获取暴利。所以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策略不同于一般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要做到“开源节流”。一方面,造就物业管理企业经 营理念 的“规模经济 、多元化和智能化”三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旨在“开源”。其中,规模经济重在提高物业市场占有率,多元化重在挖掘既得市场经济潜力,智能化则重在提高物业管理科技含量以期提高获利能力。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能不强调“节流”,追求人员精干化,工作流程简约化 ,工作方式效率化。而且也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业主的角色关系中兼有管家的角色定位,因而其文化内涵不能不包含一些由此而决定的精神特色,如节约节俭精神等等。 (四)社区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对象都是一定范围社区的物业,服务对象是业主与使用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物业管理企业也是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自然主体之一。但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的特殊地位,使物业管理企业成为社区文化的天然组织者,而社区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使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打上深深的社区文化烙印。而物业管理企业企业文化社区化价值取向,在性质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价值观念在社区的渗透、辐射、影响,在形式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的文化管理、氛围管理、公约管理。从而,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明显的社区性倾向。 (五)细节文化 细节文化是指企业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创造一种超越一般行业标准,超常规的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以求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更好的市场宣传效果的一种企业文化。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即业主。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这个特征又决定了其细节文化。物业管理中的细节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代表,细节最富有表现力,最容易形成口碑宣传和新闻效应,细节在势均力敌的竞争中,往往能够起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六)执行力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尤其强调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企业管理运行当中制定的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是业主和使用人;物业管理强调竞争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注重细节。这些都需要一整套成体系的技术、行为等规范。 二、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基本任务是构建富有竞争活力的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凝炼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 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企业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凝炼企业价值观念,主要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企业定位,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在企业员工中引起共鸣,实现员工对本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2.形成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思想、文化观念等意识特质的总和,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经营企业的哲学、思想、观念,它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方针、战略决策、行为准则和工作方法,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形成企业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思考,提炼特色鲜明、充满生机而又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从而使企业的资金、人员、设备、信息等资源真正发挥效力。 3.确立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文化中的决定性要素,它反映了企业员工集体的心理状态、意志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以及相应的精神氛围。确立企业精神,就是将企业现有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有意识地提倡、培养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使企业改革发展的经营思想变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4.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目标是企业文化的引航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将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企业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把企业的经营发展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责任。 5.建设企业道德规范 建设企业道德规范,主要是加强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建设,形成企业内部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企业微观意识形态。 6.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是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有关法规,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企业经验,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构筑完整的制度体系,完善管理环境。坚持制度在先,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明确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保证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运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并在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使全体职工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7.塑造企业形象 塑造企业形象,是从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做起,它们是建设企业形象战略的三大支柱,即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s)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通过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和建设,铸造企业灵魂,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塑造现代企业新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对内对外良好 的公众形象 。 三、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企业 自身特点、市场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目标不断加以充实完善,还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其他管理制度冲突碰撞,防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脱节。应当充分认识到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还要看到企业员工接受和自己价值观有一定差异的企业价值观念,是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服从行为,是一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行为。企业应该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应该避免下面几个问题 : 1.避免无文化现象 没有文化的物业管理企业必定是失败的企业如果企业仅有十分系统、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规定员工必须怎么做和不能怎么做,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可能会导致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忧患意识,甚至会有离心现象产生。 2.避免文化愚民现象 如果过于强调企业的某种文化理念,推广教育手段过急,可能会使企业员工盲从,而缺乏独立思考创新。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如果企业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无异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避免文化理想现象 企业文化如脱离实际,其倡导的文化理念超出企业范围,或认为企业文化可代替一切企业管理所有其他内容,可能会使企业忽视眼前的险恶环境,会流于假大空的陷阱。甚至可能和业主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从而使企业的运作不灵验,导致企业运作环境恶化。 4.避免文化万能现象 文化万能是把企业文化当成万能的金钥匙,认为企业文化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企业管理有两个基本手段,软的是文化,硬的是制度。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决定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确实是企业的灵魂,但也不能把文化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基于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浅析 内容摘要: 企业 文化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文化战略已成为企业 发展 战略的子战略。本文从战略视角,借助有关分析框架,找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文化 战略管理 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发展水平也受到企业本身 经济 发展水平的微观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建立在该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文化建设是难以实现的。但也决不能将企业经济水平低下作为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借口。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便认为企业在起步阶段的关键是生存和盈利,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鉴于此,一方面,中小企业应把发展经济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同时,也应该看到,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在企业建立之初就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小做起”。 企业文化创建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企业管理者 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更是企业精神培育者和传播者。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成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家普遍存在着经营理念落后、对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等问题。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高 科学 决策、依法经营、诚信待人的水平,做到身体力行,向员工言传身教,做出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经营思想上的表率,用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识,将企业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 (二)企业员工 中小企业在进行文化战略定位和选择时,应培植“以人为本”的文化。首先,要让员工广泛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来,使每一位员工了解并学习自己的企业文化,逐步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在提高员工认识和广泛参与的前提下,通过文化建设地不断推进,逐渐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文化建设走上“全民参与”与“全民互动”的良性发展轨道。其次,克服家族管理的弊端。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任人唯才,考虑到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其他利益相关者 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与消费者、竞争者、运营商、股东、 金融 机构、新闻媒介、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发生各种联系,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的经营活动正是在与社会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中得以实现的。但中小企业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片面强调利润目标,不惜损害社会大局利益的短期行为不在少数。 中小企业在进行文化定位与选择时,应该看到企业长期稳定与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而且也有赖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赖于社会各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这就要求企业认真考虑自己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中诚信就是 现代 企业应勇于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诚信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生命线。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兼顾消费者、竞争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树立诚信理念,打造企业诚信新形象。 中小 企业 文化战略分析 (一)企业文化战略执行不力的原因 在文化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忽视了员工的参与,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遇到抵触或者不合作,致使再完美的企业文化也无法发挥作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脱节。只关心经营活动,认为文化和经营活动无关。企业文化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常随着管理者或者周围环境及市场的变化而盲目变化,改变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造成在具体操作时相互矛盾或管理上的脱节。过于僵化,企业文化一旦确立,就一成不变,不能顺应企业在不同阶段的 发展 总战略,执行无力。 (二)企业文化战略有效执行的对策 一是将员工纳入到企业文化战略定位与选择的队伍中来,为后期文化执行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二是虚实相生。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为企业文化战略执行寻找有力的经营载体。三是建立健全的制度以保障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与连续性。使企业文化的执行在因管理者或周围环境变化时不改变核心价值理念。确保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拓展“学习型”文化,创立学习型组织。培育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对外界环境的快速响应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推动企业变革与发展。最后,由于战略行动与战略定位具有交互作用性质。企业以还应及时 总结 文化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适时进行文化调整与创新,使企业文化在积累与沉淀中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电力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经营风险增大。电力企业要更好地生存发展,不但要进一步拓展业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还需要全体员工统一认知和增强凝聚力。总之,要以企业文化的深层内应力作支撑,用共同认知的理念、价值观引领员工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携手奋斗。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1.电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哲学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在企业内部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认知的行动纲领和思想准则,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趋向和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经营原则,显示企业的活力和动能并最终体现为企业形象。它存在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每项业务活动中,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思想、发展前景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整体素质等。 有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否优秀、完整,实际上能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如何。因为能够体现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不仅有技术、装备、规模等因素,还有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及员工的心智、情操、风貌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 企业文化植根于本企业的沃土之中,渗透于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机体之内,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长期实践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原创性,它不是舶来品,不是单纯靠外力和借鉴就可以形成的。企业的一切规章、制度、条例、规范、规划、办法等,都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载体;企业文化所表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等,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条例、管理标准等的提炼和升华。可以说,企业文化既是精神性的,也是物质性的。正因为如此,企业文化要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完善,不会永远停留于一个层面。而停滞不前,脱离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必将失去生命力。 2.电力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体系 电力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基本形成了电力企业文化体系。尤其是电力体制改革后,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电力企业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 奉献、率越、诚信、服务一一电力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电力是公共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这一核心理念体现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行业宗旨,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电力企业和电力员工的信念追求和行为准则。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电力工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民众提供优质电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电力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也就是要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取信于民,与客户共命运,与社会同发展,让“客户满意、政府放心、社会认可”。正是由于以这一价值观为导向,许多电网企业制定了“创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热线,以便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安全高效运作,优质规范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电力企业丈化的发展观。要在安全生产中促进效益提高,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有序竞争;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树立品牌意识、一流意识,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忠于职守,敬业负责,诚信待人—电力企业文化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这是电力企业取信于民,赢得更快发展机会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是电力企业内部强健的重要保证。 3.电力企业文化助推企业管理机制变革 电力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过程中酝酿形成,而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也脱离不开企业文化背景。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除要反映本企业的业务特点、技术要求、企业属性,考虑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远景等因素外,还必须体现电力企业文化的特色。 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在符合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方向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能够被企业员工认同,符合员工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不搞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条文。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后者又与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客观实际密切相连。客观世界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员工价值观念的改变,从而打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间的平衡。为了实现新的平衡,从企业文化的视角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使之适应新的业外部环境便显得十分必要。如此,又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并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就是电力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4.完善我国电力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4.1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 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于规模经济。那种认为通过利用各种资产手段将劣质资产大量纳入自己企业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膨胀就构成“规模经营”格局的企业领导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老想着实现快速增长,尽快追赶上领先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时,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能片面求大。实际上,企业规模只有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相适应时,才能发挥规模效应。 4.2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 将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入世后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入世后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4.3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 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第一,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预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第二,作为战略管理者应经常考虑长远的问题,增强预见性;第三,心中必须时刻装着企业全局,考虑企业整体的利益。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从现实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创新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4.4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 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不仅是静态的各个要素间的重新整合,而且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适时反馈功能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纳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信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参数,重新整合后输出到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5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 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改革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管理混乱的泥潭,重塑辉煌。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文化是电力企业管理机制改革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各级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借助企业文化推动、改善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论文:关于企业文化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浅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完善的企业管理应是理性与人性的融合,单凭外在的力量难以维系企业的竞争优势, 各种潜在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在大家都在强调加强核心文化的建设时, 我们必须重视的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管理的结合。企业的文化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前进的动力、成功的法宝,企业文化必须落实到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将其文化作为重要资源,将企业的发展远景以文化的形式渗透给员工,从而使企业战略从制定到实施都可以得到可靠保证。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 所谓战略管理是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 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 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而企业文化则是该企业对于内部和外部各种事务与资源的价值取向, 是企业在长期企业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共有价值观, 是选择企业行为的指导性方针。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它能突出企业特色, 形成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 而且因其鲜明的个性, 更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略制定是集体行为的过程, 建立在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信仰之上。以组织成员的意愿为基础, 即以特定的文化为指导, 企业的战略围绕企业文化制定形成。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以及实施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关联性 为了保持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相互协同作用,需要全面了解文化在企业中对战略管理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才能分析出怎样变革企业战略中的文化。 (一)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积极作用 1.企业使命和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它使员工能认同组织的经营哲学和信条。 (1)企业战略的制定必然会受到使命的影响。企业使命定义了企业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经营活动的范围和层次,表述了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与角色。 (2)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引导企业将自身战略的制定建立在顺应市场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当员工们能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时,会认为他们为企业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得到集体认同的价值感会给员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而这种满足感反过来又会更加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精神。 2.文化在企业战略设计、实施中起到了稳定组织的作用。它引导与塑造了员工的态度及行为, 使员工接受企业规范, 而规范则具有引导员工表现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的控制机制作用。从时间上来看企业战略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后控制和随时控制。事前控制要求在战略实施之前,要设计好正确有效的战略计划,然而战略计划的设计必须与企业文化相协调,若两者出现偏差,企业文化会发挥其调节作用使事前控制顺利进行。企业文化对战略控制的作用更显著的表现在对事后控制的调节上。它是从企业的精神出发,充分发掘员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运用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调节,这样大大减少了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人员摩擦和沟通成本,从而促进战略在企业内部的实施。 3.企业文化作为战略的一种推动力量在不断提高企业效能、获利能力和生产力,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文化能够使成员了解企业的历史传统和现行经营方针, 提供给员工一种对企业过去事件合理的解释, 因而便于员工了解他们在未来类似事件中应有的表现。这一非制度因素便以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来约束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推动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消极作用 1.组织的各个层次之间由于文化有差异,所以当总体战略下达到各部门,他们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冲突造成的矛盾会降低整个部门的整合程度和阻碍企业战略的实施。但是,由于企业实施的这种分工,将导致组织文化的分裂和次级文化的形成。企业的战略管理,就是为了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文化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还需要协调各部门出现的分级情况,但这需要企业支付相当的成本,还要对具有冲突倾向的部门做思想调整。 2.企业现有的文化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所谓的外部环境,实行新的战略,开始改变企业的原有的企业文化。而企业原有的文化已经在企业内部根深蒂固了,突然的转变,会有较大的发展阻力。 3.企业所雇佣的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他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差异。企业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刺激组织,实现企业多方面发展。但员工承受强势的组织文化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种文化,在行为上趋于一致,自身特点也不会体现出来,从而导致企业形成单一的环境体系,缺乏有建设性的声音和意见,员工也不会花更多时间来更新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毫无创新力可言。 三、战略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变革 对于原有的组织的价值观要重新审视,作出适当的修改、调整。因为战略变革和实施最终会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所以促进组织中的人拥有变革的观念, 对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创新, 使之匹配新的战略实施框架, 是战略能否实施的价值基础。其次,培养企业的创新理念,让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的创新。和员工讨论企业的战略实施计划, 树立他们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的清醒认识, 告知变革的观念给企业和员工能够带来的意义, 加强员工对战略管理实施的认同感。最后,要在组织中建立信息反馈和及时调节机制是文化矛盾体充分沟通。如果没有快捷高效的信息接受和反馈系统, 没有对全局工程的有效协调和监控系统, 那么企业的战略管理实施势必因为得不到及时正确的信息反馈而产生实际的偏差, 使得整个实施过程不好控制, 影响最终的实施效果, 达不到既定的战略目标。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与综合竞争力, 推动企业优质、快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图书情报论文:图书情报内部的社会网络研究 1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应用 早期对合著研究的方法过于简单,主要通过文献统计的方式对领域内的期刊进行研究,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判断该学科合著现象的发展趋势,研究运行的规律和出现的特点。这种研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缺陷,忽略了合著形成的统一网络体系,没有充分考虑潜在联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助网络是合著作者的真实体现,他们之间所建立的关系称之为社会网络。为了方便分析合著网络和社会网络,一些学者开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合著网络。人类学院最早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现在社会网络中一种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有着自身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标新立异。图书情报学者通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通过采用朱庆华等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情报学报》为出发点,通过实际分析,发现图书合著中存在着关系密切的团体。袁润的《中国图书馆学》被作为数据上的出发点,实现了合著网络的构建,并分析了合著网络的特点。陈定权选择的数据更多,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对象包括图书情报学的5种核心期刊,最终证实了合著网络反映的真实的人际关系。荣先乾和邱均平也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比较的方式研究了不同领域的国内外学科期刊,比较发现我国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和国外的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存在着截然的不同。这些实例说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CNKI为数据源,对1999—2013年公开发表的1969篇社会网络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类分析[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图书情报学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规模较大的教育资源,有着世界领先的研究水平,因此文章的研究对象选择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文章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是从数据获得的方便性来考虑的。为了防止出现漏检的现象,采用模糊检索的方式。通过筛选去掉重名的作者,筛掉不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者的文章。经过初步统计,我们发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59名作者符合合著关系。通过图像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合著数量保持着上升的趋势,虽然个别年份有下滑的趋势,但是整体仍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且水平较高。为了深入研究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我们通过构建Excel表格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学者姓名有行名和列名,观察统计结果,发现有超过2名以上的作者。通过采取比较的方式对比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名单,如果学者之间存在相互合著,通过标注1的方式在对应的单元格记录学者的名字。当将所有学者的合著记录标注完毕之后,通过导入的方式导入Excel文件,最终形成关于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的二维矩阵。每名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的作者是合著网络的一个基点,这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一个分析手段。文章构建的子群有较强的分析性和凝聚性,有便捷的可视化功能,能够有效分析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 2.2研究方法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一些社会学家对中心度的形式特征以及测量进行了研究,出现了大量的关于中心度的概念,因此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而点度中心能够把大多数的研究结合起来[2]。本文的方法为中间中心性分析和点度中心性分析。与节点密切联系的节点数量是点度中心性描述的对象,通过测量得到网络中每一节点的权利。节点路径的综合数量是中间中心性分析的描述对象,侧重节点对中心的控制。通过观察合著网络,不难发现各类中心的大小不同,不同的大小代表着不同的合著网络地位。采用凝聚子群分析的方法为k-。该方法是子群n的子集,大于n-k个节点出现在该子群中。通过使用该方法能够对合著网络k-进行数量和规模的分析,可以得知合著网络之间的联系状况,能够更好地掌握合著网络的特点,理解小团体现象。网络可视化是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的,通过转化的方式将数据变成图形或者是图像,最终通过屏幕显现出来,能够保障网络结构的清晰性和可观性。该软件平台为Pajek,相比较其他的可视化网络分析工具,该软件具有能够处理多样图形的功能,越来越被可视化研究所认可。 3研究结果 3.1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邱均平等4位学者点度中心处于较高值,数值为6。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4位学者网络合著较为广泛,处于核心地位,与另外的其他6位均有网络合著的联系。通过深入的观察不难发现,点度中心数量的多少并不决定点度中心的高低,这是从点度中心较低和较高学者近10年的来看的。朱玉媛和焦玉英有着不同的量和点度中心,分别为32,6和79,2。通过深层分析发现,这是因为每名作者论文合著网络所占数量的比例不同造成的。另外,不同学者之间所进行的合著网络的范围也不尽相同。通过中心性分析不难发现邱均平处于较高的中心度。这些学者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很强,在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但是透过分析结果我们还能发现:中心性为0的学者几乎没有所谓的资源控制力,这样的学者一共有22位,占了合著总人数的37.3%。这一结果反映出相对平均的资源分布,说明大部分学者还是有一定的资源控制能力的。通过以上分析,借助中心性分析的方法,找到了该机构的中心学者,实现了对资源的掌控,了解了基本的资源情况。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有的学者在中心性两项指标上排名靠前,可以认为这类学者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中坚力量,在合著网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凝聚子群分析 在k-的凝聚子群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k值,我们选取2作为k值,在这个子群中共有n个成员,至少存在着n-2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保持着联系。设置k值的同时,也需要设置n的最小值,文章将n的值定为3,最终发现有156个n-,它们与其他成员保持着密切联系,由此不难推断至少与其他的一名成员保持着合著关系。通过进一步的设置变动,将n的值设置为4和5,设置为4的时候找到11个4-,n值为5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有n-出现。由此得出2-是合著网络的最大值。11个2-中的成员至少有2名和其他成员保持着合著的关系,成员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2-中有11个人,有4名合著人员拥有不同的专业。其中有9个成员来自不同的系别,有2名同学来自档案与信息系和图书馆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不仅在相同专业进行了合著,在不同的专业上合著也极为紧密。这种紧密的联系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图书管理专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3可视化分析 科学计量可视化即知识图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科学计量研究方法[3]。原始的数据矩阵借助Pajek软件实现了最终的文件打开,参考软件手册,操作软件中的可视化菜单,单击相关的菜单路径,实现对菜单布局的自动控制。一般来说该菜单的路径为Layout-Energy-Kamada-Kawai-Free。我们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数据中发现,只有2名学者没有和其他学者开展合著,其他学者之间均进行了有关的合著联系,合著机构体系联系紧密,从而验证了之前的结论。 4结语 研究表明,综合多种合作关系数据可以从更深层次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状况[4]。本文借助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的情况以及内部学者之间合著所体现的特点,小团体和资源的控制等也包含在内。结果显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者之间不但在同一专业,就是不同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合著现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情报所具有的融合特点,这种合著网络有利于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当然,研究也存在不足,如研究对象多是一种或者是几种期刊数据,仅仅涉及了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的发展;对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的分析所选取的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陈丞 单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图书情报论文:小议现代图书情报工作 1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图书情报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之其他热门学科较弱,不系统。知识经济下,图书情报工作对于理论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而过高的要求与学科研究的缓慢发展不相适应,于是产生矛盾,阻碍图书情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现在网络发展迅速,很多作家都在网上写作或者用户可以在网上查到各种各样的资料,但是对于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却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量迅猛增加,对于知识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进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增加。此外,人才的管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就是人才资源。信息的激增对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包括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要求、知识素养的需求,以及专业人员数量的要求等。 3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服务质量不高归根结底就是服务态度的问题。传统的观念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根深蒂固,不容动摇。“服务大众,服务人民”的观念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脑海。这样的一种现状会影响图书情报在教育、经济等各方面作用的发挥。 4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资金投入短缺,使得信息资源建设变得十分艰难。在我国家,政府投入是投资主体,但是政府要管理各个方面,对图书情报重视还不够,所以投资力量有限,对这方面建设的投资较少。在外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图书情报类信息服务产业的投入都比较大,往往是我们国家的好几倍。再加上我们在图书情报方面起步较晚,所以在图书情报方面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5现代图书情报工作发展策略研究 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和认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好迎来的机遇促进自身发展,努力克服面临的挑战,在不懈的奋斗和努力中不断前进。 5.1加强知识管理 知识的急剧爆炸使得知识的管理变得困难,同时也显现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图书情报机构要采取各种有效举措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例如,建立较为完备的数据库资料系统。因为在知识经济下,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加,原有的管理方式已经不科学,需要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数据库以便人们更加方便地查找资料、自主学习[3]。在数据库系统中,资料会被分类处理,所以查找起来会非常方便。人才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时展对工作人员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对工作人员知识面的要求是广泛,不能只懂一门专业,对其他问题一窍不通。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多是文科生,理科生较少,这一现象必须进行改进,要广招各类各科人才尤其是图书管理类专业人才,并且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 5.2提高服务质量 5.2.1建立图书情报服务中心 所要建设的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该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为基础,突出区域性服务特点,增强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共享、资料查询、资料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5.2.2转变服务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必须重视态度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而我们传统意识里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就是清闲、干净,很少有服务大众的意识。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对图书情报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必须以人民大众为根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大众。它不同于其他的服务行业,是一种知识服务。 5.2.3改变服务手段 科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求服务手段的改变。计算机、多媒体、智能技术都已不再新鲜,图书情报工作要好好利用这些高科技成果不断完善自身,推动自身不断创新,促使服务手段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如图书资料查询完全可以依靠计算机软件完成,既节省人力、财力,又方便快捷。 5.3促进图书情报理论的发展研究 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理论的研究,例如文学、力学、化学等的研究,图书情报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因此,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这种发展现状不断矛盾着。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图书情报工作的投资,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图书情报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 5.4定期对读者进行培训 知识经济下的现代图书情报工作不仅与工作人员有关,与读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素养,也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知识。对读者进行培训,可以提高读者自主学习和查询资料的能力,也可以减弱或消除一些读者对于计算机等高科技借阅设备的畏惧心理。例如,可以对不同年龄的读者进行不同的培训,像一些年轻人就可以简单讲解一下,而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读者要从基础教起,对于年龄较小的读者,要注意对其读书兴趣的培养。同时,加强对读者的培训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5.5发掘新的更有效的增长点 5.5.1完善信息咨询业务 已经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信息咨询业务的快速发展,甚至有的地方已然形成了高科技密集的产业。但是与国际上这种产业的发展相比,这些发展还有待提高。图书情报工作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种现象提示我们信息咨询业务是一块“肥肉”,我们要把握机会促进发展。 5.5.2加强国内外知识信息的交流与合作 经常上网查资料的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网上的中文资料非常有限,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进行专业的项目研究,中文资料就可能难以满足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国内外知识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发展。 5.6大胆尝试现代图书情报工作的研究新范式 所谓行动是指图书情报工作人员从事的实际操作活动,而研究是指专家学者对于图书情报相关学科或者图书情报工作的一些研究。因为主题的不同,所以这两个方面长期分离,这种分离不利于图书情报工作的研究和发展。所以大胆尝试知识经济背景下现代图书情报工作的研究新范式———行动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首先可以解决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养的问题,优化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其次,研究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是最实际有用的。 6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背景之下,图书情报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协调发展。 作者:蒋春梅 单位:延边大学图书馆 图书情报论文:图书情报学术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开始扩招专业学位硕士,并特别在报名、考试时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进行区分。专业人士预测,未来几年,专业硕士人数可达50%,将与学术硕士平分秋色。教育部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近年来,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有大幅增加,图书情报专业作为一个新的生力军于2010年开始设置,18所高等院校获得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标志着我国的图书情报硕士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比较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比较,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方向和目标不同专业硕士是与学术型硕士相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所获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以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的〔2〕。学术性学位表示受教育的程度在某一学科领域已达到的学术水平,而专业学位指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具有从事某一专门职业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所获得的学位〔3〕。简言之,专业学位是应用型的,学术学位是科研型的。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来说,主要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则是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 1.2入学难度不同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入学难度也有不同,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一般有联考和统考两次机会,学术硕士则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不同,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联考的考试较统考要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职业阅历,一般要求报考者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1.3社会认可度不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偏重学术型学位教育,专业型学位教育有所忽略,以往学术型学位教育是全日制教育,而专业型学位教育可以选择半脱产;学术型学位教育正常毕业学历证和学位证双证齐全,而专业型学位教育一般遵循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的规则,双证齐全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对两种学位的社会认可度有差异。全日制正规大学毕业的学术硕士社会认可度较高,专业硕士社会认可度较差。由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刚获批不久,首批专业硕士还未得到社会验证,但人们固有的社会习惯和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认可度。 1.4政策倾斜度不同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政策,计划往后几年继续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对研究生招生政策也做出一系列调整,例如允许达到国家标准分数线,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改读专业硕士学位。两类研究生在招生及调剂时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同时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2012年考研政策出台,国家在继续扩大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同时,特别是对管理类六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旅游管理MTA、工程管理MEM、会计MPAcc、图书情报)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进行试点,只设外语和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初试不考政治。2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硕士学位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是划分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重要依据,但是硕士学位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的分野,不是要割裂两者的关系,而是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并起到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作用〔4〕。在欧美LIS学界,并不存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两种类型硕士学位的差别,没有所谓的专业性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分别〔5〕。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差异对各自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影响不同,我国现阶段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型硕士并存是转型时期的本土化特点。事实上,图书情报学本身是一个强调实践的学科,片面地强调学术型硕士的学术性是不可取的,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同对待,划一培养也是片面的。两种学位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重合交叉的部分。应该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等方面巩固图书情报学的实践内核,做到技术研究和人文研究并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并重。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中,应该侧重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保证学科视野的开放性,强调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无论是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都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宽广的图书情报职业需求,同时,注意培养学术型硕士的教学研究技能,避免将学术型硕士浅层次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应该分类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等各方面区别对待,从而形成既相互区分,又交叉重合的培养模式。 2.1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图书情报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学科,其来源于实践,最终须服务于实践。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必须区别于其它学科,找出自身的生长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这一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找出其良性发展的科学轨道。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一直受到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对研究生教育的分化发展,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征,导致其有着极强的替代和抑制作用〔6〕。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人文精神日渐缺失,图书情报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图书馆与信息职业人才,职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科教育对于所处信息环境的准确把握〔7〕,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离不开对泛在信息环境的考量和思辨,只有从图书情报教育的学科特征出发,才能找到最适合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2.2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多元主体培养模式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属于新生事物,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套用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或者趋向本科化教育,都过于简单而僵硬,有违我国设置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初衷。传统的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双元制”、“三明治”、“合作教育”和“订单式”等培养模式并不能持续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8〕。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培养至少应该有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个以上多元主体,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图书情报机构作为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习平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的不足,产生对知识的渴求,通过“理论———实践———应用”的循环反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教育要区别于科学学位教育,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到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质量及社会地位〔9〕。 2.3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团队式导师培养模式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培养后续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称为培养“准博士”的专业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便显得尤其重要。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多为单一导师制,有些较为先进的采用双导师制。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指导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知识面和创新思维受到限制,缺乏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10〕,作为一个处在边缘化的学科,图书情报学的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明显,但研究生培养的单导师制或双导师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能。在研究生教育中,许多研究方向的设置有趋同化特征〔11〕,这与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是分不开的。在国外一流大学,选择学科交叉领域做课题研究,成为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拔尖人才的重要渠道。研究生培养应建立导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平台,组成联合导师组,可以发挥导师各自的优势和拥有的资源,带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4分层定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核心能力模式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来说,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综合强化体现,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模式更多地具有实践特点,要求较强的职业素养。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核心能力则更多地具有学术特点,要求较强的科研能力。虽然二者的核心能力要求在很多方面是一致和重合的。这就要求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进行分层定位,打破传统壁垒和世俗观念,增强社会认可度。多纬度、多视野、分层次地开设核心课程。对于专业硕士重点以提高职业竞争力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广泛地参与实践等等。对于学术硕士则重点面向学术,弹性动态地设置核心课程,经常评价、分析、修改和更新课程〔12〕,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与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界的联合、合作与交流,培养全能的图书情报学术型人才。 3问题和对策 3.1缺乏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是制约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图书情报界,既无行业准入制度,又无行业资格考试制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始终只能游离在行业发展之外,自生自灭。同时,现在的图书情报职务晋升制度也与图书情报教育制度相悖。现有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乱象丛生,缺乏强有力的社会需求原动力〔13〕。学历学位不被重视,知识和技能受到打压,导致学科边缘化和去中心化越来越严重,职业自主权逐步削弱,专业生涯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来自职业内部的自我歧视和专业教育的边缘化,使得图书情报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导致专业人才不断流失,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危机日益严重〔14〕。 3.2专业定位和学科归属不明确,存在严重混乱现象,削弱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内趋力和职业自豪感从图书馆学到图书情报学,再到情报学,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不断更换学科、院系名称,似乎在院系名称中去“图书馆”三个字就可以彰显学科价值。对图书馆学而言,图书馆专业在信息科技时代寻求关联性的努力实际上是在销蚀自身固有的相关性,对去技能或者去专业化问题的关注是当前潜在的、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威胁〔15〕。情报学定位也模糊性严重,经常转换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追求缺乏坚实的核心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导致整个学科的发展显得浮躁,缺乏一个充实的“理论内核”〔16〕。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内趋力不足,缺乏职业自豪感,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学科日益边缘化,社会认可度较差。图书情报界人士热衷于对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甚至上位学科的研究,似乎将其它学科与本学科进行嫁接是优化学科的最佳途径。 3.3创新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规范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过程,是提高图书情报学核心价值和增强职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任何一种培养模式都不是单一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也没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刻意的区分只会抹煞教育的根本宗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设置是学科教育面临大的契机,转型发展,科学规划,在学术的基础上传播图书情报学的职业精神和核心理念,是从业者需要恪守的宗旨和原则。遵从学科地位、学科性质、学科使命、研究生使命和社会需求五个导向〔17〕,构建多元培养平面,是培养宽口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学术人才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图书情报学核心价值和增强职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4结语 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不断探索,曲折前行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更是如此。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与信息的关系和关联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信息所存在的领地和区域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必然导致图书情报教育的变革〔18〕。在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图书情报学应该保持自身的核心内容,在继承中不断开拓创新。无论是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还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结构以及培养模式都需要相应进行调整,使其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实用化。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专业学位建设与职业资格的有效对接,才能在不断探索中进入一个良性范式发展阶段。 图书情报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了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效提高了图书情报服务的效度和信度、提升了图书情报服务的馆藏建设、方便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对于图书情报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促进图书情报服务的现代化、提高图书情报服务人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完善图书情报馆藏现代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在信息化时代为图书情报用户提供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图书情报服务;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图书情报服务单一、被动的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图书情报系统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综合业务能力,扩大了图书情报机构的馆藏数量和质量,使得图书情报工作能够为图书情报用户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信息服务,满足信息时代用户对于图书情报服务的新需求。 1 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1.1 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类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和安全可靠的传输方式,而且通过通信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有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中的通信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电信通信业务,而是能够为人类提供三网合一的通信服务的技术,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不同部门直接按照信息流犹峁┝吮憷,有助于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的采集、传播和加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中的通信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图书情报服务的馆藏和信息查询业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不仅能够用来进行数值计算还可以用来进行逻辑计算,同样具备存储记忆功能。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明和推广使用,如今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成为信息化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其主要特征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能够十分便捷地输入图像和使用自然语言,具备类似于人的大脑的功能。[1]图书情报服务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够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为图书情报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更好地开展图书情报工作。“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已经成为主要趋势,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遍使用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图书情报服务也不例外。 1.3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当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之后,人工智能可以借助数据库技术将系统应用到实践当中,增强系统的综合功能。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四大特点,对于大量数据进行实时挖掘和分析需要将诸多庞大的数据库进行链接,采用分布式计算机架构来进行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技术。[2]图书情报服务中离不开数据库技术,随着越来越一体化的全球趋势发展,不同图书情报部门之间进行相互协作,共享数据库以充实馆藏资源已经是大势所趋。数据库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能够为图书情报服务提供更好的整理和检索功能,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关联能够有效提高图书情报服务的馆藏数量和质量,从而为图书情报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2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图书情报服务的影响 2.1 提高了文献资料的效度和信度 文献资料的效度和信度是图书情报服务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情报用户提供精确全面地服务,并且确保所提供的文献资料的质量。[3]图书情报部门需要增强建设图书管理信息化的能力,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设备设施,并且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和检索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库查询功能,图书情报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根据搜集到的文献、图书资料来源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图书情报用户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服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图书情报部门提高对于所采集文献资源的甄别能力,对于文献的真实性进行更好的鉴别,同时将不同图书情报部门的馆藏资源通过网络进行相互关联,有效扩大图书情报机构的馆藏数量和质量,提升用户搜集到的资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2 有助于图书的馆藏建设 传统图书情报管理服务重视馆藏数量和馆藏质量,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情报服务中之后,图书情报服务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扫描更多的珍贵资料充实图书馆,图书情报服务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帮助用户快速、便捷地查找到准确的图书情报。图书情报工作部门需要将信息化管理纳入到图书馆藏建设中,方便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信息的查找,并且有助于馆藏资料的信息化。[4]图书情报服务质量仅仅取决于馆藏数量和馆藏质量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决定了为客户提供更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才是图书情报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倒逼馆藏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以满足在信息化时代用户对于图书情报服务的新需求。 2.3 便于图书情报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具备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图书管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现代化设备检索用户需要的情报信息。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需要图书情报服务人员不仅具备检索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一般故障排除能力,并且能够培养用户在网络环境中检索到需要的信息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图书情报人员进行自我知识更新以满足工作需要,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用户对于图书情报的服务,图书情报服务人员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传统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因为工作量过大而出现差错,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图书情报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自动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图书情报用户服务。 3 优化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情报服务的对策 3.1 促进图书情报服务的现代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大中型图书情报服务部门都已经提供了图书情报的信息化服务,图书情报服务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精确的资源。[5]不同图书情报服务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综合各种资源,及时对于搜集到的资源进行甄别、筛选、整理、加工,从而为用户提供最新的图书情报信息。图书情报服务的现代化能够有效减轻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图书情报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图书情报信息和更优质的图书情报服务。图书情报服务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信息资源采集模式,扩展信息资源采集的途径和渠道,同时重视对于电子刊物的采编和加工,使得电子文献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D书情报服务工作中能够有效实现图书情报资源管理工作自动化,能够提高图书情报服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3.2 提高图书情报服务人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图书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领导对于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视,也离不图书情报人员良好的专业服务,因此提高图书情报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对于提升图书情报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需要图书情报服务员具备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文献收集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图书情报工作机构需要对于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信息能力培养以促进图书情报服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多层次、多门类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图书情报服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如果不及时对自身知识和能力进行更新,将不能满足现代图书情报服务的发展需求,影响图书情报服务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及时对于图书情报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信息素养提升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图书情报服务质量,促进图书情报服务更好发展。 3.3 完善图书情报馆藏的现代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图书档案以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图书情报资源也应该满足用户对于电子资源的需求,长期以来纸质资源作为图书情报服务的主要馆藏目标,图书情报档案要想提供更好的图书情报服务需要具备为用户提供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两种资源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能够实现“联合采编、联机查询”,不同的图书馆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与其他图书馆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不同的图书馆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扩充馆藏资源。[6]图书情报部门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图书情报信息的数量,提升图书情报的服务质量,并且为现代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图书情报服务用户的满意度。 结束语: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为图书情报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促进图书情报服务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应用,为图书情报服务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图书情报服务,改变了传统图书情报服务的服务模式,加速了传统图书情报服务的现代化发展和改革,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杨启秀(1976-),女,云南大理祥云,大学本科,馆员,图书情报方向。 图书情报论文:做好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的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为读者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当前的特点,以及为做好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图书;情报咨询服务;策略;研究 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主要是运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为读者服务,使读者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得知识,掌握图书情报等各类活动。这类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过各类文学,例如:文献学、目录学、创博学、信息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而且有较强的检索能力。 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知识的传宝、情报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起了联系图书馆与社会的桥梁。 一、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信息资源的多元化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中的文献由最初单一形式的纸质图书变成现在与网络、磁盘、电脑相结合的的形式,这样的转变使得服务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工作范围不只是文献图书,还包括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资源开始多元化。 (二)服务向跨越时空变化 网络的出现使得读者服务工作打破了时间还有地域的限制,使得访问历史久远和其他国家的书籍成为可能。图书馆的藏书毕竟有限,不可能保留所有种类和国家的书籍,但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当读者存在这种需求,就应该尽量满足,这是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所需要满足的。网络的出现实现了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查阅书籍的功能,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服务工作就可以继续进行。 (三)服务的公平化D变 以前,人们想要进入图书馆都要刷卡,而且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公平、平等,所以在时代的发展要求下,图书馆逐渐向广大群众开放,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每一个个体都有享受服务的权利。 (四)个性化服务的应运而生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一般情况下,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基于图书内容的服务,由于读者对信息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的产生,读者的个性化服务也应运而生,成为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趋势。 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上4个特点,其他还包括综合服务的产生等,由于图书资源形式的变化引起服务的改变,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研究得出做好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的策略。 二、做好图书服务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服务意识 作为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者不仅要从行动上表现的积极主动,而且要从思想上达到一种主动服务的意识,作为图书馆转变的重要标志,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更表明了发展的方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当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态度,以人为本,积极主动的了解读者的需求,不仅要满足读者所提出的要求,更要为读者考虑接下来的需求进行服务。为读者介绍最新图书形势,获得最合适图书资源;向读者宣传各种专业知识,以及最佳的阅读方式。 (二)更新服务方式和内容 网络的出现为服务工作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着弊端。网络上的资源种类繁多,而且存放缺乏章法,不能够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所以服务工作应该立足于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为读者筛选、整理出适合读者的资源,对读者的需求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个人见解,为读者的决定出谋划策,参与读者的决策过程。由于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可以为读者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跟踪分析,了解最新动态,提升图书馆资源的价值。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进步,人们不再满足对原始数据的了解,更希望得到有用的提炼过的信息,因此要求工作人员根据读者需求加工、整理,得出有用的信息,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信息的价值。 (三)营造公平的环境 凭证进入图书馆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无证时代已悄然而至。读者可以不再受证件的限制,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享受服务,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和认可。 (四)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指根据读者个人需求和特点,向读者推荐相关的资源和环境。个性化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尊重读者的需求,在服务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人的尊严的重要性,发现人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不同需求,要用平等、宽容的心态去服务每一位读者。作为服务工作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认识问题,可以采用宣传卡片等手段打造一个人性化图书阅读环境,实现对读者贴切的关怀。 三、小结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这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了解了读者的需求,完善了读者服务工作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跟随时展的脚步,不会被时代淘汰。 图书情报论文:基于具身认知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研究 〔摘要〕文章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理论来研究图书情报专硕教育的质量问题。在特别重视实践性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中,强调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要让“身体”成为教育的重点,创造一种“身在”的教育模式。文章阐释了具身认知与MLIS教育相契合的理念;分别从自然身体的制约性、主体身体的能动性、体验身体的实践性、媒介身体的联系性4个方面,提出了MLIS教育的具身性特征;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解释了MLIS教育的意蕴,并提出了提升MLIS教育质量的新思路。 〔关键词〕具身认知;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质量 高|量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追求。但是,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换句话说,追求高质量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应该从哪里作为切入口呢?具身认知思想是心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强调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来“体认”世界的,人的身体不仅能够体现生理意义,而且更能表征精神价值,人的身体的活动是心智层面精神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告诉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灵魂。”[1]洛克的观点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身体的作用。图书情报专硕教育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身体的参与,身体深深地嵌入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模式中,教学场域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身体来进行的,所以,在特别重视实践性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中,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要让“身体”成为教育的重点,创造一种“身在”的教育模式。 1具身认知与MLIS教育的契合 1.1具身认知释义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源于杜威、詹姆斯、吉布森等的生态心理学观点,生态心理学理论是“具身认知”的理论基础[2]。具身思想强调两点:第一,人的认知信息依赖于身体的体验而产生,而身体的体验又来自感知运动的身体;第二,个体大脑感知身体器官变化和运动依赖一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情境[3]。总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仅参与了认知过程,而且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解剖学的身体结构、身体各器官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知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人的心智活动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强调人通过“体认”即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认知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大脑,还需要整个身体和环境的参与[4]。 1.2MLIS教育的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不同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5]。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MLIS),2011年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开始招生[6],历经5年多的建设,目前我国MLIS教育初具规模,培养单位达31家[7]。MLIS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实践,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各培养单位都采用“双导师制”,即教师由来自高校的专职教师和来自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工作实习。MLIS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培养单位重视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场所,增加实习课程,保证学生至少有一学期的专业实践时间。MLIS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各培养单位多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8-9]。 1.3实践活动的具身性要求 MLIS教育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然要关注学生实践活动,而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身体则是必须在场的,实践是学生身体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学生是通过身体来调整和控制自身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变换过程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强调身体对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所指的“个人的存在”必然是有血有肉的人的身体的存在,实践活动需要人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身体的参与以及身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MLIS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必然离不开身体的知觉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活动具备具身性要求。 2MLIS教育具身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变化及相关环境因素会对教学效果进行塑造、限制和调节,所以说MLIS教育的质量是受具身认知制约的。同时,现代教育是以语言、文字、视频和音频符号为桥梁来传授知识内容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语言、文字、视频和音频符号蕴含的知识内容必然植根于学生的动作和知觉系统中,学生对语言、文字、视频和音频符号的理解必然源于具体的身体感知系统,因此,MLIS教育过程本身能够使学生经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教学中有关知识内容会引发学生的生理运动,肢体会模拟所学的动作信息,产生相关姿态信息的适应动作,而这些生理的肢体动作又会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身体经验,进而引起学生心智的变化,提升智慧的层次――实现教育的目的。 2.1自然身体的制约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10]人的身体从属于大自然,是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身体的自然属性,学生身体的承载能力,学生身体的发展的时序性等身体的自然天性对MLIS教育和教学效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从总体上说,处于MLIS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体的发展变化必然遵循特定的规律性,MLIS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教育工作决不能违背学生身体的发展规律;学生身体在学习中带有本能的冲动,这种冲动将在学习中,特别是实践活动中将学生身体本真的状态呈现出来,体现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身体认知的内涵式发展,所以,可以断定:学生自然性的身体制约MLIS教育的效果,MLIS教育具有具身性特征。 2.2主体身体的能动性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不是纯粹的意识主体,不仅仅通过静观、俯视的方式将我们带入实际的生活,而是采用行动的方式推动我们进入实际的生活状态,即身体具有主体性[11]。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MLIS教育中学生身体是一个积极的、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课堂教学或者实践教学都是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身体相互碰撞以及身体行为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教学效果正是体现和完善身体主体的历程。所以,在MLIS教育中,学生身体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身体的主体特性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始动力,身体会主动地、自觉地反馈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正是学生身体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才体现了教学效果的差异。 2.3体验身体的实践性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身体必然要强调行动,“事必躬行”中“躬行”是指“身体”的行动,“躬行”更是体现了身体的实践特征。英国人类学家特纳指出:身体本身就代表一套社会实践,身体的动作、姿势仪态、面容特征和服饰特点展示的就是一种体化实践[12]。身体的实践性是MLIS教育的重要保障,身体的实践性让MLIS教育的教与学更加生动,实践就是作为感性存在的身体与包括身体在内的感性对象打交道的过程[1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的认知、思维、记忆、情感和态度等心智活动是由身体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也就是说,来源于实践的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在具身认知的MLIS教育模式里,教育与教学效果是基于身体、源于身体的,学习过程被视为一种“具身”的实践体验。 2.4媒介身体的联系性 身体作为媒介联系着人自己与外部世界,使得纷繁复杂外部世界展现在人的感官面前。梅洛-庞蒂指出:身体不仅作为物体存在于世界中,更是人的内心与世界联系的手段[11]。可见,在MLIS教育中,学生的身体无时不在与周围的环境密切联系着,学生正是通过躯体感知才会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在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领悟通过身体的行动得以彰显,并且在身体的行动中不断地重建自身。所以,学生的身体是链接MLIS教育内容的媒介,正是学生身体进入特定的教学场域中,使得各种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的身体进入学生的认知,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学生身体成为连接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媒介。 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MLIS教育意蕴 MLIS教育意蕴就是MLIS教育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MLIS教育的理性追求就是要在现有的教育约束条件下,教育管理者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所认识到的约束条件和目前MLIS教育所拥有的资源结构来寻求满足教育需求的最大化。要满足教育需求的最大化就必须摒弃基于“身心二元”的“离身认知”理念,必须坚持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的理论展开研究,承认MLIS教育行为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智活动必然受到身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限制和调节。 3.1主张身体与精神的融合 MLIS教育必须摒弃将“身体”与“精神”对立的“离身认知”理念,承认身体是MLIS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强调教学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身体的e极参与和身体的客观生理反应,实现调节学生心理反应――提升认知的目的。使学生的“精神”朝向真、善、美的方向转化和改变,此时MLIS教育不仅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而且MLIS教育将回归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本身,从教师和学生身体开始,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重视社会实践,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反思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学生通过身体进行思维,总结自己的经验历程,在正确信念的支撑下,使学生学习的短期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统一,进而产生积极主动性的身体行为,帮助学生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3.2重视教学环境的具身程度 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个体自身的因素,还包括教学环境的具身程度。具身认知的观点认为:认知不仅植根于环境,而且嵌入社和文化之中。人的认知是身体(包括大脑)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认知是“建构”在相应的环境信息之上的[14]。教学环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客观物理场所,也是体现教学质量的具身化前提。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可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知,是身体(大脑嵌入身体中)物理状态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知觉、行动和自我内省的体验。可见,学生的认知受身体的制约,教师和学生通过身体融入教学世界,互动于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15]。 3.3强调参与教学的重要性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是具身认知的生物学基础,镜像神经元会在学生实际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仅观察到教师的特定行为的信息时被激活,这种激活不仅是针对身体动作的物理性质,也能针对动作行为的意义和意图,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动向,达到“生理与心理共鸣”,进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镜像神经元在学生接收教学信息时被激活,学生的身体会产生感知、动作和反应,身体的相应运动会把接收的信息纳入学生的认知加工系统,并且与大脑中原有的认知信息实现交互,学生就会产生各种心智活动,此时,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动态的统一体[16]。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在学生观察教师或其他人的行为时,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行为记忆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感受经验,此时,学生学习的方式就不仅仅是对教师或其他同学行为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具身模仿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次的身体参与和具身学习,此时教与学通过学生身体的参与介入形成一个互动的共同体,学生通过积极的身体参与促进了自身认知的发展。 4具身认知对提升MLIS教育质量的启示 提升MLIS教育质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身体图式的“积极的被动”作用,帮助学生将学习和实践具身化成为“思考的身体”而不是去“思考身体”。学生身体图式之“积极的被动”的含义是:学生身体为了应对实际的或可能的学习任务而自行呈现的身体姿态,此时,学生的身体具有适应教学内容刺激的能力和在具体条件下的认知发展能力,学生可以在身体动作行为中进行认知的反思,促进学生认知的自我更新[17]。 4.1摒弃反身性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认识不正确,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身体必须端正姿势,手脚不能乱动,学生身体不能出现“小动作”,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姿势端正,要求老师必须站着,即使在教师身体不舒服时的状态下,这种做法是与具身认知理论相违背的,具有反身性特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不仅代表传统意义上的肉体,身体还蕴含灵魂、理性、价值等精神特质,要提升MLIS教育质量,就必须给予教师与学生身体的人文关怀。重视师生身体的主体性,倡导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积极参与到MLIS教育活动中,使教师与学生彼此感知到对方的知觉场,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彼此身体之间的相遇、对话和互动来诠释和理解教学内容。 4.2构建具身化的教学环境 首先,营造身心愉悦的教学氛围,理解和呵护不同身体的特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释放教师和学生身体的自然活力,提倡通过身体有节律的运动,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师生内心真正的意图,诠释身心的内在对话,使师生之间彼此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接收。其次,创设情境化的教学体验环境。学生身体的感知体验对于学生学习具有独特意义和创造力量,这里的体验是基于身体的、嵌入身体并与情境存在交互作用,教与学的效果都与教学体验环境好坏有关,创设情境化的教学体验环境会使学生过去的经验和现在以及想象的经验融为一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更容易交流、分析和论证所教和所学的内容,将会更好地厘清并澄明所要解决问题,深化学习的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4.3倡导身体思维的教学方式 传统“离心认知”的教学方式忽视师生的身体,回避身体的构成特性,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MLIS教育的教学方式倡导身体思维,强调身体思维是所有思维形式的基础。身体思维的动态性和生命力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作为一种身体力行的活动,必然需要教师动手动脑,教学内容也需要教师利用身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通过肢体语言来解读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理念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完整的教学信息,单纯的语言只能传达7%的信息,声调能够传达38%的信息,而另外55%的教学信息都需要由身体的动作和体态来传达[18],可见身体思维的教学方式对提升MLIS教育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从具身角度而言,教师不仅要凝练自己的语言,使自己语言更加具有吸引和感染力,还要善于利用身体语言,通过身体来表达那高达55%的教学信息,教师的一个肢体动作、愉快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都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肢体表达,更要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参与,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身体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身体器官的运动,让学生通过眼睛的观看、耳朵的倾听、双手的触摸等方式来充分认识和体验所学的事物,必然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4.4拓展以身体为媒介的教学空间 “具身认知”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空间不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应该以身体为媒介拓展MLIS教育的教学空间,把教室延伸到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把学校延伸到图书情报行业的所有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各培养单位的实习基地和其他实习场所中,通过从事图书情报行业的实际工作来提升实践能力,以多姿多彩的实际工作为教育素材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工作的应用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19],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技能和领导才能[20]。拓展以身体为媒介的教学空间,正如斯兰特瑞的观点,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教室,我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将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周围世界的实践经验进行联结[21],在广阔的教学空间中,教学活动不再是常规的复制和既定程序的重复,而是在图书情报行业的所有实际工作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际工作的身体实践。 图书情报论文: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一、引言 当今社会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移动互联网无孔不入,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依靠资金,能源,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而往往更多的依靠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情报、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自然具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非凡的意义。就三者任何一个而言,都不能满足当今企业对信息的综合化,便捷化利用的需求。因此,只有通过对三者的信息资源整合,消除传统模式中三者各自为政的弊端,才能使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最大化的利用,最精准的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二、国内外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概述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就开始对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整合开始了研究。196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将“图书馆组及书目,情报工作与科学名词委员会”更名为“情报工作,图书馆与档案部”。1974年9月,该组织在巴黎召开了全面规划国家文献、图书馆、档案馆基础结构的世界科技情报服务系统大会,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的计划。许多国家由此也启动了图书情报档案发展的各种措施。德国西门子公司,奔驰公司就是图书情报档案整合管理的杰出代表。 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1978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图书情报会议,会上赵克北同志提出了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建议,但之后发展一直很缓慢。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很多资源都被信息化、网络化,图书、情报、档案的资源整合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国家设立了图书情报硕士学位,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学术浪潮,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就目前情况来看,理论基础很丰富,但针对企业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化整合并不多,有些文章提到了企业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整合,但只是涉及网络信息的整合,并没有将人力、机构等整合纳入其中,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整合的目标、原则叙述的不多或不全面。 三、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 图书、情报、档案同根同源 在古代,图书、情报、档案是没有明确区别的,有的信息可以是情报,可以是图书,也可以是档案,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宋代的崇文院,是宋代保存图书的官署,但里面除了图书,还有大量的档案,因此也可以是档案馆,里面还存放许多名人字画,古玩宝器,因此说是博物馆也可。只是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它们的分工要求越来越细,才有了图书、情报、档案之分。正因为它们同根同源,天生就有着许多相似性,如在管理方法,服务对象上都基本相同,才为将三者整合为一体提供了基础。 2.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4G时代的开启为移动互联网注入了巨大的能量,给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过去很多用手工操作的模式都改为用计算机操作,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电子档案应运而生,很多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情报领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向网络的信息交流初步形成,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3. 理论上有基础 系统论原理中贝塔朗菲有条著名的理论,整体系统的属性与功能远远大于组成整体的各个孤立个体的总和。即各个部分有机组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所发挥的功能大于每个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一加一不是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信息整合之后所发挥的作用大于它们独立工作。这为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信息整合,信息共享提供了理论基础。 4. 法律上有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法律体系和相关政策,《信息法》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方面颁布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的实施有效地处理了信息资源管理问题、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发展问题、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犯罪问题、信息国际化问题等等。为信息化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法律环境,从法律法规上保证了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四、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 发展缓慢 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与其他领域相比,发展的速度依然十分缓慢。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对这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的程度不容乐观。很多中小企业图书、情报、档案资源整合进展缓慢,数字化程度不高,在这方面的人才也十分有限,三个部门缺乏有机整合,无法实现对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从而不能满足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需求。 2. 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下,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信息联系越来频繁,相互之间的依靠程度也越来越深。而企业对信息的综合性、完整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任何方面的信息缺乏或不完善,都可能对企业的决策制定产生严重制约。因此,加快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既是图书情报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五、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 1. 缺乏法律支持 在国外,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有法律支持,如美国的总统图书馆、加拿大的档案馆,它们在建成之初就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我国,虽然图书、情报、档案各自本身有相关的法律,但尚没有一部对三者统一协调的法律。使得三者容易各自为政,各自分割,严重影响了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建设。 2. 理论多而实践少 在我国,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理论相当丰富,2010年国家设立图书情报硕士学位之后,更是在学术界引起了一波关于这方面的学术浪潮。但是具体的实践工作却没有太多建树,致使理论成了纸上谈兵。究其原因,除了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本身具有一定难度以外,跟我国的体制也有一定关系。长期以来,图书、情报、档案就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图书有图书馆管,档案有档案局管,情报有情报机构管,交流起来有障碍,加之人们对图书、情报、档案三者合为一体并没有什么思想基础,在观念上转化不过来,使得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困难重重。 图书情报论文:浅谈现代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 摘要:在新形势下,从各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继续教育的观念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的原因,并讨论图书馆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图书馆情报人员;继续教育;原因;内容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需要更多的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具备图书馆自动化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现代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是专业化、技能化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是导航员又能对知识、信息进行二次、三次再加工,分流拥挤的网络流量;而且是外文信息的萃取能手,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的安全卫士。他们能在技术上防患于未然,使网络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这就要求图书情报人员既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必须懂得一门以上其他专业知识,至少要熟练掌握英语,能从事专业知识信息开发,能通过Internet收集本学科前沿最新的科研成果,此外,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网络信息的开发利用技能以及计算机外围设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技能,能通过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捕获能对本馆发挥职能作用的电子信息,通过筛选、加工处理后编入网络电子文献库,供读者使用。但目前图书馆存在这样一个现实,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少,懂外语、懂计算机的馆员更少。只靠专门引进人才,不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搞好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加紧对现有在岗图书情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觉培养良好的现代职业修养,使他们尽快掌握自动化服务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全面提高现有图书情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目前从各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来看,继续教育的观念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原因:一是单位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保证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所需资金;二是工作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把继续教育视为不正规的或非正式的教育,从而忽视或不愿接受继续教育。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教育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为一体的服务性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图书馆主体的图书情报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要抓政治理论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图书情报人员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经得起诱惑,耐得住清贫,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发挥窗口的作用。 2专业知识教育 对图书情报人员来说,本行业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不论何时图书情报人员都要不断地进修以接受新观念、掌握新理论。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结合。还要提高科研能力,能对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实际工作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对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图书情报人员是严格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对象,对他除了开展图书情报知识的继续教育外,还要开展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这样才能深入细致地开展读者服务。 对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图书情报人员,要开展系统的图书情报知识教育,对这部分的教育可能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工作中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图书馆的各个岗位接受锻炼,在实践中学到图书情报知识;另一种方式就是参加培训班或第二学历教育。 作为图书情报工作人员,无论他们毕业于什么专业,他们都应该对图书情报理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还要掌握与工作有关的图书情报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3网络知识教育 新网络形势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在以馆藏为基础做好信息服务的同时,必须有效地利用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也就是图书情报工作人必须懂得图书情报知识和网络知识。而我们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大部分网络知识比较贫乏,因此有必要开展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培训教育,让他们掌握网上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4外语知识教育 外语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一样,也是信息服务借助的工具,在文献信息服务中,我们不但要了解国内科技发展的状况,还要了解国外某一学科的研究现状。随着信息的网络全球化,要想及时、准确、直接地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首先要冲破语言障碍。因此,掌握外语知识,特别是掌握已逐渐成为“世界语”的英语(计算机及网络指令都是英语),是对图书情报人员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已经基本掌握外语的图书情报人员来说,还应该要求他们掌握“专业外语”。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捷地了解信息、更准确地提供服务。一个优秀的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精通一至两门外语。 5继续教育的途径 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是解决图书馆人才匮乏,培养图书馆业务骨干的一个重要手段,各馆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实施继续教育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如:在职学习:函授、自学考试等;脱产学习和专业进修;开办短训班和岗位培训:缺什么补什么;馆内轮岗制;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 歌德说过:今后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学习而终身受用。我们必须每五年学习新知识,才不会被时间淘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句话早已得到验证。优秀的图书情报人员是图书馆的最重要资源和首要财富,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知变的智慧、应变的能力和承变的勇气”,使每个图书情报人员都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应付快速多变的信息需求。 图书情报论文:一体化管理在图书情报档案中的应用 摘要: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一体化管理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困境进行深入,提出其相应的发展策略,即完善一体化管理的制度环境、构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关键词: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应用 0引言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受急剧增长的文献量制约而形成的缺乏横向联系、各自为政的档案、图书、情报分立系统,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其弊端日益显现,如文献资料的重复购置、计算机设备的重复配置等,亟待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式收藏、远程存取等多种方式,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从而在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图书情报信息需求的同时,提高各项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使用效率。 有鉴于此,如何为充分利用既有科研档案的信息,增加技术发展的机会,探索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加快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科研档案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和新挑战。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一方面,从本质上看,图书、情报、档案的本质属性均属于信息范畴,都是信息的一种存储、传递、加工和利用手段,同是社会的文献信息源,具备先天整合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从实践上看,图书、情报、档案宏观上均是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从微观上均是为不同的读者或者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具备后天整合的必要性。 因而,无论从本质属性还是服务目的和对象上看,具有必要实行一体化管理,将图书、情报、档案集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有鉴于此,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表现在: 首先,国外最早认识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重要性的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其在1967年就提出建立涉及全部学科领域里的文献、图书和档案服务工作的国家情报系统(NATIS),通过将一个国家内的情报所、图书馆和档案馆组织起来,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并进而开展国际方面的情报交流。 在此基础上,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原图书馆组及书目、情报工作及科学名词委员会改组为情报工作、图书馆与档案部,并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情报科学、图书馆学和档案管理学杂志》,以推动全球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进程,受其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总统图书馆、澳大利亚的许多图书馆以及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均先后改建为档案、图书、情报三位一体的实体,既收藏图书、档案,又提供情报信息。 其次,国内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其到80年代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真正初见成效则要到90年代后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6年,上海图书馆、上海情报所合并,成立了上海图书情报新馆,有效地促进了图书情报管理向多功能的转变以及信息载体和内容向多元化的转变,使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从此进入一个跨世纪的历程。而后,在2003年,天津泰达图书馆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和功能创新的、综合满足全区用户需要的国内唯一的新型图书馆,成功实现了完整的图书、情报、档案三位一体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一跃成为文献信息服务高度综合的现代化大型图书馆。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应用领域 2.1 提供资源利用率 由于图书、情报、档案管理部门分属不同的行政主体和运作环境,不论在经费来源、人员配置、文献收藏,还是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往往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多头管理弊端,因而通过施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文献管理和信息管理由单一、分散向综合、系统化发展,从而能够优化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配置,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对于,本来经费和人力资源就较为紧张的我国广大档案馆、图书馆和科技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提高现代化水平 施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文献工作技术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文献数量的剧增,传统的文本文献的收藏和查阅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且图书、情报、档案各系统也难以负担这样巨大的经费支出,因而迫切的需要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输入、组织、检索、统计、通讯等工作自动化。 主要包括:采用光学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实体的贮存、传递缩微化;采用声像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的利用视听化;采用网络化系统使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服务自动化。 2.3 提高读者服务水平 在传统图书、情报、档案分立的模式下: 一方面,情报或文献被人为割裂开来,信息读者往往难以从某个单一的系统内获取所需的全部信息或情报,而是必须通过不同的审批程序,借阅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馆藏才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或情报,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 另一方面,由于对读者需求缺乏全面的认知,缺少对各类读者在信息或文献检索过程中的业务需求与责任需求的分析,使得各系统档案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往往缺乏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文件利用的需求的全面考虑,导致图书馆按图书类别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而科技馆和档案馆则应按项目结题立卷,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给读者查阅带来巨大的困难,文献和档案的利用率普遍较低。 3加快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应用的对策 3.1 完善一体化管理的政策环境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障碍之一就在于其分属不同的行政系统,处于不同的运作环境中。因而,要想顺利开展和实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解决方案就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 具体而言,包括: 首先,可由文化部、科技部和国家档案局牵头,成立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机构,例如,规定在国家与文件档案局下设置文件中心负责一体化管理方案的规划、协调与执行,从而从法律上确保文件中心的组织地位; 其次,由文件中心根据图书、情报等信息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各系统信息和文献采集、存储、加工和利用各个环节,及时制定一体化管理的相关办法,保证信息和文献收集整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2 建立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技术保证。 建立一个以软硬件配置为基础,以计算机、缩微机和通讯设备技术在信息网络上的应用为核心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共享信息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技术畅通。 首先,通过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节约不同系统内部设备和文献的重复投入,使信息利用达到高效、高速、集中的最佳效能。 其次,可以避免目前各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系统重复处理、重复数字化、重复开发软件等造成的人、财、物等各项浪费,加速其现代化进程。 最后,通过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客户端建设,还可以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图书、情报、档案的各种文献和情报信息,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定的定制服务,以有效提高读者服务水平。 此外,文献和档案归档的范围中多为已经发表的出版物,而有价值的研究过程记录和研究结果分析往往被忽视而为被列入收集范围,通过采用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时时记录各种信息分解和研究过程,实现信息处理的全程跟踪。 图书情报论文:基于网络的现代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特征与供给\利用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普及,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与传统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网络环境下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供给与利用具有广阔的拓展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 网络 体育 图书情报信息 0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普及,上网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3亿人以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知识学习与获取、素质养成与提高以及生活、工作、研究等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伴随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使用现代网络获取体育相关知识与信息已成为非常重要,且经常使用的方式与手段。因此,有关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建设与利用愈显重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特征、供给与利用拓展的分析,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促进网络应用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1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特征 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与传统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多样化的海量信息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来源包括了传统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所有方面,包括除报纸、期刊、图书、会议文集、研究生文集等外,还包括数字出版平台、电视及广播的体育声像资料等;包括除专业人士的论述外,还包括大量非专业人士等对体育相关的见解与评论,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来源和范围,形成了基于网络的海量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突破了传统体育图书情报的纸质、静态的状态,实现了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电子化、动态化和多媒体化,使体育图书情报信息达到文、声、像、图共存的状态,丰富了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表现方式和应用方式。 1.2 高速化、简捷化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在存储、出版、应用等方面达到了高速化、简捷化,相比传统体育图书情报信息而言,效率提高至少在百倍以上。例如,以关键字检索所需要的文章题目,在中国知网以标题检索有关中国体育的信息时,只需要在标题检索栏内输入“中国体育”进行检索,短时间就可检索到中国知网内数据库内存储的全部有关中国体育的文章标题。这些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学术期刊特刊、中国专利、国外专利、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的精确匹配文章题目2千多篇,模糊匹配文章题目4千多篇,整个用时不到十几秒。简单、快捷是整个现代网络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 1.3 可移动化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利用网络数据库及光盘、U盘等存储工具实现了大量信息的随机移动与转移,突破了传统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纸质载体由于存储少,体积和重量大而较难大范围快速移动的限制。同时,由于无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突破时空制约、可移动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供应与利用成为现实。另外,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由于其存储介质容量的大幅提高,使得在很小介质上存储大量信息成为可能,加之网络使用者的急剧扩大以及网络使用的简捷性,使得更多的人有可能通过网络实现对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了解与利用,扩大了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影响与使用范围。 1.4 自动化、智能化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在生产、加工、利用过程中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即使有少量的人工干预,也仅仅是对起始或关键事项的设定或界定,具体的进程由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自动完成,这大大提高了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在生产、加工、利用等过程的效率。网络技术使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可实现互通互联,如网上知名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网站均可通过分类目录和目次索引进行访问,解决快速准确或模糊查询信息的问题,实现了信息检索和查询等的智能化。 1.5 层次化、国际化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在存储方面主要采用国家(国际)主干信息存储源(如中国知网)及省、地、单位图书馆(如高校图书馆)等分层存储的方式来进行。由于网络使用不受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使用这种存储方式在实际管理与应用时会更方便、快捷。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存储和使用不受区域限制等方面,第一,由于采取电子存储与网络传输,使得传统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存储地必须处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之中的现象得以改观,现在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存储地可设置在全球任何地方而不影响其使用。第二,因为国际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使得全球网络成为一体,互联网上任何一个节点的信息都可以为大家所享有。而且,网上强大的在线翻译系统对全球不同语言的转换起实时翻译作用,解决了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国际间网上交流和利用的语言障碍等。因此,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可在不同地域、不同场所存储和被不同地域、不同国籍的人所使用。 1.6 低成本化低成本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网络电子类存储器件的容量很大,且现代网络电子类存储器件成本与价格也较低;第二,电子类存储器件使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在文、声、像、图等方面实现了存储一体化;第三,电子信息在复制、传递等方面使用网络和极少量的能量而不需要纸张和运载工具;第四,不需要大量的重复建设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库等几个方面。 1.7 资源共享化、可塑化网上的现代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同大多数其他存储于网络上的信息一样,达到了资源的共享,能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时间可以利用同一个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也可以让多人在同时对同一个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进行共享利用;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次再加工、再塑造,以供不同使用者方便使用等等都反映了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化、可塑化的特征。 2基于网络的现代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供给与利用 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及其功能扩展与使用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为发展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利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使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可以达到更加优化的服务提供与利用,主要包括: 2.1 精细化的分类供给与利用第一,当前,在互联网络上已经能提供基本的信息分类供给与利用。随着网络技术快速进步,针对网上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分类会更加微化和细化,这就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分类供给与利用的方式与方法。人们可以根据网上提供的精细化分类体育图书情报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浏览、查阅、下栽等。如可以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进行精细化检索或其他利用等。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供给与应用效率的目的。第二,根据网上提供的精细化分类也可以达到按需供给与利用的效果。如可以根据个人或组织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依时间、内容、范畴等在关键项界定基础上的供给与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网上以简捷的方式索取相关信息的需要。而且,这样的供给与利用今后会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第三,专业化供给与利用。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专业化供给与利用主要指利用现代网络,给包括体育管理、体育教育、训练、健身、体育科研、体育交流、体育传媒等等各类不同体育工作者提供其专业领域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或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为搞好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于现在的网络技术来说,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专业化供给与利用极易实现。 2.2 普众供给与利用普众信息供给与利用主要指向大众提供的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供给和利用渠道等。针对大众的信息服务本身就是网络的优势,随着3G网络等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服务逐步扩大在手机网、电视网以及多网互通的新一代网络上,实现对大众的即时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供应,使大众能够随时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场所、不同国籍相关体育图书情报信息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提高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时空应用效率。 2.3 典型、热点提示与展示面对每天出现的各类海量网上信息人们不可能全部予以阅览,因此,需要在网上对重要或关键信息进行诸如弹出式的典型、热点信息提示或展示,使人们去关注、浏览、利用这些重要或关键信息。这一点,对现代网络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同样适用。 2.4 专题、个人或机构等数字图书馆或信息库未来,数字图书馆将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网上或者计算机上建立起更多、更好的专题、个人或机构等的数字图书馆或信息库,达到为不同的个人或机构提供不同的,操作更加便捷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目的。 2.5 关联供给与利用第一,当前,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关联供应与利用主要体现在关键词查询结果的供给与利用和图书情报信息相关信息的供给与利用(包括信息源、参考文献、体育产业人员与公司体育品牌等等),反映出体育与其所关联方的许多信息与情况,有利于不同产业、行业间信息的传播与利用。但目前的关联供给与利用存在量小质差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发,提高信息含量、信息质量以及提供更多先进、科学的关联供给与利用手段与方法等,以促进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关联供应与利用水平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第二,网上提供的其他非体育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政治等的图书情报信息与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以及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也可以提供相互借鉴。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还会挖掘出更多、更大、更加全球化的一些在关联供给与利用方面有价值的东西来,以促进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全球化的实现。 3结语 基于网络的现代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与传统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相比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具有鲜明的特征,促进了现代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网络技术与应用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网络的现代体育图书情报信息将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新的体育图书情报信息供给与利用方式、方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会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图书情报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图书情报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大数据时代随即到来,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受其影响。在图书情报学科中,大数据技术促进了人才的成长,进一步完善了培养人才的模式,促进了我国图书馆的发展。通过本文的讨论,笔者主要结合了当今时代对图书情报学科人才的要求,从制定目标、教育方式理念以及培养课堂模式方面作为切入口,分析研究了世界顶级的图书情报学科院校中的教育模式,并且结合国情,给出了相应的总结和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图书情报学科;人才培养 0 引言 从云时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信息传播迅速,人类的生活也日渐电子化,而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指的是无法在相对的时间内依靠普通处理软件进行收集处理的数据,而是需要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管理。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中,应该促进人才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并且在研究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这也是提高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科(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Lis)人才的要求和关键。只有加快发展人才,完善培养人才的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这也就要求了,我国LIS人才应该开拓视野,多了解世界发发展动向,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深入研究国外优秀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良好积极的态势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讨论中,笔者主要研究了美国的两所图书情报学科优秀的大学,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Lis人才培养模式。 1 大数据的基本内涵 在研究一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时,应该对技术本体有清晰的认识,有良好的基础知识构建,才能在上层应用研究中看到技术本身特性对应用领域的影响,以及在应用中技术更深层次的变化和演进,从而推陈出新,获得自身能够切实应用的知识。在研究的图书情报学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数据理念的由来,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大数据技术本身的特质等,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与“大数据”相关的学术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最粗浅基本的提法,用以描述人类社会中大量增加的数据信息,象征着大数据理念演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数据信息的大量生产。现代大数据理念的正式推出是在2008年9月《自然》杂志刊发的《Big Data: 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将大数据定义为一种新的对待数据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衍生的新的信息处理理念和分析方法,以此为标志,大数据这一学术概念正式超脱了单纯的对数据数量属性方面的单纯描述,衍生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概念。在人类历史中,很多的新兴技术都是在其被定义前便已经起源并有一定历史,大数据技术也是如此。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数据的爆发性增长,使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迫切需要一种基于海量互联网数据下运行的新信息管理技术。其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便是谷歌公司为应对当时互联网网页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科技体系,即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分布式并行计算(MapReduce)和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等技术,使对大数据的应用成为了可能,奠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大数据技术的起源之一。大数据技术演进的另一个标志性时期是2007年,人类社会生产的信息数据总量第一次在理论上超过了现有的可用存储空间总量,而2010年全球数据总量首次达到“ZB”级别,以及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标识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都已经在全面数字化,人类正步入大数据时代。 2 iSchool联盟 在进行对图书情报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时,有学者认为应该将调整教学方案和拓展学生学术两项工作同时进行,才能在满足大数据背景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也有学者认为将教学的模式推向国际化,同时开展信息通讯技术相关课程,才能进一步促进Lis教育模式的完善和转型;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提高设立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实际应用型发展,以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在对Lis人才的培养时,应该确保学生具备综合应用和管理的能力,相应的经济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应该将片面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知识,培养出当今图书馆管理所需的高水平、实际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就建立了由美国许多高校图书情报学科院长的非正式会晤,“iSchool联盟”也随之诞生。“iSchool联盟”在图书情报学科中占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往往决定了新时代下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方向。在“iSchool联盟”中,其研究的重要议题就是对图书情报学科人才的培养。因此,在“iSchool联盟”成员院校中,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思路层次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时刻关注着客户的需求。这也就表明了iSchool成员们,在努力促进人和信息以及技术之间的联系。在英国的高校中,就自称了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学生的所有课程分成5个环节,分别是不同的类型等级,在课程内容中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入渗入就业文化知识,并且鼓励学生能与外部的图书情报学科研究人员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实践项目,在实训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在大数据背景中,我国的应该致力于对图书情报学科的学生研究数据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实际的数据训练中,结合时下热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据收集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 3 高校Lis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网络信息和调查,笔者列举的两所(以下文中称英校、美校)iSchool联盟的重要组成高校的教学模式。英校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以引领时代对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的了解认知,不断的进行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以及对教学模式的跟进和塑造。培养学生的目标则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工作态度,最后达到促进学生对新技术的开发的目标。美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适应社会时展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图书情报学科人才为主,促进学生去发现事物的原理,鼓励其对信息的收集创建和管理,从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提高某个地区的生活水平。其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在大数据时代中,对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中,我国应该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促进学生对大数据时代的适应性的提高。加大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树立学生科学的、积极的研究学习态度,鼓励学生能与外部的实际图书管理工作多做交流和研究,在实际运用中掌握学习的真谛,挖掘到数据中隐藏的价值。 4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情报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在发展中,不能完全依照外国的模式,而应该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制定适合我国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中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向多元化思维和服务社会视角出发,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图书馆需要的不是只有片面的理论知识的学生,而是掌握数据处理方式并且认真工作的人才。依据国情,可知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科人才应该更注重于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思维的培养,能在大脑储备理论知识的同时,轻松应用到解决问题当中。在大数据时代中,更应该放大自己的视野,密切的关注国际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动向,跟进时代步伐,做好时刻学习的准备。还应该树立良好的正确的工作观,提高自身的服务社会的思想和工作责任感。 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情报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应该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使学生能在课程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数据时代以云计算、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作为时展的主要体现,因此也要对往日的学生培养课程做出改动。应该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设云计算、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等科技的培训课程,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还应该鼓励学生以团队为整体,参与外部图书馆管理中的实际工作中,在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就可以使学生能在工作中找到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 结束语 通过对iSchool联盟以及优秀高校的研究和分析,笔者最后结合国情,给出了相应的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了对学生实际的数据收集处理理论知识转换为应用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观和服务社会的良好思想,以及对提高对大数据时代的认知度密切关注国际图书情报学科发展动向,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对该学科的兴趣,为我国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中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姚川军(1980-),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馆员特藏部主任,主要从事数字图书馆研究。 图书情报论文:图书情报学领域作者合著方式对科研质量的影响分析 〔摘 要〕本文以我国大陆图书情报学领域15家高产学术机构为主要分析对象,以香港地区作为参照组,通过分析总体篇均被引次数、前10%高被引文献、国际合作百分比、国内合作百分比、机构内合作百分比以及相应合著的篇均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分析中国高产学术机构不同的科研合著现状,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不同的科研合著方式对科研质量产生的不同影响。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学术机构国际合著程度越高,其自身的科研质量越高,但机构内的合著程度越高,将不利于提高科研质量,同时未发现国内合著程度与科研质量相关。 〔关键词〕合著方式;国际合作;科研质量;基础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图书情报学 近年来,多种层面的科研合作呈现出上升态势,科研人员不再局限于在小范围学术圈内合著论文,国内跨省市的科研合作增多,同时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也越来越普遍。早先学者Beaver和Rosen[1]对合著关系进行了研究,即科研合作能导致科研成果增多并能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影响力。2010年我国学者邱均平[2]对图书情报档案学高产作者的合作程度与科研产出做了深入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即作者的合作程度与科研产出的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也指出合作程度对提高科研产出不具影响。对于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学者Li Tang[3]对纳米技术领域的学术合作进行研究并发现该领域学者往往遵循“物以类聚”的规律即中国杰出科学家选择国际合作,语言也被发现成为重要因素影响着中国纳米研究的质量。 如上所述,已有不少学者对于科研合作和科研产出做出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本文力求站在作者合著方式的角度上对科研质量的影响力作出分析和初步论证。通常来说,科研合作体现在文献著作中往往表现为合著的方式。科研合著方式按合著作者所在的地域和单位大体可分为3种:国际合作,国内合作和机构内合作。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科研合著的程度与科研水平存在着“量”与“质”的等比关系,本文将更进一步探寻科研合著的3种方式是否都会对科研质量的提升产生相同的等比关系,对于情报学者关心的图情学术领域不同的合著方式对科研质量的影响又是怎样的相关关系。本文通过以中国图书情报学领域大陆地区高产机构(主要为高校)为分析对象,香港地区为参照对象,对各种科研合作方式与科研质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Scopus是由Elsevier出版集团于2004年11月正式推出的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涵盖了来自全球5 000多个出版商的超过21 900多本期刊的内容,完整收录了Elsevier、Springer/Kluwer、Nature、Science、ACS等出版商出版的期刊,涉及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人文等学科,收录纪录超过5 400万条,最早可追溯到1823年, Scopus收录400多种来自于国内的期刊,其中308种中文核心期刊[4]。本文利用Scopus收录期刊全面、文章类型齐全、收录内容地域的分布上更为均衡的特点,统计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科研合著方式对学术影响力的相关关系,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推动和扩大我国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2 研究对象 本文基于Scopus数据库[5]收录期刊文章,选取2009-2013年间“图书情报学”专业前15所中国大陆地区学术高产机构为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香港地区学术高产机构作为参照对象。 13 统计指标及其方法 SciVal是由Elsevier研发,数据来源于Scopus,是以学术机构为对象,展示机构的科研产出,科研合作情况以及跨学科科研优势的科技分析平台工具。SciVal作为科研分析工具,使用简单,指标分析清晰,数据准确,因此本文借助SciVal工具[6],统计出2009-2013年间“图书情报学”专业中国大陆国内前15所高产学术机构和香港地区前6所高产学术机构的合著方式和科研质量情况。本文用于分析参考的统计指标包括: (1)总体篇均被引次数:在给定时期内,该机构总被引次数除以总文献数。 (2)前10%高被引文献:在同一学科期刊分类下,当年全球范围内排在全部文献被引次数前10%的文献。 (3)国际合作百分比:该机构学者与他国科研工作者合著的发文量占该机构总发文量的百分比。 (4)国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该机构国际合作发文总被引次数除以总国际合作发文量。 (5)国内合作百分比:该机构学者与我国其他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合著发文量占该机构总发文量的百分比。 (6)国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该机构国内合作发文总被引次数除以总国内合作发文量。 (7)机构内合作百分比:该机构内学者之间合著的发文量占该机构总发文量的百分比。 (8)机构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该机构内合作发文总被引次数除以总机构内合作发文量。 在以上8个指标中,“总体篇均被引次数”和“前10%高被引文献”反映作者科研产出的学术影响力,即科研质量;“国际合作百分比”,“国内合作百分比”和“机构内合作百分比”这3个指标代表该机构科研工作者的合著方式占比。本文将就3种合作方式指标对科研质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验证合作方式对学术影响力“质”的相关关系,并发现3种合作方式分别对学术影响力指标的不同影响。 211 中国大陆学术机构更倾向于机构内合作,而参照对象中国香港地区学术机构更倾向于国际合作 从表5统计结果看出,中国大陆机构内合作占4306%,其次是国内合作占288%,国际合作占比最少24453%。而作为参照对象的中国香港地区的学术机构最主要的合作方式即国际合作占51683%,其次是机构内合作24467%,最少的是国内合作占945%。从这个分析结论上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地区学者们比大陆学者更注重国际合作,其科研学术氛围已经形成很强的国际合作意识形态,这点主要源于英语语言使用成熟度上和思想观念上。 212 国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国内合作和机构内合作发文的篇均被引频次 中国大陆地区国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平均值为538,国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平均值仅为174,机构内合作被引频次仅略高于国内合作为1927。对比参照对象中国香港地区学术高产机构,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中国香港地区国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平均值为6317,国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平均值仅为4833,机构内合作被引频次仅略高于国内合作为3167。中国香港地区的国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平均值高于大陆地区的数值,也间接体现出了中国香港学术机构科研质量相比大陆学术机构要更具国际影响力。 213 中国大陆高产机构对于国际合作程度的差异性很大 注意到中国大陆机构国际合作百分比标准差为1612,而参照香港地区仅为112左右。观察表3,发现C9院校例如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国际合作百分比都在50%上下,而这15家高产机构中也存在国际合作在10%上下的机构,可以说在国际合作上差异悬殊。然而,表4,香港地区高产机构的国际合作数值普遍处在较高水平,甚至达到60%以上。同时观察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家机构的国际合作百分比,总体篇均被引次数和前10%高被引文献的统计数值都非常接近参照对象香港地区学术机构的数值。从这一点也意识到国际合作程度对于提高科研质量国际影响力非常有意义。 214 中国大陆机构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略高于国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 这个结论有些颠覆固有的认知,普遍认为国内合著现象会有助于提高科研质量,不过从以上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与之有些偏差。一是本文选取前15所高产机构作为研究对象,而这当中涵盖6所C9院校,代表国内较高水平的学术机构,因此样本选取上会对结论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观察这15所高产机构,有些机构国内合著和机构内合著篇均被引频次是几乎相似的,比如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并且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国内合著篇均被引频次上明显高于机构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这个现象是非常有趣的,本文认为这与学者个人的学术圈子和影响力是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术合作关系以及科研项目的因素,使得学术机构更倾向于机构内合作,而学术影响力却因学术机构自身特点形成不太规律的影响力水平。然而,根据中国香港地区的数值得出相反的结论,本文认为从客观因素分析香港地区相比中国大陆学术机构互相之间交流便利,因此相互参考学术成果也成为必然趋势,从这一点更可以看出,香港的科研学术合作可以由关注机构内合作向促进国内合作迈进,以提高其学术影响力。 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结论 将表3的数据导入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对3种合作方式指标与反映科研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指标“总体篇均被引次数”和“前10%高被引文献”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 从表5相关性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代表科研质量的“总体篇均被引次数”和“前10%高被引文献”两个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并且这两个指标都与国际合作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 然而,从统计结果又清晰地看出,“总体篇均被引次数”和“前10%高被引文献”这两个指标均与机构内合作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 因此,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即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机构应提倡推动国际学术合著程度以使学术机构提高科研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3 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文采用两种统计学分析方式对图书情报学领域作者的合著方式对科研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基础统计的角度分析现阶段2009-2013年5年间中国大陆学术机构合著方式和科研质量的数据,发现在3种合著方式中国际合著文献的学术影响力最高,然而中国大陆高产学术机构普遍倾向于机构内合作,因此在国际合著程度上还有待加强,同时通过分析也看到高产机构对于国际合著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点主要体现在杰出的学术机构更重视国际合著,在国际科研合作上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研究也发现大部分中国大陆高产学术机构相比国内合著更倾向于机构内合著,同时机构内合著文献的科研质量略高于国内合著文献,这点呈现出不规律性。从相关性分析的角度发现国际合著和机构内合著程度都与科研质量存在相关关系,不同的是国际合著程度越大,该机构的科研质量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大,而机构内合著程度越高则会相应削弱科研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在中国大陆学术机构的选择上,本文只是选取了前15所高产机构,样本数量少,因此得出的统计结果和结论也有可能不够准确。同时本文也只是局限在图书情报学领域,未对其他学术领域进行分析,不同的学术领域存在特殊性,所以不能将本文结论推及至其他学术领域。 (2)本文数据来源于Scopus数据库,虽然数据覆盖相对全面,但也无法保证客观的全面性,存在一部分中文期刊不在收录范围内,因此在学术机构的发文统计上和其他数据数值上都难免做到精准。 (3)本文在统计方法上使用了相关性分析而非多元回归分析,因此只能在合著方式和科研质量指标间做简单的正负相关分析,而无法确定自变量与变量以及影响程度。同时也不能排除存在其他因素对科研质量的影响。 (4)本文所提及科研质量只是片面的从文献学角度观察被引频次,而实质评价科研质量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衡量。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本文意在提供从文献计量学研究合著现象与科研质量的方法,提倡学者及学术机构大力推进国际合作的脚步,提高我国的科研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想补充的是,本文通过与参照对象中国香港地区高产学术机构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大陆一些杰出的学术机构在合著方式和科研质量的数据上已经和香港地区机构有很大的相似性。若进一步展望,香港地区学术合作氛围和方式将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大陆学术机构在继续发展的路途中要经历的阶段,即更多的国际合著现象,笔者期望着我国更年轻一代的图书情报学者们去实现和突破。 图书情报论文: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基本理论指导框架,就个体层面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环境层面的组织气氛等因素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作用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自我效能感和国际科研行为正向影响国际科研成果,研究自我效能感通过国际科研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国际科研成果;2)国际科研行为受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3)研究自我效能感受组织气氛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预期受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组织气氛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高校;图书情报学;国际科研产出;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组织气氛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环节是创建一流学科,一流的学科,必须具有一流的知识创新能力,即一流的科研水平。研究型高校作为中坚力量,承载着我国图书情报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任,提高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的科研创新水平,缩短与国际一流大学的距离,才有可能加快我国图书情报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国际科研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际科研产出的多少来衡量,研究人员作为国际科研产出的主体,如何提高其国际科研水平,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为深入探讨研究人员科研行为的动因,笔者以班杜拉社会认知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基本理论指导框架,在半结构化访谈基础上[1],从研究人员个体层面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环境层面的组织气氛3个视角探析影响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以我国8所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中的教师和在读博士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寻找提升研究人员国际科研水平的关键点。 1 研究假设 1.1 国际科研产出的二维结构及其关系 科研活动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劳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不确定性与时滞性,对科研产出的衡量应包括科研行为和科研成果两个维度[2]。国际科研产出亦包括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两个维度,国际科研行为指研究人员从事的各种正式的、国际化的科研、学习与专业交流活动;国际科研成果指研究人员在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精神产品,主要以文献为知识载体(包括外文专著、外文期刊论文、外文会议论文以及外文形式的非正式文献如国际学术交流的PPT、科技报告、内部资料等),也包括外文形式的有形成果(如专利、开源软件、分析工具、图形、设计等)。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是成果的前期投入,成果是其行为的目标和价值表现;同时,访谈发现,虽然国际科研行为不一定都会产生国际科研成果,但一般而言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对其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1.2 研究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最终完成任务的一个强力的决定因素和预测指标,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能力判断,而是对自己在一定情景中能做什么的信念评价[3]。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将自我效能理论与科研培养过程和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者联系起来,试图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解释科研培养环境的作用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者,由此发展出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其有能力完成与科研相关任务的自信程度[4]。本文将研究自我效能感定义为研究人员对其成功完成国际科研活动相关任务过程中所具备技能的自信程度。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中已表明无论是自我效能还是研究自我效能,对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均有积极预测作用[5]。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a: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2b: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此外,结合假设H1,进一步提出将国际科研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的假设: 假设H2c: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通过国际科研行为显著正向影响其国际科研成果。 1.3 研究结果预期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影响”这一认知中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指“预期结果”,也即行为建立在对未来的结果预期之上,人们具有预测未来行为可能结果的能力,并可根据预期行动结果调整努力的水平与分配力量,因此,对预期结果的信念比行动的实际结果能更好地预测行为。Bieschke和Bishop提出“研究结果预期”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个人对其从事某研究活动可能带来结果的期望”[6]。本文的研究结果预期指个人对其参加某项国际科研活动所可能带来结果的期望,并进一步从国际科研活动可能带来正向结果的角度,提出研究结果预期包含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两个维度,内部价值预期指个体对其参加国际科研活动所可能获得的与活动本身相关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期望,关注的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等非功利性的结果;效用价值预期指个人对参加国际科研活动所可能获得的与活动本身相分离结果的期望,关注的是外在的奖励、外在的认同等功利性的结果。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研究结果预期对研究人员的科研兴趣、科研意向、科研行为有积极预测作用[7];对科研成果产出有间接预测作用[8]。另外,在访谈中发现,被访者一致认为国际科研产出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促使研究人员参加国际科研活动和发表国际科研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a: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研究人员的内部价值预期或效用价值预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3b: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对其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研究人员的内部价值预期或效用价值预期对其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1.4 组织气氛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环境作为行为的对象或现实条件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人与其所在环境的函数,组织气氛即在特定的情境中,每个组织成员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觉,这种气氛可以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动机、信念和价值,并能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本文的组织气氛指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知觉到的、高校或院系环境中一组可以测量的、支持或驱动其国际科研产出表现的组织特质,并进一步将对研究人员起积极作用的组织气氛细化为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5个维度。资源支持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学校或院系为其参加国际科研活动或成果产出所提供的资源支持程度;政策导向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国家、学校或院系为鼓励高校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产出而在相关政策制定中突出国际科研行为或成果的重要性程度;国际化氛围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学校或院系环境中能够促使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国际化氛围程度;管理支持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学院科研管理的合理程度和为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相应服务的支持程度;领导支持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团队带头人或导师对其国际科研产出的支持和鼓励程度。 一般认为积极的组织气氛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创新行为,消极的组织气氛阻碍个人的创新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与其创造性紧密相关,国际科研活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性行为,高校内每个成员对其所在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可以影响其从事国际科研活动的信念和价值,进而影响其国际科研行为。已有研究中关于组织气氛对科研产出的预测作用在教师层面得到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9];在博士生层面的理论探讨和调查统计研究中得到学者共识[10],部分实证研究表明组织气氛对博士生的科研行为和科研成果有显著预测作用[11]。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4a: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对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4b: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对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1.5 组织气氛、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在重视人的主体性因素之外,也承认环境是决定人类能动性的重要情景因素。形成个人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包括亲历的动作性掌握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信息[12],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包含的信息很多都是情境化的;同样的,结果预期中的奖赏、声誉等效用价值的获得也往往来自于外部环境。从理论上讲,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的形成,该论断已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13]。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5: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对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6: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6-1: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内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支持对研究人员的内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6-2: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支持对研究人员的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特定环境下,个体会通过对自我行为方式的判断预测其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在既定情境中人们的结果预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自己能完成的行为成就类型的判断。从理论上讲,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对结果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该论断也得到实证研究不同程度的支持[14]。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7: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研究结果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7-1: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内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7-2: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2 实证研究 2.1 问卷设计 第一部分:国际科研活动和成果,包括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两个变量;采用开放式填答,以主观赋权法调查各测度题项的权重。第二部分:个体因素,由研究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研究结果预期量表组成,研究自我效能感量表由研究自我效能感变量构成,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从“没有自信”到“很有自信”5个程度级别,分别赋值1~5;研究结果预期量表包括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两个变量,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5个程度级别,分别赋值1~5。第三部分:组织环境因素,即组织气氛量表,包括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5个变量,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程度级别,分别赋值1~5。 2.2 数据收集 第一阶段为预调查,检验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问卷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预调查以武大信管和南大信管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84份,有效问卷82份。第二阶段为不含预调查对象的研究人员,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辅以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网站)和人工实地发放,共回收问卷132份,有效问卷79份。将预调查数据进行相应题项删减和次序调整后合并,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61份,用以实证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样本的人口特征方面(见表1):被调查的男性、女性学者比例接近;各年龄段均有涉及;八大院校不同科研年限、不同职称/身份的研究人员均有涵盖。总体而言,受试人员在性别、年龄、科研年限、单位、职称等各维度均有分布,样本的构成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符合对样本数据特征的要求。 2.3.2 效度和信度分析 2.3.2.1 效度分析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确认量表因素结构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所得模型进行参数评估,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因素结构是否合理。将161份有效问卷按样本所属高校排序,抽取单号81份为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双号80份为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对单号81份中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气氛量表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各量表的因素结构模型;再以双号80份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3个量表的因素结构模型与实际收集数据的契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自我效能感量表获得1个公共因素,命名为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量表获得两个公共因素,命名为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组织气氛量表表获得5个公共因素,命名为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和领导支持;以上各量表的因素结构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得到验证,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3.2.2 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气氛3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3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均大于0.9;子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均大于0.80;说明3个量表及其分量表都具有较好的信度表现,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满足信度要求。 2.3.3 假设检验 2.3.3.1 相关分析 根据Kline的数据正态性分布标准对各变量数据进行检验,研究自我效能感、内部价值预期、效用价值预期、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8个变量的偏度系数绝对值在0.160~0.815之间,远小于3;峰度系数绝对值在0.115~0.638之间,远小于8;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的偏度系数大于临界值8;峰度系数远大于20。即前8个变量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后2个变量的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偏离正态的情形较为严重。因此,分别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对前8个变量和后2个变量及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国际科研行为与国际科研成果呈现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p 2.3.3.2 回归分析 通过秩变换对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变量的数据进行变换,变换后的数据经检验呈正态分布。后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法分别对以上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做进一步检验,回归分析摘要见表2至表6,主要报告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决定系数的增加量(ΔR2)、F值、净F值(Δ)、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B、标准化回归系数β。其中,R2为决定系数,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力;F统计量及其显著性检验可以检验整个回归模型是否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较偏重于实际,易受变量间单位的影响,无法比较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故经常使用标准化回归系数β作为自变量间解释力的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β的绝对值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15]。 1)由表2知:国际科研行为对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预测力,有效解释国际科研成果40.3%的变异量,假设H1得到证实。 2)由表3、4知: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预测力,有效解释国际科研行为5.7%的变异量;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预测力,有效解释国际科研成果15.6%的变异量;国际科研行为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国际科研成果总效应的比为0.238×(0.573/0.395)=34.53%;假设H2a、H2b、H2c得到证实。 3)由表5知:领导支持对研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预测力,可有效解释研究自我效能感10.2%的变异量,假设H5得到证实。管理支持和领导支持对内部价值预期有显著预测力,可有效解释内部价值预期36%的变异量,假设H6-1得到证实;领导支持和政策导向对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预测力,可有效解释效用价值预期32%的变异量,假设H6-2得到证实;由以上可知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假设H6得到证实。 4)由表6知: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预测力,有效解释内部价值预期20%的变异量、效用价值预期7.5%的变异量,假设H7、H7-1和H7-2得到证实。 3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3.1.1 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成果产出受其行为的正向影响 参加境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组织、参与国际科研项目、跟国外学者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境外访学、被邀请作为境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发言人及学术期刊或境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评审专家等相关国际科研活动越多,国际科研成果产出也越多。 3.1.2 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的影响 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的影响,亦通过国际科研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国际科研成果产生正向影响。结论支持了自我效能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作用,拓展了现有研究范围。 3.1.3 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研究结果预期 班杜拉认为个体在既定环境中形成的结果预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自己能完成的行为成就类型的判断,通过对自我行为方式的判断(自我效能)预测行为结果(结果预期)。同样的,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在从事国际科研活动时也会根据对自己效能的评价产生不同的结果预期。 3.1.4 研究人员对组织气氛的感知影响其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的形成 组织气氛作为研究人员的一种心理气氛,是对团队、院系、高校等组织情景因素的一种感知。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这一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一系列支持国际化研究的组织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在整合过程中,个体必然会将对环境因素的感知整合到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的形成过程中。 3.1.5 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对国际科研产出两个维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 这一结论与班杜拉对结果预期的阐述吻合:效能信念的预测作用大于结果预期,即低效能感会使结果预期失去激发潜力的作用。统计发现,受试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介于2.86~3.55之间,从总得分来看,约46.58%受试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低于平均值(平均值28.39,最小值9,最大值45)。由此来看,在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对其完成国际科研任务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的情况下,研究结果预期对其行为的预测作用尚未激发出来。 3.1.6 研究人员对组织气氛的感知对其国际科研产出两个维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 该结论与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从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看,寻找行为最终环境原因的普遍做法是无效的”这一观点相吻合,也即在目前的情况下,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寻找国内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关键因素时,个体的效能信念具有决定性影响,情景对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3.2 对策建议 3.2.1 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提高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活动参与度 国际科研行为是国际科研成果产出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可通过鼓励和支持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选拔优秀教师出境进修,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参加境外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本学科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活动参与度,带动其国际科研水平的提升。 3.2.2 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 研究自我效能感是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的重要解释变量,个体成功行为的反馈、与研究人员具有相似性成功榜样的示范作用、他人的言语说服和积极反馈、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健康、团队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均可有效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高校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可从这几方面出发,通过学校的支持和研究人员自身的努力,有效培养研究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其国际科研活动参与度,产出高质量的国际科研成果。 图书情报论文: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人性化中的柔性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柔性管理服务概念;其次概述了柔性管理的具体体现;最后探讨了柔性管理措施,希望能够为图书情报管理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图书情况知识管理;柔性管理;措施;分析 柔性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集中体现在人性化方面,如果图书馆管理者能够做到柔性管理,那么整个图书情报知识管理人员都会呈现出一种积极奉献的态势。柔性管理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馆员的情感,根据不同馆员自身的特点来让其负责不同的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人才的价值。 一、柔性管理概述 柔性管理其核心是强调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其指导思想就是只有管理的严格,效率才能提高。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带有强制色彩的刚性管理,只强调遵守和服从,否则给以惩处,显然这种管理具有不可抗拒的特征。而柔性管理则体现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地位平等、每个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的责任感,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真正从管理学理论上来分析,柔性管理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模糊性、非线性、感应性、塑造性和滞后性上。可见,柔性管理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的管理,也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二、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人性化中的柔性分析 人性化中柔性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情感管理。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内心世界,按照管理人员自身的情况倾向性进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尽量减少管理人员的消极情感,图书馆的管理高层应该多与一线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知其需求,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管理馆员。 (二)民主管理。当图书馆管理高层做出决策之前,应该广泛的听取一线管理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因为他们与读者接触的时间最长,对读者的心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有助于管理高层决策更加的科学合理,有些一线管理者提出的建议更具参考价值。 (三)自由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要比民主管理更具现代性,所谓自由管理就是图书馆管理高层要求,馆员应该自身的特性制定出发展计划以及实现措施,从将其个人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更加愿意为图书馆付出努力与辛苦。 (四)文化管理。这是柔性管理的集中体现,就是利用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将馆员凝聚在一起,而不是靠强硬的制度。图书馆文化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馆员是否形成向心力,如果馆员依然图书馆文化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状态才能图书馆管理想要的最佳状态,希望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实现图书馆与馆员之间的伙伴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 (五)科学管理。这是实现柔性管理必须要实现的环节,科学管理是实现柔性管理的前提,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图书馆各项业务都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每个图书馆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出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不仅要将图书馆中的业务打理的井井有条,最关键的是能够让馆员积极工作,让馆员主动奉献,而不是被动工作。现代图书馆要想得到长久发展,科学管理是其必备条件,如果能够将人性化管理模式有效的结合进去,其管理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三、图书情报知识管理人性化中的柔性管理措施 (一)善用人才。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各个馆员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并且根据这些优势与劣势合理的安排工作,保证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人才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业绩上,还体现在与各个员工融洽程度上。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员工优势的同时,还要对员工的劣势有所包容,因为人的优势与劣势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优势可能会转变为劣势,而劣势也可能转变为优势,因此管理者应该掌握一个度,使其劣势不会过分的凸显出来,这样人才的价值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二)参考其他管理模式。不同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势,图书馆管理者应该参考更多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融进自己的管理模式中,形成科学的管理方式,这样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柔性化管理的激励机制是调动馆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客观上存在能力差异,潜能与才智的发挥并不相同,为了激发每个人的热情与积极性,图书馆需要激励制度。它在图书馆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柔性化管理的激励机制主要有:理想激励,把理想 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帮助馆员树立社会理想,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目标激励,一般包括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榜样激励,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和领导者的宣传示范,引导馆员积极做好图书馆工作;培训激励,通过培训,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为承担更大责任和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创造条件,必须制定合理的奖励标准,对表现突出者予以精神和物质的激励,对于因不负责任、违纪造成的失误,也应视其程度给予批评或惩罚。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水平与技能进行专业性质的评估、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位提升挂钩等方式。 (四)塑造良好的人本管理的文化氛围。图书馆推行人本管理,必须要注重塑造人本管理的文化氛围,民主、协作、开拓、敬业以及集体意识都要从中得到体现。人本管理的文化氛围的塑造,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应从管理者着手,管理者要主动帮助馆员实现目标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建立公正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以激励馆员进取并创造更好的成绩;在任务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要预防和避免馆员的心理障碍的发生,组织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扫除馆员的心理障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是现代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方式的最大选择,要想彻底的贯彻落实该管理模式,管理者首先因该做到科学管理,将图书情报知识业务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打理,对待人才也要采取一定的科学管理方式,根据馆员情感走向以及典型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管理。 图书情报论文:探讨信息化背景下图书情报机构服务模式的提升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合成化的集成以及信息的传递已分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运用数字化和信息电子化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图书馆拥有大量图书,不管是借阅还是管理如果单纯依靠人工都是非常繁琐的,因此,图书馆应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改变原来的人工管理。信息化将节约更多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图书馆的图书管理,有利于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充分展示出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关键词]信息化;情报机构;图书管理 将信息化运用到图书管理中对图书管理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信息化对图书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信息化改革是传统图书馆管理向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迈进的重大一步,也是目前整个社会趋势下图书馆的良好转变形式。信息化的到来,势必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冲击,必须适应时代变迁,跟紧时代步伐,将时代特征融合到图书馆图书管理中去,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充分展示出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实现图书共享。只有建设好图书馆的图书管理服务机制,才能增强读者的身心愉悦感,使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1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图书馆是运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以及当今时代的网络特征为蓝本进行设计和创新的。图书馆的图书分布呈阶梯型特点,这也是信息化系统的特点。利用数字化的特征作为图书管理的建设方向,充分考虑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建设,将大大提高公共场所的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性能和服务指数,节约人力成本和人力资源,保护图书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因人工而出现的错误或失误。这一举措还能大大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节约图书馆管理成本,提升图书馆的竞争能力。然而目前图书馆市场已进入饱和性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要使图书馆有一个新的提升就必须拥有一个新的建设发展市场来使图书馆完成战略性发展。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应着手于资源开放和资源共享,而且要避免出现资源重复的现象发生。信息化的图书馆管理建设应秉承资源共享的原则,和各个单位以及将会用到图书资源的社会企业共享资源,方便读者借阅。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应仅从资源建设和硬件设施着手,还要从信息化管理的软件方面着手,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有不断更新信息化,才能和各个企业单位以及读者共享图书资源。 2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3个阶段 2.1 管理标准化阶段 这一阶段是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标准化阶段,是针对图书馆图书管理的整体图书来进行划分的。目前我国传统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信息流动缓慢的特征,要改革传统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推动图书馆信息流动,提高图书馆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这将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和人力资源,有利于保护图书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因人工而出现的错误或失误,且大大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节约图书馆管理成本。 2.2 资源数字化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图书馆经过信息化的建设后在整个经济市场有了一定的地位和经济收益,但因为部分问题的存在使这一地位并不是十分稳定,导致经济利益不理想。这一时期图书馆的IT架构已基本完成,在部门内部之间已能较为精准地共享信息资源。然而这一时期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信息之间的传递障碍,并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资源共享。 2.3 综合信息化阶段 这一阶段是针对整体的信息化综合程度而言的,在这一时期图书馆的IT只能在办公上发挥作用,分析和预测整个行业的图书销量前景,从而得出哪些书是畅销书,这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然而目前来说图书馆的市场已经进入饱和性发展阶段,这意味着要使图书馆有一个新的提升就必须有一个新的建设发展市场来完成图书馆的战略性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基本上已建设完毕,图书馆内部的各种资源信息共享也已基本形成。所以,在这一时期只有引进更为完善和大型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才能满足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需求。 3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般情况下,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要满足以下3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3.1 硬件设备 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对数字图书馆专用的服务器、网络路由器、网络防火墙和硬件存储设备等硬性设备的要求极高,因为这些因素将影响整个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在选取设备时,应充分广泛的征求意见,并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一个小型图书馆购买大型、昂贵的硬件设备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3.2 软件系统平台 网络制作系统把一些原有的图书资源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使网络系统从字面信息就可以看出是把这些经过上一个系统整理好的数字化文件资源数据到虚拟的图书馆里面去,方便用户使用和读者阅读。网络应用平台就是一个进入图书馆的门户,这一平台类似于网站的网页,并且可将所有的图书借阅时要使用的东西都放置于平台之上以供读者使用。 图书馆拥有大量书籍,读者不可能自己一本书一本书的去寻找,这将极大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图书馆信息化后形成了一个全文检索系统,是读者从整个图书馆成千上万的图书中获取自己想要的图书的关键所在。这一系统是图书馆图书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3.3 数据库 如果自己开发资源数据库,虽然节约资金,但从长远的来看并不利于图书管理,这是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将没有企业单位进行保障,很难及时解决问题。甚至不能与其他版本兼容,这不利于图书馆的图书信息化管理。因此,在选取资源数据库时要考虑类似于Oracle、Sybase等性价比较高的软件。 3.4 备份系统 如果图书馆的数据库出现问题而没有备用系统维护运行,将会使图书馆的数字化系统进入瘫痪状态,不利于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引进备份系统,以保证图书馆的数据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是应急状态下所启用的系统。这一套系统必须保证和原有系统差不多,以稳定数据资源,避免因图书馆数字化系统出现问题而引起读者借阅不便的问题。 3.5 信息资源的建设 如果图书馆没有相当大的馆藏量,就不能吸引读者前来阅读和借阅,更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图书馆必须拥有一定的藏书量,这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石条件。只有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才能使图书馆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发展,更好的实现图书馆和现代社会的完美结合。在建设前应充分收集当前较为流行的图书目录进行整编和排版,在保证原有书目的前提下收集和整理当下的流行书目,丰富图书馆资源,吸引更多读者前来借阅。 图书馆的自动化已从单体网走向了多体网络用户再走向了局域性网络用户最后走向了广域网络用户。目前,这一技术手段已经越来越成熟并且已运用到图书馆的图书信息化建设中去。当下,图书馆要考虑的重点工作就是如何完善整体系统的服务性能,便于读者体验。 4 结 语 只有充分结合现代化的特征整改和建设图书馆,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魅力,增加图书馆的效益。信息化技术已运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应加快数字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原来的人工管理。信息化将大大节约人力资源,有利于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只有将时代特征融合到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魅力,更好服务大众,充分展示出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图书情报论文: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都比较快,且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图书情报工作跟随时代的步伐步入网络图书情报时代。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图书情报事业必须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图书馆在信息知识提供能力上却比较落后。本文将从知识经济背景下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情况入手,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拦路虎,简要阐述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知识经济 图书情报事业 发展走向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图书情报必然要走向网路图书情报这条路,后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一种模式,属于科技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对图书情报工作不断地了解与实践,才能寻找到最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图书情况工作执行形式。自改革开放以后,图书情报建设虽然有所建树,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些差距。我国各级政府对图书情报工作都比较重视,大多城市都已经跟上时展的脚步,将图书情报向着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对我国图书情报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作用,下文将对其进行阐述。 1. 知识经济视角下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工农业经济虽然与知识经济尚处于并存状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一些人却没有从时展特点中看出这种趋势,依然用传统的目光对待新生事物,不重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舍不得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完善。其次,在知识经济中图书情报机构所在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却很少有人将其提升到国家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图书情报机构正面临着新形势与新任务,但是各方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应对方式,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 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的整体需求量与需求方向都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但是图书情报工作却没有从跟随其脚步。首先,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巨大,但是信息服务业规模与能力却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要求较高,不仅对信息的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信息的传递速度也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我国实际信息传递效率却比较低;最后对信息需求单一化与多元化的矛盾冲突,综合化与社会化已经成为图书情报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国信息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都比较低,远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 知识经济视角下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展望 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对我国图书情报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知识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图书情报地位更加突出,且作用也会更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然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知识信息量有了明显的增长,社会整体需求有所增加,促进了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信息量膨胀。从另一方面分析,由于信息的多元化发展,社会的信息需求量也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都是促进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原动力。知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附生了许多新型信息载体,这些载体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导致信息的大爆炸。经调查显示,最近40年,人类所产出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之前几千年信息量的总和,这一情况在因特网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当前的知识信息量不论在增长速度还是传播速度上都是比较惊人的,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均在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认识,采取相应对策来应对这一情况。首先要重视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储存管理,因为信息量增长过快,所以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让信息的作用最大化便成为相关工作人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提升管理水平以及软件检索效率,必须要从重视图书情报工作方面入手,让管理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让无序资源变的有序化,为知识经济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对电子信息来说,传统的文摘刊物等模式都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所以必须要建立起整套先进的信息加工以及管理技术,配合检索方法进行处理,并且这一目标已然成为图书情报行业的主要工作方向。人们对图书情报所能够提供的信息依赖性有所提升,出现任何知识盲点时,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检索,生活已经离不开图书情报。即便信息网络高度发展,但是在国家或者是大型单位中,情报机构依旧是不可或缺的。情报机构主要负责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通过各种方式来储存知识点,以备后用。迎面而来的信息浪潮已经让人们难以适应,所以图书情报机构及相关人员必须要通过提供相应信息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这样人们才会更加依赖图书情报机构,有助于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长久发展。 知识经济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因为知识经济具备一定的知识化特点,所以其发展完全取决于知识占有量及知识转化。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才,没有人的研究也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想要掌控图书情报事业未来的发展,首先就要掌控人才。在此前提下,信息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能力便尤为突出,只有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胜任管理岗位。但是当前我国图书情报团队的整体素质以及管理层的素质都还没有达到要求。主要原因包含专业人员数量较少以及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两方面,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空缺是难以弥补的,需要靠时间的沉淀,让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性,将专业人才培训工作提上日程,通过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人才的积累让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更远、更好。 3. 结束语 信息社会已经悄然来临,如果将20世纪文献载体视为网络与图书馆的以此碰撞,并且给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带来的巨大的冲击,那么信息社会的到来更是带来了更多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对图书馆的挑战更为剧烈,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图书馆的生存。虽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生存与机遇都是相互依存的,新形势下图书馆的机遇在于创新职能,顺应时展的需求,彰显出图书馆纸质图书的优势,体现信息资源特色服务,因为只有不断完善自身体制,顺应时展的需求,图书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否则必然会成为历史,仅存于教科书上。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管理探究 0引言 随着来自社会生活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网建设速度一直不断增长,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城市中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变得“寸土寸金”,原有的架空线路由于需要占用大量的地面面积作为线路走廊,与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矛盾。因此,针对架空线路改造的项目工程随着政府部门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建设、房地产开发商等等需求不断增多,电力线路改造工程成为当前电力工程中施工量最大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而工期进度时间紧迫(往往要求与某项市政工程或建设工程配合),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电力线路改造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达到工程成本和进度的平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电力工程相对于一般基础设施施工工程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受天气影响、停电安排等方面的很多制约。另一方面,电力企业颁布的各种针对不同类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整个企业层面上规定了项目的实施流程以及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一般项目管理方法的充分应用。而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中一方面要对项目资金预算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相应的资金考核率指标又必须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项目经理必须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平衡。所以,在相关电力企业中的项目管理研究中,应当结合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应用管理学原理和各种管理工具,更好地管理项目。同时需研究目前尚不完善或不合理的流程和规定,提出修正建议,使之更好地为项目管理服务。 1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管理内容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管理内容。 1.1成本管理 电力线路改造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对改造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控制,主要是对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考核等成本管理工作,以及制定相应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同时也包括针对项目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以保障项目实际发生成本费用不超过项目预算。其中,在设计阶段,要在保证项目未来一段时间可扩展性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功能要求,降低成本。线路改造工程中电缆是主要设备,其中电缆截面面积的大小对电缆价格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片区长期规划的负荷,预测一段时间内负荷增大对改造线路的影响。如果该片区电缆截面设计冗余不大,该片区很快达到设计输送容量上限,则会导致该片区线路重新改造,导致成本上升;若该片区电缆截面设计冗余过大,该片区长期都达不到输送容量一半,则对该电力线路改造项目资金是一种浪费。在实施阶段,要对前期设计的变更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控制项目实施成本的目的。具体包括综合变更控制、材料变更控制和施工现场管理等。其中针对现场工程量变更要有理有据,按照规章制度由施工单位提出并由各部门审核,杜绝随意变更现象。在变更量较大的情况下,逐一追究设计部门和现场施工部门的责任。设备的材料方面要按照电网公司统一招标进行确定,尤其是电缆长度选择要保证符合现场施工长度要求,避免过短或过长现象而造成浪费。同时检查施工过程超额用料现象,追究其原因。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需要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进度及施工区域进行统筹。电力线路施工具有施工场地分散、运输距离远的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各施工点的时空相关性,避免物料、大型机械设备的多次运输和仓储,尽量将各施工点的施工顺序安排合理,避免增加施工费用。 1.2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就是指是在保证工程建设合同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对项目的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并尽量地缩短工期的系列管理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进行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项全面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影响到工程进度计划。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既要考虑施工进度,又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工程项目所有参与者之间做好协调和控制,通过对整个工程项目计划系统的有效控制,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的文献,目前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主要有:甘特图法、关键路径法、香蕉型曲线比较法、行政干预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方法。实际项目进度管理中,可根据工程施工内容、施工阶段等各种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进度管理方法或综合使用多种进度管理方法,以便清晰、完善地描述各项工序之间的进度关系。 2电力线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目前,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安全施工的投入不够。在电力线路的施工管理中,有时只注重电力线路施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安全投入问题,具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不能很好的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②施工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电力线路的施工人员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有时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③施工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由于涉及拆迁等社会问题,在各部门施工进度压力下有时忽略施工质量,不断的缩短施工工期,增加了电力线路施工管理难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以上电力线路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在安全管理中一定要制定详细的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主要将项目负责人作为主体,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各个不同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同时要加大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电力线路的各个不同施工位置进行安全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生违章施工现象,发现施工中存在问题,就要依据电力线路施工制度规范的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保障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 3结语 本文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的管理要点分为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分别分析了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在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总结了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施工安全管理建议,对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安全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永华 单位:广东辰誉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营销的户表改造工程 1户表改造工程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 (1)户表改造工程使小区配网更加坚强,有效解决了房地产开发商出于利益考虑,低成本带来的高隐患、高故障率,运行维护工作量大大减少,供电更加可靠,用电更加安全。 (2)户表改造工程建成后,供电企业抄表到户、收费到户和服务到户,解决了物业管理带来的电价高、故障抢修不及时、服务差等问题,建立了良好的用电秩序,政府放心、百姓满意。 (3)配套费工程得到了开发商的认可,及时到位的服务,使开发商在电力配套上省事、省心、省力;完善可靠的配电设施,提升了小区整体品位,让他们在业主那里赢得广泛的美誉度,为楼盘销售打下良好基础。 (4)电费资金更加安全。客户通过多种缴费方式缴纳电费,减少了现金缴费的安全风险,提高了电费回收率。 2户表改造工程中电力营销的作用 (1)大营销负责新建小区供配电工程建设的协调和监督考核等管理职能。负责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合同,受理开发建设单位用电申请,接受地方政府部门对配套工程费的监督检查等工作,计算和收取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工程费,平衡供配电工程预算,协调相关单位按职责权限开展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工作。为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为百姓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电费交纳方式,超前规划了“十分钟缴费服务圈”工程,结合小区建设和乡村的改造,实施分阶段分区域的缴费渠道建设。 (2)本着快行动、早启动,科学布点、方便用户的原则。快速确定新建营业厅、自助缴费终端使用场所,并主动扩大合作收费网点和加大收费渠道建设工作推广力度,立足于方便、快捷和经济角度,选择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的路口超市、便利店布点,加快多渠道缴费体系建设进度,从组织协调、技术支撑和宣传引导等三个方面入手,快速行动,稳步推进。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化收费比重。供电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向用电客户宣传多渠道缴费信息,详细介绍多渠道缴费知识。通过手机群发短信、给上门缴费的客户发放宣传手册;开展街头宣传,向过往行人分发宣传单;在各营业厅指派专人引导客户到自助缴费终端上缴纳电费等方式,方便城镇乡村用电客户缴纳电费。 (4)城乡村及小区供配电工程竣工送电后,根据相关规定对配电管理分界点的规定进行运行维护。自电源点至居民户表及公用设施表箱以上部分和户表及远抄系统部分由供电企业负责运行维护。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定期对客户计量装置进行巡视检查,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表计异常问题,同时积极为客户答疑解惑。 3户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超前意识、主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与新建小区和乡村委会对接协调上,对用户急需实施供电配套工程建设未能达到超前沟通和计划,对政策性配套费的实施宣传不到位,致使用户对户表改造工程产生了误解,对所执行的标准、改造的范围理解认识有偏差。 (2)供电配套工程管理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职责划分不清晰、执行的不到位,致使造成工作的不衔接、不协调,造成了工作被动。 (3)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未能熟练运用,尤其表现在营销系统运用上。 4户表改造工程的持续改进 面对问题与不足,供电企业下一步要加大对供电配套工程建设单位的协调和配合,全力配合好乡镇村建设工程的协调、督导工作;组织人员熟练掌握电力营销系统工作流程,加大对户表工程用户远程费控的实施和推广;全面做好户表工程改造小区的抄、核、收管理,并组织、协调对户表工程改造竣工小区的验收、移交;汲取先进的管理理念,拓展工作思路,全面改进各项业务流程,使户表改造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总之,在户表改造过程中,供电企业始终坚持“你用电,我用心”服务理念和“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的工作标准,以全面创先争优为载体,深化实施“95598光明服务”工程,力争在户表服务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全面提升“量、价、费、质”四电管控水平。 作者:颜景景颜富江单位:山东宁阳县供电公司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局电网改造工程管理制度 第一条*州县城电网改造实施范围:县(市)政府所在城镇地域110KV及以下城市公共配电网。居民进户线及电表改造、公共配变以外非居民用电的专线工程、专变、城市路灯不属其投资范围。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变及配变以下低压配电设施的改造由所在单位自行负责,也可委托电力部门进行改造,但其改造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改造完成经电力部门验收合格后,可自愿移交电力部门管理、抄表及收费到户。住宅小区及工业园区、特色园区应由业主自行负责配电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工程项目应以改善电网结构,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和节能降损为主,不得盲目提高标准。县城区10KV电网应按10至15年发展规划建设并形成环网结构。建(构)筑物密集和人群活动频繁地区10KV线路可采用架空绝缘线架设,低压线路一般按绝缘线、集束导线实施。 第二条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实行各级政府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州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州长陈亚平为组长,副州长彭军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城电网改造领导小组,各县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县城电网改造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州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全州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的行政责任人,各县、市发展计划局承担本地区县城电网改造行政领导责任。 第三条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州电力总公司受项目法人省电力公司委托,为全州县城电网改造的项目管理单位,对全州县城电网改造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和资金管理等负全面管理责任,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各县、市电力公司、*供电公司是本地区县城电网改造的项目建设单位和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如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和违法违纪行为,将依法追究项目管理单位、建设单位法人代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条县城电网改造实行参建单位法人责任制。其参建单位,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供应单位等,都要按其承担的工作、项目负相应责任。因其工作失误、管理不善导致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将追究参建单位法人代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条县城电网改造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其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管理单位、项目建设单位、参建单位法人代表,都要按各自职责对其实施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第六条县城电网改造工程遵循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设计必须在省计委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并经批复初步设计后方能施工。严禁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搞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 第七条县城电网改造既要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事求是、讲求效益”的原则,又要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掌握技术标准,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县城电网改造技术导则》,大力推行标准设计和限额设计,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第八条全州县城电网改造总投资初定为16745万元,其中资本金占20%,农业银行贷款80%。我州八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资本金原则上通过国债转贷资金取得,若有不足由电网企业自筹解决。 第九条比照农网改造资金管理办法,所有县城电网改造资金均应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挤占、截留、混用、挪用。实行专户、专人管理,项目管理单位和项目建设单位要在农业银行设立县城电网改造资金专户,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确定专人对资金进行管理,并接受审计、稽查等方面的检查、监督。 第十条县城电网改造资金的偿还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各县、市在考虑县城电网改造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身还贷能力,合理确定工程规模,精心测算还贷方案,确保按期如数偿还。若无力还贷或不按州政办发[20*]37号文要求执行,则调整该县(市)工程投资计划。 第十一条工程所需的主要设备和材料、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实行招投标制。 第十二条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的施工实行监理制,其监理单位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严禁同体监理。 第十三条土地及附着物补偿标准沿用州长办公会议纪要[2*0]17号规定。10KV及以下工程不支付土地占用费和青苗补偿有关费用;35KV及以上工程占地和青苗补偿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按*州政办发[2*0]94号文执行。其中涉及企事业、机关等单位的不予补偿,涉及城市公共部分的只作修复。 第十四条税费收取沿用州长办公会议纪要[2*0]17号文规定。凡国家已经明令取消或禁止收取的项目及上级审批的工程投资概算中没有列入的项目,均不得征收;对其中按政策确需收取的,要顾全大局,从低征收。不得强行要求建设单位代扣代缴建安营业税,不准超越税法规定的纳税基数及征收对象征收税款。 第十五条办理工程征地、林木砍伐、青苗补偿等有关手续时,可以实行“先登记征用,后办理有关手续”的办法,以满足工程施工进度的需要。 第十六条城市规划中要统一考虑电力设施建设需要,提供电力设施占地和通道,规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电力规划范围内需拆迁清理的其他设施由城建、规划部门负责。 第十七条电缆入地工程应严格控制。确需电缆入地的,除电力电缆及电缆附件外,土建工程费用及其他费用(含设备费及设备安装调试费、设计费、监理费等)由提出申请入地的单位承担。县城公用部分规划的地下电缆由城建部门负责电缆通道建筑设施的建设。 第十八条居民进户线和户表工程改造资金由居民承担。户表工程改造推广使用分时电表,在省物价部门没有核定出台新的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以前,按省物价局*价能交字[20*]115号文和州物价局*州价[20*]144号文执行。资金由当地居民委员会或单位负责收取并集中转交改造工程实施部门。在农网改造期间已实施户表工程的,其收费不随新标准追溯调整。用户要求超出“一户一表”标准配置的,其费用另行收取。 第十九条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35KV及以上工程原则上应作为单项工程进行审计,10KV及以下部分以县、市为单位作单项工程进行审计。项目管理及建设单位要建立内审制度,开展工程开工审计、过程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第二十条建立工程月报制度。以县市为单位,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工程进度、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向州县城电网改造办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建立稽查、检查制度。接受国家和省的稽查、检查,接受纪检监察、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州县城电网改造办公室不定期对工程实施进行检查,并设立举报电话受理有关举报。 第二十二条州人民政府将县城电网改造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年度经济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自之日起施行。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配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1电力配网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络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电网线路运行情况及线路故障的发生程度主要由电网运行方式决定。我国当前电力配网结构还存在一些不足,给电力系统的检修及维护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其中主要表现为,网络结构运行方式过于僵化,线路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无法灵活的转变,只能通过全面停电的方式进行维修,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用电需求,增加了故障维修的难度。 1.2电源点分布不合理。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导致电力配网电源点分布出现及其不合理的现象。电源点整体布局不均衡,供电半径过大,增加了线损,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线路故障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另一方面,电力配网规划中,材料规划同样存在不合理现象,使用未达标的材料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给配网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导致较大的电力负荷差异,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现有电力配网的弊端,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同时,给用电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电力配网改造工程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 2电力配网改造工程管理 2.1电力配网改造原则。①因地制宜原则。电力配网改造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高成本的工程,在对配网进行改造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用电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电力配网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如县市级城市或偏远地区,可根据当地用户条件及用电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网改造,改造工程周期可适当拉长,以降低该地区用户的资金投入;而对于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应加大配网改造力度,满足当地居民及企业的用电需求。②逐步完善原则。配网改造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因而有必要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已有问题指导后期的改造规划。如电力改造过程中需要设备改造、电网规划设计、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改造方式,按照实际情况对改造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2.2电力配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电力配网改造过程中,涉及多领域,多种类的工作,为确保改造工程的安全及质量,应加强工程项目管理。①项目组织管理。配电网改造工程涉及领域较广,需要对各个施工单位及工程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管理。工程责任单位应对合作单位进行详实考察,通过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对比选择最佳合作单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企业还应做好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如施工准备、职工组织、施工技术、企业投资等。通过有效协调,确保改造工程组织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②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决定了配网改造工程的成败,为确保施工质量应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及其现场管理。一方面,企业应做好施工队伍的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的培训工作,确保施工队伍的专业技能满足工程的要求。技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施工图纸设计及工程资料的管理,这是施工的主要依据,是改造工程成败的前提。另一方面,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的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检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施工方法漏洞,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安全隐患。③安全管理。配电网改造工程危险系数较高,施工单位及工程组织单位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将安全施工作为施工第一要素。为确保施工安全,应在施工前做好各项安全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避免由于疏忽大意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做好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④成本管理。配网改造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如何提高工程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也是建设单位及组织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的管理工作,在保障工程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可为施工方及投资方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在编制施工预算时,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配网改造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并确保在施工期间严格执行工程预算的各项标准;控制好签证工作,签证前,应对施工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核实,避免多签工时和工量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合同进行配网改造,尤其是工程决算及造价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合同规定,可有效节约投资。⑤加强质量监督管理。配网改造工程施工质量需要依靠健全的管理体系,监督管理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确保工程的各项施工均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技术规定,确保配网改造工程的质量。监管部门应派专业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全过程监测施工现场,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操作,要及时通知施工方进行整改,并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以备竣工后查阅。另外,做好分项工程的质量签证等验收工作,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应做好详细备注,确保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有人负责。 3总结 配网改造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包含多种技术的工程,改造过程中,应做好项目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保障配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陈丽霞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供电公司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户表改造工程在电力营销中的分析 [摘 要]户表改造工程是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户表改造工程与居民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有效保证居民用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户表改造工程在电力营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电力营销中的户表改造工程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有效推动户表改造工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户表改造工程;电力营销;智能电网 户表改造工程是国家电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内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电力营销角度来看,户表改造工程的实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能够在规范、便捷居民用电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户表改造工程还能够在用电安全、用电稳定等方面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 电力营销中户表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一)有效推动供电工程的协调建和和科学管理 与新建的小区进行供配电工程建设协调是电力影响户表改造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电力营销企业要与新建开发的住宅小区签订户表改造建设合同,对新建小区内的户表以及用电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工程进行建设,确保新建小区的户表建设和相关应用能够达到国家电网建设的要求。另外,为了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方便居民缴纳电费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根据新建小区周围的设施设备情况,规划建设“十分钟缴费服务圈”,实施分段、分区域电费缴渠道建设,为居民缴纳电费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服务。 (二)做好户表改造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 要针对户表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科学布点、服务用户”的工作原则指导下,快速的确定户表改造工程电力营销的服务营业厅、电费自助终端设备建设场所,从便捷、高效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和服务配套设施相对健全的区域进行电力营销服务布点,并且做好电力网络平台的构建工作,从多个角度加快户表改造工程电力营销缴费渠道体系的建设,完善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的组织协调、技术支持和引导宣传等相关工作,稳步、快速、有效地推动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的实施和开展。 (三)加大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宣传工作力度 电力营销企业主体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向用户推广和宣传户表改造工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多渠道电费缴纳相关信息。首先可以通过宣传折页发放、宣传手册等相关方式向用户推广多渠道缴费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在各个相关的营业厅安排专人负责引导用户使用自动缴费终端,以此来提高营业厅的服务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极大便利。 (四)科学进行用电维护 当电力营销服务覆盖区域内的配电网络建设和户表改造工程完成之后,电力营销企业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区域配电网络管理工作进行分阶段、分节点的管理运行维护。要从电源点、居民户表以及公共设施表箱等相关设施设备以及户表抄录、户表远抄等多个方面开展用电维护工作。电力营销企业要对用户的计量装置进行定期的巡视和检查,对用户反馈和提出的相关异常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二、 电力营销中户表改造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 首先主动性不强是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有转变服务理念,主动积极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对用户急需要的供电配套工程设施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用户对户表改造工程存在误解,对电力营销所依据的标准和范围理解产生偏差。其次,供电配套设施的工作标准、工作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职责划分不够清晰明确,很多工作开展不够衔接和协调。另外,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不高,尤其是在电力营销系统的应用方面表现为业务不够熟练,服务的质量不高。 (二)户表改造工程的改进措施 针对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户表改造工程,电力营销企业要与其他相关的供电配套工程建设单位开展密切的合作和配合,全力配合好配电网络建设工作以及相关的协调和督导工作。大力开展电力营销系统工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户表工程电力营销系统工作能力和水平。另外,还要加大对户表工程用户远程缴费的实施和推广工作,对已经改造完成的小区要进行科学的抄、核、收等管理,在电力营销户表改造工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拓展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和改进户表改造工程的各项业务流程和服务质量。 结语: 户表改造工程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能够在降低用户电费开支、提高电力营销服务质量、拓展电力营销服务渠道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户表改造工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结合户表改造工程的实际和用电用户的实际需求,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持续改进户表改造电力营销服务工作,全面提升用户的用电质量。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成本及进度管理 摘要:基层电网的改造工作事关基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不得不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基层电力线路改造工程进行探究:基层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现状,基层电力线路改造成本及进度管理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基础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如何进行成本及进度管理。 关键词:电力线路改造工程;成本;进度;管理 一、引言 电力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能源,电力工程建设事关国计民生,尤其是基层电网的建设与管理更是与千家万户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半点也容不得马虎。对于基层电力改造工程中的成本和进度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作为基层电力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时刻把敦促基层电力线路优化改造工作当成己任,对这一课题也有很大的研究热情,下面就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对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二、基层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现状 乡镇电力服务公司主要负责的是乡村电网建设和管理工作,乡镇地区供电情况也是笔者熟知的内容,所以下文写作主要围绕乡村的电网建设展开,乡镇的电网建设和管理工作与城市电网有所区别,暂时不涉及相关研究。根据笔者多年居于乡镇的工作经验和生活体验,将乡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现状进行浅析。 (一)点多面广。乡镇地区的行政规划多是以一个小镇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各个自然村,因而后期的电网建设也和这种布局类似,因而会形成很多的节点,而且各个自然村都有一定距离,总体来看,电网辐射的面积还是很大的[1]。 (二)线路设施陈旧布局不合理。乡镇供电距离比较远,一般都是采用水泥电线杆来起到中继的作用,但是电线杆的质量不一,也有的使用时间长了产生破损,遇到大风、结冰等恶劣天气,电线杆发生故障甚至折断的事故也时有发生。而且有些早期设置的水泥电线杆本来就比新型的电线杆细很多而且时间长了耐久度下降,再加之当时布局不科学,中继距离过远遇到恶劣天气更是难以经受住考验。因为电线杆发生事故或者线路发生故障导致的触电伤害事件每年都有发生。 (三)运行环境差。基础电网还有一个很显见的现实困扰,就是运行环境差的问题。因为乡镇住房规划没有城市那么整齐划一,农民在建房子的时候自由度较高,所以房子的高度,宽度,朝向很难统一。电力公司在供电时往往就是根据城镇居民或者乡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派遣电力工人进行线路连接,在这种复杂的环境里,线路发生故障是时常发生的事情,更别提充分发挥作用了。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乡镇地区的树木较多,而且没有城市树木那样有着精细管理,有时候遇到大风、雨雪天气,树枝挂断电线、砸断电线杆或者因为雨水串联发生短路断电的特殊故障经常遇到。 (四)临时性用电较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劳作很多都会用到电力,比如春天灌溉小麦,秋天谷物脱粒等等。这些用电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季节性属于临时用电,劳作的时候把点连接,劳作完成再把电力断开,属于临时用电。临时用电是难以监督的,全靠农民自己操控,安全性难以实地进行保障。 (五)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承包大户、农庄等规模农业的推进,村庄向中心村集聚。近年来农用线路偷盗严重,失修和闲置线路较多,需要使用的大部分农用电力线路因投入不足,已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安全用电的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2]。 三、基层电力线路改造成本及进度管理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一)利益重新分配。农用电力线路是村级集体资产,无偿移交供电企业后,将面临大量的线路改造和重建。原有的农用线路通道需要大量调整,将涉及到个别农户的利益。接在原线路上用户的计量方式和电价执行发生变化,由于点多面广涉及的用户多,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户的配合。 (二)布局不合理。现有的农用电力线路是农电体制改革前遗留下来的资产,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标准低,装置形式不统一。普遍存在整体布局不合理,线路迂回供电,“卡脖子”、低电压和电能损耗严重等问题。 (三)计量点不合理。因产权归属等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农业用电计量点设置原则难于统一。目前大多数采用在农用线路总线或分支线的首端安装关口计量表形式,缴费主体以村委为主,表后线路上接有大量其他性质的用电户。因此,普遍存在电费回收困难、电价执行不规范等现象,而且农用线路上私拉乱接和挂钩用电现象严重,供用电环境较差。 (四)后续管理工作量大。农用电力线路由供电企业改造接收后,必将实现与公用线路一体化管理,基层供电所将面临资产增加翻倍,计量表计突增,因此造成抄表收费和运行维护人员短缺等实际困难。 四、基础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如何进行成本及进度管理 上文中我们提到,乡镇和农村地区地区的电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宝就是电力公司对基础电网进行优化进行改造,也就是把上文中哪些问题一一破解的过程。电力公司要想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本和加快进度对上文中基础电力建设的现状以及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细致了解也是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言归正传,基础电力服务公司应该如何在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进行成本及进度管理呢? (一)政企联动营造良好建设氛围。电力企业要想在农村顺利进行电力工程建设,并且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话必须要把同农民的沟通工作做好,只有真正让农民认识到改造线路是为了他们着想,才有利于得到广大用电客户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寻求他们的配合,加快进度,节约成本。电力企业可以先于政府达成共识,进行政企联动,营造良好建设氛围。因为乡政府或者村委会在基层管理中的威望是比较高的,电力服务公司在进行工程改建前期争取到乡政府或者村委会的支持,在借助它们进行与农民朋友的沟通工作,肯定会事半功倍。 (二)统一规划和设备标准。前文中提到了,乡镇地区的行政规划多是以一个小镇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各个自然村,因而后期的电网建设也和这种布局类似,因而会形成很多的节点,而且各个自然村都有一定距离,总体来看,有着点多面广的特征。如果电力公司在新一轮的电网优化建设中依然沿用旧的规划旧的线路依然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要想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加快进度,电力公司应该对旧的电力规划和电力器材进行仔细调查,对旧的规划旧的电力器材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利用的进行最优利用,发挥余热,不能利用的甚至对新规划有害的环节必须极力革除。另外,在新的电力规划中,电力公司的前期准备工作务必精益求精,一定要统一电力器材的标准。其意义在于统一的电力器材标准无论是在电力线路改造过程之中还是设备运行之后的管理中都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三)加强对电力改造工程的监督工作。腐败问题是工程建设中最让人痛恨的问题,一项并不复杂的工程往往由于蛀虫的出现无端加大了资本支出,虽然成本支出多了却面临偷工减料,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工程进度缓慢的尴尬局面。如果贪腐太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工资发放,别说进度了,工程能否进行都是问题。所以,加强对电力改造工程的监督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语 电力工程是民生工程,基层电力改造工程更是百姓关注的现实话题。能否进行好基础电力改造工程是对基础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的重要考量标准。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对基础电力改造工作有所帮助。(作者单位:1.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本溪供电公司;2.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抚顺供电公司)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配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增加电力系统负荷的同时,推动了电力事业的发展,促进电网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工业及居民的用电需求,应对现有电网系统进行改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电网系统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以促进电力企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配网改造;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一、配网改造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负荷快速增长,电网规模也以较快的速度扩大,居民和企业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这就给电力负荷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随着城市建筑越来越密集,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场地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不了需求,不少变电站没有地方建设,这就使供电与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要对电力配网进行改造。为了较好地改善供电质量,降低配网工程和维修成本,电力配网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更新每一种电力设施。以往所用的电力配网发生故障概率较高,经过有效的配网改造可以大大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提高其运行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使居民和企业获得较为可靠的供电,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配网改造时,主要是对不符合供电需求的电网进行改造,不需要重新建立电网使用改造方式。这样不仅节约了一大部分建设资金,还节省了很多电网材料。 二、电力配网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电网线路运行情况及线路故障的发生程度主要由电网运行方式决定。我国当前电力配网结构还存在一些不足,给电力系统的检修及维护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其中主要表现为,网络结构运行方式过于僵化,线路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无法灵活的转变,只能通过全面停电的方式进行维修,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用电需求,增加了故障维修的难度。 2、电源点分布不合理。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导致电力配网电源点分布出现及其不合理的现象。电源点整体布局不均衡,供电半径过大,增加了线损,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线路故障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另一方面,电力配网规划中,材料规划同样存在不合理现象,使用未达标的材料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给配网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导致较大的电力负荷差异,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有电力配网的弊端,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同时,给用电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电力配网改造工程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电力配网改造工程管理 1、电力配网改造原则。①因地制宜原则。电力配网改造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高成本的工程,在对配网进行改造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用电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电力配网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如县市级城市或偏远地区,可根据当地用户条件及用电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网改造,改造工程周期可适当拉长,以降低该地区用户的资金投入;而对于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应加大配网改造力度,满足当地居民及企业的用电需求。②逐步完善原则。配网改造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因而有必要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已有问题指导后期的改造规划。如电力改造过程中需要设备改造、电网规划设计、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改造方式,按照实际情况对改造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2、电力配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电力配网改造过程中,涉及多领域,多种类的工作,为确保改造工程的安全及质量,应加强工程项目管理。①项目组织管理。配电网改造工程涉及领域较广,需要对各个施工单位及工程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管理。工程责任单位应对合作单位进行详实考察,通过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对比选择最佳合作单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企业还应做好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如施工准备、职工组织、施工技术、企业投资等。通过有效协调,确保改造工程组织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②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决定了配网改造工程的成败,为确保施工质量应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及其现场管理。一方面,企业应做好施工队伍的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的培训工作,确保施工队伍的专业技能满足工程的要求。技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施工图纸设计及工程资料的管理,这是施工的主要依据,是改造工程成败的前提。另一方面,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的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检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施工方法漏洞,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安全隐患。③安全管理。配电网改造工程危险系数较高,施工单位及工程组织单位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将安全施工作为施工第一要素。为确保施工安全,应在施工前做好各项安全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避免由于疏忽大意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做好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④成本管理。配网改造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如何提高工程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也是建设单位及组织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的管理工作,在保障工程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可为施工方及投资方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在编制施工预算时,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配网改造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并确保在施工期间严格执行工程预算的各项标准;控制好签证工作,签证前,应对施工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核实,避免多签工时和工量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合同进行配网改造,尤其是工程决算及造价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合同规定,可有效节约投资。⑤加强质量监督管理。配网改造工程施工质量需要依靠健全的管理体系,监督管理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确保工程的各项施工均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技术规定,确保配网改造工程的质量。监管部门应派专业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全过程监测施工现场,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操作,要及时通知施工方进行整改,并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以备竣工后查阅。另外,做好分项工程的质量签证等验收工作,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应做好详细备注,确保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有人负责。 结束语: 配网改造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包含多种技术的工程,改造过程中,应做好项目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保障配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管理探究 【摘 要】电力线路改造工程随着电网的建设而不断增加。如何能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的特点,保障电力线路施工的顺利实施,成为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论述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的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要点,并总结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将安全管理放在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首位,保障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安全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工程管理 0 引言 随着来自社会生活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网建设速度一直不断增长,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城市中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变得“寸土寸金”,原有的架空线路由于需要占用大量的地面面积作为线路走廊,与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矛盾。因此,针对架空线路改造的项目工程随着政府部门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建设、房地产开发商等等需求不断增多,电力线路改造工程成为当前电力工程中施工量最大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而工期进度时间紧迫(往往要求与某项市政工程或建设工程配合),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电力线路改造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达到工程成本和进度的平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电力工程相对于一般基础设施施工工程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受天气影响、停电安排等方面的很多制约。另一方面,电力企业颁布的各种针对不同类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整个企业层面上规定了项目的实施流程以及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一般项目管理方法的充分应用。而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中一方面要对项目资金预算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相应的资金考核率指标又必须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项目经理必须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平衡。所以,在相关电力企业中的项目管理研究中,应当结合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应用管理学原理和各种管理工具,更好地管理项目。同时需研究目前尚不完善或不合理的流程和规定,提出修正建议,使之更好地为项目管理服务[1]。 1 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的管理内容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管理内容。 1.1 成本管理 电力线路改造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对改造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控制,主要是对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考核等成本管理工作,以及制定相应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同时也包括针对项目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以保障项目实际发生成本费用不超过项目预算。 其中,在设计阶段,要在保证项目未来一段时间可扩展性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功能要求,降低成本。线路改造工程中电缆是主要设备,其中电缆截面面积的大小对电缆价格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片区长期规划的负荷,预测一段时间内负荷增大对改造线路的影响。如果该片区电缆截面设计冗余不大,该片区很快达到设计输送容量上限,则会导致该片区线路重新改造,导致成本上升;若该片区电缆截面设计冗余过大,该片区长期都达不到输送容量一半,则对该电力线路改造项目资金是一种浪费。 在实施阶段,要对前期设计的变更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控制项目实施成本的目的。具体包括综合变更控制、材料变更控制和施工现场管理等。其中针对现场工程量变更要有理有据,按照规章制度由施工单位提出并由各部门审核,杜绝随意变更现象。在变更量较大的情况下,逐一追究设计部门和现场施工部门的责任。设备的材料方面要按照电网公司统一招标进行确定,尤其是电缆长度选择要保证符合现场施工长度要求,避免过短或过长现象而造成浪费。同时检查施工过程超额用料现象,追究其原因。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需要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进度及施工区域进行统筹。电力线路施工具有施工场地分散、运输距离远的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各施工点的时空相关性,避免物料、大型机械设备的多次运输和仓储,尽量将各施工点的施工顺序安排合理,避免增加施工费用。 1.2 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就是指是在保证工程建设合同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对项目的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并尽量地缩短工期的系列管理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进行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项全面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影响到工程进度计划。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既要考虑施工进度,又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工程项目所有参与者之间做好协调和控制,通过对整个工程项目计划系统的有效控制,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的文献,目前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主要有:甘特图法、关键路径法、香蕉型曲线比较法、行政干预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方法。实际项目进度管理中,可根据工程施工内容、施工阶段等各种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进度管理方法或综合使用多种进度管理方法,以便清晰、完善地描述各项工序之间的进度关系。 2 电力线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目前,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安全施工的投入不够。在电力线路的施工管理中,有时只注重电力线路施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安全投入问题,具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不能很好的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②施工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电力线路的施工人员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有时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③施工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由于涉及拆迁等社会问题,在各部门施工进度压力下有时忽略施工质量,不断的缩短施工工期,增加了电力线路施工管理难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以上电力线路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在安全管理中一定要制定详细的电力线路施工安全责任制,主要将项目负责人作为主体,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各个不同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同时要加大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电力线路的各个不同施工位置进行安全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生违章施工现象,发现施工中存在问题,就要依据电力线路施工制度规范的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保障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 3 结语 本文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的管理要点分为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分别分析了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在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总结了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施工安全管理建议,对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安全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城市发展中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厂区拆迁改造逐步推进,带动了旧区电力设施的拆迁改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电力拆迁改造工程管理的问题。本文从规划设计、施工、投资成本和验收等方面逐一剖析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城市;拆迁;电力;工程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增长,我国城市改造的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员流向城市的大环境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促使了全国性普遍开展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工作。片区的改造,必定涉及到电力设施的迁改,少则迁移配电线路,大则需要迁移变电站,涉及的投资金额非常大,周期比一般电力工程长。在广东省佛山旧城区改造工作中,需要进行迁改的就有110KV变电站、配电房、配网线路、高压输电线路等设施,每年投入拆迁改造资金上千万元。大量的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必定带来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在拆迁改造中反映出的老大难问题,如拆迁安置难、资金筹集难、按规划实施难、效益发挥难、文物古迹保护难等问题,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电力设施拆迁改造的工作。以下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投资成本和验收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逐一论述。 1 加强电力设施拆迁改造的规划和设计管理 规划和设计是做好电力设施迁改工作的前提。在城市规划建设上面,我们很容易犯一些错误,例如在规划建设上往往容易出盲目性,缺乏权威性、严肃性、独立性、公允性、操作性和约束力;城市规划缺少社会各阶层参与,没有经充分论证,甚至是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领导意志和判别是非好恶的标准成为规划的出发点。因此,电力设施迁改工作必须尽早切入拆迁改造规划,进行科学论证,重新设计、布局电网规划。 在电力设施拆迁改造规划的时候,必须要时刻注意到城市规划体系也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不少城市只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建设局面混乱;还有许多城市的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城市设计及其它系统专业规划覆盖面不够,规划体系建立地不够完善。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电力设施拆迁工程的规模和投资额,所以必须时刻密切关注,在规划和设计上面要有灵活的调整空间。 因此,在拆迁改造区域电网规划设计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1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注意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的收集。 (1)城建规划和交通部门:深入了解拆迁区域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用途,关注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区域功能发展的定位,给排水的规划,交通规划状况,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等。 (2)发展计划和改革委员会:该区域项目的准入条件、行业发展规划情况。 (3)环境保护和消防:了解拆迁区环保是否有特别要求,消防设置和具体要求。 (4)国土部门:电力设施所占的用地性质,建设用地价格,是否有预留用地和用地指标。 1.2做好负荷的科学预测 根据城市改造规划,了解改造后的高密度负荷区位和重点负荷情况,科学划分负荷性质。按照电网发展的等级要求,做好规划和供电设计方案,避免重复投资。 1.3确定改造后区域的供电电压等级 科学的供电电压等级配置,将使电网投资更为节省,今后的电网运行更加可靠、经济。因此,在城区改造过程中,应重点考虑配电网络电压等级的选择。 1.4改造区域的电网规划必须与系统电网规划相匹配 根据改造区域的电网规划、负荷的增减情况及发展预期的改变,适当调整系统的电网规划。 1.5切实做好改造区域电网规划立项的前期工作 凡旧城改造大多都是黄金地段,投入的资金大,地皮价值高,利益纠纷多。若规划中的站址和线行,不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与多方面协商确认后立项,将导致工程进度和投资失控。 所有参与工程及投资的管理人员都必须熟悉规划设计的所有项目,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厌其烦地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及时反馈信息并加以总结,反复修正规划设计调整,使规划达到各方共识,才能使电力建设项目规划能顺利进行。 1.6加强设计管理工作 1.7在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拆迁区域的电网建设要按照尽量减少用地资源,确保环境美化,减少污染,可靠供电的特征要求进行设计,满足城市功能的用电需求。 1.8严格控制工程造价。设计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应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按照国家、行业及建设地的需求编制满足要求的投资估算与设计概算,投资估算与设计概算应能全面地反映实施项目的全过程费用。 1.9多方联动优化设计方案 拆迁区再造的新区域都是建筑密集,人口密集型地区,在该地区进行电力建设将涉及多方业主的利益,需达到多方的共识。因此邀请多部门、多行业及专家对设计规划及具体设计方案进行审议优化特别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修正才能有可行的方案,达到建设的目的。 2 加强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施工过程管理 在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作中,时刻要配合城市拆迁改造工作的整体进度,因此,电力设施拆迁改造施工过程管理也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制定施工前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是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前非常必要的环节。如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没有详细并且合理的方案,就容易在施工中途出现返工或者重新设计的现象,这不仅会增加项目的造价,更会使项目工期延迟。一个好的方案必须要有可行性,在可行的基础上要考虑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情况,尽可能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才是好的方案。除此之外,确定好施工前的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可以保证项目的施工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从而在前期减少了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过程的繁琐或者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对于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如果操作不好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规范工程过程管理注意事项就不会给施工人员造成人员伤害,从而使管理过程更加合理并且人性化。在管理过程中要引入监管机制,配备监理人员和责任人按照严格的流程执行项目施工质量、安全措施、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施工人员为自己谋取利益。除此之外,当发现工程质量不合理时,应该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补救措施纪要满足工程造价控制的要求,又要保证修复工程质量。 3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投资成本管理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实施由于要配合城市拆迁改造的进度,施工进度上面受到政策、其他项目进度、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设计变更、投资变动等问题。因此,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要比一般的电力工程更加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注重过程成本控制, 尤其是材料、人工工时等方面成本的核算、管理。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投资中,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风险是与拆迁户之间关系的处理。因为,按照规定,拆迁户所获得的赔偿不是直接与开发商签订协议,常常容易出现无法按时足额获得赔偿款的现象。这些赔偿利益受到损害的拆迁户,就会阻扰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有个别人甚至借机敲诈,这样极易发生纠纷,从而导致工程项目不得不停工,造成项目停工的问题。有的甚至还会发生哄抢施工材料等恶性事件,从而影响了施工的正常推进,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因此,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投资比一般的电力工程,更需要做好成本管理。 4 开展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验收和后评价工作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是工程建设的主要阶段,是衡量一个电力项目设计、施工及运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项目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改造片区的供电质量,对该片区今后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验收工作,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原来设计规划的要求。 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有效管理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获得良好经验的有效途径就是对施工完成后的评价和总结。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套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项目的后评价体系,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具体指标、综合因素等方面进行打分,比较不同拆迁改造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同时,我们要对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及时总结,对于施工过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以后工作的标准,在日后管理工程中进行借鉴,从而提高电力设施拆迁改造工程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中的电力设施拆迁及改造工程问题,不仅涉及电力、城建、工程建设、经济、甚至于历史、文化、百姓习俗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其解决对策既需要科学规划决策也需要艺术融合和经验积累。本文通过电力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管理、投资成本、工程验收及后评价四个环节予以论述,希望通过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和有效经验的分析阐述,达到电力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有机协调和融合,实现城市建设科学、和谐、有序发展的目的。 电力改造工程论文:铁路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中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安装要点的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铁路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的实际,提出了10KV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在选型中要掌握的前提,并且在施工中注意电缆的附件、接地及敷设过程的几个要点控制。 【关键词】配电所改造工程;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安装要点 前 言 随着铁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列车整备需求对供电质量及保证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加。铁路配电所改造项目许多情况下是对所内设备更换,但同时必须改造与外部线路进行连接的电力电缆,这就需要加强电缆选型与施工质量等方面的要点控制。 1、高压电力电缆的选型要点 铁路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应考虑安装的实际情况,适当条件选用高压单芯电力电缆。 1.1 高压电力电缆一般使用在所内的高压柜与外部输电线路引入、馈出中间环节上。高压电缆传统的选型方式多为三芯,工艺简单。选用单芯电缆,相比存在较大的有利因素,操作便捷,更有利于改造项目。 1.2 新建配电所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均设置预留孔洞的电缆夹层。电缆施工基本上可以直接由外部到高压柜的接线端子。但是在改造工程中涉及的许多配电所建筑物,建造年代较早,不可能充分预料到目前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设备安装需要,在结构上不存在可以利用的、将电缆直接敷设至指定位置的通道。 1.3 由于电缆本身结构的特点决定,传统的三芯电缆相比于单芯电缆,重量大、弯曲半径大,施工难度自然加大。在铁路供电单位要求施工作业时间尽量缩短、严格限制停电作业次数的情况下,有效施工节点很难保证。 1.4 工程实例 哈铁路局的哈东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项目,原配电所采用高压开关柜GG-1A固定型,电缆可以连接的位置较多。而改造后的高压柜选型为KYN28中置成套型,电缆进出、连接位置限制了只能在柜体下方。同时配电所建筑物为七十年代建造,建筑结构本身已无改造可能。因此,电缆的选型需要重新论证。 经论证,选型确定采用YJLV62-15/8.7KV高压单芯电力电缆,以240mm2规格为例,单芯与三芯电缆作比较: 电缆自重KG,单芯:三芯=1.64KG/M:6.72KG/M 电缆外径D,单芯:三芯=38mm:82mm 实际过程说明: 1.4.1 采用YJLV62-15/8.7KV型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相当于将三芯电缆化整为零,单芯电缆按三相逐一施放成三芯形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时间也相应的缩短,大致提高功效30%; 1.4.2 单芯电缆的施工规范要求弯曲半径为大于20D,20*(38/2)=380mm;三芯电缆弯曲半径大于15D,15*(82/2)=615mm(D为电缆外径)。只有单芯电缆与高压柜接线端子的竖向连接,满足了柜体下方仅有的550mm电缆安装高度。 2、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的施工要点 高压单芯电缆与三芯电缆相比较,电缆在附件的选用、接地和敷设上有许多不同,并且在这些方面的施工要点控制就是影响供电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2.1 电缆附件是指电缆线路中各类接头的总概念,此部分安装的质量好坏往往为整条线路的决定因素。电缆线路终端头等处电阻过大,容易导致线路端部热量集中,引发非材质绝缘水平不足的热击穿电缆故障。 2.1.1 冷缩式附件更适用于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单芯电缆采用冷缩式附件时,仅在电缆的正确位置上抽出附件内芯塑料支撑,无需加热即可紧紧粘接在电缆上。不使用加热工具,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恰恰有利于铁路项目施工时间限制紧凑这方面的要求。 2.1.2 冷缩式附件的材料性能优良、弹性好点,与本体接触面的性能得到较大改善。所使用的材料从机械强度上比热收缩附件更好,对电缆的外径尺寸要求也不是很高。 2.1.3 冷缩式附件制作的工艺也是关键,制作过程中严格控制住应力管与尽缘屏蔽等部位的搭接长度,以防收缩时应力管与边缘屏蔽脱离。分散断口处的电场应力,防止芯线的电力线向屏蔽层断口处集中。 2.2 铁路10KV电力改造项目中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的接地方式,可采用单点接地方式 2.2.1 三芯电缆由于相位的关系,本体的构造决定了电位矢量和为零。单芯电缆运行时,导体与屏蔽层之间(相当于一个单匝变压器)的磁通将形成较高值的感应电压,对设备产生较大的危害。 2.2.2 铁路10KV配电所进出口的电缆长度一般不会过长,接地方式可采用单点接地方式。10KV电缆线路的金属护层若采用两端接地时,环流尚不显著。10KV电缆线路的实际做法可以为单点接地方式,即:户内与高压设备的接地端直接连接,户外为甩开方式(保证好绝缘)。短范围内的10KV电缆通过一端对大地电压释放,另一端电压小于50V。国家接地规程(SDJ8-79)也以50V为允许接触电压标准。 2.2.3 高压单芯电缆头制作,要注意电力电缆屏蔽层与保护层钢铠的接地线要分别实现接地。屏蔽层接地是为了释放感应电压的危害,保护层钢铠的接地是为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二者有所区别。若采用跨接方式,如屏蔽层感应电压很大,同样可能出现高电位向低电位的放电击穿。 2.3 铁路10KV电力改造项目中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的敷设方式要模仿三芯电力电缆的构造方式 2.3.1 同一回路三根高压单芯电缆的敷设长度、走向及路径要整体保持一致,每隔1米要绑扎一次。 2.3.2 为避免屏蔽层的感应电压出现,将三根单芯电缆敷设成正三角形“品字”紧贴着排列;电缆长度每隔3米,各个相位交叉换相处理。 2.3.3 为避免铁磁的涡流损耗,单根单芯电缆套用的保护管、固定件等要选用非金属性材料(如PVC)或“C”钢管(钢管侧边纵向切开,不形成闭合磁场)。 2.3.4 高压单芯电力电缆的敷设过程中,每施放完一根都要做好相序的标记,防止混乱。 3、结论 铁路10KV配电所改造工程一定要考虑行车组织单位及设备管理单位对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的保证,因此严格要求停电作业有效施工时间、停电作业次数。尽量选用单芯电缆以及通过对其的安装要点进行熟练运用、掌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铁路电力改造项目的顺利完成。安装要重点注意到:电缆的附件选用冷缩式附件、接地方式采用单点接地、敷设要模仿三芯电缆的构造方式。
销售管理论文:简论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销售管理水平 [摘 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销售业务不仅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之一,也是解决企业收入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即: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前提、完善合同管理是基础、科学的物流管理是重点、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1 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 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 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 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销售管理论文: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 王先生担任销售总经理已经五年了,虽然每年都基本能实现总经理下达的指标,然而一年比一年沉重的压力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每当回想这几年的经历都会感到一丝后怕,每一年的过关都是因为运气:十个促销中有这么三四个成功了,正好找对了客户,有一帮肯拼命的“兄弟”,正好有个好产品,对手犯下的低级错误,多少年老交情的经销商。 王先生开始寻找咨询机构,希望得到以下的帮助: 1.有什么办法使得每年的销售预测更加准确,至少达到80%的准确率吧,这样生产部门、公司的资金运行可以从容一些。 2.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经销商少压库存,而不影响销售量完成,因为他非常清楚,公司的销售完成,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向经销商移库实现的。目前经销商的库存已经达到了二个半月的实际销售量。 3.有什么方法可以重新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因为他的经销商大部分都是和他一起从一个个小作坊做起来的,现在几乎都有房有车,而且这么多年做着同一类产品大家已经没有了从前的激情。 环境 王先生所处的行业是一个竞争刚刚开始白热化的行业,整个行业经过02到03年的发展,整体规模增长了200%,王先生这几年完成销售指标基本上是因为行业的增长所致,当然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也让他们把握住了这种增长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004年5月随着“入世”承诺期限的临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行业的增长势头明显减缓,市场几近饱和。他们的销售渠道己渗透到了乡镇,通过渠道增量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两年中的几次大幅降价已经使企业与商家的利润达到了盈亏临界点。他们正在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种类争取新的商业机会,然而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赢利切入点。 依照现有的方法维持下去,估计一到二年企业还可以正常运作,然而谁也不能保证期间没有意外发生,更何况一二年以后怎么办毕竟也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004年9月。咨询小组,应邀介入并展开全面诊断。 诊断 目前在中国凡是涉及销售方面的实践活动,几乎都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似乎销售是建立在对销售对象的控制上的。不论产品好坏、处于哪个产品生长周期、在什么地点季节销售都采取几乎相同的售卖方式。强调产品的特性、通过对对方心理的揣摩攻克对方的“防线”、达成交易。然而随着采购者商品信息的增加、采购经验的快速提升,原有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奏效,然而企业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重复原来的售卖方式。也有的企业试图改变这种销售模式,然而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方法。于是销售的执行力、销售团队乃至销售商团队的管理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困惑。 销售透视1: 张先生是某大型企业的资深销售代表。他管理着一个省的产品业务,在已经过去的三年里,他的销售业绩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然而从今年6月份开始他的业绩增长开始减缓,到了8月出现了负增长,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了现在。他的经销商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在为了“荣誉”而战了。目前,经销商的库存量普遍达到了2到3个月的销售量,眼看年底将到,年初的销售计划肯定是完不成,然而为了使统计报表不至于太难看、为了经销商们或许还能够拿到少许的年终返利,张先生只有说服经销商们继续为了“荣誉”奋斗。至于库存只有到时候再说了。 这是张先生所在销售团队今年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今年的销售方法出了问题吗?不太可能,因为这是多少年以来被证明很有效的方法。是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吗?也不是,大家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是市场不景气吗?今年行业在增长。不仅仅张先生感到困惑,张先生的领导们也在感到困惑。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用大石头装满了一个大桶,又往里面填进去小石头、沙子、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对于一个所谓“满”的桶实际上还有办法让它更满。那么张先生的桶里到底满了吗?如果还有空隙,销售实践中的小石头、沙子、水又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得到呢? 张先生原有的产品售卖理念(销售心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看来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产品售卖活动。 诊断结论1: 如果,原来的工作方法无论怎样变换花样还是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那肯定是人们思考的方向出了问题。就好比一台陷在烂泥里的汽车,猛踩油门只会越陷越深。 咨询小组向所有企业及经销商的销售人员、销售管理人员询问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销售?询问的对象包括:从事销售一个月的、一年的、五年的、甚至是超过十五年的。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用一句简单的话,归纳他所正在从事的销售工作内容。 咨询小组认为:销售就是为了实现市场交换,而发生在销售者与采购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沟通是指关于交换的信息接受与发送,互动是指为了达成交换双方的共同投入。所以,销售是一系列投资回报的交汇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只有一个目的:获得回报。企业、销售商获得利润,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帮助他解决问题。 所以,当一个销售管理体系无法准确罗列并协调各方面的投资回报关系时,销售活动将会遇到阻碍。 销售透视2: 某合资企业化巨资建立了erp系统,并邀请著名的咨询公司建立了其销售管理体系。经过一年的运行销售工作并没有大的起色,消息灵通人士告诉我们,实际上试行了半年以后就发现有问题,所以基本上还是用老方法在操作,就是所谓的“新瓶装老酒”。所以,业绩嘛还是老样子,倒是企业投进去这么多钱不知何时能收回。 那么,新的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erp系统强化了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汇总。然而,分析一直是个问题。客户资料的收集遇到了来自经销商的阻力。销售主管们对此也并不热衷,似乎对销售没有什么实在的帮助,要完成的报表比以前多了很多。 第二,新的销售管理体系强调了计划性与岗位工作评估。管理在条理上确实比以前要清晰很多了,然而在实际的市场竞争面前还是起不到什么作用。严厉的评估确实把很多“懒虫”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但是勤快的人还只能是这些业绩。在大家看来还是促销管用,至少帮助完成一两个月的任务问题不大,或者请几个“陈安之”之类的老师给大家激励一下,临时学几招搞定客户的高招。 erp、计划管理、绩效考评都是在所有发达国家被认为很有效的销售管理手段,为什么到了中国大陆上就遭遇执行上的问题呢? 原因只有一个:管理体系与市场相连接的一端缺乏具体任务的设计;缺乏市场竞争中人员动作的规划。而导致这种缺失的恰恰就是管理理念的错误;对关键市场竞争信息的漠视。 诊断结论2:销售与市场竞争的最后一环没有真正进入管理的“视野”,当“运气”一旦消失,销售对于企业的投资回报来说也就变得不那么可以琢磨了。 建议: 在销售管理中引入管理会计手段。理由:管理会计使销售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更加清晰有序 管理成本起源于泰勒的原理理论,在欧美经济发达地区到了上个世纪80年进入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期。主要用以解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成本变动因素。我国80年代中期刚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生产环节,销售与营销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与应用。 然而,一些著名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公司90年代中后期已经要求他的员工运用一些管理会计工具计算他们的工作绩效。例如:不凡帝公司1998年开始要求其区域经理测算区域的量利平衡关系,麦当劳要求他们的第二付理以上每家店当日乃至当月的本,量,利关系。以此规范一线管理员工的作业状况。 咨询小组认为:管理会计着重研究的成本问题正是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产生交易机会的主要因素,很快大家达成如下共识: 管理会计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清各种与销售绩效相关的因素: 一、管理会计可以帮助把握未来的销售机会 无论是快速消费品还是耐用消费品,任何一次销售过程的结束,都是意味着一次销售机会的丧失。因为竞争的剧烈无法保证消费者下此还会继续购买你的产品,或新的消费者有可能尝试你的产品。而销售者面对顾客成交的最后一刹那都是一种感性的行为的表现,很难有第二次的重复。而且,就是这种感觉属于个人智慧与才干的体现,无法在整个销售团队中进行储存与推广,最终无法纳入销售管理的具体环节。管理在销售的最后环节进入了盲区。 然而,通过对销售情景的研究我们发现:未来的销售机会并不取决于你曾经销售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曾经让你成交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影响你成交的因素你是否可以消除。在所有因素的分析中你有可能面临几百甚至上千个不同的因素,如果不运用专门的手段,你将无法得出你所要的结论。管理会计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 我们发现消费者参与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价值是由他们未来可以获得的好处和为之而付出的成本两个方面组成的。成本就是消费者的投资,而好处就是他的回报。管理会计就是从消费者每次交易的投资与回报着手研究未来销售机会的。 举例:某个消费者花了五千元购买了一台摩托车,他的成本除了这五千元之外可能还包括:选购花费的人力、时间、精力、交通成本;购车后的上牌、车辆税成本。未来使用过程中的燃油、修理、维护成本;因为款式老化而支付的情感成本;其他不可预计成本。他的好处包括:因此省下的交通费成本;便利而节约的时间成本;车辆的独特品质而减少的维护、修理成本;节约的体力可从事其他更多的事情而得到好处;因为有吸引力的款式而带来的社交机会;因为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而赢得更多的生意一会等等。管理会计系统将对此一一罗列并于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可以提高消费者获得价值的地方,而对未来销售机会进行预测,而销售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进行具体销售任务设计 对未来的预测已经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对目标的把握。管理会计还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制定可执行的计划体系。大家知道计划就是围绕目标的一系列任务和行为的设计。而现在很多销售计划变成“滑稽”的根本原因在没有为执行者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而管理会计则可以从四个方面帮助管理者设计任务。 1.销售员的任务是否有利于减少交易对象的成本而有不会增加我方的成本; 2.销售员的任务是否可能减少我方的成本,而不减少其作业量; 3.从销售员的角度来看,任务的完成是否有利于他个人的投资回报绩效,以此作为个人激励政策的制定依据; 4.任务所产生的交易双方的成本是否使大家都得到好处。 明确了这四个方面,具体的销售任务就非常直观了。 三、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进行销售现场动作的规划 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销售员销售现场的动作(行为)直接决定交易的成败,所以,企业都制定了专门的操作手册,然而这些操作手册大多局限于产品知识介绍、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纪律、考核目标及方法等无法与实际的相关联的内容。而管理会计也将从四个方面帮助销售管理者规范销售员的现场动作: 1.销售员的什么现场动作,有利于表达出降低对方成本的意愿。(而被对方容易接受) 2.销售员的什么现场动作有利于减少动作成本(主要指时间成本)而提高销售员单位时间的工资绩效。(不凡帝经过分析要求直销员拜访每个小店的时间不超过4分52秒,并制定动作规范通过训练强化,从而提高每个直销员每天的拜访效率)。 3.销售员的哪些动作有利于绩效提高,将列入考评的范畴,以此建立现场激励制度。 4.不利于交易双方成本降低的现场动作将被清除。 建议思路:管理会计的参与使得销售管理的每个环节紧紧围绕参与交易各方的投资回报进展状况,从而将销售管理落到实处。以此为基础可以解决王先生最初提出的三个问题。 思路梳理 既然管理会计有这么大的作用,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观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计划经济对经营组织的影响依然存在。 计划经济最大的交易特点就是配给,所以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登帐、核销。不具备对销售过程管理的职能,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都是在非完全竞争的状况下取得的。因为占国民经济主要地位的很多行业在这两年中才刚刚迈开市场化的步伐,所以国家主流经济没有管理会计发展的空间与紧迫感。 二、中国企业对市场化竞争刚刚从认知开始转入实践 从1999年开始的市场营销热,中国人开始传诵“需求”这个新华词典中早已存在的词语。中国的企业主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把握了市场经济的真谛,然而“需求”的虚无让大家感受到市场的诡异无常,于是企业们想尽种种办法争取交易资源的垄断,对消费者进行掠夺式交易,期间确实让很多企业主发了财,然而“入世”,尤其是“私产”入宪宣告中国在宪法及国家经济政策上进入市场经济,个人的地位空前提高。真正的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中国的很多企业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几乎从来没有参与过交易行为的专家们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销售管理思想。 三、销售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会计无法与销售管理对接 中国企业对产品研究的经验远远超过对市场因素的研究经验,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与实践的滞后,使得企业无法对导致销售问题的因素进行市场竞争分解。从而使得管理会计无法对销售过程中,导致交易各方投资回报不平衡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梳理结论: 一系列的滞后导致管理会计被漠视。然而完全市场竞争的脚步离我们真的越来越近了。 着手 咨询小组建议王先生从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 一、从公司的范围着手建立内部管理中心 通常我们把这个职能机构叫做“内务中心”,它构成公司管理内系统的核心,对公司资源的流转效率(流转周期)负责。具体执行管理会计功能,负责公司活动的评估,同时作为企业的信息平台。 基本编制包括:营销会计、内务出纳、经营统计分析、内务行政。 二、重新调整公司组织角色 财务部门不再担任经营监督角色,改由内务中心担任。财务部门将主要从事资产管理角色。销售部门不再拥有独立的销售管理立法权,销售管理制度必须经过内务中心的投资回报评估与方案提供。内务中心与销售部门同时监控销售的执行过程,并提出改善建议。 内务中心的负责人及营销会计、经营分析统计人员要求兼有销售与管理会计的双重经验与能力。 三、重新调整与外部客户关系 公司与外部客户的销售管理关系将围绕一系列的“契约”展开。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于:从“契约”的制定开始,以至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对“契约”各方的投资回报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意见。 后记 咨询小组已经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针对相关人员的角色辅导,正按部就班地进行岗位实战辅导。经销商们重新找到了做事的激情,因为下一步如何发展他们的公司,从正在进行的转型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希望。 忠告 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通常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并需要由专家指引,因为管理会计手段的引入意味着企业传统管理理念的改变,常常会伴随不同程度的企业文化变革。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需要正确的方法,更需要坚持。 销售管理论文: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和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很多汽车销售公司的业务环节仍然运用人工记账的传统方法,既容易出错又会导致账目混乱,查询和统计起来也非常不方便,费时又费力,严重时会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何管理好这些,使整个公司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各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 汽车销售管理系统不但能使各业务环节协调一致,而且操作简单,账目清晰。通过账目查询,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制订相应的决策。因此,该系统主要根据实际需求,划分了售前管理、车辆管理、订货管理、查询管理、售后管理和系统设定六大模块,并选用visual studio .net 2005开发工具和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采用b/s模式实现了从客户来访、报价、订购等多个环节数据的跟踪管理服务,基本上满足了汽车销售管理流程。 关键词:销售管理;b/s模式;数据库;.net 引言 汽车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汽车工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和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世界汽车工业也保持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以接近40%的速度增长。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引起各汽车厂家(包括世界各著名汽车厂家的在华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汽车市场烽烟四起,汽车销售策略和模式新招频出,竞争已是空前的激烈。在如此形式下,一种介于生产厂家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汽车销售公司正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壮大。 1.1 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各汽车销售公司它们都有管理、计划、销售、财务、配件、售后服务等职能部门。如何管理好这些部门,使整个公司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各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有的业务环节仍然运用人工记账的传统办法,既容易出错又会导致账目混乱,查询和统计起来非常不方便,费时又费力,严重时会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像这样初级的公司管理方法,已远跟不上销售政策和销售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对汽车销售管理提供一整套的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问题成为焦点。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提出,对汽车销售公司来讲意义重大。它不但能使各业务环节协调一致,而且操作简单,账目清晰,通过账目查询,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制订相应的决策。 1.2 系统目标 本系统是以汽车基本信息为主体,以汽车供应商和汽车需求商为服务对象,通过对各种票据和日志信息的管理操作,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实现从客户来访、咨询、报价、订购,到采购等多个销售环节上的严密的跟踪管理服务; 二、使既可以适合于多品牌车辆的销售,也可以适用于专卖店的管理; 三、能够很快地将市场信息反馈到各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策略。从而有条不紊地开拓市场,更好地挖掘客户资源,进一步提高车辆销售的成功率,提高服务质量,更灵活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提升内部的管理水平、留住客户、赢得商机,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 需求分析和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系统需求 本汽车销售管理系统是一个协助汽车销售商对各职能部门及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管理的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传统的管理方法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遗失,控制不集中,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本管理系统在实现上应满足以下需求: 1.能达到各销售业务流程之间的无缝链接和数据的共享。 2.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3.不同级别的用户拥有相应的权限使用该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4.能保证整个系统构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1.2 功能需求 首先将汽车信息入库,然后经销商通过与汽车需求商(即客户)的交易活动,将相关信息存入库,然后经销商通过销售信息的查询获得汽车销售的盈亏情况,通过库存查询获得公司目前的库存情况。由此可分析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1.能很好地完成汽车的售前管理。售前管理包括供应商信息,需求商信息和汽车基本信息的入库作业。 2.能详细地记录汽车供应商和公司之间的交易过程,即进货或退货过程。 3.能详细地记录需求商与公司之间的交易过程,即订车和退车过程。 4.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汽车在某阶段的盈亏情况和市场的需求走势。即通过对汽车销售排行、汽车进货、汽车退货、订车、退车等信息查询获得相应的结果,以备公司作为参考,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5.能够对各种经济结算进行相应的记录。包括对进货结帐,退货结帐,订车结帐,退车结帐等。 6.能够对不同权限的用户进行合理的管理。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用户账号和密码管理等。 销售管理论文:网上家电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工具,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形式甚至价值观念。利用简单,快捷且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就可以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互联网商业的普遍应用已经成为网络经济的大势所向。本文主要介绍了网上家电销售系统的设计开发的整个过程,本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根据用户的需求及程序的应用与维护的易用性,将系统各个部分置于不同的模块当中,实现网上家电销售。系统主要功能有用户管理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用户管理主要完成管理新闻,产品信息,供求信息等的管理。而系统管理包括产品管理,会员管理,广告管理,订单管理,新闻管理,客户帐户管理。 关键词:在线销售;sql server 2000;购物车 3.2 系统功能说明 网上家电销售系统是一个b/s结构的系统,主要由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两部分组成。 1) 用户模块:功能强大 、操作方便 用户模块作为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在考虑功能的同时,也考虑了操作的简洁和方便性,目的是让大多数不在懂电脑操作的客户,也能轻松的享受电子商务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登录/验证,网站新闻,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浏览,用户收藏,全部商品,全部特价商品,以及对商品的评价和购物车。 2) 管理员模块:完善的管理模式 本系统的管理在考虑家电商品管理操作简便的同时,提供了强大的商品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管理员登录,库存管理,管理员管理,订单管理,用户管理,新闻管理。 4 设计与实现 4.1 用户模块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按照实现功能来划分,主要包括两个大模块: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 用户模块是对一个用户而言所看到的界面,用户通过该模块来实现其购买交易的全部功能,而这些功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用户注册/登录/验证模块 用户注册功能是为了用户订购家电商品、发送商品、记录用户订单的服务功能,用户浏览商城不需要关于自己的信息,但用户购买功能则必须要能够确定用户身份,所以,用户的注册/登录/验证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如下: a. 用户注册:新用户输入相应的信息。 b. 用户登录: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以获得身份确认。 c. 个人信息浏览: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各种信息。 d. 个人信息修改: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一些基本信息。 e. 查看用户订单: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所有订单,并且可以查看每一个订单的确认发送情况。 2)新闻/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浏览模块 在一个用户来到家电购物网站后,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商城的首页,而为了要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顾客,首页放置的内容应该是最吸引顾客的板块,而这里自然就是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板块了。所以,首页上主要以这两块内容为主,然后还可以添加新闻板块,以此一些重要信息。 3)新品上市/特价商品/推荐商品浏览模块 在这个板块中,用户可以挑选自己想要的商品,查看商品的详细信息,也可以订购该商品。同时,用户可能对特价商品特别感兴趣,而首页由于内容限制,不可能列出全部特价商品,所以提供一个特价商品查看模块很有必要。有些用户拿不定注意还可以在推荐商品中寻找是否有自己满意的商品。 同时,方便用户的浏览,分类也是必须的,并且也应该支持用户的分类浏览。 4)购物车模块 购物车是电子商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它就像超市中的推车,看到喜欢的商品就把商品装进去,不喜欢再拿出来,而且可以随意修改拿进去的数量,并且查看购物车时会把所有购物车中的商品的信息显示出来,并会显示出每个物品的单价以及所有总价。一个用户对应一个购物车,这个在用户购物的始终是一致的。 5)服务台模块 这个模块就是最后的结账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会显示出用户所有购买的商品,并给出相应的信息。并且由于用户购买不一定是给自己,所以提供一个输入模块,让用户添加收件人的信息。 查看新闻,通过在网站首页的新闻,用户可以查看新闻信息,以获得最新的网站消息以及商品信息。 浏览商品,消费者可以通过浏览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或者浏览推荐商品,查看和选择商品。当用户浏览目录的时候,可以遍历商品类别的层次,并且查看属于各个商品品牌的同类商品列表。 查看商品详细内容,当消费者通过浏览商品目录选择到一个商品之后,就可以查看商品的所有信息,包括商品的品牌、商品功能、图片及价格。 选择商品,当查看完商品之后,消费用户就能够将其放到他们的虚拟购物车中,并选择要购买的商品。 登录,如果消费客户想要下订单或者访问其过去的订单,系统会自动提示其登录到站点。使用者可以在购物会话期间的任何时候进行登录。登录到站点需要输入创建客户帐号的时候规定的用户名和密码的组合。如果客户输入了不正确的组合,系统就会要求他们重新登录。如果用户没有客户帐户,就要建立新帐户。 忘记密码,如果用户忘记密码,系统则会提示您输入您的用户名。然后根据系统提示填写您注册时所输入的密码提示问题,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后系统将提示您输入新的密码。设置完成后系统会提示您新密码设置成功,返回首页,重新登录。 建立新帐号,如果使用者以前没有建立客户帐户,则会要求在订单之前建立帐号,当使用者创建了新帐号的时候,必须输入姓名以及联系信息和帐单地址以及发货地址。建立新的帐号之后就可以回到系统,并且使用规定用户名和密码组合进行登录。 管理帐号,登录到系统后,或者建立新帐号之后,使用者就可以管理其的帐号,主要是修改用户的各种详细信息。 管理购物车,消费客户能够查看虚拟购物车内的所有商品,并且可以删除或者更新各项的数量。当客户删除商品项或者改变了项的数量之后,系统会从新计算订货的估价以及小价,如果顾客的购物车为空,就显示一个友好的警告信息。 付款,在查看和管理了购物车之后,消费客户就可以执行付款过程,为选择的商品下订单。如果用户还没有登录到站点,系统会在继续处理付款过程之前,要求他们进行登录或者建立新帐号。在登录或者建立新帐号之后,系统就会要求消费客户输入其收货信息。接下来,客户就能够查看其订单细节,提交或者取消付款过程。在查看订单的时候,客户能够浏览订单上的所有商品项,也能够查看各项详细内容。 4.2 管理员模块 1)管理员登录模块 管理员想要登录后台以管理网站,则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获得验证,而且为了安全起见,一般网站的后台登录页面的地址是不会在用户模块中显示出来的,而是直接告诉管理员。 2)网站设置模块 网站设置真对管理员对商家以及合作伙伴的管理都有很大的作用,对网站的设置功能主要包括: a. 对网站的设置。 b.“送货上门”邮编设置。 c. 对支付方式的的添加,删除。 d. 对送货方式的修改。 e. 商品查看与修改和添加合作伙伴。 3)商品管理模块 商品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商品的管理以及对商品的添加,删除。对商品做出评价等等。可以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商品管理模块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对商品的管理非常重要。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a. 大,小类别的管理,商品查看与管理,添加商品分类。 b. 添加新的商品,对商品信息的 c. 删除,查看评论。 d. 商品类别转移。 e. 查看定单状态以及定单的查询。 4) 用户管理模块 这个部分的功能主要就是查看用户信息和删除用户以及注册用户管理。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a. 查看已经注册了的用户。 b. 对匿名用户的管理。 c. 添加管理员和后台管理员设置。 5)信息管理模块 这个部分主要是家电网上商城中的各种重要信息,在这里生成的新闻会在首页上显示出来,以提醒用户相应的信息。查看留言,投票管理。对已经销售的了商品做出统计。 主要功能包括: a. 新闻信息修改,更改首页的公告。 b. 查看留言信息反馈。 c. 修改,删除投票,添加新的投票。 d. 对一段时间的商品销售做出统计。 销售管理论文:基于ERP的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ERP销售管理系统的提出 如何优化销售业务处理流程,提高销售信息的透明性、一致性、共享性、可用性以及充分挖掘销售信息潜在的价值,是现代销售管理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企业要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要求就必须在销售管理思想上认识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集、处理、利用销售信息的重要性。企业要改变原有的简单的销售模式,在销售信息处理方面必须得付出一定的努力,引进先进的销售管理理念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加强对销售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才能提高销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使企业可以在动态的市场中随时利用捕捉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销售方向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拥有与之相应的销售信息处理系统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二、销售管理系统在ERP系统中的地位 完整的制造企业ERP系统包括采购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仓存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进口管理子系统、出口管理子系统以及存货核算子系统等模块。销售管理系统是ERP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之一,其功能较为独立。由于功能独立,销售管理子系统与其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性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在保留其它子系统功能不变又不用增加太多费用支出的情况下升级需要升级的子系统。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做到了量体裁衣,避免因添加或升级某个子系统造成公司业务冲突。又由于销售管理子系统规模比完整的ERP系统要小得多,所以可以降低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费用,让企业尽可能早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处理销售管理业务。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以该模块为核心,然后根据需要再逐步开发或升级其他功能子系统的原则,逐步完成整个ERP系统的建设工作,从而解决目前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少、信息基础设施差不能实施ERP系统的困境。 三、销售管理系统业务处理流程及功能分析 (一)销售管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 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是销售,因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实现是靠销售来完成的,企业依靠销售来创造利润实现自己的企业价值。销售管理系统与其它应用子系统有效无缝链接,能提供完整的销售业务处理功能,包括订单的接受与处理、收货处理、发货处理、退货处理、发票自动生成与处理及收款结算等。该系统可使销售部门内部工作变得有条不紊,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及时按客户订单发货,缩短交货周期,提高交货的准确性,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并且还可以进行有效的销售市场分析,进而对新的市场趋势做出快速响应,为销售决策及生产决策等提供有力依据。销售管理系统的一般业务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销售管理的业务类型有五种,即现销、赊销、直运销售、分期收款销售和委托代销。不同的业务类型所涉及的业务处理的过程和财务收支核算的过程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具体应用中应对应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 (二)销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销售管理系统连接着ERP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为它们提供共享数据,并且通过与财务管理子系统和库存管理子系统的连接可以将产生的核心单据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直接传到财务管理子系统中,并可以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及时统计,从而实现销售物流系统、财务应付系统、财务总账系统一体化。具体来讲,销售管理子系统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价格管理。该功能是管理企业的供货信息和销售政策,处理关于销售价格的基本信息和折扣资料,同时控制销售最低限价并进行预警处理。 2.订单管理。该功能是对订单和销售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记录、跟踪和控制;对订货价格、数量进行控制;对订单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显示;对发生的补货情况自动追加执行订单并对订单执行情况以业务分析报表的形式进行反映等。另外,如果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赊销业务,那么还应该对集团内部的销货或调拨订单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和反映。 3.信用管理。该功能可以对客户的信用标准进行设置,具体包括对信用期限、信用额度和信用数量的设置。以便在销售业务活动中对销售人员和客户进行双重的信用监督与控制,并通过信用预警机制和信用分析表来对双方的信用情况及时进行反映。 4.成本估算。系统对指定销售订单提供对定制物料的成本估算功能。对于按订单生产或装配的企业,其销售成本及销售价格确定的依据可以从系统对客户指定的产品结构进行成本评估来获得。 5.交货期查询。销售合同签订之后,销售企业就有责任按约定完成所销产品或服务的配送任务。然而消费者往往对供应商能否准时交货产生疑虑,为消除这一疑虑,系统能够提供对交货期的查询功能,监督供货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交货,提高其按时交货率。 6.多级审核管理。多级审核管理是一个授权平台,通过它可以进行对审核的级别、审核人的资格、审核权限、审核结果等进行设置。该功能模块采用工作流管理的思路以多角度、多级别的方式对业务单据进行处理并进行顺序审核。 7.报表查询。为了综合反映企业销售业务处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对用户已完成的销售业务进行筛选、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的结果以报表的形式显示出来,供企业有关管理人员查询使用。它是了解企业销售业务情况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现有的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及其具有的功能,基本可以满足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销售管理业务处理的要求。企业引入该系统后,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销售模式调整,扩大其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在销售业务处理上正处于由半手工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的过渡阶段,造价适中、设计合理、系统兼容性好、操作灵活方便、易于使用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作者:马庆祥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烟草销售管理论文 一、烟草销售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总的来说,信息化建设包含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三部分,烟草行业同样不例外。从1994年开始至今,历经20年,中国烟草行业的卷烟销售信息化网络从无到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同步。最初,建立农村零散的销售网点,虽然成本高昂,但确可以为今后的网络建设业务积累经验。而后,烟草行业战略大转移,不再是“农村包围城市”,重点转移到了城市卷烟销售网络的建设,这到与今日物流网和物流园区的建设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城市与农村最主要的不同在于销售网络的运行模式和运行规范的问题,是否开展送货服务,以典型引路为主要方法,成为这个开始纵深发展时期的转折点。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提升水平,以现代物流为蓝本,采取网络建设为主要方法,这样烟草行业将实现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的转变,网络建设水平也将达到国际水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轰轰烈烈发展的20年也是烟草网络建设规范、提高、发展的20载。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的不断普及,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经过20年的探索和尝试,中国烟草行业的流通发展方向已经十分明晰。 烟草销售管理系统包含呼叫中心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综合管理模块,功能包括需求侧管理、物料采购、订单采集、货源安排、开单结算、售后服务、物流配送和管理控制、战略决策支持等。这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通过卷烟商品销售的网络化,查询烟草购进、销售和存货的情况变为可能,这样可以为烟草企业的采购和销售部门提供更多决策依据,从而指导货源的购进,并保证供货充分;而客户资料的网络化是客户分类的前提,根据用户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销售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和零售客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基础资料确立。通过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交换,烟草工业企业根据烟草的销售情况控制生产的节奏。 二、烟草销售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 1.用例建模 用例视图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定义的,它是一种模型图,可以让参与者看到其中的系统功能。烟草销售管理系统用例模型的参与者包含:大客户经理、项目经理、客服和售后主管、信息管理员、采购和市场主管等等。这些参与者与销售管理系统联合互动,交换信息,成为系统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代表系统外部信息交换的目标。 2.静态建模 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描述系统的观点即出发点不同,两者的着眼点都是系统结构,但是静态模型关注类和类以及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得到的结果是恒定的,即静态观点,在烟草销售管理系统中,客户经理对系统内的类的属性进行操作,例如管理系统的登陆、阶段汇报的上传、对象的信息更新、数据的备份等。 3.动态建模 根据系统的静态建模,动态建模开始构建。动态模型描述了系统的功能实现流程图,活动图等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象和对象之间的交互。时序图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二维地图,代表一轴沿时间线是向下的,水平轴是时间。在合作对象类与个体的角色通过角色表示。当对象存在的作用,由一个虚线,如果过程活跃,生命线是一个双通道线。生命线的消息一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生命线的箭头。箭头按时间顺序在图中从上至下排列。 4.实现模型的建立 标准建模语言通过两种方法来确定系统的实现,分别采用组件图和配置图。系统实现时的一些特点通过标准建模语言描述,这些特点包括两种特征,一种是对源代码的描述,体现了其静态分布特性,而另外一种则涉及到整个系统的运行,着重突出其实现特性。组件图主要针对的是多种依赖关系,包括系统中的软件构件,因此可以对系统软件方面的逻辑示意图进行显示。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图是为了合理分配软件和硬件的配置图。建立模型后,根据框架代码系统的标准建模语言组件图生成系统模型,该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系统。你也可以使用标准建模语言建模工具astash,根据系统的框架代码组件图。如果生成的代码的Java语言,那么框架代码生成通常包括类的声明,财产申报,SCOPE语句,函数原型声明和继承。生成的代码,根据具体的业务的完整代码,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完成。 三、结束语 本系统通过结合烟草行业在销售方式上的若干重点环节,给出了采用UML和VISIO对其进行面向对象建模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优于传统的过程开发方式,能够对整个开发过程提供一个容易被人理解,且便于更改的建模方法,同时也能够大大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性,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质量。 作者:徐玲玉 何利力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信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企业内部控制与销售管理论文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应用于销售管理当中的作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自我制约与自我调节的一种内在机制,在企业当中处于中枢地位。也可以说,企业是否已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企业当中,从上至下无论是董事长、经理,还是普普通通的生产工人,都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在销售工作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应用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维护企业生产材料、产成品等财产安全当中。除此之外,销售人员也要有高度责任感,对于自身的岗位职责要认真履行,服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并将此责任感渗透于企业的销售工作当中。这不仅是现代企业中完善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是全方位提升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保证销售管理的水平提高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销售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企业其他配套管理制度。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充分运用计算机程序与监控等现代科技,制定与管理销售业务的流程需要通过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来进行,还需定期检测与评估,提高销售管理的水平、保障销售业务、安全无缺的回款、降低经营的风险、实现经营的管理目标等。健全销售内部的控制制度,能够平稳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关键岗位的控制,实行轮岗的制度,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岗位与责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做到依章、依法行事,使得销售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重点加强销售的流程控制,保证销售管理的水平提高 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管理实质就是通过强化企业过程与流程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流程来提高销售管理的水平,主要包括:编制销售计划、管理合同签订、货物发运通知、核对账款结算以及分析考核销售等。 (一)编制销售计划 编制企业的销售计划这个环节能够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用户需求,销售计划的一般控制管理程序主要是企业的销售部门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产品库存量以及用户的需求量,来编制出不同品种不同用户的销售计划,并经过企业管理层研究确定之后下达到各个业务科室当中。这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重点就是检查企业的销售计划是不是经过相关的审定之后才开始执行。 (二)管理合同签订 对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能够让企业有效的规避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点,确保企业的利益合法化。其工作任务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合同范本的管理来降低合同签订的风险,并通过信用与资质管理,建立起用户的诚信档案,减少履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规范合同签订的流程来提高合同的审批效率,通过合同的统计分析来提高企业经营的决策能力等。这个环节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以检查相关的销售部门是否审核合同、在签订合同后是否及时送交财务等部门为控制重点。 (三)货物发运通知 对于企业长期跟踪的信用良好的重点客户,可以先给客户发货后让其付款,而非重点客户就要严格按照签订的协议或者合同执行,由销售科相关销售管理人员填写好收款通知单,并于财务科审核确认账款到账、经过信息审核无误后出具销售通知单,并到销售部门办理取货卡片,货物管理科则根据取货卡片给客户发货等。这一整个关节的控制重点与管理中心就是检查货物的发运手续是否齐全,并且在价格调整的过程中按照什么标准来折价,所发出的货物是否与登记的货物品种一致,发货量是否与登记量符合等。 (四)核对账款结算 对于账款结算事项,必须经过销售部门按照销售的合同与发货的情况填写开票资料之后,送到企业的财会部门,经过财会部门审核之后开具发票,并办理好相关的手续,做好及时的账务处理等。这个环节的控制重点与管理中心在于检查财务的入账手续齐全与否,跟合同的约定相符与否,相关的审批与权限符合与否等。 (五)分析考核销售 对企业的销售进行分析与考核,则需要由销售部门与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以便准确及时地对销售计划的完成情况、销售货款的回收情况、销售流程的执行情况以及用户反馈的信息情况开展分析,对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书面报告形式展开,并定期考核销售管理的情况。 四、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销售管理水平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规范相关控制行为、加强内部责任管理以及健全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等,从而有效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销售流程,并合理的执行管理制度。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第一,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要对企业会计与统计资料等进行不定期的监督与检查,对于销售工作,要从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与事中监督,要充分发挥出企业职工的监督作用,约束与督促销售部门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运行;第二,加强企业相关部门的控制管理监督,建立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制度,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考核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加强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监督与控制,来进一步强化销售的执行力,明确好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当中应当承担的一些责任,对于一些敷衍工作并且没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要明确的追究因其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后果,并通过相应的处罚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内部所有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销售业务水平及高效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 五、结束语 总之,在企业中,通过内部控制的加强管理,将企业的销售水平进一步提高,不但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准备。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不断的提升与完善企业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作者:王海彬 单位: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现代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1现代企业销售管理重要性分析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可以采取广告、公关等手段,企业产品需要品牌建设获得顾客认可,以不同的销售组合实现销售活动。企业销售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品牌建设活动,企业销售管理活动也是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销售管理活动可以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持续发展。企业销售管理关系到品牌建设的效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关系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销售管理工作决定着企业效益,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2现代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销售团队缺乏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乏团队管理的现象,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团队管理制度,也没有激励团队合作的相关规定。另外,很多销售人员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和销售业务,他们认为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导致在销售管理工作中销售人员独立完成销售业绩,较少沟通合作完成任务,存在销售分工过于明确、销售工作不互补、团队销售信息不对称等状况,导致未能有效利用企业销售管理资源,企业销售管理缺乏团队精神,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 2.2管理层级缺乏有效沟通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层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多企业管理制度规定销售执行者定期以工作汇报的文件形式向企业管理层进行工作汇报总结,但是却没有规定销售管理者要针对销售执行者的工作汇报给予相应的工作信息反馈,导致销售执行者存在工作问题未更正,影响销售工作效率。管理层级缺乏有效沟通还表现在销售执行者的工作汇报内容倾向关注于业绩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未能有效反映销售工作难度以及销售执行者工作能力。 2.3忽略销售人员培训工作 据美国一项研究统计,企业员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将获得工作收益50美元。企业销售管理打造一支专业化销售团队,可以推动企业在市场中持续发展,是打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备要素。现代企业销售员工培训工作,可以提升销售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销售员工的工作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忽略队销售人员的培训,使得销售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优秀的销售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些离不开企业对销售员工的培训工作。 2.4销售考核制度不合理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制定的销售考核制度存在不合理,如在确定企业销售指标时,没有结合具体的销售人员以及销售市场环境设置相应的销售指标,即在销售目标设置时,为充分考虑销售考核的公平性,有的销售人员在付出一样努力情况下,获得考核结果不尽人意。另外,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存在对销售考核结果执行不力现象,即存在随意修改考核结果的现象,使得销售人员出现销售考核的抵制心理或侥幸心理,导致销售考核存在混乱。 3现代企业销售管理的控制性策略 针对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不改变企业销售管理框架的前提下,结合企业整体管理业务,给出销售管理的控制性策略,希望对企业销售管理水平提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1强化销售团队意识 在企业销售管理中应加强销售团队的建设,强化销售团队意识。优秀的销售团队应是积极向上的、学习型的团队,优秀的销售团队应在共同目标指导下,以明确的团队角色定位,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实现成员资源的互补,搭建共同学习平台。销售学习型销售团队应及时总结销售经验,吸取销售工作教训,销售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总结,将自身利益和销售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主动地参与销售管理问题。现代企业销售管理日常工作应灌输团队精神,强化销售团队意识,以团队工作获取最大化团队效益。 3.2确保管理沟通效果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制定销售管理者和销售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制度,以制度保障销售管理实施,解决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销售任务分配、销售指标制定、销售成本确定等问题。具体而言,应结合销售管理工作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完成销售管理工作沟通,如每周一次的销售管理者和销售执行者工作汇报反馈会议,销售执行者像销售管理者进行工作汇报,销售管理者针对销售执行者的具体工作进行点评总结,针对销售管理工作内容提出相应的修正和改进办法,在会议中形成管理沟通机制,对销售管理工作进行情况说明。另外,销售管理者也应及时对销售执行情况进行说明反馈,笔者建议将涉及销售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纳入到工作汇报会议参会人员范围。 3.3完善销售培训体系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结合销售工作内容和销售工作对象的工作需求,从销售管理实际问题出发,设计相应的培训体系,定期为销售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还远远不够,销售人员需要继续接受工作培训。企业销售人员大体可以划分为销售管理人员和销售执行人员两大类,不同类别的人员应使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指导其工作。如销售管理人员可以进行销售任务分配、销售指标制定等销售工作日常管理培训,销售执行人员可以进行销售礼仪、销售实务、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等销售具体工作培训,不同销售人员之间还应进行沟通培训工作,形成良好的销售培训体系,提高销售人员综合素质。 3.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结合销售市场状况和销售任务工作量进行绩效考核,在不同的销售工作中尽可能地体现销售人员的工作量。完善销售绩效考核体系就是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适当对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权重进行调整,对销售人员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客观体现。在销售绩效考核中,应避免销售人员短期行为导致的资金回收周期长、发展利润率低和资金垫付大的绩效结果,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对销售人员的新客户挖掘和新市场拓展等长远行为进行考核,恰当设置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考核权重,以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销售人员进行考核激励。 4结语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同样,在现代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科学和艺术也是并存的。现代企业销售管理需要正确引导管理,笔者针对销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解决,以确保企业销售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运作,提高企业销售管理水平,培育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销售管理良性循环,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企业销售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应用企业诊断理论,可以为企业销售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包装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1包装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销售人员是企业通向市场的关键环节,销售人员负责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并通过产品销售实现产品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促进企业销售队伍的发展,提高销售业绩。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销售管理对于销售团队建设的重视度不足,销售人员缺少团队合作精神,销售工作者未能树立与公司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目标,不利于企业实施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销售团队人员之间缺乏通畅的沟通与交流,企业人员力量分散,无法做到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导致企业销售绩效相对比较低下。 2加强包装企业销售管理的措施 2.1培养科学的营销观念,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企业要想开展有效的销售管理,首先必须要具备科学的营销理念,虽然营销并不完全等同于销售,但是科学的营销观念是销售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针对销售人员开展营销培训,让所有销售人员意识到,企业营销不但包括推销,还包括营销管理、战略计划、市场购买行为、定价决策、广告策划、销售渠道选择等多方面内容。销售人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市场定位,不断丰富市场营销知识储备,为销售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销售人员要重视自己的竞争对手,分析对方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积极了解客户的情况,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有效的销售方案,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2.2开展系统的销售队伍管理,提高销售有效性 销售人员在进行销售工作之前要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销售人员一定要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特性及优点,对产品的顾客群特点以及竞争对手的特点全面分析,开展针对性的推销展示。销售人员就必须要重视客户访问标准,制定特定的推销时间,以免对市场开拓工作造成阻碍。重视销售人员的激励工作。一般来说,工资是最常见的激励方式,其次是职位提升以及口头表扬。当然,不同销售人员对于企业激励方式的渴望程度不同,有家庭的销售人员重视物质奖励,部分年轻人则认为表扬是价值度最高的激励方式,对此,企业就应该根据每个销售人员的具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方法,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2.3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学习精神 团队销售是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形势,建立学习型的销售团队。首先,销售团队要具备共同的工作目标;其次,销售团队的建设要重视角色定位;再次,团队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培养团队精神;最后,坚持民主原则,重视团队学习并鼓励大家学会共享。学习型销售团队成员之间要进行心得交流和经验总结,重视共享,不断吸取教训,优化销售流程,提高销售技巧。销售人员要将团队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主动地挖掘团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要注意对员工灌输团队作战意识,促进销售团队的发展壮大,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结语 总之,包装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高度重视销售管理工作,虽然现阶段的企业销售管理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包装企业管理者积极吸取教训,在销售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挖掘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制定有效的方案和措施进行改进,将问题解决,就能够最终促进包装企业销售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骋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中小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销售部门是中小企业灵魂也是一个野性的部门 在中小企业都存在居高临下的姿态,使企业在销售人员管理程度上很难把握,因为他们职业的原因,随时可以选择其他企业的销售岗位、可以随性的做事,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因此可以说销售部门也是一个充满自由的野性部门,对企业来讲管理程度相对企业很难。列如:曾经的三九集团的哈尔滨龙滨酒厂,企业销售业务人员人数达到200多人,几乎每个业务都有额外的业务,并且每月回款数额不足100多万,致使企业经过今年就倒闭的命运。 二、财务管理与销售部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市场竞争中,自足经营、自负盈亏,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如此影响下,作为一个看不见的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经显现出来,财务管理的活动有过去的单一变得越复杂化这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运用财务数据管理销售部门是企业一个现实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是企业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就可以第一时间纠正企业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使企业的资金运用更加流畅、还能够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能够长久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如何运用好财务管理来发现销售部门存在的问题 通过创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及时发现中小企业核心部门销售问题,及时纠正 1、通过财务数据进行销售业绩分析,确定销售人员工作能力,进行业绩、工作努力程度分析,进行优胜劣汰的分析与竞争 2、通过财务数据建立销售业绩与销售运营成本分析、控制成本,通过此项及时发现销售业绩是否与销售运营成本成正比,及时发现销售部门的费用去向及时控制,强化资金的管理,及时纠正业务费用的过大化,与业绩补偿正比,导致企业资金的无端流失而至企业亏损。可以加强资金管理 3、不同产品销售量与销售业绩及财务成本及销售运营成本分析、通过此发现产品对应市场的适应度和需求度,及时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优胜劣汰不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部适应市场的产品,为企业技术部门提供有力的信息,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为销售部门做好销售工作打下基础。 4、通过销售财务数据加强销售部门的团队建设,通过销售财务数据,加强企业销售部门的团队建设以及其他部门(如:技术部门、客服部门等等)的团队建设,因为销售财务数据不仅仅对产品、对人员业务能力都是一个考核,让努力、勤奋、积极进取的人,为企业带来收益的人真正获取收益和利益,优胜劣汰使其真正融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企业才会是一个正能量的企业。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让企业腾飞 四、以财务数据量化销售管理形成销售与财务部门间的互动 通过基础的财务数据,进行销售的业绩、销售运营成本进行量化到部门、到个人,在规定的核算周期,进行各个环节的分析,修正不合理的指标,更新量化数据,去除结构不合理的产品,形成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互动,充分体现自主发挥与民主集中,达到平衡统一,才可以使每一位工作人员与业务人员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各显能量,中小企业才会长久的发展,才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财务管理进行销售管理是中小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现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不加强细节的管理,不形成部门间的互动管理,那企业将进入艰难的管理之旅,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走向失败,三九集团哈尔滨龙滨酒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希望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永立不败之地。 作者:张晓梅 单位:北京国环兴业科贸有限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石油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我国石油企业销售管理业务的现状 1.加油站的操作效率和服务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大部分的加油站建立时间比较早,在加油站建立的时候,中国的机动车少,石油需求量不大,加油站规模和管理模式能够满足早期的需求。但是现在这种加油站由于加油站枪数少,容量少,面积小,规模小等原因,不能够满足高峰时期的加油需求量。小型的加油站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当加油的车辆过多,就会导致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加大,班次管理不合理的情况。加油站的规模小,枪数少会使得高峰时期加油站周围的交通拥堵。小型的加油站工作人员的操作并没有达到规程中所要求的,难以做到效率最高。 2.客户数量低下,市场占有率少 石油的需求量在我国虽然居高不下,而且这种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我国数目众多的石油企业竞争市场份额的情况之下,销售上的竞争仍然给许多石油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石油企业拓宽市场的方式仍然非常的传统,即扩大加油站的建设,但是这种传统的竞争方法已经和现在的市场环境相背了。首先,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加油站建设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盲目建设的加油站还会造成运营成本上的提高,因为如果加油站的建设位置不合理,很难做到盈利。 3.成品油的质量低下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巨大扩张和快速盈利的同时,很多的油品企业出现了为了扩大市场增加份额,而在油品的质量上缩减成本。低成本低质量的油品势必会造成顾客的不满从而导致企业营业额的下降,这样就与企业的初衷适得其反。 二、中国石油企业销售业务管理提升方案 1.优化配送中心的管理,区域经营 全国的石油企业,尤其是大型的石油企业,在销售管理的层次上对于企业进行优化改革,就应当合理化的布局销售网络。在每一个省,或者行政区划建立自己的销售配送中心,如果条件允许,需要每一个配送中心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油库,这样能够很好的杜绝超长距离的运输和来回运输。每一个区域的石油产品经营都必须符合当地的情况,在决定油库的位置,区域,根据需求建设加油站,缩减管理成本的同时缩减运营成本。 2.在石油的运输过程中优化管理 在运输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油品不会犹豫运输而损耗或损失。在对于油罐车进行装车的时候,操作人员应当对于油罐车的油罐进行详细的检查,同时在出口和人口的位置同时打上铅封。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漏油。同时应当做好油罐装卸过程中的核对工作,油品出库,人库,都应当有记录,同时应当对于记录进行核实。 3.建设规模更大,服务能力更强,效率更高的加油站 我国在早期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落后,私家车的保有量和现在相比数目稀少。能够适应早期需求的加油站通常面积小,人员少,操作困难,设备简单,效率低下,现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已经很难适应现实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合适规模的的加油站,或者对于原先的加油站进行大幅度的改造,首先在设计上应当以人为本,满足客户上的需求,并对高峰期的需求量进行评估,合理制定规模,最后应当在设备上高度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高效率的油枪,油罐,刷卡器等是提高操作效率的重要工具。 4.进一步挖掘市场,创新市场竞争手段 在我国石油企业的数量众多的背景下,石油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市场拓展上抓紧扩张。新建的加油站应当采用降价,提高质量,优惠活动等服务手段,吸引顾客。地区销售经理也应当深人到小区和潜在市场区域进行走访,调查,推广等工作,确保能够第一时间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客户群。 三、结语 随着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石油企业现在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现在石油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正确的认识自身在销售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正确的方式对于销售管理进行优化,了解客户,加强推广,同时提高自身油品的质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长期健康发展。 作者:王书龙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吉林市销售分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论文 1VFP在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之中的应用 在图书销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统计和记录的信息和数据有很多,例如图书的分类、作者、出版社、价格、页数、出版时间、印刷量、库存量和销售情况等,并且要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时时更新。因此,这就需要一个非常强大且功能完善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来帮助人们完成这些工作,比如以VFP为基础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以下简单介绍VFP在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之中的应用。 1.1信息的管理 VFP中有一种名为“项目管理器”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对图书以及图书销售信息的数据、文档以及源代码等进行集中记录和管理,使各种信息分类明确、条理清晰,便于人们查找。 1.2信息的查询 VFP采用了先进的Rushmore快速查询技术,系统能从记录着众多图书及其销售信息的数据库表中迅速筛选出人们所需要的内容,整个查询响应时间只有数秒钟,非常迅速与高效。 1.3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 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各项信息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一项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并无关联,除非通过编程命令来专门描述;而VFP却在这方面做出了改善,它可以在建表初期就把相关信息关联起来,便于人们引用。 2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以VFP为基础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阶段 在建立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数据库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规划工作,因为它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建立的全局运作,关系到数据库建立的成功与否。具体来说,前期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对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确定VFP数据库在整个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然后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指的是,通过与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访谈,从而获知其管理水平、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和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条件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使系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更加人性化。 2.2物理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物理设计,主要指的是根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的系统类型等,对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进行设计。物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2.3模块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模块设计,主要指的是把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所需要记录和统计的各项信息———如读者的个人信息、读者的订单信息、出版社或书店的书库信息、读者的购书及退书信息、读者的反馈信息、企业的账簿信息以及管理处信息等,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模块划分,并且在划分时要注意各项信息之间的关联。当然,不同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还需要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由图书销售人员负责管理账户的创建和修改,并管理读者及读者订单的信息、检索书籍的信息和统计每日账目等;由仓库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书库的信息(包括录入与查询等)。举例来说,一种较为常见的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会有以下五大模块:读者信息模块、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书库信息模块、银行(账簿)信息模块、管理处信息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2.2.1读者信息模块 读者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它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亦包括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条件的匹配可以是“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也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信息功能。 2.2.2读者订单信息模块 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订单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订单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订单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同样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订单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包括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条件的匹配有“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订单信息功能。 2.2.3书库信息模块 书库模块又细分为存书查询、购书和退书3个子模块。存书查询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存书信息功能(如对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售价、库存数量、出版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存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存书信息功能。购书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购书信息功能(如对购买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购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购书信息功能。退书模块亦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退书信息功能(如对所退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退书原因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退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退书信息功能。 2.2.4银行(账簿)信息模块 银行(账簿)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银行(账簿)信息功能(如对图书销售的总额、费用支出、净收入、余额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银行(账簿)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银行(账簿)信息功能。 2.2.5管理处信息模块 管理处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管理处信息功能(如对各项事件的记录、备注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管理处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管理处信息功能。 2.4实施和运行阶段 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在完成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物理设计以及模块设计之后,可以开始试运行。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调试或试验阶段,是对管理系统的具体操作实践和试用。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仔细观察和体验系统的运行与使用情况,并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也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和转存工作,以免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观察与记录完毕之后,相关人员还要对系统运行中所出现的不良状况和故障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加以改进,直到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为止。 3结语 本文探讨利用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VFP软件的优点以及其数据库的特性,可以让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变得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系统化,让图书销售管理的工作更加简单高效,间接促进了图书销售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作者、读者、出版社还是销售商,都受益良多。 作者:杨巍 单位:民族出版社 销售管理论文:企业连锁销售管理论文 一、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营销管理是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产品销售乃至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唯有使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各工作环节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并制定出与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营销管理战略,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经营目标的充分实现. 1.1是企业产品优势发挥的基本要求 连锁经营企业有其独特的产品优势,例如,产品服务创新以及产品层次提升等,在营销管理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连锁经营企业连锁组织形式所产生的产品优势,优化产品概念策划,注重产品层次提升,并强化产品组织策划,加强产品创新,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带动消费者从“满足型”转变为“追求型”,提高产品的购买力,发挥产品优势,增强产品的消费潜力.可见,营销管理是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优势发挥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国当前多数的连锁经营企业中,还有相当部分的营销管理者在营销管理中产品的策划意识还相对较为落后,导致开发的产品以及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服务均与传统单店无明显差异,产品提升层次性与创新优势未充分发挥,导致产品的竞争力偏低.基于此,加强营销管理,优化产品策划,对于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优势的发挥至关重要. 1.2是企业品牌效应形成的重要保障 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品牌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连锁经营企业形象的建设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若连锁经营企业缺乏品牌建设与经营,那么在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以及企业持续发展中就失去了其突出优势.对于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力度,打造连锁经营企业自己的高品牌权益品牌,建设企业品牌文化,同时还需充分重视品牌的营销,在品牌设计、品牌安全及其保护等环节都应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强化连锁经营企业品牌的延伸管理,形成品牌效应,这也是连锁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部分的连锁经营企业中,品牌经营经验还相当缺乏,品牌商标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强化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是连锁经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此外,连锁经营企业实施高效的营销管理,对于其“价格武器”作用的发挥,扩大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占领份额,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化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营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当前,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营销管理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营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营销管理还缺乏正确科学地认识,将营销错误得理解为产品的推销,缺乏对营销环境的深入分析,尤其缺乏市场营销理念,仍沿用“产品生产与产品推销”为主的营销理念,导致部分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2.2品牌形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在其营销管理实践中,缺乏科学的营销管理策略,品牌营销策略尚未充分确立起来,加之品牌运营经验不足,品牌管理意识薄弱,使许多连锁经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之中.同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缺乏规范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过分注重市场行为的短期效应,而对品牌的投入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致使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品牌建设力度都相对较低.多数管理人员将品牌经营单纯地理解为提高其知名度,从而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未能真正建立起来. 2.3营销渠道尚不完善 多数连锁经营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策略在营销管理中的作用,但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IT投资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尚无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致使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经营管理实践中,还未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销售网络点通常仅局限于大城市的商业中心,而城乡地区的销售网络点却乏善可陈,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消费市场覆盖面较窄.此外,我国目前多数的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还不到位,信息化程度较低,导致配送效率低下,限制了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可见,营销管理是连锁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管理策略势在必行. 三、提升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的优化对策思考 3.1更新营销理念,开拓潜在连锁市场 在现代化市场背景下,连锁经营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营销管理,树立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服务层次,创新产品设计,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产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同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应全面收集产品的反馈信息,从而实现产品的进一步完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同时,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顾客在其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基于此,连锁经营企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产品生产、销售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树立起“以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及“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着力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以苏宁营销管理为例,对于享有中国的沃尔玛之称的苏宁而言,在其营销管理中,服务是其关键的产品,而其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在这一营销理念的指导之下,苏宁在其专业自营中,积极推出会员专区一站式购物服务,并制定了5S服务模式,树立“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服务原则,以追求更高的顾客满意度作为其经营目标,在提高企业控制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扩大.苏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建立了呼叫中心平台以及三十多家技术服务中心,以服务至上为重要指导,促进了苏宁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大的零售销售企业.可见,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其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便是顾客的满意度.基于此,更新营销理念,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强化企业服务产品的打造,提升顾客满意度是连锁经营企业效应管理的突出策略.除此之外,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市场需求,积极制定“合作营销”、“网络营销”、“服务营销”等营销策略,从而全面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整体营销水平,扩大连锁市场.以苏宁的合作营销战略为例,苏宁秉承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以顾客为核心,市场为导向,充分重视市场资源的整合,与全球近一万多家家电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运用联合促销、B2B等各种方式,积极建立利益共享的供应链,并采取直营连锁、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军全国市场,扩大了市场份额.2010年,积极推出网络营销模式,与GFK、IBM等合作,进军B2C网购模式,促进其网购销售额的不断增长.综上可见,更新营销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营销理念,并积极制定合作营销、网络营销等各种有效的营销策略,是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综合实力提升以及潜在市场开拓的有效途径. 3.2实施品牌形象战略,优化企业形象 在2007年,率先在电气零售行业中采用明星代言的品牌策略,使苏宁品牌具有市场化与年轻化的特点,为其市场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当前,苏宁积极转变品牌形象建设策略,实行“幸福”品牌战略,积极打造起顾客服务周到的市场形象、价格公道质量领先的产品形象、设计愉悦的外观形象、健康清新的风气形象以及开拓进取的企业形象,最终树立起值得信赖、规范经营的一流企业综合形象,造就了苏宁品牌产品的成功.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品牌就是连锁经营企业的生命,在未来的连锁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必然成为市场主要的发展趋势,为此,制定品牌形象战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此外,在品牌建设中,还需充分重视品牌的安全与保护,强化品牌营销管理,积极建立品牌危机预防处理机制,建立起优质产品形象,避免品牌危机损害企业形象,从而使连锁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战略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经济效益. 3.3加强信息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对于苏宁而言,信息化也是其核心产品之一,并将信息化作为其神经系统,积极建立了系统综合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监控、语音等多种功能.并以SAP/ERP系统为载体,辅助运用B2C、B2B、CRM、TMS等系统,实现“消费者、供应商与职工”的综合化信息管理,在提升其生产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在采购与销售中,充分重视信息化采购系统与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增强了其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在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中,应积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连锁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保障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获得持续发展.综上可见,在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营销管理是企业产品优势以及品牌优势发挥的重要保障,是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规模扩张的基本要求,为此,连锁经营企业必须立足于企业实际,积极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提升产品服务层次,积极制定品牌形象战略,赢得消费者信赖,强化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以促进连锁经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杜小蓉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销售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的销售管理方式改进 一、国家对企业创新的政策 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使中国尽早立于强国之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的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上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创新型企业。党的十八大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企业创新的三大方面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目前每一个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也是企业创新的亮点。日本的好多企业,如神户理化、日立化成、大日大油墨、冈崎矿产、科隆等都在创新上下了功夫。日本这些企业基本的原则是,三分之一的人员搞科研,三分之一的人员做营销,三分之一的人员负责生产,10%的管理人员。美国的条件优越,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更是大,俄国不论是实验室还是工厂都引进先进的设备,还有自己国家创新的设施设备,不惜物力财力。全球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技术不会超过2%。大多的技术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把生产化学的、生产化肥的、生产石油的、生产其他产品的每项技术中借鉴其有价值的技术部分,形成一项新的技术。比如圣泉现在呋喃树脂全球第一,当之无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应该分以下几步:第一步,模仿与跟随战略永远是第一战略。第二步,借脑发展。企业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条件和资源,我们要借脑发展,聘请工程师、顾问。国外有很多的咨询公司,有很多的服务公司,有很多的行业人员,需要时就要把他们聘来,聘是一般(不代表有价值)、最快的方法。第三步,寻求国外合作,建立实验室,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 (2)营销创新。企业创新的重点营销创新也可以说是市场创新的一部分,是企业创新的重点,营销实际上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市场部;一部分是销售部。二者是共同体,不是矛盾体,是相辅相成的。做好营销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贴近市场与客户,贴近市场与客户是做好营销工作的首要前提。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很快,用户也很多,但是如何贴近用户并利用起这部分资源,是很值得仔细研究和考虑的事情。有一家全球性跨国公司,微博做得非常好,有十几亿用户,微博的评估价为70多亿美元,公司就想利用这些客户资源,从客户身上赚钱,但是他们一利用,客户都跑了,都跑到别的网站、别的公司了,价值也一下降到了十几亿美元,这么大的客户资源不敢用了。贴近市场与客户,就要做到与客户用心交流。现在日本的产品在全球又开始走向下滑了,因为日本的产品能够做得让人相信,但是做得不能让人感到自豪、不能让人感到仰慕,不像欧美的大品牌,能够做到以此为自豪,不仅让人痴迷,而且仰慕、敬仰。第二步,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法:跟随大公司学习发展之路、向竞争对手学习至关重要、简单明了有效的激励措施,我们应该有简单、明了、有效的激励措施。用最简单、最明了、最直接的办法,来设立营销激励机制。第三步,建立营销管理中心。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难点,因为只有把管理创新做好,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保证,如果没有管理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可能出现夭折,因为缺少了推动这两个创新前进的力量。采取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方式,着力于现有人才的开发,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实施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相结合的策略。积极从外部引进人才,加大对内部人才的相关培训及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保障、保护机制与组织机构,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要有相应的战略谋划作为指导,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分析问题的本质,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创新。 三、国内外创新理论的研究 国外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还有其他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如E•曼斯菲尔德、施瓦茨、P•戴维、Z•格里列希斯等,他们以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构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 四、企业绩效评估 (1)设计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要突出建设创新性企业、构建和谐企业环境的需要,重视企业资源的利用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尝试建立一套个性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传统指标与现代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正指标与负指标相结合的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2)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研究。在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时涉及多个在逻辑上具有不同的阶段,但是各个阶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进行清晰的划分,创新型企业通过建立科学、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加强技术在创新型企业环境中的转移、创造等活动,从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地位。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也是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目前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经济增加值法、杜邦财务评价法、平衡计分卡法、主成分分析法,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运用因素分析法、内涵解析法、模糊综合测评法、聚类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逼近理想的排序法、功效系数法等评价方法相结合。 五、研究结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社会、国家和经济的发展都要以创新能力为内在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同时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加强创新型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对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剖析创新型企业发展态势,探索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创新路径选择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机制等对提升创新型企业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赵功展单位:河南平顶山供电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乡镇卫生室药物销售管理方案 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坚持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的原则;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坚持高效、公平、规范、透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全县已建成运行并按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规定的药物,自12月10日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余下的村卫生室在加快建设进度和一体化管理的同时,试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确保2011年1月1日起,全县所有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面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县、乡两级召开专门会议,对全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启动准备。各乡镇卫生院组织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的药品库存情况,包括品名、规格、数量、价格等进行盘点核实,拟定基本药物用药和采购计划。 (三)正式运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原有库存药品一律按进价销售,销售完毕后,不得私自进购。 需配备的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使用与采购配送试行办法》,由各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从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需应急采购的药品在品规一致、厂家一致的基础上,采购价要与中标价一致或低于中标价,并从已中标企业中采购。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采购药品应区分开,县卫生局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核。村卫生室采购药品经费一律使用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帐户结算,尚未开设帐户的乡镇卫生院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开设。 (四)落实补助政策与财务管理制度。对实行或试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其收入除来源于基本医疗服务收费外,按照《省行政村卫生室改革方案》之规定给予补助,即每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000元。我县将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助。 实行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在完成信息化建设后均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按照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的医疗服务项目执行相关收费政策。行政村卫生室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统一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财务管理按《关于印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执行,具体实施办法由县卫生局制定。 四、相关部门职责 县财政局:保障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的补助经费和工作经费足额到位;加强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财务、资金使用、服务效果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县发改委:加强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 县卫生局:做好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政策宣传、培训和落实工作;负责对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使用情况进行培训和监督检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违法经营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取缔非法行医,切实维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和秩序。 县监察局:负责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全县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乡镇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 并实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村主要负责人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是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密切配合,认真实施。 (二)加强宣传引导。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面向群众的社会宣传,重点宣传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原则和主要政策,普及合理的用药常识,改变不良用药行为,提高群众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鼓励和引导群众选择使用基本药物,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建立药品质量验收及公示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单位),要公示国家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及采购价格、厂家品名、剂型规格,公开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且不得少于三年。 (四)加强考核管理。全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规定的药物,不得配备和使用其他药物。县卫生与财政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作为各乡镇卫生院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药品采购、价格管理、零差率销售品种比例、零差率销售金额比例进行考核。乡镇卫生院负责村卫生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村卫生室零差率销售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零差率财政补助和相关专项经费拨付挂钩。 (五)加强监督检查。县发展改革、卫生、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的监督检查。乡镇卫生院也要加强对村级卫生室的监督检查。严禁擅自采购、加价销售,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销售管理论文:强化内部调控管理提升销售管理 [摘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销售业务不仅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之一,也是解决企业收入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即: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前提、完善合同管理是基础、科学的物流管理是重点、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1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销售管理论文:小议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销售管理水平 [摘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1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电子商务: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致使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陷入困境。本文就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呈现了若干问题,构建了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模型,以天猫商城生态系统为例,分析其协同创新的构成因素以及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平台型电子商务 生态系统 协同创新 电子商务行业自20世纪末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显示,2015年中国网购用户人数达到4.6亿人,比2014年增长21%。2015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3.83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35.7%。2015年网j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7%,比2014年的10.6%,增长了2.1%。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是“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更显示出中国经济强大生命力。未来,随着物流、信息沟通等短板的逐一补齐,电子商务无疑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它不只是买卖双方交易的简单电子化,而且与传统产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传统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都有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其它行业机构如电信、银行、物流、担保等也逐渐围绕网络客户的需求进行聚集。单个电商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势必会出现一种既掌握电子商务特点,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第三方互联网企业。以第三方互联网企业为核心,聚集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吸引众多的电商所需要的机构参与其中,进而形成了平台型电子商务。 平台型电子商务是由专业的电子商务开发商(运营商)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买卖双方通过这个集认证、付费、安全、客服和渠道于一体的统一平台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完成交易的商业模式。平台本身不从事交易业务,它作为交易服务的中心吸引有关个人或企业参与,为他们的网上交易提供配套服务,集成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撮合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链接,以电商平台为中心,群体规模效益的集聚,形成了巨大的电子商务生态群落。在此过程中,随着参与的行业机构越来越多,这个生态群落所呈现的多元化和协同关联性越来越强,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成员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三类:领导种群、关键种群和支持种群。领导种群是整个生态系统资源的领导者,通过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扮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整合和协调的角色;关键种群是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其它物种所共同服务的“客户”;支持种群是网络交易必须依附的组织,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信服务商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等。 二、协同创新的概念与要素研究 协同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系统在联系、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即系统中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 创新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概念,对它从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系统做出明确论述的是熊彼特。他的创新是广义的创新,既包括了技术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的诞生源于将协同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 协同创新系统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技术、战略、组织、文化、制度、市场。其中技术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其他要素和技术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产生创新。组织结构以及制度是创新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组织文化以及战略则将协同创新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自电子商务行业开始兴起,某些平台型电商企业借助于自身优势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如天猫商城生态系统和聚划算生态系统。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较为薄弱、网上交易配套业务尚不健全等一系列原因,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此体现在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核心企业即领导种群不能有效协调自身与供应商、服务商、消费者等各参与方有关利益、技术、关系、战略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难以整合、不能最大化的利用生态系统自身拥有的资源、信息等。这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有序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确保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重点优先解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各参与者之间的有效协调。 三、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型构建及假设 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就是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电子商务企业,不受地理位置、时间和空间制约,围绕核心的平台型电商企业,通过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构建的生态系统在技术、组织、市场、战略、文化等方面为实现自身的运行、发展进行的创新。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回顾,技术、市场、组织、文化和战略协同显著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在假设模型中,通过对影响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因素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而探索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机理。通过借鉴现有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以及协同创新机理的研究,对此模型做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H1:技术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H2:市场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H3:战略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H4:文化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H5:组织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天猫商城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2008年4月,淘宝商城上线,于2012年1月更名为天猫商城。自2012年开通“双十一”节后,天猫商城每年的交易额都呈现大幅度的提升,从2012年2120亿元飞涨到了2015年的11480亿元,B2C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5%以上。 为了确定协同创新的构成因素以及绩效的维度,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已有的成果,设计了调查量表。由于问卷中大部分问题无法直接用数量来确定,故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问卷发放采用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其中电子问卷发放350份,回收201份;纸质问卷发放104份,回收42份。在回收的305份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50份,以此Y果建立相应数据库。 借助计量分析软件,测量255份有效问卷中的变量因素,得出变量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为了验证上节的假设,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1:财务绩效=α0+α1技术协同+α2市场协同+α3战略协同+α4文化协同+α5组织协同 模型2:产出绩效=α0+α1技术协同+α2市场协同+α3战略协同+α4文化协同+α5组织协同 本文对选取的协同创新构成因素、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进行了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到了表1中的数据,根据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及显著性系数,做出了如下的初步结论: 协同创新的构成因素、学习能力、协调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根据表1相关性分析结果,以协同创新绩效为因变量,以协同创新构成因素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模型1中,文化协同和战略协同与财务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489,说明解释变差占总变差的48.9%,F值为78.126,显著性概率为0.000,模型3的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在模型2中,文化协同和战略协同与产出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458,说明解释变差占总变差的45.8%,F值为73.850,显著性概率为0.000,模型2的总体回归是显著的。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协同创新构成因素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回归方程: 财务绩效=技术协同*0.303+市场协同*0.208+组织协同*0.232 产出绩效=技术协同*0.245+市场协同*0.259+组织协同*0.261 五、结论 本文借助计量软件对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分析,对模型中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得出了协同创新绩效与自变量的回归方程。 根据回归方程判定,技术协同、市场协同和组织协同在不同程度上与绩效正相关,而文化协同和战略协同则没有与绩效有相关性。因此假设H1、H2和H5部分通过,而假设H3和H4则未能通过。 在此模型中,文化协同和战略协同对协同创新绩效的显著正相关并没有通过,即正相关不显著或者不存在。究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在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参与创新的主体较多且不同创新活动的主体不同,同时部分创新活动持续时间短,就导致了文化协同与战略协同在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与协同创新绩效未产生显著正相关性,留待以后加以研究验证。此外,本文并未就协同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构成因素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探析,这也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王丽琼(1981-),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电子商务:构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式 摘 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生态系统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协调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系统的有序良性发展,构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式对其本身也是有积极影响的。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 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人数达到4.6亿人,比上一年增长21%。2015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3.8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7%。2015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7%,比上一年的10.6%,增长了2.1%。未来电子商务行业无疑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行业。 电子商务行业自兴起,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体现在电子商务行业内不能有效协调供应商、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各参与方有关利益、技术、关系、战略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难以整合、不能最大化的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信息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会极为不利的影响电子商务行业的有序成长。 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几年的《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中可以总结出,2013年至2015年电商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接到网络消费用户投诉的数量是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其中售后服务、网络售假、发货迟缓、退换货难、退款难、虚假发货、货不对板等成为热点投诉问题。这些投诉热点问题不得到根本性的有效的应对,将极大的限制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确保电子商务行业呈现良性有序的发展,就要重点优先解决电子商务行业内各参与者之间的存在的协调问题。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从实体化变为电子化,而是转变为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组织机构,如物流、银行、电信、软件等围绕着核心企业,以交易主体--网络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聚集。通过互联网这个新的产业环境,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整个行业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化迹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的结果。 商业生态系统是将生态学观点应用于企业竞争战略后的新生概念,它是由各种类别的物种主体(即企业或组织)构成,这些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和职责。与商业生态系统类似,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成员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三类:领导种群、关键种群和支持种群。 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物种”们各尽其责,交错形成完整的价值传递网络。在这个网络内能量、物质和信息循环流动,组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模式 根据协同创新模式的组成要素划分,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两要素协同创新模式;第二代的三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和第三代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如表3所示)。从这三代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出影响协同创新的要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技术、市场、组织、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因素。在此演变过程中,协同创新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开始单纯的把技术创新作为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发展到认为市场、战略、组织、文化等因素与技术因素在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功效上,地位相当。 电子商务行业与其他行业与之相对比,有之独特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传统商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新兴产物。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由于互联网具有特殊的网络效应,使得领导种群(电子商务企业)对目标客户(关键种群)的价值会随着目标客户(关键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型增长。与此同时,目标客户(关键种群)数量越大又更容易吸引更多的潜在目标客户(关键种群)。这种“正网络效应”带来的结果就是目标客户(关键种群)也习惯其提供的产品或是服务,从而强者俞强,弱者逐渐被吞并或是消失。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要达到各“物种”成员的密切合作、共同创新,以实现“1+1 2”的协同效应,就必须树立领导种群的绝对领导地位。 然而,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不仅拥有领导种群外,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关键种群,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物种。关键种群之间发生直接的交易买卖行为,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实现价值交换,转移,升级的途径。关键种群隶属于不同的经济实体,独立运转,因此他们都将以各自利益最大化来进行决策。各关键种群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不仅彼此之间极容易产生冲突,并且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总体利益。如何在领导种群的领导下处理协调好关键种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已经成为局限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个健康、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除了有领导种群所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数量巨大的关键种群外,还应该具备完善的支持种群。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是让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能正常流动和循环。 在第三代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物种”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协作、资源共享等方式构建的生态系统在技术、组织、市场、战略、文化等方面为实现自身的运行、发展以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创新。领导种群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为系统成员提供共享资源,找到有效的方法去创造价值,并与其他成员分享价值。电子商务企业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培育了新市场,可以容纳更多的关键物种和支持种群进入,在此起到了市场协同的作用。关键种群成员内部之间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协同两种关系,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员因为竞争而走向合作,使竞争和合作中的一种趋势优势化,最终形成一种总的趋势,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形成。 四、结论 协同创新能力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各个群体在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他们需要迅速及时对各种变化做出调整,保障自己不受影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是能有效决定其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而影响系统的有序运行。其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复杂多变,各关键种群之间存在着信用/信任问题、利益争夺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协作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一个有序、良性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商务企业生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丽琼(1981- ),女,汉,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电子商务: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培养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动力,协同创新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不仅有助于增强高校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分析协同创新的内涵入手,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联合培养机制、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实践实习平台以及个性化培养。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性人才是电子商务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探索电子商务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为社会培养创新性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教育的迫切任务。协同创新的提出为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Peter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为了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适时启动了“2011”协同创新工程,其目标指向是“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巩固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新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资源呈现出较大的分散性,这种分散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创新主体和活动分散重复,导致的后果就是封闭的科技生产、自主创新缺乏动力。协同创新的提出就是要打破科技资源分散以及科技创新实体封闭的局面,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度合作和开发创新,以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在这种网络创新模式中,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主体,各个主体优势互补,通过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过程,提高转化率,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2]。 二、基于协同创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必要性 1.创新性人才培养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然而缺乏创新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国内抄国外的,而且国内企业之间也互相抄袭,趋向同质性发展,商业模式互相模仿,网站建设依葫芦画瓢,营销策略也缺乏创新,导致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不断上演。恶性竞争不仅损害了电商企业的利益,而且损害了电商企业背后众多经济实体的利益,最终将不利于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营销策略甚至技术手段都需要创新,然而创新的根源在于创新性人才,因此,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需求。 2.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缺乏沟通和互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深入理解产业实际需求的能动性,而企业也缺乏利用公共科技成果的动力,导致我国创新效率低下。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有助于打破科研体系封闭的局面,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不仅能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也能将市场需求注入高校的科研活动,将学科链和企业的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的有机结合。因此,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 3.协同创新有助于增强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能力 “2011”协同创新工程不仅仅体现了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想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体制的突破。协同创新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协同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总体来说还很薄弱,教学的目的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的科研项目,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高水平的实战机会和科研创新平台,从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含量与实践内容,而且科研院所、企业人员可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高校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因此,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校提高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力。 4.协同创新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密切吻合的必由之路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仅缺乏创新能力,而且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背离。借助于协同创新的平台,企业可以以合作项目为依托,为高校提供实训场地,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理下的“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目前在美国共有110多个,其中包括公司700多家,研究型大学100多所,教授800多名,研究生1 000多名,本科生200多名,在I/UCRC中,学生可以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与科学家、工程师密切交流合作,获得与产业直接相关的工作经验,进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电子商务联合培养机制 高校可以利用协同创新项目的战略合作机会,形成团体培养的氛围,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电子商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科研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将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与实践成分[3]。联合培养机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根据科学发展方向以及国家的需求,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内容,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二是通过人员互聘等措施积极邀请战略合作单位科学家、专家、工程师、企业家等担任教授或讲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课程和专题讲座,不仅传授实战经验,而且传递创新思维;三是建立联合导师制,除了为学生配备高校的专业导师以外,还可以积极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担当学生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实战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四是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广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课题,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来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电子商务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学科的交叉融合、平台的开放共享、创新的学术氛围,能够不断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4],许多成果都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产物。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门很典型的交叉学科,集商务、信息和管理多学科知识于一体,这就要求高校通过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多渠道、多学科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一是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建立多维复合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为创新人才构建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二是搭建跨学科教育平台,大力推进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三是积极建立适应跨学科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的协同管理;四是淡化学科界限,推动跨学科科研建设,鼓励院系之间成立跨组织、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教学中心,鼓励跨学科的学术创新和科研项目,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和学术创新予以资助[5]。 3.共建共享电子商务实践实习平台 借助协同创新的机会,与合作单位联合建设电子商务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突出实践型教学,为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和创业、创新实践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激发创新的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提高学习积极性。利用与企业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实验室,与企业科研人员积极沟通交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把握学科发展动向,构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式实践平台,从而有利于学生参与企业科技攻关与技术革新活动,得到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活动的实践训练,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集成[3]。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创业竞赛、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重视个性化培养 创新教育是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创新的教育,而创新能力与个性化是紧密联系的,个性化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是个性化的体现并有助于个性化的实现,表现为个人立足于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去创造,让自我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弹性平台。在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制定学习方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使得学生能够在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最终实现创新。 四、结束语 协同创新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出了新的方向。在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创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向创新培养的根本转变,培养创新性人才。 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整合学校、企业、商会、政府等多方优势资源,多方共同搭建的一个电子商务协同创新平台。平台既作为一个校外实训基地,也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培训组织。平台培养培训的电子商务人才既可以被合作企业聘用,也可以被平台之外的企业有偿聘用,这可以看作是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一个新模式。 关键词 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 一、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一个全新的复杂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组织形式,是由广州昊王皮具有限公司与福建商会广州分会、新岭南电子商务商会、广州电商智囊团俱乐部、哈淘电子商务创业扶持基金会共同出资成立,由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提供人力支撑,由地方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扶持,整合学校、企业、商会、政府等多方优势资源,共同搭建的一个电子商务协同创新平台。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协同创新的特点体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指校企合作主体之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整体性。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是哈淘电子商务学院输入电子商务人才的源泉;昊王皮具有限公司与福建商会广州分会是提供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正常运作所需资金的基础;新岭南电子商务商会是哈淘电子商务学院输出学有所成电商人才的渠道;广州电商智囊团俱乐部是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培养高质量电商人才的保障;哈淘电子商务创业扶持基金会是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学员进行成功创业的催化剂;地方政府是扶持哈淘电子商务学院良好运转、促进区域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电子商务优惠政策的坚实后盾。二是动态性。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由学校、投资企业、商会、基金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为了促进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整合互补性资源,协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二、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实践 (一)搭建电子商务协同创新平台 校企协同创新创办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对于学校来说,企业免费培养人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对于企业来说,免费培养人才,其利益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成立初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派出一批学生进驻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将这个平台搭建起来,既可以给刚成立的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教师练兵的机会,也可培养哈淘电商学院管理者的管理才能。第二,由于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刚成立,其影响力还不够,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需要一个宣传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同时哈淘电子商务学院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招收的学员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派出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就业,对在社会上招收的学员收取一定的培训费和职业介绍费。第三,当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培训的学员学有所成时,学院邀请企业招聘人才,这时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充当了人才市场的功能。 (二)打造电子商务协同创新课程体系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专注于电子商务新商业服务领域,整合该领域实战专家、企业管理专家、企业培训导师、电子商务大学讲师、创业成功人士等师资资源,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咨询顾问、综合诊断与运用辅导、培训课程与主题论坛、参观考察与探讨交流、校企合作与人才供给等专业服务。哈淘俱乐部通过邀请知名网商、企业导师、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为会员进行主体分享活动;组织会员到知名网商企业参观考察、举办互动活动;开展不同主题的沙龙活动,分享前沿资讯、拓展行业人脉和整合优质资源等活动。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作为新商业(电子商务)人才实践基地,打造全新的实用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都是电子商务行业成功的网商针对各种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如淘宝网、京东商城等自主开发的。这些课程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并导入企业文化,使得学生每天上课都充满激情。 (三)整合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优势资源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通过广州市花都区电子商务商会整合电商会员企业资源,为学员提供实践培训基地,帮助电商企业打造电商团队,培育优秀电商企业,通过优秀电商企业带动更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并带动各类产业的连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哈淘电子商务实践平台,整合本地产品制造商作为货源,扶持一部分电商人才自主创业并依托哈淘独有的电子商务供销系统进行电子商务销售,实现企业本地生产、本地销售、本地创税。通过哈淘供销和哈淘电商实践人才团队,每家企业每月平均销售额可达90万元,每家企业每年电子商务平均销售可达1千万元,500家企业每年合计创收50亿元,创税8亿5千万元。 (四)引入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作为一个校外实训基地,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培训组织,有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但是有别于高职院校,其理念是“乐在其中,借假修真”。学员除周末外每天都要签到上课,晚上都要签到上晚自习,每次签到中间都有半个小时的弹性时间,保证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学员全部可以签到完毕。 上课要考勤,下课后生活也要考勤,这是有别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可以自由行动,但是必须遵守相关规则。为保证学员能认真上课,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将全部学员分成十个团队,上课时以团队为单位。如果有哪个学员迟到、旷课,就会削弱自己团队的力量,获得奖励的机会就会减少,受到处分的机会就会增加,团队学员就会受到来自团队内部的组织压力和团队外部的竞争压力影响,迫使学员自觉地遵守纪律,不会迟到和旷课,而且团队成员还要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争取为自己的团队获得更好的成绩。 三、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学校的意义 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重点专业建设。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围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采取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重点探索和建立适应“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项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有利于学校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通过协同创新,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同成立一个培训机构,相当于企业的一个人才孵化器,把即将毕业的学生输入到培训机构,而企业将真实项目放进培训机构,让学生进行“实弹演习”,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大大提高。 有利于学校加强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建设。由于电子商务行业起步较晚,相对应的师资力量也较薄弱。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既培养了学生,又大大改善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 (二)对于企业的意义 通过协同创新,产品销售模式发生了改变,扩大了产品市场占有率。依托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培养的电商人才除了满足昊王皮具有限公司自身发展需要之外,还向社会上其他有意于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输送,将产品销售从传统的线下发展到线下销售和线上销售同步进行,既保证了现有市场和客户,还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网络销售渠道,销售额大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突飞猛进。 通过协同创新,培养并留住一批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广东省民营企业发达,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个体企业很多。这些企业对营销人员有大量需求,在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网站的公司库搜索,含有“广东”的企业高达1900页,贸易机会多达919017个,且还在动态增加。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巨大。昊王皮具有限公司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合作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除了满足商会成员企业自身人才需求之外,还向社会企业输送大量电子商务人才。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在电商行业中的地位,吸引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哈淘电子商务学院的协同创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商产业园区打造、电商人才培养、企业电子商务开展率、哈淘抱团上市等电商问题,并已引起多地区政府关注,一些地区有意引入并借此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将吸引地方政府采取更多的支持鼓励政策。通过该平台建设,带动整个花都电商产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
公路工程施工研究篇1 0引言 坚持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是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够以安全为目标开展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运输、仓储、物资的安全;建构筑物使用的安全等。安全管理是对施工中存在的危害、有害因素进行发现、分析和控制的行为过程。严格管理公路工程中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爆破等安全施工情况,切实做好全天、全员、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以此实现安全零事故的动态目标。 1公路工程施工中危险源的识别与分析 1.1施工准备阶段 在公路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团队与测绘团队需要开展工程测量、场地清理、场地调查、临时办公设施建设、设备调试与安装、测量放样等作业。在开展工程测量时,可能需要在狭窄山体、水域等地区进行地质勘查、水系调查,面临山体崩塌、深水淹溺等意外情况;在临时办公设施建设时会面临安装物体坠落、设备漏电、物体撞击、高处坠落等危险因素。 1.2路基施工阶段 路基施工是指公路工程中的沟塘回填、土方作业、场地清表、爆破作业、基槽开挖、物资设备运输等环节。在石方和路基开挖中需要运用爆破工艺,爆破作业具有有毒气体、爆破震动、爆破飞石、爆炸冲击波、爆破噪声等危害;土方作业需要人工和机械配合挖掘,作业人员在使用锄头、铁锹、一字镐等工具时会出现把手和铁具接头脱落分离的情况,导致伤人事故,严重威胁人身安全;基槽开挖若采用掏洞挖掘的方式,会使顶部土层失去支撑而坍塌,作业人员会遭到土方埋压;在物资设备运输时,若指挥人员或驾驶员对施工现场地势地貌缺乏足够了解,或施工警示牌不明显,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路基施工需要频繁使用施工机械,部分机械的摆动部件、啮合部件移动速度较快,如果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作业人员未佩戴防护用品,则会造成机械伤害[1]。 1.3路面施工阶段 在路面施工阶段,作业人员需要开展公路路面的基层施工、测量放样、沥青路面面层施工、混凝土路面施工、老路改造施工、机械碾压施工等。在制作材料时如果操作不慎会造成作业人员高温烫伤或酸碱腐蚀,在熬制沥青时存在火灾风险,若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具还会引起沥青中毒;在使用钢丝测量放样时钢丝绊线桩过松,导致钢丝脱落致人受伤;在测量路基时所架设的水准测量仪会被料车撞倒而砸到作业人员致人伤亡;运输机械或车辆在大纵坡路段失控会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在老路改造施工时,平板车周转会刮伤周边行驶车辆;施工现场围栏装置不到位,也会导致作业人员被通行车辆碰撞。 1.4桥梁施工阶段 桥梁施工类别复杂,根据施工现场的地形、地势、河流条件等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深基坑工程、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等。在深基坑工程中,需要挖掘深度为5m左右的基坑,基坑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若地下管网损坏,则会导致作业人员触电、施工现场发生火灾等危害;在脚手架工程中,作业人员需要搭设高度50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可能出现机械触电、起重伤害、高处坠落等危险情况;在模板工程中,作业人员需要搭设混凝土支撑模板高度8m、跨度18m、总载荷15kN/m2,在施工中可能面临物体撞击、气瓶爆炸、高处坠落等危险;在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中,需要作业人员运用非常规起重设备单次起吊重量超过100kN的物体,若起重设备发生毁坏,则地面作业人员将面临起重机体砸落等重大危险。 1.5机械作业阶段 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需要使用到土石方机械、钻孔机械、运输机械、起重机械、压实机械等机械设备,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产生危险的主要因素。比如,汽车式起重机可能发生吊索吊具断裂、钢丝绳断裂、起重起吊超载等情况,会引发吊物坠落、物体撞击、吊机倾翻、挤压碰撞等,都会严重威胁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运用旋挖钻机开展钻孔作业时,若操作员无证违规操作,或出现钻机下陷、钻杆钢丝绳断裂等现象,则可能引起机械损害和物体撞击损害,造成人员伤亡;运输机械或车辆可能发生轮胎螺丝松动、气压指数异常、制动异常、超速行驶等情况,会引发车辆损害或交通事故。 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总体目标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总体目标包括控制目标、安全管理目标和工作目标三项内容。控制目标是从施工根本上隔绝、控制或减少危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率,严格控制和避免施工和生产过程中由意外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与环境污染等危害。安全管理目标是在施工过程中的重大事故隐患、一般隐患的消除率应达到95%;施工引发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危险作业危害的控制率应达到100%;施工场地的安全指标必须符合当地安全施工、文明用地的标准。工作目标是全员开展安全作业教育,关键岗位施工人员的上岗持证率应达到100%;安全施工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开展安全隐患检查,定期对各类隐患的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情况、整改验收人进行检查,并打造安全、和谐、文明的施工作业环境,确保安全施工达标率达到100%。 3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的应对措施 3.1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措施 公路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检查、施工测量和场地清理三项环节。在现场检查环节,应优选施工设备的临时存放点。根据地质和水文条件选择稳定性、防护性强的环境,切勿选择泥沼、悬崖、陡坡,并选择稳固、干燥的地基用作生产车间、变电站和临时办公区。工人和场地安全责任人要重点检查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房、生产车间、仓库、变电站、发电机、炸药库、爆破器材库等处的安全问题,并按照安全管理规定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安全保管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毒材料。在施工测量环节,测量人员需严格依照护林防火规定对密林草丛进行施工测量,时刻保持稳定的联络信号;钉桩测量时禁止对面使锤或随意投掷钢钎工具;危险区域的测量需要作业人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水文测量需要测量人员穿戴救生衣,与测量船的距离不宜过远,水中抛锚时,测量船应与港航监督部门保持信号连接。在场地清理环节,树木砍伐和草丛清除时应注意在伐树范围设置警戒线,清除灌木、藤条等障碍物,并确保树木按预定方向倾倒。若在山崖陡坡处伐树,需要在树枝等杂物掉落处设置安全防护网,树木截锯时要稳固架设三叉马和树干垫撑。在拆除建构筑物时,需要提前切除连通的水、电、气管道,由上到下、由外及里分层拆除,作业人员应在结构稳固的脚手架上操作,及时对倒塌架构采取稳定支撑措施,房屋梁柱的拆除要优先拆除底层承载物,禁止采用掏空、挖切等拆除手段[2]。 3.2路基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措施 公路工程路基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主要涉及土方作业、石方作业和防护工程等环节。人工挖掘土方时作业人员与土方的横间距和纵间距分别不可小于2m和3m,且要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按照安全施工标准挖掘建筑物、电线杆、脚手架、地下管线、煤气管路等处。高陡边坡土方挖掘时,应躲避装运施工设备,如遇地下水涌出,要在排水结束并保证边坡稳定之后方可继续作业,并时刻防范峭壁的孤散滚石,切勿将施工设备和机具置于危石下方。若土方作业地点位于滑坡处,则应从滑体两侧由外向内挖掘,避免整体开挖,也不可能将土方挖掘的弃土堆于主滑区内。在石方爆破作业中,爆破负责人和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落实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爆破前锻制钢钎时,应牢固摆放与安装煊钎和淬火支架,在煊钎截断时应轻巧给力,并分开放置热钎和冷钎。所选的炮眼口前方应保持空旷,避免正对电线、机械设备和建筑物,并及时清理炮眼凿打产生的碎石。入口凿打炮眼时,使锤人员和掌钎人员应侧向而站,多人冲钎时,动作应同步进行、协调发力。使用凿岩机扩大炮眼时,应使用湿式或具有捕尘器的凿岩机,平稳放置凿岩机支架,机械管道应顺直,控制凿岩机气压值和电流值维持在正常水平。在边坡防护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检查地基和脚手架搭建所用的扣件、连接件,运用牢固性强的绳、筐、桶等器具搬运石块和砂浆。在挡墙挖基施工中,应根据土质和湿度搭设安全边坡,采用边挖边运的方式及时清除基坑顶部的碎石,并在基坑中修建宽度大于0.7m、高度小于1.5m的土层台阶。 3.3路面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路面工程涉及基层施工、沥青路面施工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基层施工的安全管理需要按技术标准严格处理石灰等粉状材料,石灰消解时切勿边投料、边注水、边翻拌,操作人员应穿戴安全防护用品,与石灰消解容器保持安全距离,并避免在户外大风天气消解。在沥青路面施工前要封闭施工现场、清扫路面,路面清扫作业人员要处于顺风口并排吹风,严禁出风口对人;撒布机在撒布碎石时要保持匀速,不可中途换挡、不可长途自行转移,并时刻查看周边行人和车辆,避免碎石飞溅或碰撞引起伤人事故;在加热沥青箱时,应先打开沥青箱上的排烟孔,在液态沥青淹没火管后再点燃喷灯,装满沥青的撒布车切勿高速行驶,在遇到障碍物、转弯、下坡时要提前减速,避免紧急制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前需要装卸和安全钢模板,应选用20cm高的槽钢作为钢模板的侧模,模板的缝宽要控制在2mm以内,经监理工程师安全检查后方可开展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运输途中,运输车辆应平稳行驶,并与其他车辆保持安全距离;停稳后直到车厢完全放下时,才可顶升卸料和清除残料。使用轨模式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施工时,布料机与振平机应保持5~8m的安全距离,严禁垂直放置混凝土刮板,并避免摊铺机脱机或利用惯性冲击料堆[3]。 3.4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桥梁施工时应做好基础工程施工、墩台工程施工和上部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在基础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筑岛施工应搭设双向运输便道,根据施工环境中的土质、涌水、挖深情况运用挡土板或板桩设置围堰,时刻保持挡土板、板桩等设施的稳定,如遇涌水、流砂、碎石冲击导致板桩支撑结构变形,需立刻停止挖掘并及时撤离施工现场。在墩台工程施工中,需提前搭设脚手架的操作平台。在浇筑10m以上高度的墩台时,操作人员应在砌筑材料完全停稳后,才能应用吊机或桅杆转移砌筑材料到施工台面进行作业。墩台模板吊装前,要牢固连接模板,拉紧箍筋并内撑拉杆,模板起吊机必须拴紧溜绳,避免超载,并禁止起吊机的吊斗碰撞墩台模板和脚手架。在桥梁的上部结构施工中,装配式构件、吊装构件等机具的安装与选择必须按照统一的施工指挥系统操作,吊钩的中心线要穿过吊体的重心,禁止采用倾斜的吊钩方式,避免导致构件偏心。若施工中的单导梁、架桥机、吊装机等机械设备构件的边棱突出,则应在构件和钢丝绳接触的位置放置垫衬,然后启动机械,查看垫衬与构件的适配度和运作的流畅度,必须保证安全可靠方可继续作业。 3.5机械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在公路工程施工的机械作业中,要事先检查作业环境中是否具备充足的水、电、油条件,设备的各项操作和仪表指示灯能否正常运行和显示,查看油温、水温是否符合设备稳定运转的指标。设备管理人员和控制人员应时刻将柴、汽油机的运行温度控制在60~90oC之间,若温度下降到40oC以下,则禁止强制运转机器。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检人员必须提高安全服务意识,高度关注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管理情况,工程负责人应组建设备安全巡检小组,安排精通各项设备运作规律和运行特点的人员不定时进行现场巡检。同时,还应加强与细化机械设备的附件库管理和维护工作,开展对机械设备机貌、机况和组件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根据附件库的设备型号、规格以及设备维护频次建立台账,重点管理和维护存在安全隐患和事故历史的机械,若危害较大或设备附件损毁严重则需要由技术人员检验后报废处理,确保机械设备从出库到施工现场使用都能保持良好性能,从而将机械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点。 4结语 公路工程的安全施工是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危险性较大的安全隐患,工程负责人必须组织全体操作人员精准识别和分析各类危险源,并完善预警和防范机制,将生产的安全性作为项目施工的核心控制目标,落实安全管理目标的行动机制,以此达到消除事故隐患、避免事故伤害、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管理目的。 作者:汪志能 单位:安徽鸿道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施工研究篇2 公路工程施工规模较大,且建设周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项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如果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则会导致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使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不利于公路工程建设与发展。为此,需要准确掌握影响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应的完善方法,采取科学的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切实保障公路工程建设安全,打造安全的公路工程施工环境。 1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会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存在危险因素,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管控,都会对公路工程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机械设备等存在很大威胁。因此,为了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开展,则需要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其重要性如下。 (1)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施工人员是公路工程建设的主体,对于公路工程建设施工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则必须做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发生施工意外事故,为相关人员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从而有效避免危险事故发生。 (2)保障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危险事故,会对施工人员、机械设备以及工程造成直接影响,从而需要支出额外的成本用于解决危险事故。为此会导致公路工程施工成本增加,不利于公路工程经济效益提升。例如当发生危险事故导致施工机械设备损坏,则需要采购新的施工设备,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公路工程造价目标。 (3)促进公路工程可持续发展。我国公路工程整体建设质量较高,公路工程基本已经实现了全国范围覆盖,公路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施工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所取得的成就与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避免公路工程出现意外事故,从而保障公路工程可持续发展。 2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制订完善的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前,必须结合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从而提高解决方法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结合相关公路工程的实践经验,得出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2.1管理人员 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期间,安全施工管理工作需要以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为基础,如果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较差,对于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掌握不够全面,或在施工管理方面不具有专业经验和能力,就会导致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实效性受到影响。虽然制订了相应的安全施工管理模式和制度,但是却无法发挥出实际效果,不利于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1]。 2.2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开展必须具有制度性保障,才能够将各项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和规定落实,但是当前部分公路工程中,安全施工管理存在随意性的问题,没有制订完善的安全施工管理模式和制度,从而导致安全施工管理无法有效推进。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指导,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作用实现,是当前影响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2]。例如,部分公路工程缺乏完善的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作业现场存在较多危险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是引起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所以必须针对可能引起危险事故的因素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但是当前许多公路工程却没有制订科学的作业规定。 2.3管理技术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才能够保证安全管理制度顺利实施,从而保障整体施工安全性,但是一些公路工程项目所采用的管理技术缺乏实效性的问题较为严重。例如,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布置的安全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施工作业具体情况,做好施工区域现场安全防护布置,才能够有效保障施工作业安全性,但是部分公路工程因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制订完善、全面的作业区域现场防护装置,从而导致施工人员缺乏完善的保护,是引起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 2.4施工现场管理 公路工程中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建设安全性的核心因素,如果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则会增加公路工程施工风险隐患,但在一些公路工程中,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较差,各项安全规定没有得到执行,从而导致施工现场危险事故频发,是引起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所包含内容较多,施工人员、作业机械、施工物料等,都需要进行有组织的规划,同时加大安全管理规定管控力度,才能够保障作业安全性,但是当前许多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力度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严重影响施工安全性。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有效完善方法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公路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但因公路工程建设较为复杂,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所以部分公路工程项目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制订科学的解决方法,以此提高公路工程整体施工安全性。 3.1提升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专业能力 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是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则必须做好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强化工作。安全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态度等是影响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按照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安全施工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针对安全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方面,必须确保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管理能力,所以需要聘请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并对其专业能力进行强化,使其能够高效识别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且能够为施工人员的风险作业行为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安全施工管理工作质量。 (2)需要加强安全施工管理人员思想素质教育,使其能够在安全施工管理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施工中保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从而全面提升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性[3]。 3.2完善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施工管理模式需要包括影响施工安全的所有因素,例如施工人员管理、施工物料管理、机械设备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等,不同因素会引起不同的安全事故,所以需要根据具体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安全施工管理模式。因此,总结如下几项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方法。 (1)需要根据公路工程实际情况,制订整体性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项目开展提供安全管理指导,使各项施工工作能够在制度的管控范围内完成,从而全面提升施工安全性。 (2)需要根据公路工程具体的不同施工项目,制订针对性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准确把握具体施工项目的施工安全影响因素,例如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方面,需要明确机械设备的运行检测周期,确保机械设备故障能够高效识别,防止因施工机械设备故障引起施工事故,不仅能够保障设备使用安全,还能够避免设备故障伤人等问题发生[4]。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出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并以数据分析的方式帮助管理人员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有效促进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高。 3.3强化公路工程施工人员管理技术 当前部分公路工程中安全管理技术存在较大问题,所采用的管理技术无法有效满足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为此需要对安全管理技术进行全面强化。例如,在公路工程施工安全具体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充足的交通维护安全设施以及设备,确保所采用的工程安全设施齐全。在工程开展前需要做好施工安全防护设备准备工作,为施工人员提供充足的安全防护设备。结合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技术进行全面创新,以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准确识别本次工程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制订科学的安全事故管理方法,以科学的管理技术有效提高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性。 3.4做好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1)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为了保障作业安全性,需要做好施工区域的交通标志、表现以及其他设施准备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及其他设施,应从警告区开始,向终止区推进。 (2)在施工现场的安全标志方面,施工标志和辅助标志设置于施工现场,施工区域的距离标志,用于预告距离施工现场的长度,安装在警告区起点附近,辅助标志需要按照施工区域长度值进行确定;施工区域的长度标志用于预告作业路段长度,需要安装在缓冲区起点附近。 (3)为了防止其他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性,需要做好交通管制工作,在交通管制前临时停车方面,需要选择视野良好的路段用作应急车道,尽量避开弯道、下坡等危险路段,同时开启车载导向灯、爆闪灯、双闪灯等,并按照顺行车方向摆放,按先后顺序分别设置相应的前方施工提示牌、车道变窄提示牌、限速牌、导向牌、施工长度提示牌以及路护栏等设施,从而能够维持良好的现场作业秩序[5]。 (4)在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及时发现公路工程现场存在的风险隐患,当发现存在危险隐患时,需要立即进行指导,从而将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除,打造安全的现场施工环境,保障人员生命安全,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4结束语 全面阐述了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对部分公路工程中影响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多项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我国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不断提高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保障公路工程整体施工安全性。 作者:范东旭 单位: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施工研究篇3 1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措施,监督力度不足,安全管理多以突击检查为主。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在事中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即发生安全事故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整个管理阶段很少考虑到事前危险防范。 (2)施工企业对施工安全管理的认识程度较低。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企业过于注重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控制,轻视安全管控,施工安全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管理水平比较落后,难以形成规范的施工安全管理细则,很多施工企业设立的项目经理部专职安全员设置数量不足。少数施工企业安全员数量配备满足要求,但安全工作滞后,造成严重后果。有些施工企业只注重安全内业的整理,往往疏忽安全外业的管理,专职安全员的职业素养不高,不能很好地找出现场安全隐患[1]。 (3)施工安全保障投入力度不足。现有的安全管理手段相对比较滞后,安全防护设施科学性不强。目前公路工程以建筑安装工程费为基数提取1.5%为施工安全生产费用,公路施工本身存在行业危险性高、施工难度大、施工要求高、现场条件复杂等特点,安全生产的花费较高,特别是包含桥梁工程、隧道工程、高边坡工程、边通车边施工的国省干道改扩建工程,施工本身的危险性比较大,安全防护用品消耗多,只有确保资金投入充足,才能推动安全施工的开展[2]。 (4)安全教育及培训流于形式。现场施工人员的整体能力比较差,对安全防范更是不太重视,没有掌握先进的安全技术,对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不当,难以满足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要求。2引起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2.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公路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安全行为,如管理人员违规指挥、施工人员违章操作,或者是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安全事故(见表1)。 2.2物质因素 物质因素主要指机械设备、施工物资等不符合施工安全要求,而这也是引起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关键要素。在实际施工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施工用临时建筑自身结构构造和设置的不安全状态;支架等承受施工荷载的不安全状态;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垂直运输设施(井架、泵送混凝土管道等)设置的不安全状态;安全防护不到位、物体存放不当、施工操作引起物的不安全状态等[3]。 2.3环境因素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现场周围的环境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行为、施工物资及设备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施工安全事故。公路工程建设大多属于露天作业,在施工操作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各个施工程序比较繁杂,存在交叉作业的现象,加上施工过程对材料所需量及种类有较高要求,施工现场环境又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4]。在施工现场,如果环境良好,各种设施、物资摆放合理,则可以推动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反之,现场环境不佳,材料设备等安排不当,或者是在施工现场随意拉各种电线,这就会对公路施工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引起施工人员的不良情绪,出现危险操作的行为。 2.4管理因素 公路工程建设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现场环境大多是引起安全事故的表层原因,其本质上是由于在施工中安全管理不规范,采取的安全管理方法不当,从而引起了诸多安全事故。目前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关注度不高、安全施工观念不强等情况,这都是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引起的。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3.1准确识别危险源 (1)明确危险源分析系统。在实践中施工企业需要借助相应的系统识别危险源,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确认所要使用的系统,并对系统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辨识,为危险源识别提供基础条件。 (2)危险源调查。在经过系统分析以后,公路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对危险源开展全方位的调查,包括对公路施工中所用到的机械设备、施工材料、施工现场环境、施工操作、安全防护要求等,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事件,识别危险源类型,精准定位重大危险源。 (3)危险区域划定。在公路施工中,如果危险源引起了安全事故,那么其本身是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以危险源为核心,确定的防护范围就是危险源区域。在实践中,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危险作业场划定、危险源类型是线源还是点源、危险源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来确定危险源区域[5]。 (4)存在条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被触发,演变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造成的安全事故影响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危险源辨识中,对触发因素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在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管理的重心并不是事故本身,最重要的是对危险源进行管控,降低危险源转变成危险事故的可能性。安全事故是危险源触发后的不良后果,安全事故管理属于事后管理,而无法做到事前控制,因此只有规范危险源管理,实现对危险源的精准识别,才能针对性地进行事前管控[6]。 3.2强化人员安全管理 人员安全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首先,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人员,要求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公路建设中很多岗位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还有的岗位对操作管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作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施工前,施工企业应对整个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找出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危险隐患,对其进行分级,等级越高的危险源越需要由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管理[7]。其次,需要注重安全文化建设,要做好施工人员的考核培训工作,注重岗前安全培训、技能教育活动。对于在危险岗位工作的人员,施工企业更要对其开展专业的培训引导活动。 3.3强化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首先,要对机械设备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找准危险源头,抓住核心管理对象,借助危险源评价来把控安全隐患危害程度,为安全隐患整改提供必要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需要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控制固有危险源,并做好危险源的消除、防范工作。其次,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还可以通过完善规范的操作流程、科学的施工工艺等方式进行,提高对现场施工安全设施的投入,科学设置安全作业任务,还需要对设备运行稳定性、人员操作安全性进行检查,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实现对公路工程施工物资、施工设备的全方位监控[8]。在设备管理中,施工企业需要根据施工量、施工任务强度来选择相匹配的设备,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4强化施工环境管理 首先,施工企业需要做好施工平面布置工作,保持施工现场道路通畅,使交通运输方便,尽可能减少二次运输的情况。同时,减少临时施工设施的出现,这样既能减轻施工建设任务,为施工人员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在环境管理方面,还应对一些突发情况进行分析,如卫生事故、火灾事故等,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其次,对现场各个功能区进行划分。施工企业应该结合项目建设进度及要求规划施工现场各个区域的功能,确定施工作业区的位置及材料保存区的位置。同时,要注意施工作业区需与生活办公区域分开,两者之间的距离要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在生活办公区域,还要明确安全防控要点,避免人员作业生活区存在施工风险。在施工现场,施工企业需要注重安全警示标志的合理设置,要结合公路工程的特点、施工不同阶段特征,在既有危险性区域设置有针对性的标志、安全警示标志,为施工人员现场安全施工提供警示。此外,在实践中,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还应该定期对作业环境开展安全评估活动,对于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地方,需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工作。 3.5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在明确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以后,需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如日常检查管理制度、安全操作制度、安全生产责任、交接班制度、操作人员考核制度,为施工安全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对各级危险源开展定期检查工作,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应该结合危险源等级,安排专人进行管控,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安全汇报工作,推进安全管理活动的开展。再次,施工企业应该进一步做好危险源的日常管理活动,切实保证工作人员在施工中全面执行日常管理制度。公路工程的负责人、安检部门也需要认真记录各项施工活动操作,定期开展严格的考核活动,结合考核结果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最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该注重开展危险源控制管理基建工作,标明危险等级,简单标注安全防范措施,建立专门的危险源档案,实现安全管控。此外,开展施工操作时还应该对危险源进行必要的跟踪管控,特别是对于特别危险的危险源,更要做到专人跟踪监管,要求其可以在现场安排应急措施。如果是一般性动态危险源,则可以由项目经理安排安全管理人员跟踪调查。 4结束语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其工作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要素较多,这就要求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准确识别安全风险源,采取科学的方式开展施工安全管理活动,真正地发挥出公路工程建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欧书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22,7(2):123-124.[2] 江臣,陈光伟,马文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指数的创新及应用[J].中国公路,2022(1):46-49. [3]刘慧敏.代建制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1. [4]李增明.武汉某超高层项目施工安全管理风险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 [5]李曙光,任少强,王洪坤,等.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变形规律及安全风险评估[J].公路,2022,67(1):355-362. [6]陈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策略探讨[J].人民黄河,2021, 43(S2):186-187. [7]成连华,贺晨.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7):11882-11889. [8]殷智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研究与实践[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0. 作者:高见峰 单位: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宁夏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1.1公共性滨水区历来是公众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无论是节日庆典、宗教礼仪,还是娱乐活动,人们总喜欢选择滨水地区。恒河河畔的宗教仪式、汨罗江的龙舟比赛、巴林水滨的晚间野餐,抑或名古屋供奉神灵的“热田祭”等都是以滨水地区作为活动的场所[1]。滨水区作为一种稀缺的土地资源,应该作为社会的共有财富进行分享,不应让私人或少数利益团体占有。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共享”原则,强调土地紧凑利用和公共设置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将亲水的空间还给公众,还原滨水空间的“公共性”这一基本属性。 1.2可达性滨水区是陆地和水域的交界区域,这个区域的交通是尽端式交通,且因平行于水系的道路使得滨水公共空间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因此,组织合理的路网,让使用者能快速到达滨水空间,并能够在其中穿行,其交通的便捷程度,是滨水公共活动的保障,也是保持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保障[2]。 1.3实用性滨水区作为公众活动的主要载体,不应该仅具备观赏或者防洪的单一功能,其具有的功能特点应该是多样化的。应满足来此活动的不同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如观光的游客需要具有特色的景观风貌;周边工作的白领需要短暂的茶歇场所;居住在附近的孩子需要可以让他们攀爬、游戏的场地。遵循此原则,可以使滨水公共空间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人气。 1.4识别性识别性是通过强调空间的形式与特征,赋予空间个性,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强化人们对该空间的记忆。遵循这一原则可使滨水空间成为城市形象的窗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便于人们在空间中的定位,增强空间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使公共活动更趋活跃。 1.5延续性延续性是通过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历史文脉以及地方所拥有的技术或材料的发掘和利用,充分考虑滨水区自身乃至所处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质,并将这些特质通过景观造景手法艺术化地表达出来,打造出与场地精神相一致的景观风貌。遵循这一原则可以加强滨水景观的内涵和可阅读性,使其具有持久的活力。 2实例研究 2.1项目概况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浦东前滩是上海今后重点发展区域之一。浦东前滩地区(黄浦江ES4地块)位于世博后滩拓展区和耀华地块的南端,总面积约60.6hm2。该地块目前已建成占地34.52hm2的东方体育中心。未来,前滩地区将立足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开放经济,成为一个集体育、传媒文化集聚区、非金融类跨国总部集聚区以及现代化国际社区于一体的世界级中央活动区。本项目位于前滩地区的滨水前沿,北起川杨河、南至小黄浦河、东起前滩大道、西至黄浦江,选址总面积约10.25hm2,沿黄浦江岸线长度约600m(见图1),占据前滩地块约一半的滨江界面。根据2009年提交的上海市政协提案《关于世博会后在世博园区建设上海国际城市交流中心和友城雕塑公园的建议》,拟将该地块建设为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公园(简称友城公园),用于接待友好城市客人、展示上海71个友好城市印象。通过集中展示,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加强中外友好交流合作纽带,建立对外友好交往和公共外交的平台和窗口,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打造上海城市魅力的新亮点。 2.2设计理念和定位 根据前滩地区整体景观规划中“前城”的概念,其中,友城公园的定位为“国际前沿”,结合《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化内涵,确定友城公园的设计理念为“乐动•友城”,并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含义来体现其本质精神。 2.2.1城市的视野友城公园提供了展示形象、拓宽视野、沟通交流的平台,以世界的眼光,宽领域、多层次地彰显城市对外交流的广度。 2.2.2城市的纽带是对外开放、联系世界的重要平台,民间外交的重要载体。 2.2.3城市外交文化的象征各城市间的文化在绿色开放空间内充分地交流、融合、激荡,体现出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3景观的生命力来源于对功能和文化需求的解读 对应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结合友城公园的定位和需求,提出以下五大设计策略: 2.3.1空间识别性———紧扣主题,突出文化内涵友城公园的规划带有明确的设计主题,即国际友好。设计通过打造三方面的景观看点来强化基地的独特性和标识性,使之成为具有鲜明场所特征的地标。(1)友城公园看点的营造。设计在公园北段的主要景观节点设置了友城大事记广场铺装来展示友城公园发展的历史,在公园南端的现状瞭望塔前设置了友城纪念墙,以景墙形式为依托,将各个友好城市的市长签名、城市印章等极具纪念意义的内容永久地留在景观中。在友城公园的其他区域,结合雕塑展示、铺装、井盖、小品等形式,将各个友好城市的文字、语言等文化艺术融入景观中。通过贯穿整个公园的友城景观元素来营造浓郁的国际友好氛围。(2)地标看点的营造。设计将现状瞭望塔与周边景观重新整合,形成了新的标志性场所,同时利用友城公园与川杨河口开阔的水域,导入以原外滩地区“和平女神”为蓝本的标志性雕塑,宣传其国际和平友好的正面内涵,打造属于上海记忆的地标性文化象征。(3)活动看点的营造。结合友城公园的功能和场地特征,在瞭望塔周边场地布置以接待会见、仪式庆典、会议洽谈等形式的活动为主,在公园的中部区域设置雕塑草坡、镜面水池、软质场地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友城公园展示功能的需要。在北端的媒体互动广场区结合时装、户外音乐会、创意集市等互动活动。通过多时段的活动组织来形成友城公园的动态特色。 2.3.2空间亲水性———适度亲水,分级设防由于友城公园紧靠黄浦江,容易受潮汐变化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防洪的问题。设计采用不同高度的台地做法来满足亲水和防洪安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台地的高程设置充分分析了黄浦江历年的潮位变化,该段岸线千年一遇的设防标准为6.4m,因汛期最高潮位很少超过4.5m,故将滨江前沿的亲水步道设为4.8m,后侧通过绿化和园路将6.4m高程的二级防汛墙巧妙隐藏,此设置打开了原本由高墙隔离的水陆空间,既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需求,又保证了全年大部分时间的使用安全。 2.3.3空间实用性———形态多样,功能复合友城公园的规划设计从人们在开放空间中活动的需求出发,利用场地中不同的空间性质设置了滨江步道、观演广场、游步道、自行车及慢跑道、亲水栈道、观景凉亭、配套服务建筑等多样化的功能,并赋予他们不同的形态特点,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和审美的需求。与此同时,场地的设计还结合了组织大型活动的需要,设计通过案例考察及资料查阅,确定了可以满足1项主题活动及3项衍生活动同时举办的场地尺度,如媒体广场的面积为12000m2,可容纳12000~14000人,满足举办国际音乐节的要求。同时,广场周边的小型场地和配套建筑空间还可满足同时举办其衍生活动诸如酒会、舞会等需求。设计将有限的滨江场地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为滨水公共空间创造出多种使用的可能性,使其可长久地吸引人气。 2.3.4空间可达性———延续城市,滨江贯通一方面,设计将公园的主要道路设置为邻近城市路网的有效延伸,形成了滨水空间和城市内部空间的紧密衔接和相互渗透,满足从城市到达滨水前沿的快捷便利;另一方面,设计充分分析了公众亲水的心理需求,在滨水最前沿设置了平均宽12m的步行空间,并保证其自身的连续和通畅乃至于南侧公园的便捷联系,形成舒适开敞的亲水游览体系。 2.3.5空间可持续性———低碳节约,预留空间目前,低碳环保是我国的国策,在友城公园的设计中处处体现这一理念。如防汛墙工程的建设,设计在验证了目前防汛墙的安全性后确定了保留改造的基本原则,大大减少了工程的建设资金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部分铺装采用建筑拆迁产生的废弃砖块和石块,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了大量透水铺装,其良好的渗透性使得大部分地表径流直接渗入地下,既起到灌溉绿化的功能,又补充了地下水,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雨水排的压力。设计还考虑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在友城公园文化展示方面不仅仅为现有的71个友好城市考虑,并为其他新发展的友好城市也预留了空间;在园内服务建筑的设计中,也考虑了未来建筑功能随前滩地区成熟后变化的可能,建筑格局不仅满足管理和展示的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商业服务功能既要提升未来公园的服务能力,也要为未来公园的运营提供资金来源。 2.4合理的布局是设计成功的基础 根据以上设计策略,公园规划形成“两道、两轴、三区、六点”的格局(见图3)。 2.4.1两道(1)滨江步道。在地块沿江区域设置了6~12m的滨江步道,有机地整合了城市与水滨的关系,在滨水区前沿形成连贯的公共活动空间。滨江步道位于现状杨思水厂段岸线部分遗留的水工构筑物处,设计充分利用现状遗留的挡墙、桩基、江滩,将其打造成石滩栈道的特色景观。石滩既能对现状保留一级驳岸起到防护作用,又能结合石滩的水生植物,对现状一级驳岸挡墙立面起到遮挡与柔化作用,在城市段的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形成独一无二的野趣景观(见图4)。(2)慢行绿道。在沿江绿地内与防汛通道相结合,构成1条仅供非机动车通行的景观绿道,长约2500m、宽4m,分别与前滩大道与前耀路相接(见图5)。景观绿道与多条人行步道相互沟通,并通过桥梁跨越小黄浦河,贯通南北两片绿化带。此外,沿路配合其他交通设施点以及绿景观设计设置了多个自行车停车点,在地块内形成了便捷的景观慢行交通体系,提升了公园内各景观节点的可达性。 2.4.2“两轴”作为地块外林耀路、泳耀路2条城市脉络的延伸,2条轴线式的园路将人流引入地块,充分提升了滨水可达性。同时也有机地协调了景观的节奏与视线引导。 2.4.3“三区”“三区”依次分为入口广场区、绿荫漫步区、媒体演艺区。整个区域提供的场所涵盖了观光、展示、集会、交流、餐饮等多种功能,既面对国际友人,又服务城市居民。可为前滩地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体验场所。 2.4.4“六点”“六点”依次分为友谊塔、主、次入口广场、石滩栈道、媒体广场、雕塑草坡。 3结语 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复杂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因此,现代城市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应解决好场地与功能、防洪与亲水、地块与交通、特征与文脉、低碳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友城公园的设计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未来,世界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还将有长足的发展,而正在崛起的中国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必将给民众带来更多体验,成为经济、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推动力。 作者:金轶峰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思维不应是直线式和单向式的,而应是具有网状结构式的思维。只有具备了网络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丰富、弹性好、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思维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裸露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作为一个城市的入口,互通景观往往也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所以互通景观设计应该在注意安全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观赏性。互通立交绿地景观有别于一般住宅景观和园林景观,最大特点就是由于车速较快,视线变化较快,因此互通区域景观应采用大色块、大面积景观,不易设计过于琐碎。互通景观设计以视觉诱导为前提,使景观不仅观赏性较高还能起到保护车行安全以及提示司机的作用。本文以洛阳市瀍河互通景观为例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视觉诱导;门户景观;生态景观;乡土树;蒸发池 1场地分析与设计原则 1.1根据城市特点进行设计定位。通过调研分析,洛阳作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交通不仅是城市运转的载体、支撑城市结构的骨架,同时又是连接旅游供需的重要桥梁。每年四月花开洛阳,世界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洛阳城时,交通则成为判定一个城市能否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标志。拟建项目连接着洛阳市区及白马寺、关林等重要景区,是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在设计时致力于把瀍河互通及周边景观打造成为进入洛阳区域的标志及门户。1.2设计目标。作为洛阳的门户,瀍河互通景观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标识性,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河洛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题。1.3基地分析。现场互通绿化区域分为A、B、C、D四块,现场地形基本都是低凹洼地,为互通施工取土区域(如图1)。A区域:现有少量植物,生长杂乱,需要清理。B区域:高低错落,有较多建筑垃圾。C区域:为裸露土表,适合植物种植。D区域:有较多施工垃圾,清理后才可以满足种植条件。图1通过对周边场地的分析发现,瀍河互通周边的河洛古镇、收费站以及管理中心都为仿古建筑。因此,此处的互通景观设计应与周边建筑相呼应,设计风格一致,采用新中式景观,简单、大方。1.4设计原则。(1)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投入,除核心景观外,其他景观尽量使用乡土植物,减少后期维护成本。(2)安全性原则:在注重景观整体观赏效果的同时,考虑互通区苗木高度,避免植物过高带来安全问题。(3)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互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创造出环境优美、物种丰富的绿色道路景观。(4)文化性原则: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设计的主题。(5)审美性原则:整体运用大色块对比,强调整体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栽植风格。从洛阳众多文化元素中提取丝绸之路中的“路”;唐三彩的“色”——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花开洛阳中的“牡丹”为设计的主题,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再创作。首先,以“丝路”的形状,作为贯穿设计的图案,周边辅以牡丹纹样,既寓意通过现代的“丝绸之路”让洛阳文化传播海内外,又有“花开洛阳,繁荣昌盛”之意。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路”“色”“牡丹”等元素作为整个设计的主题。 2景观设计以行人的视线为依托 当车行视线较低时能看到周围较多的景观,在视线较低的地方应该设计一些相对精细的景观,如丛植、对植、孤植景观。车行视线较高时则只能看到树冠,因此我们对视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如图2,我们以4、5两点为例进行分析,同样的景观配置下,4点可以感受到地面的绿植,但是5点的视线只能看到一些乔木。根据这几个点的标高,我们可以看出2、4、7几个点车行视线比较好,在设计时可搭配较多低矮花灌木,可以在这个地方设计一些较为细致的景观;而在车行视线相对较差的1、3、5、6、8处则以乔木为主(如图2)。2.1门户景观与生态景观。根据视线分析,我们在规划互通景观时提出两部分:互通门户景观、生态景观。门户景观在设计时,力求植物搭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充分考虑四季变化,耐烟尘,植物大色块种植,突出洛阳特色,体现文化内涵。而生态景观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瀍河互通门户景观灌木以牡丹、金森女贞、冬青、红叶石楠为主成片种植,组成牡丹纹样,突出洛阳的特色。乔木则采用常绿小乔木与开花小乔木穿插配置,通过植物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季相色彩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层次丰富的门户景观效果。生态景观采用自然群落的搭配形式,以常绿乔木为背景,观花类小乔木为点缀,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2.2生态景观以乡土树种为基础。由于生态景观一般都比较靠后,作为背景树。因此,在设计时,可以选择当地树种,如重阳木、栾树、白蜡、银杏等。这样便于以后的绿化管理,同时也节省后期的灌溉成本。2.3地形设计。经适当地形改造,一方面便于雨水集中收集,另一方面也利于绿化植物生长,便于造景,消除过高林冠线。在绿化设计时,也考虑了地形对植物选择的影响。结合现场地形以0.5%到0.6%的坡度、坡向四周排水沟,低洼处利用现场地形设计留有蒸发池(如图3)。在暴雨时有利于把道路上的水排入蒸发池内,缺水时期也可以用蒸发池的水进行灌溉,这样既节约了灌溉成本,又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 3结语 在设计互通景观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景观的视觉诱导设计,这样不仅设计出富有文化底蕴的互通设计,而且能更加安全地引导车流。同时,要充分考虑互通景观有别于园林、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们视觉变化以及更便于后期维护的景观。 作者:王贝贝 单位:驻马店农业学校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谈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1公园景观规划实例 公园景观规划主要是体现公园的品质与舒适度,并强调自然生态。主要设计要求是力在打造高端、舒适、自然的公园;在设计中运用简洁现代的设计手法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以流畅对称的线性肌理营造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便利及享受。本公园所处地理位置位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玫瑰公园位于五彩大道以南,月湖街以北,火烧山路以东,卡拉麦里大道以西。规划用地范围长约370米、宽约320米,用地总面积107308.18平方米,约160亩。 1.1设计目标 红玫瑰公园将“城市森林”理念融入设计,建造出一个能够让城市居民拥有满意的景观布局、活动空间,将自然还原到城市中。打造新疆享誉盛名的独特特征、主题空间、功能布局。在规划设计中采用现代和自然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景观材料使该项目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即无线网络技术、太阳能电池、甚至是自动灌溉和照明系统以及低成本的养护等,来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1.2设计理念 人们崇尚“和谐”“都市生活”“自然”“积极的生活”;本次设计理念“城市森林”通过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保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的风格。将自然森林的感觉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城市与自然达到和谐,同时提供给城市居民一个积极的绿色休闲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1.3表现手法 1.3.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在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上,主要以简约概括的现代手法,在一些细小的细节上要用精细的工笔手法小心翼翼的刻画,这样用形式美体现出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和绚丽的装饰效果,突显出了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1.3.2环境绿化设计 在设计规划时,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设计出符合如今群体对高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节奏感,在设计手法上主要是侧重竖向的绿化手法,其特点是,开阔。简练的划分手法处理。 1.3.3公园小品设计 在充分满足其使用功能的作用下,还可以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这就是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的目的。 2公园分区与景点 2.1公园分区 整个公园共分为五个区:①中心广场交流区(以集会、表演功能为主),体现广场的实用性。②规则种植区③公园的水体区,在此区域音乐喷泉为公园增添了生机。④休闲文化交流区⑤公园停车场区,极大的满足到职工之家及展览馆参观的人们的泊车。 2.2主要景点规划 公园共分为三个景区:北入口广场、中心演艺区、休闲文化园。 2.2.1北入口广场 由主入口进入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长120米,宽86米的一条世纪大道。世纪大道中间是高1.2米的楔形绿化及中心喷泉,整齐的树阵座椅供人们休憩。世纪大道两侧为两块绿化园林休憩地,草地上以大面积方整的草花堆栽,鲜艳夺目,寓意在大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相融合;有座椅、喷泉为广场增添了生机。整体寓意主要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准东人民意气风发地走在世纪大道上,周围绿草如茵,鲜花簇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定会跟着国家改革的脚步繁荣昌盛。世纪大道两侧装饰景观灯,给晚间公园营造出亮丽的世纪之道,如图一。 2.2.2中心演艺区 圆形和椭圆形铺装广场为准东居民在夏季提供舞蹈场所,让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在冬季旱喷广场结冰,可以让人们在这里尽情滑冰。圆形广场周围高低错落的花卉在这里盛开,九月红玫瑰的香气扑面而来。六盏特色景观灯围绕圆形广场也为公园增添色彩。 2.2.3休闲文化交流园 休闲文化交流园位于入口北广场东西两侧,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名俗文化。这里为人们提供墨宝、晨练、太极、游乐等场地。景观亭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地。左右两侧硬化设计浮雕文化景墙,以准东石油开发做为一个浮雕文化墙,既是一个造景手法,同时也尽可能展现其准东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六个体量宽6米,高2.5的浮雕墙展现在左右两个休闲绿化区中。 3公园的植物规划配置 3.1植物配置植物分别以观花、观叶、观形为主,有以下分类:3.2.1乔木:侧柏、龙柏、樟子松、榆树、馒头柳、红皮云杉、白蜡等3.2.2灌木:榆叶梅、珍珠悔、红叶李、红瑞木、连翘、毛樱桃、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忍冬、卫矛、丁香等3.2.3果树:沙枣、山桃、山楂、李子、杏树、苹果等3.2.4花卉:月季、美人焦、大理花、雏菊、石竹、鸢尾、芍药等 4公园灯光照明规划 在广场各处分别布置各类景观照明灯,既有装饰效果,同时又满足夜间照明之用,各处草地上皆置以草坪灯,在中心演艺广场、文化交流区等重要景观部位,分别设置投射灯,增强夜间效果。结束语:公园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其舒适度、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遵循公园设计因素,把环境,功能性,和景观价值都考虑进去,创造出人们所向往需求的休闲、集会、学习交流的公园,不断规划设计出各式各样“以人为本”的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的公园。 作者:张立霞 单位: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 1.1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痕迹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其主旨就是尽量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让植物自由生长,然后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利用加工规划,并设计出最适合的植物景观,尽量不去破坏植物间原有的特色。杭州西湖园林的规划设计就是根据植物之间的特点,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身边环境的特点,保存植物原有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将山水树木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从而让杭州西湖拥有了很好的自然景观,也让杭州西湖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得十分完美。 1.2景观特色明显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独有的特色,每个植物景观的规划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让观赏的人们清晰地知晓此景观的寓意,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赏人进入意境,进而舒缓身心。杭州西湖中这类植物景观设计就很有特色。像曲院风荷花园、花港观鱼公园等等,每个景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十分的鲜明,很容易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的寓意及特点。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就是通过连绵不断的荷叶,远远看去就像与天接壤一样,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让人眼中全是优美的荷花,整个曲院风荷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简单地人工辅助一些绿色草坪,最大化地将景观的特点呈现出来,从而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独特的魅力。 1.3植物间的特点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同,来设计景观的特色,利用植物生长特点不同进行景观针对性设计,对于空旷的景观地点,多多利用高大成林的树木来更好地映衬景观的大气,有些景观比较紧凑,就尽量使用密集生长型的植物进行装饰,从而更好地将景观呈现出来。 1.4颜色搭配合理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间色彩的搭配合理,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植物色彩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时期,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要尽量设计出景观四季颜色都要保持鲜明,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大量利用荷花的同时,还注重草坪的种植与养护,可以在荷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使此景观的颜色不至于枯燥,还能够保有一丝绿意,充分保持了景观的游览性与观赏性。同时,在同一季节,也要保证一个景观内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各植物间的颜色不要过于统一,这样很容易让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要合理地搭配植物色彩,呈现景观应有的特色,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丰富植物的种类 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上植物种类较少,各地景观的植物景观规划经常会出现一些重合的地方,这就使得各地的景观缺乏特色,从而让观赏者失去欣赏的意愿。如杭州西湖的景观设计,就只是大量利用了当地的一些植物进行设计,而没有去丰富植物种类,使得一些景观过于类似,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丰富植物种类。 2.2区域特色 在我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区域都要保持自己本区域的特点,以此来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以更好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植物景观。像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设计时,就充分利用起当地的植物特性,以及其独有的特点来设计景观,从而更好地凸显了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特点。 2.3提升设计新意 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提升设计的新意,不断去创造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从而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越来越好。而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从而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景观的分析,清醒地看到,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更多的特色设计,并且更好地去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断地丰富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越做越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精神疲劳。 作者:廖哲峰 单位:葛洲坝(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1项目概况 另外坝后区域整体交通路网设施不合理,余留地形土方杂乱,景观设施匮乏,难以达到生态风景旅游的目的。右坝肩功能空间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气息。 2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2.1规划原则 2.1.1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做到对景区进行总体分析,考虑景区的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把握各种有关因素,统筹兼顾。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综合分析景区的各种景观资源,划定景观的布局[1]。 2.1.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提升陕北水资源容量,同时也作为旅游观光场所。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参与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不同的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相应的建筑、广场、小品等,使景观呈现多样化;种植乡土植物,并进行自然式的配置,营造良好、生态的植物群落。[1] 2.2以大坝为核心的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 陕北榆林地处戈壁沙漠之上,干旱少雨,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力求结合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大坝为中心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搭建水陆交融的绿色构架。同时依托水库附近的无定河湿地、古长城遗址、臭柏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沙生植物等旅游资源,统筹考虑,形成以王圪堵水利风景区为主体的综合性陕北地区城市后花园。设计中通过把大坝上游水面与大坝下游花田、花海与湿地有机结合,提高了水库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同时还可以把水利工程与水利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下的壮丽大坝展现给四面八方的游客,树立陕北水利风景区的新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为坝址区征地范围内的右坝肩平台、坝体下游坝后区域及左坝肩平台,共计面积约614亩。 2.2.1坝后景观设计 坝后区域是以大坝反滤体开阔区域的湿地设计、坝后电站、泄洪洞明渠和溢洪道建筑物之间空留的绿地设计。坝后景观可定位为花田花海区、科普教育区、坝后湿地区。花田花海区位于溢洪道与坝体之间,以植物种植设计为主。通过设计不同时令,不同种类的观赏类灌木及地被,形成一片流动的景观色带。为更好的增进游客的体验观赏,花海之中布设休闲景观步道,沿途设计景观观赏平台,供给游客观赏休憩活动。科普教育区位于坝后电站与坝后反滤排水渠之间,利用不同的景观设施小品,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水文化学习与探索体验。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并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畜牧为天下饶”,为还原这种古牧人文特色,故位于电厂路西侧的绿地,布置设计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特色蒙古包,搭配塞上独有的畜牧植被景观,并在其间点缀数组牧畜景观小品,使整个科普教育区域更加生动。坝后湿地区是坝后景观设计的亮点,由于坝体施工完成后,坝后返滤水位较高,自然的形成上百平米清澈的水域,因此景观设计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保证不影响坝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坝后返滤体水域面积,并设置水深0.5m~1m之间的坝后湿地体验区,并在水面之上布置生态防腐木步道及景观亭等,另外根据原有地势地貌,湿地中间设置生态小岛,岛上设置环形交通步道,区域划分为生态观鸟区及沙滩休憩区,另外水域搭配不同时令的浅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生态中心岛及其他微地形上搭配栽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地被等,目的为游人提供一个学习自然生态湿地系统的场所,更是重新改善了坝后整体生态环境,提高坝后风景资源标准。 2.2.2右坝肩景观设计 右坝肩区域主要以库区管理站为主的办公区绿化及坝址区入口空间。右坝肩景观设计旨在彰显坝址区主入口景观特色及宣传水利文化教育为主,因此设计首先结合原有办公楼,在其西侧新建一座水文化展览馆,同时利用展览馆与西侧道路之间的空间,创建一个符合迎宾主题的入口广场,在广场南北两侧分别列植高大乔木,种植落叶国槐与常绿雪松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广场正中间设置一处景观喷泉形成流动的水景,同时广场铺装融合水文化元素的特色砖雕铺设,使整个广场更加赋予人文特色,同时对坝头两侧绿地进行景观绿化及增设游人休憩设置,方便游客对库区景观游览观光。为更好的加强对库区综合管理,右坝肩坝头新设立一座石牌坊,增设标识字体,使景观空间上也显得具有文化气息。 2.2.3左坝肩景观设计 左坝肩的地势较为平坦,区域主要是以高程1054m及1079m平台上观光游览的景观设计。在左坝肩1054平台设置百人码头,为游客提供一个对库区水域风光观赏、游览的入口平台节点,同时增设对水域无污染的水上游乐设施,在保证库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期旅游开发提供一大景观亮点。1079m平台是整个坝址区地势最高的地方,设计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梳理平整,于坝头1054m平台布置8m宽踏步拾级而上,两侧附以石材栏杆,直至1079m平台中心广场,仿佛对坝体的整体延伸;中心广场面积约合3500m2,以中轴对称的布置方式设计,位于广场中心新建一座高达26m的观光塔,使其不仅能够成为游客俯览整个库区的绝佳位置,同时也要成为整个坝址区地标性建筑物,另外广场两侧列植高大乔木,配置坐凳使游客更好的休憩活动,考虑长远开发利用,前期布设交通路网及观光停车场,其他附属绿地也栽植乡土经济树种,在形成观光交流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打造一处具有乡土民俗文化的景观空间。 3思考与建议 3.1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当前的规划设计工作往往采用后置式开发模式,大多数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尚没有纳入水利工程整体规划建设之中,这两个阶段建设的脱节,不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两者不能统一起来,前期工程建设不能为后期的旅游设施所利用,势必增加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困难,造成投入资金的增加,提高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成本。再如,水利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保护性等因素,而对景区所要求的景观可观赏性、环境协调性、设施舒适性、人性化要求等因素考虑较少,限制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发展空间。故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3.2充分认识并重视突出大坝可识别性的必要性 大坝以其大体量、大跨度的视觉震撼及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地标。作为一个景观符号,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坝又可以成为识别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资源和窗口,故突出大坝的可识别性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以大坝为中心发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现代枢纽工程实践民生水利新理念的切入点。外的胡佛大坝、葛兰峡谷大坝及韦尔扎斯大坝风景区等,旨在使大坝成为水利风景区而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3.3设计必须契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和保护,是当前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水利必须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注重功能导向的同时,更应重视工程区域的环境建设,重视乡土人文、艺术品味及自然环境与诸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必须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契合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首先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保护的原则,以大坝为核心,对大坝周围环境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妥善的保护。景区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增加山体护坡表皮绿化,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减少了滑坡几率;尽可能利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的材料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材料的潜力,保留地域乡土景观元素。同时多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完善各类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现代水利多种经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4竭力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大坝是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展示了人类治水的智慧、思想、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王圪堵景区规划旨在积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以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化传播为根本,力求挖掘周边区域浓厚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大坝、枢纽为核心,规划设计了左坝肩观光区、坝后湿地体验区、右坝肩水文化科普区,力图打造一个集水利生态、休闲养生、游览观光、水上游乐、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4结论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坚持将大坝作为核心标识,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建设发展之中,注重从景观资源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中将陕北文化元素、沙漠景观元素一并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既提升了水利风景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又展现出了现代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被誉为库坝区景观设计理念的新进步。 作者:齐宝玉 单位: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尺度景观规划,要注意景观设计要素,还要对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实际的利用和考察。依据三位一体的景观设计原则,结合景观设计的方法,将设计构思体现在图纸上,让图纸设计更加合理科学,从而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现提供可能。 关键词:持续发展战略;大尺度;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作为体现当地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的载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多个元素共同作用下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一些产物相结合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美观享受的事物。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运用一些设计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出来。景观规划是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必备产物,也能很好地反映这个城市建设的完善性,能够体现这个城市中自然环境的质量和人文情怀的浓厚程度。 1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 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是将现有的事物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持,让其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存在下去,并且在一定基础上将该种事物进行发展,让其能够提高利用率。城市规划就是对未来城市建设进行一些设计规划,并且进行一些合理的布局设置,是未来发展蓝图,也是现阶段城市管理的一个大的方面。区域规划是针对某一地区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小部分,是组成城市规划的组成成分,并且能够为城市建设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基础[1]。 2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的规模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而将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规划进行结合,能够很高程度地将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得更好。城市的生态建设正在不断地扩建中,比如园林绿化建设、土地开发等,因此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上通过实现景观规划中自带的一些自然属性和景观现状管理的分析,能够将某一区域内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搭配设置,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设,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展开。这样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心、愉悦的生活氛围,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富有追求、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也是将景观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结合所想要追求和实现的最初目标和战略思想。 3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时,设计城市空间建设理念应当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来进行城市的设计,比如针对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的活动要求来实现他们的活动空间上的追求,让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且充满愉悦。其次,根据自然景观进行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人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在一个大的自然圈内,人们依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地理资源、绿色植被资源等来让城市生态建设得以强化和深入。因此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来进行城市的发展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环境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最后,景观规划的原则依靠历史的发展和统一多变元素的相互结合来进行城市的规划改造。城市的建设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上来进行的,城市建设缺少不了的就是让环境艺术步入到人们的视野,建设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城市景观[2]。 4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的方法分析 4.1微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对所要进行改造的区域进行一个设计构思,设计构思的内容包括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将人与健康进行联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构思时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因素,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设想的空间场所。在构思之后就要进行构图的设计了,将自己的想法转换在图纸上,在这个时候就应当注意将人与环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构图,在造园构景上可以选择运用多种方式来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从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在景观设计中要运用对景和借景的手法。所谓对景就是让景观呈现出一个对称的状态和形式,这样的景观能够起到一个主导整体的作用。对景是能够最突出表现的一个景观,人们往往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正对景,比如在道路尽头的亭子或者是道路上的一个明显建筑物。借景是通过借用当地的一些街道景观对景色进行拓展式的延伸。这种借景手法可以给人一种联想空间,能够让人放松心情。微观层面的景观设计也应当加入一些引导示意的物品,比如通过一些有规律的树木种植或者是有文字说明的指示牌来引导,这样就给人一种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4.2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要注意尺度问题,将城市各要素进行联系形成一个尺度关系,让景观呈现出一个规则的形态。比如在建设广场时,让广场的主体形态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就有利于施工人员铺设和加工。注意一些景观的色彩搭配问题,比如在北京故宫的建设色彩搭配多为黄色和红色,这些都是与皇家有关的颜色,不但能够体现出统治者的威严,还能够通过黄瓦红墙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能够给人一种庄严的环境氛围。色彩的处理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景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进行标志建筑物的设计,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景观都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一个标志的作用,不但成为城市的名片,还能够给人一种回忆感和追求感。 4.3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进行区域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分析,对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旅游景观特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合理布局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景观的构思要有形象定位,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区域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在景观规划的构建中应当将空间分成不同的体系,让空间形成一种点、线、面的组成,并且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不同风格的景观建设。比如,在一些运河、铁路的建设中应当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交通体系。节点设计建造要能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区域的形态,形成初级的记忆。比如,火车站、地铁站口的建设可以通过调查来分析节点。对于一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景观,要保护起来,让传统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将多元素的人文景观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建设看起来更加统一,而且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而感受。对建筑的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有序的组织建设,能够形成一种对比,给人们一种视觉的享受,让疲劳的人们能够在精神方面得到放松。在区域景观的构造中,将这些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建设出更加统一、系统、独特的主题景观。 作者:陈烽燧 单位: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园林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绿化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这也给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和特点,就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在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基础上、顺应城市需要而进行的城市园林建设和景观设计。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其基础环节。当代城市园林绿化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自然景观、园林特征和城市特质结合到一起,这是由城市园林绿化的定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和特点 1.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华的汇聚地。园林绿化具有美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活环境的宜居度,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作用。确切来说:①城市园林绿化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减弱噪音、防风沙等作用。究其原因,城市园林中的绿色植被是有效的空气湿度、温度调节器,它能能借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和空气循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环境。②园林绿化有美化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建上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它要求设计师能借助不同色彩、质感的植被、亭台、景观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富有质感的园林空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一来,城市园林景观不仅具有休闲、娱乐和观赏价值,还能满足民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2城市绿化园林景观的特点 城市绿化景观是自然生态、人工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功能多样,综合性较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想将各种因素完美综合起来,必须就地理、地形、园林、水系、城市文化品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运用美学、生态学、心理学、设计知识进行景观设计,以确保园林景观的完整性、持续性。园林绿化不仅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用到各种材料,由于地域差异、市场环境不稳定,很多时候,许多材料的价格都难以把握。所以,在园林绿化中,有关方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会影响园林绿化的成本因素,尽可能降低园林绿化设计和施工成本。此外,园林绿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园林绿化工程结束后,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也要被提上日程。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工作以植物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花卉种植为主,此外还涉及园林景观日常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等。在城市绿化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关人员、有关单位一定要考虑到园林绿化完工后的养护与管理问题。 2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2.1以科学的景观设计理念为指导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运用生态理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使园林绿化景观与经济、人类形成和谐共存的关系,是时展的要求。要想使园林绿化景观与经济形成共生共长的关系,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科学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所谓“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理念指设计师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实际需求、观景心理,将园林绿化中的自然与人工元素巧妙统一起来,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知识营造园林景观类型,科学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并确保园区内部景观功能分割明显,布局协调,层次分明。与此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降低能耗,为公众打造一个休闲运动的场所。如在小规模的园林景观中,有的亭台地势过高或者地面硬化范围过大,地表绿化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可以用一些善于攀爬的藤本植物来点缀建筑,填补亭台中上层空间空白,使建筑轮廓和景观布局看起来更有层次感。 2.2做好场地设计,合理设计道路 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科学把握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原则。园林绿化场地指园林所处环境、园林场地所处地形、场地内建筑的性质、体形、基础设施、道路出入口位置等,它是园林景观构思和布局的重点,也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关注的首要问题。通常来说,在场地设计中,设计师要在总平面图上标注清楚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的位置和布置形态,景观性质,如哪儿是主要景点,哪儿是休闲区,哪儿是儿童游乐场、停车场等,建筑的高度、层数,哪些树木需要特殊保护,山顶控制标高等。在场地设计中,道路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园林景观中的道路不但具有往来通行的作用,还具有功能划分、景观美化等作用。许多景观中的道路,或纵横较差,或曲折蜿蜒,常常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道路设计中,设计师首选要明确主干道路的功能,确保通常主景区的道路走向明确,宽度适中,简洁明了。景区环路、辅路设计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尤其是景区内部的小路,要能触及各个角落。此外,景区内部的小路、辅路,既要根据地形来设计,还要注意其视觉效果,让其能与景观交叉重叠起来,或者融入到景区中去。如竹林景观附近的小路要曲折迂回,流畅自然,以赋予大景观以强大的张力和流动性。 2.3在景观设计中突出植被种植和设计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建筑,但是现代园林绿化更多是用绿色植物来造景、衬景。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将植被种植和设计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实际需求判断该重视哪些绿色植物,哪种植被的绿化效果更好。绿色植物有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繁殖容易等特点,许多绿色植被如常绿灌木福建茶、小叶黄杨等四季常绿,季节变化小,是再好不过的景观绿化用品。常用的绿化植被、植物有草坪、灌木、大小乔木、花木等,绿色植被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视觉功能,一是非视觉功能。《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一书将绿色植被的功能分的更细,说绿色植被有建筑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美学功能和工程功能。园林景观中的绿色植被设计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创新绿化形式,确保绿化效果最大化。如主干道附近要大面积绿化,要打造一道既能隔音又能防尘的天然障碍。车行道绿化要充分考虑行车视距,要适当降低树丛的密度和浓度,以防行人突然穿行时可能导致的刹车不及等问题。②合理把握绿色植在空间和道路上引伸的“度”,使绿色植被与道路、建筑较差渗透、合理布局,以实现理想效果。在植被种植完工后,还要充分考虑土壤、气候、人为因素可能给其带来的危害,做好植被修建、除草、防虫工作。 2.4从细节入手,提高小品设计水平 园林工程是一项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园林绿化中的小品如果皮箱、灯具、喷泉、园椅等,虽然功能单一,但是它们同样会影响园林景观的功能和意境。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从细节入手,做好园林小品设计与布局工作。如在园林路旁、休息区多放置一些园椅子,以供游人休息之用,但是园椅放置数量要综合考虑园林游客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太少。此外,园椅位置布局也有讲究,现代人极为在意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所以园椅距离不可太近。又如,园林中的果皮箱,要采用环保材料,又要适当考虑其造型,如主景观附近的果皮箱要简洁大气,灌木附近的果皮箱可用木桩、动物造型的果皮箱,以增强景观的协调性。喷泉与灯具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两者的美化作用不可小觑。需要注意的是,园林景观中的喷水系统故障发生率较高,因此在喷泉设计中要做好排水、循环系统控制设计,降低喷水系统发生漏水、灌水事故的可能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面较广,对个体的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要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将景观、植被与环境融合起来,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以提高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高海明 单位:岑溪市园林管理处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在森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据国家旅游局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9万亿元,同比上涨14%,森林旅游年接待人数高达12亿人次,充分表明了国内森林旅游的受欢迎程度。甘肃省兰州市顺应市场发展形势,积极开发境内森林资源,打造出徐家山、吐鲁沟等大型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文章首先指出了甘肃省兰州市森林旅游开发的现状,随后在分析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森林旅游开发策略。 一、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森林旅游区同质化现象严重 森林公园或景点在审批通过后,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园区的整体规划问题。在进行景观规划时,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景观的原有风貌,凸显地方森林旅游特色;另一方面则要融入“自主创新”理念,在不破坏林区原有生态景观的同时,增添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或设计。但是在实际的旅游开发和景区规划时,部分设计者盲目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照搬其他森林旅游景观的设计方法,导致国内景区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森林景观的独特魅力得不到体现,也就很难吸引到更多数量的游客。 2、旅游资源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甘肃省森林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理念,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迭部县林业总场益哇林场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但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的其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景区的旅游景点单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森林旅游区。 3、森林内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森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主要原因是满足了人们放松身心、拥抱自然的需求。因此,只有保证景区内环境的干净、整洁,才能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是森林旅游景区面积广大,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较多,景区内经常可见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导致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由于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因此林区内的保护工作也难以及时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内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导致部分景点失去观赏价值,不利于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 二、森林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从观光型向参与型转变 甘肃省现有的森林公园和旅游景点,大多数是由国有林场或自然保护区转变而来。早期进行森林旅游开发时,工作重点往往集中于对森林本身价值的开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体验,森林景观设计以观光型的景观为主。观光型景观只能满足游客视觉上的需求,虽然能够使游客欣赏到自然美景,但是并不能让游客全身心的享受自然魅力。因此,必须要转变旅游景观设计思路,从观光型向参与型转变,关注游客的切身体验,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真正感受到森林景观所带来的舒适性和轻松感。 2、从人工景观向生态景观转变 现阶段的森林旅游景观设计,主要以人工景观为主,包括景区内的凉亭、建筑等,而自然景观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协调好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景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体现出生态景观的观赏价值。景观规划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为必备前提,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具体措施有设计生态建筑、恢复地带性植被景观、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景点项目,通过植物的选择建设引鸟、引蝶等生物景观。 3、从单一景观向多元景观转变 不同游客的审美价值和旅游目的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游客单纯是为了通过森林旅游来宣泄工作压力,而有的游客则希望领略不同地区的独特风景。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要尽可能多的设计不同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全面围绕主题,从风景建设、道路、植被、人文等出发,公园保护、管理、服务等环节都紧扣主题展开,实现森林内部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应当注意的是,从单一景观到多元景观,不仅仅是景观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要兼顾各个景观之间的协调和搭配,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整体质量上的提升,为游客创造更加舒适、放松的旅游环境。 4、从追求规模向突出特色转变 早期的森林公园大多数是由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改造形成,整体面积较大。而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片面的追求森林景区的规模,导致景区内部许多特色资源得不到集中利用,森林公园的整体开发程度普遍较低,难以为游客提供配套的旅游服务。在今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整合森林内部的各种资源,突出森林公园内部的特色景点,并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知名度的主题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例如,兰州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地、高原、沙漠、戈壁交错相间,黄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形成“山-河-谷”串联分布的独特景象。可以充分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风貌,开发综合性的森林旅游区。 5、从功能理性向公众参与转变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森林旅游价值的发挥,还要综合考虑森林旅游开展对周边环境及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必须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能够群策群力,及时发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森林旅游开发的效率;另一方面,群众的建议还能给设计者提供灵感和思路,保证了景观设计能够被多数群众和游客所接受、认可。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森林旅游开发听证会,将拟定的景观规划设计展示给群众代表,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确定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从而在公众参与、公众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景观规划设计的不断完善。 三、参与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 1、概念介绍 参与体验是人类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手段和主观感受。人们乐意将自我的参与体验运用于各种外部环境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参与体验己经与人们的生活不可分离。景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就是要求坚持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理念,在营造优美自然风景的同时,激发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2、体验形式 (1)娱乐体验。通过游戏的方式,带给游客新奇、刺激、兴奋的旅游体验。例如许多森林景区内设置的水上公园,过山车等。娱乐体验要注重结合地方民俗特色,以期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2)教育体验。这里的教育体验,并不是指传统的教育,而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森林旅游和实际体验中,掌握更多的自然知识,从而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新知识。例如家长可以在森林旅游的沿途,向孩子科普各种野生植物的名字,某种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等,以此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3)避世体验。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园远离喧嚣的市区,游客漫步在森林小道中,能够暂时忘却工作、生活上的烦恼,实现由内而外的放松。避世体验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个人精神压力宣泄的一种途径,在森林旅游结束后,游客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4)审美体验。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是森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森林公园吸引更多游客、提升自身经济价值的关键。无论是原生态景观的体现,还是现代人工景观的装点,都是以满足游客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因此,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围绕这一要求来开展。 四、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在森林旅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1、视觉设计 (1)文化景观的视觉设计。兰州市作为一座文化历史名称,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例如,云龙桥最初兴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是甘肃省省级保护文物,云龙桥木体弓形,精巧玲珑,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大佛殿、青城古镇等文物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参观。因此,在开展体验型经过规划设计时,尤其要注重凸显古代建筑、传统文化的欣赏价值,并做好雕刻、石刻、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2)环境景观的视觉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涉及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天文景观等。作为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挖掘、提炼、提高、命名、解译和展示。设计者应当熟知游客心理、民族文化,同时注意把环境(物质的)与文化道德伦理(精神的)结合起来,使游客在享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享受教育体验与娱乐体验。进行视线走廊设计,要让游客在游览、体验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犹如音乐史诗般,有序、起迭、渐变、高潮、尾韵,符合游客心理审美要求。根据自然景观特点,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兼顾所有景点,尽量形成旅游环线,不走回头路。以景区为单位,景点多或路程远的景区,设计多条环线,满足各种类型的游客。 2、听觉设计 风声、雨声、瀑布之声、流水的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鸡犬鸣吠的声音;寺院钟声、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公园背景音乐、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其它声音等都是听觉设计考虑的元素。例如,五泉山公园是游客来兰州休闲旅游的理想去处,五泉山不仅环境清幽、绿树葱郁,而且有多处明清宗教建筑。“泰和铁钟”是五泉山公园的镇山之宝,造型宏伟、声音洪亮;景区内有甘露、掬月等五眼清泉,泉水自山腰留出,形成瀑布,游客于林间聆听鸟鸣和水声,获得身心上的愉悦。 3、嗅觉设计 嗅觉景观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森林植物设计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植物品种的花期不尽相同,而植物在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不相同,如丁香带给人的是浓郁的芳香气味、玫瑰给人以清香的感觉、百合更给人以淡淡的清香的感觉。即使是同一植物品种在不同地区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会因为温度、湿度、日照、土壤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植物品种的园林植物在整个花期的不同阶段所发出的气味也带给人以不同的嗅觉感受。 4、触觉设计 触觉能够更好地拉近人们对环境的体验。触摸是人的天性,摸石头、花草更是儿童的习惯。具有丰富肌理和质感的空间环境能能带给人们丰富的体验,特别是对儿童、老人意义更重要。不同的材质可起到行为暗示的作用,有的材质如卵石路还可起到保健按摩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动人们的触觉体验:一是通过园路铺装变换暗示脚、手、全身心的触觉行为,,游人通过与“地气”接触,按摩脚底穴位,沐足健身;二是根据景区内资源条件,在浅水区建立观景点、观景平台,使游人能近距离接近水体,嬉水赏景;三是对于景区内观赏价值高的植物以及古树名木,设立观景点并加以标识解说,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肌理。结语:森林旅游不仅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改善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景观规划设计,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坚持以游客为本的理念,使森林景区设计迎合游客的多种需求,成为森林旅游开发中常用的规划设计形式。各地区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辩证看待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优势,进而科学利用体验型景观设计理念,才能确保森林旅游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作者:蒲兴芬 王鸿毅 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丛林谷地花谷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主要研究特定地形环境丛林谷地花谷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以紫海花谷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规划设计指导思想、规划设计原则、总体构思以及景区详细规划设计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丛林谷地;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紫海花谷景区基地约333.33hm2,其中可种植花卉面积约66.67hm2,林地面积200hm2,是未被破坏的自然谷底生态林区。基地独特的山脊轮廓、凹凸坡地的地貌形态,构成了层次丰富,富于变化的空间界面轮廓和背景立面,基地花卉种植区域均成斜坡递进式渐变地形,坡度有缓有急,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又有良好的观赏视觉效果,为塑造独具特点的丛林花谷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群落,形成背景环境。以薰衣草为主要观赏对象,结合马鞭草、一串红、万寿菊、黑心菊、蛇目菊、蛇鞭菊、百日草、鼠尾草、雏菊、石竹、孔雀草等花卉植物的观赏特征和环境艺术景观,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花卉文化,并把自各地区的引种成果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增加观赏性木本植物梅花、樱花、海棠等的种植造景,营造出以原有山体景观为形态外貌,薰衣草观赏为主调,具有独特山谷花海景观特色,融游览观赏、文化交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花卉植物专类园。运用植物文化意蕴和独特而深刻意境的植物景观,给游客以意境美的享受[1]。 3规划设计原则 3.1尊重场地原则 设计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合理地利用原有地形,进行更深入的景观设计,做到因地制宜,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2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完整保留生态群落较好的区域,争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以便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生物链。和谐的花卉植物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建园”的重要表现形式[2]。 3.3文化先导原则 深入挖掘“薰衣草•情”文化,在突出花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使花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兼具人性、传统性与文化性。在建设景观中,营造出花的文化与情感,引起观者的共鸣。3.4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山谷生态景观的整体改造,形成“环状、片状、带状、台状”景观游览路线。真正实现建立一个时令可赏、四季可游,具有独立文化内涵和丰富游览价值的风景区。 4规划设计总体构思 根据紫海花谷所处区位、现状、社会环境及建设目的,风景游览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景观内容定位在亲情、友情、爱情,即“爱”的主题。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道路进行游览路线设计。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风车长廊更是典雅别致。景区所展示的优美花卉植物景观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3]。另有生态园林供游客漫步休憩,身在其中会让您感受到天人合一、相互交融的浪漫与美丽。 5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5.1景区入口 位于游客接待中心,为景区大门,以老寨村委会为进谷主要道路起点,经过景观商业区由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然后沿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第二停车场,景区管理办公区,进入观赏游览区。 5.2停车场、聚散广场设置 根据总体规划系统布局,为保证园区林木和游人安全以及满足旅游旺季游客能快捷进出花谷,设一处游客接待中心、第一停车场、景区大门入口,并在大门内外建有门区广场,进谷主要道路需满足消防要求。另外,在园区管理办公区设计第二停车场和游人聚散场地,以满足游人的疏散,游兴的酝酿。 5.3道路系统 本园道路分为3级:进谷主要道路兼满足林业消防要求,宽6m,为保障整个园区安全;游览环路樱花大道,宽4m;主游览步道,连接各主要观赏区,宽2m,为游赏展示区间的主道;次级游览步道宽0.6~1.2m,进入花卉种植区小道。共同构成景观观赏园组团间的游览交通体系。 5.4游赏展示分区 根据现状立地条件、空间特征、文化特色和规划立意构思,结合各品种花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展示方式及游人的游赏行为,将紫海花谷划分为6大观赏区与1条游览环道,分别为:环路景观:“樱花大道”、紫海云天:“薰衣草•情”、风雨长廊:“廊桥幻影”、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生态餐厅、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 5.4.1环路景观:“樱花大道”。樱花大道宽4m的主路,沿路栽种樱花形成樱花大道,成为花谷的一个特色,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樱花景观和樱花文化,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营造出浓烈的樱花情感和樱花文化。 5.4.2紫海云天:“薰衣草•情”。该区为花谷核心景区,以薰衣草观赏为主题和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亲情、友情、爱情、人情、融入于此,还有以爱情为主题的花拼“双心意”和爱情主题文字“L•U”,每年的5~10月,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5.4.3风雨长廊:“廊桥幻影”。通过现场勘查,在每个景点观赏区都设置用于观赏和遮荫避雨的景观长廊,每一个观赏花区都有梦幻般美丽的花色景观及花拼图案,带给游人犹如仙境一般的感觉,每一个景观长廊与花海相应相辉、如梦如幻,因此,每一个景观长廊景区我们都提名“廊桥幻影”。 5.4.4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该景区位于花谷入园处,易道主题的花拼“太极”也是花谷景区内的一大特色,花道内以在视觉上色彩明快、节奏感变化强、形式丰趣的大型色彩为主,以花卉植物形成“太极”图案的花拼。加上新颖的小品(景区介绍牌、特色垃圾箱等),从而引起进入景区游客心理上强烈的震感与共鸣,突出整个景区的个性,热情而不做作,大力而不张扬。 5.4.5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根据现场踏勘,该景区单独成景,有利于创造不同特色景观,在该区以种植荷兰国花郁金香为主,三色带状种植,形成花田,在配于荷兰风情小品“风车屋”,打造特色荷兰乡村主题景观区,让游人感受国外乡村风情。 5.4.6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主要有3个景观区,都以时令花拼为主,拼成带状图案,时而如水流柔和随性,时而如真绸丝带随风飞舞,体现出花海的柔和优美。把整个花谷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景观,使整个花谷观赏区分散而不凌乱。再配于特色小品,形成完善的花谷景观系统。 6结语 本花谷绿色植被系统、山体形态和改造后的植物多样性群落景观,构成了山谷花海景观的整体空间场景,内部微地形地貌的变化,为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实体环境。规划中根据景点设置和地貌特点,塑造了“樱花大道”、“风雨长廊”、“生态餐厅”、“景观商店”、“易道小品太极”、“抽象丝带概念小品”、“生态停车场”、“聚散广场”等景观景点。各类空间通过游览线串联,按照简约、合宜、渗透、流动的有机结合,景观展示和游览序列铺排,进行内外空间系统的结构组合,形成有起伏层次、虚实对比、大小变化、主从有序的山谷花地景观环境。 作者:张洪祥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色彩学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高校校园景观色彩为广大校园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环境,同时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担当者不可忽视的作用。色彩学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合理应用是改善广大校园师生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原因,也是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本文试分析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中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以达到使整个校园景观色彩和谐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色彩学;高校;景观规划;应用 色彩学指的是建立在二十世纪表色体系和定量的色彩调和理论上的一套色彩理论。上世纪70年代,法日等国家针对色彩领域进行理论研究,他们将先进的色彩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这套理论和工作方法也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奠定了基础。从色彩学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色彩学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从而由此来提高高校景观的质量,改变单一的色彩结构,使其视觉效果变得更加丰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各类校园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将它们放在整个校园景观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比如其建筑形式是否与高校的历史文化相吻合、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色是否相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校校园建筑色彩存在的问题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高校校园建筑往往是由若干个建筑群组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家属区、学生宿舍、教学楼以及校园服务设施建筑。一直以来,建筑外观色彩又只能依靠建筑材料自身颜色来表现,这就造成了各个建筑群之间缺少多样性和识别性的问题。建筑色彩缺少变化,会使人觉得呆板,使整个高校校园景观缺少活力。新老建筑色彩不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高校不在少数,校园中的古建筑也已经成为了这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而如何将新建筑与周围的老建筑相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新建筑自己的色彩特征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筑色彩杂乱无章。在高校校园色彩设计中,建筑色彩杂乱无章或者使用不当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建筑与建筑之间不能相互呼应、各自为政,那么不但不会产生美感反而周围环境景观在它的影响下也会成为视觉垃圾。 2、高校校园环境色彩存在的问题 景观色彩单一或无序。校园景观是整个校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景观色彩如何配置是将环境色彩整体统一的第一步,确保使其在统一的范畴内又不单一。在校园中,如果景观色彩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使小品、雕塑的色彩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往往就会造成色彩杂乱无章的效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主色调并使各个区域风格统一,在不同的区域内使用一个或者几个辅助色来丰富整个区域的色彩变化。夜空间环境缺乏。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夜间出行的师生也越来越多,而校园夜生活环境的形成就是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夜生活的场所。就目前情况而言,夜间照明系统并没有随之而改变,依旧存在照明度不够或无照明的情况,从而极易导致交通隐患和治安隐患。如果高校校园夜间照明环境能够合理利用不同颜色的灯光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校园彩色的空间表现,也可以使之与广大师生的活动体系相互交融。导视系统识别性缺乏。导视系统是塑造文化、营造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引导、说明、指示的作用,同时也是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环节。在导视识别系统中,色彩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元素,在不同的空间内使用不同的色彩,便可以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 二、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分析 从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色的物质载体性质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校园景观环境色分为三大类:自然色、半自然色与人工色。 1、自然色 自然色指的是自然物质所展现出来的色彩,其表现为山、水、天空、植物、自然光源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将校园中的这些自然景观充分的加以利用,并且通过合理的分配将植物、水体、及一些其他要素进行组合,势必能够优化整个高校校园景观的视觉效果。植物色。在整个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植物景观是主要的造景元素,也是在校园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软质景观。植物景观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还起着美化校园环境、改善生态、烘托硬质景观的作用。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就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植物景观,这处景观不仅仅是学校的象征,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出整各校园内浓厚的人文气息。天空色。在校园景观中多以背景色出现,且以明色调为主。在布置前景色时则多采用暗色调,从而可以通过明暗变化来使整个空间更富有层次感。水面色。自然环境中,水面色主要反映的是天空颜色和植物颜色,此外还包括了池底的颜色、水中的藻类及水体的清晰程度。山体色。在高校校园景观布局中,山体是校园景观的空间框架,可以用来丰富空间层次。山体色彩能够反映出季节、天气的变化,营造出美妙的空间境界。比如,夏季时新叶可以染绿整个山体,秋季时整个山体又由绿变黄,进入冬季山体又被白雪覆盖,地面、建筑、山体之间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壮观。自然光。色彩与光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有了光的作用人们才能看到色彩。而自然光并非是恒定,且多以明色调为主,其中具体包括天空的反射光、太阳的直射光、月亮的反射光。影响校园景观色彩的光源主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白昼的自然光,另一种是夜晚的人工照明。高校校园中各种景观元素在自然光的光照下产生微妙的色彩变化,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的色彩效果。 2、半自然色 半自然色指的是经过加工但未改变自然物质性质的颜色,比如:木材、石材、金属等等。石材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大理石、花岗岩、鹅卵石、砂石、石板等。其中,花岗岩是高校校园硬质景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沉着、含蓄,饱和度低。但当花岗岩经过人工处理后,其色彩则更倾向于灰色,比如灰黑、灰白、灰绿等色。石材,不仅可用于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地面铺装、小品贴面,也可用于置石。自然石材冷暖不一,且低饱和度的石材与高饱和度的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使人极为亲切的饱和度对比。木材在校园景观中属于硬质景观色彩构成的点缀色,主要用于座椅、栏杆、标识、指示牌等。在现代景观规划中,木材一般都在经过防腐处理后直接使用,可以展现其原有的颜色和纹理。木质的花架、座椅在经过刷漆处理后,可使木材的颜色更加明亮,并通过与主景的色彩组合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色彩氛围。金属是一种雕塑材料,具有高强、防火、耐久等特点。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金属能够表现出特定的肌理、质感、色彩,外表更加多样化,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同时也能为景观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极大的空间。 3、人工色 人工色主要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人为调配出的各种色相、明度、饱和度的色彩。主其要包括瓷砖色、玻璃色、镜面色、涂料色、建筑色等。瓷砖色。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常用的瓷砖品种极为丰富,比如有无釉砖、有釉砖、麻面砖、玻璃马赛克等。这些瓷砖根据需要被加工成不同的颜色,色彩丰富持久、可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玻璃色。玻璃作为建筑外立面组成的重要元素,在景观规划、建筑艺术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玻璃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其从单一的采光功能慢慢扩展到装饰功能,从而成为影响景观色彩设计的重要因素。从色彩的角度将玻璃进行分类,基本可以分为:压花玻璃、磨砂玻璃、透明玻璃、彩色玻璃等,设计师可以使用多种玻璃进行组合来达到不同的效果。涂料色。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景观设计中涂料色彩的使用也变得日益丰富。高明度与高饱和度的涂料颜色,可用来增强高校校园景观中硬质景观的指示性和装饰性。建筑色。建筑外部颜色可以反映出整个建筑群的外部形象,而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建筑外部色彩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比如西方建筑传统中,红色多用于文化、教育建筑上。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校园建筑,给以人成熟为重、简约大气之感。而当红色与灰色相搭配时,又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富有美感。 三、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应用原则 首先,色彩设计应符合高校的整体形象。因为在高校校园的建设中,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是高校的内在形象,而学校的规模、学校的环境则是最直观的外在形象与公众形象。在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色彩是营造整体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对学校各处区域进行划分,同时考虑到观赏者的视觉生理因素、视觉心理因素,即可以营造出一个极具个性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其次,色彩设计应符合校园功能分区。校园景观环境应以使用者为中心,应按照师生日常生活规律来进行功能分区。而根据校园功能分区来制定色彩设计管理体系是则解决校园色彩混乱的重要方式之一。按照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整个校园分为校前区、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运动区等。那么我们如何在把握好校园主色调的基础上再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来进行色彩设计,同时又使每个区域有所不同则就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比如,校前区作为校园的主入口,是最能体现高校校园色彩特征的区域,因此校前区的色彩设计必须强化主色调,标志性建筑也应以主色调作为其外观的基础色,且与周围辅助色相互搭配、协调、降低反差,则能起到丰富整个色彩环境的作用。校园中教学、办公区应属于相对安静的区域。因此在这两个区域的色彩设计中应尽量减少主色调的使用,并降低辅助色的纯度,通过明度与色相来控制色彩对比,从而营造出舒适、安静、和谐的色彩氛围。在宿舍区的色彩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来要给人健康、轻松、愉悦的色彩心理感受。并利用柔和的辅助色与校园的主色调相协调,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运动场的色彩应多采用高纯度的蓝、红、黄等色来装饰看台,球场则多以绿、蓝、红为主,从整体校园色彩环境来看,运动场是色彩变化最大的区域,也是最具动感和激情的区域。最后,色彩设计也应尊重高校的人文背景。人文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为满足物质、精神的需要又叠加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所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等。色彩是人文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规划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高校校园景观中色彩的应用也应随之趋向多样化、个性化。想要重视高校校园景观色彩的未来发展,我们就应考虑到校园地域、传统、民族、气候等问题。所以在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应结合校园地貌,在不破坏原有地貌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历史人文背景,形成一个良好的场所环境,并通过色彩使高校校园的历史文化得到延伸与发展。 作者:郭璟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议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主要就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作用和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希望能够给以后的城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是改善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把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做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服务的,因为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便是居住区的环境,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主体,所以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做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做到造景服务于人,景观为人所用,使景观绿化充满生活气息[2]。 1.2坚持生态性原则 在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保持已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不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3]。 1.3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选取植物进行绿化时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选择植物,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切不可盲目种植。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栽植一些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从而可以起到丰富景观的多样性作用,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1.4坚持实用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不可一味地追求观赏性而忽视它的实用性,在居住区中进行绿地规划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以人为主,居民在此空间中进行运动、休闲、娱乐等户外活动,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功能设施,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居民服务。如果只注重居住区绿地的观赏性而忽视了它的实用价值,那么这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将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特征[4]。 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2.1居住区绿化具有美学的功能 利用园林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等特征来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例如各种乔灌木、草皮、花卉等的搭配来营造一种富有季相变化、一年四季皆有景色可观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当地的居民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好的视觉享受。在城市居住区中,配置的植物还可以与居住区内的建筑相协调,融入到景观中,从而可以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2.2居住区绿化还能够为居民提供娱乐与休闲的场所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游憩休闲的场所,居民们不仅可以在此锻炼身体、消除疲劳、观赏景色、放松心情,还可以从事社交活动,例如下棋、聊天、打牌等。 2.3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3.1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繁茂的树木能够遮挡住51%~91%的太阳辐射。80%左右的太阳光线可以被草地上的草木所遮挡。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释放大量水分,增加湿度。另外,植物的根部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分,地面上的大量热量可以被植物的根部所吸收,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2.3.2具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在居住区绿化中,利用乔木和灌木的密植搭配,从而形成一道绿篱声障,采用常绿树种的效果更加明显。一般来说,绿化植被可以减弱噪声20%,9m宽的乔灌混合绿带可以减少噪声9dB。 2.3.3具有阻滞烟尘和吸收废气的作用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据统计,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够吸收900kg二氧化碳,产生600kg氧气。绿化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起到自然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化还能够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缺乏人性化考虑,忽略“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环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丽景观,而应该是处处为居民着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要求,创造亲切的人性化空间。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要求,真正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5]。 3.1.2设计中缺乏整体性考虑,忽略整体效果,建筑风格与景观不一致,缺乏协调感 许多设计者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片面追求标新立异、鹤立鸡群的设计,而没有从周边的环境与整体的布局出发,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规划设计。此外,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单位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程度不够,进而形成建筑与景观两种不同的体系,导致在居住区内出现两个不同风格并存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体环境缺乏协调感,整体效果比较差。 3.1.3景观小品过多,缺乏特色 随着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区内布置过多的景观小品,导致景观小品泛滥,趋于雷同,没有重点景观,缺乏特色。而且有的景观小品与居住区内环境格格不入,达不到装饰的效果[6]。 3.1.4居住区的园林设计复制问题比较严重 在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缺乏设计思想,为了追求名利以及受到开发商的影响,导致他们所设计的作品盲目复制、缺乏创新思想,使得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作品越来越相似,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发挥创新思维,根据居住区的品味、主体不同等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性的居住区园林景观[7]。 3.2解决措施 3.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性 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来进行规划设计,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使景观具有可视性,又要使其具有功能性,使居民置身景观之内,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性。 3.2.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注重艺术手法,注重管理,还要注重经济适用 对于绝大多数经常在屋外活动的人群来说,要通过采用丰富大色块与自然流畅的林缘线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比较好的感官景致效果,但同时一定要考虑住宅区的采光与通风条件,最终达到居住区景观功能优先、以绿为主、注重层次、方便居住区居民的目标,从而营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户外环境空间。 3.2.3重视居住区规划整体性,统一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协调居住区设计整体布局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居住区整体风貌、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绿地规划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统筹兼顾,考虑到整体的结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园林作品。 3.2.4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时,应该模拟自然,同时要做到疏密有致 由于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自然的东西在人的头脑中更容易产生美好与和谐的感觉。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通过利用疏密有致地空间分割,可以为人们创造所需的空间尺度,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视觉景观效果,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 3.2.5加强立体绿化模式设计 立体绿化就是指平台、阳台、屋顶、墙面等地方的绿化。立体绿化有利于解决绿化面积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的矛盾。在国外,立体绿化应用相当普遍,许多居住区除了有地面绿化以外,其走廊、阳台、屋顶以及空中平台也几乎全部被绿色所覆盖,有的还甚至出现了空中花园、屋顶花园等园林绿化环境。 3.2.6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面对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要采取立法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这种现象,以减少这种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率。要想获得较好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效果,必须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 3.2.7加大对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 我国的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远没有国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强。这就需要我们多向国外学习,多进行学术性交流与讨论,多引进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来加强自己的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3.2.8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设计工作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往往是由团队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条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我们在做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做到观赏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的和谐并重,使人们在体验绿色环境的同时,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是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达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与自然接触,相互依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舒适、绿色、生态的生活境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蒋亚华 张颖 朱梦圆 单位:宿迁市宿迁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浅析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精神 摘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时下,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的物质构成上,而忽视了对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承载校园文化精神的表达,这种有形无神的设计思路,缺失文化底蕴,导致校园景观设计灵魂的丧失。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设计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景观作品,一直是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文章探讨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同仁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探研。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一、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如今,中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化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关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校园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但校园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会使校园文化景观显得毫无特色,一些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被忽略或改造,这使得景观规划成为缺乏文化韵味的呆板摆设。学校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可是如今一些学校的景观设计陷入文化缺失的怪圈。伴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大学对校园进行扩建。可是,一些学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没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事件等而缺乏特色。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设计者应当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传递校园信息,塑造校园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设计。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讲的,是根据这种文化的由来、存在的具体环境、主要的发展前景与意义来确定的一种社区性质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开展日常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见证者。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校园景观文化,还包括人文文化。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并筛选出来的重要文化内容,通过学校形象体现出来,并且在继承以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校园之美源于校园景观规划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对一个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是体现一个人思想、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人类的思想文明通过不断的历史积淀展现出来,充满了人文色彩和历史价值,具有独特的魅力。一个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不但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充满文化色彩,并散发出人文魅力,赋予景观环境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校园景观设计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载体,以水体和道路为脉络,以绿化为表征,以小品为装饰,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构成景观的要素中,人文精神决定了其文化核心。人文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锤炼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其不但包括人类对历史文化、科学环境等的总结,还包括对色彩的理解与创造。在校园景观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无疑是景观设计中的优秀典范。王澍在该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人文精神融入当代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校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门,其是通过墙面的随意连接而产生的。在南方百姓的生活居所中,当地人常常使用珠子、砖、瓦等进行建造,通过灵巧的搭配使建筑产生灵动的感觉。象山校区建筑的一块块瓦片通过整齐的排列,再搭配重重叠叠的房檐,显得格外有特色。砖是我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在校园建筑中不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征。在每一个组合的院落中,王澍的设计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井的理念,用石头打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建造出一种看似下沉的庭院。庭院中有苍松翠竹,地面是由古老的青石砖铺垫而成,缝隙中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雨后十分光滑,情感上可以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慰藉。 四、结语 校园之美源于文化,而校园景观设计之美源于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提炼、融合,物化成可视的视觉语言、可感知的精神载体,必然会提升学校的整体文化内涵,增强学校的文化气息。只要设计者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在这种动态的变化中把握设计美学的原理,充分展示景观设计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校园景观设计就会越来越美。 作者:梁遗鹏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卷烟厂厂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通过对厂区景观进行改造提升与梳理,充分融入景观环境设计的手法去开发和发掘有特色的厂区新景观规划设计,能将烟厂的企业形象文化有效地结合空间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到实际的地块中去;同时能将景观规划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厂区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一、方案总体构思 (一)项目背景。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卷烟厂,是中国烟草总公司所属大型骨干企业之一,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卷烟生产厂家。宝鸡卷烟厂地处宝鸡市经济开发西区,该项目以厂前区广场设计为主,包括生产指挥中心、食堂、技术中心的周边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广场位于入口大门以北,东侧为厂区围墙,西侧为加工车间大楼。广场及周边环境设计面积约21000㎡。 (二)设计理念。本次设计在分析了厂前区广场园林的现状和背景后,设计概念从广场主题——“品牌、品质、品味”三方面生成构思。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拥有强势的品牌影响力是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厂前区的景观构架以“好猫做精、猴王做大、金丝猴做强”的品牌独特性为景观文化定位的基本线索,在细节和局部上寻求高品质企业形象,带给人可观、可思、可品的高品位环境意境为设计动力。在主题的确立上,设计立足于沉着大气、自然舒畅的现代风格,对厂区的中心绿地、各组团的绿地环境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达到充分整合环境资源,提升厂区环境品质的目的。 二、设计说明 (一)景观设计的空间脉络结构。整个厂前广场在总体景观布局上由三环、一轴形成的整体的厂区空间布局模式,形成了具有面、线、点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以水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景观区域。三环:整个外围区域在设计中处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部分,自内向外分别为雕塑环、广场环和水系环。三环层层相扣、相互烘托,既是整个广场的点睛之笔,又是企业理念和品牌文化的主要展示区。雕塑环,以主题雕塑为主。三个叶状构筑物相互环绕,盘旋上升,成为景观焦点,同时也丰富了水面的变化。广场环:设计为环形硬质铺装广场,展示企业文化和形象。进一步烘托主题雕塑,同时形成整个区域中的一个中心集散空间,为整个厂区营造一个可观、可思、可品的主题空间。水系环:水景是中心广场的亮点。水景造型取义于“中国地图”,同是又是“鸡”形态的变形,并取其谐音“吉祥如意”。一轴:景观序列轴,串联三环。贯穿了主要的景观节点并形成主次不同的特点,强调景观的节奏与韵律,强化了轴线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二)景观视觉设计。在景观视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观景者的审美需求,将空间的节奏、韵律、动静等功能要求一一展开,同时在景观轴线上形成了一开一合之势。聚气广场由于浮雕墙的遮挡,在视线上给人严谨、大气之感,浮雕墙内容以展现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为主。不规则的水岸线、层次分明的景观变化,体现出了现代企业赋予创新、敢于突破的意识和精神。 (三)具体景点设计。意纵天高:意纵天高是整个景观带的点睛之处,形成景观的总控制点。主要形式是象征成长升华后向上的激情,形成景观带的高潮。主体雕塑造型采用烟叶的形象,暗喻企业精心挑选上等烟叶,制造高品质香烟产品;数量上取“3”,暗示“金丝猴”“猴王”“好猫”三大品牌系列;上升的态势,形成天与地的对话。整个雕塑置于盘状的基座上,有聚财纳气之意。层层跌水以及盘底的喷雾营造天高云淡的意境,也暗含“意纵天高”的主题。在水系的烘托下浮出水面的整体形式,象征宝烟超越自我、创新发展、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争做烟草行业领军企业的雄心壮志。周边围绕以文化柱,既提升文化品质也表明了企业的性质。休闲步径—楼间休闲绿地区:休闲步径位于职工食堂区,人流量相对较大,整体风格以简洁明快为主,配合体现时代气息的小品设计,随意摆放的棋子形座椅、张扬地升上天空的红漆旗杆,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在植物的配置上选用花色淡雅、芳香的丁香、桂花等。清风帆影—临时休憩广场:该区域主要以临时休息的功能性为主,配以张拉膜艺术性的装饰,折射不同的视觉效果,形成的独特景观。香榭遐思:极富现代感的曲线形木质廊架,丰富景观层次,营造舒适自然的空间,使人能够放松身心。 三、设计手法及景观特征 设计手法与实践:1.寻找视线的延伸线,最大限度地扩展厂区内部空间渗透力。景点紧随视线的延伸线,让人们感到厂区景观的丰富多样和景观序列的严谨性。2.大量运用错景、对景等设计手法,让厂区内各景点能够相互借用,多层次地烘托厂区的开放大气的时代风格。3.充分运用厂区现有自然地形及空间的多样组合,完成对厂区景观的多元化定位及多功能约定。4.有选择地采用“水”的动态处理手法,增添厂区的活力。四、结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及发展,一个企业的总体形象,除了作为有形资产体现企业的实力及魅力外,还是企业提升潜在的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厂区的企业文化特质,合理地运用景观环境规划的手段进行了表达。 作者:王洋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论文:人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一、人民公园的景区规划设计构思 人民公园地处繁华的闹市,面积约为四万平方米。设计方案将以“生态、人文、休闲”为设计理念,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在强调自然性的同时考虑人文性,做到以人为本。公园的主入口在正南方,初入公园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由于主干道两边种植了大面积的植被。主干道用的是暖灰色方砖,自然而又富有田园气息。沿着主入口继续往前走是圆形广场,广场设计了音乐喷泉,给人美的享受。圆形广场周边选置了花坛和棕榈树,远远的就能闻到阵阵花香,徜徉在小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岂不美哉。公园水景区呈“S”形分布在园中,水景区分为浅水区、深水区和喷泉区。浅水区位于全园的南面,考虑到亲水性的需求,园中设置了游泳池,夏天可以在水中嬉戏游泳,设置了亲水平台和观景区。防腐木的亲水平台,防止有效防止水的腐蚀。大家在水中嬉戏,累了可以在观水亭休息,家长也可以在亲水栈道看着孩子在水中玩耍。小桥的北面是深水区,深水区种植着荷花,夏天来临时,湖面上荷花一片,让人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微风吹过,碧蓝色的水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健身区分为两部分,满足老年人和中青年的不同需求,设计了多种健身器材,又满足老年人按摩和局部按摩的器材,也有秋千、单双杠等中青年喜爱的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设置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并在周边设置了休息区,满足了大家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便利。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满足广大戏曲朋友的要求,在公园的西北方向设置了梨园区,戏台的背景是对牡丹花的变形,让人不禁想起《牡丹亭》,戏迷朋友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相互提高,增添了公园的艺术气息。整个公园展现出一派生机,使人们更好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让他们在此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人民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构思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景观的总体效果是通过精彩景观小品来体现的,为周围的环境增添了一笔亮色。景观小品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生活设施小品、建筑小品、道路设施小品等,给人们的景观活动提供了观赏、照明、休息、导向等服务,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提升了环境的整体品质。第一,音乐喷泉,沿着主干道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圆形广场,广场上设置了音乐喷泉,夜晚华灯初上,喷泉随音乐此起彼伏,在地灯的映衬下,让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细胞跳跃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照明设施,公园内的照明设施选用了庭院灯、壁灯、草坪灯、地灯、水下灯等。这些灯形式多样,美观大方,节省电源,不仅能美饰环境,而且价格合理。第三,儿童乐园,以木台、沙地、攀爬架和错落有致的地台营造多种形式的活动空间,地面采用塑胶,呈现出儿童活泼好动的场景。 三、人民公园的园路布置及铺装的设计构思 城市道路铺装是整个景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道路景观铺装设计时,应协调好铺装的质感、色彩、图案等方面的问题。本设计方案依据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原则进行了规划设计,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主干道采用的是暖黄色和灰色相搭配的设计,初入园中就给人温暖感,加之蓝色花砖相衬,色泽鲜明而平衡。本方案采用的方砖表面有粗糙的纹理,耐腐蚀,耐高温,并且耐磨性和抗滑性好。亲水平台用防腐木板铺装,木板是一种“暖性”材料,给人以舒适感。水边铺上鹅卵石,人们赤脚走在纯天然的石材上可以进行免费的足底按摩。而且鹅卵石抗压、耐磨、耐腐蚀,可以随意造型,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石材。 四、人民公园的绿化植物配景设计构思 公园是城市中的绿洲,植物配置是公园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分布于公园的各个部分,占地面积最多,是构成公园绿地的基础材料。植物能使公园充满生机,它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护遮荫、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作用。绿色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绿色多来自于植物,植物配置就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造园的其他题材,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游玩赏景的需要。 作者:付颖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措施分析 1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组织体系及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行业高速发展,电力工程项目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因电力工程项目的组织体系不完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管理层管理能力不足,常使得整个项目业务流程存在较多的管理漏洞。部分工程由于缺乏完善的项目制度,导致项目施工行为出现偏差,难以及时处理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出现项目管理恶性循环后果。 1.2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仍然缺乏一个全面,详尽的实施准则。尽管有相关的法规和准则,但是很难严格按照这些准则执行,整个电力工程项目行业缺乏有效的约束,人为操控的现象较为严重。电力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安全事故,导致项目安全质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质上是电力工程项目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表现。 1.3施工成本控制不合理 电力企业对电力的价格控制缺乏力度,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施工成本控制意识,造成施工资源的严重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同时,电力工程决算出现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支出施工成本,严重拖延施工工期,在长期运行中累积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对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非常不利。 1.4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规模的现代工程建设起步较晚,在相关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相对滞后,人才的素质也相对较低。部分项目管理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效益观念,缺乏工程造价意识、理论知识和施工经验。同时,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业务操作实践,部分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2解决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2.1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组织结构 尽快改变目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已是刻不容缓,实践证明,采用此种组织结构项目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解决此结构弊端的方向之一就是有意识地压缩组织结构的层级,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一方面减少了信息传递层级,可以将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控制在一个最小的幅度范围之内,另外一个方面组织结构扁平化也增强了决策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流动,决策层可以及时把握项目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项目员工也能较好地领悟和执行决策层的意见。当然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也意味着对下属的适当授权,这会大大增强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给组织的持续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2完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管理制度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首先应该制定合理的项目经理责任制,对电力工程实施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落实权责制度,根据工作的细化、量化情况,提高工作人员对运行工作的可操作性,使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员,保证生产链的正常运作。构建四会制度,即:月度状态评审会、专题会议、工程周例会以及工程启动会,保障项目指令、信息畅通。落实电力工程项目风险防范对策,健全与完善各项制度机制建设水平,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可行性的监督方案,严格项目施工质量,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下,将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体施工活动中,及时处理工程项目质量存在的隐患。实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各项工作要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3优化电力工程项目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电力工程项目质量,才能确保全部活动的实施,综合评估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在管理过程中,优化项目安全保障体系,对项目活动的进程形成全面的监控,从而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项目质量。同时,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全面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切实增强电力工程项目实施的安全性与时效性。在项目实施每个操作过程中,监督管理部门应该落实真正的监管职能,尽量避免电力工程项目运行中问题的出现,减少企业安全隐患,降低企业经济损失。最后,通过采取各种事故的模拟练习,以牢固工作人员掌握的安全专业知识,并提高其应变能力及自我防护意识,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2.4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材料控制 将科学控制成本的意识贯彻到所有员工的意识中,在项目施工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分析投入产出,落实责任成本管理,进行优化组合所有资源,从组织、经济和技术采取成本控制措施,保持成本核算与施工生产的同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获取理想的运营利润。另一方面,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以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在采购材料过程中,管理部门应该制订具体政策,选择高效的管理办法,监督市场经营行为,实现工程市场竞争秩序的公平性。加强材料成本的控制,遵循工序施工标准选择合适的材料,避免出现因材料质量问题返工情况。在施工中科学调整供料计划,严格把关材料数量和质量的验收,根据实际的项目情况,进行调整设计方案,并将质优价廉的材料、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应用于设计方案中,实现工程造价的最小化。在企业中培育人人讲成本、人人求效益的崭新发展观念。 2.5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决定了整体电力工程质量,电力项目施工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专业的人才,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增强其安全意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不断优化管理体系与组织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加强上岗前培训,建立淘汰机制,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项目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摸索和创新。因此,要加强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电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阮洋 单位:国网黄冈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思考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要求电力工程建设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国家相关文件指出,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必须对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积极推行,这也是我国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深化的基础,通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相关规定。项目管理作为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才能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概况 项目管理是指在有限资源制约下,通过系统观点、方式与理论的综合利用,项目管理者可以有效管理所涉及的所有工作内容,也就是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到项目竣工结算阶段之间,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进而达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指将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作为管理主体,通过项目经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相关内容进行控制与管理,进而达到电力工程预期目标。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作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中心,并根据工程建设合同相关规定,对项目进行各个方面的管理,如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相关部门必须对其管理特点进行分析,才能提升管理水平。 2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模式、成本管理及安全管理等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必须先了解其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才能推动电力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1)"建管合一"开发方式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力工程项目主要选用"建管合一"的法人责任制,也就是投资人自行进行项目公司组建,并作为项目法人,负责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如设计、筹划、建设等。其管理层次为投资人、项目法人与承包商。这种管理模式下,项目公司不仅应进行项目法人责任的正常履行,其职责还包含建设管理单位。但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及管理难度大等。这种情况下,将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2)项目成本管理水平较低作为电力工程施工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及合理性,通过科学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可以确保其经济核算的准确性,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由此可见,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占有重要地位,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项目经济效益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从实践经验来看,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①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因项目成本管理观念较为滞后,导致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对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足;②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式较少,电力供需链中成本管理不当,导致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低下。(3)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如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但具体施工中,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施工方案编制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无法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种情况下,如发生事故将出现各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 3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措施 随着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工程施工也愈加规范。项目工程作为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此,施工管理单位必须重视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提升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滚动开发模式的建立滚动开发模式的应用可以对"建管合一"管理模式弊端进行有效克服。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分离"建、管、用"三者思想,实现集中、专业化的建设管理。如项目建设由专业建设公司负责,项目运营管理由专业经营公司负责,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与社会发展专业化分工相适应,还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建设单位可以对其管理业绩考核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而对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可靠的依据。滚动开发模式的实行,对管理人员才能的发挥十分有利。在大量实践中,电力公司可以通过这种管理模式,进行大批优秀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确保其项目管理才能的充分发挥。(2)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现阶段,电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工程成本消耗降低、资金节约与企业效益提升都是施工单位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通过价值工程原理的运用,可以进行实施方案的合理制定。并以此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达到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为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成本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必须严格遵循成本目标,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所有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出现的偏差进行预防与及时处理,在目标规定范围内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项目成本。为全面实现控制目标,应确保施工人员素质及施工机械设备质量符合施工要求,加强人工费管理,是做好人工成本有效控制的基础,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只有成本管理工作,才能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才能为电力建设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与一般工程建设相比,电力工程施工具有投资规模大、工序繁琐及施工周期长等特点。为确保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遵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并进行安全监察部门的设置,对施工安全操作规章与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代管理经营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还可以提升电力工程施工水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实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因素,在管理过程中只有确保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有效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常山亮 王尚广 单位:中机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谈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管 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还是市场需求来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都不应该取代工程监理制度,而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制度的融合,从而实现监理制度向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转变。由于我国工程监理制度的实践、改革不断地完善,进而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施工、设计、监理和咨询企业,都希望可以全面地参与工程项目的管理,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最佳状态。并且政府对项目管理的创建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指导。另外,再加上一些高等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对项目管理的研究,将工程监理公司变更为项目管理公司提供了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因此,以上这些为工程管理和工程监理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然是两种建设模式的融合,在实践中就会面临一些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工程监理制度把自身限定在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而对于项目管理的其它方面,如项目评估、投资决策、工程保修等阶段,监理则不能够涉及。而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来说,在整个阶段的介入虽然不会受到任何的阻碍,但是在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将会面临一定的市场阻力。由于目前业主对工程监理的认识以及市场的需求,工程监理已经成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监督的代名词。由于人们对工程监理的习惯性认识,可能会导致工程监理公司在承接策划业务时不被接受的尴尬局面。 2工程监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融合的解决措施 2.1浅层次融合 一些工程监理单位已经认识到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相融合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再融合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工程监理公司可以将其更名为项目管理公司,从而有利于市场建设主体和相关建设主体改变对原有工程监理公司的看法和认识。或者是在保留工程监理公司的前提下,成立项目管理公司,与此同时,组织公司的工程监理师努力拓展业务。因此,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工程监理公司保持比较完备的框架和结构去继续从事监理业务,而且还有助于项目管理公司在不受任何的压力的情况下,去高标准地操作。 2.2更深层次的融合 (1)工程监理的薄弱部分与工程项目管理相融合。在监理制度的许多环节,监理介入的范围比较小,并且在部分环节上的控制有名无实,从而行成了工程监理的比较薄弱的部分,如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组织协调、合同管理等,监理的作用比较薄弱。而这些环节的对市场的需求又是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发展的机遇。 (2)工程监理的强势部分与工程项目管理相融合。工程监理的强势部分就是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而工程项目管理参与到施工阶段时应当谨慎,取代监理不是可取的。对监理过多的干涉只能导致权力和职责的重叠,使承包商在施工的过程中不知所措,从而影响到监理工作的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把自己在工程质量控制上和工程监理监理等同的思想是错误的,其应当在宏观上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以组织和合同的手段支持监理的工作,依靠工程监理的完善系统,保障文件和规范的落实,实现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融合。 2.3人力资源建设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因而,工程咨询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能力、职业道德。人力资源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公司能够在在市场竞争保持着巨大优势的最重要的因素,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应当把人力资源建设当作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在工程监理公司更名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把监理公司的人员全部转入到项目管理公司,而是要根据项目管理服务的特点来建设公司的人力资源。 3结论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出现对建设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展不健全,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应当与工程监理相结合,取长补短、兼容并蓄,逐步地形成完善的电力工程系统。 作者:王彬 单位: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策略 一、电力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足够的管理意识许多业主单位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或沿用以往简单粗放的管理办法来进行项目管理,同时,在施工现场没有具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的业主单位对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认识缺乏,未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具备指导性的电力工程项目计划要求。[2]相关领导层抱残守缺,没有更高的管理及效益目的,停留在当前的业绩上止步不前。另外,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明确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2.项目成本管理不佳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项目成本管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它对整个项目产生的利润、施工进度、估算值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现状来看,我国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是无法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相比的。对项目成本的管理,在我国存在两种现状,其一就是人们忽视了其的重要性;其二是对项目成本管理的单一性,无法适应新时代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现代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外在形式上的竞争本质是对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追求。传统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要求不高,这也是我国电力项目工程的软肋,严重制约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电力项目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管理人员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等弊端,阻碍了电力工程项目的创新和发展。[3] 4.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项目的管理。由于管理工作涉及电力企业的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不能共享彼此的信息,这就导致项目经理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做到全方位的项目管理,不能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准确地计算出项目成本,致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困难。 5.电力施工安全观念差任何工程施工,都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施工现状来看,对安全性的侧重点一直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要求经济利润,一方面却忽视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总结出来就是,人们的电力施工安全观念差,电力施工的工人和领导都未能充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也就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潜在性问题。[4] 二、电力项目管理提升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电力工程施工同样也对管理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相比其他行业而言,甚至更加充满了挑战。可以说,电力施工管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罗沈摘要:在电力建设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电力工程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出发,对其特点、存在问题进行人员是整个电力施工项目的核心和力量。电力项目施工企业对人才的态度就是对质量和要求的折射,拥有一批优质而又充满激情的电力项目施工队伍后,应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长期的培养,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使其能更好地为电力项目服务。[5] 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应对传统的项目成本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并将最新的现代项目成本管理理念融合到一起。在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视过程中要遵循电力工程系统动态控制的基本原则,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适应新环境,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最佳的行动方案。 3.优化项目组织结构一个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组织对电力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多数的电力工程企业都会采取一个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来进行项目管理。相对而言,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比较适合大的电力工程项目。它还具有一些其他结构不具有的优点,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和完成:首先是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一般来说采用这种管理的组织平均可能会比不使用这种结构的企业减少25%的人员,节约了人力资源的成本。其次,对组织的问题进行快速的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范围内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快速处理,把不同类型的人员整合起来。最后,员工通过这一种组织可以较多接触到其他部门的员工。矩阵型组织结合了职能型组织和项目型组织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 4.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电力工程保障体系以及各类规定、制度,并组织员工深入地监督学习,有利于工程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好项目投资控制、质量控制以及进度控制三方面工作,同时要不断提高业主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意识,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加强合同的履行性,建立项目的目标体系,采用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并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行业也不例外。一个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为企业管理持续注入新的活力。虽然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实践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控制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不断成熟,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作者:罗沈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改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1优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有自身的实际状况和改革发展的需求,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根据电力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优化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对工程合理地安排项目的进度,有效地安排使用项目的重点资源,确保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能够降低项目成本,避免造成项目管理中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优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电力工程项目中人力资源的需求和配置提供依据。优化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可以控制项目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效益。优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保证电力工程项目顺利安全地进行。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缺乏专业和综合认识 电力工程项目具有期限性的特点,电力工程项目的许多部门都是临时性的部门,对管理人员的人员管理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和综合的项目管理的知识,会造成项目管理的混乱。比如,合同意识不强,效益思维意识不强,对成本的控制能力不足等等。这样,不仅造成了成本浪费,降低了电力工程项目的效益。而且会失去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主动权,使电力工程项目陷入混乱。 2.2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不规范问题普遍存在 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项目的效益和利润,成本控制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现在电力工程项目中成本管理出现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成本计划标准不明,缺乏计划性和指导性;责任人不明确,相关的管理人员没有主动地进行成本管理的工作;实际成本混乱,反映不准确,失去控制成本的作用;电力工程项目的时间控制,成本控制以及质量控制三者之间矛盾重重,很难协调。此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管理的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就算有成本控制的意识,但是对于成本的控制手段也是非常单一的。这些都是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着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的问题。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不明确,或是相关人员对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现场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同,管理混乱;并且现场交叉施工,存在安全的隐患。这些都容易造成事故,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顺利进行。 3优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与建议 3.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的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完成的质量。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定期地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及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等方式和途径,鼓励工作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可以提高企业项目的管理水平,为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的支持,从而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3.2规范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 在规范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要切实具备现代的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理念,在进行项目成本管理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地调整,成本的控制管理涉及到每一个部门,与每一位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要坚持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进度管理和费用的管理是密切联系的,但是对两者分别进行管理就会带来问题,因此,项目进度管理和费用管理联合进行,这样会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此外,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实行连续的全程监督,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决策。还要落实项目的成本控制,贯穿电力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责任到人,切实地按照相关的制度和规章办事,责任明确。 3.3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是项目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管理部分。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安全责任制,做好安全管理的预防和控制;其次,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就要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再次,定期对安全管理的各个部分进行评估,并不断改进;最后,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入职前要进行安全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4结语 总之,随着国民经济和电力工程的发展,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要充分理解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认识到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优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才能使电力工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作者:魏兰单位:国网雅安电力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对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的管理。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结合工作实践从安全、质量、工期、投资四个方面提出做好管理的建设性措施,从而达到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指为保证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围绕“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目标,在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现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从安全、质量、工期、投资这四方面去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 1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策略 1.1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安全管理是指项目经理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从而保证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结构安全、财产安全和适宜的施工环境。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贴标语、开会动员就能解决的问题。安全施工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保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家庭生活幸福、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1.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建设性措施 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伊始,首要工作是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具体措施是: (1)开展岗前安全培训。要对进入电力工程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老职工、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并要求各专业施工队针对电力工程特点,分析工程的危险点、危险源,做好防护措施,并将此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志,警示施工人员。 (2)强化安全监察工作。给予安监部门及安监人员充分的奖惩权力,加大日常安全监察力度,对发现的隐患及时通报,落实责任。同时,要加大安全措施的投入,做好安全防护,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 (3)严肃执行各专业施工队的站班交底工作。对重大施工方案交底工作,交底人及被交底人必须签字。坚持开展各专业施工队的安全学习活动,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确保施工组织顺利进行。 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措施 2.1加强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电力工程项目的“产品”是电厂。电厂是庞大的生产系统,它的整体质量要求一丝不苟。一个阀门渗漏,一颗螺丝松动,一个控制回路线松动就会导致停机、停炉,给电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所以作风硬、技术高、质量工艺精湛、能创造精品电力工程的施工队伍,是保证电厂安全运行及提高经济效益的硬件。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使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特别是项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包括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主要有审查确认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审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有: (1)对电力工程项目承包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查确认。重点在于检查承包商是否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是否经认证单位认证,是否制定了明确的质量目标和计划及质量保证体系是否行之有效等。 (2)对电力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检查承包商是否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和合同的要求制定了材料检验和检查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对材料的采购订货、材料的进场和材料的使用进行质量控制。 (3)对电力生产设备的质量进行把关。从设备方面看,电力工程项目涉及了从汽轮机、锅炉、发电机到相关的辅助设备,从现场的仪器仪表到控制室内的集散控制系统等数百种相关的技术设备。对生产设备采购订货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加工制作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组装调试的质量控制以及形成的生产能力的保证率等各个环节要采用问责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3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工期控制措施 3.1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因素分析 电力工程项目工期控制的实质是进度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顺序、持续时间等进行计划并付诸实施,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一旦发现有偏差出现,应在分析偏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障碍或调整、修改原进度计划后再付诸实施,如此循环,直至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的过程。在目前组成的各个阶段又包含了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要找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原因,首先必须对项目各阶段所包含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任务的性质以及任务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阻碍任务顺利完成的原因,找出制约任务进度的瓶颈,从而发现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因素。具体而言,影响电力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很多,包括人为、材料设备、技术、资金、工程水文地址、气象、环境等因素。 3.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工期控制的对策 (1)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求计划制定者对工程项目的资源情况、资金情况、人员情况等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了解,明确所需的资源情况和具体的条件限制,对由项目工期的估算与项目相关工作的依赖关系进行综合计算后出现的不一致和冲突给予解决,并标示出关键的工作。 (2)对电力工程项目工期进行紧密跟踪,严格控制。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如期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项目管理软件控制项目的进度,与基准进度相比较,或按照设定的关键点、里程碑检查和评审项目的进展情况,优化项目的进度,以确保当与时间和可用资源有关的要素(如范围、目标、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同时应该对进度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以便确定项目进度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4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举措 4.1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电力建设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电力工程造价上涨也很快,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力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就电力工程项目投资方面,谈谈如何严格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4.2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举措 (1)投资前,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研究。电力工程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可行性研究,不仅要分析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对方案进行优化论证,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细度。因此,决策阶段应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在规定的范围内。在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进行多个厂址建设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做到详尽科学、事实求是。 (2)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指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总投资的限额。投资估算必须准确且能满足限额设计和控制概算的要求。在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认真地编制项目投资估算,投资估算要全面准确,既要打足投资,又要避免高估冒算,真正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也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电力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项重要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意义十分深远。从电力工程中的项目管理上看,科学的管理制度、严谨的技术调控对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电力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有效地管理,文章主要来探讨一下我国电力工程中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工程也迅速发展起来,带来的是电力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就要加强管理,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施工中出现的违规操作等,只要切实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 1电力工程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工程项目的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的活动,它将工程项目归纳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管理实施,确保电力系统稳定发展。在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1可以增进电力工程的发展质量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由不同部门、不同环节进行分工合作,尤其是在施工项目的管理、整体规划的推进、工程监理的运作上,必须要保证有一个严谨的管理团队。首先是项目规划方面,规划组作为电力工程的结构设计部门,决定着整个项目是否安全合理;在成本核算方面,成本核算组根据工程施工技艺、建筑图纸、原材料等内容的不同,要对整体工程财务状况进行核算调控;在现场施工方面,施工组需要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质量进行监控,在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施工人员的工作安全,将电力建筑中建筑环节的风险性降到最低。 1.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规范 电力工程包含的内容众多,在整体区域内覆盖测量、绘图、施工、成本、监理、维护等多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使工程规范化、有序化的进行是电力工程实施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分解,将开工前期的准备、开工中期的维稳、开工后期的收尾链接起来,确保整体工作项目紧密相连,从而达到完善授权、相互配合和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1.3抓住电力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的过程中,技术管理是一项重点内容,也是一项难点内容。只有各个电力部门在技术上保持严谨的分工,才能确保整体工程有条不紊为进行运作和发展。但是,在对电力工程管理环节的调整上,在整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一个部门的工作延误、效率低可能会影响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要抓住电力工程实施的核心问题,就要对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2电力工程中项目管理存在的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影响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的因素也随之增加。在人员配置、工程管理、技术监督等方面,遭遇到了尴尬的“瓶颈期”,具体分析如下: 2.1电力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较低 从整体上说,电力工作危险系数高、工作强度大,因此在整体人员队伍上往往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发展现象。从文化程度上看,很多电力从业技术人都未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底蕴十分不足。根据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当前电力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上,小学文化程度占20%左右,初中文化程度占57%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左右,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才占到6%左右,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这一问题导致他们在工作业务中无法迅速接受新技术、新工艺。对项目建设中一些成本核算和管理知识不够理解,导致项目进程缓慢,组织业务能力较弱。 2.2工程项目的进展调控力度较弱 在电力工作的发展过程红,公用电技术工程公司的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连接起了项目、财务、工程管理的等不同的业务部门,在在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电力事业的复杂性,各部门之间需要进行多次的业务互通、技术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拖沓、缓慢的现象,导致项目发展进度缓慢,整体效果不明显。 2.3工程项目的市场风险性较为突出 因为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是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风险性大、投资力度大,因此所涉及到的市场风险也更加鲜明。“安全系数低”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逐渐显现出来,并且正在不断扩大。对这些风险的忽视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甚至会给电力工程项目带来深刻的影响。 2.4电力工程中项目管理存在违规现象 电力工程中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组织施工单位对工程在进行决算的过程中,在经过审核之后,向用户收取工程余款以及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支付余款。,更容易呈现出因为利益而违规的现象。 3电力工程中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提高工程参与人员的素质水平 电力工程项目中,要为业务素质较低、文化修养较低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将技术培训与激励机制挂钩,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让他们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最终保证工程的质量。比如,可以组织工程参与人员进行技术比赛,还可以给他们提供出国培训的机会,组织他们进行知识比赛,优秀者可以获得奖励。 3.2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企业要不断整合当前的项目规章,使电力工作人员能够依照一套标准化的施工流程进行依规操作。不断提升工作各个部门负责监督、检查部门的业务管理意识。把建筑安全质量放在首位,对当前的项目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标准的科学性。在管理技术制度上,既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建立起适合本国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体系。比如,可以建立企业奖惩制度,安全生产制度,质量保障制度,创新管理制度等,用这些制度来对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 3.3使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可以对电力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工程质量进行高效的调整。在提高项目管理深度的同时,将电力工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资源整合起来,根据具体的工作行程,与施工承包商的人才及资源进行对接,从而实现对电力工作的全面调控。要利用现代管理软件,包括建筑进程监控、高空作业摄录等设备,记录电力工程的实际进度,促进工程项目的实施。并且利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软件,加大对电力人员的业务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材料价格进行分析,得出价格走势,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检验仪器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广大电力从业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这样才能实现施工过程的规范化、有序化、合理化,达到预期的项目目标,使电力工程能为国家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 作者:王伟 单位:广东电网公司韶关供电局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摘要:电力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近年来,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电力工程项目的发展,项目管理是建设施工过程中重要内容,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是提高建设施工质量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就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提高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简单讨论项目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方法,仅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电力单位建设管理活动的核心,项目管理直接体现了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组织方法、建设施工规律以及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为了更好的提高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水平,保证电力工程质量,为电力用户提供稳定、安全的用电环境,电力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电力行业的规程规范和生产规律,通过统一的指挥管理系统,科学合理的调配人力、物力等相关资源,尽可能使用最少的建设成本获得最高的项目质量,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是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使用最广泛工程承包管理模式即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由业主、施工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完成,电力工程施工的责任由施工承包方承担,业主拥有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权力,各单位的职责划分的十分明确,保证了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序开展。近年来,电力建设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这种施工管理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在一定的管理范围内合理的控制工程的质量、施工进度等等项目内容,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项目监理过程中,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施工建立人员,目前来说大部分电力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监理单位对于项目施工情况了解都不够,电力工程决策及设计阶段的施工质量监督工作没有严格落实,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的控制,为工程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为了更好的促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创新优化管理模式。 二、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必须要根据我国行业实际情况进行,国内外的电力行业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管理经验,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应积极学习。下文简单介绍几种比较优秀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仅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一)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 1、滚动开发模式现阶段流域水电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即滚动开发模式。流域水电开发过程涉及到许多的管理项目,建设单位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将水电开发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工程项目采用阶梯式的管理方法,各阶段的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管理队伍负责,权责明确,工作效率自然能够有效提高,也能够降低工程管理的成本。 2、PM模式PM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临时构建一个专门的柔性组织,用于计划、组织、指导、控制项目建设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项目资源,保证了项目管理的科学、专业性,能够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可以满足现阶段电力工程建设发展的需求。 3、EPC管理模式EPC模式是指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的承包,现阶段各种工程项目承包中都广泛的使用这种管理模式,管理效率比较高,相比于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EPC模式奉行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促进建设效率的提高,降低工程造价。 (二)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滚动开发、EPC、PM三种模式的工程管理模式效率都比较高,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应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实例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创新组织机制,优化电力工程管理组织机构,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管理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因此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必须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管理人员,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工程管理工作经验、较高的职业素质,项目管理工作中认真负责,面对突发状况能够灵活变通,为了促进组织结构的整合优化,他们还应该具备快速重组的能力。 2、建立科学完善的电力工程项目监督、评估、考核机制,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对项目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综合分析项目建设成本,才能够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决策失误。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应该贯穿电力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项为了保证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充分发挥作用,建筑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及考核机制,保证相关人员在评价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时能够有制度可依,防止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出现混乱,完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积极引用创新理念,优化工程管理过程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中已经产生了一些比较新颖的管理理念,在工程管理创新过程中,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引用符合自身实际的工程管理模式,优化项目施工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式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必须创新管理模式。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比较优秀的项目工程管理模式,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的学习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的开拓创新,才能够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陈理国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恩施供电公司营销部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电能是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作为这种能源的供给者,电力工程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当属最积极、生产力最强的资源。为了最大化地应用电力工程资源,必须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文章对电力工程人力资源配置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当前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对策 在社会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作为其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并且同电力工程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展开研究,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电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合理配置电力工程人力资源,指的是深入研究每位员工的职业技能情况,切实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技巧和工作范围,使各个工作岗位,都能有与之相匹配的员工,使每一位员工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圆满完成岗位职责,进而实现提高电力工程总体绩效的目标。深入研究电力工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每位员工胜任本职工作,完成岗位职能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加热爱本职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感完成工作,从而有效节省电力工程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2.1人力资源配置理念跟不上发展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人才选取方面,往往忽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将学历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甚至存在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人才管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人员的升职上,忽视员工的实际能力,过于注重员工的相关资历。这就使得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失去了升职的机会,人才被闲置,因此急需转变旧的人力资源配置理念,以先进的科学的理念来指导人力资源配置工作。 2.2人力资源配置单一 电力工程要想获得发展,提高电力工程的效率是根本的途径,而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就需要有效地激励员工,进而提高电力工程的效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两种形式。人们通常所采用的激励方法就是物质激励,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单一,简单地根据岗位来定薪资,支付报酬的方式单一。对员工的个体化差异,较为忽视,无法满足员工的个性需求。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员工积极性,电力工程的效率难以提升。 2.3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一些电力工程中,并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门,或者虽然设置了这一部门,却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人才选用上处理不当,人才考核制度不够科学。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人力资源无法得到良好的配置,造成人力资源缺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电力工程的发展。在一些电力工程中,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却没能很好地运用,导致电力工程的效益偏低。在员工素质提高、员工培训方面,很多电力工程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愿意去花费财力、物力和时间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导致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3电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 3.1更新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力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和转变用人的理念,不再简单地通过学历来衡量人才。在进行员工的招聘工作时,考察应聘的人员是不是有利于电力工程的发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考察,既注重能力,也不能忽视其思想道德素养。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然后决定应聘人员是否适合这项工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竞争力,员工必须具有独立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能力。要重视和尊重每一位员工,关注员工的需要,不单单以物质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应结合精神激励,使员工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使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具有发挥自身潜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为电力工程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充满活力。只有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起来才能充满动力,工作效率才能提升,为电力工程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有效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3.2导入竞争机制,优化配置手段 在短时期内,采取物质激励的方法的确能够提到激励员工的作用,然而却并非长久之计。如果一直采用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终将会使员工养成安于现状的习惯,不利于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应科学地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这里提到的竞争机制也并非仅仅适用于日常工作,在企业员工招聘中也同样适用。在开展员工招聘工作时,择优录取,注重实际能力。在电力工程中,职位的晋升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工作完成良好,变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升职的嘉奖和鼓励,从而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出现了人才供给与电力工程需要之间的矛盾,人才的流动也日趋频繁。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适当调薪的方式,以及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吸引优秀的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3.3建立电力工程招聘机制 在电力工程中,应当转变人才招聘、引进的思维方式,适得其才,才尽其用。在招聘过程中既要测评其业务技能与素质,更要考验其综合素质,工作品质与精神。提高电力工程的招聘质量还要依赖企业是否有明确的岗位分析,是否有合适的选拔方式和规范的招聘程序。在招聘前对岗位需求情况,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与评估,从而选拔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3.4适当进行培训,提高职业素养 对于电力工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电力工程开始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投入。电力工程可以让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来带动新员工,帮助新员工尽快的适应和融入到工作中。每个电力工程都有自己的专属文化,在电力工程文化中也应当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让电力工程的员工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丰富自己的职业内涵,在强化电力工程精神和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才是竞争力的关键,电力工程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应用才是重中之重。因此,电力工程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不断的改进,使电力工程的员工素质不断增强,这不仅可以促进电力工程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提高电力工程的竞争力。 作者:李岩 单位:国网技术学院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优化方案 1前言 在电力事业不断壮大的背景下,电力行业中电力工程项目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多。高效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有助于建设现代电力企业,优化生产运行效率。 2不足之处 2.1成本控制问题 因政府投入资金较少,且电力企业自身在控制电力价格方面存在不足,一些企业因此而深陷危机,面临破产的可能[1]。一方面,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者意识不强,不能很好的控制施工成本,在项目施工中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力工程决算滞后严重,在成本支出方面不及时,使工期受到影响,问题的长期积累最终增加了工程的造价。 2.2安全保障问题 电力项目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的影响因素为以下两点。①项目管理将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了项目管理中的缺陷弥补,注重形式而没有给予安全隐患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质量不佳。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操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一些操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电力企业的运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衔接步骤存在误差,不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等。此外,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而放低了施工设备与材料的质量要求,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2]。 2.3人员素质问题 一些项目管理工作人员造价意识不强,效益观念不佳,在订货时只按照预算计划来控制价格,没有详细的了解合同中的规定并严格遵守,导致订货没有购买附属设备,引起预算超支。一些管理人员在操作实践与专业培训上比较缺乏,没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也受到了影响。一些施工人员没有施工经验也不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未经岗前培训的情况下上岗,容易因为不熟练而引起事故。 2.4质量监督问题 员工责任制是工程项目管理主要采取的监督措施,项目经理在这样的制度下较为被动,难以对实际的项目情况进行掌握,控制项目进度有心无力,且风险防范措施的缺乏使施工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各项目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联系与沟通方面不足,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展开。 2.5管理制度问题 项目管理制度没有跟上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落后,所采用的管理制度滞后性明显,主要是沿袭过去的制度,造成了实际的项目管理与部分工程之间的脱节。当出现错误的施工行为和不规范的行为时,一些工程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引起恶性循环。 3优化方案 3.1成本控制 将投入产出的分析确切的落实在项目施工的各环节中,对所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技术、经济、组织多方面保证施工生产与成本核算的同步,实施责任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从而实现成本目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强化管理,保证资金流动的周转。管理部门应以高效的管理和明确的政策对市场经营行为进行监督,保证材料采购的有效控制,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在项目开始之初,为了对材料成本进行强化控制,应制定一次性计划,在材料选择方面严格按照施工工序标准进行,减少返工,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对供料计划进行科学调整,对材料的质量与数量严格把关,做好验收工作,以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在设计方案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质优价廉的材料,控制工程造价。 3.2安全保障优化 安全保障的优化有助于全面的监控项目活动进程,当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对项目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促进作用。为了促使管理监督职能的全面发挥,应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真正的实现工程项目时效性与安全性的增强。在操作中将监管职能真正的落实,规范各种不规范与错误的行为,将安全隐患降低,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应积极组织事故模拟演练,通过模拟演练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应变能力进行强化,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安全操作。 3.3人员培训 电力工程质量受人员素质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应重视对人员的培训,确保项目工程的实施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训活动应定期开展,培训包含仪器设备的操作程序、工作原理、结构等内容,不断的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加强。管理者应努力提升自我,加强安全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管理工作。采取淘汰机制和岗前培训,使施工队伍与管理队伍具备高素质与高能力。 3.4质量监督 工程质量管理计划应具备有效性与系统性,要能够对项目总体情况进行定期汇报,保证高质量的项目工程。首先,应对监督方案进行完善,建立质监小组,将监督控制点明确,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施工整体活动中贯穿质量管理理念,以严格的标准管理质量问题,做到对隐患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此外,还应做好法律法规的建设,对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违规行为受到处罚,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为增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程度应将具体的义务与责任明确,从而共同发挥其职能,保证项目质量。3.5完善制度为全方位的管理工程安全施工,应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负责人为项目经理。管理者需正确认识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增强自身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提高各项决策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以工作量化、细化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将权责制度确切落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从而为生产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在安全设施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事故处理的时效性,尽可能的将损失控制到最小。此外,风险防范也很重要,应对各类机制制度进行健全与完善,不断的将管理水平提高。 4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较为复杂,要求管理者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的对自身的管理思路进行完善与创新,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保证工程运行正常。 作者:师恩洁 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机制不完善 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与国外同行业相比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而且随着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电力企业凸显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那就是管理机制缺失导致经济效益差,经济效益差就更不想在管理上投入太多的精力,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电力企业在痛苦的挣扎着。因此,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电力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电力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项目成本管理不规范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是最终管理效果的主要组成之一,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工程施工质量与工程材料价格等因素都会影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总和。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都会是施工成本支出造成一定影响。施工组织无序、人工及材料的浪费及管理不妥等问题都会造成项目施工成本与原计划不符的结果。 1.3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竞争力、凝聚力不足以及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电力工程是一项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的项目工程,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需要操作的管理程序和环节非常多。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管理体系,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异常混乱,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络不通畅,工作配合也不是很理想,常常会出现工作分配不均的情况,会影响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对工作的满意度有所减少,而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 2有效改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工程的管理机制建设是企业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共同要求。首先,积极调查员工对电力工程管理的意见和看法,将它们的观点进行汇总筛选,整理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其次,在制定新的管理机制的时候,也要参考以往的管理制度,因为以往的管理制度能够成立,说明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不过是时展后有一些条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结合原来管理制度的优点以及现实需要,进行添加或修改来形成新的管理机制。最后,制定管理制度时一定要参考同行业的管理机制,形成行业内的统一标准,这样员工才不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 2.2成本控制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就是以所需成本的估算及控制为基本,并且在保证工程质量及工期的前提下,达到符合合同要求并对工程过程中的实际成本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通过及时调整或纠正成本偏差将各项工程的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达到成本计划的有效实现。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成本偏差进行控制或对施工所需成本支出进行分析等方法都可以有效控制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所需成本。在对电力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控制时可以利用施工图进行预算控制,实行以收定支等有效措施,达到对成本支出的合理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良好实现,需要项目管理人员从多方面着手,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质量,造价,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节约投资。 2.3质量的管理 质量管理必须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它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监管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只有高质量的精品项目才能在市场中为企业树立品牌知名度并占据不败之地。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质量保证体系的审查确认制度是检查承包商是否建立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且是否经过单位认证并确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及工作计划的体系,为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行之有效的质保审查体系十分重要。根据电力工程的设计图纸及合同规定检查承包商是否符合要求,在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及检验上提出严格的规范要求,同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及采购也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在生产设备的使用方面也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设备采购、加工、组装调试等各个环节。严格规范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是保证生产效率及提高生产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项尤为重要的质量管理任务 2.4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意义重大,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每个管理人员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每个管理人员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保证每个管理人员都有培训的机会,这样就增强了管理人员的知识量、提升他们实际的管理水平,也可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年龄层次。每个企业和部门都应该有不同年龄层次的工作人员,这样通过形成年龄互补也可以实现思想、技能和经验的互补。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也应该保证管理人员的年级梯度,可以对一些退休了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施行返聘,让他们带着高校毕业生和青年的技术管理人员,保持与同行业的管理水平尽量一致。 2.5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加强电力建设施工管理,首先要制定严谨的制度措施,同时使工作人员加强、普及安全意识。通过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安全管理教育培训,这样可以降低施工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使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在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时,需要使每位员工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有个全面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引起员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另外要对不同工作环境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将安全工作做到尽可能的具体才能体现出其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电力设施的质量问题,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是开展实际工程施工的基础,有了良好的管理就能够减少问题出现的次数,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和进度,成本及安全等问题的控制,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断促使电力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作者:党健 单位:广西钦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优化思路 1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是对电力工程项目质量、投资、工期的综合管理。就目前而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1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设计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低,项目设计有缺陷;施工队伍整体技术水平低;施工人员多是按照经验而不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存在偷工减料、简化安装程序等现象;隐蔽工程不能严格履行验收程序,验收人员把关不严,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的情况。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1.2电力施工管理流程有待优化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由于工程项目往往施工时间较长、所需程序较多,在电力企业内部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不太完善的施工管理流程通常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延时。此外,电力企业如果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情况,往往会带来机构之间沟通交流不畅、审批手续延长等情况,给电力工程施工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电力工程的建设时间拖期,给工程建设带来人、财、物损失。 1.3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问题 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电力工程施工中工人坠落、设备出现问题造成人员伤亡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探析等情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安全问题主要是因为:首先,前期没有做好安全预备方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在安全问题方面往往是做表面功夫,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安全施工规章制度。其次,安全管理责任人不明,管理不当。在施工过程中,管理层责权不分,存在盲目指挥的问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互相推脱。最后,不自我反思。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反复的犯。电力工程项目在项目完成后,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视而不见,导致下次又出现安全问题。 1.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电力工程 项目管理缺乏专业和综合认识电力工程项目具有期限性的特点,电力工程项目的许多部门都是临时性的部门,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和综合的项目管理的知识,会造成项目管理的混乱。比如,合同意识不强,效益思维意识不强,对成本的控制能力不足等等。这样,不仅造成了成本浪费,降低了电力工程项目的效益,而且会失去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主动权,使电力工程项目陷入混乱。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措施 2.1规范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 如果电力企业能做到以下几点,不但可以规范和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堵住业务流程上的漏洞,实现项目管理的效益最大化。第一,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确立项目部的项目经理,将由此人来领导该项目的全部工作,对相关方面负主要责任,包括安全、质量等方面。第二,将岗位责任制贯彻到底,将各岗位的工作责任分派到人,最好能相互牵制,这样如出现任何问题就能追查到人,从而使得各种不适当操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第三,将整个项目的最终目标体现在各个工序中,并将衡量指标量化在各道工序中,从而形成各个工序都服务于项目总目标的完善体系,以保障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2.2重视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1)确立质量目标,制订质量计划。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及各种管理制度。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3)培训、优选施工人员。工程质量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影响,要控制施工质量,首先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4)严格控制建材和设备质量。要把好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工程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 2.3加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力度 (1)安全日常管理工作是安全管理的基础,项目部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原则,项目经理在每日工作中组织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召开班前会、班后会,开工前,并到现场共同完成必要的补充安全措施,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目标(。2)工作中应有专人进行监护,危险点作业必须按要求采取预防措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记录,杜绝违章行为。(3)项目部的临时用工必须有相应的“临时工管理制度”,并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安规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生产现场进行作业,临时工到达生产现场后,项目经理根据临时工参与的工作性质,组织相关专业技术负责人、工作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告知作业范围、作业程序、危险点,严禁临时工单独作业。 2.4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现场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是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电力工程的总体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要加强项目部门中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对电力工程项目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开展,在电力工程现场管理以及过程控制中,要始终选取PDCA这一工作理念进行性,完善现场管理与过程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综上所述,为了给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从根本上对施工的安全、质量以及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的保障,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之下最大程度的保证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作者:郭欣工作单位:邯郸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试议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计策 一、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1.工程监理制的确立及其缺陷监理制度是电力工程市场化之后的产物,用于对其施工人员进行约束的。在正式制定监理制度之前,电力工程项目基本上是业主自行筹建的,同时要对工程建设实行直接式的全面管理、由于大多数的项目机构是临时组建而成的,所以有些项目建设人员就缺乏价位专业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性的知识结构,这就使得工程成本与工程进度等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还会造成较大的浪费。招投标与监理制度在电力工程项目中正式推行之后,业主就不会再大包大揽。正如上文所阐述的,在这种承包商、业主与监理三方共管的模式中,监理主要是对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进度、质量等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其实也就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工作当中,工程监理制度有点“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监理单位的工作集中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而没有介入到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招投当中。因此,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是存在问题的,还不够完善。 2.DBB项目的管理模式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简称DBB(Design-Bid-Build)模式,它的特点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进行,待前一个阶段顺利完成之后再实行下一项工作。加之这种模式有着较强的通用性,对于投资风险的规避和减少有着较好的效果,其管理方法也是较为成熟的,鉴于以上优点,该模式在金融业和投资业运用的十分广发。不过DBB模式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项目工程的周期性较长,管理费用也比较高,很容易出现项目索赔或者纠纷之类的问题。 二、改进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想法 1.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实行建管分离流域滚动开发模式的运用不但有利于建设和管理实现分离效果,而且还能够促进建设管理更加专业化,通常情况下,建设部分最为关注的不是项目的运行和管理,而是其专业化程度和业绩,运营人员则只关心运行和管理,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盲目投资等不科学的行为。 3.利用CM模式填补DBB模式的不足建设管理模式,简称CM(ConstructionManagement)模式,指的是由业主委托专业的项目管理单位,采取科学、专业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工程项目的施工。通常情况下,由于建设管理单位与业主签订合同的是成本加利润方式,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矛盾通过施工管理工作来加以协调和缓和。总之,如果管理的方法比较恰当,项目工程就可以提前实现施工和竣工的目标,工程管理单位也就可以提前介入工程项目中,这样除了可以缩短工期,业主可以尽早获收益以外,还可以节省项目的投资。 三、结束语 随着电力工程项目的日益复杂,项目管理模式必须要实行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在具体的实施改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结合我国投资结构体制和建设单位的自身的特点,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之后,再去实行有效合理的改革,以确保我国电力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者:邵勇单位:山东百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益探究 一、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重大施工方案交底工作,交底人及被交底人必须签字;每次施工作业前,工作负责人召开班前会,对班组成员进行危险点、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交底,让工作班成员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好作业指导书,保证工程按指导书的程序进行;坚持每周各专业的安全学习活动,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利用安全事故通报、安全事故录像,安全演讲、安全事故案例进行教育,利用家庭环境教育,使每个职工从自我意识上形成“我要安全”的理念。 二、电力工程项目的工期管理重在 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电力工程项目的工期管理,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的原则下能按照预期的时间进度完成项目。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首先应在项目实施之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项目的各项工作统筹安排、综合平衡、优化组合,科学、准确、合理地安排工程进度,拟定周密的、具有可实施性的施工项目进度计划,采用网络技术、最佳路线法等方法统筹安排项目的施工,在施工的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同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调整进度计划,力争在各个环节缩短时间,确保项目的整体工期进度。第一,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项目的发起和可行性研究、规划和设计、制造与施工、移交与投产,以上各个阶段又包含了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要找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原因,首先必须对项目各阶段所包含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任务的性质以及任务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阻碍任务顺利完成的原因,找出制约任务进度的瓶颈,从而发现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因素。归纳起来,影响电力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材料设备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工程水文地质因素、气象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第二,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是一种综合的进度计划,是把各参与单位的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部署,按照与项目相关工作的依赖关系以及工期的估算,考虑和解决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以及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地制定合理的进度、资源分配、财务资金需求和时间管理计划,确保电力工程项目从施工设计到投产试运行全过程的各顼工作能按照计划安排的程序顺利完成。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求计划制定者对工程项目的资源情况、资金情况、人员情况等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深入了解,明确所需的资源情况和具体的条件限制,对由项目工期的估算与项目相关工作的依赖关系进行综合计算后出现的不一致和冲突给予解决,并标示出关键的工作。第三,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要求管理者对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进行及时纠正,并控制整个计划的实施。进度控制在电站的工程项目建设中与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经济角度衡量,并非要求工程项目的工期越短越好。如果盲目地缩短工期,将会造成工程项目财政上的极大浪费,质量也不能保证。在确定电力工程项目的工期之后,就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在预定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避免工程的延误或延期。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如期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项目管理软件控制项目的进度与基准进度相比较,或按照设定的关键点、里程碑检查和评审项目的进展情况,优化项目的进度,以确保当时间和可用资源有关的要素(如范围、目标、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同时应该对进度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以便确定项目进度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三、加强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施工成本 成本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中心,项目部又是企业的利润中心,所以项目管理必须采取各项措施,降低成本,堵住成本流失漏洞。为此,项目部经济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从组织上建立由项目经理、各专业施工队队长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落实责任,确定成本目标。实行项目部一支笔管理,项目经理控制资金的支付,避免越权签字。对各专业、各科室进行可控费用承包,制定承包奖惩办法。降低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第二、各专业化施工队处于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首位。应对各专业施工队下达降低施工成本指标,每月组织对计划部门、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做成本分析,对节余奖励,超支进行处罚,促使各队在人员投入、材料领用、机械使用上精打细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三,材料采购要实行招标,堵住人情网、关系网,以避免在采购中乱加差价,导致资金流失。对外承包工程,要进行先核定施工图工作量,再续订合同,再进行施工,避免在决算当中,多报工作量,弄虚作假现象。 四、严格执行规范标准,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由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构成。它包括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编制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提高等,使其实施全面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工程质量是根据电力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设计文件以及工程合同对项目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性能在规定期限内的综合要求。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了满足工程项目的质量需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具体监控项目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以便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来消除导致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因素,确保项目质量得以持续不断的改进。 五、抓好人才管理,领导是关键 项目部领导要意识到位、思想统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不断学习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企业管理理论学习。其次,项目部领导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公布于众,使各专业、各科室人员相互了解。项目部班子成员要定期召开思想交流会,针对施工现场及职工思想动态,及时交流,及时处理。互相取长补短,营造—个团结的氛围。在分配奖金、评先、奖励等方面进行集体商议。对职工敏感性的重大问题采取民主问卷,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不搞一言堂、一人定乾坤。最后,项目部领导在工作上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尤其是在急、难、险的施工情况下,干部必须到场。项目部领导要积极参加各部门组织的安全质量大检查,要参加每月成本分析会,了解项目部各项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正确指挥和优化决策。 六、结束语 只有将安全管理、工期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才管理等主要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才能抓实。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统筹安排工期进度,才能如期完成工程项目;精心加强成本管理,才能不断降低施工成本;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就能增强市场竞争的砝码;全力抓好人才管理,才能在当今电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扬帆远航。 本文作者:马卫东工作单位:运城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对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的管理。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结合工作实践从安全、质量、工期、投资四个方面提出做好管理的建设性措施,从而达到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指为保证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围绕“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目标,在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现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从安全、质量、工期、投资这四方面去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 1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策略 1.1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安全管理是指项目经理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从而保证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结构安全、财产安全和适宜的施工环境。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贴标语、开会动员就能解决的问题。安全施工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保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家庭生活幸福、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1.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建设性措施 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伊始,首要工作是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具体措施是: (1)开展岗前安全培训。要对进入电力工程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老职工、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并要求各专业施工队针对电力工程特点,分析工程的危险点、危险源,做好防护措施,并将此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志,警示施工人员。 (2)强化安全监察工作。给予安监部门及安监人员充分的奖惩权力,加大日常安全监察力度,对发现的隐患及时通报,落实责任。同时,要加大安全措施的投入,做好安全防护,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 (3)严肃执行各专业施工队的站班交底工作。对重大施工方案交底工作,交底人及被交底人必须签字。坚持开展各专业施工队的安全学习活动,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确保施工组织顺利进行。 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措施 2.1加强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电力工程项目的“产品”是电厂。电厂是庞大的生产系统,它的整体质量要求一丝不苟。一个阀门渗漏,一颗螺丝松动,一个控制回路线松动就会导致停机、停炉,给电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所以作风硬、技术高、质量工艺精湛、能创造精品电力工程的施工队伍,是保证电厂安全运行及提高经济效益的硬件。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使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特别是项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包括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主要有审查确认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审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有: (1)对电力工程项目承包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查确认。重点在于检查承包商是否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是否经认证单位认证,是否制定了明确的质量目标和计划及质量保证体系是否行之有效等。 (2)对电力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检查承包商是否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和合同的要求制定了材料检验和检查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对材料的采购订货、材料的进场和材料的使用进行质量控制。 (3)对电力生产设备的质量进行把关。从设备方面看,电力工程项目涉及了从汽轮机、锅炉、发电机到相关的辅助设备,从现场的仪器仪表到控制室内的集散控制系统等数百种相关的技术设备。对生产设备采购订货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加工制作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组装调试的质量控制以及形成的生产能力的保证率等各个环节要采用问责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3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工期控制措施 3.1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因素分析 电力工程项目工期控制的实质是进度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顺序、持续时间等进行计划并付诸实施,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一旦发现有偏差出现,应在分析偏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障碍或调整、修改原进度计划后再付诸实施,如此循环,直至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的过程。在目前组成的各个阶段又包含了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要找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原因,首先必须对项目各阶段所包含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任务的性质以及任务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阻碍任务顺利完成的原因,找出制约任务进度的瓶颈,从而发现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的因素。具体而言,影响电力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很多,包括人为、材料设备、技术、资金、工程水文地址、气象、环境等因素。 3.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工期控制的对策 (1)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求计划制定者对工程项目的资源情况、资金情况、人员情况等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了解,明确所需的资源情况和具体的条件限制,对由项目工期的估算与项目相关工作的依赖关系进行综合计算后出现的不一致和冲突给予解决,并标示出关键的工作。 (2)对电力工程项目工期进行紧密跟踪,严格控制。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如期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项目管理软件控制项目的进度,与基准进度相比较,或按照设定的关键点、里程碑检查和评审项目的进展情况,优化项目的进度,以确保当与时间和可用资源有关的要素(如范围、目标、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同时应该对进度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以便确定项目进度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4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举措 4.1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电力建设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电力工程造价上涨也很快,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力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就电力工程项目投资方面,谈谈如何严格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4.2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举措 (1)投资前,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研究。电力工程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可行性研究,不仅要分析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对方案进行优化论证,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细度。因此,决策阶段应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在规定的范围内。在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进行多个厂址建设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做到详尽科学、事实求是。 (2)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指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总投资的限额。投资估算必须准确且能满足限额设计和控制概算的要求。在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认真地编制项目投资估算,投资估算要全面准确,既要打足投资,又要避免高估冒算,真正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也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BIM技术是生产辅助工具,在节能环保生产中有着重要价值。其可加速建筑工程绿色设计,而合理应用BIM技术能充分管控建筑施工流程和布局,为设计绿色建筑提供参照。BIM技术应用在绿色建筑中,可合理把控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风速、光照,优化绿色设计工程质量,提高建筑设计性能。 1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BIM技术属于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合理共享和传递建筑信息,设计中可使抽象建筑更加形象化,突出部件间的位置关系,提升生产效率,节省建设成本。BIM技术平台包括建筑的全部信息,如建筑结构、建设类型、材料性能等,且信息处于共享状态,在发送和接收信息时能够实现同步性,确保共享有效信息,节省成本。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能够增加绿色建筑的有效性,减少能源消耗,保证有效使用能源,还能减少污染,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需求不断提升,将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其提供数据支撑,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客户构建理想的建筑模型。其还能够发挥出建筑功能,避免浪费材料,提升建筑的完整性。 2工程实例 福建某山庄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7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大约为1.25万平方米,建筑群划分成三个功能区。项目处于丘陵位置,有着高低起伏的特性,是建筑群的适应性、外观和布局均有着较高的标准。此项目使用BIM技术开展设计,通过分析能耗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为绿色节能设计提供参考,见图1。使用CAD3D软件,分析甲方提供的地形数据,构建模型信息,从而开展相关操作。 3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前的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师需要综合分析相关要素进行设计,设计场地时,要将原地貌的特色和地形自然条件进行保留,避免大幅度改造地貌地形。要保护原场地的生态环境,将其与项目融合在一起。分析地形植被,应用BIM技术分析场地环境,便于设计师选择出最合理的朝向开展布置工作。对于场地的人文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自然地理要素,要应用BIM技术开展场地设计、分析和建模工作。由于传统地基分析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使用BIM技术与GIS技术,模拟场地的建筑空间和环境,快速合理地分析结果,遵循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做出合理的场地规划。 3.1合理分析场地气候 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提是分析场地气候。使用BIM软件将气象数据的二维数字信息变成图像,确保建筑师能够掌握场地的气象信息,了解舒适性区域。使用软件模拟场地区域太阳辐射的朝向,按照全年过热期、过冷期太阳辐射计量确定建筑的朝向。 3.2设计场地 设计场地能够令场地建筑物和周围环境要素形成整体,确保合理使用场地,达到最佳效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传统建筑场地设计需要设计师结合自身经验,但设计要素较多,人工分析容易出现问题,而BIM技术能够解决这些设计问题。应用BIM技术模拟场地,同时在场地模型开展分析,能够理性设计场地。场地模型要应用数字地形模型来表达,在开展场地模型设计时,数字地形高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构建场地的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场地模型的数据来源包括采集图矢量化、航空航天、影像测量及人工测绘等,其中地理信息资源较为普及,能够获取免费的地形数据,即使无法获取DEM模型,也可提供地形数据三维资料,通过相关软件构建场地模型,如先设置标高,使用导入的格式描绘高建数据,若是无法获取DEM数据,则要通过周围现有的植物、建筑和树形等获取地形数据,使用无人机影像测量和扫描方式,通过摄影扫描结合测量型GPS给出控制点,将此导入软件,对四周建筑应用地面激光扫描建模,利用无人机测绘建模,从多角度围绕定点拍摄合成建筑外形。 3.3布设道路 建筑内部的道路是重要的纽带,在设计道路和复杂地形时,要符合配置横断面的标准和消防要求,使用BIM技术设计标高,形成纵断面和平面等,保持动态性,便于设计师选择最佳计划方案。 4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1建筑体型设计 人们要求建筑外形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通过建筑体型设计可实现节能目标,应用BIM技术,可优化建筑模型的可视性特征和参数型特征。可视化设计能够灵活转换角度,可视点可以是室外或室内,具有透视性,也可以观看全局建筑模型,开展局部观察,从而调整方案细节。在设计前期,要调研场地情况,根据建筑总平面布局及BIM技术场地分析数据,掌握通风模拟情况,合理设计建筑间距和朝向,确保建筑总体布局符合要求。图2所示为场地总平面布局相关影响因素。 4.2建筑排水和采光设计 采光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采光能够节省电力、能源,建筑工程材质、面积均和采光效果有着直接联系。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应用渲染方式,但采光效果和预期设计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光线效果不理想,采光设计无法突出绿色节能理念。在收集建筑空间布局数据、窗户采光面积及玻璃材质信息时,要使用智能化绘图工具来处理虚拟部分,全方位观察建筑空间中的采光度。合理使用BIM技术,对室内采光灯具实施一体化设计。使用BIM技术能够模拟出室内卧室、厨房和餐厅的光线,利用3D功能为业主提供虚拟设计效果。根据协同设计理念,结合立体设计和平面设计,应用BIM技术模拟输水流量、排水布局,根据高层水压设计节能排水系统,确保用户充足的供水,防止浪费水源。设计排水时,要全面整合数据材料,选择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材料,合理制定管道布局计划。应用BIM技术查看是否有冲突部分,及时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排水管道无交叉、无重复等情况。建筑排水附属设施要合理应用BIM技术,避免反复安装。 4.3外墙保温和电能设计 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外墙保温设计十分重要。在外墙保温设计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打破平面设计的约束,合理使用保温模式计量荷载,如外墙基层数据、外墙受力分布及保温层设计参数等数据信息,通过明确荷载分布情况,实现科学配置元素,使墙面支撑结构能够均匀受力。设计人员要合理使用BIM技术开展冷桥位置预测,围绕建筑物开展绿色节能设计,充分发挥节能效果。电能设计中,CAD软件能够合理分析管线布局,按照分析结果设计使用电能的方案,但无法在设计中探究生态污染情况与工程间的关系,不符合绿色节能设计要求。因此要应用BIM技术,通过全方位能耗来计量工程生态环境中有害气体的含量,要按照建筑生态环境负载力开展设计,提升绿色节能水平。安装电器设备时,要应用BIM技术演示功能设计细节,确保线路布局符合要求。 4.4光线设计,加强能源管控 我国各区域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建筑采光和遮阳设计有着不同的标准。南方地区更加重视调节和控制湿度,对于室外采光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多使用遮阳方式,减少室内外光照差异。北方地区纬度高,对于室内采光有着严格的标准,要通过增加采光的方式,提高室内温度。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地区差异,合理应用BIM建模,掌握室内光线,把控湿度和温度,通过合理的设置室内采光和遮阳参数,更好地利用建筑热能和光能资源,优化室内环境,提高绿色设计建筑的经济效益。建筑材料会影响建筑工程节能效果,为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符合要求,设计人员需应用BIM技术提升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生产效益,要掌握建筑碳排放量超标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改进,分析建筑绿化及市政工程,加强建筑设计节能效果。使用BIM技术数字化建模来分析工程进度,节省工程成本,综合应用BIM技术,调节工程生产资资源调度和进度,保证绿色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建筑工程需要设计人员在BIM软件中合理融入水文信息资料和气候参数,根据数据模型来探究环境参数是否会影响建筑设计项目,保证其排水功能和吸水性。室内设计要应用BIM技术来优化配置,通过建模分析来探究水、环境、采光等,提升水资源使用率。开展环境分析管理,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符合目标,设计人员要根据风系统需求,应用光导管、毛细管技术,保证建筑物室内采光效果的提升,降低电力成本。BIM技术具有数字化和信息化特征,能够更好地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结果。BIM技术可提供信息参考,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准确划分建筑热功能,加强计算参数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利用BIM技术可帮助工作人员完成任务,提升数据精准度,节省时间。绿建筑设计中,BIM技术能最大化使用能源,使建筑项目达到绿色标准。设计师要合理应用BIM技术,科学计量房间采光指数,合理把控窗户外部材料,调整建筑外环境。 4.5模拟场地噪声和能耗 在建筑物理环境中,声环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场地声环境设计主要是为了改进建筑工地环境噪声。居住区域噪声危害巨大,声环境预测模拟分析技术能够实时检测场地噪音。能耗是判断建筑性能的宏观指标,能耗模拟是以传热理论为基础开展的仿真模拟预测,可帮助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节能标准中的平衡设计即为能耗模拟,模拟能耗包括封闭空间,同时要输入模拟软件开展分析。 5结语 传统的绿色建筑设计结构较为简单,若是建筑结构复杂,则绿色建筑信息也较多,会增加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量。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使用BIM技术,能够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节省设计时间,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作者:黄坤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基于对广西大学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归因 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在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将就业指导溶入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陆续建立起来;经过2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整体上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成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据国家人保部测算,2009年有2400万人需就业,其中新增城镇劳动力1300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大学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半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07年1O月至2008年6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课题组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 学生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学院、数信学院、计电学院、文传学院、林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等7个学院,涉及文、理、工三大学科20个专业,均为2008级应届毕业生,实际发放问卷9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在这些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532人和383人,百分比为58.0%和41.9%。调查问卷利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了解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大学生对择业成功的归因能力。 (一)就业指导因素分析 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力度,或者说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就业指导方面原因,受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排序依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70.7%)、求职及面试技巧培-OII(62.O%)、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61.0%)、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56.0%)、职业生涯设计指导(39.7%)、就业的现场指导(30.1%)、就业的心理指导(28.6%)、其他(3.5%)。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需要的几类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频次均超过半数,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能够马上见效的,学生急需,也乐于接受。但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的心理指导等能对学生就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指导,大学生选择的不多,频次没有超过四成;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过程有急功近利的成分,缺乏长远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也未注意到应完善自己的就业心理,提升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实力因素分析 从劳动就业视角看,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是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过程。基于这个视角,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劳动就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指导,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服务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状况——实力也包括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我们也据此设计了问卷问题:学校实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校的知名度(71.5%)、专业的社会适应性(59.6%)、学 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49.9%)、学校的教学质量(29.8%)、学校的学风建设(19.9%)、其他(12.2%)、学校的地理位置(10.9%)、学校的科研水平(10.6%)。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择业中学校因素的归因存在混乱,一方面,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最有影响力,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等不重视,反而在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这种混乱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少大学生单纯依赖于学校的名声,忽视学校的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较少意识到学校的整体实力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每名大学生在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干扰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之就业干扰因素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择业成功的不利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暗含一个因果关系在问 题里面,就是假设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于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就业信息量少。从表3看出,样本数据没有反映出这个逻辑。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却有60.9%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量少、45.9%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37.8%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身优势、34.5%的学生认为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28.9%的学生认为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数据相差最高42.2个百分点,最低1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择业决策方法技巧、了解招聘流程和要求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内容;或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讲究实效。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大学是年轻人处于从学校最终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角色急剧变换,社会责任骤然加大。引导大学生顺利成才、最终择业成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专业,科学制订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优化个人素质,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重新树立目标,规划前进的方向,并在专门人员指导下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指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工作技能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三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依据个人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或升学的方案,了解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职业目标。对于四年级大学生,应督促其锁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认真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恰当,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其中,应重点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强化求职技巧,开展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职业导航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二)队伍建设和理论探索 根据国外高校成熟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因此,学校应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配以较齐全的制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保障这些专业人才得到相关的培训进修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基金,鼓励职业指导老师积极开展相应专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和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三)就业导向的教育改革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设置专业。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方,“如何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成功与失败。特别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的不断加大,高校更应主动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在进行招生时就需要提前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招生计划。与此同时,应进行课程设置调整,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尽可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需要。 应以就业能力开发为导向,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教育质量评估与就业准人制度相结合,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式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加强课程和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注意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沟通。建立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行定单、定点、定向培养的模式,开拓毕业生校外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如何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骤增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等问题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反映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也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学风建设问题。 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两项重要工作.毕业生就业必然要求高校为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风也必定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更好地就业。将两者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也必将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反映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改革和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体制改革以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高。就业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自我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显得十分重要。 2.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反映了当前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 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就业观念上有较大的偏差。普遍眼高手低;在就业竞争中,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综合能力和总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一些企业的要求: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力度不够。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效果不理想;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普遍显得缺乏生气与活力.造成了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遇到就业矛盾和问题时束手无策。 3.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折射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不足。 大学生的就业和学风建设就像两面镜子。相互折射着。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的情况反映了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缺乏远大理想。精力投入不足,对自己人生、工作缺乏目标;有的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纪律松散。不讲诚信,在就业时形成了有专业有能力。无信用的现象;有的大学生严重缺乏自我管理;目前大学生中基本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很久都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这些都普遍反映了我们在学生的日常学风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学风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指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需要等综合能力素质及有关就业的一系列问题的咨询、指导过程,是帮助、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一课。学风建设是指高校根据学风的特点、规律和目标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习考核等诸方面所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管理,是融德育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就业指导和学风建设客观上就更要求在校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各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为今后就业及发展奠定基础。 2.就业指导是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学风建设是就业指导效果的有力保证。 毕业生就业竞争。说到底是学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的竞争。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高校学风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优良的学风能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在加强各项软硬件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优化校园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其紧密结合.努力使就业指导成为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使学风建设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市场竞争力。 三、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引导学生为就业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职业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其日后的奋斗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风气能有助于其在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职业规划的推动下建立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意志力。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让其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很好的规划。为就业指导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风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让学生将就业与当前的努力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在基础知识的巩同、专业知识的深入和综合知识的提高上有所突破,引导学生适应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就业竞争。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而更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就业指导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答疑、面试应聘指导.而是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就业素质.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对未来人生的综合设计。在优良学风的浸润与熏陶下,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实现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良好的学风包括学生的自立、自理、自强不息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经过一定时期的培养与发展,必将职业分流,走上各级岗位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自我管理意识和日常文明行为的培养不仅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中逐步形成的。我们在抓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利用这些平台实施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建立大学生自立自强、文明上进的良好学风,使当代的大学生拥有高度的自制力和事业心.爱岗敬业。勤奋奉献。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顺利就业。并事业有成。 4.运用校园舞台,增强责任意识。 当代的大学生多数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独生子女的优势和弱点十分明显.因此,应在学风建设中运用校园舞台和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爱校荣校的思想教育,加强团队协作精神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各项素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展现自我价值。 四、总结 总之。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反映出的学风问题.我们应以就业指导作为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从而使我们的高校在2l世纪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浅谈主题班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主题班会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学生班会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开展班级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着对班会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作用发掘不足等问题。开展好学生班会,对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在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学生班会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开展班级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开好班会,对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在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主题班会是促进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的毕业生仅仅靠临近毕业时掌握一些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就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经不太可能,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放在毕业班来进行。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高校要形成从人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形式,学生班会是为数不多的从学生人学到毕业一直开展的学生活动之一,是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重要保障。利用班会的形式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班会的内容上要有所区别,比如大一阶段,主要是进行职业意识培养,要帮助学生明确大学生活在学涯和职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唤醒职业规划意识。大二则主要是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着重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大三阶段主要是职业能力强化,进行分类指导。大四进行就业行动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各项就业准备,了解步骤方法,把握形势政策,收集就业信息,落实就业单位。 其次,开好主题班会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参与。构建全员指导、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学生班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对受指导者来讲,班会是参与面最广、参与次数最多的集体性活动。通过参加就业指导为主题的班会,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系统的、连续的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有效指导;对于指导者而言,学生班会是一个良好的工作开展平台。一方面,班会可以邀请不同的指导者参与,比如学校的各级领导和各部门教职工,全员指导毕业生如何择业和求职;另一方面,班会可以有多种主题,择业观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流程说明等等,从而全方位地使学生接近就业、了解就业。 第三,主题班会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班会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班会上可以彼此平等、畅所欲言,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同时还可以亲自参与到班会组织、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不断调整就业工作模式,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发言、表演、模拟训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和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四,主题班会是就业新政策、新理念得以及时贯彻的重要渠道。相对于学生上网、读报、班级主页、QQ群、宣传橱窗以及课堂通知等方式,班会具有普及面广、连续性强、形式规范、系统及时等特点,是就业新政策、新理念得以及时贯彻的重要渠道。由于学生班会自身的“会议性”和“权力”效应,学生对班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对班会上传达的信息、政策的重要性认识要高于其他形式,贯彻的力度也要强一些。同时由于班会往往是“例会”,周期短、连续性强,可以及时地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 总之,学生班会作为开展班级工作的重要媒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发挥好这一作用,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第一,应正确制定班会主题,做到针对性强、目标明确。首先,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以确定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适时地帮助学生辨清是非,提高认识。就就业指导工作而言,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确定相应的主题,如早期侧重于基础就业知识的培养,后期针对就业技巧、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养等等。其次,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确定班会主题,就业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就业工作也在随之调整,因此班会的主题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做到与时俱进。同时,班会主题的确定还要注重系列性和模拟性。班会主题的系列性,指围绕一个总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相互关联的分主题系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系列性的班会主题对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适用,可以给学生多样的、系统的、持久的、综合的就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模拟性主题是指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要求,以模仿某种具体的工作、学习、生活情景为主题。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举办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等,一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就业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自我教育、自我参与意识。 第二,班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提升主题班会的吸引力。班会不仅仅是“教育课”,主题班会可以集教育和“娱乐”等功能于一身,即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主题班会可以采取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让学生换位扮演,亲身体验,从而受到感染和启迪。还可以采取专题辩论式、娱乐表演式,通过辩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处理问题;而娱乐表演式可以增强班会的趣味性,提升班会的吸引力,从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保证教育效果。另外,主题班会的召开应该被视作是班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主题班会不能过于仓促,同时也不能太情绪化,天马行空,这样做只会淡化班会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起到负面作用。这就要求主题班会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周密的事先设计和组织框架,比如目标、重点、难点等等。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以大学生的就业实际、自身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实现毕业生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触目惊心的数字,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办学、治学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学校的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压力增加。高校毕业生从2006年的4l3万人增至2009年61l万人,到2010年的630万人。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2.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就业影响更加明显。2010年高校630万毕业生,加上历年未就业人员,超过700万的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可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找工作,是社会对“80后”这代人的又一次考验。 (二)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1.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学生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大多选择在东部沿海等中心城市就业.对急需人才的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却少人问津;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很少人考虑民营企业,更少人考虑自主创业。2008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2.就业能力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十分欠缺,择业时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 3.就业心理脆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持有不同的就业心态,很多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问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与人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等等。 4.精神追求欠缺。现在的毕业生是“80后”,且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较脆弱,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匮乏,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缩退却。 5.缺乏职业道德,诚信意识薄弱。一些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对个人的发展考虑过多,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诚信意识,违约离职、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接收计划。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给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地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根据新形势发展进行转移,就业指导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教育中,作为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来进行。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切身利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最好时机,而且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学生利益的就业指导作为新的工作重点,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紧紧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动态、新特点、新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以下在问题。 (一)对就业指导内涵认识不足。 就业指导部门承担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强调服务功能,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主要将力量集中于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咨询就业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却忽视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造成大学生求职障碍的思想问题和职业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 (二)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 就业指导往往定位于“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才进行就业教育,未毕业的学生“事不关己”,出现就业教育工作“前松后紧”的局面,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人员相对不足、渠道单一。 就业指导工作只靠职能部门、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及个别教师参与,不能引起各层面的人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由于人手不足,难免出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信息多,就业观念教育少;讲普遍性问题多,解决思想疑惑少;介绍方针政策多,敬业精神培育少;学生盲目就业的多,深思熟虑的少等现象。 毫无疑问,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问题,与当前高校忽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思想教育息息相关。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要继续利用讲座、论坛、网络、新闻宣传媒体等多种方式,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新出台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对象主体倾斜于大学生,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广东省为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招募16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制定了《广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实施意见》;为鼓励毕业生走创业之路,2009年至2011年,重点扶持4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2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6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理念教育。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军政教育、形势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到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引导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学生能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在新的就业环境和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就业指导中全程为学生服务,要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in、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树立追求先进科学知识、做合格人才的成才观,鼓励他们要凭借自身的优良素质参与公平竞争.从容选择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育毕业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要把收入高低作为评价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职业是无贵贱的,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能从就业“寒冬”中突围而出 (三)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就业和择业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转折.是他们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心理辅导、养成教育、危机干预等手段,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为毕业生提供真诚关怀、科学指导、周到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迈好人生关键一步,增强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结构上应体现跨专业的特色。指导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逐步构建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人员要定期培训,重点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和择业咨询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教育要通过交流、谈话、沟通等方式,结合必要的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帮助毕业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以便于选择最合适自己、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岗位。尤其要针对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灾区毕业生和残疾或有心理缺陷就业难的毕业生,要进行就业帮扶,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面对现实,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对待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以肇庆学院为例,几年来,该院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就业率2007、2008、2009年分别为99.23%、99.8%、98.26%,这与该校注重抓就业教育、抓就业措施的落实及就业服务形式多样化是分不开的。在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上,该院作为就业工作重点来抓,对毕业生弱势群体注重加强人文关怀、信息指导、心理辅导和思想开导,为帮助他们尽快就业。通过包车或交通补助等形式安排贫困毕业生免费参加校外各类招聘会或应聘活动,2008年共补贴经济困难毕业生(含难就业群体)外出就业择业交通费26960元,惠及毕业生1254人次(其中88人为困难生,直接报销车费15205元);对灾区生源毕业生共补助5400元,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为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应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健全就业指导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完善内容,改进方式与手段,拓展有效载体,优化环境,注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迎难而上,真正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与管理论文:我国彩票经济发展与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要:彩票业有“无痛税收”之说,通过发行彩票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是现代社会发行彩票的共同目的,彩票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和再次分配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彩票 经济 发展 管理 彩票作为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手段筹集社会公益资金,投入社会福利事业,可以看作是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这第三次分配是基于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促进全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因而增强了广大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对我国彩票经济的发展,本人就彩票经济、彩票发展、彩票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我国彩票经济发展的现状 彩票经济包括“潜在经济规模”和“实际经济规模”。一般来说,“实际经济规模”总是小于“潜在经济规模”,两者的差距取决于彩票收益的税收水平、发行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市场营销方式是否合理等方面。“潜在经济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这些方面越适合市场的客观需要,“实际经济规模”就越大,两者间的差距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合理调整彩票发行规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目前,我国彩票经济的实际规模与潜在规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 随着彩票经济的节节走高,与其相关的产业也注入了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形成五大拉动力。 (1)彩票减轻了财政压力。以福利彩票为例,扣除返奖及发行费用,彩票销售额的35%作为公益金,交国家、省(市、自治区)等部门专款专用。众多扶危济困所需要的投入都来自彩票公益金。 (2)彩票增加了地方税收。按相关法律规定,彩票单注获奖万元以上,即需交纳20%的偶然所得税。中奖者所缴纳的偶然所得税相当可观。 (3)拉动消费。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彩票奖金的近七成被获奖者用作消费,其拉动内需的作用不可低估。如市民中大奖后,用奖金投资、购置房产、汽车等商品,拉动消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4)彩票的发行提供了就业机会。 (5)销售彩票筹集到社会福利、体育基金等,投入到老人福利院、居民体育设施等建设中,带动了基建、建材等行业的发展。此外,为彩票发行,投入大量广告费和宣传费,使广告业、印刷业、新闻媒体等受益匪浅。还有信息传递、手机投注等,给电信业也带来收益。 目前财政部对彩票发行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彩票发行计划必须经过财政部核准后方可在全国发行。彩票发行规模,而应根据彩票市场需求和收益水平及时、合理地调整发行额度,并不断完善彩票发行管理体制和丰富市场营销方式。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对彩票市场的发展和引导的确不够,否则一个年销售额早两年就过千亿,吸纳就业人员上百万的产业,没有一个国家的统一管理部门,没有一个大学有与之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呢?特别是彩票所具有的博彩性质,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赌场的国度里,彩票产业的主体结构又以中低阶层人数居多。这样的购彩群体,不知道彩票的随机性,容易孤注一掷;不懂得彩票的概率计算和规律分析,难以做到理性购彩。一旦心态失衡,在从众心理下,将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社会构建。 二、安全运行、健康发展是我国“彩票经济”持续的关键 与世界彩票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目前彩票市场发展的主要差距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管理,在于我国目前的彩票管理体制很不规范。我国彩票市场的规范管理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不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彩票市场越发展,其负面效应就越大。因此,只有规范对彩票市场的管理,“彩票经济”才可能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效应。对彩票市场规范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遵守法规 目前《彩票管理条例》已经实施,条例的实施是我国彩票的发行、公益金的使用及违规的认定和处罚等的主要的法规,后期应进一步明确彩票市场的管理体制、经营组织结构等,使我国彩票经济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逐步建立有序的彩票市场。 (二)明确管理机构 我国当前彩票管理的一大弊端就是多部门共管的模式,这种模式常常导致彩票发行管理的混乱。国家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统一的彩票管理机构,协调不同彩票的发行。可由财政部牵头建立国家彩票管理局,在各地分设监管办公室,负责监管各地彩票市场。这样使得彩票发行与管理完全分离,理顺了彩票监管关系。另外,为了统管全国彩票行业,垄断彩票经营,可以在国家彩票管理局的领导下建立一个国家彩票总公司统一经营全国彩票市场,这样既便于监管部门监管,又可以促进我国彩票市场的协调和自律。 三、推动我国彩票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彩票市场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彩票市场的发展进程过快,许多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市场很不完善,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我国彩票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其次,出现了彩票的灰色副业。比如销售彩票信息资料、博彩技艺书籍和模拟摇奖器等;再次,在彩票发行管理等方面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地发展彩票形成了资金流失的漏洞,破坏了彩票市场的秩序和平衡。要完善我国彩票市场,推动我国“彩票经济”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监督,提高彩票发行质量 财政监管部门应指定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按照实际需要,定期或专项对彩票发售、资金管理与使用进行审计。要督促彩票发售部门公开销售、设奖、兑奖,公证机关要积极参与监督。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同时注意政府部门不得参与彩票销售经营活动和实行彩票销售许可证制度。 (二)提高彩票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彩票发行收入管理的透明度,保证彩票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彩票发行销售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是促进彩票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彩票资金是通过发行彩票而获得的资金净收益,它是彩票销售总额减去返还给中奖者的奖金和发行成本外的全部资金。彩票资金的使用效率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用对地方,即把有限的彩票资金用在最适当的地方;二是正确使用,即在彩票资金投向正确的前提下,保证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不出现浪费。随着彩票的统一发行和彩票市场规模的扩大,要提高彩票资金使用效率。 (三)健全彩票资金管理的财务体系 彩票资金的使用涵盖了从彩票资金的入账到分配、使用、审计和评价的全过程。在这整个资金流动过程中,一套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福利资金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滥用现象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体系约束而造成的。健全彩票资金管理的财务体系主要是做好资助计划、内部控制、跟踪核算、财务分析等方面工作。要从根本上杜绝乱用、滥用彩票资金的现象。 (四)建立彩票资金使用的申请与审计制度 要确保彩票资金的高效使用,必须建立申请与审计制度。具体来说,每年有资格申请彩票资金资助的部门都要提出资助申请,申请中不仅注明申请额度还要有资助项目的详细清单,彩票资金管理中心组织资金预算部和项目评审部对申请进行评审,保证彩票资金的投向正确。评审结果一份送到资金审批部作为资金批复的基础,另一份送到资金审计部作为资金实际使用的审计依据。彩票资金审计部门则要根据资金的投放,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彩票资金不被挪用、乱用。 (五)公平、公正、公开,提高彩票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彩票资金的审计与监管是属于内部常规的监督体系,对于保证彩票资金的有效使用是完全必要的,但仅有彩票资金监管中心的监督还不够,它还需要社会的公开监督,毕竟彩票资金是一种特殊的资金。笔者认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潜力很大,应多加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舆论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它具有覆盖面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具有特别重要的监督作用。通过舆论工具,向公众及时报道彩票资金的使用情况,增大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效杜绝彩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黑箱操作”和腐败行为,从而提高彩票资金的使用效率。 经济与管理论文:对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变革探讨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世界各国的公共行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要求。全球化进程中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问题也日益为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管理;管理变革 一、经济全球化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的世界性经济运行机制的启动,跨国公司、全球金融机构、世界性经济组织等成为主要角色先后登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国际联合、控制资源流向、影响经济生活、引导文化潮流、操纵信息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主权国家的社会生活,也对传统的权力运作带来了挑战。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的经济超出民族国家的调控能力,迫使人们去寻找替代方案——如把迄今民族国家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能转让给跨国机构。对于政府来说,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政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主权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既有利于用规则贸易取代强权贸易,从而给予发展中国家自我保护的手段,也将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由于在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与市场规模的扩张,全球化也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推动着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哪个地区,就会加速哪个地区的发展。同时,全球化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各国都在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加速自身发展。因此,全球化无疑拓宽了政府活动的空间和领域。 另一方面,全球化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典型的后发型国家,中国要成功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竞争中立稳阵脚,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得力的政府,求真务实、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放眼全球、目标远大、应急有策、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政府。但现有政府管理体制仍旧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政策的可预见性和法规的透明度不高,依法行政的理念很难植入。从依法治国的理念载入宪法到有法必依成为行政主体的自觉行动,中国的历程十分漫长。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甚至知法犯法的情况在实践中依然大量存在;凭经验办事、按首长的指示办事、看上级的脸色办事、搞“暗箱行政”等情况在一些地方还屡见不鲜。内部法规大于国家法律,造成垄断经济,即“权力经济”,其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壁垒限制;长官意志,一言九鼎;行业垄断,为所欲为;法规体系薄弱,程序性法规匮乏。这些表现都与全球化不相容。 第二,政府的实际运作方式还不够规范。在政企关系上,我国政府还未完全从企业活动中超脱出来,权力性干预和管制依然过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滞后,实质性的审批范围过大。在市场机制的培育上,我国政府的依法管理还很不完善,对经济的干预依然过宽,缺乏现代的公共服务观念。在管理队伍上,我们还亟待建立一支懂得并能驾驭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人才队伍。在管理手段上,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将受到挑战:跨国公司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绕过东道国政府的控制,可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法律透明度的高低和劳动力用工制度,随时转移生产和投资。这决定了中国在全球化环境中深化行政改革、建立全球化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政府从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转变为行政指导方式,从刚性行政转变为柔性行政。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变革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状态,实践中也一直遵循政治行政一元论(政治与行政不分)和古典的官僚制度(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结果,政府往往以政治的方式对待行政(如政策制定),以行政的方法对待政治(如资源分配),并由此导致了一些问题和一定程度上的制度性腐败。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所有的公共产品,这一理念是导致政府扩大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的重要价值原则;同时,政府是外在于市场的公共权力机制,这一观念造成了政府与市场的脱节,使得政府运作缺乏市场效率,市场运作缺乏公共支持。 相比之下,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是融合了公共理念与市场理念、以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and 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有效性)为目标的管理改革模式。它极大地突出了市场理念和公众的重要地位。 在强化市场理念方面,新理论将政府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中加以通盘考虑,详细评估政府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公共职能对市场供求的影响;认为应该将公共服务视为重要的市场领域,将政府管理看作是市场机制与公共机制的结合;讨论政府在注重公平与公正的前提下提高资金运用的市场效率,把政府服务的质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崇尚和推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社区化和社会自愿服务,强调在不同的服务机构间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检验。这样,政府就不再是单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其管制和审批部分的权力将大规模释放甚至取消。而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和提高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的要求,使政府内部机构变革成为必然。 在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新理论强调顾客取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并通过建立企业化政府来提高政府的能力与效率,使公众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服务。在实践中,全球化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投资来源的“非本国化”、经营活动的“非本土化”、交换的“电子信息化”以及国际民间组织力量的日益“自治化”,都使公众和公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治式运作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不再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上考虑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管理的变革要立足于国际化竞争,以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为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主体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谋取社会公共利益。这要求政府具备:(1)全球意识,即开放的公共管理理念;(2)服务和效率意识,即提供高效、公平的服务,更多地吸引外资;(3)风险意识和责任能力,正确地把握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主动权;(4)应变和整合能力,及时调整管理战略,有效地整合各种因素及利益多元化引起的冲突与矛盾,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参与全球竞争。(5)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即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行政。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管理变革的取向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法则来进行公共事务管理、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乃是目前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府管理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以权力为中心向以规则为中心的转变 以权力为中心的运作方式,随意性和无序性较大、公开度低,容易导致暗箱操作、违法行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力是凌驾于一般公民权力之上的,行政权力支配一切。而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社会需求多元化,政府难以继续试图向社会提供垄断性服务。政府应该“转向一种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选择把自己局限于政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要求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政府运作的基本规则应从以往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强制性干预,转变为通过制度供给引导服务对象按照政府规范实施行为,即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 (二)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 全能主义政府实际上就是无限政府。并且,政府取代了社会自治,通过计划手段操纵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不仅在理论上缺乏科学性,而且在实践上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从公共行政科学化的角度来说,政府职能应该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原有的“包揽一切”转换到“做市场不能做的事情”,弥补市场的不足。也只有从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综合并用,才有可能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三)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将不再单纯地限制市场主体的活动,而应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和干预经济生活。它在理论上也不再仅仅采取单纯的管理性行政,更应当实施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的服务性行政。 在西方,各国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中心”的转变。在中国,政府管理变革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时代的特殊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入世的特殊要求。它们预示着政府职能结构的中心将由行政管制的职能逐步转向公共服务的职能,意味着政府施政需要符合公众的意志和愿望、重新设定政府与公众的地位和关系,也表明了政府行为的公众取向和“顾客”中心。 (四)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全球化必然对政府行政提出遵循透明度原则的强制性要求。当前,中国政府不断加快网上政府建设,通过互联网公布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和办事程序,开设了“政府公报”、“政府信息”、“政府法规”等窗口栏目。不仅如此,政府更应当继续增强信息的公开化程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政府应当公布各项行政法规,特别是那些影响管理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标准或工作程序。这些做法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政府能够及时通过各种媒体为公众所知,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其二,确保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的信息获取权,使他们能够了解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并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监督政府施政。这便是所谓的由暗箱行政转向透明行政。 除上述四个方面之外,为了有效回应全球化的趋势,政府应当适时地从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从免责行政向责任行政转变,从而迎合政府改革的治理行政、规则行政的理念和趋势。 经济与管理论文:中国经济转轨背景下企业风险与管理研究 [摘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一般风险和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特有风险同时存在,企业面临的风险变得更加复杂。而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风险一旦汇聚、触发,所影响的不仅是企业,而且很可能是整个宏观经济。本文正是基于微观个体企业的风险损失会积聚成行业的、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损失的思路,在对现阶段我国企业风险存在、汇聚、触发的机理分析基础上,探讨企业、政府所应采取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 企业风险 风险触发 风险管理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所可能遇到的一切风险,而且还面临着制度转轨时期所特有的风险,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变。企业风险的存在,不仅可能引起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发生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由于风险的积聚和传递引起社会总财富下降,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企业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可行、有效的管理对策,尽量避免企业风险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一、企业风险背景 21世纪以来,企业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交易方式已从实物型向信息型转变,虚拟经济、电子商务、数字模拟、信息高速公路等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方式;世界范围或一国之内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事件层出不穷,企业的生产、交易范围和企业信用体系扩大;wto等通行的世界商业行业规则在各国普遍推广,跨国企业大量涌现,经济趋于全球化。从国内的形势看,中国正面临向市场经济转型深化的关键时期,企业既要面临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体制问题,如:产权不清、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政府寻租现象严重等,又要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企业之间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还要面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所特有的现实条件限制,比如:基础设施(如金融市场、法律体系等)不完善,资源匮乏等。 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风险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变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和“物”,即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变化 这些是最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资产,同时也是企业风险载体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它们变化的趋势是:“财”的形式更趋多样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更加广泛,如果不能有效掌控,都会使企业预期的财物损失加大。 2.法律责任范围扩大 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得各经济主体的责任和利益更加清晰明确、行为规范性增强。另一方面,入世后,我国商业的运作规则将逐步向国际惯例、国际规则靠拢。因此,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无论是范围上还是程度上,都有扩大和加深的趋势。 3.信息和技术资源占据战略性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已经作为一种要素,同技术一道参与到企业的竞争力组成中。技术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信息就成为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机遇的核心要素。反过来,信息的缺乏或不及时很可能导致企业发生严重损失甚至生存危机。 4.企业品牌等无形价值凸显 这里所说的企业品牌不仅包括企业本身的声誉、企业的信用,还包括企业的产品、注册商标、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知名品牌意味着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与认可,意味着可以创造价值。如果品牌受到损害,企业受到的损害将是长期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5.人力资源含义外延 现代企业所应拥有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人力”的存在与否,更主要的,还要考虑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员工等人力要素的身体、心理与文化素质、行为的合意性以及对企业的诚信度等。 今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后三类风险载体在我国企业所面临风险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二、企业风险触发条件 风险载体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未必一定会导致损失,风险的发生往往存在“导火索”,也就是触发条件。如果可以提早发现、控制或切断这些导致风险发生的“导火索”,那么企业就可以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拥有主动权。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同时也将是入世所做的承诺在更基础、更核心的领域兑现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企业风险的触发条件将突出表现为: 1.经济利益驱使的过度竞争 市场供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时,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就会选择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进入市场的企业也会增加,生产者数量和产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供给量大量增加。而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扩大规模简单,反之就不易了。当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时,生产投资的短期不可逆性,就必然引起企业要进行“亏本生产”或者开工率不足,资本闲置。从而引起一连串的支付危机、信用危机、企业品牌危机,甚至导致全行业亏损。这种规律在中国的市场上不止一次的表现出来。如:中国的彩电行业仅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7次价格大战,其结果是,目前中国的彩电价格已比美国市场低20%~30% ,属全世界最低。而目前,这样的趋势又出现在能源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如:煤炭价格的上涨导致各地小煤矿大量涌现,房价的成倍上涨导致大量投资涌入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些利益驱动的过度竞争的危害在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就会有所显现。 2.国际能源价格陡然上升 国际能源价格的陡然上升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对能源行业本身的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的陡然上升会极大刺激国内的相关能源行业的生产投入。由于这些行业往往是以采掘业为主,因此单纯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只考虑产出而不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的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就会表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当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是以当地的gdp来衡量的时候,就会对这种价格引起的生产刺激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对关联行业的影响。能源行业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各行各业中以这些能源为原材料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相应的产品价格上升。如果这些产品价格的上升通过产业链上的价格传导机制传递到下游产业,就会导致更大范围的产品价格上升,甚至全社会范围的价格水平上涨,诱发通货膨胀。 3.政府政策的应急性特征 宏观调控是政府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很好的方式,但倘若运用不当,反而容易成为引发企业风险的诱因。我国政府的政策实施往往有应急性的特征,即针对出现的紧急状况而即时出台相应的政策,而当外部环境变化之后,又再紧急修正。这虽然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但是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企业的生产是有自己的周期和规律性的,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行业,企业的生产投入不可能迅速转变。如果在一个生产周期还没有结束时就遇到政府转变政策,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损失。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政策风险是企业难以控制,难以把握的。 三、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企业风险管理都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防患于未然”是避免社会财富净损失的最佳途径,也是风险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也应主要放在损失发生前的风险规避和控制工作上。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风险不仅仅会给微观个体即企业本身带来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而且通过风险的积聚和传递,还有可能对某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还应该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审视企业风险,引导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企业积极应对企业风险。本文基于风险管理上述两个方面的含义,对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危机能力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有的还会成长为跨地区、跨行业、资产规模大、关联企业多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作用显著。但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企业的经营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风险状况的影响做出评估,力争在损失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同时,企业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状况有所预测,并提前根据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危机预案。 2.转移法律责任风险,降低企业责任损失 鉴于企业面临的法律责任范围越来越广,遭受责任损失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企业应该通过建立法律顾问和专业律师相结合的法律事务体系,适当运用保险等风险转移工具,转移法律责任风险,降低企业责任损失。企业的法律事务体系应是分层次的,对于一般性质的公司法律事务由企业的法律顾问解决,而针对特殊的、专业性较强法律案件则聘请专业律师来解决。企业应该在对自身面临的法律风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投保、可以投保的责任风险,利用保险工具来转移其责任风险,将自身责任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同时,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和正在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应该注意研究国际商业、行业规则、法律规定的差别,避免由于对规则了解不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强化信托责任,重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曾经在我国极为严重的呆、坏账问题,以及前面提到的政府政策突然转变问题,我们认为都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在一个信用缺失的阶段。这种信用缺失不仅表现为个人,如管理者、员工对企业的信托责任意识差,而且也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信托责任意识差。比如:有的资金经营机构或个人擅自挪用客户的账户金额从事其他投资活动。从表面上讲,信用的缺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信息传递机制。而从本质上讲,其原因是全民信用意识的缺乏,即缺乏“信托责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坚实的信用基石,而这种信用基石的建立要靠全社会的努力,要从个人信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等各个层次上,保证市场经济中信用的实现。 4.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促进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变 在我国企业采取何种类型的生产方式往往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着巨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和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企业创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如:提供优惠税率、给予特别审批等,这使得企业愿意围着政府转,受政府的指挥;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影响着当地的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而我国的地方政府和官员考核制度中的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就是当地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和官员、特别是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了获得较好的政绩,鼓励企业尽最大努力提高生产数量和规模,在技术和资本条件有限情况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只能采取高投入的生产方式,以至于忽视了生产的其他方面,形成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除了要从经济制度上加强企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之外,地方政府的官员考核制度也必须要改革。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 经济与管理论文:论新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摘要:在新经济时代的特殊背景下,创新成为末来管理的主旋律,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成为管理创新的主题。本文对新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和素质进行论述,提出了在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关键词:新经济 人力资源 创新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在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以往大工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即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大行其道,于是提出了美国开始了新经济时期。美国所说的新经济指的是已经存在数年的两种广泛趋势:第一种是商业的全球化;第二种是信息技术革命。 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认为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新经济就等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综合上述对新经济涵义的解释,笔者认为: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 新经济的特征是:新经济是知识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科技化的经济;新经济是持续化的经济。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例如:信息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等都可用计算机——完成。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科学家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至90年代为70%——80%。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实际上,不用说创造,在新经济社会就是应付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日本学者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三、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除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该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风险,但企业这种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共同的目标。企业应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实行柔性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企业与人才同成长 新经济时代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环境使得企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人才时刻在思考着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因此,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企业起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人才能够分享企业的成果,让人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具体强化的因素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个体成长——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断的追求,存在使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潜能的机会。 工作自主——建立一种工作环境,员工能够在既定的战略方向和自我考评指标框架下完成交给他们的任务。 业务成就——完成的工作业绩达到一种令个人足以自豪的水准和质量水平,这是跟组织的需要相关联的因素。 金钱财富——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员工能够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这种奖励制成既要适合公司的发展又要与个体的业绩挂钩。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在新经济时代的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主宰企业命运的主人,企业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主体位置,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需要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要努力培育共同的企业文化意意识,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得企业成员对企业目标和价值有着共同的理解,从而在行动上达成共识;共同的文化意识还使得企业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相吻合。企业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创造性,并使其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中,在努力营造企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同时,提倡各部门形成各自的特色。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的网络化、知识化改变了衡量企业财富的标准,知识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作为知识承载者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和资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成为其兴旺发达,保持恒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深刻理解人力资源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创造出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经济与管理论文: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思考 【摘要】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还需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 【关键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流动;产权交易 一、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紧切性与条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经济体制变革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这一体制仍未能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所以继十六大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广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才能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原则和目标是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加快了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步伐。根据我国目前所有制结构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实行了国有企业的改组,推动了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仅1999—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通过布局调整,从23.8万户减至19.1万户,减幅达19.7%。但目前国有经济覆盖面仍很广,近20万户的国有企业分布在各个领域。据统计,在608个工业小类行业中国企涉足604个行业,占99.3%,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太多。与此同时,亏损面很大。2000年国企亏损9.7万户,亏损面达50%,亏损额高达18000多亿元。在全国国有企业中资不抵债的空壳企业多达8.5万户,占国企总数的44.5%。由于国有经济布局分散,形不成实力,发挥不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鉴于目前的状况,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和十六大的要求,必须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步伐,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客观条件是:国有资产产权的有效流动。这样才能实现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与退又必然涉及到产权的交易和流动问题。因为市场经济是交易的经济,交易的实质是产权的交易。而产权交易的前提是产权清晰。只有产权清晰,建立健全产权流通体制,实现产权的广泛交易,社会资源才能实现最佳配置,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要达到的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国有资产产权流动的条件和途径 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包括很广的含义。本文特指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对国有资产行使处置和流动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对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兼并、重组、置换、出售等。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实则是以价值形态衡量和表示的产权易主和重新组合,这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产权清晰是国有资产产权流动的制度条件。只有产权清晰的各种要素,产权才能实现自由交易。这里的产权清晰是指产权客体归属的产权主体清晰,即有真正的“人格化”的所有者。在我国,个人和法人财产产权是清晰的,而国有资产则不同。从理论上讲,我国国有资产所有者是清晰的,即全体人民。但实际上又是模糊的,人人都是所有者,人人都不为其所有物负责。可以说,国有产权主体从根本上是缺位的。所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权利义关系界定不清或落实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也有所有者自身层次的问题,即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存在缺陷,尚未形成完善的国有资产委托机制。因此,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是培育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使这一主体对国有资产具有完全的财产关切度和财产维护力度,杜绝因国有资产产权主体虚设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只有明确国有产权“人格化”代表,才能使之像私人股东一样关心国有企业。 其次,国有资产产权流动的环境条件:培育成熟和开放的资本市场。要实现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就必须进行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而产权的交易是在资本市场进行的。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即包括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各种资源、要素等实际资本的产权转让,也包括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等虚拟资本产权的交易,还包括以专利、晶牌等形式存在的无形资本的转让。这首先要求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首先是市场体系的成熟与健全,包括?券市场、非证券的信用资本市场,以及特殊要素市场,还包括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本市场。有了发育健全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各种形态的资本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其次要逐渐开放资本市场,不限制交易主体的身份,有条件地允许境外交易者进入市场交易。这样可以增大资本的流人量,提高资本流动的效率和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确保交易主体通过交易获得的产权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国有资产产权流动的微观基础条件:加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增强其盈利性。企业是以生产商品、提供服务为手段达到盈利目的的经济实体。一个企业的资产是否具有流动性,关键在于企业获利的现状和预期。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劣则决定着企业资产、产权转让价格的高低。这也要求建立科学公正的资本评估制度,客观地评估待流通的国有资产。总之,离开企业的生产经营就是离开了实际资本的有效运营,使国有资产的流动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还会产生泡沫。如同本文开头所说国有企业目前亏损面大,大量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这已成为影响国有资产流动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实现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必须搞好国有企业的经营。 国有资产产权流动的途径很多。寻找和探索有效流通途径,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流动,是实现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路径保证。 (1)产权交易。对那些竞争力不强又是非国民经济命脉行业中管理不善、亏损或潜亏的企业出让产权。出让的对象(购买者)不要作限制,只要对国有资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出让部分或全部产权,收回价值,从而也就实现了从不重要行业退出,有所不为,以便补充到重要的行业而有所为。我国的产权交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产权关系未理顺、交易规则不健全等问题。在产权交易的同时又附有安置职工等附加条件,这必然影响产权交易。 (2)资产重组和兼并。这种方式的国有资产产权流动主要是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出资方具体实施。有的实施跨行业和跨地区的重组和兼并。重组和兼并的结果是兼并方企业实现了扩张,被兼并方产权变更,若兼并方是非国企,国有资产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从而实现了从所有制和行业上的退出。 (3)企业职工购买国有资产,使之具有股份合作制性质的企业。这种方式的产权流动是产权从外部人真正转移到内部人手中。购买方之间是资本合作与劳动合作的统一,在国企非国有化过程中避免了职工安置问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但目前我国职工的“购买力”很低,这种方法很难推广。 (4)资产置换、引入外资。前者是对国有资产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后者是“引狼入室”,将那些不重要行业的一些企业转让给外资,利用外资对其改造,盘活企业,实现国有资产的转让。以合作、合资方式退出某些行业,或仅参股而不起主导作用。 (5)对上市公司的国有资产通过上市流通进行“减持”。当前有不少优质国有资产产权因国有股不能流通而长期沉淀在证券市场的“储水池”里。占股票总额2/3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大难题。曾经尝试性地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但由于国有股占比重太大,人们担心一旦打开“储水池”闸门有冲垮股市的可能。所以一直实行不了。这也说明我国必须引入外资,特别是开放资本市场是何等的必要。国有股不减持不行,减持又怕打击股市,这种两难的境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长痛不如短痛,否则会更加积重难返。当然,国有股减持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应当认真研究,慎重操作。 总之,国有资产产权流动的方式很多,要根据各行业、企业的不同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流动方式,使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保值、增值,在流动中找到最好的“归宿”和位置,实现资产客体和主体的最佳配置,最终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的目标。为此又必须加强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确保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我国国情,对国有资产实行三层次分级管理的体制和运营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第一层次的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主体,是在其所属政府领导下专司国有资产职能的决策和领导机构。通过组建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为核心的约束体制,对被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主体行使监督的权利。第二层次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资委授权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代表国家对部分国有资产直接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这一层次主要是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人格化”的问题。第三层次的国有全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是生产经营主体,享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第二层次)负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和承担风险责任。三个层次产权主体的关系是: 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国有资产授权者(也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第一层委托关系。委托人要求人以其特殊法律地位享有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及产权资本经营权,对委托人的财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目前这种委托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界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关系,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真正成为国有资产出资者的“人格化”代表,拥有相对应的责权利义等产权。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政府作为第一层委托人在授权过程中要以法律为保障,贯彻和确保责权利义相统一的原则,对授权的责权利义重新界定,并交给其所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政府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在形成具有法律效率的委托关系之后,必须严格遵守契约,不得干预国有资产的运作,真正做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使契约成为行政性委托转化为企业性委托的基础,使一、二层次关系经济化而非行政化,保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的“人格化”代表。 第二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第三层生产经营者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股份公司国有股东与企业法人的产权约束关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出资者对企业行使股东权利,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利。前者对后者是产权约束关系,表现在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上。后者对前者的资产有委托经营权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并承担风险的责任。按照公司法,两者均对企业财产承担有限责任。这种权利约束关系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不完善之处:一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尚未成为“人格化”的控制者,形同产权主体虚设,对其所控制的企业缺乏有效的产权约束。因此,两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无法真正实现。二是由于国有产权在企业产权结构中占量的绝对优势,所以很难做到政企分开,政府从行政上干预企业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使企业法人的自主权被削弱。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减持国有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的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等身份向其所控制的企业派驻产权代表。国有产权代表按照出资者的意图在企业中行使相关权利,维护出资者的利益。 上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但毕竟国有资产有了“主人”,并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为国有资产的流动创造了体制基础,也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创造了操作主体。 四、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国有资产的可流动性为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创造了条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约束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国有经济调整。 首先,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行该进的进,该退的退。进与退要坚持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为原则,通过资产流动退出非国民经济命脉行业,进入国民经济命脉行业,以便集中力量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国有经济应加强进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重要公共产品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样才能形成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从而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对国有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起带动作用。 其次,加大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力度。通过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范的产权交易制度,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进退步伐,使国有经济尽快从不该进的行业撤出,集中人财物,进入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目前我国有约50%的国有企业长期亏损,要分清轻重主次,进行进退调整。撤出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做到依法有序。进入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产权重组以其控制力形成经济优势。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实质是国有资产在价值形态上向国民经济命脉领域、重要行业的集中和流动,按照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的进与退涉及国有资产产权问题,若产权不清会防碍流动和调整,也会在流动中流失,所以迫切需要明晰国有资产产权主体,解决国有资产产权管理问题,做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府要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而不是直接管资产经营,必须组建并完善国资委,把行使国有产权管理机构具体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系,实现政府所有权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决策的市场竞争主体。 最后,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分开,国有资本投资于股份制企业,使生产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公司,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分开,最终实现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从整体上管理国有资产,搞好国有资产流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是并行不悖的。我们必须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强化产权制度建设,抓紧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体系,有效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变革 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世界各国的公共行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要求。全球化进程中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问题也日益为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 一、经济全球化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的世界性经济运行机制的启动,跨国公司、全球金融机构、世界性经济组织等成为主要角色先后登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国际联合、控制资源流向、影响经济生活、引导文化潮流、操纵信息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主权国家的社会生活,也对传统的权力运作带来了挑战。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的经济超出民族国家的调控能力,迫使人们去寻找替代方案——如把迄今民族国家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能转让给跨国机构。对于政府来说,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政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主权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既有利于用规则贸易取代强权贸易,从而给予发展中国家自我保护的手段,也将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由于在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与市场规模的扩张,全球化也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推动着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哪个地区,就会加速哪个地区的发展。同时,全球化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各国都在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加速自身发展。因此,全球化无疑拓宽了政府活动的空间和领域。 另一方面,全球化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典型的后发型国家,中国要成功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竞争中立稳阵脚,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得力的政府,求真务实、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放眼全球、目标远大、应急有策、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政府。但现有政府管理体制仍旧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政策的可预见性和法规的透明度不高,依法行政的理念很难植入。从依法治国的理念载入宪法到有法必依成为行政主体的自觉行动,中国的历程十分漫长。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甚至知法犯法的情况在实践中依然大量存在;凭经验办事、按首长的指示办事、看上级的脸色办事、搞“暗箱行政”等情况在一些地方还屡见不鲜。内部法规大于国家法律,造成垄断经济,即“权力经济”,其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壁垒限制;长官意志,一言九鼎;行业垄断,为所欲为;法规体系薄弱,程序性法规匮乏。这些表现都与全球化不相容。 第二,政府的实际运作方式还不够规范。在政企关系上,我国政府还未完全从企业活动中超脱出来,权力性干预和管制依然过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滞后,实质性的审批范围过大。在市场机制的培育上,我国政府的依法管理还很不完善,对经济的干预依然过宽,缺乏现代的公共服务观念。在管理队伍上,我们还亟待建立一支懂得并能驾驭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人才队伍。在管理手段上,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将受到挑战:跨国公司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绕过东道国政府的控制,可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法律透明度的高低和劳动力用工制度,随时转移生产和投资。这决定了中国在全球化环境中深化行政改革、建立全球化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政府从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转变为行政指导方式,从刚性行政转变为柔性行政。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变革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状态,实践中也一直遵循政治行政一元论(政治与行政不分)和古典的官僚制度(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结果,政府往往以政治的方式对待行政(如政策制定),以行政的方法对待政治(如资源分配),并由此导致了一些问题和一定程度上的制度性腐败。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所有的公共产品,这一理念是导致政府扩大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的重要价值原则;同时,政府是外在于市场的公共权力机制,这一观念造成了政府与市场的脱节,使得政府运作缺乏市场效率,市场运作缺乏公共支持。 相比之下,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是融合了公共理念与市场理念、以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and 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有效性)为目标的管理改革模式。它极大地突出了市场理念和公众的重要地位。 在强化市场理念方面,新理论将政府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中加以通盘考虑,详细评估政府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公共职能对市场供求的影响;认为应该将公共服务视为重要的市场领域,将政府管理看作是市场机制与公共机制的结合;讨论政府在注重公平与公正的前提下提高资金运用的市场效率,把政府服务的质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崇尚和推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社区化和社会自愿服务,强调在不同的服务机构间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检验。这样,政府就不再是单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其管制和审批部分的权力将大规模释放甚至取消。而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和提高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的要求,使政府内部机构变革成为必然。 在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新理论强调顾客取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并通过建立企业化政府来提高政府的能力与效率,使公众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服务。在实践中,全球化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投资来源的“非本国化”、经营活动的“非本土化”、交换的“电子信息化”以及国际民间组织力量的日益“自治化”,都使公众和公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治式运作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不再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上考虑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管理的变革要立足于国际化竞争,以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为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主体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谋取社会公共利益。这要求政府具备:(1)全球意识,即开放的公共管理理念;(2)服务和效率意识,即提供高效、公平的服务,更多地吸引外资;(3)风险意识和责任能力,正确地把握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主动权;(4)应变和整合能力,及时调整管理战略,有效地整合各种因素及利益多元化引起的冲突与矛盾,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参与全球竞争。(5)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即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行政。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管理变革的取向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法则来进行公共事务管理、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乃是目前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府管理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以权力为中心向以规则为中心的转变 以权力为中心的运作方式,随意性和无序性较大、公开度低,容易导致暗箱操作、违法行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力是凌驾于一般公民权力之上的,行政权力支配一切。而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社会需求多元化,政府难以继续试图向社会提供垄断性服务。政府应该“转向一种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选择把自己局限于政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要求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政府运作的基本规则应从以往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强制性干预,转变为通过制度供给引导服务对象按照政府规范实施行为,即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 (二)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将不再单纯地限制市场主体的活动,而应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和干预经济生活。它在理论上也不再仅仅采取单纯的管理性行政,更应当实施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的服务性行政。 在西方,各国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中心”的转变。在中国,政府管理变革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时代的特殊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入世的特殊要求。它们预示着政府职能结构的中心将由行政管制的职能逐步转向公共服务的职能,意味着政府施政需要符合公众的意志和愿望、重新设定政府与公众的地位和关系,也表明了政府行为的公众取向和“顾客”中心。 (三)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 全能主义政府实际上就是无限政府。并且,政府取代了社会自治,通过计划手段操纵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不仅在理论上缺乏科学性,而且在实践上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从公共行政科学化的角度来说,政府职能应该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原有的“包揽一切”转换到“做市场不能做的事情”,弥补市场的不足。也只有从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综合并用,才有可能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四)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全球化必然对政府行政提出遵循透明度原则的强制性要求。当前,中国政府不断加快网上政府建设,通过互联网公布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和办事程序,开设了“政府公报”、“政府信息”、“政府法规”等窗口栏目。不仅如此,政府更应当继续增强信息的公开化程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政府应当公布各项行政法规,特别是那些影响管理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标准或工作程序。这些做法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政府能够及时通过各种媒体为公众所知,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其二,确保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的信息获取权,使他们能够了解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并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监督政府施政。这便是所谓的由暗箱行政转向透明行政。 除上述四个方面之外,为了有效回应全球化的趋势,政府应当适时地从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从免责行政向责任行政转变,从而迎合政府改革的治理行政、规则行政的理念和趋势。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适用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本文梳理了经济适用房在建设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推出结论以及管理层应采取的措施,以期扫清经济适用房发展中的障碍,使经济适用房真正成为一项惠民政策,民心工程。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建设标准;定价机制;实物配售 序言 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面向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进行的住房保障。经济适用房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可以说是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与普通商品房相比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比较便宜;与廉租房相比经济适用房的质量要好得多,因而经济适用房成为了市场的宠儿。但是,经济适用房在推行的近十年中显露出了不少问题,因此理论界一直都在围绕它进行研究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并着重研究了“分配”、“选址”、“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对实现社会公平,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促进经济适用房的快速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经济适用房的产生背景 经济适用房的提出直至兴建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早在1991年6月,国务院就在《关于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大力发展经济适用的商品房,优先解决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1998年以前,住房制度推进的步伐相当缓慢,也正是在这一年国家正式提出兴建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的提出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连,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低谷,经济增长速度很慢,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朱?基提出,要把住宅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发展只售不租的经济适用房。一般说来,经济适用房价格比较便宜,中低收入者均能购买,这样就能通过住宅拉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以前实现的是实物分配,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实物分配显露了许多的弊端因而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货币化。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收入差距也很大,因而仅靠货币化分配,相当一部分人不可能进入市场买房,于是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来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二、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济适用房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要部分在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和价格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不经济、不适用的现象。 (一)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经济适用房用地是由地方政府划拨的,而土地收入是地方的主要收入,这有损地方政府的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建设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披露的数据,2009年全国各地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为33,388万平方米,48万套,占全年计划指标的37%,进度相当缓慢。 (二)超标准建设问题严重。国家《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应以中小户型为主,其面积规定为中套住房面积为80平方米,小套住房面积为60平方米。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在二者之间的就很少,多数开发商将建筑面积建到了100平方米以上,更有甚者建到了150平方米。试问这是经济适用房吗?就拿西安来说,西安有一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区“唐都花园”,其共有11种户型,只有一种户型低于80平方米,最高者超过150平方米。在户型超标的同时建筑总规模扩大,投资额难免也要上升,最后每套的造价必然也会上涨。如此一来,中低收入者更是买不起房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规定开发商在建设经济适用房时利润必须控制在3%以内,而多数开发商表示利润在3%以内是没人愿意开发的。因此,开发商便通过扩大建设规模,扩大户型面积来吸引有钱人买房,借此提高利润。 (三)经济适用房分配管理不合理 1、富人购房现象严重。经济适用房的目标人群本是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旨在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然而,近年来全国各地富人购房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在许多经济适用房小区却有许多私家车,这很难让人把这些人与经济适用房联系到一起。比如,前些年济南阳关舜城及呼和浩特首个经济适用房项目草原明珠小区不乏开着奥迪、宝马等高档小车的购房户。 2、中低收入人群弃购现象普遍。在近几年的经济适用房销售中曾出现过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老百姓在辛苦排队摇号后却最终放弃购买经济适用房。2005年成都经济适用房遭“冷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5年3月成都市公开盘6,000套经济适用房,而当年仅仅售出2,000套,空置率高达60%。就其主要原因来讲在于经济适用房选址过于偏僻。 (四)销售环节运作不规范。为降低建设成本,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对进入经济适用房的各项收费采取了一系列减免措施取消了各种无法律法规依据的摊派集资费。然而,政府相关部门却并未执行,依然收取各种费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并未落到实处。另外,开发商在售房过程中,也有重复收费现象。比如,以工本费、抵押登记费的形式收取,更有甚者收了费不干事。据调查,某开发商在某小区建设之初就收取了“防雷”费用,然而业主都住了几年了也未曾见到所谓的防雷措施。 (五)物业管理水平偏低。物业管理无论是对商品房来说还是对经济适用房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业主对高档商品房小区物业评价总体较好的比例达到68%;对经济适用房小区的物业评价却很低,总体差占33%,服务质量差占28%。管理水平差占29.3%收费不规范占36.2%。业主的不满意感主要是因为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针对性不强,物业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只注重企业本身的利益,脱离业主的实际需求,盲目地推出一些投入小、产出高的服务。 三、完善经济适用房建设使用问题的对策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目标不是单纯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安身”问题,而应该是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目标。一方面应当通过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其摆脱贫困;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有助于防止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构建和谐世界。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经济适用房的管理。 (一)优化经济适用房的选址。我国目前存量市场发展空间很宽广,即二手房市场和老旧公寓有待挖掘。二手房、老旧公寓就其周边环境、交通、医疗、学校等配套设施来讲是相当成熟的。如果将这部分房屋改建为经济适用房,相信百姓都会抢购何来不愿购买之说了。此外,这样做还有两个好处:一是解决了经济适用房建设中的选址问题;二是增加了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量,降低了建设成本。 (二)严格控制户型面积。虽然政府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开发商为获取高额利润都将建筑面积扩大了许多。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应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符合条件家庭的需要和实际供应能力来确定,例如杭州的标准是:家庭三人及以下者住房保障面积为60平方米,三人以上者为80平方米。目前,我国已经明确规定了经济适用房的控制面积,那么对于不符合设计标准、户型面积过大的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规划部门首先应不予审批,针对那种已经建成或是销售的户型超标的经济适用房,仍要进一步加强监管。 (三)明确购房者标准和资格审查机制。目前,我国对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的界定为中低收入人群,试问何谓中低收入?这个概念过于广泛了。并且目前个人资金管理、信用管理等相关条件还不配套,要调查清楚一个人的家庭收入并非易事。因此,在制定经济适用房制度时首先应以国家法定的形式规定标准,再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收入情况拟定适合本地区的标准。在这个方面政府应该将考核标准定量化、合理化。比如,采取多指标考核,将现有的考察家庭人均收入改为考核家庭年总收入、家庭总资产、人均住房面积等多个指标,其中之一不达标者均不能购买。 (四)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成本包括征地拆让费、勘察设计及前期工程费、建安费、小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贷款利息、税金等费用。为有效地控制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各地政府应当全面参与经济适用房成本的核算和定价过程中,必要时可以用市场手段来降低成本。政府部门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定价小组,经过对省内外各区域经济适用房价格的调查来定价。当然最关键的在于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当地商品房的价格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在经济适用房的定价过程中,有的部门联合开发商肆意提价,这部分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开发商则取消其建设资格并处以罚金,给予政府官员降级撤职等行政处罚。 (五)用货币补贴替代实物配售。此前实行的划拨土地政策因损害地方政府的利益效果不是很好。用货币补贴则能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建房积极性。所谓货币补贴即指住房困难户在购买住房时政府直接将货币补贴给中低收入家庭,政府不必划拨土地建经济适用房。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房地产业时,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手救市,在各种救市举措中长沙市采取了购买商品房由政府给予5万元到8万元的补贴政策,继长沙之后郑州、沈阳、南昌、大连等城市也都实行了经济适用房的货币补贴政策,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结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贫困人数也多的国家,房源非常短缺,因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则显得至关重要。在过去十年的经济适用房建设中确实突显出了不少的问题,本文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经济适用房的快速发展。然经济适用房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利,因而全国各地方政府都应高度关注,使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经济与管理论文: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证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经济与管理论文: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前言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由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主要注重于理论教学,而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则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企业对社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类学生来说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多年来从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本文试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职高专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目标来决定。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很多院校开始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统计学教材,目前关于高职高专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原有的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内容陈旧,理论多,案例少,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重新编写是目前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笔者采用的课本编排的内容为:概述、数据的描述、简单线性回归与相关、统计方法、概率论基础、离散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假设检验等十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已在中学学习过了,比如在统计方法这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标准方差等,还有概率论基础这些内容都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删除。另外,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检验等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不是很实用,所以建议删除。适当增加实用的内容,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静态指数的分析,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增加动态指数的分析,包括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动态数列速度指数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实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也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或称为单向灌输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知、理解到巩固,都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教授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2.1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它是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它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注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到抽样方法的内容时,如何理解系统抽样。大家知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但如何进行系统抽样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本班学生的每月消费情况。每班选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统计学的思想。 2.2 社会实践教学 统计实践是统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延续,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可以以教师或学生为调查对象,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大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调查等。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让学生到企业或某一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如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规定的工厂实习等。学生可以实地调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应该选择与实际活紧密相连的,或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全球热点问题,案例的选取还要结合专业的特色,比如对经济类专业来说,就可以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结构相对数。这样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让学生对那些众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感到统计数字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统计科学的浓厚兴趣。目前可以采用的统计学案例很多,教师也可以自编案例。 3 考核方法 教学效果如何,要通过考核来体现。要改变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改革考核的方法和内容,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基本技能水平,而且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新的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考核由平时作业、实践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级部分构成;(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20%。平时作业有助于相关知识的加深与巩固,特别对于数学学科尤其重要。(2)实践报告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3)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试是对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是笔试闭卷考试。(4)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另外在考试时可以将繁杂的公式直接给出来,不要求死记硬背,这样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让学生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与实际相关的练习。这样能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测试评价。 经济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的科学管理与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原文作者:冯建亚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因其工程结构的复杂性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先进性,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耗资巨大,工程的良好运作必须有巨大的资金和良好的管理措施。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电力工程管理上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促进电力工程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不断扩大电力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施工管理 合同 安全质量 进度 工程造价 在现今电力工程的兴建浪潮之中,传统的电力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也亟待改革和创新。相比其他的工程项目而言,电力工程项目有着建设结构复杂,耗资巨大,工期长,管理多面性等显著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相关需要,改革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了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机制在施工配置和人力、物力配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依然存在相关问题,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一、关于劳务合同的管理方法 (一)选择劳动队伍的方法 施工劳动队伍作为工程的直接实施人员,在劳动队伍的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企业资质和财务状况等。但随着电力项目工程的发展,劳动队伍和有关企业往往存在劳务分包和各种挂靠现象,因此单单看从业队伍的资质和注册资本往往很难判断劳动队伍的优良性。为了更可靠的区分劳动队伍的真伪,应该在确保企业满足分包工作,进而对劳务企业的人员配备、资金来源、设备和施工经历等方面进行考察。一般来说,有着更多合作经验的劳务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劳务合同的拟定 劳务合同不仅能够确立双方的责任义务范围、责任关系,同时还是双方利益的最大保障,同时也能确保工程正常运转。对于劳务合同的拟定也有着很多的具体要求,否则往往会导致劳务纠纷的发生。一份合格的劳务合同首先应该在内容上详细,分工明确。合同在劳务结算上也应该有明确的划分,确保工作量计算上的可行性。合同的拟定一定要确保责任、利益分割上的准确性,不得存在劳务上的牵扯关系。劳务分包工作一般需要列出施工清单明细,具体写出施工项目、工作量计算单位、劳务分包单价等内容,一方面利于结算账目,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劳务纠纷 (三)劳务合同的执行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原则上应该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操作,但往往会由于合同中没有提及的施工项目而发生纠纷。对于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双方进行必要的协商,通过变更合同或签订补充合同来处理相关争议。合同的变更必须在双方的同意下才能签订补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劳务企业若将施工项目装让于其他劳务企业,而转让施工队伍又没有从事相关的施工的相应条件,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则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并重新寻找合作企业。对于双方协商无果的情况,则需要诉讼法院解决。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 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核查是工程项目安全进行的有效保障,安全审查工作往往要对施工单位安全责任制、安全保障设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往往还要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安全生产。对于建设单位一般还需要建设安全管理的机构或组织,负责安全监管,进而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二)培养安全文化 作为建设单位必须坚持实施安全管理机制,认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严禁违规生产,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安全监管机构也要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场地和施工设备进行检查,争取在事故发生前排查出事故隐患,确实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 (三)安全设备设施的配置 安全设备设施是发生安全事故后最有效的营救和自救的设施之一,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大对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极为必要。在危险施工场所必须要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消防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安全设备设施,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并对对应的设备运转情况做好记录。只有做好了安全防护工作,才能合适的增加工作量,安全就是效率,因此必须坚定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对于施工单位的领导者来说,加大安全设施的资金也是极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提高生产量和工作量。否则,盲目提高工作量带来的往往是事故频发。 三、施工质量管理 [论文网] (一)监理在施工单位的管理作用 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主要工作在于工程监理。承包合同中强调的施工质量就是监理检查的主要标准,并会逐步验收。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者,监理必须坚持三检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都在合同规定的指标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往往会遇上超出自身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理就需要充分协调施工单位中各层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施工单位的监管力量,以人为本,期以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监控。 (二)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的管理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监理的监管工作,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设备质量才能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与施工材料供应商之间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密切注意施工材料的质量变化,不要将不达标的材料带进项目工程中,而作为材料供应商必须严格保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通过施工单位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协商,加大对材料的检查力度,提高质量检测力度。 (三)关于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对于某一个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计划,并需要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应用于项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会贯穿工程实施的始终,因此,合适的施工程序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技术主管部门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素养,确保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时也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体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进行。 四、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快慢会决定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能否按时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想的进度进行,保证工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必须指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表,首先从计划上要确保工程项目按时完工。各级单位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工程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立专职计划员,针对组织设计计划意见工程实际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准确预测。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定工程的实际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一级计划一般指的是根据组织设计安排告知各级单位的准确职能、开工时间、交付时间等;二级计划即逐步落实一级计划的相关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确定施工安排和资源配置等;三级计划则是在保证前两者稳步落实的前期下,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工期延迟和技术难题等问题,指定和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将工期的部分偏差得到纠正。三级计划的有效实施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施工项目施工流程,进而保证项目工程按时交付使用。 经济与管理论文:浅析产业经济管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影响与作用 摘 要:“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我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也有众多的方法,文章从产业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农民问题;农村改革;农业建设;公共事业 1“三农”及“三农问题”简介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农业范畴。它是二、三次产业的基础产业,居民生存的原产业,农民的主产业。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尤其从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税、特产税的减免可谓大快农民心,在“三农”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产权模糊造成了“交易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障碍之一。因此,农地制度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浅析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 我国产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学者从中归结出三农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撒在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及 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 许前席先生的《作为政治问题的农民问题》(《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一期)一文中,作者开宗明义地表明:中国当前的农民问题,如此迫切沉重,对其决断和回答,不是庸俗的经济伦理及政策所能应对的,它在不断追求一个“清醒而又坚韧”的政治主导层。自70年代末的之后,社会的一种普遍共识是农民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只有等到城市的下岗工人的生活失去保障之后,对社会、政府构成极大的压力之际,人们才真正地重新思考着弱势群体的问题,而在这弱势群体之中,自然包含着三农问题。换言之,是城市下岗工人的断层化,才引发出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现状进行详细的剖析,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要改善农村目前的局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短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千方百计地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农民增收。就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产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手段,制定高效的政策,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本着这一目的,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把邓小平思想理论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指导,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要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纲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仍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的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农业发展为中心,农民富裕为目的的“三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使占中国总人口80%的农民的生活改观,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它地区,其它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至此正式提出,也使“三农”问题提到了改革的首要位置。 2.2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大幅度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抓住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之与发展农村高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全社会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层次丰富、全面覆盖的农村教育网络。 要调整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逐步增加中小学公共教育经费尤其是在农村的经费支出比重。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多组织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活动,讲授先进农业知识,技术,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3.1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首先发展现代农业 ①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和推广乏力的问题。在分析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改革推广机制、降低风险、增加投入和增加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②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抓项目促发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扩大优质农产品养殖,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 ①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实施一批基础性环境建设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产业.。 ②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创新制度。在农村,国家出台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是每一条每款都是完全适合各地的,他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出一套适用发展的新机制,同时对许多大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比如,位于北京的最北部山区延庆县,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便民服务业,搭建公共就业平台,强化就业政策扶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农村“4050”就业困难人员增收,抓好万人生态就业工程,在建设和谐新农村方面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典范。 3.3鼓励企业家加入解决三农问题 企业带动是运转农产品产业链的关键,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就要有企业的组织和带动。“公司+农户”中的各种经济合作形式或者组织形式在引导农民走向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效益等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龙泉文昌鸡养殖基地的建立?K向产业链方向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企业在其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4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的实践经验 ①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 ,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扶植政策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针对这一特点,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并通过政府的银行、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式金融组织,贯彻农村金融政策,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 ②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税收、补贴、担保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把分散的利益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主体,即区域主体的自治,并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才会更好的完成新农村建设。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等 ③从发达国家发展的轨迹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现代化。一般来说,实现工业化较早,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又相对缺乏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往往从生产工具和技术改革上入手,走资本集约或技术集约道路。所以工业化后期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能力的提高和相关保护政策的实施。 其次,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是城市化,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也日益成为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中心,城市化将走上前台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高效农业与现代工业分别在更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区域内重新整合、分布和集中,劳动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人事管理经济学概述 人事管理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劳动经济,人事管理经济学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或者新经济学派,更多的是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一个交叉的学科范畴。当前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劳动力的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以及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劳动力就业(就业宏观经济目标、就业与生产率、就业的培训)、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管理(宏观的劳务市场体制以及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管理;微观层面主要是劳动分工协作管理以及劳动环境和人体保护)、劳动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等)。人事管理经济学当前研究的范围涉及了劳动力有关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关系到社会整体经济的宏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国际上相比,我国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导致研究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国内专门从事人事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机构和个人不多,所以目前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投入,不断地促进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这对于我国劳动经济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 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由六个模块组成,分别是人力资源的招聘、人力资源统筹规划、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薪酬福利、人力资源培训及开发、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企、事业组织或者其他组织通过科学手段管理人力资源,促进其发挥最大潜能的管理,也是当前企、事业组织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事业组织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当中成熟,目前已经被广大企、事业组织认同和接受,并且慢慢脱离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尤其是最近兴起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更是成为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企、事业组织内部的各项资源,以保证使得员工人力资本最大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力。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其实就是源自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员工权益,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劳动环境,激发员工创造更多价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是需要满足企、事业组织整体的战略需要,并且保证组织整体以及员工个人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 三、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当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运用 现代企、事业组织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作用不断提升,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将人力资本作为企、事业组织的核心,企、事业组织想要取得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但是目前我国企、事业组织,尤其是中小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导致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人力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企、事业组织不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以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广大中小企、事业组织依旧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1.人力资源雇佣当中的人事管理经济学运用 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当中,每增加一个劳动力产生的费用(也就是该工人的工资以及福利的综合值)称作劳动力的边际费用,将投入一个劳动力得到的收益称之为边际收益。企、事业组织生产周期当中,资本的投入一般相对固定,但是对于劳动力的投入就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企、事业组织需要获得高的投资收益,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工人的雇佣数量。如果劳动力的边际费用超过了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那么企、事业组织就应该缩减劳动力规模,反之如果劳动力的边际收益超过了劳动力的边际费用,那么企、事业组织就应该扩大自身的劳动力规模。如果一个企、事业组织可以在一定的时期控制好自身的边际成本以及收益的比例,不断实现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资本的不足,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2.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当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运用 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对于新入职员工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快速熟悉掌握业务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对于企、事业组织文化的认同和对企、事业组织的忠诚。因此,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环节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之一。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视角下,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量化。人力资源培训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培训以及特殊的培训,一般的培训只能等量的增加一个员工对于多家企、事业组织的产出,特殊培训内容比较深入专业,仅仅是针对唯一一家企、事业组织员工业务的培训,对于提高员工生产率有作用。所以企、事业组织为员工选择培训的方式也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如果企、事业组织给员工提供一般的培训,培训费用假设为300元一个人,培训前员工边际收益是1000元,培训后边际收益是1400元,培训前假设员工工资等于边际收益1000元,那么培训之后员工工资应该达到1400元,但是由于企、事业组织花费了时间和费用,所以希望支付的工资仅仅是1300元,稍低于边际收益。这个时候员工和企、事业组织会存在一个博弈关系,员工可能完成培训之后,去其他企、事业组织寻找工资更高的工作。如果企、事业组织提供的是自身企、事业组织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那么无论是何种支付方式,企、事业组织最后都可以获得利益。但是目前我们国内的劳动力流动性一直很强,主要原因就是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不高,而且缺乏自身特色。我们国内企、事业组织需要根据自身企、事业组织的文化以及特色打造一套独一无二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员工培训开发制度体系,同时利用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减少员工的流失,增强企、事业组织内部的人员结构稳定性。 3.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运用 薪酬管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一套有效的薪酬管理方案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忠诚度。薪酬管理主要和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的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有关。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提到的替代效应,员工收入不变,员工工资的上涨就会导致闲暇价格上升,这样一来员工就会尽量减少自己的闲暇时间,增加工作时间。一个是收入效应,收入增加,工资保持不变,那么理想的工时数就会减少。所以企、事业组织在制定具体的薪酬管理方案时,需要强化替代效应,弱化收入效应,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主动性。 四、基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理念改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理论进行人力资源招聘和选拔 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环节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需要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给予充分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方式缺少足够的科学性,尤其是中小企、事业组织体现得更加显著。企、事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思想没有问题,但是具体的方案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为理想的就是降低成本,而工人的工资一般占据很多企、事业组织的成本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企、事业组织要想减少成本支出,就需要合理的进行员工招聘。按照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效应来分析,对于新兴企、事业组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中小企、事业组织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点。 2.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 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是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包括新入职员工以及老员工。在一定程度上面都有助于提高新老员工对于企、事业组织文化和企、事业组织价值认同,并且不断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企、事业组织在选择员工培训的方式和具体内容时,需要参考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有关于培训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分析,并且通过分析员工和企、事业组织的博弈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的流失。 3.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进行薪酬福利制度的设计 薪酬福利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六个模块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开始的人事管理经济学对于人力资本投入研究基本上就简化为研究劳动力的工资支付效率问题,但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薪酬福利内容的设计。企、事业组织在进行工资制定时,人事管理经济学考虑的主要就是工资支付的效率,需要考虑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以及替代效应,这关系到企、事业组织的员工积极性。前文已经分析工资收入效应以及替代效应对于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因此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设计员工薪酬福利时需要考虑企、事业组织的现状,效率与平等是一种取舍关系。企、事业组织要想员工保持高水平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薪酬福利制度设计的科学性,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企、事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提升。 五、结语 人事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相关的问题,而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则是企、事业组织对于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企、事业组织需要不断地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推动企、事业组织整体的发展,也可以满足每一个劳动者的职业价值实现需要。 作者:王晓燕 单位: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经济与管理论文: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现状 财务管理发展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抵抗能力弱。我国企业现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身的经营与发展能力还不够稳定,提升自身效益力度不够大,企业的财务方面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企业自身融资能力降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于银行过高的融资资金以及自身经营不善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企业衰败,再加上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影响到了企业自身的抵抗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抵抗力也会减弱。第二,监督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自身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责任管理不明确,财务管理没有一个有效完善的规章制度,缺少监管力度。第三,基础薄弱。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信息缺乏,财务管理决策权不明确,财物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财务人员的基础也就相对变弱。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经营不善,吸纳不到高素质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缺失。第四,分析能力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技术改造等问题,而财务部门没有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盲目投资,造成企业正常活动受到影响,企业效益也就会下滑。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中的作用 (一)监督作用 财务管理工作就是根据市场发展状况,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对以往的财务收支状况分析,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计划,降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因此,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监督。财务管理本身就具备监督功能,财务管理的自我监督功能得到发挥才能让企业了解这一阶段企业的发展状况,提升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管理方式,促使企业不断发展。第一,财务管理的自我监督机制能使企业对资金与财产流动方向有更明确的把握,同时,还能控制企业生产成本,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第二,企业财务管理能更好地进行财务分配,直观体现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资金情况。第三,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能促使企业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经营,防止腐败贪污,确保企业健康发展。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互监督,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作用 财务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办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也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财务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与企业是一致的,所以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不能缺少的。财务管理能加强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使企业经营方式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第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与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能够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资金信息等数据分析资料,让企业在最快时间内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发展战略,制订发展计划。企业财务管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企业领导人员对投资方向进行分析,降低投资遇到的风险了,使企业运营正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失误的情况。第二,通过财务管理,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相互协调作用以及控制作用,降低自身发展的盲目性,结合以往的发展经验科学预测今后的发展道路,有效保障未来的发展道路。第三,财务管理还可以事前控制企业经济行为,避免问题的出现。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分析资产报表以及相关报表,得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及时上报企业领导人,纠正问题、预防问题,使企业最大限度规避风险,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三、完善财务管理作用的策略 通过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以及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可以得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是处于相当重要的作用,使企业的关键部门,企业能否有效运营的决定权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约束以及监督作用。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如此重要,但出现问题最多的也是财务管理。第一,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执行力度、道德水平以及爱岗敬业精神,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素质,这是对于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是造成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低下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提高,这不仅仅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专业知识与素养,还包括其整体素质。企业对财务人员培训时还要着重培训其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财务人员不中饱私囊,不以权谋私。时代在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发展,每个行业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尤为重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企业财务人员除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需要掌握的。因此,企业在加强培养财务人员素质的同时还应积极吸纳高素质人才。第二,对于财务管理模式应实行统一管理。对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不仅能统筹资金流向,确保企业对于生产资金支出和发展计划等有着更好的把握,还能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企业资金的安全也有保障,企业也能尽量规避风险。第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还是不够,甚至部分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闻不问,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带动影响了企业自身的资金安全以及阻碍企业自身发展,为贪污腐败提供了机会。因此,企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在企业中起到了有效监督企业、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等作用,由此观之,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企业管理人员,想要把企业经营又快又好,那么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积极发掘和吸纳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宋红云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论文:文化与经济管理浅谈 一、国家地区文化与经济管理 不同的民族部落具有不同的非正式的规范。这种用以自律的非正式规范发展至现代社会则成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影响不同法律规范的运用。从非成文文化过度到成文法律,是人类自律形式的升华。这种自律在国家选择经济管理制度中同样得以体现。Cardona等(2014)证明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会影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不同国家的使用情况。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成文法律及规范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影响微观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Qian和Strahan(2007)的研究发现在法律更注重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国家地区中,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更低;而在法律更注重保护股东权益的国家地区中,企业的债权高度分散且债务融资成本较高。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高管 从管理理论而言,企业文化最终由总经理决定。李映红在星空传媒担任中国区副总裁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新闻集团的文化跟默多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星空传媒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也跟企业文化密切相关。陈维政等(2004)用数据证实了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协同性越高的企业,员工的满意程度、绩效也越高。若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首席财务官的风格与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是密切相关的。企业CFO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创新能力、言行举止等对企业内控效果和效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上市公司文化也可能更多受大股东或董事会的影响,他们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聘任企业高管。最近的研究发现CEO更替的频率跟企业业绩呈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会被企业的控制导向文化强化、被企业的创新导向文化弱化(Fiordelisi和Ricci,2014)。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 早期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使员工努力方向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的一种工具(李丽,1994)。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员工的凝聚力。有句话流传于许多企业职工中:“你把我当人看,我就把我当牛干;你把我当牛唤,我就什么也不干。”其充分表明了企业员工普遍对主人翁意识的强烈向往。企业管理领导者应该利用这种员工意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企业保持竞争力。要将员工凝聚在一起,就要在企业内宣扬共同的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使企业成长与员工发展同步进行,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要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予以满足,每个员工也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这种“心理契约”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吴国英等,200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发展保持一致,说到底就是将员工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契合在一起。契合得越好,则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则越多。尹静(2013)探讨了员工个体特征、企业所有制、规模对企业文化落地过程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企业文化落地建议,即将企业的宗旨、使命和精神等方向性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经营管理以及员工工作任务中。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财务行为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如融资及信息披露。若企业文化较强势,企业融资更偏好于股权融资,不偏好于债务融资(刘志雄等,2009)。企业文化较强势的公司可能更具备传统观念,并可能厌恶风险,于是债务融资的比重较低,因为资本杠杆率越低,破产倒闭的风险越低。在财务信息披露中,也能看见企业文化的影子。Wallman(1996)当时预测到企业财务报告将能体现一个企业的文化,这种新型报告称之为彩色报告。彩色报告中,报表附注中会客观、前瞻性和预测性地描述出企业文化,并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增强其可信度;偶尔有些报告也附上了“社会收益表”或“企业文化影响力表”,使得读者直观地看到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其他的报表中,企业会着重披露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优势和企业文化。 作者:廖菁华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兽医论文:红河州村级兽医室现状及建设对策 作者:李效明 许素梅 李世平 摘要 总结了红河州村级兽医室的现状,并从明确兽医人员地位、提高村防员待遇、提高兽医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村级兽医室;现状;建设对策;云南红河 村级兽医室以行政村为单位,以执业兽医为主体,它是兽医体制的最基础,也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制人畜共患病的有力保障[1-3]。村级兽医人员承担着动物疫病防疫、诊疗、疫情测报、产地检疫等工作,对促进农村防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4]。长期以来,红河州的村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为加快村级兽医室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村级动物防疫基础,笔者根据红河州村级兽医室的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1村级兽医人员的现状 1.1房屋基础条件严重不足 全州13个县(市)的村级兽医室的兽医人员,至今大多数还没有产权,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作用房,均在原村级政府的旧房内工作和生活,这些房屋,有的属于危房,并且房屋住所安排零乱,吃、住、工作场所混为一体。办公条件极为简陋,多数仅有共用的一间办公室,室内除有几张陈旧的桌椅外,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办公用品。 1.2冷链设施不全 缺乏必要的工作设备,严重影响动物防疫效果,难以保证工作质量。一方面全州13个县(市)多数行政村均未建立村级兽医室,贮藏疫苗和药品的设备、器械和药品等物资都只能由防疫人员私人保存,条件稍好的存放在自家冰箱中,条件不好的则采取水冷方式贮存,不能保证疫苗和药品的有效使用。另一方面,村级防疫员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红河州乡村特殊的山地地形和养殖户分散居住的特点,使防疫人员只能徒步开展工作,不能及时将携带的疫苗注射完,加之人员老化、养殖量大,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 1.3村级兽医室动物防疫人员报酬低 全州13个县(市)的行政村,根据养殖数量及保证一村一名动物防疫员的原则,但报酬较低,补助也不一,最高的县市为每人250元/月,最低的县市为每人30元/月,省、州财政均未设相应的匹配资金。其工作经费和社保、医保等待遇未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对分流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等没有妥善处理。动物防疫工作量的不断增加,防疫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报酬反差更大,导致部分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对动物防疫工作产生消极心态,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另谋他路。 1.4村级兽医室动物防疫人员工作量大 强制免疫病种逐年增多,2000年以前,动物疫病实行因病设防,防疫人员仅在春、秋两季对“两瘟三病”(猪瘟、鸡瘟、猪丹毒、猪肺疫和牛出败)进行预防。随着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甲型h1n1等新型动物疫病的发生及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亚型的增加和毒株的变异,动物防疫工作形势日趋严峻。从2003年起,国家农业部要求,免疫工作由原来的每年春秋两防改为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结合平时补针进行,免疫方式由因病设防变为强制免疫,免疫项目由5项变为包括猪o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牛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二价苗和a型口蹄疫,鸡、鸭、鹅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狂犬病。随着红河州生猪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动物防疫工作量逐年增加强制免疫病种近20项。大大增加了动物防疫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仅每年春秋两季防疫时间就达90 d以上)、危险性大、又脏又累、工资待遇低、人身安全无保障及老无所养等,不能解决村级防疫员的后顾之忧,造成防疫队伍不稳定,即春防来,秋防走;今年来,明年走;想来则来,想走就走,并且春、秋季集中免疫时恰逢春播、秋种大忙季节,导致无人防疫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情况在边远山区更为突出。 1.5兽医技术人员知识陈旧 村级兽医技术人员知识陈旧,难以适应错综复杂病例,自组建村级兽医队伍以来,除硬件设施短缺外,对软件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样较少,现在职村级兽医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自学成才,很少有深造机会,更谈不上业务技术的系统培训及掌握先进诊疗技术知识,致使对于临床上错综复杂的疾病症状束手无策,给疾病诊断带来困难,多数情况下造成误诊。 2村级兽医室的建设对策 2.1明确村级兽医人员的地位 村级兽医人是动物防疫的主力军,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发达国家将军事、经济实力和动物防疫作为评价综合国力的“三要素”。各级应把村级兽医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摆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制定落实红河州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配置相应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等相应的基础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同时,要求把村级兽医人员队伍建设作为考核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一项指标,逐级进行考核。 2.2提高村防员待遇 各级政府应随着工作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加、社会物价指数上涨等因素,根据其劳动强度,在分解“养事经费”时,适当对防疫工作进行倾斜。村防员劳动强度大,如果按工时计算,几乎成了脱产防疫,耗费时间比其他农林系统从业者多。因此,各级财政拨付补助经费时,动物防疫经费的比重应高于其他部门,适当增加村防员的强制免疫基本补助经费。坚持以人为本,将村防员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强化人身意外保险,有条件的区县可实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或企业养老保险,逐步探索医疗保障机制,解决村防员的后顾之忧。 2.3提高村级兽医人员队伍业务素质 各级主管部门和县、乡镇、村三级行政领导,应着力选拔一批具备高中(中职)或大专(高职)学历,且热爱畜牧兽医事业的青年同志,采取技能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充实到防疫队伍中来。一是实行资格准入。对50岁以上的老同志,身体健康的、本人愿意继续从事防疫工作的,可以留用,实行渐进式的新老交替。当前应选聘年龄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熟悉畜牧兽医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服务热情的人员。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兽医论文:兽医助手——温度检测仪 作者:吴小帆 许志华 吴玉翠 [摘要]为改变动物生理参数采集的现况,提高宠物的治愈率,减轻兽医的工作强度,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测温装置。该系统实现了对体温数据的采集、处理、实时显示以及对体温超标时的报警处理。利用它可以对动物病患的体温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而无需与病患经常接触。 [关键词]动物 温度 传感器 单片机 一、设计指标 本系统采用了高精度传感器ad22100。要准确测量动物病患体温,首先应全面了解动物的正常体温。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 科学 家用口腔 电子 体温计对几十种动物测试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可将这些数据存储于上位机之中。考虑到整个监控系统的成本,a/d转换采用价廉的8位芯片.设计时量程范围确定为36.00-41.10℃。将36.0 ℃时.输入到a/d芯片的电压处理.调整为0v.温度41.10℃时.输入到a/d芯片的电压处理、调整为5v。温度每升高0.02℃,.电压升高5v/255=0.0196v.保证系统分辨力为0.02c.0.02℃×255—5.10℃.温度上下限为36.0℃ -41.10℃。报警温度为36.5℃。 二、方案比较与选择 本课题的核心问题在于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以及数字量的显示,笔者对两种比较理想的方案进行讨论。 1.硬件实现:在温度传感器ad22100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后,通过a/d转换器将电压模拟量转化成八位二进制精度的数字信号,再把该八位二进制精度的数字通过译码转化成十进制数,并最终用数码管显示。 2.基于单片机的软件实现:在温度传感器ad22100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后,通过a/d转换器将电压模拟量转化成八位二进制精度的数字信号,改用51单片机,通过编写程序,按照一定的算法来将八位二进制精度的数字转化成十进制数,并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实践表明:a/d转化器转化出来的是八位二进制精度的数字,这个二进制数的大小并不代表真实的温度,需要一种算法来实现而不是单纯的译码就可以实现的。而单片机软件实现分辨率高,高可靠性且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 所以综合考虑,确立方案:用单片机程序将该八位二进制精度的数字转化成十进制数字,再利用单片机驱动显示器显示,可以从显示器上精确的读出温度的数值。 三、硬件设计 1.传感器、放大模块。测量温度的时候,我们选用具有信号调理的电压输出温度传感器ad22100。其有以下特点:工作温度范围为—50~150度;温度系数22.5mv/℃;输出电压正比于温度与v+的乘积;线性优于满量程的±1%。;反向电压保护;高电压、低阻抗输出。 温度传感器ad22100将温度信号通过温敏电阻r的变化转换成电压信号,从运放输出端输出电压,对应的电压信号传输函数为: 当图中电源电压为+5v,—50~150度对应的输出电压为0.25~4.75v。温度与输出电压呈线性关系,当温度变化有变化,则会对应有一个电压输出,通过温度传感器ad22100将温度转化成电压。 2.a/d转换模块。运用a/d转换器adc0809将模拟量的电压信号转化成八位二进制精度的数字量adc0809芯片介绍可参看有关 文献 。 3.单片机的显示数码转换模块 (1)原理与算法。在很多运用单片机进行测量的系统中,通过传感器或a/d 转换后的数据只是测量数据,并非显示数据,将这些测量数据转换为二进制的显示数据,才能通过查表的方式正确显示直观数据。8位二进制有0-255共256 个值,但是电压值却只有0-5v,8位二进制的0 和电压的0v 对应,而8 位二进制的255 和电压值的5v 对应,把0-255 分成5 分,即255/5=51,,1/51=0.0196v,即一个8 位二进制值所代表的电压值近似为0.0196 伏。再按照这个关系去除以51,得到十位电压值;再将余数与26 比较,小于26 直接乘以10 再除以51,所得商就是个位电压值;如大于26 则先减去26,再乘以10,然后除以51,所得商再加上5,即得个位电压值;将第二次除以51 所得余数,按第二次除以51 的方法进行 计算 ,所得结果为十分位电压值。(2)单片机与led 数码管动态显示接口电路。具体电路可查阅相关文献。由于动态显示情况下,cpu 要定时扫描刷新显示,数码管的信号在不停的通断变化,为了保证显示效果,一般会在数据端口接一个缓冲驱动芯片(如74hc244、74ls244 等),而在位选通端接一个pnp 三极管作驱动(如9012、8550等)。 4.超温异常报警模块。利用ad22100传感器取得电压模拟量后,根据其传输函数公式 可算得当温度t?a达到36.5时,电压模拟量v?0的值为2.196v。所以,在v?0后面加一个比较器,当v?0大于恒压源设定值时,就会在比较器输出端输出一报警信号,从而引发报警装置。 四、软件设计 1.显示程序的实现。在程序设计时一般将具体的显示部分单独分出来组成一个显示子程序,这样编程方便、思路清晰,也便于检查。显示时,从主程序调用显示子程序,根据显示数据通过查表程序读取显示代码,将显示代码从p0 口传给数码管,同时p2 选中1 个数码管,每个数码管亮1ms,显示完接着显示第二位数据,当所有数码管第一轮全部显示完后返回主程序。 2.程序设计。设计者可按个人习惯及擅长具体设计。 五、问题及展望 此类温度检测器只能有一种报警温度值,理论上只适用于平均温度接近的一类动物的检测,存在局限性,可在此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制造出集成的有各种温度设定值得模块,设计更加通用型的温度检测仪。 兽医论文: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分析 摘要:本文将就基层畜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对落实具体工作的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1目前在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1.1数据不健全 畜牧行业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所针对的对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分布区域上都非常广泛。如果缺少数据化的管理方式,就会无形中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致使其承受的压力过大而出现失误,影响工作开展的效率。同时,在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很多专业性的仪器和设备,如果无法很好地使用这些设备也会对基层的防疫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而在对基层防疫工作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一些单位为了完成任务而编制数据,使得数据根本毫无参照性。 1.2技术较为落后 在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时,由于技术落后导致检验结果和实际偏差较大。更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免疫检查工作失去效用。进而影响畜牧兽医工作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并对检验结果产生怀疑。目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所使用的技术相对落后,且一些单位为了节约设备成本,而选用过时的检验技术和设备,进而造成检验数据出现偏差,降低整个畜牧兽医工作的公信力度。 1.3缺少专业人才 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一般来说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人员。同时具备严谨和科学认真的态度。如果是刚入行的检验人员还需要有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在旁指导和监督,进而确保防疫工作的开展。但就目前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需求缺口还很大。 1.4缺少管理制度 制度是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开展的准绳和参考。对确保防疫工作落实的质量、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创立较好的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好的制度还能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为推动整个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2做好防疫工作的相关措施 2.1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2.1.1.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在开展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时应当注意对相关数据内容的完善。这是由于在开展工作时所涉及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类型较多。因此通过数据库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掌握辖区内动物的基本情况,如存养量、日龄、健康状况等动物的基础信息,以及各个仪器设备的功能、使用方式和用途,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好防疫药物的计量,给工作人员快速、及时的开展防疫工作提供更好的参考标准,从而确保防疫工作落实的质量。 2.1.2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确保畜牧兽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为了确保工作落实的高效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相关的技术研究小组,对设备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设备的使用功能性和效率。 2.2引进先进的技术 在开展基层防疫工作时,会涉及到较多的设备和药剂。这些药剂的保存和使用情况将会决定整个防疫工作的质量。尽管目前我国在防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提升其目前的技术水平也能够有效地提升防疫工作的效率,以减轻工作人员的从业压力,确保防疫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地保障。 2.3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畜牧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防疫工作人员的从业压力过大,导致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增加。为了确保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不断的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提升他们对畜牧行业的热情,从而能够在开展工作时更多一份兴趣和热情。 2.4完善对应的制度 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予人们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约束力,以确保行业能够顺利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以保证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传统的制度内容外,在建立制度时还应当注意结合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说明,从而确保工作人员在对接时能够高效有序。同时,制定对应的奖惩制度,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提升整个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做好防疫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3.1定期开展检查工作 防疫工作就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动物依据其品种、日龄、疫病流行特点等,采用疫苗注射等方式所做出的疫病防控技术工作,以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开展实地考察,依据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实际状况做出防疫措施,并及时控制疾病疫情的发生与发展。 3.2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要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就必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工作严谨性,从而确保防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结束语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和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以端正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先进的设备设施来确保整个防疫工作的质量。 作者:杨建华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农业林业局碑廓畜牧兽医站 兽医论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问题及改善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兽医结构也在不断改善。畜牧业在现代兽医中居于重要地位,尽管目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立足于现代兽医的整体发展现状,分析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前景,并对畜牧兽医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从而找出有效改善措施。 关键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问题;改善措施 大力推广畜牧兽医技术有助于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动物疫情、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推广畜牧兽医技术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意义 1.1益于国家与政府管理 如果能保证畜牧业科学合理的发展,这不仅能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帮助国家和政府对畜牧业体系进行具体化管理,制定和科学合理的政策,有效履行政府和国家的基本职责,从而建立健全畜牧业兽医体系,使畜牧兽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科学合理且具备可操作性的执行标准可以参照,保证兽医对畜产品的安全标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资源利用标准等相关行业标准能有较为具体全面的把握[1]。 1.2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于畜牧业来说,新的畜禽品种不断出现,养殖技术也在不断革新,而对于新品种的安全研发和大力推广离不开畜牧兽医技术体系[2]。为保证现代畜牧业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势必要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而畜牧兽医技术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力推广畜牧兽医技术有助于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技术水平,保证生产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使生产始终保持在最优状态,而这也能有效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同时,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通过制定统一的投入品安全使用、动物防疫的体系标准,并在本系统内得到有效实施,从而保证畜产品的质量。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推广队伍素质不高 畜牧兽医技术对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推广队伍来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不足,专业能力未能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就现阶段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来看,有相当一部人推广人员是从上级畜牧业行政部门调剂过来的,尽管这部分人的理论知识储备较好,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操作水平较低,多适合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对于技术指导层面的实践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队伍中还有部分人员是从别的部门调过来的,专业与畜牧兽医不对口,且对实际情况知之甚少,理论知识也不合理,无法担当技术推广职责[3]。 2.2缺乏技术推广机构和制度 现阶段畜牧兽医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大多是因为许多地区的地方领导并没有意识到畜牧兽医的重要性,因此地方上的畜牧兽医建设力度不足,没有可以依照的科学合理的政策标准,也就无法有效管理畜牧兽医站,从而加大了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难度。尽管在畜牧兽医方面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法律及制度,也要求设立畜牧兽医站,有效控制动物疫情,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人员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国家制定的法律无法落到实处。而针对这样的漏洞,也没有相关监管部门给予有效监督和审查[4]。 3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善措施 3.1提高推广人员的团队素质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畜牧兽医站不仅要吸纳优秀的兽医专业毕业生,以及时更新理论体系,保证技术能紧跟时展,还要集结经验丰富的兽医对新人进行培训,帮助新人能在短时间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我国畜牧兽医站非专业人士占比大,管理人员应定时组织培训工作,帮助畜牧兽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还要帮助畜牧兽医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严格把握市场动态,对国家相关政策及行业标准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还要建立考核制度,相关管理人员应逐步探索建立现代畜牧业考核办法,将现代畜牧业的考核融入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中去,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和方法,有助于挑选畜牧兽医人才,改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3.2理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 如果要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力度,就要建立起良性管理体制,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整合畜牧业、林业、财政和计划政府部门资源,还要重视畜牧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多个部门能协调运转,保证管理效果。在推广畜牧兽医技术的过程中,各部门的协作能力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影响推广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能保证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就能有效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水平。另外,畜牧兽医技术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革新,而这就要联合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推动基层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总之,各级政府要加强同畜牧兽医的合作,根据各地的不同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推广方案,从而保证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4结语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成为相关人员工作开展的重点,而畜牧业作为农业技术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加强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力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应全面而又准确地把握推广现状,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推广方案,并针对推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效果,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 作者:史有固 单位: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政府 兽医论文:畜牧兽医实践中健康传播的运用 摘要:由于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养殖的数量得到了提升,加之旅游业的发展,疫病发生的概率和传播的概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本文针对畜牧兽医实践中健康传播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健康传播的内涵概述、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价值、畜牧兽医实践中健康传播的应用路径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畜牧;实践;健康传播;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往对于健康进行传播的相关概念以及方式已经不能迎合人们的发展需求。此外,对于健康的传播工作为畜牧兽医的重要工作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当前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将健康传播当成了主要工作之一。 1健康传播的内涵概述 在传播科学当中,健康传播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基本的内涵为全面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目标,利用各项有效的手段以及方式实施保护健康的具体流程。其中,对于健康传播的内涵十分丰富,会涉及到较多的学科和不同领域的知识,涉及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学以及健康学,并将两个学科当中的知识进行交叉和结合,构成全新的体系,结合情况对医学和社会学等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另一种层面进行分析,健康传播在我国还是一项非常新的研究课题。经过各个学科的交叉和结合,健康传播面临的环境会比较复杂,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对于健康传播进行探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十分丰富。因此,研究人员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多角度和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例如:在传播学的维度当中,包含了自我进行传播的维度、人际、组织以及大众进行传播的层次。从社会学的维度进行分析,包含了在健康传播这项行为本身、传播的实际情境以及社会情境的场域。在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关于动物的安全事件当中,对其的总结和反思非常深刻,众多的学者开始对人畜共患病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促进了医生和兽医的工作一体化。此外,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区域当中,兽医肩负的责任非常大,需要为社会提供卫生、安全的动物产品等,其中对于健康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2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价值 2.1减少畜牧疾病避免疫情蔓延 随着畜牧业的高度发展,畜禽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也容易导致疫病的产生,并为疫病的变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兽医的实践工作产生了影响[1]。此外,现在人们也喜欢饲养宠物,人畜共患病的机率明显上升。因此,健康传播可以有效降低疾病产生的概率,避免疫情发生和蔓延,保障了健康传播的有效性,其他区域在接收到信息之后,可以迅速做好相应预防措施,在现有的实践基础之上,极大的减少了患病的风险,并提升了畜牧兽医相关的实践效果。 2.2推动动物卫生事业的进步 对于健康传播,需要以畜牧兽医的相关实践工作为指导。尽管在乡镇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步构成了有效的防御制度,使乡镇兽医的相关工作有重要的依据,但存在较大的不规范性,所以不能对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对疫情进行控制时,健康传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疫情进行控制,以便推动卫生事业的全面进步。 3畜牧兽医实践中健康传播的应用路径 3.1增强健康传播的宣传力度 对于健康传播工作的影响力,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提升影响力,利用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强化人们对健康传播内涵的理解[2]。在实际过程当中,可应用报纸、杂志、网络、电视以及广播的形式,使其有非常广的传播范围,以便更多的人能有所了解。 3.2建立疫情预警机制 乡镇畜牧兽医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好具体的工作内容,将已经具备的疫情预机管制进行补充和完善,将数据库进行更新。如果没有预警机制,则需要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实践的具体形式作为重要的基础,建立具体的疫情预警机制。当前,由于人们活动的范围正在慢慢的扩大,对于乡镇畜牧兽医的实践需要从整体进行认知,避免疫情的范围扩大,影响畜牧兽医实践工作。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要严格构建预警机制,满足乡镇畜牧兽医实践的工作。因为疫情有着突发性特征等,如有疫情要立即控制,采用预警机制确保疫情不会扩散,而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起到良好的防范效果。 3.3建立系统评估机制 由于疫情的种类非常多,并随着动物的增加,疫情的种类也开始变异和增加。健康传播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了较多的知识,所以乡镇畜牧兽医在实践中要脚踏实地的做好相关的评估工作,确保最终的效果,将真实的情况作为基础,制定防范的具体机制。此外,受众会严重影响健康传播的结果,尤其是在控制的后半段,要鼓励受众加入到控制的过程当中。 3.4减少人畜之间的病毒传播 健康传播工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减少人畜之间的病毒传播包括:提升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如发生新生的病毒要立即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乡镇区域要在政府的带领下采取相关的防疫措施,并进行正确的宣传。 3.5加强信息交流 乡镇兽医要对各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并进行细致的学习。医疗机构不但要对人们的疫病进行探究,也要对畜禽传染到人身上的疫病进行探究,兽医和医生要针对各类疫情和病情特征等进行信息的交流和研究,为避免人类与动物患病共同努力。 4结束语 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旦动物发生疫情便会严重影响其他动物以及人们的健康。对于健康传播的相关工作,要以疫情的具体特征为重要的依据,及时传播疫情信息,发挥好健康传播的作用,减少患病和疫情的扩散。 作者:刘美珍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安平镇畜牧兽医站 兽医论文: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初探 摘要:本文试从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着眼,探求防疫工作中的重点。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 兽医防疫人员在基层畜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疫情发生时,兽医防疫人员会根据实际调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发展,减少当地畜牧业的损失。当疫情结束后,兽医防疫人员会对此次疫情加以分析并记录,为以后的畜牧防疫工作提供案例与经验。 1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防疫人员对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阶段,一些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人员对自身工作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没有明白防疫工作对于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日常的防疫工作中,部分防疫人员没有落实自己的工作,只是粗略的了解动物健康情况,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例如:在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时,最好提取动物的粪便等加以检测,但部分防疫人员以麻烦、脏乱为借口,只是简单的观察,而不做具体的试验,敷衍了事,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基层畜牧防疫工作的开展。 1.2基层防疫设备和相关技术人员缺乏 据调查显示,基层防疫站大多存在设备和人员缺乏的问题。首先,相关防疫检测设备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疫情防范工作的开展,防疫人员没有充足的试验设备检测动物的健康情况,无法及时了解当地的防疫现状,严重影响了基层畜牧的健康发展。此外,基层防疫人员十分缺乏,一是基层防疫人员数量较少,而防疫工作事务繁杂,每一位防疫工作人员都要身兼数职,无法做到一人一职,在具体的防疫工作中难免会力不从心;二是现在的基层防疫人员老龄化现象突出,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老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大多固守成规,没有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防疫技术与理念,使得当地的防疫工作水平还停留在最初阶段,没有得到改进与提升。例如:一些基层防疫站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但由于防疫工作人员知识储备不足,连机器如何使用都不了解,这时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得到推广与使用。 2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基层防疫的内部管理 为了更加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在相关的制度中,要明确规定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同时,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培训课程,传授最新的防疫技术给防疫工作人员,整体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此外还要做到“追责”管理,对于一些滥竽充数的防疫人员要追究他们的责任,使他们不会也不敢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从而提高基层防疫的水平,避免一些疫情的发生。 2.2加强基层防疫设备建设 基层防疫工作中,是否拥有性能良好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防疫工作的开展。少数疫情较为明显,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看出苗头,但大部分的疫情必须要经过正规的检测才可以探查出。因此,为了加强疫情监测的准确性,国家应为基层防疫站配备较为完善的检测设备,在硬件上满足防疫检测工作的需求,减少因设备不足导致的失误。此外,提升基层防疫站的软实力也尤为重要,国家应大力鼓励、支持年轻技术人员加入动物防疫工作,为基层防疫工作的开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年轻防疫人员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敢于破除一些保守老旧的防疫方法,更有利于推动养殖户施行新的养殖方法,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3加大防疫宣传力度 当前我国对于防疫工作的宣传还有所缺失,使得广大养殖户没有意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养殖中,养殖户没有对动物的健康加以重视,使得疫情一旦爆发,便会形成无可挽救的损失。因此,基层防疫站有必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养殖户认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层防疫站可以改变传统的宣传方法,采用一些新的手段进行防疫工作宣传,例如:可以定期举办防疫工作宣传会,向养殖户揭示疫情的破坏性,让养殖户自己认识到防疫工作的必要性。此外,基层防疫站还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方式,如通过网络,报纸,知识竞赛等手段进行一些简单易懂的科普,在揭示疫情灾害的同时宣传一些防疫的方法和渠道,让养殖户与防疫人员配合起来,共同预防疫情的到来。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基层畜牧兽医的努力,也离不开广大养殖户的理解与支持。就目前而言,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管理不到位、人员松散、技术设备较为落后等。因此,为了促进基层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进防疫工作的开展,包括制定相关规则、提升防疫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完善基层防疫站检测设备等。只有这样,基层畜牧业防疫工作才可以有效开展,减少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杜长波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兽医站 兽医论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及创新 摘要:为了有效适应畜牧业当前的发展现状,需要加强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为此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展开了讨论,了解畜牧兽医技术的具体内容,实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高畜牧兽医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改革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下,畜牧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的支持,这样才能够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就目前而言,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的创新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发展基层畜牧业的重要性 畜牧业的存在一方面给食品、纺织和制药等行业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另一方面还提供给人们丰富的食品,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肥料。发展基层的畜牧业可以通过调整畜牧业的结构、提升工作人员的养殖水平等方式。畜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畜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基层畜牧业兽医技术对畜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管理体制中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深入的分析还是能够看到其中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忽视了兽医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从兽医的技术管理方面,我国政府已经投入了较多,但是基层畜牧业的兽医技术管理尚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很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经常会将重要的资金挪到其他的地方、基层部门没有加强对兽医技术的管理,这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严重的阻碍。最后,基层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相对较差,没有实现有效地沟通,畜牧业对于兽医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被忽视,最终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2未实现管理职责的明确分工 虽然说兽医技术某个层面上受到了重视,但是从基层畜牧业的管理形式来看,存在较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基层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分工不明,兽医技术的管理较为分散,不同的管理机构之间管理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很难形成统一化的管理机制,基层的兽医技术管理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3促进技术管理体制顺利改革的相关措施 3.1组织各部门的学习 在疫情发生时,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预防,就会造成事态的恶化,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疫情的学习和关注,加深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意识,积极推进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确保疫情发生之后,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减少更大的损失。 3.2重视专职管理部门的设置,做好定期巡检工作 就目前而言,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还不成熟,这使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不能够落实到实处,有时候还会出现重复落实的情况,这都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设立专职管理部门非常必要,实现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将原本比较复杂的程序进行简化,方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还可以将行政人员的数量进行缩减,并将区域进行划分,安排相应的人员到指定区域完成管理工作,为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其次,需要加强基层巡检工作的进行,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切实将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4结语 加强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能够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这对于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兽医技术和畜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促进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进,能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作用。作为畜牧业发展部门,需要加强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进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刘伟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兽医论文: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职业素养培养 摘要: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技推广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高度重视畜牧兽医专业定向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营造职业环境、激发创新精神等途径加强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技能突出、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畜牧兽医;委培生;职业素养;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工作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主要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专业知识不扎实、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1]。因此对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职业素养上。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由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行为素质、职业技术素质、职业文化素质几部分构成,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增加到了765万,创造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加严格,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在竞争中具有显著的优势[2]。第二,有利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3]。第三,有利于高等院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4]。第四,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高职院校的委培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外,用人单位文化内涵的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5]。 二、高职院校委培生职业素养现状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了订单委培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常订单培养的学生相对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但仍存有不足。1.委培生服从意识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是衡量执行力和忠诚度的重要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化,分工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各职业工种之间明确分工,有效配合,对的工作指令必须坚决执行。目前高职院校的部分委培生由于感觉到没有就业压力,行为懒散,缺乏团队合作的锻炼,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表现出对工作指令的执行不坚决,不能与他人形成有效的团队配合[6]。2.职业道德信念不坚定,缺乏职业信仰。在高职院校的委培生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缺乏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观念。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畜牧兽医行业的现实,大部分工作岗位需要节假日无休和倒班,没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难以坚持的,部分委培生由于缺乏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观念,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条件,选择毁约退出定向委培班。3.职业技能素质不高,缺乏创新创造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但部分委培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实践操作中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创新创造性能力有待提高。4.职业意识欠缺,缺乏必要的职业认知度。委培生施行的是定向委托培养,用人单位已对用人计划做了全面规划,毕业后一般都会成为订单企业的员工。委培生在具有了这样的身份后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认知度。 三、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现代畜牧业要求的是高知识技能型、高复合技能型、高技术技能型、高经营管理型的“四高”人才。畜牧行业的从业者不但要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还要能够将经营和管理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良性优化。2016年5月,学院与扬州市农委签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定向培养协议,2016年实际招收扬州户籍畜牧兽医专业定向委培生16人。这批定向委培生入学后减免学费,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毕业后推荐到扬州各区县农技部门就业。此项工作先后得到农业部、江苏省农委等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上,该做法作为典型进行推广。学院具体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培养。1.加强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许多委培生在入学后并没有客观理性地思考个人的职业规划,缺乏对职业目标的思考,因此加强委培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学院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在学生入学时就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介绍畜牧行业特点、工作性质等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自身的职业技能,为实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而努力。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不同,学院与委培单位共同设计并落实委培学生的职业生涯路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职业素养教育。2016年,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专业诊断与改进试点之一,学院以品牌专业建设和专业诊断与改进为契机,在深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学院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扬州市农委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了《牛羊生产》、《家禽生产》、《养猪与猪病防治》等核心课程及《动物繁殖技术》、《动物外科与产科》等相关专业课。把课程学习内容和实践生产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通、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一致、校内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一致、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相一致。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增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过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学院注重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委派责任心强、职业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畜牧兽医专业定向委培班的班主任及专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积极引导,发挥对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引领作用,促进委培生职业素养的提高。3.营造职业环境,激发委培生创新精神。学院为促进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积极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着力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将委培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合,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激发委培生的创新精神。畜牧兽医专业定向委培生是学院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应贯穿于学校课堂教学和业余文化学习的全过程中。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院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着力构建职业素养培养及评价机制。通过3年系统的高职专业教育,使其成为技能突出、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作者:郝子悦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兽医论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问题;对策 1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畜牧产品供求量大幅上升,进而促进整个畜牧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畜牧业产品质量的监管极其重要,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不仅会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消息,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权力的实施对整个行业的监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执法机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具体内容有相应的规定,更是对行政执法的主体做出相应规定,并不是所有的畜牧兽医工作者都具有开展实施行政执法工作的资格,如位于乡镇级别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未能达到拥有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资格。但在实际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执法机构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出现一些滥用职权的消极现象,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不具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权资格的兽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拥有了实权,却缺乏对该类职权滥用的有效监管;二是实际拥有资格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在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过程中得到的权力不完整,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效用对整个行业实施相应的监管。这一现象的存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1.2执法程序不合理 执法程序的存在是发挥行政执法权力效用的重要手段,畜牧兽医工作者在整个行政执法过程中,主要依靠可靠的执法程序开展实施相应监督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助于畜牧兽医工作者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畜牧兽医工作者依靠执法程序的强制性发挥权力的效用,从而适时地对违法乱象进行调整,以促进畜牧兽医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执法程序的不合理性极为突出,对畜牧兽医的整个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有许多阻碍,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执法程序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缺乏较为完善的与执法程序相关的规章制度,大多畜牧兽医工作者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条例的指引,执法行为较为随意,对于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有较大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也造成在制定相应执法程序时,侧重于设立统一标准。这一特点的存在使得现实生活和执法程序两者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对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1.3行政强制力效率较低 在行政执法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畜牧兽医监管效用之所以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是因为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强制力,能够给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行政执法行为提供一定的支持,当畜牧兽医工作者发现违法行为时,能够借助于法律的强制力,对违法主体的不当行为作出相应处罚及纠正,从而维护整个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行政强制力效率较低是一大现象。这一现象主要在于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强制力的实施,往往通过间接的方法对违法主体进行相应处罚,即畜牧兽医工作者依靠法院对违法主体的行为进行处罚,且在该过程中,畜牧兽医工作者需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导致行政强制力的效率较低。 2解决策略 通过分析,总结出了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及相关资料的查询,提出以下两点对策,以期促进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2.1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权力和责任明确到个人 畜牧兽医工作者开展相应行政执法工作的过程中,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给执法程序、执法权力等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更好地促进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将行政执法工作的权力和责任明确到个人。条文性规范的存在,不仅为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还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指引方向,对其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建立规章制度的一大好处。另一方面,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够对行政执法的主体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并开展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权力滥用的现象,责任明确到个人,对维护良好的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大力提升自身素养 畜牧兽医工作者首先应明确自身开展实施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从内心认可这项工作。另外,还应积极学习行政执法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能够灵活运用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权力效力的作用。畜牧兽医工作者自身素养的提升,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而且还包括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对监督管理畜牧行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监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不法商家贿赂畜牧兽医工作者使其包庇自身不法行为的现象。作为一名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能够在诱惑面前说不,积极抵制不法行为。因此,要想成为一名高素养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时事动态,顺应时代潮流,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相应贡献,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苏德志 单位:四川省犍为县新民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兽医论文: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兽医的健康传播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宣传力度不强、疫情的预警机制不健全、健康传播在畜牧业的领域较少等等。针对这种情况,管理人员应该完善评价系统,对相关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开创该领域的专业学科,提升人们的认知程度。因此,以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意义作为突破点,对应用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健康传播;畜牧兽医;实践;应用 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兽医的实践工作十分关键。从畜牧业的长期发展状况来看,其建设规模与动物的病疫情况都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动物的防疫工作不能够有序进行,并将健康知识传播出去,则会增加突发疫情的概率,对社会产生危害。 1健康传播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讲,健康传播主要是指以不同的信息传递媒介为基本途径,以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对畜牧业有着更深的关注。因此,活动应该体现一定的科学性与传播意义。首先,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讲,传播形式多样化,也将健康学与传播学融合起来。其次,由于健康知识传播的复杂性,要求宣传人员应该具备更突出的实践经验。 2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作用 2.1促进动物卫生的进步 促进动物卫生的进步是健康传播的主要作用之一。首先,畜牧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健康宣传工作也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及时把控动物的生活状况,控制疫情的扩展和延续。其次,兽医的实践活动属于卫生预防的重要部分,体制的健全能够使危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动物卫生得到进步。 2.2减少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指畜牧管理人员没有对动物的基本情况进行检验就将食品投入进去,使得一些病猪、病牛出现,并增加了疾病发生的概率。而健康宣传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此现象的出现。工作人员会根据基本流程进行核查,并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重要的应用理念,令食源性疾病得以减少。 2.3避免疫情的延续 随着禽畜种类的增多,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为了使这种情况得以控制,工作人员应该加大管理力度,从基本的实践活动出发,对病疫的种类、基本表现、诊断方法进行宣传,使畜牧者受益匪浅,也将健康传播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此,健康宣传是避免疫情延续的重要途径。 3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应用 3.1提高健康传播宣传力度 为了保证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健康传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就政府和相关单位而言,各地方的管理者应该以省市乡村为具体的活动单位,对重点的畜牧产区进行调查,并确定宣传范围。同时,要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畜牧知识进行传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扩大用户的认知程度。在理论上,主要对现阶段的常见疾病进行阐述,并突出其中的基本表现,教会畜牧用户进行核查。在实践上,主要以场景模拟的方式进行练习。例如:指导人员应该以实际的畜牧厂房为主导,结合一些具体的情况来判断,并针对特殊的疫情进行讲解,使工作人员学会防控。另外,在健康传播结束后,也可以选出两名代表谈论自己的感受,并说明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其次,在健康传播的途径上,相关部门应该扩大宣传范围,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上,还应该在各大网络媒体中建立有关畜牧兽医的专题网站,使经营者能够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认知程度。 3.2建立疫情预警机制 疫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扩大健康传播的作用。第一,当动物疫情为发生前,工作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动物的基本情况,并将异常现象及时记录下来,避免疫情突发,并减少灾难的蔓延。第二,管理者要将兽医、清洁人员都集合起来,成立预警小组。当动物灾疫发生时,要第一时间发挥自身的本职工作,分析危机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解决方案。不同部门的工作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组内实行轮岗制,在QQ或者微信群中进行沟通和联系,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当问题出现时,每组都要制定一份可行性报告,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最合理的内容。 3.3开设畜牧兽医实践的专业学科 在一些农业大学中,畜牧兽医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够将健康宣传落实到实处,各高校应该开展专业实践课,在增强学生认知的同时也完善了宣传水平。首先,要将传播学和畜牧健康学这两大部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层次划分的方法使学生们认识到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其次,要完善整体的畜产品加工环节,并令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例如:应该学会如何通过微观实践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做到疫情的防控,形成独特的管理方式。最后,相关学校应该加强与畜牧行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对健康传播的概念进行宣传。第二,探讨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作用。第三,分析了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从而得出:为了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使畜牧业得到长期发展。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健康传播理念的宣传,建立以卫生保障为主导的控制体系。同时,也改变评价方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为畜牧业的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罗海青 单位:海东市乐都区畜牧兽医站 兽医论文: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摘要: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进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克服当前面临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 关键词: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在农村畜牧业发展中,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需得到各级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重视,并且明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1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义 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义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我国当前局势的必然决定,当前我国的畜牧业在农业的生产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同时科学技术又在不断进步,这两者的相互结合就要求必须要建设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来保证产业结构能够顺利生产;其次,我国的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的推广具有公益性与福利性,其具备着处理动物疫病、处理有害生物、安全质量检测等等功能,因此建设推广体系,能够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开展活动也将更加顺利;最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大一方面是由其畜牧业的技术水平所体现的,畜牧业的发展决定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的经济建设、社会的稳定,可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建设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可靠的保障。所以,重视并落实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2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缺陷 2.1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设备过于简陋 农村畜牧兽医服务站的最大特点在于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所以,这也就暴露出了畜牧兽医站存在的缺少资金投入的问题。因为资金投入不够,所以农村畜牧兽医服务站的基础设施难以完善,拥有的实验设备也过于简陋,对于疾病的诊断就难以保证精确性。当前,很多农村畜牧兽医站的设备器材远不能够达到有关标准。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畜牧兽医站的建设,但是想要全面推广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体系仍然需要很多努力。 2.2体制有待完善和优化 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种种问题,究其根本在于缺少独立并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制度是约束行为的一种手段,当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缺少一个科学、有力地制度保障,推广活动也将变得随意,体系的建立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2.3无法完美的融入市场 时代的不断进步导致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农村畜牧站如果想要适应当前社会并融入到市场中,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畜牧站因为缺少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导致能力较弱,在市场的发展能力上还处于落后状态,因难以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畜牧兽医站的服务能力也将大大减弱。 2.4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缺失 在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专业人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前面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导致农村畜牧兽医人才缺失严重,而当前处在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水平尚有欠缺,也会使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得建设受到影响。 3提高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质量的若干措施 3.1加大管理力度,创建科学合理的体制 农村畜牧兽医站因为其职责的特殊性,所以对专业以及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所以,需要想要使其专业以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保证农村畜牧兽医站能够稳定发展,就需要通过加强管理力度,以严格的制度来确保体系的有效建立,县级政府同农村的畜牧部门也应当协同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另外,因为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各地区不能够一味的效仿,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创建科学合理的体制。通过创新管理体制,保证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能够与时俱进,进而使农村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加强。 3.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农村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要想促进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要重视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设立转向资金,及时更新老化设备,健全基础设施,从而保证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在政府支持与配合下,和有关专业院校、科研单位取得联系,吸收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先进技术成果的运用,从而不断完善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除此之外,加强各专业合作社与集体组织的融资,增加企业或业主的资金投入,实现投入多元化,确保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序落实。 3.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在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保证从事农村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能力过关。而想要保证这一点可以提高招聘门槛,并对在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工作人员自身也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向前辈学习技术与经验。 3.4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实力 农村畜牧兽医站一定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任务,在实施防疫检疫任务时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日常工作中严抓重点难点,务必人人做到尽职尽责,各司其职,如此方可顺利出色完成任务。此外,农村畜牧兽医须以畜牧生产工作为中心,严抓技术服务质量,不断让服务质量有所提升,从而逐步增强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综合实力,为建设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奠定稳固的基础。 3.5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 对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而言,首先要改进畜牧兽医设施装备,然后尽可能提高畜牧科技推广人员的薪水福利,让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报酬有所保障;最后对基层服务工作人员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建立一套具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做到赏罚分明。在畜牧科技投入方面应大幅度增加,这也是促进畜牧科技跨越发展与实现现代畜牧业的关键所在。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而且有利于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改善策略,从而实现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 作者:胡诗强 单位:高密市畜牧局 兽医论文: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探究 在我国畜牧兽医的工作中,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疫工作的开展的有效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然而在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尚且存在较多的问题。下文主要围绕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进行探究。基本情况特克斯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山脉北麓的褶皱带,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昭苏盆地东段。东和东北接巩留县、和静县,南与拜城县相连,西和西北与昭苏县、察布查尔县交界。县城特克斯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852千米。全县总面积8352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人,县辖六乡二镇,由哈、汉、回、维、柯、蒙等33个民族组成。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三良”措施,改变各类畜群混合养殖的传统自然放牧方式,防止草原退化,实现增草增牧,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态与经济效益,现将防疫工作方面进行归纳如下: 1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监管力度不足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表明,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机构属于合法的执法机构,其防疫工作人员也应该被纳入到公务员序列之中。然而许多基层防疫机构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被纳入到公务员的序列之中,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工资待遇都没有得到改善。此外,在我国一些基层地区的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机构中,存在着防疫工作人员不足的现象,此外,由于受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基层畜牧兽医防疫机构工作的开展,而这就会增加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会使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导致了贩卖销售病死动物的现象极其猖獗,此外,还有一些养殖户不配合防疫人员的工作,拒绝强制性免疫,这就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1.2防疫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当前,在我国基层畜牧兽医防疫机构中,其工作人员存在着老龄化的现象,由于基层地区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所以防疫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年龄都偏大。而这些人员的思想观念较为传统,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他们在工作之时更习惯于运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进行防疫,这就会影响防疫工作的效果。 1.3防疫工作意识较为缺乏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动物防疫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动物防疫人员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很好的认知,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工作任务。许多防疫人员将防疫工作人员理解为打疫苗,认为打打针就完成任务了,由于防疫知识理念以及防疫技术较为落后,没有与时俱进,所以一旦发生疾病之后,他们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防疫工作重点探析 2.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让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要对疫情的管理办法进行明确的规定,要从法律层面上着手,去对防疫工作进行约束与指导。另外,要改善防疫人员的福利待遇与薪资待遇,对于他们晋升的渠道要用相关的制度来进行明确;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表现良好的防疫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防疫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只有当基层防疫部门拥有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后期的防疫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2.2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工作队伍的建设 当前,我国一些基层地区的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职业道德素质也有待提升该,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要加强防疫工作队伍的建设,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防疫工作。首先,基层防疫部门要加强对防疫工作人员的培训,要定期组织防疫人员定点学习动物诊疗的相关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接收系统化的防疫理论知识。其次,基层地区动物预防部门需要加强与兽医人员的密切联系,要交流双方先进的诊疗经验,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促使动物诊疗工作更加科学化。最后,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引进,针对当前基层防疫机构人员不足的现象,要采取对外招聘的方法,对一些专业人才,要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来留住他们。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吸引一些优秀毕业生前来实习,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 2.3加强防疫宣传力度 在防疫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养殖户拒绝配合防疫人员的工作开展,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基层防疫部门的防疫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对防疫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没有让广大养殖户了解防疫工作对他们自身利益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防疫工作中,基层防疫部门应该安排周期性的防疫宣传,要深入各村庄向养殖户揭示防疫工作他们经济效益的宣传,并向他们进行普法宣传,以提升他们的防疫意识,使他们在今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配合防疫人员的工作。在防疫宣传中,要丰富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来推广各种宣传方法,如广播宣传、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等,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植入到每一个防疫人员以及养殖户的心中。综上,为了推动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部门要重视防疫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防疫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法律支撑;要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工作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防疫队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防疫工作;加强防疫宣传力度,提升广大防疫人员以及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在今后的防疫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动物防疫的工作重点放到这几个方面,能够推动基层地区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推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作者:李良 单位: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育种站 兽医论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实施职业素养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和创业,同时能促进班级管理。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班级管理 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1.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备过硬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更需要适应畜牧兽医行业需要,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较强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乐业、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中高级人才。 1.2中职畜牧专业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规范、职业技能、职业心态五个方面。畜牧兽医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一是畜牧兽医企业员工的“品德”——隐性部分,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的“才能”——显性部分,即沟通协调、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其中品德是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构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品德的高低往往被企业视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员工的首要条件,因此是基础,而才能则是中职生最终能否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保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2中职畜牧专业学生班级管理特点 2.1中职学生特点 现在就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是“95后”或“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单亲,父母在外工作,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沉迷于手机、网络世界,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缺乏组织观念和时间管理观念;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心不强;自卑,叛逆心理较重,沟通合作意识不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足;抗挫折和职业认同意识差。 2.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管理特点 当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由于受社会不同理解,招生困难、师资队伍不齐、教学设施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困扰,往往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主任,为应付学校对班级的考核,过分注重安全、纪律的管理,以致忽略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不够,毕业后适应岗位能力不强,很大一部分毕业学生不能适应职场,工作两三个月就改换工作。 3中职畜牧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3.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在学校、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构建围绕畜牧兽医行业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为中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探索编写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校本教材,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其内容包括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新生人学教育、毕业生成长经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讲座和团队拓展训练)、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安全教育、企业人职培训、质量体系培训及过程优化意识、环保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训练)、职业能力教育(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顶岗实习)。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3.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方法 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荣昌区职教中心畜牧兽医专业依托荣昌县“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职场环境优势,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校企融合为桥梁构建“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遵循职业教育五个对接要求,依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认识一训练一巩固一内化),制定职业素养培养内容,采用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阶段逐级实施。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企业化管理。在学校,学生以班为单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纪律、活动等都与班级分不开,他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班级的管理的影响。在实施“阶段式”工学交替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中,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促进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班级企业化管理,就是把班级作为一个企业来运行管理,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一个班就是一个企业,有自己的企业化名称(如诚品人才培育班、日泉班、铁骑班等)、企业管理机构、班级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企业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渗透到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的培养,贯穿于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之中。3)构建企业化评价方案。要使“阶段式”工学交替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达到良好的效果,构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案就相当重要。依据“8S”企业化管理(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参考企业的评价方法,结合班级实际,制定部门员工量化考核方案,多方参与,从德(工作态度、服从、积极参与活动、团结协作等)、能(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担任班团、学生会干部、课堂表现、劳动、实训等)、勤(出勤)、绩(作业、考试成绩、技能比赛、活动获奖等)四个方面考核学生员工,形成“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评奖、期汇总评奖”常规管理机制,评出“周员工标兵”“月星级员工”“学期明星员工”。 4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反馈 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畜牧兽医专业从实施“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以来,学生的岗位能力(如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得到提升,特别是职业道德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沟通协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畜牧兽医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中担任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人数显著增多,参加各类活动积极性增强,学生活动得奖人数增多、班级凝集力增强,有效促进了班级的管理。 作者:冷长友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 兽医论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摘要: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采用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其中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对于预防动物疫病和保证肉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采用的对策,目的是使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新环境,以更好地处理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主要农副产品及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农业技术规范方面制定了国家标准1000多项,行业标准1600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对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降成本方面,畜牧企业应该做的是降低自身的成本,主要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技术投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式来提高效率。所以管理体制是影响畜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因素,作为畜牧业质量把关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更是如此,但在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领域中关于饲料、兽药制成品相关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分散,管理力度不均匀甚至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整体上表现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个体上的表现有:畜牧兽医相关管理机构的权责制管理不明显,兽医管理标准的层次不合理,采用国际标准程度低。国家和行业畜牧兽医管理标准在地方的配套标准不健全,不利于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进行,尤其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应用方面。由于过去缺乏对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各基层现有标准难以与国家标准接轨,各基层标准指标体系很难适应畜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 1.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受重视程度不同 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地质条件不同,使得畜牧业在各基层生产力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同,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在实际中的运用程度不等,造成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过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加上各地区对畜牧兽医行业重视程度不同而相应的执法力度不同,有的地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在紧急情况发生(突发疫情)时,相关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造成疫情事故发生。此外,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年龄普遍都偏大,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比较弱,年轻的兽医从业者所占比例小且经验不足,在新老交替阶段需要通过良好的协调来度过。 1.3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已知我国颁布的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有:《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畜牧兽医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工作法律体系,在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相互间还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中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其实用性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脱节,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对动物疫情的控制等[2]。 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 2.1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 优化畜牧兽医整体结构,完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要规范兽医管理机构,减少相关附属机构的设立,协调管理畜牧业的相关机构,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协作。建立明确的权责制度,科学配置管理部门,确保责任到具体部门。在总体改革进程上,努力使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畜牧业的改革同步,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跟上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2.2全方位培养专业型畜牧兽医人才,提高其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基层执业兽医管理,使执业兽医除了专业技能外还有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保证兽医人力资源的储备,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 2.3健全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畜牧兽医专门的法律法规,这是解决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矛盾的根本措施。建立总的法律体系也是规范兽医行为,提高兽医工作效率的保障,以推进畜牧业更深层次的改革。同时还需要落实相关法律的实施,确保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要杜绝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对监督检查环节中发现的假劣兽药要依据法律严肃处理。 3小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和动物产品的主要来源。兽医的技术水平是保障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要件,是把控动物疫情的关卡和提高兽产品质量的必要技术支持。在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不完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从原因找到解决对策,做到管理体系的完善优化,提高人才储备和技术发展,加快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以实现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作者:陈红彦 单位:河南省浚县畜牧局
交通经济论文:规划交通经济论文 1交通经济概念 所谓交通经济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经济手段将交通、经济等这些因素有效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分析实施交通规划的成本以及能够取得的利润等,经过分析最后对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价预测等的一种理论。交通经济的这种理论本身就是一种边缘学术理论,它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来充实自己。但是交通经济的概念在我国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界定,目前,世界各国对交通经济的研究都还仅仅是初级阶段,但是因为交通规划出现的很早,所以交通经济也作为它的分支而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兴趣。通过上述概念我们能够简单了解交通经济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人与物的运送问题,但是对交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基础设计建设等很多方面都没有关注,因此对交通经济的研究也就是对交通运输的研究。 2我国交通规划中交通经济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特别重视对城市交通的规划,为了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谐发展,有效的配置交通资源,做到人和物的分配都很和谐。总体上讲,我国在交通规划中还是很少能考虑到交通经济的问题,因此在交通规划方面,交通经济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2.1道路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道路规划时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们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很多的居民都拥有了自己的车,因此对道路进行规划非常重要,再加之,近些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出现道路拥堵现象十分严重,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一味地加宽道路,并没有考虑到交通经济的问题,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资源配置方面都没有达到最佳,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的问题。 2.2区域重点没有进行有效的分配对交通进行规划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城市有些区域的交通问题亟待解决,有些区域交通问题并不明显,因此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应该重点突出亟待解决的交通问题的区域。但是某些城市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全部的城市道路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规划,这就严重浪费了交通资源。有些城市交通问题并不突出的区域可以过一段时间进行规划,应该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交通问题严重的区域。但是这不是说不解决交通问题不严重的区域,因为有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做后盾,这样的区域也应该重点规划,以促进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普遍存在,那就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而不顾历史文化遗产的存留,一味地破坏,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2.3没有完善的交通配套设施在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时往往只将重心放在道路和绿化上,而忽略了交通道路中为行人提供安全自由的活动场所,很多车辆停放在路边,严重造成了交通的拥堵,降低了道路的通行率,甚至有些道路没有路标,照明灯许久没有更换或者安装,施工道路质量低下,影响路人的正常行走,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4交通建设超过道路承载能力由于迫切的经济发展需要,市场不断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交通道路两旁的土地进行拍卖,来开发各种项目。这种激烈拉动内需的方式严重超过了交通道路的承受范围及承载能力,市场是展开了,但对交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3做好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的策略 上文中笔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在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我国在交通经济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很欠缺,那么,在交通规划中如何做好交通经济问题呢?笔者总结如下: 3.1保证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重交通道路模式,投入建设一些新型交通道路环境,形成便捷的网络化交通,改变原有路面结构,从长远发展考虑,确定车道数,利用空间组合设计,通过色彩及线条的应用来提高城市交通环境。 3.2合理利用道路两侧土地国家鼓励经济的发展,但是制止滥用占用土地资源,对于交通道路两旁的土地,我们应该合理规划用地,不能因为经济的一时膨胀而破坏原有交通环境格局,应通过政府手段加以适度的开发,使经济通过交通规划能够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交通进行规划时要充分地考虑到交通经济的问题,只有在交通规划时做好交通经济的预算,才能在最低的经济成本以上,规划出最佳的交通设计方案。很多的城市在交通规划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过于看重交通经济而忽略了交通的质量,而有些则完全不考虑交通经济的问题,这使得很多的交通资源被浪费,只有在保证交通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交通经济问题才是可以的。本文是笔者经过自己多年的交通规划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借鉴,为我国交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王颖单位: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铁岭管理处 交通经济论文:探讨城客交通经济管理 1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现状 1.1政府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的支持度不高 限制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其支持的缺乏。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需要政府制定一个适合城市发展的管理条例,而我国的政府部门的城市交通管理条例不够完善,不足以保证客运交通这个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行。在我国,私家车的使用率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增加,促使其价格的迅速增长,对环境的污染力度也增加了,也导致了城市的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需要其对城市客运交通进行宏观管理,形成一套完善的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政策,才可以促进城市客运交通事业的发展。 1.2城市客运行业分散管理 城市客运行业包括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它们的管理主题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交通规划,因此,它们有各自的运营方式、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建设管理政策。这些交通方式的分散管理,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使的公共服务事业的脱轨,各种方式之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衔接和配合,造成城市客运交通的建设、管理、运营上的各项混乱以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 1.3存在衔接不畅的交通规划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城市的规划是一步一步来完成的,所以,存在城市的总体布局和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布局不协调,缺乏衔接性。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与包括铁路、公路、民航等的大交通规划缺乏衔接性。这是由于我国的体制分割,各项交通的规划都是独立进行的,包括城市客运交通,这样,这些交通之间就没有统筹性,缺乏应有的交流和联系,使得它们之间衔接不畅。而城市内部也存在不够衔接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的历史因素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当一些意识形成了一定时间,要消除,就会产生一定的惯性,城市交通模式也一样。我国以前的交通管理模式是由城建、交通、公安和市政等交叉管理的,由于惯性,即使现在一城一交取代了原来的模式,也还保留着各自为政,对交通的分割管理,使交通之间的衔接无法进行。 1.4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过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公共事业都实行了信息化。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也不能落后,也要进行信息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却不高。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运输经营体制,没有形成各个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信息管理者在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条件下,没有得到统一的信息资源,无法使整个城市客运交通的运行统一起来,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发展。 2对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经济政策的建议 2.1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的经济政治支持 要使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有效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对其的经济政治支持,不管是财政支持,还是政策支持,都是很哟必要的。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则和管理条例,针对相关的城市交通问题,颁布合适的政策对其进行管理,尤其是在控制私家车的出行方面,以及群众对于出行方式的选择的问题上进行处理,鼓励大家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增加公交车的乘坐,不仅对能源的消耗,环境的保护,还是城市拥堵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对出行安全的管理,对醉驾的人员进行惩罚,加大安全出行的宣传工作,令大家了解安全规则,减少安全隐患。 2.2加强对多种交通方式的集中统一管理 统一的管理城市客运交通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有效的统一管理,才会让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得到发展。城市客运交通需要在逻辑上实现统一,注重多种方式的统一和集中管理,增加各种方式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衔接,使得人们的出行在几个方式之间转换,变得更加的方便。我国应该对城市客运交通运输行业的主管地位和只能进行确定,要严格管理区域,确定各自的管理区域,构建城市客运管理部门,实现统一集中管理。 2.3增加公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 城市客运交通是一个公共服务事业,关乎每一个在这个城市奔走的大众的权益,所以做好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就要增加公众对其的管理。增加公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管理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公众对城市交通的公共决策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强。公众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建议对于完善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各地区进行设点收集大家对城市客运交通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公众使用公共决策权力和义务的渠道,也增加了一个我们完善自己不足的一个渠道。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体系要面向大众,接受大众的批评和监督,以便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发展。对于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对待,有用的建议要接纳以及整改。 3结束语 不仅是在我国,甚至是全球,交通问题都是很严重的,不管是交通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还是一些全球性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全球各个国家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国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面临这些全球化问题下,我们应该联合起来,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公共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完善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政策,促进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李耀明单位:邯郸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交通经济论文:研究交通经济的募资难处 一、我国交通经济融资情况介绍 民间资本虽然也是交通经济融资的一种,但是所占比例非常低,投资热情不高。这是因为交通建设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资金回收又比较慢,所以对于追求稳妥、希望快速回收资金的民间资本来说,投资交通建设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二、解决我国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途径 (一)发行交通经济债券 以发行交通经济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原来就有,但是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宏观交通建设上,对于乡镇和县域交通经济比较少发行专门的债券。为促进基层的交通经济发展,缓解中央的投资压力,可以发行适量规模的乡镇交通建设债券和县域交通经济债券,减少中央的财政投入,以便进行关乎更多人利益的大型交通建设项目。另外,无论是国家交通经济债券还是基层交通经济债券,发行时都可以采取多种类发行,即根据交通建设的具体类型发行相关的债券,让人们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增加人们的投资积极性。 (二)加强对银行贷款的监管工作 贷款修路是一种在基层交通建设中比较普遍的方式,在长期的实际操作中形成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融资体制。这一运行模式在促进基层交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不少地区的政府在确定交通项目建设时未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论证,急于求快而盲目贷款开工,造成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效果,无法偿还贷款本息的困境。不仅加大了政府的债务风险,也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降低了银行对交通建设的投资热情,加深了交通经济的融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应该加强对各地政府申请的交通项目的审批工作,严格把关,确保要上马的交通项目切实可行,能促进交通经济发展;第二,银行应严肃对待交通建设贷款申请,认真研究项目的收益性,将不良贷款比例降到最低;第三,狠抓收费还贷环节的工作,避免乱设收费项目、私自抬高收费标准等违法现象的产生。 (三)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自由调节两手抓 交通建设属于国家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这就决定了交通经济具有极强的公益性质,要由国家和政府主导,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在融资的过程中完全排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拒绝市场的调节。交通经济毕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资源的配置都需要市场经济的调节。因此,在进行交通经济融资时,政府应该根据市场前景确定融资的可行性、融资规模与偿还方式以及融资资金的具体使用,计划与市场两手抓,相互配合,在保证融资正确方向的同时,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强人们对交通经济的信心。 (四)吸引民间资本,拓宽融资途径 单纯靠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已经不足以满足当前交通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为交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吸引民间资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对项目性质进行明确定位。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对其进行投资会具有投资收益稳定、信用度高等其他投资方式不具备的优点。政府对要融资的交通项目性质进行明确定位,让老百姓、民间财团以及投资企业对所要投资的项目能有系统的了解,从而调动起其投资积极性。第二,采取措施,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安全。为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的安全感,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对于个人投资群体,可以由财政建立项目专项偿付准备金,专门用于保障个人投资者的股权回购;对于投资企业,可以划分部分交通项目沿线土地进行出让,利用土地出让、开发的净收益来确保支付投资股东的年固定回报收益和投资管理类企业股回购的资金需要。第三,要保证项目有稳定的收益。这是能吸引民间资本最重要的一点,即让民间资本投资交通建设,在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又能挣的比银行存款利息多。总之,解决好交通经济的融资困境不仅能促进交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也有重大积极影响。为缓解交通融资困境,一定要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由调节相结合,加强监管,吸引民间资本注入,丰富融资手段,全力做好交通经济融资工作。 作者:扈永胜单位: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交通经济论文: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由此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促进的众多发展当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是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发展建设。现如今,为了实现城市客运经营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要去思考如何去保证城市客运交通运营的经济效益。接下来,我就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去实现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的发展做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 城市客运作为一个城市必不可少并且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一部分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系统内部主要是由管理者、运营者和出行者三个要素组成,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城市客运本身具有很强的非排他险和竞争性。光这两个性质就极有可能让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管理方面出现一定的混乱状况。为了避免这个状况的发生,避免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不便,那就要在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工作方面多下功夫。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城市客运交通以及其管理工作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1.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1.1公众参与率有待提高 上面有提到,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当中主要由三要素组成,分别是:管理者、运营者和出行者。从客观方面来说出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出行者即公众,也就是城市客运交通当中的主要载体和消费者。但是,在对系统的规章制度进行的研究当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公众的参与度不达标。当然,这也并非说没有参与或者参与人数很低,但是却也充分的表明了公众参与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就长远来看,公众参与率极有可能导致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可方面产生一定的障碍,并且不利于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管理者去听取来自于群众的声音。短期看貌似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城市客运交通设施进一步的发展却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1.2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纵观全局,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当中,不能只是单单的注重建设设备和体系,还要注重配套设施和制度的建设。在这一方面,就得依靠相关部门做好一定的配合工作。何出此言呢?这是因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可以归结为公共系统,而公众系统的发展和维护当中并不仅仅只是需要公众们的自觉性和参与率,还需要制度和法律法规对系统进行一定的强制性约束。引用一句话: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同理,系统同样需要有制度约束,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混乱瘫痪的情况。话虽如此,在对全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查找的时候,发现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有待完善,有着缺少统一性标准、单一程度化较明显等缺点。这个漏洞对于全国的城市客运系统来说可能会导致系统出现混乱,甚至有可能成为人们出行的一大障碍。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早已被写入党章,但是科学的制度建设却一直没被大家所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客运交通的建设当中,可以适当的进行科学制度建设,也许会有效的促进城市客运交通更好的发展。 2.对于如何完善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 2.1建立有一定标准的城市公交亏损的补贴机制 2.1.1依我之见,若想完善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系统,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服务系统建立一定标准的城市公交亏损的目标补贴机制,并下达公交公司,让其按目标实施补贴机制。对于企业服务、公共服务、运营服务要有明显的区分,不能一概而论。补贴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路线的提供方面补贴资金,尽可能的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等等。2.1.2除了前面说到的目标补贴机制,城市客运交通还可以选择适当的调整巴士票价。其实,公众并不知道,其实月票的价格不过是成本的三分之一,最多二分之一,这对于客运交通的发展长期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的。所以,可以有选择、适当的调整月票的价格,与此同时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给予辅助,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增砖添瓦。 2.2增强公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参与率 出行对于我们大众来说息息相关,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建设对于大众来说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调查得知,在系统当中公众的参与率不达标,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其实,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公众对于国家的许多系统方面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还不够,这就需要政府开展一些活动进行科学的普及,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形式,提高大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关注度,并且理性的听取和分析大众的要求,不断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更好的为大众的出行服务,为祖国的不断建设出一份力! 2.3不可忽略的政府扶持力度 一切计划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双手做支撑。在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工作中,政府的扶持力度对于其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同时,政府的扶持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也起着保障的作用。由此观之,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当中我们切不可忽略政府的扶持力度,而是要进行适当性的扩大扶持力度,以便更好的完善和推进系统的建设。 2.4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科学编制以及法制建设的加强 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当中,除了需要政府进一步的加大扶持力度,在公共交通规划方面也要进行科学的编制。在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的制定当中试着选择通过科学编制去解决,去实施。在这其中,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如果想要确保土地的使用能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那就更加需要科学编制,而不是简单的去定制目标。在交通之间的接口处,还有对于如何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方面也要做足功夫,切忌纸上谈兵,一切还需付诸行动。简单来说,一个明确的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其的发展也就不言而喻了。总而言之,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不断的上升当中,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公共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加大。为了满足大众不断增加的出行需求,在城市交通系统方面政府就要加大关注力度和扶持力度,以求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发展处于健康的铁轨上,一步一步,抵达目的地。我想,这对于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对于大众的需求保障经济效益的实现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蒋树鹏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交通运输局 交通经济论文:交通经济发展公路运输论文 一、我国公路发展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在公路等级及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高速公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我国公路设施发生了跳跃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条长距离、跨省高速公路,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条条长距离的高速公路,使得省际之间、城市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的缩短了,同时加快了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更大空间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进步也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天的公路运输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生产之中,并且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广大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富强、便利。 二、怎样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1统一思想、完善政策 作为广大的公路运输干部职工应当将思想与实际相结合,改革创新观念及发展模式,同时统一思想,将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政策进行完善,将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做到“和谐交通,平安运输”。同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对公路运输的监督管理,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来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2实现公路运输的集体化经营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来,我国的公路运输公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其发展方式也是独立经营,这样的现状不仅加大了公司自身的内耗,也使得整个市场缺乏了凝聚力,企业也得不到明显的发展,只是在自身的小圈子中徘徊而已,一旦出现外来市场其顶抗力相当薄弱。因此应当要组建跨区域的公路运输企业,将各个运输企业间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3要有风险共担的精神 各种公路运输模式都具有较大的风险,由于车辆增加和公路建设速度的不同步,导致了车辆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拥挤,随之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也渐渐增加。为了更大程度吸纳个体车辆进入运输公司进行经营,运输公司就应当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这样才能够为广大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风险和后顾之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运输经济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运输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是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带动着公路运输的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怎样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希望通过本文对于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讨论,能够对于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实际意义。 作者:杨欣 单位:南京市公路运输管理处 交通经济论文:交通经济融资窘境状态分析 本文作者:侯永惠 单位:阜新市交通局直属分局 虽然我国的交通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是在公路建设和公路养护方面还存在很明显的问题,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供给缺乏,这成为制约交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融资渠道不宽是基本现状,针对这种现状,应该集思广益,寻找各种有效的对策渠道,确保融资达到理想目标水平。 1我国交通经济融资现状 交通经济对于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就目前我国区域内交通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发展规模和发展势头都较从前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可是所有有利的变化几乎都是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所有融资渠道中,政府投资占有压倒性优势。传统的交通经济中,政府投资一般分成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用投放国债的办法筹集资金,其二是中央财政直接下拨资金。虽然这两种融资方式一度给交通经济以很大帮助,但是却始终不能跟得上区域内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面对资金短缺问题的日益明显,民间资本融资的作用正在显现出来。一些区域尝试进行的企业融资等形式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实际上政府已经很早就注意到了银行对于交通融资的重要意义,鼓励银行进行交通贷款业务,可实际情况是,银行对于交通融资形式的贷款热情不高,因为交通经济尤其是县域与乡镇交通经济贷款收益低、偿还时间长,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的还贷能力较弱。银行融资成本被刻意提高。上面我们提到的民间资本融资,因为众所周知的工程项目耗资大周期长的原因,吸引到民间资本并不容易,交通经济融资的吸引力不大,所以单靠某一项融资方式,在目前来讲,都难以起到既定效果,应当对各种融资手段进行综合应用。 2交通经济融资手段 2.1发行公路债券 根据世界先进国家的公路与铁路建设经济,发行较大规模的行业债券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基础建设型融资形式,发行交通建设债券的办法有两种,其一是政府发行债券,以国债来进行城乡建设基础筹资是一种很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因为我们国家正在逐步淡化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以发行国债的办法进行融资筹资有其局限性。其二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是以发放地方债券的办法作为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也逐步朝此方向发展,可是这种债券筹资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2建立公路基金 在日本、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等经济市场成熟的国家,设置公路建设资金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融资途径。现在我国也设置有专门的专项公路建设基金,可是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对于基金的影响力很大,难以保证基本城乡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所以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构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交通经济建设基本资金。用政府税收的方式保障基金的正常运转,将其应当起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3灵活招商途径 发展交通经济,同发展区域经济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能够有效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全面发展。而反过来,区域内经济特点也会在一定程度内影响到交通建设及交通经济,若该地区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则可以充分利用其特色作为引入外资的发展助力器。比如用多种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交通经济的发展建设中来,鼓励社会民营资本进行多种交通经济建设前景利好的项目投资。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政府的投人资金闲置下来,用到经济效益较差或者不稳定、融资难度大的项目中来,让国家公共建设目标得到实现。依据区域特色,鼓励民间资本与外来资金参加本区域内的交通建设,需要把握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需要权衡利弊,不能以牺牲本地资源作为发展代价。否则所得不能偿其所失,会极大地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2.4强化市场运作 交通经济有非常强的公益性特点,可是在融资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对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行直接拒绝,若政府改变传统的落后思维,加入一些与时展相衔接的理性条件,便可以让城乡交通经济建设转变成为经营型的活动,让其以市场经济的动作模式进行资本筹集。交通建设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完善当地交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让本地区硬件投资环境得到加强,促进本地区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继而循环至增进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的链条内。 2.5促进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推动省级直管区域的改革,给当地政府以更自由的财政自主权力,加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财政的支付力度,保证区域内交通发展所需要经济基础的落实。交通经济一旦成为一项公共产品,便且有了全国统一性与地方支配性的双重特点,需要明确区域内交通一方面便利了当地人民的出行,另一方面它也是全国统一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区域内交通的流畅同时也方便了全国交通的运行与管理。根据这一双重属性,中央政府财政理应加大各区域内交通经济发展的扶植力度。在政策、资金、制度等多方面保证区域交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 3交通融资问题的几点思考 3.1交通融资的基础是组织领导 交通经济融资若想取得实质性进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首先应当成立市级的融资工作小组,注意融资工作的组织管理,首先在物质上给工作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划拨专用的土地给交通经济融资单位,让交通经济融资部门得到业务上的基本保证。其次应当在政策上给相关工作一定的倾向性,建立专门的融资工作奖惩办法,提升交通经济融资企业的工作积极性。第三是市融资部门对下属单位的大力支持,给交通融资工作以政策性指导,为其提供信息与贷款担保。第四,交通局党委要作好工作,主要负责领导下基层多次了解融资发展情况,同融资企业一同商讨各类融资问题,发现问题,特殊事情特殊办,紧急事情提前办,及时对相关问题做出指示并帮助解决,使融资公司可以克服阻力,在预定的时间内筹措到建设资金,保障交通经济的顺利发展。 3.2交通融资的关键是体制创新 相同的交通规划项目,相同的国家宏观调控对策,因为经济动作体制的区别,所起到最终的融资效果也完全不同,总结各地交通经济融资所取得的成绩与失败的教训,其中成功案例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胆创新融资体系,勇于变革政府工作职能,采用总融资公司和融资部门公司联合运作的新型模式,确定融资主体,强化融资指导力度,在实际中解决融资难的政府工作压力,市级融资公司对全市交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为各部门提供融资信息,负责整体的融资担保管理,并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依据市场化运作模式,负责本区域的筹措资金工作,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同形成有机交通经济融资整体。 3.3交通融资的保障是贷款诚信 所有基于合作的经济,其理性基础都是诚信,交通经济融资任务艰巨,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交通经济发展没有退路可走,处境的艰难让建设部门同银行间的合作过程变得非常敏感,若想在众多贷款单位里脱颖而出,同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绝对不是偶然可以成功的,回顾近十年的交通建设经济信贷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成功者的显著共同点是筹资者同银行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融资的过程中可以做到用心办事,以诚待人,认真贯彻诚信的经营理念,注意建设、爱岗敬业,积极做好分内工作,让银行切实感受到筹资工作的诚意,逐步对其加深好感,双方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乐于将贷款发放至建设单位手中,并能够主动扩大贷款数额。这是银行贷款这一重要融资渠道取得成功的关键内在因素。 4总结 发展交通经济对于整个经济建设来讲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交通的发展,对城乡经济的均衡具有深远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交通经济问题,尤其是交通融资工作,在政府引导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注意积极地引进民间资本,给交通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交通经济论文: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分析 一、当前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现状 (一)政府部门对客运交通经济的扶持力度不足 政府部门对客运交通经济的扶持力度不足是限制客运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与客运交通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分支,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营,交通管理条例下的管理体系下交通经济管理体系,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经济管理政策以及经济扶持条例。否则在如今城市的车辆拥有量出现指数式的增长,石油、燃气、电力、车辆零配件及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如果不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客运交通必然会出现萎缩的情况,城市拥堵也会更加严重。客运交通为整个社会群体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政府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加大,不能够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这样对整个客运交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二)客运交通管理体系混乱缺乏统一立法 由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相对发展还不成熟,起步较晚,城市公共交通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各地方现行的一些制度与条例缺乏统一的规定。导致其执法力度不足,法律效用不高,很多条例制度只是在本省适用,缺乏一个大型的法律管理体系,因此对于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调控作用也会因为其局限性而削弱。 (三)公众对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度参与度低 公众参与管理,对于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公众对于交通经济管理政策制定的参与度低,很多城市只是利用民主选举、座谈会等形式走过场,另外公众对于自己参与管理的权利缺乏有效认识,导致很多政策的制定都违反了其服务大众的制定原则,最后制定出来的方案政策当然会导致民众不满。 二、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优化的相关策略及具体应用 (一)政府加强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 加强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扶持,对客运交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完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与交通管理条例,以及根据经济发展,加大对客运交通的财政投入等措施,才能保证客运交通的持续发展。对此国内外都有深刻认识,例如,在济南政府网上,农工党济南市委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府应当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大财政投入》一文向政府提议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并得以通过。此外在德国公共市郊客运法规也有定,“当公共市郊客运由于执行它在公共经济方面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又不允许它用交通收入来弥补费用支出时,它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由此可见,政府加强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对于客运交通管理体系下的交通经济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二)加强客运交通管理条例的统一立法进程 加强对客运交通管理条例的进程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统一立法,并以此为后盾,依照统一的执法制度对客运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规范交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经营、营运、罚则等过程的具体事项,完善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管理条例。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且任务繁多的管理工作,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一个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下,从而改进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消除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失真和混乱,进而改进和优化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 (三)加强公众在交通经济管理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 由于公共客运交通政策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公众在交通经济管理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对于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众对参与公共政策指定的意识逐渐加强。因此,引导加强公众参与交通经济管理政策,是科学、民主制定政策的重要措施。在很多的客运交通站点,一些便民的服务设施应该得到完善,并且设置充足的意见和建议箱,这样就使得人们在使用客运交通时能够享受的一些基本的义务和权力。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应该面向公众实行透明化、公开化的管理,有效地对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体现出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宗旨。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客运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下的重要方法。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需要借助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改与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定,使交通经济管理体系成熟。 交通经济论文:交通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控的影响 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公路运输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公路运输企业需要面对很多的风险,比例不良的天气情况、道路的维修等。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经常会出现风雪天气,在公路运输中不同情况的风雪也会出现各种影响以及风险,在我国南方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多雨天气,除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外,维修公路造成的绕路问题也会加大成本。这些问题都会对公路运输企业的经营造成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因此,公路运输企业需要事前了解这些风险因素,由此才可以对这些风险提出科学的措施,并且有效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产生的损害。所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公路运输企业能够搜集各种风险信息,并且对这些风险实行有效防范,更好的使企业发展。 信息化管理能够提升公路运输业的服务水平 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公路运输行业也出现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公路运输行业需要认清自己的优点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可是对于客户来讲,除了速度、安全等因素之外,对公路运输企业的选择标准还包括服务水平。公路运输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它能够帮助客户运输货物到制定的地点,并且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信息化管理能够确保客户获得更加优良的服务,假如产生了安全问题,客户能够按照信息化管理体系查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且获得一些赔偿,不仅仅是这样,伴随着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体系对自己的货物随时进行跟踪,凭此使客户获得更加好的服务。 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建议 (一)发展信息管理关联式网络 我国目前许多公路运输企业在企业内部构建了信息化管理网络,也可以认为企业仅仅是对运输业务自身充分进行了重视,而其他的问题则缺乏考虑。当我们详细分析公路运输经济将来的发展情况时发现,企业还需构建信息管理关联式网络,也可以认为企业应当构建与企业经营战略相关联的信息网络,促使企业做好本身运输业务的时候,也要对内部、外界的信息编制相关的发展企业战略。全面考虑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无法达到经济发展的最大化效果。 (二)制定客户服务系统 对于一个发展成熟的企业来讲客户服务系统是必备的,企业只有对客户进行重视,客户才可以为企业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认为只有进行付出,才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因此公路运输企业应当时刻秉承着客户至上的重要原则,按照客户提出的相关需求组织有关工作。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专门的客户界面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界面中应当包括了客户需求的相关信息及选项。客户只有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优质服务,才会对公路运输企业做出选择。这些对于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评估体制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者系统。因此要求我们不断对其实行完善。同理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并且对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实施评估,联系企业某一阶段经济发展现实状况做出较为贴切的评估,并且按照获得的结果不断实施完善,在这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对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结语 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体现出了极强的推动作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特点,有利于公路运输业资源的科学配置,加快了行业的整合与划分,进一步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利益,促使行业迅速提高生产力。 作者:陈媛单位: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交通经济论文:交通经济发展 摘要:随着对交通运输的区域经济效益研究深入,可以注意到交通运输除了具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外,它对区域经济还具有引导功能,对地区经济结构、规模和空间具有反馈作用。本文结合交通经济带和区位理论的内容,分析青岛到烟台之间交通经济带的发展情况,以快速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促进胶东半岛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化水平。 关键词:交通经济带;形成机理;产业结构转型 交通经济带是一种经济活动沿着交通基础设施束集聚分布的现象;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吸引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是以交通基础设施为轴线的经济密集带。 胶东半岛交通经济带主要是指以兰-烟铁路、烟青一级路为发展轴线,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带,辐射范围包括潍坊市和交通沿线的县级城市,是济-青交通经济带的延伸。91年济青高速公路通车吸引青岛的大部分产业向济-青交通经济带扩散转移,胶东交通经济带受青岛工业波延伸影响较少,产业转型滞缓,在全省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结合交通经济带理论,分析胶东经济带的现状,在大力发展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引导经济带产业转型,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 1胶东半岛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经济带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交通经济带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人口和产业集聚、扩散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经济带是建立在“点-轴”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发展轴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产业布局及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同时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促进交通经济带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山东省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内河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 铁路 已建成线路包括:胶-济铁路、兰-烟铁路、桃-威铁路、青岛-济南的客运专线。 规划修建线路:威海—石岛,青岛—烟台—威海—荣成城际,龙口—烟台,黄岛—日照。 公路 胶东地区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多基于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的蓝图,有:济青高速、潍烟高速、青烟高速、烟威高速、青威高速、同三高速、乌威高速。 航空 威海文登机场,潍坊机场,烟台莱山机场,青岛流亭机场。 港口 青岛港、烟台港、龙口港、威海港、荣城石岛港等。2008年山东全省实现港口吞吐量6.5亿吨,其中青岛港3亿吨,烟台境内港口共1.4亿吨,威海境内港口2000多万吨,占到全省的70%左右。2胶东半岛经济带的规模、地位 经济带必须是在人口和经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按照规模划分胶东半岛经济带属于省区内交通经济带,一直以来作为济-青交通经济带的延伸线。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依托,也是经济带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分析经济带内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经济带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2.1胶东半岛地区人口变动数据 一定的人口规模,较高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带持续发展的动力,为经济带新技术的引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工业波的延伸提供了人才储备。胶东半岛人口密集,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非常有利于经济带高新技术的引进。 2.2胶东半岛经济发展数据 2008年山东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1000亿,全国排名第2位。全省17个地级市中,胶东半岛4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占40%左右。 胶东经济带及其辐射范围的潍坊市人均经济水平远高于省内平均水平。 3胶东半岛经济带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实体是交通经济带的主体,特别是工业、金融商贸业和信息业是经济带的主要构成内容。产业结构升级和扩散是经济带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是推进经济带发展演化以至向外延伸的动力。胶东半岛经济带的主要城市均是沿海城市,近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胶东半岛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以加工出口的外向型经济为主,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转型,保持经济带活力。 4胶东半岛经济带区位优势和机遇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沿海岸线有多个重要港口;陆路交通发达,有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连接,交通便利,有很强的交通区位优势。以青岛港为主枢纽的港口群直接和间接吸引范围,除山东全省外,还包括华北南半部、华中和西北地区,并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山东省有建设半岛城市群和打造青岛一小时经济圈的规划,给胶东半岛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青岛市在黄岛建设中的原油加工基地,可以满足整个华北地区的需求,胶东经济带的发展可以把青岛石化产业影响范围延伸到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增强胶东经济带的地位,使整个胶东半岛融入到国家的“环湾”发展规划。青--荣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将极大的方便经济带内人员的出行,吸引人才向交通线附近聚集,有利于高科技、新技术的引进,有利于经济带的产业转型和工业波从中心城市沿交通线的传播。青-荣城际铁路不但利于半岛城市群的建设,并且能使胶东经济带与国家的“环湾”发展规划相相接。 5结语 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化与交通运输线的联系日益密切。每次运输方式变革都会在交通运输线路沿线引起新兴产业的发展,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活力。第一次变革为从水运向铁路运输的转变,形成了特色的“哈-大”,“胶-济”交通经济带。第二次变革为从铁路向高速公路运输方式的转变,形成了部分特色是高速公路交通经济带。在第二次变革中,“胶-济”交通经济带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经济带产业机构的迅速调整延续了经济带的发展;“哈-大”交通经济带因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经济出现衰落。高速铁路建设可以认为是我国第三次运输方式调整。新运输方式不仅强化经济带内城市的联系,扩大影响范围,还加快高新产业向经济带内中小城市扩散,改变目前胶东经济带内中小城市工业以低附加值来料加工为主的现状。 交通经济论文:浅析客运交通经济管理计策 一、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现状 1.政府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的支持度不高 限制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其支持的缺乏。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需要政府制定一个适合城市发展的管理条例,而我国的政府部门的城市交通管理条例不够完善,不足以保证客运交通这个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行。在我国,私家车的使用率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增加,促使其价格的迅速增长,对环境的污染力度也增加了,也导致了城市的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需要其对城市客运交通进行宏观管理,形成一套完善的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政策,才可以促进城市客运交通事业的发展。 2.城市客运行业分散管理 城市客运行业包括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它们的管理主题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交通规划,因此,它们有各自的运营方式、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建设管理政策。这些交通方式的分散管理,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使的公共服务事业的脱轨,各种方式之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衔接和配合,造成城市客运交通的建设、管理、运营上的各项混乱以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 3.存在衔接不畅的交通规划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城市的规划是一步一步来完成的,所以,存在城市的总体布局和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布局不协调,缺乏衔接性。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与包括铁路、公路、民航等的大交通规划缺乏衔接性。这是由于我国的体制分割,各项交通的规划都是独立进行的,包括城市客运交通,这样,这些交通之间就没有统筹性,缺乏应有的交流和联系,使得它们之间衔接不畅。而城市内部也存在不够衔接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的历史因素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当一些意识形成了一定时间,要消除,就会产生一定的惯性,城市交通模式也一样。我国以前的交通管理模式是由城建、交通、公安和市政等交叉管理的,由于惯性,即使现在一城一交取代了原来的模式,也还保留着各自为政,对交通的分割管理,使交通之间的衔接无法进行。 4.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过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公共事业都实行了信息化。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也不能落后,也要进行信息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却不高。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运输经营体制,没有形成各个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信息管理者在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条件下,没有得到统一的信息资源,无法使整个城市客运交通的运行统一起来,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发展。 二、对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经济政策的建议 1.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的经济政治支持 要使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有效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对其的经济政治支持,不管是财政支持,还是政策支持,都是很哟必要的。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则和管理条例,针对相关的城市交通问题,颁布合适的政策对其进行管理,尤其是在控制私家车的出行方面,以及群众对于出行方式的选择的问题上进行处理,鼓励大家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增加公交车的乘坐,不仅对能源的消耗,环境的保护,还是城市拥堵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对出行安全的管理,对醉驾的人员进行惩罚,加大安全出行的宣传工作,令大家了解安全规则,减少安全隐患。 2.加强对多种交通方式的集中统一管理 统一的管理城市客运交通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有效的统一管理,才会让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得到发展。城市客运交通需要在逻辑上实现统一,注重多种方式的统一和集中管理,增加各种方式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衔接,使得人们的出行在几个方式之间转换,变得更加的方便。我国应该对城市客运交通运输行业的主管地位和只能进行确定,要严格管理区域,确定各自的管理区域,构建城市客运管理部门,实现统一集中管理。 3.增加公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 城市客运交通是一个公共服务事业,关乎每一个在这个城市奔走的大众的权益,所以做好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就要增加公众对其的管理。增加公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管理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公众对城市交通的公共决策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强。公众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建议对于完善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各地区进行设点收集大家对城市客运交通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公众使用公共决策权力和义务的渠道,也增加了一个我们完善自己不足的一个渠道。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体系要面向大众,接受大众的批评和监督,以便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发展。对于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对待,有用的建议要接纳以及整改。 三、结束语 不仅是在我国,甚至是全球,交通问题都是很严重的,不管是交通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还是一些全球性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全球各个国家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国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面临这些全球化问题下,我们应该联合起来,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公共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完善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政策,促进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李耀明单位:邯郸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交通经济论文: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研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剧增,综合国力的全面改观,强大的社会主体必定以庞大的工程体系为依托,隐藏于其后的工程量和扩充规模空前增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入到工程经济的运行估算当中,达到人为控制工程项目实施的目的。工程经济管理贯穿于地铁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如何防范工程经济管理是摆在现代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现代城市地铁建设工程投资经济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交通经济 引言: 现代城市地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项目投资成本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因而加强项目投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合理工期的前提下,减少资金投入,把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额度内,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一、关于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的目标分析 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的政策基本目标是满足出行者的基本出行需求,在满足了出行者的最基本目标后,接着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政策还有自己的深层目标,包括社会公平、经济效益以及环境保护。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管理者的良好管理。管理者必须做好政策的决定工作,运用宏观调控保证城市客运交通的运行,调整好决策变量,还要控制好目标函数的取值,不可以令其超出既定范围。鼓励市民实行公交车出行的行为,减少私家车的出行,从而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以及道路拥堵的现象。 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政策使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在时空范围和交通方式中处于平衡状态,它是从出行者的时间弹性、出行机会成本、价格弹性出发,改变出行者的决策来达到这个目标的。为了解决城市交通供需矛盾问题,它在运营者之中进行合作和竞争,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的供需平衡和城市交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现状 2.1 政府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的支持度不高 限制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其支持的缺乏。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需要政府制定一个适合城市发展的管理条例,而我国的政府部门的城市交通管理条例不够完善,不足以保证客运交通这个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行。在我国,私家车的使用率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增加,促使其价格的迅速增长,对环境的污染力度也增加了,也导致了城市的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需要其对城市客运交通进行宏观管理,形成一套完善的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政策,才可以促进城市客运交通事业的发展。 2.2 城市客运行业分散管理 城市客运行业包括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它们的管理主题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交通规划,因此,它们有各自的运营方式、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建设管理政策。这些交通方式的分散管理,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使的公共服务事业的脱轨,各种方式之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衔接和配合,造成城市客运交通的建设、管理、运营上的各项混乱以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 2.3 存在衔接不畅的交通规划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城市的规划是一步一步来完成的,所以,存在城市的总体布局和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布局不协调,缺乏衔接性。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与包括铁路、公路、民航等的大交通规划缺乏衔接性。这是由于我国的体制分割,各项交通的规划都是独立进行的,包括城市客运交通,这样,这些交通之间就没有统筹性,缺乏应有的交流和联系,使得它们之间衔接不畅。而城市内部也存在不够衔接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的历史因素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当一些意识形成了一定时间,要消除,就会产生一定的惯性,城市交通模式也一样。我国以前的交通管理模式是由城建、交通、公安和市政等交叉管理的,由于惯性,即使现在一城一交取代了原来的模式,也还保留着各自为政,对交通的分割管理,使交通之间的衔接无法进行。 2.4 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过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公共事业都实行了信息化。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也不能落后,也要进行信息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却不高。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运输经营体制,没有形成各个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信息管理者在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条件下,没有得到统一的信息资源,无法使整个城市客运交通的运行统一起来,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发展。 三、对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经济政策的建议 3.1 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的经济政治支持 要使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的有效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对其的经济政治支持,不管是财政支持,还是政策支持,都是很哟必要的。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则和管理条例,针对相关的城市交通问题,颁布合适的政策对其进行管理,尤其是在控制私家车的出行方面,以及群众对于出行方式的选择的问题上进行处理,鼓励大家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增加公交车的乘坐,不仅对能源的消耗,环境的保护,还是城市拥堵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对出行安全的管理,对醉驾的人员进行惩罚,加大安全出行的宣传工作,令大家了解安全规则,减少安全隐患。 3.2 加强对多种交通方式的集中统一管理 统一的管理城市客运交通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有效的统一管理,才会让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得到发展。城市客运交通需要在逻辑上实现统一,注重多种方式的统一和集中管理,增加各种方式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衔接,使得人们的出行在几个方式之间转换,变得更加的方便。我国应该对城市客运交通运输行业的主管地位和只能进行确定,要严格管理区域,确定各自的管理区域,构建城市客运管理部门,实现统一集中管理。 3.3 增加公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 城市客运交通是一个公共服务事业,关乎每一个在这个城市奔走的大众的权益,所以做好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就要增加公众对其的管理。增加公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管理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公众对城市交通的公共决策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强。公众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建议对于完善我们的城市客运交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各地区进行设点收集大家对城市客运交通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公众使用公共决策权力和义务的渠道,也增加了一个我们完善自己不足的一个渠道。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体系要面向大众,接受大众的批评和监督,以便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发展。对于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对待,有用的建议要接纳以及整改。 四、总结 现代城市地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项目投资成本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因而加强项目投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合理工期的前提下,减少资金投入,把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额度内,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交通经济论文:新时期有关交通经济问题的综合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日益加快,道路交通地位的重要性也更加的突出,交通经济得以全面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对交通经济问题的考虑也越来越多,城市规划与交通经济的关系也更加的密切,交通经济涉及到的范围与城市规划也没有更大的差别,因此,本文国从交通经济的视角出发,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交通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新时期 交通经济 综合研究 人们对交通经济的研究已经有了一段的历史,特别是在国外的研究进程中,国外的研究学者对交通经济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期的研究,但这一科学研究问题在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就出现了半休眠状态,这一休眠阶段持续了一段时间,到了20世纪 60 年代,随着市场上的销售供应业的发展,城市交通也在扩展,交通利益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在发展中国家,运输领域的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此来解决现阶段的矛盾。因此,交通经济在这一时期也重新发展起来,导致交通经济和城市规划的界限也突显出来,这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但这一问题真正的成为学术研究专科是在20世纪 70 年代,交通经济属于微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该领域与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研究中,交通经济内容主要是运送人和物资,与车辆和交通设施的生产量的关系并不大,该问题研究的重点是交通运输所包含的问题的实质。但对于我国来说,对交通经济的研究还是不够重视,对交通经济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定性的阶段,在城市交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析上,还未做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随着国家中的矛盾越显突出,这些问题体现在交通需求和供给上,特别是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越来越紧张,并且城市化进程又不断带来新的问题,因此,国家在交通方面的投入增多,例如人力、物力等,但由于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缺乏指导性且可操作性差,城市交通建设盲目性的扩大,导致交通规划投资效益降低,这主要是与交通经济的研究理论有关,交通经济问题研究也更加的落后,没有明确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交通运输建设和经营活动中缺乏理论和实践研究,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交通经济的概念 交通经济的概念,是从交通和经济两方面考虑,研究的主要是城市交通规划问题,包括规划方案的成本、利益以及预测和评价等,还有就是针对研究问题来实施交通对策,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交通的需求和供给。交通经济的核心是人和物资的经济问题,关注于交通系统的环境以及交通状况的分布,要明确和清晰各个资源的费用、成本,在研究上已经逐步的定量化,以经济学角度来看,数据更精确,目前,人们对交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正向着对策和方案努力,试图用不同交通政策和解决方案来运用到实际状况中,根据不同的交通需求准确的预测经济问题。 二、交通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是城市交通项目在城市化的建设中逐渐增多,针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对规划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包括交通项目的费用和效益,从而在交通规划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人们需要对与交通项目相关的各个经济因素进行清晰的认识,明确各项经济因素。目前,城市项目规划和建设还是很明确的,特别是交通费用方面,例如基建费用、搬迁费等,其中还有其他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在交通项目的效益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交通项目的计费方法不尽合理。可见,交通项目的综合效益的计算方法还是欠缺成熟,也是困扰人们的问题。由于城市交通项目效益不像工业建设项目那么明显,使得决策难以实施。在实际中,我国已经进行重大的城市交通建设项目,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通过实施科学的政策和完善的管理体制,从而得出适合的交通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体系。 二是交通建设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在经济分析中,费用-效益分析主要是从两方面理解,即为正和负,其中正的结果就是效益,而负的结果就是费用。根据对正、负的分析,来评价综合的影响。其中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以费用、效益的来源进行划分;以量化的能力大小划分;以项目影响的性质划分。 三是交通建设项目中的费用分类。建设项目的分类主要是对建设和系统运营,两者都涉及到费用问题,可以细化为道路建设费、养护费用、路面更换费用等,同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涉及到一些费用,例如项目监督费、现场办公费、设计调费等,对于这些费用应该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价,在分析中,项目评价要结合市场、劳动生产的效率,量化各种效益,全面的评价一个项目的所有影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质量不断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人们生活中的便利设施就是以交通为基础,人们出行要求快速、方便、安全,这一愿望在当今时代也越来越明显,但随着道路环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恶化,其环境形势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提升人们的出行质量和效率,就要针对交通经济来规划道路交通状况,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城市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交通经济论文:浅谈公路交通经济影响的评价与分析 【摘要】公路交通作为社会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长远的贡献。在当今社会,公路以其强大的通行能力、快捷的速度和灵活多变的通行方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保障。本文着眼于分析公路的交通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继而分析公路交通的优势所在,最后加以分析和评价其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公路交通;经济;评价分析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在新时期做出更大的进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路交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从上个世纪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开始,公路交通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至2000年,我国公路运输汽车达到了702.8万辆。而到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数突破了400万公里。与此同时,在2010年一年中公路交通累计完成旅客运输为327.88亿人次,着比同期增长百分之十有余;累计完成的客运周转量合计约为27778.21亿,这也比同期增长百分之十有余。而在此一年中完成的货运总量为315.31亿吨,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三;累计完成的货运周转量约为135169.6亿吨,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二。这都显示着我国公路交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本文为此先阐述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分析公路交通为什么无法代替,即其具有的优势,最后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公路交通对于经济影响的方方面面。 二、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公路交通在我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目前存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一般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以及管道这五种运输方式。而公路交通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子系统的地位及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公路运输由于具有直达门户、机动灵活、速度快且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实现沟通人流信息和物流所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之一。目前,亦有许多国家将公路网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目前我国公路交通的客货运输量以及运输周转量的数据看来,我国公路交通已经在交通运输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公路具有的社会公益性是无可比拟,亦是无可争议的。很难找到其他的一种基础设施能够如此持久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创造无数的社会效益。此外,公路作为公共品和半公共品,是优良资产,对未来的经济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公共基础产业的定义为公共品、半公共品,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一旦建成,则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并且收益稳定,持续时间长,回报率高。因而,公路运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极为深刻,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则会极大地阻碍社会的长远发展,增加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而随着人类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事实也证明了:尽可能的完善和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便捷、灵活、快速的公路交通则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公路交通不可代替的优势 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快速高效的特点。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只有公路运输可以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农村山区。它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方式,甚至还能为铁路运输,水运以及管道运输等提供客货集散任务。此外,在国防事业和部队现代化方面,公路交通也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自从50年代开始集装箱运输的兴起以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交通以其独有的特点,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公路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使其能够站在如此高的地位上去。 1.不受自然条件约束,便于普及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面对这么宽广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例如江河湖泊,森林沙漠等,不可能将所有地方通过水运传输,这样的话速度又慢,很多地方又不能到达。因此,选择合理的公路交通才是明智之举。公路的点、线、面可以做到完美的结合,从而到达最好的运输效益。因而,无论农村还是偏远山区都可以连接到祖国的公路上去,实现公路入网,提高运输效率,从而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2.送货上门,节约成本 公路运输能够实现直达运输,这方面明显可以弥补铁路,水运以及空运等运输方式的不足,可以充分达到节省运输周期的目的。这也是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在短途运输或者长途运输中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考虑到运输周期。而在这里,公路运输相比铁路运输和水运,有资金周期短、流动资金少以及市场投入快等优势,这也极大地减少了卸载费用和包装费用等。当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许多地区可以抄近路、绕小道,这也结成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使得公路运输相比铁路运输和水运等成本低。这也是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地方。 3.灵活性强,便于操作 铁路运输和水运的运输载体基本固定,无非火车和轮船,其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专业化,所有火车和船只服从调度。而我们知道“尾大难掉”的道理,对于每天巨大的客流和物流,本身的运输能力是难以满足的。而公路交通则不同,公路运输可以结合不同的运输对象选择不同的运输工具盒运送方式,例如:可卸载式火车、液罐车、冷藏保温车以及集装箱车甚至畜禽类专用车。这些实现的专业化的操作,能够极大地提高运输质量和运输效率,节约运输成本,这也是公路运输灵活性强的体现。 4.以人为本,方便广大群众 正如前边所述,公路运输是公共、半公共性质的国民基础设施。一旦公路修成后,周围地区的公民可以自由享用,自行车、拖拉机以及人畜力车都可以使用通行,为当地的小农经济和小商贩的经营生活提供了条件,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所以说,公路运输是一项富国富民的投入。 四、公路交通对经济的影响 1.公路交通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地贡献 首先,公路交通行业直接创造了附加值。其次,公路交通通过承载的交通运输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间接地附加值。最后,公路交通为社会增加了就业岗位,吸收大量社会劳动力。 2.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有深远影响 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公路交通队产业结构的推进有着深远影响。发到的公路体系清楚了不同地区因地理条件而产生的区别,加速了市场的统一进程。不仅如此,随着各地区的公路入网,市场形成的淘汰机制淘汰了落后产能,使得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生产能力的企业站在了金字塔顶,有利于市场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此外,高效的公路交通还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商品化等。 3.公路交通对资源开发有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资源的自然分布不同,使得一些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缺乏。而公路交通的全面建设使得这些都不在是问题。优良的运输系统使得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与其他地区相接轨,从而在市场的条件下更好的发挥资源的优越性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也有利于缺乏资源的地区能够及时的使用资源。 4.公路交通增强了城市核心辐射能力 城市的经济结构中总是存在一些核心的区域,该区域能够引领整个大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强有力的公路交通则能够将这一功能扩散至极致。这就使得城市周围的贫困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能够通过交通入网,很快的与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往来。由此,城市的核心辐射能力就极大地提高,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公路交通的深刻分析,分析和评价了其对经济的重要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公路交通系统的投资应该放到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位置,不断优化和改善城镇公路交通的配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交通经济论文:实现交通经济管理的有益探索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输经济管理管理,不少专家已从国家立法、税费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等宏观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对指导全国加强运输市场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强化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合一些地区管理现状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 交通运输 经济管理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之一,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为运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经济运行的一种生产形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件制下运输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运输市场经济管理摸式也发生变化。本文为此具体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一些变化与改革。 一、 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这是当前及今后一项较为突出的任务,那么市场化改革是其最重要的一条出路。 (一)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 是教育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交通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而运输企业则是运输要素市场的一部分,要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输市场做后盾,只要有了健康的运输市场机制,才有可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推动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逐步发挥,必将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公平自由竞争,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有利于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特别是通过税率、费率、价格等经济参数的调节来调控运输市场,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均衡发展。 二、市场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它是建立在责、权、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通过其监督、激励及分配功能,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者只有广泛采用现代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不但懂得如何科学地编制全面预算,而且善于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使企业真正成长为现代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企业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着力解决的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与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现金流控制为核心。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只有严格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才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建设、投资等资金的合理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中心目标)利润,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积极依靠全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以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 (二)实行合同运输 交通运输实行经济管理,依法尤为重要。认真贯彻执行5合同法6,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实行合同运输能增强运输业户的责任心,保证货主单位物资及时安全运输,有利于加强运输市场管理,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是深受车主、货主及管理部门欢迎的管理措施。近年来,徐州地区积极推行合同运输,加大依法治运力度,成效显著。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一次合同纠纷及商务质量事件,有力地改善了搬运装卸业的管理。比如铜山县大吴乡解台车队严守合同信誉,他们与淮阴煤建公司签订了运输合同,一次该公司有3000多吨煤炭急需运到火车站装车,该车队不顾炎热,放弃休息,提前完成了任务,保证了淮阴煤建公司的煤炭及时外运。 (三)强化运输收入的稽查 新颁布的5运输进款及运输收入管理规定6新增了各级收入管理部门有权对客运售票系统、行包制票系统、货运制票系统生成的原始信息进行稽核、检查,并对客票信息、行包信息、货票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检查与监督的条款。随着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采取内部审核、会计核算、实地稽查的方法,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运输收入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收入稽查工作重在防范和纠正运输收入核算中发生的差错,查处运输收入领域违法犯纪和贪污舞弊行为,维护运输收入的正确与完整。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我们的收入稽查人员既要帮促基层收入部门提高运输进款的核收业务,防止多少收款或漏收款,减少收费上的差错,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强化稽查力度,准确分辨违纪行为的隐蔽化、多样化,严肃运输收入纪律,尽可能挽回国家运输收入经济损失。 (四)加强路车综合管理 因为交通运输市场的主要场所是路。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没有路便没有交通运输劳务商品的交易,也就没有道路运输市场。因此,离开路来进行运输管理,路子会越来越窄:而路车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可以设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台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管理特级和一级市场。负责这些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市级(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二级三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县及县以下重要乡镇可以设立市(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担负市(地)级管理机构所赋予的职责等。 (五)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在现代化市场的大潮中,交通运输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改革是出路,管理是关键。一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成立经理办公室、企业科、经营科,组成经营决策中心。职能是进行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内部管理的制度,岗位工作标准和进行市场信息管理,克服人浮于事,办事托沓,互相内耗、效益低、适应市场慢的弊病。二是管理人员要最佳化,加强企业管理主要的因素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要专业化,培训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三是企业管理制度化。市场具有规范性平等性、条理性的特点,运输事业要克服/以包代管理的弊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岗位工作标准,工效挂钩,奖罚分明,责权分明,完善企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内容,控制运行机舸,以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作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六) 积极应用现代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许多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方法都会相继问世。企业要尽快的掌握市场动态、对经济信息进行快速模拟分析,就必须重视广泛不断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采用现代化市场的一些数字模式和理论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管部门当致力于探索研究,同时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收入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我们既要培育、完善和发展运输市场,又要采用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 交通经济论文:乡镇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状况分析 摘要: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乡镇苏木(以下简称乡镇)经济的发展亦是如此,这在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都得到了印证。但目前乡镇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制约乡镇交通发展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融资难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就乡镇交通经济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镇交通经济 融资困难 融资渠道 民间融资 银行贷款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乡镇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重要的补充,同时又和农村经济有效结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出的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各地的乡镇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把交通经济的发展放在首先发展的位置,交通要发展,首先要修路。但目前来看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经济的发展融资比较困难。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就造成乡镇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乡镇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目前内蒙古乡镇交通经济的融资状况分析 对于乡镇来讲,交通经济的情况对于乡镇全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发展乡镇经济的共识。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乡镇交通经济的规模和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这些变化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以及银行贷款资金的涌入,这其中对乡镇经济融资影响最大的就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对于乡镇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的形式募集到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投入到乡镇交通经济中,促进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一种形式是当地的政府从上级政府获得下拨资金,使用这些资金发展乡镇交通。虽然利用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内蒙古幅员辽阔,发展乡镇交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现有的这些融资方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总体的情况来看,目前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乡镇经济发展的需求,想法设法发展乡镇交通经济仍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多乡镇的重要工作。 二、乡镇交通经济银行融资的难点分析 面对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资金短缺的情况,一些地区的民间融资对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逐步的凸显。很多地区的乡镇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到交通经济的建设中来,一些地区采取了政府出资,农牧民出力的形式发展乡镇交通,也有的乡镇,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解决了一部分交通经济发展的困难。另外一些乡镇也开始利用银行来发展交通,鼓励乡镇交通经济向银行贷款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但是银行对于乡镇交通经济的贷款业务并没有太多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乡镇经济主要是农牧业经济,农牧业经济的收入比较少,还款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收益不高,这对于银行来讲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回收风险。其次农牧业经济本身也不是很稳定,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最终造成不能按期还款,在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贷款给乡镇交通经济贷款的顾虑。农牧业经济的这些特点,使得银行对于乡镇经济的贷款并没有表现出积极性,这加剧了乡镇交通经济融资的难度,银行融资的高成本是造成乡镇交通经济融资的重要原因。 发展乡镇交通经济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建设项目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乡镇交通经济建设的特点使得民间资本对于乡镇交通经济的投资并不积极,所以仅仅依靠民间资本显然难以保障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在新的时期探索适合乡镇交通经济的融资渠道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完善乡镇交通经济融资的策略分析 虽然政府投资、民间融资、银行贷款对于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乡镇交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从全国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仅仅依靠这些形式的融资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伴随着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道路的养护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所需要资金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融资的困难,这些困难都在不断的提醒我们要依据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融资的渠道进行拓展,探索适合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引入更多的资金到乡镇交通经济的项目中来,促进乡镇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发展,从而使得乡镇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四、通过发展乡镇特色,加大乡镇的招商引资力度 众所周知,交通经济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经济全局的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展示当地经济的特色,增加来自其他地区的投资。同样,作为乡镇经济中的一些特色也可以很好的推动本地交通经济的发展。目前内蒙古很多地区乡镇物资十分的丰富,有着很明显的一些地方经济特色,但主要是因为交通条件不便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交通成为制约这些地区乡镇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针对这些乡镇,就可以重点推荐本地区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农牧业发展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外资来进行投资,促进本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在吸引外资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的引导这些资本投入到交通经济的建设上来,为交通经济的发展注入资金,提升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终提升整个乡镇经济全局的发展速度,为更好的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建立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基金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基金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比较多见,在美国和日本专门针对交通项目建设的基金,这些基金成为了当地交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提升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我国目前也有针对交通经济所设立的专门基金,但针对一些城市交通经济、专项交通经济发展的比较多而针对乡镇交通经济的基金并没有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一方面,目前我国现有的交通经济发展基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注入资金为主,所以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基金的融资能力,如果财政收入减少就很难支撑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所以乡镇交通经济发展中所设立的基金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多渠道多层次的吸纳各种外来资金,通过社会捐赠、企业投资等方式增加乡镇交通经济基金的数量。同时要做好对于基金的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稳健性的投资,如购买国债等,确保乡镇交通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从而更好的增强乡镇交通建设项目基金的融资能力。 六、有针对性的发行乡镇交通建设项目的债权 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交通经济主要是通过发放大规模债权的形式来实现的,这是实现交通经济发展较为有效的有段,对我国发展乡镇交通经济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欧洲国家葡萄牙由于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就专门发行用于开展公路建设的债,希望通过开展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复苏,在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地区的基础设施,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针对目前我国交通经济发展的情况,发行有针对性的交通项目的建设债券是可行的,这是促进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应当受到各个地区的重视。具体来讲,第一是可以通过发行中央政府的债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债来进行乡镇交通的建设,不过近年来国债发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国债直接发展乡镇交通经济难度较大。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发行地方性的债券,地方债券的发行形式更加的灵活,对促进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力,能够发行针对乡镇交通经济的专门地方债券,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过发行地方性债券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在未来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七、小结 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崛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影响深远。所以必须要重视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在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前提下,积极的引入民间资本发展交通经济,促进乡镇全局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乡镇交通经济发展的现状开展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影响乡镇交通经济融资难的原因,同时就未来发展乡镇交通经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以期能够为乡镇交通经济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发展,人们对工程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房地产企业层出不穷,各个房地产企业之间竞争逐渐加剧。在质量和安全的保证下,房地产公司的每个项目都尽全力做到利润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获得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房地产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深化市场改革,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房地产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国家对房地产行业不断进行调控,房地产行业利润下降,行业发展不景气。控制房地产工程的施工成本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笔者就房地产行业现状及控制对策谈谈自己的想法。 1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的概念 1.1房地产施工成本 房地产成本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两个部分。房地产成本类似于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一般包含购买工程项目所含的各种设施的费用,建筑施工和安装的费用,地质工程勘探的费用,购买土地的费用以及企业自身项目管理的费用。 1.2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 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预定制定的,科学的标准,在企业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和成本消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进行预算,决策,计划,核算,管理以及监督,对不符合标准进行不断调控,把建设成本和消耗使施工成本最小化,在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下,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1.3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原则 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遵循成本最低化原则,成本整体控制的原则,动态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原则,权责利相结合原则,例外管理原则,创收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因地制宜原则。只有严格遵循这样原则,才能更好的控制施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保证住户的安全,推进房地产的发展。 2房地产施工成本控制中的问题 2.1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虽然进行管理和控制,但并不是施工成本控制,施工成本控制只有在项目完成后,企业做出决算才能得知项目的盈亏,并不能及时发现盈亏状况,并进行改善。各部门各司其职,技术部门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工程施工生产和施工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发放。从表面上来看,这些部门与施工成本控制关系不大,但却给施工成本控制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施工成本控制的责任归结于成本管理部门。施工成本控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与沟通,因此,一个健全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是施工成本控制的前提。 2.2施工成本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 建筑施工行业竞争是不断加大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有序,公平的竞争市场显得尤为关键。但却存在着先天的不平衡的市场主体地位,使承包商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产生了很多的不良现象。各个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都企图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和综合实力,以求可以承包这个项目。竞争的附加条件不断增多,国家对承包商的竞争成本进行规定,例如,计划利润和期间费用。但企业往往为了中标,经常会放弃其中的一部分乃至全部。 2.3在施工成本要素管理中存在问题 在施工成本中,材料成本是施工成本的重中之重,占施工成本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但材料成本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在采购材料之前,没有健全的采购计划或者计划的实施不到位,可能造成材料不足而停工,增加了人工成本,或是采购过量,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不利于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在材料的领用和入库管理过程中,没有指定的材料领用人,材料领用混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材料入库管理时,没有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使材料堆放凌乱,清点不到位,材料可能出现腐蚀等情况甚至存在丢失的可能性。一次性材料的领用和管理无人问津,使用特别混乱。除此之外,在材料合算的过程中,材料消耗无准确计量,却将重点放在材料核算的财务账要与材料部门的台账核算相符,不进行实地盘点,经常使用当月入库和月末库存倒算的方式计算材料消耗数量的操作方法,故意掩盖材料运输过程和入库过程中材料消耗量以及由于现场管理不当而造成的不正常损耗,造成成本控制不合理。还有材料成本控制不及时,是施工成本波动大。材料成本的浪费造成施工成本控制不良。 2.4施工成本控制方法不合理 施工成本不规范,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将一部分施工项目分包出去,只进行费用的收取,没有做具体的记录,造成未转包的部分项目数据资料不完善,使成本核算不准确以及盈亏状况不明确。成本控制手段落后,不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未进行完善的信息管理。 3房地产成本控制的对策 3.1加强施工生产管理要素 在施工之前,相关单位要制定健全的计划,对单项工程进行详细计算,相关材料保管齐全,内容完整。在分包合同中,要对物资消耗进行规定,将责任划分给分包单位,明确供应范围,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完你善物资领用的制度,及时进行物资消耗计算。 3.2进行现场成本控制 在施工之前,企业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图纸会审,避免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快施工进度。在会审图纸的过程中,尽量多发现问题,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及时修改,将施工成本将至最低。要随着工程的进度,不断结算工程款,在工程完成后进行对工程款进行结算,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造成责任索赔或者信誉受损。建筑工程中,对成本有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策,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在房地产行业经济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和施工单位应该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相关素质,加强施工管理,进行现场成本控制,对各个生产要素进行规范,减少余料废料的产生。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成本控制,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在残酷的竞争中拥有的一席之地。 作者:刘晓艳 单位:大连鸿玮置业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 摘要:当前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极大刺激了产业投资的加大。就房地产企业发展而言,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是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因此必须对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问题越来越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实现企业财务合理管理问题以及成本有效控制是房地产行业目前阶段研究的对象。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意义,并针对财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强化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来讲,房地产行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企业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上涨,但是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想要取得较强的竞争力,挣得一席之地,必须严格实施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更要切实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实施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利于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可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二者的协同管理主要针对企业财务方面实施管理,其实施依据是特定时间段内企业制定的财管目标,二者管理实施主体也就是财务管理的主体,在自身主权范围内,管理对象是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财务状况。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充分利用工程性选择运行系统,有效计算和调度企业正常运营下产生的消耗以及逆行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将自身的薄弱环节给予充分的挖掘,还可以有效发现企业内部潜力。也由此还能够将企业有效实施成本控制的方法查找出来。如果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机制科学,合理,那么其对于改善企业运营管理发挥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企业进行自身运营机制的转变,有利于企业素质的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工作重视不足 没有切实关注重视前期工作的运行是房产开发公司进行财务成本两者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当前阶段,房产公司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忽视了前期工作的成本控制问题,比如招投标以及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问题。部分企业缺乏科学,成熟的成本管理观念,对前期工作盲目压低费用或者设计工艺不同,反而导致了企业成本的大幅上涨,也就使得企业成本管理出现失控的局面。 (二)控制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关于建设极端,企业的控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发展太久,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该行业企业的发展还不足够充分,之后的很久的时间内,房地产的发展也仍然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这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势头猛进,但是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发展的经验也相对缺乏。例如,在市场开发过程中,针对招投标的制度不够健全,招投标市场建设也相对薄弱,也缺乏健全的招投标机制,在此过程中,缺乏相关部门严格、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由此,成本管理问题更是一塌糊涂。 (三)成本控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缺乏相应管理机制。目前阶段,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竞争随之越发激烈。对于成本控制各个方面,企业应当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实施管理,因此,企业必须采用先进、合理的手段,企业才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相对先进的成本控制的观念,仍然只是简单的认为是最大限度的提高收入降低支出即是对成本的控制。传统成本控制观念,没有充分分析研究市场以及对产品实施科学定位,导致盲目降低成本。这种成本控制方式很好地促进了企业支出费用的大幅降低,但是,却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造成了企业与市场严重脱节。同时,就目前的房地产的发展来看,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对于自身成本控制问题无法实施充分全面的管理。 三、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策略 (一)加强对前期财务工作的重视 对于建设项目而言,其成本控制实施的关键在设计环节。工程设计是工程施工的灵魂,它全面反映了项目整体规划情况以及具体的施工意见。因此,在设计环节,企业全面处理整体工程的处理技术关键环节以及涉及的相关经济问题。设计阶段,也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确定以及有效控制的最佳时期。设计不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造价情况,也对施工工期以及工程质量发挥着绝对的影响作用,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受到设计的直接影响。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建设机制 企业在进行企业建设机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先要做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招标制度并对实施有效的处理。创造公平合理的招投标环境,使得资质较高,实力较轻的设计机构可以公平的参与竞争,同时企业必须对自身管理不断强化,促进企业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关于工程监理问题,不仅设计机构主动突破自身设计局限,同时设计监理也应当帮助设计机构,推动其设计思路的不断开拓,进而进一步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在工程成本之前,最大限度地控制工程施工的成本。 (三)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 首先,把日常工作中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做好。目前阶段,部分房地产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其工程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管理理念还相对落后。所以,切实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基础财务的管理,将日常的财务工作做好,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的科学分析。其次,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整体提升企业专业水准。此外,对于成本控制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认识。必须立足于成本控制,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再次,对企业资金加强管理。必须重视企业资金的管理,资金管理涉及方面众多,主要有筹资、现金及成本的管理等方面。科学资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企业的信用,有利于企业低利率贷款的获得。制定科学的融资计划有利于资金的周转,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资金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最后,对企业资本结构加强管理。在企业资产负债适当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的有效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企业资金的充分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所以,企业依据发展目标、融资现状制定科学的规划来科学确定权益债务比。在融资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计划,以保障投资项目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本身就很复杂,在工期较长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实施科学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但是其工作量是相当大,工作强度也非常高。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深化,房地产企业必须充分结合市场竞争具体情况,实施自身成本管理,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实施全面的成本管理,针对项目的各个环节,对项目工程进行整体控制和管理。实施切实可行的成本强化管理措施,不仅切实保障工程质量,还可以有效促进成本的严格控制,为企业发展谋取更多的利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作者:张美萍 单位:沈阳华强新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探析 摘要:随着房地产行业市场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行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虽然在管理上一直比较重视成本控制,但企业项目开发成本控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探讨房地产行业项目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加强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成本成本控制 在我国,房地产业是涵盖建筑、建材、运输、中介、金融在内的大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不可或缺的关键行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房地产公司逐渐的发展起来,且很多具备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经营的范围不仅是房地产开发,还兼具物业管理、机电设备的安装等。一些公司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许多大型的企业全面采取预算成本控制制度,坚持实施工程管理的主导流程控制。能够实现全员的成本控制,总体来讲要将项目成本控制分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的事中项目实施阶段,以及项目事后评估阶段。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在成本控制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能否做好以及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能否盈利或者盈利水平高低的关键。 一、房地产公司的项目成本构成 1.土地成本。 土地成本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契税及交易服务费等。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30%—50%,在项目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土地契税约占土地成本中的3%,可见取得土地的成本价格高低是房地产公司能否赚到钱的关键。 2.前期费用。 前期费用主要包括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费用、三通一平费、规划设计费以及交给政府涉及到报建的费用等。该项费用在总成本中占5%左右。 3.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实体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和安装费等。此项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大,一般在35%以上。 4.基础设施配套费。 基础设施配套费主要包括服务性的一些工程支出和基础配套设施费用。前者主要有供电、道路、环卫、排水等;后者主要是停车场、警务室等;占总成本的10%—20%。 5.间接费用及税费等。 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 二、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成本控制理念不全面。 公司的人治问题太严重,管理层参与度太高,事无具细,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没有树立起全面的成本控制理念,仅仅局限在具体的流程控制中,看似在监控之中,但是却没有严格的设计监督机制。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使本该拥有的规模效益大打折扣。在设计阶段不论是图纸的设计还是方案的设计,从开始设计时就要想到如何设计成本低,或者是更合理、收益高的方案。由此可见,建立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管控模式和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 该模式具有民营企业的通病,人治往往凌驾于制度流程之上,所以如果没有监督和标准就会使得管理控制流于形式。再者,项目的流程控制只能对流程可以规范的项目成本费用进行,仅仅控制的是审批、执行阶段,在工程项目控制的流程设计上审批的流程过于繁琐,没有体现出各个部门的独立性,过多的关注了部门间的相关性,使得流程过多且涉及部门多,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3.项目各阶段具体成本控制不系统。 房地产公司从投资拿地开始到工程竣工,其成本控制大致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部分。但是具体成本控制上没有系统成本控制,导致很多职能部门或者在职责上是重叠的,或者是都参与却无人负责的现象。没有主导部门或者主要负责人去推动或者承担责任。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进度的延迟或者其他环节实施的延迟、无法进行。 三、加强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1.树立公司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员工对改善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才能够使得全面成本成为可能。但是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及各个职能部门具备高素质的管理,不仅需要工作和职能的细分,还有监督与职责的各个部门的协作,这些都需要对每个员工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全员的成本控制理念的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2.房地产项目管控模式选择及组织架构设计。 房地产项目从拿地到实施竣工,期间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土地投资论证、项目启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工程实施、竣工。所以地产项目成本控制要从这几个阶段入手,这样就需要采用项目成本流程控制与目标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模式。还要建立项目成本具体环节控制节点体系,要根据各个部分各个阶段具体环节在其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实际操作,进行节点管控,将控制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将每个部分的每个阶段环节严格落实到实处。建立合理的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按照各个阶段的特点,设计目标成本,然后再通过预算与决算的比较来改进预算。将目标成本控制与项目流程控制相结合。同时各个阶段注重每个阶段关键节点的控制。将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精细化、明确化,同时形成具体的成文形式加以公布,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此执行。 3.房地产行业项目成本体系的优化。 公司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指标进行考核,对超过指标的金额通过流程进行审批,将其控制在部门管理中,使公司的商业机密在一定程度内得到了控制,节约人力成本。在项目成本体系优化方面,还应该加强会计制度和规则的建立,使各个房地产企业之间,在具体的一些成本核算上有更统一的标准,使各个企业间的成本,更具可比性和借鉴性。而新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也会为成本的控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改善的可行性建议。 4.项目成本控制流程的完善。 在项目成本控制流程中,应该更紧密的与成本预算相结合,给以部门更多的权限。项目成本控制流程要严格的进行筛选,通过进行设计方案的评选。与供应商的合同要进行市场调查,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成本大幅上升问题等各项事前控制,使得其在项目成本的控制上更加的精细化,也能从源头上起到节流的作用。 作者:董慧 侯文哲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成本控制 前言 房地产开发项目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项目,因此在此期间无论是居民消费、市场需求还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都会有很大变动,一旦决策分析和成本控制失误均会给开发企业带来重要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出正确决策、有效控制成本是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确保收益、减少损失来说十分必要。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分析失误对成本造成的影响 (一)经济形势影响着开发成本 之所以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经济形势改变的影响,是因为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导致房产开发产生巨额亏损。例如: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和人民币汇率等都对开发成本产生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从开始研究该项目的可行性,到最后楼盘上市期间隔的时间较长,在该时间段内,市场需求这种不定性因素,极有可能有很大的更懂变。消费者购买力、银行汇率等各类要素的变动必然会造成投资收益预期与目前状况相差甚远。比如二线城市开发房地产,购买的地皮位置较好,并且估算上市必然会卖到6000元/平米,然而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房价是以4000元/平米出售,这必然会影响房地产商的收益。 (二)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影响着开发成本 财政和金融两大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直接要素。一个国家的国内国际政治局势变化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更动被称之为法律政策风险,法律政策风险一旦出现必然会使房地产商承受巨大经济亏损。宽松或者紧张的货币政策会对项目开发产生直接影响,这主要是影响房地产商开发项目的成本。 二、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经济分析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建筑密度、土地面积、绿地率、交通是否方便、容积率以及公共性的配套设备等要素均是评估指标规划时应当予以考量的要素。在评估设计方案时必须要对经济性、性价比、格局和环保等细枝末节给予充分的评估。在展开经济评估时应当从财务评估和综合性就评估两个方面给予全方位考量,里面包含在任何一个评价指标要素都会对房地产开发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恰当的将建筑楼层的高度提高和增加密度、恰当的控制其容积率、均是降低每平米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还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建筑用地,这样就在相应的节约了部分开发成本。 (二)优选规划方案 想要提高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性,必然要对市场展开充足的调研后,与项目详实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才能确保在符合消费者使用功能和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的整合经济和技术把多种方案设计出来再展开对比,进而在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在对最佳方案展开选择时,先保证各类开发方案间有可比性,同时应以项目现实状况为根据,采用的评价参考指标必须保持其合理性,不能有所偏颇。 (三)尽最大可能使项目抗风险力提升 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决定了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满足开发需求。由于调整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动均严重影响着房地产项目的收益。这就需要房地产商在投资决策环节均要对社会、环境、经济、市场和政策等各种影响着投资项目成效的因素进行充分分析,掌握各种因素对项目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要素属性,能够起到帮助开发商衡量项目风险的特点和大小正确性的作用,进而保证投资收益水平的合理性,将卓有成效的控制风险方案设计出来,加大防控重点要素的投资风险力度。 (四)采用多样化方式进行组合投资 开发房地产的企业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注意把资金投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对于各种收入层次的居民进行差异化的建设类型,即建设层次不同的写字楼、住宅区和文化娱乐场所等,从而达到降低未来不确定风险的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类型不同,在开发时也会出现不同风险,进而收益上也会有很大区别。通常,高风险投资就有高收益回报,而低风险投资项目相对于高风险项目而言,其收益相对较低。假如把资金投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去,就会使整体企业的风险系数降低,最后获取的收益也较为均衡,如果有一个开发项目决策失误,也会有另外项目补足,这就是用的“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策略。 三、有效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的方式 (一)转嫁风险 第一,利用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需要企业提前缴纳保费到保险公司,而真正遭受损失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保险公司是一种有效、及时且能够科学实行的弥补损失方法,但是在开始缴纳保险费时数额较大且在使用方位上有较大限制。因此通过投保来转嫁风险不能解决所有的投资风险。第二用合同的方式把风险向另外的经济主体转嫁。例如,在项目在施工时,可以把少数高风险性的工程外包给有丰富经验的施工主体,这样就会降低该部分风险。 (二)透过目标成本控制方案进行投资决策 研究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是开发商开发项目前必备的功课,假若糊里糊涂的就去投资,不但不能确保该企业的获取相应的利润,还极有可能使自己蒙受损失,更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这说明在做投资决策时把目标建筑成本控制方案充分利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在设立项目之前必须要不断的评估预算,确定建筑成本控制数高于总的建筑成本资金时,才能确保该项目具备可行性。假若低于总建筑成本资金,那就说明不能达到自身利润的预期,该项目不具备可行性。通过全面系统的测算后,才能够保证房地产开发商开发该项目的收益目标能够实现,降低盲目去投资开发给开发商造成的运营风险和没有必要产生的开发成本。 作者:张新建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功,要想度过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寒冬,练内功是必修课,下面将从立项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合同商洽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五个阶段进行论述。 一、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 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成本的细化分析,包括:1、土地开发成本:主要为土地征用费、城市配套费、拆迁安置补偿费,此部分费用占项目总支出的30﹪,个别地区数值有可能还要高,要成分考虑开发风险和升值空间。2、前期工程费用:主要为“三通一平”和“临时设施费”占项目总支出的3﹪左右,要提高临时设施与建筑项目同寿命性,进而降低成本。3、建筑安装成本:占项目总支出的45%-55%,因地域差异比例数也不尽相同,要了解市场人工、材料、设备变动情况,对影响造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修正与调整,合理科学的确定项目的建筑成本指标。4、配套设施与智能化费用成本:占项目总支出的8﹪左右,此部分成本费用受小区规模和档次的影响很大,控制此部分的费用,园林环境工程成本:占项目总支出的3%-5%,此部分成本与小区规模,档次也有直接的关系,控制起来难度较大,对成本将产生较大的影响。5、投资决策阶段的费税:管理费、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税金,对于可控部分,以最少的费用满足项目要求,节约部分即可成为开发商的利润。6、不可预见费:一般占直接成本的3%-5%,此部分费用应有足够的预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和估计,不能盲目的压缩。 二、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是施工的基础,此阶段的控制会对其他阶段产生重要的影响,地产企业对以下三点的控制不能忽略。1、工程设计的招投标制度:地产企业在委托设计时应大力引进竞争机制,以达到控制房地产开发的成本的目的。2、实行限额设计:凡是能进行定量分析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要通过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数据说话。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要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适应,特别是结构数据,如含金量,砼量等,以方便对节后设计的造价比较。3、强化设计出图前的审核工作:从设计阶段所设计的成果来看,设计方案的不足或者缺陷来加以克制时,所花费的代价最小,可取得的效果最好。在设计出图前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和管理工作,以求得提高实际质量,避免将设计中的不足带到施工阶段。 三、合同洽商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形成合同的过程中,除了对价格的控制外,还有两点不能忽视,就是合同的严密性和合同的可操作性。1、合同的严密性;除正常应明确的合同条款外,还应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计价方法、特殊工艺的计价方法、违约处理方法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处理方法等进行明确,以便避免结算时产生分歧和矛盾。2、合同的可操作性:合同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发、承包方能够实际执行。避免承包方为取得工程盲目承诺不可能实现的条款,从而影响工程进度以及项目各项计划的实施。 四、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地产设计建成实物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费用投入是最大的一个阶段,过程复杂、繁琐,对成本的影响也是最大,必须加强以下三点的控制。1、加强变更、签证监督和管理:变更、签证主要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施工阶段的变更、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处于一个严谨的控制体系中。控制施工变更,签证变更的关键在于地产企业的自我约束。变更及签证管理控制体系应明确。造作流程、流程环节中的责任人、责任人的管理权限、流程环节的确认有限、否决与责任追究制度等,确保变更、签证质量,杜绝不实与虚假变更、签证的发生。2、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首先地产企业要清澈的划分材料、设备的“甲供”、“甲控”、“乙供”的范围,其次地产企业的预算成本人员要广泛掌握建材行情,严格按有关规定做好材料限价工作。合理控制差价水平。对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的材料,属于制定价范围的,应实行“适当参与,推荐厂家、监督质量、合理限价“的原则,设备采购实行招投标,确保质优价廉。3、严格审核承包商的索赔要求:对于承包商索赔要求的处理,则应按合同办事。加强对索赔资料的审查,强调处理索赔的及时性,加强预见性,尽量减少索赔案的发生,以免索赔额过大引起投资失控。 五、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大量、集中、复杂”。是结算阶段的特点,为避免结算时产生主观上的错误和漏洞及客观上的疏忽,结算工程必须按设计图纸及合同规定完成,必须要有竣工验收单,应做好工程洽商签证及预算增减账的管理。重点做好材料差价及竣工调价的审定工作,审核时应与原招标文件对照,凡原标底内已含项目不能重复出现。要严格按合同及有关协议的规定,合理确定措施费、提前奖和优质奖等相关费用,认真实行结算复审核制度及工程尾款会签制度,确保结算质量。 六、结语 当前房地产正处于降温阶段,房地产商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将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贯穿与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其控制的重点在于立项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合同洽商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的全面细致工作。控制好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春天就会再次降临! 作者:张浩 单位:大连泰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房地产论文 1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先后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以及建设监理制等制度,其中各项制度都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仍然存在许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重视起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没有真正认真开展相应的成本管理工作,这主要是受到了企业短期行为的影响。但是如果从长远发展考虑的话,要想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强化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改善项目成本的估算能力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成本与建筑质量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来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最终目的。如果从盈利角度来考虑的话,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各项运营成本逐渐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只有通过对工程项目以及相应建筑工程的建造进行有效的估算,对前期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掌控才能够确保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并且从风险角度出发的话,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许多项目都是具有较长周期,并且投入相对较大的项目,这使得前提的控制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2当前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虽然在前期阶段的成本费用较少,但是其对于项目的整体质量效果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限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当前在前期的成本控制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首先,问题体现在重视程度不足上,目前许多开发商都缺少对决策阶段成本控制应有的认识,造成了策划报告水平较低、操作性较差的问题,在决策中经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和意外,产生了大量的资金浪费问题。与此同时,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上也缺少应有的科学合理性。对于项目开发而言,其可行性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项目的成败,如果一味的生搬硬套很有可能会面临失败。此外,我国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成本的估算上也存在较大问题,不能精确的对项目成本进行估算。成本估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基础,属于一项动态性较强且连续的工作,估算的结果虽然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但是对于成本的控制来说却具有较强的借鉴参考价值,如果估算的准确性较差的话,将会影响到整体的成本控制水平。 3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的相关建议 3.1做好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主要受到项目区位以及项目方案选择的影响。其中项目区位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成本费用,具体表现为土地成本上。而在项目方案的选择上,如果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开发方案可以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反之则会使开发成本上升。针对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特点,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投资决策阶段属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项目开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此阶段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要对市场进行有效的预测,在可行性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确保前期工作的开展能够落实到位。在此期间的成本控制应当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就是购地方面一定要慎重,对于购地成本应当进行理性控制;其次,还要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预见性分析,确保自身开发项目的准确定位;此外,还要对市场的整体走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便于发现自身在未来发展中的主要侧重点,进而做到有的放矢。投资决策阶段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阶段,在此期间内要充分做好有关的分析和调查工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相对较高,如果不在前期阶段对成本费用有个大致的了解很有可能影响到后期的施工建设,进而威胁到项目开发的成败。这使得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3.2进行正确的成本估算工程项目的成本估算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强的工作,要想做好成本估算工作必须保证项目成本估算的各相关属性。首先,就要正确的确定成本估算对象。通常情况下,在此阶段分为两项任务,分别是合理划分工程项目成本估算对象以及正确建立成本估算明细账。在划分工程项目成本估算对象方面,大多应当根据施工合同中的内容以及施工生产的自身特点等具体实际情况,朝着有利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来予以确定。对于那些规模相对较大,并且还有不同施工单位施工的单项工程,应当将该项目依照不同的施工单位予以划分,将分项工程作为估算对象以便强化对成本的分析和绩效考核水平。而对于单一的工程项目以及那些由单一施工单位、工程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位施工的工程,可以采取合并的形式,将其作为一个成本估算对象。而成本估算明细账的建立则是应当在成本估算的对象确定后进行的。要求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成本估算对象填制。设置成本明细账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方便各个成本估算对象所负担的费用成本。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在进行工程项目成本估算的过程中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原则来进行工作。即对于那些能够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而对于不能够有效分清受益对象的则要根据一定的手段来予以分配计入。具体的费用估算包括人工费的估算、材料费的估算、机械使用费的估算、其他直接费用的估算以及间接费用的估算。而各项费用的具体计算方法则要根据各项费用的实际情况来予以选择和制定。 4结束语 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壮大,就必须做好自身的前期成本控制工作。作为房地产领域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到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此,我们一定要积极完善和改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前期成本控制,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孙瑨单位: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分析 1规范合同管理 在施工企业的管理上,合同管理的地位十分显著,所以必须对合同有明确的规范,不能盲目地进行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工程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必须规范合同的内容、条款。经过设计阶段,施工的合同内容更需要从大到小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竣工的顺利。同时,前期的合同规范明确,就能给施工过程中的资金运作指明方向,这就是合同管理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合同管理能对施工过程的完成进度进行监控,针对规定的施工成果进行验收,保证施工的质量。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豆腐渣项目,以非常低的价格购买质量很差的材料,这样只会形成劣质的工程。针对此种问题,最好的避免方式就是制定严格的合同管理条例。 2完善成本控制,优选施工组织方案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完善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会在成本上进行控制,并甄选出最佳的施工组织方案。一个合理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案,对施工的进度、竣工有很大的帮助。在设计方案之初,需要引入成本控制的内容,并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资金情况,在成本费用、施工目标、施工模式、竣工时间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鉴于成本控制的规范,施工组织方案的选择也比较方便。 3工程施工阶段费用方面的成本控制 3.1材料费用方面从内容上来说,材料费用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价格用量方面的费用以及材料用量方面的费用。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项目材料的优劣好坏都有一定的标准,材料的消耗数量、价格空间都必须有一定的控制管理。并且,施工材料的每一笔限额领料单都需要落实到位,而且单据上面的信息必须准确,尤其是数目方面的信息。同时,为了控制成本,材料的功能需要得到重视,最好是通过低价的合格材料来替换昂贵的材料,保证周转料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材料采购的供应商需要仔细删选,最好在价格、质量、信誉上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低价最合格的产品。针对必须购置的高价材料,项目部门需要进行询问标价,对采购的数量和资金进行预算处理。同时,对于需要大量购买的材料,材料部门可以按照轻重缓急分批购买。 3.2人工费用方面企业施工的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这就需要对施工人员的费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制定对应的合同规定。而且企业按照内部的定价,在工程项目的周期上提前做好议程设置,拟出承包价格,再核算成人工成本。此外,人工费用方面的结算,还可以灵活处理,通过项目员工的动态管理,控制人员的费用支出。并且尽管工程项目的主要职责是跟踪和监督项目的完成情况,但是在人事管理上也有自己的权利。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竣工,节约人工费用,项目部可以在冗员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简,保证最优化的人力资源来担任施工的职责。此外,项目承包合同有关于人工费用的规定,划分了工资含量指针。通过这种方式,施工项目的员工、费用都有了明确的标准,避免了过多人工开支造成的成本浪费。 3.3机械费用方面企业的施工必然会需要购置轻重型的机械设备,方便工程的建设,同时,这也是一笔昂贵的费用支出。为了保证施工的进度、项目的竣工,企业可对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机械进行统计,避免购置重复功能的设备,最大限地地发挥机械的功能,又提高施工的建设效率。并且,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相关人员要做好监督,保证机械设备的健康状态。在人员的调度上,施工结束后,机械设备的使用人员要切断电源,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上机人员和辅助合作人员必须加强合作,增加设备的台班产量,强化施工的工程进度。 4完善成本控制,构建施工阶段管理体系 4.1加强成本控制责任制成本控制不仅需要从管理上进行加强,而且需要引入目标责任制,提高企业施工人员和管理层的责任意识。成本控制的责任包含很多,主要是在施工的质量、成本、工期、竣工目标上有严格的规定,避免出现形式上节约、施工中浪费现象出现。 4.2增设先进的技术管理系统企业在施工建筑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性的技术方式降低工程成本。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将成本控制以及质量控制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同时施工成本也能有所降低。所以说,先进的计算管理系统是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最有效的方式。 5结语 总的说来,房地产项目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需要通过对于设计、采购、制造、质量、管理等环节所使用费用进行跟踪,对于每一个环节所使用的费用需要控制在费用开支标准内。同时需要有合理性降低成本方式,能够更好的掌控房地产项目中各个环节的成本,对于每一个环节所使用的成本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报告,并与项目计划成本进行对比,对于项目进行经济责任承包考核。这样才能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成本才会有所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作者:宫鹏单位:山东鲁能菏泽煤电开发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开发项目成本控制房地产论文 1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1.1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所谓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从投资决策到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等。 1.2房地产开发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①项目决策。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通常都是投资数额很大,房地产企业需要重点考虑项目的风险性预测,以及自身把握风险的能力。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不同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判断。 ②土地成本。目前,由于用于商业开发的土地数量极为有效,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抬高了土地的拍卖价格。另外房企之间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地价的上涨,使得土地成本很难控制。同时由于土地价格占项目总成本的比重较大,约占项目总成本的30~35%左右,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取得开发用地显得尤为重要。 ③工程建设成本。工程建设成本受工程设计方案、工期、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生产要素价格市场波动等因素制约,而国家政策和各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项目运作自有资金等对房地产开发的相关税费、管理费用和筹资成本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措施 2.1开发项目前期成本控制 2.1.1规范前期的项目投资分析,有效控制投资风险。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决策成功奠定基础,而可行性研究为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从市场、技术、经济等方面对项目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价,在技术上判断项目是否可行,以及经济方面是否合理,同时对多个方案进行优选。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首先要对拟选择项目产品的市场定位,未来消费群体,预期的销售价格进行科学地预测;同时还要对项目所在地原材料价格,市政设施,地理和人文环境等等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已经取得调研资料对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在确定项目可行的前提下,还要结合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借助价值工程等相关理论,进行设计多方案比选,在满足技术先进条件下又兼具经济合理性。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市场的任何波动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项目的投资收益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进而瘫痪整个项目。通过投资决策阶段对开发项目的综合评估,明确各因素对项目产生的影响,根据房地产项目风险的类型和特点,帮助投资者提出相应的风控实施方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 2.1.2土地竞拍价格的控制。房地产整个开发过程中,一旦获得土地,其开发成本就基本确定,在开发过程中,该成本一般不会太大的变化。因此,对土地成本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拿地成本,在土地招投标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竞标策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以最小的代价和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 2.1.3设计阶段。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成本控制的关键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工程造价、建设工期、工程质量等都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①推行设计监理。优化设计方案、加强造价控制工作,仅仅依靠设计合同的制约是不行的,还要通过设计监理协助设计单位开拓设计思路,优化设计方案。②加强设计出图前的审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施工图质量偏低造成的。加强设计出图前的审核工作,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变动。同时加强审核工作也可以将设计方案的不足或缺陷及时改正。 2.2项目建设阶段 2.2.1完善招投标管理。为了确保招标文件规范、严谨,保证所有参加投标的承包商都在同一限制条件下公平竞争,以便开发商进行对比分析,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①招标文件编制人员除了要有较强的预算知识外,还应当有一定的工程设计知识,施工经验,以及材筑材料与设备、建筑机械、施工技术等综合性建筑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对工程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工程量计算不重不漏。②清单编制完成后要认真进行全面复核。最好是将编制好的清单与同类建筑工程,从工程造价、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要工程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检查遗漏的项目。同时还要仔细阅读建筑说明,结构说明及各节点详图,发现一些疏忽和遗漏的项目,要及时补足。 2.2.2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为了减少设计变更的发生,就要认真做好开工建设前的图纸会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确要设计变更的,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办事,必须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协商确认后才能发生变更。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要防止设计变更降低原有项目的使用功能情况发生,以及将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造价增加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图纸以外以及施工图预算中没有包含的而现场又实际发生的施工内容很多。如果不严格管理,势必会增加总投资。要严格审查各种签证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避免事后签证。要对增加的子项目认真核查,一方面要核查增加的子项目是否合同中有约定,另一方面要对增加费用的合理性进行核算。 2.2.3加强合同的执行力度,以合同管理为手段严格控制开发成本。在房地产开发过程涉及合同比较多,合同规定双方基本责任和义务,同企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是任何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的工作。房地产企业应该争取建立明确的合同付款台账,使得有关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各类付款和支出金额有依据,争取对合同款项支付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杜绝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2.3严格审核工程竣工结算竣工结算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最后阶段,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最终依据,工程实践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经审查的工程结算较编制的工程结算价款相差10%左右,有的高达20%,对控制投资成本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审核项目竣工决算时,应该依据现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法规,严格按照承包合同中约定的条款,结合工程竣工图纸、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资料认真审核。 ①根据施工图、竣工图等资料审核是否按图纸施工,逐项核对合同条款,检查是否存在遗漏或者重复计算的项目; ②审查设计变更是否符合工程建设相关标准,手续是否齐全。审核施工现场的相关资料,确认工程是否按设计变更要求实施; ③对于工程量清单已有的项目,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执行。对于新增的项目并且合同没有约定的,可以参照类似项目或者双方协商确定。 2.4健全成本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责与权相互结合的工作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能够健康、科学发展的基础。目标成本确定以后,就要将成本逐步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部门管理职责,保障企业按照既定的成本控制目标进行成本控制工作。4结语成本管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至关重要,企业要生存下去获得持久的竞争力,还应该树立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项目成本监控体系,实时记录跟踪核心业务进展,实现业务、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者:王新芳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控制论文 一、房地产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企业的黄金时期已经慢慢过去,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企业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需要在资金实力、品牌口碑方面取得一定的影响力,还需要在房屋建筑方面实现低成本。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房层建筑的低成本,就代表着在销售价格方面的超强竞争力,销售越快资金流就越大,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所以房地产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二)可以保证利润空间的最大化利润就是在扣除成本、费用及税金后剩下的资金额度。落实成本控制,自然可以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利润。目前经济效益是保证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实现其最大经济增加值和目标利润方面,落实成本控制与管理非常必要。 (三)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成本控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主要表现在成本控制是现代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举措,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就代表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成本控制也是提升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除了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外,对开发各环节成本制定不能全面到位的问题也普遍存在。房地产开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房地产开发成本集中产生在开发的各主要环节。在这几个关键环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设计环节很多房地产企业在控制设计成本时,往往存在设计单位选择不当,沟通不利以及成本控制意识不严等问题。很多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设计阶段都没能将成本与技术、工艺、材料等指标很好的结合起来分析,很多房地产企业没有重视设计方案会审这一环节,不能很好的组织评审小组来进行科学、系统的讨论和会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导致了后续施工过程中设计的变更较多,从而造成后期窝工、返工以及误工等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成本的后续控制。 (二)招标环节企业的工程部和成本控制等部门缺乏对投标企业的认真考察,导致一些资质较差的或者是一些资金及技术实力不强的施工企业中标;在对招标文件进行编制时,没有对相关的信息、数据及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也不能做到精确的分析。导致在招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成本控制隐患。 (三)施工环节在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多,很多企业在施工现场签证都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也不能制定科学的制度流程,导致签证流程混乱,从而造成成本控制失利;一些大宗的材料及设备采购和使用方面,没能做到尽可能的利用自身资源和渠道,导致材料及设备的使用成本控制不利,同时也无法保障品质;工程在付款审核方面各方的责任感缺失,审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审核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做好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开发项目设计方案的好坏对整个项目开发的成败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对设计方案进行确定时,必须做好方案的评审工作,尽量选择最为合理、最为经济也最为科学的设计或规划方案,同时还要考虑土地的统合利用率。通常最优的设计方案不一定是最为漂亮、最为宏伟的,但必须是即经济又实用的。无论是布局还是搭配都应该体现出比例的合理性,同样在户型、面积及层数方面也应当体现出合理性。实际上方案设计本身的成本控制是次要的,而且通常成本较高的设计方案其技术指标也同样高,投资效益也越好,因此,在开发项目的设计方案选择过程中,应该对高收益、低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设计方案成本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二)做好招标环节的成本控制在开发项目的设计方案确定以后,便可对该项目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开发,首先就是对施工单位进行确定。通常施工单位的确定需要根据招投标文件,招投标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高的施工标准。因此,在进行招标时,需要先对投标企业的资质、业绩、以及技术、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价,尽量选择规模较大,信誉较好以及建筑能力强的施工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应该严格审查招标文件,在招投标过程中尽量考虑成本控制问题,以低成本为目标,签订细致而严谨的中标合同条款,避免由于合同中权责不清的问题而引起日后的纠纷,这样也能够为自身企业获取利益的保障。 (三)做好项目前期预算的成本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通常周期都较长,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项目需要进行分期开发,因此,地房产开发项目开发之前,应该对预算编制进行严谨的控制。通常房地产企业所采用的预算控制模式为全面预算模式,主要包括了房地产筹资、采购、投资、销售以及其它经营活动。在预算控制方面不但要做好预算的编制,还要做好预算的执行、分析以及考核等管理工作。预算项目和标准都应明确,同时还要对预算的审定、下达等程度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及时而有效的控制好预算成本。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对预算的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以积极有效的采取改进措施,保证预算工作在成本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控制。比如在筹资时,首先要确定筹资的方案,对现金的使用计划进行编制和修订,然后再制定出相应的成本费用计划,其中要尽量准确的预测出分阶段的现金支出情况,最后再对销售的预期计划进行制定,以便对未来的收入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四)做好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施工成本占房地产开发总成本的比例较高,因此,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是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在进行施工成本控制时,应该充分发挥技术及管理优势,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将施工成本控制到最低,这可以说是房地产企业进行开发成本控制的主要途径。施工阶段除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成本控制,还应该在工程变更及签证方面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在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进度变更、施工条件变更以及工程项目变更等都会对施工成本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这一系列的变更管理工作。由于在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出现差异,因此房地产项目施工之前,还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保证施工成本的可控性。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尽量避免扩大建筑规模、提高建筑标准、增加建筑内容等导致施工成本突增的现象出现。 四、结束语 由于房地产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做好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已经成为现阶段房地产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保持良性发展的关键。房地产企业不仅要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体系,更要做好开发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同时,不断分析问题、积累经验,以便对成本控制措施进行改进和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作者:刘波单位:新疆金辉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会计与房地产筹资和成本控制 一、会计在房地产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企业具备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的必备条件 房地产企业是属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行业,房地产企业为了保证财务的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时刻确保企业拥有最新最全面的信息。现在我国房地产企业都发展非常快,原因就是其掌握了大量准确的市场信息,能够不断应变市场需求,实力非常强大,企业都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获取市场信息,利用网络和人力资源来进行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所以企业具备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的重要条件。 2.流动资金巨大,对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模式有很强的欲望 房地产企业一般都是实力非常雄厚,且流动资金非常大的企业,其一个项目的投资可能就占据整个企业超过一半的资金规模,风险性非常大,因而其迫切需要有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来进行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因其资金流动性强,对动态的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模式有很强的欲望。 二、当前房地产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企业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是由于其获取有效信息的局限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房地产企业企业内部股权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第二、形式主义,财务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并不真正实行;第三、企业收付款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第四、库存商品的管理核算控制问题;第五、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第六、动态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第七、企业员工素质低,财务动态筹资与成本控制管理以及库存控制管理意识淡薄。 三、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概述 房地产企业目前主要采取的财务管理以及库存控制管理模式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主要包括: 1.在投资和销售阶段 第一,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的提出,信息收集,主要是前期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收集,事前进行分析报告;第二,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规划完成,对其进行成本转化,从而进行投资规划分配;第三,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交易开始后,对预定成本和实际发生成本进行比较控制,在实施交易过程中,对其超出预定成本范围的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研究分析,对成本计划之内的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研究分析,将预定成本进行实时修改;第四,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评价。 2.在售后服务阶段 第一,做好企业投资、筹资成本控制和核算管理;第二,做好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首先,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做好全面管理,其次,一定要保证企业营业收入款项的账实相符,防止出现企业小金库等现象;最后,企业收付款项账实相符,通过企业风险预测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交易;第三,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项目完成后,对其交易过程中一切支出进行财务资料汇总,取其精华,以便以后商品采购和销售项目建设实现财务的动态管理,将企业成本降到最低。 四、当前房地产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1.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模式的构建的原理 对其投资计划和设计计划进行成本分解,对其成本支出的控制具体到每一个细小环节,对其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实时的信息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具体的财务动态指标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控制。对企业筹资成本等相关的成本支出进行成本分解,对其成本支出的控制具体到每一个细小环节,对其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实时的信息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具体的财务动态指标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对于任一环节的成本支出进行实时管理、控制和调整。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系统模块,保证其系统的有效顺利运转,最终对整个成本系统进行全面管理。 2.企业筹资与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模式的构建的思路 依据企业制定的筹资与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和库存控制管理模式,实现房地产企业建造过程中的整个的管理控制,对于任一环节的成本支出进行实时管理、控制和调整。 3.健全制度体系,夯实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基础 企业只有拥有了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体制,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夯实企业成本管理基础。 4.强化责任落实,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企业要想取得快速发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只有做好成本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才能不断地完善部门人员的职责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职责问题,不要一旦出现问题,就互相推诿责任。 5.加强成本管理的督导考核 成本管理不是一项固定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两手抓,既要通过硬性的制度来约束员工,同时也可以通过激励制度来鼓励员工实现成本管理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 6.企业现代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 企业要想高效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现代信息网络系统,有效地保证企业相关经营数据及其文件处理的自动化、企业相关各类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及其企业决策管理的自动化。通过建立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处理相关各类事务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办公自动化的实现能够将企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网络系统分析,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决策的可靠性,能够及时地对决策所需信息进行查看和汇总,不断优化企业经营计划,从源头上降低企业成本的支出。 五、结束语 企业要实现发展和获利,就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系统,那么这既包括人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房地产企业最重要的管理系统就是财务成本的控制,因此实行企业财务的动态管理有着深刻的意义,房地产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和做好实时的财务控制才能够控制其成本,从而提高其获利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的筹资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已经表现出很先进的优良性,但同时仍然有问题存在,因此,建立适合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动态财务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房地产企业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 作者:郭红亮单位:河南中力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成本控制探讨论文 摘要:房地产在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它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有着重要的意叉,还渗透到7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中,房地产开发作为一种商业行为,追求的是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能在房价和利润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达到买卖双方的双赢,控制好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就非常有意叉。本文主要通过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主要成本形成的分析,来探讨一下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本控制方法.从而提高项目的利润。 关键词:房地产;成本控制 前言:工程建设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工程设计、项目施工这两个阶段。虽然工程建设成本的发生主要在工程施工阶段,但建安费用的大小以及费用的发生是否合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设计阶段。因此,工程成本控制的方式是从项目的前期入手,在施工阶段进行重点控制,对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加强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以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总目标。 一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组成 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为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所支出的全部费用。就其用途来说,大致可分为3部分:土地、土建及设备费用。这是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主体内容,大致占总成本的80%。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费用。土地费用主要包括置换成本、批租费用、动迁费用等。房产商在决定是否开发一个项目前,必须将预计的土地费用通过土地面积和容积率的换算,计算出未来所开发的每平方米商品房所占的土地成本(俗称楼板价),以此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评估。 配套及其他收费支出。主要是指水、电、煤气、大市政和公建配套费。学校、医院、商店等生活服务性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他收费支出中有些虽属于押金性质,如档案保证金、绿化保证金等,但难以全部收回。这类收费项目种类繁多,标准不一,许多项目由垄断性企事业单位执行,随意性很强,标准普遍偏高。配套及其他收费项目是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受外界因素影响最大的一块费用支出,一般占项目总投资的10%~15%。 管理费用和筹资成本。房地产开发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投资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大多数开发企业必须通过贷款来解决资金需要,这样就产生数额较大的利息支出。如何把这部分费用核算好,对正确计算开发成本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一)设计方案优化 设计方案的优化是设计阶段的首要任务,它对工程建设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方案不但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比如在写字楼的建筑方案设计时,通过优化建筑造型,装修方案、标准层面积、公共区域的布置等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使用率,再设备选型方面,再保证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如在电梯空调弱电系统等方案设计时,通过合理的方案优化,可以节省大量投资,对降低工程成本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某国际大厦项目,通过对地下停车场柱网及交通路线的优化设计,增加了约15%的停车位,降低了停车位的单位工程成本。在此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优化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地形特点,规划成独具特色的坡地型别墅,从而减少了土方工程量,大大降低了前期“三通一平”工程的成本,并通过提高对回填土工程的技术要求,为后期的地基处理节省了投资。 (二)实行限额设计,有效控制造价 限额设计就是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的总概算,去控制施工图的设计。实施限额设计,强化设计经济责任制,是控制设计“镀金”的有效方法。一旦设计获得批准,应严格控制变更程序,不轻易变更设计,以保证投资限额不轻易突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与设计部门积极配合,及时提供可靠的工程基础资料。设计不精、深度不够是当前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一大通病。迭也是直接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的一大不确定因素。频繁的设计变更带来工程造价的失控,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确定设计限额,并建立奖惩考核激励机制。一种可以类比的方法是,利用同类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优化设计,为降低工程造价奠定基础。 (三)前期造价分析 通常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具体程序是:专题调研设计任务书一方案设计图纸会审。由于关注点的不同,设计单位往往对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如开发单位,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应该由开发单位牵头,由设计单位来实现。开发单位在委托设计前,要组织力量对成本可控敏感的部分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考察相关项目、收集最新技术资料,组织专题专家会等方式,与设计单位共同完成。在确定项目技术方案的同时,确定成本控制目标。还可采用定额设计的方式,在设计任务书中。把包含成本控制内容的意图系统、明确地告知设计单位。及时组织图纸会审,从设计、工程,销售等多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据统计,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筑工程总费用的1%左右,但正是这1%的设计费用决定了几乎全部后期的工程建设费用,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投资中的重要性。在设计阶段,造价人员的工作重点是通过造价分析,协助技术人员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价值工程原理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二工程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建设项目实行工程招投标制,既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工程造价,又能防止建设单位的一些暗箱操作。在工程项目材料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为了保证中标价的合理性,防止不合理或非实质性报价中标,在开发的综合楼项目中幕墙、消防器材、水泵等投资额较大的子项目,采用低-价中标的形式,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哄抬标价的现象,又可以避免“低价中标”导致“低质工程”的出现。首先在参加投标的企业中选取3~4家规模较大、信誉度较高、质量有保障、品牌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作为投标人。在招投标办的监督下采用了询标的形式进行投标。 投标的程序是:先由投标方自主报价,抽签决定询标顺序后,进行第一次询标,询问投标方的最高降价幅度。然后进行第二次询标,以最终确认投标各方的最后报价。这样既给投标方一定的时间考虑,又使投标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追使企业尽量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如(生活水泵的采购),我们就是以第一轮低干报价的30%,第二轮又降3%的价格最终成交。三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项目建设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招投标、合同签署、工程变更和竣工结算四个方面。 (一)采用招标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单位与材料供应商在选择工程项目的承包单位和材料设备的供应商时,进行公开招投标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最有效办法。在招投标过程中,充分利用项目的规模优势和供应商的自身优势及相互竞争、可以获得最优惠价格,特别是对于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往往投标单位会根据规模效益及社会效益以低于常规造价的价格报标,同时尽量使更多的总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入围。 在招标过程中,工程管理部门和造价管理部门应该仔细审阅图纸,尽可能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和中标单位以后的索赔机会。在评标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索赔和不平衡报价的情况出现。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各投标单位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优化设计方案。 在招标中采用工程量清单的方式是目前越来越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工程量清单招标有利于项目实施中进行成本动态控制。工程量清单是指按照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要求与规定,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现行预算定额子目分项要求,将拟建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按工程部位、性质或构件分部分项,并计算实物工程量,列成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供投标单位填写单价的一种工程量计价方法。采用工程量清单的形式,对开发单位而言,首先,工程单价易与市场价进行竞争性比较,挤掉单价中的水分,堵住漏洞,其次,可控制因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款的增加。 (二)合同签署要严密 签订规范、细致、严密的合同文本,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又一重点。在国际惯例中,业主常常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防止施工单位进场后以工期紧、场地狭小、设计选型的品牌型号不明确等为借口,进行各种各样的索赔。如施工单位常常会在工程的后期以甲方原因误工造成工期紧为理由,提出赶工申请,要求增加工程费用,如果合同中预告了合同报价充分考虑了工期因素,明示不论采取何种赶工措施均不再调整报价的条款,就能有效地杜绝这类费用的增长,比如在设备安装预算中,由于不同的品牌型号价格出入很大,如果在合同中的条款及相关附件中描述模糊,就很容易在施工过程中被“偷梁换柱”,影响工程质量和寿命,损害开发商的信誉,造成不良后果。利用好“严密合同条款”这一条,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提前的预计,在这一点上需要多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建筑法律、法规和合同示范文本,但与国际标准合同文本,尤其是与国际通行的FIDIc合同文本相比,在合同的严谨性、合同主体的责权利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有必要吸收国外合同的合理部分,结合我国金融。保险,建筑法规,对现行的合同文本进行修订。 (三)提高工程变更的预见性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变更的管理非常重要,工程管理人员和造价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控制洽商变更的发生,但由于工程项目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变更。一股从成本控制角度考虑可将工程变更分为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3类。对于大的洽商变更,必须事先做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这时要充分利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技术资源,并就其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做出评价,综合各方意见后方能最后确定是否实施该洽商变更。变更设计必须在合同条款的约束下进行,任何变更不能使合同失效。变更后的单价仍执行合同中已有的单价,如合同中无此单价或因变更带来的变化,应按合同条款进行估价。经承包商提出的单价分析数据,监理工程师审定,业主认可后,按认可的单价执行。 (四)结算审核要细致 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最终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因此,这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最后一关。 一般应从以下角度控制结算工程成本: 核对合同条款.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并在结算过程中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款等· 检查隐蔽验收记录,竣工结算时应该对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进行检查,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方可列入结算; 落实设计变更洽商,只有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的变更洽商才能列入结算; 按图核实工程数量,招投标工程按工程量清单发包的,需逐一核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然后对工程量清单以外的部分按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与要求进行结算。 严格执行定额单价,除包干部分外,结算单价应按合同约定或招投标规定的计价定额与计价原则执行,对定额单价中没有的项目应按相近定额进行分析换算,或提出人工,机械、材料计价依据,编制补充单价; 注意各项费用计取.建安工程的收赞标准应按合同要求或项目建设期间与计价定额配套使用的建安工程费用定额及有关规定执行; 要求有关单位参与把关,除建设单位外,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应大力支持,参与把关。 结语: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阶段一一“软”环节,弹性空间较大不易控制和把握,相应的如果开发商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对于项目的成本节约来说是最可能的也是最大的。但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硬”环节也需要严格把关。一个优秀的工程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和关键。只要我们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一定可以把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提高设计阶段的质量,达到较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 1现阶段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项目运作过程中不注重施工计划 项目成本管理管理方式很多,但首先要做的就是计划。施工前做好工程的估算,必须依据材料计划并对照市场材料价格估算出材料所需费用,还有加工费、临时设施、办公用品及生活设施费等,对每一项做一个较详细的估算。把估算出的总金额与预算总金额进行对照,这对今后的工程实施和成本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制定详实、可行、精确的计划对于项目管理目标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项目运行时,房地产商为了早开工,早开盘。计划成立一张消耗了劳动力的废纸,完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在实际工程中没有科学的计划可以依据,某一分部分项工程不知花费是超还是省,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1.2把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阶段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由地价,土建和安装成本费,配套建设费用,开发商的运营成本组成。施工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所占的比率不是最高的,只能说施工阶段可能是成本投入最明显的一个阶段。为防止在施工中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各公司均采取分散权利的办法,项目经理的权力被减少至最低,职能部门的权力相对做大。控制成本被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后,各部门就只关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的成本管理情况,至于对其他部门甚至全局会有什么影响根本就不是相应职能部门关心的范围。因此将项目成本管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是不可行的,应该在每个部门每个阶段都要注重项目成本的管理。 2提升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方法 2.1加强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 项目投资决策是指决策单位或决策者按照规定的建设程序,根据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布局的战略构想,结合有关的方针政策,在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多种角度的综合分析评价,决定项目是否马上建,在什么地方兴建,选择并决定项目建设的最优方案,即解决所谓的定项、定点、定方案的问题。在建设项目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 (1)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任何项目工程的投资,无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即投资风险,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更是如此,如果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不做好市场调查,可能会导致资金难到位,开工迟,技术、管理跟不上,这样就会造成质量和进度目标达不到计划要求。而生产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项目单位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也会降低。因此,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2)做好方案优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比较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都存在技术与经济分离的弊端,通常项目建议书由开发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而相对应的投资估算由财会、预算人员编制,技术人员不懂财务,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造成在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不严。要真正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在完成市场调查研究后,必须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将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进行设计多方案比较,把控制工程造价观念渗透到决策阶段的各个环节中。 (3)合理选择建设标准和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地点的合理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及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状况。建设标准的确定对于房地产商来说十分重要,房地产开发商不一定要一味的追求高标准。开发的楼盘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配套相匹配,在确定开发项目的建设标准时一定要按照可行性报告中市场调查和预测根据自己的特点、特色来进行。 2.2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与重点。设计环节的费用管理有两个目的,一是降低为完成设计任务所需的设计成本,二是降低工程所需设备、材料、建筑、安装等费用。由于占工程费用大部分的设备、材料、建筑、安装费用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较精确地确定,因此可以说,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中做好以下问题控制成本。 (1)推行设计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积极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尽量将工程主体及配套的围护、绿化等均放在一起进行招标,采用多家竞投,组织有关专家综合评比,这样既可优选出好的设计单位,又可促进设计方在项目整体布局、建筑造型使用功能上开拓创新,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 (2)开展限额设计控制造价:设计不精、深度不够是增加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由于设计频繁变更,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设计人员应熟悉掌握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然后按项目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及概算,再用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及概算。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融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为一体,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利用同类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 (3)加强对设计人员进行经济观念的教育:在设计工作中推行限额设计,根据合同标的额,对各专业限定投资额,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和技术标准。在设计中,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水平,体现“中等、适用,在适用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工程的关键部位上,采取多方案的比较,设计采用最佳方案。 3结语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核心的内容之一,成本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成本管理可以减少和杜绝企业中的浪费现象,节约有限的社会和经济资源。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仍十分落后,有待于我们不断的努力,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工具,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更好的掌握和理解项目成本管理的内涵,重视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房地产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成本控制 论文关键词:成本控制新思路 论文摘要: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主要是对其中主要费用中的变动费用的控制,因为这些既是可控制的又是对项目经济效果影响较大的费用,控制住这些费用就控制住了开发成本费用的主要部分。对房产开发商来说,要想获得经营利润,除了必需提供适销对路的开发房源外,还应该降低开发成本,而搞好成本核算进一步实现对开发成本的控制,是企业降本增效,正确体现经营成果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开发商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中的主要成本构成 (一)土地费用 土地费用包括城镇土地出让金,土地征用费或拆迁安置补偿费。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方式有三种: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目前基本以后两种方式为主。随着国家对土地宏观管理政策趋紧,通过拍卖方式获得开发用地成为大多数开发商获取开发用地的有效方式。目前在我国城镇商品房住宅价格构成中,土地费用约占20%,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二)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主要指房屋开发的前期规划,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地质勘查费以及“三通一平”等土地开发费用。他在整个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一般不会超过6%。 (三)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废纸房屋建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等,又被称为房屋建筑安装造价。他在整个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约占整个成本的40%左右。 (四)市政公共设施费用 市政公共设施费用包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两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费主要指道路,自来水,污水,电力,电信,绿化等的建设费用。公公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指在建设用地内建设的为居民提供配套服务的各种非营利性的公用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医院,派出所等)和各种营利性的配套设施(如粮店,菜市场等商业网点)等所发生的费用。他同时还包括一些诸如煤气调压站,变电室,自行车棚等室外工程。在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中,该项目所占比例较大,我国一般在20%~30%左右。 (五)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组织和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它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差旅费,办公费,保险费,职工教育费,养老保险费等。在整个成本构成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会超过2%。 (六)贷款利息 房地产因开发周期长,需要投资数额大,因此必须借助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开发经营过程中通过借贷筹集资金而应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息也成为开发成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大小与所开发项目的大小,融资额度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所以占成本构成比例相对不稳定。 (七)税费 税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税收,与房地产开发建设有关的税收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两税一费(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契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等;另一部分是行政性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的费用,项目繁多且不规范。包括诸如征地管理费,商品房交易管理费,大市政配套费,人防费,煤气水电增容费,开发管理费等。在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在15%~25%左右。 (八)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主要指不能列入前七项的所有费用。它主要包括销售广告费,各种不可预见费等,在成本构成中一般不会超过10%。 二开发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方法 (一)强化土地供应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降低地价 (1)规范控制建设用地协议出让范围,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并且逐步要使行政性配置方式从经营性土地领域退出。土地协议转让方式只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容易出现黑箱操作,引发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 (2)加强政府调控,力求土地供需总量平衡。土地供应量不足,价格就一定会上涨。适量的供应维持动态平衡,使土地价格平稳上涨,甚至维持相对平衡的价格,避免因总量不足导致炒地之风盛行,地价狂涨。 (3)逐步建立强制性退出机制,避免因土地供应方式招拍挂后,因受资金规模限制,而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手中,以便其囤积居奇。政府应当明确规定对超过规定期限而未进行开发的土地在进行合理性补偿后要强制性收回,以保持足量的用地规模,来平抑过高的地价。 (二)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和消费环节不合理收费的清理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应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清理收费政策,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和消费环节的各项不合理收费应切实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不能再继续征收和变相征收。对现有收费项目,适当调低收费标准,对可收可不受的项目予以停收,以利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减轻购房者负担。 (三)完善市政配套,履行政府职责,合理分摊城市公共设施费用 对应有政府负担的市政配套设施,政府应切实负起责任。不能再通过变相方式继续转嫁到开发商头上,对确需应由开发商承担的市政配套设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并引进竞争机制,避免垄断性经营加重开发企业负担。 (四)适当降低税收负担 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适当的税收政策,会对某一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房地产行业也不利外。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政策可适当降低,如适当降低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并可减免部分小税种,如契税等。这对降低房地产业成本开支,平抑过高的房价,促进居民住房消费将起事半功倍的效力。 (五)开拓金融业务,增强产业活力,降低利息费用 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的互相分离而又紧密结合,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房地产业离开金融业的支持和配合,将会寸步难行。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利率水平较高,货币供应过紧的状况。真正完善的房地产融资体系必须是两条腿走路,一是间接融资,依靠银行;二是直接融资,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信托等渠道。因此,积极推行金融机制改革,适当对房地产业辅以支持,如发行住房投资基金,企业债券,降低房地产企业股票上市门槛,适当放宽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贷要求,增加信贷规模,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等。也只有通过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才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分散和降低金融风险。 (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维持物价平稳 加强宏观调控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维持物价平稳必选之道,政府通过利率调整和控制货币发行量调节经济运行,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物价稳定。通过市场这个无形之手,优化建材产业配置,特别是钢铁、水泥等对房地产开发息息相关的产业予以重点关注,使其既保证具有适当生产规模,又具有一定竞争格局,并可适当放宽进出口相关政策,确保价格维持合理水平,保持建材市场的健康发展。稳定的物价水平不但可以降低建材价格,而且最终导致降低房屋建安成本。 (七)维持合理利润空间,加强房地产公司内部管理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为实现生存、发展的要求,企业应通过内部挖潜、加强管理等方式来谋求合理的利润。维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对企业甚至行业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房地产行业对此应有清醒认识。企业管理渗透入企业的各个层面,在施工队伍的选择,材料、设备采购等方面,完善招投标制度和货比三家制度,加强施工质量和预算管理,即提高效益,也可有效控制各项可控成本。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更多地兼顾消费者和社会效益,力争实现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赢之目的。 三开发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要点 (一)前期阶段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项目的筛选是最重要的一环。首先,定位是关键。一要搞好市场预测,通过市场行为来选择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席位的开发项目;二是选择定价目标,定价目标是整个价格策划的灵魂,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最终目的。其次,由于土地价格在开发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因此采较取方式对于开发商能否达到预期的回报率至关重要。 在前期工作中,还有一项直接影响成本构成的因素,即施工图的设计与审核。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建安工程费控制的关键。优秀的设计是项目盈利最基本的保障。设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布局,选用何种材料等与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精明的开发商除了会委托一家实力较强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外,在做正式施工图之前还会请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甚至请一些专家建筑设计方案、结构形式、地基处理方法等进行会审,反复论证,以求获得最佳方案。因为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能较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能比较容易地销售出去,同时在满足建筑物本身结构、抗震等要求基础上还能大大降低工程造价。另外,在施工图投入使用之前,开发商还务必组织对建筑结构、水、电、暖等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尽可能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减少变更和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于当前设计单位普遍经济观念和市场观念淡薄,“重技术、轻经济”,加上设计费的取费标准一般按建筑面积或投资额计算,不利于设计单位加强成本控制意识,设计保守不合理,浪费大。 因此在设计任务书或投资估算上规定造价的限额,并和设计费挂钩,对设计单位进行经济赏(节约)罚(超支)。(二)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项目建设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招投标、合同签署、工程变更和竣工结算四个方面。 招标管理是项目工程成本管理重要的环节,通过施工招投标,促进公平竞争,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 签订规范、细致、严密的合同文本,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又一重点。工程变更和竣工结算就是要加强监控,加强预算审查,严格经济签证和工程变更管理。 (三)管理费用的控制 管理费用控制的关键在于开发建设的规模,因此应当通过加大开发规模,降低单位管理费用水平。 (四)销售费用的控制 销售费用控制的关键在于采用合理的营销手段,根据开发规模和市场情况,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五)财务费用的控制 财务费用的控制实际是对资金时间价值的控制,其中主要是贷款利息的降低和对税务进行科学的综合筹划。因此,应当通过分阶段控制开发进度、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资金占用时间,从而实现对财务费用的控制。另外争取合理避税,以有效降低税收负担。 四开发全过程中个别成本的控制 在施工阶段,投资是最大,但项目的投资已经定了,也没有弹性了,在这里把握的原则是少浪费。所以说施工队伍和材料是最关键的。但是这两项也可能是牵扯到各方关系最多的地方,我们开发商也可能不好控制,这就需要处理关系时的灵活和智慧。 在房地产开发中还有一大块费用就是政府性质的收费,这些费用一般都有明文规定。但是也有很多费用时可以折减,对于这块费用就是一句话:了解政策,和各政府部门搞好关系。 五建立成本管理控制的保障措施 建立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的核心是为成本控制提供行为规范和组织规范,使成本控制有章可循。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体系包括制度保障体系(如招标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预结算管理办法、成本控制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制度、限额设计制度、成本控制激励制度等)和组织保障体系(设立相对独立的成本管理职能部门)。 六综述 总之,在房地产炒得沸沸扬扬的今天,我希望各方面都要冷静、理性对待,对于开发商来说最理性的事是控制成本,多关注点成本,少关注点房价,因为房价是市场决定的,而成本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成本低控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优化流程,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取得高效的运营效益。成本低控战略的体现是运营效益。企业成本低控,实际就是指企业善于管理经营。企业和竞争者做同样的事情,谁的效益最大化,谁就是赢家。
园艺方面论文:城市园艺绿化苗木养护管理论文 摘要:园林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供人们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城市园林植物的景观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绿化树木生长的养护管理,应根据植物生长所需生态环境要求进行。在树木生长的环境因子中,一方面通过加强土壤、水分、肥料的管理直接为树木生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光照、温度和空气是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并从多角度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以供园林部门养护管理城市园林树木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一、树木的养护 1.树木的修剪 树木是依赖在叶片上进行光合作用而获取能量的.因此对树木过量的修剪,会削弱整个树势。修剪次数愈多.修剪愈重,对造成树木的伤害也愈重,从而也为大量真菌和细菌提供了侵染通道。因此,应尽可能减少对树木的修剪。常规修剪树冠,无论全部剪去分枝或分枝重截,都会发出较修剪前更为旺盛和密集的枝丛。出于减少遮荫的需要或由于树木根系受损或其他类似原因必须去掉大部分枝时应进行疏剪。这样较通常将树修剪得残缺不全的方法效果要好.并且省工。修剪方法以在嫩枝或分枝基部剪截为宜,因为这个部位营养供应充分,伤口易于愈合,而且不会留下轮痕。 2.修剪整形 修剪整形是通过人工手段对枝条的保留、疏剪或短截,培养出优美、理想的树形,具有更好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还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树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修剪按苗木的生长与休眠时期,修剪分为生长期修剪和休眠期修剪,前者也叫夏季修剪,后者则称冬季修剪。夏剪在4~l0月,冬剪则在l0月~翌年4月进行。一般落叶树种适宜冬剪,伤流严重的应早剪或伤流过后再剪;常绿树种既适宜冬剪也适宜夏剪。修剪的技法有截、疏、伤、变、除蘖等多种,一般休眠期以截、疏为主,而生长期修剪各种技法均可采用。 4.整形整形结合修剪进行,其形式有自然式整形、人工式整形、自然式与人工混合式整形等。 5.灌水休眠期灌水在秋冬和早春进行,秋末或冬初灌水可提高树木越冬能力,并可防止早春干旱;早春灌水有利于新梢和叶片的生长。并有利于开花坐果。生长期灌水有花前灌水、花后灌水和花芽分化期灌水。就不同季节而言,夏季是树木生长旺盛期,尤其是新植树木、小苗、灌木的树根较浅,抗旱能力较差,树叶蒸发量大,需水多。应勤灌溉。灌水量与树种、品种、砧木以及不同的土质、气候条件、植株大小、生长状况等有关,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少些,不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多些。灌水沟应开在树冠投影的垂直线下。不要开得太深以免伤根。沟壁培土要紧实以免伤根及被水冲坏,沟底要平坦。保证灌水均匀。水量足、灌得匀是最基本的要求,若发现漏水现象应及时用土填严。再进行补灌。水渗透后及时封沟中耕,通过中耕、封沟可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夏季可早晚进行灌溉。冬季可于中午前后进行。 二、施肥管理 施肥是通过人工补充养分来提高土壤肥力,可供给树木生长充分的营养,并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透水、通气和保水性能,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 同时还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肥料分解,使土壤盐类成为可吸收状态,有利于树木生长。 1.根据不同的物候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和秋末是根系的生长盛期,需要吸收更多的磷素,根系才能强大、伸入土壤深层。抽枝发叶期,细胞分裂迅速,叶量增加,树体扩大,此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氮肥,建造细胞和组织。 2.根据不同树种,在不同时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开花的树木在休眠期施肥,对花芽萌发、花朵开放有重要作用。花后是枝叶生长盛期,应及时施入以氮为主的肥料,促进枝叶形成;在枝叶生长缓慢、花芽形成期,应施以磷为主的肥料。 三、防止建筑工程伤害树木 每当建筑工程完工之后,常常发现附近的树木死亡,这是由于树木生长的环境受到干扰破坏的结果。采取某些措施可以消除这些伤害,特别是对树木根区的伤害。 1.水泥和其他铺装地表处树木的养护 水泥、沥青和其他铺装地表,都可能对树木产生与埋土过深相同的影响。处理办法是取走不透气层,并在树冠范围内铺设厚层沙子,使土壤保持通气、透水。在街道和广场,采取的办法是用铺石或有孔洞和缝隙的石料铺装地面,下面垫一层沙子。 2.对树木根区采取的措施 人行道上往往要在行道树根区附近铺设通信、燃气、电缆和下水道,这些都属于对树木危害很大的工程。原则上应在树木分枝分布范围以外铺设管线,但由于施工过程中树木总会丧失一些根,而且树木根系范围的变化幅度也很大。 四、防治病虫害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容许为害范围之内。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1.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树木带来更大的损失。公务员之家: 2.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重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加强养护管理以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弱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五、结语 总之,如何进一步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目前摆在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讨。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我国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摘要该文对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作了概述,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设施农业的宏观管理提出发展建议,包括管理准确定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设施标准的制定;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几个方面。 关键词设施农业宏观管理方针原则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我国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园艺方面论文:农业设施园艺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国家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园艺方面论文: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摘要该文对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作了概述,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设施农业的宏观管理提出发展建议,包括管理准确定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设施标准的制定;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几个方面。 关键词设施农业宏观管理方针原则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科学管理论文: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现代社会中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管理;弊端;科学;管理方式;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 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管理论文:谈资源科学管理的必要性 1岷江上游水资源现状 1.1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1)地质灾害频繁。岷江上游位于龙门山地震带,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震后山体松动,极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次生灾害,2010年龙池发生“8.13”泥石流灾害,2012年虹口发生“8.19”泥石流灾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及下游防洪、供水等造成极大地破坏。(2)植被破坏严重。岷江上游600年前约有森林120万hm2,覆盖率达50%左右,1950年森林面积约74万hm2,覆盖率降为30%。经建国后30余年的大规模采伐,到80年代森林面积降至46.7万hm2,覆盖率降至18.8%,森林蓄积量也低于1.05亿m3,近30余年,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减少了36.9%和47.5%。茂县、汶川一带受地形影响,降雨稀少,蒸发量大,两岸山体在植被遭到破坏后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已出现荒漠化趋势。(3)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水环境污染。由于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阿坝州工业发展的核心地区,现有水电、制革、造纸、化工、冶炼、机械、水泥、食品等行业。该区面积只有全州面积的27.7%,但人口却为全州的45.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54.3%,工业产值则占到全州工业产值的90%。其中汶川县境内的七盘沟工业区和漩口工业区近7Okm的河段内,集中了阿坝州80%的工业企业,年排放工业废水650万t,工业废气10亿m3,工业废渣50万t。汶川县威州以下区域为两山夹一河地形,可利用土地资源稀少,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紧邻岷江河谷,下游即是成都水源地———紫坪铺水库,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气及废渣直接排入库区,加剧了岷江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污染。 1.2水资源开发程度高 岷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已建成数十座水电站,主要以引水径流式电站为主,功能较为单一。其中狮子坪电站和毛尔盖电站具有年调节能力,干流上的天龙湖电站具有季以上调节能力,紫坪铺水库具有不完全年调节能力。对于整个岷江上游的水资源安全来说,大型水库的存在改变了流域原有水资源径流的时间空间分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表1可见,岷江上游的已建主要水库调节总库容达12.9亿m3,远期将达到17.1亿m3。目前所具有的现状是由于其上游大多数水库调度目标以单一发电为主,从而造成流域虽然具有了12.9亿m3的调节库容规模,但对于下游城市灌区水资源安全真正起作用的仅为紫坪铺水库的7.74亿m3库容。显然,无序的调度行为不仅仅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更会对下游的水资源利用起到负面作用。 1.3水资源管理混乱 由于岷江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纵向涉及沿河各电站及地方的权益,横向涉及水利、电力、农业、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权益,重复建设、多重管理现象严重,责任不明,“政出多门”,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减弱了各水利设施的使用效果,而且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例如“8·19”特大泥石流发生期间,岷江支流白沙河发生了严重浊度超标,威胁到成都市的饮水安全;同时,下游金马河防洪河段发生超标洪水。作为岷江上游最重要一级屏障的紫坪铺水库同时接到供水部门要求加大泄量稀释河道水体浊度、防汛部门要求控制下泄流量避免下游洪峰叠加的指令,致使水库调度工作陷入两难境地,极易造成人为水资源灾害问题。 1.4信息沟通不畅 岷江上游建成的诸多水库分属不同业主单位,以发电为主要功能的水电站在水库调度过程中侧重多发电,水库的社会效益处在从属地位,各电站运行中逐渐形成了只顾上游、不管下游,看重发电效益、轻视社会效益的特点。往往是上一级水库调度动作完成后,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坝前时,下一级水库方获得信息,缺乏必要的沟通往往导致水库调度缺少前瞻性和计划性,越靠近下游的水库越容易陷入被动境地。而信息不透明造成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如滚雪球一般造成逐级叠加增大的效应,给成都平原的防洪、供水及灌溉造成了不利影响。故虽已建成的水库可调库容达12.9亿m3,但在运行过程中未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下游急需供水,而上游电站停机蓄水,下游遭遇洪水,上游水库反而加大泄量,为追求发电效益挤占下游生态流量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年初供水期、主汛期防洪及汛末蓄水等关键节点上易引起混乱,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5管理手段单一 目前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手段单一,上游沿河相关单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大多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缺乏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仅依靠行政手段来协调和处理水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和水资源管理法规依据,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及水资源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何使上游水库在整个流域的防洪、供水、环保及发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各单位缺乏统一的认识以及可操作的办法,急需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以及水资源市场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提高上游水库在流域系统调度下的积极性。 2解决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困境的几点建议 2.1转变水资源管理意识 对于水资源管理认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水资源效益控制由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统筹转变,水库调度由各水库各自为政的局面向流域同步调度转变,水资源利用由固定调度向科学动态调度转变,逐步做到依托流域主要控制性工程,充分利用工程现有规模,反复利用流域可调节库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域水资源效益。 2.2构建水资源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流域各水库及取水单位等与水资源相关因素纳入水资源市场交易体系,合理规划水价,建立反映水资源供求状况和紧缺程度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城市供水水价,合理确定再生水水价。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使水价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对流域具有调节能力的水库在增供水量部分进行量化,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作用促进上游水库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积 极作用。 2.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和完善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法规,为管理水资源提供法律依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河”、“依法管水”,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逐步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由之前的单一行政管理手段向技术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并举的综合管理方式转变。 2.4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信息化调度 将原有隶属各水库、水文系统、防汛系统及气象系统的水资源监控系统整合为岷江上游水资源监控平台,建立、完善水利“三条红线”下的水文、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原有各单位单独运行的点连成线、结成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水资源信息,做到上下游信息互通,各水库调度步骤趋于一致。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将上游集水区、水源地库区及下游城市用水户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5实现流域同步调度 通过转变管理理念,以水资源市场化为支撑,以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科技信息化共享为手段,实现流域同步调度目标。将由紫坪铺水库一个点作为成都平原水源保障的局面变为全流域立体保障体系,将原有的各阶段兴利目标转变为整个流域的兴利目标,视岷江上游水库群为一个整体,充分整合各水库可调节库容,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使各水库调度步调趋于一致。再通过市场化规则确立目标实现过程中各水库贡献值大小,以此为依据进行整体利益分配。理论上可将紫坪铺水库原有的7.74亿m3库容提升至12.9亿m3,可极大地提升成都平原的灌溉、供水保证率,提高下游河道防洪等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各水库汛末争蓄的状况,增加流域枯期出力,一举扭转岷江现存的调度矛盾。 3结语 建立科学有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流域内各单位高效的管理水平、先进的技术手段、各水库的协调配合缺一不可,现阶段岷江上游初步具备了这些条件。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市场体系以开创水资源管理的新篇章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面对当前岷江上游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建立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科学管理论文: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应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飞跃和革命,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不断向纵深的延伸,标准化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种种弊端,昔日的“科学管理”显出其明显的不科学成份。与此同时,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成为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以发展的观点阐述21世纪的科学管理中人本原理的运用。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 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 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 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随正式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正式组织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由于授权和职责分配所建成的个人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较为固定的组织关系的存在,从而使这种沟通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范性,习惯称之为正式沟通。它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三个方面: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下级人员以报告或建议等方式,对上级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和掌握下级人员当前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使上级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措施来解决或改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员工直接坦白地向上级说出心中的想法,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情绪和所受压力上获得一种解脱。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依组织系统,由上级传至下级,通常是由主管阶层传到执行阶层的员工。这种沟通使员工能够了解、赞同并支持管理阶层所处的地位,这有助于管理阶层的决策和控制,并减少曲解和误传消息。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指平行阶层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间而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这种沟通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不足,减少了单位之间的事权冲突,使各单位之间、各员工之间在工作上能密切配合,并增进了友谊。 (二)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非正式组织的副产品,它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弥补了正式沟通的不足,它带有一种随意性和灵活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方法,但它要求管理人员要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把握分寸,适时沟通,相互交流思想,减少心理上的隔阂,这则是管理人员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泰罗的“科学管理”有许多科学之处,但他忽略了人本思想的重要性,其研究的范围始终没有超出劳动作业的技术过程,最多只能是一套优秀的车间管理理论。而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如何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才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人本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在人身!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使人类的管理学从“硬管理”走向“软管理”,从而使管理真正称为“科学管理”。 作者: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科技服务处 桑瑞星 科学管理论文:论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对于今天的以能力为本、弹性工作制、学习型组织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本管理理论,中国企业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坚持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发展道路,坚持岗位和业绩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及特点 综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三个阶段。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的生产进行监督和对与员工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管理主要依据管理者的经验来对员工管理,管理者认为员工的生产力是相同的,如果员工的生产力不能达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企业管理员工的最有效方式通常认为就是不断地监督和以辞退员工来进行威胁。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工作分析;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员工大量出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科学管理对人力资源发展的种种束缚,人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以合理满足企业员工的正当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组织内全体人员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人本管理虽然是科学管理的延伸,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仍存在很大的区别。 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历史的经验证明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本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的简单否定,而是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正是有了科学管理对员工劳动生产力差异化的提出,才有了更深入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正是有了科学管理对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的科学设置,才有了人本管理所提倡的扁平化组织;正是有了科学管理的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机制,人本管理所提出对人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的激励才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科学管理奠定的坚实基础,就没有人本管理的蓬勃发展。 人本管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人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按照人性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激励员工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提倡人本管理不能脱离组织的发展需要,不能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不能抛开“事”而谈人的发展。提倡人本管理必须坚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任何脱离科学管理的基础而实践人本管理都是不切实际的,犹如空中楼阁。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决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孕育了科学管理理论,后工业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繁荣了人本管理理论。西方人本管理之所以广泛运用且产生积极的效果,是由其后工业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处在走向逐步建立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总体压力大和结构性人力资源短缺并存,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下岗就业和社会保障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之路。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决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程就是针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和改进,实现管理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对我国企业岗位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之路 对于今天的以能力为本、弹性工作制、学习型组织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本管理理论,中国企业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坚持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发展道路,坚持岗位和业绩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建设。具体来说,中国企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组织机构管理坚持因事设岗为主,重视特殊人才培养。无论是传统的人事组织原则,还是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已成为设计组织架构,确定岗位职责、明确用人标准的主线,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坚持因事设岗为主,就是要在坚持因事设岗的原则上,关注特殊战略性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在特定时期,对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特殊人才采取设岗管理。坚持因事设岗,是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性的重要保证;重视特殊人才培养,构建用人的新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战略性关键人才的智力作用。 绩效管理坚持业绩考核为主,重视员工发展。绩效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简单的考核,发展到对组织、对员工发展的全方位评价,从原来的关注考核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沟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劳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绩效管理不能丢掉业绩考核之本,而只注重绩效过程管理。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对我国企业绩效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反而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 果好,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要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激励、护航、控制作用,使考核有较大的价值,首先必须使考核制度简明、清晰、易懂,使被考核者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不作为成本或违规成本。 薪酬管理坚持以岗位工资为主,重视能力导向。从薪酬管理的长远发展来看,基于员工能力的薪酬方案可能会在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基于能力的薪酬方案给企业可能带来的培训需求不明确、投入产出不经济等风险,以及技术评价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难题,决定了目前基于能力的薪酬方案只能在实力雄厚的部分高科技企业探索运行。虽然,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组织结构中,岗位问的工作范围越来越模煳、宽泛的趋势,但无疑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薪酬管理仍必须坚持以岗位工资为主,这既是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是企业解决内部公平,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任何抛开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盲目推行以能力为核心的薪酬管理制度的结构,都很容易走回论资排辈、大锅饭工资制度的误区。 培训要以坚持岗位培训为主,重视员工素质培养。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许多的管理层来说,培训工作“既重要又茫然”,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虽然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培训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的提高才是企业培训的根本,企业培训不能离开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要提高企业的培训效果,就需要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作科学、细致的分析,要将公司发展目标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仔细设计,要坚持以员工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围绕着岗位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着力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推动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及专门技术知识的培养,确保员工在担任更高级别或技术职务之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未来职位的职责、权利、知识和技能等,帮助员工尽快胜任工作要求。 科学管理论文: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及开发 民族地方文献作为祖国文化宝贵遗产,自1982年中央提出要恢复和重视古籍整理工作以来,各级各类民族地区图书馆都先后搜集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方文献,并且已经成为图书馆藏书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类型各异的民族地方文献,详细记载着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资料。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地方文献的作用,使这些灿烂的民族地方文献真正体现其价值?本文谨就民族地方文献的管理及开发利用几个方面提出些粗浅认识。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社会、历史、风俗、文化等诸种原因的制约,民族地方文献以其多样性、分散性、地方性特点,形成一个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也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藏书体系,使人们思想上容易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地方文献科学管理及开发利用方面相应衰退。其原因: 1、民族地区图书馆还没有摆脱个体孤立发展的束缚。“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严重制约着民族地方文献管理的科学化发展,随着民族地方文献搜集范围的逐步扩大,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文献的珍贵性,可靠性日趋突出,这样就造成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思想上产生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最后体现管理上就是“唯我独有”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的确,民族地方文献受地区、民族、语言文学等因素的制约,其独特的内容是其它任何文献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珍贵文献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部门都不可能独自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献收全,必定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加上民族地方性出版在不断增加以及民族地域分布广泛,更多的文献还流存于民间、寺庙、人们的口中,民族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2、民族地方文献被图书馆视为“镇库之宝”容易造成隔绝性,不利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对于民族地方文献来说:由于它记载着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特殊价值,多为本地人记本地事,范围也限于本地,所以一般来说可靠性比较高,也正是这种“源于本地、藏于本地”的原因,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将这类文献视为珍品,一旦收入特藏室或民族文献参考室后,一般就作保存,造成绝大多数读者不可能直接利用。民族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这种长期存于特藏室的做法、是管理上的弊病,严重影响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3、民族地方文献收藏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互补观念。从各民族地区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来看:搜集工作一直处于个体状况之中,各馆之间,系统,部门之间互不通气,互不往来,所搜集到的民族地方文献属个体所有,馆与馆之间缺乏统筹的调和资源共享的整体性思想,相互间存有戒备心理,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地方文献收藏丰富的馆来说,时时担心实行资源共享后失去“镇库之宝”的所有权。如有些家谱、族谱当地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均不同程度的收藏,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观念,各馆都不愿将藏本复制后进行交换,更谈不上资源共享,使读者查阅深感不便,有时为了查个资料东奔西跑,结果事倍功半。 4、区域内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均缺乏完整的揭示手段和联合目录。目前各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搜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科学管理上不够重视,普遍存在“只重搜集,忽视管理”。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揭示、宣传、目录索引、专柜陈列等方面还不健全,检索手段不完善。民族地方文献是各个民族千百年发展史的记录,其内容十分广泛,种类繁多,包括许多学科。但是目前各民族地区文献收藏单位和部门,均无专题目录,联合目录更是空白。民族地方文献揭示宣传是为了满足读者从书名、分类等各个方面检索到所需资料,以便于全面反映文献的全貌,特别是一些专题性目录、联合目录更能够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检索工具,供广泛的利用。由于这些揭示、宣传手段不完善,使区域内资源共享带来极大的不便,也无法做到互通有无,协作协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利用。 二、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 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因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严重妨碍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从各民族地区图书馆目前的实际状况和条件来看,加强科学管理是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重要保证和当务之急。 1、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消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组建一定的民族地方文献协调协作网络。地区性协作要以一个中心馆为基础对区域内民族地方文献情况作以认真分析研究,按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按学科、专题进行合理的分工,各个部门根据侧重点进行搜集、整理并编制出馆藏目录。还可以将搜集的文献采用复制的办法分送其它协作馆人藏,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先后搜集到该地区家谱、族谱十余种,其中一部分就是与有关部门合作后采用复制、抄写交换、调剂方式得到补充。对于现代民族地方文献,各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分工尽力收全,并且还可以根据区域内入藏需要加大复本数,再进行合理分配,这样便有了搜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建立区域性民族地方文献协作,大力开展馆际互借及区域内互借工作。目前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在管理体制上仍属分散多头的纵向型管理,各个单位、系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协作网,不利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即使一些藏书实力雄厚的单位,由于受隶属体制的制约,工作也难以开展。目前切实可行的是建立馆际互惜及区域性互借网,以一个馆为核心,打破馆与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界线,开展互借工作。 3、要重视民族地方文献目录的编制工作,有条件时还必须建立区域性联合目录和专题目录。对于民族地方文献本身,由于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编制目录十分重要。要根据民族地方文献不同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区别地增加附加和分析款目,对民族地方文献作多方面的充分揭示。同时还需要在一个区域内编制联合目录,让读者了解各馆入藏文献状况,必要时还应该编制一些专题目录,扩大读者检索途径,提高检索质量。 4.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入藏管理。目前各类型民族地区图书馆都已经将搜集、整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集中入藏,有的馆组建了“民族文献室”或“本民族、本地区文化人著述资料档案库”。这种按文献类型以及以人入藏的方式,有利于系统、完整的检索。在管理入藏时,可以采 取发放“入藏证”的方法进行管理,其方法是对搜集的民族地方文献(特别是现代文献)根据作 者作品的数量、学科,按作者入藏作品的先后顺序加以编号并发给“入藏证”。凡获得“入藏证”的作者都能够根据入藏证号检索到该作者入藏的所有作品,该作者也属重点收藏对象,这样将有利于读者检索和科学管理。 三、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其搜集、整理的真正目的和归属,如何使读者从这些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的民族地方文献中尽快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如何通过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揭示、宣传和陈列,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利用,这就需要各级图书馆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 做大量的工作,就目前来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1.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宣传、陈列工作。作为读者及研究人员来说,一般对图书馆搜集的民族地方文献比较生疏,陈列工作能够将搜集、整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加以组合排列,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民族地方文献入藏状况,以便进一步检索利用。陈列工作还能够完整地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地方文献的全貌,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地区图书馆的藏书特色。 2.注意民族地方文献整序。民族地方文献搜集后一般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通过整理才 能利用。整理时必须要注意其不同的需要特点,编制出不同的检索工具,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 3.开展必要的咨询辅导,提高读者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为使读者深入了解民族地方文献,应主动地开展咨询辅导,引导读者正确利用馆藏,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地义不容辞地宣传介绍民族地方文献的内容形式、检索方法,使读者能够广泛掌握,以便利用。 4.加强横向联合,实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时,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打破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加强横向联合,冲破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旧框框,充分调动各馆人才资源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必要的联合服务项目,以便于弥补相互间资源人才之不足。 5.注意民族地方文献复制服务,以利于再生型开发利用。对某些读者需求量大的,同时也是研究某一民族历史必不可少的文献,可以采取复印、重新制版印刷的办法解决各种需求矛盾,以满足读者及社会的需要。总之,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及开发利用,必须具备科学管理手段、合理高效的检索工具以及整体性的协作协调才能实现。现阶段各类民族图书馆的分散性、单个布局状况,不利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应尽快向全方位的整体性协作转化,使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得到更大的改观。 科学管理论文:科学管理与生产力 [摘要]科学管理通过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先进的制度文明,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应该重视科学管理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学管理;生产力;社会发展 一 从哲学的视角看管理,其本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人,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方式,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等方法和手段,对自然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进行规划、控制、协调等活动,使之从无序到有序,产生良好效益,实现人类活动目标的过程。 管理既然是这样一种活动过程,就不可避免会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不恰当的错误的管理之分,因此,笼统地说“管理是生产力”是不科学的,应该说科学管理是生产力。 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泰罗科学管理基础之上更为深刻的认识,即按照客观世界内在规律和人性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管理活动,重视定量分析和战略规划,强调哲学思维和方法对管理的指导作用,把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按照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坚持自然、社会、人本身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管理看成是一个不断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复杂的过程。 第一,管理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自主性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社会越发达,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呈现给我们的也越多,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认识和处理问题难以发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成功的管理必然是在变化中寻找本质和规律并适应其发展。 第二,管理必须适合和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思想发展史表明:在从一种管理方式演变成另一种管理方式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组织形式变化是根本原因,人性发展的新需要是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空间构成的虚拟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往群体劳动、集中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自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时代开始了。 第三,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过程哲学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管理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内容,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理论、技术科学成果以及关于人的科学的新认识是科学管理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学科的进步就没有管理学的发展。 第四,坚持自然、社会、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管理的显着特征。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过多人口形成的物质需求压力,人类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土壤沙化、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气候异常、各种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后果。这些结果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种族之间的利益纷争,导致国家、地区间矛盾冲突不断,影响人类和平发展。 第五,科学管理要以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为最高准则。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仅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不行的,需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加以解决。任何个人、组织、国家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人类共同的幸福。 二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建立在牛顿力学机械观线性思维基础上的,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把人放在和自然界完全对立的基础上,忘记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应当与自然界共繁荣,而不是征服自然。二是只看到了物质生产力,忽视了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固然,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决定政治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前提。但是,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而且,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成为推动物质生产进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 用系统论观点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过程哲学思想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是处在不同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人,能动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创造精神财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体。其中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自身生产的能力。 自然生产力,“就是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自然力就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与人的劳动无关,影响和作用于人们生活的力量。在人类早期,自然力对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起了根本性作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富足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由于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部分自然界成了打上人类烙印的“人化的自然”或称人的思想“物化的世界”,从而形成一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劳动生产力。这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生产力已经成为制约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外在力量。 社会生产力是以实践着的人为主体和终极目标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本身生产力的复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命的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因此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三个方面。“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第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工具,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曾经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扩大,都离不开生产中人的力量。物质生产 力提供的物质财富数量和质量决定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因此,在人类发展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人们活动的最高目标,经济增长是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 第二,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精神劳动从物质劳动中分离出来,真正的精神生产便出现了。精神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自己思维、情感、意志、审美、创造性等精神品质的能力,包括思想及其物化的技术形态和制度产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思想与意识的自由对生产力影响很大”;还说,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意志,对社会生产力发生作用,但是要享受艺术事先必须具有购得它的物质手段,因此,艺术家对于物质生产,对于节约行为也具有提供诱因的作用。李斯特提出,生产力主要在于个人的智力和社会条件,一个国家通过改进其社会和智力条件,就能够运用现有的物质资本,使生产力提高十倍。精神生产力的成果表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宗教,也表现为制度产品,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共制度以及社会的公序良俗。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促进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知识和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将越来越少,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多,精神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由此推动人的发展,成为人类活动的价值追求。 第三,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人是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种的繁衍是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身生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口的生产既是一种自然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自然人繁衍后代,受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制约,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只能提供一定数量人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最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人的社会化。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另一种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人的社会化需要和适应社会的各种劳动技能,以及作为有尊严的人的交往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传授生产和生活知识、经验,培养适合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教育,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新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获得广泛传播,新社会的实践主体经过社会化和良好的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第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由于生产本身不发达、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人总是处在片面发展和异化中。表现为劳动者为社会生产出财富的同时,却为自己生产出贫困。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劳动能力的提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甚至生育和抚养子女,都被看成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被异化成机器的一部分,资本的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自由和全面性。只有在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产生。 三 生产力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各种要素的结合方式、结合程度、结合效果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力量,体现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水平。如果把生产力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比作鱼网的经纬线,那么科学管理就是使其成为具有捕鱼功能的鱼网的纽结。科学管理不是生产力的硬件——机器、厂房、设备,也不是生产力的软件——先进的科学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是把生产力硬件、软件结合起来的组织件。科学管理是根据生产力总体变化规律,从整体出发协调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使之达到优化状态的过程。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制度文明建设。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只有在科学管理条件下,各种要素有效地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样的道理,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界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运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 人们常说科技是第_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精神劳动的成果,并不是现实生产力。因此,在诺斯看来,科学技术本身是制度创新和组织变迁的结果。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决定其正确发挥作用和效能的是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是通过人的因素实现的。亚当·斯密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他指出: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李斯特则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他说:不论何处,不论何时,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勤奋总是成正比例的,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而增进或减退。人的自由、智力与教化在国家力量上的影响,因此也就是在国家生产力与财富上的影响……国家每年的最大开支,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上的。李斯特还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生产力的重要,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那些养猪和制丸药的是生产者,教师也是生产者,前者生产的是物质产品。后者生产的是生产力。有些人能够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有些人能促进这一代人的道德和宗教品质,有些人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力量,有些人能使病人继续保持他的生产力,有些人能使人权和公道得到保障,有些人则由于他们的艺术给人们精神上的愉快享受,能够有助于人们生产情绪高涨。国家要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精神生产者的劳动,重视对以往文化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口腔种植材料的科学管理 【摘要】 种植材料是口腔种植科开展日常种植医疗、护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其品种型号繁多,种植材料的消耗与应用量正在逐年大量增加。如医院对医用耗材的使用管理不严格,并其计划、采购和使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这将会给医院和科室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该类产品植入人体的特殊性,其安全性质已成为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对材料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医疗耗材中的种植材料如何进行科学管理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口腔科;种植材料;管理 随着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在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的同时也在进行对各种新产品的引进和各种新技术的开展,利用种植技术修复牙列缺失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目前全球已有100余个种植体系统上市,由于口腔种植材料种类繁多,产地、规格各异,产品更新较快,且材料的价格较高,种植材料在种植科室的日常开支上占了极大的比重。同时由于该类产品植入人体的特殊性,其安全性质已成为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对材料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腔材料管理是调整人、财、物使其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环节[1],为了提高种植科室材料的使用效益和保障临床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利,降低患者的负担,加强口腔科种植耗材的管理,使其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种植材料管理人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肯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有愿为临床第一线服务的意识;能明确认识其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自己在医院内所处的地位;能自觉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意识,并有“慎独”精神。 2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是质量的保证。根据医疗耗材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采购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种植材料库房管理制度、材料的报废制度、植入体使用登记存档制度,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出高质量的服务。合格产品的购入需要有严格的材料采购标准保证,采购管理是医用耗材管理的重要一环,在采购工作中,工作人员用何种标准、原则来进行采购及采购的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医用耗材的质量和价格。采购管理应根据医用耗材而进行定人定责的原则,这样既方便临床第一线,又能落实责任。种植材料的采购应本着以“服务临床,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效益”为宗旨,统一招标,这样能够保证种植材料采购的科学性、严肃性,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增加透明度,从源头抓起可保证购入种植材料的质量。种植材料在资质合法的情况下必须先经科室试用,临床对耗材的实用性和质量最有发言权,医用耗材的采购既要尊重科室意见,又要有一定的制度加以约束,确保医疗耗材的质量安全,同一类种植材料尽可能做到多家比较以降低材料物品的价格。 3 种植耗材的零库存 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要求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逐年增加,种植耗材费用也同步增长(见图1),医院如仍按以前的“采购-库存-发放”供应模式必将造成大量库存资金的挤占。医用耗材的供应模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引入“零库存”的观念。零库存是利用最小的资金,库存达到或发挥最大效益的手段[2],既达到最低成本,又能满足临床诊疗需要。在零库存的基础下,随用随结账,实现“零库存”管理的最好的供应方式是进入科室的种植材料先由供应商贴上设备科认可的条形码,未经设备科验收入库的种植材料,种植科不能使用也无法记账收费。种植科根据临床需要制定材料需求计划,录入采购申请单,通过供应商发货,设备科核对经过种植科签名确认的收货清单后以“暂估”方式入库,然后转发至种植科二级库管理系统。种植科使用种植材料后向病人记账收费,每月根据实际使用量打印材料汇总清单交设备科正式记账,并向供应商结算。材料使用的汇总清单内容包括:材料名称、规格、数量、使用日期、患者姓名、医生姓名,科室负责人签名确认。通过以上这种先使用后结算的方式,对节省医院的周转资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图1 某院口腔种植科2000—2009年度医用耗材 4 入库材料的管理 4.1 严格执行库存保管制度 (1)按照种植耗材的功效,分类保管存放,定点、定位,标签醒目放置,其目的是便于发放和盘存;定期整理清点,保持整洁,防止受潮。(2)材料发放应按先进先出,发陈存新的原则,防止积压、过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实行库存盘点、定期盘点对现行库存种植耗材的品种、数量、价值进行汇总、列表,使库存现状一目了然;以最小的库存量,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需要。(4)做好安全防火、防盗工作,禁止非管理人员直接随意拿取材料。 4.2 使用管理 种植材料下发到使用科室后,材料管理人员必须跟踪使用管理和有效期管理,及时了解种植材料的使用效果,听取科室和患者的意见。同时,为防止一次性耗材的重复使用和环境污染,应按管理规定的要求,对使用过后的一次性耗材,必须及时回收作为医用废弃物做统一的毁型处理或环保处理。 4.3 报废管理 对种植材料应过期不能继续使用或包装损坏及术中因各种原因已拆开包装未使用的产品,应填好报废单一式三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及报废原因等内容,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销账。 5 建立植入材料使用的登记存档制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各类新的植入材料不断涌现,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对生产及进口植入器材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登记制度,对医院使用植入材料也提出了长期跟踪监管的要求。我院在开展口腔种植义齿修复牙缺失建立了植入体植入登记存档制度,即为每一位接受种植体植入的患者建立一份档案病史,其中详细地记录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联系方式;种植体植入日期、部位、植入体的生产厂商、尺寸、数量、手术医生,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背面和门诊病历中贴上生产厂家提供的与每个产品相对应中英文标签,以及患者到医院检查就诊记录。通过对种植体植入患者材料的建档管理,能对患者有一个动态的观察,这样既维护了病人权利又有利于医院落实对植入耗材质量跟踪监管程序,从而一方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一旦植入材料出现医疗纠纷,植入材料的使用登记档案也不乏是一个很好的法律依据,对病人和医院的权益维护也是一个很好的保证。 科学管理论文:有关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问题分析 摘 要:财务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立足当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基础的进一步强化以及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科学管理机制、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机制的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必须从问题出发,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价值的发挥。本文从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财务内控工作真正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价值。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科学管理;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一、引言 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带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也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财务管理工作。随着企业会计工作主体增加,难度增加,其涉及的范围变广,如果对于其不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工作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而这在这一个过程中,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发展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确保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地有效推进,从而发挥出相应的价值。 二、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着现实的价值,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过程,仍然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情况,而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也推动了企业新型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和落后思维的影响,我国的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这也是直接影响财务内部控制科学管理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市场经济发展脚步快,新时期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类情况没有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得到科学地阐释和解决,这也直接影响了财务的整体工作,进而影响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2.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是会计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会计工作基础之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会计工作基础薄弱,这直接影响到财务内部控制价值的发挥。缺乏扎实的会计工作作为有效地支撑,财务内部控制就失去了组织体系的有效支撑,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内控工作结构功能的混乱以及权利责任的混乱。这不仅仅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工作价值发挥,也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相关工作者认真重视此问题。 3.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机制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是建立在科学的体系和合理组织上的工作,而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其价值。现有的财务内部控制缺乏高效的监督机制,直接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质量的发挥。在现实的情况之下,较多的企业把注意力放在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上,对于后续的监督评估工作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失去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影响其作用的发挥。现实情况之下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财务内部体系没有监督机制;其二,监督机制过于笼统,直接失去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4.财务内控缺乏科学的管理 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也是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结合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机制的两种实际情况,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也有两种较为直接的体现,主要是:其一,在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监督体系情况之下,很多的企业和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够完善,单纯从成本收益角度来阐释管理而忽视了整体财务体系的价值,导致整体财务体系中存在一定的漏洞,直接降低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二,对于财务内控工作监督体制过于笼统,这一种情况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实现有效的跟踪和完整的分析,即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质量失去了客观有效地评估。而对于进行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来说,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考核和激励,直接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进而也会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 5.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落 立足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是一大标志。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有创新地把信息应用在工作中,才能让相应的工作创造更理想的价值,财务内控工作也不例外。但是,现实情况之下,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较为落后,直接影响了相关信息资源地获取,从而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现有情况之下,相关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无法结合实际需要来创新信息的应用,同时在相应技术上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这是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实现财务内控科学管理的措施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针对上述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 1.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 根据财务内控工作的主要内容来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把握权责一致原则对于解决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现实的重要性。而针对这一个措施,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另一方面则应该完善检查和监督机制,使组织工作得到更为理想的监督和反馈,进而更好地改进整个财务内控工作,达到科学管理的效果。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责任制为落实点,把工作落实到个人就是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更好地强化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工作和科学管理的效果;其二,落实财务的奖惩机制,这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的措施,从这两个方面来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行为;最后,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委派制度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和强化财务工作的独立性。这三者都在现实的情况之下有着一定的应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2.规范财务内控行为 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需要从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两个方面进行着手,而这一过程中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清楚财务的审批程序,了解财务内控审批的权限,确保其得到有效地实施应用。因此,制定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会计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包括会计凭证编制、报表编制和账簿登记等流程。同时,企业和单位要将建立相应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验收机制等作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步骤,更好地规范会计的工作,提升会计工作的价值。 3.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这也是提升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必要步骤。因此,定期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新制度、新知识的培训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必需。而相关的财务人员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而培训工作也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二则是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技能。 4.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估机制 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估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估机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财务内部工作处于良性的循环。而针对这一个建议,首先,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评价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价值,增加工作透明度;其次,这也需要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更好地监督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得到更好地控制,避免其流于形式;而最后,财务内控的评估要把握动态化,即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 科学管理论文:实行科学管理 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 医院财经管理作为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对医院的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等相关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组织,也能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实现效益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如何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关键。 一、医院财经科学管理概况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在保证医院功能的基础上,还要融进科学、和谐理念。这里的和谐就是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并能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和谐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防病、治病场所,医院能够以最少成本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以保证人们的身体身体健康,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医院作为防病治病的场所,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将和谐理念融入医药市场经济中。毕竟医院的经济命运与医院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市场已经成为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医院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优势,就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这是新形势下市场对医院医疗管理提出的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是财经的根本,医院在财经管理上出现问题,就会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下降 。医院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财经管理,按照财经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财经管理计划,特别是制定和实施和医院自身发展相一致的成本核算制度。但是一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监管力度不到位,对财经管理认识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而影响医院的正常管理。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财经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药品收入已经实现了分开核算,分类管理的新形式。这种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对医院医疗财经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能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 二、提高医院财经管理重要性 管理是财经的关键,要想使医院更好的发展,科学的财经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原有的财经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实医疗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好的医疗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医院就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医院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是在财经管理上。随着医院各部门在经济、人事方面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医院必须注重理财工作并进行科学理财。对这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及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对财经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要想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医院的财经工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并认真贯彻集体理财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财经风险,减少重大决策失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及安全使用。加强医院资金科学管理,只有对医院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医院各项资金的正常使用。在重大资金使用上,医院相关领导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把关,以避免因资金管理上的失误而影响医院作出有效的决策,同时也能避免财经违规现象的出现。医院在做重大的决策的时候,应该实行公开透明制度,可以利用医院例会或是以局域网的方式对相应内容进行公示,以实现资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并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事实上这也是财经的根本依据,是财经管理的基本标准。一些医院已经先后制定了财务经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及药材采购规定等,并实现了药品收入分类管理,这对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财经管理效益有重要作用;医院加强资金统一管理,不仅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能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化利益。对于医院来说,医院的资金管理是比较分散的,很多时候因为资金分散问题,而使大量的资金处在闲散状态。对医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发生,通过规模性、全局性的资金运作,统筹安排好各方的资金需求,以便更好的实现医院财金管理效益。 三、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策略 1.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毕竟不是简单的成本核算,而是多方位对各种成本进行考察,实行全过程控制。这里全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支出、节能减耗,以便更好的降低运营成本及服务成本。成本管理在医院财经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核算不仅仅是计算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手段,为医院医疗服务及管理提供可靠、准确的成本信息。通过对相应信息的分析评价,对成本进行控制,以优化服务流程,构建最低成本优势,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成本控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根据额定的成本或标准对材料的消耗、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及设备购置等进行提前控制,以实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为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提供相应的依据,为医院价格竞争及相应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全成本管理还能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效率,是实现医院内部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对医院财经管理职能的转变,也有重要的作用,能为其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全成本管理也能为医院财经管理制定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其主要表现在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 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上。这些内容的实现,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同构对相应数据的分析、评价,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以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2.加强预算管理 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要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管是年度预算,还是各级部门的预算,其都是为了增强预算的可比性,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便更好的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合理的预算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对财务监控及医院经济效益的实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对医院潜在的困难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潜在的医疗风险降至最低;在医疗市场激烈化的今天,预算管理作为衡量医院业绩标准,其管理效果如何,已经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医院的历史数据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使用预算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医院可能产生的医疗收入、医疗成本及效益进行相应的掌握,同时也能为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使管理者能更好的了解医院经营管理水平,以便更好的作出下一步部署。此外,预算管理还能加强医院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医院各部门及相应的人员对本部门有了明确的目标,使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时刻以医院的目标和部门目标为基础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相互沟通及协调,在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财经管理效益。 3.实现财经信息化管理 网络化的发展,为医院财经管理带来了方便。医院实行财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避免繁琐的手工核算工作,也能克服传统运行模式管理下的诸多弊端,相应的会计和统计人员不必为相应的工作奔走,也减少了信息统计不准确现象,实现了信息共享,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以保证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实现后,不仅实现了成本核算的合理化,也减少了财经工作人员的负担,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源节流有重要作用。同时财经管理信息化也促进了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医院也加强了对财经和资产调控监管能力,规范财经管理秩序,提高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精确度。财经管理效率的提高,实时性的增强,避免了医院收入透支和财经漏洞。信息化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得财经人员为医院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财经管理的信息化对成本控制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医院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实现财经管理效益。此外,财经管理信息化也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方便,不仅节省了其工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医院效益。 四、结束语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要想更好发展,就要实行科学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想对医院进行科学管理,就应该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及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财经管理更好的进行,才能实现财经管理效益,才能促进医院科学化管理进程。 科学管理论文:科学管理,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体运行良好,有力保障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固有缺陷,市场经济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评价选拔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现在的行政管理工作还是产生了一些不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不足。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必须立足长远,防微杜渐,及时从思想上和制度上进行规范,实现科学管理,建立起管理和服务良性的互动关系,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 一、培养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保障教师和学生的追求和价值得到顺利的实现,不但要尊重他们的成果,更要尊重他们追求成果的过程。高校是尤其强调独立人格、批判意识和精神自由的地方,而行政管理工作所面对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受过多年的教育和培养的,他们注重集体荣誉,同时也渴望实现个人价值。 行政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者”意识,整顿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态度。面对教师和学生,要主动询问,耐心处理。严格遵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相似事项,工作过程要谨慎严密,注重细节,认真倾听,学会换位思考,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避免以绝对意义上的严格管理为理由而在实质意义上损害公平和效率。 二、完善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范围 高校的行政工作复杂多样,包括人事、教务、科研、思想政治教育、财务和后勤等,一件事情往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职责界限模糊,权力范围不明确,为争功诿过提供了可乘之机,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损害了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 对此,首先要以改革促发展,从学校大局出发,通盘考虑,结合各部门的工作分工,学科交叉,业务交汇,人员配置等情况,完善机构设置。改革垂直的、静止的管理结构,建立更为先进的扁平化、网格化的组织结构。学校在整体上总揽全局,发挥政策引导和监督纠正作用,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基层工作人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其次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必须树立起依法治校的理念,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职责和程序的明确可以有效杜绝敷衍塞责、玩忽职守和争功诿过等不良现象,更是向实现建立规范化的内部秩序、达成自我管理的目标迈进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培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专业的业务能力是高质量的服务的基本保证,当代高校部门的职能分工日益精细,具体可以分为党务、科研、学生工作、教务、人事、财务、就业、招生和后勤等部门。一方面,分工的细化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无法替代,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熟悉业务,爱岗敬业;另一方面,分工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妨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进而抑制了工作积极性。 针对这种情况,要有计划地培训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教育理论、行政管理知识以及公文写作能力等综合水平。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专家授课、典型教育、观摩学习和交流座谈等方式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思想素质过硬的行政管理队伍。 四、完善考评机制,注重基层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上贡献的汗水也非常多的,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因为个人的热情或者是工作的需要,法定节假日甚至是寒暑长假都要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但是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下,他们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工作业绩却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在事关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荣誉分配和经济收入上不但不能和教师相比,甚至还经常性地低于那些业务能力差但善于和领导拉关系的同事。在事关前途和理想实现的选拔任用上,任人唯贤原则无法得到有效贯彻,严重伤害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导致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助长了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浮躁态度。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要完善考评机制,注重选拔任用基层工作人员,肯定爱岗敬业,否定消极怠工。根据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服务管理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工作实绩、服务水平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作为工作评价核心指标,并实现考核评估体系的规范化,透明化。其次要重视考评结果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的科学运用,不使考评成为一种过场。将考核结果与评奖评优、岗位聘任、绩效工资相挂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激励行政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不断努力突破。同时要建立带有反馈机制的动态考评模式,形成你争我赶、争创佳绩的良性竞争体系。 科学管理论文:公共图书馆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科学管理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随后的几十年间,先后兴起的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使泰勒的科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它要求遵循科学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实行合理化和标准化管理。 首先,在管理目标的出发点上,其数量意识和精确性原则非常突出,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不容许“大概、也许、差不多”等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其次,在方法论层次上,它充分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管理目标层层分解、细化为各种量化指标,落实到各个最基本的工作环节上,必须遵守和完成,要求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拒绝“亦此亦彼”的灵活性。其三,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政策、规章、制度等“明文规定”,以及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强制手段,进行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它们是外在的硬性规定。因此,人们常常把传统的科学管理形象地称为“刚性管理”或“硬管理”。 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主张运用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注重借助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强调通过高度集权、严密制度和物质激励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尽管科学管理使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社会各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科学管理一个本质性弱点即:以物(技术、生产、财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严重忽视了人的作用和人的价值。 二、图书馆人文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人类一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自古有之。管理是人共同劳动的基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杜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女管理学家玛丽·相莱特认为,管理就是借他人之力把事情办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赫尔伯恃·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一个团体的活动,以达到其共同的目标。给管理完整的定义是: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指挥)、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促进其相互密切配合,发挥最高效率,以期达到最佳的总体目标。 图书馆管理是促使图书馆能够为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的,对人、财、物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日趋科学化与合理化,许多图书馆采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基本工作秩序得到了整顿及加强,工作效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便如此,未达到有效调动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未能促使组织和个人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20世纪30年代,在对科学管理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人文主义管理(简称人文管理)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管理要“看重人”“满足人”的需要,重视被管理者“人的尊严”,为人提供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人文管理又可称为人文主义的管理,是站在人类利益的高度上,以人类的价值观系统为指导,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指引的一种行为指导模式,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理念。人文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人类价值观和有关人的因素整合到计划、协调、组织、委派等行动之中,该过程涉及由为共同目标工作的个体组成的组织的结构和产品成果的控制。人文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一种更先进、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科学管理的修正和补充。它把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管理者最根本的使命。图书馆的人文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内涵、实践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它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管理学理论并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而生成的。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题,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现组织目的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并要求能最好发挥图书馆职能的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活动的总称。 三、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 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根本区别主要是:首先,在管理理念上,人文管理以管理对象“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本体价值及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管理实践上它更注重目标宏观导向和调控,而过程管理则实行充分的民主化,为管理对象——活动主体提供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利,由他们根据客观目标和主客观条件,自由选择、自主确定、灵活掌握具体的程序和方法。其三,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上,它更重视管理的服务观念,而管理的权力意识则相对弱化,“寓管理于服务”。其四,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它更注重教化、疏导和激励,用理性召唤和情感互动等柔性手段去影响、感召人的心理与行为,用非强制性的方法进行调节与控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体意志和力量,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因此,人们常常又把它称为“模糊管理”、“柔性管理”或“软管理”。 人本管理的功能虽然不像科学管理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显效性,但它却是战略性的和长效性的,与科学管理之间具有突出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弥补科学管理“用人不养人,养人不育人”的特殊政策短效性等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 探讨图书馆人文管理基本特征有两个意义。一是为我们区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所使用的科学管理是就其经典意义而言,现代人们通常理解的科学管理因受到社会学、人类学及多种管理理论的影响, 已经克服了一些传统弊端,增添了一些人文色彩,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对两者做出明确界分——有时你所说的科学管理(或人文管理)与他所理解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探讨人文管理的基本特征, 有助于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二是为图书馆实施人文管理提供了明确方向。人文管理不仅是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二十一世纪整个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对人文管理实质性内涵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将人文管理理论上的“应然”优势转变为实践中的“实然”推动力, 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科学管理论文:浅析加强物业科学管理推进宜居重庆建设——加快推进重庆市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物管 宜居 思考 论文摘要:笔者针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善人居环境,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宜居重庆”建设的重大决策,如何加强重庆物业科学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再就业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重庆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如何加强物业管理的科学发展,助推“宜居重庆”建设提出个人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独门独户自我管理形式已被迅猛发展的城市物业集中管理所取代。在这一物业管理的重要转型时期,p}需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加以调整和规范。重庆市物业管理从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至今已有10多年了,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住宅商品化和产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物业管理快速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城市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及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住宅建设,实施再就业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试验区、保税港区、“五个重庆”建设中对重庆物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吸纳优秀人才、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宜居重庆,已成为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 一、重庆市物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深刻认识“宜居重庆”内涵,推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宜居城市建设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学习、创业的城市。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安全舒适,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3年是重庆物业的起步、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是规范、提升阶段。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物管已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末,重庆市具有资质物管服务企业1523户,其中国家一级资质企业30户,二级资质企业143户,三级资质企业1350户,其中暂定资质企业195户;全市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达66%,其中主城区住宅物管覆盖率83%。重庆住宅物管覆盖率2009年末66%, 2012年末将达87%,市民对物管服务满意率达70%以上;2013~2017年将达93%,市民对物管满意率将达85%以上。 (二)加快推进《物权法》实施,规范重庆物管市场。2008年,重庆市强化对国家《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宣传,推动物管行业的发展。出台《重庆市物管条例(草案)》正在市人大审议中,市国土房管局出台《关于加强物业管理前期招投标管理工作补充意见的通知》。至2009年末,全市将有237个项目2800万平方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其中当年新增90个项目近1100万平方米。各区县(自治县)物业行政主管部门累计新增和代管商品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10亿元,累计47.8亿元。推行物管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物管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国土房管信用网,物管企业信用档案情况可通过信用网直接查询。 (三)加强物管人才培训,为重庆物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009年,重庆开展物管培训工作,市房地产培训中心举力洛类物管人员培训28期,培训2750人。其中物管员岗位资格培训15期,培训1622人;物管部门经理(主任)岗位资格培训13期,培训1128人。同时,开展物管创优达标工作。当年全市有6个小区被建设部评为全国物管示范小区,27个小区(大厦)被评为重庆市物管示范住宅小区(大厦)。物管这一新兴行业在重庆市已逐渐被工厂、学校、医院、商场、办公楼宇和社区等各类物管所采用,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基本形成了包括房屋及相关设备设施维修养护、小区保安、环境绿化、居民生活服务等综合服务的新体制,正趋向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深度方向发展。 二、当前重庆市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取物业管理费难度大,严重制约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一是业主缺乏物业管理消费观念。因物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平台,业主花钱买服务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因物管公司收费标准与服务质量存在差距,引发业主拒交物管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业主欠费法律诉讼繁琐,诉讼方式不宜多用,使收费难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二是业主与物管关系不够协调。因《物业服务合同》不够规范,业主与物管企业存在收费标准与物业服务认识上的差距,业主总是用低价格要求高服务标准,导致业主与物管公司不和谐。三是物业服务水平不高。小区出现脏、乱、差,水电气、绿化、安保、保洁等公共服务不够,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及物业管理纠纷时有发生,阻碍了物业企业的科学发展。 (二)业主委员会组建滞后,不能正常发挥其自治作用。一是业主维权意识偏差。业主关心物业的使用、安全、方便、舒适及收益等方面的多,关心物业企业成本的少,缺乏正确的维权意识。二是业主委员会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业主对维权意识比较茫然,对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不重视,对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也不太清楚,缺乏相应的物业维权、管理等知识。三是业主利益协调难度大。因各业主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消费层次、民族习惯等差异,业主代表各自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对协调业主整体利益上难以形成共识。四是业主委员会缺乏群众基础。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漠不关心,也对业主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缺少正常的支持和监督。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缺乏关注度、信任度和参与意识,业主委员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自治作用。 (三)物业缺乏建管街接和大修资金监管机制,困扰物业管理行业科学发展。一是物管企业与建设单位缺乏有效衔接。建设单位将开发建设遗留问题、未达标房屋入住等前期开发遗留问题直接转嫁给物管企业,导致物业企业成本刚性增加,业主与物管公司的矛盾,对物业管理带来不良影响。二是对大修资金收缴及监管不宜。部分社区存在部分业主未缴大修资金现象,损害已缴业主的利益和物业正常维修。因物业企业转制、破产等原因,导致企业维修资金的占用、流失,难以保证维修资金的正常使用。同时,缺乏对大修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三是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社区管理难度大。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房屋长期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造成房屋完好率低,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绿化面积小、水电气设施老化,缺少停车位、物管用房及体育、卫生、金融、超市、文化设施等,增加了物业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物管企业进入缺乏市场机制,难以保证社区服务质量。一是业主对物管选择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目前社区物管进人邀标、陪标现象严重,公平竞争流于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企业不能坦然面对业主大会更换物业管理企业的决定,影响物业管理项目的顺利交接,甚至引发社会矛盾纠纷。二是小区物业管理未真正纳人社区建设。社区的管理未形成有效整合,忽视了业主与物业企业之间基本的雇佣关系,小区内违章停车、私搭乱建、野蛮装修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诸多困难。三是商品房建设标准与物管服务缺乏有效衔接。因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开发商销售承诺不兑现、房屋质量存在问题、公摊不合理、面积缩水、规划更改、延期交房等问题,导致业主把怨气全部发泄到物管企业身上,物业公司收费困难。 (五)物管企业与业主纠纷频繁,有碍物业企业的科学发展。一是业主财产损失、伤人赔偿纠纷。因小区内业主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丢失赔偿;物管企业对小区内道路、广告牌、管道等管理不善,导致业主财产损失赔偿及人身损害责任的纠纷时有发生。二是物管合同、公区营利分配及侵权纠纷。主要涉及未经业主同意物管公司与开发商签订前期物管合同,存在收费标准与服务的差距业主擅自乱搭乱建,物管公司又无行政执法权的制约物管公司擅自将小区物业的公用区域自用或出租等营利分配问题。三是小区内停车收费纠纷。主要因物管企业以维护小区管理秩序为由,向社区拥有私家车占用公区、道路的业主收取进门、占道等费用,收取标准、用途未经物价部门批准和业主的监督。虽有主委员会同意,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为依据。 三、加快物业管理行业科学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强化业主自律意识。一是规范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发挥业主自治作用。制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章程,规范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职能和行为,建立业主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规范业主委员会民主推荐、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民主决策机制,依法维护业主自身合法权益。强化业主的权利意识和自治意识,充分发挥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行使对业主委员会和物管企业的监督权利,杜绝串通伤害全体业主利益的行为。二是强化业主的责任和自律意识。物管企业积极引导业主增强对物管有偿服务的消费意识,物业主管部门要规范物业服务合同条款,将业主履行交费义务和制约措施纳人物业服务合同约束,对无故不交纳物业管理费的业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调解作用和依据国家《物权法》的诉讼作用,提高物管费收缴率,促进物业科学发展。三是分别办好重庆市、区(县、自治县)物业信息网站,加强对物管工作的交流和监督。由各级物业主管部门牵头,办好物业信息网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物业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办法经验等宣传交流,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全面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一是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推行物业企业持证上岗制度,抓好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及关键岗位的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工资福利待遇。加强管理创新和量化考核竞争机制,提高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注册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管理和物业管理员从业资格管理,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精业务、守道德的专业人员队伍,为物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二是增强物业企业的服务意识。引导物业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物业企业与业主委员会为共同构建和谐社区,创造整洁、文明、安全的居住环境。街道、社区引导物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垄断经营局面,以高质量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塑造物业企业形象。三是拓宽培养物业人才渠道。培养一支有知识、素质高、善创新、有经验和爱岗敬业的物管理专业化队伍;按照建设部有关要求,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根据企业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对在职人员举办专题培训,不断提高队伍技能;抓好学历教育,从在职管理人员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物管专业学历教育,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在人员的选聘上实行“素质准入制”、“末尾淘汰制”及竞争上岗制,形成有为才有位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一是严把城市规划控制关。城市规划部门要坚持“成片及规模开发”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规划管理,保证物业管理综合配套设施与房屋同时规划、同步设计、同期建设,真正从源头上为物业管理创造良好条件,杜绝城市建设规划滞后于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发展需要的现象。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把监督检查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严禁建设单位擅自更改规划的现象。二是严把建筑工程质量关。建设部门要加大对城市房屋质量的监督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工程质量监控体系,彻底消除渗漏、裂缝等工程质量通病,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对未经综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物业管理设施不完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同时,加强对装演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禁止无资质装修。推行持证上岗,完善行业规范,提高装修质量,及时调解处理建筑工程质量和装修纠纷。三是在城市扩张及旧城改造中合理布局“大社区”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科学设计规划城市大社区辐射半径,发挥“大社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周边小区分享“大社区”方便快捷舒适服务,整合城市大社区内银行、医院、学校、书店、商场、体育、娱乐及其他服务设施资源,使大社区辐射半径范围内的市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城市商业街区舒适的生活,助推社区服务产业化、降低物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城市形象、加强物管示范、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 (四)完善物业市场机制、提高物管覆盖率,助推宜居重庆建设。一是完善物业管理分类定级、定价机制。按照“分等定级、分类定价”的原则,由市、区县(自治县)政府物业主管部门实行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每年一评定资质、等级、价格标准,实行同质同价、质高价高的收费办法。根据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坚持质价对应、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对称。细化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各个内容和环节相对应的价格标准,使物业企业与业主论价时有据可依,让业主明明白白消费。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各级物业主管部门,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品牌的信誉度。地方政府物业主管部门要加大规范对物管企业招投标制度、资质审查监管力度,为物业管理行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社区物管覆盖率。对暂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住宅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当地街道办牵头组织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共治”,通过整合归并,拆除区域内违章建筑和不必要的围墙,统一规划建设综合配套设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管企业,形成“业主自治管理、政府监督管理、物管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机制,改善居民人居环境。 (五)加大政府对物管企业的指导,推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一是加强对物管企业的指导。各级政府物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服务者、指导者、监督者和管理者,更好地为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服务,尽快完善重庆小区管理的政策法规、实施细则,严格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加强对业主养宠物花草、公共道德、安全常识、法规学习等正确引导,提高社区业主素质,为小区和谐氛围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简化物业主管部门对申办物业企业、资质年检等工作的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培育物业市场,引导企业扩大经营,推进物业管理规模经营,不断提高物业管理质量。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各级政府物业主管部门会同街道办,在各社区由居委会成立社区纠纷调解组织,减少法律诉讼,争取矛盾化解在社区;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研究新时期社区业主的利益目标及现实需求,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积极帮助社区业主组建立业主委员会;配合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依法开展物业管理工作,积极协调物业管理纠纷和邻里纠纷,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加大调处力度,努力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完善物业大修资金收缴、监管办法,为社区公共设施维修提供资金保障。完善制度,规范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清缴被挤占挪用的物业大修资金,追收未缴纳物业大修资金,形成维修资金的归集、使用和再投人的良性循环,合理使用维修资金,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 四、重庆市物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对物业管理的价值认识将不断深化。一是物业管理的资产价值将充分体现。随着物管企业对社区管理、维护、服务等不断增强,可延长物业的寿命周期,将不断降低物管成本,实现物业的保值、增值。同时,物业管理在社区文化、社会治安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空间。二是物业管理费用将形成价值规律评价核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费用与质量按价值规律全面体现,不再单纯以经济成本作为物管费用收取的评价基础。三是创新管理方式将成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物业企业根据市场要求,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扭转保本微利、亏损补贴的局面,促进物业可持续发展。 (二)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地位将逐步提高。一是物业管理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因政策导向、舆论宣传、企业形象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重视与认同将逐步深化,从而扩大物业行业的影响力。二是物业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物业管理具有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独特功能,他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物业管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协调。随着物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区管理中的治安、水、电等事务管理将更加规范;保洁、保安、绿化、房屋及设备维修等日常事务将由社会专业化公司完成;物管与房地产企业将由传统“父子”关系向平等竞争的独立法人关系转变,物管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物管企业将向增强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方向发展。一是物管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的推行和市场化发展,物管企业将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规模、效益型转变,规模化经营的资产重组向品牌化企业方向发展。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叹寸队伍素质要求将日益提高,资源的配置将进一步优化。二是知识经济时代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要求。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智能化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将给物管企业管理手段带来技术性的革命,物业管理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将推进物管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管理能力不断深化,将步人一个崭新的时代。三是物业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数量将逐步提高。随着物业对现代管理和科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物业管理产业的发展将给现有物业岗位职工提出了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也将为高校专业设置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物管行业发展更加建康、规范、有序.一是物管行业政策体系将日趋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在国民经济、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将不断完善物业企业的融金、税收、价格等政策体系。二是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将日趋规范。加强物业管理立法研究,完善新形势下地方物业法制建设,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物管行业法规体系,促进物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人居环境更加和谐。三是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将逐步增强。随着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将日益弱化,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指导逐步淡化,行业协会将会配合政府行使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行业的自我管理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行规、行约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学管理论文: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及科学管理措施探讨 摘 要: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标志着图书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加强对电子阅览室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作用,才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 功能 科学管理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阅览室以其新颖的服务方式、强大的功能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已成为现实。它的出现,扩大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涵,提高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但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服务习惯和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为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迅速适应这一形势,更好地发挥阅览室的整体功能,现结合我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经验来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1、情报、文献信息检索。电子阅览室不仅可以提供馆内各种电子数据库上的信息,又可通过因特网进行全球范围信息检索,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方便、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 2、因特网服务。电子阅览室是上网的最好场所,读者可以通过google、sohu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在internet上读者可以进行e-mail收发、ftp文件传输、畅游bbs、接受远程教育、开展网络会话、听电子会议等,此时电子阅览室成为读者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 3、培训功能。网络信息时代的读者要想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承担起辅导、培训读者提高计算机知识的责任。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计算机上机实习的机会,通过计算机教学软件和教师的指导培训,能使读者较快地掌握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并能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4、文化娱乐服务。电子阅览室有完善的多媒体视听设备和软件,读者可以在学习之余,来此欣赏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学名著、音乐、美术、动画,从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发展兴趣、陶冶情操、娱乐休息的目的。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一个问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享受。 5、 其他服务功能。电子阅览室还能为读者提供诸如文件编辑打印、文献打印、电子载体文献下载及文件拷贝等多方面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建立规章制度,强化科学管理 电子阅览室以其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地。然而,电子阅览室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人员, 也直接影响着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效果。所以,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科学管理的保障。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工作人员职责。电子阅览室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考验,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不仅要具备图书馆学知识、外语知识,还要通晓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还要根据其具体的设备、资源、人员及服务情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维护好电子阅览室的各种设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 2、制定读者管理制度,加强读者教育工作。读者管理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读者行为的《读者须知》。电子阅览室里存放的都是计算机和各种辅助设备,因而对读者的要求不仅有一般的行为规范,还应有使用设备的规范,如未经允许读者不能擅自安装和使用自带光盘和软件等。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使读者都按章操作和管理。同时,要加强读者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读者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意识,认识到违规操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配合管理,养成正确操作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通过日常辅导、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对读者进行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检索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读者掌握正确的检索技能和方法,减少因缺乏经验而导致的误操作。 3、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指定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制度。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备、网络应用系统、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分别设专人管理,做到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是搞好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机房安全制度》、《防病毒的技术措施与制度》、《服务器管理制度》、《硬件与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软件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等。具体措施有: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及时更新数据、安装硬盘保护卡、升级应用程序等。 总之,电子图书馆是未来电子图书馆的缩影,是信息经济时代的知识信息库存和总咨询台,其信息优势是社会上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比拟的,电子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也终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变化。但是宗旨不会变,那就是始终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科学管理论文: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科学管理的思考 提要应收账款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煤炭企业要制定应收账款策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收账款;资金效率 煤炭企业应收账款是指销售产品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收取的款项。它是企业采取信用销售而形成的债权性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端正对应收账款的认识,针对问题,制定策略,强化管理,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正确认识应收账款,端正态度强化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应收账款在经营活动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作为一种信用手段和营销策略,能够吸引客户,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看问题要从多方面去看,不能从单方面去看,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到它的反面,否则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要看到应收账款的存在是企业的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能够为我谋利,用不好就会自讨苦吃。应收账款管理不好,超过了企业资金占用的“度”,就给企业带来了危害。所以,煤炭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科学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当今,有的企业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和追求销售收入和账面利润,放松了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也有的认为,只要能够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资金早回来迟回来反正是咱的,谁也要不了,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应收账款具有资产的属性,在它的持有时间内,会丧失部分时间价值。另外,它还可能因为债务人的突变、停产、破产、倒闭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死账、烂账,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的企业因应收账款膨胀,量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度”,致使应收账款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损失了企业资产,导致企业停产、甚至有的破产。应收账款膨胀,大量资金外流,必然挤占企业生产资金,降低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应收账款的膨胀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企业增值税、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算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应收账款膨胀,该收的钱没有收回来,反而需要用现金交纳税金和支付其他管理费用,无疑对企业资金是雪上加霜。因此,煤炭企业一定要端正对应收账款的态度,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科学制定信用政策,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就要制定信用政策,坚持信用评估制度。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客户不是十分了解,就轻易地将产品赊销出去,结果坐了“没底轿”,栽了斤斗,吃了苦头。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是降低应收账款风险的重要策略。由此而言,煤炭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对客户信用的管理。信用管理部门要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进行信用风险分析,科学制定客户的信用度,执行应收账款监督等。煤炭企业要对客户的信誉度做出认真分析。要通过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人气、信誉、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运行状况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恰如其分地为客户划分出信用等级。因为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煤炭企业要根据客户的信誉度,制定出有区别的信用政策,并在经营往来中认真执行。 建立制度规范行为,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制度不完善,监督失控,没有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也是应收账款日益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实践证明,凡是企业应收账款能够做到良性循环,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以及自我约束机制在加以保障;凡是企业不能够做到应收账款良性循环,大多是没有制度或有制度而没有落实好,没有发挥好自我约束监督机制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收账款科学管理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就是企业资金良性循环的保护神。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经营活动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系统性地制定应收账款的规定和准则,以便按照应收账款的规范与规则自我约束、统一行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能强化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就会乱,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因此,煤炭企业一定要联系实际,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机制,规范财务会计、营销人员的行为,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行。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就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合法权益。企业的经济活动受法律的约束,法律也会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活动。由此而言,科学管理应收账款,维护应收账款的完整,必须学会运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一是依照法律规范销售合同。合同之所以成为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就在于它依照合同法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煤炭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在营销活动中,要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并按照法律文书的要求使用规范文本。企业要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签订重要合同,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把关,由领导集体拍板。销售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共同制定、完善合同的内容,明确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违约条款的相关规定等,以避免日后纠纷或为依法公正处理确立依据;二是要依法对合同进行公证。在合同签订后,签订双方要及时到当地合法的公证机构进行合同公证,以进一步保证合同的合法有效性、及购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对重要合同要进行合同保险。对企业签订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战略有重大影响的销售合同有必要对合同进行投保,以保证合同的依法履行和应收款项的及时回收;四是依法记录应收账款法律文书。定期对账催账后,要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以便取得应收账款的依据。要注意收集、记录、整理、保存经济活动往来中的凭证,特别是在变更、解除合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对方索取书面凭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五是依照法律及早进入法律程序。拖延时间,就可能处处被动,甚至失去法律效率。对于陷入债务危机的客户,要及早依照法律处理债务纠纷,保护企业利益。凡债务人没有诚意,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还款,软磨硬抗,有意拖欠逾期货款,就要果断地诉诸法律进行追讨;对那些由于追缴不力,错过法律有效诉讼期造成损失的,要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提高法律意识,利用诉讼程序,解决债务纠纷,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煤炭企业要很好地加以运用。 四、制定最佳清欠政策,促进应收账款回笼 加强应收账款科学管理,就要制定最佳清欠政策,促进应收账款回笼。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煤炭企业要学会利用政策和策略,促进应收账款及时回笼。按理说客户应按信用条件的规定到期及时付款,履行其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客户自觉不自觉地拖欠货款。企业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要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以便调动客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收回应收账款。对于信用质量高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政策;对于信用质量差的客户,应采取积极的、严格的收账政策,做到板上钉钉,毫不含糊。 列宁说,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煤炭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对应收账款要作具体分析,应视账款逾期时间长短、欠款金额大小、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来制定政策,并且要灵活掌握。制定和实行收账政策,还要注意讲究收账技巧,把政策用活用好,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既要把账收回又要和谐相处,不失去客户。对于无力偿付与故意拖欠以及欠款期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进行收账。 五、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建立客户动态管理 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如果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及时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较全面地获得客户的信息,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客户也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是富翁,明天可能就是穷人了。所以,及时掌握其的发展变化,是减少风险的良策。客户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但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做好客户资信调查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工作,一定要抓好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由此言之,要用两只眼睛看客户,一只眼睛关切、爱护自己的客户,另一只眼睛紧紧地盯好客户,使客户的变化始终在自己的视线之中。要广泛收集客户信息,并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企业信誉等进行客观、深入地调查分析,作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保证应收账款安全无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给客户建立资源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要摸清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要定期检查清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止坏账风险。 六、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及时掌握应收账款 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发挥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古人云:“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煤炭企业的财务会计在监督应收账款过程中,一定要“先谋后事”,而不能“先事后谋”。怎样谋划和监督企业的应收账款呢?一是调查研究,下情上达。财会部门要经过查账,了解应收账款的时间、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与流动资产之比,及时向领导做出书面报告,以便于决策层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的放矢地做出应收账款的工作部署;二是摸清底数,进行分析。对尚未过期的应收账款,要做出账龄的统计和分析,通过账龄分析发现问题,并为评估、调整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依据;三是及时对账,清算催收。应收账款形成以后,财务部门要督促相关责任人定期与债务方对账,对有疑问的账款,要监督其及时核对,让债务方确认“应收账款”金额,做到万无一失;四是针对赊销,进行监督。赊销业务必须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查和同意。在严格赊销审批基础上,加强赊销的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五是坚持日报,及时反馈。财务部门要做好领导的耳目,每天要做出销售回款和欠款的日报表,列出详细清单,提出处理意见,提交领导,分析研究,以便采取措施。 七、落实责任经手负责,严格考核有奖有惩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必须落实责任,经手负责,严格考核,有奖有惩。企业内部责任不明确,控制不严格,考核制度不健全,是应收账款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企业在业绩考核当中,只注重对销售额考核,而忽视对货款回收的考核;有的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宽大无边的赊销手段,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有的对赊销这部分应收账款,既未要求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又未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从而造成应收账款回笼缓慢现象;有的企业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明确,考核不到位,造成应收账款数额居高不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煤炭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要实行“一条龙式”的管理方式,对每个销售人员的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过程负全责。做到谁卖货、谁要账、谁提成、谁拿奖,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要实行货款回收与销售责任挂钩,经手负责,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要把应收账款的回收率成为销售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把销售任务与收回账款以及个人收益捆绑起来,有奖有惩,奖罚分明。责任人要对应收账款中形成的坏账损失,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保证应收账款的完整和安全。 八、积极实行债务重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积极实行债务重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债务重组也是解决债务纠纷的一条重要策略。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竞争不可避免,市场犹如战场,债务人随时都可能发生财务恶化,使偿还到期债务成为泡影。对于这类客户,煤炭企业除了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外,还要积极进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是采取贴现方式收回账款。贴现方式是指在企业资金严重缺乏而购货者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予债权人一定的折扣而收回逾期债权。这种方式不同于企业在销售中广泛采用现金折扣方式,首先他是针对债务人资金相对紧张的逾期债权,往往伴随着修改债务条件,即债务人用现金清偿部分债权,剩余在约定日期偿还;二是债转股。债转股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通过协商的方式,将应收账款作为股权投资,从而解决双方的债务纠纷;三是出售债权。出售债权是指应收账款持有人(出让方)将应收账款所有权让售给商或信贷机构,由他们直接向客户收账的交易行为。随着外资金融机构涌入我国,应收账款出售将成为企业处理逾期应收账款的主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是企业与企业在产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由此言之,煤炭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从实际出发,建立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健康的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关于加强军队科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学习领会胡主席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军队建设实际,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应从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提高战斗力三个方面下功夫,从而全面提高军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管理 把握规律 解决问题 战斗力 主席曾强调指出:“要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贯彻落实胡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切实在讲科学、解难题上下功夫、求突破,全面提高军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 一、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把握规律上下功夫 1.要把条令条例作为管理的基本遵循 加强科学管理,首先要不断强化依法治军意识,坚持依法办事,特别是领导机关和干部,要在学条令用条令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学深学透、学用一致,真正树立“条令就是法”的观念,自觉的以其指导工作和实践。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要求规范、统一、协调官兵的一切活动和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 2.要把军事训练作为管理的主渠道 要充分认清管理工作如果离开军事训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清强化军事训练对部队的管理作用,从而摆正二者的关系,统筹兼顾,互为促进。要坚持管训结合、以训促管,通过严格正规的训练,强化官兵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部队秩序的规范性,把条令条例的要求变成官兵的自觉行动。 3.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以广大官兵的利益为本,是军队管理工作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端正对官兵的根本态度,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完善人。在严格要求中需要有与人为善的严肃批评,但反对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要以条令条例为依据,把管理工作的目的和管理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事事处处维护与考虑官兵的利益,不能为了达到一定的硬指标而置官兵利益于不顾,更不能为了图虚名搞形式主义而损害官兵的利益。 4.要把借鉴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原理作为军队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将现代管理科学的先进方法运用到军队管理中来,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原理,统筹军队全面建设;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人本原理,管好军队人力资源;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创新原理,增强军队管理能力;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效益原理,提高军队建设效益。同时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军队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管理的有效性。注重管理方法的正确运用,优化军队建设活动过程,努力将军队建设的投入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 二、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1.解决各级干部骨干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 当前部队出现的一些不科学问题,主要还是管理者不懂、不会所致。因此,必须把提高管理者的能力素质作为加强科学管理的主要措施来抓。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网上教授等方式,组织各级干部下功夫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要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管理手段,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能力。 2.解决安全防范工作不落实的问题 各级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清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握安全工作的特点规律,处理好保安全与保战斗力的关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当前重点是要对车辆安全、官兵关系、涉密载体、小远散直单位进行集中治理,对存在的隐患采取措施坚决排除,加强领导,严密组织,落实责任,提高素质,坚持综合治理,群管群防,确保每项工作、每一环节都有人管,确保万无一失。 3.解决信息网络不良影响的问题 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和各种自由化思潮,容易使官兵在不经意中淡化理想信念,引起思想波动,发生失泄密等违纪违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既要积极顺应时展需要,利用网络为官兵成才提供方便,又要趋利避害,措施在前,工作在先,防止各种不良现象发生。要把军营局域网建设好,把全军信息网利用好,真正发挥好信息网络对管理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对互联网的引进,既要积极,更要严格管理,确保不发生任何问题。 三、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提高战斗力上下功夫 1.树立正确的效费比的思想 效益是管理的灵魂,科学管理是讲求效费比的。军队建设虽然不同于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但同样存在投入与产出的效费比问题。今天要建设的信息化军队,是技术、人才、资金高度密集的武装集团,建设成本空前增大,即使像欧美发达国家也已感到财力难支。解决这一问题,固然需要合理增加军费供应,但这不是唯一办法,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军费投入,要从自身的国情军情出发,在科学管理上做文章,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但现实中,我军在成本投入上仍然存在着“空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强化成本意识,克服高投入低产出、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现象,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加强效费比分析,精打细算,减少浪费。 2.必须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上 打赢未来战争是军队建设的根本目的,衡量管理效益的成效,最终要见之于战斗力的提高。因此说,军队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确保军队打赢可能发生的任何战争,就是为了提高战斗力。必须牢固树立“管为战”的指导思想,强化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的观念,从赢得未来作战胜利的大局出发抓好管理工作,用“打赢”的标准来带动和促进管理工作的落实,力戒为“管”而“管”的偏差。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作战需求抓管理,着力抓好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和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及战略预备队的管理,加强“两成两力”的管理;要注重研究和探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管理的有效办法,逐步形成一套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管理理论、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3.必须用战斗力标准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 不切实提高军队战斗力,不仅浪费资源延误时机,而且到头来还会加倍付出安全代价。必须要用“打赢”的标准来检验和评估管理工作的效果,从治虚治假入手,根治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抓经常、打基础、固根本、求长远上下功夫。要使“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成为部队的实际行动,力戒“突击式”、“运动式”的做法,克服“练为演”、“管为看”的形式主义,克服那种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的所谓“保安全”的不良做法,通过对部队实施严格正规的管理,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严明的纪律和强劲的凝聚力。 科学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法 摘 要: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的基础,是企业信息资源宝库。本文就如何科学地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为企业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服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 档案工作 科学管理法 企业档案纵连企业诸多历史阶段,横贯企业各个领域,记述了企业各类活动的全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和史料参考作用,她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各项活动得以承前启后的保障,在企业做强做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如何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科学管理,使档案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应当做好如下几点: 一、各级领导要重视支持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级领导一定要重视支持档案工作,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做到对档案工作重视到位、投入到位,对档案工作人员关心到位。要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注、政治上关爱档案人员,重视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真心实意帮助档案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档案工作者感到有温暖、有希望、有奔头,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发挥。 二、收集收齐归档文件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好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是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的基础。要做好收集工作,档案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收集工作的各种渠道和方法,处理好档案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关系,对档案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与检查,同时要不断提高全员档案意识,实现全方位的有效管理,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做好企业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才有可能达到高标准。 三、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形成的全部档案,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档案法律法规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集中统一管理有三层含义一是档案实体集中,企业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都要集中到本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二是人员集中,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都要纳入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管理;三是管理集中,各单位的档案、人员要在档案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开展档案工作,提供档案利用。 四、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包括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直接负责人,建立健全专兼职档案管理网络,制定本单位档案管理办法、归档范围、分类方案、保管期限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及“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制度,“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是《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明文规定企业必顺建立的制度。如果一个单位没有落实“三纳入”制度,就难以保证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健康发展,使档案工作无法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步。如果不落实“四参加”“四同步”制度,就无法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形成的重要档案全部保存下来,无法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 五、搞好档案工作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档案工作信息化,是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全面收集、整合、开发的重要基础,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成千上万倍地提高利用效率,全方位地支持企业决策和各级信息服务,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估算。而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没有经过标准化整理的档案不可能实现信息化,因此,企业档案部门要认真学习有关档案工作标准,研究档案工作业务规范,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为档案工作信息化创造条件。 六、强化档案保管条件及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保护显得愈来愈重要,日前,国务院总理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王刚都对档案保护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 加强档案保护,包括对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的保护:一是对纸质档案,要加强库房“八防”设施的配备,使档案库房做到防火、防盗、防高温、防湿、防光、防虫、防有害气体、防尘的安全防护要求,杜绝档案霉变、褪色、污损、虫蛀、鼠咬现象及各类事故的发生;二是对电子档案,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电子档案的载体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的信息保护。 七、深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 笔者通过对有关利用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如下3项措施,以档案利用来带动和推进档案业务建设:一是对历年来档案利用数据分析,着力了解档案利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档案的自身价值和潜在的利用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档案利用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二是开展档案利用跟踪服务。档案工作只有“有为才能有位”,而地位的取得有赖于档案人员的自身努力,积极开展送档上门,及时掌握档案利用的新动态、新动向,及时做好跟踪服务。三是结合数据对比分析,紧紧抓住档案利用的热点和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编撰工作。抓住档案的利用与信息开发工作,并根据归档材料编写大事记、组织沿革、年鉴、产品简介等编研成果,为各部门更好地利用档案服好务。 八、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为档案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档案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具有开拓创新和德才兼备的档案干部队伍。档案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档案业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文秘写作知识、计算机知识,熟悉本企业基本情况,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文秘写作、规划组织协调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从档案中寻找有规律的东西,并把它升华为一种历史借鉴,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领导当参谋、提建议、献良策,成为为领导建言献策的高参。 九、引入科学管理理念,开展档案工作六步循环 为加强企业档案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结合管理学上pdca工作法及现代过程管理,开展“档案六步循环工作法”。 p- plan:计划,无论你做什么,首先要制定工作计划;d - do:行动,有了计划就应该依据计划立即行动;c-check:检查,依据计划行动起来后,就要把行动的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检查结果与计划之间是否有偏差,查找原因;a-action:修正,查找出原因,如果是行动偏离计划,就要修正自己的行动,如果是计划偏离了实际,就要修正计划,返回到第一步,重复以上四步,直到完成工作。 现代过程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过程监督和控制,它是一个四环节的人性化管理过程:有序化一目的化一自动化一一合理化,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目标。 档案六步循环工作法,以每一季度为一个工作循环,每循环分为“目标、措施、执行、考核、总结、交流”6个步骤,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总结和交流: 一是总结。各级档案人员要全面总结档案工作的目标、措施、执行、考核情况,认真撰写档案工作的总结材料,仔细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下步工作计划,提出相关工作建议。通过总结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无形中提高写作水平,能在有意无意中谋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同时也可为以后的工作材料提供素材。 二是交流。要通过单位内部专兼职档案员之间、本系统各单位之间及全国兄弟单位之间的广泛交流,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交流,及时选树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各级档案工作的沟通、交流与培训,强化监督指导与信息反馈,不断打造出档案工作亮点,以点带面,促进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加强基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工作 随着医院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医疗业务不断的扩大,基建档案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基建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建档案管理的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基建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基建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基建档案是医院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档案管理的最基本目的是记载基建在建设、改建、维修、使用过程和结果的技术状态记录。基建档案管理的关键是及时收集基建项目开工前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各种报批文件、合同协议、洽商变更等各种类的资料,由于医院基建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内外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因而形成的档案有多种载体、档案数量多、保存价值高。这些档案既是医院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整个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医院的建设、维修、管理、改扩建服务,又为医院的经济建设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服务。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 基建档案涉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任何基本建设缺少基建档案,就缺少了使用和改造的依据。它不仅反映了该建筑物的变化和发展,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也对医院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上地下交叉工程涉及提供周围相互关系相互要求的条件;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它不仅服务于今天,也有利于未来,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级建设单位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3基建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的财富 随着医院总体规划的逐步进行,近年来我院的基本建设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而且又都是在交叉进行,这就需要办理和查阅许多相关资料。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和社会的财富。收集、管理和保护好这种资源是每个职工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职责。例如我院基建处的老处长张乃云,他在儿童医院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上对医院的每项建筑、下对全院地下的每一根管子都了如指掌,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它们的位置。为了便于工作,张乃云在医院总平面图上仔细、认真地在每个建筑物旁都标注了建筑年代和面积,这张图纸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包含了医院自1955年建院至今所有建筑的年代和面积,它减少了我们许多需要到档案室大量查阅资料的麻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将原图保存起来,平时使用复印件,而且还将上面的数字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摘抄整理出来,这就更加便于查找、保存和计算了,特别是每年向卫生局做报表时,这一表格是我们最可靠的依据。 2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政策性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管理、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改扩建、代建、改造装修、融资、拆迁征地等建设工程,每一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学习的过程,但最缺乏的是对工程政策、性质的了解和指导。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流向提出了新的问题。 2.2档案知识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建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2.3全员档案意识不强 基建档案资料应该力求完整、正确、真实、严谨,在工作中发现与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日期有的不明确或没有写;工程的名称前后不相吻合;施工单位来函有的编号较乱,有没有编号的、有重复编号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函件有的没有标题。这些不仅给档案管理人员归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接收上级审查时也很麻烦。 3对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3.1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建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建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建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和医院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3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随着基建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迈进,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学习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医院管理中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熟悉基建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文档管理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论的技能。以业务素质的提高为着重点,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参加有关基建政策文件、档案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不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建设 摘要: 对于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亟待跟上时代化信息发展潮流,积极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强化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能力。以下本篇探讨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体系建设问题,并为之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会计专业;高职;建设;实践体系 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情况 1.缺乏实践支持高职会计专业中,其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严重影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专职教师实践技能薄弱,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并且,在会计专业实训中,多处在单项实训层面,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建立独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缺乏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忽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少,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 2.体系不完善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专业实践技能差。经过调查发现,在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设置中,基本为单项实训转化为综合模拟实训的体系,然而在校企之间,不仅缺乏政府政策的扶持,且校外的顶岗实习会计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在高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学生不仅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其实训技能也偏低,使得学生很难在社会中适应其相关工作岗位,使高职学生不能满足社会中会计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的意义 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专业的实践体系,不仅有助于开展校企合作,也可以积极落实校外实训基地,达到预期实习锻炼目的。高职实训中,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可以整合模拟实训室系统,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转变我国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方法,注重会计专业实践体系构建工作,对于会计信息汇总、处理方法,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并且编制财务报表,注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上需要,培养高素质会计人员,培养出新型的高职会计人才。 三、改进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的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设备及技术支持针对高职中,切实加强会计实践中校企之间的合作,搞好多方向的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对于校内会计教学实验室中,能够安装先进DEERP软件,并且可以从会计预算、金融市场、企业融资、日常会计事务运转等方面,加深高职学生对实践会计工作的认知,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切实的去加大校企会计实践合作力度,以便可以实现产学资源方面的互助互补。并且,与此同时,可以落实高职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在企业会计岗位、仓库、财务部门的参观见习频次,引导高职学生接受会计相关知识,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分析学生具体情况,调整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之中,直观展现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提升学生会计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巩固高职会计理论教学,增强高职学生的会计职能认知。基于会计实践教育模式之下,会计教师应在会计教学重视学生的思想意识,运用职业会计专业知识,通过对会计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拥有在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仅有助于养成学会计思维习惯,还可以培养提升学生会计实践技能。 2.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构建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突出会计专业教学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能够在会计实践职业领域,对会计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综合会计职业技能与操作能力;并且,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可以梳理技术、操作能力知识点、技能点,重构职业行动领域,构成高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水平。并且,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能够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会计电算化、企业进存销会计实训等教学内容,优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系统化进行高职会计教学,对于实训基地中,学生需要进行全天上岗操作,并适当对其进行实践培训,使学生可以在上岗操作中学会做人、做事,并能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更能增强高职学生会计实践能力。 3.提升实践监管执行在目前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之中,可以针对其存在的相关弊端问题,优化构建新的会计专业实践体系,不仅可有效避免会计教学弊端,避免学生实践环节断档,确保高职会计教学职能高可以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会计实践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积极建立科学的、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由分项实训、模拟综合实训等因素,考核高职学生完成学业情况,对每一个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核评定。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和谐有序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会计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教师系统性地对学生会计专业进行引导教学,能够以学生为主,采取网络教学、动漫、网络视频等方法,突出学生的能力本位,倡导学生在高职会计实践中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会计专业中,建设专业实践体系,能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具体会计岗位工作升华为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重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还可以缩小高职教育与实际会计工作之间的差距,为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作者:杨继秀 单位: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我院示范校建设的步伐,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也随之要做相应的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科学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按具体会计职业岗位设置核心专业课程,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关键词] 职业能力;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达到初级会计师的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实践技能差调查发现,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基本上是理论—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校企之间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单项实训层面,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集中地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实践操作系统性差。专业技能训练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尚未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灵活性差,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尚未建立突出实践技能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仍以笔试理论文化知识为主,没有突出行业职业技能训练的企业考核,没有把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 1.2校企合作开展不力,校外实训基地难以落实,实习锻炼达不到预期目的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很难实施,大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签署了“友情式”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该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往往不可能,顶多是实习基地参观实习,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原因是由于学生业务不熟,既不能给公司增效,又增加单位的负担,加之公司财务人员不愿意学生接触他们的财务机密,更不愿意主动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即便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了实习单位,但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校企合作只是纸上谈兵,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落不到实处,达不到预期的实践锻炼目的,这严重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质量。 1.3理论课比例大,模拟实训室缺乏仿真性与系统整合性通过调查,现阶段90%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会计实训室及电算化实训室,但70%未能达到仿真要求和学生实验需要,只不过是一些电脑加几个软件,缺乏会计工作环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达到分组轮岗轮训的目的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更何况手工记账资料与电算化资料截然分开,缺乏系统整合性,这样手工实训结果不能得到计算机的验证,学生也就无从体验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更谈不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了。 1.4专职教师技能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考取了会计师以上职业资格,获得了“双师”职称,但是不具备双能力,实践技能薄弱,由于没有到企业从事一定年限的会计工作,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再者一些老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缺乏会计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相关问题的处置能力,指导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解答不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各高校财会专业也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但是,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典型通用会计软件的实践性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想讲授理论知识又想讲授软件操作,结果往往都是点到为止。 2.2课程内容设置落后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3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讲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程序化,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创造性思维能力被忽略了。 2.4实训教程质量不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本课程需要有高质量的配套实训教程。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教材质量普遍不高,教材中所举软件严重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或者教材中是对各个会计软件泛泛地讲,没有针对哪一个软件详细讲。会计电算化教材本身质量尚且不高,实训教程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既然把“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3.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具有职业针对的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大多是单项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岗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故实践考核要突出实践应用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一套科学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 3.2课程体系结构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目标是建立课程体系结构的依据。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得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各门能力技能课程内容都应设计相对独立的学时,体现职业岗位性。 3.3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搞好多方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努力改变校企合作难以落实的局面,与多种企业多方向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建立比较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实际经验。重点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采用记账方式,学生一方面了解真实的企业的经济业务往来账款的会计处理等,另一方面给别的公司做账,大大提高了其实践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职业胜任力。 3.4课程体系建设与证书衔接,突出技能培养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4结语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只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方向,以岗位工作实践为方法”课程体系改革,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作者:刘佳 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摘 要: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高职会计专业人万培养而言,单一企业就业岗位的人数限制和职业能力需求差异束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工作的推进,订单、定向培养已成为馋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课程体系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学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订单”这种形式,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源质量、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学校的生存靠按学生人头的财政拨款,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连最基本的出纳工作都干不了,让教育者感到悲哀。为此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会计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打破了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不再沿用传统模式,摒弃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将所有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按照工作过程分解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项目或情境来实现教学。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开发结果不是形成职业培训 目前,有人认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将公共基础课等不直接影响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全部删除。学生只需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开展实际操作即可。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不是对原有学科性课程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按前述的方式去架构课程体系,那“职业教育”就变成了“职业培训”职业院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不过对“能力”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采用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不同的理解影响了我们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认为,若是职业培训,则培养目标是前者;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当为后者。它当然也包括前者,姜大源教授把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可以制定出由“会计核算基础――业务核算――模拟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在项目教学中来锻炼和体现学生的这种能力,这也是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遵循: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设置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调研入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能力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的开发 1.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使课程设置满足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调研,如“目前各单位设置的会计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都需要做什么工作”、“每个工作需具备哪些能力”、“ 在会计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等,这些调查结果为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2.进行会计工作分析,确定专业课程 以会计专业调研为基础,确定主企业所需会计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执行。首先,分析和确定会计工作岗位;其次,分析和确定每个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最后,把相关的职业能力归类并最终转化为课程。 (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要基于职业生涯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刚开始时,都是从事低级、简单的工作,经历一段时间的锤炼后,再被安排到高级、复杂、综合性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基础性工作到综合性工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技能型会计工作。技能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的、重复操作性的工作,类似的岗位有出纳、记账、会计档案管理、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等。 2.技术型会计工作。技术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程的中间层次。这个阶段的工作相对复杂,按部就班的工作中穿插着会计人员的创造性,职业判断能力越发显得重要。 3.管理型会计工作。管理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的最高层次,该阶段的工作愈加复杂,需要会计人员处理企业内外部全局性的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管控等工作。 根据会计职业生涯各阶段对知识、能力和任职资格的要求,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浅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突出人才的“应用型”,鉴于这种需求,会计专业教学注重实践教学。而会计实训教学又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分析现有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会计实训,现状 高职的教育强调的就是职业教育,高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人才的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因此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开设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显得非常重要。 一、构建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意义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处于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构建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 1、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会计是一个博而杂的岗位,该岗位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知道相关课程的内容,如财政与税收,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但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记忆不深,相关联系了解不透。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训操作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融会贯通,深切体会各学科在工作岗位之间的穿插。比如会计在每月完成报表编制之后,还要完成相关税费的申报缴纳。 2、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入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学习枯燥的专业知识毫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会计专业实习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分工任务,通过岗位角色的模拟演练,进入实际的工作角色,以工作任务来完成学习。不仅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分工角色中,也强化了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3、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生通过专业实训,完成相关工作,最根本的目标还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系统的掌握各个实践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专业实训,模拟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学校以员工的角色进行生产实践,参与接受工作环境和分工协作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实践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是以相应的理论课程为基础,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开设理论课程存在差异,相应的会计实训课程也会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理论课程是相同。 1、校外实训。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一般放在大三毕业前,常称为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参加实习工程,完成学业,取得学分。这阶段的实训室要求学生确确实实参加进入工作岗位。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这阶段的实训并不能非常完美的完成,因此校内的实训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实训内容 2、校内实训。校内实训的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三个实训阶段内容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由简单技能逐渐过渡到综合技能。呈阶梯式,基本技能是基础,专业技能是专门化方向,综合技能职是整合完成最终实训。 基础阶段要求学生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训课程中安排了会计基本技能的实训。这一阶段的实训,要求要求学生消化理论基础知识,简单的会熟悉会计业务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手工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装订记账凭证等。 专业阶段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大量学习和掌握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学的内容多而杂,相对应的实训内容侧重点也不同。主要的实训课程有:财务会计的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在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上增加了业务量和业务难度。其次是成本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突出强调了成本和核算,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企业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然后是税务的实训,税务的实训侧重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税务会计的核算等。 综合阶段是在完成了整个知识内容的学习后,进行最后一个阶段的会计综合实训,在会计综合实训完成工业企业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是对前面专业阶段实训内容的一个整合。从原始凭证收集和编制,到记账凭证的填列,会计报表的编制,增值税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报表分析等等。在会计综合实训里都有涉及。 三、校内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 1、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有待完善。很多学校的在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实训教材五花八门,实训教材不具备真实性。同学们拿到实训教材,分不清与普通理论教材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拿到实训教材,仍然当成一个作业来完成,对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好的理解。比如成本的计算,大部分学生当成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进行处理,而对产品的生产流程未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角色分工不存在,一个学生包揽实训全过程,不同角色间单据的传递无法实现;有的完成的角色分工,但是在实训过程中,仍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而忽视了监督职能。 2、师资力量有待完善。学生在实训期间不可避免的会碰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上的各类问题。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现阶段的指导老师对于理论知识已经足够,但是缺少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当前许多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类型的教师。使得理论教师对会计实际岗位操作不熟甚至不解,造成教学误区。让大型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内审部经理、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主管、注册会计师等业务一线会计人员为学生讲课并指导实训又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 3、实训环境有待完善。为了使实训更有真实性,建立仿真的实训基地和实训室成为外在的必要条件。实训基地的建立,设立相关银行,税务,工商,企业一体化的实训室。实训过程中,按照培养方案设立的角色分工,进行实训。同时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参加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参加企业,让学生对经济管理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文章以会计专业的岗位需要及特点为依据,指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当前状况,提出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并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和管理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为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做了新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途径 思考 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下降,怎样保证学生生源就成了各个高职院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保证学生生源最主要还是要提高学生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要让教学质量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和飞跃,主要是要对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做深入的改革和突破。而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是学生获得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基本会计技能,尽快适应会计岗位工作需要的关键环节。笔者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作了一些探索。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 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就业的关键一环。但是以往的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实际需要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拿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来说,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训环境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在普通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训中没有真实的企业环境,不能让学生体会真实的会计工作流程。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会计实训,效果自然是很差的。 (二)教学方法 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只采用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就是在实训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分工,由学生一人担任所有的会计角色。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体验了所有的会计岗位工作,但是没有办法体会企业的会计分工和内部管理制度,这样教学质量自然很难有保证。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属于岗前练兵,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实务操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也是对校内实践教学的补充。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单位接纳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即使学生进入了实习单位,但真正从事会计专业岗位的很少,所以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比较差。 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会计专业分析和调研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对会计专业进行分析,可以安排经验丰富、有实际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新生“专业分析”的主讲教师,让学生了解自己三年中将要学的知识和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岗位。这样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析以后还要带着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调研,可以带学生去校内外实训基地去参观,让学生对本专业所要了解的知识、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专业分析和调研完成之后,可以通过一个考察报告或者专业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去展示,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分析,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展示的一个过程。 (二)校内实训环境的强化 校内实训基地强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学生在获得会计专业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学校实训基地里进行与所学课程内容相符的实践项目的训练。同时学院应当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仿真的实训资料,在实训室里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企业的内部流程和内部的管理制度,所以实训效果就打打提高了。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校企联手,积极拓展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融合,而且通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会计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岗位意识。另外,通过这个平台来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主动加入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中去,打造校企合作的“示范”平台。 三、高职实践教学的评价与管理 (一)实践教学的评价 结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注意对实践教育过程的控制与调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不仅要重视实践最后的结果还要关心实践的过程,要科学的制定过程并和结果同时进行、相互渗透的评价体系。 对会计专业实践教育的评价还应该把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要与用人单位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学习反馈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实践教学的管理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保障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必要成立实践教学组。这个小组的应当由会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辅导员和校外实训指导老师组成,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来协调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制定各项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校外实习的管理、考核等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该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同时我们相信,在广大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之路,为社会输出大批能力强、技术硬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的概念设计思索 本文作者:孙建文 单位:晋城市晋方圆建筑检测有限公司 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如何去把握,或者说有意识地去进行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一句话,对应于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概念设计。 首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要正确把握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必须坚持结构设计没有惟一解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协助建筑师以达到令业主满意的建筑。例如,美国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大楼建设之初,银行业主追求和向往能在他们银行大楼的整个底部有一个4层~5层楼高的无柱大空间,以充分满足他们银行业务在使用功能和形象功能上的需要。在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大楼方案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合作开拓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即将电梯井筒与设备井筒分别设置在建筑物的纵向两侧,作为巨型柱,并将第一道设备层设置在第6层,往上每隔18层再各自设置一道,作为承载力和刚度很大的巨型水平构件,并与周边的巨型柱有机地刚性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种巨型框架体系的结构功能与受力特征,不但能有效地抵抗重力荷载和水平荷载,还在整个大楼底部5110m2的面积内无一根柱子,实现了业主梦寐以求的大空间。同时,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所构思的结构总体系应有一个多道防线、刚柔结合的理想刚度目标。即具有一定大的刚度和承载力抵御风荷载和规范设防烈度水准的地震作用,以及在第一道防线的有意识屈服后,在结构变柔的同时仍具有足够大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和延性耗能能力来抵御可能遇到的罕遇大地震。 其次,在初步设计阶段,要正确把握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必须掌握各种结构体系的近似计算方法。英国工程师A.L.L.Baker讲过:工程师所掌握的最佳计算方法,应该是运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计算方法。而近似的计算方法就是对一个结构工程师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对于框架结构体系,必须掌握的近似计算方法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直接弯矩分配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法。同时,结构工程师还必须了解抗侧力构件的变形近似计算,通过获取不同抗侧力结构(或构件)之间的相对刚度比较概念,来大致估算建筑物的变形,以便于提出或比较各种可行的结构总体方案。 最后,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仍然要注意把握和运用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超过了规范的限值,我们要结合具体设计综合判断。众所周知,规范控制轴压比限值的目的: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截面达到具有较好延性功能的大偏心受压破坏状态,以防止小偏心受压状态的脆性破坏。同时我们知道,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截面延性功能的因素除轴压比外,还有框架柱的配箍特征、核心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纵向钢筋承担截面轴压的能力、框架柱的截面形状等因素,轴压比限值的大小必须根据具体工程设计综合所有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调整。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始终坚持概念设计的理念,既不盲目照搬规范,也不盲从于一体化计算机结构设计程序,任其随意摆布;只有始终坚持概念设计的理念,才可能不断地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思想,而其结构的概念、经验、判断力和创造力才会随年龄与实践的增长而越来越充实,其设计成果才能不断创新。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的应用 摘要:针对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论述。生态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核心,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充分融合建筑环保节能理念,提升高层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生态环境和节能的一致性,采用生态表皮设计,以打造舒适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节能性;环保性 湖南省将森林覆盖率、绿色建筑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到规划体系中,加大生态建筑建设力度。在构建可持续化发展城市形态时,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有效连接。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生态控制线规划,明确禁止开发区域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对生态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生态建筑学概述 生态建筑学设计理念提倡节能效应与环保效应,将生态环境和建筑相互融合,利用自然生态理念与模式,开展高层建设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科技与生态等的优势,融合各类因素,形成绿色、安全的人居环境。高层建筑建设资源消耗量较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较大,引入生态建筑学,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确保高层建筑建设的效益。 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最优原则 基于生态建筑学,开展高层建筑设计,坚持结构方案最优原则,需要做好全面的调查工作,明确建筑区域情况。以建筑选址为例,要明确地质条件,了解建筑区域的经纬度与气候条件等,以合理设计建筑朝向,进而保障自然通风技术与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要明确建筑区域周围的绿化情况,在前期规划设计时,做好后期规划设计,确保高层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2.2合理化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注重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设计。为确保建筑设计的安全可靠,需要精确计算建筑结构参数,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合理化、数字化处理。因为基于生态建筑学的高层建筑,多应用各类节能技术与材料等,设计人员若能将节能理念,有机的融合到高层建筑设计,做好建筑设计的把控,则能够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1]。 2.3环境互动性原则 基于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核心,考虑到建筑使用者的需求,采取人性化设计,坚持舒适性与方便性,使得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设计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节能技术,实现环境与建筑友好相处。譬如:高层建筑水资源消耗量较大,若将污水全部排放,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会污染环境,因此要加强水资源回收利用,收集雨水和生活用水,利用处理技术,用作厕所冲水与景观水体。可以设置分质排水系统,例如图1所示,实现水循环利用。 3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1实现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 开展高层建筑设计,实现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吸取环境资源,譬如:高层建筑采光设计,需要制定多种方案,做好方案评选,以确保建筑能够获得较多的光照,减少电能的使用;对于高层建筑空间格局以及朝向设计,增加通风面积,减少对空调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消耗。高层建筑自然通风形式,主要包括幕墙开窗、双层通风幕墙。其中幕墙窗开启方式主要包括固定窗、平行外推窗等。双层通风幕墙主要包括内循环、外循环、开放式双层幕墙。双层幕墙和传统幕墙相比,能够实现节能50%,可以达到较高的性能[2]。 3.2采用生态表皮设计 建筑表皮生态设计,指的是建筑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面、楼板等,高层建筑外围护墙体能量消耗较大,可以占据整个建筑能源消耗的1/4左右,因此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建筑装饰功能,还需要注重建筑表皮的支撑功能,从人的生理舒适度与辐射热等因素考虑,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譬如:某建筑表皮覆盖系统设计,采取了双层结构,包括隔热玻璃与多孔通风层,利用双层表皮,确保建筑内部气流保持正常,避免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外部空气可以通过建筑外皮进入到通风层,建筑内部设置控制板,来控制自然通风系统,形成缓冲气流,输送到建筑主体,以减弱外部风的影响,制造出自然风。 3.3融合舒适化理念 高层建筑是常见建筑物,人们对高层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追求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建筑结构与功能的要求较高。基于生态建筑学,开展高层建筑设计,需要合理选择原材料,避免使用有害材料,影响居住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做好质量把控,合理选择建筑原材料。在设计建筑空间时,需要做好空间组合的设计,确保空间生态性,保障辅助空间能够达到自然采光与通风的要求[3]。 3.4遵循生态建筑学设计原则 基于生态建筑学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在开展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遵循生态建筑学设计原则。坚持再评价、更新、重复利用、减少消耗、循环利用基本原则。建筑设计原则,提倡不仅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美观程度,还需要做好周围环境评价工作,包括城市气候与植被覆盖,以打造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构样式,实现高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永续共存。譬如:某节能环保大厦,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水资源与地热资源优势,构建了水循环利用系统与地源热泵系统,同时采取分区设计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河水和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提升建筑水源热泵系统的性能,除此之外,在屋顶还设置了光伏发电机组,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非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建筑的节能性与环保性。从建筑到室内外装修材料上都大量采用具有环保与高科技含量的可循环使用材料,如有机涂料、中空夹层玻璃等环保材料,大厦建成后将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4结束语 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日益短缺,高层建筑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加强对生态建筑学的运用,减少高层建筑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能源节约,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明 单位:郴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问题与方法 摘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能与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应该对高层建筑中的每一个构件详细的分析承载力,重点部位应该加强技术的关注。为了满足高层建筑设计的规范与标准,设计高层建筑时应该关注每一个构件。设计人员应该不断的提升高层建筑设计的水平,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问题;对策 高层建筑严重影响着建筑的施工可行性与稳定性,在施工之前应该做好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为了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不断的优化高层建筑的设计水平。因此,设计人员应该不断的优化高层建筑设计,不断的学习新理念的知识与技术,并结合设计经验,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第一,混凝土设计重点。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混凝土与钢筋是主要的施工材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承载力较好,并且性价比高,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被广泛的使用。在设计混凝土时,如果设计不合理,施工时建筑表面就会出现大量的裂缝,从而严重影响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了设计好混凝土,在初期设计时应该全面的考虑问题及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并详细的记录数据,从而避免混凝土在施工后期出现不稳定性现象的产生。第二,基础设计重点。基础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基础不仅包含地基,还包含其它的基础构件。基础是建筑工程中的隐藏工程,并且还得承担起整个建筑工程的负荷,因此基础的设计非常重要。在设计基础时,设计人员应该实地考察施工现场的情况与施工地质的情况,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并仔细的研究施工场地的土质,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设计方案,为建筑的施工打下稳定的基础。第三,砌体设计重点。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砌体较为常见,并且砌体的种类非常多,对于不同类型的砌体,设计的重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工程实际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工程建设的砌体。对于混合性的承重,砌体在建筑中主要是作为底层框架,由于砌体的组织体系动力性能不好,这使得建筑的不具备良好的抗震性。砌体应用到横墙时,主要承受墙体的压力,从而保证墙体受到砌体的承载力,提升墙体的刚度与强度。砌体应用到纵墙时,能够保证纵墙的抗弯性能。以上是砌体应用到不同的建筑部门中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重点。为了提升建筑的设计水平,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等都满足国家设计规范与标准,从而提升设计企业的业务能力。 2高层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注重地基的建设。在很多的高层建筑中地基的建设都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但是在设计建筑时没有实地考察从而缺乏地质勘查的资料与数据。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地基的建设。在建筑设计时没有足够的重视地基设计,会导致建筑出现严重的问题。为了提升建筑中地基的稳定性,保证地基建设的质量,相关人员应该实地考察建设场地的地质情况,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设计符合建筑工程的地基。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应该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地基建设中填入沙石,这不仅不能够提升地基的稳固性,还会减小建筑的承受力,让建筑留下大量的安全隐患。第二,楼板出现裂缝。建筑的设计中最为常见的是混凝土中的楼板出现大量的裂缝。目前,在建设建筑时一般使用楼板,分析楼板的受力也仅仅分析楼板平面受力情况,这是导致楼板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楼板的承受力时应该考虑三维空间上的受力情况,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楼板受到的承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钢筋混凝土时不应该使用单向的楼板受力情况进行计算,不应该使用分离式的钢筋作为支撑,这样计算出的楼板实际受力数据与计算的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导致混凝土使用楼板时会出现大量的裂缝。第三,选择错误的梁高。建筑设计中梁高的设计尤为重要。设计人员为了简化计算与设计过程,通常会把梁的设计作为单梁,这使得梁的数量显著减少,不能承受住整个建筑的符合,留下安全隐患。在设计梁时设计人员应该全面的考虑梁的承载力,选择合适的梁,避免梁由于超负荷出现损坏的情况。 3高层建筑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选择合适的高层建筑。选择合理的建筑,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高层建筑物承受住自身的重力,不会出现超负荷现象。建筑的承受力达到设计标准,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得到保障。要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建设面积与功能进行仔细的考虑,设计人员需要注意不同的建筑,建筑所需的空间与高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二,提升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结合美术、力学及地质知识,并且对于理论的要求较高。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应该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设计人员应该严格的控制建筑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建筑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施工。除此之外,更要重视建筑的安全性能,要考虑应该具备的抗震性与抗风性。第三,提倡概念设计。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提供的舒适性,而是更侧重建筑展现的个性化。为了提升建筑设计水平,设计人员可以使用概念设计。通过对施工场地的实地考察与分析,将获取的数据进行不断的优化之后,设计适合建筑设计,然后制作建筑的模型。目前,科技飞速的发展,设计人员可使用先进的技术模拟模型,不断的优化模型,最终实现模型,这对于建筑设计具有非凡的意义。 4设计高层建筑的方法 第一,控制回填土的质量。完成基本的建筑工程之后,在空余的部分需要进行回填土工作。回填土应该选择粒径大的材料,回填土施工应该满足施工规范并达到设计要求。在进行回填土工作时应该控制一些施工条件,根据施工的特点及回填土的种类确定回填土的参数。为了保证前期工程的建设质量,在进行回填土工作之前应该做好验收工作。在施行回填土工作时,应该设定好施工水平的标准,从而确定回填土施工的程度。第二,地梁建设。地梁建设主要分析地梁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首先,将地梁作为框架计算,此时不用考虑地基情况,虽然这种处理方式与实际的计算数据存在着差异,但是可以作为设计与施工的参考依据,从而让建筑避免自然灾害对自身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只计算框架整体而不计算梁,并忽略梁弯矩的影响,这种方式也十分的合理。并且此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地梁建设问题,还能够完善与优化建筑的施工。第三,钢筋锚固。钢筋锚固主要是为了提升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连接,提升建筑的稳固性。钢筋锚固与剪力墙的施工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需要将剪力墙与钢筋锚固结合在一起,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出有利于两者的施工条件与施工工艺。钢筋锚固能够让剪力墙与钢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避免钢筋出现任何问题。钢筋锚固应该具备适当的长度与强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关注高层建筑设计。高层建筑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为了设计出更加合理、科学的高层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并对必要的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建筑的安全性能,保证建筑工程顺利的竣工。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超高层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为节约用地面积,超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流,尤其是一些人员密集、功能复杂的城市。超高层建筑尺度宏伟、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投资庞大、容纳性强,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环节会有很多问题。本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存在问题 超高层建筑不仅体现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同时也象征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但是超高层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设计和维护,对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较大,与建筑在设计时节约的原则相违背。 1、抗震设计方面的问题 抗震问题也是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尤其是短柱问题较突出。 1.1结构平面设计 超高层建筑设计时结构平面设计常存在外形不规则、上下不对称、形心、质心偏心大、凹凸变化尺度大、结构平面刚度与现状不均匀、长度长等一系列问题。1.2抗震构造柱抗震构造柱在设计中通常存在大厅的四角、外墙的转角缺乏构造柱,即使有构造柱但不是成对存在,在一些纵墙和山墙的交接处也缺乏抗震构造柱,甚至在一些建筑中构造柱代替砖墙承重等问题。 2、消防问题 超高层建筑功能多元化、设备较复杂,存在很多引起火灾的因素,例如如果对超高层建筑的电气设备维护和管理不当、或者是明火处理不妥善就有可能引发火灾[2]。相对于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如果发生火灾引起的危害更大,常见的超高层建筑消防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火势蔓延较迅速,疏散困难 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存在很多可燃物导致形成纵向烟筒,这些烟囱的拔风抽力效应在发生火灾时会促进火焰和烟气迅速蔓延,而这种效应随着高度的增高和抽力的增大而强烈。超高层建筑工作、生活人员较多,通常情况下,3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可容纳数万人以上,如果发生火灾,客货电梯不能使用,只有消防专用电梯才能使用,而消防电梯的时间和运载人数有限,大量的人员需要借助楼梯疏散。人数越多、楼层越高,疏散的时间越长,潜在危险越大。 2.2火灾扑灭困难 如果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那么因为建筑周围的场地较小、登高高度受限,而火势蔓延迅速,增加了扑救难度。因此超高层建筑试析超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蔡云峰1郝虹琳21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242北京紫玉山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12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消防问题,全方位考虑,尽最大可能消除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预期目标[3]。 3、设计中一般的实际问题 3.1防排烟系统 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投资,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设计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防烟设施,缺乏有关机械防烟的设计,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排烟的方式在超高层建筑中是不合理的。尤其针对于一些大型的商场,中间设有封闭楼梯,很多开发商为了扩大商场的使用面积,节省投资,并没有按照规范设计正压送风,也没有增加前室。 3.2建筑消防设计方面 由于超高层建筑自身特殊作用,工程设计实际建筑中,加强超高层建筑设施消防工作变得很重要。由于超高层建筑物楼层很高,超高层建筑容纳人员很多、很集中,实际设计工作中,需适当提高在建筑内安全通道的质量和数量,这样做避免有火灾事故时人员拥挤出逃踩踏;超高层建筑设置的消防通道必须设计到密封性,一旦火灾事故发生,事故造成的烟尘扩散迅速,火势会蔓延迅速,在设计中、后期维护使用中一定要保证消防通道自身密封性能,防止即使有火灾事故发生,消防通道依旧安全使用。超高层建筑规定的消防设备必须准备完全。 3.3电梯设计 超高层建筑中电梯被视为其生命线。设计实例如纽约世贸中心:建筑物高541.3米,共有246个电梯,如果电梯在高速运行期间大楼出现15.24CM以上的晃动,电梯钢缆会因为受力不均造成严重损害,甚至造成危险,因此开发商设置了电梯钢缆的随动跟踪机构并设计了相应的报警系统,以便于及时调整钢缆的长度使其受力均匀。由此可见超高层建筑高度较高、结构复杂,使得设计和维护相对较困难[1]。3.4设备与设备系统的问题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从设备和设备系统角度出发比普通的建筑要复杂的多,不是将普通的建筑进行简单的拉伸和叠加,必须对普通建筑中较简单的问题特殊对待,相关的人员要特别关注、及时处理,如提高建筑的侧向风力承受能力。 4、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探索 4.1设计采取基础隔震相关措施 传统的设计抗震方法依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消减地震破坏能量,来保护建筑物,却存在许多短板。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发生的破坏能量多出自于地面,通过建筑物基础向上部层层传递。在对地震经验总结归纳后得出: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结构底部相对越小的滑动,较大幅度减轻高层结构的破坏烈度。基于可动这一概念的基础隔震方案多种多样,主要方式有:软垫式隔震、滑移式隔震、摆动式隔震、悬吊式隔震。例如软垫式隔震就是是在建筑物基础上设置一定带铅芯的钢板橡胶这样的隔震装置,使整个房屋坐落在软垫层上,遭遇地震时,底面与地面相对水平位移小,建筑物自振周期加长,致使主要的变形都集中在软垫块处,建筑物上部间侧移却变得很小,这样做就保护结构一定程度免遭破坏。 4.2合理设计提高结构阻尼 提高高层建筑物结构阻尼,建筑物结构上设计布置阻尼,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变形。在实际设计实例中;台北101大楼设计时在87-92楼规划安装了一个体积巨大特殊的钢球风阻尼器,球体直径达5.5m,它由四十一块12.5cm厚钢板焊接为球形,其中重量可达660t,这样的规划设计有效减轻了由于飓风和地震所引起的建筑物震动和侧移。为超高层建筑设计中附加阻尼这一新途径,是利用主体结构连接刚性挂板中间特殊装置所具备的非弹性性能、摩擦性能来实现。建筑物设计采取这一措施过后,使阻尼比仅为2%的抗弯钢框架,发生地震时有效的粘滞阻尼≥8%,使得底部地震剪力和顶点侧移降低50%左右。此外,通过设计采用高延性构件,设计时附加耗能装置的做法也有效消减高层建筑物地震反应。 5、关于我国超高层建筑中节能设计的思考 超高层建筑因其高度变化导致相关的参数有所变化,影响建筑的能耗,超过100米的建筑只有太阳辐射保持不变,其余的气象参数均变化较大。而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所用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都不能反映出气象参数与高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又不能反映出表面的热交换能力,不能准确计算出相关的能耗,不能科学合理地配备相应的节能设备。 6、超高层建筑中配体设施和装修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美观和使用功能的完善,集中供应空调和冷热水,但是增加了建筑的负担,也引起了燃气、锅炉、燃油等安全隐患。为了美观几乎全部的消防柜直接镶嵌在墙体里,导致墙体的耐火极限不达标。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的情况,消火栓为环状结构,保证建筑物的配件耐火性好,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符合要求,在发生火灾时不会短时间损坏,减少火灾损失[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旦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将会对人员、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和损失,因此,为了尽量减小损失,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注意一些普通楼层一般但对超高层建筑较危险的影响因素及重大火灾等安全隐患问题,提高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减少经济损失。 作者:蔡云峰 郝虹琳 单位: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紫玉山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绿色建筑理念超高层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介绍了绿色建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基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从仿生形态、建筑基底、建筑自遮阳等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优化策略,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保护城市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超高层建筑,仿生形态,光照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土地资源供应的紧张,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应运而生,这很好的解决了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超高层建筑被视为城市的地标,体现着现代技术、材料的最新成就,同时也是形式美,结构技术,地域文化等综合的体现。但是随着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增加,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例如建筑层高,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人与自然的隔绝,建筑微环境较差等等,这开始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化,如何减少建筑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等,成为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到超高层设计当中是十分必要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相对于比较完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他是生态建筑的倡导者和生态建筑理论的创立者,出版了大量关于绿色建筑的文献及专著,其中《设计结合自然》《绿色摩天大厦》等专著都十分有针对性的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及其设计要点做出了研究和分析。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也从多方面体现了他对绿色建筑的理念。除此之外,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国家特色的绿建评价体系: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能源安全与独立法案》《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建筑技术项目2008—2012规划》;瑞典能源署自助机构(FEBY)颁布低能耗方面法规文件;日本建筑无综合环境评价体系等。 2.2国内的相关研究 相较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慢,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此类的法规、评价体系、标准以及经营模式,但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国外的理念和实践。并陆续的出台了适应于我国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评价体形,包括《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等。另外我国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也进行了研究,2010年沈驰发表的《“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策略》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通过案例的分析详细的概括了5种绿色设计策略。刘煜发表的《青海省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构建研究》通过对青海气候、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实例,探索了适合青海地域特点的绿建标准。 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使用周期之内,在能源、用地、用水、用材等方面进行节约处理,建造出对于环境污染较少、利于人健康以及高效使用,并且能可持续与自然共处的建筑。设计出来的绿色建筑更符合人类目前的生存状态,它不但减少了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节能减排,同时也可以使得使用者更贴近自然。 4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对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 4.1仿生形态优化策略 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下,许多设计师已经将仿生形态理论实践于许多造型以及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对于那些复杂扭曲的建筑形态以及对于常规结构的挑战,他们能通过电脑模拟分析出合理的结构形态以及如何更加与当地环境相适宜,从而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绿色生态以及造型新颖的建筑出来。日建设计公司设计建造的名古屋Mode学园螺旋塔楼,造型借鉴了DNA双螺旋结构,配合螺旋上升的自然形态,建筑高度达到了170m。考虑到整体造型要求,建筑的围护结构是大块的玻璃幕墙,并采用三维的构架拼接,同时其通流系统为双开方式。三维构架利用了2000多块造型、角度各异的玻璃,并且在风洞中进行周密的实验,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玻璃构建角度,针对曲面的玻璃设计师采用了可滑动的窗格,以对应不同形态的玻璃幕墙。双开放式空气流通系统,外窗框和内窗进行组合,在提升空调能耗的利用率的前提下,还明显的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 4.2建筑基底以及场地优化策略 建筑所在场地是建筑内部的私密空间与城市外部的公共空间的过渡区域,只要将外部城市的各种交通空间通过建筑的场地基底与建筑内部发生联系,就能部分缓解城市与建筑空间联系的拥挤问题。超高层建筑的基底可以分为裙房以及地下室两个部分,通过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交叉优化设计,就能有效的提高基地与场地的使用效率,从而让城市以及建筑更为高效且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KPF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是一座118层高的绿色综合式大楼。其可持续性表现在它是与我国香港最大的交通系统之一的九龙地铁站一起进行设计的,该建筑很好的与周围场地以及城市空间进行了联系以及回应,与周围建筑以及城市交通空间联系了起来。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拥有庞大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计算机建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体系以及精确地计算将整个交通网络内部的商业空间和周围的城市空间有秩序的组织起来,整个立体交通网络以环球贸易广场为中心,周围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的人们都能迅速的到达目的地。 4.3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 建筑遮阳的相关理论最早可以起源到古希腊的作家赞诺芬,他的著作里描述了如何通过柱廊的设计来遮挡阳光照射到建筑内部的相关研究。现代建筑的遮阳主要可以分为窗口遮阳、墙面遮阳、屋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在这些遮阳措施当中,窗口遮阳是无疑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AlHamra塔是科威特市最高的建筑,建筑设计成一种特殊的向内部进行折叠的空间形式,在增强了建筑内部的视野范围的前提下,还能降低太阳对于不同楼层的热辐射。为了使太阳的光照辐射对建筑产生最小的影响,设计师采用了清晰的材料句法,南面的墙被设计得高大而厚重,在开口的设计上,遵循建筑的光照情况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这面墙起到了主要的承重作用,还能将建筑与当地恶劣的环境所隔绝开来,极大的降低了太阳对于建筑内部的热辐射。并通过石材装饰的处理,让阳光与墙面产生坚实和厚重的安全感。 5结语 要实现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出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必须针对建筑的能耗损失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本文选取了世界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仿生形态优化策略、融合场地的基底优化策略、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三项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优化策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希望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将新的绿色的、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结合,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的绿色超高层建筑,为实现当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王力 颜舒婷 单位: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南大学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城市高层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成为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建筑形式。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大规模兴起,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而且改善了城市自身的环境。在当前城市高层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做到城市空间构造之间的协调性,增加建筑的人性化,因此需要做好高层建筑规划和设计工作,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规划;设计;主体结构;绿色生态;节能设计 前言 高层建筑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造型新颖,而且具有丰富的功能,这也使其在当前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出来。不仅增添了城市现代化的信息,而且也对整个城市格局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对协调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合理布局,确保其空间结构具有较好的协调性。高层建筑由于垂直高度较大,因此需要合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 1高层建筑规划分析 高层建筑修建过程中,其规划和布局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工作,会对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城市氛围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遵循美化城市结构和丰富城市空间的原则来进行高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避免高层建筑的出现影响城市整体结构的协调性。 1.1超高层建筑数量 城市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繁荣的象征,但超高层建筑体系会对城市带来带来较大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主导性,特别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采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合理掌握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减少其可能会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2高层建筑的密集程度 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建设用地压力,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但高层建筑如果密集在一个区域内,则会对交通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合理对高层建筑进行布局,掌握其密集程度,确保其布局的合理性。 1.3建筑与街道 当前城市中高层建筑多集中于商业发达及繁华区域,但高层建筑较大的容积量必然会增加该区域的交通荷载,对该区域的交通带来影响。因此在高层建筑规划和设计时,需要结合街道及其他建筑的情况,做到协调统一,对繁华地段的高层建筑层数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必要时需要扩大街道的通行能力。 2高层建筑设计分析 2.1高层建筑主体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前,城市高层建筑结构更为新颖和复杂,特别是高层建筑平面形态和竖向形态之间的布置和衔接更具复杂化,这也使大量不规则和非常规形式的建筑平面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高层建筑各种形式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再加之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也有效的促进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破坏现象十分突出,这也使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重视绿色、经济、节约和环保。因此在当前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来减少高层建筑可能会对城市环境和周围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从长远发展眼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将绿色建筑理念贯穿于高层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人员需要对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充分了解,针对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建筑风格和类型,有效的执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2.3建筑尺度设计 高层建筑的尺度设计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物不同于人,体积庞大,内部结构复杂,需要各部分相互的协调统一。要做到尺度的设计,需要从以下尺度关系入手:第一是与城市尺度的关系,高层建筑体积大,建筑高度高,是城市的重要组成,也直接影响城市的景观,因此,建筑的尺度离不开城市的尺度,要与城市尺度协调统一;第二是建筑尺度,即建筑本身的尺度,设计师做到均衡,需要从建筑的组成来调节,高层建筑由主体、裙房和顶部组成,这三部分的尺寸需要一定的比例来均衡建筑的整体尺度,然后就是各个组成的细部尺度,层次、等级划分要细致、协调;第三是近人尺度,这是容易被人们所观察和直接看到的,比如出入口的尺度,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尺度要适宜;第四是道路尺度,也是近距离的感知,需要考虑行人的舒适度来确定尺度。 2.4重视节能设计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数量和密集度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旦在高层建设设计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则会造成高耗能和低效益的现象发生。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将节能设计放在主要位置。在具体设计时,合理布置建筑的朝向和位置,使其能够有效的满足日照要求,尽可能的增加南向开窗的面积,减少北向和东向开窗的面积,更好的利用日光。同时选择具有较好隔热性能和导热系数低的窗体材料,避免热量从窗户位置消耗掉。墙体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层,利用较强保温性能的材料做成复合墙体,增强墙体的保温性能。以此来全面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低能耗、高效益目标。 2.5高层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还需要注意防火、抗风、配电、电梯和防雷等诸多的问题。高层建筑具有较大的垂直高度,这也需要设计时要注重水平区域,因此要做好防风设计。同时还要设计两套供配电系统,有效的保证高层建筑正常的供电需求。对于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建筑总体布局时需要确保具有较好的畅通性和安全性,所设计的楼道要能够保证人员的流动畅通性,配备有采光设施及应急照明装置,使人员能够快速疏散。同时还要合理进行防火分区设计,高层建筑楼道内消防器械和疏散通道要做到合理分区,这样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采用灭火措施,并同时对人员进行疏散。在各楼层设置消防栓时,需要保证消防栓所处位置能够到达同层的任何部位。另外,就是在设计时需要重视高层建筑防雷击问题,合理设计高层建筑防雷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循综合治理、整体防御、突出重点及多层防护的原则,在防雷措施上要充分的利用高层建筑物自身的结构,即在高层建筑顶端及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利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将其上端与顶端避雷网有效连接,下端与基础接地位置进行连接,从而形成良好的防雷系统,有效的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 3结束语 高层建筑作为当前城市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主体规划需要与城市空间规划有效结合,确保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在具体设计时还要遵循生态、绿色和节能的理念,打造绿色建筑。而且高层建筑设计需要与规划有效配合,使城市空间布局更为科学和合理,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廖三生 曾微 单位:江西坤巽古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的应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大进步,其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类型中最普遍的一种。但是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而且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大,改变了生态结构形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建筑设计则能够很好地改变这种情况。文章就针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进程程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设计工作是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了当前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方面。绿色建筑设计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例都比较少,所以我国相关的专家学者应该根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1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当前,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开始大力宣传绿色建设,节能环保思想,国家也根据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人们知识水平逐渐提高,环保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些方面都已经证明了绿色建筑设计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把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工程建设中,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还能够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保护施工场地周边的环境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不破坏环境,除了带给企业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从长远角度促进我国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的建筑事业具有很大帮助。 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相比传统的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调节好自然和人的关系,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把整个建筑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尽可能地全面掌握建筑工程中的每个部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自我调节功能对废水等污染物进行净化,并实现对温度、湿度等的调节,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化运用,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人们在高层建筑中工作、生活,往往通过人工的方式实现通风,这不仅会浪费人的精力,同时还不能节省能源,人们也感受不到来自自然的阳光和风,给人们的身体造成损害,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节省资源还可以感受到真正的自然气息。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高层建筑必然会成为最普遍的建筑形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必须必备一定的舒适性。而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使用环保工程材料,保证建筑物的舒适程度符合人们的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层面上的应用 3.1.1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朝向设计上。高层建筑的朝向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够接受到的阳光、流动风量等方面,所以必须做好朝向设计。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对所在区域的方向、太阳辐射度、经纬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资料的结果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设计方案。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城市,在设计上就需要考虑到采光以及开窗的面积等方面。3.1.2高层建筑的形状和平面的设计布置。当前出现了很多形状各异的高层建筑,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在进行高层建筑形状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散热比,因为建筑物外表面积越大,散热就越快。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物外型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建筑物的整体构造以及用途进行全方位考虑,比如,在设计电梯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在建筑物的西向或者是南向,这能够减少阳光的直射,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空中庭院的方式来保证通风。3.1.3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周围的绿化。高层建筑的绿化工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不仅能够愉悦身心,同时还能够对所在区域的空气进行净化。 3.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墙上的应用 3.2.1高层建筑的外墙起到围护结构的作用,是维护结构基础的主要部位。围护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外墙是不同的,砖石结构的外墙主要是混凝土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但是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是填充材料的。所以设计师可以把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设计中,使用较轻的、保温效果好的材料。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地区,高层建筑的外墙体可以用混凝土和其他材料进行配比,形成空心砌块的复合墙,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混凝土保温复合墙。对施工的材料和位置进行仔细的挑选和设计,保证保温的效果。3.2.2高层建筑的围墙外侧不要选用较轻的保温材料,例如,泡沫板和岩棉板等。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比较长,质地轻的材料会降低墙体的抗震能力,也不能进行外挂或者是动作比较大的装修,墙体还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保温材料,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要出现冷桥的现象。 3.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上的应用 3.3.1高层建筑的外墙耗能占整体耗能的1/4,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墙设计来说,主要就是尽量缩小外墙的面积。结合数学的知识和建筑学理论,高层建筑的外形最好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建筑外部的面积,而且建筑的外形也不会太复杂,真正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3.3.2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比较高,所以受到风力的影响比较大,会给建筑物造成损耗,尤其是在冬季气温比较低的地区,风力太大的话会带走建筑物表面的热能。所以高层建筑的通风设计和自然环境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环保的设计。3.3.3建筑物窗户的绿色设计对高层建筑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玻璃窗具有传热大的特点,会对人体产生冷辐射,还会对室内的温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室内的舒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在设计窗户时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其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窗子面积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太阳辐射的能量比热损失的量大,从而降低建筑的耗能情况。其次可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不要让冷风进入到室内,对窗子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挑选,对窗子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强窗子自身的保温能力,减少因窗子造成的热损失。 4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主要方向,而高层建筑往往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了尽量减少这种破坏,需要在高层建筑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高层建筑不仅能够满足功能要求,同时还能节约资源,为创建节能型城市奠定基础,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作者:孙小平 单位:淮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低碳设计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应用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大的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低碳设计理念包括节能环保以及低碳特点,与我国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低碳设计理念,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破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本文首先对低碳设计理念进行介绍,然后分析高层建筑设计中低碳设计理念应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低碳设计理念;高层建筑;设计;应用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导致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造成环境破坏,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设计理念的出现,加大了对环境生态因素的重视与保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加强对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低碳设计理念概述 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进一步紧迫的形势下,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低碳设计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先进的节能产品与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低碳设计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排放严重展开,其中节能、减排是低碳理念下的两大要素。 2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低碳设计理念的必要性 建筑能耗逐年增加,使能源危机加剧,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已经大大降低,与之相比,我国的建筑能耗远远超出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将低碳的设计理念大量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层建筑的推行能够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利润。然而,目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扩大高层建筑的经济效益,常常缩小两栋建筑之间的差距,影响建筑光照,造成热损失。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了建筑使用效率。基于此,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3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高层建筑设计中树立低碳设计理念 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大力推广隔热保温的节能型材料,制冷系统以及取暖系统都选用节能型,同时在采光设计、通风设计等方面都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高层建筑设计人员在选择建筑材料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其对人体是否有害,选用能够降低资源浪费与消耗的替代建筑材料,目前,很多复合型材料都具有节能性,是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首选。 3.2充分应用低碳技术 高层建筑设计中,低碳设计要求充分使用清洁能源,包括光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等,其中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系统等都是低碳设计理念中的代表产品。太阳能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光伏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就是利用太阳光产生的热量,将水加热,不仅节约了电能的使用,同时也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加方便的热水服务。光伏发电是一种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新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在楼板、墙面、窗户等位置设置光伏电池板,将其作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不仅不影响建筑的整体美观性,也能为建筑使用提供电量。风能使用也是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体现。简单来说,可以通过对建筑通风系统的合理设计,利用自然风对建筑室内空气记性流通与转换,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同时在建筑屋顶可以设计无动力通风设备,对风速、风流等进行调节,通过对风能的使用,能够减少空调使用,不仅节约电能,也能减少空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建筑采光设计方面,特别是高层建筑底层或地下室采光设计,在低碳设计理念下,可以利用玻璃纤维等高科技材料,这种天然的导光技术,能够将自然光顺利的引入到地下室中,实现建筑用电的节省。总之,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高层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性,还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经济实惠。 3.3传统建筑技术与新型技术结合发展 传统的建筑设计与建设技术中也包括很多节能环保型技术,包括木结构填充岩棉技术、陶土夹心墙技术、苯板保温技术等等,这些传统的建筑技术,也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能节约能源,对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应该积极的探索新的节能建筑技术,开发新型的节能型能源,将这些清洁能源融入到高层建筑设计中,实现低碳设计理念。高层建筑在夏季,内风场气流流动不畅,会使室外活动的居住者处于闷热的状态中,从而产生强烈的不舒适感。冬季时如果高层建筑物前面有低层住宅时,会受到风旋的影响,风速会增大,造成热能的损失。因此,应该选用保温效果好的环保材料并且在建筑构造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化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探索新旧技术的融合发展模式,发挥传统建筑设计技术的成熟性,借助新型设计理念与技术的高科技特点,为高层建筑设计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促进高层建筑设计全面实现节能环保。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建筑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压力。然而,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对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低碳设计理念具有低碳、节能、环保的特点,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符合我国建筑领域发展基本理念,与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战略相吻合。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同时选用更加清洁的建筑材料,创新建筑建设技术与设计理念,促进建筑与人类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作者:郭灏 闫冰 单位:平顶山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 一、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政府和人民都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全世界各个国家和社会环保人士在最近几年也在大力宣传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思想,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环保的政策和规定。现在,环保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人民的心中,进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现象说明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工程的能耗、减少对工程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工程的环境质量,还能顺应现代化市场的发展,为施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也符合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可以帮助建筑行业健康、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对高层建筑设计有很重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具有便于调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体系和舒适化的特点。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建筑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尽量把建筑中每个部分的特点展现出来,所以高层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对废气、污水和其他的污染源进行净化,对温度、湿度和采光等进行自我调节。也可以对自然体系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目前高层建筑都是依靠人工通风,这不仅会造成能源上的浪费,还没办法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光和风,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把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的对自然体系进行利用,让人们感受到真正的自然环境。在未来,高层建筑会作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所以应该具备舒适性的特点。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整体性能,尽量不要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材料,多使用一些舒适、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尽可能的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 三、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高层建筑设计的研究可以发现,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是建筑企业的领导和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层面上的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层面上的应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朝向设计上高层建筑的朝向和绿色建筑设计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会受到太阳辐射和经纬度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建筑物的朝向时,设计师一定要对施工周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资料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如果在温度比较低的地区,高层建筑的设计一定要满足采光的要求,增大南向开窗的面积,减小北向和东向的开窗面积。②高层建筑的形状和平面的设计布置在高层建筑形状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对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和散热比值进行研究。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说,建筑物的体型越大,散失的热量就越多。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时,一定要对建筑的结构和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例如,把电梯、管道、机房等设施设计在建筑物的南向或西向位置,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挡日射。也可以通过设置空中庭院的方式增加自然通风。这些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③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周围的绿化对于高层建筑周边的绿化也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空气质量,还可以对气温和水分进行调节。 (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墙上的应用 ①高层建筑的外墙起到围护结构的作用,是维护结构基础的主要部位。围护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外墙是不同的,砖石结构的外墙主要是混凝土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但是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是填充材料的。所以设计师可以把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设计中,使用较轻的、保温效果好的材料。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地区,高层建筑的外墙体可以用混凝土和其他材料进行配比,形成空心砌块的复合墙,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混凝土保温复合墙。对施工的材料和位置进行仔细的挑选和设计,保证保温的效果。②高层建筑的围墙外侧不要选用较轻的保温材料,例如,泡沫板和岩棉板等。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比较长,质地轻的材料会降低墙体的抗震能力,也不能进行外挂或者是动作比较大的装修,墙体还容易出现裂缝。所以,设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保温材料,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要出现冷桥的现象。 (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上的应用 ①高层建筑的外墙耗能占整体耗能的1/4,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墙设计来说,主要就是尽量缩小外墙的面积。结合数学的知识和建筑学理论,高层建筑的外形最好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建筑外部的面积,而且建筑的外形也不会太复杂,真正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②建筑物外部的风力情况也会影响建筑物的耗能,特别是在冬天和气温比较低的地域,过大的风力可以带走建筑物很大一部分的热能。所以高层建筑的通风设计和自然环境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环保的设计。③建筑物窗户的绿色设计对高层建筑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玻璃窗具有传热大的特点,会对人体产生冷辐射,还会对室内的温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室内的舒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在设计窗户时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其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窗子面积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太阳辐射的能量比热损失的量大,从而降低建筑的耗能情况。其次可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不要让冷风进入到室内,对窗子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挑选,对窗子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强窗子自身的保温能力,减少因窗子造成的热损失。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是城市建筑的主流。为了减少高层建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必须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让高层建筑既具有时尚感,又不破坏环境,为创建绿色城市、节能城市、环保城市奠定基础。 作者:邓文俊 罗雨 郭海丽 单位:山东铭远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青岛城投燕岛酒店有限公司 山东华烨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我国高层建筑设计理念论文 一般情况下,高层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很多种,但对于加强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概念设计则运用的比较广泛。高层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通常都要耗费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因此控制好高层建筑的质量和抗震效果至关重要。但如何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方法却是不确定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自身特征以及相关的外部因素。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关于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并作出提升和创新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相关建议。 1、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以及相关设计要点 1.1重力荷载迅速增大,控制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成为主要矛盾 由于高层建筑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性,使得其建筑结构的设计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高层建筑在高度上具有其他建筑所不可比拟的特性。因此,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不断上升,其重力荷载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作用在竖向构件柱以及墙上的轴压力也随之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基础的承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控制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也成为了主要矛盾,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所造成的。一方面,高层建筑的高度较高,使得风作用效应加大;而风力的加大也就使得合力作用点的位置变高,从而使其对于建筑物产生的作用效应也就变得更大。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高度过高使得其自身的重心位置也相应的被升高,建筑的结构自重也相应的加大,此时在地震作用下就将导致薄弱部位加速破坏。 1.2竖向构件产生的缩短变形差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增大 受力变形、干缩变形以及徐变变形都是竖向构件总压缩量的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受力变形都会在瞬时间完成,并且变形量能够根据胡克定律进行大致的测量。而干缩变形所需要的时间则相对较长,通过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在一般条件下干缩变形量大致占总压缩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耗时最长的就是徐变变形量,线性徐变能够通过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而受到构件的总压缩量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而增大的影响,使得在高层建筑中竖向构件产生的缩短变形差对于结构内力的影响也逐渐变大。 1.3倾覆力矩增大,整体稳定性要求提高 高层建筑由于在建设的过程中,高度不断上升使得侧向风力引起的倾覆力矩也会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抗倾覆力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许多具体的工程施工中都会采用增加基础埋深以及加大基础宽度或者是采取抗拔桩基等手段来达到保证整体稳定性的需求,来强化整体的稳定性。 1.4防火防灾的重要性显现,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升高 与此同时,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当着重考虑防火防灾的功效,凸显出防火放防灾的重要作用。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一些建筑材料虽然具有耐热的特性,但是耐火的功效却不甚理想,一旦放生火灾的话极易造成重大的损失。并且由于高层建筑与地面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高层中的人们很难找到有效的逃生途径也容易造成大的人员伤亡。此外,在出现地震等坍塌性事故时,需要较长的疏散时间,但高层建筑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长时间的疏散过程中极易发生其他的安全事故。与此同时,高层建筑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巨大,并且在所属区域一般都应是当做代表性建筑来建造的。所以高层建筑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乃至政治上都具有较强的影响。为此,在进行高层结构的设计时务必要强化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强化建筑的整体性能质量。 1.5控制风振加速度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风力的作用效果都会随着高度的升高而不断加强,在高层建筑中风力的作用效果尤为明显。但是风振作用过于显著会影响到人们的舒适度,不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如何处理好风振及速度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平衡成为了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问题。为此,必须控制好顶层的最大加速度,使其满足规定的限值。此外还要掌控好由风振带来的扭转加速度,通常情况下不应该超过标定的限值。与此同时,鉴于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使得垂直于围护结构表面上的风载标准也迅速增大,所以围护结构必须进行抗风设计。 2、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 对于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来说不仅要掌握好相关的要点,了解相关的结构特征,还要在具体的设计上合理的利用设计方法。首先,根据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就要做到减轻自重,减少地震作用。在这方面通常可以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全钢结构以及轻质隔断等都能够起到很明显的减轻结构自重,减小地震作用的效果。其次,就要降低风作用的水平力。降低风作用水平力的主要手段可以从减小迎风面积、降低风力形心以及选用体型系数较小的建筑平面形状来实现。其中为了减小迎风面积可以采用正方形的平面形式,如果计算对角线方向的迎风面宽则可以采用圆形的平面形式。而降低风力形心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采用下大上小的立面体型来实现,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小高风压在高处的迎风面积,也可以通过降低风作用的重心来使建筑物底部的倾覆总弯矩减小。与此同时,还应做到减少振动耗散输入能量。在这方面主要可以采取阻尼装置或者加大阻尼比的方式来实现。还要选择耗能、减振的结构体系,像利用偏心支撑的钢结构具有耗能的水平段,使用橡胶支座都能够做到有效的减振。最后需要完成的就是加强抗震措施。为了强化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就要从多方面共同入手。首先就要为建筑配有明确合理的计算简图,科学的分析地震作用以及相关的受力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圆形、正多边形以及正方形等平面形状能够做到避免强弱轴的抗力不同和变性差异。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相应的问题。例如,要注意到结构平面形状是否做到对称,是否设置了多道抗震防线以及是否在满足了强度等方面的需求后采用了延性更好的结构材料等。此外,为了保证结构设计的科学性还应利用多个权威程序进行核算对比,使计算出的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并且在设计上应当尽量向智能化方向偏转,增强对于结构设计的可控性。 作者:朱炳耀 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1.设计流程及图面表达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即为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理性高效的设计流程与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同学的设计过程仍然是“野路子”的:从某些图书杂志或网络资料中东拼西凑出的资料图纸或是效果图片就是“超脱”于基地的“灵感来源”,由此发端出的设计成果有多大的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图面表达方面也普遍存在着“重视觉效果,轻逻辑表达”的误区,学生往往把精力用在如何使图纸描绘得更炫丽,而忽视了表达的深度和技术规范性。如最常见的剖面图表达,就很少有同学能够完全画对,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今后的职业成长。 2.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立足于时展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解决途径和方法,以便可以切实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1打破设计教学长周期模式 中低年级的课程设计教学周期一般为九周,在这样的长周期中,容易出现学生“前松后紧”的散漫状态和教师“放羊式”低效管理以及只重视最终图纸成果等弊端。故可以将九周的设计长周期拆解为长短周期相结合的模式,如在高层综合办公楼课题设计中:第一、二周为学生实地调研、查找文献及教师理论教学,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多人成组调研,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调研,“带着问题去发现问题”,通过采用调查问卷采访及计算机辅助模拟等方式为后续设计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据,使调研成果真正能为后续设计服务;在第二周穿插一次与课题相关的快速设计及研究环节,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设计状态,并在快速设计中反思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反映到正式设计环节中;第三周至第八周即展开正常的高层建筑设计课题,变传统的师生“一对一”坐诊式交流为调研小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督促学生提高效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成果,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的表达方法进行成果汇报;在第八周时再次穿插一次快速设计及研究环节,对学生之前所学进行总结和回顾;第九周提交正图并进行公开的答辩评图。由此可以看到,这种长短周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贴近了设计院实际的工作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加符合学生对于知识学习巩固的内在规律。 2.2理论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高层建筑的诞生本是技术革新与飞跃的产物,对其技术问题的钻研应是本设计课程教学中必然包含的内容。由于设计教学时间有限,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使理论为设计实践服务。以高层建筑设备部分为例,在四年级同时进行的建筑设备课教学中可开设专门的研究环节,针对建筑设备对于高层建筑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及剖面设计的影响及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讲解。如通过图示说明建筑设备管线对于高层建筑剖面设计的制约,总结出了剖面净高的设计数据,让学生既知其然,又了解了其所以然。同样的,诸如建筑结构选型、建筑防火设计等专业理论课均以类似的形式同课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发挥其最优的教学效果。 2.3注重设计过程的研究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设计全过程的积极引导可视作教学工作的核心,具体则体现在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设计方法完成整个设计上。如在设计展开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地基特点估算出建筑基底面积、层数等数据并划定出可建范围,并在可建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形体组织模式进行多样性、可行性的组合;随后在结构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时代的美学要素、建筑与城市的关联、建筑的个性与标志性等方面来塑造高层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态。在上述引导式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向导的角色,学生则是互动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即使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展开设计,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不仅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自信心普遍得到提升,有力地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意识,也增进了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结语 今天,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角,学生在职业生涯开始后必将大量接触高层建筑的设计任务,其知识积累只有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才能不断丰满起来。课程设计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预演性的设计中使学生构建积极、可持续的设计观念,掌握理性高效的设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种种现实的挑战,这是学生对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最大的期许,也是作为设计指导教师的最大责任。 作者:朱兆阳 夏晓敏 单位: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特点及优化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1具有较高的抗震设计要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于其抗震性能有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充分的考虑竖向荷载和风荷载,同时还需要保证结构性能的良好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能力,使其具有较好的牢固性和安全性。1.2减轻高层建筑自重比。在建筑结构设计上,对于减少高层建筑的自重比要比多层建筑的自重比减轻具有更直接的影响。高层建筑如果自身的自重减轻了,在相同的基础上就可以多建层数,更有益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高层建筑的重量与地震效应是成正比的关系的,高层建筑的重量越大,在地震发生时其作用于结构上的剪力则会越大,而所产生的倾覆力矩也会增加,这就导致作用于竖向结构的除加轴力增加,从而导致建筑物发生倒塌的可能,所以减少高层建筑的自重,可提高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1.3重视轴向变形。采用框架体系和框架———剪力墙体系的高层建筑中,框架中柱的轴压应力往往大于边柱的轴压应力,中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大于边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当房屋很高时,此种轴向变形的差异将会达到较大的数值,其后果相当于连续梁中间支座沉陷,从而使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值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1.4概念设计与理论计算同样重要。在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通常分为计算设计和概念设计两部分。近几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无论是分析手段还是分析原则都得以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但在设计计算时是在一定假想条件下进行的,但由于实际地震作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样就导致结构进入到弹塑性之后,极易导致局部开裂及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高层建筑的概念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2高层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策略 目前高层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最常采用的结构,由于其具有框架结构,所以其平面布置可以很灵活的进行布置,以获得较大的空间,整体性较好,而且抗震能力也较强,由于其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多的优点,因此在水平荷载下,框架剪力墙具有单纯的框架或是单纯的剪力墙更为水利的水平变形曲线。但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一个具有双重承载体系的非常复杂的空间受力体系,力学分析难度较大,其优化设计就更为复杂和难以实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分部优化设计,即是在结构整体内力分析完成后,根据梁柱各构件的控制内力进行截面优化设计,确定满足荷载效应水平要求的各结构构件的几何特征和配筋量的优化结果,由此导致原结构的几何特征和荷载特征发生变化。优化结构在现荷载作用下内力分布特征发生变化,各构件控制截面上的控制内力也发生相应变化,据此再进行新一轮的优化设计。2.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的具体步骤。1)初始选型:根据结构平面、立面布置及建筑物设计使用功能,分析结构所受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及其传力路线,并考虑施工因素,归并框架梁、柱的类型,初选梁柱的几何尺寸。2)结构分析:按照结构的实际几何构造特征,计算结构所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空间内力分析。根据结构分析结果,将截面尺寸相同的构件来控制截面内力,根据其大小进行分类,并确定每一类构件的设计控制内力。3)截面优化设计:针对每一种梁柱构件的控制内力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优化约束条件下的结构几何构造特征和配筋特征的优化设计结果,从而构成新的优化意义上的设计结构。4)收敛性判断:在工程精度意义上选取一个较小的数值,作为检验结构收敛性的条件,进行收敛性判断,若优化结构与原结构基本一致,则认为优化结构是收敛的,可以转入下一步的可行性判断,否则转回第2)步重新进行结构分析、优化设计。5)可行性判断:对优化设计结果进行一次内力分析,检验其可用性,若整体分析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则可按此方案进行配筋和构造处理,作为最终的优化设计结果。否则需根据工程经验和结构内力分析结果进行局部调整,直到方案可用为止。2.2框-剪结构的设计优化。在对框架-剪力墙设计优化时,其涉及的问题较多,主要的有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对结构最优设防水平进行决策,其次,还要对框架和剪力墙结构的协同性、承载力、刚度及变形能力进行匹配设计,最后需要对结构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对于高层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使高层建筑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对于高层建筑经济效益的实现及新型结构形式具有更广泛的研究和推广意义。(本文来自于《工程科技》杂志。《工程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滕宝权 单位:黑龙江省新建监狱工程设计科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要点及趋势 1现代高层建筑设计要点的几个问题 1.1防火 高层建筑整体布局结构繁琐复杂,而且高层人口居住较为密集,因此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防火问题应充分考虑到。防火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防烟,烟雾窒息导致的伤害远大于明火的伤害,因此在高层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烟雾的排放,楼梯设置位置考虑通风条件,设计阳台、窗户、凹廊等增加排烟保证通风。首先是人群疏散通道的设计要求,走廊、楼梯通道要保证畅通安全便于疏散。有采光、照明设备要保证正常工作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并且要注意进行防火区的划分。其次是消防设施的配备,设计时要将建筑物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到位,灭火器、消火栓的位置安排要科学合理。 1.2抗风 高层建筑因为其高度比较高,不稳定性很大,很容易受环境气流的影响。在设计高层建筑轮廓时要考虑风向、风流的作用力。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尽量保护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牢固。将抗风设计考虑到高层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去充分分析和研究这一重要课题。 1.3电气 高层建筑的用电包括楼层配电、消防电源、应急照明以及电梯的用电。其中楼层配电是基本的设计要求,要保证配电线路的科学合理安排;消防电源作为紧急情况下必要的设施,应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给予充分考虑,作为紧急电源要与基础供电电源分属两个不同区域的供电所,保证基础用电停止时消防用电正常使用;应急照明系统用电包括楼梯通道路线指示牌电源的供给、消防照明设备的使用等,要保证应急照明系统的科学合理设置,便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电梯的用电,高层建筑设计电梯的设置是基本配备,要根据楼层居民人口数量来选择相对荷载量的电梯,电梯的安装也要选择便捷、安全的位置,为了保证停电时电梯的运转正常,电梯的电源也要相对独立便于居民生活。 1.4防雷 高层建筑的高度和结构集中度较高,容易受到雷击。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中对于防雷的设计要求比较重要,常见的避雷设施有在易受雷击的部位和建筑的顶端位置安装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注意接地装置的设置。建筑物结构中含有的金属物体和阁楼等部位带有的金属物体都要进行接地处理,从而防止高层建筑受到雷击灾害。 1.5生活垃圾处理 高层建筑居住人口多,生活垃圾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生活垃圾的产生成为高层建筑设计应该考虑的一大民生因素。如在指定地方设置垃圾收集区域,及时清理垃圾并做好清洁措施保障居民生活环境的优美。 2高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实用性 智能化高层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其具备以下特点:1)生活舒适性。绿化、除噪、自然光及其他生活环境条件达到高质量,使人们在生活中感觉更为舒适。2)便捷高效性。智能化的生活网络控制,不仅提高了生活便捷性,也为都市化办公手段节省人力、物力、空间、时间、支出等,提供了便于管理的通信、决策等一系列高效化工作水平。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都成为高层建筑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要求,利用高科技设计更为便捷的智能化控制的家居工作空间成为时代趋势。对生活空间和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以及办公资源、网络功能、办公设备的变化和改革更具有时代性。3)安全性。高水平的科技管理生活、办公,利用智能网络控制,便于人身、财产的安全保护更为可靠。 2.2节能环保性 高层建筑设计规划中,对节能环保元素的应用也应予以重视。一方面,选择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都较为优秀的位置建设,例如考虑交通便捷性、空气环境质量好、采光照明好等条件来规划。另一方面建筑节能设计要贯穿建筑规划设计,合理应用环保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地热设计、雨水回收系统等先进技术,以便形成系统的高层建筑节能体系,营造能耗低、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对空间的利用也要把握节能环保,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的空间占用,科学合理的进行利用。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杂志。山西建筑杂杂志简介详见 2.3欣赏价值性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对审美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高层建筑不再应该是一栋栋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应该给人们提供使用便捷的同时带来相对应的视觉享受。设计既实用又环保并有欣赏价值的高层建筑,其实也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一种点缀。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深圳的小蛮腰、台北的101大厦这样的地标性建筑,不仅能为城市带来旅游资源,而且还能推动城市的全方位发展。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度越来越高,高层建筑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设计者所重视,一般情况下大多会被人们忽视,引起能源损耗,对企业的收入造成影响,增加了企业的支出。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平衡性和质量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以创造出适宜的城市空间为依托,从而将高层建筑的设计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对无功功率因数补偿的分析和讨论,了解到了无功补偿对于供配电系统的重要性,所以在电气设计中一定要对设备与系统进行有意识无功补偿,相信这也是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作者:邢涛 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高层建筑设计方案论述 如果总的建筑造型与结构体系是经过优化的,附加的材料用量就会更加合理,可以比上述用量减少1/2或2/3。从抗震的角度,通过对震害的分析,结果表明,平面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不易被破坏,比较容易通过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提高抗震性能。所以建筑的平面及立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出现突变,在立面的造型上不要过分追求新奇特,从而增加建筑成本。在建筑方案的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就应与结构设计师紧密配合,依照抗震设计的概念设计原则,作出经济合理的建筑方案。 结构设计一般都是在建筑专业已经确定好的平面和竖向布置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先假定好构件的尺寸,通过计算机,运用专业软件计算后,如果有个别构件超筋或控制指标超限,则对局部构件进行调整,直至没有超筋或超限后,就开始画施工图。至于建筑方案是否完善;是否还可以再优化;虽然控制指标没有超限,但是不是余量较多;构件虽然没有超筋,但是不是假定尺寸太大等情况,则心中无数,盲目设计。作为结构设计者,在接到建筑方案后,应按照抗震规范的各项原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合理性评价及方案优化,然后再进行结构方案的确定,并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确定出最佳结构方案。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结构是目前采用较多的结构形式。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2010中规定,在抗震设计时,截面厚度小于等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为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所在建筑物抗震等级提高一级计算。 所以在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在墙肢的平面布置上应减少采用短肢剪力墙的数量或避免采用短肢剪力墙。从而降低构造钢筋的用量。通过计算判断高层建筑结构方案是否可行的标准主要有: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结构的振型曲线﹑自振周期以及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底部剪力和总弯矩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建筑物的刚度过大,则周期就短,导致地震效应增大,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但刚度过小,结构的变形就会加大,影响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舒适度的要求。合理的刚度应该如何确定,笔者经过查阅有关资料,结论是:结构按弹性计算的顶点位移与总高度之比(两方向取大值),建议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筒中筒结构取1/2000~1/2500;对于剪力墙结构取1/2500~1/3000。同时也要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高层建筑通过计算后,有许多构件都是构造配筋,对于大多数构件,规范只规定了一个极限值,如柱子的轴压比和最小配筋率等。有些限值又在很大的范围内波动,有些规范没有规定,如剪力墙的最大配筋率等。但在设计时具体应取多少合适还与设计人员的经验﹑习惯﹑对规范和计算机专业软件中个别参数的理解程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同样一个工程,不同的设计者设计,会产生不同的设计结果。对于一些计算指标和构造要求应该如何正确判断取值,统一构造做法,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予以重视。如果设计院或有关部门能提供一些标准的设计参考图和各种构造做法,让设计人员,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设计人员作为参考,就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浪费。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土建费用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高层住宅及办公楼结构造价的百分比约为总工程造价的30%~35%。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表明,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对建筑方案和结构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及优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这项工作做得好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和优化的过程中,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还应创造性的结合,从建筑的整体性、功能性及实用性出发,综合考虑问题,为用户设计出更安全、经济、适用的作品。 作者:孟晶 单位: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对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安全生产;道路运输;重要保障;三关一监督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个方面,就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来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 安全生产是道路运输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又该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呢?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方面谈几点想法。 1 找准位置。明确责任,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安全生产原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包含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企业历来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和经营行为如维护、保养、培训、例检等做到位,那么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由于单一公有制的运输企业逐步解体,原来行之有效的一套安全生产规章、办法和措施也就无法执行。一些运输经营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忽视生产安全,加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滞后,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因而道路运输市场事故频发,不但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运输行业的认可程度,发生事故的运输企业也遭受了重创。对于一些重特大事故,业内人士至今提起事故仍然心有余悸,战战兢兢。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道路运输行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到底管什么,如何定位,真正把赋予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到位,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根据国家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法律依据是《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公安交警部门,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对于上述两大家,道路运输行管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是小兄弟,主要依据国家《道路运输条例》和《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负责相关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关一监督”: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运输经营者市场准人关包括场地、人员、资产、车辆、管理制度等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包括车辆的技术状况、附属设施(如行车记录仪或GPS、消防设备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定期维护和综合性能检测是否达标。不同的运输门类如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营运客车标准不同,主要是落实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培训或考核、职业道德和法规教育、专业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从业资格制度。以上三项是行政许可或信誉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国家《道路运输条例》、《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旦违规操作,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何追究,在《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规章中均有规定,这里不再赘述。关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监督客运场站安装、使用“三品”检查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全检查;二是监督客运企业或客运场站按有关规定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例检;三是监督客运站不售超员票,防止超员车辆出站。禁止无营运手续车辆进站。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安全生产和反恐怖监管力度,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又增加了新内容:到客、货、维修、检测站及驾校等企业对“三关”的日常执行情况及道路运输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经营者,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督促经营者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隐患。此项工作在重点时段(节假日、黄金周)和重大活动(奥运会、国庆、两会)之际尤为突出。 税费改革实施后,信誉考核和市场监管是行管工作的重点。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安全生产监管必须和日常的信誉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实际上只要把平时的信誉考核工作做到位,也就涵盖了安全生产监督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监督工作也由原来单一的人工管理增加了许多科技支持,使得监管工作更加实时、准确、全面,这也是未来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运输经营者,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按照《道条》赋予的职责范围,围绕“三关一监督”工作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 落实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 明确了行管部门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明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 根据业务量的需要,在行管机构设置专职部门或兼职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进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生 产领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既要有牵头领导和部门,进行综合组织协调;又要分兵把守,管业务又兼负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把日常具体工作落实到客、货、修、培等相关业务部门,认真分解工作职责。从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任务看,客运部分占据比重较大。为避免多头交叉管理,如果不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议以客运管理部门兼负主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为佳。明确了行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后,要以“三关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督促运输经营者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安全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2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 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人关,把运输经营者资质条件作为经营许可和企业经营资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业务的当事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考核,一旦发现经营者资质“缩水”,要立即下发整改令,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降低其经营资质直至取消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2.3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 (1)坚持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在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前及对营运车辆进行定期审验时,要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综合性能检测,确定技术等级,核定经营范围。没有达到车辆技术等级的车辆或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车辆不能参与营运。 (2)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定期维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车辆定期维护和二级维护竣工检验制度,强化二级维护监督管理,督促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维护车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3)规范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行为,监督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并按核定的经营性收费标准收费。对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检测的单位,要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 2.4加强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1)督促培训单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大纲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坚决打击无证、超范围及违规培训等经营行为。 (2)严格执行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要重点加强对大客车、汽车列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凡无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性活动。 (3)加强营运驾驶员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营运驾驶员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信誉考核工作,对发生运输责任事故的驾驶员,要视情节暂扣或取消其从业资格证件。 2.5加强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 (1)严格执行车辆进出站的例检制度。按照《汽车客运站管理规定》的要求,督促客运站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制度,配备安全检查人员。 (2)监督汽车客运站做好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检查工作,按要求配备危险品检查设备。严格按照客车的载客定额发售车票和检票,禁止超员车辆出站。凡因客运站原因造成超员超载的,除按规定承担分载费用外还要追究客运站的责任。 2.6督促道路运输经营者全面落实安全责任 运输经营者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行管部门要督促其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硬件,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人,提高车辆技术状况,搞好车辆检测和技术维修,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督促企业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到企业检查时,要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做好跟踪和反馈工作。 2.7特别注意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行管部门要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业户、货运场站、信息配载站的监督检查,严格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对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业户,坚决取消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对达不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车辆,坚决停运整改。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作业。 2.8加强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工作 道路运输经营者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包括承包、挂靠),都必须对其经营车辆所发生的事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行管部门要督促运输经营者及时准确报告。对不报、漏报、瞒报的,可按有关规定处理。行管部门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并对事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及时续报。按照事故级别,同安监、交警等部门配合,共同做好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要通过典型事故案例,教育道路运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中汲取教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浅论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论文关键词]道路运输 信息化管理 现状 相应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和网络社会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网络日益成为连结社会的纽带。道路运输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成为信息时展的重点之一。信息技术是提高道路运输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在建设观念和重视程度及法律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给出了简单的应对措施和发展策略。 1当前道路运输答理伯息化管理存在以下现状 随着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应用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对业务功能、数据质量、信息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入的需求,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1 .1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够强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工作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是做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前体和基础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在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信息的收集不完全,不懂得怎么应用各类有利于实际工中的信息,只是被动的接收,不能及时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有就是一些市信息化工作跟不上去,部分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有很大的关系,许多道路运输部门把信息化工作简单等同于技术工作,信息化工作主要依靠科技部门来推进,业务部门很少进入或者根本就没有介入,科技部门进行单打独斗,致使信息化工作不能正常的实行。 }. z应用管理信息化考核机制不健全,信息效果不好 除了对有关信息化的认积、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外,考核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建设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得到应用,但日前绝大多数道路运输部门没有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实际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中,即使得到考核了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影响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应用规模的扩大对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信息系统从安全管理方面到技术防范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隐患。一些市系统安全备份滞后,数据丢失等事件严重的影响了业务工作。在最近几年中,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信息安全事件在各地都时有发生。 1.3部分信息系统功能有在完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设计等有待加强 在目前,业务对信息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高,部分系统功能、数据质量、系统关联性等己经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求。一些较为落后的市信息化设备投入不足,设备老化,部分基层工作地对网络接入质量差,故障维护受条件制约,严重影响系统运行和业务办理。另外各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对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够重视运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起步晚,业务相对来说比较多,但是目前有些市仍然反应运政信息的综合平台的应用衔接不够顺畅。 2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相应对策 2. t强化教育,加强组织领导,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并适应信息化的工作要求 要积极抓好对广大在职人员的教育与工作,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意识,促使他们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放弃久的思想观念,正确树立信息化的思想。可以定期的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化工作等技能的教育培训活动,促使他们全面掌握并做好信息工作的各项技能。随着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相应的工作也取得明显的成绩,这些都与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工作组织有力有着一定的关系。在这种的情况下,各级相关部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成立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业务部门负责人推进相关系统的应用等,同时还要健全信息化工作考核机制,加大信息化的考核力度,严格实施奖罚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工作的措施落到实处,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进程。信息化的生命就在于应用,信息化建设应当始终坚持围绕业务需求,服务于运政部门的实战应用,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应用效果。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抓好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几点看法 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市场经济体制下高危行业的道路运输企业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发生,更好地保护国家财产,保护自己呢?浅谈我的看法如下: 一、健全制度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 健全安全运输各项制度是安全工作的基础,管理监督是关键。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强化安全工作管理的保障。把各项制度和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部门与岗位,签订安全运输责任书。责任明确,条款细化,奖惩分明管理格局,真正做到人人有责。 安全运输例会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手段,抓好安全例会,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分析交通事故案例,从中吸取教训,以确保运输安全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提高驾驶员素质是搞好安全工作保障 人的因素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忽视安全,违章行车,超载超员,缺乏经验等。 各有车企业首先要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从思想上提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熟知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企业严把驾驶员聘用关,认真核查该驾驶员具不具备驾驶技能,各项证件,从业资质等。企业安检要严把运输出入关,出车前安全检查,定期二维,对违章的驾驶员和不执行安全检查要从严处罚,不能手软。企业对车辆安全性能要了解深透,决不能带病行驶,同时加强驾驶员和车辆各项证件年审,建好基础档案。 三、以人为本,抓好防范安全 道路运输是高风险行业之一,做好安全事故的风险防范,消除事故隐患。是确保运输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法》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强调人的生命价值,确立了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交强险”的出台,给了企业有效抗御风险的能力。各企业还应建立安全保障金,从而减轻企业经济压力。定期开展安全学习,安全知识竞赛,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对象是人,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全面综合地对一次事故和责任人进行分析处理,使他们吸取教训,使大家都受到教育。化解驾驶员事故后的心理矛盾,但安全制度强硬措施要落实到实处。 总之,道路运输是全社会性的行业,人与财产密切相关,各企业安全生产好坏,是各企业经济是否增长的关键,也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危。“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要使驾驶员人人皆知,搞好安全才会给自己生命延续。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试论道路运输管理的研究 1 现行运输管理体制缺“效” 第一,人员编制不规范,机构性质不统一,我们主要以我市为例来谈,按照交通部对运管机构每百台车定一人、每百站(场)定三人的设想,运管队伍应是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但由于我市的交管所都分属地方政府管理,而市运管局对区交管所无人事权属关系,导致区运管机构的人员与业务出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等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个别运管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另外,我市各区县运管所的建制不规范统一,多为科级建制、甚至还有股级建制。科级单位要负责一个区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指导,还要对运输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其实际能量实在有限,很多运管所都有“小牛拉大车”的感觉,难免在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着缺位问题,平日里往往疲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处置各种道路营运纠纷,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辖区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问题。 第二,执法分离后弊端日益显现我市于06年成立了交通行政执法总队,在主城区实行了行政审批管权与执法处罚权分离,这种改革避免了执法部门间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加强了相互监督,提升了交通形象。但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许可管理部门缺失了执法权,或者说执法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像失去了“一只手”一样,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有时出现尴尬和不到位的情况。如对辖区维修企业超范围经营的治理上,没有了执法权,不能对其违章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第三,职权责任不明确。从对外来讲,运管部门所担当的职责是对道路客运、货运经营,站经营、机动车辆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的管理,具体行使着法律赋予的对以上行为的行政许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职权,并在某种意义上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但这些管理职权实际被公安、建设、农机等部门所肢解,因而在管理职责上存在着重叠现象。如我区在进行的农村客运投放工作上,要与区属很多部门进行接洽,在参与类似的地方交通规划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内部来说,市和区级的运管机构权责关系不明确,区交管所对客运企业及营运线路仅有初审权,而又要对本辖区的客运企业进行管理,而有终审权的市运管局对客运企业又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出现了“审批的不管理”、“管理的不审批”的局面,一旦发生线路纠纷,由于区交管所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导致纠纷升级,很容易演变成集体上访、甚至堵塞交通和罢运的现象,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坏的影响。以上因素导致在运输管理工作中,权、责、利不够明确,运管部门缺乏手段,对运输矛盾纠纷的处理不够及时等,工作难以实现高效率。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试论道路运输业安全生产的管理 自《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特别是2003年交通部明确“三关一监督”安全管理职责以后,道路运输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正在逐年加强,市场秩序明显规范,道路运输安全环境进一步好转。但目前受观念、立法、机制、权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道路运输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1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单位领导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安全意识淡漠,侥幸心理和麻痹松懈情绪存在,对安全管理付出精力不够,手段比较单一,缺少前瞻陛,往往只注重事后处理上。 (2)一些单位安全机构和安全制度形同虚设,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的还不到位,虽然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但多属于“挂靠”形式。安全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安全基础材料不健全,忽视资料档案、原始记录管理,给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造成难度。 (3)个别部门和单位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安全隐患治理不到位、不及时,只注重表面文章,有时把整改措施落实到纸上,而不是实际隐患部位,用虚假汇报来替代整改工作的完成,这是建立在隐患之上更可怕的隐患。 (4)多数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放松安全管理,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安全工作上不舍得投入,造成一些重点领域、高危岗位设施、设备老化,安全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5)从业人员遵纪守法意识不够,不能充分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不能做到有人管和没人管一个样。多数单位动态管理不能持之以恒,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失之于宽,责任追究与处罚不及时、不到位、不严格。 (6)安全宣传教育还不完全到位,多数经营者素质不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三违”、“三超”现象时有发生,管理部门在监管手段和监管力度上缺乏创新和持久。 (7)运输市场治理上还不完全到位,反弹现象十分严重。违规经营、违章驾驶、客货混载、农用、三轮车偷拉私运危险货物等行为仍不同程度的长期存在。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浅谈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安全生产;道路运输;重要保障;三关一监督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个方面,就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来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 安全生产是道路运输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又该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呢?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方面谈几点想法。 1 找准位置。明确责任,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安全生产原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包含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企业历来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和经营行为如维护、保养、培训、例检等做到位,那么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由于单一公有制的运输企业逐步解体,原来行之有效的一套安全生产规章、办法和措施也就无法执行。一些运输经营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忽视生产安全,加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滞后,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因而道路运输市场事故频发,不但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运输行业的认可程度,发生事故的运输企业也遭受了重创。对于一些重特大事故,业内人士至今提起事故仍然心有余悸,战战兢兢。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道路运输行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到底管什么,如何定位,真正把赋予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到位,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根据国家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法律依据是《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公安交警部门,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对于上述两大家,道路运输行管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是小兄弟,主要依据国家《道路运输条例》和《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负责相关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关一监督”: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运输经营者市场准人关包括场地、人员、资产、车辆、管理制度等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包括车辆的技术状况、附属设施(如行车记录仪或GPS、消防设备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定期维护和综合性能检测是否达标。不同的运输门类如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营运客车标准不同,主要是落实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培训或考核、职业道德和法规教育、专业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从业资格制度。以上三项是行政许可或信誉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国家《道路运输条例》、《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旦违规操作,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何追究,在《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规章中均有规定,这里不再赘述。关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监督客运场站安装、使用“三品”检查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全检查;二是监督客运企业或客运场站按有关规定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例检;三是监督客运站不售超员票,防止超员车辆出站。禁止无营运手续车辆进站。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安全生产和反恐怖监管力度,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又增加了新内容:到客、货、维修、检测站及驾校等企业对“三关”的日常执行情况及道路运输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经营者,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督促经营者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隐患。此项工作在重点时段(节假日、黄金周)和重大活动(奥运会、国庆、两会)之际尤为突出。 税费改革实施后,信誉考核和市场监管是行管工作的重点。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安全生产监管必须和日常的信誉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实际上只要把平时的信誉考核工作做到位,也就涵盖了安全生产监督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监督工作也由原来单一的人工管理增加了许多科技支持,使得监管工作更加实时、准确、全面,这也是未来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运输经营者,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按照《道条》赋予的职责范围,围绕“三关一监督”工作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 落实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 明确了行管部门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明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 根据业务量的需要,在行管机构设置专职部门或兼职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进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既要有牵头领导和部门,进行综合组织协调;又要分兵把守,管业务又兼负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把日常具体工作落实到客、货、修、培等相关业务部门,认真分解工作职责。从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任务看,客运部分占据比重较大。为避免多头交叉管理,如果不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议以客运管理部门兼负主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为佳。明确了行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后,要以“三关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督促运输经营者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安全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2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 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人关,把运输经营者资质条件作为经营许可和企业经营资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业务的当事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考核,一旦发现经营者资质“缩水”,要立即下发整改令,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降低其经营资质直至取消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2.3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 (1)坚持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在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前及对营运车辆进行定期审验时,要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综合性能检测,确定技术等级,核定经营范围。没有达到车辆技术等级的车辆或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车辆不能参与营运。 (2)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定期维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车辆定期维护和二级维护竣工检验制度,强化二级维护监督管理,督促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维护车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3)规范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行为,监督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并按核定的经营性收费标准收费。对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检测的单位,要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 2.4加强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1)督促培训单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大纲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坚决打击无证、超范围及违规培训等经营行为。 (2)严格执行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要重点加强对大客车、汽车列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凡无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性活动。 (3)加强营运驾驶员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营运驾驶员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信誉考核工作,对发生运输责任事故的驾驶员,要视情节暂扣或取消其从业资格证件。 2.5加强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 (1)严格执行车辆进出站的例检制度。按照《汽车客运站管理规定》的要求,督促客运站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制度,配备安全检查人员。 (2)监督汽车客运站做好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检查工作,按要求配备危险品检查设备。严格按照客车的载客定额发售车票和检票,禁止超员车辆出站。凡因客运站原因造成超员超载的,除按规定承担分载费用外还要追究客运站的责任。 2.6督促道路运输经营者全面落实安全责任 运输经营者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行管部门要督促其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硬件,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人,提高车辆技术状况,搞好车辆检测和技术维修,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督促企业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到企业检查时,要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做好跟踪和反馈工作。 2.7特别注意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行管部门要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业户、货运场站、信息配载站的监督检查,严格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对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业户,坚决取消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对达不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车辆,坚决停运整改。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作业。 2.8加强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工作 道路运输经营者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包括承包、挂靠),都必须对其经营车辆所发生的事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行管部门要督促运输经营者及时准确报告。对不报、漏报、瞒报的,可按有关规定处理。行管部门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并对事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及时续报。按照事故级别,同安监、交警等部门配合,共同做好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要通过典型事故案例,教育道路运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中汲取教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关于强化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保障道路运输生产安全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但是,面对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形势,我们的道路运输业还远远不能适应。营运驾驶员队伍在道路运输业中是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是运输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因此,严把从业资格关成为我们道路运输经济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道路运输业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才能使营运驾驶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运输生产 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重要意义 多年来,由于道路运输市场的放开,使我们的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和驾驶员不断增加。目前,黑龙江省有营运车辆17万台,营运驾驶员24万名。一方面他们为运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进入运输市场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素质不同导致经常出现偷拉私运、野蛮服务、偷漏税费、事故频发等现象。因此,为了加强对营运驾驶员的管理,国家交通部出台了 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 。作为专门规范营运驾驶员管理的第一部行政规章,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管理将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也必将促使黑龙江省的道路运输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1.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交通部在十五期间道路运输工作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实现“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道路运输重要岗位从业人员中,营运驾驶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修理工、乘务员等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60%以上;一二级客货运输企业、二级以上客货运输站场国际质量认证率达到15%以上;客运‘三优、三化’服务明显加强,货运商务事故率明显降低;道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事故率、年重特大安全事故次数和死伤人数分别降低10%”。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交通事故每年都在增长,属于驾驶员为主要因素的事故约占70%以上,近几年重大的客、货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营运车辆的重大事故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往往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酿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环保问题。同时,因运输服务质量差,宰客、甩客、超载现象屡禁不止,不按安全行车操作要求驾驶车辆、疲劳驾驶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交通运输事故频发,旅客、货主的生命财产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分析这些事故和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明显看出,有的属于职业道德问题、有的属于驾驶技术问题、有的属于业务知识问题,但是归纳起来,应该看到营运驾驶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是酿成重大道路运输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道路运输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1,2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手段 营运驾驶员是运输生产一线直接服务社会、服务旅客和货主的主要工种,肩负着比为单位内部、个人服务的普通驾驶员更重大的社会和经济责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营运驾驶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运输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了解道路运输法规业务规范,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车辆维修、故障处理知识和娴熟的驾驶技能。营运汽车驾驶员不仅关系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直接关系着驾驶员个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的安危。 我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直认为,持有 驾驶证》的正式驾驶员在没有经过后续培训和再教育的情况下,不断涌入营运驾驶员队伍,由于其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营运驾驶员职业化要求,致使营运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是造成运输秩序的混乱,运输成本升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服务质量下降,运输服务纠纷、客户投诉增加的主要原因,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极不适应。所以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就是要在我国建立起统一、规范、科学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将会提高营运驾驶员队伍素质,改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3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的需要 发达国家普遍将驾驶员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和商用车驾驶员两类分别进行管理,相应地把驾驶员培训也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培训和商用车驾驶员培训。私家车驾驶员培训是汽车驾驶技能的普及培训,是为人们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和新的生活进行的特殊能力补充。但在这些国家如果准备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成为职业驾驶员,除需具有一定的私家车驾龄要求外(如美国规定为3年),还必须参加商用车驾驶员的职业培训。所谓职业培训,实质是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全面教育过程,其培训内容广、项目多、要求严、时间长(如美国商用车驾驶员培训时间为200~300学时)。同时他们对于已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的商用车驾驶员,还采取每隔几年进行再教育的办法(如日本规定每隔3年对职业驾驶员进行轮训检测),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水平。而我国在这些管理模式方面仍是很大的空白。随着加入世贸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相比,我们明显不够规范。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将会加快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 2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为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在开展职业培训中应该做到思路清、决心大、起点高、合力强;在宣贯过程中应做到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监督;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技术到位、考核到位。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教员教练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培训,整体教练水平不高,将影响培训质量。黑龙江省现有教员教练员300名,为此要把教员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定期举办教员教练员培训班,使所有的受训人员系统地学习驾驶理论,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经考试合格后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营运驾驶员准教证”。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举办全省职业培训教员,教练员大比武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热情,又起到考核教员、教练员技能的作用。 2.2设立机构,建立考核组织。加强职业培训工作 要做好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和考试工作,就要依照合理布局,择优选择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培训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培训单位83家,这些职业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需进行职业培训的营运驾驶员的职业培训工作。作为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应每年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考评,合格的将继续从事职业培训工作,不合格的将取消其职业培训资格。只有推行这样的竞争机制,才能推动职业培训机构的前进步伐,才能促进营运驾驶员职业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严格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应在全省范围内,设立统一的考核小组。并制定考核的规范标准,明确考核员的条件,申报程序,考核员的职责及监督管理等。考核员应参加统一的培训,持证上岗。 2、3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规范从业资格管理工作 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为了能及时、准确的发放从业资格证,应当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开发和推广微机软件系统。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以“一个中心,两个系统,三个层次”为基础的职业培训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处理和数据共享。“一个中心”是指统一的管理中心,应以行业管理单位为牵头,即黑龙江省运输管理局为行业管理中心;“两个系统”是指信息管理建立和传送系统、信息补丁和升级系统;“三个层次”是指省、市两级行业管理单位和培训单位。同时,建立培训学校之间横向联系的信息网络,以及职业培训全过程管理和监督系统,引导和鼓励培训单位开发和应用先进的培训和管理技术设备,提高职业培训的科技含量,为全省职业培训行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快速、可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以满足职业培训发展的需要。 不断拓展培训业务范围,逐步开展站乘人员、汽修人员培训有条件的地市开展汽车驾驶员、修理工技术等级培训。今后,票据使用要严格执行《黑龙江省职业培训专用发票填写使用规定》,各培训办要充分认识到票据使用在我们培训工作中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手段。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票据的使用可直接反映整个培训工作管理是否到位,责任是否明确的一种表现。因此,票据的使用上各培训办须做到登记明确,使用合理,档案对应,账目清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此项工作。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关于强化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保障道路运输生产安全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但是,面对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形势,我们的道路运输业还远远不能适应。营运驾驶员队伍在道路运输业中是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是运输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因此,严把从业资格关成为我们道路运输经济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道路运输业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才能使营运驾驶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运输生产 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重要意义 多年来,由于道路运输市场的放开,使我们的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和驾驶员不断增加。目前,黑龙江省有营运车辆17万台,营运驾驶员24万名。一方面他们为运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进入运输市场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素质不同导致经常出现偷拉私运、野蛮服务、偷漏税费、事故频发等现象。因此,为了加强对营运驾驶员的管理,国家交通部出台了 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 。作为专门规范营运驾驶员管理的第一部行政规章,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管理将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也必将促使黑龙江省的道路运输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1.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交通部在十五期间道路运输工作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实现“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道路运输重要岗位从业人员中,营运驾驶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修理工、乘务员等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60%以上;一二级客货运输企业、二级以上客货运输站场国际质量认证率达到15%以上;客运‘三优、三化’服务明显加强,货运商务事故率明显降低;道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事故率、年重特大安全事故次数和死伤人数分别降低10%”。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交通事故每年都在增长,属于驾驶员为主要因素的事故约占70%以上,近几年重大的客、货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营运车辆的重大事故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往往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酿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环保问题。同时,因运输服务质量差,宰客、甩客、超载现象屡禁不止,不按安全行车操作要求驾驶车辆、疲劳驾驶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交通运输事故频发,旅客、货主的生命财产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分析这些事故和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明显看出,有的属于职业道德问题、有的属于驾驶技术问题、有的属于业务知识问题,但是归纳起来,应该看到营运驾驶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是酿成重大道路运输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道路运输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1,2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手段 营运驾驶员是运输生产一线直接服务社会、服务旅客和货主的主要工种,肩负着比为单位内部、个人服务的普通驾驶员更重大的社会和经济责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营运驾驶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运输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了解道路运输法规业务规范,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车辆维修、故障处理知识和娴熟的驾驶技能。营运汽车驾驶员不仅关系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直接关系着驾驶员个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的安危。 我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直认为,持有 驾驶证》的正式驾驶员在没有经过后续培训和再教育的情况下,不断涌入营运驾驶员队伍,由于其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营运驾驶员职业化要求,致使营运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是造成运输秩序的混乱,运输成本升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服务质量下降,运输服务纠纷、客户投诉增加的主要原因,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极不适应。所以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就是要在我国建立起统一、规范、科学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将会提高营运驾驶员队伍素质,改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3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的需要 发达国家普遍将驾驶员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和商用车驾驶员两类分别进行管理,相应地把驾驶员培训也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培训和商用车驾驶员培训。私家车驾驶员培训是汽车驾驶技能的普及培训,是为人们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和新的生活进行的特殊能力补充。但在这些国家如果准备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成为职业驾驶员,除需具有一定的私家车驾龄要求外(如美国规定为3年),还必须参加商用车驾驶员的职业培训。所谓职业培训,实质是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全面教育过程,其培训内容广、项目多、要求严、时间长(如美国商用车驾驶员培训时间为200~300学时)。同时他们对于已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的商用车驾驶员,还采取每隔几年进行再教育的办法(如日本规定每隔3年对职业驾驶员进行轮训检测),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水平。而我国在这些管理模式方面仍是很大的空白。随着加入世贸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相比,我们明显不够规范。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将会加快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 2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为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在开展职业培训中应该做到思路清、决心大、起点高、合力强;在宣贯过程中应做到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监督;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技术到位、考核到位。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教员教练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培训,整体教练水平不高,将影响培训质量。黑龙江省现有教员教练员300名,为此要把教员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定期举办教员教练员培训班,使所有的受训人员系统地学习驾驶理论,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经考试合格后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营运驾驶员准教证”。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举办全省职业培训教员,教练员大比武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热情,又起到考核教员、教练员技能的作用。 2.2设立机构,建立考核组织。加强职业培训工作 要做好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和考试工作,就要依照合理布局,择优选择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培训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培训单位83家,这些职业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需进行职业培训的营运驾驶员的职业培训工作。作为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应每年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考评,合格的将继续从事职业培训工作,不合格的将取消其职业培训资格。只有推行这样的竞争机制,才能推动职业培训机构的前进步伐,才能促进营运驾驶员职业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严格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应在全省范围内,设立统一的考核小组。并制定考核的规范标准,明确考核员的条件,申报程序,考核员的职责及监督管理等。考核员应参加统一的培训,持证上岗。 2、3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规范从业资格管理工作 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为了能及时、准确的发放从业资格证,应当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开发和推广微机软件系统。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以“一个中心,两个系统,三个层次”为基础的职业培训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处理和数据共享。“一个中心”是指统一的管理中心,应以行业管理单位为牵头,即黑龙江省运输管理局为行业管理中心;“两个系统”是指信息管理建立和传送系统、信息补丁和升级系统;“三个层次”是指省、市两级行业管理单位和培训单位。同时,建立培训学校之间横向联系的信息网络,以及职业培训全过程管理和监督系统,引导和鼓励培训单位开发和应用先进的培训和管理技术设备,提高职业培训的科技含量,为全省职业培训行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快速、可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以满足职业培训发展的需要。 不断拓展培训业务范围,逐步开展站乘人员、汽修人员培训有条件的地市开展汽车驾驶员、修理工技术等级培训。今后,票据使用要严格执行 黑龙江省职业培训专用发票填写使用规定》,各培训办要充分认识到票据使用在我们培训工作中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手段。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票据的使用可直接反映整个培训工作管理是否到位,责任是否明确的一种表现。因此,票据的使用上各培训办须做到登记明确,使用合理,档案对应,账目清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此项工作。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浅谈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安全生产;道路运输;重要保障;三关一监督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个方面,就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来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 安全生产是道路运输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又该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呢?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方面谈几点想法。 1 找准位置。明确责任,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安全生产原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包含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企业历来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和经营行为如维护、保养、培训、例检等做到位,那么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由于单一公有制的运输企业逐步解体,原来行之有效的一套安全生产规章、办法和措施也就无法执行。一些运输经营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忽视生产安全,加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滞后,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因而道路运输市场事故频发,不但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运输行业的认可程度,发生事故的运输企业也遭受了重创。对于一些重特大事故,业内人士至今提起事故仍然心有余悸,战战兢兢。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道路运输行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到底管什么,如何定位,真正把赋予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到位,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根据国家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法律依据是《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公安交警部门,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对于上述两大家,道路运输行管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是小兄弟,主要依据国家《道路运输条例》和《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负责相关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关一监督”: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运输经营者市场准人关包括场地、人员、资产、车辆、管理制度等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包括车辆的技术状况、附属设施(如行车记录仪或GPS、消防设备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定期维护和综合性能检测是否达标。不同的运输门类如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营运客车标准不同,主要是落实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培训或考核、职业道德和法规教育、专业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从业资格制度。以上三项是行政许可或信誉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国家《道路运输条例》、《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旦违规操作,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何追究,在《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规章中均有规定,这里不再赘述。关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监督客运场站安装、使用“三品”检查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全检查;二是监督客运企业或客运场站按有关规定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例检;三是监督客运站不售超员票,防止超员车辆出站。禁止无营运手续车辆进站。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安全生产和反恐怖监管力度,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又增加了新内容:到客、货、维修、检测站及驾校等企业对“三关”的日常执行情况及道路运输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经营者,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督促经营者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隐患。此项工作在重点时段(节假日、黄金周)和重大活动(奥运会、国庆、两会)之际尤为突出。 税费改革实施后,信誉考核和市场监管是行管工作的重点。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安全生产监管必须和日常的信誉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实际上只要把平时的信誉考核工作做到位,也就涵盖了安全生产监督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监督工作也由原来单一的人工管理增加了许多科技支持,使得监管工作更加实时、准确、全面,这也是未来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运输经营者,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按照《道条》赋予的职责范围,围绕“三关一监督”工作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 落实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 明确了行管部门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明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 根据业务量的需要,在行管机构设置专职部门或兼职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进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既要有牵头领导和部门,进行综合组织协调;又要分兵把守,管业务又兼负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把日常具体工作落实到客、货、修、培等相关业务部门,认真分解工作职责。从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任务看,客运部分占据比重较大。为避免多头交叉管理,如果不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议以客运管理部门兼负主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为佳。明确了行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后,要以“三关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督促运输经营者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安全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2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 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人关,把运输经营者资质条件作为经营许可和企业经营资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业务的当事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考核,一旦发现经营者资质“缩水”,要立即下发整改令,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降低其经营资质直至取消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2.3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 (1)坚持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在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前及对营运车辆进行定期审验时,要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综合性能检测,确定技术等级,核定经营范围。没有达到车辆技术等级的车辆或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车辆不能参与营运。 (2)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定期维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车辆定期维护和二级维护竣工检验制度,强化二级维护监督管理,督促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维护车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3)规范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行为,监督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并按核定的经营性收费标准收费。对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检测的单位,要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 2.4加强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1)督促培训单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大纲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坚决打击无证、超范围及违规培训等经营行为。 (2)严格执行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要重点加强对大客车、汽车列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凡无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性活动。 (3)加强营运驾驶员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营运驾驶员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信誉考核工作,对发生运输责任事故的驾驶员,要视情节暂扣或取消其从业资格证件。 2.5加强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 (1)严格执行车辆进出站的例检制度。按照《汽车客运站管理规定》的要求,督促客运站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制度,配备安全检查人员。 (2)监督汽车客运站做好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检查工作,按要求配备危险品检查设备。严格按照客车的载客定额发售车票和检票,禁止超员车辆出站。凡因客运站原因造成超员超载的,除按规定承担分载费用外还要追究客运站的责任。 2.6督促道路运输经营者全面落实安全责任 运输经营者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行管部门要督促其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硬件,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人,提高车辆技术状况,搞好车辆检测和技术维修,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督促企业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到企业检查时,要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做好跟踪和反馈工作。 2.7特别注意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行管部门要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业户、货运场站、信息配载站的监督检查,严格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对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业户,坚决取消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对达不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车辆,坚决停运整改。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作业。 2.8加强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工作 道路运输经营者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包括承包、挂靠),都必须对其经营车辆所发生的事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行管部门要督促运输经营者及时准确报告。对不报、漏报、瞒报的,可按有关规定处理。行管部门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并对事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及时续报。按照事故级别,同安监、交警等部门配合,共同做好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要通过典型事故案例,教育道路运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中汲取教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谈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摘要:随着信息和网络社会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网络日益成为连结社会的纽带。道路运输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成为信息时展的重点之一。信息技术是提高道路运输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在建设观念和重视程度及法律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给出了简单的应对措施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道路运输 信息化管理 现状 相应对策 1当前道路运输答理伯息化管理存在以下现状 随着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应用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对业务功能、数据质量、信息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入的需求,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1 .1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够强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工作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是做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前体和基础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在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信息的收集不完全,不懂得怎么应用各类有利于实际工中的信息,只是被动的接收,不能及时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有就是一些市信息化工作跟不上去,部分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有很大的关系,许多道路运输部门把信息化工作简单等同于技术工作,信息化工作主要依靠科技部门来推进,业务部门很少进入或者根本就没有介入,科技部门进行单打独斗,致使信息化工作不能正常的实行。 }. z应用管理信息化考核机制不健全,信息效果不好 除了对有关信息化的认积、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外,考核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建设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得到应用,但日前绝大多数道路运输部门没有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实际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中,即使得到考核了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影响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应用规模的扩大对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信息系统从安全管理方面到技术防范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隐患。一些市系统安全备份滞后,数据丢失等事件严重的影响了业务工作。在最近几年中,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信息安全事件在各地都时有发生。 1.3部分信息系统功能有在完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设计等有待加强 在目前,业务对信息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高,部分系统功能、数据质量、系统关联性等己经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求。一些较为落后的市信息化设备投入不足,设备老化,部分基层工作地对网络接入质量差,故障维护受条件制约,严重影响系统运行和业务办理。另外各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对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够重视运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起步晚,业务相对来说比较多,但是目前有些市仍然反应运政信息的综合平台的应用衔接不够顺畅。 2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相应对策 2.1强化教育,加强组织领导,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并适应信息化的工作要求 要积极抓好对广大在职人员的教育与工作,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意识,促使他们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放弃久的思想观念,正确树立信息化的思想。可以定期的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化工作等技能的教育培训活动,促使他们全面掌握并做好信息工作的各项技能。随着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相应的工作也取得明显的成绩,这些都与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工作组织有力有着一定的关系。在这种的情况下,各级相关部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成立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业务部门负责人推进相关系统的应用等,同时还要健全信息化工作考核机制,加大信息化的考核力度,严格实施奖罚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工作的措施落到实处,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进程。信息化的生命就在于应用,信息化建设应当始终坚持围绕业务需求,服务于运政部门的实战应用,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应用效果。 道路运输管理论文:浅谈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安全生产;道路运输;重要保障;三关一监督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个方面,就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来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 安全生产是道路运输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又该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呢?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方面谈几点想法。 1 找准位置。明确责任,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安全生产原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包含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企业历来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和经营行为如维护、保养、培训、例检等做到位,那么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由于单一公有制的运输企业逐步解体,原来行之有效的一套安全生产规章、办法和措施也就无法执行。一些运输经营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忽视生产安全,加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滞后,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因而道路运输市场事故频发,不但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运输行业的认可程度,发生事故的运输企业也遭受了重创。对于一些重特大事故,业内人士至今提起事故仍然心有余悸,战战兢兢。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道路运输行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到底管什么,如何定位,真正把赋予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到位,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根据国家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法律依据是《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公安交警部门,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对于上述两大家,道路运输行管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是小兄弟,主要依据国家《道路运输条例》和《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负责相关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关一监督”: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运输经营者市场准人关包括场地、人员、资产、车辆、管理制度等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包括车辆的技术状况、附属设施(如行车记录仪或gps、消防设备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定期维护和综合性能检测是否达标。不同的运输门类如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营运客车标准不同,主要是落实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培训或考核、职业道德和法规教育、专业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从业资格制度。以上三项是行政许可或信誉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国家《道路运输条例》、《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旦违规操作,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何追究,在《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规章中均有规定,这里不再赘述。关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监督客运场站安装、使用“三品”检查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全检查;二是监督客运企业或客运场站按有关规定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例检;三是监督客运站不售超员票,防止超员车辆出站。禁止无营运手续车辆进站。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安全生产和反恐怖监管力度,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又增加了新内容:到客、货、维修、检测站及驾校等企业对“三关”的日常执行情况及道路运输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经营者,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督促经营者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隐患。此项工作在重点时段(节假日、黄金周)和重大活动(奥运会、国庆、两会)之际尤为突出。 税费改革实施后,信誉考核和市场监管是行管工作的重点。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安全生产监管必须和日常的信誉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实际上只要把平时的信誉考核工作做到位,也就涵盖了安全生产监督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监督工作也由原来单一的人工管理增加了许多科技支持,使得监管工作更加实时、准确、全面,这也是未来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运输经营者,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按照《道条》赋予的职责范围,围绕“三关一监督”工作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 落实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 明确了行管部门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明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 根据业务量的需要,在行管机构设置专职部门或兼职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进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既要有牵头领导和部门,进行综合组织协调;又要分兵把守,管业务又兼负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把日常具体工作落实到客、货、修、培等相关业务部门,认真分解工作职责。从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任务看,客运部分占据比重较大。为避免多头交叉管理,如果不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议以客运管理部门兼负主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为佳。明确了行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后,要以“三关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督促运输经营者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安全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2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 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人关,把运输经营者资质条件作为经营许可和企业经营资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业务的当事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考核,一旦发现经营者资质“缩水”,要立即下发整改令,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降低其经营资质直至取消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2.3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 (1)坚持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在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前及对营运车辆进行定期审验时,要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综合性能检测,确定技术等级,核定经营范围。没有达到车辆技术等级的车辆或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车辆不能参与营运。 (2)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定期维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车辆定期维护和二级维护竣工检验制度,强化二级维护监督管理,督促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维护车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3)规范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行为,监督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并按核定的经营性收费标准收费。对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检测的单位,要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 2.4加强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1)督促培训单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大纲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坚决打击无证、超范围及违规培训等经营行为。 (2)严格执行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要重点加强对大客车、汽车列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凡无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性活动。 (3)加强营运驾驶员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营运驾驶员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信誉考核工作,对发生运输责任事故的驾驶员,要视情节暂扣或取消其从业资格证件。 2.5加强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 (1)严格执行车辆进出站的例检制度。按照《汽车客运站管理规定》的要求,督促客运站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制度,配备安全检查人员。 (2)监督汽车客运站做好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检查工作,按要求配备危险品检查设备。严格按照客车的载客定额发售车票和检票,禁止超员车辆出站。凡因客运站原因造成超员超载的,除按规定承担分载费用外还要追究客运站的责任。 2.6督促道路运输经营者全面落实安全责任 运输经营者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行管部门要督促其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硬件,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人,提高车辆技术状况,搞好车辆检测和技术维修,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督促企业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到企业检查时,要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做好跟踪和反馈工作。 2.7特别注意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行管部门要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业户、货运场站、信息配载站的监督检查,严格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对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业户,坚决取消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对达不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车辆,坚决停运整改。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作业。 2.8加强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工作 道路运输经营者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包括承包、挂靠),都必须对其经营车辆所发生的事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行管部门要督促运输经营者及时准确报告。对不报、漏报、瞒报的,可按有关规定处理。行管部门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并对事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及时续报。按照事故级别,同安监、交警等部门配合,共同做好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要通过典型事故案例,教育道路运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中汲取教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论文关键词:煤矿开采;水害防治;团柏煤矿;水文地质;“突水”预测 论文摘要: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文章论述了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特点,提出了团柏煤矿水害分类治理技术,以翔实的资料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霍州矿区面积843.22km2,地质储量77.4亿吨。近年随着开拓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向下延深,矿区各矿的水文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多种水害类型逐渐显现。因此,矿区防治水任务日趋繁重,防治水工作,特别是奥灰水害防治工作在确保煤炭安全、有序和高效生产方面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点 霍州矿区有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该区断裂十分发育,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层相互切割,小断层密集、陷落柱也很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团柏井田之西有一穿过回坡底井田的地下分水岭。分水岭之西为龙子寺泉域,之东为团柏井田所在的郭庄泉域。郭庄泉是山西第二大岩溶泉,自流量7.19m3/s。北起吕梁馒山、将军山的灰岩补给露头面积约1400km2,主迳流带沿吕梁山东麓自北向南—东南经白龙井田南部于下团柏断层与汾河交汇处泄出。团柏—回坡底井田在郭庄泉排泄区之西,自然对于这一井田,越向东越接近排泄区的部位,奥灰岩溶越发育。危害下组煤开采的是两个含水层,奥灰和K2灰岩。下组煤与奥灰的距离在全国是最薄的,11号煤平均25m,最薄处仅15m,10号煤平均36m。K2灰岩是9号煤顶板,为充水含水层,厚2.75~11.4m。从1996年开始施工下组煤斜井和巷道共发生K2底板突水事故6次,都是在接近K2时,突水量150~380m3/h。 二、团柏煤矿面临的主要水害 (一)顶板水水害 1、2号煤层开采直接充水水源为煤层顶板的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裂隙含水层,但由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因此,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影响。在某些块段构造的向斜轴部附近水量可能相对集中,但一般水量有限,采取一定的防治水措施的情况下也不会形成水害事故。K2太灰含水层是该煤层直接充水水源,煤层开采将完全揭露该含水层,由于该含水层水量相对丰富,对煤层开采将会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回采中必须采取物探、钻探和适当的防治水工程等措施,减少其对回采期间的影响,以保证煤层安全回采。但经过首采区开采对其揭露疏放后水量有所减少,开采过程中影响也相对减少。 (二)煤层底板水水害 底板水主要为K2太灰水和O2奥灰水。近5年要回采的1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520m,要回采的2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475m,而K2太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480m,O2奥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520m左右,因此,1、2号煤层相对这两个含水层基本不带压,再加上中间有小隔水层的存在,对开采也基本不受影响。O2含水层是下组煤开采防治的重点。9、10、11号煤层存在严重带压开采现象,所以,采掘中在充分利用本溪组有效隔水层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带压开采措施,预防或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 团柏井田生产和废弃小煤窑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10多个,由于小煤窑边界不清,在采掘工程中很可能揭露小煤窑发生老窑突水,因此,小煤窑的边界控制也是防治水非常重要的工作。 总的来看,上组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开采过程中形成水害的可能性不大。由于下组煤位于K2含水层和O2含水层之间,为带压开采,且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严峻,开采过程中要做好采取充分的防治水技术措施,以防发生重大水害事故。 三、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措施 在总结以往煤矿突水淹井事故经验的基础上,团柏煤矿的水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供、疏、堵相结合的合理方针,重点做好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 (一)完善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系统 团柏矿区防治水害必须从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查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建立和完善矿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主要要做的工作如下:通过井田水质动态分析研究井田各含水层矿化度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各含水层的自然补给条件;提前探测富水区域,做好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运用瞬变电磁法对含水断层陷落柱位置精确定位;红外测温法直观了解井下岩层含水状况;超前钻探预测地层水文地质条件;用水化学分析法可有效预测地层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团柏井田下组煤开采来看,越向东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越复杂:奥灰强富水;必须疏干的K2灰岩条件也复杂,水位与奥灰相同,存在奥灰补给通道,水量大(11-0单孔涌水量105m3/h)。因此在中、东部开采下组煤之前,应先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奥灰富水性;K2疏干水量和受补通道;底板保护性能;安全评价;安全开采技术方法与布局。 (二)发展“突水”预测预报技术 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团柏煤矿的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下组煤开采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到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等地质“异常体”,以及封闭不良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到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的排水能力,以防不测。首先要做好探水工作。探水又有两种方法,一是钻探。按规范要求探水,有疑必探,先探后采,11号煤落差1m以上的断层都在探水的考虑范围。掌握10号煤采掘资料,凡10号煤揭露的陷落柱、大于3m(含3m)的断层、特别破碎带、底板涌水点必探。11号煤采掘中发生底板涌水的必探。二是物探。考虑到实际效果,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法,坑透法配合。物探主要用于11号煤开采,在首采的2~3个工作面中必用。其次,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实施采区隔离和上山与下山隔离及泵房隔离,这就要设置防水煤柱和防水闸门。再次是加固措施。对已知陷落柱和断层,利用探水孔对薄弱处进行注浆加固,需要时补充注浆钻孔。对底板重破碎带,底板涌水处和物探验证了的异常区进行注浆加固,重点是11号煤。小流量钻孔的注浆可用能调节流量的高压计量泵。最后是留设煤柱。导水陷落柱(经探水)留煤柱。断层煤柱留设(是否留和柱宽)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公式计算。原则上10号煤10m以上,11号煤5m以上断层的下降盘要留煤柱,此落差以下断层是否留煤柱看具体情况,包括探水与注浆的结果。另外疏放11号煤底含水也是重要的。为创造采煤的干燥条件,并利于发现奥灰涌水的征兆,对11号煤的充水含水层:底灰及贴身石英砂岩含水夹层(统称11号煤底含)进行疏放。疏放可利用现有水平巷和上山巷打放水钻孔,孔间距可作50m考虑,根据降压效果(测压)调整钻孔密度。 (三)完善开采艺术 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止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导水陷落柱和导水断层。 (四)建立强大的抗灾排水能力 这是团柏煤矿防水害的最基本的措施。预计西部常规最大突水量为1800m3/h,因此除有矿井正常涌水量的排水能力外,抗突水的非常排水能力应达到3000m3/h以上。采用直排式(一级排水),还应有配套的水仓容量和供电系统与管路系统。 四、结语 1.团柏煤矿的水害要分类治理,重点治理下组煤水害。 2.团柏煤矿开采一定要实施科技治水战略,做到安全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煤矿企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作者所在企业现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目的,该矿在企业今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要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基本情况 龙东煤矿隶属于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198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87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是一座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可采地质储量5600万吨,服务年限51.7年。龙东煤矿位于江苏省沛县境内。投产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产第二年即实现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第三年就实现生产目标,并建成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现场管理最佳企业、高产高效矿井、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才是一种资源,它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上来呢? 一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三要做好人员系统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是因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开始的。应该说,由于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加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人才竞争,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地位的提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快速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但却往往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定义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工作)、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基础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例行性工作)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性工作)。 1.战略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企业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形成,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2.基础性工作主要指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包括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切管理活动的企业内部法律依据。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支撑,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混乱现象。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会陷于纸上谈兵。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 3.例行性工作是在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流程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进行操作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离职等管理内容。应该说,例行性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HR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将它们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1)提高工作效率;(2)优化业务流程;(3)改善服务质量;(4)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一套好的HRMS解决方案应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领域提供最佳支持的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作为HRMS系统功能扩展而提供的经理自助服务与员工自助服务功能,将使得企业所有人员都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受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龙东煤矿现有的人力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迅速提高龙东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对整个大屯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要使龙东煤矿搞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上述建设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以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联想集团的管理理念是:“办公司就是办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正确地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留住人才。如何利用人的现实能力并充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求,就表示存在激励因素。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求,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求包含众多的需求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求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求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大屯煤电公司龙东煤矿作为国有大型煤矿,应很好地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煤矿企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作者所在企业现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目的,该矿在企业今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要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基本情况 龙东煤矿隶属于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198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87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是一座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可采地质储量5600万吨,服务年限51.7年。龙东煤矿位于江苏省沛县境内。投产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产第二年即实现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第三年就实现生产目标,并建成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现场管理最佳企业、高产高效矿井、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才是一种资源,它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上来呢? 一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三要做好人员系统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是因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开始的。应该说,由于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加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人才竞争,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地位的提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快速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但却往往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定义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工作)、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基础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例行性工作)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性工作)。 1.战略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企业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形成,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2.基础性工作主要指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包括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切管理活动的企业内部法律依据。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支撑,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混乱现象。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会陷于纸上谈兵。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 3.例行性工作是在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流程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进行操作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离职等管理内容。应该说,例行性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HR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将它们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1)提高工作效率;(2)优化业务流程;(3)改善服务质量;(4)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一套好的HRMS解决方案应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领域提供最佳支持的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作为HRMS系统功能扩展而提供的经理自助服务与员工自助服务功能,将使得企业所有人员都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受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龙东煤矿现有的人力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迅速提高龙东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对整个大屯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要使龙东煤矿搞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上述建设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以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联想集团的管理理念是:“办公司就是办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正确地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留住人才。如何利用人的现实能力并充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求,就表示存在激励因素。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求,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求包含众多的需求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求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求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大屯煤电公司龙东煤矿作为国有大型煤矿,应很好地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煤矿技术论文:关于加强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思考 煤矿企业安全状况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同时还取决于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应当加强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筑牢煤矿安全生产基础。 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煤矿井下生产是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项艰苦复杂的劳动,而且受顶板、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严格的培训,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才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2 坚持“以人为本”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有关法律法规如《煤炭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也都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明确规定了煤矿安全培训是一种强制性的培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具备安全生产技能,最基本、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 1.3 煤矿井下职工的文化状况要求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目前,我国从事煤矿生产的井下职工文化程度偏低,有相当一部分职工不知道(或不重视)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生产,从而导致了“三违”现象屡屡发生。通过安全技术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矿井生产的基本知识及事故发生的原因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事故的能力,杜绝“三违”以及事故的发生。 1.4 煤矿的安全生产现状决定着必须加强安全技术培训 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如改革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法制、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隐患排查、事故查处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使煤矿安全状况总体上趋于好转。但从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看,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事故多、伤亡大、隐患多的状况没有根本好转,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煤矿企业,百万吨死亡率为3.07,是南非的30倍,美国的100倍。只有搞好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强化煤矿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及井下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才会使煤矿安全形势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2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领导重视 加强对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提高煤矿职工队伍安全素质的重要性和长效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发展煤炭生产的目光移到依靠科学管理和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安全技术素质上来,顾大局,识大体,克服短期行为,象抓安全那样抓教育,象抓生产那样抓培训,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有关政策,规范职工培训,从人才、资金、物质上给予足够的支持,通过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积攒后劲,为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2.2 健全制度 确保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到位 要想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建立一套合适的安全技术培训管理制度,如通过“教考分离”制度,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安全技术培训责任制及追究制度”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各级领导的责、权、利挂钩,使培训通过责任制的形式,渗透在各级领导的目标管理中,使培训不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而是每一部门,每一级领导,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事。利用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做好、做实。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培训质量 提高培训质量,教师是决定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要精心挑选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并有授课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中去,并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调动他们从事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深入现场,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及矿井开采技术的发展变化,把收集到到的第一手资料写进教案中去,并不断探索培训教学的新路子,以满足培训的要求,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真正做到立足企业、贴近企业、服务企业。 2.4 强化培训手段 适应现代化教学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安全技术培训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模拟教学、实物教学、电化教学、实践教学等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使学员看到生产工艺流程和事故酝酿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及规律;通过模拟教学和实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学员便于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并牢牢掌握。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欲望,为提高培训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加强调查 确保培训贴近企业及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 安全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看教师讲到的知识是不是学员需要的,要求学员应掌握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这个信息就需要加强职工培训调查,一是调查培训需求,明确需要培训的内容、人员等情况。 二是调查培训质量情况,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对安全技术培训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可以通过向送培单位发放调查表或采用座谈的形式征求送培单位或受培人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通过调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调查吸收采纳基层单位的合理化建议,来不断改进培训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从而确保工作的持续改进。 3 结束语 许多煤矿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加强职工培训,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严格而系统的安全技术培训,弥补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的缺陷,使职工树立良好的安全理念,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才能夯实煤矿安全生产基础,筑牢煤矿安全生产保障线。 煤矿技术论文:论信息化技术在露天煤矿的应用 论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系统集成 论文摘要:介绍煤炭 企业 信息化的 发展 背景,列出整个信息系统的主要部分;探讨煤矿企业信息化如何开展信息化实施的重点、企业信息化集成工作如何规划,如何开展。 1前言 近几年来,围绕煤矿如何实现信息化提出过一些新的想法,其中数字化矿山最为常见。但在如何现数字化矿山这个问题上,很多厂家或集成商提出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与实施方法,虽然出发点不同,也各有利弊,但总的观念是一样的:尽量与生产过程结合,与设备管理相结合。在这种背景下,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确定了方向。 2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 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则从项目筹备初期就着手进行,在进行信息规划的过程中,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支持,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也得到了公司各部门的充分配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思路与想法。信息系统是一整套管理方法的数字化体现,因此,必须充分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这样才能满足将来公司发展的需求。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涵盖生产、经营、管理的所有主要环节,并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在2010年初步形成数字化矿山基本模型。 在进行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住几个基本原则: (1)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2)与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紧密相关; (3)注重集成性,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3实施重点 信息化应该如何进行,不但是露天煤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型企业中,脱离生产的信息化往往被看作是锦上添花,没有进入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中去。新成立的 工业 与信息化部,可以看作是国家认为信息产业部的社会普遍服务和市场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的信息化推广方向将更多地向生产领域融合。而信息系统的实施因为可能涉及到公司管理的变革,更需要将实施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之外的管理环节上。 (1)流程再造、规范管理。信息化实施的首要工作是规范管理过程与工作标准。因此,系统实施的第一步是对业务模式与流程进行梳理,对不尽合理的流程与模式进行再造,只有建立起了真正适用、精简合理的业务流程,才有可能使管理制度与工作标准落到实处,而只有公司的管理落到实处了,信息化的实施才能成功。 在锡林浩特矿业公司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重新梳理整理了物资管理业务流程30多余条,设备管理流程20余条,并对公司日常管理的其它业务流程重新整理,形成 电子 流程,公司的收文、发文、签报、任务通知、工作联络等均实现了网上办公,简化流程的过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2)高度集成、资源共享。系统实施要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必须留有相应的接口,以实现业务数据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享。在矿业公司的信息化集成过程中,实现了财务与物资管理系统的集成,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入库、出库、付款申请可以及时同步到财务系统中,自动形成库存及成本;而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实际付款信息也可以自动回传到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合同模块,实现对合同付款的有效管理。基建管理系统中的概预算管理数据也实现了财务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基建期概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投资完成的同时,具备了快速竣工结算功能。而卡车调度系统与设备管理系统的集成,则可以把调度系统的故障自动传到设备管理系统形成故障工单,为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矿业公司的信息化集成,不但表现为集中存储、数据共享这样的层面上,还表现为更深层次的应用。系统集成采用了先进的ldap认证,并采用oracleoid技术实现了单点登陆,只需要通过登陆门户系统之后,就可以轻松的访问其它的业务系统。在实现单点登陆的基础上,系统还实现了待办事项的集成,通过门户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将各应用系t统待处理业务集成到门户系统中进行处理,通过及时地对待处理业务进行提醒,减少了流程流转的时间,并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创新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流程再造的过程,就是管理变革的过程。在矿业公司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煤炭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多个环节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财务系统中的日利润模型采用了实际成本加计提的方式;gps卡车调度系统创造了新的自动卸载模型;设备管理中引入了工单的先进管理模式,并实现了与gps卡车调度系统的接口,使设备故障有了记录可供追溯,管理人员可对频发故障进行统计与分析,为设备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整个信息化集成体系中,oracle的biee工具成为重要的报表分析平台,它的跨异质异地数据库的强大功能,良好的数据展现方式,成为我公司数据展现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平台。通过合理的建模与展现,与公司管理相关的生产数据、经营数据、设备数据、物资数据等均实现了无缝的集成(见图1),公司管理决策层只需要登陆到biee系统中,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管理各方面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自动从业务系统提取出来,不需要人工干扰的准确的管理数据,极大的提高了决策分析的效率与速度。 4主要实施内容 矿业公司信息化内容包括了 企业 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分批次先后建设了oa办公系统、无线集群系统、ccs基建管理系统、 工业 电视监控系统、surpac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清华紫光档案管理系统、网上招投标系统、四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am资产管理系统、fmis财务管理系统、gps卡车调度系统等。oa办公系统实现了便笺、收发文、工作流转、工作安排等协同办公功能;无线集群系统是生产调度的通讯工具,是生产指挥、统一协调的重要系统;ccs系统实现了基建期与投资有关的财务管理、进度管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是安全生产与安防保卫工作的有力助手,分布于公司各处的监控对于减少现场管理人员、事前发现和事后追溯有重要意义;surpac实现了计划、地质、建模等与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管理功能;清华紫光档案管理实现了档案台帐、档案分组、 电子 档案、档案借阅管理等功能;网上招投标系统使主要的采购工作通过网上来进行,降低了物资成本、提高了采购透明度;四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等;eam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包括物资计划、汇总利库、物资采购、合同和物资出入库管理,设备管理模块实现了设备台帐、频发故障、油脂化验、单机成本核算等;fmis财务管理实现了总帐、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等相关功能;gps卡车调度系统是生产调度指挥的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自动调度,自动统计产量、运距、提升高度、设备实动率、可用率等生产指标。 5结论 信息化实施的关键点是集成,没有集成化,信息系统就会各自为战,很容易形成电子记账和信息孤 岛的局面。信息系统实施有2个目的,一个是提高管理水平,达到这一目的后,就可以达到第二个目的,也是最终目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煤矿技术论文:对我国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认识与分析 摘要:随着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相应地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本文就绿色开采技术的内涵以及我国煤矿开采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开采 内涵 途径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70%左右。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随着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相应地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如造成大量农田以及建筑物被破坏,矸石堆积成山,河川径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供水水源严重干枯,土地沙漠化,由于开采而使矿物内的有害物质流入地下水中等。如何使煤矿的开采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开采技术及有效的防治措施,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之路,率先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废弃”集约化经营的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绿色煤炭工业体系。本文就绿色开采技术的内涵以及我国煤矿开采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建议。 1 煤炭绿色开采的概念和内涵 煤矿绿色开采,基本出发点是从开采的角度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开采的内涵是减少采煤对环境的破坏,形成一种使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开采技术。主要表现在:改革开采技术减轻对水土的破坏和地表的扰动;减少废弃物排放;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其中,岩层控制理论是基础,改革开采技术是根本。 2 煤矿开采对环境的破坏 2.1 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全国91个国有重点煤矿中有75%的煤矿缺水,其中44%的煤矿严重缺水。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含水层的原始径流,大量排出地下水,造成区域含水层水位下降,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采产生的地表变形往往影响到地表水体,从而使部分沟泉水量减少甚至干涸,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例如神华公司的补连塔煤矿,矿井排水引起了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造成补连河干涸;大柳塔煤矿采空区塌陷和矿井排水造成了大面积沙柳等草木枯死,土壤沙化。另一方面开采造成地表及地下水污染。矿井水中普遍含有煤粉、岩粉悬浮物及可溶性的无机盐类,开采煤炭过程中,由于排水处理费用高,所以,大部分污染水未经处理就排掉,对地面水、地下水以及周边的水系造成了污染,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矿区生产造成的水污染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山开采包括露天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露天开采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明显地影响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长,改变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的变化;煤炭地下开采需要开掘大量的岩石巷道,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巷道和采空区,引起顶板和围岩的垮落和下沉,势必波及地表,引起地表塌陷,村庄被毁坏。采煤塌陷还会引起丘陵、山地等发生山体滑落或泥石流,并危及地面水体、建筑物及铁路与公路的安全。另外矿山开采伴随产生大量矸石,这些矸石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形成粉尘、烟尘、污水等污染源,而且矸石中的硫化物及其他有害物质遇雨水后将产生酸性水,严重污染矿区土地资源。 2.3 煤炭开采污染大气环境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矿井排出的煤层瓦斯和煤矿矸石山的自燃。煤矸石升井以后,煤矸石发热自燃产生大量so2、co2、co等有毒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也损害了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ch4产生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 3 实现绿色开采的途径 3.1 保水开采 所谓保水开采就是采用合理的采煤工艺方法和地面注浆等措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使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不受破坏,实现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煤层开采后,随着上覆岩层中关键层的断裂,在该区域内地下水将形成下降漏斗。例如山西大同矿区,顶板较多为厚坚硬岩层,煤层开采后,顶板裂缝从井下采空区贯穿地表,顶板上部含水层的水通过岩层裂缝漏失,造成区域地下水干枯。地下水位能否恢复,取决于工作面推进后上覆岩层中有无软弱岩层经重新压实,导致裂隙闭合而形成隔水带。我国西北干旱缺水矿区应重视保水开采技术的研究,将保水开采作为矿区绿色开采的重点。西安科技大学相关学者正在开展隔水层稳定性研究,即通过合理控制岩层运动,实现隔水层“o”形集中裂缝带的“裂隙弥散”,防止或减弱导水裂隙带的形成。现阶段保水开采技术发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相信在弄清上覆岩层运移规律之后,该项技术一定会较大的进步。 3.2 减沉开采 减沉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条带开采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出率低、浪费大量煤炭资源;而传统的全部充填开采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充填成本相对煤炭价格偏高、充填材料来源受限、充填量大、充填工艺不能适应煤矿高效开采要求。为了降低充填成本,基于“关键层理论”,相关学者提出了部分充填(条带充填)控制开采沉陷的思路,并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国在兖州、抚顺、大屯等矿区应用采空区上方离层裂隙注浆充填法也起到了减缓下沉速度和下沉量的作用,但开发廉价、性能优良的充填材料和提高对岩层移动控制规律的认识势在必行。 3.3 煤与瓦斯共采 瓦斯是一种新能源,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用作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居民生活燃料。因此若在开采高瓦斯煤层的同时,利用岩层运动的特点将煤层气开采出来将是我国煤层气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减少巷道内的瓦斯含量,有效预防事故发生,让高瓦斯煤层变成低瓦斯煤层,实现安全生产。 3.4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煤矿企业减少矸石排放的主要措施是将巷道布置在煤层内,也可以根据煤矸石的特点,进行综合利用。煤矸石分二类:一类是随着矿井建设、开拓掘进而产生的矸石,俗称“岩矸”,可以将井下岩巷掘进矸石不提升出井,将矸石充填到采空区,或进行巷旁与废弃巷道充填及矸石充填置换井下煤柱等。另一类是煤炭洗煤加工而产生的附产品,如洗选黑矸、筛上物、煤泥等,此类矸石可用于发电、供热,燃烧物还可用于制造砖、水泥、混凝土、砌砖、陶粒等。 3.5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整体绿色开采技术,我国于1958~1960年曾在16个矿区进行试验。煤炭地下气化的特点是把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直接变为煤气,通过管道把煤气供给工厂、电厂等各类用户,使现有的地下作业改为采气作业,是开采煤炭的一种新工艺。目前我国的地下气化技术仍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总战略目标下,实现“绿色矿业”是社会、经济、环境共同的需要,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绿色开采,需要相关学者综合研究和解决政策、技术等诸多难题,花大力气开展相关技术和政策的研究和创新,另外国家还应在政策与税收等方面对绿色开采加以支持。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煤炭工业发展迅速,煤炭的高效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煤矿的开发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国的煤矿提升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改进,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煤炭的安全、顺利开发,这一问题急需改善,对煤矿提升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煤矿提升系统的概况进行介绍,并对煤矿提升系统中的提升机和立井、斜井进行改造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各个设备零件以及整体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顺利操作,为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和煤炭开发的高质高量、安全可靠的进行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保证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前进。 [关键词]煤矿 提升系统 技术改造 立井 斜井 提升机 引言 煤矿提升系统对煤炭的开发和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许多煤矿历史悠久,建设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矿的生产能力和挖掘深度日益提高,这对煤矿的提升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提升设备很难满足煤矿的生产能力和挖掘深度的要求,因此急需对提升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煤矿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1.煤矿提升系统的提升机的技术改造 提升机负责运送材料和工作人员,是煤炭矿井同外部社会联系的唯一纽带,对煤炭开发的整个环节和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保证提升机的安全稳定性;传统的提升机电力系统极为复杂,电动机电动和制动的状态转换的太过频繁,这使得电动机常常超负荷工作,因此提高提升机的电气化和机械化极其重要。 [1]对提升机的电气控制技术进行改造,即要将提升机的电气控制系统改造成使用四象限运行和盘形闸电路。 四象限运行的工作原理就是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以电动机的转矩为横坐标轴,纵坐标轴为电动机的转速,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可以分别用来表述电动机工作的四种状态,分别是正向电动状态、回馈发电制动状态、反向电动状态和反接制动状态。如果变频器只能使电动机在正向电动或反向电动状态下工作,不能从电动运行状态向发电状态转化,则此变频器就是单象限的,如果能够满足电动机在四个象限的状态下工作,则其为四象限的。这种交流变频电气控制使用起来非常的便捷,控制起来也非常的灵活,提高了电气控制的效率和精确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提升机的闸控电路对提升机的安全运行也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使用的机械闸是盘形闸。盘形闸主要分为工作闸和安全闸两部分,工作闸又称为工作制动,是工作人员通过使用制动手柄加以控制的,安全闸又称为安全制动,是通过使用安全回路的继电器加以控制的。一般工作采用工作制动,即在手动操作的工作方式下对提升机进行使用,而一旦提升机系统发生了故障,安全制动启动,保证还处于运行状态下的提升机不会松闸。 安全制动分为两级,分别为一级制动和二级制动。一级制动一般适用于提升的物体处于矿井中,但是离停车处距离较近的情况,因为此时的制动力矩比较长,因而滑行的距离比较短,很容易损伤机械设备;二级制动的制动力矩并不是一次全部施加到闸盘上,而是分两次进行,这就可以减缓紧急制动时的速度,减轻对机械设备的损害。 在对提升机技术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改造提升系统的弊端,例如,如果要建立新的提升系统,是可以提高煤炭矿井的提升能力,但是所需的工程量是非常大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都需要重新建设,提升操控机房可能已经不符合新的提升机系统的需要,需进行拆除和重建,这就可能导致煤炭矿井的长期停工停产,对煤矿的经济效益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权衡利弊,对是仍使用原有的提升机还是对提升机的技术加以改造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2.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 2.1 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的原因 提升系统不仅需要考虑到人与机器的和谐,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机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为影响立井提升系统的因素非常多,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主观思想、决策,而且还包括煤炭矿井所处的地理位 、气候条件等一些自然条件,有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能比人为因素还要大,因此必须要保证矿井立井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煤矿立井提升系统的过卷过放事故危害最大,防止过卷过放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3] 2.2 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装置 过卷过放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机器本身的原因和人为原因。机器本身的原因可能是操控系统发生了故障,例如制动系统失灵、提升机的滑轮打滑等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过卷事故的分类有三种,一种是低速过卷,一种是全速过卷,还有一种是超速过卷,因此防过卷保护装置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一般使用的保护装置为摩擦型的防过卷装置,这种摩擦形式包括片式和绳式两种,主要结构包括框架和滚筒两部分,滚筒起着摩擦吸能的作用,将滚筒固定在框架上,滚筒用钢丝绳固定住,工作原理是当过卷过放事故发生的时候,提升的物体会先和框架接触,这时候二者一起往上升,滚筒也会向上运动,这时候固定滚筒的钢丝绳就会受到拉力而不断地释放着钢丝绳,这时候,滚筒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摩擦,这种强大的摩擦足以阻止提升的物体的向上运动,便可防止立井提升系统的过卷过放事故。但是这种装置中滚筒的摩擦力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系数,很难进行准确的计算,而楔形的木罐道装置因为使用的木材的来源地域、生长年限不同,木材的纹路很难找出规律性,因此系数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可能会引起制动的效率不高,有些时候因为缺乏对木材的材质的充分了解,在发生事故时木材可能会劈开,起不到防过卷过放的功用。 液压缓冲装置则是可以在过卷过放速度的增加的同时,其提供的制动力也随之增加,从而保护了煤矿立井的提升系统,是煤矿提升系统的防过卷过放技术的不二选择。 3.煤矿提升系统的斜井技术改造(以某煤矿企业的斜井技术改造为例) 某煤矿企业针对此煤矿频发的因斜井提升钢丝绳失效造成的事故带来重大损失实施了斜井提升钢丝绳的技术改造措施。 此煤矿斜井提升钢丝绳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因为钢丝绳锈蚀、磨损的非常严重、钢丝绳受到的冲击过大以及钢丝绳打结造成的。 针对以上原因,此煤矿企业采取了如下措施:通过限制升降速度和保证闸控电路的安全制动,减轻对钢丝绳的冲击;通过加强对钢丝绳的定期检查检验,保证钢丝绳的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钢丝绳进行修理、更换;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水平,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 4.总结 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是一项具体系统的工程,通过对提升机的改造和对立井、斜井提升系统的更新升级,可以增进煤矿行业的安全可靠,对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煤矿技术论文:当前煤矿通讯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煤矿监控系统中常用的几种通讯技术以及各自特点,并从无线方式和有线方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 引言 在我国建设煤矿现代化的过程中,煤矿经历了从单一重要参数单机监控到多参数全方位监控并最终实现综合自动化过程。目前各个地方也根据自己的相应特点开发出了很多适合自己应用的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中的贯穿之处在于各个系统中的通讯子系统。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各个系统中通讯方式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将煤矿安监通讯系统从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 一 有线通讯方式 当前煤矿安监系统中所使用的有线通讯方式集中于现场总线方式(如c an总线,prof-bus总线等)、rs232总线方式、rs4 8 5总线方式以及当前流行的gepon通讯方式等。这些方式优点是通信可靠,信号稳定。不足之处在于前期组网比较大,成本较高,易损坏。 现场总线通讯方式特点。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 现场总线使得现场控制设备具有通信功能,通信标准的公开、一致,也使系统具备开放性,设备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功能块与结构的规范会使得相同功能的设备间具有互换性。其在一对双绞线上可挂接多个控制设备,便于节省安装费用;节省维护开销;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从现场总线技术本身来分析,它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是寻求统一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二是industrial ethernet走向工业控制网络。 rs485通讯方式特点。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v~+6v表示“0”,6v~-2v表示“1”。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朴结构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以挂接3 2个结点。在rs485通信网络中一般采用的是主从通信方式,即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很多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时只是简单地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a”、“b”端连接起来。而忽略了信号地的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在许多场合是能正常工作的,但却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有二个原因:(1)共模干扰问题:rs-485接口采用差分方式传输信号方式,并不需要相对于某个参照点来检测信号,系统只需检测两线之间的电位差就可以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收发器有一定的共模电压范围,rs-485收发器共模电压范围为7~+12v,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整个网络才能正常工作。当网络线路中共模电压超出此范围时就会影响通信的稳定可靠,甚至损坏接口。(2)emi问题:发送驱动器输出信号中的共模部分需要一个返回通路,如没有一个低阻的返回通道(信号地),就会以辐射的形式返回源端,整个总线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向外辐射电磁波。 gepon通讯方式特点。gepon(gigabit ethem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将以太网(ethernet,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链路层协议)与无源光网络(pon,接入网的最佳物理层协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能很好适应ip数据业务的接入方式。由ieees02.3efm(ethernet for the firstmile)提出.已形成标准802.3ah,可以环形,星形,也可以是井下巷道的树形,更利于煤矿现场特殊环境。不但集成了无源光网络的低成本优势,而且与数据网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以太网技术无缝融合,光缆使用少,传输带宽高,后期扩展容易,费用低。可以实现真正的“三网合一”。 综合几种通讯方式特点,可以看出以上单一有线通讯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但是如何合理布局组合,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网络构建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达到要求。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特点。 二、无线通讯方式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越来越多的被用在工业控制网络组建中,他们以低成本,易维护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也存在信号不如有线网络稳定,容易大面积瘫痪等问题。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中存在的方式主要有gprs移动通信方式,gsm短消息方式、rfid以及zlgbee等通讯方式。现简单陈述一下特点。 gprs通讯方式。gprs的英文垒称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译作“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它是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发展起来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所谓“包交换”就是将d ata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封包,再将这些封包——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邮局中的寄包裹。其作用在于只有当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可以以传输的资料量计价,这对广大用户来说是较合理的计费方式,因为像internet这类的数据传输大多数的时间频宽是闲置的。 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对原来gsm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由于使用“分组”技术,用户上网可以免受掉线的麻烦。此外,使用gprs上网的方法与wap不同, 用wap上网就如在家中上网,先“拨号连接”,而上网后便不能同时使用该电话线,但gprs则较优越,下载资料和通话可以同时进行。 zigbee通讯方式。zigbee的基础是ieee 802.15.但ieee仅处理低级mac层和物理层协议,因此zigb e e联盟扩展了ieee,对其网络层协议和api进行了标准化。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的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它有自己的协议标准,在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这些传感器只需要很少的能量,以接力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所以它们的通信效率非常高。zigbee是一个由可多到65000个无线数传模块组成的一个无线数传网络平台,十分类似现有的移动通信的c dma网或gsm网,每一个zigbee网络数传模块类似移动网络的一个基站,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信;每个网络节点间的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米,到扩展后的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另外整个zigbee网络还可以与现有的其它的各种网络连接。 总结 本文介绍了当前流行的各种应用的煤矿安监系统中的通讯协议,详细叙述了各自特点以及优缺点,对以后的煤矿安监工作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煤矿技术论文:科学技术在新柳煤矿安全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矿井各项指标的良性走势源于 科学 技术的应用,源于先进设备的引进,源于对新技术性能工艺的消化吸收,源于职工培训之后职工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表明,坚持科学 发展 ,坚持开拓创新,矿井才能安全、和谐、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安全快速发展;作用 新柳煤矿是一座几经改扩建而成的大型 现代 化矿井,隶属于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矿开采 历史 40多年。始于1958年建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t,开采水平为950水平,1962年12月31日移交生产,1964年达到矿井设计能力,950水平已于1995年停采。880水平1975年12月29日开始扩建,年设计能力为90万t,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1981年12月25日移交生产,1985年达到矿井设计能力,1986年后产量逐年上升,2005-2008年矿井原煤产量逐年攀升。并于2004年4月16日和2008年12月16日投产使用了洗煤一厂、洗煤二厂,实现原煤全部进洗煤厂人洗的目标见表1。 新柳煤矿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地区孝义市之西南,地跨孝义市阳泉曲和西泉两镇。井田属于霍西煤田的北端部分,井田走向长14km,倾斜长13km,井田面积为107.663km 3 。含煤地层为上石碳系太原组及下二迭系的山西组,总厚度115m,含煤11~15层,煤层总厚11.89m,含煤系数10%。其中:局部可采煤四层,分别为:2#、甜、5#、7#;主采煤层3层,分别为:9#、10#、11#。04年底保有储量67135.9万t,可采储量40281.1万t。煤种为焦煤、肥煤,可作为动力、电力、 工业 炼焦、民用等用煤。 几年来,新柳煤矿坚持科技管理机制创新,依托科技进步,对矿井各个环节升级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加强全员培训,使矿井产量、进尺、精煤产量、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万吨掘进率都呈良性走势见图1。 1 发挥科技创新推动作用。提升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几年来,新柳煤矿坚持优化设计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坚持应用先进技术与淘汰落后工艺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在井下、地面各环节、各系统应用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全面提升了矿井的本质安全程度。 1.1 采煤工作面 在采煤工艺上改综采为综采放顶煤,因该矿11#煤厚4.5m~6.9m,使用原有的3.5m和3.8m采高支架,效率较低。该矿小窑分布广泛,使大采高支架在井下使用不合时宜。经多次研究后,将采用低位放顶煤工艺采煤,提高了煤炭回采同收率,也提高了矿井产量;尤其是北翼1101工作面在10#与11#煤层间距较小的情况下进行了10#和11#煤联合放顶煤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采高降低后,困顶煤厚度增加,顶部漏顶和煤帮片帮的现象大幅度减少,安全上有了保障。 2008年7月,该矿综采二队创月产原煤21.5万t的最高记录。 1.2 煤炭清洁生产 该矿原有一座年入洗原煤180万t的洗煤厂,随着原煤产量的提高,原煤无法全部入洗。为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煤炭清洁生产、节约铁路运力的目的,该矿在2008年又投产了一座年产200万t的洗煤厂。实现了原煤全部入洗的目标。 1.3 开掘工作面 在掘进上推广使用锚杆支护,2008年我们与北京天地科技公司联合对小窑破坏区下综采顺槽支护进行研究,解决了现在小窑破坏区下综放工作面顺槽断面增大后支护上的难题。 在掘进工艺、掘进流程上下大工夫,精心组织,2008年月创大断面锚杆巷道月单进550m的最高纪录。 1.4 机电设备引进及系统升级 综采工作面引进了综采放顶煤成套设备,包括支架、运输胶带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工作面前、后溜子和采煤机;回采面运输顺槽皮带采用低压变频技术实现无级变速。 综掘工作面引进了ebz-160c和ebe-132综掘机和相应的配套设备。 开拓工作面引进了p-90耙斗。全面提升了矿井采、掘、开水平。 运输上885胶带巷铺设了3100m长的强力钢绳芯胶带输送机。使用cst控制系统控制,拉运平稳,各项保护齐全,真正实现了本质安全。 主斜井内铺设了stj-1200/3x710s的强力皮带,全长1100m,倾角16°,使用高压变频技术实现无级变速,皮带速度0m/s~4m/s,大大降低了皮带各机械构件的磨损,降低了事故率。 2005年更换2号主斜井胶带机的电动机和减速器,带速由2.5m/s提升至3.15m/s;在新柳35 kv变电所内安装2台s9-20000/35主变压器,在西辛庄变电站35kv变电所安装2台s9-16000/35型主变压器2005年-2008年,该矿引进了多种设备。全面提高矿井的煤炭生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1.5 提升运输系统 该矿从2005-2008年,对矿井运输大巷885胶带巷进行改造,(安装一部3100m的皮带,并采用先进的cts控制系统控制),使矿井大巷运煤由轨道运输变为胶带运输,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煤炭运输能力。以此为中心,相关的配套工程也全面启动。 (1)矿井主斜井皮带变原来的两部强力皮带为一部皮带,皮带长1100m,带宽由1m增加到1.2m,运输的能力由原来的591t/h提升到1700t/h。 (2)施工了三盘区前期煤库,后期煤库和井底2#煤库,使矿井转运煤能力大大加强。 (3)改造三盘区后期进风巷,并铺设了强力皮带。 (4)、掘进960胶带巷并在巷内铺设了强力皮带,实现了四盘区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运输。 (5)对880大巷进行了维修,喷浆、更换轨道等一系列改造。使矿井辅助运输标准化水平稳步提高。 此外,运输区还推广使用了无级绳绞车、雷达捕车器等技术提高了矿井安全程度。 1.6 地面生产系统 在矿井提升系统改造后,原有的地面系统工程已无法满足需要,该矿重新设计施工了动筛车间,以此为中心,配套施工了矸石山小井改造工程,矸石山皮带铺设工程,新建了两个10000t的精煤筒仓,铺设精煤皮带一部,使矿井地面工程系统能满足煤炭生产要求。 1.7 通风系统新技术应用 在“一通三防”上,该矿首先从通风系统入手,改造通风系统,启用了东风井,实现了采区分区通风,提高了矿井的抗灾能力。之后采用多项新技术提高“一通三防”方面的安全技术水平,如: 进行回采工作面均压通风研究,解决了回采工作面在小窑破坏区下推进时易漏风、易着火的难题。 采用束管监测系统对井下采掘工作面气体进行实时监控,采用xpm纳米新材料对漏风通道进行及时堵漏。 进行综采上作面喷雾系统改造,使矿井综采工作面的降尘效果大大改善。 地测上采用瞬变电磁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对新柳矿四盘区及交子里盘区开展了煤层采空区、积水区探测工作,大大增强了地质预报的准确率,使探放水工作有的放失,减少了探放水工作量,从而加快了掘进进度。保证了采掘工作面衔接。 2 盘区设计优化 4年来,我们在盘区优化设计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四盘区设计优化后少掘进尺12000m,减少煤柱损失110万t,创 经济 效益2.2亿元。交子里优化设计以标准化、人性化为中心。在优化没计中没计了乘人索道巷,减少了工人步行距离;对原交子里轨道大巷设计进行修改,少掘进尺600m,节约资金700多万元。 3 大力培养和使用好技术型人才 科计工作人员从事的工作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我们在以规章制度为特征的刚性管理基础上,实施柔性管理,建立了以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配以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 科学 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005--2008年,该矿工程技术人员共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和汾煤科技上发表 论文 100余篇。2008年又出版了“汾煤科技新柳专刊”,对该矿4年来利用科技进步由180万t改造为500万t的历程进行 总结 回顾。 4 职工培训 在引进新设备、使用新技术的同时,该矿加强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由矿技术人员对设备对说明书进行学习研究,不懂的请教厂家技术人员,之后针对每个职工工作范围。将说明书分解成有针对性的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对职工进行培训指导,避免了因误操作造成机电事故的情况。 5 充分发挥好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 实施技术创新,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成绩。广泛宣传,提高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完善职工群众广泛参与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动员广大干部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聪明才智,从学习设备性能、构造等小事做起,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真正使技术创新工作贯穿到 企业 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该矿4年的 发展 历程,矿井各项指标的良性走势源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源于先进设备的引进,源于对新技术性能工艺的消化吸收,源于职工培训之后职工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表明,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开发,坚持开拓创新,矿井才能安全、和谐、快速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试析某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质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心理 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满意度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某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进行分析,指出了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提出可以通过建立体现价值的工资及奖励机制、优化工作环境、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措施,来提高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而为煤炭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1问题的提出 煤矿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工人(没有职称,但不一定没有学历)、工程技术人员(有职称有学历)、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科室的科员。煤矿,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工作时间不稳定等因素,与其他的企事业单位相比有其特殊性,复杂性。近几年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医务工作者等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煤矿井下工人生理、心理的健康问题,但却很少关注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某煤矿,是全国最大的煤矿企业—同煤集团下设的一个重要煤矿,笔者在该矿有过近i一年的工作经历。在此期间,有四位工程技术骨干先后辞职,一位技术尖子考研后离开,人们戏称该矿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现有的是雏,一旦长成熟,肯定会飞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值低于正常水平而造成的。 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对煤矿安全及其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笔者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探讨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两项工作都是在2009年7-8月在该矿完成。 2.1被试 从该矿一百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按方便取样的原则随机选择30名作为被试,共发放半开放式问卷30份,收回28份,问卷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为80%。全体被试年龄在25-45岁之间,工作年限最低为2年,最高为20年,多数在10--15年之间。其中,2名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8.3%; 15名具有大专学历,占62.5% ; 7名具有中专学历,占29.2%。职称分别为技术员7名,占29.2%;助理工程师10名,占41.7%;工程师6名,占25%;高级工程师1名,占4.1% o 2.2半开放式问卷 目前国外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有:洛克( locke)认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本身、报酬、提升、认可、工作条件、福利、自我、管理者、同事和组织成员10个因素。阿莫德(arnold)和菲德曼( feldman)提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本身、上司、经济报酬、升迁、工作环境和工作团体。 笔者基于煤矿工作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相比,差别较大,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根据国内外学者所列出的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自编了半开放式问卷,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状况进行探讨,了解影响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2.3个别访谈 在实施正式访谈之前,笔者先对7位访谈者进行了一次预访谈,根据预访谈的结果,形成了访谈实施的正式提纲。根据访谈实际进展情况,笔者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灵活提出上述访谈提纲中所设置的问题,获得所需信息。 3结果与分析 3.1对工资及福利待遇的满意度 工资是最基本的需要,住房、食堂、冷暖供应、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是生活的基本保障。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收入渠道相对较少,养家糊口主要靠工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其中有10人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是特别高,仅仅能维持日常开销,包括住房、吃饭、乘车、抚养孩子等。例如:“我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不理想,仅够吃饭、坐车,不够消费”,“工资及福利基本符合我们现在的消费水平”等。(2)工资及福利待遇差。有14人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差,和付出不成比例。 3.2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 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量方面的满意程度。 总体来说,工程技术人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一般,他们认为工作条件及环境一般,安全状况较好,但在井下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由于工种不同,有个别技术人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较低,他认为:“煤矿生产、生活环境脏、乱、差;工作环境不安全,隐患多,用于安全上的费用不到位”,其中有6位技术人员认为工作量不大,而工作压力较大,例如:“工作量不大,但工作压力大,因为技术工作的原因”。此外,大多数被试都不愿意加班,原因主要是没有加班费,例如:“不愿意加班,因为没有加班费。而且虽然工资平均分配,工作却有人多有人少”。还有2人认为如果加班,休息时间就没有了;另外6位认为只要工作需要是愿意加班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支柱,有75%的人员不愿意为了工作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单位加班,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从而不愿意为企业付出额外的努力。 3.3管理制度的满意度 管理制度包括工作中的奖惩制度、作息制度和日常工作中的管理制度等,指企业各种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情况。制定制度是为了约束和统一煤矿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就高;制度不完善,工作满意度就较低。 在本次调查中,只有25%的人对管理制度较为满意,例如:“比较满意管理制度,因为比较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另外75%的人对此不满意,主要原因有某些制度没有落实、缺少人性化、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实施者本身的问题等,例如:“选拔制度没有充分利用”,“不太满意,跟领导能力有大的关系”,“在有些方面严格,但大部分不完善”。管理制度也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员工对制度不满意,就可能在工作中减少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对工作的热情,进而直接影响到煤炭的顺利产出。 3.4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在这里,人际关系主要指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人们都有与工作中其他人接触和交往的需要,有与伙伴、同事之间保持融洽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矿工的工作满意度水平。 在本项研究中,全部被试与同事的关系都较好,较为融洽,但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家会一起承担,例如:‘能一起承担,共进退”,二是不会一起承担,例如:“不会一起承担,因为有责任与利益问题”,“技术问题可以互相探讨,但责任问题一般没有人愿意和你共同承担”。 3.5领导的人格及工作能力的满意度 本单位及上级单位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一个因素。如果领导的工作能力高,员工的满意度可能会较高,反之,则满意度会较低。 本次研究中,有11人认为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一般,占45.8%;另外的人认为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较好,例如:“有奉献精神”,“对每位员工和蔼可亲”。 4结论和讨论 研究发现,在总体上,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对工作本身和管理制度的满意度。采煤业属于高危行业,虽然工程技术人员不会像工人们一样直接影响产煤量,但他们的工作同样是决定煤炭能否顺利采出的重要因素,他们同样在和工人们一起进行劳动,一起承担着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危险,只是工作形式不同而已。不能因为他们只是付出了脑力劳动而看轻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把体力劳动摆在第一的位置,使技术人员付出的脑力劳动所得到的报酬却低于工人付出的同样多的体力劳动所得到的报酬。 本研究的一些发现,为煤矿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促使其更长期地为矿山服务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体现价值的工资及奖励机制。技术人员常常是通过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获得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的,并且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都受到这种比较活动的影响,所以煤矿企业应尽量建立能够体现价值的、分配公平的工资及奖励机制。 体现价值就是说,不要因为技术人员没有像工人一样进行体力劳动,就不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应该充分体现出科学在井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技术人员感受到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促进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了保证分配公平,煤矿企业可以通过职业明确化、薪酬市场化和绩效考核科学化等措施,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提升员工的分配公平感。 第二,优化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基本因素。技术人员对工作环境的关心既是为了个人的安全,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由于工作条件影响着工作满意度,所以对工作场地及其周围的温度和湿度、色彩和照明、噪音和振动、粉尘以及有害气体量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条件达不到要求,则不仅危害技术人员的身心健康,增加不满意情绪,而且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因此,煤矿企业应按照国家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努力改善劳动条件,为技术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三,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并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技术人员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企业的决策,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因此,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矿工参与制度、申诉制度和监督制度来提升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虽然对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作了最初步的描述,但是还有哪些影响因素、各因素对满意度的贡献大小、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编制适合测量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量表等诸多问题,本研究中都未涉及到,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对以上内容做更加广泛、深人的研究。 煤矿技术论文:浅论煤矿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 论文关键词:煤矿矿区 水源规划 综合利用 闭路循环 论文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6结束语 煤矿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水与经济、地方、环境的关系,形成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系统的综合配套、供需平衡、循环利用的整体布局,是缓解矿区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规划成果既可作为编制水资源工程长期计划作参考,又可作为近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工程设计的指导性技术资料,也为矿区承载纳污能力、污水减量化、污染物削减、污水处理回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技术论文:论煤矿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加强技术管理与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说明了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必须尊重科学,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现,坚持从实际出发谋长远发展,加大科技人员的培养,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发挥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技术管理;安全生产;煤矿 众所周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是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煤炭行业面貌的系统工程。煤炭生产企业安全为天,加强技术管理则又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漏洞而造成的。因为技术管理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因此,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 一、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要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为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甚至酿成大祸。 二、煤矿的合理开拓开采方案的设计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的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造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为了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进行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首先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得力,上述都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所以技术管理是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技术管理是查处和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本身就受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制约,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和事故,甚至可以酿成大祸,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任何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查处事故隐患,明确安全上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众所周知,煤矿生产隐患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如果对小的隐患或一般的隐患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使小的隐患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问题始终伴随着矿井的开采,因此对这些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对出现的局部瓦斯超限,开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斯来压以及过断层等这些短期隐患,应明确责任,制定临时措施,加强管理,使其尽快消除,所以说,煤矿短期性隐患又是技术管理的重点,不仅要有定期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狠抓“一通三防”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煤矿瓦斯事故频繁发生,2003年8月14日我矿裕公井也曾发生瓦斯爆炸,夺取了28名工友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惨痛的教训说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决不可疏忽大意,如果稍有不慎,思想上稍有松弛就会酿成大祸,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更重要的是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要想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就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狠抓“一通一防”技术管理工作,坚决控制瓦斯、煤尘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搞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的责任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同时要重点把好四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批关、隐患处理关。 (二)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使得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和完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做到合理供风、配分。同时要教育广大员工爱护好通风防尘设施,杜绝人为的破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稳定、可靠。 (三)加大“一通三防”安措资金的投、配齐通风防尘设施,也就是说在“一通三防”设施的资金使用上,该花的钱,坚决一分不少,以确保通风、防尘设施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五、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大家都知道,煤矿安全状况不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对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的问题,应注意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六、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落实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证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也必然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各党组织一定要从生活上关心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上帮助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上倾斜工程技术人员,充分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煤矿安全生产建设中去,发挥聪明才智。 总之,在实施科技兴煤战略的新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也在进行改革,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 工业 的大力 发展 ,在我国的国民 经济 建设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因而,近年来各级煤矿 企业 领导都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 应用 1 概述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把各项高新技术融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主要技术包括:微 电子 、 计算 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等,这些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热门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开始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炭系统进行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 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 在煤矿生产中,因为 现代 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在煤矿提升系统中也得以应用。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装式交——交变频调速提升机,它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电机和滚筒做成一体,这样的融合技术不论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电气控制系统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提升机有1700多台,其中90%为交流提升机,并且均是采用转差功率消耗型的转子串电阻调速,电控系统部分绝大多数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可控制编程器。直流提升机多数为发电机拖动,虽有部分可控硅供电系统,也均为模拟量控制。而plc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比较简单,程序设计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也很强,因此,它能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工作。 2.2 综合机械化采煤 1970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试验使用,一直试验使用到80年代后期,这项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由液压牵引开始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移架自动化得以实现。另外,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也进行了微机监控装置的配置,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从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使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使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 计算 机 网络 软硬件技术 发展 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内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所和 企业 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3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 现代 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4 结束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基础,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掘、运、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地推动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同时,为实现安全、高效、洁净、结构优化的现代化、高科技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竞相 发展 ,依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应变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能源和材料消耗。煤炭系统也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它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煤矿 应用 发展趋势 1 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机械、 计算 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是微 电子 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顺应了当今 科学 技术发展的 规律 ,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煤炭生产是将数百、数千万吨煤炭从地层深处采掘、运送到地面,因此需采用大量的机电设备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机电一体化煤矿产品则是实现高产高效的最好选择。机电一体化将机械与电子技术融为一体,使物流、能流、信息流融为一体。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主要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是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体,机械结构大大简化,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了电器安装,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九五”期间,国产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此外,我国还应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目前,最大装机容量已达到5000kw,主、副井提升机可做到全自动化,不需要专门的绞车司机。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与液压牵引相比,它具有一下特点:①良好的牵引特性:可以在采煤机前进时提供牵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②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③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④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⑤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1991年煤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机厂、鸡西煤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带式输送机由于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下原煤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平滑起动运送大惯性载荷,如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的中间驱动点不能不知过多,一般为3点驱动,这样就限制了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功能少、可靠性较差、灵敏度和寿命都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 2.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装置 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 发展 ,将 计算 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我国神华集团大柳塔矿采用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电液控制的支架,移架速度为6~8s/架,最快的移架速度达3s/架。电液控制装置还可检测支架的工作状态。 煤矿供电的特点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的要求。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采用集中补偿和就地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功率因数,减少供电系统无功电流,减少无功功率损耗。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 网络 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3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造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这些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巨大的 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继续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①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②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③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④煤矿机器人仍然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微 电子 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流成为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色。其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 企业 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论文 关键词:煤矿开采;水害防治;团柏煤矿;水文地质;“突水”预测 论文摘要: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文章论述了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特点,提出了团柏煤矿水害分类治理技术,以翔实的资料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霍州矿区面积843.22km2,地质储量77.4亿吨。近年随着开拓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向下延深,矿区各矿的水文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多种水害类型逐渐显现。因此,矿区防治水任务日趋繁重,防治水工作,特别是奥灰水害防治工作在确保煤炭安全、有序和高效生产方面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点 霍州矿区有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该区断裂十分发育,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层相互切割,小断层密集、陷落柱也很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团柏井田之西有一穿过回坡底井田的地下分水岭。分水岭之西为龙子寺泉域,之东为团柏井田所在的郭庄泉域。郭庄泉是山西第二大岩溶泉,自流量7.19m3/s。北起吕梁馒山、将军山的灰岩补给露头面积约1400km2,主迳流带沿吕梁山东麓自北向南—东南经白龙井田南部于下团柏断层与汾河交汇处泄出。团柏—回坡底井田在郭庄泉排泄区之西, 自然 对于这一井田,越向东越接近排泄区的部位,奥灰岩溶越发育。危害下组煤开采的是两个含水层,奥灰和k2灰岩。下组煤与奥灰的距离在全国是最薄的,11号煤平均25m,最薄处仅15m,10号煤平均36m。k2灰岩是9号煤顶板,为充水含水层,厚2.75~11.4m。从1996年开始施工下组煤斜井和巷道共发生k2底板突水事故6次,都是在接近k2时,突水量150~380m3/h。 二、团柏煤矿面临的主要水害 (一)顶板水水害 1、2号煤层开采直接充水水源为煤层顶板的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裂隙含水层,但由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因此,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影响。在某些块段构造的向斜轴部附近水量可能相对集中,但一般水量有限,采取一定的防治水措施的情况下也不会形成水害事故。k2太灰含水层是该煤层直接充水水源,煤层开采将完全揭露该含水层,由于该含水层水量相对丰富,对煤层开采将会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回采中必须采取物探、钻探和适当的防治水工程等措施,减少其对回采期间的影响,以保证煤层安全回采。但经过首采区开采对其揭露疏放后水量有所减少,开采过程中影响也相对减少。 (二)煤层底板水水害 底板水主要为k2太灰水和o2奥灰水。近5年要回采的1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520m,要回采的2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475m,而k2太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480m,o2奥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520m左右,因此,1、2号煤层相对这两个含水层基本不带压,再加上中间有小隔水层的存在,对开采也基本不受影响。o2含水层是下组煤开采防治的重点。9、10、11号煤层存在严重带压开采现象,所以,采掘中在充分利用本溪组有效隔水层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带压开采措施,预防或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 团柏井田生产和废弃小煤窑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10多个,由于小煤窑边界不清,在采掘工程中很可能揭露小煤窑发生老窑突水,因此,小煤窑的边界控制也是防治水非常重要的工作。 总的来看,上组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开采过程中形成水害的可能性不大。由于下组煤位于k2含水层和o2含水层之间,为带压开采,且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严峻,开采过程中要做好采取充分的防治水技术措施,以防发生重大水害事故。 三、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措施 在 总结 以往煤矿突水淹井事故经验的基础上,团柏煤矿的水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供、疏、堵相结合的合理方针,重点做好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 (一)完善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系统 团柏矿区防治水害必须从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查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建立和完善矿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主要要做的工作如下:通过井田水质动态分析研究井田各含水层矿化度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各含水层的自然补给条件;提前探测富水区域,做好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运用瞬变电磁法对含水断层陷落柱位置精确定位;红外测温法直观了解井下岩层含水状况;超前钻探预测地层水文地质条件;用水化学分析法可有效预测地层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团柏井田下组煤开采来看,越向东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越复杂:奥灰强富水;必须疏干的k2灰岩条件也复杂,水位与奥灰相同,存在奥灰补给通道,水量大(11-0单孔涌水量105m3/h)。因此在中、东部开采下组煤之前,应先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奥灰富水性;k2疏干水量和受补通道;底板保护性能;安全评价;安全开采技术方法与布局。 (二) 发展 “突水”预测预报技术 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团柏煤矿的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下组煤开采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到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等地质“异常体”,以及封闭不良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到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的排水能力,以防不测。首先要做好探水工作。探水又有两种方法,一是钻探。按规范要求探水,有疑必探,先探后采,11号煤落差1m以上的断层都在探水的考虑范围。掌握10号煤采掘资料,凡10号煤揭露的陷落柱、大于3m(含3m)的断层、特别破碎带、底板涌水点必探。11号煤采掘中发生底板涌水的必探。二是物探。考虑到实际效果,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法,坑透法配合。物探主要用于11号煤开采,在首采的2~3个工作面中必用。其次,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实施采区隔离和上山与下山隔离及泵房隔离,这就要设置防水煤柱和防水闸门。再次是加固措施。对已知陷落柱和断层,利用探水孔对薄弱处进行注浆加固,需要时补充注浆钻孔。对底板重破碎带,底板涌水处和物探验证了的异常区进行注浆加固,重点是11号煤。小流量钻孔的注浆可用能调节流量的高压计量泵。最后是留设煤柱。导水陷落柱(经探水)留煤柱。断层煤柱留设(是否留和柱宽)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公式 计算 。原则上10号煤10m以上,11号煤5m以上断层的下降盘要留煤柱,此落差以下断层是否留煤柱看具体情况,包括探水与注浆的结果。另外疏放11号煤底含水也是重要的。为创造采煤的干燥条件,并利于发现奥灰涌水的征兆,对11号煤的充水含水层:底灰及贴身石英砂岩含水夹层(统称11号煤底含)进行疏放。疏放可利用现有水平巷和上山巷打放水钻孔,孔间距可作50m考虑,根据降压效果(测压)调整钻孔密度。 (三)完善开采 艺术 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止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导水陷落柱和导水断层。 (四)建立强大的抗灾排水能力 这是团柏煤矿防水害的最基本的措施。预计西部常规最大突水量为1800m3/h,因此除有矿井正常涌水量的排水能力外,抗突水的非常排水能力应达到3000m3/h以上。采用直排式(一级排水),还应有配套的水仓容量和供电系统与管路系统。 四、结语 1.团柏煤矿的水害要分类治理,重点治理下组煤水害。 2.团柏煤矿开采一定要实施科技治水战略,做到安全发展。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城市公园园林景观规划研究 【摘 要】文章总结了城市公园的定义,结合吉林省城市公园介绍了城市公园的分类和景观规划原则以及城市公园功能的相关理论,最后提出了建议并对课题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公园;规划研究;园林;城市;吉林省 1.引言 21世纪是建设生态景观环境的世纪,而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与城市环境的建设息息相关。2015年7月,国家总席到吉林省调研期间,曾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落实目标责任,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吉林省拥有北国春城以及北国江城,松花江源头位于长白山,又继承了乌拉满族的民族文化,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既独立又统一。 2.城市公园定义 对于城市公园的定义,各国学者们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总结各国学者以及《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公园包括几方面内容:第一,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的一种类型;第二,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城市的居民。由此可见,现代的城市公园,是在高密度的城市化区域里,以绿地为主的开放或半开放空间,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集游览、休憩、教育、实践等活动的场所,体现人与生存环境实现共赢的主题,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1] 3.城市公园分类 3.1综合公园 城市综合公园指以文化娱乐、儿童游戏、健身运动、休憩等综合性功能为主,兼有相应服务设备,规模较大,适合居民在户外活动的大型绿地。综合性公园要求生境条件好、各类设施齐全、自然物种丰富、园林景观品质较好、规模较大、能够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需求,同时能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不同性别的居民提供半日以上的游憩活动。[2]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以及吉林市北山公园。 3.2社区公园 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的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例如:长春市二道区的劳动公园。劳动公园经过改造,已经焕然一新。明代记成在《园冶》一书中曾陈述:“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计成在书中概括了借景的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劳动公园南门亭廊即运用此手法。在植物配置上,传统树种以及果实树种居多,力求人移景异,时移景异的景观特色。 3.3专类公园 指以某种特定使用功能为主的公园绿地。例如:长春市世界雕塑公园。园内软质景观虽少,但硬质景观填补了这一空缺。不同区域表面材质各不相同,在园林的总体形态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水体与硬质景观融入其中,在空间上形成以柔克刚的特点。在植物种植上,多以规则是种植为主,形成庄严肃穆的气氛。树种多选用松柏纯林,以示万古长青。又例如:长春市动植物公园。顾名思义,多以植物以及动物为主,园内多处运用障景,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常采用“园中园”、“四季园”等方式。再例如:长春市胜利公园。园内大多以游乐设施为主,欣赏景观的同时,利用设施放松身心。 3.4带状公园 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系等,有一定游憩休闲设施的狭长型绿地。例如:吉林市乌拉公园以及长春市伊通河公园,均属于带状公园。乌拉公园属滨水带状公园,沿松花江而立,将江景引入城市,同时以绿化为主,临水区域景色更加怡人。同时运用高低不等灌木使岸上与滨水形成透景线,利用小型构筑物,营造半私密空间。 3.5生态公园 指以生态学和生态文化作为指导思想,结合传统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各自的特色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例如:长春市国家森林公园。其中并无游乐设施,水体植物占据大部分。运用造景手法中对景较多。谭边眺望可欣赏另一空间景色,湖面呈现“月牙型”,可观赏多处风景。 4.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4.1以人为本 城市公园直接目的就是为居民服务,提供一个游乐休憩之地。在贯彻实施中央与党的方针的基础上,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适合人类放松的“负离子氧气瓶”。 4.2古今通用 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园林最早的雏形在夏朝就已经出现,而公园的的雏形则为皇宫御园和私家别苑。而在计成的《园冶》[3]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园林造景的细节。我国传统古典园林也已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在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中,也不应该摒弃古典园林景观造园的思想,而是将其精髓融入到现代公园建设中,不仅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又可以将现代甚至国外造园理念引入,使得城市公园更加炫目多彩。 4.3生态保护 城市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将钢筋水泥的城市变得富有生机,让自然与人和谐相处。首先,在种植方面,要做到适地适树,尽量保留乡土物种,适当引进外来物种。其次,在整体景观时,要注意与整个城市相协调。最后,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放在首位,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5.城市公园的功能 5.1生态功能 城市公园具有可持续发展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占及其重要的地位。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其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能够环节城市热岛效应,防风固沙、杀菌滞尘土、涵养水土。大量数据表明,大量绿色植物附近,可产生空气负离子,对人类身体有益。 5.2社会功能 面对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城市公园另一个作用则是为居民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强健体魄的空间,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例如:吉林市的乌拉公园,无论夏季或是冬季,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为旅游发展提供商机。 5.3文化功能 用文化来指导城市公园的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有深远意义。 6.结语 吉林省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依靠着“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等天然地理条件,可以将其汇入其中。长春市公园现代建筑颇多,江南园林元素鲜少,将我国古典园林造园技术与之相辅相成,必然可以创造出吉林省的另一亮点。城市公园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生态一词成为21世纪热议的话题时,城市公园不仅代表城市的面貌,也是文化的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浅谈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 摘 要:分析了做好主题和文化的规划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做好这2方面的工作进行合理思考,为我国园林的景观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主题;文化 园林工程中的景观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可以使城市园林既能发挥其改善环境的功能,又可以更具有审美的价值,让人们有美的享受,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做好景观的主题和文化的规划工作。当前我国处于重视园林的景观初级阶段,在规划主题和文化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城市园林的整体性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国家和相关部门需要重点研究,规划好这2方面内容。 1 当前我国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过程中主题与文化有一定的问题 在主题方面,过于追求表面的所谓的“美”,园林的景观与园林工程其他的设施不匹配,整体上缺少统一的主题,如某省自然条件差,空气雾霾现象严重,建立的城市园林应该着重于改善天气环境的主题,但是却建造休闲娱乐类别的园林景观,整体上是很美观,但是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在文化方面,与主题相关联,城市的园林虽然是现代的设施,但也要符合当地的文化底蕴,但是当前规划的人员太重视“现代”方面,甚至一些景观非常低俗,如裸体的雕像等。 2 在规划园林景观的时候着重体现主题和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园林景观的主题主要是指园林整体的功能和设计的方向,如改善城市环境的绿化景观、“空中的花园”主题等体现城市美感的景观等,而园林景观的文化主要是指体现地方的特色,尤其是一些有古韵的城市,如苏州园林体现江南山水古韵的美等,做好这2方面的规划,一是可以在主观上给人们美的享受,使园林工程不仅仅是休闲娱乐和改善环境的设施;二是可以让园林的景观体现当地的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需求,在感染中可以让当地人民热爱文化、尊重文化,也可以让外来人员感受当地的文化,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1]。 3 关于规划园林景观如何做好主题和文化方面内容的几点思考 明确园林景观的主题和文化的重要意义后,各地区的政府需要重点研究,在进行规划时,将主题和文化加入其中,需要国家首先要完善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不尊重文化的行为,明确权责,发生这种情况严格处罚。 3.1 规划园林景观的主题 首先,建设园林工程前,做好主题的规划,使园林工程各个设施都有统一的主题,大型的园林工程可以设置一个总体的主题,然后再设置与主题相关的下属主题,如抗战根据地的城市,可以在整体上有“红色路线”的主题,设置“艰苦岁月”、“繁荣昌盛”、“美好未来”等下属主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规划景观;其次,体现现代保护环境的主题,在这个要求下,合理规划园林内的景观,使每个个体都体现环保的概念,可以是运用绿色建材建设的景观,也可以是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植物,如藤类植物可以释放O2、吸收CO2;最后,从城市规划的整体上进行规划,需要体现城市规划整体的主题,如以创新和科技为主题的沿海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主题的古城、抗战地区的红色主题等,需要设计人员认真研究园林所在地区的历史、人文、自然等情况[2]。 3.2 规划园林景观的文化 在确定园林景观主题的同时,需要体现地域性的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就需要负责城市园林的各个部门都有相应的职责感,重点考虑文化的方面,使园林的景观既有改善环境的作用,又有传承文化的功能。第一,在选择建筑景观前,结合园林的主题,如体现“红色主题”的园林,选择的设施景观可以是体现艰苦奋斗、英勇抗战历史人物形象的雕像作品;第二,在选择植物景观前,结合园林景观的主题,设计既体现美感和艺术气息又能弘扬文化的景观,但是所选的植物要符合当地的生长情况,如北方地区要栽种抗旱、抗寒的植物,可以将其修剪成中国结的形状,而四川地区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花拼出熊猫的图案,也可以将大型灌木植物修剪成熊猫的形状[3]。 4 结论 总之,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时,考虑主题和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相关部门应该重点研究。除了文中提到的内容外,在进行主题和文化的规划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但是不能追求完全“西化”,要将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摘 要: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美是真正的大美,是一切美的来源。园林是诗意自然,拥抱园林,寄情山水,是现代人的理想与追求。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自然的气息越来越多地被剥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让人们渴望通过园林回归自然。 关键词:园林之美;诗意自然;回归自然 1 园林缘于自然 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壮观的蓝色星球,给人类提供栖息的环境,是人类永久的家园。四季分明:春日花朵簇簇,夏天绿树茵茵,秋天凉风习习,冬日白雪皑皑。世界各地的自然美景不胜枚举:美国大峡谷、非洲好望角、黄河壶口瀑布、桂林山水等等,让游人流连忘返。 园林是第三自然,是人们按照美学原理缔造的蕴含着艺术美的自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的价值”。园林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又是自然的延伸和升华。满足了城市人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迫切心理。 中国疆域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独特,壮丽的山川湖泽总让人心存向往。中国园林的起源就是从模仿自然景色开始,并且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了几千年。艺术家匠心独运,取法自然山水、通过有意识的加工改造,精炼概括,将名山大川的秀美浓缩到一个园子里,“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别有一番味道。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让人临物感慨、触景生情。计成在《园治》中说:“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的现代园林,借鉴西方,有质的突破,增添了外来特色和神韵,由隐忍内敛变得热烈奔放。园中的西式建筑,或孤景独存,或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植物品种更加丰富多样,中外兼具,美不胜收。好的园林总能激起游人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畅游其间,逐权逐利之心遂归于平静。 2 文人的自然情结 古代文人深爱自然之美。郭熙是北宋宫廷画师,画山画水画到白头,一本《林泉高致》,是美学终极之作。郭熙视山水为贴心知己,与之形影不离。“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暄夺目”,修养之深,境界之高,让人钦羡。胸中有丘壑,笔底自生花,其山水作品,不论是松涛的澎湃、林泉的幽深、山峰的耸峙,还是枯藤古木、小桥流水等等,都是信手拈来,冠绝当代。晋代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将自然风光,化为作品,既抚慰自身心灵,又渴望成为救世良药。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静穆淡远,意境高雅,仿佛使人融化在自然美景里,忘却人生的所有烦扰。古代文人热爱自然,寄情园林山水,比比皆是:旅行家谢灵运、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美景,表现了对山水绚丽多姿的热爱。李白、苏轼、欧阳修海量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文,透露出其共同的审美情结。 优秀的历史园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人类建造“人间天堂”的梦想始终未绝,园林理应成为人的心灵归宿。其实,不止古人,现代人也有挥之不去的自然情结。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浊、噪音污染、人满为患。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心俱疲,离自然也越来越远。如今,繁华都市的吸引力在下降,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大自然更让人神往。 3 园林是自然的回归 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肆无忌惮,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戕害。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人们在超越温饱迈向小康时,生活品位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提升,中国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放眼全球,森林大面积被毁,大片土地也遭到侵占和破坏,原生态大自然失去了原有平衡:从一片片的原始森林到大面积沙漠化,从碧空如洗到雾霾天气,从四季分明到无节制变暖,从风调雨顺到厄尔呢诺……自然资源有限。合理保护自然,是人类当前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海德格尔曾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心中无不藏着一处或水或园林的住所。”城市园林俨然已成为了人们“诗意栖居”的理想追求。对大自然的破坏让人痛心,出于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人们越来越注重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通过园林造景进行城市生态恢复是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对自然的尊重与欣喜回归,充分体验“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拥抱园林,感受自然的美丽;融入自然,乐享诗意园林生活。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园林景观规划中的水景设计浅述 摘要:水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园林造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水景进行合理的规划,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既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同时还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进行论述,以提升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水平。 关键词:园林景观;水景;设计;应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需要提升自身的魅力,就需要做好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园林景观中,水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什么园林景观都会建设水景,水景的有效利用能够很好地衬托其他景观,使整个园林更加具有趣味性。园林水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对水景进行有效的规划,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采用有效的设计方法,营造更具有美感的水景。 1园林水景的主要作用 在整个园林景观中,园林水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烘托作用 园林的水景能够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衬托整个园林的美丽景观。水景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合理的水景景观设计对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园林水景能够给各个空间带来活力和生机,使其他景观变得活灵活现。水的主要特色就在于“活”。水是可以流动到任何地方,能够跟任何固定景观融合在一起。水是动的,其他景观是静的,动和静的有效结合可以最大程度上放大可视空间,使本来比较有限的景观拓展开来,给整个园林景观增加一丝灵气。 1.2文化的表达 园林水景能够增加园林景观在文化方面的内在涵义。在我国传统的文学里,水一向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文学家总是通过创造,用水来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感。在园林景观中增加水景,能够给园林增加文化的内在涵义。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就像是镶嵌进去一样,人生的感悟也蕴含在这无限的想象当中,成为绝妙的美景。 1.3发挥艺术效果 在园林水景中合理设置水面的不同层次水平,能够提升景观的空间感觉,增加园林景观的趣味性,使其更加别致。根据水景周围围绕的景物,可以发生各种不同的声音,营造丰富多样的水景。不管是无声的水景,还是像喷泉一样有声的水景,不管是瀑布的水声,还是潺潺流水的声音,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水景岸边的景物可以造成各种不同的倒影,水景合理利用岸边的各种景物,创造各种不同的倒影,提高艺术方面的效果,给游览的人们提供更多的乐趣。 2园林景观水景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及措施 2.1存在的不足 首先,水景的规划部署很合理,一些地方的水景建设不符合该城市的特色。因为水景的规划不是很科学和全面,总是追求大规模,却没有针对城市的独特特点来进行设计。在园林水景工程完成之后,保护和维修工作不够专业,而逐渐成为“花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其次,许多城市的人民没有认识到园林水景的重要性,在游览水景的过程中没有注重保护水景环境,节约水资源,破坏了水景的生态环境。园林水景岸边的保护建设降低了水资源自我净化的能力,切断了水资源和陆地资源之间的联系,破坏了水中的生态环境。另外,大部分园林水景在雨后就会变得非常浑浊,这是因为在园林水景建设时,为了更好地利用雨水来充沛水景资源,将雨水都引入到水景工程中。但是这些雨水从各个地方流入水景中,却污染了水景的水质。 2.1解决措施 首先,园林水景的规划需要充分利用水的特点和性质。水是灵活的,水的灵活使水景能够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水的活性,结合动态和静态,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把水打造成各种不同的形态,从而更好地衬托其他景观。同时,每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不同,生态环境也不同,针对各个地域的差异,水景也需要有所不同,根据各个地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使得水景规划更加适合当地特点。 其次,在对园林水景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纯粹为了景观的美感而破坏了环境。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需要给水生植物打造适宜生存的环境。最后需要考虑到经济因素,在园林水景完成之后,水景的保护和维修费用都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当前城市园林水景设计 3.1在选址方面要选择恰当 要充分考虑到在造园初期的整个建造工作。最佳的设计就是以天然水体作为背景,最好选择水源充沛、水质清澈的水源地。例如城市中的天然湖泊、河流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建设园林水景的好地点。另外,水源重要,但是水源周边的水文运动预计气候环境也很重要,考虑从到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气候,南方较湿润多雨,北方则干旱少雨的地域气候特点关于城市园林水景的设计还需要分别对待。在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等,其水网分布丰富,只需要在这些地区适宜因地设计,在保护现有合乎的基础上营造一个生态型水景观。另外还需要考虑气候条件。同时针对不同的水景类型其对场地的要求。 3.2水景形式的选择 根据具体的场地环境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水景形式,在建造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大小规模,保证能够在环境的生态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效延长水景的生命周期。需要充分考虑到低碳理念,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达到节能、节水、节约经营与管理成本的目的,有效控制好水景建设的规模。 3.3使用碳友好型材料 在城市园林水景构筑物当中,主要包含了景桥、水边建筑等。该类建筑都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行为,或者是与自然水景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为了考虑到达到低碳的需求,在建造构筑物时为了能够降低材料的运输以及管理维护的成本,在尽量选择当地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生态型材料,有效降低其中的碳排放。另外充分将废弃材料利用起来,该举措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还能够减少在生产、运输等过程中消耗的能源。 3.4园林植物的配置 考虑到在建设城市园林水景的过程中不管是前期的地址选择、布局设计还是材料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后期的水景观施工建设与养护。不管是当中的那个过程都是带来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充分发挥出水景的自身循环与自身净化功能,降低在植物方面的维护成本。针对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为了能够达到低碳要求,可以大量使用各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又可以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三种。根据水生植物的配置,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保证其合理搭配,但主要的考虑方向是,第一采用茎叶发达的植物有效苏当水流,第二,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有效吸附有毒物质,第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植物,有效保持水质的良好。 3.5水源的考虑 由于园林水景本身就具有改善周边区域小气候的功能,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充分将其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有效加强水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尽量减少人工在其中的碳排放。 针对不同的用地条件,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水源的供应途径。主要有收集屋面雨水、收集硬质地表径流雨水、绿地截污收集雨水等方式,这种低碳理念下的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4结语 从古代时候开始,人们就喜欢依水而建,经济贸易都是随着水源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水已经从纯粹的物质形态提升为艺术形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水景艺术创造。园林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水景的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能够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水景具有水的特点,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容易融入周围的景观,发挥很好的衬托作用。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苏州苏安新村园林景观规划设想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需求增长与发展较快,加上项目建设周期紧,各项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排都是倒排时间表,造成设计环节推敲不够;施工队伍也不一定有与工程项目对等的施工经验,高技能的工匠不足;同时设计与施工脱节,没有优秀的、有经验的,了解设计意图的景观工程师在现场把握调整设计及控制施工效果,虽然问题正在逐渐改善,但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景观园林建造效果的粗糙和偏离。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园林风景;景观规划 随着房地产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需求增长与发展较快,加上项目建设周期紧,各项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排都是倒排时间表,造成设计环节推敲不够;施工队伍也不一定有与工程项目对等的施工经验,高技能的工匠不足;同时设计与施工脱节,没有优秀的、有经验的,了解设计意图的景观工程师在现场把握调整设计及控制施工效果,虽然问题正在逐渐改善,但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景观园林建造效果的粗糙和偏离? 苏州是中国园林景观的代表性城市,苏安新村更是苏州园林景观的一个缩影,小桥流水、楼台殿阁、要具有江南水乡的风格,又要和时代同步。所以在园林景观规划上要有独特的视角。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大地上进行整体环境创作,是与周边环境、建筑、与自然生长节奏相关的复杂动态的过程?山石地形、植物绿化、景观建筑及构件是构成园林景观三大要素,细部设计和施工质量是成就传世之作的关键?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建起了令世人赞叹的精致园林艺术作品,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当时的设计者技艺高超,与施工者协作紧密,他们有共同的追求,并为自己精雕细刻而成的作品感到骄傲? 绿化作为小区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陶冶情操,它是小区文化的一个文明标志。苏安新村做为苏州一个重要向外宣传的小区,时时展现苏州人民的文明优雅的气质。 从小区的整体规划来讲,从小区大门通往一区的路上,要铺有青石涌路,两边的绿化以低矮树木为主。配合古桥,可以形成一道亮丽的风影线。在西南侧空场区域建一个文化公园,以宣传苏州文化为主,配有文化长郎 ,以苏州评谈为主。绿化草萍面积要达到90%以上。 一、苏安新村景观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核心,注意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为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因此,在苏安新村小区景观设计上要以人性的高度把握设计方向。小区景观设计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有一个和谐的统一。它会最大限度的以人行为方式为准则,体谅人的思想,使人们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同时,设计师在设计时也要考虑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不同的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要有明确的功能的化分。形成静动结合,以满足不同的人群需要。在人性化设计上要注重细节,如各种配套设施的选材上等。 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过程。能过这一过程才能做出由视觉到感观对小区景观的评价。而人的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的感知的重要一环。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小桥、流水、一花一草一物都会引起人的思绪的变化。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感情得到升华。这是人们高层次文化精神享受。 二、园林景观设计在对苏安新村的作用 早在二十世纪初,现代建筑刚刚兴起旱,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调居住区除住的功能外,还要重视满足人民运动的休闲的需要。所以,在马塞公寓中,他就曾经设计了一条长长的跑道,以作为楼内居民运动场所。现代建筑所带来的高层住宅,使人类的居住远离了大地,所以,必须在居住区的高楼中间,要为居民留出足够的运动场地和建造小区园林,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景观人性化设计就是指一切为居民生活考虑。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园林,池塘,健身运动设计等。特别在苏州这个江南水乡,人杰地灵的宝地,要做到一步一景,一景一画。静动结合。 在苏州,居住人口多,所以在小区居住空间不是很大的地方,要特别注重空间的环境的实用性,各类空间有不同的功能。活动空间是供居民进行各种场地,静止空间是供人们室外休息交往和观赏的空间。绿化是小区的一个重要环节,园林绿化重视室外空间的层次划分和空间序列的完整性,更要注重环境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序列更为完整,也使人性化设计能够贯穿始终。 现阶段,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安定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当人身心疲惫的时都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确。希望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具有绿地的景观生态的居住区便是人们最佳的选择。而这些绿色居住区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环境的多样化,景观多样化。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果人文景观、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方面来规划住宅的生态系统。使居住区有较好的绿化,这样美化的环境,使人的生活回归了大自然,融于大自然。居民的住宅景观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要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同佤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使人和自然达到一个完美和谐的统一。 无论是什么样的景观建设,在设计时都要遵守如下几个原则: 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 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 观空间。 2、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3、 生态设计原则 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如杭州的“白荡海人家”、“江南山水”,苏州“锦华苑”、“佳安别院”等居住区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 4、 景观建设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苏安新村作为苏州一个特色小区,极具江南风格,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要有苏州特色。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定会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园林式住宅小区。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 摘 要 园林景观设计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只有主题新颖与特色文化才能彰显出园林景观规划的成功,并且需要遵守多样性与自然精神的基本规划原则,规划设计出的作品必须达到突出主题与文化内涵深刻的条件,只有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的文化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才会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 关键词 园林景观 规划 主题 0引言 园林景观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文化充分体现出人类历史与价值的观念,只有具备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突出与文化内涵丰富才可以称之为优秀的规划设计,由于园林景观所占据的空间有限,规划设计工作者只有在精神空间方面进行无限的表达,园林景观在规划时可以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提炼赋予景观精神与情感的依托,当观赏者在观赏时会感受到视觉、心灵与设计的表达情感产生心里上的共鸣,真正体会到所欣赏的景观具备的情感进而体验到人生的哲理,同时,规划的主题与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只是规划设计工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所表达的意义让人们可以无尽想象,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景观中的主题与文化都是相互依托的,而在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中更加注重主题与文化,以下是本文对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的分析与研究。 1主题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园林景观主要具备提供人们游憩的作用,并由历史文化多种信息组成的不同风景,进行相互有机结合,而结构形式主要是理想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工作时,既要满足园林景观本身所具备的功能性,也要表达相应的文化,供观赏者对其景观与文化进行欣赏,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看;第二个阶段是品味;第三个阶段是领悟,这种欣赏阶段主要表现出观赏者在园林景观中对于景象的直观性把握,在欣赏阶段中园林景观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园林景观规划工作人员的目的是对造景的手法达到多样化,进而烘托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并且利用主题表达文化的内涵,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园林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主题文化与环境缺乏统一度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中,不同性质的园林景观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一些园林景观在规划中主题文化与环境缺乏统一度,一味的追求规划的与众不同,并强调在规划中体现自己的规划特色,对于场所环境的功能需求产生忽略,园林景观规划主题文化与环境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了主题文化的水准,无法真正的突出主题与表达文化的内涵,对于园林景观的观赏性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盲目追求形式美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中,出现一些园林景观规划盲目追求形式美的现象,忽略了突出主题与文化的建设,并且没有考虑车流量而追求宽阔的视觉效果,更没有顾忌到人们在广场中休息而一味的追求草坪的建设,想要达到绿色建造的效果,这种追求形式美会对园林景观的功能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并导致园林景观中不具备主题文化,当园林景观中缺少了供人们休息的座椅与为人们乘凉遮阴的大树,人们单单只看到华丽的外表,促使园林景观不具有实用性的功能。 3解决规划主题与文化中问题的措施 3.1使用因地制宜策略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主题与文化中,必须解决主题文化与环境的不统一性的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使用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依据自然条件与园林景观的主题文化进行统一,园林景区的规划属于艺术的整体构思过程,也是园林景观的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的过程,在此之中,需要确定园林景观建造的主要功能与其具有的性质,然后,根据建造功能与性质制定出园林景观的主题,制定主题后再根据主题的立意进行构思,立意必须要体现我国当今时代的精神与民族特色,因地制宜有利于园林景观的主题文化与环境达到统一性,促进园林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的充分体现。 3.2使用构景的体性策略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工作中,从整体规划到局部的规划,必须围绕主题进行安排,不可以急切的追求形式美,需要鲜明的反映出规划的主题,同时,需要把构景进行相关的艺术处理,进而达到主要景观与衬托景观相互联系的效果,形式统一的整体景观,对于欣赏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另外,由于建造的园林景观类型与服务的对象有所不同,所要求园林景观具备的功能也不同,规划设计工作者必须注意到这方面,才能使主题与文化相得益彰,并且注意规划中不宜追求另类效果与设计拼凑,进而达到园林景观突出主题与特色文化的效果。 4总结 通过以上对园林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园林景观在规划中必须注重突出主题与具备特色文化的要求,目前,在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园林景观的顺利规划,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使用一定的策略,进而达到良好的规划效果,同时,需要规划设计工作者注重规划设计工作态度,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此项工作,已达到良好的林园景观规划,彰显出鲜明的主题与特色文化。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浅析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设计 摘要: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标志,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发展主题。而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的对主题与文化进行设计,对于促进生态可持续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主题与文化对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国内外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题与文化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剖析了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 关键词:园林景观;主题;文化 1 主题与文化的概念与意义 1.1 主题与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题最早是应用在音乐中,成为音乐固有的一种术语,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主题被广泛的应用在文学领域中,主题基本的理念和内涵是:主题可以看成是主体,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主题产生的解释,主题的含义就是公共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解释学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也是实现创造的最强大动力,所以,针对于我们所了解的主体,需要适当的时间和认知去感受,并且可以根据世界上对主题的解释,来明确实际上所认知的结果。文化是一个较为广发的用语,在任何的领域都能够运用到文化,文化的概念也非常的广泛,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就是指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遗留下来的物质和财富;狭义文化就是指人类的行为习惯。所以,无论是从广义上讲还是狭义上讲,都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灿烂文化和民族历史。 1.2 主题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设计成为让大众耳目一新的景观,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得到历史的肯定,体现出文化的内涵。通常情况下来说,园林景观主要的欣赏价值就在于景观,通过观察来得到欣赏价值和意义,并且通过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来反映园林景观的价值所在。 2 国内外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2.1 国外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历程 日本园林:日本是一个文化气息非常浓郁的国家,具有显著的群岛生活的特点,日本对于园林的建设非常的重视,并且无论是那个角落都建造的非常精细,所以在建造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大自然景观的浓郁风情。“栗林园”是日本独具特色的园林之一,已经拥有400多年的历史,“栗园林”是日本最大的园林之一,并且凸显出了日本的独特魅力。美国园林: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由于没有任何宗教的约束,使其园林的建造体现出了一些自然、淳朴的文化气息,在美国的这种发展趋势下,形成了美式的园林景观,体现出了一种浪漫的情怀。法国园林:法国是一个特别浪漫的国家,法国园林艺术也延用了这种烂漫的气息,彰显了法国古典文化的内涵,法国被称之为浪漫之都,进而通过园林景观体现出来,法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则属凡尔赛宫,可以透过凡尔赛宫的整体建设,看到法国的整体浪漫的气息和整体韵味。 2.2 国内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历程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东方园林,我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由于我国的古代园林是随着历史而沉淀进化而成的,所以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历史。从秦汉到魏晋在到唐宋至明清,都体现出了不同运维的园林文化,并且始终在传承和延续着我国历史的发展。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品质,主要采用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的方式,让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一种精神文化上的美,象征了品德高尚的情怀。 3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 关于现阶段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主体与文化设计,通过对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因地制宜设计理念 对此,要求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时,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弘扬时代精神,而且还要体现地方特色。比如,现代城市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极易使人产生一种疲劳感,因而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尤为强烈。千年历史的扬美古镇,是全亚洲最大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该景观的规划来源于刘三姐的故居。骆驼山、象鼻山、蝴蝶泉等景观规划,则是根据当地自然地貌的特点,进行合理加工,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设计 在主题与文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从主要景观与辅助景观相结合,促进整体与部分和谐发展。比如,园林景观通过假山瀑布、小桥流水、亭廊花架等科学设计,从而形成一个和谐舒适的整体空间,这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在园林假山的规划中,要充分地分清主次假山中的山石风格、纹理以及脉络等。山峰的高低起伏、山脚的迁回曲折等,都能够良好地体现假山的特色。享有“堆山叠石”之称的狮子林,则是园林景观中以堆山作为典型的案例。狮子林不仅具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走廊等人文景观,而且还有各种湖山奇石,素有“假山王国”之称。假山的合理规划,成为了狮子林的一大特色。 3.3 中西合壁设计理念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吸取西方园林设计的优秀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从而创造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园林景观。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金鸡湖,湖岸上的“圆融”雕塑成为了金鸡湖的一大特色,不仅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标志,而且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象征。城市广场以对称的形式与苏州市核心区域遥相呼应。水巷邻里则彰显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崇尚与自然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西方园林则更多侧重的是一种对称美,讲究规则均衡的布局思想。 4 结语 通过对全文的分析,能够看出在园林景观规划的进程中,对主题与文化的设计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此,在对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借助于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与理念,打造出更加完善的园林环境。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色彩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摘 要】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色彩的应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人为的设计与安排,赋予园林更丰富的色彩,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效益。文章对园林景观色彩进行分析,并根据设计原则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色彩应用 1 园林景观色彩分类 1.1 自然色彩 即自然物质本身所具有并呈现出来的色彩,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主要表现在景观植物、山石以及水体等方面。一般情况下景观植物大多为绿色,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色彩,且不同的植物树种所表现出来的色彩不同,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与气候下所呈现出的色彩也不同。而山石所体现出来的色彩呈多样化,在明度、纯度、色相以及主色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山石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一般为高大的造型,通过厚重的体态来展现出稳重的美感。水体可以说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具灵活性的元素,在色彩上主要为无色透明,但是通过外界因素的变化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可以利用彩灯与水体的搭配,表现出五光十色的水体效果。 1.2 半自然色彩 即在具有自身色彩的同时,经过一定程度的人为改造,使其在色彩的表现上更为丰富。此类色彩一般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明度、彩度以及色相等元素混合而成,与自然色彩相比具有更大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1.3 人工色彩 即纯人工打造的色彩,经常被应用在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雕塑、广场及灯具等方面。虽然此类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小,但是却对园林整体设计起着较大的作用,往往会起到点睛的效果,应该重点关注。 2 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理 2.1 色彩应用分类 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色彩主要可以分为 3 类,即无彩色、有彩色以及光泽色。无彩色即黑、白、灰 3 色,有彩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基本色,而光泽色则为金、银、铜等物体表色,又可称为独立色。另外,按照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可以将色彩分为暖与冷两类色调。一般情况下,将红、黄为主的色彩称为暖色调,将蓝、绿为主的色彩称为冷色调。 2.2 色彩搭配原则 2.2.1 搭配合理… 无论是何种色彩的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时都需要保证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在同一空间使用多种颜色时必须注意色调过渡的协调性。(1)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色彩转化为另一种色彩时,应利用两种色彩中间的颜色进行过渡,避免两种颜色转变过于生硬,容易给人带来一种感觉差。不要选择对比色,尽量选择相近色,这样颜色的转变不会过于突兀。(2)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比色应用比较普遍,但是如果设计不合理,会给人特别夸张而有反差感,颜色跳跃过快让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对比色的使用要注意大统一、小对比,遵循整体协调的原则,提高色彩设计的合理性。 2.2.2 色彩选择合理… 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色彩的选择与应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选择冷色调往往会给人清爽、宁静的感觉,一般会应用在炎热的夏季;而暖色调往往会给人兴奋、热烈的感觉,一般会在寒冷的冬季以及庆典场面应用。能够给人带来宁静与柔和感觉的色彩还有同类色,相比较而言,邻近色传达的感觉更温和,而对比色给人的感觉却更强烈。就园林景观设计现状来看,大多会选择同类色与邻近色,很少会选择对比色。无论是哪种类型色彩的应用,都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园林设计与周围建筑以及环境等因素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好自然色、半自然色以及人工色的搭配,从整体上保证园林设计的合理性与协调性。 2.2.3 价值可操作性高… 对于各类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除了要保证色相搭配的合理性与协调性外,还需要遵循价值原则。即将自然色、半自然色与人工色相互搭配使用,在提高园林设计效果的同时,降低设计成本,从总体上提高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应用的综合效益。另外,不同原则在设计时可以相互融合,例如将价值原则与协调原则相融合,将植物配置中同类色与相邻色的应用,与自然色与人工色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在特定的景区将建筑的颜色定为与周围植物相类似的颜色,实现整个风景区颜色的协调性,通过植物与建筑的合理搭配,可以合理的控制建设用地,做好园林设计的成本管理。 3 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措施 3.1 自然色彩的设计应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自然色彩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自然色彩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本身的颜色,而不同的色彩对观赏者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园林中的三角枫、杜鹃、红端木、石榴等可以展现出自然红色,红色体现的是热情与奔放、活力与动感,艳丽的色彩可以最直接地刺激观赏者,吸引观赏者注目;园林中的银杏、金叶女贞、迎春、连翘等代表黄色,象征高贵、灿烂,也可以突出阳光、快乐、智慧等内涵,不同的黄色也可以突出高雅、华贵等感觉。园林色彩应用最多的微绿色,是自然色彩中的基础颜色,象征希望、青春,给人以宁静和安逸的感觉。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通过浅绿、黄绿、墨绿等凸显出绿色的层次感,形成独特的绿色景观。因此,在景观过程中必须将色彩进行巧妙的组合与搭配,才能体现出其象征意义,继而突出景观的美观价值,从而实现园林景观的设计价值。 3.2 人工色彩的设计应用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人工色彩的应用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形成引人入胜的优美景观。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用到人工色彩的主要有建筑、墙体、道路、花架、栏杆以及雕塑等。(1) 在进行设计时,需做好不同色彩之间的协调搭配,保证色彩应用的合理性。现在很多城市园林在景观设计中,人工色彩的应用往往只重视单个元素,忽视各元素与植物色彩的搭配,以及各元素之间的色彩搭配。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保证植物种类色彩与周围人工色彩设计的协调性,尤其是针对一些色彩浓重、引人瞩目的植物。(2) 现代园林设计时,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配置了游览车、环卫车以及移动食品屋等,在园区中形成特殊的动态色彩。虽然各种移动元素外观设计的美观性强,但若在园区移动时不能完全与周围色彩的设计融为一体,很可能在停靠的区域会对区域色彩设计造成破坏。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避免环卫车、移动食品屋等动态色彩对环境色彩设计造成的影响,应合理选择动态色彩,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融合。例如,较大的园林往往会设置主题景区,可以根据主题的内容设置相应的移动色彩,即使移动到其他区域,也可以与主题要素交相呼应。 3.3 冷暖色调的应用 冷暖色调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色彩搭配,通过合理的搭配往往可以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不同的搭配方式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感受。例如,冷色调的应用给人平和、宁静的感觉;应用空间较小,适合在园区内设置不同的半隐蔽空间,满足人们对隐私的需求。而暖色调一般选择在大面积景区内应用,给人欢快、愉悦的感受,通过暗示作用达到缓解人们紧张情绪的目的。因此,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应注意冷暖色调与园林区域的差异性相结合,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例如,北方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应以地域性差异为基础,考虑冬季时间长且干燥的特点,暖色调的应用可以给人热烈、温暖的感觉;而南方园林景观设计中,考虑地域环境与季节的变化,可以广泛地应用冷色调,给人清凉的感觉。 4 结语 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时,要保证各类色彩选择与应用的合理性与协调性。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各类色彩的特点,严格遵循设计原则,设计合理的搭配方案,从而降低园林建设成本,从整体上提高园林建设的综合效益。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浅析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园林景观的规划,在规划园林景观时除了要满足周围人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体现其艺术性。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通过对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的阐述,分析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过程。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 艺术设计 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方便人们生活和满足人们休闲及文体活动需求的前提下,保证环境舒适安宁,同时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和主要居住人群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视觉要求。 1、浅析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要严格按照设计原则进行,确保所设计的空间及构件与人体尺度相符和各种设施构件的安全性相符。 第一,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创作生活美,再创作自然美。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生活美和自然美二者要协调一致,而不能相互对抗,创造生活美的目的是为自然美增色,而不能破坏和压倒自然美。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功能性创造的源泉是大自然,创作的方法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创造其功能性时要以人的基本行为为出发点。人们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安全、刺激和认同要融合在一起。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开放空间,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三种基本活动,即生存必须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尺度、场所和领域。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不能超出20-25米见方,不然则会影响大家的自由交流。 第二,要有精神文化的融入。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最关键的是园林主题的确立,园林主题要有新颖,不能落入俗套,一个园林确立一个主题为最佳,但是在主题之下,还可以确立副题,使园林景观主从分明,有中心、重点、烘托和铺垫,使之环环紧扣,主题鲜明,彰显园林的新奇之处。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还要融入精神文化,使园林景观达到美化环境和美化心灵的双重效果。 第三,带给大众不一样的感觉。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空间、场所、领域是通过不同的感官限定的,空间主要通过生理感受,场所主要通过心理感受,领域主要通过精神方面。所以,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其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只有如此才能使园林景观符合大众的心理,才能被群众接受,真正的为大众服务。 第四,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时,首要条件是满足区域内人的使用功能,其次是其艺术性,同时还要考虑其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园林景观的养护费用及其生态价值。为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信息和材料,生态廊道要使用自然光、自然风和自然水来建立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由于当今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所以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时追求其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其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1]。 2、探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过程 2.1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形象美的运用 在自然景观中,最为重要的审美元素就是其形象美。在我国众多的名胜中,黄山的奇,泰山的高,华山的险,无不带给人们一种崇高、雄伟的壮美感,桂林山水的隽秀、杭州西湖的清秀,带给人们的则是一种秀丽幽深的秀美感。在大自然景观中,无论是山还是水,都凭借着各自独特的形象美而保持着其独有的存在价值。分析自然景观形象的本质,最主要的还是景观的“旷”与“奥”。园林景观可谓是一种空间艺术,不同于自然景观的天然,它是取自然界里的石、植物、水、土和动物,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创造出来的自然风景艺术景象,是主观艺术创造和客观内容相结合的大自然风景形象的翻版。与大自然景观的原始丰富和广阔宏远相比,园林景观则是更集中、更理想和更富有情趣体现大自然景观的艺术形象[2]。 2.2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色彩美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中,除了要运用形象美,同时还要注重运用色彩美。色彩的变化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和情绪变化,是组成园林艺术的最基本因素之一。由于色彩其强烈生理属性和情感效应的特征,能够使一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装饰自己和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愿望,利用丰富的色彩还可以表达自己特有的理想憧憬、情操内涵和生活情趣。因此,园林景观的建造者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对园林色彩的选择中去,使园林景观具有以色抒情传神的效果。自然界四季中融合着不同的色彩,例如,春季中绿树中姹紫嫣红的花,给人一种震撼的美。因此,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山景色彩、花木色彩、动物色彩、水景色彩和建筑色彩五大色彩项,其中要突出的建筑色彩、花木色彩和水景色彩,使园林景观的主题鲜明[3]。 2.3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节奏韵律美的运用 园林景观的观赏,需要人们身临其境的去体验和感受,在流逝的时间里捕捉园林景观的那独有的艺术魅力,故而园林景观既是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时间艺术。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中,讲求的是层次有序,别有洞天,山水相间和柳暗花明。园林景观的曲径通幽体现了艺术上的含蓄和节奏上的流畅。园林景观的设计者把整个园林当做是一首优美的音乐来创造,园林中的山石、池水、树木、花草、亭台、楼阁是跳跃的音符,曲廊、蹊径、步桥是串连音符的节奏,它们共同组成一部时而磅礴时而优雅时而浪漫的音乐交响曲。进园拉开曲目的序曲,观景则进入曲目的高潮,漫步池边是缓慢优雅的慢板,穿越假山是高昂磅礴的行板,小憩亭中是其节奏的过渡。园林景观所独有的魅力还体现在身在其中,却不能窥其全貌;只见其山,不见其水;只闻其香,不见其源;可登高望远,亦可钻洞寻幽等韵味。 2.4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境界的运用 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最重要的是在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意境和富于自然美的小天地中创造一个具有生物气息的生活美环境。园林景观创作的第一个境界生境就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相结合的境界,生境是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基本创作境界。园林景观创作的第二个境界画境是通过取舍、概括和熔炼生境的美,形成主次分明、相互烘托和呼应的完整布局后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园林景观创作最高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把自身的感情融入景观创作中去,追求浪漫主义色彩,在景观中找寻到心灵的那一方宁静,同时体验要赏景的乐趣。意境是园林景观创作理想美的境界,是园林建筑者们一直追求的境界,集聚了功能、人文、艺术和科学,是达到文化性和自然性完美结合的最佳境界[4]。 3、结语 总之,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既要满足区域内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要讲求其艺术美。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还要在景观中融入精神文化,景观的创作要带给大众不一样的感觉以及保持其生态价值。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形象美、色彩美、节奏韵律美和艺术境界。使人们在园林休闲时既能感受大自然的那份天然,又能体验人工创作的鬼斧神工,彰显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水平。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简析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中色彩的设计 【摘 要】住宅区合理的色彩搭配是形成居住区景观的重要关键。它必须对住宅区色彩的形成,对居住区景观有充分的认识,并了解介绍住宅区景观色彩的规划设计中色彩构成要素。而去了解并避免现存问题,用理性与感知的观点去阐述色彩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的应用。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色彩;构成元素;色彩应用 居住区的景观色彩,顾名思义,就是指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所有外露物体外部被人所感知的色彩总和。它是一个广泛、概括的概念,主要分为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两大类。它们连接了人们的活动空间的范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乃至联系到人的心理感知。怎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出和谐优美的住区景观色彩形象,进一步提升住区品位,已越来越成为当今居住区景观规划的重中之重了! 一、居住区景观色彩的构成元素 居住区景观色彩元素主要分由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两大类组成。居住区景观中的植物、水体、山石以及天空等事物,所生成的色彩都属于自然色;居住建筑物、休闲广场、路面、小品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色彩都视为人工色。而自然色源自于自然,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天然色彩有一种与世具来的好感,它比起人工色彩更具有真实性和活力感,也更能满足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欲望。而人工色比起前者来说往往很独一,不够前者那样具有丰富性,但是它可以调配出各种色相、亮度和色度,因此可以任意的选择施用于建筑、小品和铺装上,它为景观色彩的营造提供了无限多种的可能性。 二、色彩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建筑色彩的设计。住宅建筑物色彩是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建筑色彩作为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居住区是人们修养生息的居所,住宅建筑色彩的搭配设计要符合自身的功能区满足去影响人们的视觉及精神需要。居住区建筑色彩设计应在整体色调效果统一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别样性,根据其坐落位置及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作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形式,我们常常通过寻求色彩的变化来完成。居住区建筑外形一般都以较浅的、明快的调和色(如浅黄、浅灰、浅绿等等)为主要基调,而不以对比色或对比强烈的色彩在大面积上使用。居住区群体的色彩要成组考虑,颜色以淡雅为宜,以造成一种明快、朴素、宁静的氛围,这样能促使居民有归属感。此外,建筑物的局部,如阳台、栏杆等的色调可作重点处理以达到统一中又不缺变化,比如有些居住区建筑,在墙面上粉以深浅和色调不同的水平或垂直色块、色带,可以使居住区的外形统一中富有欢快生机。 2.植物色彩设计。植物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角色,同样也是构成居住区园林景观美的主要角色。它的品类繁多,有木本、草本。木本中又有花、叶、果、枝干的各种乔木和灌木。草本中又有大量的花类和草坪植物。植物美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大多数植物叶的叶片是绿色的,但植物叶片的绿色在色度上有深浅不同、色调上也有明暗。这种色度和色调的不同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在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只有符合设计准则,才能协调好这些植物的色彩搭配。 (1)植物色彩与表达的主体一致:植物色彩可以表现出热闹、宁静、庄重和浪漫等氛围。如居住区儿童活动区的植物配置,应选择色彩鲜艳的植物来呈现热闹的空间氛围。再如居住区中心水域的植物配置,应以淡色调花系植物为主,并结合枝形下垂、轻柔的植物,如醉鱼草、云南黄馨等,以体现水景轻柔、幽静的意境。 (2)植物色彩设计要考虑色彩的情感因素: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实践中对色彩产生一种共识,即色彩情感,因此在植物色彩设计中应熟悉色彩所体现的情感,并按照色彩的特定情感加以选择与应用 (3)植物色彩的季相或时序性: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要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供居民观赏,不同季节的植物生长更替,他都有从低潮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循环更替,每种植物表现美都不一样,有的呈现在高潮,而有的却表现在低潮里。这样更需要设计者掌握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惯,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合理搭配,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境。 3.小品色彩环境设计。小品的内容较多,范围也较广,它对于美化景观有较大作用。而环境小品虽然不是居住区外边环境的主要色彩,但是它可以丰富居住区色彩,活跃气氛。环境小品的色彩设计应该追求功能和美观的统一。按照环境小品的外观颜色,可把居住区小品分两类:一种是色彩鲜明的小品。如指示类内的标牌、指示牌。这类小品色彩应该简洁明快,易让人识别。由于指示类小品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居住区环境中分布广泛,因此要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的游戏设施小品,一般采用色彩鲜艳的色调来给予突显及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而第二种色彩朴素的小品。如座椅、灯柱、垃圾桶等小品,在色彩方面就要搭配朴素底纯度的色调,这样就可以满足忙碌在外、谈心的居民回到此处以栖息。 4.灯光色彩设计。灯光设计是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份,它是增加和延伸居住区内园林景观的审美空间。灯光一般表现在夜晚中,灯光除了在夜晚照明功能外,还可以通过建筑物、小品、草坪、灌木及水体等的照射,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光彩意境。不过在呈现合理配搭画面的前提是要把握以下几点: 功能的合理性:在考虑点缀丰富色彩以外,不能忽略主要入口、主道路的照明度,一般选择的颜色是白色或米白色,这样的颜色颜色明亮,色调很接近物体本色,不会使居民产生错觉,更能保证道路的安全性。 色彩的健康性:美与人的身心健康是相关联的。在色彩缤纷的小区灯光下,假如色彩应用不当,不但不美观,而且会伤害居民的身体健康。据研究表明,黄色、橙色能使人兴奋,热情;白色使人心情平和;蓝色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所以选择合理的灯光要以居民的身心健康为基础去调配灯光,合理搭配色彩。 5.铺地色彩设计。居住区内铺地就如画中的留白,在居住区的构图中起着背景点缀作用,并且铺地也是重要的景观元素,铺地的色彩设计,更应追求创造丰富又有特色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道路色彩不应表现得“高调”,硬化地面要接近石板,石砖等接近自然的色彩。道路上铺地的色彩变化,对居民走动能起到导向的作用。例如,很规则方正的地砖铺地,通过色彩图案的变化可以形成方向感。再有硬质的铺地景观主要体现在图案的编排、材质和色彩的变化选择上,都要形成一种韵律。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色彩在居住区铺地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扩散,不同的铺地材料有着不同的性能,因而对它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居住建筑外观色彩表现的效果。 从上面的五种住区景观的建筑、道路、小品、树木、花草等具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的色彩考虑,把这些色彩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处理好人工色彩之间、人工色彩与自然色彩之间、单体内部、单体与环境的色彩关系,都要追求达到和谐统一。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论我国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 摘要:园林景观代表着特有的文化意念,是建设中一种特有符号, 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发展。园林绿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绿化城市的工具,更是传递和表达城市文化内涵、传承城市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园林景观最大的艺术魅力就是传达出的“形外之意,景外之情”的思想。本文从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的意义出发,指出了其存在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主题;文化 引言 园林景观不仅是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为人们呈现着历史变化的轨迹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它的价值不在于景观是如何的美,而是它的景观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所以在进行园林规划的时候,不仅要实现其装饰环境的价值,更要体现其在提升精神境界方面的价值。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元素,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审美情趣、体现现代感的园林景观。我们修建园林,不需要钢筋水泥等的建筑材料,而是需要复原自然,再现自然,体现园林的主题与文化。 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主题与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题最初指的是音乐中的术语,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基本概念是:主题既是主体,也就是主题的解释的根据和目的,主题的解释学的公共领域即为解释学的根据和根基,也就是创造和改变我们的依据和根本,于是成就了我们的主体,我们发挥主题的根据是依据一定世界发现的一定的时间,根据这种依据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主题,我们根据一定的世界措施得到一定的解释,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得到一定实际的结果。 文化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词汇,其概念也是十分的深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讲的是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上的文化讲的是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从根本上来讲,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二)主题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视觉的满足而出现的,而是它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承载表达文化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对园林景观的赏析是通过“观、品、悟”来实现的,先是以视觉来进行观赏,然后通过观赏所获得的信息来对景观进行品味,这些都是一般赏析园林景观的正常理解,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品味后,能够领悟和理解园林景观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有许多设计精湛的优秀园林景观作品,但是同样的,也有许多设计欠佳的作品。具体来说,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略了主题与文化的内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园林外观美化程度如何已经成为了该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当人们出门散步、逛街、旅游之时,就会看到许多新建的草坪、景观大道或者城市广场,这些虽然给城市增添了许多景点,但是也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许多园林景观建设盲目追求外观和视觉刺激,认为大片草坪的绿色效果就是城市园林需要的关键,而忽视了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很多广场大多没有大树遮荫,游园内设置的座椅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看到的都是昂贵的铺装、繁华的罗马柱、华美的色块等,并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功能主题、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职责。 (二)忽视主题和环境的融合 不同性质与功能的园林建设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的园林景观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统一,盲目的追求创新,忽略了场所的环境特性和功能的要求,使得园林景观所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例如,陕西的森林公园建筑风格就缺失了自然的审美情趣,许多森林公园大理石的山门上用瓷砖镌刻出景点的名字,服务区内的酒店也为瓷砖地面、铝合金窗户,与其他城市宾馆相比并无独特之处,就连景观内的指示牌都是用现代材质制成,公共厕所、果皮箱等都无不透漏着现代化气息,人们身临其境并不会感受到山中之景。 (三)文化品位亟待提高 园林景观就如同所有的艺术品一样,需要人们的鉴赏,有些园林让人感到恬静而舒适,有些则感觉清冷而宁静,也有些会让人感到端庄而华丽,这主要是根据设计者注入景中之情不同而引起的感官和视觉差异。一些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大多就灌注了设计者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真切感受。但是也有一些“味俗”的景观作品急需要提高其文化品位。 (四)主题的缺失 不同的园林景观的意境是不同的,但是有些园林过重的去注重文化的传播,导致主题的设计过于复杂,使得人们在观赏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感觉,文化信息的混乱影响了人们的心态和感觉,导致最终放弃了对文化的理解与感知。观赏者往往这一步还在缅怀古人怀才不遇的心境,下一步就跨入了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现在还在体会着中国江南小桥流水,转眼间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繁华。这种园林景观作品使得观赏者看到的文化信息太过于凌乱,也让他们失去了探寻和挖掘该景观主题和文化的兴趣。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的相关解决措施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营造、文化内涵镌刻并非简单之事,其需要观赏者从“景”入“境”,然后再由“境”生“情”。具体来说,园林规划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针对园林主题进行景观规划 一般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大多会突出园林中的一个主题,并由此主题来对园林进行命名。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设计者需要根据城市原有基础建筑风格来决定园林设计的主题风格,并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在设计之前,设计者也需要对设计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园林原有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本地历史和文化底蕴,并为园林设计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植物形态特点、植物生长特点等也需要纳入到分析范围以内,并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该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并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工作。 (二)园林设计要融入生态保护的思想精髓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直接关系到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能否顺开展。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有一些景观仅仅只是重视景观规划和建设,并没有认识到园林中的植物是否会对该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不仅注重景观主题及文化凝练,也需要注重园林内种植的植物是否会对该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此来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最好能够使用本地植物,避免使用引入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为该城市打造特有的城市景观和植物景观奠定基础。 (三)融会贯通、统筹全局 园林景观规划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不仅把握设计总体,也要合理布局细节,在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者需要借鉴西方表现形式,但是也要遵循我国文化底蕴,重视古今结合、洋为中用,将现代化园林融合中国特色。与此同时,设计者也需要有一颗满足社会大众审美的平常心和诚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作品。 结束语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和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为前提,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提高人居环境。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需要改善现代城市综合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城市园林景观,通过主题和文化的表达,体现出各国不同文化而产生的不同内涵,并且要不断的进行突破束缚,把传统的观念融入到现代的生活环境中,把园林景观真正的发挥出作用。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及设计探析 摘 要: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善自然环境。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主要包括绿化带以及公园环境的建设,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文通过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重要性的介绍,对城市园林精元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对园林景观的投入也是比较大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化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但能够提高城市空气的质量,降低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在居民区或者办公区建设园林的景观,可以舒缓人们的情绪,为人们提供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从对绿化植物的研究我们知道,城市园林的建设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性分析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和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的,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但要考虑到绿色植物的选择和种植,也要和周围的建筑物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其作用的发挥。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要注重对美化环境的方面,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建设符合时展的园林景观。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要保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力求实现更多空气质量的提高以及设计的美观性,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还能够吸引社会企业的投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用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要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出发,要与整体的城市规划相一致,建设有个性、美观的城市园林,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水平。比如在公园的规划中,采用古代样式的园林规划。在选择绿化植被的时候,选择四季常绿的植物进行装饰。还可以建设主体公园,比如丁香花、菊花等的主题公园,公园内种植某一特定种类的花,提高花园的独特性和美观性,通过园林的设计规划,园林设计师也发挥了他们擅长的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不单单要注意实用性,更要考虑到园林所传达的意境,在写实和写意的氛围中达到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三、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一)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 1.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都必须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来决定,规划的目的和方向也要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确定。在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的规划中,设计者们对园林的实用性和环保型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一直都关注的是园林的美观性和设计的独特性,这就造成了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了失去了其现实的意义,无法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降低了城市规划的水平,制约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2.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环境园林的规划时,要特别注意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和使用,在使用绿色植被时,要考虑到园林的主体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度,只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才能建设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在对城市进行美化的过程中,还会提高空气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中的粉尘,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带给人们一个美好的心情,在这种氛围下生活,也会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二)结合园林文化主题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化城市园林的规划已经开始向专业化转变,不是以往的混乱性规划,而是更为专业化的建设,现在很多的城市都出现主题性的公园。这些公园在规划之初都结合了城市发展的实际以及文化特征,使得建设出来的园林能够和城市融为一体。城市园林的规划还包括对已有原理的改造规划,通过对园林的在改造,提高了园林的建设水平,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感官体验,提高了园林的美观度和实用性。很多园林都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城市发展现状或者历史的文化,这些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中重要部分。园林设计人员应该实际考察城市园林的建设情况,要保持园林的独特性和适应性,还要结合城市的气候和水质等条件,设计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现代化园林。 (三)以互动性城市园林景观为设计方向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丰寓的娱乐活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更多的注重景观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四)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积极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景观规划与设计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以及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的墙体、灯柱、休息座椅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立体绿化景观。通过利用可以利用的立体结构增加城市园林的空间划分,给人以视觉上、感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五)开阔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展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开阔设计思路,以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使用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进行路面的规划与设计,路的两遍模拟野生环境打造郊外的自然景观。而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的条件,泥地与路石间的缝隙增加了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即打造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有提高了园林内的绿化面积。 四、结束语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这就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以综合城市基础信息与园林基本情况,以本土植物为重点,人性化极向上新颖而不浮躁美观而又实用简单而满足需求符合生态要求的城市园林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意境及营造方法探讨 摘要:园林景观规划之中主题意境是园林设计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园林景观的主体意境的营造直接影响着园林的质量。本文主要论述了园林景观规划之中的主题意境以及营造方法。 关键词:园林景观;主体意境;措施 引言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是当前城市建设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投资环境以及居住舒适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以及设计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仅具有吸纳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和吸收噪音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分割空间以及美化园林环境,同时,也是城市休闲场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科学选择园林景观植物实现城市生态的平衡、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园林景观的规划以及设计提高城市综合文化氛围,给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居住环境的改善奠定一定的基础。 1、主题意境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园林是以有植物同时提供游憩为主要的特征,通过积淀历史、文化等等相当多信息内容的不同风景单元以及组合为主要部分构成形式的所谓理想的生活境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仅应该满足园林自身的功能性需要,也承载着传递文化的职责。 园林景观规划是园林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规划不仅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化现象,营造多样化的主题意境,满足人们对于环境的文化现象以及人们对于环境气氛的烘托,来达到美学、文学以及景观功能相结合的目的。 观赏者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一般可以分成3个阶段:观――品――悟。“观”主要的表现是观赏者对于园林之中感性存在的整体景象进行直观的把握,此阶段,园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要想进行深化,还应该进行“品”。“品”一般是观赏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以及思想感情等等,使用联想、移情以及思维等心理活动,不断去扩充以及丰富园林景象,领略、开拓园林意境的过程。但是园林欣赏的较高境界则是“悟”。如果说“观”以及“品”是感知的想象、体验以及移情,如此的话“悟”则就是理解、思索以及品味,也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得到对于园林意义深层的把握,引导观赏者实现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种种造景手法将主题烘托,使用主题进行特定文化内涵的表达。 2、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主题意境的表现方法 2.1、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品中主题意境的表现方法 我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造园艺术之中有所表现。当前我国传统园林在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自我的发展,不管是从开始萌芽时期的囿,秦汉之时的苑,魏晋六朝之时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之时的文人园林,或者是清代移山缩地的写意园林阶段。“师法自然”一直都是我国传统园林需要遵循的原则。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我国的传统园林把建筑、山水以及植物进行有机地融合,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之内使用种种自然条件,模拟出大自然之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将自然美同人工美之间进行统一,实现出“天人合一”作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中国传统园林好像是泼墨山水,浑然天成以及幽远空灵。比如说“杭州西湖十景”,可以从南宋一直到现在,大概有7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湖一直都是有自然山水美的园林景观典范。在明清时期诸多江南的私家园林,它的审美特点也是“接近自然”。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我国的传统园林强调则是“造园之始,意在笔先”,尤其重视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及以物比德。将自然景物当做是一种品德美以及精神美的象征。较为重视诗话情趣以及意境上的创造,园林之中融进诗情画意,是我国传统造园之中的重要特色,它的审美较多的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我国的传统园林综合使用种种元素给物质空间赋以诗情画意,将人们凭借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变为人们对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使用意境来表达出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园林的精华所在。古人将竹子作为高洁品格的象征,表现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的品格精神。造园者把松、梅、兰、菊、荷和种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造园者把自己的情趣意向倾注于园林景观之中,使得园林景观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2.2、现代园林景观作品中主题意境的表现手法 在进入多元化的今天,在园林活动内容逐渐变得丰富的情况,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有所传承以及创新,有力的推动了当前园林的发展,中西方园林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交融,为现代园林的大融合奠定基础,使得现代园林慢慢同时代精神符合的方向发展。它的特点在于不断满足时代需求,表现出时代的特色。 现代园林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设计思路以及设计方法上具有较大的开拓。现代园林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不断吸取它的精髓,并且,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继承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立人同自然之间的和谐,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的主题以及文化之中,给“现代”园林景观主题以及文化添加较为广泛的内容。 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主题以及文化的表达应该遵循的原则有:第一是人性化。当前社会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人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所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该注意人性化园林空间的塑造,应该注重到考虑景观使用者的感受,主题形式表现的文化内涵应该不断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行为以及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第二、多样化。现代园林是开放型以及外向型,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使用给现代园林有了十分新鲜的创作元素。并且,园林处于大环境的差异也是园林创作之中要求重点考虑的元素。园林创作应不流于程式化,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园林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特质尤为重要;第三是要富于自然精神。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应刻意地生搬硬套地创造主题,而应在最大限度对自然进行尊重,在对自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使用艺术抽象的手段对于自然进行再现,将生态效应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创作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型园林景观,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表达具有自然的神韵。 2.3、灵活运用,构景得体 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之中应该坚持从整体到局部,都要依据主题来进行布置以及安排,旗帜鲜明地将主题凸显出来,将构成景观的要素使用艺术的方式来处理,主景以及衬景之间彼此联系,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另外,园林的类型、服务对象的不同,其功能要求也就不同。在设计之时应该掌握种种类型的园林功能要求上的特殊性,将主题意境同功能要求相结合。在规划过程之中灵活运用,不拘泥于常规。 3、结语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营造关系到诸多的方面,应该充分掌握种种因素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进行协调,站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依据环境的特点,实现自然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统一,为人们提供较好的园林景观主题意境享受。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的得与失 【摘要】:本文总结了包头市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充分肯定包头市城市园林建设取得的成就,总结其经验,也中肯地分析了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对策。注重对城市园林的研究,要求把城市园林特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 城市园林景观特色体现了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这就要求首先在规划上就注重对城市园林的研究,把城市园林特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 园林景观设计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取得了许多建设的成果,扮靓了我们的城市。但是,我们的城市塑造依然存在难以和自然融合,甚至逐渐失去了城市的人文气息的遗憾。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寻找城市规划丧失的自然和人文色彩就是本文的探讨重点,并且在研究包头城市园林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运用自然和生命,塑造“园林景观”。 1.成就与经验 1.1规划基础好 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定位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城市。1955年,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和国内城市规划专家为包头市编制了新市区总体规划,为包头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城市基本格局,这种城市肌理在今日的城市格局仍可得到清晰反映,被国内学者誉为“包头模式”。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考虑到工业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设置了卫生防护林带,起到了保证城市净化空气和美化城市的作用。六十年代以后,适当调整了城市布局,城市生态环境没有大规模和根本性的变化。 从60年代开始发展到80年代,包头初步建立了现代重工业核心城市的雏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规划并未得到良好的执行,有些城区由于经济等其他原因至今仍然没有建成。可以说,包头是一个还未完成但具有良好底蕴的艺术作品。她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甚至是几代人艰苦的奋斗。包头是一座的环境优美的城市,其城市建设引起了全国的瞩目。它的美主要就是注重城市“客厅”的建设,如织的草坪、整洁的广场是包头城市特色之一。在规划中注重城市绿地、广场的建设,在布局上进行综合考虑,兼顾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交流的场所。 1.2包头市园林规划分析 1.2.1包头城市园林框架 城市各种风貌地块构成了风貌景观的框架,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主要体现在: 1)城市北有阴山,南邻黄河,东为郊区农田景观,市区处在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的背景下,即有较好的绿色郊野景观基质。 2)在城市内,东河、昆都仑河滨河生态景观建设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廊道景观。 3)现有己建成的几大公园、广场及社区绿地散布在市区的绿色斑块。 4)现有生态绿地向外渗透延伸,与外围生态有机联系。 1.2.2包头市城市风貌规划的空间构建 包头市背靠大青山,地势较为平坦,具有较好的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风貌依托大青山为城市空间和整体景观的宏观背景,符合中国传统的选址思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即大青山,朱雀即黄河,以山岳和黄河为城市发展的依据和自然边界,构成包头市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形成了面水背山式为特征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并通过行道树、公园、居住区绿地、宅间绿地等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市区系统,并与建设路快速道走廊相结合,形成城市活动通道。市区组团与组团之间有大片的闲置空地,城市发展空间较大,城用地具有较大弹性,有利于未发展和建设。如建设路沿线的空地,东河区以东河昆区以南黄河湿地的大发展空间。这一城市空间发展以集中为主,兼顾分散,形成"一城四组,以新促旧,新旧联动"的新空间形态,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用地结构和城市结构趋于合理,是典型的"一市双城"结构。 1.2.3园林绿化系统 城市开敞空间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绿地系统规划十分重视保护和建设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沿钢铁大街规划为景观大道绿化带,安排城市布局,体现城市的特色。其中沿线公共绿地有: 八一公园:以八一公园为中心公共绿地,建设娱乐游玩项目。 劳动公园:保持自然景观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在以环翠楼眺望刘公岛的视线走廊上进行景观性绿化。 规划建设重视生态环境,开辟尺度不同,内容不一的城市绿地。规划沿路、沿河带状绿地,空地修建公园、林荫大道;利用现状土地开辟城市公园;在居住区内规划休闲绿地;在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铁路、高压走廊下规划防护性绿带,规划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10平方米,绿地率不低于35%。 1.2.4景观轴线及景观视廊 在城市内,东河、昆都仑河滨河生态景观建设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廊道景观。 1.2.5景观空间构成要素 (1)“一带”指沿建设路主轴带集交通、绿化功能为一体的景观道路。它作为连接城市的道路景观,在功能上满足了通达的要求,以快速、高效、便利的服务为城市注入了流动的韵律,在景观效果上以超大的绿量和绿化空间的丰富变化强化了城市主轴的意义。大胆的规划理念和超前的规划意识铸造了这条百里长街。 (2)“二区”指由建设路连接的青昆城区和东河城区两个城市居住主风貌区。这两片地区居住了城市的绝大多数居民,长久以来形成了东河的历史旧城风貌与青昆城区现代化大都市风貌共存的景观特质。 东河区位于包头市东南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人口不断增加。转龙藏可以看做东河的龙头的,各个公园绿地就是龙的身子,东河这条龙活灵活现的融合了蒙晋商文化。永生和、乔家金街以及分布区内构成了极具特色文化区。 青昆城区是包头市的中心城区和自治区最大的企业包钢(集团)公司所在地,位于呼包银经济带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三带三区”城市空间的构建,即:以构筑昆河两岸工业经济发展带为载体,建设工业大区;以构筑钢铁大街两侧商贸金融发展带为突破,建设商贸金融大区;以构筑沿阿尔丁大街两侧科技教育发展带为重点,建设科教大区, (3)“三教”指美岱召、五当召、吕祖庙组成的民族宗教三景区。 美岱召位于包头市以东80公里,始建于明朝庆隆年间,它是喇嘛教传入蒙古的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美岱召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在建筑上更有独特的风格。它是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的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这些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美岱召是一处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建筑。寺周围有土筑石包镶的城墙,整个城池略呈长方形,周长681米,四角建有角楼,南墙中部开设城门。 五当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约70公里的五当沟内。山峦重叠,苍松翠柏的大青山深处,坐落着一处气势宏伟、建筑规模盛大的召庙,即为五当召。五当召的主体建筑,以八大经堂(现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历世活佛舍利塔的灵堂组成。 寺庙的主要建筑为无梁殿宇,砖石券顶,别具一格,建筑布局有五进院落,三层大殿,配殿,禅堂僧舍,库房53间,连同庙门对面的戏台共占地四、五十亩。庙内原有很多壁画,浮雕,金字匾额。主持共传六世,常住和尚十六、七人,农历四月初八日为庙会。十年动乱中庙内文物盗毁一空损失严重。近年来经过多次修复和扩建,已成为包头市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之一。 这“三教”是包头市城市空间与宗教景观的重。组成部分,注重整体布局与空间结构结合,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4)“四景”指梅力更自然生态风景区、南海旅游度假村、植物园、包头市赛汗塔拉森林公园4个重要景观区。 梅力更自然生态风景区位于阴山山脉乌拉山南麓,包头西(九路车终点站),南眺九曲黄河,西接巴彦淖尔盟。是国家AAA级旅游区。 包头市赛汗塔拉森林公园:包头又称鹿城,赛汗塔拉因其中有一“圣鹿园”而成名, 曾被评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草场。 南海旅游度假村,水域辽阔,风光旖旎,北依青山,南接黄河,浩浩荡荡,飘飘渺渺,碧波荡漾,群鸥翔集,兰舟桂棹,渔歌对答,素有“塞外西湖”之美誉。 阿尔丁植物园有“城市绿肺”之称,她是包头市区绿化的一个典范,而包头又是内蒙古城市绿化的典型城市。阿尔丁植物园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心青年路、团结大街与两条民族路之间,占地总面积90.4公顷,分东、西两园,是集科普、科研、文化、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园。现建设的东园面积为45公顷,其中绿化面积约占80%,硬化面积占9%,水面积占9.6%。 (5)“五纵”指东河槽、昆都仑河、三道沙河、二道沙河、四道沙河河五条南北向的城内河活跃了城区内部景观,构筑区域整体网络系统。昆都仑河是包头市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大青山与乌拉山的天然分界。古称石门水。其上游俗称北齐沟。南北流向。发源于固阳县,流经包头市区,在哈林格尔乡注入黄河。全长143公里,有支流23条,流域面积2716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下游建有昆都仑水库。昆都仑沟河谷平坦,可行车马,是横穿阴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盛夏时节, 徜徉在昆河岸边,河水滟滟,大堤巍巍;绿树掩映,杨柳依依;鲜花绽放,芳草萋萋;身在北国,意如水乡。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繁星点点下的昆河湖光潋滟,加上神态各异璀璨的景观灯与之交相辉映,更让人如入梦境,流连忘返。 发端于转龙藏的东河槽在包头有着特殊的风水地位,东河槽改建成了气势磅礴的延绵数公里的中央景观带。东河槽几百米宽的绿化,南海湿地把一个城市最美好的东西都集于一身。 2.存在问题 2.1.模仿之风盛行 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尤其是盲目模仿南方沿海城市、追求欧美风格的景观设计,完全没有个性,不少作品缺乏风格、灵魂和内涵。有的尽管景观丰富,但却没有文脉,显示不出文化之根、文化底蕴,与历史的联系甚少。 2.2片面追求高档,奢华,人工雕琢的痕迹太明显,脱离自然越来越远。 2.3忽视了人的需要及城市元素的功能特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景观设计对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2.4重园林建筑、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而轻视植物。 3.园林景观改造 (1 )拓展城市建设空间 新区南北空间的打造,以及城市的连接成为包头发展的关键,始终作为基本的目标之一被加以强调。不同区段空间的创造都与其周边的重要城市资源紧密联系,与它们取得必然和自然的联系,进而将这些重要城市元素整合归纳到城市主空间中来。 (2 )空间组合多样化 现在包头给人的视觉感受较为直观、单一,在这个基础上的发展,空间的组合就变的尤其重要。创造与自然和谐的空间分布,通过增加与组合、联系的方法增强空间的魅力。 (3) 设置景观控制点 将城市主轴两侧主要城市景观纳入统一的景观体系,沿线设置景观控制点,调节景观的节奏,使城市主轴成为展示其两侧城市要素资源的重要窗口,建立景观秩序充分展示文化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4.结论 包头园林规划需要经过严谨的构思联系实际情况,确立“一路五点”的规划结构,整合功能结点,创造现代化的、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城市画卷,展现包头的历史风韵与时代魅力,同时达到古迹、商业、文化娱乐、会展、健身等多个项目的合理开展,使得整个城市充满活力。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中的园林景观规划 为了满足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要促进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健全,通过对其规划模式的深化,确保其内在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规划力度的加强,以保障城市形象工程的稳定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于日常生活质量的需要,促进其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改善,促进其现代城市规划系统的健全,满足其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满足上述目的,我们要进行园林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相关不足的分析,通过对其相关措施的深化应用,保证其园林景观规划的稳定运行。 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其环境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沙漠化现象不断出现,导致了我国城市规划的不协调运行,其城市质量环境日益恶化,已经难以满足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城市经济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健全,确保其园林景观规划的生态效益的提升,确保城市园林景观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城市的综合运行效益的提升,确保城市功能的有效深化应用,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要进其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环节的健全,促进其环境质量的改善。 园林景观规划及其城市园林绿化环节的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城市生态规划系统不断得到发展,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场景进行相关措施的应用,确保其经济规划工作的稳定运行,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系统依旧是不健全的,其相关原则不能得到有效深化,不能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城市经济综合效益的提升,为了有效改善这种现状,我们要进行其相关景观规划原则的深化。 人性化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应用,满足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需要,通过对其城市景观园林系统的健全,以满足人的需要,比如人的审美观念,实用价值等,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对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促进其城市居住环境的舒适,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这一环节的发展,离不开其内部各个规划部门的有效协调,促进其规划规划人性化原则的应用,确保其园林绿化工程的有效开展。 在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其因地制宜原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现代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当地城市规划环境的深入了解,才能确保其规划系统的健全,促进其规划规划方案的深化,比如对其建筑项目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极其自然区域条件等的分析,促进其规划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以确保其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环节的应用,我们进行相关植被的应用,确保其本地植物得到有效应用,也可以进行一部分的适应性强、高生命力的外地植物的应用,城市园林绿化环节是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化方案的应用,确保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确保其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体系的健全。 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的不足 目前来说,我国的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它不仅仅是由外界因素导致了,更重要是城市规划规划其内在的因素,比如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相关规划管理意识的确保,不能提高其对园林景观规划规划的重要性的提升,不能实现其园林景观规划的资金的有效投入,其管理监督水平也是比较低的,不能确保其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健全,从而导致了其发展过程的不足,这都需要我们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结构的平衡,而不是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 在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规划整体规划设计水平是比较低的,不能确保其现代化城市规划系统的内部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不能保证其园林景观规划的稳定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其园林景观规划意识及其设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缺乏,不能确保其规划方案的健全。有些部门的规划理念是比较落后的,不能确保其规划编制手段、方法的更新,不能促进其园林景观整体规划系统的健全,从而不利于其设计水平的提高,导致其与城市环境发展现状的不协调性。在有些城市规划中,由于其规划方案的不合理、不科学,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环节的失败,其相关监督制约机制的缺乏,也不能确保其工作环节的协调运行。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但是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仍然是沿用已有的施工技术措施与方法,自主技术创力度不足。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规划中,为了满足美化环境与改善生态的双重需求,必须积极研究与运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方法来改善园林景观规划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进而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整体效果与功能划分。 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健全 为了保证我国的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要在进行其城市规划的同时完成其园林景观规划管理系统的健全,针对其规划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通过相关环节的规划,确保其园林景观规划环节的稳定运行,保证其园林规划系统的健全。首先我们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综合环境,进行其园林景观规划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健全,实现其城市综合发展效益的提升,根据城市的地域发展模式,进行各个方案的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的深化。力争通过有效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在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规划方案可以结合城市园林景观的布置的特点,相应规划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小品、标志性雕塑和游乐设施,以达到全面展现城市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的长远目标。另外,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也要尤为关注,既要保证植被的成活率,还要注意整体景观的实现。 为了实现城市景观园林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其内部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其园林景观规划的管理理念的更新,确保其相关方法的健全,促进其工程规划规划项目的稳定运行,确保其质量的有效提高,促进其整体运作效率的提升,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影响城市规划规划精细化管理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有技术方面的、人员管理方面的、机械设备使用方面的等诸多问题尤为突出,园林景观规划管理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保证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规划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理念的更新、深入应用,确保其内部科学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其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稳定发展,促进其规划理念的更新,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比如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文化等进行相关园林景观规划环节的深化,满足园林规划的生态效益及其经济效益,促进其城市整体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确保园林绿化体系的健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协调。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园林规划环节的开展,离不开其内部系统模式的更新,离不开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体系的健全。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谈小区园林景观规划 摘要:本文先后对景观设计定位的发展趋势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具体设计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小区;园林景观;规划 一、景观设计定位的发展趋势 (1)开发商要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景观产品线。开发商应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景观产品线,寻找项目最合适的方向和其在产品线中合适的定位。这要开发商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并根据整个项目的全局定位来决策。那些没有景观特色的楼盘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2)开发商要有创新的精神。当前大多数开发商缺乏创新精神,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国内抄不到新鲜的就到国外抄,甚至把国外的一个小镇搬过来,完全没有根据当地现状设计,设计师干的是“仿造,组装”的活,但是创新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动力。 (3)开发商要放权让景观设计师来主导设计和监理施工的全过程。 二、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 2.1尊重自然的原则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景观组成的一个组团,它的景观设计之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位置的地段特点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之既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要求。契合城市人文精神风貌又能融合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的特色。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就是最早的对自然和人为环境关系的一种认知。“道法自然”也同样是先人们对今天进行景观设计时提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设计师在通过对住宅区的实地勘测和考察,分析和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个性特征,因地制宜,从空间、环境、功能的有机结合出发,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小区居住空间景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美、意象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因时因地,景观可因季节、气候、天气、昼夜、小区原有地形条件等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在设计构思时分析和处理好地形地貌、林木花草、建筑色调、灯光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2.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居民能参与其间的景观环境,形成流动交融的景观体系。一个小区除了住宅建筑之外,不只是“景观”那么简单。住宅建筑以外的户外空间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它担负着很多功能,如儿童游戏,居民散步、晨练、健身,邻里交往,改善住宅小气候等。因而景观设计师必须从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为出发点,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人的参与性,而不应该只强调形式美。所以景观设计的真正内涵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三、小区园林规划具体设计分析 3.1绿化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间,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区却存在着设计师在进行栽植配置时,一提笔便是色带拼花,处处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荡荡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不出舒适的景观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单调乏味。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蛊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当地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树种。长期以来。因为欧美的景观环境设计非常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使得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在外来设计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欧美设计师常用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就是现代景观绿化系统设计的观念,却不知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很多有良知的设计师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想使一个住宅小区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在绿化景观系统设计上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应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 (2)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应该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现象。 (3)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 (4)植物的颜色搭配,色彩的搭配能够自然界因为色彩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协调和谐。世间万物因为自身独特的颜色而显出个性的魅力。人们对色彩的热爱已是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对于色彩的追求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景观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着过去的传统构图方式,使现代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具有时代气息。最后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 3.2景观形象系统 可意象性的城市面貌无疑表现在城市的景观形象系统中。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区的景观系统也同样需要具备可意象性。何谓景观形象系统,它涵盖以下3个方面: (1)朴实的自然观,即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避免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一味追求张扬、喧嚣的硬质景观和廉价做作的“艺术”气氛。隐形的广场处理更能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景观空间中,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设计无痕。 (2)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在材料、色彩和景观细部的处理上能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 (3)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3.3户外休闲系统 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自身形式的完整性,而是要和整体的设计相辅相成,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空间的构筑。以避其生硬,与周围的建筑环境有机地结合。 (1)居住区内的建筑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一般小区建筑的外形简单,若户外景观也片面地强调本身的平面构图,则极易与其周围的建筑边缘线产生冲突,使得景观不能与建筑相呼应,且更易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系列的难于处理的边角空间。 (2)“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设计师在合理理解了地形后所进行的户外空间的设计应该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可能地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住宅小区的广场或是其他硬质铺装地面所形成的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系统中称之为户外休闲系统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在以往的住宅小区的景观中,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的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以大型广场为主,但是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论中职学校 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培养模式 试论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利弊关系并提出自己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优点 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于2006年发出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称[2006]4号)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国务院及教育部下发《决定》和《意见》之前,我校已开展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如:2005年寒假,我校组织300多名一年级、二年级学生赴上海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这次活动呈现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优点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已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趋势,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1.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更实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最新的技术,了解该行业产品生产最新型号和市场供求关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成长。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企业项岗实习所获得的报酬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困难,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重要的是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掌握了生存的本领,贫困学生自尊自立,非贫困学生也得到锻炼,更快地成长。 3.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定位高,深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企业也降低培养时间,使学生。 4.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企业严格的制度管理中,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5.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学校从企业哪里学得一些管理理念,改变育人模式,学校受益。企业获得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技能人才,培养了员工,企业受益。学生增强了职业能力和就业本领,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学生受益。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决定》和《意见》都是以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站在统揽全局的层面上制定的。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性、南北地域的差异性、南北生活习惯的不协调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 1.南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差异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南方沿海地区,各大中型企业聚集在这里,而北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首先,北方学生父母的思想传统,希望儿女在lh己的身边,不愿意他们远离家乡去工作。第二,北方学生不太适应南方的饮食习惯。北方饮食以酸、辣、咸为主,南方则以清淡、甜食为主,这样北方学生不适应南方的生活习惯。第三,北方多以干燥、炎热天气为主,南方多以高温、阴雨、潮湿天气为主。北方学生到南方会出现皮肤过敏、湿疹等综合性病症。如我校组织到上海半工半读的学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都出现了湿疹,而且10%的学生的病情非常严重。 2.路途遥远、代价大,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从北方到南方坐车要三四天时间,再加上车费、路途上的花费等费用对于比较贫困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校企管理不对接,学生流失严重。一是学校的教育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差距,学校以教书育为主,而企业则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主。在学校迟到的学生多以批评教育为主,而在企业就会以制度管理,轻则罚款,重则辞退。二是有些学生在企业能够挣得令他满意的工资,他们在半工半读结束时,就会留在企业继续工作,放弃回校继续学习。三是部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散漫、能力差,被企业安排到劳动强度大、技术简单的岗位上,他们认为以后的工作就是这样简单、辛苦,自动放弃了回校继续学习。如,我校开展的半工半读活动中,就有5%以上的学生因为这些原因流失。 4.时间短,半工半读学生不会被安排到技能性强的岗位上顶岗实习。比如:在我校去上海实习的300多名学生中不到l/4的学生被安排到技能性高的岗位实习。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以赢利为自己的宗旨,可是半工半读的学生几乎所有人都是生手,这样未免会降低企业的产量,从而使企业降低创收,企业当然不会安排学生到技能性强的岗位上。还有,要训练一个熟练工是需要时间的,可半工半读学生多以三至六个月为一个周期,企业根本就不会花精力去培养工学结合的学生为熟练工,因为,经过企业辛苦培养的工人刚能独自工作时就被带回学校。 5.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使学生的安全和劳动报酬没有保障。如有的企业不给学生上综合保险,有的企业根据法律的框架给学生最低的工资报酬,而不是按学生所创造的价值给学生相应的报酬。 三、对办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今后职业教育重要模式之一,对如何做好做强这种培养模式,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这里所说的师资的建设不是让他们到高等学府去读研、读博,而是要让教师走下去,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习、调研、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调查了解生产一线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授课时,就会很有针对性。二是要把企业一线的高级技师请回来,因为他们是这个行业发展前沿的见证者,他们不但了解该产品的性能,而且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流的操作能手。 2.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建设。把校园文化、学校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二为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吃苦精神和适应能力。 3.多元化融资。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争取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激励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投资职业教育的政策。同时,以建设校内实习工厂和后勤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强校企合作、合资办学、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校办产业。 4.多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训模式。一是要利用企业先进的实训设备、高技能人才的优势,让学生到企业项岗实习即进厂式培养模式。二是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专业的教师队伍,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即企业进校式培训模式。三是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提供实训设备、项岗实习指导、优先聘用毕业生等,学校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职工培训、人才培养服务等即校企合一式培养模式。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 【摘要】水闸的主要功能是泄水与挡水,在工程兴利和防汛抢险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水闸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水利电力工程的整体功能乃至使用安全。因此,提高对水闸施工技术,加强水闸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水闸工程的重要性入手,具体讨论了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旨在为水利电力工程中的水闸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闸施工;水利电力工程;管理措施 1引言 水闸在现代的水利电力工程的建设中一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水闸施工的高质量是水利电力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这就需要在施工建设中严格确保水闸的施工质量。一方面,应该从水闸的施工技术入手,保证水闸的施工技术工作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求对水闸的施工过程加以监督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健全管理机制,采取相应对策,以保证水闸工程质量。 2水闸工程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水闸工程的重要性,所以在水闸的建设以及管理方面,都已经形成了成熟规范的工作体系。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水闸施工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电能消耗程度。水利电力工程的顺利建设与水闸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加强对水闸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分析 目前的现代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开挖工程技术 开挖施工是水闸施工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等施工特点,对施工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要求都必须十分严格,保证具体施工的工作质量,从而保证整体的工程质量。开挖施工是水闸工程的基础建设,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在水闸施工的后期工作中就会有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影响施工进度。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开挖工程作业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小开挖的施工误差;否则就会导致超挖、欠挖等现象的出现,不仅会造成施工资源的浪费,还会对整体的施工建设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开挖工程进行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也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保证开挖工程质量,为整体的施工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3.2混凝土工程技术 在水闸的建设应用过程中,混凝土的使用也会对水闸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闸工程的质量。因此应该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测,在水闸的施工中,要求所有使用的混凝土都具有质量合格证明,然后再对将要投入使用的混凝土进行随机抽样审核,采取在混凝土表面钻芯等方式以此来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安全性。 3.3金属结构工程技术 在水闸的建设过程中,金属的使用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对于金属材料的使用以及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在金属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选择符合设计标准、材质上乘、信誉良好的厂家来引进金属材料;在金属材料的检测上,水闸工程的施工管理者应该严格分批抽检进入施工场地的金属材料,确保每一种金属材料都具有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质量合格证书等材料;在金属材料的运输问题上,施工管理者也应该注意金属材料在运输传递等方面会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到金属材料的特点,保证金属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以免对水闸的施工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在金属材料的使用上,施工者应该严格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性,在金属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避免出现由于技术不熟练带来的制作和安装施工问题;以此确保水闸工程的质量。 4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管理措施 4.1全面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作为工程施工的先导,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施工进行的基础。全面而完善的准备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的效率,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工程的设计分析、人员安排、检查施工设备、勘探施工环境等等,都属于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分析好工程设计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人员的调动安排;检查好施工设备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确保施工现场的环境安全问题等等,都会直接提高工程进行的速度。 4.2加强水闸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由于水闸工程的长期性,水闸施工过程存在诸多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要求水闸工程的施工管理者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每一环节的施工质量,以此实现水闸工程的系统化管理,从细节到整体,总体提高水闸工程的质量。 4.3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整体的水闸工程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近些年的建筑工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出现的问题。这不仅会对整体工程建设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的甚至会带来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在水闸施工前期,就应该保证每位施工人员都通过了的建筑技术的技能考核,保证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建筑知识水平以及建筑技能;在水闸的施工过程当中,也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教育,确保每位施工人员都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还要保证管理者与施工人员的沟通,施工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施工技术当中的重难点进行指导讲解,确保施工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4严格控制工程验收标准 在严格监督水闸施工环节的同时,也要对已经完成的水闸建设进行监测,确保在投入使用之前,水闸工程能够正常运行。水闸的施工建设管理者应该认真学习国家的相关验收标准,使用先进的检查设备,对于完成的水闸工程进行严格的验收检查工作,根据水闸工程的具体施工工作,做出一定的调整。及时进行实时监督检测可以有效提高水闸工程的施工效率,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做到尽早发现尽早解决,减少在工程完工时出现问题的概率,保证水闸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5总结 作为水利电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闸工程的质量对总体工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水闸施工各方面的技术性;加强水闸施工过程的管理,双管齐下,从多方面保证水闸工程质量,为整体工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祝久量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洪雅县供电分公司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的潜在风险策略 1、分析水利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潜质风险 水利电力工程作为我国国营企业,关系着我过综合经济国力的发展。所以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国家相关管理者的高中重视,对于水利电力工程的具体选址方案、设计方案、施工单位、施工的具体流程以及质量检测监督单位、工作力度等都进行了严格把关,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也做到了严格督检。但当水利电力工程投放到应用的时候,仍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可能会对广大人民安全、国家经济效率等等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杜绝这种不好的现象发生,相关的管理部门要防微杜渐,提早发现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减少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1.1探析水利电力工程潜在风险的特点 水利电力工程作为国家经济运用的大项工作项目,就其本身规模的庞大,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可计数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潜在风险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不可抗力的因素,它是随机、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从世界各国的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情况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何种管理模式下的水利电力工程都有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它的潜在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水利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1.2明显水利电力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结合世界各国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成功、失败案例,从我国自身水利电力工程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水利电力工程现状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以及潜在危机。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潜在风险主要因素包括:首先,水利电力工程设计时存在潜在风险。水利电力工程的实施,首先是要在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设计背景、设计结构以及环境因素等等都将会对工程造成潜在的风险。设计者在设计图纸的时候如果不在多方面考虑,忽视了包括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以及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疏忽等,对工程实施地方的地形、洪灾、山体滑坡、水位等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没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估,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在施工单位工作时如果偷工减料、擅自使用质量不达标等建造用材等等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设计者在设计工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其次,水利电力工作运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水利电力工程在建造成功后,实施运作的时候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因素,让水利电力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潜在的风险。比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在中国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都要运用很多高新设备,在建造的过程中、实施运作的过程中都存在改变原始自然环境的现象。由于水利电力工程对原始的自然环境的改造,破坏了当地本来的生态环境,筑坝蓄水,淹没了大片的田地,从而引发了一些不良的弊端。田地、树木的减少迫使原本的空气质量下降,大量的筑坝蓄水,导致人类、动物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少野生动物没有了栖身之地,频率灭绝。同时,河流阻断,使原本大千世界的丰富物质无法正常的生存,彻底的破坏了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比如:社会利益导致矛盾冲突。水利电力工程的运作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因为社会利益的需求不同,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民产生矛盾冲突。就说人们水电费这个话题,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加上管理制定的不完善,管理者在对待收费标准时就会有所偏差,乱收费等现象已经屡禁不止,因此而导致的经济利益冲突,在到达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到水利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再说水利旅游,由水利电力而兴起的水利旅游,由于经济所到来的利益冲击,将严重影响到人们对于水利电力的管理,除此之外,水利发电站的经济维修、设备保养、水利监管以及电力监管等等可能会产生社会利益的管理资源,都将会是影响水利电力工作正常运作的潜在危机的社会因素。比如:水利电力对周围居民的威胁。水利电力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项目,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工业污水,面对污水排放的问题,一些水利电力工程做的很好,但不排斥个别的工程直接将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这将严重影响水域的环境,污染了整个区域的水,使生活在周围的居民生活受到威胁,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到处居民出现生命安全。 2、破除水利电力工程中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水利电力工程中在各个具体项目,工作流程中都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管理者必须要首先了解这些安全隐患存在的地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策略,及时的排解这些安全隐患。下面谈谈如何破除水利电力工程中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2.1水利电力工程的规划阶段 水利电力工程在规划阶段中,工程的选址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识别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安全系数,尽量避让安全隐患。如果选址没有选正确,选在一些根本就不适合建造水利电力工程的地方,那么注定这个水利电力存在着必大的安全隐患,为整个工程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在选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开活动断裂的地段和有着滑坡倾向的地段,选在一些较为平坦、相当稳定的地域。如果选址的过程确实无法避开这些存在隐患的地域区段,在工程师设计图纸的时候,施工人员在建设施工的时候,一定得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弥补选址上的不足。 2.2水利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 水利电力方面的专业工作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对材料的客观、认知、全面、科学的分析之后,结合以为国内外水利电力工程的成功案件,进行精心设计,避免潜在风险的存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得通过科学评价,找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比如:地质方面的安全隐患。从地理知识上,可以知道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构造等多方面的性质特征。就水利电力工程在地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地质是否抗滑,具有稳定性以及地质是否坚固,具有坚韧性。设计者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水利电力工程对地质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所选址地的地质实际情况,就行操作设计。比如:防洪方面的安全隐患。水利电力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筑坝蓄水,所以,防洪是对工程检验的首要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水利电力工程的防洪能力,通过选择优质的建造材料,高新的设备措施,提高对洪水的反冲击力,增大设备的泄水能力,从而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消除因为洪水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在设计完成之后,一定得对整个水利电力工程做出系统的风险系数评估,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估报告后,在根据报告对这个设计进行适当的修改,特别是对主要建筑以及重要设施设备,在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上,要全面的看待问题,细致化的看待每个具备。同时,设计还必须参照,借鉴国内外水利电力工程成功的优秀案例,最终再做出详细、科学的设计方案。 2.3水利电力工程施工阶段 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指整个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是将理论的设计付诸行动的全过程,把握好这个施工阶段,是保障水利电力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在施工的过程中,作为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者必须根据风险控制整个工程进度,随时监督、督促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必须做好质量把关等细节工作。在整个工程刚开始的时候,水利电力工程管理者必须就设计者预计的地质情况、安全隐患、潜在风险同实践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核查。可能出现与设计过程中不同的风险隐患,这个时候管理者要高度的重视,在遵守设计原则基础下,结合当地工程挖掘现状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监管好各个工作细节,督促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整个工程进行填筑时,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握“质量”这到门槛,水利电力工作管理监督的重点应该从“安全隐患”调整到“质量风险”,严格打击偷工减料等不法行为,在对工作的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开展。 2.4水利电力运作阶段 在水利电力工程投入到正常的运作过程中,管理者就应该制定紧急预备方案,减少面对意外情况下手足无措而导致的损失。工程的紧急预备方案要充分考虑运作工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设想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从而应该做出怎样的相应措施。由于水利电力的具体运作,机械设备可能会有损坏,管理者必须定时进行监管、维护,在监管、维护的工作中,管理者必须得通过详细的规则制定,把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头身上,实现责任分摊落户的政策,注重管理制定的实用性。同时,水利电力工程运作所带来对环境以及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对水利电力工作人员因为社会经济带来的利益冲突等,管理工作者都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并及时的给予处理。 3、总结 总之,水利电力工程是关系到广大人民利益以及国家经济效益的重点项目工程,只有在破除水利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风险危机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我国水利电力工程更好的发展。 作者:关万武 陈玲 单位:海南省宏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②海南省三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的技术管理 【摘要】水闸的主要功能是泄水与挡水,在工程兴利和防汛抢险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水闸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水利电力工程的整体功能乃至使用安全。因此,提高对水闸施工技术,加强水闸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水闸工程的重要性入手,具体讨论了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旨在为水利电力工程中的水闸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闸施工;水利电力工程;管理措施 1引言 水闸在现代的水利电力工程的建设中一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水闸施工的高质量是水利电力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这就需要在施工建设中严格确保水闸的施工质量。一方面,应该从水闸的施工技术入手,保证水闸的施工技术工作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求对水闸的施工过程加以监督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健全管理机制,采取相应对策,以保证水闸工程质量。 2水闸工程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水闸工程的重要性,所以在水闸的建设以及管理方面,都已经形成了成熟规范的工作体系。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水闸施工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电能消耗程度。水利电力工程的顺利建设与水闸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加强对水闸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分析 目前的现代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开挖工程技术 开挖施工是水闸施工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等施工特点,对施工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要求都必须十分严格,保证具体施工的工作质量,从而保证整体的工程质量。开挖施工是水闸工程的基础建设,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在水闸施工的后期工作中就会有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影响施工进度。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开挖工程作业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小开挖的施工误差;否则就会导致超挖、欠挖等现象的出现,不仅会造成施工资源的浪费,还会对整体的施工建设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开挖工程进行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也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保证开挖工程质量,为整体的施工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3.2混凝土工程技术 在水闸的建设应用过程中,混凝土的使用也会对水闸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闸工程的质量。因此应该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测,在水闸的施工中,要求所有使用的混凝土都具有质量合格证明,然后再对将要投入使用的混凝土进行随机抽样审核,采取在混凝土表面钻芯等方式以此来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安全性。 3.3金属结构工程技术 在水闸的建设过程中,金属的使用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对于金属材料的使用以及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在金属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选择符合设计标准、材质上乘、信誉良好的厂家来引进金属材料;在金属材料的检测上,水闸工程的施工管理者应该严格分批抽检进入施工场地的金属材料,确保每一种金属材料都具有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质量合格证书等材料;在金属材料的运输问题上,施工管理者也应该注意金属材料在运输传递等方面会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到金属材料的特点,保证金属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以免对水闸的施工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在金属材料的使用上,施工者应该严格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性,在金属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避免出现由于技术不熟练带来的制作和安装施工问题;以此确保水闸工程的质量。 4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管理措施 4.1全面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作为工程施工的先导,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施工进行的基础。全面而完善的准备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的效率,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工程的设计分析、人员安排、检查施工设备、勘探施工环境等等,都属于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分析好工程设计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人员的调动安排;检查好施工设备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确保施工现场的环境安全问题等等,都会直接提高工程进行的速度。 4.2加强水闸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由于水闸工程的长期性,水闸施工过程存在诸多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要求水闸工程的施工管理者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每一环节的施工质量,以此实现水闸工程的系统化管理,从细节到整体,总体提高水闸工程的质量。 4.3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整体的水闸工程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近些年的建筑工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出现的问题。这不仅会对整体工程建设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的甚至会带来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在水闸施工前期,就应该保证每位施工人员都通过了的建筑技术的技能考核,保证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建筑知识水平以及建筑技能;在水闸的施工过程当中,也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教育,确保每位施工人员都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还要保证管理者与施工人员的沟通,施工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施工技术当中的重难点进行指导讲解,确保施工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4严格控制工程验收标准 在严格监督水闸施工环节的同时,也要对已经完成的水闸建设进行监测,确保在投入使用之前,水闸工程能够正常运行。水闸的施工建设管理者应该认真学习国家的相关验收标准,使用先进的检查设备,对于完成的水闸工程进行严格的验收检查工作,根据水闸工程的具体施工工作,做出一定的调整。及时进行实时监督检测可以有效提高水闸工程的施工效率,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做到尽早发现尽早解决,减少在工程完工时出现问题的概率,保证水闸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5总结 作为水利电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闸工程的质量对总体工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水闸施工各方面的技术性;加强水闸施工过程的管理,双管齐下,从多方面保证水闸工程质量,为整体工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祝久量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洪雅县供电分公司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探讨 一、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预算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建设中要保证“形与量”共同发展,保证其价值。“形与量”的共同发展贯穿在整个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中。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是一项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的工作,在管理中必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1.1水利电力工程招标 为了维护国家及个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展,整个招标工作都应按法律程序正常进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在招标工作中应该引进竞争机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来运行,以此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承包方的管理比较灵活,应该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积极引用承包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优胜劣汰。 1.2水利电力工程造价方法 水利电力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单位评估和实物测量。单位评估主要利用部分工程单位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工程量对总体价值进行预算;根据地区单位的评估价值对工程施工需要费用进行预算,并为施工单位直接汇总所需费用;对间接花费、利润和直接费用计算汇总。第二种方法是实物量法,利用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预算,一般计算的步骤是:根据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预算定额来计算材料、人工、机械的消耗量,再对整体进行汇总。其次对施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等进行汇总,对综合预算造价和总体项目造价进行汇总。 1.3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材料价格预算 由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导致市场出现自主定价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会随着市场需求发生波动。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对很多材料的价格都有规定,但由于施工周期长,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规定价格与实际价格会出现偏差,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预算工作有影响。很多施工工程的计算一般都是以发票为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每个地区管理发票的方式不同,所以发票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材料的实际价格,有的则使用不合理的手段开具发票,因此发票核算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给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带来极大困难。 1.4水利电力工程造价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可以分成3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竣工阶段。由于我国水利电力工程建设行业探讨中,投资方大多急于求成,对整个工程的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无法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相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二、水利电力工程预算问题分析 造成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预算出现差错。随着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入,跨地域、跨地区的工程承接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日益普及。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对项目预算、收费标准、预算编制的规定不同,导致很多地区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报价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忽视预算基础,忽视竞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失去控制。第二,对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意识。我国目前使用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阶段性管理。很多项目施工中,预算管理都具有综合性。很多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缺少统一的管理方式,缺少对预算的管理,对资金投入、分析、评估的管理也欠缺,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并没有将全部预算都细化出来,施工中缺少对设计方案的控制管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过高、施工过难等问题。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阶段,对标底和标价的评估不够准确,使得整个工程施工资金短缺,预算不足,管理失控,无法按照规定日期完成,造成恶性循环,给国家和企业都带来巨大损失。第三,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是工程量预算模式,是以定价为基础,以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这种预算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现代的市场发展方向同步,同时也无法真实反映出工程的价格,不能明确反映出竞争的实态,更谈不上与国外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接轨。目前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模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承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生变更。 三、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3.1发展市场经济,保证与国际接轨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一般预算管理使用实物量法是发展趋势。单位评估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好多年,受到技术人员的欢迎。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实物量法更加适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尽管实物量法比较复杂,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编制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经验,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材料。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更好的分析能力,推动施工中实物量法的进展。 3.2减少材料价格对工程预算的影响 减少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预算的影响,需要做到工程实施之前需要对所需要的材料做充分的准备和储藏,同时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有相同的销售渠道,因此对施工材料需要从正规销售渠道采购。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能代表产品的整个态势,偏离了材料价格,会影响预算评估管理。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材料价格情况和价格变化规律来统计,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差价的目的。 3.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全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预算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等。在施工中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施工方都要加强预算管理,将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额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在管理中,合理使用资源,力求将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随时纠正所出现的偏差,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投资目标能够被控制,从而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目标能够实现,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利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多,整个项目性质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等模式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正。只有加强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才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工程质量,搞好施工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全面提高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全面发挥预算管理控制水平,从政策和制度上修订预算限额,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傅忠能 单位: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中的水闸施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很多的环节,整个过程相对也较为复杂,所以这也使得施工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重视施工技术的规范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1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方法 1.1水闸施工前的技术在建筑施工之前要加强对水闸的质量和管理方式方面的重视,同时对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以及操作技能的检查和考核,确保水闸在建设管理中不会存在任何质量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接下来工作的有序进行。 1.2水闸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在进行水闸的施工过程中,要对其品质把好关。因此,要对水闸安装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加强重视。对每一种构件和材料进行检验是施工检测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要具有全局观念,对水闸的建设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另外,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且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进而保护水闸的质量和品质。 1.2.1开挖工程在进行水闸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水闸的建设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其中开挖工程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要想从整体上保证水闸的建设质量就必须对开挖工程加强重视。这项工程的难度较大,如果施工方式采用不当就会出现一定的断面现象,不仅浪费了一定的资源,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对于水闸的质量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挖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开挖的设计方案来进行。但是也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开挖工程的质量。 1.2.2混凝土工程众所周知,水闸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以一定的混凝土结构为基础,因此需要对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做好检测。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由于混凝土材料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很多道工序,而且施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严格的要求。包括混凝土的振捣、浇筑以及养护等等。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需要在混凝土的表面进行钻芯,从中抽取样本进行检测,使得混凝土工程达到相应的标准。 1.2.3金属结构工程在水闸的建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金属结构的工程,因此,要做好基础物料的准备和检测工作。因此,要对生产厂家进行严格地要求,要选择信誉程度高、售后工作到位的厂家,需要厂家出示产品的质量合格证书,并且需要避免金属材料在运输和传递的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在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要对其质量进行最后的检测,对质量不达标的材料进行抵制。同时要对水闸的相应装置高度重视,要根据科学合理的技术来对其进行监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调整。 2关于水闸建设技术和管控的关键意义 水闸是水能转化成电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载体,只有保证相关活动的质量,才能使得整个项目的建设品质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直接的关系到了企业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利润,它是构成一个工程的关键点,所以只有不断的使用相关的技术进行改进,同时也提高管理和控制的质量,其才能更加完整的体现出自身的功能和价值。但是在该工程建设大的过程中,如果技术层面和资金层面都没有非常强大的保证,同时也不具备管控软件的话,相关工作的质量也无法得到十分显著的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各个要素都进行控制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对其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施工和管理实际上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所以必须要将管理控制和施工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项目建设过程中真正的作用。 3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是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设和管理的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一来就使得建设资金得到了更加合理的使用,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提高了施工中的效率和质量,其次是对该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为了能够协助企业的经营者和法人能够更好的提升审查的质量,同时也接受监督和管理。再次是项目完结之后,一定要接受相关部门的检验,水电工程在管理和控制中虽然非常的琐碎,但是它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国家,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增加了施工中的不确定性,每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际的施工中有可能会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问题。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4以全过程管控为背景的水闸建设技术及管控措施 4.1建设前期的管控活动在这些工程进行建设和施工之前,一定要对建设单位提交和工程相关的一些技术和工艺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单位所选拔的工作者总数和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其次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对图纸进行详细的检查,同时要确定技术方案和施工中的一些技术要点,对工程建设中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4.2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中的管理工作开挖工程。在水闸施工的时候,断面的面积一般都是比较大的,同时整体的长度也相对比较大,所以整个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土石方开挖是水闸施工当中一定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如果开挖的面积过大,其在施工中所需要的混凝土数量也会不断的增多,所以一定要对断面的大小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开挖的过程中还要严格的按照腰线的要求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这样就可以保证开挖和设计的要求是完全相符的,开挖的工程在全部结束之后还要对照着图纸对其进行检查,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也就减少了安全威胁。 5结论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个因素都进行严格的控制,水闸施工尤其如此,只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施工和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平稳运行。 作者:许传刚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存在风险的水利电力工程论文 1探析水利电力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水利电力工程在我国秦朝李冰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那时候直接称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筑坝蓄水,在雨季来临的时候可以防洪,在旱季的时候可以灌溉,通过储蓄水可以改善水环境,可以更加方便的为人民造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民利益水利工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除了基本的筑坝蓄水、防洪、防悍等功能外,人民还利用水能来发电,即使我们所说的电力工程。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在,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水利水电的发展给我国综合国力带来不少收益,电力设备的供输,拉动了经济内需,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也为我国广大人民生活带来福音,通过水利的防洪防旱使广大人民免于了自然灾害。在我国国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过程中,水电水利工程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拉动了我们经济内需的发展,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工作岗位,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效益。所以,水利电力工程,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分析水利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潜质风险 水利电力工程作为我国国营企业,关系着我过综合经济国力的发展。所以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国家相关管理者的高中重视,对于水利电力工程的具体选址方案、设计方案、施工单位、施工的具体流程以及质量检测监督单位、工作力度等都进行了严格把关,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也做到了严格督检。但当水利电力工程投放到应用的时候,仍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可能会对广大人民安全、国家经济效率等等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杜绝这种不好的现象发生,相关的管理部门要防微杜渐,提早发现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减少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2.1探析水利电力工程潜在风险的特点。 水利电力工程作为国家经济运用的大项工作项目,就其本身规模的庞大,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可计数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潜在风险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不可抗力的因素,它是随机、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从世界各国的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情况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何种管理模式下的水利电力工程都有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它的潜在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水利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2明显水利电力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结合世界各国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成功、失败案例,从我国自身水利电力工程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水利电力工程现状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以及潜在危机。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潜在风险主要因素包括:首先,水利电力工程设计时存在潜在风险。水利电力工程的实施,首先是要在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设计背景、设计结构以及环境因素等等都将会对工程造成潜在的风险。设计者在设计图纸的时候如果不在多方面考虑,忽视了包括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以及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疏忽等,对工程实施地方的地形、洪灾、山体滑坡、水位等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没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估,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在施工单位工作时如果偷工减料、擅自使用质量不达标等建造用材等等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设计者在设计工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其次,水利电力工作运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水利电力工程在建造成功后,实施运作的时候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因素,让水利电力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潜在的风险。比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在中国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都要运用很多高新设备,在建造的过程中、实施运作的过程中都存在改变原始自然环境的现象。由于水利电力工程对原始的自然环境的改造,破坏了当地本来的生态环境,筑坝蓄水,淹没了大片的田地,从而引发了一些不良的弊端。田地、树木的减少迫使原本的空气质量下降,大量的筑坝蓄水,导致人类、动物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少野生动物没有了栖身之地,频率灭绝。同时,河流阻断,使原本大千世界的丰富物质无法正常的生存,彻底的破坏了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比如:社会利益导致矛盾冲突。水利电力工程的运作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因为社会利益的需求不同,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民产生矛盾冲突。就说人们水电费这个话题,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加上管理制定的不完善,管理者在对待收费标准时就会有所偏差,乱收费等现象已经屡禁不止,因此而导致的经济利益冲突,在到达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到水利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再说水利旅游,由水利电力而兴起的水利旅游,由于经济所到来的利益冲击,将严重影响到人们对于水利电力的管理,除此之外,水利发电站的经济维修、设备保养、水利监管以及电力监管等等可能会产生社会利益的管理资源,都将会是影响水利电力工作正常运作的潜在危机的社会因素。比如:水利电力对周围居民的威胁。水利电力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项目,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工业污水,面对污水排放的问题,一些水利电力工程做的很好,但不排斥个别的工程直接将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这将严重影响水域的环境,污染了整个区域的水,使生活在周围的居民生活受到威胁,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到处居民出现生命安全。 3破除水利电力工程中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水利电力工程中在各个具体项目,工作流程中都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管理者必须要首先了解这些安全隐患存在的地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策略,及时的排解这些安全隐患。下面谈谈如何破除水利电力工程中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3.1水利电力工程的规划阶段。 水利电力工程在规划阶段中,工程的选址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识别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安全系数,尽量避让安全隐患。如果选址没有选正确,选在一些根本就不适合建造水利电力工程的地方,那么注定这个水利电力存在着必大的安全隐患,为整个工程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在选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开活动断裂的地段和有着滑坡倾向的地段,选在一些较为平坦、相当稳定的地域。如果选址的过程确实无法避开这些存在隐患的地域区段,在工程师设计图纸的时候,施工人员在建设施工的时候,一定得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弥补选址上的不足。 3.2水利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 水利电力方面的专业工作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对材料的客观、认知、全面、科学的分析之后,结合以为国内外水利电力工程的成功案件,进行精心设计,避免潜在风险的存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得通过科学评价,找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比如:地质方面的安全隐患。从地理知识上,可以知道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构造等多方面的性质特征。就水利电力工程在地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地质是否抗滑,具有稳定性以及地质是否坚固,具有坚韧性。设计者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水利电力工程对地质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所选址地的地质实际情况,就行操作设计。比如:防洪方面的安全隐患。水利电力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筑坝蓄水,所以,防洪是对工程检验的首要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水利电力工程的防洪能力,通过选择优质的建造材料,高新的设备措施,提高对洪水的反冲击力,增大设备的泄水能力,从而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消除因为洪水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在设计完成之后,一定得对整个水利电力工程做出系统的风险系数评估,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估报告后,在根据报告对这个设计进行适当的修改,特别是对主要建筑以及重要设施设备,在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上,要全面的看待问题,细致化的看待每个具备。同时,设计还必须参照,借鉴国内外水利电力工程成功的优秀案例,最终再做出详细、科学的设计方案。 3.3水利电力工程施工阶段。 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指整个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是将理论的设计付诸行动的全过程,把握好这个施工阶段,是保障水利电力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在施工的过程中,作为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者必须根据风险控制整个工程进度,随时监督、督促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必须做好质量把关等细节工作。在整个工程刚开始的时候,水利电力工程管理者必须就设计者预计的地质情况、安全隐患、潜在风险同实践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核查。可能出现与设计过程中不同的风险隐患,这个时候管理者要高度的重视,在遵守设计原则基础下,结合当地工程挖掘现状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监管好各个工作细节,督促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整个工程进行填筑时,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握“质量”这到门槛,水利电力工作管理监督的重点应该从“安全隐患”调整到“质量风险”,严格打击偷工减料等不法行为,在对工作的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开展。 3.4水利电力运作阶段。 在水利电力工程投入到正常的运作过程中,管理者就应该制定紧急预备方案,减少面对意外情况下手足无措而导致的损失。工程的紧急预备方案要充分考虑运作工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设想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从而应该做出怎样的相应措施。由于水利电力的具体运作,机械设备可能会有损坏,管理者必须定时进行监管、维护,在监管、维护的工作中,管理者必须得通过详细的规则制定,把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头身上,实现责任分摊落户的政策,注重管理制定的实用性。同时,水利电力工程运作所带来对环境以及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对水利电力工作人员因为社会经济带来的利益冲突等,管理工作者都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并及时的给予处理。 4总结 总之,水利电力工程是关系到广大人民利益以及国家经济效益的重点项目工程,只有在破除水利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风险危机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我国水利电力工程更好的发展。 作者:关万武陈玲单位:海南省宏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海南省三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1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预算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建设中要保证“形与量”共同发展,保证其价值。“形与量”的共同发展贯穿在整个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中。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是一项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的工作,在管理中必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1.1水利电力工程招标 为了维护国家及个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展,整个招标工作都应按法律程序正常进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在招标工作中应该引进竞争机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来运行,以此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承包方的管理比较灵活,应该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积极引用承包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优胜劣汰。 1.2水利电力工程造价方法 水利电力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单位评估和实物测量。单位评估主要利用部分工程单位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工程量对总体价值进行预算;根据地区单位的评估价值对工程施工需要费用进行预算,并为施工单位直接汇总所需费用;对间接花费、利润和直接费用计算汇总。第二种方法是实物量法,利用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预算,一般计算的步骤是:根据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预算定额来计算材料、人工、机械的消耗量,再对整体进行汇总。其次对施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等进行汇总,对综合预算造价和总体项目造价进行汇总。 1.3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材料价格预算 由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导致市场出现自主定价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会随着市场需求发生波动。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对很多材料的价格都有规定,但由于施工周期长,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规定价格与实际价格会出现偏差,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预算工作有影响。很多施工工程的计算一般都是以发票为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每个地区管理发票的方式不同,所以发票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材料的实际价格,有的则使用不合理的手段开具发票,因此发票核算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给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带来极大困难。 1.4水利电力工程造价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可以分成3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竣工阶段。由于我国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投资方大多急于求成,对整个工程的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无法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相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2水利电力工程预算问题分析 造成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预算出现差错。随着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入,跨地域、跨地区的工程承接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日益普及。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对项目预算、收费标准、预算编制的规定不同,导致很多地区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报价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忽视预算基础,忽视竞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失去控制。第二,对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意识。我国目前使用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阶段性管理。很多项目施工中,预算管理都具有综合性。很多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缺少统一的管理方式,缺少对预算的管理,对资金投入、分析、评估的管理也欠缺,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并没有将全部预算都细化出来,施工中缺少对设计方案的控制管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过高、施工过难等问题。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阶段,对标底和标价的评估不够准确,使得整个工程施工资金短缺,预算不足,管理失控,无法按照规定日期完成,造成恶性循环,给国家和企业都带来巨大损失。第三,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是工程量预算模式,是以定价为基础,以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这种预算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现代的市场发展方向同步,同时也无法真实反映出工程的价格,不能明确反映出竞争的实态,更谈不上与国外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接轨。目前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模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承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生变更。 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3.1发展市场经济,保证与国际接轨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一般预算管理使用实物量法是发展趋势。单位评估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好多年,受到技术人员的欢迎。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实物量法更加适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尽管实物量法比较复杂,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编制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经验,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材料。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更好的分析能力,推动施工中实物量法的进展。 3.2减少材料价格对工程预算的影响 减少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预算的影响,需要做到工程实施之前需要对所需要的材料做充分的准备和储藏,同时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有相同的销售渠道,因此对施工材料需要从正规销售渠道采购。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能代表产品的整个态势,偏离了材料价格,会影响预算评估管理。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材料价格情况和价格变化规律来统计,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差价的目的。 3.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全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预算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等。在施工中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施工方都要加强预算管理,将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额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在管理中,合理使用资源,力求将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随时纠正所出现的偏差,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投资目标能够被控制,从而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目标能够实现,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利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多,整个项目性质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等模式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正。只有加强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才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工程质量,搞好施工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全面提高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全面发挥预算管理控制水平,从政策和制度上修订预算限额,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傅忠能单位: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水利电力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单位评估和实物测量。单位评估主要利用部分工程单位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工程量对总体价值进行预算;根据地区单位的评估价值对工程施工需要费用进行预算,并为施工单位直接汇总所需费用;对间接花费、利润和直接费用计算汇总。第二种方法是实物量法,利用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预算,一般计算的步骤是:根据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预算定额来计算材料、人工、机械的消耗量,再对整体进行汇总。其次对施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等进行汇总,对综合预算造价和总体项目造价进行汇总。 由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导致市场出现自主定价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会随着市场需求发生波动。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对很多材料的价格都有规定,但由于施工周期长,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规定价格与实际价格会出现偏差,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预算工作有影响。很多施工工程的计算一般都是以发票为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每个地区管理发票的方式不同,所以发票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材料的实际价格,有的则使用不合理的手段开具发票,因此发票核算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给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带来极大困难。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可以分成3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竣工阶段。由于我国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投资方大多急于求成,对整个工程的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无法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相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一、水利电力工程预算问题分析 造成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预算出现差错。随着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入,跨地域、跨地区的工程承接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日益普及。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对项目预算、收费标准、预算编制的规定不同,导致很多地区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报价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忽视预算基础,忽视竞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失去控制。第二,对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意识。我国目前使用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阶段性管理。很多项目施工中,预算管理都具有综合性。很多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缺少统一的管理方式,缺少对预算的管理,对资金投入、分析、评估的管理也欠缺,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并没有将全部预算都细化出来,施工中缺少对设计方案的控制管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过高、施工过难等问题。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阶段,对标底和标价的评估不够准确,使得整个工程施工资金短缺,预算不足,管理失控,无法按照规定日期完成,造成恶性循环,给国家和企业都带来巨大损失。第三,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是工程量预算模式,是以定价为基础,以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这种预算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现代的市场发展方向同步,同时也无法真实反映出工程的价格,不能明确反映出竞争的实态,更谈不上与国外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接轨。目前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模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承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生变更。 二、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1发展市场经济,保证与国际接轨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一般预算管理使用实物量法是发展趋势。单位评估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好多年,受到技术人员的欢迎。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实物量法更加适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尽管实物量法比较复杂,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编制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经验,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材料。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更好的分析能力,推动施工中实物量法的进展。 2减少材料价格对工程预算的影响 减少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预算的影响,需要做到工程实施之前需要对所需要的材料做充分的准备和储藏,同时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有相同的销售渠道,因此对施工材料需要从正规销售渠道采购。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能代表产品的整个态势,偏离了材料价格,会影响预算评估管理。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材料价格情况和价格变化规律来统计,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差价的目的。 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全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预算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等。在施工中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施工方都要加强预算管理,将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额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在管理中,合理使用资源,力求将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随时纠正所出现的偏差,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投资目标能够被控制,从而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目标能够实现,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利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多,整个项目性质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等模式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正。只有加强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才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工程质量,搞好施工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全面提高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全面发挥预算管理控制水平,从政策和制度上修订预算限额,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本文作者:傅忠能单位: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投入力度正逐步加大,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水闸工程,不论是对其的施工技术,还是施工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主要内容是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又包括了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与对实际施工过程的管理。所以,施工管理工作不仅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施工进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工程施工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本文本主要通过对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的阐述,对提高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提出一些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水利电力工程;水闸;施工技术;施工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的差异性造成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各地方的工程施工管理系统都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无法得到统一。然而,水利工程的施工工作牵扯的范围甚广,涉及到人文与自然等多个学科,知识结构相当复杂,加之地域差异,使得水利工程的施工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的关键平台,做好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事关水利电力工程的质量,因此,其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在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工程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水闸工程中完成水闸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将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当然,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管理的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运用好,管理好了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才会是建筑工程的每块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水利电力工程达到质的另一个提升。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二、基于全过程控制的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方法 在施工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质量问题看得比生命一样重要,对施工质量实行严格的层层把关制度。 开控工程。水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断面大、长度长,基于这个特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就应该把土石方开挖阶段看作是一个重点阶段。在开挖工程结束后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检查验收,因为其开挖的质量与大小,直接关系到工期的工程施能否顺利进行,以及最水闸的最终质量。 混凝土工程。第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第二,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施工时应根据实测骨料超粒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还必需对结构物的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妥善控制,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有必要进行钻芯取样检查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另外,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金属结构工程。首先,金属结构需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施工时主要在材料、加工工艺、安装程序等方面进行控制,保证施工质量。为便于制作质量的控制,钢闸门采用厂内生产、整体或分片运输、现场安装的方法,制作材料必需有厂家的质保单,使用前随机抽取一组试样进行检验,确保材料质量。 三、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策略 (1)管理组织化 项目经理是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工程实施的管理核心,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应首先交由项目部进行管理与处置,以保证施工中各环节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工程的正常进行。在进行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前,一定要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对各工种间进行合理化的配置与安排,并对工序进行规范化的界定,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逐日的检查,以便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作出及时的调整与部署。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的管理与其它工程的管理有着共通之处,都应做好施工人员的激励措施,在节假日进行补贴等活动,稳定施工队伍,调查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保证工程施工的高效进行。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加强现场的高度工作,应在项目部专业部设置一个专门负责调度的人,平日的工作就是对全线工程所需的施工人员与施工设备进行整体的计划调度。 (2)管理系统化 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是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实际的施工法中,工程质量应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将质量管理版块化个人化。另外,在施工施工系统中,要严格的按照施工队长—质检员—技术负责人的分级责任制度,对质量进行层层的把关,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逐级查处,便于分散管理。 (3)人员管理科学化 不管在什么行业,专业型人才永远是工作的核心,这个对水利力电工程中的水闸施工一样适用。在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只有经过专业考核的人员,才可以进行施工作业;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对于没有接受安全生产教育的人员,与专业技术不合格的人员的处理办法一样——一律不得允许其进入实际的作业当中。 四、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其内容非常的复杂,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实施起来也具有很大难度。工程施工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项目法人做好工程的开工准备审查、材料采购、设备配置、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按照国家审批规则进行对水利工程的进度与质量进行监督,执行工程承包合同中的条款;配合相关部门,在工程完工对严格地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工程。为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单位与个人应在以往的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慢慢总结出一套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多方验证与探讨研究后,投入到实际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去。 水利电力工程论文: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探讨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阐述了基于全过程控制的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利电力工程;水闸施工技术;管理策略 一、引言 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存在着复杂性。而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合同管理,包括了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及施工过程的管理。所以首先,要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以达到降低造价,保证施工的进度,提高施工的质量;其次,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协助项目法人做好开工准备审查、设计、提出技术措施、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并能按照国家审批进行实施且要监督工程进度与质量安全;最后,工程完工后,要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进行竣工验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虽然内容复杂,但是,它也存在以下主要特征。第一,涉及的范围广。第二,涉及到很多学科技术知识。第三,具有不确定性。对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影响主要的因素即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第四,地域差异明显。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以导致有的地方施工管理容易,有的地方施工管理难度大等,第五,涉及的法律、法规多。这样就构成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有高效益的施工,需要生产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所以,要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实践中找出一些确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一一些方法与思路,共同探讨并研究 才能有效地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管理。 二、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的关键平台,做好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事关水利电力工程的质量,因此,其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在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工程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水闸工程中完成水闸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将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当然,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管理的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运用好,管理好了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才会是建筑工程的每块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水利电力工程达到质的另一个提升。 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三、基于全过程控制的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方法 (1)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前的管理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工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对企业投入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其次要抓好设计图纸会审,了解施工中的技术质量指标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不利于施工管理的地方及时提出进行商讨,做到未雨绸缪;对施工中存在难度的地方提前做好准备。 (2)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百年2大计,质量第一,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层层控制质量:把好测量关、控制各种材料的材质和强度、控制配料计量、控制施工工艺、做好质检工作同时加强对土方工程的开挖部位、混凝土工程、金属结构工程等重点施工部位的管理工作。 开挖工程。水闸工程,往往断面较大,长度也较长,因此土石方开挖阶段是水闸施工的重要时期,开挖的质量关系到水闸的质量和投入。开挖断面过大,需要的混凝土也越多,开挖断面小不能保证水闸的强度。因此开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中腰线施工,使开挖与设计相符。开挖工程结束后必须对开挖工程按设计图纸进行检查验收。 混凝土工程。第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第二,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施工时应根据实测骨料超粒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还必需对结构物的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妥善控制,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有必要进行钻芯取样检查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另外,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金属结构工程。首先,金属结构需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施工时主要在材料、加工工艺、安装程序等方面进行控制,保证施工质量。为便于制作质量的控制,钢闸门采用厂内生产、整体或分片运输、现场安装的方法,制作材料必需有厂家的质保单,使用前随机抽取一组试样进行检验,确保材料质量。门槽预埋件在现场安装时,制定合理的工艺措施,焊接过程中注意观测变形情况,及时采用矫正措施。 (3)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后的管理 工程管理单位应把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质量检查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来抓。单元工程质量由施工单位质检部门组织评定,项目法人或委托监理单位核定;主要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由项目法人或委托监理单位、设计施工单位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核定其质量;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在施工单位质检部门自评的基础上,由项目法人或委托监理单位复核,报质量监督机构审查核备。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继续进行观察、检测,收集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同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及时组织有关单位人员检查验收。 四、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管理策略 (1)做好施工的组织工作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应实行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项目部及时解决施工中各类重大问题,保证施工中各环节、各专业、各工种之间的协调布局,确保现场施工正常进行。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应制定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作好各工种、工序的技术交底,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并逐日检查,及时调整部署。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应优化组织,合理安排,调动全体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开展班组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假日采取补贴手段,稳定施工队伍,确保队伍不减员,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应明确分工,仔细安排好施工顺序,运用合理的流水节拍,把握好工序的衔接和穿插。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应加强现场调度。项目部设调度一人,负责全线工程所需劳动力、机械和材料的整体计划调度。若出现单项工程滞后于计划进度,则须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修改方案。 (2)严格水闸施工质量管理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工程质量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部设置质检部,质检部按分部工程设置质检员,施工队长直接属质检员管制,出现问题逐级查处。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过程应严格按施工队长—质检员—质检部—技术负责人分级负责制,实行三检制度,层层把关进行验收。现场施工质量每天由专职质检员负责检查,并按进度向监理工程师和发包人汇报。 (3)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 各施工人员,必须接受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或考试不合格者,严禁上岗作业。每日上班前,班组负责人,必须召集所辖全体人员,针对当天任务,结合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和作业环境、设施、设备状况、本队人员技术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班前安全活动提出具体注意事项,跟踪落实,并做好活动纪录。同时应用最为恰当的施工方法和技术,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论述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问题 对策 1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观念和体制与大学生价值观相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观念和体制比较僵化,经验式的管理理念长期处于中心地位,“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教育者与管理者,而学生是被动受教育者与被管理者”。①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1)自我意识很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极少保守,他们总是处在时代的前沿。(2)当代大学生处在不成熟逐渐到成熟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但是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自我监督和约束,这种自身素质和客观环境的矛盾,导致学生产生许多问题。(3)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转向了实用主义,功利性强,甚至出现了“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心里浮躁,不能脚踏实地去工作和学习。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各种繁杂的行政事务,往往重管理轻服务,认为管理者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只要管得住学生就行,这种思想的形成不利于高校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往往被视为管理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在实践中表现为管理者以经验管理代替民主管理,问题式管理代替发展式管理,强调了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采用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轻视了综合素质的要求,影响了管理的效果。因此改革现在不合理的学生管理观念和制度迫在眉睫。 1.2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高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大学校园是社会的微缩,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压力在学生身上也都能体现。人际交往、课业负担和就业问题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主要方面。大学生承受各种压力的后果就是心理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于造成及其恶劣的后果。近些年来高校频繁出现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的现象,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1.3辅导员队伍构成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辅导员人数的增长与学生的人数增长不相匹配,其比例不能达到1:150,甚至一部分辅导员不是专职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招聘或兼职辅导员,甚至有的辅导员工作变动性较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辅导员不能热心学生管理工作,更不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甚至有些辅导员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只是权宜之计,将其作为将来深造,转岗的过渡,这些思想的存在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 1.4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 信息网络的兴起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另一种快捷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搭建了桥梁,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腐朽的思想以及有害的信息渗透到学生当中。有些大学生痴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当中得到了共识,一些大学生上网成瘾,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调查研究显示高校降级和退学的学生当中有80%以上是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信息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加强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信息网络。 2 解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每位大学生 (下转第61页)(上接第30页)而言,大学生活是他们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不少学生刚入校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不适应,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与管理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助学生之所难。关注和理解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对自身发展的困惑,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各种困难,并总结教育管理的经验,树立人文关怀 的教育理念。努力开拓“以学生为本”教育管理路、新途径。 2.2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就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以及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高校应当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再到学生“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应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院系应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本人应当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宣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成立心理健康协会,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种“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2.3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对推动高校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应当走专业化道路:(1)高校应当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出整体的规划,使其在学生工作当中想做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在政策及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养。鼓励学生管理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教育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理论的课题研究。鼓励其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使其学有所长,逐步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知识水平,“不仅要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还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4 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阵地同一般的思想文化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入。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一涌而来,校内校外广泛流传,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呈现多维以及开放的特点,因此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为此,一是要加强网络技术水平的研究,在计算机房以及校园网安装过滤系统,滤掉不健康的信息;二是要开设网络知识讲座,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技术;三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快捷以及开放的特点牢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开展学生工作,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高校应当制定更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摘要: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统一。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获得他人好评的能力、追求生活的决策能力、画出人生意义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道德意识。大学应该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大力进行世界图景教育、改革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与专业配合形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达到大学教育的完美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世界图景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是必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是既得利益者的吹鼓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有必要吗?怎么根据思政教育发展大学教育?下面,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些问题。 一、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大学教育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才的生产地。大学要生产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人才。一般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个定义强调了人才的智力属性,但是作为人才的定义明显不足。要了解什么是人才,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人。人才是从人的概念生发出来的。生命是宇宙的一种特殊现象,生命是一种有目的的追求自身价值的存在。人作为生命要履行生命的责任,他有生存、安全、爱自我实现等等基本需要。生命是人的本质,在人的生活中,如果去掉了生命的绝对命令,那么人就不成其为人。追求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人才。因此,人才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看来,人才既是具有一定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专业知识的人,更是具有一定的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专业知识的人。人才应该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杰出能手,他应该具有超强的解决人与自然矛盾,获得物质利益的能力,这是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内涵。从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专业知识方面看,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 人才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明白什么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归结为一种人生意义的追问。那么,什么是世界的本质与人生的真谛?如何破解生死之谜?对这些基本的人生问题的回答,不是传统专业教育能够承载的。这作为一种潜在的背景制约着人的创造性,是人才的基础内涵。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回答人生基本问题,让人生价值得到树立的能力。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人,无论他是领袖名人还是凡夫俗子,都是珍贵资源的结晶体。对于一个做卫生的老太太,富翁可能不把他看成资源。但是,这个做卫生的老太太可能握有一张选票、可能忠心耿耿帮富翁守护财产、可能窥探富翁腐败的证据……,也就是说,做卫生的老太太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要挖掘各种资源,除了能够用自己的资源和别人进行交换以外,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这样才能使人让渡资源(这个资源对让渡人可能是无意义的),而这又需要树立自己的人文形象。树立良好的人文形象,需要专业本领、需要寻找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以及诚实的人格魅力。人寻找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也可以称之为画出人生价值的能力。 人在提出各种生命的目的后,他需要进行各种决策为目的画圆,例如,他可能需要说服姨妈和他共同投资;或者需要确定计策、压制各种反对实力取得政治斗争胜利;或者需要采取巧妙手段、压制情敌取得女朋友的青睐;或者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市场情况、推出营销策略,这些,都需要了解物的联系与生命规律,并由此形成创造性的方法,这可以称之为获取人生价值的人文能力。 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人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时呈现出千姿百态、高低不同的各种方式,而这些不同的方式与人的自利性互相支持,形成了人与人矛盾冲突的根源。更加重要的是,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服务于经济基础,因此,思想政治必然为统治阶级服务,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上经常成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为经济基础服务无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载的。它要提出社会理想,论证社会理想的历史合理性并且以此为基础树立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再运用教育规律内化为人的心理结构。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保障人生价值的能力。 上述所说四种能力,统称为人文能力。可见,人文能力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骨骼。如果缺少了人文能力教育,那么大学生可能没有动力、没有方向、没有快乐、没有坚守、从而没有创造性;如果缺少了专业教育,那么大学生没有实际能力,社会文明无法继承与发展,人停留于纯粹感性阶段,人会逐渐成为与低等生物类似的存在。著名教育家纽曼说:“如果一定要为大学课程制定一个实际的目的的话,那么这个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大学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专业教 育当然是不够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思想政治本质上的一元论观点;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与维护统治,这被理论界俗称为思想政治的二元论。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历史是非常重视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后的历代以儒家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再到宋代程朱理学以及元明清的极力推行儒家,封建王朝的历史可以说整个是一部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而这个教育又基本以儒家思想为典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究竟是维护统治还是协调关系奔向共同目标? 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一种方向性、规范性教育,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强行推出的一种强制性教育。这种观点深刻的看到了思想政治的阶级本质,看到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原罪”性质,是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制造的一种带有愚民性质的教育。然而,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又是怎样产生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个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历史无论何时都是人选择的结果,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从思想政治的起源的意义上讲,其“原罪”的产生也离不开人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结果,也以世界图景作为指导,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所以,思想政治的最终本质不是政治,而应该是人,是人的哲学。这是因为,无论是什么阶级,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世界图景,就有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这个角度,这个阶级的产生是世界图景的结果,然后社会又围绕这种世界图景运转。所以,思想政治的表面基础是政治,是统治,实际的真正的基础还是人,是人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主张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的一元论,也不主张思想政治的是本质是统治与人的生活的二元论,我们主张思想政治的本质是人的世界图景的一元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路径 思想政治的本质是人,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应该针对以上所说四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系统工程建设,建立大学科群与大教学队伍。首先是重编思政教材,添加与上述四个方面所说的相关内容。以《马原》教材为例,应该说,原理中得哲学部分对于世界的起源,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世界是否有神,人死后是否有另外的世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如何等都要进行回答,奇怪的是,现行教材竟然对这些问题都视而不见。这样又怎么能够搅动学生心灵的底层,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其次是重视世界图景构建。信仰,是对于精神事物的坚定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或对道德遵从,对于真实生活的热望等,把他们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人对生命的再创造。人是有死的存在,人是一种从世界寻找永恒的价值的存在,在理解了生死之谜,创造了理想世界的图景后,人的心灵的深层结构得以形成,人由此安身立命,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坚定的信仰。树立了坚定的信仰其他一切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才有良好的基础。 第三是与专业课与其他人文课程配合,重视对于生命意义的开发,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他人心理规律,进行决策取得自己利益的能力,从而形成统一的大学教育体系。对于人而言,他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这需要劳动,因此需要培养专业本领;他需要社会协作,因此,他要改革生产关系,规范自身行为;问题是,人生的意义还不是设定的,需要人自己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能力,或者叫做“画人”能力。这样,一个大学生就变成了一个有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矛盾的人、变成了一个懂得人生价值并且能够发现与创造人生价值的人、变成了一个遵守社会规范、奉献社会的人,也就是说变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了大学发展的本质。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理论探索 摘要:教育是提高人类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开发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概述教育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教育发展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以教育规律、教育程序、教育科学的理念,理论研究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发展规划,理论探索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学校建设和教育经费问题。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规划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实践活动,是传承人类思想、文化、生活、知识和技术的社会活动,是提高人类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开发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华百年教育,经历四十余年的教育起步、创伤与落后和六十年的教育普及、失衡与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宏观部署,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促动了思想解放,改变了思想观念,增进了意识形态,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所以,我们要在新教育时代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认真做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把教育事业推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教育指导思想的基本理论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新时期下把教育事业推向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方向,促动了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转变,增进了意识形态和思想认识提高,这是在教育史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百年教育,从新民主、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教育时期到2010年进入新教育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四大跨越,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是在教育进步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教育时代背景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汇集而成的。教育规划按照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目标三大部分,并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分类教育发展的规律,把多种形式教育整合为一体,构成全面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出我们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提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当代世界趋于经济全球化动荡与发展,国际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转变,国际经济活动呈现信息化、科技化方向,国际发展和经济竞争普遍被认为是教育发展的竞争。在我们国家经历百年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教育,如何把教育推向现代化,如何在国际教育发展竞争,是当前向现代化教育推进的根本性转变。中国有句名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就是在新教育时代下,为未来教育发展,制定出发展规划目标,就是要在全国人民、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现代化教育大业。这是体现教育的思想解放,体现教育思维方式的变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是在国家推行各项体制改革下进行的,其次是教育发展规划,必须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行政区域和人口发展等各项规划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教育发展目标、规划指标和规划任务。因此,我们把做好各项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都要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之上。因为,教育是与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是指导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教育工作指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所以,我们要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工作是在履行党和国家政策、宪法、教育法律准则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坚持教育指导思想先行的根本性原则,要在思想观念上,开拓进取,积极向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工作,充分体现全面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意识。二是把科学发展观思想理论贯彻到全面教育思想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三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向。四是教育始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是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是要充分认识教育发展对增进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繁荣文化、改善民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六是当今世界教育竞争,首先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在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指导思想是向人类和社会做出的思想宣言,也是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实施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的责任和职责,接受教育是一个家庭和个人应履行的义务。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且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是建立在国家体制下构成的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事业组织体系以及社会教育 协作组织。教育体制又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层面,在每个层面再划分类型建立相应的教育机构。教育这些层面、类型、机构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四个层面里,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在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教育协作组织履行服务与指导下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政府教育部门和政府其他各个部门管理、监督、指导与服务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与管理机构、教育事业一般单位与各类学校机构以及教育管理和教育制度的各项改革。“教育改革”一般被认为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把“体制”省略了,文字不够严谨。“教育改革”词语,教育不应改革,教育是永存的;既然改革,解词之意,就是把教育改掉或去掉。如果没有教育,人就像植物一样,人类社会便成为植物世界。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也是有教育的。有人类,既有社会,就有教育,是人们认识的哲理。关于“教育改革”提法不妥,应该给予纠正达成共识。这是因为教育是随着人类而产生的,教育是固有的,教育的本质不存在矛盾和问题,更不能存在对它进行任何性的改革。为了发展教育,是对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的改革,应称之为“教育体制改革”或“教育制度改革”。教育界针对学校教育的学校招生工作,提出“招生改革”,学校招生是必然的,除非从幼儿园到读博士后是一个学校,并且普及到博士后,这不可能,谁也不能改掉招生,学校如何招生,那是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际上还包含教育制度的改革,这是促进教育发展关键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建立较为科学的教育体制和完善的教育制度,就很难发展教育。目前传统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如果不进行改革或改革迟缓或改革困难,就不能立足于国际教育竞争。教育体制改革是在国家实施整体教育和推行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在教育部门及其教育机构和学校机构,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含有教育和具有教育属性的组织设置、隶属关系、管理与服务以及从整体教育到具体教育制度进行分类改革。教育分类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在四个教育层面科学划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类,社会教育从广义上讲应包含学校教育,但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一个人接受教育是从学校到社会随着成长逐渐提高素质,接受教育层次是衡量提高素质的主要标准。社会教育体制是由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国家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实施的各种方式的教育与其相配套、相对应、相隶属机构体系和社会教育各项制度体系构成的。 关于“教育”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内存在不同的表述方式,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概述教育的基本定义,教育从狭义上讲是指学校教育,是由各类学校组成的。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教育者承担有教育职责、有教育目标、有教育系统、有教育组织的实施对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传承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和实践知识,进行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也是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提高素质和进步的全面教育活动。设置学校教育专门机构与建立相配套的学校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实施学校教育,再把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充分体现全面教育的完整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这里提出教育体制改革,是因为在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一是国家制定教育法规赋予学校实施教育职能、职责和学校基本条件并非完全到位;二是学校结构和布局与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不够合理,城乡与区域学校发展不平衡;三是“教育产业化”违背教育原则,“学校市场化”是创建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的最大障碍,使教育侵受根本性的危害。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是做好教育规划的前提,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是全面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首先应该从教育单位机构改革,主要是学校教育机构及其内设分支机构体系的整合,并结合在区域和人口进行学校设置的调整。教育机构按照国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与相应“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大类,教育层次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七个级别的学校机构进行规范性的调整。为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应依法取缔市场化行为的学校,保证学校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层次的培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招生制度和其他分类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加强世界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应做出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规划。 学校教育体制是按照学校教育层次设置学校机构和建立学校制度组成的体制体系,首先应把幼儿教育规划安排好,幼儿教育包含0~3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并称学前教育,幼儿园应视为学校,幼儿园机构是由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组成的,街道、市 场有收益性的英语班、美术班、艺术班、体武班以及其他各类专业班应调入幼儿园,依法取缔有收益经营性的行为。初等教育亦称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科学设置小学和初中学校机构,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的前提;义务教育由公立学校为主体、私立学校和具有职业性的专业学校构成的初等教育机构体系,按照区域和人口分布建立学校机构、取消市场经营性学校以及各类专业班是初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中等教育体制是由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和相应的制度组成的,主要以公立和私立两类办学的管理模式,涉及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创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学校资源不足、经费缺乏、学生就业困难、升学失衡,社会上出现营利性升学补习班和职业补习班以及中等成人职业班,学校体制和制度比较杂乱,国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目标没有完成。如何整合中等教育学校,规划已经做出比较规范的中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实施管理办法。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包含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分国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即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专科教育包含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是由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学校组成,专科级别学校又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普通专科学校两类,普通专科学校逐渐被职业教育所取代,这是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科教育按照综合、行业与产业分类形式设置本科学院和本科大学两类规模型学校机构。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学校和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推进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自我教育包含非在校远程教育、非脱产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以及非在校自学,应按照高等教育体制,依托高等学校建立比较完善的自学考试考核制度。自我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应依托高等学校构建比较规范的高等教育体制。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但由于客观原因和管理问题,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高等教育法规滞后和缺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高等教育学校机构设置和制度体系不够规范,学校布局、学校结构、学校规模、学校资源不平衡;三是高等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教育经费偏少,学校建设标准偏低,高校债务压力过大;四是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存在管理、引导与服务不到位和越位的问题。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家以公立高校为主体,提倡私立学校为辅助的办学形式符合国情。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以专科教育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形成以专科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制。成人教育实际上是成年人教育,具有社会性、非正规性的教育,是在全日制专科、本科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外接受的教育。进入成年继续接受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成人教育一般称为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由于成人学校全脱产在校学生占全部在学人数比例较小,成人高等学校应调整,更名为某社会学院或某社会大学,使之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基地和场所,应按照普通高校体制、制度和管理模式,实行普通高校、社会高校和自学考试统一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层次毕业学历制和结业非学历的教育制度,社会高校应招生成年人离岗在校学习。广播电视和远程信息网络是高等学校教育利用的现代教学资源,应建立在高校内设置的教学单位。 研究如何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制,首先按照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总体目标,设置多少高等学校和相应机构,专科学校(即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本科学院学校、本科大学学校的校数各占多大比例,然后设计各类学校的规模。建立研究生教育机构是培养高层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体制方面应“二制合一”,取消现行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制度,实行统一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制度。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设置机构简捷,要求体制规范,做到制度落实,实施深层管理,努力完成规划的发展目标。 民族教育发展规划必须按照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保护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字,科学有序地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特殊教育主要是残疾人教育事业,是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普通教育共性方面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教育体制建设,制定全面实施规划的保障机制。社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在学校接受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关键,进入社会接受教育,主要包含成年人教育、培训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 三、教育规划实施的探索思路 研究教育发展的思路,应重视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研究教育体制的改革,应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研究如何剔除陈旧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加快实施创建科学、完善、先进的教育体系进度;研究教育规划的标准,应在深入调查、见证实践、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表示应实施规划的思路和要求,是在未来十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 检验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规划的重点,是实施规划的关键。教师是教育之本,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是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程序实行的,应规划如何建立健全完整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规划就是改革,改革就要规划,如何进行改革,必须科学规划,虽然这是片面的,但它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研究规划、做出规划、实施规划,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完成教育发展目标的使命和任务。教育发展规划应立足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规划,社会教育涉及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和民间协作组织,学校教育规划主要是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学校建设和经费预算等。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法》界定:“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名家说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学校人的集合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教育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随之1994年《教师法》与相关法规和政策,都在推动着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激励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以精湛的业务传承他人,以高尚的师德影响社会。二是提高教师地位,关键是如何落实教师待遇,既要做到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又要做到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和其他行业的工资,然后再把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落实到位,用实践检验教师是真正的崇高职业。三是如何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系,研究院所机构和师范类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是补充教师队伍建设的来源,教师可采取统一准入、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即“双制学校”的形式,把在校教师分教学、管理和生活三类教师,补充管理教师和生活教师;资格教师准入、教师培训、教师施教、教师退出应做出相应的规划,调配教师应设置“二编制”,即学校教职工基本编制和教职工与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编制,科学制定编制应按照工作量并结合岗位,从每所学校汇集全国教师队伍人数,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好;“双制学校”实行统一教师工资标准,并规定长期从教私立学校教师退休工资与公立学校教师一样由国家负担,努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学是深层的,具有科学性。教育现代化,关键在教学;教育科学化,关键是教材。早在1954—1966年,除了“五七、五八、五九”三年影响外,经过教科书编写与施教,文字简易化,文言通俗化,知识科学化,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教育家、专家和高层人才,成为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科技队伍,验证了最佳时期的教学进步。随着教学进步和教育发展,现在仍然存在文言不够通俗,有些文字不够简易,有些学科教材过于抽象,有些教材知识与实践不够紧密,教材知识规律失衡,教材编辑失控等问题。所以,应大力倡导教学经验,开拓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规划配置先进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科教材亦称为教科书、教学资料、教学仪器、教学设备、教学网络或叫远程教学等,教学资料和仪器作为学科辅助教材,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网络扩大教学范围。教学应使用国家统编教科书和教学资料,科学划分学科知识层次,力争把学科知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教学水平。 学校建设从狭义上讲是校舍和设备等固定资产配置,直接展示学校的环境条件和文明程度。学校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教育发展。回顾教育发展历程,学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变化,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环境不断改善,为教师施教学生受学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学校建设仍然还存在配置不公、配置缓慢的问题。比如,国家规定学校建设指标过低,没有完全规定学校教师与学生生活用房指标,现代网络教学用房标准也不够到位。又如,据教育统计资料,学生人均使用校舍面积与“过低指标”和质量指标差距过大,有些学校设备不够,条件比较落后。再如,据教育调查反映,农村城市中小学校建设包括经济发达城市中小学校食堂设施简陋,生活用房不够,有些学校因无生活用房,没有建立食堂。按照教育现代化目标,应规划出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规划学校建设,一是按照学校建设形成固定资产应划分:教学用房主要包括教学办公用房、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室、实验室、体育场馆、会堂等,生活用房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宿舍、食堂、其他用房等,公共设施包括门卫、围墙、道路、园林等以及学校设备四大类。二是按照学校教育层次和级次,学校教育规模和标准,应重新规划适应现代学校建设的设计和学校资源配置的指标。三是应全面开展校舍和设备普查,核定使用周期,汇集总体数据,然后按照规划学校规模和标准,并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做好新建学校资产完整、扩大学校规模资产补充、未达标学校资产配置和学校资产消耗定补,把学校建设落实到位。 规划保障经费投入为研究教育 经费管理、研究保障教育经费提供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教育经费来源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私人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集合的经费。教育经费支出是以学校经费支出为主,主要包括社会公共教育、非学校公共教育、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等。政府投入是通过财政预算直接向公立学校拨付并对其他学校和公共教育给予的补助。教育经费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关系到学校建设,关系到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教育发展需要保障经费,又要管理经费,更要经费效益;经费支出既要做到均衡使用、公平公正,又要做到科学运用、激励先进。 教育与国民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繁荣。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经费投入,政府投入是通过财政部门从国民经济取得的财政收入。为了推进教育发展,国家竭尽全力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全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承担如此大国教育,显然是比较艰巨的,这与世界教育比较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 我国教育投入与世界教育投资比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投入指数差距很大,据教育统计和教育调查反映教育经费不够,专家普遍认为教育经费投入偏低,直接影响教育发展,影响教师队伍建设,影响学校基本建设,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由于学校经费短缺,诱发学校乱收经费,造成学校债务沉重。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经费的问题,目前社会普遍反映是由于教育投资不公,导致学校差异太大,教育明显不公,教育发展失衡,教育矛盾突出。教育矛盾与问题,教育不公与失衡,我们应以客观原因分析,是由于教育、社会和经济是互动的,如果宏观决策不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人口流动规划失控,就很难避免投入差异。社会进步必然推动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扩张,只要发展教育,就要扩大教育,教育需求经费就会极度膨胀。所以,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客观的。 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三大措施: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加大教育投入提出两个指标:一是按照“三税”的3%征收教育费附加,只能说明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但没有其他实际意义,是因为教育费附加投入占全部教育投入比例较小,区域教育费附加收入差异太大,应取消教育费附加,按比例加在正税上,既减少税目内的附加,又不麻烦纳税单位和纳税人,对增加这部分收入统一转移支付。二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充分体现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心和行动;但是,我们应从指标的多方面进行分析,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合适的;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法规都提出世纪末达到4%,而到2000年只有2.9%,没有完成指标;过了世纪末从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2004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10年《纲要》又提到4%的比例,2008年只占3.3%,如果每年加0.2个点,或者按照预算增长点,到2012年自然就能达到4%,这是由于国家财政是按照传统预算和教育经费支出基数逐年增加相应的比例,并没有完全做到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世界教育支出比重平均为4.4%,2005年oecd28国平均为5%,专家预计2010年世界平均将超过5%,同时预测全国教育需求、国民经济实力和国家财政能力,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该达到或超过5%,占gdp4%的比例明显过低。 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如何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如何把教育经费落实到位,一是高度重视,二是具体行动,三是促进落实。首先,教育部门应做出高度重视反映,组织经济、教育专家和工作人员,研究世界教育投资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研究并收集国民经济分配、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教育投入和个人捐赠教育等相关资料。其次,教育部门应做出具体行动反映,组织财务、统计工作人员开展全国教育普查,从每所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学校资产和经费包括资产评估、补充经费等进行分类清查汇集,然后按照现代化学校标准核算出全国教育经费需求。最后,教育部门应做出促动落实反映,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汇编国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可行性报告,提供国家经济完全具备承受教育需求能力的依据,论证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家财政收入、教育经费投入两个比重的理由,要求调整政府投入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支出预算,保障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研究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目标,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预示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促动了思想解放,这是百年教育从新民主时期、新中国、改革开放到2010年进入新教育时代教育发展的四大跨越,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日可待!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探索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育课程 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 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 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4.1923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破天荒实行学分制。 5.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 6.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二级,分别为三年和二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 1.1949~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这期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1958~196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4.1966~1976年。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7.1992~2000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下面详细介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理念,杜威主张经验课程,“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加深加难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际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注重道德、情感、态度、人性关怀、价值观教育;(8)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国以来,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但仍然存在着:(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案例一:12岁的丁磊,拿到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他计划在两年内拿 到计算机本科专业文凭然后出国。丁父:应该拣最有用、最相关的东西先学。在以后的实践中,缺什么补什么,现在是到大学才分专业,我让丁磊从小就分专业。丁磊:很害怕与人打交道。我宁愿读书苦点,也不想和人打交道,那样又累又烦。如果想找人说话了,就到网上聊天室去,不想说话了,关掉“猫”就可以了。2000年2月,已大专毕业的丁磊又走进了小学校门,插班6年级,为的是完成中断了的小学学业。 案例二:在长春发生的一个中学生悲剧。某中学的一个优秀学生,突然昏迷,住院一周后不幸死亡。医生诊断为疲劳过度而致。后来,专家们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发现他早晨4点起床,学习到5点半。家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好,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为他提供条件参加各种辅导班。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想排第一,总是将后面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习。 思考: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 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 (四)新世纪以及加入wto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要加速发展经济,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同时,wto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理念。 2.课程的目标。 3.课程结构。 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5.教学过程。 6.教学组织形式。 7.课程与教学评价。 8.课程与教学管理。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如: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 2.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3.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 4.学习方式的改变 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提高专业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 1.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 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学习指导 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2.教学方式的改变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建立新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 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文化。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思想 仁学思想 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文明 “仁学” 儒家思想 人类社会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文本之中。仅《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就达109次之多。如果我们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加以分析与综合,就不难发现,“仁”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针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文无意全面解读与阐释孔子的仁学理论,只是认为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爱、孝悌与克己教育,解决爱心缺失、亲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与仁爱教育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一要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深刻领会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反观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爱心缺失”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仁爱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祖辈、父辈的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们独享,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过分追逐享乐与金钱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间。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少年儿童,极易形成自私、懒惰、依赖与任性等心理弱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缺少关爱他人的内在意识。这种“爱心缺失”的问题往往是产生人际冲突乃至造成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家庭“仁爱教育”。 须知,仁爱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有博爱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教育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家长要想使子女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须通过实施仁爱教育,使子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商共事;学会分享与换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决不可强加于别人。实施仁爱教育,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将仁爱教育落到实处。 二、“孝第为本”与孝悌教育 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 家。“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孝敬之诚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何异? 深刻领会孔子“孝第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宪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等条款规定。孝悌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家长的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观念上,要让子女懂得父母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无上光荣;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在孝悌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子女,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进而升华到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三、“克己复礼”与克己教育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首先,“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证。孔子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二是“省”。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是“戒”。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四是“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杜绝“不凭空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毛病。五是“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才会克服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端。 第三,“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 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我们领会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加强家庭克己教育,解决我国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问题,极具有现实意义。 克己是一种品德。人的忍耐、谦让、恒心与毅力,都是由克己而生。只有克己,才会奉公;只有克己,方能临危不惧,尽忠报国。从我国古代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苏秦的“悬梁刺股”,到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英模人物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凡成就大业者,皆具备克己的品质。眼下,许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问题,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岂不知,这正是长期以来疏于对子女“克己教育”的结果。许多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赏识有加,缺少对他们的约束、批评与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长,私欲和任性也在随之膨胀,他们甚至听不进一点反面意见,经不起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考验。须知,一个人的克己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教育与修养的结果。孩子年纪小,克制能力差,更需要家庭克己教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自私、懒惰、说谎、任性等弱点,不可姑息迁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克己奉公,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时代、服从社会。 在家庭克己教育中,家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长是否克己自律,决定着家庭克己教育的成败。实施克己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克己,以实际行动为孩子作出表率。即便是碰到障碍或出现反复的时候,也要克制自己,不可动辄发火,采取打骂等粗暴手段,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实施克己教育,还需建立必要的家规。家长可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与子女共同制定家庭守则。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入手,约束与规范孩子乃至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的探讨 摘要:以某医学院校为例,通过发放问卷并统计资料,重点调查医学生恋爱对象的选择以及失恋时的心理体验方面,深入分析医学院校学生恋爱观的基本情况以了解目前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状态,为今后建立健全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学生 自我生活管理 恋爱观 大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内涵之一。医学院校课程具有课时紧张、学业繁忙等特点更加富有特殊性,而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对爱情的欲望与追求,自然也会在医学生的内心萌芽。医学生恋爱观折射医学院校校园生活和医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调查,了解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现状很有必要。 1.恋爱观基本情况反映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的现状 选择某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发放、回收并统计,结果显示,45%的医学生表示自己谈过或是正在恋爱,而有30%的医学生则表示目前未谈,若遇到合适的也会陷入其中,只有不足30%的医学生明确表示至今未谈,也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丘比特之箭为什么在医学院校校园中也会如此闪耀呢?4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因为学业压力不大,空闲时间太多,内心空虚寂寞,需要慰藉,引发了爱情。的确,摆脱了高中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机械的学习,大学里的时间相对变得随机而灵动,假如不合理安排时间,就会感到有过多空闲,似乎无事可做。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医学院校也不例外。烦恼、无聊、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使医学生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亲密关系发展到顶点就是爱情。除了父母,恐怕不会承认有比恋人更亲密的人,而且恋人间的亲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把孤独的医学生引向恋爱是很自然的事。心理学家沙利文指出,亲密关系和性冲动最终结合成人类的情爱,所有这些重要的相互联系的倾向……这在青年早期变成对亲密关系、友谊、认可、私下交流的相同需要,以及以更精细的形式与一个异性建立恋爱关系的需要。 在赶潮流是否会导致恋爱的发生这个问题回答上,18%的医学生是这样认为的,这与从众心理有关。如果在一个宿舍,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处在青年期的医学生,往往对自我缺乏充分的肯定,甚至有人会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所以他们不会“逆潮流而动”。赶潮流还与周围文化环境的诱导有关,超越生死的爱情影视,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缠绵悱恻的恋爱歌曲,体验恋爱感觉的广告片——校园里流行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行为。 爱情往往容易受客观因素左右人的情感和欲望,总是游离在你我的身份之间。作为医学生,维系恋爱的纽带,仅仅是精神上的需要、容颜上的愉悦,爱情的基础十分脆弱,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性格、情绪还远远不够稳定。如果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有认真的考虑,在共同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建立深厚的感情,并且双方能驾驭各自的情感,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那么为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值得的。 2.恋爱对象的选择体现加强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在医学生人群中,把理想爱人的条件转向注重有内涵,注重人品是普遍的趋势。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异性的内在品质较为重视,对外部因素的要求相对较少。在所欣赏的异性优点中,内在品质的占75%,而注重外在因素的仅占25%。其中,女生对男生内在品质的注重率高达95%,包括男生是否能力出众(65%),是否温柔体贴(55%),是否幽默开朗(30%),是否稳重大方(25%)等,都是女生看重的方面。她们摈弃了那种“以貌取人”的思想,应该说这是比较理性的一种趋向。反观男生,女生是否温柔体贴(50%),是否真诚善良(45%)仍是他们首先在意的方面,美丽端庄(35%)也不甘落后,还有品学兼优(20%)等。数据显示,男生对女生内在品质的注重率为55%。对于外表的要求,男生要高于女生;而对于知识能力的要求方面,女生则要比男生看中很多。 当然,注重外在因素的也不乏其人。有近20%的女生希望有一位高大帅气的男友,近50%的男生渴望追求漂亮的女生,更有人坦城的认为“在意对方是否有钱”。这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在这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人都变得现实起来,人也学会了借助外界感官刺激来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但是,几十年后彼此不再风华正茂时,不得不现实的告诉自己,内在品质优秀的人永远年轻和美丽。 3.失恋的心理体验反映完善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恋爱给人带来美妙的感觉,爱情就像玫瑰花,它带来馨香的同时,有时也会刺伤脆弱的心灵。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道,初恋的幻灭对于任何人都是痛苦的:但对于一个充实的灵魂,一个不想自欺的、与轻佻和夸大其词的灵魂,这几乎是不能忍受的 了。的确,当一个人曾经置身于神妙销魂的两人世界,却又突然被抛同广袤荒凉的宇宙中时,他所遭遇的并不是一般的人生低谷,也不是一般的生活曲折,而是心灵的坠入深渊。这种遭遇,发生在初次叩开恋爱之门,并以全身心投入其间的医学生身上,境况当然更为凄惨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失恋后顺其自然比例大于痛苦忧郁,且呈显著性差异。70%的同学能够及时、合理的调整情绪,转移到学习或上作中去;只有3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能够承受,会悲观失望不得解脱,甚至心理失衡。在所失恋的学生中,有55%的同学认为很痛苦,其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约占65%。更为可怕的是,有个别同学表示当他们示爱被拒绝或爱情关系结束时,曾企图自杀。 如果说爱情是永恒的话题,那么失恋也应该是。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情感。古往今来许多伟人在爱情遭受挫折以后,并没有被失恋的痛苦所压倒,而是化痛苦为动力,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歌德失恋后没有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是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创作的素材,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以此成为他事业成功的起点。 漫步人生路,爱情只是人生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如果把爱情等同于人生只为爱情而活,就会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失去路标。失恋不是失去爱的权利,也不是永远被爱神抛弃。诗人徐志摩认为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摘要: 成人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教学模式缺乏成人特色。教育者需要端正思想,明确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策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阐述:“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如今,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主动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发展,不断扩大成人教育的规模。 目前,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学历教育,普遍对成人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力度不够,缺乏成熟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没有顺应成人学员职业发展的要求,教学理念与学员的职业发展心理不吻合,教学目标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出现偏差,教学策略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对称,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学生,其心理、生理、阅历、角色等完全不同于普通学生,加上其学时少,且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彰显“成人特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教学模式是“集中式学习”、“分布式学习”和“校企双元制”三种[1]。在成人高等教育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这三种模式分别在各自的诞生和盛行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集中式学习。集中式学习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学管理,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内容需要演示、分解、剖析和感触的自然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体现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它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无法解决成人学生参加学习时存在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家庭与学习的矛盾和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矛盾;忽视了成人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过于强调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对成人学生知识的扩展产生不利影响。要真正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分布式学习。分布式学习所强调的是资源的非集中化,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数字化保存和远距离传递,学生可以不必像以往那样,全体集中到一个地点,由教师面对面地传授知识。论坛、电子邮件或qq群可以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与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开展各种讨论。 此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明显,它解决了成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工作与学习、家庭与学习、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诸多矛盾;丰富了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宽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增强;对于学生的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若完全进行分布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差异,学习进度也会不同,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易发挥,增加了教学管理的负担。需教师面对面讲解才能理解的实验内容不宜采用此模式。学生长时间单独生活和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比学赶帮的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2]。 (三)校企双元制。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双元结合完成教育任务。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立即上岗的能力,又通过学校教育使之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此模式促进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 高;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克服了办学的盲目性;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都有所提高;改革了课程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是,应用面略显狭窄,仅对部分专业有效;真正意义的校企双元制教学模式较少见,往往流于形式;主要是合作模型与运行机制问题、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关系问题、学员考核与评价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往往有着非常现实的求学目的,即获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以此作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和砝码;而且有着更加务实的求学态度,即全方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对某一专业学科有所专攻。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却未能跟进这一发展形势,既未能走出“赚钱工具”的狭隘误区,又无法超越“学历补偿”、“知识补课”的原始视域,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这种状况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其功能性缺失,不仅制约其发展,而且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制定一个以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定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学员的职业发展,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必须彻底改变过多地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历+技能”的学科课程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成人教育学员分为脱产生、业余生和函授生,教学模式也应针对学员类别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应当有所不同,脱产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业余生“较系统掌握知识要点,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适用能力”,函授生“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要点与基本具备进一步的提高能力,基本具备知识要点使用能力”;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其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所侧重:函授生和业余生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脱产生则相反。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思考。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以成人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弹性学习机制。确立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成人特点,并以成人的生活、需要与问题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与多种教学范式综合运用的教学活动与形式。 首先,提倡跨时空的分布式教学模式。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这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困难。而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则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成教学生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学补充,有利于基础较差者进行知识补充。因此,多元教学模式必须具备“虚拟学习环境与学习社区”功能。 其次,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员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职业发展需求,找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并提高成教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必要引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利用学员及其所在单位这一宝贵资源,让学员和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到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中来,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校和企业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从而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必须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交流平台及信息员联络制度和信息制度,畅通对外宣传和信息沟通渠道。最好由学校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组,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有力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合理安排集中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于成人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特别是综合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演练法、问题法、案例法等基本教学方法,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课堂教学法能够克服封闭式、注入式、僵硬的教学法之弊端。 最后,确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员的能力培养。成人学员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模式应当采用分布式模式和校企双元模式为主,集中式模式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成人学生来自于生产一线,具有较强实践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较缺乏,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技术 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形势,进而找到较满意的工作。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以成人需要为中心的“突出能力培养”的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改革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走出校门,将成人高等教育真正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为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实践证明,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成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它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有关教育论文: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教育整体发展。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和教学模式滞后等影响教学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思路:创新教育理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讨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学质量 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出现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再加上社会观念及市场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1办学理念不明确 成人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盲目扩大招生,把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作为创收的途径,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几乎达到报考即可录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的困难,同时影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信誉。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读是为晋升职称提高学历所迫,有些学校投其所好,盲目开设专业,成人教育成了“学历教育”,“文凭教育”。 1.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教、成教教师一个样,中职、大专、本科教师也没有区别,教师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其次教师担任角色多,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研究。再次许多成人教师都是外聘教师,教师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更换频繁,来去匆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对教学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成人高校忽视成教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直接移到成人高等教育课堂上,以讲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较少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能力培养。 1.4远程教育不够成熟 现代远程教育大大扩展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选择,正在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教育都在努力试行远程教育教学,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教学实施并不完善、不成熟,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1、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师队伍还不成熟。没有一支合格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教学中的远程教育教师队伍。2、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还不成熟。教学有效资源不足与资源制作滞后,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很少。带宽传输速率不高,对实时授课、实时答疑等现代远程教学要求在技术上暂时还不能满足。3、课件制作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测量体系还不成熟。教学质量监控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5教学评估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估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目前,评估中较强的政府行为及评估主体的单一化,评估所坚持的原则和标准也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难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仍以普通本科教育一贯采用的学历与职称等为标准,模仿普通本科评估,还没有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估指标,脱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方案设计滞后,时代性不强等。评估作用难以运用,评估作用局限于鉴定与评比,而忽视了评估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导致评估流于形式。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学校要明确办学目的和指导思想 成有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人教育的办学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特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学历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办学目的,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2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 当今社会发展过程是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知识量递增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徒有虚名是无立足之地的。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得文凭、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市场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前瞻性,着眼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技能或掌握热点行业应用技术,以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探究等。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理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成人教育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首先要组织了一支具有成人特色的独立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学院专职教师为主体,社会兼职教师为补充,同时吸收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的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熟悉成教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持续性严谨务实的师资队伍。 2.4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成人学员对学习多存独到见解,有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的探索与研究,改变平时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成教学员的接受能力,精心组织教材,斟酌语言,把握重点,提纲挈领,针对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下降严重的现象,应努力发展好现在远程教学手段,打破完全以传统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①硬件环境建设,学校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②软件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教学课件;③人力资源建设,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2.5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法规无论在指标体系上还是在评估形式上,都无法满足各个学校的需要,应根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现状,以引导和促进高校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评估的规定和条款。为了提高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评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自己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应进行广泛深人的调研、全面系统的论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性强的纲领性、权威性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力求评估结论全面、公正、准确。评估机制应该有较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反馈余地,被评估者通过动态评估,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获得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发展空间,真正达到评估的目的。逐步形成学校操作、中立机构评估的长效机制。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因学生规模扩大,学生素质下降,工作难度增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结合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体会,对高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一、高学生的现状 1、由于录取新生因地域差距而形成的参差不齐的文化程度,高院校既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考虑专业技能培训与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需求。 2、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约束能力、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力较差,思想容易产生波动,而未来社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要求高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综合素质,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吃苦耐劳和适应能力。 3、较强的自卑心理。大部分学生中学时成绩处于下游水平,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强。高考后,看到中学的很多同学考上比较好的大学,心里上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而社会和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则更会给高的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致使部分学生自觉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和以后的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普遍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大部分高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师数量短缺,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室、实验室、实习工厂等硬件设施亟需补充和改善。高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导致社会和学生对高教育缺乏正确的了解,相当一部分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没信心,担心所学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往往养成上网、酗酒滋事、逃课等不良嗜好。这种现状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对搞好高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 1、完善学生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学校的各学生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协调配合,一起合作。发挥学生处的指导和监控作用,其他部门做好具体的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责分工,严抓共管。 2、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在入学教育时,把本校的特色及高教育的特点和高的培养目标及未来的发展计划详细的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有一个较为切实可行的计划,便于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在平时要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同时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结合将来就业,突出能力培养。与本科和专科相比,高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而在社会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创造性等方面则表现出色。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业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方法。一方面加强学生专业性教育,注重实践,使学生成为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习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自信心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生活热情明显不足,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降低,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应根据高学生的特点,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派专人负责,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正规的心理档案,对易危学生人群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工作,着重培养青年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5、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辅导员聘用机制。要广纳贤才,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历层次。实行“优先”政策,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政治辅导员 ,对于称评定,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专辅导员。实行切实可行的辅导员考核和奖励办法。同时重视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要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进行专题辅导,建立学院领导、辅导员与学生干部联系制度,学生干部工作例会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学生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必须在各方面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总之,高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复杂、琐碎而繁重,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先进院校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高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并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科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重视队伍建设,才能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 摘要:众多理论研究都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助推地方经济,怎样服务地方经济,本文旨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服务 地方经济 引言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将愈演愈烈,激烈竞争的焦点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和人才的质量提升来自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加速,必需融入地方经济,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的内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教兴市的重要人才基地,也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职业院校的双重身份决定其服务和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1.1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 现代职业教育被界定为:它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从业者和创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典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职业情感、相应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能迅速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并发挥其职业潜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 针对职业岗位群, 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艺操作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实施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主要培养企业内部的技术指导者、组织者、推广者和带头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2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超过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例如,安徽省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达64所,在近一百高校中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就表明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比物质资本的增长要快,国民收入的增长比物质资源的增长要快,这正表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 在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经济社会越发展,职业教育就越重要。当前,我省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新阶段。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是将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由之路;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 其投入、师资、生源和就业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这也表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推动区域性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2.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三方面的挑战。第一,经过几年整个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第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第三,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以安徽省为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基础能力建设薄弱、体制机制创新乏力、政策措施落实不力,难以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认识有偏差,条件跟不上,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服务方式有改进,内在建设有待提升,这些都与有地方的经济发展不适应,亟待解决。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互动的,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鉴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或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呢? 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3.1 增强认识,深化理解 认识与理解有几个方面,一是对高职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三是什么样才是服务地方经济? 既然是服务地方经济,那么,第一,服务的意识要增强,要有主动的全方位服务的意识,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要有效益意识,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有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能盲目,不能河泽而渔。第二,服务的方向要明确,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 其投入、生源、培训、实习基地、就业等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如果这些方面是经济的,我们认为,它是服务了地方经济。具体来说,投入有地方政府的投入,生源一般是本地,如,安徽省的职业院校的 生源一般是安徽省的,受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实习基地也大多在本市或本省,这些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就业的地方性不是很明显。以安徽省来例,就业结构与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安徽省经济重心正逐步向合肥及长江沿岸城市倾斜,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合马芜铜四市工业优势明显。但是,在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安排毕业生就业的比重却很低。虽然总就业率很高,本地化就业率偏低,不到50%,这与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以,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有待增强,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措施要跟上,结果要显现。 3.2校企联手,共同科研 学校的科研必需要为社会服务,必需来源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的科研要有智力支持,要有团队的合作,要面向市场。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科研水平高,实验手段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而企业直接面对生产第一线,生产能力强、销售网络畅通,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企业与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事实证明, 高职教育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级各类人才,也完全有可能为社会提供科学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服务。高职教育承担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才的使命, 也应该为科技产业提供服务和科研成果,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拓宽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贡献率。 众所周知,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同时,没有硅谷也肯定没有一流的斯坦福。硅谷的企业不断向学校提出新的技术需求,使得学校的科研紧跟市场需要,科研所产生的新技术推动了市场发展进而又产生出新的技术需求,就这样双方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理论占优,企业实践突出,校企联手,理论与实践融通,这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了提升科研水平,可以组建相对固定的团队或课题组、项目组;可以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搭建科研平台;另外,也可组织与开展地方经济建设重大课题立项与攻关以及共同开发教材。 共同科研,将会产生大量科技创新成果,这为服务地方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铺平了发展的道路,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但是,科研成果并不等于经济增长,学校和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或模式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服务地方经济落到实处。可采取高校与政府、企业对接的方式,通过成果展示会、洽谈会、信息会等形式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由实验状态到生产状态的转移。 3.3联合办学,共育英才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等和职业的双重属性,其特点决定了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岗位。企业也必须要依托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打造企业的先进文化。这样,联合办学应该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必然选择,联合办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 高等职业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为企业培养专门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将学生的课堂搬到车间或让企业的专门人才走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效缩短学生的成才周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有这些,也必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4狠抓质量,深化内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服务地方经济,内涵建设必不可少,质量工程要常抓不懈。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教学团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 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 设置新专业, 开拓新专业, 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性变动。本着“立足当地, 注重实用, 着手现在, 着眼未来”的原则, 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 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改造。 就安徽本省而言, 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已经集聚了一定优势的产业群, 形成块状经济和各不相同的支柱产业, 因而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不同地方的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地方经济特色开设对应的专 业, 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人才。 但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该看远,谨防近视症,因为,招生及其后的培养有一个周期,教育服务经济的部分功能在以后的年份逐渐显现。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保持适当比例,有效衔接,根据专业、市场和学生设置课程,另外,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在内容上也要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得有限的课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团队建设上,围绕专业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有计划地培训和学习,有计划地开展课题攻关和研讨。在质量和内涵建设上,我人急需要做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变与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协调的地方,也只有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也只内涵的深化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5拓宽渠道,有效补充 高等职业院校要时刻保持睿智的目光,广阔的视野,依法办校,拓宽服务地方经济的视野。除了办好全日制高职教育外,还应积极开展各种非学历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安徽省某些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就业,这是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另外,职业资格培训向社会拓展,依托学校的各类资源,积极为地方开展职业资格认定,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帮助他们明确发展的定位和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这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支撑和保障。 充分发挥学报的功能。高职学报为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必须实现由综合化向专业化、由重理论研究向重应用技术研究、由半封闭办刊向开放性办刊这样3个转变,积极推介学校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成果搭建交流平台,学报要了解企业的需要,企业要了解学报的作为。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报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反映地方经济建设和科研的最新成果,这是在宣传上,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3.6立足区域,放眼世界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核心是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办出自身的特色,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主要载体, 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世界背景下, 应当树立并加强区域化意识, 改善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各部门的关系, 促进区域社会和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 例如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所提出的立足安徽,创区域一流的目标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准确定位。另外,安徽的马芜铜宜城市带,合芜蚌试验区,以及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这些都是高校建设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也是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就合芜蚌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合芜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主导和创新型产业特点开展相关工作,服务地方经济。 立足区域,而不能囿于眼前,高职教育也要放眼世界,向先进国家学习,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这本身就是扩大影响,增强实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首先要确立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发展道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外向型人才培养道路,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留学和外聘教师讲学的途径, 以达到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明确提出:广泛开展中外合作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鼓励与境外著名高校以互派教师、互派学生,资源共享、合作教学等形式广泛合作,有选择地引进境外资金、课程教材和优秀师资。 另外,高等职业院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教师到企业挂职,担任顾问或独立董事或提供管理咨询;企业也可以通过创办实体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这些都是实现校企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很好形式。 学校和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唇齿相依,企业要把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企业要把学校作为智力源泉,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实践场所;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合作空间巨大,高职院校要深入地方实际,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特点,明确对接点,找准突破口。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舞台上将大有作为。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摘要: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税务 教育行业 税收管理 税务登记 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的“税不进校”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如何加强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应当成为税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笔者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现对有关问题作出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 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 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童理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有应纳税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对涉及征税的收入项目,应统一使用税务发票,按规定可使用财政收据的除外。《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校收费管理的通知》(豫教财[2007]74号)规定,各普通高校收取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使用河南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各普通高校在收取服务性收费时使用税务发票,收取代收费用时向学生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务收款收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7]005号)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并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一是教育行业的收费必须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二是要正确区分什么样的业务使用财政票据、什么样的业务使用税务票据。对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各级税务机关要正确把握以上两点,从教育行业收费票据的使用人手,规范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文思考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素质教育的观点 一.素质教育是实现末来时展的教育 我国教育事业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学生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到本世纪正好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所以,党中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不但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我们如何实现未来时展的素质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且长期坚持科学发展呢?我认为实现素质教育不能挂在口头上,也不只是去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体系。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是民族发展的需求,不发展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时代人才,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实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教育观 1、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学练目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体育资源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学会科学的自我锻炼的方法,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练效果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那就是: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专业素质、提高人文素质、提高道德素质和语言素质等。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但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指导者、帮助者。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此外,还要注重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 2、正确的现代社会主义教育观首先是要着眼于世界的发展,再者就是要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其次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不行的,人是流动的,信息是流动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教育要随着世界的发展、信息的流动发展教育。关起门来办教育,不了解世界的发展,不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办教育是不会培育出人才的。其实办教育不要沉浸于历史之中。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横向的开放和流动,而且也是纵向的开放和流动。不要因为在历史上某个时段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也不要因为其它国家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实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的。也就是国际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就实现什么,国际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人民发展的需要,民族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就要向国际学习,学习其它国家的教育经验,同国际融入一体,进行交流。就要充分吸收历史文明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树立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观,树立符合国情、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教育观。 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人类社会已步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迫在眉睫。为此,全社会要共同关注教育,共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国家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国家没有好的教育就不会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曾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说:“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教育中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即: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智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人格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党中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四、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适应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只有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现代化的使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和未来知识密集型劳动者,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它的自身价值。要想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民族繁荣和发展的灵魂。 作者:李晓燕 单位:宁夏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