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兽医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专业之一,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久,那么如何改革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使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对此本文将作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 畜牧兽医 课程改革 注重实践 高职教育历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行各业为社会贡献出了自己那一份重要的力量。畜牧兽医专业作为为社会输送畜牧兽医人才的重要专业,这门专业的课程的重要性是不容人们忽视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拥护国家和党制定的正确路线,也需要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当前,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畜牧兽医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更是受到了社会的重视,而与此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畜牧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高职教育的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一、紧抓学生的理论知识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工作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想达到这些目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狠抓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部分高职教师认为最重要的任务是实践,因此学生的理论学习不是重点,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方面,这种看法也是非常偏颇的,它和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观点分属于两个极端,都是比较片面的观点。笔者认为,畜牧兽医专业的改革需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掌握能力的培养。 第一,高职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畜牧兽医的理论培养工作。畜牧兽医专业具有特殊性,这个专业的学生以后面临的群体主要是动物,学生需要全面了解动物的身体构造,了解动物的生理和病理学,因此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量跟动物生理和病理有关的课程。例如学生需要学习《家畜解剖生理学》、《动物疾病诊断技术》、《猪病诊治实务》以及《禽病诊治实务》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能够让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较好的掌握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疾病诊治的具体情况,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理解了动物的病理,这样在面对具体的动物常见病时,学生才能知道如何准确的进行治疗,由此可见理论知识的重要之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反复强调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紧迫感,避免因学生的不重视而使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最后使学生的基本业务知识不熟悉,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做好学生的理论培养工作,高职教师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制力,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中注意力更加集中,这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的理论素养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二,要求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高职学生的年龄大多较小,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并没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学生的学习还需要教师多加引导。畜牧兽医专业本身涉及的领域比较大,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容显得较为复杂,如果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去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提高,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高职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照顾到这种情况,尽力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情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同时,这种方式也能革除传统教学中教师填鸭式教育的弊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激发。总的来说,高职教师在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间接地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得到培养,最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同时让学生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改革与实践当然离不开实践的参与,除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之外,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需要有效的结合理论和实践,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实验来升华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来升华已储备的理论知识,俗话说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教师在讲解猪常见的消化系统病诊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运用现场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选择在实训室和动物医院等场所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诊治猪的胃肠炎和肠便秘问题。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实物,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出现消化系统病症后猪的症状。 此外,为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可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例,在解剖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使学生对家禽的生理构造更加清楚,这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挖掘,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得到加深。当然,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高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饲养动物的活动中来,让学生更加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学生更加熟悉未来的工作岗位,了解自己的工作前景。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畜牧兽医专业改革和实践,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去进行教学,紧抓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期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 摘要:随着新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我国职业教育中的畜牧兽医专业,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通过国外的学徒制教育模式,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中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外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阶段。本文就从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畜牧兽医专业提供可行性建议,提高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其不断发展。 关键词:国外;现代学徒制;畜牧兽医专业 随着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进国外现代学徒制,我国的职业教育各专业都受到了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影响,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影响和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只有加强引导,从制度上不断完善,才能够使国外现代学徒制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简述国外现代学徒制度 国外现代学徒制度是对职业院校、学生、企业之间建立交流桥梁和有效机制的教育模式,能够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之前进行就业实习,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就业机会,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学生就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国在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学习过程中,引进国外现代学徒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目的。通过国外现代学徒制在国外畜牧兽医专业中取得成果,我国职业院校借鉴成功的经验,希望能够使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法得到改进,对教学安排事项进行有效安排,提高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从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角度,对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一定帮助。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的培养模式 国外现代学徒制来源于传统的学徒制,通过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交流。国外现代学徒制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培训,结合企业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引导,使学生对专业技能进行强化。接下来就对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介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培养模式灵活多样。世界上职业制教育制度最完善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在职业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定主要是以通过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职业技能在不同的岗位要求就不同,英国也在不断开发新的职业技能岗位,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这些职业技能技术岗位的开发,是为了职业院校具体的技术专业制定的,从初级到高级,实现职业技术一体化,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创造了条件,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关于职业技术岗位开发方面,还设立了高级管理岗位,这样将职业技术岗位的所有层级都涵盖进去,从初级技术工人到高级技术工人,再到高级管理人员,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岗位模式下学习实践,实现学生对岗位的认识,以及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确定。比如,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度采取的是灵活教育和用户需要的方式,进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对应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种类的技术培训,也可以根据实践经验对技术的等级进行选择,职业学校会配备不同的教师对其进行技术培训。 2.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传统的学徒制只注重技术的培养,对专业理论知识不做讲解,认为只要培养成熟的技术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只有技术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采用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手抓的方式。在专业技能熟练的基础上,对专业技能相关的基础知识也要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一方面能够极大地发掘人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掌握的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技能实践经验。 三、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 国外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经过学习就可以直接就业,不会出现对专业技能操作程序不清、专业技术出现问题、实践经验缺乏的现象。畜牧兽医专业引进国外现代学徒制,能够对其专业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得到实践,专业技能得到加强。通过引进国外学徒制,可以了解到,只培养技术工人的传统已经被摒弃,现在的学徒制不但重视技术,还注重理论体系的培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完善教育制度,改善教育体系,走符合我国发展的教育之路,才能够从根本上对我国的畜牧兽医专业产生积极作用,实现我国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共赢。 国外现代学徒制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快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制度建设。加快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制度建设,就是要对专业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等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高效性。通过法律制度建设,保证畜牧兽医专业运行现代学徒制,比如,澳大利亚的《职教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现代学徒制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因此,我国可以进行立法,把国外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和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力地推动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通过法律合同的规定,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者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立法的规定和实施,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主要偏向于技术,对理论教学没有加强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在就业之后,还不懂技术操作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只是机械性地对技术操作方式进行运用,因此,立法也要加强对理论学习的规定,使畜牧兽医专业的理论学习也能够得到教授,实现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目的。 2.建立全国统一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考试。建立全国统一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考试,通过职业考试的人员,才能够就职。全国统一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考试,不能只涉及笔试,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考试,只有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够顺利就业。建立全国统一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考试,是对现代学徒制在牧兽医专业方面培训质量的保证。如果失去了职业资格认证,就会使牧兽医专业的就业体系混乱,学校的专业教育价值得不到体现。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技能进行技术认证,保证牧兽医专业的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行业规范。要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手抓的目的,就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着手实践: 第一,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着手,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开发,从企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方面入手,对人才技能进行培训,配备相应的技术的师资力量,实现学校培训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连接,不但能够极大促进就业率,还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对技能培训时间进行确定。对于技能的培训时间,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确定,职业院校的各专业招生也要根据其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如果招生太多,就会产生就业岗位缺失,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浪费技术人才。 3.加强牧兽医专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职业院校的专业和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实现学校专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现在很多的国家都已经采取了学校和企业联合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政府对这种教育模式也大力推广,划拨大量的经费给予支持。经过培训的人员可以直接就业,再入职后还可继续深造,完善技能。对于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可以和企业进行接洽,对学生进行技能实践的培训,在培训时间上可以灵活处理,方便学生参与,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效率,缩短培训时间。国外学徒制度和我国畜牧兽医专业的结合,不但对学徒制度的发展有上促进作用,也能够使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外现代学徒制度的引入,建立起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使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具竞争力,专业性、实践性更强,提高了就业机会。在我国的职业院校现实技能教育中,学习时间一般定为3年左右,不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践行,使学生明白专业技能的操作原理,以及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等。职业教学和学徒教学的结合,能够帮助技能人员实现学校与就业的转变,减少了企业进行岗前培训的程序,使学生进岗就可以直接入职,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共赢。 结束语: 国外现代学徒制已经在国外教育中取得了成功,我国的职业教育积极引进国外的现代学徒制经验,并不断改革职业教育,希望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畜牧兽医专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助理辅助机制"的建立与开发 【摘要】黑龙江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为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新机制和新模式,大胆引入“成果导向”教学理念。在“成果导向”教学理念实施的过程中,还极力推崇“教学助理辅助机制”,用于确保“成果导向”教学理念的成功推行。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学理念,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助理辅助机制,建立,开发 纵观当前畜牧业发展情况,为实现畜牧业的集约化、综合化、信息化、产业化和工厂化的发展需求,就需要畜牧兽医专业教育为其培养出既懂养殖业生产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既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具有长远发展能力,能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满足这样的人才培养需求,黑龙江职业学院农牧工程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引入“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成果导向”教育是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理念。它能够衡量出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与价值。但在“成果导向”教学理念实施过程中发现,授课教师的授课任务虽有所减少,但对教师的其他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为提升教学质量,增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量,有效提升学习成效,我们进行了“教学助理辅助机制”的开发,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什么是教学助理 教学助理是指本院各专业班级中成绩优异的学生(通常为二年级以上学生),协助教师进?课内、课外辅导及其他教学活动的助理,通过其工作可提高教学质量,由授课教师自行推荐经审查合格后由学院聘用,聘用后由学院负责支付工资。 2.教学助理的分类与职责 教学助理划分为协助教师教学助理和实习课教学助理两类。 2.1协助教师教学助理 主要工作是协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设备、教具、搜集整理教学相关数据、批改作业、协助监考、点名、设计并维护课程网页、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关系,以及其他辅导督促学生学习等教学工作。 2.2实习课教学助理 主要工作是配合实验课的需要,在授课教师指导监督下,带领学生进?分组实习、协助教师准备上课资?、准备试剂、做预实验、协助学生完成实验、监督实验室安全、课后指导学生清?实验室、对试验材料进行处理、协助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及评分、协助教师完成考核,以及其他相关教学辅助工作。 3.启用教学助理的申请与审核程序 授课教师须填写“教学助理申请表”,依据学院公告的时间向各学院提出申请,学院教学办进行初审。初审后由学院管理小组进行复审,复审通过,进行公告,招募教学助理。 4.申请教学助理的程序 依据学院“教学助理申报办法”,符合条件的学生(见附表1)根据学院公告在指定时间内自愿报名,学院办公室组织选拔,择优录取并予以公示。 5.教学助理培训 5.1教学助理均须参加学院教学办每学期初、中举办教学助理培训讲座,讲座后颁予教学助理手册,考试合格者取得教学助理资格。未参加者视为放弃承担教学助理的工作。 5.2教学助理需定期与授课教师面谈,接受面对面培训,每月一次培训,培训时间、地点及内容需做详细记录。 5.3每学期中教学助理均须参加学院举办的“教学助理期中经验分享会”,在报告会上教学助理要报告工作心得并分享工作经验。 6.教学助理考核与评量 6.1教学助理须在期末考试前一周内上交期末报告等相关资料至学院教学办,如不能及时上交期末报告等相关资料,将列入下一学期不申请担任教学助理考虑。 6.2授课教师将不定时前往教学助理工作和上课地点进行检查与督导,了解教学助理执行工作情况,并协助解决教学助理执行工作时遇到的问题。 6.3凡由教学助理辅助完成的课程,学院在期末对授课教师、上课学生,进行“教学助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便于了解启用教学助理后的成效。 6.4“教学助理满意度问卷”的调查结果,将提供授课教师?考,并作为评选优秀教学助理的标准。 7.教学助理的奖励办法 学院设立优良教学助理评选小组负责评选表现优异教学助理。每学年末依据“优良教学助理奖励办法”,评选出10%的优秀教学助理予以奖励。 以上“教学助理辅助机制”实施机制为初拟方案,还要在实施过程中找出其优缺点,为“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推进助力,为正真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做贡献。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禽病防治》课程改革初探 摘 要:《禽病防治》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是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家禽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而开设的。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良好环境下,我们结合有丰富教学经验及临床经验的教师意见及建议,修订了该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中职 畜牧兽医专业 改革 《禽病防治》课程 《禽病防治》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是研究威胁禽类生产甚至威胁人类健康的禽类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控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家禽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而开设的,是校企合作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训,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切实做好禽类疾病的防控为现代禽类生产服务。同时也是培养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中、高级职业资格的重要课程。 一、课程设计理念及开发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畜牧兽医行业及企业的职业岗位对家禽疾病防治知识与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实用、够用为目的,注重实用性与操作性,着重选择学生及社会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为度的原则。技能操作贴近生产岗位,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内容是自己今后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按照中职人才培养要求,采用临床案例分析、理训一体化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本课程以培养畜牧兽医岗位能力为重点,但家禽疾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于多数没有接触禽病临床的中职生而言不太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利用现场病例,现场示范,边做边学,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等感性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将教、学、做一体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堂设计理念。 二、《禽病防治》课程的培养目标 根据中职生的职业定位,《动物病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禽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 (2)掌握禽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制; (3)掌握禽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制; (4)掌握常用的疫病检验检测技术。; (二)技能目标 (1)能对禽流感、新城疫等烈性传染病及其他病毒性传染病进行临床诊断和综合防控; (2)能对禽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等细菌病进行科学诊断和综合防治; (3)能对常见的寄生虫病及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科学诊断和综合防治; (4)能熟练应用免疫接种、禽场消毒、药物预防等防疫措施; (5)能进行鸡白痢、禽伤寒等疫病的快速诊断及抗体监测; (6)能独立或合作制定禽场免疫程序及预防给药程序;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处理和分析问题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具有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终身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 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可以分为3个模块、5个学习项目、32个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及要求、课时安排见下表: 模块一 禽传染病 项目一 禽病毒性传染病 工作任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痘、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小鹅瘟、鸡传染性贫血、禽病毒性关节炎、禽白血病 禽脑脊髓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的诊断与防制。 知识要求:了解各个病毒病的危害性、熟悉其病原特点、掌握其诊断要点和防控净化措施。 技能要求:能够对新城疫、禽流感进行抗体监测,能够正确选择免疫接种方法、能够利用其临床诊断指标对其进行正确诊断,熟悉疫情上报制度,并熟知其防控措施;能够对鸡传染性支气管、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禽痘、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小鹅瘟、鸡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贫血、禽病毒性关节炎、禽白血病、禽脑脊髓炎、产蛋下降综合征进行正确诊断及防控; 能够熟练进行马立克病免疫接种;能够正确诊断马立克病并能做好其平时的预防工作。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36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项目二 禽细菌性传染病 工作任务:禽沙门氏菌病、禽巴氏杆菌病、禽大肠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鸡毒支原体病、鸡传染性鼻炎、禽葡萄球菌病、鸡弯曲杆菌性、禽曲霉菌病的诊断与防制。 知识要求:了解各细菌病的危害性;熟悉其病原特点及细菌学检查;掌握其流行特点、症状、特征病变和防治措施。 技能要求:能够熟练进行沙门氏菌病进行检疫及净化、能够熟练进行巴杆菌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细菌学检查;能够利用临诊指标正确诊断并能提供综合性防治方案、必要时能进行药敏试验。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18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模块二 禽寄生虫病 项目一 禽原虫病 禽球虫病、鸡住白细胞虫病、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了解各禽原虫病的危害性;熟悉其病原特点;掌握其流行特点、症状、特征病变和防治措施。 能够正确诊断和防控球虫病,会用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验球虫卵囊; 能够正确诊断和防控鸡住白细胞虫病和鸡组织滴虫病。 项目二 禽蠕虫病及蜘蛛昆虫病 工作任务:鸡病、禽蜘蛛昆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知识要求:了解鸡蛔虫病的危害性;能肉眼识别鸡蛔虫;掌握其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了解禽羽虱、鸡皮刺螨、突变膝螨等蜘蛛昆虫病的危害性;掌握其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技能要求:能够正确诊断和防控禽蛔虫病、鸡异刺线虫病、绦虫病,会用直接涂片法检验蠕虫卵;能肉眼识别鸡蛔虫和绦虫;能够正确诊断和防控鸡禽羽虱、鸡皮刺螨、突变膝螨。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6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模块三 禽非传染性疾病 项目一 禽营养代谢病 工作任务:禽常见营养代谢病的诊断与防治 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禽常见营养代谢病的病因、特点、种类及防治原则,重点掌握:维生素B族缺乏、钙磷缺乏及钙磷失调症、痛风等的病因、症状、病变及防治方法。 技能要求:能够正确诊治营养代谢病。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2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项目二 禽中毒病 工作任务:禽常见中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磺胺类药中毒和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因、特点、种类及防治原则。 技能要求:能够正确诊断禽中毒病和家禽其他病与防治。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2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四、课程教学实施 (一)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是熟识家禽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及症状、病理变化。通过临床检查结果能对禽类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并能提出防制措施等。难点是根据禽类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能与其他类似禽病进行类症鉴别诊断。 解决办法可创造条件利用现场病例、现场示范、边做边学,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音像等感性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熟识常见禽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家禽常见疾病的诊断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出案例,设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自主查找各种禽类疾病临床表现,检找防制的资料,建立初步诊断,制定防制措施等,然后教师点评,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家禽类似的禽病症状与病理变化的图片、音像等,让学生知道这些疾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及不同点,从中找出这些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课外实践法、理实一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教师创造适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情景角色来模拟实际的疾病的诊治过程,主要利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来完成。课外实践法:主要利用教学动物医院实训基地,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实践来体验、应用所学的知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实例导入、问题分析、讨论学习、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进行评价和拓展提升等环节,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平时的积累,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临床禽病案例,对亲身所见的真实病例的流行背景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让学生提前感受家禽场的真实情景和技能要求,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运动“案例教学法”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以临床现场病例、案例、图片、视频等感性材料直观教学为主,采用置疑启发、分析、讨论、理训一体、讲练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临境临床及生产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问题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组内相互交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 (三)教材编写建议及教学参考资料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以能力为本位,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全面素质的指导思想,在众多的禽病中选择国内常发且危害较大的群发病为教材内容的重点,所编写所编入的实习实训,应选生产中较实用的诊断和防治技术做为教材编写的内容,同时还根据当地新疫病流行情况增添教材内容,以保证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先进性。教材应以学生为为本,文字表达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教材中的实训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 当今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良好环境下,我们结合有丰富教学经验及临床经验的教师意见及建议,修订了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我们目前就象一只雏鹰,但我们相信只要努力,我们的教学将会日益完善。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 伴随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步骤进一步加快,社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配合这种趋势发展,中职教学需要更多地考虑教学实践性情况,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畜牧业教学 实践教学 完善建议 畜牧兽医学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门学科的知识大多需要实际经验进行融会贯通,实践性教学成为畜牧业兽医专业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与这种其实要求不相符合的是目前畜牧兽医专业中仍旧存在轻视实践的情况,这样的现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实际提升,更谈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少中职学校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实践教学对其他条件都有所要求,这样一来使实际中职教学中更多的关注点都在理论教学方面,专业实践教学较少且教学体系相对单一,并没有成形的完整体系。实际教学大纲与畜牧业的生产实践之间相互分离,社会技术的发展明显跟不上发展脚步,一些实际训练科目存在技术含量不高的情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十分不利,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性教学的相关需求。 2.现实实践教学设施严重落后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多为新建成的,办学配套设施有所不足,普遍而言办学基础条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源投入不够,相应的实习设施不够健全,校内情况就是这样且校外情况更加糟糕,实践教学发展完全跟不上实际发展步骤,这些情况对岗位的综合技能培养十分不利。 3.对于实践教学的相关考核制度并不完善 实际中不少中职学校教学重点关注理论方面的考核,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有所不足,考核办法过于单一,缺乏必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测试,学校对实践教学考核力度和考核侧重点显然不及理论教学,往往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最好把相关行业资格考试加入实践教学考核中,以此实现相互促进。 4.教师队伍建设与实际要求之间有很大差别 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对最终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以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要着眼于相关理论进修,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自身专业操作能力不强,也缺乏相应工作经验,这些短板的存在都使得中职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职教学现状及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要求,这样的教师更加谈不上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些都与实际畜牧兽医教学老师的专业性有很大差距。 二、对于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完善建议 1.对教学课程进行必要的实践设计 实践教学的最大保障就是科学的课程体系,任何进步都是藏在每天点滴精进中的,想要最终达到必要的效果需要首先对目标进行细化,细化到具体每一步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目标最终实现。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而言,我们需要考虑开展哪些实验教学项目及需要达到的效果,对于那些专业技能要进行怎样的考核,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要构建相互独立的教学体系,以此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其次就是对教学模式进行重点划分,在进行基础养殖技术、销售技巧进一步加工方面积极完整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个基础上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个人兴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这样获得自身的最大发展。第三就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相关比例,要想真正重视实践教学就需要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以往实践教学占比偏低的情况进行改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积极做好平衡。 2.加强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最终完成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学校要及时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建设配套,配有动物病理解剖、检测仪器设备和本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同时还有特种动物生产、禽生产的饲养场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这些方面配套设施的建设满足学生校内课堂实操演练工作。与此同时注意校外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在做中学、学中觉。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当地或者大型企业生产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践性很强的畜牧兽医专业中,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超过30%,甚至达到50%左右。对于专业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考核,针对每个学习情境,考核评价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企业基层管理者共同评价,工作过程及业绩考核占70%,期末考试只占30%。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果和乐趣,又使其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为了积极构建起完善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学校积极采取实际引进及多种方式培养相互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努力培养学校教师各方面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等,给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积极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从相关企业聘请一些一线工作人员,他们的实践经验与学校的理论知识正好可以互补,这样双方面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在实际中达到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结语 为了完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要进行多方面配套改革工作以达到目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认识到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创新本身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通过探索与实践深化改革步骤与深度,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雏鸡雌雄鉴别教学案例 【摘 要】以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养禽生产课程雏鸡雌雄鉴别这一教学单元为案例,对养鸡生产中雏鸡的雌雄鉴别的授课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职 雌雄鉴别 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养禽生产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肛门鉴别法鉴别雏鸡的雌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将被动地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运用新的职教理念,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掌握翻肛门鉴别雏鸡雌雄的技术要领。 【案例描述】 笔者在课前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翻肛门鉴别法鉴别雏鸡的雌雄感到陌生,认为难操作、难鉴别。为了引起学生兴趣,笔者首先创设一个情境:在PPT上放映公母鸡分开饲养的生产现场图片,并跟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这时,学生满脸疑惑。于是,笔者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图片上这个养殖场长年饲养三黄鸡母鸡,现需要再进1日龄母雏鸡1万只,准备春节出栏上市,孵化场怎样才能确保提供的1日龄鸡苗是母雏鸡,他们是怎么区分的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笔者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公雏鸡还是母雏鸡,区别在哪里?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猜出了公雏鸡和母雏鸡。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复习了雏鸡鉴别中的羽色鉴别法和羽速鉴别法,让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雏鸡翻肛鉴别雌雄法的特点。 接着,笔者说道:“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公母雏鸡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笔者请学生打开了实训指导书中的雏鸡翻肛鉴别雌雄法任务单,指导学生阅读了任务单的操作步骤,接着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鉴别应在雏鸡出壳后多久进行?(2)抓握雏鸡的手法。(3)排胎粪的方法。(4)鉴别公、母雏鸡及放雏要领。经过各组的讨论之后,笔者展示上述操作步骤的图片并配合文字说明,边演示操作边解说每个步骤的要领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手法及操作要领。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实训材料的领取及协助教师指导本组成员的操作。 首先,各小组长集中在一个鉴别工位上围观笔者的再次示范操作环节:坐姿―调节鉴别灯的距离―抓雏鸡―排胎粪―鉴别公、母雏鸡―放雏要领。安排其中一名组长亲自示范操作步骤,笔者在旁边指导,其他组长认真观看。很快,各组长就掌握了雏鸡翻肛鉴别雌雄法的基本要领。此后,笔者引导学生观看雏鸡翻肛鉴别雌雄生产现场的视频。 接着,笔者安排各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进驻各组的鉴别工位,其中一名组长在本组成员的围观下,边操作边解说:鉴别时以左手握雏鸡,雏鸡颈部挟于中指与无名指之间,雏鸡泄殖腔朝上,用左手拇指放在腹部,将粪便排出。其他3名组长也被调动起来,并向本组成员解说:之后左手拇指放在左边的耻骨边,右手食指放在与右手拇指相对的右耻骨边,右手拇指放在泄殖腔下方,与左手拇指,右手食指摆成三角形,再用右手拇指向上推,以翻开泄殖腔。各组学生按学号顺序进行抓雏―排胎粪―鉴别公、母雏鸡―放雏的操作练习。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最终得出体会:翻肛时左右手的动作要协调;切勿将肛门完全翻张,影响鉴别。鉴别时,首先要观察有无生殖突起,如无突起,则肯定是母雏。如果有突起就有两种可能,即公雏或母雏。此时,要根据生殖突起的组织形态来区别。公雏的生殖突起轮廓明显、充实;基础稳固;生殖突起表面紧张,有光泽;富有弹性;压迫、伸展不易变形;血管发达,刺激时易充血;而母雏的生殖突起轮廓不明显,萎缩,周围组织衬托无力,有孤立感;表面柔软透明,弹性差,经压迫或伸展时易变形;血管不发达,刺激时不易充血。 笔者对每个组鉴别的情况进行指导,检查鉴别的准确率。有了前面的经验,笔者又要求每个学生连续练习五只雏鸡翻肛鉴别雌雄基本步骤,组与组成员之间对“手法掌握程度”和“鉴别的准确率”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排胎粪快,翻肛快,鉴别快,放雏快”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翻肛鉴别法的准确率很大程度取决于翻肛操作的熟练程度。 笔者说道:“同学们,经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现在能不能通过翻肛初步鉴别初生雏鸡的公母呢?”这时,有学生说根据生殖突起的有无或突起组织形态的差异来鉴别。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笔者引导学生观看播放雏鸡翻肛鉴别雌雄法的视频材料――2014年4月份广西中职畜牧兽医技能大赛雏鸡翻肛鉴别雌雄赛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两名参赛选手的操作手法,同时要求学生将观看视频中出现的操作步骤一一在技术任务单上标出,并与学生探讨了翻肛鉴别法的准确率之所以能提高取决于翻肛操作的熟练程度的原因。 (下转第65页) (上接第63页) 在小组代表发言的环节,小组的汇报发言令人欣喜。例如,第一组的同学代表一上来就给大家讲了雏鸡翻肛鉴别雌雄的基本步骤,即抓雏―排胎粪―鉴别公、母雏鸡―放雏。经验证明,鉴别应在雏鸡出壳后12小时内进行。因为雏鸡出壳超过24小时后,肛门周围的肌肉收缩较紧,翻肛困难,且生殖突起也会改变形状,甚至陷入泄殖腔深处,不易看到。因此,鉴别时间最迟不超过24小时。鉴别在60瓦灯下进行。接着他说最难的就是鉴别,生殖突起太小才0.5mm,实在难判断。他们小组鉴别准确率只有75%,速度50秒1只。听了这个同学的发言,其他同学表示:虽然刚开始对雏鸡翻肛鉴别雌雄方法有畏难情绪,但经过操作练习,对提高鉴别的准确率和速度有了信心。 至此,本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介绍、示范、讨论、学生亲自操作、小组比赛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成果展示,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其一,教学目标符合“三维目标”要求;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循序渐进地穿插讲解理论知识并适时地辅以实训操作,将“做、学、教”融为一体;教学实施较好,能很好地体现了“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 其二,典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通过任务驱动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起来,以教师布置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现场操作。学生通过“做学合一”学习并巩固理论和实操,教师辅导“做中教”,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 其三,较好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生产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本次实训任务的完成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四,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回忆、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为完成任务打下理论基础。 其五,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任课教师了,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 其六,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雏鸡翻肛鉴别雌雄的技能。学生通过团结合作,学习探究,提升了综合职业能力。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本文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简要说明,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师?队伍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特指,是指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而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行业职业素质,具备胜任职业教育和生产实践双重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双师素质 1.具备良好的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技术手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由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特别是饲养管理类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及需要,合理地设计课程,并能够根据课程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2.具备扎实的畜牧兽医专业理论知识 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教师应具备扎实的饲养管理、疫病诊断与控制、动物饲料配制与检测、畜禽繁殖技术等理论知识。 3.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都比较高的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这样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其实践技能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发及专业建设发展。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多种途径 1.校企专业带头人负责实施团队“双师”队伍建设 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过程中,要明确校内专业带头人和校外专业带头人的分工。校内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专兼职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动态及前沿知识的更新,让团队吸取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及方法,负责带领团队实施和推进教学改革,负责团队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及获取“双师”资格等,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校外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团队实践技能的提升,指导团队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提升实践课程开发能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能力及获取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认可的从业资格,并引导其参与行业生产,使团队成员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最终,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建立师徒帮带机制,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笔者所在学校对35岁以下的教师实行师徒双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置一名企业技术能手导师和一名校内资深的专业老教师,即两位师父。校方师傅主要负责提高团队专兼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师傅负责指导团队专兼职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实践课程开发能力。 3.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育“双师”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之一,笔者所在学校与企业双方达成了共识,以“双师工作室”和与合作企业建立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基地”为依托,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团队建设平台,共同承担团队“双师”培养工作。通过与企业沟通,结合企业生产情况、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需要,开展专兼职教师结对子“换岗”实践,学校选派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技能;同时,企业选派已被聘任的兼职骨干教师到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并承担课程教学任务。通过这一平台,提高了专兼职教师团队的课程建设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使团队的双师素质得到了提升。 4.加强师资培训,获取“双师”资格 加强师资培训对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师资培训包括校内、校外培训,职业教育理论、理念、方法手段、实践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在团队师资培训中,应重点抓好校本培训,构建学习型团队,建立校内与校外结合,长短、产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补,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立体化培训和评价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结合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现状,从不同的层次实施培训,让教师切实得到提高,避免盲目培训。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双师”资格认定,获取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执业资格或资质。 5.组织教师技能大赛,检验“双师”技能 定期组织各类教师技能大赛,检验教师的各项技能,以赛促练,促进团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技能大赛包括课程设计大赛、公开课竞技、校企联合专业技能大赛,让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类大赛和评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在市级、省级、国家级教师职业大赛中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谈素质教育在畜牧兽医专业实验课中的渗透 摘 要:为更好地在《兽医药理学》和《动物毒理学》实验课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用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兽医药理学;实验;素质教育 1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在高职教学环节中,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树立“实践教学是高职特色”的思想,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验教学的认识程度和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1.1 课前科学设计完整的实验,课中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试验内容是实验课的基本,其完整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药物的配伍禁忌试验包含:药理性配伍禁忌、化学性禁忌、物理性禁忌,让学生在试验中对药物之间的作用认识更全面,既培养了学生用药的技能,也让学生意识到全面看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试验课中的学习和操作,需要教师明确试验目的,并加以引导。如验证药物的作用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尽可能观察到药物的作用;观察动物的急性中毒症状和特效解毒药的解毒效果时,教师要提前强调这两方面的重要性。这样既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教会了学生做事的能力,使学生受益非浅。 1.2 提倡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客观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实验课是学生对理论知识验证并联系实验操作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能仅以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但应要求学生整理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即使实验失败了,也要如实填写,试着分析失败的原因。既能培养学生诚实的优秀品质,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工作总结,使教师能坦然面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做出正确的引导。如2007-2008学年的《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中,动物敌百虫的中毒与解救实验项目中,大部分同学做的很成功,但有一组同学的实验动物染毒20分钟后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在实验室看到后,就让他们及时的用原毒物量的1/3量继续染毒,后来做的很成功。我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分析原因,批改时对不同分析原因进行点评。有1组的实验动物解救不及时造成死亡,我在有动物死亡原因分析的学生实验报告上,针对原因进行点评。有1个同学写道“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的解毒药没用完,动物就快速死亡了,我们的染毒量和解毒量都没有问题。”我就在他实验报告上写到“我很欣赏你的事实求实,但为什么不对照教材第九章:动物中毒病的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Page 159~169),查找原因呢。”后来学生主动找我,我们一起分析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后来在这个学生的带动下,他们所在组的实验做的非常好,而且实验结果分析也写的很深刻。去实习后,在实习单位化验室工作做的非常好。 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他们能从实验报告上的评语中看出教师的评价标准和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重视程度。师生互容,师生平等、师生共享,既是文化共享,也是责任共享。教师应该客观评价和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多次实验结果来分析、探究其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从容去包容他们的幼稚,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用实事求是、善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去引导他们,直至问题解决。 2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密切结合 我国正在向索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重视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1完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顶点”,喜欢对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则学生得不到发展,就会抑制他们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满足学生好奇、探索和创新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试验的设计和准备。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组装和调试仪器,这种教学方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全神贯注、积极热情、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 开展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形式,也能激发大学生实验兴趣。课外实验内容丰富,知识面宽,能拓宽学生视野,调整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兴趣。除按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好课内实验的外,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因材施教地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开展一些丰富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如开放实验室,毕业(论文)设计,开设实验选修(辅修)课等,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此作为实验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 2.2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保持学生的热情 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充分利用大学生求知欲强、愿意动手、喜欢操作的特点,讲青霉索是怎样被发现的,以及怎样大规模应用于临床。使学生意识到,青毒索的发现虽属偶然,但如果没有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和正确的科学思维,就不会发现青霉素。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形成团体,进行创新试验,如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挑战杯竞赛等。让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可得到充分发挥。 3结语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伟大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伟大的追求,活力四射的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满腔的热情,教育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试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专业技能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学生形成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党员培养新模式 摘 要: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党员教育是农业院校培养畜牧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探索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党员 畜牧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畜牧兽医类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中学生党员是最优秀的部分。但是,最终检验人才的场所是企业。只有校企紧密合作,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才能使学生党员不断自我提升,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党员培养现状 (一)企业对学生党员重视不够 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对党建工作关注较少,没有配备部门或负责人负责党员的后续教育,即使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也都以“互惠互利,合作双赢”为原则,局限于资源共享和人才输送,几乎未涉及到党建工作及党员后续教育内容。虽然企业注重人才引进与培训,在招聘中明确党员和学生干部优先,但是学生党员进入企业后,在岗位设置、培训、薪资、发展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生并无差异。绝大多数企业无党组织,少数企业虽设有党组织,但极少组织党员活动[1]。 (二)学校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 高校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非常规范,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也丰富多彩,学生党员能够在高校得到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养,所以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在学生群体中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高校党组织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适用于在校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合作企业以及实习党员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实习期党员很难开展党员生活[2]。同时,高校党建工作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管理制度和经验欠缺,对于实习期党员的教育管理鞭长莫及。因此,学生党员一旦进入企业实习,便完全脱离学校的学习和培养环境,导致其先锋模范作用逐渐弱化甚至丧失。 (三)学生党员缺乏继续教育与学习的积极性 受大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影响,到企业实习的大学生大部分是预备党员或刚刚转正的党员[3]。他们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时间不长,党的纪律观念、理想信念和党员意识有待加强,在没有党组织机构或党组织机构不健全的企业实习,与支部书记没有固定的沟通形式和汇报制度,后续教育和监督缺失,造成实习期党员平时的理论学习不系统甚至缺失,党员作用发挥不强[4]。 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一)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校方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派专业教师、企业派技术人员双重指导学生完成实习。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推进“一个主体,两个环境”的校企育人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校内和企业两个学习环境。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缩短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差距。如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农标普瑞纳饲料有限公司、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北京菲迪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经成为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二)企业班订单式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求职意向与企业要求共同招生,建立企业冠名虚拟教学班,定向培养。在不影响校方教学计划前提下,建立20人左右企业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工作,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减少企业人员流动损失。目前,学院已经成立多期禾丰班、生泰尔班、大北农职业经理人特训班,近200名学生从企业班顺利结业走上工作岗位,企业评价良好。 (三)多形式素质提升模式 校企双方根据90后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结合专业知识,开展丰富的素质提升活动。如举办“禾丰”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生泰尔”杯动物医学技能大赛,“帝斯曼”杯专业知识竞赛,“科菲特”杯“菲”常职场求职模拟大赛,组织大三年级275名学生参加嘉吉农标普瑞纳之精“鹰”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活动。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快速发展的畜牧业,迫切需要高校提高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5]。目前,高校培养的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要求。校企双方都需要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专业人才的能力,弥补数量不足的缺陷。加强学生党员后续培养工作本身就是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创新,虽然有一些实践的案例可供借鉴,但这方面工作仍然处于萌芽阶段。而且每所高校和企业,以及不同专业的合作项目内容也有所区别,校企双方经常会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所以,校企双方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有创新思维的决心和打破常规的勇气,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参与和推进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工作。 (二)健全校企合作党员管理新体制 管理体制是保证学生党员后续培养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校企双方要规划好各自相关工作,并与对方工作保持步调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管理工作[6]。 校方根据学生党员实习的具体情况,灵活开展党建工作。一是创新活动模式,延伸党建工作阵地。在实习期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员形象工程”。实习前,学院副书记和支部书记与每一位学生党员谈话,明确其“三个代表”的身份,即个人言谈举止代表学生党员整体形象,代表学院学生整体素质,代表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标准,关乎企业未来能否继续招收并重点培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生,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创新工作载体,拓宽教育渠道。建立信息化学习交流平台,在博客、微博、QQ群、Q-ZONE、公共邮箱、短信和飞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建网站、远程培训、微信公众平台,如共产党员、八一农大公众主页等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并通过思想汇报的形式进行成效评价,拓展学生党员信息交流与沟通新平台,实现党员培养无盲区,考察不间断。 企业是实习期党员管理的主体,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己管理体制的制度。一是可以根据企业人才需要,对学生党员进行强化培训;二是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对学生党员设立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三是根据企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学生党员实习期工资,如有的企业为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规定本科学生党员比普通本科生实习期工资每月高出500元,研究生党员比普通本科生实习期工资每月高出1000元。 (三)完善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新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实施,基于双方的成功合作,所以双方要以诚相待,相互配合联动,互相理解和支持,并形成合作机制加以规范。校企双方均安排专人负责合作事宜,并同时负责党员的管理。校方可以是支部书记或辅导员,企业可以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规定负责人的职责、工作规范和工作准则来建立合作机制。由于学校与不同企业的合作方式不同,学校与每一家企业合作过程中可能形成一套独特的合作机制。但是,在这些合作机制当中,会有一些通用的原则和操作规范是合作机制的基本要求,比如,在与企业讨论合作项目过程中,学校应该向企业介绍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要求和流程,明确学生党员在工作中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表明希望在党员后续教育培养方面要做的工作,说明在这些方面需要企业配合进行的工作。 (四)确立党员后续培养保障新机制 保障机制是实习期党员后续培养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校企双方统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只有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可行且可评估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地开展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校企双方要规范党员后续培养的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保留工作记录,如会议纪要、工作时间进度提示、相关纸质协议、电子协议、电子邮件、网上在线沟通留言、手机短信、通话记录等,促进校企双方开展工作时能够同步推进。同时,建立负责人互相汇报制度,协商建立可预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不可预见问题的解决流程。比如,出现负责人工作变动、工作计划变更、教育培训计划与企业工作计划冲突等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流程,保障学生党员后续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加强党员教育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需要全社会联动起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有助于学生党员从高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有助于企业最终接过党员培养的接力棒,有助于党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党员作用,保持党员先进性,为畜牧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浅谈化学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应用 【摘要】通过简单介绍有关无机(溶液)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在畜牧兽医专业的应用,阐明化学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重要作用,无论对专业技能还是专业课知都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了解其有利于确定化学课程的定位及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关键词】化学 高职 畜牧兽医 溶液的配制 分析 应用 化学是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极为密切。如动物药理学、动物卫生检验、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与分析检验技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动物临床诊断、动物检疫、动物病理等都需要以化学知识为铺垫。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进行项目化教学,进而对化学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化学在其专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溶液的配制―摩尔浓度、质量百分比浓度、体积百分比浓度的配制 1.1兽医防疫工作中常用的消毒剂的配制。 如用于口蹄疫、猪瘟、猪流感等病毒性感染的消毒2%的NaOH溶液;用于非芽孢污染的畜舍、场地、用具等的喷洒、浸泡消毒的3%-5%的石炭酸;用于畜舍、仓库、孵化室、育雏室等的空气消毒的2%的福尔马林溶液;0.2%-0.5%的过氧乙酸及1%-2%的煤酚皂溶液等的配制。 1.2分析检验、检疫中常用到的试剂的配制。 标准溶液:0.1mol/L的NaOH溶液、0.0100mol/L的HCl溶液; P标准溶液、KMnO4溶液、EDTA、碘溶液、TTC(2,3,5,-氯化三苯四氮唑) 指示剂等的配制 缓冲溶液:氨―氯化铵(PH=10);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PH=6.0);磷酸二氢钾―EDTA(PH=4.5)等的缓冲溶液的配制。 指示剂:酚酞指示液:1%酚酞酒精溶液;甲基红指示液:0.2%的甲基红乙醇溶液及混合指示剂;1%的淀粉指示液;铬黑体指示剂等要配制这些溶液,就必须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溶液的配制方法,对其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2.分析化学―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分析化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和工具,无论在饲料与质量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饲料添加剂与分析检验技、动物营养、动物检疫等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2.1酸碱滴定法――乳、肉的鲜度检测 例如:乳的鲜度检测,其中的酸度通常用此法检测。 新鲜牛乳的酸度一般为16――18°T,在牛乳存放过程中,由于微生物水解乳糖产生乳酸,使乳的酸度升高,所以测定乳的酸度是判断乳新鲜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滴定酸度(°T)表示。 2.2氧化还原滴定法――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Fe等含量的测定 如:维生素C在饲料工业中作为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其测定原理:在酸性介质中,维生素C(具有强的还原性)与碘(I2具有强的氧化性)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利用淀粉指示剂溶液遇碘显蓝色来判断反应终点。通过消耗I2的量计算维生素C的含量。 2.3配位滴定法――饲料中的Zn、Mn等含量的测定 如:饲料中Zn含量的测定。其原理:将ZnSO4溶于乙酸中,用六甲基四胺调节溶液的PH至5―6(PH值过大,Zn转化为沉淀),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标液滴定,当溶液由紫色变为亮黄色,即反应达到终点。通过消耗EDTA的量计算Zn的含量。 2.4沉淀滴定法――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等 原理:在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使样品中的氯化物形成AgCl沉淀,除去沉淀后,用NH4SCN回滴过量的AgNO3,根据消耗的NH4S CN的量,计算其氯化物的含量。反应如下:AgNO3+Cl-=NO3-+AgCl(沉淀),AgNO3+NH4SCN=NH4NO3 +AgSCN(沉淀),6NH4SCN+Fe2(SO)3=(NH4)2SO4+2Fe(SCN)3(血红色) 2.5分光光度法――饲料中总P的测定;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均匀度的测定;腌腊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等。 如:饲料中总P的测定。其原理:将饲料中的有机物破坏,使磷游离出来,在酸性溶液中用钒钼酸铵(显色剂)处理,生成黄色磷-钒-钼酸复合体,在波长400nm下进行测定。 2.6PH试纸、酸度计――肉新鲜度的检验等 PH试纸:操作简便,精确度在±0.2,不能检验冻肉 新鲜肉:PH=5.8-6.2;次鲜肉:PH=6.3-6.6;变质肉:PH6.7以上。 畜医化验、饲料检验、畜禽产品检验、动物防疫防治等都需要分析化学理论及操作技术。 3.有机化学――与动物生物化学关系极为密切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应用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研究动物生命的化学。组成生物体的物质除了水和无机盐以外,绝大部分是有机物,它们在生物体内有着各种不同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正是这些连续不断并且相互依赖的化学变化,构成了生命现象。生物体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变化与实验室中进行的有机化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性。借助于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已经阐明了生物体呼吸作用的机理,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激素、维生素在体内的作用等。研究有机化学的意义在于研究生物体及生命现象。因此,动物生物化学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而有机化学则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生物化学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具有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前提下开课。 在畜牧方面,科学地饲养动物、培育优良品种和改变遗传特性;在兽医、检疫方面,要探讨疾病病因,进行疾病诊断治疗,防控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所以应用化学无论对专业技能还是专业课理论知识都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畜牧兽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基于实际人才需求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摘 要:本文探索基于实际人才需求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分析笔者的实地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课程设置的建议: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人才需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实用性 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畜牧兽医人员具有高素质和更专业的技能,职业教育是提供这也专业人员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高职的课程就要依据实际人才需求进行设置。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设置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内容还是原来陈旧的知识,不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专业特色,许多专业的课程交叉严重,使得学生找不出自己专业的核心课程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高职专业素养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本文探索基于实际人才需求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期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1 调查研究 为了明确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情况,笔者对近3a来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和面谈。调查对象为本学校近3a来已经毕业的210位学生和顶岗实习的83为学生。用人单位包括本省的畜牧养殖场、兽药生产经经营公司和畜牧兽医站等150家单位。 对于人员和技能的要求调查结果:畜牧兽医专业的岗位需求以畜禽饲养工和动物疫病防治员为主,畜牧养殖岗位需求占总调查的25%,疾病防治员占23.5%,畜产品营销人员占19.8%,饲料生产和检测人员占18.9%,畜牧产品检验只占到9.8%,其他的占3%。单位对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中畜牧生产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的要求比较高,畜牧生产饲养管理的要求占33.5%,疫病防治能力的要求占30.2%,饲料的检验能力占17%,疫病防治方案的要求占13.8%,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的要求占5.5%。 对于一些支撑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得出:对于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动物解剖生理课比较重要的有40人,要求开设动物饲料的有61人,认为动物病理课重要的有65人,认为开设生物统计的有21人,需要学习动物育种课的有30人,需要学习药理课的有32人,还有一些个别认为要开设一些其他的课程。可见,对于生物统计的重视不高。 对于核心课程的要求:通过与单位主管和专家的面谈交流,发现呼声较高的有饲料检测、动物孕育、畜牧的生产和畜牧的防治4方面,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1%、60.5%、68.9%和67.4%,对于动物检疫技术、动物各种病的医治均为40%。可见,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相关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企业比较需要和认可的,对于研究性强或需要更专业技术的课程不是很希望在高职中开设。 对于拓展性课程的需求:关于销售和管理的课程的需求中,兽药营销的认可度达到81%,对于畜牧业经济管理的认可度达到42.3%,还有23%建议开设畜牧工程技术,40%认可就业与创业指导。 2 课程设置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合实际人才需求分析如何设置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 2.1 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结合实践进行设置,对于一些基础课不需要全面,够用就够,有的学校设置许多的基础课,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但是一些基础知识其实是没用的,而且一些基础知识对高职学生而言有点难,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也浪费了许多时间,使得学生用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变少。因此要削减、整合针对性不强的基础课,增加一些企业需要的拓展课。 2.2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创业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个广阔出路,但是,高职学生创业的一个难题就是没有经济、销售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懂经营管理导致创业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了高职学生更好地创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开设一些与畜牧匹配的营销、管理类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这些拓展课程中融入畜牧方面创业的典型案例,包括失败的和成功的,通过实例让学生积累经验。创业教育的课程还包括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盲目冲动的性格,帮助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价值观,保证不会因为为了创业不择手段,即使失败也不会绝望。 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只有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设计才能保证毕业生满足企业的要求,顺利的就业,成为素质高、技术硬的现代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行为导向法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牛羊病防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在系统研究行为导向法的基础上,尝试了该方法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牛羊病防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应用行为导向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课程教学的一些难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中职院校的专业特征,为该方法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牛羊病防治”课程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行为导向法 畜牧兽医专业 课程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点。本研究针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牛羊病防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旨在探索一种能够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1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法,或者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初提出并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是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行为导向教学法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主要有如下特点:①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②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⑧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 2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牛羊病防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单一,是一种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以教为中心,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这种在黑板上和实训室中“诊疗牛羊病”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中专生,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只是走形式,表面上完成了学习任务,实际上大部分内容并没有掌握,更不能真正接触生产实践,不能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笔者当地的畜牧兽医相关企业也认为现有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水平和技术越来也差,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2.2 学生基础普遍差且缺乏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大部分中专生的基础差,心理脆弱,他们不是中考的失败者,就是学习的落后者,甚至少部分学生连初中毕业证都无法取得,长期以来他们在学习上倍感压抑,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内因。据一些老师反映,课堂上只有约40%学生认真听课,大部分学生以睡觉和玩手机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学生爱学就多教一点,反之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 3.3 考核方式滞后。目前中职院校专业教学考核方法还是停留在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段考、期考的层面上,而且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来自于教材,没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相关技术的发展动向,简单的靠一个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没有真正立足于能力本位作为出发点;实践技能没有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考核,只是象征性的附带而过,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过分的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出现了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企业却不能很好的胜任岗位职责的尴尬现象。 3.4 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大部分专业教师都具有高学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比如: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但到了临床上却一筹莫展,这主要是学校忽略了专业教师的培养所造成的。有些学校聘请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压力,但是由于企业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支持学校教学工作,所以专业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3 中职《牛羊病防治》课程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现方式 3.1 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师以“教”为主变为学生以“学”为主。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其使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以《口蹄疫》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法都是按照概况、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剖检和防控措施的顺序,由老师一一讲解,学生边听边做笔记,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先给出一个病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病例的模拟分析、诊断,之后再将概况、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剖检和防控措施的内容作为知识拓展,由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负责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转变观念,教学中老师的低位明显下降,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凸显。 3.2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中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自信心不足、厌学等。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技术人才,是目前我们中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老师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老师课前准备大量的多媒体图片、视频和亲自处理的临床病例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整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对精神,明显的降低了睡觉和玩手机的现象;另一方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和谐,更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3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中,首先由课题组的两位老师参加了相关的教改自治区级培训,同时参考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情,进行积极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牛羊病防治》课程教学中,率先引入粘贴板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头脑风暴法将原来非常枯燥的牛羊疾病诊疗知识转化为更加直观的、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外,由于大量案例的引入以及实践课比例的提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病例,通过长期的实践,很自然的锻炼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优化主要从考核内容和考核体系两方面加以开展。首先,考核内容的选择力求打破传统的试题类型,做到灵活多样并且紧密的联系生产实际,能够反应养殖企业的生产需求,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简单的追求―个考试成绩,这样安排具有刺激学生思考和综合应用各种能力的作用;其次,结合《牛羊病防治》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采取以下考核方式:①课堂考勤、学习参与度共占5%。②课堂提问和实践技能随机抽查占10%。③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占10%。④实践技能考核占25%。⑤理论考试成绩占20%。⑥赴养殖及相关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占30%。 5 结束语 总之,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牛羊病防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扎实推进教学改革而实现。通过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与岗位的无缝对接。让我们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契机,努力推动整个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浅谈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前景与课程设计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畜牧业的现代化需要大批素质全面的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前景;课程设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畜牧业的现代化需要大批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对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有效的对策。 1.畜牧兽医专业前景广阔,人才紧缺 1.1国家重视。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的强盛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村三大出路之一。发展畜牧业,可以带动加工业,促进种植业,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2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发展畜牧业,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日益增加的需要,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保障畜产品安全卫生,需要大量的具备动物科学的实用性人才。同时,宠物饲养越来越流行,平均每年按30%的比例增长。 1.3加入世贸组织,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的牛肉、羊肉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价格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农村劳动力闲置较多,相对便宜,肉鸡等畜产品的分割和加工具有明显的优势,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1.4畜禽疾病千变万化,需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畜牧技术发展很快,说到底,只有经过动物科学系统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和疾病发生、诊治的机理,以稳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应对多变的疾病对技术的需求。 1.5畜产品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行业管理要求掌握专业知识。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的残留,危害人民健康,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兽药、饲料的生产和经营已进行行业管理,下一步将和医院一样,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具备动物科学专业知识,不能从事这个职业。抓住机遇,争取主动,早学习,早受益。 1.6好就业。学好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可以到兽药、饲料企业去担任工厂技术人员或者担任市场部技术指导,可以到规模养殖厂当技术负责人,可以自己搞养殖,可以自办兽药、饲料门市部、兽医门诊、宠物医院,自己当老板。学畜牧兽医不愁就业,不愁没饭吃,冷门不冷,就业率高。 2.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 本科院校毕业生找工作时不愿下基层;大专生理论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样也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较差;大部分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很少(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大专层次的教育还是中专层次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现实需要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 3.设计合理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寻求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新出路 3.1优化师资组合,加强教师专业培养。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组合良好的强硬的专业教师队伍,那只是一句空话。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抓好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和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可相互提高;第二,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学习;第三,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对口专业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畜牧兽医专业的名人到校执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3.2设计合理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理念:以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畜牧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禽类生产知识与技能需求为目标,秉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指导思想,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地方特色,以学生来源和就业方向的地域性为重要参考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开设课程:畜禽解剖学与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诊断学、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饲料营养、畜禽生产(养鸡、养猪、养牛、养羊、养兔、特种养殖)、犬猫疾病学、宠物营养学、宠物美容基础、宠物临床实践操作等。 3.3严把教学关,注重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教学质量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根据专业特点,按顺序、按季节安排教学计划,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按学生的意愿,学习基础好的可主攻兽医,学习基础差的可主攻养殖。在学习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在实践操作中要及时纠正示范,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与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成才,必先成人,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当今社会中食品、药品方面的热点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明白畜牧业在我国实现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同时,要把那些学习功底较好、吃苦耐劳、真正愿意从事牧医专业的学生招进来,保证培养出高素质、能动手的畜牧兽医人才。 3.4开门办学,走向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门诊窗口接触医疗实践,对群众带来的病畜、禽,引导学生现场诊治、解剖,每次出诊和疾病注射,兽医教师带学生实习,手把手地教学生,使学生能诊断、敢开药治病。另一方面,每年应定期到种猪场、饲养场和兽医站实习,不定期带学生参观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特种动物养殖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以练代养,实习与人才供养互助。 总之,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应当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培养出既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能深入基层、不怕脏、不怕累、能俯下身子干工作的实用畜牧兽医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情感管理在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学生干部队伍始终在学校的管理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干部队伍的质量关系到校园氛围好坏的建立。很多高职院校也都非常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面貌,这同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整体素质的表现。本文我们就结合畜牧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情感管理在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关键词:感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干部 在学校中,学生干部队伍的人数往往占据了学生总人数的1/3之多,这表明了学生干部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校方也非常的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使学生干部在总体学生当中起到模仿带头的良性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方式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以学生心理入手,更加注重情感管理。情感管理在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管理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一良好的开端,使校方看到了情感管理在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的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管理的内涵 情感管理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管理理念,注重的是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有丰富的爱心和耐心,与被管理者进行深入的情感沟通,从而感受到彼此双方内心的需求,营造良好的、融洽的管理氛围。在调查中显示,人的情感的丰富程度非常之高,同时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与唯一性,避免采用传统集体强制的管理手段造成管理的混乱和排斥情况的发生。要做到与被管理者心灵的相互交流,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我们将这样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的管理当中,使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二、情感管理在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必要性 1、现行高职学生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 由于传统的学生干部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学生干部与校方存在着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很多学生干部畏惧校方管理者,导致学生干部的工作被动,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并存在着一定的躲避心理。长此以往,这样不利于校方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与培养。在时代的推动下,学生的成长环境的改变,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的情绪变化速度加快,情感也变得丰富。传统的管理方式容易增长学生干部的抵触心理,不利于管理的实施同时也达不到管理的目的。而情感管理的模式更加适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的管理运用。 2、"90后"学生干部的心理需求。 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都已经是"90后"了,"90后"的学生心理变化速度快,青春期中的情绪化比较明显,个性强。强硬的管理手段很难使"90后"学生干部对管理制度的服从。首先,我们应该了解"90后"的个性特点以及情感需求。他们渴望被认可、被重视、被肯定,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强烈的自尊心使"90后"不甘于屈服。我们要从学生干部的总体特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干部进行情感干预,管理者与学生干部之间建立良好的管理氛围,在满足学生干部的自尊心与情感需求的同时,达到有效的管理目的。 3、当前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2年或是2年半,这样学生干部的培养期和任期都会缩短。怎样让学生干部在短期内适应环境,转变角色,提高工作能力,成为摆在学生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学生干部管理过程中运用情感管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关心、关爱学生干部,学生管理者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合作者"的角色,利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增强学生的向师心理,"亲其师,信其道",充分地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性,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情感管理在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中的几点运用 1、了解、关心、尊重学生。 想要有效的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进行情感管理,首先要对当今社会下的学生状态和学生心理有所研究和了解。想要真正的走进学生干部的内心,要对学生干部在生活以及学习当中进行关心,在接触的同时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他们进行了解。管理者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与学生干部谈心、聊天,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干部的内心世界、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从多个角度进行关心,让学生干部从内心深处接受管理者,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中僵硬的上下级局面,才能够对学生干部的管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适度授权,满足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工作的成就感。 对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的情感管理,除了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的关心还不够的,在情感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满足学生干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者要给予学生干部一定的权利或者交代一些任务,让学生干部在不同于普通学生的优越感的前提下达成目标,更能够激发学生干部的挑战精神,也会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学会担当,有一定的责任感和存在感。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会使学生干部自觉主动的接受管理,还能够在任务完成后得到管理者以及校方的肯定,满足内心的成就感。同时,校方也要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给予奖励,这样也能鼓舞其他的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所以说,在管理的同时适度放权,也是情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3、创造和谐环境,提升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干部的归属感。 一个人对团队的归属感会让他对团队产生较高的忠诚度,从而对团队目标产生较高的认同感,会为了实现团队目标而不断地强化自我。所以,学生管理者应努力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适时关心学生干部的需要,切实地帮助学生干部解决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的困难,提升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身体力行,树立情感威信。 作为情感管理的实践者,学生管理者要身体力行,转变态度和思维,多做换位思考。在学生干部面前树立优良的品行榜样。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从语言、行为、品格等方面为学生干部树立榜样。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作为学生管理者,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学生干部的管理过程中,实施情感管理,培养与学生干部之间积极的情感,给予学生干部更多的关怀与信任,才能更好地去培养、教育学生干部,促进学生干部健康地成长。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讨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及岗位要求,探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 畜牧兽医专业 化学课程 教学改革 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与畜牧兽医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从事畜牧兽医专业科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例如,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动物药理、家畜卫生、理化检验、动物检疫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等课程都要用到化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因而,高职化学教学在畜牧兽医领域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问题。 为了推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各高职院校逐渐缩减课堂教学学时比例,化学课程也不例外。很多学校将原本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甚至更少。 (二)学生实验技能水平降低。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基础学科。实验教学的一项基本目标就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力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大量实际动手操作训练。化学课程整体课时缩减导致实验教学课时缩减,影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不符合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目标。 (三)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畜牧兽医教材选用上与专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教材内容过分体现学科系统性,导致高职化学教学与畜牧兽医专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出现脱节,呈现出衔接的断层。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工作岗位与化学课程的衔接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核心特点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训练职业技能,本身就是一种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应通过分析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找出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确定本门课程定位及课程内容。 (一)兽医疾病防治技术类岗位分析。 此类岗位包括化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畜禽产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等。通过分析这些岗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岗位需要的技能都包括化学分析操作技术。如滴定分析技术在饲料分析中,用于氨基酸添加剂等的测定;在药物分析中用于阿司匹林、青霉素等的测定。 (二)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类岗位分析。 为适合此类岗位需要,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猪、禽、牛羊及经济动物生产与疾病防治。其中疾病防治技术仍以化学分析操作技术为基础,而生产相关理论涉及物质代谢(糖、脂肪、蛋白质、核酸)、蛋白质生物合成,这些内容属于生物化学领域。畜牧方面,科学饲养动物、培育优良品种和改变遗传特性;兽医方面,探讨疾病病因,进行疾病诊断治疗等,需要具备一定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所以畜牧兽医化学课程无论对专业技能还是专业核心课知识,都有基础性支撑作用。 (三)营销与技术服务类岗位分析。 营销与技术服务类岗位主要有两大类:饲料生产与营销、兽药生产与营销。此类岗位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更为宽泛,除了以上涉及的产品性质、标定之外,还要了解产品储存、运输及销售方面的知识、技能,相当于前两种岗位的综合应用,必然要求以化学课程为岗位理论和技能支撑。 三、探索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尽管学生在中学已对化学有了一定了解,但与高职专业其他课程相比,化学课程仍然显得较为枯燥、抽象。为此,一些学生已对该课程产生厌烦、抵触甚至畏惧心理。为此,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培养。绪论课上要将化学发展及与专业课的联系讲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化学课程对畜牧生产实践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此外,还应借助现有条件,与时俱进地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意识地将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革新教学和实验内容,将化学和专业知识联系相融,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化学课堂授课应当削弱与畜牧兽医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更好地加强高职化学与相关专业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认识到化学基础课重要性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化学课教师应当积极与其他专业教师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补充和革新化学教学,以适应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专业岗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控制深度和广度,使高职化学真正为各专业课所用,为专业课服务。 (三)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试验现象,全面细致地考虑试验条件,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在课堂实验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做试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错误,加深学生感受,这样使学生在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多思考,全面细致地规划试验,严格按照实验规范操作,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高职教育职业要求和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储备的要求,化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衔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扎实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字体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有着实用性、创造性和国际性。当前的《字体设计》课程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授课形式过于单一、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局限、缺乏新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走进误区等。本文主要围绕《字体设计》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规律进行探索,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实践则是该课程的首要目的,帮助学生开拓设计视野,活跃设计思路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关键词】《字体设计》;授课形式;方法和规律 文字本来的功能是传达信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便有了新的作用和功能。对文字的大小、笔画、结构和排列、色彩搭配等方面配合文字本身的含义和所要传达的目的进行字体设计,使其具有适合传达内容的造型,又能有效地传递文字深层次的内涵,发挥更加有效的信息传达效果,这就是字体设计。 《字体设计》是一门探讨视觉表现与造型设计的课程,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重视它的作用。在把握好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实际的练习才是关键。学习字体设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往往是创作的视觉中心,所以在设计过程当中要表达出符合视觉规律的文字,要与其他内容相适应。同时,《字体设计》课程应跟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比如《三大构成》《版式设计》《图形创意》等,根据美的形式法则进行字体创作。 在笔者的《字体设计》课程中,强调字体设计的学习绝对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与认识文字笔画的基本骨架、文字本来的意义及深层内涵的延伸,还有其视觉设计的规律。只有掌握了字体设计的造型方式,了解字体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通过学生的字体设计作业可以看出许多问题,如,学生们没有认真学习理论内容;往往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字体设计的本质,有些过于强调形式而失去了信息传递的功能。字体设计是通过创新去表现视觉效果,从而使设计能更好地进行信息传达。不能只注重形式,也不能停留在临摹阶段,教师要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统一,要使学生掌握好字体设计的基本原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深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练习。 字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服务对象不同,其设计的风格也会不同。在《字体设计》课程中教师要强调其实际的应用功能,教学要有针对性。 该课程除了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外,如何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并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才是关键。根据笔者在《字体设计》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强调基础练习,学生要掌握好理论基础,熟悉字体笔画特征、笔画空间以及笔画组合关系。先进行单字练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掌握结构关系,然后再进行文字组合练习,在练习时要注意整体,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衔接要做到有主次,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做到外形、笔画和结构的统一。强调内容传达的准确性和视觉表现上的识别性。 二、从身边联系最紧密的文字开始进行练习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字基础后,让学生尝试去设计个人或身边最熟悉的文字,比如关于个人、亲友日常生活的字体设计。教师在该环节要把好设计关,提醒学生要注意字体设计的识别性,切忌做得面目全非,造成阅读困难。 三、图形与文字的统一 利用图形与文字笔画组合做字体设计,是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化在阅读上具有趣味性,学生在字体练习初期也常喜欢使用这样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字体设计师们擅长用花、鸟、虫、鱼等生活元素作为字体设计的基本笔画,还有其他的抽象性装饰字体,更像传统的图案文字。字体设计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不改变原有的字体结构上选用适合的图形元素。 四、各种表现形式的应用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伊达千代曾指出:“钻研文字,看似会偏离设计这个令人充满想象的词语,但能保证其将成为你设计制作的基础,能大幅提高作品的质量。请不要被计算机和字体等工具所限制,充分享受自由而又自信的设计乐趣吧。”[2]教师在进行课程指导时,要提出字体设计不应局限于手绘或者电脑软件的创作,各种实际的材料都能进行字体设计练习,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设计,使《字体设计》课程从二维到三维的延展,训练学生的各种动手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字体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造型表现,而是技术和美学的统一。一切的表现形式都可以使字体设计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如果对设计形式进行限制,那么会使字体设计陷入教条主义的框架之中。 五、注重标准字体设计的实践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字体设计》课程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所以标准字体设计这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该教学环节,教师要多讲授商业字体设计案例,使学生明白商业标准字体设计及其形式,与一般字体设计的区别在哪。标准字体设计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要求学生在做标准字体设计的同时,去挖掘背后的目的。同时强调,标准字体设计在选用文字时是否代表企业的市场定位,是否能体现出普遍性与差异性。比如在选用企业标准文字作为设计元素时,要考虑其是否有着独特性,是否和其他企业的标准字容易产生混淆,影响了识别和信息传达。 通过以上几点的学习,强调每一部分都是关键,一环接一环,由浅到深,使学生对字体设计的设计形式、要点有着全面的认识,不断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总之,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全面了解文字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造型方式和设计规律。要学会与时俱进,懂得借鉴各国优秀字体设计师的经验与方法,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好的字体设计素材,多看、多学、多练。 六、结语 文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除了传达信息外,它还作为整个设计关系的要素之一,所以它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打动受众,从而产生互动。受众对于影响其视觉感官的事物,习惯用好看或不好看来进行u判,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标准。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达到受众的实际需求以及提高受众的审美品味,是其应有的责任。 在字体设计过程中,美不仅体现在局部,它还体现在对笔形、结构以及整体表现形式的把握。文字是由横、竖、点、撇、捺等线条组合成的形态,在结构的安排和线条的搭配上,怎样协调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强调节奏与韵律,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把内容准确、鲜明地传达给观众,是字体设计学习的重要课题。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 基于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版式设计》教学团队在课程改革中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项目过程为实施路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着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F队合作能力为目的。项目化教学的优势体现在有效建立课堂教学和设计项目的联系,项目完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 项目教学;招贴设计;课程改革 0 引言 《版式设计》是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整个广告教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版式设计》的范围较广,涉及到包装、书籍、网页、招贴等。其中招贴因为形式灵活、运用广泛,成为最实用的版式形式,是《版式设计》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学生对招贴设计驾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反映了他们广告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和设计水平。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创制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的《版式设计》教学团队结合多年的相关教学和实践工作经验,就《版式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做了尝试。本文以招贴设计项目为例进行探讨。 1 招贴项目的教学目标 《版式设计》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时,充分考虑到了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同时提高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强调职业能力,容易造成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后劲不足,没有更多的上升空间。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认为学生按照要求,能够独立完成招贴版式的设计与制作就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然而,设计真正优秀有内涵的经典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历史底蕴,没有相关的素质能力,学生的作品始终徘徊在模仿抄袭的层面,不能真正迈上设计的实际平台。 因此,《版式设计》课程目标的设定做了一定的调整,目的就是改变当前高职教育中重“职业能力”轻“人文素质”的现状。如在课程目标中,除了以往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增加了“人文素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探究能力,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见表1。 2 招贴项目的理论基础 《版式设计》课程内容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衔接紧密。教学内容分成三大模块,即每个模块下若干个项目。模块具有连续性和承前启后性。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同时又具有连续性,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整体,见表2。 招贴项目位于整门课程的最后,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学生设计招贴能力的高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能够全面且直接地反映学生版式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和设计水平。 招贴项目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招贴的历史和功能、20世纪有影响的招贴艺术设计大师、当前最具招贴设计特色的国家、招贴设计的原则和艺术手法等,见图1。 3 招贴项目的主要来源 3.1 模拟项目 模拟项目主要集中在技能性的练习上,重点把握过程、元素、形式的设计训练。例如通过对招贴历史上经典设计作品进行欣赏和评析,使学生把握优秀招贴作品的元素使用形式和技巧。之后通过规定主题、特定概念、解题方案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经典作品的再创作。 模拟项目:对比评析福田繁雄(日)和兰尼・索曼斯(美)的反对二战和冷战的作品,将二者结合,并进行再创作,见图2~图4。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很好地把握了原作品的创意思维、元素使用、形式编排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规定主题――反对战争的模拟项目。 3.2 仿真项目 仿真项目作为最经常使用的方式,对提高学生招贴设计能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仿真项目要求学生在设计之初,就要认真分析任务书和策略单中的各项设计元素,准确使用版式语言,在规定范围内运用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该项目过程中,由教师模仿现实情况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带领学生完成。 仿真项目:为即将到来的节日设计公益招贴,要求使用中国传统符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见图5~图8。 以上四幅作品是学生的仿真项目作品,要求该仿真项目的版式为并置式,在规律中体现变化,设计元素为鞭炮、礼花、中国结、梅花、红灯笼等。设计者依次为14级尚娜、梁博、代晗、王灵洁等。这些仿真项目作品在随后到来的元旦节日中被应用于实际场景,在烘托气氛和主题表现上突出了招贴的优势。 3.3 实战项目 实战项目来自于公司的实际项目。针对公司的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实战项目,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和公司项目负责人进行充分的沟通,项目设计与制作完成后,由企业或公司来确定选用。实战项目中的每个环节既加深了理论认识也使学生锻炼了更多真实技能。学生成功设计了来自许多企业的真实项目,例如实战项目:中烟集团的烟盒设计、美泰科技的标志和招贴设计等,见图9。 3.4 技能大赛 主要包括各级广告设计比赛,尤其是全国性赛事(设计项目)。目前《版式设计》教学团队指导学生主要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目前已经举办了八届。每年参与的企业和大赛组委会给出命题策略单,包括商业性策略单和公益性策略单。在这些实际项目的任务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主题、分析元素、设计草图、讨论修改、完善提交。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思维干预,仅仅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这样,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技能大赛项目:全国大W生广告艺术大赛、时报金犊奖等,见图10~图12。 4 招贴项目的实施过程 4.1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 小组教学是项目化设计的重要手段。每组学生人数5人,最多不超过8人。选择组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性别和性格的互补,以利于后期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的有效使用。 目前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班容量较多,小组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解决教师一对多指导难的问题、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 小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才能在注重培养独立设计能力的同时,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让那些在团队中更具有“领袖气质”的学生担任组长或项目负责人,以他为核心,发挥小组团队优势,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适应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2 布置工作任务,填写项目工作表 每一个项目进行前,先进行理论传授,在此过程中将项目导入,下达项目任务书,各小组进行项目分工。各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拟定项目计划,并完成设计前市场调研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工作。每位学生必须填写项目工作表,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在小组中的工作角色,见表3。 4.3 项目设计与制作 各小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资料进行方案设计,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按照既定的项目任务和计划完成项目设计。 此阶段组织学生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充分打开思路。每组学生可能会有不止一个构思,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项目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对招贴的具体版式做不同角度和种类的尝试,将之前的版式理论知识应用在设计中,拓展设计思路。同时强调多个构思的初步设计并绘制草图,再进行比较,快速确定最终方案。 项目的设计方案确定之后,进入到制作阶段。招贴制作的主要手段有两大类,一种手工制作,一种是软件制作。不论学生选择哪一种,要求作品制作必须精良。 4.4 项目成果展示和完善 项目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将设计方案及完成效果以PPT形式进行展示和分享。展示顺序不定,按照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取。 每一组学生项目成果展示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其他组的学生对授课学生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修改方案。并在项目考核表相应栏给出评价成绩。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和深入的互动交流,对于促进学生加深记忆、迸发灵感、引发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结构进行完善以及知识点的延伸也有较好的效果。 5 招贴项目的评价考核 项目教学法的考核评价注重学生项目设计和制作的阶段性评价,对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如项目实施的计划、资料收集整理、项目的创意构思、项目的制作等阶段进行实时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评价方法采用小组成员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相加为学生最后的得分。(见表4)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6 结语 《版式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非常高的实际使用价值。对于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学生而言,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对于其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将课程的教学重点指向学生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制作,才能切实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项目完成能力。因此对《版式设计》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版式设计》教学团队结合多年的项目化教学实施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社会能力为目的,符合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该课程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版面设计相关原理和方法,成长为企业和公司需要的平面设计人才。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浅谈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 摘要:户外广告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它是一种独特的视觉媒体,是三秒钟的艺术,需要受众在接触到的那一瞬间就引起注意和兴趣,就能使他看明白广告所要传递的信息。本文对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户外广告;设计;制作 中国的户外广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而产生巨大变化,户外广告主要作用是补充其他广告媒介的不足用它的视觉效果来吸引行人的注意,使它更广泛地接近观众。 一、户外广告的特征 平时人们生活中,任何人只要离开家,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户外广告,几乎只要眼睛看得到的地方总有广告公司在动它的脑筋。户外广告如此无孔不入,人们习以为常,并不十分反感。户外广告具有大众媒体人人都得接触的特征,强调它的和谐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一则户外广告不仅能引人注意而且还能让人驻足观赏,那就是一则成功的广告。反之,再大的花费也是失败。要知道,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要在几秒钟内夺人眼球,颇为不易。户外广告是三秒钟艺术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强调能够吸引人。 户外广告还具有最佳广告位稀缺性的特征。每个城市户外广告的黄金地段有限,最佳广告位很难再生,而户外广告一竖就是几年。像可口可乐在美国时代广场所占据的广告位,自1935年至今已经70年未动。在黄金地段户外广告的代价不菲,花了代价就要有效广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和谐性。 二、户外广告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要“醒目、刺激” 户外广告主要是为了补充其他广告媒体的不足、它面对流动性的观众、不可能选择观众类型、因此其特点是行人随地有可能看到,比其他传播媒体更广泛地接近公众。但公众接触往往是行动中无意看到,时间短促、距离较远,无法准确地测定其效果,所以广告内存要简洁、明快、色彩要鲜艳、富有感染力,以突出表达商品的特点来吸引行人的注意。 (二)要“简单、易读’ 户外广告内容要尽量“简化”。户外广告就是种简练的艺术。诉求的主题要单一。要删去与广告主题无关紧要的文字与插图、要保证诉求重点突出的刻画。理想的户外广告设计,应该是简短、单纯、生动的广告标题和少许文案,再配以简练鲜明的图形。 (三)要对比鲜明” 为了要加强户外广告的视觉效果和诉求力,设计户外广告,要注意强调广告版面的对比关系。表现在广告版面上有诸多的对比因素、只有加大这些因素之间的“反差”,有意识地制造―种带有叛逆性的矛盾感、这样会使观众产生异常的兴趣,赢得对广告的注目。 此外,户外广告设计中的还注意:①彰显商品的品牌。②涵盖相关商品细目,明示商品价格。③敦促顾客马上购买。④充分考虑广告媒体的可制作性及安全性。 三、路牌广告的制作 路牌广告是指设置在人、车往来较集中的地方的大型广告牌。 (一)路牌广告的制作要求突出产品。文字简短并且轻松、紧凑、富有刺激性。字体适当,以保证从不同位置、距离都可以读到。设计集中。画面要大,充分体现识别产品或信息的各要素。 (二)路牌广告的结构与制作材料。路牌广告除现场直接绘制的广告墙外,一般都采用活动板块悬挂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可利用一些建筑墙面或公共设施的表面,但一般都采用搭设钢架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快捷,即用性强,容易拆装;材料耗费低,可多次使用。缺点是外形不美观,占地较多,一般用于临时性的广告牌。 此外,还有采用钢材经专门设计后,一次性焊接成型的全功能广告栏。广告栏牢固植于地面或建筑上,因而断面很薄,不占地又美观,在其下部设有定位槽,便于安装广告牌。 (三)路牌广告的绘制。将完成了底处理后的广告牌,按稿件的模数拼排在一起,立在绘制场地的固定架或墙面上,再搭上合适高度的操作脚手架,美工人员就可绘制了。 (四)路牌广告的拼贴。就是用大张印刷品拼贴的方法制作路牌广告,它是将广告创意设计成摄影稿件,然后放大并分割成十大部分来制版印刷,印刷出十张一套的彩色成品,再按其分割的模数拼贴在大广告栏上,就成为一幅写真度极高的大型彩色图片,可以表现手工无法绘制的高难度的光、色、形效果,并具有防晒、防水功能,使广告历久如新,适宜长年使用。 (五)路牌广告的照明。路牌广告设置夜间照明,以延长从黄昏到午夜这段时间的广告阅读率,增加广告的效果。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摘 要:近几年,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文章通过阐述《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当前的教学现状,分析该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特点和实践应用过程,论证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 《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属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涉及知识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和各类综合广告设计。随着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量的增大,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合格的高职广告设计人才,需要学生了解广告表现手法,掌握广告设计规律,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 《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涉及范围比较广,融合美术、设计、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计算机、法律和历史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广告教育现状并不乐观,由于我国广告教育从形成到现在仅十几年时间,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师资实力明显不足,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另外,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欠发达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较少机会接触媒介,因此审美素养与基础理论薄弱,这阻碍了专业整体水平提高。总之,一方面广告公司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率连年走低,归根结底是企业招聘不到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这是由于高职毕业生一般没有广告行业经验,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应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重视项目化教学。 二、构建项目化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一)项目化教学法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独立、真实的企业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策划、初稿设计、修改到定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熟悉整个广告制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真实企业广告设计流程。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项目教学,通过团队通力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为了毕业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了基础。 (二)项目化教学特点 1.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项目教学法应用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主要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具体项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主导作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项目教学一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企业真实的项目目标,各小组独立完成。整体项目的完成依赖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承担项目角色,参与项目讨论,项目完成过程学生不再被动接受传统知识的灌输,而是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性较强。 3.评价方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按照项目完成作品后,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也可以采用不同组之间以竞赛的形式评价,还可以教师参与进行指导性的评价,可见评价的方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可以促进学生间交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项目化教学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实践应用 1.依据层次,成立小组。在实施项目教学之前,要成立项目小组,每组3至5人,教师按照参差有序的原则,每个小组成员按照高中低不同层次合理搭配,挑选一名负责的同学任组长,共同组成创意团队。 2.明确目标,确定任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师生共同分析项目要求。这些项目都是企业真实项目,学生运用教师讲授的知识,分析、解决和完成项目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项目完成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 3.团队协作,项目实施。教师将项目具体要求分配给组长,组长要合理分配确保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各自需要完成的子任务。通过成员之间讨论,制定出合理的进度计划,交于教师审核。项目完成阶段中,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然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参与共同探讨提出合理的动画设计方案。整体方案、项目分工和步骤讨论完成后,进入具体实施环节,需要根据教师课堂讲述内容,与以前知识相结合,完成课程项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成为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引导者,成为教学的服务者。 4.展示评价,完善整改。在展示评价和完善阶段中,项目作品完成以后,按照小组进行展示,并且要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动画制作的技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和其他学生对该小组成员进行综合测评,通过共同讨论分析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项目整改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及设计观念,积极创新教育思维。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现教学、实践和创意三维一体,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能够适应广告行业快速发展的,具有创意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广告人才。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互联网时代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策略 摘 要: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互联数字化新型时代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密切联系,以及阐述了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对广告设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及时把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准确,课程构建更完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时代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意义,需要人们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全新的审视、界定与诠释。就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而言,互联网使其行业结构更具有个性化、多元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为我国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指明了发展方向。新形势下,设计行业也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提出新的要求,以应对互联网对行业的冲击。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行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整体发展中学习和借鉴了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强化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的修订中调整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技能上“手把手”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这仅限于局部,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缺少根本性的变革,导致专业停滞。究其原因,是因为其缺少满足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无法为企业输送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仍保留着本科院校教学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模式,把“基础课”和“专业课”单独进行讲授使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紧凑性和时代性,导致专业程序不严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散漫和对职业规划失去信心。同时,专业架构缺少融入互联网经济的“双师”型教师,无法更好地与企业接轨,缺少市场化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化合作机制,以及保持有持久的深度接轨。此外,基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在专业的独特品质下形成了与非艺术专业学生不一样的思考模式、行为模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业观念。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知识文化底蕴单薄和对自身职业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1]。 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模式的改革决策 (一)顺应互联网市场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当今市场不再是独立的领域,它由传统的二维空间向以图文信息传达为特征的三维空间转换。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出版设计、包装设计、终端广告海报设计等传统特色产业的需求,又要满足互联网新媒介、新生行业对广告设计与制作的新要求。基于高职院校“2+1”的特色教学和强化本专业教学资源的需要,传统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要融入延续性的多媒体设计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2]。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要重文化、熟技能、跨学科、跟市场。现代社会具有多维性,需要人才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培养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较高人文素质。21世纪备受关注的创意产业的规划和现实发展决定了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要输送有高素质、紧跟时代脉搏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跟着市场的变革,突出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就业。 (二)结合互联网数字时代化的专业人才标准,完善专业课程构建 综合考虑本专业的技能与能力标准,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开设了基础课、职业支撑课程、职业能力课、综合实践课、职业延展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但市场具有动态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的风向标,协同产业教师与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首先,根据本专业在互联网新型的岗位需求增加职业能力课程和适量的延展课程内容,如“UI设计”和“商业插画设计”等,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其次,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相互融合,构建多层次的选修课程体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多数都是基础软件课程,为了解决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脱节的问题,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散漫和对职业规划失去信心,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分配,把基础软件课与核心课程结合。例如,核心课程商品包装设计(Illustrator辅助)、广告海报设计(PHOTOSHUP辅助)、书籍设计(INDESIGN辅助),要控制好这些核心课程当中的理论和实践部分的学时比例。针对现今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学生存在的文化知识基础不扎实的现状,可以增大选修课课程的类型,加深学生对国学和人文知识的理解,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可以开展相关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不足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对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大学生将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q?,因此高校应当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对专业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甚至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顺应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机遇创新创业。 (三)制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综合实践课协同创新项目流程 1.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作室制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使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融合企业对职业岗位要求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宗旨,专业教师按照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整合,以校内场地和设备或引进企业入校投资形成的模拟或真实的广告设计公司,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行业设计师负责工作室项目的引进和项目成果考核。同时,校内教研室负责人参与对项目转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教学组织的安排,安排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包的开展工作程序中,制定工作室人才评定标准和相关的器材管理制度。项目单的引进主要是通过企业设计师根据企业的实际的项目制定,更多是通过互联网建立自身的服务平台,创建品牌特色,吸引更多的客户。当然,工作室具有双向选择的“弹性化”,在加大综合实践课比例的基础上,学生均有进入工作室进行实训的机会。在前期虚拟项目中,学生进行分组在完成后进行评选优秀作品,挑选后进入实战案例,由工作室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参与,最终由企业设计师对项目效果评定。实战案例主要来源包括企业、网络设计平台、各比赛策略单、社会各类招标活动。工作室制工作过程涉及到不仅仅是专业设计类知识与技能,它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企业的工作纪律、企业的价值观等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学习、认同和领悟。 2.面向区域特色经济企业,师生协同创新。随着高职高专的迅猛发展,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迫在眉睫,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不能较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对教师本身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实践是高职院校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以各校高职学生和教师为对象,以新时期行业、企业和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为准绳,采用校、企相结合的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训练和评价师生协同创新能力的体现。其中利用互联网浪潮所产生的新型行业为契合点,让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教师自身的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r?指出: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本专业要重视与地方区域经济深度协同创新“软性建设”的步骤和细节工作。首先开展社会调查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地区劳动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情况、学生择业兴趣与意愿情况、宏观综合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情况等。而对接的三个层次,首先要找到适合的企业,找到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业进行走访、双方访谈与对接。对接中深度和广度与企业参与、企业需求和学校主动分不开。浅对接是基础的相互意向一些简单项目的合作,和顶岗实习学生输送。中度对接是校企合作,构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引入行业标准、完善基于岗位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深度对接要求满足二点要求:工作措施与保障(基地建设工作规划、组织和政策保障等)如: (1)工作规划:编制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管理培训生手册、创业培训手册、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运作手册、专业教材编写、资源库的建设、档案管理库,企业讲师进校、课酬待遇、教研室主任素质能力养成、选拔优秀管理培训生进行企业轮岗、教师到企业站岗、公司生产与实训基地等。 (2)保障:签订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架协议,以保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运行;学校与公司联合组成理事会管理的办学体制;校企师资管理机制;人事考核机制;年度预算审议机制;学科建设机制;学院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帮扶创新创业;学院相关政策保障;校企互派讲师进校进企绩效评定机制等。 根据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的实训需要,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架协议,并让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并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管理培训生手册等。面向区域特色经济企业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指标意义,从而开拓了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新境界,具有很高的实际运用价值,其中最大的价值就是指导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改革,把最大化地、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以拓展和强化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为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 解决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挑战所提出就业岗位素质的新要求,广告设计与制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以企业为标杆更需要时代性和科学性,制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综合实践课协同创新项目流程,构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引入互联网时代下行业新标准、完善基于岗位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 摘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标准的构建背景是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院校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也逐步确立。本文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标准。 关键词:广告设计与制作;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于行业人才的内涵要求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高职的职业教育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实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能够有效促进这两个阶段人才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两个教学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性体现在专业设置、教师教学方式、人才评定方式等各方面,导致两个阶段之间的人才衔接工作难度增加。要促进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关的完善措施。 1.专业设置。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且衔接性较差,而且中高职专业的教学内容深浅难度相差较大,有部分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经常会向教师反映,教科书上的知识点难度较低,但是考试内容的知识点难度较高,考试时容易被题目难倒。此外,有部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高职对口班新生也会感到高职教师的教学速度较快,在课堂上难以跟上教师的思维发展,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高职学校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对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 2.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面既有共性,但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中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都是服务社会,培养更多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型专门人才。但其中,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技术型人才,增强学生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主要是提高学生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使得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人才培养衔接工作难度增加。 3.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差。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最关键的就是院校之间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设置之间的差异是可以直接反映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的。高职中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设置是根据普高毕业生的“零起点”专业知识和技能设置的,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文化课的比重较大。而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化课的比重较小,导致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高职就读的时候会感到学习文化课困难,其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降低了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4.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大部分中高职进行对口招生时都是各自为政的,双方分别根据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人才,确定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内容,双方之间并没有形成连贯、协调且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导致专业定位不统一、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的出现。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目前我国开设这一类型专业的各中高职院校普遍都出现专业课程交叉重复、专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此外,各院校采用的课程标准也不统一,中高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 三、促进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有效对策 1.制定层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现代广告行业的高速发展,广告企业对不同层次岗位类型的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是能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会做,从初级岗位、中级岗位再到高级岗位,这一级级岗位的升级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广告设计与制作技能水平,同时还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技术应用理论分析能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中高职双方要共同合作,制定层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同时尽可能地缩小双方之间的差异。在中职阶段,校方领导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高职阶段,校方领导和教师可与社会企业合作,让学生了解现代广告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掌握系统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知识,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工作意识,等等。 2.建立阶梯式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广告企业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岗位上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年龄层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中高职双方应共同对学生核心课程核心能力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自独立的教学方案进行重构,并建立双方之间阶梯式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计划的技能对接教学模式。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强调学生完成中职阶段核心课程的学习后能够独立完成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技能的操作,并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重新建立阶梯式发展的课程体系,能够避免出现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专业课程重复设置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难度大,或学习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等问题。 3.把握中高职专业对口关键。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对口的关键,就是核心课程的建设和完善,核心课程有利于学生的技能水平从中级技能提高到高级技能。中高职学生的起点不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教学重点也需要随之变化。如,在设计标志的时候,评价准则可以让中职学生利用手绘的方式完成设计,而高职学生则需要利用软件的操作。通过完成不同方式的设计,培养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不同广告设计技能,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4.建立标准衔接人才培养控制方案。根据我国以往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实践案例可以得出,简单的协议式对口衔接会让部分学生产生上保险的感觉,再往后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积极性,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中高职双方应建立标准衔接人才培养控制方案,方案的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基本要求、综合德育评价要求以及考核成绩要求等各个方面。 5.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是否顺利,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应该在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6.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衔接。中高职双方领导应该按照人才市场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联合广告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和讨论,三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顺利完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广告设计与制作行业的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来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教育输送适应高职学习的高质量生源,高职教育要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体现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 7.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系统性课程体系。高职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既要避免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要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则需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分别获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8.加强中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衔接。中高职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建设,而且还可以打破高职与中职之间的隔阂,推动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融合,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的对接可以是中职与高职分工协作,共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编写适用教材。在实训室建设中不要重复建设,中职与高职可以按照实训室分工段来分工建设、共同使用,做到内容上各有侧重,避免无效重复。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经费大力培养中高职教师,特别是中高职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学习和沟通,中职和高职的老师要经常进行交流,共同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也可以互相指导教学,有些课程甚至可以由中职与高职的教师共同上课教学,学校和企业建立适合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共同培养高技能的广告设计人才。 9.完善双方招生考试制度。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前提。完善双方的招生考试制度能够提高双方的生源。但要注意的是,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应该根据各自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制定相对应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增加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比重。 四、结言 在新一轮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中,中高职双方领导应该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衔接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构建阶梯式发展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和体系。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双方学校教师必须更新自身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双方的培养目标,为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最终实现中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以改变传统设计素描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刺激学生的设计灵感、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生设计成果为模式,构建适合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设计观念和思维的培养,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做铺垫。从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最终形成比较完整合理的更加符合广告设计专业要求和就业形势的素描教学体系。 关键词:广告设计与制作;素描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改革 0 引言 广告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对广告设计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苛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设计素描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设计思维能力上入手,将教学与就业接轨,从课堂走向市场,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 原有教学模式分析 多年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设计素描教学课程一直沿袭传统绘画素描教学的内容和训练模式,即从石膏几何体写生、静物写生、石膏像写生、人物肖像写生到人体写生。其课程内容基本沿袭这样一步一顿地思路,时间过程沉闷冗长,部分学生失去了绘画的激情,设计素描成了机械模式的型与体、空间与关系表现的简单运动,设计失去了本来的趣味,素描变成了复制印刷版。在大学虽然设计素描课程作为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造型训练之前不断地进行石膏几何体、石膏像、人像写生练习,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但大部分学生在参加高考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法,现在再重复训练虽然课程教学从目标到要求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熟练技法表现,不去思考、不去探索,最终导致浪费了大部分的时间。 2 课程内容改革和措施 2.1 教学目标的改革 创意思维的表现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针对广告设计方向的人才,艺术创作、设计夸张、变形和构图等需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所有设计课程提供基础并供给养分。广告创意人才对结构的认识,对物体进行归纳、剖析、置换是必需的能力,从设计画面到注入全新的创作理念,再进行加工以物向型表达出来是必学的技能。选择画面主导形象和自由驾驭画面密切相关,只有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其在艺术创作、广告设计造型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才能将画面达到一种具有节奏、韵律合理的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效果。所以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2.2 教学内容的实施 首先,作画内容功能性的强调是我们教学内容上的第一个突破。原有的素描教学注重表象,而设计素描注重表意,因此本次改革在“创意素描”教学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课题,要求学生以暖瓶为出发点,用素描的方式方法创作出一幅手机宣传画,即绘制创意草图,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一味地简单写实与照搬,学生必须在保证暖瓶造型准确、质感到位的基础上,对画面进行有思想性和目的性地创意绘画,即突出暖水瓶的性能、功能为前提,同时使画面更加具有广告草图的效果。让学生在素描中意识到设计草图的重要性,并逐步掌握设计思想该如何通过草图来表现。 其次,快速记忆表现的强调。设计素描强调快速记忆表现,我们通过对设计素描教学内容设置的改变,培养学生将设计思想用最快速、准确的方式表达在纸上的能力。因此,“短、平、快”是设计素描在速度上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一项技能。经过本次教学改革,在“人造物写生”部分改变介质要求学生除纸张外,表现在其他媒介上,如衬衫、茶杯、镜子等等。换成学生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小玩具或寝室里面的小物件。作画方式上,要求学生以速写的方式,从简单的结构入手,力求创新多元。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 个性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我们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任务,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完成画面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运用此种方法提高了学生技能的同时,使其对相关理论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教师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课程改革的启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寻找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一切可能,破坏他们理性临摹意识,使学生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形式美法则,通过创造意识、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等宏观的处理画面。 产学结合,让社会走进教室,让学生走出课堂。学生学习最终是为了就业为了回报社会,只有让学生多接触多看才能多学。在本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莅临学校参观指导,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各项展览13项,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12项,得到了学校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幅提升。现我们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已经通过审批,学生的作品有了转换成商品的途径和渠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体现出了学生的作品价值。 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设计素描是设计的基础更是设计的起点,是学生主动观察设计事物的第一步,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充分验证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思考 摘 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都会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们想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他们就会办到。这样无疑给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而这些需要大量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所以说,大量的高素质专业的广告设计和制作专业的人才市场非常需要,培养人才已迫在眉睫,高职院校承担着许多的压力与挑战。这些形势也对高效的学生产生了不小的触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让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们活动更好地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同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广告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专业人才;教学 这几年,广告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成为现在最受欢迎的热门专业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自己实力,既重视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培养出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手段,思维较开阔新型广告设计制作人才。同样的作为主体的学生也需要多思考一下自己的学习与就业,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首要教学目标。 一、目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广告业发展迅速,很多高职院校与时俱进,新增设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但是,一些院校仅仅是因为社会需求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好,就盲目大扩大招生规模,开设了广告专业,其院校内部的专业教学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少,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师资力量不合理是当今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高职广告专业也不例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前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开设此专业,这样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的教师。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一些相关专业的教师学历偏低更有甚者专业并不对口,有一些教师是其他相关领域转行而来的。还有一些教师,本本主义较严重,理论知识还说得过去,但实践经验就少的可怜,这样就使得教师教学的质量偏低。直接导致上课教师讲课激情不够,学生不喜欢课程的设置。 (二)教学设备短缺,实践条件不成熟 我们都知道,广告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是王道,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就需要相应的器材和设备,邀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广告行业专业人士指导学生。但是我们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种人力物力来建设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而校外实训方面,因为一些高职院校的水平没能达到广告公司的需求,校外的实践获得的经验也凤毛麟角。 (三)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对本专业认识不深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招生模式一般是上不了大学的才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高职院校,所以说,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刚入校的学生可能对于本专业一窍不通,使得在以后的学习中也静不下来,没有认同感。 二、对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 (一)请学长学姐讲解本专业的基本概况 为了让学生有认同感来学习本专业,可以在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就开设一些座谈,请高年级的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介绍一下学校的专业概况,就业前景,让同学们在刚入校的时候就感觉到亲切自然,进而有动力去学习。 (二)扩大师资力量,调整师资结构 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不断培养专业优良的学生,打出本学校本专业的水平。而这些首先需要扩大师资的力量和规模,组建一个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据了解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改善师资队伍。第一,鼓励奖励其低学历的教师主动学习,使其认识到他们的不足。第二,选拔一些新进的专业教师到一些专业的广告公司进行实习考察借鉴经验,以便服务于课堂。第三,高薪招聘一些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人士来校任职或指导。学生可以课上或者课下向教师请教问题,向学校建议多开几节公共课或自由提问课,只有学校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之后,学生们才会去执行。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三)学生可以多创造实习条件 由于广告专业地特殊性,各高职院校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是在实践上,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择校内的实训基地或者专业性能比较强的广告公司去实习。增加自己的实践技能。 (四)有选择的学习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对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合理化,对于本地区的广告行业进行调查分析,合理招生,保持一定的供求平衡。体现本地区的特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他们的细化专业以及就业方向。 三、小结 当今社会对于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重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也是如此。学校的教学要适应潮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需要学校的大力配合,教师的精心培养以及社会的相关关怀。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大力配合,只要学生们认识到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毕业,找到合适的工作,不断地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提高《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初探 摘要:《广告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现状,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或低效现象,文章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交互式学习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反思3个方面就提高《广告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告设计与制作;教学策略;实效性 1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解析 1.1存在的问题 杨振宁教授曾说:“21世纪将是设计的世纪”,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广告设计艺术已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告设计行业逐渐成为中国最富活力和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1.1.1教学方式陈旧 《广告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主要是黑板讲学或多媒体教学模式,大多是把课本或网络上的知识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进行内容罗列。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未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1.1.2教学内容脱节 教学知识点基本都是围绕着色彩、字体、版式编排、标志设计等理论知识为主,然后就是布置一些作业、欣赏一些佳作就算完成了。教学过程割裂了广告设计学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但实际操作却无从着手,教学被束缚在一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态之中。 2.1课程知识结构分布 (1)知识要求:了解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理论体系、不同广告媒体的特征与局限性和设计中与印刷业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广告传播方式、制作与实施的方法;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艺术法则;掌握广告文案包括广告语、广告标题、版面等方面的创作技巧;熟练运用手绘、电脑制图软件表达设计方案; (2)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独立搜集媒体信息、查阅资料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协调工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手绘、电脑制图等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拥有自主学习、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3)职业延展能力:广告项目组织能力;广告文案撰写能力;参与广告项目开发能力。 传统的教育最大一个弊端就是忽略学生的实践,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也不外乎有这个缺点。没有实践的经验,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都无法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也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各种资源,关注学生的特点,创造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际效果。现就提高广告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实效性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2.1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甚至企业“客户”的角色。教师应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富有哲理的话语、丰富的情感、渊博的学识,感染和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依赖和敬佩,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耐心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客观评价,从而为学生建立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 2.2灵活运用交互式学习模式 第1步:以小组为中心,应用网络资源,课前发起讨论。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网络等。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和信息,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三四个关键问题。教师可有效应用大学城空间、QQ群、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讨、提出看法,从而养成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2步:设计创作表达,师生共同探讨,课中答疑解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对课前所提出的学生最困惑的问题运用演示、说明或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解答,学生则可以运用语言表达、手绘、电脑制图等方式,把问题进行具体的展现。从而实现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注重记忆向注重思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发现知识的转变,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形成有效教学策略。 第3步:成员点评交流,建设共享资源,课后总结经验。 利用大学城空间,建立有效的网络资源空间课程,设立专门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作品展栏目,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制作成演示文档、图片、视频予以展示,师生可以通过大学城空间的评论功能或小组讨论群的功能对各自的作品予以自评、互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促进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和网络资源质量的提高。 2.3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把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或疑惑陈列出来,充分运用对话策略把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课堂教学实施效果,总结成败得失,积极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来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4结语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是一个“提问―创新―反思―实践”的过程,教师要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好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总结经验,参与企业、社会、客户的设计,利用优质有效的各种资源,与学生共同搭建一个共享平台,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探讨 【摘 要】在当前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本类专业目前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素质;高技能人才;以赛促学 针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广告设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要求,本人就如何增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等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 1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1 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 一般来说艺术专业学生都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个性明显,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接受新事物快。艺术生比其他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特征。 1.2 文化素质相对较弱 随着艺术院校招生的急剧增加,在专业合格的情况下对文化课的要求较低,因此导致这些学生入校后不仅公共文化课跟不上,专业的学习和发展也受到很大制约。 2 我院艺术生现状分析 我院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分美术高考生和对口考生两类。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美术高考生需取得美术专业高考本科合格证后方有资格报考我院,因此本类学生有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对口考生是在中等职业学校不受专业限制录取的非艺术生,此类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或只是爱好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中,两类学生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针对上述生源状况,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分类辅导措施,对刚入学欠缺美术基础的对口新生“开小灶”加班辅导。在老师们的积极努力下,对口生专业基础课得到了提高,缩短了与美术专业生的差距。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 对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一点感受和探索 本人现在教授广告设计课程,从学生时期就与广告行业密切接触,熟悉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各个环节与操作流程,加之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摸索了一点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有关广告设计的许多方面更新特快,往往我们刚接触到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制作方法、或新材料、新工艺等,却同时已经被更发达更超前的国家或地区淘汰,因此,我们更应该多交流经验,多沟通信息,为提高我们的高职广告设计教育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对广告设计教学的一点感受和探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谈。 3.1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 教师首先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才能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广告设计行业可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广告设计贡献一份力量。设计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一个令人自豪、让人羡慕的行业,充满了挑战性和创造性。设计已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和舒适。那些贴近消费者和市场的优秀设计,为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为了提高我们的艺术设计整体实力,为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而设计,创造新的消费概念,引导社会消费方向,提高大众的消费水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之一。 通过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创意的灵感会不断涌现。有了远大的目标、再给予科学的指导,教学目的能够达到,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3.2 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能结合实践进行学习,许多优秀设计作品都是由最基础的构成演变而成。基础课结合实案例扎扎实实系统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展示优秀作品,分析画面设计构成、解剖包装结构、研究印刷工艺和制作方法。广告材料的选择搭配、消费者接受程度、销售的目标对象,以及广告宣传所能达到的效果等,都要综合考虑以培养学生整合优势资源的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加强原创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也不容忽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与当地企业接触,发动学生积极主动与周边企业联系,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服务意识,热情、真诚地与客户合作,亲身参与到商业之中,在服务商业和市场的过程中学习、提高,了解专业性质特点及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感受商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当学生的设计作品被商家采纳、被媒体公开发表,会对其他学生很大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教学、研究阶段,甚至对商业性太强的设计作品持否定态度。许多没有深人生活的作品,设计者自己感觉非常满意,投放市场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被客户否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产品的性能,关注商业发展的状况,掌握市场潮流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实,多数学生也想与深人生活参与项目设计,老师的引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市场链接的成功与否。 为此,我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很多开展业务的细节问题,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从寻找信息、联系谈判、市场调研、创意构思、确定设计方案、发排打样、印刷加工全过程。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快速提高,自信心倍增。平时强调除专业能力外,高度的责任心、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诚实礼貌、吃苦耐劳等等,都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经过实践才切身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几本教科书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要带给学生经过市场检验的、被商家认可的、受消费者喜爱的好设计。 3.3 “以赛促学”,改革教学模式 我院对各类大赛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参加竞赛,通过大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仅是传统专业教学环节的运用,更多的是要从启发式教学出发,从传统的讲解授课转向动手训练,从课堂教学转向实际操作。这些特点都要求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要以能力型为主,能够胜任从传统的通用型教学到专业型教学的转变,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知识与能力。 通过参与设计竞赛,很多学生靠自己的设计脱颖而出,在获得竞赛奖励的同时他们也增强了自信,并且对其他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效应。同时这种高强度、严要求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纠正了学生轻视动手能力的学习态度,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例如,在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过程中,我给学生们集中解读大赛主题要求、时间安排、教学难点与重点等,重点以争夺竞赛奖项为目标开展突破性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设计竞争意识,选拔具有良好设计素质的参赛选手。在三个多月的高强度训练过程中,我和学生们天天讨论创意稿以及设计方案,每进行一个选题的设计,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反复修改与调整。在这过程中,每位同学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多倍的努力。最终,我院学生作品在全国60000多件作品的评比中,获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13个,山东赛区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40个,成绩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总之,“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强烈针对性与高度逼真性是其他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在提高了艺术设计教学质量与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必将培养出大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与创新性人才,为学生将来就业铺好了道路。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对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能力需求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与考核方式等,营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高职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创新能力 培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告设计与制作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双重特点。艺术性要求广告人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建立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沟通渠道;商业性要求广告人掌握消费行为的规律,处理好设计者、客户、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广告的商业价值。不管是广告的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都对创新有着一定的要求。广告人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够设计、制作出满足客户与市场需求的作品。作为广告人培训基地之一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能力需求分析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智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广告设计与制作行业是一个对智力服务要求较高的行业,广告设计与制作者常常被看成企业或产品发展的“智囊”,一个高水准、富有新意的设计往往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帮助。广告人的审美能力决定了其能否为广告设计注入适当的审美情趣,能够为受众带来美感。在逃行广告设计与制作时,设计团队之间的沟通、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设计者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均影响着广告设计的效果和效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解决广告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广告设计与制作者,在具备了智力、沟通、审美、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广告设计与制作的生命力,是赋予广告作品灵魂的必备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创造、有所革新,才能够设计出有特色的作品,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够获得市场份额。创新能力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为了适应今后的职业工作,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就应当重视创新能力的养成。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加强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 (一)独创性。具有独创性的人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喜欢追求新的事物,不愿意随波逐流、附和大众。独创性驱使着人们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得人们甘愿承受创造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中,一些具有独创性的高职学生不愿意按照教师的意愿修改自己的作品,认为这会磨灭自己的创造性,使自己的作品失去想法、特色。鉴于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独创性,给学生一定的独创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 (二)广泛的兴趣。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名人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例如,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仅对绘画感兴趣,还对音乐、军事工程等抱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广泛的达・芬奇能够从不同的领域获得创作灵感,从而使他的画作更加杰出。对于高职院校广告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而言,广泛的兴趣不但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广告创作灵感,还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潜力,促使自己不断努力。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主题,例如某一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是谁,最近网络流行语是什么,怎么样在广告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元素等。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好奇心。人们拥有创造力的根源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对新环境或新事物产生的提问、操作、注意的心理倾向,是激发个体进行探究的内在动机之一,它能够促使个体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特征之一。奥美――世界著名的广告公司,在选拔富有创意的人才时就将“好奇心”列入五大标准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学生逐渐变得墨守成规,学生的好奇心难以得到有效地激发。而广告行业特别重视人才的创造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时注意安排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活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提问,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四)冒险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创造就是打破既有模式、突破条条框框的过程。冒险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富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通常都具有一定冒险精神。对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而言,冒险通常指的是在智力上的冒险,指的是对已有知识、已有理论的质疑、突破。有着冒险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可以坦然地面对愚弄、嘲笑与批评。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告创意招标活动、广告艺术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打破程式,进行有自我特色的创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看法与批评,引导学生通过积累与学习来降低外界干扰,能够淡定从容地享受创意带来的乐趣。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当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软件、工具、菜单、面板等使用方法的讲解,而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软件按照相关的设计原理进行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个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安排广告设计与创作专业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设计几个核心项目和相关的小制作,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讲授相关软件的功能,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通常,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设计的项目包括:印刷品设计,如书籍封面、折页、海报、招贴、企业宣传册等;产品形象设计,如企业Logo、名片、请柬、卡类等;照片处理,如照片去痕、照片美容、照片上色、照片合成、照片翻新等;建筑效果图处理,如效果图色彩调整、配景等;产品包装设计,如产品包装袋、书籍装帧、立体外包装、包装展开图等;其他项目,如Web图像、图像合成、灯箱广告、喷绘广告等。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自行完成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创新教学方法。只有打破传统的僵硬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学任务和实际应用的要求,创设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采用创造性思维发现、解决问题。在广告创意设计课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摩成功案例,向学生展示富有创意的作品,从实际案例人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创新,改变学生只掌握了软件的应用方法而不会设计、不会创作,只会模仿的局面。教师应当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展示案例、剖析案例、分解知识、拓展案例、设计和制作项目的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设计与制作问题的能力。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发展快等特点,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只有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拓宽教学面,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软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干预形成自己特色的设计风格,才能够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 (三)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从宏观上,可以将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分成两类:人文环境与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指的是学校特有的学习文化对学生意识的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获得了普遍认同的观念。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从而构成了潜在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物理环境指的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教学设施所构成的环境。物理环境会对学生的感知造成持续的影响。由于创造是对桎梏的突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宽松的人文环境在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大力构建包容的人文环境,做到以下几点:氛围上开放,努力营造开放的学习风气;精神上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创造需要不断地纠错,不断出现的错误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压力,这时通过教师恰当的鼓励,及时地帮助学生调整精神状态,对维护学生的创新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信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室、走廊等地方张贴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优秀广告人物以及创造性的名言警句等,以提高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广告设计与制作作品的陈列、教具的创造性改造、桌椅板凳的创造性摆放等,均能为学生提供无声的创造性指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际经历和问题中不断探索解决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与创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就应当重视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欲望。参加社会实践或企业调研,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完成的广告设计与制作项目,指导学生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创造性设计。将实际项目引入到教学当中,将广告公司与学校实训基地相结合,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赋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在创新空间和创新氛围内,相互合作,进行创造性设计与制作。 (五)创新评价与考核方式。创新评价与考核方式,将创新纳入到学生成绩的考核体系当中,加大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能够消除学生进行创作时的顾虑。例如,学生可以自己确定期末课程的课业主题,并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进行设计与制作,在评价考核时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给分,以评价促进学习,以评价促进创新。在具体考核时,可以适当增加创新分值的比重,学生要想获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进行创新,采用个性化的表达设计方式,不能进行单纯的模仿。例如,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社会组织的LOGO设计、插画设计、广告设计、海报设计等比赛,在比赛前就要求学生的作品必须富有创新性与独创性。在评价时给富有新意的作品更多的分数,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使得学生敢于求变、求新、求异,彻底抛弃以技能模仿熟练程度为考核准绳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广告设计与制作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一般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主要结构和特点,并和普通的电视广告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气象预报节目的广告设计与制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广告设计 一、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构成 目前各个省卫视都会在傍晚播出本省天气预报节目。节目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节目片头,用以表现和说明天气预报节目。 第二部分是主持人解说气象信息,这部分节目没有背景音乐,电视画面主要由主持人和各种气象信息图形图像构成。 第三部分为各个城市点未来一天的天气情况,这部分节目主要是通过主持人的声音播报各个城市的天气情况。 第三部分为节目片尾部分,滚动出现一些气象信息。 二、电视广告的特点 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电视广告是一种瞬间艺术,由于观看的选择权在观众手中,如果广告表现形式缺乏创造没有新意甚至恶俗,那么观众会冷漠对待,甚至产生厌恶。这样不仅达不到宣传的目的,而且还会起到相反在作用。 从表现形式上看,电视广告具备短时间高效率的表现方式。目前现代电视广告设计主题的表达不再着重于产品功能特点的介绍,只有突出品牌的风格化和个性化,突出对品牌价值观念的表达,这样那样才能赢得观众的注意,为产品增加消费者。 三、天气预报节目中广告的设计 (一)节目中的广告形式 受天气预报节目构成的影响,节目中的广告形式可分为有声广告和无声广告两种。有声广告主要放置在节目片头部门,以天气预报节目特约播出形式出现。无声广告则出现在节目的其他部分:一是在节目第二部分出现的主持人解说角标广告。二是在节目第三部分出现的城市标版广告。这类广告无声、可静可动,只见其画,不闻其声,俗称“哑吧广告”。三是在节目第四部分出现的城市滚屏侧屏广告。 总的来看,与一般电视广告相比,天气预报节目中的无声广告因其缺少声音而在广告冲击力方面大打折扣,但又因其与广大观众十分关心的天气信息捆绑在一起而有独具特色,可以用“无声入目、悄然入心”八个字来概括电视天气预报背景广告润物无声的特点。 (二)广告的设计和制作 1、主题鲜明突出重点 受时间限制,节目中广告的设计要求简练,必须从众多产品个性中选取最值得注意的点重点传播,使广告内容突出主题,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从而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达到宣传产品目的。鉴于此,对于节目主持人部分的角标广告,由于观众的视觉停留在主持人身上较多,因此更需找到突出的信息点,并且广告需要有一定的动态形式,使得观众会在无意识形态下关注。但也要避免过于花俏,影响整体的画面和主持人对气象信息的解说,使广告沦为恶俗形式。 对于城市点广告中的广告,就要在构思上要找到广而告之的重点,什么是要推广的东西,突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简单明了才是设计的重中之重。而对于侧屏广告,则一定要注意它的独特性。由于此时电视版面中的气象信息在不断更新与变化,因此广告则应尽量变化少一些,动作简单些,内容单纯些。这样即使在画面上不占优势,但也能突出广告信息。 2、构图形式主从分明 一般来讲,广告的构图要讲究有主有从,主从分明,繁简得当。在进行广告布局时,首先要根据广告主题确定以何种要素形式为主体,将之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以此主导和统摄整个广告画面的造型,其他要素形式则从属于主体态势,使之生动而不呆板,富有生气。 在电视天气预报城市点的广告中,由于可用的版面只有一般电视版面的三分之二,因此突出重点就变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插图与文案之间的搭配来体现主从搭配,例如以插图作为辅助文案的角色,突出文案使之成为画面的主体。当然,插图与文案之间的主从搭配往往是相对的,二者应该是互相呼应,相得益彰的。 3、色彩搭配层次合理 天气预报广告画面的色调一般是由多种色彩组成。为了和谐统一就要选择一种主色调,再处理处于支配地位的色彩。其他色彩围绕主色变化,形成以主色为代表的统一的色彩风格。广告画面的主色调是整个画面的主导,因此城市点广告和侧屏广告的色彩在定主色调时要考虑到城市点背景色彩,广告配合整个画面的色彩达到整体画面的色调和谐。 四、结语 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是电视天气预报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视画面的整体效果,影响着广告客户的投放量,并间接影响着气象影视的经济效益和气象部门的形象。作为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人员,在进行节目广告设计和制作时更要深刻体会到广告在节目中的地位和特点。设计出的广告既能宣传产品,又不影响气象信息的传播,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长春职业技术学校的《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课程调研,制定了课程标准,开发了课程资源,改造了课程实施环境,搭建了课程网站,进行了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在课程与职业工作岗位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岗位工作技能点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过程对接、学生学业评价与职业工作能力评价对接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影视广告 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1年,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成功跻身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专业成为示范校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之一。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全面实现培养能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网络广告设计、数码照片处理等岗位工作,并具有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广告营销等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与职业工作岗位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岗位工作技能点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过程对接、学生学业评价与职业工作能力评价对接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对两年来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明确课程建设工作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工作是确定课程建设思路。经过课程建设团队的共同研究和慎重斟酌,确定了我们的课程建设思路是: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进行社会调研;组织专家论证,确定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工作项目、任务进行梳理、分析以选取具体工作项目和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具体工作项目和任务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序化;依据专家论证的结论制定制定课程标准;构建课程教学文件,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编写课程教材;组织课程实施;反馈课程实施效果,改进和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在这样的课程建设思路指引下,我们与长春亚邦广告有限公司、长春市赢合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完成了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对课程建设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内容和任务、职责与权限、时间和进程等做了设计和安排。以确保课程建设工作的进程和质量。 二、奠定课程建设工作基础 依据前述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建设工作思路,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首先分析了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在实现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过程中以及在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确定了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定位,设定了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课程目标,使课程建设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1.确定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课程定位 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专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中,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学生形成从事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创意设计、视听表达、剪辑合成、规划实施、沟通合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主要支撑课程。与前导课程图形图像处理、排版印刷、广告营销以及平行课程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共同完成广告设计员(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2.设定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课程目标 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影视广告项目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形成创意设计、视听表达、剪辑合成、规划实施、沟通合作等核心职业能力。 这些职业能力分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包括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耐心细致、求新创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守职业规范;客户服务意识等。 (2)专业知识:包括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流程;广告创意方法和表现手法;电视制式及视频基础知识;剪辑与合成;音频知识等。 (3)专业技能:广告创意;广告拍摄;媒体捕捉;剪辑合成;音频编辑等。 三、稳步推进课程建设工作进程,全面完成课程建设任务 基于上述工作,使课程建设工作进入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并着重完成了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1.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由广告设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经过教学化处理之后形成的项目课程。 为实现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课程建设团队与长春亚邦广告有限公司、长春市赢合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人员一起,对广告企业的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职业岗位的服饰广告、食饮广告、药品广告、公益广告等工作对象,创意设计、广告制作等工作内容,广告拍摄、剪辑、配音等工作手段,广告项目组织,各类影视广告产品,摄影棚、录音棚、影视制作室等广告工作环境及相关要素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具体工作项目及任务进行了梳理和筛选。经过广告企业影视广告设计师、课程建设专家以及课程建设团队教师的共同研究和论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选取了服饰广告、食品饮料广告、药品广告、公益广告等四个影视广告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构建了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结构,完成了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 (1)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看,每个课程教学项目都包含了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完整工作过程。如下表所示: (2)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序化看,是依据人类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来构建项目序列。 项目一:服饰广告――拍摄剪辑为主的广告 项目二:食品饮料――包含特效合成的广告 项目三:药品广告――包含动画制作的广告 项目四:公益广告――综合型广告 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课程项目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强化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岗位工作所需的各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了课程目标。 2.编制课程标准 编制一个符合课程目标需要、适宜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标准,一直是课程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企业工作世界的引领下,课程建设团队完成了标准管理信息、课程基本信息以及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设计思路、内容要求、考核方案、教材资料等内容的构建和梳理,并给出了详实的课程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课程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程序上的、方法上的和形式上的问题,实现课程标准限定、引导和规范课程教学的功能,使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高度的可执行性,成为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3.组织课程实施 怎样把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变为课程教学的具有实施性、操作性的教学设计,也是课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课程建设团队在学校整体部署和要求下,强化了课业设计工作。从实施与操作层面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每一位课程实施人员,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设定的项目和任务,来进行课业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实施课程。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在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项目实践中学习,从而形成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课业设计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1)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行动导向是职业教育和职业课程中的一种理念。在行动导向这一理念下,本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与具体的职业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资讯:针对指定的广告项目,学生自己了解设计制作的任务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通过小组学习获得影视广告设计制作过程必要的工作技能。这训练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行动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与教师商谈,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计划:项目小组的学生一起制订影视广告项目的策划方案。以头脑风暴式的策划会的形式来进行,这促进了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并且培养了分析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与教师商谈,听取教师的建议。 决策:项目组的学生自己做出决定,并向其他同学和教师介绍他们的广告策划方案。这培养和展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个阶段,强制学生与教师商谈,以获得教师的批准与认可。 实施:项目小组的学生借助新学得的知识技能进行影视广告的设计制作。这促进了他们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在这个阶段,学生尽可能不与教师商谈,而要独立执行影视广告设计制作任务。 控制:项目小组的学生自己影视广告设计制作方案,并且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这强化了作对工作过程的控制。在这个阶段,学生尽可能不与教师商谈,而要独立控制影视广告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 评估:项目小组的学生自己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影视广告产品。这使得从错误中学习成为可能。在影视广告的学习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不是学习者个人的缺失。教师的任务是,把错误变成学生学习的机会。在这个阶段,强制学生与教师商谈,以获得教师的评价。 (2)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承担着特别的引导任务。 引导不是指限制、管束学生,而是指使学生能胜任工作、给予学生帮助,给学生指出机会和给予学生支持。 (3)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以项目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依据项目进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如下表所示: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学。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主讲教师使用网络课件、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等视听兼备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量。同时利用先进的网络环境,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上交流系统、课程网站、演示视频、QQ交流群 、教学课件等多种方式,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4.构建多元化全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本课程的考核中,建立全程考核体系,以项目考核为主,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考核内容。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教师作为完成项目评价的主体;学生同时作为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双重身份,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与结果作为评价载体;行业企业工作规程与质量作为评价标准。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按照项目或工作任务构建操作性、针对性、职业性强的量化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效度更加明显。 5.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从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理念出发,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创新出企业化运作的项目实战课程模式。 在这一课程模式中,课程教学的每个项目都以企业化的方式运作,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实战式设计制作。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项目经理,学生的角色是项目组成员,二者之间是管理与协作的企业员工关系。从而创设了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在真实的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项目运作中获得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职业素养。 三、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经过两年来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团队全面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取得了较为丰厚的课程建设成果。进行了课程调研,制定了课程标准,开发了课程资源,改造了课程实施环境,搭建了课程网站,进行了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导向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经验,也使我们知道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能进一步巩固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工作,使课程建设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 摘 要:我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素描课程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素描课程,这种不同源于各专业培养的方向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也具有职业技术院校的侧重性,通过对设计素描的课程结构的合理安排,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造型和创意能力,旨在为现代设计更好的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良才。 关键词:设计素描 观察 造型 创意 设计素描,顾名思义以设计为出发点即从设计意念出发,从基础素描到设计的过程里,架设在两者之间的一种素描表现形式。设计素描是训练和展现一种思维新的方式,也是造型能力的培养与创意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构思能力和视觉传达表现能力。 我院2012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共有三个班级,分别为展示方向、平面设计方向以及新媒体方向。根据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需要,将设计素描作为本专业必修基础课现行开设,旨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原有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提供前期保证。 1 设计素描的理性本源 如今素描课程已经成为艺术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纯艺术专业的素描课为传统的素描基础教学,即写实性、再现性的全因素素描。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开设设计素描这一更加切合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描绘对象进行收集和归纳的能力,表现结构与空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客观的设计构思。 设计素描的本源是理性的,相比全因素素描,是经过细致的观察,理性分析,抽象表达等环节来完成,客观分析、主观表现。其目的是在学生们着手设计工作之前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逐渐脱离以写实为目的传统素描学习方式,得到一种独立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式,探索物象的外部形式的契合规律和内在构成关系,体现技术与艺术、美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2 设计素描教学环节设计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知识目标是掌握设计素描与广告设计领域的关系、掌握设计素描基本理论与基础表现技法、重点掌握设计素描具象到抽象形态的演绎过程及设计素描想象单元的创意意识培养。 2.1 认识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即塑造形体的训练。解决造型的本质和形式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总结能力等问题。训练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演进方式进行。设计专业学生首先要掌握如何对物象进行认识,这种认识必然从结构率先入手细致分析,先观察、思考,然后归纳、总结,后到发挥想象空间,激发创意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对认识设计的本质有益。 2.2 设计素描中解决的问题 设计素描是广告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其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审美能力、快速表现能力、综合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收集和记录素材的能力。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设计类专业课打造良好的思维基础、造型基础。 第一是观察方法的转变。广告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开发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观察方法开始训练对物象的正确观察,对整体结构的准确把握。在结构素描的观察训练中,要从结构本身为出发点,用线来表现物象的形体和结构、透视等等因素。在训练的初期让学生们用线来作为主要的造型语言,但是线并不一定的唯一的表现手段,现代设计越来越趋向简约与概括,任何一种单一的表现手段都能突出的表现对象的结构形态,只要具备了组织结构的能力,都可以完成设计。但是学习的初期我们还是比较建议用单一的线来表现对象。 第二是造型能力的加强。形体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空间是物象存在的基础。空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感,整体的把握造型的全貌的必要途径。我们要在二维的平面上,克服视觉的阻力,再现物象三维的体感和空间感,是想象思维的扩散训练。在想象思维带动下表现出我们并未能看到的结构与形体,使学生们形成一种立体思维的能力。 这一阶段通过有形到变形、解构与重构的训练来培养造型能力。从有形到变形,即把原有的物象的面貌进行改变,使其偏离原有的自然和标准,有意的夸大、缩小、夸张,使其从形状、颜色、性质上改变,达到表现力及感染力的最大化。解构与重组即把物象分解、打散、重组、重叠,通过夸张、变形、省略等方式对客观事物重新感受再构建,创造新的物象造型。造型能力训练之初教师应多举实例以便让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毕加索的牛,从明暗到结构,从面到线,让学生知道,变形是忠于自然物型物象基础上的变化、取舍、修饰,对原型中突出的特征和美的部分要予以保留和创造。 第三是注重创意能力的培养,即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设计素描的训练中,基本问题是解决造型能力,培养创意能力才是其根本目标,创意是要通过造型来传达的。设计素描中特别注重创意的构建,“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创造性和发散式的思维应作为设计素描训练的精髓。 那么本阶段我将采用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超现实的两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意能力。从具象到处抽象,具象的结构素描以现实形态为依据研究分析造型的手段,为了达到艺术造型的多变,在艺术家头脑中又升华出一种抽象概念形态,是意识的产物。对素描训练来讲就要让学生将物象从原有形态中抽离,并且以不能再现原型,以一种观念来存在,成为一种理念的存在。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从现实到超现实即想象超越现实,都让我们产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还有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把色彩与形状统筹安排在画面当中。创意的培养过程即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放飞意识,打破规律超越禁锢。这个过程就是设计的初级阶段,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超越形象、结构、功能,将不同质感、属性、功能的物象超越其原有逻辑再现另类世界。 3 广告设计专业学习设计素描的必要性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过:“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就说明一切的直觉、推理与观测都是为了创造而服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三个方向的学生,日后将进行设计及设计相关工作,设计素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透视与比例的感受能力进而能够主动控制画面的,并能够理性思维、感性表达。学生手绘的基本能力再也学习中夯实并游刃使用,加之后续设计课程的专业训练,相信我原能为社会输送优质良材,并能够为今后的现代设计更好的服务。 广告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创新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日益激烈,想要构建起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广告的帮助。因此,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教学中寻求突破和创新,提高广告设计和制作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介绍“三个三位一体教学”,希望能够对教师未来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广告设计与制作 教学创新 三位一体 当今是一个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的时代,不能突破创新就会被社会淘汰,教育也同样如此。由于信息产业的不断进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育要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出创新,积极地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力求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和高效化。 一、教师引导启迪、同学互动、独立思考三位一体教学 (一)教师引导启迪。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大部分教师往往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安排教学计划,很少去考虑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而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渐渐放弃学习。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更多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用我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对艺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例如一个工艺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像组成的,将它的各个部分赋予独特的属性,如果把这个工艺品分割,再进行重新的组合,那么它就有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和属性,只要我们利用这样的道理去启发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显著的提高。 (二)同学互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学生的提高提供了一条捷径,由于教师自身年龄段的限制,很难让学生真正意义地敞开心扉,而学生之间往往有很多的交流,相互也更为的了解,所以,可以让成绩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后进生的进步,也是较好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同时还有一些想法独特但是制作技巧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与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互帮小组,不仅能够提高制作技巧,还能激发他人的想象力,大家共同进步。 (三)独立思考。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已经是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对广告设计和制作专业而言,更需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在独立思考中能够产生学生自身的艺术个性,这正是广告设计领域所需求的。同时,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制定未来的学习计划时会具有更高针对性和合理性。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独立思考不同于放任不管,要明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和纠正。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迪,学生往往会对广告设计和制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经过独立思考后会愈发的成熟,再经过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仅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得到了他们同学的心得和体会,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让知识体系彻底成型,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极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作业、考试、作品三位一体教学 课堂的教学时间不足以让学生牢牢地掌握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布置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作业不一定就是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也可以是对今后学习内容的预习,让学生完成好作业能够极大程度上的节约教学时间,同时预先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收益。就考试而言,我们要明确广告设计和制作专业是一门实用型学科,不能因为规则的要求就让专业考试流于形式,考试一定要真正的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在设计考试内容时,我们不能一味的专注于绘图的横平竖直,而是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核,因为这些思想理念才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也是学生最为欠缺的地方。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是为学生完成优秀作品服务的,所以要牢牢地把作业、考试、作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获得足够的收获以帮助学生在创作作品时有更好的思路。同时,也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当成他们的一次作业或是考试,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对学生的优秀作品,一定要给与肯定,还可以让班级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介绍这个作品的思路和制作技巧,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利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学习。 三、素描、构成、电脑设计三位一体教学 “创新”应从素描教学开始,就要打破由单个练起,不规定表现形式,只是在授课中按类别、按形式进行介绍和帮助学生理解,拓宽眼界就行,写生时对构图、比例结构、透视关系、表现形式不作规定,使学生无拘无束的表现。我们的做法是: (一)在写生时增加物体的数量,并且不会固定物体的位置,尽量让物体的摆放更为随意和自然。 (二)学生从多角度选择位置,利用传统的山水画散点透视法,故意让学生“悖理”地作画,不合实际的东西恰恰是原创性最重要的东西,为日后的构成、电脑设计和创作提供了临时无法预设的材料和奠定了一定的创作基础。 (三)把以上所做素描作业带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字体设计课堂上,贴于墙上或摆放在这些课程设计旁边供参考,参考结束,反馈给素描教学的老师登分入册。 (四)最后一步是把手工设计作业带到电脑设计课堂,作为电脑设计参考材料,使素描、手工绘制、电脑设计三位一体紧密的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三个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即教师引导启迪、同学互动、独立思考三位一体教学;作业、考试、作品三位一体教学;素描、构成、电脑设计三位一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愿花时间和金钱、精力去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害怕承担培训成本,以及员工跳槽后的风险。因此,只想着要员工创造价值和利润,却不愿付出培训成本,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员工缺乏发展空间和成长的机会。第二,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片面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指依据员工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的要求对员工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升员工的能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同步成长。有的家族企业虽然也有培训活动,但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时间受到限制,培训的内容往往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没有站在员工的角度去考虑员工真正的开发需求。第三,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系统的、连续性的企业培训制度,培训常流于形式。 二、对完善我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加强家族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最大的内在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灵魂,我国家族企业想要作出优秀的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对我国家族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加强家族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个原则,家族企业内全体员工才会心甘情愿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他们无限的潜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才能对其他的资源,如物力、财力与信息等更好的利用,从而提高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其次,旨在指导企业功利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我们要建立的家族企业文化,是要能对家族企业树立正确的核心理念,实现功利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结合起指导作用的。再次,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应符合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同时,应体现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追求。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家族企业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那就要求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具备灵活性。 2.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家族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先从观念上改观,由家族式管理转换为现代企业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化、分权化和专业化,使之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1)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人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最宝贵的财产,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对家族企业来讲最主要就是让对企业管理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不足的家族成员逐渐放权,成为企业所有者,而将企业的实际管理经营权交给那些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人,任人唯贤、人岗匹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手段。 (2)一视同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制度的设立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因此是必须要贯彻执行的。从人力资源使用的随意性和封闭性可以看出我国家族企业的现有的规章制度只对非“家族”成员有限制作用,而家族成员的复杂人际关系渗透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公平公正的价值评价标准。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制度的执行作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可能实现。因此,家族企业制度规章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后,所有成员应该一视同仁,一律遵守,没有人站在制度外,否则企业的制度就会失去当初设立的意义。制度化的实施需要每一个员工的积极配合。 (3)分权不分散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大多都是集权化,企业的决策权大都集中在企业主或者以企业主为核心的权力集团手上,前面提到这种决策方式有失合理性和科学性。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提倡分权化,使更多的有能力有知识经验的员工参与到决策中来,提升企业的民主性,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工作积极性,把企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统一,把企业当自己的事业来看待,更有利于保持企业的较强凝聚力,以及员工的向心力。所以,分权化并不意味着分散。 (4)实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制度规范外,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因为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深深地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涉及到企业人员招聘、选拔、培养、评价等一系列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如果不专业则会发生人岗不匹配、培训开发不到位、绩效考核欠公平、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而如果没有给予信任,牵制防范,不仅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妨碍员工工作顺利开展,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导致企业难以留住人才。 三、总结 总之,我国家族企业要想做好、做大、做强,必须跳出原有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效力,才能使企业能够长久地良性发展。 作者:车海平 单位:烟台市人才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依然停留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目前的煤炭企业虽然已经应时展的步伐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没有充分地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原有的人事管理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尚停留在企业人事安排和调动、员工的工资奖金发放、按照企业领导的安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缺乏了服务意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几乎不会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技术创新,不但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企业高效运营下的各种协调关系。 (二)煤炭企业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煤炭企业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诸如满足工业生产需要、承担社会供暖责任等等,这些都直接关乎到国计民生。基于煤炭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更多地关注完成政府工作任务,并保证经济收益,而忽视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有政府行为性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对于企业员工极具影响力,企业员工也会因为么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如果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具体实施,就会导致企业人员流动率增加,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稳定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满足企业员工需求的基础上的,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以稳定人员。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往往倾向于政府行为,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将更多的人财物放在了政治性激励,而较少将激励机制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相结合,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降低,严重地削弱了企业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二、现行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的人员流动大 新的社会形势,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转变。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给人们以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加之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为注重人才竞争,成为了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出企业人才需求量大,而就业难的矛盾现象,这就使企业的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在同等薪资条件下,如果煤炭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无法吸引人才。特别是其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惩罚制度,就会导致企业员工重新选择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此外,煤炭企业对于引进的人才缺乏培养机制,使得员工无法将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职业规划建立起联系,更无法寻找到发展空间中属于自己的位置,从而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实施了品牌战略。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了重点建设内容。由于我国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较晚,煤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起步也晚,使得部分煤炭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文化的内容以及其核心作用没有充分地认识。煤炭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更多地注重形象设计,深化了物质层面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使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企业文化是强化企业员工精神文化,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使得员工对于同一个发展目标产生共鸣。从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来看,企业文化过于形象化而使得品牌战略没有落实到实际,导致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提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理念,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就要将企业文化纳入其中,为了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展开。但是,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没有将企业文化理念涵盖与其中,导致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匮乏,并不会主动地承担起企业发展的责任,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结构缺乏合理性,过多的产业工人,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管理层人员主要由技术人员承担而缺少管理经验。整体上来看,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并且在规划认识上存在着不足,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职能交叉现象严重。 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一)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相结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煤炭企业中,加强岗位管理,对于岗位人员的配置要经过分析和评价之后,才可以选择合适的人员。对于岗位要实施动态的制度化管理。组织结构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向匹配,工作岗位的确定,以及工作流程,都要与劳动力多元化向适应通过促进岗位设置以及人员分配到合理性,在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同时,还会形成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要做到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的有效结合,就要将多余的机构精简。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往往会存在“在编不在岗”的现象,这种隐性缺员要重点解决。对于煤炭企业中所存在的岗位管理问题要从现实的角度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为了避免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要做好任职资格设计以及配备人员标准等等,采用竞争上岗的机制,以做到择优录用。 (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力量。煤炭企业要将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树立起来,就需要在全体员工中宣传文化,使得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遵循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够激发原发员工主动地履行工作职责,并为积极地为企业服务。企业文化可以形成强大的感染力,使得全体员工都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建立在核心价值观基础上,认同相同的使命感,并形成基本的信念,以为企业预定的最高目标而努力。煤炭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使得员工从具有积极意识的价值观角度,能够感受到工作中的成就所带来的人格尊严,并发挥敬业精神。煤炭企业文化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就要开展学习型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形成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企业的形象固然重要,但要使煤炭企业在同行业中打响品牌战略,就要注重企业精神的培养,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就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并逐渐使价值观向人格化方向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进企业员工的向心力,那么,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要注重企业知识氛围,出而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之外,还要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四、总结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根据企业需要制定出人才需求计划,选择适应企业的需要并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并有组织地开展培训计划。煤炭企业的在职员工也要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接受企业文化的引导教育。为了促进煤炭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结合企业文化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根据企业发展不断地创新,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 作者:赵亚军 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论文 1知识增值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关系 随着知识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大量的科学知识被人们所掌握,并为我们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很好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障,与此同时,知识的增值同样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为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因此,可以这样说知识时代就是高素质人才的时代,人才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这时就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挥自己的作用,尽最大可能为企业招揽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明天的发展积蓄力量。在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不仅有生活方面的,同时也包括工作、交流等多方面的改变,并且这些变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要面临解决的主要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以企业为荣,在企业各个环节中用好人、用对人,使其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在进行企业人才管理的过程中,其根本就是要不断挖掘人的真实价值,以更好的将传统的企业管理转变为新时代的企业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上述要求,就要从人的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和生活方面去充分的挖掘员工的潜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奖励机制,以更好的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把广大员工的力量、智慧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企业最终目标而努力奋斗。 2基于知识增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2.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人才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以及人力资本增值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作用于实体主体的职能环节是以实体主体的价值观为中心,为处理实体主体与工作、实体主体与实体主体、实体主体与组织的互动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获取: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只有首先获取了所需的人力资源,才能对之进行管理。(2)整合:这是使实体主体之间和睦相处、协调共事、取得群体认同的过程,是实体主体与组织之间实体主体认知与组织理念、实体主体行为与组织规范的同化过程。(3)奖酬:它是指为实体主体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而给予奖酬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凝聚功能,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4)调控:这是对实体主体实施合理、公平的动态管理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控制和调整职能。(5)开发:它是指对组织内实体主体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以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大地实现其个人价值。以上基本内容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互动的。它们包含功能性管理作业与支援性管理作业。功能性管理作业直接用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而支援性管理作业则是支持和保证功能性管理作业的顺利进行。实现知识增值就需要加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持续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为知识增值不断注人新的动力。 2.2分阶段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动态是随着社会、环境、机遇的变化而变化的,并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整体特征和企业竞争力的大小,知识的增值过程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比较明显,其影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2.2.1知识的激活阶段任何一次人力资源的调整都会引起企业内部出现波动,并且表现了一定的刚性,很好的维系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和谐发展。但是随着知识增值的冲击,企业人力资源原有的体系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且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这时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根据需求选用合适的人员配置,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使他们不断吸收新知识,最终达到知识增值的同时还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调整就很好的改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了质上的创新,保持了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分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2.2.2知识的创新阶段上一阶段获得的知识会使员工有效的完成知识增值,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内涵,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定期为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掌握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取更多先进的新型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新知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知识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团队因其“碰撞性”的思维过程,较独立思维方式易于出产新成果,因而被称为新知识的“生成器”。可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促进知识创新与知识增值的又一个有效手段。基于知识共享视角,设立明确的创新目标,通过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2.2.3知识的沉淀阶段这一阶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促进新型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积累和扩散,有效的加强和知识的积累。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防止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外溢。企业还要对新员工进行定期的评估,如果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适合企业的发展,我们将会给予重用,反之,如果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将会适当的进行调整,甚至给予弃用。新型人才的展览的评估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相应的评估工作也不可能只有一次,这样可以很好的督促员工进行知识的增值。 3结论与思考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从高科技的发展、研究方向看来,人的自身能力与自身素质则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关键点,人作为知识创造、知识发展、知识传递、知识使用的主体,只有提高人才的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从某种角度上分析,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都需要人,在运用知识过程中人有意识的相互沟通、交流,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才经济时代,人是知识经济时展的最重要因素。由此可知,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是发展国家知识经济的关键,只有将增加高素质人才,才能使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知识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团队因其“碰撞性”的思维过程,较独立思维方式易于出产新成果,因而被称为新知识的“生成器”。可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促进知识创新与知识增值的又一个有效手段。基于知识共享视角,设立明确的创新目标,通过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 作者:任彦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我国当前建筑施工现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建筑施工现场员工队伍普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由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造成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农民工没有稳定的工作时间,甚至工资一日一结的日工还大量存在于施工工地。因此这部分员工很难得到相应的制度约束,往往责任意识淡薄。此外,由于员工的更迭过于频繁,员工之间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同班组的员工时常处于磨合期内,这一情况不仅严重制约的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2.建筑施工现场基层管理人员良莠不齐。由于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从普通员工中选择提拔基层管理人员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类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依靠有资质的人员挂名,而由他们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工作。这种名实不一的现象极易造成责任划分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给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且无法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3.建筑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激励机制上不够重视,首先是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较低,没有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使企业员工不能及时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并且在分配机制上平均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在工资形成机制上重资格,轻能力倾向严重,因此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浮于事,企业和员工工作效率低下。激励机制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某些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其次目前有激励机制的企业其激励方式大多也只停留在物质刺激层面,很少有建筑企业注意在精神层面关注员工,激励员工。 二、建筑施工现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措施 1.提高施工现场员工的招收标准和加强在职员工培训。建筑施工现场在进行人员的招聘时一定要提高要求,保证新员工具有建筑作业的相关技能,身体健康并具有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如果必须选择农民工,在上岗之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尤其是安全教育培训,这一点对于现场施工人员尤为重要。通过培训使其具备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使新员工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在搞好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在职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岗位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建筑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2.加强管理层人员的选拔工作,提高基层管理者素质。建筑施工现场的基层管理人员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因为这些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要负责施工现场的岗位确定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协调,确定具体施工内容和控制施工进度等等。此外,基层管理人员还要对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好督促,其岗位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建筑企业除了要慎重选拔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之外,还要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这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的投入,不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既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员工服务的思想。 3.加强建筑施工现场一线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施工作业过程中工地安全设施齐全,标示明确,防护工作严格到位。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加强劳保措施、改善作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导向,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减小员工的流动性,保持员工队伍的基本稳定,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由于各建筑企业缺乏激励机制的支撑,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这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整体水平的前提下,按照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来确定工资标准,多劳多得、不能搞平均主义,这就是物质激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单靠物质激励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精神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关心员工的精神诉求,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普通员工的地位。 三、结语 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和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几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多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我国的建筑业发展的特殊历史特征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随着建筑企业在施工现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一定会平稳健康的发展。 作者:张加阳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社保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就要增强员工的竞争力,通过强化管理稳定员工队伍。基于此,企业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大力度,利用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吸引人才,让职工从中切实的感受到企业对其的温暖,进而使员工队伍更加的稳定,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稳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保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的促进作用,之后阐述了新经济形势下做好社保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社保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环境下,随着我国新出台的《社保法》,使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基本框架得以确立,这有助于改善与保障民生。而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势不可挡,这就要强化对人才的培养,从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大力度,利用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吸引人才,让职工从中切实的感受到企业对其的温暖,进而使员工队伍更加的稳定,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稳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发展。 一、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员工是一个企业生产当中最具有活跃性的要素,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当中已经成了其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此,作为企业来说,要促进整体发展和提升就必须促进员工工作效率和主动性的提升,相应的采取有效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社会保险的普及已经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然而,因为我国社保管理体制的制约,不同地区以及部门间缺少良好的先结婚鄂融合,使得养老保险很难进行有效转移与徐姐,给广大基层员工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同时也使得优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受到制约。而新的经济形势下,新出台的社保法律体制确立了将身份证作为社保账号的基础,使得社保的管理以及使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桎梏得以突破,促进了人才的有序和合理流动。作为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险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的发挥社保的积极作用必然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激励的效果,提升企业生产力,促进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建设;减轻人力资源管理压力。所以,不论是对任何企业而言,都应充分发挥社保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二、新经济形势下做好社保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强化管理人员的观念的转变 从当前来看,一些企业当中的管理人员在社保的重要性上缺少正确的认识,相关的管理人员配置上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因此,要通过社保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要首先强化管理人员的观念转变,使社保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真正的发挥作用。首先,要不断的强化对相应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促进其对社保重要性的认识的提升,使其在管理方法和职业技能得以提升的同时,还掌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管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要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进行不断的优化,构建规范性强,科学化的专业管理队伍,并在其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把社会保险和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的进行结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二)加大社保作用和意义方面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社保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的发挥积极作用,一定要加大对社保在企业发展中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方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职工以及管理者都可以对社保的政策及时的了解,使其正确的认识到社保对企业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为此,企业应该相应的制定有关政策强化宣传,是社保的惠及范围得以扩大,使广大员工能够真正的体验到企业的温暖,更有动力的为企业的提升做出贡献,这样才可以在企业当中使社会保险制度得到更好的配合和响应,同时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效用的提升。 (三)对社保规划和方案不断的进行完善 企业要使社会保险能够更好的发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要在对其方案的制定时不断的进行完善,要使其能够很好的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员工为本,对员工的实际需求给予重视,科学的制定出合理的社会保险管理规划和方案,让更多的职工能够得到社保的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社保管理有力的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保障。因此,要制定社会保险方案时,企业的相关人员应该对新的社保法规进行认真地研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方案,进而使得劳动争议问题可以有效的加以预防,降低不良成本产生的风险,获得员工对企业的信任,避免因为此问题的存在造成的人才流失,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稳定、持续。 (四)强化社保业务网络化建设和服务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化已经得到了普及,对社保进行网络化管理也已然是必定趋势。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企业来说,应该强化社保业务的网络化建设,使其可以更好的为员工服务,使员工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方便其对自己的社保信息及时的查阅和了解,对最新的社保政策有所认识,确保其可以掌握自己的参保权、知情权以及监督权,让社会保险权益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保障作用,从而让员工可以在企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推进。 (五)要重视职工医保管理 首先,要不断的对医保观念进行更新,拓展思路。因为医疗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在管理中应该结合医保政策的服务理念以及政策的调整不断的调整思路,其次,要让广大职工对于当前企业员工及时的对本地区医疗报销的比例,医疗报销的相关政策以及流程有所了解。第三,要对医保的信息平台不断的进行完善,构建动态检测平台,要对住院病人的检查、医疗以及用药等情况进行监察,监控反复住院的病人,随时备案等级特殊病种以及特殊治疗的病人。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教育论文 要想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最主要的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而队伍建设中最关键的核心环节是员工的素质建设,素质教育的最根本前提就是要从中小学阶段扎实搞好基础教育。 一、用人单位对员工基础教育需求的现状 近年来各类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其自身要素已经触及到人们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消费者消费水平和维权意识的同步提高,促使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从业者自身素质建设上良莠不齐现象相对凸显,要想解决这个薄弱环节,就应员工职业素养抓起,这就需要从中小学时期筑牢良好的基础教育,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阶段的成长对一个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 二、基础教育对现阶段企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搞好基础教育是构建一个和谐企业的前置条件和内在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基础教育定位要体现时代性。一个成功的企业的离不开良性的经济增长、透明的民主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向上的精神文明,这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这一变化,所以要从员工入职前做好社会化对接,这就要求每个人从中小学入学后到入职前这段时期内,扎实接受基础教育,这样才能适应和驾驭和谐企业的新目标,为构建和谐向上、文明法治的企业文化筑牢基础,良好的基础教育将促使员工较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进而推动企业建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化。其次,基础教育内容要不断更新。基础教育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包括基本道德、理想信念和个人修养建设,尤其是践行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需要中小学基础教育既要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更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形势需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机制体制调整的新要求,创新理论基础和教育方式,不断寻求社会进步新规律、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多角度、全方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后天积极性,准确把握时代新需求,传播社会进步正能量,从而为学生成长乃至日后入职就业过程自觉提高精神境界。第三,基础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建设一个进步和谐的企业,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员工队伍作保障,从学生教育时就对新情况、新任务有了认知和理解,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面对许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矛盾化解时就会顺理成章,在出现一些问题和分歧时便于企业运用法律法规调解纠纷,通过情感交流与思想教育消除误解,实现基础教育和现行企业管理高度结合,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内部矛盾,从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第四,基础教育机制要不断创新。现代企业需要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卓越的企业文化做支撑,无论是机制体制还是文化理念,都是以人为核心。优秀的企业更看重的还是人力第一成本,从基础教育抓起无疑是企业推进管理创新的必然基础,所以当前我们要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对传统基础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保证基础教育的长效性和基础教育功能的可持续性,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础教育务必引起社会的共同重视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旅游企业过程中作用匪浅,一些企业出现不和谐现象,其根源来自传统观念的误导和思想觉悟的低下,这与一个人的接受教育程度不无关联,正是因为缺少起码的基础教育和觉悟素养,导致一些问题处理的不尽如人意,甚至使一些矛盾和问题升级,为企业和谐带来稳定隐患。客观地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基础教育对后天职业成长有很大的潜在影响。所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务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个阶段是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感知初始期,这个阶段传授给人的既是学识基础,又是素质启蒙,这个时期固化的思维方式、意识取向往往比掌握一项技能要受用得多,正所谓“先做人、后做事”,目的是筑牢道德根基;接受扎实的基础教育也是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胜任的牢固基石,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宝贵财富;基础教育更是一种难得的职业素养,用始终如一用敬业精神来对待工作,一定会在平凡岗位上也会获得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能够在岗位上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约束和指导自己在职场成长为一名优秀员工,基础教育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唐东 高峻峰 单位:长春净月潭旅游发展集团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实施必要性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一、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目前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的情况,要求企业所有者需要靠会计部门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来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及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目前我国在运用人力资源会计的企业中,实行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实行股票期权。企业通过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就可以为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可以相对减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能有效的防止企业管理者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减少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支出、奖金及福利支出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再者,比如传统会计资产负债表中,人力资产等项目并没有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体现,这样其实就会低估企业资产的实际总额,然而,如果企业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就可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有关人力资产的相关数据,财务信息使用者就会通过财务报表来分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例,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前提条件。 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在现行的传统会计中,企业将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全部支出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费用,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导致不能单独给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变动的情况,也不能提供人力资源投资带来的经济价值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经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决策又是企业经营的关键点,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可以决定企业管理者能否进行正确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也会影响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正确分析。如果有了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大力支持,企业管理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企业战略目标和任务来判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取决于其生产、服务的需要及其投入与产出之间等因素。 三、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求 现行会计中,对人力资源的核算方式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在现行会计核算中,将人力资源投资的全部支出直接费用化,计入当期费用来处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严重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支出,如果支出的收益期属于在一个会计年度或在一个营业年度以上的情况,都属于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应该先予以资本化,在合同规定的受益期间内分摊,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进行摊销。目前,人力资源投资日益增大,如果继续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的话,必然会造成各期利润表的盈亏不真实,导致低估当期盈利,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最后就会造成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并且当企业面临大量裁员的风险时,按照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来说,尚未摊销的投资支出应作为一项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报告未能反映这种损失,也不利于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因此,可以得出,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是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要。 四、与国际会计模式接轨的需求 会计核算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应当逐步实现与国际模式的接轨,现在许多国际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在有些方面尝试运用人力资源会计,对于我国高科技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也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对人力资源会计尝试使用,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以符合国际会计模式的发展趋势。综上,不论是从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方面来说,还是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要而言,都可以看出,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再结合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革,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环境和条件也会越来越成熟。我国还需要在实证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现代企业尝试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才会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可以实现人力资源会计不仅仅在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其他现代企业都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徐倩倩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利润分配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1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现状 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崭新的会计学分支,在我国,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实际应用存在较多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企业完全实行人力资源会计,部分企业只是从人力资源会计的某一方面进行实践,如深圳华为,其是国内第一家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尝试性应用的试点单位,继华为之后,又有联想集团、山西大同秦嘉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等都开始部分应用人力资源会计。此外,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都是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一种演变。 2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有必要列入财务报表,以反映企业整体价值。根据资产定义,资产是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关于人力资源能否作为资产列入财务报表,学者对此还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劳动者,企业无法拥有其所有权,不能满足拥有或控制这一条件,不满足资产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后,在合同有效期内,企业对人力资源有拥有和控制权,符合资产条件。 2.2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是阻碍人力资源会计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由于人力资产的主观能动性,其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中,很难将某项经济利益的流入和特定人力资源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的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满足。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主要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价值会计和劳动者权益会计,每种计量模式都存在较大缺陷,缺乏可操作性,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导致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困难,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 2.3人力资源会计利润分配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统一,对人力资本能否获得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尚存在争议。实际上,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收益的分配以各自产权为基础,由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无法准确测试人力资源价值。近年来,虽然一些企业为平衡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收益分配的矛盾,推出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等,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产权是收益分配的基础,在产权范围无法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人力资源能否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及如何分配等都是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4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模式。在实务中,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在传统财务报表中体现企业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相关项目在报表中并无详尽列示,仅在职工薪酬项目一栏中可查找到以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同时,应付职工薪酬、员工基本工资及工资构成等信息并无体现,仅有总金额,外界难以了解员工的工资是否达到最低工资水平。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列报和披露本身的复杂性,大多数企业没有将此类信息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应用中的一个巨大挑战。 3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3.1传统观念和理论研究落后 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对明码标价的做法始终不认同,这种观念上的束缚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尚存在争议,未达成共识,如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主体、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形式、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等。且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实践受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滞后,阻碍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 3.2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准则和制度,阻碍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减退。同时,企业在应用人力资源会计时,缺乏权威和有效准则制度的引导,即使想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核算和管理,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人力资源会计准则和制度,以提高人力资源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研究和应用的积极性。 3.3企业和社会公众人才意识淡薄 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识不强,没有重视人才在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企业应增强人力资产意识,重视人力资源投资,加强培训和日常管理。作为潜在债权人和投资者的社会公众,也应增强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敏感性,企业披露的人力资源信息是投资决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披露认知不足,对披露要求不高,导致部分企业不披露或少披露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降低大众的重视程度。 3.4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不足 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在人力资源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企业没有规范的报告形式;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源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还有部分企业出于对自身安全利益考虑,不愿过多披露人力资源信息。因为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内部信息,如果对其进行披露,竞争对手通过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看出企业发展方向或通过中介机构挖走企业核心人员,会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3.5人力资源价值的估值存在技术障碍 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每种计量方法都需要会计人员利用估值技术,进行判断。但是,首先,我国估值体系尚不健全,还未对人力资产评估作出具体规定,且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估值方法;其次,人力资产具有不同于物力资产的特殊性,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最后,评估人员缺乏相应的评估指导和评估经验。因此,要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还存在较大困难。 4促进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对策建议 4.1更新传统观念,尽快构筑人力资源理论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为适应时展,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资产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认识,强化人力资产概念,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一起计入财务报表,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真正树立起劳动者权益观念,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大都停留在对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尚未针对我国国情,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因此,我国会计主管部门和理论界要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务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对当前理论上的空白和争议较大的项目设置课题,针对每一个课题进行有组织、群体性的研究,提出一套统一、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4.2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离不开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只有制订人力资源会计准则,明确人力资源产权地位,才能引起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人力资本的重视,从而使实务界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因此,我国准则制定委员会应在充分借鉴外国人力资源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制度和准则,为人力资源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4.3在企业开展试点工作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全面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困难较大,为降低推行成本,建议国家出台试点方案,选择部分人力资源投资大且企业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试点工作。这些组织的试点经验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实践,有助于发现理论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要及时发现不足,完善理论研究。 4.4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该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一项资产,在编制报表时,增加人力资产一级科目,并设置人力资产、成本和人力资产、公允价值为二级科目。在经营期间,对人力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发现有减值迹象的,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要明确难以计量并不代表不能计量,建议采用货币和非货币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在具体实施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普通劳动者,其工作具有同质性,因此,可以采用群体计量方式;而对企业的核心人力资产,则采用个体计量方式,聘请评估机构对他们的价值进行评估。 4.5加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人力资源会计准则,规范披露模式,可以采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对能通过货币计量的,可以通过财务报表进行反映,对非货币计量的,可以通过报表附注用文字、数字和表格的形式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具体应披露人力资源投资状况、人力资源整体状况、人力资源计量方法及计量依据、人力资源价值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法等。完整的人力资源披露信息有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5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实施中都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我国政府要在充分借鉴国外论和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完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研究,尽快出台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人力资源给予法律上的保障。同时,有选择地鼓励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试点应用,积累经验,补充完善理论研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姜慧艳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一、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实施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确认存在争议 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的定义很难套用到人力资源中,再加之其价值很难衡量,且其摊销问题也没有解决,摊销标准、摊销期限这些未定项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有着很大的阻碍。现代人喜欢冒险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有很大的随机性,制约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幅度和范围,这就会加大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难度。这也是一些专家对于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否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力资源资本化过程中的计量存在障碍 由于人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容易受到经济市场环境、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自我价值实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等主观内部因素的控制,使得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在计量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存在很多计量方法,如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会计计量方法,可是对于人力资源这样的独特性,貌似这些计量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适用于中国的企业,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也就限制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3.人力资源会计报表披露不完全、不统一 会计报表的披露部分是企业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企业管理和实际经营中的许多情况,这些披露信息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状况是,大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披露还停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介绍上,而且披露多为描述性的语言,没有实质的内容,缺乏人力资源的量化,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情况。准则中没有统一的规定也导致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披露不重视,甚至是忽略的。致使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二、打破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对策研究 1.完善人力资源资产评估,改进计量方法 要想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对于人力资产的价值评估是首要前提,由于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人员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只有建立了人力资产评估体系才能合理的评估其价值,为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奠定基础。同时加强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评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还要有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专业人才的加入,才能使整个过程行之有效。评估体系中人力资源计量的方法也是极其重要的,选择适合企业人力资源特点的方法,人才的价值评估才有效可信。 2.完善会计准则,规范人力资源信息披露 由于相关准则的缺失,使得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举步维艰,没有统一的规范,使得许多企业无所适从。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使得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时有章可循。对于相关信息的披露,应该规定统一的内容以及披露的统一格式,这样会更加规范报表的编制,也降低了工作难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还弥补缺乏专业人才的缺陷,如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将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专项部分加入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还可以开发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专项软件,来专门核算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使得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量可以减少、成本降低,会推动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 3.加大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的力度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企业还很少,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停滞不前,仍然处于理论阶段,无法真正发挥其效用。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将试点企业首先锁定在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这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且有能力有人才有技术可以实施全新的会计体系。还应该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或是人力资源充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实施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且更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采用试点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大范围推进还不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于控制和掌握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情况,及时调整应用策略。 三、总结 人力资源会计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也是一个很值得开发的领域,它的实施可以使我国企业更好地管理员工、留住人才,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虽然我们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但是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也应该有高度的创造激情和实践热情,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进一步完善理论,加强实践,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和发展。 作者:常慧霞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论文 一、人力资源会计中的成本构成 (一)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顾名思义是当企业获得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成本,即企业通过招聘、录用以及聘请等行为,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增加时所消耗的其他资源,即人力资源取得成本。通常,人力资源成本的承担者为资源本身,即被企业录用的工作人员,承担方式为在其工作时间内分期摊销。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和提升,使其熟悉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内容,并使其具备基本的工作岗位必需技能时所产生的成本。同时,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也包括提升员工现有技能,使其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而产生的费用。同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一样,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也是由员工在工作期间内分期摊销。 (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即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成本,包括企业派发给员工的工资、奖金、福利费、保险费等,即在员工工作期间内企业按规定发给员工的金钱或物质。在以往的会计工作中,往往将这一部分的成本全部作当期费用化处理。它所体现出的是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创造出的价值。 (四)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由于员工在离开企业之前工作状态一般不佳,因此会造成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在员工离职后,职位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空缺,使得企业正常的经营受到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往往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以及空职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推广对策分析 (一)深化人力资本观念 要想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视,除了更多的宣传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首先,应该提高人力资源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将人力资源成本与经济资源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同等对待,并根据人力资源成本的特性确定其计算的方式,明确人力资源变动的随机性的特点。另外,也要让普通人力资源与重要人力资源一道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虽然一般来说,重要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会高于普通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但是也不能因此轻视普通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不能脱离作为基础的普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因此,为了体现企业的公平性,在进行剩余价值的分配时,企业也不能够忽略普通人力资源。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相比于其他资源的会计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被正式得到考虑的时间还较短,因此其分析理论与核算方法都还不够完善,且应用范围相对较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当前较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归纳,丰富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关理论,根据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创造出更多适应性更好的人力资源核算模型,最终实现人力资源成本的准确核算。 (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只有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的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检验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分析理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正确,其计算方法是否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积极的开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小范围的实验来考察当前运用的分析理论是否适用于企业的现状,同时,企业也应该做好一定的准备,以应对由于试验失败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在前期的试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失相比于之后所能得到的回报都是渺小的。企业还应该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的结构,便于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迅速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统计和归纳,以简化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和步骤,提高分析所得结果的准确性。 (四)规范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和报告 在以往的会计工作中,制作财务分析报告是一项较为普通的会计工作,就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将相关的资源成本进行费用化或是资产化处理。而在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核算中,就需要根据人力资源成本的特点,对于属于一个受益期限的直接计入当期相关成本费用,而对于多个受益期间的要分期摊销。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计工作人员更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管理方式,将人力资源成本更好的融入到企业其他成本的核算与报告中。 三、结论 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在其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发展和推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关注度,重视其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其相关理论、改善其核算的方法,让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作用得以发挥出来。 作者:葛风云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区域经济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主要指人具备的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等综合劳动能力。把人具备的各种能力加以组合,即形成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尤以智力、体力因素最为关键。根据经济学分析,人力资源主要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全部人口所拥有的整体劳动能力,其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与人的自然生命体密切相关。 2.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因素是人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特别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人力资源面临较大压力。当人口数量增长超越经济资源消耗时,就会影响区域内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份额,造成人力资源开发条件不足。加之区域范围内就业压力较大,生产中容易使用低素质劳动力,引发人口数量增多而人口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根据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就是对人才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开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囊括了区域经济发展结构、速度以及效益等内容。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实际是调整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及其方法,自身无法进行价值判断。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经济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经济发展结果及其形态,其自身能够进行价值判断,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及其方向。所以,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时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 2.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作为经济发展主体,其行为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特定时间内区域经济的资源总量不变,针对某领域投入过多自然影响其他领域发展。而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资金我。因此,人力资源上投入过多势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效果。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3.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统一 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同时人也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所以,人力资源开发实际上是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发所需人才。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体现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方式。而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是实现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体现的都是人类活动,两者共同发展才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所以,要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1.增加财政投入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医疗卫生、学习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资源供给均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其直接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水平。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为区域范围内人口素质提升提供基础保障,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强化人力资源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就在控制区域范围内的人口规模。保持人口数量符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以免造成不利影响。人口数量会对人口质量带来一定影响,所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至关重要,应结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地方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结合实现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力资源开发应为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未来经济规划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在人力资源数量上、劳动技能上、知识水平上等都应充分做好准备,满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实现两者的和谐共进发展。并且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升级发行传统产业模式,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四、结语 总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经济基础雄厚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当前社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方向,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某种程度上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 作者:陈家兵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宗教团体综合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高校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一、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内涵 高校人力资源是指在高校中从事各方面具体工作的高校职工总体所具备的劳动力综合。高校的人力资源具有文化背景好、整体素养高、主观能动性强、注重精神追求等特殊的特征。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指的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模式去发掘、组织、使用学校一切现实或潜在的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人事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规划等,能够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潜能,使得高校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基本现状 我国高校的教师人数通过近年来的扩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资源依然存在不足,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高端知识型科研人才缺乏,热门性、研究性、开发性学科教师相对不足,而传统型学科教师过剩。高校的教师素质与水平主要体现在学历、职称两方面,高学历人才相对集中在重点院校导致一般院校的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不能满足教研的需要。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高校教学质量不能很好的提高。再者,高校缺乏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导致高校的管理也存在相关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已经逐渐意识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并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力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观念的应到下,高校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并注重人才的引进和留用。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如教师职称评定的竞争机制、教学量化、按劳分配、鼓励机制等使得教学资源优质化,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质。 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1.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总的问题分析 第一,高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自国家高等学生扩招以来,虽在教师资源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但相对之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师数量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教师数量的急需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师来不及接受较为正规的职业培训,在工作经验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对人才的培养、学校战略规划的实现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其次,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由于高校的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职业门槛的降低,教授、博士等数量较少,使得高校的科研型人才不足,骨干型、学术性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尤其匮乏。高学历高质量的科研型教师相对集中在大城市、重点高校,导致地域师资力量的配置不均衡。然后,高校的一部分教学资源来自于留校生,这种单一化的“近亲繁殖”的运作方式使得教师结构趋于单一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第二,管理人员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高校的管理人员整理素质偏低,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都不能够达到足够的水平,这在全国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行政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偏低导致管理工作的程序化、滞后性,过于按照现成的规章办事,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资源等不到充分的利用,教师个人发展受阻,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高校“论资排辈”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得一些年轻的具有游戏管理能力的行政人员无法很好的实施举措,开展工作。 2.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中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开发人力资源高校应该摆脱陈旧的管理经验与行政制度,不断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为中心的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深化改革考评制度、用人制度等。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质量,破除人才引进单一化,综合考评人才素养,增高人才引进门槛。充分挖掘人才的可利用性,注重人才的培养,为青年工作人员提供系统的、专业的职业培训,进行潜能教育的开发,提高综合素养。第二,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使用在管理制度中加大竞争机制与鼓励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定与创造性。在员工的绩效考评中注重“质”的考评而是不是量的考评,加强职称评定的综合性,注重教学的优质性和科研的创新性,对各方面的工作人员明确综合的考评标准,以考评标准的绩效作为人事决策的科学有依据,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在激励制度方便注重精神的导向,体现公平的原则,按劳分配,优劳优酬,薪酬的分配与工作的绩效挂钩。在工资、津贴、锋利等方面提供带有工作奖励性的类型,激发工作积极性。给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的长期回话,提供培训、晋升机会等,使得人员流动性降低,工作态度等有好的改变。 四、总结 在科学技术发展高速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已经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发展规划。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不仅仅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对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还有更长路要探索。 作者:沙烜伊 唐旭 李佳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一、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内涵 某一国家或地区拥有的,曾经或者可能具备获得高超运动成绩的人才,在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研究能力的条件下,就可以被称为体育人力资源。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则是在农村地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农村相关领域做出过应有的贡献。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其实属于人力资源的一个分支,它与城镇体育人力资源的区分在于地域的不同,两者各有各的特色。在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通常包括:农村户口的工人和体育活动(包括生活在城市工作的人,但在农村户籍的情况),但在农村,也包括城镇居民家庭参与运动或从事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工作。也就是说,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必须有体育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指的是他们的人力资本可以由自己来处理和决定,可以直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服务,并能够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和价值的农村人口。 二、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经济发展方面城乡差距悬殊,农村地区明显落后 据我国2006年经济结构调查数据显示,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其在我国GDP总值中所占比重仅为13.2%,而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劳动力中所占比重竟然高达46.8%,农村人口总数在城乡人口比重中,占到了总人口数量的58.7%。13.2%的财富却是由占总劳动力数量46.8%的人口创造的,农村劳动力水平的低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据国家统计部门给出了相关的资料数据:2006国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农民的人均值为2929元,实现的增长百分比为6.75%,增长幅度却呈现了连年下滑的趋势,从1995年的8.9%一直到2001年的1.87%,增长幅度长期稳定在7.8%左右。国家从没停止过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帮扶和财政扶持,结果却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不曾低于3.19∶1。农村体育人力资源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理想的开发,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二)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我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和强度 数据显示,2014年,在城市地区的财政支出比重中,人均教育经费为49.56元,这一部分的花销在农村地区仅仅为9.3元,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高出不止5倍,其中城镇家庭的教育支出,也明显超过农村家庭的3倍左右。在农村劳动人群中,曾经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仅仅占0.34%,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农民仅仅占0.4%。因为我国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投入力度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更谈不上体育教育,长期以来就造成了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低下。 (三)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数量较少 体育人力资源通常包括体育教师、专业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专业人士和运动爱好者。成都研究所教授提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普遍集中在一个为数不多的体育院校。我们有着相当广泛的体育人口,农村人口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员仅仅占总人数的25.77%,而农村人口数量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4%左右;在全国1.4亿体育人口中,农村仅仅占44.89%,大约是0.62亿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和城市体育人口的比例还不平衡,也从侧面说明了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地方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必须要认识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加强开发力度,确保农村人力资源在生产技能上有明确的提升;其次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体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生产中已经成为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农村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利用,积极引导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等劳动力需求也在与时俱进地提升、扩充,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找到了很好的途径,体育产业必将吸纳很多的农村体育人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转变,地方政府必须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培养和提升农民群众的自我开发意识,让其能够积极自愿接受体育产业中有关于经营管理、生产等技能的培训教育,让其能够真正符合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在农村地区加强基础教育是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体育运动的综合能力,我们要树立起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放在所有工作中最重要位置的意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以往经历的约束,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体育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缺少正规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很少甚至不设置,基本运动设备不完善。要改变体育在农村的现状,就要注意这个问题,重视基础教育对农村体育的评估,评估未能通过的学校,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还应该努力尽可能多地培训农村的体育教师,改善和提高治疗体育教师的福利状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可以到农村地区的农村发展体育产业做出贡献。 (三)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是不得不提及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建立乡镇文体站,同时制定好完善的监管框架,各个工作站的管理人员要定期集合交流和交换工作经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体育界和城镇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工作站组织的作用,营造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体育人力资源在农村的发展。还应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做到“以城镇为指挥、在村庄集合、各级组织相互支持”发展农村体育人力资源,要坚持政府引导,乡镇支持,村民自我管理,确保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在为农民群众增收服务的过程中,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农村体育产业的稳步前进,充分挖掘出其在促进农村体育经济、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四)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 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开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主要任务,高等教育机构应在指导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高素质的体育大学教师,能够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高等学府应当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资源。高校可以选择在假期中间委派教师或大学生去农村地区参加定点支教服务,或者从农村地区召集体育运动爱好者和积极分子,组织他们定期到高校培训,让他们学习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还应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更大范围覆盖,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并经济可行的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特点,这能为体育农村建设提供更充足的人力资源,从而更好地弥补农村地域广、交通不便、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体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群众体育综合素质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它的优势在于成本低且见效快,能够很好地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总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农民、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尤其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本文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之外,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探索新路子、新途径,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体育经济的双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袁帅 贺彦纳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在不断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一)高素质的高速公路建设人才晋升空间窄 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等大型基础建设的控制权还是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这部分建设的掌控权掌握在国有集团的旗帜之下。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存留的一些问题,对专门建设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工作中人员的升调方面存在重视工作年限、工作经历、轻视高学历的现象。这样就造成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上不被重视,在企业中缺少升职空间和发展空间,这很大挫伤了年轻人的工作热情,损害了优秀人才的利益。 (二)员工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良好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报酬是吸引优秀员工的基本物质保障。而且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在员工的福利奖惩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员工的薪资酬劳没有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建立关联,而是和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年限相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看不到做出很大成绩的氛围,只是要求自身不出现大的错误。员工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工作绩效的认可,这样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员工流动性比较大。 (三)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不尽人意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形成企业的良好工作氛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对于整个企业的建设具有精神性的影响,促进企业的有序稳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果企业过分单一,缺少多样性,内容比较单调,员工之间还存在严重的等级化,这样的企业文化造成很多员工离职。 (四)缺少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当中与高速公路建设相关的人才培训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样造成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的人才供给的不充足。同时,受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影响,一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项目刚刚建立的时候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企业在对员工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方面不够关注。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都是一边学一边做,在工作中渐渐摸索,不算掌握工作技能。但是员工在缺少培训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在工作的时候错误率比较高。 二、解决高速公路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为了促进高速公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不断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单位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标准和人才激励方法,不断促进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人才激励机制的健全,并且与企业的现实状况相结合,最后在工资方面不断符合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在奖金和晋升空间上日益符合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利益。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留住人才和促进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不断改变传统的观念,对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愉悦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要在企业的发展中高度重视,以企业文化推动力来促进企业的整体品质的提高。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 要建立适合选拔人才的激励型人才机制,将适合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聪明才智。在发掘人才的同时还需要设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设定能者居之的上岗原则,做到竞争上岗,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每个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因此,有效的内部晋升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岗位人才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目前,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不断引入高科技因素,因此,人才的引进方面对科技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只有具有更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够适应未来高速公路建设部门的岗位,推动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按照以往的经验,高速公路建设部门能够吸纳比较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新的项目如果缺少骨干人员可以向其他的部门暂时调用优秀骨干人才,为了促进人员的稳定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建立一个适合优秀人才留下来的工作环境和人机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计划,定向向高校吸纳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样的合作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快熟悉专业工作和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建立人性化的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目前,高速公路事业发展非常快,但是也出现了在人事制度的问题,这充分证明了对人才的争取和保留对促进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高速公路建设单位需要正视在人事制度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争取人才和保留人才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不断规划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管理战略规划,建立人性化的人才吸纳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高速公路人才吸纳方面需要借鉴人才调研机构,不断完善人才招聘和选拔制度,不断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研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市场调研活动,召开不同阶层的座谈会,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和各个部门进行积极的交流工作。在做好基层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建立并完善公路建设队伍的员工培训机制 员工的培训对于提高员工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高速公路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可以尝试在员工培训机制方面不断进行完善,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自学和岗位成才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在工作的实施中,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显得很必要。当前,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对工作人员培养应采取多种方式,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培养人才,形成良好人才教育和学习氛围。并在人才方面进行交流,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实现人才流动培训,送优秀人员进修和请专家学者讲学。努力提高员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高速公路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日益重要。各级管理者了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也在不断探索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法。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将为交通事业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万娜 单位:江西省交通运输厅高速集团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昌樟管理处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论文 一、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的作用 1.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成为各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有效契合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需要企业管理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不仅仅需要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且需要调动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热情,使其充满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做出贡献。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促进企业发展。 保证企业发展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战略目标,企业整体的工作目标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也是整体工作中最难以开展部分。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可以更有效的促进企业工作的开展。企业战略渗透进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调配,同时使员工明确工作目标,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方针。 3.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工作。 企业战略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目的性,并且充分为企业战略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契合可以使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更为了解,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内部制度,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现存的问题和缺陷。例如,企业的战略目标中预算成本控制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严格按照战略目标进行管理,合理控制成本投入。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需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制定,与此同时,各企业间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都不尽相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这样符合企业的发展方针,使企业平稳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可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就需要将二者真正结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促进企业战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应该在企业战略实行前实现,只有前期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高度契合,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要想达到上述的内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意识到企业战略实施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如此才能使企业长足发展。 2.将企业战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有效契合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全考虑企业战略层面,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从领导者到基层工作人员都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单独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目标。非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协作完成工作,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能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员工做表率,为员工规范标准,如此才能够实现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契合。 3.将企业战略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中。 将企业战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第一,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内容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契合为核心,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使员工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进员工成长。第二,为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企业可以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薪资体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资是员工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通过改善薪资体制,将其与企业战略有效契合,激发员工的最大潜能,并且明确其工作方向。这样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同时还可以使其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进而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第三,绩效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与企业的战略有效结合。企业首先应该将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使企业内部运行的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这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实有助益。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为保证二者的有效契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得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整合企业战略,将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其充分融入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时还有企业的薪资、绩效管理等体系,使企业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关键因素,企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应该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其工作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素养,这样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多为其提供了解企业发展战略的机会,使其不断进步。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和结果需要得到考核和评估,企业应该创建完善的考核机制,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的结果,同时建立奖励制度,激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当代的企业发展更具优势,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就成为企业需要研究和探讨话题。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可以使员工明确工作方向,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但是如何使二者有效契合,就需要企业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改革,这样才能使企业长足发展。 作者:许丽波 单位: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集团培训中心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本文作者:张素正 单位:徐州市贾汪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加大改革力度。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学校必须进行教育创新,改变不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文章结合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规律,构建完整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是应用型机电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检查,它对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和实验室开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配置和管理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陈旧。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条块分割,实验课绝大多数依附和从属于理论课,并为理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按各门理论课程的要求而设置,以单一的、理论验证性实验项目为特征,实验学时明显低于理论学时。实验教学没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还没有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先进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较少。 (二)没有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目前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较多地重视了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实验开出率的评价,对实验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许多学生的理论考分很高,但动手能力很差;还有实验报告的雷同和抄书现象也比较明显,有的同学不动手操作直接拷贝别人的结果而获得高分。这种单一的只看实验书面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的考核方法极不合理,不能客观公正地评判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严谨治学态度的培养。 (三)实验室开放的力度不够。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室开发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开放实验室的数量还是开放时间都远远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 (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力度不大。目前的实验师资队伍只能满足验证性实验的要求,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的前提下,还需进一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二、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验教学体系是以学习实验理论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实验课程综合系统,它和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获得整合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时,应从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等各个方面统筹考虑,以学生为本,构建符合以下指导思想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一是树立“大工程”意识,改造原有的实验管理体制和实验室建制,建设一个涵盖完整的具有现代工业体系的实验教学训练基地,既适合工科学生的实训,也接纳其它学科学生的培训。二是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形成“系统化、层次化、模块化、综合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三是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应用型机电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非常必要。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实验教学层次的创新。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着手,构建创新型的实验教学层次,主要包括基础型实验教学、提高型实验教学和创新型实验教学三个层次。 1.基础型实验教学。这一层次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验证课程理论,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工程背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专业的兴趣。实验内容包括硬度实验、范成实验、直径的测量等常规实验项目。这个层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知识背景,课程安在一年级。 2.提高型实验教学。这个层次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在学科或专业内的综合实验技能,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实验、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液压与气动实验等内容。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时间安排在二、三年级之间。 (二)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创新。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必须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三)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需要完整的质量保证制度。 1.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制度保证体系。严格规范实验教学活动,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过程保证体系。在实验教学内容和选题方面,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增强实验教学计划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在实验教学的指导上要加强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3.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制定完整的适合本专业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使其既能反映实验教学现状与教学质量情况,又要繁简得当、可操作性强。实验教学评分机制的改革是整个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不同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归纳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内容的信息量和实验教学效果。通过运用综合性、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找适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加强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机电系毕业论文:科学构建机电专业教育体系 本文作者:王晓艳 单位:舟山航海学校 国家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在服务产业的目标中明确讲道:职业教育要“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800万技能型人才”,而目前,中职院校的就业形式趋于低迷,其中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是重要原因,造成学生们毕业后还必须经过单位较长时间的训练实习,迟滞了实际工作的时间。 一、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教学计划的确立与修正缺少科学和严格的态度 在确立机电专业的教学程序和计划时,对那些公共基础课如何安排的把握上往往有着多种不同的方式,公共基础课的安排造成了纷繁芜杂、重叠或空缺的现象。做常见的情况是对公共基础课给专业课让课时:有的中职院校将其课时压缩至最少,考评标准最低,资金投入最少,甚至成了学生的休息课、放松课。 (二)教学计划的实施缺乏严谨的作风与认真的态度 部分学校落到实处的课程和最初确立计划的差别明显;部分学校在有的课程授课时没有达到教学内容制定的课时量和目标,有的甚至连关键课程的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没有讲述完备;少数的中职院校课程安排的内容不但没有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就业岗位的情况来设置,也没有根据这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吸收与技术掌握规律,却根据教师与资金、场地等现有情况,可以安排怎样的课就安排什么课程。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陈旧“三段式”的讲述方式没有进行有效的革新,许多课程其实早已落后于生产要求与就业水平,明确冲着就业的授课制度并未确立。课程因袭过去的材料,较少进行二次开发活动,和社会单位经营的实际需求和工作技术脱节,课本模式化,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讲话课本的内容记住,然后再讲述给学生来死记硬背,并未利用自己的了解、观察、感受、操作,把单位采用的先进器械、技能、流程与工作方式吸纳到实际教学里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德国的“双元制”,每学期学生在校一星期理论学习1至2天,在工厂企业做学徒3至4天; (二)美国所普及的在社区进行培训的制度,职校的学生讲学习融入做工当中,将做工融入到学习里去;日本很流行的丰田模式,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左中目标,特别关注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能够合二为一、灵活贯通。 (三)国内中职学校也做了很多务实的探索。如:建教合作教学,台湾地区中职学校注重主动与学业有关的社会团体或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培训机制;体验式教学,通过体验与反思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项目教学法,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如何对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优化与实践 (一)提升思想观念水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前提。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要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就需要利用思想、观念的提升为基础,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和锻炼紧紧的统筹在一起,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所以,中职学校需要先做号下面的几个店:首先是建立以骨干教师、本专业的知名专家与经营良好的厂家组成俄专业指导小组,用来衡量与参谋几点专业的教学与发展方式。小组的成员们配合学校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教学规划,训练场所与实习基地建设、师资投入、教材购置等的指导;其次安排骨干教师到兄弟学校、各大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学习,熟悉各岗位的相关能力与岗位的人才引进情况;再次是组织教师对中职教育在教学特点、培养方式、课程内容、实习安排等问题进行探讨,把握好机电专业的具体目标。利用考察参观与学习探讨,能够让学校意识到: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特殊内涵与特点,因此既不可以将其做成其他教育阶段内容的“压缩简化”,也不可以将其做成工作培训的“延伸扩展”,而应该按照机电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的特点,塑造文化技术适合社会发展,技术实践能力学得会、用得上,服务于经营、管理、操作第一线的人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应作为中职机电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通过“根据岗位设置课程,把握实践安排教学”的理念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思想观念与培养模式,切实科学规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模式等层面的教学,塑造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中职机电专业人才教育模式。 (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按照机电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学生技术能力的进步与企业岗位的需求,中职院校需要利用详细调查、专家认证,在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培养内容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层面做科学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课程中的理论重复和内容重复,把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融到实践锻炼里去。利用“精简、优化、增添、统筹”等手段,做好《机械制图概论》等核心专业内容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予以调整,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量,配备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审核部门的考试,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用这样的硬性指标来确保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2.实施项目式的授课方式。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的新要求对机电行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中职院校的学生若是想在机电教学内容的提高上直接表现出机电专业能力的全面化与过硬的技术水平。学校应改变以前的陈旧教学模式,多方促进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达到一体化教学,将技能培养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将内容的讲述和技术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分城两个部分,即教学内容与技术水平,对各个部分再理出具体的标准、要求。如此一来,专业针对性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目的性的把握更加准确清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加强学生的各方面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根据综合职业能力来设置专门的训练课题,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这个课题,来加强学生们的多方面素质技能,以实现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就业能力的提高与机电行业生产经营的要求,使学生就业时能拥有匹配的实践技能和切实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能够在车间进行生产和管理等。 3.突出实践教学。以往的讲课方式,都是从书本再到实践,过多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现在迫切需要扭转的是僵化的“灌输式”课堂语言讲述为现场进行教学、在具体操作里进行教学、师生互相探讨的进行教学,讲练同步,如果能够在现场进行讲述的,尽量不在教室使用板书等方式讲课,而是将大家带到实训场地、手工车间、训练场地等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与切实的掌握,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强化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且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经过训练、通过专业考试获得适宜的职业资格认证。在实习时,可以采用“三个层次”的实训的教学模式:这几点分别为基本技术实训、专业技术实训、综合能力的掌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在推进中教学,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术,从简单的基本的操作到多种技术的灵活应用。各个层次都要尽量符合工厂实际情况,比如,技术操作实习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机电行业理论之后,选取实际操作能力强教师腊进行讲述和指导,领导学生实施的各种训练操作。经过实际操作锻炼,使学生可以都市实施机电加工作业生产出合格的部件与产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设施建设是做好机电教学的重要保障,所以,学校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这两项建设得落实做好保障。首先是对师资队伍的整体待遇的有所提高,能留住人才、稳定军心。要教育打造一大批高能力的高技术水平实用性型毕业生,就必须有一支师德素养高,业务水平强,专业技术高超的教师团队。学校可以利用培训、招聘或交流的方式,组建一支顺应社会发展与专业内容特点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其次是对实验室与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与设备配备大力投入。实验室与培训基地是实习锻炼的基本平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们学习成绩的优和劣。所以,学校要将实验室和培训基地的建设、相关设备的配置当成日常教学的核心项目来实现,要多方筹资、大力增加投入来用于先进设备与实验场地的建设和完善。比如,建立训练大楼和生产车间,佩奇相关设施,如车床、铣床、刨床、磨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加工中心与数控车等。同时多方促成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教学模式,把多家优秀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实习基地与合作伙伴。可以让这些企业参与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为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和提供实习平台,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学生在其中学到了真技术,经历了锻炼,企业也可以在这些活动里观察、发现与吸收优秀的人才,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塑造适宜的环境和专业文化、专业精神 环境与专业文化的塑造与优化可以在大体上划分为两大块:首先是担负全体中职院校机电专业的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养成与优化;其次则是贯穿于全部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能力素质的养成。这两个部分,就其针对性和效果的最终检验、衡量的内容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专业文化环境的养成,从其御寒的精神层面到培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完善上看,又能够表现在三个层面的意义: 1.打造复合专业特点的系统气氛与认知的学习环境。从机电行业技术的历史严格,来展示通过该技术所塑造的各个技术阶段的特点,以及以新知识、新方法、新器材、新需求等基础上的发展方向,并于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所起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引导、启发、暗示的潜在式的教育效果。对于建校时间较长,专业内容比较全面、技术水平较高的中职院校,也可以将所在地区、学校自身的机电专业的开创与发展经历,和我国机电科技的发展历程融合在一起,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照片展览、动画、文物),讲解建国之后机电技术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就,数控机床、军备、汽车等机电产品的国内工艺水平,从而产生为祖国的机电行业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2.与校园文化整合一体,营造充满专业特色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充分融合在一起,如在学校开辟专门的宣传栏、道路两旁、学生宿舍的打听等处设置各类宣传文字,营造一种充满专业特色气氛的环境;在学校的实验室、试验场地与实习车间里,将技术水平、加工程序、操作关键、安全守则、规章制度等做成图表安置于明显处,这样可以让机电专业的学生们在日常活动时就能了解这些内容,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普及,可以让大家逐渐的感受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文化传统;还可以根据专业内容教学的进度,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兴趣小组实践,提高机电专业学生们的主动性与兴趣,让他们凭借自身能力制作简单的机电产品、零部件等,在重返额的实践锻炼里,去体会工作的劳累和做出成就的喜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对就业的自信,用来营造这样的机电专业教学气氛,让学生们身临其境。 3.创立专业的文化环境,加入机电行业与企业的精神。企业精神的概念,是指现代意识和企业特点相交汇的一类群体意识,是企业所有员工在生产活动的长期工作里渐渐形成积累与优化的一种起凝聚、指导效果的,并为企业所有员工长期记忆、维持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信条,和协调一致的行为规范与精神理念的统称。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在长期生产、人际交往、生存与发展中孕育有特色鲜明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往往以简明却蕴含丰富哲理的文字予以表达,例如编写诗词、厂歌、企业的旗帜、服装与徽章等方式予以展示。它是长期生产的积淀并且是企业经营时在一定条件下的凝结和萃取。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学中引入企业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不能是盲目的、表面化的模仿,而是能落到实处的、具有和自身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并能和新的形势需要相一致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不仅能反应机电行业的技术水平高度,同时也反映着中职院校的教学能力与毕业生的思想水平。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体系探析 摘要:当今时期,“机电融合化技术”是属于机械装备、电子技术、电脑技术、智能化调控以及讯息整合工艺、综合性工程、测试感应性技术及应侍传感技术等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机电融合化技术专业教学任务是为机电领域培养生产前沿的作业、操控人才。机电融合化专业技工上岗资格证包括检修电工作业员、机床控制员、CAD操控员还有设备养护员等相关工种的上岗证。把机电融合化技术、专业职业数据模块和职业认定证件及工作职责相对应,拟定和机电融合化技术职业相对接的职业功能系统,对于强化职业上岗制度的落实,深化职业高校学生的毕业实践、技术革新活动以及锻炼择业、修业技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机电融合化;技能结构;职业技能;双证互通 “机电融合化工程技术”是属于将机械装备、电子技术、电脑技术、智能化管控和讯息整合技术、综合性工程、测试感应性技术、应侍传感工艺等进行紧密融合的一项组合型技术,其引领着机械装备技术革新的进步趋势,且具备极大的实际运用空间。随着当今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社会上需求大量拥有此项技术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社会上其它常规型的科技人才。 1综合技术型人才 综合性技术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进行紧密交织融合的结晶,其重点是指在车间产品加工流水线上操作并牢固掌握一项以上过硬技术,能够在加工作业中担任多项专业职责,从事多工种的复合型作业,具备运用交叉型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处理生产实际问题的复合多面手人才,此类技术人才一般存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业、服务型第三产业还有现实社会新兴的高科技创客产业系统,因此机电融合化专业技术型人才正好符合这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特征。综合型技术人才是属于一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它的基本素质特征:其一是具备雄厚的学科理论及业务知识功底;其二是具备成熟的操作经验及较强的处理问题本领;其三是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担当多类繁琐性工作。综合型技术人才的塑造第一须强化基础业务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进而可运用一类整体性思考视野及扩展的眼界来牢固地吸收和运用多类交织型业务技能。 2机电技术融合化技能型岗位分析 机电融合化技能类岗位和其它岗位做比较,其可划归于组合型的新式岗位,需要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功底,具备成熟的操控经验及处理问题的本领。符合其要求的重点操作岗位是:(1)机电装备制作流水线作业人员。需要具备机电装备制作生产流水线的工艺控制本领、机电装备的运用及操控技能、对机电装备实施组合装配、测试及调控作业;(2)机电装备产品市场销售及售后跟踪服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机电器件的制造原理、组装工序等知识内容,具备对机电装备的现场检验及检修技能;(3)机械装备制造领域企业的机电器件养护及管控人员。规定此类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识读机械结构图纸及电气工程图纸的本领。 3机电融合化技工人员的职业技能 机电融合化技术岗位资格包括检修电工作业员、机床控制员CAD程序操控员、设备保管员。 4专业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机电应用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实践技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机电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机电一体化技工相衔接的职业技能体系 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综上,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体系包含两个职业技能模块:机电设备制造与安装模块和电气设备控制与维修模块。须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设置围绕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和行业认证的课程开设,将职业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及工作岗位对应。 作者:吴泽平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探索 [摘要]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尤其是如何使得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体系,确立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分层递进、纵横延伸、分类培养”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了中高职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了“创新+技能”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创业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和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省高职院校逐年扩大对中职学生的对口单独招生规模。同时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前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近30年来,国家及教育部了关于职业教育的1部法律、2个纲要、3个规划(计划)、3份文件和4个决定等政策文件。比如教育部〔2011〕12号文《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2011〕1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反复强调了“协调发展”和“中高职专业衔接”。足见中高职专业衔接成了职业教育政策中的现实紧迫的诉求,也成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不可以逾越的最大障碍。2012年6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了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明确中、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培养机制尚不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涉及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考核方案等。但是现有资料表明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很少涉及这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现状基于毕业生就业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培养目标定位为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应用型人才。这需要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体系还有待提升,尤其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如何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因此,必须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建设贯穿于中高职衔接体系中。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本文探讨了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体系。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2001年,“3+2”分段制高职教育开始开展,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浙江省最早进行“3+2”招生和开展教学的专业之一,探索了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标准的衔接、考核方案的实施等核心问题。目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10所中职学校开展了五年一贯制、“2+3”和“3+2”的中高职合作教学,积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一)五年制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力度不足根据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的五年一贯制、“2+3”和“3+2”培养模式要求课程体系五年贯通,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侧重基础和应用,学生初步建立创新创业概念;高职课程侧重实践和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但是在落实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中职学校执行力度不足,甚至采用一贯的培养模式,侧重学生的技能考证而对理论讲解不足,同时忽略了学生中职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中高职课程注重两个阶段的有机融合,以满足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需求。专业课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目前中职与高职在教学内容上没有考虑系统性,递进关系不清,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知识点讲授不全等现象。例如,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在中职阶段学习后到高职阶段需要进一步教学,主要原因是中职阶段这门课教学深度和广度达不到高职要求。 (三)中高职教学模式的不一中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了解知识即可。这种方式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很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它要求不仅“会什么”,而且做到“怎么用”“为什么”。 (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考核机制的缺少中职学校侧重技能训练和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还停留在口头上。而高职院校有各类学科竞赛支撑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中高职衔接的这批学生进入高职后学习时间有限,很难再融入高职的创新能力实践平台。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探索与实践 (一)确立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和构建课程体系的起始点。结合机电专业的市场需求和中高职学校的优势,制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机械制造企业及行业,培养机电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管理与维护的人才,从事机电设备操作、管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机电产品设计,加工工艺的设计,机电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企业生产和品质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进一步明确中高职两阶段的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在中职阶段为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等生产一线工作,同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确定学生在高职阶段为能够从事机电产品的研发、设备安装调试、检测与管理、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工作,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形成了“分层递进、纵横延伸、分类培养”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两个阶段的课程系统要有机衔接,做好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衔接的贯通,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形成“分层递进、纵横延伸、分类教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分层递进”的教学体系。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分层递进课程体系。分层递进的设计思路为中高职衔接的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层—主干层—拓展层—升华层,每一层涉及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这四个层次属于递进关系随着层次的递进,技术和知识的融合度、综合性和创新性要求越高。在中高职衔接的五年时间内需要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侧重理论与实践相互协调和相互渗透,同步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要求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级在师资、实践条件等方面的区别。在理论教学体系中,中职阶段必须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和部分主干课程的学习,高职阶段需要完成剩余部分的主干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在中职、高职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能力,但高职获得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高于中职。通过中高职有效衔接,使中职专业人才经过高职层次教育和培养,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和深化。2.构建“纵横延伸”的课程体系。按照中高职衔接的总体要求,明确中职和高职的培养分工和培养周期的总学时以及学年学时,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按纵向和横向开展,说明如下:在纵向课程设置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平台是中高职衔接的桥梁,中高职共同开发8门职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中高职对接紧密的专业课核心课程(如图2所示),它们贯穿于整个五年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全面构建中高职联合开发、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机制,实现核心课程建设中高职衔接和共建共享。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工”合一,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目前经过共同探讨确定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电工与电子、机电设备PLC控制与调试和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等课程由中职学校完成并保证课时量,剩余4门课在高职阶段完成。在横向课程设置方面,由于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各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实训条件,在保证纵向课程基础上延伸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选取可依据当地企业结构组成,也可依据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比如与我校合作的新昌职业技术学校可设置一些课程与轴承行业接轨,涉及轴承质量管理、检测技术等课程,这为了后学生回当地就业创造条件。高职阶段设置公共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和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横向拓展课程。3.构建“分类培养”的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广,学生就业范围宽。与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合作的10所学校各有特色,同时学生水平和特长差异较大,为强化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制定分类培养的方案。目前中高职五年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3个方向,分别为工业机器人、机电设备维修和检测与管理。每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学生在进入高职前根据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及自己的特长做出相应选择,高职阶段根据学生的选择做好分类培养。 (三)构建了中高职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目前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了包括Dr.Robot工作室、机械创新工作室等在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了拥有100多名学生的大型社团“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协会”,由于它具有自主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有助于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自2010年开始累计获得108个奖项。这些活动都有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参与。具体内容如下:1.共同参与创新活动。每年的学校技能文化节期间邀请学生来学校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包括参观学生工作室、参与比赛活动、共同聆听企业或学校专家的讲座等。各中职阶段的学生通过绘制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参与专业所在的电气电子工程分院组织的中高职衔接机械创新比赛,对获奖学生给予奖励和升学成绩的加分。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得处于中职阶段的学生进一步了解高职阶段的学习活动,拉近了他们与高职师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明确个人目标,尽早适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2.提高学生对外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创业能力。中高职学生完成创新设计与制作后将作品展示给不同群体,以绍兴市科技馆和中小学校等为通道加快了社会服务能力。比如在绍兴市科技馆“携手志愿•对话科技———2015年暑期绍台大学生义工科技交流活动”中,学生拿着作品与台湾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生开发的机器人舞蹈、机器人擂台使台湾学生目不转睛,而发明和改进的自动盖章机、多功能淘米机、自动压瓶机更是让台湾大学生惊叹不已,纷纷上台体验。这些让学生增长了自信,有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将自己开发的作品积极推荐给中职生甚至幼儿园学生,让他们了解创新设计过程。3.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展。通过中高职学校和企业的联动,高职学校加强了与中职学校紧密合作的当地企业,增加了校外实习场地。在联系好当地企业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在假期参观企业、引导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真正走上社会、走进企业。 三、建立了“创新+技能”考核体系 中高职学生的考核分两个阶段:中职升学学业考核和高职毕业考核。为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和专业核心知识及技能,学校形成一种灵活且不失主线的考核体系,它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具体分析如下:中职升学学业考核主要由平时考核、升学考试和政策加分三部分组成,明确升学学业相关课程后根据考核情况择优录取。最终升学考核成绩由中职阶段平时考核成绩、升学考试成绩和政策加分三部分组成。中职阶段平时考核成绩主要由10门课程评定,升学考试成绩由专业技能考核和专业综合课程成绩组成,政策加分包括各类各级比赛,其中包括专业每年组织的中高职机械创新比赛。德育考核合格并获取一本中级技能证书是录取的必备条件,但不计入成绩总分。学生高职毕业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1)学生在高职阶段2年或3年时间内达到规定的学分和技能水平;(2)各类考证或创新创业活动达到一定学分的要求,考证包括计算机等级、外语等级和职业能力中高级证书,这些考证必须在中职阶段的证书上获得更高级证书或其他类的中级技能证书。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中高职五年期间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学生授权专利、各级大学生项目和各级学生论文,并根据级别取得相应学分值。另外学生对多余的学分可以替代一些选修课程,甚至是毕业设计;(3)企业定岗实习。学生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需要达到一定的企业定岗实习时间。中高职衔接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生源、教学质量等。我们需要通过努力和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目前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积极与各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系统和考核方案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实践,同时针对中高职衔接的五年制学生开展了创新创业培养的探索,积极促进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在中职阶段获得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他们参与高职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五年时间内学有所长,适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吕原君 陈琼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系支农服务队实践总结 盛夏的七月,我参加了我们系组织的机电系支农服务队。我们队员通过派发传单,零距离的采访,张贴标语,拉横幅,挂海报,出黑板和专题报告会,专题座谈会,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意义有影响的暑假活动。服务于农民,使农民获得了实在的农机知识。 这次活动使我意识到“服务社会,实行自我”是人生的一件乐事。社会是需要我的。社会培养了我,然而我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应该为人民干实事,做有贴亲人民生活的事。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小,但总可以让温暖的花朵灿烂碇放。 “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要好。”这是我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感悟得到的。在支农服务队里虽然很辛苦。做就在这环境里我意识到我们只能去适应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那忙碌的七天“三下乡”的实践活动,随时间而过。在这七天里总有辛酸与欢笑。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农村贫困的生活。目睹了农村存在的各种现象。给予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受到了本地人的热情的款代和欢迎。他们说:“我们需要你”这句话给了我无数的力量。我随从的虽然是支农队,我们队伍也搞了一系列宣传与支教等方面的活动。给予当地村民深下了很好的一个大学生的形象。做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也一以个大学生的具体行动证明了我们的一切。 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每位队员都能相互的关心着对方,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人鼓励我去战胜它。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的是“我们是一个队团队”。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倒下来,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相信也许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珍惜着这短短的七天时间。每天我都觉得自己过得非常的充实,非常的快乐和愉快。总有一家的气息缠绕在我的身边温暖着我,给我动力让我前进。这次也是我一次参加活动时间最长的一次集体活动,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它让我学习到我缺少的东西。锻炼了我,成熟了我。给予了我人生回忆留下了美好的金色的一段。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技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加强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基础。”若想充分实现我国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便需优先转变教学思想,强化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意识,从教师到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迎合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和学生均要认识到机电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社会实践均需要与社会需求进行准确对接,建立学以致用的而教学思想。此外,教师须认识到唯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效益才能发挥教学的价值所在,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便需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细化改革,并大胆的付出实施[1]。 2构建精准严密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必须将实践教学进行细化分类并付诸实践行动。笔者主要讲其分为基础性实践教学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要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践标准,让教学工作与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将机电技术一体化改革得以全面推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和系统的技术。2.1完善机电技术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的课程主要包含着案例分析、辩论赛和情境演示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其有效贯彻与落实能够极大的影响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以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值得强调的是,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在任何教育阶段都要将实践作为教学的关键进行把控,严格规范学生的实操课训练,让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得到保重,使得学生在新增的综合性实训中得到锻炼,并在毕业后的企业实践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2]。2.2校、内外的实训标准结合。2.2.1校内实训标准。校内的实训锻炼主要指学生在校内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课训练,这是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必须要为学生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训教室,并规范实操课的相关规定,让学生能够在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得到良好的锻炼。校内实训课的标准制定要符合机电技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及保养、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与之相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均能都在个人需求上对某一技术活操作进行集中训练,从而扎实的掌握相关技能,并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2.2校外实训标准。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接触校外实训,唯有让学生接触企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对实际技术运用的了解。此外,在校外实训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企业对机电技术运用的实际标准,以及让学生更加明确现代企业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方面的现状,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之进行融合,从而最高效率提升自己,并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2.3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标准的制定,一方面是深入社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是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中时要充分利用本身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训练进行良好的融合,在各个工厂和企业是单位等包含机电技术类工作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借此来提升个人的才干,以及培养个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本地区或家乡的机电产品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请款、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从而在实践学习中打开眼界,了解机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投身与机电技术的学习中去[3]。 3强化机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3.1完善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与内容。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将开放式的运用贯穿于实践规划教学任务中去,让学生能够严格遵循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并全面吸收开放式的规划和设计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让学校与校外企业进行系统交流,并模拟企业的正常运转模式构建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校内亦能够轻松实现社会企业对其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实现虚拟的“校企联合”,使得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企事业单位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在开放性实践环境的确立基础上,还应对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践内容进行细化填充,使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进行吻合。首先,教师可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重组和重构,实质形成六个阶段的技能模块,并在不同模块中构建出不同专业的方向选修内容,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内容,实现全方位的教学内容开放。3.2革新实践管理主体,提高管理质量。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优先革新实践管理主体,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质量。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学校可以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将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料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实践项目能够让学生在网上实现约课和选课等选择,并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构建出周密的电子档案[4]。学校亦需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求开设实践项目,并在网络管理平台中进行,给予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选择性,在此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突显,对学生日后的实践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健全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体系 4.1优化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环境。强化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在我国素质教育中早已提出过相关教学标准,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让师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钻研,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模式,正因如此,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优化过程中便难以有效的推进,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已经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革新与转变。为此,这不仅需要教师要克服重重困难去完善自己,更要学生们认识到优化一体化教学环境对他们的益处所在,从而让师生之间携手共同努力,为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优化作出努力。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影响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无法得到保证便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自身必须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积极创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即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技术水平协调同步,并能完全满足现代化机电技术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可通过教师资源的“周期交换”实现不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均衡发展,另一方便,亦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中去,保证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唯有如此,才能让机电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推进一体化教学建设的稳步实施。4.3规划教学器材与教材,推进教学的顺利实施。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在该专业的教材设备和器材运用上还未完全跟紧教育的发展步伐,使得众多学校的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工作没有得到顺利的实施[5]。为了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必须周期性的对教材进行及时更新,切实完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内容,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使其他院校进行统一,保证机电技术人才实现均衡发展[6]。此外,笔者认为在教材的编排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中穿插上一定的实操课训练图形,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从而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机电技术工程的良好发展,在机电技术工程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社会机电技术工程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标准。笔者认为,高校要切实推进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出系统的结合,并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张帆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摘要:民办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机电学部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实验与理论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基本实验与个性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整合更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证明,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培养理工科学生和实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过程中,工程实践训练环节尤为关键。文华学院着力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理工科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不断改善。机电学部联合信息学部成功申报了“信息与机械综合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确立了“打基础、强实践、重能力、设空间”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应用型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民办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缺少促进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鉴于此,学院坚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个性化培养为主线,继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继续优化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开放性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面向社会基层,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随着行业的发展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提升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相对于研究型人才注重理论性知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调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努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它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更强调应用性知识的精通和实用。1.2机电专业学科特色机电学部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实验与理论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基本实验与个性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更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机电学部守住根本、优化结构、不断创新,将“3D数字化设计”作为特色专业方向,在机械、材料、船海、制造等专业分别开设3D数字化设计相关课程。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普通民办院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将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相结合,实验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基本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相结合,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2.1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理论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旧框架,增设部分以行业企业应用技术为背景,且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业发展联系起来。对于部分课程,教师要大胆地整合和更新,构建出全新的、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留出充足的学时学分。为了更合理地开设专业课程,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不仅深入调查了社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还广泛征集了往届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课程提出的意见,认真听取了专家教授对本专业课程开设的意见。对于理论课实验,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动手能力为目标;对于课程设计,强调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实施因材施教;对于生产实习环节,着力探讨校内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毕业设计环节,重点抓好论文选题、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环节。 2.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线,根据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机电学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安排,制定了明确的实践教学要求和能力评价标准。同时,他们还为学生设置个性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实践,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精心安排毕业设计环节,把真题真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这样做,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节省开支。 2.3抓好实验课程建设 在实际教学安排中,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对实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整合。同时,相关人员要制订出能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实践教学教学大纲,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授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将每个专业的实验分为专业基础实验模块(约35%)、专业实验模块(约20%)、综合与设计实验模块(约30%)和创新模块(约15%),构建了“基础型、专业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型”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3加强学科建设,开展校企合作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机电学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新升级传统专业,将3D数字化设计、工业机器人、3D打印与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的专业方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机电学部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抓紧建设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打造高水平的实践平台。 3.1走出去“走出去” 即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实训。机电学部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与此同时,学部还推荐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教师能力。 3.2引进来“引进来” 就是将社会优秀企业引入高校,利用企业优势联合组建实验室。学部与企业共同设计培训课程和实践项目,采取学分置换的方式制订学生个性化培养计划。 3.3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根据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学部将“工业机器人”作为特色方向,招收工业机器人实验班,培养“工业机器人”方向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实验班在本专业基础上融入了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课程,密切结合实际,培养社会急需的机电类综合应用技术人才。 4在创新实践教学中实施“潜能导师制度” 机电学部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在实验、实践教学中推行“潜能导师制度”。根据学生自身亮点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设计若干潜能培育平台、参加学科竞赛、参与项目实施,以及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挖掘、培育、激发、提升个人潜能。机电学部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所取得的学分可与培养方案中其他课程置换学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潜能导师,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潜能导师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有利于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5建立教师与学生双重考核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质量,制定了关于学生考核与教师考核的双重考核体系。学生考核体系由学校教学督导专家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实验,检查学生实验报告批改等了解学生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考核体系主要是对教师实行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的综合考核体系。这些措施的落实逐步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为了提高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机电学部结合实际情况,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研究院所顶岗实习,强化高层次师资和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引进,采取有效措施培训年轻实验技术人员,努力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6结束语 民办普通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机电学部以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构建了以学生个性化培养为主线的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培养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校内外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实际操作水平也大幅提高,就业后能较快融入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作者:李海华 陈小玲 单位:文华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部 机电系毕业论文:高速路机电体系建设及维护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的工作包含了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日常护理和定期检查到技术性较强的专项升级和系统扩容,维护人员的工作难度都在不断增加;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不仅存在IT设备、网络设备,有控制设备、通信设备等,这些设备的维护不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可以操作的;对现有机电工程系统扩容、专项升级没有有效的标准可遵循;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性的、强制性的维护规范。正是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期维护管理暴露出的这些问题,才更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它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加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期维护管理,才能保持良好的高速公路交通环境,实现其可靠有效的运营。机电系统是目前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交通信息、气象信息、道路状况及相关设备状态信息,起到疏导交通、保证行车安全等作用,因此,只有实施好机电系统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顺应当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作用,提升高速公路整体运营管理水平。 如何加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期维护管理 1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机电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系统化设备采月的维修方法和措施。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控制”的原则,有计划性的对设备进行预防维护,日常巡检、定期维护这些基础预防维护都是必不可少的,将设备分类,针对比较复杂重要的大型设备来说,需要分级管理,工作人员要遵循严格的维修策略和办法,在保证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工程节约经费。其次,设备维修工作人员都应知道设备维修记录是其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及时的保存和整理分析设备的维修记录。还有,设备的安全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及时的检测和发现设备故障,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服务器可以配双机备份或镜像硬盘备份,保障供电系统稳定可靠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2维护人员的管理 由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组成涵盖了多个方面,所以其出现故障的种类也比较繁多,特别是遇到某些异常的故障必须马上维修,不然的话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情况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了维修人员的重要性。比如不建设隧道的百公里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就需要给每个分中心每一个班次都配备一名机电工程师和二名技术工人;如需建设比较大型的隧道的话,那么在原有的人员基础上每个隧道管理所每班次需要添加一名工程师和一名技术工人。公司内部还要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各系统维护讲座和学习,使维护人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其业务能力。 3系统定期检查和排除故障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定期检查的工作主要是指供电线路检查、信号及控制线路检查、控制线路检查、设备运行参数检查、系统数据稳定性检查。例如在检查供电线路的时候,需要查看线路的破损情况,检查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电缆的接头和接地,是不是有漏电和接地值超标的情况发生。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故障也分为:一般故障、中等故障、紧急故障、特急故障。例如个别图像突然出现了轻微干扰或是控制信号不太稳定这就属于一般故障;部分图像出现严重干扰或中断属于紧急故障;变压器、UPS/EPS、光传输平台等故障则属于特急故障。 4系统扩容和专项升级 系统扩容和专项升级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主要针对的是硬件和软件。在整体考虑扩容和升级后系统的协调性、兼容性等原因时,就应该要求专业的设计和咨询单位来操作,首先要在这之前准备好充足的工作资料并结合起来制定出完善的实施方案,在系统扩容和升级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由于系统混乱导致重要数据丢失的情况,实现系统的平滑过渡。 5维护资料文档整理 维护资料文档管理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关节,但它却恰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护资料文档包括:设备日常护理记录、系统定期检查记录、故障排除和修复记录、系统扩容和专项升级记录、备品备件记录。以系统定期检查记录为例:系统定期检查的工作内容是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和内容、检查出的问题和处理措施及后期效果。 结论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初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涉及面广,发展速度快,所以与之相对应的运行维护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变化。只有高度重视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管理,不断地加强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达到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合理的运营模式,使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曾文斌单位:广东省路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路达分公司 高速公路机电体系维护方式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模式 1自主维护模式 在自主维护模式下,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单位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的维护团队,同时各类维护设备能够满足一定要求,包括:备品备件、车辆仪表等的配备以及维护机具等。采用自主维护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降低机电设备的维护成本;易于管理,能够实现彻底的维护,具有较快的维护速度;在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上也能得到不断提高。其不足在于:具有庞大的维护队伍,满足工作需要的队伍较难组建;具有较大的设备资源费用,各路段的配套设备需要重复性投入。这种自主维护模式在我国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上使用的不多,在一些规模较小的路段有所使用。 2专业维护模式 将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交由专业维护团队完成,并与维护公司签订合同,规定维护的内容范围。这种模式借助专业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机电设备存在的故障做到有效预防,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行。主要优点在于:大大节省了投资;减轻了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在机电维护上的压力,能够集中精力进行设备管理;专业维护团队专业性强,能够保证复杂故障的及时处理。主要不足在于:设备很难得到彻底的维护,公路运营单位很难控制维护成本,当下都是按照维护工作量来计算成本的。由于利益因素,代维单位进行维修时很难做到系统性,经常进行重复性的维护工作,提高了维护成本;质量的维护管理难度较大,难以实现预防性维护,这是因为,对于业主来说,其实现的目标是设备不出故障;而对于维修单位来说,希望能增加工作量。另外,这种模式下的维修周期较长。 3专业维护与路段维护组合模式 在这种组合模式下,专业公司能够提供技术保障和设备资源保障,提高了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路段维护缩短了问题处理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控制了运营成本。主要不足在于:维护的界线难以区分,分工也有待明确;路段维护人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公司;对于核心的维护技术,专业公司存在技术保密现象;对专业公司的监控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上来说,这种维护模式结合了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与路段维护力量,能够实现预防管理,及时排除故障,以维护为主,维修为辅。不仅提高了维修效率,也能实现良好的维护效果,在成本控制上也有所改善。这种模式在还不够规范的代维市场下成为很多路段的选择。 维护模式的创新 总结通用维护模式特点,结合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三级维护体系的维护模式。在三级维护体系中,主体是运营单位自身的维护队伍,分项专业维护公司作为辅助,采用三级管理模式来进行机电设备的管理,分别为:中心、分中心以及收费站。在一级维护中,维护中心负责对全线机电系统实施维护管理工作;在二级维护中完成大部分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这是整个维护体系的核心部分;三级维护是对收费站监控室进行的养护管理,组成人员包括:收费班长、监控人员以及电工[3]。三级维护体系的建立,能够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增强公路运营单位的竞争力,提高维护质量,具有:维护速度快、成本低、管理方便等特点,值得大力推广。 强化路段中控室维护能力 可以看出,各种维护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都很难实现维护效率与效益的平衡。因此,需要进行“克制”的代维,提高路段中控室维护的能力,即:不断减小对代维单位的依赖性,主动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在人员配置和规范制定上做到合理规划,使得路段机电管理部门能够承担更多的维护管理职责。要想提高路段中控室维护的能力,就需要建立一支合适的维护团队,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以六到八人为宜,同时,在备件、机具以及车辆的配备上也应该跟进,保证路段维护部门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维护工作。划清代维单位与路段维护部门之间的维护界线,并适当增加后者的维护范围,对于一些专业性要求极高,具有较高培训费用,价格昂贵的设备维修适合交由代维单位管理;根据不同的分工,路段管理处进行维护任务的分解,建立有效的维护规范,提升自主维护的质量。在成本控制方面,要求对代维报修审批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对于不符合代维条件的不应给予批准,减少对代维公司的依赖,挖掘出自身的维修潜力;要定期对报修清单进行评价,总结分析代维单位对故障的解决方案,为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提供指导。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在公路运营单位内部成立维护工作的监督小组,对代维单位的工作进行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考核,评价其工作效果和效率,并及时进行沟通。所有的维护行为都应该有管理处维护部门的参与,尤其是新设备的安装与使用。 结语 如何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实施合理有效的管理,发挥它们的作用,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成为相关管理者研究的课题。对于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维护来说,公路公司要加强内部技术人员的能力培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力,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采用新的维护管理模式,加大本单位的维护力度,做好设备维护的预防管理工作,保证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李亚楠单位:重庆中宇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系毕业论文:磨机双驱电动机电气控制体系 主要控制功能 励磁控制双驱磨机系统由两台低速无刷的同步电动机通过气动离合器带动两个传动小齿轮,进而带动磨机主齿轮转动磨机。GE公司的高性能正交同步电动机与普通同步电动机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电动机转子都有两套相互正交的励磁绕组,一套是正常的D轴励磁绕组,另一套是用于负载平衡控制的Q轴绕组。两台电动机的D轴励磁是相互独立的两套励磁控制系统,两台电动机的Q轴共用一套励磁控制系统。 负载平衡的控制两台高性能正交同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在保持整个磨机系统稳定运转的同时,能准确地纠正大小齿轮间的不平衡及磨机主齿轮的偏心度。负载平衡的控制分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脉冲式释放离合器的气压进行系统粗调;另一种是Q轴励磁的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电动机正交轴磁场电流来改变负载角进行系统微调。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达到磨机两个小齿轮负载平衡的目的。负载平衡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动态的负载平衡微调是通过调整并联两电动机的正交磁场绕组来实现的。被控制正交磁场电流在增大轻负荷电动机负载角的同时,减小重负荷电动机的负载角,从而达到负载平衡。负载平衡调节器分两级,外环为功率差调节(即粗调),内环为正交磁场电流调节(即微调)。当磨机偏心、坏齿或磨机负载偏移时,通过这样的控制结构,可以快速地完成最小功率差值的调节。在大约±25%的额定电动机功率范围内,系统在电流微调方式下工作。当电动机的功率差值大于预先设定值(一般为25%),如果系统工作在自动模式下,则离合器脉冲调节被触发,通过脉冲式放气、补气的方式进行粗调。粗调可以使负载平衡很快回到5%电动机额定功率的范围内,这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回微调方式[2]。 磨机的润滑、保护和联锁控制系统磨机润滑系统包括主轴承润滑站高压顶起泵、主轴承润滑站低压循环泵、主轴承润滑站小齿轮润滑泵和主电动机顶起泵。磨机启动前,先启动润滑系统,润滑系统运行正常后,磨机才能正常启动。当系统主轴承润滑站高压油流低于低设定值时,润滑系统报警,低于超低设定值时,润滑系统故障,要求停止磨机转动(气动离合器分开),但不停主电动机,只有当主电动机顶起泵油压超低,主电动机轴承温度超高,主电动机定子温度超高时,才能停止主电动机运行,同时气动离合器断开。磨机主轴承设有6个PT100测温电阻,小齿轮各设有3个红外线齿面测温传感器和2个PT100轴承测温电阻。当温度高于高设定值时,产生温度报警,高于超高设定值时,磨机自动停机。磨机主轴承设有油膜传感器检测信号,可在磨机运行过程中时刻监测磨机轴瓦和主轴承间的油膜厚度。当油膜厚度低于超低设定值时,磨机转动自动停止。本系统采用Rockwell的ControlLogix50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控制器,通过Modbus方式与上位机(DCS系统)进行通信,系统通过ControlNet网和远程I/O组成现场信号采集系统,由PLC编程来实现对整个磨机系统的监测、保护和控制。 硬件配置(PLC组成)(1)AL2柜内1756-PA72电源模块1块;1756-L61CPU模块1块;1756-CNBControlNet通信模块1块;MVI56-MCMMODBUS通信模块1块;1756-IB32数字量输入模块4块;1756-IF16模拟量输入模块3块;1756-IR6I(RTD)模拟量输入模块2块;1794-ACN15ControlNet远程适配器1块;1794-IB32数字量输入模块2块;1794-OB32P数字量输出模块3块。(2)AL3柜内2711P-T15C15D1控制面板。(3)AL4柜内1794-ACN15ControlNet远程适配器1块;1794-IB32数字量输入模块6块;1794-OB32P数字量输出模块2块。 网络构成如图4所示,整个网络系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与上位机通信的Modbus主干网络;二是该控制系统内部的ControlNet网络。ControlNet网是一个开放的高速确定性网络,用于传输对时间有苛刻要求的信息,通信速率可达5Mb/s。通信介质为工业级屏蔽同轴电缆,网络刷新时间为2~100ms,数据发送具有确定性和可重复性[3-4]。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Rockwell的ControlLogix5000和人机界面PanelViewPlus进行控制,下面介绍控制过程。(1)磨机系统磨机系统主画面(见图5)为磨机系统的轴承温度、振动、齿轮红外线温度和轴承浮起油膜的监测画面,点击“1号主电动机允许合闸”可查看1号主电动机的启动条件;点击“2号主电动机允许合闸”可查看2号主电动机的启动条件;点击“气动离合器允许合闸”可查看气动离合器的启动条件;点击“慢驱允许合闸”可查看慢驱的启动条件。(2)润滑站系统润滑站系统由3台高压泵、2台低压循环泵和2台小齿轮润滑泵组成。润滑系统分现场手动控制、现场自动控制和DCS自动控制。(3)干油系统控制当磨机运行时,干油系统自动运行,磨机停止,干油系统自动停止。在磨机运行过程中,当干油系统故障报警时,延时2h停机。(4)主电动机的控制当润滑系统运行正常时,慢驱离合器打开状态下,触摸屏上允许主电动机运行,显示绿色时,可启动主电动机。在启动主电动机之前,先进行启动请求,当两台主电动机运行后,取消启动请求,可通过允许主电动机运行画面查看启动条件。(5)气动离合器控制当润滑系统运行正常,两台主电动机运行正常,磨机备妥,系统无故障时,可启动闭合气动离合器启动磨机,在磨机运行过程中,如果磨机备妥信号消失时,离合器断开,停止磨机运行;如果有故障跳闸画面中任何一个故障时,气动离合器断开,系统跳闸,可通过允许气动离合器闭合画面查看磨机启动条件。(6)慢驱系统控制慢速驱动装置在磨机检修或更换衬板,主电动机发生故障时使用。慢速驱动电动机在慢驱控制箱上操作启停。慢驱只有当主电动机停止,润滑站工作正常,温度保护系统正常,小齿轮喷射润滑工作,气动离合器断开,慢驱离合器合上,主电动机运行侧限位开关断开时才允许工作。并且慢驱操作箱上的“工作/检修”选装开关放到检修位置,可通过允许慢驱运行画面查看其启动条件。(7)趋势图通过趋势图可查看系统中的轴承温度,以及振动、油膜、油压、油流在1min内的变化情况。(8)参数设定整个磨机系统的运行参数和保护参数都可在参数画面中设定,只有经授权的专业人员登录账户,输入密码后才能进入参数设定画面。(9)实时报警磨机系统的所有报警信息和故障跳闸信息都可在这里查看历史信息,信息前面有“*”表示报警被激活,就是说正在报警状态中,无“*”则说明报警已过。当报警发生时,在触摸屏柜上会伴随有声光报警,是一快闪信号,按动“消警”按钮,报警变为慢闪信号,表示已有人确认过此报警信息,再按一下,报警取消,不再报警,延时15min后,如还有报警信息,则重新快闪报警。只有在登录账户的情况下,清除历史按钮才会显示,点击此按钮,所有历史信息将被删除。(10)故障跳闸系统所有跳闸信息都汇总在故障跳闸画面中,一旦造成故障跳闸,可进入这里查看故障原因,故障跳闸信号是自保持信号,下次开机时需要在触摸屏上进行故障复位。 结语 先进的控制系统是一个现代化工厂的标志,对于企业有着深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GE双驱控制系统及ControlLogix系统在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德兴铜矿的成功使用,为该矿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操作人员,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2010年10月底调试投产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各项生产指标均达到并超过设计要求,现在磨矿能力为1300~1400t/h,远远超过938t/h的设计能力。该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情况良好,画面清晰,易于维护,便于操作。根据工艺要求实现设备相互联锁,利于设备的启停及运行操作;利于系统操作和参数的修改;完整的故障报警信息可以及时发现系统的某一环节故障,减少系统的停机时间,保障生产顺利进行,提高了监控与管理水平。 作者:于小环简海峰王全福晏秋单位: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系团总支小结参考 输送新鲜血液的质量。为保证让品学兼优的同学能够顺利地成为党组织的后备军,推优”关系到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团总支指导各班团支部(尤其是08级各支部)将推优工作做到有序化、规范化、公开化,所有的环节都能处于严格的管理与监督之下,收到良好的效果。本学期我系先后选出优秀团员推荐其参加“第九届”业余党校学习和“第六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习。充沛的体现了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五四”惩办中,系不少同学被评为“院级优秀团干”院级模范团员”以及其他惩处。同时,系团总支被评为“黄冈市五四红旗团总支”院级“五四先进团总支”日常工作方面,系团总支及时地完成收团费工作,及时完成团员证的补办工作,并能及时更新和完善团员资料。每周如期组织政治学习和每周一歌此外,为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工作,系每月开展一次思想教育大会,使团干的总体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岁月流逝。本学期,白驹过隙。系团总支在系党支部和院团委的正确领导下,系领导老师的关怀以及全系同学的支持下,同时,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锲机下,全院万众一心的迎评工作中,各学生干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做到有序不乱,稳步发展。其具体情况如下。 完善自身建设 一、继续加强内部管理。 本学期,团总支学生干部的一举一动直接代表着团总支的形象。为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使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系团总支通过部长例会对内部考核制度进行修改,重新对团总支各学生干部的个人形象,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学习效果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此外,继续坚持每周一次的各部室例会和主要学生干部例会,继续讨论整个团总支以及各部室内部该周的缺乏之处以及下周的计划,除了每周例会和主要学生干部例会,为了进一步引导和完善各学生干部的思想建设,每月月底如期组织思想教育大会。 二、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松懈 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前沿阵地,团总支所面向的广大团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执行力。系团总支在做好大量日常工作的同时,利用每周四的政治学习、周五的每周一歌和主题团日活动、组织生活等形式让全系团员及时了解国家和院、系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密切关注党和国家以及学院的发展动态,努力确保我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松懈。 三、推优评、优工作井然有序;日常工作顺利开展 四、积极投入我院评估工作 为使我院能够高标准通过本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评估,我系团总支上到书记,下到每位学生干部,均积极投入到评估准备工作中。对内,我们对各种评估材料严格把关,包括对每份材料的错别字,我们都一一找出;对外,我们通过政治学习和宣传板进行大力度宣传。 五、积极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本学期,为树立我院大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推进青年团员建设,我系团总支坚持围绕“我与鄂职共奋进,我为鄂职添光彩”开展各种活动,这使得我系广大团员从中收益匪浅。具体情况如下: 六、不足之处 1、活动开展丰富多彩,部分活动的参赛人数未达到我们的期望值。 2、本学期,尤其是后期,不少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有所下滑,工作激情不够高。 3、部分学生干部办事拘泥于形式,没有创新意识,。 4、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干部借用手中的权利放纵自己的行为,学习态度不端正。 5、最后一两个月,部分部室在全院五系量化考核中排名过于靠后,导致我系团总支在院团委团讯量化积分过低。 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是我们下学期前进的动力,将有待于我们去一一解决。总之,本学期,我系团总支各方面工作开展的较为顺利,收获甚多,效果明显。下学期,我们将带着本学期的不足,延续自己的优势,戒骄戒躁,力争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及自动化工程系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省有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文件精神以及校党委《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闽工院委〔2010〕20号),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我系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创先争优活动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扎实建好教学、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大机电学科优势,为海西建设做贡献”为主题,以“整合全系资源,提升教学内涵,夯实学科基础”为载体,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师生群众、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二、创先争优活动总体目标 (一)推动科学发展。按照中央、省、院党委的部署,结合教学工作整改年、师德建设年等重点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构建和谐校园。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主动做好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工作,努力维护校园安定稳定,促进校园和谐。 (三)服务师生群众。要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突出学生在育人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关注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解决师生实际困难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改进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着力构建有利于师生成才的体制机制。 (四)加强基层组织。要创新工作模式,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改进活动方式,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创先争优活动主要内容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一)“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 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 教职工先进党组织“五个好”是:一是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负责人党性强、作风正,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党员的拥护。二是党员队伍好。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制度健全,不合格党员得到及时处置,发展党员工作成效明显,党员队伍结构合理。三是工作机制好。党组织规章制度完善,坚持和完善“”等基本制度,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四是工作业绩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事迹突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师生员工的工作环境、学习条件、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五是群众反映好。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师生群众中有良好形象。 学生先进党支部“五个好”要求是:一是支部班子好。党支部班子健全,认真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教育工作,善于团结、带领青年学生共同进步。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政治素质高、是非观念强、精神面貌好,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活动开展好。经常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支部活动,支部建设充满活力。四是制度落实好。认真落实党组织工作规章,坚持“”等基本制度,党组织生活正常有序,党员管理严格到位。五是作用发挥好。较好地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动班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在学生中具有较强的感召力。 (二)“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严格遵守党章规定,模范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努力做到“五带头”。 教职工优秀党员“五带头”是:一是带头学习提高。积极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创新创业的模范标兵。二是带头争创佳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实践力,团结协作,勇于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三是带头服务师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帮助师生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师生群众正当权益。四是带头遵纪守法。有较强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五是带头弘扬正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生活情趣健康;树立良好师德,恪守学术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学生优秀党员“五带头”是:一是带头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向社会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成为学习榜样;二是带头立志成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成长成才意识,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争做成长成才表率,带动同学共同进步;三是带头服务师生。宗旨意识强,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热心社会工作,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项活动及工作中表现突出;四是带头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模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主动维护校园稳定,争当文明守法好学生;五是带头弘扬正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义感强,敢于同不良风气、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 四、创先争优活动方法步骤 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两个重大节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1年“七一”前,重点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2011年7月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专题来推进活动,组织广大党员争创佳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要通过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等方式,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一)公开承诺。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制定特色鲜明的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党员提出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6月25日前系党总支成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并制订实施方案,6月30日前各党支部和党员制订活动计划和具体打算。 (二)领导点评。系领导将于2010年12月,对所联系的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点评,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三)群众评议。系党总支于2011年2月前,完成对所属党支部和党员个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的群众评议工作。 (四)评选表彰。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于2011年4月前完成创先争优活动各类标兵的推荐工作,2011年“七一”前,做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推荐工作。 五、创先争优活动形式 1、“争当师德标兵”活动。结合学校“师德建设年”大力开展教学标兵和爱心标兵活动。教学标兵:党员教师要带头提高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水平,优化教风,带动学风,形成良好校风;爱心标兵:党员教师要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核心,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 2、“争做成才表率”活动。在学生党员中广泛开展争当标兵活动。励志成长标兵:学生党员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科技创新标兵:学生党员要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文明先锋标兵:学生党员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行为规范的文明标兵;志愿服务标兵:学生党员要带头关心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帮困助学活动,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争创成长表率活动,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共同进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争创岗位奉献”活动。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争创“服务标兵”活动。机关党员要按照学习型党员的要求,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争当“服务标兵”。 4、“争创坚强堡垒”活动。要结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不断规范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党支部设置新模式,在学生公寓楼、科研(项目)团队中建立党支部,引导党员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拓展学习内容、增进学习成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5、“争创海西先锋团队”活动。要结合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以硕士点授权立项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和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契机,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员在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争做贡献、争创佳绩。 六、强化领导和指导 系党政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系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由系总支书记、副书记组长、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先争优活动协调工作。 党总支要切实加强对党支部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要切实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始终,把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贯穿始终,把进一步解决影响和制约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贯穿始终,把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更好服务海西建设贯穿始终。 (二)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要通过举办创先争优论坛、召开座谈会、点评交流会等形式,了解活动进展,通报活动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对创先争优活动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得力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创选争优活动,防止走过场、出偏差。 (三)加强分类指导,贴近工作实际。根据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党员、职工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不同岗位特点,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海西能力,结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精心设计特色鲜明的活动载体,分类提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 (四)运用典型引路,宣传工作成效。大力宣传我校、系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培育和推广好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系宣传栏、系报、系网页的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机电系毕业论文:机电工程系学生会工作计划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工作理念;具体工作措施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要努力提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和办事效率,做到有章可循、条理清晰,每项工作责任到人,前期有策划、中期有宣传、后期有总结,真正规范起干部内部制度和工作、要必须切实树立团体意识,强调成员间、部门间的分工协调和密切配合、为了加强学生会的自我管理,更好地为同学服务,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树立学生的民主、竞争、参与管理的意识、开学初我系所有团员证的注册,为了给共青团输送新鲜血液,我系在发展新团员问题上始终坚持把好关,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为了使我系学生工作进展得更为顺利,拥有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尤其重要,截止目前为止,我系班干部培训班已成功举办两届、作好日常工作、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走过了丰收、汗水与喜悦交加的XX年。我们又踏上*希望的旅途。回头看看那一串串一深一浅的脚印,我们团总支学生会更坚定我们前进的道路。XX年年,经过全体同学的不懈努力,各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项大型活动和比赛中更是硕果累累。面对这些可喜的成绩,我们并不满足,我们紧记“胜不娇,败不馁”的古训,相信在面对*年的挑战和考验时,我们依然信心十足,精神百倍。 团总支学生会,作为大学里的特殊组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领导、老师、学生沟通的桥梁,更是大学生活中的一支“雷锋队伍”,所以我们不仅要的是一支会做事、有耐心和有顽强一致精神凝聚力的队伍,更需要一个能为老师、同学服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风貌组织。我们也正朝这个目标迈进,新学期开始我们就开始对XX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解决,对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进行积累,并对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更新和改进,发扬我系的优良传统,为此我们要制定新学年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理念 我系干部始终将“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终极目标,要求所有的干部对待工作要有“四心”,即细心、热心、真心、诚心,在工作中严格律己,热忱服务,把同学们的需要当作我们工作的方向,开展活动必须注意操作的实际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同学们参与的广泛性,使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真正成为一个让同学们满意的干部组织。我系团总支学生会工作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客观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考虑、关注广大同学们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努力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平等的、自由的交流平台,努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有利的成才成长氛围。 2、要努力提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和办事效率,做到有章可循、条理清晰,每项工作责任到人,前期有策划、中期有宣传、后期有总结,真正规范起干部内部制度和工作。 3、要必须切实树立团体意识,强调成员间、部门间的分工协调和密切配合。干部不仅仅要有干事的能力,还必须要调动广大同学一起干事、干成事的能力。不但要在干部内部搞好团结,也要在干部与各班级方面搞好关系,使我们的干部与班级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作好日常工作 1、为了加强学生会的自我管理,更好地为同学服务,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树立学生的民主、竞争、参与管理的意识,将于20*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召开本系第一届第二次学生会暨团代会,利用三周时间,同学投票选举的方式做好新一届学生会的换届工作。 2开学初我系所有团员证的注册,为了给共青团输送新鲜血液,我系在发展新团员问题上始终坚持把好关,不求数量,只求质量,本学期为了使我系非团员同学和团员同学对团知识有个更深刻的了解,我们将举行一次团知识竞赛,同时对于在发展新团员问题上,此次团知识竞赛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突破了常规的笔试形式。 3为了使我系学生工作进展得更为顺利,拥有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尤其重要,截止目前为止,我系班干部培训班已成功举办两届,受到了很多同学和其他系的认可,本学期我们仍然会举办班干部培训班,组织部的同学也会积极配合并作好组织工作。 4一年一度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也将随着新学期的到来紧接其上,我系组织部的同学将一如既往地协助系党支部作好业余党校培训班的组织工作。 5每两周一次例会,组织部、秘书部负责每次会议的记录与考勤,干部三次缺席当退出处理,会上总结两周的工作以及布置新工作。 6召开各班班长会议,帮助解决各班的晚自习纪律、晨操考勤并及时反馈到系办。 7定期检查宿舍卫生,每月颁发流动红旗,加强文明宿舍的建设。 8为了更好地为系部作好服务工作,我们将安排两名学生会同学在下午两节课后到办公室值班,协助系部作好服务工作。 9由于上学期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活动上,但却忽略了对于系部橱窗的宣传工作,本学期我们教学楼橱窗将会一个月更换一次,内容形式多样,如遇特殊情况也会做特殊调整。 10扩大亲情工程,让学生也参与其中,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更要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1精心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我系特色活动,我系将于六月份开展“变废为宝工艺展”,同学可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实现我系的特色文化性。 2在建设好原有社团的基础上,本年度计划增建蓝天绘图社。我系大多数同学对绘图非常感兴趣,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我系将邀请专业教师做指导老师,不仅满足了同学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他们在绘图这一专业中指明了方向。 3开展多种形式的争先创优和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我系将于四月份在全系开展篮球赛、以奥运为主题的拼图比赛。为了宣传五四精神,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多才多艺,四月底举办一个非正式的晚会,取名“红五月”。五月份面向全院展开“舞法阻挡”、“超级智慧班级”。六月份将举办一系列社团成果展。以上活动的时间可能会由于突发事情的出现做出调整。
智能物流论文:基于物联网的煤矿智能仓储与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摘 要]为了改善并最终解决煤矿企业在仓储与物流运输技术的落后问题,现就设计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基础之上的煤矿智能仓储与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此系统通过应用物联网及技术,有效的实现了对于仓储货位的精准定位,极大的提高了物资流转速度以及仓储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可针对物资的配送、运输及回收的整个过程实施封闭式监管。 [关键词]物联网;煤矿智能仓储;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 当前,煤矿的仓储及物流运输管理工作大多仍采取的是人工管理,并且在物流运输管理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效率低下、人员冗余、物质交接耗时长等现状问题。因此就上述问题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探讨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将重点就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煤矿智能仓储与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达到减少人员数量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对资金成本的有效降低。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基础及核心构成部分依然依存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取得延伸与发展的一种网络架构,其能够实现将功能由互联网的人与物连通拓展为物与物之间的连通,促使人与物实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物联网通常存在有3层网络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在本次研究当中重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应用层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于应用层的基础之上开发出了智能仓储以及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其具体的系统实现方式架构如下图1所示。 二、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设计 在智能仓储这一部分的管理系统当中大多是通过挤出数据管理、PDA管理以及位置管理等系统所共同构成。此系统具有较高的智能化,往往会体现在位置管理功能当中,在将物资置入仓库当中时,系统会自动依据入库之时的物资清单信息,自主查找物资可被安放的适当位置同时显示于屏幕当中,此时相关的仓库管理人员便能够及时的获取到实时的位置信息,并将物资快速的放置于相应的位置当中;在物资出库之时,智能仓储系统会依据库单之中的信息,自主查找有关的物质存放位置信息并快速找到具体位置,进而快速获取到物资。因而,应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相关的管理人员减少货位的查找时间,进而促使工作效率能够得以显著提升。 (二)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 在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当中普遍涵括了运输监控子系统以及物资管理子系统,现具体阐述如下。 1、运输监控子系统 此项系统十分适合应用在车皮管理识别方式当中,能够实现对于无缘标签和车皮终生式的捆绑,依据运输区域设置监测位置。在监测区域当中的车皮若长时间停留,则会自动响起警报,提示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回收,以确保对运输资源的有效保障。同时车皮标签也能够承担起对车皮运载信息的载体作用,借助于手持式的读写设备进行编辑,即可完成对运输过程之中的物资交接。此外运输监控子系统还可通过网络系统,利用机载系统来进行机车的调度指挥,科学分配运输任务以及物料的配送及回收等工作。 2、物资管理子系统 物质管理子系统通常是对物料的配送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来实现对物料领取、装载、运输乃至最终的交接环节实施全面的监控与管理。首先,在由仓库领取物料之时,针对单种易损耗物品可直接采用车皮为单位进行管理,针对各项核心零部件必须要明确到每一个个体物料的管理,将单个车皮作为托盘;其次,相关的物资运输设备及配件必须要将其具体的数量、规格等信息通过计算机予以汇总统计,依据装载物料的具体信息来同车皮标签相关联;最后,在列车物料在到站卸货之时,若其种类较多并且所托运的地址较为分散之时可采取分散卸货,依据运输目的地的不同,在其到达相应站点后进行对应物料的卸载。 三、系统应用效果检验 基于物联网基础之上的煤矿智能仓储以及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在某煤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现已构建起了物料需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一系列的内部管控,在对物资进行配送时物资的运输可交由运输区予以负责,物资由库房装车以后直接发送至运输区域,进而再经由运输区来负责物资由库房到各生产单位的配送,使得原本的物资配送人员及相关的物料运输配送人员能够被划分至运输区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拓展运输区工作区域。利用此种整合形式能够极大的降低各生产单位的人员需求量,缩减物资配送的交接环节,提高运输能力及效率,最终实现减少人员提高效率的目的。煤矿在应用了系统前后的经济效益详细对比情况如下表1所示。 通过观察上述表1能够明显发现,在系统实施后实现了明显的减少人员数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整体煤矿实现了人员与费用支出的精简,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并且物流及运输队伍仅是在目前的工作基础之上,增强了工作责任的落实,加强了对工作流程的规范,其工作量未有过大加重,并且减少了物料运输交接的繁琐环节。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应用物联网煤矿智能仓储与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仓储货位的精准管理,加快物资进出库速度提高仓储利用率,同时还可有高效实现煤矿物资在配送、运输及回收整体过程的封闭式监管,可更加有效提升物资流转及应用效率,并最终取得降低人工数量提升仓储应用效率的目的,能够为企业的运维工作节省大量的成本支出。 智能物流论文:基于医药全流程电子商务的医药智能物流平台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目前国家和重庆市在医药物流行业的相关政策和方向,针对重庆市医药全流程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医药流通行业现状,探讨一种基于医药全流程电子商务的智能物流平台设计,旨在探索“三医联动”改革环境下,适用于医药流通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最大限度地优化医药物流环节。 关键词:医药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互联互通 0 引言 自2010年重庆药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以来,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医药全流程电子商务公共平台,2015年平台交易额已突破200亿元。根据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规划,2017年,全市医药产业有望形成超过10亿元的流通市场规模。但在重庆市医药流通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医药经营企业“散、小、多、乱”的情况仍然存在,大多数药品经营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二是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缺乏有效的统筹,难以支撑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在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迟迟不能融入医药流通行业的前提下,医药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净利润仅为1%左右。三是缺乏与医药流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软硬件及物流供应商。以医院的院内物流为例,在“医药分家”大形势的推动下,医院药房将逐渐从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医院物流外包的模式将逐渐盛行。在大型公立医院动辄需要上千万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却很难找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软件、设备等相关服务供应商。 因此,为促进医药流通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实现医药流通行业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将积极通过对医药智能物流平台的分析,探索基于医药全流程电子商务的医药智能物流平台建设。 1 平台业务 1.1平台市场定位 广义的智能物流平台将面向巨大的社会物流需求,按照服务的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园区性,按照货物的种类可以分为消费品、大宗商品和危险品等,按照服务类型可以划分为仓储类、公路运输类、港口服务等,不同的类别将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然而一味追求大而全,不仅浪费平台资源,也容易使平台缺乏自身的特色。因此,医药智能物流平台将明确的定位于服务医药流通的行业型物流服务平台,提供从生产厂家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医药销售流通环节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并不提供实体的仓储、运输等服务,而是以第三方的身份,以医药流通行业的专业背景和行业资源,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来整合物流资源,提升行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因此,与线下实体物流服务不同,智能物流平台将为他们提供服务,而不是抢夺市场份额。 1.2 平台服务对象 医药智能物流平台参与主体包括业务主体、监管主体、运营主体。其中业务主体包括医疗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物流设备企业等。监管主体包括卫计委、药监、社保、药交所、交通、海关、税务等。 1.3 平台服务内容 医药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将主要提供六类的服务。一是医药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整理和,涉及医药物流供需信息、企业信息、物流绩效评价信息、医药行业动态信息等。二是基于全流程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协同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编码标准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平台上各用户之间信息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涉及从医药生产企业到医药流通企业、医疗机构间的订单交互、发票交互等。三是医药流通监管溯源服务,涉及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药品流向的明细、报表,确保药品流通信息的动态监管与事后追溯。四是数据服务,从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及智能物流平台的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信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和优化物流过程,提高医药产品流通效率。五是以物流资源为商品的在线交易撮合服务,从而整合医药行业物流资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六是增值与延伸服务,涉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供应链金融支撑、移动客户端应用、数据分析报告等服务于医药物流过程的定制化服务。 2 平台架构 2.1平台应用架构 平台采用“4+1”的应用架构,建设包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业务协同平台、物流信息撮合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共计四个业务子平台,以及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使用的监管溯源子平台。平台建设一个统一门户,并通过手机、平板、大屏幕等多种终端展示给最终用户。平台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1)物流公共信息子平台 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为用户提供物流信息的展示、查询、交换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是整个智能物流平台的前台门户。该平台通过网络广泛连接到物流企业系统、监管部门系统、医疗机构系统和智能物流其他4个子平台,实现对运单、货物、运力、仓储、GIS、信用、供需、监管、统计等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从而达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规范透明、资源优化调配、监管安全高效的应用效果,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2)业务协同子平台 业务协同子平台,以基础数据标准和数据交互标准为基础,以数据交换系统为核心,以云端服务为技术手段,为实现外部系统(ERP、WMS、HIS系统)与药交所核心业务平台(交易、结算平台)互联互通,生产、配送、医疗机构、药交所三方平台、政府监管部门间业务协同,而建设的技术支撑平台。 (3)物流信息撮合子平台 物流信息撮合平台,通过对运力资源(航空、海运、公路、铁路、冷链运输等)、医药类仓储资源(含冷链)、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医药物流相关软硬件等的资源整合,以数据分析平台为后台支撑,通过整体解决方案为供需双方提供物流相关资源的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在线金融服务,包含撮合管理、评价管理、结算管理、在线融资等功能模块. (4)数据分析子平台 通过数据管理后台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清洗、备份、统计、挖掘、可视化管理功能;基于智能物流各子平台数据,通过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提供如订单分析、库存分析、价格分析、路径分析等数据分析应用。为客户提高仓储、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强采购监管、提高库房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监管溯源子平台 监管溯源子平台,以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药品器械交易数据、智能物流平台物流数据为基础,以数据分析平台为支撑,服务于“三医联动”,为食药监局、卫计委、医保等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监管辅助服务。 2.2平台数据架构 平台数据架构分为5个数据域:交换数据、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它们之间通过搜索服务器、消息服务器交换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生成数据,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 (1)交换数据:包含中间库、FTP文件、WEB服务数据,为平台提供数据源以及数据交换。 (2)基础数据:包含目录数据、支撑资源数据、元数据,提供数据标准、交换协议、基础数据等内容。 (3)业务数据:包含公共信息、信息撮合数据、监管溯源数据,作为平台的基础应用数据服务于应用子平台。 (4)管理数据:包含门户管理、数据管理、平台监控数据,提供详尽的业务、内容、分析、交换、日志等管理方面的数据。 (5)分析数据:包含业务分析、综合分析、应用模型,提供详尽的业务分析、智能分析、信用评价、监管预警数据。 2.3平台技术路线 2.3.1体系架构 平台体系架构采用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整体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系统总线、服务总线、应用系统和门户。通过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模块包装成服务,并建立良好的接口与契约,以系统总线为统一调度,将功能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可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 2.3.2开发涉及的相关技术 (1)开发平台及应用服务器:平台开发延续使用当前主流的JAVA和C#平台,依托底层应用服务器Apache Tomcat、Apache Zookeeper、.Net Framework、Nginx分布式服务。 (2)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 7以及Windows 10。 (3)数据库技术:使用Oracle 11g数据库管理系统。 (4)开发工具:JAVA平台使用Eclipse作为开发工具,C#平台使用微软Visual Studio2010或以上。 (5)后端开发框架:应用框架Spring、WEB框架SpringMVC、数据持久层框架Mybatis。 (6)代码管理及版本控制:选用SVN作为版本控制服务器,使用Maven作为JAVA平台代码管理工具。 3 结束语 建设医药智能物流平台有以下四大作用,一是能够作为医药全流程电子商务平台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形成畅通、高效的药品流通渠道;二是能够实现省级药品交易平台与医疗机构、医保、卫计委间的数据对接,通过“三医”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政府“三医联动”改革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三是能够建立健全医药物流监管体系和诚信评价体系,同步推进医药产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实现医药流通全过程可视化和可溯源管理;四是能够优化医药物流资源配置,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产业进行统筹和监管,对现有闲置的仓储、配送等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最大限度地优化医药物流环节,为医药流通领域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智能物流论文: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智能管理系统 摘 要:针对钢铁企业厂内物流管理专业化水平低、物资运输效率不高和物流管理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物流调度协同性差等问题,提出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为数字化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网络化物流信息传输与动态调度和智能化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开发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一体化管控、多平台协同化运行和运输智能化管理。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 1 引 言 钢铁企业物流是指在钢铁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从向企业供应原、燃料以及辅料,进行钢铁生产与加工直到最后将钢材产品销售给消费企业的整个过程,同时包括对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出来各种的固、液废弃物的回收和重复利用。从物理区域上划分,钢铁企业物流主要包括厂外物流和厂内物流,厂外物流包括厂外原材料的采购运入以及钢铁产成品的运出销售(即入厂物流和出厂物流);厂内物流则包括全部生产物流(即从投入铁矿石、煤炭、废钢等原材料采购入库开始,经卸车、储存、冶炼、轧制及特殊处理等环节,直到形成各种钢材产品销售出厂为止的全过程)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物流。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厂内物流又可分为生产制造物流(辊道、天车、台车等运输以及部分铁水火车运输)和厂内运输物流(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 2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现状 大型钢铁企业从采购环节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生产环节的烧结矿、生铁、钢坯,到销售环节的钢材以及循环利用物资和废弃物的处理,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物流过程使钢铁企业不得不拿出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来处理这些事务。当前,大多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有独立的物流部门,而这些职能性质相近的物流部门由于物流管理的相对独立,从而造成企业内部物流不顺畅和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钢铁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工艺装备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而忽视厂内运输物流系统及其管理优化,导致厂内运输物流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虽然部分先进的钢铁企业物流运输已开始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跟踪定位和管理,但大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较低层次的运作阶段。绝大数钢铁企业是靠纸为媒介来传递信息,还未能实施数字化的物流管理,先进的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大型钢铁企业管理和经营者越来越关注于大型钢铁企业的厂内运输物流运输的管理和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型钢铁企业随着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厂内运输物流系统若不随着改进,与企业的发展规模明显不适应,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制约;另一方面,在当前原材料价格高涨、而产品竞争又异常激烈、企业利润走向微薄的新常态下,通过对厂内运输物流系统优化,可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2.2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化水平低、物资运输效率不高 目前,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参与单位众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弊端较多。因参与单位多,导致整个物流应有的衔接、协调机能割裂,从而造成物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降低而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物流系统多环节的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够灵活,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运作能力差。尽管很多企业开发应用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内部物流管理结构存在问题,业务流程不够优化,物流效益难以得到体现,项目很难发挥其效力[1-2]。 2.信息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物流调度协同性差 近年来,虽然部分先进企业物流管理已开始采用RFID、条码、GIS、GPS等技术,并建立和使用物流管理系统、库区管理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ERP购销管理系统以及远程计量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但往往企业所建立的各个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传递不畅通,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明显;同时各企业所建立的各信息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物流调度缺乏协同优化能力,致使物流运输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运输配载,车辆空驶率高,运输效率低。 3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将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企业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实现对物流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通过建立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整个厂内运输物流信息和数据及时、透明的传递和交换,并实现厂内运输物流的集中管控、智能处理,使企业进一步降低物资库存、优化运输路线、减少内部倒运、降低经营成本。 3.1 数字化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 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利用RFID、条码、视频、红外感应器、激光定位、GPS/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进行全方位实时跟踪和在线监控,实现物流数字化是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3-5]。 3.2 网络化物流信息传输与动态调度 物流信息的可靠实时传输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关键。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WSN无线传感网络、Zigbee、GPRS/3G/4G等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在钢铁企业高温、高振动、强屏蔽等恶劣环境下,实现企业厂内产品库区作业和运输物流跟踪信息与调度指令的实时传输,可对厂内运输物流运输实现动态调度和优化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运输配载,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物流运输效率[6]。 3.3 智能化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 物流运输计划与作业的智能化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重点。利用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关键技术,如物流调度计划智能决策模型,实现厂内不同车间、不同运输物资和不同运载工具协调优化调度的同时,与其他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协同MES、ERP、远程计量系统等其他管理系统作业,从而实现物流的智能化、一体化管控。 4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 4.1 系统架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从“泛在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角度对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监控和优化管控。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1.感知层 感知层负责信息采集,车载终端、船舶终端、手持终端、门禁系统、计量系统以及ERP、MES等系统中获取信息,而计量、门禁系统则分别基于RFID、GPS/北斗导航、红外感应器和视频等物联网技术感知信息; 2.网络层 网络层为信息传输层,主要采用包括WSN无线传感网络、3G/4G移动互联网、企业专用网络等网络技术实现监控信息、定位信息、调度信息等监控管理过程中关键信息的传送; 3.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为厂内物流管理应用,包括两个子层:应用支撑子层和厂内物流运输应用子层,其中应用支撑子层包括GIS平台、数据集成平台等,厂内物流运输应用子层包括系统管理、运输需求、运输计划、运输调度、运输实绩、仓库管理、作业监控、物流跟踪等。 4.2 系统功能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围绕物资运输需求、运输计划、运输调度以及物流跟踪和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促进物流一体化管控、多平台协同化运行和运输智能化管理,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下图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框架。 在运输物流管理过程中,系统首先根据ERP的采购和销售订单信息,同时结合MES和各车间提出的厂内物资运输要求形成相应的物流运输需求。经过汇总处理形成运输计划。根据运输计划,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进行仓储管理和汽车、船舶的运输调度,形成最优调度计划。物流运输过程中,实时监控物流作业并进行物流跟踪,运输完成后形成运输实绩。 以厂内翻运为例,相关车间工作人员在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上创建企业内物流运输需求,指定运输方式、起点、终点、有效期、车型、计划用量等信息。物流管控平台运输计划模块综合所有运输需求信息及物资库存信息经汇总优化后形成运输计划,下发给相关运输管理子系统(如智能汽车运输管理子系统等)和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车辆调度人员根据运输计划进行车辆调度确定具体车辆及司机、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物流成本等;同时将运输调度计划发送至相关智能车载终端、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计量系统、门禁系统,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则将运输调度计划下发给相关仓库管理人员手持终端。相关车辆及司机根据接收到的运输调度计划任务进行运输作业,同时相关仓库管理人员则根据运输调度计划安排相应物资的出入库计划。运输作业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车载终端、手持终端及时将作业信息反馈回系统,同时通过GPS和GIS在线跟踪作业车辆。当车辆通过门禁或地磅时,门禁系统根据车辆调度计划放行,并将关键信息反馈回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计量系统则称重后将重量信息加入到车辆调度计划信息中,同时将完整信息反馈回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最终通过综合作业监控、物流跟踪以及计量和门禁等关键信息形成车辆运输实绩存档。 4.3 相关子系统 1.智能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 智能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仓库管理模块和仓库智能手持终端组成。仓库管理模块功能主要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库管理和移库管理等;仓库智能手持终端功能包括作业任务接收,入库作业、出库作业、盘库作业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仓库管理模块针对作业计划下发指令任务到相应仓库手持终端,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入库、出库等作业,作业完成后手持终端将作业完成情况及关键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 2.智能车辆运输管理子系统 智能车辆运输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车辆管理模块和智能车载终端组成。车辆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车辆调度、车辆跟踪、作业监控和运输实绩等;智能车载终端功能包括运输任务接收、GPS定位、作业实绩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车辆管理模块针对运输计划下发运输指令任务到相应车辆车载终端,指导司机进行物资运输和计量等作业,作业完成后车载终端将运输作业实绩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同时运输过程中车载终端将GPS位置信息及时反馈回管理系统,以便管理系统对车辆进行动态跟踪和调度。 3.智能船舶运输管理子系统 智能船舶运输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船舶管理模块和智能船舶终端组成。船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船舶调度、船舶跟踪、作业监控和运输实绩等;智能船舶终端功能包括运输任务接收、GPS定位、作业实绩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船舶管理模块针对运输计划下发运输指令任务到相应船舶终端,指导船舶进行物资运输和装卸船等作业,作业完成后船舶终端将运输和装卸作业实绩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同时运输过程中船舶终端将GPS位置信息及时反馈回管理系统,以便管理系统对船舶进行动态跟踪和调度。 5 结 论 1.随着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将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数字化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网络化物流信息传输与动态调度、智能化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将成为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2.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架构,分别负责信息采集、传输和应用,实现从“泛在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层面对企业厂内运输物流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监控和优化管控。 3.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包括主管理系统及智能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智能车辆运输管理子系统和智能船舶运输管理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系统主要围绕物资运输需求、运输计划、运输调度以及物流跟踪和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促进物流一体化管控、多平台协同化运行和运输智能化管理,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 智能物流论文: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 要】本论文针对物流企业如何实现其物流资产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展开了探讨,并设计了一款可满足物流企业随时随地有效监控和管理其物流资产的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物流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位置跟踪服务、资产安全运行监测与预警、资产运营调度管理、配套紧急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及提高上下游企业之间联动性的管理系统,帮助物流企业实时的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物流资产信息,以实现物流企业对其物流资产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关键词】物流资产管理;物流资产监控;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及国家一系列物流业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物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国内包括货运、仓储、快递、航运等物流公司的数量已发展到约40万家。我国已成为真正的物流大国,但却还不是物流强国。我国物流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流成本高、渠道不畅,物流系统性不强、信息化水平偏低,物流信息标准不规范,物流信息系统的整合度低等[1]。 经过近几年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虽然很多物流企业都已经在运输车辆加装了GPS模块,但GPS模块的实际应用功能就仅限于定位监控。例如专门用于运输疫苗的冷藏车辆或专门用于运输危化品的槽罐车辆驶出后,车辆和货物的相关信息就很有可能成了未知数,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客户都无法实时、准确地了解车辆在途中的相关状态信息,车辆的行驶状态、安全状况、冷藏车在途中的冷藏温度是否达标、槽罐车在途中货物是否有泄漏或异常、车辆在途中长时间滞留的原因是塞车、撞车还是出事故了等。尤其对于危化品的运输车辆或存储仓库,一旦事故发生,给物流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的社会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化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所有这些不可监控的问题,都属于物流企业未能有效监控和管理其物流资产的范畴。所以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和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实现其物流资产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已成了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针对此课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设计一款可满足物流企业随时随地有效监控和管理其物流资产的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 1 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都在物流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动态采集物流业各个环节的相关物流信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为实现物流业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即在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实现物流资产的位置和状态等实时动态信息的采集,并可以通过GPS/GPRS/卫星/RFID链路连入互联网[,与物联网服务中间件进行交互,并可实时传输数据到物流资产管理平台的后台服务器。可见,搭建起智能物流资产信息的后台服务器已不是技术的难点。 据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显示,目前Android手机和苹果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90%[2]。可见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同时WIFI、3G、4G网络也日益的稳定成熟, 所以不论是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客户通过智能手机端随时随地的查看其关注的物流信息也是可实现的。 2 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 2.1 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定位 本系统旨在为物流企业设计一款可随时随地有效监控和管理其物流资产的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物流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位置跟踪服务、资产安全运行监测与预警、资产运营调度管理、配套紧急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及提高上下游企业之间联动性的管理系统,帮助物流企业实时的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物流资产信息,确保其物流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控,提高物流企业对其物流资产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并极大地减少和避免物流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事故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节省了总体的物流成本。 2.2 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物流资产信息采集端、web后台服务器端和智能手机端[3]。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端监控和管理其所拥有物流资产,本系统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2.2.1 信息采集端 在物流资产设备中部署GPS和各类传感器实现物流设备数据的实时采集。 2.2.2 数据接入链路 将实时采集的动态物流资产信息通过GSM/GPRS/卫星链路连入互联网。 2.2.3 数据收集解析模块 将接收到的二进制物流资产信息进行过滤,分组,关联,聚合等操作,处理得到物流资产管理过程中对应传感器采集的可用数据。 2.2.4 数据库集群 用于储存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 2.2.5 应用服务器集群 应用服务器集群将为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物流设备的逻辑业务和数据服务,如资产管理中心、实时位置服务、实时状态服务等、配置服务、登录认证、运营管理、视频语音远程服务等。 1)资产管理中心 负责处理用户管理相关物流资产的请求,实现使用人员远程控制其物流资产的具体指令操作。 2)实时位置服务 负责处理用户查询物流资产实时位置信息的请求和查看物流资产历史位置或轨迹信息的请求。 3)实时状态服务 负责处理用户查询物流资产实时状态信息的请求。如使用人员通过智能手机端查看其物流运输车辆的燃油使用情况等的请求。 4)配置服务 随着物流客户对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和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物流业务将会不断的细分,新的物流装备品种也将会不断的更新升级,对每一类型的物流设备我们都需要配套相应的设备管理系统,因为不同的物流设备,物流企业所关注的参数不同,即在手机端的显示界面也会存在差异,而在手机端作为开发人员不可能要求客户安装N个APP,以Android智能手机为例,开发人员也不可能一次性将各种物流设备的配置文件一次性打包到APK里,第一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不符合手机开发的“轻应用”设计原则;第二任何开发人员都不可能预知未来所有物流设备的配置参数和个性化界面要求。所以基于以上两点,为了提高本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将设计配置服务器专门用于存放各类物流设备的个性化配置文件。 5)登录认证 负责处理用户的登录请求,能够根据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安全认证,防止“非法”用户的接入与盗取物流资产的状态信息,提供私有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6)运营管理平台 负责物流资产的优化调度管理,采用就近发货原则,采用云仓储物资管理调度系统实现将所有库存信息(地址、库存品种、数量、物流能力)记录在后台中央服务器上,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和跟踪,实现简单直观的任务交互系统,为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上传任务并管理物流资产的调度,以及提高实施处理运输异常的反应机制。从而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极大提高物资配送效率。 7)视频语音远程服务 负责本系统视频语音远程服务相关的请求。如仓库的管理人员发现仓库异常时,可通过手机端向后台发出视频语音请求,当视频语音远程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的具体请求后,将会根据用户的请求做出相应的响应,为仓库管理人员与其请求的协助人员建立连接,使协助人员通过视频语音的方式准确的掌握和理解仓库管理人员所发现的仓库异常情况,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有效应急处理机制,快速的解决仓库的异常问题,避免仓库事故的发生。 2.2.6 负载均衡层 1)在物流资产信息采集端和后台服务器集群端之间搭建负载均衡层,目的是为了均衡数据收集解析模块服务器的工作任务,当采集数据量在短时间内达到数据收集解析模块处理峰值时,负载均衡层可充当缓存的作用。避免数据收集解释模块服务器端处理能力下降。 2)在后台服务器集群和客户端之间搭建反向服务器,目的是为了提高后台服务器集群的安全性和高并发的处理能力,同时也为了实现本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的整个后台服务器集群对于使用人员的客户端来说是透明的,提高物流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实现更稳定、安全、灵活的交互使用,减少服务器内部资源遭受破坏的风险。 3 结论 物流资产的数量、质量、效率和可利用程度直接决定了物流企业的货源组织能力和其他供应系统的效率[4],物流企业实现对其物流资产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和保障,也能为社会和客户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从未创造出更多盈利的机会。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物流的不足,目前物流各个环节的不可控因素大多数都还属于物流企业没有真正有效监控和管理好其物流资产的问题,所以本文针对此研究课题完成了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本系统旨在为物流企业设计一款可随时随地有效监控和管理其物流资产的智能物流资产管理系统,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物流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位置跟踪服务、资产安全运行监测与预警、资产运营调度管理、配套紧急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及提高上下游企业之间联动性的管理系统,帮助物流企业实时的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物流资产信息,确保其物流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控,实现物流企业对其物流资产真正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并极大地减少和避免物流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事故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节省了总体的物流成本。 智能物流论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 RFID GIS 冷链物流 1 智能物流系统基本构成 食品冷藏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和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冷藏运输也叫作冷链物流,是冷藏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货物出库到消费者签收之间的所有活动。冷链物流对食品的卫生、营养、新鲜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对食品的配送质量和效率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冷链物流是较科学的解决方案,智能物流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物流过程数据智慧化、网络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因此,智能物流系统基本构成包括: (1)物流货物监控和管理系统,信息采集、实时监控、双向通讯模块、WEB实时查询。 (2)智能优化物流配送系统,配送物品分析,配送路径规划,车辆动态调度模块。 (3)智能终端系统,开发智能硬件和软件系统,智能终端集成GPS定位、IC卡读写、磁条卡读写、摄像头、条码扫描、语音等多种功能。 (4)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与智能物流相结合,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者之间数据共享,形成完善的冷链经济生态系统。 2 智能冷链物流关键技术 2.1 RFID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现代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技术的读写器设备对射频标签进行非接触式识读,达到对数据自动采集的目的。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在智能物流应用中至关重要,它能够快速又准确地进行海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输入,在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2.1.1 数据采集 RFID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也可以同时识读多个对象,具有抗恶劣环境、保密性强等特点。电子标签是FRID的信息载体,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包括货物信息、加工信息、配送信息、仓储信息、销售信息等都必须全部记录下来。在智能物流系统中,为每一件货物都安装上RFID电子标签,保证了货物信息的完整性。 2.1.2 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对冷链物流尤为突出,智能物流要实现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者的全过程监控,满足消费者的产品知情权,并且能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RFID存储容量大,并且是对每一件货物的唯一标识,存储冷链物流全部过程的信息,并且可以对标签的信息进行加密保护,使得信息不易被篡改和窃取,方便相关人员对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实现产品的追溯管理和安全维护。 2.1.3 环境监控 冷链物流整个环节都需要处于冷温环境下,才能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主要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采用温湿传感器和RFID实时采集环境信息,这样就可以对冷链物流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度,当发现异常时能够及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实现了环境的可控性。 2.2 GIS技术 GIS是智能物流的关键技术与工具之一,主要用于物流配送方面,使用GIS可以构建一张综合物流图,将订单信息、网点信息、送货信息、车辆信息、客户信息等数据都直观地在一张图中进行管理,它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对于改善食品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 物流地图查询 将物流企业的网点信息,例如地址、电话、配送员等,标注到地图上;并且通过GIS采集道路动态信息,如交通流量、道路拥塞等,以及物流的配送路径和位置信息都实时的反映在地图信息上,用户和管理者通过移动终端便可以快速查询相关信息。 2.2.2 配送路线规划 管理物流网点地理信息大数据,划分物流分单责任区,并与网点进行关联,使用GIS地址匹配技术,搜索定位区划单元,将地址快速分派到区域及网点,并根据该物流区划单元的属性找到配送员以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采用物流配送辅助规划系统,合理规划路线,保证货物快速到达。 2.2.3 配送车辆管理 从货物出库到客户接收进行全程监控,使用GPS对车辆进行实践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合理调度车辆,提高车辆利用率。并且安装报警设置,当有特殊情况出现时,发送提醒指令,保证配送车辆顺利达到。 2.3 智能终端 智能终端是智能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机载终端和移动终端,它必须具有开放式操作系统,使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互联网接入,通过安装应用软件和数字内容为物流系统提供服务的终端产品。通常需要具备高速接入网络的能力;开放的、可扩展的操作系统平台;较强的处理能力;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触控、语音识别等)。智能终端,集成了GPS定位、IC卡读写、即时通信、指纹识别、条码扫描、单据打印、语音和信息查询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将逐步完善并应用于智能物流系统中。 2.4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商平台、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组成。其中,物流是指物质实体的运输、存储、配送、仓储和物流信息等管理活动。电子商务下的智能物流可以优化配送中心及物流中心网络,设计适合电子商务的物流渠道,以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且使用物流服务可以向上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查询、物流方案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财务结算等。智能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代表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 3 结语 智能物流的核心就是信息的智能获取技术,智能传递技术,智能处理技术以及智能运用技术。在智能物流的各个环节中,技术的实现存在差异,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物流活动的智能化管理,如何达到智能物流的最优化,在于技术运用的不断创新和系统架构的不断完善。 智能物流论文:绿色高效智能,复合式物流产业空间 【摘要】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依托优资源及地理优势,通过引入高校,商业,SOHO等复合产业空间结构,并进行绿色,高效,和智能化的建筑和规划设计,顺应城市化和周边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兴物流产业园区。 【关键词】复合式物流,绿色,高效,智能化,规划设计 工程档案 建筑设计:北京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址:湖北黄冈市黄梅县 总用地面积:8万平米 总建筑面积:17.5万平米 项目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小池镇,105国道以北,规划总面积163.7公顷,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两大“一级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中三角”战略鄂赣互联的黄金节点,武汉城市圈,环潘阳湖生态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等三大国家战略示范区的交汇点和几何中心。与九江市隔江相望,是小池与九江两座深水港的中心。产业园临近九江,昌北,天河三座空港,有效距离在1.5小时内。聚水陆空得天独厚三大资源,奠定了其地段辐射中部,汇通全国的交通基础,凭借长三角的独特区位优势,项目将直接辐射6市(九江,景德镇,安庆,黄石,黄冈,鄂州)2200万人口,1600亿消费市场。 设计构想 设计意在将复合模式的产能空间融入现代化的城市新兴物流产业园,创造出绿色高效,智能以及多元化的物流产业环境,使其在城市化以及周边新兴经济区域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上升空间,并带动周边产业结构的纵横向发展。产业园以电商物流作为核心依托,结合实训学院,仓储直销,SOHO办公,品牌总部,品牌电商,一站式购物等多种功能,运用绿色高效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形成复合式物流产业空间。 规划设计 项目地块划分为ABCDE五个功能区域,采用开放式设计布局,区域间相互独立又互补结和,形成多个互相联系的大小空间院落。其中AB两区为品牌总部及高层SOHO办公区,为地块内的地标组团,主要满足大型品牌电商入驻办公;C区仓储直销区,为物流配送和转运基地;D区高校实训基地区,为多个高校提供电子商务实训宿舍和教务场地,一期满足500人师生入驻需求,主要为整个物流园提供技术支持;E区商务商业混合区,按建筑体量及分期又分为E1-E5五个区,分布11栋6-11层的SOHO办公楼,采用环形围合结构布局,首层及二层为电商品牌展示店以及一站式购物中心,满足创业型电商入驻和经营需求。 建筑朝向以南向为主,局部结合景观及场地条件形成东西向布局,在整体空间形态上,结合地块外部景观条件和内部景观资源,通过不同体量建筑的交错变化,建筑层数局部跌落,创造丰富多变的天际形态。 建筑设计 建筑外观上反映汇聚当地建筑语言的现代设计风格,同时展现电商物流现代,科技,绿色,简洁,高效的功能特点。立面设计上,通过竖向线条的错动和横向线条的变化来强调各塔楼立面设计的独特性,并保持设计上的连贯性,以达到视觉上一体化的效果,同时强调竖线和直线的设计,再加上大面积玻璃,局部悬挑等设计元素,使得建筑物更为轻巧。立面材料上,仓储部分采用灰色金属板,结合橙色外墙金属板,体现现代快捷的物流特色。SOHO商业综合部分,裙房采用深色灰色石材,结合露台,外廊穿插设计。墙身主体部分采用白色真石漆及仿面砖石漆,门窗采用茶色透明玻璃,建筑顶部退台花园的处理丰富了园区的空间组合形态。 绿色技术是中部物流园的一个设计要点,主要反映在尽量减少空调等能耗设备的运用,考虑到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建筑采用了被动式的通风散热设计,如局部设计通风中庭,西侧采用较深的竖向凹槽窗,以及白色系的外墙,植被屋顶等,起到积极保温和散热效果。 交通流线及停车 规划的道路交通组织以人车分流为原则,各功能块即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营造舒适,便捷的物流工作与生活氛围,同时结合功能需求特点将不同车流,人流合理的规划在场地范围内,西侧连接城市快速通道,主要为货运仓储大型车辆流线,南侧,北侧和西侧地块内环线为小型车辆流线。园区人流步行系统则贯穿整个地块,不受车流干扰,园区外访客及消费人流由于人流量变化较大,主要分布在东北角,便于汇集和疏散。规划道路分级明确,形成网络,满足工作,生活,防灾和疏散等要求。 在E区商务商业流线中,分别设计了主次两条购物流线,主动线宽度4米,贯穿一层二层,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满足购物盘活所有店面的需求。次动线宽度2.5米,为功能及景观动线,连接了二层各观景平台,和服务通道等等。商业空间做到收放自如,局部挑空与室外相连,形成“呼吸空间”。 景观设计 项目在充分利用南侧“长江”景观条件的同时,在园区内部设计较大的景观花园,在南北和东西方延伸,平衡整个地块的景观条件。通过“借远景,框中景,纳近景”的设计原则将园区内外,自然,人工的景观元素融为一体,使绿化以绿化带形式向园区内部空间延展,并通过后期环境设计,使绿化景观与硬质铺地紧密结合,营造丰富而精致的空间场所,以满足园区不同人群的活动需要。 在绿化和植被配置上,力求体现品种多样化,色彩协调并具有层次感,在植物的选择和种植设计上,强调植物尤其是乔木的多样性,且增加了彩色树种的比重;通过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的竖向层次;并以自然状态的植物与人工雕琢修剪的植物相结合,使之相印成趣,相得益彰。 智能物流论文:智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 摘 要: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生产企业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将有限的资源打造自己核心的竞争力,往往将一些非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特别是随着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外包物流业务已是生产企业的不二选择。然而对于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来讲,在选择外包的同时,如何规避物流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却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常州企业为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智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 随着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扩充,物流外包逐步被社会认识、了解和进一步采用。 物流外包也由简单的、单一的物流业务外包逐渐发展为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配送的整个供应链集成业务的外包,同时物流外包企业所涉及到的企业生产、产品和销售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物流外包双方的合作必须基于信心和诚意,才能顺利进行。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常州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发展状况 常州“制造”有着足以自豪的历史,是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纺织、服装、印染等,这些,曾经是常州传统的代表产业。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常州提出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思路,目前是江苏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就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面对这样的思路变革,常州大力很早就开始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型。2009年常州启动实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以来,通过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在原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给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带来无限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物流外包现状 (一)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物流保障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物流操作采用远程、可视化管理,报表数据不容易出错;2、采用自动化设备和网络管理,减少收货环节人员,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3、利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分拣设备实现快速分拣;4、采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准确及时对库存数量和日期预警。 但是通过对一些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目前只有不涉及核心机密的物流环节才采用外包,整个物流集成度并不高,这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在强调产业供应链竞争的今天,这种低层次的物流外包与智能城市发展要求有着较大的背离。企业不愿意进行整体外包的原因主要因为担心风险的影响。 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中存在的风险 虽然物流外包服务商采用较为先进的管理设备和手段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的物流业务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泄露风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核心能力至关重要。但是为了提高物流业务外包的运作效率,一般都需要共享双方的相关信息,使双方能够及时的更新生产和市场方面的物流需求,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及时配送产品。显然这大大增加了核心技术、信息资源与商业机密被泄露的风险。 (二)物流外包商诚信缺失。物流服务商为了获得物流业务,在双方洽商物流外包合作协议时,迎合企业的需求,夸大自身物流服务能力,如果企业缺乏对物流提供商的资信评估能力,企业有可能所托非人。一旦物流服务商不能兑现承诺,则会影响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正常进行。 (三)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物流外包过程中,制造企业对物流的控制能力相对是较差的,生产企业要承担物流失控的风险,同时由于增加了第三方,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四)与客户联系减弱。物流业务的外包使得是企业同顾客的直接接触机会大大减少,一方面,如果企业监管不到位,物流企业就可能存在着不良行为,从而造成货主利益的损失,从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企业无法直接从客户那儿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如果物流服务商不能及时反馈客户的信息,企业将无法进一步的完善物流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客户的满意度。 (五)其他管理成本上升。虽然外包物流业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运作成本,但同时会增加一些额外的管理成本,比如监管的成本、协调的成本等。 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防范物流外包风险的措施 针对上面的分析,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可采用以下措施,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绩效与监督,强化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以降低企业自身的物流外包风险。 (一)科学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物流服务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物流业务的特点选择使用。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物流供应商的各项物流服务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估。比如可以采用招标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物流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 (二)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监管。在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明确了责任后,有效地监督显得极为重要。选择好物流供应商后,必须对其运作进行严格监督、对其运作绩效进行及时考评,并提供紧密的合作。同时根据相关绩效考核的数据和市场反馈,不断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和修正,促使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核心能力得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 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还应制定企业内部针对物流提供商的保密方案。如: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员工的保密意识,尤其是公司涉及企业核心机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物流外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外包中,企业必须认真寻找优质外包伙伴,建立以“双赢”为原则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应该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认真分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来源,合理地制定防范对策。 智能物流论文:基于物流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 要:本文介绍了Hadoop及MapReduce模型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对Hadoop的框架构成核心节点的主要工作及MapReduce模型的工作流程模式,对第二代Hadoop平台简的Yarn框架及其基本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介绍,同时关注了一个崭新的基于内存存储的计算框架Spark。文中对智能化物流平台的框架结构进行了整体的描述,包括WEB业务各层的结构的概要介绍,数据库实例中抽取几个表进行了简单的表示,和智能化体系中核心部分推荐系统的设计结构的阐述。其中推荐系统部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从业务需求的分析,到系统结构的设计和系统工作的大体流程。 关键词:推荐系统;Hadoop;物流平台 1 智能推荐系统的概览 下面以匹配客户对象的智能推荐为例进行说明,智能推荐系统实现的功能目的,与天猫、京东的网站平台的形式类似,当发货方即货主企业或生产制造企业等,登录系统平台网站时或者移动APP端时,系统的后台经过智能计算核心组件模块,为此类型的登录客户实时计算出它可能会感兴趣的物流企业、运输车队等,这样的承接方即以物流运输为主体业务的一方,平台将这样的列表信息在浏览器中或者移动终端中为登录用户即时展示,以提高用户体验度。同样,在物流运输一方登录时,也会显示它可能感兴趣的货主企业。 2 智能推荐系统的框架设计 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框架,主要由数据过滤、智能计算、数据存储层和中央控制单元四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智能推荐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两种类型数据即实时型数据和批量类型数据。其中批量类型这个部分,主要是从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库中取得,即Oracle数据库实例的关系表和HBase键值对的数据表;实时型的数据,采用了技术成熟度较高、响应度高、应用范围比较广的Redis数据库作为平台缓存数据库,平台性能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数据ETL模块作为过滤层发挥其作用,主要是为推荐系统算法提供基础计算数据,对原始数据数据进行清理转换,以便核心的智能计算单元发挥更高性能提高处理数据的速度,尤其是在实时性的处理方面,一旦从Oracle或者MongoDB、Redis这些数据源取得的数据过于冗余,或者是与智能计算单元接口所要求的数据类型、格式等不相一致时,对于计算的性能影响也是显著的。根据数据来源的类型不同,相应地,数据过滤层的接口部分在数据源类的内部实现同样是以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进行分组别进行设计和编码实现,对外则统一接口命名进行多态继承,这样的传统OOP面向对象的编程模型方式对于系统后期在数据层的扩展是有利的,尤其是在非结构化类型的数据库快速发展的时代,键值型数据库、图存数据库等等,对于这类的接口模块的可扩展性是一种最基本的开发要求。 3 推荐系统的工作流程 根据物流行业的运作特性,主要是监控和分析货源、订单处理等操作的工作时间节点,一般情况下,时间节点集中在白天的工作时间范围内,因此,对于批量数据的分析计算工作,论文研究中参考电商平台的批量数据分析处理方式,批量数据处理工作的启动时间点根据这个具体运作的明显的特点,设置为每日21:00点开始进行批量数据分析作业。 3.1 数据预处理 智能推荐系统在启动批量数据分析工作后,首先由推荐系统的数据ETL中的提取业务模块通过JDBC连接各WEB平台中的数据源,包括了Oracle数据库和MongoDB数据库(前期作为GPS数据存储,后期用来做路线推荐用),向这些数据源发送查询请求,以便从实例的结构表中取得数据集,对读取后数据集以货主公司ID和物流公司ID进行分组计算,计算出货主企业对物流公司评价均值,对平台数据源中的结构化数据计算完成后,由转换存储功能模块将数据以预定数据格式,即键值对的形进行存储处理工作,将结构化的数据转换为非结构化记录数据集,最后,由数据ETL中的传输功能模块调用Hadoop的FileObject接口将过滤后数据存储到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中,以便推荐系统中的计算服务层各个计算单元直接处理调用。 3.2 智能推荐算法流程 为了达到推荐的目的并减小存储容量,一般为推荐结果设置一个K值即为用户推荐的物品列表只选取前K个物品,实验中在配置文件中提前设置K值。 推荐系统计算层的计算单元根据上下文环境配置直接从Haddoop平台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中读取相应的预处理后的批量数据文件,由系统自动计算文件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片,默认在上下文环境配置中设置为64M或者128M即可,每个分片会对应一个Map任务节点,在Map任务节点中执行计算任务,逐行读取数据以键值存入上下文数据中,为了减小Reduce任务节点的计算压力,针对当前的Map任务节点由Combiner单元执行一次的合并处理,Hadoop框架根据各Map任务节点中键值和数据大小启动相应数量的Reduce任务节点,在Reduce任务节点中以键值(货主ID)合并来自不同Map任务节点中的上下文数据,这时可以得到N个货主评价向量,由N个货主评价向量计算得出项目(即物流公司)的同现矩阵,最后N个货主评价向量分别与同现矩阵相乘得到N个货主的推荐向量,选取前K个推荐结果存入缓存数据库中,完成推荐计算。 整个推荐计算完成后,当WEB业务要实现推荐效果时,即可直接从缓存数据库中读取最新的推荐结果,为货主企业推荐K个比较感兴趣物流企业。 智能物流论文: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物流建设及发展 摘 要:当前,“物联网”是一种火热的网络词汇,迎来了第三次世界经济浪潮。10年,传感网技术产业联盟成立,此外,为了推物联网发展,工信部宣布构建了一个国际性的领导协调小组。随后,上海物联网中心设立,最重要的是,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确提出:“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提高战略新型产业的投入,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物流;建设;发展 1 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物流建设 (1)利用互联网网络,开创智能物流网络 智能物流网络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种聚合型创新系统,使得网络建设超越了行业间的限制,应用范围不断普及,人们能方便地利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方便快捷地查询产品,与产品的智能检测联系在一起,从而普及到人们生活中。 (2)利用RFID技术,促使供应链与生产融合并实现智能化 当前,物流业主要感知手段是GPS技术和RFID,今后互联网技术必将朝向蓝牙技术和传感技术等方向发展,同时普遍应用到现代物流领域中,为现代物流业提供多种感知与操作手段。然而,当前,我国物流现状是,看重物流双方的价格成本,没有考虑使用互联网技术对供应链成本的优化,相比传统运输,极大降低了成本。一旦互联网技术中的传感技术与RFID技术得到普遍使用,将使物与物之间的连通性更为顺畅,为采购系统和生产系统等搭建智能平台。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技术应用的普遍,智能生产和供应将实现融合,简化了工序,拓宽了流程,形成智能企业。 2 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物流发展 (1)国内电子商务物流状况 10年以B2C和C2C为代表的我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有上升趋势,事实上,国内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需重视到物流短板。第三方物流要花费较大的成本,服务水准千差万别,严重阻碍了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物流公司在制度体制和资金等方面面临严重发展障碍,阻碍了国内物流行业的整发展。不仅成本高昂,此外,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偏低,如货物不能及时交货和对板,快递员服务态度差,无形中影响了电子商务的信用度,除了成本高之外,第三方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低。 (2)物流电子商务影响传统商业经济结构 ①减少了经销商等中间环节,拓宽物流内涵和外延。电子商务在发展下,消费者和产品制作者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物流电子商务在发展的同时,促使配送中心功能多样,货物配送以外的环节,如技术服务、产品与调试等有关客户的意见反馈,当前已经进入到农业部和商务部推行的农业和商超市对接模式中,使农户和菜市场、超市之间直接对接,精简了中间繁杂的环节,保障了农民的高收入,要求物流公司高高质量的仓储、配送和管理,把众多中间经销的内容融入到物流公司中。 ②诚信系统在物流电子商务发展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对智能物流运营而言,物流电子商务是表现形式之一,诚信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将阻碍诚信系统。产品生产流通行业和个人消费都是物流企业的潜在客户,我国个人消费诚信系统并不完善,还有提升的空间,结合文章中电子商务的相关发展可知,政府调控,认证物流车辆,监控物流交易清算中心;物流服务在信息技术下,实时监控运输车辆和物流仓储;社会公众监督和用户监督,加速了诚信系统的建设,保障了物流电子商务运行的安全有效。 ③供应链外包促使产品设计制造业更专业,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益。物流电子商务具有便利性和完善性等特征,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的完善和便利,使许多有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将一些外包,如物流销售和原材料的采购等承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使用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产品进行研发和创新,以提升企业在国内的综合竞争力。 ④轻资产公司和个体从业者大量出现,应引起政府工商、税务的监管的重视。轻资产公司指的是,把销售渠道和终端消费作为核心竞争力,外包重资产的非核心业务部门,如生产部门和物流部门,核心业务利润最大化,商品价值转化简洁化,出现的大量网商便是这种表现形式。个体网商和轻资产公司的发展,不仅促使经济繁盛,而且缓解了就业压力。此外,加剧了工商和税务管理管理的不便性,仅仅依靠社会监督和网商自律远远不够,无法保障互联网安全高效运行,其中,行政和法律手段的使用很有必要,如工商执照和网商实名制等,需要政府面对实际。 ⑤快递业发展迅速,使智能物流职能多样,吸引了众多人才。快递业是智能物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产品制造到商品流通两个价值链放到最后一站。快递业具有高度信息化的特征,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快递人员的队伍已经超过150万,主要分布在环渤海经济圈、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如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地。电子商务和物流电子商务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业务如经融服务、原材料采购等开始向物流公司转移,进一步提升了该行业的薪资待遇,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快递员人均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比同时期大学毕业生收入要高,使得许多高新技术人才涌向这个行业。 (3)城市物流配送业务飞速发展产生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下,人们对这种门到门的服务尤为依赖,产品质量和体积具有很大随意性,也就要求快速的时间,单件产品过于包装,使商品物流成本不断增加。许多快递人员在城市中长时间流动,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安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物流服务差距不断拉大,消费水平低,电子商务滞后,薪酬较低,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显得非常突出,不利于物品的流通,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结语 当前,物流技术正推动物流业的改变,在互联网理念的指引下,技术攀升,政策扶持,相信将来互联网技术为我国物流业带来的发展将十分巨大,中国物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专家预测中可知,未来互联网物流将朝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智能物流论文:基于MC9S12XS128的电磁引导式智能循迹物流车 【摘要】工业4.0体系下,工厂需要实现柔性生产,需要将零件智能配送至各个工位。因此,我们的智能循迹物流车应运而生。它由微处理器模块、电磁传感器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机驱动模块、舵机模块、超声波停车模块、上位机模块组成。多路径选择算法可以根据技术人员所输入的加工工序,自动生成行进路线,并在电磁循迹算法识别到岔路口后,控制物流车转向。最终达到将不同的零件按照技术人员指定的加工工序,智能配送至各个工位的目的,实现柔性生产。 【关键词】工业4.0;柔性生产;电磁循迹;多路径选择;智能配送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继德国的“工业4.0”推出之后,“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方略也公布于众。而我国的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特别对于间歇流水线,产品会出现在工序时间较长的工作地上等待加工和工序时间较短的工作地的负荷不充分的现象。除此之外,与工业3.0的流水线只能大批量生产的刚性生产模式所不同的是,“工业4.0”流水线要求可以实现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最小的批量可以达到一件,也就是说,可以为消费者量身定制孤版商品,即柔性生产模式。柔性生产的精髓在于实现弹性生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使得产品的生产工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订单采用不同的生产工序。这样,生产线上的各个工位之间就会有不同的组合,需要应变性和准确性良好的智能运输设备在各工位之间智能配送生产零件。 1.2研究意义 为了解决企业在生产零件智能配送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工业生产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MC9S12XS128的电磁引导式智能循迹物流车。这种物流车针对工业4.0生产体系下,不同工位之间的生产零件在配送时,小车运行路线的选择与寻迹问题。它能够在上位机多路径选择系统的监控下,在岔路口选择正确的方向,沿着预先铺设的电线轨道网格运动。当工厂因市场变化而改变生产线时,只需要将电线重新铺设即可。不仅提高了整个车间系统的运作效率、服务质量,降低了成本,而且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且该电磁引导式循迹物流车占地面积小,方便美观,提高了企业的形象。 2、系统设计 2.1车间电磁网格引导线 我们铺设了如图2.1.1所示的模拟车间场地,用来对所制作的智能循迹物流车进行测试。白色道路中心铺有电磁引导线,形成直道、直角弯、丁字弯和十字弯四种道路情况。电磁引导线为直径为0.1-1.0mm漆包线,其中通有20kHz,100mA的交变电流,频率范围20k±1k,电流为100±20mA,因此,在电磁引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物流车的电磁传感器根据检测到的磁场信号判断物流车的位置。加工所需要的机床分散在电磁引导线两侧,当物流车接近目标地点后即打开超声波测距模块,当物流车距离机床达到设定距离时,即停车卸下零件。 2.2系统总体结构 本物流车能够根据工艺人员在上位机端设定的生产工序,自动生成行进路线,将零件配送至指定工位,实现预定的生产工序,从而形成一条柔性的生产线。即在不改变车间构造的前提下,只需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设定不同的生产工序,零件即可在物流车的配送下到达各个工位完成加工,实现柔性生产。 智能循迹物流车主要由机械系统、微处理器模块、电磁传感器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机驱动模块、舵机模块、超声波停车模块、上位机模块组成。本系统以MC9S12XS128MAL芯片为主控制器,利用电磁传感器识别路径信息和判断是否到达岔路口。微处理器根据电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信号,控制行车电机转动和舵机打角实现物流车的电磁循迹和多路径选择。 3、硬件设计 3.1微处理器模块 单片机MC9S12XS128拥有128K的Flash程序空间、8通道24位中断定时器、8通道16位定时器、8通道PWM波输出和8通道12位精度的AD转换器;同时集成CAN、SPI、SCI和UART等通信接口;使用16M外部晶振,通过锁相环最高可倍频至96M;最小系统包括外部晶振、复位电路及BDM调试接口电路等。 3.2电磁传感器 传感器是物流车最重要的模块之一,能够对变化的磁场信号作出灵敏的检测,对道路状况的检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系统根据LC谐振的原理,选取10mH电感和6.8nF电容作为LC谐振电路,产生感应电流,再通过滤波、放大、检波,然后将结果送入单片机进行AD处理,以判断道路当前信息。传感器放大电路原理图如图3.2.1所示。 3.3电机驱动模块 电机采用BTN7960高强度电流半桥电机驱动芯片。我们利用两片BTN7960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桥驱动,可以很好地实现电机的正转、反转和刹车制动。电机驱动电路原理图如图3.3.1所示。 3.4舵机模块 舵机用NCP3020进行供电,通过调整,使用6V的电源给舵机供电。较高的电压可以提高舵机的响应速度,但过高电压容易导致舵机工作不稳定。舵机电源的稳压电路原理图如图3.4.1所示。 4、软件实现 4.1路径生成算法 该算法可以根据物流车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自动生成物流车的行进路径,属于路径规划一类的问题。如图4.1.1所示为模拟车间场地坐标处理,图中的直线表示模拟车间场地中的电磁引导线,图中方框表示道路两侧的机床。为了便于计算机表示和运算,将模拟车间场地中的位置以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将交点和拐角处的坐标设为偶数点,从而可以将机床处的点以整数的形式表示出来,避免使用浮点型数据,节省内存空间,降低运算量。 建立坐标后,可以较为简单地找出两点间最短的路径。虽然循迹物流车采用的是舵机控制前轮实现转向,因而难以实现原地转向180°,增大了路径规划的难度,但是我们的算法仍然可以在不能原地转向180°的情况下生成最优路径。 规划路径时采用模拟运行的方式,即先获取当前坐标和目标坐标,模拟运行,每次改变模拟当前坐标值,并记录每次模拟运行的相应转向指令,直到模拟运行的物流车到达目标坐标,即模拟当前坐标值和目标坐标值重合时,路径规划完成,物流车按照模拟运行所得到的转向指令运行。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首先检测模拟当前坐标值是否和目标坐标重合,如重合,输出转向指令,若不重合,检测当前方向是否在目标坐标相对于模拟当前坐标值的方向上,如不在正确的方向,则采用步骤2尝试将物流车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 步骤2:由于物流车可能处于直线部分,不能进行方向调整操作,处于这样的状况下,则优先将物流车向前移动一步,使物流车处于能够调整方向的情况下。当物流车能够调整方向时,首先尝试将物流车的方向调整到目标坐标相对于模拟当前坐标值的方向上。若目标坐标相对于模拟当前坐标值的方向恰好处于物流车的后方,而物流车不能进行原地180°换向,需采用步骤3通过自由换向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步骤3:判断物流车的位置,检测物流车的死区(不能前进的方向),具体是采用模拟的方式进行死区检测,即:若物流车转向这个方向是否会形成死区,由于死区全部集中在道路的外围,所以仅仅需要对道路外围检测即可。在得出死区后,将物流车转向死区以外的方向,由于在任意一个结点处,物流车最多只能向两个方向转向,所以排除死区后通常只剩下一个方向,若没有死区,则按照算法中设定的优先级转向优先级较高的方向。 重复以上步骤1、步骤2、步骤3,直到模拟当前坐标值与目标位置的坐标重合,此时整个计算过程结束,将每个步骤生成的转向指令输出,得到最终的路径。路径生成算法的具体流程如图4.1.2所示: 下面以物流车从坐标(0,3),方向向上,到坐标(0,1)的路径为例说明该算法: 物流车位于(0,3),方向向Y轴正方向,目标为(0,1),正确的方向应当是向Y轴负方向。由于物流车处于直线部分,不能进行转向,根据步骤2,物流车应向Y轴正方向运动,模拟当前坐标值更新为(0,4),可以进行转向,但左转或右转均不能转至正确的方向,根据步骤3,算法找出左转为死区,所以右转并前进至下一信号点,模拟当前坐标值更新为(2,4)。此时,正确的方向为向Y轴负方向或向X轴负方向,当前位置可以转至Y轴负方向,所以,根据步骤2,物流车右转向Y轴负方向。此时,方向朝Y轴负方向,在正确的方向上,可以前进,模拟当前坐标值更新为(2,2),此时依旧在正确的方向上,继续前进,模拟当前坐标值更新为(2,0)。正确方向为向X轴负方向或向Y轴正方向,可以右转至X轴负方向。此时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模拟当前坐标值更新为(0,0)。正确方向为Y轴正方向,可以右转至Y轴正方向,再前进一格,模拟当前坐标值更新为(0,1)。此时,模拟当前坐标值与目标坐标重合,路径计算完成,输出每一步得到的转向指令,物流车即按照得到的转向指令进行运动到达目标地点。 实际生产中,工厂技术人员根据个性化定制的生产工序,将一系列的目标地点输入系统,物流车即可自动生成一系列的动作指令,引导物流车到达一个个目标地点,完成零件的配送。并且,本程序中采用队列的形式存储目标地点,同时不断更新模拟当前坐标值,由于采用链式数据结构,目标坐标点更新速度快,存储量大,在内存允许的前提下,理论上可以存储无限多的目标点,且目标点的数量不会影响程序执行的速度。这使得本物流车可以胜任工厂非常复杂的生产工序。 5、总结与展望 本智能循迹物流车不仅能够根据柔性生产的要求,在车间硬件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将零件智能配送至各工位,实现企业在工业4.0体系下“按需生产,个性定制”的发展目标。并且,在“中国制造2025”既定方略的影响下,未来用于物流行业的智能车辆将向着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发展,在企业中的需求也必然非常强烈。因此,本智能循迹物流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智能物流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系统研究 [摘 要]针对电子商务物流与其他物流不同的特点,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角度对包装、分拣、配送等物流链上各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电子商务物流智能化系统框架,设计了满足各环节需求的功能子系统,并指出了系统建设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系统 物联网是智能物流的基础,现代化物流的自动识别系统是物联网技术的发源地。基于各类识别、感知、定位等技术,实现了对物品的实时跟踪、信息的实时传递、业务的智能化处理等功能。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物流领域能够极大的提高其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1 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系统的框架设计 按照物联网技术的体系结构及技术框架,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系统框架结构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主要利用安装在货架、托盘、运输工具等实物上的EPC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RFID)标签等设备进行数据的感知和采集,同时进行智能计算及初步处理。 网络层主要采用无线传感网技术(WSN)、网络通信技术、低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ZigBee)等将感知层的数据进行高速安全的传输。 应用层主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系统的智能化转变,为系统用户提供服务。主要体现为构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分为内外两个网络,能够通过节点进行信息交换。云计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技术,对海量的产品信息进行及时传递,并进行分析、计算、整理、归纳,形成功能模块,供相关人员调出使用。内部网络主要为物流公司内部使用,包含产品信息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5个子系统,为管理人员做出决策。外部网络主要为合作企业及相关客户进行使用,包括信息查询、信息等4个板块,通过用户等级制度对所获取的信息范围进行区分。 2 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物流环节主要包括包装、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基本没有生产物流及销售物流环节。结合这一特点,为该系统设计了4个功能模块,分别是智能追踪与安全管理子系统、仓储管理子系统、运输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 2.1 智能追踪与安全管理子系统 包装环节是电子商务物流环节的起点,合适的包装必须根据物品的特性及形态进行选择。该子系统通过在产品的包装内安装EPC、RFID标签,对每一个产品进行编码,将产品的运输、中转等信息写入标签中,可以实现定位追踪、防伪防盗等功能,实现对产品的透明化管理。根据电子商务产品小、客户对产品流转过程敏感的特点,在产品上安装微型GPS定位仪,用户只需使用网络搜索就能清楚看到物品位置,解决了之前只能经过扫码入库才能看到位置的问题,实现即时定位功能。通过在某些价值高或危险性高的产品包装上加装开箱报警装置,在到达目的地前,任何非正常开箱行为都会实时报警并通过手机软件传递给物流企业和客户,实现防伪防盗功能。 2.2 仓储管理子系统 如京东商城这样的B2C平台,仓储管理比一般企业更加复杂化。自营产品种类繁多,消费者需求各不相同,既需要管理种类繁多的货品,又需要及时分拣产品,与配送环节进行对接。在追求速度及准确性的前提下,对仓库的储存、拣选、打包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可以建立叉车智能系统,将入库产品、货箱、托盘、货架等设施上安装EPC、RFID编码标签,规划仓库路径,安装RFID识别器。识别器可以实时掌握产品的进出库信息,指引叉车自动定位,快速分拣产品;在仓库装卸口安装地面天线,为每辆车辆安装PFID标签,能实现装卸自动对位;通过视频感应器能够实时感知仓库作业即管理状况;产品及车辆的数据存入智能系统信息平台,能够与运输管理子系统信息进行互动,实现提前调度、备货等功能。 其次,可以对仓库进行全面改造,使用激光定位机器人自动取货、智能叉车与立体化仓库系统等,能够极大地提高仓库空间利用效率,实现全自动清点库存,降低人工盘点的成本和失误,实现仓储管理自动化、智能化,降低成本,提高准确率。当然这样的改造需要大量资金及较长的改造期,更适合新建仓库的提前规划。 2.3 运输管理子系统 电子商务消费的巨大物流信息需要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分析与利用。建立车辆信息平台,在货运车辆上安装PFID标签、GPS、GIS定位仪、摄像头图像处理等硬件设施,实时记录车辆信息,与仓储管理子系统对接,可完成产品、车辆进出仓信息自动记录、提前备货、车辆自动放行功能,在途可实现车辆车况报告、货物车辆调配、负载率查询等功能。 若能在信息处理中心预留与其他信息平台的接口,将数据转成标准格式,可实现信息交换功能。如与智能气象网及智能交通网实现对接,系统可以根据当前车辆所在路线的天气及交通状况进行实时分析,选择合适路线。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系统进行对接,当产品需要报关报检时,可将标准化信息传给相关部门,十分方便。 该信息平台能够使物流公司进行快速、集成化的管理,增强行业竞争力。也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及时的信息查询平台,增加客户满意度。该平台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运输相关用户群,扩大交易范围,增加企业效益。 2.4 配送管理子系统 电子商务物流产品配送的主要场地是中转仓,这种仓库的目的不是储存产品,而是要尽快的将产品转运出去,工作模式通常为7×24不停歇的进行周转,面对大量订单需要始终保证敏捷性、准确性,提高效率,减少运输工具停留时间。这对物流的分拣及配送过程要求度比一般物流模式更高,需要自动化程度高的分拣系统。 通过将配送人员的手持扫描设备更换为可穿戴设备,可提高使用手持扫码器时的效率。采用立体传送带分拣装置,将RFID读取设备放置传送带两侧,产品包装上的EPC/RFID标签内含有产品的目的地、流转路径、重量、大小、货架信息等信息。从传送带经过时读取标签信息,使用机械手臂自动分拣。 该自动分拣配货系统采用EPC技术能够快速识别物品,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人工持纸笔查阅的方式,而且比现在大多数仓库拣货时采用的手持扫码器能更加提高效率。这种方式降低了产品在每一个中转仓内的停留时间,对库存压力有所缓解,能够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 3 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系统的实施 3.1 实施策略 一是明确目标。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首先应确定构建智能系统要达到的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通过总结同行业经验,根据需要,立足自身情况,做出全面规划。 二是分段实施。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条件,制定分段实施步骤,逐一进行系统改造升级。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标准统一。 3.2 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有力的领导机构。建立智能化物流系统会使物流公司产生全面的变革,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深入的影响。因此必须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牵头建立系统建设小组,保障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规范建设流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采用项目化管理模式,聘请专家进行建设流程规范,保证建设进度和建设成效。 三是保障资金投入。 系统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进行硬件改造及软件升级,并且全部建设完成后才能收获成效,资本回报时间较长。物流企业应当下拨专项建设基金,保障智能化系统建设顺利进行。 智能物流论文:现代物流中智能仓储的应用 [摘要]为了提高仓储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快物流运作速度,智能仓储的概念被提出。对智能仓储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能够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现代物流;智能仓储;仓储管理 1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物流和仓储也随之出现,并且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崛起,物流业发展迅猛,且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厂商和物流企业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库存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仓储理论的研究,通过应用一些新技术以提高仓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加速货物的流转速度,进而促进物流效益的提高。 为了提高仓储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快物流运作速度,智能仓储的概念被提出。与传统意义上的仓储管理不同,智能仓储体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功能集成化,它以存在于现实中的物理仓库为平台,以网络为桥梁,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信息软件技术等,进而实现了对流通中货物的检验、保管、加工、集散以及转换运输方式等功能的统一集成管理,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仓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仓储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以往仓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仓储的利用率较低,这会造成很多仓库资源闲置,特别是仓库内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这不仅使仓储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造成仓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在仓储的设计和规划阶段,没有做好需求分析工作,导致仓储建设完毕投入运行后才发现仓储的利用情况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这类决策失误往往是导致仓储利用水平不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②在进行仓储的设计和规划工作时,思想还停留在传统仓库管理的模式上,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则表现为对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足,很多现代化的仓储管理设施和信息化管理软件没有被投入使用,仓储的日常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上,这种思想上的保守无疑是放弃了对自动化、数字化乃至于智能化仓储体系的研究和应用。③当前物流业发展迅速,表现为对货物的收发、转运业务更新迅速,并且随着物流专业化的发展,货物种类和数量都较过去有了显著的增大,但是很多仓库设备和管理方式却没有随之升级,导致这些仓库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务开展的需要,因而处于一种被闲置的状态。④现代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促使仓储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对仓储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仓库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求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系统的应用有着一定的掌握。事实上,任何系统的实际应用都脱离不开人,如果仓储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不达标,则再先进的设施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此外,在仓储的设计和建设阶段,还要对仓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升级进行充分考虑,一些仓库在建设完毕后,部分系统失灵损坏,售后和技术支持服务跟不上,这也会造成仓储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 22积压库存难以消化 现代仓储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尽量实现“零库存”,但实际中因为需求计划提报的不准确以及供应商最小供货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仓库中不仅难以实现接近零库存的目标,甚至还可能形成大量的库存积压,这无疑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一问题在很多能源企业比如电力企业中都有存在,因为不同环境、不同项目对同一设备的技术参数要求往往存在不同,造成很多积压的设备很难被其他项目重复利用,这无疑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3仓储人才缺乏,仓储管理人才尤其稀缺 现代物流发展对仓储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不仅要求仓储人才需要具备传统仓储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软件技术有着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而现实却是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这制约了仓储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智能仓储体系的构建 31合理规划仓储布局,更新仓储硬件设施 合理规划仓储布局是指通过科学的堆码垛,使单位仓储面积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例如,针对货物的种类设计采用不同标准的托盘和货架等,普通立体货架可以用来存放存储量大、包装标准的货物,而悬臂货架可以用来存放异型货物和杆状物料等,小型货架则可以专门用来存放小型专业备品备件和一些小型工器具等,这相对于采用统一设计标准的货架而言,无疑会增大仓库空间的利用率。 在对仓储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下,还可以投入现代化的仓库服务设施来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如可用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托盘和自动识别系统来完成货物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等操作,还可以应用自动搬运小车和立体升降设备来提高货物的装卸和搬运效率。这些新型硬件设备的使用无疑会增大仓储的自动化水平和物流运作效率,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还能提升物资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32建设智能仓储软件系统 智能仓储体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功能集成,除了传统的库存管理外,还要实现对流通中货物的检验、识别、计量、保管、加工以及集散等功能,而这些功能得以顺利实现,都依赖于智能仓储软件管理系统。现代仓储系统内部不仅采用了先进的硬件设施,而且通常还留有与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对这些硬件设备的互连互通,然后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软件中对这些设备进行远程控制,而这正是实现现代智能仓储体系统一集成管理的基础。 33建立智能仓储配套工作机制 要构建现代智能仓储体系,除了需要加强先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外,更要创设与智能仓储体系运行方式相适宜的工作机制。只有建立合适的工作机制,才能使智能仓储体系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才谈得上产生效益。 4实际应用案例 以某物流企业的一个平面仓库为例,该企业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采用ZigBee技术进行组网,服务器及主控ZigBee模块安装在仓库总调度室内,所有RFID读卡器都可以通过总线技术与其相对应的ZigBee路由模块相连,而ZigBee路由模块和主控ZigBee模块间则通过ZigBee协议相连。 具体而言,可以将RFID读卡器安装于各个货位以及仓库的进出口。当货物进出库时,系统可以根据托盘上电子标签中存放的货物ID号来实现入库管理和出库管理,至于货物在仓库内各个货位间的进出管理则与之类似。此外,当仓储作业中出现其他工作流程或货物异位、标签损坏等突发情况时,RFID读卡器能够根据感应到的异常信号及时唤醒ZigBee路由模块,然后再经ZigBee网络传输给仓库调度室内的主控模块,以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处理。这种作业方式能够有效防止人为失误,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仓储管理工作的可靠性。 5结论 智能仓储体系已经在一些实际物流系统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智能仓储体系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将被克服,21世纪智能仓储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智能物流论文:浅谈物联网时代下的智能物流系统 摘 要:物联网的出现被认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变革,物联网逐渐被列入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中。物联网的出现为实现智能物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前提。本文从物联网和智能物流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物联网在智能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借助物联网技术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提高物流运输和管理的效率,真正实现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信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和物流自动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逐渐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全程化的方向发展。物流技术的出现对整个社会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物流信息进行高效的自动感知和数据采集,有效控制物流的整个流程,实现智能化和精准化的操作,对于提高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联网及智能物流概述 物联网是指将信息的传感设备和互联网进行结合,形成一个便于对物品信息管理的巨大网络。信息传感设备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装置和激光扫描器等。物联网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属于信息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总体来说,物联网的技术核心仍然是互联网,是对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它的便捷性体现在可以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扩展为物品信息之间的交换,在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 智能物流是指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和管理技术,对物品进行智能化的包装、配送、装卸和储藏等环节,物品的流动状态可以进行实时的显示,在货物流动的过程中还能进行全程的监控,货物能够及时地送递到需求者的手中。可以有效降低供应方的成本,为企业赢得较多的利润空间,提升对货物需求者的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智能物流就是实现物流的智能化,提高物流运输和管理的效率。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完善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系统,对物流作业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保证整个物流过程安全高效地进行。其主要的发展目标为经济、可靠、高效和环境友好。智能物流是依托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和信息系统发展起来的,同时在这些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物联网时代下的智能物流 1.物联网技术推动智能物流的发展 物联网以互联网的技术为基础,在技术层面上可以使物品在物流过程中便于科学管理,方便监控物品的流动过程。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增强传输数据的准确性,便于信息的交互。物联网技术对智能物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物流的发展逐渐趋向于智能化和信息化;其次,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物流的成本和提高物流的效率。物流系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的成本,提高了物流的效率。比如在集装箱的装卸过程中,为了便于管理,可以在集装箱上贴上电子标签,能够方便快速地采集货物的信息,及时掌握货物的位置,便于客户掌握物品的流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运营的效率,有效减少货物装卸、储藏的物流成本;最后,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提高物流活动的一体化。智能物流的一体化是指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化和系统化,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装卸、运输和存储的一体化,有效提升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水平。 2.物联网技术解决智能物流中存在的困难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虽然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因为应用的时间较短,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智能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需要一段磨合时期,在形成稳定的技术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进行升级换代,需要较大的成本;第二,物联网技术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能物流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不够成熟,在数据的读取方面缺乏可靠性,在数据读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物联网技术是依托互联网的,在进行货物信息传递和读取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网络的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风险,造成货物信息的泄漏。 3.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物流的重要领域 智能物流中有许多领域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包含的领域主要有智能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智能配送系统、智能包装系统和物流安全监督系统等。下面将对物联网技术在部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1)智能运输管理系统:是一种大范围的运输管理体系,可以准确、高效地对物流运输进行管理。智能运输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交通管理、车辆控制和车辆调度等子系统;(2)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为了便于对货物的管理,在进行智能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物品贴上用于身份识别的电子标签,当对物品进行扫描识别时,RFID读写器就可以进行无接触的信息读写,自动识别物品的信息。主要包括:自动出库系统、自动入库系统、自动盘库系统和自动周转系统等;(3)智能配送管理系统:主要是依托GPS等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主要包括实时监控、双向通讯、车辆调度等子系统。 三、总结 总而言之,智能物流将成为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采用智能物流后的物流系统可以大大提升物流服务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智能物流将会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在“走出去”战略中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提高投资安全 在“走出去”战略中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提高投资安全 近年来,我国在国外工程建设和海外项目投资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常有突发性、群体性安全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常常牵动高层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心,引起世界的关注。这些事件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 一、“走出去”战略十年来成绩巨大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十年来,“走出去”战略取得巨大成果:2011年,中国对外工程年度承包额已成为世界第一,超过了500亿美元。入世十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10%,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近7000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美元,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约7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9年来年均增速近50%。 二、成绩的背后,环境责任风险伴生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工程和投资项目,日益受到环保主义者的质疑和抗议。比如,由于担心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作,去年被缅甸政府无限期搁置。中石油、中石化在加拿大的油砂投资,中国铝业和其他企业在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矿产项目,也由于环境因素受到当地的质疑和抵制。 中国的海外投资和工程,相当一部分是在生态脆弱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容易造成生态改变,这是中国某些海外项目屡受非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部分对外投资企业对国际通行的“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不够重视。当走出去的时候才发现,环境责任问题,在海外变成了项目的巨大安全风险。 三、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配套环境工程具有双重意义 环境保护早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央和地方财政一直在逐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由此带来了环境产业在我国的充分发展。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突破一万亿元。同时,在环境领域二十多年来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已经使我国的环境产业从设备、技术和工程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以2002年建设部“126号文”启动的市政领域的公用事业改革和同年的环评法颁布为标志,从规划、环评、设计、工程承包到运营服务,我国的环境服务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值占到了整个环保产业的12%。实际上,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完全具备了为我们自己的对外工程和对外投资做好配套的环境服务的综合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配套环境服务,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缓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工程的环境风险压力 在国际工程和投资项目中避免环境责任风险,在国际上重塑环保形象,都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教育,并且参照实施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所述的“三同时”要求:“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在项目筹备阶段需引入环评服务,而在项目设计阶段需引入配套环保措施的设计,在项目建设阶段需同时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在以上阶段都必须引入必要的环境咨询服务商、环境设施建设或运营服务商,帮助我国走出去的大型企业规避当地的环境风险。 2、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升级 环境产业在国际上作为朝阳产业,一是由于其需求的日益刚性,二是其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力,三是由于现代的环境产业很大比重上是环境服务。环境服务,包括环境评估、环境设施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目前,上述的配套环境服务的走出去,有利于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升级,并带动整个中国的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 十几年前我国所使用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项目,已有成功经验。他们都会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援助,即采购国外咨询公司所提供的包括环境评估、设计、项目管理和运营服务在内的专项技术服务;时至今日,这类技术服务已伴随着国内咨询公司的成长而更多的是在国内直接提供。在我国的海外项目中,我们的国内咨询公司已经有能力按世亚行的经验,通过相关的技术援助项目提高环境工程和环境服务水平。 四、政策建议 环境工程及产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决定性的。“走出去”战略的环境工程和服务,也需要政府强制性的政策约束和鼓励性的资金支持,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环保部出台政策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和工程建设中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安排配套环境设施建设的投资和环境服务的采购;同时国家商务部与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走出去”中的配套环境服务给予资金、政策和税收优惠的支持。涉及中央企业的海外投资或工程的,由国家商务部会同国资委落实项目中的环境工程建设和服务的配套安排。 第二、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环保部及有关咨询机构进行“走出去”企业的环境责任教育;组织环境服务和环保产业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的专业商务技能培训。 第三、在进出口银行、国开行等对外贷款项目中可以设计环境工程建设和服务的技术援助配套子项目,具体服务采购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设施规划和设计和环境服务等。 本文系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裁李谠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价值团队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的组织设计研究 引言 价值工程(ve),又称价值分析(va)和价值管理(vm),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按照国标gb8223—87《价值工程基本术语和一般工作程序》的定义,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和管理技术。其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1]。价值工程管理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公共领域和私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我国自1978年引入价值工程以来,价值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价值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价值工程的应用领域还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同时,价值工程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 随着政府和人民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环保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保项目的投资日益增大,从事环境工程的人才越来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强烈。然而纵观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国家政府部门注重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研工作者侧重于各种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开发,而忽略了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问题。然而经济效益是除先进技术之外能够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环保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价值工程正是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价值工程团队如何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组织起来并且有效地运行,以促进价值工程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1 价值研究团队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的组织设计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地工作,就必须对组织活动进行设计。组织设计内容一般包括: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团队成员的任务分配等。 1.1 价值研究团队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 价值研究团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因为价值研究实际上就是项目,它符合一个项目的所有标准:①它是独特的;②它是临时性的组织,受到预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③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④它有一定的目标;⑤它强调团队合作精神;⑥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⑦团队成员的增减具有灵活性;⑧其工作结果具有不可逆转性;⑨它有着特定的委托人,即项目的资金提供者和结果需求者;⑩团队建设是团队成功的保证。因此,价值工程可以作为某个持续项目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完全独立的项目列入环境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中。 1.2 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分析 项目组织是按照项目的目标以一定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由项目负责人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和资金范围内完成任务。项目组织成员由组织各部门专业人才构成。在项目规定时期内,所有成员仅向项目经理负责,不再听命于原部门主管的指挥,待项目完成后,所有成员再回到原组织单位。 项目组织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按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式,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和矩阵型组织结构。 1.2.1 职能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亦称u型组织。它是按职能来组织部门分工,即从企业从高层到基层,均把承担相同职能的管理业务及其人员组合在一起,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职务。具体地说,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工程项目在高级管理者的领导下,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项目协调层,并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具体安排落实本部门人员完成相关任务。分配到项目团体中的成员在职能部门内可能暂时是专职,也可能是兼职。但总体上看,没有专职人员从事项目工作。项目工作可能只工作一段时间,也可能持续下去,团队中的成员可能由各种职务的人组成。职能型组织结构以智能部门为主体,资源相对集中,适用于规模小,以技术为重点,价值研究工作比较简单的环境工程项目。在此类环境工程项目中,推动价值研究工作的人可能是来自项目成本控制或者质量控制部门的价值管理专家。由于职能部门领导者价值工程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价值团队的规模比较小,价值研究工作也就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1.2.2 项目型组织结构 项目型组织结构就是将项目的组织形式独立于公司职能部门之外,由项目自行负责其具体工作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项目的行政事务、财务、人事等在公司规定的权限内进行自主管理。项目型组织结构目标单一,决策速度快,结构简单灵活,易于操作,适用于大型、复杂或者刚开始应用价值工程的环境工程项目。此时,价值研究项目就可以作为独立的项目设置在环境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由具有一定价值管理资质的专家担任。这样一来,价值研究工作就能够系统而全面的开展。 1.2.3 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是介于职能式与项目式组织结构之间的一种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参加项目的人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排,而这些人员的工作在项目工作期间,项目工作内容上服从项目团队的安排,人员不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是一种暂时的,半松散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需通过其职能部门领导,项目经理往往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工作[2]。矩阵型组织结构能够平衡目标,协调功能,避免资源重置,但项目成员往往处于多头领导状态,项目管理权力较难平衡。由于价值研究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了环境工程的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成本控制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之间的矛盾,所以价值研究工作同样适用于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环境工程项目。此时的价值研究工作同样可以设置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该项目可以由成本控制部门负责人、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或者直接环境工程项目总经理领导。 1.3 环境工程价值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 价值团队的目标决定了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环境工程价值分析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必要的使用功能,以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价值团队成员必须包括价值工程专家、环境工艺设计人员、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施工部门人员、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会人员。在特定情况下,还需要项目总目标的提出者—业主代表的参与。 价值团队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才,实现团队工作效果大于每个成员业绩的叠加的目标。因此团队成员的选择应该满足下面几个条件:①具有特定的专业技术能力;②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对工程项目具有系统和整体的认识;③能克服狭隘的部门主义,站在整个企业的立场上进行方案设计;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⑤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⑥具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此外,团队成员数量的多少也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4]。价值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如果团队成员过少,项目中的某些细节或关键问题和需要改进或创新的方面可能会被忽略,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相反地,如果团队成员过多,可能造成价值研究项目资金成本过大,讨论时间过多且较难达成一致,或形成“个人搭便车效应”。因此环境工程项目在价值团队成员的配置上,应该在必要的部门(如管理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里面选择精干人员。 1.4 价值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工作任务 价值团队负责人就是监督价值团队成功得达到既定目标的人。根据之前的分析,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的负责人由环境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或者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担任;在项目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负责人就是具有一定价值管理资质的项目经理;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负责人可由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或者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担任,也可以直接由环境工程项目总经理担任。 价值研究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价值团队负责人的关系极大,因此价值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训应该注重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根据以往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经验,对于项目负责人的素质应该具有以下要求:①较强的技术背景;②成熟的人格;③讲求实际;④使项目成员保持振奋;⑤和高层主管有良好的关系;⑥有不同部门的工作经验;⑦临危不惧;⑧具有创造性思维;⑨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价值团队负责人的任务是复杂的,这就要求负责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应性、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流技巧、处理冲突与矛盾的能力,以及在激烈的竞争中和复杂的组织关系中求生存的能力。换言之,作为一个成功的价值团队负责人,需要有坚强的性格、高超的管理能力和熟练的技术手段。 和项目团队一样,价值团队会经过组建阶段、磨合阶段、规范阶段和成效阶段这四个过程。在组建阶段,价值组成员刚开始一起工作,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职责和角色都不是很了解,这时就需要价值团队负责人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给团队成员讲述项目成功能够带来的效益,描绘美好蓝图,并给出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使团队每个成员对项目目标有全面的了解。随着成员对自己和合作伙伴角色与职能的了解,团队进入激烈冲突的磨合阶段,他们会发现现实与理想不一定完全一致,同事之间可能会发生利益冲突,资金和时间控制过于严格,实现目标的难度太大。这时候,价值团队负责人就应该积极与各个成员进行沟通,理解成员的抱怨,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分析并解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当团队经过共同努力度过了磨合阶段,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并且开始熟悉和适应新制度和工作程序,团队就逐渐趋于规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此时的价值团队负责人应该减少指导性工作,给予团队成员个性发挥的自由空间,使团队建立起互相让步、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等团队协作的精神氛围。经过了规范阶段,团队的结构完全实现功能化,团队成员能够共同努力积极投入到当前的工作任务中,以较高的效率实现共同目标。在这一阶段,价值团队负责人应该关注成本和进度等具体工作情况,同时关注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辅导,并对他们的工作业绩作出评价。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对具有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1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毕业生就业概况 1.1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简介 中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始於上世纪7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是在80年代末期,快速发展则处於高校大力扩招的90年代后期。起初,仅有少数工科高校设有环境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设置环境工程专业高校的比例也由起初的0.8%增加到26.6%。环境教育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而起步,以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在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中,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从恢复高考时的7个专业点,发展到今天的202个专业点,由年招生量不足300人,增加到今天的近万人。环境工程教育为我国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於1998年提交的研究报告来看,该报告从3个方面对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2000~2010年,我国环保局系统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0.36万人;环保产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为0.76万人;各行业,特别是冶金、化工、建材、医药、轻工、纺织、印染等行业将加大污染控制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施环境标志,预计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为0.35万人。综合上述3方面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预测结果,我国2000~2010年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年均需求量为1.47万人。 然而,在目前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却倍受冷落。近年来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一次签约率(校均)逐年下降,考研率(校均)逐年升高。不少地方一般院校出现招生规模大,就业地域范围小,就业单位层次低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1)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本科生的要求更高了,环境专业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设计院招聘的环境工程师,都会注明需要几年从事相关工作经验。而作为一名刚跨出校门的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尚不能独挡一面;(2)按“复合型”人才衡量,不少环境工程本科生知识面仅局限於工科之间,工作水平不高,尤其缺乏社科人文知识,英语水平不佳,影响其与一些国际公司的交流和合作;(3)有些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过时,平时接触的信息媒介有限,对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了解不够多ⅲ。 另一方面,受政府机关改革及其它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增加的共同影响,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的比例逐年降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民营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在增加。 2 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0%左右,在今后10~20年内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约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5%的化工原料和绝大多数的民用燃料依靠煤炭。但是,长期以来在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1煤炭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以及生态问题 1)煤矿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1)对地表水的污染。矿井废水中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特别是流经含硫铁矿煤层的矿井水,酸性很大。据矿区的矿井废水抽样检测,其悬浮物浓度平均值为280毫克/升,化学耗氧量浓度平均值为520毫克/升,硫酸根离子浓度高达2500毫克/升,最低ph值为2.7。这类矿井废水还混入了大量煤尘和有害元素等污染物,如不经处理就外排,将严重污染地面水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2)造成地表水资源枯竭。由於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将矿井中的地下水外排,形成了一个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煤层顶板以上的地下水向矿井中汇流,然后被疏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干枯,使当地居民吃水、用水困难,引起煤矿区的排水与供水的突出矛盾。 2)引起次生地质灾害。我国煤炭行业以井下开采为主,往往造成采空区上覆岩层的承载能力下降,依次发生地表沉陷、裂缝及顶板冒落等现象,最终形成一个采煤塌陷区。地表塌陷已成为煤炭开采对土地破坏的重要方面。塌陷改变了地表原有地貌形态,使矿区地表成为相对独立的沉陷盆地单元。地表塌陷使矿区长期稳定的地质环境受到破坏,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表建筑物、农田造成破坏。 3)煤矸石堆放引起的环境问题。占用大量土地: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就近露天堆放,形成高大的煤矸石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煤矸石约1.5~2.0亿吨,累计堆存量达50亿吨。全国现有煤矸石山5000多座,占地150km2,引发矿地矛盾。(1)降低土地利用率:随着堆存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会占用矿区大量的土地面积,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比堆放面积更大的土地资源,使得周围的耕地变得贫瘠,不能被利用;(2)污染大气环境:堆积的煤矸石不仅会产生大量粉尘,而且其风化、雨蚀、自燃后的风化层物质如co、so2、h2s、nox等有害气体,在风力作用下进入大气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3)污染周围水环境:在雨水的冲刷下,煤矸石中含较强酸性的矸石淋溶水渗入地下,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个别地区矸石中还含有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重金属受雨水的冲刷、淋溶等作用释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周围土壤及地下水环境㈨:(4)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煤矸石堆积过高,坡度过大,容易形成坍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附近土地被埋,建筑物被毁,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煤炭开采需要大量木材,按万吨煤炭产量平均消耗坑木150立方米计算,仅煤炭开采业一年就需消耗木材约1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木材缺口迫使煤矿多渠道收购木材,助长了乱砍滥伐,使育伐比例失调;(2)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煤矿开采还会造成林地水分亏缺,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3)二次扬尘污染问题:煤炭有相当一部分靠汽车运输,撒漏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大量煤炭流失,同时使道路煤尘飞扬。 我国面临的煤炭行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异常严峻的,控制煤矿区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2.2煤炭行业面临的环境工程任务 为有效防治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煤炭行业面临如下的环境工程任务: 1)加强矿区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一方面,针对矿井水主要污染物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另一面,对已老化、坏损的废水治理设施、设备进行修复和改造,确保矿井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2)矿井外排废水的利用。部分煤矿虽然停止了采煤,但仍有矿井废水外排。主要是部分煤矿的采煤巷道间接相通,矿井废水全部从标高最低的井口外排,并将原有老巷道岩石断层和风化层中硫铁矿中的铁离子等浸取出来,导致废水中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很高,严重污染水体环境。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对废弃矿井外排的废水进行治理,以达标外排。 3)搞好煤矸石的合理处置与资源化。将煤矸石用於发电、从煤矸石中回收煤炭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以及将煤矸石作为生产建筑材料使用是有效利用煤矸石的途径。煤矸石的综合资源化利用不仅治理了矿区的环境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相比於煤矸石的存储量,其综合利用量仍很小。可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煤矸石发电的综合利用量;用煤矸石代替粘土制砖:煤矸石回填处置。 4)做好矿区植被恢复和矸石堆场的土地复垦。目前较为普遍的矿区植被恢复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植物选择、配置方式、种植技术及栽后管护等。根据矸石山总体风化程度和复垦工程的要求,将矸石山风化程度分为3类:(1)风化程度好,可直接复垦;(2)风化度稍好,但次於第一类,需盖薄层土(2~5厘米)后才能复垦;(3)风化度差,难以复垦。 根据不同的煤矸石风化条件,进行3个阶段的综合治理。(1)基础工程。整治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破坏及煤矸石占地,保持水土,采用各种方法加速养分积累;(2)栽培植被工程。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多种树种、草种搭配混栽;密集种植;(3)保护及管理工程。栽种初期采取封山措施;观察植被生长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浇水、施肥促进植被生长;秋冬季节进行防火措施。 解决好煤炭生产、利用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3 原煤炭高校的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建设探讨 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现状分析、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专业建设预期效果分析。专业建设内容又包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风与学风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其中的专业建设定位事关重要,它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也是专业建设的特色所在。 3.1专业建设定位的基础性工作 专业建设应当有充分的依据,才能获得明显的成效。进行专业人才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是专业建设和定位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分以下4个方面进行。 1)市场调查——专业定位的基础。不了解社会需求,学校的办学就成了无的放矢、闭门造车,所培养的学生就不可能适销对路。市场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学历、素质、能力、知识等:二是国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情况,包括专业定位、专业优势、专业特色等;三是专业自身情况,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科研实力、教学环境与条件等。通过调查掌握了足够依据方能对症处方。 2)市场细分——专业定位的前提。市场细分是指在足够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对某专业需求的差异性,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选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的依据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市场调查得知的。 3)目标市场——专业定位的关键。目标市场指高校某专业拟占领的那个(些)子市场,亦即服务面向。在确定目标市场时,首先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大学生;其次还应考虑自身优势,要在权衡本单位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办学软硬件条件等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此外还应兼顾本单位的发展潜力,要与时俱进。目标市场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在三者的动态平衡中确定。目标市转贴于 场的确定是专业定位的关键。一所高校,如果目标市场不明确、专业定位不准确,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将变成无的放矢、功亏一篑。 4)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的方向。专业定位指高校拟使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具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位置。常见的定位策略主要有:(1)拾遗补缺定位策略。这是专钻空隙的一种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实力相对弱小的专业;(2)迎头定位策略。又称竞争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针锋相对的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实力相对较强的专业;(3)突出特色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高人一筹的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有明显特色或容易形成自身特色的专业。专业建设是高校竞争制胜的法宝,只有搞好专业建设,一所高校才能赢得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受到社会的好评。 3.2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建议 1)原煤炭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概况。尽管国家部委机构几经改制,但高校与原始的行业隶属关系总是客观上存在“藕断丝连”。高校的专业建设也最容易在原属的行业中突出特色,否则较为困难。据中国矿业大学冯启言教授统计,截止日前,原煤炭高校中有13所院校设置了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专业,其中8所院校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6所院校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表1)。煤炭部门和行业需要的环境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还是这些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2)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几条建议。鉴於以上对煤矿区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任务的分析、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对煤炭行业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方向进行调查分析,认真确立环境工程的专业定位,注意专业特色的建设;(2)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应在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分委员会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9门核心课程的前提下,针对煤炭行业的主要环境问题,增设相关课程,明确培养目标;(3)煤炭行业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煤矸石问题、次生地质灾害与土地破坏问题。为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矿区水资源、水环境工程能力的培养,煤矸石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工程能力的培养,矿区土地复垦与植被修复工程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一个改善,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建设的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方向。本文的探讨内容,对其它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均具有借鉴意义。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发展速度快和应用性广泛的新兴边缘学科,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趋势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型教学发现: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度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横空出世和全球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全球呈现知识经济和一体化特征,创新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总理曾指出:“要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1]。高校研究型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现时代的历史重任,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发展迅速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对其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当属责无旁贷,现就我们近三年来在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探讨和体会谈一下。 一、详细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绪论部分,本章节用课时2学时 课堂讲授中先提问学生生物体基本的生命特征,然后仅添加微小概念,即得微生物概念;精讲显微镜的发明史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通过这些经典的科学发展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的源动力,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例举各类微生物并归纳其基本特征。对环境工程微生物部分,要重点讲解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及人类利用微生物保护环境的实例,如淡水水华危害、环境污水处理、有机垃圾发酵沼气等,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扼要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主要种类、生理代谢、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教学模式,精讲教学内容中的科研史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关的科研方法;另外,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要予以祥讲,尤其是基因工程,例举一些基因工程菌种种质改造作为实例,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技术。 三、精讲微生物生态学,可用总学时八分之一 微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环境,环境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进化的基础,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研究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为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在教学过程中,该部分讲解以老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教学模式。 四、详细讲解环境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微生物在治理环境污染物中的作用,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该部分从微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老师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现场参观有关的自来水净化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活性污泥法)、工业废水处理厂及城市有机垃圾发酵沼气发电厂等应用性企业,使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理论学习到亲身感受该学科相关的实际应用,从而强化学生对该学科应用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五、加强实践教学及科研实验活动,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实验课是在特定实验条件和有限的学时下,重现自然现象的一项实践性活动。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技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研究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四个能够覆盖该课程主要内容的实验: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染色,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当地水源水水中细菌总数测定。 在大一学生中优选5名学生参加教师的有关环境微生物科研项目,由于该课程是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当届参加科研活动的同学在课堂上报告自己的科研进展,重点讲解自己的科研立项、科研准备、科研过程、科研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科研结果及意义等内容,时间约为30分钟,另有20分钟的时间进行集体讨论;该报告及集体讨论,能够让全体同学在有限的科研条件下已不同的方式参与本专业的科研活动,体验科研过程,使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研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应适应时代要求,变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研究型教学模式,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导力量是大学教师,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保障,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根本需要。 环境工程微生物是一门涉及微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济性,要将该课程按照研究型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透彻理解课程内容,精通教学理论,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第二,深入钻研本专业的有关科研工作,及时将与课程有关的科研项目进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其内容包括选题、立项、科研准备、科研过程、难题解决、成果,使学生能够感受教师的科研过程,学习有关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不断学习该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并及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第四,大胆探索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使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该课程研究型教学法的预期目的。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和发展速度快的综合性学科,是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基础课,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型教学探索,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显著提高,获得了学生和学校的肯定。以上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初步探索和看法,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改革提高。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中化工废渣磷石膏污染的治理探讨 化工废渣是指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各种工业废渣。由于化工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种类、反应条件和二次回用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产生废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等均有较大差异。国家经贸委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介绍的化工废渣包括:硫铁矿渣、硫铁矿、煅烧渣、硫酸渣、硫石膏、磷石膏、磷矿煅烧渣、含氰废渣、电石渣、磷肥渣、硫磺渣、碱渣、含钡废渣、铬渣、盐泥、总溶剂渣、黄磷渣、柠檬酸渣、制糖废渣、脱硫石膏、氟石膏、废石膏模等。就其中的磷肥渣而言,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给我国磷复肥工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各有关领导部门对磷复肥工业十分重视,在政策上给予了各种支持,使我国磷复肥行业一直保持着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显示了较强的应对入世能力。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2002 年全国施用化肥433915万吨(折纯),其中磷肥71212万吨p2o5,复合肥104612万t (n+ p2o5+ k2o)。复合肥中氮磷钾比例如果按1:1:1 计算,其中含有磷肥约348.7 万吨p2o5。因此,2002年我国总的磷肥施用量合计约1060.9万吨p2o5,而对我国今后磷肥需求量的预测如下(见表1)。 由此可看出,我国对磷肥的需求很大。而磷肥、磷酸生产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截止2004年累积量已超过22 000 kt,只有大约27.7%得到了再利用。从而可看出,化工废渣的无控制排放已经形成较大的污染源。2004年,我国较大的固体废物污染事件共47 次,绝大部分是由工业固体废物混乱管理引起;而且在2005年12月到2006年1月两个月内,环保总局通报的6起突发环境事件中,也有2起事件是由化工废渣的无控制迁移扩散引起。因此,化工废渣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就化工废渣磷石膏的治理进行了探讨。 1 磷石膏的环境问题 磷石膏一般为浅黄、浅灰或黑灰色的细粉状固体,含水率20%~30%,容重0.733%~0.800%g/cm3;粘性较大、流动性差,呈酸性,略有异味;主要成分为caso 4·2h 2o。并含有少量的sio 2、s 2o 3、fe 2o 3、cao、meo,微量的重金属离子及放射性元素及未分解的磷矿粉p2o5f-和游离酸等杂质。随着高浓度磷复肥、磷酸和洗涤剂工业的迅速发展,磷石膏废渣急剧增加(每生产1t磷酸约排放5t磷石膏)。2004年,世界磷石膏年排放量达2.8亿t,我国已超过2200万t,大多数处于无控排放状态。这么大的废弃物大量占用土地,一旦泄漏,一般其污染半径是堆存地半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并且在堆积过程中易与周围环境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形成新的物质形态,进入地下水系统,并随之迁移,流向水源地或天然排泄区,造成环境污染。对周边原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致命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后,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会变得极其缓慢,同时由于渗滤液对下游和周围地区产生污染,也间接影响到周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 磷石膏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2.1 用于工业生产 通过对磷石膏进行预处理改性,代替天然石膏应用于水泥工业、石膏建材制品的生产中。singh 等采用柠檬酸溶液(3%~4%)来纯化磷石膏,并用于制造水泥和石膏肥料,纯化过程使得石膏中磷酸盐和氟化物转化为水溶性的磷酸、柠檬酸钠、铝酸盐、氢氟酸、高铁酸盐等而去除,纯化后的磷酸盐与矿物石膏制成的水泥质量较好。 2.1.1 生产低碱度水泥 它是以磷石膏、石灰石和矾土为原料,在立窑中烧制的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其主要矿物为无水硫铝酸钙(约65%)和硅酸三钙(约25%),外掺磷石膏和石灰石磨制而成。工厂实践表明,该水泥具有早期强度高、硬化快、碱度低、微膨胀等特性,成本低于硅酸盐水泥,用该水泥制造的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制品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韧性好、耐火、耐水、可锯、可钉、不翅曲、不变形等优点,现已经广泛用于制造“grc”轻质多孔板。 2.1.2 用作水泥缓凝剂 磷石膏中的杂质会推延水泥的初凝时间,使其强度下降,故在用作缓凝剂之前,应参照如下方法对其进行适当改性:①水洗处理:将磷石膏以水膏比为(3-5):1的比例混合,搅拌静置,去除上层悬浮物;②将磷石膏煅烧,再用石灰中和,最后水化;③将干燥后的磷石膏加石灰中和,再入窑煅烧,再水化;④将磷石膏自然晾晒半年左右;⑤将磷石膏与窑灰、石灰或电石渣搅拌中和,使其含水量降至9%左右,再加压成型;⑥用柠檬酸处理磷石膏,把磷、氟杂质转化为可水洗的柠檬酸盐、铝酸盐以及铁酸盐。 日本在水泥厂设计之初就考虑应用磷石膏缓凝剂技术,现在75%的磷石膏已被用来生产水泥缓凝剂。1999年我国铜陵化工集团投产了一套100kt/a的水泥缓凝剂装置,用户反映良好。杭州水泥厂、马鞍山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实践表明:用改性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作缓凝剂,水泥强度高、后期强度大,且能降低生产成本。 2.2 用于化工原料生产 主要用于硫酸、硫酸铵、硫酸钾、硫脲和碳酸钙以及其他相关产品的生产,从而弥补我国硫资源的不足。 2.2.1 用磷石膏联产硫酸 该工艺的原理是将磷石膏高温分解,所得so 3用于生产硫酸,工艺过程主要由磷石膏干燥、脱水、煅烧、水泥烧成、so 2净化、so 2 转化吸收等工序组成,其优点是:①磷石膏中的钙和硫得以充分利用;②磷石膏被消化而不产生二次废渣;③控制好制酸尾气吸收,可实现尾气达标排放;④副产的硫酸用于磷酸生产,减少了硫酸外购和运输量,降低了产品成本。缺点是生产设备效率低、投资大、能耗高。 2.3 作土壤改良剂及肥料 磷石膏呈酸性,ph值为1~4,可作盐碱地、红壤旱地的土壤改良剂。可用于生产硫酸钾、硫酸铵并联产硫酸钾铵和氮磷钾复合肥料。 多年来,国内农科院所不断进行了磷石膏改良土壤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石膏是一种良好的硫肥,施用后对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大豆、芝麻、向日葵等)的增产约为15%~30%,每亩盐碱地ph = 9施用300~1600kg 磷石膏,改良效果可延续8~10 年;此外,将磷石膏和尿素在高湿度下混合、干燥,可制成吸湿性小而肥效比尿素高的长效氮肥———尿素石膏[caso 4·4co(nh 2)]2,这种肥料可减少氮的挥发,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3 结语 对于化工废渣问题的解决,单靠末端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是倡导化工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化工废渣的减量。同时,加强化工废渣的危害性教育,从而在生产过程有意识的减少其排量。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阐述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是以分泌物在代谢过程中充当表面活性产物。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较,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着诸多的优势与个性化特征,如在使用的时候其结构多样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在使用的时候不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等。由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受原材料、价格以及在工作中产品性能问题的影响,使得在生产中容易出现严重的环境危害和污染现象,使得人类在生活中对环境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呈现出平稳发展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类对健康和环境意识的要求增加,这也就促使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方法的不断增加,国内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应用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力重视,使得其在发展中也拥有者一定的优势,从而促使在生物工程中提高生物工程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1.1 种类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发展优化形成的产物,是微生物素哟产生具有移动表面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与过去的化学成分相比较有着天然优势,其适用于目前的是由工业和环境工程之中。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通常是根据它们的极性基团来分类,而生物活性表面剂主要是通过加强保护环境要求为依据来促使其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 大多数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的代谢产物。这些生产菌大多是从油类污染的湖泊、土壤或海洋中筛选得到的。如banat等从油泥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两株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芽孢杆菌ab-2和y12-b。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 目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发酵法和酶法。采用发酵法生产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产量主要取决于生产菌的种类、生长阶段,碳基质的性质,培养基中n、p 和金属离子mg2+、fe2+的浓度以及培养条件(ph、温度、搅拌速度等)。 与微生物发酵法相比,酶法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多是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分子,但是其在使用的时候同样能够促进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增加,其主要的优点在与在生产的过程提取奋勇较低,对各种产品的改良措施较为方便,并且能够及时的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尽管现阶段酶制剂成本较高,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增强酶的稳定性与活性,有望降低其生产成本。 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发酵产物的提取(也称下游处理)费用大约占总生产费用的60%,这是生物表面活性剂产品商业化的一个主要障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提取方法随发酵操作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溶剂萃取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利用甲基-叔丁基醚萃取红球菌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获得较高产率10 mg/l。 4、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许多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由于难降解、有毒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等性质而破坏生态环境,相比之下,生物表面活性剂则由于易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无毒等特性而更适合于环境工程中污染治理。如:在废水处理工艺中可作为浮选捕收剂与带电胶粒相吸以除去有毒金属离子,修复受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场地等。 4.1 在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用生物法处理废水时,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常会产生抑制或毒害作用,因此,在用生物法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时须进行预处理。当前,常用氢氧化物沉淀法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但其沉淀效率受氢氧化物溶解度的限制,应用效果不甚理想;浮选法用于废水预处理时又常因所用浮选捕收剂在其后续处理过程中难降解(如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易产生二次污染而受限制,因此,有必要开发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无毒害的替代品,而生物表面活性剂恰好具有这一优势。但是,国内外对这一方面的应用研究很少,直到最近才有报道。 4.2 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在利用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的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直接使用发酵液,能节省表面活性剂的分 离提取和产品纯化成本,因此,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现场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应用潜力很大。国外对生物修复的研究大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程实例。如harvey等[11]将铜绿假单胞菌生产的海藻糖脂,加入exxon valdez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造成的原油泄漏污染的海水中,大大提高了原油的降解速度。这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实际应用中最成功的现场生物修复。而在国内还未见有将生物表面活性剂成功用于环境污染物治理方面的报道。 5、展 望 目前,生物表面活性剂只有少数产品走向市场,大多数品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生产成本较高。据估计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化学生物表面活性剂成本的3~10倍。为了开发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潜力,降低其生产成本是当前研究开发的热点和主要目标。决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原料、发酵工艺和下游技术等。因此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如下三种:(1)通过选育高产菌株、构建基因工程高产菌;发展快速检测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株并评价其潜力的方法;(2)找到廉价发酵原料、改进发酵工艺、用先进的下游技术等方法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产率和提取得率,从而大大降低它的生产成本;(3)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开发出它的二次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如用于化妆品、食品、制药等行业。 6、结束语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它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对环境无毒害,且生物降解性能好,属于天然添加剂。除了在石油工业和环境工程等一些特殊领域受到重视外,随着生物技术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价格将逐步降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医疗卫生等行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污泥微膨胀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污泥膨胀的类型 污泥膨胀(sludge bulking)指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污泥膨胀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大量丝状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丝状菌膨胀,二是由于菌胶团细菌体内大量累积高粘性物质(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等形成的多类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性膨胀。在实际运行中,一般以污泥丝状菌膨胀为主,占90%以上,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丝状菌性污泥膨胀问题。发生污泥膨胀时,主要有以下特征:(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于200ml/g;(2)回流污泥浓度下降;(3)二沉池中污泥层增高。 2.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 2.1污泥膨胀中丝状菌种类 目前在活性污泥中发现的丝状菌有三十多种,由于尚有部分丝状菌未获得鉴定。常见的有十几种,世界各地膨胀污泥中出现最频繁的丝状菌有微丝菌、发硫菌、软发菌、浮游球衣菌、0092型、0961型、0041型、0675型、1701型、021n型。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污水中有所差异。 2.2污水的种类和性质 污水的水温、ph 值、营养成分的含量等对污泥膨胀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含有易生物降解和溶解的有机成分的污水,如:酿酒废水、乳品废水、石化废水和造纸废水等容易污泥膨胀;糖类物质过多的废水容易出现丝状菌污泥膨胀,过量的碳源使微生物不能充分利用而转变为多聚糖类胞外贮存物,这种贮存物是高度亲水性化合物,易形成结合水,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 2.3溶解氧 溶解氧是活性污泥运行中重要的控制参数。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伴随着氧的利用。曝气池中do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和活性污泥的生长。菌胶团细菌和浮游球衣菌对溶解氧的需要量差别大。菌胶团细菌是严格好氧菌,浮游球衣菌是好氧菌,但它的适应性强,在微量好氧条件下仍正常生长。在较低do条件下,大部分好氧菌几乎不能继续生长繁殖,而丝状菌由于具有较长的菌丝,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低的氧饱和常数,比絮状菌繁殖的速度快,从而导致污泥膨胀。 2.4污水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过低,微生物活性不足;温度过高,细胞中生物化学反映速率和生长速率加快。温度每升高10 ℃,生化反应速率增加1倍。此外,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蛋白质、核酸对温度较敏感,温度升高使其遭受不可逆性的破坏。一般认为,适宜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生长的温度为15℃~35℃。 2.5污水的ph值 活性污泥是一个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种属的微生物对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过高或过低的ph值不仅影响外酶及细胞内酶的活性,而且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丝状菌适宜在ph值5~6.5的环境中生长,菌胶团菌适宜在ph值6~8的环境中生长。peidi研究表明,在ph值较低(≤5)的情况下,易引起丝状菌膨胀。 2.6其他 此外,污泥负荷、冲击负荷、运行方式和处理工艺均会影响污泥膨胀。 低负荷条件下,丝状菌容易占生物相优势,从而引起膨胀。高负荷导致溶氧不足,do浓度降低也会引起污泥膨胀;当处理过程中冲击负荷的改变,短时间内水质水量产生大的波动打破了体系中正常的生态系统,丝状菌易占优势,可引起污泥膨胀;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及处理工艺,也会影响污泥膨胀。 3.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污泥膨胀一直被视作好氧生物处理的癌症,首先,到目前为止,膨胀的机理还没有搞清;其次,控制对策确定不下来,因为找不到膨胀的原因。但是可以根据经验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 早期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主要手段是投加药剂杀死丝状菌,或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以增加污泥絮体的比重,但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彻底解决污泥膨胀问题,相反地可能会带来出水水质恶化的不良后果。其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构成一个共生的微生物生态体系,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丝状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微生物,对于高效、稳定地净化污水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地从简单杀死丝状菌过渡到利用曝气池中的生长环境调整丝状菌的比例,从而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即进入环境调控阶段。 第一,采用生物选择器。该法是指在曝气池中形成有利于菌胶团细菌生长的环境。选择性地增值菌胶团菌,利用生物竞争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繁殖,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目的。一般是在完全混合式、推进式曝气池前增加一个停留时间比蒲圻赤短的多的生物选择器,由于其中初始混合液的底物浓度高,使菌胶团细菌得到选择性的培养,成为优势菌。常用的选择器有好氧选择器、厌氧选择器及缺氧选择器。 该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应用,已成为控制污泥膨胀的主要措施。第二,调整运行工艺条件。通过调控工艺条件改善污泥微生态系统,控制丝状菌群生长因子,最终实现控制污泥膨胀。例如:对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过低引起的污泥膨胀可增加曝气量或在推进式曝气池中合理分配曝气量(增加前端,降低后端),保持曝气池中合适的溶氧浓度来控制丝状菌型污泥膨胀。有关研究表明,提高溶解氧浓度至3.4mg/l运行一段时间可有效控制污泥膨胀;对缺乏营养(n和p)、ph过低引起的污泥膨胀,可以通过增加营养和调整 ph来控制和防治。第三,根据曝气池运行调节,如气量,污泥回流比等参数,从而改变曝气池中生物种群的生态关系,但是耗时太长,但是这是最根本的方法;第四,可以采用物化调节,提高污泥的沉淀性能,投加混凝剂,如氢氧化钙,氢氧化氯等,但是这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不是长久之计。第五,如果能确认时丝状菌膨胀,可以投加消毒剂灭活丝状菌,如臭氧、液氯、过氧化氢等,但是一定要控制消毒剂投量和灭活动力学过程,因为如果不适当,消毒剂也会将菌胶团细菌杀死。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 结束语 污泥膨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污泥膨胀的因素太多。由于活性污泥对底物的降解是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是多种微生物的群体,既受到污水水质条件的影响,又受到运行条件及环境的影响,如污水的种类、成分、浓度、水温、负荷、溶解氧、ph值及氮磷含量等因素都会对污泥膨胀产生影响,既可能一个因素起作用,也可能多个因素协同起作用,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该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浅谈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超滤膜技术 环境工程 水处理 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进而从5个方面论述了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1前言 超滤膜技术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或者浓缩的膜透过分离技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超滤膜是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的有效屏障, 同时超滤膜也可以实现对“两虫、藻类、细菌、病毒和水生生物的有效去除,从而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与浓缩的目的。与传统工艺相比,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方面具有能耗低、操作压力低、分离效率高、通量大及可回收有用物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生活污水回收、含油废水、纸浆废水、海水淡化等水处理中。在此,本文就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2 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1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 超滤(ultra filtration,简称uf)是溶液在压力作用下,溶剂与部分低分子量溶质穿过膜上微孔到达膜的另一侧,而高分子溶质或其他乳化胶束团被截留,实现从溶液中分离的目的。其截留机理主要是筛分作用,但有时膜表面的化学特性(膜的静电作用)也起着截留作用。超滤分离时是在对料液施加一定压力后,高分子物质、胶体物质因膜表面及微孔的一次吸附,在孔内被阻塞而截留及膜表面的机械筛分作用等三种方式被超滤膜阻止,而水、无机盐及低分子物质透过膜。 超滤膜技术截留分子量的定义域为500-500000左右,对应孔径约为0.002-0.1μm,操作静压差一般为0.1-0.5mpa,被分离组分的直径约为0.005-10μm。 2.2 超滤膜技术的特点 1.对杂质的去除效率高,产水水质大大好于传统方法。 2.彻底消除或者大大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二次污染。 3.系统易于自动化,可靠性高。运行简易,设施只有开启,关闭两档。 4.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有耐酸、耐碱以及耐水解的性能,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5.耐热温度可达到140℃,可采用超高温的蒸汽和环氧乙烷杀菌消毒;能在较宽的ph范围内使用,可以在强酸和强碱和各种有机溶剂条件下使用。 6.过滤精度高,能有效滤除水中99.99%的胶体、细菌、悬浮物等有害物质。 7.与常规水处理系统费用相当生活污水经过超滤使处理水质变好从而进行回用,而工业废水中由于一般技术不能达标,采用超滤技术能充分处理废水。 3 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3.1 饮用水净化 当前,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出现了新的水质问题,如贾第虫和隐孢子虫(两虫)问题、水蚤及红虫问题、藻类污染加剧及臭味和藻毒素问题、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等。而将超滤膜技术应用于饮用水的净化时,其可去除水中包括水蚤、藻类、原生动物、细菌甚至病毒在内的微生物,对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浊度、天然有机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氨氮等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能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 如,张艳等[2]以混凝沉淀为预处理方法,通过中试试验,对浸没式超滤膜处理东江水的最佳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该工艺通过对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浊质、天然有机物、有毒有害微量有机污染物、氨氮、重金属等设置多级屏障,可以使其含量得到逐级削减,最后得到优质饮用水。 3.2造纸废水的处理 超滤膜技术应用于造纸废水中,主要是对某些成分进行浓缩并回收,而透过的水又重新返回工艺中使用。一般,造纸废水膜分离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回收副产品,发展木素综合利用;制浆废液的预浓缩;去除漂白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等。 杨友强等[3]研究了超滤法处理造纸磺化化机浆(scmp)废水及影响超滤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截留分子量为20000u的聚醚砜(pes200)膜适于处理scmp废水,清洗后膜的通量可恢复98%。黄丽江等[4]采用0.8μm微滤(mf)与50nm超滤(uf)无机陶瓷膜组合工艺对造纸废水进行了处理,在温度为15℃、压力为0.1mpa的操作条件下,0.8μm膜对cod的去除率为30%~45%,50nm膜对cod的去除率为55%~70%。 3.3含油废水的处理 含油废水存在的状态分三种: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前两种较容易处理,可采用机械分离、凝聚沉淀、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处理,使油分降到很低。但乳化油含有表面活性剂和起同样作用的有机物,油分以微米级大小的离子存在于水中,重力分离和粗粒化法都比较困难,而采用超滤膜技术,它使水和低分子有机物透过膜,在除油的同时去除cod及bod,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如,油田含油废水中通常油量为100~1000mg/l,超过国家排放标准(<10mg/l),故排放前采用先进的高效衡压浅层气浮技术和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进行了分离,在操作压力为0.1mpa、污水温度40℃时,膜的透水速度可达60~120l/(m2·h),出水中含油量为痕迹,悬浮物固体含量平均值为 0. 32mg/ l,悬浮物粒径中值平均值为 0. 82μm,完全达到了特低渗透油田回注水的水质标准。 3.4城市污水回用 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国外早已开始广泛英语膜法进行城市污水回用,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将超滤膜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回用,也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汤凡敏等[5]利用 cass 与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2h、codcr浓度在215~ 677 mg/ l 之间时,该工艺出水 codcr稳定在30 mg/ l 左右;nh3-n 浓度为 22.2~ 41.2 mg/ l时,出水nh3-n 最低可达0. 2 mg/ l,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ph 值在 7.26~7.89 之间,出水浊度小于 0. 5,出水水质优于回用水标准,可直接回用。 3.5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从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主要的海水淡化方法有反渗透(swro)、多级闪蒸(msf)、多效蒸发(med)和压汽蒸馏(vc)等,而适用于大型的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 swro、msf 和 med。随着膜技术的不断发展,从19世界60年代开始膜技术开始应用于海水淡化。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膜污染问题,使得反渗透系统在处理海水方面出现了瓶颈,而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控制海水水质,为反渗透系统提供高质量的入水。 如,叶春松等[6]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直接处理高浊度海水,该超滤膜的产水浊度平均值为 0. 11ntu,sdi15 平均值为 2. 4,cod 的平均去除率为60.0%,胶硅的平均去除率为 89. 0%,跨膜压差小于6.0×104pa,远远小于超滤膜本身最大操作压差2. 1×105pa,该超滤膜对浊度高、变化大的海水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以高浊度海水为进水的情况下作为海水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装置。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仍然就业压力大、应用能力不强,这不仅因为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还因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1] 本文分析了我校生产实习环节的现状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笔者认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初,学时为2 周。而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学期,实习期间,有的专业课教学计划还没完成,甚至有的课程还没开始授课,许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没有讲授,学生对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原理还不了解,使得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虽然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动员时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讲解,但这样做效率低,好多知识学生似懂非懂。最佳的生产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计划结束后,此时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渴望通过实际工艺设备实习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另外,许多学校安排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不符。安排实习单位时没有事先沟通,学生对实习内容事先没有接触过,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深入给学生讲解,甚至有的带队教师并未讲授过环境主要专业课知识,学生实习不能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目的。 (二)实习基地不稳定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学校选择实习基地是根据实习基地是否满足实习要求、交通是否便利、费用是否适中等因素来考虑的。目前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有已签协议和未签协议两种,基本能满足实习要求,与生产实习内容一致。我校生产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实习带队教师通过个人关系联系的,目前未签协议的实习基地占大多数。由于实习带队教师与校外企业联系不多,还有实习经费问题,使得我校能提供学生长期稳定实习的基地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议,两者之间并无硬性约束,实习单位的例行检修情况与学生实习时间有所冲突,且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实习带队教师不固定,实习单位领导更换,造成带队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存在困难,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确定。另外,由于扩招,实习人数增多,安排生产实习环节计划时实习小组人数增多,但实习基地的现场讲解人员以及指导教师人数不变,造成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2] (三)实习经费不充足,实习内容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但我校多年来实习经费仍按学生数每人100元下拨。实习经费包括租车费、实习联系费和讲课费等,由于实习地点较多,实际实习费用超出计划经费,讲课费偏少,实习单位不够热情,实习内容难以保证。由于实习经费往往满足不了实习内容的需要,难以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实习质量和效果。[3] 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时间安排、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模式上进行改革,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 在做专业计划时,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把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提前,一部分放在第6学期,一部分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生产实习和对一些选修专业课或与实习内容联系不太密切的放在第7学期后半学期,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4]实习教师和单位就能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环节,使生产实习更有针对性,从而优化生产实习效果。 最好由有一定威望,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专职教师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做好实习计划,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事先沟通,协商好实习时间、内容、目的、要求、经费问题等。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利双赢的,学校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企业提升了社会声誉,这对双方发展都有很大益处。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是选择距离学校较近、实习内容和要求都符合教学计划的环保企业签订协议,保持相互的利益和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双向选择的结果,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在职人员进修、攻读学位的便利,以及进行科研实验和开发的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供学生进行生产、操作实习,提供工程技术并进行讲解;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企业挂牌向社会公示。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同相关未签协议的环保企业保持经常联系,通过组织联谊赛等形式加强沟通,培养校企双方感情,在条件成熟时鉴定协议,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 (三)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探讨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实际能力有重要作用。 1.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实习方式。校外生产实习可以采用调查、参观、跟班操作等模式,尽量争取实现跟班操作方式,提高学生实际生产能力,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备、工艺操作,了解新工艺、原理、方法。建立校内实习环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校外取水、气、固废样品,利用校内现有的试验模型、教师科研项目等资源,进行测试分析,模拟仿真试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节省实习费用,提高实习效果。 2.实行多媒体专题片教学与模型结合的方式。利用以往实习拍摄的实习照片和搜集的工艺模型结构资料,丰富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在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量的工艺模型图片及动画模拟对学生来说既能接收大量的知识,又能对环保工艺、原理生动的演示过程加深理解。现场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多媒体详细的动画演示可以弥补实习的不足。例如,学生在现场只能看到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的外部形状,如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等表面,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其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内部构造,演示其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加深对工艺原理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队老师可以通过每年生产实习的拍照、摄像,搜集企业本身的宣传、培训资料,然后利用实习期间某个时间进行播放,与生产实习现场互为补充,达到巩固加深实习效果的目的。 3.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对一些带有参观性质的工艺较集中的环保设备、污染治理设施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节省实习时间和实习费用,也便于实习老师集中讲解,提高实习效率。针对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联系多个实习单位,采用小分队轮流调换实习单位的做法,让每个学生跟班实习。这样就不会出现实习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必须联系更多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并建立校企关系。学校可以根据每个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安排实习小组进行分散实习,便于实习单位协调管理,这样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学生加深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实习模式改革,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实习带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探讨更加合理的实习模式,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环境监理探讨 一、概述 环境工程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将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工程质量的法规标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对加强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控,落实环保投资,防治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保护,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是一项环保工程,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工程建设中也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因素。尤其是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含有高浓度废水及细菌、病毒等致病菌,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渗滤液处理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城市垃圾填埋场是否达到卫生填埋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渗滤液处理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垃圾处理场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建成后的正常运行。而环境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是控制渗滤液工程整个建设过程的关键所在。现将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环境监理要点总结如下: 二、了解掌握设计方案、主导思想、主导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理方案 在进行环境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之前,应当认真阅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环评批复文件,了解掌握项目的设计方案及设计的主导思想和原则;了解工程的环保设施的规模、投资情况;掌握环保工程的工艺流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理方案。利用环境监理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中介,为建设单位做好服务,提高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不侵犯承包商的合法权利,使施工现场的环境监督、管理责任清楚、目标明确,并贯穿于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作好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从而保证环境保护设计中各项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能够顺利实施,保证施工合同中有关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合同条款切实得到落实。 三、做好施工阶段的巡视、旁站工作 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中主体基底及边坡的防渗、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排和渗滤液处理环境工艺与设施是关键,基低与边坡防渗是第一道关口,防渗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质量。在整个工程环境监理过程中,对防渗工程应做好旁站、巡视工作。 对防渗工程的反滤层、渗滤液收集盲沟、竖向石笼、调节池池底防渗膜下层地下水盲沟等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现场跟班监督,进行旁站监理。 对防渗材料的铺设,除库底及边坡平整基地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外,其他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旁站: 1、各种防渗材料铺设前应保证铺设面完全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直接铺设在土建结构面上时,应保证构筑面结构稳定,坡面平缓过渡,垂直深度25cm内不得有任何杂物;铺设在下一层土工材料之上时,应保证下一层土工材料施工质量合格,表面无积水、无杂物。 2、合理选择铺设方向,尽可能减少接缝受力。 3、铺设工具不得对土工材料的正常使用功能产生损害。 4、合理布局每片材料的位置,力求接缝最少。 5、在坡度大于10%的坡面上和坡脚1.5m范围内不得有横向接缝,一般土工膜的焊接采用双轨焊接。 6、各种土工材料的搭接宽度不得低于相应的连接标准。 7、铺设过程中调整材料的搭接宽度时不得损害已连接的部分。 8、铺设过程中防止任何因为装卸活动、高温、化学物质泄漏或其它因素而破坏土工材料。 9、用于卷材展开的机械设备不得造成土工材料的明显划伤,并不得造成铺设基底表面的破坏。 10、片材铺设平顺、贴实,尽量减少褶皱。 11、铺设后应及时压载锚固,所有土工材料均须保证当日铺设当日连接锚固。 四、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的监理工作 工程对水土的影响是工程施工期间的土地占用、临时修筑的运输道路、施工材料的堆放、施工弃土堆放等占用或破坏部分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另外,对施工过程中形成的高挖方或填方边坡处理不当造成的塌方,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弃土土质松散,易被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流失,若处理和管理不善,易引起水土流失,堵塞渠道或河道。 (一)主要防止措施如下: 1、对场地平整过程中的多余土方,设置临时堆放场,场地周边设置排水沟防护。多余土石方用于垃圾填埋覆盖及库底填方,弃渣及时处理。 2、对覆盖土源取土场区,取土后的场地应回填,对取土后形成的开挖边坡采取浆砌块石护坡等措施。 3、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形成的永久性边坡,视其边坡坡度情况采取浆砌块护坡、浆砌块石方格草皮护坡、浆砌块石挡墙护脚等措施,并在护坡边沿设置砌石排水沟,以利于坡面径流、地下水流等的通畅排出。 4、对建筑物周边,种植草皮及各种乔木、小灌木。 (二)村庄搬迁的监理措施如下: 1、搬迁时对于古树名木等有保存价值的植物,应事先联系当地林业部门,采取移植等异地保护的方法加以保护。 2、新址建设施工清场地树木、农作物、杂草,除部分可以做肥料外,应及时清运。 3、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施工结束后应当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 五、施工期按环评批复的要求,做好监测井的监理工作;处理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协调好各施工单位的关系 为确保防渗工程质量,防止渗滤液的渗漏,掌握地下水质量的动态变化,垃圾处理场区及周围附近地区应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考虑工程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等因素,在垃圾填埋场的两旁30~50m处各设一个污染扩散井;填埋场地下水下游30m、50m处各设一个污染监测井;地下水上游30~50m处设一个本底井。对上述监测井在填埋场使用前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具体监测项目是:ph、codcr、ss、nh3-n、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总硬度、硫酸盐。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营运期间的环境监测可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承担,每次监测应编制监测报告提供给业主和承包商。监测报告至少应包括数据统计、简要分析、现阶段措施建议以及下一次监测方案调整等。填埋场在封场后10~15年内要继续对地下水进行监测,监测周期视监测结果而定,从每季一次到每年一次不等。当监测结果表明填埋场稳定无害后,应召开专家论证会,宣告监测结果。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环境监理单位应处理好和当地群众的关系,在施工中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伤害,同时协调好各施工单位的关系。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教学改革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思考与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微生物学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1]。按照东北电力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总学时为56学时,理论教学为38学时,实验教学为18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的33%左右。实验是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训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2—4]。 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的目的 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新办专业,为了突出专业办学特色,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更加接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5,6]。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措施 2.1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由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性,其工作量大,耗时多,很多实验具有连续性,在一个规定实验学时(2学时)内很难完成,实验进度的安排和理论教学同步性较差。针对这种现状,将传统实验教学中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组织成连续的系统型实验,加强各实验间的连续性和知识点的衔接,这种操作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将一些分散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避免重复性试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既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又满足了教学计划的要求[7]。 2.2保证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 为了能更好实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师听取理论课,加强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为了保证实验效果,要求学生进行选课,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学生必须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明确实验步骤,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每节课的上课人数不超过14人,每组学生不得超过3人,以便教师能较好的督促学生完成实验环节。 我们采用创新实验教学,允许学生在完成必修实验项目后,选作一定的实验内容, 并且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独立思考,经实验教师审核后,进行独立操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实验内容的开放。 2.3完善考核制度,重视学习过程 考核是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院将实验成绩分为三大部分,其中预习成绩、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占60%,预习对进行实验特别有帮助,在实验讲解过程中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学生互动,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还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交的实验报告要完整,包括预习报告,实验结果和思考题;平时实验的操作技能及规范性占30%,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参加每次实验的学生人数比较少,每名学生均能够动手操作,教师及时的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的实验态度和操作规范程度得到加强;考试成绩占10%,为了让实验和理论更好的结合,增加实验课内容考题在试卷中的比例,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 3 实验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改革后,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座谈等形式的反馈信息可以认为,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至少取得了以下初步的效果。 (1)实验环环相扣、有序进行,能够有效的完成实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以前被动作实验转变为较为主动的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时间的开放,使学生能更合理的安排实验时间,能够较认真得进行实验而不是应付了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安排,结合生产实践,完善考核制度,将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分析论文 一、公共安全管理概念 公共安全是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状态,公共安全管理是对这种秩序状态的维护与保持,对打乱该秩序状态的各类事件的应对,以及对事件后果的消除、对秩序状态的恢复的全过程。在新西兰被称为“民防”(CivilDefense)或“民防紧急事态管理”(CivilDefenseManagement),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公共安全管理被称为“紧急事态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美国将紧急事态管理的活动、政策和项目分为4个功能区: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这就是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或四个阶段理论。澳大利亚也用四个阶段将紧急事态管理分为预防/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简称为“PPRR”。从具体内容上讲,与美国的概念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西方国家又把四个阶段简称为“PPRR”或“MPRR”。虽然称谓与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不同,但内涵相同,只是管理机构的组织和名称有所区别。 二、中国公共安全现状分析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天灾人祸频发,大众传媒、电子信息使之仿佛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的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2008年以来自然灾害,食品问题频频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并且正视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2)事故灾难;(3)公共卫生;(4)社会安全。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Ш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是以分领域、分部门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政府尚未建立统一的专业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专业化管理,而是沿用“条块”方式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 1.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灾害,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应急中心”无论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部分职能部门之间于是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2.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由于中国政府综合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条块分割严重,管理技术也相对落后。在危机应对方面,横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纵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应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机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门行政领导做决策,组成临时机构(即灾害应对工作组),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的应对体系。 3.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相继颁布了多个与减灾相关的单项法规,但面对紧急状态,中国仍没有建立一整套减灾法规体系,防灾救灾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中责任不明确,特别是涉及到灾害救助、灾后重建财政补助、灾害保险、灾民减免税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单一灾种法规,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4.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政府信息系统缺乏,信息收集渠道过窄,信息不力,虽然各部门都建立了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体系,难以实现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媒体部门作用弱化,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机时期暴露不已。 5.综合危机防范技术薄弱,应急救援能力有限。目前中国对生产安全事故和灾害发生机理、识别理论和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危险源的监测监控理论及技术等公共安全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开发,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完善,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应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造成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实力不强,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6.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要减少公共安全问题,除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公众危机意识也急需提高。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改进对策 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己经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模式,比如“强总统、大协调”的美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的俄罗斯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的日本模式等。这些国家在应对公共安全时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来都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新的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改进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备的组织机构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也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决策和沟通的前提。不少发达国家纷纷设置了专门领导、协调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对危机处置的各项事情进行统一安排。本文提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在中央政府一级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性常设机构。其次,在地方设立“人员代替部门”的组织模式,即指在不扩大政府现有编制的前提下,在政府综合性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行使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部门的职能,可以解决因专门机构设置而带来的机构膨胀和费用增加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地方政府缺少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门管理的职能部门的现实。 2.建立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在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必须定位政府职能的界限,划清政府、社会和公众个人所承担的危机风险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共担风险,共度难关的新机制。这里的社会主要是指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几十年经验积累,以及中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提出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见图1),这一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方针,在科学减灾的指导下,使灾区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明确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避免危机与灾害的发生。因此,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更倾向于灾前防范。本文提出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见图2):注重事前的预防;事后的处理和总结;构建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 4.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在中国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措施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职能履行效果评价往往是以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追究办法为载体来进行。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从以救助为主的管理方式逐渐转化到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现有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的清理。包括修改法律、进行法律解释、废止法律或某些条文等。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行政征用制度、行政隔离制度、行政指导制度,以及将“公平补偿”作为目标的行政补偿制度,包括行政主导型的或积极采用市场机制(例如保险方式)的各种救济制度等。 5.建设综合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提供人才保障。应针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配合行业生产与运行安全建设,开发满足主要行业的综合灾害危机防范所需关键技术,建成若干综合灾害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并形成促进这些典型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体系。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从总体上注重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应出版一些相关的培训教材,建立各种分类的培训机构,对政府的应急部门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专家库”和“资源库”的建设。 6.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首先要建立危机管理教育机制,要树立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提高公共危机的处理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机制的改善,对公众进行专门的危机管理教育。因此,有必要将危机管理教育纳入先进的教育体制之内,通过危机意识教育和案例教学,掌握一定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的能力。其次是加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学习。通过积极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危机管理人员队伍,为公众树立学习榜样。 五、结论 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方针,在科学减灾的指导下,使灾区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仍需做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推动公共安全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促使重新评估其行为,改进政府管理缺失的作用。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一、公共安全、公共危机与公共安全管理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所谓公共安全管理,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做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 根据联合国的界定,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1)自然灾害,又可分为地质方面,水文气象方面,生物学方面;(2)技术灾难,来自技术或工业事故;(3)环境恶化,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和生物圈的破坏;(4)社会安全,包括战争和社会动乱等。其级别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Ш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公共危机指的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公共安全管理的任务与目的就在于解决公共危机问题,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就客观存在着的。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多种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门活动绩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 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公共危机的特征 1.发生的范围广,国际化程度增强,高频次、多领域地发生。不少公共安全事件涉及范围广,这些事件会突然发生,在何时何地或何种情况下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2.危害的灾难性和非传统性。在当前社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破坏性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难以弥补,而且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 3.影响的关联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影响和波及社会各领域,并造成连锁反应。如洪灾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影响教育、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洪水退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流行病疫情爆发,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等。 4.原因的复杂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有政治的、民族的、宗教的原因;也有经济的、生产的、经营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又有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还有大自然对人类掠夺性破坏的报复。这些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演变的隐蔽性。公共安全潜在的危机常常不易被察觉,常常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当人类取得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辉煌成就的时候,这些成就可能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人类却不能察觉或预测。三、当前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灾害,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应急中心”无论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部分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2.管理体系有待健全。由于我国政府综合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条块分割严重,管理技术也相对落后。在危机应对方面,横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纵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应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机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门行政领导做决策,组成临时机构(即灾害应对工作组),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的应对体系。 3.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相继颁布了多个与减灾相关的单项法规,但面对紧急状态,我国仍没有建立一整套减灾法规体系,防灾救灾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责任不明确,特别是涉及到灾害救助、灾后重建财政补助、灾害保险、灾民减免税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单一灾种法规,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4.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政府信息系统缺乏,信息收集渠道过窄,信息不力,虽然各部门都建立了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体系,难以实现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媒体部门作用弱化,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机时期暴露不已。 5.综合危机防范技术薄弱,应急救援能力有限。目前我国对生产安全事故和灾害发生机理、识别理论和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危险源的监测监控理论及技术等公共安全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开发,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完善,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应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造成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实力不强,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6.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要减少公共安全问题,除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公众危机意识也急需提高。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己经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模式,比如“强总统、大协调”的美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的俄罗斯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的日本模式等。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和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的新模式。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论文 摘要: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本文从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观点。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投入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目前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纪,全球各地区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8月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西班牙人质事件、印度洋海啸大灾难以及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等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人类带来沉痛的灾难,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也不例外,2003年我国“非典”的爆发和流行,全国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搅乱食品市场安全等一系列有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许多研究公共安全的学者的关注。 为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美、俄、法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本的公共安全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防,美国侧重于维护其世界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倾向于事故救援和技术性灾害的研究,法国则侧重于对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制订。健全法律制度、应急机构,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注重事前预防和事后总结,这些经验是对我国公共管理安全的启示。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社会必将经历的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事故灾难频发的时期,因此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国务院总理签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8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1]。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多种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门活动绩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2]。 2.公共安全管理的内涵 (1)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 (2)公共安全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3]。 (3)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国防因素[4]。 3.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5]。 四、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特征 1.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为:1)经济发展不和谐是造成众多公共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2)政府的不作为是安全事故屡屡出现的社会原因[6]。 2.公共安全事故的特征 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危害程度各有差异,但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作如下概括:1)发生的突然性;2)危害的灾难性;3)范围的广泛性;4)影响的关联性;5)原因的复杂性;6)演变的隐蔽性[7]。 五、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中国的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的高位增长,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计6500亿元,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其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二是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500亿元;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2000亿元损失;四是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亿元。实际上,这还仅仅是直观的、表面的现象,公共安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两个量化指标是无法完全表达的。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死亡人数仅300多人,但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社会动荡程度、旅游及经济活动的限制是有目共睹的。痛定思痛,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包括①建立预警机制。②建立分级制度。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统筹全局,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既有日常安排,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状态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规范各种制度,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4.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 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清华大学于2003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比如风险的评估,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生命安全的保障,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5.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 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有实践经验,敬业精神强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 6.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 预防为主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亿元,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7.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 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 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并且与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出一条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维护社区治安,维护公共安全。 8.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 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5]。 六、结束语 近几年公共安全事故的频发,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笔者旨在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并从八个方面提出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加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研究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目前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纪,全球各地区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8月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西班牙人质事件、印度洋海啸大灾难以及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等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人类带来沉痛的灾难,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也不例外,2003年我国“非典”的爆发和流行,全国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搅乱食品市场安全等一系列有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许多研究公共安全的学者的关注。 为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如日、美、俄、法等国。日本的公共安全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防,美国侧重于维护其世界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倾向于事故救援和技术性灾害的研究,法国则侧重于对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制订。健全法律制度、应急机构,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注重事前预防和事后总结,这些经验对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很有启示作用。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社会必将经历的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事故灾难频发的时期,因此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国务院总理签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8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多种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门活动绩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安全管理的内涵 (1)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 (2)公共安全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 (3)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国防因素。 3.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四、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特征 1.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为:1)经济发展不和谐是造成众多公共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2)政府的不作为是安全事故屡屡出现的社会原因。 2.公共安全事故的特征 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危害程度各有差异,但这些事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作如下概括:1)发生的突然性;2)危害的灾难性;3)范围的广泛性;4)影响的关联性;5)原因的复杂性;6)演变的隐蔽性。 五、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中国的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的高位增长,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计6500亿元,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其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二是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500亿元;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2000亿元损失;四是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亿元。实际上,这还仅仅是直观的、表面的现象,公共安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两个量化指标是无法完全表达的。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死亡人数仅300多人,但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社会动荡程度、旅游及经济活动的限制是有目共睹的。痛定思痛,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包括①建立预警机制。②建立分级制度。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统筹全局,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既有日常安排,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建立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规范各种制度,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4.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 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清华大学于2003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比如风险的评估,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生命安全的保障,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5.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 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有实践经验,敬业精神强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 6.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 预防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亿元,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7.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 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在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出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维护社区治安,维护公共安全。 8.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宣传、培训体系 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六、结束语 近几年公共安全事故的频发,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笔者旨在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并从八个方面提出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基于海量数据的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摘 要]校园公共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教研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安全与稳定是校园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大数据技术逐渐成熟使海量数据应用成为可能,也为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应在海量数据新技术应用基础上,解决数据收集、加工处理难题,转变事后“应对”模式,具有公共安全“预防”思维,从各部门的协同联动构建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关键词]海量数据;“预防”思维;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0 引 言 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是学校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校园管理人员应提高对校园安全的认识,提升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但目前我国各校在公共安全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多隐患:林生指出社会多元思想的交集、宗教势力以及网络技术的推动、网络犯罪等给校园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陆伟认为学校安全教育不足,治安管理落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网络负面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外部环境都是校园安全问题多发的重要因素。校园安全防范工作重点集中于治安管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与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学校的教研、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 大数据时代来临,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日趋成熟,可以消除数据信息的不确定性,在信息产业、交通运输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张春艳,2014)。大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等特点,云存储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数据得以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将依托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应用研究校园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构建海量数据应用下的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分析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1 海量数据下校园公共管理管理机制的建立 1.1 大数据环境下海量数据应用的内涵 任何数字化管理领域的海量数据本身都具有巨大的数据价值,但是人们探究某一具体数据时,它自身的数据价值密度却相对较低。多样性的数据包含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加大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海量数据的应用有两个内涵,一是技术的应用,二是思维的转变。海量数据应用技术既包括诸如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和数据可视化等旧技术,也包括云存储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而海量数据应用思维则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问题,用全样本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形成了模糊化、相关性和整体化的考虑方式。海量数据应用技术和思维的创新的融合发展,给很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科教文卫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与数据紧密结合,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也不例外。 1.2 海量数据应用下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特点 1.2.1 校园安全管理中新技术手段得以应用 海量数据的应用在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中所发挥作用,可以从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转变角度理解。校园环境内发生的种种事情,都是校园安全危机潜在发生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数据集合。庞大的数据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其进行收集、存储、分析、统计与应用等操作,大数据新的技术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库表格的整齐排列,而是实现了向“消除僵化的层次结构和一致性”技术的革新,实现了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1.2.2 校园安全管理从“应对”到“预防”的思维转变 在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前,人们面对少量数据结果习惯于“因果关系”思考,由“因”到结果进行探究,这是一种传统安全管理的“思维”。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应用,实时实现数据的更新与监控,可以实现校园环境动态可视性,关注事物之间相关关系。在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校园公共安全影响因子的考量不仅仅需要知道为什么,更需要知道是什么,从而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安全风险,采取防控措施。 1.2.3 海量数据应用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 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缺乏海量数据支持,往往局限于单一部门防范措施的推动。一方面单一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能够有效整体排查与应对校园公共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不同部门掌握不同的资源与数据,无法实现有效协同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底下。海量数据应用需要校园安全管理的保卫科、警卫处、物业管理、医疗保健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多部门的联动,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开放共享。 1.3 海量数据应用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 海量数据应用于校园安全管理务必需要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这个系统包含校园环境内各种与安全风险相关的数据信息。校园安全管理数据库包含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校内或校外周边常住人口的年龄、户籍、宗教、教育与病历等)、网络信息传输数据库(网络信息记录、通信记录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筑布局、气候、交通道路、人口布局、安全隐患布局与安全设施布局等)、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库(校内外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测评数据或心理健康跟踪数据)、医疗卫生监控数据库(校内外流动人口医疗记录、校内食堂等设施卫生监管数据、校外娱乐餐饮服务卫生数据等)、校园安全事件案例库(校内历史安全案件记录或典型安全案例)等。 此外,校园安全管理涉及校内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全管理主要相关部门有保卫科、警卫处、物业管理、校医院、心理咨询室、教务处以及当地派出所、城管、卫生监督局等,这些部门不仅负有收集数据的责任还是安全管理防控的关键力量。本文构建海量数据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 海量数据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中,数据收集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校内外环境中各种数据信息对校园安全分析具有重要价值。校内外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协作,不仅要观察记录基础数据信息,还需要针对数据分析报告实施安全措施。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存储,云存储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对各部门收集数据进行整合和存储,分类整理数据便于数据分析和识别。云计算技术可以对校园公共安全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到校园公共安全报告,而实时信息更新与可视化监控使数据处理能够保持时效性。对于校园公共安全报告的问题,需要各部门协同联动,采取必要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例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安全隐患排除与安全防护实施布置等。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转型 摘 要:快速城镇化是我国迈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其中也蕴含着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冲突加剧等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需要加快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式转变,综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力量,兼顾效率和公平,构建多方联动、重点突出、全面协调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关键词:快速城镇化;公共安全管理;转型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为推进现代化建设、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同时,由于城镇化所用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大大压缩,各类矛盾和冲突在短短三四十年内集中显现、交织、碰撞,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加大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 一、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土地、资金进行再分配、再平衡,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进行再分化、再调整,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和动荡,加上我国城镇化在时间上高度压缩,在动力上过分依赖行政主导,资源要素错配、社会矛盾冲突更为严重。 1.人口流动性上升弱化了社区自治功能。以良好邻里关系为纽带构建的熟人社区是我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社区人口的频繁流动和居住形态的快速变化,对原有稳定的社区结构造成巨大冲击,社区居民在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沟通交流趋于减少,传统开放式熟人社区逐渐向封闭式的陌生人社区转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随之降低,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冲突以及犯罪、吸毒、赌博等社会问题,社区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 2.城市内部二元分割激化社会矛盾。二元结构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也同样存在。突出的表现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约有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1],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加上贫富差距拉大,这部分群体社会心理极易失衡。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意识不断崛起,社会期望不断提高,但受制于自身文化技能,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情绪增加。安徽团省委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36.5%的人感到得不到尊重,37.2%的人出现过痛苦失望,9.7%的人产生过愤怒报复心理。 3.“城市病”问题突出加大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由于人口过度涌入,内部空间规划不合理,产业布局失衡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出现以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为代表的城市病,不仅直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还对公众心理和社会心态造成不利影响。我国655个城市,约有2/3的城市交通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3],每年因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超过20万人。2007―2015年,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社会秩序混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病”还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的趋势。 4.体制机制不健全诱发矛盾冲突。由于过分依赖行政推动,加上要素产权制度不健全,缺乏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近年来,在土地征用、城区扩建、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冲突事件呈上升趋势[4]。中国社科院法学院研究所报告显示,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中,由拆迁征地引发的占到一成左右。各类“钉子户”时常见诸报端,对社会心理和氛围造成消极影响。同时,拆迁过程中的产权争夺和拆迁后的一夜暴富等也是诱发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 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转型的思路和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员结构日益复杂,利益主体更趋多元,矛盾点和风险点增多,需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转型,构建多方联动、重点突出、全面协调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首先,要转变政府治理理念。目前我国内地公安机关的110报警服务台每月接到的报警电话中,属于社会服务性质的已达80%以上[5]。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大包大揽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要树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理念,将政府供给的公共安全服务,尤其是社会治安服务从大量低效的非警务活动中解放出来,聚焦在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有效打击上。其次,要改进评价考核方法,建立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维度、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第三方机构三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服务成效评价机制,提升政府资源利用效率。再次,要高度社区综合治理。社区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安全体系,培育和发展社会团体,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建立社区居民间有效的信任制度,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逐步重现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文化传统[6]。 2.进一步加强市场供给。长期以来,出于规模经济和特殊的行业性质和服务内容的考虑,我国在公共安全领域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市场管制,这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是必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管制成本已逐渐大于管制收益。因此,应逐步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安全领域的准入限制。除法律法规和禁毒外,其他产品都可以尝试市场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比如,英国就曾以15亿英镑的价格外包警务,包含社区巡逻、犯罪侦查等。同时,公共安全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逐步放开管制的同时,应对市场的准入门槛、质量标准、服务价格等予以明确规定,在让人民享有高质量的公共安全服务的同时,尽可能突出公共安全服务的公平属性。 3.培育壮大社会供给。政府的力量有限,市场供给以盈利为必要条件,在公共安全领域还有大量的“真空”地带,只有通过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有效使用社会资源,才有可能真正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需求。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夯实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供给的法律基础,给予社会组织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完善社会供给的资助激励机制,在培训、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公共安全培训制度,成立专门基金会为自愿供给行动购买意外保险等,增强社会供给的能力。 当然,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供给的边界不是绝对的,其中,必然有交叉、有渗透,有学者就提出过城市公共安全服务合作网络[7],这与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但多元主体之间合作和协调的具体机制、利益如何平衡、权责如何界定,都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总结、完善。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研究 [摘要]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构建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应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后,对乌鲁木齐市某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作出评价。结果表明,某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分数为8005分,仅刚达到“较高”水平。最后,针对结果给予评价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AHP 1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09年至今,乌鲁木齐市政府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与维护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乌鲁木齐市社会日益稳定和谐。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已由当初的居民自治模式逐渐转为“大政法委”模式。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法与措施也进一步创新,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应用居住证平台、二维码平台、警综平台,加强对社区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在生产安全、精神文明建设、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等方面加大社区综合治理的力度。社区建立了巡逻防控队伍,对社区公共场所与“六小场所”加强巡逻防控,并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习,提高队伍公共安全管理的专业素质,为社区的居民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参照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以期通过建立社区公共安全满意度评价体系来调查社区居民对公共安全管理的满意度,从而发现其中的不足,并针对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升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为乌鲁木齐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2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指标的初选与筛选 目前,国内针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借鉴安全社区[1]、社区居民满意度[2]相关研究成果,初选了6个一级指标、56个二级指标,作为指标初选集合。 应用专家打分法,参照李克特量表,将初选指标的重要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1分为非常不重要,2分为有点重要,3分为比较重要,4分为非常重要,5分为极为重要,向社区管委会、社区领导及专业负责人征询意见。拟定将高于4分(80%)的指标作为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调查问卷共发放18份,收回18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卷率为100%。通过对专家打分结果的分析与排序,综合了多位专家的判断与建议,最终确定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如下表所示。 22权重的确定 通过层次分析法[3]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专家打分问卷,通过专家将评价指标两两比较出重要程度,统计分数并建立判断矩阵,最后计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 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分化程度良莠不齐,问卷难度比较高。因此,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集中挑选了若干名对层次分析法有了解的专家进行打分。本次问卷共发放8份,回收7份,有效问卷5份,回收率875%,问卷有效率为714%。经过计算与一致性检验,得出了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指标的各权重值。 23指标的量化评分 在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体系中,二级指标可直接量化评分,制成满意度调查问卷。参照李克特量表,将三级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很好(95分)、好(85分)、一般(75分)、差(65分)、很差(55分)。根据其分数与权重逐级推算出上级指标的分数,最后得出被评价社区居民对于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的总分。 将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很好(≥90分)、好(80~89分)、一般(70~79分)、差(60~69分)、很差( 3对某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的评价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制成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本研究在乌鲁木齐市范围内,选取了少数民族聚居的某社区作为被评价对象,对社区内的居民随机发放问卷,进行满意度的实证与分析。 31指标评价的计算与结果 通过实地调研,向某社区的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6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为81%。参照下表,将各二级指标得分与权重相乘后求和得出一级指标分数,再将各一级指标分数求和得到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总分,其分析结果如下: 44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体系表一级指标A权重二级指标B权重三级指标Bij权重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满意度1B1对社区公共 安全的满意度020B2公众参与007B3居民安全素质024B4基础设施与服务040B5对社区安全 工作人员满意度009B11社区民族团结友好度014B12社区居民主观感受所住社区安全程度047B13社区公共场所安全良好度031B14社区公共秩序良好度008B21社区居民群防群治群控参与度1B31社区居民民族团结、反“三股势力”意识059B32社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025B33社区居民掌握突发事件应急、避难等安全知识情况016B41社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情况037B42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及落实情况(安全生产、消防、平安建设等)023B43社区网格化管理情况015B44社区开展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建设、访汇聚活动情况010B45社区治安联防设施完备程度003B46社区治安联防工作严密程度(巡逻防控、十户联保等)005B47社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007B51社区党组织领导与工作能力025B52社区党组织服务意识017B53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工作作风033B54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实绩007B55社区公共安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011B56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005B57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32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1)对社区公共安全的满意度:居民对某社区的民族团结友好度、社区安全程度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但社区公共场所安全良好度仅达到“较高”水平,社区公共秩序良好度得分仅为775分,为“一般水平”。某社区内公共场所安全与秩序是制约提高某社区公共安全的首要因素,某社区应结合社区物业,加大对社区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消防、交通、绿化等方面的治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满意度。 (2)公众参与:社区居民群防群控群治参与度得分仅为708分,刚达到“一般”水平。在调研中,有些居民甚至从未听过社区公共安全、维稳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群防群控群治是提高整个乌鲁木齐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因此,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才是提高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的根本所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某社区应将此工作列为重点工作。 (3)居民安全素质:某社区居民安全素质得分为8099分,仅达到“较高”水平。某社区在开展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得分也仅为783,为“一般”水平。某社区应大力开展社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素质,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难等知识,为更好地推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基础设施与服务:此指标满意度得分为8093分,仅达到“较高”水平。社区虽然开展了各项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与服务,但是与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还存在差距,如综合治理工作、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得分都 (5)对社区安全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此项指标的满意度得分为784分,为一般水平。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工作实绩为一般水平。调研中发现,基础工作人员态度散漫,有聚众聊天等现象。因此,社区党组织应增加社区基层员工专业素质培训的时间与次数,提高其办公效率与服务意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舒心优质的公共安全服务。 综上分析,对某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分数为8005分,介于80~89分,仅达到“较高”水平。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摘 要:包容性作为一个发展性概念,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是一个新的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新时期对公共安全管理的要求中蕴涵着对公平与权利的包容、对多元主体的包容、对民生民富的包容等。而现实中公共安全管理依然存在的公平与公正度缺失、融合度缺失、参与度缺失、共享度缺失等问题,亟需以包容性为切入点,打碎各种排斥性制度,构建高度融合的包容性管理系统,创新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关键词:包容性;公共安全;管理创新 不同学者从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政府治理等角度论述过包容性的多方面内涵。包容性作为一个发展性概念,以人本、沟通、协调、参与、共享为核心,体现了经济均衡发展、社会安全稳定、不同阶层和谐共处、制度公平等要义。它不仅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幸福中国”、“和谐社会”等理论一脉相承,还与新时期我国走入高风险社会、危机社会之际构建全新的公共安全体系密切相连。我们发现如果以包容性为一个新的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有可能降低风险社会的分化与异化,消解传统社会所出现的社会排斥与社会不公,回应公共危机治理中急需解决的社会协调合作等问题,为中国社会建设与公共管理的设计和完善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涵义 公共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来,同样,公共安全管理活动也是伴随公共安全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现在公共安全已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共安全管理指维护公共安全的主体(通常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公共安全政策,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通过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实施预防、处置、恢复等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保障生活、生产等安全的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以政府主要角色的公共安全主体为实现社会安全的意图和目标而实施的持续不断的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程序的一系列活动。[1]公共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消除威胁、预防灾难,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减少损失,迅速恢复、持续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在现代社会的高危险期,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公共安全事件日益增多,比较突出的领域包含了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金融风险、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及民族宗教等。特别是民生矛盾突出,反映在城乡就业、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多方面,使公共安全呈现出频发性、高危性、群发性、连锁性等特点,也使得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呼唤公共安全管理主体有更包容的心态与机制来应对新问题的出现。 (二)包容性的涵义 包容一般意义上指赞同和促进平等的权利、机会和资源分配,减少社会贫困,改变社会排斥的概念、行动、政策与现实。当包容与“社会”搭配时,就成了社会学的一个常用的概念,一般被表达为“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 在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的概念体系中,“社会包容”的反义词是“社会排斥(Social Ex clusion)”。美国社会学家戴维解释说: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譬如他们担心移民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因而感到有必要对这些人加以社会排斥。[2]现在, “社会包容”或者说“社会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不同方式的“社会排斥”,打破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等各种人之间的隔阂和区隔,使所有人被包容到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谋社会发展的路径,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包容性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一种更新,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学领域,他也同样适用于社会各领域共同研究的模式和价值导向。 二、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包容性维度分析 (一)公共安全管理中对公平与权利的包容 根据林毅夫的观点,包容性增长强调“参与”和“共享”两个层面,即应致力于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参与”和“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收益。[3]这个观点正是从公平与权利的角度理解经济增长的包容性,笔者认为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这种观点同样适用。公平与权利既是包容性的本质,又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安全管理条件的包容这一维度,可以以公平与权力为切入点,更为细致地分析安全管理对公平与权利的诉求。公共安全管理的核心价值,就体现为促进社会公平,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例如在统筹城乡安全协调发展中,城市发展用地、工业发展用地与农民失地成为城乡矛盾的焦点,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需要从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好发展用地与农民失地的矛盾,开展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就是要打破形形色色的社会不公,通过各项制度改革、完善,让社会不同群体平等地共享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好利益各方的关系,切实推进社会公平。 (二)公共安全管理中对多元主体的包容 政府在公共安全事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它无法依靠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信息独自解决所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而且随着社会领域其他社会组织力量的发展,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的传统界限逐渐被打破,政府已经不再是行使公共权利的唯一中心和行动主体。[4]因此公共安全管理凸现出对多元主体的包容,它代表着在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时,必须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企业与市场的作用,形成在协调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与各类其他组织相互依赖、资源共享,共同构建多中心的治理结构。[5]这种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就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共同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共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公共安全管理中对民生民富的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民生是国之根本,民富才能国强。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老百姓感觉幸福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公共安全管理的核心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社会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救济权等权利始终摆在第一位,建设和谐社会中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原则,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安全发展的核心。[6]中国的GDP 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 的高位增长, 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 损失高达6%,非典、禽流感、地震、海啸、暴力抢劫等等这些问题每年夺去了20 万人的宝贵生命。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也要认识到安全也是稳定、安全也是生产力、安全也是最大的效益,公共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三、公共安全管理中包容性缺失导致的现实问题 (一)公平与公正度缺失,导致法律法规不健全 公共安全涵盖了政治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涉及的具体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生产事故、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社会治安、社会保险、金融安全、国家安全等有关社会政策与制度。我国从1954年首次规定戒严制度至今,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己经初具规模,已制定了针对社会紧急危险形势的《戒严法》、针对地震这一特殊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针对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涝灾害的《防洪法》、针对火灾的《消防法》、针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针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灾害防治的《环境保护法》以及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没有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法》,这使得各级政府在实施灾害防御、应急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等措施时,由于缺少法律依据,难以把握自己的职责定位,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而最终伤害了救助群体的利益。 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涉及单一灾种多,涉及综合管理的法规少。通常事故或灾害的发生,往往波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涉及许多部门和领域,单一灾种的法律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特别是在如何实施灾害管理、如何界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管理责任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予以明确,这使得政府在面对规模较大的危机和社会风险问题时无法兼顾到所涉群体的共同利益,难以对不同的利益分配进行协调。 (二)融合度缺失,导致职能分散,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安全部门自成体系,由于融合度的缺失,管理分散,指挥职能存在交叉,急需建立协作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安全管理涉及的具体时间包括自然灾害、生产事故、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公共社会司、地下空间、社会治安、金融安全、国家安全等30多种有关政治、社会、经济和自然方面的安全防范内容,涉及几十个部门。[7]我国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一般根据事故本身的性质,有不同的部门负责指挥应急管理,目前政府没有建立作为统一的关于公共安全管理协调机构,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实际上仍然分散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政管委、公安局、卫生局、工商局、药品监督局、技术监督局、人防办等多个职能部门中。 相关职能部门分属不同系统和不同的领导,日常管理中往往习惯分兵把守,各自为战,缺乏管理资源和信息共享,没有统一的预警机制和协调管理平台。在这种分散管理的体制下,政府对区域内的公共安全管理信息不能全面了解,对各种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消除,对各种危机的发生不能事先有效阻止,结果造成危机发生,同时加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参与度缺失,导致社会动员力差 以往我国“全能政府”模式下,我国政府已经习惯于运用一体化的“限制型管理”和“配给制服务”方式来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形成了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救援体制和应急管理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有限资源,集中统一地解决危机突出问题,防止发生动乱,较快地渡过难关,特别是在应对单一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强。 但是这种以政府动员为主的形式,在面对如今错综复杂的公共安全危机频发的局面显得效率比较低。社会动员能力的不足导致公民自发地组织和行动起来防范危机、应对危机以及灾后的恢复和重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缺乏。目前,除了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这样的传统组织外,我国的公民和社会组织很少在公共安全管理中配合政府开展工作。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中社会公众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超过了政府的承受能力。 (四)共享度缺失,导致信息披露缓慢 鉴于历史的原因、官僚作风以及信息公开制度的缺失,政府的信息不公开成为了一个最为学界以及公众垢病的问题。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爆发后,各级政府或媒体往往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有意无意地采用“捂盖子”等愚民手段,其结果,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谣言四起、众人心理恐慌的局面,从而给危机扩大化提供了一个温床,使得人民的损失人为地扩大化,政府的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也陷入更为困难的不利局面。 事实证明,不确定的危机比已经确定的危机更容易引起群众的恐慌,在人们不能得到准确信息的同时,各种猜测、流言开始全国散播,不仅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慌,而且导致了事实上的混乱。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政府不可能完全封锁公共安全信息。如果主流信息不畅,则社会谣言四起,政府信息失去权威导,百姓心理恐慌程度和过激行动大大加剧,从而政府解决危机的难度加大。此外,政府相关人员还存在着意识缺位,缺乏自如应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的能力。[8]因此,政府需要构建权威的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进行正确引导。 四、包容性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创新的战略对策 (一)加快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为包容性管理提供公平依据 2007年我国公布施行的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法,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共同性规范。但是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仅靠一部基本法律不能完全涵盖。当前,应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规定,抓紧制定公共安全管理各个环节配套的规定,完善公共安全事件等级、预防、应急准备、监测预警、信息等具体制度;抓紧清理现行有关公用安全管理的单行法律法规,及时修改与公共安全管理事件应对法不一致的规定。 在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意识能力方面,有些国家和法律中强调了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有限性原则,明确了社会公民的自救互救义务,如日本《东京震灾对策条例》强调了两个理念,一是“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二是“我们的城市我们保护”。[9]这一条例充分体现了公共安全管理中公众参与,第一时间自我管理的理念。在加强基层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建设方面,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完善社会应急组织和队伍。 新加坡构建了社区民防系统,倡导全体市民的参与防止危险事件;英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大力发展民间应急力量,支持建立各种专业性强、技能高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并把这些力量纳入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应急资源的不足。西方国家的种种经验告诉我们,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全民参与,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预警公共安全事件,才能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全民出动,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财产,才能最有效的解决突发性事件。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度融合的包容性管理系统 公共安全管理需要依靠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施,从危机察觉与预警、危机决策、事件控制与处理,到提供需要支持和救助、善后等一系列工作,需要相应的机构负责,由这些机构组成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组织系统。目前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行政体制改革,根据我国国情设立相应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系统,基本思路是: (1)通过立法,成立由国家主席领导的国家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作为处理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危机的指挥决策机构。 (2)在中央政府建立一个负责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危机信息的汇总与报告,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和策划组织,应对行动的实施监督,对外沟通,组织危机管理的培训和演练等。 (3)通过重组现有的情报信息机构或设立新的部门,完善危机预警系统。具体包括:可考虑建设一个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分布与全国、实行垂直管理的信息情报系统,已搜集、处理和分析传统“国家安全”范畴之外的经济社会文化动态方面的信息;改革规范信访机构、新闻媒体和政策研究机构的运作,使之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使信息机构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工作规范化,使政府信息的报告和公开规范化、制度化。 (三)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促进包容性管理的参与功能发挥。主要包括: (1)设立负责社会动员工作的专门机构。该机构可设在负责公共安全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之内,其职责包括策划宣传策略和计划、制定有关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的政策、新闻和政策宣传、协调传播媒体等。 (2)制定激励、规范社会各界参与应对危机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例如: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应对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渠道和法律保证,制定社会组织参与应对危机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10] (3)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有关国家以及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争取国际社会的协助和支持。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建立整合透明的信息管理制度,提高包容性管理的信息可获得性 (1)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制度。政府要建立完善新闻制度,及时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首先,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下常设管理公共安全信息的综合职能机构,由一个或几个部门负责人员和专业人事组成。同时建立公共安全新闻发言人制度,选定新闻发言人,以保证公共安全信息的科学管理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其次,政府信息公开要做到及时准确。政府要争取在第一时间把公共安全信息公布于众避免公众从非正式渠道获取虚假信息,给政府工作造成被动局面。信息务求准确、客观,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最后,要理顺政府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关系,促进信息的顺畅流通,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 (2)加强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新闻媒体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主体,扮演着政府“信息代言人”的角色,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保持畅通的信息联系,形成一种互动的信息交流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共安全的保障工作。比如,日本政府早在1961年制定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就明确规定日本广播协会(NHK)属于国家指定的防灾公共机构,从法律上确立了公共电视台在国家防灾体制中的地位。韩国参照日本的做法,于1996年根据《灾难管理法》将韩国公共电视台(KBS)列为报道灾难的指定台。[11]所以,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政府必须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有效引导新闻媒体,使新闻媒体成为传播政府决策的途径,公众获取正确信息的渠道和官民共同解决问题的桥梁。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建设层级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摘 要]城市作为复杂多样的巨大系统,其安全管理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概述了现行城市安全管理工作方法的缺陷,在分析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因素及灾害类型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建设层级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现行城市行政划分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层级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管理层级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并分析了该管理体系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化;分级管理 1 前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方向。据统计,至2009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接近有700个,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0%,即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中,而发达国家地区在80年代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就达到了70.9%。可以预见,在未来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中。将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则包含了人口、建筑、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气管道等生活保障设施、卫生服务设施等子系统,这些系统复杂、多样、多变,极具脆弱性,很容易受到破坏而形成安全隐患,且关联性强,一部分受到损害,极易引发其他系统的病变,从而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安全问题也变得复杂多样,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台风海啸、火灾、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工程事故等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可能由于城市交通运输、电力通讯设施的瘫痪,而使整个城市的居民陷入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极具灾难性。因而如何实行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方法,建设高效、可靠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系统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这就要求城市管理既要从整体上统一规划,又要从细节上逐个处理。整体规划是上层平台,细节处理是落到实处,只有从细节上、在基层上控制了危险有害因素,上层平台的规划才有意义。本文借鉴国外城市安全管理的经验办法,力求构建一种从整体出发、由基层设施支撑的新型城市安全管理系统。 2 城市危险危害分析 传统的城市灾害主要有城市自然灾害(地震、暴雨洪涝、雷电、暴风雪、大气公害等)、生活服务设施故障(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和暖气管道等故障)、各类突发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爆炸、坍塌等)、城市流行性疾病(SARS、HIV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步,城市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也衍生了各种可能的城市灾害,包括有城市信息安全灾害、通讯系统故障、高层建筑和地下设施等空间致灾隐患、公共群众事件、城市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和核扩散等)、食品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等,甚至还包括由某些因素诱发的城市恐慌,例如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后,在某些不法分子煽动下引发了中国多个城市抢购食盐事件、在“非典”期间,居民大量抢购板蓝根等事件,这些都是城市恐慌。这些事件既无科学依据,又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会伴生出各种违法犯罪事件,危害城市安全。如下图1所示为城市灾害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如图1)。 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国现有的城市行政管理是一种行政划分的分级管理,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将城市层层分解为市、区、街道、社区,各级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责。将政治、经济、教育等不同部门的权利层层分解,从而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但是纵观我国各大城市,在行政分级管理中,并未建设相应的全面城市公共安全分级管理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倾向于大型化、复杂化,为了实现城市的全面公共安全管理,则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城市层级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分为市级安全管理、区级安全管理、街道级安全管理和社区级安全管理。各级管理机构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责,将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逐层分解,步步细化,将安全管理工作从整体规划落到具体工作,将各层工作责任到人,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全面管理。 4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分级规划 4.1 市级安全管理 市级安全管理是整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策划者、实施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该级管理机构从城市整体出发,规划、分配安全管理的职责和设备设施。研究本市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并分解到下层机构。具体来说,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基于全市的应急救援预案。该预案是对下级预案的补充,是从整个城市出发,救援对象是全市的任何地方。若一旦发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超过了区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处理能力,或者发生的事故等级超出了区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处理范围,则需要启动该预案。 (2)将安全管理工作根据行政规划进行工作分配,建立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确定相应责任人,并建立对下级机构的管理、考察和评价制度。 (3)统一规划城市防灾救灾设施的空间。城市的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则要求将必需的城市防灾救灾设施空间成为城市规划的准则之一。此类设施应当包括避难场所、道路网络、消防机构、医疗机构、物资场所、治安机构、废弃物堆放设施等。 (4)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当简单、高效,反应迅速。将应急救援物资从整个城市的层面进行统一管理,可以精简管理机构。而且在物资储备时,综合考虑各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将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在更有利的场所。 (5)建立市一级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的接警人员。该部分是对下级救援工作的补充。应急救援队伍应当由专业人员和志愿队共同组成,且以专业人员为主、志愿队为辅。该队伍主要承担“110”和“119”救援工作任务。 (6)建立预防预报和警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对各类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台风、暴雨、冰灾等)、流行性疾病、各类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核污染等)和可能出现危险事故场所的预报等,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专门的报警系统和24小时值班接警的工作制度。 (7)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和相应的紧急预案。 (8)对商业区、大型公共设施、娱乐场所、学校等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对两区之间责任不明确的地带建立市级管理方案;对市内安全工作的重灾区、特殊区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 (9)建立灾后处理系统。 (10)其它工作。例如开展城市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消防演习、消除城市恐慌的行为等。 4.2 区级安全管理 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中间层次,其主要职能是传达上级的安全工作计划、分配和监督下一级的工作,配合上下级的安全工作计划,并传达下级的反馈信息。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应当包括: (1)设立本区的安全工作站,分配责任人,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及时传达或反馈上下级的信息。建立24小时接警工作站。制定本区的安全工作计划和目标,分配工作任务,并对下级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管理和调动本区的应急救援物质。 (2)建立本区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分配专职的救援物质管理人员。 (3)对本区的事故多发地带建立相应的防护制度,对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建立监测监控制度。开展本区的安全文化宣传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 4.3 街道级安全管理 该层相比区级安全管理而言,其工作更倾向于联合社区级安全管理开展具体的安全工作任务,消除危险有害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理,控制事故后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设立本街道的安全工作站,分配2-3个专业安全人员,并制定值班制度。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及时传达或反馈上下级的信息,建立24小时接警工作站。 (2)建立本街道的安全工作队伍。承担的工作主要是管理本街道的事故突发地带,发现和预处理危险有害因素,处理不了则上报上级机构。维持街道的正常秩序。 4.4 社区级安全管理 社区级安全管理是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最终的落实点。在将来现代化的大城市中,瞬发性、灾难性的事故发生率应当较低,常见的则会是点发性的事故,这类事故多发于某个点,或者由较难辨识的危险有害因素诱发的,或者由突发性的设备设施损坏造成的。社区安全管理就是城市安全管理工作的末梢,从整体规划上,社区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但从工作落实上,社区安全管理工作却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主体内容。要建设主动的、全面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社区安全管理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1) 建立本社区的安全工作站,分配1-2个专业安全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值班制度。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传达系统,及时传达上级的危险危害信息,建立24小时警报工作站。 (2)建立本社区的安全巡逻队伍,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有害因素,维护本社区安全防护设施的完整。该巡逻队伍由本社区成员志愿组成,通过简单的危险源辨识、紧急搜救、事故的紧急处理等相关安全技能培训。 (3)在洪涝灾害、冰雪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爆发时,带领本社区人员转移到相应安全地带,配合专业人士搜救被困群众。在灾害期间安抚群众情绪,分发补给品,开展科普教育,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4)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科普知识,消除社区内不必要的恐慌。 (5)管理社区内流动人员,防止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结论 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系统,信息既能从上至下及时有效地传达,又能从下级反馈到上级,并获得回应信息。从分级上看,该体系管理办法全面包括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并能从最基本上消除诱使灾害发生的因素。但是,结合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层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该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以下两个理想条件:①各层级间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递,并能及时地获得反应信息。②各级工作人员都能坚守工作制度,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处理危险有害因素。这两个条件在我国现阶段还难以实现,也是制约本体系的主要因素。 (2)该管理体系的人员结构中,志愿者占了很大一部分,并强调了他们的工作能力。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现阶段的志愿者组织工作较难展开,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并通过培训,增强其对危险的敏感度,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3)本管理体系配置了大量的专业安全人员,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如此多的专业安全人员,另一方面这些工作者都是基层工作,责任大、工作量大,但政府并无力为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因而如何协调专业安全人员付出与回报的矛盾,将成为影响本管理体系工作有效性的难题。 (4)如何使城市的层级安全管理体系与现有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合而为一,构建精简、高效且职能明确、责任到人的城市综合管理办法,也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一系列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得以应用,进而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章通过介绍现代生物医药的重点领域,对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现代生物医药的重点领域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医药领域;应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相关先进理论成果、当代先进技术不断侵入现代生物技术,全面社会需求,生物技术由高新技术代替过去传统技术俨然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其与医药领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医学基础学科发生革命性转变,一方面能够为医药工业开辟出又一片天地[1]。 1现代生物医药的重点领域 1.1肿瘤治疗 世界范围内,肿瘤死亡率在疾病死亡率中有着十分高的占比,每年各个国家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数以亿计。肿瘤属于一种多机制的复杂病症,现阶段依旧采取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方式治疗,疗效并不十分客观,同时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当前,唯有现代生物医药方可肩负起彻底攻克肿瘤的人类使命,肿瘤治疗着实进入到一个两难的局面。在对肿瘤患者机体癌细胞进行杀死时,同时会危机到患者机体的正常细胞。基于此,现代生物医学提出了导向治疗理论。导向治疗指的是借助抗体寻找靶标,就好似导弹的导航仪,于病灶中有效引入肿瘤药物,从而不至于伤及到其他正常细胞[2]。现阶段,在数百余种开发的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中,存在一半被用于肿瘤治疗,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抗肿瘤新药研发及现代生物技术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2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好比小脑萎缩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等,势必会愈来愈有赖于现代生物医药的发展。单单美国每年中风患者就超过80万,且死于中风人数达到20万,而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十分有限,特别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方面的药物更是极少,伴随神经生长因子、溶栓活性酶的开发为治疗此类病症带来了希望[3]。 1.3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当前,现代生物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诸多炎症是由机体自身免疫不足造成,好比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皮肌炎等,全球范围内全年单单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费用超过千亿美元,治疗此类顽疾的高效基因药物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艾滋病(AIDS)是属于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病症,现阶段治疗AIDS仍旧还没有十分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但很显然,医药领域已经把攻克AIDS的希望寄托于现代生物技术。 2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2.1制取活性物质 在现代医药领域中,医疗环节应用的抗生素、菌体药物及酶制剂等各种类型药物,均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此类微生物发酵产物只不过是不计其数生物活性物质中的几种。一般而言,生物活性物质均是通过液体深层培养法而生成的,一些物质可发挥对生物体内酶活性予以抑制的作用,此类物质即为酶抑制剂,酶抑制剂在医药领域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潜力。在现代医药领域中,诸多生理活性物质均可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得以生成。就好比,在治疗大部分关节炎过程中,体激素往往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体激素成分中可的松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则更为显著。而醋酸可的松属于以脱氧胆酸为生产的原料,通过32个环节的化学反应合成而来,如若借助黑根霉将黄体转换成11-a-轻基黄体酮,则能够省去多个不必要的化学合成工序,有效提升其收率[4]。 2.2开展基因治疗 自基因角度而言,基因治疗指的是将具备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是增补到部分存在缺陷的基因中,进而实现对基因缺陷予以修复的目的。自治疗角度而言,基因治疗指的是借助导入遗传物质对病患机体细胞基因予以转变,进而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此种导入基因既可以是与缺陷基因有着对应功能的同源基因,又可以是与缺陷基因不存在关联的治疗基因。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基因治疗期间,多采用下述两种治疗方式:(1)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法,即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对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予以转变;(2)体细胞基因治疗法,即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对体细胞基因表达予以转变。自理论角度而言,对生殖细胞缺陷予以修复,一方面能够对当代基因缺陷展开治疗,一方面能够保证基因缺陷不至于遗传到下代人细胞基因中。 2.3改进生产工艺 现如今,我国已设立了国家基因资源库、生物样本库及蛋白质库,将各式各样化学药物制剂技术、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大规模培养、基因治疗等作为关键,通过一些大规模企业构建健全医产学研密切相融的新药研发体系。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进药物生产工艺期间,其能够起到提升菌种生产性能和水平、简化工艺改善收率、优化工业生产菌种及极大降低生态污染等作用。世界范围内生物制药市场中基因工程药物已经占据很高的份额,有着高成长、不易攻破壁垒及极佳市场潜力等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复合增速超过5层,平均毛利率高达80个百分点[5]。基因工程药物包括单抗、重组蛋白及新型疫苗等,近些年借助基因技术改进亚欧无生产工业、生成高产菌株的实例不断增多。 2.4单体克隆 单体克隆抗体一经问世,便得到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其不仅具备可标准化、质地均一、反应灵敏等优势特征,还能够展开大规模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现如今,市场上已有数以百计的单抗治疗制剂、单抗诊断试剂,且还存在诸多单抗治疗制剂正在被开发。单抗偶合物能够展开机体定位诊断,有效促进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诊断工作的开展。单抗偶合物一方面能够促进机体肿瘤定位,一方面能够展开导向治疗,强化肿瘤治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功效,降低不良反应及用于杀死机体肿瘤细胞等。此外,单抗简易家庭诊断药物,好比糖尿病诊断药物、妊娠诊断药物等逐步在市场中推广,简易诊断法作为一种时展趋势将逐步由医院转至家庭。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增强体质、攻克病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预防、诊断和治疗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方面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形成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截至目前现代生物技术最为庞大的应用领域。 作者:李伟航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牡丹江市卫生学校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环境监测现代生物技术论文 1PCR技术 PCR技术是一种将特异性DN段在体外合成方法,也是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PCR技术,环境中的有害生物,包括病毒,病原菌等都可以被监测到。过程主要包括分析与监测PCR扩增产物、PCR扩增靶序列、提取模板核酸等。不仅如此,环境中的特异性种群也都可以通过PCR进行监测,甚至基因表达都可以以之来测定。同时,PCR也可以用来对环境中基因工程菌株进行跟踪监测。 2生物发光监测技术 大自然非常神奇,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而在其中有些昆虫会发出亮光,比如萤火虫。其实不止萤火虫等昆虫,包括真菌、细菌等在内的许多生物也都可以发出亮光。这些细菌天生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敏感,会根据重金属的多少而发出强弱程度不同的光。只需要通过判断其放射荧光的强度便可以对其所处环境的污染程度完成监测。较之常规监测方法,生物发光监测技术具有监测方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3生物酶技术 3.1处理功效高 生物酶技术利用微生物和酶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其处理污染的效率,较之通常的化学和生物方法,生物酶技术可对有机物进行快速降解,速度得到极大提升,是传统方法的百倍。将生物酶技术应用到污染物之后,可迅速祛除污染物的臭味,同时也能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甚而降低COD、BOD5、氨、氮等的含量。这也是有些洗衣粉品牌在广告语中强调酶含量的原因所在。 3.2适应性更广 生物酶技术通过微生物和酶的结合,大幅度增加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得微生物可以在多种生存条件下得以生存并逐渐适应多种温度和pH值范围。如此一来,微生物便可以在低氧环境中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3.3更有针对性 生物酶技术现在拥有多个研究配方,甚至多达四十多种。可在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的污染环境中广泛使用;即使碰上处理不了的,也可根据具体治理对象的具体情况,专门研发出针对性的、最具效力的配方。 3.4治理成本最低 生物酶技术产品投入资本小,但治理效果却十分显著。无需花高价购买地皮建厂,也不必购置大型仪器,在综合治理成本上有着明显优势,非常值得采用。 3.5纯绿色环保 当今环保意识已逐渐渗透到每个人们的心中,绿色产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生物酶技术产品由纯天然菌种和酶复合后生成,在它的成分内既无转基因,也不包含任何的化学物质,也自不会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应用上非常值得大力推广的环测方法。 4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起源于速测试试条发明后的次年,亦即1995年,通过这项技术,数以万计的基因的表达情形都可以被自动且迅速地监测出来。依照固定于芯片上的探针种类的不同,生物芯片可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以及组织芯片等。近日,国外的一个资深生物学家通过不断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独特的,可提供更多基因信息的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较之基因芯片或蛋白芯片,组织芯片可提供的信息更为庞杂,对于环境监测而言更为有用。因此许多环境科学家逐渐意识到了生物芯片技术的强大,并将之引入到环境科学研究中来。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基因学研究的新趋向便是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环境基因学。作为科学技术稍显落后的我国,在生物芯片研究上成果并不那么突出。好在国家自然基金委与科技部都对这项新兴技术予以大力支持,并将之列入了前沿课题项目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生物芯片技术也会取得非常成就。 5生物传感器技术 电子科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以及生物技术的研究的持续发力,使得生物传感技术应运而生,并获得人们的逐渐认可。它的特点在于高度集成化、微型化和自动化,能够快而有效地帮助环境监测进行有害物质分析。不仅常被用于环境监测,在食品工业与生物医药领域也都应用广泛。生物传感器通常由转换器和敏感材料(分子识别单元)俩个部分构成,其特点为:测定速度快、成本低、且操作简便。相信在未来会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中去,会大有所为。 6结语 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逐步增多,尽管受限于其方法和生物材料的来源,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都会在未来逐一被解决。笔者坚信现代生物技术在未来将对环境监测以及其他应用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将给我国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作者:李菁华 单位:贵州省黔南州环境保护监测站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及进展趋势 本文作者:王训博、熊路、黄海兵、王定兴、李昊旻、许永立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 随着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商品国际化革命、信息产业化革命的推进,许多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必将产生一次生物技术革命,而这一革命的主战场就是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1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设计好不同来源的基因顺序,在体外成功构建杂交DNA分子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们需要的表现型,产生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强,还可获得畜、禽新品种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动、植物。例如,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即6.67hm2示范)平均产量为13500kg/hm2的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达到了13899kg/hm2[1];运用转基因技术将相应的基因导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种[2];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不受除草剂的影响,目前已生产出多种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应用广泛[3]。 1.2细胞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以改变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为目的将不同作物或动物进行细胞杂交,使植物或动物个体繁殖速度加快,以获得优良品种或新品种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一门技术[4]。细胞工程技术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应用较多,如可以将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进行杂交,可获得上结番茄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将豆科植物与向日葵进行细胞杂交,可培育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向日豆”[5]。 1.3发酵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发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产出对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新的技术。发酵工程主要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2个方面,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果酒、茯砖茶、食醋等;二是生产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茯砖茶的制作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发酵工程技术,通过调控渥堆时间、使用接种剂、发酵剂等方法可以改进茯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而可生产出“金花”饱满、品质优良的茯砖茶。 1.4酶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酶工程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制酒、制酱等方面。例如,随着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一些地区出现了粗粮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粗粮的淀粉利用。解决办法之一是生产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难以在市场上应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运用酶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葡萄糖转变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还高50%以上。 2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该种肥料可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6]。生物肥料的定义分为2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活性高。施入该种肥料能够产生活性物质,能够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使作物生长更优、产量更高。从广义上讲,生物肥料泛指各种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剂,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此种生物体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7-8]。 2.2生物肥料的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农药没有的优势,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应用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节约农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和富营养化的产生,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化利用。 2.3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农民以及社会的逐步认可。国内外都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11-12]。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的应用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等其他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的功能,设计出具有预期性的新物种和新产品。基于各个原理和加工生产过程,为了能给社会产品、服务工作提供综合性的技术体系,需要将现代生物技术充分引入。安徽省阜南县水产管理局在水产养殖中,充分利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技术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物技术;应用 近几年,水产养殖业得以发展,特别在安徽地区,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依据。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生产种类不够稳定,无法获得较高的增殖效益。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够促进水产养殖的高产、健康发展。 1现代生物技术种类 1.1多倍体育种技术 多倍体育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促进鱼类的正常生长,提高水产质量,还能促进杂种成活率的稳步提升。多倍体育种技术的应用是利用温差处理、药物处理以及水压杂交等方式。在目前发展下,多倍体育种技术被广泛应用,对一些水产养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用该技术不仅能提升水产生物的生长速度,还能提高其抗病能力。 1.2转基因生物技术 转基因生物技术得以使用,促进了水产生物遗传工作和育种工作的积极开发。转基因生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是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利用有用的外源基因。如:各种生长激素、抗病基因等放入到水产养殖中,促进水产生物品种的优化性。现今,转基因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将转基因生物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中,解决了传统不同的水产生物交配问题,促进了科学化的实施,保证水产生物遗传物质的优化性,提高水产养殖工作的产量和质量。 1.3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生物遗传标记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式对不同的水产生物、群体进行区别,能够将水产生物个体、群体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进行客观表现。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是利用遗传图谱的构建完成的,能够为生物基因的形成提供依据。同时,还能促进生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工作、遗传工作的科学性。目前,在水产养殖工作中,生物分子标记已经成为主要工具,是根据水产生物中某个个体、基因和性状进行分析,结合这些要素实现育种工作,这样不仅能促进选择工作的准确性,降低生物育种的时间,还能促进我国养殖生产工作的优化实施,促进增产效益的提升。 2在水产养殖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和阐述,为了促进水生养殖工作的优化发展,保证技术的优化使用以及发展效率的稳步提升,一定要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水生养殖工作中,保证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现代技术的优化使用,提高整体的发展效益和社会效益[1]。 2.1在资源保存中的运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资源保存工作中的利用。在水产养殖中,现代生物技术的使用是根据人们的发展需求对水产中的生物遗传性质进行优化、改变的,并为其创造出新的物种。但是,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过程中,人们出现过度捕捞水产生物的现象,大量的化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开始污染河流、影响水利工程的设施建设,降低生物物种资源和遗传多样性。在水产养殖中,一些生物的产卵场遭受到破坏,使一些水产生物结构逐渐实现低龄化、产卵低等特点。同时,一些水产生物的良性状也在不断退化,导致大量的水产物种出现濒临灭绝现象。针对以上的这些情况,要促进水产养殖业的优化发展,提高水产生物种类资源,需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其解决,保证水产物种资源实现更好保存。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善。一方面,使用冷冻胚胎技术;另一方面,利用冷冻生殖细胞以及促进基因文库的建立。冷冻胚胎技术与冷冻生殖细胞是一种静态保种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具有一定优势,如:能够将水生生物基因、基因频率水平降到最低,也减少抽样调查之间的差距,使养殖场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疫病有效控制,加长保种工作的时间,降低保种费用。同时,育种冷冻技术与活动保种工作的结合运用,还能降低自然选择、近交等基因频率产生的影响。所以说,促进基因文库的形成,是利用重组技术对水产生物经济性状的主要基因、全部基因整合到一些特殊的基因载体中。通过这些载体,将宿主细胞感染,同时为其建立各个基因片段的无形繁殖,也称为克隆技术。这些因素的产生是某个特定水生生物品种中全部基因克隆为整个生物基因文库,再对其保存[2]。 2.2在饲料蛋白源与饲料添加剂研发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适合应用在饲料蛋白源与饲料添加剂研发中。因为在水产养殖工作中,饲料能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饲料添加剂在水产饲料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对新型饲料蛋白源、饲料添加剂进行研究,促进制造与开发工作的有效执行,保证水产生物养殖行业实现健康发展,促进关键技术的优化利用。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养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水产生物养殖工作中,能够将饲料植物中存在的超高毒素进行去除,保证饲料植物中的氨基酸更均衡。在对鱼类生物养殖期间,经常使用的是棉籽饼,因为棉籽饼中含有大量毒性,如果不对其有效处理,将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所以,为了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需要对棉籽饼进行处理。但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够为其培养出棉酚含量较低的棉子品种,使其经过处理后使用。并且,在棉籽饼发酵后,含有的蛋白质、氨基酸等都会逐渐提高。利用这些基因能够为其构建工程菌主要方法,也能促进新型水生生物的良好生长。比如:鱿鱼脑垂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激素基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生长激素基因放入到大肠杆菌中进行生长、繁殖。接着,利用注射的方式将产物注入到虹蹲体内,以促进虹蹲的有效生长。 3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虽然我国在逐渐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水产养殖工作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有较大位置。所以说,现代生物技术具备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对水产养殖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保安 李刚 单位:安徽省阜南县水产管理局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以生命科学为主要运行基础的对生物体进行研究,并且有效的设计出本身有预期性质的一些生物的新产品,还有新的品系,在技术手段的映衬背景下,阐述出科学的原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综合性的服务。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多的影响,不断的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本文围绕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建议和启示性作用。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现代生物技术是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生物体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现代生物技术能够给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新型的服务,并且因其具有高附加值以及低能耗和低公害的特点,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尤其是面对现代化人类生活的危机环境,现代生物技术对动物、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1现代生物技术对动物类的影响 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对动物生长以及代谢进行有效的调控,并且对动物的生产现状进行全面的改良。20世纪末转基因小白鼠产生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启示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技术能够使动物的生长时间缩短,生长速度加快,并且还能对肉类以及产奶类动物进行基因改变,使食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例如使用原核生物进行牛生长激素的提取和制作,然后用在奶牛的生长,这样就可以让奶牛的产奶量得到提升。此外动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转基因技术、动物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以及胚胎工程技术等等。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分子育种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育种方式的培育周期长等问题,大大的加快了育种的进展,提高了育种的质量。在畜禽疾病诊断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限制酶分析法、免疫印迹法、核酸探针法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法等多种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都是畜禽疾病有效的诊断方法。 2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农业科学技术有更好的发挥,提升农业粮食的产量,需要生物技术发挥出以下作用,解决粮食问题。首先,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能够培育出更多的抗逆作物,提升农业作物的优良品种。现代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是对植物的基因进行转移培育,培育出一些抗寒和抗旱以及抗击盐类的生物品种,尤其是在大豆、玉米方面。此技术在20世纪末就进行了实验,我国还将转基因的蛋白注入到棉花当中,培育出了抗击虫害的棉花,其中杀虫率达到80%以上。其次,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还能够使用组织培养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试管苗的培育,然后在工厂进行加工生产,大约在很小的温室当中就能够繁殖出更多株小苗,这一项技术的价值非常大。自然条件下繁殖出来的植物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进行更多的繁殖,减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此项生物技术可以在蔬菜、果树以及花卉当中进行使用,还能够实现生物技术的商品化发展。我国在此技术的使用下已经建立起了植物试管的生产线,在葡萄、香蕉、花卉等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再次,现代生物技术还能够对农业粮食的品质进行改善。将菜豆当中的蛋白放在向日葵当中,能够让向日葵的种子含有菜豆的蛋白。这一项技术就是能够在多种食品中加以运用,例如,可以让番茄延迟成熟的时间,避免出现变软的现象,这样可以减少在运输过程中所出现的破损现象,这项研究能够让多种食品的营养物质变高。最后,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农业种植会使用很多的化肥,农药,化肥使用会让土地出现板结的现象,降低肥力,化肥生产还能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将固氮细菌放在转基因的农作物当中,这些生物对固氮的行为,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3现代生物技术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工业生物技术就是将微生物或者是酶作为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的一种工作行为,能够更大规模的对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化学品、能源以及材料进行生产,以此解决当前的一些能源性危机问题,这也是解决环境危机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医药生物的重要支撑,能够为农业科学技术提供更多的加工手段。工业生物技术在生物产品的加工方面,化学以及能源材料的应用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在当今全球资源紧张的今天,这项技术将是解决依赖进口的一种途径。工业生物技术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对能源以及化学品行业,工业生物技术可以有多个方面的应用,成为精细化工业制品的一种催化剂,能够促进营养品以及保健化妆品还有功能性化学产品的生产。例如,聚乳酸还有胰岛素等等这些都是生物技术,极大的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微生物基因学也是有效推动工业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性举措,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微生物基因学还会发挥出较为关键性的作用,微生物的潜力较为巨大,精妙地和现代工业结合在一起,能够给人类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1]。 4结语 现代生物技术能够解决多个领域和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动物、农业、工业以及其他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还需要对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让现代生物技术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显现出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让我国经济在腾飞的基础上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作者:刘权赓 单位:天津市静海区第六中学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社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工业方面、医疗行业方面及军事方面的发展趋势,以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1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有着极广的应用。典型的成功事例诸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他是利用生物基因重组将高产水稻和抗病水稻的优点集于一身。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转基因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尤其是我国较为稀缺的蔬菜的产量产量有了显著的提升。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极大的丰富了农业种类,诸如新培育出的太空辣椒、转基因黄金大米等一系列新物种。这些新物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自然生存法则,也加速了物种之间基因的交流。另外,生物技术对于农业最伟大的想法是将植物的基因植入到动物体内,实现动物的光合作用,彻底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设想还是停留在最初阶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在某一天转换为现实。最后,农业是我国生物技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物种间基因交流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2现代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和工业看似没有联系,但是实际联系较为广泛。现代生物技术在工业中最广泛的使用就是制药生产线,通过生产线的纽带将生物技术和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生物发电也是生物技术在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生物质能发电已经成为今天电厂供电组成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生物发电迄今为止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真正的试验成功。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重大难题的不断突破,终有一天生物发电也将变为现实。 3现代生物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应用最广,生活中也最为常见。从之前胰岛素蛋白的生成,到现阶段抗青素的制造,无一离不开生物技术而存在。在现代的医疗行业发展中,生物技术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例如;先进的神经中枢替代技术,采用生物电位差原理有效的将人体的神经中枢替代,而正确的传达神经信号,在人体出现神经中枢受损或者神经中枢疾病时,医生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生物技术用电位差原理将人体神经中枢有效代替,从而使患者身体康复。生物技术在医疗行业中更为先进但也饱受争议的就是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存在使世界上生物不用实现繁衍交配而产生下一代,克隆羊多利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现在在医学上克隆人体心脏,种植人体耳朵、人工受孕、DNA鉴定等,这种先进的生物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医疗体系,为我国医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一扇门。 4现代生物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从古老的帝国时代的造船是模仿鱼的姿态,并将其体态扩大,建造出了无坚不摧的战舰。现代高科技的雷达技术,是蝙蝠回声定位技术的重要应用,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国防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减少水的阻力,核潜艇设计借鉴了鱼儿流线型的身姿,从而可以潜居世界海底。美国日本的千里眼监控,则借鉴了苍蝇的眼睛结构设计。世界各国的军事技术都离不开生物技术而存在,并且生物技术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军事的前进步伐,为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生物技术在军事运用上也具有其两面性。尤其是在战争中,生物技术的运用将对人体和世界和平产生极大的威胁,诸如细菌武器的应用。这种极端的生物技术在军事上的发明,有效的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但是这种有悖于道德的生物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将对人类乃是世界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甚至是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生物技术在军事运用上要发挥其优点回避其缺点,从而真正的将生物技术运用到军事领域上来保卫世界和平而不是灭绝性的杀害。 结束语 现代生物技术有着较高的技术优势,对我国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影响。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且,现代生物技术对我国的农业、工业、医疗、军事等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分析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文苑英华 单位: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检测的应用 【摘要】现阶段,现代生物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环境检测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环境检测的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内涵以及常见的几种现代生物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其在环境检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检测;应用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常见现代生物技术包括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酶技术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等,这些监测技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操作简单快速,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检测工作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环境检测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其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简介 现代生物技术其主要包含有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等多种理论,而且与化学、计算机以及微电子等多种学科相互结合,综合性较强,因而,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现代生物技术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操作过程简单快捷,能够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代生物技术所开发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较高的安全性,产品质量可靠,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实现了连续化的操作,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环境。现代生物技术目前主要在农业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医学生物技术以及环境生物技术等领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 3环境检测中常用的几种现代生物技术 3.1生物传感技术 生物传感器的技术基础是固定化酶技术,能够将识别与感知的信息转化成电子信号,并通过电子信号装置对其进行控制,最后被检测的物质可以通过电子器件检测出来,然后将其转化成已被检测的电子信号。目前生物传感技术是环境检测中应用最多的技术。 3.2基因探针与PCR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中的非放射性核酸探针可以应用于环境检测中,主要应用于环境中细菌或病毒的检测,且非放射性核酸探针对病毒及细菌的检测还十分灵敏,核酸杂交技术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监测中不仅更加安全可靠,还十分快速有效,目前核酸探针及PC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中如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等微生物的检测。 3.3酶免疫检测技术 酶免疫监测技术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而研发的,该技术将酶进行标记,然后再将标记过的酶与待检测的抗原进行检测,根据其出现的免疫学特征反应通过比对确定待检测病毒或细菌的种类。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酶免疫检测技术,其主要应用于水质检测中。3.4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是利用微电子技术研发的一种微加工技术,可以将作为探针的分析固定与于固定相表面,然后根据构建的生物化学分析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细胞等生物学组成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其主要应用于水污染中的化学物质毒性的检测。 4在环境检测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 4.1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 数字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学科也都实现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学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生物传感技术因其具有高度集成化、微型化以及自动化的特点,因此在环境检测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生物反应与电信号的转换,为环境检测提供了大量快速有效的分析手段,实现了食品工业以及环境检测的技术革命。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理论基础是实现传染物与生物层之间专一的固定化作用,作用原理就是通过被测对象与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利用电子元器件将对被测对象的监测转化为比较容易被识别的电子信号,最终再通过电子信号设备和装置对电子信号进行识别和分析,实现对监测对象的有效控制。生物传感技术具有测定速度快、操作简单、反应灵敏准确、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未来的环境检测中一定会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4.2基因探针和PCR技术的应用 不同的微生物病原体具有不同的致病剂量,因此确定水样中病原体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检测的准确度显得异常重要水体污染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确定自然水体或污水水样中受病原体或化学类污染物污染的程度和快速确定污染源是一个难点问题。饮用水样品中只有不到1%的微生物可经实验室培养。因此,用传统培养方法研究微生物群落,不能反映环境的真实情况。DNA损伤评价污染物遗传毒性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生物指标,PCR技术的应用使得在分子水平分析DNA损伤之一DNA突变有了很大的进展,提供了一种在分子水平上分析环境生物DNA损伤和检测病原体的简便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更利于提高环境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PCR有许多不同种类,如实时定量PCR,多重PCR等,用PCR得到的母的片段可用于微生物检测。目前已有将PCR技术用于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检测;用于制备基因工程中的目的片段;用于DNA杂交技术中DNA探针的制备;用于环境生物多态性的分析。DNA探针是用生物素、荧光素等物质进行标记的能够与待测基因进行特异性互补产生杂交信号的DN段。荧光探针、寡聚核苷酸探针等已被应用于监测水中的大肠杆菌,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为了更灵敏、快速的检测水中大肠杆菌,目前DNA探针技术多于PCR技术结合使用。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一退火一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1)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2)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3)引物的延伸DNA模板一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min,2~3h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到达平台期(Plateau)所需循环次数取决于样品中模板的拷贝。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基本原理见图。 4.3生物酶技术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的环境检测工作中另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现代生物技术就是生物酶技术。①生物酶技术的处理功效高。生物酶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将微生物与酶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污染物的降解,从而增强环境检测过程中的污染处理功效。②生物酶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适应性更加广泛。生物酶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微生物的生存要求,为微生物创造了更加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大大增加了微生物的作用效果。③生物酶技术与其他方法相比更具有针对性。生物酶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环境,因此,在使用时可以充分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采取更具有针对性和效力的方案进行监测。④生物酶技术的污染治理成本也较低。生物酶技术的应用不需要引进庞大的设备和装置,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和投资成本,并且具有显著的治理效果。在此,主要就生物酶技术在处理水污染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各构筑物内滞留污水总水量约为1.5万t;外观呈现黑色,并散发臭味。经环保部门对滞留污水进行采样监测,监测数据如表1。从表1可知,滞留污水中的COD、NH3-N、硫化物等均超标,最高超标达10倍以上。该滞留污水中混有大量制革废水及化工废水。制革废水由强碱性的浸灰脱毛废水和弱酸性的鞣革废水组成,前者含有高浓度的氯化物、硫化物、表面活性剂、防腐剂、油脂、蛋白质及SS等污染物;后者含有高浓度的鞣料、化学助剂及染料等。制革混合废水呈碱性、有毒性、难降解物质含量高,外观污浊,气味难闻。而对滞留污水投加高效复合生物酶药剂进行应急处置后,高效复合生物酶对于滞留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高效催化降解,逐步改善滞留污水的水质状况。投加高效复合生物酶药剂后,一周即可使其中的污染物降解30~50%。由表2可以看出,高效复合生物酶对滞留污水的应急处置有明显的效果。投加高效复合生物酶药剂一周后,经相关环保部门对污水进行采样监测,监测结果见表2。 4.4生物芯片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进行环境检测时应用生物芯片技术时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检测的质量和水平,使得我国环境检测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可以自动、快速、准确地监测出不同基因的表达情况和环境因素对基因的影响作用。生物芯片技术目前所采用的载体主要有组织芯片、蛋白质芯片以及基因芯片等,生物芯片技术通过对细胞基因组的详细分析,准确筛选DNA的多态性变化和突变过程,从而确定出环境污染对生物基因水平的影响,实现对污染的科学监测。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环境检测过程中逐渐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概念,未来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5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检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环境检测工作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刘利 单位:怀化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高中生物课堂的现代生物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界乃至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无论是用于基础教学研究还是应用开发,各方面都有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现代生物技术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字】现代生物技术;成就;主导;新兴产业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必将是新世纪的主导生物应用技术,也必将会带动一系列相关的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生物技术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各方面都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合现代生物技术符合大纲教学要求,对提高学生效率作用显著。 一、开展专题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商定专题和分组讨论成为如今教学默认的主要形式,而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讨论研究也符合生物教学的目标,比如将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如何诞生、基因工程相应的原理及技术、基因工程如何应用以及蛋白质工程这一系列就能就作为一个讨论专题。这样来讲课,不仅这几项在内容上有所相连,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一般事物的认知过程,也符合学生由易到难学习的过程,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吸取经验,采用专题研究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当然在有些特定的专题讲座进行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善于动手动脑,并且主动进行探索相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如何能够提高他们自主判断能力和思维的活跃性。当老师对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时,在选好内容后,自己或者让学生自主找出一个适当的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要适当布置一些课前需要预习的课文和需要查阅的资料,必要时可以跟学生指出讨论话题的大体框架、应该如何进行讨论等,并准备好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应材料;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做出引导,使学生的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并且向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在讨论结束后,还要由每组组长经组员讨论商议后作出总结。 二、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21世纪,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生物教学时,要与时俱进,根据外界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补充新的科研进展和研究成果,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并能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增设新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能够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翻阅相关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通过互联网技术或者最新的学术期刊进行相关内容的查阅,如应用最广泛的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一些文献期刊或者相关的搜索引擎等,以便于自己能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新兴课题、研究现状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些市场上出售的教学光盘和教学软件,学生也可以适当采用。例如,在遗传基因工程相关专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讨论内容给学生一些相关网站网址、专题主页等方面的提示,让学生能够自己或者成组去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这方面的素材,既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专题的内容,又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动手和思考能力。又如,老师可以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对某些现代生物技术操作过程进行参观,或者进入准许进入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室和生产车间,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一下现代生物技术是如何研究及应用的,或者带学生进入转基因农场进行实地调研,然后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可能的前提下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很多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难度更大,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困难,在没有实际模型的帮助下,学生很难具体的想象出相关分子结构的形态,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对此,教师需要网络技术,从互联网上搜索资料为学生直观地展示相关分子结构的形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 三、运用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生物科技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更加注重对现代生物先进性的教授,即在讲授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要充分体现出现代生物的先进性。如讲述在光合作用的概念时,除了对光合作用的产物要详细讲解,更要注重能够与当时一些最新的科研技术和成果相联系,不光要讲述课本基础知识,更要对相关的课题进行联系,这样就要运用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了。当然,生物教学并不是仅限于本学科知识,更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生物技术的发展能够结合社会发展背景,紧密联系当下最受关注的实际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人口日益增长与其他问题之间的矛盾等,这才是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深入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学生应该在老师带领下多做实验,并培养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思索探究能力,运用不同的讲授方法设立特定研究栏目,如设立专门的生物科学史研究专项。要善于运用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怀疑和思考的精神,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地膜覆盖的利弊以及是否应该去除地膜覆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一些著名生物学家获得科研成果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对人才有着强烈渴求的时代,对高中的生物教学提出了要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面向世界化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发展好科学技术才能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 作者:周蕾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扬子江高级中学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对抗生素生产的应用 摘要:抗生素在诸多行业领域均具备广泛应用价值,包括医用行业、农用行业、食品储藏以及试验试剂等领域。而对于现代生物技术来说,将其合理地应用到抗生素生产过程中,能够使抗生素的产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使抗生素的组分、生产工艺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使生产的抗生素更具应用价值。本文从诸多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价值以及抗生素生产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抗生素生产;应用价值 在抗生素生产过程中,注重新型抗生素的获取,同时也注重优良抗生素产生菌的获取。而对现代生物技术加以应用,则能够使抗生素的产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使抗生素的组分得到有效改善,并提升抗生素的生产工艺水平[1]。从现状来看,如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均在抗生素生产中具备显著应用价值。 1现代生物技术中发酵工程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在青霉素被发现之后,抗生素发酵工业便逐步发展起来。目前,抗生素具备两百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医学、农用等行业。其中,通过发酵方法生产的便存在数百种。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在抗生素生产中具备显著应用价值。一方面,在抗生素发酵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生产菌的参与。对于抗生素生产菌来说,主要包括霉菌和放线菌两类。在我国,各个抗生素生产商将军中筛选及改造视为使抗生素产品提升的有效方法。在发酵工程菌种选育及其改造过程中,通常会联合基因工程方法实施,进而使育种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野生菌向变异菌育种;第二阶段,自然选育向代谢控制育种;第三阶段,诱发基因突发向基因重组定向育种[2]。此外,为了使抗生素产量得到有效提高,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从而采取优化发酵过程控制策略,包括加糖控制、补料控制、pH控制以及温度控制等等。总而言之,现代生物技术中发酵工程子啊抗生素生产中具备显著应用价值,为抗生素的优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现代生物技术中酶工程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对于酶工程来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生,该项技术具备的优势包括:效能高、污染低、自动化以及安全性高等。将酶工程应用于抗生素生产中具备显著价值作用。例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采取固定化酶技术(固定青霉素酰化酶及头孢菌素酰化酶等)生产出了6-氨基青酶烷酸与7-氨基头孢烷酸等抗生素中间体。近年来,对于酶工程来说,逐渐朝传统的固定化酶以及固定化活细胞环节朝向DNA重组技术以及细胞融合技术等方向发展,这样将其应用于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便能够使抗生素的生产工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就现状而言,我国在利用细胞融合技术以及DNA重组技术进行抗生素生产尚且处于初步试验环节,其价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考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几部,现代生物技术中酶工程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将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 3现代生物技术中细胞工程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在现代生物技术当中细胞工程不可忽视,并且其在抗生素生产中具备显著应用价值。细胞工程中的原生质融合技术加以应用,能够使抗生素的产量得到有效提升。对于维生素原生质体融合来说,指的是将遗传性状存在差异的2个菌体细胞的原生质体加以融合,进而获取存在2个菌体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此项技术能够使远缘菌株的基因重组得到有效实现,不会有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产生,但是却具备准性生殖的特殊遗传现象。并且,利用此项技术,在高产量的变异菌株筛选过程中,具备显著应用价值。比如:柔红霉素产生菌和四环素产生菌的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因这2个抗生素生物合成均源于聚酮体,从而让柔红霉素的单位产量获得了显著提升。总之,对细胞工程中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加以应用,能够使抗生素的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因此,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需对此充分重视。 4现代生物技术中基因工程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也能够在抗生素生产中发挥有效作用。一方面,利用基因工程中的两步重组法技术,能够使生物合成肽类抗生素得到有效改造。对于肽类抗生素来说,可由微生物的非核糖体合成的方法基于多肽合成酶系中进行,多肽合成酶系具备酶与模板的功能,称之为蛋白质模板,针对其相应的氨基酸激活功能域采取定向两步重组取代,能够使全新的肽类抗生素得到有效生成,例如:耶儿森氏鼠疫杆菌素的合成等[3]。另一方面,通过基因工程当中的人工改造技术,能够使抗生素的产量及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例如:改造卡那霉素链霉菌当中的编码氨基糖苷6-N-乙酰转移酶的自身抗性基因过表达,能够使产生菌对氨基糖苷类的抗性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使链霉素的产量得到有效提高。 5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抗生素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此使抗生素的产量及品质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均能够在抗生素生产中发挥技术作用。因此,抗生素生产商便有必要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加以重视,进一步为抗生素产量及品质的提高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于嵩 李鲁新 单位: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创新的作用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先进技术之一,对社会发展与创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尤其在屠呦呦作为中国第一人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其正面效应在我国更为明显。从介绍主要几个现代生物技术出发,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重点论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创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特点;社会创新;推动作用 2015年10月5日,因为创造性地提取出青蒿素,“拯救2亿人口”的伟大发现,中国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也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人。国人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 1现代生物技术简介 1.1基因(DNA)测序技术 基因(DNA),也称遗传因子。最早于1909年,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教授提出。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被称为20世纪生命科学最伟大的科学发明。简而言之,每个人身体是由千百万个染色体组成,每条染色体又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人类基因组大约含有2.5~4万个基因,储存着一个人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也支持着每个人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基因测序技术,即测定DNA序列的技术。它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能够从血液、唾液等组织样本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从而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1.2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也称为基因芯片。起源于美国教授EdwinMellorSouthern提出的核酸杂交理论。通俗的讲,生物芯片技术是指采用光导等高科技方法,将大量生物分子比有序地固化于硅芯片或玻璃芯片的表面,组成自己的分子排列,然后与已标记的生物样品分子杂交,通过仪器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判断样品中分子的数量。由于在制备过程模拟计算机芯片的制备技术,所以称之为生物芯片技术。这项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基础研究,是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发展起来的,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及实践、医学科研及临床、药物设计、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是一个具有巨大商业潜力的高技术产业。 1.3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20%,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1994年,科学家MarcWilkins提出了蛋白质组学,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蛋白质组的研究不仅能为生命活动规律提供物质基础,也能为众多种疾病机理的阐明及攻克提供理论根据和解决途径,蛋白质组研究的发展是以双向电泳技术作为核心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特征,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的新前沿。 2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 2.1互相渗透,是一门的综合性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本身包含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系统生物学等多门学科,同时影响了化学、物理、计算机、环境保护等众多自然学科,甚至人类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就其应用领域,可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等。 2.2应用广泛,是一门与大众紧密联系的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涉及到的基因、生物医药等对每个人的健康,包括生物环境监测、废气废水处理等都关系到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生物育种、食品检测等等,都影响每个人的食品健康、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大众的生活质量与福祉。 2.3实用性强,是一门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技术 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使食品检测更加准确、迅速及安全;生物技术被用于环保工程,在废水废气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方面,提高环保工程的质量;生物技术被用于育种,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2.4发展良好,是一门决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技术 一个基因创造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产生一大批公司,一大批新公司将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带给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巨大变化,相应的,也改变着相互的竞争态势,生物技术也成为一门决定未来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 3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创新的推动作用 3.1现代生物技术会诱发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 基因(DNA)测序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等,在自然科学史上第一次将物质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转换为数字信息,产生了生物信息学,提高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效率,加速了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数理化等学科的发展。使新学科的发展一日千里,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生物进化与起源、生物的基因设计、人类的食物营养与健康控制等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推陈出新和深入发展,会诱发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将产生一系列新的交叉学科,形成一批新的技术标准、搭建一个个新的技术平台、催生一大批新的技术专利和新兴的产业。 3.2现代生物技术会带动新一轮的产业经济革命 一个基因创造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产生一大批公司。现代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批技术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落后的企业或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创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产业,相应地带动一大批高科技公司的产生。这些都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新的就业、创业的机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增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一轮的社会产业经济革命。 3.3现代生物技术会引发新一轮组织方式、社会伦理的社会革命 现代生物技术的互相渗透、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特点,必然带来传统研究方式、技术路线、组织方式的革命,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鲜明的特点;同时,生物技术研究中不断涌现出新信息、新技术、新疗法、新药物和新观念等新事物,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文化,甚至冲击着现有的部分法律体系,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社会革命。 3.4现代生物技术会触发新一轮的全球竞争革命 生物技术将带给人类社会巨大变革,包括全球竞争态势的改变。现代生物技术,很多体现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特征,具有占领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优势,必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和计划,以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如美国推出了“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国家基因组计划”,日本推出了“官、产、学一体化推进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欧洲推出了“尤里卡计划”等。 4结语 21世纪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世纪。我国现在正处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升级的关键时期,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带给我国千载难逢的跨越发展机遇。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以前所未有的胆识、理念和战略部署,集中力量参与竞争,在新兴的生物技术领域不断打造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作者:陈程 单位: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应用具有重要作用,能降低环境保护成本,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并创造可再生资源。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污水处理、土壤污染处理、白色污染处理、化学农药处理等。为提高环保水平,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今后应该推广该技术,提高科研和成果转化速度,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土壤污染 环境保护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为达到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需要综合利用技术、管理、资金、制度等措施,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环境。现代生物技术以DNA为基础,通过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原理的应用,达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酶、基因、微生物等。这些技术不仅在工业、医学、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意义 1.1降低环境保护成本 传统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工序复杂,需要很多设备综合发挥作用,成本较高,同时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现代生物技术能转变这种情况,例如,酶技术、细胞技术等显著降低环保成本,同时还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利用降解技术处理垃圾,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占地面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生物降解后的垃圾可以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综合效益良好。 1.2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不受场地、气候等条件限制,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实现对污染物的处理,达到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这些化学反应不受场地、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随时发挥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达到提高环保水平,美化周围环境的目的。 1.3能创造可再生资源 对某些污染物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利用,可以将其转化为新的资源,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沼气池改造能实现对人畜粪便的有效利用,不仅防止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还能产生沼气这种清洁能源,既环保又节能,综合效益良好。 2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对策 2.1污水处理的应用对策 污水处理工艺复杂,难度大,投资高,是环保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而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很好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微生物活动能将水中的重金属、氰化物分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近些年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在污水处理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能有效分解和固化水中有害物质,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通过化学反应得到分解。研究表明,该技术除去水中农药、化肥污染的成功率达95%以上。 2.2土壤污染处理的应用 主要是农药残留和土壤板结沙化,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农药的磷、氯等是土壤污染主要来源,现代微生物技术能有效分解这些物质,除去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保证土壤良好性能,避免出现污染现象。同时微生物技术还能彻底根治土壤污染,不会出现新破坏,满足农业种植需要,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3白色污染处理的应用 主要是对塑料制品污染进行处理,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现代生物技术能有效降解塑料制品,破坏其中的聚酯分子结构,实现对白色污染的有效处理。不仅有效处理白色污染问题,同时还能节约成本,加快白色污染处理速度,并生成与塑料制品功能相似的产品,作为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有利于其综合效益提高。 2.4化学农药处理的应用 农业种植过程中,有80%的化学杀虫药物遗留在田地,污染土壤,破坏整个生态系统。而微生物能有效分解这些物质,将农药稀释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效果良好,有利于保持土壤良好性能,避免化学农药对其带来不利影响,也为农药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3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展望 为推动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达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综合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3.1推广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充分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意义,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生物农药可以替代化学农药,同样也能起到除草和杀虫的作用,并且可以避免污染周围环境,防止影响人体健康。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生物技术实用性,促进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3.2提高科研和成果转化速度 健全并完善生物技术研发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大技术攻关,并且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支持,给予适当补贴。理顺现代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注重增强产品的环保性,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 3.3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且成为重要产业,要善于引进和吸收新技术,加大科研力度,借鉴新经验,促进生物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 4结语 环境保护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泛应用空间和领域。应该结合具体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推动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更好发挥作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为人们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作者:吴玉霞 单位:郓城县环境保护局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的实践 1现代生物技术分析 1.1探针核酸监测技术 探针核酸检测技术是使用特定核苷酸序列出现特异性互补已知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主要分析片段长度的多样性,被标记的探针可以使用在植物细胞组织内、探测溶液、固定生物膜同源核酸序列[1]。探针核酸监测技术有高度灵敏性以及特异性,当前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广泛使用。 1.2PCR技术 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术是指生物学的聚合酶链式反应,主要是指在聚合酶的催化中将特定的引物设置为监测起点,通过延伸、退火以及变性等步骤将DNA体外复制,可以快速的在异地使用体外复制所有目的的DNA[2]。聚合酶链式反应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优势,可以在监测大量评价样品以及环境中的污染。 2在大气污染中的实践 大气污染是指使用生物监测对大气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污染程度。在生物系统中,大气污染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为植物有在固定的温度、湿度中生长的特征,导致植物没有科学办法避免有害物质污染。植物对大气中有害物质有一定敏感性,所以在环境监测中便于监测以及管理,环境监测中现代生物技术在大气污染中的实践中可以使用采取植物叶子的方式当做需要监测的样品。植物可以通过大气污染程度完整的反应出来,在大气污染实践中常用的监测植物有以下种类: 2.1氟化物指示植物 通过植物可以反映出氟化物的对象主要有:苔藓、金线草、唐菖蒲、大蒜、郁金香以及梅树等植物。通常情况下,使用现代生物技术监测受污染比较明显的植物,叶子形状转变为尖形,并且叶面上有一定程度的伤斑,出现在叶脉上的症状则比较少。受环境污染的伤斑是浅褐或者红褐色。 2.2二氧化碳所指示植物 二氧化碳污染指示的植物主要有海棠、烟草、向日葵、番茄以及柑橘等。通常受环境污染比较明显,症状主要是植物叶子上出现不规则的伤斑,颜色主要是白色、棕色以及黄褐色等,同时植物叶子上也不同程度的出现点状伤斑。 3在水体污染中的实践 3.1微生物群监测 水体系统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微生物群,微生物群在水体出现污染时可以快速的感应。一般情况下在环境监测中使用的监测手段是泡沫塑料块聚氨酯法,该手段是在水体中投入一定量含有聚氨酯的塑料块,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收集监测。和传统水体环境监测方式对比,这种方法速度快、经济、准确,同时还可以在污染监测中广泛使用。 3.2生物法监测 使用生物法监测水体污染的方式主要是使用生物监测方式对水体监测。使用现代生物科技中的生物法对水体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生物法监测水体污染情况可以将水体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展示出。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可以反映出的生物有蚊幼虫、小颤藻以及颤蚓类生物。 4在土壤污染中的实践 4.1动物监测法 使用动物监测法控制土壤受污染的情况,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监测时,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蚯蚓当作监测对象,因为蚯蚓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可以觉察到土壤中是否含有农药、铅等有害物质。除此之外,使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土壤污染监测时因为土壤中有一定镉物质含量,和蚯蚓体内镉物质含量有一定关联性,因此蚯蚓在土壤污染的应用中具有一定意义。 4.2植物监测法 使用微生物监测法对土壤污染进行监测主要是指使用土壤指示植物对土壤受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如果土壤遭到一定污染,受到污染的微生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应,并且有污染比较明显的植物出现代谢异常的症状。比如遭到土壤污染的植物表面出现明显伤斑、构成成分发生改变、呼吸作用不断加强或者减弱、发育减慢等情况。 4.3微生物监测法 现代生物技术监测土壤污染情况可以通过微生物监测法对土壤进行监测,土壤污染源主要是人类粪便、尿液等污染源,同时灌溉过程中使用污水也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用微生物监测可以对土壤污染的状况和程度全面评价。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生物学技术监测环境已经发展成为目前“探针”高技术水平,说明环境工程和生命科学工程有着同时发展的形式,环境监测中使用生物科学技术是未来环境良好发展的方向[3]。目前在环境监测中使用生物学监测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必须要根据环境监测设备的实际情况和其他设备联合使用,扬长避短,才可以将监测作用充分发挥,为我国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隆勤劳 单位:大理州环境监测站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对乳品工业的应用 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今天,不仅对乳制品的需求有更高的要求,对乳品的质量也不断的挑剔。在人们看来乳制品应该能供给他们全价合理的优良钙质、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最理想食品。而且近几年来,随着基础科学间的渗透作用和不断前进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乳品行业已普遍采用最新生物技术应用在在产品的生产管理中。因此乳制品行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食品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最好的行业之一。 1、现代生物技术在改善乳制品质量的应用 1.1基因工程增加乳制品中某种必需乳蛋白 基因工程技术是分子遗传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物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它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将具有遗传信息的基因,再离开生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剪切、组合、拼装,然后把这种人工组装的基因转入宿主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使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内或个体中高速繁殖,以创造新的生物。基因工程主要包括重组DNA、基因缺失、基因加倍、导入外源基因及改变基因位置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它为定向改变生物性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动植物上即生产基因工程食品。基因工程应用于乳制品具有很多优点:第一点,提高乳制品营养品质,如基因重组的牛生长激素可提高牛的产奶量,减少脂肪的含量,营养更丰富,风味更佳;第二点,提高乳制品的蛋白质含量,通过基因工程可增加乳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赖氨酸)的含量,还能提高乳制品的功能特性,拓宽植物蛋白的使用;第三点,增加乳制品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第四点,基因工程,尤其是克隆技术,可提高畜牧含量满足乳制食品的需求。转基因动物不仅使产奶量增加,而且还可以得到具有特殊功能的奶制品,例如去如糖牛奶、低脂牛奶、低脂固醇、低脂肪乳制食品;第五点,通过转基因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乳制品中脂肪酸的结构,而且还能促使其中脂肪结构本身的生物协同作用,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出许多新的脂肪和油脂,以满足许多功能性乳制品生产的需求。 1.2酶工程通过促进物质转化来提高乳制品的质量 酶工程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或对酶进行修饰改造,并借助生物反应器和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技术。主要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细胞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改造技术及酶反应器的设计技术等。生产出人们所需产品的技术。对于婴幼儿来说母乳是最好营养素最全面的食物,但是也有一些婴儿缺少或者得不到母乳喂养,他们就需要一种营养素全面并接近母乳的乳制品来成长。现代生物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工业化酶制剂的品质改良和新品种的开发,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例如过氧化氢酶主要用于清除乳制品中多余的过氧化氢,从而利用双氧水杀死致病菌;超氧化酶用于乳清脱色等;巯基氧化酶用于去除乳制品因超高温杀菌而产生的糊味;脂肪酶用于乳制品增香;另外利用凝乳酶可制作干酪;用乳糖酶处理乳汁品,防止乳糖结晶析出;真菌或酵母乳糖酶可用于全奶、奶酪和冰淇淋中,是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从而防止制品粗糙,提高口感。酶工程也能修饰乳脂肪,通过脂肪酶的转脂作用对乳中甘油三酯进行修饰,改善乳脂肪的性质,特别是改善脂肪的融化性、乳化性,并使乳制品保持原有的良好风味和纯度,有利于乳脂肪在产品中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乳制品的质量。 1.3现酵工程能形成高品质的乳制品生物反应器 发酵工程又称微生物工程,是传统的发酵技术与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技结合并发展起来的现酵技术。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化生物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术是主要利用菌株的生理生化代谢机制用于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来生产工业原料或工现酵工程主要包括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培养;固定化细胞技术;生物反应器设计;发酵条件的利用及自动化控制;产品的分离提纯技术。例如生产酸奶和奶酪。发酵工程凭借其自身投资少、见效时间短、污染较小的优点应用在工业上生产上。开展发酵工程对乳制品的生产是有很大好处的。实现了乳制品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新生产出的酸奶发酵剂的活性强,不需要大面积培养,可直接使用,酸奶厂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意选择,这不仅仅增加了酸奶产品的样式,同时也省去了菌种车间的占地面积,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数量,大尺度的简化了酸奶的生产工艺。 1.4新型杀菌技术保持长时间的高品质乳制品质量 温度过高会影响乳制品的质量,不仅会降低食品中功能性成分的生理活性,还有可能影响色、香、味以及其营养成分。冷杀菌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杀菌技术,对杀菌的温度要求较低,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乳制品用射线辐照处理时,射线可以穿过包装和冷冻层,杀死乳制品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害虫和寄生虫,而且在辐照过程中,温度几乎没有升高,有“高效冷杀菌”之称;处理得当的辐照乳制品和新鲜乳制品在外观形态、组织结构及色香味品质方面很难加以区别,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此外辐射处理所消耗的能源少。还有一种乳制品超高压处理杀菌技术,“所谓高压食品”与加热杀菌同样是将乳制品密封于弹性容器或无菌泵系统中,以水或其他流体作为传递压力的媒介物,在高压下和在常温或低温度下作用一段时间,以达到加工保藏的目的,而食物味道、风味和营养价值不受或很少受影响的一种加工办法,即以加压取代加热而成。 2、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高质量的乳品检测中 在乳制品中绝大多数都是牛乳制品,所以以下就以牛乳为例,说明生物传感器如何检验乳制品的新鲜度。生物传感器实际上是一个菌数测定仪,而牛乳新鲜度传感器最早由高桥福辛发明的,其原理是测定的电流值与试样中的细菌总数成正比关系,电流值越大表明细菌菌数越多,说明牛乳越不新鲜。要想检验乳制品的新鲜程度就要从长时间放置乳制品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成分入手,我们可以发现受细菌的污染作用产生乳酸,因此,乳酸含量也可表示牛乳的鲜度。随着科学技术、农业的日益发展,食品原料日趋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视频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性、繁琐性转向现代的多样性、快捷性、营养性和安全性,这对食品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须给顾客提供更好的质量、更多的选择、更高的价值和更低价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大量的高新生物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大中型企业设备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乳制品行业,我国乳制品机械设备制造水平正在逐步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设备改造的要求。 作者:冷进松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论文 1林木组织培养育苗 林木组培培养是采用林木的器官和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苗木快速繁殖的技术,目前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繁殖的木本植物多达120余种,并且逐年在增加。美国1978年已经使用火炬松组培苗进行小范围造林,1983年其里格斯苗圃林木组培苗的生产规模就达到100万株,德国、法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对云杉、杨树、桉树等树种的组培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投入了工厂化生产。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林木组织培养研究。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先后分别有杨树、桉树、马尾松、泡桐、杉木、湿地松、马褂木、柚木和桑树等树种通过组织培养成功获得再生植株。目前,我国的林木组织培养育苗研究已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分别华北和华南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组织培养育苗工厂,仅中国林业科学院在湛江的南方桉树中心,年产桉树组培苗就达到300万株。 2林木转基因育种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五大工程之一,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将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到相应的受体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中,改变受体植物的DNA组成,进而改变林木自身的相关性状,产生新的有利性状,转基因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和纯合育种相结合,可以大大缩减育种周期,加快林木育种进程,可以有效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生殖隔离障碍,创造新物种和选育新品种,对优质人工林的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开始大量应用,其中主要技术有基因片段的分离与鉴定、植物细胞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别等。目前我国的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有几十种树木如杨树、火炬松、花旗松、白云杉、核桃、刺槐、麻栎、桉树、苹果、罗威云杉等先后进行了基因工程研究,已经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有杨树、核桃、柳树、松树、苹果、李和葡萄等。研究领域主要有抗病虫害、抗除草剂、抗逆性、花色花期调控等基因,其中抗虫基因工程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的抗虫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已实现商品化生产。 3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遗传标记是指能稳定遗传,容易识别的遗传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生化特征和分子标记等。分子标记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由于DNA分子具有多态性,能体现生物的基因特征,常作为分子标记的遗传标记。目前,在林木育种工作中用的分子标记手段主要有4种,分别是限制性片段多性(P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性片段多态性(AFLP)和简单重复序(SSR)等。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分子标记主要用于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方面。目前,借助分子标记技术,杨树、桉树、松树等主要经济树种已经建立了遗传图谱,通过遗传图谱能识别遗传标记的具体位置,可以对树高、胸径、材积、干形等指标进行定位研究,遗传图谱对林木育种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优良品种的定向选育与培养。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遗传标记,在现代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林木次生代谢物质生产 植物通过次级代谢途径产生的物质称为次生代谢产物,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须。采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将林木细胞排泄到液体培养基中的次生代谢物质,然后使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将其分离和纯化,可以用于制药、生产化妆品和染料。目前使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的次生代谢物质有药物成分、生物碱、活性肽、色素和香精等,在某些植物细胞培养物中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接近和超过亲本,通过细胞培养提取次生代谢物质比传统的溶剂提取法、超声提取、微波萃取等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效率更高,且不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如通过培养人参细胞提取人参皂苷、培养毛地黄细胞提取地黄酮,培养红豆杉细胞提取紫杉醇等技术已经投入工业化生产。 作者:祝剑峰 李芬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现代生物技术 1.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即DNA重组技术,是指对不同生物的遗传基因,根据人类的需求或意愿进行基因的切割后,通过转入受体的方式,使其产生人类期望产物。基因工程在技术上使得人类一定程度上可以客服物种的界限,定向培养出自然界已知不存在的生命形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的不同需求。其在农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根据人类对作物的需要将特定基因转入受体植物基因组中,起到改良品质、增加产量及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的目的,其中应用最广的抗冲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t)伴孢晶体基因已被转入棉花、玉米、烟草等多种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不错的效果。基因工程在畜牧业上也有应用,如将鼠类有关促进角蛋白形成的基因转入绵羊基因组,经改良的绵羊比普通绵羊产毛量提高6%左右[1]。 1.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借助工程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细胞水平上改造生物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以此获取特定的细胞产品或新生物体。如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将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袁隆平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具有远缘杂种优势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可达1600公斤。 1.3酶工程 酶工程是指在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将相应的原料转化的一门技术,包括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纯与分离纯化、酶和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酶的修饰和改造及酶反引器等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也涵盖了食品、轻工、化工、能源、医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1.4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是指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来制造各种产物的工程技术。最早的发酵工程是在20世纪40年代随抗生素工业的兴起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特别是二战期间的美国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大规模的生产青霉素,使得这一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 2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食品加工行业中来,特别是基因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短短的十几年内其在食品加工制造领域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特定基因的转入使得农作物能够抵抗病虫害、旱涝灾害,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为人类解决因人口增加而产生的食物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手段。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酶的催化活力,将影响产酶和酶催化活力的基因转入受体中,可获得基因菌,以此来产生具有较强催化能力能催化特性的酶类满足食品加工的要求。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发酵产品,充分利用了生物技术的手段借助微生物的特殊功能生产有用的物质,或者将微生物直接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技术体系中,手段包括菌种选育、菌种生产、代谢产物发酵、特种微生物利用技术等。发酵工程在食品加工领域所取得成果包括从新食品研发配料、食品加工催化剂、饮料稳定剂、D-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制造及废弃物利用和食品品质检测等。其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现酵工程改良传统发酵食品、如双酶法糖化工艺取代酸法水解生产味精,或采用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技术进行啤酒的生产可明显的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啤酒产量。(2)优化近酵产品。如运用固定化醋酸菌酿制食醋,既可以缩短发酵周期,又可将酯化能力提高9~12倍。(3)缩短发酵产品的开发周期。如单细胞蛋白(SCP)的制备等[3]。目前世界范围内,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并创造总产值已达到2000亿美元,涵盖了维生素、氨基酸、酵母制剂、微生物多糖、环状糊精、脂肪酸等产品的开发与检测。 3困境与展望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但由于其高新技术属性,及食品的特殊性,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推广和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难度。一方面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工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仍处于待测试的状态,缺乏可靠的依据证明;另一方面其营养价值及功能的稳定性亟待实验证实;同时生物技术应用的成本也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4]。解决上述一系列政策、技术难题是推广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应用的主要措施和应努力的方向。 作者:吕寒冰 张明昊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摘要: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现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也日渐严重,现代生物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广泛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的对环境进行改善。本文主要是研究了现代生物技术与生物修复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生物修复;应用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也使得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虽然我国一直在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但是环境污染依然日渐加剧,这个时候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已成为首要问题。现代生物技术是人们通过对环境污染的不懈研究,总结出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也在为环境污染问题上如何解决提供了重大依据。 1 生物修复与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 1.1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两大类:一是微生物修复,也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生物修复技术的主导,人们对它的研究也非常重视。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降解功能,有效的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与清除,来进行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微生物修复的成本低,因其本身的特性,不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在最大限度上有效的解决了以往环境治理的问题,得到了广泛认可;二是植物修复,主要是通过对植物的种植,来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放射元素污染以及降解困难的有机物进行有效分解。通过研究表明,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物特性,净化土壤与水质,使土壤与水质得到有效恢复,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表明植物是可以去除水中的N、P,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效果。 1.2 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总称。是以DNA生物技术为根本,来进行生物研究工程[1]。其中包括微生物的生物研究、基因细胞工程、生物降解酶理论、蛋白质等相关的生物技术。21世纪以来,生物技术作为新兴技术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识,发展非常迅猛。其特点是通过对微生物与植物来对环境进行“无公害”控制,在处理污染时的最终产物大多数是绿色无公害的生物稳定物质。能直接进行环境的治理,有效避免污染的多次转移,并且其造价相对较低,可以对其产品或副产品作为营养源来加以利用。 这种新型的治理污染方式,有效的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面临的问题,其不仅仅污染小,治理效果明显,还能有效的恢复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环境中垃圾废弃物、工业污染等是常见的污染物,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处理,改变其原有的分子结构,并且发挥生物降解这一特性,对各种产物和副产物进行从新利用,使得环境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酶的反应过程,从酶中得到一种活性蛋白质,达到对污染物分子的转换,分解和检测出环境中污染源。因其操作简单、反应条件简单、成本低、过程稳定、效果好等优点,使得其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得到广泛应用。 1.2.1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是常用的几种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它的主要应用原理是能与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核苷酸片段作探针,来对DNA序列及片段长度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被标记过的探针可以直接探测细胞组织上面的同源核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高度特异性,被广泛应用到对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实验中。 1.2.2 酶免疫测定技术 酶免疫测定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根据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吸附到固相载体的表面,然后产生一种活性酶作为示踪物,通过与酶相结合,产生结合物沉积在底部,可以根据其颜色变化来进行判断环境中是否存有污染物。酶免疫测定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使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检测农药、污染物残留、生物污染等领域中。 1.2.3 生物曝气滤池处理 生物曝气滤池处理技术是对环境中的污水进行通过生物技术进行滤化,对污水进行采样处理,根据污水的水质特征,对微生物菌株的分离与筛选,找出最为合适的微生物,来对污水中的污染源进行分解,有效的对污水进行处理以及资源优化。 2 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进行环境污染的大面积治理,最大限度的改善环境,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在通过现代技术的研究,构建了生物高效菌,其能加大微生物对化学物质、农药、有机物等污染物降解,从而达到提高降解效率的作用,有效对环境进行治理,这样也就证明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污染物的清除与控制,并且效果明显[2]。因此生物强化技术加入到传统生物修复技术中,并且结合现代高新生物技术手段来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测与探讨,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在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表明,微生物最佳的修复时间在30℃,在阿维菌素的试验里,在污染土壤中放入阿维菌素,从中找出讲解效果最好的菌株进行温度测试,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在30℃左右效果最佳。我们的生活环境非常适合这种生物修复技术的进行,但是相对还是有一些局限性。它不仅仅只是作用于农药污染领域,其还在石油污染和水体污染的修复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并且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对污水的治理就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活动机理来对水质中的垃圾毒素进行清理和转换,为达到进化水质的目的。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水质的污染,并且方法简单且成本低,还可以形成自身的生物循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的促进农业、工业与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飞速发展。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我国丰富的遗传资源,进行合理研发,分离克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在以“基因”为核心内容的生物产业中取得主动,实现单基因生物抗逆向持久性抗逆、生物性抗逆向非生物性抗逆的转移。借鉴国外成功的转基因经验,完成我国从基因组时代向基因组时代后期转换。因此,合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转基因产品,是农业生物技术必要发展道路。 工业生物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现如今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人口、环境等问题,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进展,使得人们可以设计和构建新一代的工业生物技术,可高效快速地将各类可再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新的资源和能源。现代生物与工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工业生产中环境、能源等问题,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生物修复中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在环境污染的处理过程中,传统的物理与化学的处理方法,常常会出现二次污染,并且其应用费用较高。现代生物技术在处理各类环境污染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有效的控制了二次污染。其在环境中的发展趋势将朝着生物技术改良与其他污染处理手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可有效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治理。 4 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问题探讨 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已被广泛应用到环境治理的各大领域中去,并且得到相应的认可。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如高效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修复等多方面的环境工程项目中。现代生物技术以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并与之息息相关,给我们带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在带来作用的同时相对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我们通过生物技术培养出来的菌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污染环境地区的生态平衡,环境因素受到影响,通常带来可怕的生物灾难。如“水葫芦”事件中,水葫芦的泛滥,造成成了大规模生物入侵,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3]。要充分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水平与道德品质,和其对待生物研究的意识。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与社会机制的强化,才能更好的克服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环境与社会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5 结语 现在生物技术及它相关的产业发展,是环境建设的必要环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是发展经济建设的必要前提。随着科技在不断进步,生物修复技术将得到大力发展,其所产生的利益与作用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进行科技生物技术大规模产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 作者简介:陈兴丹,本科学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防治作物病虫害 摘 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从狭义上来说,农业主要指的是种植业,主要生产活动包括有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饲料作物种植等等,只有农业稳定才能够保障工业以及我国第三产业的稳定,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生物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对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工作中,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生物技术,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防治病虫害时逐渐开始应用生物技术,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使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不仅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有效的促进农作物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防治病虫害的发生。接下来,笔者从基因工程对于作物病害防治、生物技术在防治病虫害的实际应用以及生物技术在防治草害的应用和生物农药的应用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基因工程对于防治病害的作用 CP基因能够适当诱导作物对病毒进行免疫,有效地提升作物对于病害的抵御能力,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基因工程非常重视。 RP基因是能够实现病毒复制的一种复制酶基因,能够将病毒进行编码,再通过不同形式和组合生成聚合酶,快速合成病毒基因DNA,除此之外,RP基因还能够把一些存在问题的复制酶基因传入作物中,使得病毒复制速度大大降低。 Sat-RNA和中和抗体的应用。Sat-RNA和中和抗体是低分子RNA的一种,需要通过依靠病毒实现复制,在复制的整个过程中,会产生对辅助病毒的影响,在症状表现上出现变化。在防治作物病害过程中,通过病毒症状来减弱Sat-RNA,对病虫害的防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 2 生物技术对防治病害的作用 在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这是一种能够使得生物体代谢正常维持的保障的基因,同时,这种基因也能够有效的对外来各种蛋白水解酶形成抵御,防治生物体遭到损坏。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蛋白酶抑制剂这种基因的研究,所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蛋白酶抑制剂在抗击病虫害这一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发掘出来。通常情况下,在杀虫工作中,蛋白酶能够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有效的对病虫肠道的蛋白活性进行抑制,直接破坏病虫自身的消化系统,病虫会因为体内缺少氨基酸而无法正常的成长和发育,最终死亡。就目前情况来看,用蛋白酶来对病虫生长进行抑制的方法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和促进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有效的推动了作物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有助于作物实现健康的生长。 3 生物技术对防治草害的作用 通过使用生物技术能够把一些具有抵抗除草剂效果的基因转移至作物中,使作物自身增强对于草害的抵御能力,一般情况下,这些能够抵御除草剂的基因主要包括利用编码将除草剂酶分解的酶和在扩增时被除草剂破坏的酶等,这些基因能够有效的达到抵抗草害的效果。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中也开始注重保护环境,通过生物技术实现草死苗长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推动除草剂应用的价值的提升。 4 生物农药应用研究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有微生物农药、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以及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的抑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更能够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将病虫致死,又能够保证对人畜没有害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生物农药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5 结束语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有效的应用生物技术,能够使得作物同病虫害之间的互相作用的机制得到充分的研究,有效的提升作物对于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能力,使得作物能够健康的生长,在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生物技术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对于作物病害防治的几个典型应用,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思考 【摘要】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现代生物技术课程尤为重要,作为发展非常迅速的现代生物技术,几乎渗透到生物科学的诸多领域中,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结合课程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研相贯通的教学目的,使现代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更加优化。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 生物学 教学思考 现代生物技术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的生物科学与工程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意愿来创新的生物机能和生物类型,实现造福和改造人类。随着DNA重组技术、基因组计划、干细胞的成功运用,逐渐发展成了系统生物学工程与合成生物学工程,不断使生物技术涉及到环境、农业、工业、医药、海洋、空间等诸多科学领域中,可能会在进一步的细胞计算机、细胞制药,乃至生物太阳能和环境保护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科学专业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和地位。该课程也是一门综合型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需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一直都开设了现代生物技术理论课程,但由于缺乏实践创新,导致大部分同学在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致使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信息时代,生物技术在不断的日新月异,面对新的理论知识和时间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加上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定的教学时数下,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对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根据现代生物技术课程的更新快、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加之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掌握基础、应用到实践中的原则出发,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已进行了思考,并加以实施。 1.教学指导思想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学校而言,我们的教学必须实现“高效、实用、先进”。近年来,全球教育均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培养教育模式单一的影响,造就了他们理论知识不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差,造就很多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要解决上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适应社会,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2.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所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思扬主编教材,其余多种教材为辅,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备生物科学基础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大四学生,他们对于生物前言知识和热点话题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1-4]。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讲授可以分为:(1)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着重介绍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以及怎样推动社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时刻关注生物技术的新成果和动态。(2)上游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以及转基因工程。在这一部分的授课过程中着重强调研究思路及方法,怎样利用这些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不断创新奠定基础。以细胞工程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的情况下,多多结合新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来介绍细胞工程在动植物、环境、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局限及展望。(3)下游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制药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是加工应用阶段,通过下游工程实现了产品的企业化、商品化,我们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进入到企业、工厂,医院等地方认识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技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物技术无处不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现代生物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3.1教学新理念的形成 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将所讲知识进行模块化,如将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动植物、医药、环保等应用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分化,先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寻找和感受生物技术的应用,在查阅相关文献、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各自的意见和观点,最后在由老师解疑答惑,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而且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虽是教学的基础,但体现教师专业水平关键还在于课程标准。对于不同的现代生物技术教材,内容侧重点也完全不一样。上课时大致需按指定教材上,但实际上一本教材不能完整体现出全部内容。那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图片、视频、双语等)来提高学生的观赏性,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认识,不仅加深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除用板书、多媒体等传统教学手段方法外,更多应该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一些探究性实验项目、创新性试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已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再次深入研究,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假设、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定让学生不断的通过实验来完善理论知识。 3.4考试成绩计算多样化 对于课程学习的评价进行多元化考核:平时作业、上课回答问题、期末考试、实践教学、出勤率来综合评定。在试卷命题时题型一定多样化、灵活化,一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体现出学生具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攻克了过去在甘薯(Ipomoea batatas)育种中无法解决的难题。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已在甘薯选育、品质改良、增强抗病虫性等方面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甘薯育种中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关键词:甘薯(Ipomoea batatas);现代生物技术;育种;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基因工程 甘薯(Ipomoea batatas)属旋花科甘薯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新型生物能源作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甘薯含有60%~80%的水分,10%~30%的淀粉(支链淀粉含量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5%左右的糖分,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VA、VE、VB1、VB2、VC等)、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较高)、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以及钙和铁等多种矿物质。甘薯中的活性化学物质(脱氢表雄酮)可以抑制癌症和预防癌细胞增殖[1]。因此,培育出高产、稳产、优质的品种及各类不同用途和种类的品种如食用、加工用、饲料用、茎尖菜用等[2]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甘薯的高度杂合性、杂交不亲和性、遗传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优异近缘野生种利用困难和病虫害、病毒病危害严重[3],极大地制约了甘薯的生产和发展。但传统育种模式周期长,品种改良进度缓慢,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生物育种是目前应用推广最为迅速的技术,它突破了传统育种的局限性,有利于加速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几种主要生物技术,包括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工程在甘薯育种中的发展与应用。 1 诱变育种 甘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其自然变异和人工诱变产生的变异,是甘薯育种重要的变异来源,因此诱变育种一直是甘薯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比较早的一种技术。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遗传结构的不稳定性,植物本身会发生自发突变,但是这类突变发生的频率较低。自然变异突变体的选择、鉴定是甘薯种质创新的主要途径。张连顺等[4]从抗薯瘟病的闽抗329中选育出了兼抗蔓割病、藤蔓旺盛的闽抗330,张永涛等[5]、李培习等[6]分别从高抗根腐病的徐薯18芽变体中选育出了兼抗茎线虫病的临选1号和富贵1号。 辐射诱变的方式包括χ射线、60Co处理、80 Gy γ射线处理、搭载返回式卫星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等。但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控制,有利突变频率不够高。通过辐射诱变育种加以多年筛选获得了比较好的品种如较徐薯18高抗黑斑病的品系农大601[7]和抗线虫扩展、薯皮色同质、干物率高、食味优、高胡萝卜素突变体及淀粉类型和紫色素类型育种材料[8]。 化学诱变具有专一性强、突变频率高,突变范围大的特点,为多基因点突变,诱变后代的稳定过程较短,可以缩短育种年限。Luan等[9]用EMS处理鲁薯8号愈伤组织,并通过离体筛选,获得3个耐盐突变体株系(ML1,ML2,ML3)。王凤保等[10]用0.05%秋水仙素和2%二甲基亚砜混合水溶液处理秦薯1号甘薯种子,选育出高产、高淀粉、低β-淀粉酶活性、高蛋白质、高铁、早熟的短蔓型甘薯新品种短蔓3号。王芳等[11]用0.5% NaN3处理澳大利亚Au1990sp紫甘薯的胚性细胞团,选育出品种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佳、抗性强的甬紫薯1号。 2 细胞工程 甘薯细胞工程主要有体细胞胚发生、原生质培养、细胞悬浮培养、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等,在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脱毒苗工厂化生产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通过茎尖诱导体细胞胚胎的植株再生。利用甘薯茎尖培养诱导得到胚性愈伤后,通过液体振荡悬浮培养可以迅速增殖,利用农杆菌介导、基因枪、电激等方法研究甘薯的遗传转化。在此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自发变异,通过对这些突变体进行筛选,也可以用于甘薯新品种选育[12]。 甘薯容易侵染的病毒和类病毒种类较多,加上甘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病毒能够在植株体内不断增殖积累,使甘薯病毒病的危害逐年加重,造成了大幅度的减产。利用甘薯茎尖病毒含量低或不带病毒的特点,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可以生产甘薯无毒苗。脱毒甘薯增产效果显著,根茎叶生长旺盛,光合效率高,抗逆能力强[13]。经检测确定为不带病毒的组培苗可以进行快繁和原种生产。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分子标记在甘薯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是利用标记将不同甘薯品种DNA序列上的多态性体现出来,可利用其进行种质鉴定、基因定位、遗传图谱构建和辅助育种等并最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作物遗传改良过程中,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和同工酶标记等已很难满足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更详细研究的需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多种基于DNA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薯育种中应用较多的是RAPD、AFLP、ISSR、SCAR和SNP等。 3.1 构建甘薯分子遗传图谱 由于甘薯的遗传背景较复杂,对甘薯基因组的研究较滞后,分子标记的数量和种类相对匮乏,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要落后于水稻、玉米等作物。Kriegner等[14]在2003年用AFLP技术构建了首张甘薯遗传连锁图,632个母本标记和435个父本标记分别排列在Tanzania的90个连锁群和Bikilamaliya的80个连锁群上,共定位了1 100个AFLP标记,平均遗传距离为5.9 cM。随着甘薯栽培种转录组测序的完成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李爱贤等[15]在2010年利用SRAP标记构建了漯徐薯8号和郑薯20连锁图谱,漯徐薯8号的81个连锁群由473个SRAP标记组成,总图距为5 802.46 cM,标记间距为10.16 cM,郑薯20的66个连锁群由328个SRAP标记组成,总图距为3 967.90 cM, 标记间距为12.02 cM。Zhao等[16]在2013年利用AFLP和SSR标记构建了徐781(高抗茎线虫病)和徐薯18(高抗茎线虫病)的连锁图,徐薯18的90个连锁群含有1 936个AFLP和141个SSR标记,总图距为8 184.5 cM,标记间距为3.9 cM;徐781的90个连锁群含有1 824个AFLP和130个SSR标记,总图距8 151.7 cM,标记间距为4.2 cM。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标记密度最高、基因组覆盖率最广的甘薯栽培品种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3.2 绘制指纹图谱,鉴定甘薯品种 甘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其品种数量多、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的情况比较普遍,在甘薯的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品种间混淆的情况,使得品种鉴定困难,影响品种的改良和育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指纹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的主要方法。指纹图谱能够在分子水平上鉴别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有效克服形态和生化上的局限性,是甘薯品种鉴别的重要工具,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用来作DNA指纹图谱的标记主要有RAPD、SSR、ISSR、AFLP、SRAP等。Arthur等[17]应用RAPD标记分析在美国8个州种植的甘薯品种“Jewel”的无性系,发现其中5个的多态性谱带在7.1%~35.7%之间,表明RAPD标记可以检测无性系中的变异。王红意等[18]研究表明通过RAPD标记产生的指纹图谱可以将30个中国甘薯主栽品种分为3类。罗忠霞等[19]采用EST-SSR标记,利用2对引物将52份甘薯品种区分开,建立了52份甘薯品种的指纹图谱。季志仙等[20]利用ISSR技术对不同引物获得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发现利用2对引物即可将供试的17份甘薯品种区分为4类。蒲志刚等[21]利用AFLP技术通过五对引物构建出47个品种南瑞苕的指纹图谱,将其分为5类。张安世等[22]利用SRAP技术通过2对引物构建出22种甘薯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将其分为7类,随后又利用ISSR技术通过3对引物将22种甘薯品种分为4类[23]。 3.3 甘薯基因定位和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甘薯许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如块根产量、品质(淀粉含量、胡萝卜素含量)、抗病性(茎线虫病、根腐病和黑斑病)等都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甘薯分子连锁图谱的基础上,对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进而克隆相关性状的主效基因,是甘薯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等特点,且较少受季节、发病条件、发育条件、鉴定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在低世代进行早期选择,更适合目前育种的需要。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甘薯的育种研究中。 Ukoskit等[24]利用甘薯易感根线虫病品种与抗根线虫病品种杂交,用760个RAPD引物对2亲本和F1分离群体进行分析,筛选出1个抗根线虫病的基因。柳哲胜[25]用RAPG法和改进的SSAP技术对农大603和徐薯18的基因组进行抗茎线虫病相关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由片段54设计的引物在抗病和感病品种之间扩增出多态性带,推测片段54是与甘薯抗茎线虫病有关的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并得出甘薯MIPS基因可能与甘薯抗茎线虫病有关。周忠等[26]对高抗茎线虫病的徐781和高感茎线虫病的徐薯18的后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和RAPD分析,得到与抗茎线虫病基因相连锁的RAPD标记OPD0l-700,经证明,该标记可作为甘薯抗茎线虫病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并在甘薯育种尤其是抗病品种选育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王欣等[27]利用对高抗亲本徐781和高感亲本徐薯18的F1分离群体的161个品系进行OPD01-700的克隆和测序,成功地将OPD689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初步验证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初步建立了甘薯抗茎线虫病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袁照年等[28]以金山57×金山630的杂交F1分离群体为材料,按F1单株抗性分群,建立薯瘟病抗病池和易感池,分别以其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其中S213-500在抗感池和易感池间显示多态性,可以作为抗Ⅰ型薯瘟基因的连锁标记,在鉴定甘薯抗I型薯瘟病方面具有应用价值。苏文瑾等[29]在已有的高抗根腐病品种徐薯18与高感品种胜利百号F1分离群体抗性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分离群体混合分析法(BSA)与AFLP技术相结合,发现显性标记Eco(45)-Mse(45)与感病基因连锁,对甘薯抗根腐病的遗传改良具有指导意义。蒲志刚等[30]以南薯88等12个抗感黑斑病品种为材料,建立了甘薯黑斑病的AFLP分子标记体系,并用该体系找到了与甘薯抗黑斑病紧密相关的特异性DN段,为甘薯抗黑斑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吴洁等[31]利用甘薯高淀粉品种绵粉1号和甘薯低淀粉品种红旗4号杂交F1代分离群体采用SRAP分子标记,将1个与淀粉含量相关的QTL定位到绵粉1号遗传图的第三连锁群上。蒲志刚等[32]利用甘薯高淀粉品种绵粉1号与甘薯低淀粉品种红旗4号杂交F1代分离群体,在绵粉1号遗传图的第二连锁群上检测到E1M7-2可作为淀粉的临近QTL。李爱贤等[33,34]以高淀粉、低胡萝卜素含量的甘薯品种漯徐薯8号和低淀粉、高胡萝卜素含量的甘薯品种郑薯20杂交得到的F1分离群体,采用SRAP分子标记的方法在父本郑薯20的Z31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与淀粉含量相关的QTL,并检测到17个与甘薯β-胡萝卜素含量相关的QTLs,其中10个定位在郑薯20图谱上,7个定位在漯徐薯8号图谱上。 3.4 甘薯转录组测序和分子标记的开发 转录组测序(RNA-seq)操作简单,不局限于已知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可获得低丰度表达基因,具有通量高、灵敏度高、成本低及应用领域广等优点。转录组研究是基因功能与结构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能够快速全面地获得某一物种目标细胞在某一特定状态下的全部RNA序列的信息,例如发现新转录本、了解基因的表达量、挖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构性变异等[35]。目前,测序技术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相比于其他作物,甘薯的基因数据资源极少,这给甘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不便。Gu等[36]应用Illumina的RNA-Seq技术对不同的甘薯组织与发育阶段进行高通量的转录组测序,通过对甘薯的转录组从头组装、基因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得到了大量重要的转录本信息,如淀粉合成、抗盐、抗旱、转座子和病毒等相关基因。Tao等[37]利用Illumina数字基因表达(DGE)标签分析甘薯的7个组织的转录组的差异,鉴定出大量的差异和特异表达的转录本,主要涉及病毒基因组的基因表达方式、淀粉代谢、潜在耐逆性和抗虫性等方面。 转录组测序的高通量特点使分子标记的大规模发掘得以实现。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的分子标记主要为SSR和SNP。Wang等[38]采用同样的方法获得56 516个unigenes,基于与已知的蛋白序列的相似性搜索,总共鉴定发掘出114个cDNA的潜在的SSRs。Xie等[39]通过对紫薯转录组的高通量测序,获得58 800个unigenes,发掘出851个潜在的SSRs。SNP是基因组中最普遍的遗传变异,有着分布广、数量多、遗传稳定性高、密度高、易于实现分析自动化等诸多优点,是构建遗传图谱、完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标记,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平台为SNP位点的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许家磊[35]在淀粉含量、薯干产量和茎线虫病抗性差异明显的徐781和徐薯18的Illumina RNA-seq测序结果中已获得1 386个SNP候选位点的基础上,发现Tetra-primer ARMS-PCR可以检测出SNP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甘薯SNP分子标记的开发。苏文瑾等[40]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对300份甘薯种质资源的大群体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系统设计,筛选特异长度的DN断,构建SLAF-seq文库后高通量测序,通过软件分析比对,获得260 000个多态性SLAF标签,在多态性SLAF标签上共开发得到795 794个群体SNP位点。 4 甘薯基因工程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标志着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的开始,至今已有120多种植物转基因获得成功。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作物育种领域已经取得成功并逐步推广,基因工程技术已成为普及应用最快的先进农作物改良技术之一。基因工程技术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作物品质的有效途径,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对于其他作物,甘薯基因工程的研究起步较晚。自1987年以来,许多学者陆续报道把抗性基因nptII和标记基因Gus转入甘薯,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的愈伤组织、芽或再生植株,为进一步转化目的基因改良甘薯积累了经验[41]。近年来,在应用基因工程提高甘薯蛋白质或淀粉含量、改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或淀粉组成、提高甘薯抗虫及抗逆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4.1 甘薯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 甘薯品质改良主要集中在淀粉、蛋白质和胡萝卜素方面。Shimada等[42]构建了编码甘薯淀粉分支酶的IbSBEII基因的dsRNA干扰载体并通过农杆菌转化进入甘薯基因组,转基因植株的淀粉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Otani等[43]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甘薯淀粉粒附着性淀粉合成酶I(GBSSI)基因的表达,培育出不含直链淀粉的转基因甘薯植株。Takahata等[44]通过抑制淀粉合成酶Ⅱ(SS Ⅱ)的表达改变支链淀粉的结构降低甘薯淀粉的糊化温度。Santa-Maria等[45]从海栖热袍菌中克隆了一个编码极端嗜热α-淀粉酶的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在80 ℃具有自发处理淀粉为可发酵糖的能力。 罗红蓉等[46]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获得了含人乳铁蛋白基因(hLFc)的甘薯抗性愈伤组织,为获得具有转人乳铁蛋白基因的甘薯材料奠定了基础。高峰等[47]获得了转玉米醇溶蛋白的转基因甘薯植株。脂联素(Adiponectin)具有抗炎、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和降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Berberich等[48]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获得表达Adiponectin cDNA的转基因甘薯植株。Kim等[49]利用RNAi沉默CHY-β基因,可以增加甘薯中的β-胡萝卜素的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4.2 甘薯抗病虫的基因工程 甘薯病毒、病虫害严重影响产量。Kreuze等[50]研究利用靶向编码SPCS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和SPFM(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序列复制酶的内含子剪接的发夹结构的RNAi策略通过根癌农杆菌转化甘薯,转基因植株对SPCSV和SPFMV的抗性显著增强。Muramoto等[51]的研究表明,转大麦αHT基因的甘薯植株的叶片和块根表现出对黑斑病菌的抗性。蒋盛军等[52]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OCI(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甘薯品种栗子香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甘薯植株对甘薯线虫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面的不断扩大,研究其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席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优势特点,分析了常用的几种现代生物技术。在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应用的基础上,研究了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应用 一、前言 作为一种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技术方法,现代生物技术在近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其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升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而有效优化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 二、现代生物技术的优势特点 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运用不仅良好实现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还有利于改善污染地的生态环境。这种新型的治理污染的方式,不仅污染小,其治理效果也比较明显,还有利于恢复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地对这一新技术进行研究与实践,为我国进一步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生物技术支持。 垃圾废弃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污染物,我们利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能够让其分子结构改变,生物能对发生降解的各种产物和副产物进行重新利用,从而使环境污染程度得到降低,同时也将这些废弃物进行转化,变为可利用资源。 在利用酶促反应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用到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在常温常压和中性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大多数的生物技术可以快速的在现场进行。它具有一定的优点:第一,操作比较简单;第二,成本比较低;第三,发生反应的条件比较简单;第四,反应过程较为稳定;第五,效果比较好。这些方面的优点使生物技术得以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进行普遍应用。 三、常用的几种现代生物技术 1.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利用能与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核苷酸片段作探针,分析DNA序列及片段长度多态性。被标记的探针直接用来探测溶液、细胞组织内或固定在膜上的同源核酸序列。它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目前广泛应用于对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中。 2.酶免疫测定技术 该技术是依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引入一种酶作为示踪物,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加入底物后,根据颜色变化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实用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监测农药、污染物残留、生物污染物等领域。 3.免疫金标技术 免疫金标技术是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通过目测的胶体金标记物观察显色结果。该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判断明确、时间短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在线检测。 4.PCR技术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DNA的过程,是一项DNA体外合成放大技术,能快速特异地在体外扩增任何目的DNA。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用于检测大量平行的样品,环境中的生物污染。 四、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治理环境污染是我国新世纪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以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为主,开展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重金属废水、石油废水、印染废水、油脂废水、农药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提供效果好、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的生物治理技术和设备,以此促进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目前可提供的技术主要有: 1.城市有机垃圾处理技术 将城市垃圾通过分选后综合治理。将可腐有机垃圾生产成优质有机粉肥或有机无机复混粒肥;将可燃有机垃圾采用气化焚烧或生产成板材;无机垃圾用于填埋,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臭气、粉尘集中处理,废水循环使用,处理场地环境卫生达到国家标准,使垃圾达到无害化和更合理的资源化利用。 2.高新生物工程技术处理油脂化工废水利用来自于自然界又经培养驯化的功能菌株,根据废水和污水的不同性质、组成,配制不同菌株,通过发酵培养形成多功能复合型菌液(亦可制作成干性固体菌剂),用于油脂化工、化工有机废水、食品、印染、生活污水等工业废水处理。 3.生物曝气滤池处理生活污水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集生物处理和过滤两种功能于一体,出水水质优良,是一种高效的新型生物反应器,极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4.含油污泥高新生物处理技术对我国大中型油田、炼油厂、石化企业等行业中含油污泥、炼油浮渣等进行生物治理,通过生物处理达到回收石油资源和污泥达标排放。 5.油田、炼油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对大中型油田、炼油厂废水石油污染物样品采集、降解微生物菌株的分离、筛选,获得石油降解优势微生物,针对含油废水的不同水质特征,选用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处理,使其稳定达标排放。 五、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1.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趋势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分离克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种已刻不容缓,以期在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取得主动。实现单基因生物抗逆向持久性抗逆、生物性抗逆向非生物性抗逆的转移。重视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防止转基因植物危害的发生与蔓延。随着基因组时代向后基因组时代的过渡,研究重心已经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整体水平上对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蛋白质学的发展和成熟,必将与基因组研究互相补充,给农业生物技术带来革命性改变。 2.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发展趋势 在污染的处理过程中,传统的物理或化学处理方法常伴随二次污染,且运行费用高,处理问题单一而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和转化因此,生物处理具有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有力的技术措施。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朝着传统技术的改良、与其他污染处理手段相结合和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等方向发展,研究高效快速的工艺流程。 3.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发展趋势 工业生物技术的新崛起有两个巨大的推动力,即社会强烈需求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能源、人口、环境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突破性进展,使得人类可以设计和构建新一代的工业生物技术,可高效快速地将各类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新的资源和能源。工业生物技术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以及生物质资源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质资源化等都是现在以及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六、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技术的多项优势特点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地位,有关人员应该从其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优化可行的实施策略。
领导艺术论文:浅析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 摘要: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是在创先争优视域下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深刻剖析了创先争优活动提出的“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要求,进而结合工作实际总结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方面的实施路径。旨在通过肤浅研究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创先争优;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路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生党支部和党员立足于“学生”本职,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 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以学生辅导员身份兼任,因此在开展党支部工作中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在创先争优视域下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情。只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围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加强党员发展工作,结合提升学生党员理论水平和增强学生党员动手能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才能突出培养高校学生党员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党员动手实践的潜能,促进学生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先进、争优秀。 二、提升学生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是带领学生党支部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需要 提升学生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是带领学生党支部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需要,现结合党中央关于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及当前高校实际来分析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要求:一是领导班子好。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发挥思想政治领导艺术,协同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带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及学校党委关于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件精神,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做到党性强、作风正,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突出,得到党员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二是党员队伍好。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凝聚党员队伍,建立培训制度,提升党员素质,引导学生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工作机制好。学生党支部书记以有效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为着眼点,以坚持和完善“”制度为出发点,以工作开展顺畅有序为落脚点,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四是工作业绩好。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始终引导学生党员深刻认识“学生”本职,做到学习成绩优秀,实践业绩突出,为体现党员先进性“实绩”而努力。五是群众反映好。引导党员始终以“学生满不满意”、“群众认不认可”为出发点,做到群众满意,威信较高,党员形象良好。 要实现“五个好”先进基层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书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准确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创先争优主题内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党支部团队建设。 三、提升学生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是引导学生党员争做 “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需要 引导学生党员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一是要加强学习意识,带头学习提高。因此应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党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二是引导成才意识,带头争创佳绩。学生党支部要通过组织民主生活会引导学生党员强烈的成才意识,引导学生党员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并积极参加学院及国家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三是提升宗旨意识,带头服务学生。学生党支部要注重提升学生党员“为同学服务”宗旨意识,引导学生党员努力帮助同学解决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积极反映同学正当利益诉求,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四是培养规范意识,带头遵纪守法。培养学生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带头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社会公德,组织纪律观念强,积极主动维护校园稳定;五是形成责任意识,带头弘扬正气。学生党支部应通过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培养学生党员责任观念,形成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并牢固树立学校利益至上的思想,一切从维护学生利益出发的思想,学生党员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学校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要想实现引导学生党员做到“五带头”,学生党支部书记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思路清晰,发挥优势,计划明确,措施得力,技巧得当,进而有效地开展工作,这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形势的需要。 四、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的路径分析 (一)因人施教,有的放矢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在学生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学生党支部书记必须根据不同学生党员的特点及问题,思考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解决。首先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长,进而在此基础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放矢的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工作,笔者所在学院的四个年级近3000名在校学生的统计,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比重占79.6%,从小“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致使他们形成了遇事急躁、处事任性、工作主动性差、处理人际关系比较自我的特征,他们中的学生党员也普遍存在这些特征,这一特征也势必使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工作方式、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上要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其次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专业特点,如笔者所在党支部党员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他们将来的就业趋向大多是到基层的电力系统,各大电厂,国家电网相关部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我们在开展学习培训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党员向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共产党员郭明义同志学习;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1年如一日做好巡线工人的吉林桦甸市普通电力工作者吕清森学习。学习他们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迹,学习他们恪守责任的精神风格,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意志品质。 (二)晓之于理,动之以情 思想政治工作是情与理的交融,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开展工作时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教育过程中中态度要鲜明,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党员唯物辩证地看问题,达到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政治原则、思想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内化在教育活动整个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通过“案例教育法”、“以故事为载体引导法”等方式让受教育者更容易吸收接受,更容易达到教育效果。如在引导学生党员在规范考风、维护学风方面做学生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问题上,我们开展工作时候就要通过“案例教学”和“情理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学生管理规定》,使学生党员认识到不该作弊;通过分析学校近三年数十例因考试违纪受处分学生的案例,使学生党员不敢作弊;通过党员民主生活会加强诚信教育、责任教育,使学生党员不想作弊;通过加强考试巡查和监督,使学生党员不能作弊。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力争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工作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辅导时如东风洒雨露,汇入天地春,如沐春风,如遇甘霖。 (三)树立榜样,典型示范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形势下,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在学生党员中树立典型,重视榜样的力量,这既是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之一,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独特的领导艺术。通过典范人物所代表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在党支部工作中凝聚党员、激励党员、培养党员,在党部内部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选择先进典型人物一定要来自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不能脱离于这一环境,他们言行举止能引领大学生基本的价值观,同时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要求。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不但要树立模范典型更要挖掘、培养模范典型,使模范典型的事迹精神对身边党员的影响达到长期效应,同时为了更好地让模范典型人物感染、影响支部党员,我们还要注意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比如可以通过党员民主生活会进行主题讨论,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传播,让学生党员写出学习心得体会,把典范学生党员代表的言行细化到每一个学生党员的实际行动中,推动整个学生支部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四)躬亲示范,言传身教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坚持“躬亲示范,言传身教”,即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在思想上、科研上、生活上、作风上树立良好形象,在支部活动中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支部党员,在学生党员中体现激励作用,在广大群众中彰显先锋作用,这是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方法和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党支部书记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每项工作都不打折扣,同时要掌握领导艺术引导学生党员有效参与。如在学校组织“保持党员先进性 破冰除雪我先行”的冬季校园破冰除雪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应站在前列,带头参与,以身作则,手把手教学生党员如何才能更高效的完成任务,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亲自动手实践这种模范的力量和先锋的作用才能调动广大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五)方式创新,寓教于乐 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开展“学先进,争优秀”的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创新活动方式,结合文学、艺术学、体育学、心理学等各项娱乐活动开展工作,这是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的一种创新工作方式。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为提高支部党员团队意识,带领学生党员集体观看翟鸿?鼋淌诮沧?锻哦庸菇ā贰T诮沧?崾??螅?橹??宓吃狈肿榻? “心有千千结”、“顶桔子”等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的游戏,这样通过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亲身体验到团队的乐趣,深化了内容,创新了形式,使团队意识培养形式娱乐化,提高了培训效果。在党员理论学习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宿舍生活区“党团活动室”,适时借助学院开展“寝室文化节”的平台,有效结合文化节期间的各项娱乐活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填补学生党员在宿舍生活区的理论学习和党团实践活动的空白,提升学生党员在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提升环节上的积极性,从形式上增进创先争优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在高校创先争优视域下学生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工作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领导艺术的提升有利于凝聚支委会成员,更有利于带动全体学生党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夯实党建工作,提高党的战斗力,始终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永葆党员先进性。 领导艺术论文:论艺术院校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 领导贯穿于社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即贯穿于计划、组织、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之中,领导是社会活动管理的灵魂。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人文意义逐渐增强,公共组织日趋多元化,领导的作用更显突出。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 一、管理的基本含义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化大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 二、领导的基本含义 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斯蒂芬·罗宾斯说:“每个组织都包含人。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人就成为管理工作,这就是管理的领导功能。当领导者激励下属、指导组织成员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卷入了领导工作。” 三、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 在当前国家的法律法规日趋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解、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性。各行各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情况愈加复杂,领导者在注重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日常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艺术院校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教育业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分系统,而艺术院校则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存在着教师、学生、社会家长等多重人际关系。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在千变万化的复杂环境中必须使自己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具备了其应该具备的基本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观念技能,即thc技能。 (一)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 技术技能是指正确地掌握了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技术技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掌握专业技术,如财务预算技术、学科设计技术、各专业质量监控技术、教学指导技术、师资队伍的测评技术等。 2、掌握工作方法和程序,如行政执行方法、学院机关的收文和发文程序、学院招生宣传的方式、学院教务、学管的日常管理方法等。 3、掌握工作制度和政策,如教育部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许可制度、税收政策与法律、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人力资源制度和人力资源政策、学院管理的相关制度等。 因此,掌握各专业的教学特点、发展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则是艺术院校的领导者应具备的技术技能。 (二)人事技能(human skill) 人事技能则是平时工作中教师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还有师生关系的处理及非正式群体关系的处理等等。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工作中的润滑剂、良性的催化剂。人事技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际关系处理的技能(主要指协调技能和沟通技能)。如何从艺术院校行政管理中的领导方式这一特定时空出发,依据管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沟通与协调等信息传播手段,妥善处理好垂直领导关系、水平领导关系、内外决策等多种关系,为组织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而进行的一种管理职能活动,则需要艺术院校领导者尤为重视的。因为灵活地运用人事技能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这样会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2、识人用人技能。领导者应该深入地了解被领导者,因地制宜,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担任艺术院校行政岗位及教学岗位的教师都具备发挥自身长处的优点,但在发挥长处的同时也会表露出不足之处而往往自己还发觉不到,这就需要领导者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并耐心的帮助其解决或避免再次发生(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觉不应批人所短,避人所长)。而真正要做到这些,领导者应该积极培养自己有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识人用人技能。 3、评价激励技能。一般而言,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领导者给予激发,因此领导者应该掌握现代评价和激励方法,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并给予激励。在艺术院校工作的教师更加需要评价与激励,因为往往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工作、生活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与爱,他们平时更加注重领导者对自己评价的好与差,领导者的评价与激励不仅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响着教师对未来工作的发展潜能。 人事技能可以在艺术院校教育和行政管理实践的循环过程运用中逐步获得。 (三)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 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判断和概括技能。观念技能在艺术院校的行政管理中尤为重要。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预测技能。艺术院校的组织及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师生每天都处在活跃状态下,因为工作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于艺术院校,一般来讲艺术人才的情伤较高,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再加上所处的工作环境充满艺术氛围,促使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更加活跃。因此,领导者必须关注组织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互相作用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变动关系,预测各种因素在当前的细微变化将对组织未来的发展构成哪些可能的影响。 2、判定技能 在艺术院校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领导者需要敏锐地从复杂的局面中辨别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迅速地判定问题存在的实质性,以便果断地采取相关对策。 3、概括技能 领导者根据信息作出决策,从复杂的信息中抽象出对组织全局和组织战略有关键影响的重要信息则依赖于领导者的概括技能。 勤思考、善于学习、总结经验,是获得观念技能的最佳途径,领导者所处管理层次越高,对其观念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此,观念技能对高层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五、领导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艺术 总而言之,作为艺术院校中一名行政管理的领导者不仅要深层次的学习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使学院各项工作如鱼得水,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巴纳德的动态平衡论,这样即使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也往往能柳暗花明又一春。thc技能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步获得;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家张居正也认为:“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艺术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技能,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与智慧,正如钱学森所说:“领导艺术是一种远离数学领域的才能,他能从大量复杂事物的关系中判断出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因此,领导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艺术。 领导艺术论文: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探究 摘要: 随着当前社会形势不断发展,对于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的能力存在着更多的挑战,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当中的领导艺术而言,需要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才能够真正地推动公共管理行为的发展。而充分分析当前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客观问题,从原因角度入手促进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和谐视角;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一种管理活动。公共管理需要涉及到公共组织以及公共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这样就需要公共管理机构当中的人员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尽管中国在开展公共管理过程当中已经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当中也有一些是失败的经验,因此也客观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公共管理行为当中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不够高,而且对于公共管理所需要的领导方式没有足够的理解。因此在公共管理行为当中容易出现一些人民和公共管理机构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公共管理行为没有办法真正对社会产生有效推进作用。因此对于公共管理方式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公共管理并不仅仅是一种机械化的管理行为,更是一种感性的管理艺术,是一种领导方式艺术。领导艺术的探求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有着关键的影响,而当前很多公共管理部门对于领导艺术的认知和实践,都缺乏一定成熟的理论认识。因此,对于公共管理的领导艺术在工作实践当中的运用,以及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视角下对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的探求,具备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客观问题 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其自身素质相对比较低,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够高,心理上的素质也不够健康等。当前公共管理的部分领导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运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并且解决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在公共管理机构当中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除此之外,很多领导干部也没有具备比较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在文化基础上面以及知识面上都相对比较窄,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足够的认知,在心理调节上也缺乏敏锐的调节能力以及更为良好的心理觉察能力,意志力上面也不够坚韧。因此领导者的这些素质,也影响到他们的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这样就无法真正地形成有效的领导力,也无法真正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很多领导者缺乏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方面的素质,所以在调节公共管理机构内部,以及公共管理机构与其他外部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尚缺乏有效的调节方式。因此,在公共管理机构的内部关系上缺乏和谐调解的有效机制。领导者没有办法掌握公共管理行为中所需要的领导艺术,当前外部社会形势和国际形势相对复杂,公共管理组织也面对着非常多的任务。在客观角度上,需要领导者结合和谐社会构建,掌握公共管理组织所需要的各项艺术,这里面就包括决策方面的艺术授权方面的艺术,以及创新、用人、和谐沟通机制等。但是,由于客观上以及主观上的原因,领导者在公共管理领导艺术上的掌握并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这个问题也影响到这些领导者在领导艺术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谐社会构建基础上的领导艺术提升,会受到这方面的掣肘,从而没有办法让领导艺术和和谐构建互相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二、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对于领导艺术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只有领导者对于领导艺术有足够的重视,才会对领导艺术加以注重,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和提升。对于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构领导者而言,如何更好地成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在和谐视角的条件下,对公共管理领导艺术进行提升,已经决定了领导者自身以及公共管理机构的发展。因此,对于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而言,领导艺术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领导艺术对于整个公共管理机构的影响就大打折扣,没有办法发挥出领导艺术对于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本身的重要价值。其次,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缺乏对人性化和和谐管理的认识。对于人性化的管理,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公共管理机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当前时代当中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仍然没有对人性化的管理有着足够的认识,并且不具备相关领导艺术的才能。因此,没有办法真正地让公共管理机构协调自身内部以及与外部之间的矛盾,也就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把人性化的管理转变成为一种人情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徇私,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公平管理。这样就没有办法让公共管理行为和和谐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当前在推进公共管理艺术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很多领导者把领导艺术等同于做好好先生,没有对出现问题的下属进行公平的处置。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也不愿意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得罪人,这样的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组织而言是一种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再者,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并不认识到领导艺术当中所包含的关键知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缺乏领导艺术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与思辨意识。一部分的公共管理机构领导者不懂得管理方面的原则,往往喜欢采用物质上的刺激或者是精神上的勉励,偏重于物质或者精神,这都无助于公共管理组织的良性发展。特别是部分公共管理的领导者,没有形成科学的领导艺术,而且也不懂得如何合理的进行授权,在管理工作上有时做得过细,有些时候则过于粗放,这些都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最后,公共管理中出现在领导艺术上的缺位,也和整个公共管理客观体制和环境有关系。因为当前中国的公共管理在管理内容上过于广泛,而且面对的管理任务也相对较多,包括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等等,而且公共管理本身的目的,也并不是紧紧围绕社会的公共需求,所以也给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和决策上带来更大的难度。这些也都让公共管理领导者在发展自身领导艺术方面,出现了部分的瓶颈,无助于形成和谐的公共管理机制。 三、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领导艺术的基础要素 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本身具备非常独特的特征。首先,领导艺术是具备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公共管理组织中的领导者所面对的公共管理任务以及环境和要素都有所不同,因此,优秀的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其本身具备非常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具体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形成领导艺术。其次是科学性,因为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其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在和谐视角下必须尊重公共管理组织的发展状况。第三是领导艺术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因为领导艺术它是需要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围绕自身的发展情况才能确定。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是具备灵活性和规律性,需要公共管理者充分分析在和谐视野下的公共管理实践,才能够形成真正适合这个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艺术。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要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领导艺术的调整,才能够让公共管理组织领导工作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而在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主要包含以下的基础因素:第一方面,公共管理者的领导用权艺术,这是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当中的核心。公共管理者在运用自身的领导权力的时候,不仅仅要实现公共管理任务,更需要配合联系自身的影响力,促进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公共组织的自身运行非常重要,与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紧密相关,在实践过程当中公共领导者需要充分研究并思考自己下属组织和机构执行任务能力,从而对自身的管理行为进行调整,并且对于权力和责任从管理层面进行明确,并且同时明确权力和职责的界限最终在管理和领导过程当中有一个度,促进公共组织的稳定以及和谐。因此,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调整领导艺术的过程当中,应该进行合理控制并不是完全放权,也并不是完全的集权,让权力在有限制的条件下进行有序运转,促进整个公共管理组织的有效运行。第二方面,是公共管理者需要掌握运用人的艺术。公共管理者应该懂得选贤与能,真正地发掘出公共组织当中的人才。不同的人才,对于公共组织的发展都有不同的作用,而领导者就需要运用自身的领导艺术发掘相关的人才,并且让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发挥出各自的才能。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充分地运用和谐的思维,在用人的过程当中要加以避免公共组织内部的矛盾和争议,从而在不具备冲突和矛盾的条件下,更好地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促进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公共管理领导者而言,选人的艺术也是其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管理组织选择了人之后,对于人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人才在合适的培养框架下,才能够形成更好地运用自身能力的基础条件。因此,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要善于对人才进行培养,注重选择合适的环境,让人才能够逐渐的成熟,也只有成熟的人才对公共组织的贡献才更大。这对于公共管理领导者而言,需要采用和谐的方式进行培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选择的人才应该给予充分地信任,并且激发这些人才的奋斗心,为公共组织的不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才能与力量。因此,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对于人才有着全面的考核能力。自身的能力框架和知识水平,也要适应当前公共组织选人用人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中重要的一环。第三方面,公共管理过程当中,领导者需要掌握人际关系协调的艺术。因为在公共管理组织当中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领导能力上,而且与领导者对于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体系当中的关系协调上,也是有重要的体现。对于一个公共管理组织而言,其内部当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客观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对于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而言,需要充分地分析当前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协调好上下级矛盾和同级之间的矛盾,才能够促进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和谐的发展。因此,和谐调整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关系,就需要公共管理者需具备良好的协调领导艺术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尊重并且支持下属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和谐的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关系,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组织当中得到价值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下属明白,个人的价值也需要通过集体的平台来呈现。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具备良好的领导协调能力,这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方面,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沟通方面的艺术。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在开展自身管理领导行为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与下级部门以及下属的沟通,公共管理的领导者在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应该秉持着和谐的原则,要用平等的心态和下属和下级部门进行沟通,避免先入为主把自己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这就需要公共管理领导者在沟通的过程当中,秉持和谐的原则,用平等的方式充分地听取下属和下级部门的建议,避免将沟通变成一种形式,并且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以及研究才能够得出相关结论。因此,公共管理者的沟通艺术当中,应该是包含了多个层次,以及多个角度认真的分析归纳,才能够做出最后的判断与决策。因此,沟通并不是一种会议或者形式,而是公共管理者在领导过程当中的领导艺术,在作出结论之前,绝不带有个人的片面性以及主观性,只有通过充分地沟通,才能够形成自己科学的决策。 四、结束语 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其领导艺术包括许多的层面。在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当中,领导者不仅仅需要有科学的文化知识以及综合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其秉持着和谐的原则,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关系应对上,都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交流。要促进公共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具备成熟的领导艺术,能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注重对内部关系的协调与外部关系的协调,能够分析当前内部的冲突和矛盾真正的处境,使整个内部组织有序、良性的发展。因此,从和谐管理的角度,要真正促进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不断发展,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够充分地分析并运用自己的领导权力,才能够让公共管理组织在有序的发展条件下,其管理与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上述的分析,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提升需要从多个层次入手,让公共管理者充分地联系当前的具体情况,才能够让公共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成熟,引领整个公共管理组织不断发展。 作者:胥英明 金淑娟 单位:河北大学 领导艺术论文:领导艺术中哲学思想体现 摘要:领导艺术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从属于方法论范畴,受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决定了领导艺术中包含着众多的哲学思想。论文立足于领导艺术和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探讨现有的领导艺术理念当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并探讨通过哲学视角对领导艺术进行改进和提高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领导艺术;哲学思想;管理过程 在哲学的视角下,领导艺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方法论直接受到世界观的限制和制约。领导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当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发现这些哲学思想的内容,能够帮助领导者提升对领导艺术的认识,提高领导水平。本文将立足于领导艺术的基本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视角,分析领导艺术对哲学思想的体现。 一哲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 领导艺术是解决管理活动当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和策略,领导艺术是对具体的技术环节的总结和概括,因而领导艺术是从属于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由世界观所决定。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能够产生对领导艺术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哲学本身具有对领导艺术的决定作用。同时,领导艺术又能够作为哲学思想的现实承担者,在领导和管理活动当中,要发挥哲学思想的作用,就需要借助哲学思想和具体问题的结合形式——领导艺术。因此,领导艺术可以在管理活动中成为哲学思想的载体。 二按制度说话的领导艺术形式 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规律观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固有、本质、必然和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展现为有形的物理联系,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相互影响关系。在社会行为当中,联系的重要体现形体就是维持整个组织运转的规章制度。按制度说话的领导艺术,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规律的基本认识,以制度进行领导体现着对规律的把握和尊重。规律本身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一)以科学化的制度实施领导是对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科学化的制度是在实践检验的过程当中被证明为有效的固定化的管理模式的统称。在反复的实践当中所形成的正确制度本身就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坚持用制度管钱、管事、管人是对规律的尊重的体现。尊重规律能够体现为对制度的遵守,而遵守制度,使个体受到制度的制约,则能够体现出利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造福于人的目标。使用制度的形式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进行统一是以制度进行领导的最终目的。由于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背离的情况,缺乏制度约束违背规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当领导者本身对制度和规章并不抱以尊重的态度时,制度本身将成为一纸具文,不对任何人产生约束力。这也是从根本上违背制度设立的初衷,也违背企业和其他组织发展的规律。 (二)使用制度的约束机制体现违背规律的后果 在制度的约束机制体现着一定的惩罚性功能。在西方政治学理论当中,政治权利的下限是权利所能够给予的最大惩罚,政治权利的上限是权利所能给予的最大赏赐。在违背制度时,制度本身能够给予的惩处不仅仅是一种领导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实际相违背时所产生的后果的体现。以安全管理为例,在矿井等高危作业的生产工序当中,众多较为繁琐的安全制度的本质是对生产作业规律的遵从。目前众多煤矿出现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以及群死群伤的生产安全问题,都是对生产制度不遵守,是对客观规律不遵循的问题所产生的恶果。这体现了人违背必要的制度,进而违背制度所承载的规律时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在使用制度进行约束的同时,应当防止制度本身的僵化,事物本身都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当中。制度僵化将使得制度自身不能够反应现实的管理需要,从而导致制度陷入一种阻碍整个组织进步的地位。在此时制度本身不仅仅不能作为客观规律的承担者也会成为违背规律的管理形式的体现。在组织行为学理论当中,伴随组织的发展,企业内部将可能出现保守者,这些保守者将自身的利益依附于一些旧有制度之上,为实现其个别利益,这些保守者将可能阻碍制度的改善,并由此使得制度本身和设立的初衷完全违背。这种现象本身也是一种规律,但是这种规律所揭示的恰恰是制度如合同规律相背离的过程。 三物质激励措施中的唯物史观 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的物质激励措施并不是仅仅通过物质奖励的形式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将领导者的个人目标和整个集体的目标进行整合。调动起被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是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实施物质激励措施的主要目的,这种物质激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当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观念。 (一)以物质奖励体现人民群众作为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者的作用 从管理的目的而言,提升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核心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当中,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当中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物质奖励的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整体利益相结合,能够促使劳动者进行更为有效的生产和创新。这将有利于企业或各种组织的运营效率的提升,这在本质上是物质奖励功能的体现。现代市场经济强调创新的作用,利用创新产品,摆脱产品高度替代所产生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避粗浅的价格竞争是在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渠道控制的产业当中,实现超额利润的重要方法。加强对劳动者的物质激励,能够引导劳动者在具有较为良好的生活条件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积极性和闲暇进行创新,从而帮助企业取得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的竞争过程当中,通过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提升竞争能力,能够在使用最小的成本的方式提升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 (二)提高被管理者待遇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 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应当受到管理者的尊重,是用物质奖励的形式,提升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能够体现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满足被领导者的心理诉求,从而体现被管理者在企业当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之下,领导者能够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对整个团队加以领导。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是现代企业体现自身社会责任,确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重要形式。在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当中,物质需求是最浅层次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够使劳动者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并配合其他手段进行奖励,能够帮助劳动者感受到企业对其的认同,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够体现我国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沟通协商的领导方式 体现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为领导者广泛的征求各方意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使被领导者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到领导者处,这体现了认识论当中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而沟通协商的领导形式本身也是一种间接性的实践活动。 (一)沟通协商本身可以取得间接性的认识 沟通协商过程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主要体现为用换位思考的形式收集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意见,以及对当前的重大决策的观点。被领导者的意见和观点本身来源于被领导者的实践,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分工决定了领导者的实践内容和被领导者的实践内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对被领导者意见的听取,能够有效的帮助领导者纠正决策的不足之处,这是由于被领导者基于实践所产生的认识能够通过沟通转化为领导者的认识。在哲学语境之下,这种认识可以被理解为间接认识。通过沟通协商的形式取得间接性的认识,能够体现认识论当中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在领导的过程当中,体现对民主风习的追求,也有助于塑造领导者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形象,在此背景之下,沟通协商活动应当得到提倡。 (二)沟通协商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形式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物质活动,能动性体现为实践者的个人意识。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实践者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之前,就已经具有了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认识的主观观念,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则体现为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实在的事物,而实践的过程也必须以客观物质性活动为依托。沟通协商活动符合于这样的特征,沟通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人。沟通的过程开始之前,沟通的主体已经产生了对沟通过程和结果的一个构想,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沟通的过程施加影响。通过沟通,将被领导者的认识转化为领导者的认识也是一个认识转化的过程。对于领导者而言,这同样可以被看做是沟通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个客观结果,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形式本身体现着通过实践获得认识的一个基本过程。 五引导和示范的领导形式 体现着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可以被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能够通过实践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在领导艺术形式当中,通过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提升被领导者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使被领导者针对某一特定问题产生特定的观念,进而采取特定的行动改造物质世界,就体现着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的重要内容。 (一)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领导艺术当中应当包括引导的内容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为意识的变化相对于物质变化的相对滞后性或者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和滞后性不仅仅体现为纵向关系上的时间先后,也可以体现为团体内部横向的不同成员之间的认识差异。领导者通过引导和示范效应进行带动,能够充分的利用意识独立性的特征加强对团队的领导。在时间上,针对同一个问题,认识可能是超前的也可能是滞后的。这种超前性和滞后性往往是由于意识的所有者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差异而产生的,领导者作为各种信息的中枢,掌握的信息量相对于被领导者更为全面。在此背景之下,领导者同被领导者在对已经发生的问题所产生的认识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意识对物质的纵向独立性。在此情况下,领导者加强对被领导者的引导和示范,能够将更为详实的信息向被领导者加以透漏,从而帮助被领导者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横向上,引导和示范作用的主要作用是统一认识,并且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向被领导者传递间接经验。基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个人利益,不同的被领导者之间针对同一问题,会形成一种相互差异的状态。此时,用树立典型和榜样的方式进行宣传,使不同的被领导者产生相互的对比,能够帮助被领导者产生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也有助于化解非正式组织对团队运作的影响。 (二)引导和示范的领导艺术目的在于能动的改造客观实际 引导和示范作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被领导者的认识的改变,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当中,相对僵化的管理机制的存在,导致领导者和直接的生产人员之间缺乏较为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管理层的决策往往存在一种空转现象。除了硬性的制度约束,领导者缺乏对下层进行直接影响的能力和意识,这也最终直接导致被领导者同领导者的脱节,领导艺术当中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也就因此难以实现。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通过更为有效的工会制度和决策制度,改变原有的上下层分离的情况是解决相应问题的核心,要使得整个集体都产生一种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就需要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直接引领而不是简单的制度约束。 结语 哲学作为系统化的世界观,对作为方法论的领导艺术具有决定作用。在发挥领导艺术的过程当中,强调对规则的使用,这事实上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当中对规律的客观性的认识,构建起良好的制度,反应现实规律,能够帮助领导者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使用物质激励的方法进行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艺术所体现出的是唯物史观当中关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认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得到良好的激励,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时,能够具有更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同时也体现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能够体现出认识和实践当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沟通协商,领导者可以获得间接认识,而协商本身作为实践的一种形式,所得到的认识也是基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引导和释放的领导艺术更在体现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将统一化的认识传递给被领导者,能够在被领导者的实践过程当中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作者:孟庆果 商继政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领导艺术论文:优秀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工作报告 关于“领导”的定义在西方现代领导理论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但共性的地方就是领导离不开领导自己和自己领导的人,也离不开组织目标。我个人更认同豪斯在1993年提出的定义,即“激励别人在团体利益框架内去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我认为这一定义更加符合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团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协调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内,把领导看作团队中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 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优秀领导者,应当具备相当的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90年代又倍受重视并取得更新发展的领导特质理论,通过分析历史上很多卓越的领导人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取向,总结出了很多领导人具备的共同特点,并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有很多是与生俱来的,后天难以改变和培养的。尽管这一理论对后天因素和情景因素对人格、气质的影响力缺乏重视,但我从中体会到每个人所具备的特质不同将决定一个人所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可以更好地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质,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价值。 赫赛和布兰察德提出的情景领导理论,通过任务和关系两个维度将领导的领导方式分为命令、授权、参与、指导四种。同时该理论还提出了“员工成熟度”这样一个概念,将员工的成熟度也分为四类,并于管理者的四种方式相匹配。也就是对于能力不足,又不愿努力的员工应采用命令式的方法,告诉这样的员工干什么、怎样干、何时和地去干。对于能力有限,但很愿意努力把事情做好的员工应当采取指导式的方式,给予这样的员工以指导和支持,促其自我完善,把工作完成好。对于那些有能力把工作完成好但不愿付出的员工就应当采用积极沟通,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完成的策略决策中来的参与式管理方法。而那些愿意干也能干好的成熟员工就应当充分授权,给予这样的员工以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这些理论的学习,对我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工作中如果能够很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心态,掌握各种管理方式,对症下药,就会更好地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达到权变管理理论所要达到的效果。 领导者的不同气质类型也决定了不同的领导风格。所谓气质类型的四中划分是源于古希腊希博克拉底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体内有四种不同颜色、性质的液体,人的气质类型和体内四种液体的多少有关,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尽管医学上这种理论早已经不再成立,但由此划分的四中人格气质类型却一直沿用到今天,在心理学、管理学的研究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这四种气质类型其实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是各具特色,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适合不同的职业性向。虽然通过测量发现,很少有人是单一气质类型的,更多的人是混合型或是其中的一、两种比较突显,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领导者选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真正达到人事的最佳匹配。 尽管现代的很多管理理论源自西方,但很多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对今天的工作以至于对世界的领导理论的发展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xx教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中国传统认知理论,融合了我国古代的各种思想理论和现代管理要素勾勒出了一幅领导理论的模式图。在我国传统的治领导思想中,关于纳言、用人、处事等方面,很多先贤都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儒家思想最为重视领导者的自我修位,孔子曾说过“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虽然讲到的是治国安邦,但是我认为要做好任何工作特别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前提。修身就要明理,明理就要学习,我应该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胸襟。有人说,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事情就能做多大。我愿以先贤古训自勉,逐步使自己成为一名既有业务能力,又有领导才能和政治头脑的合格管理者。 领导艺术论文:医院院长领导艺术探讨 摘要: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部分人片面认为“一人当家作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过多看重权力,过重使用权力的领导现象,致使医院管理水平、职工的凝聚力下降。本文主要就院长的领导艺术从管理的方法方式上、管理的艺术技巧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院长;领导艺术 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不仅是使用权力的领导。其院长的领导艺术主要通过本身的知识、能力、品格和情感等因素构成的非权力性的影响。其常用方法有。 1确立民主管理意识 医院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知识荟萃,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知识领域多,涉及层次也比较高。院长与众多知识分子打交道,其工作方法不能跟行政领导者、企业领导者雷同。首先要确立民主管理意识,建立情感真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医院管理单靠院长的行政权力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确立民主管理意识,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信互助的真情实感,领导知识分子要以德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院长只有实现情感的真诚,才能受人尊重和爱护,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其次,要提高对权力的认识。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院长也是这样,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实行院长负责制不要片面理解是“一人当家”。在现实工作中,许多院长把权力看得太重,用权力行令太多,这样很难沟通融洽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不破除特权思想、很难成为职工的知音、知已。第三,提高道德情操的认识。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原则和规范总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种道德中,只有社会主义道德比较规范和高尚。就是说作为一名院长,没有共产主义信念,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是不行的。第四,树立良好形象。院长的形象是多方面的,既涉及领导艺术与水平,又涉及到个人的素质;既涉及到工作经验和能力,又涉及到清正廉洁等。巨大的影响力,来自院长自身的形象。只有形成人格力量,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敬佩、信服。上述几点,都是医院院长确立民主管理意识的必要条件,哪一点认识不到位或者做得不够好,都难以实现民主管理。 2确立广泛交往的观点 确立广泛交往的观点,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广泛交往对工作可起不可忽视的映衬和补充作用。其益处可来自几方面:一是沟通。心理学研究揭示,人们为达到预定目的,则需要有强烈的深厚情感作动力,尤其是存在隔阂时,则可起到“化冰融雪”之效。二是体察下情。同志之间、下属之间的内心世界是院长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信息。要掌握职工群众往往不主动接近领导的心态,只有主动出击,广泛交往,才能接近群众,听到在公共场合所听不到的愿望和意见。三是找出适当机会。人们在心平气和时,其抗拒心最小,娱乐时心态最佳,这时交往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院长交往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交往有度,不能搞哥儿们义气,滥交吃喝朋友,不为不健康人所左右。要多交些君子,做到亲而不昵。二是交往要广泛,不能搞小团体,不能根据个人好恶、主观好感来交往。院长交往若局限于少数人,会导致多数的猜测和议论,会使人觉得亲疏不一。三是角色要明晰,对一些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先进知识分子以及对事业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或者家境较困难的职工,要多一些交往。四是灵活多样,注意交往的方法。如集中座谈,个别访谈、闲谈,真诚说教或利用学术交流等形式。 3确立谈心劝导观点 作为领导者,一院之长采取一些行政命令式不是不可以,但面对医院领导多,管理层次多,与知识分子打交道,还是按照原则,据理力争为好。其方法:一是直接谈心劝导。遇到是非明晰、错误明显的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要拐弯抹角,但语气可缓和一点。因为知识分子大多数爱面子,在表明自己观点和意见的同时,要留有回旋余地。二是“双簧法”。即有两到三人在场,一唱一和,一个为主,一个帮腔,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一个打一个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样往往会收到良效。三是“台阶法”。如果提出问题和要求与对方差距过大,对方难以接受,甚至反感,可采取分步走、逐步提出要求的办法,积小步为大步,俗话说“急火打不出好烧饼”。四是多为他人着想。谈心劝导时,注意对方的思想和情绪变化,多为对方利益着想,帮助对方权衡利弊,这样容易产生共鸣。必要时领导者院长可现身说法,以亲身感受来劝导对方,增加可信度,使对方产生积极的模仿效应。 4引入激励机制 应用激励机制是医院领导者进行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对调动职工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激励的方式,除物质奖励外,主要是给予精神鼓励。精神奖励的方法可有直接与非直接两种,对知识分子的表扬不要太直接,往往采用说理性表扬,因为大家都想听个道理。非直接奖励的方法,一是“背后式”评价。知识分子做事注重实效,不是做给院长看的,直接直白怕被别人嘲笑为“出风头”,从而适得其反。而“背后式”称赞较为适用,这样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会使其产生愉悦感。二是座谈评价。一方面说明院长重视,另一方面是具有委婉的欣赏和赞许,实际上等于明确给予奖励。这样容易产生内心震动,从而调动他们的潜在积极性和创造性。 5反应机智和语言幽默 在日常工作中,院长遇到突发事件和冲突不可避免,或者说是经常发生的,作为医院领导者必须具有这方面的条件和能力。领导者院长机智应变,是指在意外的情况下适时做出的灵敏反应,采取恰当有效的特殊能力,特点是反应快、思维敏捷、处理不拖泥带水,要快刀斩乱麻,同时还要把握分寸,因势利导化解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幽默既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院长的幽默不是一般的说说笑笑,既是促进工作、缓解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又是解除紧张关系的“排气阀”。它可创造亲切、愉快的气氛,创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建立和谐医院的目的。 领导艺术论文:简谈中层领导的领导艺术 摘要:中层领导,就其位置,处于上层和下层的结合点上;就其身份,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官”和“兵”的统一;就其工作,专业性较强,不是杂家而是专家;就其职责,比较具体,布置、检查、总结、反馈──都要亲自考虑、亲自动手。根据这些特点,要做好中层领导的工作,有其特定的领导艺术。 一、上下“连接”的艺术 畅通性──要始终保持与上一层领导的渠道畅通,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要经常与上层领导沟通,在使上层领导了解下层情况的同时,也能及时掌握上层领导的工作意图和指导思想,以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求实性──无论是传达上层领导的指示,还是向上层领导反馈情况,都要一是一,二是二,不扩大,不缩小,实事求是。这样,上层领导对你就会比较放心。 创造性──在传达、贯彻、执行上层领导的指示时,不能只当“传话筒”,要善于把领导的指示同本处(科、室)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性地工作,会使领导对你高看一眼。当然,这种创造性,不是篡改和背离领导的意图,另搞一套。 协调性──通过与上层协调,争取上层领导的支持;通过与下层协调,保证政令畅通和齐心协力的工作;通过横向协调,更好地调动其他有关处(科、室)的积极性。 整体性──要经常把本处(科、室)的工作放到单位整体中去考虑。当本处(科、室)的利益影响到单位的利益时,要敢于牺牲本处(科、室)的利益,保全局利益。这样,就能够赢得上层领导的信赖。 二、和上层领导相处的艺术 要尊重上层领导,但不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要根据上层领导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方法与其灵活配合,但不是左右逢源、曲线外交;不要介入上层领导之间的分歧,更不能乘机挑拨离间和无原则的吹捧、投靠;要体谅上层领导的难处,领导有难处时,要帮其出点子、想办法,必要时挺身而出,为领导遮风挡雨;要经常通过交心的方法向领导汇报自己的思想,以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对上层领导赞扬要自然、得体、恰如其分,不能有讨好领导的吹捧色彩;请示的问题要合理,既不能超出上层领导的职权范围,又要符合上层领导的工作思路。 三、和部下相处的艺术 部下,是搞好工作的主力军,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他们的领导,就高高在上,趾高气扬,把部下当成御用工具,必须言听计从。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组织者,把部下当成真正的英雄。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紧密地把部下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一道工作。工作有失误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揽功诿过。对部下要尊重,要民主,要团结,要爱护。我的体会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当自己想痛斥部下时,若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便保护了部下的积极性;若能容纳他们的天性,那就能使部下更富有创造力。 四、建立威信、赢得人心的艺术 用高尚的道德影响人。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这说明,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加强道德修养,用高尚的品德,用以身作则的行为,去赢得部下的信服。 用巧妙的方法激励人。领导者要重视下属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如果能运用适当鼓励、恩威并重、尊重人格等多种方法进行经常性的激励,就会使下属感到在为组织做贡献的同时,也能得到个人需要的合理满足。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会是高昂的、无限的。 用强烈的感情感化人。当下属有意见、有怨气的时候,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批评,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态度,去消除下属的意见和怨气,千万不能和下属对着干。当下属有疾苦的时候,要带着同情感,尽力为下属排忧解难。其难能解,其心可得也。 领导艺术论文:企业管理思想和领导艺术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领导如何从“道”、“新”、“严”、“和”四个方面进行管理思想创新,如何掌握和运用以“应变”和“公共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领导艺术。强调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充分发挥领导力的作用,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内外双赢、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管理思想;领导艺术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企业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分析,提升管理思想,改善领导艺术已成为形成新时代领导管理模式的极为重要的两大时代内容。 一、管理思想创新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首要内容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前奏”,管理思想来源于管理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的组织形式、目标内容和实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管理思想的创新和突破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1、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强调一个“道”字此处所谓的“道”,即管理之“道”。“道”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它既含有方法、途径的意思,又包括伦理、道德的含义,更深层的意义是指管理规律和境界。在现代企业中,管理方法的创新是适应现作论文经营环境最为直观的形式,好些企业正在实施的精益管理、目标管理、柔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都是现代管理方法的典型代表。方法是囿于理念的,因此探索现代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营道德,职业道德也是现代管理思想侧重的内容。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信誉、形象、社会责任等重要性日趋明显,社会性的、意识性的道德观更多地表现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比如,管理中的诚实守信、对社会公共规范的遵守以及管理过程中情感性、伦理性问题的妥然处理等等,均是时代对管理者(经营者)提出的要求。只有建立和营造起良好的经营道德、职业道德的氛围,才能使现代企业更加协调(对外)、和睦(内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道”的最高层次的含义是管理规律和境界,其中“人本思想”是核心内容。强调人的作用、发挥人的效能、挖掘人的潜力,把人视为“第一资源”,是办好企业的关键,现代企业领导者不但是一个教练,更应像一个圣人一样“善待众人”。另外,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一个连续的并带有规律性的过程,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研究战略,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未来。总之把握好管理之“道”,是现代管理思想创新的灵魂。2、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关注一个“新”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和关键能力。企业家必须明确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自己的组织;也必须努力做到管理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以适应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后再创新低氛围,并推动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3、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把握一个“严”字“严”有多层含义,严格、严密、严肃、严谨等等。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已经充满了严格、严密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也早就形成了严于治身,谨于从事的自我管理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严而公正。公正在某种意义又是“严”的前提,公正即为平等、合理。我国古代治国方略和思想中早就阐述了“‘平等”观点,儒家、法家学说中均强调:“君子治身要严”,要通过心性方面的修养来加强自我管理。现在我国许多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也有了相应改变;投资者、管理者和职工的特定身份以及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也随之调整;管理活动中各自的利益趋向也出现变化,因此在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坚持严而公正的管理原则已经是企业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课题,尤其是管理者或管理职能承担者更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基本精神,严于律己,培育严谨的管理作风,这也是新时期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内容。4、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注重一个“和”字现代管理上的“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和衷共济,一是多向趋同。企业管理是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两种基本力量构成的,只有两种基本力量在愿望一致、方向趋同的合作态势下,管理系统才会产生1+1 2的放大功效。“内和”是一个管理系统成功的关键的因素,其中“人和”最为主要。当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和”与“同”、“和”与竞争的关系。“人和”指的是“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之间的“群策群力”和“协同一致”,而在“是非原则”上则应是“据理力争”、“直陈逆耳忠言”,乃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即所谓“和而不同”。另外,对管理者来说,面对来自外部的竞争.既要带领部属去冷静地面对、正视、参与,更要分析共同利益之所在,以求得“双赢”。在此,特别要注重“环境友好”、生态平衡。总之,在管理思想创新中,一定要突出“道”、“新”、“严”、“和”四个字,要强调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内外双赢、全面发展。 二、提高领导艺术是新时期企业领导必然面临的课题面对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不但需要有新的领导管理思想与之对应,也要求掌握现代领导艺术来实施领导活动和实现领奖励。待工程完全结束后,应及时对责任者进行最终考核,对分阶段考核出现的偏差,多退少补。首先,要强调奖罚兑现的及时性;其次,要突出政策的刚性原则,该奖多少或罚多少,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合同规定。3、全面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实行项目事业部承包方式。近几年来,电力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施工队伍急速膨胀,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要结合本项目部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和项目事业部内部承包,以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1)工程中标后的责任分解。责任成本如何确定,费用如何划分,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以便确定合理的方式,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2)将定额管理作为责任成本管理的基础,根据中标价和合理的劳动定额,结合具体情况确实预算定额(即施工定额)。(3)对工程中标价、工程项目预算价、施工组织设计、现场需求、确定的定额成本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编制责任成本预算。(4)责任成本确定后,分解内部承包额度,层层分解到作业层次,由事业部直至分解到每一个人。(5)按照责任成本管理原则,制定各责任中心的职责范围和考核标准,形成责任成本的控制网络体系。(6)及时了解、掌握责任成本控制情况,使责任成本在各个环节上均受到控制,保证责任成本的落实。各责任中心要建立相适应的台账,按月或分项目编制绩效报告,进行盈亏分析,做到核算及时、反馈迅速、措施得力、控制有效,促进责任成本目标的实现。(7)建立考核、奖惩和分配兑现制度。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考核责任成本盈利指标,将其作为评价成本优劣,确定奖惩的依据和成本否决的主要依据;二是考核挂钩指标,如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和综合治理(文明施工)等指标。4、强化采购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采购成本。采购管理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采购管理是项目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材料采购管理的优与劣关系到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说至关重要。应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基于集中招标采购平台操作使用的需要,项目部制订了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规范管理,使之有章可循。规范项目部的招标活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明确招标管理机构职责。一般消耗性材料,坚持“多家竞争、比价采购、质优价宜”的原则,大大节约了材料采购成本。总之,项目成本控制是我们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效益观念,只要全员睁大眼睛,张开集约管理的网络,扎扎实实去做就必有回报。我们各部门的管理都应以成本管理为中心,靠合同管理抓钱,靠预算管理找回钱,靠财务管理管好钱,靠材料管理节省钱,靠技术管理少花钱,靠思想政治工作把精神变成钱,靠全员最大程度的参与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我们的最大的贡献。 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选择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它是非规范化、非程序化的领导行为,是领导者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品格、方法、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内容极为广泛,本文主要讨论企业领导的应变艺术(又称为主动适应艺术)和公共关系艺术。“变”是现代企业共同面临的社会环境,又是现代企业不断创新的本质要求,面对五花八门是变化对象,企业的应变方法也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应变艺术涵盖许多方面,诸如以优应变、以稀应变、以奇应变、以小应变、以智应变、以新应变、以廉应变等等,总之是以变应变,而且是快速应变。那么如何来把握和运用“以变应变”的领导艺术呢?现代企业领导在制定方针、政策前,首先要了解、把握和分析市场的变化趋势,国内外相应产品的消费政策和当地产业政策导向,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实力状态和经营思想特点等;同时要仔细地分析和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其次应十分重视战略问题,要有战略眼光,高瞻远瞩,从长远看问题,进行科学的预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再次是掌握“火候”,胸中有数,在谋略成熟的情况下,等待时机,捕捉机遇,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做到深谋远虑、多谋善断,把“谋”作为“断”的基础,把“断”作为“谋”的目的。公共关系艺术是企业领导艺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各部门或集体之间关系的总和。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研究企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提高企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企业领导的公关艺术又表现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个方面的领导艺术,内部的公共关系指的是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各方面关系的总和,如部门、分公司、生产车间、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力量的整合,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取决于内部关系的程度、状态和模式。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中心环节是领导与职工的关系,其中物质利益是基础,而精神鼓励是灵魂,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协调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根本保证。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它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企业对外公共关系的必要条件和内容,主要包括与顾客、供方、政府、社区、传媒机构、中介机构等众多关系,其中与顾客(用户)和政府的关系尤为重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是现代企业领导的基本任务,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做到“德、诚”,以此立足于世。 总之,在以“变”、“新”、“快”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环境中,现代企业领导要成功地驾驭局势,就必须构建现代管理思想,有效地运用多种科学的领导方法,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领导力的作用。 领导艺术论文:现代企业领导艺术之亲和力感想 “后进职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心理压力大,他们的性格、意识、情感存在着彷徨、焦虑、失落等状态,他们大部分自暴自弃,或者对生活失去信心。如果领导者不能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板着脸说教,或者处事时粗暴简单,甚至动辄训斥,只能使干群缺少相互的尊重,同时自然萌生种种逆反和戒备心理,在一种充满抵触和整日诚惶诚恐、小心谨慎的情绪笼罩下,就不会有轻松愉快的人际交往氛围。 面对职工,领导者必须用亲和的态度走进他们的心灵,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后进职工”心灵的创伤。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悟,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自觉战胜身上的缺点和弱点。做“后进职工”工作,需用“心”。从“心”开始,用“心”对待,用心思考,用心体验,用心经营;努力去追求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铸造一种蓬勃向上、奋发昂扬的企业精神,从而实现教育的理想。以欣赏的眼光给“后进职工”自信心和成就感,多深入一点,多沟通一点,多份关爱,多份尊重,激活每一个细胞,真正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让领导拥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亲和,要求领导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名职工;亲和,要求领导在职工群众有事无事之时,都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信任的谈话方式,多和职工们进行一些心与心的交流;亲和,要求领导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尊重职工,允许职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的,也能心平气和地听下去,不随便打断职工的谈话,更不剥夺职工说话的权利;亲和,要求领导当“后进职工”出现错误时,不以势压人,并做到措辞柔和,不伤害职工的人格和尊严。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每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是职工向上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实,工作中领导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会意的微笑都是“后进职工”进步的精神食粮。为此,领导要善于发现“后进职工”的闪光点,并耐心去培养,使之不断发扬,逐渐完善自我。 领导们,时代需要亲和,企业需要亲和,人类需要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融洽的干群情感中,职工才会把领导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领导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领导亲和,走进职工心灵,则事半功倍。 领导艺术论文: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与领导艺术 摘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在传统模式下运行与发展,陈旧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行政管理面临机遇,面对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教育行政管理职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探索出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则成为重中之重。主要分析了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策略,并针对领导艺术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综合素养;艺术领导 教育行政管理是关系到学校有效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一直以来教育行政管理受到传统模式的禁锢,导致教育行政管理水平不容乐观,甚至传统的理念与方法逐渐成为管理改革中的禁区,在开展教育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管理职能加以分析与探究,并针对当前的发展趋势积极转变职能,只有真正做到这几点,才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发展。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督导督政制度 在教育行政部门所的文件中,教育督导主要是指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进行检查。其中我国教育督导的任务包括两种,其一是督政,其二是督学,无论哪一种类型,均是当前教育行政监督的主要手段,并且也是顺应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实际发展需求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主要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监督与调控得到淡化,积极看待督政工作,可以避免在决策、指挥以及管理中出现误差。换言之,督政同样是弥补教育行政管理缺陷的主要问题,因为在传统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管不到,抓不了”的局面,通过教育督导,可以密切上下级部门行政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能够使政府部门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高素养教育行政管理团队 依据相关文件内容可知,在新形势下学校应积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依法治教,构建教育行政管理团队。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对教育采取宏观管理,比如立法、拨款、规划、评估、政策指导等。另外,作为主导部门,政府部门的职责是为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并且要从根本上保证每一所学校办学方向的明确,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办学行为加以规范,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实现对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权益的维护。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探究,不断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以及民主化,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构建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团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如此一来,才能不断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需具备综合素养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了创新发展,并且面临机遇与挑战,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就需要保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素养,尤其是相关领导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政策水平,还要对工作方法有所了解,要对行政策略有所认识,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除此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调整人事制度之后集体领导备受关注,集体领导需要做到刚柔并济与协调互补,比如集体领导均为性格比较急躁之人,那么则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不良局面,如果集体领导中稳重型领导者比较多,那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左顾右盼现象的出现,甚至还会出现举棋不定的不良局面。所以在此发展趋势下,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技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四、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希望领导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并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其管理效率。此外,领导艺术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领导艺术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篇幅有限笔者仅从以下三点出发:(1)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需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2)在积极贯彻民主参与理念中,不可固执己见,需要听取与采纳不同的意见。(3)需要积极调动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还需要做到宽容,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平等对待,要做到泾渭分明,实现团队的团结。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便是要弄清楚工作的范围,要制定相关的内容,还要不断强调领导艺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保证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笔者相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使教育行政管理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作者:万雅君 单位: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城关小学校 领导艺术论文:领导艺术的现代管理诠释 一、“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 “无为而治”不是一种具体的管理工具,而是一种极其高明的领导艺术,对领导者有许多具体要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老子认为只有“上善”是最接近于道的,而道的本质是“自然”,领导艺术要像水一样“自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至柔的水能克天下任何至刚之物,这就是无为而治领导艺术的魅力所在。“无为而治”要求领导者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具体体现在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上。(一)“无为而治”的决策“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韩非子·解老》对此解释为:“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的决策,在战略层面主张管理改进而非管理革命;在战术层面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第五十七章)。(二)“无为而治”的计划“无为而治”特别强调计划与预测的重要性,“为之于未有,治之其未乱”(第六十四章),通过计划与预测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所以“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六十四章),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三)“无为而治”的组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无为而治”的组织主张在信任的基础上分权,因为下属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下属有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奋斗的意愿和能力。“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七十五章),上有为则下无为,上无为才能下有为,下属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驱使下进行自我管理,其努力程度和工作绩效往往能超过领导的一般要求。当然,“无为而治”的领导是建立在人性假设上。民之“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自”说明人的本性具有“善”的一面。“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民之难治”是因为人性存在“智”的一面。因此,在对人性的认识上,老子认为人性有“善”和“智”两端,无为而治的领导要发展人的“善”。从人性假设角度来看,只有当人性向善时,可以施行“无为而治”,且在人性至善时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四)“无为而治”的领导老子把领导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十七章),最高明的领导(“圣人”、“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以至于都不知道有领导的存在;次一点的领导亲近下属,下属赞美他;再次一点的领导下属畏惧他;最次的领导下属都咒骂他。理想的领导方式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无为”而“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不言”却“大音希声”(第四十一章)。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名利。“自见者不明,自是者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领导固执己见,对事物就不能判断分明,自以为是,是非总是分辨不清,自我夸耀,工作不会有成果,骄傲自满,就不能长久。“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同时指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第七章)。因此,领导者务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胸襟广阔,虚怀若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与下属争名利。(2)以百姓心为心。领导要正确对待与下属的关系,领导与下属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领导没有私心,能从下属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充分考虑下属的利益。“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领导如何对待下属,下属就会相应的对待领导,相信下属、尊重下属、热爱下属、依靠下属,将换来下属的忠诚度与执行力。(3)善用人者为天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聪明的领导能辨识人才,高明的领导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用人才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领导要知人用人,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4)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领导难以强行纠正组织和下属的行为,而应通过文化等软力量改造组织价值观。严峻法纪使人不敢,严密监控使人不能,而思想教化使人不愿,规范组织和下属的思想比规范行为来得彻底。(五)“无为而治”的控制“无为而治”虽然强调自律与自觉,同时也强调监督控制,而且权力越大监督应该越强,监控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疏而不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监控宜“疏”不宜“密”,即监控不等于不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组织的向心力、忠诚度和高绩效,要在信任的基础上让下属有足够的施展空间,有工作的自主感和积极性;二是监控虽“疏”而不能“失”,信任而不放任,依靠而不依赖,不能对管理的目标和过程失去控制。高明的监督控制无时无处不在,但人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疏而不失”的监控是无为而治的重要保障 二、结语 “无为而治”是高超的领导艺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敬畏管理规律、研究管理规律、掌握管理规律,并遵循管理规律进行管理,通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领导和疏而不失的监控,最终使管理的各项活动按照管理规律运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管理境界。“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在实践中必须道术并举、道术合一,即用“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指导具体管理。同时,只有运用现代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论去弥补其操作层面的不足,才能让“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成为系统化、实用化的管理思想。 作者:戴国良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讲师 领导艺术论文:企业管理观念与领导艺术结合 一、适应时代需求,创新企业领导管理思想 优质的管理思想离不开深入实践的管理探索,伴随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组织经营形式、实践方式、目标内容均产生了较大变化,因而突破创新管理思想成为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企业领导创新管理思想应把握管理有道 管理之道涵盖多层次内容,不仅包含途径、方法,还包含道德、伦理含义,其更深层次则体现了管理境界及规律。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中领导创新管理方式是适应其现代化管理经营环境的直观有效形式,企业唯有精益求精,采用柔性管理、目标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现代化方式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实现全面发展。职业道德、经营道德同样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创新思想内容,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及社会进步,企业管理经营中社会责任、形象、信誉等日趋重要,意识性、社会性的道德观较多展现在其实践经营活动之中,例如管理诚实守信、遵守公共社会规范及妥善处理管理伦理性、情感性问题等,这些均是新时期对企业领导提出的全新要求。企业领导唯有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营道德氛围,方可令现代企业在良性循环中实现和睦协调的发展。再者,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属于一类规律性的连续过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期发展生存就必须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审时度势、研究战略,把握未来,创新领导管理思想,把握管理有道进而获取长足发展。 (二)创新领导管理思想应突出新与严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逐步成为企业的关键核心能力,企业管理领导阶层必须科学明确创新实践主体为企业,并逐步实现管理理念与思想的创新,才能科学适应企业自主发展创新的全新氛围,并科学推进企业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最终完整构建良好的创新体系。严包含较多层次含义,例如严密、严格、严谨、严肃等,实践过程中企业必须做到公正严明,强化自我管理,面对现行自身资本结构、管理体制的变化,管理者、投资者与职工相互关系、特定身份的调整、管理活动利益取向的转变,坚持严于律己的管理,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实践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难题。企业领导者、承担管理职能人员更需要深刻把握认识基本精神,培育严谨公正管理作风,养成良好管理素质。 (三)创新领导管理思想应把握和谐度 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和谐度主要包含和衷共济与多向趋同双重含义,企业管理由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基本力量组成,只有该两类基本力量在方向趋同、愿望一致的状态下合作,管理才会产生事半功倍成效。内和则是管理体系获取成功的核心要素,而这其中人和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实践管理中领导必须正确把握理解和与竞争、和与同的关系,在面对外部竞争应带领员工冷静思考面对、积极参与、正视竞争,更应分析其共同获取的利益进而实现双赢,同时应特别注重生态平衡及环境友好。 二、全面提升企业领导艺术 面对市场客观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领导不仅应创新管理思想,同时还应掌握科学的领导艺术进而实现统筹规划、科学引导、有效指引的管理目标。当前领导艺术被普遍认为是领导者在一定经验、知识及辩证思维之上展现的具有选择性、创造性运用领导方式及原则的才能,其是非程序化、非规范化的领导行为,是企业领导学识、智慧、经验、胆略、品格、作风、能力、方式的综合体现。现代企业发展中领导艺术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主要环节在于领导的公共关系与应变艺术。现代企业发展中变是其必然面临的社会客观环境,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现实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对象,企业领导者必须带领员工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以稀应变、以优应变、以智应变、以小应变、以廉应变、以新应变,做到及时应对,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效果。在应变艺术展现中企业领导在制定政策方针之前应首先把握、了解、分析市场综合变化趋势,各地消费政策、产业政策导向,潜在竞争状态与经营管理思想特征,仔细认真的分析自身弱势与优点。同时企业领导应科学重视战略化发展问题,高瞻远瞩,由长远出发把握未来趋势实施科学预见。再者企业领导应做到胸有成竹,在谋略成熟基础上捕捉机遇、等待时机,进而获取最优发展效果。 公共关系为社会组织在社会环境中各集体、部门间的综合关系,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所处社会环境及社会关系,进而提升生存发展与适应能力。企业领导展现公关艺术具体体现在外部与内部两层面,内部主要指企业分公司、各部门、员工、生产车间之间展现的公共关系,其中心环节便是职工及领导关系,精神鼓励为灵魂、而物质利益则是现实基础,企业领导只有促进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结合,才能良好协调内部企业公共关系。外部公共关系产生于密切相关于社会的经营生产活动,涵盖供方、顾客、社区、政府、中介、传媒机构等关系,其中政府、顾客关系较为重要,企业领导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做到诚信、德政、才能真正展现领导艺术,促进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结语 现代化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企业领导管理思想的创新,离不开优质领导艺术的展现,领导阶层唯有管理有道、求新、求严,把握和谐度,处理好内部外部关系,才能真正激发价值化领导作用,促进企业的高效、有序、良好、持续发展。 领导艺术论文: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领导艺术 摘 要: 基层党支部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基础。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支部的引路人,提高其领导水平对基层党支部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提高党支部书记把关定向的艺术、统筹兼顾的艺术、团结凝聚的艺术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党支部建设 基层党支部书记 领导艺术 党支部是我党组织中最基本的单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支部书记是各基层单位支部委员会“一班人”的“班长”,做好党支部的领导工作是支部书记最重要的职责,党支部要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不仅取决于组织的法规制度健全,党员的党性党风过硬,而且取决于支委“一班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关键在于支部书记的领导艺术。对于支部书记来说,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之外,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领导水平。 一、把关定向的艺术 方向问题是首要问题,把关定向是基层党支部书记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把关定向,顾名思义就是把好关口定好方向,使单位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发展。作为“班长”,支部书记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组织观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较强的判别力和审核力,对正确的东西坚定不移地弘扬,对错误的东西毫不犹豫地批判,经得起任何严峻考验,在大是大非面前,耳聪目明,敢于同各种违的原则的错误言行作坚决的斗争,为单位正确“导航”。 (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基本态度,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支部书记为本单位把好关定好向的前提条件。作为党支部的第一责任人,支部书记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本单位的全面工作,同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利益分配不均、腐败现象严重等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党的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使处于党组织架构最末端的近380万个基层党组织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党调查民意、掌握民心、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支部书记必须带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坚持思想理论武装和科学观念武装并举,将自学、集中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单位科学、高效开展工作,确保党组织健康发展。 (二)善于发挥组织的作用。基层党支部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的基本组织保证,支部书记的组织观念关系到单位建设的成效和任务的完成,是支部书记把好关定好向的重要体现。首先要增强组织观念。利用组织的战斗性增强工作的成效性是推进单位科学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支部书记必须掌握的工作方法。支部书记要确实做到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方法,用党的制度维护党员的正当权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组织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深入人心。其次要按规定坚持组织制度的落实。支部书记要深刻理解基层组织制度的重要意义,善于利用组织决策议事,善于利用组织发扬党内民主,善于利用组织制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防止组织生活形式上的落实和实际上的“过场”。最后要结合单位实际开展组织工作。支部书记要将组织工作与单位实际相结合,计划性、创造性地开展组织工作,既坚持组织原则,又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要将单位的现实问题列为支部会议的议题,要结合单位的阶段任务开展党内民主生活,研究决定重大问题时要召集党员骨干集思广益,民主决策,达成共识,统一思想。 (三)坚持公道正派的原则立场。风清气正是基层单位增强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与支部书记的领导艺术密切相关。新时期支部书记要坚持弘扬新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积极践行同志在党的作风建设上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努力推进单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支部书记既是单位领导又是普通党员,置身于群众之中,一言一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只有处处严格要求,事事率先垂范,才能让群众信服,敢于要群众向自己看齐。其次做到服务人民,清正廉洁。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抵制和反对歪风邪气。一事当前,首先要考虑党和群众的利益,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真正做到情系百姓,为民服务。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搞庸俗关系学,保持清正廉洁,接人、待物、处事都公道正直,做到对上负责,对下更加负责。其次要做到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要保持和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经常解剖自己,善于听取来自上级和群众的批评意见,不推功诿过,对于单位的成绩坚持把群众的功劳放在第一位,对待工作中的失误则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 二、统筹兼顾的艺术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是支部书记谋划全局推进单位建设全面发展必须掌握的领导方法。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统筹兼顾,支部书记必须坚持大局观念,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解决党内矛盾和处理群众意见,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会统揽会协调,妥善解决各种问题。 (一)要善于提纲挈领把全局。支部书记首先必须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具体工作当然要做,还要高标准做好,但决不能把谋划单位建设、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思路陷入琐碎事务之中,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议全局上。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打鱼收网要抓住渔网的大绳索,拎起一件衣服要提起衣服的领子,从而说明看问题、干工作的关键是抓住要领,找准着力点。有的支部书记工作很繁忙,事事亲力亲为,表面上工作标准很高,作风很务实,但实际上思路不清,抓不住要领,提不起纲来,结果是费劲不小,单位建设成效却不明显。因此,支部书记应经常想大事,抓大事,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支部书记要有全局的高度、全局的眼光、全局的方法,必须时刻站在单位的整体利益上研究决策,在遇到复杂局面时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要首先解决主要问题,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控制局面,掌握主动权。在工作中还要兼顾多方面的利益,统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做到既有利于单位的建设,又有利于成员的全面发展。 (二)要精于决策抓关键。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党支部议事决策必须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但党支部的决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记的水平。支部书记作为支委“一班人”的领路人,要精于谋划决断,想问题必须比别人更深、更细、更准,决策必须慎重果断。要正确区分什么是单位的重大问题,区分支部党员大会和支委会的权限,正确认识所研究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果断决策。要提高召开各种组织会议议事的能力。应认识到会议是支部书记发挥领导才能、引导支部委员正确决策的重要方式,会议的关键在准备,在于会前的酝酿,同时会议上的适当引导、总结提升、慎重表决也是支部书记议事决策的重要方法。在决策上,需要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第一,对上级的指示照抄照转、依葫芦画瓢,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第二,不进行集体研究,个人盲目决策。总之,决策的过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众多矛盾中抓主要矛盾的过程,书记应善于抓住关键,综合分析,冷静思考,民主集中,善于决策。 (三)要长于协调弹钢琴。这是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法。基层单位事务繁多,机关各个部门计划安排的工作都在基层汇总,这就要求支部书记既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同时展开其它方面的工作,做到全面推进,重点突出。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提出要“学会弹钢琴”,指出只有十个手指头有节奏、相互配合地动作,才能产生好的音乐。支部书记在工作中“学会弹钢琴”要做到:第一要弹出和谐音。弹钢琴,要在和谐上做文章、下功夫。开展工作,也要讲究和谐。事情和工作有主次之分,轻重缓急之别,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统一思想,这样才能确保单位正常有序。音乐的和谐,是琴师弹出的美感,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工作上上下级达成共识,心情舒畅,就能事半功倍。第二要处理好主旋律和非主旋律的关系。音色的优美动听源自二者的紧密结合,运用得当。同样,支部书记在抓紧做好中心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一般性工作,围绕中心开展其它工作,“黑白键”同时运用,把中心和一般结合起来。第三要有序和无序相结合。这是弹钢琴的手法变换带来的启示。做好一件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各种要素的协调,各种手段的运用。有序,是指工作中按事物发展一贯的规律办事;无序,是指根据事物发展变化出现的特殊情况采取变通的方法或者非常规的手段办事。一般说来,有序占主导,无序作补充,二者结合,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团结凝聚的艺术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团结是一个单位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标志,是支部书记搞好支部“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支部书记良好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面。支部书记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为各项工作的前提,以此带动内部关系的改善,增强支部团结。 (一)要有高远的境界。每个人在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导致对每件事物每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思想境界也就有所不同。善于领导、追求卓越的人一般会把远大的抱负和高远的志向作为人生的目标,以此发奋图强,报效国家。支部书记要领导好单位的建设,就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被工作琐事所羁绊,不为人情纠葛所烦恼,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准方向,带领单位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确实从单位建设、事业发展考虑全局,把自己的个人发展和单位建设统一起来,激励支部“一班人”齐心奋斗,团结群众干好事业。要淡泊名利,正确对待荣誉,把事业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多担当责任,少接受荣誉,在干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坚持发扬党内民主,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不搞“一言堂”、“一票决策”和“一票否决”,充分调动支部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位成员的聪明才智,形成整体合力,在拼搏进取中增强支部团结。 (二)要有宽广的胸怀。支部书记要树立豁达大度的形象,不能斤斤计较,睚眦必报。首先要辩证看人。要容人之短,关心支部成员的成长进步,真心实意指出存在的缺点,坦诚交换意见,不背后议论,不搞区别对待;要容人之长,不嫉贤妒能,给人才创造发挥专长的平台,及时向上级推荐优秀基层干部。其次要正确处理工作之间的矛盾。矛盾是影响团结的关键因素,善于化解矛盾,增进支部成员之间的感情是支部书记增进单位团结局面的重要环节。要多与“班子”成员进行感情交流,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支持。及时化解私怨,及时消除分歧,原则问题肯定是泾渭分明,毫不让步,小问题则利用同志之间的友谊这种无形的力量去化解。最后是关心爱护遇到问题的同志。工作中要注意方法,遇事不能急躁,“班子”成员的一些突出问题,书记要注意个别做工作,即使有些问题需要拿到桌面上来处理,会前会后也应个别做好工作。如果轻易地拿到会上,就很容易加深和扩大矛盾,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三)多关心支部成员的生活需求。支部成员身居基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难和需求,诸如恋爱、家庭、住房、经济等,许多困难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支部成员的工作,影响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支部书记应该增强“公仆”意识,多关心支部成员的切身利益,尽量缓解或解除遇到困难的同志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关怀、爱护、体贴、帮助,这是“人本”时代密切支部成员关系、增强支部团结的一剂良药。在这方面,书记要增强主动性,对支部成员的基本情况心里面有一本“明细账”,及时掌握新情况新动态,正确引导,尽可能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真挚的感情、积极的态度体现组织的关怀。切不可将此视为生活小事而“抓大放小”,孰不知,因小事而影响到工作和团结就是大事。 领导艺术论文: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及其运用研究 [摘 要]领导艺术是领导科学的重要方法内容,领导艺术的运用是提高企业效率的有力保证,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灵活性、丰富企业管理组织形式、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如何让领导艺术在企业管理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企业领导者知人善用,发挥用人艺术;权责明确,发挥授权艺术;降低内耗,发挥协调艺术;运筹帷幄,发挥决策艺术;凝聚人心,发挥激励艺术;创建文化,发挥示范艺术。充分发挥领导艺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促进企业系统的和谐运转。 [关键词]领导艺术;企业管理;影响;策略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处于核心主导地位。领导艺术是企业良好运转的必要保障。对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不仅需要领导者基于职务权威进行干预、约束和控制,更需要以柔性化、科学化的领导艺术对企业员工进行积极的影响和激励。鉴于当前企业管理活动的复杂性,现代企业领导者必须将领导艺术融会贯通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好用人、授权、协调、决策、激励与示范等技巧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创造性和人性化的领导艺术提升企业凝聚力,当好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长足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正确全面理解领导艺术的内涵、特征、影响力,并构建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 领导艺术的内涵 领导艺术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指领导者在自身观念、智慧、学识、才能、思维及经验基础上,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在行使领导职能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领导风格与方法。领导艺术作为管理者的特殊才能,也是其必备才能,是管理者品格、智慧、胆略、能力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艺术,即领导者的用人技巧,包括人才的选拔、知人善任等方面;二是授权艺术,即领导者授予下级人员自主处理相关事情的权力;三是协调艺术,即领导者通过人际交往,联系协调,沟通情感,营造良好内外环境的能力;四是决策艺术,即领导者在权力和职责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有关企业经营战略方面的决定;五是激励艺术,即领导者给予员工巨大动力从而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六是示范艺术,即领导者以身作则推崇组织目标和文化的艺术。领导艺术赋予了管理者更多新的角色,领导艺术在当前人性化管理和柔性管理理念发展的背景下,是企业提高人本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内部动力源泉。 2 领导艺术的特征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领导艺术,是一种个性化技巧,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规范化的属性,同时其作用与价值的发挥还要体现科学性。随着领导艺术的成熟化、规划化发展,其与领导科学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逐步纳入领导科学方法论范畴。因此,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领导艺术作为领导者综合素质的表现,受到领导者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智慧胆识、经验实践等因素的影响。领导科学的理论水平越高,领导艺术的内涵越丰富,同时对企业管理影响越大,反之,如果领导者仅拘泥于感性经验,则领导艺术的内涵就不可能发挥其科学作用。因此,掌握领导艺术的内涵与特征,影响与作用,将有助于企业领导者科学管理、人性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领导艺术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领导艺术具有非模式化的特点。领导者需要面对动态组织情境,而这些特殊情景和问题大多不具有程序性和规范性,与传统领导方式模式化、程序化相比,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宏观模式和程序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机动的方法而实施的,具有非模式化特点。第二,领导艺术具有创造性。由于领导者知识、性格、阅历的不同,其领导艺术风格和选择技巧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领导者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表现。第三,领导艺术具有适度性。领导艺术的表现必须符合情景需求,在分寸、尺度等方面既要纵览全局,又要适度的授权,既要体现权利,又要体现人性化。第四,领导艺术具有情感性。领导者、被领导者都是具有一定情感、愿景的个体,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然渗透一定的情感色彩,而这种情感色彩则让领导艺术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领导方式的威严性或强制性。 3 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力 3.1 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领导艺术非模式化特点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战略环境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进而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也让企业管理者不再以固定思维应对管理情境,而是更加主动地创造有利于企业组织发展的管理形势,并依赖必要手段和管理制度开展企业管理活动。 3.2 有利于丰富企业管理组织形式 企业规模、竞争环境、管理活动的变化,需要企业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上的规范化与多元化。而传统控制性领导方法,将权力集中在高职位、高头衔的少数高层身上,他们管理能力、管理知识都相对有限。领导艺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采取具有弹性特征的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对企业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目标与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不仅可以完善企业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或能力结构,形成合作、互动的团队管理,还由于减少了信息传输链条,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灵活性、敏锐性,有助于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传输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3.3 有利于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领导艺术以人本主义为理念,注重员工个人发展,而在激励艺术引导下,员工能形成与企业发展的共同认识,并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将专业知识应用与企业生产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员工自身价值,也为企业管理或发展提供更强的生命力。同时,激发企业员工潜能。物质、授权、情感等领导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既可以满足员工物质需求,提升员工对个人价值的正确认识,同时有助于帮助员工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并勇于承担责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造力参与企业活动中,对企业管理目标实现产生积极作用。 4 领导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 知人善用,发挥用人艺术 知人善任可以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想发挥领导艺术在管理中的作用,企业领导必须革新人才观念,以艺术、科学的用人艺术保证人才队伍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首先,革新选拔观念。企业用人的第一步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发挥其招贤之明与招贤之方,才能保证人才满足企业需求。选拔人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人才既要注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注重其相应专业知识或业务能力,保证其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实践性的原则,作为识别人才的关键途径和原则,企业领导要在审慎分析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其经营战略、生产技术、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人才现状进行观察,深入实际对人才工作作出精准判断,切忌闭目塞听;三是不拘一格的原则,人才选拔不能过于局限在特定规格,要摒弃唯文凭论、唯资历论,切忌任人唯亲或任人唯顺,要看重员工德才、成绩,实效,任人唯贤。 其次,革新用人观念。合理使用人才作为现代企业领导用人艺术中心环节,必须做到因事用人,根据企业工作确定岗位需求,以岗位选拔合适人才。用人所长,要求领导要发现发挥员工长处,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最大限度利用人才优势。用人不疑,领导者选择任用员工时,要给予充分信任,做到其职责明确,放手使用以激励人才创造性。监督管理,企业领导不能对人才放任自流或撒手不管,而要深入企业第一线,对人才使用效果进行监督管理。 4.2 权责明确,发挥授权艺术 权力作为企业领导的标志,是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运用权力是领导艺术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想实现领导艺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领导需革新其权力观念。 首先,合理用权。在运用权力时必须遵守企业法定权限,切实处理好企业权力关系,切忌独断专行。要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强化机构职能并完善规章制度,以组织实现权力对管理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权力,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要对决策权、奖励权、处罚权等权利综合运用,明白权力作用及其意义和影响,做到权力协调统一。权力运用要合法、合情及合理,权力运用要有法有章可依,同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实现法理、情的协调统一。 其次,合理授权。授权是领导者授予下级人员自主处理相关事情的权力,让其有权有责完成工作任务。有效授权可减轻领导负担,将时间、精力放在重大及全局性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发挥员工专长,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责任心、荣誉感,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但企业领导要想发挥授权艺术的作用,必须做到“无事不用人,无能不授权”,要因事因能授权,领导者要根据任务性质或特点选择合适人才担任职务,让其才能和权力、责任相适宜;“疑者不授、授者不疑”,企业领导若对员工不信任就要避免授予其职权,而一旦授权则要充分信任,避免虚假授权挫伤员工积极性。授权要“适宜”,领导授权可减轻自身压力、集中精力从事更为重要的工作,对于授哪些权,用何种方式授权,怎样平衡权责要做出科学分析,要衡量“大权”与“小权”,衡量充分授权和制约性授权,并明确权力职责,及时监督,防止出现重大偏差。 4.3 降低内耗,发挥协调艺术 企业管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当,有助于消除分歧,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首先,选择正确协调方式。协调方式主要由口头协调、书面协调和会议协调组成,口头协调快捷方便,而书面协调和会议协调严肃认真,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要综合使用这三种方式,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切忌草率行事。其次,采用人性化的协调技巧。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是领导艺术中协调艺术的重要构成。领导艺术以人本、合作、信任为基础,切忌以权压人,要想员工之想,急员工急。同时,注重对员工意愿的尊重,可以增强领导者与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能让具有抵触性心理的员工通过企业的教育活动或培训准确了解管理决策的制定目的及企业对个人福利、成长的作用,将企业愿景和管理目标与员工意愿结合在一起,减少管理阻力。最后,科学处理矛盾。企业内人与人相处中会出现分歧及冲突,而处理矛盾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领导在协调矛盾时,要针对原则问题,采用即评即判技巧;针对非原则问题,要采用求同存异、模糊处理等方法,从而淡化矛盾,营造和谐氛围。 4.4 运筹帷幄,发挥决策艺术 决策艺术的合理应用,关系到企业的全局方向和管理活动的成败,是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关键。企业领导的决策艺术主要表现在谋、断两个方面,“多谋善断”构成了决策艺术的主要内容。多谋,就是指主意办法多,而善断指能选择最好方案,做到当机立断及果断实行。要做到多谋,就要求企业领导召集相关责任人进行反复的商讨,尽可能掌握可靠充分的资料信息,而要善断,则要运用不同决策方法来制订可选方案,其作为决策艺术的最终体现,充分展示企业领导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发挥自己的特殊才能,保证适度动机,决策动机强度过高,会导致急于求成,而动机过低则容易贻误时机,只有适度动机才会保证决策的内在动力及决策效果。保证意志理性,领导要以理性的意志品质应对企业管理问题,既要等待时机、当机立断,也要理性思维、科学决策,保证决策发展。每一项决策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策艺术也应该紧跟环境变化、决策对象变化等作出主动调整,以识大体、顾大局的决策风格,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决策,才能适应时展迎合决策的客观需要。 4.5 凝聚人心,发挥激励艺术 尽管当前绩效考核等激励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应用过程中过于模式化,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凝聚人心。而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薪酬作为激励机制最重要的形式,代表了企业对其成员贡献的主要评价,因此企业领导不仅要注重薪酬标准制定和基数,更要制定人性化、公平化、动态化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实现薪酬激励作用的最大化效果。第二,企业传统激励机制过于看重企业员工个体业绩的评估,但是却忽视员工个体业绩、团队业绩、企业业绩之间的发展性评估,因此企业领导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整合关键指标、整体目标、平衡统计方法,由个体绩效、组织绩效、企业绩效三个层面设计企业总体考核体系。第三,企业员工个性、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激励制度的形式不能过于固定,而要从提高领导艺术性和员工积极性入手,将员工工作、精神、物质与文化等内容考虑在内,从员工发展高度出发,结合业绩考核,采取股权分配激励、教育培训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措施,实现人性化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激发企业成员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率。 4.6 创建文化,发挥示范艺术 领导艺术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时,其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既有利于提升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也会对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产生积极作用。企业文化作为处理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由企业领导大力倡导建设,被员工广泛认可并长时间遵守的企业基本价值观念或文化认知。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要从领导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入手。首先,注重领导个人品行素养对员工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领导者要具备优良的品格,作风正、德行端,踏实勤勉、勇于承担,方能树立起可亲、可信、可佩的形象,取得群众信任,形成向心力,维系内部团结,创造和谐环境。其次,领导者要言行一致践行企业的规章制度,既要当好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同时也要践行企业决策,按照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实际行为,引导企业员工对管理制度的信守和承诺。最后,企业领导必须勤于学习,具备创新意识。企业领导创新意识反映在领导艺术及管理活动方面,就是其现代性和科学性。领导艺术的实质就是管理创新,它可以让创新理念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在领导艺术的推动下,对权力分配、组织机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同时也会让企业员工在创新文化的激励下,在生产、技术、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与企业管理方向形成一致性,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领导艺术论文:快乐起航:校长领导艺术之我见 摘要:多年的校长工作我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快乐工作,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只有快乐工作,才能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生命的价值和奋斗目标。只有快乐的工作,才能解开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一个一个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只有实施人性化管理,激发教师的潜动力,才能建构一支高素质,团结合作的领导团体,只有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形成独特的管理艺术,成为最受欢迎的领导者。 关键词:快乐;领导艺术;校长管理 多年工作中,我深刻的感受到,领导者只有在给予教师科学理念的引领,正确方法的引导,人格的感染,学校一定会形成好的校风、教风,学校的理念、校训、思路一定会内化于教师的心中。教师有了认同感、成就感、快乐感由然生成。寻找快乐,传递快乐,创造快乐,使做事情转为做事业的伟大与崇高。校长做为学校的引领者,带领一支团结乐业,同喜同悲不言输败的队伍,努力过后,捧着沉淀淀的奖杯,喜极而泣,由然而生自信感的那个时刻,一切付出都有了超值的感觉。 一、寻找快乐━━自乐 1.工作岗位好。当你认为工作岗位好,喜欢你的工作,你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视工作为快乐,乐此不疲。教师分珍惜岗位,工作都竭尽全力从不报怨。争取上进,快乐的工作。领导的深入基层,,认认真真。工作对象好。一个团队人员众多,领导要应该向雷锋语录说的那样:“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 要时常想到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要怀揣感激之心,团结下级,真诚相待,不记前嫌,懂得欣赏你的下属。要做到语言不吝惜,态度要真诚。作为领导一定要明白懂得赞美之后再批评的艺术。要在谅解的基础上少批评,多赞美。 2.工作心态好。心态好是健康之根本,我们要懂得改变自己的心态,让工作和生活积极的向上,充满正能量。一是心胸宽广:心胸宽广的人豁达,开朗,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事情上,不斤斤计较,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伤脑筋,更不会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二是待人宽容:对人宽容的人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能体谅别人的失误,能接纳别人,尊重别人,把对方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不去指责别人,更不会去诽谤别人。三是忍耐性强:忍耐性强的人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善于忍耐,对别人的无视和攻击不计较,不因一点小事跟别人争吵。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的人,缺乏涵养、容不得别人细微的嘲笑和讥讽的人,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破裂。所以这是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相处应遵循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能不能做到相容,直接关系到你人际关系的好坏。 二、传递快乐━━他乐 一要体会感动。感动是一种朴素的真实,一种心灵的震颤。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同志为这个集团而努力时,总不禁为他们加油,失败了哭,成功了也哭,从鼻尖涌起的是酸酸的,但从心里涌出的却是甜甜的。生命的长河中,无时无刻都有感动的存在。教育就是爱的传递,爱常源于感动。在我校就有许多感动的事。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教师偷偷为学生补交饭费,脏活累活人人抢着做,为学生清洗弄脏的内衣等等。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感动别人也是让自己感动。领导要相互传递这种人间的爱和感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二要铭记感恩。我们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一颗感恩的心看待周边一切的人,不管身边发生多少困难,也不管别人犯下多大的困难,都要微笑着坦然面对。使心胸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三要用心服务。学校本着为学生打好生命底色的育人理念,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本校、服务于本校教师、服务于学生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者要有诚心和耐心,工作热情、周到、积极、主动,就是要通过辛勤的管理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十几年来,教学工作主要围绕十二个字即:实践探究,有效构建,专业发展。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寻找到答案,而又生成新的问题,继续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使生乐学、主动学、兴趣长久保持。 我们在工作中曾要求干部“四问:今天的工作任务完成了吗?今天的欣慰是什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今天的遗憾是什么?五少:少几分追求,工作不完美无创新。少几分勤奋,应付心中无数。少几分自我,盲从没有思想。少几分担当,不敢说不敢管。少几分自律,无境界素质差。六制:目标制、反馈制、问责制、研学制、例会制、民主制。八项注意:注意维护集体决议,不犯自由主义。注意团结下级与上级,补台不差台。注意问题的发现与反馈,不等闲视之。注意维护自身形象,不违反规章。注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弃细节。注意工作质量和效率,不走过场。注意自身个性发展,不虚度时光。注意制订工作计划,不盲从无序。 三、创造快乐━━同乐 一要献给自己掌声。在奋斗的旅途上,没有一个人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时时刻刻在见证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努力、进步与挫败。一个始终朝着成功的方向通往直前的自己,难道不值得由衷的鼓一下掌吗?自我鼓掌,自我喝彩,就是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最佳方式,足以让我们树立信心,驱动自己付诸实际,并不懈的坚持下去,最终也足以彻底改变自己。再如:把教师、学生、家长当做最近区域的领导,每一项活动做到方案计划在前,人人参与其中,做到任何一项活动 都接地气、博得精彩。 二要优化和谐氛围。榜样没有范示,和谐是大家创造的,一方面把教师当做学校的主人,依靠相信他们;一方面设计活动载体。如:十佳教师评比、十佳团队的评选,质量优秀团队奖,质量提高奖的制定,努力不让一个教师掉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寻找他们身边的闪光点,使无情制度有情管理,每个人感到被重视。 第三要换位思考。 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才能感受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站在同事的立场,才能体会到同事的难处,用一颗包容的心体谅对方;只有站在领导的立场,才能领悟领导的用心良苦,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新的考验和挑战。要欢迎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直觉、要控制自己脾气的爆发。学会倾听和沟通,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 领导艺术论文:依法行政与领导艺术 摘要:在法治国家中,依法行政要求国家行政权力依法依规的行使,但这并非意味着,依法行政与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发挥是相背离的,领导艺术水平的提高,是可以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之下,逐渐增强。 关键词:依法行:领导艺术 “在塑造地球面貌的自然力量以外,熟人的力量有两种大的类型,一种是理性的力量,科学及其与技术的结盟是这种力量最强大的体现,另一种是自由的、情感的力量,宗教与艺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源头和最灿烂的辉光。”由此可见,虽然科学与艺术是两种不同的力量,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同样,在领导学中,作为领导科学的依法行政与领导艺术也是相辅相成的。 一、依法行政和领导艺术的内涵比较 在行政管理中,领导者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决定了行政职能的实现程度和依法行政管理的水平。但是领导者政绩好坏也取决于领导艺术的水平高低。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领导中为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灵活运用各种理论方法而形成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技巧。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组织、协调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就我国而言,要求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和缺位。总书记就曾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行政活动中贯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是是我国依法行政的核心,作为决定着国家行政职能的实现程度和实施行政管理水平的行政领导者,就是依法行政的重中之重了。罗素就曾在《权力论》中指出:“爱好权力,犹如好色,是一种强烈的动机,对于大多数人的行为所发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他们自己的想象”。所以,对依法行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导人的职务行为进行法律调控,是依法行政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据此,从概念和内涵上来说,依法行政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必修课。 二、依法行政和领导艺术的内容联系 (1)领导艺术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艺术 首先是决策的艺术,即行政决策,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利和职责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决定。 其次是用人的艺术。领导者作用发挥的大小,工作成绩的大小,跟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分不开。它包括人才的选拔、知人善任、人才的激励等方面。 再次是授权的艺术。它是领导依据法定的权力授予下级人员自主处理相关事务的权力,并承担一定的责任。 (2)依法行政在领导艺术内容中的体现 在决策的艺术方面,领导者的决策必须在法定权利范围内,并遵守法定程序。决策的艺术是一个领导者领导能力的核心体现,一项决策是否得当,主要以人民利益满足与否来衡量。依法行政,决策依法作出,不做“拍脑袋”的决定,就是人民利益的诉求。 其次在用人的艺术上,领导者也要依法用人。用人有风险,可一个领导者,又必须学会知人善任。将用人的风险降到最低的办法就是在行政组织法的规定下,依法选派,在法律的规定下,降低领导者的用人风险,也符合了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当然,在用人的艺术方面,也会存在做实事的人得不到选票的情况,就无法在行政组织法的要求下,被领导者“善用”,这是一个现实的漏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授权的艺术上,是依法行政最好结合之处。不同级别领导者的权力的大小在我国的行政法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授权时要依法授权,依法授权是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环节。授权必须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以保证授权的可信度和公正性。领导者在依法授权之下就仿佛有了“分身术”一样,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合理分配了任务,调动了下级的积极性。 三、利用依法行政提高领导艺术的三个途径 从领导艺术的内容与依法行政的比较上,可以看出,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领导艺术水平的提高。领导干部既具有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务政务工作者的身份,又具有依法行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法律意识的培养定会成为与领导干部的决策艺术、用人艺术、授权艺术等诸多领导艺术同等重要的,也是必备的基本领导艺术。各领导干部也要不断地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下,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 (1)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社会主义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一致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与依法治国相一致的法律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完善自身的基本素质,也才能为完成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使命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加强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到领导者身份所带来的行使公权力和享有私权利的法律上的限制。领导干部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法律工作者,在职务行为中行使公权力过程严格加以限制自身的权力欲望,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3)树立公民意识。作为具有党务政务和国家法律红作者双重身份的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我是中国公民”这样基本的法律意识,才能真正摆脱对权力的欲望,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依法行政,将领导艺术与依法行政逐步结合起来,在法律规范的要求下发挥领导艺术进行行政管理,做人民的好公仆,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四、结语 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法治环境下,对于我们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行政也势必将从生硬的法条上走下来,成为一个衡量领导者领导艺术、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领导者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加强法学理论的学习,提高领导水平。 领导艺术论文:试论古代兵家文化的领导艺术 【摘 要】 文章探讨古代兵家的领导艺术。作为专门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深知将领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认为具备收发自如的领导艺术,是取胜之本:治下要恩威并重赏罚有度; 领导者要有“贵信贵当”的领导艺术;要有先之以身后之以人的风骨。 【关键词】 兵家文化;恩威并重;令文齐武;先身后人 管理是一门科学,领导更是一门艺术。作为领导者,如何艺术地履行自己的使命职责,成为至善呢?中国文化绚丽多彩,诸子争鸣,自成体系,儒家倡礼,墨家兼爱,法家重利,名家善辩,然纵论百家而集其大义于一身的惟有兵家。兵家思想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唯物辩证思想,其中很多观点对现代领导艺术有借鉴指导价值,现就其中感触比较深的几点谈一下初浅心得。 一、领导者要有“恩威并施”的领导艺术 孙子提出:“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1]文即政治道义武即军纪军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首先兵家主张领导应当与下属建立情同父子、亲如兄弟的至真、至纯的感情,曾国藩讲:“吾辈带兵,如父兄带子弟一般”,[2-3]并通过感情的交融达到增强己方战斗力的目的。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感情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拒绝情感的巨大大感召力。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上下同欲,而这种仁爱的力量不仅能够把下属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领导者所希望的轨道上来,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下属参与实践的热情。有部分领导者不关心、不爱护下属。他们认为,强制性手段更直接、更容易产生直接效果,其实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感情的需要高于生理需要与安全的需要,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人们宁愿放弃低层次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下属“可与之赴深G”、“可与之俱死”的原因。尤其是人处于危难境地,或是组织力量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感情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会远远超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压迫所产生的作用。所有的领导都要正视这样的一个命题:感情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所以,领导者必须学会掌握驾御、控制、运用这种力量的本领。 其次兵家还特别强调治军必严。因为仅仅对下属进行感情投资还是远远不能完全达到领导目的的。兵家认为如果只有仁爱,可能会出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的局面,[3]所以,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的说法,[4]治军过程中,兵家认为还要用“武”的一手。或许有人觉得既然如此,何不直接使用“武”的手段呢?孙子指出:如果上下级之间没有建立必要的信任和感情就直接运用惩罚的手段打开局面,树立威信是非常不妥的,“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5]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先“文”后“武”,文武并举不可偏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素质,下属才能“凡与敌战”“宁进死,而不肯退生”。 二、领导者要有“贵信贵当”的领导艺术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今中外的军事史中也有大量犒赏三军的记载。这里涉及三个问题:奖什么、奖哪些人、奖惩的原则。在《作战》篇中孙子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也”。也就是说,夺得对方的物质财富,必须犒赏下属,这样才能达到目的。《三略》中也讲到军中没有资财,士卒就不能招徕;军中没有奖赏,士卒就不会向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至于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在兵家思想体系里,其目的当然不外乎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等等。 对于奖惩的原则,兵家认为:首先要诚信,也就是答应的奖惩一定要落实,“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6]也就是说凡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坚决执行。信赏必罚,才能收到赏罚的效果。如果信赏必罚能在大家看得到听得到的地方执行,则未看到未听到的人,自然也会暗中渐渐感化而行善惩恶了。其次赏贵小贵常罚贵大贵当。《尉缭子》中讲到凡诛杀,都是为施行军威。杀一个人,能使三军震动的,就杀掉他;赏一个人能使万人都高兴的,就奖赏他。诛杀贵在以大人物为典型,奖赏贵在以小人物做榜样。应当杀的,虽然权势显赫也必须杀,这是刑罚能够制裁上层人物。奖赏分到放牛养马的人,这是奖赏地位卑下的人物。能做到对有罪的大人物以法制裁,对有功的小人物给予奖赏,这是将军的威严。《六韬》中讲到将军能够诛杀地位高贵的人,则足以立下威严;奖赏地位卑微的人,则足以示其清明,赏罚审慎得当,则令行禁止。 三、领导者要有“先身后人”的领导艺术 古代兵家认为,只有将帅时时身先士卒,处处为人师表,才能带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好军队,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诸葛亮说:“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7]历代名将为了将自己的部属培养成好人、好将,大多强调“身正”,他们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和治军的根本大计,把能否做到“正己”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 首先严以责己。这是古代兵家对将帅人格力量的基本要求。关于责己从严,古代兵家认为有三层含义:一是要求将帅对错误过失要敢于承认,不推诿他人。其次同甘共苦。 最后清正廉洁。 综上所述,作为领导者要想使自己的组织卓有成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和技能,才能扮演好领导者这个角色,出色行使自已的使命和责任。不管时生多少变迁,社会有多么进步,传统兵家文化蕴含的极为丰富领导思想,对于今天的领导而言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启发意义。 领导艺术论文:论如何提高领导艺术 [摘 要] 管理以事为中心,领导却以人为主轴。过度管理,难免视人犹物。领导艺术是领导干部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只有运用好领导艺术,才能够充分发挥人员的潜力,适当地应变,合理地创新。本文从4个方面分析论述如何提高领导艺术。 [关键词] 管理;领导艺术;提高 真正高明的领导者,并不在于他本身才能的高低,而在于他的领导艺术。只有运用好领导艺术,才能充分地挖掘人才,充分地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才能群策群力,和衷共济。 1 领导艺术的概念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因人而异的。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那么,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有多少个领导者就有多少种领导模式。钱锦国认为,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运用,不可能是要求下属们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自上而下,使每位负有不同管理职责的人都能对该管理模式融会贯通,在不同环境下为同一个目标而因时制宜、不断改善。 2 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 2.1 增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魅力 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每一个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成为组织中有用的人,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个人修身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个人修养伴随着人的一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完善。个人修养对个人成功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人的修养好与坏,在一定意义上对个人成功有决定性作用,这当中涉及个人诚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内容。在现代社会人与人接触更应注意个人修养,因为你的修养好与坏都直接通过你的言行传递给对方。必须得学会如何处世,如何尊重别人,同时让人尊重自己;必须学会如何与人互动、沟通;必须学会如何约束自已的言行,提高自已的品味。修养是一个永远的、动态的、没有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艰辛求索、不断改造的过程。提高个人修养要做到以下3点: 首先,自觉。当别人对我们客气时,我们必须提高警觉,自觉讲理。不管对方怎么说,我们自己要赶快衡情论理,表现出合理的态度和行为,以求合情合理。 其次,自律。当我们不满意别人的表现时,不可以直接指责对方,也不能够立刻和对方讲道理。最好先给对方面子,用情来点醒对方,使其自动讲道理,合理地调整他的言行。 最后,自主。随时提醒自己,必须以自动自发的精神,来维护自己的自主。一旦被动,处处依赖他人的指示,就会丧失自主的权利,成为一个不够资格自立的人。 2.2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如果不能安人,修己不过是独善其身,谈不上管理。职工的情绪起伏程度很大,如果不能时时注意,处处加以激励,很容易陷入低潮而什么都做不成,影响到修己安人的管理效果。俗话说得好“请将不如激将”。换在领导活动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命令下属去做某件事,不如激励下属去做某件事。有人说:“过度的压力,可以让天才变成白痴。适当的激励,却可以让白痴变成天才。”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直接道出激励力量的伟大。 首先,对持有反弹情绪的下属,怂恿、附和、诱进是最有效的方法,笔者觉得可用以下语气试一试结果――“这不正是你所擅长的吗?数字虽然有点难达到,但可以说是我对你的期望吧!”“这件事是非你不能完成的,不可替代,如果连你都做不到,你让我找谁去?!”先要了解下属的长处,再激发他的长处。对付有为难沮丧情绪的人则需要费一番功夫,付出一定的代价,以小代价来换取收获,总归是值得的。如果你只是像对付一般人那样,只重表面,只说不着边际的奉承话,就没法起到大的作用。不要反感或者轻视你手下的“捣蛋鬼”,他们很可能是有能力的人,但这种人通常情况下多表现为不大容易甘心服从,有时候需要对他们实行特别的提拔器重,才能收到效果。 其次,对于那些情绪不安和搞不清现状的下属,则宜采取打气、请求、以利诱之等心理上的用人战术。给下属打气即是给下属正面的思考暗示,在不少时候,诱之以利可以收到特别好的效果,任由千言万语,说不到“利”上都是白费劲,出来工作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如果上司对你说:“干好了,下回的考核一定给你加分。”诸如此类能刺激个人欲望的话,绝对比那些什么为组织、为集体利益作出贡献之类的高调更为有用,更能打动人心。 最后,也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励下属,美国的一些管理专家们发现“讲故事”对企业的管理有巨大的作用。事实上,人们常借故事而非堆积如山的资料来做推理,尤其是真人真事,常常能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麦当劳的老板克拉克在视察维尼伯格连锁店时,看到店里有一只苍蝇,但仅仅是一只苍蝇也不符合麦当劳营业品质、服务、卫生和价值的原则。两周后,这家连锁店失掉了经销麦当劳的特许权,当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时,所有麦当劳的连锁店突然间都奇迹般地找出了各种消灭或赶走店里任何一只苍蝇的办法。这个故事的真假并不值得计较,问题是大家都相信这就是克拉克的作风。 2.3 能与属下共同承担责任 当一个好的领导必须能同属下共同分享荣誉,更要能共同承担责任。美国著名的橄榄球教练保罗・贝尔・布列安在谈到他的球队如何建立团队精神时说:“如果有什么事办糟了,那定是我做的;如果有什么事差强人意,那是我们一起做的;如果有什么事做得很好,那一定是你做的。这就是使人为你赢得比赛胜利的所有秘诀。”领导者要有这种和员工共同分享荣誉的精神和敢于为属下承担责任的勇气。领导者被授权经营管理,不管获得成功还是遭到失败,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是员工的失误,其也有失察、指挥不当、培训不够的责任。荣誉对领导者来说受之无愧,但通往荣誉的过程仍离不开团队的协作、配合,所以共同承担责任是领导者应该做到的。 就共同分享荣誉而言,领导者获得各种荣誉后,如果不“贪污”,以各种形式让下属分享这些荣誉及其所带来的喜悦,会使下属得到实现自身价值和受到领导器重的满足,这种满足在今后工作中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也无形中冲淡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受表彰者的嫉妒心理。例如不少领导者拿到奖金后,请贡献大的中层干部、骨干员工到饭店撮一顿,实际上也是共同分享荣誉。这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2.4 努力提高包容艺术 通常,一个领导者的工作能力或管理经验都是要胜于下属一筹的,因此很容易发现下属的缺点及其能力的不足之处,而且也容易向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领导者应当清楚地了解每个下属的能力,要因才适用,不要总以自己的工作能力来衡量和要求下属。当然这不是说对下属严格要求就没有必要,要确信严格要求和宽容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严格要求是指可以为下属制定高标准的工作要求,而宽容则是当下属犯错误或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达到工作要求时,应该对他们采取的宽大容忍的态度。当宽容了下属时,不但不会使他们因此而散漫,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作为一个领导者,老是挑剔属下的毛病,就会产生打击性,从而极大地削弱下属的工作热情,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反感,这样就会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前途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尽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各种各样的管理者中,有一种上下级都会感到不好相处的人,这就是那些靠着苦干、实干而当上管理者的人。他们大都是从基层靠脚踏实地的“拼”和“干”而被提升上来的,缺乏科学性的领导经验,又往往特别自信、顽固、独断,动辄训斥下属。这种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自己要统管一切,事必躬亲。如果工作不能朝他们想像的方向发展的话,他们就会不安心,因此他们只会把工作硬塞给下属,而不给他们相应的权限。这样的管理者虽然有着实干能力,但缺乏宽容,很难原谅下属的错误。不少下属跟着这种领导干工作,总是提心吊胆,放不开手脚,因为怕犯错误,而得不到起码的一点谅解,久之必对工作失去热情。而胆怯的下属遇上这样的领导就会畏缩不前,管理者不说让他干,他就不会主动去干,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犯错误而受责备。如此,下属们就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常会觉得周围的空气不新鲜,有一种憋屈感,有时候刚想表现一下,却因管理者的一句话,或同事的一点劝告,又会使他们全盘放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宽容也是一种重要的用人之道。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要想得开、看得远,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顾全大局,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下属要尽量宽容。 3 结 语 从管理学角度来观察,早期的美国式管理要求“不变”,一切依照规定,不能够自行变更,而权变理论出现以后,又要求“变”,一切求新求变,好像不变就会落伍,会被淘汰。这种“变就变得彻底”而“不变就应该坚持不变”的两极化作风,缺乏包容性,不能达到安人的目的。现代管理面临组织庞大、制度僵化、公事公办三大难题。由于组织庞大、人员众多导致意见分歧,很不容易建立共识,产生协同一致的力量。天长日久不但缺乏人情味,而且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什么情谊可言,终致士气低落,照章行事,没有服务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最要紧的便是通过掌握领导艺术来促进彼此的沟通,寻求互相的包容与谅解,由将心比心的意志集中以建立共识。管理以事为中心,领导却以人为主轴,过度管理,难免视人犹物,因此也只有重视领导艺术,才能够充分发挥人员的潜力,适当地应变,合理地创新。 领导艺术论文:刍议高职学生管理中领导艺术的运用 摘 要: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由于高校在扩大生源的同时不注重生源质量,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在得到提升的同时,导致校方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领导艺术;作用 学生在踏入高职院校的同时就相当于已经踏入了一个微型社会,学生由于个体思想及性格方面不相同,导致待人处事方式也存在差异。这就给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校方作为最主要的管理者,它的管理能力直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素质不同,管理难度加强 高职院校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但由于高职院校在逐年扩大招生,招生的模式也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生源的扩大会直接导致生源的质量直线下降,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如此,高校在执行领导管理的难度增大,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根据素质的不同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二)高职学生自控能力相对低下,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不同,就会造成性格差异巨大。而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低下,极易发生矛盾。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生活没有规律,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易对他人造成影响。(2)思想不够成熟,做事缺乏理性,极易引发矛盾。(3)家庭环境相差巨大,学生心态没有及时端正。 二、如何利用领导艺术对学生进行管理 (一)扬长避短,有容人之量,充分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 1.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引导学生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可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全面观察考核,充分发掘学生的优点以及缺点,并以此作为安排班干部的依据。 2.具备容忍的度量。“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犯错误是无法避免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容忍的度量,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对自己展开全面的审查,然后进行改正。 (二)充分运用激励的艺术 当下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监督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激励与鼓励。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恰当措施,否则更容易加重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领导管理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行为,若想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是能达到很好的领导目的,则需先学习领导管理学的艺术内涵。对学生进行领导和管理并不是通过布置任务,严查、严惩等方式去达到预期目的,而是要求领导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进行思维互换,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做到松紧适度。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充分发挥领导管理艺术,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
体育运动论文: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的紧迫性和实施措施分析 1、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紧迫性 1.1 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有所增长,但学生肥胖人数比过去5 年内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有1/ 4 的城市男生是“胖墩”。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 与2000年相比, 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 67% ,初中生58.07% ,高中生76. 02% ,大学生为82. 68%。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青少年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有专家把现在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无一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忽视,加强体育运动势在必行。 1.2 社会现象分析 独身子女增多,家庭、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受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教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尤其忽视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课程被挤占,体育课形同虚设, 课外体育活动浅尝辄止,诸多不良的现象牵制着学校体育运动的全面展开。 另外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健康问题未受到重视,营养知识滞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等,也是社会忽视的社会原因。为此,阳光体育的开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当前形势的必然所需。 2. 实施阳光体育的措施分析 2.1 加强宣传 学校通过广播、宣传栏、横幅等多种形式传播健康理念, 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2.2 转变观念完善管理机制 转变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的观念, 必须切实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充分保证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 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实行领导小组责任制,转变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再次是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的影响,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2.3 形成良好的校园运动氛围 举办各类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核心的体育竞赛、体育节、体育活动月、活动周等, 还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举办各种夏令营和各类培训活动, 让一些爱好体育的同学更加热爱体育, 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体育。 2.4 加大资金投入、条件建设 落实经费投入,改善场地、器材设施。体育管理部门应在这些场所加大投资, 多安装体育器材,开辟校园空地, 开放体育场馆等,避免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要。 2.5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设立专项基金, 实行专款专用, 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经费保障机制。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严格管理制度,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总结好的经验,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对不认真落实的部门,应提出严肃批评,并限期改正,严格惩奖制度,才能使广大学生真正的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健健康康学习与生活。 体育运动论文:试论体育运动在监管改造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 随着监狱设施和看押条件不断成熟,有秩序、有计划地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成为可能。组织服刑人员参加体育运动在监管改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犯罪心理矫治、情绪管理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帮助服刑人员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增强其时间感,避免对生活产生厌倦。 论文关键词 体育运动 监管改造 服刑人员 在监狱对服刑人员的管理当中,服刑人员按照规定享有通信、会见、生活娱乐、学习等权利。这些权利固然都非常关键,但其中最普遍、日常,最能被广大服刑人员所接受的应该是体育。开展体育运动,保持健康的身体水平,是服刑人员进行改造活动最重要的前提。 随着监狱设施和看押条件不断成熟,监管区内配套的体育设备也逐渐地丰富和完善了起来,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满足,使得有秩序、有计划地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成为可能。同时,服刑人员也希望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充实自己的改造生活。 一、监狱体育运动概述 监狱体育运动就是在监狱范围内服刑人员开展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说,指的是服刑人员在监狱人民警察的组织下,利用监管区内的体育设施,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开展身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追求运动快乐和身体健康的效果,最终达到教育和改造人的监管目的。 受监狱场地和设施的限制以及兼顾安全的角度,监狱体育运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在活动场地有限、活动时间固定且有限、设施较少、开展的项目有限、受众面不宽等方面。监管区无法像专业体育场地那样提供完备的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只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及极少量辅助器材等,这也使得体育运动的形式具有局限性。 二、开展监狱体育运动的意义 (一)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对服刑人员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一种尊重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条件。服刑人员身体处于健康水平,是进行正常有序改造的前提,身体健康才能正常地参加监管改造活动,依法接受教育和劳动改造,才能按照监狱的作息时间,完成任务,达成改造目标。 (二)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依法对服刑人员管理的一种体现 对于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开展体育运动,《监狱法》第五章第76条规定: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司法部颁发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第五章“监区文化建设”节中第三十二条规定: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等活动,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创造有益于罪犯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改造环境。第三十四条规定:监狱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队、体育运动队等,组织罪犯开展文艺、体育运动。对于监狱体育运动,法规政策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规定。监狱依法开展体育运动,是依法治监、严格管理、直接管理的一种体现,彰显了法律的权威。 (三)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对监狱监管安全的一种促进 调查显示,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的稳定性要远远高于身体患病或身体健康异常的服刑人员(这类服刑人员也可以称作病残犯)。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在正常改造的同时,依法得到计分考核奖励,享受记功或者减刑奖励。相对而言,病残犯的改造情况的不稳定性相当凸出。这类人员受自身健康因素的影响,无法像健康的服刑人员那样正常地参加监管改造活动。尽管监管制度也根据病残犯的特殊性质,在计分考核和减刑政策上有所针对性。但总体而言,同样遵守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改造,在刑期时间一样的情况下,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享受的减刑幅度要比病残犯享受到的减刑幅度要长。对比之下,病残犯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和对改造不自信的心理,这类人员也是监管隐患的高危群体。开展监狱体育运动,帮助病残犯进行身体康复,使他们尽早走上正常的改造之路,也可以减少这类群体的监管隐患。 监狱在组织罪犯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罪犯教育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对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的有效补足。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三大功能都对罪犯的矫正会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保持身体的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正常的社会化发展。 三、监狱体育运动的作用 监狱群体的特殊性,如自由限制、严格的生活“时间表”等造就了监狱独特的文化性质,监狱与任何社会群体间均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体育之于监狱的作用必然不同于体育之于普遍社会的作用。 (一)对犯罪心理矫治具有积极作用 开展犯罪心理矫治是监狱教育改造重要的工作之一,针对有些服刑人员性格多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特点,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较难让服刑人员彻底敞开心扉接受矫治,而借助体育运动,可以让服刑人员在较为宽松和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干预,对其进行心理矫治。 有研究表明,服刑人员大多具有内向、低自尊、易激惹等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服刑人员通过体育运动,在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中体会到成功与失败,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胜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观,获得自我价值感。同时,在有运动规则的约束下,服刑人员也能够逐步学会遵守规则,按照规则允许的方式行事,在体育运动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传统心理矫治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对服刑人员的情绪管理有积极作用 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每天都必须面对枯燥单一的监狱生活和工作,天长日久,难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且常常会有焦躁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行为产生,遇事容易冲动,表现为与其他服刑人员甚至是民警产生冲突、矛盾等,轻则言语相撞,重则拳脚相向。对服刑人员来说,参与体育运动是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个体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个体所压抑的欲望将会选择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体育运动能给锻炼者带来舒适和流畅的感觉,有人称之为“体育运动的快感”。服刑人员通过运动,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体育运动中并释放出来,转化为在体育运动中勇于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从而减弱了长期积蓄的负性能量。 通过体育运动,服刑人员能够逐渐找到适合情绪宣泄方式,在监狱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效的转化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影响,采用正性的方法将这些不良情绪化解,不断调节、修正自己的情绪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情绪激动所造成激情违规事件发生的几率。 (三)有效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 在监狱生活中,服刑人员的社交范围相对单纯狭小,个体之间相对独立,犯际关系相对简单,也没有集体归属感。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个体社会交往能力、改善犯际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 体育运动,尤其是集体性项目可以较为迅速的将不甚熟悉的服刑人员的个体聚拢在一起,为了同一个运动目标而努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个体能够逐步克服孤独感,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关心他人、帮助同伴而获得价值感,促使犯际关系更加和谐。同时,通过体育运动,个体之间自然而然组成了团体,独立的个体萌发了集体感,在这个小团体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感受他人的关心,并且也学着去关心他人,学会用积极地方式去处理犯际关系中的问题,有效改善犯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四)有效预防服刑人员的心理疾病 长期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Ryan(1983)的调查表明,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体育锻炼有益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调节作用,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将体育运动作为预防个体心理疾病的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 (五)增强服刑人员的时间感,避免对生活产生厌倦 服刑人员每天重复枯燥、单调的工作,感觉时间就像停滞了一样。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服刑人员的生活,帮助其消磨了时间,成为他们度过改造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同时,体育运动给服刑人员也提供了相对自由、放松的环境,脱离禁闭的感觉,转移了对“监禁”这事件的注意力,感受到生活的新意,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均有好处。 体育运动论文:试论体育运动技术传授与实现“快乐体育”的相关探讨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 运动技术传授 快乐体育 论文摘要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一些学者把快乐体育简单的理解成淡化运动技术的游戏,针对这种观点做出了一些见解,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也要实现运动技能的传授,从而为培养体育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而服务。因此,应该在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后虽不能夸大运动技能的作用,也不应该忽略运动技能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一、前言 中国进入世纪之交,体育课程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在新课标不再规定具体教学内容后,很多学者提倡以愉悦身心为目的快乐体育教学的模式,每每谈及新课标和讨论新课标的实验时认为快乐体育教学就是游戏教学。这给第一线的体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干扰,让学生学什么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学多少运动技能问题似乎比以往更受到关注,也面临着更多的困惑。 二、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 体育课程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 其中首要的体育教育目标就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可见运动技能是不能被其它所替换的.提倡快乐模块学习,就是为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三、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中的作用 (一)运动技术本来是锻炼身体的方法 首先,身体锻炼需要科学的进行。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大都离不开运动技术,技巧性较强的锻炼方法,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容易激发起运动兴趣,所带来的锻炼效果比较好,对增进身体健康的价值也比较大。当今的体育课之所以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技术,正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运动中掌握必要的安全保护技术能够使学生学会规避危险和安全救助等方法,这些也都属于体育教学中要传授的运动技术的范畴,是增进健康的另一手段。 (二)合理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增进健康的过程 运动技术学习既是一个身心活动的程,更是一个生理过程,这个生理过程就有生物性改造的作用和效果。通过运动技术学习和掌握,又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素质,改善学生的生理机能,提高学生种适应能力,最后达到为增进健康服务。 四、快乐体育 (一)“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指注重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竞争和成功喜悦的体育,快乐体育不是把运动的快乐作为手断,而是把运动的乐趣作为目的、作为内容的体育,在终身体育目标下培养出一生中都热爱体育运动,能够自发自主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新人。 (二)“快乐体育”的基本特征 在每节体育课中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创造出让他们能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的条件,这就需要每个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在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上体验运动的乐趣”向“学习新的技术和战术,在更高的水平上体验更深刻的乐趣”发展的教学过程,即“目标学习”的教学过程。 (三)“快乐体育”决不是简单的“汗加乐”,决不是单纯的体育游戏 “快乐体育”绝不是简单的“汗加乐”,也绝不是让学生自由活动,什么都不学的“放羊课”, “更不是不学习运动技术的”的自由课。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终身体育者,并不是降低目标和放纵了学生。而是要在体育课中学会一到两项运动技术用于锻炼身体。 五、快乐体育与运动技术教学 (一)在运动技术教学中体验运动乐趣 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今后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应更明确地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我们认为运动技术教学与体验运动乐趣更加紧密的结合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上更加紧密地结合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具有多种功能,其目标也具有多种指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竞技体育日趋专门化,也随着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教学,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历史地被凸现了出来。因此,“体育与快乐”和“体育为健康”的真实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紧密地结合 “快乐体育”这样一个新名称的出现,本身就预示着课程内容的某种更新,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更将要求出现一些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与运动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对运动与营养、运动伤害的防病、拓展训练与心理训练中的一些有效手段;传统养生理论与民族传统健身等内容,加以利用和开发,就可以充实体育教学内容。 3.在实施中运用快乐教学模式传授运动技能 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运动技能的传授,引导出体育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要盲目的只看到表面的意思,应该在实施中运用上好一堂体育课。 (二)快乐体育与运动技能并不相互排斥 从目标上讲,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的本业,是主业,教不好、教不会运动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就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失去了课的价值和地位。因此,运动趣技能不但要教,还要教好。快乐体育的目标其中之一也要实现运动技能的传授。 六、结论 1.体育课程改革后不应该忽略运动技能传授。 2.快乐体育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并不相互排斥。 3.在运动技术传授中体验运动乐趣,在实施中运用快乐教学模式传授运动技能。 4.快乐体育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终身体育观”。 体育运动论文:浅谈对大学校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教师激励方式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 阳光体育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教师对大学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活动的开展进行日常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是大学生能否长久坚持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本文就教师如何顺利地参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前言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都已实施薪酬制度的改革,如教师需按本人的职称、设置岗位等完成相应的文章、课题和基本上课时数等,完成可以拿到相应的岗位津贴,完不成则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等。这些改革主要是以课时、科研等为考核目标和评价标准的,没有涉及到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业余训练和课外活动方面,造成很多体育教师只愿上课、搞课题、写文章,而不能或不愿顾及岗位考核以外的工作,这种状况将会导致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园内无法顺利开展。在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教育部门政策扶持的情况下,高校体育管理机构应努力克服困难,除在校内政策的制定上加强与学校的管理部门沟通与协调外,还应设法从部门内制定操作性强的激励措施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激励方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3.1.1注重激励方式层次性和多元化: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参与的主体一教师,他们的需求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动态发展的,要充分考虑和认可他们的不同层次和各种需求的同时存在,如成就、权利、社交需求等,据相关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出台激励措施其效果会非常突出。 3.1.2注重激励制度公平性和公开化:激励制度应结合本地、本校、本部门发展的实际,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学校发展的大目标建设结合起来。争取树立一个榜样,带动一个群体,将激励的尺度、评价的程序和准则、激励的人和奖励的方式等要公开。 3.1.3坚持激励的“全面满足”与“永久动力”原则:激励措施的制定中学校、部门、教师利益要尽量全面兼顾,个人精神与物质需要应全面考虑,措施的长、短激励机制要相结合。 3.1.4坚持宏观激励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发展”原则:即采取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要与本学校奖励政策和按劳分配的方针是一致的,尽量避免出现激励一部分人衙抑制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强调“奖励和惩罚要对等”,将“激励”和“约束”紧密结合,强调激励中约束机制的平衡发展。 3.2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活动的激励制度的构想 3.2.1关于校园竞技类业余训练、竞赛与发展的激励构想 3.2.1.1项目发展实施主教练负责制:高校应主动积极地参与省内高校教育系统内设立的各类竞赛活动,常年坚持这些项目的业余训练。负责项目训练、竞赛与发展的主教练由单位教师自由竞聘,任期二至四年(可连任),当决定各项目总教练人选后,应向全体教师公示以征求意见。主教练可根据项目需要提出其成员、发展思路、具体目标和实施意见。主教练向管理部门负责,教练组成员向总教练负责。承担业余训练的校队教练员除训练外,平时应完成学校相应的个人教学岗位任务,拿其相应的年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则可以考虑担任少量或不担任上课任务,以训练课时数来充抵上课时数,主要精力可以放在运动队的训练上,教练员在其它方面与校内普通教师相同,拿到其相应岗位薪酬。 3.2.1.2实施竞技项目训练补贴发放的浮动制:训练补贴的发放可以考虑与该项目前一年参加相应级别比赛获得的团体总成绩挂钩(这样的好处是鼓励项目整体发展,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个别项目和个别人身上)。如果是新项目,则第一年各个项目的训练补贴保持相应的平均水平,但从第二年开始,前一年的比赛成绩决定了第二年该项目教练员每次训练的补贴金额,如果成绩进步够格则升挡、退步够格则降档,如果连续二年成绩维持不动则仍降档(如果该队连续三年拿第四档补贴则应考虑解除总教练聘任)。补贴设想可以考虑设立四个档次,即:1—2名为一档、3—5名为二档、6—8名为三档、其后名次为四档。普通校队以获省级高校普通组比赛成绩为准。高水平运动队以参加国家级高校高水平组比赛成绩为准。如出现前一年省级比赛足高水平和普通组混合组队比赛,普通校队就可以考虑获得团体6—9名即可。高水平队就应考虑获得团体1—4名。在相应的项目补贴中总教练和普通教练员的奖励要有区别体现,如总教练足l00%,教练员则拿总教练的70—80%左有。另外在每年年终部门表彰评优时,拿出一定名额奖励该年度运动队成绩提高明显或获得比赛好成绩的教练员。 3.2.1.3约束与保障机制:管理部门应保证各个校运动队训练的时间、器材、场地、设施的基本需要,在对待运动员的选拔、管理上予以尽可能的支持与帮助。平时应不定时地采用随机派人检查训练情况,并由其负责地向主管领导如实汇报情况,但以不干涉和影响总教练的工作为准。如果认为有项目训练或发展思路有问题,则由主管领导向总教练提出诫勉意见,不宜直接干涉总教练的工作。在总教练任期届满后,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该项目历年来的比赛成绩、教练员水平、群众意见反馈、校园项目发展前景等综合考虑,以群众投票方式来决定其是否续聘。 3.2.2关于非竞技类群众体育活动与竞赛的激励制度实施构想 首先,设立项目发展工作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其工作主要依靠校团委、校学生会、各类学生体育协会等开展工作,委员会人员具体数量和构成由各学校现在可能组织起来开展的项目来决定,原则上是每类项目有一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委员会以5一7人为最佳,如有需要也可临时聘请。这个机构主要任务是承担校园内年度所有非竞技类群众体育项目的组织发展工作,如: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校园体育娱乐主题活动、早操、课外活动等,并进行全程计划、组织实施、宣传、学习、后勤保障等。委员会成员经过相对稳定的锻炼和磨合,他们对非竞技类群众体育项目开展的一系列过程就会非常的熟悉,而且由专门的委员会成员考虑非竞技类项目的组织发展,就对其它非委员会成员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冲击变小,更加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在教学或科研中获得成果。在组织活动期间,可根据活动开展需要邀请部分教师人选参加,大量动用学生组织和资源(提高全民参与意识、节约经费、提高效率)。如果本校有举办相应省、市级某些项目的大型竞技类比赛任务,这些委员会成员也将会起主要的支持力量。 其次,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委员会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在每年初制定一个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体育部审核通过的工作计划,以确定年内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工作全过程接受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委员会成员如不符合工作要求可以随时撤换。委员会的成员有优先参与校内各类项目活动组织、外派出参与校外比赛裁判学习的权利,并可根据他们工作的成果折抵他们岗位应完成的部分教学课时或科研工作量。 4 结束语 高校和谐有序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能否顺利进行,主要涉及政策、资金来源、创新工作思路等几方面,体育教师的劳动能否得到认可这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很重要,校方只有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充分尊重和兼顾体育学科发展的特点,“阳光体育运动”才能在校园中得到生根发芽,并惠及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也才能为国家提供最终合格的人才。 体育运动论文:谈在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论文关键词: 高校 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 论文摘要: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时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本文指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手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体育教育,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像阵阵春风,让全国亿万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生机勃勃。笔者作为在高校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者,身临其境,倍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重要。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作更大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但全国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这一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阳光体育运动无疑是一剂良药,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体师生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当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是很高,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007年4月笔者对广西8所成人和高职院校1000名学生进行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发现:一周活动3次以上的男生只有24.71%,女生只有12.20%;每次活动时间1小时以上的男生为32.17%,女生为14.0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尤其是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明显比男生少。如何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2.1体育课增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根据高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不但要考虑学生在校学习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适应社会的需要;不但要选择传统的优秀教学内容,而且要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形成学校和地方阳光体育运动特色。新兴体育项目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如广西部分高校体育课开设的气排球项目,是近年来社会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娱乐项目,是一项具有减重、减速、降低网、缩小场地、适当放宽规则又保留传统排球特征的竞技健身性的大众化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竞技健身与娱乐观赏价值,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对我院2006、2007年级3116名学生选择上课内容统计显示,第一个学期通过教师对气排球项目的介绍,2006级有15%、2007级有18%的学生选择此项目;第二学期经学生的互相传递信息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2006级有27%、2007级有29%的学生选择此项目,两学期平均2006级有21%、2007级有23%的学生选择该项目,它特别吸引那些没有体育特长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有排球基础的学生可起到骨干作用,因而大大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 2.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让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高校应做到:(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并逐渐形成制度,使每一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在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探索学生感兴趣,有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督促那些锻炼意识差的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2)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各项目体育协会是由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它以共同的观念、追求目标为基础,以体育运动为活动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体育协会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体育协会参与的自主性和协会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锻炼氛围,使体育协会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同时,学生体育社团、协会要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协会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3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竞赛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现象;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扩大直接参赛人数,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参与竞争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1)对田径进行调整,保留具有观赏性较强、学生喜欢的项目,如100米、跳高这些项目,这类项目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具有鲜明的竞技性,感观刺激性强,是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人类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2)把技术性强、难度大的项目删除,如跨栏跑、标枪等,保留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常规项目,以竞技运动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比赛。(3)增设师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体育集体竞赛项目,如24人“勇往直前”70米跑、“10×200米接力赛”、“集体跳长绳”、“篮球定点投篮”等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4)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投绣球、踢毽子、三人板鞋、拔河等,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5)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2.4拓展运动休闲形式,丰富学生的节假日体育生活。 运动休闲形式可丰富节假日体育活动。高校运动休闲是指学生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娱乐、健身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参加由学校或班级、个体组织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运动休闲是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乐趣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它具有自主性、娱乐性、创造性、新奇性和群体性等特点。运动休闲可以丰富节假日的体育生活,是一种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运动方式。经常参加运动休闲活动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做轻松的健身运动,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达到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增进健康、调节情绪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设施,还要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不仅要重视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还要抓好学生节假日的体育活动。教师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突破课堂的局限,适当地开展郊游、登山、游泳、徒步旅行、骑自行车等休闲和有氧运动方式,通过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实现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汲取大自然的精髓与力量,激发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运动休闲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休闲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运动。培养学生运动情趣,使学生在节假日能轻松快乐地参与运动锻炼,将运动休闲贯穿终身。 3.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对在高校中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积极保障体育活动开展的各项基础条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将校内体育活动扩展到校外,延伸到节假日,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再次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论文:浅析“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的产生的背景、阳光体育的内涵、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现状等,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地一”,“达标刨优‘面向全体”等理念,认为: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化、生活化;深刻理解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改革高校公体课程评价方式等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学校要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其目的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近大自然,走在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突出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措施,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审视“阳光体育运动”语境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分析目前的体育现状,以崭新的思路思索“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呈持续下降,城市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近视检出率居高不下.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也传出消息,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肺活量、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眼睛近视率居高不下,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很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青少年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等问题也日益凸显[1].为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2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囱此,可以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特征是“运动”,当然体育运动的“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在大脑支配下,有特定目的的体育活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体育,阳光体育本质也是以身体练习为最基本手段的一种运动.从“阳光体育运动”的组成结构来看,“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分为物质部分和精神部分.物质部分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客观载体,主要包括各种体育设施设备、体育场所以及有关的体育工作人员和相关物体等.精神部分则是比较抽象的部分,主要包括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体育思想意识、体育文化等[2].从上述角度去把握,可以看出“阳光体育运动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练习手段;第二,“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是体质的增强,更是心理的健康;第三,阳光体育是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经常化的一种理念.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阳光体育运动”:是以改变目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3 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3.1高校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深刻 教师们对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认识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教给学生们技术与知识,有的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有的把体育课看作为娱乐课、游戏课等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度重视技能,过度娱乐化,出现运动不足的现象,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一些体育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只关心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漠不关心,根本不主动引导、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教师教育的失败,是体育教师工作的失职[3]. 3.2学生的体育的需求与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之间矛盾重重 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不断增加与运动设施、体育器材的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场地器材的紧张很难保证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相矛盾,教师的业务素质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运用先进代教学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很难适应现在大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前沿科学探究等方面的需求. 3.3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滞后。运动负荷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由统一授课转变为部分自由选项,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体育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割裂,不仅表现在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方面,还体现在两者管理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在90分钟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不少时间都花在了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实际学生身体活动时间是很少的,从而导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足,没有发挥体育的本质作用. 3.4评价体系不科学 第一,教学目的与评价手段不一致.在教学工作中,体育课考核存在为考核而考核的做法,把考核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考什么,就教什么,存在注重学生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的考核,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体力培养方面的考核评价,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激励与发展功能[4].第二,体育成绩评价内容不完善.只评价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体能素质的高低,不评价学生的道德意识与品质意志、学习态度和进步、合作交往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造成教师只重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效果不能作到综合测评,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影响了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4];第三,过程评价的缺失.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等,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实际进步与努力程度,存在着不公平性,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5].第四,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在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参与者,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就好像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由于现行这种不合理的体育成绩评价模式,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贯彻落实. 4 “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启示 4.1把握阳光体育运动“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 高校体育课程应形成必修与选修、专项与选项、基础、保健与提高等层次鲜明、内容广泛、设置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及平行开设的课程类型,学生可根据个体的生理条件、技术基础、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如:体育选项课则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并通过学习使他们掌握一两项运动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康复保健课主要对体弱、残障、处于病后恢复期的学生开设的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指导性的特殊体育课程.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征及技能掌握的规律分专项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的时数和课程的模式.选项分层教学时选项设置的顺序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体育课程设置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区别对待”的教育宗旨和原则,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大众健身活动普及与提高校园竞技水平方面获得共同的发展. 4.2理解阳光体育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根据课程的发展,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激趣”方法,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大学公体教师要紧扣时尚体育脉搏,把握年轻人对时尚体育的崇尚心理,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时因地制宜地引入并壮大时尚体育的内容,如:攀岩、拓展运动、野外生存等项目逐渐的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课内容的创新,积极挖掘民间民俗体育的项目,拓宽高校体育课以及体育锻炼的项目,积极引入趣味健身类项目如:跳绳、跳皮筋、打沙袋、打陀螺、跳竹竿、踢毽、毽球、拍毽子、踩高跷(雪地走)、荡秋千、打弹弓和溜铁环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不断提高课程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 4.3遵循阳光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思想”,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化、生活化. 高校教育阶段的要求,应使学科性课程为中心的教学,逐步向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性课程过渡.体育活动性课程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活动性课程的内容应与学科性课程相互衔接,并使知识的广博性和体育能力的拓展相结合.体育竞赛的开展应面向全体学生.竞赛形式应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竞赛规则;应结合阶段教学计划与评价进行,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如游戏、表演、教学竞赛、竞技比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内外群体竞赛,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和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竞技的体验. 4.4深化阳光体育“增强体魄的目标”的理念.深刻理解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就是用3—5年的时间让我国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只有这样,运动技术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5思考阳光体育“达标创优”的号召。改革高校公体课程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考核的方法只用“高度、远度、时间”等作为统一指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应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测试应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相结合,对未达标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指导性的必修课程,对进行运动干预.学生达标的状况与进步的幅度应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并参与学生在校的综合评定中,成为学生评“三好”与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把评价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相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探索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才能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5 结论 (1)“阳光体育运动”是以改变目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2)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深刻;学生的体育的需求与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之间矛盾重重;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滞后,运动负荷不足;评价体系不科学. (3)在阳光体育的语境下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途径: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化、生活化;深刻理解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改革高校公体课程评价方式等. 体育运动论文:浅论大力宣传“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谈高校贯彻落实“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新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健康;体质 论文摘要: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号召开展全国亿万学生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高职高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这次活动实施的关键环节。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中部实现崛起的领头羊,在这方面更应走在前列。本文旨在找出实施过程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更好的贯彻实施此项决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1 前言 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号召开展全国亿万学生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3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体育局召开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并启动河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高职高专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也理应得到同步协调健康发展。教育部06年末又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文件,再次强调:“高职高专教育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几年来,每年河南省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近30万人,占高招总人数的60%。面对河南省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挑战,在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时期,更不能忽视高职高专体育的发展与作用。这次要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增强体育锻炼与保健意识,了解一定的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方法,提升注重学生个性与体育特长的发展,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学生未来所必需的体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终身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选取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农业专科学校、南阳医学专科学校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学校进行调查,了解这些高职高专院校贯彻落实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中央、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掌握了国家对此方面的宏观政策和高职高专体育的发展动态。并利用CNKI进行网上期刊数据库查询,参阅了相关课题研究和文献资料。将它们聚类、比较、归纳、整理,借鉴和吸收这些研究结果的精华,以期对本研究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进一步加工和整理资料,设计出相应的调查问卷初稿,联系本省l0位体育专家(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5名)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多次改进问卷。此外采用重测法检验信度,相关系数r=0.867,P 0.01。从数据看出,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用于本研究。具体实施时,发放问卷50份,剔除回收中的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分别为90%,符合研究要求。 2.2.3数理统计法 根据体育统计学原理,对收集的数据除进行必要的人工统计筛选之外,其余的调查数据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领导的重视程度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家普遍把领导的重视程度放在第一位考虑。的确,在高等院校里领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工作的开展。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9所占90%高职高专院校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重要性,能将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学期工作计划,督促制定有关实施的细则;有7所占70%已将此项体育工作作为学校考核工作成绩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职能部门与体育部门配合方面,有8所院校占80%能与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大部分院校学生会与学生单项体育协会,能够组织校、系群众性体育活动,并能在大型比赛中,对体育部(室)起到助手作用,共同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3.2体育场地设施及资金投入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及资金的投入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顺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保障,是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队训练及其他正常工作的前提。通过对河南省10所高职高专体育场馆设施及资金投入现状的调查,可以找出我们在硬件设施上存在的差距。 按教育部《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目录》划分为一万人以内室内场地设施、室外场地设施,根据我省高职学生均属万人以内,我们调查则以此为依据,见调查统计表1。以上可以看出,河南省高职高专体育场馆设施离教育部配备《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目录》要求差距很大。多年来,河南人口众多,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对高校发展影响很大,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教育已明显启动,一些院校领导重视,多方筹措资金建新校区有的已见眉目,但大部分院校受历史困扰,办法不多,难在学校发展,尤其是新校区建设上有所成就。即便如此,一些领导将体育发展排在最后,新校区建设将场地、体育设施放在最后一期工程,举步维艰。我省高职高专经过努力体育场地设施虽有一定改善,但发展速度远低于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根据教育部2004年有关文件精神“高校每年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应为全校教学总经费的4%”,通过对l0所高职高专年体育经费调查平均为全校教学总经费的2.1%,离国家要求差距很大。这些将是顺利开展实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瓶颈,需要尽快得到解决。 3.3师资配备情况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更是这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与指导者。笔者认为,体育教师配备情况,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等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 3.3.1体育教师的编制 河南省高职高专的发展现在正处于一个上升发展时期,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的配备远远落后于学生的扩招力度。从调查的10所院校看,学生在校生平均为6400人,体育教师平均为14人,学生、体育教师配备比为457:1,体育教师每周授课平均数为l6.8学时。教育部多年前对体育教师配备比例专门有所规定,即120—150名学生配备1名体育教师,按目前较合适的开课时数应为每周每人12学时。由此看出,高职高专体育师资缺口与国家要求差距很大,我省教师工作量大且忙于应付,必将会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实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3.3.2体育教师学历职称情况 调查显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师中没有体育博士,硕士占7%,本科占85.2%,专科7.8%。由此看出,硕士比例不高,具有相当比例的专科毕业教师仍需再培训提高。2006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目前,河南省高职高专具有高级职称比例的体育教师占22.5%,中级职称的占38.1%,初级职称占39.4%,职称结构比基本合理。由此可见,现有的体育教师学历职称情况基本满足目前的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需要,但要指导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多走出校门参加一些职业技能的进修,提高自己指导课余体育锻炼,开展全民健身的能力。 3.4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整体认识 通过走访部分高校发现,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认识还很淡薄,有85%以上的学生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个名词是什么,更谈不上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了。可见,我们在宣传上做得远远不够,首先没有让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思想上认识不足,必将会导致行动上的懈怠,学生便不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仅此项运动中来,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因此,广大体育教师还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的宣传工作,不仅自己高度重视,而且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开展此项运动的意义,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围绕“健康第一”的理念,使他们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 发展对策 4.1各级领导在重视的基础上,要做好学校各级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消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使此项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4.2各个高职高专院校要切实加强对体育经费的投资力度,学校体育专项经费要纳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并且做到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长。在3—5年内,使学校体育实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逐步达到甚至超过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标准和要求,使“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在硬件上得以保证。 4.3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保障广大体育教师的利益,要有劳有得,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供人力保障。 4.4各个高职高专学校应积极宣传,利用好校内网络、广播站、报纸、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共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体育运动论文: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生 阳光体育运动 体质健康水平 意义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教育部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举措,分析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原因,论述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 2006年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体卫司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l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中小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 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1.升学的压力,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观念依旧存在,衡量学校和教师业绩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中考、高考成绩。学校、老师和家长整天围着分数转,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作业负担重,根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不要说每天锻炼一小时了。而且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可见学生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 2.体育课得不到重视 在部分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仍然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可以被随意挤占,课外活动依然只是挂在课程表上以应付上级的检查,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比率太少,甚至有的学校高三年级学生根本不开设体育课。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的学校都不敢开展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有的甚至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学生在操场上奔跑打闹。 3 场地器材短缺、经费不足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现有体育器材破损严重。大部分学校甚至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有些学校远远达不到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的规定。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调查显示,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 4.锻炼意识缺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缺乏有效的运动,在家里,许多学生整天埋头做作业,家务事全部由父母代劳,脑力运动取代了身体运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愿意走出家门去参加锻炼,加上要么坐公交车去上学,要么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学,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 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战略举措,将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 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中小学生健康体质状况下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无疑是一剂良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多种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投入到促进健康的大潮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将在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健康合格接班人 中小学学生体质存在的问题,看似影响个体,实则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素质。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一个国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打响了改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状况的发令枪,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四、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加强组织领导 “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是实施问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成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具体的措施,同时从制度上人手,彻底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局面,真正变“应试体育”为“素质体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扩大宣传、营造气氛 学校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横幅等媒介来扩大宣传力度,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让教师、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只有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风气,才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完善学生课外活动场地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解决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欠缺的问题,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组织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论文: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实验法,探索以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效果差异。以有效采用不同内容的运动处方来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以便更好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攀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武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2)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3)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论文关键词:焦虑;抑郁;运动处方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才库”和“人力资源”建设,给国家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加之社会环境、家庭和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强等因素,造成一部分大学心理出现问题。其中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最为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单项篮球运动(以下简称单项)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以下简称复项)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患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运动调节和干预,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分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寻找合理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科学运动处方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和分组 选择云南师范大学生科院2005—2007级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个45人。按照焦虑和抑郁分成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实验成员是身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排除残疾学生和留学生,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二)测量工具 l_测试量表: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在师大2005、2006、2007级学生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学生各90人作为实验组,将焦虑和抑郁学生随机再分为两组各45名。 2.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而成。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焦虑主观感受。焦虑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 3.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1965年编制的,由20个问题组成,使用方便。 (三)实验程序与运动处方 1.实验验时间:2008年9月8II开始至1i月28日结束,共12周。 2.运动处方:(1)锻炼内容分别采用篮球和篮球与太极拳组合两种。(2)锻炼方式单项班篮球采用小型比赛;复项班的项目程序和时间安排为24式太极拳i0min的准备活动和15min的整理放松活动;其余时间为篮球小比赛活动。(3)锻炼时问与频次为每周锻炼3次,为星期二、五早上6:00—7:00和周三下午4:00一5:00,每次实际锻炼时间为60min(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4)锻炼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在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采用每隔15min随机检测5名学生的心率方法,并记录每次运动前、后的心率以供制定计划是参考.合理控制运动强度。(5)锻炼监控由研究者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一3)对其运动量进行测试和监控。 3.对照组情况: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4.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且实验班所有同学焦虑和抑郁2项指标均在安静状态下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5.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学生焦虑、抑郁在实验前、后水平变化的差异性比较 注:表示P≤0.05,为显著水平。一表示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以下各表同。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出现差异,其中实验复项班的焦虑和抑郁都水平出现显著差异;且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而单项班抑郁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并且单项运动和复项运动对焦虑和和抑郁水平的影响不同。 (二)实验班中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焦虑与抑郁的影响效果比较 1.实验单项班和复项班之间在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变化差异 从表3的结果可知:经过对实验班的单项班和复项班的T检验,在焦虑方面单项班和复项班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比单项篮球运动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进而改善心理健康,而对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方面,二种不同处方的锻炼对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调节没有差异。 2.焦虑和抑郁不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人对其进行分析。1990年,诺瑟等人(North,Mccullagh&Tran,1990)多年1969—1989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的降低抑郁。彼得鲁茨罗等人对1960—1989年问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表明运动活动量必须常于2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焦虑;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1992年,拉方泰等人对1985—1990年间涉及有养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观研究分析总结+结果与诺瑟等人的研究和彼得鲁茨罗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验班同学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实验班中的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和和抑郁出现显著差异(P≤0.05);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对抑郁没有显著差异。不但支持了前人有关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同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设计了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的研究,补充了关于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调节与干预心理障碍的研究。 三、结论 (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2)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3)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体育运动论文:基于体育运动对不同运动群体心境影响的述评 【论文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境 影响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对体育运动对运动员、大众健身者和大学生心境影响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争议和需加强的方面,以期对该方面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1 心境概念及测量工具 心境是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的某种情绪状态,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影响心境的因素是不可知的,人们往往觉察不到某种心境产生的原因和它所发挥的作用,但心境作为情感,具有对其他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监视作用和控制效果。目前,心境的研究工具大部分采用BFS、MAACL和POMS。 2 体育运动和心境 2.1 体育运动与运动员心境 2.1.1 运动成绩和赛前心境 运动员赛前保持理想心境状态被认为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Morgan的冰山模式被用来特指优秀运动员赛前或赛中的良好心境状态模式。Gutnan等人(1984)用POMS对奥林匹克速滑运动员、Silva等人(1981)对国际重量级摔交运动员的研究都支持Morgan 的冰山模式。但Durtschi 和Weiss(1986)在一次重要比赛前对马拉松选手进行测试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用POMS得分预测水平相似的运动员成绩方面的研究并没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Hanin提出个人最佳功能区(IZOF)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功能区,当个人的主观情感经验落在这个区域内时,其成绩表现会最为理想。Terry(1995)曾报道,若考虑比赛持续时间、类型、对手及测量手段等具体情景变量的影响,用赛前心境预测成绩的效果会明显增加,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在此方面所做的定量研究。有关赛前心境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结论,而需进一步研究,未来在此方面的研究者能考虑到运动类型,持续时间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得出的结论会更令人信服。 2.1.2 比赛结果和心境 体育比赛胜负之分的结果都会对运动员心境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比赛结束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兴奋性、运动能力及沉思度都有所下降,疲劳感则增加,胜利者快乐感、安静感增加,愤怒感、抑郁感减弱;失败者则相反。但总体来说,比赛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心境都有朝平和方向变化的趋势。 2.1.3 运动疲劳和心境 运动疲劳往往使个体产生各种消极体验,是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引起的生理心理症状。Feigley(1984)发现,具有运动疲劳症状的运动员带有焦虑、抑郁、愤怒、缺乏自信等消极情绪体验,Barron等人(1985)发现,与无运动疲劳的运动员相比,运动疲劳的运动员更为冷漠,缺乏动机,多厌倦。杜震城等人(2002)发现大负荷训练周,随着负荷增加,运动员“抑郁”“愤怒”和总的心境状态分显著增高,随运动量的增大,运动员的“抑郁”“愤怒”“疲劳”和总的心境状态分显著的增加。良好心境状态有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需要在了解运动员个性基础上,考虑各方面因素,并通过调整战术和专门的心理训练方法来调节心境,保证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充分发挥。 2.2 体育运动与大众锻炼者心境 体育活动会对心境产生积极影响,但影响程度和强度有所差别,大量研究表明,锻炼活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性别对体育活动中心境变化无明显影响,年龄在体育活动中对心境变化有影响,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后其心境都趋于向积极方面转化,但主体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其心境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外在刺激,如训练或锻炼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可能导致一些消极情绪的变化,这与个体认知和个性有关。 2.2.1 锻炼方式和强度 有氧运动与心境改变有关,重复性、有节奏的运动有利于改善心境,因为这类锻炼方式不需要参加者太多的注意力,参加者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孤芳自赏和脑力恢复上,而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对心境的调节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游泳可有效降低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同时感到精力增加。中等强度比高强度的锻炼对增加心境更有效,有一项研究认为,8分钟高强度锻炼后,心境状态量表测量发现紧张感和疲劳感短时间增加;低强度锻炼活动后会感到精力和活力方面的积极变化,似乎表明低强度比高强度对心境更有积极的作用。 2.2.2 运动时间及频率 虽有研究发现5分钟步行运动就能提高心境,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产生心理效益的运动需20-30分钟,也有认为40-60分钟的持续时间可能更好,因此持续时间少于20分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产生心理效益的,在某一强度下活动时间过长,可能有疲劳厌倦感,不利于心境的改善。关于运动频率与心境的产生目前有许多争议。有研究认为每月锻炼一次就可产生一定心境效益,也有人认为每周3-5次,但大多数研究认为,每周2-4次可降低抑郁水平。关于运动频率对心境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加强心境和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心理、生理特点,提出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项目,并且能进一步研究,结合个体人格差异、生活方式及心境激活间的关系,制订符合个人的心境效益运动处方,并可结合传统或民间体育锻炼项目对心境有何特殊影响进行研究。 3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境 目前,体育运动与心境的研究大多数在竞技体育和大众锻炼方面,学校体育方面研究较少。近几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达10%-30%,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如何充分发挥其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值得深思。 4 讨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与运动员心境有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应抓住心境和体育的相互关系,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及比赛具体情景等各种影响因素;在体育运动对大众锻炼者心境影响方面,能进一步探索研究制订个人最佳心境效益运动处方,并能探索传统或民间体育锻炼方式在改善心境方面的独特作用;最后,应进一步加强体育运动改善学生心境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论文:关于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分析 论文摘要:体育运动伤害是校园伤害事故高发区。在体育伤害事故中足以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为最。然而,发生诸如此类伤害事故后。其法律责任者不易确定,为此,对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加以研究很有必要。 论文关键词:对抗性体育运动;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原则 1对抗性体育运动的含义及特点 何谓对抗性体育运动?目前体育运动界及体育运动理论界对此尚无明确界定。我们认为,所谓对抗性体育运动是指由运动员组成对峙的双方,从事着存在近距离身体接触、较为剧烈的竞技性比赛活动。把握对抗性体育运动应当注意三点。首先,对抗性体育运动参与者一般分为“对立”的双方当事人,在整个活动始终处于“对立”的、竞争的地位。参加这些运动的对立双方之目的在于从体能、力量或技能方面击败对方。因此,对抗性体育运动常常属于体能、力量与技能相结合的竞技性运动,某些对抗性体育运动比赛往往更突出运动员的力量能力,如摔跤、拳击等;其次,对抗性体育运动存在身体近距离的接触,这是运动性质本身决定的;最后,对抗性体育运动具有高风险性。对抗性体育运动多为运动比较剧烈,双方对峙较激烈的活动,因此,对运动员双方来说风险比较高,比起其它运动更容易造成伤害,而运动员的伤害又多来自于另一方的过错行为。常见的对抗性体育运动包括篮球、足球、摔跤、相扑、拳击比赛活动等。正因为这些运动具有激烈性、开放性、近距离身体接触性、高风险性、对抗性、竞技性等特征,所以,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必然存在人身安全危险,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然而,学生在从事上述运动过程中,对是否造成对方的人身伤害甚至死亡往往难以预测,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为因从事对抗性体育运动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的界定带来难点。基于题目范围的限制性,本文仅仅对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问题略作探讨。 2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分析 2.1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产生法律责任与否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必要的主客观要件。由于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是基于人身伤亡产生的法律责任,因此,应属侵权性法律责任,而不涉及到违约责任,行为人因此应当承担的是损害赔偿责任。从民法学的视角看,校园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下: 2.1.1具有伤害事故的产生 伤害行为的发生是损害赔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激烈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中发生的伤害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也应作具体分析。如果致人伤亡动作本身为该项运动项目的规则所允许,这种伤害则不能认为具有民法上的非法性。如在足球比赛时,依据“合理冲撞规则”所实施而引起伤害的动作,一般不认为是侵权性伤害行为。然而,如果比赛中动作粗鲁,明显违反规则要求,具有伤害他人身体故意的或过失,基于此产生的伤害后果,则应当认为是侵权行为,视伤害程度,甚至可以按故意伤害罪论处,追究行为的刑事责任。 2.1.2伤害故事发生在对抗性体育运动中 本文所涉及的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不限于发生在学校校园内的体育运动,还包括由学校组织在校外进行的体育活动,因此,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一般会涉及三方面的主体,即运动双方当事人以及作为运动组织者或运动场地提供者的校方。基于此类运动发生的伤害事故的责任者也可能涉及三方当事人。 2.1.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借体育运动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果致人轻伤以上,则可构成故意伤害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故意伤害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学校或其他组织不能成为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但是可以成为民事责任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实践中,体育运动伤害行为以意外事件和过失为多。意外事件是行为人主观上不可预见、客观上无法避免的事情,也即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事情,超出了行为人主观意志。另外作为受损一方事先也应当明白,作为对抗性体育运动本身既是没有违规操作也存在着风险,因此应当免除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2.1.4伤害事故的产生与运动双方或学校的过失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之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是决定体育伤害事故责任承担的前提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将哲学上的因果关系运用到法律关系中来,也应当考虑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在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原则方面,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与行为结果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也即行为的侵权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直接必然的联系,才是认定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而间接偶然的联系只能作为行为人加重责任的判断依据。从民事责任的承担上不存在从重或加重处理的问题,因此,间接偶然的联系缺乏民事责任的基础。 2.2校园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 分清责任主体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前提。前已叙及,校园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区别于其他体育伤害事故的关键之一是,该事故一般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对抗性体育运动双方及学校或相关教师。换言之,学校对抗性竞技体育运动可能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其他组织或个人之间。据此,承担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体可能作为组织管理这些运动的学校、参加某项对抗性体育运动的双方运动员,如学生、教师或其他人。 首先,明确学校承担对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是首先必须厘清学生来到学校后同学校所处的关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为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该规定昭示,学校非未成年的任何形式的监护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不是法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也不是监护职责的转移关系,更不是委托教育管理关系”。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3条“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的规定,学校可以接受监护人的委托,在委托期限内,承担部分或全部监护责任。然而,根据学校的性质,学校只能接受部分委托,而无法承担全部委托的责任,“无法按照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原则来要求学校。”学校作为受委托部分监护职责的组织,只能适用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对已成年的大学生则另当别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了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12种情形,学校应当承担责任。该规定的第1项、第2项、第4项、第6项、第7项、第8项以及第10项与体育运动有关。也就是说,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时,如果具备上述7种情形之一而使学生受到人身伤害,学校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否则,可以排除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义务。 其次,在排除了学校对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具体组织或领导体育活动的教师个人是否对其失职行为单独承担民事责任,还是与学校作为共同被告承担民事责任?就此问题实践中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教师不应与学校成为共同被告,理由是教师是履行职务行为,责任应完全由学校承担;也有人认为可以将教师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笔者认为,教师能否作为共同被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应当视具体情况确定。如果教师以个人名义参加成为对抗性体育运动中学生的相对人,在造成学生伤害时教师主观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错,则教师应当单独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如果为了举行对抗性体育运动所必要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而组织领导该次体育运动的教师无法知道体育器材存在安全隐患,则可免除教师的民事责任;反之,如果教师明知或应当知道该体育运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因疏忽大意没有遇见或过于自信能够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则该教师应当与学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最后,相对应的运动员双方在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责任问题。运动员双方对运动伤害的事故的免责条件在于其对伤亡者的有无过错,这是一般性运动伤害事故之使然。 2.3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对抗性体育运动如果发生伤害事故则涉及到当事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问题,显而易见,同其他体育伤害事故一样,该民事责任应属于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根据我国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及我国民法理论概述,民事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是我国民法关于民事责任承担的一般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由法律规定而承担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仅仅适用于法律规定的几种特殊侵权行为。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又称衡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的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有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下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简言之,即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无过错,而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从而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作为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其归责原则应适用我国民法关于民事责任承担的一般规定。但是在归责原则的取舍方面,学理界和司法界均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应当使用过错责任原则,而不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很多情况下属于意外事故,双方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按照民法的公平原理,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简言之,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应当以过错责任为主要归责原则,同时辅以公平责任原则。也有学者认为三种归责原则均有适用的余地,还有人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仅仅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笔者认为,三种原则都适用则对学校、对校园体育活动的运动者均过于严厉,不利于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是学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活动一般是通过体育课、学校内部体育运动会或校际体育运动会等形式来进行的。无论何种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其宗旨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校园体育运动中造成伤害事故时,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不应当过于严格。换言之,如果一味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则会束缚学校的手脚,从而,学校在体育课中会尽可能选择风险程度小的体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校运动强度和时间大大减少,无法满足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所需要的运动量,其结果还是不利于学生自己的身心发展。当然,法律原则确定的本身也应当兼顾各个法律关系主体利益,尤其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时,法律则应当在各立意主体间寻找一个均衡点,而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利益来偏袒另一方的利益。因此,在校园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中,如果仅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则不利于维护受害者的利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兼顾公平责任原则即可切实维护受害者的利益,也可以增强学校和另一方运动员的责任心。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理论上的过错责任通常是指故意或过失。然而,从司法实践来看,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组织,尤其是为了实施教学行为而组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如体育活动,其本身目的不可能存在故意伤害学生的行为。因此,确切地说,在校园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过错责任实际上仅仅是因过失行为(包括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引起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 3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损害赔偿范围 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属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因此,在民事责任方面,其性质也为侵权赔偿责任,责任形式是赔偿损失。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损害赔偿的范围主要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补助费、交通费、残疾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丧葬费、死亡补助费以及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l0项费用的赔偿。其中前5项为常规赔偿,适用于造成学生一般伤害,但尚未引起残疾和死亡的情况;如果造成学生残疾的,还应赔偿残疾用具费和残疾生活补助费;如果造成学生死亡的,还应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补助费。 综上所述,对抗性体育运动的本身存在的高风险、对抗性等特点决定了这一类体育运动容易产生伤害事故。事故发生后如何确定事故责任者?如何解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目前只有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和教育部2002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若干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不明确具体,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最好依据民法通则确立的过错责任原则,并辅之以公平责任原则,明确事故责任主体,明辨是否曲直,对这一类事故作出公平、公正合理的处理,兼顾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利益,既要确保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充分必要的体育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又要确保学校能够放手从事各种体育运动,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运动场地。 体育运动论文:关于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分析 论文摘要:体育运动伤害是校园伤害事故高发区。在体育伤害事故中足以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为最。然而,发生诸如此类伤害事故后。其法律责任者不易确定,为此,对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加以研究很有必要。 论文关键词:对抗性体育运动;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原则 1对抗性体育运动的含义及特点 何谓对抗性体育运动?目前体育运动界及体育运动理论界对此尚无明确界定。我们认为,所谓对抗性体育运动是指由运动员组成对峙的双方,从事着存在近距离身体接触、较为剧烈的竞技性比赛活动。把握对抗性体育运动应当注意三点。首先,对抗性体育运动参与者一般分为“对立”的双方当事人,在整个活动始终处于“对立”的、竞争的地位。参加这些运动的对立双方之目的在于从体能、力量或技能方面击败对方。因此,对抗性体育运动常常属于体能、力量与技能相结合的竞技性运动,某些对抗性体育运动比赛往往更突出运动员的力量能力,如摔跤、拳击等;其次,对抗性体育运动存在身体近距离的接触,这是运动性质本身决定的;最后,对抗性体育运动具有高风险性。对抗性体育运动多为运动比较剧烈,双方对峙较激烈的活动,因此,对运动员双方来说风险比较高,比起其它运动更容易造成伤害,而运动员的伤害又多来自于另一方的过错行为。常见的对抗性体育运动包括篮球、足球、摔跤、相扑、拳击比赛活动等。正因为这些运动具有激烈性、开放性、近距离身体接触性、高风险性、对抗性、竞技性等特征,所以,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必然存在人身安全危险,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然而,学生在从事上述运动过程中,对是否造成对方的人身伤害甚至死亡往往难以预测,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为因从事对抗性体育运动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的界定带来难点。基于题目范围的限制性,本文仅仅对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问题略作探讨。 2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分析 2.1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产生法律责任与否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必要的主客观要件。由于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是基于人身伤亡产生的法律责任,因此,应属侵权性法律责任,而不涉及到违约责任,行为人因此应当承担的是损害赔偿责任。从民法学的视角看,校园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下: 2.1.1具有伤害事故的产生 伤害行为的发生是损害赔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激烈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中发生的伤害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也应作具体分析。如果致人伤亡动作本身为该项运动项目的规则所允许,这种伤害则不能认为具有民法上的非法性。如在足球比赛时,依据“合理冲撞规则”所实施而引起伤害的动作,一般不认为是侵权性伤害行为。然而,如果比赛中动作粗鲁,明显违反规则要求,具有伤害他人身体故意的或过失,基于此产生的伤害后果,则应当认为是侵权行为,视伤害程度,甚至可以按故意伤害罪论处,追究行为的刑事责任。 2.1.2伤害故事发生在对抗性体育运动中 本文所涉及的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不限于发生在学校校园内的体育运动,还包括由学校组织在校外进行的体育活动,因此,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一般会涉及三方面的主体,即运动双方当事人以及作为运动组织者或运动场地提供者的校方。基于此类运动发生的伤害事故的责任者也可能涉及三方当事人。 2.1.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借体育运动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果致人轻伤以上,则可构成故意伤害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故意伤害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学校或其他组织不能成为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但是可以成为民事责任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实践中,体育运动伤害行为以意外事件和过失为多。意外事件是行为人主观上不可预见、客观上无法避免的事情,也即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事情,超出了行为人主观意志。另外作为受损一方事先也应当明白,作为对抗性体育运动本身既是没有违规操作也存在着风险,因此应当免除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2.1.4伤害事故的产生与运动双方或学校的过失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之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是决定体育伤害事故责任承担的前提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将哲学上的因果关系运用到法律关系中来,也应当考虑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在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原则方面,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与行为结果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也即行为的侵权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直接必然的联系,才是认定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而间接偶然的联系只能作为行为人加重责任的判断依据。从民事责任的承担上不存在从重或加重处理的问题,因此,间接偶然的联系缺乏民事责任的基础。 2.2校园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 分清责任主体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前提。前已叙及,校园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区别于其他体育伤害事故的关键之一是,该事故一般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对抗性体育运动双方及学校或相关教师。换言之,学校对抗性竞技体育运动可能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其他组织或个人之间。据此,承担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体可能作为组织管理这些运动的学校、参加某项对抗性体育运动的双方运动员,如学生、教师或其他人。 首先,明确学校承担对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是首先必须厘清学生来到学校后同学校所处的关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为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该规定昭示,学校非未成年的任何形式的监护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不是法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也不是监护职责的转移关系,更不是委托教育管理关系”。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3条“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的规定,学校可以接受监护人的委托,在委托期限内,承担部分或全部监护责任。然而,根据学校的性质,学校只能接受部分委托,而无法承担全部委托的责任,“无法按照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原则来要求学校。”学校作为受委托部分监护职责的组织,只能适用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对已成年的大学生则另当别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了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12种情形,学校应当承担责任。该规定的第1项、第2项、第4项、第6项、第7项、第8项以及第10项与体育运动有关。也就是说,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时,如果具备上述7种情形之一而使学生受到人身伤害,学校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否则,可以排除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义务。 其次,在排除了学校对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具体组织或领导体育活动的教师个人是否对其失职行为单独承担民事责任,还是与学校作为共同被告承担民事责任?就此问题实践中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教师不应与学校成为共同被告,理由是教师是履行职务行为,责任应完全由学校承担;也有人认为可以将教师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笔者认为,教师能否作为共同被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应当视具体情况确定。如果教师以个人名义参加成为对抗性体育运动中学生的相对人,在造成学生伤害时教师主观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错,则教师应当单独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如果为了举行对抗性体育运动所必要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而组织领导该次体育运动的教师无法知道体育器材存在安全隐患,则可免除教师的民事责任;反之,如果教师明知或应当知道该体育运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因疏忽大意没有遇见或过于自信能够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则该教师应当与学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最后,相对应的运动员双方在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责任问题。运动员双方对运动伤害的事故的免责条件在于其对伤亡者的有无过错,这是一般性运动伤害事故之使然。 2.3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对抗性体育运动如果发生伤害事故则涉及到当事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问题,显而易见,同其他体育伤害事故一样,该民事责任应属于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根据我国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及我国民法理论概述,民事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是我国民法关于民事责任承担的一般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由法律规定而承担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仅仅适用于法律规定的几种特殊侵权行为。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又称衡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的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有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下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简言之,即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无过错,而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从而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作为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其归责原则应适用我国民法关于民事责任承担的一般规定。但是在归责原则的取舍方面,学理界和司法界均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应当使用过错责任原则,而不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很多情况下属于意外事故,双方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按照民法的公平原理,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简言之,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应当以过错责任为主要归责原则,同时辅以公平责任原则。也有学者认为三种归责原则均有适用的余地,还有人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仅仅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笔者认为,三种原则都适用则对学校、对校园体育活动的运动者均过于严厉,不利于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是学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活动一般是通过体育课、学校内部体育运动会或校际体育运动会等形式来进行的。无论何种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其宗旨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校园体育运动中造成伤害事故时,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不应当过于严格。换言之,如果一味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则会束缚学校的手脚,从而,学校在体育课中会尽可能选择风险程度小的体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校运动强度和时间大大减少,无法满足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所需要的运动量,其结果还是不利于学生自己的身心发展。当然,法律原则确定的本身也应当兼顾各个法律关系主体利益,尤其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时,法律则应当在各立意主体间寻找一个均衡点,而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利益来偏袒另一方的利益。因此,在校园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中,如果仅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则不利于维护受害者的利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兼顾公平责任原则即可切实维护受害者的利益,也可以增强学校和另一方运动员的责任心。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理论上的过错责任通常是指故意或过失。然而,从司法实践来看,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组织,尤其是为了实施教学行为而组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如体育活动,其本身目的不可能存在故意伤害学生的行为。因此,确切地说,在校园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过错责任实际上仅仅是因过失行为(包括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引起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 3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损害赔偿范围 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属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因此,在民事责任方面,其性质也为侵权赔偿责任,责任形式是赔偿损失。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损害赔偿的范围主要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补助费、交通费、残疾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丧葬费、死亡补助费以及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l0项费用的赔偿。其中前5项为常规赔偿,适用于造成学生一般伤害,但尚未引起残疾和死亡的情况;如果造成学生残疾的,还应赔偿残疾用具费和残疾生活补助费;如果造成学生死亡的,还应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补助费。 综上所述,对抗性体育运动的本身存在的高风险、对抗性等特点决定了这一类体育运动容易产生伤害事故。事故发生后如何确定事故责任者?如何解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目前只有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和教育部2002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若干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不明确具体,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最好依据民法通则确立的过错责任原则,并辅之以公平责任原则,明确事故责任主体,明辨是否曲直,对这一类事故作出公平、公正合理的处理,兼顾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利益,既要确保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充分必要的体育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又要确保学校能够放手从事各种体育运动,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运动场地。 体育运动论文:浅谈对大学校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教师激励方式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 阳光体育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教师对大学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活动的开展进行日常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是大学生能否长久坚持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本文就教师如何顺利地参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前言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都已实施薪酬制度的改革,如教师需按本人的职称、设置岗位等完成相应的文章、课题和基本上课时数等,完成可以拿到相应的岗位津贴,完不成则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等。这些改革主要是以课时、科研等为考核目标和评价标准的,没有涉及到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业余训练和课外活动方面,造成很多体育教师只愿上课、搞课题、写文章,而不能或不愿顾及岗位考核以外的工作,这种状况将会导致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园内无法顺利开展。在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教育部门政策扶持的情况下,高校体育管理机构应努力克服困难,除在校内政策的制定上加强与学校的管理部门沟通与协调外,还应设法从部门内制定操作性强的激励措施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激励方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3.1.1注重激励方式层次性和多元化: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参与的主体一教师,他们的需求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动态发展的,要充分考虑和认可他们的不同层次和各种需求的同时存在,如成就、权利、社交需求等,据相关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出台激励措施其效果会非常突出。 3.1.2注重激励制度公平性和公开化:激励制度应结合本地、本校、本部门发展的实际,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学校发展的大目标建设结合起来。争取树立一个榜样,带动一个群体,将激励的尺度、评价的程序和准则、激励的人和奖励的方式等要公开。 3.1.3坚持激励的“全面满足”与“永久动力”原则:激励措施的制定中学校、部门、教师利益要尽量全面兼顾,个人精神与物质需要应全面考虑,措施的长、短激励机制要相结合。 3.1.4坚持宏观激励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发展”原则:即采取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要与本学校奖励政策和按劳分配的方针是一致的,尽量避免出现激励一部分人衙抑制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强调“奖励和惩罚要对等”,将“激励”和“约束”紧密结合,强调激励中约束机制的平衡发展。 3.2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活动的激励制度的构想 3.2.1关于校园竞技类业余训练、竞赛与发展的激励构想 3.2.1.1项目发展实施主教练负责制:高校应主动积极地参与省内高校教育系统内设立的各类竞赛活动,常年坚持这些项目的业余训练。负责项目训练、竞赛与发展的主教练由单位教师自由竞聘,任期二至四年(可连任),当决定各项目总教练人选后,应向全体教师公示以征求意见。主教练可根据项目需要提出其成员、发展思路、具体目标和实施意见。主教练向管理部门负责,教练组成员向总教练负责。承担业余训练的校队教练员除训练外,平时应完成学校相应的个人教学岗位任务,拿其相应的年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则可以考虑担任少量或不担任上课任务,以训练课时数来充抵上课时数,主要精力可以放在运动队的训练上,教练员在其它方面与校内普通教师相同,拿到其相应岗位薪酬。 3.2.1.2实施竞技项目训练补贴发放的浮动制:训练补贴的发放可以考虑与该项目前一年参加相应级别比赛获得的团体总成绩挂钩(这样的好处是鼓励项目整体发展,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个别项目和个别人身上)。如果是新项目,则第一年各个项目的训练补贴保持相应的平均水平,但从第二年开始,前一年的比赛成绩决定了第二年该项目教练员每次训练的补贴金额,如果成绩进步够格则升挡、退步够格则降档,如果连续二年成绩维持不动则仍降档(如果该队连续三年拿第四档补贴则应考虑解除总教练聘任)。补贴设想可以考虑设立四个档次,即:1—2名为一档、3—5名为二档、6—8名为三档、其后名次为四档。普通校队以获省级高校普通组比赛成绩为准。高水平运动队以参加国家级高校高水平组比赛成绩为准。如出现前一年省级比赛足高水平和普通组混合组队比赛,普通校队就可以考虑获得团体6—9名即可。高水平队就应考虑获得团体1—4名。在相应的项目补贴中总教练和普通教练员的奖励要有区别体现,如总教练足l00%,教练员则拿总教练的70—80%左有。另外在每年年终部门表彰评优时,拿出一定名额奖励该年度运动队成绩提高明显或获得比赛好成绩的教练员。 3.2.1.3约束与保障机制:管理部门应保证各个校运动队训练的时间、器材、场地、设施的基本需要,在对待运动员的选拔、管理上予以尽可能的支持与帮助。平时应不定时地采用随机派人检查训练情况,并由其负责地向主管领导如实汇报情况,但以不干涉和影响总教练的工作为准。如果认为有项目训练或发展思路有问题,则由主管领导向总教练提出诫勉意见,不宜直接干涉总教练的工作。在总教练任期届满后,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该项目历年来的比赛成绩、教练员水平、群众意见反馈、校园项目发展前景等综合考虑,以群众投票方式来决定其是否续聘。 3.2.2关于非竞技类群众体育活动与竞赛的激励制度实施构想 首先,设立项目发展工作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其工作主要依靠校团委、校学生会、各类学生体育协会等开展工作,委员会人员具体数量和构成由各学校现在可能组织起来开展的项目来决定,原则上是每类项目有一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委员会以5一7人为最佳,如有需要也可临时聘请。这个机构主要任务是承担校园内年度所有非竞技类群众体育项目的组织发展工作,如: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校园体育娱乐主题活动、早操、课外活动等,并进行全程计划、组织实施、宣传、学习、后勤保障等。委员会成员经过相对稳定的锻炼和磨合,他们对非竞技类群众体育项目开展的一系列过程就会非常的熟悉,而且由专门的委员会成员考虑非竞技类项目的组织发展,就对其它非委员会成员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冲击变小,更加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在教学或科研中获得成果。在组织活动期间,可根据活动开展需要邀请部分教师人选参加,大量动用学生组织和资源(提高全民参与意识、节约经费、提高效率)。如果本校有举办相应省、市级某些项目的大型竞技类比赛任务,这些委员会成员也将会起主要的支持力量。 其次,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委员会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在每年初制定一个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体育部审核通过的工作计划,以确定年内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工作全过程接受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委员会成员如不符合工作要求可以随时撤换。委员会的成员有优先参与校内各类项目活动组织、外派出参与校外比赛裁判学习的权利,并可根据他们工作的成果折抵他们岗位应完成的部分教学课时或科研工作量。 4 结束语 高校和谐有序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能否顺利进行,主要涉及政策、资金来源、创新工作思路等几方面,体育教师的劳动能否得到认可这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很重要,校方只有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充分尊重和兼顾体育学科发展的特点,“阳光体育运动”才能在校园中得到生根发芽,并惠及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也才能为国家提供最终合格的人才。 体育运动论文: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后备人才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沈阳市是我国的竞技体育大市,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和篮球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呈现高水平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沈阳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沈阳市体校作为直接往辽宁省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的主要渠道之一,研究后备人才的发展现状,对于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篮球;后备人才;发展 一、前言 优秀篮球后备人才是我国篮球运动未来的希望,是我国能够立足未来国际篮坛的根本。我国原有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一条龙”体系是从50年代逐步形成的,这种“举国体制”对我国的篮球运动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篮球运动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一条龙”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研究和了解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无论是对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是我国的竞技体育大省,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呈现高水平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持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于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分析与讨论 1.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①项目与规模。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现有5支篮球队伍,3个男篮和2个女篮。队员有意向,教练经过考核通过,可入队。考核大多凭借教练员的经验,没有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目前,每队人员20~30人左右,有两片篮球训练场地、田径场、专业力量训练馆、独立食堂、学生宿舍。在训练的同时还有文化课的学习,学校还设立了小学、初中、中专和大专,使队员们在训练的同时得到同样的学习和教育的机会。②运行机制分析。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目前仍以社会手段为业余训练运行的主要机制,政府没有资助和奖励。目前的奖励政策对业余训练,尤其是对社会、个人办学积极性的调动还远远不够,故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奥运战略尚不能统一,而更多的是将眼光放在扩大生源以维持本身的运营上。③选材。良好的选材是竞技体育成功的一半。通过访谈了解到,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的选材工作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操作上,过去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但近年来,由于认识上有误区、手段上不先进、体制上不保证等因素,这项优势已经部分丧失。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对体校训练模式的不认同,使得大部分分才流失。④赛制分析。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一年有两次大型比赛,平时与本溪、辽阳、抚顺以及省少年队、青年队都时常有练习比赛,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展示自己的空间。辽宁省的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秩序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诸如为了局部利益,在青少年比赛的资格上弄虚作假的不和谐的音符,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体育成才的培养规律。⑤教练员队伍现状。在与沈阳市体育远动学校篮球学校的王校长交谈中得知,学校篮球队现有高级教练员2名,普通教练4名。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队教练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整体较差,很少能运用这两个现代工具为训练服务。大部分教练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尽心尽力、积极刻苦地自觉训练。但他们缺乏组织力、承受力、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及参加大赛与指挥大赛的经验,这与他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关系。 2.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项目布局体现“缩短战线、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的战略方针;要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发达的综合优势,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相结合,提高选材的成功率;强化科学训练,提高成才率;建立科学、合理的青少年竞赛体系;教练员队伍建设的立意要高,起点要高。 ①机制发展。体校面临着学历低导致招生难和分配难两大重要问题,适应社会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建议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针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为运动员奠定较雄厚的就业 本,在国家体育体制的宏观统帅下,结合地方体育特色,打破政府独家办体育的局面,通过合作制、股份制、个体与私营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技术参与,努力消除训练体制的弊端,以创新为灵魂,以运动效益为动力,进一步完善训练体制,建立沈阳新型体育训练管理新模式,促进沈阳体育腾飞。 ②利用科技优势,提高选材、训练中的科技含量方面。在科研部门、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开始对部分项目的选材标准进行修订;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集训及有关指标的跟踪测试、监控、评价,为训练提供依据,从而选拔出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提高办学层次,与高等学校较好地衔接,对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将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统一进行管理。对教练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接触新知识、新理念,避免闭门造车;定期召开教练员会议,进行交流总结,检查训练计划执行情况、目标制定情况。对待运动员要统一管理,统一制定运动员综合评价制度,可以从运动训练、学习状况、综合素质、训练出勤情况、卫生记录情况、违纪情况等一系列指标,加以评比,目的是更好地掌握运动员的动向。 ④建设高水准的教练员队伍。科学管理教练员队伍,奖罚兑现,大力选拔优秀教练人才、管理人才、运动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教练员、管理人员实施全员聘任制。严格控制非体育专业人员进入体育部门;严格控制非教练员在体校人员中占的比例:严格控制教练员不带训练的人数。这样的做法,不仅在调动教练员积极性方面,而且在提高教练员水平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①在运动员选材上,忽视了运动项目年龄和运动苗子早期科学训练化的问题。 ②每年的比赛安排比较合理,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秩序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为了局部利益,在青少年比赛的资格上弄虚作假的问题。 ③大部分教练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尽心尽力、积极刻苦地自觉训练,但也得提高他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与自身素质。 2.建议: ①充分利用政策、经济、竞赛等各种手段,建立业余训练的良性循环机制,调动各方面办训的积极性。 ②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集训及有关指标的跟踪测试、监控、评价,为训练提供依据,从而选拔出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 ③完善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管理办法,净化竞赛赛场;制定科学、合理的竞赛规程,确保竞赛为发现、培养奥运后备人才服务。 ④加强对教练员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研究,形成一支相对稳定但又可柔性流动的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作风好、年龄结构优的教练员队伍。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处方和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体育运动处方指的是工作人员针对不同对象的目的和要求,按照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身体状况、运动锻炼经历、个性特点、运动爱好、职业、性别和年龄等,使用处方的形式对运动的种类进行确定和选择,并使用合适的运动强度、运动方式、运动方法、运动内容和运动种类,同时注意心理层面的问题、营养和饮食。 一、体育运动处方概述 体育运动处方并不属于医学范畴,而是着眼于开放和广泛的概念,能够动态的对现代体育的发展进行反映和利用,对体育运动的不同人群和各个领域都十分适用。针对专业运动员,体育运动处方是对运动训练的计划,针对亚健康人群,体育运动处方是康复保健的计划,针对一般群众来说,体育运动处方是强健身体的计划,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运动处方是发展和锻炼的计划。它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实处,针对个体对体育的需求,尊重了每个人的选择和意愿,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参与运动的机会和权利,充分展示体育教育的人性关爱和人文情怀,将科学的、系统的、积极的人生观通过体育运动处方传递给每一个人,因此体育运动处方的核心价值是服务管理理念,在体育运动之中起到了全民健康、强身健体和科学锻炼的作用,具有可持续性、开放性、专业性、经济性、实用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体现了人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实际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使体育运动处方不断向高需求和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二、体育运动处方和体育教育的创新模式 在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处方中,着重于青年的体育发展需要。二者体现了在体育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规范性和统一性。体育运动处方将青少年的体育发展和体育需求作为出发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对学生提供服务管理的过程之中,转变传统的、僵化的、有限的、被动的管理方式,使用体育运动处方向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主动的管理模式,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的体育教育模式,这种创新不仅是理念的创新,更是运行机制和体制上的创新,从根本上对影响体育教育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和弱势群体学生等问题。 弱势群体的学生在体育教育之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针对弱势学生的教学手段,弱势学生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因为缺少运动、后天发育和先天遗传等因素造成的运动能力低,使用常规性的体育运动方式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二,是因为身体残疾产生的运动障碍,例如,肢体残疾、肥胖和心脏病等,这类弱势群体不能够参加体育活动。学校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第一是免修,第二是保健班,第三是无差别教育,但是这三种手段都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因此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使用体育运动处方的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体育需求,是对体育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 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与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观和体育观,同时也是体育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它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首先,体育运动处方是一种自主性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第二,体育运动处方是体育技能。第三,体育运动处方是一种体育的整合能力和学习能力。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将目标落实到实处,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满足体育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能够让学生对体育资讯和体育科技进行掌握,将体育文化整合为自由开放的体系。同时,平台具有包容性和广泛性,使每个学生都有选择体育的权利,激发学生体育的才华和潜能。平台还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学生通过对体育的储备和学习,建立终身体育的发展理念,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变化和特点相适应。体育运动处方吸收了服务管理的机制和理念,将体育健康和体育理想作为宗旨,从个体的体育需求出发,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团队合作精神和专业化的技术水平,建立可持续发展、广泛、开放和自由的服务平台,教师和学生在平台上针对自身的需求制定运动训练计划和健身方案,最终培养学生完善的体育观。 三、体育运动处方和体育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基础 体育运动处方是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很早就已经出现。例如,学校运动队训练,可以将这种体育形式在全体学生之中进行推广,将之转化为创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这种创新的模式提供了现实条件,人才优势为创新模式提供了资源保障。 四、结语 总之,体育运动处方使用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和体育健身理念,配合教育平台,形成了创新的体育教育模式,从运行机制和体制上对体育教育的服务管理职能进行确定,体现了体育教育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精神,展现了人性关爱和人文情怀,转变以往体育教育中机械和封闭的体制,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育之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的价值失范研讨 摘要:我国教育管理活动中非常关注制度规范、效率收益问题,而较少关注到价值、伦理、道德等问题。近年来教育行政活动中一些价值伦理失范事件频频发生,譬如高校招生考试中的暗箱操作、收贿受贿,课题申报中的欺骗等诸多问题,未能得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研究的及时关注与批判。现行教育行政管理及其研究在价值伦理方面极其缺乏敏感性,而本文关注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失范现象,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治理建议。 关键词:教育行政伦理高校行政管理价值失范 1、教育行政伦理 教育行政伦理是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一定的社会或者公共目的为目标来调整教育行政主体的行为规范。教育行政中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一切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行政政策、教育行政活动、教育行政行为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和个人必须坚持公共利益原则,以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最终目的,追求公平和公正,坚持民主原则,重视责任与义务,这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同样适用。 2、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行政价值失范是指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经常被用来满足私利。而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机构之一,由于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内外部环境、教育行政主体、行政监督等方面的影响,价值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下面从高校内外部环境、个体伦理与组织伦理等方面分析教育行政管理中价值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2.1高校行政管理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只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等还远不够,缺少职业道德的管理者常常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常出现行贿受贿、暗箱操作、欺诈瞒骗等现象,这极大地损害了管理人员的形象,也败坏了高校行政部门内部的管理工作作风。 2.2高校行政部门内部的腐败 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存在着各种腐败现象,腐蚀着教育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最终结果则往往是管理团体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下降,教育行政管理失去了生命力。例如,每年高考后一些家长找人或者托关系联系高校,向主管招生的人员行贿,只是为了给孩子买一张入学券,而高校招考中类似的腐败事件频现。 2.3高校行政制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监督机构的编制主要隶属于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局。但其权力同时来源于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是政府委任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指导的机构。事实上,很多监督机构的负责人本身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这就使监督机构始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控制之下,不能发挥自身应有职能。此外,现在我国缺乏具有独立性的高校教育行政监督机构,这也为一些腐败活动制造了空间。 2.4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冲击 一方面,现今社会中教育行政人员如其他人一样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其个体伦理的目标也包括经济利益方面。相反,教育行政组织伦理则要求坚持公平、公正,要求保障机会的公平。这两个方面存在冲突,在我国这种冲突正在被物质刺激放大,导致一些高校招考主管人员、后勤基础建设主管人员以及高校高层领导者把持不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有所加强,尤其是211和985院校。这些高校在招生考试、校园基础建设、经费配置等诸多方面,始由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一起自主决策,而不必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这提高了各个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但是也为那些擅长钻政策空子的人提供了便利条件。 3、教育行政伦理价值失范的治理建议 3.1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一个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者,其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道德人格这三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一个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类个体道德素质要求的德性、道义、利他和由身份地位带来的组织伦理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公平、正义、无私等等。 职业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行政工作的关键,并且直接关系着个体和组织的未来发展和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相关人的切身利益。 3.2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中央政府对教育实行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制定规划教、方针和政策上,统筹大局。地方政府则要确保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并负责本区域内的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开展教改实验,科学配置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权和事权。具体到高校要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其主要职能不再是对教育事务的全权操纵,而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确保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确保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规范进行。各个学校要不断探索科学管理之路,真正做到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 3.3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独立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监督教育行政部门时,能更客观地反映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做出必要的指导。对监督人员的从业要求是严格的,他们必须对教育行政工作内部运作和各项规章制度非常熟悉,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发现教育行政内部的暗箱操作,使违法乱纪行为能得到及时清除。 3.4建立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规束机制,引入社会参与管理机制,促进高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高校内部,当前主要任务是减弱泛行政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实现教师自治与党政管理的有效契合。建立学生自治机构,尊重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需求。引进家长委员会或其它社会中独立的监督机构,在高校党政机构作出抉择之前,广泛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综合社会调查结果。 着手建立专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如:专业的教育考试认证机构、教育决策咨询机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就业与人才交流机构,把这些专业教育服务活动交给专业机构,减轻资格考试、就业等工作给高校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使得高等院校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放在教学和科研这两方面,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综合管理人员,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绩效衡量研究论文 摘要:利用平衡计分卡中部门指标分解的工具——指标分解矩阵表,以高校学生工作处为例,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分解为部门具体绩效指标,总结出制定针对高校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的一般方法,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考评实施的新思路——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内部利益相关者中图分类号: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持续扩招,使高校的学术研究及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在提高学校整体绩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部门绩效考评制度与学校行政绩效的提高息息相关。建立良好的绩效考评制度和寻找适当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与平衡计分卡相关的研究成果多以提高企业管理绩效为主,而以政府机关及非营利性机构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为少见。Kaplan Norton曾指出,虽然平衡计分卡最初的目的和应用是为了改善营利机构的管理,但是平衡计分卡用在改善政府及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上效果会更好[2]。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理论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效能。 一、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原则 依照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固有特点制定针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应遵65循以下原则: 第一,目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各机关、各院、系、所的工作性质,以及不同部门与不同岗位的特性和不同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制定贴切的衡量标准,评估的结果要适当拉开差距,不搞平均主义。 第二,公开性与沟通原则。考评者要向被考评者明确说明绩效管理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绩效标准和水平是通过协商制订的,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考评者和被考评者要开诚布公地沟通与交流。评估结果要公开并及时反馈给被考评者,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今后应努力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发现问题或有不同意见也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 第三,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原则。考评方案中所确定的考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完整,包括影响工作绩效的各个主要方面。除考评内容要全面外,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评,即360度考评,能有效地减少考评者的主观性。 第四,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考评指标和指标体系合乎高校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精确、周全、逻辑性强的特点。指标体系要简明扼要、符合高校的行政管理实际,能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理解和接受,考评方法和手段简便易行,能根据高校现有基础条件使用或操作。 二、利用平衡计分卡建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与公务员考评一样,仍沿用德、能、勤、绩的考评内容和标准。[3]而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评—绩效改进—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4] 本文利用平衡计分卡部门指标分解工具——指标分解矩阵表,结合高校行政管理特点,将高校整体目标分解,总结出设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一般方法。 以学生工作处为例,设计出部门具体考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部门层面的指标体系首先来源于高校层面指标的直接分解,这些指标就是初步获得部门层面平衡计分卡指标的“源头”。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标体系的步骤:在纵栏写出平衡计分卡的几个维度,并将学校整体目标中可分解的指标定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般指标,将他们作为各行政管理部门指标分解的“源头”;在横栏中列出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根据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对比整体目标逐个进行指标分析;在各行政管理部门和一般指标交界栏内填写相应的考评指标具体内容,将指标分解至该行政管理部门。 三、部门绩效考评实施的新思路——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 (一)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内部沟通体系莫过于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沟通,即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二是横向的沟通,即平级部门或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在很多中国企业中,横向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比纵向沟通的问题多,许多部门经理往往互相指责或互相埋怨,存在部门壁垒。在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在设计部门指标体系时,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对于企业中的一个部门,它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有三个,即公司与上级部门、组织中的672007年刘兵,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第1期平级其它部门、本部门的员工。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之间,仍然存在类似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包括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各院系、其它平级行政管理部门、本部门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学校一级的管理部门。 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需求,不仅对实现良好的沟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使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的指标分解内容更加全面。 首先,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体系可以来自于学校整体指标体系的分解,学校整体指标体系的分解有效地加强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因为指标体系分解过程是学校领导和部门领导共同完成的,这为充分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 其次,它打破了单一从部门来选择考评指标的局限性,可以从其它部门对某部门的期望的角度来设置绩效指标,当然这些期望是必须与学校整体目标相一致的。 第三,内部员工是部门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能获得部门最直接的信息,他们的个人工作绩效直接影响到整个部门的绩效。 (二)内部利益相关者考评的实施 内部利益相关者考评是指将平衡计分卡中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分解的部门指标体系,分别由不同的考评主体来完成,由上级领导审核,其成绩由本部门确认并最终保存的全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考评准备阶段。在每一周期的考核之前,各行政部门内部要召开工作计划会议,沟通上一阶段考评成绩,总结工作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方案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在部门内部得到确认后,上报校级主管领导审核。学校主管领导确认后送交考核主管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制定本阶段的考核指标,由行政部门领导确认并签字。 第二阶段,初步考评阶段。用平衡计分卡分解的部门绩效指标分为财务、客户(亦称顾客)、内部经营过程(亦称内部组织)、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由四个不同的考评主体来完成。其中财务考评由财务部门完成;客户考评由其它利益相关部门完成,包括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各学院及其它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组织考评由部门主管领导完成;学习和成长考评由部门内部员工来完成。最后,将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考评结果记入同一张表格中,并注明来源。公务员之家 第三阶段,领导审核阶段。负责考评的部门要将初步考评的情况汇总,对考评的四个维度给予不同的比例,每个维度的指标也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得出每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初步考评成绩。财务、学习成长和内部组织三方面的考评较单一。顾客方面比较复杂,因此要计算平均值然后进行加权,将得出的初步考评成绩上报给校级主管领导。校领导根据初步考评成绩逐一与行政管理部门领导面谈,沟通考评成绩,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展望。此时,校级领导根据情况有一定比例的成绩修改权。 第四阶段,考评结果确认阶段。校级领导修改后的成绩作为考评的最终成绩,经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确认并签字,交负责考评的部门存档,作为奖惩和其它管理工作的依据,也作为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以及分解考评指标的依据。 总之,平衡计分卡是从组织长远发展及提高竞争力的角度,以考核组织的成长及创新为主要内容。即先设定可实现的合理目标,让员工充分了解组织策略及目标后,再要求员工去实施。管理者关心的是实施的成果,并不详细探究员工实现目标的方式,因此赋予员工作业上的弹性与自由空间。平衡计分卡不是一套控制系统,而是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学习与沟通模式。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设计高校行政部门整体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强调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考评,为高校行政部门进行绩效考评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服务性组织论文 摘要:本文在考察和分析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理论及实践背景的基础上,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路径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路径 近年来,“服务行政”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自2004年2月21日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更是掀起了一场对构建“服务型政府”或“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浪潮。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国内高校在探索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道路上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一、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学术界有关“服务行政”和“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理论探讨、各级政府机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为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关于“服务行政”的理论探讨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见于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ErnstForsthoff)发表于1938年的代表作《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1]。在国内,“服务行政”思想的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台湾学者陈新民在《公法学札记》一书及其他一些相关文章中对福斯多夫提出的“服务行政”概念进行了介绍与解读[2]。此时,大陆的一些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郭道晖指出,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3]。陶学荣认为,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4]。张成福认为,“管制行政”与“服务行政”的冲突是公共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冲突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他看来,应当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5]。崔卓兰也提出要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思维模式[6]。张康之则把历史上的行政分为三种模式: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7]。在他看来,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马敬仁也明确指出,“服务行政”将是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8]。从此,公共行政将走向服务行政逐步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对“服务行政”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沈荣华指出,可以从观念、功能、本质这三维角度来考察服务行政的内涵结构。从观念上讲,服务行政应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功能上讲,服务行政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角色,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要以出于公心、服从民意、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从本质上讲,服务行政应以人民为主体,使政府充分发挥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性功能[9]。 学者张康之在不同的文章中对服务行政模式的特征做了深入的探讨。在张康之看来,在社会主义公共行政模式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一种行政观念,而且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确立下来的一种制度。首先,服务行政是服务本位的行政。服务行政必然会继承管理行政中的全部社会管理职能,但服务行政的管理是建立在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基础上的,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10]。其次,服务行政是公民本位的行政。服务型政府将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作主”的观念,而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作主”的理念,“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11];第三,服务行政是社会本位的行政,“服务型政府坚持以社会为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培育社会自主运行的健全机制,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即使存在着对社会的控制和干预也是从属于服务的目的[11];第四,服务行政是公正的行政。张康之认为,统治行政中不存在公正,管理行政中的公正也只是一种虚假的公正,而服务行政“要求行政人员的被授权完全用来为行政客体的服务上,不允许行政主体的个人私利渗入其中,整个社会的任何一种力量,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团体,作为行政客体,都是服务的对象,行政人员平等地对待一切服务对象,所以就能够实现公正行政”[7]。 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虽然不同国家在政府改革理念上各有各的侧重点,但提高公众服务质量是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改革目标。由管理行政转向服务行政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2004年2月21日,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事实上,在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前,部分地方政府就已经开始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例如,早在2002年初,南京市政府就提出要建设规范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2003年2月,南京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从建立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推行行政法定化、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建立新的社会评价系统等方面着手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12]。重庆市政府也于2003年8月颁布了《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意见》,并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行政法治化、建设优良的市场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此后,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之后,许多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措施。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成为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提升服务水平也开始成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3.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研究进展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整个社会行政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必然受到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变革的深刻影响。有关“服务行政”的理论探讨,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则直接推动了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尽管在学术界明确提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概念之前,已有部分研究者提出建立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型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等设想[13],但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进行系统思考却是始于2006年。2006年,林则田、曹发军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打造高校服务型机关》一文中提出构建“高校服务型机关”的问题[14]。从文献检索情况来看,这可能是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建设高校服务型机关。 此后,陆续有学者开始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涵义与特征进行探讨。黄崴等人将“服务型学校管理”定义为“学校平等地对待师生,关心、尊重和爱护师生,建立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之间的合作机制,重视师生、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参与,为师生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并提出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价值是服务本位、平等与尊重、合作与参与[15]。林则田等人认为,高校服务型机关要遵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本要求[14]。 关于服务型管理体系的建构,不同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总的来看,主要是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关主张。(1)管理理念方面,林龙海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16],代飚认为要树立亲师生、为教学、为服务的理念[17]。(2)管理职能方面,代飚提出要实现从权力型机关向责任型机关转变[17];林龙海认为要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中的服务职能,要摒弃行政本位,转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16]。(3)体制机制方面,林龙海认为要简政放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和问责制[16];黄崴等人提出要建立参与式、民主化、决策过程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决策机制[15]。(4)组织结构方面,黄崴认为要形成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弹性化运行机制,使组织成员职业化[15]。(5)管理方式方面,黄崴提出要改变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以及学校对家长的管理方式[15];代飚认为要从封闭式机关转向透明式机关,确保行政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17]。 4.服务型行政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试点、全面改革和不断深化三个主要阶段,改革内容主要围绕高校自主权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18]。经过30年的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成为改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自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至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但是,与此同时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提高教育质量开始成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不断强化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术权力的发展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自身服务学术研究的职能。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高校内部管理中相互制衡的三大基本权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一直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由此导致的学术决策行政化、学术研究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此外,我国高校普遍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而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教授治学”。因此,学术权力的回归已成为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变迁的重要趋势。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中学术权力已处于上升态势,今后将形成“品”状组合的权力结构,即学术权力置于顶端,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构成底部支撑[18],因此,学术权力的日益发展无疑要求行政机构必须加强自身服务学术的职能。 第三,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凸显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提出建设“服务型高校”[19]的目标,强调高校要主动承担推动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日益紧密的状况,使内部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服务社会的要求。 总之,高等院校所承担的基本功能和我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高校行政工作必须以“服务”为中心,行政部门应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高校实行服务型管理,也是整个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 二、“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首先要准确把握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 笔者认为,可以从管理观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服务对象等角度考察“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从管理观念上看,管理者将自身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上,普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把为广大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服务视为行政机构的基本宗旨;从管理职能上看,为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者服务成为行政部门的首要职能,行政机构根据相关需求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务,并重视提高服务质量;从管理方式上看,管理部门改变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尊重广大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重视其需求和意见,以平等的姿态为相关方面提供服务;从服务对象上看,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这也就决定了高校行政部门基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研人员以及与学校合作的相关社会机构,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构成了学校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论/文/网LunWenNet/Com] 由此,我们认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指的是高校行政部门以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首要职能,通过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 2.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特征 服务型行政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行政模式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服务本位。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强调把服务作为核心价值观和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职责。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为相关合作者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尊重与平等。服务型高校管理模式倡导并实践尊重与平等的伦理观,尊重每个个体,强调人人平等,努力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和谐关系。行政部门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并积极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努力使人人平等地享有学校发展的成果。 高参与性。服务型行政注重提高相关利益者在学校管理和决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让其广泛参与到学校发展与建设中来。学校决策活动不再仅仅由少数领导干部把持,而是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与建议,让其充分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相关利益者代表不仅拥有管理建议权,而且真正享有表决权。 强回应性。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有效的沟通回应机制,学校行政部门与师生员工及社会服务对象之间能够保持畅通无阻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行政机构能够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愿望和意见,并及时、主动地作出反应,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各种问题。 公开与公正。在服务型行政管理体制下,学校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向师生员工、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公布相关工作信息,使决策和管理活动更加透明和公正。师生、家长等相关利益者有权对学校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如果服务没有达到标准,有权提起申诉。 三、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路径 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一项涉及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组织机构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理念、制度、组织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着手,推动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观念体系建设 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对以往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进行变革,培育并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把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尊重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充分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强化“管理即是服务”的意识。把服务视为管理的核心要素,把为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服务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来做,将服务水平作为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 第三,要树立“管理意味着责任”的观念。高校行政部门的首要职能是服务,服务就意味着要对服务对象负责。因此,要大力加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努力构建责任型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人员要主动关注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对师生员工、家长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负责。 2.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高校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应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制度,推动服务行为制度化。 第一,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决策评估等制度,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涉及学校发展重大问题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决策,应充分听取广大师生干部、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与建议,坚持问计于师生,提高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度,接受相关人员与组织的监督;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问责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 第二,建立和完善沟通与回应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行政机构与师生员工、家长及相关合作者对话的沟通机制,确保双向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学校行政部门能够准确了解师生、家长等相关利益者的愿望和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回应机制,积极主动地回应相关利益者的诉求,确保其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其反应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搭建沟通与回应平台,提高沟通和回应的质量与效率。 第三,建立健全服务评价和监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制度,对行政部门的服务内容、质量与方式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健全监督制度,使行政管理工作在有效监督下开展。重视师生及家长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公务员之家 第四,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建设。推行阳光行政,努力建设透明式机关。凡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需要师生员工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相关规章制度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务公开栏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相关利益者公开。既要公开工作结果,又要公开工作过程。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化建设,提高校务公开的信度和效度。 3.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高校服务型管理组织体系有3个核心要素:扁平化的学校组织结构;弹性化的学校组织运行机制;专业化的组织成员[31]。构建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要求进行组织体系的变革,建立简约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成弹性化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要建设简约化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费用低、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失真率低、管理跨度大等特点,既能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应变能力,又能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调整组织结构设计方案,改变传统多层级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减少过多的中间层机构和中层行政职位,使行政组织实现简约化和扁平化。同时,适当增设综合性服务机构,设计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横向组织框架,不断完善横向组织机构。 二要建立弹性化的运行机制。弹性化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提高行政部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完成特定的服务目标。为此,可考虑实行弹性化的项目管理机制,即围绕相关工作任务,集合在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形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专门任务团体或日常工作团队,共同完成相关工作,待任务结束后团体成员各回各处。 三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服务型管理强调学校行政部门要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服务,并不断推动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因此,要大力推进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确保其能够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4.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求学校具备良好的保障条件,如充足的办学资金、良好的管理运行条件等。一是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大力增加办学资金,为服务型行政管理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二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改善学校管理运行条件,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湖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渊源探索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根据《湖南大学校史》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观点,参照当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勾稽整理,论证近代湖南大学(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学教育方面启动最早,领导有方,师资优秀,课程新颖,成绩突出,曾长期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先进行列。对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多学科资源发展行政管理学,本文也发表了意见。 [论文关键词]湖南大学行政管理简史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从隋朝算起,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臻于完备,以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文官制所参考。中国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围绕科举制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学体系,即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宋元以来的书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学化。19世纪湖南行政人才辈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书院接受过科举考试前的培训(含自修和相互切磋)。这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渊源。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国民党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 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国民党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宪政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风骚。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 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云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习研究 【摘 要】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之下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管理学的细化分类。行政管理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要做强做好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专业实习对学生的锻炼是极为重要的,完善本专业需要把理论建构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并形成良好的机制加以辅助。唯有如此,才能够把云师大行政管理专业做好,实现又好又快的长足发展,在未来各高校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并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 实习 对策机制 云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属于非师范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或硕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的考核要求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素养。理论方面就是要学好下列主干专业课程: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导论、地方政府学、行政法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政府经济学、办公自动化理论与实践、高等数学、经济学等。实践方面则是自己去各单位找寻实习机会,锻炼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素养。借在昆明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实习的契机,我大幅地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素养和工作能力。 一 实习时间 2012年8月20日至10月12日。 二 实习地点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或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号楼323室。 三 实习单位和部门 1.实习单位:昆明市农业局 昆明市农业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县级,加挂昆明市畜牧兽医局牌子。昆明市农业局系统共计380人,局机关66人,主要工作职责18项。它是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农业发展的职能部门,内设17个处室,下辖13个直属事业单位。 2.实习部门:昆明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 主要工作有:负责指导局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负责组织人事管理和机构编制工作、承办市农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四 实习目的 1.了解、熟悉和运用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理论学识和实践技能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方面学科素养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多元化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可以加强自身与行政机关、以企事业单位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的适应程度,即人岗匹配信度。此外,实习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力和工作能力,增加就业砝码。 2.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及价值观,养成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的习惯 逐渐养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习认真工作和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强化学识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匹配度。学会善于处理人与人间的关系,扩大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学识,尤为重要的是IQ和EQ的成长与提高,熟悉社会自我运行规则,加强社会适应性。 3.对择业观进行佐证,提前演习角色转化――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变化 经过专业的实习,可以提前知晓感受职场生态,熟悉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权责和内涵。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主动、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另一方与同事特别是老员工多沟通,对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进行有益的理性思考,佐证自己是否喜欢从事此类职业,同时对不同职业及岗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五 实习内容 1.软硬件的使用与维护 组织人事处共有4位工作人员,其中男性1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在33左右。由于每日工作量较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复印、收发传真、文字排版及表格制作等简单的工作就交由我来完成。尽管简单,但耐心却是必不可少的。 2.处理数据及报表 见习期间,数据整理工作主要有四群工作、昆明市农业局正科职数摸底、干部公务员信息统计、复转退军人统计、工资变动等。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处理都需要安静、平和的心态,重点是心细和“坐得住”,毕竟任何数据尤其是数字的整理工作要求都是极为细致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3.组织人事处公文的撰写 无论何种公文都有其固有的模式和语言规则。公文主要包括起草、修改、校对和用章等流程。在人事处我学会了撰写通知、简报等公文材料,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并指出不足和改进手段,使自身得到极大的提升。 4.做好与会工作 会议是分配工作任务、传达指令、讨论学习、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实习时期,我接触到的大型会议主要有“新闻摄影及政务简讯培训会”“OA培训会”“茶话会”等。首先,会议召开前做好准备工作是极其重要的。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撰写并发出通知。第二,提前做好会议资料的提供工作。第三,做好人、财、物的统筹协调。其次,会议过程中要做好会议纪要。最后,在办公、学习交流等会议结束后,要给自己所在部门传达会议内容。 5.专业调研与工作交接 在实习的同时,结合所在单位进行相关专业的调研,形成调查报告,填写调查鉴定表、实习鉴定表,并最终撰写实习报告,盖章后完结。此外,请见习单位开具实习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实习结束后,最重要的是完成工作的顺利交接。 六 感受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环境 通过专业实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行政部门的内外职场生态,特别是加深了对马克思・韦伯的金字塔形的官僚制体系、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联盟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实践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并使自己不断弥补缺点,提前感受就业和工作的压力。 1.各层级政府间的服从、竞争与合作――基于博弈论视角 博弈论:个体或单位,在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游戏”规则共同作用下,利用目前自身已知的信息,选择执行适宜自己开展工作或获得最佳利益的最优或者满意的方案,结果有三种:一胜一负、一负一胜及胜负相平。而第三种结果即为管理学中所说的非零和博弈或者说是互利共赢,前两种则是零和博弈。 由经济人假设可知,各层级政府有追逐其自我利益的本能。各级政府既扮演命令和服从的角色,又代表着本地的利益受众或目标群体,政府之间或机关部门间为了争夺彼此的资源与利益相互博弈。政府间的博弈争夺的是资源,主要有人事、财税、审批等方面的资源性核心权利。 2.需要层次和双因素理论的体会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等五种。而赫兹伯格又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的因素归结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于我而言,在实习过程中的保健因素就是每月800元的生活补助费。而得到单位的认可,却是激励因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起作用。 3.复杂人假设的体会――防人之心不可无 由复杂人假设可知,人兼具经济人的逐利本性,也具有社会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该假设指出,人的需要随着时空的流转而不断变化,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动机与需求间发生作用与反作用,需求、动机不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亦有所差异。 我国的社会环境自古以来就是极其复杂的,现如今价值观多元化。我们这些刚从象牙塔初入职场的学生要完成职场人的转变,学会融入社会。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好自身:“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七 实结 1.主要收获 第一,完成实习的目标与任务。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渐渐地熟悉了农业局的环境,了解昆明市农业局的相关机构职能。在此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对行政机关的职能有了切身的体会,以前只是在书本上进行了解。 第二,提升操作技能。通过实习,学会了打印、复印、使用传真等基本技能。在实习伊始,接触的公文等材料,老师要做很多修正,通过与老师的请教交流以及自己的不懈反思,使得自身的公文应用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各方面的操作水平明显进步。 第三,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云师大的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理论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但实践方面的技能性训练比较欠缺,某些方面偏于形式化。虽说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理论知识,能更新陈旧的理念,以科学的视角分析工作,改善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但在技能、实践、操作层面,特别是对问题的实际处理缺乏效度。因此,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这对具体事物、问题、工作的处理都是必需的。虽说理论具有先导作用,但是理论一旦与实际相脱节,便显得毫无意义。 第四,养成遵守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的习惯,建构起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1)做事要走程序化,以与工作相关的政策规定和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切忌主观化和随意性。(2)在行政部门实习,要有冷静、灵敏、清晰的思维。恪守单位纪律,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保守单位秘密。(3)工作或做事要有效度,切忌推诿阻塞与迟滞;多做汇报与请示。(4)学会机动客观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不乱说话,认真做事,待人有礼。(5)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良好习惯,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技能。(6)在做人做事方面养成品行一致、态度端正的良好习惯。力求工作认真细致,办事有条不紊。做到有信心、上进心,学会与人和平共处。 2.实习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实习单位的问题。(1)组织结构存在缺陷。农业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有老龄化倾向,缺乏年轻劳动力。(2)有的部门工作量较大,人员比较少。例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人手严重匮乏。由于人事处的工作具繁杂性,因此需要的人手比较多,但是人事处目前常驻工作人员仅3人而已,其中有一个还是借调过来的。(3)激励机制存有缺陷。一方面,部分职员工作欠缺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目前的激励手段不能激发员工工作的效度。因为在考核机制下,职员只需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只要没有犯重大过错,一般不会被辞退,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 第二,自身的问题。(1)专业知识有所欠缺,知识结构需不断优化。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是纯理论化的,和实际有较大距离。(2)工作经验不足。与MPA、MBA不同的是,攻读它们的大多是已经工作的人,而且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结合工作能有很好的理解,我们普通大学生则是毫无工作经验的,对社会人情世故也不了解。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只是装在象牙塔里的标本而已。(3)稚气过重,社会化修炼不够。社会与学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融入社会。社会上的事特别是工作上的事务有其自身运行机制,不能够完全用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需要自己去不断学习和领悟。 八 实习建议 1.强制实习,教师要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要切实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学生可以自己找实习单位,也可以通过学校和老师找。学生的实习至少要在一个月以上,切记流于形式。 2.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实习证明、鉴定表、调查报告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实习成绩等。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对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 乌申斯基认为学校存在三个要素,分别是行政管理、研究和教育。其中行政管理位于首位,可以说它是实现学校其他两个要素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然而,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作者从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行政管理如何创新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 大学 行政管理 体制 一、大学行政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 大学行政管理,是指大学为了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往往需要依靠一定的制度和机构,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发挥行政和管理职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顺利完成学校的工作和任务,实现预定目标和完成组织活动。虽然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相对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是一种辅助性工作,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俄国非常出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学校存在三个要素,分别是行政管理、研究和教育。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可用的人才,搞好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可以说,大学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然而,让这一切顺利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管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质量。所以在三要素中,行政管理位于首位,可以说它是实现学校其他两个要素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二、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机构冗杂、效率低下;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够、素质低下,导致人们对高校行政机构存在一些不满跟误解;行政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等等。这些都使得高校行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效率低下,阻碍各项工作的进展。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得到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这些问题都必须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 1.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行政管理的首要问题是机构设置问题。大学行政机构跟其他行政机构一样,守着一套旧有的固定模式,如党委办公室、纪检部、宣传部、公会等,由党委领导主要从思想上进行管理。仔细研究,会发现其与教学的关系较小。这些结构的设置需要相应的人员填充,因此就导致行政人员冗杂,甚至出现比学校老师的数量都多的现象,带来学校行政资源成本较高的问题。其次表现在管理系统不合理。由于行政管理中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设置的不合理,管理系统的范围太广,包揽任务宽泛,往往导致随意性、岗位职责不明确,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要办一件事往往需要跑好几个地方还未必得不到有效回应,办事效率低下。再次表现在行政人员的问题,这是主要问题。一般来说,学校的行政人员可以称为辅导员,所谓辅导之意,理论上就是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作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相当于领导,服务意识低下;在他们中间存在严重的官僚作风,也就是指脱离群众和实际的不负责任之风,比如学术权利低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缩小而行政权力泛化,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没有有效采纳,教师还不如辅导员,官僚主义衍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行政人员觉得自己权力很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工作效率不高,成员比较散漫,工作消极,不能快速有效地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很大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或者说激励机制,如此下去,可能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第二是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行政管理的宗旨应该是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但如果过于散漫没有服务意识,那么就尽不到自己的职责,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三是权力过于集中。学校行政管理部分虽然机构众多且人员也不少,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只有几个或某个领导,如此一来,就容易出现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导致工作时效性问题,而且容易滋生校园腐败,应该引起注意。 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管理体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比较落后。传统的、原有的教育行政机构跟它所在的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跟服从的关系,所谓管理就是这个意思,行政管理管的就是学校。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行政人员的官僚之风。而且机构繁杂,人员相应也就增多,形成阻碍创新的局面。二是考核人员的方式陈旧不合理。旧有的考核方式奖惩机制跟鼓励机制都欠缺,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功能,传统的考核标准,通常是四方面“德、能、勤、纪”,过于粗放,不细致跟明确。 三、行政管理如何创新 一是行政人员素质必须得到提高。因为一切工作的主体跟完成者都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负责一切计划跟工作的实施。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办事效率跟办事水平的高低。新形势下,行政人员应该更新观念,强化能力,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服务意识、办事效率,等等,服务人员应该有服务意识,当学生或者教师有需求时,应该及时处理,禁止推脱或者为难,努力使得学校的行政管理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是坚持以学生和教职工为本,为他们服务。新形势下倡导一切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则是一切以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为本,为他们服务。只有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有效遏制他们的官僚之风,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改革人事招聘制度,抵制走后门现象,实行公平竞争,能者胜任。在上岗后做好培训工作,对自身工作及职责有一个清楚明晰的认识,源头就做好工作,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行政管理人员的定位;还要完善并明确奖惩机制,这样一来,就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防止惰性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综上,大学行政管理是一项细致且具体的工作,它存在的问题不少,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如何有效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思考和探讨。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论大学行政管理学课程“翻转课堂”模式 [提要]在大学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其中。本文就如何在大学管理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进行探讨,提出明确课堂主体及教学内容、建立鼓励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翻转课堂;管理学;教学模式 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专业基础课的教育,是令许多老师头疼的事情,学生不爱听、课堂气氛不活跃、内容枯燥乏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翻转课堂的引入,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场教育改革必将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必将影响高校的课程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在现阶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即将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在中国的教育界,翻转课堂带来的高效的教学成果影响着我国教育者的思考,一时间备受广大教师的追捧。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与时俱进,自我改变,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然后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由其在课下完成,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来巩固课堂所学。这种教学模式包含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巩固内化两个阶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而本文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通过自学并观看教师所录制的微视频来学习知识,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由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翻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成果,老师负责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对本次课堂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反馈,系统性地总结与反思,布置好下一次课的学习计划。 一、设定“翻转式”课堂主体及教学内容 由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特殊性,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 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每一个小组5人,以小组形式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二、翻转课堂学习效果检验 在采用翻转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较强的自学能力,往往会发生偷懒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地杜绝这种情形的出现,在课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翻转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讨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应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地让学生来回答,并给出练习题,由学生来完成。在每一堂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在课下提供内化知识学习提供可能,有利于每一位同学发展。同时,通过翻转课堂,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老师也对学生有了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老师靠印象评价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三、鼓励机制的建立 布鲁纳曾说过:动力与激情是学习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就尤为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应该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在布置课下任务的时候,知识点不宜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知识点过难,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老师应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由学生一个一个去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堂课老师可以选取一定的奖品带上课堂。对于在不同的任务场景里,每一位表现好的同学可以任意选取一样奖品。当然,不同难度的知识,对应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总的来说,难度越大,奖品品质越好。当然,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制度才会有规范,这样也能够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有利于他们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以上三个步骤在“翻转课堂”应用中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必将导致这一教学模式最后流于形式,不能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诸如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学生自觉性,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看视频,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手段,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传道,负责讲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完善翻转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对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摘要:一个国家的兴亡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成败,大学所肩负的主要社会任务就是育人,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在国际各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培养合格人才。明确了大学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对于大学行政管理在大学建设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发挥的作用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总结出目前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引发对大学行政管理新理念的思考。本文从探讨大学的办学理念入题,重点阐述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问题。 关键词:办学理念;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几乎没有谁不知道上世纪早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之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正吃透其精神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能够将其精神贯穿于办学实践的人寥寥无几。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学术组织、人类社会的知识生长集散地和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其主要社会职能应当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一流的大学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标准,但是会有一些客观的评价条件,它包括: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管理,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体制机制。一流,就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目前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科研、学术、教学方面还未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行政管理、教学、科研是支撑大学的“三大支柱”,而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体制中处于领导决策、组织协调、保障服务的地位,其保障与服务的核心和前沿应当是教学与科研。高效而科学的管理,其方方面面都应当一致地指向如何使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赶超世界一流,使大学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充满人文关怀,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性基石,能够应对外部世界的种种挑战。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认识没有多大差别。如何使行政管理更好地为教学与学术研究服务,是大学行政管理必须抓住的关键问题。而要抓住这个关键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提出大学的办学理念,然后在办学理念的引导下,解决如何建立起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的问题。 一、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办学理念,是指办学者对大学如何运作而形成的一种体现其办学期望、目标追求、教育思想和信念的理性认识和宏观认定。简单地说,大学办学理念,就是要对“竭尽全力,究竟想办成一所什么样子的大学”做出明确的回答。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大学的回答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办学特色。我们不妨统览一下国内外几所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斯坦福大学:实用教育。牛津、剑桥大学: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耶鲁大学:高等教育应当致力于智力文化的训练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哈佛大学:与真理为友。麻省理工学院:实用知识的教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文理相通。上个世纪早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之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之论,其实也是一种办学理念,体现了梅贻琦以“尊师重教”为本的办学思想。综上可见:大学作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高层次教学科研机构,各有自身的文化背景、社会定位与时代特征,有各自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但其共同的办学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以及学术创新。明确了办学理念,如何建立起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思路。 二、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按照学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管理学原理对学术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在这些条件完善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有利于学术科研活动的产出。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要建立三项机制,即: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1)约束机制:一是针对教师队伍的约束机制,二是针对行政管理者队伍的约束机制。针对教师队伍的约束机制:①采用学术共同体的科学规范化控制,防止学术不端的行为发生。学术研究是专业性、深刻性、创新性很强的活动,只有相同或相近的同行才能对其作出确切的判断。以学术为职业的大学教师,其相同或相关领域的学者处于同一个学术共同体中,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上有共同性,因此要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评议通过运用其专业素养及共同规则就评议对象的学术水平及价值作出评价活动,其评价结果应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学术共同体有权处分、清除违反基本学术原则的人,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②通过学术共同体控制,树立民主化的学术组织管理制度,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这主要是针对学术共同体中有影响力的个人行为的控制,避免盲目的追随附和,而要在学术讨论中发扬科学、民主精神,学术品格人人平等,保证教师在自身学科领域内的自由,赋予大学教师以充分的思考、研究、发表、和传授学术的自由权利,在真理面前自由讨论、自由探索,使学术思维发散化、多元化。针对行政管理者队伍的约束机制:主要是指学术领域去行政化,明确行政权责归属,约束行政权责范围,实现学术自治。在当今的一些中国大学的学术领域里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模式滥用,即把大学作为完全的行政机构来管理,而忽视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殊性。学术领域去行政化,要做到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不担任各级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实现行政管理与学术决策的相对分离,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自己的功能,独立组织学术活动,独立做出学术决策,而让行政机构执行。行政机构应当扮演学术服务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最终实现学术自治,赋予大学学术共同体内部学者成员自我管理的权利。(2)激励机制:激励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个人动机,引发和调动个体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对大学教师及科研学术队伍进行激励需要坚持两条原则:①促进成长原则,特别是对中青年力量,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助于自身发展与提高的事业平台与成长空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职业管理与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自学进修和脱产轮训以及出国深造等,努力为其提供学习机会;支持鼓励其在教学、学术科研领域内不断提高不断进取。②公平的利益分配原则,包括合理的工资制度、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和健全的工作绩效制度。(3)竞争机制:通过竞聘上岗、职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以及绩效浮动工资等引入人性化竞争机制。①竞聘上岗:实行任期制,任期满后必须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任职人选;履行岗位职责,必须按规定完成额定工作,设立岗位津贴予以奖励。②工作绩效制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项基本功能,也是大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工作内容。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服务绩效应当构成大学教师的工作绩效,教学绩效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研绩效通过学术刊物等级、被引用率和科研经费进行评价;服务绩效可通过所开设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来进行评价。 本文对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基本上还是粗线条的,在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上有待进一步深入考察和探讨。意在这里抛一块“砖”,希望就这个问题能开展更广泛的讨论,以收引“玉”之效。 作者简介:王鲁男(1984-),男,硕士学位,西北大学组织部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干部。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论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素养及国际视野的培养 摘 要 英语素养是大学行政管理干部基本素质之一,国际视野则是更高的要求。文章强调了英语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并简述了培养方法和策略,为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大学行政管理干部 英语素养 国际视野 1 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水平现状 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水平呈年龄越小水平越高的状态分布,这也与他们的学历相似,年轻人多半都拥有硕士学位,而且,他们历经无数次英语考试锤炼,包括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硕士研究生英语统考,甚至还有人参加了雅思、托福等出国考试,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而老同志英语底子较弱,只是在职称晋升,论文摘要写作时才会用上英语。另外,无论年龄大小,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差,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 2 英语素养的培养 (1)培育英语学习情趣。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需要时间和耐心。在日常生活中,不妨从一些小事做起。看英语经典电影(可带有中文字幕),如:2012奥斯卡获奖影片《艺术家》、2013奥斯卡获奖影片《逃离德黑兰》。听英语歌曲,《一千英里》,如果不喜欢流行歌曲,也可尝试乡村音乐歌曲《故乡的路带我回家乡》。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不接受甚至逆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种子就开始在心中萌生,对英语的好感也日趋增加。也可收集英、美等英语国家的邮票和硬币。五彩缤纷的邮票和千姿百态的硬币肯定会唤醒求知的欲望,使你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情趣培养很重要,它会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使人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2)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英语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构成。准确的发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标准的语音使你的英语更容易被人听懂,沟通起来较容易,更让人产生自信。因此,要养成大胆开口说英语的好习惯。克服英语学习中的羞怯心理,不要怕出错,出洋相。可以从大声朗读做起,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朗读训练法,也可模仿英语电影配音,这样,你的英语听起来就非常悦耳而且出口成章。此外,标准的发音也决定着你的听力水平。要多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英语新闻和VOA、BBC节目,来训练自己的听力。在听说领先的基础上,扩大英语词汇量,准备好单词本,把单词分门别类整理,强化记忆。要特别关注英语的习惯搭配、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这对于培养英语思维益处多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客观生活环境、民族心理、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促成了不同语言习语的形成。例如,汉语:游泳池人太多:下饺子。英语表达则是The swimming pool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游泳池里的人像沙丁鱼般紧紧挤在一起。)若真的把“饺子”一词翻译出来,外国人则无法理解,啼笑皆非,因为他们的食谱中没有饺子,也无从理解其文化含义。此外,在语法学习中,对固定句型、强调结构、虚拟语气、倒装句、动名词、不定式要做到真正理解并吃透其含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3)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体会英语的独特魅力。在广告和公示语中学英语。例如:Once tasted, always loved(一旦品尝,爱之终生),once与always 形成鲜明对照。又如:You and Northwest, business at its best(您与西北同行,生意最佳水平)。这是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广告。该广告充分运用了语言韵律美,而且还给乘客一良好祝愿。又如:No problem too large, No business too small(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没有不做的小生意)。这是IBM的广告,两部分英语结构对仗,既充分表现了公司的实力,又反映了公司事无巨细的服务态度。又如,警示性公示语:No dumping. Only rain Down the drain. Report pollution 652-2020(请勿倾倒垃圾,排水沟只限排雨水,举报污染致电652-2020)。在这条公示语中,rain和 drain相互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对陌生单词drain的含义有了深刻理解。在业余时间,可培养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也可定期写英语博客。把最新的英语词语和精彩的句子写进去。如:business incubator(商业孵化器);peak time for saving lives(黄金救援期);Modern pop culture paints Einstein as a bushy-haired superthinker.(大众文化把爱因斯坦描绘成一个头发乱蓬蓬的超级思想家)等。练习职场英语100句。这样日积月累,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的思维也会被逐渐培养起来。 (4)在平日生活中,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培养国际视野。注意积累国际资讯和英语背景知识,这对拓宽国际视野大有益处。例如:很多人不知道英国的法定假日:银行假日(Bank Holiday)。误以为是银行自己的假日。的确,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银行停止营业的日子,对于英国这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如果银行停止营业,当然也意味着所有商业活动也都会停止,人们也就可以不用去上班,后来定为英国的法定假日,并走进了英国人的生活当中。又如:英国人沉默寡言的个性和低调的陈辞与美国人高调、张扬、夸张的性格特点形成强烈对比。英国人聊天的话题是天气,美国人则热衷于谈论电视节目。若了解了这些知识,在与英美人士打交道时,一定会把握好分寸。作为高校的行政干部,在当今高等教育全球化、现代化的新形势下,了解并学习西方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是大势所趋。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全球视角和战略眼光。 3 学习英语的态度与3P精神 大学行政干部在英语学习中,除了积极的态度外,也需要一种精神。即3P精神。P1=persistence(坚持); P2=persverance(毅力); P3=patience(耐心)英语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步入这扇低门坎,长走廊的大宅门,需要有熬中药的精神。即:艰苦卓绝,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不会对英语,特别是大部头的阅读作品,产生望而生畏,望洋兴叹之感。外语学习中,既要敏感又要勤奋。例:北外胡文仲教授在国外工作期间,发现国外商店的招牌把经营的产品和范围放到突出的地位,而店名却不引人注目。这就是鲜活的英语。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店名上的英语,直至后来收集各种校园通知,邀请函,公共汽车票,展览会入场券等,最后编成了《英语文体学》一书。所以,敏感和勤奋,再加上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会把你带向成功的彼岸。 4 结语 英语素养是大学行政管理干部综合素质之一,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高校教职员工英语水平的程度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整体水平。而英语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循序渐进。除了平日自身努力外,学校也可对大学行政干部分批次轮流进行英语培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而打造一支专业过硬,英语素养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解析大学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改革措施 【摘要】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给高校教育到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形势下,我国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的稳定快速发展,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管理新要求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了现目前我国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促进我国大学行政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行政管理,问题,改革措施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指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中心任务,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对学校的信息、时间以及人财物等各要素进行综合管理。现目前,我国大学的行政管理还带有科层制的特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新任务与要求。因此,分析目前我国大学行政管理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大学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是目前大学行政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 1.领导对行政人员的素质不够重视。学校领导对行政人员的素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片面理解了行政管理的内涵。部分领导甚至认为学校的行政工作人人都能胜任,这种狭隘的思想就导致了在行政人员的安排中,没有全面考虑行政工作的性质以及行政人员的专业、品质、特长以及爱好等,无法使行政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特长在岗位上发挥作用。 2.行政人员的管理素质较低。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效率以及质量,要求行政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然而,在目前的大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的行政管理队伍中人员较为复杂,且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以至于行政人员的管理素质较低,导致大学行政管理的效率以及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不能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大学“轻行政管理”的思想普遍 长期以来,轻行政管理工作是大学普遍存在的偏见,从而使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处境尴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学行政管理的专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结构偏大,行政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大学中缺乏的行政人员的培训,提供给行政人员进修的机会较少,导致大学行政专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无法提高,管理方法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而教育质量。 2.近年来,随着高效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的工作主要倾向教育,加之大学分配制度的革新,导致了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与教师的待遇有优很大的差距。薪资水平普遍偏低的现象,降低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影响到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3.学历较高且年轻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较为缺乏,大学中,多数年轻的且学历较高的的人员不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多向教师的方向发展。而部分拥有较高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多数都身兼数职,要同时兼顾科研、教学与行政管理,因此,对于行政管理投入的精力就非常少,从而影响了大学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大学行政管理机关倾向严重,行政权力泛化 就目前大学的行政管理的机制而言,大学的行政管理机制还存在着过于庞大的问题,从而引起人员调配不及时,造成了严重的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大学行政机关中行政权力泛化严重,扩张性强,常常跨越自身职能,过多介入学术领域,导致学术权力被缩减,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被削弱,弱化了学术科研人员的地位,官本位现象严重,形成了行政机关的阶级倾向化,造成部分教师以及科研人员心理不平衡,严重阻碍大学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行政管理改革的措施分析 (一)加强大学行政人员的素质建设 行政人员是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的行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大学要加强行政人员的素质建设。首先,要加强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的培养,培养其事业心,加强其思想的建设。其次,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要不断更新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管理素质更够跟上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最后,学校领导要重视行政人员的素质建设,提供他们进修的机会,引导他们掌握新的管理理念、技术与方法。且要注重行政人员的选拔,综合考虑人员的专业特长以及工作性质,组建一支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工作队伍。 (二)大学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创新 1.建立大学行政管理的激励机制。 这就要求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行政人员的薪酬结构。并对行政管理工作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要适时地激励表扬,并给与一定的奖励,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激励表扬过程中,要务求真实,以实际为依据,不搞特殊。 2. 建立大学行政管理的考评机制。 可以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评价,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评价的主题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期间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评价时要结合多方评价,如同事评价、自身评价、领导的评价以及服务对象的评价等,并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评,以此提高大学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 (三)大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 大学行政管理在整体的布局上,要强化其服务职能。高校可结合的自身情况,适当强化学术权力,兼顾业务与学术,使行政管理与学术之间相互借鉴与补充。此外,还要进行行政管理的改革,加强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要革新人事聘用制度,贯彻落实行政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借鉴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与岗位竞争机制。其次,还要革新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时,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淡化阶级身份,按照工作质量与效率进行公平的分配。最后,还要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有法规保障,做到有章可循,从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与约束的作用,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及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又互相促进的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在探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剖析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探讨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近年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一般普遍比较注重在课堂进行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实习有明确的规定,但普遍存在实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实习单位不对口,督导不严格等现象。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策略。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大作业、军训、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行政)、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与衔接上,会计大作业与军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的实践周阶段,时间长度分别是1周、2周;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教学周阶段,其中教学实习结合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实习,社会调查结合城市管理与实践考察等调研活动进行,时间长度分别为4周、2周;专业实习(行政)安排在第六学期,有60小时的上机时间,结合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性工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教学周阶段,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时间为两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实践周,时间分别为16周、4周。为了全面了解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梳理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计划相互脱节的矛盾与问题,本次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由同济大学实践教学课题组、教务处联合开展,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作为管理层,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外因,关键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重学轻术”的思想,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还没有产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的思想,依然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够。学生方面,虽然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中,仍不清楚各项实习阶段的目的和内容;还有学生抱有功利态度,只重视与成绩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实践教学对综合成绩影响不大,未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学时比重有待增加,考核标准有待提高。科学化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次数及所占课时评价为“过少”、“过短”的居多。其中,选择“次数偏少”的占45.5%;选择“次数过少”的占4.5%。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评价,选择时间偏短的占50%。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践教学课时太短,实习机会太少等,不能充分满足真正实践的需要,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现实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确实比较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更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参观相关单位并听讲座、实验操作竞赛及挑战杯等比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社会调查研究、部门参观、课内模拟实验、创新设计赛事应该有选择性地纳入实践教学范畴。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学生对考核标准不太满意,认为现有实践教学考核往往只对结果进行考核,例如对调研报告、实习日记等进行考核,考核缺乏可信度。因此要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的考核标准以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 3.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行政管理系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方面仍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要求。调研数据显示,仅31.8%的行管班学生由学院安排校外实习单位。所安排的校外实习单位性质是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基地容纳学生数量有限,而且性质较为单一。在实习质量方面,集体参观作为一种认识实习,往往由于人数众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并不能对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而分散实习在管理和监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在实习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导致学生不能明晰实习目的。我系有不少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怎么样更好地使学生在基地真正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行教师考核制度在科研工作量、理论课时量等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考察较少。学院对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倾向于口头鼓励,而没有实质性的激励。以科研和业绩等作为考察对象的教师考核机制,没有为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安排一席之地,或者只重视一些量的方面,比如课时、作业量等,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察,从而导致教师在科研压力等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实习、实验教学安于现状,不进行探索。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复杂的过程,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手,不可偏废。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质上的结合。而且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规定学院不得随意变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以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三种类型——感知体察型、适应经验型、分析研究型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院可安排学生去行政部门参观、考察来了解行政管理概貌,还可以安排以扩充知识面为目的的系列讲座,促进交流;适应经验型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导向,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主要包括实习、挂职等;分析研究型实践教学是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政策分析实践、学习研究小组、专题研讨会等。 2.统筹规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创造实践条件。①建立综合实验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校实验室现状,重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类专业共同规划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将有限的设备、经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并进行科学化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可以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又具备学科知识。借鉴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可创建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平台实验是全校统一开设的信息实验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涉外事务处理能力、行政领导、决策和人事管理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选择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际调研,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论,该实验可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或学生毕业设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还可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坚持共赢原则下,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为基地单位员工提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为实习基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或者可以与基地联合做课题。同时可依靠社会上公有或私有培训部门,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由他们提供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行政管理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善于组织和思考问题。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各种培训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顾问,并向他们颁发聘书。聘请的这些顾问不仅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也是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还可以鼓励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标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确保有纲可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2],学校应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以确保实践教学工作有纲可举。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建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另一方面,通过设立课外实践学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应根据学分制实施管理办法,对认知实践、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采用实践教学中期检查督促和成绩考核办法的方式促使实践教学达到应有效果。而且,对学生社会调查、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等课外实践方面,可根据工作量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从而在制度上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保障。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上岗资格体系的建构 本文作者:冯静颖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任职资格与“知能愿”模型的适用性 1.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概念起源于对胜任特征的研究。自McClelland[2]1973年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后,西方诸多学者如Guglielmino[3]、Boyatzis[4]和Spencer Spencer[5],国内学者王重鸣[6]和王垒[7]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但对任职资格概念的认识基本一致,即:任职资格是某特定岗位任职者所需具备的各种资质的综合,这种资质既包括所学专业、学历水平及工作经历等刚性指标,也包括可迁移的软性技能和心智能力。如创造高绩效所需具备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健康的心智模式以及态度和动机等。任职资格体系,则是指包括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认证及相关配套制度等在内的系列制度的综合。 2.“知能愿”模型。尽管不同理论、不同组织对任职资格构成要素的界定存在差异,但从以下三个任职资格的代表性描述模型可见其内涵颇为接近。英国国家任职资格体系建立时间较早,它从知识、技能、态度和其他要素(简称KSAO,即“知能愿”模型)四个视角来构建任职资格标准。其中,K(Knowledge)是指执行某项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岗位知识等;S(Skill)是指为完成工作所必需运用的某种工具或设备的操作技能、工作技巧和经验;A(Ability)指能力和素质,如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O(Others)是指有效完成某一工作需要的其他个性特质,如工作态度及其他特殊要求。McClelland最先提出了胜任特征的“冰山模型”,该模型把员工的胜任特征分为显性的知识和技能、隐性的社会角色和特质动机两大维度。全球最大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我国电子行业巨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借鉴性地创建了包括资格标准(包含必备知识、专业经验、专业技能和专业成果四个子维度)和行为标准(包含行为模块、行为要项和行为标准三个子维度)两大标准的任职资格体系,树立了一个成功运用任职资格体系实现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实践标杆。 3.“知能愿”模型的适用性。高校行政部门承担着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服务教学一线、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等重要职责,工作复杂程度较高、灵活性较强、涉及面广,并且事无巨细。高绩效的任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更需要重点考察其可迁移的通用技能和态度。这是因为:第一,显性技能容易培训和习得,而具有潜质特征的软技能则不易在短期内生成、习得和提高。软技能不仅将影响显性技能的习得效果和个体绩效,在行政人员面临岗位变动和新技能挑战面前,“软技能”表现突出的员工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第二,工作绩效包含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①,总绩效的达成与“软技能”及“动机”显著相关[8],前者决定了绩效的质量和水平,后者决定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愿意付出努力的强度、方向和坚持性[9]。第三,态度和动机是介于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心理中介。心理学家米勒的力场分析理论指出,个体的行为向量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因素和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洛姆也指出,个体动机行为的强度,取决于人们对行为目标价值的评价(效价)和对实现行为目标可能性概率大小的估计(期望值),即:激励力量等于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只有当某个目标对个体来说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个体被激励的水平才会很高,才越有可能出现持续的优秀绩效[10]。尽管期望理论同时强调内外部因素对个体的激励作用,但从行政管理岗位上的知识型员工而言,态度也是一种生产力,只有那些具备工作能力、动机纯正、态度端正的员工才能带来组织所期望的绩效,并且这种意愿越强烈,员工的敬业度也越高。知识型员工若处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其绩效不可能很优秀。而对于那些有能力却不愿意做事的员工,组织需要去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这种“挖掘”既需要耐心细致的个性化关怀,更需要制度的引导。把“态度和动机”纳入任职资格标准,正是对员工进行制度化引导的一种表现和途径。第四,将软技能和态度纳入任职资格标准,体现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结合,通过多要素多层面的评价方式,避免单一评价方法所固有的僵化和刻板,增强评价的灵活性和弹性,有利于防范用人的风险,也使得主管部门在评价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性和话语权。第五,把“态度/动机”纳入高校管理者的任职资格,是对传统管理制度重专项能力、轻职业操守规制这一顽疾的一种修正,是将《教育规划纲要》和《规范》有关精神落实在高校日常管理的具体体现。“知能愿”模型很好地契合了高校对这一大职业人群的任职资格要求。基于此,笔者提出“知能愿”模型在建立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中的应用。 “知能愿”模型在高校行政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中的应用 任职资格标准的建立应遵从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任职资格为核心、以支撑组织核心功能为根本出发点的基本原则。标准确立及体系建立过程,自始至终需要三类人员的通力合作:一是高校有经验的管理者;二是关键行政岗位上的任职人员代表;三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整体工作予以框架设计和规范操作指导。同时,这是一项分步推进的工作,从指标定义、行为分级,到最后各岗位任职标准的确立,都需要阶段性地征询主管领导及岗位任职人员的意见,确保维度定义和行为分级既体现学校对任职人员的期望又不脱离实际情况。建立任职资格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岗位管理;二是确立任职资格要素和指标;三是定义指标和行为分级;四是确定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五是任职人员的资格认证。 第一,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按分层分类原则将岗位划分为不同的岗位系列。按照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规定,高校所有岗位分别纳入管理系列、专业技术系列和工勤技能系列,不同岗位系列内设立不同的岗位等级。目前,这一工作各高校已基本完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将进入第二轮大规模的岗位聘任工作。 第二,任职资格要素和指标的确立。如果说,第一轮聘岗主要考虑稳定为主、全员纳入,那么在第二轮聘岗之前,有必要在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梳理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再次聘岗时,对于满足新任职标准的,可以续聘;对于不满足的,可考虑其他更适合的岗位。这一工作有助于盘活人力资源,有助于逐步提高员工的职业化水平。一般地,高校行政岗位主要分为两类:处级及以上的管理岗位,处级以下以从事日常行政事务为主、具专业行政性质的岗位。这两类岗位设置目的与工作职责不同,任职资格也应随之不同。在确定任职资格要素时,既要分层分类考虑,又要整体统筹、兼顾纵向和横向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按照“知能愿”模型,任职资格的基本要素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一般可以以最高学历、所学专业或工作经历的折算来代表,以便于操作和管理;技能,可分为刚性指标和软性指标;态度,可使用责任感、忠诚度等通用指标,也可选择反映本校文化理念的关键指标,如可以将文化自觉、制度自律、敬业度等作为“态度”这一要素的下属指标。 第三,定义指标和行为分级。任职资格要素和指标确定后,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定义并对反映指标的行为和资质进行分级。相对而言,刚性指标的分级比较容易。软指标的定义和分级相对困难,这可能也正是历来的管理制度缺乏软指标设计的主要原因所在。即便如此,随着管理方法日趋丰富、管理手段日趋科学,将对软指标的考察落实在任职资格和绩效管理制度仍然有可作为之处。管理者可以通过观察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来推断员工在软性指标方面的水平。 第四,确定各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操作化定义和分级完成后,应为各岗位制定具体的任职资格标准。如人事处薪酬主管的任职资格条件,“知识”必须是二级(假定:一级为相关专业大专学历,二级为相关专业本科学历,三级为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下同),“工作经验”必须是三级[一级为相关工作经验2年及以下,二级为相关工作经验2-5年(含),三级为相关工作经验5-8年(含),四级为相关工作经验在8年及以上],软性技能要求具备沟通能力三级、协调能力三级,态度指标要求敬业度三级等。为各岗位确定任职资格标准及行为等级时,应严格遵循岗位对任职者的客观要求,避免受现任人员的影响。 第五,任职人员的资格认证。任职资格认证,是任职者和任职资格标准的接洽点。一般地,任职资格认证流程设计过程包含以下环节:第一步,组建任职资格认证小组。认证小组的成员应由各专业资深人士或专业人员组成,并且必须保证小组成员对任职资格工作有充分的认识。第二步,提交认证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相关人员可根据认证申请条件填写认证申请表并递交申请。第三步,对照任职资格标准,资格认定委员会需要综合运用测评、业绩检查及360度评价等手段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定,部门主管给出初步审核意见,并交人事处复核。第四步,认证小组将评定意见反馈给申请者个人和部门主管,对有异议的项目双方可进行确认协商。在取得一致意见后,认证小组可以将相关工作向校工作委员会汇报。第五步,认证结果反馈。校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人事处根据审批意见将任职结果在部门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间申请人对任职资格结果有异议的,可向人事处反馈或投诉。第六步,人事处同时还需要将评审意见反馈给部门,由部门与申请人沟通反馈结果。第七步,由人事处将任职资格认证结果统一输入人事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并存入员工个人档案。 认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一般来说,任职资格标准应符合约80%现任人员的总体情况而设置。第二,任职资格认证需随着学校战略定位的调整,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管理岗位业务要求的变动,在维护管理连贯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做好调整工作。第三,按照任职资格动态管理原则,学校应定期开展认证更新工作。以上三项工作环环紧扣,每一环节又自成系统,共同构建起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科学严密的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制度的应用 任职资格标准及认证工作的完成,将为高校创建系统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奠定基础。简要地说,任职资格体系可以为理顺合理的报酬待遇提供参照。结合岗位职责,对于职责重大且任职资格要求高的岗位,自然赋予较高的岗位价值。在招聘录用时,学校可以根据任职资格条件设计招录考察指标,从而提高招录工作效率,提高招录工作质量。这一方法对人员任用和提拔重用也同样适合。设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技能开发培训项目时,可以根据任职资格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展开。此外,高校即将进行的绩效管理制度变革,同样可以并且必须与任职资格相结合,从履职情况、执政能力、工作态度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设计关键绩效指标(KPI),引导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向学校期望的方向努力。因此,任职资格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此外,高校可以以建立任职资格体系为契机,从内在动机角度去激发行政管理人员全方位反省自己的履职水平和工作质量,自发找差距,自愿提能力,促进高校顺利实现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不难看出,这一工作也正是逐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要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化水平”的工作抓手,是高校真正实现人-岗匹配、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必由之路。组织性质不同、岗位类别不同,决定了任职资格的不同,只有适合高校自身要求的任职资格标准才能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行政应该立足于高教工作特点、办学特色和组织使命,因地制宜,开发既体现高校要求又切合学校实际的任职资格标准及便于操作的认证程序。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理念及培养方案,应先于任职资格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支撑发展战略、能够承载高校核心功能和落实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指标不在多,关键在于是否如实体现了岗位对任职者的客观要求。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组织创建 一、学习组织理论内涵和特点 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斯特教授在系统动力学原理基础上提出,由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博士完善。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建立共同愿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的五项要素。《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今天,一个人如想在美国生活得好,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1]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在于组织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的愿景;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组织智力的开发;上下级的沟通,组织成员边工作边学习,形成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大学中和在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培养和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旨在改变传统组织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理念中的管理改为激励,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竞争力的一种管理和发展的组织运行模式,以使大学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二、我国大学行政管理队伍的现状 大学行政组织是大学发挥教育和科研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建立的组织机构。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规模的逐步扩大,2010年与2000年相比大学在校生规模扩大了五倍,这使得大学变成了一个人员积聚、资金庞大、复杂的巨型组织机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给大学的组织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大学行政管理队伍与精英教育时代相比也存在的问题。 1.大学行政管理内涵、特点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大学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是一个学校办学效率的总要标志,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2009年我国有2305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两大类。大学行政组织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般的行政组织机构设有20个左右的部处。行政管理部门分为: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纪委、监察审计处、工会、团委;人事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处、计划财务处、学科发展规划处、离退休处、招生与就业处、基建处、保卫处、总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研究生学院、房地产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重点大学的行政组织机构会有所增加。大学行政管理组织与学术组织相比有自身的特点。(1)行政管理工作的繁杂性。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大学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了教学、科研、人事、组织、宣传、基建、后勤、财政、学生管理等。日常工作较为繁琐复杂,工作量较大。(2)行政管理工作的单一性和专业性。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工作流程程序化。同时,行政管理工作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这些部门在完成组织、协调等职能外,还要承担对各项工作的评价和认定等工作,如,教学质量监控,科技成果的评价,科研材料的选择等,这使得对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化。(3)行政管理工作的突发性。行政管理工作的突发性工作较多,涉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各种政策的制定等,增加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和压力。 2.大学行政管理队伍现状 (1)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庞大,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大学行政管理人员2009年与2000年扩招时相比人员有了较大的增加,是2000年时的0.59倍,十年来增加了10万多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5%。行政管理队伍的迅速增加,管理机构膨胀,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滞后于人员的增加。行政管理越来越细分,职责细化到个人,管理变成了为管理而管理,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行政管理人员在部门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间的取舍上更注重部门利益,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同时,用人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2)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与专任教师相比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从学历层次看博士学历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占少数,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为本科和硕士学历。表2反映一所地方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历状况,博士学历占行政管理人员的4%,硕士学历占行政管理人员的24%,本科学历占行政管理人员的82%。高级职称占行政管理人员39%,中级职称占行政管理人员53%。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由于行政管理人员来源于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真正具有教育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这使得行政管理人员对高校管理规律的掌握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上有较大差距。由于行政事务性工作繁忙,许多行政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精力潜心钻研行政管理的规律和行政管理的业务,不少人是凭自身积累的经验进行行政管理的,管理层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同时,专业的学术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混合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并存,削弱行政管理的规范性。 (3)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足。在大学的行政组织管理中,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形成在管理方法上的行政命令,管理手段上的强制,现代的管理思想如人本管理、校本管理、管理创新等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体现较少,在管理和服务上缺乏民主意识,更缺少协作精神。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日复一日地重复既定的思维模式的工作程式,学习和创新意识不足,在工作中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工作效率低,缺少主动、创新、进取精神。 三、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人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强调人和组织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学习,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激发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保持组织的创新活力,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要素主要有:知识基础、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时期行政管理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针对行政管理人员中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和文化等方面建立一个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及发展环境。 1.在组织结构上:强化制度环境,完善管理机制 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是扁平的,有利于上下级的沟通,增强组织间的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因此,大学的行政管理组织改革逐步向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发展,使大学的行政管理组织成为更具有学习能力的组织。组织的制度环境建设对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大学的行政机构依据科学的管理设置,权限的划分明确、职责分工的明晰,减少管理的层级,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行政管理的制度建设在于做好职员职级体系的设计,合理地设置岗位,变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施行政管理干部的任期制、岗位交流与轮换制。学习型理论强调组织学习的激励,围绕行政管理的目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是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抵触;二是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进取心。建立科学的富有竞争力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定期考评和评估岗位的绩效,以激励和支持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与进步。 2.在组织文化上:构建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文化氛围 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持续学习的组织文化,提供管理人员成长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前提。从个体上看,行政管理人员在自身发展的愿景激励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从组织层次上看,行政管理队伍通过组织共同愿景的塑造,改善心智模式,通过学习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建立有效的互动学习进修机制,培育以人为本、知识共享组织文化氛围,组织跨地域、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知识吸收和获取能力,促进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在管理上:提升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的功能日益多样化,学校内部的学术、行政事务日益繁重,大学的组织结构日益庞大,使得传统的大学行政管理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形势。现代的行政管理要求高水平、高效率、科学化与民主化,这要求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因此,在管理上建立优化、精简的行政管理专业队伍;建立适应大学行政管理队伍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符合行政管理队伍专业要求的职业培训体系,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复合型知识,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从而达到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升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论文 一、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机构冗杂、效率低下;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够、素质低下,导致人们对高校行政机构存在一些不满跟误解;行政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等等。这些都使得高校行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效率低下,阻碍各项工作的进展。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得到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这些问题都必须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 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学行政管理的首要问题是机构设置问题。大学行政机构跟其他行政机构一样,守着一套旧有的固定模式,如党委办公室、纪检部、宣传部、公会等,由党委领导主要从思想上进行管理。仔细研究,会发现其与教学的关系较小。这些结构的设置需要相应的人员填充,因此就导致行政人员冗杂,甚至出现比学校老师的数量都多的现象,带来学校行政资源成本较高的问题。其次表现在管理系统不合理。由于行政管理中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设置的不合理,管理系统的范围太广,包揽任务宽泛,往往导致随意性、岗位职责不明确,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要办一件事往往需要跑好几个地方还未必得不到有效回应,办事效率低下。再次表现在行政人员的问题,这是主要问题。 一般来说,学校的行政人员可以称为辅导员,所谓辅导之意,理论上就是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作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相当于领导,服务意识低下;在他们中间存在严重的官僚作风,也就是指脱离群众和实际的不负责任之风,比如学术权利低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缩小而行政权力泛化,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没有有效采纳,教师还不如辅导员,官僚主义衍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行政人员觉得自己权力很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工作效率不高,成员比较散漫,工作消极,不能快速有效地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很大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或者说激励机制,如此下去,可能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第二是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行政管理的宗旨应该是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但如果过于散漫没有服务意识,那么就尽不到自己的职责,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三是权力过于集中。学校行政管理部分虽然机构众多且人员也不少,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只有几个或某个领导,如此一来,就容易出现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导致工作时效性问题,而且容易滋生校园腐败,应该引起注意。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管理体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比较落后。传统的、原有的教育行政机构跟它所在的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跟服从的关系,所谓管理就是这个意思,行政管理管的就是学校。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行政人员的官僚之风。而且机构繁杂,人员相应也就增多,形成阻碍创新的局面。二是考核人员的方式陈旧不合理。旧有的考核方式奖惩机制跟鼓励机制都欠缺,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功能,传统的考核标准,通常是四方面“德、能、勤、纪”,过于粗放,不细致跟明确。 二、行政管理如何创新 一是行政人员素质必须得到提高。因为一切工作的主体跟完成者都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负责一切计划跟工作的实施。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办事效率跟办事水平的高低。新形势下,行政人员应该更新观念,强化能力,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服务意识、办事效率,等等,服务人员应该有服务意识,当学生或者教师有需求时,应该及时处理,禁止推脱或者为难,努力使得学校的行政管理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二是坚持以学生和教职工为本,为他们服务。新形势下倡导一切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则是一切以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为本,为他们服务。只有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有效遏制他们的官僚之风,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改革人事招聘制度,抵制走后门现象,实行公平竞争,能者胜任。在上岗后做好培训工作,对自身工作及职责有一个清楚明晰的认识,源头就做好工作,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行政管理人员的定位;还要完善并明确奖惩机制,这样一来,就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防止惰性思想和行为的产生。综上,大学行政管理是一项细致且具体的工作,它存在的问题不少,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如何有效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思考和探讨。 作者:吴郑雅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与职业能力培养问题 摘要:随着远程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第三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不断成熟,使得更多丰富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教育的功效,也使得教育的模式变得多样化、生动化和形象化。当今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远程教育;行政管理;职业能力;培养 随着“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高要求。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远程教育必须要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阶段我国的远程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探索出一种在远程教育环境下,使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了当前网络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研究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远程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之处,并寻找出解决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1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 “职业能力”其实就是指人们从事某项特定的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工作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根据对用人单位、行政管理培养单位以及毕业生的调研,结合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社会需求,可以得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拥有良好政治素养、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和合理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即:计划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 2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专业核心素养的训练 虽然远程教育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特点,学生能够通过感知、归类、收集等过程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但是就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而言,理论课比重大,实践操作训练缺乏,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教育。学生缺乏了专业核心素养的训练,职业能力不足。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够突出,削弱了学生自身的竞争力。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应并重,二者要平衡发展。在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的专业技能训练。适当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力,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 2.2实践技能训练流于表面 远程教育主要是依靠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和科研等多种渠道互助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技能培训平台和基地。一方面是受远程教育自身特点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年龄、所处环境不同,很难集中培训。所以,在远程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仅仅流于表面,没有作进一步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足。 3提高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3.1计划组织能力培养 无论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中,行政管理工作者都需要有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其实就是将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内容、途径等做好详细的计划,并对实行需要的人、财、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案例进行分析,例如“贫困县的摆谱症,高调消费的公共行政现象”,让学生从行政环境的原理分析。还可以借助沙盘推演和分组演练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领悟。增强他们计划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 3.2文案写作能力培养 文案写作能力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写、多总结。如社会热点的总结、案例分析、教训、总结等都可以写。指导学生熟悉公文写作形式,对报告、宣传稿等都能信手拈来,熟练写作。学生的文案写作能力培养没有捷径,需要教师引导,通过公文写作等相关的课程,给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自身多努力,多写多练,才能熟能生巧,提高自身的文案写作能力。 3.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熟练办公自动化软硬件成为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网络沟通、网页设计和网站维护等能力。扎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让学生熟悉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可以举行小型的计算机应用比赛,让学生重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在实践中真正完成自身能力的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 3.4依法行政能力培养 在法治社会下,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当重要。依法行政能力也成为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会接触到员工劳动保障,工伤处理等。没有一定的劳动保障法、工伤赔偿法知识是不行的。学校可以开设法理学、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可以例举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强化学生依法行政的能力。 3.5财务管理能力培养 虽然很多企业用人单位都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但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学校可以针对财务管理涉及到的知识,开设相关的课程。利用网络课件、双向音频等教学系统培养学生部门预算、资金利润率、投资收益分析等能力。可以模拟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过程,强化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财务实行有效的分配和管理,一点一滴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的财务管理能力。 3.6调研分析能力培养 针对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在远程教育中,要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可以加强学生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数据统计、调查研究方法、统计软件运用上有深入的理解,并能熟悉掌握这些方法和技能。可以多布置调研分析的作业,加强训练。如针对“地方行政人员职业能力情况”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并分析总结,撰写报告。在调查研究中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3.7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都在原有的知识、信息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组合,使之具备新的功能和效用。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针对地方政府现有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创新。当然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而是应该审慎看待创新,不唯上,不唯书,追求“唯实”。让创新真正受益于企事业单位活动中。 4结语 远程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利用远程教育的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学习课件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与研究,能够为远程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更完善的方法和途径。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行政管理应用人才。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 摘要:目前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经验,还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主要从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财务会计人才。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训 财务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人才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历,还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求会计算机和英语等能力,除此之外,对会计人员的其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的来说,不仅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还对财务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最新的企业财务运作来看,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第一,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现代企业财务运作不只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靠财务管理团队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单位之间密切协作,在涉及外联事务时还需要和外面机构进行密切合作。 第二,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发展,会遇到不同的竞争者,市场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这就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要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并为企业的发展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企业日常开支的现金流充足。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需要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本文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为分析对象,总结了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 1 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特点分析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形象,它将企业运作的几个模块紧密联系在模拟情景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流程。从学生认识整体的企业架构组织,到学生分析产品市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车间加工生产,再到学生制定营销计划、执行财务预算等环节,都是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来进行的,这种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企业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激发学生合理创新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ERP系统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具体模拟操作时,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大致分成6 个学习实践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控制在5-7个人为宜,一个单独的小组就是一个模拟企业的代表。在模拟实践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照企业组织架构担任不同的职位,CEO(执行总裁)、CFO(首席财务官)、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等。其中模拟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企业持续经营在10年以上,并且有着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市场形象,但是现在企业遇到的问题是生产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模拟实践要求每组成员持续完成6至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模拟企业的竞争对手和自身实力旗鼓相当。小组成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公司的经营发展资金不出现大规模短缺、如何重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并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等。 该实验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在模拟经营的几年中,在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进行一番真正的较量,最终获胜取决于企业各个方面发展的综合平衡。并且每一年经营结束后,指导教师都会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讲解在经营业务中可以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 2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学习其专业知识,而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学生缺乏整体管理理念,动手能力较差,另外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对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也不是非常清晰,因此,需要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会计理论教学的不足,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涉及跨专业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模拟实训中,从采购、生产、销售、记账的环节,涉及到了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以及如何做现金预算,做财务报表等,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企业整体的运营情况,了解很多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2.2 使学生具有战略意识,提升其预算能力。ERP沙盘模拟实验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企业发展必然遵循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发展壮大。如何制定企业的战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管理团队必须在谋求当期利益的基础上做出为将来发展负责的决策,所以在实验课程开始时应多花时间使学生形成战略和预算意识。 2.3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每个小组在ERP沙盘模拟中完成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又需要和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成员之间在合作过程中,要密切配合,有效沟通,共同面对困难,这些合理科学的任务安排,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ERP沙盘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ERP沙盘俱乐部。由于ERP沙盘模拟实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不同于传统的实训课程,因此可以不用拘泥为课程教学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刚入校时,参加学校的ERP沙盘俱乐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招收俱乐部会员,自己组织模拟比赛,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再拘泥于课程教学,人数不受限制,专业不受限制,可以把各个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模拟学习,互通有无,相比较古板的课堂教学,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2 合理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本文认为应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血液,加入会计岗位课程和ERP 沙盘课程的设置。在第一学期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和初级ERP 沙盘课程在实践中按基本会计岗位设置,着重进行出纳岗位和核算、审核与记账等会计岗位的介绍与实践,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的基本知识、职责与工作范围;在第二、三学期设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和中级ERP沙盘,进一步介绍各种核算会计岗位、稽核岗位、总账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的岗位职责与业务流程,并进行综合实践练习;在第四学期开设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高级ERP沙盘课程后,让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ERP 沙盘实践产生的财务报表进行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分析与决策。 3.3 教师参加ERP沙盘的培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有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授课老师一般实训经验欠缺,只是知道基本的ERP沙盘操作还不够,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ERP沙盘课程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只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对ERP沙盘有更深的了解,在进行课程讲授方面才能给学生更高的指导。目前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财务公司都开展了ERP沙盘课程的培训与竞赛,让教师参与这些公司的培训与学习,可以提高ERP沙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为ERP沙盘会计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财务会计实训教学问题与思考 摘要: 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会计专业核心课。会计实训教学则是指导学生运用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然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诸如观念上不够重视、双师型教师比重略低、与实际业务相差较大等问题, 因此对于如何加强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寻求有效的解决手段是所有财务会计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会计实训教学提出一些问题与想法。 关键词: 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校企合作 会计学由于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实物的一些基本技能。然而,现行的高校会计专业在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及教材使用等方面依然存在明显弊端,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现阶段各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训教学来实现,但现有的实训教学往往并没能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许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几年,还难以胜任普通的实务工作。那么,这说明我们的实训教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改革措施呢? 1 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训教学环节重视度不足 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虽然已开始改进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渐偏向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但在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然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目前各高校总体来说主要会计课程大部分都开设了实训教学,但有的课时太少,也有部分只是走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重视。 1.2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的财务会计实训,往往似乎希望将所学内容全部包含进去,难免与真实业务有一定的差距,缺少真实业务往来的立体感。学生们也只能通过实训教材来接触各种会计凭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完成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会计核算工作。由于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1.3 在企业实习学生难以接触工作核心内容 实习是学校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财务会计资料属于商业机密,实习生直接到企业实习因此而受到限制。就目前提供实习环境的企业来说,在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每个员工任务都十分饱满,实习生往往是“忙上添乱”。再加上企业的各项事务处理工作十分复杂,使各企业逐渐将越来越多的任务交由计算机处理,对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要求,即使接受了实习生,也大多不愿意让实习生接触财务核心系统,因此,实习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实践工作的机会。 1.4 教材落后于时代 实践教学教材大都陈旧落后。近几年由于新会计制度的陆续出台,会计实践内容必须随之进步,但目前多数高校依然使用陈旧落后的教材,导致实训内容与真实工作有出入。另外,现有的部分会计实验教材是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缺乏代表性;而有的教材则是有的编撰人员凭空编造的虚假财务资料,缺乏客观依据,且与实际操作情景有较大出入。 2 财务会计实训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发达国家高校中,实践教学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发达国家高校对于课程职业功能性的重视。由于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实践中培育,所以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熟练工作。 2.2 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最终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②经常聘请企业教师来校指导教学,并让高校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实践制度。③老师之间互帮互助,让有会计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帮助其他经验相对缺乏的年轻教师,使年轻教师们尽快的成长起来,更多的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赢式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企业的实践,可以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生产一线。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条件,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真正得到最真实的会计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为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应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尽可能全面的模拟会计工作流程、环境、职能岗位等的会计模拟实训基地,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实习材料,改进模拟实验流程。另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注意与企业商讨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管理责任等,以保持长期的双赢合作,使校外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又有实效。 2.4 提高实训教材质量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使用脱离时代的教材,势必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将来实际业务脱节,给毕业生适应工作环境带来困难。笔者认为,应该由学校实训课程教师与校外企业专业会计共同研究讨论,编写既结合教学与会计实践以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又与会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材。并随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积极修改教材并推出新版本,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通过提升实训教材的质量,既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方法,又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业务紧密结合。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基于财会信息化竞赛的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优化管窥 摘 要: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财会知识的兴趣以及努力学习的激情,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其综合素质水准,浙江省自2004年始组织在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举办财会信息化竞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为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综合素养,有效应对竞赛,必须进一步深化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尤其在模拟实训环节。本文回顾了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现状,结合竞赛要求,提出综合性教学对策,并从主题、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入手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会信息化竞赛;会计模拟实训;综合性教学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学习会计核算知识的最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关键能力――核算能力,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核心课程,学生只有从根本上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才能胜任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其他的如《财务管理》、《税务会计》、《审计》等其他专业技术课程,只有在学生掌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核心知识和操作能力之后,才能全面展开,这些后续课程重在讲述会计信息的利用、分析与检查。 与此同时,《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是围绕会计职业岗位展开教学,建立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因此,为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从编制记账凭证开始,到登记明细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这一会计核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安排会计手工/上机综合模拟实训。 一、浙江省会计信息化比赛概述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为促进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加强财会专业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将来从事财会职业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发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实践能力的考查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倡导、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自2004始开始举办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这是一项面向浙江省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十分重要的经管类学科竞赛。该项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自2004年举办首届竞赛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八届,参赛高校数由2004年的近30所,发展至2011年的63所,参赛人数每年有上万人,成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的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一项赛事。 1.竞赛程序。浙江省大学生会计信息化竞赛分为“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两个组,采用初赛(笔试)和决赛(答辩)两个阶段进行。初赛由各高校自行组织,竞赛委员会派人监考,时间为一天,竞赛采用封闭式考场,初赛试题由竞赛办公室在竞赛开始前在竞赛网站上公布。竞赛决赛采用答辩形式,每个参赛队伍直接进行答辩。 2.竞赛形式。初赛阶段以开卷形式,采取案例分析方式,通过每组内三位成员集体协作来完成,旨在考查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决赛阶段以综合分析题为主,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该项竞赛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3.命题方式。本科组竞赛初赛试题,以一家上市公司资料为基础,内容涵盖战略与风险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审计、ERP、金融、法律等知识,出题五到六道,每一题中包含1-2个方面的知识点,相当于将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命题上需要多个专业方向的教师协作来完成,这种命题方式在国内尚属首创。 4.竞赛内容。高职高专组竞赛的内容主要为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试题综合性强,通过竞赛对提高职业技能有较大帮助。竞赛获奖的同学已经具备了担任会计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要求。 本科组竞赛内容为战略与风险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审计、ERP、金融、法律等知识。高职高专组竞赛的内容主要为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实用性强的知识。 5.命题方式。初赛试题全为案例题,委托省内外高校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命题,也邀请著名企业参与命题,以使竞赛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竞赛决赛采用答辩形式,每个参赛队伍直接进行答辩。主要考察学生对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传统会计模拟实训瓶颈 在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模式下,作为学习者的个人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强化服从与忠诚的年代,灌输式的教育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然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在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其个人主体性不断增强,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对事物的评判不再是不予异议的唯唯诺诺。再加上20世纪末期进入了信息时代,丰富的域外文化和大量信息蜂拥而至,因特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由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纤通信网络,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地联结为一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近年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18世纪为80-90年,19-20世纪为30年,本世纪60年代为15年,进入80年代,缩短为5年左右。还有报告说,全球印刷信息的生产量每5年翻一番,《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即相当于17世纪学者毕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头脑变得“复杂”起来,权利意识、法律观念和选择的愿望使得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教育模式填鸭式的“灌输”特性必然形成抵牾,甚至形成某种潜在的逆反心理。 总之,方法的陈旧落伍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成鲜明的对照,灌输教育的实际效果被削弱。依靠传统的思想灌输和学习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具体的会计实务应用能力也不是只靠传统模拟实训模式就可以培养形成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面临的挑战意味着更新传统模式的紧迫性。 三、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优化方向――“综合性教学” 鉴于省财会信息化竞赛活动的办赛宗旨,在于激发大学生学习财会知识的兴趣和激情,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加强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认识,锻炼学生对管理信息化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实际业务处理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国内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综合性教学理念和办法就是在该竞赛引导下,对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财务会计的综合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并用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强调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 (一)综合性教学与会计专业素养的关系 综合性教学是提高在校大学生会计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源于会计,又高于会计,宽于会计,倡导多学科的整合,多能力的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素质,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专业素养的提高。 对于学生而言,综合性教学还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最终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会计专业素养。 (二)综合性教学方案 综合性教学方案大致上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任务驱动型。这类方案适合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例如:如中级财务会计自身的会计核算任务,包括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的整个流程。这类活动因为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具体,故比较适用于中低年级。 第二类是问题驱动型。这类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提问,并围绕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从而确定研究主题,这样的主题更具自主性,更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对于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以及该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这类活动具有探究、研究性,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故较适用于高年级。 (三)综合性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成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我们认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综合性教学策略包括:多元目标导向策略、主题探究策略和多元评价三大教学策略。 1.多元目标导向策略。多元目标指的是以提高学生记账、算账、报账和用账过程中综合运用会计和财务知识的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为外延的目标体系,它讲求目标确定和达成的多元化。多元目标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综合发展。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多元的,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这些多元目标中,始终要把财务管理素养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中级财务会计只是要求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具备基本的会计岗位任职技能。但我们的主要目标不是让学生单纯机械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而是学生在开展模拟实训时,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会计知识、能力对会计要素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将具体知识内化而成主动的直觉反应。 2.主题探究策略。综合性学习方式以主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它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题探究是指导学生以其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步骤,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在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的综合性活动中,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指导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与方法,开展资料积累与处理、社会考察、实验操作、交流反馈等实践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相关会计知识,增强探究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共同分享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专业综合素养。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即设置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假设、验证假设。我们以此为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课例研究,提炼出在会计综合性教学中实施主题探究策略时的五个步骤:确定主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成果展示――拓展与延伸。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探究主题的难易程度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如在低年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低、自制能力差等特点,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探究的方式多一点。而在高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放手多一些,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 总之,会不会学习?换言之,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自主学习方法的科学化,对广大在校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在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综合性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的方法有:各相关知识点“结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会计课程与财务课程的“结合”等。在整个教与学活动中,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除了有教师的点拨、示例,还应适当融合有关方法的讲授,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更好地、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知识,形成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论《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 【文章摘要】 财务会计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实训体系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本文将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企业财务会计;实训;课程 1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的概况 1.1 教学环境 随着《财务会计实有关务实训》教学准则的颁布,各个学院开始大力加强财务会计实训的有关实训室建设,主要包括会计手工实验室(1)会计手工实验室(2)会计软件实训中心以及企业ERP实训室等四个实验室。实验室由硬件和软件设备组成,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满足学进行财务会计实务训练项目的要求。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配备了基础的教学资料和设施,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训练习。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施,保障会计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该学校还建造了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苏州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明诚会计师事务所等事业单位,安排学生去这些企业进行会计实务训练,由校内与校外的老师共同进行《财务会计实务实训》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的缺陷。 1.2 教学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的课程实训是《企业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配套实训课程。实施有效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实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对财务会计内容、目标、会计组织的清晰认识和理解;二是加强学生全面认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框架、基本方法等;三是提高学生掌握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办理的实际流程、相关会计凭证的填制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的基本能力;四是学生需要加强学习企业外来凭证填制方式,熟练正确地根据原始凭证及规范的要求,科学地编制记账凭证、登帐对账,编制主要财务会计报表;五十不断提高学生记账能力水平,计算机熟练水平、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严谨的职业素质能力的综合培训。 1.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从内容设计思路、组织方式与目的等方面介绍。我国各个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教学课程内容基本都是以会计基础模拟实训为主,而财务会计的有关实训相对较为匮乏,有的设置了财务会计实训,但内容基本与会计基础模拟实训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其经济业务相对复杂些。《财务会计实务实训》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进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自主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在进行实训时,引入企业实际案例,根据实际账务的具体情况,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会计岗位的设置以及会计核算的要求,突出会计核算实际业务操作。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包括出纳、核算、审计等,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的设置模式,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和监督。因此,财务会计教学在组织上需要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分为财务负责人、出纳、制单、审核等多个岗位,组成实训小组,轮流担任,满足各单项技能的基本要求。财务会计实训的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综合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独立编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务报表,提高其动手能力。 2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 实训项目设计有待完善 实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没有落实到实处,教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设置一些财务会计实训,比如每学期安排10-20学时的实训课程,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财务会计实训贯彻落实,导致会计实训形同虚设。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单位没有对实训的具体内容、实训方式以及实训标准制定详细的准则和规划。 解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具体教学内容、要求以及目标,制定一套有机嵌入《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系列“企业典型经济业务核算单项仿真实训”项目。(2)对会计实训课程科学合理安排,采取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深入的模式,提高会计实训的覆盖面积以及其仿真性,利用先进的手段严格要求,设计好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具体环节。(3)任职教师需要根据会计实训的要求和标准,开展单项仿真实训,在进行嵌入式企业典型经济业务单项仿真实训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2.2 师资队伍实务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任职教师基本都是专业的会计教师,实训教师都具备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却相对缺乏实训经验,实务知识比较欠缺,对企业实际的业务操作程序不熟悉。 针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会计教师的实训培训,鼓励会计教师利用放假时间去相关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定岗培训,熟悉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的背景,增强教师自身实际业务能力,实现会计专业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从而保障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际会计业务操作能力的提高。 2.3 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待建设 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实训场地仅限于实训室,并且只有在进行建账实训时采取相关企业参观。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耗费经济成本较高,所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 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成立一个记账公司,主要进行会计咨询、记账、报账等业务活动。在进行财务会计实训时,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参与企业记账业务,以“做”代“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接触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建立现代物流学院,成立物流企业,为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会计实务实训》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参与物流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工作,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 总结语 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会计专业业务处理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各大院校需要重视《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管理,科学设置实训课程,不断提高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文章以一个项目教学实例,从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考核评价设计三个方面对一次课的单元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财务会计实训 项目教学 单元设计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课,该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是一门融理论性、技能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非常适合进行项目单元化教学。按照会计各个工作岗位的核算要求,将会计工作流程设计贯穿整个项目(模拟星辉家具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月份真实完整的经济业务,完成从建账—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核算流程)完成实训任务。通过项目单元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目的。 1 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要点 (1)将课程内容按照实施的时间划分为若干单元,一次课为一个单元,一般课时为90分钟。单元设计首先要确定各个单元的能力目标,然后再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及其他目标等。(2)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3)选定每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准备大量训练任务,进行反复训练。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4)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确定演示、实训、实习、实验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安排训练的项目任务,不是仅着眼于知识理论和概念。(5)做好有关的知识准备。但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应尽可能是“系统的应用知识”。教师应当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选。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求为主要依据,确定单元涉及的知识内容。以“知识理论够用”为度,以课程的项目任务为衡量标准。系统的知识不是不要,而是通常在完成任务之后,归纳总结出来。 2 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思路 财务会计实训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多而且碎,很容易学也很容易忘记。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整个财务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再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任务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的思路进行元教学设计,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3 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内容 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既需要能够吸引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师启发诱导以及学生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注册会计师1班的一次课为例,对项目教学法下的单元设计进行探讨。 4 项目化教学单元课程教学设计点评 课程实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由实际的案例引入,以星辉家具公司2012年12月份经济业务为载体,以建立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登记期初余额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学生有能力训练,课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且知识的引入是由实际操作需要引起的,不是由知识体系引起的。例如,要建立总账、明细账,就讲授总账、明细账的格式及登记方法(见表1、表2)。 5 项目化教学单元教学组织形式 (1)按班级授课,进行校内实训,,如果是多位教师同时指导,还须说明教师分工安排。(2)根据学生成绩综合平衡或自愿组合分组,建议每6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考勤与纪律考核。小组成员之间可实行分工合作、岗位轮换完成综合实训项目。(3)教、学、做一体化,以老师讲解为辅,学生实操为主展开训练。(4)主要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5)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采用项目式单元教学,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化特色。项目化单元教学融合了岗位任务完成所需的职业环境、岗位要求、典型案例、职业工具和职业资料,再现了大量真实的会计职业的账、证、表,满足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要求。 6 项目化教学单元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表3) 7 结束语 在高职财务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后,教师必须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路精心进行课程单元设计。项目任务设计中的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能够让学生在解决任务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将企业案例引入教学中,同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之具备一般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未来走向会计工作岗位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探讨 【摘 要】中职教育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本文就我校的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中职学校 财务会计 模拟实习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向社会输送不同层次的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的教学,不仅要搞好理论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众所周知,由于会计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使得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出现了诸多困难,学校的财会模拟室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运用模拟室搞好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的必要性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职业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技能的突出作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因此,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必要的,具有时代适应性。 第二,会计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它包括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技术操作方法。财务会计作为其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是学习各项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和报表的编制,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知识,还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实践技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就用人单位在会计方面的用人要求而言,大多要求招聘的人员必须有较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上岗就能工作,往往没有岗前培训。 第四,就目前我校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工作来看,在财务会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较小,课堂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使得在后期的综合模拟实训中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会运用。 二 财务会计实训计划、内容和方法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其内容较多,因此,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通常安排在两个学期进行学习,而对这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并没有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只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泛泛地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该门课程来安排系统的实训教学,加强实务操作。下面结合我校财务会计的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想法: 1.财务会计的实训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训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么财务会计的实训则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单项实训应放在课内,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放在课程结束后安排时间进行。单项实训与理论课学习应各占一半时间,综合实训在课程结束后用大约3周时间全天进行。 2.财务会计的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应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 第一,单项实训。(1)货币资金实训;(2)应收及预付款项实训;(3)存货实训;(4)对外投资实训;(5)固定资产实训;(6)负债实训;(7)所有者权益实训;(8)收入、费用和利润实训。 第二,综合实训、编制财务报表。以某一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综合模拟,编制财务报表。 3.实训方法 第一,单项实训应充分运用财会模拟实训室的条件,完整地再现现实工作中的办公环境、程序、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现场办公、做账的真实性。 例如:对于货币资金部分的实训,首先是布置模拟开户银行、单位出纳的工作场景。其次是尽量出示实训所用的单位印鉴章、银行票据、结账所用印章、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记账凭证、经济业务及各种实习用品。最后是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在各组进行岗位分配,明确岗位责任,各负其责,并适当地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开始先填制有关原始单据,在开户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建立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接下来根据经济业务的先后顺序,由负责填制原始单据的同学填写原始单据,如转账支票、商业汇票申请书等,负责编制凭证的同学按照原始单据显示业务编制收付款凭证,凭证传递到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的手中,由两个出纳来分别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月底进行结账,并将银行日记账余额与对账单余额核对,如果二者不符,则需要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所有这些实训步骤都要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 第二,综合实训部分要给出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大约40个业务内容,结合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明确会计核算程序及建账要求,建立一本总账和两本日记账,学生人手一套。首先根据资料建账,其次是根据业务资料编制记账凭证,再次是根据要求的核算程序登记总账和日记账,所有业务登记完以后进行结账,最后根据总账余额进行试算平衡,如果试算平衡,则可以依据平衡表来编制财务报表。编制完报表以后将凭证装订成册。 如果说单项实训使学生对理论课上的概念和理论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帮助学生熟悉了会计的循环系统,了解了会计的工作特点和流程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原理和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技能操作基础。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高职财务会计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实训基地与教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本文结合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践;探索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标志,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办学实力重要展示平台。财务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等10专业)是广西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最多,在校生人数也是最多的专业,具有覆盖面广、受益人数多的特点。加上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时会计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是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符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的需要,在众多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推广示范优势。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问题。 一、建设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广西会计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需要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 当前,广西正面临国内外多区域合作新兴机遇,抓住机遇,获取资源,发展自我,既是发展优势产业群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内在要求。广西为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了推进广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施龙头企业和名牌带动战略,在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地方,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鼓励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将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剥离,衍生一批配套企业。显然,广西区域经济建设新举措给财经类专业面向新发展、新需求带来再发展的契机,因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针对广西进入东盟商务区的远大前景,紧跟时展,瞄准广西区域经济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旺盛需求及对财务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术、能力的革新要求,建设财税金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达到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财税人才的目的,符合广西会计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需求。 (二)财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是会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 从会计政策层面看,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39项新的会计准则;2007年1月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并逐步在其他企业推行;2008年,财政部又对部分新准则作了相应修订;2009年以来新税制出台和实施、2011年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等等,使得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而会计核算的日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均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及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企业来说,由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和责任性,学生真正顶岗实习困难大;相对于会计专业每年大量的毕业生而言,会计岗位却是零星而分散的,“会计职业保密性”与“计岗位的分散性”造成会计专业实训难、实习难。在教学上,会计工作过程、业务操作示范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讲述进行传授,枯燥的表述难以完成以“职业判断”和严格的“处理流程”为特点的课堂教学任务,也难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有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建设财税金融实训基地对会计实训教学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下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承担岗位培训任务,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用人机制的变动,高职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一分配变成自主择业。在旧的分配体制下,国有单位负担有为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实践培养的义务,不会因为学生实践能力弱而拒绝接收,这也是导致传统高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弊端的一个原因。然而,当前毕业生就业分配采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途径,社会的竞争与效益性原则迫使用人单位必须选择那些上手快,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一个经过很长时间培养才会闪光的“金子”,因此,会计专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原来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全面培养具有综合能力毕业生的任务,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对会计专业教育所提出的挑战。面对原来由国家共同承担的巨大培养任务的转移,单一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实力已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底子薄、基础差的职业院校而言,这一负担已过于沉重,为此,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政合作的模式,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服务于众多的中小企业势在必行。 (四)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的需要 广西区教育厅2011年启动的“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把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全面带动我区高等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为实现学校自身发展和建设“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推进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为促进专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对财经大类专业建设的特色引领作用的发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建设财务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十分必要。同时以财务会计实训基地为依托,更有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起到引领、示范、辐射的优势专业作用。 二、我院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组建“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项目建设团队 按照基地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要求,为实现本项目建设目标建立了“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建设团队,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社会影响力强,优势明显。 本项目建设团队校、企、政、行组成情况如下图1: 图1:“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建设团队 (二)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功能多元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与教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所以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能力中心的人力资源观”为指导,坚持“以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的原则,专业建设依托商品流通行业和制造行业及合作企业,构建“岗证学训”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岗证学训”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实践导向的模块课程,彻底改变了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课程结构,专业实践活动从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变成课程的主要部分,实训基地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场。为此,在实训教学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以“职业化”的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在实训基地建设时我们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多元实训基地。 (三)实施项目课题策略突破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瓶颈 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一直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方面,除了学院的资金投入外,我们认为,既然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那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就是一个整体,于是我们实施项目课题策略突破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这个“瓶颈”。 在实践中,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渠道我们主要以三种方式解决。 一是项目课题立项,专业建设和教改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步进行。例如,我们通过“沙盘模式在会计系列课程中建设与实践”这个新世纪教改立项项目获得的资金资助及学院配套资金,2007年7月与金蝶南宁分公司共建金蝶ERP实训室,同年10月建成沙盘模式教学实验室,配备工业沙盘一套共6个盘面及若干适用于会计系列课程教学的自制沙盘教具用于沙盘模式在会计系列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场所。与此同时,与金蝶南宁分公司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为与金蝶南宁分公司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再如,抓住广西启动“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良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载体,分别申报这两个项目并获得成功,得到到的项目资金共计235万元,用于实践条件改善的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事实上,项目课题立项这种途径既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部分资金问题,也使得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主导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与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是通过项目申请财政专项经费。2010年我们向区财政厅申请财会系实验室专项拨款20.48万元新建“全程式”职业情境实验室和多媒体综合教室。2011年获得100万元实训基地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夯实了原有的实训室的基础,并新建、扩建和完善了实训室硬件和软件设备,既优化了实训基地结构,也满足了教学上的需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是与企业合作,以签订科研合同和捐赠协议书的方式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或提供的设备。这种方式既对校内实训基地,也建立起良好的校企互助合作共赢的机制,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例如与合作企业签订科研合同、准订单班培养方案、教师能力提升合作理事会、学生能力发展理事会等,校企合作向更加务实和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四)借助平台促进交流,发挥实训基地示范辐射作用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借助“示范校建设平台”和“校企政合作平台”促进沟通交流,较好发挥了实训基地示范辐射的作用。 学院通过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借助“示范校建设平台”,我们利用学院对示范校建设的统筹安排,同时抓住新校区建设的机会,运用学院在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对校内实训基地按“职业化”情境新建、改建实训室,综合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拓宽实训基地的功能。 在“校企政”合作方面,我们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综合运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提高专业辐射能力。最典型的案例是承办第三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西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我们在进行会计技能竞赛的同时,成功举办了会计专业内涵建设研讨会和企业推介会,尤其是会计专业内涵建设研讨会,为参赛院校之间学习与交流、会计行业管理职能部门财政厅与院校之间的沟通提供契机与场所。通过承办这次活动搭建起的竞赛平台促进了校企之间深度融合、校校之间交流与沟通、校行之间的合作。 三、对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财务会计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育理念的前瞻性问题、校企融合与校际资源共享问题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问题。 第一,关于教育理念的前瞻性问题 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理念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本质属于课程和教学问题的一部分,必须把实训基地建设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研究。只有这样,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性才是明晰的,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才能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顶岗实习上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校企融合与校际资源共享问题 高职教育采用实践导向的模块课程,实训基地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场,怎样才能建成具有职业性强、共享性高、示范性好特征的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通过“筑巢引凤、引企入校”的形式来实现校企融合,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从资源共享角度看,校际间同类型的实训基地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主要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各自联系企业行业的路子,部分高职院校在某些项目上通过采取小规模的校际共建的形式开展学生实训,但总体效果不太理想。我们认为,整合现有实践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实训基地建设基础较好的某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如财经职教联盟),进一步完善实践实训条件及配套管理水平,实现与各类院校资源共享、与企业资源共享,拓宽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示范功能与辐射效应,为广西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为探索广西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范式。当然,实训基地共享需要建立共享机制平台、共享激励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和实训基地共享师资库,具备这些实训基地共享的基本条件,才能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第三,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问题 目前,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种渠道:一是争取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或财政资金支持、二是争取社会多元投资、三是争取银行贷款项目。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渠道的资金。从我们财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看,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区域紧缺人才并结合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申请立项项目从而获得财政资金支持是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在争取社会多元投资方面,遵循 “以实力求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利他求利己”的原则与企业合作有助于实现融资达共赢的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有效吸纳社会资源,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通过拓宽技术服务领域,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结合层次。 作者简介: 叶桂中(1963.12—),女,广东阳江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教学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会计教育。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设计 摘要:《财务会计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起到连接课堂和工作岗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一座桥梁。本文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探讨合理可行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分析了基于这些理论之下带来的设计中的不足。 关键词:学习领域,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情境教学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实训》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能力课,通常紧跟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两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之后开设。旨在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会计手工账实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和会计核算的工作过程,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模拟工作实践,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和任务,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顺利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学习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结合多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完善、再实践,循环往复以期提高。 一、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内容 (一)从"工作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 1. 确定教学的工作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实施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也影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通过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即"工作领域(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一学习情境"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学习领域课程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与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没有对应关系,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学习情境来实现工作领域的需要,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每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 基准学时) 三部分构成。 实际上,我国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理论,比德国的学习领域概念要早,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陶行知在扬弃王阳明的知行观和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后提出了该理论,并不断加以充实。他说过"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即学什么决定于做什么,教什么决定于学什么,做决定学的内容、学决定教的内容。现在的文章也说成"教学做一体化"。 尽管学习领域、"教学做合一"抑或"教学做一体化"措辞不同,但其思想追根溯源是相同的。依据上述理论《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建设方向就是创建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任务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与应用全方位融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来源于工作领域,来源于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工作岗位。通过参考对财务会计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进行充分调研数据和资料,根据财务会计岗位群从业人员的描述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再结合本校教学相关规定和就业实际情况,确定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内容。考虑到学生可能就职的企业和岗位需求,加上教学时间比较紧,于是除去要求较高的资金岗位,除去学生还没有学过的成本核算、税务相关岗位,《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涉及的工作岗位只要是出纳、往来核算、财产物资、工资及财务成果核算五个常见岗位。 2.对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五个基础教学工作岗位后,学生如何才能完成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尽到岗位职责,符合岗位要求,并配合其他岗位工作呢?这当然需要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置是构建该学习领域里学习内容的基本成份。接下来我们按每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开放性的职业能力分析。以出纳岗位为例,分析见图2,篇幅所限其他岗位的职业能力就不逐一展开列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专业能力因岗位职责不同而不同,而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表现为一种个体素质,辅助完成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的专业能力通过对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短期内就能达到;而素质能力不是只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短期内就能做到的,素质能力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慢慢养成,与接触到的人和事、家庭情况、教育情况、工作情况、生活境遇等社会环境都有关系。由此我们明确了《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设定《财务会计实训》学习情境(项目)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目标主要是五个岗位的专业能力,怎样通过课堂帮助学生获得各岗位专业能力呢?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解释,情境教学是与一种特定的环境,即与一种确定的企业现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经过教师的职教教学论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财务会计实训》学习情境分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立足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五个常见的岗位,这五个岗位不一定是同一家企业的工作岗位,并且岗位任务之间不用简单或复杂程度进行区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我们可以按并列式结构编排组合为第一个情境项目。第二个项目是综合实训项目,以"工作过程导向"设置任务,按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依次完成模拟企业某一个月完整的账务处理工作的。最后根据完成项目任务的时间和给定课时统筹安排,划定项目内容及学时。 二、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实施 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下面几个特色。 (一)行动导向型 "学习领域"课程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无论从教学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是离不开行动导向的。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可以通过广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就是"行动导向",不仅表明教学内容是按照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而且表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行动者。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监督者、评价者,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学习领域确定的课程标准,构建学习情境,通过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在行动中师生的"行动"应相互协调,指向相同的目标。 (二)"教学做一体化"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转变师生教学观念,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岗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现在多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教师根据所教模块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个体的差别,采用岗位分工、角色互换、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在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常用的主体教学法是项目教学法,可采用"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任务布置项目实施相关知识渗透及操作示范训练环节的指导、评估、纠错与回馈项目成果验收师生点评及学习激励巩固提高项目小结下一个项目部署"等具体步骤。 (三)合作性学习 课堂实践性教学解决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五六十个学生的有效方法是分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还有诸多现代学科理论支持。该方法被认为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教学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学习目标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师生、生生合作为主要动力,采用岗位分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一般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男女比例协调、成绩分布均匀,各组实力相当。这样内部能够互帮互助相互带动,外部水平相当竞争气氛会更为活跃。小组划定后可固定座位方便教师考勤、观察和监督进行课堂管理,也方便实训教室的管理。 (四)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能力的培养 财务会计实训课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项目和计划进行实训,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兴致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性学习。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资料,自己寻找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者边做边讲,学者边看、边听、边做、边想。教者的做是教,讲也是教,学者的看是学,听是学,做是学,想也是学,教和学都指向同一事项,教和学统一于做,教学做是合一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眼看、耳听、手做、脑想。眼、耳、脑、手并用,共同发挥作用,对于喜欢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更为明显。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在对学生成果展示中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及时的学生评价 《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把学生评价引入课堂,成为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自我认识的一种学习指引。学生评价关注每个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整个学习过程中种种情况进行的全方位的跟踪记录、监控和指引。首先,评价的内容不只评价实训结果而是需要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社交技能、小组活动参与情况、情感态度等全方位的内容,评价内容是要发给学生的,可作为他们行为方式的指引和参考,以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采用开放式的评价,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面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行自我调整提高;另外,学生评价要及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给学生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或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那么学生评价一定要及时并尽可能准确详细进行记录和评价,及时的评价及时的反馈,学生才能及时参照做出反应。 三、基于学习领域《财务会计实训》设计的不足 以上是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描述,很明显课程设计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情境项目的设计包含的只是教师理解的工作中典型任务,在某个企业或者某个行业是典型的,那么换一个企业或者换一个行业还会是典型的吗?这显然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定位带来的,尽管学习领域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带给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但是达不到学科知识的总量,学习领域课程下知识迁移能力得不到训练难免就业面窄,不利于就业后的转岗转工;另一个不足就是只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考虑课程结束时学生目标能力的学习检测,学习效果观察不到,当然加入检测要消耗课时,需要更多资源。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改进高职财务会计实训的建议对策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财务会计的实训存在着课程实训资料缺乏“仿真性”、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实训环节考核比例较少等问题。文章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加强学生财务会计职业意识培养的建议对策,旨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其职业发展的适应期。 关键词:财务会计;实训;建议对策 财务会计课程是各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更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课程。据《中华财会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中,“实际操作能力”为65%排在第一位;能容忍会计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最长时间依次为:3个月40%,6个月以内34%,1年以内24%。因此,财务会计课程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研究其实践教学对加强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会计实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模拟资料缺乏必要的“仿真性”。目前我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会计核算实验来进行。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育成本的束缚,与课程配套的实训资料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必要的会计仿真情境;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静态,这与企业真实业务的复杂性、动态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让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调整过程,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涵盖面广,专业性强,更新内容比较快。而教师仍难以改变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原因是由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工作的阶段性和时间性、工作环境的限制及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性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校外实训大部分只是走过场,应付实习任务,无法接触真正实际业务,也无法全面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流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局限于校内实训,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服务于实践。 (三)考评上缺少对实训环节的关注度。现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仍倾向于闭卷考评,或者实践考核最终无法实现质变、无法转化为卷面形式,形同虚设,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且课程考核中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较少,大纲要求校内实训占20%,校外假期实训占10%,而且基本以平时分形式出现。这与社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不相符,严重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鉴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会计专业,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就业形势明显供大于求。因此,对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解决财务会计实训过程在存在问题的建议对策 (一)按照财务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优化实训内容体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1.布置学生调查任务,明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角色扮演”,首先得让学生通过发调查表的形式向企业调查对各会计岗位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归纳汇总调查结果,明确企业对会计主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现金出纳等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让学生对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实训起来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起到更好的实训效果。 2.细分财务会计岗位层次,确定相应岗位层次的岗位能力要求。根据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岗位能力要求,本人认为财务会计岗位可细分为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岗位层次确定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如出纳岗位要能完成支票等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编制以及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成本会计岗位要求具备综合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并能协助参与成本控制。 3.建立财务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训同步进行的实训模式。通过上述细分会计的岗位来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分模块进行教学,建立财务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训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构建并优化财务会计实训内容体系,使财务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强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建议将财会会计的实训内容将划分为出纳岗位实训、债权债务核算岗位实训、材料会计岗位实训、资产核算岗位实训、工资核算岗位实训、负债核算岗位实训、财务成果核算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八大模块来进行实训操作。此外,通过细分财务会计职业岗位,明确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财务会计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即岗位的能力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就业。 (二)开展情境实训、小组合作实训模式,让学生分岗、轮岗进行实训,突出岗位意识培养 1.模拟企业的职业环境 (1)模拟企业的职业环境和实训工具准备。“将企业搬进课堂”,在课堂中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模拟企业运营过程,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企业”工作,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科学组建实训小组 根据财务会计实训需要科学组建实训小组,各实训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小组成员要注意性别结构,活跃程度等因素进行科学组合。会计角色大致为总经理、会计主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现金出纳;每次实训要选定各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分岗、轮岗、传达实训任务、收缴实训作业,并安排实训结束后的小结发言人等工作,强调每次的单项实训角色扮演要进行轮换,直至全部角色扮演完成。 (3)分岗位进行业务操作 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分岗位进行业务操作,让他们学习了“如何工作”、对相应工作岗位形(下转第98页)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对财务会计实训的思考 一、财务会计实训的现状 取得会计上岗证已毕业的学生不会做会计,或者说不知道会计平时要做什么,怎么做。指导老师告诉他们说以后工作中会有师傅带你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你就会做会计了。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了财务会计实训考核、会计信息技术和财经法规、基础会计都是通过了省统考才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我们的毕业生都是具备会计的基本能力的。 企业的招聘对职位和任职条件一般要求:熟悉操作财务软件,熟悉国家有关财税法律法规,具备一年及以上会计工作经验等等。中小型企业本身聘用会计不多,会计部门是企业重要的内部部门,企业一般不欢迎学生去会计实习(也有一些同学去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免费实习获取工作经验)。 会计工作经验的获取对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应聘工作非常重要,但是能够实习的渠道相较其他职业来说稀缺多了。所以设计和改进我们的财务会计实训非常必要。 二、财务会计实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实训内容现状分析。 一是实训内容构成。财务会计实训一般选择制造业、流通企业为例,其缴纳的是增值税,属于国税局管理范畴。实训采例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权益性资金和负债资金、利息的核算)、商品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领用原材料;其他费用的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加、减少、计提折旧的核算;工资分配和发放、结转部分扣款;结转完工产品)、销售核算(收入确认和销售成本结转的核算、销售税金的计算和缴纳)、财产清查的核算、经营成果的核算。 二是实训内容的时代性。2008年会计具体准和企业所得税法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所得税法也在不断修订,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和社保的计算也年年在变。目前实训内容的修订没有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三是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充分。企业都是希望效益最大化的,由于会计人员少,会计的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不仅要进行日常核算,还要计算工资,办理社保、、工商年检、纳税申报、年终汇算清缴、年度审计等。会计实训只是选择了理论上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如长期借款、金融资产等),实务上常见的知识点遗漏较多(如企业按季收取的存款利息、注册资金和购销合同等的印花税等)。 实训资料中没有体现学生如何计算社保部分、代扣个税部分,工资是否违反劳动法等等知识内容,而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这些知识。 四是对不同行业的关注度不够。财务会计实训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业务,对增值税行业的训练比较充分,但是对营业税范畴的企业经济业务关注度不够。而服务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发展和扶持的,也是我们学生当前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服务业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计算是建立在营业税基础上的,与增值税企业还是有点区别的。 第二,实训手段方面。 学校由于实训条件限制,一般采用手工记账进行模拟训练。手工记账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对账证、账账、账实之间内在联系的感性认识,掌握会计报表编制技能。但是,由于会计核算工作量很大,稍有差池就会引起系列反映,影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所以手工记账占据了学生大量计算复查的时间,影响学生对经济业务审查的注意力。 另外,由于简易会计软件售价下降,相关管理部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软件记账普及率越来越高。学校的实训条件制约了学生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熟练程度。 第三,实训指导老师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基本没有专职的会计实训老师,实训老师一般是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理论课老师兼任的。而且学校教育管理上实训老师的待遇低于理论教学的专业老师。所以,实训指导老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实训指导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会计专业老师招聘的都是应届毕业生,平时教学环节的实习由于各种原因流于形式;工作以后所谓的下企业锻炼由于学校和社会因素,也是流于形式,所以实训指导老师没有渠道获取丰富的实践知识。 二是实训指导老师知识的更新较慢。会计每年都有继续教育,都是学校不愿意承担老师的会计教育费用,导致专业老师对会计税法管理等知识的更新不够积极;专业老师是全日制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理论教学内容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会计知识更新缺乏迫切性;由于专业老师不在企业兼职,所以对会计相关业务的了解和把握就没有压力,对会计知识的更新缺乏动力。 三是实训指导老师缺乏一贯性。兼任实训老师,带完这届下届不知何时,就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教训来不及总结;如果没有专职实训老师,就没有时间精力和热情去收集实训资料,并对实训资料进行改良完善。 三、改进财务会计实训的对策 学校首先要真正意义上重视财务会计实训,应该将财务会计实训作为一个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固定下来,不被外因所挤占。其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会计实训: 第一,实训内容的改进。 一是更新财务会计实训资料。修订现有的手头资料,使实训资料更符合最新的会计具体准则和法律规定;补充手头资料,经济业务不仅包括传统的供产销业务,还要增加原来被忽略的知识点:印花税、防洪基金、绿化费、城镇垃圾处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以及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上交、留用部分、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按季收取存款利息、业务招待费、广告费、滞纳金等。 二是增加劳动法、社保知识、税收知识、公司法等知识点。加强实训过程的辅导,提醒和演示、补充财务会计教学中的遗漏。工资应该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税费都是在此衍生,如社保、绿化费、残疾人基金、城镇垃圾处理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费、个税职工薪酬的计算等。工资要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必须为职工缴纳社保,企业遵守执行情况有劳动局和社会保障中心监管,每年都要接受社保年检、劳动年检。企业所得税费用税前扣除的工资不得高于地税系统纳税申报中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客户端软件中申报的工资,年终汇算清缴时会审查工资和相应的费用,企业所得税计算对有关费用扣除有规定,所以管理费用设置多栏式明细账费用专栏的时候要考虑到税法和内部管理的要求。 虽然以往的实训资料中也有工资核算,但有些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学生也不清楚数据的来源。这就不仅需要修订该部分知识,更需要指导老师的讲解。 三是增加跨行业经营。设计实训项目时不仅有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经济业务,还可以适当增加服务业如广告业、投资业、保安业、酒店业等的相关业务。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行业的核算特点和要求。 第二,实训手段的改进。 学校应该加大对实训软硬件的投入,配备专门的会计软件实训室和安装市场上常用的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航天信息、易桥财税通等单机版,让学生在一个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熟练度。 同时,加强与计算机专业老师和专业机构的合作,设计高度仿真的纳税申报系统,学习正确及时的纳税申报。利用互联网教会学生如何下载社保网上申报软件进行社保的网上申报、网上工商年检等。 第三,设置专职实训指导老师。 学校应该提高专职实训指导老师的待遇,从学校内部聘请具有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师作为专职实训的负责任,从企业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有高资历学历的老师来校指导,建立起自己的专职实训队伍。专门研究、收集、整理、改进实训资料,使会计实训更具真实性,使学生工作时不再彷徨,为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最完善的会计实训资料也需要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引和提醒,才能将实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不详实的会计资料经过实训指导老师的加工、讲解演示也能让学生获得对会计业务知识和能力的一个全面认识。 总之,财务会计实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导致的,经常保持与实际工作的联系是财务会计实训成功的必要环节。 (作者单位:无锡立信中等专科学校)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基于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的财务会计专业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近年来,部分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将ERP沙盘实训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教学中日益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软件系统演练过程复杂,综合知识点繁多,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会计等专业开展。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总结多年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经验,提出ERP沙盘实训个性化简化方案,并研制出“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v1.0)”,通过体验式教学手段,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填补教学实践空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财务会计专业 沙盘实训 教学系统 体验式教学 1 现有ERP沙盘实训系统在教学中推广的优势和问题 1.1 ERP沙盘实训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ERP沙盘实训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开设已经有20多年,最初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专门为MBA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效果极好。在我国,本课程近年来首先应用于职业经理人培训,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走入了部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课堂,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竞技比赛活动。 ERP沙盘实训系统应用于教学具有较大优势。(1)填补了教学实践空白,丰富了教学手段。通过搭建生动的、可模拟的现实企业管理经营氛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切实的方式体会商业思想,足不出校获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增强了娱乐性,激起参与者的竞争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2)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方法中专业壁垒往往禁锢了学习者的发展空间和思维方式,ERP沙盘实训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一次模拟经营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引入创业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ERP沙盘实训将学生组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六年左右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在生存中求发展,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就业竞争力也显著增强。 1.2 ERP沙盘实训在教学中推广的问题 尽管如此,ERP沙盘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推广,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推广,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1)人力财力受限。目前市场上流行的ERP沙盘实训系统,盘面和软件系统每套需要十余万元,并需要配备一定的实训场地,学校往往投入比较谨慎。同时,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缺乏,自身知识体系也有限,难以适应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培训和指导工作。(2)演练过程复杂,学习周期较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刚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面对复杂的演练过程,学习周期较长,对各种岗位职责也理解不到位,甚至由于一时发懵而产生抗拒心理。(3)综合知识点繁多,学习针对性较弱。一般每个模拟经营团队需要五到六种角色,包括CEO、财务、生产和销售总监等,涉及综合知识点繁多,对于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讲,在没有开设全部相应专业的情况下,由单一专业的学生来兼职,又会出现实践内容跨度较大,教学针对性减弱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为使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早日体验到ERP沙盘实训的魅力,快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并亲身体会ERP沙盘实训课程基础上,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和针对财务会计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应用方案。该方案大大简化了目前流行的ERP沙盘实训流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德育内容,在应用探索中,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2 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研制 2.1 系统定位 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以下简称“简化版沙盘教学系统”)是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和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体验式教学实践方法为目标,以成本低廉、易教易学为特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2.2 研究内容 (1)需求分析。在多次进行ERP沙盘实训模拟经营基础上,发现现有各类系统产销模拟过程中的很多元素和变量实际上可以进行简化,但是模拟经营6年为一个周期不能减少,否则模拟效果不佳,并且学生容易出现目光短浅,追求短期利益的思想。根据必要性原则,将模拟经营需求进行了简化,主要包括:只生产P1和P2两个品种;设计A和B两种厂房,并将生产线规划为手工、半自动和自动三种生产线;设置本地、区域和国际三种市场,取消了流行ERP沙盘实训系统中的亚洲市场;对各项费用进行了梳理,取消了转产费等复杂费用;全部金额以学生习惯的“万元”为单位;财务结算内容留出接口,详细的核算过程可嵌入手工财务核算或者会计电算化核算教学内容。 (2)指标体系和规则设计。指标体系设计主要是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了重点设计和清理,让学生在实训中加深对指标定义的理解。包括资金期初数、期末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经营者指数、所有者权益等,为了激发教学兴趣,提高学生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还设计了最终得分、用户积分等指标。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得分规则、扣分规则等,如最终得分=权益*(1+经营者指数/100)-扣分。制定规则的原则是以财务核算为主,增加财务分析内容,渗透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生统筹考虑,全局站位,综合运用。 (3)模块结构设计。系统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盘面管理、CEO一张图、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报表分析、系统管理等。 (4)系统开发。采用软件工程中的敏捷式开发方法,基于C/S(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开发出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v1.0)。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浅析 【摘要】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通过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的结合,提升高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文章在阐述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实训资料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与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是直接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就业行业来看,基本上包含了商业企业、生产企业、金融企业、外贸企业、粮食企业等各种行业,但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基本能力的需求是大同小异的。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求职时的竞争优势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相比,不在于其学习能力、理论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其就业时就已经具备了本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其优势的取得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内需要接受大量的实践技能训练,使之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就可以迅速上岗,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成本,这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基本上达成共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现场实习、实训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保密性致使许多单位对接受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抱有谨慎态度,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因此校内模拟实训具有重要地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以《财务会计》等课程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为契机加大力度不断完实训体系。 一、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及《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计原则 为了使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在实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使之贴近工作实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符合岗位所需的目标,其关系如图1所示。 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基础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和专业会计职业能力[1]。 (一)基础会计职业能力是通过基础会计、计算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及财经业务知识、电算化基本知识,为后续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通用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基础会计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掌握税款和财政规费计算与申报方法,熟悉中小企业基本业务知识并熟练掌握其基本会计核算方法,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工作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专业会计知识学习,到中小企业就职后,马上就能胜任会计工作。 (三)专业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拓展的专业会计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具备专业会计素质,掌握一般商业、粮食企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具备了专业会计职业能力,就可以实现学生岗位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在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仿真性原则。会计实训课程应模拟企业财务工作真实环境,并将真实企业资料、引入实训的课程建设之中,构建比较完备的专业实训、实环境。 (二)合作性原则。在会计实训课程中加强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其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与时俱进原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相关税收制度的改革,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及相关实训资料与之保持同步更新,以保证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 (四)资源共享原则。会计实训课程的资料共享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取长补短,不断拓展实训内容;二是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增进校企合作力度,争取将更多类型企业的真实资料用于实训课程;三是校内的资源共享。与相关边缘学科联手整合综合实训,使学生在实训中扮演不同角色,同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自主性原则。从尊重学生的专业需要、岗位需要、市场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 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学生模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加到实训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实训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一致性原则。如上图所示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置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能力;进而确定实训知识点;最终确定实训资料。确保“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知识点、资料”的有机统一。 二、该院《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 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多年来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校内实训教学研究,“关于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列入2009年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经过研究和同步实验,逐步建立起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 (一)强化校内实训,构建校内仿真实训体系 首先建设仿真的会计校内实训室,营造逼真的工作环境,是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前提条件。目前可供《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使用的有4个手工模拟实训室,综合实训室1个,ERP沙盘实验室1个,与会计系其他专业共享会计电算化实验室2个,ERP实验室1个进行手工模拟做账、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模拟企业经营等各项实训课程,能够保证各项课程按照教学计划顺利进行。进一步考虑企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的现状,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共同进行,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该院已着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并经常保持更新,具备了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开展网上实验活动提供了条件,网中网公司会计实训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力求打破传统教学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科学设计财务会计实训内容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技能,设计系列校内模拟实训教学项目。 在《财务会计》课程讲授中,主要以制造业、商品流通业和服务业为例讲述会计核算方法,但是在本课程的实训情境中,采用商品流通企业的资料,集中利用一周的时间,做某商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以此为基础还要进行成本会计实训和会计分岗实训。 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中,会计专业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专业,经过社会调研、论证、分析,完成了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转换,并按照真实的岗位工作流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境,编写课程标准,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下半年,在09级会计专业组织实施,将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变为“能力教学模式”,变“章节教学”模式为“情境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争取实现校内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 设想在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也采用分岗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企业会计相关工作,通过轮岗全面掌握各岗位职权。在实训过程中将4-6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形成虚拟财务部,小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全部会计业务的处理,并定期互换“角色”。每组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出纳岗、保管岗、记账岗、材料成本会计岗、销售会计岗、会计主管岗等岗位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定期轮换,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指导教师也参与其中,主要作为银行岗或是部门的主管等业务量较小的角色,负责银行相关业务及联系人的工作,配合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以增强学生对财务流程的印象和会计岗位的认知,同时又锻炼了他们协调和合作能力,寓教于乐,实训效果更好。 (三)校企合作,建设配套实训教材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在一线工作的兼职教师参与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引导专任教师采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方法积极参与课程开发,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初步建立情景式、任务型的课程体系。与烟台阳光100、烟台荣昌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绮丽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训教程(含商品流通业会计模块、制造业会计模块、会计电算化模块)等课程。 但现有的实训资料主要是在经济业务之后附一些空白的黑白单据,相关原始单据也都是经过简化的,与现实单据差距很大。学生在填制记账凭证后也没有盖章审批的过程,直接就将原始凭证粘贴在记账凭证后面,这使得学生虽然在校内经过了原始凭证填制的训练,实习中遇到相关业务后仍感陌生,无法迅速上手。因此,在进行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时,提供的实训资料一定要高度仿真不简化,形式上完全真实,内容上不偷工减料[2]。尽量根据校企合作基地的真实资料及企业账册、凭证等样本联系印刷厂印制实训资料。 (四)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诸要素的根本。教师的学识与能力,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尤为重要。应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的培训制度,开展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训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提升“双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首先《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并制订了“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工作经历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到一线去,向企业会计专家学习,参加行业的培训与考证,提高双师素质,所有专任教师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实践1-2月的时间,每年安排2-3名青年教师脱产到企业业务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系部积极与企业会计能手联系,建立了的兼职教师数据库,每学期根据教学任务和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聘任部分兼职教师按实际会计岗位流程组织指导校内实训,担任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虽然兼职教师带来的实践经验给实训课程带来更多的生机,但与此同时增加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坚持将专任教师企业学习使其具备兼职教师的实际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五)以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基本技能,结合财务会计及其他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确定了会计理账比赛、会计电算化技能大赛等会计技能大赛。每学年定期组织,参赛学生范围广,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其中会计理账比赛采用真账真做的形式,大赛使用的业务资料全部由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资料,分工业和商业两部分,参赛学生4人组成一个财务团队,真账真做,实现了校内与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参赛热情高,在参赛过程中,团队协作,齐心协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近几年学院建立实训经费不断组织学生走出学院,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力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实践操作能力。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浅谈提高高等职院财务会计教师技能实训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社会工作竞争力 [摘 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等职院”)财务会计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欠缺,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所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及其社会工作的竞争能力。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国高校财务会计毕业生供过于求,社会就业工作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学生的社会就业工作的竞争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职院 教师专业技能 学生 竞争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素质较低等种种问题,高职院校教师财务会计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存所欠缺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毕业生一系列原则意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高等职院应该着力提高财务会计教师技能实训的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学校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教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一些现状 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对事不对人,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工作不到位所致,与教师个人无关。 1.近年有一全省的会计技能考试(被称为小高考的全省统考)的考官(教师)培训班结束考试中,有几个位高职院校派出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考官(据说均为高级职称),居然在全场三个小时的考试都不能完成技能实操考试,连最简单的会计凭证归类沾贴装订都没操作完成及记账凭证汇总不平衡等等。省招生考试中心的领导说,你们所谓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加考官自己都不懂,那平时所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后由于同校另一位教师请求考试中心领导网开一面,允许帮助做实操汇总及特许延迟1小时才勉勉强强完成。 2.有一位老师曾为此表示无奈。前年有几位会计专业高校财经讲师在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操实训时,从学校的会计部门借来会计凭证装订机,但在几十个学生面前却束手无策,弄了半天,汗流浃背,也搞不清楚三角式的会计记账凭证封面是如何将记账凭单装订成又结实又整齐有序的一本账册,但就是宁愿在学生面前丢脸也不肯向在场的这位同行老师请教,是这位老师实在于心不忍看热闹,主动站出来说让他来试一试,并且当众很快就装订出一本本结实整齐的记账凭证。这时全场学生掌声齐呜。 3.很多同行教师曾多次见到一些年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教师给学生上课时只拿一本教材,别的连一张教案纸、一支笔都不带,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们每次上课都一本书,照本宣科,几乎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 4.有学生反映,在《外贸会计》的出口产品退税与成本计算与实操实训中,将一些错误的核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在核算商品费用定额时,按含值税的购进价格计算,并作为该课程的考试题目,使一些毕业生到社会工作中运用时被税务部门批评为少计利润以少缴交所得税,同时也受到老板的责骂。 如有一技能训练的资料:我国某外贸公司出售一批货物至日本,出口总价为12万美元CIFC6横滨,其中中国口岸到横滨的运费和保险费占11%,这批货物的国内购进总价格为人民币819000元(含税价),该外贸公司的费用定额率为6%,增值税率为17%,退税率为9%,结汇时外汇买入价为1美元折合人民币8.30元。要求分析:试算这笔出易我方是否盈利,利润额为多少? 计算商品总费用定额时,财会老师是这样错误地教授给学生的:819000×6%=49140元。 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商品总费用定额=819000/(1+17%)×6%=700000×6%=42000(元)。仅这笔账的错误计算就少计利润7140元,最终导致少计缴所得税2356.2元〖7140×33%=(当时税率为33%)〗。毕业生工作后按照这种错误的教授方法计算当然会被税局批评以及老板责骂了。这样学生社会工作的竞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了。其社会影响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5.有一位已任教多年的财经讲师在上课时碰到学生提出问题:商品流通费用率如何计算,该老师不懂。课后点名问了几位会计老师也无人知道,当时在场教师就有一位曾经在商品流通企业担任多年会计工作,但就是因为看不起对方而宁愿大家都不懂,也不问这位教师。 6.有的财会专业教师,在《会计实务》课程的“银行存款转账结算方法”章节的授课时,并不知道转账支票的结算方式,由于现代的交通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不是以前所谓的“只能用于同城范围内结算”了,而是可以在不同城市但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进行转帐结算,比如一个省的大部分甚至是全省的城市都可以使用转帐支票结算。但是我们不少的财会专业教师根本就不知道,还是按照原来的“只能用于同城范围内结算”这一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说法教授给学生。使得不少学生工作后曾经多次提问,为何这些问题会计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运用不一样,使学生受到了工作单位的师傅们批评,说是在学校没学好。 7.有些“多师”型高职教师也时常张冠李戴,讲错课程内容。如企业退休人员经费放在营业外支出核算、销售费用包括了销售部门的业务招待费等等。因为连年学生对老师的综合评教分数比较低,后来就采取了在期末闭卷考试之前先出六、七道复习题,期未考试卷就选择其中的五道题进行考试的方法,以获得学生“较好的”评价。有些会计师或财务会计负责人在教授学生工资核算的实操实训时,就是简单的如何按承包经营完成利润总额计算奖励工资都讲授错误,在有人提出正确的算法后仍然坚持己见,至今未改。还有发生一些常见的错账也都无法查清等等。 二、着力提高高等职院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 提高高等职院财会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也许这些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我们的身边还常有类似上述的问题发生,我们就有必要再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作为高等职院的财会专业课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将和本专业的社会实际职业工作的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 1.切实加强财务会计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职院要真正地重视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财务会计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以解决财务会计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滞后的现象。现在的社会人们大都重视大学的第一学历教育,而不重视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的继续教育,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知识的继续再教育,使不少的人捧着在很多年前拿到的毕业文凭而高枕无忧。其实这些以前所学到的知识不少早就已经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技术进步与发展而变得不够适时与不大实用。只有在职称评定时有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但没有严格的知识深度及范围与时限要求,如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等,使得有些人老是拿着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本科毕业证或三、四门多年前的所谓硕士课程的结业证书就引以为荣而满足于此了:我也是本科毕业了,我也读了研究生呢……。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院应制定有严格并详细的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比如财经讲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的授课教学工作的四至六门同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副教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授课的六至八门同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或四至六门同类博士研究生课程;教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授课的六至八门同类博士研究生课程规定等等。不达到继续教育的规定的教师应该不给晋升职称与参加评优及享受同等奖金待遇等等。 2.扎实地抓好高等职院的“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提高高等职院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关键。以上所列举的体现教师本身专业技能的一些事实,实际上并不是让人们难以解决的专业问题,而只是简单的财会专业教师实训技能不清的具体情况,这大都是我国大学因为一些教师只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书本到书本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1)“双师型”教师。目前大家对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什么是‘双师型’的高职师资”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专家学者对此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下有“双职称”之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还有“双证”之说,即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还有“双能(双素质)”之说等等。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质性培养工作。本文认为“双证”或“双职称”等即“双师型”的说法不够贴切,因为若将“双证”或“双职称”等即定义为“双师型”,那么有三本或更多的证书及有三个或更多职称的就是“三师型”、“多师型”吗,这显然不妥,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及培养学生的特征。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或说明,以利于该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2)着力于高等职院“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着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经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首要任务。 ①高职院校自行培养“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学校任教亦即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与实际工厂公司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教师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自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任务还非常繁重。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学校企业培养相结合。每个学期,高等职院都应该组织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工厂、公司等企业学习或交流,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请教。带领学生下工厂、公司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以便适时地将反映新的技术、新方法、新的经济、政策法规等融入到财务会计教学之中。 直接培养新的“双师型”教师。高等职院凡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进学校担任财务会计专业教师的新人,比如硕士研究生,都要让他们首先到相关的工厂、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岗位的第一线参加实际工作一年时间以后,才能接受其回学校给财经类学生授课。 安排非“双师型”教师进修培训。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条件中“……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验实训活动”的规定,高职院校每个学期也都应该安排一些财务会计教师到教育部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专门学习,使之转变成为真正合格的“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 ②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引进。“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高等职院还可以从相关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岗位企引进“双师型”教师。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调进“双师型”教师。这里强调的是工作单位的调动,就是脱离企业到高校任教。高等职院应该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将有志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既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扎实财务会计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调动,将他们调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充实“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 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聘请“双师型”教师。这里强调的是聘请,就是不脱离企事业的工作岗位到高校任教。高等职院还可以将企事业单位中那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担任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师。这类教师平时工作主要在原企事业的财务会计岗位,只是学校安排有财务会计专业课程授课任务时候才到学校上课。 3.高等职院财会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财会技能实践教学水平增强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高等职院的专业教师除了上述所探讨的社会和高校要给教师提供的环境与条件之外,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本身自觉不懈地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努力学习与提高自我。 (1)高职院校财会教师应该敢于实践创新以避免从大学到大学与及从书本到书本教学。不少的高等职院财会专业课程教师本来大学所学的就不是财会专业,只是一些经济类专业转“行”任财会专业课程教师,在大学里充其量就学过会计学原理等一两门会计的课程,且大多还因为不是本专业课而学得不怎么样,再加上根本就没有财会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担任财会专业课程教师也就只能是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给学生;另外还有些虽然在大学时是多学了几门财会课程,但是也是从大学到大学担任财会专业课教师,也没有社会实际的财会工作经验,往往就会有些这样的现象,原来老师教授给我什么样的知识、是怎么样教授的,我也就怎么样教给我现在的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培养的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及实际工作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财会专业教师必须要虚心好学,与时俱进,不满足于从大学毕业时的一些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两个假期时间,自学和参加一些财会专业知识研究生课程学习培训,不断地吸收更新的财会知识与信息,开拓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呆板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学习到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2)高等职院财会教师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工厂公司企业学习实践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上所列举的一些例子中,你都知道向学校财会部门借用会计凭证装订机,而且也明明知道自己不会操作及装订凭证,你就应该在借用装订机的同时,放下面子请教一下相关的财会人员,就不至于在学生面前发生“教师本身都不会操作而何以教学生”的事情了吧;其余的问题的发生也大多如此。但是这又确确实实地发生在高等职院的“双师型”甚至是“多师型”而且都是中高级技术职称的财经类骨干教师中的事情,而且有些问题还贻患不小,甚至会让人们有那么点“误人子弟”之感呢!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财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了! 这些事情归根结底,是我们财会教师的自身学术水平与实训实操技能还有所欠缺。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财会教师应该尽量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常常自行联系到社会当中的一些工厂、公司、商场、银行等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第一线去学习财会实践技能,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强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就业及工作的竞争力。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职业教学的必然选择,项目教学法的功能是项目驱动,即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带动学生思考、研究;利用资源,操作实践,进行创作,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财务会计 实训教学 财务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准则指南编写的《新编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与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接轨。该课程贯穿以会计实务为“角色导航”,全书例题均以实务模拟方式展开,并给出常见业务的关键原始凭证样例,还设置了专门的课堂练习环节“关键练习”,为教师组织教学环节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同时该教材还配有《新编企业财务会计实训》,实操性强。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及要求,传统会计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了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紧紧抓住应用性的特点,突出应用特色,强化实践环节,以求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相结合,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利用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合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教学阶段进行: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步骤和程序工作。 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 本学期学习《财务会计》的班级主要是2009年秋和2010年春两级的会计专业学生,共四个班。在开学初笔者就根据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制定了《财务会计》课程实训项目计划和评分标准,把整个《财务会计》课程划分为三大项目,内容如下: 一、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装订 1.实训教学目的:通过填制有关记账凭证,使学生熟悉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并掌握常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 2.实训教学内容、要求:根据《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提供的实操资料,填制相关的记账凭证并装订凭证。 3.评分标准: 4.实训项目完成应上交的资料:装订好的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1.实训教学目的:通过对有关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熟悉账簿的登记要求,并能熟练掌握对账和结账。 2.实训教学内容、要求。(1)填写会计账簿的有关内容;(2)设置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3)登记有关账簿。 3.评分标准: 4.实训项目完成应上交的资料:完成登记的各种账簿。 三、会计报表的编制 1.实训教学目的:编制有关会计报表,使学生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提高会计工作能力。 2.实训教学内容、要求。(1)熟悉各有关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2)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 3.评分标准: 4.实训项目完成应上交的资料:(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 项目任务制定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本项目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及将来的职业流向自由组合分组,一般以5人为一组,分担会计主管、记账、出纳、审核、制证等岗位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互相轮换,增强互相协调和综合处理能力。学生按计划规定时间、内容、方法步骤完成工作任务,这一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展现,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职业能力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和教师对每一关键步骤进行质量监督,协助学生及时认识错误和发现错误的根源,进行过程性评价。比如现金日记账登记质量控制,一方面在于登记凭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这一点要在登记账簿前通过审核记账凭证来控制),另一方面在于登记的规范性,通过投影学生制作的现金日记账账簿,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等方式展开过程性的评价,检查学生的登记项目是否完整,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出错更正是否符合会计处理规范,月末结账通栏红线有无遗漏,相关责任人签名与否等环节进行工作质量控制。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讲解账簿登记的相关规则,制作正确的结果来对照,通过设计质量控制报告单来检查控制。通过检查评估,对各组学习成绩作出全面评定。 最后,会计项目教学的成果以凭证、账簿、报表等形式展示和保存。 笔者认为,在会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要合理制定项目计划, 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做好检查评估,这是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特别重视的三个方面。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做”来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来加强专业课的学习,这对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感受工作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协调,解决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使学生了解专业动向,以适应职业需求。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探讨 摘要:会计是一项技能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使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会计教学与实训应当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加强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会计教学;会计工作岗位;分岗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合格的会计人才。中职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带队实习经验引发我思考: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教学中注重的是传授会计知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导致学生就业上岗时遇到实际会计问题,很难独立解决,迫切需要对会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企业财务会计在会计专业中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体验和接受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能否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缩短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会计岗位任务的距离。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观念是根本和基石。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强调教师的传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是在最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现代教学强调交往、学生主体、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师生互动和交往,关心学生的发展。 二、改变课程设置思路 课程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会计专业建设应凸显就业导向,必须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做到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从职业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对职业岗位的职责与任务加以界定,然后对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认完成该具体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岗位的学习范围,确定课程及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开发构建会计专业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划分课程门类的主要依据,制订完善的、规范的课程标准。 三、设计新课程的能力目标 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不仅要设计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应设计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 (1)能选择适用本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会懂得初始建账。 (2)能识别原始凭证并据以填制记账凭证。 (3)能熟练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等各种会计账簿。 (4)能根据账簿资料熟练地编制企业主要财务会计报表。 (5)能懂得使用商品化会计软件。 2.方法能力: (1)能通过网络等媒体手段查找所需信息,自主学习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2)能根据企业情况独立制订相适应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并实施。 3.社会能力: (1)能自觉遵守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懂得一定的公关礼仪,能和企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客户、企业供应商等单位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一定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四、编写特色教材 1.教材应按完成工作项目的要求和岗位操作程序,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组织教材内容。 2.教材的理论知识,以理论教学体系需求为依据,以满足会计操作技能的使用为基础,按“实际、使用、实效”的原则来编制。即按照会计专业技术领域和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精选内容。 3.教材应以完成任务的项目来驱动,通过视频、实际案例、仿真教学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树立会计职业道德,增强协作和沟通能力。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文字表达应简明扼要,案例要以原始单据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设计学习情境 设计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应以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为载体。 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 1.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开展以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 2.注重引领型的实践项目活动,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师生换位”等形式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的需要。 4.在模拟实训中按照企业环境打造“企业真实情境式”的分岗位、分角色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传递程序、内部控制,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处理过程,轮流担任会计专业各相关岗位角色循环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各个岗位任务及各个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关系。 七、改革评价方法 引入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操作技能作为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以综合职业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综合化。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开卷考的形式,要求学生“知道”或“了解”就行。对专业实训部分的考核内容应包括:实验纪律好坏,操作技能熟练程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对结果或问题的分析能力,探索创新精神等。考核具体方法是:可根据考核内容,分项量化,每次实验都评出一定分数,全实验课程结束核定总分。 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社会企业及学生本人都应成为评价主体。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把评价过程变成一种民主参与和交往的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 八、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中还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1.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会计专业的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会计专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二是社会招聘,包括各种财务会计从业人员,他们在取得教师资格后,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口头表达能力不足,教育教学方法欠缺,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与磨合。而企业会计人员中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多是业务骨干,很难补充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目前职教中心安排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要求职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到生产一线锻炼和学习,这为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学校和企业本应有许多合作点。然而,由于国家没有规定企业的育人责任或有关对企业承担作为实训基地的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还有由于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牵涉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给学生的实训或顶岗实习都增加了很多难度。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成立自己的校办企业,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业务,实现毕业和上岗的“零距离”。 3.完善习题库、试题库建设,完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我想,如果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按以上设想进行尝试,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有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实务操作能力也将大大提高。学生毕业后也一定会尽快适应会计工作岗位。 (作者单位 福建省长乐职业中专学校)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摘 要] 国际理解学科渗透教育是以文化为主线、以学科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和视野。国际理解是对异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本身就传递着外语国家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内容。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实践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基于美国两例教学实例的分析,试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国际理解;学科渗透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在小学阶段一般不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而是通过文化现象透视政治和经济根源,按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过程选择内容,形成文化主线贯穿的逻辑体[1]。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观念是多元、人本和责任。要求学生了解多元的差异文化,培养文化的自豪感和尊严。国际理解学科渗透教育以文化为主线,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因此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可行性。以国际理解教育中异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外语学习,为迅速提高外语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对异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必然有助于学生对于外语的掌握和适当运用[2]。所以,不论是扩宽“国际理解视野”,还是提高学生的异文化认知能力,国际理解教育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都十分必要。 1 小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 1.1 小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分两个阶段,前期是借鉴和探索阶段,后期是本土化学科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阶段。截至2013年,中国知网上关于英语学科的国际理解教育有13篇文章,仅有一篇是融入教学,且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地区普遍在一线城市。在实践中,课堂教学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简单的文化介绍,使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教师不重视此部分课程内容,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三是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往往忽视国际理解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开放、平等、尊重、宽容、谨慎的国际理解态度。从宏观方面,相比美、英、日、韩等国家,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缺乏本土创新。从微观方面,在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中,我国也处于探索阶段,只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有实践基地。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十分必要。 1.2 小学英语课堂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可行性 中小学国际教育指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一些国际问题,向学生传授其他国家的语言,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及对其他国家、种族人民的尊重与理解[3]。小学英语是我国小学生接触外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媒介,小学英语课堂暗含大量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契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编写也凸显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人教版PEP在三年级My food、五年级Cooking中讲解了中西方饮食,提到了西方文化产物如汉堡和水果沙拉等。三年级加拿大庆祝新年、四年级万圣节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行为。但是教师在目标定位、教材理解和课堂教学中把国际理解教育边缘化,以下教学实例供一线教师参考。 2 美国教学课堂案例分析 美国经济界研究表明,世界购买力和 95%的消费者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4]。美国学生将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知识是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3]。因此,美国颁布了《外语学习标准:为 21 世纪做准备》,将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能力的学生纳入正式的教育目标,在外语学科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向标,教学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均以“5C”标准为依据,即:Communication(沟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 Communities(社区)。 其中,Communication的标准为:要求学习者参与到对话中,传递和获取信息、表达情感和交换意见(The Interpersonal Mode);要求学习者能理解和诠释不同主题的书面和口头用语(The Interpretive Mode);要求学习者能向读者和听众演示和呈现信息、观点和概念(The Presentational Mode)。 Cultures的标准为:要求学生能陈述practices与perspectives之间的关系(文化行为与文化理念);要求学习者能陈述Products与Perspectives之间的关系(文化产物与文化理念)。 Connections的标准为:要求学习者能通过学习其他语言扩宽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其他语言获取信息,并感知和认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不同的观点。 Comparisons的标准为:要求学习者通过比较目的语和其他语言的异同,探究语言的本质;要求学习者对比目的语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 Communities的标准为:要求学习者能在学校及校外的社区运用所学语言;要求学习者出于个人兴趣或提高自己而学习运用所学语言,为终身学习者做准备。 以下案例来自于美国《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附录部分提供的外语课堂学习方案。 案例一: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日历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简析。美国West Hartford八年级学生在Ms.Chen汉语学习班学习中国日历的内容。 2)教学目标:(1)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学生理解用目标语介绍的关于中国日历的故事阅读文本;(2) Products of Culture,学生阅读和讨论作为文化产物的日历;(3)Culture Comparisons, 学生对比中美日历的异同,比较其背后的文化。 3)教学过程。分发给学生关于中国十二生肖来历的故事卡片,教师用目标语讲解卡片。故事教学完成后开展十二生肖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用中文回忆复述其故事。之后探讨日历在本民族和其他文化中的重要性,学生讨论中美日历异同并用汉语为自己家里制作中国日历,日历中可以是家人生日、家庭纪念日、学校活动日和其他重要事件日期[5]。 案例二:美国二外西班牙语课堂的新闻播报 1)教学内容简析。美国Williamston 高中八年级学生第二外语西班牙语课堂,教师设计了用西班牙语进行新闻播报的活动。 2)教学目标:(1)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本族语进行新闻撰写和构思;(2)Presentational Communication,学生能用目的语西班牙语进行新闻播报;(3)Practice of Culture,学生能以批判性的视角呈现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文化;(4)Furthing Connections,学生能够将不同的新闻话题进行对比分析;(5)School and Community,学生能用西班牙语在课堂上进行交际;(6)Life-long Learning,学生能够对新闻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教学过程。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西班牙语进行新闻事件构思和撰写,写完以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15~20分钟的陈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新闻播报的内容题材,既可以是新闻事件的报道,又可以是天气预报、体育赛事或文娱新闻。这些新闻的题材来源可以是西班牙当地,也可以是美国或其他国家地区[5]。 3 美国课堂案例对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3.1 国际理解教育应明确定位,贯穿教学始终 以上教学实例基于美国“5C”标准进行设计,依据这5个维度形成围绕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编织型外语课堂。课堂教学目标与5个维度层层相扣,将国际理解教育定位在文化交流、比较和沟通中。从案例一可以看出,第二、三个教学目标侧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文化异同。案例二的教学目标有两个涉及文化和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其学科自身教学目标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切入融为一体。如案例一,教师牢牢把握汉字识记和日历文化等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进行美国与中国日历的对比,提高学生的异文化能力。 这对我国教师是个有意义的借鉴,在优秀教案设计中教师往往看重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甚少提及。朗文材料有一篇Inventions Make Our World Smaller的阅读,也有关于日历的发明,教师仅仅要求学生熟记新单词,用思维导图归纳故事信息,回答日历的发明与哪个国家有关。对于一年有12月份背后的文化来源和价值观等只字未提。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多元化,材料也很丰富,但教案设计中很少看到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参照美国案例,将其有机的纳入教案中,有意识的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3.2 挖掘教材,寻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契合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要想在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在没有偏离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适当拓展。如上述案例一,美国教材仅是关于中国日历的介绍和月份年月的文化知识,但教师以文化为主线,用单词卡片进行十二生肖的补充,抓住中国日历的文化核心,让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比较中美日历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 我国英语教材中也有许多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契合点。以人教版PEP为例,教材展示了主要英语国家的标志物,如美国自由女神像、英国大本钟等,教师应挖掘这些产物背后的文化,增长学生对其他国家的认知经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同时可以将中外文化进行对比,如教材中出现的特色标志物如长城、天坛,可以与外国标志物进行比较。不仅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能使其更宽容的接受外国的文化。这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国际视野”,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 3.3 创设情境,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学科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应该融合,而非生硬拼凑。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案例二中,教师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创设新闻直播间的现场播报情境,不仅能让学生踊跃参与,同时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探究所播报事件背后的原因,在西班牙语学习过程中增进了对不同国家的理解。该案例可以应用到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如六年级上册“Birthday Parties around the World”介绍了中国、俄罗斯、阿根廷、丹麦4个国家庆祝生日的方式,可以创设情境以新闻播报的方式进行介绍,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让学生感知文化差异。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适时的传递给学生积极的人生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如在学习英语单词water时,教师可以带瓶水,采用海伦凯勒的老师沙文老师那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实物水,这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把海伦凯勒学习water的故事讲给学生,通过学习外国名人轶事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正如Cook所说,“从马利诺夫斯基到韩礼德、乔姆斯基都说过,交流只是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功能,学习外语并不仅仅是要学习者会使用另一种语言与人交谈,而是在各方面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心智”[6]。美国教学实例把国际理解教育定位在教学目标之中,以教材为依托,用单词卡片和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对比目的语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尊重、理解、包容的心态。小学英语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语言和知识的学习中十分重要,但学习语言不是复制语言,学习英语单词并不是死记硬背,学生更应该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健全的心智和包容的心态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高职国际化需加强“理解教育” 随着区域市场对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也相继提出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部分高职院校与国外同类院校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流层次也在逐步加深,理解和尊重的问题变得前所未有地紧迫起来。然而,由于办学传统等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中出现了许多障碍,而相关教育也出现了缺失。 一是观念上的不认可。高职院校突出技能训练,强调校企合作,学生三年的受教时间除了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多还有一年的顶岗实习。因此很多老师会感慨:“规定动作”还完成不了,何来“自选动作”之说?二是运作中的“两层皮”。一些高职院校或迫于形势、或赶着“潮流”将国际化纳入了发展规划,但多是“纸上谈兵”。在倡导国际化发展时迈过了“理解”,而过分强调“交流合作”,结果多停留在形式上的“你来我往”,并未进入实质合作层面。三是机制上的无保障。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到国外培训时“感慨颇深”,回国后又“恢复常态”,甚至认为国际化是院校顶层设计的任务,与己无关。 显然,诸多问题束缚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借鉴国外经验,切实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所谓国际理解教育,通俗讲就是理解国际的教育,就是国家间、民族间和文化间不断开放、合作与融合的教育,包括国际交流、国际理解和国际合作。虽然人们对国际理解教育还稍显陌生,但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有明确表述,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人才培养需求来看,国际化背景下新的社会理念(如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多元化等)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国际化经济发展现状也对国际化人才需求迫切,但社会市场的旺盛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并不对接。因此,高职院校不仅应推行,还应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之初就有意识地重视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那么,该如何推行呢? 首先在实施原则上,要有一个系统化的理念。不能与院校现行的教育理念相剥离甚至相冲突,而应厘清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及目标,与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再如到国外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最便捷的形式,但不现实,所以应基于本土,通过开设或融入相关的课程来渗透国际理解知识、创新教学模式来认同国际理解态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实践国际理解行为、培育多元文化来营建国际理解校园文化环境,并注重在过程中探索和验证策略、途径实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质量相挂钩等。 其次在实施途径上,要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重点。再则,在实施保障上,除了从试点专业开始推行双语教学、通过校园多元文化建设营造环境外,还应注重管理制度上的配套。通过制度上的完善和创新,充分调动和提升教师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有效沟通、协调、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这不仅能直接影响国际理解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展,还将助推院校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谈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 暑假里,学校号召教师―读书以修身养性,写作以蕴积智慧。偶然间,我收拾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发现了两门课程用书―《生命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联想到我校教师对建设生命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每周开设的外教课程,我兴趣顿增,快速阅读了两本教科书。放下书,我陷入沉思: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在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国际理解教育是人们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关注生命的进一步升华。可以说,国际理解教育是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培养人了解国际知识,学会掌握国际交流的基本技能,养成国际理解的态度,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小学开设国际理解教育是时展的趋势;也是教育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体现;是课程多样化,人文化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对此有所思考,下面来具体谈谈我的认识。 一 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和意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是“全球一体化”发展所需要的价值理念支撑。它的目的是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各国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以便促进世界的合作与和平,发展与团结。它将爱国主义教育上升到全球意识,唤起了人类最本位的价值观―向往和平,合作发展。这是各国在教育上的一种突破,也是人类人文素养提高的一种表现。因为,国际理解教育以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为目的,帮助人们树立了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无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应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帮助下,形成追求人性真,善,美的精神理念。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标―国际知识;国际交流的技能;国际理解的情感态度;国际理解的文化意识;国际理解的学习策略 国际理解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教育理念,都是以育人为目的的。这里借鉴《英语课程标准》的五个维度的分级目标,来归纳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标:1.在知识领域,包括对中外各国事实性知识的了解,如文化,政史,自然,人权,环境等。2.在技能领域,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合作竞争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在情感态度领域,包括和平,民主,宽容,坦诚,同情的价值观体现等。4.在跨文化意识领域,包括区分本土国家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意识的差异等。5.在学习策略领域,包括以活动为载体,学会与人交往的策略;利用信息化媒体手段获取大量信息的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等方法。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生命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人,作为生命的有机体,具有可教育性。生命教育的六个理念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国际理解教育正是对这些生命理念的解读。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价值问题,也是运用价值观解决问题的体现。解决世界问题的关键是重建人类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地球”之间的新观念。因此,生命教育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它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它也是人类捍卫和平,遏制冲突的重要武器。 四、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形式―学科课程渗透式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综合活动课程 目前,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有两种课程形式。1.学科课程渗透式教育。即通过自然学科,人文学科,道德教育的教学活动或内容,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2.专门开设国际理解教育综合活动课程。即将国际理解教育聚合到专门的课程中去,避免了各学科分散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缺乏问题凝聚点,或引不起学生的注意。这两种课程形式,都在国际理解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国际理解教育的拓展渠道―扩大教育开放 扩大教育开放是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它主要包括: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即坚持以开放教育促改革,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即引进国外知名学校,一流专家来我国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办好中外合作学校。3.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即推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争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神和本国国际化需要的矛盾冲突;各国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实现人类和平与共存的未知性,这些都阻碍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此外,国家理解教育课程的不完善,不系统,也是它面临的问题之一。但是尽管如此,国际理解教育,仍然越来越重要的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七、国际理解教育的未来展望 当今社会,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足,这对国际理解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人类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经济贸易国际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加热爱和平和发展,使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了更积极,更广阔的国际社会背景。但是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和人性的弱点也会影响着国家,个人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因此,国际理解教育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不可预知的突变和冲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监督作用仍需加强。总之,各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将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提高全人类的人文素养。 国际理解教育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生存教育。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因而,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应在发展不平衡的双方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促进人类相互交流和合作,走向共同进步的明天。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论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的英语文学教育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逐渐走向国际化。而在不断的国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加深对于世界各国文化、经济、政治的了解,因此有关外语的学习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国际化的大环境要求下,国际理解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应运而生,将“国际理解”引入教育活动,为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英语文学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一战、二战的阴影至今都无法从我们的生活中挥去。“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东欧巨变”等,这些沉痛的回忆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个由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惨痛教训。而就算如今,战火依然不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避免“文明冲突”所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便成为了全世界探讨的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国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 一、国际理解教育 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想要通过增进国家间的文化理解来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然而学术界却对其拥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人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在国际社会组织下展开的以“国际理解”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而在日本教育界却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利用教育的手段培养和增进世界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再者就是我国学者张良才的认知,其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以“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主要培养方向是“多元化文化共存”,从而建设一个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地球村。 二、英语文学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 在英语文学的教育中,由于本身英语的国际化,就导致了最终国际理解的回归。而且英语文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英美美文的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阅读和欣赏,学生便会通过英文文章对西方的文学和文化不断的加深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人文素质,而这些恰恰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国际理解 1.英语文学教学内容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由于英语文学教学的教材便是西方本土文章,因此其中会大量的涉及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行为、文学艺术等内容,学生通过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便可以大致的了解西方的整体文化,从而为国际理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 2.英语文学教育要求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加深,这也导致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逐渐扩大,导致了英语文学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化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也正是因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对于英语文学教学的要求,令学生有机会增强自身对于多元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形成。 3.英语文学教育的目的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由于英语文学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的文化,所以在接受英语文学教育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于异国民族、文化的接受。而这种接受的开始,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只有足够的尊重异域的文化,才能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出“共生”、“公正”的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彻底达成世界和平的伟大目标。 4.英语文学教育的本质与国际理解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英语文学教育就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培养手段。只不过这种语言所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作为当今社会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其所囊括的文化跨度极大,所蕴含的知识领域也极其广泛,因此这也导致了英语文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教学,还是一种跨越了文化界限的教学,更是一种无视异域文化差异的交流能力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很直观的提升了学生们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可融性。 (二)英语文学教育在国际理解中的桥梁作用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由于英美文学的现实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的英语文学教育发展产生了不良的限制,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与西方交流日益加深,才逐渐体现出我国英语教育的相关问题。 而后在2006年6月,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举办了专门会议,以“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为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英语国家文学”这一更深层次的概念,将“澳大利亚文学”、“南非文学”、“爱尔兰文学”等一系列的西方文学全部加入英语文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从现代化角度,进行科学的英语文学教育改革,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被加入到英语文学教学课程中,如今的英语文学教育已经变得更加的国际化,也正式的跳出了传统英美文学的影子,成为了一个世界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舞台。 三、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需要英语来作为发展的引线,也有更多的异域文化被载入英语文学教育教材,令学生们对世界增进了解的同时,彻底的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为求同存异的国际理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尝试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教育也要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英语国际化能够更好的帮助初中生英语的学习,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上的差异。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爱好,所以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国际化教育方式的介绍,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下 初中英语 国际理解教学 方法分析 0.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推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教育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上,教师不仅要做好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需要将英语教学国际化。而所谓的国际理解教育就是指通过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文知识以及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对英语的认识,使他们不仅能够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外国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多样化的世界背景下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形成一种良好的对待文化的态度。外来文化不仅能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服务,同时也能够被中国文化所吸收,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就要以一种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外国文化。学生在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和理解中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与理解能力。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在对国际理解不足,英语教学上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国际理解教育是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的,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在文化沟通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在进行交流时应该提升自身对本国文化的交流程度,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宣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对本国文化知识的融入,过于强调西方的文化,从而忽视了对本国文化的发扬。在国际的交往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教学在国家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进行英语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与外国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中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国能够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对英语知识技巧的讲解,从而忽视了对英语这种语言文化的实际应通用性。英语和汉语一样,他们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学生和教师应该重视英语教学的环境性和应用性。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初中许多的学科都可以看到国际理解教育,他们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本国现状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认清国际局势,最终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在英语的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学生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技巧,忽视了英语的交流性和应用性。在英语的教学中中国擅长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讲解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单纯是为了考学而学习英语,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而对于学生的国际教育和理解重视不足,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时不能够及时与世界接轨,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无法实现桥梁之间的衔接。真正的英语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能够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考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更是与世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应的国际教育和理解意识,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有所偏差。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对于初中老师来说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学生英语技巧的讲解,还应该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性,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正确态度和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对国际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这里所说的交流是指交流国际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人,从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文化,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目的性。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能够更加了解国外的文化,接受外国的文化,并且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时自身就要对该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正确把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所提高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同时学校或教研组也要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在专业的培训下能够更好的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改变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师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推行下,教师要利用好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取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树立他们多元的文化观念。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辨别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在这样的辨别中去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增加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文化的交流,学会如何运营英语来实现对本国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例如,在学习Travels, France is calling 等课文时,我们就利用学生在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让他们合作学习,查阅“埃菲尔铁塔背后的文化和故事,美国自由女神像的由来和象征意义,中国长城的文化与象征意义等等,然后小组间相互交流和展示;在学习Body language 这一课时,就让学生上网查阅同一个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文化里的含义,或者是同一个含义在不同国家里不同的肢体语言;在Festivals 这一课的学习中,让学生查询、比较中西方重大节日的习俗和差异。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我校的外教资源,增加学生与外教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彼此间的介绍来增进他们文化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座,积极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们对国际动态的了解,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英语,为今后文化的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在影片和英语的语言中找到于中国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学生可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友谊,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最终实现英语课外交流的目的与效果。 3.总结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的实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学习本国的文化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可以找到学习的方法,增加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国际文化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今后文化的传播,存进我国对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它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西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理解教育 【摘 要】 以二战的结束为分水岭,极大地改变了国际理解教育进程与方向。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步展开,从2000年之后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逐步推进,西藏日益发展为本土民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交汇地,因而,培养本地人才的多语言沟通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也是当前西藏教育所需要面临的新任务。 【关键词】 西藏中小学;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 1994年10月,在日内瓦由国际教育局组织召开了第44 届国际教育大会,会议主题就是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认为应该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中小学课程计划和教师培养之中。[1]可见,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态度、能力以及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使学生在日益国际化的社会里与他人共同生活、相互合作,成为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使命。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藏族居民外,目前在西藏自治区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以及人、夏尔巴人世代居住,这决定了西藏文化具有高原风格、历史积蕴和语言迥异等特征。[2]随着西部大开发,前往西藏的国内外旅游人员与开拓者激增,促使西藏日益发展为本土民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交汇地,培养本地人才的多语言沟通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这样,基于“西藏特点、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便成为必然。 一、多元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国内外解读 以二战的结束为分水岭,极大地改变了国际理解教育进程与方向,其中“实用主义”与“全球教育”为当时引领趋势,国际教育产业化呈显著特征。如今,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意识方兴未艾。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纷纷开始倡导培养地球村市民的素质,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国际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中,成为培养地球村市民(世界公民)的教育课题。 由于国际理解教育领域正在成为多种国家力量、多种意识形态、多种文化形式国际竞争的场所,[3]国际理解教育也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浙江衢州、东北长春等地相对先行一步,在改革开放中同世界交流日益频繁,为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搭建了国际互动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相对充足。这些地方政府借助国内外教育集团的师资力量和国际间校本课程元素,在学校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社团活动等方面注重多元文化发展的教育国际化理念,使全体师生的国际理解和多元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从中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从易于进行评价和操作出发,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分解为四大目标,即体验目标、知识理解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4]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通过“创设多元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国际化课程内容”,培养学校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跨文化交流理解的能力。深圳市富源学校从知、情、意、行各个方面来设置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认识跨文化理力,正确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情感转变与价值观的确立。[5]天津市上海道小学以一种独特的办学理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积极奋发向上的校本课程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并以学校为主来主动接受专家和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6]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从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出发来发展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价值观,培养教师的国际理解素质与能力,从而构建基于国际理解的学校文化。[7]东北师范大学附小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8] 二、多元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的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 藏族文化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积淀着人类的勤劳智慧;融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宗教、民俗、旅游等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资料研究价值;富于自然和人文的双重魅力,是课程资源的活水源头。[9]课程开发的核心是文化建设,而课程文化则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西藏校本课程开发重在国际理解视角。 1.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生个性彰显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从表面上看是“以校为本”,而其本质上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10]即生本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承认学生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上的差异,而且要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与自我实现需要,以促进学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格完善与个性发展。 2.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修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从人类学与课程论角度来考察,西藏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是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就是说,课程开发是手段,教师发展才是目的。 3.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特色生成目标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日趋成熟,为学校课程寻求特色建设上提供了可能。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特色的基础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则在西藏特点的基础上主要关注学校间的差别化发展,并通过校本课程来达成学校的独有风格。学校可以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来确立学校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11]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西藏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 三、多元文化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提出已有半个世纪,而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步展开,但是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2000年之后。[12]由于西藏地区对外交往,以及赴藏旅游商贸的日益增多,基于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亦势在必行,以加强与提高本地区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接纳能力。 1.成立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团队 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西藏中小学中的一系列困难。如,西藏中小学校由于受教材编制能力的设置往往照搬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所用教材同本地藏族学生的认知经验不太符合;西藏基础教育过程中现有课程内容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藏族文化背景,并没有意识到开设校本课程来为现有课程内容做出良好补充,这不利于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藏族语言文字的原因,大量的科学理论概念都缺乏相应的术语,同时农牧区中小学校藏汉双语师资稀缺,这样,语言障碍致使课堂目标不能按时完成,等等。可见,藏族学生的认知特点、擅长语言与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在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中理应得到充分应对。 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地推动西藏课程开发机制的变革,打破自治区原有的国家课程一统的局面,将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纳入西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是“地球村”每个村民的终身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一方面,是教育学生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尊重地球上不同的文化,养成他们的地球公民意识和素质;另一方面,要让当今的孩子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责任。因此,可以形象地将西藏地区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解为“地球公民意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以活动设计为主,学校每年可以适当组织师生参加主题冬、夏令营,定期到国际交流的国家进行校际走访、游学生活,亲身体验与领略各国异域风情与民俗文化。事实证明,通过校本课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能让学生变得活跃、自信,更具同理心。 3.形成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国际化,这是西藏中小学校目前所处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在微观领域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办学路径,另一方面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多元的交流机制,加强对外交流的力度。随着时展的日新月异,作为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西藏中小学校,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内地学生随父母援藏、就业或经商等来到西藏生活与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水平,应合理确立不同学段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西藏中小学校应该致力于校内营造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交互发展,通过教育教学管理的革新、借鉴海外的先进元素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国际视野与意识,并知晓一定国际规则和惯例的现代人。[13] 在西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一方面,要注意吸收藏传文化的精华,把最能反映和体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少数民族价值观念等文化精华引入课程,引进校园。另一方面,要跳出狭隘的本土意识,注重吸纳主流中华大一统文化乃至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尤其要注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来看待多元文化问题。[14]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才能迸发出中华文明进一步创新的原动力,推动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多元化前行步伐。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尝试 摘 要: 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爱好,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国际化教育方式的介绍,旨在更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 方法分析 国际理解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领域中比较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国际理解教育在“二战”以后不断兴起,特别是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国际理解教育取得重大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等国际理解精神,培养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价值观和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关注对话与平等,重视文化的理解与被理解,倡导可持续发展,关切教育回归生活。国际理解教育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国际理解不足,英语教学上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进行英语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外国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中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国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对英语知识技巧的讲解,从而忽视对英语这种语言文化的实际通用性。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师生应该重视英语教学的环境性和应用性。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初中许多学科都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他们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本国现状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清国际局势,最终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师生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技巧,忽视英语的交流性和应用性。因为对国际教育和理解重视不足,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时不能及时地与世界接轨,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无法实现桥梁之间的衔接。真正的英语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能够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门考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与世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应的国际教育和理解意识,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有所偏差。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对于初中老师来说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英语技巧的讲解,还要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性,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正确态度和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国际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这里所说的交流是指交流国际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人,从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增强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目的性。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更了解国外文化,接受外国文化,并且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时就要对该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正确把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同时学校要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在专业的培训下更好地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克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师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推行下,教师要利用好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多样的校园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辨别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在这样的辨别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增强自身对文化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文化的交流,学会运用英语实现对本国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除此之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外教,加强学生与外教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彼此间的介绍加强文化交流。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座,积极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们对国际动态的了解,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英语,为今后文化的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在影片和英语的语言中找到与中国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学生可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友谊,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最终达到英语课外交流的目的与效果。 3.结语 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国际文化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今后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对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 共建东北亚和平文化 摘 要: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交流了各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状况,分享了最佳实践案例,探讨了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和整合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的策略,形成了加强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途径与方法的共识。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 能力建设; 东北亚 2012年11月28~30日,2012年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会议在中国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EIU)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下城区政府承办。来自东北亚的四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和蒙古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代表以及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为期三天的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一是四个国家国际理解教育状况及各国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最佳案例;二是体育运动在国际理解教育与和平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国际理解教育能力的有效策略;三是如何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整合学习资源;四是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合作网络的途径与方法。 一、东北亚四国国际理解教育概况 (一)中国: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代表中国做了题为《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以上海一套国际理解课程开发为例》的主旨报告,从政府文件、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三个视角介绍了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当时的国民政府就选派代表参加了教科文组织的创建,新中国在成立后不久宣布成立了“国家世界和平促进委员会”,并于当年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和平与民主会议”。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中国的研究期刊上,但直到90年代末,研究者和实践者才真正关注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期刊上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一些研究生也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研究选题。2008年,北京教育学会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分会,之后更多的教育机构进行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北京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和一些中小学从不同的视角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实施进行研究,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地都有中小学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它们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并编写了适应地方需要的国际理解教材。 张民选教授以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例,介绍了上海市政府在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开展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在推动上海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实施的6个创新,还介绍了浦东新区教育局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教育工作者等编写的一套面向中学生和市民的国际理解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课程实施的途径,探讨了国际理解素养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二)日本:鼓励高中生出国学习以培养“全球人力资源” 日本教育交流与服务中心(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Services)主席井上正幸(Masayuki)对日本当前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情况做了题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全球人力资源培养》的报告。他指出,当前日本中小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已经从国际教育转向全球人力资源培养。日本政府于2002年制定了全球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决心要通过政府的努力来培养能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的人力资源。这种“全球人力资源”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一是语言和交流能力,二是独立性和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四是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责任感、团队精神、媒体素养与英语交流能力。因此,促进全球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于2012年6月提出了全球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战略。 调查研究显示,近些年来,日本大多数高中生没有出国的愿望,高中生出国人数逐年降低,从2004年的4044人减少到2008年的3190人。为此,日本政府专门采取了促进高中生出国学习的措施:一是增加高中生出国学习项目及其预算,从2011年的53亿日元增加到2012年的237亿日元;增加高中生资助赴海外学习的名额,从2011年的50个增加到2012年的300个,每人资助4万日元。二是建立新的出国学习项目以提高学生出国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外国高中生到日本的语言学校进行为期6周的短期学习,让他们住在日本人家中,与日本高中生交往并参与志愿者活动,受邀的外国高中生数目从2011年的92人增加到2012年的115人。四是培养高中生出国学习的意识,比如召开高中生出国学习促进会议,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此外,日本还在学校体制改革中特别制定了海外“学分转移”政策,规定从2010年4月起,学校校长要承认高中生在国外高中学习的经历并可将在国外获得的学分转化成国内高中的学分,还把在海外学习可以转化成日本高中的学分从之前的30学分增加到了36学分。 (三)韩国:促进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韩国忠清北道教育办公室(Chungche-ongbuk-do Office of Education)中小学政策部门的负责人俞哲(Yu Chul)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韩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情况,一是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二是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三是韩国国际理解教育协会举办的一些活动。 韩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包括在中小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全面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动手活动中体验国际理解教育,如学生自主的活动、俱乐部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在与学科相关的各种活动中加强国际理解。二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项目为载体的国际理解教育,韩国早在1961年就有4所高中成为联系学校(ASPnet Schools ),到2012年10月,已有134所联系学校,包括25所小学,30所初中,74所高中,4所高校,1所特殊学校。联系学校的目标就是优先考虑各种创新性的动手活动,支持全球学校之间通过各种联系进行跨文化学习,确保在促进“全民优质教育”方面的最佳实践能够让世界共享。韩国联系学校的项目和活动主要有:跨文化意识项目、彩虹青年全球公民工程、东亚儿童艺术表演节、模拟教科文组织会议、亚洲RICE(Regional Initiative for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工程等。三是在多元文化教育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韩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为应对日益增加的多元文化家庭的现象,满足学生从多元文化家庭到学校生活的需求。为此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针对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支持项目和促进多文化理解和意识的各种项目。 俞哲介绍,韩国目前已经开展的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师培训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由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EIU)组织开展的教师培训,包括专门为教师组织的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相关培训、国际理解教育亚太培训以及亚太学校校长领导力研讨会;二是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展的联系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韩国国际理解教育协会(KOSEIU)于2000年5月成立,旨在通过各种研究和相关的教育活动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该协会向任何对国际理解教育感兴趣的人开放,包括幼儿园的教师到大学的教授。该协会于2001年8月与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协会联合举办了研讨会,于2002年11月召开了第三届国际理解教育国际会议,于2010年11月召开了第11届国际理解教育国际会议。 (四)蒙古:致力于提高全民教育质量 蒙古教科文全委会的Erkhembayar Enkh-baatar先生介绍了蒙古教育的整体状况,如入学率、师生比、教育财政投入等,并提出了蒙古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城市学校过于拥挤、3%的农村孩子无法上学、读完五年级的学生只有88.7%、八年级毕业前有9.5%的学生辍学等。为此,蒙古政府出台了2012年教育改革规划,提出要让基础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保留蒙古传统的同时将现代化知识与技能融入教育。此外,他还介绍了在蒙古政府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下,蒙古学校的校舍建设和硬件设施改造更新情况,比如,为牧民建造具有基本设施和玩具的移动蒙古包(Mobile Ger),为学校创建文化和信息中心、教师培训学院,增加取水井和洗浴设施等。他表示要把这次研讨会上学到的新观点带回蒙古,让更多的教师和学校分享,并将其付诸实践。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案例 四个国家的代表分别展示了本国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中国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除了张民选教授介绍的上海浦东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的案例,北京教育学院的王振先先生介绍了北京教育学院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经验,以及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方面取得的成果;北京体育学院的茹秀英博士介绍了利用体育资源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北京模式”;四川成都青羊区教育局的副局长徐江涌介绍了青羊区中小学通过体育运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北京汇佳教育机构的王雁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在幼儿园中以端午节为主题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成功案例;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郑彩华博士从理论层面论述分析了将体育运动作为学习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与大家分享了赞比亚通过开发传统体育游戏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案例,使与会者对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资源有了新的认识。 来自日本、韩国、蒙古的代表也带来了各国在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日本奈良女子大学附属中学的英语教师南佐美江女士介绍了其所在学校通过交换生项目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探索,比如,他们从2010年起成功召开了几次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并同韩国、菲律宾、泰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开展交流活动。 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的浅井孝司先生主要介绍了日本以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为载体,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成功经验。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附属札幌中学的副校长中村邦彦先生以具体案例介绍了其学校通过与中国和韩国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有效促进了双方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探索。 韩国韩神大学的康女士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应有6个基本主题,即全民教育、全球相互依存、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国际与地区的和平教育以及人权教育。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冲突表明,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韩国庆尚国立大学(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的金庸楚(YongChu Kim)教授介绍了关于韩国16个省的国际教育合作状况的实证研究,从机构设置、经费、活动、办公人员等方面分析了韩国省级层面的国际教育合作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机构设施不完善、各地经费不均衡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另一位来自韩国的韩杰索(Geon Soo Han)教授做了题为“在全球化时代如何通过体育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报告。他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有5个基本主题,即全球化与相互依赖性、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的交流、和平文化、人权和可持续发展,体育尤其是本土体育运动可以把这5个方面共同置于国际教育的框架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体育运动日益全球化,本土体育运动可以向国际层面迁移,同时职业体育运动也日益全球化。最后,他以韩国运动员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体育运动和赛事是进行和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四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异同 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有效策略是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与会者对如何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应从个人和组织机构两个层面着手。在个人层面上,包括教师、学生、培训者、研究者、决策者等在内的任何个人都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如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国际理解教育意识、知识和能力。在组织机构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等)都应该成为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促进者和实施者,通过举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研讨会、相关活动和交流项目等成为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平台和信息集散中心,传播和推广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信息,让大家分享国际理解教育的最佳实践和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合作网络的构建与形成。 从四国研究者的报告、研究和案例分享中可以看出,四个国家在推动国际理解教育上有如下共同之处:第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无论对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增强国家竞争力以及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国政府都倡导在中小学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国际教育与交流;第二,四个国家交流的最佳案例都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出国学习或访问、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国际项目等,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第三,四个国家的与会者都认为,有效促进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需要四国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与研讨机制,还要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四国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很大差异。在普及程度方面,由于四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况各不相同,国际理解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的程度不同。在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最初启动时,日本就指定了6所联系学校,至今已有519所;韩国在1961年有6所联系学校,至今也有134所。联系学校是教科文组织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先锋队,因此日韩两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开展得比较早的,普及的范围也基本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国际理解教育,无论是政策倡导和研究指导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且还没有普及到全国,联系学校的数量也较少。 在研究成果和实际影响方面,由于国际理解教育在四国开展的时间和普及程度不同,国际理解教育在四国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受关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国际理解教育中心设在韩国,地理位置和语言上的便利使其为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几十年来,日本一直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理解教育也因此受到从政府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因此日韩两国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而言,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虽已受到重视,但从现有的研究者人数、研究成果的数量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和实施状况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健全机构方面,日韩两国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协会,但中蒙两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这也是研讨会期间日韩与会者强调的问题,他们希望今后能与中国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 四、小结 通过为期三天的充分交流、研讨与分享,中、韩、日、蒙四国的研究者都加深了对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对体育运动作为重要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实施有效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达成了共识,为今后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合作网络奠定了基础。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我国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探究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国际理解 所谓国际理解具体指的是对他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理解,并且使他国了解及认清我国发展情况的一个双向过程。我们都知道,照搬照抄外国文化和盲目排外的民族主义是和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相背离的,所以,国际理解实际上是使他国理解和理解他国的过程,换言之,是输出和引进统一的过程,这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际理解可以说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内在结合与统一。一方面,民族性和国际性是文化发展及文化交往中不同的两种特质。民族性指的是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与民族特有文化,事实上,这成为一种文化与民族独特发展的尊严。国际性指的是在不断交往中不同文化和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和民族间性,其根本是不同文化与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能力。此外,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又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国际理解是和民族性分不开的,民族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性,只有在尊重文化差异和民族差异的前提下进行交往,才能逐渐形成国际性,只有在异民族和异文化相互交往过程中,才能提升本民族自我意识和文化,才有利于完善本民族人民的个性能力。 国际理解要求在教育中不仅应当对传统文化不断发扬与继续保持,还必须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加以适当吸收。受全球化的冲击,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这是和世界文明融合所得的必然产物,因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然而,在实践中,却容易忘记国际理解的含义。民族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民族的传统文化,通常不同的民族文化均是在互相补短取长当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果文化不具备多元性与差异性,那么就不会有世界文明。因此既要对异国文化加以包容与理解,又不能迷失自我,这成为国际理解中发展和延续国家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国际理解教育 由于彼此宽容、尊重及理解是全球化时代迫切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念,因而国际理解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是密切关系人类命运和人类前途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来看,国际理解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因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和使用者的不同,所以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涵义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爆发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重点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在称呼上联合国也相继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多次的变更,如“世界市民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及“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等等,但常采用的依然是“国际理解教育”。然而,我国研究人员则认为,在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应扩展成国际教育,还有些学者认为国际教育通常涵盖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教育或者世界教育,其二就是特定的研究领域或者教育理论体系,也就是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国际理解教育的名称不同,但是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上是类似的,也就是教育必须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通过世界帮助所有人进一步认识世界,进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在达成共识和理解的前提下,主动而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和交往,进而真正认识到世界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最终懂得如何共同生存的道理。 3.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重点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各个国家人和人的理解。事实上,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切实地学会与他人共同生存,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共存”。身为教育的主要支柱,最初“学会共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所提出来的,同时受到整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对全球人民进行培养,换言之是对那些具有“全球意识”的人进行培养,是和地域差异、传统血统教育所不同的,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和不同文化与不同民族人进行交往和沟通。然而,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这既有对世界性事物承担的义务,又有相对应的权利。因此,大力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并非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这样一来,必须要求全世界的人加以深刻反思。在当前的班级和校园内,国外友人日益增多,学会怎样与他们共同生存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作为蕴含国际理解教育的载体,“学会生存”课题应当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活动当中,这不仅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又是国际理解教育深化的环境。 二、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学校教学中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一来,导致在理解国际理解教育观念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9·11事件中,中学生群体中仍然广泛存在漠视个体生命的不良民族主义观点,这种不当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性的影响,甚至也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明显不足,比如有些学生接触日本漫画文化后对其中的暴力成分加以吸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与世界深入及广泛的接触当中,难以避免的会发生诸多的误解。所以,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应当切实地、明确规范化地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国际理解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存在不系统、不自觉且零散的国际理解教育成分,国际理解教育依然未自觉地形成。 1.国际理解态度过于冷漠,进而忽略交际体验 在当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为人际交往。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共存的思想意识,要对自我的外在存在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用丰富情感和具体行动来与他人进行交往。对语言进行合理和恰当的使用,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及增进友谊,有助于情感沟通。情感态度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教学的一大目的是借助语言教育,对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加以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品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祖国意识。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却错误地认为英语教育与情感态度没有任何的关系,进而使得英语教育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层面,严重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人们不能用理性来代替感性,用训练来代替日常体验,这样一来,难以体会人文素养,难以增强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与社会的挑战及需要相适应。 2.国际意识淡化,偏重语言知识灌输 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一大途径,英语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国际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然而,在英语教育当中,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考高分,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点、分解知识点,尤其是把语法知识细化成多个能力点、语法点和知识点,而教师则以这些“点”出发,展开英语知识的讲解和呈现,同时对大量的练习题进行设计,以便于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则借助于背诵、练习和听讲,通过机械的、反复的操练大量的练习题,试图提高英语水平。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不高,而听说能力则更差,英语课堂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渐的变成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这种长期封闭的状态及传统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重视培养学生系统性的语言知识,却严重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教育的价值,最终使得英语教育脱离了交际文化环境,无法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三、英语教育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自主选择机会,以便于对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及责任意识进行培养。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当尽最大限度的与个体的自主选择相满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现实状况用心体验,进而对相互协调与相互尊重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的理解,使人们能够从根本上去感受“世界公民”要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1)组织专题讲座 在学校英语教育中,学校可以聘请留学归来的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国外的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知识,再和我国内容进行对比。经过详细的介绍、分析与对比,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开展外国影视欣赏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观看英国或者是美国的电影,这主要是由于电影属于文化的一个侧面表现,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了解到非言语交际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3)鼓励学生收集关于国际理解的相关资料 在课下,教师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人类遗产”等的资料,或者是从美式、英式的文学作品中摘抄时文、收集英美文学的一些风俗习惯等资料,形成一个国际理解教育资料库。这些资料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文化养分的来源,同时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外文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具有包容各种文化的博大胸怀,同时树立较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从更多方面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方式等,多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从而能够真实地让学生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 (4)利用课余时间演绎英语短剧 短剧内容既能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又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英语国家的故事。对于英语短剧的表演,成为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一个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小短剧,再由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情节中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也可以结合一些西方的假日来举办相应晚会,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具体的活动当中体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熟悉与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族风情。 我国英语教育中开展有序、合理、适当的课外活动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补充,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对课外活动加以利用,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政治以及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国际理解教育的机会。 2.充分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地对教育内容加以拓宽,对课程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使日常的英语教育全面地体现出国际理解教育精神,实现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所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极其优秀的作品,并且涉及到的英文篇章都承载着十分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明底蕴。因此,只有英语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在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基础上,融入时展的特色,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关注未来人类的发展,重视国际理解意识的培养。然而,单单借助于英语教材无法满足国际理解教育的迫切需要,应当尽量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对他国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理解与遵守各国的习惯与文化。 3.教师要树立全球意识 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时,英语教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国际知识,具备较高的国际交流技能,此外,理解国际的态度应该十分端正。可以说,提高英语教育者的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可靠保障。在学校教育向世界开放的新时期,学校和教师普遍丧失了教育经验优势,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当以积极且正确的态度看待新的任务,将学校真正地创办成为能够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场所,同时向学生提供理解社会的信息。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思想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应当具备较强的全球意识,要深刻地理解“为和平、为人权和民主”教育纲领,领悟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诸多内容进行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渗透,主动自觉地将英语教育工作与世界民族、人权和和平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英语教育者当为推动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学生国际理解能力低下、国际理解知识贫乏的不良现状,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尽快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传统英语教育中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要在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方面多做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育中贯彻与落实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试探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可以让各国人民互相理解、彼此尊重,这是全球化时代人们迫切需要的价值观。英语教育是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又是学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责任重大。本文以高中英语教育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 英语教学 一 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体现 所谓的国际理解教育,是指随着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加深而出现的理解他国与让他国理解本国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个人价值观与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具备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并开始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做出价值判断,但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的判断往往具有片面性和非理性,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国际理解精神和态度,挣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束缚,从国际视野去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国际责任感,提高国际意识。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英语教育中有重要的体现,就高中英语教材的选材而言,它从不同侧面去体现了英语国家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理解异国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二 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并未受到高度重视,高中英语教育中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还是以高考为指标,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淡薄。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掌握,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进行一系列知识点讲解和大量的习题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国际意识的培养,也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交际体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国际理解能力与态度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体验中才能形成,导致了学生国际理解能力水平较差。此外,在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中忽视了英语的表达,对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理解较为片面。 2.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英语教育以高考为主要目标,高中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大学,因此英语也就被当做一种工具;其次,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英语学习时潜意识运用汉语的思维进行理解与表达,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英语思维,受思维方式的局限,使得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较为片面,没有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此外高中英语教育中老师片面依赖于教材和课堂,老师的国际视野缺失,学生多元文化体验就受到限制;最后高中英语教育中缺乏国际理解教育的语言环境,缺乏多层次的信息与情感交流,学生的英语交流仅限于课堂,使学生缺乏对国际理解的能力与态度。 三 加强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对策 1.拓宽学生的交流途径 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交往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英语交流,拓宽学生的交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国际理解教育服务,运用录音、录像资料及各种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进行国际理解与交流的渠道,或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听课与交流,深化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人际交流关系。 2.英语教师要注重国际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全球意识,将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渗透在学习中。不仅仅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在课堂上加强英语交流,让学生进行体验,在交流中体验异国文化,形成国际理解能力。 3.革新高中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 改革传统的以语音、语法、词汇为主的英语考查方式,适当减少英语客观语法知识题,增加英语语境应用的试题,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要增加英语活动考察,学校组织民族文化讨论与评价,或进行异民族风情演讲,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提高国际理解能力。 4.引进外籍教师,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外籍教师资源,加强学生与外籍教师的交流,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国际意识,同时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异国文化进行认识,加强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社交规则等的直观印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国际理解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本文站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层建瓴地从“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阅读教育现状”、“国际阅读教育比较研究”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的班级阅读环境建设”三个方面,试图探寻出一条“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影响下的语文教学”之路。 国际理解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影响 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培养本民族青少年主人翁精神以及对自有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并能够做与其平等交往、和睦相处,认识与研究全世界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为旨归的一种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读书热潮的兴起,国外经验的积极引进,认知心理学、心里语言学、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等相关学科的渗透以及中国传统读书经验的积淀和整理,阅读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形成了阅读原理论、技术论、教学论、工具论和阅读史学等几大板块构筑的庞大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局面。因此,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其中, 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在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那么,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影响下的阅读教育的本质该是什么?这样的阅读教学核心与精髓所在何方?阅读活动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过程、组织形式?如何从根本上将阅读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真正地紧密结合?这些都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以下一些不成形的想法,希望能从感性的理想化中寻求一条理性之路。 一、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阅读教育研究现状 纵观当今的基础教育体系里,阅读教学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与关照。各国都纷纷形成了各自比较成熟的阅读教育理念,并且在本国的阅读教材编写、阅读训练操作、阅读成效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不一样,这就使得各国的阅读理念与阅读教学行为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西方的阅读学及阅读教学理论与我国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这和他们的语言、发达的心理学和社会形态是分不开的。目前西方阅读研究的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心理及能力构成理论 西方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厚,包括阅读的两种基本心理流程:视觉——文字和音位的交换——听觉形象——心里词汇;视觉符号通过语音的激发,直接和心理表象挂钩。前者是合成认知方法也称为间接阅读,后者是整体认知方法,也称为直接阅读,被认为是真正有效的阅读。 此外,根据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可以把阅读理解的过程分为三种模式:①高夫模式(课文基础模式);②古德曼模式(概念驱动模式);③安德森模式(图示理论)。其中“图示理论”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可取之处,指明了读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选择注意点、解码、填空、重构、记忆等主观能动性,这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当代构建主义心理学在阅读研究领域的运用。 (二)阅读的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Jeanne Chall提出。他认为阅读能力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0~6岁为零阶段;小学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二、三年级为第二阶段;小学高年级至初中低年级为第三阶段;初中高年级至高中为第四阶段;大学以后为第五阶段。在该理论中,每一阶段阅读能力的提高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样,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误都会削弱今后阅读发展阶段中潜能的发挥。 (三)阅读个体差异的矫治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鲁泊利等人在1989年提出,他们从阅读教学诊断与矫治的目的出发,把构成阅读能力的变量分为“促进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两类,阅读能力变量的区分,揭示了促进性因素对于发展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而许多促进性因素超越了教师影响所及的范围,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两种阅读因素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指导。 (四)阅读教学策略理论 运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把读者的原有知识背景、主体建构和阅读策略教学结合起来。阅读策略主要包括: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确定重要信息的策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策略、故事语法策略、概括信息策略、监控理解策略六个方面。研究表明,阅读策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效的,其中一部分策略对学困生尤其有效。 (五)读写能力教学的动态中介模式理论 教师不必简单地向学生传递文本含义,而代之以通过社会性的交往作用去中介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这种中介作用应该多于对如何做某事的模拟和暗示。当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时,他可以不断分析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他们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与建构意义。教师可以从这些分析出发,决定给予学生多少支持和什么类型的支持。 (六)出声思考法 “出声思考法”(think aloud)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在1945年首先提出,最初只是一种研究方法,在研究阅读中认知加工问题时,代替早期的内省或口头报告等方法。后来,柯林斯和史密斯等人在1982年开始用于阅读教学。其策略主要有教师示范策略、学生词语表达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自我提问策略、合作讨论策略等。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说出自己的感想并相互交流,从而学会如何在阅读中思考。 二、国际阅读教育比较研究 英国的阅读教学注重围绕的主体和重心是学生。“阅读与反应”的教学方法是英国阅读教学的典型方法,它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参与意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反思中感受、体验、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作品中展现的各种关系。阅读与反应教学的做法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梳理:首先,适当的讲解将要阅读的文本,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进行比较学习;接下来学生对教师下发的多样的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性的精读,并能在教师设计的与此相关的写作训练中得到提高。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技巧的传授方面注意对阅读的流畅性、准确性、趣味性把握,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使他们能够为不同的目的选取不同的参考资料进行辅助。 自主是美国阅读教育的主要特征,他们的阅读教学最终想要实现的目的就是让一个成人能够流畅的阅读,并且乐于通过阅读来获得自身的不断发展,并通过国家、社会、家庭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关注来实现对阅读教育的重视。布什政府通过的阅读优先计划明确关注低年级的阅读,实施早期儿童阅读教学,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为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的儿童建立了综合阅读课程。美国2002~2007年教育部战略规划提出“在这片被称为美利坚的伟大土地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战略目标,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目标中,将阅读作为首项提出来,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布什政府为施行教育改革计划还推出了《新学期指南》,重点提出推行高效阅读教学法、推行阅读先行计划(Reading First Initiative)。目前,美国语文教师所采用的阅读教学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小型课——学生每天一小时进入阅读作业教室,教师大概花10~15分钟进行阅读指导,这种阅读教学法让学生有自我选择教材的权力,采取先理解后操作的教学方法、渐进积累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诊断——处方”阅读教学——围绕明确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练习来实现阅读教学,从而关注学生作为读者的个人反应,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成为卓有成效的阅读者。 阅读教学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围绕明确的目标任务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学生在分组情况下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师在巡视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这种方法因为各有分工而不会出现“搭车”现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力与要求,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批判性阅读策略——善于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各种问题的疑问,学生展开自我思考,提出富有创建性的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另外,还有比较灵活多变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朗读感悟日记活动法、个别化阅读法、语言体验故事法、演绎阅读法、归纳阅读法、SQ3R(Scan、Question、Read、Repeat、Recall)阅读法等。 将阅读与写作联结形成“生活作文”的概念是日本语文教育界对阅读教学的总体思路,他们主张加强阅读与其他门类之间的联系,阅读方面受美国实用主义影响,要求通过阅读教学达到“适应生活、形成功能”的目的,自觉地居于读者的立场理解文章,在分析过程中体现批判精神和交流能力。在阅读教学的操作上,他们将阅读理论与解释性理论相结合,生成了一些有特色的阅读教学法,包括石山修平的“通读——精读——味读”三读法,芦田惠之助的七段教式法,西尾实的“直读——解释——议论”三层次法,等等。 三、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的班级阅读环境的建设 从容的阅读需要适合的场所,阅读的场所和读者阅读的乐趣、情绪甚至专心程度都有极大的关系。比如,当我们躺在床上阅读,感觉是舒适而放松的,所以才有一些出版社推出“枕边书”系列来帮助失眠者放松精神,找回睡眠。不同的环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冰天雪地和烈日当头的户外、熙熙攘攘的闹市之所以都不能算是良好的阅读环境,就因为这些环境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同时,阅读效果的好坏也不是仅仅取决于场所的好坏,它和所读作品的内容、阅读者的心情、阅读时间等都有很大关系。其中,阅读的态度和阅读的动机更是制约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 总之,由上面众多元素构建的阅读社会背景就是广义的“阅读环境”,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成人主体,教师和家长想要在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帮助他们学习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生成健康有效率的阅读习惯等方面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就得结合孩子的需要,共同为阅读教学提供一个能起到促进作用的环境土壤,从而辅助养成教育理念关照下的阅读教学策略效率得到最大实现。 (一)选书与成人协助 每一次阅读都可以归结成一种循环往复的阅读循环过程,读者的阅读并不是像公交汽车一样的直线循环关系,而是首尾相接、结果和开端相互转换的过程。 一位在书店里晕头转向的家长最有可能向店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书适合我7岁的孩子看?这位家长的困境和他提出的问题基本概括了“分级阅读”的大致概念。换句话说,正是应这位家长所代表的庞大群体的需要,才产生了“分级阅读”的概念。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某一个人,要从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成年人读什么书是由自身决定的,是个人行为;但是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一个儿童,就没法让他自己全权决定了,因为不但要考量书的篇幅、生字、词汇难度、主题深浅、背景知识、所属类别等等书的因素,还要考虑到阅读者的年龄、性别、词汇量、理解能力、有无他人协助阅读等等的因素。儿童阅读环境的建设真正急需的,首先是一位可以信赖的成人,他可以在儿童阅读遇到障碍时帮助解决这些难题,在适当的时候分享孩子的阅读体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个“有能力协助的成人”的角色,有时候需要关心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家长来扮演,然而更多的时候,教师还是担任这一角色的主要人选。 (二)藏书及陈列方式 教师协助孩子选书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批近在手边并且容易取得的书,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中为孩子准备一定数量的藏书。这些藏书从哪来?教师可以发动孩子们把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带到班级里来,也可以利用班级管理经费购买一些书籍,甚至有些教师乐于为班里的孩子收集一些新奇的读物,将这些阅读材料汇总起来之后不难发现,这时的班级藏书数量已经颇具规模了。通过这样多种多样的方式鼓励班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投入到班级图书角的藏书建设中去,不但拓展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领域,还使得学生更加留心生活中与阅读有关的元素。 藏书的数量达到之后,教师接下来就应该注意图书的陈列方式了。图书的陈列方式不但会影响图书本身被读者注意到的机率,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就是究竟由谁来进行班级藏书管理的问题了,其实教师付出多少并不能决定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学生对于不需要他们参与的活动很难打起精神,更别说积极投入进去了。因此,教师适当放手,将管理藏书的任务多多交给学生去做,反而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悉心营造的阅读环境。 以东北师大附小的养成教育教学模式为例,在学校的班级建设工作中,作者发现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拥有自己达到一定数量的藏书,班里的图书角都被同学们布置得活泼而温馨,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很爱护藏书,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轮值成为图书角的管理员。在成为图书管理员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图书,选择能表现自己阅读兴趣的图书陈列方式。这样的班级藏书建设可以说是养成教育理念关照下的典范模式,不但能帮助学生产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还能让他们在建设班级藏书的过程中生发对书籍的喜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时间 英国著名儿童阅读活动研究者艾登·钱伯斯说过:“如果让我指出培养孩子成为读者所需要的阅读环境中几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那么阅读时间的安排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的确,一个班级的藏书角无论建设的多么华丽,如果孩子没有时间去阅读,藏书是无法发挥它创造阅读环境的作用的。“我们甚至可以从一个学校安排学生阅读时间的长短和稳定性,保证学生阅读时间不受其他活动干扰的决心,看出这个学校的好坏。”东北师大附小正在实施的,由熊梅博士所引进的学校教育弹性时间理念,在实践中就很好的为儿童提供了合理的阅读时间。这一弹性时间表安排学生在午餐和户外活动之间,要保证15~20分钟的间隔区域。由于午休时间有限,小孩子又做不到饭后不进行剧烈运动,所以在这15~20分钟左右的间隔区域里学生们都被要求留在教室中。在实际考察中作者发现,在这15~20分钟的间隔区域中,各个班级的学生并没有呆坐或是立即午睡,他们大多数都会从教室后方的班级图书角中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阅读中度过这段时间。这样一来,虽然并非每个班级都被要求在午餐后必须进行15~20分钟的阅读指导,但是这段弹性时间的存在却巧妙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是对时间安排的一个简单精细化处理,最终达成了可喜的效果。 (四)儿童的阅读与讨论 美国书商协会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图书的选择理由中,最普遍的是从朋友处听说。这一信息看似跟小学阅读环境建设毫无关系,但的确是值得教师深思的。设想一下,如果成人的阅读兴趣是可以由朋友激发的,那么如果我们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是不是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至少如果学生花时间凑在一起讲一讲昨晚看来的小故事,对于听故事的孩子来说就等于是多了一份阅读体验,虽然这种体验不是自己的,但事实表明,学生对于书籍的二次阅读,基本都是在经过了与同伴分享阅读体验之后,想通过二次阅读来证明一些讨论中遇到的争议问题。可以说,鼓励学生在群体之中谈论阅读过的书籍,通过影响学生中的领袖人物,使他将这种影响传播到整个群体中。 新世纪的地球村公民应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博大的胸怀,同时具有独生子女的父母、独生子女的教师、独生子女的学生——所谓“三独”属性的学生中,在心理和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与践行,可以有效地指导孩子们如何走出封闭的自我圈子,同时,增强对与自身存在差异的个体与集体的理解与尊重,并与之合作也是我们的教育继续解决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而阅读是获得新知最聪明、最有效率的方式,那么希望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能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一条打破常规的新路。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作用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范围广的特点,内容极其丰富。课程学习通常是从国际理解教育课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这些问题不同于单纯的学科问题,而是围绕国际理解这一主题,体现出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点,和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特征。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既可以为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的某一问题收集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上网查阅资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打开无限广阔的空间。 一、运用互联网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自信 1. 培养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首先是学习者。在中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还应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主要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的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精神。 其次是传播者。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是每个中国人让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让学生在了解别国文化、了解国际发展动态的同时,反观本民族文化及发展前途,加深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在与国际先进文化共存与融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辐射能力。如开通专题网站,建设主题网页,努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 培养诚信儒雅的国际交往品格 学习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科学前卫的现代意识,东方文明的独特神韵和西方人文的哲理思辨和谐地融为一体,让学生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懂礼仪,明是非,做人诚信,处事踏实,举止文明、儒雅、得体。 二、运用互联网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1. 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形成海纳百川的国际理解态度。在互联网世界的遨游中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国际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接纳、关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 快速的搜索引擎,可以让学生非常便捷地探究学习重大国际问题,如和平、人权、发展、环境等。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了解和把握世界上所发生的各种热点问题和发展态势,以及它们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习掌握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的新事物,这是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各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联系,了解全球生态状况等,关心人类共同问题,互联网搜索引擎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培养国际责任感,增强国际意识。 三、运用互联网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培养国际交往能力 加强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形成,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克服自己的个性弱点,塑造健全稳定的人格,和谐人际关系,使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发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的人际基础,学会与人友好交往也是国际理解的第一步。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为网络人际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促进国际交往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人际交往扩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网络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校园以外跨国界的世界,了解到更多更新的信息,而QQ、ICQ以及MSN等聊天工具能够使他们不分国家、不分民族地结交网友,在和世界各地网友的交往中,增长了知识和见闻,加深了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关于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 半年前,写过《还是要理解国际教育》。如今又写《关于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乍一看这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其实真不是,更真不敢。因为自从前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以来,人们就开始把它纳入素质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通过“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正在成为不同层面探索和研究的共同追求。其中,如何对待国际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自然也在探索和研究之列,于是引发了前面那篇议论。所以,绝不是耍个什么“花活”,把一个偏正短语“重组”成一个动宾短语,拿来“蒙人”,甚或捣乱。 这个主题虽然想了一段时间,但是真动心想写,还是在不久前的一个开题会上。当时,接到一项任务,说是“指导”几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的开题报告。说实话,“指导”是人家给面子,“交流”倒是真能长本事。正是这次“交流”的机会,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刁雅俊校长的研究课题,再次为我点燃了思考这个主题的火花。 其实,过去咱们也没有忘记世界,也很关心国际。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就一直挂在嘴边。祖国倒是时刻挂于“胸怀”,世界还是无法“放眼”。因为那时知道的“世界”实在太少了。改革开放以后,“走向世界”又成了国人之梦。特别是1986年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是让咱们大开眼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和咱们来来往往的国家和地区也有200来个了。30年前别说出国,就是听说谁去了趟香港,没有一个不眼热的。30年过去了,现在去趟香港、澳门、台湾,就跟去趟北京、上海、广州差不多,走出国门,来趟北美、西欧、澳洲,也是抬腿就走,不在话下。而且,在人家眼里,咱们已经不再是30年前的咱们了。眼睁睁GDP的真金白银“拍”在那了,“G2”不扩大成“G8”行吗?如今,谁都得高看咱们一眼。可话又说回来,人家到咱们这里来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勤了。过去是咱们在马路上“围观”老外,现在是老外在网络上“围观”咱们。因为老外已经不再满足访问、旅游,更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机会”和“实惠”。应该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咱们国家进入这个国际大家庭,并不说明咱们国民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大家庭。那些连咱们自己也觉得“丢份”的事情,尽管仍属个例,也影响着咱们的国家形象。看来,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国际理解教育”还真得从娃娃抓起。 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定义“国际理解教育”大概尚无定论。但是,如何“理解”国际理解教育,似乎思考较多。因为,这是具体“推进”的关键所在。当然,答案并不唯一,不同的视角自然有不同的“选项”。但是,至少下面三个应该可以讨论。 有一种“理解”是学习。在国际大家庭中,各国都有值得咱们借鉴乃至学习的因素。虽然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价值观念各异,但那些国家能够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必然有他的道理。就拿垃圾分类问题来说,谁都知道,它已经取得国际共识。事情似乎不大,意义确实不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节约,于公于私都有益处。于是,或桶、或箱的“分类”设备逐渐普及开来。咱们尽管跟进不久,从居民小区到公共场所,各式各样的“分类”容器也已随处可见。然而,实施起来差距就出来了。人家那里执行就是到位。据留学回来的学生介绍,哪怕一小团儿塑料薄膜,也会放在一边,准备集中起来装入“可回收”容器里边,绝不会乱放,更不会乱扔。咱们国家有些人的做法就让人“遗憾”了。有时,你要往“分类”的垃圾箱里瞅上一眼,无论哪边都是脏兮兮的,甚至充满汤汤水水,商场、公园、车站、路边尤甚。有人说,和过去使用“土筐”没有什么两样。如此形容倒也不算夸张。再说吸烟问题,人家和咱们所持“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公共场所没人吸烟,无论是谁,不准就是不准,烟瘾上来也得忍着。其实,欧洲有些国家的烟民也不少,街头吸烟就是常事儿,可只能“吸”在街头,不会“吸”在室内。有的国家禁烟更加严厉,就是露天可能也不准“吸”。难怪总会提醒咱们:“违规吸烟会有警察罚款,千万别找麻烦。”咱们这里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一个会议下来,弄你一身烟味儿,已经司空见惯。至于你“吸”多少“二手烟”,谁也不会测评。至于什么原因所致,谁也不去追究。类似这样有章不循的小事儿又何止这些。咱们在境外经常入住的酒店、就餐的饭店,你看到用汉语写的“温馨提示”: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大声说笑……哪里还有丝毫“温馨”,汗颜之余只有窝火。“于细微处见精神”,生活细节反映修养水平。再少的人排队,也难免有人“加塞儿”;再多的人开会,也难免有手机响起。人家说咱缺乏“修养”,咱总觉得小题大做。原因是这种无视规则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但问题是这些少数毕竟无视规则。国际社会之所以把这些生活小事由道德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或者说是法制层面),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培养社会责任。实践证明,它的确为社会进步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对此,咱们真应该充分“理解”。在共同规则面前,自觉约束自己,自觉形成习惯。这种“自觉”本身就是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所以,这方面的“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把“理解”理解为学习。比如,制度背景下的公民权利意识,变遇事找“人”为遇事找“文”,使管理凸显公平;制度环境下面的责任意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把质量推向极致。如此等等,只要有利于咱们的,该学的一定要让学生学到手。 还有一种“理解”是尊重。在国际大家庭中,每个国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成长经历,并凝聚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当然,也由此衍生出独特的生活习俗,发展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里绝对没有先进与落后、原始与现代,更没有高贵与低贱、正确与错误,都是在自己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人类文明。即使某个时期有些外来影响,也离不开自己文明的坚实基础。其实,咱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尽管地域辽阔一些、民族众多一些,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样经历了这样的成长。如今,“多元化”(或是“多样化”)开始成为世界形容“世界”的高频词语,咱们这里也是一样。应该说,是世界的“多元化”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纷。面对这样的“多样化”的世界,咱们在“国际理解教育”中,还可以把“理解”理解为尊重,以一种宽广的心胸、宽厚的心态,欣赏人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艺术风格,让咱们在感受世界五彩缤纷的同时,分享那里的美丽和美好。其实,尊重人家就是尊重自己,因为咱们同样是“多元化”中的“一元”。此外,对于尊重还有另外的“理解”,专门用于处理国际关系。比如,某个国家发生某种变故,执政党换了、领导人变了,甚至国家体制改了、意识形态变了,别人总得有所表态。一般情况下,咱们总是会尊重对方人民的选择。不管人家怎么“选择”,都应受到“尊重”。因为人家人民的任何选择都是自己的意愿,谁也干涉不着。用句老百姓的话说,各家过各家的日子,你用不着多操心。当然,该操心的时候你也躲不开,遇上天灾人祸咱还得帮他一把,谁让这是一个国际大家庭呢?帮他这把,更是具体的“尊重”。所以,这种非常必要的“尊重”,自然也要在“国际理解教育”中体现出来。 国际理解教育论文: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日益明显。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它有两个基本着眼点:合作与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1 设置促进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教育课程 现今,全球正倡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高等教育院校和机构应承担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要使学生认同和欣赏本民族文化以及异域文化,理解文化多元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笔者之见,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主动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设置与合作学校相适应的国际化课程: 1.1 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与合作学校相一致课程 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实用性、互补性不足,专业设置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进入国外的合作学校,不适应学校节奏,有些课程设置重复,而另一些却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日常间的交流常态化,在课程设置方面相一致,学分学位互认。高校应针对境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课程与教学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寻找合作双方的契合点和合作方式,建立既满足合作办学需要,又与合作高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和促进双方更好地开展合作与交流。 1.2 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合作学校相融相通,具有连续性 在连续性方面,可以有计划地采取视频会议、3G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它们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相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克服因时间、空间造成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的局限,提供更为便捷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视频技术,进行实时交流,使我国高校学生可以学习境外合作学校的课程,甚至享受国际一流大学的师资,聆听名师指导。重视合作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保持自我的个性的同时,既树立了牢固的合作意识又学会了必要的合作技能,同时树立了良性的竞争意识。远程教育的核心是“交流”,定期的远程的视频学习,可以及时掌握合作学校的动态,了解合作学校的校园文化。远程合作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 1.3 重视语言学习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意识与能力的全球公民,其首要前提是具有与外国人交流的语言能力,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更是尤为重要。而世界各国的的语言皆有不同,原本发明用来沟通的语言,在全球化时代,竟成了沟通的障碍。这就要高等学校重视外语教育,外语学习既是学习一种语言工具,又能在学习中了解到语言文化的深刻内涵,有助于了解其他国家的知识,加深对差异文化的理解。 1.4 重视本国文化培养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厚重的文化承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推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们依然要保持教育的民族特色,必须注重人文教育,保持民族优秀文化传承。 一个注重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教育体系,一般是不会轻易丧失自身的民族特性的。 通过民族乐器、茶艺、篆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社团的开设,使学生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责任。教育国际化不能照搬西方,不能变成某国化,不能变成他国教育的附庸。 1.5 加设国际热点、文化冲突、地区差异课程 民族差异的存在,宗教派别的争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社会冲突的呈现,近期,国际热点问题突出,叙利亚局势不稳,朝鲜半岛形势恶化,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倡和平崛起的现实意义。各国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共同承担在全人类心灵深处播种“ 理解”理念的重大使命。 与此同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应该安排教师互访,加深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提升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不仅能带来及时的信息,更加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教师在原有知识储备上,开拓了自己的眼界,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国外的文化历史,对于理解、认同、感知外国文明起到推动的作用。也正由此,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一直推行理解教育的意义。国外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差异,两者的相同之处,要注意什么,要学习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在了解自我的同时,又能熟知自己生存的大环境的要求。 2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与反思 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最终目的是在全球建立一种“和”文化。何谓“和”文化呢?简而言之,就是“和而不同”,尊重差异,促进和谐,倡导和平,谋求共生。“共生”作为儒家“大同”思想的理想,是社会理想的现代形式。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能到双方的国家学习、交流,在异域文化的氛围中学习对方的文化知识,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念,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身临其境的体验要优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更能够体验到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别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发展现状,对民主政治、社会经济、个人人权有独特的认识。使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了解东方文明,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会更深刻,不会产生出于无知的傲慢和偏见,不会认为儒家文化对西方文化构成威胁。国际间,各国日渐重视彼此的依赖,学校教育因而需要在国际理解、全球共同利益、消除地区及民族间冲突展现政治功能。 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看,我们应该强调反思教育,学生在认识、理解多元文化的同时,有一种批判思考能力,从而反思自身。学生通过对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比较来反思本土文化,反思文化冲突,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融和不同文明的融合。 但是,现在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地方高校存在主观上不重视,态度不积极;教育资源良莠不齐,总体水平不高;高水平国外师资难以引进,管理模式落后,缺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招生管理存在漏洞,生源不均;不重视“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对国外合作学校或者研究机构审核不严,致使办学质量下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符合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也不能满足国家以及世界对人才的需要。应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规范办学秩序,加强学生质量管理,做好合作办学的质量监控,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应坚持引进优秀教育资源,建立严格审核机制,完善国外学位和办学机构信息透明度。
微电子论文: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中的应用 文章摘要: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微电子技术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工业等各种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微电子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在航空系统之中,促进航空系统的进步,从而推动其向综合化、模块化方向发展。本文就将以微电子及微电子在航空系统中的发展的重要内涵为着手点,从而提出将微电子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航空系统中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航空系统;综合化 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各领域的科学水平,促进了各领域上的发展,目前在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微电子技术的重要作用,不仅仅能够促进航空系统向经济性、技术性方向发展,同时也能促进航空系统整体性的进步。所以我们要明确微电子技术及微电子技术应用于航空系统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如何更好地应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探究,希望可以促进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中的发展。 1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 微电子技术是较为复杂精密的科学技术之一,是建立在各种高密度微电子组件的基础上的高微电子技术。作为目前国内较为高精尖的基本技术端电子技术,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仅仅可以使用于航空航天中,也可以使用在各个工业领域及商业领域上,微电子技术的展现形式通常是以微电子商品或者集合多种电子元器件的综合系统载体等出现,同时这也是各种半导体元件的产品的相关统称,作为集成电路的一个重要载体,微电子技术对于促进各领域的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微电子技术的学习与创新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难点,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既要正视微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又要对微电子技术进行学习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科学、经济、国防等进一步发展。 2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发展中的重要内涵 随着航空系统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微电子技术在航空发展过程之中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促进航空系统向智能化、科学化、模块化方向发展,而且往往这个时候航空系统的发展也呈现出了综合性这一具体特性,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中的发展不仅仅是航空水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国家科技水平及相应的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微电子技术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技术工种,当微电子技术应用于航空系统发展过程中时,也在证明我国微电子技术的基本专业知识理论能够很好地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我国航空系统发展状况。除了在航空系统中,微电子技术往往也会体现在航空微电子技术产品上,但无论是系统上还是产品上,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发展过程中仍扮演了重要的推动角色。 3如何更好地将微电子技术应用于航空系统之中 3.1将微电子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航空系统应用进行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航空系统的应用已经偏向于综合化、具体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了,所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应该在明确目前航空系统的基本发展现状之上,与实际航空系统应用进行有机结合,保障航空系统能够使用图像及语音信号实时传送功能,提高航空系统发展中的经济性与技术性,无论是在控制系统还是传感器及显示系统中,都促进了航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特性的发展,解决综合系统中所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升客观的显示技术及控制技术,从而推动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中的深化与进步。 3.2提升相关人员的微电子技术水平,引进高质量的人才 无论是航空系统方面还是微电子技术方面其发展都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进行相应的实验与应用,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中的发展与应用。传统的固体物理基础课程、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综合课程设计等基本知识理论课程并不能满足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具体要求,为了培训相应的航空方面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我们必须要革新课程,提高课程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入相应的航空理论知识,增加实践课程的相应比例,促进相关专业人员能够将微电子与航空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发展情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加强对于VLSI设计、SOC设计方法学嵌入式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学习等,但无论是哪种专业知识,都需要相关人员对于相应的微电子技术水平及航空系统的相应技术进行学习与创新,只有这样微电子技术才能在航空系统的发展过程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3.3对航空系统中的微电子技术设备进行相应的保护 在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对于微电子技术载体即微电子技术设备的相应保护,一般这些设备会出现静电损害及电磁干扰等常见损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航空系统的正常运作,我们必须对微电子技术设备进行相应的保护,从而促进微电子技术可以正常应用于航空系统之中。我们可以利用带有防静电的相应装置,以及防尘罩、导电袋等多种防护准备,保证微电子技术设备不被静电损坏,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降低航空系统各部分的摩擦状况,处理好相应的飞机操作面,安装静电故电器等多种方式降低电磁对于微电子技术设备的干扰,同时对微电子技术设备进行相应的保护。 3.4对航空系统中所使用的集成电路及电子元件进行创新 航空系统中微电子技术应用往往体现在集成电路与元器件的使用过程中,在这个航空系统运行当中,无论是对于信息进行存储或是处理,都需要使用相应的通用高端芯片以及集成电路等,但是目前国内的芯片及核心元器件都主要依赖于进口,国产的集成电路及电子元件不能够满足目前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中的发展需求,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注重在航空系统中对于相关技术及电子元件的创新,从而促进微电子技术的提高与航空系统的进步。 4结语 在微电子应用于航空系统中的这一个方面,我们还有好长的路要走,不仅仅需要从理论上获得突破与提高,同时也要在微电子技术及航空系统的实践应用上进行有机融合,明确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中发展的重要内涵,从而通过人才引进、元件升级、设备保护等多种方式促进微电子技术在航空系统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顾晓清 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微电子论文:机械系统微电子论文 1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概述 1.1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概念 微电子机械系统主要结构有微型传感器、制动器以及处理电路。其是一种微电子电路与微机械制动器结合的尺寸微型的装置,其在电路信息的指示下可以进行机械操作,并且还能够通过装置中的传感器来获取外部的数据信息,将其进行转化处理放大,进而通过制动器来实现各种机械操作。而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是以微电子机械系统的理论、材料、工艺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微电子系统并不只是单纯的将传统的机电产品微型化,其制作材料、工艺、原理、应用等各个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限制,达到了一个微电子、微机械技术结合的全新高度。微电子机械系统是一种全新的高新科学技术,其在航天、军事、生物、医疗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2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特点 1.2.1尺寸微型化 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的最小单位一般是cm,而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机械加工往往最小单位已经涉及到了微米甚至纳米。这以尺寸的巨大变化使得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原件具有微型化的特点,其携带方便,应用领域更加广阔。 1.2.2集成化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原件实现了微型化为器件集成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微型化的器件在集成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能够随意组合排列,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1.2.3硅基材料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器件都是使用硅为基加工原料。地面表面有接近30%的硅,经济优势十分明显。硅的使用成本低廉这就使得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下的器件成本大大缩减。硅的密度、强度等于铁相近,密度与铝相近,热传导率与钨相近。 1.2.4综合学科英语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几乎涉及到所有学科,电子、物理、化学、医学、农业等多个学科的顶尖科技成果都是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基础。众多学科的最新成果组合成了全新的系统和器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 2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技术类别 2.1体微机械加工技术 体微机械加工技术主要将单晶硅基片加工为微机械机构的工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制作出尺寸较大的器件,最大的弊端是难以制造出精细化的灵敏系统。并且使用体微加工工艺难以优化器件的平面化布局,制作出来的器件难以与微电子线路直接兼容。体微机械加工工艺一般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制造中普遍应用。 2.2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 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就是通过集成电路中的平面化技术来实现微机械装置的制造。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充分利用了已有的IC工艺,能够灵活掌握机械器件的尺寸,因此表面为微机械加工技术与IC之间是兼容的。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与集成电路的良好兼容性使得其在应用领域实现了快速普及。 2.3复合微机械加工技术 复合微机械加工技术就是体微机械技工技术与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的结合,其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但又同时避免了相应缺点。 3微电子机械技术的应用 3.1环境科学领域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微型设备可以在环境监测和数据处理分析上发挥巨大的作用。由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以及数据处理系统所集合的测量与处理设备。该微型装置可以用来监测空气和液体的成分,其独特优势在于尺寸微小,便于携带。 3.2军事领域 纳米器件所构成的装置先要对半导体器件运行速度高,携带方便,信息输出和处理快捷,在军事领域其能够用来制作各种微型设备,例如“蚊子导弹”、“麻雀卫星”等。 3.3医疗领域 在临床化验分析、介入治疗领域其也能够实现巨大的价值。近几年获得发展的介入治疗技术与传统治疗技术相比临床治疗效果优越,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但是当前介入治疗仪器价格高,体积巨大,准确性难以保证,尤其是在治疗重要器官时风险较大。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微型与智能特性可以显著降低介入治疗的风险。 4结束语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将机电系统的实用性、智能化和多样化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今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已经对农业、环境、医疗、军事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信在不久的以后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将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王志宏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微电子论文:校企合作下的微电子论文 1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及重要意义 1.1无锡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南方基地,需要大量的微电子专业人才 无锡是中国微电子产业的摇篮,是我国第一块集成电路的诞生地,微电子产业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无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530计划),大力吸引微电子高端人才,创办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2013年无锡市政府又出台了《无锡市微电子产业规划(2013—2020)》,为无锡市微电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无锡微电子产业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完整,产业规模庞大,管理比较完善的良好局面。2013年无锡市微电子产业合计完成营业收入652.12亿元,规模列全国第二[7]。SK海力士和华润微电子分别以第二名和第四名入围2013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制造企业。江苏新潮科技集团、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和英飞凌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分别以第一名、第七名和第九名入围2013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封装测试企业[8]。虽然无锡市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微电子产业的优秀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微电子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高校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江南大学微电子专业可以发挥人才优势,为无锡的微电子产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 1.2江南大学注重校企合作 无锡日报2013年9月21日发表题为“江南大学发挥高校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做无锡的创新引擎和发展智库”的文章,文章指出:“江南大学提出要以项目为平台,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添砖加瓦,这是江南大学推进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方式和途径。”江南大学作为无锡唯一的一所211重点建设的高校,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无锡地区的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本地区的经济服务。比如:与无锡市政府合作建立的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江南大学的科研经费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加,其中60%~70%的科研总经费来自于与企业的合作。总之,江南大学一直探索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为我校微电子专业寻求校企合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1.3微电子专业自身建设的特点 微电子产业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之一。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集成电路自诞生以来一直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即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各种半导体新材料和新器件层出不穷。微电子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必要进行专业的实验技能培训和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得上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的实验培训,还有必要阅读一些最新的参考文献,参加一些前沿科学的研究,甚至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但是,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非常昂贵,一个小型的微电子工艺实验室的建设要几百万到几千万人民币,这还不包括每年实验室的维护费用。对于一般高校来说,这是很难承受的。其实,对于国内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比较好的高校,其实验室也主要面向研究生开放。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寻求校企合作。而微电子作为无锡最主要的优势产业,也给我校微电子专业提供了加强校企合作的机会。因此,无论是从学校周边地区微电子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学校的政策,还是从本专业自身建设的特点来看,校企合作是提升微电子专业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积极探索提高我校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为企业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1学研结合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例如: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鼓励老师承担企业和研究所的横向课题,让大三和大四的一些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这样既发挥了学校的智力优势,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使得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共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观一些重点企业、研究所的生产车间和设计实验室;并且,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地与企业、研究所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一下微电子工艺和设计的实践过程。学校也积极为大四的学生联系周边的微电子企业和研究所,鼓励学生去这些企业实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既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2在职人员互聘 我校微电子专业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而且,有许多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目前的状况是老师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微电子学科的前沿比较了解。但是,对企业的需求和微电子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是很了解,导致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还有一些教师,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获取了一些核心技术,但苦于没有资金的投入,没法把一些研究成果产业化。而我国的一些微电子企业研发能力相对不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因此,有必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承担企业和研究所的课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企业技术攻关。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挂职,真正深入的生产的第一线,与企业的研发人员合作,研发新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鼓励企业和研究所的工程师和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授,讲授一些微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甚至也可以请这些有实际生产和研发经验的专家参与编写本科生的教材。由于这些工程师和专家均来自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有更丰富的生产和研发经验,对微电子产业的市场寻求更了解,对提升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2.3共享实验室 微电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但凭高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微电子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当然,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可以有偿开放一些实验设备和设计软件让学生用于科学研究、实践操作甚至参与企业的研发;这样既有助于企业能提前了解这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能留住一部分优秀人才;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从而使学生也愿意留在企业工作。而高校的微电子实验室,也可以面向企业开放,从而共享实验室。总之,通过共享实验室,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高校和企业实现了共赢。 3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校微电子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三个方面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学研结合”、“在职人员互聘”、“共建实验室”。这三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校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优秀微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 作者:王福学虞致国肖少庆闫大为单位:江南大学电子工程系 微电子论文: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论文 1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在设计系统时,首先应确定变频器的输出频率。因为这一参数的选择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控制效果,应根据水泵流量。扬程等参数和最大用水量和最小用水量确定。系统中用水量的大小由压力变送器反映到PLC,再由PLC进行分配给循环泵,随时调节循环泵的频率,实现能源合理分配。在此套系统里面,主要的被控变量是管路循环水的压力,管路循环水的压力随着使用点的多少而变化,再由压力变送器反馈到PLC进行调节。 2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优势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缩写为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有很多的功能,比如计数控制、数据处理等。可编程序控制器得到广泛的运用,不仅是因为它有很多的功能,更是因为它有很多的优势。接了下来笔者就简单地概述一下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优势: 第一,可编程序控制器所占的空间小,节能,能够随意的进行组合。所占的空间小,这样就能够节约厂房的空间资源,可以存放更多的机器设备;节能就是变相的节约成本,减少对整个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系统的整体支出;能够灵活的进行组合,这样既方便存放和管理,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第二,可连接工业现场信号。利用可编程控制器的这一优势,可以随时掌握工业现场的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地解决,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控制程序灵活多变。这一优势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在设备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时,不用对可编程控制器的硬件进行改变,只要改变控制程序即可,程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其性能的发挥。这样就省略了很多的环节,减少了麻烦,对可编程控制器的损害也小。 第四,编程易于掌握。因为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容易掌握,所以在具体操作时就非常容易,方便对其进行安装和维修。这是因为可编程控制器自身带有编程器,操作人员只要懂得梯形语言即可,再加之,可编程控制器有自我诊断的功能,发生故障时,可以非常迅速的查出原因,所以维修时特别方便。 第五,安全性能好。可编程控制器的安全性能特别好,不容易发生故障,有些控制器甚至5年以上都能保持安全的运行,再加之,可编程控制器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厂房并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很多企业都在现场使用可编程控制器。 3变频调速器的优势 变频调速器是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另一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性能优越。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变频器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使用以前传统的正弦波控制技术,而是采用先进的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对输出电压进行自动的调整,非常适合我国现行的电网情况,这样就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能。 3.2在功能上采用键量、键量电位器、外部端子、多功能端子等操作方式。 多种模拟信号输人方式如电流、电压、最大值、和、差等组合输人频率水平检侧、频率等效范围检测,S曲线加减速、转速追踪等增强功能,摆频运行、多段速度、程序运行等模式。 3.3在可靠性上它的结构独特,全系列主元件采用SIEMENS产品。 完善的保护功能,即使短路、过流或过压等均不会引起本机故障,先进的表面贴装技术(SM''''T)。低温升、长寿命。PCB精良。绝缘耐压性能优越;严格的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键量布局合理、美观耐用、设定简洁、操作方便。 4电路的调试 电路调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整个电路安装完之后,再进行调试,另一种就是边安装边调试。在对电路进行调试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调试方法。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第二种。它是把复杂的电路按原理框图上的功能划分成单元进行安装和调试。在单元调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安装和调试的范围,然后完成整机调试。那么用第二种方法具体应该如何调试呢?接下来笔者就详细地说说。 第一,看。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的了解一下电路的整体情况,看看电路面板的线是否准确无误的连上,有没有看似接上实际没有接上的线,或者容易短路的线,有时还会出现两条或多条线出现混淆的现象。这是看需要完成的工作。 第二,查。在看完之后,就要进行检查。查主要运用的工具是万用表。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万用表的电阻最小量程档,主要检查电路面板,看看开路的地方和闭路的地方是否都进行了正确的开路和闭路,地线有没有漏接的,电源连线的连接是否都可靠安全,还要测量一下电源到底有没有短路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电路安装完成之后,千万不能通电,首先要依据电路原理仔细地查看电路连线有没有准备无误的连接上,有没有搭错的线,有没有少连接的线或者多连接的线,尤其要注意查看有没有短路的情况。在进行测量时,最好直接测量元器件的连接点,这样就可以在查看上述情况的同时查看接触点是否有不良的地方。 第三,电路调试的过程最为关键的是硬件电路的调试。在调试的过程中,一定注意细小的环节,严格按照电路功能原理,对各个单元电路进行详细的调试,然后再进行整体的调试,最后准确无误地完成整个电路的整体调试。 5结论 由上文可知,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主要包括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调速器等组成,在工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各自都有不同的优势和功能,所以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会得到更大的改进,在工业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是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吴笑天单位:辽宁省公路勘测设计公司 微电子论文:新领域发展下的微电子论文 1.微电子技术概述 1.1认识微电子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学习微电子,认识微电子,使用微电子,发展微电子,是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代大学生所渴求的一个重要课程。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没有不使用微电子技术产品的,如人们每天随身携带的手机;工作中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乘坐公交、地铁的IC卡,孩子玩的智能电子玩具,在电视上欣赏从卫星上发来的电视节目等等,这些产品与设备中都有基本的微电子电路。微电子的本领很大,但你要看到它如何工作却相当难,例如有一个像我们头脑中起记忆作用的小硅片—它的名字叫存储器,是电脑的记忆部分,上面有许许多多小单元,它与神经细胞类似,这种小单元工作一次所消耗的能源只有神经元的六十分之一,再例如你手中的电话,将你的话音从空中发射出去并将对方说的话送回来告诉你,就是靠一种叫“射频微电子电路”或叫“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进行工作的。它们会将你要表达的信息发送给对方,甚至是通过通信卫星发送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其传递的速度达到300000KM/S,即以光速进行传送,可实现双方及时通信。“微电子”不是“微型的电子”,其完整的名字应该是“微型电子电路”,微电子技术则是微型电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对我们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使我们的社会高速信息化,并将迅速地把人类带入高度社会化的社会。“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是伴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所必然产生的。 1.2微电子技术的基础材料——取之不尽的硅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14位的硅是微电子技术的基础材料,硅的优点是工作温度高,可达200摄氏度;二是能在高温下氧化生成二氧化硅薄膜,这种氧化硅薄膜可以用作为杂质扩散的掩护膜,从而能使扩散、光刻等工艺结合起来制成各种结构的电路,而氧化硅层又是一种很好的绝缘体,在集成电路制造中它可以作为电路互联的载体。此外,氧化硅膜还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膜,它能防止器件工作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导致性能退化。第三个优点是受主和施主杂质有几乎相同的扩散系数。这就为硅器件和电路工艺的制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硅材料的这些优越性能促成了平面工艺的发展,简化了工艺程序,降低了制造成本,改善了可靠性,并大大提高了集成度,使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3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 20世纪晶体管的发明是整个微电子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突破。从而使得电子学家们开始考虑晶体管的组合与集成问题,制成了固体电路块—集成电路。从此,集成电路迅速从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领域可分为:通用集成电路和专用集成电路;按电路功能可分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按器件结构可分为:MOS集成电路、双极型集成电路和BiIMOS集成电路;按集成电路集成度可分为:小规模集成电路SSI、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导规模集成电路VLSI、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和巨大规模集成电路CSI。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集成电路(IC),集成电路是微电子学的研究对象,其正在向着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 1.4走进人们生活的微电子 IC卡,是现代微电子技术的结晶,是硬件与软件技术的高度结合。存储IC卡也称记忆IC卡,它包括有存储器等微电路芯片而具有数据记忆存储功能。在智能IC卡中必须包括微处理器,它实际上具有微电脑功能,不但具有暂时或永久存储、读取、处理数据的能力,而且还具备其他逻辑处理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对外界环境响应、识别和判断处理能力。IC卡在人们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金融、商贸、保健、安全、通信及管理等多种方面,例如:移动电话卡,付费电视卡,公交卡,地铁卡,电子钱包,识别卡,健康卡,门禁控制卡以及购物卡等等。IC卡几乎可以替代所有类型的支付工具。随着IC技术的成熟,IC卡的芯片已由最初的存储卡发展到逻辑加密卡装有微控制器的各种智能卡。它们的存储量也愈来愈大,运算功能越来越强,保密性也愈来愈高。在一张卡上赋予身份识别,资料(如电话号码、主要数据、密码等)存储,现金支付等功能已非难事,“手持一卡走遍天下”将会成为现实。 2.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新领域 微电子技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高新技术。由于集成电路对各个产业的强烈渗透,使得微电子出现了一些新领域。 2.1微机电系统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机电系统主要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电路和控制电路、通信接口和电源等部件组成,主要包括微型传感器、执行器和相应的处理电路三部分,它融合多种微细加工技术,并将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微电子与机械融为一体的系统。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前沿学科。当前,常用的制作MEMS器件的技术主要由三种: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利用传统机械加工手段,即利用大机械制造小机械,再利用小机械制造微机械的方法,可以用于加工一些在特殊场合应用的微机械装置,如微型机器人,微型手术台等。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利用化学腐蚀或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对硅材料进行加工,形成硅基MEMS器件,它与传统IC工艺兼容,可以实现微机械和微电子的系统集成,而且适合于批量生产,已成为目前MEMS的主流技术,第三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LIGA(即光刻,电铸如塑造)技术,它是利用X射线光刻技术,通过电铸成型和塑造形成深层微结构的方法,人们已利用该技术开发和制造出了微齿轮、微马达、微加速度计、微射流计等。MEMS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科学仪器和医疗方面将起到分别采用机械和电子技术所不能实现的作用。 2.2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Biochip)将微电子技术与生物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生物科学基础,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细胞功能,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微分析单元,以实现对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细胞及其他生物组分的正确、快速的检测。目前已有DNA基因检测芯片问世。如Santford和Affymetrize公司制作的DNA芯片包含有600余种DNA基本片段。其制作方法是在玻璃片上刻蚀出非常小的沟槽,然后在沟槽中覆盖一层DNA纤维,不同的DNA纤维图案分别表示不同的DNA基本片段。采用施加电场等措施可使一些特殊物质反映出某些基因的特性从而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以DNA芯片为代表的生物工程芯片将微电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采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在指甲大小的硅片上制作包含多达20万种DNA基本片段的芯片。DNA芯片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检测或发现遗传基因的变化,对遗传学研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转基因工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工程芯片是21世纪微电子领域的一个热点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纳米电子技术 在半导体领域中,利用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特性研制出了新一代电子器件,如:高电子迁移晶体管(HEMT),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低阈值电流量子激光器等。在半导体超薄层中,主要的量子效应有尺寸效应、隧道效应和干涉效应。这三种效应,已在研制新器件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1)在FET中,采用异质结构,利用电子的量子限定效应,可使施主杂质与电子空间分离,从而消除了杂质散射,获得高电子迁移率,这种晶体管,在低场下有高跨度,工作频率,进入毫米波,有极好的噪声特性。(2)利用谐振隧道效应制成谐振隧道二极管和晶体管。用于逻辑集成电路,不仅可以减小所需晶体管数目,还有利于实现低功耗和高速化。(3)制成新型光探测器。在量子阱内,电子可形成多个能级,利用能级间跃迁,可制成红外线探测器。利用量子线、量子点结构作激光器的有源区,比量子阱激光器更加优越。在量子遂道中,当电子通过隧道结时,隧道势垒两侧的电位差发生变化,如果势垒的静电能量的变化比热能还大,那么就能对下一个电子隧道结起阻碍作用。基于这一原理,可制作放大器件,振荡器件或存储器件。量子微结构大体分为微细加工和晶体生长两大类。 3.微电子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微电子技术正朝着三个方向发展。第一,继续增大晶圆尺寸并缩小特征尺寸。第二,集成电路向系统芯片(systemonchip,SOC)方向发展。第三,微电子技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将产生新产业和新学科,如微机电系统和生物芯片。随着微电子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日趋深入,相关的新现象,新材料,新器件的探索日益增加,光子集成如光电子集成技术也不断发展,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彼此间的交叉融合,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金撼尘工作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电子论文:煤化工微电子论文 1微电子技术简介 微电子技术,它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工作速度快,微电子技术对信息化时代具有巨大影响。其之所以称为核心虚拟网络技术,主要是因为整个计算机网络的任意2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平台,如internet,ATM(异步传输模式),FrameRelay(帧中继)等之上的逻辑网络,用户数据在逻辑链路中传输。它涵盖了跨共享网络或公共网络的封装、加密和身份验证链接的专用网络的扩展。核心技术主要采用了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在虚拟专用网络设计之前,要严格划分煤炭矿区资源线路数据,并实施图层管理,再通过矢栅划分的方式进行数据储存,这是因为存储空间数据的格式在系统端口缓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核心技术中的虚拟专用网络属于远程访问技术。在虚拟专用网络系统中,用户端设计通常由11个功能模块组成,这11个功能模块中都可以2次划分为多个子功能,而且各个系统功能、子功能之间又进行再扩充,依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实施调整维护。并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不同设计。服务器端拥有通过查询数据库,进而实现对煤炭运输计划信息化的作用,可以为虚拟专用网络模型提供很多实用服务。服务器的ArcMS与空间数据库建立连接要通过ArcSDE,它可提供大量专业GIS服务。在核心网络模型组成部分中服务器端缓存模块是相当重要的,服务器端缓存模块主要分为缓存管理组件和索引管理组件。2部分组件分工合作,缓存管理组件是根据索引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在缓存中处理请求数据然后向客户端发送,或者利用数据库中已存数据,而索引管理组件先索引分析客户端请求,制作出瓦片空间待处理数据列表。 2微电子技术在煤矿化工产业上的应用准备 2.1规范制度,端正思想 人们知道,一个良好的组织机构,除具备较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之外,还应该具有健全的岗位制度而且能够将之贯彻执行。因此,微电子技术在煤矿机械的应用过程中,很需要一个合适的技术管理结构,以便于明确各个技术人员的职权问题,保证个人任务到位,避免权力交叉和责任推诿的现象发生,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得以解决。此外,工作人员不但要对微电子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综合煤矿机械管理的内容与方法,还要对煤矿生产安全制度和相关法规有着全面的认识,思想上时刻保持着“安全第一”的意识,保证将微电子技术安全意识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层面,最终提升机械作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使命感。 2.2加强微电子技术产品的设备管理 加强设备巡视管理是建筑工程监控的重点,预防设备异常的发生是机械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保障煤矿机械施工的安全性与使用性,应该建立完善的设备定检制度,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机械设备,更是要依据规定检测并建立相应的维护记录以随时了解其运转状态,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和及时的维护。 2.3提高微电子技术机械监控的技术管理 由于煤矿化工产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特殊性,而作为贯彻于机械监控整个流程的重要要素,技术管理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加强机械设备的绝缘监督工作,利用声波检测、光谱分析等监督手段,及时地发现并排除故障无疑势在必行。微电子技术工作一旦脱离了技术的支持,就难以称作是有效的监控工作。当煤矿化工产业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跟踪测温,利用图谱库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检测修改的建议,以此来加强设备的有效运行。 3基于微电子技术的煤矿化工产业监控系统 3.1智能监控模式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统一模式下的信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对煤矿井下监控子系统的控制管理内容,可以通过4个步骤来得以实现,即自动检查、自动寻的、自动求解和自动执行。其具体自动控制管理框架,可用图1所示来进行加以描述。这当中的“被控制管理的电网子系统”既能够是一个系统层子系统,也可以是电网元件或厂/站层子系统。对于一个系统层子系统而言,其功能就是通过利用各级调度控制中心的管理权限,对智能网络在煤矿井下电网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并对系统的所有目的状态实施检查和监视,实现对智能监控子系统所有状态的智能化监控。图1中的监控子系统表明,如果被监测的煤矿井下状态与目标限定数值不一致,那么智能监控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相关的任务处理,对限定以外的突发时间进行控制并做状态输出,同时作用在该子系统所包含的元件上,进而对该子系统的输出状态实施调控,最终将它调回正常运行状态。 3.2监测技术的应用 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工作的关键性内容,信息的获得无疑至关重要,而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就是监测技术。一般而言,通过煤矿安全生产现有的客观资料,人们可以初步确定远程监控的初始方案,进而在煤矿工程运营过程中根据监测数值、经验方法等内容,开展反馈分析等工作,修正初步方案与施工网络计划,以保证工程按照最优的设计与施工方案进行。因此,监控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针对我国煤矿工程质量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监测技术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它不但可以很好地掌握工程的工作运营状态,利用监控数据对流量方案进行整改,并指导开采质量作业;还可以预见事故风险,采取一系列的事前措施,给建筑的安全管理提供信息,将事故突发率降至最低,保证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性。此外,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能源。通过太阳能光伏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广泛应用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当中,太阳能供电部分监控结合了煤矿开采的相关特点,对煤矿地点的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设计相关参数,优化了供电系统的相关参数,对煤矿领域的网络视频监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3视频流管理服务端口设计 视频流管理服务器是IP视频监控系统的精神内容,具体视频采集预览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服务器端拥有通过查询数据库,进而实现对煤炭安全生产信息化的作用,可以为远程计算机提供很多实用服务。视频流管理服务器与空间数据库建立连接,可提供大量查询服务,例如属性查询服务、矢量和栅格地图服务等。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组成部分中视频流管理缓存服务器模块是相当重要的,服务器端缓存模块主要分为缓存管理组件和索引管理组件。2部分组件分工合作,缓存管理组件是根据索引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在缓存中处理请求数据然后向客户端发送,或者利用数据库中已存数据,而索引管理组件先索引分析客户端请求,制作出瓦片空间待处理数据列表。若能发展好缓存数据的利用,数据库交互即可免去,同时数据的响应速度也会大大提高。总的来说,视频流管理服务端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图像监视选择和视频存储的功能,可以彻底实现用户权限管理、自动报警与生产安全建议。应该说明的是,视频流管理服务端口设计的研制尚在初步阶段,要想为煤矿系统数据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平台,尚还任重道远。 4结语 通过将微电子技术监测系统应用到煤矿化工产业中来,建立视频监控的远程计算机服务端口,对煤矿监控的各个阶段实施三维可视化的监控,在监控前了解各种节点在实际环境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不但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管理难度,还能很好地控制企业成本,最终求得安全生产管理的最优化解。为此,人们务须不断探索新型网络视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策略,做到事前控制,提前排除,预先处理,未雨而绸缪,防患于未然。全面加强煤矿化工产业微电子监控管理水平,使煤矿的施工作业更加安全稳定地进行,确保实现煤矿微电子监控系统零故障目标,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作者:张德迪工作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微电子论文:抗辐射加固微电子论文 1引言 预计在未来10到20年,微电子器件抗辐射加固的重点发展技术是:抗辐射加固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材料和先进器件结构辐射效应;多器件相互作用模型和模拟研究;理解和研究复杂3-D结构、系统封装的抗辐射加固;开发能够降低测试要求的先进模拟技术;开发应用加固设计的各种技术。本文分析研究了微电子器件抗辐射加固设计技术和工艺制造技术的发展态势。 2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研究 微电子器件中的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的辐射效应一般分为总剂量效应(TID)、单粒子效应(SEE)和剂量率(DoesRate)效应。总剂量效应源于由γ光子、质子和中子照射所引发的氧化层电荷陷阱或位移破坏,包括漏电流增加、MOSFET阈值漂移,以及双极晶体管的增益衰减。SEE是由辐射环境中的高能粒子(质子、中子、α粒子和其他重离子)轰击微电子电路的敏感区引发的。在p-n结两端产生电荷的单粒子效应,可引发软误差、电路闭锁或元件烧毁。SEE中的单粒子翻转(SEU)会导致电路节点的逻辑状态发生翻转。剂量率效应是由甚高速率的γ或X射线,在极短时间内作用于电路,并在整个电路内产生光电流引发的,可导致闭锁、烧毁和轨电压坍塌等破坏[1]。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研究是抗辐射加固技术的基础,航空航天应用的SiGe,InP,集成光电子等高速高性能新型器件的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是研究重点。研究新型器件的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的重要作用是:1)对新的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进行分析评价,推动其应用到航空航天等任务中;2)研究辐射环境应用技术的指导方法学;3)研究抗辐射保证问题,以增加系统可靠性,减少成本,简化供应渠道。研究的目的是保证带宽/速度不断提升的微电子和光(如光纤数据链接)电子电路在辐射环境中可靠地工作。图1所示为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的重点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可分为:1)新微电子器件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2)先进微电子技术辐射评估;3)航空航天抗辐射保障;4)光电子器件的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5)辐射测试、放射量测定及相关问题;6)飞行工程和异常数据分析;7)提供及时的前期工程支持;8)航空辐射效应评估;9)辐射数据维护和传送。 3抗辐射加固设计技术 3.1抗辐射加固系统设计方法 开展抗辐射加固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和验证体系,包括技术支持开发、建立空间环境模型及环境监视系统、具备系统设计概念和在轨实验的数据库等。图2所示为空间抗辐射加固设计的验证体系。本文讨论的设计技术范围主要是关于系统、结构、电路、器件级的设计技术。可以通过图2所示设计体系进行抗辐射加固设计:1)采用多级别冗余的方法减轻辐射破坏,这些级别分为元件级、板级、系统级和飞行器级。2)采用冗余或加倍结构元件(如三模块冗余)的逻辑电路设计方法,即投票电路根据最少两位的投票确定输出逻辑。3)采用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以减轻电离辐射破坏的方法。即采用隔离、补偿或校正、去耦等电路技术,以及掺杂阱和隔离槽芯片布局设计;4)加入误差检测和校正电路,或者自修复和自重构功能;5)器件间距和去耦。这些加固设计器件可以采用专用工艺,也可采用标准工艺制造。 3.2加固模拟/混合信号IP技术 最近的发展趋势表明,为了提高卫星的智能水平和降低成本,推动了模拟和混合信号IP需求不断增加[2]。抗辐射加固模拟IP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混合信号IP也是相似的,在高、低压中均有应用,只是需在不同的代工厂加工。比利时IMEC,ICsense等公司在设计抗辐射加固方案中提供了大量的模拟IP内容。模拟IP包括抗辐射加固的PLL和A/D转换器模块,正逐步向软件控制型混合信号SoCASIC方向发展。该抗辐射加固库基于XFab公司180nm工艺,与台积电180nm设计加固IP库参数相当。TID加固水平可以达到1kGy,并且对单粒子闭锁和漏电流增加都可以进行有效加固。 3.3SiGe加固设计技术 SiGeHBT晶体管在空间应用并作模拟器件时,对总剂量辐射效应具有较为充分和固有的鲁棒性,具备大部分空间应用(如卫星)所要求的总剂量和位移效应的耐受能力[3]。目前,SiGeBiCMOS设计加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逻辑电路上。SEE/SEU会对SiGeHBT数字逻辑电路造成较大破坏。因此,这方面的抗加设计技术发展较快。对先进SiGeBiCMOS工艺的逻辑电路进行SEE/SEU加固时,在器件级,可采用特殊的C-B-ESiGeHBT器件、反模级联结构器件、适当的版图结构设计等来进行SEE/SEU加固。在电路级,可使用双交替、栅反馈和三模冗余等方法进行加固设计。三模冗余法除了在电路级上应用外,还可作为一种系统级加固方法使用。各种抗辐射设计获得的加固效果各不相同。例如,移相器使用器件级和电路级并用的加固设计方案,经过LET值为75MeV•cm2/mg的重粒子试验和标准位误差试验后,结果显示,该移相器整体抗SEU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对SEU具有明显的免疫力。 4抗辐射加固工艺技术 目前,加固专用工艺线仍然是战略级加固的强有力工具,将来会越来越多地与加固设计结合使用。因为抗辐射加固工艺技术具有非常高的专业化属性和高复杂性,因此只有少数几个厂家能够掌握该项技术。例如,单粒子加固的SOI工艺和SOS工艺,总剂量加固的小几何尺寸CMOS工艺,IBM的45nmSOI工艺,Honeywe1l的50nm工艺,以及BAE外延CMOS工艺等。主要的抗辐射加固产品供应商之一Atmel于2006年左右达到0.18μm技术节点,上一期的工艺节点为3μm。Atmel的RTCMOS,RTPCMOS,RHCMOS抗辐射加固专用工艺不需改变设计和版图,只用工艺加固即可制造出满足抗辐射要求的军用集成电路。0.18μm是Atmel当前主要的抗辐射加固工艺,目前正在开发0.15μm技术,下一步将发展90nm和65nm工艺。Atmel采用0.18μm专用工艺制造的IC有加固ASIC、加固通信IC、加固FPGA、加固存储器、加固处理器等,如图3所示。 5重点发展技术态势 5.1美国的抗辐射加固技术 5.1.1加固设计重点技术 美国商务部2009年国防工业评估报告《美国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能力》,详细地研究了美国抗辐射加固设计和制造能力[4]。拥有抗辐射加固制造能力的美国厂商同时拥有抗单粒子效应、辐射容错、抗辐射加固和中子加固的设计能力。其中,拥有抗单粒子效应能力的18家、辐射容错14家、辐射加固10家,中子加固9家。IDM公司是抗辐射加固设计的主力军,2006年就已达到从10μm到65nm的15个技术节点的产品设计能力。15家公司具备10μm~1μm的设计能力,22家公司具备1μm~250nm的设计能力,24家公司具备250nm~65nm设计能力,7家公司的技术节点在65nm以下,如图5所示。纯设计公司的抗辐射加固设计能力较弱。美国IDM在设计抗辐射产品时所用的材料包括体硅、SOI,SiGe等Si标准材料,和蓝宝石上硅、SiC,GaN,GaAs,InP,锑化物、非结晶硅等非标准材料两大类。标准材料中使用体硅的有23家,使用SOI的有13家,使用SiGe的有10家。使用非标准材料的公司数量在明显下降。非标材料中,GaN是热点,有7家公司(4个小规模公司和3个中等规模公司)在开发。SiC则最弱,只有两家中小公司在研发。没有大制造公司从事非标材料的开发。 5.1.2重点工艺和制造能力 美国有51家公司从事辐射容错、辐射加固、中子加固、单粒子瞬态加固IC产品研制。其中抗单粒子效应16家,辐射容错15家,抗辐射加固12家,中子加固8家。制造公司加固IC工艺节点从10μm到32nm。使用的材料有标准Si材料和非标准两大类。前一类有体硅、SOI和SiGe,非标准材料则包括蓝宝石上硅,SiC,GaN,GaAs,InP,锑化物和非晶硅(amorphous)。晶圆的尺寸有50,100,150,200,300mm这几类。抗辐射加固产品制造可分为专用集成电路(ASIC)、栅阵列、存储器和其他产品。ASIC制造能力最为强大,定制ASIC的厂商达到21家,标准ASIC达到13家,结构化ASIC有12家。栅阵列有:现场可编程阵列(FPGA)、掩膜现场可编程阵列(MPGA)、一次性现场可编程阵列(EPGA),共19家。RF/模拟/混合信号IC制造商达到18家,制造处理器/协处理器有11家。5.1.3RF和混合信号SiGeBiCMOS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SiGe技术发展的下一目标是深空极端环境应用的技术和产品,例如月球表面应用。这主要包括抗多种辐射和辐射免疫能力。例如,器件在+120℃~-180℃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的能力。具有更多的SiGe模拟/混合信号产品,微波/毫米波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系统能够取消各种屏蔽和专用电缆,以减小重量和体积。德国IHP公司为空间应用提供高性能的250nmSiGeBiCMOS工艺SGB25RH[5],其工作频率达到20GHz。包括专用抗辐射加固库辐射试验、ASIC开发和可用IP。采用SGB13RH加固的130nmSiGeBiCMOS工艺可达到250GHz/300GHz的ft/fmax。采用该技术,可实现SiGeBiCMOS抗辐射加固库。 5.2混合信号的抗辐射加固设计技术 如果半导体发展趋势不发生变化,则当IC特征尺寸向90nm及更小尺寸发展时,混合信号加固设计技术的重要性就会增加[6]。设计加固可以使用商用工艺,与特征尺寸落后于商用工艺的专用工艺相比,能够在更小的芯片面积上提高IC速度和优化IC性能。此外,设计加固能够帮助设计者扩大减小单粒子效应的可选技术范围。在20~30年长的时期内,加固设计方法学的未来并不十分清晰。最终数字元件将缩小到分子或原子的尺度。单个的质子、中子或粒子碰撞导致的后果可能不是退化,而是整个晶体管或子电路毁坏。除了引入新的屏蔽和/或封装技术,一些复杂数字电路还需要具备一些动态的自修复和自重构功能。此外,提高产量和防止工作失效的力量或许会推动商用制造商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起到引领的作用。当前,没有迹象表明模拟和RF电路会最终使用与数字电路相同的元件和工艺。因此,加固混合信号电路设计者需要在模拟和数字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开展工作,即需要同时使用两种基本不同的IC技术,并应用两种基本不同的加固设计方法。 6结束语 微电子器件抗辐射加固是军用微电子技术争夺的焦点之一。对微电子、光电子器件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的研究是抗辐射加固技术的基础。CMOS,SOI,SiGe,InP,集成光电子等高速高性能新型器件的辐射效应和损伤机理的研究是基础研究的热点。为了保证战略级加固能力,美国等国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专用抗辐射加固设计、工艺和制造能力。同时,也在开发采用标准商用工艺线的加固设计技术(RHBD),这是快速发展的热点技术之一。建立一个完善的设计和验证体系是抗辐射加固设计的基础设施和体制保障。在技术趋势方面,亚微米CMOS,SOI,SiGe微电子器件、电路、系统的抗固设计和工艺技术是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的重点发展方向。蓝宝石上硅,SiC,GaN,GaAs,InP,锑化物和非晶硅等非标准材料也是某些特定应用的重点发展技术。 作者:王健安谢家志赖凡工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微电子论文:高职微电子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发挥省实训基地作用,提升学生核心能力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微电子工艺及管理”、“半导体设备维护”为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核心工作岗位.在省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建立了IC版图设计实验室、微电子材料及器件工艺实验室和IC封装测试实验室.依托省实训基地,瞄准本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需求,进行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实训,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提升就业竞争力.在微电子工艺的教学中,改变原来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解说、观看录像等了解相关工艺过程,没有机会亲自动手的状况,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IC版图设计、IC封装测试的教学中,进行大力教学改革,以项目或任务驱动,面向工作过程,实现融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4]. 2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融合,推进教学改革 微电子涉及的实训设备昂贵,学校由于本身经费的限制,只能建立非常有限的微电子实验环境,其它的要依靠校企合作方式来解决.为发挥企业的优势,与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进行紧密合作.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和苏州市政府联合创办的大型院地合作项目,是苏州市集成电路公共实训基地.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有:中科积极参与学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上互相学习,相互渗透,该专业基于项目教学法的“IC版图设计”课程就是双方合作开发的结果,中科每年都免费接受该专业学生到中科进行为期2-3天的参观、实习、设计体验等活动,每年都派工程师到学校给学生进行行业发展及职业规划的辅导,该专业每年推荐优秀的学生,由学生自愿参加中科组织的有关“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集成电路测试”方面的高技能培训,并由学校与中科共同择优推荐学生就业.校企深度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融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实际技能,也降低了学生的就业成本. 3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在“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对社会和专业加深了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信音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秉亮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旺宏微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等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2009级微电子专业三个班的同学2011暑期在信音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这也是学校第一次一个年级的全专业学生到企业去.这是一次难得的了解企业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毅力和个人意志品质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虽然很辛苦,但加深了对社会和企业的了解,挣了自己所需的学费,学生感到特别自豪,也体会到父母挣钱给自己读书的艰辛,深刻体会到以后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谋生手段的重要性.本专业探索出既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共赢. 4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式,向校外实训基地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苏州玮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华润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等先后派出5名教师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到企业短期工作,深入企业一线亲身了解最新技术、体验工程环境,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另外,也把企业项目带进来,目前本专业教研室的教师们承担了来自校外实训基地的3项研发项目.与此同时,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为教师开展科研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指导学生实训打下基础[5]. 5结语 近两年多来微电子技术专业就业率和签约率较高,连续3年签约率高达85%以上,也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2012届的签约率更高达96%.近3年的毕业生约有1/4—1/3进入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从事IC版图设计的工作,成为研发辅助人员,这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是不多见的.其中不少学生被本行业的著名公司,如旺宏微电子、秉亮科技、奇景光电(苏州)有限公司等公司竞相录用,不少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在苏州地区的主要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其后端版图设计人员,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是本校微电子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微电子工艺领域,本专业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像苏州纳米所等单位从事微电子工艺工作.通过推行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融合,教学和课程相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本地区特色鲜明并有一定影响的专业. 本文作者:吴尘陈伟元工作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微电子科技发展关键走向 微电子技术对现代人类生活的影响极大,自从1947年第一个晶体管问世以来,微电子技术发展速猛。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Moore在上个世纪1965年研究指出,晶成电路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将增加一倍,性能将提高一倍,而价格却不相应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Moore,sLaw)。根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预测,至少到2016年,集成电路(IC)线宽依然按“摩尔定律”缩小下去,2016年可以达到25nm的技术水平。根据发表的大量资料可知,在2016年以后的十几年,芯片的特征尺寸将继续缩小。微电子技术新的发展及应用方向是系统芯片(SOC),它的发展时间可能会更长,所谓的系统芯片是随着微电子工艺向纳米级迁移和设计复杂度增加,一种新的产品把系统做在了芯片上,该芯片被称为系统芯片(简称SOC)。系统芯片将逐渐取代微处理器,SOC必将成为今后微电子技术发展新宠之一。另外,微电子技术还会与其它技术相融合,诞生一系列新的经济和技术增长点,例如MEMS技术和生物芯片等。 一、微电子的集成技术 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缩小将持继下去。目前,建立在以Si基材料为基础、CMOS器件为主流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其主流产品的特征尺寸已缩小到0.18~0.1?m。硅基技术的高度成熟,硅基CMOS芯片应用的日益扩大,硅平面的加工工艺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基础的高新加工技术也将持继下去。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到2012年,微电子芯片加工技术将达到400mm(16in)硅片、50nm特征尺寸,到2016年,器件的最小特征尺寸应在13nm。然而,硅基CMOS的发展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不可能按摩尔定律揭示的规律长期的发展下去。随着特征尺寸的缩小,将达到器件结构的诸多物理限制。当代各种集成电路发展状况,越来越接近物理限制。 采用新材料的非经典CMOS必将发展起来,高K材料和新型的栅电极;采用非经典的FET器件结构;采用新工艺技术等。在非经典CMOS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功耗是一个最严峻的问题,能否圆满解决这一问题,将是制约发展非经典CMOS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正在成长的系统芯片—SOC 由芯片发展到系统芯片(SOC),是改善芯片集成技术的新举措。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难于按摩尔定律无限的缩小下去,在芯片上增加集成器件是集成技术发展的另一方向。与当年从分立晶体管到集成芯片(IC)一样,系统芯片(SOC)将是微电子技术领域中又一场新的革命。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集成芯片系统(SOC)讯速发展起来,它基于硅基CMOS工艺,但又不局限于CMOS和硅平面加工工艺。它是以硅基CMOS为基础技术,将整个电子系统和子系统整个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或几个芯片上,它是集软件和硬件于一身的产物,SOC的设计是通过嵌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IP的结合体,可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一个典型的SOC可能包含应用处理器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器模块、存储器单元模块、控制器模块、外设接口模块等等多种模块。微电子技术从IC向SOC转变不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突破,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集成系统的发展是以应用为驱动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它将越来越重要。21世纪仅仅是SOC发展的开始,它将进入空间、进入人体、进入家庭,它将进入需要所有需要掌握信息处理的信息空间和时间。有的科学家就把集成芯片系统—SOC称为USOC(UserSOC)。 三、MEMS技术是微电子技术新的增长点 微机电系统制造(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是微电子发展的另一方向,它的目标是把信息获取、处理和执行一体化地集成在一起,使其成为真正的系统,也可以说是更广泛的SOC概念。MEMS不仅为传统的机械尺寸领域打开了新的大门,也真正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因此,它被认为是微电子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对21世纪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人类生活都有深远影响。 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是建立在微米/纳米技术(micro/nanotechnology)基础上的21世纪前沿技术,是指对微米/纳米材料进行设计、加工、制造、测量和控制的技术。它可将机械构件、光学系统、驱动部件、电控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单元的微型系统。这种微机电系统不仅能够采集、处理与发送信息或指令,还能够按照所获取的信息自主地或根据外部的指令进行操作。它用微电子技术和微加工技术(包括硅体微加工、硅表面微加工、LIGA和晶片键合等技术)相结合的制造工艺,制造出各种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微型化的传感器、执行器、驱动器和微系统。?微机电系统(MEM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该技术将对未来人类生活产生极大性影响。它涉及机械、电子、化学、物理、光学、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微机电系统(MEMS)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在微传感器方面,利用物质的各种特性研制出了各种微型传感器;在微执生器方面有微型马达、微阀、微泵及各种专用微型机械已组成微化学系统和DNA反应室。此外,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应用。 微机电系统(MEMS)的制造,是从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发展过来的,如同ASIC技术那样,可以用微电子工艺技术的方法批量制造。但比ASIC制造更加复杂,这是由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制造采用了诸如生物或者化学活化剂之类的特殊材料,是一种高水平的微米/纳米技术。微米制造技术包括对微米材料的加工和制造。纳米制造技术和工艺,除了包括微米制造的一些技术(如离子束光刻等)与工艺外,还包括利用材料的本质特性而对材料进行分子和原子量级的加工与排列技术和工艺等。 随着信息时展需要,后硅时代的将来还无法预料,但微电子方面的科学工作者普遍期望基于分子结构新方案和工作原理的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已有分子电子的设想,但还不能估计其技术可转换性。有机微电子技术、超导微电子技术、纳米电子技术等,都将是微电子领域新的亮点。 微电子论文:硅微电子学研讨论文 摘要本文展望了21世纪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21世纪初的微电子技术仍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但将突破目前所谓的物理“限制”,继续快速发展;集成电路将逐步发展成为集成系统;微电子技术将与其它技术结合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例如微机电系统(MEMS)、DNA芯片等。具体地讲,SOC设计技术、超微细光刻技术、虚拟工厂技术、铜互连及低K互连绝缘介质、高K栅绝缘介质和栅工程技术、SOI技术等将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将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集成系统微机电系统DNA芯片 1引言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一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都是由于新的科学发现和新技术的产生而引发的,科学技术作为革命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50多年前晶体管的发明到目前微电子技术成为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和核心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与材料和能源一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但对它的利用却仅仅是开始。当前面临的信息革命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特征。数字化大大改善了人们对信息的利用,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网络化则使人们更为方便地交换信息,使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同一般技术不同,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基础性,它可以渗透和改造各种产业和行业,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而它的基础之一就是微电子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今天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微电子已经成为整个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石。 50多年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里指的创新包括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等。晶体管的发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精心设计的实验,而是一系列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取得重大突破后的必然结果。1947年发明点接触型晶体管、1948年发明结型场效应晶体管以及以后的硅平面工艺、集成电路、CMOS技术、半导体随机存储器、CPU、非挥发存储器等微电子领域的重大发明也都是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体现。同时,每一项重大发明又都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带来了新的巨大市场,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微电子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微电子能够以每三年集成度翻两番、特征尺寸缩小倍的速度持续发展几十年。自1968年开始,与硅技术有关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与钢铁有关的学术论文,所以有人认为,1968年以后人类进入了继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之后硅石时代(siliconage)〖1〗。因此可以说社会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社会就只能被囚禁在“超稳态”陷阱之中。虽然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改革动力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创造性的破坏”,但经过这种破坏后,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处于更高层次的创新循环,社会就是以这样螺旋形上升的方式向前发展。 在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前50年,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今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仍将依赖于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的出现。我们认为:目前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时期,21世纪上半叶,也就是今后50年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的创新领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SOC)为发展重点;量子电子器件和以分子(原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诞生新的技术增长点,如MEMS,DNAChip等。 221世纪上半叶仍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 微电子技术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提高集成系统的性能及性能价格比,因此便要求提高芯片的集成度,这是不断缩小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动力源泉。以MOS技术为例,沟道长度缩小可以提高集成电路的速度;同时缩小沟道长度和宽度还可减小器件尺寸,提高集成度,从而在芯片上集成更多数目的晶体管,将结构更加复杂、性能更加完善的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此外,随着集成度的提高,系统的速度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价格大幅度下降。由于片内信号的延迟总小于芯片间的信号延迟,这样在器件尺寸缩小后,即使器件本身的性能没有提高,整个集成系统的性能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自1958年集成电路发明以来,为了提高电子系统的性能,降低成本,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加工精度不断提高,同时硅片的面积不断增大。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了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的GordonE.Moore1965年预言的摩尔定律,即每隔三年集成度增加4倍,特征尺寸缩小倍。在这期间,虽然有很多人预测这种发展趋势将减缓,但是微电子产业三十多年来发展的状况证实了Moore的预言[2]。而且根据我们的预测,微电子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还将在21世纪继续一段时期,这是其它任何产业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现在,0.18微米CMOS工艺技术已成为微电子产业的主流技术,0.035微米乃至0.020微米的器件已在实验室中制备成功,研究工作已进入亚0.1微米技术阶段,相应的栅氧化层厚度只有2.0~1.0nm。预计到2010年,特征尺寸为0.05~0.07微米的64GDRAM产品将投入批量生产。 21世纪,起码是21世纪上半叶,微电子生产技术仍将以尺寸不断缩小的硅基CMOS工艺技术为主流。尽管微电子学在化合物和其它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不具备替代硅基工艺的条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一种新技术从诞生到成为主流技术一般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硅集成电路技术自1947年发明晶体管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到60年代末发展成为大产业也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另外,全世界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已使硅基工艺形成非常强大的产业能力;同时,长期的科研投入已使人们对硅及其衍生物各种属性的了解达到十分深入、十分透彻的地步,成为自然界100多种元素之最,这是非常宝贵的知识积累。产业能力和知识积累决定了硅基工艺起码将在50年内仍起重要作用,人们不会轻易放弃。 目前很多人认为当微电子技术的特征尺寸在2015年达到0.030~0.015微米的“极限”之后,将是硅技术时代的结束,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且不说微电子技术除了以特征尺寸为代表的加工工艺技术之外,还有设计技术、系统结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大力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必将使微电子产业继续高速增长。即使是加工工艺技术,很多著名的微电子学家也预测,微电子产业将于2030年左右步入像汽车工业、航空工业这样的比较成熟的朝阳工业领域。即使微电子产业步入汽车、航空等成熟工业领域,它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就像汽车、航空工业已经发展了50多年仍极具发展潜力一样。 随着器件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器件结构、关键工艺、集成技术以及材料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中的物理规律等科学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集成电路诞生和发展初期所形成的经典或半经典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适合于描述微米量级的微电子器件,但对空间尺度为纳米量级、空间尺度为飞秒量级的系统芯片中的新器件则难以适用;在材料体系上,SiO2栅介质材料、多晶硅/硅化物栅电极等传统材料由于受到材料特性的制约,已无法满足亚50纳米器件及电路的需求;同时传统器件结构也已无法满足亚50纳米器件的要求,必须发展新型的器件结构和微细加工、互连、集成等关键工艺技术。具体的需要创新和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基于介观和量子物理基础的半导体器件的输运理论、器件模型、模拟和仿真软件,新型器件结构,高k栅介质材料和新型栅结构,电子束步进光刻、13nmEUV光刻、超细线条刻蚀,SOI、GeSi/Si等与硅基工艺兼容的新型电路,低K介质和Cu互连以及量子器件和纳米电子器件的制备和集成技术等。 3量子电子器件(QED)和以分子原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将带来崭新的领域 在上节我们谈到的以尺寸不断缩小的硅基CMOS工艺技术,可称之为“scalingdown”,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bottomup”。“bottomup”最重要的领域有二个方面: (1)量子电子器件(QED—QuantumElectronDevice)这里包括单电子器件和单电子存储器等。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库仑阻塞机理控制一个或几个电子运动,由于系统能量的改变和库仑作用,一个电子进入到一个势阱,则将阻止其它电子的进入。在单电子存储器中量子阱替代了通常存储器中的浮栅。它的主要优点是集成度高;由于只有一个或几个电子活动所以功耗极低;由于相对小的电容和电阻以及短的隧道穿透时间,所以速度很快;且可用于多值逻辑和超高频振荡。但它的问题是制造比较困难,特别是制造大量的一致性器件很困难;对环境高度敏感,可靠性难以保证;在室温工作时要求电容极小(αF),要求量子点大小在几个纳米。这些都为集成成电路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目前可以认为它们的理论是清楚的,工艺有待于探索和突破。 (2)以原子分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这里包括量子点阵列(QCA—Quantum-dotCellularAutomata)和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原子分子器件等。 量子点阵列由量子点组成,至少由四个量子点,它们之间以静电力作用。根据电子占据量子点的状态形成“0”和“1”状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非晶体管和无线的方式达到阵列的高密度、低功耗和实现互连。其基本优势是开关速度快,功耗低,集成密度高。但难以制造,且对值置变化和大小改变都极为灵敏,0.05nm的变化可以造成单元工作失效。 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原子分子器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有前景的领域。碳原子之间的键合力很强,可支持高密度电流,而热导性能类似于金刚石,能在高集成度时大大减小热耗散,性质类金属和半导体,特别是它有三种可能的杂交态,而Ge、Si只有一个。这些都使碳纳米管(CNT)成为当前科研热点,从1991年发现以来,现在已有大量成果涌现,北京大学纳米中心彭练矛教授也已制备出0.33纳米的CNT并提出“T形结”作为晶体管的可能性。但是问题是如何去生长有序的符合设计性能的CNT器件,更难以集成。 目前“bottomup”的量子器件和以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器件在制造工艺上往往与“Scalingdown”的加工方法相结合以制造器件。这对于解决高集成度CMOS电路的功耗制约将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QCA和CNT器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加工技术上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有待突破,离开实际应用还需较长时日!但这终究是一个诱人探索的领域,我们期待它们将创出一个新的天地。 4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是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 在集成电路(IC)发展初期,电路设计都从器件的物理版图设计入手,后来出现了集成电路单元库(Cell-Lib),使得集成电路设计从器件级进入逻辑级,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大批电路和逻辑设计师可以直接参与集成电路设计,极大地推动了IC产业的发展。但集成电路仅仅是一种半成品,它只有装入整机系统才能发挥它的作用。IC芯片是通过印刷电路板(PCB)等技术实现整机系统的。尽管IC的速度可以很高、功耗可以很小,但由于PCB板中IC芯片之间的连线延时、PCB板可靠性以及重量等因素的限制,整机系统的性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系统向高速度、低功耗、低电压和多媒体、网络化、移动化的发展,系统对电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已无法满足性能日益提高的整机系统的要求。同时,由于IC设计与工艺技术水平提高,集成电路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可以将整个系统集成为一个芯片。目前已经可以在一个芯片上集成108-109个晶体管,而且随着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将从目前的3G时代逐步发展到3T时代(即存储容量由G位发展到T位、集成电路器件的速度由GHz发展到灯THz、数据传输速率由Gbps发展到Tbps,注:1G=109、1T=1012、bps:每秒传输数据位数)。 正是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个微电子芯片上的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简称SOC)概念。 系统芯片(SOC)与集成电路(IC)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它是微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和集成电路的关系与当时集成电路与分立元器件的关系类似,它对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作用不亚于自50年代末快速发展起来的集成电路技术。 SOC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把处理机制、模型算法、芯片结构、各层次电路直至器件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在单个(或少数几个)芯片上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它的设计必须是从系统行为级开始的自顶向下(Top-Down)的。很多研究表明,与IC组成的系统相比,由于SOC设计能够综合并全盘考虑整个系统的各种情况,可以在同样的工艺技术条件下实现更高性能的系统指标。例如若采用SOC方法和0.35μm工艺设计系统芯片,在相同的系统复杂度和处理速率下,能够相当于采用0.18~0.25μm工艺制作的IC所实现的同样系统的性能;还有,与采用常规IC方法设计的芯片相比,采用SOC设计方法完成同样功能所需要的晶体管数目约可以降低l~2个数量级。 对于系统芯片(SOC)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关键的支持技术。 (1)软、硬件的协同设计技术。面向不同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功能划分理论(FunctionalPartitionTheory),这里不同的系统涉及诸多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数据压缩解压缩和加密解密系统等等。 (2)IP模块库问题。IP模块有三种,即软核,主要是功能描述;固核,主要为结构设计;和硬核,基于工艺的物理设计、与工艺相关,并经过工艺验证过的。其中以硬核使用价值最高。CMOS的CPU、DRAM、SRAM、E2PROM和FlashMemory以及A/D、D/A等都可以成为硬核。其中尤以基于深亚微米的新器件模型和电路模拟为基础,在速度与功耗上经过优化并有最大工艺容差的模块最有价值。现在,美国硅谷在80年代出现无生产线(Fabless)公司的基础上,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一些无芯片(Chipless)的公司,专门销售IP模块。 (3)模块界面间的综合分析技术,这主要包括IP模块间的胶联逻辑技术(gluelogictechnologies)和IP模块综合分析及其实现技术等。 微电子技术从IC向SOC转变不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突破,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新发展的里程碑。通过以上三个支持技术的创新,它必将导致又一次以系统芯片为主的信息技术上的革命。目前,SOC技术已经崭露头角,21世纪将是SOC技术真正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新一代系统芯片领域,需要重点突破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实现系统功能的算法和电路结构两个方面。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上,每一种算法的提出都会引起一场变革,例如维特比算法、小波变换等均对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神经网络、模糊算法等也很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提出一种新的电路结构可以带动一系列的应用,但提出一种新的算法则可以带动一个新的领域,因此算法应是今后系统芯片领域研究的重点学科之一。在电路结构方面,在系统芯片中,由于射频、存储器件的加入,其中的电路结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MOS结构,因此需要发展更灵巧的新型电路结构。另外,为了实现胶联逻辑(GlueLogic)新的逻辑阵列技术有望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这一方面也需要做系统深入的研究。 5微电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诞生新的技术增长点 微电子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可以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出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微电子结构模块。这种技术一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便会诞生出一系列崭新的学科和重大的经济增长点,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便是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和DNA生物芯片。前者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而诞生的,后者则是与生物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 微电子机械系统不仅是微电子技术的拓宽和延伸,它将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微电子与机械融为一体的系统。MEMS将电子系统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它不仅可以感受运动、光、声、热、磁等自然界的外部信号,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电子系统可以认识的电信号,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控制这些信号,发出指令并完成该指令。从广义上讲,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系统以及电源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它几乎涉及到自然及工程科学的所有领域,如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光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3〗。 MEMS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它们不仅可以降低机电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大尺寸机电系统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正是由于MEMS器件和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优异及功能强大等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而MEMS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微惯性传感器及其组成的微型惯性测量组合能应用于制导、卫星控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防撞气囊、汽车防抱死系统(ABS)、稳定控制和玩具;微流量系统和微分析仪可用于微推进、伤员救护;信息MEMS系统将在射频系统、全光通讯系统和高密度存储器和显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同时MEMS系统还可以用于医疗、光谱分析、信息采集等等。现在已经成功地制造出了尖端直径为5μm的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的微型镊子,可以在磁场中飞行的象蝴蝶大小的飞机等。 MEMS技术及其产品的增长速度非常之高,目前正处在技术发展时期,再过若干年将会迎来MEMS产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全世界MEMS的市场达到120到140亿美元,而带来的与之相关的市场达到1000亿美元。 目前,MEMS系统与集成电路发展的初期情况极为相似。集成电路发展初期,其电路在今天看来是很简单的,应用也非常有限,以军事需求为主,但它的诱人前景吸引了人们进行大量投资,促进了集成电路飞速发展。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加快了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对CPU和RAM的需求越来越大,反过来又促进了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在发展中相互推动,形成了今天的双赢局面,带来了一场信息革命。现阶段的微机电系统专用性很强,单个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还没有出现类似于CPU和RAM这样量大面广的产品。随着微机电系统的进步,最后将有可能形成像微电子技术一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产业,从而对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MEMS系统能否取得更更大突破,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在微系统理论与基础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人们依靠掌握的理论和基础技术可以高效地设计制造出所需的微系统;第二是找准应用突破口,扬长避短,以特别适合微系统应用的重大领域为目标进行研究,取得突破,从而带动微系统产业的发展。在MEMS发展中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主要有:MEMS建模与设计方法学研究;三维微结构构造原理、方法、仿真及制造;微小尺度力学和热学研究;MEMS的表征与计量方法学;纳结构与集成技术等。 微电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诞生的以DNA芯片等为代表的生物芯片将是21世纪微电子领域的另一个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细胞等的特点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它是生命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附加值高、资源占用少等一系列特点,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芯片是DNA芯片。 采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可以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制作出包含有多达万种DNA基因片段的芯片。利用这种芯片可以在极快的时间内检测或发现遗传基因的变化等情况,这无疑对遗传学研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转基因工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NA芯片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生物反应或施加电场等措施使一些特殊的物质能够反映出某种基因的特性从而起到检测基因的目的。目前Stanford和Affymetrix公司的研究人员已经利用微电子技术在硅片或玻璃片上制作出了DNA芯片〖4〗。他们制作的DNA芯片是通过在玻璃片上刻蚀出非常小的沟槽,然后在沟槽中覆盖一层DNA纤维。不同的DNA纤维图案分别表示不同的DNA基因片段,该芯片共包括6000余种DNA基因片段。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它包含有大量的生物遗传信息,DNA芯片的作用非常巨大,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于基因学研究、生物医学等,而且随着DNA芯片的发展还将形成微电子生物信息系统,这样该技术将广泛应用到农业、工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那时,生物芯片有可能象今天的IC芯片一样无处不在。 目前的生物芯片主要是指通过平面微细加工技术及超分子自组装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分析单元和系统,以实现对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细胞以及其它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筛选或检测。生物芯片的主要研究包括采用生物芯片的具体实现技术、基于生物芯片的生物信息学以及高密度生物芯片的设计、检测方法学等等。 6结语 在微电子学发展历程的前50年中,创新和基础研究曾起到非常关键的决定性作用。而随着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纳米电子学的出现、新一代SOC的发展、MEMS和DNA芯片的崛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客观需求正在“召唤”创新成果的诞生。 回顾20世纪后50年,展望21世纪前50年,即百年的微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世纪之交的微电子技术对我们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立足创新,去勇敢地迎接这个挑战,则有可能使我国微电子技术实现腾飞,在新一代微电子技术中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为迎接21世纪中叶将要到来的伟大的民族复兴奠定技术基础,以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 微电子论文:微电子封装金丝倒装键合的微织构研究论文 【摘要】采用EBSD取向成像技术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功率、载荷、超声作用时间)对倒装键合组织及微织构的影响,并与对应的剪切性能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功率的影响最显著,它可在增大形变量的同时提高键合强度;负荷加大形变量,但提高界面结合强度的效果不显著;超声持续的时间不明显提高形变量,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界面强度。超声是通过软化金属,加强界面扩散的方式提高键合强度;超声的存在使取向变化的速度变慢。 【关键词】金倒装键合EBSD微织构 引言微电子封装中超声键合工艺参数对键合强度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1-3],一般认为影响其键合强度的主要因素是超声功率、键合压力和键合时间。由于这些参数主要通过改变金丝球与芯片焊盘间界面上的摩擦行为而起作用,必然会引起焊点组织及织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到目前尚不清楚。此外,金丝球键合与倒装键合形变方式与形变量都有很大差异,其形变组织与微织构就会不同,它们也会影响焊点强度、刚度、电阻率和组织稳定性。织构的不同会影响弹性模量及拉拔时的界面强度、晶体缺陷的多少一方面产生加工硬化,提高强度,另一方面影响电阻;含大量晶体缺陷的组织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可加速原子的扩散,也会造成后续时效时软化速度的不同。倒装键合的受力状态和应变速率都与常规的低应变速率下的单向均匀压缩不同,键合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微织构变化。本文分析了功率、负荷、时间对形变组织和取向变化的影响;另外通过剪切力试验,对比了各参数对键合强度的影响区别;讨论了金丝球凸点键合与倒装键合形变组织及微织构的最大差异。 1样品制备 试验样品为直径为1mil(254μm)键合金丝,经电子火花(EFO)形成金丝球,再经过Eagle60XL金丝球键合机形成金丝球凸点,倒装焊点是在AD81911TS焊接机上形成的。各种焊点均采用树脂镶样,然后经过磨样、机械抛光,最后采用离子轰击的方法达到EBSD试验样品要求。利用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ZeissSuppra1530及HKLChannel5EBSD系统进行取向成像分析。 2结果及分析 2.1超声功率的影响图1(a)为不同超声功率下样品的形变量和性能的关系曲线。可见功率由02W增大到07W后,因功率增大而导致的键合样品形变量增加~20%,总形变量达70%。性能也由无功率时的不能键合增加到2400gf(注:这是几个样品的总值),并且未出现下降。图2为各样品的取向成像,红色为〈111〉压缩轴的取向,黄色为〈100〉取向,蓝色为〈110〉取向。前两种主要是原始取向,后者是压缩变形的稳定取向。组织形貌显示,原始柱状晶被完全压扁。〈110〉区域明显增多。图1(b)为各样品不同织构的定量结果,可见,因超声软化作用提高形变量使〈110〉增加约125%。形变不均匀性还表现在两侧的形变量明显小。图1不同超声功率下样品的形变量和性能的关系曲线(a)及对取向的影响(b) 图2不同功率下样品的取向成像;红色:〈111〉,黄色〈100〉;蓝色〈110〉 2.2载荷的影响图3(a)为不同载荷下样品的形变量及性能变化的曲线。可见,负荷从800gf增至1600gf时,形变量只增加7%,增加幅度较小,不如功率的影响大。性能变化不大,有微弱的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由于形变量增加就不大,所以还不能说,形变量影响小。与图1的性能数据相比,还未达到最佳键合强度。即使形变量达到70%,也难以达到提高超声作用的效果。图4给出不同载荷下样品的取向成像。也明显看出,载荷变化的范围小,形变量变化也不大,形变组织比较相似。从定量数据看(图3(b)),〈110〉织构含量在下降。这应属于波动。组织上的另一特点是,下侧中心部位为原始金凸点的尾部,即自由球下的热影响细晶区。倒装键合时,该部位所受变形量最大,这也是要键合的界面,因此,大量的晶体缺陷会促进扩散键合。与文献3数据相比,本实验所用力是很大的。图3载荷对形变量、剪切强度(a)及织构百分数(b)的影响. 微电子论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努力培养出高素质及创新能力强的微电子专业人才是我们专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两年来,我们在微电子领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探索性改革。 一、巩固基础、因材施教 当今,芯片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强盛。在全面建设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微电子产业需要得到蓬勃发展。微电子专业领域很宽很广,为了更好的展开微电子专业教育,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微电子专业课程巩固基A,微电子专业是一门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涵盖的达到几十个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例如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工材料科学、光刻技术、薄膜技术、太阳能技术、真空技术等,综上可以看出,微电子领域要求具有宽阔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综合运用分析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制定大纲的时候,基础课方面,如数学,在原来高等数学基础上,增加复变函数作为基础课,是为了后续更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增加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时,目的让学生学会充分分析电路;在选修课方面,增设了版图方面内容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就业兴趣,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增设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芯片设计。伴随着社会进步的脚步,微电子专业也需要深入改革,跟上时展的脚步。 社会需求的变化,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有器件工程师、集成电路工程师、版图工程师,太阳能研发人员等。因此在完善基础学习内容的情况下,还要因材试教,大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个人的爱好选择,培养自己的热爱方向。对专业必修课,要求每个人都学好,在选修课上边就把以后的就业方向分开、分细,做到因材试教。 二、升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 微电子是当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社会进步的需要,就要求进一步升级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以科研带动教学,组成一个庞大的教研室,只让一个老师每学期带一门课,提高科研指标,让本科学生配合老师一起完成项目,这样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做项目的兴趣,才能真正走进专业学科当中来;其次结合当地微电子公司,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微电子工艺生产线,微电子设计公司等,了解前沿发展,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只有提高学生对微电子领域的兴趣,我们才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造福社会。 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工程类的专业学习,不要一味的照本宣科,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求“精”,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吃透,理解深刻,如何构建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过程才是最核心的任务。 通过这两年的教学改革,巩固学生们的专业基础,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微电子领域的热情,一批抱有更高志向的年轻人准备考研在这个专业继续走下去。可以说,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基础扎实,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很受欢迎。 微电子论文:微电子电路校准技术和自动测试 摘 要在社会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微电子电路技术也称为目前科学技术的研究重点,我们要保证微电子电路技术能够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具备完整、一致且准确的检测及校准方法。所以,就要加强对微电子电路校准技术及自动测试的研究,从而提高微电子电路电气设备的质量,保障人们的生活,稳定社会经济。 【关键词】微电子 电路校准技术 自动测试 在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电子电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方面的电器中。获取电器中的微小微电子参量,能够保证生产的电器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但是由于微电子参量容易受到干扰,所以就要使用专业的校准技术对其进行校准及自动分析,从而使电器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以此更好的应用到电子电路技术中。 1 微电子电路校准技术和自动测试技术的基本认识 1.1 微电子电路校准技术 在测试设备满足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测试软件的质量影响着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如果检测设备自身没有满足准确性的要求,那么即使测试软件具有良好的质量,也不能够全面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一般,如果生厂商对质量的要求比较高,那么校准技术系统量值的准确性也就比较高。以此提高了生产及管理成本,从而影响了产品的生产速度。 1.2 微电子电路自动测试技术 根据相关要求,对微电子电路进行严格测试,能够有效保证商家产品不受其他商家的影响。为了能够保证使用微电子电路技术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标准,就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完成测试。如果测试的设备级别高于产品测试水平,那么软件自身的质量也能够影响测试的质量。但是软件自身的质量与检测依据和其过程中使用的方式、验证有效性及测试覆盖率和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方面也是目前自动检测技术重要的研究课题。 2 微电子电路校准技术及自动测试技术重点 2.1 微电子电路校准技术及自动测试技术的依据和方法 目前,我国微电子电路校准及自动测试并没有正式的标准,其主要依据为电子计量测试应用手册及GB3843-83、GB3439-82、GB6798-1996等,这些只是对测试方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规定,并没有涉及到编程规则,所以其并不完善。如果校准及测试只有基本理论没有编程规则,那么使用同种标准编制出的程序质量并不同,那么就没有办法保证校准及测试的一致性及完整性。微电子电路校准及检测使用的设备并不是一般的设备或者系统,其检测过程能够通过程序控制,不需要人为干预。所以对其的研究也可以看做是对校准及检验程序设计规则的研究。校准过程中的控制本文为规程,检测过程中的控制文本为规则,两者都是通过程序设计的形式进行实现。 2.2 设备的校准依据和方法 设备的校准依据指的是生产制造厂设计的指标,包括范围和不确定度、基准量值、输入/输出通道量值。如果通过传统手工的方式进行校准,显然校准的量值较多,一个六十通道的测试系统需要十天或者二十天左右完成,在此过程中要使用三百多页表格。所以就要使用自动校准方式进行。 设备校准主要有两种方法: 2.2.1 基于基准参量分别溯源法 因为微电子电路检测设备为综合测量设备,有多个不同类型的参量要进行校准,比如电阻、电压及时间频率等,他们相互之间并没有关系。通过此方法校准,首先要对基准量溯源,之后使用合格的基准量对设备的所有参量进行校准检测,以此对整个系统进行校准。 2.2.2 标准物质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已知不确定度的标准样片,对不确定度使用的检测设备进行测量校验,如果其在参量类型范围内是完整的,那么测量的过程就是校准,否则只是核查或者比对。核查和比对在过程条件及目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此测量过程是为了能够检查系统样片的可用性,这叫做核查。制备微电子标准样片一般为自制芯片,因为芯片结构较为复杂,制作也非常精细,自制的话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可以从同批的产品中进行选择,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实现参量的一致性是可行的。 2.3 检测覆盖率及校准的完整性 检测故障的覆盖率越高,那么就说明检测校准的过程越好,使用最少的代码获得最大的故障覆盖率是最理想的。在传统测试码生成算法研究过程中就有多种使用的算法,但是实际上除了穷举,其他都是实现不了复杂电路的全部故障覆盖率。 与测试故障覆盖率相比,校准的完整性对测试码的量是不太重视,它重视的是需要检测的参量是否被完全检测。所以,其与检测的过程及方法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使用标准物质法,重视的是输入/输出参量是否都被全部检测,尤其是第一个通道的范围及参量。因为系统一般都自带验证程序,在自己校验的过程中,都会以零通道为基础,从而实现测试系统中通道的一致性。 2.4 软件校准及检测的验证方法 对于此类的专用软件,除了实测验证之外,并没有其他较好的办法。所以对于校准软件的检验,首先可以使用可测性设计技术,以此保证测试过程中都能够验证。另外,使用局部化原理,保证测试过程中的测试都与一个参量相关,以此保证唯一的测试结果。最后,根据电路通过及不通过不断变化状态的特征,使用相对性原理,对测试结果有效性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此保证程序的可靠性,降低错误检测的机率。 2.5 量值溯源 量值溯源指的是将量值通过不间断的一条链追溯到国家及国防的最高标准。在微电子电路校准及检测过程中,量值溯源校准的方法及溯源方法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也就是量值溯源具有两种方法,分e为溯源法及标准物质法。由于后者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就要使用溯源法对微电子电路进行校准。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是大型工程中的电气设备,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都会使用微电子电路技术。微电子电路技术就是一种将多种半导体作为基础的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其特点就是重量轻、体积小,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了能够保证微电子电路电气具有较高的质量,就要对其进行检测,以此控制器质量。基于此,以上本文就针对微电子电路的校准技术及自动测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此保证电气设备中微电子电路的安全性。 微电子论文:基于微电子学的无人机技术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g发展,无人机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手段,相较于有人机而言,无人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系统的自主控制,强化系统的智能性,是无人机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就对无人机系统自主控制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无人机系统自主控制技术的未来趋势。本文研究了无人机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分析六轴飞行器研究领域当前的关键技术,包括无人机的研究与设计,并对无人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 无人机 六轴飞行器 研究与设计 1 前言 无人机首次出现在 1917 年,主要应用于防空导弹打靶、军事侦察、载弹远程打击,尤其美国“全球鹰”、“捕食者”、“沙漠鹰”等型号的无人机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中在侦察和主动攻击中所取得的良好军事效果,使得世界各国首先在军事上开始重视无人机的研制与开发。我国无人机发展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20 世纪 90 年代末,发展才得以提速,国内大学相继成立了无人机专门研究机构,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西安无人机研究发展中心)成为国内一家主要的无人机研制生产厂商。它是航空工业总公司设在西北工业大学集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主要研制和生产系列化小型无人机系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认并入选“中华之最(1949-1995)”,是我国最大的无人飞机科研生产基地。随后,无人机的发展逐步扩展到民用市场,而在测绘行业的应用成为民用最大且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于 2003 年完成并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的“UAVRS-II 型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的研制”项目,实现了无人机遥控、半自主、自主三种控制方式,利用获取的影像制作了数字正射影像和线划图,开创了国内无人机应用于测绘领域的先河。 目前国际上对多轴飞行器研究与设计较为深入,后期经过大量实验及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合理的设计了六轴飞行器的整体结构。六轴飞行器的支架通过3D打印而整体打印出成品模型,飞控板和电机都固定在打印出的架子上,将六个电机呈六边形放置,使飞行器灵活并易于控制。电池利用扎带固定在飞行器下方,以保证飞行器的重心偏下,增加飞行的灵活性。遥控器通过铜柱将两个PCB板子连接起来,增加握持的手感,并且主要元件都放在两块PCB板中间,增加系统的安全性能前端引出无线通信模块天线,增加传输的功率与距离。 2 调试问题 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调节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且在调试过程中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如电机坏掉、MOS管烧掉、连接突然断掉甚至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器直接从空中衰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这些问题必须及时的解决,否则根本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虽然在调试过程中问题不断,但是整个制作过程累积的大量的宝贵的经验,在飞行器终于能飞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这些努力是值得的。下面列出调试过程中的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电机控制与驱动设置问题 动力系统是多轴飞行器的核心系统,因为整个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PWM波来控制电机的转速,保证动力系统的稳定是飞行器能运动的前提。在开始调试的时候,总出现电机不转的问题,通过不断的验证发现是电路MOS管选择错误,最终选择了P沟道增强型MOS管进行对电机的控制。在飞行过程中总会出现MOS管烧毁的情况,还有NRF24L01总是失联,最终发现是没有焊接保护电容导致,还有数字地和模拟的地信号没有分开。并且STM32的PWM控制需要较高的的频率,当频率较低时,可能会出现电机转速不均匀的情况,最终选择的电机频率为20KHz,能够保证系统流畅的运行。 2.2 飞行器的重量问题 在开始设计时由于没有考虑飞行的重量,导致飞行器根本飞不起来。之后更换飞行器支架,更换更大功率的电池,总体来说就是让飞行器的重量更轻,让飞行器电机的拉力更大。还有飞行器电机的垂直放置也是相当重要,当倾斜时,会有一部分的力是飞行器向某个方向飞行,并且这个力不容易抵消。 2.3 PID的参数整定问题 PID控制器直接控制的是飞行器的电机输出,直接影响六个电机的转速,控制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因此合理的PID参数可以使飞行器更加平稳的飞行,所以说PID参数对飞行器的姿态确定至关重要。并且在飞行器的飞行过程中,可以通过PID的调整来实现不同的飞行效果如翻滚动作,以达到在各种控制环境下的稳定运行。PID参数中,P、I、D三个参数作用各不相同,在实际中,其输出的结果是相互影响的。为了保证飞行器的平稳飞行,需要多次对PID三个参数进行调节,保证系统对飞行姿态的快速响应以及在外界干扰到来时系统能够稳定的运行。 2.4 遥控器控制频率问题 在刚开始遥控飞行时,遥控器对飞行器的控制总是慢0.2秒左右,导致遥控器不能实时的控制飞行器的姿态,出现一些意外的碰撞等状况。调试遥控器的过程中发现,在主循环中加入了过多的程序,导致系统循环一次的时间过长,系统响应慢,传输数据的频率过低,整个系统反应过慢。最后解决办法是增大遥控器的频率,并减小主函数中循环的代码量,留下最基本的代码,保证整个系统的流畅运行。 3 结论 六轴飞行器是一种较为新型的飞行器,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将来会发展到更广阔的空间。随着技术上的发展,多轴飞行器会向微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能够更好的结合实际,发展到各个领域。本课题研究比较了许多国内外的产品,并通过比较,结合其优点,弥补其不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发,最终完成了六轴给星期的设计。随着科学的发展,本文设计的六轴飞行器还可以得到更好的改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好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微电子论文:当前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解析 摘 要 微电子学属于电子学的分支学科,以半导体为主要对象,形成微小型电路和系统等。而集成电路属于微型电子器件,将各类元件通过合理的布线方式,成为一个具备完整电路功能的结构。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直接关系到相关高新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展开对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的分析,旨在明确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的基本情况,推动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的有效应用,实现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微电子学 集成电路 半导体 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各类高新行业在具体发展中,均会对微电子学和集成电路进行应用。其中,集成电路选择半导体镜片作为基片,并结合相关工艺,将电阻、电容等元件与基片连接,最终形成一个具备完整电路功能的系统或是电路。较比集成电路微电子学是在集成电路的基础上,研究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相关物理现象,并有效的对其进行应用,满足各类电子器件需求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解读 微电子学是电子学的分支学科,主要致力于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达到提升电子产品应用便利和应用空间的目的。微电子学还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类型,具体的微电子研究中,会用到相关物理学、量子力学和材料工艺等知识。微电子学研究中,切实将集成电路纳入到研究体系中。此外,微电子学还对集成电子器件和集成超导器件等展开研究和解读。微电子学的发展目标是低能耗、高性能和高集成度等特点。 集成电路是通过相关电子元件的组合,形成一个具备相关功能的电路或系,并可以将集成电路视为微电子学之一。集成电路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能耗小等特点,满足诸多高新技术的基本需求。而且,随着集成电路的相关技术完善,集成电路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 微电子发展状态与趋势分析 2.1 发展与现状 从晶体管的研发到微电子技术逐渐成熟经历漫长的演变史,由晶体管的研发以组件为基础的混合元件(锗集成电路)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电路微电子。这一发展过程中,电路涉及的内容逐渐增多,电路的设计和过程也更加复杂,电路制造成本也逐渐增高,单纯的人工设计逐渐不能满足电路的发展需求,并朝向信息化、高集成和高性能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国内对微电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微电电子发展特点如下: (1)微电子技术创新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进展,且逐渐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对于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在0.8~1.5μm,部分尖端企业的技术水平可以达到0.13μm。 (2)微电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技术的革新产业结构逐渐生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处理完善。 (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更多企业参与到微电子学的研究和电路中,有效推动了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促使微电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2.2 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将微电子技术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可以衍生出更多新型电子器件,为推动学科完善提供帮助。另外微电子技术与其他产业结合,可以极大的拉动产业的发展,推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微电子芯片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其CAGR累计平均增长可以达到每年58%。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微电子技术将按照提升集团系统的性能和性价比,如下为当前微电子的发展方向。 2.2.1 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CMOS电路将成为微电子的主流工艺,主要是借助MOS技术,完成对沟道程度的缩小,达到提升电路的集成度和速度的效果。运用CMOS电路,改善芯片的信号延迟、提升电路的稳定性,再改善电路生产成本,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得到提升,具有极高研究和应用价值。可以将CMOS电路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研究对象,且不断对CMOS电路进行缩小和优化,满足更多设备的需求。 2.2.2 集成电路是当前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重点 微电子芯片是建立在的集成电路的基础上,所以微电子学的研究中,要重视对集成电路研究和分析。为了迎合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对于集成电路暴露出的延时、可靠性等因素,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于集成电路的研究和转变势在必行。 2.2.3 微电子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 借助微电子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可以衍生出诸多新型技术类型。当前与微电子技术结合的技术实例较多,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微光机电系统和DNA生物芯片,微光机电系统是将微电子技术与光学理论、机械技术等结合,可以发挥三者的综合性能,可以实现光开关、扫描和成像等功能。DNA生物芯片是将微电子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能有效完成对DNA、RNA和蛋白质等的高通量快速分析。借助微电子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衍生的新技术,能够更为有效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 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解读 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的研究不断深入,微电子技术逐渐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改变人们的生活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且微电子技术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指标。 在实际的微电子技术应用中,借助微电子技术和微加工技术可以完成对微机电系统的构建,在完成信息采集、处理、传递等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自主或是被动的执行相关操作,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对于DNA生物芯片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和相关医疗中,效果显著,对改善人类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4 结束语 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均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其中微电子学中囊括集成电路。在对微电子学和集成电路的解析中,需要对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展开综合解读,分析微电子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再结合具体情况对微电子技术的当前应用展开解读,为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的创新和完善提供参考,进而推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产值,实现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 微电子论文:军事信息作战领域的微电子技术应用 【摘要】 自80年代以来,军用微电子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及其微电子技术在信息作战领域发挥突出作用。特别是雷达领域,微电子技术的成熟日渐提高了雷达系统的各项性能。本文主要阐述在90年代中美国军用微电子技术当中的两个支柱型产品超高清集成电路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以及它在雷达系统当中发挥的先用。 【关键词】 雷达 微电子技术 分析 在现代化的军用雷达与电子设备之中军用微电子技术属于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是现代军事信息作战的基础。在军用微电子工业当中,集成电路属于最具活跃的产品。在美国非常重视开发与应用军用集成电路。美国相关的国防部门早在十几年前曾提出^超高速集成电路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划。只要真正的实现这两者的发展计划对于军用雷达与武器装备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打赢未来信息战争发挥举足轻重作用。 一、超高速集成电路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特点 1、超高速集成电路的特点。在未来的信息作战当中,电磁信号的环境十分汇集而且复杂,军用雷达与电子情报系统需要面对一百至二百万脉冲美妙的信号方面的强度,处理信号的系统极有可能需要执行几十亿条指令。面对极其复杂的信息作战环境,然而目前一般的集成电路处理信号系统的效率很难满足相关的需求。要想真正的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美军便加大力度促进超高速集成电路发展。 2、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特点。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高速集成电路以及超高性能集成电路使用至数字电路中的微波电路,它属于集成电路处于微波电路中主要的发展。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将诸多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管线集中至一个芯片上,制成许多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移相器等。仅有很少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芯片组合起来就能组成一个收发构件,用来代替很多元件。 二、超高速集成电路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 1、超高速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美国国防部门早在很多年前年对超高速集成电路的发展就已经开展实施以硅为主要材料发展计划,之后又转化成将硅和砷化稼作为主要材料并举的超高速集成电路发展计划,为了促使军用电子系统发展的快速进程。此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民用半导体商家的发展所难以解决的军用信号需要的元器件工艺,就是为了满足军用信号处理、抗辐射、故障容限等能力的有关需求所提出的。这个计划的的总提目标就是为了研制出功能先进、价格合理、高质量的超高速集成电路芯片,确保处理信号速率、功耗减少、可靠性、维护性合理提高的终点目标,并且使目前具备处理数据的速度必须提升一级。其实际的目标是为了使芯片的微加工线宽达到标准的规格,各项功能要比同样种类民用的产品高出百倍,将其的可靠性提升十倍。按照制定的范围超高速集成电路应当于1990年完成计划,共投资量达到十亿美元,通过集中开发了来实现亚微米特有的尺寸要求的技术。 2、60年代中期才得到逐渐的发展,70年代,砷化镓材料制造工艺的逐步成熟,对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发展形成了很大影响。因为砷化镓材料的电子迁移率比硅高出7倍,且半绝缘砷化镓的电阻率的高度达到108,因此砷化镓属于最合理的微波传输介质材料,非常适合用在单片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衬底。正是因为砷化镓技术的普遍推广,促进了工业界集团朝向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方向发展。 三、超高速集成电路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在信息作战领域的应用 1、超高速集成电路在雷达和军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超高速集成电路应用至军事雷达与电子装备系统中有效的提高了的在战场上获取情报、侦查情报、分析目标、处理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在很大幅度上,有效的提高了雷达、电子设备、武器系统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以最快的速率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实现了信息作战武器系统的高速、高效和精准性。 2、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在军用雷达中的应用。与普通使用的陆基雷达相比较之下,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器件与之同样的雷达在相同条件下所耗费的性能提高十倍。相控阵雷达的真正优势在于产生的微波功率的与传输效率较高,发射机的功能消耗等于使用功率管的三分之一,同时接收机的灵活度也提高了2倍。另一方面的优势在于可靠性较强,在此过程中,就算其中有百分之五的构件失灵。雷达系统依然能保证供应更好更多功能工作性能。微波单片集成电路 T/R组件极具紧凑、可靠性高、重量轻、成本低等结构方面的优势。 结束语:综上所述,超高速集成电路能够有效的提高处理信号与处理数据的能力,还能增强信号方面的接收、传输、发射能力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电路能实现构建出新一代全新的军用微电子系统,这种系统在军事信息作战领域特别是雷达和电子设备中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下一代中的军用雷达关键特征在于它器件方面的模块化与集成化,而超高速集成电路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属于提高军用雷达器件集成化、模块化过程中最重要手段之一。
会计电算化论文:实行会计电算化打开企业现代管理之门 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企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此,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在企业会计信息管理领域更是以崭新的电脑帐务系统取代了旧式的手工“日清月结”,便捷的企业管理电算化渐为广大的现代企业所普遍采用。 广州市胜风电子机械工业公司是一间专业生产空调器、吸湿机的企业,下属有四家子公司及两个分厂八大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及统计汇总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而陈旧的手工记帐、统计与汇总工作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动态帐务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要求,从而很难对财务数据进行系统性地跟踪分析,以获取市场变化的一般规律。由于公司的会计数据和信息繁多,既有企业外部的,也有企业内部的;既有财务部管理的信息,也有非财务部管理的大量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既有大量的固定信息,也有许多中间的和流动的信息,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输出各种财务会计信息。因此,财务人员整日忙于事务,从事烦琐的重复的计算,月终结帐显得更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财会人员迫切要求改变这种手工劳动的局面。而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上的应用正是从根本上解脱财会人员的繁重手工劳动,腾出精力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1991年公司引进北京“用友”财务软件(单机版),着力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减轻财务人员的负担,进一步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薄计工作中解放出来,逐步转移到财务预测、控制、分析等管理会计工作中。 一、会计电算化的组织及系统的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面向市场。企业向内部挖潜,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即企业经营重心逐步向管理方面转移。作为管理手段的会计,其功能与核心也必须向管理方面转移,会计工作的目标由“报帐型”向“控制管理型”转变。会计目标的转移,要求做到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及时、完整和有效,而这只能是通过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好的财务软件,把“财务核算、微机核算、全面经济核算”融为一体才能得到完成与实现。 根据这一思路,公司1990年明确提出了在企业推广会计电算化和开发管理软件的目标。1991年公司引进了“用友”财务软件,引进的“用友”财务软件具备建帐、日常帐务、帐务分析以及系统管理等帐务处理全部功能,具有灵活、通用、使用简便、功能丰富、严密可靠的特点。从运行结果来看,建帐后,只需进行初始化工作,既可完成填制凭证、复核凭证、记帐、对帐(含银行对帐)、往来帐管理。部门核算、专项核算、期末转帐、打印帐页、综合查询等工作,凭证和帐簿格式与手工方式一致,帐页实现连续编号,便于装订,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能对帐务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成本。利润、资金等项目计划执行、增减变动、结构比重分析,往来帐款分析,并可将分析结果给制成各种图形,达到了当时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目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和国家新税制的实施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单用户会计软件已不适应处理日常帐务,进行各项会计业务核算的要求,我们认为单用户会计软件存在以下弊端: 1、在会计的日常业务中,工作繁重、任务较多,但由于单用户系统只允许一人上机操作,使大量的数据不能及时录人,影响了会计人员数据的及时反映。 2、由于单用户系统,各微机之间资源互不相关,更谈不上什么资源共享,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投资的增大。 3、各相关业务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相对独立,使得不能及时相互查询各自的信息,不便于企业内部的协作。 4、由于使用单用户系统,公司主要领导要获取各方面信息时,只有到各部门的微机工作台前,不利于公司主管领导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及时掌握。为此,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就成为必然。会计电算网络化工作的实施事关整个财务部门,同时涉及与其他部门合作的问题。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特别是总经理、财务部长亲自抓,微机资讯部全力协助,及时解决了各种困难,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使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重要保证。1996年我公司再次引进了具有网络功能的新一代“用友”财务软件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网络上的每一个工作站都可以共享硬件及软件资源,同时,还可以使各个工作站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交换,大大方便了公司各级用户及各子公司的使用。 二、推行会计电算化,为企业管理服务 在计算机的网络辅助管理下,监督和保证“目标成本”的准确执行。在财务电算化方面,发挥“用友”财务软件的作用,采用双套并行运行技术,在保证数据及时采集的基础上,能做到随时记帐,随时利用帐表一体化产生业务执行数据,以便主管领导正确决策。利用“用友”财务软件系统提供的预算管理功能,将分解后的指标录入系统。这样一方面在制单时及时发现费用是否超标,并给以提示;另一方面系统提供了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反映计划与实际发生的差额及计划完成率等。可以随时查看各种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 1995年全公司开展了学习邯钢经验,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突出财务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将财务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的方向。首先,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全面推行预算管理。从事后算帐转到事前预测、决策上来,严格执行财务计划,坚持成本否决。另外,强化过程控制,按照“先进、合理”的原则,修订半成品、产成品、原燃材料、备件、辅料等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严格进行考核,大力降低成本,强化预算管理,坚决杜绝乱开支、乱花钱现象。本着“谁造成的欠款准收回”的原则,制订严格的奖惩考核办法,下大力搞好清欠,力争把外欠款全部收回,努力盘活资金。 在学习邯钢经验中,我们认识到内部资金核算是加强企业自身内部资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划分独立核算单位,我们把各分厂、部门—一划分,费用分细核算,这种多部门、多项目,对时间要求、项目支出都有一定限制的管理方式,由人工处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由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可以及时掌握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也可以及时了解企业资金动向,及时进行各部门的资金平衡、计划和控制。自从加入了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公司的各项费用近三年每年都按7%的速度下降,达到了节流的有效作用。 公司推行会计电算化后,往来帐管理变得更清晰明了了,以前的三角债得到及时清理,应收帐款由1993年的450O万元下降到现在的1000多万元,盘活了企业的资金,减少了坏帐损失,为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公司各部门进行的各种分析,其数据来源处理都来自于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的手段帮助我们抓管理促经营,提高了我们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和水平,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积累了资料,总结了经验,建立和完善了企业管理制度。 推行会计电算化后,财务部的人员由16人减少到7人,但工作质量并没有下降,相反会计信息的记录、汇总、分析更准确及时,同样其他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部门,管理人员减少了,工作效率却提高了,公司各部门的工作井井有条,各项工作都完成的较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 我们通过会计电算化,大大加强和改善了会计的职能。以前会计职能主要受到会计工作岗位的制约,在手工会计核算情况下,尽管会计人员拥有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包含了企业经济活动大部分信息,但由于受到手工操作技术的制约,难以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难以解决数据共享问题,难以同时采用不同会计核算方法,难以采用非货币计量方法和现行成本计价方法,难以采用许多数学方法,原始凭证的许多信息没有办法开发利用,使得会计人员只能在事后被动地反映能够用货币计价的资金运动。实现电算化后,随着原始凭证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以及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会计专家系统的出现,完全能够实现会计对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的马克思有关会计职能的预 三、外引内援,自我发展 由于市场上的财务软件,大部分缺乏对工业。制造业生产成本进行管理核算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引进消化“用友”财务软件的同时,以“用友”财务软件为中心,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利用公司财务部和微机资讯部的力量,及时开发了材料核算管理。经理查询(存货)、固定资产、工资、生产成本、销售。产成品、售后服务管理、商品生产成本表、产品销售利润明细表等系统,并取得了成功,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为了选择更为精细而适用的计价方法和成本核算方法,原来在手工核算程序下,由于受到会计操作工具速度的制约,难以采用的存货移动平均计价法、固定资产个别折旧等许多精细的计价方法和成本核算方法,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得以广泛应用,从而使计价方法和成本核算方法更加贴近实际需要。 组织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目标,主要是核算企业全部生产费用的支出,计算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为加强成本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生产工艺、生产组织特点不同,为了保证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必须选用与各单位生产特点相适应的成本计算方法。1996年由财务部和微机资讯部开发编写了(生产成本)核算系统,为公司各部门提供了及时、正确的成本数据资料,为公司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生产成本》核算系统的基础上,根据管理需要,1997年由财务部和微机资讯部共同开发编写了《材料核算管理系统》、《经理查询(存货)系统》,并在公司全面试运行,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财务与仓库间帐帐、帐物相符(一分不差)的目的。在总结了经验后,1998年5月新版的《材料核算管理系统》在公司全面正式运行,公司在材料核算管理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1995年公司财务部和微机资讯部根据企业的实际核算情况,分别开发了《产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和《商品生产成本表》,加快了产品销售、产品生产成本数据的归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公司领导提供了决策信息,为我们财务部做好公司领导的生产、销售决策参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实行财务管理电算化的体会 我公司在电算化伊始,采用手工填制完记帐凭证后,再输入电脑中。由于这样的重复劳动,极易造成: 1、加大会计人员负担,产生抵触心理。 2、只凭证录人员接触电脑,其他会计人员不接触。 3、两次重复制单,容易产生误差。 因此,1996年公司会计电算网络化伊始,就彻底抛掉了手工填制记帐凭证,改为会计人员拿原始单据直接在电脑上填制记帐凭证,打印出来,粘贴附件(原始单据),然后分别记电脑帐和手工帐。这样,迫使大家普遍使用电脑,可以尽快提高电脑的操作能力,又减少了重复劳动,大家都体会到电算化的优越性, 消除对电脑的“高科技恐惧症”。 通过几年来的电算化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 1、计算机的应用,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管理,舍得在管理上投资,若不是领导的重视支持,就没有微机资讯部计算机网络中心的成立;但财务人员不努力,不能见成效发挥作用,也不可能得到领导的重视,所以,工作成效和领导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2、开展电算化,好的管理软件,特别是好的财务软件是基础。从1991年的选择到现在,“用友”财务软件以稳定运行、功能强大赢得大家的好评,使我们少走了弯路。 3、开展电算化,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规划,要循序渐进,不能求快,如果只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忽略财务基础工作,电算化就会失去生命力。 4、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基础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会计基础工作扎实的基础上,才能推行电算化,否则会造成严重结果,电算化工作反过来又促进会计基础工作,可使企业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5、实现电算化,应根据工作流程的改变而相应地设立不同的岗位,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内部控制。 6、推行电算化,要根据单位的发展状况和管理要求合理配置软、硬件设施。配置太低,无法适应软件的要求和运行好的软件,只有科学地配置,才能做到投资省收效高。我公司经过不断地更新,现在在一线部门(如财务部、经理室)使用的微机已由原来的386、486机全部更新为586微机,使运算的速度大大提高。 7、推行电算化,必须挑选、培养知识面广的人才,搞财会的要懂计算机,搞计算机的要横财务业务,否则半边把式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另外,基层单位的操作人员必须懂得中文输入及懂得计算机的使用,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制约着电算化的开展。 几年来电算化的管理减轻了管理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电算化的实施使企业管理和会计工作走向规范化,为公司今后参与国际合作、合资奠定了基础。公司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促使了会计职能的转变,使会计人员从算帐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经营和管理,使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从核算人员变为一名企业真正的管理者。实行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可以说电算化是打开企业现代管理之门的金钥匙。 会计电算化论文:试析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企业领导缺乏对实施会计电算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时展的必然,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2、有的观点则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386、486、一直到奔腾I、II,机型换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 3、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目前,我国建立在手工操作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工作量。 (三)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轻人则相反。 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的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 (四)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 2、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完善 (一)重新构建企业全局的数据库。通过对企业采购、设备、生产、库存、运输、财务、人事等需求作全面分析,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局共享的数据模型。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石和关键的成功因素。系统集成应该以数据为中心,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同外部的信息交流,都应该以设计良好的全局共享数据库为基础。 (二)注重分析,系统完善,按统一规划进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的是为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及时而可靠的信息,因此在做系统分析时,应当明确企业的主要经营控制和管理活动,清晰地掌握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活动所需的数据或信息数据应用的流程,了解它们与财务目标的关系,使完善后的系统不会偏离整体设计,同时也避免各个控制和经营活动部门分别建立自身的信息系统而造成数据管理混乱、资源浪费、功能重复,便于建立一个优化的、综合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 (三)选择适用的设计技术。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在系统结构设计上应选择流行的模块化、标准化、网络化技术,应当使系统既具有联网实时处理又具有单机批处理的灵活性。 (四)加强系统完善的管理控制,充分调动系统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配合,主动出谋划策。同时,分阶段对开发完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奖惩优劣,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调试。在评价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同时,应善于发现问题和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完善处理。 总之,企业应从内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采取技术措施,从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 三、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配套法规。随着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化。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会计软件的开发。由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傻瓜型”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地进行,并结合 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才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会计电算化论文:分析会计电算化中舞弊现象的防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者处理业务的工具和手段,深化了会计处理的深度和广度,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效益。但同时,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其防范措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的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程序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改变了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方法。计算机的应用虽然设有改变会计工作的职能,但它却改变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方法。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由许多人共同完成。而使用计算机后,输入一张原始凭证,计算机就可以按预先设置功能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编表等一系列工作。 1.2改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时效性等。使用计算机后,提高了会计信息在上述几方面的质量会使会计信息向多种量度单位发展并在用户需要时迅速检索出来。 1.3改变了会计档案的保管形式,使用计算机后,会计档案将以光盘存放为主,纸介质存为辅的方式。两者在对环境、温度、湿度、防电磁干扰等保存技术条件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在对历史资料查询形式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4改变了会计内部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在电算化条件下,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权限、输入原始数据的校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数据的储存等方面都要采用适当的控制措施,并且影响非上机操作的手工劳动控制方法和技术。 1.5改变了财会人员工作的的职能和分工。计算机的应用不但导致产生财会人员工作职能和分工的变化,而且会引起财会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财会分析等岗位人员将进一步加强,财会部门改变原来的组织结构,采用新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2.电算化舞弊的现象和手段 2.1篡改输入。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是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以达到舞弊目的。如:第一,虚构业务数据。操作人员虚构经济业务,通过输入虚假的数据达到其个人目的。第二,修改业务数据。操作人员可以把已有的业务加以篡改,达到其个人非法目的。第三,删除业务数据。操作人员将输入到计算机内的数据擅自删除。 2.2篡改文件。篡改文件是指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直接通过终端修改文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有许多重要的原始参数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文件中,如存货的零售价、批发价等,这些参数是计算机程序计算的依据之一,缺少或修改了这些参数,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第一,直接更改文件中的参数数据。这种方法最直接,但是可以留下许多痕迹,比如修改后的日期会被记录下来,修改者很容易被追踪。第二,另造结构相同、数据不同的文件覆盖原有文件。一般来讲,大多犯罪行为都是采取这种手段实现的。实现在私人计算机上构造覆盖文件,编制自动覆盖指令,实施时,仅需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其犯罪的意图而不留痕迹。 2.3篡改程序。是指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以便达到某种不法的目的。此法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而这些技术仅少数程序设计员或系统维护员拥有。审计人员要想发现此类舞弊很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预知何处可能存在错误;另一方面舞弊者可通过设置“软开关”使程序随时恢复“正常”。比如,将小量资金逐笔积累起来,通过暗设程序记到自己的工资账户中,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违规之处。 2.4数据偷窃。数据偷窃是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通过改变计算机执行途径的手段实现其个人的不法意图。如私自调用计算机打印模块,打印企业的机密数据和信息;或者直接用拷贝的方式将数据文件保存在非法携带的软盘中。 2.5其他方法。如只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毁坏计算机设备;出于非法意图,通过网络远程连接,监视计算机系统的变化获取会计信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分析发现,系统人员一般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内部用户一般采用篡改输入方法的居多,也有采用篡改输出方法的;外来者一般采用终端篡改输入或其他如盗窃、破坏等。 3.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措施 为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加强设计与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控制的功能。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应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发现系统缺陷,及时进行程序修改。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取得和开发及对系统开发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系统文件的安全要进行控制。包括系统软件的购买、开发授权、批准、测试、实施以及文件编制和文件存取的控制。 3.2严格执行操作中的授权行为。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无关人员不允许任意操作系统;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由专门录入人员录入数据;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操作人员不仅要规范自己的操作范围,还要通过口令等方式阻止他人越权进入自己的操作范围;尽可能地限制跨期反过账、反结账等逆向操作行为;建立输出记录;建立输出文件及报告的签章制度;建立输出授权制度;建立数据传送的加密制度;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并取消相应授权。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 3.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 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参与开发,指出现有措施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还要对开发工作本身进行审核与评价。 3.4加强系统的日常维护,定期备份。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簿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一个月或一年打印一次。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因此要定期备份,且规定建立备份或副本的数量和时间,以及由谁建立和由谁负责保管;当系统被破坏需要恢复时,应先经有关领导同意,决不允许轻率地进行系统恢复工作,以防利用系统恢复时修改系统。由于现代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加之计算机审计水平的限制,计算机舞弊有可能从审计人员手中漏掉,因而预防作用远比直接作用更大。 会计电算化论文: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政府管理对策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会计科学和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和提高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的重要方面。自我国电算化会计推广十多年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会计软件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软件,发展成为国产软件的主力军,且会计软件市场空前的繁荣,国产会计软件占这一市场90%以上。从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的十几年的历史来看,我国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引导,政府的推动引导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推广的不断普及、市场的不断完善、政府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力度加大、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的日益提高,政府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职能、管理作用将会有新的变化,政府在宏观管理的背景下对企业电算化会计的管理将越来越弱,最终完全走向市场化管理。 二、目前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政府管理的背景分析 我国政府对电算化会计事业的管理主要是指财政部以及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市场等的管理。 (一)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发展历史概况 十几年前,我国还是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社会,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很强,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品,因此,政府部门的推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80年代初,我国领导人提出了“抓住机遇,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号召,引起了全国的普遍响应,掀起了以微机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高潮。一时间似乎不配微机就有一点落后,许多单位微机配上了,但是没有应用,这就带来了80年代中期定点开发会计软件的热潮,形成了政府部门“以点带面,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政策,推广会开了不少,但是发展依然比较缓慢。到了80年代末,我国财政部提出了发展通用会计软件的号召,提出了我国会计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这是我国第一个会计软件的标准。这短短的十条,为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财政部在推动通用化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商品化问题,会计人员在当时不接受商品化会计软件,不太承认软件的价值。1989年,财政部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提出实行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制度,将“十条基本要求”作为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评审标准,也是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最低要求。 1994年又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使会计软件的标准更加细化。1995年,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共200多万人,为会计电算化准备了人才。1996年,财政部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为各单位应用会计软件的全过程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在我国境内无论中资、合资还是外资公司,每年必须向有关部门上缴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一些国外软件由于在数据计算方法、计算口径方面的原因,以及本地化方面力度偏弱,根本无法编制完成这些报表,除了Daceasy会计软件外,其他品牌国外会计软件都不能在国内销售。 财政部1984年《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和1996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给了会计软件开发很大的帮助,会计准则使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给会计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财务工作流程相对稳定,也是商品化会计软件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政府对我国会计人员电算化教育培训管理 我国政府对我国会计人员及在校学生的电算化会计的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从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教育系统首先开始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学试点,随后一些重点院校开始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方向,财科所等还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研究生。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培训,财政部及各级财政厅(局)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了推进我国电算化事业发展,制定了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目标,试行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目前在一些会计电算化应用较好的省、市大多数会计人员参加了初级培训,而且这些会计电算化应用较好的省、市都有一套培训管理办法和一些较好的培训基地,财会及管理软件协会组织也比较活跃,比如江苏省。还有一些专门的有关电算化会计的网站以及专业的电算化会计杂志,如//、《中国会计电算化》等。 (三)政府对我国电算化事业的管理细分 我国政府对会计电算化事业的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电算化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对各会计软件开发商的管理。为了促进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普及,规范会计软件行业的行为、确保会计软件的质量、保护最终用户的合法权益,财政部及各级财政厅负责组织会计软件的阶段性评审工作,这就使得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初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国外财务软件进入我国之前,我国财务软件开发商有了近10年的黄金时间来发展自己。在国外财务软件进入我国的头几年,由于本地化和服务工作跟不上,使这些软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较早和发展比较快的个别软件,还是因为本地化和服务问题,断送了它们在中国的前途或阻碍了自身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SSA企业管理与控制软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价格在几十万美元,该软件在我国有上百个用户,应用成功的很少,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外国财务软件进入我国的时候,他们发现国产的财务软件已经占住了脚,这在软件领域是绝无仅有,据不完全 统计通过财政部门评审的我国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达200多家,且产品种类繁多,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拥有一定用户。这些用户为我国电算化会计的普及推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培育管理方面,我国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下发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财会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等相关文件。 另一方面,是对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为了推广和普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有关《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 三、现阶段我国政府对电算化会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各管理机构对电算化的管理不能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管理要有“权变”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对我国电算化会计事业的管理主要有如下问题值得商榷。 (一)对企业领导缺少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引导教育培训管理,只重视基层会计人员的应用培训 企业领导的观念需要改变,在许多企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建设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企业领导片面地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会计的电算化,或是办公的自动化等等,不能全面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关系。 (二)企业体制及机制的局限 目前,我们的许多企业仍是完全的国有的企业,它们通常具有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政企不分开、管理不科学等特点,没有真正面向市场、真正自主经营,因而缺乏进行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另外,有的国有企业虽然改制成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却仍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缺乏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具体地表现为许多企业、事业单位不愿意实施会计电算化,等待主管部门来组织培训、统一购买会计软件。即使单位在主管部门的安排下已经购买了会计软件,也有不少单位不使用会计软件,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未遵循市场规律对会计软件进行管理 正确引导会计软件市场方面,对会计软件开发商的管理方法单一,会计软件开发商是企业,它应该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则,政府对会计软件开发商管理过多,会造成会计软件企业过分地依赖政府管理部门,走“行业推广”的市场策略,同时也是形成政府管理部门腐败的一个根源。所以政府管理部门不要搞会计软件的评优、推荐等活动,同时也要规范一些行业协会。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WTO的加入已不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限制了国外财务软件进入中国市场。 (四)会计软件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 会计软件的标准制定方面,由于国内财务软件公司多达200余家,数据格式也千差万别,导致同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都无法共享,对用户利益造成较大的损害。税收、审计等部门面对的是200多种千差万别的财务信息格式,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税收、审计等部门实现业务过程计算机自动处理。尽管1998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委托国内软件公司制定了《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但是大多数会计软件公司还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事实上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的制定是用户对财务软件的进一步要求,财务软件要与不同牌子的企业管理软件配合使用,这就需要有灵活的接口。而制定《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不能以一个会计软件为蓝本,因为没有一家会计软件能够成为事实上的会计软件标准。 (五)会计电算化证书的效用方面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培训、教材、管理、采用的考试软件、会计软件等方面存在着利益关系问题,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处理好之间的关系,使得省与省之间的会计电算化证书互不承认,甚至省与市之间也互不承认。 (六)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甩账费用较高 有些地方相当于购买一套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价格,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造成很多企业不愿甩掉手工账,手工账本抄电脑账。 四、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的一般策略 (一)加强对领导的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培训 建立CIO、CEO岗位,促使领导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示精神,认真抓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促使企业领导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使其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企业信息化和电算化会计的建设。企业的信息技术主管领导也要善于引导企业领导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使其做自己的坚强后盾。变被动接受领导为主动要求进行信息化改造,对领导的现代管理思想的教育和培训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二)放开市场,停止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的行为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电算化会计较普及,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较好,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推广应用力度较大,市场较完善,各会计软件公司市场行为也较规范,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水平较低,很多地区还停留在低级手工作业或电脑的低级应用阶段,会计软件市场不发达,很多会计软件公司也不在这些地区投入很多精力,政府的市场管理、电算化推广应用力度也不够,市场经济思想淡薄,往往是对会计电算化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购买了会计软件或委托开发了会计软件但是没有用起来。另一方面各行业之间的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水平也不平衡,当然这行业“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了.所以我国要实现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总目标,加快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政策及发展策略,比如,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适当地引导会计软件市场,政府不要干预市场,对一些大集团大公司应站在企业信息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组建信息技术机构(信息中心),该机构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既拥有信息收发和技术支持职能,也拥有企业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和技术管理职能,否则将很难开展工作。而对于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管理部门应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各会计软件公司在当地设立分公司,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会计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加强管理,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基础培训,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单位进行包括管理软件在内的会计电算化的建设,也可以选择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行业进行推广,以点代面,逐步推广,对已经购买了会计软件而没有使用起来的单位(有的只使用了报表系统)要限期使用起来。总的来说,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增强加入WTO后软件开发企业的竞争力,不能再用“挡”的方法来限制国外会计软件及管理软件进入国内市场,应放开市场,政府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所以财政部也撤消了原有的电算化处,下属的各级评审委员会也要撤消,会计软件将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政府管理部 门不再进行“发文”来管理会计软件市场,一些宏观管理应由各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机构来承担。 (三)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不能以增加企业负担为代价 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需要政府部门的甩账评审,甩账评审工作各地方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一些地方收费标准接近购买一套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费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特别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应用不利,所以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采用企业自行甩账的方式,只需要在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备案,不需要再进行甩账评审,从而企业的更大的自主权,调动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由于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的重要性、会计处理的周期性和实时性,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会计电算化,一般不会采用盗版会计软件,否则会计软件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服务。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各会计软件的加密方法采用序列号方式或者不加密,以免因为采用了硬加密而造成各种各样的硬件冲突、软件故障问题,同时也会真正给会计软件使用者更多的选择比较的机会。 (四)制订企业有关的标准和规范 重新修定《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增加网络会计软件的数据接口标准,使该标准能真正成为会计软件的数据标准,加强执行监督管理。同时由于我国的一些大集团大企业有一些软件是由上级主管单位下发的,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数据共享,或要求不同的运行平台造成数据转换困难。例如,有Windows95下的,也有Windows98下的,甚至,还有DOS下的,这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特别是企业在上管理软件时必须要考虑数据接口问题。会计软件只有在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当局、银行、审计、政府管理部门、注册会计师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使用特点,才可能做到“信息提供”的恰当性,也只有组织这些使用部门和计算机的专家才能制定出合适的会计软件数据标准。本人认为文本格式作为会计软件数据格式比较可行。另一方面,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普及,B/S结构的网络会计软件的研制,在新的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用户迫切需要克服异种设备和千差万别的软件标准对信息交流和共享所形成的障碍。因此,开放性和兼容性已成为用户衡量系统的重要标准之一,政府管理部门也迫切需要制定会计软件与相关行业的标准数据接口以及网络数据标准,即接口的标准化,以便税务、审计等部门共享会计数据。当然税务、审计、银行等部门也应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以便实现数据的兼容。 会计电算化论文: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怎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而制定并实施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的某些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了。 一、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电子数据如会计报表等的输出均靠的是会计软件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并将结果存储在磁盘或者软盘中。所有的记账、会计报表的生成、预测等工作都是由电脑完成。电脑输出数据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数据的正确度,若输入的数据是错误的,电脑不会自动识别,只能将错就错地得出错误的结论,而操作人员可能毫不知情。因此,在电算化系统下,确保输入数据的精确度是基本的前提,这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直接记录在电脑磁盘或光盘上的电子数据取代了手工会计环境下的纸质数据。电子数据与纸质数据的不同是很明显而且是多方面的,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在电算化环境下通过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可能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甚至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要求提高内部控制的计算机技术和手段。 3、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人,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也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个性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4、会计电算化的最大载体是会计软件,如果会计软件在安装或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就很可能导致系统中电子数据被破坏甚至丢失。因此,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 5、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 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范围更大、控制程序更复杂,它将职能控制与程序控制、人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多方位的控制制度。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不容忽视。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应对措施 1、要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2、加强操作程序的控制。制定相应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加强人员职能、权限控制。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如出纳),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4、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的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5)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 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5、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有关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2)审查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6、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7、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电算化会计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及帐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虽然从短期看,这些影响只是渐进性的,但从长期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既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以信心迎接它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论文: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一、引言 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促进中小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企业提供有效、高能的工作质量,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存储、分析等会计核算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且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是远远超过手工,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2)保证会计核算质量,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而且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又能始终得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会计核算中记帐不规范、不统一,容易漏记、错记等问题。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管理职能。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众多会计人员为适应工作的需要,会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更自觉地努力学习新会计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促使会计工作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在计算机系统中,财会人员在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特点下利用其突出的优势,进行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以及会计分析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从而达到真正实现会计管理职能的目标。 (4)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经济性。因为计算机不仅能存储大量的会计信息,而且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有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准确性强等优势,相比于手工操作的某些局限性,能为日常的管理工作提供更详细、更准确、更及时的会计信息。 三、当前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 (1)思想不重视,轻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有些企业的思维观念停滞不前,未能真正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在会计方面的应用也逐渐显示出优越性,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然而随着网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企业外部有电脑病毒和网络黑客等,以及企业内部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软硬件的缺陷,这些都影响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展开。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会计人员各方面素质较差,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存在较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计电算化系统软硬件等出现的问题,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和损坏,甚至导致系统的崩溃。这样一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得不到保障,系统一旦出了问题,企业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2)会计电算化软件不够规范,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还需要熟悉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尤其是财务系统管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更需要较强的财务知识水平、全面熟悉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运作模式、运作过程。然而现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缺乏正是中小型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难题。 四、当前对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的措施 1.转变观念,全面规划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工完成对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及时转变观念,真正意义上认识会计电算化,要同时重视人才和电算化,要意识到会计电算化不单是核算工具和方法的改变,也是对会计本身一次重大的革命,这次革命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从而促进企业经济业务的发展,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 2.配置相关的软、硬件以及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维护 配置核算精确、功能完备、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的会计软件是企事业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之一。会计软件的取得一般有两种方式:定点开发和购置商品化会计软件。一般单位都采取后一种方式。各单位在购置会计软件时要根据本单位电算化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目标,选择合适的会计软件。选购软件时主要考虑合法性、通用性、方便性、安全可靠性、售后服务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计算机硬件设备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石,计算机硬件设备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 制定良好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成功的基础;做好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工作,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成功的重要保障。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核算工具与程序、会计数据与信息的表现形式、会计档案的保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宏观管理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会计电算化的微观管理是指企业在建立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后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立新的职能部门、对原有部门的调整和制定完备的用户组的管理策略等。 4.培养和培训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会计电算化人才素质的高 低直接关系到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的成败。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除了核算工作外,也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配备满足企业的电算化人才,有两种办法可行:引入高素质电算化人才和对会计人员进行电算化培训。企业会计电算化要发展,就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并且大力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使企业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得到提高。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培训工作,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并做到学以致用,完善企业人才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 五、小结 在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代,会计电算化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的购置、软件开发、人员培训、资金筹措及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应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实施规划,健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在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时代在进步,这些企业也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会计工作规范化,推动会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现代化管理。 会计电算化论文:浅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它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明细账、总账、日记账,并由计算机自动算账、转账和结账以及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替代人脑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现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该课程的实验效果不理想。本文就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机实验课效果不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教师教学指导力量有限,难以一一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和检查。每次上机实验一个老师带40—50个学生,老师也辅导不过来。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无论是系统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指导,实践能力大打折扣,实验效果不理想。 2.教学方式单一。 在教学方式上,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介绍所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步骤。教师在此无疑成了一种活化了的“软件说明书”,根本体现不了教师应有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得不到提高,亦不具备很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材课后练习单一。 很多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其课后习题数量少而且习题类型单一:有的只有复习思考题;有的给出的章节后习题是对实验步骤数据的“翻版”,更换一下数据而已;有的甚至没有课后习题。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实验内容后,巩固知识这一环节就显得薄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性亦比较差。 4.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 很多学校会计电算化在高二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这时学生对各种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对分录的把握都不够熟练,这样造成把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践课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原始凭证和会计分录的讲解上。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教学质量肯定是不好的。 二、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1.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直接取某一个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利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处理。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革新性的新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的知识和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之上,分组讨论,设计案例,然后将设计好的案例分角色地上机操作检验,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案例及账套信息的教学策略。在学账的时候,要求每组学生在讨论确定企业的信息后角色岗位的分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职责和权限。整个案例上机操作的完成每组员的同心协力才能完成,所以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保证案例的顺利完成。在整个案例完成,各组成员再在一起思索讨论和总结,经过这样的实践练习,学生们牢牢地把握住了各知识点,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创造案例教学法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会计知识与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紧密地在一起,以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对案例设计浅析,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技能,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 长期以来, 我们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而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大大改善专业教学效果。 2.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同步共进法和异步共进法来把操作内容进行有机分割,化整为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减轻教师的辅导量、提高教学指导效果的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统计分组原理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应用。 上面提到,教师教学指导力量有限,难以一一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和检查。而分组教学法由于借助学生的力量,采取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则有利于解决教师教学指导中因时间紧、任务重而指导不足的问题。 其次,职校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会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学习进度、学习难度等原因产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如对教师的依赖、需要同学的帮助以及加快或放慢教学的进度等。在教学中能否兼顾学生的这种多样化学习需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传统的指导教学方法相比,分组教学法采取分类指导及老师带学生、学生帮学生的传、帮、带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实践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作 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完善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发挥巨大的潜能,促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分组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科学合理地分组。 科学的统计分组是分组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前提,分组的好坏直接影响指导的教学效果。因此,分组必须确保科学合理。以40—50人规模大小的班级为例,一般划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8—10人。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人数分别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到5个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选择一名热心助人、责任心强、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助老师进行指导和检查。组和组之间留个小通道,方便教师的走动和指导。在学期中段,可视学生学习情况,重新分组。 会计电算化论文: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 广西区域经济建设新举措给财经类专业面向新发展、新需求带来再发展的契机,因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目前,广西千亿元产业的发展及北部湾经济区都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技能型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除大力发展千亿元产业紧缺和急需人才的专业的外,发展以培养从事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同样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就能有机融合到当前的广西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就能做好特色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能够在服务广西新发展中发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这个优势专业应有的作用。 至2009年,广西有34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财务会计类(二级类专业代码6202)专业共计43个布点,经测算,年毕业生总数约为8000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专业就业前景良好。 一、当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清晰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其真正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会计理论知识指导会计实践,通过会计实践提高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在各种复杂的会计实践环境中正确处理不同的会计业务。 2、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体系单一 会计实践教材与现实经济业务差距较大,要求学生完成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的实际操作。每个学生的会计实物操作内容完全一致,不仅易于学生之间相互抄袭,而且会使有相同或相近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失去兴趣,学生难以掌握会计实际工作流程。 3、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 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没有实际会计工作经验,有些指导教师虽有较为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但会计理论体系则相对较为薄弱。既有全面会计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会计实践能力的教师非常缺乏。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目标 通过加强校内会计实践教学,健全实验室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基于能力本位开发会计专业实践教材;拓宽实践教学的内容如开设财务模拟、沙盘实训;实行手工模拟、电算化实训的一体对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运用案例、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会计理论知识指导会计实践,通过会计实践提高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在各种复杂的会计实践环境中正确处理不同的会计业务。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总体思路及措施 1、改革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体系 改革后的会计实践教材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①提供多种类型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和不同账务处理程序与核算方法。②减少重复业务,扩大会计业务的覆盖范围。③会计资料的会计时间至少为两个月,其中一个月应放在年末。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期末与期初账簿数据的结转以及年终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④增设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和错误的会计核算案例,使学生不仅掌握正常会计业务的核算能力,而且学会如何进行会计审核、甄别真伪。⑤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 2、将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和电算化模拟实训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中,将手工会计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合二为一的,每学习完一类业务,接着就讲解此业务在会计软件中的操作,这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软件的操作原理,也就更能牢记业务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团队教学法”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引入“团队教学法”,学生可以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综合性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项目,结合各相关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去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一是实践内容来自实验,真实、可信且具有实际意义;二是团体成员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相互启发,开阔视野;三是可以增强团队意识,融洽关系。 四、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部分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建设思路及措施 1、《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课程 (1) 基于职业能力成长的“五阶递进”实训体系 本课程由企业商务票证填制、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综合实训、商务模拟公司会计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构成具有高职特色,体现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工学结合“五阶递进”实训体系。通过范例模仿、岗位核算、真账实做、探究创新直至顶岗实习实训,让学生的认知和职业能力由规范职业行为进阶到理实一体、综合能力、预“上岗”直至达到实习顶岗,毕业上岗的能力要求。 (2)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原则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企业会计核算实务》是一门技术性应用很强的职业核心课程。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突破原来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截然分开独立教学的模式,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原则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3) 按照会计工作程序组织和安排教学工作项目 从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情况看,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项目所遵循的会计工作流程是一致的,都是由取得或填制、审核原始凭证 填制及审核记账凭证 登记账簿 编制报表的流程,会计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同工作流程下,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内容的不同不断进行职业判断并作出账务处理的过程。为了做到仿真情境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我们将企业会计核算内容按照实际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划分为10个并列性会计教学工作项目和2个独立的教学工作项目。 2、《会计电算化》课程 为达到“实现手工会计过渡到电算化会计的系统实施能力”这个电算技能目标,以专周实训的方式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模块项目,列入职业实践课程中。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三层递进”模式开展实训教学。“三层递进”模式与本门课程的技能操作连成一体,其第一个层次指某个模块项目经过“多项目串行”方式操 作后再循环到下一个模块项目,直至完成本课程设置的对应会计岗位的全部模块项目内容;第二个层次进入本课程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实训,在进行进行手工业务实训的基础上,采用基于ERP环境下的“角色扮演”法开展电算化综合实训,让学生体验手工业务过渡到电算化系统的过程;第三个层次为校外顶岗实习。 会计电算化论文: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改革思路的探讨 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1975年设立以来,历经30余年,先后培养了2000多名优秀毕业生,现有在校生350人,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经过几十年的教学探索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聘请校外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此外,我院每年都派出老师到企业进行考察和开展调研工作,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悉心听取行业专家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人才培养采用“2+1”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以《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为主干核心课程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会计综合实训》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引入会计行业标准,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典型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以会计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1)《会计综合实训》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也是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与核心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会计岗位专业技能;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岗位综合能力训练”。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核心专业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学会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操作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同时还学到了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了从理论转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达到(助理)会计师的基本素质。 (2)《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课程,是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与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考科目,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本课程介绍如何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把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以生成会计信息的现代会计技术方法。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发和设计课程,以工业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景,创新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情景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技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及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的技能要求。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总账系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电子报表的编制能力,扩展应收应付款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报账中心、财务分析等模块的运用能力,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资金流的管理和统计分析。同时还学到了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实现会计理论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度统一,达到中级会计电算化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根据现代会计岗位及岗位群对知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在掌握相应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会计管理人才。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教材建设规划 会计教学团队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合作,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共建”的原则,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编写特色教材,提高教材知识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将会计企业运作的实际案例引入教材中,丰富教材的内容,满足会计综合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思路及措施 (1)建设思路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独立开设的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该课程是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税法实务》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是对核心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同时也是会计职业继续学习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就业后从事实际会计岗位工作奠定基础。为了更好的建设该课程,提升学生的会计综合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我们相应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税法实务》等相关专业课。在第五学期开设《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以中小型企业一般会计业务和典型会计业务为主线,教学组织依照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第五学期集中实训6周,模拟公司合理分组(设立财务部、供销部、仓储部、生产车间等)与角色扮演(划分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并确定流程,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与岗位要求适合的专业技能。《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很好地反映会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如实训中手工与电算化结合、应用最新的会计软件、按实际会计岗位分岗实训、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学生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既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设措施: A、建立一支稳定的、精干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长期从事会计实践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团队,保证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B、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或ERP实验室建设)和会计手工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根据现有会计专业人数增加用友会计信息化实训中心,金蝶软件共建ERP 实训室,配备用友、金蝶、ERP管理软件及中小企业常用的速达、管家婆等核算软件。 C、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和挂职锻炼,收集资料,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仿真企业工作情境,与企业或行业专家合作自编《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教材,按企业对财会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及企业会计机构岗位分工情况开展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活动。 会计电算化论文:会计电算化实习报告的范文 作为学习了差不多三年会计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会计电算化实习报告。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针对于此,在进行了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之后,通过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会计理论》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2005年的寒假,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一个月的专业实习。 二、实习单位情况 我的家在安徽,今年寒假回去,由于快要毕业了,万种思想凝聚于心,自然想着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便首当其冲,但由于我们专业的特殊性,会计——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演练,而只是凭着书本上的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去从事会计这门行业的话,那么你的工作将会非常不适应,以至于在工作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这也就是所谓的会计专业从业的谨慎性了。 既然不能先去找工作,我想还是先实习一下吧!说不定工作就此而有了着落了呢!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这两年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得知这一消息,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我找到了离我们家比较近的固镇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想在这里施展一下我的专业手脚,开发一下我的专业头脑。 在去开发区的路上,我感慨万千,想起以前这里的景象:没有楼房,没有公路。而如今,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从开发区穿过,路的两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远望去,和农村的土景形成极大的反差,恍如世外桃源一般。 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我来到了蚌埠市鸿源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生产育果袋纸的专业厂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02月,虽然成立不久,但已经初具规模。公司占地面积27559.3平方米,现有员工100余人,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年综合生产能力3万吨,年产值6000万元。主要生产育果袋纸、木浆挂面纸等产品。 公司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齐全的测控手段。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具有生产和开发各种育果袋及其他产品的能力,该公司生产的“鸿源”牌育果袋纸具有拉力强度大,防水性能好,透气度适中,且复卷整齐,出袋率高的特点。水果套袋的优点主要有:1.可以有效减少农药毒化,防止病虫害;2.能有效改善水果外观质量,使水果果型好,色泽鲜亮;3.促进水果生产;4.提高水果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为果农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该公司生产的“鸿源”牌系列产品,凭着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使用效果、完善的服务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在省内外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 公司承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公司将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条件,建成一个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一流的企业,并且遵循“取之自然,服务自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无污染造纸,为公司成为真正的“绿色”造纸企业而不懈努力! 三、实习主要过程 初来乍到,我这一介书生顿显窘迫,紧张地有点说不出话来,含糊其词地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情况作了一个汇报,然后就是沉默不语。 公司经理看出我的局促感,于是打破僵局说:“小伙子,长得蛮帅气的嘛!”一句不经意的夸赞顿时消除了我 心中的紧张情绪,我笑了笑说:“多谢经理夸奖!以后有许多向经理您学习的地方,还请赐教。” 看似平淡,像拉家常一样,我和经理就这样认识了,经理也姓张。这时候张经理打了一个电话,让财务科的一位负责人过来,我坐在经理的办公室等着。 一会儿,来了一位中年人,经理介绍说这是公司财务部的王会计,你以后就跟着他学习吧。我连忙起身,与他握手致意,并把自己此次的一些实习情况又说了一下。王会计点点头,笑着说:“好好干!”就这样,我的实习开始了。 (一)2005年1月25日,第一天上班,心里没底,感到既新鲜又紧张。新鲜的是能够接触很多在学校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紧张的则是万一做不好工作而受到批评。 也许是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造纸厂的会计部并没有太多人,只设有一个财务部长,一个出纳,两个会计员,而我所见到的王会计就是其中一个。 也许同是家乡人的缘故吧,王会计对我非常和气。他首先耐心地向我介绍了公司的基本业务、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各类科目的具体核算内容,然后又向我讲解了作为会计人员上岗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要领,对我所提出的疑难困惑,他有问必答,尤其是会计的一些基本操作,他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说句心里话,我真的非常感激他对我的教导。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能遇上这样的师傅真是我的幸运。虽然实习不像正式工作那样忙,那样累,但我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了,因而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觉得收获也不小。在他的帮助下,我迅速的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并开始尝试独立做一些事情。 (二)第一天算是熟悉了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第二天,我按照上班的时间早早地来到单位,先把办公室的地板、桌椅打扫干净,然后又把玻璃擦了擦,第一项工作完成了,我满意的给了自己一个微笑。 王会计也准时来到办公室,他对我说,今天主要让我浏览一下公司以前所制的凭证。 一提到凭证,我想这不是我们的强项吗?以前在学校做过了会计模拟实习,不就是凭证的填制吗?心想这很简单,所以对于凭证也就一扫而过,总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大学里学的理论对于区区原始凭证可以熟练掌握。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王会计让我尝试制单时,我还是手足无措了。这时候我才想到王师傅的良苦用心。于是只能晚上回家补课了,我把《会计学原理》搬出来,认真的看了一下,又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记帐做好准备,呜呼!这就是会计所要从事的工作。 (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所作的工作就是一边学习公司的业务处理,一边试着自己处理业务。 做过会计模拟实习的人都知道,填制好凭证之后就进入记帐程序了。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不像在学校,错了还可以用刀片把它刮掉,在公司里,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比如说: 1.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子,这样才能作废。【会计电算化实习报告范文 实结】会计电算化实习报告范文 实结。而我们以前在学校模拟实习时,只要用红笔划掉,在写上“作废”两字就可以了。 2.写错摘要栏,则可以用蓝笔划横线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摘要,平常我们写字总觉得写正中点好看,可摘要却不行,一定要靠左写起不能空格,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摘要栏被人任意篡改。在学校模拟实习时,对摘要栏很不看中,认为可写可不写,没想到这里还有名堂呢!真实不学不知道啊! 3.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的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并且记帐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帐名称,而不能乱写,否则总帐的借贷双方就不能结平了。 如此繁琐的程序让我不敢有一丁点儿马虎,这并不是做作业或考试时出错了就扣分而已,这是关乎一个企业的帐务,是一个企业以后制定发展计划的依据。 所有的帐都记好了,接下来就结帐,每一帐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帐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出错,要复查两三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王会计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帐本涂改成什么样子。这真是应了一句话: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王会计很要耐心地跟我讲解每一种银行帐单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什么时候才使用这种帐单,有了个基本认识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了。 除了做好会计的本职工作,其余时间有空的话我也会和出纳学学知识。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路途遥远自不必说,仅仅来回的折腾也就够终生受用的了。除了跑银行出纳还负责日常的现金库,日常现金的保管与开支,以及开支票和操作税控机。说起税控机还是近几年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成果,什么都要电脑化了。税控机就是打印出发票联,金额和税额分开两栏,是要一起整理在原始凭证里的。其实它的操作也并不难,只要稍微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就很容易掌握它了。可是其中的原理要完全掌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我便在闲余时间与出纳聊聊税控机的使用,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无所适从,因为在学校学的课本上根本就没提过这种新的机器,看来实习真的很重要啊! 快过年的那几天,公司事情主要是处理年底结账及福利,每个员工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想必是快要发工资的喜悦所致吧! 大年初六,公司正常上班,我也被作为一名准员工按时报到,继续从事我的工作。 有了前面的一些接触,再次操作就感觉得心应手了,而且这个时候,对于农村来说,年味还浓,大家都还沉浸在过年的那一番喜悦之中,所以,从初六到十四,厂里业务不是很多,大家看起来也不是很忙,我闲着没事就去厂里转转,而后就是向师傅们请教。 我的虚心学习得到了公司的认可,由于要早点返校,我不得不结束我的这次实习,临走的那一天,一种日久生情的感觉油然而生,相处长了真有点舍不得,公司张经理在我临走的时候说:“如果你回家乡发展的话,不要忘了和我联系!”说罢,递给我一张名片,实习报告《会计电算化实习报告》()。我双手接过,连同实习鉴定表一起装进口袋,这一天是2005年3月5日。 我的为期近一个月的实习就此结束了。 四、实习所想、所感 这次实习,我对该公司的一些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根据在实习期间的所见,我对公司的今后发展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公司成立不久,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都知道有“鸿源”这个牌子,更知道这个牌子的产品是做何用途的,这样公司的业务面才会越扩越大。 2.公司的财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财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所有的凭证中,仓库人员只核算材料数量,而没有接触金额的核算。金额的核算一般由财务室来完成,这与我们所学到的凭证做法有一定的出入。 3.在管理制度上,应该建立奖惩分明制度,在我实习期间,让我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在管理体制上,制度不明确,赏罚不分明,这样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降低生产量,减少利润。 4.在今后的公司发展上,应注重规模效应,培养团队精神。就该公司的目前情况来看,规模还仅限于小机械、分工作业式,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再一点,各部门的协作能力不是很好,还没有培养出一种团队精神。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 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四年大学中难以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等其他部的同事相处好,那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也算是此次实习的目的了。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实习虽然结束了,再过两个多月,我们真的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想想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许多让我回味的思绪,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一起飞扬,飞向远方,去追逐我的梦! 所有的帐都记好了,接下来就结帐,每一帐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帐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出错,要复查两三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王会计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帐本涂改成什么样子。这真是应了一句话: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王会计很要耐心地跟我讲解每一种银行帐单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什么时候才使用这种帐单,有了个基本认识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了。 除了做好会计的本职工作,其余时间有空的话我也会和出纳学学知识。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路途遥远自不必说,仅仅来回的折腾也就够终生受用的了。除了跑银行出纳还负责日常的现金库,日常现金的保管与开支,以及开支票和操作税控机。说起税控机还是近几年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成果,什么都要电脑化了。税控机就是打印出发票联,金额和税额分开两栏,是要一起整理在原始凭证里的。其实它的操作也并不难,只要稍微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就很容易掌握它了。可是其中的原理要完全掌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我便在闲余时间与出纳聊聊税控机的使用,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无所适从,因为在学校学的课本上根本就没提过这种新的机器,看来实习真的很重要啊! 快过年的那几天,公司事情主要是处理年底结账及福利,每个员工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想必是快要发工资的喜悦所致吧! 大年初六,公司正常上班,我也被作为一名准员工按时报到,继续从事我的工作。 有了前面的一些接触,再次操作就感觉得心应手了,而且这个时候,对于农村来说,年味还浓,大家都还沉浸在过年的那一番喜悦之中,所以,从初六到十四,厂里业务不是很多,大家看起来也不是很忙,我闲着没事就去厂里转转,而后就是向师傅们请教。 我的虚心学习得到了公司的认可,由于要早点返校,我不得不结束我的这次实习,临走的那一天,一种日久生情的感觉油然而生,相处长了真有点舍不得,公司张经理在我临走的时候说:“如果你回家乡发展的话,不要忘了和我联系!”说罢,递给我一张名片。我双手接过,连同实习鉴定表一起装进口袋,这一天是2005 年3月5日。 欢迎你 我的为期近一个月的实习就此结束了。 四、实习所想、所感 这次实习,我对该公司的一些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根据在实习期间的所见,我对公司的今后发展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公司成立不久,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都知道有“鸿源”这个牌子,更知道这个牌子的产品是做何用途的,这样公司的业务面才会越扩越大。 2.公司的财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财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所有的凭证中,仓库人员只核算材料数量,而没有接触金额的核算。金额的核算一般由财务室来完成,这与我们所学到的凭证做法有一定的出入。 3.在管理制度上,应该建立奖惩分明制度,在我实习期 ,! 4.在今后的公司发展上,应 注重规模效应,培养团队精神。就该公司的目前情况来看,规模还仅限于小机械、分工作业式,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再一点,各部门的协作能力不是很好,还没有培养出一种团队精神。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 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四年大学中难以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等其他部的同事相处好,那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也算是此次实习的目的了。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实习虽然结束了,再过两个多月,我们真的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想想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许多让我回味的思绪,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一起飞扬,飞向远方,去追逐我的梦! 会计实习报告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会计是指对具体事物进行计算、记录、收集他们的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加工处理转换为用户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会计工作在提高经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前者是更根本的动力,它决定了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恰当写照。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学习好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好书本里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的参与各种会计实习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务实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为此,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我专门到一家已实施了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此次实习的具体内容为: 一、 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二、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三、 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四、 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五、 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六、 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根据得出的科目汇总表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产生出对应的总帐。 七、 对帐(编试算平衡表)。 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帐与明细帐、总帐与辅助帐数据来完成帐帐核对。试算平衡表就是将系统中设置的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按会计平衡公式借方余额=贷方余额进行平衡检验,并输出科目余额表及是否平衡信息。一般来说计算机记帐后,只要记帐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自动记帐后各种帐薄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由于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原因有可能回造成某些数据被破坏,因此引起帐帐不符,为保证帐证相符,应经常进行对帐,每月至少一次,一般在月末结帐前进行。 八、 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将十二月月初数视为年初数,本月视为本年数编制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损益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把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报告期的净损益数。根据具体要求操作计算机得出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 欢迎你 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财务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共同点为: 1、无论是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其最终目标仍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济决策,提高经济效益。 2、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都是遵守会计法规,会计法规是会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3、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都遵循基本的 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及会计准则。 4、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基本功能相同,基本功能为:信息的采集与记录、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输出。 5、保存会计档案。 6、编制会计报表。 二、不同点为: 1、运算工具不同传统手工会计运算工具是算盘或电子计算器等,计算过程每运算一次要重复一次,由于不能存储运算结果,人要边算边记录,工作量大,速度慢。电算化会计的运算工具是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能自动及时的存储运算结果,人只要输入原始数据便能得到所希望的信息。 2、信息载体不同;传统手工会计所有信息都以纸张为载体,占用空间大,不易保管,查找困难。电算化会计除了必要的会计凭证之外,均可用磁盘、磁带做信息载体,它占用空间小,保管容易,查找方便。 3、帐薄规则不同;传统手工会计规定日记帐、总帐要用订本式帐册,明细帐要用活页式帐册;帐薄记录的错误要用化线法和红字法更正;帐页中的空行、空页要用红线划消。电算化会计不采用传统手工会计中的一套改错方案,凡是登记过帐的数据,不得更改(当然还是要辅以技术控制),即使有错,只能采用输入“更改凭证”加以改正,以留下改动痕迹。对需要打印的帐页的空行、空页可以用手工处理。 4、帐务的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不同传统手工会计处理帐务的程序有4种,但都避免不了重复转抄与计算的根本弱点,伴之而来的是人员与环节的增多和差错的增多。成熟的电算化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用同一模式来处理不同企业的会计业务,成本核算程序以软件固化形式在计算机里,从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的过程都由计算机处理完成后,而任何要求的输出都能得到满足。 5、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不同;传统手工会计的会计组织工作以会计事物的不同性质作为制定的主要依据;电算化会计组织体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做为制定的主要依据。 6、人员结果不同;传统手工会计中的人员均是会计专业人员,其中的权威应是会计师;电算化会计中的人员由会计专业人员、电子计算机软件、硬件及操作人员组成,其中权威应为掌握电算化会计中级的会计师。 7、内部控制不同;传统手工会计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一般从摘要内容、数量、单价、金额、会计科目等项目来审核;对帐户的正确性一般从三套帐的相互核对来验证;还通过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等内部控制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堵塞漏洞。电算化会计由于帐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工作组体制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由原会计人员进行外,其余的处理都由计算机部门负责。内部控制方式部分被计算机技术替代,由手工控制转为人机控制。 以上种种区别,集于一点,就是由于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改变,引起了传统手工会计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将使得系统功能更为加强,系统结构更为合理,系统管理更为完善。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史上崭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首先带来数据处理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信息载体的变化,电算化会计后对传统会计方法、会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变革。会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促进着管理的现代化。作为自身而言,处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经济大潮时代,作为一名财会专业的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应更好的学好财会专业里的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在财务实习的时候按要求认真参与每一个实习的机会,总结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积累学习中自身的不足,密切关注和了解会计工作发展的最新动向,为以后即将从事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自己走出校园,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财会专业人才,在大浪淘沙中让自己能够找到自己屹立之地,让自己的所学为社会经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会计电算化论文:谈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推行会计电算化,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还处于生长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急需解决。经济形势的日益发展,会计电算化必须与之适应,才能促进工作的高效率。从会计系统的情况看,各级各部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一,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如下: (1)一部分单位没有实行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已使用的部门、单位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的应用阶段,如工资的发放、报表的简单汇总等;(2)会计电算与手工核算并存,不具备“甩账”条件;(3)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的规范性、适用性差,不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4)缺乏既懂会计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5)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展缓慢。总之,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跟不上需要,操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部门管理不够科学、安全,相应的管理措施明显与现实不符,存在漏洞;优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少,性能不完善,使用说明书不规范,不详尽;会计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致使重复开发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会计软件频繁升级,无法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相对稳定性;当前会计软件无法满足会计数据保密性的要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会计电算化中未充分应用,商品化软件开发推广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力度不够 对会计电算化认识存在偏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其次,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再次,是许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不重视财会人员的培训;最后,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 缺乏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书为而已。(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培训没有系统性。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不够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财政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财务上的有些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大部分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大伤脑筋,却没有多少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系统恢复起来比较困难,要恢复原来的数据就更成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 所以,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性。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逐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规政策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 (二)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三)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 会计电算化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由于目前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傻瓜型”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 会计电算化论文:浅谈新形势下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状;问题;对策;意义 摘 要: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如何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科学合理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完成“甩帐”,为会计工作提供优效、高能的工作质量,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复杂多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日趋活跃,为会计的管理、记帐、结算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辨证地了解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客观地分析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不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而且对整个会计系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人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总的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会计电算化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会计记帐向电脑会计记帐的转变。随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各部门都广泛应用会计软件,实现了从DOS平台迅速向Windows平台转变;后台数据库正逐渐由XBASE数据库向互联网络数据库转变。管理机制符合我国《企事业会计准则》及其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练,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加强,显示惠州财政系统会计电算化以向优良、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现存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形势的日益发展,会计电算化必须与适应,才能促进工作的高效率。从会计系统的情况看,各级各部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一,主要涉及: (1)一部分单位没有实行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已使用的部门、单位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的应用阶段,如工资的发放、报表的简单的应用阶段,如工资的发放、报表的简单汇总等;(2)会计电算与手工核算并存,不具备“甩帐”条件;(3)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的规范性、适用性差,不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4)缺乏既懂会计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5)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展缓慢。总之,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跟不上需要,操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部门管理不够科学,安全,相应的管理措施明显与现实不符,存在漏洞;优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少,性能不完善,使用说明书不规范,不详尽;会计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致使重复开发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会计软件频繁升级,无法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相对稳定性;当前会计软件无法满足会计数据保密性的要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会计电算化中未充分应用,商品化软件开发推广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因此,惠州财政系统会计电算化的这些现实说明,高效。务实。安全。稳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任重道远。 二、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实践看,会计电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2)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3)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386、486、一直到奔腾4机型换了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4)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责任,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会计系统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加上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三)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而已。(3)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缺乏,没有系统性。 (四)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电算化工作的深人程度,也关系到能否顺利的做好“甩账”工作。但目前财政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扬,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容易产生问题。(2)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三、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 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人、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会计软件的开发 由于目前惠州财政系统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傻瓜型”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特别是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五)结合实际,制订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全省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的购置、软件开发、人员培训、资金筹措及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其中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再上他机台阶。(1)努力把握我省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和基本要求。(2)结合会计情况,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选点及推广工作。(3)作好软件管理与开发工作。总之,在会计实践中,只有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才能实现会计电算化,这不仅可以把广大财会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报帐中解脱出来,而且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工作规范化,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高效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我们只要认清形势,找准现状,敢于改革,会计电算化将有辉煌的成绩。 会计电算化论文:银行会计电算化对银行会计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项重大变革。它给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重大影响。应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电算化后的组织管理,加强人才培养。 银行会计电算化,是现代银行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仅仅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也不仅仅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其更为深刻的含义是,将会给传统的银行会计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进而推动银行会计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传统银行会计的冲击和影响,以更好地促进银行会计电算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使银行会计在银行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 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长期以来,会计操作主要是以算盘作为主要计算工具,靠手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数据的要求日益提高,会计职能和方法有了新的发展,相应的会计数据处理量大大增加,手工处理会计数据的方式逐渐暴露出速度慢、效率低、准确性差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操作技术逐步地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会计中的应用,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性学科———银行会计电算化,它是一门介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现代会计学科之间的边缘性科学,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体系。概而言之,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诞生,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银行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必将对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重大影响。 二、 银行会计电算化与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置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审核,报送要求等,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检查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等等。应当说,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并且其范围也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必须结合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发展来理解和界定银行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银行会计工作实现会计工作程序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报表文件统一化以及数据资料完整化和代码化等。会计工作程序化,要求制定一套会计工作的“工艺流程”,编制会计工作流程图,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分解和协调,规定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以及它们与有关业务操作的信息联系,通过流程图使会计工作的职责范围规范化、条理化、具体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就是把会计业务按照银行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会计人员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规范成标准的工作程序的方法,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会计人员行动的准则和规范。报表文件统一化,要求设计一套统一规范的会计资料。数据资料的完整化和代码化:完整化是指要有一套完整准确的数据资料,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数据,银行本身的和与银行经营有关的其它各方的数据资料;代码化,就是要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则编制成统一的代码,以便于计算机的识别和处理,提高计算机运算效率,节约运行费用。概而言之,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 银行会计电算化给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的变革及对策 (一)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进行分类汇总反映的类别名称,是银行设置账户、归集和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根据。在银行会计工作中,通过设置和运用会计科目,可以将银行错综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门别类地反映,从而保证银行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符合和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目前,银行会计科目处于一种不规范、不统一的状态,与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极不相适应。而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资料的统一和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 1.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要求银行会计科目类别、名称、编码、核算内容应尽量统一和规范。 2. 为了减少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初始设置工作量,要求会计科目的层次、内容应尽可能统一,并尽可能稳定。明细科目的设置尽量考虑电子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方便。 3. 会计科目的编码是银行会计电算化中的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科目代码要有扩展性并且位数要适当。银行会计科目代码使用范围广,一旦代码的长度或编码方式发生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非常大。但银行的经济活动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会计科目的数量(特别是明细科目)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增减变化。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科目编码方案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不改变原有编码体系的条件下可以很顺利地增减科目。与此同时,又要防止代码过长,造成记忆、输入、使用上的不便。 (二)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核对账务和事后留存查考的重要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银行会计核算操作的起点和基础,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审核合格的会计凭证就不能处理业务、记载账务,就不能向电子计算机系统输入数据———这是银行会计核算的一条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受手工操作方式的影响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会计凭证的处理一般都要经过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环节。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后,记账凭证主要有三个来源:(1)手工编制的零星业务的手工凭证;(2)其他业务子系统在对业务处理后自动生成的机制凭证;(3)账务处理系统自身产生的固定凭证。记账凭证分为三类:手工凭证、机制凭证和固定凭证。其中,手工凭证是人工编制、手工录入的,后两者都是机器自动编制、自动转录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关心的已不再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账的工作量大小问题,而是凭证的来源。因为这时所 有的记账凭证都存储在计算机中,如果不能从中明确地区分出凭证的来源,银行会计以及审计工作就会非常困难。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记账凭证按其来源而不是按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是必要的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另外,会计凭证也将由以实物凭证的传递为主转变为主要传递“电子凭证”的方式(实行“票据载留”制度)。 (三) 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是用来分类记载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记录薄册,是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在银行会计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银行会计账簿按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序时账薄、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按照“双线核算”原则的要求,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码后的记账凭证,平行登记分户账和总账。其中总账和分户账的相互核对即总分核对是保证账簿记录正确无误的关键所在。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账簿的登记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集中自动化处理来完成的,总账和分户账之间不存在相互核对的问题,总分核对已无实质性意义。在账簿的格式问题上,限于打印机的条件,传统账簿的输出在软件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使用中也存在浪费纸张、成本较大的问题,因此,账簿格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否一定要打印输出账簿呢?从信息保存的角度来看,存储于磁介质和存储在纸介质上的效果是一样的。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打印账簿,也只是多一种各查的会计档案资料而已,但这种做法的代价则是费时、费力、成本增加。目前不少实现了银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平时并不打印账簿,只在会计期末或检查时才予以打印就是一个证明。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所谓账簿只不过是根据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归类、统计的中间结果,而在计算机内部不存在手工意义上的各种账薄;此外,将会计账簿分为日记簿、总账及明细账的价值和必要性已经不大。会计电算化以后,只要给出一个会计科目,计算机就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形成所谓的账簿,而不管这个科目是存款科目还是贷款科目,是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而且所有的账都可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在银行会计手工操作中,一旦发生错账,应根据不同的错账情况,在分清错账类型的基础上,相应的采用“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兰字反方更正法”等进行更正。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条件下,输入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性校验,如会计科目逻辑性校验、借贷发生额平衡校验等,因此,不需要用划线更正法来更改账簿记录。如果账簿记录有问题,那么一定是合法性问题,往往采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它类似于“红字更正法”,以便留下错账更正的线。 (四) 账务处理程序 账务处理程序,也叫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填制方法。具体内容是指从受理或编制凭证开始,经过记账、结账和对账,直至编制会计报表、轧平账务为止的全部处理过程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手工会计方式下,围绕如何减少登账,特别是登记总账的工作量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形式。如常见的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等。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时,各单位可以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在保证既能准确、真实、及时、完整地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又能简化会计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适应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银行会计则采用的是科目日结单账务处理程序,它属于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一个变形。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账务处理程序,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简化转抄的工作量,而不能完全避免转抄。无论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从填制记账凭证到编制报表的每一个环节中,转抄错误和计算错误都难以避免。为了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可靠,根据复式记账原理,“账核对”、”试算平衡”等账务核对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账务处理的正确可靠,是银行会计手工账务处理程序的一大特点。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流程中,记账工作完全由电子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其内部的账务处理流程根据数据流来设计,调整和取消了银行会计中因手工操作或内部控制的需要而人为增加的诸多重复性环节的内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整个数据处理过程可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等三个基本环节,其控制的重点是在输入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其一切中间过程都在电子计算机系统内部自动完成,而需要的任何信息资料,都可以通过“查询”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不会发生遗漏、重复记录和计算差错等手工操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故某些手工操作方式下的账务核对环节将不复存在。总之,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中,银行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将有新的变革和发展。 (五) 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反映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有关影响未来经营发展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组成,其中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编制会计报表是一件费时、费工、费力的事情。在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数据以一定的结构存放在会计核算数据库,财会人员只要定义好报表格式、取数公式,计算机便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复杂的劳动简化了,工作效率得以较大提高。由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储存能力、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会计报表编制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使得财务会计报告在披露的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发生重大的变革。此外,会计报表的报送渠道和报送方式上可依据电子计算机系统处理的特点,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报送报表、报送磁盘或联网传递等不同方式,以随时满足各有关方面对银行会计信息的需求。 (六) 会计档案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档案主要是以纸张的形式存放。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纸张介质改变为光、电磁介质。磁性介质一般体积小、存储密度大、易于传递、复制和保管,具有纸张无可比拟的优点,类似手工的各种账簿种类、格式在计算机中并不完全存在或并不永远存在,当需要输出这些账簿时,会计人员只需告诉计算机会计科目、日期,计算机就会自动、准确、迅速地生成所需的账簿并显示在屏幕上或从打印机输出。但是,由于磁性介质不能直接识读,数据删改容易且不留痕迹,将会给银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带来新的课题。 (七) 会计工作组织体制 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相互之间通过凭证的传递、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牵制,从而保证银行会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将手工会计对数据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成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银行会计工作组织体制的确立,将主要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依据,手工会计中的岗位划分将被新的岗位划分所代替,如数据录入、审核、维护等。很显然,手工会计工作岗位与电算化工作岗位是截然不同的。具体说来,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岗位可划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主要包括:会计 主管、出纳、核算各岗、稽核、档案管理等,各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的各会计岗位相一致,基本要求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一致。电算化会计岗位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银行要根据计算机系统处理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需要,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大型银行和使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银行,可设立如下电算化会计岗位,即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会计档案保管以及软件开发等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其它中小银行和使用较小规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银行,可根据本银行的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设立一些必要的电算化会计岗位,一些岗位可以由一个人担任,但要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八) 会计内部控制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会计工作中为了维护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物资的安全性等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和业务处理手续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银行会计手工操作中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会计凭证的传递及账务处理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应完成的任务,并在账务处理程序中选择关键控制点,在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相互校验,相互核对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时,在账务处理过程中,还通过对账、检验账证、账账、账实各自是否相符等内部控制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堵塞漏洞。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计算机电磁介质不同与纸张介质,它能不留痕迹进行修改和删除。此外,计算机在硬件和软件结构、环境要求、文档保存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电算化下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必然具有新的内容。原来手工会计操作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方式将会被部分的取消或改变,如原来的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等内部控制方式将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更加严格的输入控制;原来通过签章等方式实现的控制,而代之以密码、权限控制实现;控制的方式也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控制。总之,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将由原来的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控制”。控制的要求更为严密,范围更加扩大。 (九) 会计职能实现 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随着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银行会计职能将会出现转换和扩展,其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主要是对外编送会计报表,转向利用会计数据加强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过去单纯事后检查和分析,转向全面核算;由过去会计部门只是反映财务情况,提供财务信息,转化为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软件逐渐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其管理职能将会进一步加强。各种专业管理系统将会综合成一种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共享,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管理信息,为银行进行正确地决策提供保证。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出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挖掘银行内部潜力,为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提供可靠依据。由此看来,银行会计实现电算化过程中,其支撑环境,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技术的选择、技术人员的培训与配置,以及相应组织机构的安排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十) 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组织银行会计核算和加强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处理银行会计事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我国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情况下的一些特定的规则和要求。因此,变革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制定融手工银行会计制度与电算化银行会计制度为一体的现代银行会计制度体系则成为必然。 (十一) 会计人员素质 银行会计手工操作条件下,从事银行会计工作的主要是银行会计专业人员,其业务骨干主要是会计师。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所需人员应由银行会计专业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等组成。对从事银行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而且还要熟悉电子计算机,其骨干应是精通电子计算机的高级银行会计人员。 (十二) 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在银行会计实行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由会计师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等,并参考同行业的经验,针对本银行的实际情况,拟定设计而成。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使用了电子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其账册、报表不仅要遵循银行会计手工操作的一些基本规范和原理,还要遵循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一些特殊的规定,特别是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需通过一系列相当复杂的过程开发出来。具体说来,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在对原来的银行会计信息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和系统调试等一系列系统开发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十三) 审计监督 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不仅带来了银行会计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与发展,而且也必将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对那些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银行进行审计监督,已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审计部门的议事日程。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初期,由于缺乏计算机审计监督和其它一些原因,曾经出现大量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事件,使一些单位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接受国外教训,我国银行会计电算化要与计算机审计同时并举,同步发展。综上所述,银行会计电算化给传统的银行会计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发展,为此,应当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二是强化会计电算化后的组织与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三是规范银行会计核算软件;四是不断改进和完善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五是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六是积极地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七是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八是重视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具有超前意识。 会计电算化论文: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摘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本文分析了这些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措施。 关键词: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措施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而另一方面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安全、稳定前提下,软件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推动了企业财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加强了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工作。 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人们对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 在电算化起步比较晚的中国,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在未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中小型企业,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原因不单纯是经费短缺,更主要的是企业领导缺乏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 二、会计软件的局限性限制了我国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首先,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偏核算轻管理。会计电算化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但我国大部分单位只重视报账,忽视管理,使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核算内容较多,至使会计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预算、分析等模块,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功能有够不全面,限制了电算化的管理功能。 其次,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其通用性普遍较差。大部分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庞大,企业难以针对自己的需要选择完全适合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可能会从不同软件公司选择合适的模块,而不同的公司生产的会计软件又不能做到无缝对接,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更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如人事系统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再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没有保障。对于企业来说,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只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目的是为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做到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如病毒,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很难保证不会泄漏。 三、会计电算化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完全共享。 我国目前电算化仅限于会计系统,而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与其他部门的信息是紧密相关的,如人事信息涉及到会计上的工资核算,业务部门的信息涉及到会计上的销售和购进的核算,凡此种种,各部门的信息发生变化随时都会引起会计核算数据的变化,而我国的会计软件极少有能“真正”做到“事件驱动”系统的,往往是各部门用不同的软件进行各自的管理活动,不能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共享,这不仅是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它增加了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了会计信息利用的实效性,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四、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电算化不仅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当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如软硬件维护。但目前大多数的企业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熟练操作会计核算的老一代的会计人员不精通计算机,新的财会人员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应对日益复杂的账务处理,即使通过会计电算化资格考试也只是掌握应对考试的小部分内容,一旦遇到超范围的问题,还是束手无策,只能与软件维护人员共同解决,而维护人员又基本是只懂计算机,不懂财务,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这也成了制约电算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推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高水准和更深层次发展应采取以下主要举措: 1. 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企业领导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重视会计电算化。即使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也应适应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兴起的新形势,结合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方法,对现有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更新。 2. 用法律手段来统一和规范会计软件标准,提高会计软件质量。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致使不同的软件开发商生产的软件品种多、软件数据格式及模块划分不一致、数据接口不兼容、质量参差不齐,应通过规范软件标准、加强软件质量管理和强化商家售后服务,实现会计软件的标准化,电算化软件的各个模块划分统一,并生产成“标准件”,可以实现不同软件的无缝对接,以提高会计软件的质量。 3. 提高开发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会计电算化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的道路。对软件开发企业来说,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关键取决于软件开发人员素质和大型系统软件的实施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财会和计算机业务的双栖人才至关重要。 4. 实现我国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财务信息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使得财会管理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和发展会计电算化。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单位管理服务,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 5. 会计软件开发走国际化的道路。目前国际会计软件具有的特点是:支持多种语言、支持比较会计、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软件各模块高度集成、全新架构管理型会计等。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国内的企业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市场接轨,它们所使用的软件也必须与国际接轨。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应注意全面考虑产品的开发性,如软件支撑环境(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类型)、开发方法和工具、软件结构、网络技术等,使软件能够跨多种平台运行、多语种支持,多种应用系统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等等,更好地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服务。 会计电算化论文:谈会计电算化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电子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样电子会计作为会计手段的应用,也标志着会计自身水平的快速提高,使会计的作用有了更 强的发挥。可以说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及发展,引起了会计手段的革命性变革,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电子会计在我国已有了较普遍的应 用,使我国的会计行业水平有所提高,但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还属初级,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分析问题,总结出经验和相关的解决办 法,使会计电算化更适应我国会计行业的现况。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作用 问题及对策 在21世纪的今天,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能够自动、高效、精确的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电子设备,无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电子计算机在会 计领域的应用更是对会计行业的一次巨大改革。与传统的手工会计、机械会计等会计手段相比,电子会计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在会计核算 领域,电子会计将会逐步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这也将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电子会计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从而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子化操作。电子会计最重要的工具是电子计算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 速发展,依靠电子计算机强大的信息记录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会计电算系统将会成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也会进一步得到发挥。 一、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作用 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对于促进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对于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统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于 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会计工作方法和观念的更新,对于促进会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提高对经济活动的监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促进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会计核算工作数据量大,对准确性要求很高,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性较强。而电子计算机具有高速度、高效率和高容量的特点,对于数据的记录、 汇总排列、查询和对和存贮分析等方面,比手工操作的速度能够提高成千上万倍,并可随时从计算机中获取有关数据,能够大大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实效性和准确 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供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也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2.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统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传统手工会计由于各人、各企业习惯不同,形式多样,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无法做到全行业的同一。而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能够 为全行业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助于进行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完善对经营管理的要求,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经营管理的水 平。 3.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会计工作方法和观念的更新 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将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的繁重体力劳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引起会计手段的重点变革,是会计工作更加方便高效,推动会 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也是对会计工作方法的一次大胆的改革,能够促进更新的会计理论和观念的产生。 4.促进会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提高对经济活动的监管水平 电子计算机强大的信息记录储存功能可以随时提供详细的、全面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主要包括对有价值的经济活动 进行指导、控制和检查。由于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可以获得更为准确、及时、详尽的会计数据,将会计信息有效地提供给有关部门,可以更好地对经济活动进行 监督。 我国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与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管理工作的其他国家相比落后了20余年,但发展的速度比较 快。随着微型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从单项应用起步,部分企业和单位已经开发了会计电算化系统。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 期,会计电算化仍处于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价格的大幅下降,微型电子计算机大批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电算化会计信息 系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行业基本具备了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经济和技术力量,但会计电算化仍处于自发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我国 的会计电算化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国家对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陆续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和《会 计电算化工作的规范》等文件,要求各地花大量抓好会计电算化的推行和普及工作,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稳步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有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但与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会计基础薄弱,难以满足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在我国会计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会计制度不健全,核算过程不规范。大多数企业部门对会计工作没有清晰的、完整的认识,一些基础数据无法准确完整的反应出来,使会计信息系统无法顺利进行。 2.会计电算化发展不均衡 总体来说,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高于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大中城市要高于小城镇,中央直属部门要高于地方部门,大型企业要高于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不协调发展,也阻碍了会计行业的统一和规范。 3.相关的软件开发不成熟,使用混乱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会计功能还相对不很完善,对不同的财务制度适应能力较差,数据的保密水平很低。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使会计电算化所使用的财务软件比较混乱。 4.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国家在相关方面所出台的政策法规还较少,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漏洞较多。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 的重要作用,一些企业单纯的认为电算化是使用电脑,对会计电算化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5.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电算化专业人员缺乏 在我国,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接受的关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培训较少,且主要是初级人员,高、中级人员较少,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的需要。大部分人仅仅只是懂得相关操作,而对专业的应用和维护缺乏了解。 三、相关的策略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能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巩固会计基础,学习相关先进经验 各企业应加强自身的会计部门建设,进一步健全会计机制,不断改进会计工作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会计机制的改革。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工作技术,扬长避短,根据我国的实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2.统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对较弱地区和部门进行扶持和帮助,优势地区和部门应对其他地区部门提供人员和技术上的支持,开放先进的经验,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协调的发展。 3.转变会计软件开发模式,采用统一标准 会计软件的开发应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完善软件的功能,增强对不同财务制度的适应能力,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开发普及性强,适用范围广大会计软件。 4.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转变思想观念 国家应加快会计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并不断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和权威,是会计电算化更加规范化。转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固有思想,使人们对电子会计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电算化专业人员培养 应经常组织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技术方法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加深对电脑知识和管理技术的了解,加强对中、高级电算化从业人员的培养,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学校,使会计电算化健康发展。 四、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会计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更加准确、完整的反 映会计信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会计电算化的应运而生,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算化的顺利实 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调,社会应给予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会计电算化论文:会计电算化调查报告优秀的范文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财会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如电子结算、电子对账、电子商务的支付等。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企业电算化运用的现状,我在实习时针对这些问题以吉天利广告有限公司为例做了一些调查。 一、吉天利广告有限公司的简介及现状 吉天利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在省内高速公路两侧制作与广告的公司。其实任何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方针和政策,该公司也不例外,虽然公司内部人员不多,但单位财务会计机构内部工作岗位设置是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内部岗位分工是按照“经办、审核、复核、审批”四分离原则确立的,在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中坚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该公司财务科设有财务负责人1名,会计2名,出纳1名,保管1名,其主要是核算公司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报告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计算、报告财务收支和业务开展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吉天利股份有限公司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该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企业领导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甚至有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打出的帐比手工记的帐好看一些,搞不搞无所谓,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一味求简。 2、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只重视机的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不重视人员的培训。 3、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以至于有些单位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使用。 (二)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虽然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能够满足手工会计核算,但会计电算化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对软件的认识存有局限性,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另一方面,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知识结构构成不合理。我国会计软件开发初期主要由计算机人员为主进行开发,虽然他们有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严重影响了初期的软件需求设计,导致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而会计功能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对于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许多相关人员并不知道和了解。()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违规了,但操作者不清楚,单位的领导也不知道,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还有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虽然知道国家制定的规章,但并没有真正地实施这些规章制度。比如有些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没有严格实行权限限制制度,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数据篡改留下隐患;有些单位人才缺乏致使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这一制度形同虚设;有些单位由于没有处理好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人员职能的转换问题,致使一些会计人员在岗位责任制度方面,职责不明,无从下手;还有些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机房,没有制定相应的上机操作制度等等。 三、推进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主要举措 (一)使企业领导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单位领导以及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转变观念,既要重视计算机的因素,也要重视财会人员的因素,要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这种“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帐、报帐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上,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从而促进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提高整个会计工作的水平。 (二)发挥会计电算化的财务管理功能,努力实现管理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型化,企业管理的高效化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面临着新的竞争,新的选择,应该逐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从而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会计电算化应该是全面面向企业管理现代化,与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的协调运转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电算化,以实现对企业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不仅要反映事后的经营业绩,而且能有效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不仅能提供简单的财务数据,而且能反映与其有关联的资料。 (三)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了就能用得上,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落实培训效果,造就一 大批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四)结合实际,制订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全省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的购置、软件开发、人员培训、资金筹措及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其中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再上新台阶。 1、结合会计情况,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选点及推广工作。 2、努力把握我省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和基本要求。 3、作好软件管理与开发工作。 总之,在会计实践中,只有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工作规范化。我希望企业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下,使企业的会计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论文: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文化产业思考 [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文章阐述了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所处的背景与现状,提出了经济危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这一观点,认为我国应当抓住机遇,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基本策略。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①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着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③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腾讯、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④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⑤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 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⑥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 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入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这已是被国外实践所证实了的。美国的迪斯尼、好莱坞以及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文化与非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 但是,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比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谁的艺术手法先进,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⑦如何减少上述类似的被动和尴尬,如何使中华文化在我们自己手里真正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⑧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 要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要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激励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国的文化产业定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有所作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产业论文:关于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讨论通过《邯郸市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发展指导纲要》和《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力推进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我们结合某县实际,积极谋划实施好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效地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1、文化旅游方面。①“龙都”龙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位于前大磨乡泊村,总投资6亿人民币,规划占地1800亩,建设面积66万平方米,共设八个景观,20个中型景点。主要景观有:天龙下凡、龙宫、龙文化展示、龙都大厦等。项目建成后,将掀起海内外华人寻龙根、拜龙祖的高潮,进一步弘扬龙文化,以此拉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目前,泊村“龙都”已在国家正式注册。经过十余年深入调查、研究、编写的《华夏龙乡神话记》一书正式出版。20集大型连续剧《龙魂》文本已写好,正在筹资拍制。聘请清华大学教授设计了国家一流的龙文化展示区。泊村舞龙队多次参加国内外舞龙大赛,扩大了“龙都”泊村的知名度。原创://泊村被省命名为艺术之乡。②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某县是“中国鸭梨之乡”,依托20万亩梨园,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旅游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项目总投资20__万元,建成后可产生以下效益:一是季节性景观资源——梨花节、金秋采摘节客源市场:因其特殊的品牌效应和景观品质,将形成短时期内高强度的客流,且辐射力大,可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源。二是常年性景观客源市场:根据目前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市场调查显示,一般选择此类旅游的游客大都来自都市,选择在双休日采取短线游的形式,逃离都市、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回归田园是此类游客的普遍心理和出游目的。此类景观资源的辐射范围在邯郸市区及晋、鲁、豫的周边城市和地区,市场辐射力为二级客源市场,每年可吸引游客30—50万人次。三是旅游产品市场效益:特色产品精品鸭梨、温室水果、高科技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纯天然土特产、农家饮食、梨木工艺品等是都市游客追求的目标。目前该项目已列入邯郸市旅游总体规划。县委、县政府已作为重点项目,把农业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所涉及到的村庄已全部建成文明生态村。对规划区内道路进行了硬化,设置了木制垃圾箱,修建了高标准公厕、旅游餐厅、生态走廊。县政府筹措专项资金编制了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③图书馆建设工程。投资180万元兴建某县图书馆,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力争年内竣工投入使用。同时,“十一五”期间完成县体育场的搬迁改造。 2、教育方面。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目标,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利用4年时间,投入2.4亿元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0所,撤并中小学283所。到20__年,全县初中、小学达到95所,其中:小学71所,初中24所,基本符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__年,全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为17所,目前,每所项目学校均绘出平面规划图,河北省冶金建设集团对项目学校进行了地址勘察,由邯郸市天工设计有限公司对施工图统一设计,工程委托邯郸市正泰公司做为招标,招标公告已在邯郸建设工程信息网上,招投标工作正在按程序进行中,近日即可开工建设。②教育扶贫济困工程。20__年县政府确定教育扶贫筹资目标任务为360万元,救助贫困生5.3万名。截止目前,全县已筹资365.8万元,救助贫困生3.5万名。③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792万元,其中争取中央、省配套资金437.6万元,市配套213.4万元,县配套141万元。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3、卫生方面。①中医院搬迁项目。由于中医院占地面积小,现有房屋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群众就医需求。为此,确定投入30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50亩的新中医院,目前正在进行征地工作。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改变就医条件。②医技楼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建设5500平方米的县医院医技大楼,投资1000万元购置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年底前投入使用。③合作医疗项目。已争取到明年在某县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合作医疗通过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助机制,做到共同承担疾病风险,原创://合作医疗的实施,有效地 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④年内完成18个卫生院、11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2个中心院正在建设,5个卫生院正在招标,其他卫生院正在图纸设计。110个村卫生室已完成80个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其他正在改建中。 4、科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年内建成农业科技传播站2家。现已建成1家,正在筹建1家。依托绿洲兔业公司投资18.5万元,占地98.6亩的回隆镇农业技术传播站已全面完成。据统计,该站已举办培训活动6次,其中专家授课4次,培训人员达4500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目前,该站正待省市有关部门的验收。依托某县新世纪林果花卉良种试验场,投资6万元建设鸭梨技术传播站,此项目在筹建,预计年底前建成。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小组,由2名县级干部分别任组长、副组长,县文体旅、教育、卫生、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办公室。抽调人员全部脱离原单位工作,实行集中办公,保证强有力的工作力量。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督导、调度,搞好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工作调研,并向县委、县政府及时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定期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实行县级领导分包项目制度。为将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实行了县级领导分包项目帮办推进制度,每个重点项目明确一位县级领导分包。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分包、相关部门承办、项目业主建设的“三位一体”捆绑机制。分包项目县级领导和承办部门每周必须到项目建设一线现场办公,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每月召开县四套班子会,专题听取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三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县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小组对各项目建设开展经常性督查。督查采取听、看、查、访的办法进行,即:听取部门、项目业主关于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关工作情况的简要汇报;看建设现场情况;查部门、项目业主的有关帐表、帐目等相关资料;走访有关干部群众。对工作好的及时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或无进展的全县通报批评,推动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文化产业论文:中国美学与当代文化产业 今天的演讲我想以“中国美学与当代文化产业”为题,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角色转换,我认为是从“启蒙功能”转切到了“市场功能”。第二,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亦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并试图找到文化产业在其中所占据的位置。第三,谈一谈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第四,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模式”的发展之路进行前瞻,我想称之为“第三条道路”。 一、从“启蒙功能”到“市场功能”:中国美学的角色转换 众所周知,美学作为来自欧洲的哲学分支学科,在东亚诸国的出场必然经历“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便形成了一个历史过程,亦即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 追本溯源,对于中国而言,美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会冲与融合的成果。它最初是依据西方的学科分化和学术规范构建而成,而又必然具有本土的特质。然而,这种中西互动却造成这样的悖论:中国审美主义虽以康德意义上的“审美非功利”为基本理论预设,但又都强调审美之“无用之用”的实用性功能。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美学在中国总是与(外在的)“理想社会”和(内在的)“理想生命境界”相互关联起来。[1] 这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的主潮,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审美主义”思潮。从“审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学的主流是一种“泛感性论”的生命哲学,它具有三重意蕴:其一,将“生命”与“审美”贯通;其二,赋予艺术以“宗教式”的救赎功能(以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为代表);其三,以“泛审美”的目光观照世界。归根结蒂,“生命的艺术化”是中国审美主义的核心,它要藉审美之途来安顿此岸的生存,现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与宗白华的“艺术的人生观”,就是其典型化的形上境界。 因而,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与80、90年代,中国的审美主义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急先锋。特别是在80年代,出现了全社会皆学美学的“美学热”,这是一场以抽象理性形式所表达的“感性解放”,当代思想家和美学家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和具有人类学意味的哲学思想在其中占据了主导。这便是美学在中国的“前导性”的问题,它犹如幽灵在汉语思想界内游荡和隐现。实质上,“审美人生”与“理想社会”犹如一张纸的两面,前者往往为后者提供着内在依托和主体根基,后者则是前者的外在实现和客观显现。而华夏古典文化重个体生命的安顿和体贴,则为“生命艺术化”的思想奠定了传统基源。由此来看,从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解脱美学”与梁启超“社会关怀美学”的二元并置,直到世界末关注生命的美学思潮与审美文化研究的共时性的出现,都是在从内、外不同的角度论述着相同的主题。 然而,中国美学所承担的“启蒙功能”,却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得到了转切。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秩序的获得便主要依赖于政治活动的强力整合作用,经济活动对此则很少贡献。于是,政治活动便不可避免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并使得经济与文化活动服从于自身,从而使得三大活动领域以政治为中心统合为一个整体,即诸“领域合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经济活动本身就直接构成了一种保证社会秩序的整合力量。由此导出的结果是,各个领域间将不再存在一种直接的从属关系,而是相互拉开了距离,相对地分离了。此可称为“领域分离”。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这是从非市场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时“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最为根本性的转型,它深刻地影响着文化运作方式、文化结构及文化内容的转变。[2] 历史地看,20世纪中叶后的中国,随着社会结构的逐渐分离,中国文化的总体发展格局也经历了三大阶段。就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看,最先是意识形态的一度空间,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随着社会转型的开始,精英文化开始游离出来,形成意识形态与精英文化的“文化二元分立”局面,这是80年代的基本情况;最后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兴起而来的“大众文化”漫卷之势,并由之而构成与“意识形态”、“精英文化”并存的另一极。至此,“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便已出露端倪,从90年代开始这种局面基本形成。可见,中国文化的格局变化是一个由“整体统合”到“逐渐裂变”的历史过程,我们称之为“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3] 在当代中国历史的变迁当中,中国美学自觉地介入到社会转型和文化分化的进程当中。在“文化二元分立”阶段,美学自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功能。这意味着,美学在精英文化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与之形成二元格局的历史进程当中,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说充当了一种“分离者”的角色。这充分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凸显、“主体性”思想的彰显和“文化热”的浪潮当中。 然而,到了文化“三分天下”的阶段,美学便自然被赋予了“市场的角色”。在中国,美学研究者们对“大众文化”和“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的提倡,恰恰是同大众文化的繁荣共步发展的。当大众文化真正繁荣之后,知识分子又发现了文化背后的经济要素,于是“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便成为了当代的社会热点。可以说,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前奏,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也大都具有美学的学术背景。当然,这里必须区分出两种意义的美学,一种是狭义上的“作为学科”的美学,另一种则是广义的美学,介入现实和文化的美学,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更多属于后者。无论怎样,文化的经济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已在当代中国成为了既定的事实,尽管知识分子对此所持的立场各异。 二、当代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及文化产业位置 “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是当代欧美文化研究中的热点专题,这一观念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界,以当代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德斯通(Mike Featherstone)的思想为代表,常常被视为“后现代文化”中“文化边界崩溃”的特定内容。[4] 在中国,这种观念已经被大量地用于描述当代中国文化的某种现状,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当然,与欧美主流社会进入后现代阶段不同,中国社会仍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多元共生和并置的格局里面。 简单说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5]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的品质”所充满,亦即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谓的“把审美特性授予原本平庸甚至‘粗俗’的客观事物”,或者“将‘纯粹的’审美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物”。[6] 当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时空中,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审美消费物的时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端状态。从时装、首饰的“身体包装”到工业设计、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外在成品”,从室内装璜、城市建筑、都市 规划的“空间结构”到包装、陈列和编辑图像的“视觉表象”,都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关怀。同时,不仅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周遭环境都得到了根本改观,而且,就连人自身,只能属于每个自己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在当代社会里面,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皆为直接面对身体的审美改造。这样,“消费文化中对身体的维护保养和外表的重视提出了两个基本范畴:内在的身体与外在的身体”。[7] 当设计的对象转向主体的时候,就不只包括对人的外观的物性设计,而且还包括对“灵魂、心智的时尚设计”。这也便是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所描述的人们不只在美容院和健身房“追求身体的审美完善”,而且,还在冥思课程当中“追求灵魂的审美精神化”。[8] 这两方面都指向了一种所谓的“美学人”(homo aestheticus)的存在。 在这种大众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审美化当中,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接合,“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9] 阿多诺(T. W. Adorno)晚年所写的《文化工业再思考》(1975)一文中,就认为“大众并不是衡量文化工业的尺度,而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10] 实际上,“文化工业”一反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命题,从而成为“市场所宣告的有目的的无目的性。”[11] 换言之,“文化工业”以其商业的实用目的,用市场的交换价值取代了文化的使用价值,从而也就收买了无目的性的领域。如此看来,“文化工业”就将——文化的无目的性与市场的目的性——两种原本相反的形式合而为一。一方面文化工业是以纯然消遣形式出现的个体接受,另一方面却又是以实用消费形式出现的市场经营,二者在“文化工业”那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在这种经济动力的要素的注入后,显然会进一步推动“大众对自身与周遭生活越来越趋于美化的装扮”。于是,文化工业就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起码还可以做出这样的区分,一种是“表层的审美化”,这是大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但还有一种“深度的审美化”,这种审美化应该是深入到了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因为,外在的文化变迁总是在慢慢地塑造和改变着大众的意识、精神、思想乃至本能,“深度的审美化”由此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了。 在大众文化层面上,这种“深度的审美化”更与“拟像”(Simulacrum)文化的兴起息息相关,大众也在通过视觉接受这种文化对自身的“塑造”乃至“改造”。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创建了一套“拟象三序列”(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cra)理论,其主旨就在于要从历史序列的角度,为这类“后现代文化”设定一个坐标系。他认为,拟象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的突变相匹配,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依次递进:⑴ 仿造(counterfeit)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导模式;⑵ 生产(production)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⑶ 仿真(simulation)是被代码所主宰的目前时代的主导模式。[12] 第一序列的拟象遵循“自然价值规律”;第二阶段的拟象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第三阶段的拟象遵循的则是“结构价值规律”。在鲍德里亚的眼里,第三阶段的“拟象”,主要用以描述后现代社会出现的一种“图像转向”(the pictorial turn)或“视觉文化转向”(the turn of visual culture)。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就是仿真式“拟像”(Simulacrum)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文化事实,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了摹本的“拟像”。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13] 这种诉诸视觉化的文化由“眼”而入直接塑造着人“心”。于是,“拟像”创造出一种“第二自然”,大众沉溺其中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拟像”文化。如此一来,“拟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现实”(hyperreality)的镜像。[14] 质言之,后现代审美文化的最核心特质在于:“拟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得以“内爆”,一切都笼罩在“审美的灵光圈”之下,后现代的文化现实从而成为“超现实”的,不仅真实本身在“超现实”中得以陷落,而且,真实与想象之间矛盾亦被消解了。在这里,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与“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便承担起了其应有的角色。这是由于,作为“文化工业”的当展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一种“以知识和创意为本的新经济”(knowledge and idea based new economy),这种“知识经济”或“创意经济”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核心和动力。这同时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文化工业”向当下的“创意产业”转向,这亦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三、市场与政府: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内在张力 在20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文化市场的真正出现,应该是结束后的1979年。随后经营性文化活动场所的竞相开业(主要是营业性舞厅等),打造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起点,尽管直到1987年办营业性文化场所才被官方认可。当然,此时的文化经营活动主要属于国有的文化事业部门。在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中,从而事实上确认了文化可能具有的“产业”性质。 在官方的文件里面,文化产业获得合法地位,经历了渐变的过程。1988年,“文化市场”的字眼出现在官方文件里面;1991年,国务院文件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战略被正式提出,“文化卫生事业”被当作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的官方说法也出现在这一年。2001年明确提出计划发展文化产业;2002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为了“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同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也被界分开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问题被凸现出来。可见,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提倡,这与韩国政府的文化产业国家战略是类 似的。但在中国,对文化产业的提倡还是与“文化体制改革”纠缠在一切的,从而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与之颉颃,在市场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却率先在大城市当中尤为迅猛。以北京为例,其文化产业1998年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是4.4%,其所创造的增加值已达87.9亿元,如果再加上旅游业所创造的增加值,总值将达到281.2亿元,占全市GDP的14%,已显现成为支柱产业的势头。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了2003年,从总量上看,2003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11.69万亿元)的3.1%,2003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到2004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0亿元,占GDP的6.8%;上海445.7亿元,占6%;浙江669.7亿元,占6%;广东1123亿元,占7%。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大力提倡的事业,各种辅助性政策不断出台,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得以迅猛发展,这种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而今愈演愈烈。但无可置疑,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文化产业发展,它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都是——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 新世纪以来,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三个新的动向: 首先,从结构上看,出现了“行业的分散化”之发展趋势。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在以往仍构成了中国文化产业“核心层”,然而,而今新兴的文化产业部门所形成的“外围层”却出现了位居主流的趋势。以2004年为例,传统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有223万人,实现增加值884亿元;另一方面,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主构成“外围层”有从业人员422万人,实现增加值835亿元。[15] 如此看来,不仅新兴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超出传统行业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接近传统产业,中国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行将超过传统文化产业,其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已经日益显现。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结构,包括艺术表演业、大众娱乐业、视听业、大众传播业、图书出版业、电影业、网络服务业(IT)、电子娱乐游戏业、体育业、文化培训业、艺术品拍卖收藏业和会展业的各个部门和门类。 其次,从地域上看,出现了“地区的集聚化”之发展趋势。在千禧年之前,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呈现出“各自为战”的局面,但各级地方政府都已纷纷制订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皆以“文化产业产值”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各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区性规划”的重要价值被凸现了出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开始建立了一批具有开拓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这是一种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化”发展,从而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共同发展格局。以上海为例,其所设立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向第二展,也就是从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服务业,转向了以“主题性创意产业链”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 再次,从技术上看,随着“三网合一”未来国际走势,有了“跳跃式发展”的趋势。所谓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的“三网合一”,目前来看其建设成本正在逐步降低,以更低的价格实现网络稳定和高速运行在未来将是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与文化结合营造出巨大的创造空间,中国文化产业当中的“数字内容产业”得以异军突起。这种文化产业发展的急先锋,注重将信息数字技术,将文化与数字结合起来,具有“起点高”的特点。从未来走势来看,必然会实现数字技术、网络、电视等技术的相互融合。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建立,使得中国文化产业有望抓住“数字化”的历史性机遇,搭上了“数字融合”的快车,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从而“渐入佳境”。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正在出现以创意产业为龙头的发展大势,它更加依赖于文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文化产业的创作、开发、再加工、营销和配给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当代中国文化产业不仅已成为了中国国民总产值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在力求加入“全球化”的进程当中。这表现在,一方面,在中国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越来越取决于全球市场和技术革新,另一方面,作为贸易平衡的的构件,中国文化产业也在力图成为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出口税收和外汇的朝阳产业。在这个意义上,韩国的文化产业可谓先行了一步,在中国所设的韩国文化振兴院正是为同样的目的而设置的。 四、第三条道路: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实际上,整个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得以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已经看到,文化与市场的张力结构始终左右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谁来塔台”与“谁来唱戏”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情况下,“塔台”的更多是政府,而“唱戏”的无疑是本应担当文化产业真正主角的文化企业。然而,未来适合中国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呢?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要“走自己的路”,要打造出一种文化产业的新模式。这就需要借鉴当代国际文化产业大国的有益经验。我们看到,已经出现了两种文化产业的成熟模式,一种是“英国模式”,另一种则是“美国模式”,前者是“自上而下”的,后者则是“自下而上”的。 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性。1990年,英国政府要求大英艺术委员会协同英国电影协会及各地区行业委员会共同起草英国文化发展战略。经过两年的调研、研讨和论证,在1992年形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这构成了英国文化产业的政府主管的核心理念部分。其实, 英国政府早已形成了被称为“一臂间隔”(Arm's length)的文化管理经典模式。1964年,当“鼓励音乐和艺术委员会”(CEMA)演变为着名的大英艺术委员会,它就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家直接支持的分配政府资金的艺术机构”,这是“全球第一个体现了一臂间隔原则的中介组织”。 今天的英国,已经形成了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各级政府对应的、作为准自治非政府部门的公共组织)、各种行业性的文化联合组织(包括电影协会、旅游委员会、广播标准委员会等38个机构)的三层文化管理体制。“一臂间隔”正是在这三层结构中得以实现的: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形成的是纵向的“垂直分权”,而在政府与非政府公共部门、各 种行业性的文化联合组织之间形成的则是横向的“水平分权”,亦即在政府与各级艺术和文化机构之间达成必要的协定,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动来管理文化资金和文化项目的运作。[16] 与之颉颃,美国政府虽然没有直接管理文化的政府部门,但却对文化产业给予了鼎力的扶持,否则美国文化产业也不会具有如此庞大的规模并引导了整个世界文化市场。然而,这种支持是并非是(来自政府)“自上而下”实现的,而是“自下而上”来完成的,政府只是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法律保障。在这种自由和安全氛围的促进下,美国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多方投资和多种经营的方式,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各种(包括国家和亚国家)政府是文化政策形成的基本场所,但私人提倡也可能非常重要,在一些国家(例如美国)可能是最为重要。此外,独立的组织,即非政府组织艺术家协会等,在政策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具有影响力。近年来许多国家中经济活动向私人方面的转移,表明在文化政策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在政府、公司和社区外加入新成员,因为过去纯粹以国家为基础来制定文化政策的方法,已被更广泛的跨地区和多层次的方法所代替。”[17] 其实,美国政府仍没有忽略对文化的政策性支持,他们用于资助文化事业的经费亦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先由政府核定,再由议会审查批准。如果政府和议会就某一文化议题产生争议,那么,法院将出面对冲突予以裁决。显然,“三权分立”原则在文化领域亦贯彻到底了。[18] 实际上,在所谓的“英国模式”与“美国模式”之间,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模式在未来可以走出“第三条道路”。 一方面,中国政府可以适度地借鉴英国“一臂间隔”模式的有益要素,使得政府真正实现从“直接办文化”向“主要管文化”的转变;另一方面,还是要将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主体,在进行“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同时,争取民间资本在文化产业各个部门内更大地投入和融汇。当中国文化产业更多地走出国门之后,在强调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之“民族性”的同时,还可以借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的模式,在其他接受中国文化产业影响的国家之内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国际的范围内增加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无论怎样,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可谓“高端起步”,它业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经济的新的生长点,在不远的将来必然迎来其发展的崭新时代。 文化产业论文: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三、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 随着新行政中心筹建工作的展开,中心城区重点向北拓展已成为定势。但如何才能把城北人气带旺?如果仅靠超市一类的商贸带动,就成不了气候、上不了档次。理想的办法是要以文化娱乐休闲带动,这就需要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几年前市里曾在袁山西南规划过近300亩的文化园区,但以后有了变更。纵观××中心城区近代现代的建设,还没有新出现像××台、古天文台、大成殿这样的传世之作。现体育中心建筑群,尽管目前在省内一流,在国内地市级也数得上,但限于都是现代钢架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最多也只有100年。庐山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但庐山的旧建筑中,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至今仍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庐山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和庐山剧院等几幢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政中心和市政广场南边,应当规划一个比较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园区),预留大剧院(市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几大标志性建筑的地盘。可以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先行建设文化广场周边的娱乐休闲设施。在资金紧缺时,几大标志性建筑不宜仓促上马,避免建成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低档建筑物,避免为后人留下骂名。如果将来能够在文化广场建成几幢高标准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中心城市的传世之作,这对改善中心城区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历史意义。 文化产业论文:试析关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初步思考 论文关健词: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文化资源 文化市场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强势资本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快速进入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使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体现在资本、资源、市场等诸方面。应时新的形势,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应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市场运作能力,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间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冲击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则属于弱势产业。中国加人WTO所带来的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的文化产业受到国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强烈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资本方面 在竞争中,谁拥有强势资本,就意味着谁拥有市场份额。目前已登陆中国的德国贝塔斯曼、美国在线一一时代华纳、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都是资本逾百亿美元的文化产业集团。中央电视台堪称我国传媒业的巨子,其一年的广告收人达5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CNN的一个音乐频道,年广告收人就高达50亿美元。可见差距之大。 国际文化资本可以以合资、参股购买、兼并等方式将大量资金注人国内较有实力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企业,使许多国内文化产品尤其是传统文化产品的版权经过一定的市场转换而为外国公司所有。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许多很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原来并没有为我们所认识、所承认,这样,国际资本完全有可能以极低的价格将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一网打尽"。 2、文化资源方面 中华民族有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这些资源不再为中华民族所独有,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满足着世界人民的文化需求。这是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中国文化资源的开放带给世界积极的一面。然而,中国文化资源的开放也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即它将加剧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资源的争夺,强化中国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客观上限制中国文化产业对本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 以美国为例。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膨胀,它在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引向虚拟空间、虚拟人物的时候,也把它的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中国,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创造本国的文化产业利润。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花木兰”,这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本来是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但将它拍摄成动画片,燕得巨额票房并获得全球品牌效应的却是美国的迪斯尼公司。现在,世界数亿观众铭记在心的已经是“迪斯尼”的花木兰,而非“中国”的花木兰了。这无疑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对这一素材的再创作。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资源利用的被动性就被显现了出来了。 3、文化市场方面 中国本土有13亿人口,海外还有7000多万华人,对作为以开发、销售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文化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华语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出,中国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文化市场的主要矛盾,是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而产品制作、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二者形成鲜明反差。说到底就是拿不出足够多高水准的、消费者愿意掏钱购买的、自主开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文化产品。 市场毕竟是通过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实现产品评价的,例如,国外电影、音像制品等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对国产同类产品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西方资本看到了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文化市场中的无限商机,他们以各种手段试图从控制个别文化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到控制整个中国的文化市场。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千方百计地抢占中国市场。他们在电影、电视、等优势项目上不断增加资金投人和市场开发力度,比如迪斯尼斥巨资拍摄《花木兰》,目标直指中国市场;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早就对中国电影消费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并购买中国影片进行剖析研究;在音乐市场,国内几乎所有流行歌手签约的唱片公司都有外资背景。此外,还以种种方式向出版业、广告业以及体育文化市场渗透。比如欧洲引进中国足球球员,其市场战略意图远远大于技术意图。这必然使得中国的文化市场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威胁到中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对策 1、增强文化产业的资金实力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同其他产业部门一样,也需要以资金作为后盾。为了解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我国应加强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在加大各级财政对文化产业投人力度的同时,拓宽文化产业的资金投人渠道,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途径、多形式的筹资机制和投人机制。具体办法如下: (1)吸纳社会闲置资金 据统计,全国约有10万多亿元的社会资本没有合适投向。因此我们要逐步完善政府投人与社会投人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2)降低文化产业的准人门槛 尽快出台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人标准、准人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人的门槛。凡是允许外资进人的文化产业领域,都应首先对社会资本开放。 通过引进新资源和新机制,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存量;有计划、有步骤,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优化和提升国有文化资产,促进其竟争能力的迅速提高。 (3)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目的是对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和重要产品提供资金支持。基金的筹资方式以国家拨款为主,同时也可以吸收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 2、提升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能力 文化资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但要转化成有用的文化产品,就必须与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相联系。所以,文化资源要想在今天发挥作用,就得经历一个现代的转换,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活动。美国的《泰坦尼克号》不仅赚到了观众大把的眼泪,而且从全球观众的腰包中直接拿走了18亿美元,间接地还从附加产品中收人了53亿美元。 我国的文化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不仅没有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很少能走出国门与国外的文化产品展开竟争。 因此,我们要启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有效机制,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创造数以百亿计的利润,另一方面又可以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3、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能力 文化企业不仅要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还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竟争中尽量占有更多的份额,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在市场中了解和接受自己的产品,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传播思想,这就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通过调查研究不同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准确而迅速地把握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生产出适合国、内外文化市场需要的产品。当前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文化产品的开发。一是要注重开发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竟争力较强、效益较好的文化产品,力争抢占世界文化市场的制高点;二是要针对农村和城市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消费特点,开发能够贴近老百姓生活、容易引起老百姓共鸣的优秀文化产品。 (2)建立稳定而广泛的销售网络,以实现文化产品的快速流通和扩大文化产品的筱盖面。 (3)采取更加灵活的销售方式。例如:可采取会员制、商品快递服务、电子商务、送货上门、强化售后服务等销售方式等,节省消费者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逐步建立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社会形象,使优秀的文化产品被更多的消费者接受。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而又急需解决的间题,牵涉到政策、资金、市场、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把握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做大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得到极大的弘扬和发展。 文化产业论文: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现实价值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能够承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能保障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解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栽体,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 文化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既是 GDP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单位 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符合 “绿色、环保、健康”理念的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共识。进人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成为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最难替代和模仿、最持久与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开发具有可重复性、多层次性和持续性的优势,成为不受资源物质载体限制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既可以不同时期重复、多次进行,也可以同时、多层次进行,而每一次开发都是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赋予文化新内涵,从而使文化资源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渐丰富。文化资源的这一特性与一般物质性资源的日益枯竭、不可持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少带来物质性的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产业能够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随着资源配置空间的不断扩大,当代国际分工已经走出了以自然禀赋和物质性产业比较优势参与分工的时代,已经走向以科技进步、人才优势和文化创新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时代。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新兴产业向负载着高密度文化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直接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群的急剧膨胀,并迅速改变着传统第三产业的格局。以高技术、低能耗等为特点的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产业的波及效应强,产业链条长。既可以波及到运输业、信息产业、流通产业、旅游产业等,又可以波及到制造业、能源产业、建筑业等。通过提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产业层次,填补和增强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创新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扩大文化经济增长空间。较强的波及效应使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良性互动,从而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业,它的发展可以提高产业结构的知识含量和知识层次。以动漫、信息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高新技术与创意的完美结合,它的发展可以加速高新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提高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提升其技术层次。 三、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其在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文化通过渗透影响生产主体、生产要素、生产过程,而创造更多的增加值。因此,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更成为财富生产与价值创造的主力之一。随着高新技术向文化领域的广泛渗透,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战略增长点迅速崛起,文化与经济合二为一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要作用,占据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98年提出的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2l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倍数效应,正 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开始对世界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影响。 四、发展文化产业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保障 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还融合着不同形态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是影响和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在应对国外文化产业的挑战中,我们的文化产业既担负着增强综合国力的职责,同时又承载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历史重任。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使文化生产兼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的商品属性。在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强调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文化产业隐含的意识形态功能。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努力生产和提供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我国正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共生的状态,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功能潜伏在娱乐的表象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语境中,面对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选择的多样化,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民族文化产业中的马克思主义渗透力,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我们宣传工作的质量,讲究宣传方式与技巧,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民众,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而这一切应该是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共识。 五、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文化竞争力不仅表现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是精神控制力的体现。文化安全的内部表现是建立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和统治地位,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来实现;其外部表现是通过增强文化要素的竞争力来抵制西方有害文化的入侵,维持一个较高的文化安全系数,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文化产业的具体载体来实现。冷战结束后,文化产品成为文明冲突的重要载体,对他国文化市场的占有率与对他国的精神控制程度成正比。L3 西方不仅把中国文化市场看作是贸易机会,也看作是开辟思想战场、加紧文化渗透、传承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绝好机会。当前,严重的文化贸易逆差带来了较大的政治和文化不安全,因此改变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的 “文化赤字”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争夺文化市场的文化贸易成为国际焦点问题,因此,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的文化身份,对外发挥民族文化的竞争优势,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平衡,成为 “新千年的最大挑战”。 引面对新千年挑战,我们只有大力扶持和发展本国文化产业,弘扬民族精神,致力于向外推介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满足 GDP的增长,还在于保护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在文化竞争中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文化产业论文:新疆农村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经营性文化 文化体制改革 农村文化市场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新疆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程度提高,为经营性文化产业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提供了条件。应积极培植农村的文化市场.鼓励文化经营单位深入农村.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所谓经营性文化,是指由市场机制推动的文化活动。它包括图书发行、文艺演出、音像出版、文学作品、影视创作及网吧经营等多个方面,旨在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人们的娱乐和情趣。与它相对应的是公益性文化,即由政府组织的、面向全体民众的非营利性的文化活动,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用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只是各自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其社会功能、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一、经营性文化特征及其意义 与公益性文化相比,经营性文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盈利性。通过有效的经营活动,在提供文化产品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第二、娱乐性。文化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它通过多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在欣赏文化产品中得享快乐,在偷悦身心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教育性。文化活动的内容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要求,体现着社会进步的价值趋向,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人们的是非判断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第四、时尚性。文化产品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提高,使之永远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五、交际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为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人们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聚集在一起既交流感情又沟通思想,并由此结交更多的朋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程度大大提高,随之会对文化产品产生更多的需求。在市场的推动下,经营性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除了由市场机制引导的诸多经营性文化产品之外,还有更多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后成为文化经营单位。这对繁荣文化事业、搞活文化市场无疑是有益的。它不但弥补了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不足,而且其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增加了人们选择文化产品的范围,其灵活的经营方式为人们接受文化产品提供了方便,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的推动,城乡文化市场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市场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较以往更为迫切。这得利于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随之提高,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强了。 由此可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农村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近年来新疆农村的文化生活并没有与物质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致使农村中一些不良的习俗滋生蔓延,农村青少年中酗酒、打架、赌博等不良行为增多,这极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文化产品。遏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应该看到,自治区人民政府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三下乡”活动把农村急需的教育、科技、卫生等服务送到农村,又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打开了解外部信息的通道,提供了新的娱乐形式。正是这些公益性的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许多地方的农民文化站、农民图书室得以建立,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我们看到,一些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也把农村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各种面向农村的文艺演出、图书巡展等已经在全疆农村开展起来。不过,就目前全疆的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而言,这些经营性的文化活动规模还不是太大,数量还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二、新获经营性文化现状及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 目前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间题是:首先,各文化经营单位尚未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这使得他们的经营成本过大,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的优势,反过来又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其次,各类文化经营团体缺乏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各演出单位在节目的类型、演出形式上都有趋同化的倾向,这极不利于吸引目标受众。第三,乡村文化市场的开拓成效不大,许多为群众所熟悉的文艺形式在乡村萎缩了,对它们的挖掘、创新工作显得不力。最后,经营方式单一化,不善于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灵活的调整,拓展市场的能力显得不足,往往过失良机。 这些方面的问题虽然在城市文化市场中也有反映,但在面对农村文化市场时显得尤为突出。关键在于这些文化经营单位不善于分析农村的文化市场,甚至对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缺乏信心,因而没有制定出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策略。我们注意到,近两年深人农村的文化经营单位都是一些小型的演出团队或临时性的展销,专业演出单位几乎没下过乡,图书市场更是与农村文化市场无缘,音像产品虽然在乡村市场较为流行,但真正适合农民的音像产品并不很多,网吧更受通讯、电力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文化经营单位自身的问题,也有农村文化市场的客观条件限制。对于文化经营单位来说要深化改革,了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文化产品,自身也在为农民服务中获得收益。这就要求他们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有序地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 具体来说,新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反映为:第一、农村的生产时间具有季节性,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多集中在农闲时节,这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市场在时间上是相对集中的,而非全天候的。第二、与城市相比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民的收人水平相对较低,全疆除了个别地区农村人均收人较高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人均收人都不高,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程度不会太高,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价格不可能太高。第三、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使得全疆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同时又使得他们对某些传统文化产品情有独钟,这是乡村文化得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第四、新疆的绿洲经济特征决定了农村地域分散,广布于全疆的各个绿洲。这种分散的区域分布使得农村文化市场之间联系较为困难,增大了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成本。第五、新疆农村文化市场的区域文化氛围差别较大。由于新疆是个移民人口居多的地区,各个地区之间由于绿洲经济而相对独立,这就形成了各个地区因移民成分集中程度不同而出现的区域文化氛围。比如一些地区河南人相对集中,豫剧便在此地很有影响,另一些地区陕西人相对集中秦腔便很受欢迎,如此等等,在全疆各地农村便有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形成了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推进新班农村经营性文化发展的措施 创建文明新村,推进新疆的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疆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除了继续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力度外,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经营性文化产品在农村的拓展,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民的收人水平。毕竟经营性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的特征,他的服务水平要与其经营收人相联系,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到文化经营单位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而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程度受农民收人的制约。所以,稳定地提高农民收人会有利于吸引文化经营单位下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 第二、普及农村的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是农村文化市场是否活跃的主体要素。再好的文化产品都是由人来欣赏和理解的,农民的文化水平如何决定着他们对文化产品理解的程度,也决定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程度,同时又对文化产品品位的高低产生直接的影响。老百姓不但喜欢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更欣赏格调高雅的文化产品,从而推动着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更新产品内容,创作出积极向上、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 第三、用市场化方式来运作经营性文化产业,使之在竞争中发展、提高。总结近年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要真正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形成品牌、具有竞争力,还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由此才能壮大实力,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效益,赢得发展空间,开拓发展思路,形成一支具有竞争力的团队。显然,结合市场机制的威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生产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文化生产力的一次本质提升,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影响深远、潜力无穷。 第四、实施规范化管理,以确保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产品的社会功能在于它的教育性,这就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市场的经营行为,也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规范的管理,要坚决杜绝低俗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必须实行严格的市场准人制度以确保文化产品的质量。前两年我们在城市中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一些不良文化产品的经营者便转移到农村继续其经营活动,个别演出团体在农村演出中出现了一些粗俗的表演,内容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等也时常在农村销售。对此,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在巩固城市文化市场管理成果的同时,把文化市场管理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文化市场上去,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使广大农民真正接受到优秀的文化产品,使他们在欣赏这些文化产品的过程中美化心灵,陶冶情操,以利于他们成为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第五、政府要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拓展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应该看到,新疆农村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成本是较高的,这会影响到文化经营单位下乡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没有政府必要的扶持,单靠市场来推动,则很难使农村的文化市场活跃起来。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市场来运作。政府有责任为它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政府当然不能在业务上对文化经营单位实施干预,它的作用在于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的政策支持。可以考虑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通过税收手段、政策性补贴等方面,降低经营单位的成本,引导他们深人农村为广大农民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从新疆的区域特征来看,政府在这方面的有效扶持其社会政治意义是不可小视的。 为了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各文化经营单位经过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城乡文化市场日趋活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借市场机制的推进,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不但深受群众的欢迎,而且它们经过创新具有了现代的形式,在市场竞争中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现代社会中百姓精神生活中的一道精神文化大餐。比如东北的“二人转”,近年来走出东北在全国文化市场上尽显风采,显示出群众文化的巨大活力。地处西部落后地区的青海省贵南县石乃亥村,在文艺人才的带动下,把当地人的歌舞习惯变成致富的手段,全村90户人家中80%人参加歌舞演出,借助文化中心户的带动脱贫致富(2006. 11. 11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新疆的乡土文化根基深厚,民间文化题材极为广泛,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社会基础,只要善于组织、有效挖掘,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关键是要利用市场机制加以创新,使之具有现代的表现形式,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赢得应有的市场发展空间。这才是今天我们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化产业论文:试论濮阳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论文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作为河南一部分的濮阳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创新的现代文化,通过分析濮阳城市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出相关原因,找出相关政策和对策,促进濮阳文化的发展,为实现“文化河南”交出满意的答卷,振兴中原文化。 论文关键词:文化 综合国力 濮阳市 一、濮阳市简介 濮阳市于1983年建市,之前隶属于安阳地区,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东北部与山东省的聊城相邻,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菏泽隔河相望,西南部与河南省的新乡市相倚,西部与河南省的安阳市,北部与河北省的邯郸市相连。东西长125千米,南北宽100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49.5方千米,总面积4266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2.5%)。 濮阳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在濮阳西水泊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使华夏文明又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在国内外考古学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因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龙乡”。濮阳市因中原油田的开发而兴起,迅速成为河南重要的化工城市,兴建了国家级大型化工企业中原大化、中原乙烯等,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化工产业规模体系。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要适度开发可持续开发,所以不能把化工产业作为唯一的支柱。除了发展化工业,旅游业也是重要支柱。拥有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古迹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逐渐形成了戚城公园、濮阳市博物馆、中华第一龙等品牌旅游景点。濮阳文化和工艺品牌丰富多样,龙乡文化,濮阳麦秆文化,杂技文化,戏曲文化等都在国家甚至在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国家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濮阳将成为具有魅力的城市。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五)传统文化企业较多,缺乏创新性现代性文化企业 本市的文化企业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传统上的形式旅游开发企业文艺演出企业,如主题公园,博物馆,文艺演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没有相应的动漫和影视开发,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被充分开发,文化传承力不足 濮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先天条件。但由于资金和人才不足,文化资源未能开发,如龙乡文化就没有形成一个品牌,缺乏宣传,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龙乡,这就应该向本省的城市洛阳和开封学习,学习充分利用资源形成品牌效应,洛阳的“牡丹文化节”“豫剧戏曲文化”开封“宋都文化”。 文化产业论文:中国玉都岫岩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旅游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提高而不断增长的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正在成为一项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地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目的和方式都由过去的休闲观光旅游过渡到层次更高的文化旅游。显然,提高旅游文化层次、充实旅游文化内涵,使旅游者在参观、饱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同时,开阔文化视野,增长文化知识,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使旅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必须将文化融于旅游之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旅游才能显示出无限生机。有人把文化称之为旅游发展的“加速器”,一点都不过分。本文将对我中国玉都岫岩县旅游文化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我县旅游文化产业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主打“岫岩玉牌、资源牌、民族牌”这三张精品牌,开发自然景观,挖掘人文景观,提升旅游品牌,旅游产业正成为岫岩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县已成为辽宁省旅游强县,共有国家A级以上风景区5处,“国石之旅”、“生态之旅”和“满乡之旅”三条旅游热线年接待游客逾百万,年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多元。具体表现在: 打“岫岩玉牌”尽展中国玉都风采。岫岩县政府始终坚持“琢玉兴县”战略,打响岫岩玉牌,弘扬岫岩玉文化,振兴岫岩玉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先后参加了“中国国石”竞选,以市民投票第一名和专家投票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中国国石第一候选石”称号;参加了中国矿业名牌城市竞选,成功获得“中国玉都”冠名权,成为中国矿业名牌城市;1996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了一颗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岫岩玉星”,在全国开创了以矿产资源名称命名小行星的先河,岫岩玉和岫岩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增,为国内外所共识。 打“资源牌”彰显自然山水魅力。为了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几年来,岫岩县政府投入巨资综合开发了药山、清凉山、龙潭湾等现有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兴建了大洋河水上乐园,完善了水上娱乐项目,开发了前营仙人嘴温泉、哈达碑沟汤温泉,推出了“清凉山世界之旅、药山健康之旅、大洋河漂流之旅”等精品线路,形成了独具岫岩山水特色的旅游优势。同时,我县还积极加快生态大县建设,抓好大洋河、哨子河两大水系及沿岸的开发和保护,使得空气清凉宜人、水质清澈甘洌。 打“民族牌”散发浓郁满族风情。岫岩50万人口中,90%以上都是满族,有着鲜明的满族特色,洋溢着浓郁的满族风情。近年来,岫岩县政府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满族博物馆,存放陈列大量史籍资料和文物,并全面详细展示了满族繁衍的历史、各类民间艺术及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民间习俗等。同时,岫岩县政府还积极兴建药山满族风情村,在城镇着手兴建满族风情一条街,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满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形成独具岫岩地方民族特色的精品旅游热线,弘扬满族传世文化。 以上三张牌,说明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称之为特色旅游。但是,我们的这种特色旅游,只是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形态,它是以初级观光旅游为主,是“粗放式发展、低效率经营”的状况,旅游的高级形态是要提升旅游文化的含量,在旅游文化上大做文章。 二、 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县旅游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文化发展的理念没有真正竖立起来。 我县目前比较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导致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缺乏对市场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对现代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缺少正确认识,对文化旅游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路不清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规划不重视,缺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资源多(文化遗址遗迹426处),但开发利用不够;玉文化、满族历史文化深厚,而挖掘利用不足”现象的产生。 (二)、旅游资源文化品味不高。 1、岫玉旅游的文化含量较低。岫玉使我县文化旅游的最大品牌,但是这一品牌因文化含量较低而黯然失色。首先岫玉购物场所建筑风格没有地方特色、卫生环境不尽人意,与玉所具有的“高贵”、“典雅”的身份和品质格格不入。第二因岫玉本身的硬度、韧性等物理性质所限,加上雕刻技术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目前在市场上出卖的大部分岫玉产品雕刻不是特别精湛,民俗题材的作品较多,有创意的题材较少,精品更好,与其收藏品身份不吻合。第三巨型玉体、岫玉的“四大天王”等特色资源尚被充分开发利用。第四玉石开采过度,市场供应量大,价格很低,市场形象不佳。这不仅削弱了岫玉作为主导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也严重影响了岫玉进一步与旅游嫁接的潜在价值。因而,扭转岫玉在市场上的不良形象已迫在眉睫。 目前,岫玉开发的目标完全是玉器加工和交易,将这种宝贵的资源是同煤炭或其他矿物资源一样进行开发利用,没有意识到这种资源本可以转化成对当地可以有持久经济生命力的旅游资源。这种观念影响了岫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满族文化遗产整合开发利用水品较低。我县满族文化遗产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但是,对其整合开发利用很不到位。目前我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岫岩玉雕工艺、东北大鼓、皮影戏、满族剪纸、满族刺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岫岩单鼓、满族民间歌曲等7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婚俗、农民画、民间鼓乐等13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具有岫岩特色、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但是,目前仍严存在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在活动上每年也只有一些象征性的表演和展示;426处文化遗址遗迹连我们岫岩本地人知道的也不多;我县中国第一陨石坑遗迹开发缓慢;满族繁衍的历史、各类民间艺术及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民间习俗等大都只能在岫岩博物馆中见到;满族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多已消失;满族饮食为主的餐馆几乎没有;满族民俗村建设雷声大、雨点小。如此状况,使我县的满族风情特色很难体现。 3、岫岩山水生态旅游层次较低。我县境内山川秀美,峰峦叠嶂,群山滴翠,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有怪石嶙峋、涧水潺潺的辽宁四大名山之一的药山;有数峰突起,浓荫蔽日的青凉山;有深藏古寺、秀色可掬的卧鹿山;有风光奇丽、银链悬空的石湖瀑布;有水秀潭美,如嵌明珠的龙潭弯……奇峰异景美不胜收。这一切使岫岩成为辽宁和东北地区的“绿色屏障”、“生态斑廊”和“生态飞地”,为城市提供了“绿色之肺”、“天然氧吧”,因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但是,我县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经营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还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带不来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环保设施落后;生态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几乎为零;没有着力于山水景区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要努力发现其生态文化价值并赋予其灵性、且要涵盖对相关人文元素的认识与发掘。景区景点是形式,文化内涵是魂魄,两者相得益彰,方能魅力四射。比如一个景区,应形成若干或荡气回肠,或缠绵悱恻,或幽默诙谐的优美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述下,欢乐游客,并且给人以启迪,即使景点并不是上佳的,也足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旅游者参与性项目不丰富,主要是静态展示。文化旅游要使旅游者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娱乐性的节目,真正领会文化的内涵,才能实现游客和景区双赢。我们的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源的静态展示,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在听觉上吸引力不强,在视觉上冲击力不够,影响我县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四)、旅游业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我县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还难于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的需求。虽然已经形成以岫岩镇为枢纽的放射状交通网络,但是道路级别不高,可进入性较差。全县仅有一家旅行社——嘉平旅行社,国家导游员3名。床位数超过50张的酒店有6家,其中三星级酒店两家——岫岩宾馆和贺临假日酒店,床位总数约1000张,接待设施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以KTV歌舞厅、游戏厅、酒吧、茶吧为主的娱乐业规模虽然不小,但缺乏特色,品位不高,层次不丰富,不能同时适应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的口味。按说,由于岫玉一枝独秀,名播远近,岫岩的旅游购物品本应是最值得称道的旅游行业,但是目前玉雕产品主要针对商人,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性活动,很少针对旅游者。因而,在题材、体量和雕工诸多方面没有发挥旅游纪念品的功能。 (五)、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玉件不算,与深厚的人文资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县旅游商品开发不尽如人意,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到现在还没有一种标志性的符合我县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忽视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和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也没有设立,致使来我县旅游的绝对人数增长较快,但旅游综合消费却相对较低。 (六)、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我县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我先旅游文化产业目前尚处在起步和培育阶段,各种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人员也缺少正规培训和专业培训。整体看,目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和措施上落实。 (七)、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点开发再到旅游产品包装宣传推介,都需要足够的资金做后盾。近年来,虽然我县多方面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等投入,但总量上仍显不足,从而制约了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我县旅游文化产业的措施 当前全国各地到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岫岩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岫岩旅游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树立岫岩旅游的整体形象,创岫岩旅游的精品。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市、县,像大连等,加快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使岫岩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岫岩“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一)、必须增强旅游产业开发中的文化意识,确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思路。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惟有充分挖掘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的文化品味,才能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一种依托关系。只有景观加文化才能留住远方的游客,没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是留不住游客的。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以文化为支撑的经济,文化因素渗透经济活动并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对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文化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文化内涵成为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商品的文化含量越高,使用价值、欣赏价值、附加值就越大,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强。要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观念, 。 (二)、加强创新,增强文化含量。旅游离不开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它的知名度就越高,也就越吸引人。针对我县目前旅游景点文化含量不高的问题,应集思广益,开拓创新,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文化含量,使之锦上添花。 在山水生态游方面,要深入挖掘景点的文化价值。请些国内文坛名家艺界高手在适当时候来我县著名景点游览并组织笔会,把他们的作品配上作者简介和照片结集出书,择其名篇名句请书法金石家在相应景点刻字或制匾、联,以流传后世,给游客留下高品位的珍藏纪念品。要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民族服装设计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塑)、装潢等专业人员的智慧,充分依靠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目前景点的介绍和评价,还停留在“是什么”、“怎么来”这个层次,而它们在岫岩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什么变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呼应,它们对岫岩满族文化的影响则很少被提及,这就无法全面展示其文化底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必将成为旅游产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主流,要树立岫岩旅游的文化品牌,必须在现有旅游产品和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予以创新。 在玉石之旅方面,除了提高玉雕的创意水平、多出精品外,可创作一篇戴玉佩、玉镯给人带来好运的民俗传奇故事,让购玉者都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购买玉件。另外,改变“采玉兴县”,实施“观光(玉)兴县”的发展战略。这个思路的要点是玉石文化的功能转换。——将前来岫岩买卖玉器转化为前来岫岩观赏玉石文化;实现以开发利用本地玉石资源进行玉石加工向主要采用国内外宝玉石资源,以发展玉雕业为主向多种宝玉石原料加工并举的模式转变;引导和推动玉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中实现量的新扩张。我县将在“玉皇”原址兴建中国玉博物馆,并规划在岫岩县城中国玉雕会展中心和哈达碑镇中国玉博物馆之间建设一条长37.4公里的旅游观光带,这将为玉石之旅带来一道炫目的亮点。 在魅力满乡游方面,应做到满族文化、满族乡情、满族民俗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如果说满族文化是“根”,满族民俗乡情是“叶”,那么,满族民俗景观则是“花”。 旅游者不辞远程之苦来到岫岩满乡村落,主要是想看到满族文化与满族乡情的载体——满族民俗的景和物。 做到使景更美、更自然,实物更丰富、更真实。对于满族民俗村要加快建设。总之,在我县文化旅游的每个环节都要注重突显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和民族的特色,突出浓郁的民风民情。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满族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要整理和生产一批满族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节目。要鼓励对我县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我县优秀旅游演出节目。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 (四)、要搞活投融资机制,加快旅游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步伐。影响岫岩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进程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必须大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拓宽旅游投资融资渠道。今后,一方面政府应发挥文化开发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开发权、经营权相分离等措施,鼓励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和民营企业投资,吸引内资、外资以及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开发,大力支持县内外投资商采用承包、租赁、入股、买断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要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要坚持内资与外资同等重要、内商与外商一律平等、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的原则,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开展资本运作,要着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在优惠政策制定、提供开发条件、配套服务措施上下狠功夫,让外来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下、能发展。 (五)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 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根据我县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全面推行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等级考试、持证上岗制度,为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六)开发一两种 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符合我县地方文化特点的标志性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设计上可以和岫玉结合,体现中国玉都的内涵。这样既可以宣传岫岩,又可以增加收入。旅游旅游购物是直接拉动旅游收入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在旅游消费各要素中,购物作为最大需求弹性要素之一,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在旅游业发展中,购物已成为决定旅游业效益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占40%左右,法国旅游商品、纪念品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55%~60%,香港也高达50~55%。旅游商品具有很好的联动效应,旅游商品的发展可以为岫岩农业、商业、加工业、服务业、食品等部门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七)、要尽快制定岫岩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实行税费优惠政策。规划是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龙头。做大做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首先必须把规划置于一个高起点的位置,做到起点高、审批权威、执行严格。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做出特点、做出品牌、做出效益,推动岫岩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实行税费优惠政策, 内容包括:对外来投资新建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建立县财政文化旅游开发基金,实行“税费先征后奖”。县财政文化旅游开发基金奖励额度可以实行:1、新建文化旅游企业从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正式营业起,前3年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中县级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的100%,第4、第5年上述留成部分的50%,税费奖励不超过5年。2、新建文化旅游企业须交纳的市属以上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县级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的100%。3、新建文化旅游企业须交纳的本级政府收取和支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缴(办理相关证照和购买发票工本费除外)。4、实行政府对投资者补贴机制。凡新建规模以上的项目,从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正式营业起,县政府每年按投资基数的5%进行补贴,累计补贴时间不超过3年。5、对新引进县以外投资主体来我县直接投资景区、景点开发及旅游文化配套服务项目建设的中介人,按到位资金总量的3%予以奖励。对投资方新开发的景区景点,荣获AAA级景区(点)称号的奖励10万元,荣获AAAA级景区(点)称号的,奖励30万元;荣获AAAAA级景区(点)称号的,奖励50万元。 (八)、加大文化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必须与宣传包装相同步,甚至宣传先行。要以旅游集团、旅行社为主渠道, 以国内大型展会、全省旅游促销行动为载体,以新闻媒体采风报道和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户外广告宣传为主要宣传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以岫岩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品牌推广和旅游产品推介。要注意运用大型节庆、电视专题片、宣传手册等多种手段展开包装宣传,通过举办论坛、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推介岫岩的文化旅游项目。 今年的玉雕艺术节就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推介契机。 通过以文化促进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就会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形成“人文、自然、文物、山水、民族、生态、产品”等交相辉映的旅游新格局,使岫岩旅游迈上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使旅游成为岫岩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论文: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与商业银行对策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新;商业银行 论文摘要: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使近年来文化产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商业银行应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所作为。 在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中,文化必将得到相应的发展,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这一生机勃勃的产业,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应对,谋求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合作与双赢,是一个重要而急迫的课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及其地位和作用 关于文化产业,根据2004年我国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文件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文件, 可作客观、翔实的描述分类: 1.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 2.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 3.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带、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根据以上文化产业分类,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首先,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传承、传播的导引功能,关系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国家的“软”实力。 其次,文化产业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再次,文化产业要求相关产业提供物质和技术条件,推动技术创新的深化,借助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竞争优势。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传承中华文明,复兴民族文化的需要。一个民族的崛起,归根结底要从文化的复兴上表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灿烂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不断显示璀璨的光华。民族文化产业的兴盛担当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人类对物质生活追求的过程中,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从未停止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精神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造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考验,适时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资源、文化需求以及政策环境等条件,以河南省文化产业为例来说明。 (一)基础条件:资源与需求 中原文化之厚重、文化市场空间之广阔,这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之源。 1.丰富的文化资源。河南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省有17项,全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考古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景观、山水景观异彩纷呈,民间工艺、民俗文化、戏剧戏曲源远流长。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让人叹为观止。 2.巨大的文化市场空间。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总量约占全国人口的9%,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目前,全省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达到1.2万元,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城镇下降到34%,农村下降到48%。文化需求将逐步呈现全面扩张势头,市场潜力巨大,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巨大推动。同时,河南以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来中原旅游观光。 (二)推动因素:政策环境 2005年5月和9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部署。2006年12月,河南省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期间实现“两个跨越”的战略目标,即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2007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对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是基于文化产业国家战略的提出。党的“十六大”将中国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战略,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方式和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以及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全面阐述。 三、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 (一)报业、出版、广播影视势头强劲。省电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5强,省电视台经营创收和卫星频道覆盖率、收视率、收视份额进入全国10强。河南出版集团综合实力在全国新闻出版、图书发行、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中位居第2名。《大河报》在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中的竞争力居第4名。河南省广播影视集团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收入增幅居全国领先地位,所属奥斯卡电影院线全国排名进入前10位。戏曲电影艺术片《村官李天成》、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科幻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等获得观众和市场的高度评价。《快乐星球》系列小说和漫画,也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二)文艺演出业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舞剧《风中少林》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并摘取了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不仅把少林文化带到了全世界,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豫剧《程婴救孤》一举揽下全国所有顶级赛事的大奖,并荣获“全国十大文艺精品工程”;歌剧《木兰诗篇》、音乐大典《禅宗少林》等产生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广告会展业较快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国际经贸洽谈会、郑州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安阳殷商文化节、信阳茶文化节、中原书市、马街书会等节会,逐步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知名节会。同时,以郑州为中心的会展业正在广泛吸纳全国性的文化论坛、经济论坛、高科技论坛。 (四)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以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安阳殷墟遗址、商丘古城、温县太极拳、炎黄始祖文化广场等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旅游,以大别山和红旗渠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云台山等山水资源优势开展的山水旅游等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海内外的游客。 四、文化产业的前景以及与银行的合作现状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1.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必然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 - 25% ,消费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第一位,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在美国400家最富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 ,其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 2.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以河南为例,“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左右,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7%左右。同时,相应的系列政策配套正在逐步推出。文化强省的产业标志为:文化产业比较发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 (二)文化产业与银行合作现状 1.商业银行尚未对文化产业形成系统规划。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没有作为一个产业进行系统思考和统筹安排,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地位的传媒出版领域,文化旅游逐步进入视野,其他文化产业领域较少涉足。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文化产业的合作抱持审慎态度。 2.商业银行与文化产业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商业银行对现有的有合作关系的文化产业,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存、贷款和结算等基本的银行服务,即便是贷款等传统产品,也因为抵押、担保等落实困难,最终不能到位。商业银行与文化产业合作中的创新还比较少,特别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及时响应。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的文化产业数量还不多。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银行对策 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充分认识,对这一即将形成的支柱产业,要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强统一的规划、协调,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运作规律和重要企业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产品和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要、引导客户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使文化产业成为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的新的增长点。近期的工作首先是围绕重点文化企业,谋求合作上的新突破,要积极关注河南文化强省的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健身、杂技表演、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等六大优势产业。 (一)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走向资本市场 文化产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可以筹措大量资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上市有成功的范例,河南省正在积极推动,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报业、出版、广电单位尽快启动上市工作,加强旅游企业的上市培育。对此,商业银行要积极介入,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对像河南出版集团这样转制完成列入首批上市目录并启动上市前期工作的文化企业。目前,由于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优势或投资银行战略伙伴,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二)大力扶持绩优文化企业发展 存贷款、结算业务是基本的商业银行业务,为大多数文化企业正常运转所必需,也是目前文化产业使用最广泛的金融手段。商业银行要关注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向,帮助文化企业特别是文化企业集团,建立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对绩优企业,要在基本的金融服务工具基础上不断拓展领域,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鉴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可以重点发展财务顾问业务,利用商业银行在客户、网络、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文化企业的投融资、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活动提供咨询、分析和方案设计等服务。从主要提供融资服务为主,逐步实现融资、融智并重。帮助文化企业实现良好的效益,达成经营和投资目标。 (三)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合作模式 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新服务手段。2007年,招商银行发放贷款5000万元,支持电影《集结号》拍摄,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与电影业合作取得成功的案例。事实上,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有相当部分是与商业银行合作的结果。商业银行要积极介入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的制作,甚至知名频道或栏目,如河南台的《梨园春》、《武林风》等,都可以寻求加强合作的机会。目前,商业银行与电影、电视、舞台剧合作的主要瓶颈是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要探讨以电影院线收入、电视栏目广告收入、票房收入等方式设定抵押、实施封闭运作的可行性。 (四)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合作领域 对文化旅游业,一般情况下,旅游景点属于事业单位,归当地政府管理,政府对景点实行预算外管理,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额上缴。景点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其他收入包括补贴收入、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等。商业银行可以与服务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一并加以考虑,并在政策范围内,推动更大领域的合作。广告会展业抓好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把握相关信息,寻求合作的可能性。对文艺演出业,加强与文化主管部门的广泛沟通,探索项目管理封闭运行的可行性。对于网络服务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娱乐业、体育休闲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应积极关注,把握适当的介入时机。共享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成果。 文化产业论文:以文化产业增添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摘要: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即以宏观视野对作为集南京历史文化之大成的玄武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并基于目前存在问题,初步探讨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资源整合;发展对策 在人类社会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以民族文化为单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融合与互动的进程,文化产业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从经济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成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而我国文化的产业化及其文化产业则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目标之后,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优势,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显紧迫。 一、文化产业概述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界定 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概念是由英文词语Cultue Industy翻译而来(亦被译为“文化工业”)。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它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在西班牙叫文化消闲产业,在日本、德国、荷兰、韩国等许多国家叫文化产业,还有叫文化工业或内容产业。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也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注:参见徐浩然,雷琛烨《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我国学界和政府对“文化产业”一词的内涵仍有分歧,但为了统一,基本都将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所规定的内容作为标准,即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可分为3个层次9个类型。其核心层是(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是(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是(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注:参见《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文件,2004年3月29日。)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 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对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球资本一体化进程,打破了生产体系的国家界限,把各个部分重构为全球生产体系,世界市场便不仅充斥着不同国家的物质商品,如汽车、日用品等,而且也充斥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书籍等。毋庸置疑,全球化使当代文化产业呈现出了显著的时代特征: 第一,文化产业的开放性。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与信息社会的快速降临,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加快,使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与拓展空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放射型状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真正的开放性的空间。就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而言,它包容了“以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产业,还拓展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数字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的信息文化产业。就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言,它不仅关涉人的基本存在样式(如生老病死),还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审美、休闲、娱乐)。 第二,文化产业的全球性与地方性。全球化的浪潮,把不同地域纳入到同一的、全国性的、甚至全球性的体系之中,从而促使人们的眼光从狭隘的、封闭的视野中摆脱出来,而把更遥远的地域范围作为自身的关注对象,对更遥远的地域出现的文化现象发生兴趣。就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而言,文化产业又具有地方性。如美国的大片大多数是在好莱坞制作完成的。在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中,地方经济能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这些发展趋势拓宽了地方文化结构,提升了地方文化竞争力。 第三,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在全球性的竞争压力之下,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样态日益呈现出了创新性的特征,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必须拥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其二,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必须运用业已拥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去创造财富;其三,文化产业必须时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三)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必然打破原有的生产格局和市场格局,文化成为产品、成为商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因此,文化产业的竞争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也是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的竞争。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培养与发展文化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充分显示了文化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行业增加值逐年递增。截止2005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同时,当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10000元大关,在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已经进入3000—5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的增加必然伴随着消费支出增多与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只是刚刚起步,要赶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消费角度来看,在美国与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消费的30%以上,而在我国,家庭消费支出仅有148%用于文化消费。从生产角度看,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在英国, 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日本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2000年达到85万亿日元,占GDP的17%,仅动漫业的年产值就在国民经济中占到第六位。而我国文化产业(包括相关产业)总增加值仅占GDP的4%,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注:参见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潜力巨大,又任重道远。 二、玄武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条件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核心城区,玄武曾是东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宫阙御苑所在地,中山陵、总统府、玄武湖、鸡鸣寺等闻名全国的景点荟萃于此,六朝、明清、民国等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厚积于斯,有重点古迹、文物保护点72处,占全市主要文化旅游资源的40%以上,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区域内有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40余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众多公共文化场所,可谓科教发达、人文鼎盛,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 (二)发展情况 近年来,玄武文化产业已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形成以长江路文化一条街为龙头,以1912民国休闲街区、毗卢寺佛教文化、总统府、梅园新村现代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产业体,特别是1912民国休闲街区起到了全面提升品位,彰显新都市独特个性的作用,以其独特的资源与区位优势相结合,成为浓缩南京城市人文精华和历史发展风采并引领时尚的城市客厅。但整体而言,目前资源挖掘利用力度还不够大,文化产业还没有产生较高的知名度,经济贡献率还不高,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与其在南京市文化资源中所处的地位还很不相称。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挖掘整合力度不大。多年来玄武文化旅游品牌就是中山陵、总统府和玄武湖等著名景点,不少六朝、明清、民国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整合与宣传展示,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吸引力,游客很难“旧地更重游”。二是产品创新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是产品,它决定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玄武目前文化产品大多是旅游观光型,以体验经济为代表的文化休闲、创意产品虽有一些开发,但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三是投资渠道单一,开放程度不高。目前,玄武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财政仍是主渠道,没有或缺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而且,玄武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刚刚起步,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也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三、玄武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基于玄武自然禀赋和发展现状,发展文化产业要首先突出文化旅游业,进一步深入挖掘山水城林自然资源和六朝、明清、民国等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打造长江路文化街。完善沿街10大文化景观(毗庐寺、梅园新村、总统府、中央饭店、江宁织造府、江苏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等),全面建成融艺术展览、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江苏文化第一街。高标准建成江宁织造府,深度挖掘该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进行相关的《红楼梦》、云锦、皇家文化等文化产业开发,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和经营特色的著名品牌,使之成为国际一流的红学研究和云锦织造研究基地,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一个高层次文化交流与享受的休闲去处。重点实施梅园新村历史街区改造,修建、恢复具有利用和保护价值的优秀历史建筑,建成钟岚里休闲街区,最终把该地区打造成文化气息浓厚,并与周边梅园新村纪念馆、总统府及1912休闲街区相呼应的又一特色商业街区。 二是建设环玄武湖旅游风光带。依托明城墙,加快建设“明城汇”文化休闲街区,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建成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品交易等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休闲商业街。目前,该街区一期已成功运营,二期开发建设正加速推进。加快九华山景点开发,完善北极阁风貌区功能,积极跟进南都水乡项目,利用火车站广场、药物园、情侣园等景观资源,精心打造整体联动、国内知名的“观山、亲水、登城、听钟”生态旅游风光长廊。 三是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围绕长江路上的各主要旅游景点,建设古玩字画、旅游产品等特色市场及旅游中介市场。结合中山陵环境整治,在孝陵卫、卫岗、王家湾等风景区出口处发展旅游服务特色市场。在各景区配套建设各类服务设施,积极挖掘、推出六朝宫廷宴、红楼美食宴、民国公馆宴等特色餐饮服务,变游在玄武为食住在玄武,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参与度。 (二)发挥科教优势,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慧密集型的新兴领域,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对于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玄武区来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对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依托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动漫走廊和江苏文化产业园,重点建设涵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像制作、艺术创作、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传媒印刷等文化产业的孵化和培育中心,打造宁栖路文化创意产业街、板仓街文化特色产业街区、中央路300号休闲产业园、威孚金宁都市产业园、南汽都市产业园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 二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现代文化设施和资源,培育演出市场,发展设计、咨询、评估、调查、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扶持一批国内领先、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发展潜力和重大创新意义的文化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品牌。 三是整合高等院校、文化企业、社会机构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影响的教学和培训基地,开展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拓展融资渠道 依据玄武实际,制定《玄武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建成结构合理、政策体系健全、运行质态良好的运行框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 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层面上的领导作用。成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力量。规范各类文化企业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在部门、企业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和贯彻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调整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广开筹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 文化产业论文:发展文化产业品牌浅析 文化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信息化和科技化、人文化和知识化的创造与消费的社会背景下所建构起来的新理念和新产业,同时也是一种在文化与经济实现相融互渗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新实践与新发现。它以创新为灵魂、以广涵为特点、以提升为手段、以增值为目的,通过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为经济注入文化的内涵,对多种产业进行整合与提升,从而在二三产业的衔接、融合、易质与再生中实现创意化、高端化和增值服务化:它以促进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并通过文化这个介质的特殊作用而在全社会推动精神与智能的发展,实现社会机理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升值。上述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均衡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时代选择,文化产业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它使我们觅得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发展之路:既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全方位的。因为文化不仅涵寓着知识、技能、科学、伦理、道德与人文,而且也越来越主宰着经济的运行机制、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代表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分析郑州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但是,人们对它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统计局在与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一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三是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四是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五是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需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六是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它应该具有提升人类生存,尤其是生活品质的内涵,更应该注重于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的内涵;二是它应该具有可以进行商品性生产、流通以提供人们消费的特性;三是它应该与虽然可以提供人们消费但同时又具有商品性特征的某些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公共图书馆)相区别。 二、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拉动内需、促进文化消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4.2%,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8%。经初步核算,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市gdp总量的4.3%。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经济优势。 1、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础项目。以全市跨越式发展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重点项目为着力点,着眼培育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指挥部先后组织实施了嵩山实景演出、中华炎黄二帝巨型塑像、郑州日报印务发行中心等16个重点文化产业带动项目。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期工程投资1.5亿元,项目于建成。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炎黄广场投资1.3亿元,建设完成,炎黄二帝塑像及山体夜景照明完成。郑州日报社印务发行中心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主体施工完成。大河宠物文化公园一期工程总投资3亿元,主体已建设完成,部分区域的招商工作完成。中牟雁鸣湖生态风景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大部分建成,累计完成投资2.87亿元。沿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战略规划编制完成,郑州沿黄河南岸一带地区将打造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产业带。 2、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这几年,我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成功推出一系列的文化精品,大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一是在演艺业上。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生产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和《云水洛神》、郑州天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推出的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带动了全市演艺业的升级。《风中少林》开创河南大型原创舞剧的先河,连获多项大奖,并成功走向国外,今年1月到2月份在澳大利亚的 堪培拉、墨尔本、悉尼成功演出33场,历时40多天;《云水洛神》今年4月份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反映很好。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走出了演艺业与旅游业共生共赢发展的新模式,去年克服旅游市场下滑的不利影响,完成收入2200万元。二是在影视业上。大型科幻少儿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填补了我国大型科幻少儿电视剧的空白,受到全国少年儿童的普遍欢迎,已生产三部共156集,第四部正在创作之中。历史题材电影《鸿沟》、《黄帝》和电视连续剧《豫商康百万》、《美丽潘郎》等正在抓紧筹备。三是在动漫产业上。“小樱桃”动漫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小樱桃”动漫图书出口国外,动画片第一部26集于去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形成了以漫画、图书、杂志、动画片为核心,以“小樱桃”饮料、书包、糖果等衍生产品为支撑的产业链条,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河南基地)由郑州小樱桃卡通有限公司承建。四是在文学艺术上。郑州百花园杂志社坚持倡导和规范小小说文体,培养和造就小小说作家队伍,形成了“小小说”一流的刊物质量,使郑州成为全国小小说的中心,《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成为全国小小说的品牌。 3、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聚集区)。为了加快我市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开发,我们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文化产业集中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登封嵩山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将全面挖掘嵩山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重点开发少林禅武文化、儒学文化、道教文化和古代天文文化,建设国家一流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内的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未来计划投资100多亿元。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小樱桃动漫创业中心、动漫衍生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项目正式启动,小樱桃动画片第二部、第三部的创作生产正在进行。三是完成了沿黄河文化产业带规划。产业带将通过保护、开发黄河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形成黄河南岸集文化、生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区域。四是郑州天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是启动建设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园区以发展动漫设计、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主,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已有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7家动漫影视传媒公司入驻。六是启动中华文化园建设。园区将保护古荥阳城为核心,依托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展示郑州历史文化。 三、郑州发展文化产业品牌中的问题 郑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6亿元,增长12.2%(现价速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1%,高于全省近一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9%。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实际增长50.8%,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5.4%,共有从业人员4.3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5.9%。相关层实现增加值44.4亿元,实际增长5.0%,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3.7%,共有从业人员9.2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4.6%。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30.3亿元,在该层次中最多,同时从业人员以2.9万人领先。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5.4:10.9:53.7,从业人员之比为25.9:19.5:54.6。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可喜,增长幅度较大。无论是实现的增加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都增长迅速,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增长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在增大。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具体如下: 1、缺乏系统的文化产业品牌建设观念。在品牌建设方面,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模糊,再加上品牌延伸不足,内涵缺失。如郑州,该市的文化品牌大多是孤立的,绵延3,600余年的商文化所赋予郑州的不止是一个少林寺那么简单,而这样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却被人为地忽视了。宝马这样一个顶级的汽车品牌,竟然与服装、表、眼镜、领带、笔,甚至化妆盒等这些时尚产品紧密相连。宝马品牌下的系列生活用品,与宝马车一同诠释出了完整的宝马世界:华贵,同时也是亲近的。阐释品牌精神的意义远远大于现实的商业利益。正确的品牌延伸要建立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之上,比如几乎所有大牌时装都会推出自己品牌的香水,因为香水往往被看作“服装的最后一道工序”。但同时,品牌规划缺失、推进无助,加上品牌设计滞后、人才不足,这些影响了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 2、文化产业品牌推广方法陈旧,推广策略不当。文化品牌是先进文化的结晶。一座文明城市更应当是文化建设高度繁荣的地方,而文化高度繁荣的地方,一定具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品牌,这是由文化品牌的作用及影响所决定的。文化品牌是文化精华的浓缩,凝聚着人们的理想追求,多种文化品牌的叠加效应,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新形象。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依托历史文化的品牌,因历史文化植根于本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品牌推广上,缺乏对文化品牌内涵的深入挖掘、找不准宣传的切入点、感染力和影响力均不强成了文化品牌推广的绊脚石。而在宣传推广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应用是其成效不够显著的主要原因。 四、提升郑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对策 振兴文化产业,应从高起点的文化品牌战略出发,从品牌的核心价值中提炼出品牌战略主体思路,在锻造文化品牌中构建郑州文化品牌的基本框架,形成以低成本锻造文化品牌、高起点构建品牌的战略。 1、树立文化产业品牌意识,贴近时代和生活。锻造文化品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兴市”等发展要求出发,树立文化产业品牌意识。要注意本地市场的培育,依靠本地优势把市场做强做大,更要注意开拓外地市场以及海外市场,只有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文化产业化发展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空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文化品牌的锻造要具有全球视野。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要立足本土市场,放眼全球,将文化品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又要面向本民族、本地区,把这些都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 2、对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文化品牌的锻造应遵循品牌管理所形成的系统联系,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品牌的市场定位,找出品牌的目标市场,并对目标市场作出具体的细分,借助于品牌锻造固存的模式创新来锻造文化品牌。有价值的文化品牌是具有灵魂而富有变化的,它以文化企业所具有的特质和条件进行量身订做,因而具有不可复制性。这种品牌的锻造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它通过成功的市场定位,给企业带来相对稳定的消费群。所以,文化品牌的锻造,一定要以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前提。 3、对文化产业品牌进行科学的系统规划。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不是盲目推进形成的,而是经过科学的系统规划,经系统检验、消费者认同后所形成的。根据文化品牌规划要求的限定,郑州在文化品牌锻造中,一定要以科学的系统规划为基础,依托品牌的系统规划来锻造郑州文化品牌。 4、对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深层的价值提炼。凡既具有准确市场定位,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既是对所确定品牌深层锻造的结果,又是对所确定品牌内在核心价值提炼的结果。依据这一理念,在文化品牌锻造中,一定要以品牌核心价值提炼为重点,借助于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形成独具品牌特色、又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论文: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强烈,运行模式已打破了仅由“国办文化”一家的模式,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一齐上的格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就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作一汇报: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我县文化产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市场比较繁荣。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进入象山经济流通领域已有近二十年,在这期间,我们始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常经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初步形成了音像、娱乐、演出、电影、美术、文物、图书、游艺、网络文化、印刷业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新格局。到目前止,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户)651家,其中网吧87家,歌舞厅62家,卡拉ok音乐茶座25家,书报刊销售出租店108家,电子游戏机室7家,营业性演出团体(个人)11个,演艺场所12家,音像零售出租单位101家,录像放映厅8家,经营性体育项目65家,印刷业164家(包括印刷企业、打字店),美术经营1家。文化市场的繁荣,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数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饮食、交通、宾服等其他三产的发展。 二是文化经营单位发展迅速。象山县新华书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技能,开展优质服务,在坚持图书门市销售的同时,组织人员送书下乡和送书到校,取得了较好的图书销售业绩,近几年年销售额均在1600万元以上,自身实力不断壮大。为培养文艺后备人才,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同时为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于1999年7月由社会力量投入近100万元创办了全市首家艺术类职业高中——象山艺术学校,该校并于XX年升为职业中专,现学校开设了越剧表演、器乐演奏、声乐、舞蹈、宾服等专业,有学生120余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前几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今年更是呈现了火爆的局面,就业率达100%,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县文化馆于XX年开办了艺术培训中心,开设美术、声乐、成人舞蹈等培训班,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县图书馆在1997年创办了以销售图书、音像制品、文具用品、打字复印为主的经济实体——读者文化服务中心,4年来共创利26万元。在此基础上,县图书馆还自筹资金40余万元购置30台电脑,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服务窗口——东海网景(现已停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XX年3月,我们开办了象山半岛演出策划公司,为促进我县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演出公司充分挖掘演出市场,发挥演出经纪机构职能,平均每年引进各种a类演出团体20余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相继引进了乌克兰斯拉夫人歌舞团、黑龙江大庆歌舞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长春长影乐团、朝鲜牡丹峰杂技团等,成功策划了“开渔节晚会”、“黑土情”、“税务之歌”等大型组台文艺晚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我县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利用我县是“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目前正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兴建竹根雕艺术馆“德和堂”来进一步扩大影响;挖掘民间剪纸艺术,包装推出谢才华剪纸,剪纸作品产业化的路子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是旅游与文化结合方兴未艾。歌舞厅、卡拉ok厅等曾经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场所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这些娱乐场所营日趋困难。而演艺市场在逐渐升温,特别是开放式、敞开式的露天广场文艺逐渐被群众接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开发旅游业,以举办“开渔节”、“海鲜节”等具有丰富渔文化内涵的节会为载体,挖掘海景、海防遗址、游客参与度高的海上娱乐活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中国渔村(一期工程)的建成开放和石浦渔港古镇的旅游保护开发,使我县旅游与文化得到了有机结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缺乏较稳定的政策,使有些文化产业一哄而上,如电子游戏机室,XX年我县曾达89家,经过7、8、9三个月的专项整治,压减到26家,XX年又要求进行压缩和兼并,至XX年11月底,已关闭了电子游戏机营业场所19家,收缴整机271台,使全县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压减至7家。对此,文化经营户纷纷反映政策不够稳定。对“网吧”的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是缺乏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几年来我县歌舞娱乐市场经营结构呈现重复式、平面式的粗放型状态,如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机等都是一哄而上,导致多、弱、孝散的局面,最后以撤、扩、并整顿告终。 三是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缺乏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 三、下步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为社会提高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能够涵养税源、解决就业,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大县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目前来说,我县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为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建设服务。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规划,调整文化 产业结构。“十五”末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边缘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行业门类齐全、内部结构合理、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梯度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半岛海洋资源,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改造提升影视娱乐业、演出业、体育健身业、图书音像发行业等传统文化产业,使之成为象山文化产业的支柱型产业。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提高文化产业档次。目前我县文化经营单位存在规模孝档次低等现象,今后在审批过程中应注重这个问题,切实加强引导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内在动力。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区分性质,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市场主体转变,造就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将充分发挥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出版管理、文物保护、著作权、专利、版权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做到“以管理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加强对文化经营户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推进我县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工作。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是搞好事业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要有一大批既懂文化管理又悉产业经营的人才,我们要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文化产业论文:浅析强化文化产业新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建设克难奋进,稳步发展。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文化职能部门按照市委四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努力开拓、文化产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文化产业机构866个,从业人员68633人,资产总额超过26亿元,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前,我市的文化 产业应抓住机遇,借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外文化产业的崛起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对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起到其独特的积极作用。金融危机之时,经济会出现低增长与高失业,社会消费心理随之发生变化,而积极的文化娱乐则可以给经济震荡中的人们一种精神安顿、慰藉与希望。考察外省、外市在经济危机时期的战略调整,不难看出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我市文化产业如何应对本次金融危机?这是大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应该紧密跟踪、深入分析、不断调整应对步伐。本人与不少文化产业经营者讨论,根据以往经验,并结合现阶段文化产业特征,特提出以下思路:一是做好项目内容,稳定与扩大市场;二是降低营运成本;由于广告缩减影响媒体收入,企业应该在降低自身营运成本上下功夫,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必要情况下调整人员及机构,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三是开拓新收益渠道。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文化产业可以拓展到不同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进行其他关联产业的开拓,抓住相关产业“抄底”进入机会;从宏观来说,拉动内需也是必然之势,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在扩大内需同时,市场需求就会跟着放大,文化产业也应该进行相应的产业战略布局;五是文化产业有必要做好更长远的准备,以应对这场金融风暴。各企业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性质、资源结构、战略需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回避风险,寻找战机,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六是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动与文化产业的调整或许会给我市文化产业、企业的海内外直接投资带来机会。通过理性地判断,积极入股,融入国际文化产业机构,如音乐、舞蹈、书画等,推动企业的战略提升。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文化产品生产的初始成本较高,但它的产品复制和传播成本很低,其销售与传播的规模越大,效益就会越高。与物质产品的收益规律不同,文化产品呈现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文化产业主要依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与智力资源,在不消耗或很少消耗物质资源或能源的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产出,拉动经济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贡献。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够充分实现,通过及时而恰当的文化产业政策来推动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是许多发达地区的共同经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与引导,这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意识形态属性有关,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人们的信心与凝聚力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因素。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文化产品与服务具有公共消费品的特征,文化产业的市场水平与区域内群体的日常生活方式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不仅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就业机会、带动现代服务业、拉动对外文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新型产业,正好符合当前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社会消费、改变出口门类的要求,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支柱产业。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其在各领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规避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或问题,为有关交易行为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序、公正的市场环境。文章主要从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入手,阐述了工商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对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以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作用 1引言 工商行政管理是对市场加强管理的常用手段,其在维持稳定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转型已进入成熟阶段,在这一趋势下,企业和消费者,深刻意识到工商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手段,其对推动自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且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加剧,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在经济发展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逐渐彰显出来,需予以足够的重视。 2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2.1对经济的管理操作 经济领域内的企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而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对象即是广大企业。针对企业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其所开展的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督;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困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及时予以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协调社会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规范或督促企业的经济行为,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2.2协调服务 协调服务是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所具备的一项特色行政服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将企业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的枢纽,其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服务性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具体做法为:对企业与消费者各方的需求进行明确,并通过整合当前的市场资源来满足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以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 2.3建立良好的信誉制度 新时期,应将我国经济结构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在企业与消费者进行市场交易的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商品质量或其他纠纷问题,对企业信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此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发挥其相应的职能,对双方在交易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 3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在于监督和服务,同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还要完成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从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保障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新时期,经济结构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思想进行了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和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基础和动力,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监督和服务这两大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补充、共同存在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依靠自身调节,还应借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具备的制度调节、政策调节、管理调节等,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宏观调控手段,以促进和保证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市场经济结构主动转型的目标。 4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1强化市场监督 强化市场监督是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比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对企业实施市场监管制度和商标注册等级制度来规范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充分体现出了这一基本职能的价值。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给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实施了市场竞争管理办法和商标注册管理办法,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企业由于自身利益问题而破坏市场竞争规则,造成市场秩序的不稳定。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垄断不公平的交易或竞争行为。在我国市场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采取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竞争手段,扰乱了市场秩序,针对这种情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管和处罚,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2)保护企业商标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商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若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商标进行保护,则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采取有效手段对企业商标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完善分类监管制度,进而促进整个监管体系的精细化发展。(3)加大打击违法广告行为。广告是企业常用的宣传手段,但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广告的信息或作用进行造假,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净化整个市场环境,应加大对违法、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稳定发展。 4.2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水平、信誉程度等的主要指标,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向消费者宣传有关的法律知识,并确保消费者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自身维权中,以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稳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意义,有效强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4.3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 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可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这对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操作主体,是将政府与市场联系起来的桥梁,政府可通过调整价格、改变供需关系等形成价格机制,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督。 4.4强化了企业管理的力度 企业应真正意识到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因此,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下,企业需在结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财会等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完善,以从管理层面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有效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序、公正地进行,故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奠定基础。 5结论 综上所述,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合理的干预与介入下,对市场秩序与经营环境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自身执法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确保其自身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以做好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和监管者。 作者:宋萌 单位:保定市投资促进中心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浅议 摘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其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改革实践道路上,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漏洞日渐显现,急需要进行合理化解决,科学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用,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长远道路。因此,本文客观分析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探讨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现状;应对措施;分析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在国家市场监管职能中,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是其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组成元素,也是新时期工商行政部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自身在监管社会市场方面职责的客观呈现。单从管理内容上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已有了全新的变化,并不是刚恢复时的传统执法,在多方面作用下,已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管理职能体系,有着统一化的目标,极具特色,符合时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市场体制改革作用下,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范围进一步拓宽,不再培育、监管集贸市场、个体私营经济,科学维护社会市场经济,加快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已成为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当下,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体现在不同方面,发挥着多样化的作用。 (一)准入与监管市场主体,维护消费者权益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市场主体准入涉及到不止一个政府部门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包含其中,需要科学登记、管理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认真履行相关职能,即明确市场主体与经营资格,换句话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准入市场主体方面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同时,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之一。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比如,质量、食品经营行为,需要依法处理一系列不合理经营行为、食品质量申诉举报等,严厉惩治经营者的违法行为,确保市场中的各类商品质量达标,确保各类食品安全,依法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维护市场秩序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科学的自动化调节。但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市场主体呈现出趋利性特点,而市场机制自身也存在某些缺陷性,市场秩序无法自动实现“有序化、规范化”特点,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作用,对其进行合理化干预。政府部门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根据市场各方面发展情况,制定并将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有重要的法律保障,维护好市场秩序。在这一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参与其中,履行相关职责,监管市场、行政执法等,进而,依法维护好市场秩序,确保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等落到实处,科学规范市场主体各方面行为,比如,经营行为、竞争行为,确保社会市场经济在一种“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维护好市场秩序是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也是贯穿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始终的关键性任务。 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我国行政管理部门制度、政策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我国经济形式日渐多元,分工日渐具体等,行政管理部门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2014年,为了响应国家在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以及改革机构方面的会议精神,我国各省也纷纷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化的改革方案,工商、质检等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基层一系列部门得以有效整合,比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当然,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包含其中,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运而生,其在肩负原一系列部门职责的同时,还会对地方政府负责等。在此基础上,商事制度、市场监管调整等方面改革日渐深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更好地面对来自各方面挑战,比如,服务发展、消费维权、行政执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多方面作用,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是履行工商职能的关键点,在多方面主客观因素作用下,其职能转变具有鲜明的滞后性特点,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急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科学转变职能,也就是说,在新形势下,科学转变基层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尤为重要,其体现在不同方面。站在理论的角度来说,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着市场监督的职责,其高效运行是全方位动态监督市场的重要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促使不同行业、领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职能转变利于科学维护社会市场秩序,不同层次社会大众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各方面情况,提高对其的认可度,理解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开展的各项工作,确保一系列工商执法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日常一系列执法工作顺利开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进一步提高其社会地位。 三、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现状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管理理念落后 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部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没有综合分析自身运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职能转变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职能定位,没有全面、深入市场,做好各方面调研工作,导致职能定位存在偏差,不符合时展的客观要求,不利于其充分履行自身各方面职责。同时,由于长时间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部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仍热衷于采用传统单一化管理制度,导致在职能转变中,不注重自身管理理念的转变,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理念,有着浓浓的计划体制气息,而这不符合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也不利于其职能的科学转变。 (二)职能设置宽泛,职能分工过细 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大部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设置职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很多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把自身职能设置地过于宽泛,市场监管的各方面都包含其中,但资源并不充足,无法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科学分配各项工作,日常运行过程中,所开展的工作有着较大的跨度,涉及范围广泛,无法对合法经营、违法经济行为等进行全面、深入查处,导致工作效率、执法质量不高。同时,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职能分工过细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权力交叉现象普遍化。由于分工过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混乱,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极易导致内部权力处于分散状态,影响市场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执法形式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行政成本,无法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职能缺位 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我国基层工商管理部门职能、任务频繁增加,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很多方面都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比如,监督市管理市场、服务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基层工商行政管理理念以及职能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其各方面能力明显提高,但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职能缺位问题不断显现,其体现在不同方面,不利于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职能。1、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始终是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其大都出现在农村偏远地区,种类多、数量大是其显著特征,部分地区假冒伪劣产品已泛滥成灾,甚至出现相关的产业链,严重扰乱地区市场秩序,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部分消费者辨别假冒伪劣产品意识薄弱,经常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是假冒伪劣产品,但大都和经营者进行私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无法获取相关线索,不利于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导致地区假冒伪劣产品问题日渐显现,这和职能转变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缺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不同层次社会大众谈论的焦点问题。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比如,行政资源缺乏,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无法将对应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导致其形式化,食品市场主体监管难度较大,尤其是农村地区,有着较大的流动性,售卖场所不固定,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无法根据相关规定,全方位动态监督管理市场中的各类食品,导致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无法从根源上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农村售卖食品经营者大都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食品安全事故防范意识薄弱,不具备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货过程中,大都不会索要发票、进货单据,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将很难找到责任人。对于这方面来说,急需要科学解决职能缺位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自身多样化职能,多角度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隐患问题。3、缺乏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从某种角度来说,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缺位和缺乏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部分地区政府部门为了保护地方经济考量,没有积极配合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上各项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加上当下其又回归地方,在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管理之下,其各项执法工作的开展极易受到地区政府部门的牵制。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某些强制手段,科学保护公共利益,最大化降低执法风险,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行政强制措施执行难度。此外,由于部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不具备扎实的执法程序知识,常将罚款作为处理违法行为的关键性手段,并不是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对当事人进行针对性教育,避免再次发生该类经济违法行为。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常借助自身已有的经验,来处理类似的违法行为,忽视了程序的重要性,导致执法风险频繁出现。 (四)职能越位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极易出现职能越位问题,即职能扩张,履行一些不在自身职权范围中的职责,激造成职能定位不准确、模糊化,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职能空缺问题,为职能越位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一旦出现职能越位问题,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极易将自身可以支配的资金投入到不合理的相关项目中,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无法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四、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应对措施 (一)正确认识,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全方位正确认识职能转变,准确把握职能转变难易点,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确保职能转变一系列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科学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身作则的基础上,依法行使自身权力,将“依法行政”理念落到实处。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入到群众中,尤其是农村地区,采用多样化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不同层次群众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确保自身多样化职能发挥、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此过程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内部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强化执法人员的行政意识,制定科学的责任制,层层划分,明确内部不同岗位人员职责,有效防止“权、责、利”模糊化,提高自身执法能力的基础上,确保职能转变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要坚持“市场监管、为民服务”等理念,要根据各方面情况,围绕社会市场,开展多样化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将民生问题作为自身日常工作的关键点,要坚持“教育在先、规范为主”的原则,规范处理各类违法行为,确保社会市场处于高效运行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自身服务意识,依法履行自身各方面职责,加大对市场监管力度的基础上,严把市场准入,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科学设置职能,简化内部职能 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规范关键性职能特别重要,是基层工商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保障。我国要根据各地区发展情况,结合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化引导,准确定位职能,优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要求他们根据市场动态变化以及自身职能,科学设置职能,避免其过于宽泛,确保内部不同岗位职责明确化,避免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尤其是关键性职能,确保其更加科学、合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自身具有的市场经济监管职能,科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相关体制建设力度,维护好各方面权益,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在此过程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内部运行情况,科学简化内部一系列职能,为实现资源合理化整合提供重要保障,尤其是不重要职能,充分展现职能转变的重要作用。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科学简化重复的职能,确保其他一系列职能能够顺利实现,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避免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降低职能转变过程中各方面支出的成本。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科学弱化某些指导管理职责,比如,某些社会团体,科学整合内部已有的各类资源,最大化提高其利用率,确保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要多层次总结各方面经验,优化调整职能转变内容,科学转变自身职能,促使内部各机构处于统一化的网络结构体系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学开展一系列职能转变工作。 (三)注重职能分工 在新形势下,社会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极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执法难度增加,这就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职能转变道路上,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将职能分工放在关键性位置,注重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要根据各岗位要求、特点、内容等,进行合理化职能分工,将一系列职能转变工作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职能转变具体要求,明确内部各岗位权责,对执法人员提出针对性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行使自身各方面职能,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最大化提高执质量,将“为民服务”理念落到实处,加大对企业等监管力度,严厉大力打击、整治假冒伪劣行为与食品安全问题等。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科学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作用,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能,从根本上维护好底层消费者自身权益,避免多样化违法取材行为频繁出现,科学规范社会市场秩序,确保社会市场竞争更加“公平、公正”。基层工商行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履行的各项职能,明确不同岗位人员在履行职能中具体任务,从根源上科学整治各类违法行为,尤其社会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假、脏、乱”问题,综合政治各类不良风气,对于关键性环节来说,要进行专项治理,加大对一系列不合理经济行为打击力度,比如,走私、传销,全方位动态监管市场流通环节,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使地区各类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核心产业,促使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大部门制度建设力度 从某种角度来说,职能科学化转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一系列职能转变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必须坚持相关原则,立足基本国情,根据自身各方面运行情况,优化完善已构建的制度,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完善各项制度,监管制度、执法制度等,优化完善管理方法、执法方法等,确保内部各方面数据信息更加透明化。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必须积极参与到制度建设中,要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意见,优化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市场监管机制更加科学化,将内外部监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引导社会大众舆论、媒体,借助多方面力量,促使当下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职能。在此过程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建设自身制度,注重内部各方面信息的透明化,全方位动态监督管理市场运行环境,借助社会大众的力量,科学监管内部不同岗位人员,使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优化利用多样化的监督管理手段,将执法工作落到实处。此外,我国立法机关要根据将各地区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的法规,根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特点、性质、职能等,制定合理化的整体规定,将制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说,需要多层次科学实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时汇报日常工作中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实施情况,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不断加快地方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力度。 (五)优化完善工商法律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作为法制国家,我国必须统筹兼顾,运用发展的眼光,根据相关规定,站在执法的角度优化完善工商法规体系,有效指导一系列职能转变工作,确保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能够借助工商法律体系,开展多样化的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科学惩治各类违法行为。同时,在职能转变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多层次培养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强化其法律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技能,多层次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成为新时期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执法人才,更好地作用于职能转变。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必须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我国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职能转变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优化完善工商法律体系,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全方位科学引导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确认识职能转变,科学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合理设置职能,简化内部职能,注重职能分工,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等。以此,确保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顺利转变,充分履行自身多样化职能,实现最大化的职能效益,不断提高自身为民服务水平以及能力,维护好社会市场秩序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促使社会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不断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作者:周鑫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大数据技术下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 摘要: 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人类推入了大数据时代,近几年,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大数据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数据技术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优化工商行政管理的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大数据;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 1引言 大数据技术的产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医疗、教育、金融、军事、国防等,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和数据联系比较密切且频繁的工作,包括对各个工商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备案管理、执行各种工商法规等,并且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处理等。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想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将现代的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助推企业的规范化稳定快速发展。 2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技术是在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中进行分析、处理和检索等过程,提取出对当前工作最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大数据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2.1处理数据的信息量巨大 如今我们所说的大数据比以往我们所说的海量信息的数据量还要大的多。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超过24PB字节的数据,这意味着其每天的数据处理量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几千倍以上。 2.2数据类型多样化 在大数据中数据类型错综复杂、包罗万象。其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和半结构性数据等。如表格数据、图形图像数据、音频视频数据、金融交易数据、电子邮件数据以及通过聊天工具产生的数据等等。只要我们可以接触到和了解到的数据几乎都可以囊括在内。 2.3大数据信息资源的价值参差不齐,不好确定 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实时分析功能将大数据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地体现出来,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最有效的数据资源。四是处理数据的快速高效性。如今,数据的网络传输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远程实时数据流的控制。大数据必须有很高的扩展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匹配,才能发挥出其更大的利用价值。 3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3.1以传统工作模式为主,大数据分析不到位 从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引入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方法,但是在工作模式上仍然比较传统。在进行数据信息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仍然按照填表、存入电脑、统计分析三步走的传统工作模式。另外,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收集数据信息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的大数据技术人员网络传输技术做支撑,在数据处理方面很难做到对有利用价值的信息的高效检索和提取。 3.2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缺乏技术支撑 像图像摘要技术、互联网搜索拦截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磁盘恢复与解密技术、数字认证技术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应用和数据,在工商系统既无采集也无积累。由于没有充足完整的数据信息量做支撑,工商信息化还处于相对简单和小规模的阶段,依托海量数据或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应用、动态应用暂时还不存在。 3.3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处理大数据信息资源的要求 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现有的宽带传输速度难以支撑大数据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传输,硬件设备的云计算能力、联机处理能力、大用户量访问承受能力都还有待尽快提高。视频设备、电子监测设备、语音设备、移动电子设备、传感设备等新型应用还有待深化和普及。 4大数据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的优化策略 4.1创新工作模式,提高信息共享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商行政管理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企业发展速度的要求,必须进行改善和创新,首先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信息共享意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实现信息的有效价值最大化。其次是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这是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必须加强大数据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化素质过硬、技术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团队,实现大数据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反馈,及时规避不必要的财产和人才损失。 4.2引入现代化数据信息采集技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信息处理意识,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视程度,积极引进先进的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统一的工商系统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六个方面。从满足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来看,它们必须是能够满足宏观决策层面对大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的需要,工商部门主要的市场准入、监管、执法指标的核心数据采集标准;必须是能够兼顾微观监管执法层面迅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地方性需求的需要,真正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 4.3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进程和工作效率。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是在数据采集方面,还要在归纳分析方面进行作业。建设好基础的硬软件设施,有效保证云计算等各种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的正常运行,就一定能够有效的保障大数据技术合理的运用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上。 5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同时也给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更快地适应大数据技术的时代,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的通畅进行,从而节约成本、提高工作的时效性。相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科技化,越来越智能化。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商行政管理对于其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终分析,工商行政管理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发展;作用;研究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合法性,政府部门针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一定的行政监管。在此现状下,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并且推动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以及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当前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1.工商行政管理特点 1.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商行政部门针对企业进行一定的行政管理监督。此类行政管理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此类强制性,主要为法律方面的规定。通过法律规定,赋予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权力。通过此类措施,强制性的进行企业发展的监管。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此类强制性适应于任何性质的企业。以此体现,法律的全面性和公平性。1.2具有行政处罚的权利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除去行政监管权力外,还具备一定的行政处罚权力。此类处罚权力,主要包括缴纳滞纳金、罚款,性质严重可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因此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权力,也为主要的作业特点之一。此类权力在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的实际落实效果。 2.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实际发展中存在的策略性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并且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平衡经济的发展、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引导提升企业的发展方向、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加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此类作用,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2.1平衡经济的发展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区域环境现状,经济基础现状等。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的差异度较大。在此现状下,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并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针对企业开办的优惠政策,进行有效的改善。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的,保障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2.2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收益现状以及经营现状,对于后期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部分企业在为了保障自身收益,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违规作业现象。针对此类现象,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通过针对企业运行现状的监管,以及相关的年审计划。有效的监管企业的经营合法性,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以及法治社会的稳定推进,保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 2.3引导提升企业的发展方向 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除去因市场自身需求变化产生的影响。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政策类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也较多。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决策等方面的影响。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度较差。无法有效地跟进市场的发展,最终造成了企业发展缓慢,甚至面临市场淘汰的现状。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政府部门在此现状下,通过有效的行政引导监管。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发展现状,并针对企业的改革升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稳定性。 2.4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的发展由若干企业的发展组成,因此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可以体现经济的发展现状。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企业的稳定发展,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使得企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决策现状具备较强的准确性。 2.5加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国在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由于法律监管落实的问题,部分企业还存在违规作业,违规经营的现状。最终造成了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存在较大的问题。针对此类现状,工商行政管理通过宏观监管调控,有效地保障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理。以此发乎监管法律的权威性,促进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6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的经营目的为盈利,盈利的主要对象则为广泛的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在监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市场运行现状的监管。企业如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出现消费欺诈现象。消费者可通过工商举报的方式,进行欺诈或其他不良消费现象的举报。工商行政部门,则针对举报现象进行处理,最终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结束语 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稳定收益意义重大。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具体分析,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主要为经济平衡发展、经营合法性、市场良性发展、经济发展稳定性,以及保障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宏观分析,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市场化的合理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沈宏达 单位:杭州卓鹏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工商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研究 摘要: 基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下,为了确保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逐渐提高了对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基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新时期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相应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以提升自身的执法水平,并助力于市场经济秩序监管机制体系的完善搭建,亟待解决。本文基于新时期背景下,针对工商行政管理如何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确保社会经济实现有序且健康发展,就需要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转变思想,实现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创新,进而才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强化自身的监管执法水平。而面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则成为了工商管理工作适应新时期管理环境的最佳途径。 一、当前市场经济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而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是以自身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能的发挥来服务于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谐,具体监管对象为市场交易的行为。在此过程中,要想实现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首先就需要明确市场经济体制所具备的特征,具体而言,共性特征包含了:以市场机制的运行来促使生产要素实现流动,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实行的是自主经营且自负盈亏;同时,政府作为调控主体,不允许进行直接干预,而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依法进行。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为:基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的、按照现行的分配制度进行分配,同时,以宏观调控为基础,形成了统一开发且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并实施了法治经济。 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工商管理工作中,呈现出了较强的政策性与综合性,承担着行政执法之职能,且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在我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承担起自身职责。而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一,基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形式下,加上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逐步深入,促使相应监管主体成分与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且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第二,随着营销网络格局的形成,整个营销市场变得更加得开放,且相应的营销渠道也越加的多样化,而这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相应监管的市场范围扩大;第三,在现代化经营模式下,经营方式随之呈现出了信息化、网络化等特点,而对于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同样需要在市场监管中提高科技含量;第四,在国际市场形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越加激烈,工商执法监管的难度加大。 三、新时期工转变商行政管理方式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并实现对市场各类主体的全面监管 在思想的转变上,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与相应秩序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在新形势下工商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并实现监管对象与范围的科学界定。在此基础上,实现实现思想认识的统一,也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与要求,提升自身的大局意识,以切实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还需要实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全面监管,针对市场主体的准入与退出、竞争与交易等行为实现全面监管,并强化行政执法力度,以保证市场经济主体实现公平竞争。 (二)实现监管执法方式的创新 在传统工商行政管理进行执法的过程中,因管理理念的滞后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性,使得静态的事后管理方式弊端随之凸显,相应行政执法与监管的质量与效率偏低。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式下,要求相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动态化管理理念出发,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相结合,以系统化管理的实现以及相应内部职能机构的合理设置,促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自身监管与执法职能的全方位落实,确保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和谐且健康有序发展。 (三)依法行政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在实际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于“三个有利于”下实现各项监管执法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行政,实现对市场各个参与主体行为的规范,加强对各项登记审批工作的管理力度,促使符合条件的主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针对三无企业加大执法力度以实现彻底取缔,同时进一步开展打假打私,在反不正当竞争的同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对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维护,针对传销等活动加大执法打击力度,以此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下,对于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需要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在明确市场经济现阶段特征以及自身工作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思想,实现对市场各类主体行为的全面监管,并进一步创新监管执法方式,依法行政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以此来发挥出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作者:高彬 单位:中国农业出版社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工商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浅谈 1.工商行政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工商行政管理作为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重要部门,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主要是在工商管理的职能定位上和市场失灵上来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为:(1)从职能定位上分析,工商行政管理间接的促进着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工商行政部门通过维护市场进入规则,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格,这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其实,有企业为了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经济资源和市场份额进行排他性的抢占,正常的竞争行为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就会破坏和扭曲市场,所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是通过维护市场竞争规则,规范竞争行为,保证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在市场竞争机制中正常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最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维护市场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保证交易公平有序,创造有利于市场供求机制的价格机制正常运行的社会信用环境。(2)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和执行市场准入标准,贯彻产业整车,优化产业的机构,引导经济资源在产业之间进行合理整合重组,优化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的低效配置,保证市场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2.改善工商行政管理,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2.1高中层以宏观启动为主,保障资源运用的优化 在整个的工商部门,高中层需要决策启动大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首先,工商管理的管理者需要明确国家政策在工商行政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将国家政策落实到各个实处需要高层协调工作,但是也要为基层执法机构编制良好的条件,使得企业获得更优秀的人力资源。其次,工商系统内资源配置的结构的调整也需要高、中层慎重决策,例如出企业内出现财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或者是“倒挂”现象的,这些需要很大调整的情况,中高层需要经过慎重严肃的讨论,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得企业度过这一难关,保证企业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运转,健康快速的发展。最后,高中层需要统一规范,通过详细的整合,改善企业内资源管理体制,做到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的装备配置和管理规范,保证从上到下根据统一的体制进行,促进了企业的统一化,保障了企业井然有序的运行,如果企业出现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也可以有科学合理的体制来解决问题,保证企业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2.2推行行政机构的改革,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加强执法监管队伍,确保企业正常运行。同时在基层一线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编制问题,必须慎重考虑,加强对其编制的扩充,使得执法机构和人员适应高密度和大强度的执法需求,积极推行职能转变、推行行政机构的改革,保证政企分开和简政放权体制的进行,强调企业内层级分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高层需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实施国家政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政策灵活变通使用,并且还要定期对中高层人员进行专业水平培训,加强中高层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中高层人员需要集中精力依法行政,把应该下放的权利大胆的给基层人员,把该管的事务落实好,积极引入干部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奖惩机制来对中高层人员给予压力和动力,使得各类人才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得人才价值的体现。工商行政部门还需要将高校行政作为最终目标,积极消除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解决作风问题,改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而追求科学合理的企业体制。 2.3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平,保证无形资源的优化配置 无形资源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现代资源的核心部分,它的潜能巨大,通过在各级工商部门各个行政环节,全面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借鉴国外行政管理的先进手段,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技术成果,将这些技术成果应用到行政管理中,灵活运用其中,保证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服务,减轻了管理的压力。同时,国家还要对行政法规不断完善,努力解决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减少随意执法造成的行政损伤情况,企业要善于利用国家政策、法规的力量引导企业内资源流向,合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保证企业工商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科学技术的成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对资源配置问题重视起来,通过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满足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使得企业各个部门能够合理运用到资源,不会出现资源短缺现象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这些都需要工商行政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 作者:韩思佳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网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一、网络经济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工商行政管理的最大难度在于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体制特征。如何将体制监管从内容上和手段上向国际通行规则不断靠拢,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另外,对网络经济的监管,所面向的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其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网上购物问题,还涉及其它在有形市场中都很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网络中病毒传播,黑客侵入等这一系列问题始终是网络的一大弊端。在这样一个更复杂更广泛的监管空间中,工商行政管理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独自探索着前进的道路。 二、网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现状 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发达市场经济形式,由于其独特的运营环境和特有的依托技术,使其超出了传统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范围,造成了一定的“规范真空”,这常常使得网络经济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常常无规可循,无法可依。针对网络经济的诸多特点,网络经济亟需的合法性规范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网络经济中身份确认机制亟需完善。所谓网络经济中经营者身份的确认就是在交易之前,确认每一个当事人的身份并且划分出交易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传统的经济形态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企业户口,有着完整的企业档案和相应的执法手段,长期以来在有形市场中很好地完成了确认经营者身份的任务。但是,网络经济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虚拟性,在虚拟的环境下加强公平性和合法性,就必然要求对经营者的身份有明确的确认。在目前的网络经济中,网络经营者的身份确认制度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这一范围也还只局限于企业内,并未形成整体网络经济的普遍规则。 2.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清。网络经济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催生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其所遵循的现有的规则大多来自于市场需求,政府的干预十分有限。现状则是在传统的工商管理机制下,对网络经济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责任混乱,并出现管理盲点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独立的专门机构,配备专业的技术,设立有针对性的规则是解决问题的较好的办法。 3.网络经济急需公平竞争秩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秩序为原则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建立公平竞争的秩序十分重要。这是网络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人们熟悉的领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传统经济形态中合同的有效性如何在虚拟的网络经济中实现。而这些新问题都是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权益和打击不正当行为的关键点。显然,如何使网络经济能健康长久的发展,光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工商行政部门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网络经济发展的保障 目前网络中存在着企业或个人利用网络的便利谋取私利,做出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事情的现象。例如,频频散发的广告谣言,盗用他人信息资料,仿制或者截获他人证书文件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对网络交易的可信程度和可靠程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信用市场,网络经济以其独特性更为强调信用。所以,对网络经济信用的损害会直接影响其运行和发展。为了杜绝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发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在源头上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工商行政部门的严密监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从工商干部自身的素质提高和监管手段的创新两方面进行。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工商执法队伍。首先,建设网络化的工商管理系统必须要有优秀的计算机人才。由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造成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能与行政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其次是要加快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克服信息技术部门仅仅作为一个技术单位而依附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思维误区;最后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组建专职监管网络经济的职能部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经济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中的侵权、恶意欺诈等犯罪中运用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对此,必须要有来自专业监管部门的防范和遏制。 2.适应新形势,监管好网络经济。网络本身是自由的、共享的,但是网上交易行为必须规范管理。我国的网络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应早做研究,提前入手。(1)抓好网站的准入关由于网络经济的监管空白,个别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在网上进行超出其核准的经营范围的交易,企业由此获得的收入则属非法收入。对于未办执照的企业或个人建立的网站,由于未做工商登记,在网络交易中的所得收入会造成税收流失严重。因此,规范网站的主体资格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国家都十分重要。(2)创新监督管理手段。网络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形式,它的公平竞争秩序需要法制化的管理。目前,有些问题直接出现在了我们熟悉的领域,比如对广告、合同管理、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等等。监督管理好网络经济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系统的工商行政管理网络,做到以网治网。(3)加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综合执法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监管市场的主管部门,与公检法、税务、技监、银行等部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部门间的联网将有效地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使部门协作更加密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加强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的力度。 四、加强网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 首先,通过对经营者之间进行联盟组织,打造网络行业自律平台。在工商行政部门的引导帮助下,将在网络经济中比较权威的几大网商进行诚信联盟,签订诚信公约,打造良好的网络经营者形象;其次,建立和完善工商网站并进行统一标识。工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简化了传统管理中费时费力的审批过程;最后,增强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制定的民主化和透明化。逐步将在制定法规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征集法规草案的修改意见、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 本文作者:林旭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探析 【摘要】信息分析技术日益发展进步,大数据处理技术也要随之增强。从大数据中搜集到有效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其作用,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本文通过介绍大数据技术时代,分析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 1前言 科技发明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跟紧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效地创造我们的价值;找到行之有效的数据处理方式,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步推广到全球,得到了工商行政界的广泛认可。进行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共享,能帮助各界迅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2大数据技术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云技术在全球兴起,大数据技术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何为大数据?指的是没有固定结构且信息量巨大的网络数据。其数据通过深度挖掘以后,往往作用巨大,但是处理起来十分麻烦,没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根本无从下手。俗语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数据的出现,让智慧的信息技术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发掘出了大数据技术。而所谓的大数据技术,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从数据庞大的数据库里快速有效的搜寻到有利用价值的信息的一种技术。首先,大数据容量巨大。很多大数据已经不能用现有的亿万来表示了,科学界甚至用亿亿亿字节来表示大数据的容量。第二,大数据类型多样。伴随着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电子产品从最初的语音通话产品到现在的视频通话产品。录像带、手机、摄像头、计算机以及各式各样的音频视频设备在不断生成不同的数据,数据类型分类已经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了。第三,大数据价值不定,难以掌握。不同的电子设备生成不同的数据,各种数据交织混合在一起,数据在接收以后还要经历破译、解读和分析的过程,一天的数据里可能只能提取到几秒的有效信息。大数据的这三种特性,给大数据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面对这些难以克服的挑战,又只能迎难而上,在数据洪流前,大数据技术只能迅速处理,在极短时间内搜寻到最有效的信息。中国政府对大数据技术也是持续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更是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把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四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处理大数据,不仅是加快信息技术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必然要求。 3工商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 3.1以传统运作模式为主,缺乏大数据分析 从现有的工作模式和材料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管理方式依然遵循传统运作模式。在统计和分析数据方面,依然是通过填表、存入电脑、统计分析三步走的方式。运作模式一成不变,信息共享和有效信息的保留都有着很大的问题。目前,中国各地的监控信息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各种监控设备层出不穷。在视频和音频的收集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然而,目前的工商行政界依然坚持结构化的收集分析。对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大数据,由于没有技术支撑或者是技术不完善,难以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又因为没有科学的框架构建,在数据的处理上,很难完整的划定各界需要的数据,也就不能有效的处理传输各种信息。 3.2基础设施不完善 虽然光纤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4G传输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成本问题,数据的大规模、高质量传播还是一项重大问题。硬件设施影响着云计算能力,当有大量用户同时涌入数据库的时候,云计算通常会出现崩溃。同时,由于联机处理能力不足,很多数据都只能通过地方处理,难以做到在一个大型系统中收集分析不同的数据。在软件方面,社会软件良莠不齐。由于部分小企业的急功近利,生产出来的软件往往出现安全问题。各种软件之间的恶心竞争,很多信息无法进行整合分析,整个信息社会依然是一盘散沙,削弱了了信息的整体效用。在大数据技术领域,我国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工商行政界的信息资源不能完全的整合利用起来。信息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大数据技术的缺失,深层次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抓住机遇,掌握大数据技术,有目的的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处理数据的能力,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4解决问题,增强处理能力 4.1改善运作模式,加强信息共享意识 传统运作模式已经淘汰了,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意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结构化数据已经不能够满足信息需求。第一,信息共享。信息的交流共享,尽量让信息的有效化程度达到最大化。对于关键紧要的信息,必须加快传播速度,及早传达到各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第二,大数据分析。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构建信息框架。各界应该积极招聘大数据技术人才,在海量数据中迅速搜寻有效信息,并及时反馈。做好这两点,当某个公民有任何违法行为或优良作风,通过信息的分析和共享,及时通晓各界,能有效避免财产和人才损失。 4.2改进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程。结构化的数据采集,就全国而言,中部和东部地区已经基本完善了。目前各区域都存在缺少非结构化储存环境的问题,甚至局部地区的结构化数据存储有一定的问题。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是在数据采集方面,还要在分析方面进行作业。建设好基础的硬软件设施,有效保证云计算等各种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的正常运行,就一定能够有效的保障大数据技术合理的运用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上。 5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我们跟着前进。发展有效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刻不容缓,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整合数据资源,分析并分享信息,让各部门逐渐实现信息交流。对于公民,能提高办事效率,节约时间成本;对于工商行政界,也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带来更多的收益。整个社会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也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真正的智能生活指日可待。 作者:李佳佳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工商行政管理社会建设策略 目前的市场特征 改革开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将我国的经济前进方向扭转。在我国市场的主要监管部门以及主要的执法部门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职能机关,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市场以及市场环境变化下所遇到的挑战和任务,工商机关应当发挥其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国家、集体以及公民的利益。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 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 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怎样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经济环境。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提前介入,实行“绿色通道”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 工商部门应当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执法目的,打击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现象、不正当竞争现象等,切实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维护国民和国家的利益。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体现,构建现代文明需要工商部门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并且要切实保护企业商标的注册权以及专用权,对于非法传销眼里打击。加强执法。工商行政部门对于市场进行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执法,通过对于法律的使用,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并推进法制化建设。 以实现良好稳定健康的经济秩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于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运行作用巨大,随着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改革深入,市场环境不断的变化,新问题不断产生。工商部门应当提高自我创新意识,在工作中不仅仅要尽职尽责的完成工作,还应当主动的、进取的对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管理体制做出贡献,努力的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执法水平。(本文作者:王传义 刘玉华 单位:铁煤集团大明煤矿)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活动时,实现的工商行政管理目标的程度。本文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具体内容,阐述了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针对上述困境提出了几点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现实困境 加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效能作为促进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硬性要求,尤其对于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大幅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现实社会中多因素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这一项工作在很多方面上都受到了制约。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过程中,冲破现实困境,选择正确路径,从而实现大幅度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 一、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具体内容 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前提,就是要清楚掌握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包含的具体内容。简单来来讲,所谓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就是要求相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对社会市场经济的监督和行政执法的工作,同时相应地消耗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社会资源,最终完成工商行政管理并产生相应效益。 二、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的现实困境 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即是提高该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降低所需费用和缩短工作时间。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受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人文、地域、自然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制约,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有限 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很多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法律知识,并针对不同的案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完成上述工作,是一个合格的工作人员或团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然而在很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一些工商人员或多或少存在工作不合格的现象,比如专业知识不完善、做事不掌握技巧、思想水平不达标等。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多次管理培训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在平时的工作中逐渐提升了工作能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其他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工商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制约工商人员的体制不太完善,一些工商人员专门钻体制的漏洞,在平时工作中表现不积极,甚至态度懒散,这就给工商行政管理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二)岗位资源的分配不合理 所谓资源分配就是相关机构的划分、工商人员的调动、硬件设施的建设。这几项工作与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有着密切联系,第一,合理划分相关管理部门所在的机构,对工商人员工作的具体职责和日常工作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第二,合理调动工商人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流程,激发工作积极性,这对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第三,硬件设施的建设作为能够正常工作的基础,是每个部门都极其关注的问题,例如部门领导鼓励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改进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大幅度提升。然而,就当前形势而言,工商行政管理各部门之间上下级别的职能差别不明显,这就造成了上下级别间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还有,由于权利分配不合理,很多部门如机构内部、市场交易、个体等都持有执法办案权,因而常会出现重复处罚、处罚力度标准不一的问题。另外,由于上下级别不同,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不合理,导致资源上的分配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 (三)工商行政监督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管理部门正处在由原来的垂直式管理向交由地方管理的改革过程中,然而由于许多部门间分工不明确,以及地方上社会背景复杂,政府部门权利过于集中等因素,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时权威性不足,大大降低了管理效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文化是指在长期的执法过程中,各部门逐渐形成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服务态度、文化水平等,即工商部门的软实力。近几年,我国针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发现不同地域对工商行政部门的文化差异很大,在管理工作中的价值观、执法观念、服务水平等方面上无法统一标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大大制约了管理效能的提升。(四)工商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等设备急需更新由于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投资力度不足,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人员,导致其工作模式落后,效率远远低于现代化要求。具体问题有:硬件设施缺乏,如计算机的数量不足,互联网普及度低;各地区所用的信息软件不统一,区域间联系脱节,致使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增大了工商人员的工作量,因而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也就阻碍了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建设进度。 三、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工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水平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水平直接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工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水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才能贯彻高效能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的口号,最大程度上发挥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更好更快地完成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工作。具体来讲,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首先应接受“民为主”的思想,彻底抛弃之前“官最大”的腐败思想,要时刻铭记任何的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实施到实际工作中,关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领导的利益。只有改变以往错误的思想观念,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才能加快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其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应逐步转变其工作性质,实现从监督管理型到服务与监管并存的转变,合理结合服务与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在监督和执法的同时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要抛弃政府代表权利这一思想,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与义务,本着负责的态度完成监管工作,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等领域的常规运作。 (二)加大对工商人员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高效队伍 工商行政管理的工作由工商人员完成,因而其内部员工自身素质直接决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效能。为了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提高工商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关键性工作。首先,针对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并详细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争取通过培训来提高工商人员的专业技能;其次,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挑选各部门的精英人才,并将这些人联系在一起,组成精英团队,加大对精英团队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支专业技能高、业务性强的队伍;还有,制定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精英团队加强思想教育,并提高其工作福利以此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这些举措将会极大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建设工作;此外,加强对高阶层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工商行政监督管理体制,明确监管原则,从而为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保护。 (三)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 合理设置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改革,将有效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为此,政府部门应针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现有矛盾,对其组织部门和权力部门进行职责和资源上的重新分配,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各部门信息的准确度。除此之外,这种针对职责和资源两大方面的改革,还应以目前社会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前提,保障各工作部门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且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 (四)争取创新,从各方面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所谓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即缩短有效的工作时间,在低消耗的前提下提高工作质量,获得最大的收获量。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大胆创新现有体制,提高生产效率。以创新为主要手段,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比如将新型的信息技术加入到日常工作中,提高工商人员的服务理念,以正规流程实现各项消费透明化等。总而言之,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传统模式下形成的不合理收费、监督工作不到位等现象,争取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逐渐服务化、正规化,最终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的效能。 (五)改革监管模式,创新监管体制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主要有三种模式经济警察模式、公平交易委员会模式、市场行政监督管理局模式。以上三种模式各有长处与不足,我国在借鉴国外模式时,应该吸收国外模式的长处。目前,我国监管模式采用市场行政监督管理局模式较为符合我国国情,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建立适应市场监管需要的大部制,解决权责不清、各自为政问题,解决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协调监管问题,努力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四、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工商行政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效能已成为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需求。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社会环境、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影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有限、岗位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文化建设工作不统一、信息技术落后等现实困境。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提高工商人员的文化和思想水平、建设一支高效队伍、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理念和改革工作方式等路径选择,从而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作者:欧罗荣 单位: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素质教育中心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 中央决定国家工商局提升为正部级单位,中央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监管地位的思路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在中央这个大思路的指导下,如何把握机遇,既担负起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历史重任又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个工商干部面前的大课题。通过实践我们感到,尽快实现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全面发展的当务之急。下面我想对此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信息网络化对整体工作的覆盖与统帅 我们在谈到信息网络化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将它看作是局部的工作,只是关注它在局部、在技术层面上的作用。这种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近10年来,网络技术和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的出现,掀起了一场社会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化工作正在逐步由局部性工作发展成为全局性工作,并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工作职能拓展,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以及队伍建设这些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未来方向的工作上,信息网络化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信息化与工作职能调整 前不久,江总书记就简化行政程序,促进经济发展,取消或减少各类审批的问题发表了讲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中央在提醒我们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以往的很多经济管理模式将有一个较大的转变。很多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管理职能,比如:查处超范围经营、防止抽逃注册资金、打击投机倒把、发放《广告经营许可证》等等都会有所调整。同时对企业经营身份和信誉的管理、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工作会逐步地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这个过程,将逐步成为在更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职能更清晰、办事更有效率的行政管理部门。 要完成这样的大规模的工作职能调整,必然需要我们在人力和物力投入、立法准备、技术保证等各个方面协调推进。而其中技术保证———实现信息网络化,将起到统帅全局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实施精简机构和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工商部门为强化职能所能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会非常有限。只有技术的投入,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用技术上的首先突破,带动全局职能的扩张。具体的看这种职能的扩张,主要会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强化监管力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拥有较广的监管领域和监管权限。但在实际监管上,有限的管理力量在广泛的管理领域和数量庞大的管理对象面前,无法进行有效深入的管理。比如,一个违法当事人可能被工商机关的五、六个部门都查处过,但由于各个部门互不通气,可能每次都会把这个当事人当作初犯,从轻处理。又如,监督部门正在立案侦察,登记部门却因为不知情给当事人办理了注销手续。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的监管实践中是经常发生的,这其中固然有工作方法、工作程序衔接上的问题,但更多的则是源于我们监管手段的不足,导致无法充分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如果每个管理干部手中都有关于每个企业全面的管理资料,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可能会容易的多。以往可能由于建立这样一个纸制的档案库成本过高无法实现,但现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在电脑上输入一个企业登记号,就可以了解这个企业几年的全部纪录,这对我们的监管力度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二,拓展监管领域。我们提出走进网络经济口号的目的就是要针对职能大力开展信息网络化建设。干部不会使用计算机,单位没有条件上网,如何能够介入网络经济的监管呢?要管理好网络,手段就是“以网治网”。这就要求工商部门要用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武装自己。工商部门要有自己的网站,要实现和当事人的网上交流,要有手段借助网络来发现、打击违法行为,这些哪一点也离不开信息化。现在我们全国工商系统正在开展针对保险、金融、电信等行业垄断行为的打击、查处。这些工作中我们所面对的管理对象和以往有很大的差距,他们的信息化水平都很高,很多违法违规行为都是借助现代化手段实施的,而且是全国范围的。我们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网络,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么工商部门的监管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也就只能望洋兴叹,在原地打转转。 第三,增加管理手段。信息时代,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资源。对它们的运用分析可能启发、派生我们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向。比如说,实现企业监管信息的全面披露,对企业进行信誉管理,就是信息化工作对管理的深入促进。我们对企业的各种管理行为都是记载在公开信息中的,但是以往这些信息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披露渠道,只好躺在机关文件柜里睡大觉。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些信息都可以上网公布出来,从而组成对企业信誉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我们在公布企业信誉情况,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也就多了一种监管市场的内容和方法。更进一步地讲,我们可以建立高技术的平台对企业进行身份认证管理。以后对每个企业的经营身份我们都可以利用网络即时监管,而且可以一步到位,做到用点击鼠标来完成《营业执照》的变更、年检以及吊销。借助信息网络化的帮助,我们的管理将逐步成为信息快捷、监管严密的网络。 第四,扩大服务范围。我们工商部门正在努力改变“重监管,轻服务”的工作方式。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服务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方法。网络在这方面使我们的管理方法更加丰富了,比如:我们的网上年检、网上投诉,可以让企业足不出户地申请、办理有关政务。现在北京市工商局的登记部门正在开发有关登记手续的咨询辞典和登记流程的公示程序。当事人通过网络就可以全面地咨询所有登记业务,还可以及时了解《营业执照》办理过程中,在受理、审核、打照等环节的情况。再比如,我们利用网络给企业提供身份认证服务,这不仅仅会方便企业,还对我们打击假冒、伪造《营业执照》有非常大的帮助,实际上这也就是在服务的同时实现了“软管理”。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监管领域。网络要求每个政府部门都要对自身的管理思路、管理领域、管理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定位。这使我们各个政府部门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将来哪个部门在信息化工作上能脱颖而出,哪个部门的职能、地位就会加强,就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二)推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队伍素质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工商部门一直没少下力气,但是目前看,工商部门在队伍建设上的方法比较单一。而信息网络化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变这种情况、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的新途径。 第一,提高干部知识水平。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水平是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体现。如果一个干部能够学习好、使用好计算机和互联网,他的知识水平必定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信息网络化工作就是将日常的工作业务和计算机结合起来的最好途径,它会让每个干部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和计算机交上了朋友。我们在开发“业务办公系统”的时候,有6000人次的干部进行了深入的参与。结果这个程序开发出来之后,我们就有了数千名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的骨干。而这些同志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起来的学习、思考、交流的方法,更是让他们受益无穷,不断推动他们学习、掌握其他的知识、技能。网络凝结了当今世界的知识精华,它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学习工具。天天工作在网络环境中,自然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信息网络化建设就是为我们的干部提供的最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规范监管程序。应该说我们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的过程中,是拥有很强的职能的。保证职能的依法履行,防止内部的各种暗箱操作,是我们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网络的特点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的。计算机程序是不讲人情世故的,它总是严格按照规定好的程序运行。这就给我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创造了条件。将尽可能多的管理流程转变为利用网络实现,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个人作弊行为。同时还利用网络的各种日志将每个人的工作详加纪录,这样不仅在有问题时容易追查,平时也会起到威慑和督促的作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是一个队伍发展的前提。从愿望上讲,我们希望每一名干部都自觉自愿地为人民服务,但是从管理的角度上,我们必须防止个别害群之马进行破坏的可能。现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管理手段,可以从程序上减少各种违法的发生,这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 第三,接受社会监督。江总书记提出要以德治国,落实在我们行政管理上,首先就是实行管理行为的公开化、透明化,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这一点上,仅仅依靠橱窗、板报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是一个新途径。去年年底,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要求各处室、各分局按月在“红盾315”网上公布本单位的工作信息,以促进办事制度的公开。现在我们进一步要求每个处室和分局要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将所有与办公有关的政务文件全部公开。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没有密级的文件都必须上网”。现在有同志担心,上网公开业务信息会束缚管理,甚至还有同志认为凡事都公开,不利维护我们的形象。这是一种讳疾忌医的想法,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首先向人民讲老实话。过去没有互联网这种方便的技术手段,我们还在千方百计地建立公开的社会监督机制,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将我们的工作置于阳光之下。所谓网络经济、信息革命也是一场对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的革命。通过互联网,世界空前紧密地联合了起来,我们必须适应世界性的游戏规则,努力向公开、透明、服务大众的现代政府的方向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是所谓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而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网上工商局,服务百姓,就是我们面对这一挑战做出的回答。只要我们能够更多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满意,我们的事业就永远不会停步。 监管职能的扩展,队伍素质提高必然会推动我们各个部门进入良性的工作循环,带来更多的其他效益,比如:队伍形象的改善、人民群众的支持。这种模式就是所谓的“信息技术的收益溢出”。中央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就是看到信息化这种龙头作用。信息网络化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它能够肩负起带动整个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重任。 二、信息网络化的主要任务构成 信息网络化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应该心中有数。北京市工商局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个“三网一体”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格局。“三网”第一个是我们的内部办公网络———“金网”,它主要是提供无纸化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个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工作平台———“红盾315”网站,它主要实现和管理对象的网上交流,开展电子政务。第三个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平台———“中国红盾”网站,它主要是将工商信息社会化。在建设这三网的过程中,我们的信息网络化工作逐步集中到了: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网络监管等三个主要任务上。 (一)办公自动化 目前,许多单位或多或少的都在开展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在这方面,北京市工商局动手比较早,现在以“金网”为核心,市局、分局、工商所的三级网络结构已经基本上建成。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有三个问题最容易被忽略。 第一,无纸化办公。无纸化办公是现阶段办公系统程序开发所追求的较高境界,但是要真正实施无纸化办公,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能否有与程序相配合的管理制度。我们在办公中已经习惯了传递纸制的文件,并且有一套的文件管理制度进行保证。如果我们把办公自动化看成用计算机程序重新翻译一遍纸制文件管理制度,那就要出问题了。很有可能会因此出现网上数字文件、网下纸制公文同时流转的情况,那样网络的效率就无从谈起了。比较好的程序设计思路应该是在详细规定了无纸化办公的目标之后,让程序来优化管理。其中特别要注意:一是相信计算机。现在银行间巨额资金的转移都依赖网络,我们的公文流转又有什么好担心的。二是一定要坚持无纸化原则。除了必须由纸张传递的文件外,其他公文都应在网上运转。 第二,部门之间的相互通联。信息网络化后,每个部门都要有自己的业务办公程序。根据我们以往的办公习惯,一般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是没有很多固定的业务联系的。如果我们简单地将这种状况转移到网络程序的开发上,就会得到很多相互不能够共享的业务办公系统。这是与网络的原则相违背的。对于网络来说,它的使用者越多,网络的整体效率和每个使用者的收益越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每一个业务系统之间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这里要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以往只是将业务部门中明确规定了可以共享的内容公开,现在网络中应该是除了明确规定不能够公开的以外,其他内容都要互连共享。这种公开可能对一些部门的某些权力有影响,但它是我们整个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试想如果我们连内部都做不到信息共享,又如何能够对外实施对企业身份信誉的管理呢。 第三,充分考虑程序的继续开发。我们的监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配合监管工作的程序开发势必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希望通过一次程序开发解决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在开发办公程序的时候必须为这个程序的持续开发留下空间。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系统规划,预先思考。很多问题如果不能未雨绸缪,到时候会非常被动。比如,现在很多办公系统都要在每一个应用计算机上安装专门的辅助程序,这就会给进一步的技术升级留下隐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调整一个主程序往往同时要调整每个应用计算机的预装的辅助程序,这在应用计算机数量多、分布面大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合算的。从我们几年来的实践经验上看,对办公程序的改造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对此必须要有一个预先的、周密的考虑。 (二)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我们北京市各个政府机关今年工作的重点,对此刘淇市长,孟学农、林文漪副市长等领导都有过重要讲话。去年北京市工商局尝试了网站备案、网上年检和网上投诉等电子政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到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第一,局域网和互联网的衔接。在无纸化办公的条件下,办公的内网实际上就是整个办公程序的神经系统,一旦被恶意入侵,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现在政府部门都被要求采取将内网和互联网物理隔断的方法。从安全的角度看,这种方法确实是达到了目的,但是这也给我们的电子政务的开展留下了非常大的难题。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要同企业、老百姓打交道,因此它必须借助外网。但同时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个电子政务的项目或多或少的都要有办公自动化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内、外网的衔接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按照内网、外网实施物理隔断的原则,内、外网之间的信息传递只能依靠拷贝磁盘的办法。这种落后的方法是不能够适应网络上大规模信息交流的需要的。对此我们认为,网络时代共享和联通才是发展的方向,打开局域网是一个迟早的问题。总不能害怕有贼,就不在房子上开门。越是固步自封,就越会落后,只有知难而上,才能在工作中获得进步。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来。我们可以先将一部分内网上的工作转移到外网上去。我们刚刚开发完的“互连审批”程序就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把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审批程序放在“红盾315”网站上。下一步我们要将12315直接搬到网上,各级消保干部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消保干部的工作纪录,各单位业务工作的统计汇总也一律要在“红盾315”上完成。这样既直接向社会公布政务、办理政务,也同时接受监督。我们想如果这样一条路能够走得通,那么我们就会逐步将“金网”中的程序“复制”一份到互联网上,让一部分内网工作在外网上实现。同时只在“金网”中保留重要的数据库和文件以及必要的办公程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够比较稳妥地实现内、外网的衔接。 第二,投入、产出的协调。从现在的技术水平上看,我们工商部门的各项业务基本上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可以实现相当高的自动化程度。于是我们很多同志在开发中就热心于追求尽善尽美,这种观点是有一定偏差的。因为一些锦上添花的功能会占用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源,影响整个信息网络化的产出。 在企业界有一个“80%定律”。它讲得是“一件工作80%的效果是由20%的投入完成的,而最后的20%的效果则需要另外80%的投入”。从这个观点看,每一项电子政务工作做到70%到80%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儿。比如,在电子政务中,我们与当事人的交流方式,可以是时时的,但这样成本会非常高。但如果我们是定期回复的(比如一天两次),那样成本就会成倍的降低。效果可能会相对差了一点,但是这也可以起到方便当事人,减少他们来回往返、排队等候的目的。同时,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用来开发更多的程序,服务、方便更多的百姓。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很多工作还有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一点上是不明智的,我们所应该追求的是在尽可能小的投入上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第三,廉政与效率的问题。电子政务既可以增加办公的透明度,促进廉政,也可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有的时候,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在开发企业登记程序上,有的同志认为应该首先解决政务公开问题,让我们每一个《营业执照》的发放环节都向社会公开。也有的同志认为这项工作不会实际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应该首先开发那些实际操作用的程序。对此我们认为在电子政务的开发上必须坚持效率服从廉政的需要。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驾驭好它,让它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就必须时刻以加强廉政监督为出发点。去年北京市的行风评比把政府各个部门的网站建设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个做法非常好,我们应该首先从党风廉政建设的角度来看待电子政务。只要我们能够利用网络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的办公环境,就是最大的成功。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只有廉政才能勤政。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应该贯彻在我们每一个电子政务程序设计的始终。 信息网络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渗透到了我们工商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仅仅将这些表象看成是一个个片断的组合,那么我们可能会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得要领。但如果把它看作是覆盖、统领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系统工程,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这是我们面临新时代所要做出的一个何去何从的选择,把握好这个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必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电子商务工商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经济的脚步,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国际上对电子商务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狭义的概念是指在开放的国际互联网及其它网络的环境下,通过服务器的运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间商业交易的一种新型交易运营模式。即电子商务=Web(服务器)+IT(信息技术)+企业业务。广义的电子商务即电子网络经济,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扩展: 1、从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软件层、商务中介层。如:网络产品交易、技术支持与服务、信息广告、网上旅行、证券中介等等。 2、从交易对象角度看,延伸到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与政府、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3、从交易的完整性角度看,包括网络安全认证体系和网上支付体系的建立。狭义的电子商务概念实质上亦应包括上述内容,但从我国现有的几百家电子商务网站的现状来看,安全认证体系和网上支付仍然是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并成迅速发展的趋势,但完整意义(尤其是已完全实现网上电子支付功能)的电子商务在我国尚未实现。 为便于探讨对电子商务的行政监管,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和应用分类。 电子商务服务功能: 1、网上广告宣传服务。 经营者可利用网上主页(HomePage)和电子邮件(E—mail)在全球范围内作广告宣传,人们纷纷将因特网称为“第四媒体”。 2、网上咨询和交易洽谈服务。 因特网已经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如电子邮件、新闻组(NewsGroup)、讨论组(Chat)、白板会议(WhiteboardConferenec)和网络会议(NetMeeting)等等。电子商务中的网上咨询和洽谈,突破了人们面对面洽谈的时空限制,提供了多种方便的异地交谈形式。 3、网上产品订购服务。 借助网络中邮件系统,电子商务可以实时的网上订购,订购信息也可以采用加密的方式。如我国的“8848”网站等已实现了订购服务。 4、网上货币支付服务。 电子商务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实现网上实时的货币支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客户和商家之间可以采用信用卡、电子货币、智能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网上支付。目前在我国,银行系统网络互联性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所需的实时电子化支付的要求,但随着金融电子化工程的蓬勃开展以及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电子商务的积极态度,实现网上货币支付服务这一功能的日期将为时不远。 5、网上商品传递及查询服务。 对于一些以实物形式提供的商品,商家可以通过分销系统送货上门,也可以委托有关货运公司或邮政部门将货物运送或邮寄到客户手中;对于一些信息产品,是最适合在网上进行直接传递的,如软件,电子读物、信息查询、数据库检索等,它能通过网络提供从商家一端到用户一端的直接、实时的全过程服务。 6、用户意见征询服务。 企业可以十分方便地运用网页上的“选择”、“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用户对企业及其产品、服务的反馈意见,以发现商机,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7、交易活动管理服务。 整个交易的管理涉及到人、财、物以及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客户及企业内部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因此,交易管理可以说是涉及电子商务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有关市场法规、税务征管及交易纠纷仲裁等等。 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事物,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功能将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电子商务的应用分类: 从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来看,电子商务的应用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toB) 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toC) 3、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toG) 主要指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化。 4、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GtoC) 主要指政府通过网上办公,将福利费发放、税收、规费收缴等通过网络形式进行。 5、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企业通过防火墙等安全措施将企业内联网与因特网隔离,将内联网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商务工具,用来自动处理商务操作及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并为企业内部通信和联系提供快捷的通道。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政府部门(尤其是海关、商检、税务、金融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电子商务将实现贸易的全球化、直接化、网络化,发展电子商务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我国的电子商务尚不完善,这就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服务与监管电子商务提出了明晰的思路:宽松管理、规范引导、促进发展。我们要尽快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过程的电子商务,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诸如: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互联,实现金融电子化及海关、税务、行政监管部门电子化,提高企业上网率,建立安全体系认证结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我们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四大课题: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用电子网络手段管理电子商务。 国家局拟依赖信息中心的“红盾信息网”作为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北京市局、福建省局分别通过“红盾315信息网”、“红盾信息网”进行网站登记和网上经营活动监督管理。我局的“红盾信息网”(外网)应尽快开通,相应的软件要适时到位: 1、尽快理顺信息中心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以尽早完成数据中心的建立。 由于档案室及有关档案管理人员不归信息中心管理,由于业务处室未承担前期数据整理工作,目前我们在录入企业数据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是录入人员无档案管理员的密切配合,业务不熟;另一方面是调阅档案资料不方便。录入工作开展半个月以来,仅录入了完整的外资档案10余户,进展十分缓慢,按此速度无法完成任务。我们正在整理软件子系统的各类表格,表格出来后尚需相关处定指导并参予整理数据。 2、尽快争取国家局相关设备的到位,完善内部业务网的建设。 内部业务网是我局“红盾信息网”建立的基础,而“红盾信息网”又是电子商务监管的平台和基础。据悉,国家局已将我省确认为一期接入单位,预计今年年底有关设备将到位。 3、在内部业务网完善的基础上,配备“红盾信息网”(外网)的相关设备。主要有路由器1台,服务器2台,同步调制解调器1个等。 4、在“红盾信息网”硬件设备及网络环境齐备后,购置国家局或兄弟省市成熟的电子商务登记、管理软件。 5、尽快引进技术人才,并加强应用人员的培训。 技术人才是维护系统网络正常运行并履行监管电子商务职能的关键,业务人员的广泛应用是基础。 二、结合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调整和制定有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 一方面,是国家工商局全盘考虑,加强电子商务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体立法。尤其是有关域名注册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问题,必须由国家局按照国际惯例,加强与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各国的互通、合作,形成统一的规范。各地无法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各地可结合职能,先行制定适应本地情况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文件。北京市局在电子商务管理方面已作了较多的探索,其宽松管理的思路受到了网站经营者的欢迎。北京市局制定的相关规定有:《关于网上经营行为登记备案的补充通告》、《网络经济组织中请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须知》、《关于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告》、《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关于对利用电子邮件发送商业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的通知》、《关于规范网站销售信息行为的通知》等等。福建省工商局信息统计处无疑是较早意识到工商部门应及早介入电子商务管理的部门,早在3月14日,福建省局向国家工商局报告了有关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的紧迫问题。几个月来,福建省局先后制定了《关于因特网网上经营登记的通知》、《福建省因特网网上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因特网网上经营登记管理程序规定》等文件。 目前,我们已收集了北京市局、福建省局的相关规定,我省工商部门应着手对全省网站及电子商务情况进行调研,并对电子商务与工商职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待网络设备和技术准备完成后,尽早出台相关规定并及时介入电子商务的行政监管。 三、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传统职能,发挥各业务部门的专业优势与信息部门的技术特长,相互配合,共同探讨对电子商务的服务与管理。 应从以下方面寻找服务与监管的切入点: 1、网上经营登记备案 主要是对辖区内网站的登记备案,应探讨如下问题: ①网站登记程序: 包括受理、审查、核准、发放网上经营电子标识及编号、网上公告等,电子标识备案是网站登记的核心技术环节,也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关健。 ②网站登记备案的内容: 包括:法人基本情况,网站基本情况,尤其是网站登记和企业登记的关系等等。注册号在网站登记中可作为备案号。 ③需要进行网站登记的各种情况: 网站经营者; 利用网站举办商品展销会的行为; 利用网站广告的行为; 利用网站进行网上购物、购书、拍卖等活动; 提供经营性的网络内容、网络技术服务者。 ④网站及网上经营行为登记注册的法律效力。 一要依靠立法手段制定出相应规定。如:规定在办理营业执照的同时必须到“红盾信息网”进行网站登记,未经登记的网站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二要依靠技术手段,如解决发放电子标识的技术问题。 2、网站及网上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主要是对网上经营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现象如何监管进行探讨。 ①无照经营的网站不能获得合法的备案登记资格,不得从事网上经营。 鉴于电子商务即网络经济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应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对部分前置审批条件、超经营范围及不良文化倾向的规定不易太细,既使太细了也难以监管,反而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套上“枷锁”。 ②网上虚假、违法广告(含商业性和非商业性宣传)行为责任界定; ③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变相传销行为责任界定;如变相的网上拍卖,网上非法集资等。 ④网上商标侵权行为责任界定,域名注册与商标权的关系。 ⑤网上合同的生效与监管;如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是否可归入“视听证据”一类,是否需要其它证据作补充。);网上违法合同及合同欺诈的界定与监管;对网上合同签订后单方串改行为如何从技术角度、备案角度监控等等。 ⑥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方面,要探讨电子商务中如何体现消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益;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完成需要涉及生产者、销售者、配送机构等多个主体,经过商品信息沟通、网上支付、货物配送等储多环节,任何一个“供应链”出现问题,都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因而,责任如何界定、如何追究必须加以研究。 ⑦网络市场的统计与分析 主要靠软件功能来完成。 ⑧网上办公的实现 主要从软件应用和提高应有人员电脑操作水平两方面探讨实现网上办照、网上年检、网上投诉等业务的途径,从而实现工商部门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北京市局等一些地方已实现了网上年检、网上投诉等服务功能。 四、电子商务的管辖权与登记、监管职能部门。 ㈠关于管辖权:电子商务无地域界限,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局应建立统一的注册与认证中心。但是,具体的监管还须落实到网络经营者所在地或消费者所在地。因此,我们认为: 1、从登记的角度:应采用属地登记与统一备案相结合的原则,即各省级(副省级中心城市)工商局有登记权,报国家局统一备案(副省级中心城市另须报省局备案)。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网站,国家局直接受理登记,发放电子备案标识。 用注册号作为电子备案标识编号,可避免编号的混乱。 2、从监管的角度:属地管辖与级别管辖相结合。 国家局管辖其登记备案的大型网站; 各省级(副省级中心城市)工商局管辖其登记的网站; 受上一级委托,有条件的(建有“红盾信息网”并有相应软件、人才)的地市工商局可以对在其辖区内的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网站依法进行查处。 ㈡关于登记、监管职能部门: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的监管离不开电子网络手段。北京市局、福建省局均由信息部门的“红盾信息网”进行登记备案。其监督管理采用“不告不理”的做法,即电子商务“受害者”通过点击“红盾信息网”进行投诉,工商部门才介入管理。换言之,电子商务的登记、网上经营违法行为的发现等环节,离不开信息部门。但是,网上经营违法行为的查处,应该依靠相关处室。北京市局有“特殊交易监督管理处”,福建省局信息统计处本身就是行政处室。 就我局机构改革情况并结合信息中心应该得到加强这一思路来考虑,我们认为:信息中心应承担我省电子商务登记工作,具体监管由直属分局承担。信息中心与直属分局之间应该有良好的配合,为搞好配合并留住技术人才,为加强对电子商务的服务与监管,可以考虑信息中心的部分人员使用直属分局的编制。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社会主义阶段工商行政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新时期,要解放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一、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准确的估计,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在发展生产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关系方面,适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规律,调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上层建筑方面,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历史性转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肓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在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交易行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特征,积极探索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和一般特点,即: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二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是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依法进行。另外,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当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等。但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身的特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基础上,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保护的是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仍存在不足。主要有: (1)所有制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思想解放不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如何多样化、如何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思想上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市场不发育,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自然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还根深蒂固。市场主体的条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市场不发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量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不少要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及其行为又不符合进入市场的要求。 (3)法制不健全,法治观念淡薄。建立法治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现有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由于“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时间不长,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以及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使执法水平较低,执法效益较差。 三、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行政执法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三是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四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 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四、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省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工商行政管理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来分析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实现职能到位,促进经济发展。 2、积极推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和环节。改革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执法监管部门的目标,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强化执法力度,更好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是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中,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政策,严肃纪律,抓好几个重点:一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加强各级工商局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二要把队伍建设,特别基层工商所队伍建设列入全系统的基础工程。坚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以强化业务知识培训为途径,改善队伍的业务文化结构,提高执法水平。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行风形象“窗口”在基层,改革的突破口在基层,要按照抓基层,在基层狠抓;抓基础,从基础抓起;抓重点,从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抓好工商所党支部建设、监管模式改革等基层建设各项工作。三要积极稳妥地攻克市场管办脱钩、人员分流这两大改革难点。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政策,严明纪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作,确保队伍稳定,确保社会稳定。四是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改革与自身建设的关系、改革与实现职能到位的关系。 3、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经济环境。(1)把住市场准入关和退出关。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提前介入,实行“绿色通道”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积极参与对棉花、化肥、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的整顿;加强对农资市场、节日市场、食品市场、旅游市场等的监管力度。二要深入开展打假、打私、打骗、反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国家利益,促进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三要大力支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扫黄”、“打非”和清除“文化垃圾”。四要规范广告市场,维护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五要严厉打击传销等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3)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执法,通过行政执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学法、懂法。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现有150多部,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800多件,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必须学法、懂法。二要立法。要对日常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立法建议,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三要严格执法。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4、解放思想、监管创新。1999年以来,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履行职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深入探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律,不断地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监管执法需要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模式,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水平。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幼儿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实施策略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长期以来,在幼儿社会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如:课程内容缺乏对多元文化、自我管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渗透;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上,仅仅局限于显性课程,缺乏对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渗透;忽视幼儿对经验的学习等。 为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我们进行了幼儿社会教育多元化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为幼儿创设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社会活动时多渠道感知、多途径交往体验,探索幼儿社会教育的多元活动形式及特点。 一、 社会活动生活化——探索渗透在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教育 良好的幼儿社会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生活中扩展、迁移和巩固经验。 1. 环境创设中渗透社会教育 幼儿园环境应具备社会的感染力、美感、情趣性。我们在环境设置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等溶入其中,使社会教育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幼儿园的围墙栏杆有意识地布置了不能攀爬的标志、图片,对幼儿进行爱护生命的教育;楼梯台阶贴着上行靠右、下行靠左的小脚丫图形,提示幼儿上下楼梯的规则。 2. 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认知 幼儿的思维是感性、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社会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社会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无时不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引导幼儿了解简单的社会认知,练习相应的社会行为技能。例如,“厕所堵塞问题的解决”,首先是疏通,其次是找原因,最后是解决,一层一层下来,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厕所也不再堵塞了。 3. 家庭教育中重视社会教育 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生活中的家长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平时,可让孩子讲讲家庭成员的生日,说说自己父母喜欢的电视频道及内容,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脚等。 二、 社会活动游戏化——探索渗透在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 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游戏环境的创设能让幼儿轻松地在“玩”中“学”。 1. 编制幼儿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游戏 我们通过分析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围绕近期目标,设计了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亲子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五种类型的游戏,无论哪一类游戏都有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与作用,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结构游戏要求幼儿认真细致、克服困难、团结协作;角色游戏要求幼儿间相互配合协调;智力游戏要求幼儿善于自控、遵守规则、诚实操作。例如,为帮助幼儿体验小伙伴一起玩的快乐,我们设计了音乐游戏“孤独的一条鱼和快乐的许多鱼”;为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衢州小吃”,请企业界人员、家长、孩子一起来做、“推销”、品尝邵永峰麻饼、美妍蛋糕、龙游发糕等。 2. 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组织方式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游戏的组织方式要丰富多彩。小班组织的游戏形式要单一、情节性要强,中班的游戏形式可多样化,大班则可多一些让幼儿练习行为规范的环节。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小班可投放大量相同的娃娃、餐具,中班可再开设一些医院、理发店、餐厅点,提供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大班则可创设一些情景让幼儿去体验。 三、 社会活动整合化——探索渗透在家园环境、各学科领域的社会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教育者应该充分协调多种资源、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社会教育形成一个系统,使各种因素发挥整体的影响,以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成效。 1. 家庭与幼儿园社会教育价值导向的整合 幼儿的社会教育关涉整个社会,又需要整个社会关注,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更多元化的群体。单纯通过幼儿园而没有整个社会的系统协作,幼儿社会教育是很难走出困境的。我园建立了有效的家园合作关系,促进了家园之间幼儿的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沟通。如进行父母价值观的调查,了解父母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期望;幼儿园向家长发放有关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手册并对家长进行辅导,组织家长进行价值观讨论等,建构共同的价值观。 2. 社会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 潜移默化是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在社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边际交融。如在中班科学“打气球”的活动中,我们就渗透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我们在提供给幼儿各种充气的工具时,各组的材料不同,鼓励幼儿在活动时相互协商、操作。 四、 教育内容“时代”化——探索具有时代气息的社会教育内容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幼儿社会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1. 关注身边的问题 社会成员的社会性素质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我们把幼儿“社会性素质”培养的目标第一条定位为:不成为危害社会的人。近段时间,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染色馒头、毒花椒等,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成为公共安全的顽疾。我们开展了“食品安全你我他”活动,组织幼儿给有关部门、企业主写信,寄发“叔叔阿姨,我要吃最安全的食品”的照片,倡导“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做食品安全小卫士”的理念。在全社会进行反对酒后驾驶的活动中,我们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其中,给爸爸妈妈写信,不乘坐喝酒以后的人驾驶的车辆。 2. 关注全球性问题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教师要引导孩子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关心全世界,关心全人类。例如环境问题,我们在中、大班开展了“关注日本地震与核泄漏”主题活动,就“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如何保护环境”“要不要用核能”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索,特别是: “要不要用核能”这个问题,我们开展“龙游要不要建核电站”辩论赛,并请幼儿就“浙江省成为全国最大一个电荒省份,我应该怎么做”进行了讨论,让幼儿把“我的生活”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工幼儿园 324000)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幼儿社会教育中的“一脑三育” 在研究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提出“一脑三育”的理念,用以指导幼儿的社会教育实践。所谓“一脑”是指“社会脑假设”理论,“三育”是指社会交往中的礼仪教育、社会生存中的安全教育、社会情绪中的情绪管理教育。 “社会脑假设”(Social brainhypothesis)理论是由布拉舍(Brothers.L)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脑认知进化理论。布拉舍等人研究发现,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存在一个认识和理解表情、揣摩意图的神经机制,即“社会脑”。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社会脑”承担着了解或推测他人的目的、意图、信念等信息的处理任务,使人类得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往,所以说,“社会脑”对人的社会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脑”的生长与学习时间、大脑新皮层面积以及社会环境有直接关联。正因为有“社会脑”,储存和利用社会信息的能力才通过种系相传保留了下来,因此,它对种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同时,“社会脑”处理的信息常被用以应对或适应新环境,因此,“社会脑”大脑皮层的发展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和环境适应。反过来,也正因为人类需要学习、掌握复杂的社会技能而使“社会脑”的生长发育成为了可能。 布拉舍等人的研究表明,“社会脑”由社会认知的神经网络构成。其中包括眶额叶皮质、前额叶皮质、颞上回以及杏仁复合体。在社会认知的神经网络中,除了上述部位,承担信息处理的还有右侧顶叶、基底神经节、侧顶枕叶联合区等部位。人的面部表情识别工作则由较为特定的梭状回、杏仁复合体以及颞上回来执行。犹如人在社会中所编制的网络那样,“社会脑”其实也是分布在大脑各个区域的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网络。 根据这一脑科学研究成果,我们认识到,如能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机会,更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更多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社会脑”的生长发育。这不仅可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为他们将来获得社会成功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石出。 二、“一脑三育”的实践研究 1.社会交往中的礼仪教育实践 诚如西班牙小说家松苏内吉所言,“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如何让幼儿掌握这把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可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来实施礼仪教育,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国悠久的、优良的礼仪传统,同时学习世界各国的社会交往礼仪。 礼仪教育将有助于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成为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我们可从“礼”着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餐饮礼仪、着装礼仪、乘车礼仪、问候礼仪、告辞礼仪等基本的社会交往礼仪作为幼儿每日的必修课。一日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形成礼仪行为的机会,帮助幼儿逐步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重阳节”中有“走进敬老院”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中班主题活动“出游记”中有“我们一起去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小班主题活动“我爱幼儿园”中有“快乐的幼儿园”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幼儿有机会充分运用所学的礼仪知识,逐渐形成讲礼仪的习惯,而且也鞭策着周围的成人作好幼儿的表率。 2.社会生存中的安全教育实践 在幼儿阶段,社会生存教育应聚焦于安全教育,让幼儿学会辨识来自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各种外显或潜在的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威胁,并能通过适宜的应对措施来消除这种威胁。幼儿只有身心都是安全的,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生存。 本文所言的安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幼儿传授生存的知识或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生存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在相关课程中设计了模拟自然灾害的场景、进入有陌生人的实践场景,并设计了有关识别家中危险、掌握可求助资源(识记119、110电话号码等)等系列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生动形象的情景模拟和场景体验,了解生活中哪些情形是不安全的,如果遇到危险情形应该如何有效应对。这些训练看似平常却包含很多学问,不仅可让幼儿学习掌握安全生活的技巧,而且可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安全教育不仅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还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机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科学的引导。 3.社会情绪中的情绪管理能力教育实践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这个名词是由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提出的,他认为情绪管理能力是一种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的能力,也是一种及时排解社会生活中由矛盾冲突或负面事件引起的不适反应的能力。善于管理情绪的人皆能以达观的态度、乐观的心情来及时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 本文所言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幼儿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和控制的能力,即驾驭情绪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幼儿不仅可确保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还能和家长、教师以及同伴保持良好的人际互动。如果说婴儿的基本情绪大多受生理需求支配,那么幼儿的基本情绪则与社会情绪的关联更为密切,因此情绪管理能力的社会意义也愈加突出。 在开展幼儿社会教育时,我们设计了“心情晴雨表”“忌妒”“自卑”等活动,以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情绪管理,进而能以合适的方式准确了解自身的情绪状态,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并且乐意学习将消极情绪状态调节到中性情绪甚至积极情绪状态。 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还需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例如,让中、大班幼儿通过感知同伴的情绪来调节自身的情绪,懂得只有尊重他人,依靠教师、同伴和家长,才会产生并保持良好的社会情绪,或学习控制负面情绪的发生;让幼儿学会情绪管理,也是让他们学会及时排解生活中因与同伴、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学习以合适的方式缓解自己紧张的心理。 附:忌妒(大班) 实施目标: 1.理解什么是忌妒,学习辨识忌妒的情绪。 2.学习一些简单的排解忌妒情绪的方法。 3.知道忌妒是一种不好的情绪。并能尝试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 实施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忌妒他人的情感体验。 材料准备:《亿童亲亲社会》、“忌妒”操作单、家园互动卡“忌妒”。 实施过程: 开心晨谈 教师提问,引发幼儿对话题的关注。 引导语:你最喜欢什么东西?如果你没有,而其他小朋友有。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好吗? 体验时光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故事《白雪公主》,帮助幼儿加深对忌妒的理解。 二、感知理解 1.引导幼儿了解忌妒是一种不好的情绪。 ①皇后为什么要除掉白雪公主? ②你们喜欢皇后吗?为什么? 小结:忌妒就是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觉得别人比自己能干时,心里产生的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忌妒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忌妒的经历。 引导语:你有没有忌妒过别人?忌妒过谁?为什么忌妒他(她)? 3.引导幼儿翻阅《亿童亲亲社会》,欣赏画面,并诵读儿歌“忌妒”,进一步加深对忌妒的理解。 引导语:儿歌里的小朋友忌妒什么?他觉得忌妒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和你的感觉一样吗?他是怎么调节自己的? 4.师幼共同总结排解忌妒情绪的方法。 小结:忌妒是一种不好的情绪,需要我们克服。如果忌妒他人拥有某种东西,我们可以向他说出来,并赞美他所拥有的东西;如果实在喜欢,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自己也想拥有,不要藏在心里。看到别人获得表扬时,我们应该替他感到高兴,祝贺他并向他学习。看到别人比自己能干时,应该当面说出自己对他的赞美。只要我们能爱别人、爱自己,能为别人的进步感到高兴,就能战胜忌妒心理了。 三、操作体验 1.引导幼儿讨论自己忌妒时会怎样做,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排解忌妒情绪的方法。 引导语:当你忌妒别人时,你开心吗?忌妒是一种什么感觉?忌妒别人时你会怎么做? 2,引导幼儿拿出“忌妒”操作单,完成练习。 3.师幼共同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快乐区角 1.幼儿自由分享,说说还有哪些排解忌妒情绪的好方法。 2.教师指导幼儿在区角活动时与同伴或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游戏》册中“我的情绪我做主”的游戏。帮助幼儿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教师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并完成《家园互动卡》中“教师观察”部分的工作内容。 离园活动 1.发放《家园互动卡》,提醒家长在家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并完成“家长观察”部分的工作内容。 2.提醒家长注意疏导孩子的忌妒心理,以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实施建议: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观察班上所有幼儿的表现,对反应较慢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另外,尽量不要开展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以减少幼儿之间的不良竞争,避免引发幼儿的忌妒心理。或者在开展相关竞赛活动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理解竞争要建立在友好的基础上。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告诉幼儿要相互合作、帮助,为彼此取得的进步而高兴。对于那些忌妒心较强的幼儿,教师应加强引导,注意鼓励,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有效克服忌妒心理。教师还应经常有针对性地表扬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被关注、被欣赏的体验,以有效防止幼儿产生忌妒心理。 资源链接: 故事《白雪公主》。 儿歌《忌妒》(妈妈抱着小弟弟,我好忌妒;姐姐有了新裙子,我好忌妒;朋友比我能干,我好忌妒。忌妒是一种刺刺的、热热的感觉……每个人都有忌妒的时候。忌妒时,去做其他的事;忌妒时,想想我能干什么。忌妒消失了,快乐回来了)。 相关绘本推荐:《你爱谁多一些》《我希望弟弟是只狗》《我不要妒忌》。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对幼儿社会教育的思考 【摘要】幼儿社会交往活动、幼儿社会生活系统共同建构的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是幼儿社会化的两个基本要素。目前,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现实状况是幼儿缺乏社会交往活动,社会生活系统中各种教育因素的价值观相互消解。幼儿社会教育不仅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同时要考虑儿童所处的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社会交往生活,同时主动寻求、建构社区关系,争取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 【关键词】社会教育;社会系统;幼儿社会交往活动;价值观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是教师最感困惑的领域:教什么?怎么教?幼儿园课程的所有领域都发挥着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人的功能,社会教育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使儿童内化社会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社会情感和态度,而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是在社会交往生活中形成并实现个体生成的。这样,教什么及怎样教的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答案:通过幼儿社会交往活动内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得出这一答案只是问题探索的开始,因为我们一旦顺此路径操作,还会面临一系列与这一目标及实现过程直接相关的时代的、本土的问题。因此,从本土化的视角分析幼儿成长所需的关系状态、幼儿所处时代的社会关系状态及幼儿所处社会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的关系状态,给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摆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幼儿园社会教育何所能与何所不能。 一、幼儿成长所需的关系状态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关系状态 人与一般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未特定化或非专门化。婴儿初生时是软弱而不能自助的,必须依赖成人的照料,而且个体早期还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儿童期。但正是由于人在先天自然本能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人才能从自然生存链条中凸现出来,通过后天的创造弥补先天的不足。这种补偿人的生物性不足的活动就构成了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个体一出生就进入一个文化世界,与他人产生关系依赖,从母婴依恋到亲子关系,再到同伴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幼儿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交往关系不断丰富。这种交流的需要是原始的和基本的人性特点,是生存的需要。有了这种因交往本能而产生的亲子互动、同伴互动的关系依赖,幼儿才能维持生存,获得社会情绪和情感,掌握社会的习俗、规范和必要的知识技能,生成识别环境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发展社会性并以个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解除存在状态上的不足,实现人的社会性本质及文化生成。因此,儿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化阶段,亲子关系、师幼关系、伙伴关系等关系依赖是这一阶段幼儿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 然而,人只能在他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真实背景是幼儿所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生活。马克思依据人(类)的发展过程,把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划分为“群体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自由个性联合体”三个阶段。〔1〕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只有通过群体依赖关系才能维持生存,这时社会处于“群体依赖”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交换活动的丰富,人通过对物的依赖,从群体依赖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在形成自主人格的同时又走向了人本质的物化,这时社会处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个体独立性”阶段。虽然人对物的依赖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但这是人迈向自由、自觉、自为的存在状态,即社会进入“自由个性联合体”阶段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的发展形态已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以“物的依赖”实现个体独立性的阶段。市场经济一方面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使个体逐步走出“群体依赖”的生存阶段,走向“个体独立性”的历史时代;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实质上要以“物的依赖”为前提去实现人的独立性。因此,人们在生存实践中的意义追寻指向“人―物”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相互保持着一种独立状态下的距离、自主状态下的排他和利益多元化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生存压力甚至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很有限。在独生子女背景下,虽然幼儿在家庭中成为过度的感情投资对象,但大多表现为成人单向的情感宣泄和幼儿被控制状态下的依附,表现为对幼儿物质享受的满足,表现为为未来作准备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而亲子之间情感的、精神的交流较少。因此,今天的幼儿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的关系状态,成人独立的生活状态剥夺了幼儿的交往生活,幼儿仅仅在狭隘的亲子交往中成长,缺乏同伴交往,更谈不上参与社区交往生活。 个体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当今社会发展形态处于以“物的依赖”为前提的个体独立性阶段,幼儿发展所必需的关系依赖已失去了自在的文化生态,但个体发展应当经历的生活形态理应得到保障。因此,创设幼儿成长所需的人际环境和交往生活已迫在眉睫。基于此,幼儿园如何利用特有的人际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交往环境,弥补儿童交往生活的缺失,这是当下幼儿社会教育应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幼儿社会生活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的关系状态 个体早期的社会化因主体自身不成熟的特点,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特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是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2〕 理想的幼儿社会教育应以幼儿发展为导向,使幼儿社会生活系统内各种教育影响因素,如家庭、社区、幼儿园及大众传媒等形成教育合力,应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有助于幼儿将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而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以上各种教育因素在对幼儿进行规范要求和价值观念指导时出现了分歧并导致相互消解,特别是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力远不及家庭中以整个社会文化为背景的真实的社会生活。 首先,对幼儿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家庭、邻里、幼儿园等微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幼儿所处的这个微系统内并没有形成儿童教育观念的一致性。社区的概念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的,“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3〕社区具有地域、社群、组织、文化等基本要素,居民在环境卫生、服务设施、文化娱乐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但是,当前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程度低,人与人之间、各组织机构之间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社区仅仅是一个行政的、空间的术语,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场所。即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社区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也有了一些文化设施,但大多是基于成人需要的,如茶社、棋牌室;或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消费场所,如儿童乐园。在成人本位文化强旺的背景下,社区对幼儿发展、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不够,社区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将幼儿作为一个强劲的消费群体。幼儿园在社区中的地位不高。社区中缺乏对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认同,更无法消除成人不良行为对幼儿的消极影响。因此,幼儿园所依赖的社区既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社区文化,也不能主动对教育起到支持作用或与幼儿园协同教育幼儿。在笔者看来,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来说,当前社区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那些有限的支持。 其次,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效果上也存在着相互消解的现象。一方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在道德和行为方面对幼儿造成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伦理本位”的萎缩和“知识本位”的强旺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这些都消解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教育内容,生活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在遵守社会基本规范的前提下,目前大多数家长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利己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忽视合作及利他意识的培养。这种基于实际生活过程的教育内化于儿童的心理结构中,极富实效。而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必须依据优化和净化现实社会环境的理想,从利他和利群的立场出发创设教育情景,因为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不仅实现着个体的社会化,还通过个体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但幼儿园教育大多基于口头规训和行为训练,难以被儿童内化于心理结构中。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事倍功半。 社会价值标准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缺乏沟通容易导致家庭、幼儿园和整个社区本应共同维护的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在幼儿生活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相互消解的情况下,幼儿园怎样发挥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如何寻求制度和组织的支持?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怎样才能产生真正有效的合作关系?幼儿园在家园联系工作中存在哪些值得反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深入思考。 三、走出幼儿社会教育困境的途径:应对根本问题 幼儿社会教育在面对幼儿园内外诸多不利因素时应当抓住问题的根本,即上文提出的两个矛盾,越过幼儿园内口头灌输和行为训练,走向幼儿社会交往生活的自主建构。幼儿园应积极有效地与家庭、社区沟通,建构共同的价值观。 首先,必须重视幼儿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目前一些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因素及儿童真实的社会生活重视不够,单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立足于解剖的、微观的视角,致力于依据心理学维度分解目标和设计情景训练,忽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这种训练的结果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行为之间难以保持一致。正如杜威所言,“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两者之间的折衷或者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4〕幼儿社会性发展既“包括外显的行为模式,也包括内隐的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不仅受制于个体的心理特点,而且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背景”。〔5〕不能因循口头灌输和行为训练的陈规,要变革幼儿社会教育中的交往内容和关系状态,重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为幼儿创造自主交往的机会,寻求幼儿了解社区生活的途径,补偿幼儿交往活动的匮乏。不能以确定的认知教育控制幼儿的大部分生活,剥夺幼儿自主的交往建构机会。只要基于幼儿社会交往生活,就必然会考虑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为幼儿的交往生活必然是在社会生活系统中展开的。这种基于幼儿自主的社会建构的教育不仅是幼儿社会教育变革的方向,而且是整个幼儿教育变革的方向。此外,要争取在社区内为幼儿交往活动创设环境和场所。如联合居委会、物业管理中心,在居住区内聘请离退休人员或与民营儿童教育机构合作成立社区幼儿活动机构,创设幼儿游戏和交往环境。 其次,建构共同的价值观。我们的确已经处于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但不可否认人类共同拥有的引导人类前进并经过历史进程确认的那些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无疑是儿童社会化的中心内容。然而,在我国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些本应属于共同的价值观却被物欲及功利蒙蔽了,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必须使之重建。对于幼儿园社会教育来说,只有从能迈出的步伐开始迈步。第一,建立真正有效的家园合作关系。家园之间急需就幼儿的社会教育加强价值观的沟通。〔6〕如进行父母价值观的调查,了解父母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期望;幼儿园向家长发放有关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手册并对家长进行辅导,组织家长进行价值观讨论,建构共同的价值观;和家长一起探讨父母在哪些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指导父母控制媒体的负面影响及生活情景中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第二,幼儿园主动寻求、建构各种社区关系。幼儿园不仅仅把社区看成是可资利用的物质场所,还应积极争取各方以一种合作与承诺的精神达成教育观念的一致。可与其他社会组织,如妇联、团委、关工委、居委会、社区志愿者等,协同参与幼儿社会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咨询、培训,提高公众对幼儿社会教育的认识。 当代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和不确定,幼儿的社会教育关涉整个社会,又需要整个社会关注,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更多元化的群体。单纯通过幼儿园而没有整个社会的系统协作,幼儿社会教育是很难走出困境的。而当下,幼儿与社会生活并没有发生有机的联系,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作出努力,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有所作为。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要重视社会教育中的幼儿主体关系 【摘要】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社会性则是指儿童心理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在开展幼儿社会教育时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幼儿社会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二是幼儿社会教育必须重视幼儿的主体关系。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性;主体关系;思考 社会教育是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社会教育设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规定了大致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也点明了指导要点,为幼儿园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然而,我发现在涉及幼儿社会教育的相关论著中,社会化和社会性这两个经常出现的概念常常被混淆。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作准确阐述,并借此机会就幼儿社会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一、社会化与社会性 首先阐述一下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人类学研究,后来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通用术语。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侧重。人类学的社会化强调文化传播和个体对社会文化的适应,社会学的社会化重视个体社会角色的学习,而心理学的社会化则着眼于社会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即为个体提供获得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念、标准和信念的全部过程。 每一个儿童都依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也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无论如何“天生是社会动物”,〔1〕“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社会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广阔舞台,也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不尽的动力。社会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过程。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3〕 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自我。完整的自我包括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两方面内容。完整的自我在儿童的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完整的自我也是儿童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的心理基础。社会化的正常结果是个体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技巧;可以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满足自己的一定需要,也包括必要时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妥善处理复杂多元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从而实现有利于社会的理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可见,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其结果是儿童在认知和行为上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并发挥相应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儿童的社会化就是把个体溶化到社会中去,如同一勺糖溶化到水里去一样。事实上,社会化并不消灭个性。 个体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能适应社会生活,表现为个体遇事时不是采取简单的反射形式来应付,而是根据社会规范、人际交往原则、利益得失和实际情景进行思考和抉择,采用得体的方式作出适当的反应。这需要个体具有较广阔的心理空间、较自如的自控能力和较复杂的反应形式。如果社会上的人生活在一起,整天依靠简单的反射形式直接作出反应,那冲突将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就难以和睦相处,相互协作。自出生以后,随着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逐渐从依靠简单反射对付外部环境到能适应社会生活,这个过程正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这就是社会化的本质。因此,社会化,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儿童内部心理空间的扩大化、反应的复杂化和表现的间接化。概括地说,社会化就是个体心理的社会分化。〔4〕 目前,受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心理学的社会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如依恋等)、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谦让等)、反社会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等)、道德判断、语言运用、自我意识等领域,其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 如果说,社会化是指一个过程,那么,社会性则是指儿童心理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如果把社会化理解成一个动态的概念,社会性则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社会化与社会性的关系,如同平衡化与平衡、结构化与结构、制度化与制度的关系一样。 有关社会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在幼儿教育领域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它并没有限定更不能囊括幼儿社会教育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幼儿社会教育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它大大超越了心理学对社会化研究的范围。这一点,在新《纲要》有关社会教育的内容和要点的陈述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之所以在这里说这番话,是因为我注意到在一些有关幼儿社会教育的幼儿园教学文本中,一些作者把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思路仅仅局限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颇有作茧自缚之嫌,妨碍了幼儿园实现社会教育的价值。不得不说,这是让人十分遗憾的。 二、对幼儿社会教育实践的思考 我欣喜地看到,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在园长邢靖枫的带领下,自1996年起开展了“在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实验研究”,目前总结了他们十余年研究成果的专著《幼儿社会性教育论》已经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这本专著反映了该园探索幼儿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成果是丰硕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的这项科研成果本质上是一套园本课程体系。该园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规律,创造性地探索了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内容、组织模式、实施途径和考核方式,从社会认知、社会规范、社会行为三个维度上分设十个系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这套课程有效地转换为办园特色和工作常规。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懈的实践,该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幼儿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还形成了全新的评价体系,有力地冲击了当前社会上流行的重智育、重技能、重考级的片面教育观和价值观。这套课程体系还促使该园形成了特有的园本文化,使教师与幼儿在社会教育中共同成长,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反思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团体归属感,促使该园的师资队伍不断走向成熟,也推动了该园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作为从事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我从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的成果中感悟到开展幼儿社会教育时有两点特别重要。 第一,幼儿社会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 幼儿园本身就是个小社会,幼儿园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在幼儿园中开展社会教育的原则和意见,如在幼儿园开展正规的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社会教育、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中补充和延伸社会教育、在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和利用家―园―社区共育模式提高社会教育的成效等。这些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些原则的共同特点是把幼儿的社会教育局限在了幼儿园,忽视了园外真实社会生活的价值。与此不同,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的教师们在重视运用和开发园内教育资源的同时,十分注重把幼儿社会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得到锻炼。这是非常可贵的理念和行动。 最典型的事例是当教师们发现幼儿中秋节想吃毛豆和芋艿时,就给幼儿每人发一点钱,让他们自己去菜场买毛豆和芋艿。这是一次真正的人际交往和货币交易活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戏。这次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也许是终身的。它的意义是任何游戏、说教都不能比拟的。另一个例子来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一次“心连心,手拉手――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的毕业典礼。毕业班的幼儿将自己绘制的36幅美术作品义卖得到的460元钱捐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还有什么教育活动比这真实的献爱心更具有震撼力呢?我想,孩子是教师社会教育的对象,而孩子们水晶般的爱心就是教师们社会教育的结果吧! 把幼儿社会教育放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进行,是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培养幼儿社会性、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成功经验。这一经验发人深省。 第二,幼儿社会教育必须重视幼儿的主体关系。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社会教育的大量活动也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例如,在最常见的角色游戏中,幼儿互相配合,扮演父亲―母亲、医生―患者、司机―乘客、警察―“坏蛋”等角色,展示出各种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活动。这是幼儿社会经验和社会兴趣的真实表现。尽管游戏中的每一对角色关系都是虚拟、想象的,但参加游戏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反映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兴趣也是真实的。我把“参加游戏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称为“幼儿的主体关系”。幼儿的主体关系是幼儿社会教育的指向所在,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对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的真实理解,也直接影响到社会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之所以提出这么一个概念,是因为考虑到社会教育不同于其他领域教育的特殊性。在幼儿园教育的其他领域中,工具性比价值性更多一些,如语言教育着重于表达、阅读的工具性,科学教育着重于对事物认识的工具性,而艺术教育则着重于感受和体验的工具性。社会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更多的是促使幼儿养成初步的规则意识、交往态度、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这属于培养幼儿形成初步价值观的范畴,它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只关注游戏中的角色行为,看不到幼儿的主体关系,那么,幼儿社会教育的效果就是虚假的、表面的、形式主义的。 我认为有一个典型事例很能说明重视幼儿主体关系的重要性。一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警察”,在四家商店里不排队就乱吃乱拿,连钱也不付就扬长而去。这位“警察”的行为显然是有悖于社会价值观的。一起游戏的幼儿并没有因为这是在玩角色游戏就放任他的行为,而是纷纷批评和指责他的不当行为。“警察”因此受到了教育,改正了错误的行为。这种广泛的、及时的批评教育,已经不是对游戏的讨论,而是对扮演“警察”的幼儿头脑里的特权观念的抨击。我认为,这次游戏活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幼儿对“警察”不良行为的批评和帮助。它最集中地体现出在社会教育中重视幼儿主体关系的重要性。 这种重视幼儿的主体关系的例子,在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中还有很多。例如,教师为了让幼儿体验一下妈妈怀孕的辛苦,帮助幼儿把一只皮球绑在肚子前面,让幼儿亲身体验怀孕会带来的种种不便。这类社会教育活动表面上看是游戏,实际上对幼儿真实地体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新《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教育的关键是让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要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这里强调的不是说教,也不是单纯的游戏,而是“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可见,是否重视社会教育中的幼儿主体关系,是社会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难能可贵的地方还在于他们不仅进行扎扎实实的科研和课程建设,还十分注意理论建设,注意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升华。我国的幼儿教育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领域。无论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还是从亿万儿童发展和家长的需要看,发展幼儿教育、办好幼儿园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幼儿园教师都在努力研究和实践,寻找适合我国社会和儿童发展需要的办园方针和教育机制。此时此刻,理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忽视理论的价值、贬低理论的意义的观点都是有害的。我个人认为,学前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多动症”正是缺乏和贬低理论指导的结果。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关于幼儿社会教育的实践十分可贵和成功。他们的学术成果为幼儿社会教育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及组织形式 【摘要】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幼儿园社会教育应该遵循适度性、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等原则。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以实践活动开始的教育活动、以情境表演开始的教育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始的教育活动等。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原则;组织形式 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相对其他领域来说,社会教育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组织形式还不够了解。解决这方面的疑惑,有利于提高教师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教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能对幼儿施以积极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教育的适度性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避免走极端,同时还要时刻注意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教育的适度性原则体现的是教育的辩证法。“教育方法的辩证性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1〕 把握教育的适度性,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即掌握教育的度。具体到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马卡连柯指出,如果能找到“积极性和克制感之间的分寸感,也就等于解决了教育的问题”。〔2〕因此,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适度性的把握就是既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又要引导幼儿遵守适当的规则。 2.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原则 一贯性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能随着时间、地点或者教师心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3〕一致性则是指不同教育者对幼儿的要求应该相同。〔4〕一致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之所以要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因此,教师不但要注意坚持自己对幼儿要求的一贯性,同时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一天24小时,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那么很容易导致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好的一面,在家里则会有很多不良行为表现。可见,家园教育不协调,很可能会妨碍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良好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为的泛化,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如果家长没有坚持与教师一致的教育要求,那么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就很难在家里延续,行为的泛化很难形成,社会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理念,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教育目标方面实现家园一致。教师应经常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沟通,从而更好地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以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削弱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 3.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形式。专门的教育活动可以有目的地系统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养成。同时,社会教育应该和其他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特点,它的相当一部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不是由教师的直接教学活动引发的。例如,为了让幼儿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教师会特地设计并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给我们送来温暖的人”“你、我、他”等,然而,事实上平时教师和家长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比专门教育活动的影响更大。因此,专门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门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在语言、艺术等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社会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关爱、支持的环境,建立亲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幼关系,营造安全、宽松、自主、允许探索与失败的学习气氛,为幼儿同伴之间的自由交往提供时间和空间,等等。 4.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是指要帮助幼儿了解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或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个别行为矫正则是指针对不同幼儿,特别是那些社会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运用行为学的原理纠正其不良行为,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入园年龄一般是3岁,而3岁前正是幼儿社会性的初步萌芽时期。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溺爱、过分保护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特点,如任性、依赖性强、自私、胆小、不合群等,这些不良行为特点不仅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更不利于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个性虽逐步趋于稳定,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个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正面教育方式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同时还要关注那些存在某些不良行为表现的幼儿,运用个别行为矫正方式,帮助幼儿用好的行为替代不良行为。当然,教师在进行个别教育时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园教育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5.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相结合原则 社会性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等的认识。〔5〕社会情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6〕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特征。〔7〕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关系密切: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认知是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把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积极的社会情感养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以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可以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多种形式,但教师最难把握的还是全班幼儿参加的集体教育活动。目前集体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枯燥、单调、幼儿的参与性较差等。换言之,如果集体活动组织不好,幼儿容易游离在活动之外,或者导致活动变成走过场。怎样才能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讨论不流于形式,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巨大挑战。 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适合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供教师参考。 1.以实践活动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集体活动往往是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和组织的。这时最好的活动方式就是如实再现生活场景,让幼儿从中体会学习。 (1)再现场景 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由表现,不加干涉,以便让幼儿将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例如,在小班规则教育活动“大家轮流玩”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自由拿玩具玩,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让那些没有拿到玩具的幼儿来回答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问题。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由浅入深地逐步提出2~3个问题,包括“为什么”“怎么做”等。可以说,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出恰当的问题,有效引发讨论,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教师针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差的特点,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由拿取玩具,导致争抢玩具的现象出现,从而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争抢的不良后果。教师随后提出的问题“应该怎样玩”可以有效引发幼儿讨论。 (3)引导幼儿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 活动开始时的实践引发了讨论,但此时幼儿还不一定完全理解“为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做”也不太明确。因此,讨论后的再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讨论时提出的建议安排幼儿再实践一次。通过再次实践,幼儿可以进一步掌握应该怎样做。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通过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的过程,幼儿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轮流玩的规则。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很有必要。巡回指导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最新情况,还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幼儿在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时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4)设计相应的延伸活动 相应的延伸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大家轮流玩”活动的延伸部分可以是组织幼儿到户外玩滑梯、秋千等,提醒幼儿要排好队伍轮流玩。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掌握轮流玩的活动规则。 2.以情境表演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情境表演是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幼儿不能亲身参与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 (1)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可以是现场表演,也可以播放事先录制的情境表演录像,让幼儿观看。表演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会倾听”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让幼儿观看小兔子在两种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一种是插嘴,一种是不理他人自顾自玩。角色表演夸张,情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兴趣。 (2)引发幼儿讨论 情境表演后,教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学会倾听”活动中,看完录像后教师提出了问题:爸爸妈妈在忙的时候小兔子做了什么?爸爸为什么生气?别人在说话,可是你也有话想说时,该怎么做?这3个问题分别属于看到了什么、他人的情绪原因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幼儿可以学习辨别对错,了解他人的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 (3)利用适当方式再现情境 情境表演和后续讨论可以使幼儿了解某种情境中应该怎样做,但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无法将生活中的很多类似情境一一再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图片再现生活中各种类似的情境,引导幼儿利用刚刚掌握的社会知识去判断对错,以便幼儿将来在类似情境中可以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在“学会倾听”活动中,教师准备了4幅相关图片,让幼儿判断图片中幼儿行为的对错。 教师还要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及时予以表扬。 3.以游戏形式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在社会教育中,教师经常要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不遵守活动规则等。这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特定游戏情境,借此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并予以纠正。 (1)讲解游戏规则 教师先根据活动内容讲解游戏规则。例如,为了提高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摸摸,猜猜”的游戏。教师准备一个纸箱子,里面放上各种物品。箱子用布蒙上,以免幼儿看到箱子里的物品。游戏时幼儿蒙上眼睛,然后把手伸进纸箱中拿出一个物品,猜猜是什么。在游戏开始前教师首先要讲解游戏规则,提醒幼儿在别的幼儿去摸纸箱子里的东西时自己要静静地看,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干扰到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可以看清楚,就在摸的幼儿说出物品名称前抢先说出来。 (2)组织幼儿游戏 因为教师设计的游戏有针对性,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很可能会出现教师预先设想到的问题行为。例如,在“摸摸,猜猜”游戏中,经常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幼儿违反规则抢先说出物品的名称。 (3)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摸摸,猜猜”活动中,教师首先让被干扰的幼儿(蒙着眼睛摸东西时被另一个幼儿抢先说出物品名称)说说自己的感受(心里不舒服,讨厌抢先说出的行为等),然后让那个抢先说出的幼儿去摸箱子里的物品,教师故意抢先说出物品名称,借此让抢先说出的幼儿体会这种情况下的心理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必要性。教师还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充分讨论,借此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违反规则的坏处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等。 同样,活动结束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对幼儿的正确行为及时表扬强化。 除了上述三种形式外,教师还可以用以讲故事开始的方式或是以参观开始的方式等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此外,各种活动组织形式的各个环节也是可以根据需要变化的。必须强调的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都要注意在教育活动的开始部分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然后要有目的地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幼儿换位思考,帮助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把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借此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摘要】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把握不好活动目标,以致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组织,最终导致社会教育活动效果较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个性,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应注意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把握好教育活动的重难点,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设计;个性;社会性 笔者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解读 1.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包括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五个方面涵盖了幼儿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3〕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及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4〕其中,作为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外显的标志是其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即幼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行为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例如,有研究表明,4~6岁幼儿的坚持性特征已趋于稳定,〔5〕3~5岁幼儿的独立性特征也基本稳定,等等。〔6〕《纲要》把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抓住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个性特征具体包括两大方面,即认知特征(智力因素)和社会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即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7〕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等。对照《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极强的对应性。可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确定的,即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与他人间关系的意识。〔8〕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自我构建的。〔9〕幼儿期正是个体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控制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自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动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是近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概括来说,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在5~6岁时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同伴交往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还可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是社会为其成员所规定的一些行为规范。具体落实到个体身上,就成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幼儿期是个体规则意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生活场所的具体行为规范,学习按照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幼儿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例如,陈帼眉认为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10〕《纲要》也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作为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加以强调。 二、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识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2.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教师在挖掘教育内容蕴含的社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解题”。所谓“解题”就是要分析教育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确定活动目标。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合作”的意义。合作是什么?合作从人数上说应该是由2人以上参与,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从内容上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从形式上说是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就要明确合作的本质在于2人以上共同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清楚“解题”,就容易导致活动目标模糊不清。例如,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幼儿容易产生意见和分歧,所以教师可以将教育目标确定为让幼儿在与他人共同做事时学习倾听、表达、协商。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避免出现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实施的问题。 3.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以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例。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形成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摘要】要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形式、内容和材料,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体验、提问、讨论环节的把握,从而使社会教育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设计;组织;质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笔者深入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教育的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实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社会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也不太恰当。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体验、讨论等环节的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探讨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容易在目标设计和形式、内容、材料选择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对目标、形式、内容、材料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周密设计。 1.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做到思路清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的效果。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1〕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是两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个人品质?无疑,倾听、讨论、配合等都是必需的。教师经过分析,对“合作”的本质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目标设计时就有可能明确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合适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愿望(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认知),引导幼儿尝试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学习倾听、发表意见、适当坚持和妥协(社会行为)。 (3)把握好重难点 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幼儿的个体需要相匹配。例如,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时,小班和中班的教育重难点应该落在情感体验及养成助人意识方面,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即了解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不同需要,以便用合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又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的目标时,因为大班幼儿的合作愿望已经比较强烈,尝试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太难,但是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活动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方面,即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 2.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时要时刻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与活动目标相匹配,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如果与目标脱离,教育形式再花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考虑到合作本身的特征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任务去学习合作,如打扫、种植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合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要特别考虑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幼儿不需要相互协商就能独自完成,那将很难体现合作的本质特征,不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因此,如果两三名幼儿一组开展活动,选择让幼儿共同完成一项积木搭建任务比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吹泡泡游戏很可能演变成大家围成一圈各吹各的,不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有些社会教育活动,一旦活动形式确定了,那活动材料也就基本确定了。比如,选择以建构游戏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合作”,那活动材料无非是插片积木或木制积木等。有些社会教育活动则不然。即使确定了活动形式,教师也需要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原则上说,活动材料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 二、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如果某个环节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密切注意活动流程,观察各个环节的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节奏是否流畅紧凑,各个环节间的过渡是否顺畅自然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体验和讨论相结合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然而,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在体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验不到位,即在幼儿还没有充分体验的时候活动已经草草收场,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幼儿体验到了活动的精髓,而其他大部分幼儿尚没有体验到。在讨论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比较空洞,使讨论流于形式,许多幼儿游离于讨论活动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思考。 1.体验 体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推进,体验的程度要不断加深。在体验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验的目的和时间,即在预设时间里进行的体验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体验目的。教师要确保每名,至少是大部分幼儿能获得完整的实践体验。因此,虽然有时候用于体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期,但由于有些幼儿还没有完成活动,教师要随机延长体验时间,以求达到体验目的。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避免预定时间一到就将体验活动草草收场,以致许多幼儿尚未来得及深入体验。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眼睛看不见的不便时,有的幼儿因为动手能力差,还没戴上眼罩开始体验,教师就宣布体验活动结束了,这样肯定达不到体验目的。教师应该通过日常活动中的观察积累,对幼儿完成体验活动的时间有个基本估计,从而保证体验活动的时间设计更合理。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安排。教师在体验环节的巡回观察指导也很重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体验的时间,而且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指导。 2.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式问题则有固定答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多提开放式问题,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不断启发幼儿深入思考。例如,在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幼儿盲人看不见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时候盲人最想要什么,你想怎样帮助盲人等递进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盲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盲人提供帮助。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出问题,比如合作的好处是什么,不合作会怎么样等,引导幼儿通过比较认识问题,避免认知混淆。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利于顺利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与活动目标的适配性。 3.讨论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讨论具有重要价值。幼儿通过体验活动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情感和看法都可以通过与人讨论的方式加以表达。可以说,讨论环节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然而,目前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总是以几名幼儿回答教师的问题结束,大多数幼儿游离于讨论之外,致使活动秩序混乱,教学节奏松散,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讨论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大的团体来说,小团体更有利于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儿童在小团体中更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自发进行讨论。〔2〕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时应该注意分组。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以2人一组为宜,中班、大班可以3~4人一组。虽然对小班幼儿来说讨论较难进行,但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幼儿的讨论意识和参与讨论的能力。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强弱搭配。 讨论一般以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发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讨论效果。集体发言对象的选择很关键。目前,教师在选择发言对象时往往是随机点名,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雷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观点有代表性的幼儿发言。所谓代表性就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回观察,倾听每个小组的发言,然后选择适宜的发言对象。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体讨论,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也要随时观察,表扬注意倾听的幼儿,并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协商解决问题,可以让幼儿讨论每种方法的利与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种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难度较大,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此要多加注意,以便为幼儿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承担起教师应尽的责任。负责任表现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方方面面。活动设计中的负责任就是要认真设计每个环节,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材料。活动组织中的负责任既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要让幼儿听到又要让幼儿听懂;也表现在对各个活动环节的处理上,保证每个活动环节都不走过场,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浅谈开展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策略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社会性为目的,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我国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而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策略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应该围绕着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情感、行为技能、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大量事实表明,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选择应以幼儿发展为依据 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1.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的能力,制约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幼儿阶段,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还相当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幼儿的学习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适当扩展,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幼儿的社会性经验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脱离幼儿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会带来假道德或不道德的恶果,对童年造成危害。 2.幼儿的经验和发展,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在选择活动时,应考虑到这种结构,考虑到幼儿教育和发展的不同侧面。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幼儿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也有多方面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发展的不同侧面,使教育内容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合理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门关于人和社会、文化的课程,离开了社会现实,离开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远离了幼儿已有经验,这一课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1.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第一,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第二,所选内容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以幼儿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第三,所选内容要有启发性,能锻炼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心灵。在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幼儿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应当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有效教学始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他们的文化实践、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 2.以适宜幼儿的发展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特别珍视人通过体验获得的生活经验。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言:“个人的情绪经验愈是多样化,就愈容易体会、了解、想象别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会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会教育的契机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社会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教育,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社会教育强调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 三、有效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是我们确定幼儿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的主要依据。幼儿教育的任务,要求一般都较为具体、粗浅,并要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如知识上只要求了解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道德方面的要求多为具体的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出来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越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就越能促进儿童发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幼儿思维、认识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提出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该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教学信息便捷、高效地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呆板的言语说教无法深入幼儿心灵,也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情感的本质就是一种感受,‘自我的感受’是情感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更多情况下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在活动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幼儿的主动发现与主动学习。因此,许多教学活动常常表现出“内容是教师‘想’出来的,方法是教师‘做’出来的,结果是教师‘说’出来的,而不是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必然会浪费幼儿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社会教育中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个别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年龄特征只是某个时期幼儿表现出的一般的特征,它是从对大多数儿童的观察、评价中得到的,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幼儿来说,其发展水平都各有差异,对于同一个班的幼儿,不可能想象他们个个发展水平都一样。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幼儿一般的特征,而且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个别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真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引起他们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 3.运用移情、陶冶熏染法进行教育。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例如幼儿接触过聋哑人后,让幼儿用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感受聋哑人的不便之处,真正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关心、同情弱者的心情和欲望。此外可能过身边的环境条件、生活气氛对幼儿进行积极硬化、熏陶。例如,在教育幼儿不摘小草时,可以把幼儿带到广阔的草地前,让幼儿置身于蓝天、绿草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幼儿从内心感受到对环境的爱,从而懂得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总之,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不知不觉的偏离:关于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困境的解析 相比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四个领域而言,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是最为复杂、最为繁难的。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这个特征,不仅一线教师们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着,研究者们的实证研究也已多次证实。“我国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究竟是怎样实施的?”“如何真正提高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如何真正提升我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课题组对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实地考察,获取了比较丰富且翔实的量化与质化研究数据。并由此形成了关于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现状与革新的多项研究结论。其中,与前面《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述内容密切相关的有两项:其一,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别及其特点;其二,两类基本的社会教育活动所共同存在的偏差。 在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多次观察、反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方式等,将当前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归纳为两个基本类别: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所谓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生成于既定的课程规划。有专门的主题、详细的活动设计方案、明确的活动实施步骤,甚至配备了相应的活动效果评估的集体化社会教育活动;所谓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缘起于幼儿即时的行为表现,随机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教师对之没有事先的设计与准备,只是单纯地遵循“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给予幼儿指导与帮助的社会教育活动。在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聚焦于幼儿个别化的社会性发展特点,活动目标多侧重于幼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适宜的社会行为的养成以及社会性情绪情感的识别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在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定位于社会文化的传递方面。活动目标多倾向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规范的习得。 从逻辑上说。有了这两种教育活动作为支撑,幼儿园社会教育不仅有众多的教育契机,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与课程资源。因而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理应达到较高的水平,我国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也理应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借助于与教师的访谈、对幼儿具体社会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评估,我们注意到:即便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很关注社会教育,在实践层面上也很努力地在实施这两类社会教育活动,但结果总是显示出极为明显的“高投入、低收效”的尴尬状况,与教师的预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也堪忧,远远达不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设定的目标(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详细报告)。 这种教育实践与教育效果间的背离,不仅令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陷于困境,也使得教育者感到无比困惑。究其根源,我们除了可以归因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递,轻视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社会整体氛围。归因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所形成的教育合力不足,归因于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僵化、滞后,归因于人类个体社会性发展本身的复杂性等多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提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幼儿的视角确实很不相同。 基于我们所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类别划分,《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描述的国庆节庆祝活动即是一个典型的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案例:活动设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段(国庆节前夕);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完整的计划与细致的准备;活动归属于“传递社会文化”的主题,围绕“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而展开,借助于结构化的仪式与多种游戏,从认知与情感双重通道入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项活动是幼儿园秋季学期中的一件大事,每年为了这项大约为期一周的活动,教师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活动整体设计到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再到活动所需资源的选取,处处可见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巨大付出。然而,研究者把摄像机定位在幼儿的视角“看幼儿之所看”、让幼儿以画画的方式及时表达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时,却惊讶地发现,这项“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科学”“看上去很精致”的教育活动在幼儿的视野与感受中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拥挤的、混乱的、茫然的、无所事事的;尽管幼儿也体验到了关于“国旗升起来”的新鲜,并且从“吃蛋糕”“拍照”“呼口号”“游行”中找到了乐趣,但又不免陷入关于“谁是祖国妈妈”的疑惑与猜测之中…… 毫无疑问,这种情况足以让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们感到尴尬、困窘,甚至懊恼与灰心:在经历了一个如此周到细致、立意高远的爱国主义集体教育活动后,幼儿记忆中留存的最为深刻的印象竟然是吃与玩!而这恰恰是幼儿关于这一活动最为真实的理解与表达。也许幼儿确实会因为这项活动而在有关国庆节的社会认知方面有所长进,但是相比于教师们的付出而言,足以让我们由此体会到什么叫“得不偿失”。 对照文中的活动设计,反复分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表现,我们看到教师在竭力推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很难找出教师在当时有任何行为上的失误。但是,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仔细分析幼儿的真实“收获”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如作者所判定的那样,自活动设计之初,教师所选取的视角便牢牢地圈定在了成人自己这一边,虽然他们也会在一些维度上关注到幼儿的心理需要与社会生活经验,比如“过生日要有生日蛋糕”“以拟人化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祖国的含义”(参照文中幼儿的对话我们知道,“祖国妈妈”的比喻实际上让幼儿产生了认知与理解上的冲突),等等,但仍然主要是围绕着成人的视角在设立他们以为对幼儿最为适宜的方案,并且把这个方案带到了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之中;他们单方面地认为这项方案足以担当起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不曾预想到,因为成人的视角与幼儿的视角不同。所以很难从幼儿身上看到与这份活动方案相匹配的教育效果。 其实,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不论是采取专门化、断点式的教育活动还是随机性、弥散式的教育活动,教育效果都会因为教师与幼儿视角的不同而偏离教师的预期。这从师幼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故意的。成人与幼儿各自所处的社会性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视角的不同。教师虽然都曾经是幼儿,都曾经对幼儿的视角极为熟悉,虽然在职前职后都经历过或经历着各种关于“如何理解幼儿”的职业训练,虽然也在努力地让自己从幼儿的视角与立场去想、去看,但最终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幼儿的视角。按照自己认为好的、对幼儿却并非适宜的方式来实施社会教育活动。 从师幼互动的角度来看,尽管这种“不知不觉的偏离”的主导者在教师一方,但是若想让教师为此作出改变是非常不容易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与成人间的差异,关注幼儿个体间的差异,与幼儿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各地各类幼儿园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行动研究(具体情况可参见2002年至今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但是类似于《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中听描述的“国庆节庆祝活动”在当下的幼儿园中仍屡见不鲜。 究竟应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师费大力、孩子微获益”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困境,是我们课题组目前正在着力探究的问题。在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有两个方向正在日渐清晰、稳定:其一,将社会教育真正植根于幼儿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在新近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已经有明确的表述);其二,寻求教师与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共同成长(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阐述)。这两个方向的思考具体到对《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描述的教育活动的分析。或许可以提醒我们:接纳幼儿关于活动过后的全部表达,站在幼儿的立场对每一种表达进行客观而细致的分析,从中把握幼儿真实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增补、删减原有的活动设计,降低对原有教育效果的预期,进而使得教师即便处于“不知不觉的偏离”状态中也能真正帮到幼儿和自己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在幼儿的社会教育中应注重家园互动 摘要:为了加强幼儿教育,本文提出在幼儿社会教育中,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换角色定位,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建立宽松的环境,让家长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建立新型的家庭与幼儿园互动的模式。 关键词:双向互动 共同促进 新型模式 健康成长 多种合作方式 目前,在幼儿的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相对较少,而家园互动更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又称为家园互动,特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性是:本着尊重平等的互动原则,争取家长最大化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以及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1 在幼儿的社会教育中,教师要注意的家园互动原则 1.1 幼儿教师要注意“换位”思考的原则 包头地区大多数幼儿园的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也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幼儿在社会活动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由于家长对幼儿的疼爱,有些过度反应是肯定的,有的老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给家园社会互动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去解决家园互动活动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家长就比较容易接受,也有利于家园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1.2 幼儿教师要注意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能因为是在幼儿园外面的社会实践,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致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那么很容易导致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两面性;如果家长没有坚持与教师一致的教育要求,那么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就很难在家里延续,社会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消极影响。为此,教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理念,应经常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沟通,以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削弱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 2 增强家园互动对幼儿的益处 2.1 更好地增强幼儿在成功中的自信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以及正确的教育评价,都容易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但孩子对家长给予的认可度远远超过老师,因为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自信心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家园之间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2 迅速提高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不只在幼儿园,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大部分的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孩子在父母的具体帮助下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知识。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 3 在包头地区建立新型的家园互动模式的思考 3.1 书面交流法 有的家长由于忙于工作,不能到园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老师把孩子需要得到的知识经验、行为习惯、动作技能等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把活动目标、要求、操作要点等印发给家长。 3.2 开设“家长开放日” 每月定期一到两天对家长开放,家长全程参与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天。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本班家长不能参与本班开放日,家长数量需要控制。 3.3 改进幼儿园的家长会 家长会作为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在家园互动中具有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从幼儿园家长会的内容、作用、流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改进。 3.4 家教现场指导制制度 这是一种互相观摩、直接指导的活动方式,由教师通过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或家长目前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设计,家长通过现场观摩来学习,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3.5 设立“园长家访接待日” 每月一天由园长对家长进行接待工作。主要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反映,征求意见或建议,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达到相互配合,改进工作的目的。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多领域教育有效融入幼儿的社会教育 【摘 要】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社会教育的特殊性,强调通过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达到教学目的,忽视渗透在其他领域中进行教育,这样常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本文介绍了在幼儿四大领域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的理念,对如何实施进行了举例说明,力求保证社会教育活动持久长效的进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融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之一,揭示了幼儿教育的使命是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因为幼儿期是人格塑造、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我们的教育不应局限于仅仅教会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住与合作。《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的第一要素,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自创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通过社会领域学习让幼儿在与他人的自由交往中体验规则的公正与互惠,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规则意识。 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品质;社会适应力;社会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规则教育;自然教育;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 幼儿的社会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殊性。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是发生在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中的,而是发生在其他领域教育和实际生活活动中的。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实践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幼儿的潜在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渗透在其他领域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仅仅期望通过专门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效果,而忽视渗透在其他领域和一日生活中进行教育,这样过分强调了计划性和系统性,忽视了生活环节以及其他领域教育中的教育机会的影响,容易造成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的社会教育须与其他领域教育有效融合,共同作用,才能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持久长效的进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在健康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不仅要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卫生知识,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还要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乐观自信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敢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孩子学会关爱与宽容,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 二、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适应时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既要注意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又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教育,培养幼儿的专注性、创造力、独立的精神。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分享的快乐,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乐于助人、细心耐心、快乐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养成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好习惯,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比如,科学教育活动“植物的生长”,孩子们在料理植物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有关植物生长的经验,并且要经常互相交流学习,从这项活动中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创造收获到知识,享受到探索过程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还培养了幼儿探索的精神,从中也增强了孩子们分享与合作的意识。 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一些有难度的内容,培养幼儿的科学尝试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个性品质,提高教育效益。实践证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应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懂得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去帮忙,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教师才出面帮忙。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勇敢尝试的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们的脑筋动起来,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三、在语言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交际工具的过程,语言教育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分不开的。儿童在掌握语言系统的同时,也在学习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社会规则,如讲话要文明、有礼貌;说话要清楚,力求使对方听明白;不同场合需要有不同的讲话方式等。掌握这些言语交往技能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获得语言后,就能用语言与周围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言行,使他们能够主动地适应他人的行为调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语言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习惯、行为等与社会规范逐渐接近并相吻合。 选择恰当的内容,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语言教育,就可以在语言教育中自然的融入社会教育,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文明的社会行为、良好的个性品质、体验丰富的社会文化、增强社会交往的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了谦让;《礼貌用语我知道》这首儿歌,让孩子们知道“请”“对不起”“别客气”等礼貌的用语要常用;《学做小客人》让幼儿知道到了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音乐游戏《坐汽车》知道要给奶奶让座,《热心肠的笨笨熊》告诉大家要像笨笨熊一样帮助别人得到快乐,《两只小猪大嗓门》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要遵守秩序,这些语言活动中渗透着礼仪教育、个性品格教育,让孩子在浅显易懂的活动中懂得了道理,达到了社会教育的目的。 四、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一)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幼儿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技能的训练,不在于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正面的情感与态度,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适宜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和优秀的个性品质。 比如小班歌曲《爸爸妈妈去上班》,贴近幼儿入园生活实际的歌词让经历着与家人分离焦虑的幼儿们有所安慰,他们虽然想爸爸和妈妈,但是“我不哭,也不闹”的歌词让他们勇敢,让他们学会用良好的情绪面对成长与独立。比如歌曲《来收拾》就用歌词:“来收拾、来收拾,我也来收拾。收一收玩具(垃圾),家里变得真干净!”带动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整理、收拾的活动中去,慢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物品整理、摆放的习惯。歌表演活动《找朋友》中,幼儿通过互动找朋友的尝试,学习与人交往的礼貌并感受友好交往的乐趣,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习惯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又如,在《我不上你的当》《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些儿歌里,幼儿边听边做游戏,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学会了自我保护,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教师还要在音乐课上对幼儿进行安全常识的渗透,让课堂既不失音乐性,又非常自然地在歌声中学到了正确的遵纪守法的行为。 (二)在手工活动中融入社会教育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手工活动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凭借幼儿的发挥与想象,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细致耐心、责任感、自信心、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与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件复杂的手工作品,做起来不仅需要细心耐心,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从开始到结束,做到有始有终。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细致和耐心,让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背后都是需要努力付出的,同时也是一次责任感的累积。孩子的自信心在小小的成功中也得到了提升,处理一些事情,遇到一些难题都能从容应对,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借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可以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品质,手工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越聪明、自信、大胆,更加勇于探索。一块布、一张纸、一片树叶、一团毛线、一把蔬菜都可以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来。一把玉米须可能就是一个老爷爷形象的大胡子,几个小小的西红柿可能就是一群小小的瓢虫。 幼儿的良好品质在幼儿的一生中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应努力让幼儿的良好品质在手工活动的带动下得到积极健康地发展,让孩子在积极、有利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总之,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教育应注重整合,即多领域有效融合,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把握不好活动目标,以致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组织,最终导致社会教育活动效果较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个性,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应注意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把握好教育活动的重难点,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关键词】幼儿教学;社会教育;目标设计 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些问题,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志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二、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经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例如,“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个社会教育活动,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具有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幼儿社会教育视野下的教师职业准备 【摘 要】幼儿社会教育视野下,教师的职业准备包括: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提升教育能力,从而实现幼儿社会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 职业准备 教育能力 学前教育 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卡西·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我们的安全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教育所要唤醒的是人的潜在本质,能让儿童逐渐认识自我、认识知识和探索道德。”莫兰也指出,教育应该对人格的自我形成和学会成为公民做出贡献,而在一个民主制度中,公民是通过他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关联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来确定的。社会教育不能代替全部的教育,但是在人生的幼儿阶段,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时期的社会教育能够使儿童真切地体验到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鉴于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应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一 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 不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还是将来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起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幼儿社会教育观,是指对于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观点,如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以及对于幼儿社会教育规律的把握等。 1.成人支持下的发展观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幼儿时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幼儿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类似教育的幼儿。相反,不良的幼儿教育则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适应性不良问题,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情感、人格方面的障碍。 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环境和教育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 必须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给予幼儿适宜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发展。 2.成长取向的目标观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学习的教育目标观在幼儿教育中还较为流行。反映在社会教育领域就是重视规范和规则的学习,对于形式的追求远胜过内在品质的培育。实质上是没有给社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外在行为的改变,它更倾向于追求量的累积。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更应当保护和培植他们身体及精神的发育成长,把幼儿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才是基础教育的重心所在。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成长取向的,成长取向就是社会教育要面向生活,教育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和任务,最终把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3.融合视野下的方法观 这里说的融合包涵三层含义:(1)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小其身心素质分化程度就越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身心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所以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主导因素——即幼儿社会教育也不可分割。(2)幼儿教育各领域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幼儿园课程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是相对划分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幼儿社会教育是和其他领域的教育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总是整体作用于幼儿的发展。(3)幼儿社会教育的外在力量是一种综合的合力。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影响。只有当幼儿园的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幼儿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反对狭隘的教育观,应怀有一种宽广的教育视野,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融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 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 作为一个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掌握许多相关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种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以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婴幼儿,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尤其是要全面吃透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因素,以及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3.有关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 幼儿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具备关于教育的一般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但社会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正确理解和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等都是进一步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三 提升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的内涵很广,这里主要是指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直接具备的基本能力。 1.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社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鲜活的生活世界。深刻把握幼儿的生活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前提。幼儿的生活包括主体外生活和主体内生活。主体外生活主要是指文化习俗、环境气候、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儿童时而产生的生活;主体内生活主要包括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幼儿园等因素在互动时而产生的生活。教育者应能借助自身的教育智慧,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深刻挖掘各种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育者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和幼儿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与安排,并能根据设计方案熟练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是流动的、变化的,因而活动的设计不是静态的、程序化的,而是以幼儿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是活力四射、具有丰富个性的,因而活动的开展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个性要求、合理生成的。 3.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并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它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创造优质教育的保障。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使社会教育顺利进行,如何使幼儿能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教师解决问题的品质。如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能力、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性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从而不断使幼儿快乐、幸福的成长。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浅析幼儿社会教育和值日生活动的有效结合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为日常生活作准备而进行的。因此,我们自中班开始就开展了值日生活动,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活动中着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与幼儿的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一、开展值日生迎宾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每天早上,班级的门口会准时出现两位佩戴值日生标志的幼儿向每一位同学问好,让每一位幼儿来到班集体就感受到浓浓的爱,创造出了一个关爱他人的良好氛围。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每一个孩子都自然而然地与值日生相互问候,相互交流。同时我们根据幼儿能力强弱,安排能力强的带一位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担任晨间迎宾活动,保证了活动的有效进行,从而培养了幼儿乐意与人交往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安排值日生承担劳动任务,培养幼儿为集体做好事的意识 我班幼儿分组轮流担任值日生,值日时间为一星期。首先值日生要协助老师管理并维持班级良好秩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如在区角活动结束时,值日生要提醒小朋友把玩具收拾好,看到小朋友乱扔纸屑及时阻止。值日生还要巡视教室,把地上的纸屑捡干净,为班集体做事。同时活动之中的桌椅摆放工作也由值日生来完成,如上美术课需要桌子,值日生要立即把区角的桌子搬到指定地点,活动结束又把桌子搬回区角。 其次,在餐前餐后值日生要承担摆放桌椅、分发碗筷、收拾桌椅等工作。在幼儿用餐完毕,值日生就会争先恐后地拿抹布擦桌子,并把桌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就餐结束工作井然有序。 最后,在幼儿午睡、午点等活动中,值日生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帮助班上小朋友穿衣服、折被子,给幼儿分发点心等等,这些活动锻炼了幼儿的劳动技能,树立了为他人服务、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集体意识,并在实践中巩固行为,使之形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 三、每周进行优秀值日生评比活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规则意识 每周班上都要进行优秀值日生评比活动,对本周值日生做得好的方面提出表扬,并指出做得不够的地方。通过这个活动过程,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哪些值日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值日行为还不够,帮助全班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意识,同时对下周担任值日生工作的幼儿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四、提高家长对值日生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做好校家配合 开展值日生晨间迎宾活动,值日生必须7:45准时到院,这就需要家长准时送值日生来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值日生活动向家长宣传,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标、过程、意义。家长非常支持我们的活动,不管是刮风、下雨、下雪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孩子准时送到院,并在家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锻炼幼儿的劳动技能。 在班上开展了近一年的值日生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孩子们身上的巨大变化,每个孩子都以当值日生为荣,形成了良好的集体意识。 1.值日生活动,能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 如我班幼儿彤彤和洋洋,他们性格内向胆小,刚做值日生时很开心,但主动性不够,常常是小朋友先叫他们,他们再回答。经过几天的值日锻炼和教师的鼓励,他们声音胆子都变大了,能主动问候小朋友。当值日生的荣誉感极大地帮助了幼儿克服羞怯、内向心理,增强自信心。 2.值日生活动,能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值日生要在理解并遵守日常基本行为规则基础上帮助其他幼儿遵守规则,解决困难。这样的行为培养对存在不良行为性格的幼儿起到了自我约束的作用,如旭旭小朋友,老是喜欢乱撕纸屑并丢到地上,轮到他值日了,要主动帮助集体捡纸屑,他就自觉地控制了乱撕纸屑的行为。又如有些幼儿老是迟到,当上了值日生就不能迟到,很早就来到幼儿园,为他们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值日生活动,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 在刚开展值日生活动时,幼儿值日意识不强,经常有值日生忘记自己的职责。而现在经过锻炼,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到了什么时间就知道该做哪些工作,值日生活动中具体的值日内容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形成了初步的责任感。 4.值日生活动,能帮助幼儿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 在值日生活动中,需要全组小朋友相互合作、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才能把值日工作做好,当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老师与其他小朋友的肯定时,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集体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总之,幼儿社会教育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与巩固,所以我们开展的值日生活动把幼儿社会行为的培养贯穿于生活之中,树立幼儿自信心、责任感,培养集体意识。通过校家配合,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使值日生活动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社会教育论文:谈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情境创设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在当前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喜欢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以情境吸引幼儿,却忽视了情境的教育功能。他们设置的情境好看、热闹、花哨,却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们只把情境作为活动的点缀,弱化了其教育的本质。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就会使社会领域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避免盲目,注意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有必要,即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需要借助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二是要切题,即情境设置要与教学主题相关,不要牵强附会,追求表面的热闹。有的教师为创设情境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在情境中隐含教育线索的重要性。偏离了主题的情境即使再有吸引力,也很难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产生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进行深入思考,以切实提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求准。情境创设不在于新、奇、多,而在于是否准确,能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 2、求简。在观摩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活动的确很精彩,但是如此大量的活动准备只能在偶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实行。其实教师每天都要组织集体活动,不可能每次都去准备大量的图片、录像、音乐、动画片、表演等,创设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我们无需“作秀”,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次简单的操作或实践,一次小型竞赛活动就会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 3、求挑战。在情境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让幼儿跳一跳能够的着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适宜的教学活动情境,从而尝试训练幼儿的学习心理。让不同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幼儿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方法,形成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建构和占有。例如锻炼幼儿意志品质的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我开始以“解绳结”的操作活动导入,接着通过不断增加具有挑战性的“绳结”障碍,在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实践中培养幼儿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幼儿既能体验到挑战,又有信心和能力加以解决的,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参观情境法。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社会领域的观察法主要是针对一个或两个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情境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参观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订好参观的计划。参观时要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目的进行观察感知。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对参观内容作小结,使幼儿对参观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2、表演情境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幼儿可根据这个主题自行确定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相应的角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表演总是指向特定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行为、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演的主题和相应的角色,并为幼儿表演创设或引导幼儿共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幼儿的表演提供相关的材料。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视等)。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3、谈话情境法。谈话情境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它经常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提问、对答。谈话情境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和教师之间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话题可以是教师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但任何话题一定要蕴涵社会教育的目标,并具有可谈性,即谈话能够深入下去。一般说来,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谈话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 4、故事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倾听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表述,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当然,这些只是社会教育情境创设中的一部分方法,俗话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是依据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根据条件和需要,对教育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艺术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常州莱茵双语幼儿园 江苏】
通信英语论文: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是在基础英语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的专业知识而形成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职业发展中必须要求掌握的技能。三本院校培养人才注重于应用型,而该课程的学习在就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专业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以及改革做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0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化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各大行业中除了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外,对于专业科技英语水平的人才更是不可缺少。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一门通用的专业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让人目不暇接,各种行业标准、先进设备及新兴技术不断推新去旧,新技术的表述及大量学术文献都是用专业性很强的英语撰写,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有具备理解和吸收先进知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专业英语阅读的能力。同时,各大企业要想更好的在市场中竞争,就要不断的融入到国际化的潮流中,而国际化的交流则需企业人才具备一定的英语及专业英语水平,因此,通信工程专业中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程,能更好的将英语和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能更好的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份资产。所以,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 1三本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教学目的是除在学生毕业时撰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和翻译英文文献外,也为学生走入社会接触新技术,学习新兴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但三本院校学生相较于一本、二本则不同,他们在进校入取时分数线较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基础差自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虽大学教学中大一、大二均要对大学英语进行学习,但兴趣决定效果,没有较高的兴趣如何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多半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证,目的达到后对英语的热情就更低了。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语句复杂,长句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英语基础,学生本身对两种不同的英语区别对待,又怎能激起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呢?另外,通过对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反馈可知,目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多采用专业词汇的讲解和课文翻译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又像在听天书,这样的现象不仅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与课程的特点及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分不开的。三本院校对于基础教学后续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没有相对具体的要求,重视程度也不够,一般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学时也比较少,这也使学生对该课程只是抱以通过即可的态度,主动性也就差了。同时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懂专业又要擅长英语,这对三本院校而言,师资力量的培养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则,教材建设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很多教材内容落后,而新编的教材内容太多,讲解起来费时费力,效果效率都不佳。而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和其他专业课程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通信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难度以及对英语基础的要求使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更加大,教学难度的力度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如何在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整合成一个统一体,又能提高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该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2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 专业英语和普通的专业课不同,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该课程的注重点是英语在各个专业领域中的应用,除了大学英语中的读、听、说、写基本要求外,还要培养学生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由于专业英语中的文献多为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文章,一旦翻译出错,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可想而知。下面结合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来说一说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2.1所需专业知识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的专业英语课程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是该专业的科技文献,有基本概念介绍的文章,也有具体问题原理性分析的文章,涉及方面形形色色,所包含的相关领域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技术、电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学老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英语翻译和口语能力,所以专业英语的教学多选用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讲授,因为有专业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科技文献的含义,知识服务于教学,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在进入大学的第三个年度就开始逐渐接触比较重要的专业课,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在教师的辅导下,能更好的理解专业词汇以及整篇文章的所代表的含义。 2.2专业词汇的把握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专业词汇非常的多,除了一些特定的专业词汇外,还有很多大学英语的词汇用在专业英语中又有了特殊含义,这就使学生对文章的翻译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很多词汇在翻译时还要进行词汇的引申,这对学生的要求无疑是一个质的转变。学习专业英语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专业词汇的含义,所以往往教学中是先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专业词汇的含义,只有清楚了专业词汇的含义才能对句子的理解更加全面。例如:We will then develop an intuitive approach which can lead us to the same response without going through the formal solution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该句中重点是要理解develop的含义,而develop在科技文献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多翻译为“发展、开发或研发”的意思,但在此句中若翻译成此含义就大大影响了句子本身的含义,所以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应将原意引申为“推导、导出”比较合适,整个句子可翻译为“无需通过正式的微分方程求解,我们将导出一种直观的方法来得到同样的响应”。现在很多的英语词典中对于某些词汇都给出了专业领域的翻译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只有准确的了解句子中重点词汇的含义,才能准确理解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的含义。 2.3长句的应用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往往为了很好的解释一个概念或是原理,需要大量使用长句和被动语态,这些语法特点也是有科技英语本身的特征来决定的,因为科技文献中多是对专业领域中相关技术的表述,要求在表述时叙述准确、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参杂其中,所以要求句式结构严谨规范,而长句(复合句)则能更好的体现这种特征。很多学生一旦遇到长句整个人就一头雾水,读过之后没有任何印象,更不要说理解其含义,翻译时多是依靠积累的单词量来理解,而没有从句子整体再到逐个瓦解的方面来下手。科技英语的翻译中有很多的方法以及相关技巧,对于长句在翻译时,首先要让学生抱我整体结构,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定语以及状语等,再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中重点词汇的词意,对某些词进行相应的词性转换、词意引申,为了使句子完整的表达出碑身的含义,必要时还要进行单词的增和减,尽量将长句划分为多个短句,既简单明了又使翻译简化。所以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实例来讲解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多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4课堂气氛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不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死气沉沉,何谈教学效果。结合专业英语本身的特征,要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营造一种更随意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朗读课文,翻译相关语句,解释相关语法现象,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要给其跟多的机会,让他学习英语的信心一点一点的聚集起来,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出现的一些语音错误、语法错误等给予及时的纠正,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课后还可布置一些相关文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更好的锻炼,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翻译的文章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翻译的成果,相互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翻译好的地方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3.1教学方法建设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综合训练,引入各种专题报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专业英语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讲授,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传统的词汇+语法+翻译的讲授方式进行多样化,穿插讨论,情景等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课堂上交流互动的机会,多说,多练,使学生在原本大学英语的基础之上,更好的融合专业英语的概念,两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因材施教,避免课堂教学中知识过于简单亦或是听不懂等现象的发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学到一些知识。除此外,课堂上还要重视口语表达,适时将专业词汇融会贯通,理解其实际含义。 3.2教学内容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涉及该专业中形形色色的内容,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材相关知识外,还可适时攘括一些该专业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元器件和设备说明书以及技术专利等。另外,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国外求学申请等也可作为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眼界,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利用课堂时间,还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来训练,然而,专业英语一般在大四开设,在这一阶段,学生除了有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还要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一些列的压力,精力明显不足,所以授课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3师资建设 专业英语的教学无疑是让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同时也必须要求任课教师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英语翻译能力,所以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要形成专业英语的教学团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对学生对自己都是一个能力的提高。 3.4教材建设 三本院校专业英语的教材多是有由任课教师所选用的,而大部分教材在编写时都是该专业领域内一些文章的汇集,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急需一些能针对该专业而又与本校该专业所设置课程相结合的科技文献,这样能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紧密联系在一起。 3.5考核方式建设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最终的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可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并按一定比 例计算总分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最后的期终测试中,将词汇、语法、科技文献等以选择、填空、阅读理解、翻译等方式来考察学生对科技英语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加入口语测试环节,进一步确认学生的听、说、译等能力。课后作业也可加入到考核结果中,因为平时的作业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应用相关的知识,提高科技英语翻译能力。 4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对于目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三本院校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确定教学改革框架; (2)以职业应用为导向,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5)以职业需求为动力,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5结束语 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同,同时和专业课的教学也不同,与其他行业的专业英语相比,特点也不尽不同,而且里面所涉及的知识多由国外流进,故而,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应不能给予过多的限制,在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条件下,给授课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的形成则需要专业英语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通信英语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论证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详细阐述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专业 专业英语 项目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移动通信设备和产品不断涌现,许多企业的设备和产品都配备了英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此外,常用的仿真软件、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移动通信专业教材、互联网上的大量专业技术资料等多数也是英文的,因此,移动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教学在词汇、语法和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词汇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词汇专业化,赋予了原有的普通词以新义,还有同一词义多专业化的情况出现;在语法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名词,而且文章中经常出现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在内容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多、知识面广,但课时有限。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较弱,英语的语法知识比较欠缺,因此,面对比通用英语更为专业、更为复杂的专业英语学习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移动通信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第二,缺乏合适的教材。各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英语教材时普遍比较盲目,各类教材也比较混乱;教材粗制滥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教材内容比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过于强调阅读和翻译的训练,忽视了听说和写作的训练。第三,教师能力水平不高。许多专业英语教师授课时是以汉语为主甚至完全使用汉语;专业英语教师以学术型为主,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第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课堂中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投影、幻灯、影视、动画或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教学,授课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过度强调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第五,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重复来达到接受的目的,缺乏灵活性、综合性,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书上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习时感到知识点孤立分离、没有连贯性,不知道每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地重复学习这些知识点,导致学生所具备的仅仅是模仿教师和书本的能力。 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上述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只强调单项技能的培养,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很难从容地运用英语处理专业问题。而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灵活的、知识面很广,且因为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快,对专业知识的交流、获取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项目化教学法,能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为目标,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营造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课本为基点,以项目为延伸,贯彻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重视项目成果展示的评价手段。 可见,项目化教学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助益,在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项目化教学法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到具体专业的教学中,不顾实际情况的应用将会导致项目化教学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进行设计。 三、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即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和补充,考虑到课时限制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将课程分成6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分为5个阶段: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计划制订、项目实施记录、成果检查评价、项目文件归档。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必要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在成果检查评价阶段,教师要对该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将贯穿始终;在项目完成之后,设计一个任务并强调该项目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一)6个项目的教学设计 项目1:移动电话机的认识。知识点:手机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主要部件的英文词汇及表达,手机整机组成框图、主要工作电路图的英文识图等。任务:写一篇关于移动电话机的简短的英文介绍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基地等了解常用移动电话的原理、性能、分类、特点及构成部件的英文词汇以及英文产品介绍的撰写格式。 项目2:接收机、发射机射频电路和频率合成系统。知识点:接收机、发射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英文词汇及表达,通过分析某个典型机型的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来强化学生对英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任务: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 项目3: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系统构成,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的组网及相关网络结构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由学生选择某一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作为项目对象,用英文描述其网络结构、组网过程、网络特点与结构、移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方式等,从而掌握关键英文词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合作制作项目书;假设教师为客户代表,要求学生使用英文推荐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 项目4:移动通信业务。知识点:2G/2.5G(PAS/CDMA/GSM/GPRS)系统、3G(WCDMA/CDMA2000/TD-SCDMA)系统、卫星系统业务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校内、校外同时开展活动,让学生到移动营业厅、电信营业厅和联通营业厅去了解目前系统业务的种类、应用等。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是不同运营商来分组,到营业厅去了解和收集目前移动业务和一些新的业务,做好记录,通过整理后形成英文的调研报告。 项目5:基站的安装与设备维护。知识点:有关基站设备(模块面板、接线)、配置操作(配置软件、IDB操作)、基站常用工作参数和故障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某个品牌的数字基站设备,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基站设备安装、配置和使用说明书;要求学生对说明书作英语口语表述,简单说明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方法。 项目6:移动通信新技术展望。知识点:有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动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使用图书馆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与技术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自主选择一个汇报题目,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展示PPT,要求图文并茂,并用英语口语进行介绍。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5个阶段的设计 以下以项目2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教师要对必需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手机电路图这一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电路分析、查找故障的工作流程,从而引出项目所需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电路图,要求学生清楚知道电路图所表达的信息,图纸信息决定了我们所选的机型所具备的功能、维护的方法,等等。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接收机、发射机电路及电路故障维修所需的英文词汇及表达。在知识准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导入,保证学生能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并且,知识讲授应以段落为单元,先让学生独自完成阅读,理解段落大意,然后再对句法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背景下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真正地把英语作为准确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为专业服务。 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分为5个阶段:一是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该任务在做完准备知识的讲解后就确定下来,便于学生带着任务听课,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项目计划制订。将全班学生按3~4人为一组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搜集、方案的论证、任务的完成。三是项目实施记录。实施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其间小组各成员分工查找、收集资料,各组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出最佳方案,然后由组长负责汇总并组织论证,最后合作完成CAD电路图和英文介绍。四是成果检查评价。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开展,侧重对项目知识点的评价,可以分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讲评等。教师要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质量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五是项目文件归档。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学生作品和教师的评语一起存档,这些资料在课程结束时将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参考。 综上所述,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有效统一,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英语论文: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教学探究 摘要: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科技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论文摘要的撰写以及制作讲稿和报告等。这些教学内容对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的本科生十分重要。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面向应用 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4G/LTE、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3D打印、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为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英语学习带来了新的资源,同时也为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笔者所在的院校,该课程被设定为限选课。同时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特点,其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把该课程简单的认为是英语课,学习目标不甚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该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6学时,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也大受影响。但该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该课程的涉及面极广,几乎涵盖了学科中的每个领域,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 “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科技文献阅读和写作所必知的英语术语与语法知识,鼓励学生为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科技英语基础,并使学生能运用各类电子资源获得最新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1]同时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掌握初步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特别是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方法。其中,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包括:该领域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摘要的撰写、科技文献综述的撰写、讲稿制作与做报告能力的训练等。在通信与电子信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上述面向应用的教学目标日益重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 传统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的教学方法为:词汇+翻译+语法,同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对专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3-6]为改变科技英语教学现状,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对面向应用的教学部分进行了大量实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探讨了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与传统的词汇+翻译+语法的教学内容不同,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对学生和任课教师的要求都更高,同时该教学内容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文献检索 本文中的科技文献主要包括各类专业相关的期刊文献、会议文献、技术报告、国内外专利、相关图书、产品技术说明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领域的英文文献大量涌现,要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往往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而阅读的第一步即检索文献。该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从海量的数据库中快速、准确地检索到需要的科技文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大量资源,通过指定主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2.科技文献阅读 由于有大量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和词汇,面对英文文献,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文献的内容。因此让其在文献阅读中熟悉和掌握词汇即传统的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面向应用的科技英语教学内容的重心之一。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的大量专业词汇是由词缀等合成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的训练效果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好。 3.科技文献摘要撰写 撰写科技文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其中摘要的撰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英文摘要是每个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因此,科技英语课程中也将其作为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该能力训练与文献阅读可同步进行,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来完成摘要撰写的任务。 4.文献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文献综述,才能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而本能力的训练是以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为基础的。在该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并不限制学生仅参考英文文献,可以通过检索和阅读部分中文文献进行,这主要是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可通过中英文献对照,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科技文献的内容。 5.讲稿制作和做报告能力的训练 为使学生适应专业发展及学科的国际化,方便今后进行学术与科技交流,培养学生进行讲稿制作与做报告的能力是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该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开展seminar式的教学活动,特别适合科技英语类课程的开展。 这些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吸引学生,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继续进修均有益。在笔者所在高校,该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6学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面向应用的教学学时提高到12学时,即在详细讲解常用的专业词汇和重点文献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面向应用的教学上,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相关的大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二、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顺利开展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应由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一,针对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学生熟悉数字图书馆中的各类资源,即能熟练的使用这些资源,根据主题和关键词进行快速、精确的科技文献检索。目前这类专业的数据资源主要包括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资源、维普电子资源、IEEE Xplore、EI Village、ISI Web of Science、Springer、Science Direct、ProQuest、Hans Publisher、SLCC(Springer+Kluwer Online)等论文、专利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同时美国专利局和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搜索也包括在内,这些电子资源基本能涵盖各类文献。此外,通信与电子信息类科技公司的英文网站也是技术资料检索的重要来源。 第二,熟练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目前笔者要求学生主要会使用Google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相关文献,特别是会使用Google scholar,将其作为图书馆中的数据资源的补充。 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法讲解摘要写作方法。以多篇中等长度的英文科技文献为例,该类文献包括已发表的科技论文,也包括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这些示例让学生掌握摘要写作的基本要点,然后布置相关主题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 第四,文献综述是在检索并阅读大量科技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准确搜索文献。由于学生对文献综述不熟悉,笔者在教学中给出相关的范文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自行撰写。 第五,讲稿制作和做报告不仅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要用到,参与各类竞赛答辩也要使用,因此如何制作吸引人的讲稿,并出色的做报告十分重要。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做报告的活动中,并每两周安排2~3位学生制作讲稿并报告主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同时一起对讲稿和报告的过程进行评点。 第六,通过布置大作业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要求,布置了相应的作业,每位学生的任务各不相同,但基本均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是选择通信与电子信息类领域的一个主题,可以是教师指定主题,也可以自选主题,这些主题都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热点主题。二是就选定的主题,检索相关科技文献。对文献检索的具体要求是:检索文献不少于20篇,考虑到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求检索英文文献不少于15篇,同时需给出每篇文献的检索方式,即关键词和搜索的数据库等。三是对搜集的科技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撰写综述。撰写综述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规定的任务之一,借助本课程作业,可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尽管撰写文献综述有较大的难度,但笔者认为给学生提供认识、训练的机会十分重要。另外,在作业要求中笔者给出格式和具体的综述写作大纲以供学生参考。四是制作关于该主题的讲稿。具体要求是学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其选择的主题制作讲稿,该任务将对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申请创新类课题答辩,乃至今后工作都有所帮助。同时,选择或者指定部分学生在课上时间汇报主题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讨论,这样的形式弥补了该课程枯燥、参与性低的缺点,并以类似seminar的形式,让广大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向,具有通过文献阅读进行科普的作用。 三、结束语 笔者结合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该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类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同时,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给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值得今后继续探索。 通信英语论文:新近学习理论下的通信英语教学思考与探讨 摘 要 本文针对当下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不足,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通信专业 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1 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师资储备不足。通信专业英语对任课教师具有两方面的要求:即过硬的通信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要熟悉英文语法和翻译技巧。单纯的英语专业教师或者英文基础薄弱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教师任教,均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这也是大部分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2)授课方式单一。通信专业英语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读教材原文,并逐句翻译分析,遇到生词加以强调。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时时敦促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本内容上,缺点是时间长了,全文本的学习内容容易显得枯燥乏味,而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很难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主动性。(3)课程学时较少。在大多数院校中,通信专业英语或者是被设置为考查课,或者课时直接被设置为每周2个学时。这样的设置让教师很难科学、系统地展现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同时也由于课时较少,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整个教学内容,较难达到教学要求。 2 两种新近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是近年来兴起的两种学习理论,它们能够较为有效地解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构建问题,对实际教学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它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领域。(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授课内容获取的,而是学生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取的。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学习理论均比较强调学习的交互性 ,情境性,积极主动性。因此我们认识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课堂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尝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3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尝试建立多媒体化立体的教学体系:(1)现在的通信专业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普遍信息量大,这无形中加大了本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可以尝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背景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必要的学习资料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比如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中搜集一些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的讲座视频;认真准备通信领域内标志性人物的生平,生活图片等,让枯燥的文本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上课课件,更加直观地展现各个知识点;各种途径并进,目的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吸引课堂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学习本课程。(2)在现代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尝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借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设立课堂教学QQ群或者架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交流论坛,拓宽与学生的交流渠道。借助网络技术的力量,在群内和论坛里不仅可以共享各种学习资源,而且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通信专业英语是在通信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背景下学习的,因此结合理论知识和学术背景的授课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1)教师在讲课之前,利用查找书籍,上网搜索等手段穿插和授课内容有关联的通信理论知识,唤起学生对通信知识的回忆。(2)通信系统模型是《通信原理》教材中的中心架构图,在讲解时可以尝试将每个方框和英语词汇对应起来。这种方式应该可以取得比传统方式教学更好的效果,同时学生也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1)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体,如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尝试。以最近的教学主题章节为中心,首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讲解此次课堂内容并总结学习要点,同时其他同学向此次主讲学生提问以补充知识架构,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同总结出讲解的优点和缺点。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需要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积极搜集和查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中英文资料,并做好与同学沟通和表达的准备,在难度上对学生是一个挑战。(2)设置课堂讨论环节。设置这个环节是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进一步探索,从而学会学习。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教材中每个单元主题,利用网络、图书馆、国外文献等多方面搜集材料,对这些主题进行不同侧面的阐述。要求在阐述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英文,同时用图片、视频资料进行幻灯片展示。 4 重视教师的再学习和再培训 一名优秀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师一定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英语素质,通信专业英语在本质上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科目,要想教好这门课,教师还要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但是多数高校的教师很难达到以上要求,所以作为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再学习和再培训,比如多组织专业教师和基础英语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会,给多学科教师在英语语法、句法的学习上,在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的加强上,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沟通上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些研讨会上让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 5 结束语 通信专业英语在本科学习阶段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熟练掌握专业英语在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素养提高上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地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近的两种学习理论指导下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思考和探讨,希望在多课程交叉融合的教学道路上指出一条可能的途径。 通信英语论文: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摘要:实践能力是评估学生对专业英语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目前多数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停留在阅读与翻译层次,对写作和表达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偏弱。文章分析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意义及教学现状,结合该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提出加强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措施并分析实践效果。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国际化人才 0 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欧美,是具有国际通用性的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迅速。国外先进的行业标准以及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相关内容的表述及大量学术论文都是用英文撰写的,迫切需要学生具备迅速理解、吸收和掌握先进知识的能力;而且随着众多外企的不断涌入,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通信类专业中开设专业英语,将专业知识和外语相结合,是目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手段。 1 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意义 专业英语以大学英语为基础,是学生在2年基础英语学习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通常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开设。专业英语在词汇、语法、句法及文风上带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因此专业英语实践教学需要结合专业领域知识,是一个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实用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过渡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倡在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后的学期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资料翻译和摘要写作等系列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通信类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不断吸收国内外前沿科技,紧随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学生需在课内外阅读和翻译大量外文文献。 ②学生在大四撰写毕业论文时,需要进行英文摘要撰写和英文文献翻译等工作,必须掌握专业阅读和写作所必需的专业词汇、语法知识及相关技巧。 ③毕业后工作或继续进修的学生会接触大量的专业英文文献并进行对外交流,需要有一定的翻译和表达能力。 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阅读和翻译层面,而应强调读、译、写、听、说并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2 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专业教学国际化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通信类专业课程中开展国际化教学是目前人才培养的趋势。专业英语课程是国际化教学的排头兵,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手段。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通信类专业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偏难,学生学习困难。 通信专业英语课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而且由于信息更新迅速,不断涌入新词汇、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词汇量大和长句、难句多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课程将学生阅读和教师讲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词汇+语法+翻译”的程式化教学。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少,以致对课程缺乏兴趣。 3)教学定位偏低,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专业英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只侧重对专业词汇的讲解,强调科技文献的阅读与翻译,忽视专业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专业英语写作和表达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不够重视,很难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4)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很少结合实际应用。 多数专业英语课程注重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学生在今后工作或研究生阶段需要的英文文献翻译、论文摘要写作、专业外语交流等实际应用涉及很少,致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专业英语的运用仍感吃力。 以上问题表明,在国际化教学日趋重要的环境下,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在国际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3 加强专业英语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信工程专业具有知识更新迅速、信息量大、行业标准多和技术来自国外等特点,学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需要涉及大量的外文资料,对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而目前大部分通信专业的英语课程还停留在阅读理解阶段,因此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重视读、译、写、听、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深化教学内容。 ①增加最新行业资讯,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在讲述本专业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学生对通信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等资料的阅读和理解,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学生接触行业热点和资讯,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兴趣。 ②增加实用内容,让学生适应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将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在课堂中增加科技论文摘要、英文简历的撰写训练和学生应聘时专业知识的英文面试环节模拟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 ①开展综合训练,提高应用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必须既重视讲授语言知识,又要注重学生应用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要从单一的阅读理解模式,过渡到阅读与听说能力、译写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②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改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写作和表达、交流的机会。例如,就某一专业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积极参与,充分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3)改革作业与考核方式。 ①作业可采取课后作业、课后写作、课后阅读和大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包括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作为普通的课后作业,以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适当选择部分专业热点和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简短的写作,以提高写作能力;提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英文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以丰富知识,材料可取自国内外各大通信网站的相关行业资讯和和技术说明等;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完成大作业,以培养学生快速查阅、理解、翻译资料的能力。 ②考核形式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可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并按一定比例计算总分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闭卷考试中,对于词汇、语法、阅读等内容,教师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等题型进行闭卷考试,以考查学生基本技能;在口语测试中,教师可增加口语测试环节,就某一专业课程内容或实验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全面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测试中,教师可选择一篇英文文献,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工作。 4)拓展实践教学。 ①毕业设计的文献翻译。在毕业设计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查阅、翻译、归纳并使用相关领域的专业英文资料和资讯。因此,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对毕业设计文献翻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其作为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拓展,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②实验室操作。增加专业英语的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课,要求学生阅读英文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和使用英文仪器或英文软件,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③外企工程实践。组织学生到外企单位进行工程实践,为学生提供利用专业英语进行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4 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近几年,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电信系积极实施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双语教学拓展到移动通信、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中,授课对象包括2007级、2008级、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2个专业共10个班级的学生,逐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调查和总结。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知识面得到一定扩展,外语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尤其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外文资料阅读和翻译中表现突出,但也有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语言而忽略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以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为教学目标,不能本末倒置,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5 结语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国家输送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另外,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和考核形式及实践拓展等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把实践教学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英语和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而提升英语实践能力。 致谢 该论文得到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民办高校电信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专业英语”、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11-2012年研究课题“电子、通信类专业国际化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支持,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通信英语论文:浅谈高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结合通信专业的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重视程度几方面分析现有高职《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建议,使高职教学更全面,更贴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更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 随着三网融合、物联网、智能终端、无线射频识别、TD-LTE等新技术不断涌现,通信运营商的建设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国内的通信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完善。人们利用通信进行交流的模式也从最初较为单一的通话及短信业务向多元化发展,通信业务量的增长必然促进了通信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的高速发展。通信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体现在对通信技术人才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上。但是,我国拥有通信技术产权比较少,需要跟踪、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创新符合国情和内需的新技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不但需要知识的全面与技能的娴熟,更加需要能够获取国外新技术、新理论的能力。专业英语作为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实现该目标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对象层次差异大。根据近三年的新生入学调查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接受过高中级别的英语教育,普高学生英语水平优于对口升学的学生。对口学生在中职阶段主要接受的专业技能教育,虽然设有英语课程,但主要是为了参加考试,所以他们的英语基础略显薄弱。入学后,所有的学生都要进行为期一年的高职基础英语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能通过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试考试提高了学生的通过率,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真正的掌握情况,反而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有局限性。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科普性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专业词汇和长句多,学习起来较困难,通常是通过现有的专业教材来实现教和学的。但是,通信专业英语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一、选编的科技文章内容多是经典的通信技术,缺乏时代性和前沿性。二、有关英语实用技术,如技术标准、岗位前景、就业导向等相关科技英语的阅读、写作及表达技巧等方面内容,实用性欠缺。三、科普文章中专业词汇和长句多,多以阅读内容为主,忽视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写、译”互动教学内容,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体现不足。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高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可借鉴性不强,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课标多效仿本科院校的模式,还仅仅是“教与学”的“对立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还是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模式教学,忽视了作为主体——学生的感受。专业英语教学的照本宣科、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主动性被压抑。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式记忆,教师要求学生了解专业词汇、掌握句型的翻译方法及语法特点等内容,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对未来就业帮助甚微。 4、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的老套,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放弃了专业英语的学习。高职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学生也乐于动手操作而忽视了他们所谓“单调”和“用处不大”的专业英语学习。学生受求职影响较大,只以及格拿学分为目的,多数在学习中存有很强的应付心理。 二、教学改革探讨 通信专业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是教学过程绝不应该是这两类课程的简单组合。其教学过程应具有独特性,主要是要结合学校人才模式定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语言的能力。 1、正确认识,客观定位。通信技术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而且其技术发展国外优于国内。技术发展相关资料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载体,相应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也都是英文原版资料。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信息,我们必须要重视通信专业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信专业英语在整个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课程一样。良好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水平同等重要。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在教学改革上积极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用为目的,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该课程的重要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实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以满足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需求。 2、教师队伍。教师是开展教学的根基,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就教师自身而言,不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教学能力。为了更好的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和实现职业院校教师从学科专业型向专业与技能综合型的转变,每位教师还要积极投身于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反复尝试和不断探索,得以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认知和教学水平。 3、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一本书的作用,而是要以其为参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长句子、掌握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听说的技巧。适当补充商业信函、简历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相关内容,这样既满足学生了解先进的通信技术又不乏实用性的需求。同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作为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行业标准。通过一门课多内容,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了解技术由来的同时又能洞察其发展,充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4、教学模式。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从“学英语”过渡到“用英语”,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景表演、辩论赛、会议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邀请企业专家和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利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衡量。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学生在参与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通过网络、纸质资料查阅大量相关中英文资料,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专业科技英文文体、专业词汇、前沿技术的相关报道。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也会有效锻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口语表述及临场应变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其逐渐熟悉、适应职场中所必需的专业英语技能。 通信英语论文: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思考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教材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方式等论述了教学改革问题,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开设了行业英语,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行业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本文将结合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是与电子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专业相关的一门专业英语课。[1]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专业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英语专业技术文献的能力;熟悉科技英语文章文体特点,常见句型、结构与语法基础;掌握常用专业词汇及其缩略语;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掌握迅速查阅科技文献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行业英语中,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开设较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其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教学内容枯燥单一,考核方法不科学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了当前教学的窘境。 1、教材内容方面 由于电子信息学科涉及专业较多,目前大多电子类的专业英语教材注重广而全,内容编排过多,但由于课时数有限,能够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非常有限。而且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类专业英语的课文取材又大多源于原版英文资料,专业术语多且专业性强,其中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被动语句, 而且长句、复合句多,非限定动词和后置定语等的大量使用,更加给阅读造成了困难。再有,不少教材内容的更新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内容陈旧落后,与现实脱节,致使学生无法学到电子信息前沿技术。总之大多教材都不能体现培养本专业实用英语的应用能力,不能为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服务。 2、师资力量方面 从事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具有了解电子专业前沿科技信息的英语水平,这无疑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担任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英语的教师都是从事外语教学或电子专业课教学的,他们要么缺乏电子工程专业背景知识,要么缺乏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得心应手,效果不明显。 3、教学方式和内容方面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跳出“单词讲解,语法句子,课文翻译”的传统模式。这种“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课后死记硬背”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内容也停留在课本的讲解上,对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发展前景涉及较少,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结合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4、学生学习方面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往往在大学的基础英语之后开设,而此时许多同学已参加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或其它的英语等级和资格考试,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自然就松懈了,再加上他们只注重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专业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更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认为难而枯燥无用的专业英语。另外,由于不少学生本专业课程基础薄弱,若再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不少学生惧怕学习这门课程,更有学生放弃了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学习。 5、考核方法方面 根据笔者的调查,区内高职院校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为笔试,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是将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死背硬记,应付过关了事。这种考核手段形式单一,而且不能有效的检测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与实践能力。 三、改革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建议 1、教材选编 选择内容覆盖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英文教材,内容应突出专业英语的科技性和时代性,实际操作性强,适合课堂英语教学使用。除了选择实用性强、选材新颖、难易适中的教材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简短实用的英文对话等。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为例,该教材实用性较强,覆盖面较广,课文难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这些文章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而且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另外还可以把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摘要、信函、国际会议或期刊文献等作为阅读材料,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行业奠定基础。 2、教师培训 加大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师进行更多的英语语法句法以及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定期开展教师研讨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快速成长的交流平台。另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讲座,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3、课堂教学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专业英语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并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讲解专业英语涉及的词汇、句法、翻译等基本内容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用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也可将演讲、辩论、小组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开新单元前将英文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鼓励他们用英语介绍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给其他同学,之后要求“听众”向“演讲者”进行提问。教师在组织和监督学生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给与帮助。当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4、课程认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英语课的地位与作用,改变目前学生上英语课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其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掌握迅速查阅科技文献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绝大部分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产品都源自国外,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的产品也要走向国际市场,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留一席之地,就必须在专业上具有更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因不重视科技英语,在工作中不能熟练查阅、理解英文资料,参加国际会议、听取专家报告时无法理解与交流。 5、课程考核 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将专业英语的考核重点放在读、写、译方面,突出其实用性,以此衡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水平[3] 。可根据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客观综合的考核方法。具体地讲,学期总评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参与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情况;项目考核指收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行业标准等的图片、英文资料及译文等;期末考试由试卷形式对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四、结语 总之,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行业的需求,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师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通信英语论文: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通信工程专业的科技英语是通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文理兼顾,语言应用与通信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学好科技英语为学生阅读外语文献资料和以后进一步从事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研究打下基础是通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科技英语 通信工程 教学方法 1、引言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在科技文献阅读和写作中使用得越来越普遍。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科技文献资料都是用英语撰写和编辑的。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查阅科技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有必要开设科技英语这门课程。如何使科技英语的教学跟上国家、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法。 2、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科技英语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文的精读,掌握基本的通信专业的英语词汇、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句子特点和基本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查阅、翻译、理解本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能够用英文进行基本的专业表达。同时,也通过课文学习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了解通信的基本技术、最新动向及新的英文专业术语。而科技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此时绝大多数的专业课还没有开始。因此,学生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需要先用中文讲解一遍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才能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另外教学内容也很有限,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基本上是按照所选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教材选编的通信技术、科技文章片段中出现的专业词汇,将原文逐句翻译成汉语,讲解每一句的语法结构,同时学习一些科技英语的语法特点及翻译技巧等。而国内通信专业科技英语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两方面:其一,选编的科技文章内容多是经典的通信技术,无法跟踪前沿技术。其二,较少关于英语实用技术如摘要、信函、国际会议或期刊文献、技术标准、芯片介绍等相关科技英语的阅读、写作及表达技巧等方面内容,实用性不够。 3、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双向性、互动性、交际性和情感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学习和应用语言的目的。例如,从通信专业英语的第一次课开始,课堂讲授就全用英语来表达,这样,教师讲课本身就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创造了一个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将课堂变成学生畅所欲言的seminar。在每次讲述新课程单元前,让学生自己收集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英文材料(要求有文字和图表)。英文材料的获取途径可以是利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和从网上下载相关材料。学生收集材料后,用英文配备简单的解说词。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设备将准备好的材料做成幻灯片,或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同学可根据其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根据各位同学的表现给出平时分数,这无疑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其次还要注重学生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阅读的目的是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文章是由字词句构成的。所以要学好通信专业英语,首先要掌握大量的通信专业词汇。为使学生能够牢记专业词汇,可从这样几方面入手:可通过领读等方法确保学生读对每个词汇,特别注意元音的发音及重音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构词法,如合成、转义、派生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专业词汇,扩大词汇量;同时,也可以将同类型的词集合在一起。在掌握了大量专业词汇的基础上,针对通信专业英语中复杂长句多、非谓语性动词短语多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长句的能力。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活动。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翻译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其次,译文语言要符合规范,用词造句要符合本民族的语言习惯。通信专业英语一般学时较少,在课堂上不能做太多的笔译练习。因此,可采取课后布置适当的笔译作业,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分析讲解。通过反复训练,可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4、正确认识课程作用,引导学生加以重视 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科技英语技能提高专业水平、专业素养,培养其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创新实践能力。现在绝大部分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产品都源自国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通信企业均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查阅英文资料的能力。国内一些大型通信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也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熟练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弱化专业文章的解读,适当穿插应用文的阅读和写作。实际上基础英语的教学中已强调文章的解读,学生在分析句子结构方面不会感到吃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很多方式,如从最新的专业文章中摘录一段做英译汉或汉译英;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和所学专业英语有关的应用文写作。应用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专业英语文献中获取信息,如何用专业英语表达自己的思路。 5、结论 通信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科学地开展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对学生提高科技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通信工程专业的科技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其教学过程绝不应该是这两类课程的简单组合。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的教学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结合学校人才模式定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语言的能力。 通信英语论文:基于自主学习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传统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传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考查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自主学习 通信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以通信专业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及获取专业所需英文信息的能力,是连接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桥梁,三者互为补充。针对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传统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侧重阅读和翻译,较少训练语言综合技能,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所学知识不能与已有专业知识结合、重组,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仅仅学了些专业词汇,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会学习,甚至在毕业设计阶段,无法顺利撰写英文摘要,不同程度存在文理不通、专业术语使用不当、中文式英语等问题。 二、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认为,怎样“学”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两位著名教育家的浅显话语阐述了自主学习的真谛。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自主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制定并适时调整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或执行学习活动方式,例如独立阅读、随堂练习以及课堂讨论等,促使学生对学习担负更大的责任。这种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它不仅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规律,而且更能适应现行教育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特点,相比 “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教学营养。 三、基于自主学习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材、参考资料及教师背景知识,主导学生的学习内容,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约束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可能性。要丰富课堂,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引入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索研究,加强锻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其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之一。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择学习内容 依据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以通信专业基础知识、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背景,精选教材;理论结合实践,将内容合理划分,既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加强科技文献检索、科技论文撰写和英语口头报告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目标——学以致用,产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且明确学与教的依据,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二)适时引导,传授自主学习策略 改革讲授为主的“一言堂”式教学方式,营造教师组织协调、重点指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并向学生传授通信专业英语相关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基础知识。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重点分析专业英语相关语法,传授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通过随堂翻译,及时纠正某些专业词汇或语句的理解偏差,因势利导消除阅读障碍;各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单元总结,后续课上随机抽查评讲,锻炼其简明确切表述原文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的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摘要撰写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课堂专题讨论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模拟以下场景,一个通信项目组的成员同在热气球上,当热气球超重时,各成员据理力争使自己不被扔下。引导学生在小组自由讨论中,基于职位立场展开激烈辩论,确保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求同存异的思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既锻炼了英语能力,又开展了职业初体验。 (四)合理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评价 课程考查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考查形式、成绩构成比例均有导向作用。通信专业英语的考查既注重期末测试,也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即平时考核贯穿不同学习阶段,对课堂练习(translation)、课后总结(summary)、专题讨论(topic)、作业情况(exercise)等进行综合评定。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实践获取的成果体现到综合能力评价中,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四、结束语 通信专业学生之前已进行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大部分到达四级,乃至六级水平,在基于自主学习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下,更加明确了专业英语学习目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有了较大提高。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逐步掌握知识、学会应用、形成技能,适应科技飞速发展、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 通信英语论文:电子信息与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专业英语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策略,旨在促进各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 引言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当今国内外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最为活跃的工程领域之一。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高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专业英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就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宽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3]因此如何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是本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校中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自身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策略,供同行们参考探讨。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2.1 课程安排欠妥当。 部分高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在大四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学习后,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遗忘现象,同时主观上对专业英语课程也产生了懈怠或轻视的态度;而系科给予教师本课程的授课课时一般也仅能满足最低教学需要,甚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2 教学目标较模糊。 专业英语课程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高校未能明确此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体系中的位置,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学校间也存在着分歧,有的着重章节的翻译,有的则把重点放在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上。 2.3 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枯燥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在学术外文中出现频率高、数目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部分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4 教材内容不达标。 国内大部分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还无法反映出当前技术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同时教材中鲜有实践互动内容。部分教材仅仅从国外刊物上随意摘录章节,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3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关键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科技交流中的英语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熟悉本专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表达句式和叙述方法,培养学生接收最新专业技术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和着眼点。 3.1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高等院校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时候,事先必须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定位于让学生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还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文章的翻译技巧,再或者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撰写简单的英文小论文。由于笔者所在系科的专业特色尚无法适用于最高级别的定位,因为主要定位于中高等层次的目标,即让学生能流利阅读外文文献并能熟练翻译成自身母语,这也适用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现状。当此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式的选用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3.2 教学内容。 根据先前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使得教学内容上能大体上覆盖电子通信类课程的基础专业课程,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排课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尚未在先修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不然会加大授课难度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实践中可以在选取实用性教材的基础上,从网络、期刊中选择相对浅显易懂同时又能反映通信领域发展变化的英文资料。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程》,该教材覆盖面较广,课文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课程先修情况选取了部分章节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还引入了IEEE数据库中几篇综述类文献。因为综述类文献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同时此类文章又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章节后,紧接着引入了一篇关于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的综述文献,让学生了解了这两个领域的联系和区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有其他教改文章提出可引入专利文献、设备说明书、工程投标书等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文体和表达方式,[4]-[6]这一初衷是好的,但是经笔者实践下来效果并非理想,这类文章通常较长而且较为死板,学生很难有持续性的阅读兴趣。因为笔者觉得对于此类内容应该在结合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来讲述,如在利用示波器进行信号测量时,可让学生事先查阅英文版的仪器说明书,在动手过程中去掌握这部分内容,当然这一前提是学院系科需要科学统筹专业英语和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 3.3 教学形式。 由于定位于中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考查形式应部分弱化书面试题的考核,同时加强平时的实践运用考查。教学中可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分组答辩等多种形式。例如笔者在讲授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章节时,除了介绍书中的GSM系统,还给学生引入了一本关于MIMO和OFDM的外文著作,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章节内容,让其课后进行自行讨论学习。数周后根据各自心得做一次课堂答辩,其他组别同学可向答辩者进行提问,然后由本人根据答辩情况做最后总结。这种分组答辩的教学形式能活跃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其对新技术的理解更为深刻。然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通信英语论文:高职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而高职教育因其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通信行业人才的大量缺口,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通信相关的专业,通信类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就是目前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英语环境营造等方面出发,阐述了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英语环境营造 高职教育以面向市场,培养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学生为目标,因其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符合社会的需求而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研究;中国通信业近几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罕见的奢侈品到目前的广泛普及,从简单大哥大时代到繁杂的智能机时代,都最大程度地见证了通信的发展。随着目前3G的商用化的广泛开展,根据统计资料,[2]通信业人才缺口较大,故而,根据市场需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通信相关专业,培养相应技能型人才。2011年3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描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1] 在高职通信相关专业的三年教育中,前一年半学习基础英语,在后半部分的时间里就要学一到两个学期的专业英语。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英语水平,更加符合目前WTO的思想——国际化思想。 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强的语言学习课程,它融合了专业技术和语言的特点,但在教学中往往被边缘化,无法在教学中达到效果最优化。 一、教科书选择 教科书选择是课程建设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市场上也存在着一批优秀的通信英语相关书籍,信息量大,内容全面且前沿,但即便是写着高职高专英语,仍然是高深的理论、复杂的词汇,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华而不实。在书籍选择方面要注意以下问题: 1.目标群体的确定 高职通信英语是面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目前我国具体的教育背景里,高职学生主要来源是统考统招的高考生,在报考中,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三本、专科高职院校,由于目前人们的报考思路以及传统的“白领优先”的思想,高职院校在学生的选择上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时的英语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之前,经历了三个学期的学习,在此三个学期中有两学期理论课的学习、一学期的口语练习,通过这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总体而言,他们的英语水平仍然相对在一个不高的水平上。 根据目标群体的英语水平有限的特点,就要求选择的教科书不能太复杂,不要凌驾于他们的英语能力之上太多,如选择对于他们来说“天书”的教科书,就会“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掌握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在教材的选择中,一定要以高职学生特点、具体水平为考虑前提,慎重地选择相应教材。 2.内容选取 由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看,各个院校对于通信专业的定位有自己的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而核心技能也往往有所出入,任何课程的安排都要有目标性,都是为其核心技能服务,要把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思想深深烙入课程建设的思路中。专业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故而各个学校的英语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各有千秋,要为其核心技能服务。 例如有些学校以工程类作为核心技能,为此,选择教学内容时就要涉及设备硬件运营、维护,要有布线工程、设备硬件组成等以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其中可以包括实际设备说明书、工具使用说明书等,这些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有很直接的联系,不但增强学生的兴趣,更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再比如有些学校有服务类核心技能,那么教科书中应涉及与客户的沟通、业务说明、业务办理过程等英文服务内容。当然,如果要想最有效地、最有针对性地教学。 其实教材最好是根据学校的情况,专业教师自己编制,这样最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科书的选择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有其重要的意义,教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紧扣专业自身的定位,让学生能够学习水平高于目前能力且服务于专业核心技能的专业英语。 二、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广泛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角色模拟法 角色模拟教学法是以模拟真实情景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较为普遍。[3]所谓角色模拟,即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角色的不同,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为今后参加工作提前进入角色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角色模拟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考虑,不同的要求,例如服务人员,应该考虑如何更清晰、更礼貌地解决客户的需求,而客户则要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问题,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且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能够体会别人的顾虑或者不易,也能够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时更通畅、更有效地交流。 2.分组学习法 目前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环境下,人生活在集体之中,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作为团体中的一员接受工作的挑战,在目前企业招聘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是否合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此方面能力。 通信英语论文:面向“四种能力”的通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摘要] 在通信英语教学中,弹性扩充教学内容,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师生共同促进为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通信英语 专业培养 人才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信英语》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大类专业必修课程,是大学英语和通信类、电子类、IT类等课程的结合,是英语教学从语言基础阶段向实际应用阶段的转变。随着我国通信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通信类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设置通信英语课程,就是为了扩展学生在通信信息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量,熟悉该领域的专业术语,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及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近几年,国内外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开展了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1-4]。文献[1]介绍了通信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探讨了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及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学生利用英语对科技文章的分析和讲解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献[2]中重点研究了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本课题想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改革的体现,但是本课题还重点研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文献[3]中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角度去剖析通信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但还需更具体深入。文献[4]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并且引导学生用英文进行展示。本文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对通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更好地培养适合通信领域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二、《通信英语》教学中“四大能力”的渗透 在《通信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常见的英语语法现象,又要提升学生的科技英文理解能力;搜集资料、处理文献和总结应用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对《通信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延伸及最新技术有更充分的了解,并能利用英语语言工具更方便地涉猎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英文资料,能够用专业英语工具顺利地进行专业交流。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培养功能。换言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四种能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通过对通信领域英文资料的总结和处理,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学生利用英语对通信技术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通信技术接轨,因此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 对该课程的教学处理,既不能一味按一门语言的教学方法进行,也不能过多深究专业理论知识。在这种两难的境界中,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致使通信英语的教学很容易形成“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之乏味”的局面;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充分发挥《通信英语》的专业培养功能,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背景下,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通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并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灵活利用教材,弹性扩充教学内容 《通信英语》教学材料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通信有关的英文科技资料,尤其是国际上最新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章。注重教学内容的弹性扩充,师生的共同努力拓宽了课堂教学视野;使学生广泛涉猎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课堂教学方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师生共同促进为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目的。 首先,该方法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具有公共英语的基础,即能够在课堂上用英语作通信技术报告,并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 其次,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引发了专业英语(不仅是通信英语)的教学改革。同时实现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效能。下面是对教改方法进行具体解释:先解释“教师引导”这条主线:教师引导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教材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引导,重点突出“浏览-分节-细读”这样的阅读技巧。让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去俯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最后去抓文章的细节――字词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课外相关英文文章的查阅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高文献查阅和总结能力。 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具体表现在:(1)在理解课文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自主提问并讨论;(2)在课外文献查阅和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做英文报告,其他学生针对报告内容用英语进行提问。这一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大幅提高。最后,通过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共同促进的效果。 为顺利达到以上的改革目标,在实施改革方案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有效地处理专业英语和英语语言教学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本课程的教材特色和专业培养功能。 ②制定课堂和课外的专业英语训练计划,确定扩充的题材。 ③构建“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考核方式。 四、教学改革的基础 (1)学生基础:学生已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英语基础在专业英语课堂上进行交流。 (2)通信技术基础: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发展和现代通信交流技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涉猎最新国际材料的能力。 (3)教学研究基础:湖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教师都是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熟悉教学、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通信英语》教学中获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教学中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学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报告形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日常教学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逐步推广了书面表达法、课堂表达讨论法、小组研究报告法等教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要求同学们积极使用网络在线学习和研究。在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方面,采用了注重实效的全面考核措施。本课程考试实行标准化客观题和书面表达主观题两部分进行考核的方式。这就充分体现了“学英语用英语,通过专业英语提升专业技能”的最终目标。 通信英语论文:基于建构理论的通信英语课程改革 摘 要: 未来通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熟练的阅读通信文献的能力、必要的英文学术及技术交流能力,通信英语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以英语为辅助工具快速且准确地获取最新专业知识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能力。作者针对通信英语教学的特点与现状,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将建构理论合理地运用到课程的教改中来,主要侧重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通信专业英语教学 建构理论 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通信相关产业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未来十年,中国通信业将引领世界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通信行业对精通专业和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另外,为了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经典通信的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各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通信英语课程,以顺应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我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将构建理论引入课程改革的方案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通信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学中,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前者受到师生的广泛重视,而后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待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大多数院校中,该课程开课时间为毕业年,且为考查课,因此学时较少,一般为30学时。而通信英语与其他课程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通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在两者相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教师很难将课程内容系统的展现。另外,高质量教材比较匮乏,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所选教材应充分体现专业英语的发展及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仍然延续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法,即固定的单词讲解+课文翻译模式,即使能够将文章翻译成中文也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专业知识的高难度与对英语基础的高要求加大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 二、基于建构理论的通信英语教学探索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建构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 可以看出,建构理论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与交互性。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在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借鉴构建理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英语基础水平做好授课计划 由于本门课程的课时较少,在此情况下又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考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材时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大、知识性强,而应该把握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及专业技术水平,可以选择一些在以往的专业课中已学过的技术知识,锻炼学生将英语文献翻译与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通信技术的新兴技术理论,使得学生不仅可以追踪前沿通信技术,而且激发学习热情。 (二)采用建构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与建构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被称为“支架式教学”。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做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比如将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在课外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取相关的英文素材提炼总结成小短文。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比如将总结好的小短文在课堂前10分钟由学生以口语的形式表述出来,将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来。 (3)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针对单元主题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在课堂上设立演讲和讨论环节,要求尽量用英文陈述和讨论,同时用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与文献检索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比如对于教材中的某些重点单元,采用竞赛方式,学生自由分组,分别对相关单元进行缩写改编,并在课堂上宣读,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评出优胜者。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的贡献;③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情况。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方式之一,严格而又灵活的考核方式,既不会脱离教材,又能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达到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目的。目前,我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大作业综合计分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随堂练习时学生的专业英语翻译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专业词汇的运用能力,以及每次课的效果评价。期末大作业可以随堂进行或者课外完成。在实际教学中,课外完成效果不是很理想,一般随堂考查可以带字典,但是不允许相互讨论。 三、结语 通信英语教学既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课教学,本文借助建构理论,积极探索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给任课老师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师生之间的配合达到最佳,这要求任课老师把专业和教学对象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通信英语论文:“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的综合型作业 【摘要】“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科技英语初步写作能力和科技英语交流能力。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必要。以综合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专业文献的检索能力、阅读和翻译能力以及文献综述能力、主题报告能力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综合作业的设计、实施整个过程,并对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中布置综合作业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信息 专业英语 综合作业 综合训练 笔者已从事本科生“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多年。近五年来,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在相关文献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2]。其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改变以科技文献阅读、翻译为主的教学模式到综合性更强的教学模式。文献3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即从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撰写和制作讲稿和汇报角度介绍了相关教学内容[3]。闫丽萍等在文献4中详细介绍了电子类专业英文摘要的写作培养实践过程[4]。 在2013-2014年度的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为每位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包括翻译文献、检索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为相关领域的视频撰写摘要等各类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避免同类作业抄袭的弊端。但笔者发现仍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由于选课人数多,作业内容和主题与往年的重复率较高。每年该课程的选课人数大致在80~110人之间,因此要做到每年更新所有题目有较大难度;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互动性小。由于大多数作业无需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在2014-2015年度的“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改进了已有的作业模式,设计和实施了综合型更强的作业,达到全面培养并考核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从该课程综合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详细介绍。 1.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综合型作业的设计 1.1综合型作业的内容 “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下述能力:科技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翻译、初步的科技英语写作和口头报告等。课程往届作业主题涉及面很广,但不够精,因此本年度,笔者选择了少量的精选主题,并根据最新技术,更新了部分旧主题。 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型作业内容如下: 作业主题共36个,包括电子与电路、通信理论、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传感器技术、工程编程语言软件等领域的最新技术热点,包括深度学习及应用、智能穿戴、大数据及应用、无线充电、3D打印、无人机、量子计算机、车联网等。需完成的任务包括: 1)文献检索:根据主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中英文均应包括,以英文为主,数量不少于10),需给出详细的检索式、关键词、使用的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重要信息,并将整个检索过程记入说明文档,并保存所有文献资料的原文文档。 2)文献阅读:阅读收集的文献资料。 3)文献综述:根据对文献的理解,撰写关于给定主题的综述报告。 4)制作讲稿:以文献综述为基础,制作主题相关的讲稿。 此外,按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规范,笔者给出详细的作业文档格式要求,同时要求检索到的科技文献需下载并全部提交。 1.2 完成作业的形式 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变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作业形式为小组形式,即将选课学生按照随机组合的方法分为2人一组(共72人,两个自然班,本次共36组),共同完成上述综合型作业任务,并增加学生汇报的人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是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综合型作业,为体现各自的工作量,在汇报环节中要求一人负责汇报文献检索的过程,给出详细的检索式以及检索的结果,另一人负责进行主题汇报。 2.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综合作业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 2.1 综合作业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初布置好综合型作业任务,并选择部分小组进行课堂汇报,收到了较好效果。其中部分小组结合视频、图像、动画、实际应用等手段介绍相关主题。例如,选择“量子计算机”的小组,结合“优酷”上的一段视频详细介绍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存在的问题等,达到了为其他同学科普相关知识的目标,在整个主题介绍过程中,将量子计算机领域涉及的重要词汇一一介绍;报告“深度学习及应用”的小组以视觉信息处理为切入口,介绍了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选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小组结合自身参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接触到的各类集成电路介绍主题内容;而选择“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主题的小组,结合自己使用的智能手机介绍其中的各类传感器及其基本原理、发展现状等。多数报告小组的汇报过程生动、有趣,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高,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了。通过本次综合作业的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但该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文献检索过程严重依赖于网络,特别是百度,对专业电子数据库的使用仍不熟练;这是笔者教学多年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2014-2015学年的教学实践中,仍有接近半数的报告小组在文献检索过程中首选百度检索相关资料,而不是把专业数据库作为首选。当然,对某些特定主题而言,各位搜索引擎相比专业电子数据库更有效,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指导学生分层次的解决文献检索中的问题。 2)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有待加强;在小组报告中笔者发现,由于专业文献专业性强且较长,学生普遍怕看英文文献,在满足综合作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多以阅读中文文献阅读为主,没有达到课程综合训练的目标之一,即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训练。这一点与学生的阅读习惯、英文水平有较大关系,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3)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有待提高。由于本次教学实践第一次尝试将学生随机组合为小组来协作完成综合作业,因此面对综合作业复杂的任务时,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合作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考虑到今后就业后学生需具备合作精神,因此,笔者设计了随机组合的形式。总体上,各小组的表现良好,但也出现了部分团队合作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推脱责任,作业完成效果不佳。结合本次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建议,今后笔者仍将继续对此进行改进。 4)综合作业的文档格式不规范。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给出了详细的文档提交格式要求,这是按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制定的,以此训练学生文档撰写的规范性,为今后毕业设计论文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报告的撰写等做准备。由于之前对文档格式不作要求,学生对格式一向不重视,造成毕业论文或创新项目中格式问题频出,需要不断的纠正。因此笔者在布置综合作业时给出了详细的格式要求,以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论文、项目报告或各类竞赛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2.2 综合作业教学效果及评价 为今后改进综合作业的质量和教学效果,笔者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综合作业问卷,让学生对本次综合作业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统计情况见表1(参与本次教学的72名本科生参与了问卷)。 表1:综合作业教学效果评价统计表 从上述表格中可见,学生对本次综合作业的整体评价较好,普遍认为收获较大。因此,今后笔者仍将继续探索相关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平时阅读专业文献的比例很低,今后需给予积极的引导。此外,笔者还对学生会选择哪些环节作为综合作业的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制作讲稿并进行汇报、文献检索、文献综述、文献翻译,由此可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很高。综合型作业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显著的。 3.今后的工作 随着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对专业英语课程综合型作业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同时,综合型作业的实施形式仍待进一步探索。 通信英语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介绍了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阐述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行了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的考试改革制度,并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并指导实践教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将传统单一的知识授课方式转变为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培养个人能力和团队交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并指导实践教学。 1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通信类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需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并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优势,地方本科教学型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更好地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及实践工作。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宽度、扎实的通信专业英语相关专业知识,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的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在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同时,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个人品德、终身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与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和培养目标,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2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科教融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及实践工作。 2.1学品德与学知识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品德包括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通过在学习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遵守道德、信任、责任感、坚持原则、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的个人品德。培养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完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言行,爱国守法,恪尽职守,服务社会,事实求实,严谨治学,关爱学生,诚实守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优良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课程设置 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依据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纲要如表1所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体系,目的是实现学生对该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能力培养,提升素质。 2.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句子翻译的准确理解以及相关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语法掌握是所有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语法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语法教学包括语法结构分析、语义的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理解语意,培养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相辅相成。课堂时间的安排如下:每学时100分钟,包括50分钟“自主学习”、20分钟“学习检验”和30分钟“学习小结”。“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学生在通过学习培养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学习检验”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学习小结”将所学真正落到实处。 2.4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学习的方法和侧重内容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习中,通过自己体验知识的获取与探究过程,不断反思与总结,培养批判性思维、专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自主学习-学习检验-学习小结”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被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自主学习由“任务式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组成。 任务式学习由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涉及三部分内容:文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回答课后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首先,学生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自主学习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并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其次,通过迅速浏览的方式找出文章涉及的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再通过对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确定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根据课后的问题返回到文章中经过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任务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生活案例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习获知识。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培养了专业知识与能力,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备信息的习获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技能与态度、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2)“学习检验”。 “学习检验”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习获的经验反馈给老师和同学,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巩固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小结”。 课堂时间最后30分钟由句子翻译和学习小结两部分组成。学生翻译的句子是从各种相关专业资料中精心挑选的和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句子,它是所学内容的巩固或补充。此外,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包括生僻的词汇、含糊的语法、阅读技巧、想法,及习获的相关专业知识等。学生只有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做,并认真地进行学习小结,将知识内化。 2.5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任务式、提问法式等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个人品德、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及交际能力与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6改革考试制度 专业英语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与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制度,是检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过程性考核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将过程性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设计。 过程性考核评价中采取的形式涉及课堂表现、课堂互动、阶段性学习测验。课堂表现指考勤、课堂纪律、听课表现等;课堂互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阶段性学习测验指自主学习、作业等。根据课程进度及所讲内容,出思考题、布置作业题,在课堂或课后完成,给出成绩,记录在案。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课堂表现20分+课堂互动20分+阶段性学习测验50分)(40%)+(终结性考核开卷成绩100分)(60%)。 3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并指导实践教学。依据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和过程性考核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体验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学生表达、交流、讨论、反思相关专业知识和生活案例,在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使得学有所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单一的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自主专题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检验、小结内化,实现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素质。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实践 [摘要] 基于对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多层次、多模块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最终实现实验项目多元化、层次化、开放化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工程素质;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成果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单位、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中心在多年的建设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发展定位,依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及相关专业的实践体系设置,对比实践教育体系的实践领域、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分层次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同时,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逐步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基本型必修实验。通过基本参数的测定,验证相关的理论公式及结论,满足实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普通混凝土用砂石”、“钢筋”、“水泥”、“受弯构件正截面静力性能实验”、“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等。 2.创新型选修实验。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自定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最后独立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该类型试验为在实验技术方面有特长又在实验研究方面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如“C30自密实镜面混凝土配制及酸雨环境下老化问题研究”、“体感技术和压力传感器在智能动力滑板上的应用研究”、“水雾淬火机械臂的研制”等。 3.综合设计型实验。该类型试验为实验教学大纲中列出的限选实验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项目开展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如“土体固结”、“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水平框架的内力分布实验”、“建筑结构模型动力特性实验”、“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综合试验”、“传热性能实验”等。 4.工程应用型实验。结合工程实际和应用研究的实验项目,关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深化专业知识的工程应用。如“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测试”、“植筋拉拔用大量程位移传感器的设计”、“桥隧工程预应力钢束摩阻损失测试装置研制及试验研究”、“多功能倾角测量仪”等。目的在于为那些愿意进一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拓展知识范围、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5.科研型实验。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与实验相关的内容,精心设计实验项目,使学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实验,在为科研项目提供实验数据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开展的项目如“固化疏浚淤泥-磷石膏混合土膨胀机理研究”、“火灾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变形性能试验”、“火灾后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下强度变化与机理研究”、“应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物体表面三维变形场的研究”等。 二、搭建四个模块的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计划实验平台 1.学科竞赛模块平台。让学生自由组队(鼓励跨学科组队),并在实验中心进行实验、实训,然后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竞赛,如结构设计大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该平台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模块平台。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的项目如“承载支架结构优化设计”、“力学分析及应用研究”、“餐饮废水强化处理装置的研制”、“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刚度试验”、“以高压氮气水混合物为冷却介质的一种新型淬火装置研制及其效果的试验研究”等。 3.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块平台。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分析测试基金”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专业特点自由申报,中心遴选高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项目。开展的项目如“高温后改性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试验研究”、“共聚聚丙烯疲劳裂纹扩展研究”、“SMC冷拌沥青混凝土强度形成过程与车载破坏机理研究”、“以牛粪纤维制备泡沫灭火剂的实验研究”等。 4.教改项目实验模块平台。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中心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并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或建设过程。项目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如“设计性、综合性力学实验的开发与实践”、“应用型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面向工程实践的校内土建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力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三、建立着眼于实验能力培养的资源设备共享机制和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1.资源设备共享机制。近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德贷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科研平台建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中心建设,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了较大充实。中心现有实验设备2500余台(套),价值约6000万元。拥有4m×4m地震模拟振动台、激光粒度仪、三维激光扫描仪、MTS材料试验系统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70余台套。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型设备共享机制,分析测试中心及其他学院的仪器设备均可共享,为学生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工程应用型实验和科研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测试平台。学生在实验中不但可以学习不同的测试方法,还可了解先进的测试手段和测试技术。 2.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进行了专门阐述。中心结合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项目,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开发了“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将中心资源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中包含实验项目、设备功能与使用、实验教学(实验预约、报告提交与批阅、网上答疑等)、设备管理等模块。同时,为每个实验室均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对典型实验制作教学PPT、录像和部分实验虚拟仿真动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放在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实验系统较全面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结语 我校通过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近五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校教学成果9项;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4项;获得省级竞赛奖19项;完成国家及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8项、校开放性实验项目30项、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94项、力学创新实验项目51项,本科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费维水 王时越 李瑞勤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虚实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 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结合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平台,提出了“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及考评体系。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虚拟仿真;虚实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迫切需要。工程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的环节的工程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土木建筑工程的特点(体量大、空间组合复杂、建造过程繁琐、内部构造多样、生产周期较长、建成后难以移动、建造成本较高、现场危险源多等),目前土建类专业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训以及综合创新技能培养时,很多实验及实践教学过程在真实条件下是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完成旧有体系的蜕变。 1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困难 在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生产实习及土工实验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施工中,往往“一个构架拼装要1周,一个基坑施工要1年”;对于实验,传统的校内实验经常会受到设备与技术的制约,同时,通过观察也发现,学校实验形式单一、内容有限、知识分散,对建筑业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完全不能适应。这就迫使人们结合现代技术做出创新,与实践相互补充,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具体包括:(1)土木类专业实验具有综合性强、设备体量大、实验环境恶劣、资源消耗大、成本较高的特点,特别是危险性高、体量大、结构复杂但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让本科生直接深入参与。(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多,企业接待能力有限,面对规模如此大的实习队伍,对企业来说要安排集体生产实习难度是很大的。任何一家企业也没有这样的接待能力,即使以分班轮流的方式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周期叠加起来也会很长,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也会有影响。(3)由于建筑自身组成及建造过程的影响,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只能看到建造某阶段建筑表露在外面的建筑形式,大大拉低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2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决定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鼓励高校深入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切实做到“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对教学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使实践训练与相关技术的发展相适应。虚拟仿真技术对于实践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应紧密结合土木类专业实验教学需求,使学生能够利用实验室对实验的相关参数利用虚拟仪器进行操作,搭建实验系统。如利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静载实验模拟系统,学生可以自行设置梁的截面尺寸、配筋、长度等几何参数以及混凝土、钢筋等材料参数,达成特定实验的特定实验场景配置,并在虚拟场景中通过学生亲自选择支座形式,布置分配梁、加载点等加载条件,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更加有效地增长学生的学科技能。(2)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工程设计的数字化和虚拟施工。通过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设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平台,对土木工程关键施工过程进行动画模拟,基本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关键过程的虚拟再现;通过对校内外实验场地条件以及各种工程测量实验仪器设备参数的模拟完成工程测量虚拟仿真平台的搭建,再现现实条件下人机交互操作场景,将工程测量课程中主要实验环节的工作流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3)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网络化,协同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验室通过构建网络访问平台,满足用户通过平台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使老师能够通过平台教学任务、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接受教学信息、提交成果,方便教学的进行。 3“虚实结合”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面对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及大型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进行虚拟仿真实习及实验,目前国内许多相关尝试和探索已经在很多高校内逐步开展。广西科技大学结合区外高校建设虚拟仿真中心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广西区内第一个土木建筑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为推进“虚实结合”实践教学需要进行的相关举措如下: 3.1“土木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中心”建设研究开发LED微间距虚拟现实仿真沉浸式硬件环境以及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升学校基础设施技术水平。 3.2支持“虚拟实验+实物实验”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增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6项 在原有实物实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结合实验室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增设16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BIM技术的仿真建模及漫游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碰撞检测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施工进度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施工现场三维场布虚拟仿真实验等),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题材。 3.3建设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所有网络教学资源局域网内7*24小时不间断访问 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语言与CG技术,确立虚拟仿真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据库及Web,把虚拟仿真中心打造成开放的虚拟仿真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平台与学校原有管理平台的对接,让管理员,老师,学生时刻可以访问平台,完成平台管理及教学任务,使得原有低速的教学任务,在网络的支持下,变得顺畅、高效。 3.4在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活动开展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学院在实验室全面开放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以学科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空闲之余,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5基于“BIM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 2013年以来,学院抓住“互联网+”机遇,在土木工程施工及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中添加当今建设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BIM技术,依托学院BIM研究所,创建“大学生BIM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当地企业全面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参与到实体项目中去,现已完成的建筑项目有广西金融广场、广西凯业花园、百色干部学院以及柳州中医院东院等多个大型项目。通过这些实际项目,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结论 总之,土木类专业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理念,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积极跟进时代步伐,结合社会需要,不断把优秀毕业生投向社会,让学院成为科技进步的风向标,引领时代的进步。 作者:陈华 王鹏凯 赵军 钟壮林 杨东辉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摘要: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当前一些施工企业施工技术不完善、施工技术落后,严重影响着工程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若干问题,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新技术。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新技术 土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工程,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及时解决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另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推广应用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新材料,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1土木工程现场施工特点 1.1工程复杂性 土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要求,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不同的土木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再加上不同的地域环境,使得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1.2环境恶劣 大多数的工程建设是露天作业,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造成施工中断、改变施工技术,从而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在施工前,结合工地实际情况和当地气候状况,制定具有预见性和具备可行性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施工单位还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 1.3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低是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的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施工人员素质低等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现场操作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而且年龄偏大,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二、土木工程作业的地点都不固定,作业内容不明确,导致施工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现场施工作业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工作,现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去选择这种高强度的工作。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施工技术落后及技术理论不符合实际施工环境 我国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成本相对较高,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使用落后的技术和工艺。施工技术的不全面和落后,直接影响着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忽视新技术对工程的影响,容易给整个工程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利用施工技术理论,导致施工技术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环境。在实际施工环境中施工技术不能系统得分析出施工所需的数据和内容,致使严重影响了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2.2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不完善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施工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不到位,企业负责人、项目责任人、项目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情况不了解,管理和监管存在疏漏,使施工不能顺利进行。其次是施工单位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不够透彻,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无法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等。 2.3施工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不同的分项工程采用的施工技术不同。许多施工作业人员在不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还有一些施工人员怀着一些错误的想法认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简单,不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作业,这些行为同样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工期和质量。 3推广应用建筑业新技术 施工企业应在结合工程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使用施工新技术,解决工程建设和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新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更为企业创建品牌打下了基础。以下简单介绍几项建筑业的新技术。 3.1推广应用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作为建筑的基础材料,提高混凝土技术能大大促进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新型混凝土新技术的实施,在推进生态和节约混凝土的同时,促进我国混凝土更好、更快、更科学的发展。 3.2使用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通过使用高强钢筋及预应力筋材料、推广连接与锚固技术、实行钢筋工厂化加工与配送,在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前提下,可显著减少钢筋用量、降低成本,在节能减排、节材降耗的同时,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的优势 新型模板的应用在加速模板周转、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混凝土构件外观及质量方面有重大的进步。新型钢管脚手架技术的应用,不仅在结构上更安全可靠,而且强化了使用功能。 3.4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的目标是“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引导性,具有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时,应先因地制宜的选择适用的绿色施工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实现后,再结合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下面简单列举几项推广应用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即保证了基坑周边安全又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基坑施工降水和回收利用技术,对雨水、现场生产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有效的节约了施工用水;应用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保温、隔热、遮阳等,节约了建筑物在使用时的能源,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3.5推广使用先进的信息化应用技术 信息化技术包括:虚拟仿真施工技术和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答理技术、项目多方协同答理信息化技术等。其中虚拟仿真施工技术是虚拟现实、结构仿真等高端信息化技术,可展现并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经营竞争能力、提高施工生产效率、提升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等重要作用。而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对推进建设工程总承包的实施、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管理技术,既改变了传统的建筑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又提高企业工程管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并对推进科技进步水平具有重大作用。所以通过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对建筑业的信息化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方面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 4结束语 施工技术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特点,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优化和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土木工程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王君 单位:辽宁奥林体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渤海分公司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当前,土木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发展着,如何科学的提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1前言 土木工程管理工作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损耗。但是,在现阶段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漏洞,例如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招标工作中存在漏洞以及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会对施工过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提出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2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的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推动工程施工的发展,土木工程管理已经成为重点工作对象。土木工程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将新兴理念融入到土木工程管理的实践工作当中,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人事管理,从而推动整个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但是,我国土木工程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整个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管理决策执行能力低下,企业对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2.1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土木工程施工工作中,工程质量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质量,建立相关的工程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者为了节约成本、最大的赚取利润往往购进价格便宜的原材料,以次充好,为工程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其次,为了减少用人资金损失,企业管理者最大程度的缩减工作人员,造成整个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然而建立健全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监督约束企业,最大程度的减少豆腐渣工程的发生,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的发生以及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土木工程招标工作存在漏洞 土木工程招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很容易造成贪污受贿的风气滋生以及可能为后续的工程项目带来质量问题。现阶段,招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部分地区仍存在地域保护的僵化思想,并没有真正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造成招标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工程招标工作的真正意图。其次,招标过程中,承包商之间进行恶性竞争,为了中标一再压低价格,势必会造成承包商在其他方面缩减成本弥补差价,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土木工程招标管理工作。 2.3工程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学过土木工程相关的知识,所以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问题,施工人员不能很好的解决,从而耽搁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甚至影响施工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为其自身的安全埋下隐患。其次,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施工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却忽略了土木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要求。 3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必不可少。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严控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合同的严谨性等方面。 3.1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施工人员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主体,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内容既要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又要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严控施工质量。施工人员作为工程质量的核心要素,培养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质量负责的责任感,对于避免质量事故,保障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2提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的质量 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最直接的因素,需要通过正规渠道并从合格的厂家购买,要确保所购买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性能等因素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数量上既要满足工程的进度、避免延误工程的事情发生,又要避免造成闲置和浪费。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是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强有力保障。 3.3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图纸审核 落后的技术会耽误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适时的采取新技术、购买新设备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施工水平对于整个施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完善的施工图纸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施工前要进行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合格的设计图纸既要在设计上没有错误,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能够直观的表现其意图和内容。合格的施工图纸有助于施工人员顺利开展工作,保障工程质量。 3.4完善施工合同,提高施工质量 合同作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凭证,施工方和委托方所签订的合同要满足以下内容:包括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明确双方各自承担责任的比例,必要的监督条款等等。另外,双方在签订前应就合同的内容仔细商讨,以保证合同条款的严谨性。合同涉及的内容越广泛,每条条款描述的越仔细,越有利于双方日后工作更好的协调配合,并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4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是一次性的、复杂性的,施工环境是露天的,因此存在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会影响施工质量。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多工种的交叉作业,如果不加以检测,很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性,为此,施工企业必须学习先进的质量管控方法,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5结束语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土木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学习科学的质量管控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以及满足市场对土木工程的质量要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克华 单位:江苏宏大建设集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学生个性化实践 摘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个性化培养的意义,并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最后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实习平台,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培养;双导师;实习实践;毕业设计 当代大学生思想灵动、个性鲜明、不愿遵从于呆板的模式,因此不愿拘泥于常规教学,因材施教是教育培养面临的新课题和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设置的老牌专业,专业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各高校在培养思路、方法和模式上做法不一。通过在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从事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笔者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有一定的感触,现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法[1]。 一、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积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势。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其成为特点突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个性化发展就是指发展每个人的主体性,即个人特有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自由发展[2]。本科阶段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建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机制,要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下,用灵活多变、创新的教育模式,保护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 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在1996年组建的专业,由原来的建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与隧道工程、公路与公路工程、岩土工程等合并而成的一个大的专业。培养目前由原来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一专多能,即在主攻某一方向的同时,兼顾其他方向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由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而不至于太吃力。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实践环节的教学贯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始终,是学生领悟理论知识、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我国正处在工程建设的高潮中,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新环境下实践教学在培养新型人才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4]。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策略 (一)构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实习平台 在本科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与省内业界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平台,实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所建立的人才培养体制是要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海西建设为目标。一方面,在为学生配备思政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的基础上,每班配备1~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作为专业辅导员,即校内专业导师。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为学生指导当前学习任务的重点与难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未来拟选择的择业方向给予意见和建议。专业导师一般担任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课后需留有足够的课程答疑时间,这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拓展和加强专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生也可在此期间咨询专业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保证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保证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学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平台,使学生能够“走出去”,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已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质量检测、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招投标等多行业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企业校外导师。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问题的解答等多方面的帮助,学生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亲身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课程+专业素质培养+实践平台”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使其有更加明确的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近几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宽广,综合竞争力增强,社会声誉良好。 (二)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综合训练[5],更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体现其个性化的最重要的形式。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不仅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个人发展方向,以及个人的特长和想法,将理论运用在实践中,从而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个性化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统筹安排,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前一学期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择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方向,利用寒假时间按各方向要求查找相关资料、熟悉相关文献、联系实习单位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设多个毕业设计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将毕业设计分为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报价及毕业论文六个方向。其中工程招投标方向以工程实例为题目,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其他五个方向同样以工程实例为题目,由校内教师和校外高职称教师共同指导。这样既达到了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目标,又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需求的时间。最后,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毕业设计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懈怠,这就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创新管理机制。在毕业设计前期明确进度安排,具体到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进度完成各阶段任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考勤制度,明确奖惩机制,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警告、扣分,情节严重者可取消毕业设计资格。毕业设计结束后,通过过程跟踪、成果评阅、组织答辩的方式,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完成的独立性、成果的质量、对理论的把握程度及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考核。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除实习实践、参与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外,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技创新大赛、结构设计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也是一个良好的途径。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目前已组织各年级学生申报、参加多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和三等奖;获得福建省招投标大赛二等奖;在CAD软件大赛、竹签设计大赛,测量技能竞赛、工程造价软件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创新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的素质拓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型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必须与专业结合,通过增强教师辅导、构建实践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工作等方式,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个性化。 作者:巫生平 蒋国平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 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背景,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针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院校实际特点,基于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核心层面,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当代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大学的入学率已接近40%.伴随着高校扩招,一大批新升本科院校也开始开展本科教育.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短,其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结构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行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企业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力度.在新的形势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1-4].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发〔2014〕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5].这为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分析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构建,并提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6]. 1实践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7-8].平心而论,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时没有真实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标准的需求,与社会需要脱节.另外,实践环节内容的设置比较分散,几乎每学期都有,但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衔接性.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体系,不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1.2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资源不足,实验仪器过时落伍,不能反映当下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实验课程以围观教师演示为主,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且实验课程中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校外认识实习、施工实习也多以参观走访的方式,学生只能参与极少部分的工序,其余的大部分工序不得不采用放映施工视频的方式,缺少直观接触现场的机会. 1.3校内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高校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懂理论知识、缺实践经验,导致其在实践教学中照本宣科,不能逼真地讲授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内涵.另外,在目前的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顺畅的通道到高校传授实践知识. 1.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为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实践环节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往往依附于理论课程同时讲授,成绩评定过多地参照理论课程的成绩.学生的实习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成果通过抄袭的手段就能过关.此外,缺乏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分奖励机制,阻断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紧密联系社会,挖掘专业潜能,拓展实践平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是:围绕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实践环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实践环节教学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知识向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9]. 2.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2.1优化课程结构 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是对各个实践环节的简单排列,而应整合多门理论课程的实践内容,突出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及实用性.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首先,要精简理论课程的课时,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实践训练要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和学分比重,使得实践环节所占学分达到总学分的40%以上.再次,要将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地补充到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上,以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动态优化. 2.2.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行业用人单位对土建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构建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模块为核心的实践能力结构[10].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过程的纵向体系[11].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建筑五大员及CAD绘图员等资格认定,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环境 基于“实践环节分层组织、实践场地整合重组、设备资源利用共享、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人力资源优化组合、管理机制利于教学”的原则[12].构建“电脑仿真平台”“实验室平台”“工程实训基地平台”“校外产学研基地平台”四个硬件平台.(1)电脑仿真平台.主要承担工程CAD、工程概预算、PKPM软件、BIM软件学习及计算机技能训练等10余项实验任务和数学建模大赛、建筑结构大赛等竞赛任务.仿真平台采用计算机仿真和实物计算两种方式达到实训目的.例如工程造价采用计算机软件和手算相对比,还可以模拟建筑施工各个环境等.(2)实验室平台.包括建筑材料、力学、模型、土工、交通土建、工程测量及道路与桥梁等实验室,分别承担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工程测量与测绘、混凝土结构设计等相关课程的拉伸压缩、纯弯曲梁正应力测试、水泥试验、土壤密度测试等实验任务.(3)工程实训基地平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基地[1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成包括基坑开挖、地基处理、模板制作与拼装、钢筋加工与绑扎、混凝土浇筑、门窗安装及工程测量等实训项目.实训基地平台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例如工程测量实训基地,让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全过程进行训练.(4)校外产学研基地平台.建立教学与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让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育人共同体.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教师可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在利用自己的深厚理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工艺、施工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师队伍上,应用技术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行业企业选聘一批高职称、高学历,既懂理论又精于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二是鼓励实践教学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参与项目建设,服务生产一线,到生产现场熟悉实践技能,及时了解施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 2.2.5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信息监控、督导监控和管理监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信息监控主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秩序检查、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满意度,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调整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实践教学督导主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和管理制度进行督促和引导,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不断优化完善,实践教学督导监控是促进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监控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心,它主要任务是通过搜集、分析和整理实践动态,为实践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并保证实践教学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结束语 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对保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方案,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核心层面,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这对于提升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加速高校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新征 贾涵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研究 摘要: 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产学研的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提出了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须强化的内容及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政策保障的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强调,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与大学生招生就业问题捆绑在一起[1],其实,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个大课题,为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地方高校应全面推进九大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及时制订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效。创新创业评价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分析 1.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不足点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已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2];2)创新创业方面的核心课程欠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评价问题没有解决。 1.2创新创业评价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 1)大学本科的专业目录里未设置创新创业,学科目录里也未设置;2)目前,在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中,科研学术评价占主导地位,虽有创新创业教师评价,但两者之间无量化转换标准且没有提高到相应高度而形成反差,阻碍师资力量。 2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2.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不足点 1)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2)延续性[2]较差,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3)土木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 2.2创新创业评价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专业教育之间衔接不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2)针对创新创业课的教师培训与管理力度不够;3)创新创业的环境仍需完善,创业经验匮乏、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3]。 3延边大学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3.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阶段性、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与成果,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指导原则 衡量教学与办学水平、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已被纳入我校本科生专业教育教学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合作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教育数据公司,把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重点内容,公示于众,接受公众监督。 3.3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依据创新创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特点,确定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3.3.1总目标层(最终目标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试点,通过创新创业意识与投入、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防灾减灾GIS)、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制度设计、创新创业实施与实现以及管理与成果,形成以“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区域绿色建材与结构、创新创业实践与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3.3.2总则层(分析观点层) 1)创新创业意识与投入,其观测点包括:教师与大学生共同具有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的投入。2)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其观测点包括: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技能体系。3)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其观测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防灾减灾GIS等。4)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制度设计,其观测点包括: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制度的设计。5)创新创业实施与实现以及管理与成果,其观测点包括:创新创业实施能力、创新创业实现能力、创新创业管理能力、创新创业成果。 3.3.3指标层(评价准则层) 部分评价准则层,举例说明如下:1)通过专业师生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动机、欲望、意识以及肯吃苦、求知欲强、持之以恒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意识;2)通过学校人力与物力及财力的投入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投入;3)通过本科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新实践及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与结项、论文与专利以及创新创业大学生与教师、专利的激励措施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成果。 3.4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经梳理而最终设计出一级指标五项;二级指标十四项;评价观测点(三级分项指标)三十四项。选用AHP层次分析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由美国运筹学资深教授萨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3]。经层次权重汇总,首先剔除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权重值,其次对各层次的各类指标权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有效指标权重值的算术平均值,最终得到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所涵盖的三级指标下各项权重值,构建评价体系。 3.5实施创新创业评价的方案 评价等级分设为优、良、中、差,由评价组的专家集体识别判分、数理统计、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上,以式(1)进行最终评价。同时,编制评价等级A,B,C,D量化为分数的标准,再由该评价方程计算总得分,至于总分与优、良、中、差,对应关系由评价组专家讨论决定,建议采用模糊性综合评价方法。 4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4.1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应根据各自学校专业办学情况和定位的需要,可参照表1的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组成表进行横向比较,在同类地方高校中找准自身定位,找出不足,努力加强,因地制宜,遵循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4.2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须强化内容 4.2.1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评价 推进创新教学法、强化师资建设,使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应用大数据技术,倡导创新创业课教师把国际前沿的学术发展与动态、最新科研成果、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与潜力以及热情。同时探索创新创业idea、非标准答案(创新创业概念发挥)等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4.2.2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的评价 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且逐步加大权重的评价准则层指标之一是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建议在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中给予合理的科研学时费,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动力极限,增强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4.3加大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政策保障的建议 1)创新创业课程的经费支持。a.对创新创业课程,学校给予每门课程提供建设经费,分二期拨款,主要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各项支出。学院对立项课程给予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学院提供配套经费。b.对创新创业课程,开课第一年建议学校给予1倍~2倍教学工作量;开课第二年起核算工作量时增加0.1~0.2系数。2)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的数量和质量,将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纳入学院年终教学质量考核。3)实施弹性学制与选课制。a.建议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为3年~6年。b.正确导向大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选课且选择授课教师,并可试点实施保留学籍、适时调整学年课程而创新创业,也可探索休学创新创业方法等。4)实施学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制订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体系,如:通过大学生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或工程训练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竞赛,公开、发明与专利,获取证书与相应学分,并给予学校学业能力评价证书。5)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与奖学金。积极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引领与创造氛围。6)建立评价机制、合作机制、长效机制。建立基于产学研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合作机制、长效机制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力争在若干年内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并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使更多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大学生从中受益。 5结语 本文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构建了基于产学研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创业评价方案。同时,提出了制订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参考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评价、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的评价、加大与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的建议等。希望对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一步开展与规范设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及其完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方光秀 单位:延边大学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职业教育土木工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探讨职业型教育同学术型教育区别,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纽带,将施工课程理论学习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型本科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职业型教育;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1概述 职业教育型本科,是指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置于最突出位置,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回归职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企业单位紧密联系,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其讲授的主要内容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及具体操作流程。随着科学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更新非常快。因此在职业教育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前提下,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师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2职业型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区别探讨 2.1学术型教育以培养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人才为目的,从学科出发划分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型教育以培养能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从技术岗位出发划分专业。 2.2学术型教育主要培养理论研究人才,致力于探索新规律,而职业型教育主要培养实践人才,致力于发明新工艺,解决现实问题。 2.3学术型教育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而职业型教育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更看重知识的针对性。 2.4学术型教育的教师队伍强调学术研究能力,而职业型教育的师资队伍强调“双师型”,教师除了有较强教学能力外,还要求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实践指导能力。 2.5学术型人才培养较为封闭,常通过实验室途径完成研究任务,职业型人才培养为开放型,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施工项目为纽带。 2.6学术型教育采用“理论+实验”教学方法,通过验证前人理论成果,掌握学习方法,获得研究能力,职业型教育采用“知识+项目”教学方法,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能力。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3.1学生实际工程锻炼不足,知识应用能力差,课堂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以课堂教学为主,尽管大纲的学时安排中,有少量工程参观学习、现场教学内容,但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参与、融入至现场管理中去,其动手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在现场教学中,学生只见到工程阶段性施工,理论与实践教学仍存在脱节。并且实际教学中,施工单位出于现场安全及施工效率等各方面的顾虑,不会同意大量学生进入施工现在学习,而学校鉴于安全性及可行性也经常只安排课堂教学。 3.2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少工程管理经验,施工前沿知识不足 土木工程施工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但鉴于土木工程施工课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达到职业型教育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还必须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但对于许多年轻教师而言,其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岗位,没有实际工程施工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其教学中常常照本宣科,很难从实际工程案例出发,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讲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施工现场的技术更新,对学生考核方式单一 随着现代建筑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不断出现,而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相对滞后,造成《土木工程施工》教材内容过时[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建设部每年都会推广一些科技项目和十大新技术,但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很难在内容选取上做到同步升级。并且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基本以卷面考试为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查少,记忆性成分所占的比重过大,客观题比例大,主观分析论述题少,技能考核少,死记硬背多[2]。 4职业教育型本科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措施 4.1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施工项目为纽带,加强学生现场问题解决能力,丰富教师现场管理经验 目前江西科技学院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土木工程学院也与多家省内施工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可以同生产实习有效结合,灵活安排生产实习任务,施工课教师给实习小组同学布置任务,如收集实习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及先进的管理措施,并做成多媒体课件,等实习结束提交任课教师。并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同步安排教师到施工企业锻炼学习,丰富其现场管理经验。 4.2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施工授课,课内及课外有效结合,课堂内采用多媒体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对于较为简单内容采用课外学生收集资料,课堂答疑讨论。若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切实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技能,学以致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3]。 4.3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方式,既是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是动力,为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4],按照理论考试、实习答辩、校外导师考核三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情况,待课程结束分析学生学习效果,针对理论教学及实习环节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 5结论 职业型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与社会、施工企业的联系,满足社会需求,以此为前提,本文探讨职业型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区别,基于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应课内、课外相结合,以施工项目为纽带,加强学生现场问题解决能力,丰富教师现场管理经验,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按照理论考试、实习答辩、校外导师考核三种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陈非 王强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探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也在逐渐加快,随之而来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也在大量的增加,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而对土木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有限的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措施方法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阐述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分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及方法,为土木工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项目工程中,明确了解土木工程的施工特点,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促进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 一、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各个工程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的管理,遵循资源最优化的原则,结合工程的特点,有效的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的要素,以求减少成本,消耗最少的能源,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1]。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需要明确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对其工程施工由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首先土木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土木工程的使用功能较多,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要求不同,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土木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次,土木工程施工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土木工程建设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区域内,没有相对稳定的施工场所。另外,土木工程施工还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土木工程的体积大,施工具有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因而就形成了土木工程施工周期性长的特点。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单位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对施工质量不够重视,对施工质量管理的理解不够,工作人员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在施工设计时考虑不够全面,会直接导致施工质量的下降。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进行操作,容易引起一些违法或不安全的施工情况发生。例如,在施工单位没有经过系统的认证检查就开始施工,没有充分的计划和详细的施工方案,不能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最后,对施工质量管理的工作的认识不够,具体的工作开展不力。没有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开展相应的施工管理工作,不能全面把握整个施工过程。 (二)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综合素质差 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工程施工人员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流程、工序以及细节上的东西缺乏了解,不能解决施工中出现的一些简单性技术问题。不能及时预见施工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施工的防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差,文化程度低是现阶段从事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对具体的施工认识不足,对施工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较差。 (三)施工质量较差 对招标的管理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缺乏具体的规范。在招标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价格的不合理以及不当的竞争等都容易造成施工单位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盲目施工,偷工减料的施工行为,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差。对钢筋的捆扎不合格,钢筋摆放的位置不准确,长度不够以及砖砌不合理等,都是其施工管理不当所导致的问题。除此之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监管人员的素质较低,具体的监管水平不高,缺少合理的监管机制。如果施工管理的工作没有较好的监督机构,整个工程的质量就会漂浮不定,随时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没有相应的人员进行监督,就会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提出预防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促使其更好的得到应用,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严格执行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是土木工程发展的关键内容。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完善的机构组织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及科学合理的安排,把对质量的管理过程分成有限的板块[2],制定科学的质量目标,安排好工程项目的建立工作,优化质量控制的网络信息,将工程建设工作落实并做好监管,做好各种施工信息的反馈工作等。 (二)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队伍建设 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对施工人员的选择和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土木工程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严格选择施工队伍的人员,经过初试、复试、面试等环节层层选拔,对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有一个整体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施工的流程,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有数。 (三)创新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方法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第一,推行责任制为主的项目管理制度,按照合同的要求,决定施工管理的内容,简化生产关系,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施工的协调和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利用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施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项目的管理体系,明确项目的责任人,保证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第二,加大对施工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关心管理人员,培养新型人才,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开创施工管理的新局面。第三,应用新型的科学技术,从工程中标开始到工程竣工,建立网络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 结语 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对其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探究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能积极推动土木工程业的发展。 作者:张磊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信息集成管理研究 摘要: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经营活动,参与者涉及众多专业和部门,工程建设项目的生命期包括了建筑物从勘测、设计、施工,到使用、管理、维护等阶段,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本文研究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信息流失问题,实现面向建设项目生命期的信息交换、共享和集成化管理,基于BIM信息集成平台,验证建筑工程信息集成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提高建筑产业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信息集成;工程管理;BIM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朝着大型、多元、复杂的方向发展,该类项目的发展使得生产过程信息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各阶段、各责任主体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信息通道不畅、信息滞后、信息管理混乱、责权难分成为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中日趋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适应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的要求,协调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多方、多目标的信息管理内容,必须有相适应的能覆盖项目的建设全寿命错过程的、并将各参与方的目标控制考虑在内,并使其各方协调一致对工程项目进行一体化管理的方法。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协同参与单位多元化、目标难度大。在实际管理中组织结构复杂,指令传达与信息反馈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参与人员的构成变得更为复杂,这给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信息处理效率低,在项目管理的传统模式中常以单线书面呈递、处理、下达、备案,这就造成了管理环节上的信息决策反馈不及时、归类整理不精确等问题;信息交流不充分,单线处理与多头协作使的在实际工程问题处理和信息管理脱节;信息处理成本高,分工却无法很好的协作,分类查询消耗人力、物力,反复核对和返工是难以避免的管理问题。进一步使得工程管理和信息集成难度加大,成本提高;阶段信息割裂目标难保证,该类建筑长周期、技术复杂使得各阶段存在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信息无法良好的从本阶段的各关节流入到下阶段的相关技术人员手中,使得信息管理和利用效率降低,导致目标控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最终使得目标失控。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必须面向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现阶段应用系统均为基于几何数据模型,通过IGES、DWG、DXF等图形图像信息交换标准进行数据交流与处理。该类信息传递和共享只是几何数据,建设项目的相关勘察、结构设计、材料信息以及施工等工程信息仍无法知直接交流。要建立切实高效的信息集成,关键在构建新的信息模型理论和建模方法。在几何模型基础上建立面向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的工程数据模型,并基于国际标准实现工程信息的交换、共享和管理。而BIM便是信息有效管理的关键技术。通过BIM在工程建设生命周期内的应用有效的建设工程进行信息管理和使用增值。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三维模型的而建立有效的辅助建筑工程领域的各方的信息集成、交流与协作工作,实现建设工程生命期管理的技术关键。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一方面指政策、过程和技术的集成,从而建立一种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的信息集成与技术管理方法。协同建筑设计和管理技术以及过程控制三方面的内容。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中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是对工程项目结构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该技术对分布式、异形结构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管理中多元、多阶段、多组织结构信息交互提供可交流的单一工程数据源,解决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一致性和全局共享性问题。 一、BI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a.工程数字模型的完备性。三维数字模型对工程项目进行了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同时还完整的包括了工程项目信息的描述,如工程对象的具体名称、结构类型、材料信息、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工程施工顺序、进度目标、成本管理、质量控制以及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施工信息;材料耐久性、安全性及相关维护信息;各项目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b.模型信息的关联性。三维模型中结构构件的各信息内容是相互关联的,系统通过对模型信息的统计和分析,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档。并在模型中某个信息或者构件发生变化地点同时实时更新相应内容,保证了模型的完整和准确性,为管理提供基础平台。c.模型信息的一致性。在建设工程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同一构件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能够自动演化信息模型,并可在模型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且不需要重新创建,进一步减少了信息的交互的滞后和不一致性的问题。以上几点特性使得BIM在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内为建设工程项目带来更好的效率和效益。如进在目标控制的前提下提高交付速度,从而加快工程进度节省时间。通过的集成的模型数据信息,更好的提高了各组织间的协同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发生、节约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并未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涉及到业主、咨询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众参与方,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特点使得所产生的BIM模型数据结构复杂、格式各异,不同管理组织单位对数据的使用需求不相同。而对于需要共享的数据模型,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各方组织谁来创建BIM信息、如何创建使得项目能够满足各方使用是实现BIM应用的途径问题。而如何确保BIM数据的存储和分布异构数据的共享,是建立BIM的技术问题。 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在BIM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项目信息的创建、共享、管理几方面。 实现的过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a.建设项目的BIM信息创建需要专业的软件系统才得以实现。现阶段基于BIM的工程软件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使用,例如RevitBuilding、ArchiCAD等。其他工程阶仍缺少足够的专业软件支撑信息集成。b.实现BIM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BIM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基于IFC建立的中央数据存储,允许由分布式的、异构的应用系统访问和修改,从而实现数据集成,是目前BIM信息存储的主要方式。集中信息模型存储方案还不成熟。c.共享和集成建设项目BIM信息的方式还较少。目前主流使用的CAD厂商开发了BIM系列软件,例如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软件包括RevitBuilding、RevitStructure、RevitMEP。这些系统虽然对项目文件进行了数据的集成和共享,但却不能够支持面向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分布式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与共享。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着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使用不同阶段的应用出发,建立相应的模型数据提出以BIM子模型为核心的面向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和应用的创建方法。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是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和需要分阶段的创建各阶段的BIM信息。针对各阶段的不同应用建立BIM子模型数据,随着项目的进展从规划到勘察设计、施工、运营使用不同阶段分别建立各自的模型数据。各子模型数据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建立者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模型数据的提取、扩展、集成最终形成本阶段的信息模型,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某项应用完成数据模型并生成子模型数据。在工程的进展过程中根据项目建设发展最终形成面向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完整的信息模型。项目的模型的建设从规划阶段到设计阶段,从施工阶段到运营阶段,工程项目模型信息随着项目建设逐步完成,最终形成完整描述建筑生命期的工程信息集合。每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模型系统根据自身的信息交换需求,定义该阶段和面向特定工程应用的信息交换子模型。应用系统通过提取上一阶段信息和集成子模型实现数据的集成与信息的共享。例如规划阶段主要产生各种文档数据,这些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设计阶段则根据规划阶段的信息进行设计并根据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产生大量的几何数据,且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建筑设计与给排水设计、建筑设计与暖通设计信息之间存在着数据协同访问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不同的子信息模型与整体BIM模型进行交互与共享。施工阶段则可以根据需求提取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部分信息,供施工阶段的应用软件使用,例如4D施工管理、成本概算分析等。这些应用软件会产生新的信息并集成到整体BIM模型中。到运营维护阶段,BIM模型集成了之前个阶段的的工程信息,供运营维护应用系统调用。由于BIM的应用使得各阶段的工程信息得以集成和保存,从而解决信息流失和信息断层等问题。实现建设项目生命期各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充分利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化设计、合理制定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程,合理安排施工资源以及科学进行场地布置,对于提高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建筑行业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冯波 单位:西京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无论是在建设数量还是建筑技术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容易出现的部位进行概述,并且对裂缝出现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以便抑制工程中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发生,有效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 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成因;防治措施 0引言 当前混凝土是我国建筑行业中较为常用的施工材料,其裂缝问题也是混凝土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土木工程的楼板建设一般都会使用混凝土,经常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裂缝,为后续施工埋下了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影响建筑施工整体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混凝土裂缝问题,保证混凝土建筑质量,从而提升整个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建筑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研究,对于整个工程以及建筑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混凝土楼板裂缝部位分析 目前,经过对土木工程施工情况的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比较容易出现在以下部位:与楼板板面呈45°的混凝土板面四个角周围;板底跨中并且与受力钢筋垂直的位置;混凝土板面对角线周围;楼板底容易出现不规则裂缝;混凝土板面容易出现规则状的龟裂裂缝;内隔墙周围的板底裂缝;靠近围墙的板面位置等都比较容易出现裂缝。 2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 2.1楼板设计存在问题 土木建筑施工都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的,如果图纸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平衡分布受力结构,楼板在建成后,会受到剪力作用,使楼板受力失衡,只能依靠楼板自身的结构,平衡自身的受力,从而产生裂缝;并且混凝土楼板在施工设计时,存在楼板厚度与高度比例不适宜的问题,使较大的力作用在楼板板面上,从而形成破坏剪力,造成楼板裂缝;同时,楼板建筑设计承重材料的选取存在问题,没有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而是直接借鉴类似的设计经验搭配强度。正是没有对建筑承重材料的科学选取,使建筑地层的钢筋受到较大的力,周边的硅结构也受到挤压,从而产生裂缝。 2.2混凝土施工材料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还需要自行调配水泥和粉煤灰的比例,调配比例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楼板的承载能力。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在配置混凝土时,降低了水泥材料所占的比例,配置而成的混凝土不符合国家标准,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无法可靠地支撑建筑结构。同时,一些施工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的过程中枉顾企业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以次充好,购买的水泥强度无法达到建筑设计要求。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强度不够的水泥,会造成楼板伸缩,出现裂缝问题。还要注意购买的钢材截面积要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减低楼板的整体强度。 2.3混凝土楼板施工技术存在问题 施工工人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其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也是有重要影响的。当前,一些混凝土施工工人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施工方法、施工技术缺乏深刻的理解,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降低混凝土结构质量。例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使混凝土保持均匀,从而实现楼板质量要求。但是对混凝土的振捣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如果振捣过度会使混凝土中的骨料分离,导致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 2.4混凝土楼板养护存在问题 根据施工规范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对混凝土结构开展28天以上的养护工作,具体的养护方法以及养护时间应该根据混凝土施工材料以及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决定。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混凝土结构养护不到位的问题,使混凝土结构在固化的过程中出现干裂、受冻等问题,降低了混凝土楼板的建设质量。 3混凝土楼板裂缝治理措施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楼板的裂缝问题十分常见,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混凝土楼板中存在的裂缝问题,并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提高整个楼板的质量。下面将对楼板裂缝具体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楼板细微裂缝处理。在正式处理楼板上的细微裂缝时,必须先清洗裂缝,清掉裂缝表面的杂物等,然后再对细微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并且还要进行一定的养护。对楼板细微裂缝的处理主要是为了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从而威胁到整个建筑结构。二是对楼板大面积裂缝的处理。在修补这种裂缝时,必须采用挖槽填补方法,即沿着裂缝的方向,在混凝土楼板上开挖施工处理槽,并且清洗施工处理槽,之后再用新的水泥砂浆填补施工槽。填充完毕后,也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三是对于危害较大的裂缝处理措施。如果存在危害整个楼板结构的裂缝,首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楼板进行加固。可以在裂缝的位置敷设钢筋网,并且在钢筋网表面上浇筑混凝土,彻底固定楼板,提高楼板的安全性。 4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 从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出发,其本质上应该属于不均匀的脆性材料,抗拉能力较差,如果出现裂纹往往不只一种,而是多种裂纹并存。并且对于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而言,其裂缝产生的原因较为多样化,因此要想有效消除楼板的裂缝问题,必须采用综合性预防处理措施。 4.1完善施工前期工作,优化施工设计 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设计图纸都是工程建设开展的基础,也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开始之前,必须做好包含地质勘查在内的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勘察地基、地质情况,作为施工材料选取的主要依据。同时,设计单位也应该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方面,再次确认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方案的可靠性,为保障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2加强施工材料监管,保证材料质量 材料问题是影响混凝土质量诸多问题中“最可控”、“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与施工材料相关的各个部门需要强化联系,共同努力,从材料采购开始,严控材料关。材料选购者应强化施工材料监管,在选购混凝土时,不单纯从利益角度出发,而是以混凝土的质量为本,选择工程实际所需规格的、符合国家标准、设计标准的混凝土,以高质量的材料杜绝问题工程的产生。 4.3强化项目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技术工艺 为了有效地降低混凝土楼板裂缝发生的概率,施工企业在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足够重视如下几方面:一是严格遵循国家规定与施工操作规范,尤其不能对设计图纸擅加改动,如遇到必须改动的地方,施工方必须积极联系设计方与相关的单位共同商议,制定出最佳的修改方案,再落实建筑修改工作;二是利用混凝土进行楼板浇筑时,需使水充分滋润模板,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对后浇带进行施工;三是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时候,不仅要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还要保证搅拌适可而止,切不可振捣过分,影响混凝土的性质;四是混凝土楼板现浇结束后,不仅需抹平其表面,还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用保温膜或是塑料薄膜覆盖于混凝土表面。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建筑工程而言,混凝土楼板是其必然选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整体性能。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裂缝问题一直影响着混凝土楼板的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防治工作,不断完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楼板的稳定性、安全性,保证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安全性。 作者:王海平 单位: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状与创新 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在对土木工程方面的施工也提出了新要求,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文章主要就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加以阐述,然后对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和创新技术应用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理论研究,有助于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 关键词: 土木工程技术;现状;创新 引言 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就要能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整体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中还存在着问题,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对施工的问题解决就比较有利。 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1.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分析 土木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已经形成了诸多鲜明特征,土木工程的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多是采取露天施工的方式,所以在环境方面就比较恶劣,并且在整个过程的施工中,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比较深。会由于受到恶劣的环境影响,而在整体的施工方案上进行变更。再有就是施工的流动性特征表现的比较突出,在施工的地点上是不固定的,在施工的专业技能方面也较为缺乏,一些施工人员多是来自农村,所以在具体的施工专业化程度上还相对比较缺乏[1]。除此之外,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复杂性特征上表现的也比较突出,由于土木工程具体施工中的工种比较多,每个工种的施工有着很大差别,这就造成了施工的复杂性比较突出。 1.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就比较关键,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主题是相适应的。建筑行业要想得到创新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只有在施工技术层面得以有效创新,才能在具体施工质量上有效保证,才能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2]。创新土工工程施工技术,也能对建筑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以有效提高。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背景下,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充分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在竞争力上得以提高,才能有助于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 2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和创新技术应用 2.1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的情况来看,具体施工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施工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规范化。有的土木工程在技术标准上没有严格遵循,缺少技术标准等,这就必然会在施工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施工技术以及工艺比较的滞后,但一些施工企业为能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比较的滞后以及不合格,从而出现了施工质量问题。再者,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技术理论层面没有和具体的施工条件相符合。这就使得具体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很难良好呈现。土木工程的施工内容相对比较多,在对施工材料的性能以及控制层面的要求就比较高,这对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质量就有着很大影响[3]。加上施工中的管理机制层面没有完善呈现,在具体施工监管工作上没有做到位,监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现场的情况没有详细了解等,这就必然会带来施工问题。除此之外,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操作规范方面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由于土木工程的施工相对比较复杂化,在施工的程序上比较多,这就对整体的施工质量保障有着困难。由于在施工的技术操作规范方面没有得到加强,这就必然会影响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于这些层面的施工问题,就要能从多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对问题要能针对性的解决。 2.2土木工程施工创新技术应用 第一,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理念的创新。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就要能从多方面考虑。要注重在施工技术的应用理念方面进行创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能充分重视自身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对长期的经济效益获得就打下了基础。土木工程的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吸取经验,促进技术理念的创新应用。要在施工技术的机制创新层面进行加强,对施工技术体系的完整性能够得以有效保证,只有如此,才能为土木工程的施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土木工程新型预应力技术应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对新型预应力的技术应用方面就要加强重视。新型预应力的技术应用,是把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的截面外,这一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和以往的构件布置相比,在技术水平上有着很大进步,对体外预应力的特种结构以及混凝土道桥施工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而粘结体外预应力作为体外预应力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技术,在管道结构外不会有太大的摩擦产生,并且能够在后期维护层面相对比较简单化。体外预应力的技术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化,并且在经济效益上也比较高。第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过程中,对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应用也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就在具体施工要求上有着提高。通过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应用,将桩锚支挡体系加以科学应用,对深掘深度相对比较深的土木工程施工,相关施工人员就要能够对施工的地质条件加以明确化[4]。在发现施工的地质条件达不到施工要求,土质比较松软,以及在坑壁的密度不高的情况下,就要能够对灌注桩体系以及对预应力锚杆的技术加以应用,从而能够对施工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在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文土层的施工,就要充分注重将套管水冲法成锚的施工技术加以科学化的应用。第四,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生态化的发展要加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在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就要能注重施工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生态化的呈现,自动化施工技术已经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应用,将自动化施工设备加以应用,就能有助于对密集型的人工操作加以替代,从而在整体的施工效率水平上能有效提高,对人工成本的开支可有效节约。在生态化的发展技术应用层面,就可将生态化的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加以应用,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作用也比较突出。土木工程施工中新型材料的应用中,对新型土木墙体无污染以及无甲醛等材料加以应用,就能对施工的整体造价得以降低。在水平孔混凝土墙体以及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的应用方面,有着抗压以及耐腐蚀的特和那个,对整体的施工质量就能有效提高。第五,注重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创新。土木工程技术施工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要能紧密的和具体施工情况相结合,在技术的管理层面加以创新应用,对管理的制度能加以完善化,只有制度上完善实施,才能真正有助于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的整体效果上才能良好呈现。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全面改革背景下,要充分注重土木工程技术的创新应用,只有从技术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土木工程技术优化创新的目标也将会实现,这就能从基础上为提高施工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钢桥课程设计实践 【摘要】 随着钢桥应用的推广,钢桥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钢桥课程设计是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目前钢桥课程设计参考较少,为了配合新版教材和规范的教学和应用,对钢桥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实践。实践过程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结合钢桥课程的特点,既考虑课程的共性,也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方案的设置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充分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方案设置;改进措施 0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大跨度桥梁大多以钢桥为主,中小跨进桥梁的钢桥应用也在逐步推广。随着钢桥应用推广和实际工程增多,钢桥的知识教育受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钢桥》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从事桥梁设计施工必须掌握的课程,是一门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与认识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工程类专业课。《钢桥》课程近几年在各大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历了无专门课程到设置为选修课的过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钢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并设置了《钢桥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2]。由于《钢桥》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钢桥》课程设计参考资料较少。河海大学《钢桥》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包括选修课阶段)。在选修课阶段,由于课时较少,学习要求较低,应用目前已有的相关教材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但自2012版教学大纲将其调整为必修课后,目前教材的适应性存在一些问题。而新钢桥规范的颁布,也必须对原有钢桥教材内容进行变更。为了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河海大学桥梁工程研究所编写了《钢桥》教材[3]。为了配合新教材的教学,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由于《钢桥》课程设计教学经验缺乏,在参考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并基于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些反思,提出了改进思路。 1钢桥课程设计方案设置 1.1设计思路 在开展《钢桥》课程设计之前,对《钢桥》课程设计资料进行调研,发现《钢桥》课程设计主要以钢桁架铁路桥为主,个别采用钢箱梁的课程设计也是采用计算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尚未学习有限元软件的本科生来说较为困难。基于以上情况,尝试采用土木工程类基本软件可计算的连续梁钢箱梁桥的《钢桥》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采用三跨连续钢箱梁桥,重点设计为桥面系部分。由于课时限制,不关注基础与桥墩的计算,内容由其他课程设计进行。钢箱梁设定为单箱钢箱梁,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设计资料与截面拟定、主梁的内力计算、结构刚度验算、结构应力计算、桥面系计算、次要构件计算以及设计图和材料表绘制。计算内容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和钢结构课程设计存在交叉,并紧密衔接钢桥知识点。主要内容为桥面系的计算,重点突出钢桥相关计算,包括加劲肋的验算、横隔板的验算、刚度与应力验算。与最新出台的《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相结合,强化设计过程中的规范应用。 1.2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时长为8天,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查阅相关资料、基本资料设计、界面拟定到应力、刚度等验算内容,时间较为紧迫。对此,我们对《钢桥》课程设计方案进行了如下安排。因本次课程设计对象为本科生,学生所掌握的求解方法与应用软件较少。遇到的较大的问题有超静定结构的求解、加劲肋的验算与桥面系的内力计算三个方面。 1.3问题解决方案 1.3.1超静定结构求解 因采用三跨连续梁,故需要进行超静定计算。虽然学生在《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中有进行内力计算,但是大多数《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均采用简支梁桥,内力计算时为静定结构,学生手算即可。但是对于连续梁桥超静定结构,虽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进行计算,但是计算内容过多且难度很大。因此,在此次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一种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力学软件进行计算。学生只需将尺寸、荷载等数据输入进软件中,并且确认最不利荷载布置方法即可进行超静定计算。既完成了对连续梁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又让学生巩固了结构力学中影响线的概念。 1.3.2加劲肋验算 加劲肋是钢箱梁桥的一大特征,所以《钢桥》课程设计中必然涉及到加劲肋的验算。《公路钢桥设计规范》5.1.6中对加劲肋的验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对钢结构桥梁构造了解较少的本科生来说,对加劲肋进行验算时,大部分学生在设计中都难以做到综合考虑和“瞻前顾后",经常出现设计参数前后矛盾的现象[4],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调整尺寸构造上。所以,在进行加劲肋的计算前,笔者将几座类似桥型的构造参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加劲肋的构造参数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并提供参考。 1.3.3桥面系的内力计算 本次课程设计最大的难点在于桥面系的内力计算。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刚度在互相垂直的二个方向上有所不同[3],造成构造上的各向异性因为“加劲肋"钢箱梁这一特殊构造的存在,使得桥面系的计算变得极其复杂。对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求解通常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求解,采用了很多新的数值法,对于尚未学习有限元软件分析的本科生验算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桥面系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P.E(Pelikan-Esslinger)法与格子梁体系法。对于本科生来说,P.E法求解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较难理解且利用较多的高等数学的知识,当荷载分布较复杂时难度过大。格子梁法通常采用有效分布宽度的方法计算[5],仍需配合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笔者基于以上情况,提出了一种针对闭口加劲肋的简化箱梁方法,计算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简化为连续梁的荷载的计算。取两个横隔板间的加劲肋进行考虑,将桥面板进行简化,将闭口加劲肋与桥面板焊接部位简化成为一个刚性支座,在横隔板处简化为固定支座。当纵向加劲肋布置的间距较小时,简化后的连续梁刚性支座过多,作用在其上的弯矩和剪力都很小,所以当纵向加劲肋的间距较小时可不进行纵向加劲肋的验算,只需要考虑横向加劲肋的验算。第二步:将闭口加劲肋简化为箱梁。闭口加劲肋的形状与斜腹板箱梁的形状基本一致,故可以将闭口加劲肋看作是一个小的斜腹板钢箱梁,但是箱梁存在剪力滞效应,所以闭口加劲肋的翼缘需要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进行计算得到翼缘有效宽度。第三步:荷载组合与修正计算。根据前两步骤的计算可以得到荷载与闭口加劲肋的界面特性。但是针对闭口加劲肋的简化箱梁方法存在一定误差,且需要考虑到汽车荷载的冲击作用,故需要将荷载进行组合和修正。通过该方法,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即可求解桥面系,加深了对剪力滞效应的理解,并熟悉了新版的《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1.4效果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抄袭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分组设计和一人一题的方法[6]。本次课程设计分为综合设计计算书与答辩两个方面对学生课程设计效果进行考察。其中计算设计书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方案,大到桥梁整体布局,小到加劲肋的设计、变截面的尺寸变化。要求学生能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与材料表的计算。但是,仅仅依靠设计书对学生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比较片面,学生可能存在懂得算法却不懂得原理的现象,因此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就要综合考虑各个影响课程设计效果的环节,比如可以借鉴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增设学生的课堂答辩[6],并要求学生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建议。 2实践问题总结 2.1实施效果 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对此次课程设计进行了评价。对于现在少有的钢箱梁连续梁桥课程设计,网上资料少、计算难度大都是这次课程设计的问题。为了解决超静定问题与钢箱梁的截面特性问题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试用了许多软件最终确定计算方法,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答辩中,加入了许多钢箱梁特性的问题,体现了本次课设的特色,例如剪力滞效应、桥面系简化算法的思路等。通过答辩发现学生们对剪力滞效应的概念十分清晰,达到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本次课程设计囊括了桥梁工程、钢结构、结构力学的知识。整个课程设计以桥梁工程知识为主线,主梁内力计算需要结构力学知识、加劲肋与顶板的焊缝验算也需要掌握钢结构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达到了将知识进行整合利用的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评价良好,依托《钢桥》及其课程设计教学,笔者获得土木与交通学院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任课教师"第三名。 2.2存在的问题 (1)本次课程设计虽然每位同学的工况及参数都有所不同,但是计算过程方法相同,计算内容相似,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对于不同工况的部分学生为了计算方便采用相同的截面形式,存在雷同现象。绘制图纸时发现学生将已有做好的图纸进行修改,并没有从始至终地绘制一幅完整的设计图纸,没有达到让学生亲力亲为地设计一座桥梁的效果。(2)本次课程设计为了适应本科生所学知识采用了较多的简化算法,计算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大多采用简单易行、功能单一的软件计算,缺乏使用新技术新软件的的意识。(3)课程设计的探索过程主要由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待其确定计算方法后其余学生再开始计算,缺少了让每一同学探索、创新的过程。应加强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全面锻炼的训练[7]。 2.3改进方案 (1)在设计中安排多种工况。例如要求钢箱梁分为直腹板与斜腹板,对设计车道有所区分等。让每个学生既要独立思考,又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合作。(2)将迈达斯等计算软件课程提至钢桥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既能够准确计算又能够熟悉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3)改进反馈答辩机制,答辩时要考察学生理解整个课程设计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共同的学习成果全部吸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4)定期检查学生对资料文献的阅读情况,结合设计题目进行分析,选择与题目相适应的内容运用到设计中,培养学生“查-阅-析-用"的自主学习模式[4]。 3结语 本次《钢桥》课程设计不同于现有《钢桥》课程设计模板,提出了更适合于学习公路桥梁和知识储备量较少的本科生。让学生从提出方案到设计计算,全面体验设计一座桥梁的过程,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提出计算方法并进行验算,真正做到回归工程本质,平衡工程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内容,构建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结构,以应对知识经济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 作者:傅中秋 吉伯海 姚悦 单位:河海大学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措施。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了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等举措,从而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土木工程;实践教学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永州,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在培养规格上,普通本科培养的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应用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从2009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总人数已经达到692人,近四年平均每年招收173名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虽然招生较晚,但发展较快,现在土木工程专业已是我校单个专业招收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近几年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引进了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院教师人数自2008年由刚成立时的8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45人。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大赛等,并多次获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学时不足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看,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5%比例。很多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仅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如:《土木工程地质》、《理论力学》、《混凝土结构》等课程;或者安排部分实践学时,但讲授理论教学的教师不愿意带学生去工地实践,感觉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困难,实践教学中还要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任务前前后后的工作量大且课时少,最后大都按照理论课去上了,仍然还是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仅仅是到企业走马观花参观认知,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2缺少必要的校内实习实训场地 由于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处城市发展水平较差,学校资金有限,一些必要的实习实训场地较少。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仅有基本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教学的实验室,还缺少结构实验室、结构设计与施工仿真实验室和校内土木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测量实习就没有合适的场地进行开展,而这些实习是不能在实验室完成的。 1.3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较少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与永州市宏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鸿腾建设工程公司、永州市银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阳明投资置业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等七家企业签署了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由于每个实习基地接纳的人数不超过10人,每届的土木工程专业约有170人,难以满足需要。 1.4土木工程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有教师45人,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结构失衡,目前没有力学专业的教师,而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偏少,目前仅有两位高级工程师,大部分年轻教师基本上刚从高校毕业,就担任高校教师,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因为没有到建筑企业实际挂职锻炼,导致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因此难免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时,存在指导不到位,实践操作不理想。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2.1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重新制定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包含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岩土工程三个方向。 2.2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和行业的需要,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 2.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工程实训平台 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解决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经费紧张等问题。进一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目前,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正与永州市电力设计院、永州市建筑设计院、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公司等洽谈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双方都有意向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相关计划,合理安排教师到建筑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丰富教师工程建设经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5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以工程实训、大学生研究课题、大学生专业竞赛、湖南科技学院创新节等创新形式进行专业课学习,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传授方式。改变以试卷加平时成绩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建立多元化成绩评定方法:如试卷+平时成绩+大作业+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3结论 要实现上的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学校财政预算上向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上倾斜,建设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大楼、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工程设计与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特色是高等学校立校、兴校关键,学校要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要有特色,需要学校、二级学院和系部共同深入研究讨论,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学校各专业发展必须凝练和培育自己的特色,主动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特色发展。 作者:靳鹏伟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分析 摘要: 从混凝土标号、施工时间、施工监管、后期维护四方面,分析了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及配比设计方法,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配比设计,养护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大力发展,随着我国近年来的房地产行业的崛起,施工中对钢筋、混凝土、特种玻璃、木材等大量工程建筑用材料需求逐年增加,而建筑方面,对于混凝土的结构与施工要求都非常高,针对用途如此广泛的混凝土,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以及完备的施工设施,才能够发挥现代土木建筑中混凝土材料的优势,以防止由于质量及施工技术问题导致的工程返工、质量整体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发生。 1现今混凝土结构质量及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由于房地产方面的混凝土用料大幅度增加,间接地带动了混凝土市场的大热,使混凝土需求量大大提高,也造成了施工人员技术方面的问题与混凝土的各个厂家指标不统一等硬性问题的产生[1]。建筑在最后落成时的优劣大部分取决于房屋建造初期,若混凝土的质量指标不过关,会导致严重的建筑总体质量问题,因此施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混凝土使用标号不达标。施工后的混凝土强度取决于建造初期时工程人员所采用的标号。对于不同类型的施工要求会有各种不同的混凝土标号,混凝土的使用在建筑中有强度等级之分,是根据单位立方体的抗压程度来界定的,单位为C,其不同的强度也对应了不同的应用场合,如果使用了低于所需要的标号混凝土,会使建筑发生无法预计的质量后果。2)施工混凝土时间不准确。我国地大物博,在南北方进行土木施工的工期时间多多少少都有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一些地区的气候条件等不适合在同一时期内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但有些地区施工人员为了经济效益,会选择气候状况不适宜时进行施工,由于天气寒冷且重新配比成本问题等,施工方往往不进行寒冷时期的混凝土重新配比,而是直接利用常温配比法进行施工,不但施工困难加剧,养护工作也会由于外部条件而无法进行[2]。3)施工过程中监管不严格。由于我国对建筑外包以及监管内容不严谨,施工方与材料商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使得施工方给出的价格及竞标成本弹性大,极易造成因利益关系引起的成本提高、质量低下的问题,加之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工人工伤,工期延误等问题,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施工的监管才是整个施工过程的重中之重。4)混凝土后期维护不到位。混凝土作为一种需合理配比的建筑材料,和大多数配比类材料一样,在建成后需要大量的后续工作跟进,才能够保证混凝土建造结构的稳定。由于混凝土框架的特殊性,会使其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更改配比中添加的硅灰量和后期施工结束时的喷水养护等方面的后期作业,同时决定日后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后期混凝土维护不到位,会使混凝土结构提前出现裂缝、蜂窝、不规则麻面、墙体框体脱落等事故的发生。 2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及配比技术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技术要点及材料的选择是整个建筑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过程中,工人的施工方法及水平参差不齐,混凝土的规格多种多样,因此,酌情配比,既达到目的又能够控制成本,这是混凝土选择的重要技巧。在楼梯框架的地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深挖时的顺序,由于每个工程的地下情况都不相同,如果直接下料深挖有可能会造成地底水大量喷发和地底不可预知的线路及空间破坏。因此应遵照先浅后深的原则来进行挖掘打桩,在挖掘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地基中的积水程度,做好排水工作,为接下来大规模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营造良好施工环境[3]。在前期工作完善的情况下,混凝土施工方面的要求便随之而来,首先是标号方面,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当前施工样式,例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体有12个等级,分别是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这些不同规格的强度等级标志了混凝土结构用途的不同。例如C15和C25标号混凝土普遍用于楼梯、房架等,C30以上便是高强度高承受负荷的特种结构,在日常的建筑施工中基本应用不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偷工减料选择低于要求标号的配比进行施工。一般情况下,建筑梁需要C25以上才能够符合要求,其用料配合要根据砂石的粗细、大小等来确定水泥的用量,施工用C25比大体约为水泥∶水∶砂∶碎石=0.44∶1∶1.42∶3.17,在此基础上适当掺入粉煤灰、缓凝剂、膨胀剂及纤维素等,提高混凝土强度。不仅如此,在设计时也应该参照施工图纸以及招标文件的要求合理增减强度,浇筑之前需要遵循国家标准要求,必须进行试验后才能进行大范围配比,如果在其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及时修改[4]。浇筑作业完成后,应开始保湿养护作业,待混凝土平展以后,开始洒水作业,然后采用塑料薄膜、草垫等物品进行覆盖,内部相对湿度应达到80%左右,混凝土的后期维护非常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干缩程度,提高质量。在入模具之前要根据当地施工的温度灵活调整混凝土的浇筑环境,例如,天气极为炎热时,要做好防晒工作,混凝土搅拌时需加入冰水降温,而对相对严寒的地区施工则要保证其配比浇筑作业时的温度适当提高,可采用热水调和温度,从而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更加稳定,为交工后的质量提高提供保障[5]。在结构设计方面,应尽量选择刚度匀称适中、外形稳定的结构形式。如果需要进行大范围一次性浇筑,应考虑在混凝土的配比过程中适当增加纤维材料和膨胀材料的用量,做好防裂措施。在施工时,长结构的框架需要多配钢筋,补偿长距离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并且要做好后期的温度起伏监控,适当养护,其余大体按照正常的施工流程进行即可,另外,一定要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结语 混凝土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由于混凝土质量存在着差异,也让企业对混凝土的质量以及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合理、合法、合规的制作混凝土,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有效稳定。 作者:李冰冰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研究 摘 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要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并明确其影响因素。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包括: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创造环境,给教师一分温馨。 关键词:影响因素;人际障碍;心理健康 一、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健康调查及结果 二、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而班级人数太多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生理症状 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 3.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她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加之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有很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使幼儿教师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一些幼儿园园长,不仅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资金问题而苦恼。 4.不良情绪 幼儿园教师常见的不良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恐怖等。 5.工作倦怠 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太多,节奏紧张。76.6%的教师认为,尽管很努力工作,却没有成就感;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不均衡,幼儿园的奖励制度不太合理和公正等等。 6.家庭矛盾升级、个人问题受挫,使教师身心受到伤害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家庭问题突出,主要有丈夫下岗失业;子女教育问题;夫妻矛盾大,时有吵闹;年轻教师个人问题得不到解决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诱发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都是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改进和建议 改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使其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 2.把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 心理疏导以平等对话、理解为先,尊重隐私,重在心灵启迪,通过热情的关怀、宽慰、理解和开导,帮助情绪受困扰的教师树立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开展自我心理调适。 3.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 在教师中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对教师进行心理保健的训练,可以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讲座,还可以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由专业人员实施,专业人员有义务与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应及时干预,使其得到矫治,并进行保密。 4.完善幼儿园管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 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是很有必要的。要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感,尽可能地关心每个教师。要建立宽松的幼儿园心理气氛,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创造环境,给教师一分温馨;完善幼儿园管理;争取社会支持,形成疏导网络等都可以改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工作视角,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个人、集体、社会的发展体系中,从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心得体会 精彩导读:能坚持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能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善于捕捉孩子的寻常时刻,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自身观察记录的能力;能认真做好家长工作,及时将幼儿的在园情况反馈给家长,使每个家长安心工作。能积极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我能结合《纲要》,不断探索、研究、领会其中的精神,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孩子,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可发展、可探索的环境,并不断将新的理念与教育形式融入到我的实际行为中。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重新认识了新的课程观,让我明白:幼儿的一日活动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它具有整合性、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我努力将一些知识以直接经验呈现给幼儿,通过游戏、日常活动及相关事物的辅助作用,使幼儿所学习的知识更实际化、感性化。我努力使自己从一个“实践型”教师转变为一名“反思型”教师,重视观察孩子、学会解读孩子的一言一行。每次的教育活动, 我都会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让幼儿真正的成为活动的主体。 能坚持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能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善于捕捉孩子的寻常时刻,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自身观察记录的能力;能认真做好家长工作,及时将幼儿的在园情况反馈给家长,使每个家长安心工作。能积极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能据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好各类计划,及时的记录好反馈信息;能深刻领会二期课改精神,并以新的课程观指导实践;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经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完善自己,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回顾过去的一年,虽不曾有什么辉煌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 工作中,我认真学习《规程》、《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二期课改的精神,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规程》和《纲要》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创设儿童发展的、积极的、支持的环境,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每个孩子获得发展。 本学期我加入了托班教育的行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反复学习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并向其他几位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又参加了赵赫老师的托班教育的研讨班的学习,努力走进2—3岁孩子的生活、学习中。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开汽车,我就利用孩子的兴趣,结合孩子已有的秋游经验,为孩子设计了开汽车的教学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自由选择“加好”喜欢的“汽油”,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的“汽油”在马路上留下的不同痕迹,还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的注意被吸引,能主动地积极投入,得到了组内老师的肯定。 作为家教指导员,我和其他老师一起仔细作好家访摸底工作,而后一起筹划、组织、实施每一次的家教指导活动。在0—3岁社区婴幼儿家教活动县级展示中,我和施佩琳老师一起设计组织了13—18月孩子的竹竿操活动,还和其他老师进行了有关家长对孩子的指导行为的现场教研,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 今年,我和徐金叶、施云豪两位老师结成师徒带教关系。为了使两位老师更快地成长,使我们共同进步,在平时我们密切配合,相互观摩,切磋教育教学的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徐 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较强,我们就一起探讨课件制作等多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施老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行为特征能较好地把握,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适宜的活动。我就向她请教有关托班教育上的困惑。一起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孩子的兴趣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帮助他们的课题顺利开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今年,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论文《影响幼儿好问好表现的家庭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在县德育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市德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培养中班幼儿学会关心的实践研究》获科研成果二等奖;我设计的教案《家乡的风景》获全国EPD教案评比三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不懈的追求。 幼儿园教师论文:刍议幼儿园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摘 要: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退居二线成为旁观者,幼儿主体性的实现要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要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正确引导、组织、安排他们科学地开展各种活动。 关键词:科学认识 摆正关系、创设环境 积极参与 探索提高 当前幼教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教师转变观念,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既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保障幼儿的主体地位已逐渐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幼儿是否能主动发展是促进幼儿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本文你就如何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导性,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一、科学认识幼儿的发展 作为保教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是保教活动的中心,是发展的主体。保教工作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教育过程,以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幼教工作者的教导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也决不是幼儿被动的接受。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对幼儿是发展的主体给予足够的认识,在各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性。 二、 要正确处理幼儿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凡事要以幼儿的学为主,尊重幼儿的选择性、自主性。以幼儿为主,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培养幼儿的主要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幼儿的年龄小,还处于幼儿期,不必像小学那样有繁重的作业,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是在为了步入小学的课堂所做的准备。如今的教育,不再注重教师的教,注重的是幼儿的学,所以,我们时刻要牢记:“给予鱼不如给予渔”的道理,使幼儿学会学习、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才最重要的。就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人文的情感氛围,注意情感的诱发、投射和融入,而有效的提问则是会引起幼儿的思考,有了这一步的思考,幼儿才会探索,才会因自己找到答案而得到乐趣。 当然,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不意味着教师退为二线成了旁观者,幼儿主体性的实现是要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要根据他们发展的特点引导、组织、安排幼儿科学地开展各种活动的。尽管幼儿教师已经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之前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等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已经考虑了幼儿的个性特点,但是幼儿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内容肯定不能被幼儿全部接受,幼儿会有选择的接受教师所教导的内容。但是没有教师的主导,幼儿的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就是纸上谈兵无从着力无法实现。 由于幼儿各自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他们所选择的教育内容甚至可能是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之外的,教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隐形教育影响。不同的孩子,他们选择或滤掉的那一部分内容是不相同的,这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孩子的选择性也是不一样的。幼儿对不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则不予配合,常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无关语言和动作增加,甚至捣乱或攻击他人等。这种不予配合的表现,要引起我们老师的反思从而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包括改变自己不适宜的教育行为,进而更好地促进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否则教师不适当的反应和行为会阻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幼儿园教师要把教育内容物化为孩子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切实从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孩子的兴趣,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比如在墙饰的布置上: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并引导孩子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孩子进行活动时不是让孩子自主地、充分地去探索和发现,过于“积极主动”地走到孩子面前去讲解和说明,急于把自己知道的结果早一点告诉孩子,以图让孩子快一点掌握。相当多的幼儿教师还是把供孩子的环境当作自己教的舞台,把供孩子操作的材料当作自己讲的道具。 四、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和幼儿共同成长 幼儿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需要教师的主导,更多的是需要教师也参与到其中,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以及教师的平易近人而不是神圣不可侵犯。幼儿在游戏中是学习游戏的玩法,锻炼了其自身的能力;教师在游戏中则是一名合作者,很多时候,会体验到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在和幼儿相处的时间里,他们给了很多的启发,让教师可以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或是再创设出一些可以再引发他们兴趣的区域游戏,其实教师是跟着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 五、学会反思,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论文:谈美国区分性教师评价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启示 摘要:区分性评价在美国教师评价中得到广泛的运用。通过阐述这一全新的评价制度与理念,借鉴此评价理论与实践,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应承认教师差异,放弃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积极性,关注教师个性,形成有特色的幼儿园文化,从而建立起一个能适应个别差异和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美国区分性教师评价 幼儿园教师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区分性评价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教育改革是其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反思传统评价弊端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新的教师评价理念: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与教师专业发展整合起来的发展性评价理念。[1]它关注着教师责任、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的提升,认为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保证教师和学生达到高标准。[2]区分性教师评价已经在美国国家、州、区、学校等各层次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这种评价超越了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根本在于针对不同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提供最适当的方式,使教师在最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本文将在介绍美国区分性教师评价的概念、维度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师评价的实际,阐述其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启示。 一、美国区分性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区分性教师评价的涵义 区分性教师评价是一种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明确的教学标准、差异的评价程序以及专业的评价者来保证教师素质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模式。[3]对教师进行“区分”,因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分”可以是对教师进行分等排序、甄别,然后据此给予奖惩。而这里所讲的“区分”有“差异”的意思,“区分”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而区分,不是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着眼于教师更好的发展和在学校中建立一个互相关心和合作的氛围,让教师不再厌倦评价,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成功。区分评价也不是简单地为了取悦教师而使评价易于操作,而是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真实、全面和复杂性,要使评价真正照顾和服务于每一位教师。 (二)美国区分性教师评价的维度 1、教师评价对象的区分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生命周期,教师评价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及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将学校中的教师区分为新教师(试用期内的教师)、经验教师(在任期内且有较多经验,并能保证较高教学质量的教师)、问题教师(在任期内但在教学能力方面出现问题的教师)。 一般新教师在开始教学生涯的时候,都有满腔的热情、冲天的干劲,而在教学业务上还相当生疏。特别是在对待学生上还束手无策,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自己还无法解决。这时就需得到大量的和高质量的反馈。然而,针对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活动则完全不同于那些新教师。他们也同样需要进行持续的正式评价,其关键在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就应该将精力和重点转向提高和强化这些经验和技能上。以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准,以及扩充他们对自我、教师角色、教学背景和职业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另外,学校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教师尤其应该重视,领导和同事不能轻视和排挤,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要与他们进行真诚的沟通,建立支持团队,让他们找到自信和一种真正的归属感。 2、教师评价标准的区分 教师评价标准的区分就是评价标准时常为不同群体的教师而改变。例如,在第一年正式评价新教师时,选择教学中的10个最至关重要的部分,在第二年时就可以再加6个部分,第三年时再加6个部分。[4]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以教师投入为基础,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与学生学习紧密结合,评价活动紧紧围绕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来开展,同时体现了“增值(value-added)”理念,不以结果评价教师,而是要以教师、学生的原有基础为依据,以“进步幅度”来进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标准设定不是为了控制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为了引导教师明确并促进自身的教学实践。 3、评价者的区分 评价者区分的核心在于其职责的区分。在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者可以包括管理者、教师、同事、学生家长和教育理论专家等。但他们的职责却有所区分,管理者是评价的协调者,教师是实施评价的主体和核心,同事是评价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家长及教育理论专家是 评价的合作者。评价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所有评价者必须接受专门的岗前培训,学习评价体系的结构,认识评价的目的,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 4、评价方式的区分 在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方式的区分是和评价对象联系在一起的,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针对新教师,通过与管理者及教师指导的合作、辅导计划、频繁的观察、分析、会谈以及对新教师进行支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对教学行为四个领域专业性的评价用来作出聘任决定;针对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可以选择一种得到教师与管理者一致认同的评价方式来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些选择包括同行培训、行动研究、交互日志、师徒式指导、教学档案袋、同事合作等。针对有困难的教师,评价方式更倾向于支持和帮助,重点在于关注该教师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二)区分性评价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优越性 区分性评价充分认识到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对教师进行鉴别和筛选,更重要的是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在研究之中我们发现,除了甄别的功能外,它能让教师的优点在同事、学校和更大范围内得到张扬;也能得到尽可能多的支持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它注重一种成功的标准,但更关注教师的进步程度和个性差异;它能使教师获得一种正式的、结构化的交流与监督,从而使自己的发展更为稳定、持续和有效;它能促进教师之间广泛的交流互动,从而形成更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在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师的优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从而使学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启示 (一)评价应以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为核心 教师评价是幼儿园科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提高评价的实效,必须明确评价的目的,以促进所有幼儿教师的发展为核心。以往的评价往往是以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奖惩来评价教师。其实这样的评价是不合理的,因为幼儿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它与教师的工作和教育质量不完全是互为因果关系的,而为奖惩来评价教师,而又往往会导致把奖惩作为评价目的,使评价失去应有的功能。 区分性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使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师都得到发展。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手段。所以将促进教师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的教师评价,则有利于突出评价的功能,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并通过主动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承认幼儿教师差异、放弃传统的“一刀切”模式 教师作为发展着的个体,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5]但现行的幼儿园教师评价对教师采用的评价制度、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标准都是统一的。[6]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忽视了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那么,如何在评价中关注和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美国的区分性教师评价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在美国,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所采取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实际情况而言,可以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需求,在评价时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以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层次上都得到适宜的发展。比如,对新上岗教师的评价的指标应以工作表现和教学的技能技巧为主;对骨干教师评价的指标应以综合教育能力、创新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为主;对于困难的教师的评价应以帮助支持为主。 (三)充分发挥幼儿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积极性 在以往的评价中,教师是一个被动的被评价者,毫无主动性可言。评价时间、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都掌握在园长手里,教师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式无法调动教师参与评价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对评价的态度是消极的。 而在区分性评价中,教师的主体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关键在于使教师意识到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自身发展,并且评价充分照顾到不同教师的特点,在全面考核和评估时,强调要看到教师的长处和成绩,也要找出教师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这种评价方式必然使得教师认识到自己是评价的主人而非评价的对象。 为此,我们不妨借鉴区分性评价中所倡导的尊重个性和差异的评价理念,在营造一个宽松、多元和尊重差异的评价环境时,以评价为手段,通过评价来激发和保持教师良好的工作热情和最佳的工作状态。 幼儿园教师论文:浅议支架式教学语言在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语言 支架式语言 运用策略 论文摘要: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作是搭建脚手架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这种支架式的教学语言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支持,帮助幼儿不断地完成新的任务。针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文章提出了几种支架式教学语言策略来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支架的内涵 “支架”( scaffold)本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也叫“脚手架”或“鹰架”。在这里,“支架”是一种比喻,伍德(wood, bruner 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来卡兹登(cazden,1979)将这种比喻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学支架。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从“支架”这一比喻的本意出发,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支持: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建立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帮助幼儿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促进幼儿扩展学习范围,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教师教学语言的这种支持和帮助正是为幼儿的学习搭建了必要的支架。 二、支架式教学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举例 这种支架式教学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本文结合幼儿园的实地观察,用案例分别加以阐述。 (一)采用提示语和询问语,拓展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获得新的学习经验 幼儿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环境刺激的帮助,启发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借助于教师语言的参与,将知识内化,构建新的记忆、思维和心理表征的结构,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 〔案例:〕 背景:大班,科学活动。 t: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个录像,看看我们小朋友都在干什么?(观看录像:幼儿在区域中使用小工具的情景) t:录像里放的都足我们这几天做的一些游戏,谁来说说你都玩了些什么呀?碰到什么问题吗华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当幼儿说到某小工具,大屏幕上即出现该小工具的照片及名称字幕,请幼儿说出此工具的名称) t: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些小工具来加工菜呢?(观看录象:厨房阿姨用小工具加工蔬菜的情景) t:这么一大盆萝卜,阿姨如果用刀切,要切到什么时候呀,那怎么办呢?(继续看录像:阿姨开始用刨丝刀进行加工,很快就完工了,镜头前一大盆萝卜丝。) t:你们觉得小工具的本领怎么样?(幼儿齐声回答“很大”) t:现在,我们的小兔要喝一瓶汽水,打不开盖子,怎么办?(教师拿出一个玩具小兔,一个塑料瓶汽水,许多常用小工具) t:你们试试看用哪些工具能把盖子打开?(幼儿分组讨论,探索。每组的瓶盖都打开了) t:你们说一说都是使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每组的幼儿都说出了自己的打开方法) t: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幼儿在初步体验使用小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小工具的名称及功用。教师先用语言提示幼儿“看看我们小朋友都在千什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录像上的小朋友在干的事情上,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在活动结束时以“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吗?”这种询问式的语言来结束本次活动。这种询问式的教学语言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已有知识经验(使用小工具可以把瓶盖打开),而且还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新的牢固的支架,拓展知识的外延(工具不止这些,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 (二)采用语言示范,纠正幼儿不完整的语言,帮助幼儿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完整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期,也是掌握词汇和语法迅速的时期,因而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纠正。比如:三岁左右的幼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常把“哥哥”说成“多多”,把“老师”说成“老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示范,帮助纠正。研究中,发现幼儿说话经常发生用词不当的情况,如“一头马”、“一件裤子”等。幼儿说话还往往说半句,即使用主要词而省略其余词。 〔案例:〕 背景:中班,主题活动。 教师让幼儿围坐成一个半圆,教师坐在中间,教师教幼儿学习儿歌《秋姑娘》。 t:秋天象什么?(幼儿齐声回答“象一朵花,’) t:要说秋天象一朵花一样。(幼儿重复老师的话“秋天象一朵花一样”) t:秋天的风吹过树叶,树叶象什么?(有的幼儿说“象一朵朵蝴蝶”) t;蝴蝶是一只只,如果是花用“朵”来形容,应该说秋天的树叶象一朵朵蝴蝶花。好,再说一遍。(幼儿又重复了一遍老师的话) 在案例中,幼儿总是说不完整的话,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用规范、准确、流畅的语言作出示范,让幼儿模仿。语言习得研究表明,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是在具体的环境中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的。相反,教师如果不重视本身的语言修养,缺乏准确、规范的语言,就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教师一直把“伞”读成“shan",把“藏”读成“chang"。如果把这样的错误概念教给幼儿,对幼儿的发音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教师对幼儿的不完整话进行纠正、示范,使之完整、准确,对幼儿的发展是至为关键的。正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幼儿说的话进行补充“象一朵花一样”、“象一朵朵蝴蝶花”是针对幼儿对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补充。但从更深层次说,在这个纠正、补充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随着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空间作出适时灵活的调整,在幼儿学习的边界地带,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幼儿不完整的话或不清楚的话进行扩展,使其结构完整、意思明确,从而向幼儿表明自己能接受、理解幼儿的话,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合作性的学习中。 (三)采用提问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拓宽思考角度 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宜的语言刺激。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儿童“跳”一下就能够“摘到果子”,以引发幼儿兴趣并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案例:〕 背景:中班,主题活动。 t: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教师抱着一大堆杯子,幼儿都兴奋得叫起来,大声喊着“杯子”,教师又让每一个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 t:今天有这么多的杯子,大家仔细地观察,看看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幼儿都看着自己的杯子,说出有塑料的、玻璃的、瓷的) t:那小朋友能够用什么办法让杯子发出声音呀,你们试一试。(幼儿有的把杯子盖转一转,发出了声音,有的把杯子在地上磕一磕,也能发出声音) t:看,我今天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教师从身后把准备的筷子拿出来,让小朋友往下传,一人一根筷子) t:拿到筷子的小朋友,试着敲一敲,看杯子能不能发出声音?(幼儿都在试着敲) t:敲敲自己的,再敲敲别人的,有什么秘密呢?发现什么了?(幼儿说有的响,有的不响) t: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幼儿回答“不一样”) t:为什么不一样呢?(有幼儿回答“因为材料不一样,有的用瓷,有的不用”) t:因为材料不一样,所以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如果两个都是玻璃做的杯子放在一起敲,声音一样吗?(有的幼儿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 t;咱们来试一下。(经过尝试,大部分幼儿都发现不一样) t:为什么都是玻璃做的杯子,声音不一样呢?(有幼儿回答“形状不一样”) t: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幼儿都在尝试) t:都试过了吗?谁试过了,我请一个小朋友回答。(一幼儿用筷子敲敲杯口,又敲敲杯柄,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t: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一幼儿把筷子放在杯里敲敲,再放在杯外敲敲,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通过提问,把一个个问题引发出来,环环相扣,引发儿童的积极思维,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发问“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以引起幼儿对杯子的注意,并使幼儿对这一活动产生兴趣。根据幼儿的“不一样”,给予反问“为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都是玻璃的声音不一样?”,将幼儿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重新抛给幼儿,诱发幼儿进一步反思。在幼儿积极的尝试下,教师又进一步的追问幼儿“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确认幼儿都试过之后,又连续追问“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这样,使幼儿探索出的结果都有机会表现出来。美国弗兰德斯的问题操作,也是“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他所表达的意思,再问他的观念从哪里来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根据是否可靠。”教师正是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拓宽思考的角度,从多个角度发散,在广阔的空间搜索,从而有新的发现。 三、结束语 教师的这种支架式教学语言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将幼儿的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学语言提供的支架要以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上进行机械的操练,而必须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二是教师教学语言提供的支架要随着幼儿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和要求。 幼儿园教师论文:浅谈幼儿园教师的德性价值 [论文关键词]德性 幼儿园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 [论文摘要]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的德性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有助于建立儿童对教师爱的情感,使教师克服来自人之本性的劣根性,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且具有持久的动力价值与深厚的幸福价值,促使教师持续不断地主动追求专业成长,并在与儿童的纯真相处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加强德性修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实践,而且需要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关注并研究教师德性养成问题。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这个群体以何种素养去履行使命,直接关乎幼儿教育的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对其“素养”的理解,教师和社会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出发会有不同的答案。笔者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当幼儿教育界在争论是坚守传统的“技能至上”还是重视所谓“理论底蕴”的时候,有一种素质的养成是千万不能被遮蔽和忽视的,那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德性。这个问题也许是老生常谈,但是对早期教育中教师伦理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沉思,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德性对教师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德性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经教育实践凝聚而成的品质”,其核心构成是教师的善、公正、责任感、职业信念等。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慈母的心肠”与“爱的性情”。在《活教育》中,他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笑嘻嘻地和蔼可亲;说笑有礼,多鼓励;立得笔直,笑得挺直;衣履整洁,面目清楚;态度从容,精神饱满,充满创造力;身体健康,快乐,乐观;富有研究精神,乐业;互助合作,慈爱,负责。这实质就是对幼儿园教师德性的具体要求。 一、德性的教育价值 “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给人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教育留下了可用武之地,面对人之初灵动的生命,幼儿园教师德性的伦理意义十分凸显。 (一)教师的德性是最好的课程 好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学习,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所说的那样:“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幼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幼儿喜爱教师、认同教师的时候,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对知识的态度、对人和社会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等这些德性要素,甚至其个性、志趣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被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着、吸收着。 同时,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操作学习,教师的动作示范能为儿童提供直观的线索和行为范型,更有助于儿童理解与内化知识,并促使儿童将学到的知识、策略和规则积极、正确地加以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教师的德性是幼儿园最好的课程。 (二)德性有助于建立儿童对教师爱的情感 皮亚杰曾论证儿童接受规则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儿童接受别人的命令或规则,但这种接受不能是强硬意志的产物,因为仅有对规则的惧怕还不足以迫使儿童接受规则。这就需要满足第二个条件,即命令只有来自让儿童尊敬的人,儿童才会从内部接受规则。由此可见,道德传授甚至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儿童敬畏教育者的情感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儿童对教育者的畏惧也许是天然的,因为成人在各方面比儿童强大,儿童需要成人的爱与保护,然而要唤起儿童对教育者的爱恋,教育者必须爱护、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有独立意志的成人对规则的接受可能更多地出于对规则本身的价值判断,但孩子是稚嫩的,对教师的举动十分敏感、非常在乎。如果教师的态度是亲切的、温和的,孩子自然会体验到“老师喜欢我”的愉悦,从而向教师敞开心扉;如果教师的态度是冷漠的、粗鲁的,‘孩子便会产生“老师讨厌我、不喜欢我”的情绪,并由此受到伤害,也许他的心灵之窗从此就关闭了。 (三)德性有助于克服人的“自然天性”,使教育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喜优厌差是人的自然天性,恃强欺弱更是人的“劣根性”。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高尔基语),但爱别人的孩子,尤其是“丑陋”的孩子,就不是教师仅凭天性能做到的,由此必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德性,才能克服这种不利于普遍施教的天性。儿童总是存在着优和差、强和弱的,教育的本质要求幼儿园教师不能把这种人的“自然天性”带到教育中来。对任何职业来说,与工作人员有关的当事人越是脆弱,对工作人员的德性要求就越高。对幼教职业来说,“脆弱”正是其工作对象生命特性之一,幼儿期是最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也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这使幼儿园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仅不比其他任何教育阶段逊色,反而显得更为重大。它更需要教师对生命怀着热爱、珍惜和敬畏的情感,努力认识、理解和尊重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及其蕴藏的潜力,对生命早期智慧表现出敏感、惊喜和支持;它也更需要教师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儿童生命发展的独特价值,懂得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这都特别需要幼儿园教师能真正形成富有幼教职业特点的教师德性,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 (四)“去道德化现象”的存在更显教师德性的可贵 有学者认为一个社会一旦是多元价值并存,迟早会面临曼德斯所说的“去道德化教育现象”。西方社会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在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时代,出现“去道德化的教育”是一种必然。当前我国教育界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如一项关于亲子关系的调查发现,在回答“什么事情让你们的爸爸妈妈特别开心?”这一问题时,30个低年级小学生给出了同一答案,那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家庭教育中分数至上和道德缺失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当前幼教界普遍流行“双语教育”“艺术特色”“才艺培训”“神童方案”等时髦字眼,有的幼儿园甚至还有类似中学“重点班”“实验班”的做法,可见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已经完全功利化,有关做人的教育已经被人们遗忘。 然而,精英化的分层教育、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正在伤害我们的孩子,进而也必然会伤害我们这个社会。看看我们周遭的世界,大众文化的平面性、世俗性、浅易性正在消解雅与俗、尊与卑、高与低的界限,同时也影响了儿童对道德、理想、信念等形而上的关怀和追求,以娱乐与调侃为主的文化快餐使文化本身包含的尊严、人格、价值等被完全忽视,带来了英雄主义的悄然引退和道德理想的黯然失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幼儿园教师能以自己的善良、慈爱、自信、热情、合作等优秀品质引导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将必然显得特别可贵。 二、德性的动力价值 人们关注物质待遇本无可厚非,而且对物质的欲望的确可以为人带来强有力的行为动力,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惟一”的动力,如教师把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看作是付出技术、劳动从而得到报酬的交换关系,那么他就只会去关心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不会去关心教学的价值层面,斤斤计较于付出与报酬间是否平衡,一旦发觉失衡,就动力锐减;一旦发现别的职业更有利可图,就会表现出职业动摇,或者做出与教师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事来。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教师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因为带有情绪色彩,所以兴趣要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还需要理性导航。而情感是一种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爱事业、爱学生的高级情感,因为只有这种高级情感才会促使教师将专业成长发展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如果有可能,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一种信念,因为信念是人们坚信某种道理的正确性、具有一定情感支持并力求实现的一种观念,它能产生持久的动机,促使教师不断追求事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使作为个体的教师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也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这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等德性方面加强修养,教师才能获得从事教育事业和自主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恒久的动力。 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还不是很理想,而且幼教工作充满了琐碎的辛劳。在笔者随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工作“较为劳累”;13%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极为劳累”;没有幼儿园教师说从事这个工作“很轻松”的。说到“成就感”,也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缺乏”。再加上现代社会行业间和行业内的竞争很激烈,也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爱心、没有相应的精神情操,幼儿园教师是不可能从幼教工作中获得职业快乐与满足的。此外,德性也有助于推动幼儿园教师在职业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幼儿园教师成长问题上,有一种观念在教育日益民主化、崇尚主体价值的今天需要转变。历来人们认为,教师应该是“红烛”与“人梯”,师德素质好的教师更应该如此,所以好教师的形象总是“殉道者”“苦行僧”和“无我”的。 其实,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活动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作用于儿童的活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作用于自己的活动,即教师的自我修养。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这是对的,但后者的活动也构成一个独立的过程,在教师的自我实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工具价值论”而不是“主体价值论”。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德性方面的提高,从教育效应看具有社会价值,从主体效应看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爱儿童,是为了儿童的成长,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因为教师爱的责任和功能的发挥程度会实质性地决定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和受尊重程度。教师为人师表,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实现。教师事事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会为自己拓展出一个无限的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不仅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而且在不断修养高尚的道德,这会使他比任何其他劳动者更自觉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步伐,紧跟学科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步伐,从而在推动儿童发展的同时,全面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德性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境界。 三、德性的幸福价值 德性可以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幸福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主体的伦理意义只有与其生命意义交相辉映时才是善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与幸福是同一的,最大的幸福也就是最高的善,“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中,一般都把教育的本质归结为使人向善的实践。《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早期教育更应该是一种使幼儿向善的教育,因而有德性的幼儿园教师首先是“善”的,他们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对幼教事业特别热爱、特别投入;对孩子由衷欣赏和尊重;对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具有研究和创新的精神。这正是幼儿园教师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一)投身幼教的事业心可以带给幼儿园教师充实的人生 人们的幸福感与人生的什么要素关系最密切?20世纪80年代几位哈佛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是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这是以存在的完美为指向的幸福,是人自身潜能不断展开、创造力不断发挥、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展开的一种生活的实在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幸福的实质。它并非不指向财富,但财富不是唯一的标准。一个人的财富越多,并不能就此推导出其幸福感越强;它也并非不指向健康,健康是一切幸福要素的基础,但健康总有一天要丧失。获得幸福的人当然喜欢精神的宁静和享受,也注重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人格的健全,但是只有作为融入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竭尽全力奋斗的一分子,其存在的完美才能实现,那就是把个体的自我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进步事业的开发和发展。 有这般境界的幼儿园教师也许并不多,但这一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现实中的幼儿园教师可能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把幼儿教育当饭碗,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第二层次把幼儿教育当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同时又有一定的责任心;第三层次是把幼儿教育当事业,“充满爱的性情”。鉴于幼儿园教师当前地位与待遇的低下,现实生活中第一、二层次的幼儿园教师肯定占到大多数。第三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可能很少,但达到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师由于超越了现实与功利,心灵能够超然于变幻的世界之上而把握生活的本质,他们可能并不属于最有钱的幼儿园教师,但却是最有幸福感的幼儿园教师。他们会把工作诗化,在与孩子们的纯真相处中让自己感动着,并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 (二)以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师幼都体验到幸福 置身于孩子们中间,幼儿园教师常常会以权威的身份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一番指手画脚之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做的与要求的相去甚远。于是,当老师的就开始和孩子们叫上劲,不是批评就是说教。孩子们听不进去,老师就更烦了。长此以往,当教师的幸福感必然会消失殆尽。相反,如果教师从尊重、欣赏儿童的态度出发,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幼儿,就会获得一份份惊喜。当我们眼中的孩子很可爱时,我们爱孩子的心情必然会油然而生;当我们眼中的孩子在不断进步时,我们自己也必然会更加自信,师幼由此都体验到了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一位幼儿园教师把自己称作“快乐的孩子王”,认为在天使的乐园里耕耘是一种幸运:“它是那样简单,仿佛一看便知,却又如此深奥,需要人倾其所有的爱心与耐心去观察、体验、研究和发现。就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们的眼神一样,看似清澈却又蕴涵着无数的‘为什么’。与孩子们在一起成长的工作是美丽的、快乐的”。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在市井生活充斥着浮躁和物欲的时候,它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只属于有德性的幼儿园教师。 (三)幼教研究也是幸福之源 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职业生活是一种优秀的品性。幼儿教育总是试图使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但幼儿教育并不是总能做到这一点,并非每所幼儿园都是幼儿的花园与乐园。笔者以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成人的行为背离了儿童的需要,成人的过度干预使儿童不能充分感受真正的幸福。当我们“好心”“苦心”地教育他们的时候,儿童感到的是童年幸福的丢失,这不仅是一种悲哀,更潜藏着教育的危机。儿童在教育中得不到幸福,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也不会有幸福。幸福的幼儿教育一定是依循现代心理科学、教育科学而实施的教育,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激发的教育,即科学的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而使幼儿教育充满幸福的关键在于“在儿童教育中运用隐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对于教师来说,这就意味着不仅要爱儿童,而且要研究儿童。当我们每天面对儿童都感到其灵动生命的活力和张力,感到其个性的日渐形成,感到其身上折射出的我们教育的痕迹,然后我们想记下点什么、改变点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入研究的境界。这样的幼儿园教师才能获得深层的幸福。 东西方的“德性论”哲学都将研究和创造看作是在德性统驭、推动、导航、把握下的自我实现活动,认为完整的德性是人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探索、研究的热情,对辅助自己完成教育任务的科学理论非常熟悉,才有希望提升自己,并使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保持某种权威。如果说学历和职称是专业化程度的表征,那么,研究就是专业化发展的动力。由研究而推进专业化成长,由专业化成长带来自我价值提升,由自我价值提升而感受职业幸福是每一个渴望获得职业幸福的幼儿园教师必然要经过的历程。 诚然,在谈到幼儿园教师素养时,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是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笔者之所以提出幼儿园教师的德性价值,目的在于强调德性在幼儿园教师成长中起着重要的统驭和整合作用。如果说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是一种显性的、表层的教育素养,那么德情就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教育素养。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获得后一种素养更有价值,难度也更大。这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在幼教实践中加强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与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性水平,而且整个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都应将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德性作为核心主题与重要内容来加以考虑。后一方面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值得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发展的关键点 摘要]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狭隘的幼儿教师技能观已日益为人们所摈弃。为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完善与提高,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用无私的爱与付出赢得幼儿的充分信任与尊重;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教育活动吸引幼儿;用坚持不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做事做人;用深入细致的成长档案记录幼儿的点滴进步;用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打动家长,形成家园合力。 [关键词]教育技能;专业发展;幼儿教师。 过去,人们衡量一位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标准就是看这位教师弹琴、唱歌、跳舞、说普通话、绘画的技能如何。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教育技能观越来越为实践所淘汰。人们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有了更深入与开阔的理解。[1]总的来说,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才能不断适应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建立师幼关系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情”字。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儿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前提,[2]而要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就需要教师像父母那样付出真诚的爱,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重。为此,教师每天都应高高兴兴地、面带微笑地接待每一个孩子,蹲下身来摸摸孩子的头,亲亲、抱抱他们,平时用温和、亲切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话,即使孩子们做错了事,也不大声责备、训斥,而是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找找错误的原因。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更要给予加倍的关心与照顾。如入园前,力邀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来试读,参加亲子活动,开展游戏活动,玩玩具等;正式入园编班后,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擦鼻涕,帮他们提裤子,为他们梳头发,替他们剪指甲,午睡时拍拍那些难入睡的幼儿,并来回不停地巡视,给他们盖被子等,让孩子们真实而充分地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以此改变孩子们不安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因为依恋教师而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在组织教育活动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趣”字。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师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将对幼儿的兴趣与教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充满趣味的环境,[3]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数学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通常是很枯燥、抽象的,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游戏的形式,使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用找伙伴的游戏学习比较数的大小,用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学习区分各种图形,用小猫钓鱼的游戏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孩子们就能很快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并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数概念体系。 为给予孩子们轻松、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教师还应善于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共同创设适宜的富有趣味的活动区。如小班孩子恋家,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设置“电话亭”“娃娃家”等活动区,满足他们与家庭联系的心理需要。大班幼儿的生活比较丰富,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小超市”的活动区,根据孩子能力和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不同难度的趣味操作材料,并鼓励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以促使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在培养儿童常规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恒”字。 幼儿每天在园时间通常比较长,要使幼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生活得充实、愉快,并且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除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外,良好的常规是有力的保证。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具有好模仿、易学、易忘等特点,为此教师首先应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引导幼儿理解这些要求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其次,教师应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幼儿遵守各项规则,对常规教育常抓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侯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保证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教师应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独立性的发展,使常规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要求与行为,最终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良好常规,并发展独立做事、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特别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在争取家长理解与配合的前提下,坚持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让幼儿从小坚持自己吃饭、擦嘴、漱口,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自己喝水、盥洗、大小便等,以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性的良好发展,同时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四、在观察评估上应善于抓住一个“细”字。 观察评估幼儿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幼儿均衡发展。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内心想法常常通过外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察记录必须是深入细致的,才有可能是准确的。为此,教师应重视每天的观察记录,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随时系统地记录幼儿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不断变化教育对策,以有效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重视天天观察记录。 为了如实地记录幼儿成长中有价值的事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老师可随身携带照相机,以便随时拍下幼儿精彩的瞬间和有趣的现象,下班后再追记为文字。由于班上幼儿人数多,不可能同时对每一位幼儿做详细记录,教师可以每个月选择6名有代表性的幼儿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并保证每月对这6名儿童分别记录4次,其他幼儿做一般记录。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随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如他们在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如何,对教师的引导有何反应等,同时对幼儿的各种表现做出评价,以此分析和判断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记录幼儿活动的同时,教师也可记下自己的反思或与幼儿的讨论,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途径或策略等。 (二)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 为确保对所有幼儿都进行了一定量的观察与评估,教师应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为此,教师首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拟定观察目标及评判标准,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并印刷成册。观察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学习、生活、生长发育,然后再确定每个领域的具体指标,及每项指标的水平等级,从而方便教师确定幼儿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并采取富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或补充策略,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均衡全面发展。这种高度个别化的、内容丰富综合的幼儿成长档案也有助于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发展变化,从而促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 五、在家长工作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诚”字。 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高效而高质的教育效果。为此,在开展家长工作时,教师应特别注重一个“诚”字,即用诚心打动家长,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当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入园之前通常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备受祖辈与父辈的宠爱与呵护,因此大大加剧了当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难度,他们在入园初期通常都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上幼儿园很抵触,有的幼儿甚至会出现一上幼儿园就生病,一回家就好了的怪现象。不知其根源的家长,特别是祖父母通常难以接受这种局面,甚至会将幼儿的生病归罪于教师照顾不周。此时,教师就必须能换位思考,不计较家长的猜疑与不信任,一如既往地无私细致地照顾幼儿,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同时鼓励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通过这样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逐渐认可和支持教师与幼儿园的工作,并愿意配合教师的要求,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为更好地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如在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园地里设立“育儿妙招”的小栏目,由教师根据家长们普遍存在的育儿困惑,给予解答。一封又一封说理而又传情的书信一定会深深打动家长们的心;在教室门口,教师可以设立家长信箱,鼓励家长向教师反馈有关儿童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任何意见与建议;每学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开办家长座谈会,举办家教讲坛;通过《家园联系册》建立日常性家园联系等。无论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教师都应态度诚恳,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总之,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改善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育技能作为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行为方式,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的磨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幼儿园应根据本园条件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的研讨方式与途径,[4]促进全园教师对教育技能的深刻认识,在相互交流成功经验中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逐步提升。 幼儿园教师论文:基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探究 【摘要】本研究随机抽取四川省1053名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scl-90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查。结果发现:该群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客观支持与心理健康中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心理健康中的敌对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有关部门应提供更多的客观支持来提高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前言 我国关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有研究者陆续对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浙江、上海等省(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调查,而四川省的相关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揭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建立和健全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改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选取若干所幼儿园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测查。 采用scl-90症状量表〔1〕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共发放问卷355份,被调查者全部为女性,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5%。有效问卷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相关调查结果 1.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scl-90因子分如达到3分及以上,则表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以3分为界限值,本研究共检出幼儿园教师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388次,占总样本的37.34%。居于前五项的检出率依次为抑郁(16.3%)、焦虑(14.5%)、强迫(11.7%)、偏执(7.1%)、敌对性(5.4%)。 3.社会支持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见,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客观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有影响,主观支持只对教师的敌对因子有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教师的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有影响。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测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躯体化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以上表明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全国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研究者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变迁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压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第二,家长过高的要求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也给教师增添了较大压力。第三,幼儿园活动频繁,各种竞赛活动、迎评检查及用人制度也给教师带来种种心理压力。 3.幼儿园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劳动,收入却不如别人,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较薄弱,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也是教师产生消极心理的重要原因。 4.幼儿园教师个人的特点。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二)建议 1.教师要提高自我认识。不同的个体吸引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与评价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视心理压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2.园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努力提供良好的设施设备,为教师营造一个舒适、宽松的教育环境。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围。 (3)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减少班额,适当减少竞赛活动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或休闲时间和场所,让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 (5)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胜任感。 (6)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量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支持。家人、亲友或同事应经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当他们出现困难时,积极提供帮助。 4.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正确对待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及其付出的劳动。 5.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 总之,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多给教师一些体谅和宽容,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初探 摘要:幼儿教师语言是用多种语言风格融汇形成的,与一般口语存在本质的区别,具有科学化和艺术性的特点。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和有序性的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和感染力亲和力较强的语言,才符合幼儿教师职业规范的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科学性;艺术性 引言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使用规范的职业语言进行教学,其突出特点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教学要符合语言的规律,体现出语言的逻辑思维特征。艺术性是指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掌握教学语言的方式、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学生才能够领会,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加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研究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幼儿能够有效的体会教师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以及趣味性,幼儿的内心世界很单纯,容易模仿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要言简意赅地表达。[1]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深奥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理解和兴趣。幼儿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运用规范准确的语言,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在注重语言艺术教学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修养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一、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和文学化 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属于封闭性的系统,而是生活化、文化学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幼儿之间思想和智慧不断交流,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其中存在很多的偶然性和复杂性,必须是由听者参与,才能够实现进一步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使用教学语言,不断在生活中捕捉那些有效信息,对知识内容不断研究创新思维。[2]教师的语言教学要想实现开放性,可以结合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实现自主学习,帮助幼儿指明学习方向和拓展思维空间。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发散性思维,大胆想象,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多元化思考,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3]实现教师教学语言中独白和对话的联合使用,如果没有教师设置开放性教学语言问题,那么这些就会无法实现。 二、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结构简化和情境性 学龄前阶段的幼儿心理特点主要是形象性,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没有形成完善的第二信号系统,因此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通过表象思维和直观形象认识。[4]幼儿所具有的词汇库,基本上都是直观形象的词语,很少有涉及到抽象意义的词语,同时他们缺乏对词义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描述物体的时候,尽量选择幼儿熟悉的、生动形象的词语,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对具体事务实现熟悉和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儿童化,不仅是对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要求,同时在语音、语汇、语法、语用等方面,要求语汇浅显、形象化语词多、句子短小简练、语法结构简单、语气词多、语调舒缓悦耳亲切、语气略带夸张等,只有具备这些特点,才能够更高的被幼儿所接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未来对幼儿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培养教师善于对儿童说话的能力。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承认和儿童之间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他不仅能够承载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学习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成为幼儿最先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分析,语言在发展成为教学用语的时候,会体现出两种特点,一个是幼稚化,另一个是成长化,这两种特点能够保障科学知识顺利的传授,同时还能够塑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师生之间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实现发展幼儿语言、启发幼儿心智、彰显幼儿主体性。[5] 三、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一)注重语言的科学性 幼儿教师不管是在教学还是日常生活过程中都需要做到准确、恰当和科学合理,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运用规范用语。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对幼儿造成影响。[6]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准确合理的使用语言,要严格按照普通话规范语法进行。幼儿教师自身的语言要运用合理才能够对幼儿产生吸引力,提高幼儿的语言教学水平。教师运用规范性、艺术性的语言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语言魅力。另外,在表达简单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时也要严格遵守准确、规范的原则,不能含糊其词,对于使用的语句和词汇意义要深入研究,确保知识传递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语言的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性是语言使用规范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教师语言运用缺乏逻辑性,就会对幼儿产生不利的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他们会模仿教师的用语特点,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就要抓住幼儿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教师利用口语表达其中的含义,口语声音转瞬即逝,具有显著的特点,只有确保幼儿能够听清楚,才能够深入理解语言。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课堂教学语言,结合儿童搞得心里和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将思考之后的内容利用幼儿的词汇和方法进行表达,确保幼儿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教师所说的内容。 四、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幼儿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性来完成的,教师通过感性的语言来表达事物的特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语言能够给教学活动注入独特的美感和魅力,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不仅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而且学习到了新鲜的语言,这样教学方式还能够增加学生对语言的深刻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要在教学中尽量将事物本身或者是相关图像直观展示出来,让幼儿能够感受到事物的存在。”《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所以,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把比较抽象的事物通过感性和直观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亲和力 教师语言如果缺乏感染力与亲和力也不利于提高幼儿的求知欲,只有在语言中融入感情,用亲和的语言感染幼儿,让幼儿感觉到教师不仅是在进行教学,更是在对自己进行生活指导与关怀。教师在语言中要融入自己对事业和幼儿的热爱,用满怀深情地语言,引导幼儿在知识的雨露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基础,实现情感的交流,加强自己文化知识水平的学习,特别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这样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运用自如,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感染下自主的进行学习。如果教师说话像是老和尚念经,幼儿就会昏昏欲睡,无法提起精神,如果用播音员一样的声音,幼儿就会感觉生涩无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形象一点来说,就像是知识是身体,需要里边具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这样才能够打动幼儿的心弦,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否则语言中缺乏情感,必然苍白无力,毫无感染力。如果一个人说话缺乏激情,那么他肯定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即便是拥有在渊博的知识,也是不够的。教学语言是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语言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重要交流工具,提高教师语言艺术性能够提高沟通的效果。语言运用不当就会对幼儿的思维和创造性产生不利影响,对教学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己语言的艺术性。而且加强语言的艺术性研究还能够提高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对语言的认知能力,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加强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性研究对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都具有这个特点。在设计语言的时候要遵循自然、得体、适度、和谐的原则,还要合理运用手势和神态,将二者相结合。要想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广泛吸收世界各国语言的精华,掌握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为孩子们啥实现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语言建设。 作者:陈丹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培养探讨 摘要:“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缘起,人本理念是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互信和支持。其“个性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管理理论在新时期给予了幼教工作者新的启迪,文章从幼教师资队伍的困境出发,探究现代幼儿园应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加强师资团队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人本理念;幼儿园;教师培养 幼儿园是整个教育系统基础的基础,幼儿园时期的教育虽不涉及学科,但是它对幼儿的身心和智力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幼儿园是对孩子进行预备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五大领域的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党和国务院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视,幼儿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引下要勇于谱奏新篇章。幼儿教师做为施教活动的主体,其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教养经验、师资培训、队伍稳定都会影响整个幼儿园的教养氛围。 1幼儿院的师资现状分析 随着全国上下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已经有很大改善,受过专门幼师培训的专业化人才越来越多,师范院校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量幼师毕业生,幼师队伍不断壮大。纵然如此,对于单独一个幼儿园而言,师资力量相对还是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教师能力结构不均衡。幼儿教师能力结构不均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幼教工作对人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扎实的幼教理论,还需要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够胜任。幼教师资队伍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年轻教师思想前卫,学习能力强,但是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是对新理论新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相对于其他学段的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管理起来要复杂的多,班级管理,游戏互动,师生交谈,才艺教学等事无巨细,尤其是安全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安全之弦一刻不得松懈。同时教师还需要负责幼儿进出园管理、进餐、换洗、与家长沟通等工作,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修,幼教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2幼儿院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发展,教育先行!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稳步向前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公立幼儿园要想拔得头筹就必须要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水平,幼教师资队伍必须不断完善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2.1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同于其他学生,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需要进行知识等技能的考核,家长们更希望孩子可以在园中渡过快乐的幼儿时光,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开朗的性格,此幼教教学团队整体上就需要具备积极进步的教学氛围。第一,要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要甘于为学园、为幼儿、为教学工作奉献时间和心血,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尽心尽力完成幼儿教育教学任务。第二,要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学院教师要首先自身具备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掌握更好的教学和引导方法,幼教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带动整个学园向前发展,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满足工作需要。第三,要打造团结友善的教学团队。幼儿教学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胜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要做到通力合作,全心全意服务学生,避免教师之间各自为政,要营造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2.2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晋升空间:幼儿教师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女性为主,她们漂亮、干练,在家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出来是一群孩子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更多情感的空间。作为园长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以人为本。第一,园长本身的榜样作用。幼儿教育就是一个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工作中教师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同样园长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教师的方向。园长本身一定要平易近人、公正廉明、豁达好爽,这样教师在工作中才能更有目标和动力。第二,关心教师的晋升和发展。做为一名园长必须要对每一个教师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怀,无论是新进教师还是老教师,大家都是一个团队,都需要一视同仁。园务办理、教师晋升一定要公平、公正和公开,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进步意识,不断做得更好。第三,实施表扬和鼓励为主的管理方略。教师之间要营造一种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防止职业懈怠影响团体的进步。鼓励教师之间技术比拼,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学园可以定期组织技术比武,鼓励教师不断给幼儿展示自己的精湛技能,树立起教师在幼儿心中的高大形象,同时鼓励技艺创新,奖励技术进步。幼儿园做为师生的另一个家,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乐园,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做到对教师们工作中支持、学习中帮助、生活上关怀,让幼儿园成为教师们离不开的温暖的集体。教师继续把温暖传递,从而让整个幼儿园变成为孩子和教师都感觉心情愉悦、有安全感、不想离开、有凝聚力和充满关爱的大家庭。 3小结 总之,人本理念下的幼儿园管理其主要目的就是组建全能型施教团队,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因此幼儿园园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同教职工一起营造团结进步的教学氛围,甘于奉献,不断学习,打造一支优秀团队;给予教师足够的关怀和鼓励,让她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上升的空间,园长要在管理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有效的引导者;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教育意识强,富于创新精神和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作者:张晓玲 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附属幼儿园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 摘要: 目前,民办幼儿园虽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有较好的趋势,但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仍存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训机会少、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等方面。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教育理论 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特别是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工作要点对民办教育改革的鼓励,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当前民办幼儿园虽然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表现出较乐观的趋势,但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如何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幼儿教育研究中一直关注的问题,更是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民办幼儿园教师,一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这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二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教育智慧,二者缺一不可。理论学习是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素养的保障。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带动幼儿园教师观念、思想的碰撞。因此,民办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关键且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教育理论的培训。本文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其对现有教育理论培训的认识及需求现状,为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长春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现状 长春市的民办幼儿园约有503所,占该市幼儿园的64.2%,根据规模分成两种:大型民办幼儿园(包括连锁幼儿园、幼儿人数多于200的幼儿园)、小型民办幼儿园。笔者分别选取大型民办幼儿园20所、小型民办幼儿园30所,对这50所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发现以下问题。 1.培训机会少,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民办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特别少,只有一些大型民办幼儿园的园长、骨干教师参加过省、市举办的培训,普通幼儿园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即使参加过的幼儿园教师也普遍认为当前培训的内容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来说意义不是很大,而且培训时间长,还要兼顾幼儿园的工作,往往是两边跑,一个培训下来不仅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还搞得身心疲惫。在这一点上,民办幼儿园教师认为当前的培训完全没有考虑他们工作的实际情况。而其他形式的培训,如园本培训在大型幼儿园相对较多,种类包括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来后分享培训感受、介绍经验;骨干优秀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观摩;还有一些园长自己组织的教学理论培训等等。但在一些私立的小型幼儿园,教师很难有机会外出培训,连最基本的园本培训都很少见,教师的任务就是上课、带好儿童,在园内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教师们普遍反映这就是一份工作,岗位固定,每天的任务都没完成,根本没有自我学习的空间,工作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简单处理,没有科学的方法。在这类幼儿园教师的心目中,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带好孩子,满足家长的需要、让园长满意。谈及自身的发展时,他们也希望有提升自我的平台,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根据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急需一些和工作实际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切实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理论基础薄弱,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都很强,唱、跳、写、讲都很自如,在一线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遇到一些教育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尤其是在家校合作中,明知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但却不知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去做家长工作。例如,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于幼儿成长不利,但为了家长的要求,保持入学率,幼儿园还是得教写字、教算术;针对日常生活中幼儿表现的心理问题或呈现的现象也不知如何去解释、去解决;除此之外,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智慧、幼儿活动组织和管理技能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他们也希望通过相关的培训来武装自己。从总体调查结果来看,民办幼儿园教师缺乏相关教育理论、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难题也使得他们认识到自身应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解决幼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调查也发现,长春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意义有了更准确的认知,他们希望在工作时间内既可以完成幼儿园的教学任务,又可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从而保证幼儿教育质量。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急切需求,足以说明他们已认识到教育理论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基点,脱离教育理论的专业成长是很难实现的。目前,民办幼儿园教师还缺少参与相关培训的资源,可行且有效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与完善。 二、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几点建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中指出: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当前由于民办幼儿园的性质,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应该增加其培训资源,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使民办幼儿园教师也能拥有和公立幼儿园教师一样参加培训的机会。民办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和公立园一样的任务,甚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为基础,开展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的前提是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结合有效的培训原则来保证培训效果。 1.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时间。针对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特点与需求,培训时间的确定上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工作,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把僵化的培训调整为适合民办幼儿教师的工作安排,机动灵活、力求合理。例如,可以采用网络授课、切割培训时间等方式,满足教师自由选择学习时间的需求;同时,集中培训在时间安排上也应尽可能不影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时间尽量缩短、内容尽量实而精,保证教师拥有正常的生活作息。 2.选择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有着很强的需求,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的准备工作就是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他们的层次水平、心理需求进行分析,以设计相宜的培训内容;尽量做到难易比例不同、讲解深度不同,最终达到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均衡受益的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幼儿园教师感受到教育理论培训是个动态的过程,关注教师的参与、教师的需求,要始终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去帮助他们用理论解读教育实践,引发幼儿园教师的共鸣,保证参培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3.创设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意味着角色的转变,即教育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很难发挥作用,这就对培训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必须得将原有的被动接受培训模式改成“以参培教师为主体,以参与、互动、交流为主导,以情感共鸣为主线,构成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参与体验等一体化的多维培训模式”。由于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性质、岗位起点、专业成长等几个方面与中小学教师有着很大差异,以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运用到幼儿园教师培训中时,必须要进行调查、分析、论证等方可借鉴,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师培训形式的新颖、可行。 4.开拓培训的新途径。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一个瓶颈在于教师没有时间外出参加学习,幼儿园在人员设置上很紧张,针对这种情况,建立远程培训平台是解决民办幼儿园教师外出培训困难的可行且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在全球都受到欢迎,在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教育理论培训就可以开设“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既可以为教师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还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如人力成本、距离成本。民办幼儿园的现状是教师人数少、一人多岗,外出脱产培训将给幼儿园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培训形式更应倾向于远程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可行性上都更符合民办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民办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可设置成模块菜单式,每个模块下为学员提供可选择式菜单,满足不同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所需要的课程。民办幼儿园教育理论培训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其还需要学者、行政管理者、培训者以及一线幼儿园教师等群体的通力合作、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创设有效的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平台,实现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长久目标。 作者:李涛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教育系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 一、何谓“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 1.作为一项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作为一项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方式。它把幼儿园教师教育视为培养幼儿园教师或者培训幼儿园教师的统称。比如师范大学中的学前教育学院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幼儿园教师,那么学前教育学院从事的就是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在这个语境中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就是工作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再比如我们的幼儿园师资培训中心从事的是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这也是工作层面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其实是广义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学前教育学院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范畴,全体教职工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 2.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涉及的是对教师培训和培养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包括幼儿园课程研究、幼儿园评价研究和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等,这些都不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领域,其属于学前教育研究的范畴。比如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研究范围,幼儿园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语言、社会、手工、美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前者属于学前教育研究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范畴。笔者供职的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了五个研究所,即学前教师教育研究所、学前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所、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和学前艺术教育研究所。其中,学前教师教育研究所将幼儿园教师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 3.作为一个学科专业方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学科专业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将幼儿园教师教育视为一个学科专业方向。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建制,国务院学位办将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学和教师教育学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门类。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分化,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学和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门类下设幼儿园教师教育方向。朱旭东教授倡导我国的教师教育学科可以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来创建,并建立幼儿园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中学教师教育、特殊教师教育和职业教师教育等学科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教师教育便成为一个学科方向了。当然也可以将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视为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那么这实际上便把幼儿园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等同起来,这也是学科意义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通过对上述概念的辨析,笔者将“幼儿园教师教育”界定为“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总称”,它具有工作层面、研究层面和学科层面三个维度的含义。这三个层次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概念的关系是,工作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研究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学科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就是对工作层面、研究层面和学科层面三个维度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总称。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工作层面、研究层面和学科发展层面来认识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如果从研究层面看,应怎样认识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呢?本文拟从研究机构设置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 1.从研究机构设置的角度看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 设置专门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机构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笔者对我国6所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和34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官方网站进行检索后发现,幼儿园教师教育虽然成为某些师范大学的研究方向,但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机构的设置还没有引起幼儿园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的重视。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主要以学前教育学院或者学前教育系的形式呈现,这些机构主要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而专门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机构还很少。另外,有的师范大学虽附设有幼教师资培训中心,但这些机构承担的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任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成立了学前教师教育研究所,这是国内成立较早的专门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机构。 2.从学术研究成果的角度看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 衡量一个研究领域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它是否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学术专著、学位论文以及学术文章等。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师培养理论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以及对国外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的介绍性研究等方面,而学术专著和学位论文还非常少。这说明,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的专著中,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也常常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加大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力度,在研究论文选题、学术研究课题申请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国外,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比如布兰科(Blank)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探讨了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认为当今幼儿园教师教育者面临的问题应是何种因素构成高质量的教师素质和高质量的教学,以及它们如何实现。萨瑞克(Sar⁃cho)对美国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项目进行了探究,指出美国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项目包括“招募与选拔、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学知识、田野经验与临床经验、项目评估”。卡斯特(Castle)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教育者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并且具备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因此,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是国家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基于研究主题及问题的不同,将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一些领域。 1.幼儿园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研究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首要对象。幼儿园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是对幼儿园教师培养和培训相关基本理论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幼儿园教师知识研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幼儿园教师知识理论研究是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何种知识的探析,比如对新手幼儿园教师与专家型幼儿园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就属于此类研究。2)幼儿园教师反思研究。幼儿园教师反思研究主要涉及对幼儿园教师思维与行为关系的研究。3)幼儿园教师合作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合作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幼儿园教师合作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合作研究需要研究幼儿园教师合作的内涵、幼儿园教师合作的价值以及实现幼儿园教师合作的途径。4)幼儿园教师领导力(Teach⁃erleadership)研究。幼儿园教师领导力表现为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影响力,师徒结对制实际上就体现了师傅的教师领导力。5)幼儿园教师能力(Teacherability)研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教师能力研究涉及心理学认知理论与哲学认识论等相关理论。比如在学术研究中涉及幼儿园教师的素质、素养和能力类型的研究,这些都属于幼儿园教师能力理论研究的范畴。6)幼儿园教师信念(Teacherbelief)研究。教师信念与教师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两个纠缠不清的概念。因为在哲学中知识与信念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教师知识与教师信念之间的关系。7)幼儿园教师学习(Teacherlearning)研究。教师学习研究涉及教师学习的原理、教师学习发生的机制等。8)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涉及“作为教师我是谁”的哲学思考。9)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涉及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的研究等。 2.幼儿园教师教育史研究 古今中外,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探讨幼儿园教师教育史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教育史应包括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思想史和制度史。(1)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史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史指的是用历史的方法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古今中外涌现出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和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比如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陈鹤琴、陶行知和蔡元培等教育家,以及《论语》和《三字经》等经典作品。国外有夸美纽斯、乌申斯基、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重要的教育家及其作品。他们所提出的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思想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范畴。(2)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史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史包括培养制度和培训制度发展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也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由中等专业学校的幼儿师范学校承担,逐渐过渡到由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或者学前教育学院承担,对这种制度变迁的研究,就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史研究的范畴。 3.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幼儿园教师教育开展比较研究。应该说,对世界各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用全球的视野去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比如同样是培养幼儿园教师,中国和美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有何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范畴。笔者申请了一个科研项目,即“专业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国际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就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范畴。另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可能会存在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对我们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有何启示意义,这些问题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范畴。 4.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幼儿园教师教育行政体制和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管理体制。幼儿园教师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权力机关为了实施特定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目标,通过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经营和领导的行政行为。比如在教育部,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涉及基础教育二司、教师工作司和高等教育司等部门。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管理体制指的是开设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机构应如何管理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它涉及整个机构的权力划分以及实施管理领导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比如有学者对学前教师教育治理结构变革进行了研究,提出“大学化、专业化、标准化”学前教师教育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这就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的范畴。其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1)作为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学院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发挥大学学科综合化的优势来发展幼儿园教师教育;3)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应如何配置权利和资源。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5.幼儿园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致力于为国家教育决策的公共咨询提供服务是教育研究者的社会使命。幼儿园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包括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政策和职后培训政策的研究。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尚处于转型过程中,中等师范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逐渐过渡到高等教育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也就是大学的学前教育学院或者教师教育学院。然而,在当前的转型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还处于无序和混乱的局面。因此,其更加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和约束。笔者曾经到西部一个县调研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发现该县由职业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幼儿园教师,而该培训中心并不具备培训幼儿园教师的资质。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还处于无序状态,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需不断完善。因此,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对幼儿园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以便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6.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是对培养和培训幼儿园教师的育人目标、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内容和实施过程的总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包括对历史上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流派的研究、国内外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等。比如,我国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有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高中起点两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等,那么这些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的异同是什么?它们之间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有何依据?高等教育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是否优于中等教育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进行研究。 7.幼儿园教师教育者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的研究和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研究。(1)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的研究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的研究涉及“作为幼儿园教师教育者我是谁”的哲学追问。首先,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是指哪些人可以被称之为幼儿园教师教育者。广义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者指的是所有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人。它包括高等院校中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科研人员、中等师范学校中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教研员、师徒结对中的幼儿园教师的师傅等。狭义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者指的是高等院校中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科研人员。其次,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研究涉及幼儿园教师教育者的资质。幼儿园教师教育者属于专业人员,这就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那么幼儿园教师教育者需要具备何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呢,这些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研究的范畴。(2)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者也需要获得专业发展,那么幼儿园教师教育者应如何进行专业发展,应由谁对他们开展专业发展教育;又如对教研员的培训与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有什么不同,教研员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教研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大学中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者需不需要专业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研究的范畴。 8.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研究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层次差别较大。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多样,从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综合大学到中职院校、职业高中都有,培养层次涉及本科、大专和中专,但总体上呈现出去专业化、低水平培养的态势”。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层次相对较低,而且门槛也比较低,因而应加强对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的研究。实际上,有研究者曾经研制了高等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包括“办学宗旨、规划与实施、组织与管理、学生与学生服务、教师资质与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资源与保障、环境与公共关系”等。鉴于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多元化发展状况,亟须对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资质标准。另外,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由中等师范层次向高等教育层次转型的过程中,其涉及的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或者人员的组合问题,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变革,因而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研究。 9.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是指对幼儿园教师培养和培训相关的机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实践、财政投入、教师教育者等因素进行监督和评价。应该说,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目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朱旭东教授提出,我国未来的教师教育应建立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各个环节的标准,在招生环节、培养环节和入职环节构建以教师教育标准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实际上,欧美国家已经有专门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比如,在美国有专门的教师教育质量认可委员会——全国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NationalCoucilof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我国虽然有自己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但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应根据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0.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很多问题,如怎样提高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工作的认识,何以使幼儿园教师获得生成知识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实现。美国学者艾尔•巴比在其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指出,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归纳与演绎理论、定性与定量资料、抽象研究和应用研究”四对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需要充分考虑以上四对关系。笔者认为,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方法研究中,采取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必要的。 11.幼儿园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幼儿园教师教育跟信息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比如,“慕课”(MassiveOnlineOpenCourse)的出现掀起了有关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热烈讨论。“慕课”的出现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其改变了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师教育的空间布局,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而如何在幼儿园教师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目前仍然处于争论中。在这场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中,幼儿园教师教育该走向何方,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加以研究。总之,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边界笔者还不能精确地给予界定,当然也不可能精确地进行界定。另外,上述研究领域虽然可能存在交叉,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研究领域的划分旨在明确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方向,以供学术共同体进行论证。 四、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趋势 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是学前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交叉研究的方向,是教育研究学术发展的生长点。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对于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在整个教育研究领域中尚处于边缘地位,其学术地位在教育学科中还有待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沦为了对经验和操作性技能的训练。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往往注重所谓的实践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致使我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出现了经验丰富、理论不足的问题。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随意性、主观性和盲目性,不仅使学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还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所下降。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开展需要学前教育研究者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夯实基础,加强理论研究,从而提升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地位。 2.应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涉及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而作为人的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仅仅掌握学前教育理论乃至教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教师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精神属性,有着哲学、人类学所说的理解、理性、情感和意志。因此,我们需要对作为人的幼儿园教师进行系统研究,从多学科的视角来探讨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比如,要研究幼儿园教师学习理论,我们就需要从心理学、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寻找理论依据。再比如,要研究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需要汲取管理学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由此,研究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并具备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3.应具有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议设立“学校之学校”(SchoolofSchools)或“教学法学院”(DidacticCol⁃lege)来培养师资;1672年基督教兄弟会神父德米亚(Demia)在法国里昂创立了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1840年福禄培尔创办了世界上首所幼儿园(kindergarten),学员回到各自的国家后相继成为开办幼儿园的师资。西方教师教育已经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也早已从中等师范学校层次过渡到高等教育层次。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正处于由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型的阶段。因此,汲取西方幼儿园教师教育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是促进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康晓伟 徐文强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广西教育厅师范处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个人研修计划策略 一、问题 1.主题不明确。 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变成了幼儿园教育保教常规计划或者某项具体活动方案。目标不明确,教研活动盲目;目标和教研活动安排不一致;目标不现实。 2.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内容、形式单一,随意,内容空洞无物,泛泛,不具体。无主题、无目的。(2)计划一次制定,终身使用。每学期的研修背景、题目换一下,形式完全一样。(3)内容全面,指望通过一学年的教研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4)研修内容过多,实际难以操作。例如:每周一次全园理论学习,每周一次学科组理论学习,每周一次个人自主学习。并检查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二、问题解决有效途径 1.针对教师个人研修计划不切合实际,不能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的问题。 做到认真准备教研活动方案如下:(1)理清思路,明确本次研讨的关键问题,要了解幼儿的实际,了解教师在这些方面已有的认知经验、困惑问题以及需求等;(2)确定开展本次活动的形式,思考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如:教育信息、实践活动、人员的安排;预设与本次活动相关的问题链等。在幼儿的教学当中,教师个人必须要了解幼儿心理,并且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展开与之对应的教育,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化的外物,所以教师研修内容需要采取情趣化的教学,将学习内容巧妙的融入到委婉的讲解之中,通过制定简单而有趣直观的研修内容,孩子们会更快的接受和领悟,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针对研修主题不明确的问题。 做好研修主题的确定,需要进行教研现场的掌控:(1)明确目标,紧紧围绕中心议题,不跑题,切忌拉家常,确定研修主题;(2)从实际问题出发,步步展开,突出重点,全线清晰,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3)及时把脉、营造氛围、提供信息,有牵引、有梳理和提升,使困惑得以澄清,为研究下铺垫。显现出平等基础上创所欲言,引发教师的思考,激活教师们的思维,实现教研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排出无关选项,做好研修主体的确定。 3.针对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脱节,只重形式不关注内容的问题。 幼教教研的整个系列活动均立足于幼儿园展开,研究主题植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的主体面向全体教职,教研内容本身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同时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将教师的继续教育、教育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四个环节完成一个主题的研究,有效防止形式和内容的脱节,整个研究层次清晰,过程充分。给全体参与者比较充分的实践体验、研讨反思的时间与空间,取得实质效果。教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活动强调以教育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让教师在教育理论引领、实践探索、交流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中,实实在在的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研究过程,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逐步领悟教研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认真撰写活动反思,梳理、归纳总结,提升经验,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和新生的问题,思考下阶段研究内容与要求。关注研讨活动后的运用,不断调整策略。此外,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究园本课程,积累园本课程实施素材,内容当中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如:案例分析、说课、听课评课、现场诊断、参与式讨论、辨析式讨论、微格分析、理论学习等,注重教师的参与过程内容与主题相匹配,无关内容另行安排,如:秋游、节日活动、亲子运动会等。并非是一个阶段简单地开一次会、组织一次相关活动就行,要注意活动中的反复研究和深化研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教教师的研修教育工作要有效果,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这就是事前计划,切实实行,事后检查,反馈总结的基本过程,研修的基本原则就是贯彻方针,以及政策,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完成教学研修规划任务,做好教学的计划以及组织检查等,工作的内容也要包含综合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活动,包括与教育事业密切联系的一切内容,都要放入到实际的教学研修管理之中,将国家的教育方针与自己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教育的优化和创新。在实际个人研修教学中,要深入体会教学实际,结合自身的教育状况进行分析与思考,找出适合自己幼儿特点的教学和研修方法,并且与课堂的研修教学相互结合,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姚昕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明园幼儿园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论文 一、前期调查结果 有关“幼儿园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调查结果表明,仅2%的学员操作非常熟练,完全没有基础的占11%。调查还发现,多数幼儿园教师对课件认识模糊,不能把素材的获取与处理和课件制作有机结合,且对课件制作中自定义动画和超链接的认识片面,这不仅是课件制作中的技术问题,更是内容呈现的艺术问题。综合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认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日常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强,认识上存在误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具体体现在多数教师的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能力较低,很少教师会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此外,幼儿园教师自身条件的差异性、幼儿园性质和管理的差异性、幼儿园所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性也会影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状况。 二、培训思路 基于“国培计划(2014)”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要,提出制定适宜的培训目标、组织适宜的培训内容、搭建网络学习空间、构建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等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构想。 (一)制定适宜的培训目标 当前一些培训机构将信息技能、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混同。信息技能侧重信息技术操作与应用;信息能力强调信息化资源的获取、加工与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则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其范围更大,这是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提升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优质数字化资源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相对中小学系统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在《纲要》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的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各种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的组织与指导,以游戏为主要开展方式。因此,信息技术在活动开展中的应用形式与时机应具有适宜性,旨在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优化活动的开展。培训学习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培训机构应结合学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侧重其适宜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基于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目标可定位为:一是提高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二是掌握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方法,并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素材创新设计与制作PPT教学课件。 (二)组织适宜的培训内容 早在1996年,全美幼教协会(NAEYC)在《技术与3~8岁儿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早期教育中适宜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并提倡将适宜的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常规的学习环境中,使之成为众多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1999年,美国当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苏姗•霍兰德率先在全美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研究证明,3岁以后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多潜在的好处,提出“发展适宜性幼儿园教育技术”的学术思想。基于此,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适宜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获取适合幼儿园活动需要的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适合3~6岁幼儿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采取有助于活动目标实现的信息化应用策略、搭建家园互动协作的网络平台等方面。因此,培训机构应结合幼儿园教师的信息能力基础和学习需求,并考虑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尤其是结合3~6岁幼儿的认知特点组织适宜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国培计划(2014)”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开始,指导学员4-5人自由结成小组,推选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好的学员担任小组长,协同主讲教师统计小组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及学习期望,以便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内容。综合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大部分学员期望学习多媒体资源的获取与处理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基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计算机基础差,确定了多媒体教学案例的观摩与评析,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与下载,多媒体资源的加工与处理,利用PPT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四个培训专题。将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处理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确定为重点培训内容。 (三)搭建网络学习空间 以服务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指导思想,结合培训内容和目标利用好看簿搭建班级网络学习空间。首先,教师结合个人好看簿向学员讲解其功能与基本应用,使学员对其有直观的了解,并激发自己注册好看簿的兴趣。然后,指导学员在好看簿平台注册,并自主探索好看簿的功能及基本应用(写日志、写故事、发起活动、成立小组、发送小纸条等),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为便于教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培训资源的共享及学员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教师在个人主页成立班级小组,共享小组网址,邀请学员加入班级小组,由此,完成班级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搭建。该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为实现面授培训和学员自主学习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参训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并为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指导提供了交流空间。同时,该学习空间的搭建也是启示学员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以建立家园合作的网络空间,一是方便幼儿园和家庭的互动,二是通过班级活动及幼儿状况的,增进家庭对幼儿园的了解。 (四)构建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为使幼儿园教师有效掌握培训内容,主讲教师与参训学员形成“主体间”师生关系,营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及时观察幼儿园教师集中面授学习时的反应和个人操作练习情况,灵活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构建“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演练结合—个别指导—协同创作—作品与评析”的培训程序。 三、培训实施 (一)问题导向———观摩与评析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例 学习开始,选取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例大班绘本《犟龟》和中班科学《三只小猪的房子》进行观摩,分析所用媒体的类型、媒体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应用策略及教育效果,以引导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优越性,强化其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搜集与获取多媒体素材 培训内容组织以中班科学活动《三只小猪的房子》为主线,带领参训教师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和课件制作。首先,指导幼儿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获取课件制作所需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基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及实际学习需要,采取演练结合的方法,重点讲解应用百度分类下载图片,酷狗下载音频素材,以及应用优酷客户端下载视频素材的方法。学员自主练习时,采取任务驱动,使其分类下载《三只小猪的房子》课件制作所需的素材,要求获取的视觉素材有三种不同材质房子的图片,水稻成长与收割、稻草垛及各种草制品图片,大树、伐木、木材及各种木质品图片,沙土、砖厂制砖、砖头及各种砖制品图片;音频素材有朗诵《三只小猪》;视频素材有童话故事《三只小猪》、收割稻草、伐木、制砖和砌砖等。 (三)演练结合———加工与处理多媒体素材 由于下载的素材不一定都符合课件制作的需求,因此,为学员布置学习任务,即对所获取的素材进行加工与处理。首先,讲解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常用格式;然后,采取演练结合的方法具体演示讲解各类素材的处理软件和应用方法。考虑到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农村幼儿园,计算机基础差,因此,多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的选取以绿色小软件为主,易安装,且易学易用,适合幼儿园教师的学习特点,并能满足其实际教学需要。同时,尽可能照顾到个别学员的特殊学习需求。教学采用演练结合法,为使参训学员更清晰直观地看到操作过程,并保证学习进度的一致性,演示讲解采用教师屏幕广播的方式,讲解结束,学员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巡回个别指导。此外,教师将演示操作的主要内容进行屏幕截图,并标注需要注意的地方,制作成PPT,保存为图片,然后,上传至好看簿写故事,从而为学员课下自主练习提供帮助。素材的加工处理是制作教学课件的基础,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一方面是帮助国培学员获取教学所需的材料,另一方面是在素材处理软件的安装与应用过程中,强化国培学员的信息意识,帮助其掌握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进而提高其信息素养。 (四)创新设计———整合应用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件是用于帮助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的计算机程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具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课件创作是将用户已经准备好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根据课件设计要求,用多媒体创作工具来组织安排,集成多媒体课件。设计是影响课件质量的关键。基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选择Powerpoint2010作为课件制作软件,首先讲解幻灯片设计模板的下载与应用,然后介绍了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法方法与流程。首先,分析学习者特征,选择课件所需的素材。引导教师认识到课件是为幼儿学习及活动的有效开展服务的,因此,课件制作前应准确、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塑料、木质和金属制品,但对故事中提到的稻草、砖或石头等材质了解不多,因此,本活动课件制作在素材选择及制作要点的考虑上旨在帮助幼儿认知草、木、砖三种不同的材质,知道其形态和用途,能区分出事物的不同材质并进行分类。 其次,设计活动环节,确定课件制作的结构。该环节旨在帮助参训教师了解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流程,并通过课例的设计与制作使参训教师理解课件制作应遵循的教育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原则。基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及前面所准备的多媒体素材,课件设计与制作分为四部分:一是情境导入环节,选择性地播放视频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以唤醒幼儿的先前记忆,激发其学习兴趣;二是学习新知环节,借助图片和视频材料帮助幼儿认识稻草的形态及用途,了解木材的来源与用途,认识砖的形态与用途;三是强化认知环节,结合幼儿特点选择适宜的图片(水稻、稻草、草制品、大树、木材、木制品、沙土、砖、砖制品)插入课件中,并对图片呈现方式设置适宜的自定义动画;四是活动延伸,选择性地呈现准备好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的草制、木制和砖制物品,并指导幼儿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 由于参训教师多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经验,因此,该环节只供参考,参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想法合理确定课件制作环节。课件设计与制作过程,及时与学员互动交流,结合学员的练习情况灵活调整学习进度。为帮助学员较好地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结合课例具体演示讲解艺术字、超链接、自定义动画(进入、退出、强调和动作路径)、幻灯片切换等应用技巧。为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先了解小组长的掌握情况,对掌握不够好的地方及时指导,再由小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协同教师做好个别化指导工作,以尽可能照顾到所有学员。 (五)小组协同创作———发起好看簿活动实现作品共享 为强化学员所学,充分利用课堂练习环节,鼓励每个小组自选主题,协同进行活动设计,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好看簿的班级小组发起活动,指导小组长负责将本组协作完成的作品提交到好看簿编写故事,积极参与活动,以实现作品共享,有助于大家相互评价、借鉴,进而提高课件的质量。 四、结论与展望 培训结束,参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了,该培训方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调查结果表明,该培训思路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地方教育机构开展农村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在后续的培训工作中,还需合理计划培训时间,并在课余开放机房,为参训教师提供练习的机会,同时,通过好看簿平台加强课后的交流与指导。此外,为增强参训教师学习的内在动机,还需建立考评机制,并作为优秀学员评选的标准之一。 作者:周素娜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市场营销类论文: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分析及市场营销体系构建 摘要:石化产品的营销体系无法完全模仿普通商品的4PS架构。之所以这样在于,解构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发现,其无法采取心理定价模式,且传统促销模式也难以适应该产品的销售形态。而依托石化企业的专业性售后服务,则能增强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愿。 关键词:石化产品;商品类型;市场营销;构建 有关要素市场中的产品营销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许与营销学产生于商品市场有关,当然也与我国要素产品销售环境有关。然而基于供应链视角来看,随着下游实体产业产能水平的萎缩,其逆向传导给石化企业的信息则是需求量的减少。由此,处于供应链上游的石化企业需要不断拓展它的销售渠道,来维系最小有效规模。 这里需要明确,石化产品的营销体系无法完全模仿普通商品的4PS架构。之所以这样在于,解构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发现,其无法采取心理定价模式,且传统促销模式也难以适应该产品的销售形态。由此可见,在讨论要素市场的产品营销问题时,首先需要对其商品类型进行分析。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分析 以下将从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等三个方面进行商品类型分析。 (一)核心产品方面 在市场营销学理论中,核心产品主要指向石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可见,使用价值构成了客户购买石化产品的目的。然而与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石化产品作为生产要素必须遵循严格的国家标准,而这一标准化生产形态就使得各石化企业的产品,具有同质性的使用价值。 (二)有形产品方面 有形产品一般是指石化产品的品牌,从而在要素市场上主要起到产品识别的作用。然而,石化生产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类型,且民营企业在进入该领域时也将面临较高的行业门槛。因此,该区域要素市场结构以寡头垄断为特征。这样一来,在品牌建设中就存在着较大的机会成本。 (三)附加产品方面 附加产品可以界定为售后服务环节,这已成为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前面已经指出,石化企业面临着拓展销售渠道的任务。同时,还具有巩固现有销售渠道的重任。因此,借助第一方物流服务来完善附加产品方面,将有助于石化企业的产品销售。 以上借助营销学理论中的产品圈层原理,进行了商品类型分析。从中不难发现,针对石化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应侧重于核心产品和附加产品方面。 二、分析基础上的营销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营销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产品方面 在优化附加产品方面,石化企业可以实施第一方物流业务,帮助客户方完成产品的运输工作。针对现在下游实体企业产能水平的萎缩现状,可以主动承担客户的产品仓储任务,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及时响应。从产业经济学视角,这样实则将客户锁定在了石化企业的技术路线上了。 (二)价格方面 对于价格策略而言,因石化产品属于大批量供应特点,从而无法模仿普通商品的心理定价模式。为此,可以引入歧视性定价策略。但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应防止客户转售该石化产品。从而,需要采取二级歧视性定价策略。 (三)渠道方面 由于石化产品属于生产要素,一般采取0级渠道。因此,在拓展销售渠道时则需要借鉴当前营销中的创新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将网络营销模式引入其中。具体而言,企业应借助门户网站的影响力产品信息,并借助网上支付系统来完成B2B的电子商务活动。 (四)权力方面 若要在要素市场上获得合理的市场份额,还需要与政府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通过石化企业增强组织合法性来获得。即,在生产中满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从而在建立起良好外部形象的基础上获得政府的扶持。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针对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进行,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案例分析 以汽油为例:该产品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 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 ~ 205℃, 密度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号越大,性能越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喷气燃料 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C不出现固体结晶。 煤油 沸点范围为180 ~ 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目前产量不大。 从以上资料中可知,石化产品在生产中有着严格的标准。从而,在核心产品和有形产品方面不具有建立差异性的优势。然而,该产品具有易烧性和挥发性,因此在储运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可见,依托石化企业的专业性售后服务,则能增强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愿。 四、小结 本文认为,解构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发现,其无法采取心理定价模式,且传统促销模式也难以适应该产品的销售形态。而依托石化企业的专业性售后服务,则能增强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愿。营销体系可以围绕着:产品、价格、渠道、权力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市场营销类论文:试论以能力为本的高职通信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十二五规划对通信行业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支撑战略转型,把握行业关于营销类人才的新变化,是对通信类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本文以浙江邮电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通过分析通信行业战略转型及其所引发的人才需求新变化,提出如何构建面向行业,以提高能力为本的高职通信类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市场营销人才 培养模式 构建 2012年5月4日,工信部正式对外《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具体发展目标,即通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初步建立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通信行业战略转型有条不紊在推进,电信运营商增长方式实现质的变化,从语音到数据,从时长到流量,从通信到信息服务,从封闭到开放,从分散到集约……这些趋势和变化对通信类人才需求也随之改变,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通信类高职院校,面向浙江省及华东、乃至全国的通信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专业院校,如何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自我反思和创新,切实走出一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之路,服务于行业和社会。 一、通信行业战略转型:探索、创新、变革 在战略转型的成效叠加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和技术变革影响下,通信行业发生深刻变化。“探索、创新、变革”是行业主题,奠定未来几年全行业的基本走向。 (一)新技术、新业务创新和推出,行业活力彰显。 1.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下,LTE发牌在即,LTE商用进程加速。2013年,LTE商用网在全球铺开,这将促使全球移动通信进入4G时代。国内运营商(中移动等)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速扩大试验规模,三家运营商为筹备LTE业务注重练内功、聚力量,准备建立新优势,并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 2.“宽带中国”战略呼之欲出,准入制度放开。“宽带中国”将有力地推动宽带的全面提速降价,让“信息高速公路”更宽、更快、更通畅,同时不同行业进入,加剧竞争,需要一支营销队伍作保障。 3.移动互联网成为创新发展方向,大数据浮出水面,OTT大行其道,微信、米聊等OTT业务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另外,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争相布局,逐步加码,O2O快速发展,运营商加速向电子商务转型。未来,运营商需要更多的竞争性的运动员思维,而不是行业管理式的裁判思维。 (二)市场格局变化加剧,运营商进入微利时代。 运营商遇增长瓶颈,行业进入微利时代。2009年之后,运营商收入及净利润增速出现下滑,语音MOU值也逐渐逼近峰值并开始下降,种种迹象表明运营商之前单靠累积用户,普及话音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遭遇瓶颈,行业增长率在下降。截至2012年10月份,我国移动用户总数接近11亿,渗透率高达80%,几近饱和。联通“随意打”套餐的推出,预示着运营商传统话音业务已彻底走入低价竞争的死胡同,而短信业务也面临着以“微信”、“米聊”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类软件的侵蚀。但是考虑到2013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到8%左右,将改善电信业发展的环境。同时智能机、数据业务和宽带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将持续推动行业增长,考虑到运营商分流部分资源准备LTE商用,预计全年增长在9%左右。 (三)竞争趋势加大,三大运营商竞争机会与挑战并存。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把握战略机遇,聚焦市场,推动自身发展,但是同时存在困难挑战。可以说,三大运营商的战略机遇期已进入“倒计时”,到了加快规模突破的最后窗口期。 二、通信行业战略转型对营销人才的要求 随着通信行业战略转型深入,4G牌照发放日益临近和4G发展步伐的加快,电信运营需要大量人才,市场对通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各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对4G人才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分析,目前市场上的4G人才主要有三类:设备开发人员、运营人才和增值服务人才。相对而言,4G人才主要集中在研发领域,企业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较为充分。然而,4G的兴衰最终将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所以营销人员对产业的推动显得非常重要。4G市场营销人员目前非常短缺,未来将成为4G行业人才需求的重点。 通信行业战略转型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核心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能力。 通信行业是高科技行业,知识更新时限短,人才硬性技术条件有明确要求,即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作为匹配,同时从软技能看,快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基本的工作素质。通信营销人才的知识结构除具有各种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非常好的方法论,包括技术背景、管理方法、分析方法等。 (二)应变能力。 通信行业具有多变性,热门的技术层出不穷,热点不断,更新换代加快。所以要求每个营销人员的知识系统是不断更新的,观念的开放性与思维的灵活性显得异常重要,保守的人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三)沟通协作能力。 通信行业的营销标准化,任何一次销售,是具有高度组织性与一致,而不是靠一个人。营销标准化的背后是团队协作,这决定了通信行业是高度团队协作的行业,不仅体现在产品和产品之间的配合,而且体现在人和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配合,进而决定了人才在基于标准化的基础上必须具有高度协作性、为他人服务等素质理念。 (四)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通信行业是多变的,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正视和参与这个变化,凝聚一批善于求变与创新的员工关系到通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新性的工作体现了通信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三、高职通信类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只有当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真正切合了行业、企业的需求,才能确保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后劲,以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作为面向通信产业提供营销人才支撑的特定专业,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自我反思和创新,以突出特色、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基于行业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以能力为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能力。 根据通信行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为:紧跟通信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解通信行业,具备通信行业特色的和核心竞争力的,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及销售、服务基础技能,能从事市场尤其通信市场分析、策划、推销和服务管理工作,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优势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所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1+3模式”,即基本素质加三种技能。基础素质,就是以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为核心,高职人才所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文化情操、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素质。三种技能即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基础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心态调整与压力缓解能力,良好的口才能力、应变能力等;核心技能:即专业性技能,包括通信类营销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通信行业基础知识、推销与谈判技能、市场调研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营销技巧、日常管理与服务技巧等。综合技能:在上述两者技能的基础上,能够适应通信行业,完成独立销售,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管理沟通能力。 (二)凸显“能力”,创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设计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学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挂钩,职业院校既是承担职业教育的学院又是承担社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先整合行业资源,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为依据,保证课程体系的前瞻性。二是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突出应用性。三是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为驱动,强化课程体系的特色性。四是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 1.根据培养目标,会同企业专家,组织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双师型教师,利用对企业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结合来自于生产一线的鲜活素材,设计新型的课程培养体系。 2.根据课程目标,结合通信行业的特点、走访相关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的资源,灵活选用教材,并部分教材采用内部编写,对职业技能项目化,综合化,如在通信行业概况里,把电信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电信新产品新业务知识等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覆盖岗位能力,推行“模块式”课程内容的组合,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时企业与学校可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使教学过程与内容与企业同步,增加相应的案例分析、讨论课和实训课,使学生置身其中,充分了解企业的营销运作和方案制定过程,亲身体会作为职业营销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为辅助工具,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为了使教学过程尽量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应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企业关联互动。学校每年定期安排校领导、专业教学部主任及相关专业教师走访用人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获取企业对学校培养方向的评价及要求,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及时对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做调整。 (三)以“战略转型”为契机,完善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职业培训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也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以“行业战略转型”为契机,打造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的模式,通过推行产学结合,把教学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起来,支撑整个人才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把企业搬到营销课堂,把营销课堂搬到企业,架起学生、学院和企业之间“零距离”互通的桥梁。通过企业专家进课堂、企业项目进课堂、学生课堂进企业的方式,综合使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企业体验、项目驱动、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教学,同时改革现有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一套可供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通信行业背景和行业战略转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根据各自的愿望和目的,了解对方信息,实现“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同发展的空间,允许企业参与教学管理,监督、指导教学全过程;学校要按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的要求实施教学,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教育为突破口,进行专业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与企业双赢。 市场营销类论文:关于宝洁公司洗衣护衣类产品的市场营销调研 摘 要:我们再临近的超市中调查了宝洁旗下的两款洗衣护衣类产品,调查的内容包括产品调查与市场营销调查两部分。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进行调查。分析了汰渍与碧浪两款产品在产品策略与营销策略方面的特点不同。 关键词:汰渍;碧浪;市场营销;产品 始创于1837 年的(美国)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1988 年,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开始了投资中国的历程。作为财富500强中第十大最受赞誉的公司,宝洁公司早在1988年,就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开始了投资中国的历程。作为海外洗涤业巨头的保洁公司,面对立白,白猫,雕牌等本土品牌广泛的市场占有率,是如何在中国的洗涤液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的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访了多家零售业超市,包括华联高级超市,超市发便民超市,易初莲花超市,还有与宝洁公司有着更深度合作的外资品牌超市——沃尔玛,通过直接观察法以及对各年龄段各职业阶层人士的采访收集了其旗下洗衣护衣类产品的定价,包装,销售量,以及顾客满意程度等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更深度的了解了其分销渠道,品牌战略等信息。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宝洁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 宝洁公司旗下的洗衣护衣类产品分到汰渍与碧浪两个子品牌,其中汰渍瞄准的是中低端的洗衣市场,受众广泛。而碧浪作为宝洁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推出的首款高端洗涤品牌,瞄准的事中高端消费人群。这种差异性市场营销战略导致这两个子品牌在在目标受众、价格、渠道、促销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不同的定位。 一、市场竞争与发展战略 宝洁公司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在洗衣护衣市场划分目标顾客群,推出碧浪与汰渍两大品牌,锁定不同的目标人群,一个面向中高端市场,一个面向普通大众。在发展战略上,宝洁公司相对雕牌,立白等诸多本土品牌来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晚,宝洁公司大胆采取了进攻性的策略,通过开拓新市场,拓展市场份额等方法向竞争对手发起挑战。 二、市场定位策略 1993年进军中国市场的碧浪采用了寻找市场空隙的市场定位策略,它们对中国洗衣粉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为在中国推销产品找到了最具有个性化的市场定位。根据中国国情推出了“ 令衣物见到光” 的碧浪洗衣粉。这种与目前国产的各种洗衣粉相比,体现了突破性的飞跃。碧浪洗衣粉中除了含有表面活性剂等,还加入了高效的多畴添加剂和泡沫调节剂,碧浪洗衣粉对多种污渍,例如血渍,汗渍,领袖口污油,具有很强的清洁能力。因此不必用衣领净与油渍净就能达到理想的洗衣效果。此外,碧浪洗衣粉中的泡沫调节剂在洗涤时会产生适中的泡沫令手感舒适,清漂时泡沫迅速消失,令漂洗更理想。在上海广州率先推出时由于出奇制胜迅速占领中高端市场。 而碧浪的另一胞兄汰渍,则采取截然不同的市场挑战者策略。汰渍通过积极拓展分销渠道,开展与大型连锁卖场全面深入持久的合作,通过扁平化渠道控制通路与终端价格,与竞争对手在价格层面正面交锋,通过其高品质低价格的优势在其目标市场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三、产品包装 通过对多家超市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不论是汰渍还是碧浪,在产品包装上都采取分档包装的策略,在包装统一标识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功能侧重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颜色包装,另外根据产品容量的不同,有500g包装,1kg包装,2kg包装等,根据受众的不同另有简装与精装的差别。 四、品牌策略 在品牌策略上,宝洁公司采取个别品牌战略,通过细分市场确定碧浪与汰渍两大子品牌。此外,宝洁作为全球性的日化巨头,相应的采取了全球品牌策略。塑造全球性品牌,宝洁公司从中国消费者入手,通过全面细致的消费者理解,宝洁公司敏锐洞察了洗衣粉市场的用户需求。明确其经营品牌的核心价值,如碧浪——“另衣物见到光”,汰渍——“具有很强的去污能力”。并且当其旗下某个子品牌在某一地区获得成功,宝洁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内能迅速推广这种已被证实成功的模型。 五、定价策略 宝洁采取差别化的定价策略,碧浪面向中高端市场,售价高,汰渍面向中低端市场,售价相对低。特别的,汰渍品牌采取了明显的竞争性定价策略,与其竞争对手在价格层面正面交锋,这种定价策略使得汰渍迅速攻入中国广大的乡村市场,占领中低端市场份额,最终使得汰渍重返洗衣粉市场的龙头地位。 六、分销渠道策略 我们通过与超市销售经理的访谈了解到,汰渍的分销渠道策略主要包括了大卖场策略与全程助销两方面内容。汰渍公司非常重视与各大经销商的业务合作,而且将这些经销商看作本公司的下属销售机构。其中,全程助销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对零售端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厂方通过设立产假代表,组建专业团队以及厂方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厂房可以直接控制零售端。第二,对零售商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这样可以保证厂方的各项营销政策实现高效率的执行。第三,对经销商的人员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并最大限度的借用经销商的资金和销售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厂家的经营成本,加快开发和占领市场的进程,这样可以实现和直销几乎差不多的效果。 另外,汰渍公司也非常重视和一些重要的连锁卖场进行长期的合作。这种情况可以给双方都带来较大的收益,同时可以提高双方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实现共赢的结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通过直接控制销售终端的优势,可以稳固的占据市场核心的地位,较大程度的增加厂家的产品销售量。其次,汰渍能够在主流卖场有效打击流通品牌和吸引新的使用者,使得这些对手向非主流卖场转移,减少汰渍的竞争压力。再次,汰渍能够在洗衣粉市场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为这类商品没有太多的利润空间,仅仅以价格、销量取胜。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得到质优价廉的产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市场营销类论文: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现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井从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改革 据统计,中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298所,在校生近200万人。显然,独立院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规模、培养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主要面对管理工程系各专业,尤其针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其次也面对全院学生的公选课。因此,本文将对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独立院校市场营销类课程的改革措施。 1 市场营销类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市场营销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对于从事营销类工作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独立院校,学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开设营销类课程,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同时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 2 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1.1专业课开设时间晚 对于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课程开设普遍过于滞后,且过于集中。在1、2学期开设专业课程偏少,而在第3学期开始骤增,且多集中在4、5、6三个学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过于忙乱。对于非营销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专业基本理论欠缺,不能很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2.1.2专业课设置的先后顺序不合理 市场营销理论应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很多学科的基础之上,比如《广告学》和《营销策划》之间,后者综合性强,应开在前者之后,而目前我院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两门课程同时开设。 2.1.3课程之间出现交叉 由于营销类课程的系统性,很多情况下,同一内容会出现在多门课程中。一方面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也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工作反复,教学的激情和积极性也会下降。同时,重复的课程安排变相的抢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2.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我院的市场营销类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虽然采用了CAI教学,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却过于依赖,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状态,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独立院校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意见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建设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调整课程设置 3.1.1调整专业课程开设时间及顺序 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接受的前提下,建议将专业基础类课程提前至第2学期,提前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1.2整合交叉学科 为了将营销类知识系统化,同时不失主次,建议整合相关科目,例如将《市场营销学》与(《广告学》、《客户关系管理》整合,加大《市场营销学》的课时量;将《营销策划》与《房地产营销策划》整合,着重在《营销策划》的理论中,突出房地产行业的策划特点。 3.1.3突出城建特色 我院的市场营销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城建特色,重视相关基础课的建设,如《房地产经纪概论》等,同时开设具有城建特色的专业课。 3.2改善市场营销类课程的教学手段 授课教师除了要做好CAI课件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对于课程的疑惑。在授课的方式方法上,教师应强调教学过程的交互性,通过大量的模拟情景、问题讨论等形式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为了更好的实现校企对接,要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具体方式如下: 3.3.1课堂模拟训练 对于一些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要有目的地缩小部分理论课时,安排适当的课时进行模拟市场调查、模拟市场策划等与理论教学同步。 3.3.2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教学基地提供的条件,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和市场营销部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企业营销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营销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了解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开拓视野,交流经验,探讨发现的问题,参与到营销方案的讨论和制定中。 3.3.3校企结合 目前我院一直和某些建筑类企业有定向合作,但大多局限在就业工作上,不能与课程教学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了更好的实现校企合作,首先,应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任职,提高自身的实践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教学。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为理论学习提供实际操作的平台。同时,学院可以聘请企事业机构中有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让学生们直接感受企业决策者的经营思路和实际经验。 市场营销类论文:基于就业需求视角的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 从就业需求视角,对山东省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调研和定性分析,阐明学生素质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发现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师资、实践教育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与措施,为新时期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药类院校;就业需求;市场营销;教学质量 “十七大”医改方案推出后,全面医保成为是国内卫生医疗系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目标。随着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药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比起其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是医药院校的普遍现象,但是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般销售,而且“就业易,发展难”。企业需要的能从事市场策划、市场管理以及具有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中高端营销人才还是十分稀缺的[1]。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剪刀差”,就业质量是目前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最主要的矛盾[2]。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医药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与医药院校不断调整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涉及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医药卫生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营销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营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医药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市场营销专业内在的学科发展特性,要求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做进一步思考。 笔者分别对潍坊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三所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进行访谈,结果发现从就业需求角度来看,影响教学质量最突出的因素为师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 1 教师授课要实现与企业营销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医药类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但需要完整前沿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了解医药市场现状,对市场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思考。 目前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主要是来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与企业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市场实践经验的双素质人才在教学中一般以外聘的形式出现,但其本职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只能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这类人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市场工作所给予的高薪、职业生涯前景和工作环境是医药类本科院校难以比拟的;另有一小部分师资由市场营销人员转型而来,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运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也不再精准。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科交叉性强,应用性强,师资要求必然高。目前专业教师最欠缺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后,实践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师如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素质,座谈中所反映的课程设计滞后、课堂形式单一乏味、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可以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课堂设计环节得到相应解决。 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三项具体措施。1)学校用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跟班式学习等方式联合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是解决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师资问题至关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直接深入市场,参与产品市场运作,了解消费者特征,掌握医药市场实际状况,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与丰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医药企业和学校甚至可以在营销活动设计和科研创新中实现共赢。2)改革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晋升制度、福利待遇等,吸引既有丰富实践背景又有深厚理论积淀的营销人才向高校流动。3)学校与培训公司联合,实现师资共享。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教学媒介,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某一专题的讲解视频、各种媒体教学包等。 2 营销实践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和训练。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必须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医药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流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3]。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三所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营销实践教育工作,可以从课堂实践设计、课余实践调查、模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4个方面入手。 2.1 课堂实践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建议尽量设计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市场实际,培养其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要紧扣市场实际,对所用案例谨慎甄选。小案例可以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层次的认识;大案例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专题研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行业现状,科学遴选和设计选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掌握和获取知识,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 课余实践调查 市场调查是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是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科学化的前提。调查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议教师课余准备调查专题,带领学生深入市场开展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更加牢固。同时,调查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医药企业了解消费者特性和偏好,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调查能力,加深学生学科思考的有效方式。 2.3 模拟实验室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营销活动的整个流程,把握和体会营销过程中的各环节。实验软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能较好地弥补案例教学中动态决策能力培养的不足。利用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等教学软件,模拟医药市场情境,提升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现实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复杂问题的素质,减少学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期。建议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开展模拟实验室中角色模拟的实战演练。实验前阶段可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实验过程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专业素质。实验演练还可以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不单是市场部、企划部、综合办公室、接待室等各个部门的角色模拟,模拟药房、药品陈列室等形式的模拟教学也是实验室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2.4 实习基地 就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实习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普遍要求马上适应工作及有相关工作经验。医药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实践性很强,实习基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支撑点,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4]。实习进行的是真实市场环境中的综合性教育与训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是教师教学和模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在访谈中也发现,三所医药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市场营销学生的实习,实习基地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模式在各个高校也得到普遍接受。但实际运作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由于商业秘密问题的存在,比较多的学生反映在医药企业对核心事务无法接触。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学校在实习期间选择固定的实习基地,与医药企业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或者联系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学生与医药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义务、权益、责任,使学生真正深入市场营销工作中。依托学校专业,开办特色企业也是拓宽加深学生实习渠道的方式,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厂。 3 有效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目前,面对医药市场发展和学生就业现状,三所医药类院校的大多数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成绩的计分部分,但仍以期末闭卷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实践成绩所占比例不高,基本都在30%以下,以20%居多。这种成绩计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轻视,影响了教学效果。学校应改革创新本专业考核方式,在强调主干课程理论知识重要性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比重。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考核方式,如果学科特性允许,实践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甚至可以直接以本次实践活动的成绩作为某一课程的最终成绩。 市场营销类论文: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路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并指出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进 一、引言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创新的学科,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确保市场营销学专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市场营销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以市场营销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市场营销专业,其最大的特点也是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满足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针对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思路,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专业教学思想的吻合度不高 每门专业课都是其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专业课教学必须在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下进行,切实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然而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的指导思想往往有些不吻合的地方,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不够,课程设置的比例也不够科学等。 (2)多数学生被动听课,参与度不高 传统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致学生上课的参与度不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采用问答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学生缺乏课前准备,知识消化不及时,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不能充分体现“技能为主”的特色定位 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特色是在讲授必要的基本理论同时,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很难充分体现。过多地强调对理论内容的篇幅教授,而对于实践性内容讲解和具体操作不够。 (4)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不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考核评价方法期末考试或考察为主,考核手段单一,导致学生重考试结果,轻能力提高过程,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思路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应从课程设计着手,贯彻真实性、多样性、适度性、可行性、自主性、全覆盖等原则。要求贴近企业营销活动的实际,以“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成果形式。真实性展示直接来自企业的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以往实践经验积累的素材编制的情景教学材料。教师可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量,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资源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并确定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形式及其组合。建立以实践性课业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打破长期以来课程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病,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践性课业训练“迫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向市场和企业,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工作学习与学校学习的有机结合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打破传统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的框框。致力于使学习过程尽可能多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进行,使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结合起来,较好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问题,较好地落实能力培养目标。因此,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改革应以企业营销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出发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衔接和融合。 (1)按企业营销岗位所需能力设计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是按照企业营销岗位运作程序和操作技能,设计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企业营销岗位主要任务为“营销日常管理”、“市场营销调研”、“市场开发分析”和“企业营销计划”,与此相适应,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为“营销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调研能力”、“市场开发分析能力”和“企业营销计划能力”。 (2)按岗位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实践模块和项目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设计 “提高营销重要性认识”、“市场营销调研技能训练”、“市场开发分析技能训练”和“企业营销计划技能训练”等四大模块17项训练项目。每一个模块主题都要求学生以市场、企业的真实环境为实践背景,完成《企业营销工作报告》、《市场营销调研报告》、《市场开发项目分析报告》和《企业营销计划报告》的策划设计。在课程实践中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即营销岗位所需的通用能力,设计本课程培养的八种通用能力:自理自律、自我发展、交流表达、团队合作、评判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刻苦耐挫、应急应变等能力。 (3)按课程实践内容和要求针对性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教学的必要性,课程实践必须以专业理论作指导。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对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科学整合,力求理论有效指导技能训练。 (4)强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块结构必须相互匹配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应把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块结构连接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的单元与实践教学模块一一对应,理论传授在先,技能训练接后。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最终完成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 四、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思路 (1)必须配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应创建“实践课业”教学模式。采用“实践课业”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和手段。实践课业是指能够体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求,需要联系实践,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方能完成的技能训练项目与实践课题。实践课业突出教学的实战性,并以具有可操作性的低成本运行方式,来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即立足课堂训练实践课业,把课堂作为技能训练、素质培养的场所;在课堂布置工作环境,营造职业气氛,使学生得到职业体验。通过实践课业训练,促使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把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市场营销类论文:论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发展的动因、趋势及其类型 [摘 要]市场营销方式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消费需求方式的演进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营销方式。因此,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及其趋势,进而研究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发展状态及趋势,把握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才能准确把握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方向,并优选有效而适用的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从而推动企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发展 一、市场营销方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市场营销方式的概念 营销方式是营造市场商品顺利销售要素方法的模式与营销观念的类型。营销方法是形式,营销理念是核心。不同营销方法的形式或形态反映不同的营销理念,反之亦然。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就是市场营销方法模式的前进、提升、扩展与深化。 (二)市场营销方式的分类 一是按照发展的不同程度分为传统型营销方式和创新型营销方式;二是按照国别的不同分为本国营销方式和国际营销方式;三是按照部门的类型不同分为物质产品经营部门的营销方式和非物质产品经营部门的营销方式;四是按照生产要素的不同分为产品、资金、劳动力、服务、信息、科技、房地产、文化等要素的营销方式等。 二、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发展的动因 (一)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1.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文明经过原始文明、黑色文明,现在正向绿色文明推进。“绿色”是指安全、无污染、高质量的品质。当今时代,社会和经济活动正在向“绿化”推进。“绿化”的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即以人为中心,从“自然—社会—经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进行能动的调控,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又提出了新“人本主义”;同时,提出了人类在全球生存与发展中的和谐,这就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从而进行社会生产的国际大分工。 (2)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人类社会经济经过牧童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现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变为第一生产力;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以及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知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引导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3)市场区域范围发展阶段的演进。人类社会经济中的市场范围经过国内市场、区域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而大多数国家进入国际市场交换的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在国际市场中,既存在协作,又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相适应,经济的发展形式是各国进行各自独立的国内发展,然后进入区域集团协作化发展阶段,现在正在进入世界范围内有选择的经济大协作发展阶段。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经过摆脱贫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然后进入富裕社会和现代化社会。 (2)实施两个基本战略并进行两大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首先是改变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赶超型”战略,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进行两大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即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再发展中部地区、最后发展西部地区的区域梯进战略,调整为以中部发展为中心,进行东、中、西部同时推进的全面发展战略;由原先向“西方”国家倾斜、再向“东方”国家倾斜的国际市场倾斜战略,调整为“一体”、“两翼”(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西方国家市场与东方国家市场为“两翼”,交叉互补,良性循环)的国际市场良性大循环战略。 (3)突出两个经济工作重点并采取两个经济发展方针。其重点是:推行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成功改革;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与农业工业化、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到小康及大康水平。其发展方针是:坚持国内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积极开拓、占领、争胜于国际市场,成为国际经贸强国。 (4)两大经济特点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由生产主导型向流通主导型转化、由供应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化、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化、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化、由速度型向科学型转化。 (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1.国内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居民市场需求量不断提高、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基于此发展,绿色消费不断兴起;个性化消费日益明显;需求层次不断向高层次递进。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创新发展,引起了商品供应方式与购物方式的变革,网上商务谈判、网络营销、直供物流等方式应运而生。 2.国际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国际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中国商品出口量大幅增长;各国的差别市场需求更加明显,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将随国际市场差别化需求及其增长而日益优化;绿色消费需求激增;消费质量向高级化延伸;消费品种向多样化发展;非物质商品的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更加现代化。 三、市场营销方式的演进及其创新发展趋势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推进营销方式的变革 1.历史演进过程 随着生产由手工作坊发展到大规模生产、标准化批量生产,以及现在定制化批量生产,使生产系统由成本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演进。与生产模式的变化相对应,市场营销模式也由集市贸易、大量贩运,经过大量营销、目标市场差异化营销阶段,而发展到新兴的定制营销模式。这一营销模式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市场营销由单纯的销售功能而逐步演进为价值创造系统。同时,生产方式影响,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营销方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影响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决定着营销方式;当然,营销方式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引导消费方式。 2.生产方式的未来发展,推动着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 首先,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绿化”生产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兴起;其次,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第三,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大循环,使市场差异化扩展、物流距离得到延伸、跨国经营向集团化和规模化拓展,引起了供应方式的变革;第四,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上交易、网上通信更加便利,这些内部网络、外部网络、专用网络的普及,引起了营销方式的相应变革。 3.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引领营销管理原则的变革 现代营销管理将更多地实施如下原则:(1)需求创造原则;(2)满足个性化需求原则;(3)流通网络化原则;(4)全面营销整合原则;(5)虚拟市场营销原则;(6)非价格竞争原则;(7)运用多元化新型媒体原则;(8)产品及服务多样化原则;(9)面向国际市场经营原则;(10)品牌全球化原则;(11)营销环境优化原则;(12)科学认识市场原则;(13)营销咨询顾问原则等。以上营销管理原则的实施必然引领相应营销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营销方式创新发展的趋势 随社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营销管理原则的变革与发展,营销方式也必然创新发展,以适应生产与生活消费需求的变化。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兴起,必然推进绿色营销的发展。 2.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方式,必然推进直复营销和定制营销方式的发展。 3.电子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普及运用,必然推进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直接营销方式的普及应用。 4.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必然引起全球营销、品牌营销等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 5.知识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的提升,必然引起知识营销、文化营销和情感营销等营销方式的发展。 6.各种管理原则的创新发展,必然引起战略营销、整合营销、全过程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等方式的应用与发展。 7.市场营销集团化的发展,特别是为建立稳定的客户联系,形成稳定的市场,必然要发展合作营销和信用营销等方式,并且向深广发展方向延伸。 四、我国的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一)当前已经出现并开始采用的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的类型 一般包括: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直复营销;数据库营销;定制营销;关系营销;合作营销;信用营销;安全营销;知识营销;全过程营销;整合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文化营销;情感营销;直接营销;传销;战略营销;全球营销。共20种营销方式。 (二)当前处于主流性的创新性市场营销方式的类型 主要是:绿色营销;直复营销;关系营销;合作营销;网络营销;定制营销;数据库营销;战略营销等。 (三)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的基本特征 上述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更加具有知识性、安全性、方便性、高科技性、情感性和全面性。其核心是更加适应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 总之,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消费方式的变革,引致了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引起了人们的商品消费方式与市场购买方式的变革,从而推进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 市场营销类论文:浅谈卫生类学校《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的体会 摘要:医药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社会对医药营销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观念和教法上都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试从《医药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环节,阐述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教学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它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又涉及医学、药学、统计学、心理学、广告学、管理学、药事管理法规等许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是它有集方法性与实物性于一体。这门课程需要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以医药营销为特点,总结医药营销的规律,并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卫生类学校药学专业,将医药市场营销学作为必修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笔者试就《医药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的体会。 1、课本理论与案例教学的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医药市场营销学最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一个阶段以后,开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的课本知识,对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先进行分析,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想法,其他各组针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再提出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评论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课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另外,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了解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工作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 2、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学好医药市场营销学就必须更多地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在报纸杂志、网络上查找一些关于医药营销类的文章,每次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由一位学生上讲台谈谈他所找到的文章,与大家进行分享、讨论。学生自我讲解,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共同分析,最后进行自我总结。这种互动的形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3、组织市场调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两次的市场调研活动,能有效地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准备好调查问卷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分组、分类对当地的药店、药厂、医药销售公司等进行走访、调研,零距离地接触医药消费者、医药代表、医药企业领导,完成调查问卷等调研任务。通过市场调研,不仅能让学生能深入地了解市场,深沉次地感受市场,还懂得了商品在市场中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有哪些需要。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人才才能为市场所接纳,从而指导教学的更新、改革。 4、网络学习 现在的知识更新迅速、信息传播量大,医药市场营销学可以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商品在网络上的营销模式,了解医药公司、企业的网站,加强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熟练性和自主性。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更加合适的教学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很快能够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 市场营销类论文: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想,作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利用依托之所,最终达到培养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增强实践教学必备之举。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提出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一般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实习等途径,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它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等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一种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 二、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市场营销专业目前教学的现状如下:“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上,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脱节,学校的教学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存在滞后性。 三、为加强实践性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现提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如下 主要依据校内地理位置优势,把学校内的铺面改做超市,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铺面租金由学校出,所出资金作为学校为实训基地的投入费用。 在对超市的管理方面,采用承包责任制方式,以市场营销教研室为承包单位,市场营销教研室教研人员为股东,每人均等投入资金1-3万元,作为超市的启动资金。超市的经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盈亏与学校无关。学校为促其努力经营超市,要求承包单位(市场营销教研室),在20年之内归还租金费用本金(利息不考虑),每年均等偿还租金费用本金。敦促市场营销教研室按照学校要求高效利用实训基地(仅限于市场营销专业),成为高职类实践教学亮点,把超市建设成为高职类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示范点。 在具体管理方面,市场营销教研室只负责进货和超市的日常经营管理。学生是超市的店员,负责超市的销售,每天的工资以其销售利润进行提成。为保证学生理论课的顺利学习,一般要求营销班学生轮流站店,一次2-3个学生,每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销售好的进行奖励。学生通过超市的实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认识,最终实现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的目的。 四、校内实训基地的操作模式与实际应用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下两种模式是当前市场营销教育较为理想的选择:第一种是“实践+理论”模式,即一边实践,一边理论。第二种是“实践――教学――实践”模式,将人才培养大致划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实践教学,主要任务是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完成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知其然”;第二段是理论教学,主要任务是结合第一段的实践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第三段仍然是实践教学,主要任务是强化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夹心面包式”的人才教学模式,任务明确,方便实施,应该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优先选择教学模式。 2.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新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学习的实践课堂。新生刚到学校,对于专业的认识仅限于文字说明或者凭感觉认识,因此这个时候的教学可采用第二种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实践”模式。让新生在实训基地学习半个月,让其对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明白自己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劣势所在,写出一份对自己特点与专业要求相比的总体认识。 3.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课程实训。课程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比如,推销技巧课、策划课、广告课等课程,都可依托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课程综合作业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作业成果为策划书、报告书等形式。 4.以超市作为课堂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对服装、医药、保险等行业知识介绍可在课堂完成,对产品的推销可把超市作为销售现场,进行产品介绍、推销、策划等。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对行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另一个方面增强了体验性认识和锻炼了能力。学生在感性、理性上都得到了认识上的升华,完成了对知识的具体掌握和应用、创新,达到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类论文:聚类分析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一种常用的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多角度的应用于市场营销中,为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本文在挖掘聚类分析法本质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的从客户细分、实验市场选择、抽样方案设计、销售片区确定、市场机会研究五个方面探讨了聚类分析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客户细分 抽样组织方式 一、引言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它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它可以依据标量或样本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分类。这种方法有三个特征:适用于没有先验知识的分类。可以处理多个变量决定的分类。其是一种探索性分析方法。聚类是分析事物的内在特点和规律,根据相似性原则对事物进行分组。它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二、聚类分析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1.在客户细分中的应用 常用的客户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类:经验描述法,由决策者根据经验对客户进行类别划分;传统统计法,根据客户属性特征的简单统计来划分客户类别;非传统统计方法,即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数值方法。聚类分析法兼有后两类方法的特点,能够有效完成客户细分的过程。 例如,客户的购买动机一般由需要、认知、学习等内因和文化、社会、家庭、小群体、参考群体等外因共同决定。要按购买动机的不同来划分客户时,可以把前述因素作为分析变量,并将所有目标客户每一个分析变量的指标值量化出来,再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又如,在对电信公司的客户进行细分时,可以根据需要把平均月支出、平均月租、平均本地通话费、平均长途通话费、平均月互联网费、平均声讯支出、平均来电显示费、平均短信支出、平均彩铃月租、平均彩铃下载费等作为分析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2.在实验市场选择中的应用 实验调查法最常用的领域有:(1)市场饱和度测试。企业通常通过将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决定因素(如价格等)降到最低限度的方法来测试市场饱和度。或者在出现滞销时,企业投放一类似的新产品或服务到一特定的市场,以测试市场是否真正达到饱和,是否具有潜在的购买力。(2)产品的价格实验。这种实验往往将新定价的产品投放市场,对顾客的态度和反应进行测试,了解顾客对这种价格的是否接受或接受程度。(3)新产品上市实验。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失败率通常很高,大致为66%到90%。因而为了降低新产品的失败率,在产品大规模上市前,运用实验调查法对新产品的各方面(外观设计、性能、广告和推广营销组合等)进行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实验调查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前后单组对比实验、对照组对比实验和前后对照组对比实验。这些方法都要求科学的选择实验和非实验单位,也即随机选择出的实验单位和非实验单位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两类单位的主客观条件应基本相同。例如,商店的规模、类型、设备状况、所处地段、管理水平等应该大体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待选的实验市场(商场、居民区、城市等)分成同质的几类小组,在同一组内选择实验单位和非实验单位,这样便保证了这两个单位之间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聚类时,商店的规模、类型、设备状况、所处的地段、管理水平等就是聚类的分析变量。 3.在抽样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在抽样方案设计的步骤中,抽样组织形式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了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的高低。结合资源的限制和操作的方便性进行综合选择,分层抽样在实践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所有单位按照重要标志进行分组,然后在各组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方式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在分组时引入聚类方法,可以增强组别的合理性。 例如,分析消费者的偏好时,可以按照收入、职业、年龄、性别等多种变量对消费者进行分组,在每一组内,根据公式确定距离进行等距抽样,抽出的样本对总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种根据多个变量进行的分组,要比依据单一变量分组后分析偏好更能得到准确有用的信息。 4.在销售片区确定中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只有合理的将企业所拥有的子市场归成几个大的片区,才能有效的制定符合片区特点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并任命合适的片区经理。例如,某公司在全国有30个子市场,每个市场在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零售总额、该公司某种商品的销售量等变量上有不同的指标值。把这些变量作为聚类变量,结合决策者的主观愿望和相关统计软件提供的客观标准可以将30个子市场聚类成几个大的片区。接下来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片区制定合理的战略和策略,并任命合适的片区经理了。 5.在市场机会研究中的应用 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弄清在同一市场中哪些企业是直接竞争者,哪些是间接竞争者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首先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获取自己和所有主要竞争者在品牌方面的第一提及知名度、提示前知名度和提示后知名度的指标值,将它们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这样便可以将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品牌归类。根据归类的结论企业可以获得如下信息:(1)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和哪些竞争对手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通常,聚类以后属于同一类别的产品和品牌就是所分析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在制定战略时,可以更多的运用“红海战略”。(2)在聚类以后,结合每一产品或品牌的多种不同属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哪些属性组合目前还没有融入产品或品牌中,从而寻找企业在市场中的机会,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蓝海战略”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市场营销类论文:浅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殊类型及市场营销对策 [摘要] 本文在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相关知识,着重分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特殊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类型,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市场营销对策。 [关键词] 旅游产品 生命周期 市场营销 一、引言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经典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包括成四个阶段:导入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典型的生命周期曲线呈倒U型,如图1。 图1 导入期:产品不成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很完善,消费者对该产品还不了解,销量小、单位成本高,尚未建立起稳固的销售渠道,促销费用大,利润较少,甚至亏损。 成长期:产品已相对成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消费者对此产品了解比较深入,销量大增,单位成本迅速降低,销售额、利润均迅速增长。 成熟期:产品的销售增长在某一时点上开始转向缓慢,此时市场需求趋于饱和,销售额和利润增长率开始下降,价格下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衰退期:此时多数产品的销量会下降,产品已逐渐由新产品所替代,消费者兴趣已转向其他产品,价格下降至最低水平,多数企业选择退出。 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殊类型及营销对策 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旅游产品从进入市场到成长、成熟到最后被淘汰而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由于旅游产品的具体种类繁多,市场竞争激烈,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很难反应出这种经典的图形走向,而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变化,因此在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着重分析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特殊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类型并对其特点和应采取的市场营销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时尚型 这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是,导入期和成长期非常短,产品很快被消费着接受,销售额增迅速,很快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销量,但成熟期也比较短暂,产品很快就进入衰退,消费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种更吸引他们的时尚旅游产品。 这种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图比较陡峭,见图2: 图2 时尚型旅游产品以一些追赶流行的主题旅游和概念旅游居多,消费者选择这种旅游产品多数是出于好奇和追逐流行。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室内人造主题旅游,还有象室内冲浪、室内攀岩、室内高尔夫,以及近两年开始在南方城市出现的室内滑雪等也属于这种时尚型旅游产品。 对于时尚型的旅游产品在其导入期和成长期都会采取“迅速撇脂”的营销策略,即高价格高促销。高价格一方面可以树立产品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在市场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提高盈利。高促销则可以迅速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在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则迅速减少广告宣传等费用,并采取低价的方式,同时着手进行产品调整,准备对原来产品进行更新换代甚至淘汰转移的准备。 2.传统型 与时尚型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类型是传统型。这种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成熟期较长,衰退期不明显,甚至看不出衰退期。这种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图非常的平缓,见图3: 图3 传统型旅游产品顾名思义,以一些教传统的观光游为主,如著名的名山大川、历史古迹等,其消费者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几乎不受年龄、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如中国的四大名山、长城、故宫等就属于这种旅游产品。 对于传统型旅游产品并不需要经常进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主要是进行扩大知名度、开发新市场的广告宣传,以及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维护等。 3.周期型 这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是销售高峰有规律的波浪式出现,在市场中明显的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见图4: 图4 周期性旅游产品所面对的消费者人群虽然广泛,但是一般都是受到时间和季节等影响较大的产品。如度假旅游、节庆旅游、宗教旅游、会议旅游和商务旅游等都属于此类。 对于这些季节性很强的周期型旅游产品,除要在其旅游高峰期采取一些促销手段外,应该更加关注淡季的营销策略,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资源,扩大利润来源。 4.专业型 此类旅游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一般比较长,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依赖性强,研发费用很高,所以也可以称为“超前型”旅游产品,见图5: 图5 由于专业型旅游产品的特点,其消费者人群一般很有限,甚至是极少数的特殊的人群,最典型的就是太空游,从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游客为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升空,到2007年4月21日,第5位太空游客、“Word之父”查尔斯-西蒙尼顺利返航,目前只有5位游客享受了这种产品,并且因为其2000万美元以上的费用,这种旅游也被称为“富翁的游戏”。另外象室外登山、漂流、探险等极限项目也属于这种类型。 基于专业型旅游产品高研发费用和有限市场的特点,在进行市场营销前,必须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和细分工作,目标市场的选择要精确,范围不宜过大,促销活动要尽量有针对性,并且一般都会采用高价格的定价策略。 三、小结 以上就是对旅游产品几种特殊的生命类型和他们分别适用的营销策略的讨论。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在对旅游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之前先对其所属的生命周期类型进行归类分析,再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策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还可以使营销策略更有针对性,提高旅游产品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市场营销类论文:浅析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基于独立学院的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特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验与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充分体现营销专业特色和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教学体系 引言 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由于实验、实践环节的不足,学生难以在实验或实践中直接观察、体会到相应的科学规律,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类科学的信心及学习热情。社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弱于工科专业毕业生,除了软科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外,这也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实践环节不足的后果。如果能在这个环节上得到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将会更加完善,学校也将能够为社会、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各省招生录取的批次安排在原本科第二批和专科之间,即本科第三批。独立学院虽然不可能像专科或技校那样仅仅突出一门专门技术的学习,但也不能像普通高校本科那样强调理论知识,因为招收的毕竟是“三本”学生。由于独立学院对学生在理论学习上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并且独立学院更迫切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客观上提出了加强实践环节引导的要求,迫使独立学院在实验、实践环节作出更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索,争取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适应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式,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问题分析 总的来看,目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实践时间偏少。在一般的独立学院中,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其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普遍偏低。例如,在重庆邮电大学移动学院2007年培养方案中尽管加强了实践环节,增加了实践学时,但实践时间仍然偏少。市场营销专业修业总学分为172,而专业实践总共为24学分,只占13.95%,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说,这个比例仍然偏低。 2.体系设置不完全合理,没有充分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大多数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意向就是想坐在办公室,做做报表,搞搞策划什么的,很少有人愿意从事一线营销工作。但实际上,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从历届学生就业岗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一线销售工作,直接与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或者从事最基本的市场调查、信息反馈工作以及最简单的策划工作。虽然会计账务处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有必要设置,但实际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鲜有专业会计、财务或电子商务等领域。重庆邮电大学移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会计账务处理、运筹学实验、专业统计软件应用、电子商务实习、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时数为64,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数相同,没有充分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 因此,应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如果总学时有一定的限制,则相应减少其他基础课程的实践学时。笔者认为,应将会计账务处理实习、运筹学实验、专业统计软件应用、电子商务实习、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归为专业基础实践平台,营销策划课程设计、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设计、网络营销课程设计归为专业实践平台。 3.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首先,学校很低的实习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习需要,不能保证系领导及老师在实习中进行必要次数的检查,不仅使实习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使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高。第二,学校对营销教学实践环节的投入不足。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投入建立营销实验室,完成营销教学的实践环节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4.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当前,许多企业不景气,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落实较困难,而很多企业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太了解,带有偏见和成见,不太欢迎独立学院的学生去实习、工作,这些致使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严重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在充分体现营销专业特色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予以修改和完善。 二、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能以最小的成本模拟商业、经济生活的现实并剔除现实中的各种干扰因素,通过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聚集于关键点的方式,达到引导学生理解、应用软科学理论的目的。但是,与传统案例教学略有不同的是,除了关注知名企业的经典案例,授课教师还应该尝试将更多在学生身边发生的经济、商业事件做成案例,初步建立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案例教学库,引导学生对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听得着的事件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 (二)论文教学 论文教学包括市场营销类课程理论学习中的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形式。 撰写课程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目前社会营销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根据指导教师确定的题目要求,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论文的研究与撰写。这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个环节应包括市场策划课程设计、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这三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撰写与课程相关的综合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独立院校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选题、教师指导、教师评阅、学生答辩等各环节中结合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培养,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以确保毕业设计更好地体现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社会实践 学生的市场意识及营销能力必须从学生入校之初就开始培养,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营销能力。应该将大学期间四年的实践环节系统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在头一年至头两年的实践中侧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后期则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弥补时间的不足,一方面在总体培养方案的时间安排上,对各次实习做出一定的倾斜;另一方面,对四年中的寒暑假特别是三个暑假要利用起来,以保证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完整性,使每个阶段取得相应的效果。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社会实践通常包括认识实习、企业调查和毕业实习,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社会实践中还应增列市场营销的实践内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的实践方式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单位自行进行实践,而社会实践的内容并没有规定,多是由学生所在的实践单位根据需要而安排,学生是被动的。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学生在实践单位被安排的岗位重要,收获就大一些,安排的岗位不重要,收获就小一些。而且,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进行企业实践,只是找自己父母单位盖章证明就了事。因此,应当在社会实践中增列市场营销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对所在的实践单位的营销现状进行实际的分析和研究,并给所在的实践单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营销规划,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并对操作的效果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结束时,必须作出所在单位专门的市场营销实践内容报告,才能得到社会实践环节的学分。这样,学生在实习中目的更加清楚,任务更加明确,而且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具体的操作实务中,同时又有教师进行指导,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建立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教学,而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营销模拟系统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现实的商业环境中,通过模拟竞争的方式演练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发展和营销决策制定的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帮助学生系统地实践、体验和学习完整的营销方法体系,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工具。市场营销实践、网络营销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实践、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均可在此系统上进行。 但是,营销模拟系统提供的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侧重于营销决策,缺乏营销过程的实际操作。另外,它没有面对现实的风险,也无法获取实实在在的利润。要解决营销模拟系统的这些不足,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实际的实践基地。 (五)建立实践基地 1.和企业合作建立观摩基地 由学院出面,选择企业单位,建立观摩基地。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利用周末或假期派往观摩基地进行实地观摩,要求学生将观摩内容进行记录,发现观摩企业营销工作的成功方面与不足方面,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写成报告。然后,先组织各组学生互相进行交流,由学生自己对观摩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评述,既分析观摩单位营销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分析学生观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形成营销主体、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再次深化学生对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让学生到公司跟班实训,场景是真实了,但只能随机见识一些东西,学校及其教师无法掌控实训内容的主动权,也不会有哪个公司会将调研、策划、实施、评估浓缩到一周内完成。因此,还有必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独立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独立学院一般都有地方政府、大企业、大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办学合作单位的资源,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验室、共同研发新产品等,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跨出校门,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考验。 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学生根据教学进度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进入基地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践基地也对教师开放,为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提供研究条件和空间,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实验和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知识,因此提供实践基地也是将教师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3.学生创业公司 应打破在校学生不能经商的“禁区”,鼓励学生进行在校创业,但要相应地加强管理和引导,有步骤、有计划地合理进行。 学校也可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中心下的创业公司应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达到无缝连接的基地。把申请进入中心的学生按照“虚拟公司”的形式来组织,让他们负责组织、管理虚拟公司的运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 (六)选择项目进行实际营销 选择项目进行实际营销,不是简单地搞一次促销活动,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真枪实弹地经历从市场调研、战略策划、产品策划、价格策划、促销策略的选择、营销方案的制作到广告的、实际销售、评估的市场营销全过程。这个实践环节具有很强的实战性、理论性和挑战性,可将“营销策划课程设计”与此环节有机结合。 市场营销课程实训可以安排一周,实习地点就放在校园内,目标市场是大学校园,因此销售的商品要适合大学生的需要和消费能力。实训的目的在于巩固市场营销学基本原理,熟悉市场营销的操作程序,提高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用于实际销售训练的商品应该不要太完美。此外,专周实训没有经费,需要商家(或厂家)免费供货,大的知名企业可能不屑一顾。所以,作为实训对象的要求应该是:一个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正好生产适合学生消费者的产品,但产品本身有许多尚待改进之处;营销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没有产品说明;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作为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参照物。 综上所述,笔者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如下表所示。 三、结束语 通过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修改和完善,基本能达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市场营销实验与实践环节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市场营销类论文:中国灯具类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照明业被称为“带来光明的行业”,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照明行业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至今,面临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但中国灯具企业要想更好更快更稳地步入国际市场,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仅凭中国现在的灯具灯饰生产水平和营销方式还远远不够。因此,中国灯具企业必须认识到中国灯具行业的现状,并根据现状重新制定出适合中国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实现营销战略调整,以取得灯具行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灯具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中国灯具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现状 中国照明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照明行业年产值已接近2 000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为100亿美元;照明行业生产企业达到10 000家以上,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市,约占行业的90%以上;企业性质基本以民营、股份制、外商独资(含港台)或合资为主,国营企业已基本退出照明行业。 近几年来,国内灯具生产企业加大了品牌宣传的力度,在各自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如家居照明欧普、商业照明雷士、工程照明三雄・极光等等。这些优秀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通过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了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可供整个行业借鉴的经验。 1.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直以来,中国更多的灯具企业都是在低端领域依靠产品数量占领市场,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随着基础市场需求的逐渐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个别忽视产品质量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那些已经注意到并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的企业则不断扩大市场容量。依据ISO认证相关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的质量体系运作,并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使企业一直处于规范化的运作中,才能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 2.科技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真正的较量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新技术,不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能够拓展出新的市场领域,成为照明行业的领航者。近年来,一些照明企业通过不懈的学习,引进先进的生产与检测设备,以科技创新为主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高质量、新款式、符合广大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引领照明灯饰潮流。 3.经销商的支持是市场成功的关键。近年来,一些照明企业逐渐改变以前不重视经销商的不良意识习惯,在对与经销商的扶持力度、广告宣传、产品开发、品牌树立、经销商市场维护等方面均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他们为客户提供市场资讯、品牌制胜的解决之道,协助经销商提高区域竞争力,辅助他们成为当地市场的佼佼者,这些成功的营销策略最终达到产销商双赢和永续经营的结果,短期内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照明灯具行业较为正规的企业普遍采取大区域独家、小区域独家以及区域三种经销商制度,这三种制度各有利弊,但相对而言,大区域独家制度更容易与经销商分享发展的成果,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 二、中国灯具行业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中国灯具行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基础雄厚的行业,尤其国际市场上凭借其低成本、种类多、质量好等优势可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目前其市场营销水平却十分原始。 1.“坐销”仍是绝大多数灯饰企业最主要的销售方式。目前,国内的灯具企业大多依靠“坐销”的方式来销售产品,即没有主动建立销售渠道寻找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而是坐等国外客户自己找上门,销售方式十分被动。例如,在中山古镇的2 300家生产企业中,近80%的企业没有营销渠道,仅靠“坐销”完成产品的销售工作。2 000多家灯饰企业中,除了欧普、松本等几家生产标准灯具和光源产品的厂家拥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建立了国内的销售网络,大多数花灯企业基本没有销售队伍,更不用说建立海外销售网络了。 2.产品过度差异化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国内企业中,生产非标准灯饰的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灯饰款式的独有性和推出速度,而每一款灯饰的生产量都非常小,企业的生产线大量闲置而研发部门的试制车间却异常忙碌。另外,很多灯饰企业的品牌其实还是一个商号的概念,国外客户更多看重的企业的品牌,而中国的灯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化程度是相当低的,没有自己的品牌,与国外著名的灯饰企业,如意大利著名灯饰企业FORNZASI-ER,西班牙VIBIA,美国KICHLER等国际顶级灯饰品牌相比,产品的寿命很短。 3.灯饰产品的销售终端十分单一。目前,全国各地的灯饰经销商大都集中在建材批发市场中,或是在建材市场中的专业灯具批发市场里。工程销售的主要形式也非常粗放,往往是国内外客户根据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在当地灯饰市场购买或者直接到生产集散地看样订货。据了解,除了标准灯饰的终端形式较为多样外,目前非标准灯饰产品的终端几乎全部是在非正规的灯饰市场。正因为如此,很难让国外客户与灯饰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因而企业也就很难获得客户的忠诚度。 4.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成本竞争异常激烈。目前灯饰企业均集中于产业族群之中,灯饰产品是技术壁垒很低的行业,配件生产企业越发达,灯饰生产型企业的成本构成越透明。有经验的经销商到古镇采购时,往往先到灯饰配件市场走走,先摸清厂家配件采购底价,然后开始讨价还价。这样的透明的价格,企业很难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国际一些大品牌灯饰企业更多的是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等方面,不仅仅对产品样式,尤其是产品的材料方面的研究,从而使企业从源头上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由于国内灯具行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上存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使得中国灯具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着多重挑战。近几年来中国出口灯具产业发展较快,但出口灯具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自主品牌意识淡薄等“硬伤”,受国外技术壁垒多样化的影响较大。 三、灯具行业全新的营销模式探析――BDS模式 BDS――Br Direct-sale Chain-store,其基本运营方式是“以品牌卖场为基础的覆盖全国的连锁卖场销售网络”。BDS销售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以独有的厂家与卖场紧密合作的联营模式为基础,通过直接面向全国范围厂家的大量采购,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了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消费者从而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正规厂家的品牌货品。对于灯饰零售行业而言,BDS是一种全新的资源整合销售模式。 1.灯饰BDS的核心是联营模式。简单的说就是由经营品牌卖场的商家提供大型零售卖场终端,生产厂家向商家供应品牌灯饰产品,双方签订销售任务的一种厂商联营合作模式。灯饰BDS模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厂商关系,其联营模式的运作方式为:厂家直接供货并负责卖场内自身品牌灯饰零售终端的销售,实现了对终端的绝对掌控,而且厂家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把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动态与销售信息;卖场负责推动优良的大型品牌卖场建设,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制定全国连锁的战略规划,市场推广营销政策的执行,提供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及规范化的卖场管理。 2.灯饰BDS模式建立的是一个品牌灯饰连锁卖场。它注重在质量、价格、服务三个方面向消费者提供保障。质量保障体现在卖场销售的灯饰全部是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和检验的合格产品,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量采购,首先可保证灯饰的品类齐全,同时大宗采购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其次可以品牌灯饰厂家为基准进行充分的筛选,实现全国连锁卖场的灯饰品类战略规划;价格保障体现所有商品明码标价,更重要的是顾客在这里购买10个灯泡的价格可能就是卖场在全国采购100万个灯泡得到的折扣价格,在保障了厂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商品在市场上强有力的价格竞争;服务保障体现在向顾客提供专业的灯饰挑选、使用、欣赏等方面的咨询指导以及购买之后的送货、安装、调试等便利服务,使顾客购灯不再为安装等问题担心,实现轻松买灯,放心享受。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免去了顾客一切后顾之忧。 3.灯饰BDS秉承国际化大型连锁卖场先进管理理念。BDS内部运作吸取诸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业界翘楚的管理经验,中高层管理团队均由资深卖场经理人组成,内部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营方法保证了厂家产品效益在流通环节中的最大限度提升。至于厂家最关心的回款问题,BDS一般都制定详细的结款、回款等政策,并与厂家签订正式货款协议,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操作确保了对于回款处理的安全、及时。 四、启示 中国的灯具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提高品牌意识和服务,努力扩大产品知名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重重挑战,灯具出口企业仅仅在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品牌档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才能谋求本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类论文:家教类图书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 家教类图书日益细分的市场,拓展了图书的内容;清晰的目标市场,确立了图书的进入方式;准确的市场定位,凸显了图书的特色;多样的营销组合策略,促进了图书的销量。本文对家教类图书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希冀对家教类图书销售有所助益。 关键词: 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 营销组合 作为指导家长教育的好帮手,家教类图书逐年增加,这一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据CIP数据统计,2010年至2011年4月,共有250家出版社,申报了1484种家教类选题。”[1]经过细心分析,可从复杂的市场行为中找寻到其发展的路径和营销的策略。 一、日益细分的市场,拓展了图书的内容 基于多元异质论,家教类图书的消费者对此类图书需求呈多元化趋向,具有不同的质的要求。综观琳琅满目的家教类图书,细分的策略有如下几点。 1. 以人口为变量细分市场。对于家教类图书而言,以年龄和人生阶段作为策划选题,不仅使教育对象更有针对性,同时对消费者更有指导性,因此,这一方式成为此类图书常用的策略。以0岁为起点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较多的图书关注的是0~3岁阶段,如《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等著作。还有的图书针对0~6岁的幼儿教育。3~6岁作为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成长极为关键的时期,较多书籍关注这个阶段,如《3~6岁孩子教育的圣经:蒙台梭利教育法》等;针对学龄孩子,有1~6年级的家长必读书有《家长课堂》;针对7~12岁的学生的家教书有《初中三年决定孩子的未来》等。由此看出,以年龄为明确的细分主题更加符合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为家长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随着《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出现,各年龄段的家庭教育重点得到规范,0~18岁的五个阶段划分逐渐被人们熟悉,为以后以年龄为依据的家教书提供了分界线,使这一阶段的划分更规范、科学。 “性别细分也常见于图书营销领域”。[2]在家教类图书中,教育主体和客体基于性别的明显差距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父亲和母亲都将为孩子带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父亲不能仅仅满足于为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环境,同时也要用智慧和爱心帮助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基于此,《做父亲,不许失败的创业》等悉数登场。这些图书的相继出版,宣告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归位,充实和丰富了家教类图书市场,受到了全社会和各个家庭的重视。 就教育客体而言,男孩和女孩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方面的差异性为家教图书提供了新的方向,当当网中培养男孩的书有267种,培养女孩的书有215种。有的书籍将教育主客体性别交换,寻求对节点。如《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爸爸和女儿一起做的50件事》。这些书为母亲对男孩、父亲对女孩进行家庭教育提出建议。交叉的选题既拓展了此类题材的内容,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2. 以心理变量来划分。通过进一步洞察作为思想个体的读者,让营销者不仅从功能特征上出售图书,且在情感层次上寻求与读者更深的认同感。随着消费者的教育理念日趋理性化,购买动机也逐渐明晰,营销者的策划思路也日趋丰富化。于是,《优等生必备的学习法则》等针对家长希望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应付升学考试的心理;《我家走出四博士》适应了家长希望孩子成才,成就辉煌未来的心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强调了实用和高效的个性化教育,让千差万别的孩子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小众教育方式。《边过日子边教育》等传达了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贯穿了“环境育人”的环境教育理念。此类图书,重点分析了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实用心理、喜好心理,也就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心理实施了市场营销战略。 二、清晰的目标市场,确立了图书的进入方式 综观琳琅满目的家教类图书,虽种类繁多,但在进入市场时都针对了不同的细分市场,找准了不同的目标人群。就进入市场的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 密集单一图书市场。这种方式用一类图书主攻一种特定的图书细分市场,以市场补缺者的地位获得特定的收益回报。出版这类图书的出版社不以家教类图书为主营业务,但看到了这一潜在的市场,希望通过对小众的关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留守家庭教子经》。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更多的家庭注重对孩子艺术情操的培养和锻炼,怎样让孩子和家长更好地适应这一过程,很多书籍予以了关注。如《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聚焦了孩子的钢琴和绘画学习。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和英语的普及化,英语学习也被提上了日程,于是针对英语家教的书日益增多,《我陪女儿学英语》这些书都在近一两年出现。采用密集单一市场策略,虽在市场中容易找到空白点,但有时缺乏相应的多个市场协同竞争的经验,经营风险较高。 2. 产品专业化模式。近几年,家教图书的系列化趋势明显,这种策略用一类图书占领不同的细分市场,利用比较优势服务于不同的读者群。这一策略的运用,使得图书企业可以在特定的图书领域树立良好的信誉。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系列丛书的出版上。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打造的“智慧父母自修书系列”主要包括《让孩子做最棒的自己――因材施教成功教子的66个方法》《左手“赏识” 右手“挫折”》《把话说到孩子心窝里》。一系列图书的推出确立了该社在家教类图书中的佼佼者地位。系列化对家教图书销售的增加、品牌的塑造、成本的节约、出版效率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作用,所以很多出版单位在出版家教图书时,非常重视系列化出版。 3. 市场专业化模式。此类目标市场的选择,关键是要找到同一类消费人群,然后提供满足各层次需求的家教图书。《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从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美术和英语学习五方面,系列地挖掘了妈妈在教育孩子上的能力。2011年8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Wow!原来美国妈妈这样教孩子》等系列图书,让中国的妈妈在教育上开阔了眼界。和其他模式不同,这类模式强调的是对目标人群文化需求的全面满足,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使消费者可享受到“一站式购物”所带来的满足。采取这一模式,对出版社的市场开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助于和目标市场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培养较高的消费忠诚度。 三、准确的市场定位,凸显了图书的特色 家教图书市场中,只有个性鲜明、诉求点独特的产品信息才有可能被消费者接受,也只有定位清晰而独特的家教书才能产生有效的销售。就家教类图书而言,一般采取的定位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 产品特色定位。随着家教类图书竞争的激烈,图书必须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孩子从小就有商业头脑,既对孩子是一种实用的技能,又契合家长的心理。于是,财商教育、理财教育类家教图书把握了这一现实,进行定位。如《教孩子提“钱”布局》等书,阐述了各年龄段孩子的理财教育方法。此类图书,大都采用上文所谈到的密集单一图书进入家教图书市场,找准了细分市场,确立了书籍的特色,适应了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把握其需求,进而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2. 竞争者定位。家教类图书竞争激烈,有的图书定位就与竞争者联系。目的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2011年的家教图书市场,前有虎妈,后又狼爸。一月《虎妈战歌》刚刚登场,六月狼爸《北大,我的兄弟》紧追不舍。相似的教育模式,相同的选题,争议的教育理念,既让两书成为竞争对手,又让其因为敏感的话题受到舆论和大众的关注,同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有竞争定位的,就有回避竞争的。这类书籍的定位,与竞争者的同类书不同。这类书籍避开大家热议的话题,寻求自身的特色。如《骂孩子的艺术》《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等。这些选题,既避开了家教类选题的热门话题,又把握了家庭教育的个性和细微之处,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为寻求市场的突破探索了路径。 四、多样的营销组合策略,促进了图书的销量 1. 争议话题,促进产品销售。在琳琅满目的家教图书市场,“一般的图书广告信息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湮没,难以引起读者的有意注意,于是,制造图书新闻热点,吸引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主动报道,让图书信息以新闻方式进入读者视野,便成了营销策划的重头戏”。在2011年的家教书中,《虎妈战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以民主、自由、平等著称的美国,作者却采用了家长负责制的教育方法,信奉严厉的教养,不向孩子妥协,由此,作者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并登上了《时代周刊》。“中国狼爸”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最后在严厉的管教下,孩子都成功了。这样的教养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如出一辙,而与现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书籍话题的敏感性引发了强大的争议性,由此引发了电视媒体的关注和网络的大讨论。央视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及很多地方电视台都给予关注,并参与讨论,这无异于推波助澜,使这两本书成为2011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教书。 2. 媒体互动,联动出击促销。在多种媒体交互时代,利用大众的媒体依赖情结,通过立体式的轰炸,让读者了解图书媒体传播是流程中的关键点。家教类图书在这点的运用上也非常重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因在报纸上做连载,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然后在当当网上发行量飞涨,之后五星排行榜的推波助澜,使该书很快占据了当当网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之后,该书在网络、报纸、杂志连载,利用媒体的互动,打开了销量。 3. 概念营销,引发多元教育理念。概念营销“实质就是用一个或一组概念去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共鸣而促成消费”[3]。在家教类图书市场中,概念营销不仅是一种时髦,而且是根植于消费者心理的消费方式,很多书籍都通过成功运作根植于读者心灵的阅读概念,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欲求及购买行为。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完美沟通、养心教育这些概念常常被运用在家教图书中,而好妈妈、好爸爸、虎妈、狼爸等概念的出现,又给家庭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让消费者在传统教育理念和与现代教育方式中深思熟虑。哈佛女孩、哈佛男孩、北大兄妹、清华男孩等概念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如获至宝。纵观市场上的家教图书,很多都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总结与概括。通过对概念的提炼,为消费者传递新的消费观念、变化趋势和教育标准。 4. 网络用力,激发购买热情。借助互联网、数字媒体进行营销是家教类图书畅销的重要因素。很多知名网站如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图书频道的育儿栏目中将图书展示推广的功能与实时销售功能结合在一起,宣传与促销效果都非常明显。与实体店相比,网络上的家教图书促销力度相对更大。网购的便捷、实惠,也使一些家长用打包的方式一次性购买数本图书,“悦悦书店”、皇冠店“书迷乐园”等网上书店的红火,就是一个证明。 5. 作者营销,名家助力。作者是图书出版中最为重要的品牌。出版界关注图书作者的明星化,作者也看重出版社的品牌,以期获得更好的市场回报。家教图书这几年也开始关注作者营销对书籍发行的重要性。有的图书营销在新书的新闻会就做足了文章。如《所以,北大兄妹》新书见面会时,邀请了正忙于新作品《楚汉传奇》的高希希光临现场,同时,高希希还为此书作序。此书发行之时,正值父亲节前夕,作者还向农民工父亲代表赠书,希望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能够看到这本实用又精彩的好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由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推荐。在书籍有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后,作者到各地做亲子讲座,同时,在出版一年后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和作者见面会。此后,作者尹建莉曾做客《面对面》《读书》等节目,还在凤凰视频、搜狐视频等频频出现,和受众做了很多面对面的沟通,既传播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又为自己作品作了很好的宣传。作者因写书成为名人,借助名人效应有效地推介和宣传相关作品,作家和出版社合力推进,也是家教类图书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市场营销类论文:天津市艺术类培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艺术培训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由此各种经营性的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行业,拥有较大的需求和消费市场。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艺术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天津市艺术培训市场中的问题,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营销4p组合的角度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关键词:艺术培训;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扩大市场份额,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之处。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公司都要做好营销策划,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营销策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一、天津市艺术类培训市场发展现状 (一)艺术类培训机构竞争激烈,但普遍质量不高 目前,天津艺术类培训市场各机构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伴随客户对培训需求的快速增长,培训机构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0余家,各高校都有对外的培训中心、成教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从事社会培训的机构,以每校1家计算,约50余家。外地驻津培训机构包括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机构等将近100家。总计约有1700多家机构从事非学历性质的各类培训工作。 (二)国外艺术类培训机构加快进入天津培训市场的步伐 天津艺术类培训市场中的国外艺术类培训机构在天津的比例达到了10%,虽然数额不多,但由于国外培训机构的加入带来了一些国际化培训方式,也提高了天津艺术类培训市场的培训环境。 (三)艺术类培训市场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艺术类培训偏重实践,技能提升明显。它的培训项目必须体现实际操作性特点,但目前此很多培训机构更多针对理论知识,受训者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使得市场的认同度下降。提升培训市场,关键是课程体系的革新、训练方式的实操化、考核方式的实践化,否则培训的实用性就得不到市场的最终认同。 (四)传统意义的公开课市场明显下降 由于很多的艺术类培训市场的市场基础薄弱,客户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前几年兴起来的免费公开课在市场推广中的效果越来越差。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公开课的同质化严重,课程质量不高,讲师水平不高。 二、天津艺术类培训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一)产品策略 1、深化挖掘现有产品 目前的培训对象过于单一。市场中每一个潜在的客户都应当是我们挖掘的对象,而不因仅仅局限于参加高考的学生。将艺术培训对象扩大,将3至15岁的幼儿、少儿加入到我们的招生对象中。同时,针对,社会上目前流行的艺术跨界现象,推出综合类的艺术培训形式,即授课课程不再单纯拘泥于某一种单一音乐形式,向学员提供混合形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教授2至3门艺术培训课程。同业可以在不增加师资力量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开发创新新的产品 艺术类培训市场培训内容包罗广泛,比如戏曲专业、戏剧专业、舞蹈专业、诗歌专业、表演专业、说唱专业等方面该校均未涉及。而人们群众的文化追求是广泛的,基于上述分析,如果开拓上面讨论的专业中的一种或几种(戏曲专业、戏剧专业、舞蹈专业、诗歌专业、表演专业、说唱专业),那么取得的市场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二)价格策略 我们提出的金子塔式的价格分级策略为,其自顶向下的分布分别为:钻石级、白金级、黄金级、白银级、VIP级、普通级。具体的分级价格策略方案为: 1、钻石级 钻石级会员采取按需服务,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为用户量身定做符合其自身潜质的艺术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为学员提供与国内外、海内外该领域知名艺术专家零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针对其在自我练习中,遇到的各类困扰,提供7*24小时全程服务。真正做到顶级的服务与钻石级的价格收费相匹配。 2、黄金级 黄金级会员采取按需服务,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针对其在自我练习中,遇到的各类困扰,提供7*24小时的全程服务。 3、白银级 白金级会员采取按需服务,预约提供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针对其在自我练习中,遇到的各类困扰,提供工作日、工作时间的全程服务。 4、VIP级 白金级会员采取按需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 5、普通级 普通级会员提供基本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 (三)渠道策略 1、微薄推广渠道 微薄本省具有成本低,推广效果好,面向的受众集中在4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符合艺术培训市场的潜在客户人群范围。微薄推广还能提供动态化、实时化、图形化的功能,可以满足亟待参与艺术培训人群的多层次需求,在其他艺术培训类学校未开展此类推广渠道的前提下,如果采用此推广模式,必然会带来轰动性的效应。 2、自主域名网络推广渠道 随着网络应用的推广,固定域名的网络应用服务已经从潮流产品变成公司与外界交流的必需品,必须尽快解决此短板问题,实现亟待参与艺术培训人群通过网络搜索该校服务的功能。同时,开通网络服务,也能解决学员课后,在线复习课程的作用。 (四)促销策略 1、季节性促销策略 季节性促销策略主要是指由于目前主要针对艺术类高考培训提供服务,所以其教学就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在每年的艺考之前的4个月为生源高峰时段。而在其他时段,生源又相对不足。如何解决此问题,解决淡季不淡的问题。 2、发展型促销策略 发展型促销策略主要是指在招生过程中,对于以团体(多于1人)形式报名的报名者,采取一定比例的优惠措施。 3、稳定性促销策略 稳定性促销策略主要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对于学校出现的意外失误、非故意性失误、以及由于不可控力造成的教学缺席和延误等,以及由于学生个人原因造成的教学缺席和延误等,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从而实现在校培训人员不中途退学,不因为学校的无意识错误中途退学。 4、维系性促销策略 维系性促销策略主要是指对于明确要退出培训的学员,采取将其剩余学时优先转让给其同学或者朋友的促销方案。 三、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中,如果能够采用高级SWOT分析方法,对公司发展战略制定采取更为定量化的分析工具,将对我们提高战略制定的精准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能再多考虑一些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可能得出的结论会更加有效,从而对指导我们认清艺术培训市场,发挥更大的效果。最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考虑采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基于抽样调查数据的计量模型回归分析,从而将我们的研究水平与层次进行提升。希望,后来人,能够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由中央政府拉动国内建筑业改革,其中包括了房产、商用办公楼、工厂建筑、高架桥等等。迅猛发展的同时,质量把控也逐步得到重视。而影响质量的关键就是建筑材料,对其加强检测,保证质量是很重要的。本文先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质量问题,然后提出了质量把控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把控方法 建筑业已经并入我国三大产业,随着建筑业的突飞猛进,质量把控方面也值得担忧。建筑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点:①开发商竞标获得开发产权;②雇佣工程队施工;③建筑材料来源;④相关部门质量监督。在这当中,建筑材料来源可谓重中之重,它影响到了建筑的使用寿命还有人生安全,所以在建筑材料方面,相关监督部门必须得严格把控。 1建筑材料质量问题 1.1建筑业现存问题 从国家大力改革建筑业开始,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投入地产开发,市场竞争导致了竞标高价者得,中标的开发商为了将利润最大化,便寻思着从施工队和建筑材料方面下手。施工队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在房屋建筑中进行作业时,既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职业道德,也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现实中,很多从业人员由于实际经验、从业能力、工作态度等差别,造成过程出现较大偏差,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安全。 1.2建筑材料检测现状 改革开放后,建筑材料长久以来的检测方式基本都是使用传统的手工填表,人工统计的方式。这对于检测人员需要极大的要求,往往几次检测下来,总会出现各种遗漏、重复、误差等情况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已逐渐代替人工手动来负责记录,其优点在于可以大量储存信息,不会出现遗失、出错。在计算误差时,也可以准确无误的得出正确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人工运算出错的概率。还有就是开发商在对材料进行采购时的无计划,材料分类不仔细,容易造成混堆现象,在工地管理上也存在不到位之处。比如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往往因为天气原因,出现受潮和锈蚀时,那么这些建筑材料就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性质,这对质量检测增加了难度,对重复抽样加大了误差。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因为前面材料堆放分类的不够仔细,往往很容易导致后面的漏检、遗漏等情况发生,使不符合规格的材料被当作合格材料使用,这样将造成极大的安全质量隐患。 2建筑材料质量把控解决措施 2.1建筑材料进场前的检测 建筑材料品种繁多,不说各种不同材料,就连同类材料在形状大小、规格参数上也有很多区分,所以在进场使用之前,一定要先进行检测,做好同种材料的分类,依次分辨检测不同类型的材料,以达到第一轮的把关效果。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测,其检测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材料质量安全得规定。无论是进场前的检验,还是进场后的重复检测,都要做到多多益善。比如天气对建筑材料的影响元素也不能忽视,因为建筑材料一般会大批量的入场堆放,检测上所花的时间也不是一蹴而就,所以根据现场环境温度与湿度,还有堆放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前后多次检测的稳定和差异性。建筑材料中,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需分批检测其稳定性、凝结时间和细度、还有凝结后的强度,以保证没有漏网之鱼。接着便是对于所用金属材料,需根据材料的规格型号,对材料本身的各种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如抗拉伸性、延展性、抗冲击性等性能进行检测。建筑材料入场前主要针对两个方面进行检测:①材料的外观、尺寸、性状、数量等;②材料质量的书面证明文件仔细检查,建筑材料在检验的方式上也很多,分为一般送检、见证抽样送检、不合格复检和监督抽检等程序。当材料进场出现复验不合格时,允许重新提取双倍材料进行复检,必须在相关单位监督下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如若仍旧不合格,那么该材料必须得就地封存,不得投入使用,在相关部门监督下,由专业人员处理掉不合格材料,以免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中,危及建筑以及生命和财产安全。 2.2建筑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把控 在材料进场后,还得依旧对照规定进行检测验收,质量监督员在日常监督检查和工地巡查时,应将建筑材料进场复验情况作为重点对待,入场的建筑材料必须与提交的资料清单进行仔细核对,这当中包括了种类、型号等数据规格。每次检查过程中,对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型号材料,是不是按照正确方式进行分别放置,检查无误后,方可避免拿错用错。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好的管理材料,并且对于今后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有很大帮助。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做好登记在案,并报告相关监督部门。 3结束语 建在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中,一定要严格审查,层层把控,环环相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控制建筑材料质量,降低建筑材料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同时也需要建筑过程中各单位的共同配合,共同严把质量大关,这样才能够杜绝建筑质量风险。 作者:赵宇晗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建筑材料论文:谈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摘要: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工程施工之前就要对各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建筑材料检验的结果关系到建筑材料是否能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也就间接的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生影响,因此,建筑材料的检测结果在建筑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材料的检验结果可能出现偏差偏差,本文就是针对目前建筑材料检验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了更好的保证建筑材料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作出努力出努力。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1建筑材料检验的现状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现代施工史上的一次重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发展。从此以后,改革开放的20年来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建筑行业一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来来,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已经处于了世界领先行列。但是在建筑行业欣欣向荣建筑行业欣欣向荣、逐渐发展的基调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音符,比如多次出现的楼脆脆、楼歪歪事件,不仅给我国的建筑行业造成负面影响筑行业造成负面影响,更是危害到了人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全。不能否认,这些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不合格建筑,跟建筑材料的质量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料的质量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由此可见,建筑材料的质量对建筑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对于建筑材料的检验,也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兴起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兴起,建筑材料检验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检验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检验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术逐渐走向成熟,检验的方式也逐渐丰富,并且成立了一大批相关检验机构相关检验机构,主要包括企业性质的检验机构、监督检验机构以及科研院校的检验机构以及科研院校的检验机构。企业性质的检验机构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独立存在的方检验机构独立存在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验,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安全,目前这一检验机构在业内占有较大份额较大份额。监督检验机构是由各地政府成立或者批准成立的检验机构检验机构,这种检验机构成立时间不长,检验水平有限,工作效率地下效率地下,但由于是政府部门,具有天然的优势地位,目前处于行业垄断地位于行业垄断地位。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科研院校也纷纷建立起检验机构院校也纷纷建立起检验机构,通过这一方式增加院校财政收入入,科研院校的检验设备往往比较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场竞争力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建筑材料检验结果的关键因素 2.1环境因素影响检验结果 环境中温度的高低环境中温度的高低,湿度的变化都会对建筑材料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结果造成影响。由于建筑材料大多数化学产品,因此,温度与湿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都会对建筑材料的质量产生十分大的影响。当环境中的温度较高时环境中的温度较高时,建筑材料的强度也会随之升高;温度降低时低时,建筑材料的强度也会下降。环境中的湿度对于建筑材料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料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以建筑材料中最常见的水泥为例,环境的湿度较大时境的湿度较大时,水泥很容易受潮发生反应,从而水化硬化。 2.2检验手段不正确影响检验结果 不同的建筑材料检验手段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检验手段不同,对待特定的建筑材料,也要有特定的检验方法要有特定的检验方法。及时是相同的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作用不同使用作用不同,检验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例如对于水泥的检验主要是检验水泥的安定性与强度等验主要是检验水泥的安定性与强度等,但是在建筑装修装饰类工程中类工程中,还应该对水泥的凝结时间进行检验。 2.3设备落后影响检验结果 由于检验设备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检验设备的成本相对较高,许多检验机构不能及时的更新设备的更新设备,已经落后过时的设备没有淘汰,在检验过程中仍然使用然使用,这类设备一般使用时间比较长且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养到有效的保养,容易出现检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另外这种陈旧的检验设备自动化程度比较低陈旧的检验设备自动化程度比较低,需要依靠人为辅助来完成检验过程成检验过程,与全自动的设备相比,更容易在检验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出现差错。同时,建筑材料的日益增加也需要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断更新,用过时的设备来检验新出现的建筑材料,无法满足建筑材料质检的要求筑材料质检的要求。 2.4工作人员的素质影响检验结果 检验机构中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与思想素质都会对建筑材料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材料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有的检验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对于检验设备的操作流程不熟悉于检验设备的操作流程不熟悉,在利用操作仪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时容易出现偏差进行检验时容易出现偏差。有的检验人员自身的思想品德低下下,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工作责任心,对待检验工作敷衍了事,甚至虚报检验结果甚至虚报检验结果,这样的工作下产生的检验结果不会对建筑施工起到一点的作用筑施工起到一点的作用。 2.5其他因素影响检验结果 在建筑材料的检验过程中在建筑材料的检验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因素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结果产生影响。比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检验方式大多是采用抽查检验的方式抽查检验的方式,抽查具有随机性,这样抽样调查产生的检验结果不能代表整批材料的质量结果不能代表整批材料的质量。而现实中也经常出现施工方将合格的材料送去检验将合格的材料送去检验,但是施工过程中却以次充好的事件件。另外就是对于误差数据的处理,在检验过程中允许小范围的误差存在围的误差存在,但是超出范围的误差必须要重新进行检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完善建筑材料检验的措施 3.1科学的检验手段 科学的检验手段能够更好地保证建筑材料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性。科学的检验手段体验在许多方面,例如在取样阶段,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大,要想把所有材料都检验一遍显然是很不现实的有材料都检验一遍显然是很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选用抽样调查的检验方式选用抽样调查的检验方式。抽样过程中,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准确性,要严格按照抽样选取的步骤来进行,抽取的样品要具有典型的大众代表性具有典型的大众代表性,这样的检验结果才能代表大多数建筑材料的质量筑材料的质量。 3.2及时更新检验设备 检验设备对检验结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检验设备对检验结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有的设备都一样备都一样,长时间的使用或者没有很好的保养,都会产生老化化、灵敏度和精确度下降的情况,因此,对于检验设备要注意维修与养护维修与养护,对于落后的检验设备要淘汰旧的,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验设备,检验设备的种类要齐全,以便对不同的建筑材料进行检验检验。 3.3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能够更好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性。检验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大量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培训工作人员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熟练度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熟练度,只有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还应该加强对检验人员思想素质的教育强对检验人员思想素质的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细心的工作保细心的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宗顺纪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验方法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筑材料的质量关乎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因此,对于建筑材料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可少的环节。建筑材料检验是评价建筑材料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建筑材料种类的不断增加断增加,建筑工程的各项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于建筑材料检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人通过研究现在建筑材料常用的几种检验方法法,分析了目前建筑材料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材料检验方法的改善提出了建议,为建筑材料检验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检验方法;优化建议 1常用的建筑材料检验方法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十分重要十分重要。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就要求必须做好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料的检验工作,通过科学的检验方法,判断建筑材料的合格与否否,能否运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质量。 1.1建筑材料常用的检验方法 ((1)抽样检验抽样检验。由于建筑施工中用到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多,且数量都比较大,要想对这些建筑材料全部进行质量检验显然是不现实的显然是不现实的,抽样检验的方式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检验方法验方法。对于建筑材料的抽样检验,要根据建筑材料的生产批次进行批次进行,抽样的产品必须是同一批次,其生产时间、尺寸、等级都要相同级都要相同,这样才能保证抽样产品所具有的代表性。((2)外观检验外观检验。外观检验,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建筑材料外观的观察外观的观察,对建筑材料的尺寸、品种、标志等方面进行检验,这种外观检验主要是查看建筑材料的外在是否存在破坏的现象以及外观是否存在质量缺陷的问题象以及外观是否存在质量缺陷的问题。((3)有损检验有损检验。建筑材料大都是化学成分构成的,只通过外观检验的方式外观检验的方式,无法对简直材料的内部质量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的认识,这就需要通过有损检验来进行。有损检验是指的通过建筑材料的整体或者包装过建筑材料的整体或者包装,利用相应的检验仪器,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料的质量,主要是建筑材料内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以此来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此来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4)无损检验无损检验。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检验设备也不断地更新更新,检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的检验设备,已经可以做到对某些建筑材料的无损检验做到对某些建筑材料的无损检验。无损检验具体指的是在不破坏建筑材料的前提下破坏建筑材料的前提下,利用超声波等先进技术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的质量进行检验。 1.2建筑材料的检验项目 一般对建筑材料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般对建筑材料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检验结果方面的检验结果,关系到建筑材料是否能够应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的施工中。((1)对水泥进行检验对水泥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水泥凝结所需要的时间,凝结后的强度与韧性等凝结后的强度与韧性等。((2)对钢材进行检验对钢材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钢材的抗压性、重量偏差以及钢材的韧性等以及钢材的韧性等。((3)对混凝土进行检验对混凝土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混凝土的表面密度、防水性水性、防冻性、强度等。((4)对防水材料进行检验对防水材料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防水材料的防水性能、干燥时间干燥时间、材料的延伸性能等。((5)对细集料与粗集料的检验对细集料与粗集料的检验,主要是检验其密度、颗粒含泥量和压碎值指标等泥量和压碎值指标等。 2建筑材料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建筑材料的检验不够重视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存在对建筑材料的检验不重视的问题重视的问题,即使设立了专门的检验部门,在检验过程中大多数只是对建筑材料的数量数只是对建筑材料的数量、重量等进行检验,忽视了对于建筑材料质量的检验材料质量的检验。也有些企业为了尽快开始施工,对建筑材料送交检验时料送交检验时,选择合格的材料,但是在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经常是偷工减料的建筑材料经常是偷工减料的建筑材料。这些问题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安全造成很大影响。 2.2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较差 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现今建筑行业虽然发展迅速建筑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还是较少,专业素养较差专业素养较差。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较差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检验过程中操作程序不标准,对待检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重视待检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重视,甚至虚报检验结果等。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验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必须引起重视起重视。 2.3检验手段单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水平也在提高,建筑材料的品种不断增加种不断增加,用于建筑材料生产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多,对于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与检验设备也在不断地优化与更新筑材料的检验方法与检验设备也在不断地优化与更新。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大多数的检验机构还在使用传统的人工检验方法统的人工检验方法,检验设备也大多是落后过时的仪器。这种传统的人工检验方法种传统的人工检验方法,由于检验过程过于繁琐,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检验量的工作人员进行检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陈旧的检验设备无法完成对某些新兴建筑材料的检验验设备无法完成对某些新兴建筑材料的检验,给检验工作带来了困难来了困难。 3对建筑材料检验方法的优化建议 3.1对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 建筑材料的质量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建筑材料的质量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必须要重视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检验视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检验,对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督。从建筑材料检验的取样,到最后的得出检验结果,都要请上级部门或者监察单位进行全程监督上级部门或者监察单位进行全程监督,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到施工中的建筑材料进入到施工中。在检验过程中,每个检验环节责任都要确定到个人任都要确定到个人,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追踪。 3.2加强对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 要加强对于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要加强对于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在检验人员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拿到上岗资格证的才能入职能入职。对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检验人员,要经常开展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技能知识培训,培养他们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检验方式方法,增加其对于检验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加其对于检验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与工作责任心会责任感与工作责任心,保证检验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工作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 3.3规范检验手段规范检验手段,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保养维修 在检验过程中在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中规定的步骤与方法进行检验法进行检验,检验的环境也应该受到严格监控,对于检验中出现的误差数值现的误差数值,超出规定范围的必须要引起重视,追究到底。对于检验设备要定期进行维修与保养对于检验设备要定期进行维修与保养,还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检验仪器检验仪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冯丽英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 建筑材料论文:磷石膏在建筑材料的应用 摘要:在进行湿法生产磷酸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其不仅会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而且长时间的堆放还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从而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可以把磷石膏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转化为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现对磷石膏在建筑材料中的具体应用给予介绍。 关键词:磷石膏;建筑材料;应用 磷酸在农业、工业、医学和食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进行磷酸制取的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磷石膏,化学分子式为CaSO4•2H2O,其中还含有游离磷酸、氟化物、磷酸盐、P2O5等杂质,从而在堆存过程中难免会诱发环境污染。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开始尝试对磷石膏进行改造,使其转化为建筑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磷石膏带来的污染,而且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磷石膏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1.1用作建筑胶结料 实际上,在进行建筑胶结料生产过程中,磷石膏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煅烧后可以按照预处理条件的差异划分为α和β两种类型的半水石膏,其能够代替天然石膏制造墙板、瓷面装饰材料、石膏灰泥、加压石膏纤维板、建筑腻子及装饰吸声板等建筑材料。上述所提及到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是指先对其进行水洗,然后借助一定的手段出去其中的可溶性氟、酸、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等,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不仅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以用未处理的粉煤灰、石灰、磷石膏及其他材料根据一定的比例制作成一定浓度的料浆,注入预先设计好的模具中成型,然后经过蒸养、脱模、烘干、自然养护等操作就可以转化为成品。该方法所得到的新型胶结材属于水硬性胶结物,其是以硅酸钙凝胶为粘结剂,以三硫型钙矾石为基本结构骨架,主要用于建筑吊顶或内隔墙板等非承重结构内隔墙板。 1.2用作水泥缓蚀剂 如果把未经预处理的磷石膏直接进行水泥的生产,将会导致水泥的凝结时间存在过短或过长的现象,而且还会对水泥的早期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石膏下料仓出现结块堵塞现象,很难在现代化的水泥生产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把石灰、磷石膏混合陈化,然后在107~170℃条件下对其进行20~40min的焙烧,最后把焙烧后的物料进行高压成型机挤压处理,就可以得到与天然石膏相似的球状或块状形态,其不仅满足了现代水泥工艺的生产要求,而且能够实现连续稳定的生产,有效的提高了水泥的质量。用磷石膏生产的水泥缓蚀剂具有强度高、水分低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取代天然石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能源和水泥成本,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该方法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焙烧,而且焙烧设备需要进行较大的投资,从而无形之中增加了加工成本,尤其是在进行磷石膏粉焙烧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发二次污染,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预防和解决。 1.3用作墙体材料 1.3.1磷石膏烧结砖该建筑材料一般是用磷石膏作为主要的生产原材料,并将所需要的外加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入其中,通过混合、成型、烧结就可以得到磷石膏烧结砖。其与普通黏土砖的制作工艺一样。但是,与黏土烧结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块磷石膏烧结砖的成本可以下降30~45%。目前,山东红日集团就是以磷石膏、煤渣、页岩为主要原料来进行磷石膏烧结砖的生产,其一般需要将焙烧温度控制在800℃左右,预热温度控制在200~500℃,随后进行4~5h的自然冷却之后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磷石膏烧结砖。1.3.2磷石膏免烧砖作为房屋建筑用砖,磷石膏所具有的抗压强度满足了《粉煤灰砖》(JC23922001)中所制定的强度指标。而磷石膏免烧砖是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工艺,其主要是把磷石膏、外加剂及活性剂(粉煤灰或高炉矿渣)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通过蒸养、自然养护制作而成。上述方法虽然可以对未预处理的磷石膏进行直接的使用,但是存在后续工艺复杂、磷石膏使用量小、能源耗费量大等缺点。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选择把未处理的磷石膏作为主要原材料,同时辅以一定量的沙子和添加剂,然后混合均匀后进行配料、混合、粉粹、成型、自然养护等环节就可以得到抗压能力在5~30MPa的磷石膏免烧砖,如果将无机和有机的粘结剂添加之中,也可以使其成型压力达到40MPa。由于该方法是一种免蒸养、免煅烧的生产工艺,因此在磷石膏免烧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结束语 如今,虽然对磷石膏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开始从“以储为主”逐渐转化为“储用并举”,有效的提高了磷石膏的有效利用率。目前,我国加大了磷石膏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如用作建筑胶结料、用作水泥缓蚀剂、用作墙体材料,但是由于部分磷石膏的生产工艺复杂、经济附加值不高、产品质量不达标,从而无法在建筑行业大面积的推广,因此需要对磷石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其成为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材料。 作者:李燕 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的关键问题分析 摘要:实际开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时,一定要对各种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而做好这项工作,则意味着必须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开展严格的监管工作,包括入场检查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检查等各个方面。作者深入的分析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并制订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筑材料;材料检测;质量控制 现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建筑行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也有了飞速的发展进步。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内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一味追求利益、检测工作不严格、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等,这使得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分析之前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我国建筑材料检测行业的现状,其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各种质量不达标的建筑原材料流入施工现场;②行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不到保证;③检测建筑原材料的方法不够多样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很大的威胁。 1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 1.1检测试验项目 水泥检测:在进行水泥的检测工作时,一定要按照我国的《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文件和文件上的各个细节对其强度、安全性、细度以及凝结时间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需要对颗粒级配、含泥量、密度以及泥块含量等都进行严格的检测,若使用大于或者等于C35的混凝土作为压指数,则需要保证使用的疏松骨料有良好的坚固性,并且需要对活性骨料开展活性试验,采用细骨料的混凝土作为例行检验的项目,包括内容分级、淤泥以及粘土块。包括海砂或砂的氯离子污染。不仅如此,还应该根据各种原材料性能的差异,使用最适宜的检测方式。 1.2增加检测项目 我国的混凝土检测工作通常要按照以下标准来执行:①《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并且要对混凝土及相关物品进行试验,包括泌水、配合比分析、凝结时长等多个方面,现今还增加了A1增实因数检测方法。②《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还要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检验,新近增加项目有静压弹性模量、立方体抗压、养护、轴心抗压、静压弹性模量试、劈裂抗拉、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圆柱体试件的制作、劈裂抗拉强度验等。 1.3为更好的避免 各种质量通病问题的发生,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强制性检测。在实际开展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杜绝劣质原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并且要结合设计方案上的有关规定以及质量检测机构的相关标准,对各种需检测材料分别进行检测。进行质量检测工作时,还需要结合各个地区气候、地质等的差异确定检测方式。强制性检测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主体结构、混凝土砌块以及铝合金门窗等重点部位。 2建筑材料检测环节 2.1样品管理 一定要对各种样本进行妥善的保存,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检测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科学、高效的开展样品的接收、传输、存储以及处理工作,并科学高效的控制各个工作步骤,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样品的代表性以及安全性,促进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取样试样 要想保证样本有较强的代表性,则需要在用一个材料的各个位置选择指定数量的样品,且材料的规格一般是在60t之内。除了要保证抽样数量的科学性,还必须采样的位置以及数量都符合要求。样本对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很多的影响,样本数量过少时,测量误差会大大提高,结果还可能完全相反,因此一定要科学严格的进行抽样工作。 2.3数据处理 只有在对各种检测数据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保证各项工作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这样可以很好的保证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以及可信性,更好的提高服务的质量。进行数据处理和检测工作时,一定要保证数据计算、分析测试数据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保密性等各种性能。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实际检测工作中,即使是同一个标本,也可能会获得不同的检测结果。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要科学的安排试验过程中各种物料的取舍。不仅如此,在计算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强度平均值时,一定要使用最为科学的数据取舍方法,并且要保证计算结果符合《数值修约规则》(GB/T8107-87)并且其尾数要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法”进位,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保证位数的有效性。 2.4结果质量控制 要使用科学的方式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测,这样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要想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检测能力,还要结合规定的条件,必须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样本。 2.5试验误差 必须严格按照行业有关标准来进行试验检测工作,可是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以及技术水平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还会受到材料匀质性、设备材料性能以及工作环境等的影响,这便会使试验结果之间出现偏差。试验偏差通常有下述几类:一组试件有误差,如果这一误差并没有超过规定的水平,则不需要进行处理,否则就需要重新再次进行试验。比如,进行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时,如果偏差超过了规定值的15%,这一组实验也需要重新进行。②在获取到一个样品之后,可以把其分成两个或者是三个试样,并且使用同样的工作方式完成试验,最后分析比较两个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异,防止产生再现性误差。在试验过程中,通常需要把水泥、刚才等匀质性较好的材料两等分,分别将这两份样品递交给当地质检机构和本单位,对两次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在误差较大时,要第一时间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进行改正。每年都需要开展1~2次试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试验的质量。 3结语 综合本文论述,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时,一定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要想保证建筑材料的高质量,就一定要严格开展建筑材料的前期检测工作。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新型检测技术层出不穷,我国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也制订了标准、规范、法律、准则等来约束这项工作的进行,我国建筑行业市场越来越规范,这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史国权 单位:张掖市建筑管理总站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类课程教学与管理 摘要:分析了建筑材料类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高职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经过我系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响应专业要求;改革考核办法,丰富教学形式;紧跟行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引导优秀学生,提升整体效果等应对措施,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院;建筑材料;教学与管理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占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6%,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以技能教育为本位,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2]。建筑材料是高职院校土建大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3],其教学目标是系统阐述建筑材料的标准、选用、检验、验收、储存等知识,介绍建筑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专业开设了建筑材料课程,而各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各异,这就需要实行建筑材料类课程探索分类教学。建筑材料是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不断涌现,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建筑材料类课程,包括建筑材料,建筑与装饰材料,安装工程材料,道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建筑材料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程定位模糊高职的建筑材料课程缺乏清晰的定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做减法,模仿本科的教学方法,直接去掉理论比较深奥的章节。而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相当多的老师仍然是中职的惯性思维,照搬中职的教学模式,理解为高职就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做加法,就是把中职讲的内容再深入,再细化一点就可以了。显然,这些课程定位都是不正确的。同时,必须认识到,高职教学也不等同于企业培训,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求生的手艺,而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岗位技能,并具备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开设建筑材料课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类:①材料类,如材料工程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检测等,这些专业是以建筑材料生产,检测为就业方向,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②技术类,如建筑工程技术,质安,工程监理等,这些专业学生在工程中需要使用材料,控制施工质量,需要强化国家标准的学习。③管理类,如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材料供应与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需要学会管理材料,侧重掌握材料的性能及储存。④艺术类,如建筑设计,装饰工程,园林设计等,这些专业应重点掌握建筑材料的艺术性,装饰性;⑤选修类,如工程英语,法律事务,工程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只需知晓相应的建筑材料品种。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特点,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2)教学资源匮乏历年来学生的教学反馈都是建筑材料需要记忆知识点太多,太散,内容枯燥,考试成绩不理想。经过调研发现,教学资源的匮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高职基本沿用本科的教材,缺少真正适合高职教学的《建筑材料》教材。而绝大多数本科教材过多偏重理论,追求宽泛的知识面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脱离,几乎都没有实践教学内容和对应的课程习题,缺乏高职教学的针对性。许多教材编写时间比较早,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要求。而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资源也是因校而异。许多高职院校经费有限,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置不足,无法开设符合课程要求的课内实验,学生无法动手操作实验。这就脱离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宗旨,当然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师资结构不合理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是近15年由中职升格为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迫使高职院校大量引进专业教师。而大部分引进的青年教师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拥有高学历,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高职院校聘请行业的能工巧匠,大多缺乏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一线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响应专业要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控制难易程度,合理分配学时,建议按表1进行调整。其中,材料类和技术类学生,建议额外配套1周的混凝土配合比实训或建筑材料参观认知实习,以加强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效果。理论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主,但必须紧扣现行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章节内容应进行大胆增减。比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土建造价方向必须兼顾土建材料和装饰材料;对于安装造价方向,必须兼顾建筑材料和安装材料;对于质安专业,应加强案例教学,比如讲授混凝土的耐久性,可以引入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耐久性破坏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对混凝土碱-骨料破坏的条件,危害和特征有直观的认知。对于涉外工程相关专业可以增加建筑材料专业词汇,并适当引入国外标准进行比对。如混凝土强度试件,我国标准是做立方体试件,国外标准是做圆柱体试件等。同时,教学内容必须兼顾职业考试的要求,为学生将来参加建筑行业“九大员”证书考试,甚至一级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做好准备。而对于艺术类,选修类专业,应大幅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总之,教学必须响应各专业要求,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服务。表1不同专业建筑材料课程学时分配Table1Coursehoursofbuildingmaterialsindifferentmajors专业类别总学时理论学时课内实验学时配套实习/实训材料类5236161周技术类4230121周管理类4030100周艺术类242040周选修类202000周为保证建筑材料课内实验的开展,建议高职院校应投入经费建设相应实验室,如集料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混凝土及砂浆实验室,钢筋实验室和防水材料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检测参数先以强度为主,逐步扩展到其它参数。根据理论课程的重点,并考虑学生课内实验的时限性,建议开设的课内实验如表2所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选择。为了保证课内实验效果,建议参考国家标准,组织相应老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册,并要求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册,计入实验成绩.(2)改革考核办法,丰富教学形式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在教学形式,考核办法等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建筑材料类课程必须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废除以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二元制评分办法,改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元制评分办法。建议按课程报告占10%,课内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10%,参观实践占10%和期末考试占50%的五元评价方法。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这里着重谈一谈课程报告和参观实践。开课之初,老师可以列出与建筑材料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PPT。开课4~5周后,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作报告。这种课程报告由学生自行选定具体题目,自行分工和制定计划合作完成。其间,师生可以充分进行讨论,解决课程报告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形式的项目教学,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了解了建筑材料的最新动态,也为三年级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资源,组织材料类和技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应紧密围绕建筑材料相关课程内容来开展,比如参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了解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流程;参观泵送混凝土施工现场,了解高层建筑施工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参观预制构件厂,了解主要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种类和用途;参观检测公司,了解建筑材料检测的程序及主要参数。参观完成后,可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回答学生的问题,分享电子教学资料,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电子教学资料包括电子教案,课件,视频资料,课程习题,国家标准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老师建设建筑材料精品共享资源课,将课程资源电子化,网络化。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比如鼓励学生自行学习规范并动手录制实验视频。老师可以将优秀视频纳入资源库,并给学生计入平时成绩。(3)紧跟行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遵循“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学校与企业交流对接,密切关注新材料,新规范,新工艺,不断了解建材行业最新动态,不断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从而使教师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职业能力。“送出去”是指通过选送建筑材料的任课教师参加行业培训,行业交流,顶岗实习等举措,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而“请进来”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外聘专家,校企合作等举措将建材行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请入课堂,来帮助指导年轻教师[4]。(4)引导优秀学生,提升整体效果对于少数优秀学生,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引导课堂外的学习,主要形式包括:①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显现,许多老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纵向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吸纳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在课题进行中,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将成果形成论文或者专利,为将来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②参与工程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期间,院系应该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和对口企业,选送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如检测公司等,参与工程项目,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职业能力。③参加材料类各种竞赛。高职院校应利用校园文化节等,定期举办院系层次的建筑材料知识竞赛,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地方和全国竞赛,比如“苏博特”杯全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加强与兄弟院校,企业的交流,以赛促学。少数优秀学生通过课堂外学习,将取得一系列成绩和成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会提升其余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结语 随着建材行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旨在与同行交流,共同推动建筑材料课程前行,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 作者:彭佳 兰婷婷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 建筑材料论文:绿色建筑材料对墙体保温工程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建筑材料是墙体保温工程的基础性建筑材料,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集约型社会的当下,传统的建筑材料由于生产效率低下、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巨大以及材料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以上此类情况说明,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加大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力度,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建筑行业中的墙体保温工程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展开研究,并根据不同绿色材料的类型,介绍其在墙体保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今后墙体保温工程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墙体保温;绿色建筑材料;应用 前言 绿色建筑材料是针对于传统的建筑材料而言,主要是指该建筑材料在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耗损较少,且在施工过程中,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此外,绿色材料的一大特点是其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是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以及经济效益[1]。本文就墙体保温工程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价值展开探讨,为绿色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提供思路。 1墙体保温工程中常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1.1生态水泥 水泥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材料,传统水泥是由石灰石烧制而成,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使用大量的石灰石,烧制过程还会使用大量煤炭,还会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见,传统水泥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生态水泥主要是通过焚烧生活垃圾产生的灰渣以及将下水道的污泥进行脱水之后留下的干粉进行配比混合形成的水泥。根据所焚烧的原料不同,可以将生态水泥分为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以及垃圾焚烧与水泥煅烧的合成水泥[2]。生态水泥的来源,全部是由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次加工形成的新型建筑材料,所以生态水泥不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此外,在生态水泥生产的过程中,其生产过程更加低碳、环保,不会向周围环境排放有害物质,产生二次污染,最后,生态水泥是将日常生产、生活的废弃物进行再次利用,在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的同时,还将废弃物有效利用,其生产过程本身十分环保。在进行材料研究的过程中,生态水泥还表现出极佳的阻燃性及调温性,因此,它也是一种优质的保温材料。 1.2绿色混凝土 在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绿色混凝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该种混凝土是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低水胶、高效外加剂以及常规细掺料。以上原材料通过一定的比例调配,混凝土的常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且在建筑过程中,表现出优秀的耐久性以及实用性[3]。此外,该种混凝土能够满足建筑本身对于稳定性的要求,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②再生骨料混凝土也是较为常用的绿色混凝土类型,该类混凝土是由废弃砖块、砂浆以及混凝土加入一定的水泥砂浆进行混合、拌制形成的混凝土,该种混凝土充分利用老旧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原材料,这样一来,老旧的建筑废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既提供了新的建筑材料,也为老旧建筑材料提供新用途。但是由于老旧建材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本身的一些天然材料性能还存在较大差别,在建筑工程中,可能会使建筑本身的一些特性受到影响,所以在建筑过程中,还应针对这一问题相应进行完善。③环保型混凝土。这种混凝土的骨料较粗,所以本身具有极好的透气性以及透水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该种混凝土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研究人员也根据这一特点,在混凝土形成的过程中,加入了部分添加剂,使得混凝土内部环境更加适宜植物的生长、繁殖,这也使外墙保温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 1.3保温材料 当前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膨胀型聚苯板、挤塑型聚苯板、岩棉板以及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4]。以上保温材料中,挤塑型聚苯板的保温性能相对较好,强度较高,且具有防潮性能,但是该种材料的价格较高,相比之下,膨胀型聚苯板的价格比较适中,保温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其强度略差于挤塑型聚苯板。岩棉板以及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两者都具有较好地阻燃性能,但是保温性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建筑工程中,还应根据建筑环境的特点以及建筑物自身的功能需要,选择功能性最好的、经济效益最佳的保温材料进行施工建设。 2绿色建筑材料在墙体保温工程中的应用 2.1玻化微珠材料的使用 玻化微珠是墙体保温施工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添加剂(见图1)。该种添加剂具有优越的保温性能,在建筑中通常将其掺入到水泥中,以此提升墙面的保温性能。此种保温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各种材料之间的配比,保证各原材料的性能都能满足建设需要。例如,水泥的强度等级应控制在33MPa,当水泥的使用量超过480kg/m3时,砂的使用量则应保证在250kg/m3以上,与此同时,还应保证绿色建筑材料添加剂的等级应保证在一级以上,而玻化微珠与水的配合比需要在1/1.6~1/1.4[5]。 2.2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的应用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是一种高性能的保温材料(见图2)。其使用方法是将其进行预拌之后,完整地涂抹于建筑外墙之上,表面还可作为玻纤网抗裂砂浆抹面的以及装饰面外层的涂层。根据此种材料的建筑特点,其经常用于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的地区以及全年温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该种材料对于墙体建筑结构的要求相对广泛,所以可用于多种环境的混凝土墙面以及砌体结构的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在这种保温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应根据环境特点以及功能需要,使用涂料对建筑外墙进行结构保障性施工。此外,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在保温材料的外部铺设适宜的砖面,以此提升建筑的美观性。不仅如此,诸如此类的多种建设方式综合使用的方法,对于墙面的保温性能也有大幅提升。此种绿色建筑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控其铺设密度,以及粘合剂、抹面胶浆、聚苯板之间的粘合强度,整体强度应该控制在0.10MPa以上,而玻纤网的耐碱强度则应保证在50%以上,保温墙面的耐碱断裂强度则应在750N/50mm水平以上[6]。 3水泥机械物理发泡技术在墙体保温中的应用 这种保温技术在对于建筑物墙体保温建设计算过程中,无机保温砂浆或者发泡水泥板材的厚度超出允许范围的1~1.5cm以上时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墙体保温技术。该种墙体保温技术与反射隔热涂料联合使用,能够使得墙体本身的保温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在墙体保温建筑工程中,气凝胶无机保温材料主要用于墙体的内夹层(见图3),此种建筑方式,在保证建筑自身的保温性能的同时,更加发挥出绿色材料的环保性能。因为气凝胶保温材料本身的导热系数较低,且建筑材料通常为纯粹的无机物,所以即使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此种保温材料也不会轻易分解。虽然这种绿色建筑材料具有如此优越的性能,但是其制备成本较高,所以很难在建筑工程中大范围地推广使用。此外,这种材料本身还有一大弊端就是其建筑强度较低,以至于很多情况下,其强度难以满足建设需要,因此,还需要研究人员强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求提升其使用价值。 4结束语 绿色建筑材料凭借其较高的环保性能以及经济价值,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于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建筑材料的环保性的要求还会进一步提升。建筑行业还应不断加强对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完善,根据我国各地的建筑需要,在保证其环保效能的同时,相应改善其防潮性、抗震性、防火性等。此外,在对其功能性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应兼顾建筑材料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使得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对于集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 作者:易俊 朱凯文 单位:中技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的重要性 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关键,建筑材料的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先分析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析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又针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希望能够为大家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指导。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重要性 1引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材料是随处都能见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被不断的研发出来来,这些建筑材料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化。将这些建筑材料投入到建筑工程当中,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程的质量,进而保证了人们的建筑安全,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好的居住环境。因此,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的。 2建筑材料检测技术的相关概述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筑材料的选择,为了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需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监测材料的监测。在目前的建筑材料中,材料本身应该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质量巨大的压力和质量,材料本身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密度。所以,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综合考虑建筑材料的承受压力、的深度和密度质量等深度和密度质量等,已经成为检测工作的重点。建筑工地上,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沙子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沙子、水泥和混凝土等,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测测,需要先对材料的性质进行判断,对钢筋建筑材料的拉力进行分析行分析,并对钢筋焊接的拉力进行检测,在水泥材料检测中,需要对水泥的强度需要对水泥的强度、细度、安定性以及初、终凝时间进行有效的检测的检测,这样才能够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强度进行有效的检测测,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职工质量。 3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分析 3.1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 在建筑工程中在建筑工程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程的总体质量,进而延长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检测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强度和质量进行检测,能够对材料的采购工作提供给选择的采购工作提供给选择,选择那些质量好、使用年限长的材料料,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材料检测之后,可以科学的选择建筑材料以科学的选择建筑材料,这样就能够对同一价格的材料的质量和同一质量材料的价格进行对比量和同一质量材料的价格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更加实惠的建筑材料筑材料,这样不仅降低了建筑施工成本,也能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程中,尽可能使用质量好的建筑材料,极大地延长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的使用年限。 3.2促进了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 建筑工程中建筑工程中,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能够发现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并对新的建筑材料制造技术进行推广,这样就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了整个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中,通过材料检测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这样就能为材料生产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得建筑材料的比例有了更加科学的调整和变化调整和变化,也能为施工人员提供更多的选择。施工人员针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对现场的施工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这样就使得建筑材料更适合整个施工过程料更适合整个施工过程,也就提高了整个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量,建筑质量的提高,能够保证居民的居住安全,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4建筑材料检测中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力度是非常重要的常重要的。不过,现阶段建筑材料越来越复杂,很多建筑工程中中,加强了对一些成品和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的建筑材料的使用用,这些建筑材料的性质不同,那么对这些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有效提高建筑材料的检测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先进行投标,中标之后后,建筑单位会将整个工程分成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将这些部分分别包给不同的承包商些部分分别包给不同的承包商。因此,建筑公司就不能对建筑材料进行直接的管理筑材料进行直接的管理,使得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存在漏洞洞。有些建筑工程中,甚至不能及时开展建材检测工作,这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很多检测人员的学习水平较低习水平较低,检测经验也不够,这就使得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面子工程已经成为一项面子工程,对检测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外,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质量,还会受到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检测过程中不断注意,只有将这个不利因素剔除个不利因素剔除,才能保证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5提高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质量的举措 5.1完善检测人员的岗位职责 在材料检测的过程中在材料检测的过程中,建筑单位应该制定完善的岗位制度度,让检测人员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结合日常的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跪着制度定相应的跪着制度,确保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筑项目开始和建筑项目完工阶段建筑项目开始和建筑项目完工阶段,都应该加强管理,进而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保建筑材料的质量。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施工人员在填写委托单时员在填写委托单时,应该将相关的责任写清楚,进而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相应的建筑设计需要。在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测的过程中,还应该对检测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并让检测人员定期进行轮岗测人员定期进行轮岗,这样就能够将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的益处发挥到极致益处发挥到极致,也避免了材料检测过程中出现舞弊现象,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证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5.2有效保护材料检测设备 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需要用到材料检测设备,只有设备运行正常设备运行正常,才能够保证材料检测的质量。所以,应该加强对材料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对材料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使材料检测设备能够时刻处在稳定运行的状态中刻处在稳定运行的状态中,这样就能够保证材料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顺利完成。同时,在材料检测设备投入使用之前,也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设备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 6结语 总之总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出,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应该不断增强材料检测的力度度,进而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工程稳定发展发展。 作者:赵华 黄丽华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建筑材料论文:新型建筑材料特点与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不断的进步,推动了新型建材的出现,对我国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新型建材是基于传统建材发展而来的,新型建材具有更高的强度、更轻的质量以及更好的保温与节能性,目前市面上主要存在有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新型装饰材料等,对此本文就新型建筑材料具备的特点作出简要的分析,之后深入对上述提到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建筑材料相关的研究人士有所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特点;发展现状;绿色建筑 1前言 所有建筑工程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础便是建筑材料,而且建筑材料自身的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以及使用年限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对建筑作出评级时,主要便是对其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做出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愈发的重视环保性与健康,更加追求更品质的生活。这也也就是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逐渐替代传统建筑材料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建筑工工程当中不断增加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也会使建筑物逐渐朝着绿色节能方向进步。 2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 一方面,现代性。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物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建筑既要满足人们日常居住与社会生产等方面的功能,并且还要使建筑物具有防火、抗震、防水、高强度以及装饰等功能。但是传统建筑材料因为自身物理特性与化学特特性的因素的限制导致其不能有效的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建筑提出的高要求。因此新型建筑具备一定的现代性,也就是说新型建材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建筑提出的功能性方面的需求[1]。另一方面,绿色性。目前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愈发的严重,世界各国均已进行节能减排,同时将节能减排作为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当中。我国也大力的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节约型社会便是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尽量不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尽量采用绿色环保能源作为社会建设资源。建筑工程当中会对社会资源与能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与使用,要想实现对节能、环保以及绿色的建筑物进行大力的发展,便要对新型建材加以大力的发展,积极对具备绿色环保方面的新型建材进行积极开发与使用,进而使现代建筑当中所采用的新型建材数量逐渐的增加,推动现代建筑工程不断朝着绿色化方向进行发展。此外,先进性。最近几年我国社会与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对建筑工程事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建材科技水平以及产品档次上依旧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导致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存在质量水平偏低的现象。当前时期,国家对构建节能型社会愈发的重视,减少建筑工程当中传统建材的使用,加大对新型建材方面的研发与应用,从而建材使用时带来的水污染、化学污染、噪音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这就要对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进行入手提高,推动建筑材料拥有足够的先进性,从而使其符合现代建筑提出的要求[2]。 3新型建筑材料的种类及发展 3.1新型墙体材料 我国对于墙体材料方面的发展相对较快,近年来墙体材料品种逐渐的实现了多样性,目前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有黏土空心砖、建筑砌砖、轻质板材、加气混凝土与非黏土砖等,但是在使用数量方面依旧较少,在整个建筑工程当中的占比相对较少。推动新型材料实现因地制宜的有效发展,使墙体材料结构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得到改善,这样才实现节能、提高建筑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得到目的。通过几十年的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是我国墙体材料工业制造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大体构建出了以板块作为主墙体的发展体系,诸如纤维水泥夹芯板、混凝土空心砌砖以及纸面石膏板等,但是能够代表墙体材料水平方面的轻板与复合板方面依旧不足整体的1%,这和工业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3]。 3.2新型保温材料 对建筑外墙进行保温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当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建筑整体性能非常有效的手段,所以我国非常重视新型保温材料研制。在我国科研人员积极的对其作出研究与开发,现在已经成功研制出多种新型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板、岩棉矿渣棉、硅酸盐符合浆料、玻璃棉以及破磨玻璃等[4]。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导致上述新型保温材料的使用情况也存在差异,而且在施工技术与施工队伍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致使我国新型保温材料的实际应用存在不足。提高保温材料质量与施工技术以及构建大量专业施工队伍,从而使我国保温次材料与技术实现高环保性、效率性与性能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3.3新型防水材料 防水材料对于建筑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社会迅速的进步,人们对于防水材料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桥梁、交通运输、隧道、农田水利等诸多的领域与行业,对于高性能防水材料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在建筑工程中常常会出现渗漏水的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种类、工艺与规格等方面均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产品结构存在不合理,新型防水材料在使用量与生产量上相对偏低;其二,产品质量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其三,设计、施工和应用方面存在技术性较差的问题,使用后依旧存在严重的渗漏现象。 3.4新型装饰材料 对于装饰材料而言,我国在新型装饰材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相对较高的发展起点,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进行大力的引进与发展,目前装饰装饰材料在花色品种方面已经研发出4000余种,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且构建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体系,具有较为齐全的门类与比价。可也存在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而且产品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档次也有所偏低,尚未形成良好配套产品,在市场竞争上也稍显不足;此外市场开发能力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而且生产企业在对自身产品没有较好的更新换代能力,无法满足我国市场对于多样化产品方面的需求;产品结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多数产品为低档及中档产品,高档装饰材料占比偏低,导致高档建筑装饰材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5]。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推动了新型建筑材料逐渐的发展壮大,新型建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相比于传统建材而言,新型建材具有轻质、保温、节能、环保、高强度等优点。推动我国新型建材的发展不但满足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需求,而且也符合现代建筑方面的要求。因此今后的建筑材料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朝着智能化与人性化等方向进行发展,并且今后现代建筑也将主要运用新型建材。对新型建材加以充分力发展与利用,能够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隔音、防火、采光好与防水等性能,对提供人们生活水平有着非常打的好处。 作者:杨爱娣 单位: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 建筑材料论文: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应用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就一直趋于上升,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建筑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引来的就是温室效应以及雾霾等环境污染的现象,因此,人们现如今在城市建筑上更多关注的是建筑材料的安全性、绿色性。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市场容量,绿色建筑材料需求也极大提升。消费者对于无污染、节能环保住房理念的形成,逐渐改变了传统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成本的控制。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当中的应用不仅会加强工程建筑物的质量,更能使建筑物绿色健康、安全可靠,本文就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探讨。 关键词:土木施工;绿色发展;建筑材料;应用研究 传统的工程建筑材料在使用时,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还缺乏一定的安全性能,最主要的就是有些建筑材料含有重金属等致癌物,这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周围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这种材料如果大量使用,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这会加重雾霾与温室效应等环境污染。而绿色建筑材料较其相比就明显占优有优势,首先从材料构造上来说的就是环保健康,绿色无污染,这种建筑材料是结合一定的科技技术所生产出来的低碳环保型材料,而且在生产过程当中也不会排除大量的工业废水,其材料本身还能实现多次循环利用,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利用绿色建筑材料,不仅能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其所需投资成本也较低,最主要的是其不会对环境造成无染,这也符合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理念。 1土木工程施工当中应用绿色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1.1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需求的提升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收入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因此,人们就对自身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绿色、环保、低碳等名词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在选择购房或者是购置生活必须品时,在注重产品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在建筑材料的绿色安全性。土木工程的施工建筑物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待出售的商品,而商品销售设计出售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设计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物的材料的绿色性,所以,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土木工程建筑建筑材料的选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上升,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当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频繁,最后可能达到普及。 1.2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是我国长久以来所要求与倡导的理论思想。对于土木工程的建筑施工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就要在建筑材料上采取措施,建筑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绿色健康性,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当中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不仅是环保意识的体现,还能很好的保证建筑物的无毒害性,这对消费者的健康也有一定的保障。周围环境也不会遭到重金属等污染体所污染,因此,绿色建筑材料就是土木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方式。 1.3符合国家的经济转型的整体要求 建筑行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效益,因此,国家对于建筑行业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建筑行业的土木工程来说,就要事先绿色经济的发挥要求,土木工程施工工程作为建筑行业里的龙头产业,近几年来的发展也有较大的提升,在建筑材料的选取这一区域,土木工程就更多的应用了绿色环保性的材料,绿色建筑材料能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的提升建筑材料的高效梯级利用,而且还具有可循环利用性。土木工程对绿色建筑材料的大力推广使用就实现了国家的经济转型的整体要求。 2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 就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与研究来说,较有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其整体应用体系还不是特别完善,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而就针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来看,一般我们将绿色建筑材料分为安全型、环保型、节能性以及可循环利用性。安全型本质含义就是绿色材料所具有的安全性能,在建筑物投入使用时,不会出现安全危害,其主要安全性能也要稳定,环保性就是指建筑材料的绿色健康,不会给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身心造成危害,节能型就是指绿色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根据绿色建筑材料的性能可以将其分为功能性、装饰性以及结构性等对于功能性的绿色建筑材料来说,其从外观看可能较其他建筑材料的独特,其建筑物在建筑完工之后,就能体现出某些方面的功能,这也是绿色建筑材料当中一种受欢迎的建筑材料之一。结构性的材料就包括轻型钢材、防水木材、环保水泥等绿色建筑材料。装饰型材料包括涂料、保温材料、纳米除臭除菌材料等。以下将围绕结构性的绿色建筑材料进行论述。 3绿色建筑材料使用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3.1选材方面 绿色建筑材料由于其种类级多,而其功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土木工程的建筑施工方来说,就要选取符合自身建筑特色的建筑物来进行选材。选用沉传统的建筑材料,不仅投入成本较高,而且这些材料在生产过程当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污染物,直接对空气造成了影响,而结构材料当中的竹制结构材料的使用就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但是其存在的缺点就是其制作材料在获取上就显得有些费力,所以,杂技实际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还是应该结合实际的施工需求,来选择适合建筑物的材料。 3.2施工方面 在土木工程选用绿色建筑物材料进行施工时,就要结合自身施工条件与施工实际操作要求,在这工程当中,施工方的本质就是绿色环保性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给施工操作造成了局限性,因为企业在施工时,要结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成本预算,成本回收以及其他等等,由此来看,绿色建筑材料在实际施工当中就很难去做到全部落实,但绿色建筑材料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环保性以及安全可靠性,因此,施工方在施工过程当中还是应该结合多方因素考虑,尽可能的将绿色环保材料完美的融合到建筑物当中去。 3.3验收方面 聚工验收是每个工程所要进行的必要步骤,绿色建筑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环保安全性性能,但是就实际来看,一些工程施工方因为谋取自身利益,就会对绿色建筑材料偷工减料。大大降低了建筑材料原有的性能,同时,不同工程建筑物在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的实际参考标准不一样,相关管理人员要在工程完工后,做好相关的工程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的实际性能能得以发挥。 4土木工程中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1)绿色建筑材料-轻型钢材。这种建筑材料的特色就是稳定性强,被广泛的用于各大工程建筑,这些材料的应用能够充分的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而且其有一定的可循环性,也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环保标准,因此,被频繁的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当中。(2)绿色建筑材料—外部建设。绿色建筑材料大多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对建筑物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在炎热的夏天,会降低室内的温度,减少人们对空调的依赖性,减少温室效应。(3)绿色建筑材料—内部装修。绿色建筑材料也用于室内建设,传统的建筑材料会给在室内散发出不利气体,影响人们的健康。绿色建筑材料不仅不会释放有毒气体,还能起到一定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具备净化、保温等功能。5结束语绿色建筑材料在未来全球的发展道路当中都是极为可观的,就拿我国而言,人们越来越倾向绿色环保的生活,这种绿色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居住房屋以及城市周围的建筑物上。综合全球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来看,其主要有两个发展朝向,一个是智能化技术,一个是纳米技术,这两个方面也是先进科技的代表,但就我国目前而言,在这两个技术当中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国的土木工程绿色建筑材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张湘彬 单位:武昌工学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化学特性与耐久性分析 摘要:对于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要充分进行掌握,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土木建筑材料运用到合适的位置,对土木建筑材料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对其化学上的变化进行运用,因此,要熟悉常见的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才可以更加适当地进行运用。 关键词:建筑材料;化学特性;耐久性伴 随着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土木工程的质量也涉及到整个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土木工程所选用的各种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建筑质量。选用合适的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建筑物本身的化学性质,还有这些土木建筑材料是不是能够更加耐久,这些实际上都是整个建筑物的质量保障。如果土木建筑物的材料在结构上面并不是非常优秀,或者是建筑材料本身出现的化学特性无法适应所建设地区的具体情况,那么在建筑的过程当中都可能降低其耐久性。所以,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耐久性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好这些材料的具体特征,要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1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探究 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一类物质,比如混凝土或者砂浆等,都是属于土木建筑材料的范畴。而且每一种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性质范围也非常大,不过针对土木建筑过程当中的一些具体状况,实际上选用土木建筑材料的过程中,重点还是关注这些建筑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因为部分土木建筑材料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等,这些变化不同于物理形态上的变化,而是一种化学方面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非常广泛,而且影响也非常深刻,所以应该要加以关注。如果一些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变化是能够强化工程的稳定性的,那么就可以加以采用,但是如果一些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对于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要充分进行掌握,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土木建筑材料运用到合适的位置,对土木建筑材料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利用其化学上的变化进行运用,因此,要熟悉常见的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下面本文将对混凝土和砂浆这两种常见的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进行分析。 1.1混凝土的化学特性 混凝土,实际上划分为非常多的品种,不同品种的混凝土实际上化学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轻骨料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孔隙比例也相对比较高,在抗拉的强度上面相对比较地,特别是表面上的密度是比较小的,对于水分的吸收比例也比较大,弹性模量比较低。从物理性质上看,其热膨胀的系数比较小,收缩和徐徐变动比较大,保持室内的温度上也有这比较好的性能。从化学的特性上看,轻骨料的混凝土重点是为了实现建筑物的保温和结构上的保持作用。多孔的混凝土,实际上也是轻骨料的混凝土的一种,其主要是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混凝土当中。多孔混凝土一般而言都是采用一些硅类的材料和钙类的材料加工形成的,所以其在化学特性上也表现出上述两种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由多气孔的混凝土形成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处理在屋子的面板,或者是堆砌的模块里面,在内外的墙板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应用。这些成品,实际上都是在工业类的建筑,或者是民用类的建筑当中,在保温工程方面有着比较好的作用。另外一类的混凝土主要是抗冻的混凝土材料,这一类的混凝土材料重点是采用引气剂来提升混凝土自身的抗冻特征。有了引气剂,混凝土当中就会相对均匀地分布这些气孔,从而比较稳定和密闭。防渗漏的混凝土,其在防渗漏方面的一些基本化学原理,是因为加入了一些外加剂摻和在一起,这样控制了混凝土内在的一些构成材料,在质量上也相对比较稳定,更加合理地对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较,这样一些混凝土里面的毛细管就会被堵塞住,内部的结构也会比较严密,界面也不会产生一些裂缝之类的,在防渗漏的性能方面也就比较理想。高强度混凝土重点是能够在重载方面承受更多的重量,其跨度更大,在一些极端和恶劣的使用环境里面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1.2砂浆的化学特性 砂浆在土木建筑的建造过程当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砌筑或者抹面的过程当中,也都会运用到砂浆。砂浆的保水性能是比较好的,其一般而言都是运用了胶凝材料和细骨料、水等之间进行结合,这样的结合会根据一些具体的比例进行调整,以此帮助砂浆的化学性质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土木建筑工程需求,在一定的时间下,这样的砂浆就会硬化形成一定的材料。所以砂浆的种类也会根据应用的途径进行划分,一般划分成为装饰、砌筑、抹面三种主要类型,而一些应用在特殊的建筑过程里面的砂浆,称之为特种砂浆。砂浆的强度一般都是一立方体试件作为检测。砂浆由于其化学性质上体现出来的特点,所以在对砂浆进行变形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均匀,这样砂浆里面所包含的水分才不会容易出现六十的状况,砂浆和基底之间要粘结相对比较好,这样才不容易出现其他条件下的形变。防水砂浆也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特种砂浆,其主要是在砂浆当中融入了一定比例的防水剂,这样有助于水泥砂浆的涂抹的过程当中处理好防水的问题。而普通的砂浆重点是其化学反应并不是非常活跃,所以能够对整个结构主体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提升砂浆涂抹在外层的稳定性。 2建筑材料化学特性及其耐久性的归结分析 对于建筑材料而言,其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建筑材料在应用在建筑的过程中,一般其内在的形态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材料的内部缝隙或者体积等会膨胀或者收缩,不过其化学上的稳定性一般还是比较好的。在相对比较寒冷的条件下,比如冻结或者融化等气候变化情况都会对建筑材料产生比较明显的破坏作用。而在平均温度比较高的地带,建筑物所采用的各种土木建筑材料则是需要能够耐得住高温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民用的建筑材料,还是公共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材料实际上都应该具备防火性能。而抵抗化学侵蚀,重点是抵御化学的酸类、碱类以及盐类等物质的侵蚀。土木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一般在建筑界都是认为在具体的环境里面可以抵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长时间保持这样的一种形态。当前的建筑材料在形成建筑物之后,就会受到各种物理上或者化学上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这些影响的条件下,这些材料还应该保持其原来就具备的性能。如果具体的环境相对比较恶劣,或者建筑的条件比较差,在这些因素的长期影响之下,就容易让这些土木建筑材料丧失原来的性能。所以,维持土木建筑材料坚固耐用的特征,就需要关注到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特别是在耐久使用方面,要关注到建筑材料使用功能方面的发展。从本质上总结,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对于耐久性的影响,重点还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土木建筑材料本身的内在构成或者其组成的成分就容易形成一定的变化,其密度和实度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在相对固定的界面上,土木建筑材料也会因为各种化学生成物产生一些膨胀,这种热膨胀系数上面的差异,就会产生建筑材料的耐用程度不足。在长期荷载各种重量,或者金属疲劳、电解等化学反应等影响下,都会影响到土木建筑材料的耐用性。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上看,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也应该看到建筑材料在外部因素下产生的各种化学影响,比如在一些干湿循环或者溶解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化学变化。如果是应用木材等,则是容易在温度或者湿度等条件下产生一些腐蚀的情况。因此,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其耐久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3结束语 在应用土木建筑材料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耐久性等进行分析,并且充分了解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以及物质特性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升土木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这样能够从经济效益上提升对建筑材料的应用,也可以让建筑材料所运用的资源得到充分的保障,避免这些资源造成了浪费。 作者:纪占斌 单位:西京学院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问题与方法 摘要: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能够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分析如今的建筑材料检测,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施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解决。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问题;解决 在国民经济产业当中,建筑业属于非常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程度和国民经济存在非常大的关联。而建筑材料检测则属于建筑行业的一个主要部分,其能够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保障。然而,很多施工企业并不注重这项工作,因此产生了很多的施工质量问题。所以必须要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更好的开展建筑材料检测的工作。 1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如今,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而建筑的整体水平更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基础部分便是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则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体施工所采用的材料,另外一种则是装饰和装修所需要的材料。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一般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的好坏。实际上,却有很多建筑企业或者个人,为了短期利益或者个人利益,不惜采用质量不过关的材料,降低了施工的质量,给建筑的安全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2建筑材料检测存在的问题 建筑材料的检测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而且还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到了如今,我国对建筑材料的检测显得越来越重要,也根据一定的标准制定出了关于材料取样方式、频率以及抽样等一系列的规范,形成了一套整体性强的检测系统。但是在具体进行检测的时候,却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材料的使用、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2.1第三方检测市场存在问题 自建筑材料检测市场存在以来,就产生了不少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这些机构一般会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分析,而且专业性也非常强。但是很多机构在形成了专业的检测部门以后,可能会带一些政府权利色彩,使得检测机构非独立。根据第三方检测的特性来进行分析,第三方检测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格,而且处于独立的状态,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检测任务。但目前大部分检测机构都归属于政府管理,政府部门对其人员配置、仪器设备进行一定的管理,机构并没有完全独立。不仅如此,在检测的时候,对检测质量也难以保证,检测结果更是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后,因为检测必须和市场进行匹配,才能保障检测的质量,但是很多检测机构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2.2检测指标和标准不统一 如今,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部门,主要包括了检测企业、质检站以及相关院校的检测部门,而且一般分布在企业、院校以及质检部之间。部门和机构的存在状态非常零散,缺乏公平和统一的竞争机制,每一种类型的检测机构各自行使自身的职责,难以形成信息和资料的共享机制。也因此,这使得建筑材料检测标准不统一,对建筑材料供应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因为建筑材料的种类太多,所以检测的指标也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C35标号的混凝土如果没有实施压碎指标检测,那么就容易掩盖混凝土强度很弱的缺点。在使用材料的时候,会对建筑质量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2.3检测数据虚假 检测行业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检测的试件很假,过程不真实,数据和结果更是不准确。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必须建立在真实、科学、合理、公平的基础上。只有使得检测机构保持第三方独立性,才可以使得检测数据更加真实。但实际上,很多检测机构因为受到不同方面的压力和限制,没有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甚至存在数据造假、修改数据的问题。 3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 3.1试件取样因素 如今,我国所实施的材料检测标准,对送检材料的取样方法、送检频率等进行了合理的规定。然而因为受到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也或者对取样标准缺乏正确的理解,所以使得送检样品的代表性不够。也因此,必须对送检样品取样的质量进行把控,从而保障检测结果的合理性。 3.2工作人员的素质因素 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样品进行检测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达到工作要求。但很多的材料检测人员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枯燥,只是在简单的重复这项工作。因此在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没有重视这项工作。而且相关部门也没有对人员进行培训,使得我国建筑材料检测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检测结果。 3.3检测仪器设备的因素 检测材料时所采用的仪器和设备,是影响材料结果的主要因素。设备越先进,检测出来的结果也越准确。然而目前很多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都存在老化、陈旧落后的现象,这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随着对施工材料检测标准的完善,对检测设备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4建筑材料检测的控制方法 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测,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而且还要根据材料使用的顺序来进行检测,具体措施如下。 4.1材料进场时的检测 在施工材料进场的时候,便要开始进行检测。施工过程中,材料进行使用以前,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审批。要进行检测的材料有这样几种:电材料、水、节能材料、土建材料等,另外还包括了建筑企业和监理企业要求送检的一些材料。这些材料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检测的方面包括了材料的尺寸、外观以及数量和性状等等。不仅如此,也要对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等进行查看。在这个阶段,可以按照材料检验方式的不同,分为一般送检、见证取样送检、监督抽检、不合格材料复检等。一旦建筑材料进行复检,发现不过关,那么就需要对双倍复检的材料进行重新取样。而且检测要在监理机构的监督下完成,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于质量不过关的材料,则需要就地封存。 4.2材料的现场验收和检验 材料进场以后,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现场验收和检验的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所采用的材料,需要进行严格审批。现场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巡查,把材料进行复验的状况作为监督的重点,从而使得建筑材料符合要求,其规格、性状以及品种、型号均和编号一样。此外,检测完毕后,也要对材料检测结果进行复检,观看材料复检的情况是否达到了要求,避免产生先进场后检测的状况。如果是不同种类的建筑材料,则要根据不同的检测方式来进行操作。检测时也需要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从而提高检测的质量。 4.3加强对样品的管理 在对建筑材料的样品进行检测的时候,必须要加强管理,从而使得样品的采样符合一定的标准。完成取样工作后,要对样品进行封存和保管,派专业人员送检。这样才能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者损坏,影响检测结果。此外,也要安排固定的送检人员进行送检,使得一些试件和样品在送检的时候不会被混淆,也不会产生标记错误的现象。 4.4要将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进行结合 如今,一些先进的软件在材料检测中得到了使用,但使用并不完善。因为软件的功能不多,使得检测结果和效率也不高。为此,必须对检测系统进行一定的完善,将如今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进行结合,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促使建筑材料检测质量得到提高,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合理的监管。而且也要对检测材料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将建筑工程的名称、编号、监理单位等全部进行登记,最终使得这些信息在编制报告、收样管理当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5总结与体会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材料检测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一切问题,必须对检测的标准和制度进行一定的修订,提高材料检测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为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作者:曹义 单位:淄博建源建筑材料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材料检测及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构造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整个建筑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也带动了建筑材料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由于建筑材料质量不过关而引发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比比皆是,而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整体建筑工程质量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这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建筑材料检测的关注,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无法得到较好保障,因此本文将通过重点分析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几点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材料;关键因素;检测结果;应对措施 为了能够对建筑材料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检测,保障具备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流向市场,通常情况下会使用仪器、外观以及无损检测等方法,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建筑材料的各项理化性能以及其外观、规格、大小、类型等进行严格检测。而考虑到建筑材料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通常情况下检测人员会通过使用抽样检测的方式将选取的材料样本送往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深入检测,并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方式用以对建筑材料的真实质量进行合理评估。但在此过程中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往往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失去真实性,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此,对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如何提升建筑材料检测水平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1.1未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 在当前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影响检测结果精确性的一大关键因素便是检测方法,由于未能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也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常常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譬如说在检测水泥稠度的过程当中,比较常见的检测方法有标准和代用两种检测方法,而根据国家对于检测水泥稠度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使用标准检测法和代用检测法后,得到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则应当倾向于使用标准检测法检测出的结果,但由此检验出的水泥稠度既无法与国家规定标准相符合,同时也存在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问题。缺乏科学的检测方法作为基础保障,也很难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1]。 1.2检测仪器存在故障问题 在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对建筑材料的内在成分等进行深入检测,往往会选择使用仪器检测法,因此检测仪器对于最终的检测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如果检测仪器本身存在故障,或是在使用之前未能进行数值的调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检测仪器对于检测数值的精确测读。与此同时,某些检测机构为了能够有效控制监测成本,未能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维修、管理和及时的更新换代,并且在对不同建筑材料的检测当中经常使用同一种检测设备,种种原因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缺乏真实性。 1.3检测人员职业能力不足 检测人员的职业能力对于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也有着一定影响,当前有部分从事建筑检测的工作人员本身未能掌握扎实的检测知识与检测技能,同时在实际的建筑检测过程当中也未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加之部分检测人员缺乏良好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意识,使得检测结果经常会出现记录有误等情况,影响其真实性。 1.4检测环境存在一定影响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包括温度与湿度在内的检测环境同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譬如说在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如果温度、湿度等发生剧烈变化,则极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进而无法有效保障最终的检测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建筑材料的实际质量。另外,目前许多检测试件普遍较缺乏代表性,截取的检测部位不符合相关检测标准,这同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2]。 2提升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精确性的具体措施 2.1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当前我国建筑材料市场正在火热发展当中,建筑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而考虑到检测方法对于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在日后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情况,挑选与之相适应的检测方法,以有效保障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譬如说在对水泥稠度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将检测环境与检测条件理想化,从而测得近乎完美的检测结果,再将其与使用代用检测法得到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从而有效完成水泥稠度的判断。 2.2需认真选用检测仪器 在检测仪器方面,检测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检测材料选择相适应的检测仪器,并且在使用仪器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调试检查,保障仪器无故障且具有较好的精准性,如果发现仪器数值读取存在问题则需要对其进行反复校准。另外,检测人员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使用检测仪器,在平时也需要注重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维修管理和升级换代,使其能够为检测建筑材料发挥应有作用[3]。 2.3提升检测人员专业性 在检测人员方面,需要对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进行不断提升。一方面,需要敦促检测人员能够积极主动掌握当前最先进的检测理念、检测知识以及相关检测技术等,使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检测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对检测人员责任心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注重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精神,确保其能够在检测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在认真履行标准规定要求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 2.4应规范控制检测环境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对检测环境的规范和控制直接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检测人员需要对检测湿度、温度等进行严格控制,譬如说检测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19℃到23℃之间,避免温差过大导致混凝土出现干性收缩、开裂等情况,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而在对其他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保障其处于干净、整洁、干燥的检测环境中;同时检测人员选择的试件应当具有代表性,从规定检测部位当中进行试件截取和制作,从而有效避免因检测取样偏差而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4]。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行业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还将实现进一步发展,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也为建筑材料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检测建筑材料、认真判别建筑材料的实际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鉴于当前在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检测方法、检测仪器、检测人员、检测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笔者提出需要在日后检测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与检测仪器,在对检测环境进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人员的专业性,使得检测结果能够更加精准,进而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建筑材料的实际质量。 作者:孙卫群 单位:九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建筑材料论文:谈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而在这一发展中建筑业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这一作用发挥的背后建筑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对于建筑业的基础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废气排放等问题,这就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为此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环保领域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评价体系;环境负荷;建筑材料 1前言 对于建筑业基础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在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而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完善且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建筑业应用材料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就将得到有效降低,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与使用也将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持,这对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建筑行业本身在我国经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这一贡献背后占据全国40%的木材消耗量、25%的钢材消耗量、70%的玻璃消耗量、70%的水泥消耗量却在提醒着我们,建筑业建筑材料本身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相背离。对于我国当下大多数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的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粉尘、CO、CO2、SO2、铅、铬、砷以及各类氧化物的排放都属于建筑材料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而这些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都将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材料在使用阶段的采暧、光照、生活、装修等环节也都会造成资源消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为了将这一建筑材料的影响降到最低,正是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由来[1]。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都在发展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促进我们国家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之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我们国家现阶段建筑行的发展来说,其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出于对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考虑,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十分必要。 3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 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开展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而在这一研究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建立环节中,我们首先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环节研究的较好展开。 3.1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 为了能够明晰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我们必须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结合相关资料笔者将这一评价因素概括为施工过程能耗、使用寿命、生产加工过程能耗、材料再生难易程度、废物产生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毒物质产生量、拆毁建材可再生性等几个方面。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后,我们就可以参考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2]。上文中笔者介绍了大量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想要将这些评价因素逐项进行定量评价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为此笔者选择了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之所以选择这三方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三者所占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的权重较大所致,而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我们就得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由不同建材组合加工成的二次建材、细微的建筑材料分类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3]。 3.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 上文中笔者提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需要得到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支持,而这里的资源消耗指的是建筑材料生产使用环节消耗的原料资源、化石燃料资源、资源的浪费,而环境污染则是指建筑材料采集过程的环境污染、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废弃过程的环境污染等,而能源消耗则是指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电力资源、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4]。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生命周期评价首先对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考虑,而结合这一考虑我们就可以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中,将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与电力能源消耗之和作为其本身能源消耗的重要指标;而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这一指标的确定中,由于我国当下绝大多数的能量源于燃烧矿物燃料与固体燃料,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建筑材料生产环节消耗天然气、燃油、煤、电等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之和作为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指标;而对于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来说,为了能够较好实现这一指标的确定,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资源能耗的计算方法,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认知笔者将这一建筑材料资源能耗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总结为生产建筑材料所需原材料资源能耗的总和,结合这一认知我们就可以将这一总和视作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中,由于建筑材料原料在矿上等地的采集、剥离、精选环节资源浪费无法实现较好统计,故此本文所进行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影响[5]。 4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而为了更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还需要详细论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全生命周期观点,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这里的可再生性指的是建筑材料损坏后经过加工处理仍能循环利用的性能,建筑领域中常见的钢筋、铝合金、木材等都属于典型具有可再生性特点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的可再生性影响下,在进行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我们就需要在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通过可回收系数做出指标的改变,这样才能够保证完善、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顺利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符合进行定量评价,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筑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将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下暴露无遗。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中,这一体系除了包括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外,还必须将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加入这一体系之中。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笔者以某单位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为例,总结出了这一指标的计算公式,“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建筑材料单位环境污染=建筑材料单位资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可回收系数×再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都属于这一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的计算实例,而结合这些实例我们就能够完成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5结论 在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而结合这一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设计的创建带来一定动力。 作者:付慧 黄波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材料论文:建筑施工过程与建筑材料管理策略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其价格是否合理以及其储存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等,都对施工水平以及施工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故此,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了。下文围绕建筑材料管理的具体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管理策略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管理工作,以便整个建筑工程的有序施工,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多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复杂繁琐的特点。在这之中,建筑材料的管理是其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本文主要围绕建筑材料管理具体策略进行探究。 2建筑工程的材料类型 建筑工程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材料,第一,结构材料、第二,装饰材料、第三,专用材料。其中,结构材料有划分为以下几种:(1)木材、(2)石材、(3)水泥、(4)金属、(5)玻璃、(6)混凝土等等;装饰材料课划分为以下几种:(1)各种涂料、(2)镀层、(3)贴面、(4)瓷砖、(5)油漆等等;专用材料指以下几种:(1)防水、(2)防腐、(3)防火、(4)防潮、(5)保温等。根据其性能,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有机材料、(2)复合材料、(3)无机材料。在建筑物中,不同的材料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以将建筑材料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用于承重结构用途的材料,如以下几种【1】:(1)砖、(2)砂浆、(3)木材等。第二种则是特殊用途材料,如(1)耐火砖、(2)泡沫玻璃、(3)吸音板等。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是其中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适用性、坚固性。在工程整体费用中,建筑材料费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就需要对建筑材料的构造以及特性进行考虑,如此,才能够使选用的材料是经济合理的。在建筑材料中,往往存在着同一类型的产品会有几个等级的现象,每一个等级的材料都需要保证其质量,这就是所谓的材料标准。材料标准对材料的规格、尺寸以及强度等各项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材料在出厂以及验收前,都会进行抽样检验,以确定所生产的材料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3建筑材料管理的具体策略 3.1对施工中的主要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筑材料,(1)水泥、(2)石材、(3)砂等,这种类型的材料使用时间较长,数量庞大,很容易导致工种出现混串的现象。故此,在对材料进行管理时,通常都是采用限额领料制,一般会根据以下流程进行:首先,以建筑施工班组为基础,在该基础上实施工程限额领料,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各自的权责换分清楚,更便于材料的管理。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些施工班组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没有重视与下道工序间的衔接,这就导致用料效果大受影响。其次,实施分层限额领料以及分段限额领料,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以分项工程限额领料为基础,来进行系统性的综合,采用该方法有着操作便捷的优点,非常利于结算。 3.2对施工中专用材料的管理 专用材料指的是用于某工程的材料,或是用于某建筑施工部门的材料,如专门用于防水工程中的一些材料。专用材料有以下几种特点【2】,(1)较高的价格、(2)较强的专业性、(3)不会出现混串的现象。故此,通常会以专门承包的方式为主,项目经理人将专用材料一次性分包给相关的施工单位,双方签订承包协议。在对材料的使用数量进行确定时,要根据建筑施工的预算金额为基础,对建筑施工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施工单位应该根据相关的规定,对专用材料进行保管与进场。 3.3对施工中的周转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 周转材料包括以下几种:(1)模板、(2)脚手架,这种类型的材料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显著的价值性、(2)使用的数量较为庞大、(3)使用的时间较长。故此,在对周转材料进行管理时,应该在正常的施工基础上,适当的降低对周转材料的占有率,要加强材料的周转速度,要避免出现损坏的现象。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模板的使用较为常见,为了更好的利用模板的价值,那么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的组织好施工队伍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在拆模板之后,要对模板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损坏的现象,并及时将模板交还给租赁公司。要贯彻租赁制度,将费用承担到施工项目之中,如果实物出现损耗,那么就将责任落实到施工班组之中。建立专门的租赁站,对建筑施工中的周转材料进行全面的管理,要规范租赁标准,对于一些严重消耗或者对租赁材料不予以保护的施工班组,要给与相应的惩罚。这样一来,就能够使施工班组在作业之后及时的回收这些周转材料,使周转材料得到更好的使用与保护。 3.4对施工中的构配件进行严格的管理 建筑构配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1)混凝土构建、(2)金属构建、(3)木制构建等,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规格以及型号的多样性、(2)显著的配套性、(3)价值较高等。在对构配件进行管理时,首先,要对生产计划有所了解,对分层用量配套表要有着深入的了解,要将实际需要告知给供应部门。其次,进行施工现场之前,准备工作要加强重视,以防出现二次搬运。最后,要保管好现场的构配件,要根据分层配套表,对现场构配件进行仔细的核对。此外,对于现场构配件,一定要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合理的堆放,以降低构配件的损坏率。 4结语 综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会影响建筑施工的成本投入。对建筑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提高施工单位的综合效益。故此,就需要施工单位加强自身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以便进一步节约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作者:李欣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探析 论文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内容;措施 论文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医院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又介绍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后,对完善我国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医院内部控制的基础十分薄弱,医院负责人对内部会计制度不够重视,容易让不法分子钻医院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的空子,大肆侵占国有资产。还有一些医院重医疗技术建设轻财务经营管理,即使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会让位于医疗业务的发展,导致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医院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导致管理滞后,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导致业务发展与管理的矛盾,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从而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真正得以落实。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不强 医院的领导和员工对会计控制认识不充分、不完整。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医院的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这些都是导致医院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和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三)医院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医院的会计人员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会计人员,医院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扎实的会计知识。但有些会计人员对医疗知识不了解,加之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繁忙、负担较重,对学习新业务、新知识和新制度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能得到及时提高。有些会计部门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原有人员在熟练掌握会计业务后,被调整到其他部门,而新来的人员由于岗位空缺等原因,尚未得到系统的业务知识学习、培训便匆匆上岗,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和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内部会计制度的落实。 (四)内审工作不够重视 内审人员应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检查执行的首要责任人,有些医院根本不设内审部门,即使为了上等级医院需要,设了这样的科室也是形同虚设。有的内审人员只是兼职或是挂靠,对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五)缺乏监督奖惩机制 当前,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责任划分、量化、奖惩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很多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缺乏一个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有的医院虽然也设有一些奖惩制度,但执行过程中缺乏力度,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缺乏相应的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机构,从而削弱了员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自觉性。同时,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 二、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控制 要做好收入的内部控制,一是保证收入的合理合法化。每一项收费物价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用统一的收费票据,确保门诊和住院收费一日清单制的落实。二是保证收费的安全。医疗收费,特别是门诊收费以现金为主,保证收费的安全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管理规定,加强收费票据领用、保管、注销工作,成立收费稽查组,由专人每天对门诊、住院的收入、退费、结算等情况进行核查,确保收费资金安全。 (二)支出控制 一是严格落实不相容职责相分离原则。主要包括医疗现金的保管职责与记账职责相分离,印鉴、支票相分离,以便相互制约。医院的银行账户应有三人管理较为科学,一人开支票、一人管印章、一人与银行复核,开支票的不管印章,管印章的不开支票,还有一人专门负责银行对账,三人相互牵制,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二是严格医院各项经费支出审批制度。实行经费支出“联审会签”制度,即每笔经济业务严审细核,按审批权限层层签批,形成领导和财务双向监督、联合把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工程控制 医院的建设项目一般投入资金比较大,影响范围广,对工程的控制必须做到:一是做好立项前的论证工作,考虑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止盲目上项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是建设项目中的招投标和付款控制。控制好标底工程量及定额,其他费用的计量应符合相应标准,招投标按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三是对完工的项目要认真做好结算审计,防止医院利益受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三级以上医院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进行扩大规模,纷纷兼并周边二级及以下医院。还有对外投资性质的合作办院,以及工程项目、筹资、对外担保业务等重大事项,必须慎之又慎,加强对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处置、报告制度等环节的控制,实行集体审议联签,控制风险。 (四)资产控制 建立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医疗物资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医疗物资各种被盗、毁损和流失。一是医疗器械等固定资产的购置。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经资产委员会并报党委会集体审议、批准,有计划地进行配置。二是药品和材料采购,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招标采购,在招标前做好审价工作。三是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将现金业务的实际处理工作与记录业务的会计工作相互独立,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和审批授权制度,严格货币资金的记录制度,严格现金收支凭证的管理。 三、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 医院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态度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领导要明确管理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科学性则离不开正确可靠的信息。只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范错误和舞弊行为,提高会计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院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是内部会计控制运行的基础,医院的组织结构、审计监督体系、人力资源政策等也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严密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 医院应依据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围绕医院工作目标的实现,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本单位特点的会计内控制度,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修正和完善,使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有科学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医院经营管理活动协调有序地进行,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我国医院管理的现状看,大部分医院都制定了院规,有的医院甚至聘请专业机构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仍暴露出一些漏洞,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成功的基本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才是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成功的关键。要成功推行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各岗位人员只有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切实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四)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为确保医院内会计控制制度切实执行,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医院应设置内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分别制定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先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避免“形同虚设”,真正使内部审计起到卫士、谋士的作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必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医院应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包括经验、才能、品格、奉献精神、组织能力等。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医院经营管理各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往往涉及财务会计、医疗、金融、市场营销、法律、物资材料、信息等多专业领域知识。缺乏相应的知识支撑,不可能切实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如对医院工程项目、药品、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过程进行内部控制需具备建筑、医疗、药品、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人员要想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重任,须参加相关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总而言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医院管理者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各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不断完善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让内部会计控制真正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挥起应有的作用,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 财政部于2001年6月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均简称《规范》)。与基本规范相关的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成本费用、担保等其他8个具体规范,正在继续制订并陆续下发。本文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应做好的相关工作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提高认识仍是当务之急 1.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及相关的条例、法规,当前尤其是要学好《规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重视并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会计师,是本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应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控制度中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 2.财会部门是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提高认识,吃透精神,掌握好原则和方法。财会部门要发挥好其应有的主导作用,积极策划,制订方案,给领导当好参谋。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对于搞活企业,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变革和企业转型时期,不少企业出现了较多管理失控问题,给企业、国家造成了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健全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尽快做好这一工作。 3.企业要加大对《规范》的学习宣传力度,使所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员工都了解《规范》的内容,并加深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大家都应鼎立支持并积极参与,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路 1.企业应成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工作的领导小组,以便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副组长。组员由财会、审计、机电、物资、计划、劳资、人事、营销、生产、基建、信息、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财会部门。将任务按项目合理分工,如:财会部门负责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筹资、付款、成本费用、经济担保等;计划和基建部门负责工程项目;营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产品及劳务定价;机电部门负责机械设备采购、保管使用;物资部门负责材料物资、生产性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保管、收发等;劳资部门负责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确定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险费用;人事部门负责人员配备、职工奖惩、领导干部资产经营承包考核兑现等;信息部门负责指导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董事会办公室提出对总经理的授权方案;公司办公室负责办公设备、行政低值易耗品以及机关管理费用,并提出对副总经理及有关部门的授权方案;审计部门除了参与策划外,重点应做好整个制度的审查和修订工作等等。还有不少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具体项目,均应本着涉及谁、谁协助财会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的原则,做好相应的工作。 2.建立内控制度和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之后,国家不再制订相应的行业财务制度,现行的行业财务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与内控制度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有关方法,其所涉及的内控问题,一般都原则性较强,后者强调的是会计具体事项在全过程中如何相互制约(或曰相互牵制),把涉及会计事项的经济业务的责任和权限,划分得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以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防止越权、堵塞漏洞。两个制度的建立结合进行,既可以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又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3.建立内控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要对原有相关制度与《规范》进行对照清理。已有的制度,符合要求但尚不完善的,应补充完善;不符合要求的,加以废止。经常发生的有关事项,即使《规范》中没有列明,也应加以补充。 4.发挥整体优势,调动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内,拥有较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其所发生的不少经济业务,具有很大的共性。从上至下,如果各层次都分别制订一套内控制度,既无必要成本又高。因此,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从内部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上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成立制度起草小组。在建立好制度主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小组成员各自所在层次的专业优势,合理分工。实施办法制订后,分别经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通过后,下发实行。各下属单位,可以此为据,结合本单位实际做补充规定或制订实施细则。有关授权事宜,应根据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或公司章程进行。 三、贯彻落实《规范》应做好的其他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方面,国家应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解决好出资人到位问题。已经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在权力制衡方面,尤其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在职位上高度重叠的问题,克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要真正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监事会对董事及经营者的监督作用要有效发挥,而不应是摆设。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过程中,应层层明确会计事项的审批授权范围,划清责任,防止越权审批。 2.建立严格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国家有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真正能够操作的有关责任追究法律法规;二是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体现下管一级的原则,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责任到位,有法有规必依,违法违规必究。 3.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把检查评价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并适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上级财会部门,要对下级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因为,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问题,仅仅通过财会人员是很难发现或者是很难及时发现的。 要解决好以包代管的问题。现在,各种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广泛推行,这对于落实经济责任、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掩盖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许多金额较大的承包项目,形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在形成巨大损失后,承包人所交数额有限的风险抵押金,根本无法抵补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损失。而在问题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违法乱纪、营私舞弊的行为。 4.会计人员在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起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把关作用。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其次要有较强的技术业务能力。另外,企业领导必须支持和理解会计人员的工作,维护好会计人员在控制中应有的权威作用。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当前,会计工作质量差,会计信息失真,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许多其他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亦有很大的关系,因而要加强会计控制水平,有赖于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水平。内控制度一旦建立,必须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使所有相关人员不但熟悉它,而且要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自觉做好相应的工作。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摘 要: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是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应从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以及设置方式等方面来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包括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执行。 一、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合理标准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标准体系。首先在内容层次上,虽已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规范,但从完整性来看,还远未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完整性的要求。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已颁布实施,其他的具体规范也将陆续出台。全部内容完成后,将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但也应看到,在操作性层次上,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判别标准,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突出市场主体 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是否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信息,目前尚无人对此作出专门研究。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既要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又要考虑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信息超载的负面影响。从公司治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投资者本身的素质水平来看,现阶段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企业运营的结果,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非关心其过程。当然,从企业持续、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作为支持,因为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促进管理当局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缺陷,改进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投资者应该会越来越关心这一方面的信息,但现时没有这方面的明显需求。 (四)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推动内部会计控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内部会计控制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仍比较混乱;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仍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够强,被操纵的余地相当大;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与反馈不够快,实务中暴露出来的可能严重影响财务会计数据质量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及时得到解决;准则与制度仍不够稳健,各项损失准备仍不够充分,不良资产不能及时得以消化,虚盈实亏、资本消蚀现象仍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优劣,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 为了改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普遍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来规范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同时明确管理当局和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承担的责任,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 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也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将内部会计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非常关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方法和内容上更多地着眼于监督而不是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而西方(如COSO)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在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性目标。 只有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明确了,相应地内容范围才能够确定,设置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才能有所参照与依据。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相对低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同时也需考虑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从改善中国企业现状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应既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同时又有立足于现实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从而给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一个适当的目标定位。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 COSO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构成是要素式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要素组成。这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以及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需考虑的条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其突出部分是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的条款加以强调。这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有关,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与COSO报告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即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权利与义务在逐步规范中执行并到位,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相应的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内容在范围上也会越来越宽泛。企业的外围环境、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来予以考虑。作为企业外部条件的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部分在今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中需加以强调。 (三)内部会计控制流程的设置方式 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需要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体系中,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同时应随着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设置方式往往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内容条款也能决定相应的设置方式。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方式上,可以借鉴COSO报告和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做法,按业务循环来设计。在今后各项具体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条款的制定可考虑便于按规范流程及重点控制环节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的原则 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需要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然后采用适当的标准进行评价。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评价的目的服务,为评价结果的判定提供依据。 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围绕评价目的,科学反映内部会计控制及其特征,标准概念正确、涵义清晰,各标准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 3.系统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全面地反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并且从中抓住主要因素,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4.有效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能准确反映企业业务的重要岗位和风险岗位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 5.适用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以适应评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便于评价操作。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上述的原则为指导,既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又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标准体系的建立既可以从企业管理和控制目标入手,也可以从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入手,但无论怎样,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整体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业务的目标应该是对被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发表意见,即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1)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会计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完整性标准还要求对内部会计控制以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时,都能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如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作出判断时,还应当考虑到企业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规模越大,业务复杂程度越高,则对内部会计控制完整性的要求就越高。另外,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作出评价时,还应该充分注意到企业控制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会计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等都是内含于内部会计控制整体的。 (2)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同样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二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经济性。在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时,适用性是首要的。它是指企业所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各行业及各企业由于其组织规模、交易性质、经济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所存在的差异,就相应地需要制定出不同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评价其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注意以下内容: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没有安排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即既不能分工过细,又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然而,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以经济性为限制条件。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 (3)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有效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与弊端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这不仅仅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在总体上是有效的,而且需要各项具体制度有明确的目的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相互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控制要适度,过于严格会使管理活动失去生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过于宽松又会引起运行的机制失调,达不到控制目的。任何制度都要有利于管理者和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执行,因此要简明扼要、方便易行、讲究实效。 2.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具体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具体方面的标准,是具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只有先从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入手,对具体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了认识之后,才能通过总结、升华,从整体上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对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可以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具体规范项目。虽然各个具体规范项目所规定的业务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评价标准模式。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程序 在遵循以上的评价标准时,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评价程序。 1.进行规划。这一阶段,主要应当考虑企业的性质、契约规定的内容、所做的初步了解等因素来制定审查评价规划。 2.取得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是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是否适当的基础。应通过询问、审阅书面文件及观察等方式来了解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3.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整体能否达到某一目标,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不能以某一特定内部会计控制活动是否失当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 4.测试及评价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过程,进行有关的测试,以归集与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有关的充分适当的证据,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研究 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在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企业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然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卸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存在着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漏及对实体信息破坏。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单位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规范的主要内容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会计改革过程中,企事业单位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以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作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也有利于企事业单位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 2.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企事业单位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货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请款单,供应计划员(或供应部门负责人)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凭证,最后由出纳员凭手续完整的付款凭证办理汇款结算(出纳员开出汇款结算凭证,还要通过会计员审核),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账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账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账单及验收凭证,编制转账凭证报销。 2.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账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账员记账;管钱、管物、管账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核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3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如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2.4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如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账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又如现金出纳员除规定每日下班前要结账清点库存现金,遇有差错要及时报告外,会计主管人员还有经常检查出纳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及金库管理情况的责任。 2.5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2.5.1计算机代替手工填制记账凭证是相当容易的,并且比手工制作的凭证更规范、效率更高。但是难以给查账和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先由计算机填制输出记账凭证,然后由有关经办人确认后签名或盖章,无签名或盖章的视作无效凭证,不得进行账务处理。设置主辅操作员进行两次输入,仅仅是为了防止数据输入时错误,对于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中的差错却无法校正,连事后控制的作用也发挥不了。因此,可直接由主办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操作计算机制作记账凭证,并将数据存入一个临时数据库中,以便调出修改。同时应对输出的记账凭证确认后签名或盖章,然后交稽核员稽核。对于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稽核员交出纳进行收、付款,并操作计算机将主办会计存入临时库存中的凭证数据转入正式数据中,以便进行账务处理。 2.5.2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原手工会计处理中已建立起来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这是会计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要明确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不走样变型。 2.5.3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系统密匙的源代码和目的代码,应置于严格保密之下,从计算机系统处理方面对信息提供保护,通过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利用数值项防用户利用合法查询推出该用户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3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主要措施 3.1企业单位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的选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单位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单位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充当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则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 3.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事业单位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3.3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单位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4建立和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起到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其次,要起到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再次,要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还有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如电算化管理)对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难点和对策 摘 要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会计控制制度的三道防线,明确控制重点、实现职务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确立“以人为本” 实行人员素质控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制度 难点 对策 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难点 内部会计控制是为经济体制服务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为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服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单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规范财务管理,防范会计违法犯罪,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和挑战,规避经营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大多数单位都未建立会计稽核和会计内部牵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就是已建立了上述制度,也是授权不清、分工不明。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以上制度不但没有建立,就连不相容职务分离与授权批准制度都未执行。另一方面,已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好多单位形同虚设,如有些单位对稽核和审计制度监督不严,以致使一些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受一时的利益驱动,利用内部会计控制不严的漏洞或计算机操作特权,违反职业道德,直接或间接参与作案、贪污公款,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有些单位对内审制度不重视,虽然设置了审计机构,但只安排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充数,机构形同虚设。有的即使安排了内审工作,也只侧重于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了解和重视,即使偶尔发现了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国在管理中系统地贯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间很短,要系统、规范、完整地实施这项制度,还有一些难点: (1)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观念淡漠,认识不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淡漠内部会计控制,就等于放弃单位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机会。而目前一些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知识掌握不多,重视不够,片面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消耗财力的管理形式,它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直接回报等,因而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即便制订一些制度,也往往抓不住重点或与业务脱离,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上的片面、零散,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2)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各项管理措施不到位。单位领导缺乏对单位发展战略和前景的规划,导致项目和投资以及拓展领域的决策具有主观随意性。忽视为实现预算、利润、财务及经营目标所必要的管理手段,对内部会计控制只是缺乏统一领导和部署,以致使有些单位会计兼职过多、职责不清,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监督都流于形式。 (3)内部会计控制与外部环境不匹配。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而且也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有关。要杜绝虚假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预防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就必须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一系列约束机制来加强外部监督。但近年来,由于外部约束机制中的人员素质不高、水平有限,有时也为了单位的经济利益,不按照规定程序操作,人为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失控和践踏。 2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发挥其职能和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应在单位内部建立三道防线。第一是检查监督,由经营管理部门的各级负责人监守,包括设置和执行岗位内部和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牵制及前后台和部门之间的平衡制约等等,同时还应不断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整体效果。第二是财会部门稽核监督,即负责行使后台稽核监督的重要职能,使财会部门成为化解风险的部门。会计人员在稽核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并及时报告所发现的违法违规的财务事件;同时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提供信息。第三是监督评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切实落实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监督的各项措施和制度,增强管理者承受风险管理的能力,尽可能避免经济损失。所以,对于风险较高的单位或机构来说,这第三道防线更是必不可少的。 2.2 明确控制重点,实现职务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 授有权力和负有责任的人承担着经营和保管职务的人,不能同时担任记账的职务。一个处于可犯错误或容易发生不轨行为职位的人,不应同时又授予他担任可以隐匿错误或不轨行为的职位。要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不能一人同时兼有两项相关联的职务或岗位,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人或两个以上部门参与,如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报销与复核;出纳与会计等。要用一个人的工作去证实另一个人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才能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目的。为此,明确控制重点,建立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核心。 2.3 “以人为本”,全面实行人员素质控制 (1)培养员工参与意识,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水平。调动和发挥各职能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人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既是被监督被考核者,又是实施者、考评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人是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发动管理者和员工主动介入和参与内控制度的各项活动,培养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水平和效果。 (2)重视对专业管理人员的选用与培训。单位要选出有经验和有才能的人去完成所任职务。但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技能训练,想成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再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发挥不出它应有作用。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的选拔和素质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独当一面和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出色地完成单位的经济目标。 (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稽核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记账工作,但是少一道记账环节,就少一道监管和稽核的程序。因此要加强复核工作,只有通过严格认真的复核,防止和发现输入人员的疏忽,确保输入数据的真实性,确保的会计报表编制的准确性,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4)坚持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会计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不仅让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还可以避免一人长期固定某一岗位养成散、懒、慢的作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及时纠正和发现会计人员的不轨行为的发生。 2.4 积极营造良好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且能良性循环,离不开科学严格的监督制约过程。这既需要内部审计和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监督制约环境。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要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预防内部会计失控,必须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环境,加强外部环境监督,通过建立资产评估市场、会计信息公开制度、会计事务所、独立审计事务所等机制,形成外部的约束机制,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 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背景2001年 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 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两个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措施,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创举,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这两个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深入贯彻实施新《会计法》的一项举措。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规定是新《会计法》的重要突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内部会计控制虽不完全等同,但是,这些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一系列法律要求,充分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因此,新《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法律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构成了新《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对于深入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问题,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赌博,私自将巨额资金调到澳门或国外的赌场进行豪赌;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件,原因是复杂的,然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案例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重视和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内容不断丰富。早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帐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经理协会(FEI)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除了反映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恰当性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n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报告。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注意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先后过部门或系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这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适应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总体思路财政部此次制定并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以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总体思路是: l.《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新《会计法》的重要配套规章,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由财政部制定并。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最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环节的控制,成熟一个一个。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形成过程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的两个规范,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初稿、征求意见、定稿等四个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2000年年初,财政部会计司 组成了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就内部控制规范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问题进行研究。4月份,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函字[2000]18号印发了《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11月份,财政部会计司在南京召开了企业内部控制高级研讨会,就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国家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东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财政局财务会计管理中心、中大华正会计师事务所、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安水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经验和国内外内部控制建设的进展情况。2001年是月,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会计学会考察团赴英国和法国考察了一些单位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2月份,财政部会计司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对邯郸钢铁厂、黑龙江斯达造纸公司、新兴铸管、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华为公司、广东省佛山市财政局等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为起草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起草初稿阶段。2001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列人当年工作重点。2月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小组以2000年4月印发的《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为蓝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大量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和做法,重新起草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财会便[2000]4号文件印发,再次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3.征求意见阶段。两个征求意见稿发出后,财政部会计司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份书面材料,对两个征求意见稿发表修改意见。反馈意见的来源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又有高等院校的教授、讲师、研究生、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人员,还有普通读者。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修改两个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4.定稿阶段。2001年6月,财政部会计司根据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对两个征求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定位为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体,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最终形成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简称“货币资金规范”)。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从之日起试行。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共六章三十一条,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在整个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具体业务控制规范的依据。财政部在具体业务会计控制规范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基本规范”,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具体业务会计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就内部会计控制而言,“基本规范”主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规定了三项基本目标,包括:“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基本规范”规定,各单位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当遵循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有效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四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六是适时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内部会计控制才能落到实处,不摆花架子、走过场、流于形式。 第三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和核心,规定单位应对哪些内容(经济活动和环节)进行控制,针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以规范。“基本规范”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内容见“货币资金规范”。 实物资产会计控制,主要是从实物的取得、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理等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采用授权批准、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相互分离和制约、非实物保管人员无权领发货物等一系列控制方法,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对外投资会计控制,重点规范对外投资的决策机制和程序。单位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吸收会计人员参加,必要时聘请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效益的论证。提倡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防止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和不讲科学的个人专断,避免重大投资损失无人负责现象,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工程项目会计控制,除了规范工程项目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外,强调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必要时可考虑推行项目会计委派制,坚决地遏制和打击工程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业务中的经济犯罪行为。 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针对单位采购过程中存在回扣现象而导致单位资金流失或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进行会计控制。控制的重点是采购决策,强调单位内部任何个人都不能独立决定采购品种。采购单位和采购价格,必须形成采购决策环节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筹资活动会计控制,重点在于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式,防范财务风险。销售与收款会计控制,主要关注定价原则、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的制定,明确销售机构和推销人员的职责权限,加强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帐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防范销售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避免或减少坏帐损失。 成本费用会计控制,要求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实行预算管理、指标分解,控制差异、降低成本。担保会计控制,要求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控制担保行为,禁止随意签定担保合同,防范担保的潜在风险。 以上所述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仍较原则,各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加以具体化。 第四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主要规定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内容进行控制的问题。“基本规范’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明确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各单位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控制内容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比如,在对货币资金进行控制时,可选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等控制方法;在对实物资产进行控制时,可选用财产保全、会计系统、内部报告等控制方法。各单位在选择控制方法时,应当注意控制内容与控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内部会计控制检查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保证,也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本章主要明确履行内部控制检查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权限。规定单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应当对委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附则”。主要对“基本规范”的解释权限和实施日期作了规定。 (二)关于“货币资金规范” 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因此,在“基本规范”的同时,了“货币资金规范”。本规范共六章二十七条,主要针对一些单位货币资金管理松弛和控制弱化而作出规定。 第一章“总则”。除了规定本规范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外,重点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 第二章“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通过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的控制方法,加强对货币资金的会计控制。明确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和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第三章“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货币资金控制的主体,针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作出较为严格的规范,强化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结存、核对及银行开户的管理。 第四章“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强调对票据购买、领用、保管、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控制,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等。 第五章“监督检查”。明确单位应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对监督检查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六章“附则”。规定了本规范的解释权限和施行日期。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关于“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问题 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定位于“内部控制”还是“内部会计控制”,有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主张定位为“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等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理由是单位内部控制弱化不仅限于会计控制,而且涉及管理控制的方方面面,有些环节的控制单纯强调会计是不够的。需要全面综合治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比如,人员素质控制和组织结构控制与会计控制没有直接联系,然而,这些方面的控制涉及控制环境,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种意见,主张仅限于“内部会计控制”,凡与会计无关的控制都不予涉及。认为财政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只应规范会计控制,其他方面的控制应当在其他领域的相关文件中加以规范。 第三种意见,主张“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内部控制以会计控制为主是与新《会计法》相吻合的。在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应当从会计控制人手,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比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预算、对外投资等业务环节与会计控制都是密切相关的,应当加以规范。否则如果单纯就会计论会计,内部会计控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弱化的问题。这种意见符合国际上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趋势,也与中国的实际相符合。财政部最终正式的两个规范是按照第三种意见定位的,删掉了“征求意见稿”中与会计不直接相关的组织结构控制和人员素质控制等内容。 2.关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问题 财政部下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中试行。试行不是试点,不应理解为一些单位执行,其他单位可以不执行;也不能认为单位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这里,试行的意义主要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财政部将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因此,各单位应当认真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各项规定。 根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总体思路,此次的“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规范”只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开始。嗣后,财政部将加快相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建设步伐,力争利用2——3年的时间,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重大课题,积极提供典型案例和建设性意见,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有效利用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非法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加之自身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总是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方法,甚至采取欺诈的手段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致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给广大信息使用者地正确决策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驰,控制弱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的第二十七条中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将内部控制与会计法律有机结合,是管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对于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消除隐患,保证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就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控制)失效现象入手,研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二)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造成企业报表失真,无法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决策依据。 (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造成不法分子侵吞企业财物,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 一个人不能同时兼干可以隐慝自已所范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记帐职务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隔,可以有效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资产,并采取涂改会计记录的办法隐慝这些行为。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部门参加,只要这些人员和部门不互相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授权批准 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三)有效的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企业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以下几点: 1、确认并记录企业所有真实的交易。 2、及时且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 3、正确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4、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 5、在会计报表上公允披露交易及相关事项。 (四)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纳入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行同虚设,同时要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和提出建议上来。 (五)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股票期权制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从根源上消除虚假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六)提高人员素质,进行岗位轮换 企业的成就主要还是要依靠职工的素质。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其设计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贯彻执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违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 对职工实行休假和轮岗制度,当其他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工作时,以往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容易暴露,轮岗可以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 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履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七)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控制计算机化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勾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的运营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帐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系统。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摘 要: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是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应从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以及设置方式等方面来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包括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执行。 一、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合理标准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标准体系。首先在内容层次上,虽已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规范,但从完整性来看,还远未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完整性的要求。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已颁布实施,其他的具体规范也将陆续出台。全部内容完成后,将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但也应看到,在操作性层次上,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判别标准,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突出市场主体 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是否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信息,目前尚无人对此作出专门研究。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既要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又要考虑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信息超载的负面影响。从公司治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投资者本身的素质水平来看,现阶段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企业运营的结果,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非关心其过程。当然,从企业持续、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作为支持,因为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促进管理当局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缺陷,改进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投资者应该会越来越关心这一方面的信息,但现时没有这方面的明显需求。 (四)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推动内部会计控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内部会计控制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仍比较混乱;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仍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够强,被操纵的余地相当大;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与反馈不够快,实务中暴露出来的可能严重影响财务会计数据质量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及时得到解决;准则与制度仍不够稳健,各项损失准备仍不够充分,不良资产不能及时得以消化,虚盈实亏、资本消蚀现象仍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优劣,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 为了改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普遍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来规范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同时明确管理当局和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承担的责任,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 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也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将内部会计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非常关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方法和内容上更多地着眼于监督而不是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而西方(如COSO)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在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性目标。 只有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明确了,相应地内容范围才能够确定,设置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才能有所参照与依据。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相对低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同时也需考虑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从改善中国企业现状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应既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同时又有立足于现实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从而给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一个适当的目标定位。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 COSO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构成是要素式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要素组成。这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以及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需考虑的条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其突出部分是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的条款加以强调。这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有关,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与COSO报告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即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权利与义务在逐步规范中执行并到位,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相应的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内容在范围上也会越来越宽泛。企业的外围环境、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来予以考虑。作为企业外部条件的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部分在今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中需加以强调。 (三)内部会计控制流程的设置方式 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需要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体系中,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同时应随着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设置方式往往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内容条款也能决定相应的设置方式。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方式上,可以借鉴COSO报告和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做法,按业务循环来设计。在今后各项具体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条款的制定可考虑便于按规范流程及重点控制环节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的原则 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需要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然后采用适当的标准进行评价。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评价的目的服务,为评价结果的判定提供依据。 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围绕评价目的,科学反映内部会计控制及其特征,标准概念正确、涵义清晰,各标准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 3.系统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全面地反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并且从中抓住主要因素,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4.有效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能准确反映企业业务的重要岗位和风险岗位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 5.适用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以适应评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便于评价操作。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上述的原则为指导,既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又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标准体系的建立既可以从企业管理和控制目标入手,也可以从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入手,但无论怎样,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整体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业务的目标应该是对被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发表意见,即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1)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会计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完整性标准还要求对内部会计控制以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时,都能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如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作出判断时,还应当考虑到企业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规模越大,业务复杂程度越高,则对内部会计控制完整性的要求就越高。另外,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作出评价时,还应该充分注意到企业控制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会计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等都是内含于内部会计控制整体的。 (2)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同样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二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经济性。在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时,适用性是首要的。它是指企业所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各行业及各企业由于其组织规模、交易性质、经济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所存在的差异,就相应地需要制定出不同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评价其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注意以下内容: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没有安排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即既不能分工过细,又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然而,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以经济性为限制条件。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 (3)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有效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与弊端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这不仅仅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在总体上是有效的,而且需要各项具体制度有明确的目的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相互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控制要适度,过于严格会使管理活动失去生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过于宽松又会引起运行的机制失调,达不到控制目的。任何制度都要有利于管理者和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执行,因此要简明扼要、方便易行、讲究实效。 2.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具体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具体方面的标准,是具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只有先从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入手,对具体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了认识之后,才能通过总结、升华,从整体上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对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可以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具体规范项目。虽然各个具体规范项目所规定的业务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评价标准模式。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程序 在遵循以上的评价标准时,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评价程序。 1.进行规划。这一阶段,主要应当考虑企业的性质、契约规定的内容、所做的初步了解等因素来制定审查评价规划。 2.取得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是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是否适当的基础。应通过询问、审阅书面文件及观察等方式来了解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3.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整体能否达到某一目标,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不能以某一特定内部会计控制活动是否失当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 4.测试及评价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过程,进行有关的测试,以归集与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有关的充分适当的证据,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议 [关键词]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财务管理 [摘 要]本文依据内部控制原理,结合交通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阐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交通管理单位是负责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对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进行调控的行业管理部门。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有效,对其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理有效的使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1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交通管理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支出频率高、会计业务种类多。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 2 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其资金类别和核算业务种类较多,各项资金的日常收支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财务负责人手中,未经财务负责人批准,不得动用任何资金。由于资金种类多、核算业务量大,需要将各类业务分别设置会计岗位,根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每位财务人员可从事一岗位或几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以形成分工合理,各负其责、职责权限明确的管理机制。 3 业务处理程序化、规范化原则。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化是明确业务处理责任,执行财经纪律,防止在资金取得和使用上感情用事、以权谋私、贪污舞弊的有效手段。会计业务处理规范是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应达到的标准或要求,会计业务的处理规范化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具有重要作用。 4 计划管理和例外原则。资金收入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资金收支进行的事先安排。它的主要作用,一是对资金收支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责任,作为资金收支和考核责任的依据;二是控制资金支出的标准。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经批准的年度预算、计划等编制本部门的年度资金收支计划和月度资金收支计划,该计划应业务类别和按资金类别编制。对于超计划的支出、计划外的支出必须事先由单位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批准后才能支付。 5 稽核的原则。稽核是由稽核人员对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查财务各项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合规,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每类资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告,作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 6 重大资金收支事项商议的原则。重大资金收支事项是指在正常财务收支以外发生的、对全局或今后有重大影响的一些资金收付事项,如数额较大的计划外或预算外资金收支、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额借款和还款、给所属单位的贷款、重大的对外投资、金额较大的设备机具购置等。这些重大资金收支事项应事先提出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必要时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才能办理。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1 岗位设置与分工。 交通管理单位财务会计机构内部工作岗位设置,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应设置财务负责人岗位、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和稽核岗位。其中会计核算岗位应根据业务种类及业务量大小和会计人员数量进行分工,设置不同的会计核算岗位。在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中必须坚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财务负责人不得直接办理资金的收付及填制记账凭证等业务;需经授权或批准后方才能办理的业务在未经负责人授权或批准之前,执行人不得办理该业务;财务印件、银行予留印章应由财务负责人、稽核人和经办人分管,不得将财务印章、银行预留印章交由一人保管;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必须分开,会计只对本岗位的业务进行核算,不得兼办该业务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兼办会计核算业务。稽核人员不得兼管货币资金收付和记账报账业务等。 2 资金收支控制的几个关键环节。 资金收入业务中应主要抓好银行开户环节控制和收入存款环节控制。交通管理单位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和各项资金管理的要求在银行开设账户,银行开户应经单位负责人批准,不允许未经批准擅自开户。银行户头要保持稳定,若需变动须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关于收入存款控制,凡属单位的资金除国家规定应由有关部门单独管理的外,其余资金都应由财务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收入款项要及时全部交给财务部门,其他部门不得私收私存;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部门对于收到的款项也只能存入规定的账户,不允许私设户头私存私放。 资金支出业务中应主要抓好支出计划环节控制和支出审批环节控制。年度资金支出计划是对年度内资金支付的统筹安排和平衡,以对资金支出进行总的控制和考核;月度资金支出计划是依据年度资金支出计划的要求对月份内资金支出的具体安排。对有所属单位的交通管理单位来说,资金支出计划应按支付项目、收款单位等编制,其中对拨款计划应确定拨付的时间和金额。年度资金支出计划应经过单位负责人批准,月度资金支出计划应经财务负责人批准。对于各种拨款,应依据单位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批准的月度资金支付计划进行拨付,经批准的月度支出计划在正常情况下应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出现多付和少付的情况,遇有特殊情况时应按例外原则处理;对机关本身发生的费用应以单位负责人批准的凭据进行支付。 3 业务处理程序和标准。 对资金收支业务来说,通常有计划、审批、收支、稽核等程序;对会计核算业务来说通常有审核原始凭证、设置账户、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等程序。 交通管理单位资金收支业务主要有交通规费资金收解业务、交通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拨付及报批业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和拨付报批业务、交通行政事业经费领拨、支出和报批业务、预算外资金收支业务、国有资产管理业务等。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及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每一类会计业务规定明确具体的业务处理程序。 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及内部管理要求制订业务处理标准或规范。会计业务处理标准主要包括:应执行的会计制度、应执行的财务管理规则、业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等。交通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多,资金种类多,管理要求严,政策性强。每一类会计业务国家都规定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办法,每一种资金国家都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定。财务会计人员应按规定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交通系统有一些特殊业务国家尚未规定其具体管理规定,交通主管部门应与财政部门协商并征得其同意,制订一些具体的核算办法和管理办法,使所有会计业务的核算和资金管理都有相应的规范。 交通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不论是自制原始凭证的设计与传递、会计账务处理、财产清查和会计报告编制,还是会计核算资料和会计档案管理等都应当尽力作到规范。 财务会计机构在对外编报会计报告的同时,应当设置和定期编报本部门的财务会计报告,以供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了解和掌握本部门各项资金的收付和结存情况、有关计划的执行情况。 4 稽核与监督。 稽核应以财经纪律、内部控制制度、经批准的资金收支计划等为依据,对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对。日常业务审查的重点应是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在会计凭证审查中要特别注重原始凭证的审查,在会计账簿审查中要特别注重银行存款收支及结余的审查。在日常审查的基础上定期审查会计报告,审查时既要审查每一笔资金收支业务的真实性、手续凭证的完备性、业务处理的合规性、账簿和报表数据的正确性,也要审查单位总体的财务状况,注意检查资金的流量和流向,评价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各项借款合同的履行情况等。在核对账目方面,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中特别要注重银行存款账目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有价证券账目和有价证券实有数的核对,借款合同与借入款项的核对、资金拨付数与资金支出计划的核对,往来款项与债权、债务方定期核对等。 在财务部门内部稽核的基础上,交通管理单位应定期接受内部审计部门和国家机关等监督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纠正,保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真实、合法。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及其运行的基础 「摘 要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建立基础问题。文中表达的基本观念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基础是内部控制观念的逐步拓展与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管理方位的全面认识;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基础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法律基础是适应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的基本要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运行的基础是不断优化会计管理环境。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思想基础 行为基础 法律基础 运行基础 2001年度在中国股票市场所发生的“银广厦”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舞弊事件以及2001年底在美国发生的安然事件,为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敲响了警钟。不同领域里的专家学者在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均从多个角度涉及到了会计与审计问题,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尽完善则是一个相对直接的原因。为了规范现阶段我国不同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行为,在去年年初,财政部就正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财政部,2001),并要求从之日起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内运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年来首次以专项法规的方式所的专门涉及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它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刘玉廷,2001)。2001年12月,财政部又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三个征求意见稿,并计划于按期正式颁布。它们的,不仅标志着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日臻完善,而且意味着我国的内部控制工作也将逐渐地驶入与中国加入WTO这一大环境相互适应的快车道。可以预料,随着它们的逐步实施,也将为改变我国现阶段由于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会计监督名存实亡、会计管理和控制日益弱化、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愈演愈烈的现状,从而为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而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的基础问题作初步研究。 一、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基础:内部控制观念的逐步拓展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管理方位的全面认识 现代企业作为一个具有委托责任关系的利益集团,是一个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管理程序并按照规范化进行操作的社会法人。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要实现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其实施与运行来对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做出判断,以加强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单位内部的控制工作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与担负有不同管理任务的职能部门,可以具体化为诸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务分工等多种方式和没方法的有目的的活动。在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它却是从内部控制工作中逐渐分化和独立出来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内部控制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管理行为的细化、管理要求的延伸与拓展,它就逐渐地深化为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结构体系优化等问题(吴水澎,2001)。 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来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提出内部牵制实际上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一是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内部牵制的工作基点就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都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要求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来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以便使各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内部牵制按其功能执行的对象及其方式可分为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和簿记牵制四类。即使是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有关组织机构控制和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内部控制则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是立足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推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这一基点之上。按照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理论界的解释,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前者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这种授权是与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职责直接有关的一种管理职能,它的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相配合,一般包括统计分析、时动研究(即工作节奏研究)、业绩报告、员工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因此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是建立经济业务会计控制的起点;后者则主要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保护财产安全和财务报表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它涉及到人员素质控制、组织机构控制、业务处理程序控制、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内部审计和会计记录控制等。完整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将内部牵制的观念引入并延伸于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及各个环节,通过其事前防护、事中调节与控制、事后反馈三大管理环节不同功能的发挥,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经营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概念与所涉及范围也就不断地深化。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了单纯的“内部控制”概念,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并在该文告中,将内部控制的结构具体化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基本要素(朱荣恩,2001)。与前述单纯的内部控制观念相比较,这里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将控制环境纳入了内部控制范畴;二是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统一以要素表述为内部控制,这是因为西方学术界在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关联的。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一个以强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主导的新阶段。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78),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它员工实施的,为达到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相关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应当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互结合。该准则将内部控制进一步地延伸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个内容广泛、相互关联的要素之上。明确提出在这五种要素中,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成份的基础,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的了解和评估,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企业内部信息有效的沟通,要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就必须实施有效的监控。 从以上四个不同阶段有关内部控制观念的演进与逐渐拓展可以看出,尽管不同时期内部控制的内容与范围有所变化,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对于一个企业单位或者是一个事业单位来说,,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即要达到管理目标,就必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但不论是从哪个角度上看,内部会计控制均是其实施内部管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它就尤如一个自动的预警和维护系统,它所具备的功能使其成为企业有效管理的工具,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与此同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如同一个推动器,它通过明确责任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和个人按照制度中的具体要求而努力地工作。恰当地运用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及违法、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内公平竞争和激励员工的进取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事关企业的经营成败。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助于防止管理人员出现差错,可以减少发生不合规现象的可能性。通过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促使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员工依据企业既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协调一致地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企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也就变得非常复杂和广阔,使得管理必须借助于大量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分析资料和报告,要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范围也需要逐渐扩大。西方国家实行内部控制的原因和其所取得在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配合外部审计开展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也正是我们当前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从我国的管理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现有先进经验和合理做法,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基础: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也就必须能够充分体现这一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单位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者根据真实有效的相关经济信息来做决策。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是整个经济信息的基础性信息,因而,其准确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它经济信息的效度,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由会计信息所特有的全面、综合、系统和连续四个基本特征所决定的。由单位内部会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与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程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在单位内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实施会计监督工作的基本环节与基本手段。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同时,还通过加强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以此促进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改善和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单位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把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要求结合起来,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使会计工作逐步规范,会计水平稳步提高,也使会计工作在单位经营管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应当看到的是,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突出表现在:某些单位因内部管理制度松弛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逐渐削弱、账目混乱、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某些单位因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而造成了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频繁和会计资料严重散失;部分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和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导致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失真;部分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存在上述问题,有的是单位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造成的,有的则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所造成的,有的是单位有意违纪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管理乏力、督促检查不够以及制度建设不规范和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综合形成的。因此,必须针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切实采取措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与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只有制定出严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督导不同性质的单位据此制定相应的符合单位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积极组织实施,才可以对推动我国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监督、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起到积极的直接作用。 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就应当是一个体系。从结构上看,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它主要是就涉及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检查、督导和实施等问题予以规范。第二层次是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它主要是对单位内部的各种具体会计工作进行规范。从内容上看,它可以从六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规范设计:第一,是具体经济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对外投资、筹资、担保、成本费用的发生与支付等;第二,是具体会计要素项目变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实物资产、证券资产、无形资产等;第三,是具体会计业务处理岗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出纳、记账、报表、保管、经销、采购、收款等;第四,是具体会计管理岗位和管理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授权、执行、质检、验收、审核、付款等;第五,是会计业务处理手段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手工会计处理系统和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系统等。通过制定不同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才能对规范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法律基础:适应国家有关经济法规相应条款的基本要求 (一)国家部分经济法规的相关条款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制度,其制定与出台是建立在我国此前已经出台的相关经济法规中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相关条款的基础之上。由于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上的限制,人们对于内部会计控制重要认识程度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经济法规调整对象上的区别,尽管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上也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上不仅是一致的,而且在要求上也是逐步递进的。 199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作为规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法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大法,在其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百七十五条和一百七十六条中相继指出:“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审查验证。”“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上述条款是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所作的原则上的提示性规定。由于公司的财务报告要按规定提交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其必须具备真实、有效的基本特征。《公司法》中要求建立的财务会计制度既应当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也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999年10月31日修订出台并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第二十七条也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三条具体的要求。第五十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家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管理工作的制度”。在此已经明确提出: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制定部门是国家财政部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指的是广义上的会计制度,它既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也包括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设置制度和会计人员管理方面的制度,这就专门为制定并出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徐景和等,1999) 其实,早在1996年6月17日由财政部(1999)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就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与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关的问题。不仅在第四章中对“会计监督”的要求、依据和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并且将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关的技术性功能在第二章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相应条款中得到具体的体现,还在第三章“会计核算”中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告的要求中予以具体化。在此基础之上,还专设第五章来具体规范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与要求,并将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体系规范为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十二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虽然在《会计工作规范》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一提法,但从所涉及的内容上分析,已经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奠定了基础。 2000年12月21日,中国证券会在其所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五条中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不仅明确要求其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还要求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应当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说明。此外,还要求上述单位应当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做出报告,随招股说明书一并呈报中国证监会。从这一点上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出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运行基础。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财政部于1995年12月15日的《会计改革改革与发展纲要》,作为用于指导我国“九五”期间乃至于21世纪初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并没有将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予以列示,这恐怕不能仅仅地理解为只是一个疏忽。是否可以认为,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规范予以实施,既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顺利推进到一定时期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出台进一步地完善了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 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会计规范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具体结构进行了分类与组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会计规范的内容按其适用范围可以分为全国会计规范、部门会计规范、地区会计规范和基层单位会计规范四个层次,会计法规作为国家及有关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一般具有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法规和会计行政规章制度四种形式(于玉林,1997),或者认为其体系是由会计基本法、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三个层次所构成(孙铮,2000)。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我们所讨论的会计规范体系,大多数是仅指与会计核算有关的会计规范,很少涉及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方面的问题。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出台以后,虽然不会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上述会计规范体系的框架产生影响,但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使其成为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料,随着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不断与实施,我国的会计规范建设工作将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会计工作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运行基础:不断优化单位内外的会计管理环境 (一)设置相对合理的单位内部管理组织机构,是运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前提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目标,是各单位的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而设置较为完备的单位内部管理机构,加强单位内部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则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在财政部所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虽然将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目的描述为“为了促使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但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的实施必须在单位内部的特殊管理环境中得以贯彻和运行,都必须得到单位内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它不可能孤立地运行或存在。因此可以说,由于不同的内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模式,相应地会对不同单位管理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予以不同的界定,也就必然会形成不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运行背景上的差异,从而必然会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运行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充分地考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要求来设置单位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严格界定其基本的职责范畴,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运行并产生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强化单位内部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是落实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总体要求的必要保证 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管理工作是一系统,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一个动态的永续过程,并不是一个阶段性或者突击性的工作。在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中,通过某种方式的突击性措施,可能会使单位内部的管理状况有所改观,但缺乏规范性的规则来对相关管理活动加以约束,这种突击性的工作措施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的或者是因管理者的嗜好而异的。鉴于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可以分为与营运有关、与财务报告有关和与法令的遵循性有关三个不同的层次,虽然内部会计控制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与财务报告即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关,但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不能孤立地存在,它需要不同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而且从某种意义主讲,内部控制中涉及到的软控制显得更为重要。这些软控制要素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同部门管理人员的人格力量,它包括领导者的素质、经营管理的理念和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因素;二是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它包括管理政策中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的设计等;三是企业文化的氛围,它包括CI设计和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等;四是组织系统的结构设计,它包括不同机构职责的分派与督导机制等;五是信息系统的运行程序与设计,它包括良好的信息沟通与反馈系统等。这些软控制内容中任何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不同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特别是在现代管理环境下,仅仅只只是依靠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员的工作来达到总体管理目标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运行,离开了不同管理职能部门的配合与理解,必然会处于孤掌难鸣的状态,是难以达到所设计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效果的。 (三)制定体系完善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分解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目标的根本措施 若从实际运行的要求上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落到实处,还必须要有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基础。这是因为,财政部所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也还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由于其经营活动对象的特殊性,经营活动目的的特殊性,因而在组织其自身的经营过程中就必然会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原则要求,制定适应行业、部门和单位自身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便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有鉴于此,《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制定本部门或本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这一要求,既界定了从“规范”、“规定”到“制度”的制定权限问题,也是单位研究制定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依据。 由于不同单位的经营活动特点千差万别,因此,在制定具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上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至少应当达到具有可靠的凭证制度、完整的簿记制度、严格的核对制度、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规范的会计程序等不同方面的要求。有的同志认为,具体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系可以由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综合性的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机构和人员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赵强,2001)。但笔者认为,由于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上的不分性与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因此,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确定上还是应当在考虑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和其它会计制度等内容的基本前提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会计制度推行过程中成本与效益因素,做出实事求是的选择。只有这样,各单位制定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做到既结合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又能基本满足管理的需要。只有这样,财政部所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才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 (四)确立全员性与全程性的内部会计控制质量意识,是实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既定目标的充分条件 制定了规范而且齐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能说是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确定了一个考核的基本框架,但制度运行状况的好坏以及所能够起到的实际效果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行制度的部门和人员。如果说,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人员素质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三大重要因素,那么在三个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则是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这是因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前提是以其能够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为假定条件的,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对所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点以及控制方式进行人为的修正或者走样,那么就会导致所设计的控制目标难以达到,严重的还有可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使其它部门按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所实施的控制活动及至所形成的前期控制效果付诸东流。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以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体系之中,但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绝不仅仅只是会计部门的人员,而是与单位内部绝大多数部门的人员发生联系,与相当一部分部门的工作职责上要发生覆盖与交叉,也就是说,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人员的工作都会或多或少地与具体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部门和人员发生关系,都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负有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得到贯彻落实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而不能认为仅仅只是会计部门或者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确立全员性、全程性的内部会计控制质量意识,使单位内部每一个人的每一环节工作效果都有意识地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比较,并自觉地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创造必要的运行条件。 (五)全方位提高我国现阶段会计监督的整体水平,是确保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运行绩效的重要方略 会计监督既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我国现行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会计监督体系由内部会计监督、国家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三个部分所构成,三者缺一不可。国家会计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各单位进行的监督,它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形式。社会会计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依法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都是从单位外部进行的,相对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而言,它是一种外部监督。由于国家监督是依法对各单位进行强制性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进行的监督,上述两种监督形式及其结果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保证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并可弥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种种不足,或者说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加强,可以推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充分开展;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进行提供了重要基础。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秩序均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所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所约定的内容,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会计监督的全部。因此,只有不同角度会计监督的水平提高了,不同形式会计监督的力度加大了,不同层次会计监督的法制健全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顺利运行才增加了效度上的必要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内部会计控制中若干问题探讨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探讨 主要内容: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了部分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企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危害性,谈了如何加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和搞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是为了减少单位的决策失误和工作缺陷或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单位内部运用会计方法和其他经济手段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的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是在经济活动中逐步演进中形成的,历史上最初的控制形式是内部牵制,这种古老的管理思想发源于古代埃及的国库管理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是一致的、和谐的,因为会计活动本身就是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前,在经济活动中,计划、法律、道德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改革开放初期,管理上有很多薄弱环节,人才缺乏、在摸索中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吸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了。我国新《会计法》十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确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失误承担的法律责任,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紧紧围绕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基本原则、会计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及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作了明确规范。但由于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者水平层次不一、人才缺乏、利欲驱使,使很多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财务信息失真、管理舞弊、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存在不少问题。 古人云:“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城,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管理者不能只为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战略性规划,知不足才能求发展,下面我具体谈一下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若干问题。 一、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性问题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和国家法律法规有冲突更不能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或工作达标,很多单位在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方面做得还不够,而且内部会计控制涵盖面不全,只能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部分人员,对单位涉及会计工作的某些经济业务和相关岗位失控。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监督缺乏力度,甚至没有监督工作。内部会计控制跟不上外部环境变化,不能随着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完善。例如:2005年甘肃省审计机关 1-9月份共完成审计项目71个,查处各类违规行为资金 7.97亿元, 其中收缴财政资金6131万元,促进挤占挪用资金归还原资金渠道7.28亿元,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885万元;据统计广东省2000年至2004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1077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单位违法违规问题金额353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7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612亿元。可见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没有制度,而是执行的不好,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纵观这几年的经济案件、腐败案件,无不是由于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上出现漏洞给少数人可乘之机。可见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应该负责,不然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句空话,很完善的制度没人去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失效的结果轻则导致单位资金流失、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下滑,重则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事业单位必须从重项目轻管理、重外部公关轻内部控制的意识中摆脱出来,这对单位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上的问题 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方面不够严格,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分离不开,如:有权决定或审批材料采购的人员兼职采购工作的现象在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销售部门或经手收款业务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单位非财务部门从事各种收款业务,这都违背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这种现象直接后果会导致单位经济效益的下降,小团体利益增加或经济犯罪。 授权批准控制方面相对其他环节做得较好,但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各种经济业务,不能超越权限,或变通处理。一般授权控制方面较容易规范;特殊授权难以摆脱人情、关系、利益网。缺乏监督机制也是目前授权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预算控制方面应该加强,在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的环节的上缺乏功夫,有些单位不重视预算,预算和实际相差很大,不进行调整,预算编制不规范,不能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和采取改进措施,不能严格控制无预算资金支出,随意性支出较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要实行集体审批制度,不能一个人说了算。预算控制做得好也可以控制不合理支出、重复性投资建设、堵塞漏洞,它是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 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特别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资金短缺,靠巨额贷款求发展,更应当树立风险意识,必须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聘用确实有真才实学的高级管理人才专门从事识别、评估、预警风险,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报告,对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特别是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更需要投资风险的控制机制,以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控制及信息技术控制难免存在问题,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会计及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会导致电算化会计控制环节出问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很多在手工记账时出现的问题已迎刃而解了,但计算机电算化更需要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市场上财务软件不正规,部分会计软件在业务处理上不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要求,例如:在会计差错更正方面的处理上有的财务软件可以更改上年或前几个月的原会计凭证和账簿,这在手工处理上等于把已经结了账的账本撕掉,重新记帐的更正办法,但计算机不费吹灰之力,可以恢复到以前的未记账状态,当然这种技术手法一般不会在日常业务中使用,它有先进的一面,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漏洞,也违背会计制度,与会计差错的正确更正方法不一致。还有一些支票处理软件可以打印出支票和存根上收款单位不一致的支票或没有收款单位的支票,这种软件不和会计系统软件联网,根本不符合会计内部控制要求,达不到靠电算化手段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我国《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二款明文规定:“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其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这就是说会计软件也要遵循内部会计控制规则。计算机舞弊是信息技术控制的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它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个人目标或组织目标来满足某种需求,这种需求可导致犯罪,因此,信息技术控制更需监督,消灭计算机舞弊产生的环境,没有舞弊存在的土壤才能阻止舞弊活动繁衍生长。这就需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提高管理者信息技术水平,加强监控,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加密技术、程序控制、数据处理功能保护、跟踪检测信息等等,防止舞弊者盗窃单位经济资源、各种财务数据、仿造或伪造处理或数据库的篡改增删。 三、内部会计控制内容方面有疏漏,或在某些方面有所放松,或缺乏监督制。 现金流的内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形容木桶的外围是由许多木板保卫着,木桶的容水量并不取决于那些较长的木板,反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如果你要增加木桶的容水量,增加木桶的较长的木板是没有作用的,而真正需要的是增加木捅中最短木板的长度,因为短木板是薄弱环节,也是木桶容水效应的的突出制约因素。企业的现金流类似木桶的最短的木板,要保持企事业单位正常经营活动,必须降低各种控制风险,把现金流这一薄弱环节控制住。 在货币资金控制方面,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及回避制度,即单位负责人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会计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出纳工作。认真执行授权批准制度,严格执行现金控制制度,明确开支范围,定期检查清理银行帐户,严格印章控制手续,定期监督检查。目前,私设小金库、帐外账、两套账、收入不入账情况在中小企事业单位及其基层单位或多或少的存在,中小学乱收费、账外账现象比较突出,有些是为了局部利益,小团体或个人利益,这些状况也就谈不上内部会计控制了,这是财务制度不允许的,它会导致单位财务管理的混乱,甚至腐败犯罪,从根本上使单位或多数人经济利益受损。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某些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这几年各地审计机关披露的有关信息和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的一些贪污腐败等经济犯罪案件来看,加强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单位的内部控制要做好,首先应该注重以上几个方面,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出现了问题,往往会严重制约单位的迅速发展。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管理水平和内在素质有了较大提高,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民营企业仍存在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问题,造成了其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因此,规范和提高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分析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找出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 控制环境 民营企业实质上就是非国有企业,它与国有企业相对应。民营企业主要包括新型的集体企业、部分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侨胞投资企业等。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是特定条件下的经济形式。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近20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民营经济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据统计,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个,国有企业约20万个,其余的为民营企业约占98%,非国有企业即民营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到60%。虽然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总产值较高,但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一个成长危机,缺少持久成长的能力。许多民营企业仍然依赖传统的家族管理思想;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上仅凭经验感性判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财务会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体制不协调,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一、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但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缺乏高素质财务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层次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造成财务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狭小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对与会计有关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就是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主体,即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是指与会计有关的经济管理活动所要控制的对象。由于我们所说的会计控制是指对和会计有关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因而,从广义上说会计控制的主体是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控制的对象也是企业所有的成员,控制的主体也可以说就是控制的对象,即控制全员和全员控制。但由于受传统的思想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向来把控制作为约束下层人员的工具,是为自己服务的,自己不应该受会计控制,自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企业员工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因此,民营企业中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是最薄弱的环节,由于高层管理人员不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内部会计控制难免会失败。 2.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狭隘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多层次的,应当包含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公允;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法律、规章的遵守;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会计控制的目标应当和企业经营的目标相一致。但民营企业对会计控制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没有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看成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把会计控制和经营管理真正结合起来。然而,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民营企业要提高其管理水平。 3. 内部会计控制的职能弱化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对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会计不过是记账、算账,会计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对会计的偏见,没有认清会计的控制职能,实际上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职能。会计不仅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可能错误、舞弊等进行记录的过程控制,而且可以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来控制控制企业的未来经济活动。会计的控制职能使得会计能发挥其管理专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价值。但由于在民营企业中会计人员没有被赋予和他的职责相匹配的权力,会计控制在管理方面就难以有所作为。会计控制职能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的控制职能没有发挥作用 近年来,由于民营企业管理职能的落后,使得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尤其在资金和采购环节是内部会计控制最薄弱的环节,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大量使用现金交易致使大量资金循环在财务报表之外。 (2)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许多民营企业没有设置合理的会计工作岗位,没有建立规范的账务体系,如不按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运用不合理,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账证、账账、账实严重不符;记账结转不及时,现金和银行存款不日清月结,记账错误更改不规范,凭证、账簿、报表随意更改;白条借款较多且长时间不处理,造成白条顶库的现象相当严重;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处理不当,造成企业资产与负债不实。 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关建议 鉴于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民营企业管理当局从民营企业的控制环境入手,来改善其内部会计控制。 1. 加强董事会的领导和控制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虽然,从理论上说,对经营者的控制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二是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但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外部控制机制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机制的功能。因为,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搏弈的规则。对内部会计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适当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在表现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是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有的民营企业公司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加强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董事的任职资格应当经过严格的筛选,董事必须具备优良的品格和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比例要适当。同时董事会下面还应设立有不同的董事组成的委员会,比如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董事会应当敦促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并根据内部审计对会计控制的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民营企业管理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2. 塑造健康的、强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管理者的素质、操守和管理哲学等对于塑造企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的原始部位,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以致于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企业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企业。它具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同时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民营企业在培养自身的文化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内部和短期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其与民营企业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 3.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可宝贵的资源,一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都是有人来执行并作用于人,因此,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有很大的帮助。民营企业应当形成一种重视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任人唯贤,关心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转制科研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大多数科研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探讨了科研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应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达到防范经营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经营管理目标和政策有效实施。 关键词: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经营风险;资产安全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科研事业单位特别是转制中的科研机构,都意识到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实施合理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1、内部控制的含义和内容 内部控制是指以经济业务为主线,对单位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涉及的人和事,以及作业流程的关键环节,实行以人为主的责、权、利的明确划分,实施对业务体系和作业流程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的管理控制,使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有关人员之间,互为钩稽,互相制约,责任清晰,以达到避免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堵塞管理漏洞之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按照其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本文重点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探讨一下科研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应如何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和迫切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个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确保经营管理目标和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保证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贯彻执行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的具体体现。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里所说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实际上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科研单位大部分都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责任不清,监管不严,使国家和单位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大多数技术开发型的科研单位正处于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的过渡时期,各单位都根据决定(粤发[1998]16号文)的精神在努力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如采取吸收职工入股、将部分资产发包给职工个人、或将股权转让给职工个人或单位、举办民营科技企业等等。使科研机构的管理、运营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单位自身管理水平,还是从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来看,都迫切需要转制的科研机构尽快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转制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1建立严格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根据适度授权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有“皇粮”的供给,科研单位在货币资金使用、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管理等资金使用环节的控制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如下: (1)目前,很多单位都没有建立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人员的责任等更是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收支混乱,肆意挥霍、假公济私、私设“小金库”,责任不清,监督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 (2)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和款项支付的重要性,很多单位没有专设采购部门与付款业务机构和人员,采购程序不明确,因此,物资采购随意性大,哪个部门哪个人都可以购买,大宗物资和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没有经过集体审批、事先订立合同、招标制度等环节来加以控制;物资购进后也没有严格的验收制度。使得物资采购价格奇高、以劣充优,缺斤短两,采购人员吃“回扣”的现象常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单位财产安全。 (3)职工成本意识淡保以前,由于国家管理体制存在弊端,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资金来源大都依靠国家拨款,用完了可以再要。使得科研单位对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严,浪费、重复购置的现象严重,职工成本意识薄弱。 上述种种表现,都是科研单位转制过程中的绊脚石,如果不及时加强这方面的内部管理,都将影响前进的步伐,严重的将功亏一篑。因此,严格建立和执行财务收支授权审批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不可缺少的措施。财务收支授权审批制度应包括:财务收支审批的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等。 3.2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划分并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岗位责任。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是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新《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实行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如银行印鉴的管理,出纳人员的岗位责任,物资采购工作与验收保管工作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等都应当有明确而具体的制度规定。 3.3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的会计基础 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尽快达标,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和保障。财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难于胜任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很多研究所的财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会计基础工作更是良莠不齐。从而导致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所以抓好内部控制的当务之急应是尽快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业务培训和基础工作建设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3.4制定各类资产管理处置制度 制定各类资产管理处置制度,如《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在各管理制度中,应对每类资产的处置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众所周知,科研院所管理最薄弱、最混乱的环节就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其历史原因是现在科研机构的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国家拨款购置的,购置的主要用途是为了科研实验。由于课题实施而购进的仪器设备,有相当一部分的使用价值随着课题项目的完成而完结,但实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仪器、设备具有通用性。一项课题结束后,由该课题实施时购进的仪器设备其使用价值仍然存在,还可以继续为其它的课题使用。另外,在核算体制上执行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购进后可一次性进入成本费用,不计提折旧。为此,使得大部分科研单位对固定资产都没有明细核算,也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加上科研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观念淡薄,使得帐有实无,帐无实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进行资产处置时,往往会出现无章可循,随意性较大,资产的安全完整很难得到保证。为此,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资产在购进、使用、保管、维护、处置等方面的相关权利责任部门和人员及程序方法,防止资产受到损害和流失。 3.5制定单位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目前,科研机构在转制过程中,为求搞活经济,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各研究所都纷纷利用自己拥有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如举办合资公司、股份公司、联营公司等,这种行动是积极的,但如果盲目投资,就可能出现资产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不理想、投资期满难收回等情况,把单位引到亏损的边缘,从而使单位资产受到损害、职工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必须制定单位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控制事在必行,以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降低投资风险,保护单位、职工的利益。 3.6建立财产清查制度 科研单位在转制后,目标都是要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型企业。随着生产经营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存货品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存货的流动性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地发生着收、发、存的变化过程,因此要求单位必须建立定期的清仓盘查制度,定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进行财产清查。它既是加强财物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又是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清查,可以确定财产物资的实存数,核定帐实是否相符及查明不符的原因和责任,以便制定改进措施,做到帐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资产完整。 3.7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当务之急 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它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实施内部审计又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目前一般的科研机构都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因此都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成了科研单位的当务之急。 另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它涵盖的是所有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部门和人员,涉及的是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矗但归根到底是对人和事的管理和控制。所以,我们在建立内控制度时,还必须认识到内控制度与工作效率、管理成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1)内控制度的效果与工作效率成反比。即内控制度建立得越细致、越完善,效果就会越明显、越好,而工作效率就会越低。反之,则工作效率越高。 (2)内控制度的效果与管理成本成正比。即内控制度建立得越细致、越完善,效果就会越明显、越好,而所需的管理成本就会越高。 因此,我们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找出上述三者的平衡点,建立合理的内控制度。 4、结 语 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上各种内部会计制度,并付诸实施。可促使科研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职工的管理意识和成本意识,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防范经营风险,保证会计资料真实,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当然,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会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发挥它在贯彻国家经营方针,维护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单位经营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议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 [摘 要]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会计工作组织、会计信息化控制手段、方式和内部控制的范围都发生了变化,加大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难度。应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组织控制和对会计软件研制工作的检查指导,采用更好的控制方式以重新构建一套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搞好内部会计控制。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内部审计 在财政部《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等规范之后,已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掀起了研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高潮。笔者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角度,研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化条件下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目标仍然是确保法规的贯彻,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许多手工会计核算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仍然有效,但建立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基础上的内部会计控制确实有其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一)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会计工作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的组织方式下,企业的会计部门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分为不同的职能中心或不同的工作岗位,构成一个内部牵制网,很少出现错漏或舞弊的行为。而一旦出现问题,也可通过核查不同的责任者追究责任。这种职能的分割与人员的分工便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手工会计的内部组织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是按照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主要处理过程不须人工干预,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减弱。与此相适应,会计部门常常划分成数据(信息)收集组、凭证编审组、数据处理组(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财务管理组、系统维护组等。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使内部会计扩大了控制范围 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查错防弊,而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范围相应扩大,其中包括对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数据编码的控制以及对调用和修改程序的控制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传递更加频繁,过去边界明确现象逐渐消失,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因而加大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难度。 (三)会计信息化控制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原有的手工控制手段有些保留,但需要增设一些包含于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控制。一般来讲,会计信息化程度越高,采用的程序化控制也越多,不法分子有可能利用搭截侦听、口令字试探或解密文件等手段,使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失效。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加大了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设想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 (一)宏观方面 1 营造一个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所有者能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全体管理者所实施的监控。同时,要使管理者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进一步强化对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控制。所以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应有的作用。 2 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研制开发的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不仅涉及到诸多学科,而且还涉及到其系统是否遵循会计法规和财经制度的有关规定。尽管财政部规定了只有省以上(包括省级)财政部门才可以组织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评审,然而大多数商品化会计软件仅仅是手工会计的功能模拟,而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却先天不足,所以,财政部门在依据《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法规对商品化会计软件进行评审时,尤要重视对软件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使会计软件公司明确自己的责任,以严格规范会计软件产品的程序系统在数据输入、处理、输出、传输和安全保护的控制功能。 3 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1)各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确定各种人员的职责范围及其考核办法。(2)安全保密制度。制定口令密码的使用和管理办法,机房、保卫、数据资料安全等方面应遵循的制度。(3)机器操作管理制度。规定应遵守的机器操作过程和应注意事项。(4)数据管理制度。规定输入、输出、存储、查询、使用数据应遵守的制度。(5)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重新规定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办法以及领用手续。(6)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规定系统维护的申请、审批和应完成的任务。 (二)微观方面 1 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组织控制。要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系统中的有关人员正确、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能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问题。必须贯彻五分离原则:(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2 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的控制责任。计算机能否输出正确的会计信息,不仅取决于处理程序的正确与否,还取决于计算机录入的数据是否正确。为此,企业必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科学地设定企业各个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的要点,明确各个控制主体和责任人,规范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3 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电算化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电算化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内审人员参与,定期检查和测试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情况,参与制定和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 三、强化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一)政府推动与企业配合相结合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原因之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尚未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内在需求。许多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主动配合,对会计信息化及实施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存有戒意,误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削弱了自己的经营决策权,于是构造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似乎成了政府一厢情愿的事情。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才能激发企业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会计软件研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会计软件方面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软件研制单位应认真研究新《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法规,将有关条文融汇到软件程序中去,并结合形势的变化,使会计软件产品不断升级。 (三)加强对企业“甩账”的审批工作 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用现代化的工作手段代替手工作业。但是,“甩账工作”并不是由各单位自行做出决定的,还需要有关部门作全面系统地评测,以保障单位会计电算化安全、顺利地实施。然而,在具体运作上,却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审批“甩账”的标准,加之各地根据财政部门比较注重核算结果的正确性,而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审查拘泥形式,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隐患。因此,财政部门应认真把好这一关,真正地为企业着想,而不是马马虎虎走过场。 总之,实现会计信息化后,要围绕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提出更高的控制要求,选择新的更多的控制对象,采取更好的控制方式,重新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 医院内部控制,是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其重要组成部分即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医院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本文主要论述了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表现,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 内部控制;问题;原因;建设 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1]。其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内部会计控制。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的27条中,从实质上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以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简称“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等。这些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医院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文拟就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表现、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设想等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1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表现 目前,按照《会计法》、“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的医院为数不多。从近几年发生的涉及会计违法违纪案件和各有关部门对医院审计检查的结果看,一些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等同虚设,存在问题很多。 1.1 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医院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料不清、债务不实等。 1.2 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 如某些医院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医院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医院雪上加霜;有的医院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1.3 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如有的医院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资金,或与医院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资金等。 2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原因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组织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医院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能保证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还能保证一个组织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无论多严密的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为的阻力。 2.1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不顺 主要表现在: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的医院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2.2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对建立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3 考核医院干部政绩、业绩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对医院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有些医院领导为在任期内出“成绩”,便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还有些业务主管部门,为了加快本系统的经济发展,在未进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下达一些脱离实际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而部分医院领导者为讨好主管部门借此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指标。 2.4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近几年来,会计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只凭长官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还有部分的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2.5 外部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督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医院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2)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3)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 3 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设想 3.1 建立严密的医院内控体系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1)在医院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2)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中小医院无需配备专职人员,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3)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医院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医院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医院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医院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3 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医院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行为主体全是人(这里指的人是指一个医院从领导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具体讲,除领导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要及时掌握医院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医院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赌博、炒股、经商、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2)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3.4 强化外部监督,督促医院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医院(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5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医院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医院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医院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医院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医院信息沟通系统。 3.6 发挥会计主管或财务主管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管作用 长期以来,会计主管或财务主管职责错位,未能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质上,财务活动不仅仅要求财务主管懂得财务专业知识,而且要承担投资、融资和营运资本管理等决策。因此,财务主管应把工作重点从编制财务报表等具体业务,转移到对财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全过程的控制上,抓好内部管理控制,使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从而发挥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知识产权约束 【摘 要】中国“入世”以来,知识产权争端正呈现上升的趋势。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工具,但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不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就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一种相对的“硬约束”,我国目前正面临这种不利局面。 【关键词】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硬约束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 何谓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是否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知识在现在以及将来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知识产权也正在受到日益加强的重视和保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为了进一步鼓励创新,在经济层面上给创新以动力,开始对它的保护只限于一国国内,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打破知识产权保护原来的地域限制,协调国际间的保护,于是保护从国家层面扩展大国际层面,《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定)是当今协调国际保护的最全面和权威的协定。trips协定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知识产权是私权”,私权的界定就给知识产权的保护赋予了经济利益的保护法律依据。 现代经济的主要竞争工具是在知识产权的名义下运用的,知识产权制度造就强势企业。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力的促进了发明创造、创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经济的知识含量和知识价值,使提高知识、技术含量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措施。拥有专利的企业就在该技术相关领域取得了竞争的强势甚至霸权。越来越多的案例体现了知识产权是现代经济竞争的主要工具,它涉及到国际贸易、产业自主等经济问题,以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旨在通过知识产权控制国际市场,以达到聚敛世界财富和扩张经济权势目的出现了。 在现今的国际贸易中,知识密集的服务出口贸易额是世界贸易额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称之为“第二个拳头”。以美国为例,其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贸易额总值已经达到商品出口贸易额总值的40%,也就是说,美国在工业经济常规出口统计之外,还有一大块知识经济的收益,而且份额越来越大。从此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经济在现在以及将来的经济生活中将占有的重要地位。由于知识产权往往与高新技术成为一体,尤其是专利和专有技术,相比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缺少的正是这一块,越是往前发展,知识产权对发展中国家的障碍和约束作用就越明显,在发达国家发现本国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或者国际收支处于大规模逆差时,往往迁罪于别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其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利,使他们遭受巨大损失,于是以制裁相威胁,迫使这些国家加强对外国商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实力有限,在短期内不可能追赶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但是对知识产权的过分保护(发达国家的权利滥用)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当知识产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硬约束”。所谓硬约束是指当一种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绝对重要的时候,而这种因素在短期内或相当一定时期内不能克服又无法通过其他可行的途径得到解决,那么这种因素的短缺就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知识产权就是这样的一种因素,以专利为例,现在某项专利往往是与许多其他相关专利相联系的,这需要时间以及科研水平的长期积累,其与一国的发达程度是相关的,在科技的竞争的领域里,发展中国家在整体上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当发展中国家想要摆脱这种地位的时候,科技的发展就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在各国竞相向经济大国、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知识产权的硬约束效应变的更加明显。如何跨越知识产权制度壁垒,如何打破知识产权硬约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大课题。 二、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速度近几年一直很快,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约束力量的影响也开始呈现。工业经济时代不同于农业经济之处就在于支持力量,除了自然资源的约束外,技术资源的约束的影响更大,这也是节约型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1.中国知识产权的总量基础的薄弱 数字是比较枯燥的,但是也是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数字比较中发现中国知识产权的大致概况。当今世界的知识产权的85%以上被oecd的发达国家所拥有,美国、日本处于前两位。如1989—1993在欧洲专利局申请的28万多件专利中,近28%来自美国,20%来自日本,19%来自德国,8%来自法国,约6%来自英国。在1982—1996年间在美国申请的近128万件专利中,来自美国本土的54%,来自日本的占20%,来自德国的8%,英国的占3%,而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总共不到3%。中国在国外的专利申请十几年累计下来也就只有2000多件,而日本的索尼、日立等公司一年就在国外申请了四五千件。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薄弱,不仅仅表现在海外申请专利数量少,就连在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数也不如外国公司。自1985年中国实施专利法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累计受理了28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国外申请占了54%,而国内申请中属于企业申请的只占17%,而国外申请中企业申请高达93%。简单换算之后,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只有2.2万件,而外国申请了14万件,是中国企业的6.4倍。200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所授予发明专利中,国内5854件,占27.3%,国外企业15622件,占73.2%。 2.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障碍 制造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点,机床业则是制造业的基础,而现在中国机床业的发展却让我们高兴不起来,据中国机床工具业协会的数据,2003年,我国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和进口第一大国,全年机床总消费额达到67.3亿美元,进口额高达41.3已美元,对外依存度为61.4%;2002年的全国消费额为51.9亿美元,进口额为31.5亿美元,对外依存度是60.7%。在代表机床业发展方向的数控机床方面,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30%,且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统计数据表明,我国90%的数控系统要从国外进口。“机床业是‘装备工业中的装备工业’,其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制约了一国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大到飞机、汽车、潜艇,小到螺丝、螺母的生产,没有一个能离开机床;生产工业品的机器设备,也是由机床生产出来的。”如果失去本国对机床业发展的控制权,我们清楚的知道对我国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命运影响的程度,毫不夸张的说,机床业应该是每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影响到国家的产业安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之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他国原料的简单加工,“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生产和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不是简单的加工。 3.知识产权约束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经不只是技术的创新,而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武器之一,发达国家公司纷纷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打击对手,维护产品的生命周期。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高科技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已经达到外贸出口总数的50%以上,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专利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高达170亿美元。2003年,美国借337条款的起诉案件在全球一共有18例,其中中国就占到7例。家电业一直是中国国际贸易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其核心技术大部分掌握在国外企业或者跨国公司手里,不合理的专利使用费是我国企业承受巨大的打击。我国dvd的产量如今已经占到世界市场的90%,但dvd生产企业没有掌握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如解码芯片、机芯和光学头等核心元器件都要靠进口。2002年,6家国外企业组成的6c联盟向中国几十家dvd生产企业索取高额专利费,2003年1月,国外企业开始向中国dvd企业征收专利费:出口1台dvd机,交纳专利费21.3美元,占出厂价的20%;国内销售1台脚专利费12-13美元。据悉,受其影响,国内最大的dvd企业新科在内,多数企业已经停止普通dvd机的出口,而将出口限制在移动dvd、evd等高端产品。2002年初,我国出口到欧洲的1.2万多台dvd机因为专利费问题在欧盟海关被扣留,2003年末中国出口到美国的15万台dvd机被美国海关以“没有获得专利许可”为由扣押,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数千万美元。现在国内dvd厂商每年30多亿的专利费超过了中国前10家dvd厂商净利润之和。原本就低廉的产品价格加上高昂的成本将许多中国dvd生产企业逼上了绝境。中国作为彩电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大国,同样遭到美、日、欧等国家的专利壁垒的种 种发难,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无线公司就专门组团到中国要求对出口的彩电征收每台1美元的专利费,20世纪90年代末,接手美国无线的汤姆逊公司对不同规格的彩电提出了多达20多项的专利要求;2002年,美国借口反倾销调查为名,对中国彩电出口美国市场进行限制,并且提出彩电只有装上“童锁”装置,才能进入美国市场的技术要求,而此时,加拿大的三视(trivision)公司,则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的彩电的“童锁”功能专利技术征收专利费,每台1.25美元。大型超薄等离子面板与液晶电视面板并列为高科技电子产品的代表,目前日美韩三国企业掌握该技术,其中日本富士通、日立、松下、nec、先锋等日本公司和韩国三星、lg集团所掌握的生产技术控制着全球等离子彩电市场97.4%的份额,该产品的全球专利近800项,其中日本占319项,美国为179项。目前,数字电视的核心芯片大都掌握在诸如3c、6c等联盟企业手中,我国彩电行业要向高端产品发展必然要受到专利的限制。我国手机的生产也遇到相同的问题,美国高通公司不生产手机,但是他拥有cdma的技术标准和专利,中国手机厂商每生产一部手机,都要向高通公司交纳一笔专利费,厦华每部手机交给高通公司的费用占其成本的30%以上(包括专利许可费、入门费、技术使用费、产品提成)。除了以上产品,在电池、数码相机等产业因知识产权而起的贸易纠纷,让我国众多企业和行业蒙受重大的损失。 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必然影响到国内产业以及国际贸易分工。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对外贸易现状来看,一般是从东盟、台湾、日本、韩国进口集成电路等核心部件,从东盟、台湾进口计算机零件,从韩国、日本、台湾进口手机零部件,然后加工组装成整机产品再销售到美国、欧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时,国内生产的计算机、通讯产品零部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在国内采购,然后再转口到美国等国家。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大进大出,实际上是国际it产业大规模转移的结果,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循环体系中处于两头在外,加工制造在内的格局,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是造成我国处于国际贸易分工下游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跨越知识产权障碍,打破知识产权约束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自然资源的支持,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识的支持、科学技术的支持,后者的发展可以使对前者的利用更加经济和有效,甚至可能打破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经济中后者才是最为重要的,也应该成为持续发展的核心,有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拥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也就拥有了国际竞争的基础和实力。当知识产权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突破这种约束,建立知识产权战略。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什么是知识产权战略?即有效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获得和保护竞争优势并遏止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采取的重要的策略和手段。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由来已久,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从世界知识产权的变化大趋势上来看,目前呈现出这么一种现象,就是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极力推进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实行知识产权制度与贸易直接挂钩,从而可能存在对知识产权的滥用,使其变成变相的贸易保护手段。美国和日本都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保护本国知识产权人在国际上的经济权益,如美国一方面利用特殊301条款迫使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利用337条款保护国内市场,阻止外国侵权产品的进入。世界形势的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建立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制定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知识产权策略,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到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去。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制定、完善与知识产权战略相关的政策,增加政府对知识创新经费的支出,政府大力发展国际贸易,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维护公正市场秩序,反对国外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的滥用。中国力主evd的开发及产品标准的制定以及沸沸扬扬的wapi无线局域网标准的争论,可以看作是中国对知识产权安全的高度重视的范例,可以想象的到,中国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知识产权战 略的完善和发展,储备自主知识产权资源。 2.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战场”,制定和实施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经济、技术发展非常重要,它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储备的载体。与欧洲和美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的整体水平是很薄弱的,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设置知识产权部门或者设专人负责处理知识产权事宜。中国企业要补知识产权课应该是非常迫切的,中国入世给国内企业创造了跻身世界市场的机遇,可是是否能还是取决于企业本身,如果21世纪的中国企业家还是仍然象过去一样淡漠知识产权战略,不仅无法参加国际竞争,恐怕企业都没有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企业要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就要将知识产权战略融于企业开发经营全过程中去,应该至少作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一种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的企业文化,在全公司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教育;第二,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机制和制度;第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研究、制定和实施适合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利益的知识产权战略,这种战略要建立在逐步培育和发展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在企业的发展中储备自主知识产权资源。 知识产权争端在全球范围内的凸现固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但无可否认,它成为现代经济竞争的主要工具的趋势不会改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将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对中国也是一样,如何积极的去突破这种相对的“硬约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是中国的一个关键课题。 作者简介:于恩锋(1978-),男,讲师,现供职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经济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试论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发展 引言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好像周期性发生一样,故称之为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周期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正如1977 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中对经济周期描述为“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密切,下面就经济周期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不少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一起分析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并探讨未来中国可能需要关注的一些因素。 原因 1.科学技术冲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缓慢。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战二战的爆发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利用二战所积累和德国获得的科学技术,长期增长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放缓。中国建国后同苏联密切合作,大大提升了科学技术,后来趋于平缓。改革开放后利用全世界科学技术,经济高速发展,但随着与世界科学技术的接近,经济也渐渐的开始进入平稳增长。可见科技周期对长期和超长期经济的巨大影响,往往是长期和超长期经济周期的主因。著名经济学家f.e.kydland、c.i.plosser 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如技术、政策、自然灾害、战争等)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技术冲击,而不是名义因素(如货币量等),使一般均衡分析、实际因素和微观基础在经济周期的分析中得以复兴,并以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供给冲击。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冲击才影响产出,导致经济的波动。实际上古代产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总供给往往占主导。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以之为基础,继承了供给冲击巨大作用的观点,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以石油为工业基础的西方国家,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与滞胀。中国改革开放错过了这两次石油危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石油和铁矿石等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供给不但包括原材料供给,还包括劳动力供给。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印度等国家打开国门,据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计算,全世界突然多出了5 亿多个便宜劳动力,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冲击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2004)用rbc分析中国经济后认为,引入供给冲击改善了模型对消费的预测能力;引入供给冲击优于引入需求冲击。 需求冲击。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总需求是短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把需求纳入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不但把供给方面的冲击纳入,还把个人需求偏好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等需求方面的冲击也纳入到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全球市场,以前特别是巨大的美国消费市场需求,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因为需求的巨大作用,危机时政府加大政府投入,扩大总需求,减少了衰退,平缓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上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4万亿投资,有效的拉动了内需,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中国,投资很大一块是由政府进行的。因此,这方面的投资的波动可以计入总需求。丁从明、陈仲常(2009) 指出了频繁调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经济波动大起大落 的重要因素。付一平、刘金全等( 2005) 发现,中国财政规模与实际波动性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 制度冲击。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这种积极的制度冲击已经明显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能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制度本身。庞东、杨灿(2006)结论证明: 在中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货币冲击。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冲击可以引起名义支出及总需求的变化。苗文龙、陈卫东(2010)研究发现: 技术冲击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冲击可以解释80%以上的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特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存在显着的区域周期冲击效应。 2.情绪,非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偏差。经济学往往假设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人的非理性,往往人的选择不是经济学上论述的最优选择,比如羊群效应或从众心理。行为科学和行为金融学都研究了人的非理性行为。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往往导致选择不是最优,比如投资过度等,也引发或加剧了经济的波动。 3.金融冲击。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经济中其他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金融市场往往是极具波动性。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起经济的波动,如1929年金融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都引发了经济的下滑,损害了经济增长。 4.政治周期。由于政府往往对经济有影响,因此,当不同经济政策的集团轮流执政时,交替的对经济产生不同影响。 5.其他原因。目前,还有些其他理论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如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国际经济周期理论、信息周期理论、混沌周期理论等。 结论 任何经济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影响,经济的变化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各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比如制度冲击促进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引发供给出新产品,而供给新产品创造了新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并给其制度冲击正的信号促进制度创新。而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制度变革科技革新,供给新产品。又如由于人们的非理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发人们的羊群效应跟风操作,而这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经过上面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长期以及超长期的波动由科学技术冲击决定。制度冲击往往影响中长期的波动,而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往往影响短中期的波动,货币冲击、非理性冲动、金融冲击往往影响的是短期波动,但如果不注意,则可能引起大衰退,比如1929年大萧条。所以,中国既要了解。另外,从经济波动原因中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冲击、需求冲击、制度冲击。由于中国国际化与金融市场的日益扩大,供给冲击、货币冲击、信息不对称、金融冲击等也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三农 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三农问题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现状不容乐观。实际上,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而且,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为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市场;农民增收城市化 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却是最近几年,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好不夸张地说,“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就一定会发生社会的大动荡。可以说除腐败问题以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贫富悬殊、就业、贫困、人口、生态环境等均与“三农”问题有密切的联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而消费则显得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2007年甚至达到了72%,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不合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在国内需求的组成中,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这样说,农村市场一旦崛起,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纪元。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年多的高增长。而现实情况是,不仅像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等,也是农民渴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一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两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中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是要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供给。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城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三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一旦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及对策 前言 在次贷危机刚刚散去时,希腊债务危机突然爆发,希腊政府表示如果在10年5月前不能得到救助,其将无法偿还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投资者担忧希腊很可能也无法对其3000-4000亿美元的国债进行偿还,纷纷抛售手中的希腊国债,导致希腊政府无法继续发行新债,政府濒临破产。2009年12月,标普、惠誉、穆迪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此时已开始向欧洲各国输出债务危机,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纷纷被卷入债务危机漩涡,欧洲货币市场流动性短缺,资金外逃,利息上升,整个欧洲经济面临冲击。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央行联合救市,欧洲中央银行在国债市场上买入被抛售的希腊债券,防止国债价格下跌,同时,为缓解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短缺,增加对银行的短期贷款,放松贷款的抵押条件。全球经济形势突然变得难以预计,中国经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急剧上升。 2011年的g20峰会上奥巴马发表了讲话,表示欧洲的经济危机必须快速的解决,本周,我们欧洲同盟国在恢复对欧洲金融市场的信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的计划构建了决定性的基础。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各司其职,以保证全球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这样一来,我们就避免了经济再一次失衡。对一些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他们要面对本国的财政挑战。对于那些有大量盈余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以支撑增长。对于出口主导型经济体而言,意味着努力推动内需。加快这种转变的决定性手段是加强汇率的灵活性,包括那些由市场操控的汇率。 中国要稳定的发展经济,必须认清局势,想好策略,把对中国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而且,要防止危机在中国发生,必须提前发现苗头,找出问题并且解决,研究这个课题,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1. 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1.1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年,全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专注于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测算,201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在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上。(2)工农业形势良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八年增长,2011年全年的夏粮总产量达到5.7121亿吨,较去年增长4.5%;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2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8.2%。(3)内需和外需均保持较快增长,市场供应得到更好地保护。(4)结构调整妥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发展,产能过剩行业盲目的扩张得到了抑制。(5)重点改革继续深化。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迈出新步伐,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出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1.2欧债危机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我国重点实施“十二五”计划的过程中,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长期上,欧洲和美国采取紧缩措施,应对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压力将加剧,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造成不利影响。欧美债务危机以来,美国经济虽然还在增长,但失业率居高不下,住房市场低迷,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尚未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债务危机又使美国、欧盟等经济体增长乏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目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经济波动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这种增长的势头还会维持数年。所以,有效抵御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保持国民经济较快持续发展是可能的。 2.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现状:出口导向型经济缺乏国际竞争力,除仅在成本方面有些优势之外,绝大多数方面尤其是在技术、质量和品牌方面处于绝对劣势之中。(1)从技术观点看。大部分中国制造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用品,低技术含量,无核心技术,所用技术基本来源于国外。产品附加值低、新产品所占产品总量的比重低,不能获得新产品的高利润,这是中国制造和出口型企业的的硬伤。(2)从质量来看。中国制造追求“物美价廉”。价廉是事实,8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但很多价廉产品却并不物美。近年来,我们同国外频繁发生以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为名的贸易纠纷。 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前景:(1)生存空间日趋狭窄。(2)更小的利润空间。在对外贸易中,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没有自主技术,生产门槛低,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替代。(3)人口红利不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得益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的10年内,人口大幅增长而产生的“人口红利”。但是在未来20年,当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逐步退出生产领域后,中国人口抚养负担将是目前的3倍,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养老负担加重。这表明,在不久的将来,靠着廉价劳动力成型的“世界工厂”正在走向倒闭。(4)买方市场萎靡。 2.2谨防经济出现硬着陆 欧元贬值直接影响对欧出口: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进一步导致需求环境恶化。遭遇欧债危机的国家,都在试图扭转这种颓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已经有所放缓,欧洲的债务危机和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将导致目前这种局势进一步升级,对中国经济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明显地表现在中国对欧盟增速贸易的下降上。 谨防经济出现硬着陆:对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忧,主要是基于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对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外贸以及投融资依存度或受损。 中国经济究竟会不会硬着陆主要看三项指标:第一项指标是企业景气水平。从国家统计局的2011年企业景气水平指数来看,目前的企业景气水平依然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上,在135点左右。这个景气指数无论是在当下,还是从历史统计来看,都是比较理想的 。第二个指标是就业。从工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看,达到10%以上,明显地高于2008年、2009年甚至2010年的水平,目前也处在相对较高的历史水平上。第三个指标就是通货膨胀。国家发改委在11年10月指出通胀已出现拐点。本轮的cpi和ppi继续大幅下降,与预期相符合,但中长期通胀风险依然应提高警觉。 3.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组成部分,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扩展与延伸,标志着危机的重心由私人金融机构延伸到主权政府债务。虽然中国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在短期内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中国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注意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避免房地产业危机演变成为银行业危机 由于欧洲各家商业银行大量持有欧盟国家主权债务,因此欧各家商业银行也暴露在欧洲债务危机引起的违约风险之下。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逐渐演变成一场银行危机。相比之下,中国由于持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中国银行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却不能低估。由于中国银行业大部分的贷款进入房地产行业,因此一旦房地产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中国银行业将面临资产缩水的局面,这是未来中国金融业面临着的巨大风险。 3.2防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风险 对于我国的中央政府而言,无论是财政赤字率或是国债负担率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再加上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央政府的债务出现偿还风险不太可能。但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迅速扩张,应该引起决策当局的高度关注。 3.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增长点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因此,如何减少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即减少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中国经济未来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众的消费倾向,应成为国内经济工作的重点。 4. 相关对策建议 4.1适度调整和转变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必须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扩大内需型,经济结构必须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转移。如上所述,“在过去三十年的增长中,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贡献。但是,这种增长模式并不是可持续性的,它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可持续性的增长。”因此,要保持中国经济均衡发展,必须要依靠内需,专注于消费需求的增长。 从短期来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的措施刺激社会需求。在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将主要依赖于投资和消费。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操作:(1)降息。降息对企业来说,降低了贷款成本,以增加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对居民信心来说,央行降息带来的强烈的声明效力,能有效地提高市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2)减税。减税的直接作用就是表现在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因此,财政税收政策应更多地让老百姓得到益处,如涉农税收的减免,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逐步降低涉及到到公民收入和财产性交易的税率等。 4.2谨慎处理以政府信誉担保的债务问题 适量借入债务和对所借债务有效的利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超过一定阈值的失控的债务会损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4.3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问题 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国际货币要成为国际主导货币,不仅有货币本身的较量,而且也要能够参与到大国或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综合角力中来。无论是单一国家的货币还是区域性的超主权货币,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想成为国际主导货币,那么货币就应有能力应对和克服危机,中国需要人民币区域化,然后力争实现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方向,但必须以拥有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必须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同步推进。 结论 正当全球经济正在慢慢走出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中时,从希腊开始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无疑又给全球经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对世界各国都是一次冲击,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欧债危机是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矛盾的爆发。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受欧洲债务危机的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再次放缓,可持续复苏能力更加脆弱。中国政府要对此次债务危机所来带的影响做好充分的认知和准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及时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欧债危机带来的损失,转而促进中国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房地产泡沫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房地产泡沫 1. 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2.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 2.1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 (1)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各方面的追求逐渐升级。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3)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住房购买力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4)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房是资产,现在也变成了一种高值商品。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 2.2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 2.2.1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 2.2.2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2.2.3住房供给受建造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成,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3.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 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短期内,由于住房供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 4. 挤压泡沫的措施 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4.1从土地源头入手,规范土地市场; 4.2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4.3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4.4利用货币金融政策调控市场,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给世人很多警示,其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如何做好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预测和调控;其二是房地产更多的是用于解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的产品,而不应过分看重它的投资回报;其三是避免受高涨的房地产市场的诱惑和吸引,动用高利和高额贷款来购买或投资房地产。日本政府在吸取教训和重塑房地产业的过程中,推出了三大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改革措施:一是通过增加国债来投入建设代价昂贵的公共配套项目,恢复房地产及其他经济部门的活力和提高房地产的附加价值;二是放宽限制,为了刺激经济,日本开始放松对金融行业的诸多限制,帮助投资者建立房产投资信托,主要用于设立商业地产投资的互助基金;三是政府调整了建筑标准以便于开发商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比如高度限制,并缩短了建筑方案的审批时间,鼓励节能建材的大量使用。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注入了资金,增强了活力,减少了再开发的难度,降低了市民进入房地产的门槛,使日本的房地产业迈入了新一轮的可持续发展周期。 结论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 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范政府失灵,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浅论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外资分布外资利用外资影响 论文摘要:随着外国资本的不断涌入,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外国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一个国家是否引入越多的外国资本越好?外国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影响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尤其是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否引入外国资本,如何引入外国资本都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问题。本文既是通过分析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分布及中国政府对于外国资本的利用,阐述外国资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外国资本纷纷瞄准中国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流入中国外国资本的来源地结构以及外国资本流入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年代,外国资本主要来自香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等一些华人地区(或国家)的外国资本尽管在中国保持较大的规模,但是在外国资本总体中仅占到50%,相对重要性降低了;而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外国资本在90年代以后有非常突出的发展,相对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其次,外国资本流入的产业结构变化也非常明显,80年代来自香港的资本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部门,少部分流入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迅速向各个部门全面扩张,最集中的是制造业部门,达到了外国资本总流入的60%。制造业流入的外国资本当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了加工行业。 一、影响外资企业在中国区域分布的因素 集聚经济或集聚效应指一定的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所形成的正面外部经济效益。产业集聚是一种典型的集聚经济现象。产业集聚指的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外国资本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分布也具有较明显集聚效应。例如,来自中国港澳地区的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源自中国台湾地区的投资集中在福建,现在又大举进入长江三角洲;日本的投资则相对集中在辽东地区。 这是因为集聚经济的存在意味着节约成本,既包括传统成本的节约,也意味着交易和信息成本的节约,故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驱动力。集聚经济的存在与基础设施质量、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以及知识外溢等有关,成为影响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设施质量。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特别是具备一定投资规模的大型企业,如果生存在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的经济环境中,将会导致投资收益递减。在中国,各地区的投资硬环境差异非常大,例如东部沿海的广东省和江苏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完善。 第二、专业化供应商。行业的地区集中可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得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具有说服力的是广东东莞,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来自海外特别是台湾地区的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制造商,是公认的全国电子产品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在此设厂,有助于厂商增强其竞争力和建立竞争优势。 第三、劳动力市场。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拥有高度熟练的劳动力的地区比其他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更有优势。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纷纷“孔雀东南飞”,造成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不仅从数量还是从质量都优于中西部地区。 第四、知识外溢。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知识至少和其他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和原材料一样重要,尤其是在高度创新的行业中,知识的作用更加明显。当一种行业集中分布在一个较小的区域时,知识的非正式扩散经常非常有效。 二、中国政府对于外国资本的利用 在本人看来,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是在发展中国家最高的,这也是中国经济30年奇迹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看,中国的外国资本政策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首先,中国的外国资本使用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中国政府对外国资本的使用谨慎,历年来建成了很多项目,没有给国家造成负担。这一点,全球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没有国家能做到,中国政府对外国资本的管理能力与效率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好的。其次,中国的外国资本使用上,监管在发展中国家算是很好的。外国资本流入,必须要建个工厂或者研究中心,最好提供技术。外国资本想在中国获利,就得搞生产,生产产品之后才能进行利润分配。再次,中国政府对于外国资本还有准入限制。有些领域是不让外国资本流入,有些领域只能合资,且合资份额都有一定限制。总的来说,既是中国政府明确有些产业不能让给外国资本,这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外国资本随意出入有很大的不同。最后,中国政府利用外国资本的目的是提升技术。这一点从汽车产业等制造业都可以体现出来,尤其是电子通信产业现在已经基本能自主研发。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开放速度的加快,各国吸引外国资本的目的已经从引进国际资本、补充本国建设资金不足为主转向获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如何促使外国资本对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一直是各国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外国资本的“行业内溢出效应”备受关注,其又被称为“示范与竞争”,这是因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使本地企业可以进行模仿和学习;另一方面造成了竞争的压力,促使本地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效率以维护原有的市场。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从原则上讲,为了有效的获取外国资本对中国行业内溢出效应,培养或创造一种内外资企业充分竞争的环境最为重要。原因在于,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竞争的本地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充分的竞争是促使外资企业更多更快的引进先进技术的最有效的机制。 三、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外国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具体说来大致可以区分为四类:创造就业、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以及推动经济增长。 (一)创造就业方面,在过去时间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6—1990年、1991—1996年、1997—1999年三个期间,外资企业分别创造了6万、375万、72万个新增就业,分别占到了当期全部新增就业的0.43%、9.62%、6%。与外国资本在中国资本积累中的地位相比,外国资本在创造就业方面并不十分理想。需要认识到,外资企业在创造就业的同时,也通过竞争破坏了原先由国有企业提供的就业。来自联合国贸发会的研究显示,跨国公司与当地公司相比更倾向于使用资金密集型的技术,因此,外国资本对创造新增就业的贡献适中。 (二)外国资本是促进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1985年,外资企业涉及的出口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1%,近期,这个数字达到了45%—50%。外资企业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2000年为例,外资企业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达到了外资企业总出口的82.99%,占中国总出口的40%。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企业尽管对出口做出了贡献,但是在1997年之前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影响是贸易赤字。如果考虑到未来外资企业的大量利润回流,外资企业可能会给中国未来的国际收支带来巨大的黑洞。 (三)外国资本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常复杂,而且难以度量。一些调查研究显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有42%的企业使用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而另外58%的企业则使用相对先进技术或者是原始技术。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在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国际营销网络上具备优势,因此,势必会带来一些技术转移与技术外溢,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与出口结构的迅速变化都反映了这一点。 (四)根据经济增长模型,外国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首先是资本积累的贡献,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衡量外国资本对资本积累的贡献,最大的困难在于剔除外国资本对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在外资企业最集聚的10个行业中,外国资本总资产占的比重达到了10.18%,大致与东亚其它国家的情况持平。考虑到中国较高的储蓄率,以及外国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外国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外国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方面。国外学者估计,90年代,外国资本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2.5个百分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一半要归功于外国资本。 综上所述,外国资本对中国来说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其对就业、进出口贸易、繁荣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的巨大贡献。所以,外国资本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牵引力,更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载体。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浅谈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 公共设施建设 金融监管体制 [论文摘要]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作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我国经济亦深受影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对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的拷问,也是借助这场危机促进传统模式加速转变的机遇,是一次拐点式的变革的开始。 华尔街金融风暴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相应放缓。如何保持经济增长成为当下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自2008年8月初央行降息以来,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对市场仅起到了温补的作用。2008年11月初的十项扩大内需的举措和接下来出台的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为市场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力量。这股力量能持续多久?是个未知数,但危机对我国经济中固有的不合理问题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怎么改,朝什么方向改,成为急需讨论的问题。 一、优化产业结构:“逼”上梁山 我国对外贸易占gdp比重的60%,金融风暴所导致国外国民消费能力下降,消费市场萎缩低迷,直接影响到我国商品的出口。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出口订单的减少,大批产品生产出来却销售不出去,长期的积累导致资金无法正常流转,消耗大量的累计成本,出口贸易公司面临巨大还贷压力。截止到2008年11月初已有 67000家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大批工人失去工作,造成严重的失业现象,gdp过渡依赖进出口所导致的问题已经暴露。此次金融危机把企业逼上了“结构调整”的梁山上。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占主要比例,依靠低廉的价格优势来打开国外市场。结构调整指的两方面内容,一是生产结构的调整。企业为了保持价格优势而一味的追求生产成本最低化,大批先进的现代化机械得不到广泛使用,优秀技术人员仅在几家大型企业中集聚,最新科技研发成果与实际生产应用严重脱节。落后的生产线,原始的手工作业,无法激励工人的创新精神,陷入只追求产量的恶性循环当中。从目前人民币不断走高的趋势来看,价格优势定将被逐步化解。一旦价格优势失去,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此时,唯独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单一的贴牌代工转为研发与制造同步的自创品牌,掌控行业的国际标准,才不会依赖于贸易伙伴,才能够拥有完全自主的产品定价能力。二是管理结构的调整。每年有10万企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却很少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大批中小企业运用最原始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财会,物流,品牌管理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化,管理阶层跨度小,内部资金和人员管理不到位,导致资本不能有效运行,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企业内部工人医疗保险等制度不完善,导致工人低估生产价值,影响其消费能力,滞后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 金融危机使得原本存在结构问题的企业破产倒闭,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或许是件好事。企业需要认清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那些资金不到位,技术跟不上,产品适销不对路的企业在这场冲击中消失湮灭,剩下得以存活的企业必须重新进行内部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生产力,完善管理体制。 二、加强基建完善社保:百年大计 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贸易,投资,消费。如今贸易这匹老马已经“老骥伏枥”,剩下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继续稳步增长。投资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消费促进消费。所以当前保障经济继续平稳健康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水平。 在我国,普通劳动者基层占到总人口的90%左右,富人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人口,当他们满足了最根本的生活日常消费之后便转向高端奢侈品的消费,他们消费能力提升空间有限,在消费市场所占份额也少。因此,如果占总人口90%的劳动者阶层的消费水平无法提高的话,那么拉动内需根本是无稽之谈。 如何让劳动者阶层提高消费能力,说到底就是要让其有钱,有钱才能敢于花钱。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温饱朝小康迈去,人民手头的确有些存款余额,但日益高涨的房价,医疗,教育等费用让他们紧紧攥着这点干巴巴的储蓄不敢消费。在我国西北甘肃和西南偏远地区,贫困人口虽然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但教育,医疗,卫生等其他生活基本消费根本无力进行。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仅仅购其维持最根本的生活保障,想要提升其消费能力虽然空间大但难度更大。 所以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在2010年之前,政府拿出4万亿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政府投资,拿出钱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带动地方投资。投资的确可以解决短时期的燃眉之急,但要保证长时期经济的持续增长,还要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内需,扩大内需才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只有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之后,才能解决掉劳动者阶层的后顾之忧,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劳动阶层才能够敢于花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消费市场常年紧缩的状况,扭转gdp过分依赖贸易的局势。目前中央出台的十项举措和4万亿财政计划是为扩大内需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拉动内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更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同时我们也担心,刚刚抑制住的通货膨胀会因为“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放松的财政政策”而卷土重来,这对我们是一个两方面的挑战。 三、金融市场发展与监管同步 没有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使得中国金融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较小。值得庆幸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次贷危机是一环接一环的金融衍生品所导致的蝴蝶效应,是金融创新的一个负效应。 金融改革和创新本身并没有问题,脚步也不能因为此次金融危机而停止。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被外国评价为“稳健,平安”,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这或许是个贬义词,但严格的监管机制却使得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免受巨大冲击。美国虽然在此次危机中暴露了问题,但其强大的全球资金流转调动能力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金融市场还是应该继续开放下去,虽然在当下危机面前,应先放缓金融创新的脚步,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应适当降低,但长远来看,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 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美国金融监管机制的落后。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博弈的两个方面,如何能平衡好两者关系使金融市场稳健开放的发展,关键在于一个“力度”。力度不同于“严格”,我国的金融管制一直十分严格,从而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够,只是一味的缩紧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导致了金融创新的质量无法提高,限制了金融创新的脚步。金融监管应该允许金融创新在市场原则下发展,放松行政政策,通过规范有效的金融监管来指导金融创新,从而激励新的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监管不是要放缓金融创新的脚步,而是要让每一步走的稳健。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扶持的两个方面,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才能积极推动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基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内容提要 作为全球经济的区域增长极之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发展质量、国际化能力和全球主导力,也直接影响大规模灾后重建的效益以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关键词 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 发展路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耀眼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虽然在2008年我国同时遭受了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方式滞后于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发展,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在弱化。汶川大地震对西部产业的摧毁性破坏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巨大冲击,显示出我国作为全球区域经济增长极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同时“二次危机论”时有提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表现出一种似强而弱的状况,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不协调表现得极为明显。我国必 须从粗放型、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开放、高效的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最终实现富民兴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目标。 二、中国经济发展走势 (一)gdp增长实现“v”型反转 我国gdp增长率自到达2007年第二季度的峰值14.0%后,受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因素——金融危机的影响一路下滑,再加之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这一非周期性因素的作用(经济非周期性因素指在经济周期运行中干扰经济正常波动,使经济运行偏离其正常波动轨迹的诸因素),使得2008年第三季度的跌速更快,直至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6.1%)。而后,在中央4万亿投资的拉动等因素下,开始回温,到2009年第四季度达到9.7%,我国经济的波动呈现出较明显的“v”型走势,如图1所示。 (二)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减速阀”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在逐年上升。2001年后,这种贡献表现尤为显著。以2006年为例,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41%,中国经济的贡献为1.62%,远高于美国的0.56%,日本的0.13%,欧盟的0.42%。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汶川大地震的双重打击下,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可以说中国经济对处于下滑阶段的世界经济起到了“减速阀”的作用。 (三)新旧长波交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叠合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次长波的下降阶段,该阶段预计于2035年结束,然后在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推动下步入第六次长波的上升阶段。因此,未来二十五年是世界经济新兴产业的酝酿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需要确定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和主线,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在下一轮长波开始前着力解决好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 三、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产业链尚需优化 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阻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比重不断缩小,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但是依然没有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工业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结构。特别是广大农村和中西部等偏远地区,一、二产业比重过高,服务业“润滑”效应不充分,导致产业衔接脱节,三次产业独自艰难发展,产业链条无法建立或者无法发挥作用,产业之间的互动互促流于形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举步维艰。 (二)内需结构不断完善,但经济推动力不强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品种类齐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但消费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量仍未改观,本应作为“三驾马车”的主推力拉动经济发展的消费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特别是高档消费和农村等偏远地区的消费潜力没有发挥出来,“马太效应”明显。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所以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其本质上并非一般性的内需扩大,主要引致因素有二:其一是cpi指数高启,5,9%的cpi增长率虚抬了零售总额;其二是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临时需求,这并不能说明一般性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提高,更无法概说内需的扩大。 (三)储蓄和投资总量不断扩大。但二者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强化 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由于历史遗留的传统观念,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居民储蓄总量连年剧增。受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影响,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导致了2008年居民储蓄出现25,3%的反常增长。而同年投资主要偏向金融、商贸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主要是金融危机的引致作用。虽然储蓄和投资的总量及增长速度在不断扩大,但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少且不畅。2008年我国储蓄余额超过21万亿,但是投资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居民储蓄。从近几年的投资情况看,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企业债务、企业内援资金以及外来资金。农村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储蓄和投资的非融合、难转化也引致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 (四)外贸发展迅速。但粗放和结构问题依然明显 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但一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均是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低,外贸的主要推动力和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而非本土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是复出口,并没有从实际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为对象,与非洲和南美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往来不够密切;巨大的进出口差额带来的巨额外汇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在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面临着贬值的危机。由此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资源浪费巨大,加剧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制约性;二是弱化了外贸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外贸的虚假繁荣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不能让人民受到实惠。 四、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引致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的粗放、不均衡、低效率的发展方式是由多种因素引致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也有多重现实因素,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累。 (一)深厚的历史根源及地理区位的差异性 在经历了近代一百多年的战争摧残,以及“”所导致经济形态和体制的畸形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基础差、底子薄、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长时期处于被动地位等问题使得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此外,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都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优势,无论在自身发展方式的优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而地域更辽阔的中西部丘陵和山区却依然停留在发展的边缘,区域中心极的影响和拉动作用有限,区域产业链条无法向更远的地区延伸,以至于内地许多偏远地区被动隔离,经济发展方式失去变革的动力。 (二)金融体制发展不完善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散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衍生的滥用和金融监管的放松。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起步较晚,发育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金融发展体制不完善,广大偏远丘陵和山区缺少必要的金融发展体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够强,无法连接内外;这种陈旧融资体系的弊端充分表现在灾后重建间断、缓慢的融资服务上。二是区域突围力量不强,当前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呼声虽然日益强烈,但是金融国际化的步伐依然缓慢,使得我国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和主导力无法发挥和显现,同时也弱化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金融无法实现区域突围,必然导致经济的区域联系不紧密,也必然丧失在大环境中转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机会。 (三)社会保障及思维观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程度不高,局部性的区域不均衡,再加上人口多,基数大等因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水平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这使得人们在收入不确定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心理。由于特大地震灾害和金融风暴的突袭,广大偏远丘陵和山区的人们在忙于自救的时候无暇顾及发展方式的转变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导致发展方式的转变失去了中坚支柱。同时,各地政府在贯彻国家经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时候过多追求总量而忽视质量,在区域产业承接转移上较少考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大众观点认为:能挣总比不挣好,转变发展方式不能以降低发展速度为代价。 以上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的一个主要阻滞因素体系,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突破这个阻滞体系,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措施 要变革当前我国发展方式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达到富民兴区的最终目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明确的政策目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经济发展的思维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更新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扬弃旧有的形式来适应新的实践的要求”(刘万贵、路广平,1998)。我们要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 第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需要将高技术和产业化有机融合起来,大力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含量,提高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质量和效益,缩短工业化时间;同时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各产业的综合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第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一套完整的衡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考核体系。政府政绩、官员政绩的考核要转向就业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环境保护的增强以及民主、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进步;要强调如何更有效的降低能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避免资源浪费与资源约束并存;必须冲破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树立新的以现代工业和信息文明为基础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代价过大、资源消耗过高、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加剧破坏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全面降低发展的成本。 (二)以改革为动力,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制度框架 经济体制的转轨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和制度保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演进的关键,需要进行深入的制度改革,包括能源价格制度、产权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另一方面政府行为应以服务型政府为主,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依托,强调和发挥市场的主导性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第一,全面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下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相互掣肘,加快市场的统一进程,在充分发展商品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培育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在制度上确保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资源在竞争性市场上的自主流动性、可得性和选择性,使企业和个人的资产存量、收入存量、劳动力存量可通过市场调整、重组和优化,达到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各市场和主体的紧密联系,构建反应灵敏的灾害和危机预警及应对机制。 第二,健全市场规则,强化风险控制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调整市场布局,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确保市场对经济运行调节功能的发挥;充分建立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预警机制,增强国家应急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笔者选用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出口、全球最终消费支出、全球资本形成总额、全球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和全球进口六个指标,利用五年期、十年期相对强弱指数和随机指数计算方法构建的“我国与世界监测与预警模型”,对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联动进行连续性的监测和预警具有一定实际意义);要尽快健全和规范各种社会中介机构,使由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服务四大支柱组成的就业体系成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劳动力不充分就业或失业的压力。 (三)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中心环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促使科技与生产要素密切结合并不断由旧质向新质转变。技术创新过程必然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应不断增加科研与开发的资金投入,使科技进步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一方面国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人,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高于当年的财政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并通过银行贷款、民间集资等方式拓展投入渠道,优化投入方向。同时,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系统和人才机制的结构调整,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第二,以技术创新促进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机器设备,改造生产线和企业,实现机电一体化和生产自动化。这不仅可以使企业灵活多样化,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且可以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办公自动化、信息化要求新技术进办公室,应用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编制、保管、检索文件,计算数据,开展人事联络,组织会议,实施与检查计划,从而可以准确、迅速、及时处理各种事务,提高工作效率;家庭自动化使新技术进入家庭,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劳动者素质,而且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四)以全球绿色经济为经验借鉴,发展循环经济,开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里面的最优“经济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以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资源。表面上看,跨国公司的行为促进了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因此,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中国只有广泛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绿色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西部地区在灾后重建中更要注意渗透绿色观念和环保观念,重视节能减排,不能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 (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优势效应 市场的自主调节可以高效率的调节资源配置,但是在金融危机等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政府适度地运用反周期措施进行宏观调控,结合市场调节的优势,可以降低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优化资源配置。 第一,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运作机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和结合,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和市场效率,降低市场中风险因素的累积。在近期,要通过利率和税收等手段防范通胀风险,尤其要注意埋藏在股市、楼市中的资产泡沫。第二,加强对石油、钢铁等资源价格机制的管理和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利用到更有效的产业和领域,充分提高产出效率。第三,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内和国外“双渠道”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发展对等贸易,对于目前部分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既要理性对待、保持克制,又要采取一定反制措施,防止其他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倾向的泛滥。第四,全面扩大内需,改善投资结构,由单一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大型垄断国企向医疗、教育、脱贫等民生领域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选择地将投资投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农民工的就地择业,解决“民工潮”和“民工荒”的反复出现问题。 总之,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虽对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进程造成了破坏,但也推动了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重新组合与构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金融风暴已经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作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我国经济亦深受影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对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的拷问,也是借助这场危机促进传统模式加速转变的机遇,是一次拐点式的变革的开始。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 影响战略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布什政府及时推出了减税政策。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低到1%的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通货膨胀压力也重新显现。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2007年3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级抵押借款人违约而陷入坏账危机;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10月,房地美、房利美相继陷入困境,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彻底粉碎了人们的希望。2009年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不断蔓延,当然也包括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在社会各个方面已经有所体现。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在我国的主要负面影响是外贸出口和金融领域。换个角度看,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都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只有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刚性的内需支持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而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力支持的经济政策方向。对于农业甚至与农业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重点;下一步我国在科学、技术行业也会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要密切关注对吸引外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流动性的减少,估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一些影响。需要关注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我国也不例外。随着金融危机地不断加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均势正在发生变化。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金融危机都是新的全球政治版图的催化剂。中国必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 1.金融市场发展与监管同步 没有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使得中国金融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较小。值得庆幸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次贷危机是一环接一环的金融衍生品所导致的蝴蝶效应,是金融创新的一个负效应。金融改革和创新本身并没有问题,脚步也不能因为此次金融危机而停止。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被外国评价为"稳健,平安",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这或许是个贬义词,但严格的监管机制却使得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免受巨大冲击。美国虽然在此次危机中暴露了问题,但其强大的全球资金流转调动能力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金融市场还是应该继续开放下去,虽然在当下危机面前,应先放缓金融创新的脚步,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应适当降低,但长远来看,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美国金融监管机制的落后。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博弈的两个方面,如何能平衡好两者关系使金融市场稳健开放的发展,关键在于一个“力度”。力度不同于“严格”,我国的金融管制一直十分严格,从而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够,只是一味的缩紧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导致了金融创新的质量无法提高,限制了金融创新的脚步。金融监管应该允许金融创新在市场原则下发展,放松行政政策,通过规范有效的金融监管来指导金融创新,从而激励新的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 2.加快金融改革,完善配套措施,造就高效率的金融体系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丰富资本市场品种,发展多种交易商品。尽快理清监管思路,整合分割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统一监管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尽早推出创业板市场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相关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计和调整市场布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缩小存贷利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推进零售利率的市场化。 3.理智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对房地产而言,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尽管奥运会后,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在低位徘徊,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政府也提出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措施。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所以,我国应主动挤掉房地产泡沫。银行一定要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加强对房贷市场的监管。在办理微观层面的具体业务中,要加强信用系统建设,不能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或放松借贷标准,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严防假按揭和投机性借贷、超支付能力贷款。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要:2008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在通胀压力明显的同时出现了增速放缓趋势。那么,如何看待2008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和增速放缓趋势?深入分析国际经济走势和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厘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约束性因素,并围绕如何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而提出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约束性因素;对策研究 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0日10时举行新闻会,公布了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数字。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长9.0%,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为四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如何看待2008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深刻分析国际经济走势和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厘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约束性因素,并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以保持中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尤其是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飙升,世界经济已出现了低增长高通胀的不良苗头,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 (一)国际经济形势 1.国际市场物价飙升。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持续上涨。2003年初,国际石油28美元/桶,到了2008年1月2日,国际石油攀升至每桶100美元。同时,以铜、铝、锌等为代表的金属类产品价格近年来涨势惊人,2008年国际铜价由2002年1 800美元/吨飙升至8 000美元/吨,目前基本维持在7 600美元/吨上方。由于2006—2007年度,气候造成的减产影响了世界大部分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国际市场小麦等粮食价格被推升至十年最高水平。 2.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日益加剧。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相继宣布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进一步冲击全世界资本市场,给美国甚至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按格林斯潘的话说,这就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3.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下降。美国经济减速明显。由于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市场衰退的影响,使得美国总需求中超过了70%比重的消费支出出现下滑。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周一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2008年8月经济活动再度放缓,受工业产出下滑和就业市场疲软冲击,美国2008年8月失业率上涨到五年高点6.1%。失业率的上涨可能打击消费支出,加大经济陷入更深衰退的风险。 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在世界经济动荡的时期,日本2008年第二季度gdp环比负增长,gdp同比增速继续保持下降的态势,经济扩张动力衰竭的迹象明显。日本《分行业企业季度财务报表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08年1—3月当季企业利润同比下滑17.5%,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导致企业利润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下滑。 高油价让欧盟经济负重运行。高油价对欧盟经济的冲击首先是抑制消费,进而拖累整体经济增长。2008年9月10日,欧盟委员会最新《欧盟中期预测报告》。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欧盟27个和欧元区15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计分别为1.4%和1.3%。比2008年4月的预测值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以及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住房市场的急剧下挫,欧盟经济走势将持续下滑的预期已成为现实。 (二)中国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9.9%,尽管与2007年同期比回落近3个百分点,但这个速度仍然快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这个速度是在国民经济遭遇一系列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的,更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十分强劲。 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企业利润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夏粮产量12 041万吨,同比增长2.6%;早稻产量3 158万吨,比上年略增6.2万吨;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9月份增长11.4%),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而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 685亿元,同比增长19.4%。 2.国内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放缓。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 886亿元,同比增长22.0%(9月份增长23.2%),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 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 721亿元,增长20.6%。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6.2%,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因素占2.2个百分点,翘尾因素1.9个百分点。 3.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 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出口额10 741亿美元,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额8 931亿美元,增长29.0%,加快9.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 二、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成因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在通胀压力明显的同时出现了增速放缓趋势。这一经济形势不是某个因素造成的,而是源于特定经济增长方式、并由多重因素交汇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一)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脚步放缓 1.物价持续上涨弱化消费能力。一年多来,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涨价最为凶猛。作为居民生活首选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导致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日益弱化,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压缩其他消费品开支。据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调查,在农民生活消费的九种主要食品中,除蛋类消费量有较大幅度上升外,食用油和蔬菜的购买量仅小幅增长,其他食品消费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食品价格上涨使得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负担格外沉重。第一季度,北京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单是食品涨价19.1%就拉动总指数上升5.59个百分点。为此,不少困难家庭被迫减少其他消费、降低生活标准和质量,以应对不断袭来的食品涨价风潮。 2.实际收入增速放缓抑制需求。扩大消费要有收入可持续增长作保障。但是,当前中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正在减缓。尤其是2008年沪深指数一路走低,致使上亿基民股民不仅财产性收入大幅降低,甚至连多年的积蓄也蒸发近半。面对家庭财产转瞬骤减、生活支出随涨价疾增的严峻现实,投资者及其身后数以亿计的家庭成员都或多或少地抑制了消费需求。有资料表明,第一季度,广东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下降14.6%,于是,同期该省城市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幅便由上年同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变为落后全国平均值3.9个百分点。 3.对未来预期不乐观弱化消费者信心。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通胀压力加大等消极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普遍存有顾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减弱,都将制约整体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提升。 (二)人民币持续升值 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外贸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有关研究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的利润总额将下降2%~6%,出口增长速度总体放慢0.3~0.4个百分点。事实上,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已经在近期的相关数据中得以显现,许多企业正在失去出口贸易的兴趣。2008年2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当月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13.86亿美元,出现了-17.60%的负增长。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各出口5.24亿美元和8.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幅度分别下降了8.23%和22.41%。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已经从最初以出口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为主发展到现在出口具有中等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但这些产品基本上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即它们既不是垄断性行业,也不是垄断性产品,因此进入的壁垒比较低。如果人民币升值或者价格提高,这些产业就会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国家。而在目前出口企业已经处于国内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重压之下时,再加速人民币升值,外贸企业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 (三)矿产资源和粮食价格的持续攀升 随着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的不断上升,中国经济面临国际初级产品持续大幅上涨的外部环境,承受着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 1.引起物价指数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8月份,中国的居民消费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8.0%,粮食价格上涨8.0%,油脂价格上涨22.7%,水产品价格上涨16.4%,鲜果价格上涨13%,鲜蛋价格上涨2.7%。如果国际石油、粮食、铁矿石等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会进一步推动中国cpi的增长,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2.加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由于中国工业规模空前扩大,中国工业原来依托的国内能源、资源供应,已经难以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巨大的生产规模,使中国许多产业的产业链条加速向国外延伸。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推动工业中间投入的成本提高,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工业品的成本提高,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 3.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全球石油、粮食、铁矿石等产品价格的上涨的承受者,今年以来,由于粮食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价格积聚攀升,明显增加消费者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 (四)美国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出口和gdp增速将会放缓。中国出口占gdp比重高达40%,欧、美、日居中国出口的前三位,合计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逾50%。金融危机导致美、欧、日消费需求下降,将降低中国产品的出口。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出口增速的减缓,必然减缓gdp增速。 2.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攀升。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继续贬值,以美元定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包括石油、矿产品等原材料的价格将进一步上涨。中国是世界上新增石油需求最高的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铁矿石进口国,所以受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很大。据统计,2008年1月份,中国ppi同比上涨6.1%。 3.国际热钱更多涌入。美国金融危机风暴下,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量热钱甩卖美元资产,转而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加剧了货币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不利于抑制已很严重的通货膨胀。 三、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显著而经济增长放缓并存的难题。如何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的两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不能依赖单向的经济政策,必须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力。 (一)实行差别性货币政策和多元化财政政策 1.所谓差别性货币政策,就是货币当局在采用从紧政策以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助于有限的信贷扩张推动农业发展,并降低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拓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2.所谓多元化财政政策,就是财政当局在实施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结构调整”原则提升政策的调控效力。当前,从“保增长”的角度看,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而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的背景下,通过调高个税起征点、降低或取消利息税、促进以扩大抵扣范围为主要内容的增值税转型、适度扩大出口退税政策的适用行业等刺激内部需求、减轻企业压力。从“控物价”的角度看,建立严格、透明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抑制公共支出过快增长而诱发物价持续走高,同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通过农产品增产缓解农产品主导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并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对冲物价上涨对这些地区和人群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二)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出口力度 2008年统计局数据显示:出口额10 741亿美元,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针对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对外出口增速放慢、珠三角以及浙江的中小企业发生破产的情况,在10月17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特别关注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面临的融资困难,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当前,根据国内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中央银行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恢复重建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金融机构要更加重视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不断完善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模式,部分金融机构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和专营机构,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多元化创新产品也不断丰富。地方性银行也要结合当地和自身特点,立足于县域和社区金融服务,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确保稳健经营的同时,充分运用自筹资金加强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近年来每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的要求,而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减少储蓄存款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完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等基本保障体系,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解百姓的后顾之忧,给消费者创造敢于消费、愿意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良好环境。 2.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货币收入。消费拉而难动的根本症结在于老百姓的消费实力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充分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 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与其动用财力平抑物价平均水平,不如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事实上,物价上涨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一部分产品(主要是农产品、资源品和劳动力)长期以来形成的低价格的一种矫正,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政策上不宜对这部分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进行过度干预。当前,政府重点要做好对城乡居民中低收入群体的保护工作,加大对这部分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应放在启动农民的消费上。 (四)加强区域合作力度,应对金融危机 区域合作是应对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良策。目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比十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要大,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应对。因此,区域合作显得非常重要。东盟秘书处秘书长素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合作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将其影响降至最低的良策。在此关键时期,如果中国和东盟双方携起手来,就能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缓解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压力。” 2008年5月,中日韩3国和东盟10国决定设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以提高本地区集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按照协议即将筹建的共同外汇储备基金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如果这13个参与国家中任何一国的金融形势出现紧急情况,或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并危及其金融体系时,均可申请动用该外汇储备基金。 此外,日本和印度2008年6月还签署了一项总额为6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预防金融危机发生。贸易依存度上,中日韩与东盟(10+3)区域内的贸易已占其外贸总量的40%~50%。2007年度日本出口额的28.6%流向亚洲新兴国家,而对美出口已下降到19.5%。区域内贸易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亚洲国家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增强了集体自保的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经济 方式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一套既符合人类共同文明和世界发展潮流,又特立独行的发展模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但现在这种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遇到了发展瓶颈和可持续的问题。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全面的创新。破解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难题,开创性地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遇到的瓶颈 1、 城乡两元经济结构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这既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2、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而国内需求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涉外经济的比重逐步加大。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9.75%,而2007年达到66.6%。中国制造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经济现象。但由于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国际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3、自然资源不富裕,环境承载能力差。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多年的粗放式的扩张,消耗了大量资源,使国内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是世界第二消费大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人民群众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例如:全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 4、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我国产值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其原因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为了追求短期的gdp增长,导致产业结构雷同,相同制造业供给过剩,形成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到服务业要素的流动和分工聚集;许多服务业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导致服务性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还不高,影响了发展速度;教育、医疗、文化艺术和公共服务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域,但是由于改革的相对滞后,其发展远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十七大精神,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 必须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摒弃单纯经济增长观。 在经济发展中,改变把gdp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的做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全体人民的切身福祉和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积极维护社会公平。要重视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以全体民众各尽其能、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2、 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增加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要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缩小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要把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立体发展的格局。同时,着重解决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 4、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积极控制固定资本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发展,扩大国内市场消费比重。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示 论文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警示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冲击,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分子,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尽管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而且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比较严格,所以受到的冲击有限,对中国影响也不是太大,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教训是深刻的,足以对中国日益对外开放的经济敲响警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007 年4 月,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持续笼罩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导致美国房价大跌,资金紧缩,还愈演愈烈对全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最终导致资本市场上相关金融机构股价的下跌和全球股市的下跌,造成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巨额损失。其逐渐增大的负面影响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超乎预期的打击。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世界各国央行纷纷注资紧急“救火”。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而且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比较严格,所以受到的冲击有限,对中国影响也不是太大,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教训是深刻的,足以对中国日益对外开放的经济敲响警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银行等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中国金融机构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其实,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还要高。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和外贸顺差快速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流动性充裕,中国以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较快,住房信贷、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极易出现银行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的经营行为,比如已出现的用假收入证明、假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的市场现象。也有部分人利用这种假信用从银行大量套取贷款,用作房地产炒作。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但是,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而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这又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提醒我们,越是在市场繁荣的时期,我们越应当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要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美国金融危机,再次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再伟大、再发达的金融体系,也会有漏洞,也会有被摧毁的可能。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这对中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未来的金融业,美国经济发展历程给我们的教训是: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尽快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更能够抵御各类风险的金融工具,推动金融业原生产品和基础产品的深度发展。稳妥推进资产证券化,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提高中国金融体系弹性和抗风险能力。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监管体系的完善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特别是对资本价格泡沫的产生和扩大保持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以防患于未然。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按揭债券总额为1 075亿美元,占亚洲国家购入总量的47.6%,遭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要进行研究与分析,建立海外金融投资的风险预警、风险监测和风险防范机制,正确判断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理性选择相关对外投资的产品。我们要随时关注次贷危机的发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如果出现严重泡沫,很可能给经济带来全局性、系统性的影响,因此不能让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如果一套住房值100 万元时能贷70 万元,那么当其上涨到200 万元时就能贷140 万元,同样道理,一只股票价格从100 元上涨到200 元时,从银行拿到的质押贷款也会增加。因此,如果楼市、股市价格过快飙升,就会使金融体系的融资量飙升,一旦资产泡沫破灭,不仅会打击持有者的消费信心,拖累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此外,资产价格还会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来看, 房地产泡沫催生了这场危机。所以,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通盘考虑,权衡各种利弊影响。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美元贬值和美国利率调整,加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策略研究;针对贸易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救济制度。政府部门应密切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和国际国内流动性变化情况,尽量使用市场和微调手段,避免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过激影响。政府还应及早对流动性的程度给予控制,提前对剩余的流动性提供相应的需求渠道,从而化解流动性过剩可能造成的危害。借鉴此次危机中各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为了减轻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 应采取有效而又审慎的措施, 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 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 但是“居者有其房”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买房, 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无疑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 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美联储加息。美联储加息一方面导致房产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 在这一点,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中国自2004年9月以来央行频频加息,最新一次加息后,五年期住房贷款利率已达7.83%,购房者贷款压力大大增加。在个人住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经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有关人士认为,一旦房价出现调头,银行的房贷可能会引起信贷坏账的暴增,如果出现危机,商业银行的开发性贷款和个人贷款都会引起高比例坏账。而央行加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那么在采用连续加息的政策时,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 发放次级按揭贷款的机构,为了尽早回笼资金,发行了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银行的信贷违约及房贷的非流动性风险问题。但证券化不等于没有风险,而是将风险从银行内部转移到社会。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将次贷风险转嫁给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次级债引发的投资风险自然由全球资本市场来共同承担。 (1)对外注重创新、建立品牌。现在全球经济出现明显的放缓,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确保不失去我们现有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特别是要避免恶性出口竞争,我们需要从数量竞争转型到品牌竞争。(2)对内立足扩大内需。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减速,这对中国经济造成出口下降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仍然过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摆脱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进而实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脱钩”。中国可以主要依靠国内的巨大市场把经济搞好,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财富再分配制度,采取措施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扩大居民的消息需求,刺激民间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在更广泛的层面提升内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次贷危机虽对中国影响不太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可以高枕无忧,中国资本市场已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上:一方面,危机如果继续蔓延,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潜在的风险仍然存在,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转嫁金融风险的目标,中国某些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已经帮助美国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仔细地加以防范,那么,中国金融上市企业将会成为导入美国金融风暴的窗口,不能排除此类风险有一天也在中国发生。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家发展战略;经济转轨;战略升级 [论文摘 要]3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是突破中国发展面临的发展困境,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战略途径是渐进式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战略手段是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改革开放战略的经验在于: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坚持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坚持自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在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应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实现战略升级。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不仅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催生了独具风格的“中国模式”,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抉择,质言之,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国家战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战略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视角审视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于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在发展新阶段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基于战略学分析进路,对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战略构成、战略经验等问题展开分析。 一、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突破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 战略的精髓在于选择,能否选择适当的国家战略,对于一国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国家战略得当,一国就可能掌握发展主动,顺势而起;相反,国家战略失当,一国就可能出现发展被动,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前夕,经历“”浩劫的中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传统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弊端丛生,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这构成了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当时,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制困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期待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实质是统制经济、命令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资源行政式计划配置、经济组织结构封闭化等特点。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依托国家(执政党)所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加之苏联援助成为早期工业化的关键性外部条件,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奠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显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弊端逐渐暴露,其体制优势迅速消耗,中国的国民经济遂陷入低度发展状态。虽然早在效仿“苏联模式”构建计划经济体制之时,就觉察到该体制存有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先后进行过旨在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的行政性分权、旨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鞍钢宪法”等尝试,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体制弊端从反面构成了“市场化改革”的体制性背景。 (二)“后发困境”:“后发劣势”的现实性与“后发优势”的潜在性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用后发优势而收获“后起之益”,也可能陷入后发劣势而遭遇“后起之弊”。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认为,落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潜在优势,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现实竞争力,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并称之为“落后者的优势”。对于后发国而言,后发优势客观存在,但其实现却需要理想的条件: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并且,两者发展时面临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应基本相同,只有这样,后发国的模仿才可能成功,后发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后发优势的发挥。例如,1973~1975年,我国大规模从美国、日本和西方引进技术,由于过于强调“先进性”和“规模大、速度高、效益大”,与我国当时的技术吸纳能力有较大差距,还与我国建国以后从苏联和东欧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工业体系和技术能力不能有效地匹配和协调,降低了技术引进效果,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说后发优势的发挥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其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那么,后发劣势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却是一种现实存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利本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均揭示出落后国家(地区)摆脱发展困境的难度。新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很低,缺乏推进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产生了显著的“迟发展效应”。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传统,缺乏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在产权、法治、信誉和文化信仰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后发劣势变成现实存在,尤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优势衰减之后,后发劣势愈发显著,成为必须突破的发展障碍。 (三)“赶超困境”:封闭条件下赶超战略难以为继 与“体制困境”和“后发困境”相伴而生的是“赶超困境”。中国历史上的大国传统、近代以来的落伍经历、现实中国际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严峻压力以及国家振兴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新中国具有强烈的“赶超冲动”。加之当时“以苏为鉴”,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就确立了赶超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是一种把重工业作为突出固定重点的“倾斜发展战略”;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是一种以增加生产要素为主途径的粗放发展战略;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是一种以广泛发动群众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赶超战略的实施,在短短十年之内,就迎来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现代化实现程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赶超战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战略防御体系,但我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战略执行不是市场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即以片面追求gdp的增速为目标,不顾一切,采取争项目、争投资、争资源等措施所形成的。在当时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我国缺乏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以填补国内发展缺口的条件,为实施赶超战略,确立并执行了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这种政策的表现往往是不顾条件,大干快干,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起伏跌宕。总之,赶超战略是以资本密集、低就业能力、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稀缺、资本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改革开放的战略内涵: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是在既有发展战略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加以改变的情况下展开的,当时,既没有成熟的理论可资参考,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体现出强烈的“试错性”和探索性。因此,改革开放战略一开始并不是以完整的体系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才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完整的发展脉络。现代战略的核心范式是“目标(ends)一途径(ways)-手段(means)”。有鉴于此,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其战略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战略目标,这构成制定战略的方向和统领;战略途径,这构成战略实施的具体“抓手”;战略手段,这构成与战略途径相配套的实施工具。 (一)战略目标: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 国家战略目标是国家所要达到的战略预期任务,是一定时期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战略决策中的关键性因素。战略目标规定了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任务的提出既基于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受发展的阶段性限制。改革开放战略最初是为了适应时代进步潮流提出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表明,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既要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长期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又要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赶上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发展目标日渐清晰:从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到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再到提出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阶段性的准确把握和对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从发展层次上,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可划分为:第一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根本目标具有整体性,其目标在于使全体人们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人民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具体目标具有渐进性,例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几经调整,最终的确立直到党的十四大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差别性,例如,开放之初,我们主要希望实施经济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在加入wto之后,改革战略具有了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内涵,而在当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全面的开放,并致力于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为推动建立和谐世界而努力。 (二)战略途径:渐进式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 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克劳塞维茨”的英国战略思想家李德哈特(basil henry liddell hart)提出了“间接路线(indirect ap-proach)”原则。他认为,战略中最重要的是一方面心里永远记着自己的目标,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行进的路线,即在追求目标时要适应环境,随时改变路线,尽量采取侧翼的行动,以求找到一个暴露的弱点。从战略方面来说,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就是一条真正的捷径,这与《孙子·军争篇》中“以迂为直”的思想可谓不谋而合。与采取“激进式”方法推行改革的一些转轨国家不同,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路径是一条典型的“间接路线”,即渐进式的迂回战略。中国选择这一战略途径源于对改革初始条件的清醒认识和利用。中国计划控制的相对松弛、经济的二元结构及非均衡发展、单一的以及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等等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适宜走一条渐进道路,进而决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框架和实施时序:“由易到难”地推进改革,先进行增量改革后进行存量改革;通过“利益补偿”与“体制替代”获得民众对改革的支持,以化解改革阻力;经过“双轨制”作为中介联结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对地方政府“分权改革”来培育市场的竞争主体;由局部制度创新带动全局制度创新,等等。通过这些“迂回”的战略途径,保障了改革开放的稳步进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随着中国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的改变,改革开放的战略路径也不断变化,其路径演变共同之处在于,依据国力选择合适的战略路径,不致使“咬下的分量超过可以嚼烂的限度”,并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加以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间接性”和“渐进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经济结构战略而言,在我国现代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重点实施倾斜式的工业化战略和城市化战略,待我国进入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且具备“城市反哺农业”的条件时,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2)就技术发展战略来说,在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相当落后,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落差巨大的情况下,实施“以技术换市场”的战略,通过引进外资,以获得技术溢出,同时大力实施技术引进,通过技术模仿提升我国技术水平,待我国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国内技术人才储备充裕之时,提出了自主技术创新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3)就区域发展战略而言,在我国不具备推进各地区同步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实施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待到条件具备即开始实施包括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4)就开放战略而言,在开放初期,实施对外特惠的外向战略,引进资本和技术填补国内缺口,在国内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再向互利共赢的新开放战略演进。 (三)战略手段: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 战略手段指实施战略具有的一整套工具,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在内。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可资运用的国家权力和可资选择的战略手段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改革开放战略自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方大国的特殊性。整体上看,与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战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改革为手段带来改革效应。改革既构成战略本身,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例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集体生产条件下的“搭便车”现象,产生了制度激励,降低了生产监督成本;通过企业改革带来了效率提高,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效益也稳步提高;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发展的制度竞争和制度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独特的驱动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使资金能够向高效益的环节流动,大大提高了资本要素配置的效率。(2)以开放为手段带来开放效应。通过实施开放战略,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走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校正国内要素结构失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通过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分工体系,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改变了原有的劳动力资源闲置或低效率配置状态;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了国际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得到稳步提升;通过加入国际组织,一方面利用国际规则保护和发展我国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形成的“竞争效应”和“规则意识”反过来推进国内改革,促进我国改革深化推进。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中国发展开始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中国,世界也成为离不开中国的世界。(3)以创新为手段带来创新效应。如前所述,改革与开放本身既是战略,也构成手段本身,两者都是创新的伟大实例。改革与创新是一个互相依存、互为动力的动态过程。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折射着一部解放思想的历史。正是在这样一个解放思想的伟大历史变革中,党在理论上日益完备成熟,在指导战略上更加高瞻远瞩,在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中更加清醒坚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本身就是一次全方位的探索创新过程,也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出的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使得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一部创新史造就了“中国奇迹”。(4)以学习为手段带来学习效应。学习效应的发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改革开放伴随中国转型全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利益分配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其中潜伏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决定了转型中的学习同样也是一个需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因而同样具有极大风险的过程,是一个在学习中创新,创造性的学习的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需要向国外学习,例如学习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和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干中学”,以“摸着石头过河”边总结经验,不断“试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逐渐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前行。 三、改革开放的战略经验:三十年艰辛探索的历史启示 同志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业推向前进。从战略视角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十分有益的。 (一)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坚持长远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战略目标的选择首先来源于对战略主体利益的确定上。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集体事业。改革开放的战略主体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与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相统一。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一个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团结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解、支持并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而在战略利益的确定上实现了国家利益至上与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相统一。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生产力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都体现了上述标准。在对战略主体和战略利益进行确定之后,战略目标的制定就有了可靠的依据。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角度看,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上述长远目标,必须立足国情,体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从“三步走”战略,到“新三步走”战略,从“总体小康”目标再到“全面小康”目标,体现了我们对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准确把握。 (二)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战略路径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制于战略主体的能力、能动性和外部环境。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战略路径的选择上要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心在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任务决定了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也应服务这个大局,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发展领域,制定具体的战略措施时则体现为不同的战略重点。例如: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也是重点。”在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表明经济发展重点的转变。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巨大规模的国家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多层次、多相关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开放一开始从试验开始,但这是在大系统之中的突破,因此虽然是“单兵突进”却具有全局意义,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展开,这种系统性更加显著。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构成了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两个基本点”;另一方面,改革逐渐走向“整体性、系统性”方向,开放逐渐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这都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系统性特征。 (三)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坚持自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有着强烈发展意识的决策层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自身危机无法解决时外部冲击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和自主性,自主性意味着改革开放战略有其行动主体——中国人民自主实施,即中国自主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速度和进步,这是原则性的一面;另一方面,自主性也意味着中改革开放的方略、方针、方式由中国人民自主选择,既不为传统的战略模式所束缚,也不为国外的模式如“华盛顿共识”所左右,因此,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突破前人、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与实践,如“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改革目标,均具有开拓性。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中的重要环节,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强烈的与国情相联系的特色性。对比其他转轨国家,中国既没有选择俄罗斯激进式的改革模式,更没有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失去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这表明,中国的市场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中国国情,从而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之上生成自身特色。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探究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大问题是缺乏再分配机制。从社会群体来看,收入增长较快的群体和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收入减少的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劳动分配率的低下及缺乏再分配机制。回顾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分配的不均衡与再分配体制的缺乏却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劳动分配率的低下。分配的不均衡使庞大的劳动者群体没有充分享受到高速经济增长的成果。中国内需市场的成长也因此受到了遏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命题提出缘起的背景下,按照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定型—推广三阶段划分法,可基本得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的结论。相对而言,“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可能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性认知的精确表述。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依次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社会转轨时期、市场体制初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时期。在这四次演变历程中,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力不足,对国外技术严重依赖;内部消费力不足,严重阻碍国内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混乱,劳动力供需矛盾尖锐;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国民收入难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可能面临“中等国家陷阱”,由此使得社会紧张感高涨。因此,为使我国经济取得更长远的健康发展,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看,都必须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高涨的社会紧张感 1.1贫富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高度平均的社会骤然演变成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高速经济增长下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引发了高度的社会紧张感。 1.2地区差距的扩大 推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动力是地区间竞争,可以说,没有地区间的激烈竞争就没有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问题是地区间竞争也造成了地区差距的扩大。与大城市群的大发展相比,内陆的许多地区正在经历产业衰退、人口流出的艰难局面。对于地区差距的扩大,中国缺乏有效的地区间再分配机制。在地区间竞争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常常不得不拿财政换项目,拿土地换发展。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缺乏履行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的充足财源,许多地区的财政长期依赖被称为“第二财政”和“第三财政”的收费和土地开发相关收入。无节制的收费和土地开发给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助长了社会紧张。 1.3全民最低保障制度的欠缺 由于中国还不存在覆盖全民的以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核心的国民最低保障体系,无法消除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不安。特别是在收入上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正在扩大,没有能够真正富裕起来的社会基层群体中储聚的不满和不安正在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1.4社会分裂的固定化 城市化政策建立起来的户籍制度把中国社会分割成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两个利益群体。这两个利益群体原本分别居住在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的空间,然而随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移动,数以亿计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两者之间的不平等和摩擦更加突出。为了缓和社会紧张,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社会机制。首先需要废除户籍制度,恢复中国社会的融合。在此前提下,建立起以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核心的全民最低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适当的再分配。通过这些措施缓和中国社会的龟裂,缓解国民的不安,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中央政府主导的地区间再分配机制,保证国民最低保障制度的实行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杜绝地方政府的乱收费,抑制无节制的官制乱开发。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中国需要转换社会发展的目标。 2转换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限制农民权益的社会结构却一直延续至今。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将扩大工业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扩大工业生产力的手法,放弃了总动员体制,释放了为计划经济体制所束缚的社会活力,工业化的主体也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了营造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国果敢地实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不遗余力。这些努力的结果使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被世人称为“世界工厂”的巨大工业生产力。然而在空前的经济发展期,重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立在农民和普通劳动者的牺牲之上的工业化社会机制一直延续,出现了真正富裕起来的群体和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成长成果的群体之间的社会龟裂。中国亟待从根本上改革在重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二元社会体制,将社会发展的目标从扩大生产力转变到建设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社会。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将工作重点从经济发展转移到民生和服务上来。 2.1提高国民收入 为了提高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人群的收入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城市化将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同时必须提高在工业、服务业等部门的劳动分配率,促进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升高。为了谋求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亟待提高劳动分配率和劳动者的权益。 2.2培育消费心理 对未来的不安也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使人们倾向储蓄手头的资金,导致中国的储蓄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准。高储蓄率造成了投资的无节制扩大,助长了经济过热。因此从扩大消费的观点也需要消除人们对未来的不安,为此必须构建以全民为对象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国民最低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2.3发展第三产业 在中国一方面严重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有需求但是供应不足,甚至没有供应的领域,这种领域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扩大内需的潜力非常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打破垄断。特别是在垄断倾向较强的金融、运输、通讯、文化、传媒等领域,如果不打破垄断状态,不可能有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需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打破垄断,缓和管制,让服务业能够真正地回应旺盛的社会需求,甚至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潜在空间,是扩大内需的一大关键。总之,实现模式转换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抛弃增长中心主义的思路,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和实施新的政绩考核体系。 作者:段庭钢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摘要:就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来看,一直都是处在上升趋势,如果从总体来对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的话,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处于较为集中的状态,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阶段;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较为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制定出较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对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以及规律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经济理论基础,这也加大了各国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对经济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所存在的区域差异,是各个研究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不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点,笔者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一)计划经济阶段 我国在1949-1979这一段时间之内,经济发展模式一直都是处在计划经济模式当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物质资源本身就十分的匮乏,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落后,在生产产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生产总量满足不了人们需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先有计划,之后才能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生产,也由此而延伸出了计划经济,由此可见,计划经济发展阶段其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国庆状况,因为在“平均主义”模式下,人们生产积极性也就大大的降低,实际生产也就很难起到较为良好的效果,最终人们生活水平也就普遍都较为低下,最终我们也得出了计划经济这一种发展模式很难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发展阶段 我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所以经济改革也就势在必行,所以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也正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模式也由之前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我国经济水平也在1979-2009年这一段改革开放时间内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这一阶段内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进步。 (三)加强经济创新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也十分显著,但是,其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贫富差距较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资源浪费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就不再满足于之前的发展模式,需要不断的进行经济创新和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保护资源和环境,而这也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中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二、中国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我国本身就国土辽阔,并且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地理特征,所以说,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具体的发展模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托于资源;有些则是依托于劳动力;还有一些则是依托于交通,再加上那个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经济时空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笔者主要就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传统经济格局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是较为显著的,就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来说,因为这一片区域本身开放时间就十分的早,再加上其自身交通十分的便利以及叫较为优越的港口条件,致使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的高于内陆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内陆地区也在不断的建设和发展,这个时候,很多沿海企业也都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因为内陆地区本身就具备较为丰富的资源,再加上土地租金以及劳动力都较为低廉,这也知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传统企业向内陆地区发展的现象,而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内陆地区经济水平也就能得到一定的促进和发展。 (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较为迅速 在我国经济不断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内陆地区经济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我国内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地理因素所影响,所以很多地方交通相对而言不够便利,这也致使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和限制。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对于内陆地区也在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生产力、交通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进步,这也致使一些内陆地区资源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应用和开发,再加上一些沿海地区产业在升级过程中,一些传统企业也迁移到了内陆地区,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较为迅速。 (三)中西部地区发展以城市单体为主,区域带动效应不强 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在其中一直属于弱势,在城市化发展也较为的单一,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城市产业群,所以,这一区域之间的经济带动效果相对而言也十分的弱,最终就致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而中西部地区经济之所以不能形成有效的区域带动,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本身就有待提升,很难对周边经济起到较为良好的辐射作用;其次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本身还处于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阶段,这个时候自身对于周边的辐射能力也就受到了限制,所以最终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区域带动。而针对这一现象,我国经济要想得到较为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让其形成较为良好的区域带动模式,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模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不断的进行创新和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的变化,这也致使我国经济空间变化转移情况越来越显著,所以,如何在寻求新的经济模式就成了较为关键的问题,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本文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提升。 作者:孙翠玲 周世清 单位: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 莱西市财政局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规模的影响 [摘要]通过分析1998—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普通专科在校生人数数据,采用协整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探索了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互为格兰杰原因。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使其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二者变化呈现正相关;从短期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完全和经济发展同步,存在短期波动,即经济发展带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萎缩。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协整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2014年,国务院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议》(国发〔2014〕19号),标志着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正式开始,通过对此文件的解读,可以发现,此文件的落脚点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最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其发展既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也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反作用。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探索早已开展,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在新的经济态势下,如何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论述较少。本文将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性角度,采用协整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如何在不断发展的经济情况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员、工程师层次的职业人才教育和培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者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必须重视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限制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水平是对经济发展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制约性来体现。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发展,主要以高等专科为代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阶段,如图1所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正好是产业和工作,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向市场是必然的选择,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与产业、工作契合,否则,培养出的人才很难被市场接收。所以,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推动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推动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子系统,虽然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会对经济产生能动的反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生产力的培养上。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生产的是直接的生产力。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为了满足现实生产的需要,所培养的人才要进入专业的工作领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直接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科技的转化,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科技知识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工具的进步都和科技密不可分,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工程师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其实质就是使生产力和科技知识的结合,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提升生产力综合素质,间接地促进了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所谓的“高”,会很大程度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生涯发展、职业精神的培养。虽然这类内容属于精神层次,但是“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是不能和物质生产部门分离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有专业技能,也要具备高素质。这类精神层次的内容会在以后的实际生产中指导生产力形成先进的生产观念,从而提升经济水平。综上可知,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制约性,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生产力的培养来促进经济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从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反作用去研究,也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制约性去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个维度。本文将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探索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贡献。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影响的量化研究 第一部分已经对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但是,在实际中,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此部分将借助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探讨。 (一)模型选择 1987年,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了协整理论(CointegrationTheory)。对于时间序列的处理,回归模型使用较多,但是,“如果选择的时间序列变量还含有单位根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而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恰好具有这种齐次非平稳特征,即通过足够次数的差分可以转化为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这就是协整理论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协整理论所建立的协整方程根本上揭示了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水平的影响是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第二,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去改进协整方程,可以探索出在短期内,我国经济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影响是否产生波动。通过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揭示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问题。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如下:LnY=αLnX+β(1)其中,X代表当期国内生产总值,Y代表普通专科在校生人数,β为常数项,α为X的弹性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变量对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幅度的依存关系。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模型中的变量分为自变量X和因变量Y,X表示当期国内生产总值,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Y代表普通专科在校生人数,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样本数据,见表1。 (三)回归分析和结果分析 第一,对两个变量数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很难找到完全平稳的时间序列,也就是说,这些变量之间看似并没有均衡关系,但是,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的。所以,先利用EVIEWS7.2对两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查两个序列的单位根,经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时间序列X、Y在二阶差分后,趋于平稳。第二,进行PHILIPS-PERRO检验。对两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后,还需要继续进行PHIL-IPS-PERRO检验才能确保时间序列完全平稳。PHILIPS-PERRO检验结果见表3。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时间序列X和Y在进行二阶差分后,临界值取5%或者取10%时,序列平稳。第三,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CliveW.J.Granger)提出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实质是: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对时间序列X、Y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X和Y序列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发展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此概率高达83.77%;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对经济增长起着作用,概率为99.44%。根据方程(2),从长期均衡的角度来看,二者是呈现正向变化,但是,短期内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波动还未知,所以,需要进行误差修正模型。第四,为了检验经济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还需要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综上所述,表示Y序列与X序列间存在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均衡方程如下:LnY=0.866693LnX-4.392496(2)其中,调整后拟合优度R2=0.779980,F=56.72055,T(x)=7.531305,T(β)=-3.074538,将自由度定为0.05时,查表可知,T0.025(16)=2.12,T(x)和T(β)均大于2.12,结果显著。方程(2)说明我国经济每增长1%,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就会增加0.867个百分点,即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会进一步扩大。第五,经济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协整回归中的误差项看作均衡误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联系起来,修正误差模型如下:ΔYt=γ+φΔXt+Ψu^t-1(3)其中,ΔYt=Yt-Yt-1,ΔXt=Xt-Xt-1。通过EVIEWS7.2操作计算,得到如下方程:ΔYt=116.6008-0.001581ΔXt+0.494488u^t-1(4)(13.07122)(-7.500425)(3.993963)调整后拟合优度为R2=0.832141,F=38.18025,SE=16.60041,结果显著。综上所述,一方面,方程(4)显示,在短期内,两个变量存在波动。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呈现反向变化,即在短期内,经济发展会带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缩减;另一方面,结合方程(2)长期均衡,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调整,二者能够良好的契合,实现正向发展,即经济发展带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并且,误差修正模型中呈现负的系数表明短期内国民经济增长不是均衡状态,通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向长期均衡延伸,所以才会出现长期均衡时的正系数。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了1998—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普通专科在校生人数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贡献。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是有促进作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就会增加0.87个百分点,反之也成立。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是因为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性质改变,要求有新的生产力来满足各种新兴岗位。不同于以往的劳动力密集型岗位,近年来,知识技能主导型的岗位成为主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正好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面向市场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人才。从短期来看,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影响会出现波动,会出现反方向变动的情况,即经济发展却带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萎缩。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子系统,本身就具有相对独立性,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和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会出现滞后。根据方程(4),可以假定一种情况,当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还未调整到能够适应新经济时期。原本均衡的供给发生偏离,新的均衡点还没有产生,作为供给方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被社会接纳,对高等职业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群体减少。这就解释了方程(4)为何会出现系数为负的情况。通过后面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回归到能够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状态,新的均衡产生,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加,原本流失的群体回流到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来说是呈正相关的,短期内的波动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并适应经济需求的过程,当二者实现供求平衡的时候,也就实现了长期均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即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实际上,本文第一部分就从理论上谈论了此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供求理论来看,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力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够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储量,并在以后转变为经济效益。对于为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也和人力资本密不可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内涵建设时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成为重点,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必然会体现在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储量增高,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我国对于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用实证的方法解释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如,傅志明通过分析,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1.7%。所以,在我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在此经济情况下发展是值得思考的。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把握市场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充分了解宏观经济发展的情况。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自身的正常发展,就必须要和经济市场良好地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自身培养出的人才直接相关,只有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了解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进行改革,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进一步发展。如果高等职业教育将信息不对称置之不理,那么,就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说,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对生产力需求的变化是最敏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能在闭合的环境中去培养,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能够较快地接受经济市场的变化信息,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从而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作者:苏航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高中生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探索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经济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趋势。无数的人民歌颂改革开放,庆祝中国经济迎来春天。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句世界第二,人民幸福指数不断向上攀升。这一切的变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眼中,也在每一位过国民的心中。我们高中生虽然正处在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是对国家经济的关注不亚于社会工作者。虽然我们大多只能从电视或媒体的角度得知中国今天的成就,但我们依然为国家的强盛无比自豪。本文将从一名高中生的视角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相关问题,描述中国经济在高中生眼中的模样,进一步了解我国近年来的经济成果。 【关键词】高中生 视野 中国经济 一、高中生的经济观 目前的高中生大多为90后,甚至00后也逐渐步入高中生活。在谈论高中生眼中的中国经济之前,首先要对我们的高中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现今,在很多人眼中,90后的特征就是独生子女、冲动、高调,也许高中生还是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孩子,但是在今天的我们,正在一步一步的向这个社会证明,我们不仅在努力学习知识、文化,对不同是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的是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强大感到无比光荣。这个时代在影响着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将在未来影响下一个时代。因此,了解一名高中生的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并不是对牛弹琴,正是高中生的视角让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各个层次对中国经济的观点、看法。中国经济这个名词说来像是带有一些年代气息,是那些著名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而不是拿到一名高中生身上做研究。近年来,随着90后一代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褒有贬。但不得不说的是高中生也开始在高考以外的领域受到大家的关注,对高中生经济观的研究也由此展开。高中生的经济观狭义上来说是高中生对经济生活的认识,广义来说是我们高中生对社会经济的理解。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后者,高中生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认识。高中生对外界的普遍认识除了从电视、网络媒体上的进行了解,还有就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学习。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商品经济观,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于商品化的经济。人们的需求逐步转化为商品的形式,全球经济贸易体之间的贸易也是伴随着商品之间的流通,不再简单的伴随着金钱的走向,更重要的是商品化的经济趋势。二是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对互联之间的需求增大,导致全球经济偏向网络化的一种形式,原本的货币流通开始变由电子化、网络化的形式,一个简单的数字代表的是巨大的金融资产,原本的传统行业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开始谋求与互联网构架新的发展模式。这两种经济观是当前高中生眼中的经济观形式,我国的经济答题可以从这两种经济模式中进行探讨。 二、高中生视野下的中国经济 在每一个高中生眼中看来中国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不仅是政府经济的代表,还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逐步转变国有经济的内部结构,不断转变政府在经济中的位置、职能,力图使得国有企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式下,中国经济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我国的经济在整体上因为政府在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得我国经济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着不得不归功于我国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08年全球金融次贷危机影响,华尔街经济崩盘,全球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一次经济危机中不少国家至今还不能从危机中恢复。而我国正是在强大、优良的经济体制下,国家经济在一众外国经济后退的形式下,依然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我们高中生对中国经济最深刻的认识莫过于中国经济近年来不断强大,逐步进入世界的经济舞台。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这个复杂的概念要从近年来的巨大变化说起,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中占有一席之位,国内经济的发展要数几大经济发展区说起。在高中地理中,我们知道,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区域发展的方向,以早期大炼钢铁著称的东三省重工业发展区、以上海经济特区、杭州电子商务为发展方向的长三角经济区、以深圳、香港经济特区、广州为发展前沿的珠三角经济区、以天然气燃料资源为主的西北工业发展区,这四大经济区共同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每天的新闻联播也进一步展示了我国地区经济正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不断谋求发展机遇。近年来政府出台“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延续我国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开发我国内陆省市的经济,进一步解决我国当前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发放不协调的难题。总体而言,中国经济正迈向强盛的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结构动向研究 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结构动向 1.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大框架变化不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由于受外界和自身双重影响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加存在着一定的未知性。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出发,我国经济发展大框架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化。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在我国三大需求相互协调下,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经济运行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2013年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我国中央采取稳健发展宏观调控方式,坚持控制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出台小规模刺激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发展。2014年我国政府在原有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进行精准的定向调控,对于经济薄弱环节通过扩投资、稳外贸、定向降准、减税等举措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2.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于挑战来说机遇更多 虽然近些年来在我国市场向世界开放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发展困难、世贸组织形式不振以及大宗商品波动等影响,但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进一步好转,世界经济整体趋于平稳,国际市场需求将出现回升态势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行业改革使内生动力增加 当前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重心是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想激发经济增长动力必须加大多领域的制度建设力度。第一,行政财税改革。政府通过调整各级财政关系、简政放权、合理减税等方式提高市场主体活力;第二,城镇发展进程改革。通过土地及户籍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城镇发展进程加快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进一步实现金融资源高效配置,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 4.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民生经济发展 在十八闭幕会上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民生经济发展,因为民生经济发展重视劳动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能够使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得到一定的保障和改善,是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竭动力。 二、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1.适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要想实现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积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其中适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措施来进行完善。第一,加大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构建并完善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给予市场和企业一定的审批权;第二,对政府服务管理职能进行强化,重点强化监管职能,实现相关事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促进服务管理效能的提高;第三,优化编制结构,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2.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通过我国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风险面临较大压力。对此,我国要想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必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首先,应当通过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来推动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将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紧密相连;其次,推进城乡结构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促进其向新型城镇化转变;最后,对区域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能够保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对当地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增长。 3.提高民生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民生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新常态的重要途径。对此,我国政府应当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能够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腾出更多精力用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要完善农村地权制度建设,保证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第二,实现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拓宽保险体制服务范围;第三,转变城乡发展结构,积极加快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保证各个地区城乡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第四,重视民众日常生活环境,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对企业排污、雾霾等问题进行治理,努力保护自然环境,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第五,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新常态下,我国各个地区整体就业规模难免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就业矛盾,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就业矛盾的发生几率,所以政府应当出台一些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保证就业增速和就业质量,间接促进国家经济稳健发展。 作者:李媛 陈常乐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问题分析 前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区域性经济在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并且逐渐成为核心经济的支撑单位。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格局,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是我国四大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由于四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人口基数、自然环境等一些因素都有所差异,因此导致四大区域经济出现了偏斜状态,并且逐渐拉大了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问题与一般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于区域经济会出现空间、时间上的倾斜,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将区域性经济单独列举出来,并且称之为区域经济问题。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迟滞病是我国区域经济最为主要的四个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区域性经济。 (一)落后病 落后病就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从未有发达过的区域性问题,这种问题的主要特点就是区域内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过低,当地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均落后全国其他区域,当地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人民收入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低,这种问题主要会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 (二)萧条病 萧条病是指一个区域中的经济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但近期经济却陷入困境所患的区域病。其主要的表现为当地主体经济的地位逐渐下滑或者被取代,整体的经济框架设计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较为乏力,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的发病区域在我国东部区域的经济带。 (三)膨胀病 当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瓶颈阶段时就会出现这种病症。病症的主要表现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地区经济产业的规模逐渐膨胀,生产与生活的人均成本直线上升,从而导致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直线下降。从我国的经济整体上来看,这种病症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或一些国内经济发展大省。 (四)迟滞病 迟滞病的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科学、生产、教育等上升空间受到阻碍,当地现有的产业机构不适合目前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效果不明显。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一些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中部六省。从我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四大区域经济的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被拉大,区域经济之间缺乏互动性和交流性。 二、协调我国经济全局,优化我国区域经济问题 纵观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经济类型都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发展问题,各国面对经济发展问题都提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有的提出经济改革、有的完善该国的经济体制,有的建设成熟的经济发展框架。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多种经济协调方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让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已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状况较为复杂,区域经济的协调措施只不过是为区域经济确定了发展方向,要想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政府区域经济管理机制,增强国家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 1、设立区域经济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区域经济层面的基础之上为了保障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单位,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方案,提出具有建设性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布局,调整行业、企业、区域之间的经济格局,协调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纠纷,从而保证让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在区域内划分出标准经济的位置和问题经济的位置,我国的区域经济没有准确的标准经济和问题经济的划分,并且缺少一种目标较为长远的经济发展框架,区域经济的划分非常的笼统和简单,再加上多种要素长时间的变动,很难保证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对于问题区域经济划分的问题,国家政府主要确定了贫困地区的界定,不存在经济萧条区域、膨胀区域和迟滞区域,因此区域倾斜政策很难制定相应的条款和真正落实到实际当中去。 (二)统筹规划问题经济区域,协调我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根据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我国四大区域经济进行发展联动,从而制定以下发展战略: 1、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沟通机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想要得到创新和重组,仅凭单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其他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综合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够让本地区域经济和全国整体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机制,就是通过沟通的形式,让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个体协同发展,从而让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在确定了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自身的优势后,确定经济个体的层次,结合周边的产业分工,实现区域经济互帮互助,创建经济错位发展的机会。 2、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内的合作模式根据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和经济现状的实际情况,可以创建一些极为松散的经济合作区域,在我国已经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合作典范,例如: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泛珠三角区域以“珠三角”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逐渐向周边进行辐射式的扩散,整个覆盖范围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这种松散式的合作区域的建立,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得到加强,从而实现经济上的优劣互补,全面促进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人才、科技、文化和教育是如今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想要得到明显的进步,必须从自身的根本出发结合国家的相关经济扶持政策,确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全面解决区域经济内的问题。 作者:张馨月
跨国经营论文: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力培育 内容摘要:跨国经营中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每个跨国企业面临的课题。 本文提出了跨国企业应以提高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战略决策、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的整合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词:跨国经营 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的深入,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热潮不断升温,我国企业如何开展跨国经营、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壮大自己,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跨国经营中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每个跨国企业不得不解决的课题。 企业跨国经营需要培育核心竞争力 跨国经营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战略决策、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的整合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一)坚持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的竞争活力 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就市场竞争主体而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制转换机制,激发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二) 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企业发展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现代企业应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或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把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来考核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而这些技术又必须具备独特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成为企业的核心。 (四) 健全完善营销网络,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低价销售,但这种最为简单原始的营销策略很难构筑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反倾销日益严重的今天还容易遭受别国的反倾销起诉。只有将企业生产的合适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的送到消费者手中,企业才可能在维持既有市场地位的同时,不断开拓出新的市场。因此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谋求到竞争优势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 (五) 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 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即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六) 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国际市场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各异、生活习惯不同,企业只有在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国际化人才才可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因此如何使这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性人才在认同企业既有经营思想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融合当地文化习俗是企业确立跨国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 我国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遇到的问题 (一) 宏观方面的问题 1.体制、机制滞后。跨国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政府的鼓励和各个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跨国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受到了现有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制约,有些机制甚至对于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产生了阻碍。特别在税收制度问题上,我国的现行税制对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有抑止作用。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主要是增值税和所得税,并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前期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但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却得不到抵扣。同时,前期的研究开发成本不能计入当期成本,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值较大,这样需要交纳的税比较高。这样的税收政策实际上没有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各种原材料和能源等消耗,没有鼓励少投入多产出。另外,目前我国合资企业的所得税是“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而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从盈利之日起,就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这种税赋不公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国内跨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利于他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自主品牌产品。 2.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要走向世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资金、技术、人才力量。根据创新的企业规模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一个企业只有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具备创新能力。国内很多行业都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具有的集中度。行业内企业规模大多很小,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很差,企业没有能力持续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国内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活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政府对于侵权、仿冒的企业处罚很轻,有的紧紧是赔款了事。这就使得侵害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成本很低,因此有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基本上靠仿冒生存。政府如果不加大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那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创新,没有动力去打造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二) 微观方面的问题 1.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不足。创新是现代企业动力的源泉,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我国的企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较少,而且大多数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自己研发的技术设备就更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技术大都比较落后,即使是三资企业,引进的也大多是以机器设备为主的“硬”技术,以工艺流程、图纸、专利、专有技术为主的“软”技术比较少。由于自主创新的难度大、技术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很多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创新中去,而是选择引进现成的技术,所以创新的动力不足。 2.知识产权成果和制度落后。技术专利和标准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标志,企业通过专利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从现状上看,我国的专利状况在整体上处于一个“低端”水平,企业很少意识到制定自己专利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近年来国内对于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但是和国外相比,无论从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专利的申请上都有很大差距。我国在加快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 3.企业内部缺少激励机制。 人才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而激发人的创造性要靠科学的机制。在我国因科技创新缺乏激励机制,以致目前创新不足。国内科技企业特别是国有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一般没有分取股权的权利,所以留不住优秀的人才。除了期权激励外,目前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过高,而这些风险没有其他相关方面来承担,导致创新信心和动力不足。 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策略选择 (一)加大r d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在信息、知识和智力上的大胆投入和高新技术的推动,从而以雄厚的资金支出来支撑智力资源的占有。因此,必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加速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用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而政府应从资金、环境、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其的孵化与培育:给予融资方面的担保支持,不是直接资助,而是在信贷方面为企业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担保;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减少行业进入壁垒,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构筑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当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人才缺乏等矛盾,依靠政府力量,强化中介服务功能。 (二)加快组织管理变革,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要加快制度改革的步伐,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有利于跨国经营的组织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系统体现的对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组织、激励、控制的系统。其中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依据,而企业的组织系统是管理体系运作的载体。管理体系是否合适,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也包括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要适时进行组织创新,以配合技术创新的需要。只有拥有了基于全球市场的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才能拥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三)探索全球化营销战略,推进企业品牌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化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企业能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不仅要靠它能提供优良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众所公认的品牌。因此,创建品牌也是我国跨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和战略重心。由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其主要生产特征的,自主创新的品牌产品较少。随着我国与国际规则的全面接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注重,这无疑对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的跨国企业构成了最直接的生存危机,因此我国跨国企业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意识,开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可以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细分,采用品牌的扩散和多品牌战略即率先拥有较强的品牌优势的企业,在其已取得名牌称号的产品周围,构建“卫星式”的多品牌系列,从而阻止国外跨国公司的进入。 (四)注重企业适度规模,构建跨国经营联盟 跨国企业不一定都得把规模做大、范围铺得很广,这主要看来自于企业自有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滚动发展能力。因此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把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放在首要位置。当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跨国企业实力还过于单薄,单凭自身既有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我国的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与世界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还必须充分发挥好本土联合优势,构建各种企业跨国经营联盟,这对于提高规模效益、扩大技术优势,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无疑起到巨大作用。跨国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内实行垂直分工的专业化生产,调整和改变原有企业“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实现集团核心层、紧密层甚至在半紧密层之间的人流、财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生产要素。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独特的文化优势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价值观和信念的体现,可以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已形成了一个既具时代特色又体现组织内在特点的企业文化。创建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激励”,即充分尊重员工的利益动机与创新意识,承认员工的创新成果,鼓励并支持员工进一步创新,使其自我价值能够不断得以体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员工将其对利益的追求与创新冲动最终化为企业的一致行动,达到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重实现,从而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凝聚力。另外,还要抓好员工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些也是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才能逐步建立自身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已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得以保持并不断拓展。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大的跨国企业仅靠产权、物资利益方面的纽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必须有文化、精神方面的纽带,以统一企业的理念。塑造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全员的主动参与,全员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企业文化的继承者,只有全员认可特有文化,才能激励全员为之奋斗,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跨国经营论文:从摩擦走向磨合——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这一方面意味着企业文化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跨国公司是跨国体、跨民族、跨地域、跨政体的特殊企业,在某种意义上说,跨国公司就是跨国文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跨国经营的成败。跨国公司必须在异域文化环境中努力建设具有本国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等,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员工凝聚起来,共同实施公司的经营战略。 一、文化差异:“广州标致”之解体 目前,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或设厂。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有不少是由于跨文化的差异而导致企业管理的困惑。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中,有15%左右的企业预定寿命提前终止,其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企业不稳定占主要成分。 美国学者曼姆在分析北京吉普的案例时也指出:中美双方发现文化差异比任何一方在合资企业开办之前预想的都大。由于文化差异导致合资失败的企业个案,影响较大的莫过于广州标致的解体。 广州标致是由广州汽车集团公司(控股46%)、法国标致汽车有限公司(控股22%,主要以技术入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控股20%)、国际金融公司(控股8%)、法国巴黎国民银行(控股4%)合资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广州标致共有员工2000余人,由广州汽车制造厂和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共同管理。截止1997年8月,广州标致累计亏损10.5亿元人民币,实际年产量最高时才2.1万辆,未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所规定的年产15万辆的标准。同时,中法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合作无法继续。1997年9月,中法国签订协议,广州汽车工业集团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终止合作。广州标致的解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汽车造型失误是关键因素,但合作后期由于文化的差异,双方目标不一致,未能及时更换车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广州标致合资双方在企业文化建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表层-物质文化的差异 物质作为种实物形态,在合资企业中为中外双方所共有,是企业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建设合乎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企业物质外壳是合资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法国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现代化大生产管理方式移植到中国后,必须面对大量低水平的手工劳动操作。法方人员要从习惯于高技术、大规模生产的工作环境回落到较初级的汽车生产方式中。这需要一定的心理和文化适应期。 内层-行为文化的差异 广州标致采用了法国标致的组织机构设置,实行层级管理,强调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同时沿用法国标致的全套规章制度。但是,这套规章制度有很多地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法方人员在许多情况下采取强制的方式要求中方人员贯彻实施其管理模式,这往往使中方被管理者对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并在管理的空隙中尽可能地应用中国的管理方式,使制度化管理难以贯彻实施。 深层-精神文化的差异 企业精神是合资企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合资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合资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广州标致建立12年来,中法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致力于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没有意识到共同价值观的塑造可以减缓文化冲突,没有提炼出比较符合广州标致实际情况的企业精神,这就使中法双方未能齐心协力、统一行动。加之中法合资双方没有致力于协调投资目标期望的差异,导致许多决策出现意见分歧,使决策权共享这一合资企业的重要特征无法实现。 透过广州标致解体的全过程,可以看到表面上由各方资本、技术、人员、劳动有机组成的合资企业,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文化的交汇、冲突与融合。更多的合资企业管理实践表明,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中外双方在交流与合作中常存在以下问题: 1、中外双方对各自的政治、经济、法律、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文化敏感性差,双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文化,对来自对方的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从而产生了不少误解和冲突。 2、对对方的公司文化及管理方式缺乏了解,或完全照搬外方模式造成“水土不服”现象;或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造成“双重指挥系统”现象。 3、双方对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的程度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文化适应能力、解决文化冲突的技能都差强人意,同时未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协调机制。 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双方的准确交流,加之翻译的水平还不尽如人意,因而造成了许多误解。 再者,由于高含蓄文化中(如中国、日本)许多信息的传递不是用明确的语言、文字或符号,而是通过肢体语言、上下文的联系、场景等进行的,这对于上述这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妥善解决,一些合资企业最终走上了“离婚”或“解体”的不归路。即使像上海大众等这样一些成功的合资企业也往往是在经历了“炼狱”般的文化磨合后才走上坦途的。 可见,合资企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中外双方就必须重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文化差异问题。实践表明,合资企业表面、浅层次的文化融合比较容易,但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则比较困难,这需要中外双方长期的努力。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更要注重决策目标、共同价值观等深层次文化因素的沟通与融合。 二、文化冲突:深层诱因及负面影响 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导致文化冲突的诱因主要有五种: 种族优越感 指认定一种族优越于其他种族,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其他优越。如果一位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以此种观点对待东道国的人,他的行为将可能被当地人所记恨,也可能遭到抵制,引发冲突,造成管理失败。 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 管理是一种艺术,而非一种教条。精明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在本土管理公司的能力,更应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从事综合管理的能力。如果片面以自我为中心,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势必导致管理上的失败。 沟通误会 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由于语言或非语言障碍的存在,人们对时空、习俗、价值观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充分沟通往往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沟通误会。例如:西班牙人想将百威啤酒(budwelser)翻译成“啤酒国王”,使用了“cerveza”这个词,可是啤酒(cerveza)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阴性名词,因而翻译的结果是“啤酒女王”。 不同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局部的、现象的和外在的认识。一个人独特的感性认识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并发展起来的,存在某种惯性,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旦进入异域文化,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 文化态度人的个性是基于一定的生理素质,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当管理者从一个文化域进入另一个文化域时,必然遇到与自己个性特征不完全相同的人群。能否正确理解受特定文化影响的员工的特点,就成为异域文化中管理者成功驾驭文化冲突的关键所在。 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在异域文化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必将引发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对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文化冲突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甚至产生“非理性反应”。 管理是“管”与“理”的有机统一。如果跨国公司管理者不相信工人,只“管”他们,而不会“理”他们,就会造成管理者和职工关系的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就会影响沟通,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这样,误会越多,矛盾越深,对立与冲突就成为必然,后果不堪设想。 2、文化冲突导致跨国公司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机构的低效率 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同一公司内部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就会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和外部经营中。在内部管理上,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在外部经营中,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使跨国公司不能以积极和高效的组织形象去迎接市场竞争,往往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丧失许多大好的市场机会。 3、文化冲突使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 从一般的市场战略、资源战略向全球战略的转变,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为保证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以全球性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为载体。但是,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矩阵式的组织机构,由于文化冲突和缺乏集体意识,导致组织程序紊乱,信息阻塞,各部门职责不分,相互争夺地盘,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上加难,从而造成跨国公司结构复杂,运转不灵,反应迟钝,大大不利于全球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与成功运营 跨国公司是一种跨文化的特殊企业,其管理必然就是一种跨文化管理。所谓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的管理,是研究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据调查资料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目前约有1/3的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所谓“文化融合”,则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变化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 相互吸收的过程。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作为文化交汇的两个方面,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两种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总是共存其中、相伴而行。因为异质工作团队的现实,使文化冲突和离散不可避免,而现实利益与目标的同向选择又使文化融合成为可能。通过有效的跨文化管理,降低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实现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适应,使文化适应走向经济融合,已成为跨国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解决组织跨文化冲突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凌越 所谓凌越是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其他文化则被压制。该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时期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成员产生强烈的反感,最终加剧冲突。 2、折中 所谓折中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很小时,才适应采用此法。 3、融合 所谓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统一的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优势。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循环中如何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避免文化冲突成为企业管理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首先,中国的三资企业需要跨文化管理。一方面,建立在中国境内的三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要受到中国大环境的制约,它不但要遵守中国的有关法规、制度,而且其组织管理体制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三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具有双向性,其员工多来自中国本土,对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中外双方的沟通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不同管理方式的融合也是长期的。但是,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融合将促使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其次,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也需要跨文化管理。随着中国企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境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中国企业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实施沟通和合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对中国企业而言,在跨国经营中实施跨文化管理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识别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冲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由此看来不同规范的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跨国公司管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进行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 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 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 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 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的凝聚力。 不仅如此,跨文化培训与其他培训一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公司花钱或提供培训,不仅是对业绩出色的员工的激励,而且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公司文化 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要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也使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又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跨国公司的文化变迁能力。 跨国经营论文: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内容提要:根据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详细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缺乏竞争优势的成因,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跨国公司的竞争。但是,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500强企业,绝大部分处于产品出口阶段,进行海外投资的极少,能够利用全球性资源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生产销售、具备全球性发展战略和组织管理的企业更少,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要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就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对培育中国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跨国经营与竞争优势 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经营是两个不同的企业经营学概念,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企业跨越国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现象。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企业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一个仅在国内配置生产要素的企业,面对许多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生产要素的竞争企业,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成长的一般方式。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能否跨国经营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赢得优势的问题。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首要战略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即凭借什么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跨国经营比之于国内经营有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跨国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各种优势的发挥,克服国际市场的分割性和不完全性,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跨国经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相对于本国国内企业、东道国和第三国企业所具有的生产、营销、组织、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跨国经营优势必定有一个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一家原来没有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学习和积累国际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优势。而原来具有某些经营优势的企业,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其经营优势也会发生变迁。 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求优势的活动。获得国外有利的经营条件从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实际上是各种类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普遍存在的动因。中国企业不仅要关注获得跨国经营的条件,更要关注如何通过跨国经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尝试性起步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经营已初具规模。到2002年6月底,我国在境外投资设立非金融类经营机构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特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其他国家企业相比,是在两个特殊条件下层开的: 1.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的,在竞争优势等方面与传统跨国公司明显不同 (1)加入wto使中国企业按照wto的规则普遍享有各成员国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增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许多国家对原有的国家垄断行业陆续放松管制,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2)国际贸易壁垒的重点正向技术壁垒转移。发展中国家因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较低,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技术壁垒正以一种超乎关税壁垒的力量,阻挡着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弱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3)加入wto后,我国有关国际投资的政策性壁垒将逐步拆除,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必然被不同国家企业间的竞争所代替,国内企业将无法独享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都将由国内外企业分享,尤其是激烈的人才竞争。竞争环境更为公平,我国企业的资源优势将受到影响,竞争更为激烈。 (4)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走出去”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结构性的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已高出市场需求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 60%,1996年空调生产厂家的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厂的开工率只有43.4%:电子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已由 1995年的18.3%下降到1996年的15%,供不应求的产品已由14.4%下降到10%,供大于求的产品已由66.3%上升到75%。一批企业开始眼睛向外,到国际市场寻求出路。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等各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来推动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投资项目共有151个。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集中在轻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行业。 2.中国是一种过渡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 (1)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普遍具有为国内经济成长服务的倾向,这同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是国有制企业有关。国家作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不可能不用自己的利益追求来影响企业的决策,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对外投资活动更直接地贯彻和体现了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意图。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并不仅仅限于谋求企业本身的个别优势,而是谋求我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综合优势。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到2002年,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改制面达到83.7%,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得到国际资本市场和战略投资者的认可。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大部分企业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营的主体,政企不能从根本上分开,行政干预因素较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界定不清晰,国有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尚未健全,使跨国经营的国有企业机制僵化,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国际经营环境。 (3)国家政策导向不明,缺乏统一的管理。虽然原则上鼓励企业跨国经营,但是尚无对外投资的整体战略和明确的倾斜政策。《对外投资法》尚未出台。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统一协调,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多部门、多层次,限制很多,时间过长,通常一个项目审批需要4~6个月时间。 有关部门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其他资料显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较少的广告费用支出,并且大多数采用合资经营的形式等等,尚处于跨国经营后起者地位。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虽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广阔的空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 1.投资规模小,海外企业效益差 目前我国企业所进行的海外投资规模较小,近90%的海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技术水平及设备要求不高,基本上是投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几个行业。现阶段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的能力。 大多数海外企业仅是国内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经营业务很难展开。据不完全统计,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 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盈亏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从上海市的情况看,到 1999年底,上海获正式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达545家,投资总额为4.27亿美元。但其整体效益为,大约2/3的海外企业步履维艰,甚至亏损。在国际市场上难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 境外企业的效益不理想,这一方面由于在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跨国经营时间短,缺少经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与我国政府的海外投资管制和外汇管理制度有直接关系。使得不少企业化整为零,采取先生存后发展的策略。 2.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2%,即使是2002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平均也只占到3.8%。而“全球500强”美方上榜企业是5%~20%。现在,约有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这表明一个基本的事实:国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的对外投资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产品也大多进入低端市场。 由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的作用急剧增大,导致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减弱。 3.许多跨国经营成功的企业尚未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 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跨国经营的经验,管理手段落后,高层次的跨国经营人才匮乏,受技术和资金的局限,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优势。加之信息不灵和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使许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步履维艰。此外,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系统平台。如许多企业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远景,但是这些个人远景却没有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远景进入组织的血液。 四、构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对策 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可以发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企业可进行跨国经营的优势已经多元化,除技术和资金优势外,销售能力、区位因素、低成本生产、综合经营能力等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以成为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来源。比如我国的海尔和海信,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海尔选择的关键环节,即市场销售和服务环节。而海信则将关键环节选在辅助活动的技术开发环节和基本活动的生产经营环节,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生产出性能价格比极优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当务之急是加快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和内部监控,这是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前提条件。 1.建立母国的体制优势:尽快确定国家的对外投资模式 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仅靠企业本身是无法完成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它还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反映一个国家政治体制优势对经济运行规律的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母国优势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制定政策,帮助本国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的竞争能力;(2)与东道国谈判,为本国企业跨国经营争取比较好的待遇和条件。如法国电信、雷诺、威望迪等法国国有跨国公司,其优势是具有政府背景,可与东道国政府直接洽商,解决在当地所遇到的问题。为了体现法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政府对企业的海外投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鼓励,支持它们与美、英等国的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在必要的时候,政府甚至挺身为本国企业做资信担保,大大加快了法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业绩同样得益于不断改善的宏观政策环境,但现行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中“部门多、手续繁、效率低、周期长”的无序状况使不少企业坐失良机。因此,(1)有必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实施有关促进、保护、监管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使企业能及时获取权威性政策咨询服务。(2)落实企业的跨国经营自主权,尽快使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享有外贸、外经、外事审批权、资金融通等自主权,使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3)财金政策的配套改革。通过税收、信贷和保险等手段鼓励跨国公司的发展。(4)政府应积极推进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良好的国家间的关系,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证明,良好的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文化的交流和认同往往为企业跨国经营敲开大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保护。 2.增强规模优势:跨国并购 (1)基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大,应先在国内同一产业内形成内聚力强大的几个产业集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如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与收购等,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优势,尤其是跨国并购国外的中小企业,能拓展经营能力,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对方的市场份额,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情况。通过兼并、收购、控股、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形成优势互补。例如,浙江万向集团生产的汽车万向节1984年由美国舍勒公司领进门,打进美国市场。在经历了“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阶段,于1994年建立了万向美国公司,开始了“企业走出去”的历程。万向美国公司勇于创新,以“股权换市场、参股换市场、设备换市场、市场换市场、让利换市场”等多种形式,迄今已成功收购了英国as公司、美国舍勒公司、id公司、lt公司、qai公司和uai公司等8家海外公司。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7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8家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 (2)品牌的策略性收购是许多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攻城掠地的有效途径。在进入他国市场时,应用品牌兼并的方法购买当地的知名品牌可以避开当地的种种心理和行业中的进入障碍,迂回进攻,最终占领市场并从对当地领导品牌的战略投资中获利。如新疆德隆,在美欧拥有3家企业和销售网络,其主导产品番茄酱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市场的 10%。 3.培育管理优势:战略与变革 (1)适当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根据国际经验,跨国公司的成长将经历跨国经营、多国化和全球化等主要阶段,企业应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高度不断强化跨国经营战略意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循序渐进的市场拓展战略。 企业应对自身的能力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的各种资源的客观能力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领导者风格等主观能力,并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的结构和特点,作出最优抉择,然后集中优势,选定全球目标市场,确定相应的战略。作为后发展型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注意“避实就虚”、“以速度抗击规模”,选择关键环节,争取形成相对竞争优势。tcl在国际市场推广自己品牌时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李东生说,在欧美、日本这样比较成熟的市场,自己打品牌风险很大,胜算不大,tcl就以外包、oem、odm为主,来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东南亚、中东、俄罗斯、东欧,就以推广自己的品牌为主。 (2)组织的灵活性。国际经验表明,从开始从事单一产品的出口贸易到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跨国公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期间企业不仅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而且需要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只有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在关键环节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才不能被模仿,企业优势才得以保持。如完善组织机构,增加组织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建立信息网络,加强控制和绩效考核:与西方跨国公司在某些领域结成战略联盟等等。 4.提升技术优势:扬长避短 中国企业在适用技术上比较成熟,集中体现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低成本优势较为突出。虽然在附加值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力尚处于劣势,但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行业已具高水平竞争力。在中国向海外的投资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制衣、鞋类和电器等行业。他们瞄准产品市场的低端,这些公司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1)实施错位竞争,发挥适用技术和产品的优势。任何市场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差异性。产品有不同技术层次的差异,同种产品也有质量,价格、花色品种等方面的差异。在竞争力相当有限的条件下,企业应实施错位竞争战略以开拓市场空间,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如应用产品差异化策略,以产品的差异化来开发企业的生存空间不失为一个低成本的方法,这种差异的机会在一个产业的发展中比比皆是,可以是价格的差异、性能的差异、销售渠道的差异等等。 (2)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技术优势主要是小规模、灵活性和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技术优势,这在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中是有效的,但仅靠这种技术优势很难实现规模化、全球化的战略目标。即使这种优势本身,也需要加强投入,继续保持和增强。另外,我国在中医、中药、餐饮等领域具有特有的技术优势。因此,企业应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把技术的商业化研究放在头等重要地位,并重视和逐步开展海外企业的r d活动,以进一步拓宽投资技术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比如同仁堂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摸索出一条以“品牌、技术投资为主,部分资金投资为辅”的跨国经营之路,发挥同仁堂优势,坚持特色发展,以绿色药品为切入点,扬长避短绕开壁垒。1999年,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控股70%在美国成立了北京同仁堂(美国)有限公司,现已有4个产品完成了美国fda的通关工作,并在美国各大超市开始销售。 (3)开拓小规模市场,不断开发这类市场所需的生产技术以获得竞争优势。 (4)在主要市场或技术先进地区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如华为在美国硅谷、达拉斯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 5.挖掘区位优势:寻找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企业应根据所处的产业及自我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来选择区位。一般地,原料开发利用型的产业区位在澳大利亚、拉美和非洲;成熟的加工制造业适宜选择非洲、东欧、中亚和东南亚,第三产业如金融、信息业,适宜选择美国、中西欧和东亚。 广东省对“走出去”企业的调查表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是设立贸易公司和科研开发机构的首选地,东南亚、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热点地区。 上海市经委在2000年底对该市企业海外投资的调研报告中提到,上海企业发展海外经济首先是开拓东南亚市场,主要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其次是开拓南非市场,在南非兴办了2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把上海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带出去,在当地组装和加工生产,销往南非和非洲南部市场。 据统计,目前中国在越南的投资项目达142个,合同投资金额达到2亿多美元,像tcl集团、新希望集团、江苏江动集团等,在越南市场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力帆从1999年进入越南摩托车市场,在2001年销售额达1.17亿美元。力帆、海信、华为、广州卷烟一厂等在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代价创出了名牌。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目标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出口创牌,海尔的张瑞敏认为,美国、日本、西欧市场与我国市场的互补性强,如果我们“避实就虚”,低端产品高端市场走,就会找到生存空间。因此,海尔在市场开拓上先难后易,在发达国家打响品牌。 6.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加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网 通过有策略地与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网,作为网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分享、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网的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网的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网的技术转移机制,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网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网的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网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最终达到增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目的。如创维集团和格兰仕的oem(定牌生产),即外方的品牌+中国的制造能力,大大加快了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步伐。 7.保持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本土化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各大跨国公司从90年代末,纷纷实施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最关键的因素有三个:高中级经理的当地化、研究与开发当地化、公司风格当地化。 海尔在海外发展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即设计、制造、营销都要在当地进行,通过当地融资、融智、融文化,实现创造本土化名牌的目标。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方面,海尔的雇员上至经理下至普通员工没有一个中国人,主要依靠近400名全球聘用的“洋经理”运作其海外网络系统。 “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等独特的“海尔文化”已成为维系海尔海外员工的纽带。 8.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根源于其内部长期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在当前的超强竞争时代,企业之间的对抗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在任一时刻,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层次展开的。 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是一个由最深层的基于战略逻辑与远景的竞争优势、中间层的基于战略资产与核心能力层面的竞争优势、基于作业流程与价值链配置层面的竞争优势以及表层的基于最终产品与市场层面的竞争优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而构成的动态的层次体。 我们如果去看大多数500强公司的成长过程,会发现他们通过企业家的某种创造才能获得成功后,通常会采取三个步骤来获得持续的能力:(1)为企业树立一个长期的企业目标,为员工树立一个人性化的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需要核心价值观作为员工长期激励的动力,原因在于只有价值观才能提供超越时空的力量。(2)建立与比较竞争优势匹配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扩张模式,而不是盲目扩张。比如sony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是精密技术的小型化能力,sony的业务扩张基本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能力建立起来的,比如麦当劳的核心竞争力是标准化的经营管理能力与在不同分店的食品递送能力,麦当劳在全球的扩张显然都是依赖这一能力建立的。(3)建立基于今天、明天和后天的三层业务链。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持续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能够同时考虑企业今天、明天和后天三个业务层面的发展机遇,即在第一层面发展和保有核心业务(今天的业务),在第二层面建立新业务(明天的业务),在第三层面选择企业长远发展的新生业务(后天的业务)。 跨国经营论文: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绝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证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家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权威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跨国经营论文: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 摘 要:自从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文章以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中心,在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四个视角归纳了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以经营绩效为选择标准、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为制约要因的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选择模型。 关键词: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海外子公司;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哪些不同的模式?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企业的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视角,归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模式,从企业经营绩效、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等方面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 自从2000年中共中央正式确定“走出去”为我国一项开放战略、“十五”计划启动“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家,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年末境外就业人数达102.6万人,其中外方雇员45.5万人;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却逆势而上,在全世界排名第13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三位。金融危机导致汇率剧烈波动和国外资产价格下跌等原因为中国公司创造了走出去的机会。 实际上,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已经有十余年的经验,1996年海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金城集团在哥伦比亚开始投资、1997年万象集团在英国、华立集团在尼泊尔投资经营,成为第一批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近年来,以联想收购美国ibm家用电脑业务、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多媒体公司全球电视机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为代表,大批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并购海外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大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同时,大批中小企业也走出国门,开始了跨国经营之旅,经过多年的跨国经营实践,中国企业在海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面临着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尤其是海外子公司的雇员绝大多数来自于东道国,如何在海外子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新课题,总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选择适用的管理模式的一般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理论综述 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主要涉及跨国经营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国内外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1 跨国经营模式的研究。perlmutter(1969)提出了企业跨国经营epg三模式,后来发展为跨国经营的eprg模式,即本国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多中心主义(polycentricism)、地区中心主义(regiocentrism)和全球中心主义(geocentrism);近年来,schuler(1992)、dowling(1999)提出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模型,指出“外生”和“内生”因素影响着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形成,并围绕跨国经营模式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 2 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关系研究。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跨国经营母子公司关系的研究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重要分支。prahalad&doz(1987)提出了跨国经营的全球一体化和当地反应性(i—r)分析框架,batlett&ghoshall(1998)在这一框架基础上将企业分为多国企业、全球企业、国际企业和跨国企业四类,在这一研究领域,以morris etc.(2009)、edwards(2010)为代表,对海外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母公司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3 跨文化经营管理研究。hofstede(1980)提出了国家文化模型,用五个维度对50多个国家的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trompenaars(1993)用七个维度测量各国文化差异,围绕文化对经营管理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一万五千人进行了调查,此后,以doucet etc.(2009)为代表,许多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文化下管理实践的特点。 4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围绕国际人力资源管理(ihrm)和战略国际人力资管理(sirm)有大量的研究,takeuchi(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有相关关系,guest(2001)等运用了管理人员主观判断法来评价海外子公司的绩效,解决了问卷调查时难以获取企业财务数据的难题。 随着日本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多,关于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否可以移植到国外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安保(1988)通过对在美国的日本汽车、电机企业的调查,提出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美国具有适用性;近年来,大前研一(2009)、古泽昌之(2009)等从不同侧面对跨国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所总结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海外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由于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中国学者关于跨国经营的研究主要是以在华外资企业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赵景华(2002)通过对14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进行的问卷调查,将海外子公司的初始战略角色划分为资源获取型、生产基地型、市场开拓型、利润重心型、知识提取型和风险分散型等6种不同类型陶向南和赵曙明(2003)通过对在华的51家跨国子公司调查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本土化程度也在显著增强,但是都以总部接受的形式出现。朱晋伟(2006)通过对62家在华运行5年以上的外商独资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其人才本地化的现状和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的原因。薛求知(2007)从子公司的角度出发,按照子公司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所创造知识的可转移性两个维度,把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划分为知识的提供者、吸收者、深化者以及修改者等四个角色。鲁桐(2007)指出要提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功率,应注意把握跨国经营战略不同特性、恰当地选择目标市场、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以及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跨国经营战略相匹配这四个关键环节。但是,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比较短,关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证尚处于起步阶段。 关于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赵曙明(2002)以动态的眼光对美日韩德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郑海航等(2002)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三维立体模式,陶向南等(2003)根据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框架,构建了子公司的战略角色以及绩效表现对子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配置的路径模型。拉尔松和赵纯均等(2009)以20多家我国知名跨国企业为典型案例展开了分析,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问题受到国内学者的瞩目。 国外学者积累了大量关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而针对在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等方面比较优势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其跨国经营的相关研究则少有涉及,尤其对中国跨国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随着金砖四国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将丰富跨国经营的理论。 在我国,虽然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主要关注在华外国子公司的研究,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海外子公司的发展问题。同时,关于对“走出去”企业研究的重点,将从跨国经营的动机、“走出去”的战略战术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逐渐转向对“走出去”企业内部深层的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这样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 三、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分类 传统的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以eprg模式为基础提出来的,这一分类方法不能完全概括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从上述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可以从多角度对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归类,对企业而言,组织文化、公司战略、职能管理、资源配置是基本分析单元,我们从这四个视角出发,归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组织文化视角——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特征模式。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对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的组织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可以从普遍主义对特定主义(universalism vs,particularism)、个人主义对共同主义(individualism vs,communitarianism)、情感内敛型对情感外露型(neutral vs.affective)、具体倾向对扩散倾向(specific vs,diffuse)、业绩型对属性型(achievement vs,ascription)、序列时间对同步时间(sequential vs,synchronous)、主观能动对外部影响(inner-directed l vs,outer-directed)等七个维度进行比较。 2 战略定位视角——海外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集权与分权模式。分析母公司在处理与海外子公司关系时,是以集权为主还是分权为主,从海外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标准的设定情况、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方式的采用情况、母公司对子公司偏离目标时调控的及时程度、宽严程度等方面进行考察。 3 职能管理视角——人力资源职能管理的全球一体化和当地反应性模式。在全球一体化和当地反应性(i-r)分析框架基础上,评价国内外研究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倾向于母公司的做法、还是倾向东道国的做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录用和选择、培训和发展、业绩评价、晋升、薪酬、沟通等。 4 资源配置视角——海外子公司的人才来源模式。根据本国中心、多中心、全球中心的分类标准,分析海外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母国、东道国、第三国等来源分布情况,对中国企业而言,有录用当地华人、留学生的倾向,所以应重点考察华裔有多少、是否存在“华人中心模式”。 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schuler etc(1992)提出的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模型和dowling(1999)提出的修正模型,我们得到如图1所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选择分析框架。我们的基本假设是: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可以决定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所选择管理模式恰当与否,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绩效。我们可以通过已经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这一假设;如果这一假设成立,我们可以通过经营绩效的好坏,来评判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否适用,从而提出在一定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制约的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中,外生因素主要指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宏观要素,主要包括子公司所在的东道国、所属行业、在东道国与其他组织间网络关系等。内生因素指内部条件要素,主要包括母公司所有制性质、母公司跨国程度、母公司的规模、母公司的跨国经营的经验,股权经营方式、母公司的经营战略、海外子公司的规模、公司的组建模式、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规模、海外子公司的成立时间等。衡量企业经营绩效最直接的方法是企业的财务指标,但是,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我们难以获取企业的财务数据,国内外的研究中一般采用管理人员主管判断法来评价海外子公司的业绩,主要从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率,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来考察。同时,对不同管理模式在竞争力、全球化的效率、国际灵活性、世界范围的学习等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以上内生因素、外生因素及企业的经营绩效各类指标,我们可以通过针对主管人员的调查获得相应数据。 五、案例分析 为了比较跨国经营企业海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决定因素,我们选取内生因素基本相同的两家知名企业进行分析,一家是海尔集团的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以下简称海尔工厂),一家是tcl集团的越南同奈省工厂(以下简称tcl工厂),母公司海尔集团和tcl集团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跨国经营的代表性企业。分析资料来源于访谈调查、企业的官方网站、研究性论文、新闻报道等,两家工厂的内生因素、外生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经营绩效情况如表1所示。 从内生因素看,两家工厂都是由母公司独资经营,成立时间都是1999年,目标市场均是东道国,员工规模均少于1000人。两个工厂的母公司均有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先后实施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9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2002年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德、2003年收购了美国高威达、2004年并购重组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在中国、波兰、墨西哥、泰国、越南等国家拥有近20个制造加工基地,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名员,2009年tcl全球营业收入443亿元。 从外生因素看,海尔工厂生产电冰箱,tcl工厂生产彩色电视机,两者均属于家电行业。区别较大的是海尔工厂所在的美国是发达国家,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成熟,有丰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劳动力成本高;而tcl工厂所在的越南是与中国毗邻的发展中国家,同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差异较小,劳动力成本低,但是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企业需要的高级人才较为紧缺。另外从企业的经营绩效看,两个工厂均经历了建厂初期的亏损和近期扭亏为盈的过程。 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看,海尔工厂和tcl工厂大相径庭。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海尔工厂的经营层和员工均为当地人,尤其是最高经营层,海尔美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杰麦尔、负责海尔工厂事务的大卫·帕克斯均不是来自母公司;而tcl工厂的经营决策层是从母公司派遣的,第一、二、三任总经理分别是易春雨、邓伟文、王成,均来自母公司。在组织文化方面,两者都引入了母公司的文化,但是海尔工厂更多融合了东道国的管理文化;而tcl工厂更多采用了母国的文化。在战略定位方面,海尔工厂有更多的自主权、以分权为主;而tcl工厂经营管理层的流动性大,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以集权为主。从职能管理视角看,在录用和选择、培训和发展、业绩评价、晋升、薪酬、沟通等方面,海尔工厂强调适应当地的法律和文化习惯,以当地反应性为主;tcl工厂强调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推行母公司的管理方法,是以全球一体化为主。 为什么海尔工厂和tcl工厂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呢?运用图1所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可以作如下解释:在内生变量和经营绩效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外生变量中“东道国”的不同,决定了管理模式的不同。从中我们可以推论: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如果在美国这样与中国文化差异大的发达国家开设工厂,人力资源管理更适合于本土化模式;在越南这样毗邻的发展中国家设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适合于母公司统一模式。 六、结束语 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看到,通过对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划分,可以明确不同类型企业海外管理模式的特点,借助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可以找出决定企业选择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进而指导企业选择适用的管理模式。通过海尔工厂和tcl工厂的对比,说明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客观上存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东道国的不同,企业可以选择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跨国经营论文:浅析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 【摘 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我国企业要想在全球性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跨国经营的道路。文中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 跨国经营 问题 战略 跨国公司既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又是全球市场大舞台上的主要竞争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比较晚,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2000年我国确立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国内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找发展机遇。中石油、中石化、海尔、华为、联想、新希望等一批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无论是国有企业外还是民营企业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截止2007年底,中国近7000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l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1179.1亿美元。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9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89亿美元。2008年,我国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截止2008年3月底,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131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2万家。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1.宏观上 (1)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主要表现在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未建立统一、权威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海外投资促进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由于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不完备,现有的海外投资项目多数是根据多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决定投资的,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项目无论在行业还是地区布局上,都没有统筹安排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投资行为上表现出无序性,对外投资随意性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影响我国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2)政府各部门协调不力 我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宏观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及措施。举办海外企业的现行做法是经计委、财政、经贸、外汇各部门的批准,各管一段,互相协调不力,项目审批程序复杂,职能交叉,导致效率降低,各部门、各级别的层层审批加大了项目的成本,没有有效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以致常常出现政令不一,企业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企业海外发展的积极性。 2.微观上 (1)企业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其处于半政府状态的企业机制,决定了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受地区、部门、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所制约,再加上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企业还没有成为中国市场的主体。 (2)企业缺乏技术优势,产业结构仍停留在较低层次 我国的海外企业普遍缺少产品的技术优势,研发水平低,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总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虽然跨国投资和经营的行业不断拓展,但低层次的格局仍未改变。 (3)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目前,中国海外企业的外派人员多以外语人才为主,这其实只是符合了企业海外发展的最低要求,而国内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高级人才目前还不多,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更少。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 1.政府应加快改革管理体制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市场我国政府应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跨国企业日常业务的行政干预,避免政府角色的越位、缺位与错位,应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打破行政权力分割的局面,理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产业结构、地区分布、投资规模等作出规划、指导和协调,使跨国经营活动纳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要转换企业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的决策系统,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经理团队。 3.寻求差异化优势,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差异化优势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优势、研发创新优势,也可以是组织和管理技能优势,与市场相关的营销管理优势等。 4.打造产品本土化 我国企业应研究开发本土化,不仅要创出国际品牌,还要使品牌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研发中心设在所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把对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培养我国企业的品牌,培养当地消费者对我国企业核心产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辟新业务和扩大市场份额。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办法摆脱“低质量产品-低价竞销-遭遇反倾销或知识产权侵权”的梦魇。但企业在国内投资搞研发,往往事倍功半。到欧美发达国家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已成为部分企业获得成功的途径。 6.加快培养跨国经营所需的专门人才 我国发展跨国经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当务之急。要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海外经营的管理和业务骨干。同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 跨国经营论文:跨国经营中融合中外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跨国经营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员工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在两种管理文化、文明的基础上整合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过程。因此,跨国经营企业必然会经历一个两种管理文化、文明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企业文化的管理过程。该过程的开端,企业具有明显二元组织文化的特点,因此无法达成统一的管理过程,并极大地危害企业生存发展;随着实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逐渐使“二元”淡化,进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在界定二元组织文化的基础上,从战略管理入手,以消除二元组织文化为目标,通过“战略认同—行为互动—制度创新”的跨文化管理模式,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跨文化管理界定,并探索了新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跨国经营;企业文化;二元组织文化;跨文化管理 一、跨国经营中二元组织文化的形成及其危害性 1.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管理范畴。在中国“文化”一词产生时就是一个管理的范畴,“观文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将一个人群的行为本质展示出来是为了“化成天下”,是用人的本质整合成组织行为并实现组织的整体生存、发展。与“文化”相对应的则是“文明”,“文明”是测量“文化”的尺度,它反映人的本质特征在“化成天下”时的历史发展水平或人类的进化水平。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组织的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企业文化存在于组织活动背后,并对“化成”组织行为起着重要的本源作用,即通过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实现为员工的行为互动,也约束和规范着每个成员的组织行为。 2.跨国经营导致二元组织文化的形成。跨国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与员工构成,决定了它要在两种管理文化、文明的基础上整合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过程。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过程同一般的企业管理过程一样,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行为规范;需要一个统一的宗旨、信念、经营哲学;需要一个一元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管理范畴,它是通过其包涵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则“化成”企业员工的行为互动和组织行为。当不同本源的文化在某一企业组织内处于交遇状态时,它们通过各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分别化成不同的行为互动,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过程。跨国经营企业中,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分别按照他们本国文化和环境的经验来整合各自的行为时,企业内部就必然形成两种组织行为和二元的企业文化,而两种组织行为和二元的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企业管理过程。所以在跨国经营中,当两种本源文化和文明被人为地组合在一个组织中,不同的文化主体在行为互动中所遵循的不同的行为规则就必然形成组织文化的“二元组织文化”形态或“二元企业文化”。 3.二元组织文化对跨国经营的危害。企业跨国经营的开端,企业具有明显二元组织文化的特点,而二元企业文化必然无法使企业达成统一的管理过程。具体体现在: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使企业无法达成统一的战略。企业在跨国经营之前所形成的战略无法在跨国经营的新的环境中实施,这是由于企业现行的二元组织文化使员工无法在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形成共识,使企业丧失了共同的经营理念,因此既不能贯彻原来的经营宗旨,又不能达成新的统一的经营哲学。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导致员工失去了共同的经营宗旨,也就无法使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企业信念和准则;一旦企业失去了统一的信念和准则,也就无法“化成”企业的组织行为,无法凝聚员工的行为取向并实现员工的行为互动,无法整合出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发展方向。 二元组织文化的存在,形成企业事实上的两套信念和行为准则,必然导致员工无法共同遵守原来的规章制度,使企业的规章制度名存实亡。企业规章制度的破裂,其危害小时,也会造成企业的内耗增加,管理成本上升,管理效率降低;危害大时,甚至会使无序的组织行为发展为混乱,致使组织结构破裂、企业解体。 二、跨国经营消除二元文化的有效措施是跨文化管理 1.跨文化管理的界定。跨国经营中必须消除二元组织文化,在跨国企业中实行跨文化管理则是唯一有效的对策。中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国外学者认为,跨文化管理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并试图找出理解和改善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同事、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作效率。它可以用来解释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并指导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一起工作。国内学者认为,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跨文化管理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方面中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企业管理。也有学者将跨文化管理定义为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效地协同不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这些概念总体来说没有追寻到二元组织文化的本源文化,没有追寻到跨国企业中“矛盾和冲突”行为背后的文化要素,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消除员工的行为矛盾和冲突上,只是试图通过各种硬性的手段措施来消除员工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行为冲突,没从深入到文化本源进行跨文化管理。 鉴此,本文将跨文化管理界定为一个企业文化塑造和战略管理的过程,它并不是要消除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源文化的客观差异,而是要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企业文化,以取代企业跨国经营时形成的二元组织文化,使二元组织文化逐渐淡化和新企业文化不断成长的跨文化管理过程。 2.跨文化管理的实施。首先,实现跨文化管理要从企业跨国经营后的战略转型开始,新的跨国经营战略的形成必须以所有员工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为基础,逐渐形成蕴涵二元文化的经营哲学,进而树立起企业统一的使命、宗旨。一方面,价值观、道德观是提供员工行为动力、行为取向、约束和收敛员工行为的基础,通过寻找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并使全体员工达成最基本认同,才能使员工的行为互动形成最基本的组织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道德观上的认同使得企业宗旨、使命、愿景逐渐形成,员工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在新企业文化的成长中,逐渐明确了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树立起来的企业宗旨、使命、信念、准则不仅使员工逐渐淡化了二元本源文化的差异,而且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也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组织行为规范。跨文化管理的第一步,正是在企业战略转型重塑企业文化的战略管理入手,首先使全体员工在经营哲学上达成共识和认同。第二,在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将已经达成的共识和认同不断实现为企业的组织行为。以员工的认同与共识为内在核心,以企业的组织结构为形式,让全体员工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将共识和认同从行为的背后淡出前台,并使之先成为员工行为互动的约定俗成,后成为员工行为互动的行为准则,最终使蕴含在员工头脑中的新文化转变成企业新的行为规范、新的形象和新的组织行为。上述过程中,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通过岗位关系和组织行为联系)使员工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依照企业的宗旨、信念和准则(共识和认同)不断地进行着组织行为互动;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组织员工开展各种活动,包括文化、体育活动等,可以增加员工间更广泛文化空间的沟通交流,增加共识,拉进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更广泛文化空间的行为互动。第三,将稳定的组织行为中可以固化的约定俗成、行为准则,通过民主形式,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一旦约定俗成、行为准则被提炼成规范化、程序化的企业管理体制和制度,也就把企业的经营哲学变成了可以指导实践的经营程序、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的完善,不仅能够深化发展企业的经营哲学,也使企业的使命、宗旨和员工的经营理念、觉悟都随之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跨文化管理实质上是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因此也必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渐进过程。通过战略的转型,全体员工在新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宗旨下达成认同、共识,塑造出新的企业文化内核;行为背后的文化的改变必将推动企业行为的整合,并形成新的员工行为互动和新的组织行为;新的行为准则及其组织行为,又将沉淀为企业新的规章制度;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则会进一步完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这个“战略认同—行为互动—制度创新”的循环过程——跨文化管理模式,最终会使跨国经营企业摆脱二元文化的困扰,会使其二元文化在上述的循环中不断淡化、变小;而能够融合两种本源文化的新企业文化便随之生长壮大。 跨国经营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入世和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主要是海外投资的立法滞后、海外投资管制和外汇管制不适应发展、跨国经营的信息不灵、国际知名品牌不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经营 对外投资 国际竞争力 对策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例如,投资规模小;外国市场进入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等等。 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决策不够谨慎。一方面表现在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对国际市场投资的新环境不适应。一些投资决策者在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宏观)环境和(合作者的)生产能力、资金筹措以及各种可能的风险等没有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就草率确定项目,造成立项不当,使企业先天不足。有的企业甚至仅凭官员意志办事,结果一些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企业也设立了投资项目,结果导致项目受挫。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海外投资的合作伙伴选择草率。 海外投资管制和外汇管制不适应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需要。根据规定,中方境外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外经贸部审批,凡需要向中央申请贷款(包括外汇、人民币)的项目,均由外经贸部审批,必要时会同国家计委审批。境外项目的审批程序比较繁琐。在外汇管制方面,我国对外汇的收入和支付实行较为严格的宏观管理制度。企业向境外投资之前,要先由外汇管理部门对投资外汇风险、投资回收计划等进行审查,此类审查结论和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投资项目的合同或其它证明境内投资者应汇出的外汇资金数额的文件,作为向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和投资外汇资金汇出手续的必备材料。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等二十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就占了7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中国开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少,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不到30%。 企业跨国经营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可以获得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融资、财政融资、证券融资、商业融资和国际融资等5类。但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跨国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国从事海外创业活动的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缺乏后劲。 中国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已有的名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现代商品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名牌产品争夺的市场,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表明,名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在这方面,中国跨国公司距离很大,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在前50位的名牌产品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产品。 对策及建议 成立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制订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跨国经营,归根结底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即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从宏观上统一对跨国经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 在信贷、税收、外汇管理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境外投资项目行业指导目录。对国内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能弥补国内紧缺的资源供应、战略资源开发、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和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应给予优惠政策。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外派劳务仅由公安部门进行犯罪记录审查,免除政审程序。放宽对经商人员的出国管制,是中国企业和产业实现国际化的前提,也是必须得到满足的基本条件。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制度性保证。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近一段时间内,获取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应是海外投资的主要战略选择。其中,获取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先天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这主要包括在生产活动中日渐短缺的铁矿、石油、木材等资源。高精尖的技术(获得性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同时又是21世纪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制高点。中国经济实力不强,科研投入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此,中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寻求高新技术的资源。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一是要遵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长期的价格竞争优势。其中,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依然是低层次的,在质量、款式、品种、营销手段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竞争优势将更强。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种类丰富,可以得到持久的开发。二是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中国应该放弃对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保护和扶持,采取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办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置,尽快实现跨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的产业重组,做到优胜劣汰,提高竞争能力。同时可以保留对少数本国基础较好又具有或接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扶持,但必须严格限制范围和程度,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使其比较优势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 在技术方面,注重创新。虽然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的开拓和科技的新突破,但技术变动性使企业又能够在适当范围内加以改革,使之适合于当地条件,从而使技术本身得到发展和提高。这种技术的变动过程遵循一定的发展程序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创新的性质。 在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上,应充分体现灵活、创新的要求与特点,组织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并随战略目标的调整而变化。 在融资方面,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以银行为主导的产融结合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逐步向市场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过渡。其次,大力发展国际产融结合的方式,为我国的产业资本寻找与国际金融资本结合的途径。国际融资是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的一条融资渠道,但现在我国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因此,今后我国应重新调整利用外资战略,积极引入当今世界各种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合理选择并制定运用国际融资渠道的对策。一方面要更加完善对外借款融资方式的管理,如优化借款期限、品种结构和汇率结构等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利用新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如bot、tot和abs等项目融资方式。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在人事上稳定海外企业干部队伍,实现一般管理人员当地化。首先应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晓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并选派他们到海外企业工作。同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对一般工作人员可实行轮换制,并由海外企业按当地法律签订聘任合同。 加强企业跨国经营的立法,提高法规的透明度。我国有关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且缺乏透明度。各部门颁布的管理办法零散,且不配套,降低了管理效率。境外投资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在境外项目的审批、资金筹集、税收制度、外汇管理、财务管理、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应增加法规的透明度。 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在其发生、发展中为解决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取得“后发优势”而不得已举起的大旗,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不啻为一剂趋利避害的良方。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应当认真去考虑如何尽早实现跨国经营的问题,以便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跨国经营论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 摘要: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选择正确的跨国经营路径,对中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从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内外部环境出发,分析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商务 路径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带给企业,也同时要求企业面对开放的市场并接受更多的竞争。因此,从事国际化经营就成为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市场需求旺盛,因而形成对中国产品的巨大需求,出口猛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大多数贸易伙伴国内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日本1998年的增长率为负,欧盟国家的经济也呈低迷状态,但是美国的经济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由于中国政府实行了刺激出口的政策,从而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低迷状态下依然实现了出口额的增长。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形势逐步回暖,来自国际市场的需求旺盛,中国企业出口再度猛增。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达到1154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出口首次超千亿达到101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6%。这说明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了外贸领地,更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商务活动,进行跨国经营。 fdi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首先,入世后,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2000年407亿美元,2001年486亿美元,2002年527亿美元和2003年535亿美元。2004年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再上一个台阶,突破600亿美元,达到606.3亿美元。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为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据多项调查,投资者信心指数排名中,中国均排名第一,而且60%以上的企业将中国作为海外研究开发投资的首选市场。其次,近几年来,伴随“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有2000多家内地企业在16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299家企业,中方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370亿美元。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领域也不断拓展,从初期的简单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到现在拓展到生产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开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农业合作、研究开发等领域。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层次也不断提升,初期对外投资主要是通过建点开办“窗口”,而现在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已发展为投资建厂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 企业全球化经营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更早,中国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就已经走了出去,如改革开放之后一度兴起建立海外“窗口企业”,就是国际化早期的一个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企业国际化也逐渐多样化。目前中国约有6000家境外企业,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2004中国企业500强与美国《财富》杂志2004世界企业500强的有关资料对比可以看出,从营业收入比我国企业虽然相对于世界500强企业相对比较低,但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涉及的行业领域极为广泛,从制造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到餐饮、旅游、科技开发、咨询服务、以至贸易、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是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见表1。 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不利因素 与世界经济接轨使国内经济波动可能性增大。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03年,中国每天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流量平均达到22亿美元,每天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平均达到1.5亿美元。通过这种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和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世界在影响中国,中国也在影响世界。基于这一大背景,中国经济及跨国经营的稳定,不仅取决于内部环境,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如国际商品市场(如石油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变动,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中外汇、股票、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甚至引起金融危机,同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反过来引起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而这两个市场的波动都会引起世界经济波动,从而引起各国经济与政策的变动,会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吸收外资、对外投资等,进而影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无形的壁垒限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近年来,来自海外市场的反倾销、过高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以及知识产权诉讼等方面的阻碍加大,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绕不开的壁垒。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海外收购有67%不成功。几乎中国企业的每一次海外并购,都会在东道国遭遇到政治方面的责难,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就是对国际政治阻力的估计不足。而且中国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86起。 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改革开放以来,旧体制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束缚已逐渐减少,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有企业参与世界市场激烈竞争,尤其是企业功能不完全和行政部门对跨国企业及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动限制和干预过多,使企业失去必不可少的经营自主权,这是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种种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影响今后中国跨国公司功能能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频以“大买家”的身份亮相于国际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约有60%在2005年以前就已经有各种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公司,如联想、tcl、华为公司的海外营业额已经超过国内。 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各方条件尚不完备,选择经营方式切忌盲目,要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状况,采取相应的“走出去”方式和策略。通常应以产品出口为先导,取得经验,了解市场,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经营环境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合资、合作乃至独资、战略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经营方式的选择,关键要看市场情况。 品牌先行。实行名牌战略,比较适合在国内市场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具有了一定的实力,资金雄厚,有国际经验的企业。可以通过到海外投资建厂,以自己的品牌来扩大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如青岛的海尔集团等。 合资经营。同东道国举办合资合营企业,有利于减少中方资金投入,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利用东道国企业熟悉当地资源、市场条件、政府政策、法律,比较容易获得当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有利于减少风险。 非股权安排。企业凭借在技术、工艺、产品、劳务各方面的优势,通过特许权协议、经营合同、销售合同、提供管理性劳务等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这种方式,往往受到发展中国家欢迎,中国企业可选择适当的非股权安排方式,机动灵活地进入国际市场。 建立独资企业。独资的好处是有经营自主权,可与母公司保持密切联系,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技术和工艺,能充分发挥母公司的优势,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因合作经营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但它对管理的要求较高,风险较大,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企业应慎重采用的一种方式。 实施战略联盟。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必须走战略联盟的发展道路。 实施战略联盟一般以契约协议的方式实现,常见的类型有研究开发战略联盟、生产制造联盟、联合销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战略联盟的好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竞争、分散风险、适应性强等。战略联盟比母子公司的关系要松散灵活,在联合的多个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既有内部贸易的性质,又有外部贸易的特征,兼内外两家之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跟国内企业收购一样,利于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国外公司发达的营销网络,实行跨国经营,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尽快地推向国际市场。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万向集团,已收购兼并了16个国外企业,并涉足国外金融保险业,其产品万向节已打入欧美和非洲市场。 利用政府外援途径。每年我国政府都要援助一些落后国家,如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一些企业可以先通过提供无偿设备,然后逐渐打开该国市场。如深圳华为集团的通讯产品就是通过此途径打入了南非市场。 利用国际活动促销。可以利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作自己产品的广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产品,直到家喻户晓,这样,自己的品牌就树立起来了,在该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就容易多了。例如,力帆摩托车就是用此方式打入了越南市场。 企业在确定目标市场,选择跨国经营与直接投资的优势区域时,应充分利用地缘文化、种族因素等优势,积极发展周边地区或临近地区的跨国经营,可以免除各种障碍,直接带动我国的技术、设备、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跨国经营论文: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 摘 要:自从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文章以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中心,在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四个视角归纳了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以经营绩效为选择标准、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为制约要因的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选择模型。 关键词: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海外子公司;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哪些不同的模式?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企业的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视角,归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模式,从企业经营绩效、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等方面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 自从2000年中共中央正式确定“走出去”为我国一项开放战略、“十五”计划启动“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家,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年末境外就业人数达102.6万人,其中外方雇员45.5万人;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却逆势而上,在全世界排名第13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三位。金融危机导致汇率剧烈波动和国外资产价格下跌等原因为中国公司创造了走出去的机会。 实际上,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已经有十余年的经验,1996年海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金城集团在哥伦比亚开始投资、1997年万象集团在英国、华立集团在尼泊尔投资经营,成为第一批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近年来,以联想收购美国ibm家用电脑业务、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多媒体公司全球电视机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为代表,大批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并购海外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大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同时,大批中小企业也走出国门,开始了跨国经营之旅,经过多年的跨国经营实践,中国企业在海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面临着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尤其是海外子公司的雇员绝大多数来自于东道国,如何在海外子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新课题,总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选择适用的管理模式的一般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理论综述 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主要涉及跨国经营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国内外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1 跨国经营模式的研究。perlmutter(1969)提出了企业跨国经营epg三模式,后来发展为跨国经营的eprg模式,即本国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多中心主义(polycentricism)、地区中心主义(regiocentrism)和全球中心主义(geocentrism);近年来,schuler(1992)、dowling(1999)提出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模型,指出“外生”和“内生”因素影响着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形成,并围绕跨国经营模式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 2 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关系研究。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跨国经营母子公司关系的研究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重要分支。prahalad&doz(1987)提出了跨国经营的全球一体化和当地反应性(i—r)分析框架,batlett&ghoshall(1998)在这一框架基础上将企业分为多国企业、全球企业、国际企业和跨国企业四类,在这一研究领域,以morris etc.(2009)、edwards(2010)为代表,对海外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母公司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3 跨文化经营管理研究。hofstede(1980)提出了国家文化模型,用五个维度对50多个国家的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trompenaars(1993)用七个维度测量各国文化差异,围绕文化对经营管理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一万五千人进行了调查,此后,以doucet etc.(2009)为代表,许多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文化下管理实践的特点。 4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围绕国际人力资源管理(ihrm)和战略国际人力资管理(sirm)有大量的研究,takeuchi(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有相关关系,guest(2001)等运用了管理人员主观判断法来评价海外子公司的绩效,解决了问卷调查时难以获取企业财务数据的难题。 随着日本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多,关于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否可以移植到国外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安保(1988)通过对在美国的日本汽车、电机企业的调查,提出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美国具有适用性;近年来,大前研一(2009)、古泽昌之(2009)等从不同侧面对跨国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所总结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海外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由于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中国学者关于跨国经营的研究主要是以在华外资企业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赵景华(2002)通过对14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进行的问卷调查,将海外子公司的初始战略角色划分为资源获取型、生产基地型、市场开拓型、利润重心型、知识提取型和风险分散型等6种不同类型陶向南和赵曙明(2003)通过对在华的51家跨国子公司调查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本土化程度也在显著增强,但是都以总部接受的形式出现。朱晋伟(2006)通过对62家在华运行5年以上的外商独资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其人才本地化的现状和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的原因。薛求知(2007)从子公司的角度出发,按照子公司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所创造知识的可转移性两个维度,把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划分为知识的提供者、吸收者、深化者以及修改者等四个角色。鲁桐(2007)指出要提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功率,应注意把握跨国经营战略不同特性、恰当地选择目标市场、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以及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跨国经营战略相匹配这四个关键环节。但是,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比较短,关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证尚处于起步阶段。 关于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赵曙明(2002)以动态的眼光对美日韩德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郑海航等(2002)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三维立体模式,陶向南等(2003)根据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框架,构建了子公司的战略角色以及绩效表现对子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配置的路径模型。拉尔松和赵纯均等(2009)以20多家我国知名跨国企业为典型案例展开了分析,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问题受到国内学者的瞩目。 国外学者积累了大量关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而针对在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等方面比较优势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其跨国经营的相关研究则少有涉及,尤其对中国跨国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随着金砖四国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将丰富跨国经营的理论。 在我国,虽然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主要关注在华外国子公司的研究,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海外子公司的发展问题。同时,关于对“走出去”企业研究的重点,将从跨国经营的动机、“走出去”的战略战术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逐渐转向对“走出去”企业内部深层的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这样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 三、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分类 传统的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以eprg模式为基础提出来的,这一分类方法不能完全概括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从上述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可以从多角度对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归类,对企业而言,组织文化、公司战略、职能管理、资源配置是基本分析单元,我们从这四个视角出发,归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组织文化视角——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特征模式。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对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的组织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可以从普遍主义对特定主义(universalism vs,particularism)、个人主义对共同主义(individualism vs,communitarianism)、情感内敛型对情感外露型(neutral vs.affective)、具体倾向对扩散倾向(specific vs,diffuse)、业绩型对属性型(achievement vs,ascription)、序列时间对同步时间(sequential vs,synchronous)、主观能动对外部影响(inner-directed l vs,outer-directed)等七个维度进行比较。 2 战略定位视角——海外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集权与分权模式。分析母公司在处理与海外子公司关系时,是以集权为主还是分权为主,从海外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标准的设定情况、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方式的采用情况、母公司对子公司偏离目标时调控的及时程度、宽严程度等方面进行考察。 3 职能管理视角——人力资源职能管理的全球一体化和当地反应性模式。在全球一体化和当地反应性(i-r)分析框架基础上,评价国内外研究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倾向于母公司的做法、还是倾向东道国的做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录用和选择、培训和发展、业绩评价、晋升、薪酬、沟通等。 4 资源配置视角——海外子公司的人才来源模式。根据本国中心、多中心、全球中心的分类标准,分析海外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母国、东道国、第三国等来源分布情况,对中国企业而言,有录用当地华人、留学生的倾向,所以应重点考察华裔有多少、是否存在“华人中心模式”。 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schuler etc(1992)提出的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模型和dowling(1999)提出的修正模型,我们得到如图1所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选择分析框架。我们的基本假设是: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可以决定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所选择管理模式恰当与否,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绩效。我们可以通过已经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这一假设;如果这一假设成立,我们可以通过经营绩效的好坏,来评判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否适用,从而提出在一定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制约的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中,外生因素主要指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宏观要素,主要包括子公司所在的东道国、所属行业、在东道国与其他组织间网络关系等。内生因素指内部条件要素,主要包括母公司所有制性质、母公司跨国程度、母公司的规模、母公司的跨国经营的经验,股权经营方式、母公司的经营战略、海外子公司的规模、公司的组建模式、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规模、海外子公司的成立时间等。衡量企业经营绩效最直接的方法是企业的财务指标,但是,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我们难以获取企业的财务数据,国内外的研究中一般采用管理人员主管判断法来评价海外子公司的业绩,主要从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率,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来考察。同时,对不同管理模式在竞争力、全球化的效率、国际灵活性、世界范围的学习等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以上内生因素、外生因素及企业的经营绩效各类指标,我们可以通过针对主管人员的调查获得相应数据。 五、案例分析 为了比较跨国经营企业海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决定因素,我们选取内生因素基本相同的两家知名企业进行分析,一家是海尔集团的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以下简称海尔工厂),一家是tcl集团的越南同奈省工厂(以下简称tcl工厂),母公司海尔集团和tcl集团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跨国经营的代表性企业。分析资料来源于访谈调查、企业的官方网站、研究性论文、新闻报道等,两家工厂的内生因素、外生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经营绩效情况如表1所示。 从内生因素看,两家工厂都是由母公司独资经营,成立时间都是1999年,目标市场均是东道国,员工规模均少于1000人。两个工厂的母公司均有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先后实施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9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2002年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德、2003年收购了美国高威达、2004年并购重组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在中国、波兰、墨西哥、泰国、越南等国家拥有近20个制造加工基地,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名员,2009年tcl全球营业收入443亿元。 从外生因素看,海尔工厂生产电冰箱,tcl工厂生产彩色电视机,两者均属于家电行业。区别较大的是海尔工厂所在的美国是发达国家,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成熟,有丰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劳动力成本高;而tcl工厂所在的越南是与中国毗邻的发展中国家,同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差异较小,劳动力成本低,但是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企业需要的高级人才较为紧缺。另外从企业的经营绩效看,两个工厂均经历了建厂初期的亏损和近期扭亏为盈的过程。 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看,海尔工厂和tcl工厂大相径庭。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海尔工厂的经营层和员工均为当地人,尤其是最高经营层,海尔美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杰麦尔、负责海尔工厂事务的大卫·帕克斯均不是来自母公司;而tcl工厂的经营决策层是从母公司派遣的,第一、二、三任总经理分别是易春雨、邓伟文、王成,均来自母公司。在组织文化方面,两者都引入了母公司的文化,但是海尔工厂更多融合了东道国的管理文化;而tcl工厂更多采用了母国的文化。在战略定位方面,海尔工厂有更多的自主权、以分权为主;而tcl工厂经营管理层的流动性大,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以集权为主。从职能管理视角看,在录用和选择、培训和发展、业绩评价、晋升、薪酬、沟通等方面,海尔工厂强调适应当地的法律和文化习惯,以当地反应性为主;tcl工厂强调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推行母公司的管理方法,是以全球一体化为主。 为什么海尔工厂和tcl工厂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呢?运用图1所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可以作如下解释:在内生变量和经营绩效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外生变量中“东道国”的不同,决定了管理模式的不同。从中我们可以推论: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如果在美国这样与中国文化差异大的发达国家开设工厂,人力资源管理更适合于本土化模式;在越南这样毗邻的发展中国家设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适合于母公司统一模式。 六、结束语 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看到,通过对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划分,可以明确不同类型企业海外管理模式的特点,借助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可以找出决定企业选择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进而指导企业选择适用的管理模式。通过海尔工厂和tcl工厂的对比,说明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客观上存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东道国的不同,企业可以选择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跨国经营论文:论企业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 摘要: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体现出来的单向的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全球经营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偏于一隅,跨国公司必须学会识别分散在全球的知识,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全球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上推广和销售。而这正是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核心。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管理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 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沦对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改进,即除了强调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知识优势的转移,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及其他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种稍加改良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即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知识和资源结合起来,适应当地化的需要。 这种单向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屡见不鲜。全球运动服饰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的彼凡尔顿(beaverdon),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质量控制系统、财务和其它相关职能的神经中枢。它在一些低成本区位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契约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网络,并在这些亚洲国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采购网络。同时它还在全球重要的市场建立了营销中心。其他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宝洁、通用汽车等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学会了根据当地市场的差异调整产品、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他们依然寻求保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和运作的优势。“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这句口号正是最好的说明。然而无论这种模式有何改进,隐藏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全球化意味着用母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去征服世界,然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得过时,“向世界学习”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旋律。 二、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 199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认识到知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工业经济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则是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并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新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 1.知识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 (1)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建立在知识的识别、整合和创新基础上,而不是其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以此为基础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聚和创新来实现。代表美国新经济的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等老牌跨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因此,知识是长远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2)企业全球化经营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时多半是将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带到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中去,并适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修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若还是依赖跨国公司总部的做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置在靠近顾客的市场。(3)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谈到铁路和电报的出现是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现代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是促成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革命要素。空中运输、电信和计算机的成本自1950年以来已大幅度下降,以计算机和电信业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电视会议和电子邮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对范围广泛的经营活动的协调不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发明也大大降低了。这一切都使得商品、资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更为方便、快捷和廉价,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挑战 (1)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不能构成全球经营的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的网络是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全球化经营不能确保其有全球竞争优势。90年代初,百事可乐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国际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勇敢的冲锋。到9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不过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实际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已经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摆在面前的是国际饮料经营近10亿美元的亏损。此外,大部分产业中的主要竞争者都已知晓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更有许多进行数字革命的公司已经在使用互联网迅速地为全世界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2)单一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是许多产业的主导力量。过去,跨国公司都是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此产品和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其消费能力高、国内市场容量大往往成为新产品和服务的诞生地。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引导市场的需求出现在一些跨国公司经营网络的边缘市场。比如对移动电话的新需求更多地出现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跨国公司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识别这些分散的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并且利用其全球知识管理的力量,则将会在竞争中败北。(3)跨国公司仅利用从母国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垄断知识和诀窍已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基于母国市场上建立的垄断知识和技术诀窍不再能保证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因为可以令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专长的专家手中。今天的获胜者必须能够懂得识别和获取分散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并将它们整合,从而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4)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复杂的和棘手的,因此为知识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细微的、复杂的和棘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深深地隐藏在远距离和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无疑为知识的识别、整理和积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了解总部设在世界另一端的顾客企业的内部运转,或者弄清楚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机器人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或许能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和互动提供便利,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企业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来获取、解码、编码和整合利用这些复杂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能有效应用这些知识的人。 (二)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还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运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取得了惊人的经营绩效。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就是一例。该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汤姆逊半导体合并而成的。在半导体业务上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大大落后于同在欧洲的其他牛导体公司,比如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而日许多专家认为欧洲的半导体业务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企业已在芯片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当时领先的竞争者是美国、日本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的半导体生产商还不利的条件是其主要顾客市场并不在欧洲,而且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源地和制造专家遍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台北。然而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证明了怀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销售额达到78亿美元,净利润超过 14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过了50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经营业绩,可以说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的知识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当许多竞争对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专门的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将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用来执行一个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盘驱动控制(hdd),这往往需要多达十块芯片和 100多个电子元件才能解决问题。但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却能从全球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综合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圣何塞、日本东京、芬兰的赫尔辛基对主要顾客的调查结果,由位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意大利米兰、印度诺达 (noida)、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技术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即仅用三块芯片组取代了过去复杂的电路板才能进行硬盘驱动控制的问题,这样帮助顾客节省了空间和成本,产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评。1996年第一次销售hdd芯片就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市场记录,并从美国公司那里夺取了 27%的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从前的竞争对手。对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来说,不仅把它的业务从起初的几百万美元销售额扩展到现在的几百亿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全球知识的管理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1.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 全球化战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同时还要建设并维护跨国界的基础设施,并使一个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后勤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财务国际化。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向全世界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所有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因为它们不断地在全世界寻找任何可能的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即使是它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和威胁。 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通过开展全球知识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公司,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要知道美国是移动电话技术的发明国,而摩托罗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规模生产移动电话的公司之一。诺基亚公司80年代只是芬兰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1992年才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对于诺基亚而言,移动电话和蜂窝网络业务并非产生于芬兰然后向国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外生产和销售,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同步发展。诺基亚必须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同样它也要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兰的管理层被派遣到世界的关键区域,构成了整个公司知识共享的网络。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网络的有效管理,所以,诺基亚总是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市场的需求,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将其创新思路局限于美国,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 2.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 (1)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现在太多企业的战略是雷同的,真正在产品绩效、服务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来自于不同地理环境发展出的技术和能力的结合,其中有些可能还是来自于别的产业。通过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原有地理界限和企业视野的局限性,最早发现顾客的新需求,找到技术创新的来源,从而生产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能够识别和整合来自多个地方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尽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开展经营要大得多,其回报当然也是惊人的。我们前面谈到的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和诺基亚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2)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许多新的顾客需求或者对已有产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现在母国市场以外的地方。企业除了在满足这些特殊地方需求时获取利润,更为可观的是将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顾客市场中,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3)全球知识管理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又向全球化迈进了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打开了通向世界之门,又迎来了全球的竞争对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经济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知识经济同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世界银行2001年10月31号的最新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条件,世界银行对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识的六项建议。这充分说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动,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契机,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1.转变思维方式,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 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通常的思维逻辑是希望以中国的市场获取别人的技术转让,而主动利用全球知识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我们的企业大都没有走出国门,对世界市场完全缺乏了解和认识。事实上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能力,只是视野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智障阻碍企业跨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转变思路,拓宽视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待企业的知识和经营,就可以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转变成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将全球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 比较传统跨国经营中的单向阶梯性的知识转移模式和全球性知识管理模式,可以明显地发现在前者我们处于被动和不利的位置,而在后者我们和跨国公司处于相同的位置,只是在全球知识管理的三个层面跨国公司更具有经验。由此,中国的企业应将全球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思考。 诚然,能拥有全球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要有一定规模和实力,但并不是只有世界500强的企业才具备。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成为全球知识管理的先行者。浙江的万向集团2001年9月份在美国收购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vai公司,从而成功进入了世界汽车主要厂商的采购网络。这是中国汽车零配件厂商在国内难以做到的。海尔在美国和欧洲的子公司已经部分地实行了当地研究开发、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比如为欧美人特制的酒柜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如果用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是难以解释的。 跨国经营论文:浅议我国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现状与发展战略 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 投资经营 投资战略 论文摘 要:本文以跨国公司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论述的主线,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和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战略。 一、引言 西方学者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从国际投资开始的,然而,在世界经济史中,国际贸易的历史远比国际投资悠久,国际贸易的理论也比国际投资的理论成熟得多。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被称为“赫—俄—萨模式”(h-o-s model)的要素禀赋理论等比较公认的权威学说,而在国际投资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西方学者通常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国际投资现象,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各自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理论难以对国际投资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二、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经营中的问题主要是与企业的内部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相联系。这其中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海外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主要原因。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 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实行的是承包经营制度。这本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问题是这种承包性制度往往建立于并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上,在产权、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深层次的改革远未到位。 首先,按常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理应保值和增值,但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不仅没有增值,甚至连保值也未能做到。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主要有:一些企业的国有资产以个人的名义在当地注册,造成产权关系不明确,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隐患。其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不仅存在于国内母公司,一些企业的境外子公司也沿袭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机制。在该制度安排下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的收益权与使用权划分没有得到合理且清晰的界定,进而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管理机制尚未根本改变,国内企业可能过于强调了对海外公司的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管理与控制,而海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决策权力被大量剥夺;另一方面,对于海外企业的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与业务发展漠不关心,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海外企业缺乏国内母公司的相关支持而孤军奋战,海外业务的拓展活动显得后劲不足。同时国内母公司的这种态度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境外企业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甚至导致管理者设租、寻租与企业资产的海外流失。 (二)政企不分与所有者主体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历来是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其关键问题就是政企不分与所有者缺位。应该说,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之间是委托关系,这在产权制度上是相对明晰的。简单来讲就是,机构作为所有者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中管理国有资产的是机构中实实在在的人,而这些人在事实上的责、权、利等方面与其所管理的国有资产并无百分之百的利害关系。这样来看实际上无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充其量也只能还是国有资产的一个人而己,而相应的委托人即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方面仍然处于缺位的状况之中。 三、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 (一)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够更有效地从事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较国外竞争者更具有市场吸引力。我国国有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 (二)把软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能力的突破口 把软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是是因为: 第一,投资少,风险小。硬技术创新需要的投资较大,潜在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较大,而软技术创新是对产品本体的延伸部分的创新,投资较少,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 第二,容易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软技术创新从构思开发到具体实现都是以企业内部为主,只要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努力,就可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标。 (三)加大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资源的投入力度 首先,加大国有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力度。科技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活动,没有较大投入,很难进行创新。其次,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内部创新机制。最后,大力培养科技开发人才。科技开发是一个由知识技能的积累到创造性地应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靠承载知识技能的各种人才来完成的。国有企业为了获得高水平的科技开发人才,一方面要值得投资自己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有企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四、结论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一前,应强化我国国有企业自身素质,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克服自身劣势,认真地做好知识准备和相应的人才准备,要全面地熟悉和把握国际惯例以及东道国的政治经济、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法律政策等。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实力来决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开展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明确投资方向。通盘考虑项目的条件和直接、间接效益,减少盲目行动,规避和减少风险。 跨国经营论文:浅析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绿色营销战略 论文关键词:跨国经营;绿色贸易;绿色营销 论文摘要:绿色营销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在跨国经营和贸易中绕过东道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更有利于提高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企业公民形象。跨国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包括:绿色文化建设、绿色营销组合以及绿色企业形象的宣传和公关三个方面。 如何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绿色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市场,使我国和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是我国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巨大契机。据统计,2005年全球绿色商品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 574亿元。美国克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 -15%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环保技术和服务业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场,并是世界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后的四大市场之一。做好跨国绿色营销不仅可以帮助我国企业赢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避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之类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一、绿色营销在跨国经营中的重要性 (一)绿色营销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社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酸雨、土地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臭氧层遭到破坏、对重要生态资源的过快掠夺等。在生态间题日益紧迫的今天,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在不牺牲环境的条件下持续、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绿色营销要求企业不仅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而且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绿色营销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手段,无疑已成为现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营销符合绿色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世人关注,绿色消费群体正在兴起。1998年世界环保组织的一项统计显示:67%的荷兰人和80%的德国人表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环境因素;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倾向。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2000年的一项专项调查也显示:53. 8%的人愿意消费绿色产品;37. 9%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食品、绿色建材或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我国应该认清这一巨大的发展契机,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绿色营销有利于绕过绿色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正在替代关税与配额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绿色壁垒。其内容有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标准、自愿性措施、加工生产方法标准和环保成本内在化等。在全球4 917种产品中,受绿色壁垒影响的3 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 320亿美元,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 790亿美元。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四)绿色营销有利于提高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企业公民形象 绿色营销使企业将自身的利益目标融人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中,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仅获取了利润,而且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在社会各界中获得良好声誉,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因而,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既符合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也符合东道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同时兼顾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环境。其结果理所当然是跨国企业赢得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支持。 二、跨国经营中的绿色营销战略 (一)建立并完善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企业文化以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它是以发展企业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生态营销为保证、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实现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文化。利用绿色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导向力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体而言,跨国经营企业在建立绿色企业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绿色管理制度。在培育企业职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二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从招聘员工开始就应招聘对企业的绿色文化内核认同的人,并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奖金、晋升条件挂钩等措施,加强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同,提高员工实施绿色文化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强化,持之以恒。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是不断进行积极强化的产物。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趋乐避苦,趋利避害这些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 (二)制定高效的绿色营销组合战略 1.选择合适的绿色产品。跨国企业经营者通过情报信息网络广泛捕捉绿色资源信息、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消费信息、价格信息等,分析出国际绿色市场的变化动向,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情况选择合适的绿色产品,为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2.绿色价格的制定。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应将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绿色产品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如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上扬30%;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高20%以上。 3.绿色促销。企业应利用促销宣传,建立起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可以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淡会的形式,来扩大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通过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介和公共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4.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企业应根据绿色产品的特殊性,选择不同的分销渠道,精心挑选有信誉、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达成共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提高销售渠道覆盖面。 5.绿色营销服务。企业应将绿色营销服务贯穿于整个销售过程,尤其是售后服务。既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也要节约能源和资源,鼓励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 (三)作好绿色企业形象宣传和公关 1.积极参与绿色认证。积极参与绿色认证既是执行绿色企业文化的表现,又有利于形成绿色行业进人壁垒,更有利于避免绿色壁垒。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年正式颁布 is0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环境标志”正成为国内外贸易合作的重要内容,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许多国家不仅将其视为保护环境的新举措,也将其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我国出口商品因无环境标志,每年损失约80亿美元。 2.建立并维护绿色企业形象系统。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个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建立企业形象策划和研究机构,对绿色市场不断进行深人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各种绿色宣传和销售行动计划;定期对员工进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加大企业对环境保护和绿色营销方面的管理和监控;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取得相关贸易国或地区的环境标志,并积极争取获得is014000国际环保认证。对外,企业应大力推广企业特有的绿色产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向公众传播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和绿色企业形象;同时积极参与与环境保护和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社会公益文化活动。 3.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通过活动公关、谈判和深人沟通,让世界了解我国企业的环保努力,扩大我国企业在一些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中的影响。 跨国经营论文:企业跨国经营中知识管理 摘要: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体现出来的单向的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全球经营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偏于一隅,跨国公司必须学会识别分散在全球的知识,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全球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上推广和销售。而这正是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核心。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管理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沦对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改进,即除了强调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知识优势的转移,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及其他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种稍加改良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即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知识和资源结合起来,适应当地化的需要。 这种单向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屡见不鲜。全球运动服饰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的彼凡尔顿(Beaverdon),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质量控制系统、财务和其它相关职能的神经中枢。它在一些低成本区位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契约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网络,并在这些亚洲国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采购网络。同时它还在全球重要的市场建立了营销中心。其他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宝洁、通用汽车等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学会了根据当地市场的差异调整产品、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他们依然寻求保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和运作的优势。“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这句口号正是最好的说明。然而无论这种模式有何改进,隐藏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全球化意味着用母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去征服世界,然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得过时,“向世界学习”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旋律。 二、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 199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认识到知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工业经济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则是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并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新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 1.知识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1)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建立在知识的识别、整合和创新基础上,而不是其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以此为基础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聚和创新来实现。代表美国新经济的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等老牌跨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因此,知识是长远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2)企业全球化经营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时多半是将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带到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中去,并适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修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若还是依赖跨国公司总部的做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置在靠近顾客的市场。(3)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谈到铁路和电报的出现是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现代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是促成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革命要素。空中运输、电信和计算机的成本自1950年以来已大幅度下降,以计算机和电信业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电视会议和电子邮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对范围广泛的经营活动的协调不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发明也大大降低了。这一切都使得商品、资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更为方便、快捷和廉价,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挑战(1)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不能构成全球经营的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的网络是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全球化经营不能确保其有全球竞争优势。90年代初,百事可乐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国际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勇敢的冲锋。到9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不过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实际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已经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摆在面前的是国际饮料经营近10亿美元的亏损。此外,大部分产业中的主要竞争者都已知晓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更有许多进行数字革命的公司已经在使用互联网迅速地为全世界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2)单一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是许多产业的主导力量。过去,跨国公司都是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此产品和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其消费能力高、国内市场容量大往往成为新产品和服务的诞生地。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引导市场的需求出现在一些跨国公司经营网络的边缘市场。比如对移动电话的新需求更多地出现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跨国公司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识别这些分散的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并且利用其全球知识管理的力量,则将会在竞争中败北。(3)跨国公司仅利用从母国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垄断知识和诀窍已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基于母国市场上建立的垄断知识和技术诀窍不再能保证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因为可以令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专长的专家手中。今天的获胜者必须能够懂得识别和获取分散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并将它们整合,从而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4)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复杂的和棘手的,因此为知识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细微的、复杂的和棘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深深地隐藏在远距离和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无疑为知识的识别、整理和积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了解总部设在世界另一端的顾客企业的内部运转,或者弄清楚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机器人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或许能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和互动提供便利,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企业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来获取、解码、编码和整合利用这些复杂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能有效应用这些知识的人。 (二)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还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运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取得了惊人的经营绩效。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就是一例。该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汤姆逊半导体合并而成的。在半导体业务上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大大落后于同在欧洲的其他牛导体公司,比如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而日许多专家认为欧洲的半导体业务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企业已在芯片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当时领先的竞争者是美国、日本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的半导体生产商还不利的条件是其主要顾客市场并不在欧洲,而且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源地和制造专家遍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台北。然而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证明了怀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销售额达到78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4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过了50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经营业绩,可以说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的知识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当许多竞争对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专门的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将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用来执行一个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盘驱动控制(HDD),这往往需要多达十块芯片和100多个电子元件才能解决问题。但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却能从全球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综合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圣何塞、日本东京、芬兰的赫尔辛基对主要顾客的调查结果,由位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意大利米兰、印度诺达(Noida)、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技术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即仅用三块芯片组取代了过去复杂的电路板才能进行硬盘驱动控制的问题,这样帮助顾客节省了空间和成本,产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评。1996年第一次销售HDD芯片就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市场记录,并从美国公司那里夺取了27%的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从前的竞争对手。对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来说,不仅把它的业务从起初的几百万美元销售额扩展到现在的几百亿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全球知识的管理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1.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同时还要建设并维护跨国界的基础设施,并使一个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后勤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财务国际化。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向全世界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所有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因为它们不断地在全世界寻找任何可能的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即使是它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和威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通过开展全球知识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公司,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要知道美国是移动电话技术的发明国,而摩托罗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规模生产移动电话的公司之一。诺基亚公司80年代只是芬兰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1992年才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对于诺基亚而言,移动电话和蜂窝网络业务并非产生于芬兰然后向国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外生产和销售,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同步发展。诺基亚必须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同样它也要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兰的管理层被派遣到世界的关键区域,构成了整个公司知识共享的网络。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网络的有效管理,所以,诺基亚总是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市场的需求,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将其创新思路局限于美国,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 2.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1)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现在太多企业的战略是雷同的,真正在产品绩效、服务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来自于不同地理环境发展出的技术和能力的结合,其中有些可能还是来自于别的产业。通过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原有地理界限和企业视野的局限性,最早发现顾客的新需求,找到技术创新的来源,从而生产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能够识别和整合来自多个地方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尽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开展经营要大得多,其回报当然也是惊人的。我们前面谈到的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和诺基亚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2)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许多新的顾客需求或者对已有产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现在母国市场以外的地方。企业除了在满足这些特殊地方需求时获取利润,更为可观的是将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顾客市场中,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3)全球知识管理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又向全球化迈进了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打开了通向世界之门,又迎来了全球的竞争对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经济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知识经济同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世界银行2001年10月31号的最新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条件,世界银行对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识的六项建议。这充分说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动,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契机,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1.转变思维方式,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通常的思维逻辑是希望以中国的市场获取别人的技术转让,而主动利用全球知识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我们的企业大都没有走出国门,对世界市场完全缺乏了解和认识。事实上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能力,只是视野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智障阻碍企业跨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转变思路,拓宽视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待企业的知识和经营,就可以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转变成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将全球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比较传统跨国经营中的单向阶梯性的知识转移模式和全球性知识管理模式,可以明显地发现在前者我们处于被动和不利的位置,而在后者我们和跨国公司处于相同的位置,只是在全球知识管理的三个层面跨国公司更具有经验。由此,中国的企业应将全球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思考。 诚然,能拥有全球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要有一定规模和实力,但并不是只有世界500强的企业才具备。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成为全球知识管理的先行者。浙江的万向集团2001年9月份在美国收购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VAI公司,从而成功进入了世界汽车主要厂商的采购网络。这是中国汽车零配件厂商在国内难以做到的。海尔在美国和欧洲的子公司已经部分地实行了当地研究开发、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比如为欧美人特制的酒柜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如果用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是难以解释的。 跨国经营论文:企业跨国经营文化准备 摘要: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企业文化的哲学与理念体系的构建、企业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过程中文化准备的重要意义,认为企业中的文化因素走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中国企业应下大力气进行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同时有意识培养跨文化的经理人,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 1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中共“十五大”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1998年主席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 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 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有关问题时,一般企业很容易想到文化冲突、跨文化沟通、文化变革等与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相关的事项,但本人认为,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的构建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准备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企业文化的哲学与理念体系的构建,二为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作一探讨。 2构建适合的企业哲学与理念体系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 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内部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公理与常识之一。但文化因素对企业命运的重要意义许多企业界人士认识不够,不少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几句口号加一些职工文娱活动,不能没有,但意义不大;而国内学术界则对此缺乏切身体会。因此,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有论述的必要。 2000年中期,笔者有幸与国内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书记陈珠芳女士就企业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言谈间,这位前华中理工大学教授说了一句令人印象至深的话――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 华为公司是中国少有的在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与生产规模方面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更是少有的“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管理哲学”的企业。其四万余字的《华为基本法》标志着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基本经营政策体系的确立,也标志着其接班人确立原则与机制的确立,标志着华为公司由创业者个人色彩浓郁的企业家型管理向职业型管理的重大转变。 2000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超过220亿元,管理员工16000余人,其中8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目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40多个海外代表处,产品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和印度设立了研究机构和生产基地。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0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行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9亿元,在利润排行榜上超越联想、方正等知名企业居百强首位。 陈珠芳女士所言的“企业的理念体系”就是广义的企业文化,而“核心能力或称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源自80年代后期欧美学术界。当时,面对日本企业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美国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研究日本。经过埋头研究与思索,他们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结构、财务分析等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则比较注重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美国人发现这些差别后,又回过头研究美国经营成功的企业,发现美国的成功企业也同样注重这些“软”的因素。他们最终得出结论:这些“软”的因素,即企业中的理念体系和文化因素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因素。 因此,“核心能力”概念的提出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明确了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因素,广义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理念体系即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学》中也将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他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管理效率依赖于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文化因素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二是文化因素中企业哲学和理念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化因素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因为它不构成企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文化的探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时对企业文化的探讨既成为内部管理问题,也成为对外营销问题。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理念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复杂,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部分之一。 因此,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或“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日本松下的“自来水哲学”及由此而来的企业定位;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及由此而来的标准化操作体系和销售欢乐的营销特色;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构筑无界限的组织、成为所进入行业内数一数二企业”等独特理念体系。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企业文化因素中企业哲学与企业理念体系的区别。企业哲学是企业理念体系的纲领,而企业理念体系是企业哲学的具体细化,它既包括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也包括工作评价标准、操作要求标准、工作方法、组织构建原则等这些与企业实际运作直接相关的“硬”的因素。 如美国麦当劳公司的企业哲学可以简单表述为“质量、服务、清洁、价值”(QSC V),但其企业理念体系则十分复杂,包括厚达385页的《营运手册》(即《麦当劳手册》),包括“细心、关心、爱心”、“顾客永远第一”、“大胆、充满兴奋”、“立即动手”等七项基本政策,也包括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创造欢乐的就餐气氛、每晋升一级都必须接受的职业训练课程(共计有BCC、ACC、ACX、SIP、SWTP等多种)等管理方法,在此理念体系的指导、激励下,麦当劳井井有条地管理着全球超过15万家连锁店、200多万名员工,成为全球第一品牌。 又如在《财富》杂志近年组织的“全球最受推崇的公司”评选中连续数年名列榜首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其企业哲学可以简单表述为对下属企业要求“数一数二”、对内部管理要求“精简、速度和自信”,以构筑“无边界”的大型企业集团。但其企业理念体系则更加复杂,不仅包括其“通用电气价值观”,即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适应全球化对领导人的要求等,还包括其全球化、服务和六个西格玛质量标准等三大增长措施、对领导人的4E品质(Energy、Energizer、Edge、Excute)要求以及对管理的三手段T(技术)、P(政治)、C(文化)的同等重视等。其中,仅六个西格玛质量标准就是一个颇为庞大系统的、规范化的工作方法,该方法规定了GE员工应如何工作,以使其产品与服务的满意率达到统计学中正态分布的“六个西格玛(即Z值所对应的面积)”。在正态表上,一个西格玛是68.27%,两个西格玛是95.45%,三个是99.73%,四个是99.9937%……六个西格玛与100%已差别很小,GE藉此活动基本消灭了公司每天在全球从事生产的每一产品、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笔交易的缺陷和不足。至于其具体方法与操作,外界则难以详细了解。 有“20世纪最伟大的经理人”之称的韦尔奇认为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它关系到如何指导组织行为,有难以言传的价值和意义。每个组织都需要有价值观,精干的组织尤其必要,价值观的形成是长远的挑战。 朱?基总理曾于2000年5月组织中国20多家中央直属超级国企领导人赴GE设在美国克罗顿维尔的培训基地,接受杰克?韦尔奇及其管理团队为期两周的培训,以学习通用电气公司卓越的管理之道。 国内企业对文化因素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混淆了企业文化中企业哲学与企业理念体系的区别,将企业文化等同为几句口号和一些职工文娱活动,以致许多人认为搞企业文化就是“玩虚的”,不实在,不能赚钱,没用;此外,还有一个现象是有相当多企业对于提出几句口号、整理几句价值观等文化活动还是颇为热衷,认为这就是重视企业文化,却忽略了扎实、艰巨的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企业理念、价值观等企业哲学实质已成为企业文化中的显性部分,主要发挥企业文化中的对外营销作用,社会大众较为容易接触并了解;而企业理念体系则是企业文化整体冰山海平面下的隐性部分,发挥着对内的管理、指引、协调等功能,是构成企业管理独特性的重要部分,其中有些管理方法和系统甚至是企业知识产权与KNOW-HOW的重要部分,外人一般难以详细了解与掌握。 综上所述,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因素,处于跨国发展时期的企业,在注重企业规模与效益扩大的同时,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加强与企业实际运作密切相关的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否则,如果没有适合自身的“理念体系”、“管理文化”,或仅有几句口号,或者“理念体系”不符合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企业就难以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较易发生各种意外事件而崩溃,或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消亡。 3加强跨文化的研究与管理以适应企业跨国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跨国发展,除必须了解进入国家的市场及其运作规则外,还必须了解其社会文化、人际交往规则、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等。为此,我们需要对影响企业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的文化层面进行分析。 根据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史特德(Hofstede)的研究,对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有影响的文化层面主要有五个方面,它们是: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②权力差距;③不确定性的规避;④阳刚与阴柔;⑤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它们分别表明人们对他人、对权威、对不确定性、对自我、对时间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是指一个松散的社会结构,假定其中的人们都只关心自己和最亲密的家庭成员;而集体主义则是在一个紧密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分为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人们期望自己所在的那个内部群体照顾自己,而自己则对这个内部群体绝对忠诚。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对组织机构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情况所能接受的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司有强烈的依附性,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上司是开明专制君主,是仁慈的独裁者;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较高,下属在其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相应的自主权。 所谓“不确定性的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和模糊态势所感到的威胁程度,试图保障职业安全,制订更为正式的规则,拒绝越轨的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来规避上述态势。” 阳刚与阴柔是指:“社会中‘男性’价值观占优势的程度,即自信、追求金钱和物质、不关心别人、重视个人生活质量”;其反面则是“女性”价值占优势。 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表明一个民族对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价值观。具有长期导向的文化和社会主要面向未来,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物以动态的观点去考察;注重节约、节俭和储备;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短期导向性的文化与社会则面向过去与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注重对传统的尊重,注重负担社会的责任;在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利润,上级对下级的考绩周期较短,要求立见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 研究表明,中国的大陆、香港与台湾均属于“儒家文化圈”的范围,它们的文化层面和管理形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倾向于集体主义,保持了较大的权力距离;从不确定性规避方面看,台湾属中等,香港较低,大陆在由低向高的方面发展;从男性与女性价值观方面看,港台更倾向于男性价值观,而大陆则属于一种中性的、混合型的价值观。 美国和加拿大是高度实用主义的国家,强调利润最大化、组织效率和生产率。它们是个人主义化和行动导向的国家,对风险具有高度的忍耐性,具有低程度的不确定性规避的倾向。美国属于高成就需求型,强调个人的自我成就,重视民主领导方式,倾向于集体决策与参与,权力距离很小,男性化的指标是中等的,倾向于体贴人的、关系指向型的领导。 日本社会和企业高度重视集体主义,在权力距离方面,保持了一方面扩大、另一方又缩小的两种倾向;日本人具有高度的对不确定性进行规避的倾向;在男性化与女性化价值观方面,日本人保持了一个高度男性化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的情况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分为英国系、日尔曼系、近东系、北欧系、拉丁系等几种类型。 因此,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发展的过程中,应详细了解拟进入国家的市场与文化情况,根据所在国家不同的文化层面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管理措施与策略,具体建议见本文下一节。 此外,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母公司与分公司利益冲突、外国分公司负责人国籍选择等问题,根据帕穆特(Perlmutter)的著作,世界主要跨国企业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跨国企业起步时属于“种族优越主义”阶段。企业赴海外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谋求母公司的利益,由公司所在的某国发号施令,指挥在外国文化下的分支机构如何行事。 (2)跨国企业进入愈来愈多的国家后,不能再以母国的利益为重,必须转向“多轴心主义”阶段。外国据点的营运重任愈来愈由当地管理阶层主导,他们比单纯的外国人更受到当地政府及文化的左右,但也能掌握母国公司的文化精髓。 (3)进入第三个阶段,公司开始“以地球为中心”(geocentric)阶段。也就是说,只要和企业成长及生存相关,都是从公司利益出发,任何国家(包括母国)的压力和其他国家一样,公司不会特别优先考虑。此时,经理成为公司的一员,他的国籍反而不被重视,任何人可以凭功绩在全球化企业中步步高升,不会因国籍而有不同待遇。新的企业文化诞生,经理人不再担负任何包袱,其中包括国家文化方面的包袱。 4关于文化准备的几点具体建议 (1)下大力气进行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由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在企业理念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方面都仅处于万里长征的开始,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只是关于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而在工作评价标准、操作要求标准、工作方法、组织构建原则等这些与企业实际运作直接相关的“硬”的因素方面,细化具体的东西较少,形之于文字且直接指导操作的,就更少。 在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国许多企业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而跨国公司是一种高度组织性的超巨型企业,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的管理,世界上跨国公司早发展国家已经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具有成熟而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体系和规范化的管理技术。因此,要真正实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需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 (2)确定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思路,确立“以地球为中心”的国际化经营理念,尽量缩短企业文化的成熟过程,在开始阶段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具体措施包括:选择进入地区与国家时考虑文化因素,以香港为桥梁,或先与国外企业组建合资企业介入跨国企业经营等。 (3)有意识培养跨越文化的经理人,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如对方国家权力距离指数较低,则应选派民主型、关怀型领导;反之,则选派权威型领导。如对方国家不确定性回避指数高,进入该国后首要工作就是树立稳定、专业、规范的企业形象,并制订好各项规章制度;如对方国家不确定性回避指数低,则可以优先考虑市场机会等。 (4)积极引导企业内部的文化变革,适度降低权力距离指数,提高个人主义指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企业文化只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因此,国内企业的内部文化往往具有“权力距离大、个人主义指数低、长期导向明显”等特征,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还必须适当调整自己,使自身的企业文化特征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与可塑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和工作人员感到适应与亲切。 为此,中国企业应积极引导内部文化的变革,使之与国际主流文化趋同,适度降低权力距离指数,提高个人主义指数。具体措施包括:鼓励经理人员的参与式、协调式、平等交换式风格与系统有条理的工作作风,讲究实际,鼓励员工的不同意见,鼓励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等。 (5)加强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跨越文化的经理人,大力提倡、推广应用国际化工作语言,在公司内部形成学习与使用多种语言的风气,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以加快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建设科技论文: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以华北科技学院开办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的办学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适应时展,完善和发展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详细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部委直属高校;探讨1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概况 1958年,首都经贸大学(原北京劳动保护学院)试办了国内第一个与安全工程相近的专业(当时为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1983年,中国矿业大学(原为中国矿业学院)在国内首次设立了一级学科采矿工程之下的二级学科——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随后又在1986年在国内高校中第一个获得了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我国设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将安全工程列为其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属管理类。1996年,我国又将安全工程专业和有关安全技术类专业(如上述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合并,设立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但仍属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下的二级学科。1998年至今,又将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改为现在的安全工程专业,列为一级学科安全与环境科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属工程技术类学科。 20__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范维澄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呼吁将现安全工程升格为一级学科。20__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讨论稿中,把安全技术及工程列为一级学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住这一机遇,于20__年3月,向国家教委提出了将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名称改为安全科学及工程,并升为一级学科的建议。 目前,在全国1517所高校中川,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已有近70所,其中近30所高校设有硕士点,9所高校有博士点。 1996年12月,劳动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__年7月完成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课程设置》的研究,确定了《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为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并组织4门课的教材出版工作。 部委直属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国防科工委,其安全工程专业以防火防爆为特色;中国民用航空学院隶属民用航空总局,其安全工程专业突出航空安全;华北科技学院(下称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其安全工程专业侧重矿山安全。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出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的高校教育格局,全国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也面临高校自身发展的新考验。 华北科技学院是20__年新发展和扩建的部委直属高等院校,笔者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问题。 2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与存在问题 2,1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华北科技学院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__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现有8系3部,各类在校生近9000人,教职工近700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及其他高级职称的181人、讲师及其他中级职称的183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71人。 学院设有国家级的“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中国煤炭职业安全卫生信息中心”和“中澳管理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及美、英、俄、加、德、法、澳、日等国的相关组织和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和交流计划。 学院由最初开办通风与安全成人培训、培养通风与安全专业及安全工程专业专科毕业生,到现在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__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将安全工程作为学院第一批本科专业开始招生。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220人、专科生88人。 安全工程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4人、学士3人。 同国内绝大多数同类高校一样,学院现有本科安全工程专业也是在国家对高校实行扩招的机遇下,由原相近专业(通风与安全专业)直接改名、转型而来的,不可避免存在学科的基础性建设滞后,行业安全技术教育偏重等问题。 2.2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 目前,全社会对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人认为搞安全艰苦,危险,效益差,还没有形成搞好安全的大气候,与我国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学院同样电受到大气候的影响,对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队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显不足,没有形成办学的合力。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念,也影响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2)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全部是由原从事煤旷通风安全专业教育或技术管理转型而来,其知识结构侧重某矿安全技术及管理,缺少安全科学原理、现代安全管理及公共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急需充实和培养专业师资。 (3)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全国安全工程专业还没有统编教材,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目前还没有在全国相关高校全面使用。到目前为止,学院也没有用于本专业的自编教材。 (4)实验室建设落后于专业发展要求 目前,专业实验室中绝大多数仍是原有的矿井通风与安全设备,缺少大量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公共安全技术测试等方面的实验设备,而科研型试验设备则基本空白。 (5)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的专业实践仍偏重 于煤矿且经费偏紧。由于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资料收集、咨询、调研等一般都是有偿服务,经费受限必然导致走马观花、马虎了事、实习效果差。 (6)科研起步晚 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全工程专业乃至学院的知名度。20__年,我国科研经费超2亿元的高校已有16所,超1亿元的有39所,这些占全国高校总数4%的著名高校,其科研经费占了全国高校科研总经费的60%,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目前,学院每年实际到位的科研经费不足300万元,安全工程专业乃至学院还都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7)教学模式相对僵化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模式基本是在原有专科教育的基础上,简单地延长了一年的学制及增加了一些课程,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对学院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设想 为搞好学院的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拙见,仅供探讨。 3.1 统一认识,明确专业办学方向 目前,学院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工科院校,学院“十五”规划中提出,遵循“办好本科,加强培训,突出特色,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把学院建成“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兼有文、理、经、管的多科性现代大学和国内一流的安全培训基地”。学院应在此大前提下搞好自己的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在目前安全工程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各相关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院应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认识,注重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挥行业特色两方面办好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 3.2尝试多种专业培养模式 紧紧抓住华北科技学院属部委办学的特点,结合目前矿山企业安全专业人才奇缺的实际,面对各相关院校为了扩招、急功近利、都已取消了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转向所谓的“大安全”的现状,学院可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培养模式。具体可有以下两种: (1)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并存。 目前相关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也有以矿山安全作为一个培养方向的,但其所学的矿山通风与安全知识量只能与采矿专业所学相当,不能满足矿山亟需大量的通风与安全专门人才的要求。矿山安全是我国安全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矿山通风与安全是知识面较广、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有许多难题未解决。 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属的惟一一所高校,学院应争取一定的办学优惠政策,恢复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充分发挥学校的强项。同时将现有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适当调整,面向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安全形势严峻的方向,与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作为两个专业同时招生。 (2)单一的安全工程专业模式。 即学院目前的“大安全”观办学模式,以矿山安全为基础,向非矿行业安全拓展。采取此模式除矿山安全外,可从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方向选取1~2个作为专业培养方向。 3.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都是从煤矿通风安全专业转型而来的现状,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总体素质。 一方面可考虑签订校级合作协议,派学院安全系、建工系有关专任教师到那些在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方面教育水平较高的相关院校轮训; 另一方面,继续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在上述方向有特长的专门人才,充实学院师资队伍。 此外,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使广大教师吸取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技术方法。而最重要的是专任教师要有专业竞争带来的忧患意识,要有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有复合型的教师作保障,专任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3.4注重教材建设 在国内没有统编教材出版之前,必须选用办学水平较高的相关院校的教材,或提倡自编教材。基础课内容对专业课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范围广、学时多,有些内容太过深奥,为此,可提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与基础课教师合作,自编《安全工程化学》、《安全工程流体力学》、《安全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教材,既可使本专业教材自成体系,也便于学时安排。 此外,针对学院直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管理的特点,应要求所有在校生都具备一定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基础,可面向全校学生编写《安全导论》教材。 3.5加快实验室建设 目前,学院已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购置采取了优先政策。可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安全、化工、环境三个关系较密切专业的教学实验,避免设备的重复投资。要删除原理、方法落后的实验项目,提高测试项目的自动化程度,尽可能设计制作综合实验装置,以便在一个实验台进行多个实验项目,同时提高设备与实验课时的利用率。新进设备在优先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考虑为科研服务,并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选取实验项目。 3.6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专业转型后,必须尽快建立新的实习基地。此项工作仅靠系、教研室的力量是远不够的,应争取上级有关政策,与有关企事业单位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签订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一方面,有关企事业单位应承担学院学生教学实习的义务;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优先考虑对其职工的安全培训,优先对其实行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学校应制定政策,确保充足的实习经费进行专题调研、有偿咨询等活动,避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空洞无物、照抄书本,质量不高的现象。 3.7加大科研力度 为建设综合性大学,必须下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学院已出台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并于20__年6月成立了院级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可在此基础上,采取优厚政策,吸引研究型人才带项目到学院工作,尽快研究出具有先进水平和重大影响的成果,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考虑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撰写 科技论文,提高其综合素质。 3.8改进课程体系 现有本科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只是在原专科课程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扩充,因此,必须从满足经济建设主战场及行业需求出发,改进课程体系。 (1)应遵循教育部提出的重视基础教育、加强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意识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在浓缩专业课内容的同时,增加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设备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并且均作为必修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安全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安全素质。 (2)及时跟踪安全科学最新发展和行业动态,更新有关课程内容。如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中,有关安全评价章节应加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近两年来下发的《安全评价通则》、《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安全现状评价导则》等内容。 (3)开设好《安全法规》课程。要注意法律、法规的时效性,目前应及时将《安全生产法》、新版《煤矿安全规程》、《道路交通安全法》、《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新的安全法律、法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紧紧抓住“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行业负责人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委新出台的行业安全规定、政策,使《安全法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和时代特征。 (4)积极应对WTO挑战,开设国际公认的质量(1S09001)、环境(1S014001)以及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 系(0HSMS)认证规范标准的课程,满足行政、企事业、中介机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3,9专业建设要与学校长远发展有机结合 要充分发挥学院行业特色,优化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在建设综合性现代大学的进程中超前做好以下工作: (1)着手建立高等职业技能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等二级学院,搞好成人高等安全教育。 (2)试行“3 2”式的“双学位”办学模式。鉴于学院环境工程、化工、建筑等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大致相同,可考虑上述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原专业学习3年后,再到安全工程专业学习2年,毕业后同时授予原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两个学士学位。 (3)发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培训中心挂靠在学院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着手成立安全评价、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论证、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机构,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参与安全培训,鼓励对外从事安全评价、安全论证、安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服务。 (4)加快安全工程专业或通风与安全专业申请硕士点的工作,为建设具有安全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大学打好基础。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兼谈21世纪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1 概 述 不断提高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水平,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当今政府和社会的神圣责任和光荣的义务,也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崇尚的伟业。随着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职业安全卫生的需求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安全科技界的专家、学者;还是工业界的企业家、安全管理人员都不断寻求新途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成就: 1)改善安全硬件的特性和功能:改善物(指广义的物:机械、设备、仪表、工具、生产资料等)的安全状态,即从设计、制造、应用方面提高设备、机具、工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生理特性、安全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科学适应能力; 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调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关系,达到安全、系统与匹配。 不难看出,在控制人、物、管理的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110万。而全国每年也至少有10万人在意外事故中丧生(包括交通事故),世界范围内的意外死亡人数达350万。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工业生产与开发的风险、人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及生存面临的风险,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又构成了新的潜在威胁。因些,迫使当代人要用崭新的思维方法和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的新观念来审视世界,科学而客观地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创造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 2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的理念和行为,特别是工业的安全生产,开始有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广的视野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务实而珍惜生命的行动,善待人生而健康、长寿的追求,在国内工业界和居家社区正在形成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的潮流,企业安全文化和大众安全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如下: 1) 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民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对物质需求、精神文明以及安全与健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有了全新的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安全生产、大众安全、生活安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已成为社会文明和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2) 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普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级学科(见GB/13745—92),表明对安全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预测、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科技的进步,大量的高新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安全防护的设备和产品,通过科普及商品 的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加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出现了大众对安全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科技文化新需求。 3) 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劳动保护国策的基本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已深入人心,在国家宪法、劳动法、企业法、刑法、民法及地方政府行政法规或行业安全生产法规中,在近千种相关的标准中都涉及了有关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要求,并已成为强制性规定,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在逐步完善。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初中程度的义务教育,大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公众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4) 优生优育的政策更重视人的安全与健康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已为全国人民普遍接受,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生育、培养、成长和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必然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求职就业中,那些不安全,欠卫生的职业或工厂,那些危害性大,事故风险大的地方,将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这就迫使企业和政府对劳动环境进行改造或更新,21世纪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安全与健康视为生命一样重要。 5) 建国以来的四次伤亡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虽已家喻户晓,而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伤亡事故却经常发生。近50年内,中国大陆先后出现过四次伤亡事故高峰,均发生在政治改革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即“”期间(1958年)、“”期间(1970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时期(1994年)。忽视安全,不讲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既影响正常生产,又危及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证明:人为失误是元凶。据专家、学者的统计表明,(60~70)是人的“三违”现象所引发的事故,其中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差而致成灾祸就占80。劳动者是一个生理人、社会人、经济人,其生理特性、心理特性、社会特性、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人的安全思维和行为后果,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才是预防人为失误的金钥匙。 6) 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企业的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术能力有下降趋势,统计表明:①1.4亿职工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70;②新职工(多半数来自农村)主要靠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进行低效的生产;③职工中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职工只占(15~20);④国营企业中,技工、中高级工仅占(2~3)。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友涌向工业,成了低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低技能、低效率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替换工,多半在最脏、最累、最危险、最不卫生的环境中劳动,这样就降低了职工队伍的总体安全素质,也增加了控制人为事故的难度。新职工是发生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其原因为: ①缺乏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②缺乏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对策; ③不懂事故的应急办法,也不会保护自己;④对安全管理上的失误更无辨别能力。 在经济建设时期,把安全生产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亟待提高劳动者,甚至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这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政府和企业(雇主)不可推辞的义务。 7) 全国人民更加重视休闲活动的安全和卫生 全国职工已享受每周40小时工作的权利,改变了过去每天8小时生产,有时还要加班加点,甚至女工、童工也不能保证享有法定的权利的时代。每周5天的8小时工作之余,除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至少还有96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无论是职工或是公民均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自喜爱的活动,由于休闲的方式、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安全与卫生的知识,掌握自我保护和救护的方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的休闲活动环境已成为大众的需求,也成了安全休闲文化的新内容。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现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计划、自然迫切地需要增长安全科技文化知识,需要创造休闲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大众安全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更自觉地去实现大众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8) 高新技术风险进入家庭,消费者更需要安全文化 高新技术应用型产品进入市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实惠、享受,同时也带来意外的事故和风险,由于缺乏安全科技文化知识,例如:不会正常使用家电用品;看不懂说明书;违反操作程序;不了解产品特性和易出事故的地方等,造成了许多意外伤亡事故。 1999年是中国的“安全健康消费年”,重点突出宣传了两大问题: ①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不受侵害,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②消费者要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增长安全健康消费的知识。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在我国,损害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悉,我国每年因家电漏电便造成8000多人死亡;而仅在1994年,燃气热水器质量问题又使173人命丧黄泉。(1985~1989)年5年时间,共发生大的假酒事件11起,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制作假酒致使129人死亡,4966人中毒,33人失明;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造成27人丧命的悲剧更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交通、旅游、环境污染、娱乐、玩具、 药品医疗、化妆品等等,都存在大量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所有这些无不直接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拥有的“9项权利”,安全和健康是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商品和服务是否符合人体健康和安全的要求,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首先提出“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侵害”。可见,抓住了商品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就抓住了落实消费者权益最重要的部分。要真正的保护自己,就必须不断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安全健康的消费观。 9) 非生产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需要警钟长鸣 从全国看,每年企业及矿山发生的意外事故,有(2~2.5)万人丧生,而非生产领域的意外事故却有(6~8.5)万人死亡。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活动遭遇的事故和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而危及人民的生命的数字还在增大。根据1998年官方公布的资料,足以说明非生产领域因意外事故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 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7.8万人;②铁路道口事故死亡人数 8402人; ③火灾事故死亡人数 2380人;④自然灾害死亡人数 5511人。 还不算每年因烟花、爆竹、喜庆气球、家电产品、休闲、旅游等意外伤害事故,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1.5)万人。据最近报道:每年医生用药和自购用药而造成500至100万人的药物伤害,严重的致命死亡,为了安全用药,国家正对医药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大众的生活、生存及社会活动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决不容忽视。大众安全文化及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非生产领域的安全卫生问题也应警钟长呜。 10) 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孩童抓起 安全的意识、思维、习俗,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等技能和知识应从幼童、从中小学抓起,通过安全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下一代的安全文素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安全科技、安全文化能最深刻的影响孩童的思维和行为,从小就养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品德。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纲,成其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 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据有关单位报导:近10年来,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4万左右,其中死于交通、火灾、溺水、坠落等灾祸的为1.5万人,而1994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625人。对孩童和下一代的安全教育已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极大关注,1995年国务院7个部委联合发文,从1996年起,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1996年以来,每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分别为“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加强自救互救”、“消防安全教育”。专家们还编写了中学生安全知识(教材)、北京市民安全知识手册;同时,建议在大学开设安全科学技术选修课,举办安全科技文化讲座。提高孩童、学生及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11) 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众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还计划在21世纪初推行ISO18000(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客观上对我国经济、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无形间形成一道壁垒。这些质量—环保—安全与卫生问题,其核心是人类的安全、健康、生存的问题,也是安全文化、文明生产的问题。从安全伦理高度看,企业要生产出绿色的产品,要成为绿色工厂,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应该从设计、生产、出售,到使用、回收的全过程,对人民都是安全、卫生、无害的,对生态环境也是无害的。中国政府已成立了国家ISO14000认证领导小组,正推进全国工业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达到国际标准化的进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了响应ISO的号召,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标准化,全国企业界和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球经贸市场发展的观点,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OSHMS是工业文明发展必须要跨越的屏障,也是工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资料报导: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都为OSHMS付出代价,都将税收的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改造,以便在世贸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实力。一种新的工业发展趋势,一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经济大道已被工业界认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与卫生一体化,即Q*S*H*E的绿色通道,旨在努力满足人民的安全与健康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安全科技文化的繁荣。 12) 大众需要安全科技文化 本世纪末,中国人民要实现“小康之家”,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基础改善,安全与健康意识增强,更需用安全科技文化充实自己,保护自己,以实现身心安全与健康,享渡寿福天伦之乐。一种自觉追求安全文化、善待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趋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 ①一切活动中都以追求安全、舒适、健康、长寿为主要目标;②喜爱安全、卫生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旅游等活动;③戒烟、禁酒、健美、礼仪、时装等吃、穿、住、行活动均以安全、健康为时尚;④愿意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家庭装灭火器,学会几种灭火方法和有关灭火常识;⑤积极学习急救、互救及逃生方法,参加野外、实地训练;⑥学会打急救(120)、火警(119)、匪警(110)、道路交通事故报警(122)、障碍台(112)、天气预报台(121)、报时台(117)、查号台(114)等的电话,以防遇事不慌,临危不乱;⑦自觉订阅、购买、学习有关安全、健康、灾害方面的书刊、报纸,增加灾害知识和信息;⑧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消费,愿意花钱买安全、卫生、环保型的产品;⑨养花、种草、植树、爱鸟、注意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安全健康的重要活动内容。3 弘扬和传播安全科技文化的途径 历史经验证明:要启发人的思维,树立唯物的观点,掌握科学的方法,塑造符合时代的文明人,最深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文化的弘扬和倡导,通过文化的宣教,启发人、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最重要的一步是从人的启蒙开始、从孩童抓起,为人类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力。安全文化是随着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文明而不断继承、吸收、优化、繁荣的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科技文化长流,笔者给出如下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她教育和指引着人类从事安全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保护子孙万代的身心安 全和健康。图1 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 4 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12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安全、舒适、富裕、长寿、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是新世纪的热门话题,当代人应以崭新的概念、意识和实践活动,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思想,营造和把握住人类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真正实现国泰民安。通过安全文化的宣教和传播作用,使大众从安全的人生观、安全的价值观中受到启迪,使大众对不安全的行为和习俗得以觉醒,达到人人都要力行安全、力创安全、力保安全的目的。笔者认为,全民应建立以下安全科技文化的新思路、新观点: 1)扩展和研究安全的领域: 仅研究以生产领域的安全是不完整的,必须不断扩展和研究生活、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安全、事故、灾害的本质及运动规律。1993年,在“国际共同安全”大会上,专家们强调:“世界上所有意外死亡事故中,仅7是职业事故,56属其他事故。”而同年美国的生产事故(职业事故)为10,其他事故(非生产性事故)为47.2。80年代,日本每年非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为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的8倍。英、法、德的伤亡事故统计表明,生产性事故也只占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而这几年国内的矿山和工矿企业生产性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只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15~20)。因此,从安全科技文化的角度,要求人民建立安全的新观念,在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家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产品安全、药物安全、保健和娱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与其他安全。 2)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 保护人所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观点,就要以安全生产和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目标,不断扩充到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例如,人从事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安全等,目的是保护人在从事任何活动时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人是一切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安全和健康的人才能从事一切活动。 3)大安全观的宣传和教育要极大影响公众,重点在培养和造就下一代: 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公众,使其建立大安全观,当务之急是培养和造就幼儿、中小学生或下一代,通过宣教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的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掌握自救、互救、应急的防护技术,把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宣传与教育的长期战略和重要课题。 4)坚持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人人需要安全,人人有责任维护安全,人人有义务创造和保障安全。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能激励和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文明的宣教活动,达到启发、教育、造就符合时代安全要求的大众。形成全球、全社会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建造人类生存和发展更加安全、卫生、舒适的文明环境。 5)培养和树立超前、预防、科学的安全风险意识: 充分推广和应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对事故进行评价、预测、预报。提倡减灾、防灾、预防文化,培养和树立超前、探索、预防的安全风险意识,以主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保障人类的安全、祥和、幸福。 6)树立城市忧患和综合减灾观点: 专家们推测,到20__年,全国人口的1/3,约4.6亿人集居于大城市,现代工业化、都市化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众多难以控制的灾难,例如,交通、用水、用电、防火、环保、楼群建筑、医疗保健系统等意外灾害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安全与健康。必须树立安全、减灾、环保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大安全观,主张共建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使人民在天灾人祸大难临头时,能应变自如,把伤亡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障社会稳定,城市及社区少灾,人民平安。 5 结束语 要实现安全、舒适、高效的从事一切活动的愿望,就要提高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就要树立跨世纪的安全文化新观点,这是安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过安全文化的传播、宣传和教育,使公众觉醒、理解,这是人民的需要;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全民为之奋斗,世代继承和发展,中国安全文化的长流才会滚滚向前,安全文化事业才会繁荣昌盛。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当前,倡导、弘扬和宣传安全文化,在全民、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宜人的大气候,而国内安全文化的气息和全球的安全文化氛围,正在熏陶和诱发着中国安全科技文化的春天早日到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的、科技的实力强国,但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不能等待,安全科技文化需要不断地再宣传、再教育、再激励、再传播,要代代持续奋斗,也许要一、两个世纪,才能看到今天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功绩。万里征途始于足下,中国安全文化建设正在启动,只有全民的自觉投入和努力奋斗,才会给华夏儿女创造安全、健康、舒适、少灾的未来。 建设科技论文: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论文关键词:龙头企业 科技服务能力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论文摘要:分析了基于龙头企业服务能力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构建了其基本框架体系,并提出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应对措施。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产生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五级推广体系。并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1龙头企业要结合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星火产业带计划、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大力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2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立以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主体并存、推广转化、评估、咨询、技术交易、培训、信息、标准研究与应用等服务内容并存,农村、农业、农民和企业等服务对象并存的农村服务格局、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网络。 3通过企业化的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 4制定出一系列以促进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应以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和农户为主体,其中龙头企业是核心,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公司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合同生产模式等,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思路,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1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整体框架建设 2.1.1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整体设计 在图1的框架中,龙头企业是连接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和农户之间的纽带,分别为政府提供税收和产品,同时需要政府政策、金融和基木设施建设的支持;对科研院所提供资金、项目和其它硬件设施服务时,同时也需要获得技术、咨询和人才的支持;对专业协会进行技术推广、签门产销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需要获得供给和销竹市场。对农户也可以自接提供与专业协会相同的服务。与此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使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和农户等两两之间间接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要体现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龙头企业木身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内因和外因作用促使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以龙头企业核心,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接支持,对农户和代表农户利益的专业协会进行产中、产前和产后的一体化服务,从而提高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科技服务能力。 2.1.2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税收扶持项目资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支持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政府对专家和研究院建设的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推广,联合科技攻关,专业人才培养,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和管理技术指导;龙头企业内部的战略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企业品牌建设,内部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是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的外部支持体系,该体系推动和促进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提高。 2.1.3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 该服务体系分为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与省相关部门结合)、龙头企业创新服务区域中心(与地市县相关部门结合)、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乡镇中心(与乡镇相关部门结合),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相关政府、科协、专业协会和其他与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组织,实行企业的市场化运营,中心之间按照企业的垂自一体化组织模式建立紧密的关系,实行科技服务的“无缝”运作。 同时,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结合政府、科协、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按照“公司+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农户”的思路,形成了市场牵动,政府搭台,高校参与,龙头带协会,协会连农产;种养加下一条龙,贸下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少i形成了深加下带动,产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依托名牌产品开拓市场的龙头企业运作模式,培育和壮大平要支柱产业,催生和培育了龙头企业发展。 3基于龙头企业服务能力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 (1)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市场的制度建设。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前提下,形成以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利益协调机制为辅的制度建设。实行科技服务市场化,打破农村科技服务垄断和单一化的公益性服务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避免参与者因不能得到合理回报而扑伤其积极性。健全科技服务市场交易规则,规范科技服务市场经营行为,使具有农村科技服务经营资格的个人或组织在规则范围内正当竞争经营,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科技服务市场立法,为农村科技服务市场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应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为科技服务者提供信息预报,降低其市场风险。 (2)创新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模式。一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通过示范,以点带而、以线促而,滚动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一是通过政策引导,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组织各方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农村科技服务示范项目建设实行严格的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领导单位、承担单位、参与单位等单位的责任,对实施技术方案、资金使用方案、项目进程,采用合同制,明确实施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督导。 (3)培养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农村科技服务主体应具有市场信息获取能力,答理控制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主体是政府,而政府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服务,还不是科技服务的市场主体,因而要培养营销主体,一方而加强建设农村股份合作制度,走分散到集中的道路,形成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集团,参与到科技服务的市场竞争;一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运用协会组织代表生产者参与科技服务市场竞争;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企业运用企业经营方式形成科技服务市场竞争主体。培养科技服务市场主体还重中间商的培植,特别是技术商队伍和技术咨询公司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4)营造农村科技服务的政策环境。明确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作为民间组织的合法地位和功能定位,鼓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由技术交流型向专业技术经济服务型、专业技术经济实体型发展。为促使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各级政府和主要部门应给予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积极的扶持,如:表彰奖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与从业人员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给予重奖。工商、民政部门应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兴办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实体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办理有关手续的业务指导和产品延伸加下的政策支持;教育人事部门应帮助农村科技服务组织解决技术培训中的具体困难。则政金融部门应重点支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项目开发、兴办实体所需的资金,税务部门按照则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减免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经营话动的税收等等。 (5)加大资金投入和推进国际合作。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承担单位投资为基础,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启动资金。采用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木共同参与农村科技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创业投资、发行债券、担保、贴息贷款等市场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特别是对建立了创新服务中心的龙头企业所急需的季节性农产品收购资金,给予低息甚至无息贷款。 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国外专家到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交流经验,进行技术应用、项目开发合作,合作的重点应放在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方而;选派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组织化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参观考察、经验交流、项目培训,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国际化程度。 建设科技论文: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电网建设 摘要:1998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农电"两改一同价"的重大部署。经过三年来的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发展规模、装备水平、管理基础和服务能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全系统共完成投资1227亿元,占下达计划的93.72%。建设和改造35kV、66kV和110kV变电所4618座,主变容量4399万kVA,线路5.2万km,10kV线路64.1万km,低压线路210.3万km,累计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56万台,改造农村台区75.5万个,已有1867个县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竣工县1237个。 关键词:科技创新 农村电网 建设 编者按:国家电力公司农电科技工作会议已于2001年6月召开。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对于今后农网应用"四新",提高农网建设水平,加快农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将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本刊将大力宣传这次会议精神。本期摘编了国电公司副总经理刘振亚的讲话、经验交流材料和农电工作部李振生主任的大会总结。其它内容将在今后的期刊中陆续进行报道。 1、我国农村电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基本情况 1998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农电"两改一同价"的重大部署。经过三年来的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发展规模、装备水平、管理基础和服务能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全系统共完成投资1227亿元,占下达计划的93.72%。建设和改造35kV、66kV和110kV变电所4618座,主变容量4399万kVA,线路5.2万km,10kV线路64.1万km,低压线路210.3万km,累计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56万台,改造农村台区75.5万个,已有1867个县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竣工县1237个。 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电网共建成110kV变电所4017座,平均每县1.63座,主变压器6416台,容量17693万kVA。35kV变电所16395座,平均每县6.65座,主变压器26865台,容量11820万kVA,10kV配电变压器324万台,容量34458万kVA,110kV线路13万km,35~66kV线路31万km,3~10kV线路275万km,低压线路716万km。全国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为5669亿kW·h,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42.75%。乡、村和农户通电率分别为98.45%、98.23%和98.03%。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吉林省等5个省市实现户户通电;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宁夏等14个省(市、区)实现村村通电。 在我国农村电网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农村办电初期,由于受缺少规划、缺乏资金等历史条件所限,农村电网比较简陋,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差。"六五"期间,国家提出对农网进行恢复性改造,重点改造了设备陈旧和危及安全的供电设施。"七五"期间,农网改造工作开始从恢复性改造,逐步转为以调整电网布局、进行设备完善化、实施标准化建设管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开始探讨农网建设模式和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农村变电所小型化近期模式和远期模式。随着农村电力网络的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农电系统提出了调度自动化建设的要求,强化了对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工作的管理,并开始尝试采用载波、无线为通道,进行具有"两遥"功能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与试点工作。"八五"期间,强调对农村电网的科学化管理,注重电网改造以安全为中心,以节能为重点。为提高农网装备水平,制定了农网新设备开发计划,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了重合器、分段器和熔断器等21项产品,及时在农网中推广;县级电网调度被正式列为国家五级调度组成部分,调度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逐步达到了实用化要求,在县级电网调度实现科学化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网推广新型节能设备取得了显著成果,建成10个节电示范县。"九五"期间,农网技术进步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实施了《全国农村电网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九五'计划要点》,重点解决了农网电能损耗高、供电可靠率低、电压质量差的问题,全面推进了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农网节电工作。 2、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农网改造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1998年,国家提出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以后,各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技术进步工作。到2000年底,全系统已经建设成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805座,35(66)kV无人值班变电所2295座,调度自动化实用化达标县507个,已有743个县建立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有近1000个县建有电力专用通信网络,配网自动化和MIS系统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成网架比较坚实、布局比较合理的农村电网,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损耗明显降低。同时,积极推行变电所无人值班、配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有效地提高了电网的整体装备水平和电网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为保证农网改造工程的建设质量,国家计委和国家电力公司制定了《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各省电力公司在工程的组织实施中,坚持"科技兴网"的思想,认真贯彻工程技术标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将一批成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在农网中,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农网改造工程中,各单位推广应用"四新"项目达60余项。主要表现为五个特点:一是变电所无人值班开始普及。从"九五"开始的农村变电所无人值班建设,已经发展有常规式、小型化和箱式三种方式,每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户外式、小型化、无人值班模式已经体现出应有的优越性。目前农网工程建设改造的变电所大多采用无人值班模式或过渡性方案。二是开关设备逐步实现智能化和无油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油断路器已被新型带有自具功能的重合器、分段器所替代,灭弧介质也从多油到少油,并逐渐变成SF6或真空式。既减少了运行维护工作量,又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三是自动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和对电网的控制能力。调度自动化从"两遥"逐步扩展到"四遥",从简单的变电所监控发展到可以对电网运行进行远方控制和在线管理;县级城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实现了对故障段的隔离,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企业MIS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四是建设符合我国农村负荷特点的低压配电台区。随着农村配电变压器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多年来影响农网线损的64和73系列配电变压器已经被逐步淘汰,由S7型发展为S9型,现在S11型卷铁芯变压器也已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此外,非晶态合金变、干式变和全密封变压器,以其节能、免维护等特点,逐渐在一些地区挂网运行;农村供电方式形成了单相三线和三相四线混合供电方式,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五是新材料、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型绝缘集束导线具有线路绝缘化,架设方便、施工造价低等特点,在三相入户尽可能从末端保证三相负荷平衡、降低线损和保证供电安全等方面,与常规建设方案比较,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辽宁、山东、河南等地的使用,其降损、节能、扩容、安全、防窃电等方面呈现良好效果。此外,紧凑型综合配电箱、复合绝缘子、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新型防雷技术和接地体技术、绝缘线架设工艺、箱体架构的防腐、防锈处理技术的推广使用,也为提高农网改造和建设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农网建设水平 作为在电力基础产业领域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控股型、经营型、现代化、集团化管理的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改造传统技术为起点,以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项目为方向,以建设开放型、高水平的技术队伍为基础,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带动战略。 农村电网作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面临的建设和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农电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是今后农电工作的重要任务。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在农网建设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这次农网改造工程,由于国家投入巨资,解决了多年来农网发展中的一些紧迫问题,提高了电网的整体实力。各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在制定计划,确定方案,安排资金,以及工程组织建设等方面,把技术进步与创新放到突出位置。 第二,加快制定和实施农网"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电力公司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指导下,有关部门还组织制定了《农村电网"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五"农网科技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各公司要按照国家电力公司的总体规划和思路,认真制定本地区农电"十五"科技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切实抓好落实。 第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农网建设技术原则。长期以来,一些单位在农网建设技术标准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农网的建设标准问题,我们必须统一一个认识,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力求先进。因此,各单位在农网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建设规模、工程造价、技术标准等因素,注重设备技术含量,制定符合实际的农网建设技术原则。 第四,建立和完善农电科技创新机制。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农电科技工作的领导,设立农网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农电技术发展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农电科技创新机制,为探索农电科技发展方向,制定科技规划和研究开发科技项目,推动农网技术进步提供重要保证。第五,加大力度,确保农网改造任务务期必成。2001年农网改造工程已经进入决战阶段。公司党组要求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本期农网改造任务,60%以上的县完成竣工验收。按照这一要求,全系统今年要完成437亿元投资和800多个竣工县,任务依然很繁重。各公司领导同志和农网改造实施部门,要认清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正视困难,抓住重点,加强协调,科学调度,扎扎实实做好农网改造工作,确保务期必成,使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真正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建设科技论文:浅析科技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文关键词:科技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手段;法律手段 论文摘要:介绍了科技平台的概念、目标及任务,分析了科技平台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 科技平台建设是近几年国家科技部门、财政部门针对科技资源投人大量增长,但科研主体间却未形成共享,造成投人浪费、建设重复、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而提出设立的一项专项工作,旨在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以较少的资金投人,整合带动激活过去形成的大量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连点成线,以线布网,建成专门的服务于科技人员科研活动的条件平台,以对科研探索、技术发明、社会生产、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的支撑。 1、科技平台的概念和目标及任务 科技平台建设的目的,最重要的就在于避免科技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投人产出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从宏观层面讲,科技平台为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提供基本支撑,为前沿创新性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必要条件,为科学研究和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公平参与、高效运行的良好环境。笔者认为科技平台是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将分散的实物科技资源收集并标准化表达,再将信息放置到先进的网络平台系统中,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创新的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集中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性国家提供支撑的一种集实物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制度资源、标准资源、人才资源为一体的运行服务体系。可以说,科技平台建设是科技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一项“金科”工程。根据不同客体运行服务方式的特点,可以将平台归纳为基础资源类平台、技术服务类平台、面向企业创新平台以及研究实验基地等4种类型。一般来讲,它具有基}}I,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动态开放等特征。 根据《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描述,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 这期间科技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建立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格局,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修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监测机制,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机构;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凝聚机制,培育、形成一支专门从事科技基础条件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自2003年科技平台T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其中就包括科技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在对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实践发展中求解。 2、科技平台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分析 2.1从辩证的角度分析 科技平台建设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特别强调资源、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通、扩散、传播和利用,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平台保障的是社会知识创新,表达社会层面的发展利益。而对于科技平台整合的相当一部分知识资源,则是基于个人的智力创造性劳动成果依法产生的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或垄断,具有专有性、排他性。我们知道,知识的本质是信息,信息是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其经济学特征是公共物品。根据效益论原理,信息的本质及其价值(实际价值与潜在价值)是界定谁将持有并行使权力的评判标准。授权与否的主要考量,则是通过给予适当激励,促进知识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换而言之,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口标,是致力于创造适当的个体激励机制,促进社会中的个体信息生产最大化,最终推动社会福利增长。对于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目前基本认为:二者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统一关系,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个体合法权益的保障与社会福利最大化追求的对立统一上,时间性方面存在着长期与短期,创新性上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一个闭环系统中不同的节点,循环往复,交错提高。由此,在开展科技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收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信息在制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进行信息资源链接中的产权保护问题。 2.2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 科技平台就像是知识资源的“销售渠道”,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是知识生产者对所生产的“知识”的“所有者权益”。由于知识资源天然所具有的溢出性和经济外部性,通过科技平台对知识资源进行流通和传播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力度就会时时影响知识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成本和收益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会提高使用方的边际成本,同时提高提供方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此时社会整体的边际收益为正,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创新效率的提高。科技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效益的影响见图1。图1中,当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从尸点向T点提高时,资源使用方的成本加大,边际收益转负,资源提供方的收益仍在缓慢上升,直到T点,社会系统整体的效益达到最大,创新效率达到最高,此时,产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达到一种动态均衡。知识产权保护就像是调节器,通过调整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调整知识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成本和收益水平,影响知识的产出水平和创新效率,最终社会系统的效益曲线的最高点形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3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分析 知识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在现今的“后危机时代”,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促进知识传播和运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拓展社会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当仁不让”的责任。促进先进的科研知识资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要以社会公平原则为指导,构建公平合理的创新秩序。通过强制性法律规定,维护科研知识资源生产的正常秩序,加大对新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使高端原创的知识产权得到强有力的保护,使产权人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社会地位以及成就感得以提升。同时又要通过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加强政府对科技平台建设的投人引导和规范监督,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保障,创造条件提供支撑,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促进市场中的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3、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技术手段 有研究学者提出D-RBAC (Document 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 )模型,它是在HBAC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RBAC模型包含用户、角色和许可3个实体,其中,用户为访问计算机资源的主体,通常指人;角色指一个组织或任务中的工作或位置,代表了一种资格、权利和责任;许可表示对系统中的客体进行特定模式访问的操作。用户分配指根据用户在组织中的职责和权利被赋予相应的角色;角色分配指角色按其职责范同与一组操作许可相关联;会话指用户与系统进行的交互;约束为对指派给角色的主体和权限及会话中激活的角色进行限制。D-RBAC模型在角色与操作目标之间引人了文档操作集概念,将被保护的文档与可进行的操作封装在一起(形成文档操作集),生成新的许可,新的许可不仅包括操作,而且包括被保护的目标文档,在权限分派时直接把文档操作集指定给相关角色,极大地简化了权限分配的问题。 再就是引人实名制身份认证技术。目前我国公安部门已建立了身份证查询系统,如果在这一系统上加人网络接口,对网民提供的身份证件进行识别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技术要求也不会太高。部分网络技术人员认为,网络运营商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查询系统建立联网后,通过输人网民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可以识别实名的真伪;另外,计算机也可以装上身份证扫描系统,网民在注册时,只要把身份证放在扫描仪上即可识别。此外,将基于角色管理的访问控制还可进一步扩展。为防止科技平台中共享资源的二次传播,可以将共享文件与个人计算机或手机等电子设备的Mac地址捆绑,保证只有具有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才能访问平台中共享的信息,即使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给其他的用户,由于Mac地址的制约,其他用户也无法打开该信息,从而为科技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共享保护打上双重和多重保险。 3.2法律手段 在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该著作权法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了网络传输权、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等权利之间的交叉,明确规定了网络传输是属于著作权人使用作品和享有作品的专有权利。二是《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借鉴了美国DMCA和欧盟“电子商务指令”的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著作权法中的不足和空白。三是《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一系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权利人提供了新的救济途径。四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该保护条例首次对网络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做出明确规定,在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同时,多重视一些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增加相应的符合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权利限制和必要的豁免条款。给科技平台建设营造更实际更宽松的法律制度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紧迫需求,在人们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还要有健全的法规防止知识产权滥用,规制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垄断或限制信息正当有效传播和共享的行为。注重研究现有的其他国家的有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同国际规则接轨。特别是有关处理科技资源、网络空间中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规范,开展深人研究,并结合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为我国网上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建议和素材。建立和完善科技平台资源共享的法律体系,与建立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适应人们的科研创新的需要,提高知识创造的活力,有益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有益于人们科学素质的提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科技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问题,才能营造和谐共赢的科研和社会发展局面。 3.3市场和舆论手段 信息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逐渐淡化,时间性逐渐加强。推动科技平台知识资源共享必须考虑知识创造者资源占有者在双重角色下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建立合理市场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和对知识的合理使用,保持二者间的利益平衡关系。从表面上看,科技平台建设倡导的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是两个互为矛盾的概念,其实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是应市场经济和知识创新的要求而产生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知识共享直至知识创新,它是为了达到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的一种利益平衡而提供的一种中间规范而已。此外,在操作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知识产权滥用与知识产权合理保护,倡导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反对知识产权的滥用。 建设科技论文:浅析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论文关键词:新疆高校 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 论文摘要:新疆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这些年来高校始终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但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差强人意。由于科技创新制约着高校的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极为重要,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一、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用15年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大会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新疆的奋斗目标,新疆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正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近年来,新疆高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63”项目、“973”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产出的部分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由于科技创新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新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影响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科技创新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从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来看,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提升很快,但科技创新型人才稀缺。2003年起,新疆高校全面启动了高校师资建设计划,教师的学历得到了普遍提升,截止2007年度新疆高校科技人力资源为11913人,较2003年提高了38%。教师数量增长教快,但由于培养体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教师科技活动能力提高的不显著,这就导致新疆高校在很多领域难以进行自主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主要体现为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基本没有提高。 (二)从科技经费投入总量来看,科技经费投入在逐年增长,但经费总量还是无法满足 高校科技活动的需要。近年来,新疆高校在科技经费逐年在递增,增长的幅度与内地高校相 比差距不大,但由于我们科技经费基数太小,特别是横向课题经费所占比例较低,因此科技 经费总量还是显的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度科技新疆高校科技经费到位经费11374万元,仅为当年全国高校到位科技经费的0.25%。由于科技经费投入的不足,原始创新缺乏必要的土壤,导致高校的部分科技活动是在模仿和反复摸索中进行。 (三)从科技资源集成来看,新疆高校有限的科技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建立了涵盖各个学科的创新团队,并鼓励校一校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共享,但由于还受地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科技资源整理力度还不够,截止2007年底,新疆高校省部级重点实共有16所,真正意义实现开放式管理的验室为数不多,各高校内部教师们“单兵作战”的情况较多,经费条块分割较为严重,中小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低,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够。由于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使的新疆高校的科技活动不能形成长效而有突破的创新合力和集成局面。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软措施 提高新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进一步推动新疆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相关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实现创新环境的和谐化,创新资源合理达到配置与利用,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结合新疆高校实际情况,在科技创新“软”实力方面人手,在发展思路、管理和机制上有所创新。 (一)发展思路上的创新。由于新疆高校在地域、经济环境下处于劣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不能照搬其他省市的模式,要摸索出一套符合新疆高校实际的方法,这就要求在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在发展思路上有所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提高新疆高校科技活动能力为目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提高新疆高校的科技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因此,高校今后的科技活动要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努力开拓原创性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应用数学、新材料、民文信息处理及民族医药等方面达到区内外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应用研究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特别是在矿产开发、石油化工等方面,以解决和提升行业企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产业化工作要瞄准经济社会主战场,特别是将新疆特色资源深加工利用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突破口,将科技成果切实地转化为生产力。 (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需要制度为保证,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因此科技活动是横向展开、纵向发展以及收益等一系列互相作用的重要保证,是新疆高校成为区域创新骨干力量的根本保证。一是出台一系列提高创新能力的规章制度,做好科技评价工作,重点修订和完善科技活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根据已经颁布的相关法规,制定符合新疆高校实际并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办法,从制度上保证科技人员的权益,以期达到管理制度化、考核指标科学化、激励机制有效化。 (三)运行机制上的创新。运行机制上的建设是新疆高校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区域创新骨干力量的必要手段,教育、科技、人事等相关的主管部门共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能力建设的规章制度,在大方针和政策来指导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而作为创新执行的主体高校如何实施至关重要,高校所包含的科研、教学、产业及相关的管理机构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需要建立一套良性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每个科技工作者的创新作用,共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硬手段 创新体系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高等学校成为创新骨干力量的必备条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硬条件,好的措施有了,就需要大搭建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这个基础平台涉及了人、财、物多个影响因素,针对目前新疆高校的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研基地建设,做好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应手段。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新疆高校培养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人才,在某些行业发挥着积极的创新作用,目前,还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除了培养创新人才外,本身也是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加强自身的“人才工程”建设就显的尤为重要了。一是吸引和大力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计划,在教育厅的统一指导下,通过实施“长江学者”、“天山学者”支持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并带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通过自身人才的建设,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科研基地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的大好时机,鼓励新疆高校与对口支援学校“校一校”之间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或在新疆高校设立对口支援学校的分实验室。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地方需要,并立足于新疆实际,与区外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用的建设办法,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并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不断推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三)做好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的主要途径己不仅是拥有“资源”,而应是尽可能通过共享环境“获取”更多资源来实现这一服务,在教育厅的统一协调下,各高校共同参与,逐步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能长期保障服务的资源共享系统,实现仪器设备共享,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使新疆高校的教师有效地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情报,开展科技活动。另外,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新疆高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使高校自觉地运用现代化手段来管理科技信息资源,规范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科技信息的高效率管理和控制,也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学校科技活动情况,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有效地对高校的科研活动进行宏观管理。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能够在其周边区域打造科技成果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也是高校能够承担的重要职责,是高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疆高校一方面要走出去,面向企业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利用一些宣传的场合,宣传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让整个区域都能对新疆高校科技活动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打好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这张牌,作为国家级科技园,就要充分发挥园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以孵化高新技术的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力度,重点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新疆高校产学研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提高新疆高校的创新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新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与国家和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一流服务方面实现新的跨越。加快新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新疆高校的重要责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建设科技论文:浅谈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与原则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科技资源整合 科技资源共享 论文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持续地开展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一般都应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予以保障。确保科技资源整合有效必须明确科技资源整合应追求的目标和原则。对科技资源整合的目标不仅应包括对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进行整合的配置性结构目标,而且还应包括创新性成果目标。对科技资源整合的原则至少应包括从实际出发、借鉴经验、自愿参加、积极推进、相关机构同时整合、近期远期兼顾整合、定期整合、保密、维护物权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等原则。 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是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开始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必须加快推进和实施的巨大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不仅需要连续不断地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而且也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对科技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 科技资源整合,主要指有关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积极的科技活动目的而对相应科技资源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性结构关系所进行的重新调整和配置。通常情况下,如果科技资源的存在或被利用已经很难产生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时,一般都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对科技资源整合,最重要的是对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以下简称三大科技资源)三大科技资源的整合。这种对三大科技资源的整合,不仅有可能贯穿于对单一高新技术需求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而且还有可能贯穿于诸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对科技资源整合的决策、整合的主体、整合的时间、整合的政策和整合的程序,而且还必然要涉及对科技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整合的原则。对于我国来讲,在未来的实践中,应追求什么样的整合目标才能更有利于实现科技资源整合,应遵循什么样的整合原则才能更有利于实现科技资源整合目标,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各种目标 1.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配置性结构目标 (1)科技人力资源整合目标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资源中不可或缺的、最具能动性的支撑性科技资源,多指能直接参加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且能承担或正在承担科学技术研究任务的人才。对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目标至少应包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能促进科技人员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更为合理;能确保具有科研能力的人都能有机会或有科研岗位从事科研活动;能确保把最优秀的科研人员留住或引进来;能创建出更多的杰出稳定的科研团队;能确保科研人员的有序流动;能有利于扩大科研人员在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能有良好的对科研人员进行培养或培训的机制;能有健全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且先进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科技财力资源整合目标 科技财力资源是科技资源中多用途的支撑性科技资源,多指能直接投入或正在被应用于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对科技财力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目标至少应包括:确保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投入能稳定增加,包括内部投入和外部投入的经费总额与增长率都能稳定增加;确保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预算更加合理,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及行业系统的预算都能更加合理;确保创新投入都能足额应用于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 (3)科技物力资源整合目标 科技物力资源是科技资源中属于物质支撑性的科技资源,多指能直接被应用或正在被应用于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厂房、设备或仪器等。对科技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目标至少应包括:应有的物力资源,应增加的物力资源,应更新的物力资源,应配套的物力资源。当科技物力资源需要以集成形式出现或存在时,应创建的供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活动使用的实验基地应该建立起来并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创新成果性目标 由于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不仅在于确保诸多具有密切关系的科技资源处于结构优化和可被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且还在于必须努力确保所有能被利用的科技资源都能产生良好的或有效的创新成果,因此,凡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目标,不仅应包括对科技三大资源进行整合应追求的配置性结构目标,而且还应包括创新成果性目标。 (1)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定量创新成果目标 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定量创新成果目标至少应包括:凡承担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项目的有关单位或承担者都应按时完成任务并通过鉴定;凡知识产权客体,都应通过一定的内部程序或外部程序确认为知识产权或自主知识产权;确保各种自主知识产权中的发明创造性知识产权或专利权所占有的比例能逐年增加;确保自主专利权中属于尖端技术或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权所占有的比例能逐年增加;确保各种自主知识产权性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中形成产品的数量能逐年增加;确保已经产业化的产品能连续不断地产生经济效益;确保已经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既能为国家上缴巨额税金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2)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定性创新成果目标 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追求的定性创新成果目标应包括:能确保各种科技计划按期完成;能确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增加在相应领域中的国际话语权;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确保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二、实现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与借鉴经验原则 (1)从实际出发原则 为了实现科技资源整合的目标,任何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主体都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这是避免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脱离实际必须遵循的最根本原则。 对科技资源整合最重要的是应从科技资源整合主体可控或可利用的科技资源现状,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总量、结构、规模,特别是从可利用的现状、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影响出发,有时还应包括从未来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主体深入实际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有理有据的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与认识,以此作为对科技资源整合的基础。 (2)借鉴经验原则 为实现一定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目标的科技资源整合,不仅应积累丰富的、成功的科技资源整合经验,而且还应积累很多失败的科技资源整合教训。遵循借鉴经验原则,就是相应科技资源整合主体在对可控和可利用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学习或把握具有借鉴性的国内外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经验,包括整合的时间、整合的政策、整合的方式等方面的正面经验,而且还要善于接受教训,包括失败原因、失败后果、失败影响等。这既可使有关社会主体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也有利于防止扩大整合成本。 从目前看,善于借鉴本国科技资源整合经验是绝对必要的,但还要善于借鉴国外科技资源整合的经验,包括应借鉴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的科技资源整合经验,应不断加强或扩大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等。 2.自愿参加与积极推进原则 (1)自愿参加原则 对科技资源的整合,有的可能是相应社会主体对内部可控科技资源所进行的整合,有的可能会涉及很多对相应科技资源具有自主权的社会主体。遵循自愿原则,是指当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会涉及很多具有自主权的社会主体时,如涉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的时候,如果还没有直接涉及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和重大公共利益,应尽量让有关的社会主体自愿参与。这既是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尊重相应社会主体法定自主权的需要,也是确保科技资源整合行为合法化的需要。实践中让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社会主体订立科技资源整合合同,应是坚持这一原则的可选方式。 (2)积极推进原则 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积极推进的原则。当出现相应科技资源没有处于可利用状态或在被利用过程中不能产生积极效果,进而直接影响到与国家重大利益有关的科技创新成果时,有关方面就应尽快积极主动地推进相应科技资源的整合。这其中既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科技资源的积极推进整合,也包括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科技资源的积极推进整合,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应包括县、区、市、省(自治区)对辖区科技资源的积极推进整合乃至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科技资源的积极推进整合。 在社会主体都根据需要推进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有关单位内部的科技资源整合、行业科技资源整合、全国的科技资源整合都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如果能做到同步对有密切关系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性整合,那不仅能确保不同单位或不同行业科技资源结构的优化,而且也能确保不同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科技资源结构的优化。遵循这一原则的有效途径应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科技资源整合的水平进行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以此供有关方面决策时参考。 3.相关机构同时整合与近期远期兼顾整合原则 (1)相关机构同时整合原则 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机构同时整合原则,在对最主要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物力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还应同时对与三大科技资源有关的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三大科技机构)进行整合。这不仅是因为三大科技机构与三大科技资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调控与被调控、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因为只有对三大科技机构的同时整合才能确保对三大科技资源整合能取得预期的目标。 对三大科技机构的同时整合,最主要的是减少职责权限范围,对相应机构中的管理人员或服务人员进行重新的配置,如对科技管理机构的重新调整和对相应管理人员的重新配备等。无论怎样整合,其中最应追求的目标,就是既有利于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优质服务。由于对三大科技资源和三大科技机构的整合,几乎都涉及国家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是否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对三大科技资源和三大科技机构进行整合时,一般还应超前或同步地对相应的科技政策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2)近期远期兼顾整合原则 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之一是确保科技资源能有效地被利用。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近期远期兼顾整合原则,凡对科技资源所进行的整合,不仅应着重对科技资源当期或近期的整合,而且还应兼顾对科技资源未来或远期的整合。 4.定期整合与保密原则 (1)定期整合原则 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时间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社会主体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很多选择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在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应遵循定期整合的原则,除非出现立即进行整合才能有利于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的情形。社会主体一般应坚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单项或连续性的科技创新规律,这种时间选择既可以是科技资源配置后的两年、三年,也可以是科技资源被实际运用后或重新调整后的四年、五年。 (2)保密原则 在运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既有可能涉及国家秘密,包括军事和技术等方面的绝密、机密和秘密事项等,也有可能涉及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方面的商业秘密。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保密原则,是指有关社会主体在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必须有效保护所涉及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这既是维护科技创新或科技自主创新主体利益的需要,也是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的需要。 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遵循保密原则,有效的方式主要有:确定或认定需要保密的事项和秘密级别;制定相应的保密制度并让应当知道的人知道保密制度的内容;通过订立保密合同明确保密权利和义务等。 5.维护物权与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原则 (1)维护物权原则 通常情况下,科技资源中不仅会有动产和不动产,而且还会包括诸多的物权。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维护物权原则,凡参与科技资源整合的有关社会主体必须尊重或承认因动产和不动产而产生的物权。这既是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确保物权人合法利益的需要,也是确保科技资源整合产权明晰的需要。 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遵循维护物权原则,最重要的是应承认有关社会主体围绕物权所具有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同时还应及时、公正、公平、合理地处理围绕物权所发生或存在的各种物质利益关系。 (2)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原则 在实践中,虽然很多社会主体都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可控或可利用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但一般都很难实现对科技资源需求的全部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会有科技资源能满足自主创新需要,而且还会有科技资源不能满足自主创新需要。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原则,是指在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应积极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使科技资源能通过这个平台提供出去,使别人能通过这个平台享受到。这既是避免科技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需要,也是避免科技资源不足影响科技创新的需要。 建设科技论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如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科技部门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信息服务将成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在认真分析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可考虑把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之中。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信息服务将成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易取得成效 1.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良好的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经成为继资金、技术之后影响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日益缩短,技术更替日趋加快,只有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速度,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获得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走出去,更要与全球的企业竞争,只有通过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渠道,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及时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熟悉国外环境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所需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在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政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企业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迅速地对市场波动做出反应,适时地调整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及销售策略。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力量有限,加之单个企业获取信息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加大,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统一规划和部署,打破区域、部门、行业、领域的分割与限制,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 1999-2000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对科技兴贸计划重点出口企业进行了需求调查,调查表明:出口企业普遍对“政府能够提供国内外的政策法规、市场需求信息”、“对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有迫切需求。因此,创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支撑企业快速反应的信息技术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规避等运营环节中提供专业化、结构化的信息资源以及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加入WTO 后,国家不能通过各种补贴直接支持企业的生产活动,然而为企业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确实被允许的,并成为各国促进本国企业发展,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通过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更是成为各国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普遍做法。有关调查也表明,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上,有71.8%的企业认为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政府服务项目。 4.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 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鉴于我国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首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聚集在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可以充分利用高新区所具有的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其次,科技型对本领域内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竞争对手的技术动向更为关注;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信息的价值具有较高的认同,且与普通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基础条件。 此外,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加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可以有力推动面向所有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1.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咨询机构 欧盟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包括EICs、CORDIS、BC—NET 、BRE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欧洲信息中心(EICs)作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现已形成了覆盖整个欧洲经济区以及中东欧、地中海沿岸,拥有294个分支机构的信息网络。它向中小企业通报有关欧盟的活动和议案,包括研究与开发技术的信息及技术转让计划。欧盟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机构(CORDIS)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欧盟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全面信息(包括计划的执行、结论等),同时还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合作研究伙伴,寻求研究活动的潜在资金来源等。创新传播中心(IRCs)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帮助,协助它们确认技术要求和合理技术,帮助它们参与欧盟科研开发计划。两个企业合作网络(BC—NET 与BRE )专门负责帮助中小企业在地区、成员国、欧盟乃至全世界寻求合作伙伴。 成立于1953年的美国小企业局创办的商业信息中心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城市,每个中心均配有8部10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向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最广泛的信息服务和资料服务。 法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各级工商会组织所属中小企业信息联网,发挥桥梁作用,提供海外市场信息。例如,法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希望到中国寻求产品和投资市场,但缺少有关信息和语言工具,因此,巴黎工商会最近成立法中交流委员会,专门承担向中小企业提供中国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家前往中国等事宜。 2.政府出面推动覆盖全国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挪威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具体做法是在主要大学和26所地方性学院中建立"国家增值信息专家网络",即TBIC(Technicaland Business Information Center )。这些大学与当地的研发机构合作,构成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与商务信息提供者(如商业数据库商)一起构成本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同时通过Internet,可以寻求全国其他地区的TBIC的信息支持,从而形成多级、分地区的中小企业信息保障体系。TBIC的突出特点是将信息专家和各行各业专家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纳入信息支撑体系,且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 日本政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机构的跨区域合作,实现经营、技术信息共享。各都道府县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利用跨地域信息网络和共享的各种数据,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和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日本政府还帮助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同大企业的信息通信网络,提高签订定货合约的速度和效率。 3.制定专项计划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美国政府实施了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该计划在全国建立了信息网络,把信息分门别类地输入网络,供中小企业自由选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 欧盟投入4400万欧元,启动了“进入信息社会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融入国际市场。 4.出台各种激励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推出了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网络经营的计划,为中小企业培训专门人才,尤其是培训网络技术管理人员,目的是使中小企业在网络化潮流中同大型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同时,政府方面还积极支持、协助中小企业建立行业性内部网络,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日本最近采取了一项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向各地的中小企业支援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它们建立内部网络和加入因特网,建立广泛的信息和接收系统。 5.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 英国政府开通了“直接通向政府”主页,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该主页于1998年11月开通,提供包括1100多个文件的企业监管指导甚至各种报表,使企业可以方便、迅捷地在本地“一次性”办理完成政府要求的有关审批监管手续。 欧盟最近在因特网上开通了“企业之窗”网站,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欧盟乃至国际市场的变化,寻找商机争取打入国际市场。“企业之窗”内的信息资料包括经济新闻、贸易博览会信息、近60万家企业的年营业额统计、欧盟关于企业的法规和政策等。“企业之窗”可使用欧盟内部通用的12种文字调阅,是欧盟向企业提供的最方便、信息量最大的资料库。企业还可通过这一网站向欧盟委员会反映它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推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根据课题组2003年对我国科技系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在参加调查的78家政府机构(主要是各地科技厅(局))中,虽然大多数单位均建立了网站,但普遍存在浏览量小(53%的网站日浏览量在100次以下),更新速度慢(能做到每日更新只占总数的11%),没有专人维护(57%的单位没有专人或只有一人负责维护)等问题。此外,的信息缺少深度分析,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据调查73%的网站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制,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要想维持一个运行良好的信息网站,为企业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需要专业的信息分析人员,在不断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下,从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加工和整理相关信息,显然作为一级政府机构的科技厅(局)没有精力做这个事情。另外,在地方科技厅(局)也没有设置这样一个机构或专业职位做这个事情。当然,缺少资金支持,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维护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设立专业化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2.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网络环境、机构建设、服务内容提供以及人才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构建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但资金、人才培养(主要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掌握信息利用和获取技能的人才也很需要)、内容建设则成为主要矛盾,而这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能够促进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因此一定的资金投入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当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也是网络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人才培养和内容建设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信息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加工整理出企业所需的信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只有通过对企业需求的分析,生产出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产品,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才能显示出信息服务的价值,信息服务业才可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信息服务行业。 因此,作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主体的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而观念的转变、机制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3.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服务体系作为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世界各国都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本国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2003年更是提出了科技中介被科技部确定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但是,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绝非一日之功,应该把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纳入我国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具体目标,通过有效组织和科学实施,全面推动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广泛的服务网络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鉴于中小企业缺少获取信息的资金、人力和手段,应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如网站、纸介信息、刊物等,提高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二是专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对现有机构的人员培训、吸纳新人进入以及组织离退休科技人员发挥余热等手段,建立一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平信息服务的专家队伍;三是大力发展从事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需求、产品和行业发展趋势、投资机会介绍、投资风险评估等信息,减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的特点并,建设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五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 2.加强机制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将一部分职能、一部分资源剥离出来,通过对原有人员的培训和吸引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加盟,组建面向企业服务、公益性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鼓励市场力量进入信息服务领域,通过竞争,激活和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其利用效率。 3.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 资助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鼓励专业厂家参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硬件开发。我国政府可为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购置的设备提供信贷担保,给予优惠贷款、贴息贷款,同时也可给予正从事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降低税率、税收减免、一定的财政补贴等财税支持,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对信息化确有成效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支持,从而在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扶持体系。 4.开展“送信息到企业活动” 了解企业需求,建立联系渠道,及时为企业提供所需信息。同时对企业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为中小企业提供网上查询、主页制作、网上商城、虚拟主机等综合性信息服务。 5.以科技兴贸信息网为依托,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专栏 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广泛搜集国内外技术动态、市场信息,建立一个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直接服务的数据资料库(包括:项目库、人才库、产品库、物资供求库、政策法规库等),使中小企业以较少的费用及时、准确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与各级政府、相关网站建立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息来源,形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建设科技论文:浅论科技企业的文化建设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文化这一新兴的管理科学以其强劲的生命力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借鉴。重点探讨科技企业如何通过建设良性的企业文化来营造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词 科技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知识经济 1 目前科技企业发展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 有人说,21世纪的企业竞争是文化的竞争。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他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植根于其优秀而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未必都能获得成功,但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必定不会成功。由于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没有树立具有一定感召力和崇高的价值观,企业中缺乏凝聚力,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更迭频繁、损公肥私等现象时有发生,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1.2 忽视对员工的激励,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强 在许多科技企业中,决策层总是强调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最先进的产品,却忽视人的因素,忽视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忽视培养能够有效支配资源的高级管理人才。出现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些企业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科技企业,其核心资源、核心技术掌握在出资人手里并非好事,因为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依靠那些有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科技人员,他们应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忽视对他们的激励,不仅给企业造成现实的损失,而且还会引起人才的大量流失,给企业的将来造成重大危害。 1.3 忽视对企业战略的研究,缺乏稳定、持续发展的动力 不少企业为占领市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战术问题研究上,很多企业无战略任务,无战略目标,无中、长期计划,一味只对销售额、利润等指标感兴趣,而且很少对企业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这样的企业最后注定会被市场所淘汰。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时享受主义和惰性也开始在企业高层中蔓延,一些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高科技产品,由于长期没有质的创新,已不再是市场的“宠儿”。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年代,市场在急速变化,以不变的产品去应付多变的需求,败下阵来自在情理之中,不少科技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 新时期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现代企业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产品开发到服务质量,从市场策略到经营管理,无不渗透着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着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的无形资源 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生产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企业文化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如果员工们都愿意为公司的目标拼搏团结、勇于创新和承担责任,那么企业就会蒸蒸日上。 2.3 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各项活动,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从总体上、制度上和形象上对职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约束,约束力能够提高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企业职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规范企业活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不仅要看它拥有多少知识存量,也要看它拥有多少知识流量。知识存量是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而知识流量则是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创新潜力。 企业文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市场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经营的成败至关重要。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企业就不会有好的经营战略和经营哲学,也不会有科学的管理,更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建设企业文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3 新时期的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总体目标、道德规范、礼仪典范和物质实体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它主要是指企业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外显企业风貌、内渗于员工心灵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2)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了企业和员工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的信念和凝聚力。它不仅包括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的心理、技能、方法以及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各种因素。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有人将其称为企业的“灵魂立法”。 (3)企业文化是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步凝结而成的。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同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是在企业逐步壮大的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一个企业的特色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生成一种非常特别的融合作用、提升作用和张力作用,规范职工的思想道德行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拉动力,促进企业沿着自己特定的轨道向前迈进。 (4)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企业文化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都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都依赖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没有人们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没有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速发展,也就不会有企业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4 加速科技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 4.1 把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科技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竞争力,必须在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高新技术对于企业来说固然重要,制度也很重要,但企业全体员工内在追求的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上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科技企业是通过高科技产品服务于社会并得以发展的,其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比技术更重要。但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 4.2 “以人为本”应成为科技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共识 (1)优秀的企业文化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顾客为中心,努力服务社会,同时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并鼓励创新。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企业,尽管他们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地适应着变化的外部环境,但却始终保持着稳定不变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能保持其不变的管理思想,正是这些企业成功的深层原因。 (2)在高科技企业中尤其要注重科技人员作用的发挥,因为科技人员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价值观、愿意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流动意识强,但正是这些人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应当树立“员工是企业主人,企业能使员工梦想成真”的思想,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几个高层管理者是不够的,要依靠广大员工,做到“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股”,实行资本、知识和资格的三者结合,让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在企业通过高创造获得高资本回报,通过制度的形式,让贡献大、最有潜力的骨干员工逐步持股,再以资本入股,具备股东资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人,使员工的人生价值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值,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分子在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员工是企业主人的管理思想。 (3)要加强团队氛围的营造,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一个有潜力的企业团体。可通过回顾企业的创业历程、企业早期创业所积累的团队精神以及对模范人物的学习,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背景,不断创新,使得这种在创业初期所积淀的团队精神传承下去。企业文化的建设应重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在员工进入企业后,就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员工个人的专业、兴趣、特点等规划其发展的蓝图,并沿着这个轨迹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锻炼、激励和升迁。 4.3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对于员工的激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进行。前面就物质激励作了一些分析,它是提高员工生活水平、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心理需要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对于科技企业的员工来说精神激励应当更为重要,因为人在物质上的需要是很难完全满足的,当某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就可能会做出不利企业发展的事。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那么精神激励将会促使员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应把精神激励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让员工享受这道“精神大餐”。 建设科技论文: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科学致富 1 黑龙江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 黑龙江省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服务系统。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但由于受农业自身生产特点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中对路径的依赖,目前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总体上来讲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1]。因此,必须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真正转变。 1.2 主要问题 1.2.1 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畅 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推广经费不足、甚至短缺的现象。有钱开支、无钱下乡指导,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正常的农业科技培训无法进行。同时,因为资金短缺、从事农技推广的农业技术人员也无法实现“充电”,进而不能及时掌握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1.2.2 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科技创新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应用,在操作能力上强研发弱推广。这样,就造成了提供的农村科技成果技术集成程度差,与现实生产有距离,有效供给不足,并使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 1.2.3 农民直接接受新技术能力差 作为个体的农民思想仍然很保守,缺乏推广新技术的勇气,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进行传播,收效难以保障。 2 不断创新,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技推广系统有了许多变化和创新,服务范围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还包括农村经济的各项产业,以及农民的就业、生活、环境等民生问题。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可能把原有的力量推倒重来,而是把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稳定和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充分履行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另一方面要放活经营性服务人员,逐步建立以农技推广事业单位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以及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为重要力量,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 2.1 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省海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已形成了市、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2]。以海伦市农业中心牵头,建立了海伦市农业科技网站,为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与开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 2.2 依靠“院县共建”办好专家大院,建好示范园区 院县共建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所创建的服务农村科技的一种新型模式,它通过提供技术成果、项目资金等形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黑龙江省在66个县(市、区)全面实施“院县共建”战略,第一批科技帮扶10弱县的共建任务已经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国家农业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形象地概括为“1+1”致富模式,回良玉副总理要求农业部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做法予以了解和总结。可以说,“院县共建”正在成为引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2.2.1 办好专家大院 由参与合作共建的院校负责,在共建县(市、区)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咨询等服务,把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专家大院实行专家值班机制,设置了专家咨询台,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免费向农民开放。牵头单位的专家与县(市、区)里的农技推广人员混合编队,每处大院的农业科技专家都固定在30名以上,并将专家姓名、专业、电话上墙公布,通过媒体向全县(市、区)公开,常年驻院,轮流值班,换人不空岗,进行“坐班”咨询和巡回指导,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专家大院设置了咨询登记册、处理意见簿、跟踪反馈登记册,保证农民咨询的问题宗宗有记载,件件有着落。 2.2.2 建好示范园区 由各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撑,在每个县(市、区)分别建立1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方便农民参观学习,发挥“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根据各县(市、区)的具体情况,选择便于农民参观的地点,由牵头单位出专家、出方案、出资金、出技术、出成果,县(市、区)乡村提供土地,每个园区都设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对比试验区和推广示范区,起到了展示、辐射、带动的功效。每个核心园区都具有一定规模,少的33 hm2左右,多的达66 hm2,展示一大批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使园区真正成为农民学习技术的课堂,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千家万户的强有力阵地。 2.3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大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与政府沟通、制定行业发展方向、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2.4 推进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多条集科研、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如海伦市的南华糖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科技”的形式实施订单农业,2007年共落实甜菜种植面积1.5万hm2,实现商品量27万t,秋季按合同以现金方式窗口结算,菜农直接收入9 000多万元,户均增收5 000多元。 2.5 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 为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当地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的整体发展,黑龙江省筹建了农业科教孵化中心,支持开展成果转化、标准研究与应用、技术评估和咨询等服务,为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提供示范。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已经在哈尔滨和绥化市建成了两处国家级的智能温室,引入了多系列、多品种进行种植示范。通过建立“高标准、高产出、高智力、高收益”和“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新”的基地,做到农科教一趟车、产供销一条龙,逐步由产品链向产业链延伸,向效益链转化。 2.6 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从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的现实和信息化技术普及的程度来看,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最现实、最实惠、最普及的途径,是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和助推器。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与网络建设,精确农业建设和专家系统建设[2]。 2.6.1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市场化 一个完善的现代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够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让企业与农户获得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服务,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找准发展项目,抓住发展机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生产风险;二是能使新技术、新产品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效益;三是能使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畅通、高效,通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促进城乡商贸交流,加快农业市场化;四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和优化,为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潜力和繁荣农村各项服务业,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和交流渠道。 2.6.2 依托小城镇发展,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依托城镇发展的产业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 2.6.3 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服务系统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体系是利用“因特网与电信网相结合、宽带网与窄带网相结合”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市场信息、政策宣传、视频会议等服务。目前,黑龙江省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需要,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多渠道并举的农村远程信息服务新格局,因地制宜,以最低成本,综合选择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即通过“三电合一”的途径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 2.6.4 加快乡镇政务改革和基层服务的信息化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形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逐步渗透到电子政务的方方面面,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明显提高。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科技论文: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与模式创新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本文运用SWOT理论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SWOT分析;战略组合;模式创新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科技服务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本文运用SWOT理论分别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进而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1] 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对被选战略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领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英文单词,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2]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维度,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展开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3],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各地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近70万次;举办各类科技(科普)展53.8万次;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活动239.6万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4]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村科技推广进展 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和半文盲集中在农村。虽然农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素质整体低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是7.3%,而农民同龄人中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高达12.5%。目前,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40%以上。[5]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 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大约只有1400元~2000元。[6]推广经费的捉襟见肘使许多推广机构尤其是县、乡两级连人员工资都不能保障。资金的不足制约了推广的力度,也影响了推广的质量。 (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7]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而形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工作的完成,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的层次。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从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良好的机会。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3)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确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市场化农业最基本的手段,充分掌握信息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4)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于2003年8月11日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第十二条单独列出,明确提出“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强调“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8]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也面临农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中国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占为已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农技推广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SWOT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的备选战略组合有四种:优势——机会(SO)战略 ,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弱点——威胁(WT)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考察其中任何一种战略都是将现有优势发挥到极至,将所有弱势减少到最低,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对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规避外部威胁,减少自身不足。 1.优化战略组合,扬长避短,作出合理选择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的优势是受众人数多,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这为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传播媒介增多,为科技传播的渠道畅通提供了客观条件。况且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创时期,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也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这些优势条件都是潜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而造成了诸如农民对科技的现实需求少、主客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媒介多但利用少等缺点。也正因为这样,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给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和提供的潜在外资、丰富经验、技术和信息资源没有被我国好好利用,反而成为冲击国内市场和阻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利条件。显然,一切优化要从练好“内功”开始,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挥和加强自身优势,回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需要的选择。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战略这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现实的选择。 2.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可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富裕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拥有一支规模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构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优势。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层次,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信息化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就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难得的、良好的外部机遇。 3.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其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弱点、不足和缺陷。 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一些外部机会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弱点。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或鼓励各行业部门加强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以克服其内部资金不足的弱点。加入世贸后,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地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这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农技服务方式滞后的缺陷。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只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就可以规避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的内在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国家的系列重农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加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入世贸等外部机会,可以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转化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弥补其“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的内部不足。 4.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是指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譬如,我国现有近83万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如此庞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已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内部优势完全可以减轻“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流失”的外部威胁。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自身的内部优势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国外农资大量涌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而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潜在威胁。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这些自身优势可以促使我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原创性农业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加之相关立法和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就可以很好地规避或减轻“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一个、两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种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1.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相应的管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性作为市场行为也有政府的规范和导向问题,它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赢利,但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经营性农技推广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我们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和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彩票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鼓励采用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形式,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扶持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方式。农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营组织,它适应众多农户的技术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农业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农业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农业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9]多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视和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的学习机会,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技术需要。 4.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 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使农业信息系统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5.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到人 推广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农业信息入户工作,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农村技术政策和信息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制度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户传播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架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渠道,形成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的长效机制。[10] 6.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制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必须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重用。 7.倡导模仿创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就要提倡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通过投入一定研究开发力量,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深入改进、完善,强调有所创新,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11]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者的技术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时间、人力费用。我们要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做法,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8.以农民为中心,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推广的“Plan-Do-see-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五、结语 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整合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建设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工作者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经常到农村,到基层,但对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着极其深刻理解,最近齐河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干部,认真学习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使我提高了对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开展转变干部作风,推进管理服务创新,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我经过一段时间来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认识到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机关效能加强的重要保证。 我在认真学习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围绕思想作风整顿的具体内容,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认真反思了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不够重视,思想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不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工作就会受到掣肘。不沟通思想,凝心聚力,日常工作就会造成障碍。 2、深入群众中不够。作为农业工作人员,应多深入农村中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村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但有时往往不注重农村的重要,造成对情况不熟,管理服务缺乏针对性的现象。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本身素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我将强化学习意识,突出学习重点,完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方法,将终身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2、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服务方式,完善管理手段,推进本职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提高工作效率,勇于参与竞争。在工作中要克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俗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和积极向上的新风尚;克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谋求更大发展的观念;树立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克服“事事不出头”,甘当中游的中庸思想,树立敢为天下先,只争上游的积极精神。 4、强化作风转变,创立务实效能。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力戒浮夸作风,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寡诺重行,使作风得到根本转变。同时,敢于面对监督,自觉遵守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工作,督促工作作风转变,使工作朝着务实、高效方向发展。做一名合格的农业工作人员,为我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建设科技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和《**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目标,为我省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到2010年,科技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占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原则上不得少于2%。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对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和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实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要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 (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充分发挥已有研发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支持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外、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机构改善研发条件,提高研发水平。 (三)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时按照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给予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企业所需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四)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省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到2010年“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达到300家。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 (五)优化整合科研机构资源。科技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科研机构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支持科研机构挂靠企业集团,允许科研机构并入高校。对于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经济社会效益较低的科研机构,经评估后予以兼并。 (六)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发展和改革。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不断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科研机构的运行经费、科研业务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每年重点改善一部分科研机构的条件,配备关键试制设备,提升中间试制水平。对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全额返还科研院所用于发展。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一并参加全省事业单位改革,执行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政策。 (七)强化农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作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组织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与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奔小康科普书屋和乡村大院为载体,实施科技惠农“五个一”工程。 (八)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的有机结合,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负责谋划和推荐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充分发挥省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各级研发、工程和技术中心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注重军工和民用技术的有效对接,实现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上的突破。对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荐并依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的科技项目,省科技管理部门通过优先立项给予资金支持。对自主研发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在实施产业化中给予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支持。 三、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九)加强科技园区的规划和指导。省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科技园区发展、科学定位科技园区职责,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所在地各类科技园区投入,在制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工作,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十)重点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以**、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将所在区域内的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等 统一纳入园区的服务范畴。重点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园区具有产业特色的研发平台,重点营造园区创新、创业、创富的人文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高新技术产值要达到3500亿元以上。 (十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航空汽车特色产业基地、核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新药研发生产基地、铝镁合金科技产业基地、钛合金科技产业基地、硅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作为招商引企、招商引智的重点。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进入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各级政 府和部门要优先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各有关部门要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做好跟踪服务,适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引导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人才向产业基地集聚。 (十二)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各市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10年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地覆盖率100%。各级政府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给予重点支持,使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科技咨询和公共技术平台。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将以省市共商方式给予支持。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三)构筑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息资源整合,构建以省级市场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鼓励省外有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来我省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照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四)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多赢”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标准化战略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十五)实行产业化科技成果认定和奖励制度。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评价、认定和公示制度。到2010年,优选100项科技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并对其产业化过程给予贷款贴息。对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同级财政可按当年新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奖励给科技成果持有者。 五、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十六)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以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实施“科技创业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实施“科技经纪人团队计划”。省政府将逐步提高高层次专家津(补)贴标准,从2009年开始,两院院士津贴提高到10000元/月。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用于组织院士、高层次专家学术休假、学术活动以及从事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 (十七)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实行期权、期股奖励和企业年金制度。允许科技人员提取所完成的省级科技开发类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在合作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期间交流兼职,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省人事部门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获得发明专利等条件,作为科技人员评职晋级的重要量化指标,予以优先考虑。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独资)在实施股份制改造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在前3年国有净资产经营性增值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各级人事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工资总额、户口等限制,实行特事特办。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地政府可以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创业资助;对引进的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由所在地政府择优给予一定科研启动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博士生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适当提高在站人员资助标准。 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十九)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科教领导小组要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的保障重点,优先安排科技事业发展资金。省级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科学事业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增加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省科技产业211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坚持投入和效益并重的原则,改革和强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的新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省各类科技经费要按照六大科技专项集中投入、重点支持。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跟踪问效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综合经济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各部门低水平重复立项和浪费资源。 (二十二)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标准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2008年以前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自本意见之日起3年内,对企业应缴纳所得税率上调10%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企业,支持其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三)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省科技企业贷款年递增率20%以上,作为省政府每年实施奖励的重要考评因素。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创办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本地科技企业投资额年递增超过10%的省内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力状况,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风险补贴资金奖励给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二十四)完善科技创新贷款担保 制度。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完善科技投资贷款担保机制,加快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在简化担保程序的同时,积极尝试以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作为反担保手段。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类企业融资担保中产生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二十五)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积极争取将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纳入目录的,在政府采购评审中,采用最低评标价法评标的,对其投标价格给予5%至10%幅度不等的价格扣除;采用综合评分法评标的,分别给予价格评标总分值和技术评标总分值4%至8%幅度不等的加分。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新产品,属于订购和使用首台(套)重大装备的工程项目,优先予以采购;属于试制品或首次投向市场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二十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机制。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知识产权、质监等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专利和标准信息,为企业培养国际标准应用与制定人才。省科技信息网站和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要将知识产权信息优先纳入和优先交易,并逐步建设和完善服务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企业集团的终端。专利技术在我省实施产业化的产品(样机),企业可在投放市场3年内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试行标准并备案。 建设科技论文:关于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村技术市场 长治市 论文摘要:介绍了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治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主题的“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科技信息乡乡通”和“金钥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创新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共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89个,其中隶属农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9个,占83%归属科技系统管理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30个"占37%另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技术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2农村科技服务人员 全市共有乡级以上直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338人,初级职称1005人,同时,还有一大批获得“绿色证书”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农村科技工作状况 总体而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大都能围绕当地工作,结合农时开展服务。调查表明,认为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的乡镇占58%,办公条件在县乡之间差距较大,40%的农技服务部门有单独的办公服务场所,通讯设施、电话的占有率较高。为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科技致富信息,长治市从2002年开始共投入120万元,启动实施科技信息“乡乡通”工程。以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种养大户、科技推广能手为对象,安装科技信息机355台,初步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平台。目前,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科技信息“乡乡通”潞城市、长治市郊区、长治县和城区的部分乡镇实现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务站近200个,使科技信息服务站总数达到了355个。 2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治市县区、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科技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从发展角度看,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较多、职能重复。全市有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亟待“修复”。大部分乡镇由于没有专设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到科技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加之,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各个涉农行政部门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由原来各技术行政部门发放变为乡镇财政发放,随之而来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由原来侧重于从事技术服务变为侧重服务乡镇行政事务,造成乡镇技术人员从事农村技术服务的职能变弱!由于服务能力和经济待遇的问题,大部分科技副村长形同虚设,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中转、职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传达和农民对科技需要的、呼唤、不能、对接。农民群众特别需要科技服务,却不知道何处寻找。 (3)农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636名,与全市农业人口241万之比约为1:663,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村、县区、行业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一线直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加上现行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上下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科技服务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科技服务单位的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到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收益回报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其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农村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科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也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政策和信息对促进地方科技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治市农村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基层科技服务和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科技服务的需求。 (6)先进科学技术的接纳度低.技术的示范、推广难度大、成本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要服务“三农”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要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结合点。在创建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必须按照“三位一体”即政策、资金、技术加机制的要求,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科技示范户和承包经营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有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技术承包、办示范样板、抓技术培训。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使产品销出去并获得较好利益。实现这“五个转变”是新阶段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行城乡互动、紧紧围绕长治市发展实际,结合城乡科技资源,创新和建立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济性服务的新格局。其具体对策如下: 3.1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平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要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各区市要把专家大院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到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都要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2)发展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逐步将一些政府承担的农村科技推广职能向专业协会转移,形成外联市场和科研院所,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协会、绿色食品协会、奶业协会、肉鸡协会和果茶协会等建设,各区市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参与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实现农村推广科技服务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步推进。 (3)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网站。整合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网、技术产权交易网、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资源,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产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及时接收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的业务咨询,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实现正常运转。 (4)推广农村科技“110”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110”热线,服务热线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技术服务。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在整合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设立指挥中心、市级要设立总指挥中心、各区县要设立分中心、镇级要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农村科技服务“110”的网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体系。要通过发展农村技术市场,把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和乡土能人进入农村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入股等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场中介、经济、信托、咨询、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培养熟悉技术贸易业务的职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技术市场的法律实施和监督系统,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建立仲裁机构、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2提高基层科技服务水平 (1)启动基层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科技资源下移。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关键、紧迫的科技问题,选择一些适合基层实施的星火富民项目,上下联动、基层科技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典型示范,市、县科技部门工作要向下延伸,向基层倾斜,提高对基层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将星火富民摆在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长期坚持不动摇,真正把科技的恩惠撒向农村、 (2)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核心,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现阶段建立信息网络,促进农村信息化,提高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在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已有信息量不足,迫切需要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长治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数据库,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村技术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 (3)加强科技培训与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星火、职业技术学校和农技校等各类技术培训机构的整合,同时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人力、财力以提高培训质量。 建设科技论文:关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健字: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兴农 论文摘要:“十五”期间,江苏省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系统总结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具体探讨如何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好”气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十五”以来,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自身特点,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实施星火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等系列工程,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全省现已建立了各类国家级专业技术协会、星火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星火专家大院、区域成果转化中心、信息化基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犯个,国家级星火科技培训学校42所,县级以上农业科技信息网站70个,培育省级以上星火龙头企业76家,初步搭建起了一个覆盖全省、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1.1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 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与“只农”的对接难题。“十五”以来,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根据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组织有关涉农科教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对于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最佳的培训方式不是“讲给农民听”,而是“做给农民看”,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是农民最欢迎、效果最实在的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模式。这样做,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像、用得上。常熟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组织实施专家大院计划.着力搭建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平台.构建了“专家+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水产专家大院等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的建设,示范带动园区内农户1507户。 1.2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 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基地生产和经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以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依法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通过转化一个新成果发展一个企业,通过一个新企业带动一方农民,使科技通过企业这一“桥梁”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4家,省级星火龙头企业72家,建成江苏省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多个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解决了100多项影响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3以农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 培育行业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需要,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服务水平,增强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重要手段。“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重点支柱产业的培育、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积极组织农村种养殖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大力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专业行业技术协会40余家,引导农民走向国内外市场,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如:江苏东台蚕农合作社,是合作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利益联接的成功典型。它们以技术、资金、桑园等要素为纽带,以合作社方式组织蚕农对接龙头企业,按照“桑园人股、合同销售、二次分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形成茧丝绸一条龙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带动了近4.8万户蚕农增收,占当地养蚕户的95%。 1.4以科技部将江苏列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第二批试点区域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依托国家重点星火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项目的实施,现已启动建设了分布式、虚拟集成的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主网站,重点建设了省、市、县三级14个示范子网,并建立了”中国杨树科技信息网”等18个专业技术网站,初步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全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结合农村发展实际,以农业科技110等形式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如宝应“农业科技110”示范点已接到线上咨询5467次,咨询解答4946次;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63次,组织下乡指导1840次,累计印发资料44233份。 1.5以国家星火科技培训学校为载体,大力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 星火科技培训是星火计划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科技兴“三农”的重要举措。“十五”以来,启动建设了连云港电大东 海分校等42所国家级星火科技培训学校,大力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围绕我省具有资源特色优势的意杨、地道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集成科教单位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宽带网络信息技术,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牵头单位,组织常熟市等巧个县(市)共同实施“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据统计,全省各级星火学校和星火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万期,培训人员近200万人次,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科技骨干、星火企业家和农村科技管理人员,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1.6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重点,大力实施传统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造工程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我省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它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长期以来从事指令性和计划性推广服务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已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普遍运转较为困难,为此,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了全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步建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农业服务的组织机构比重呈逐步缩小的趋势,但职能却呈加强的趋势。在这种改革中涌现了多种独特的新模式,如傈水模式,把乡站的政府监督合理职能上放到县局,乡站是县农业部门的派出机构;泰兴模式,农技人员全面实行“三三制”;姜堰模式,强调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政府行政管理监督职能和公益性服务的作为事业单位。 2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的主要经验 2.1政府扶持 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加上农业和农村的弱势地位及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的现实,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此,我们从计划、税收、人才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首先省科技厅在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其次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民营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享受民营科技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还强化了对科技人才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园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2.2市场引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依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才能生存,才有生命力。为此,我省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领办、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进各类政府所属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改革,加快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中心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环境建设,并将部分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市场职能转移到农村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其运转机制,逐步建成了“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市场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3合理布局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合理布局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也是集成推动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此,我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重点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自身特点,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推进”七个一”的建设,即围绕每个产业都要建设一个专业技术协会、一个信息网站、一个专家库、一个专利库、一个技术库、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和一个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合理化布局,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 2.4人才支撑 农村科技服务业是一项智力产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省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快现代科技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转移为目的,大力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选择宝应等十个县(市)做重点示范,组建了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主要负责当地资源、产品、企业信息、农户需求等信息采集,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组织农产品的供求及交易。 3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虽然,过去的一段时间我省在农村科技服务建设体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只个方面:一是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走向市场的能力还不强;二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人力度还不够;三是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和服务手段还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为此,下一步我们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抓紧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证。对于从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的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经登记后,免征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农村各行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是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形成多元化投人机制,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证。(l)积极争取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经费的支持;(2)在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中每年确保不低于50%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3)县(市)将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列人地方本级科技经费的财政预算,确保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同时,鼓励企业等其他相关社会资金参与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社会融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投人机制。 三是继续培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村科技创新服务的市场化主体。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和农民,是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已认定的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培植力度,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探索形成以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整体效果和水平;努力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村特色优势产业上的转化应用能力,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四是进一步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提供人才保证。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快现代科技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转移为目的,以支撑和服务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组建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负责当地资源、产品、企业信息、农户需求等信息采集,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组织农产品的供求及交易.同时,加大星火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科技论文:淮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摘 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淮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总体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淮安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才;现状;分析研究 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相继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淮安市“十二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我市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期,笔者围绕淮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总体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了一番调查: 1、现状调查 为摸清我市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状况,我们对全市9个县区和市直8大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和实地调查典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截止到2011年底,从总量上看,全市企业在岗技术工人约250500 人,其中科技人才10600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2%。从等级结构上看,在全市企业科技人才10600人中,高级技师5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0.5%;技师2800人,占26.4%;高级工775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73.1%。从行业结构上看,在全市企业科技人才10600人中,机械加工行业人员约38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5.8%;化工医药行业人员约 25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23.6%;纺织行业人员约29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27.4%;冶金行业人员约4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8%;烟草行业人员约18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1.7%;其它行业约82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7.8%。从学历层次上看,在全市科技人才10600人中,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3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12.3%;中专(含高中、职高)学历的46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3.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47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4.3%。从年龄结构上看,在全市企业科技人才10600人中,35岁及以下的92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8.8%;36至45岁的260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24.5%;46至60岁的7080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66.7%。从职业资格发证情况看,90年代以来全市累计已有207893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初级工97961人,中级工98144人,高级工8309人,技师以上3479人。应该说,我市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专业基本齐全、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市企业科技人员队伍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层次较低、配置不十分合理等问题。 2、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人才专业分布失衡,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列,而工程、农业专业少且成下降趋势,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居全省倒数之列。从事科研实验的科技人员少,与苏南城市如无锡相距甚远,与苏北相邻城市如扬州相比,也有明显差距。当前,公有制单位拥有的人才数量逐年减少,而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的人才资源逐年猛增,但就其增长幅度而言,我市也远远落后于省内其它城市,说明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快,这也是目前我市经济落后的重要因素。这种趋势提醒我们,不断壮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的科技人员队伍将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将是今后的一项工作重点。 虽然近五年我市中高层次人才的总量逐年增长,但重点工业企业引进人才的数量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流失的数量有所加大,说明我市工业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虽然目前工业企业的引进量大于流出量,但高、尖、精人才引不到,紧缺人才引不来,引进的大学生尚需在实践中磨练,而流失的却是挑大梁的技术骨干。收入待遇低,是导致我市现有人才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和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在阻碍科技人员作用发挥的因素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已明显减少,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岗位设置不合理、纠缠于各种人际关系等因素仍是阻碍科技人员集中精力干事业的主要干扰。另外,工作条件差和不受重用两个因素也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3、剖析思考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口号喊了多少年,但在现实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并没有被完全接受,很多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遍反映,在待遇、地位、在社会上受尊重的程度等方面,企业科技人员 都远比不上行政管理干部。许多单位的领导对科技人员的关心不够,甚至把给科技人员应有的待遇和条件当作是领导的恩赐。应该说,我市一些企业单位在用人氛围、用人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不良状况。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领导对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人才仅作为摆设和炫耀资本,把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不考虑边际产出,忽视必要的投入。二是社会上“官本位”的思想和风气严重。许多单位里所谓重视科技人员,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就是给科技人员做官,只有做了官,才能拿到较高的工资,才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三是不善于用事业吸引和凝聚人才,不能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使科技人员看不到自己在专业、事业上有什么发展前景,从而挥泪而走。 (2)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市对中高层次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缓慢,继续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手段较落后,人才再培养、继续教育工作覆盖面还不大,培养与使用有脱离现象,影响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我市企业科技人员面临着信息闭塞和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科技人员普遍反映,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补充知识的机会,缺乏图书和信息情报资源,继续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培训的机会很少。中高层次科技人员中参加全国性学会的占17%,参加省级学会的占34%,参加市级学会的占46%。笼统计算,中高层科技人员参加各级学会总的比例不超过60%,平均每年只有约一半参加过一次市内、外学术会议和活动。中级以下科技人员当然会更低。如果科技人员长时间不接触新的知识和学术前沿的信息和动态,很难想象他以后能否还是“人才”,还能否胜任岗位需要。 究其原因,一是单位不重视,除卫生等少数系统继续教育工作比较正常外,多数单位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往往越是生产技术骨干,就越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知识更新和工作繁忙形成矛盾。二是有关部门在帮助科技人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方面的办法不多,服务不够,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从投入上看,政府、企事业单位出资的少,个人负担的多,造成科技人员主动进行知识更新的动力不足。三是我市学术团体的作用未能发挥作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凡是学会组织健全、活动能力强、政府赋予相应培训职能的,该学科的学术氛围就浓厚,学术成果就多,凝聚力就强。如我市医学等学会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而我市还有不少学会组织形同虚设,活动少,功能萎缩。又由于政策扶持与职能转移的力度不够,这是造成我市学术氛围不浓厚,信息获取、学术交流的渠道不畅通的重要原因。 (3)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吸引人才、引进人才”是当前的热点工作。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各个单位也纷纷倾力而为。然而这里面有点和面,度和量以及种种需要平衡与协调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引而进之。为完成市里下达的指标,有些单位为引进而引进,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实际需求情况。在人才引进环节中缺乏综合素质测评和专业能力测评,也不经必要的考核和试用期便委以重任,享受较高待遇。而一些勤勤恳恳工作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享受不到这些待遇,由此引发出新的矛盾。这种现象不仅不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还会加速现有人才的流失。对引进的人才不能很好地使用,有的单位对现有科技人员在事业上的想法、需求不闻不问,对科技人员搞创新、搞科研口头支持,而不愿投入,一心只想着引进外来人才,殊不知,人才是培养、使用出来的,不给他实践的机会,研发的条件,只能把“贤”士变成“闲”士。 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人才引进与管理体制还不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在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在待遇、任用等方面如何协调、统一的政策制定方面尚有待完善。二是部分单位的领导在对上级政策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在引进人才时,只考虑数量而不考虑实际需求情况,不考虑引进的人才是不是单位所急需的。另外,在引进人才时只看学历不注重团队精神,以致有的人才被引进后,持才傲物,私心太重,无法与他人共事,不要说团结合作,就是正常相处都很难。这样一来,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4)待遇低,后顾之忧未得到切实解决。收入待 低是我市科技人员普遍反映的问题,特别是困难企业科技人员,不仅收入低,而且在医疗保障、家庭负担方面也有很重的后顾之忧。部分企业工资低,人均月缴纳公积金较低,一些企业甚至无力替职工缴纳公积金,使得不少新到企业工作的大学生贷不到购房款,加上收入低的因素,更加剧了企业的人才流失。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分配制度缺乏新的突破,没有真正尝试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方式。不少单位科技人员的收入低于管理人员,住房分配多数以行政职务优先,没有体现“一流人才,一流报酬”。二是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落差。收入和待遇低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上去看,表面上是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工资水平低,而另一方面,使人们感到满足的物质的量只能是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满意不满意是对比出来的。我市通过近年来的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个体单位中脑体倒挂的现象基本消除,但行业性,结构性的差距却在进一步加大。三是部分企业领导受效益因素制约,对政府在职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规定落实不到位。这里面主要是具体单位的政策倾向问题,但也有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重视和加强的一面。 (5)保障措施、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执行难。我市有关优待科技人员的政策文件已出台了不少,如《淮安市关于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淮安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但我市不少单位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对文件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市里出台了这几个文件。《淮安市关于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有关人才来淮后在子女上学、对象工作方面应该给予的方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与相关部门屡次交涉中硬是长期得不到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对政策文件的宣传、执行、监督等工作环节有所缺失,特别是对一些市里已有硬性规定的如医疗、养老保险、退休金、住房公积金等政策的执行不能强制落实。工作仍然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 近几年来,淮安发展的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从淮安区域经济特征来看,除了盐化工产业外,其他的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因此,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
商品经济论文:略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明清两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是东部地区,而沿海的江、浙、闽、台,又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社会经济区域的结构来看,江、浙、闽、台的社会经济区域组合,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大的变动,发展出多个社会经济区域板块。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传统联系,在宏观上,组成一个大的社会经济区域──东南区。这也是现在华东经济区的主体。 东南社会经济区域的开发,可以远溯到人类文明的黎明期。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一个源头。这里也曾独立发展着古越族的文化。秦汉以降,随着北方中原汉人一批批南移垦殖,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进本区域,实质性的大规模开发从而开始。唐宋之际,这一地区内的主要江河流域,形成大小不一的农业区,生产力相继赶上中原老农业区的先进水平。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加速发展,城市经济也日趋繁荣。两宋到元代,本区域内大致形成若干不同特色的板块,其中最主要的有江南、浙东西、闽东南等。而以长江三角洲和钱塘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是全国主要的农产区,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富庶,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明清时代,在江南继续保持龙头地位的基础上,闽东南社会经济区域扩展到台湾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海上贸易的联系,本区域形成了活跃的东南沿海贸易圈。因此,把江、浙、闽、台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区域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 在选择明清东南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之前,有必要对明清东南区域的经济变迁,作为一个粗略的估计。 明清时代,东南区域的经济,除受战乱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年代外,一般都保持增长的势头。这一时期的经济变迁,呈现了如下的特点: 一、在传统的老农业区,即己开发区,主要指沿海、沿江、沿河的平原和河谷地带,土地的农业开发几已饱和,粮食的增长主要依赖深耕细作或新作物(如蕃薯)的引进,但由于人口的繁衍速度超过粮食增长的速度,这些地区相继经历了从粮食输出地到粮食进口地的转变。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因地制宜,发展商品性的经济作物,成为一种趋势。商品性农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家庭以副补农的需要,也刺激了专业市镇的兴起,后者又为一部分农村人口提供了新的出路。 二、农业区向半开发的山区地带或海岛伸展。大批流动的"棚民",进入皖南、闽浙边,闽赣边、闽粤赣边山区,开发了玉米、番薯等粮食生产和兰、靛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闽南移民为主力,开发了台湾岛南部的平原埔地,并渐次向北部拓展。到清中叶,台湾新农业区已成为东南的粮仓。传统的北方人口南迁现象基本中止,出现本区人口向中西部与海外迁徙的两大流向。山区和海岛的进一步开发,虽然带有粗放性,甚至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在当时,它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维系区域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保障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传统的手工工业继承前代而有所发展。在行业布局上,从沿海向山区延伸,开辟了新的基地或新的行业,资源、劳力、资金的配置出现了新的调度,区域性的专业分工更趋合理。在内部结构上,以生产外销产品的"外向型"手工业比重增大,发展较快;家庭副业型的个体生产单位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民营手工业发展蓬勃,手工工场已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出现。 四、市场网络仍以地方性的初级市场为主渠道,墟市、庙会是基层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中心;各地之间的货物流通仍通过传统的水陆商路进行,自然环境造成的交通阻隔没有明显的改善,内陆贸易的闭锁性仍十分突出。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传统优势,曾因禁海而受挫,又因开放而焕发新机。冲破海禁限制而成长起来的海上私人贸易,在明代后期发展到相当规模,月港与太平洋航路的接通,为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间接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作出了积极贡献。郑成功曾一度遏止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海权扩张,执东西洋贸易之牛耳。这一发展趋势虽为明清之际的鼎革所打断,清代前期海外贸易中心南移广州,但本区域仍是出口外销大宗商品湖丝、棉布、茶叶的主要供应地,上海、厦门诸口是南北沿海航运主要的中转港。由海路联系的国内外市场,是市场网络中最活跃的一端。 五、海洋经济利益加大,沿海居民进行海上走私、下海通番,屡禁不止。明代中后期,从海商、海寇发展起来的海洋势力,到郑成功时代,造成了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雏形,揭开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帷幕。作为海洋社会经济产物的海外经济性移民,在海外建立移民社区,并与东来的西欧资本主义掠夺型海洋经济的先锋队相遇、冲突。早期中国的海洋势力,从明清社会经济的全局看,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外的循环,但在本区域内已是一股重要的经济推拉力,对区外的内陆经济(特别是联系沿海与内地的水陆商路所经地区)也产生一定的刺激。 六、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奢侈性的高消费从官僚缙绅下移到一般地主、商人和富裕市民,从生活消费、科举官场消费延伸到宗族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民间信仰消费等,导引风俗由俭入奢的变化。这一变化又反过来刺激了民间工艺、建筑、旅馆、青楼、文艺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但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消费水准进一步拉大,形成不同特色的人文景观。 总之,东南区域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格局下,农业、手工业都与市场发生愈来愈紧密的联系,商品化倾向带动的经济变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强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近代以前经济变迁走向的一个最佳观察点。因此,中外学术界投以广泛的关怀,成为长期盛而不衰的研究热点,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明清东南区域变迁关怀的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长达三十余年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讨论,大量的举证来自东南地区,特别是江南,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分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清晰地重建了明清东南地区城乡商品经济发达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像,而且清楚地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是这场大讨论取得的最大的历史贡献。 从新生事物生长历程观察明清经济变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视角。随着讨论的深入,对于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属于新事物或新因素?这些新事物或新因素在社会经济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摆到了学术界的面前,引发了新的思考。大致可以说,借助于这场大讨论,中国学术界逐渐摆脱了简单性把商品化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重新审议了经营地主、雇佣劳动的性质,同时又把学术关怀从单纯的生产关系层面扩大到生产力层面,以至于与经济变迁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从线性描述进到立体观察,从宏观的通论进入区域研究、个案研究、计量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学术积累。这是这次大讨论带来的正面效果。与此同时,从旧事物的衰落变化过程来观察明清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被带动起来。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老问题,也赋予新的内容,进行新的考量。 用资本主义萌芽概括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的特点,在国内外均有众多的赞同者和反对者。国内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萌芽论并不是和封建经济──传统经济论相对立的理论,它承认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社会仍是封建社会,处在出现互解征兆,发展与停滞并存,"死的抓住活的"的晚期阶段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尽管只是稀疏的存在,有的夭折,有的中断,有的则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有继承的关系,这反映了明清社会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明清时代存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属于"传统内变迁",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问题是,明清社会没有通过自身的内部变革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并不必然导向资本主义已为许多国家的历史所证明,马克思本人也没有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当作一般发展道路[2],那么,用资本主义萌芽概括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的特点,是否妥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有的依据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等著作,从理论上否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可能[3],有的借助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某些理论框架,寻找或探求取代资本主义萌芽论的新模式[4]。 尽管从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到史实的诠释都还存在许多争议,还没有形成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解释模式,但八十年代以来,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而展开的多视角的研究,正扎扎实实地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在这一大背景下,明清东南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走上一个新阶段。以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和福建等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研究,主导着新一波的研究方向。 厦门大学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是在傅衣凌教授"必须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现象一起研究"[5]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展开的。八十年代以来,循着学术潮流的发展,研究课题也作了重要的调整,以专史研究和区域史研究为重点,社会史与经济史相结合的特色更为凸显了。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批新人的投入,不仅壮大了学术队伍,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982)、《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1989)、《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1989)、《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1992);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1987),傅衣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七册(1988),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1993);杨国桢著《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1988),杨国桢、陈支平著《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1993);陈支平著《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1988)、《近500年来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1990);郑振满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92);和外单位合作撰著的有《清代全史》第五卷(1991)、《中国十大商帮》(1993)等。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刘敏(秀生)的《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1985)、李伯重的《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力六论》(1985)、陈支平的《清初赋役财政制度演变论丛》(1987)、陈春声的《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1989)、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89)、李长弓的《明代驿传役研究》(1991)、张和平的《文化的夯实:对晚明反传统现象的再认识》(1991)、郭润涛的《清代地方行政幕府研究》(1991)、曾玲的《明清福建手工业经济研究》(1991)、周翔鹤的《清代台湾农村经济的计量研究》(1991)、罗一星的《珠江三角洲传统工商城市的发展形态──明清佛山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992)、刘正刚的《清代四川的闽粤移民研究》(1993)、刘淼的《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1993)、王日根的《明清会馆史研究》(1994)。我们还以群体的力量,进行福建社会经济史和福建、台湾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计划,前者是国家"六五"、"七五"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后者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这不仅仅是研究课题的伸展,而且在学术关怀上,更加注意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的层面,把以民俗、乡例证史的传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更加注意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把研究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史的传统提升到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视角之中;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更加注意科际整合,努力吸收其他人文科学的有用理论和方法,透过田野调查对契约、族谱等民间文献和遗俗、遗制等口头资料的搜集,丰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 以上这些研究,虽然角度、层面有所不同,却都是紧紧围绕明清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这一主题的。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学术传统的继承、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是寻找发展学术传统的新的方向,新的视野。 在长江流域经济变迁的历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以及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历史文化传承等诸方面的差异,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变迁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部分之间,在经济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试图揭示明清时期长江上中下游商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和共同特征背后的差异和特色,以期对今天长江流域新一轮的经济开发热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市场网络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长江下游经济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盛况学术界研究成果颇丰,这里不作重复。透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发现,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这种商品经济产生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内部,是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促成下游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明中叶以来农业生产力的回升、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二是由于人口的增殖,人浮于地,使大多数的小农家庭面临着生存压力,同时也在农村中出现了过剩的劳动力。三是由于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国家的重赋区,到了明清时期,在农业资源和技术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重税浮粮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大负担,为了交纳"比限日严"的国家赋税,小农们不得不用有限的土地从事多种经营,或者把家内自给之外的剩余纺织品推向市场,最终在市场经济利润的刺激下,人们开始以经济作物排挤粮食作物,出现了"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的现象(注:皇清奏议卷61,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同时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们也"通宵不寝",尽可能织出更多的剩余纺织品。 2.这种商品经济以下游经济区强大的农村基层社会需求为基础。长江下游经济区内部"自生"的商品经济在它孕育、产生的过程中,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结构经历了多层次的分化瓦解,这不仅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趋向的扩大,而且表现在商业性农业内部出现了地域分工、集约经营;手工业商品生产内部出现了行业分工、专业分工,几乎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小商品生产者在进行着种类有别的小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原料的获得,生产工具的添置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和市场发生关系,城乡之间、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内部的交换进一步扩大。广泛存在于长江下游经济区内的这种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交换,在农村基层社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下游经济区的市场网络型商品经济正是建筑在这种强大而广泛的有效需求之上。在这里,小商品生产者生产和消费需求的满足、商品交换中心的兴起和发展,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大都市的集中化发展,而是以小城镇和以农村为依托的集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下游江南地区这样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的种类也各异,有的是当地的手工业中心,如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吴江的盛泽镇、黄家溪市;湖州的双林镇、南浔镇等,都以某种手工业品的生产而闻名。有的是原料集散地或商业中心,如湖州的乌青镇、菱湖镇,太仓鹤王市,海盐的沈荡镇等,"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注: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市镇数量之巨,以及市镇种类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基层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3.在这种商品经济中,各种层次的市场相互交织,形成了密集的商品市场网。明清时期,在市镇和农村集市广泛发展的基础上,长江下游经济区原有的城市也在扩大规模和增强经济功能,这些大、中城市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从中心都会到农村基层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农村市场、小城镇市场、中小城市市场和大都市市场等一系列多级层次的市场连结成的市场网络,这些市场在不同层次上发挥着交换流通功能,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连成一体,整体走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 总之,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商品经济是区域内部"自生"的,它以农村基层社会广泛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基础,并且形成了市场网络,因而这种商品经济比较稳固,能够持久,不会因较小的外力作用而大起大落。 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特产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在长江上游经济区这个封闭的地理单元里,同样也存在着因区内自然经济内部结构的变动而产生的商品经济,特别是清中叶后,四川等地的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农村中较为普遍,家庭手工业也出现了"机声轧轧常彻夜不休"的火热场面;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据四川有关方志的记载,四川省明代共有集市场数1000多个,到了清乾隆年间已有3000个(注:高王凌: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专题1994年第6期。)。但总的来说, 上游经济区小农经济商品化的规模和程度远不如下游经济区。在有限的商品经济总量中,源于上游经济区区域内部需求的商品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上游经济区商品经济的主要方面体现为因外部市场需求刺激而发展起来的"特产型"商品经济。它的特点是: 1.从进入市场的主要商品来看,大多数为本省特有的产品或优势产品。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粮食作物是本区的一大优势之一,糖、麻、桐、茶、药材等经济作物更是本区特有的优势。明清时期,随着长江下游及其他地区城镇的繁荣,非农业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国商品市场的形成,上游地区的粮食成为全国市场的急需品,各类特有的经济作物及其加工品也成为外部市场的抢手货。上游川省人民便顺应这种需求,将粮食和山货转化为商品。重庆是四川粮食的集散地,凡外省到四川买米之商贩,皆"接踵而至",然后,"外贩、又运下江,络绎不绝"。据记载,乾隆十八年四川运往江苏、浙江的粮食达40万石,乾隆二十三年运往山东的粮食亦达40万石(注:李龙潜:明清经济史。)。一些县志也有大量的本地物产运往外地的记载。如綦江县所产之山丝、枳桔、桐油、竹纸、药材、靛蓝,岁销本省及楚、黔等地,"易外属之钱,不可以数计也"(注:同治綦江县志卷2。); 南川县"邑产除稻、椒、麦、黍及寻常日用,足供一邑取携外",药材、茶、笋、漆、蜡、煤、铁、硝、磺、桐等"较他处为良者,不一而足,邑人力农之余藉资贸易,负贩络绎于途,岁获其利"(注:光绪南川县志卷2。)。 2.商品生产结构受外部市场需求的调节。在外部市场需求吸引下,上游经济区总是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物品投入市场。明清以来日益强大的外部市场需求促使上游地区扩大原有优势物产的种植和生产规模,或者因地制宜,拓展新的生产优势,从而改变商品生产结构。乾隆以来直到清末,四川省在稻米等粮食作物优势之外,经济作物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种植(生产)优势。一些地域产生了棉、桑、蔗、菸、茶、果等专业种植区,如,潼川、顺庆等府形成了养蚕区域,"蜀中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注:皇朝经世文编卷40。);成都平原的一些府县多种烟草,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注:道光新津县志卷29。)。以本地特产为原料的手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如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注:光绪荣昌县志卷16。)。道光以后四川省开始大量种植鸦片,鸦片的种植和贸易成为近代四川商业性农业的主要方面,尽管这是一种罪恶的畸形状况,但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也正体现了外部市场对上游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调节作用。 3.商品的流通对商人和商路依赖性大。长江上游经济区地形的复杂,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使该区的商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该区的商品外运以水路为主,长途贩运往往以一些河流为依托,与一些城市相连,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贩运路线。如成都府16州县的盐、白蜡等物品靠岷江运出;重庆、合州等城市则靠嘉陵江、渠江、涪江的河道输出茶、桐油等,这些物产依靠木船由支流集中在长江干流而下,运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全国各地市场。四川盆地也有几条通往外地的陆上运输线,分别是北大路、西藏路、云南路、两湖路,但是这些山路运输条件非常艰苦,只能靠挑夫和驮畜组成的商队,翻越盆地边缘的山道(注: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封建政府为谋取暴利,往往加重长江水运路线的商税,迫使许多商品的运输由便利的水运转向艰难的陆运,这种流通渠道的畸形现象从反面说明了上游地区"特产型"商品经济对商路的依赖。 同时,由于这种商品经济主要面向外地市场,商品的流通主要经过长途贩运,商品生产者不能直接完成交换的全过程,而是经过一些商人或商帮的采办。在长期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一些重要商品的采办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相对固定的商帮或商人。如:四川的生漆,清以前采办者主要为西帮,到清代广东帮及川帮均有采办;川东秀山的桐油,清初由陕帮商人购运,以后湖北、江西两帮商人来得较多;四川的黑木耳,乾隆时由汉口帮采办(注: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这种采办方式说明上游地区"特产型"商品经济对商人也有一定的依赖性。 三、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口岸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沿江口岸城市商业贸易的繁盛。以"九州名镇"汉口为中心,包括沙市、汉阳、武昌、宜昌在内的一批沿江口岸城市,利用交通便捷的地利,形成了一个对外连接全国市场,对内沟通广大内陆腹地的商品流通体系,从而使这些口岸城市成为全国的转运中心,转运贸易经济盛极一时,这种口岸型经济的特点是: 1.这种商品经济的形成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依托,以全国各地商品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长江中游的口岸都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转输"(注: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沙市"蜀舟吴船欲上下者,必来此贸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灯聚"(注:孔自来江陵志余卷4。);宜昌则"扼荆襄之门户, 川楚之咽喉"(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一旦遇上社会经济进步、商品经济发展的机遇就极容易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商品经济的高涨期,这为长江中游口岸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明洪武年间,汉口一带还是一处芦苇丛生的荒洲,到明末及清代,这里已是"五方杂处"、"商贾辐辏",一跃而成为明清四大镇之一。这一过程正是地理优势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的真实写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支撑口岸型经济的是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长江中游地区口岸型商品经济不仅依托于中游地区的社会需求,更是以全国的消费需求为基础的。 2.这种商品经济的活力主要凝聚在商品流通领域,以集散、转运各地商货为基本的商业活动形式。以湖北的汉口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口岸城市在明清时期全国商品经济大潮中扮演了全国的"商品仓库"、"商人俱乐部"的角色。汉口镇"九州四海之物,殊形异状,来自远方者旁溢露积"(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宜昌"商旅云集,百货充韧"(注: 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 期。),沙市"列肆百货充韧,津头则万舫鳞集"(注:光绪荆州府志卷4。)。 当时广东的铁制品、糖、苏木、蜡,福建的蔗糖、烟草,河南的棉花,江西的瓷器、蚕丝、纸张,云贵的木材,湖南的竹木,四川的粮食、药材等都云集于以汉口为首的这些沿江口岸城市。商品的去向大致有两个,一是由来自各地的客商经过交换后,各取所需,将异地商品运回各地市场;二是与中游腹地的商品相交换后,由中游地区的中、小商人再运回中游腹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覆盖中游腹地,连接四面八方的庞大的市场交换系统,流通领域迅速扩大,商货运销千里之外,转运贸易空前活跃,形成了中游地区有特色的"口岸型"商品经济。 3.在这种商品经济中,商人和商业资本发挥了主导作用。明清时,长江中游沿岸的口岸城市不仅是全国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各地商人、商业资本集中的区域,特别是汉口镇,被人叹为"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其各省商贾无不有本店或支店设于其间"(注:民国夏口县志·商务志。)。当时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商帮都前来汉口等口岸城市进行商贸活动,著名的有川帮、潮帮、广东帮等,这些商人控制了商品,掌握了商品流通和销售的主动权,全国各地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凭借这些商人和商业资本的中转才能完成各种需求的交换和满足过程,因而商人和商业资本在口岸型商品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商人和商业资本对中游内地商品经济的带动和控制上。长江中游经济区得"中"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口岸经济使得中游经济区的广大内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上也得之机先。依托以口岸城市为中心的商品转运网,中游地区以棉纺织业为特色的地方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地方大面积种植棉花,棉区农村"乡民家勤纺织,贸布贩棉"(注:光绪汉阳县志·地理志。),"机杼之声相闻"(注:光绪蕲水县志·风俗。),"民皆持此为主"(注:光绪孝感县志·土物。)。中游地区的棉花和棉布深受外省的欢迎,如汉川布"近而襄楚南,远而秦晋滇黔,咸来争布",葛仙布、阳罗布、黄州大布等也在全国拥有很大的市场(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在中游地区适应形势抓住机遇发展地方商品经济的同时,外地商业资本也开始向中游腹地渗透,推动和控制该区的小商品生产,如山西商人控制了蒲圻羊楼洞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山西和陕西的客商将汉阳县的布买到汉口加工染造,以应"远贾之贸易"(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商业资本的无孔不入和强大的控制力。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区分别呈现为特产型、口岸型、市场网络型的商品经济形态,分别以其封闭性和滞后性、过渡性和流动性、开放性和领先性标示出区域经济变迁的差异。这种区域经济变迁的差异又带来了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结构、家庭手工业结构、人口与土地的搭配结构)变迁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中、上游经济区是传统经济模式在新开发地域、新的开发水准上的重建和扩展,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逐步扩大影响;下游经济区则是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趋向日益扩大,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遭受的冲击日益严重,新的商品经济体系正在构建。 商品经济论文:略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明清两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是东部地区,而沿海的江、浙、闽、台,又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社会经济区域的结构来看,江、浙、闽、台的社会经济区域组合,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大的变动,发展出多个社会经济区域板块。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传统联系,在宏观上,组成一个大的社会经济区域──东南区。这也是现在华东经济区的主体。 东南社会经济区域的开发,可以远溯到人类文明的黎明期。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一个源头。这里也曾独立发展着古越族的文化。秦汉以降,随着北方中原汉人一批批南移垦殖,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进本区域,实质性的大规模开发从而开始。唐宋之际,这一地区内的主要江河流域,形成大小不一的农业区,生产力相继赶上中原老农业区的先进水平。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加速发展,城市经济也日趋繁荣。两宋到元代,本区域内大致形成若干不同特色的板块,其中最主要的有江南、浙东西、闽东南等。而以长江三角洲和钱塘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是全国主要的农产区,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富庶,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明清时代,在江南继续保持龙头地位的基础上,闽东南社会经济区域扩展到台湾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海上贸易的联系,本区域形成了活跃的东南沿海贸易圈。因此,把江、浙、闽、台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区域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 在选择明清东南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之前,有必要对明清东南区域的经济变迁,作为一个粗略的估计。 明清时代,东南区域的经济,除受战乱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年代外,一般都保持增长的势头。这一时期的经济变迁,呈现了如下的特点: 一、在传统的老农业区,即己开发区,主要指沿海、沿江、沿河的平原和河谷地带,土地的农业开发几已饱和,粮食的增长主要依赖深耕细作或新作物(如蕃薯)的引进,但由于人口的繁衍速度超过粮食增长的速度,这些地区相继经历了从粮食输出地到粮食进口地的转变。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因地制宜,发展商品性的经济作物,成为一种趋势。商品性农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家庭以副补农的需要,也刺激了专业市镇的兴起,后者又为一部分农村人口提供了新的出路。 二、农业区向半开发的山区地带或海岛伸展。大批流动的"棚民",进入皖南、闽浙边,闽赣边、闽粤赣边山区,开发了玉米、番薯等粮食生产和兰、靛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闽南移民为主力,开发了台湾岛南部的平原埔地,并渐次向北部拓展。到清中叶,台湾新农业区已成为东南的粮仓。传统的北方人口南迁现象基本中止,出现本区人口向中西部与海外迁徙的两大流向。山区和海岛的进一步开发,虽然带有粗放性,甚至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在当时,它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维系区域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保障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传统的手工工业继承前代而有所发展。在行业布局上,从沿海向山区延伸,开辟了新的基地或新的行业,资源、劳力、资金的配置出现了新的调度,区域性的专业分工更趋合理。在内部结构上,以生产外销产品的"外向型"手工业比重增大,发展较快;家庭副业型的个体生产单位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民营手工业发展蓬勃,手工工场已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出现。 四、市场网络仍以地方性的初级市场为主渠道,墟市、庙会是基层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中心;各地之间的货物流通仍通过传统的水陆商路进行,自然环境造成的交通阻隔没有明显的改善,内陆贸易的闭锁性仍十分突出。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传统优势,曾因禁海而受挫,又因开放而焕发新机。冲破海禁限制而成长起来的海上私人贸易,在明代后期发展到相当规模,月港与太平洋航路的接通,为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间接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作出了积极贡献。郑成功曾一度遏止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海权扩张,执东西洋贸易之牛耳。这一发展趋势虽为明清之际的鼎革所打断,清代前期海外贸易中心南移广州,但本区域仍是出口外销大宗商品湖丝、棉布、茶叶的主要供应地,上海、厦门诸口是南北沿海航运主要的中转港。由海路联系的国内外市场,是市场网络中最活跃的一端。 五、海洋经济利益加大,沿海居民进行海上走私、下海通番,屡禁不止。明代中后期,从海商、海寇发展起来的海洋势力,到郑成功时代,造成了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雏形,揭开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帷幕。作为海洋社会经济产物的海外经济性移民,在海外建立移民社区,并与东来的西欧资本主义掠夺型海洋经济的先锋队相遇、冲突。早期中国的海洋势力,从明清社会经济的全局看,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外的循环,但在本区域内已是一股重要的经济推拉力,对区外的内陆经济(特别是联系沿海与内地的水陆商路所经地区)也产生一定的刺激。 六、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奢侈性的高消费从官僚缙绅下移到一般地主、商人和富裕市民,从生活消费、科举官场消费延伸到宗族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民间信仰消费等,导引风俗由俭入奢的变化。这一变化又反过来刺激了民间工艺、建筑、旅馆、青楼、文艺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但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消费水准进一步拉大,形成不同特色的人文景观。 总之,东南区域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格局下,农业、手工业都与市场发生愈来愈紧密的联系,商品化倾向带动的经济变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强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近代以前经济变迁走向的一个最佳观察点。因此,中外学术界投以广泛的关怀,成为长期盛而不衰的研究热点,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明清东南区域变迁关怀的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长达三十余年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讨论,大量的举证来自东南地区,特别是江南,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分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清晰地重建了明清东南地区城乡商品经济发达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像,而且清楚地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是这场大讨论取得的最大的历史贡献。 从新生事物生长历程观察明清经济变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视角。随着讨论的深入,对于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属于新事物或新因素?这些新事物或新因素在社会经济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摆到了学术界的面前,引发了新的思考。大致可以说,借助于这场大讨论,中国学术界逐渐摆脱了简单性把商品化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重新审议了经营地主、雇佣劳动的性质,同时又把学术关怀从单纯的生产关系层面扩大到生产力层面,以至于与经济变迁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从线性描述进到立体观察,从宏观的通论进入区域研究、个案研究、计量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学术积累。这是这次大讨论带来的正面效果。与此同时,从旧事物的衰落变化过程来观察明清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被带动起来。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老问题,也赋予新的内容,进行新的考量。 用资本主义萌芽概括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的特点,在国内外均有众多的赞同者和反对者。国内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萌芽论并不是和封建经济──传统经济论相对立的理论,它承认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社会仍是封建社会,处在出现互解征兆,发展与停滞并存,"死的抓住活的"的晚期阶段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尽管只是稀疏的存在,有的夭折,有的中断,有的则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有继承的关系,这反映了明清社会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明清时代存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属于"传统内变迁",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问题是,明清社会没有通过自身的内部变革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并不必然导向资本主义已为许多国家的历史所证明,马克思本人也没有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当作一般发展道路[2],那么,用资本主义萌芽概括明清东南区域经济变迁的特点,是否妥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有的依据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等著作,从理论上否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可能[3],有的借助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某些理论框架,寻找或探求取代资本主义萌芽论的新模式[4]。 尽管从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到史实的诠释都还存在许多争议,还没有形成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解释模式,但八十年代以来,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而展开的多视角的研究,正扎扎实实地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在这一大背景下,明清东南经济变迁的研究也走上一个新阶段。以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和福建等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研究,主导着新一波的研究方向。 厦门大学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是在傅衣凌教授"必须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现象一起研究"[5]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展开的。八十年代以来,循着学术潮流的发展,研究课题也作了重要的调整,以专史研究和区域史研究为重点,社会史与经济史相结合的特色更为凸显了。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批新人的投入,不仅壮大了学术队伍,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982)、《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1989)、《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1989)、《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1992);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1987),傅衣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七册(1988),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1993);杨国桢著《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1988),杨国桢、陈支平著《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1993);陈支平著《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1988)、《近500年来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1990);郑振满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92);和外单位合作撰著的有《清代全史》第五卷(1991)、《中国十大商帮》(1993)等。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刘敏(秀生)的《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1985)、李伯重的《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力六论》(1985)、陈支平的《清初赋役财政制度演变论丛》(1987)、陈春声的《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1989)、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89)、李长弓的《明代驿传役研究》(1991)、张和平的《文化的夯实:对晚明反传统现象的再认识》(1991)、郭润涛的《清代地方行政幕府研究》(1991)、曾玲的《明清福建手工业经济研究》(1991)、周翔鹤的《清代台湾农村经济的计量研究》(1991)、罗一星的《珠江三角洲传统工商城市的发展形态──明清佛山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992)、刘正刚的《清代四川的闽粤移民研究》(1993)、刘淼的《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1993)、王日根的《明清会馆史研究》(1994)。我们还以群体的力量,进行福建社会经济史和福建、台湾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计划,前者是国家"六五"、"七五"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后者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这不仅仅是研究课题的伸展,而且在学术关怀上,更加注意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的层面,把以民俗、乡例证史的传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更加注意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把研究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史的传统提升到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视角之中;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更加注意科际整合,努力吸收其他人文科学的有用理论和方法,透过田野调查对契约、族谱等民间文献和遗俗、遗制等口头资料的搜集,丰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 以上这些研究,虽然角度、层面有所不同,却都是紧紧围绕明清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这一主题的。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学术传统的继承、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是寻找发展学术传统的新的方向,新的视野。 在长江流域经济变迁的历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以及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历史文化传承等诸方面的差异,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变迁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部分之间,在经济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试图揭示明清时期长江上中下游商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和共同特征背后的差异和特色,以期对今天长江流域新一轮的经济开发热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市场网络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长江下游经济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盛况学术界研究成果颇丰,这里不作重复。透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发现,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这种商品经济产生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内部,是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促成下游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明中叶以来农业生产力的回升、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二是由于人口的增殖,人浮于地,使大多数的小农家庭面临着生存压力,同时也在农村中出现了过剩的劳动力。三是由于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国家的重赋区,到了明清时期,在农业资源和技术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重税浮粮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大负担,为了交纳"比限日严"的国家赋税,小农们不得不用有限的土地从事多种经营,或者把家内自给之外的剩余纺织品推向市场,最终在市场经济利润的刺激下,人们开始以经济作物排挤粮食作物,出现了"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的现象(注:皇清奏议卷61,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同时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们也"通宵不寝",尽可能织出更多的剩余纺织品。 2.这种商品经济以下游经济区强大的农村基层社会需求为基础。长江下游经济区内部"自生"的商品经济在它孕育、产生的过程中,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结构经历了多层次的分化瓦解,这不仅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趋向的扩大,而且表现在商业性农业内部出现了地域分工、集约经营;手工业商品生产内部出现了行业分工、专业分工,几乎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小商品生产者在进行着种类有别的小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原料的获得,生产工具的添置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和市场发生关系,城乡之间、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内部的交换进一步扩大。广泛存在于长江下游经济区内的这种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交换,在农村基层社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下游经济区的市场网络型商品经济正是建筑在这种强大而广泛的有效需求之上。在这里,小商品生产者生产和消费需求的满足、商品交换中心的兴起和发展,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大都市的集中化发展,而是以小城镇和以农村为依托的集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下游江南地区这样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的种类也各异,有的是当地的手工业中心,如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吴江的盛泽镇、黄家溪市;湖州的双林镇、南浔镇等,都以某种手工业品的生产而闻名。有的是原料集散地或商业中心,如湖州的乌青镇、菱湖镇,太仓鹤王市,海盐的沈荡镇等,"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注: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市镇数量之巨,以及市镇种类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基层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3.在这种商品经济中,各种层次的市场相互交织,形成了密集的商品市场网。明清时期,在市镇和农村集市广泛发展的基础上,长江下游经济区原有的城市也在扩大规模和增强经济功能,这些大、中城市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从中心都会到农村基层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农村市场、小城镇市场、中小城市市场和大都市市场等一系列多级层次的市场连结成的市场网络,这些市场在不同层次上发挥着交换流通功能,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连成一体,整体走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 总之,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商品经济是区域内部"自生"的,它以农村基层社会广泛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基础,并且形成了市场网络,因而这种商品经济比较稳固,能够持久,不会因较小的外力作用而大起大落。 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特产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在长江上游经济区这个封闭的地理单元里,同样也存在着因区内自然经济内部结构的变动而产生的商品经济,特别是清中叶后,四川等地的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农村中较为普遍,家庭手工业也出现了"机声轧轧常彻夜不休"的火热场面;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据四川有关方志的记载,四川省明代共有集市场数1000多个,到了清乾隆年间已有3000个(注:高王凌: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专题1994年第6期。)。但总的来说, 上游经济区小农经济商品化的规模和程度远不如下游经济区。在有限的商品经济总量中,源于上游经济区区域内部需求的商品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上游经济区商品经济的主要方面体现为因外部市场需求刺激而发展起来的"特产型"商品经济。它的特点是: 1.从进入市场的主要商品来看,大多数为本省特有的产品或优势产品。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粮食作物是本区的一大优势之一,糖、麻、桐、茶、药材等经济作物更是本区特有的优势。明清时期,随着长江下游及其他地区城镇的繁荣,非农业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国商品市场的形成,上游地区的粮食成为全国市场的急需品,各类特有的经济作物及其加工品也成为外部市场的抢手货。上游川省人民便顺应这种需求,将粮食和山货转化为商品。重庆是四川粮食的集散地,凡外省到四川买米之商贩,皆"接踵而至",然后,"外贩、又运下江,络绎不绝"。据记载,乾隆十八年四川运往江苏、浙江的粮食达40万石,乾隆二十三年运往山东的粮食亦达40万石(注:李龙潜:明清经济史。)。一些县志也有大量的本地物产运往外地的记载。如綦江县所产之山丝、枳桔、桐油、竹纸、药材、靛蓝,岁销本省及楚、黔等地,"易外属之钱,不可以数计也"(注:同治綦江县志卷2。); 南川县"邑产除稻、椒、麦、黍及寻常日用,足供一邑取携外",药材、茶、笋、漆、蜡、煤、铁、硝、磺、桐等"较他处为良者,不一而足,邑人力农之余藉资贸易,负贩络绎于途,岁获其利"(注:光绪南川县志卷2。)。 2.商品生产结构受外部市场需求的调节。在外部市场需求吸引下,上游经济区总是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物品投入市场。明清以来日益强大的外部市场需求促使上游地区扩大原有优势物产的种植和生产规模,或者因地制宜,拓展新的生产优势,从而改变商品生产结构。乾隆以来直到清末,四川省在稻米等粮食作物优势之外,经济作物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种植(生产)优势。一些地域产生了棉、桑、蔗、菸、茶、果等专业种植区,如,潼川、顺庆等府形成了养蚕区域,"蜀中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注:皇朝经世文编卷40。);成都平原的一些府县多种烟草,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注:道光新津县志卷29。)。以本地特产为原料的手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如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注:光绪荣昌县志卷16。)。道光以后四川省开始大量种植鸦片,鸦片的种植和贸易成为近代四川商业性农业的主要方面,尽管这是一种罪恶的畸形状况,但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也正体现了外部市场对上游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调节作用。 3.商品的流通对商人和商路依赖性大。长江上游经济区地形的复杂,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使该区的商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该区的商品外运以水路为主,长途贩运往往以一些河流为依托,与一些城市相连,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贩运路线。如成都府16州县的盐、白蜡等物品靠岷江运出;重庆、合州等城市则靠嘉陵江、渠江、涪江的河道输出茶、桐油等,这些物产依靠木船由支流集中在长江干流而下,运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全国各地市场。四川盆地也有几条通往外地的陆上运输线,分别是北大路、西藏路、云南路、两湖路,但是这些山路运输条件非常艰苦,只能靠挑夫和驮畜组成的商队,翻越盆地边缘的山道(注: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封建政府为谋取暴利,往往加重长江水运路线的商税,迫使许多商品的运输由便利的水运转向艰难的陆运,这种流通渠道的畸形现象从反面说明了上游地区"特产型"商品经济对商路的依赖。 同时,由于这种商品经济主要面向外地市场,商品的流通主要经过长途贩运,商品生产者不能直接完成交换的全过程,而是经过一些商人或商帮的采办。在长期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一些重要商品的采办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相对固定的商帮或商人。如:四川的生漆,清以前采办者主要为西帮,到清代广东帮及川帮均有采办;川东秀山的桐油,清初由陕帮商人购运,以后湖北、江西两帮商人来得较多;四川的黑木耳,乾隆时由汉口帮采办(注: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这种采办方式说明上游地区"特产型"商品经济对商人也有一定的依赖性。 三、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口岸型"商品经济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沿江口岸城市商业贸易的繁盛。以"九州名镇"汉口为中心,包括沙市、汉阳、武昌、宜昌在内的一批沿江口岸城市,利用交通便捷的地利,形成了一个对外连接全国市场,对内沟通广大内陆腹地的商品流通体系,从而使这些口岸城市成为全国的转运中心,转运贸易经济盛极一时,这种口岸型经济的特点是: 1.这种商品经济的形成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依托,以全国各地商品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长江中游的口岸都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转输"(注: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沙市"蜀舟吴船欲上下者,必来此贸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灯聚"(注:孔自来江陵志余卷4。);宜昌则"扼荆襄之门户, 川楚之咽喉"(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一旦遇上社会经济进步、商品经济发展的机遇就极容易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商品经济的高涨期,这为长江中游口岸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明洪武年间,汉口一带还是一处芦苇丛生的荒洲,到明末及清代,这里已是"五方杂处"、"商贾辐辏",一跃而成为明清四大镇之一。这一过程正是地理优势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的真实写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支撑口岸型经济的是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长江中游地区口岸型商品经济不仅依托于中游地区的社会需求,更是以全国的消费需求为基础的。 2.这种商品经济的活力主要凝聚在商品流通领域,以集散、转运各地商货为基本的商业活动形式。以湖北的汉口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口岸城市在明清时期全国商品经济大潮中扮演了全国的"商品仓库"、"商人俱乐部"的角色。汉口镇"九州四海之物,殊形异状,来自远方者旁溢露积"(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宜昌"商旅云集,百货充韧"(注: 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 期。),沙市"列肆百货充韧,津头则万舫鳞集"(注:光绪荆州府志卷4。)。 当时广东的铁制品、糖、苏木、蜡,福建的蔗糖、烟草,河南的棉花,江西的瓷器、蚕丝、纸张,云贵的木材,湖南的竹木,四川的粮食、药材等都云集于以汉口为首的这些沿江口岸城市。商品的去向大致有两个,一是由来自各地的客商经过交换后,各取所需,将异地商品运回各地市场;二是与中游腹地的商品相交换后,由中游地区的中、小商人再运回中游腹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覆盖中游腹地,连接四面八方的庞大的市场交换系统,流通领域迅速扩大,商货运销千里之外,转运贸易空前活跃,形成了中游地区有特色的"口岸型"商品经济。 3.在这种商品经济中,商人和商业资本发挥了主导作用。明清时,长江中游沿岸的口岸城市不仅是全国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各地商人、商业资本集中的区域,特别是汉口镇,被人叹为"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其各省商贾无不有本店或支店设于其间"(注:民国夏口县志·商务志。)。当时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商帮都前来汉口等口岸城市进行商贸活动,著名的有川帮、潮帮、广东帮等,这些商人控制了商品,掌握了商品流通和销售的主动权,全国各地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凭借这些商人和商业资本的中转才能完成各种需求的交换和满足过程,因而商人和商业资本在口岸型商品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商人和商业资本对中游内地商品经济的带动和控制上。长江中游经济区得"中"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口岸经济使得中游经济区的广大内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上也得之机先。依托以口岸城市为中心的商品转运网,中游地区以棉纺织业为特色的地方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地方大面积种植棉花,棉区农村"乡民家勤纺织,贸布贩棉"(注:光绪汉阳县志·地理志。),"机杼之声相闻"(注:光绪蕲水县志·风俗。),"民皆持此为主"(注:光绪孝感县志·土物。)。中游地区的棉花和棉布深受外省的欢迎,如汉川布"近而襄楚南,远而秦晋滇黔,咸来争布",葛仙布、阳罗布、黄州大布等也在全国拥有很大的市场(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在中游地区适应形势抓住机遇发展地方商品经济的同时,外地商业资本也开始向中游腹地渗透,推动和控制该区的小商品生产,如山西商人控制了蒲圻羊楼洞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山西和陕西的客商将汉阳县的布买到汉口加工染造,以应"远贾之贸易"(注: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商业资本的无孔不入和强大的控制力。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区分别呈现为特产型、口岸型、市场网络型的商品经济形态,分别以其封闭性和滞后性、过渡性和流动性、开放性和领先性标示出区域经济变迁的差异。这种区域经济变迁的差异又带来了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结构、家庭手工业结构、人口与土地的搭配结构)变迁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中、上游经济区是传统经济模式在新开发地域、新的开发水准上的重建和扩展,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逐步扩大影响;下游经济区则是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趋向日益扩大,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遭受的冲击日益严重,新的商品经济体系正在构建。 商品经济论文:在商品经济下的发展及社会效应 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演讲业最发达的国家,每年仅“直接演讲业”的产值就高达二十几亿美元,可见其演讲商品化的发展程度。我国的演讲活动虽然并未形成一种产业,也尚未出现职业演讲家,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演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如下: 一、商品经济意识的介入客观地说,在商品经济意识的作用下,今天的人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演讲者,重新以商品经济的眼光观察社会、透视人生、辨析复杂的人际关系,阐发深刻的思想哲理,以把握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 “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竞争已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优胜劣汰中,每个有识之士都会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然而人才何在?在于发现、寻找,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自我推销。” 这是陈驹在题为《时代需要推销你自己》的演讲中说的一段话。演讲者以充满商品意识和竞争观念的“推销”一词立论,深入阐述了在人才竞争中勇于“自我推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们翻阅报刊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诸如《市场——一所新大学》《幸福未涨价》一类的演讲题目。由此可见,商品经济意识的介入,使演讲这一现实活动,体现出了多么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商品经济活动的介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无论是商品广告、市场营销,还是商贸洽谈、交易论辩,都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演讲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手段,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无庸置疑,正是一些商品经济活动的广泛参预,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片独具魅力的风景所在。例如: “恩格斯说过这么一段话:‘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乐、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所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公司经营从根本上是服务于顾客,但绝不能以‘庸人’暗中所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来迎合与满足之,用这种方式赚来的钱也必然是肮脏与不洁的,因为它损害了人类至高无上的尊严!” 这是胡平在公司开业典礼上以《商道与尊严》为题发表的一段演讲。演讲者引述恩格斯的言论,旗帜鲜明地鞭挞了在商业经营活动中损害人类尊严的“一切龌龊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给人以强烈的警示。这类商品经济活动的广泛参预对演讲业的发展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商品经济语汇的介入演讲是一种语言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量传播商品经济信息的语汇已介入到各种商务演讲中来了。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经济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许多体现现代商品经济色彩的外来语汇也被大量地吸收过来,并派生出各式各样的新语汇,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交际语言的实用性与表现力。这种符合语言发展客观规律的文化现象,也就成了演讲业发展的一个强力推动剂。例如:“在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着生产建设资金投入短缺问题的同时,消费品的生产量和进口量的强势增长却偏偏要处处挤投资,争原料,抢能源,占市场,形成难以抑制的、居高不下的膨胀刚性,而这又恰恰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初始阶段的大忌。难怪一些海外朋友曾不客气地指出:国内的进口狂热和超前消费简直就是‘破产行为’!” 这是史策在题为《快从集团消费中警醒》演讲中的一段话。演讲者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矛盾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集团消费”的严重危害。语势强烈的表达中融入了不少经济语汇,鲜明地体现了具有时代信息的语言特色。 四、新形势下演讲的社会效应那么,新形势下演讲的这种新的发展态势将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效应呢? (一)交际效应。演讲是一种社会性的交际活动。它采取商业性实践活动方式的意义,不仅反映在扩展的交际领域上,而且表现在获取的交际效应上。不管是开业庆典、公益赞助,还是商务宴请、经贸馈赠,演讲者的致辞都将产生特定的社会交际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又能够增强社会效益。 (二)广告效应。演讲是一种公开性的现实活动。它势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发挥作用。强烈的广告效应,就是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竞选、应聘、营销、义卖等社会活动中,人们就是充分利用了演讲的广告效应,为自己或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的。这不仅可以向社会展示个人的才智,而且能够为群体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不要采集我的 (三)信息效应。演讲是一种交流性的信息活动。它的社会作用的增强,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演讲的商业性实践活动中,信息的传播和反馈,就成了演讲者语言表达的动因和现场交流的实效。正因为这种信息效应体现了演讲的巨大优势,所以,这种优势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价值效应。演讲是一种功利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讲者运用演讲的方式,向听众传播思想、学识、经验、技术等等,其目的就是促使听众提高认识,努力行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就是演讲的价值效应。目前,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听取著名经济学家的学术演讲和成功企业家的事迹演讲报告,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实践表明,在现代社会中,演讲已经开始采取商品式价值实现手段,因为这不仅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也是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商品经济论文:对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性的再认识 摘 要:作者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这一论断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在逻辑上也是不矛盾的。 文章从四个方面分别说明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存在不是公有制本质特征的表现,社会分工不可能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不能说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有制 私有制 商品经济 相容性 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论证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如何解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相容性在当时被认为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所在。因为在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中,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被认为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被认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则被认为是非商品经济性质的。也就是说,公有制被认为是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在重新认识商品经济的过程中,解决所谓传统理论与现实之间这一矛盾(笔者认为这一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思路是将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解释为社会分工和生产者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而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既可以表现在不同的私有者之间又可以表现在不同公有者之间,还可以表现同一公有范围内部。另一种思路是认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就是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从表面看,这两种思路似乎都可以解决生产资料公有制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是否相容这一难题,得出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的结论,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当初,这种新的商品经济理论也确实对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两种所谓新思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因为这里有两个深层次的关键性问题被掩盖了:一是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存在与公有制的本质特征是否相一致;二是社会分工是否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另外,上述关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性的新理论或新观点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是所谓事实证明或实践检验,即以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说明其正确性。而这又涉及到两个有待解决的更为重要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是否能够证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二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是否只有在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这一大前提之下才能加以解释或说明。 笔者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不相容的,而这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在逻辑上并不矛盾。本文拟对上述的四个深层次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分别得出否定性结论,以最终说明自己的观点。 一 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存在,使得他们之间只有通过等价交换才能实现互通有无的需要,从而使社会经济具有商品性,这种说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这种所谓新观点既不是什么对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也不能说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之间互通有无的需要之所以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得以实现,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性。所谓商品交换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实体之间以及公有制实体内部劳动者集体或个人之间所存在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是由于他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使用上所存在的差别所决定的,人们对此也没有异议。但是,这种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使用上的差别所导致的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别的存在,并不是公有制本质属性或基本特征的表现,而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必然包含私有制因素的表现。‚ 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不存在由于生产资料占有或使用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使用而获得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有人可以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获得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之间是否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是区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现阶段两种公有制形式之间和集体所有制内部各经济实体之间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将这种不同所有者之间所存在的商品交换关系看成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相容的一个重要依据,则是一种误解。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即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或人们之间不存在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只可能体现在一个有效的公有范围之内,而不可能体现在其之外。超出一个具体的公有范围,人们之间就是一种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就必然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而这种不同所有者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与各个所有者自身的所有制性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不管各个所有者本身的所有制性质如何,不同所有者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所表现出的只能是私有制的特征——人们之间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而不可能是公有制的特征。 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或国有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商品交换关系的性质又如何解释呢?国有企业对其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并没有所有权,改革开放之后,各个国有企业之间出现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是由于其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上的差别所导致的。笔者认为,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这种由于其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上的差别所导致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也是其自身包含着私有制因素的一种表现。 私有制的因素,即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虽然不可能存在于抽象的或理论上的公有制内部,但完全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具体的或现实的公有制实体内部。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经济实体的所有制性质,并非要么是百分之百的公有制,要么就是百分之百的私有制。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在一个具体的公有制形式或实体的范围之内,劳动者个人或集体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由于生产资料的使用或占用的不同而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是否意味着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即:是否意味着这种公有制本身包含着私有制因素。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因为,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否则所谓占有就毫无意义。单纯的生产资料使用权(如奴隶使用奴隶主的生产资料),不能给其使用者带来任何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反之,如果个人或集体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事实上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特殊或直接的经济利益,那么,无论他们在形式上、名义上或法律上是否占有这些生产资料,他们对于这些生产资料所拥有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使用权或占用权,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际占有了这些生产资料,也就是说,这种公有制事实上包含着私有制的因素。 人们经常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还不成熟,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还不成熟本来就应理解为其本身还带有私有制的痕迹或包含着私有制的因素。所以,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或国有企业之间仍存在的商品交换关系就是由于现实的公有制形式或公有制实体本身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公有制的基本属性或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样道理,在实行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内部的劳动者集体(如实行内部独立核算的车间、班组之间)或个人之间(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所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其根本原因也在于这些劳动者集体或个人对其所使用或占用的公有生产资料事实上仍具有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即现实的公有制实体本身包含着私有制的因素。 总之,无论是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看,还是从现实的公有制形式或公有制实体自身的不成熟性看,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均在于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客观存在的私有制因素,而不是公有制本身的基本属性或本质特征。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虽然既可以表现在私有者之间又可以表现在公有者之间及私有者和公有者之间,还可以表现在不完全的公有者内部,但其在实质上所反映的都是私有制的特征而不是公有制的特征。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最初的商品交换关系发生在原始部落或氏族公社之间(即不同的公有者之间),后来又逐渐渗透到部落或公社内部(即同一公有者内部),但马克思并没有因此而将商品经济的产生或存在与生产资料公有制联系在一起,而是将商品交换关系的出现与私有制的产生或萌芽联系在一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将商品经济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不存在什么失误或过时的问题。而我们仅以现实的公有制实体之间及其内部依然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事实为依据,就认定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相容的,则只看到的问题的表面现象。 二 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谈到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时往往强调社会分工仅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条件或必要条件,在此前提下,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则取决于是否存在着私有制(过去的说法)或生产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现在的说法),似乎有可能出现一种虽然存在着社会分工但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的状况。如果确实存在着这种可能性,也就可以认为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或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这种状况至今为止尚未出现过。在原始社会末期,当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时,在畜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间产生了最早的商品交换活动。这种简单的或偶然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产生是因为两个部落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尽管最初两个部落内部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说,在两个部落之间所体现的却是私有制的特征,即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上是不一致的。后来,这种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上的不一致逐渐由原始公社或部落外部渗透到其内部,商品交换关系也就逐渐在原始公社或部落内部产生。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它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或人们在经济利益关系上的不一致的产生和发展进程是同步的。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就是指社会上不同的人专门从事某一种劳动,而这种从事不同性质的社会劳动的人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因此,在他的理论中,社会分工的出现与私有制的产生是密切相关的,而社会分工的消亡也是与私有制的消亡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私有制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充分条件之说,将两者完全分离开并非马克思的本意,而是我们对其商品经济理论的一种误解。 有人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称之为旧的社会分工,认为社会分工本身并不会消亡,旧的社会分工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之后将出现新的社会分工。这里的问题是:所谓新的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或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关系。显然,我们不能定义旧的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密切相关而新的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完全无关,因为,既然所谓新的社会分工被认为产生于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消亡之后,就不能说这种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而只能说它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相容而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容。如果将旧的社会分工定义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分工各方在经济利益上是不一致的;将新的社会分工定义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分工各方在经济利益上是一致的,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此前提下,所谓新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却不能解释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为,既然分工各方在经济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之间就没有必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互通有无的需要。 所以,只要承认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密切相关,就不可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 有人认为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唯一条件是社会分工,而这种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所以商品经济的存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毫无关系。因此,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当然既可以与私有制相容又可以与公有制相容。在此前提下,如果认定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社会分工,就可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如果认定社会分工将永远存在,则可以得出商品经济万岁论的结论。然而,这种完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相干的社会分工为什么能够成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或原因呢?假定在这种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生产者之间并不存在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使用上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或者说,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那么,他们之间互相取得对方产品为什么还要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来实现呢?如果人类社会已进入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各取所需”的按需分配的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难道还有存在的余地吗?相反,只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不管我们如何定义社会分工,他们之间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所以,即使我们可以定义社会分工的存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这种定义是否科学或合理这一问题与本文没有直接关系故不在此涉及),也不可能由此而认定商品经济的存在与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无关,进而说明商品经济与公有制是相容的。 如果认定社会分工与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有关,而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情况又会怎样呢?有人认为商品经济之所以永远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者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将永远存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者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是否有可能永远存在,这一问题没有必要在此进行讨论。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否有可能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这个问题不是仅靠自我定义就可以解决的。如果两个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从而导致他们之间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来取得对方的产品,那么,这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就不可能与他们实际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无关。因为,如果他们对其实际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没有特殊的经济利益关系,即可以在他们之间无偿调拨生产资料,那么,他们之间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取得对方产品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了。改革开放之后,正是由于否定了国有企业之间生产资料的无偿调拨,承认了各个企业对其实际所使用或占用的生产资料具有特殊的经济利益,才使得国有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得以确立。所以,生产者之间对其产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他们之间对其生产资料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即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既然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社会分工又与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相关,那么社会分工也就必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相关。 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永远存在,这个问题当然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有人认为,通过论证生产者之间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将永远存在而得出商品经济万岁论的结论,是对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这种看法却是不准确的。前面已经说到,马克思正是将商品经济与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联系在一起,才提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他所说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密切相关的,而生产者之间在经济利益关系上的不一致则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本质属性的必然表现。只是他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并不是永恒的,它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替代,因而生产者之间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除,与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的不一致密切相关的社会分工也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所以,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可见,从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不一致的角度论证商品经济存在原因并不能认为是对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真正可以称得上对马克思理论有所突破的是认定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不一致将永远存在,进而得出商品经济万岁论的结论。而这种突破如其说是对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不如说是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或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理论的突破。对于每一个彻底的商品经济万岁论者来说,都必然面对这样一个必须解释的问题:商品经济与按需分配是否相容,即,在各取所需已经实现的条件下等价交换是否还有存在的余地,或者说,在等价交换关系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各取所需是否还有可能实现。 总之,尽管我们可以定义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但仍然不可能由此证明商品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无关,进而得出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的结论。 三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似乎无懈可击的说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不错,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状况,但是,两种经济现象的并存并等于它们之间在本质上是相容的。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了几千年,难道我们可以说实践证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与自然经济是相容的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种检验是有针对性的,即作为检验标准的实践和作为检验对象的理论在逻辑上必须保持一致。例如,不少人在论证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时,都引用了恩格斯的这样一段话: “一旦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消亡。”并声称实践证明他的预见不符合现实。恩格斯的这段话确实是在其《反杜林论》的“社会主义”篇中说的,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一词是共产主义的同义词。因此,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或低级阶段;而我们正在建设或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则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显然, “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将消亡”这一论断是否正确,与“社会主义”一词具体含义密切相关:如果按照马、恩的习惯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那么,我们起码现在还不能说实践证明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实践。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过“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哪怕是强行实现的,我们凭什么说实践证明恩格斯的设想不符合实际呢?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否能够证明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相容性,关键在于我国现阶段与商品经济并存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否完全成熟的公有制,或者说,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现状到底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身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所决定的,还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不成熟性即其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所决定的。当我们作出“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的这一判断时,所谓公有制应当是指完全成熟的公有制,而所谓相容也应当是指二者在本质上是不矛盾或不排斥的。因此,要以实践来检验或证明这一判断正确与否,实践中的公有制就必须是完全成熟的即不包含私有制因素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或第一阶段时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他所说的在经济方面的“旧社会的痕迹”,包括私有制的痕迹、社会分工(或旧的社会分工)的痕迹和商品经济的痕迹等。我们不能因为新社会的萌芽产生于旧社会就认定这些新社会的萌芽在本质上与旧社会是相容的,如,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就认定它与封建生产关系在本质上是相容的。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因为旧社会的痕迹存在于新社会就认定这些旧社会的痕迹在本质上与新社会是相容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建设或经历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或第一阶段(即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或低级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而它所带着的“旧社会的痕迹”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带着的“旧社会的痕迹”,不仅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而且有封建社会及自然经济的痕迹。这就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然而,这一根本区别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例如,有人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论断提出异议,认为社会主义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基本逻辑是: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目前不仅存在着商品经济而且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既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之后还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也是无懈可击。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正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必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不等于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阶段也必然要发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是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个理论问题完全可以讨论的,但是,我们现在就断言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恐怕还为时过早。只有当我国进入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之后或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确实仍有必要发展商品经济,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同样道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也不能证明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本文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在我国现阶段,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看,商品交换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所有者之间所体现的私有制特征,即不同所有者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从现实公有制形式或实体自身的不成熟性看,商品交换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现实的公有制形式或实体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即在一具体的公有范围内劳动者集体或个人对其所使用的或占用的公有生产资料事实上仍具有特殊的或直接的经济利益。 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完全和不成熟的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不仅不能证明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而且为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理论观点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事实依据,从而进一步说明马、恩关于商品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之间关系的论断是正确的。除非真正实现了“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之后商品经济依然存在,我们才能说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关于商品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之间关系的论断是错误的或已经过时。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实践检验或事实证明作用只能是单向的而不能是双向的,即:当我们以实践中某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对相应理论观点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时,不能同时又将被检验的对象作为说明或解释实践中这一客观现象存在原因的理论依据。例如,一方面以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存的事实来说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可以相容这一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以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可以相容的这一理论观点来说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够并存的原因。这在逻辑上叫做循环论证。 四 有人认为,只有彻底否定或转变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念,才能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从而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坚持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理论观点,并非就无法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要正确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关键在于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社会主义概念出发。中共十五大强调:“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现阶段并不是完全成熟的公有制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并存,而是不成熟的公有制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并存。这就是说,我们需要说明的并不是马克思所预见的、建立在商品经济已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将继续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和还需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而是我们正在实践中的、建立在尚未经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否定马、恩关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论断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当然这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可能还是有意义的),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实践并没有提出这一要求。相反,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并将其运用于说明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进而说明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才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 改革开放前,“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将消亡”等观点确实曾被当作消灭商品经济、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但是,当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建立在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从而将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作我国现阶段的具体特点,进而将马、恩有关理论或观点当作教条照搬。正如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然,只有在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这一大前提之下,“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将消亡”等理论观点才有可能成为消灭商品经济、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改革开放之初,尽管建立在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基础之上的所谓新的商品经济理论曾经对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这一理论自身的缺陷及其对于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阻碍作用就暴露得越来越充分。我们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如果公有制在本质上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我们就没有必要打破公有制形式的“一统天下”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没有必要放弃“一大二公”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必要打破国有企业的“大锅”将其改造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如果我国现阶段并存的是完全成熟的公有制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或者说,我国现阶段的商品经济是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商品经济,我们也没有必要重新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早已完成的历史任务,没有必要屈尊去与什么国际惯例接轨,没有必要主动要求加入wto去受落后者制订的规则的制约,……。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真正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并不是以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为基础的所谓新的商品经济理论,而是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与我国现阶段实际的结合。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现实公有制自身的不成熟性,以及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或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而不是“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和旧的社会分工已经消亡;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我国没有经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就是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对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事实上,我们真正应当彻底抛弃的传统观念就是那种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前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是将马、恩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作我国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因而对马、恩的相关理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改革开放后这种思维方式则表现为将我国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当作马、恩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因而轻率地以我国现阶段的具体特点为依据否定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和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论断,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所谓“实践证明”。正因为这种脱离我国现阶段实际的传统观念及其影响依然存在,中共十五大强调:“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对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性问题的认识,关键也正在于对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 总而言之,从理论推导看,马克思关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论断是符合逻辑的;从实践检验看,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是不矛盾的;从现实意义看,坚持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论断对于正确说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是有重要意义的,从而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相反,如果继续坚持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容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而且也越来越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相脱离,并将阻碍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商品经济论文: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论文 一、拜金求利观念的突兀奔腾 当商品经济把社会上的一切都卷入交换漩涡中时,金钱对社会的支配,从而拜金主义的观念也就达到顶点。因此,商品货币经济必然带来拜金求利观念的泛起。这是一个历史必然趋势。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陇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拥有巨资,“藏镪有至百万者”[2],“非数十万不能称富”。而“商人对于这样的社会是革命的因素,……现在商人在这个社会上出现了,这个世界的改变,就是从他那里出发”[1](177)。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拜金求利观念突兀奔腾。明代中后期,礼拜金钱之风颇为强盛。利益所在,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趋之若鹜。他们“怀利以相接,遂成风流,不可复制”[3],从正德年间始,官员们竞相“营产谋利”已不足为怪,就连神宗皇帝也“以金钱珠玉为命脉”,把内府之藏,“拥为己有”[4]。皇帝尚且如此唯利是取,唯财是图,不能律己,何以严人!因此,当时“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并且“相以为常事”[5]。难怪顾炎武曾大发感慨道:“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5]。上层社会为此,下层可想而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为你所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6]。《二刻拍案惊奇》所描写如上情形在《辽阳海神传》中得到印证:“商在外率数岁一归,其妻拏宗党全视所获多少为贤不肖,而爱憎焉”。温情脉脉的家庭情爱,为利欲冰水所严重侵蚀。正是在这股强烈的礼拜金钱之风下,各阶层对商人观念发生变异。人们羡慕在现实物质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的商人生活,感叹他们“嗟峨大船夹双撸,大妇能歌小妇能舞,旗亭美酒日日沾,不识离别苦。长江两岸娼楼多,千门万户恣经过,人生何如贾客乐,除却风波奈若何”[7],传统思维趋向的变迁,使明中后期的社会涌现出崇商弃农、崇商弃儒、崇商弃官的趋势。在商品利润的刺激下,许多农夫、农妇开始从古老的荒原上走出来,走进了商品经济的洪流中,遂形成了“弃本争毫末利”的社会风气。在浙江西安(即今浙江省衢州市)“舍贱民贫,恒产所入,不足以供赋税,而贾人皆重利致富,于是人多驶鸳奔走,竟习为商,商日益众”[8]。徽州休宁县“百姓强半经商”[9]。可见人们的谋生手段已经大大改变。不仅农夫弃农从商,而且连“耻于言利”的士人,亦经不佳金钱财利的诱惑,也放弃了皓首穷经的正统途径,转而从商,据范濂记载苏松一带从事“田产交易”的,“初犹无赖小人为之,今年则士类效尤,然不顾名义矣”[9]。这种情况很快形成风气,甚至山西的俊秀之士也“弃仕从商”[9],怪不得黄宗羲喟叹道,晚明士大夫“大概多市井之气”[10]。士人从商,提高了商人的素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时期文人的文章字画也沾染了商品经济的味道。据说,“以财岂文,俗谓润笔之资”。这虽非起源于明代,但到了明代中后期,文士们开始抛弃以往那种忸怩作态,他们开始理直气壮地向岂文者大量索要资财。有人求文于桑思玄,“托以亲昵无润笔”,桑竟然说:“吾平生未尝白作文字,可暂将白银、锭置吾案间,鼓吾兴致,待文作完,并银送可也”。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还“有一巨本,录记所作文字,簿面题利市二字”。与唐寅齐名的祝允明也如此。“写怀祖尝为人求文字于祝枝山,枝山曰:‘是现精神否?’俗以银钱为精神也。马曰:‘然’。祝则欣然捉笔。”[11]由此可见,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被金钱和实际利益所代替,金钱已经在当时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命运。因此此时的拜金之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盛行。有人曾对此加以讽刺说:“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11]。万历时黄省曾也慨叹道:“金钱之神,莫甚于今之时矣”[12]。毋庸置疑,也正是这股拜金之风的盛行,才有力推动哲学上求利意识到涌现。李贽是晚明士大夫中“异端之尤”。他首先反对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儒者也是“谋利”的,也是讲究“利”的,只不过他们的利表现为道德上的追求。李贽继而认为,“圣人不能无势力之心”,追求财与势是“秉赋之自然”,也是圣人所不免的。与李贽差不多时代的三一教主林兆恩,也认为“天机”就在“嗜欲”中,对“嗜欲”这种人的本能也作了肯定。稍后的顾天竣不讳言“功名富贵”,承认自己是一个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进而断言,从来圣贤豪杰都是“功名富贵”人[13]。所以我们可以说,晚明反传统的义利观产生,与这一时期社会上求金拜利思潮弥漫,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从另一侧面上反映了这一现象广泛存在和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拜金求利思潮的崛起。金钱的魅力,无处不在,无人不媚,趋利拜金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和世风。 二、家庭伦理道德的动摇和传统家庭组织的裂变 中国传统的家庭内部比较普遍家庭形式是社会学家称之为“扩大家庭”的形态,其特征是:一对老年夫妇与他们已婚孙子们及媳、孙辈同居公财,构成家族内部的财产、劳动和生活单元或细胞,与此相应,就有强调父家长权威,和子女对父母孝敬及家庭成员之间悌睦相处的伦理规定,而其中心则是所谓“孝道”这一旨在维护父系大家族和家族组织的意识形态成为保其稳定不变的重要社会约束。这种状态在商品货币经济不太发达、贫富差距不太悬殊的情况下,尚能相对稳固存在。但当商品货币经济获得较高发展时,商品与货币就成了瓦解传统共同体观念及其组织的强有力的腐蚀剂。这一现象在明中后期表现得非常突出。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而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他,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14],为了一个“利”字,对“长辈”尚且如此残害,兄弟之间相残更不言而喻。鄢陵人戴廷栻在其《先稿存遗》卷3里说:该县“盖至天启以后,而邑之风气大变矣,即明允(苏明元)之论一覆,按之骨肉之恩薄;其由所谓为逐兄之遗孤而不恤,与孝弟之行缺;其由所谓多取先人赀用欺其诸孤子,与礼让之节废;其由所谓为其诸孤所讼,与嫡庶之别混;其由所谓以妾加其妻,与闺门之训哀;其由所谓笃于声色欢哗而小严,与廉耻之路塞;其由所谓黩财无厌,惟富为贤”。这里,不仅论述天启以后该县兄弟家室中的变化,还分析产生骨肉之恩薄的原因。这种互相凌夺、骨肉相残的现象,我们还可在族谱对族人的劝导获悉。安徽祁门《方氏族谱•凡例》中列有“有兄弟”和“一代父职”,二则:“兄弟犹手足也,母得份情失谊以贻父母之忧。然阋墙之变有二:非听信手枕也,即溺情于财产。夫争财之心生,只致败亡之祸;枕边之言入,顿起离间之端,家门之大不幸也。嗣后余族兄弟当念同气连枝之重恩。古人推梨让枣之义,勿启争端为外人笑”;“凡代父职掌务者,无论冢子、庶子,择其贤能者,使之每日钱谷出入都要至公至慎。登载账簿切不可存私利己,伪陈增除以欺父兄,更不宜大秤小头并用,以伤阴骘。若有犯者,一经败露,举家责罚。纵不败露,天地鬼神讵能瞒昧乎”。这二则《凡例》说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兄弟阋于墙是普遍现象,古人的推梨让枣之义已难得见到。兄弟之间“争财之心生”,各自“存私利己”,已使二代以上共居共财的扩大家庭已难于维持,家庭结构处于不断裂变之中。诚然,晚明不乏资本雄厚的富商巨贾,所谓下贾二三十万,中贾四五十万,上贾有“藏强百万者”,他们并非没有能力维持一个扩大家庭,但是,在“贪婪罔极,骨肉相残”的世风下,难免会有“溺情于财产”的大家庭成员,产生“争财之心”,以至招来“败亡之祸”。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有汗翁散财一则,讲的便是大家庭败亡的事情。许翁是歙县汗氏尚义门四房的家长,“家故巨富,启质物之肆四十余所,江浙间多有之,至翁犹然”,“其子家弟中,则有三四辈,以豪伤自喜,浆酒霍肉,奉养逾王候。家僮百数十人,马数十匹,……炫耀于乡间。一日忽郡吏文书来,太守以其豪横欲逮问之,乃凶惧,上下行贿求免,所费无算,始寝不问”。这些子弟于是出游江浙,“凡其家没肆之处,无远不至。至则日以片纸至肆中,取银钱无厌足。主者或勒之,辄怒曰:‘此故吾家物,何预公事’,使所善娼家,自至肆中,恣所取”。许翁自度不能约束其子弟,决定把所有典铺关闭,发给上下伙计二千余人遣散费。结果,许翁之钱罄矣。十数世之积,数百万之赀,一朝而尽,亦可骇也。”有鉴于此,巨商在兄弟长成或家庭人口增多时,使亟亟乎析财分居。关于兄弟析财的记载很多,如大盐商汪应亭,“父令析著,先诸兄弟后其身”[15]。又如婺源汪方锡,“业渐鹾,时父老弟幼,经营十年,积巨赀,与弟分之,不有私财”[16]。因析财不均而兄弟构讼者也时有之。如万历时,盐业巨贾养春兄弟析家分财时,为争夺黄山地二千四百亩而构讼。天启时,魏忠贤利用黄山旧案兴起大狱,勒索巨款助工,吴养春兄弟父子三人俱死狱中。析财不均尚且构诉,可知兄弟同居“不可存私利己、伪陈增除以欺父兄”更难做到了。析财分居不仅可减缓家庭内部的矛盾,而且也利于商业经营。兄弟析财分居时,各自独立经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人的积极性。也有兄弟分家后又合资经营的。如婺源人董桂照,“后析居,与兄合赀,业本姑苏”[17]。兄弟成了合作的股东,利权分明,各司其责。这样兄弟关系就成了商业伙伴关系,从而避免了大家庭中劳逸不均和利益不均所造成的矛盾。可见,家庭规模的缩小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侈靡之风的盛行 明王朝和历代王朝一样是一个等级统治的社会,它以礼制的形态保障封建统治,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的信念,还以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性的内容,规范社会各阶层的待遇。所有的成员无一例外都处在尊卑有别的社会序列中,按照不同的规模,过着相应的生活。诚如晚明的著名学者朱舜水回忆说:“仆之冠服,终身不改。大明国有其制,不独农工商不敢混冒,虽官为郡卒,非征途出身亦不敢服”[18]。《阅世编》的作者描绘这种景象为“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因此,在这种礼制的严格约束下,社会秩序是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世态民风也就相应地俭约、淳厚、守成。但是,这样的民风不会持之长久,在国初经济恢复,或者励精图治时期,尚能维持。一旦社会生产复苏,商品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改善,人们享受欲望膨胀,就要不可抑制礼制的约束,改变刻板的生活程式。晚明的社会情形也正是如此。明中后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一反明初“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伤”的“简质”风尚,靡然向奢,“以俭为鄙”[19],当然,在社会风尚演变中“导奢导淫”,扮演先导人物是缙绅士大夫。他们的住所必有绣户雕栋,花石园林;宴饮一席之间,水陆珍馐数十品;服饰一掷千金,视若寻常;日用甚至不惜以金钱做溺器。缙绅士大夫的放纵声色,影响深广。首先是“婢妾效之”,继之“浸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7]。流风所及,一般市民也莫不奢侈为荣,“群相蹈之”。在冠巾,万历以前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犹以朴谨。怠至万历时期,“殊行诡制,日异月新”。仅以冠巾款式便有十多种,时人对此叹道:“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妇女的服饰更绚丽多彩,“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袜之宽狭修短,花细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纂之工,无不易变”[20]。在服装的衣料上,宗锦、唐锦、汉锦、晋锦先后流行一时,不久“皆称厌物”,改兴千钟粟倭锦、芙蓉锦。这种衣冠服饰上的追求华丽之风,使得贫乏单调的常服布袍自然被“鄙为寒酸”,即使“家无担石储”者,也“耻穿之”[21]。有些自认“最贫,最尚俭朴”的儒生也在“习俗移入”的冲击下,“强服色衣”,卷入“靡然向奢”的大潮。在住房、肩舆和日用品方面,明中后期奢伤之风也日益强盛。在交通工具上,“国初进士皆步行,后稍骑驴。至弘(治)、正(德)间,有二、三人共雇一马者,其后遂皆乘马”[9]。何良俊亦言:“祖宗朝乡官虽至任回家,只是步行,宗庙时士夫始骑马,至弘治,正德间皆乘轿矣”[22]。怠至晚明,“至优伶之贱,竞有乘轩赴演者”[21]。在饮食器具上,“设席用攒盒,始于隆庆滥于万历,初止士官用之,近年即仆夫、龟子皆用攒盒饮酒游山。郡城内外始有装攒盒店”[9]。消费生活的高度发展,造成了城市风貌的大改观。当时的苏州,号称“奢靡为天下最”[21],而杭州在民谣中被称为“花簇簇”[22],即使像浙江桐乡县青镇这样一个乡间小镇,也为奢靡之风所卷席:“余生长青镇,独恨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贫人负担之徒自不必言,妻多好饰,夜必饮酒”。南方如此,北方也莫不如是:山西太原居民“靡然向奢”,山东滕县“其人竟相尚以靡侈”。与城市高度消费生活水平相适应,旅游业也在一些城市蓬勃发展起来,如在苏州“山水园亭多于他郡,游具则载酒嘉肴,画舫箫鼓”[23]。在南京,“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舫,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碗蜓,光耀天地。杨槌击鼓,踏顿波心”。都市中秦楼烟花亦颇为繁盛。谢肇制《五杂俎》云:“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有之”。在江南城镇,茶楼、茶社日益增多,商贾游食之徒,“遇不平事,则往茶肆争论曲直,以凭旁人听断,理屈者则令出茶钱,以为罚,谓之听讲茶”[24]。侈靡之风的发展,有力地突破传统礼制对于衣食住行的森严井然的规范,诚如《松窗梦话》所云:“人皆志于尊崇伤富,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如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士庶不准用黄色,民妇限用紫、绿、桃红和各种浅淡颜色,对红色和金绣闪光灯锦罗丝缎带服用禁止更严,违用者本人、家长和工匠都要治罪,但到明后期,小康人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毕”。服饰中的龙纹,向为人君至尊的象征,洪武八年,德庆候廖永忠僭用龙凤花纹,被处以死刑,但至晚明,寻常百姓已开始用“困龙立龙之饰,泥金剪金之衣”了。住房上,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一命未沾,辄大的营建,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曾不以越分为愧”。这种不为封建禁令所囿、无所顾忌的逾礼,僭礼现象,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奢华风气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态势。这股洪流,无疑是对封建禁欲主义和封建礼法的反叛。晚明社会消费突破旧的等级禁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消费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但也给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严重不良的后果。它极大地刺激了地主腐朽、奢侈性消费的恶性膨胀,亦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积累。当时南京市民虽然“生计日蹙,生殖日枯”,但却“俗尚日奢”,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都十分不利。“朝华夕零,变泰立见”。明人徐三重说:“盖侈则耗财,财耗则人穷,人穷则奸纵怀乱,世道遂以多故”。这种看法虽然有其片面性,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综观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世风的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变化,有的代表着时代进步的趋势,有的则是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明中后期的社会是一个蕴涵着守旧与更新的矛盾统一体,世风的各种变化是社会即将动荡变迁的迹象,在矛盾统一体内正在蕴孕着近代文明的曙光。 作者:张哲溶单位:中南大学 商品经济论文:律学发展的商品经济论文 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宋代的商品经济处于全面发展的状态,表现为商业政策的改变、手工业的繁荣、城市商业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在商业政策上,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与过去历代王朝都迥异的重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发端于农业社会,从春秋战国封建制度萌芽起,农业都是作为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以及军事经济发达的基础,因此对农业格外的重视。在思想层面,汉代以后,董仲舒改革的新儒家思想更是为了体现帝王的统治目的,而将重农抑商思想融入进去,因此此后的历代帝王都鼓励发展农业,控制甚至打击商业活动。而这一点到了宋生了改变,宋初太祖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在宋太祖之后,宋太宗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宋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其次,宋代的手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程度。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从特点上看,宋代的手工业产地逐步扩大,出现了区域性的手工业企业和家族式的规模企业。手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着生产区域和交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非常明显,在制糖业、采矿业、陶瓷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比如制糖业出现了“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宋瓷的技艺手法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另外,宋代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宋代城市贸易的繁荣。在宋代之前,不仅国家不重视发展商品经济,而且在城市格局上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宋代以前的城市中,严格限制工商业活动的范围,将城市划分为坊和市“,坊”是指居民居住区“,市”是指商业活动区。同时还规定,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必须在“市”区进行,不得在“坊”区进行商品买卖活动“,市”的经营时间也被限制在白天有限的时间内。这种规定大大限制了城市商品买卖活动的时间和范围。而在宋代,这一界限被消除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显示出商业的高度繁华程度超过了长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同时,商业城市和市场数量在这一时期也急剧增多,除了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两个最为著名的繁华都城外,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城市也十分发达,人口规模也逐年增加,汴京和临安的人口大致有170万和120万左右。除了大都市商品交换异常活跃外,众多商业性集镇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角落,这些集镇多集中于海上贸易繁荣的沿海镇市或水陆交通枢纽的内陆商镇,甚至在农村也打破了往日的寂静,于频繁的货品交换中逐渐形成了“草市”或“墟市”,使得整个国家的商品贸易活动都十分活跃,深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 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律学发展的影响 1.商品经济对律学思想的影响。 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立法思想,不同的经济水平之下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研究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作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达,也使得宋代的律学研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封建法律思想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以后而确定,经过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来适应这一变化,理学作为律学的思想基础就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发展。理学名称的起源来自于宋代儒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而成的一种理论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理”的先天的存在,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的目的就是“即物穷理”。理学思想肯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认为“: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呼?天理如此,岂可逆哉?”关于法律他们认为礼与法都是“理”的体现,是为了管理和统治人民而设置的工具“,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法者,天下之理”,“律所以明法禁非,亦有助于教化”。因此,认为治国就需要礼法合一,同时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不同的领域的法律规范。在理学思想之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法律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因此对待农与商他们都保持了同等的客观的态度,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吸取也加大了对商品经济的调整。立法上统治者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开始探索民事立法和经济领域的立法,专门研究施行了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为了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代立法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民事法律,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立法的科学性也将政府的政策导向更好地促进了商贸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2.商品经济对应用律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律学十分注重法的应用,在法的解释和刑事技术方面的研究最多,形成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客观上使得社会财富得以积累,民间财富的积累让民众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律学研究活动。从国家层面来说,也加大了对律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设置了律学博士专门进行律学研究,涌现出了《刑统赋》、《律文音义》、《律令释义》等一些著名的律学研究著作。其中《刑统赋》就是律学博士傅霖编制的,他在研究时认为《宋刑统》不便阅读和记忆,于是将《宋刑统》的全部律文的要旨,用韵文体裁撰为律学读本,并自行作注,解说韵文含义。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理学的繁荣,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为客观,不再仅仅看到统治秩序的维护,而更加注重对社会个体正义的维护,突出人的个体价值,在司法实践上更加注重刑事科学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诸如《折狱龟鉴》、《棠阴比式》、《洗冤记录》等法律应用领域的著作。其中《洗冤集录》使得法医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医学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结语 法律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也是政治统治的上层建筑,它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它对律学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思想方面,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人们对人的个体价值的重视以及对经济和民事领域的关注度,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律文解释、刑事科学方面的著作以及经济、民事方面的立法;在物质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和社会都有更强的经济实力进行律学研究,从而提供了其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宋代的律学发展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国古代律学研究的最高峰,其决定力量就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作者:谭正李超单位:河北大学 商品经济论文: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变迁 一、沈庄的背景 因此这里并没有发达的宗族组织或祠堂,也没有像样的能号召全村参加的公共活动。虽然各个姓氏之间有直系或旁系的亲属关系,但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在此地并不凸显。各姓氏之间及同姓之间并没有复杂的利益关系及冲突,评判“在理不在理”的标准也不会因为是“大姓”和“小姓”而有所改变。这里的“在理不在理”主要是指是否遵循孝顺、善良、克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这里饮食以小麦为主,玉米、高粱为辅,加上自家耕种的蔬菜、花生、芝麻基本上能满足家庭消费。不但消费能满足自给,而且生产要素也基本上是自给,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加上该地区高密度的人口,农民精耕细作,把耕作集约性发挥到极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十分苛刻而有独特的的农业体系。总之,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费孝通,2012),共同维持着这里的社会生活静止的状态。 二、经济作物的生产、交易和分配 (一)西瓜和辣椒的广泛种植 90年代初,沈庄引进西瓜种植。由于西瓜和辣椒的种植面积占沈庄种植面积的比例较大(占全村总面积的90%左右),故本文只选取种植西瓜的流程来说明村民生产要素的自给性。每年刚过完年,村民就开始为西瓜种植忙碌起来。整个流程是瓜棚正月十五过后,村民开始为养育西瓜苗作准备。男劳力把水、泥和在一起,垒一个半人高的三面围墙,上面蒙上厚的塑料布,叫瓜苗棚。瓜苗棚的大小根据种植西瓜的亩数而定。在棚里的地下挖三道火坑,中间那个与棚外的洞相连,用瓦或者木柴盖上火坑,然后用土覆盖上。这样做是为瓜苗加热。瓜苗棚整好之后,村民开始筛土,把肥料拌进土里,用塑料碗一个个的装满土,洒上水,盖上塑料布和草苫子开始在棚外烧火加热,加热一天一夜之后开始下瓜芽。瓜芽是在整理瓜棚期间用温水加热培育出来的。建造瓜苗棚一般至少需要2—3个劳动力。播种瓜芽则女性为多,一般3—5个男女劳力皆可,需要村民间的互相帮忙。在瓜苗生长期间,村民就开始翻地、施肥,弄成较宽的田埂,田埂上打上眼,覆盖上塑料薄膜,用小竹竿握成一个弓棚,上面再覆盖上厚点的塑料布,整个过程复杂而细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瓜苗移植到地里之后,村民开始整理瓜枝,一个月左右,开始每天给西瓜授粉,如果天气好的话,没有碰到连阴雨天气,大概持续半月到20天左右,所以这个时候村民是非常害怕下雨。等到每颗瓜秧都结出一个西瓜一直到西瓜成熟。这段时间一直是村民的农忙季节,从农历1月份到5、6月。从开始培育瓜苗到西瓜成熟一直到西瓜全部卖掉,整个过程都需要村民耐心而细致的劳作,这期间村民间的合作非常密切。劳力的自给性在村里内部就可以完成。由于村民的普遍贫困,生产技术和机械化并没有在沈庄推行。随着西瓜嫁接技术的引进和科学选种,西瓜产量大幅上升,逐渐成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西瓜之后是辣椒,大概一两个月后,村民开始忙种辣椒、反季节番茄等纯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的交易 在经济作物丰收的季节,出现了部分专门自收或者代收的群体。由于交通条件的便利,这些人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农产品的价格受天气或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市场。西瓜交易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辣椒持续的时间更长,从农历7月份到10月份,但主要集中在7、8月份。西瓜成熟大概在农历5月份左右,这时候已经是夏季,天气炎热,西瓜的市场需求量大,大量外来商贩涌入李口镇。这样,每个家庭开始以家庭为单位进入忙碌阶段。由于每个西瓜的重量在15—20斤左右,西瓜的每亩产量在1万斤左右,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时村民间又出现随机性的合作关系。这些外来商贩由于不熟悉当地的环境,必然会与当地村民合作,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增加商贩合作对象之间的竞争性和矛盾。代收者的人品、威望、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与其说村民把西瓜卖给商贩,还不如说卖给代收者这一“中间商”群体,这时候的交易村民所考虑的并不是完全的利益最大化,而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亲疏关系,离自己越近,交易成功的次数越多。西瓜从收获到卖掉,看似是经济行为,实际上是村内整个内部关系网络在其作用,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到收满车时(一般在10吨左右)“,中间商”会找和自己关系较近的人装车,而不分什么姓。装车付费之后,这些外来商贩把西瓜拉到湖北、湖南等地,有些是在省内出售。比如在省内,从村民收购的价格是每公斤一元左右,到消费者手中却是每公斤三元左右。如果遇到连阴雨,需求量相对减少,无论批发商或者商贩在赚取利益不变的情况下,都向村民压价。辣椒的交易和西瓜还有点不太一样,虽然也有外来商贩,像湖北、江西、广东等地,但以当地人自负盈亏的收购为主。这些小商贩大都是当地的村民,每次收购几千斤,到二三十公里外卖掉。辣椒的收获不像西瓜,需要不断的成熟,不断地摘取,每隔两三天摘一次,时间会持续数月之久。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计,有些劳力不够或者做中间商的家庭会雇佣本村及外村的村民,给予一定的雇佣费。在消费上,村民会把大部分钱存起来:一是攒钱备不时之需;一是供子女上学。村民只拿出一小部分供日常的开销。在经济活动中,村民间的互动对象较随机,关系不太密切,村民回报别人帮助的方式也不像传统的在家里请人吃饭,回报方式多样化。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老人和孩子只是做辅助性的工作,参与的主体是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人。这样,在村民间或者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老年群体被“边缘化”,实际上在村里,老人只是长辈的“象征”而失去了传统的权威。 三、社会文化的变迁 经济作物的种植改变了沈庄原有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沈庄原有劳动力的分布格局。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逐渐缩小到以家庭为中心,而不太注重村庄内部村民间的亲密关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加强了村民对市场的依附性,增加了风险性,村民在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时,仍然要求助于他人,以获得保护。然而,沈庄内部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由于各姓氏内部之间并没有形成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团体,各姓氏之间也没有较突出的利益矛盾,因此,这就为村民间的交往以及村民形成一套自制体系创造了条件。人与人之间不是以血缘关系而区分亲疏,而是以“人情世故”建立起彼此的交际范围。这种范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大,扩大的范围并不主要的是以传统的“人情世故”的观念为主导,而是兼有商品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指导。比如说在传统的村落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感情投资”为主的互帮互助,而商品经济的到来使得沈庄出现了短期的雇佣人员,雇佣人员并没有因为拿到“雇主”的劳动报酬而心理会愧疚,相反的是,雇佣费用越高越好。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的农村经济是匮乏经济,在匮乏经济中,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位育方式上是修己以顺天,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当商品经济袭来时,知足、安分、克己的传统价值观念被搁置。这种搁置造成了沈庄村民思想的混乱,原因是各种不安份的思想在这里交织,在传统的“人情世故”的自律性已不能满足当前村民的需要时,一种新的可替代的统一价值观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明沈庄在富裕了之后,反而在思想上出现多神灵的信仰(专门的基督教堂,白奶奶庙等)。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沈庄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并没有造成沈庄的村民生活秩序的混乱,这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物质享受,“多神”信仰暂时把这种状况维持在一种平衡状态。这是当地人的一种生存智慧。 本文作者:李河星工作单位:西南民族研究院 商品经济论文:商品经济与刑法观念的创新 本文作者:高铭暄王勇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长期以来被视为社会主义“异端”的商品经济,正以壮阔的气派,在中国大地上勃然兴起,它如同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坪然冲击着各种传统的观念。使那些旧的思想观念日益显示出落后和衰弱,放眼全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因为商品经济的兴起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其中,就包括着刑法制度和刑法观念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为了使刑法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根据,我们在此想就商品经济条件下刑法观念应作如何转变的间题谈‘些粗浅的看法,并就此请教于刑法学界的同仁。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刑法观念上最迫切需要加以转变的是有关经济犯罪的一些观念。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进入更高一级的历史阶段创造物质条件。过去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深、理解不够,所以忽视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一定时期内的重要地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乎去搞产品经济,但是,由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所以我们所搞的产品经济实际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产生了一种与这种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刑法观念,尤其是在有关经济犯罪的一些间题上更是反映了这一经济形态的特点,例如把长途贩运看成是投机倒把犯罪等等。现在,我们提出要搞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无论是在性质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是与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有很大区别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随着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被摒弃和商品经济的确立,在刑法观念上,尤其是在经济犯罪的观念上也要确立一种能够反映当前商品经济特点的思想观念。我们认为,这种新的思想观念主要应当表现在以下 (一)确立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重要补充的私营经济也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的观念。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确立并保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生产方式上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也有落后的小生产。既有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也有大量的手工劳动。即使就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它也不是单纯朝着大规模统一集中的单一方向发展,而是出现了集中化与分散化的多种趋势。一般来讲,社会化、集中化程度较高的大生产适宜于采取公有制的r形式,而分散化的小生产则比较适合于个体或私人经营。因此,一定程度的私有制的存在,在我国是具有其客观依据的。它对于促进生产、搞活经济、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门路、维护社会安定等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情况下,保护私有制的私营经济,尤其是保障这些私营经济组织的私有财产权,就应当成为刑法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应当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只保护公有制的思想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深深自讨L下了根,所以要想一下子转过弯来,把私有制也放到一个重要地位加以刑法的保护,就不那么容易。在实践中也常常发生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得不到刑法保障的事例。例如,私人企业中的任职人员利用职权侵吞雇主或其他合伙人的财产,由于主体不符合贪污罪的要件,因此有时就往往作为债务纠纷予以处理,又如,私人企业任职人员接受他人物质利益,利用职权为他人非法谋利,造成本企业财产严重损失,也常常得不到刑法上的处理;还有,破坏私人企业生产的行为,由于刑法无明确规定,因此有时也就不了了之。以上情况的发生,固然有法律不完备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上的间题,即认为社会主义的刑法只应当保护公有制,而对于私有制,管不管都无所谓。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它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当改变观念,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也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加以必要的刑法保护。 (二)为适应商品流通、搞活市场的需要,应当改变过去那种不分情况,把所有经济交易中的居间中介行为都视为投机倒把的观念。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中间环节。因此,商品流通渠道是否畅通,往往是决定商品经济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开拓流通渠道,促进市场交流,必要的商品中介活动是极为有益的。例如,目前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在市场上穿针引线.帮助买卖双方实现各自目的,然后领取一定佣金的居间经纪人。这对于搞活流通、扩散商品信息、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常发生把这种人作为投机倒把犯论处的情况。这样的处理结果显然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相符合的。当然,由于我们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加上法律又不完备,所以在经纪人的居间活动中也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或违法的情况。但只要经纪人不进行买空卖空的投机诈骗活动,不采用行贿的手段拉拢企业采购人员,不逃避国家的税收或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我们一般应当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宜动用刑罚予以处罚。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把商品交换中的居间中介活动和投机倒把活动划等号的思想观念。 (三)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的涵义在扩大,商品的外延也在扩大,因此刑法观念必须与这种现象相适应。过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只有消费品才是商品。实践中只有那些不是凭票证配给的消费品才受市场规则的支配;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至于技术、图纸、房地产等更是绝对地被排斥在商品的范畴之外。因此,盗窃技术图纸、发明专利不构成犯罪,就成为当时条件下的一种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概念在逐渐地扩大。现在,不仅消费品而且生产资料都被承认是商品,不仅承.认作为商品的物品市场,而且承认资金、技术、房地产,甚至信息等也可以形成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过去的那种旧的刑法观念就要自觉转变。否则,就有可能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阻碍的作用。例如,湖南衡阳市王某在大学读书时曾为某乡镇化工厂生产“氨基甲酸按”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成功。领取了酬金780元,却被定为受贿罪(后来二.审改判无罪)。又如,浙江晋云县江某通过调查和博览信息,把几十家厂家生产的二百多台需要调剂的设备编成一本目录。然后在需要和供应的厂家之间牵头拉线,并收取一定的酬金,结果被当成投机倒把起诉(一审法院宣告无罪)。很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旧的思想观念在作怪。若是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看,技术和信息本身就是商品,提供技术和信息就是一种劳动支出,理应取得报酬。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思想观念要来一个大的转变。(四)摒弃“为富不仁万的观念,保障劳动者正当的合法利益。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的产品经济在分配原则上是主张平均主义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大锅饭”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三十余年。而在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必然由“大锅饭”转向劳动者有收人差别的“按劳分配”。这种收入上的差别正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实现,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起来。”¹但是,在我们某些司法人员的观念中,平均主义的思想并未完全克服,“为富不仁竺的观念还常常使他们干出把无罪作为有罪的傻事。例如,四川德阳市某厂总工程师姜某根据合同承包某项工程,他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了义务,并对承包所得的盈余作出了分配。在4340。元的盈利额中。自已分得9100元,结果差一点被定上贪污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就是因为姜某既拿工资,又额外得钱,在某些人眼里肴来,这有点“胃富”了,是不公平的。这种思想不符合商品经济条件下“多劳者先富”这种客观规律的,因此应当从我们司法人员的观念中彻底清理出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实现。总之,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经济犯罪的概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间题。我们以上列举的儿利视念的变化肯定是不全面的。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在经济领域中来讲,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与此相适应,我们也应当对发生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来确定其属于犯罪还是无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特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犯罪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的观念,不仅是商品经济自身的要求,而且也是发展商品经济必备的条件。列宁曾经指出,自由、平等和民主实际上ttR映着商品生产关系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公有制的建立而使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有了可靠的保障,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把民主的观念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法律上,民主不仅应当同宪法紧密相关,而且也应当同包括刑法在内的其他部门法紧密相关,因此,破除旧有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刑法观念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从理论上来讲,我国刑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并对社会主义民主起着一种保障和促进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实际上,在我们许多同志的观念中,刑法的概念似乎应当是血淋淋的,似乎应当成为“专政”和”打击”的代名词。在我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看到刑法在对敌专政和打击犯罪分子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刑法在反映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方面的作用。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一旦某类犯罪上升,有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要求通过立法来狠打一次。而在执行法律时往往只顾打击的一面,忽视民主保障的一面,尤其是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一面。于是,这也就导致了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情况的不时发生。这样一来,虽然犯罪状况有所改观,但在这种改观的同时,却在社会主义民主上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这样的改观其社会效益又当如何呢?我们认为,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应当是相互统一的,而不应当以牺性一个方面去换取另一个方面。所以,应当转变那种只把刑法看成是“专政工具”和“打击手段”的观念,切实地把刑法在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中的作用提高到一个应有的地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刑法观,当然也应当利用刑法来同种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行为作斗争,并以此来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因此,刑法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作用不仅不应被削弱,相反应当加强。从我国现行刑事立法来看,它贯穿了国家工作人员犯罪要从严惩治的精神。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民主要求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刑法对于某些发生在国家机关内部的有害行为还没有提到犯罪的高度,例如,最近有人提出立法建议,要求把情节严重的滥用职权的行为规定犯罪。就证明了这一点。再就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以官当刑”、“以罚代刑”的观念也还没有消除干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一些领导干部犯了罪,往往只给予党纪政纪上的处分便草草了事,而没有使其受到应有的刑事上的追究。这些情况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都是不相称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b、在刑法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观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是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们实行刑法人道主义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障碍。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对罪犯的人格尊严保护还不够,、个别监管人员有打骂、虐待服刑犯人的情况,有的地方在枪决犯人时搞游街示众、暴尸等等。这都是违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应当严加禁止。在贯彻执行刑法的过程中。与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相违背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有些司法人员在解释刑法、适用刑法时,总是朝着不利被告人的方面进行解释。例如,对于扑克牌的计算,我们通常都是以副为单位的。但是,有些法院为了显示行为人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严重并达到定罪的目的。在计算裸体扑克牌的数量时,竟以张为单位进行计算。这样,即使行为人只贩卖了一副裸体扑克,法院照样可以以他贩卖了54张裸体画为名而予以定罪。这种朝不利于被告人方面进行解释的情况,不仅在司法界存在,就是在刑法理论界也同样存在。例如,有些同志为了论证盗窃罪和诈骗罪在量刑上进行协调的必要,建议立法上对诈骗也规定可以判处死刑。那么,我们在此反问“下,为了协调量刑,为什么就不建议立法上取消对盗窃罪的死刑呢?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它说明从不利于被告人方面解释刑法已成为某些人一种传统的习惯。厂解释刑法,应当根据立法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只是从不利于被告人的方面来进行,否则就有可能使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对于贯彻社会主义民主是十分不利的。刑事司法活动的两个中心环节是定罪和量刑,因此,定罪量刑活动应当以什么为基础也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间题。过去,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做法是不很稳定的。有时候,我们在定罪量刑时片面强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忽视了罪犯的人身危险性,使刑罚纯粹成为一种还报的手段;而在另外一些场合下,我们在定罪量刑时又注重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忽视了其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使刑罚变成一种仅仅为达到社会威慑效果而使用的工具。这两种绝对化了的倾向都是不正确的,都是同商品经济的要求相违背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则。即等价交换规则。这一规则充斥在商品社会的每一经济领域之中。人的思想总是要受到共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因此等价交换规则也就必然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使刑罚的严厉程度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挂起钩来,做到罪刑的等价性,正反映了经济领域中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则。这种罪刑关系的等价性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犯罪加以处罚的行为必须是达到一定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假如行为没有达到这一危害程度或根本就不具备社会危害性,就不应对之施以刑罚;二是在对犯罪裁量刑罚时,应着眼于它的社会危害程度,一般来说,罪行越严重,所处的刑罚就应当越重,反之,则应当轻b但是,在我们的司法实践中有时却做不到这一点,例如,个别司法人员为了显示“政策攻心”的威力,把犯了较重罪行本应处以较重刑罚的罪犯处以轻刑或干脆免予刑事处分,或者为了达到t’惩一戒百”的效果而把本应处以轻刑的罪犯处以了重刑,这都是不符合罪刑的等价性这‘规则的,是同我们整个社会的反映了商品经济特性的等价观念不相一致的。其结果,必定会增加群众和被告人对刑罚的不公正的感觉。因为在商品社会里,公正的概念一般是建立在等价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按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适用刑罚,坚持罪刑相适应原则,即罪刑的等价性原则,在当前来讲还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坚持罪刑的等价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刑罚的有效性。坚持刑罚的有效性,也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因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效益问题也是一个一切工作都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刑法的问题上树立效益的观念,主要就是指刑罚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客观效果,即主要是能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对罪犯定罪量刑的时候,也不应忽视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因为罪犯的人身危险性越大,就说明他再犯的可能性越大,对他的预防也就越困难,所以在量刑时可适当考虑从严,‘反之,则可适当考虑从宽。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显示刑罚存在的价值。应当看到,罪刑的等价性和刑罚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有可能只偏重一个方面而态视了另一方面。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坚持罪刑的等价性的基础上考虑刑罚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定罪量刑的基础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但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考虑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只有这样,才能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使商品经济的观念在定罪量刑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有一种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己经根深蒂固,即刑法是国内法,因此不应当规定有关国际犯罪的任何条款。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扩大,’这种观念也应当被打破。 _马克思曾经说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因此,对外开放,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际犯罪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新间题。事实对此已经作出了证明。但是,我们现行的刑法和刑法观念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那种闭关自守的经济条件之下。没有把国际犯罪问题作为一个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的新问题而在刑法观念上体现出来。例如,我国早在1980年就加入了《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和《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简称《蒙特利尔公约》)。这些条约都规定,各缔约国应将非法劫持航空器、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等行为定为国内法上的罪行,予以惩罚;有关缔约国应采取必要措施,对这种罪行行使管辖权,而不论罪犯是否其本国人、罪行是否发生于其国内。我国一旦加入这类公约,便承担了对犯有公约规定的罪行的罪犯实施管辖的义务。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刑法并没有把这一点反映出来。首先,在我国刑法中只规定有反革命劫机罪,而没有明文规定一般的劫机罪多倘若罪犯劫机不是以反革命为目的,我们在法律上就很难找到对其定罪判刑的根据。其次,我国刑法所确立的刑事管辖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的,这样一来,对于那些不在我国发生的、罪犯不属我国国籍的、且也没有危害我国国家和公民安全的劫机行为,我们对其予以管辖就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可见,我国目前的刑法已经不能适应国际间日益扩大的刑事合作和交流以及国际刑事斗争的需要,应当加以改进。有鉴于此,我们提议应当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间题:第一,确立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原则。.即对于某些我国承认的普遍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破坏国际社会良好秩序和损害人类利益的罪行,不论罪行发生于何地,也不论犯罪人具有哪一国籍或者没有国籍,我国均有权对该罪行适用我国刑法予以惩罚。这一管辖原则在我国刑法学界曾长期被予以否定,理由就是,这是有利于帝国主义的一项原则。但在国际犯罪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当重新来评价这项原则的价值。那种对国际犯罪视而不见、不加干涉的态度,实际是封闭和保守社会的一种普遍观念。它同我国目前开放的社会之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应当把普遍管辖原则提高到一个新的位置来加以认识。王987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作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决定》,其中等于也承认了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原则。所以,我们认为,今后在修改我国刑法条文时也应当体现这一原则。第二,应当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引渡和司法协助等条款。引渡和司法协助均是与管辖密切相关的间题。许多国家都在定自己的刑法中规定有引渡和司法协助的条款。例如,巴西在其刑法典第7条中就规定依一定条件承认外国的刑事判决,其条件之一就是“依据同发生判决书的同法机关的国家间的引渡协定”。为了保障我国刑法规定的管辖原则的实现,我们也应当考虑在刑法中对诸如此类间题作出确切的规定。第三,在我国刑法中设立相应的国际犯罪。如果我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的国际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得不到体现,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对这类犯罪行使管辖权。例如,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一般的劫机罪。那么对于那些不以反革命为目的劫机犯,我们也就很难找到予以惩罚的法律根据。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求之于类推适用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条文来对它判刑,比较牵强。可见,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弓I起我们的重视。总之,商品经济在发展,我们的刑法观念也应当随之而发展。如果商品经济发展了,而我们的刑法观念却仍在原地踏步,那么就无法使刑法和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达到保障它的目的。 商品经济论文:小议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征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商品经济史研究中一个首要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以对其本身的研究为基础,而不能将中国的封建地主制与西欧的封建领主制作简单对比。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并形成了多层次和多元化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商品经济一方面受政治干预极其强烈,另方面则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关键词:商品经济、中外比较、中国特点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消长的过程。(注:李埏:《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页。)因此,要全面而又科学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对商品经济史的研究。随着近20年来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商品经济问题是重新正确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应强调重视商品经济的研究。 大力开展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史的研究,首要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和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去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并进而科学认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最近,宁可先生强调:"从中国社会形态的研究,寻求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不能不注重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这里包括了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而寻求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也许能给我们以线索和启示。"(注:宁可:《中国社会形态中应当注重的一个方面-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其意盖在于此。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但这并不能说明该问题已无探讨的必要,而恰恰说明这只是一个重新认识的开端。下面,试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我们先从对已有的特点的分析谈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和探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论著中,都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其中,姜守鹏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注:见《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是有关此问题的专文。限于篇幅,以下围绕此文做出分析。 在该文中,姜先生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概括有三。第一,"土地私有,土地较早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重要特征。"单从时间上看,中国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之时,就确立起了"民得买卖"的地权原则,土地买卖逐渐盛行起来;而在西欧,到公元11世纪之后,"在大多数国家内,起初不能让渡和不能分割的''''贵族''''土地,渐渐变为可以让渡和可以分割的;实际上,它已被分割到漫无止境。"(注:[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4页。)土地买卖才发展起来。显然,中国历史上土地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确实比西欧要早得多。进一步来看,在中西方土地可以买卖之前,土地都是不能任意买卖的。在中国,西周就确立起了"田里不鬻"的地权原则;而在西欧,由于土地处于高度稳定状态,不能买卖,马克思曾称之为"不动产"。 然而,分析土地的买卖不能离开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析,在西欧,土地不能买卖的时期是领主制阶段。伴随着土地的买卖,领主制解体,整个社会进入了地主制阶段;在中国,土地不能买卖的时期恰好也是西周至春秋战国的领主制阶段。伴随着领主制的解体和地主制的到来,土地买卖发展了起来。换言之,土地买卖是地主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经济现象;从地主制产生之日起,就会有土地买卖,并无此先彼后之分。认为土地较早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一大特点的观点,主要是将中国的地主制与西欧的领主制作了对比之故,故而这种对比显然是不妥的(详后)。如果用中国的地主制与西欧的地主制作对比,那么,根本就无此一说。因为,土地买卖与地主制是同步的,并无此先彼后之分。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其根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具有较大的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具备成为小生产者的必要条件;而西欧庄园制下的农奴则情况完全相反,并且,农业是领主庄园制经济,属自然经济范畴,其商品生产主要是居住在城市里的手工业者。我们知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交换的发达和商品生产的不发展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里,正是商业使产品发展为商品,而不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以自己的运动形成商业。"(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6、371页。)也就是说,当时虽然有城市手工业者生产的商品,但大多数商品则是来自于各生产部门的产品。由于封建社会生产的主体是占社会劳动力绝大部分的农民,尽管中西方农民在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应是社会商品的主要生产者。 市场上商品的种类充分说明,农民均是中西方封建社会里主要的商品生产者。在中国,除盐、铁等大宗商品是来自于手工业部门之外,很多商品都来自农业部门,出自农民之手。粮食、纺织品、茶叶等农产品都成了大宗商品。西欧的情况与此相差无几,大多数商品是庄园中人身并不自由的农奴生产的产品。据12世纪留传下来的商税税则记载,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有牛、马、腌肉和熏肉、腌鱼或熏鱼、麦及其他谷物、蔬菜、葡萄酒、蜜、油、干果、盐、金属、毛皮、武器、颜料、羊毛、线、磨石等。在中世纪最为著名的香宾集市上,主要商品除手工业品和来自东方的丝绸及珍奇品外,还有粮食、饮料、皮革、各种木材、木炭、羊毛原料和生丝、丝棉、大麻、亚麻、棉花、牲畜以及其他东西,这些东西大多应是农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注:参见[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中译本下册,第23章"中世纪的商人旅行、市场和市集、香宾市集、贸易管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6~199页。)那种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生产者主要是农民,而西欧则是手工业者的观点,不仅与以上事实不符,而且有悖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农民始终是社会生产的主体这一基本规律。 第三,"货币较早地介入交换,商业比较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另一重要特征。"得出这一结论,其推论前提是: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流通贝币,春秋战国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宋代出现纸币,白银逐渐成为货币,货币经济一直较为发达;而在西欧,交换经济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出现发达的货币经济。其实,西欧的货币经济虽然在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下一度有所衰落,但到11世纪时,随着捷克、西伯利亚以及俄国的银矿的相继发现和大量开采,货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出现了高度发达的信用业和金融业,形成了十分发达的市场网络。试想,没有高度发达的货币经济,西欧怎么能够率先发展到资本主义?而且,即使在西欧中世纪的初期,蛮族的入侵也没有立即使商品经济衰落,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衰退的过程,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有商业活动。那种认为西欧中世纪交换经济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观点,大大低估了西欧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更何况中国在商周时期,不也是处于"抱布贸丝"的交换水平之中吗? 再者,从货币介入交换这一角度来看,货币是从交换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以,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必然会出现货币。尽管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币材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能改变货币的本质。中国从商周之时起开始用贝币。在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初,甚至在此以前,日耳曼蛮族已用亚麻布条作为货币,后来还一度铸行硬币。(注:[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中译本第8章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4页。)因此,把货币较早地介入交换看作中国封建社会有别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并不妥当。 以上的分析表明,在如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特点的问题上,从据以分析特点的基本思路到具体概括出的诸多特点,都还值得进一步商榷。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往往将中西方封建社会作简单的类比,并由此推衍出结论。这是研究中的一大缺陷,应加以避免。 众所周知,特点是通过比较而得出来的。讲到比较,自然就有一个比较对象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将西欧的领主制社会与中国的地主制社会作对比,从而得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基本认识。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缺乏可比性的。 关于封建社会的形态,历来有"典型"和"变态"之争。一种观点认为领主制是封建社会的"典型"形态,地主制是封建社会的"变态"形态;一种观点则与之相反,认为领主制是封建社会的"变态"形态,而地主制才是"典型"形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领主制和地主制是封建社会相继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呢?大家知道,任何一个社会,在它的生产力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以前,它是不会自行消亡的;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生产关系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根据这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把奴隶社会分为早期不发达奴隶制阶段和发达奴隶制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难道封建社会会例外吗?而从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地租形态的演进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对立消长来看,从领主制到地主制,都显示出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领主制和地主制是封建社会相继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注:林文勋:《试论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刊《东陆学林》第1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世界各国、各地区封建社会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领主制和地主制两个阶段。以我们本文所讨论的中国和西欧来说,中国西周为领主制社会,进入战国,伴随着领主制的解体,中国进入了地主制。在西欧,马克思说:"虽然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这个时代来到的地方,农奴制早已废除,中世纪的顶点--主权城市也早已衰落。"(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4页。)例如,"在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4页。)西欧领主制(农奴制)解体后,并没有立即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发展到其它的历史阶段,而是进入了地主制。恩格斯在论述西欧封建社会走向末路时说:"在大多数农村中,虽然还存在着古老朴素的自然经济,但已有许多整片的地区,比如在荷兰、比利时和莱茵河下游,农民都不用徭役和实物献纳,而以货币向领主交付;领主及其臣民完成了把他们自己分别变成地主和佃农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个步骤,……。"(注: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0页。) 既然领主制和地主制是封建社会相继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那么,将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社会与西欧的领主制社会作对比就显然是不正确的。如果要进行比较的话,只能用双方的领主制阶段与领主制阶段进行比较,地主制阶段与地主制阶段进行比较。否则,对比研究只能得出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在研究其特点时,无疑需要认真研究它的经济结构、经济要素。但是,仅此还远远不够。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它都不是单独地发生作用,而是与其它经济关系乃至政治、军事、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共同作用。因此,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时,还需要克服就经济关系而言经济关系的局限,置于整个社会发展之中去加以认识。这也是本文特别偏重从发展的过程去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特点的重要原因。 本着上述基本思路,通过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同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我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在下列四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态势商品经济何时出现于中国社会,还需要探讨,但在商周时期,它的发展程度还是较为有限的。进入春秋战国,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在此基础上,市场不断拓展,交换空前扩大;金属货币广为流行;商人和商业资本迅速发展。商品经济迎来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经秦进入西汉,商品经济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当时,富商大贾不仅名著竹帛,而且左右地方政局,反映出商品经济力量无所不在,确乎达于极盛。 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动摇了封建统治。到西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全面推行控制和干预商业的政策,商品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发展势头嘎然而止。汉武帝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脆弱。盐铁为大宗商品,这本身就表明了这一点。同时,汉武帝的政策体系完整,从生产到流通全面控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汉武帝任用得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连续不断的战乱又使商品经济失去良好的发展环境。商品经济急剧衰退,竟出现了实物货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的反常情况。直到唐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发展,城市坊市制崩溃,草市镇兴起;货币流通不断进步,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商品经济步入了第二个发展的高峰。在这一时期,茶叶迅猛发展为与盐铁相伯仲的大宗商品,草市镇遍及全国,海外贸易取代了传统的陆上贸易,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与第一个高峰相比,此时商品经济的基础更为广阔,发展水平更高。 到了元代,由于蒙元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唐宋发达的商品经济遭受一定的影响,曾一度发展迟滞。进入明代,商品经济不仅很快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水平,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第三个发展高峰。这时,交换进一步扩大,市场在更高的程度上整合,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力量迈上又一新台阶,形成了商帮。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点。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我们知道,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大一统的形成,消除了原来的封建割据,统一了全国的币制、度量衡及文字,有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史记•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讲的就是大一统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的形成,又使得统治者可以利用中央集权的强大政治力量,干预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其产生不利的作用。 在整个封建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极为突出。主要是通过重农抑商和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实施干预。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自战国商鞅、韩非等人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主张后,部分诸侯国及继起的秦汉王朝就推出一系列困辱商人的政策措施。如禁止商人穿丝织衣服,禁止商人骑马,禁止商人仕宦以及谪发商人戍边等。而后,由这些政策措施又衍化出一种抑商、轻商的观念意识。重农抑商形成一个从政策到思想再到观念的有机整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项根深蒂固的基本国策。到了唐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从根本上还没有完全动摇。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重农抑商的实施,抑制了商人阶级的发展。如宋代成都"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贫而未仕,则卖白龙丸,一日得官,止不复卖;城北郭氏卖豉亦然,皆不肯为市井商贾或举货营利之事。"(注: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类似例子不在少数。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禁榷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干预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政策,很多人往往将它归入重农抑商政策之中,这是不对的。禁榷制度的目的是,国家通过官营商业,与商人争利;它是官府充当大商人的结果,与重农抑商有着根本的不同。这项政策起源于春秋齐国管仲的"官山海"。到了西汉中叶,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人,相继推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政策措施,将禁榷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遵行。历代统治者对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大多实行专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如果说重农抑商政策是通过压制商人而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话,那么,禁榷制度则是通过官府控制大宗商品的产运销,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自己所允许的范围和轨道。 不过,虽然这两项政策的出发点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但就所起到的作用而言,却是异曲同工,都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两项政策双管齐下,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始终置于封建政府的控制之下。 第三,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性中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其显著特征。这其中,由于各地区和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起点有高有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性。 这种多层次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别;内地与边疆的差别;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别;等等。以内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同处于中原内地的南北两方,长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就相当悬殊。至于城市和农村,在唐宋时期,一些大城市已发生了市场革命,处于较发达的状态,但许多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十分幼弱,尚处于自然经济之中。而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别就更大。 唐代货币史上有所谓"钱帛兼行"之说。其实,除铜钱和绢帛这两种货币外,在四川和岭南的部分地区,还流通着实物货币;实际情况比"钱帛兼行"还要复杂。单以铜钱和绢帛来说,铜钱是形态较高的金属铸币,代表的是商品经济处于较高的发展层次;而绢帛只是一种形态较低的实物货币,代表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较低的层次。可是,就是这两种形态不同的货币,竟然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中长期共存,流通上百年。这集中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商品经济是高低层次的共同发展。这种多方面的高低共存,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应作为正确估价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在对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估价上,不论是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还是就某个朝代而言,分歧都是不小的。一部分人根据某些材料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结论,而一部分人则举出了商品经济不太发展的诸多证据。其实,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只注意了一个方面,难免以偏概全。鉴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在估价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第四,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着解体作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1页。)这是对世界各国历史深入分析后得出的一个普遍结论。换言之,在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会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一定的分化瓦解作用。但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更为明显和深刻。 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峰相呼应,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重大转折和变革时期。这三个时期,虽然社会变革的内容不同,但从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看,则有很大的共同点。即,商品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变革是由商品经济引发的。 春秋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由领主制进入地主制的变革转折时期。在地主制到来之前,到处都是井田制这种农村公社。在井田制下,土地分成公田和私田两部分,由农奴耕种,但土地所有权均属最高统治者所有,实行层层分封,"田里不鬻"。广大农民生活在井田制公社内,互耕互助,共同构成一个经济单位。村落与村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即几乎不与市场发生交换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的拉动下,农民逐渐走出井田,"以粟易械器"。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交换关系也就在这一过程中从井田制公社之外逐渐渗入到公社内部。起初,公社成员用于与外部交换的商品主要是一些农产品和土特产品;而后,在交换的席卷下,土地逐渐卷入交换。于是,"田里不鬻"的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最终摧毁了井田制公社,领主制解体,地主制确立和发展了起来。 对于地主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过去认为地主制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对立的关系。近十多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重要突破,人们开始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但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商品经济是地主制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从上述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来看,我们认为,商品经济应是地主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及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就没有地主制。也就是说,商品经济不是地主制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而是它的内在经济成份。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大转折阶段。国内学者更多地将其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国外则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古时代的结束和近世的开端。无论如何,这一时期显著的社会变化特征是,原来较为稳固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开始流动起来,重新组合,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面貌。深究其根源,那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财富力量的崛起。中唐时,曾第一次出现了"至富敌至贵"(注:李冗:《独异志》。)的说法。在政治力量对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封建时代,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它表明经济力量已从此崛起,与政治力量相抗衡,在左右着社会的发展。财富力量的崛起,势必要求按经济力量重新规范社会关系。于是,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发生改变,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门阀士族等级制崩溃而代之以新的庶族地主等级制度;土地制度从原来的立田制、抑兼并转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人们的价值取向由过去的求贵转而求富。与此同时,封建国家的法律、政策也出现重大调整。这样,以唐宋为中界点,整个社会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进一步瓦解着封建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则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积累了充足的资本,准备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在此基础上,在江南部分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社会将出现又一次更为重大的转折和变革。 商品经济论文:小议商品经济下广告传播 摘要: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商品都是通过广告的方式接触顾客,广告是沟通商品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同时广告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在引导消费、繁荣市场、塑造流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实际生活过程中广告的传播在视觉、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自身的利弊,对于广大广告工作者来说,牢记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贴近商品、宣传商品、促销商品,让群众了解商品、购买商品,这样在商品经济中产生的广告,就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商品经济;广告传播;视频传播 人类社会生产的商品除了基本的消费使用目的以外盈利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充满竞争意识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已经演变为集产品、宣传、竞争为一体的综合型经济,更新换代快、同类产品数量多。商品生产者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使其能占有一席之地想尽一切办法,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绘声绘色的宣传自己的产品这种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的“广告艺术”是商品经营者激发消费、促进市场营销、谋取利润的重要手段。由此而言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市场促销的一种有力手段,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发达、市场经济与销售学理论的发展和广告制作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商品都是通过广告的方式接触到顾客广告是沟通商品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无论是一住多年的住房还是几秒钟下肚的饮料难以计数的商品.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计数的广告。大街上街道两旁广告板成行成排车身广告穿梭在马路中央到了晚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广告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走进超市、商场面对的是雪片似的各类打折促销的传单在家中信箱里总是塞满各类直销传单甚至于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也会有人把广告扔进车筐里任何一份报纸或者杂志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各类广告打开电视无论什么节目都会有一定时间段的插播广告在网络上各类网络广告更是时时地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广告不仅应用于商品宣传也应用于电影、音乐会、展览会、运动会、演讲会、旅游业等等为内容的宣传……广告已涉及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在引导消费、繁荣市场、塑造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 我们的广告设计应体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体现社会卞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广告的污染将产品的宣传与丰富文化生活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机结合起来也要与美化环境的工作结合起来。广告设计者除了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装饰技能还必须具备广泛的文化修养,丰富的社会知识,懂得商品心理学,对生活时尚和时代节奏有敏锐地感觉,才能更准确地设计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广告宣传。 从视觉的角度来讲,在我们这个时代广告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中最有影响力的视觉流行文化,你穿什么衣服、喝什么酒、开什么样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品牌的电视等等很多方面,大都是通过观看、收听广告后才能做出决定,于是广告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着我们的外观与心灵。不良广告所传递出的消极堕落的价值观、人生观、低级趣味却毒化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与儿童的心灵,给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能在满足商业目的的同时让广告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格调、人生的智慧感已成为有责任感的广告设计者的新思考与努力方向。 从环境的角度看富有个性化的景观形象使城市形象具有特色在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合理的、有特色的户外广告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现阶段一些企业基于狭隘的商业利益考虑.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冲突正在加剧部分户外广告设置存在着与空间景观不协调,视觉效果凌乱与建筑物功能类别、性质不符占用人行空间灯光照明影响行人安全制作的材料、工艺较差;广告的位置、方向、密度的选择等问题,均缺乏科学性与环境意识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准与素质的普遍偏低使得户外广告灯箱、路牌的设计缺乏合理性与美感不同程度的损坏着型代城市的形象。从规划角度来看众多户外广告灯箱、路牌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彼此互相千扰、冲突缺乏从城镇景观的整体高度出发的科学规划事实上只要集中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等诸多行业专家协同作业.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协调问题科学合理的设置户外广告,恰当的把户外广告和不同城市环境结合起来构成不同区域的城市广告环境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化的城市广告文化。 从视频传播的角度看现阶段的无处不在的视频媒体,百花齐放从各种角度展示着商品、引导着消费。经过调查.电视媒体传播仍旧是最具实力信誉最好的大众传播媒体在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方面有着不可摇撼的地位。但是在这种多方位、大力度的宣传下部分广告信息传达越来越受到观众、听众的厌恶与抵制看见、听到插播广告信息就调整频道是几乎每个观众、听众的本能反应了于是广告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其负面意义就其根源就是广告信息的低效所造成的。广告如何能从单向的’‘强制观看‘’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做到让观众、听众喜闻乐见.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是摆在广告这一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广告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操作运行过程中的不规定性但是只要我们广大辛勤劳作的广告工作者牢记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贴近商品、宣传商品、促销商品让群众了解商品、购买商品,这样在商品经济中产生的广告就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理学经济理念对商品经济发展障碍 理学经济伦理是适应并维护封建生产方式和扼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在宗法家族主义农耕文明基础之上,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从总体特征来看,它与商品经济伦理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它在中国古代的基本作用是适应并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使之长期处于稚嫩状态。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明代中叶前后是不同的。在明代中期以前,中国还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并不落后,生产力仍在发展,这期间理学起着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理论价值,理学经济伦理还能适应并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因而具有进步性。明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萌芽,面对新的社会变化,程朱的后辈理学家们不是努力建设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更新社会、国家的管理方式,以疏导、培育日益苏醒和增长的新经济因素的幼芽,而是仍然坚持天理的封建说教,企图以扼制“人欲”为代价,用强化道德秩序的办法来达到稳定政治经济秩序的目的,理学经济伦理对新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阻碍作用日益显露出来。也就在这时,中国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开始充分暴露,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趋于落后,中国封建制度仍在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上,继续缓慢行进,走向烂熟。毋庸置疑,中国社会经济由先进滑向落后,经济伦理没有突破是一个重要因素。到了近代,它的保守性和危害性更加明显。历史事实证明,理学经济伦理不可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存在,与封建王朝一样被抛到时代的后面去了。 中国的商品经济千回百转、步履维艰地发展了三千多年,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灭亡都还非常嫩弱;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比西方迟到三个世纪,直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庞大舰队杀气腾腾地闯进平静的中国南海,也未能从小农经济的大海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这期间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理学经济伦理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层次的根源(难辞其咎)。 一、理学经济伦理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阻碍 理学经济伦理,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正统的意识形态,其主要的文化功能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及其经济制度,扼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传统社会趋于瓦解、新的生产方式初步兴起的时候,有力地阻滞新生产方式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学经济伦理与专制等级制度相结合的封建政府管理体制,不可能领导和组织人民走向社会化大生产。在文官政治的运作体系中,礼仪是根本。皇帝与臣子通过礼仪确定君臣的“名分”(从宋代开始,“名分”思想对人们的支配作用,明显超过了“天命”思想),政府各部门、中央与地方,也主要依赖礼仪的程序进行协调、沟通和节制。而拖沓疲软、推诿扯皮、虚应故事等官场病,因表面上的合乎礼仪而得以合理的存在。从宋到明、清,王朝礼越来越烦琐,礼典越编越厚重,可官僚体制的低效率,以及种种积弊反而愈益加重,这样的国家政府及其管理体制不可能领导和组织国民走向社会化大生产。 第二,抑制私利使得商品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求利是人的本性,是驱使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赢利思想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凯恩斯认为,至少在100年内,我们还必须把贪婪、高利贷等等奉为我们的信条,并借此把我们从经济必然性的黑洞里引导到阳光丽日中来。但理学家将人性中求利的本能欲望和经商赢利的行为一概视之为“私欲”,使之成为应“去”、应“灭”的对象。而且宋代以后,统治者提扬、护持的“天理人欲之辨”使得义利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以致在此思想的重压下,元明清三代都没有人斗胆敢于提出如英国重商主义者约翰·海乐斯在《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财富的讨论》一书中所提出的“人是追逐最大利润的”这种思想。虽然人人求利,但就是不敢承认。 第三,伦理价值导向制约了平民文化的发展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滋生。理学经济伦理以实现封建等级人伦关系的和谐为终极价值取向,因而统治者和儒家文人有意识地通过强化礼教思想,来约束、影响世态人心的变动。他们加紧制定和推广民间的行为规范,有关的著作大量涌现,涉及家礼家法、家训家诫、乡规民约以及理学各个方面。强调躬行践履的宋儒,把传统思想中宣传“三纲五常”的言论抽取出来,加工改编成修身要诀、治家要诀,向社会传播,向大众灌输。如果说先秦的礼主要用于规范和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南北朝时期又被突出地用作维护门阀的特权和地位,到宋代礼的重心已向民间教化倾斜。形成于宋代的民间礼教,在明、清二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保守性、落后性、腐朽性更趋突出,严重地禁锢和扭曲了人的心灵,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得宋明时期已经相当活跃的平民文化始终不能形成为中国近代市民社会的基础。“庶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始终被局限在“皇帝与宗室—品官—庶人”的礼制等级结构中,处在一个与品官(官户)有着不同户名(民户)、以示地位低下的位置上。这种深深根植于国家礼制和法律土壤之上的“官本位”,不仅使平民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也使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等思想不可能滋生。没有“平等”意识,真正的自由竞争也就不可能形成,而在缺乏竞争机制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第四,倡导宗法家族制度,使得商业资本根本不可能转化为工业资本。宗法主义是理学经济伦理的灵魂。理学家企图通过倡导恢复宗法家族制度以振兴纪纲。张载、程颐、朱熹都热心于宗法,对家族制度进行过系统研究,并就如何重建家族组织殚精竭虑,精心规划,尤其是朱熹,为家族组织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又十分细致的方案,除了后来形成的家谱外,大凡祠堂、族田、祭祀、家法、族长等体现明清家族制度形态结构的主要内容,他都提到了。这一肇始于宋代、极盛于明清、延续至近现代,以“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宗族系统(族权)”为基本特征的宗法家族文化,显然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相背离的,在这样的社会组织和人文背景下,不用说商业资本根本不可能转变成为工业资本,就是商业资本本身也得不到进一步的充分发展。这只消看一下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情形便可知晓。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宗族制度的强化,使徽州社会成为一个二律背反的混合体”。而这种“二律背反”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一种全国性的现象。 第五,崇俭黜奢消费观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反对食而求美,衣而求丽,限制了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使生产停滞不前;使市场变得狭小,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伦理思想的笼罩之下,其理想的经济形态只能是循环往复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始终只能作为其补充和附庸艰难地波动发展。形象地说,崇俭黜奢消费伦理是经济的稳压器,而不是加速器,它维护了小农经济,却阻碍了商品经济。 二、理学经济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理学因清统治者忌讳其中的言“华夷之辨”、重“民族大义”思想等原因,到乾隆时开始遭到贬抑,从此,程朱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开始衰落,但其思想(包括经济伦理)的影响却并未中绝。而且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取得完全胜利,曾经为封建社会服务的程朱经济伦理等道德意识形态,得以拖着长长的辫子穿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领土上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清政府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这三种资本主义形态。资本主义已不是处在萌芽状态,而是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成分而存在。理学经济伦理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主要起着消极、保守作用。第一,理学经济伦理维护传统社会尊卑贵贱的社会经济关系,压抑了人的个性解放和“资产阶级”的崛起,阻碍了私有制及其雇佣劳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理学经济伦理下,中国个体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制度都蒙着一层脉脉含情的伦理外衣,于是经济实体以实现其成员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和道德上的和谐融洽而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经济实体内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的道德关系而不是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契约关系;在经济管理中片面强调道德教化而不注重契约和法理制度。显然,这种经济伦理观念同近代企业制度下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契约雇佣关系都是尖锐对立的。第二,理学经济伦理从维护自然经济出发,排斥和阻滞商品经济、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例如,它引导人们走仕途经商之路和采取作官食禄、衣租食税的剥削方式而排斥别的发财方式和致富途径;它劝勉人们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反对人们弃本逐末以工商赢利;它强调安乡重土而压抑社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它重视既得财富的等差或平均分配而忽视乃至压抑生产效率的提高。 商品经济论文:对商品经济异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有一个逐渐消亡的过程。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已经发生异化:部分商品已经异化为公有产品;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等价交换”法则已经扭曲;追求价值的生产开始异化为追求使用价值的生产;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商品经济之所以发生这些异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直接原因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其必然结果。 关键词:商品 商品经济 公有产品 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异化的主要表现 (一)商品本身异化为公有产品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劳动交换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即人们所需要的一般不是自己或本经济体生产的,人们所生产的不是直接满足自己或本经济体需要的。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之所以要提供产品和服务,即商品是为了获取货币然后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商品交换遵循“等价有偿”原则。商品经济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商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但物极必反,先前的商品也可能发生异化,转化为非商品。 今天我们确实在某些方面能免费或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取他人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知道,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都存在着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额的学费以弥补教育成本乃至必要的利润,因此私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是商品。但在公立学校就学无需支付任何学费,甚至不少公立学校还提供免费营养午餐。显然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营养午餐不是商品。笔者把国家、各级政府免费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称之为纯公有产品。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一类产品,比如我国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其购买者或承租人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但他们支付的价格或租金明显地低于市场价格和租金。同样,笔者把国家、各级政府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称之为准公有产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公有产品是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公共物品。在西方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通常是从消费是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来区分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消费者可以共同消费或享用的物品。一旦把这种公共物品提供给消费者,便难以防止其他人消费或享用”。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所谓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某个物品,则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物品了,而所谓的排他性是指消费者不支付价格,可被拒绝消费该物品。通常将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品,比如电视广播,人们打开电视广播不影响他人的收听。如果某公共物品同时还不具备排他性,则被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公有产品是与商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商品是平等经济利益主体提供的,商品交换遵循“等价有偿”的原则,而公有产品是国家、各级政府免费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的,一般不遵循“等价有偿”原则。 (二)商品交换的“等价交换”法则发生扭曲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在交换过程,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谁都不想吃亏,因此只能“等价交换”。在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资本和生产要素能够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大量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因此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了平均利润。此时,商品的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规定垄断价格。从简单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尽管“等价交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交换双方在交换过程中都不想吃亏这种主观愿望并没有改变,买卖双方仍然可以通过市场自主确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然而,今天不少商品的价格不再单纯由市场形成,买卖双方有时不能自主决定买卖商品的价格,政府有形之手从方方面面影响到商品的价格。比如,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劳动力事实上都成为商品,雇主和雇佣工人通过市场确定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或者说雇佣工人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或者说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商品过程时是不愿吃亏的,很想且有时确实可以以低于最低工资的价格购买到劳动力商品。然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最低工资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资是非法的,资方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三)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直接“异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有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也有权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明显地具有私人属性,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且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各种交换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明显地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有权决定生产什么、提供何种服务,但没有权力强迫别人一定购买他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且即使把商品卖出去,也无法保证一定不赔本。这表明私人劳动可能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可能无法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 然而现代社会,私人劳动在某些方面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为防止某些产品价格暴跌,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特定种类的产品,比如我国对农民生产的水稻、小麦实行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对于这些产品而言,由于存在着国家收购制度,不存在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问题。同样由于是最低保护价收购,私人劳动即使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但至少能以一定的比例转化为社会劳动。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有权决定如何进行生产。为了生产,他必须以市场价格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是市场提供的经济信号对他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现代社会,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某些劳动一开始就并不是商品生产者纯粹的私人劳动,在某些方面就直接表现为社会的劳动。比如在我国,为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使用良种,国家对于农民购买良种给予补贴。因此,国家对农民的生产过程产生了影响,农民购买良种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不再是纯粹的私人劳动,一开始就具有某种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意愿。这表明在一定的程度上农民用良种进行生产的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四)追求价值的生产“异化”为追求使用价值的生产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者直接的目的是追求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是追求价值的生产。然而现代社会,某些生产并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其生产的直接目的很难说就是追求价值的生产。从微观角度看,各级政府事实上是某些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比如国防、敞开式道路,廉租房,这些是免费或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社会提供的,不存在等价交换或者说在交换过程中各级政府必然“赔本”。显然,就各级政府提供公有产品和准公有产品而言,追逐的决不是价值而是使用价值。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管理职能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资产阶级政府为了自己统治的长治久安,必须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这一角度看,作为一个国家整体不得不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或者说社会财富。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尤其明显。我们知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该矛盾,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实际上也就是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 商品经济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异化的根本原因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之间劳动的交换。商品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本身不是凝固不变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商品经济本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也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客观上使国家和社会有能力免费或者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我国9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在免除种粮农民农业税的基础上向农民提供各种农业补贴,以及向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基础养老金等都依赖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很难设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落后的年代,国家和社会会有能力实施这些惠民政策。 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加剧个别经济利益主体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这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协调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这种干预必然使某些私人劳动直接具有社会劳动的属性,同时使商品经济交换的“等价交换”法则扭曲。 (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异化的直接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具有周期性,当经济不景气,在市场供求法则的作用下,资本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压低工人的工资,甚至使工人的工资低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然而,工人的工资低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无法满足本人和家庭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需求,劳动力只能在萎缩的情况下生产,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就得不到恢复与提高。而人始终是生产力的主体,显然这种分配关系或者说生产关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的展。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国家制定了最低工资制度。 教育是现代社会一笔很大的开支,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正的外部性,基础教育期限长,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回报。如果不实行免费的基础教育,一些贫穷的工薪阶层就可能不愿把孩子送进学校去接受基础教育。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旧的产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产业不断出现,这要求劳动者必须转换劳动方式,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劳动者很难适应这种转换。因此,在现代社会,要由国家来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基础教育成为公有产品。从本质上,国家提供免费教育是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主动调整生产关系的一种举措。 (三)社会进步是商品经济异化的必然结果 商品经济是通过价值规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的,在单纯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从而影响到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基本人权,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体现。然而单纯的商品经济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基本人权,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市场经济中,雇佣工人失业是难免的,经济不景气,问题会更严重。如果社会上有大量的工人失业,必然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因此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这个安全阀是十分必要的。雇佣工人在工作、生活中都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可能遭受意外,丧失劳动能力,也可能身患疫病需要巨额的医疗开支。无论哪一样,普通的雇佣工人及其家庭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住房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尽管不少国家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一些低收入群体也很难在大城市有能力购买到一套宜居住房。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不少国家实施了住房保障政策。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表明政府有形之手已经深入到商品经济的各个领域,加快了商品经济异化。 商品经济论文:试论商品经济发展与唐代均田制的瓦解 【摘要】本文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唐代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土地兼并的步伐,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对均田制的瓦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商品经济 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杨炎两税法实施后彻底被破坏,存在了近三百年。为什么均田制会在唐代中叶以后走向全面崩溃,很多人作过探索。均田制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几百年的土地制度,导致其瓦解和终结的原因很复杂。大部分学者从土地兼并、人口增加、户籍紊乱等方面进行分析[1];郭庠林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变化需要新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并未制定这种制度[2];杨际平、霍峻江认为均田制的内在矛盾是均田制瓦解的原因[3]。徐德麟、唐任伍等先生曾提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均田制瓦解的影响[4],惜未作展开阐述。本文力图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稍作申论,阐述商品经济发展是如何对均田制的瓦解产生影响的。 随着唐代前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状况的改善,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大量的日常用品商品化,商业日趋繁盛。《唐国史补》卷下载:“凡货贿之物奢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布为裹,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大量的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各行各业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南北间的物资交流愈加普遍。经济发展有赖于便利的交通,进而会促进交通的发展。武则天时,“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洪舸巨舰,千舳万舰,交贸往来,昧旦永日”[5],水路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可见一斑。对唐代商业的盛况,杜佑有很生动的描述,“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夹路列店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诸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6]交通之便捷,店肆之众多是盛唐商业繁盛的一个侧影。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相对凝固的中古田制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的状态有所松动。唐代前期实行的是承继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葛金芳先生认为,“均田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对人口的严密控制,二是地权流转速率的相对迟缓;”[7]商品经济的发展亦摇撼着均田制的两大基本支柱,土地所有权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频频转移,均田小农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多地离开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充当了均田制走向末日的催化剂,以下分而言之。 一、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了地权流转速率 (一)商品经济发展使土地经营利润率提高,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土地兼并欲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粮食商品率有所提高。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有“胡氏子……农桑营赡,力渐丰足……其家令其子主船载麦,溯流州市”[8]。北京房山云居寺写经题记中反映开元天宝间范阳(治今北京)有“米行、大米行、粳米行”[9]。杜甫的诗中有“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10]的句子。这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粮食的集市贸易已有所发展,“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经营线条已经被打破。粮食商品率的提高推动了碾等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永徽六年,壅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顷,今为富商大贾等大造碾,堰遏费水,渠流梗止,只溉田一万许顷。”[11]唐资粮食加工业的除富商大贾外,还有贵族、官僚、权宦等,他们大建磨房的原因在于市场对粮食加工和商品粮的需求增加。磨房的发展也是粮食商品率提高的表征之一。 粮食生产的发展为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奠定了基础,茶叶生产异军突起,成为唐农业商品性生产中的后起之秀。玄宗时,张守圭“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杂处园中”[12],可见,当时已开始以一定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这种规模经营的动力源于茶叶生产的可观利润,“蜀、楚、闽、粤,依山之民,畦种(茶)而厚其利,有十倍于农桑之所获矣”[13],很显然,种茶叶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不仅如此,茶叶贩卖亦开始走上经营日程,“天宝中,有刘真清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14],茶商已成为商人队伍的成分之一。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获利不菲,同样增加了土地经营的诱惑力。 另外,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地因改作它用而身价倍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唐玄宗《禁赁店干利诏》称:“南北卫百官等,如闻昭应县两市及近场处广造店铺,出赁与人,干利商贾,莫甚于此,自今以后,其所赁店铺,每间月估不得过五百余文,其清资官准法不可置者,容其出卖,如有违犯,具名录奏。”[15]唐政府对官吏经商是持否定态度的,而一些清资官竟然也造店出租,可以推断,他们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应不在少数。虽然不可排除不付地价建房的可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土地应该是有偿转让的。唐贞观中,“有裴明礼者,……于金光门外,市不毛地,舍诸牧羊者”[16],不毛之地尚需“市”,何况一般的土地呢?这种城郊或交通要道等处占区位优势的土地往往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值,比用于农作的土地更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粮食商品率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迅速,交通便利的地方的土地不断增值,土地成为有较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起了推动作用。 (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崛起的商人地主成为土地兼并的生力军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通常有两种形式,“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17],在唐代均田制被破坏之前,前者占主导地位[18]。尽管如此,入唐以后,商人已成为土地兼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19],既经营工商业,又广占良田。玄宗时的诏书中有“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工商富豪兼并之家”[20]等词句,反映了当时工商之家以资买田已相当普遍。代宗宝应元年(762)四月诏书曰:“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21],这些殷富之家应包括商人。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延续,中国商人多半信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圭臬,在经商获利之后往往转而买田置地,从而具有了地主兼商人的双重身份。“良田兼百顷,兄弟犹工商”[22],就是当时这类人的写照。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流动状态所取代,许多产品和生产要素进入流通领域,不断增值的土地作为财富的主要代表,也在所难免。这一点从政府关于土地买卖的规定中可以略知一二。北魏的均田令早有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23];北齐时“露田虽不听卖,卖者亦无重责”[24]。可见,在唐以前被称为露田的口分田原则上不许买卖,只能有限度地买卖永业田。到唐朝,土地买卖的禁令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被土地买卖的洪流所冲决,从而不断松弛。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初定的租庸调法规定:“凡庶人徙乡及家贫无以供葬者得卖世业田,自狭乡而徙宽乡者,得卖口分田,已卖者不得复授。”[25]口分田已经允许进入流通领域。法令开一条小缝,现实中就会开一个大口子。由于越来越多的均田小农的土地被买卖,永徽(650―655)中不得不再下禁令,“禁止买卖世业口分田”,但效果如何呢?“其后豪富兼并,贫人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26]。同样的一幕在开元二十三年(735)重演,这一年玄宗下诏曰:“天下百姓口分、永业田频有处分,如闻尚未禁断,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宜更申明处分,切令禁止,若有违犯,科违敕罪。”[27]一方面国家在三令五申,另一方面,永业、口分田却“频有处分,未能禁断”,禁者自禁,卖者自卖。经济发展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使政治权力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应经济发展。唐代土地买卖的禁令一再被突破,政府一再重申禁止地权流通的法令,正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威力。到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又补充了几条规定,“卖充住宅、邸店、碾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若从远役外任,无人守业者,听贴赁及质”;“其官人永业及赐田欲卖及贴赁者,皆不在限”[28]。在这些日渐松弛的律令的背后,大量的世业田、口分田、赐田在进行买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土地被用来建造住宅、邸店、碾等,流通中的土地数量和类别不断增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卷入到了流通领域。 土地经营利润率提高是权流通的内在动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不断突破政府的禁令而进入流通领域,而商人地主加盟助则长了土地兼并的气焰,各类兼并势力一起疯狂吞并土地,玄宗时已是“田亩转移,非旧时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29]。因而杜佑说“开元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并兼之弊,有愈于汉成哀之间”[30]。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流通量的增多,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的基础被动摇。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均田小农的流动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最深刻原因,唐代经济的发展使魏晋以来社会的凝固状态逐渐松动,流动机会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均田小农内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贫富分化,涌现了出了少数据“高户之位”[31]的地主,但大部分小农则不堪重荷,剔屋卖田,背井离乡,武则天时“天下户口,逃亡过半”[32]。安史之乱以后逃亡更甚,到肃宗乾元三年(760)编户总数仅193万户,只占天宝十三载962万的20%[33]。其中绝大部分应是以“不课户”、“逃移户”形式而存在的脱籍农户,商业的繁盛则为这些脱籍的破产小农提供了新的谋生渠道。 (一)部分脱籍农户以佣作自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破产小农大量进入工商业等非农领域谋生。他们或受雇于豪富之家、邸店、茶楼、酒肆、车行等处,或服务于来往舟船,求得一线生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曾出现过集中的劳动力市场。“有茅山陈生者……偶至延陵(今江苏镇江),到佣作坊,求人负担药物。”[34]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在城市聚集的后备劳动力之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对佣工的需求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除了王公百官、军队、文化人等居民以外,许多富贾亦聚居城市,《开元天宝遗事》中有“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的记载。城市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增加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唐萧颖士,开元十九年擢进士第,……常使一佣仆杜亮”[35],区区一进士尚使仆,何况家累千金的富豪之家呢?前引杜佑对唐代商业的描述,重要的交通沿线,邸店、酒肆很多,这些场所无疑能够容纳大量的服务人员。另外唐代有专门租赁车或驴的场所,这里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扶风马震,居长安平康坊。正昼,闻扣门,往看,见一赁驴小儿……”[36]当时,人们赁驴,往往由一小儿随往,返回时顺便牵驴,取回雇值。随着水路的畅通,富商阶层,特别是南方的大贾皆以船为交通工具。《唐国史补》卷下载:代宗、德宗年间,江淮名贾俞大娘仅操驾之工就有百余人之多。同时商船也需要搬运工为之服务,唐天宝中就有以搬运为业的“佣力负运者”[37]。这些行业都为流民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机会。 (二)有些流入城市的小农从事个体手工业、服务业,或为公私手工业所吸纳 唐代史籍中此类事例所在多有。“则天时,僧仪光之乳母曾以鬻女红自给”[381;有个叫王承福的人,“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丧其土田,手镘(做泥水匠)衣食,佣以偿之。”[39]在失去土地之后,王承福进城,靠给人粉刷墙壁为生;大历中,有专门为坊市居民清厕所的“除溷者”[40];天宝初,在洛阳“有郭大娘以当垆为业”[41]。这些人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换取微薄的收入,为自己讨一条活路。“定州大户何明远有织机五百张”[42],这种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一定需要相当多的人手。在官营手工业中也使用愿意从业的流民,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任盐铁使,“创立盐法……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免其杂徭,隶盐铁使。”[43]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部分流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或独立经营,为城居民创造生活上的便利,或受雇于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手工业中,在城市找到了生存门路。 (三)在城镇做小商小贩也是许多离开家园、流入城市农民的选择 唐代弃农经商之风颇盛。高祖在武德二年(618)下诏称:“趣末者众,浮冗尚多”[44];永隆二年(681)高宗曰:“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45]中宗神龙初,宋务光认为,当时“稼穑之人少,商旅之人众”[46];睿宗时,“正朔所及,封疆无外,虽户口且增,租赋不益。莫不轻去乡邑,共为浮堕”[47]。民户抛却田园,以商贾为业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在少数,安史之乱以后,经商小农队伍自然更为庞大。大历中,苏州常熟县元阳观的单尊师“常往嘉兴,入船中,……遍目船中客,皆商贩之徒”[48]。可见,农民改作小商小贩在唐代已非常普遍,这种投资少、回报快的经营方式是小农在异地求生的重要门径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邸店、楼肆,还有富贾之家处对服务性行业的需要增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那些流落城市的小农或出卖劳动力,或独立经营手工业、服务业,或当小商小贩流落江湖。可见,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途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衣食之资。部分流民从事游惰之业,不复归田野,从一定程度上讲,它增加了人口的流动性,使部分劳动者挣脱了中古田制框架束缚。随着人户的流移,政府不得不对逃户的流动性予以承认。这表现在对逃户的政策上,强制的行政控制因素日趋减弱,劳动者的自由度增大。杨际平先生对此作过研究,“开元以前,勒令逃户回原籍;开元九年宇文融括户起,比较灵活:原则上应回原籍,但也允许就地附籍;安史之乱以后,就地附籍”。[49]均田小农大量脱籍外出谋生,政府不得不对起其附籍权予以承认。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土地兼并欲,将更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领域,使商人地主成为兼并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提供了更多的谋生手段,许多破产小农不必回归田野照样可以生活下去。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流转速率,另一方面加强了均田小农的流动性,动摇了均田制赖以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均田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品经济论文:战国时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初探 【摘要】 战国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本文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对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作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商品经济 农业 手工业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商品经济是战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推行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使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活跃起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成长,形成了那个时代令人关注的明显景观。 一、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表现 1、手工业的繁荣 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私营手工业有制陶业、制漆业、编织业、木器制造业、酿酒业、制酱业、屠宰业、矿冶业等等。其经营形式既有独立的个体家庭手工业生产,也有匠师与多个学徒所从事的作坊手工业生产,还有大规模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当时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故出现了“百工”阶层。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生产比较少见,往往在开矿、冶铸、煮盐诸方面才有所发现。战国时期的这种私营手工业构成,奠定了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基本格局。 2、商业城市的出现 战国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其中,最为著名的当首推“陶”,被誉为“天下之中”。齐国都城临淄也因商业发达而闻名天下。史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其商业发达和繁荣景象跃然纸上。 3、商品市场的完善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春秋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这时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如《左传》中记载的周“王城之市”,楚国的“蒲胥之市”。甚至出现了“齐桓公宫中七市”的现象。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都普遍设有市场。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市”的建立已经成为普遍,商品种类更为丰富,所有“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以及东西南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更广,“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纡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商品经济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二、经济学视角下战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分析 1、社会分工及所有制的变更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我们知道,商品的基本前提是发生于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分工。具体来说,商品的直观前提是社会分工,一些人可以生产出超过自己需要的某种产品,而另一些人需要从别人手中得到这些产品,于是发生交换,产品转化为商品。也就是说,分工所导致的生产与需求的对立统一,是商品形成的必须前提,生产和需求二者不可或缺。当然,仅仅有分工并不足以形成商品,它的基础是不同所有权的对立。马克思多次讲过,“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这种所有权的对立可以是私有权之间的对立,也可以是私有权与集团所有权的对立,或集团所有权之间的对立,正是由于这种对立,产品交换才成为可能。 春秋以前,是一种奴隶制的“工商食官”的格局。工商业严格控制在官府手中,生产的产品完全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很少用于交换,即使民间有一些交换,也只不过是“抱布贸丝”的原始的物物交换,根本谈不上商品经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这些手工业者在城里开设作坊,从事独立的手工业生产。 第二是所有权。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由此才发生了交换行为。战国时期出现的这些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他们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是由自家销售,或是交给专门从事贩运的商人去销售。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扩大,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货物贩运和销售的商人队伍。他们有的“居肆列货,以待民来”,在城里开设店铺,销售商品,故被称为“坐贾”;有的“负任担荷,服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些被称为“行商”。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出现,打破了奴隶制时代“工商食官”的格局,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标志就是铁器的普遍使用。春秋末期就出现了用于农业生产的铁农具。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水利的兴修,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哀公9年,吴王夫差开凿了运河邗沟,目的是为了北上争霸,运送军队与军粮,但后来却使运河两岸收获了灌溉之利。除此之外,魏国开通了鸿沟、建造引漳水溉邺的工程,齐赵魏在黄河两岸修建堤防,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都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牛耕的采用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垦了大片荒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而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尽管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民仍然必须拿出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参加交换。因为他们必须从外界获得盐、铁等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和生产用品,也必须从市场得到货币以支付国家的税收。因此,尽管农民生产的基本目的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并不是主动、积极的商品生产者,但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拿出一部分产品用于交换,而仍然保留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可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增加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均向右移动,商品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下达到了新的平衡,但是交易次数相较过去更加频繁,从侧面反映出商品交换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战国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直接原因分析 1、重商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重商政策,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随着战国时期的“通商宽农”政策的实施及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的社会需要,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也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重商主义的政策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可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2、小农经济的盛行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战国时期的各种农业经济形态中,小农的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因此在小农经济占据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时,就会给商品经济提供最有效、最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市场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 小农的盛衰决定了市场的盛衰,市场的盛衰决定了国家农业税收形态,因此在小农兴盛的战国时期,我们不仅看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看到国家赋税的极大货币化。在整个战国时期,自耕农始终是农业领域主导性的生产者,而佃农除了需租种地主土地外,其经营模式与自耕农并无二致,因此,小农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社会主导性的经济类型(见表1),它的盛行必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依托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文章首先从经济学中的社会分工和所有权的角度分析了战国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战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作出探讨。其一,重商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小农经济的盛行推动者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整个战国时期,自耕农始终是农业领域主导性的生产者,而佃农除了需租种地主土地外,其经营模式与自耕农并无差别,因此,小农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社会主导性的经济类型,它的盛行必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商品经济论文:近代中国商品经济思想与意识浅析 摘 要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洋货开始侵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五口通商”以后输入中国的商品不断增加。到19世纪末,外国资本开始在中国设立商行,这种趋势不断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渐感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合时势,出现了商品经济的思想和意识。 关键词 商品经济 思想 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天朝大国和地上的世界接触,从此中国被强行推入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近代化的过程,一般是指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本文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和反应。 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思想,是指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强力冲击下,在中国社会形成的一种重视商业、发展商业和保护商业的经济思想。它的形成遵循了一个由高到低,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抑商思想。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洋货开始侵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五口通商”以后输入中国的商品不断增加。净增值从1864年的4621万海关两增加到1874年的6436万海关两。到19世纪末,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已达到千家。这种趋势不断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在商品经济的冲击面前,人们渐感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合时势,出现了反抑商的思想。如清代著名学者包世臣提出“本末皆富,则家给人足”,①农工商“三者缺一,则莫人生”②的思想。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表明欢迎遵纪守法的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魏源主张把工商业放在优先地位。在实际改革中他们也注意维护商人的利益,起用民间私商。他们的反抑商思想,虽未摆脱“本”、“末”的限制,但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 2、重商思想。这是19世纪50到60年代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等提出来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关口越开越大,依恃不平等条约,西方的商品潮水般的涌入,激烈地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和人们的封建观念。这些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使过西方,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有一种切身的体会,思想较一般封建士大夫开明。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重商”思想,批判和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民以农为本,国以商为本”,马建忠在1890年提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则以先致富”,主张大力发展商业。他们的思想集中反映出以商本取代农本的观念。 3、工商并重的思想。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同样撞击着清政府的统治。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70到90年代,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帜下,先后办起了二十多家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采用了西方的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这种情形的出现,反映了洋务运动兴起后,“工商立国,工为体,商为用”③等思想为更多官僚士伸所接受。民族资本主义也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张之洞的“以铁路为龙头,以军功为基地,以民用为重心”的“工为本,商为未”的思想。张骞的发展新式工业,带动农商实业救国的思想等代表了当时的工商并重的思想趋势。 4、成立商会,保护商业发展的思想。《马关条约》签定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在中国开矿山、办工厂、修铁路,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在救亡图存的影响下,“重商”“商战”由原来的一种口号变为一种思潮,一种抵御外侮的手段。许多官员绅士开始热心于经商办工厂,一时秀才工厂、生员工司林立,出现了一个投资办厂的热潮。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思想从重视商业、参与商业上升到成立商会,保护商业的方向发展。到1911年,全国的商会已有50多家,800余处成立分会。商会是商人立足于社会的依托,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商会的出现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商品经济思想又提高了一步,更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已在中国成长起来。 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意识,是指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商品经济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民众的生活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商品时代的心态观念反映。这种反映呈现出一个由淡到浓,由南到北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喜洋货的消费观念。西方的洋货初入中国市场时曾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御而不能畅销,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抵抗势头就减弱了,人们对洋货不再陌生,也不再敌视,而是表现出来了一种对洋货的向往和追求。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用它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的最顽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到19世纪未,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西方的机制品,到清未时一些官僚士伸在生活上的洋化逐渐成为一种风气,与洋有关的一些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它以其物美价廉、方便耐用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2、羡慕商人的价值观念。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之下,商人一直是“富而不贵”,位于“四民之末”,没有社会地位。但到近代中国,在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和重商思潮的侵染下,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19世纪60年代,东南沿海一带崛起了一批近代商人,他们以特有的地位投资近代企业,而不是投资土地,很快成为既富且贵的上层人士。最突出的如状元出身的张謇投资创办企业达50多家。甲午战争以后,他了却宦途生活,“志意于实业、教育二事”。在这种风气的引领下,商人已不可能再居于“四民之末”了。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价值变化的明显反映。 3、趋于务实的择业观念。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挤进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取士之路。随着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和衰败,科举制也越来越腐朽,以致“乡里之弟读书十年,而不能作一书札”,“通人学士,或有问一里之长果几许?不能答者”。④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将这些无有实用,无补于国家危亡的词章之学都束之高阁。到19世纪末,东南沿海一带,一些知识分子不再拚命挤身于科举仕途,越来越多的人由重科举变为重外语、重科技,“士多志在通英算,锐志科学,讲求实用”。⑤1905年科举制寿终正寝,不少知识分子或在近代企业中选职,或挤进一些新式学堂学习技术。人们选择职业主要考虑其实用价值以及利益所在。 4、公开趋利的生活观念。公开讲趋利、言利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涉及实际生活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哲学和道德问题。义利是中国划分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到近代中国社会,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人们一反传统公开言利、趋利。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投资办厂的人有增无减。生员公司、秀才工厂在甲午战争以后不断出现,除了“救亡图存”、“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想之外,言利、趋利成为当时人们行动的基本出发点。“各行各业的人,无不蝇蝇趋利”。⑥ 近代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思想和意识,也不是一个有十分明显区别的两个方面。因为,在方向上两者同时并进,在层次上相互交织,在进程上新旧交替甚至中西混杂。有的人有思想无行动,有的人有行动无思想。不少为工商权利呼号的,自己又不去逐利,保持清高。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商品经济思想意识的提高与集中方面。意识是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反应。在近代中国,思想是迅疾的,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发展商品经济,又深入到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往往是来不及消化,囫囵吞枣。而作为意识又平静地、迟缓地消然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社会结构的裂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进程中逐步实现的,不论社会变革的最终爆发形式和裂变如何,事实上它的爆发力量和变动趋向,早在社会生活的一般进程中缓慢的聚积和体现着。只有通过对日常生活及其关系的演化变迁,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时展的脉搏”。⑦总之,近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思想和意识,均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反应,其意义和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作者:任职于甘肃张掖市委党校, 本科、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 商品经济论文: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及其当代思考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然而,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种种问题又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其中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看待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以及如何发展商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加深,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商品经济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并没有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做详细的描述,而是立足于科学的立场和方法,揭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生产资料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而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的,消灭了私有制这一根源,商品经济也随之消亡,即在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而实行产品经济。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当做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把计划经济当做的共产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这一认识是有理论依据的。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286)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消灭了私有制就是消灭了商品经济的根源。其他著作中也不断深化这一思想,马克思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2](P.30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P.633)总之,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每个人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间的矛盾也彻底消除。这时,个人劳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无需经过商品、货币的迂回转化,这样商品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只要未来社会实现了全社会的公有制,商品经济必然消失。应当明确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未来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整个阶段,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自然也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可是,马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是有理论前提的,即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在这一基础上商品经济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还不具备马恩所设想的消灭商品货币的条件。如何对待商品经济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究竟能不能搞商品经济,如果不能,中国要走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能,又该走怎样的商品经济道路。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对苏联经验的借鉴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马恩由于历史的局限并没有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具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举措。而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的建设模式和经验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事实上,苏联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影响深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人,他对商品经济关系的认识与马恩是一致的,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1906年他在《土地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指出“只要还存在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行、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有可能消灭剥削。”[3](P.124)在《19世纪俄国的土地问题》中说得更明确:“至于社会主义,那么大家都知道,就是消灭商品经济。”[4](P.111)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列宁曾设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军事共产主义的形成,虽然具有特殊性,但总的来说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是按消灭商品货币的原则构造现实的社会关系。”[5]结果很快证明,这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于是产生了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列宁开始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并公开承认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第一,地方流转在目前具有头等意义,第二,有可能通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6](P.514)列宁将商品经济看作是向共产主义的迂回过渡,是“强攻”(指消灭商品经济)的“退却”和转入“围攻”,是用资本主义的办法来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向资本主义的后退,因此在利用商品经济的同时必须要警惕它。“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情况,如小型商业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的出租等,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看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完全丧失了清醒的头脑。不言而喻,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性的增强。”[6](P.607)尽管列宁对商品经济的论述还存在某些局限,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商品经济的危险,但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一个利用商品、货币的过渡阶段,为以后我国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 列宁逝世后,随着农业集体化的逐步实现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的增加,30年代以后,反对商品经济的观点日益抬头。斯大林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一角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又指出要分清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在一定时期能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而不会引向资本主义。应当说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的探索有一些成果,但其商品经济思想仍有很大的片面性,是极不彻底的,商品经济只能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 (二)商品经济理论探索阶段 继承和发展了斯大林的商品经济观点。首先,突破了斯大林两种公有制论的观点,提出商品经济的存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是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7](P.977)这对于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否要发展商品经济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其次,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1962年进一步提出,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阶段必须严格遵守的马列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最值得一提的是,正确区分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他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区别作出了科学的说明。”[8]人们最容易困惑的问题是商品生产是否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或是商品经济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说清这一问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关键和核心。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9](P.439)他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存在本质差别,提出我国发展商品生产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则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判断商品生产的性质的标准:“商品生产,要看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9](P.439)言外之意就是,商品生产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这同邓小平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这一正确的思想并没有贯彻下来,而后他又主张限制、取消“小自由”,并且批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始终坚持“计划第一,价格第二。”他既希望解决计划的主观性和客观实际相脱离的错误,又要坚持那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之一的计划经济,对待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必然具有一定的反复性。 总之,在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珍贵的思想观点,虽然由于某些局限,许多正确的思想没有在实践中一以贯之,虽然的探索并没有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但超越了斯大林,为邓小平理论创新积累了经验,也为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阶段 邓小平借鉴并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重新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第一,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我国最大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前提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提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0](P.213)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远没有达到马恩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的最大实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利用资本和市场。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要符合这一标准的都应该而且必须用来发展社会主义,这就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在《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中,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市场和计划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说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0](P.203)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更加明确了这一观点,“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0](P.373)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从根本上说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而且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第三,计划和市场相结合,“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0](P.373)在明确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问题之后,另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邓小平看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优点, 因而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他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0](P.148)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上, 从讲以计划经济为主, 到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 这是一次重大变化和突破,打破了苏联模式下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传统框架,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四,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舆论纷纷质疑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甚至不少国外媒体宣称中国搞的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这也是邓小平想得最多和讲得最多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发展市场经济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并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10](P.138)这里,邓小平牢牢地把握住了保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会走向资本主义的两个根本条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任何时候只要抓住了这两个根本条件,社会主义就不会导向资本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把社会主义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毕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理论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是也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只有逐步积累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上获得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不断推进,不断深化,才能逐渐接近于科学真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展,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如何正确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理论打破了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这个传统观念,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实践证明,在中国搞市场经济是正确的。然而有些人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上认识模糊,甚至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认为商品经济将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包括共产主义的始终,甚至要求实现全面私有化。这种荒谬的论点对当下和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我们必须理顺二者间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制度当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提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之路 ,这些都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大方向。然而在现实的发展中,剥削、两极分化这些本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要消灭和消除的东西,却现实地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当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市场经济毕竟是从资本主义引进来的,在引进市场经济体制时,有没有同时把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性因素也引进来?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哪些因素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与社会主义制度冲突的?……再则,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规则究竟应该在什么范围内推广?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过度市场化的问题?”[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消除而不是扩大非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深入地理论思考。 第三,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引进外资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如今通过外资形成的制造业、加工型企业遍布中国,这些工厂、企业的引进确实活跃了国民经济,给我国的增添了不少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危机。然而加工制造业毕竟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技术含量低,所依托的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在这些企业中,劳动者所从事的是大量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普遍存在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低,劳动者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生产力系统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在这一产业结构中又该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贯彻到农村即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一政策执行初期确实解决了农村人与地、产与收的矛盾,但一家一户的家庭式耕作毕竟没有走出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也阻碍了工业化的成就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空心化、农民收入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农村生产力如何解放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 第四,如何协调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中央多次强调要把市场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并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而当市场调节无能为力或调节得不完善时,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一方面,市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趋利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在完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缺乏力度,市场也无法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这就必然要求宏观调控介入。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也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能过度。目前的国企问题,很大程度上的争论就在于政府职能超越了一定的度,把本来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纳入了调控的范围内。现实生活中,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效果最优化,同时又能把宏观调控的优势发挥在适当的范围和程度内,真正实现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完美结合,这是现实提出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种种思考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之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市场经济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正视市场的作用和优势。另外,市场的天然逐利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贫富差距甚至是两极分化,对市场经济不能放任,无论何时都要加以引导,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都是围绕着如何协调、引导和发展市场经济使之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一致这一根本立场而展开的,对此要明确两个基本要点:一是明确发展为了什么,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手段上升到目的的高度;二是明确怎样发展,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还是很不发达的,没有完成经典作家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以奠定物质基础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有重要作用,要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坚持。现阶段下,不论是公有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其发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实现的二者的有机统一就要把握这个度――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不断的增进社会主义因素,尤其是改善人民的生活。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是停滞不前的,任何有生命的理论都是发展的理论,马克主义从诞生其就要求各国共产党人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随着时展永葆青春活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它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时候都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始终要把时展的特征、历史发展的阶段、中国发展的国情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之中,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电力市场营销问题相关分析 摘要:近年来,电能销售同样受到市场的考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电企业面临着电力销售增长相当缓慢的问题,以及与其他能源进行竞争的局面。文章通过借鉴一般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结合供电企业的特点,指出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重点分析营销策略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达到开拓电力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电力系统;电能销售 电力市场营销是一个新鲜又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传统的电力工业是由国家垄断经营,垂直管理的行业。垄断意味着排斥竞争,没有竞争的企业,就谈不上市场营销。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开始了电力工业改革,虽然改革的方式很多,但基本原则是最终实现发电与售电的完全分开,在发电和售电侧引入竞争机制。售电侧竞争机制的引入,要求以售电为主营业务的供电公司,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采取必要的营销策略,全力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我国,电力行业是走向市场经济较慢的行业,长期以来的电力卖方市场,使供电企业只需埋头生产,而无销售之虑,近几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供电企业员工思想上一度难以适从,没有能真正树立市场观念和服务观念,营销体系更不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仍然习惯于用“靠国家、靠政策、靠行政手段”的方法处理市场问题。因此研究供电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可以促进供电企业改变计划经济的经营理念和思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一、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能生产的特点是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同时进行,电能不能储存,因此电能既具有一般商品相同的商品属性,又有着一般商品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给电力市场营销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困难:一是电能生产与电能需求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离;二是电力生产和需求在质量标准、电压等级等方面的矛盾;三是电能生产与需求中,不同客户在电价上的分离;四是电能生产和需求数量上的矛盾,有时供不应求,有时供大于求;五是电能生产与需求信息上的分离,电能生产者和供应者不知道客户何时何地需要电能。 “电力销售不旺,欠费居高不下”是目前电力营销工作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然而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供电企业还存在着以下共性问题: (一)市场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 供电企业职工思想观念还未从旧的用电管理的模式转变到市场营销的模式上来,大市场、大营销的概念仍很模糊。 (二)电力市场发展的依赖性较强 经济要发展,电力必须先行。但电力的销售则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像我市这个以旅游为主的城市,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并且很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 (三)目标市场的选择进人误区 要想有效地促进电力销售,首先应对各类用电市场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捕捉市场商机、正确选择与确定目标市场。 (四)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专业队伍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被称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以,我们确实不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生产技术管理上的人才。但是,在电力营销管理上,却缺乏既有基础理论支持,又有搏击市场经验的人才,整体队伍的素质较低。 二、营销策略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一)电力市场营销 所谓电力市场营销是指电力产品的生产、输送和销售,满足电力客户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使用电力产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电力市场分析和预测。不断分析电力企业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分析影响电力企业中电力营销活动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预测电力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各类电力客户对电力市场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研究电力企业如何面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或威胁。 2.电力市场细分与目标电力市场选择。在电力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电力市场的细分,提出电力企业选择目标电力市场的方法。 3.电力市场营销策略。通过制定适当可行的营销策略,以满足电力客户的需要,实现电力企业的预期目标。运用包括优质服务策略、价格策略、形象策略、促销策略等手段,不断提高电力市场占有率。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电能的需求,由简单化的稳定分配向复杂多变的商品买卖转化,这些变化对习惯于计划经济经营思路的电力企业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要学会通过电力市场营销活动来解决电力生产和电力需求之间的各种分离、差异和矛盾,使电力供应与电力需求之间相适应。电力营销与一般商品的营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二者均为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和效用,都具有商品的属性,电能既满足人们对动力、照明的使用,同时又把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节能和安全用电的观念传播了出去;(2)二者均应遵循市场规律,遵循市场营销的原理,市场竞争规律、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电能产品。 二者的区别是:(1)电能商品的单一性,使电力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不像其他商品有更大的设计、发挥空间。但电力商品会因用户用电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电价,从而形成一种商品多种价格;(2)电能商品的交易本身虽然也包括了一些环节,如发、输、配、售,最后才到消费者,但这些环节是瞬时完成,因此和其他商品相比,不必考虑存货成本对营销的影响;(3)电能商品的分销渠道要受到电网覆盖范围的限制,而电网的建设投资巨大,技术要求高,因此电能商品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改变分销渠道;(4)电能产品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用电设备和电器的使用,因此,电力市场营销要和用电商品的营销相互作用,相得益彰;(5)电能商品出故障时,对用户的影响往往是大面积的、群体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供电部门必须建立全天候的、快捷的抢修服务队伍;(6)由于电能商品的公用性,使得电力市场具有不可放弃性。 三、结语 研究电力市场营销策略为供电企业建立市场预测、市场开拓、市场服务体系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基础,是增供促销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立足于当地的、有个性的营销策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带动和刺激电力消费的增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市场。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社交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模式的相关思考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给不同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尤其为生产、销售行业带来便利。科技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互联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社交平台,拓宽了人们的社交范围,使人们的交友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时代下的社交模式用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社交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社交;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模式;内容;分析 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发展,互联网应用平台较多,近年来,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友方式。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营销模式也应该有所突破,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转变。 一、社交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特点 (一)广泛性 互联网技术功能强大,应用范围广,因而使用价值高,我国“网民”数量庞大,互联网使用人数多,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中,使用和参与的人数也较多。由于互联网使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为通过网络市场营销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掘客户群,将社交网络平台中的用户发展为客户,能够有效地增加产品的点击率,促使企业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占据更多份额,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经营实力。社交网络营销属于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基本载体是互联网平台,网络用户的产品使用需求不同,但是通过社交网络工具,能够面向大众,对用户的市场调研将更加具有广泛性和适用性。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营销潜在客户群大,能够在产品广泛宣传和推广中,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 (二)直接性 互联网具有高效、直接的特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关产品,因而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营销也具有直接性特点,产品推广和营销具有针对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庞大的客户群,在进行客户开发和产品广告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宣传资金。但是在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营销中,消费群体庞大,使用互联网进行产品营销,一方面可以在缩减广告成本的基础上扩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可直接与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沟通,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中用户的浏览记录了解其产品购买和使用的倾向。社交网络营销利用了社交媒体广阔的市场特性和交流直接性,扩大了产品营销的范围,促使企业产品宣传和营销效率提高。 (三)经济性 社交网络时代下的市场经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经济高效,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不同的行业中应用广泛,参与互联网市场营销的企业类型多样,既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小型民营企业等,个人淘宝店也可参与市场营销。在社交网络营销中可以使用图片、文字、视频等作为产品宣传材料,这些宣传形式具有生动、多样的特点,客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更快的了解产品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使用网络平台对产品进行评价。企业在宣传推广中使用的广告成本明显减少,人工投入力度也降低,总体经济效益明显。 二、社交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应用 (一)市场调查 社交网络时代中的市场营销模式面向的用户群体广大,要从中进一步发掘潜在客户,就要在产品推广上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人们可以使用虚拟物品代替真实礼品用以感情表达或关系联系,通过这一点,商家可以根据网络环境中的虚拟物品特点,进一步扩大商品营销范。虚拟物品的使用优势在于设计元素多样化且设计成本较低,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虚拟物品特定,继而针对性的对实际产品设计提供修改性意见。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用户的基本喜好,通过互联网市场营销,以模拟产品的形式,了解用户对推出新品的接受度,并且在同类产品和替代类产品的对比中分析用户的消费倾向性,为产品改进提供参考。 (二)产品植入 社交网络中参与的用户较多,且用户之间的关系网具有一定的联结性,即开发一个客户后连带客户的朋友圈人员也能进一步被发展为客户。因而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产品植入的形式将产品完成直接性推广。在一般的社交平台中,可以投入一定的虚拟产品,作为某项活动组织的奖品。用户在购物、游戏等活动中可以看到礼品的相关介绍,可以以信息转发的形式让用户参与到产品推广中,达到一定的转发量,以随机抽奖方式将产品回馈或赠送。网络时代下,用户在参与产品推广中能够发挥朋友圈效应,一人转发却有多人参与,由于产品植入是以网络虚拟产品的形式出现,因而用户可以直接观看和了解产品,提高用户活动参与的兴趣度。同时产品植入后是以免费赠送的形式将产品进行推广,广告范围广、效应大。 (三)隐形推广 社交网络时代下的营销模式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取长补短、积极创新。用于在使用互联网社交平台时,接触的信息量巨大,因而企业在产品营销过程中,应该将碎片化的信息融合,使用户在无形之中了解和接受相关产品。隐形推广属于一种较高形式和水平的产品网络营销,传统的营销过程中是将产品的功能和优势等直白的表现出来,用户在了解中容易存疑。但是隐形推广是让用户在不同的社交平台或网络内容中接触产品,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描述刺激用户的购买欲,另外设置产品链接,方便用户购买。例如对于一些服装和化妆品,由于用户群特殊,用户在互动过程中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会分享链接,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抽象信息的导入将用户进入购买区。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市场营销组合的相关研究与体验营销组合开展实践微探 摘 要:经济市场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出现了新的体验营销组合,以此促进营销战略的进一步加强。营销组合主要是希望通过掌控在营销中的所有可控要点,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服务,从而促进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的提升,增强企业在同行业间的竞争力,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目前,市场组合营销方式已经成为营销手段的主要组成方式,它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运营环境。但该营销方式会受宣传的严重限制,为此出现了新的以体验营销组合为基础的营销战略方式。基于此,介绍市场营销组合的相关研究,以及体验营销组合开展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市场营销组合;研究;体验营销组合;实践 在营销过程中企业为了达到最佳营销效果,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控制一切在营销中可以控制的因素,将其进行最佳的组合排序,这就是营销组合。营销组合是营销战略的基础,好的营销战略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早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但随着市场的需求,现在逐渐出现了以体验营销组合为核心的营销方式。传统的营销组合中的可控因素在之前有四种,随着营销组合的随营销方式的成熟出现六种可控因素,而新出现的体验营销组合在实践时则主要包括五种考虑要素。本文主要介绍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含义及意义,并介绍了体验营销组合的具体实践,再结合雅芳实例分析了体验营销组合相对于传统营销组合的优势。 一、市场营销组合 (一)市场营销组合的含义 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对自身所有可用要素进行控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营销手段。其中营销组合的可控要素在最开始有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这四种,后针对营销组合的不断发展又增加了政治力量、公共关系这两种。产品的可控性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可以控制产品自身的质量,保证本企业产品质量在同行业间的优势地位。价格的可控则是指根据产品的质量、企业的知名度、产品的定位等制定合理的产品自我价值定位。销售渠道的可控性则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销售策略以及产品的售货渠道的方式促进产品营销的手段。促销的可控性是表示企业可以控制产品在优惠上的力度和广度,也可以控制推广的力度和广度。政治力量的可控性则是在进行产品营销时企业可以借助当时的政府政策进行产品的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可控表明的是在消费者心中比较信任的商品可能市场营销的效果更好。将上述的几点可控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将企业的营销进行利益最大化,从而形成良性的营销循环。 (二)市场营销组合的意义 市场营销组合有利于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有利于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市场营销组合是最基本的企业营销战略,只有保证营销组合方式的正确,才能在进行营销战略的制定时保证准确。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营销组合的具体情况在企业竞争中快速找到自身的定位,l现企业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竞争方案。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在市场营销组合的方式中可以根据各个营销因素进行工作职能划分,使企业管理更为方便。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但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各因素间的取舍,只有好的营销组合方式,才能发挥这种销售战略的优势。 (三)市场营销组合的限制因素 市场营销组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销售,但在进行市场营销组合时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进行营销要素组合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限制因素。限制的主要因素有销售市场的环境、营销的目标、企业实力、自身营销组合的环境等。只有对于这些限制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考量,才能保证市场营销组合方式的准确性和可实施性。 二、体验营销组合 (一)体验营销的定义 体验营销的重点在于,让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或者服务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消费所带来的价值。它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感官体验也要进行辅助引导的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其他营销方式的局限,更容易建立一种企业效益。体验营销可以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具体地体验到企业赋予产品的内涵,从而增强对进行体验营销企业的信任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为该企业的其他产品进行隐性营销,能够实现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最大范围内的营销。体验营销的方式要在消费者消费前进行,先行对消费者体验企业产品后产生的心理进行预设,进行体验营销方案的制定。然后收集消费者的真实体验信息,进一步对体验营销方案进行调整。这种营销方式更为人性化,是未来企业营销的主流方式之一。未来是一个消费者与企业不断互动来进行消费的营销市场,让消费者在理性与感性两种情感影响下进行产品消费。 (二)体验营销组合的实践 营销组合是企业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营销组合也是体验营销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障。体验营销组合是企业通过对消费者的情感、感官、思考、行动和关联这五方面的考量,来吸引新的消费者和维持老用户。如某进行体验营销组合的咖啡店,首先咖啡店作为中小企业要先设定好咖啡的大致消费价格,该咖啡店设定为50元为基础的销售价位。这类咖啡的价格定位相对有些偏高,而为了凸显该咖啡店与其他咖啡店的不同及价格的合理性,咖啡店在营销的过程中极为重视体验营销的组合。第一,让消费者体验氛围。咖啡厅建立了舒适、独立性强、环境优美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在消费中充分得到放松与休闲。第二,产品价值感受度。咖啡厅选择了纯进口的咖啡,聘用了专业的研磨人才,保证咖啡的整体品质。并在进行咖啡消费以后,为了进一步感受到价值免费赠送水果拼盘或蛋糕。第三,感性需求。咖啡厅的定位较高,主要消费者为金领以上收入人群。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咖啡厅推出了减肥咖啡和情侣咖啡这类比较有针对性的咖啡,并在咖啡厅也有这类咖啡消费者的专属卡座。让消费者在咖啡厅进行销售时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形成一种感性需求。通过上述的三种方法让消费者在感受到价格以后可以享受到较为高档的服务,最终形成口碑促销,通过消费者对咖啡的满意度来进行产品营销,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体验营销组合往往更加容易留住消费者,让消费者与企业间形成一种信任关系。 三、两者间的对比 传统的营销组合在营销时将消费者定位为完全理性化的消费,但体验营销组合则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理性与感性并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是体验营销的重点。传统营销针对的是消费的需求,认为消费者会因缺少某产品而进行消费。而体验营销则是消费者在进行过产品体验以后,想要某产品而进行购买。像在商场中消费者购买薯片基本都是在进行体验营销以后,再次看见薯片有了购买欲望,所以进行购买。相τ诖统营销组合的纯理性消费心理,体验营销组合更加人性化,考虑到的消费者购买心理更加全面。传统营销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完全理性,那就代表传统营销的核心是产品,而体验营销组合的销售核心则是消费者。 传统的营销组合方式一旦组合得不合理,那么即便产品优秀也会营销效果不好。而体验营销组合则只有通过产品、服务、价格等多方面都十分合理化,才可以促进产品的营销。体验营销组合对企业的要求更高,但一旦营销成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传统营销组合。 下面结合雅芳的营销组合改变进行具体分析。传统营销组合的雅芳营销过程,雅芳定位好自身的销售价格以后,有理性需要的消费者通过性价比和对产品的认知程度决定是否购买。但这种营销组合方式在实际购买中出现的较少,而且让雅芳在销售时比较被动,在营销过程中消费者与企业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后来,雅芳为了凸显自己的产品优势,形成自己的品牌效益进行了体验营销。为了体现出在体验组合营销中消费者体验的核心地位,雅芳主动为消费者实行试用装,为消费者免费测试皮肤并给出护肤建议措施。考虑到消费者在进入雅芳时的消费心理、消费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雅芳进行体验营销组合以后,要相对于过去的传统营销组合明显增加了销售额。许多进入雅芳的消费者在购买所需商品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在接受体验营销组合以后,购买其他产品。通过雅芳营销组合的改变实例可知,体验营销组合的营销战略更加适应经济市场的需求,这种体验营销组合必将在企业营销中得到推广。 四、结语 体验营销组合是我国市场营销组合的发展过程之一,它相对于其他营销组合更加具有人性化。体验营销组合主要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进行营销,这种组合营销方式有利于消费者对企业信任度的增加,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软广告增加企业的产品优势。这种营销方式是一种长期、不断累积的营销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促销营销方式更加具有优势。体验营销组合已经被许多较大型的企业应用,成为其主要营销手段之一。希望本文能够促进体验营销组合的推广。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对当下的大数据时代给市场营销教学带来的改变对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影响进行探讨,调整教学的立足点和应对策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作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深入探讨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给市场营销教学带来的改变,调整教学的立足点和应对策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指出了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市场营销教学正在以一种新的姿态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引言: 由于社交网络、云存储在各领域的应用,以数量多,种类全,时效性强的非结构化数据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让人们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内容缺乏先进性。如教材中关于营销理论的部分,仅仅是对以往营销理论的复述,未能添加新时期我国市场上新兴的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新时期下,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要充分了解新时期的市场新变化、新特点,并在工作中实现市场营销理论的灵活运用,才能适应时展需求。而教学内容先进性的缺乏,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日后工作中市场营销知识的应用效果。 一、大数据时代概念 “数据”是指加载或记录信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的代码。接受信息的数据接收,只有通过对数据的解释来获取背景信息,“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巨大,无法通过大多数的检测工具,在适当的领域内收集、统计、运算和统计作为公司决策的依据。“大数据”使用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的收集。 “大数据”本身不是一种新技术,不是一种新产品,而是一种现象出现的时代。IBM在美国,大数据3V特征,即物种(品种),快(速度)、容量(体积)。国际咨询机构IDC的数据,满足“4V”:品种(品种)、速度(流量)、体积(容量)、价值(价值)指数数据称为大数据。这些特性使得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概念不同。不同的数据概念和“海量数据”。它不仅用来描述大量的数据,进一步指出,数据的复杂形式,数据的快速时间特性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特殊处理,最后我们得到了信息价值。 二、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企业的战略规划将减少 对于市场营销来说,企业要制定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规划方案,这将是一个社会管理过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做三五年的规划方案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阿里巴巴很强势,但是未来几年会怎样谁都不敢保证,很有可能会被微信所替代。企业在互联网数据的不断变化下,仅需要制定一年的规划方案,才能确保企业的与时俱进。 2、传统的促销策略将被淘汰 所谓促销实际上就是沟通,而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广告,将被逐渐削弱。在新社交媒体下,广告技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如今已经没有过多的企业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向电视广告,如果大家还认为电梯广告会占据终端,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无线网络覆盖率才能够占据未来的终端。具有无线的数据流量,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习惯从这里开启免费WIFI,那么这个广告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二维码来进行营销,这种方式也将使广告更加具有亲切感。 3、市场调查内容将重整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营销决策的过程开始逐渐从经验向科学转变。以往在调查市场营销体系时都是采用抽样的方式,并根据抽样的数据进行分析,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传播平台开始出现,以往的调查方式面对当前社会的复杂环境,已经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于是,在大数据的营销流程中,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库开始相继出现。比如消费行为调研、新生代消费行为研究、电通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将帮助传统的营销体系达到最终科学化的目的。 三、基于大数据前提下市场营销学手段的更新 1、更换市场营销教学大纲 在大数据背景下,目前市场中纷纷推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营销教材,这些营销教材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有转变经营模式的、有创新营销理念,以往较为落后的营销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改变以往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更换了陈旧的理论,教师在看待问题时也要从多个视角出发,同时也需要授课者不要绝对的打破传统,而是应保持大数据时代的敏感性,打开心灵,不断吸收新信息。一方面,不断跟踪国内外营销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积极关注营销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了解国内外最近成功的营销案例,注重海外营销的最新发展,更注重实践中的商业模式变化和市场趋势,参与研讨会的教学,与同行交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在营销课堂中将新的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 2、突破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大多来自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师收集各种情况、缩小、受限制的客观条件,课堂教学能提供信息能力是有限的。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教学资源可以是网络图书、网站信息和资源、课件、经济信息、论文等。在营销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网络互动教学法。大数据时代的授课通过多媒体、数字、模型和更加直观的内容来呈现知识,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丰富而有趣,激发学习,减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网络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条件,积极探索并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真正实现市场营销教学活动数字化、趣味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相关思考 [摘 要]市场营销专业是高职学校的重要专业之一,主要对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进行培养,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较大帮助,如果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将难以确保学生市场营销学习的质量。实际情况中,我国各高职院校虽然有了较大发展,教学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教师在进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时,只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课程设计也不合理,致使教学质量不高。文章主要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创新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较大进步,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给学生市场营销的学习带来了较大便利。市场营销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较高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增长经验,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因此,面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教育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在各专业教学上也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缺陷,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等方面缺乏创新度,给学生市场营销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1 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都较为落后,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实践教学。实际情况中,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在进行市场营销教学时,都是通过教师进行主讲,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普遍,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只能算作闭门造车,难以有效融入社会环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会觉得已经弄懂、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但是当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实际进行市场营销时,却存在多种缺陷,并不能起到较好的营销效果。很多情况下,教师都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给学生市场营销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课堂设计存在缺陷 市场营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涵盖的学科范围也较广,这就对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较高标准,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职院校进行市场营销教学的方式都较为落后,局限于课堂之中,在营销策划以及营销实践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不注重进行课堂设计,而且相关实践课程也较为缺乏,致使营销策划方案的设计以及市场调研的撰写都面临着较大困难。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市场营销的信息化教学,但只是对一些市场模拟软件进行应用,并没有有效建设学科实验室,致使学生市场营销能力难以得到加强,在毕业后也无法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由于学校市场营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进行有效结合,致使很多学生虽然能准确解决各种理论问题,但是在实践问题的处理中却存在较大困难,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3 实践训练力度不足 市场营销需要深入社会实际,营销人员也需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市场营销效果。市场营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站在营销人员的角度,对市场环境进行合理分析,通过产品实际情况对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思考,进而逐渐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高职院校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实习,但实习时间一般只到学生毕业前,所以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这种实习模式不仅有着较长时间,而且会占用课时,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并没有工资,所以企业很乐意为这些实习生提供岗位,但是这些实习生也会占用较多的企业资源,所以有些企业也不愿给实习生提供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得到较好的实践训练,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分析 2.1 应用分类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必须对相关教育规范认真贯彻,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性进行明确,将适宜的就业岗位设置为教学导向,对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科学定位,创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高职应对市场营销的职业分类进行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科学划分。实际情况中,一般营销职业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理论人才、管理人才、策划人才、推向人才以及服务人才,每种人才类型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实际进行市场营销教学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基础教学为主;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教学,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分类教学模式以岗位方向为基础,能够较好地对高职院校学生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强化,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 2.2 优化课堂实践设计 由于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对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应用,通过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分析,创建出良好的实践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实践中获取相应的营销知识,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教师在对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时,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身则加以辅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市场营销。例如,在对客户采购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相应的实践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贯穿于情境各个环节,通过提问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融入相应的角色中,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 2.3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进行市场营销教学时,教师须注重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以相应的工作岗位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校须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可引进与企业合作教学项目,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 3 结 论 市场营销是一项需要长期练习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市场营销的实践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能够站在营销人员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增加营销经验,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进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水平。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动漫产业市场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惊人,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这一行业,推动其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营销方面做到不断创新,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自身发展,这成为了每一个动漫企业都不能回避的经营课题。本文对于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总结分析了这一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分别从目标市场细分、IP品牌建设以及情感营销三个维度探讨了市场营销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动漫产业市场营销水平的提升带来有益指导。 【关键词】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现状;问题;策略 一、引言 尽管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动漫产业的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可以说发展势头一时无两。然而随着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不少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短板使得企业经营压力日渐增大。面对营销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我国动漫企业需要注意对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充分把握,了解营销环境的变化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营销水平,为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动漫文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加上专项鼓励政策的支持,我国动漫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经过十多年两位数的年均复合增速的发展,动漫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其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动漫企业诞生,一大批原创动漫作品涌现,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动漫文化产品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这一行业,一方面助推这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给行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动漫产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目标市场细分 动漫产业市场营销方面的典型问题之一就是缺少目标市场的细分,动漫市场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同目标市场在动漫产品的偏好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如果漠视这种差别,采用“一刀切”的营销策略,不仅将造成营销资源的大量耗费,也会导致营销效果的走低。动漫企业没有目标市场细分,就不能够对于主要受众的需求有一个较好把握,更不能够集中有限的营销资源来对于目标市场深耕,从而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IP品牌维护不够 我国动漫产业目前原创IP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同时IP品牌建设落后,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维护机制,从而导致动漫产品在市场终端缺少品牌影响力。从未来动漫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品牌竞争是一个必然趋势,品牌维护工作好坏,将会直接左右动漫产品的营销效果。 3.情感营销低效 情感营销是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动漫产品本身更多的就是满足客户的情感需要,只有在情感层面与客户形成共鸣,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营销效果。而目前我国动漫企业在营销层面,更多就是采用产品营销策略,忽视情感营销手段的应用,没有注意对目标受众的情感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导致动漫产品与客户情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营销效果鲜有起色。 三、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策略 1.注重目标市场细分 动漫产业市场营销中需要做到注重目标细分工作的开展,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文化背景等对于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从中确定企业动漫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对于目标市场受众偏好、情感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从而确保指定的营销策略更有针对性。另外就是企业应将有限的营销资源集中到目标市场,制定更有针对性以及适用性的营销策略,从而大大提升营销效果,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这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营销资源的过度分散,营销效益不高的问题。 2.注重“IP”品牌建设 “IP”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热词,IP品牌建设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要想实现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须要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影响力的“IP”品牌,企业可以选择各种渠道来进行“IP”产品的推广,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动漫人物、产品等等。注重IP品牌的维护,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同时要注意避免对于品牌的伤害,让“IP”品牌拥有较高的美誉度,对于那些有损“IP”品牌声誉的事件要及时进行处理。 3.加强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层面是指动漫企业要以情感为载体开展营销活动,注意对目标受众情感的分析把握,根据客户的情感需求来进行营销策略的设计,这样才能够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在营销宣传层面,关注点要更多集中在客户的情感需要领域,让客户在情感层面有更多的触动,从而带来对于动漫产品有更多的情感依附。举例而言,情感营销方面,赋予动漫作品更多的故事、正义形象,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动漫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也在所难免,企业营销压力剧增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难以回避。这意味着未来行业企业动漫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营销方面的短板,根据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结合动漫行业发展现状,积极借鉴其它行业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重点做好营销策略改进,从而带来动漫企业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积极力量。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将“脱口秀”引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文将“脱口秀”创新性地应用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脱口秀”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内容、时间及应用技巧进行了初步设计与规划,并提出了应用“脱口秀”教学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期为该方法的普遍、深入应用做好前期准备。 关键词:“脱口秀”教学法;市场营销;教学方法 一、前言 近年来,“脱口秀”在电视传播领域作为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一起探讨社会热点话题的谈话类节目受到了公众的瞩目和喜爱,如《壹周立波秀》、《今晚80后》等。广东卫视推出的《财经郎眼》更是第一次将“脱口秀”与财经话题相结合,利用郎向平教授的明星效应,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卜颖(2011)指出,在高校课程教学领域,“脱口秀”的应用主要以教师或部分学生为主持人,以大多数学生为受众,进行小范围的信息传播,以自由演讲为主要形式,辅以图片、视频、音响效果等手段。在此过程中,注重传播者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受众则接受大量信息,并感受主持人的口才感染力,加以借鉴和模仿;郭旭明(2011)初步分析了“脱口秀”教学法应用于《综合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洪皓志、顾芳芳(2011)中从传播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影响“脱口秀”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几个方面,并强调了“场”式情景传播的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脱口秀”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仍局限于针对个别环节、个别技巧的局部研究,未能形成系统概念,实用性不强。大部分研究局限于语言类或师范类专业的教学领域,对于实践性强、对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缺失状态,值得探讨。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强调,要使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各高校为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上述能力,设置了《演讲与口才》、《推销技术》、《管理沟通技巧》等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着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内容涉及面狭窄,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脱口秀”教学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义和较强的实用性。 二、应用设计 1.时间与内容设计:“脱口秀”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应是逐个孤立的,而应是逐次推进,不断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教学重点,并逐步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此教学法应充分考虑课程运用的先后顺序,讨论问题的深浅次序,以及各课程、各章节、各环节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课程分类选择应用课程及既定课程的具体章节,力求使该方法在既定章节中的实践更加系统、规范。 在45分钟一堂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以安排10~15分钟的“脱口秀”时间。将该环节安排在课堂开头,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安排在开课20分钟之后的倦怠期,能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安排在课程进展的末尾能使学生在期待中学习,提高整堂课的注意率。根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各课程、章节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内容和时间设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 2.流程设计:施行“脱口秀”教学法的目的并非为“秀”而秀,而是为学而秀。在应用过程中如何兼顾“内容”与“形式”是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流程设计与内容设计的协调,做到当“秀”则秀,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脱口秀”教学法课题应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在该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一言堂”,而是由多人配合完成的。第一阶段是主持人就某一知识点的脱口秀,看似个人观点,但由于助理的参与,增添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第二阶段由嘉宾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开拓观众的视野和思维,同时有主持人的在旁协助,使得场面得到把控,论题中心更加明确;第三阶段是全员参与的互动讨论,这时观众反客为主,占据讨论的主要地位,主持人负责控制,嘉宾做精辟点评,助理在旁协助;最后阶段是观点的总结,主持人为主重新将思路拉回最初的知识点,结合嘉宾的专业意见,最终对某一知识点的某一观点,给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 3.技巧设计:“脱口秀”作为一种语言沟通方式,必须具备语言“卖点”,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引起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1)利用话题转换技巧。在短短10分钟左右的“脱口秀”环节中,绝非只有一个话题,各话题间需要自然合理的衔接与转换。话题转换可以选择直接转换、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情节串联、词眼切入等模式。(2)使用冲突话语制造对立。冲突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谈话过程中,双方各自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与预期相违背的语言行为,从而引起情景或话语冲突。除了话题本事的因素外,主持人与嘉宾的戏剧性对立也可造成冲突话语,取得效果。如: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可以组织辩论,制造一方打断话题冒犯另一方,双方相互调笑等桥段。在“脱口秀”环节中适当地对冲突话语及矛盾对立加以运用,能够提升过程的戏剧性,引起受众的兴趣。(3)应用和创造流行语。高校课堂面对的是思维活跃、接受能力极强的大学生受众群体。在语言内容与习惯方面,他们受社会流行语影响较深,适当地应用流行语,可以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产生共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广告学》课程广告文案部分,可以引入“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累觉不爱”等网络流行成语。同时,主持人可在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一些小范围流行语,在课堂受众及其相关人群中流传开来,从而拓展课堂信息的传播范围。(4)利用辅助手段。为辅助“脱口秀”环节的顺利展开,教师还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首先,制作好与该环节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辅以相应的音响效果,如嘘声、掌声等,在讨论高潮期用于烘托气氛;其次,除了做好谈话内容的设计之外,还应做好相应的形象及动作设计。如服装应在符合课堂礼仪的基础上做到多变、华丽,紧贴教学内容;动作设计也应区别于日常授课的教态,适当夸张、创新,力求对学生产生视觉刺激,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 为保证“脱口秀”教学法在实际课堂的顺利应用,将参与者细分为主持人、助理、嘉宾、观众等多种角色,并逐步实现科学的角色转化。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人的“秀场”。开课初期由教师做主持人,邀请其他教师或熟悉“脱口秀”环节的高年级学生做嘉宾,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课程进展过程中,由教师指导部分学生担任主持人,部分学生担任嘉宾;课程进展末尾选择相对较易的话题,针对表达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设定角色,力求做到全面覆盖,各角色能力要求及工作安排描述如表2所示: 结语: 本文对“脱口秀”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内容、时间、流程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设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将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完善整个研究体系,为其在高校的实际施行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逐步形成和深入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购买行为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在此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市场营销管理的意义,把握市场营销的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意义;特点;问题;对策 一、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所具有的意义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紧密联系市场,切实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坚持不断总结、实践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一)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管理者应按照销售人员的个人能力,调整企业内部的营销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二)有利于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坚持进行总结,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的调整,企业才能够稳稳地立足于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进而获得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企业持续开拓市场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主宰市场,企业面对着各行各业无限的市场需求,只有以现代化手段进行市场营销管理,企业才能不断地拓展市场空间。 二、新时期市场营销的特点 (一)市场营销必须具有科学意识 也就是说,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不能故步自封,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吸取相关的教训,从而更加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必须运用科技手段、拥有专业理论,结合本企业产品的特点,把握住市场和消费人群所具有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不断提高营销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市场营销必须具有品牌意识 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必须强化品牌意识,这是一个企业谋求持续发展所必备的观念。品牌是企业的附加值,可以进一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真正资本。在市场营销中树立品牌意识,并不是单纯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或者进行虚假销售,而是要紧紧依靠产品过硬的质量。 (三)市场营销必须具有大众意识 企业产品的消费人群一般都是寻常百姓,因此产品必须放低姿态,不能使消费者产生孤傲的印象。当然低姿态适应普通消费者,并不等于低价出售高端产品。就是说,从辩证角度来看,无论政治或者经济,都必须要依靠雄厚的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前的产品广告词越发接地气,也正因为如此,销量才持续扩大,利润也自然越来越大。 三、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主要存在营销观念不先进,以及营销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企业没有完全形成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现代企业营销理念 企业在设计产品和安排服务等方面,往往以企业自我为出发点,尚且没有深刻认识到员工的工作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在现实中,新闻媒体经常会曝光一些企业对于消费者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二)很多企业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营销办法 具体表现为:市场研究不系统,还不能做到坚持缜密细致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行为;不能完全做到按照消费者需求发展趋势来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和控制,导致消费者难以保持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感与忠诚度;包括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知名企业,其市场营销管理也存在着深入市场不足、管理不到位、市场反映不迅速等问题,最终导致其竞争力后劲不足。 (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销售渠道管理体系 企业的销售部门往往只是满足于把产品销售去去,而不能把控制与管理销售组织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销售组织没有形成一个命运和利益的稳定共同体。正因为销售渠道管理不科学、不系统,销售组织内部只能是利益联合体,如果出现了竞争对手提供的利益更大、政策更优惠时,企业原有的销售体系可能立刻就分崩离析。 (四)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自己的营销战略 不能立足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从而满足消费者特殊的消费需求。不能积极发展、控制最终的消费者,因此产品的品种和结构更新缓慢,难以堵死市场竞争中出现的空档,最终对竞争对手有效地予以控制。 四、现代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对策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高度重视市场营销,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体系,建立稳定统一的营销渠道并不断加以拓展,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战略与策略,才能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市场营销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应该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不断学习、准确把握市场营销方面先进的经验与科学的方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营销策划的思路与战略,积极自觉主动地调查、了解、掌握消费者的具体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二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所制定的产品战略和销售计划、确定的生产方式,必须坚持与市场竞争形势相协调和一致。在这方面小米手机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销售案例,在小米手机的营销策划方面,其借助互联网平台,采取“饥饿营销”的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机宣传推广与营销模式,令消费者倍感新鲜,从而使小米手机的品牌知名度急剧提升,市场占有率自然也就大幅提高。三是现代企业还应该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努力把握并瞄准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一旦出现商机能做到抢先发现,并提前作出有针对性的营销部署。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管理层首先要准确定位市场营销工作,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市场营销环境,上至企业高层领导,下至中层领导和普通员工,都必须要深刻认识新经济形势下市场营销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其次,现代企业还必须针对营销人员制定合理的培训机制,努力为营销人员创造机会,多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营销策划管理能力。同时,不断加大营销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营销人员能够切实掌握产品宣传的有关方法,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具备准确把握的能力,并按照灵活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随时对营销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始终做到根据市场发展进行企业营销策划。 (三)建立稳定统一的营销渠道并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市场营销渠道,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产品只有通过一定的营销渠道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如此循环企业才能达成生产目的,从而赢得销售利润。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异常复杂,所以企业从事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必须采取正确的运作政策,以确保顺利完成产品销售过程,从而获得稳定的产品市场份额,并不断加以扩大,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应该对销售商进行统一的培训,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奖惩办法,从而尽量消除企业、中间商和经销商因利益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同时不同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应该努力加以协调,保证企业营销渠道既制度化又不失人性化,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积极拓展市场营销通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发明显。而且网络营销的深入发展,把市场空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了,因此信息的爆炸与飞速的技术改革,势必会导致多变而复杂的环境要素联系。如此要想拓宽销售通路,其难度必然会变得更加艰难。企业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如何拓展市场营销通路,是一大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拓展市场营销通路,努力完善原有市场营销存在的不足,对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才能不断开发和优化营销渠道。 (五)尝试成立产品分销联盟 市场营销的传统渠道,主要的起点是生产商,在此基础上确定一级分销商,紧接着依次确定下一级的分销商,最后产品到达终端零售商。这种营销模式层层下放,企业只能控制一级经销商,但是难以控制后续营销渠道的开发。为了能够与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相适应,企业应该按照产品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终端产品零售计划,对各方利益进行综合整体性的评估。准确掌握中间商信誉和实力,以及其同零售终端在利益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产品的中间商,最终企业的营销体系把整条渠道都纳入进来,统一成立分销战略联盟。建成分销战略联盟,其主要作用是消除厂家和商家之间由于各种利益而引发的冲突,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达成各方的共赢。 (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营销方式创新 现代企业应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营销方式达成有机的结合,选择消费者更加喜欢的的营销方式,不断提高营销水平,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现代企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迅捷地搜集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进行销售信息反馈,不断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在掌握可靠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地变化产品设计、灵活地调整营销策略。例如,苏宁电器进军电子商务领域,通过电商平台,统一宣传线上线下品牌,统一进行产品定价,网店产品宣传与门店产品体验有机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关于铁路信息化与铁路市场营销的相关探究 【摘 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交通工具要求的逐渐提高,各种高科技交通设备也在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其中,铁路的发展也受到了其他各种交通工具的威胁,在运输市场竞争中也处于不利地位,这使得铁路部门不得不需要加强推进改革的进程,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促进铁路信息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铁路信息化与铁路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了铁路信息情报在铁路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关于在进行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铁路信息化;市场营销;铁路运输; 一、实现铁路信息化的主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铁路交通运输也在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实现铁路信息化已是一件顺应铁路走向市场的重要关键。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要想提高铁路的竞争能力,推进铁路信息化则是一项重要手段。 由于原有铁路经济吸引区域、货物发到量、地区经济结构等信息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有时还会对运输组织决策起到误导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快铁路信息市场化,提高关于信息容量的删减、检索以及分析,相关运输信息和国民经济宏观信息的搜集、吸纳、分析等过程的要求。但是,现在铁路运输和市场之间信息连接不紧密,以往的客运售票和货运计划方式并没有达到根本上的改变,使得和现代社会旅客的要求之间不能协调一致。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然后加快电脑售票系统的建设,提高铁路售票功能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设置更多的便捷项目,方便旅客乘车和买票等等。这些所做的具体策略对铁路走向市场是十分有利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铁路运输开展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铁路目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联系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纽带,铁路的使用是适合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所需的,因此我国铁路运输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是绝对具有统治地位的。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运输市场逐渐转入了卖方市场,铁路客运部门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除此之外,铁路运输具有垄断性,运输方式也并不发达,铁路分局的客运部门和站段的客运计划业务部门主要只负责接受上级下达的运输任务,然后将任务分配给下级,这使得铁路运输生产脱离了市场,不能适应如今的需求。主要市场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市场预测和研究,缺乏调整运输产品结构的功能,缺乏正确定价的功能,缺乏检查考核经营工作的功能。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铁路运输在国内市场中没有发挥优势,而且还被市场“挤兑”,使得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发展不顺利。 因此,我们必须要想尽办法克服上述弊端,通过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使铁路部门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尽快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三、探讨铁路信息化建设和铁路市场化建设 (一)加快开发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进程 实现铁路信息化的基本部分就是建设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所以,想要实现铁路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实现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该系统涉及到运营管理很多领域,不仅包括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铁路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铁路车票发票和预定系统,还包括计划、财务、电务和工务等管理信息系统。所以,铁路部门应该加快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程,为铁路运输企业提供必要的物资流通信息。 (二)充分发挥铁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作用 市场营销信息是市场信息的主体部分,它反映了当前的市场动态和运动形势,它在市场管理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市场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市场营销信息是决定市场营销的关键因素,所有铁路客货营销部门都应该充分发挥铁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作用,完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营销调研系统,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内部报告系统主要作用是反映铁路部门当前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还有就是提供营销决策所需企业的内部信息。 市场营销情报系统主要是为了确保铁路企业竞的争地位和服务策略的目的和其面向以市场营销为主导的机制一致,主要作用是给市场营销人员提供关于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信息来源的程序。 调研系统主要是先收集和该企业面临的特定市场营销问题相关的信息,然后通过调研,掌握其他企业相关的营销信息和营销策略,最后建立自己的独特运输档案。 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软件和硬件支持下的数据、系统、工具,再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市场营销信息,最后作出相关的决策。 (三)培养铁路市场营销人员的信息情报能力 在市场营销工作中,铁路企业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相当高的,营销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基础,还应该了解信息情报研究工作的具体方法,具有较强的情报处理能力。在工作中,营销人员应该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管理、宣传市场营销信息的知识基础和工作能力,平时有较强烈的工作动力,对运输市场行情十分敏感。只有拥有仔细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熟练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责任感,才能更加有保证的提高铁路运输市场营销的成绩。 营销人员每日都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一定基础的社交能力是必须要有的,这也就方便了他们与各领域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到社会上调查客流货源,吸引旅客乘车或者运货,为更多具有运输需求的人们提供方便。所以,铁路企业应该加强培养铁路市场营销人员的信息情报能力,进而推动铁路市场化的进程。 结语 随着公路、民航和其它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它们以独特的优势打破了铁路运输多年的垄断地位,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铁路运输部门不得不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积极推进铁路信息化发展。只有这样,铁路运输才能在整个市场中站得住脚。以上主要讲述了铁路市场化建设和铁路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开展铁路市场营销的战略和意见。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市场营销学理论的相关应用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就业机会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刨根究底还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锻造,如何有效的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职场角色的转变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何去提升自己在应聘过程中的竞争力,其实可以从其他社会哲学学科上获得启发,本文简单阐述了市场营销学理论中部分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7O分析;SWOT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这样更加促进了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就业竞争越演越烈。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把握就业机会,成为了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热点。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如何把自己这款商品“销售”给企业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从几个市场营销学理论中,去分析所对应的方法。 从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比较中研究就业“哲学”的转变 在市场营销中,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对比情况如下表: 基本特征 营销的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营销哲学 以产定销, 以产促销 产品供不应求 生产领域 从厂商到顾客 现代营销哲学 以需定销, 以销定产 产品供过于求, 全面的买方市场 消费领域与 流通领域 从顾客到厂商 从这个对比表中发现,社会营销理念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就业情况的不断发展中,竞争,也成为了主流。我们同样通过一张对比表,来看一下就业“哲学”的变化。 基本特征 就业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就业观念 统招统分 人才供应不足 生产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现代就业观念 竞争上岗 人才供应过剩 社会各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从中国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建设,诞生了“统招统分”、“包分配”就业不愁的现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质的改革,知识分子在某些领域(或地域)出现了供过于求。那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然出现择优录取的现象。如此形成了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象。 在越来越恶劣的就业竞争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应如何把握住就业机会呢? 一、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模式中的7O分校框架的角度来分析 在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既简单又实用,非常受营销人员的欢迎。它包括以下七个因素:Occupants(who) 购买者 谁是你得目标顾客与他们的特征?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目标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具体因素)?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目标顾客为什么购买?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如何购买的以及购买数量?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什么时候购买欲购买频度?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在什么地方购买与消费或使用 那么如果将7O分析框架用在就业分析中,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即为商品,用人单位为客户。然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那么跟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中各因素对应的情况: 1、购买者:即为用人单位 每个高校毕业生的购买者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你得专业背景,影响你的购买者群体或者范围;亦可能你的社会经历影响你得购买者群体。 2、购买对象: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主要因素,即为今后工作过程中必须基本的能力或者知识基础。 3、购买目的: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更加趋近于职位,每个职位都对应的其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够用一个职位的目的,必然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 4、购买组织: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用人单位中的哪些角色参与了对你的招聘考核过程,影响着你应聘的结果。 5、购买方式:即雇佣方式。雇佣合同,分为多种:劳务合同、劳动合同、兼职合同、项目聘用(项目结束即结束双方合作关系)。同时,需考虑,在你应聘的岗位,企业准备招聘多少人。 6、购买时间:即上班时间。部分企业要求在校应届毕业生未拿到毕业证,提前参加企业工作;部分企业要求拿到毕业证之后参加工作;也有企业推迟工作时间。 7、购买地点:即工作地点,同时需考虑是否出差,出差频次等。 如此得出就业的7O分析框架Occupants(who) 购买者 企业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工作胜任力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职位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内用人部门级相关领导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该职位雇佣性质及招聘人数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雇佣时间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工作地点 通过此7O分析框架,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为求职奠定基础。同时减少就业后因各人喜好兴趣、工作胜任等原因引起的频繁流动而造成的职业生涯贬值的情况。 二、通过SWOT分析方式明确求职者自身的优劣势 在市场营销学中,SWOT分析法主要分析企业本身、直接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其实质是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与环境。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分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各项优劣,潜在机会与威胁。同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要仔细想清楚自己的各项优劣。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电力市场营销相关策略探讨 摘要:目前的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形势, 有良好的发展 契机, 同时也存在巨大挑战。 要想营造出一个有潜力、 有实力的电 力市场, 就应当了解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现状, 端正思 想定位, 探讨措施对策, 创新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在此,文章阐述了电力营销相关策略及具体的 实施对策, 以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现状;营销管理;策略 1.引言 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关注的中心除了确保供电安全以外,大体经历过五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计划中心论阶段”。这根源于新中国为取得尽快发展,建立了垄断统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发、输、配、售电计划一体化;第二阶段是“管理中心论阶段”,这源于1970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持续缺电20多年,各级政府采取的有计划地限制用电的政策,电力部门的主要工作是用电管理;第三阶段是“数量中心论阶段”。这是20年代为解决电力“瓶颈”问题,中央提出的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及新电新价、还本付息的政策,每年新增装机速度都超过两位数,实现了电力供应的基本平衡;第四阶段是“市场中心论阶段”,这源于1995年1月首先在浙江电网进行模拟电力市场运营,1998年国家电力公司又提出了“厂网分开、竟价上网”,拉开了电力市场营销的序幕。 随着电力供应由短转平转长,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客户对电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与否,将成为供电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客户的满意是供电企业效益的源泉,供电企业营销理念由此进人第五阶段,即“客户满意中心论阶段” 2.电力营销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供电电压合格率、供电频率,电力谐波三个质量指标的考核标准和完成情况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客户对电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要求逐步提高,高档家用电器不断普及像高档家用计算机、空调等,而这些家电产品对供电质量指标的要求较传统老、旧家电来说则高得多如果电压质量不合格,则会造成使用效果较差,损坏可能性增大。人们由于健康意识增强,生活条件改善,注重提高家庭灯具照明度,保护视力,增强照明效果,避免跌撞等家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视力下降随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工业生产中引进了大量的精密生产线,或者生产高、精、尖,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这些生产线或产品对电压质量的要求相当高,一些电压质量不合格,则次品率、废品率会大幅度提高,或者烧毁设备等。 2.2需提升营销队伍素质 供电企业营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由于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操作不熟悉,对新营销管理系统应用不适应。郊县及偏远农村供电企业用丁管理落后,少数农村电工营销人员还未从旧的用电管理思路转换过来.大市场.大营销的概念仍很模糊.缺乏服务意识 2.3电价的分类繁琐 目前电价分类主要按用电用途分类,主要分为居民生活电价、非居民照明电价、商业电价、大工业电价、普通工业和非工业电价、农业生产电价、贫困县农业排灌电价、趸购电价等8大类,同一类电价中,又因供电电压等级不同或生产产品的不同又各有区别,此外随电价一起征收的还有三峡建设基金农网还贷基金、城市附加等费用;在用电时间上,又分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高峰时段、低谷时段、平段,有的省还增加有“光彩工程”照明电价、外资企业优惠电价,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用电型中央空调优惠电价、“一户一表”改造居民生活优惠电价等,分类标准复杂,电价类别繁琐,如非专业人士、绝难看懂一张电价表,一则不易给客户进行解释说明,二则计量装置配备、电费收取等方面造成诸多困难,三则非常容易产生混价行为,屡屡产生纠纷。 2.4市场营销手段有限 观念落后、责任意识不强对优质服务的熟悉仅限于上街宣传、发传单、微笑服务、售电所设施更新等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加快办电速度、提高供电稳定性、减少停电损失等深层次服务新问题。 客户基础信息不完整.对用电市场及用户消费需求、心理预期、用电潜力探析不够,也不能及时了解用户生产经营情况及设备的增减容量情况.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5电力企业内部协作不紧密 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还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企业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计划、检修等等各个职能环节以及服务功效的延伸上都还存在条块分割.不能统筹作业的现象。 3.电力营销管理创新对策 在现代电力营销观念下,应建立一个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部门的整体系统,营销部门担负各营销单位之问的协调工作,应运用市场营销观点制定营销计划。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电力的垄断经营使消费者在市场中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电价种类的单一化和非弹性机制,服务方式呆板和缺少活力,引起消费者反感。当前,在开放售电市场条件尚未成熟之机如何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是电力供应者面临的问题。电力公司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3—5年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一套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电价机制。 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论文:市场营销学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相关因素 摘要: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网络教学的核心,市场营销学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考虑教学内容、学生需求与教师作用、学习情境及学习的互动性等因素。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 网络多媒体课件 设计与制作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须达到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激发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兴趣、喜爱,以及对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主动汲取欲望。为达到以上教学目的,传统课堂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是本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其中,网络多媒体课件作为网络教学的核心,其设计与制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须考虑以下因素: 一、教学内容为本 课件是根据一定教学目标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它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媒体综合起来而形成的。目前市场营销学网络课件制作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很漂亮,但知识、深度、逻辑性、难易程度、可读性都存在一定问题;二是课件很简单,将其设计成一本市场营销学电子图书,缺乏真正的教学功能。造成这两个极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吃透教学内容,没有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课件的质量,必须以教学内容为本,保证所传达的知识到位,专业术语正确,涵盖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难易适中。 二、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作用 网络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认知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在进行网络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课件界面方便学生使用。 由于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主要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开设此课程是在大二第一学期,因此设计、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操作步骤要简单,操作界面、按钮要清晰易见,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二)课件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由于本课程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除最基本的内容外,在知识体系上还要注意各章节的连贯和重、要点的简洁突出;在案例的编写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各类信息的采编,如将新闻、报道、广告、访谈节目有组织有目的地分布于各章节中。 (三)课件模块便于学生知识的更新。 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组织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其理论和内涵随着时代不断更新和发展,近年来国际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体验营销等新理论逐渐完善;而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深刻地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具体的营销活动,所以市场营销学课件在设计制作时要在系统统筹的前提下,把教学科目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模块,这样既便于分工协作,也便于课件的更新,从而满足学生对知识发展的需要。 (四)课件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件内容制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在和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和重点内容上设计引导性问题、关键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广泛收集信息。 三、学生的学习情境 网络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因此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必须考虑学习情境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复杂性及相关性,在情境中形成知识意义的多方面建构。 (一)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设计学习情境。 在市场营销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考虑到学生大都是初学者,对市场营销知识都只有片面与感性的认识,如认为市场营销只是推销、广告,对市场营销的一些认识来自于生活和别人的一些经验,对市场营销职业有一定的偏见。因此,在课件制作上要分析学生学习中的知觉、记忆、思维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如在第一章开篇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明星代言广告”、“昂贵的奢侈品”、“新兴媒体传播”、“面对危机”等,让学生能够从材料的学习中立刻明白市场营销的性质和《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应用性、艺术性特点;又如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教学中最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课件制作中应运用大小案例带动各章节理论问题的学习,并综合加以运用,能加深学生对各章节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的习惯。 (二)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市场营销学的现实素材相当广泛,如有着大量的因环境变化而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研发、战略改变等的影音资料,在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消费者行为的故事,各类生动的平面及各类媒体广告,大量的销售管理案例和讲座资料等,所以在进行市场营销学网络课件制作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学习的互动性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对知识不可能全面理解,另外,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生必须通过协作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进行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必须考虑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动态交互。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因此,其内容中经常涉及许多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知识,比如“市场营销环境”一章会涉及“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等概念,“消费者行为”一章会涉及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件制作的技术上应充分和其他相关课程、资料库进行链接,如果目前达不到这种水平,则可以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资料库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同时还要运用良好的导航图标设计等来增强人机交互。另外,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开发成Web模式,加强人人交互环境的创设。在课件设计、开发时必须考虑师生、生生之间同步和异步的交互,让学习者感到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在和自己说话,而是始终有人在一起参与的,是人性化的。目前,异步的双向交流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等,同步的双向交流方式主要有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为达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应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革命已使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努力运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成为当今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水平,使之成为教学腾飞的翅膀。
汽车专业论文:初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 汽车工业及其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汽车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改革原有教育模式,创建新的适应汽车工业及其新技术的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技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必须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程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目的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探索迎合就业市场的新的教学方法,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可以围绕这些因素展开,由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现代汽车的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规程化,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定了直接参与修车的人员,就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医生”。他们必须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包括硬件、软件)知识且操作熟练,能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 高级技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汽车医生”的艰巨任务,但由于受普通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现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仅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而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和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维修工职业技能的考核仍停留在老东风、老解放货车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汽修行业的现状而言,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需要。一是从业人员文化基础落后,技术素质不高,大量未经任何培训或学习的人员从事汽修技术岗位。调查表明:汽修行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为38.5%,高中阶段 51.5%,专科及以上10%,而发达国家的这种结构分别为20%、40%、40%。并且目前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有22.4%无任何技术证书,且技师和高级技工比例偏低,仅为8%,具有汽车诊断能力的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我国20%,日本40%,美国80%。二是传统维修业观念陈旧,设备落后与技术缺乏等严重束缚着维修业的发展,其中适应现代汽车维修需要的人才奇缺,是制约维修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的最大困惑。因此,在办学规模、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与高技能人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亟待改进。我认为,加强汽车检测与维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改革传统技校课程设置,实行新的模式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技能人培养的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医生”,因此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应以理论为基础,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其中应掌握三个基本原则: 1、专业基础课应突出为专业服务的特点。例如:材料力学中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以及流体力学应充分和汽车紧密结合,材料学结合汽车生产及使用中所使用的材料讲解,汽车中用到的部分讲透,汽车中根本用不到的东西坚决不讲;电工电子方面讲解的内容应紧密结合现代汽车电器元件及电路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液压传动,重点讲解汽车中应用的液压元件及液压装置;机械制图及cad应培养学生测绘和能读懂汽车零件和装配图;机加工应体现汽车机修中的工艺性和特点。此类课程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可以编写出汽车材料力学、汽车电工电子、汽车液压、汽车制图、汽车机械基础等讲义或教材。 2、职业技能课程应紧跟汽车制造技术和检测手段的发展。首先,在我们的概念中不能再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对汽车应有一个整体概念。比如这样的课程内容:在讲汽车发动机构造内容时,就应该把常规发动机和现动机新技术,如:可变配气机构、电控喷射系统、废气再循环和增压技术等糅合为一体去讲;在讲汽车底盘内容时不仅讲普通的变速器、制动系、汽车悬架、转向系等,而且也应详细介绍无级变速、自动变速、abs、电控悬架等;同样汽车电器也应该把自动空调、车身电器、全球定位、卫星导航、巡航等内容一气讲完。其次,我们的课程内容,一定要紧跟汽车技术的发展,现在汽车上已经使用的装置,在我们的课程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出来,把汽车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比如:讲安全气囊时不仅讲一般的安全气囊系统,而且也要讲opds乘客检测系统和帘式安全气囊;讲解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也要介绍现在汽车上已经应用的连续无级自动变速器(cvt)的内容;讲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时,柴油电控喷射系统一定要讲;柴油机增压技术和汽油机增压系统对比去讲。再次,汽车专业课程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检测方法之外,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如何利用数据流分析故障、如何利用波形分析故障、如何根据发动机尾气排放检测仪分析故障、如何进行车辆四轮定位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试等等。 3、职业技能课程应强化实践教学。 高级技工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但目前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课时数普遍偏少,所以,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合理设置实验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技能训练时间。另外,职业学校要走产教结合之路,拓展校企之间的联系。各级政府和教学行政部门要为职校学生的实验、实习创设条件,开辟基地,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要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全面发展人的个性,要充分尊重和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潜能,注重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文化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身心素质诸方面的提高,并给每个学生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和个性发展的机会。 职业学校必须牢牢把握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工作、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设施建设 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一体化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层示汽车各零部件结构原理及内部运动关系,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汽车构造课的教学,可使用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用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应加大实践培养的力度(实践培养课时应达到50%左右)。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三、加强校企联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为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更能贴近企业需求,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成立以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为主的专业培养委员会,让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的审定和有关教改的课题研究,以利于学校及时将最先进的技术纳入培养领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改进学校的培养内容和方式、管理等工作。同时,学校也可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 四、加强双师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理论培养和实践指导都过硬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仅重视理论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因此,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或更高的学府进行锻炼和学习,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与技术发展同步的、行业领域中的汽车机电一体化专家。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做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总之,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作为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高级技工学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实施创新教育,通过教学改革,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使学校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所需实用复合型人才培训的摇篮,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所需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构想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汽车维修技师的岗位职责,阐述了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技术类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技术类课程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技术类课程;维修技师;课程建设;构想 士官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也是需要重点建设的“四类人才”之一[1]。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岗位是汽车修理工、维修技师,通过在校两年培训和一年部队实践,应能组织完成常见车辆二、三级保养及小、中修工作,应能人工和利用检测工具分析汽车技术方面出现的较复杂的问题,利用专业工具完成车辆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并进行汽车安全检测、调试、质量检验等。 针对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岗位,结合部队车辆装备实际,并借鉴地方职业技术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经验做法,下面笔者从指导思想与原则、课程体系及配套建设的构想来阐述一下汽车维修技术技术类课程建设情况。 1 指导思想与原则 对于新增的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来讲就是要为部队培养适应岗位需要,训用一致的合格的汽车维修人员,实现院校培训与岗位贴合的无缝衔接。基于此,笔者认为应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即围绕一条主线(增强岗位生成能力为主线);落实两个要求(落实训练与考核大纲的要求和增强贴岗强能的本领);畅通三个培训渠道(院校、部队、地方职业技术院校,建立院校部队一体,军地融合的培养机制);优化四个环节(理论教学、实装教学、网上模拟仿真、考核评价四个环节),来组织实施。 2 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技术类课程建设构想 2.1 课程设置 汽车维修技术为新增专业,经前期部队调研和借鉴地方职业技术院校成功经验,课程设置个人认为应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落实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和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评定标准为抓手,以新车型、新技术为研究对象,以规范操作为切入点,以专业技能生成为落脚点,坚持培训与需求相结合、训用一致的原则,突出修理特色,抓好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使技术类课程紧扣岗位需求,形成有效链条、有效支撑、有效互补,实现训用一致、无缝衔接。围绕汽车维修工、技师岗位我个人认为技术类课程可开设以下课程: 2.1.1 专业基础课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发动机原理与汽车性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理论基础等。 2.1.2 专业方向课程 汽车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保养、汽车保修设备、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管理、汽车维修工艺、修理质量检验、汽车野战维修、车辆器材保障、汽车维修组织与实施等。 2.1.3 选修课和自修课 选修课和自修课可设:军车装备、汽车配件知识、新能源汽车、汽车维修英语、汽车空调、汽车美容、汽车改装、汽车排放与控制等课程。 2.2 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可在借鉴地方职业技术院校示范校的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修理工、维修技师岗位进行编写。课程教材应包括: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及电教教材和网络教材。 2.3 教员队伍建设 为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和组训能力,因此,必须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员队伍。“双师型”教员队伍应树立“教、做、研”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2.3.1 走开部分技能型实习岗位由士官担任的路子 探索如实习场地的管理、实训台的操作、特种车辆装备的驾驶等岗位由士官组织实施。站在讲台、实训台教员岗位的不仅是干部教员、文职人员,而且还应有士官,这样可以拓宽教员队伍生成渠道。 2.3.2 迈开院校、部队和地方交流的步子 通过集体培训、集中培训、岗位培训、推荐人员培训、参观见学、科技服务、送学深造等多种方式建立院校、部队、地方“三位一体”共育人才,军民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学习新装备、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增强教员和操作技能的组训能力,形成技能型人才大批生成的良好局面,以适应士官教育的需要。并尽快形成新装备专业培训以军队院校或训练机构培训为主,以工厂、科研单位和地方院校培训为补充的培训模式[2]。 2.3.3 推开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机制 将教员与部队干部“双向代职”的要求和成果引入职称评审、军官晋升的必要条件。“双向代职”使院校更深入了解部队实际、岗位需 、装备发展,并使“双向代职”的成果,惠及教学实践,惠及人才队伍建设,惠及人才质量培养。 2.3.4 打开培养“专型”教员,以点带面的局面 2.4 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士官教育的特点要打破学历教育条件下,教学内容注重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的模式。士官教育教学内容要紧扣岗位实际、紧贴部队装备,建立需什么,训什么;用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教学理念。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建构,体现岗位指向性,体现新装备、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新训法。 2.5 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岗位能力生成这个主线进行,为此,要调整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教学不低于本课程总学时的60%,精讲多练互动,提高教学效益。 2.6 创建教学条件 为保障汽车维修技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在完善汽车电工电子专修室、汽车构造教学区、汽车保养教学区、汽车运修教学区、汽车声响教学区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应新建汽车维修中心。 2.7 强化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我们装备技术系的强项、特色和亮点。为适应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应依托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为信息化教学平台,以网络环境为支撑,建立、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大力加强信息化教学。 2.8 完善考核评价方案 技术类课程考核应根据课程定位、性质、特点来制定考核评价方案。采用闭卷与开卷、理论与实操、实习与综合演练、平时作业与撰写论文等相结合的评价方案,科学、综合、全面考核学员的学时情况。 3 结语 针对新增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要高起点谋划顶层设计,高标准完成配套建设,高质量抓好人才培养落实工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强势推进,使汽车维修技术成为我校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倍增器”,为使我校建成全军特色鲜明的士官学校提供有力支撑,可靠保证。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维修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汽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从而对汽车服务以及后期维修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汽车维修人才,是我们现在职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职校教学要重点培养具备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促使学生能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汽车维修专业中的翘楚,将我们汽车维修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升,推动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制造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践 现代型的汽车维修专业需要越来越多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汽车维修人员不仅需要熟知汽车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知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以及检测汽车故障,具备极强的故障诊断能力以及协同作业能力。这不仅是要对学生开展专业课程培训,同时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方法使用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教学,促使学生能够从学校中掌握更加具体、专业、综合性的知识能力。让学生在走出学校后,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在职校教学过程重,要想提升学生在未来就业环境中的事故处理能力以及从事工作的应变能力,就要善于在学习中制造一些故障场景,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在师生合作下,共同完成任务,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学生在学校中的实践能力。下面就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分析[1]。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法的出现,极大的转变了教学的观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开展机械课程授课,都是以教材为主,忽视了汽车维修专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所以学生走出学校以后,学生只会对一些基本机械开展认知行为,对于实际操练的能力十分差。同时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学习知识点,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对汽车维修专业的学习兴趣缺失,这就是教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发展,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育,不会随机应变。项目教学法就很好的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能力教育。学生和教师共同在一个小组,为一个任务目标努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趣味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具有探究意义,例如在开展汽车维修导向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手册的活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学生绘制图表、巧妙填空、开展绘图、师生问答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的增强学生对汽车维修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教学的顺利开展。当然项目教学法的出现,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为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制定不同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在为学生制定任务时,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完成能力以及实践的难易程度,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实践环境的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供应,学生是否能够在一个优质的操作环境下,通过任务的完成,获得工作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是我们的教师设计教学任务需要考虑的问题[2]。 二、丰富机械实践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我们的职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教师的教学授课与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脱节,学生不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去,那么我们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要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应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知识理论,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学生只有主动的开展实践,才能够在任务活动中获得知识,积累学习经验,这样在未来的就业中,才能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因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出现。项目教学法通过一种学生参与任务活动的形式帮助自身将任务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不同的情景环境下,提升对任务的理解,以及不断丰富任务的完成过程。我们汽车维修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汽车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掌握单纯的一门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获得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这样在遇到不同类型的汽车出现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快的判断,提升汽车维修的效率。教师在开展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最新的汽车模型帮助学生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汽车关键的部位名称以及相关的作用,这种教学可以依托多媒体,也可以积极利用学校的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开展教学,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为学生设立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如何及时应对汽车的应急熄火,如何处理汽车的爆胎等等,都可以为学生设置任务,学生通过自助式的任务计划制定,以及搜寻相关的解决方案,详细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的分工合作,都是通过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了解汽车基本原理。在故障中开展项目教学法,更加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获得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3]。 三、开展团队合作教学,指导学生交流沟通 在职校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比较有个性,对于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不强,同时个人主义较为严重,即便是教师强制要求学生进行划分小组,学生的意见以及合作也常常因为一些项目的难度、操作可行性受到影响,不能够拧成一股绳。我们的团队合作是完成项目的前提,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下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制定项目执行计划之前,学生必然会在一起进行讨论以及沟通,不同的学生具有差异性,对于一些项目的执行过程肯定有着自身的理解,小组在集体商议的过程中没有达到一致意见的话,学生的任务完成就会存在于一定的障碍,所以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划分小组,并且指导学生合理解决小组内部的意见问题,在项目计划表制定中就处理好这类问题。通过一个优秀的小组完成项目的计划,达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目的。我们的项目始终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所以在开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小组的合作帮助。学生在项目中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尤其在整个小组都出现问题时,教师尤其要注意,是否是项目的计划和安排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帮助学生一起探讨知识,及时的纠正和完善,帮助学生合理分工。或者参与学生的任务活动,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有迹可循,寻找更完善的解决方案,让小组的合作更加有信心,在小组的划分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要帮助学生选取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通过从项目分工以及实施,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合理科学项目评价,完善学生实践操作 我们的汽修专业课堂对学生的教学反思停留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检测,忽视了对学生的整体性评价,在项目教学的反思评价中,一定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教师在对项目的评价过程中,不能一昧的依靠教师的主观,这样容易产生片面性,有些时候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够评价完善,学生做出了努力认为教师没有及时的肯定,就容易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对自我认知存在一些错误性的理解,让学生因为教师的评价而无所收获。所以,教师要善于综合不同的客观评价,对学生开展有价值、综合性的评价。可以先从自我评价出发,让学生能够在整体的项目完成过程中,更加客观反思自我表现,是否做到了对项目的积极参与,是否及时与他人沟通交流,是否发现自我的价值。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主观认知,避免因为骄傲自满产生过渡的自豪。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评价,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任务,是最能反应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的部分,小组成员要对学生开展公正合理地评价,对整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是否具有推动作用,是否做出贡献。最后教师开展评价,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以及如何及时纠正自我,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促使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顺利开展[4]。 五、结语 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合作能力得到更好发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 作者:凌学飞 单位:淮海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论文: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因此与汽车有关的各类服务行业也需要注重不断的进行完善,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汽车专业就是由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专业。而英语教学作为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就业问题和发展趋势,对现如今的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就对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引言 目前汽车行业在我国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同时我国的汽车进口量和汽车各个零部件的进口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这些当中的汽车零部件和技术大部分都是运用英文标示的,因此这也是英语教学是汽车专业中重要一部分的原因。只有保证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的汽车行业的人才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才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专业素质,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 二、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有效的结合实际社会的需求和要求,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效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市场的需要[1]。但同时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与市场需求脱离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于注重英语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有效的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来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并且实英语教学课程也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认清,要想有效的把握时代的机遇,就必须要认识到英语教学在汽车专业中的重要性,不断的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第一,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随着目前对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必须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这也要求不断的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始终坚持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从而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更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2]。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的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在这过程中,教师自身不仅仅需要掌握英语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有效的结合汽车专业的特性,掌握汽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的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加相关的英语教学研讨会,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实力,实现英语教学和汽车专业的知识有效的融合,更加科学、有效的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第二,有效的丰富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在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有效的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不断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一体化现场教学、微课、分层教学和一体化现场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保证实际教学能够有效的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之间的构造原理以及内部作用的关系,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更加的合理、便利[3]。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一般是和汽车的联系比较大,对于汽车中的一些较小的零件,可以有效的结合实体,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第三,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的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并且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企业也会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有效的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不断的前进,因此要想有效的改革创新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就需要注重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主性。首先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断的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探索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创新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需要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水平,注重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结合学生比较能够接收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可以多看与汽车相关的英美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学会主动的模仿,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学生形成学习英语的自觉性,有效的改变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行业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发展行业,我国仍然需要大量的汽车专业的高端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注重结合实际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有效的培养高技能专业性人才。高职高专院校要深刻的认识到英语教学对于汽车专业的重要性,注重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保证始终能够有效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更好的服务与我国汽车行业。 作者:于彭涛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维修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众汽车拥有量不断提高,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着较好的发展机遇,而对于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影响着相关学生的未来就业。为此,基于就业前提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展开研究,进而为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展开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 就业;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早在几年前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而为了保证汽车维修人才能够满足我国民众汽车维修的需要,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就必须拥有较高的有效性,这一有效性的保证正是本文基于就业前提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一)专业教师的缺乏 对于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来说,专业教师的缺乏情况极为常见,具备10年以上经验的教师更是如同凤毛麟角,在专业教师缺乏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自然不能够较好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当前,我国很多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往往会选取非专业人员作为学生教师,甚至有一些院校会选取汽修职业人员为学生传输汽修专项知识,这类教师要么存在实践性不强的问题、要么自身对于汽修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发展[1]。 (二)教材较为陈旧 除了专业教师的缺乏外,教材较为陈旧也是我国当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常见情况。据笔者调查得知,一些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受资金或渠道限制,往往会采取一些与当下新型汽修技术不同的教材,而为了弥补这种教材带来的影响,这类院校往往会采取实践或自身创造教材的方法弥补,但这种方法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陈旧教材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不能够通过教材获取较为先进的汽修知识,其在未来的就业中自然就会遭受较为负面的影响[2]。 (三)学生缺乏基本功 对于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学生本身缺乏汽修基本功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这类院校学生基本知识缺乏所造成的。对于接受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往往具备着文化课水平较低、思想认识不够的问题,而由于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轻松在课堂中进行各类娱乐活动,这就使得很多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汽修基本功极差。此外一些学生认为汽车维修只要掌握实践技能就足够自身就业的错误认知也加重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点必须引起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3]。 (四)教育路径单一 对于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来说,教育路径单一的情况同样较为常见。据笔者调查得知,在我国当下很多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中,汽修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往往希望学生能够将这类知识牢牢记在脑海中,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不仅存在着有效性较差的问题,学生本身也很容易对汽修理论知识学习产生反感,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无法产生自主性学习意识,其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未来的就业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调整教学课程 为了保证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能够较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必须调整自身的教学课程,这一教学课程的调整需要以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安稳的汽车维修相关工作为目标。具体来说,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需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并参考较为入门的汽车维修相关职业,以此进行热点职业相关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确保拥有较为扎实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自身未来的就业机遇与发展机遇[5]。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较好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还需要加强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来说,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中,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需要保证自身教师在掌握专业汽修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备着较强的实际演练能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除了从社会中大量招聘专业的相关教学人才外,还需要结合自身师资优势进行原有教师的培训,这样院校本身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学生也能够在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中得到更好的培养,这对于我国未来汽修行业的发展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三)转变教学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保证学生未来的就业机遇与发展机遇,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还必须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相关院校必须坚定汽修理论与汽修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理念,并做好知识体系与动手实践的相结合,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与教师的探讨与互动中大大提高自身的汽修技能掌握水平,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实现较好的提高,这自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潜力与机遇。 (四)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较好实现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相关院校还必须进行自身实践教学的改革,在这一改革中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实际操练之间的较好结合,并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自身实际汽修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自身的汽修实践能力将大大提升。此外,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还需要与汽修相关的企业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以此为学生准备较为充足的实践演练与学习机会,学生在实践演练中能够收获更多的技能,这对于其自身未来的就业机遇与发展机遇提高自然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在本文基于就业前提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展开的研究中,主要论述了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作者:王刚 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专业教育管理策略探讨 摘要: 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汽车专业的学生大多为男生,很少有女生学习汽车专业,因此在教育管理这些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制定更高的管理要求。本文主要针对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特点和教育管理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当前技工院校汽车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 近几年,很多技工院校开设了汽车专业,汽车专业兴起的越来越快,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由于技工院校属于专科院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低,招生门槛比较低。这就造成了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6岁和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性格比较叛逆,而且汽车专业的学生男女性别严重失调,导致了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困难。所以现在必须加快对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特点和教育管理策略的研究,才能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1我国的汽车工业现状和对汽车专业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非常迅速。1953年我国在长春建设第一个汽车制造厂,标志着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开始发展,2000年至2010年是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高峰期,2000年我国的汽车年均产量只有两百一十万辆左右,到2010年,我国的汽车年均产量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辆,汽车工业的年均总产值达到四万亿元,我国的汽车销量成为了世界第一。汽车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产业,关乎到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增长,而且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的装配构造设计生产要求越来越严格,汽车行业的用人量大大增加。汽车工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汽车装配操作新技术和新设备,一些现代化设备逐渐取代传统装配方式,因此对汽车专业人才的标准也提高了。在汽车制造和维修装配中,逐渐采用自动化现代技术,各种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检测仪器投入在汽车的装配维修中,工人操作更加简单灵活,只需要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就可以完成操作。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全球化发展,有很多汽车零部件都是由国外进口而来的,品种比较繁杂,有些汽车工人对这些零部件不够了解,还需要进行学习,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对零部件的接收、保管、供给和装配作业比较熟悉的技术人才,汽车专业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现代化汽车结构原理、自动化技术和传感技术,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汽车实践经验,会利用各种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能够独立更换汽车的各个零部件。汽传统的汽车工人必将被时代的进步而淘汰,在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培训中,要努力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我国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国内汽车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通过调查显示我国的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比例失调,高级技工和初级技工的比例达到4:60,我国的汽车专业人才比例呈现金字塔结构,高端人才大量紧缺。我国的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比较多,但是培养的都是初级技工,高等汽车培训院校比较少,培养的高技术、高水平人才比较少,在读学生处于世界第一,但是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学生就业率比较低,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从学徒做起,对一些专业操作不够熟练。这都是技工院校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完善造成的,我国很多技工院校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任何帮助。目前湖北有很多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比较繁杂,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技术特长进行教学,一般把制造和装配、维修几个专业综合在一起,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专精一门技术。受到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我国很多技工院校只是开设了汽车维修专业,没有针对性地开设汽车装配、汽车美容等专业。而且很多技工院校的教材比较旧,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各种教材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学校运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也是随意组合进行课程教学,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有的教师都是在社会上直招的专业人员,没有相关教学经验,专业素质不强,无法正确教导学生学习。现代化电子自动化维修技术快速发展,部分技工院校在教学中还在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机修维修技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没有让学生考取汽车专业性证书,学生欠缺汽车专业技术能力。 3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特点 3.1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由于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都是初中和高中成绩不好而进入技工院校的,文化知识基础不足,在初中和高中学习中,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长茫然,没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目标,不知道从哪里进行学习,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是单方面地灌输给学生知识,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比较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又是比较叛逆的年纪,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导致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没有充分学会正确的学习方式,认为在技工学院只需要学会技术就行了,理论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在理论知识课程中时容易分心,玩性也比较大,最后养成了考试作弊、平时厌学的情况。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男士居多,这种现象更加常见,因为男生比较大大咧咧,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整体学习气氛也会严重破坏。 3.2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技工院校有很多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有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合格,年龄太小,被家长逼迫到技工院校来学习,在技工院校学习还可以减免大部分学费,很多学生抱着不来白不来的心态,来学校纯粹为了和同学朋友一起玩耍,没有学习动力和进取心。同时因为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平时文化成绩差,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心里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深深的自卑感,更加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更别说树立学习目标了。 3.3缺乏正确的自我判断意识,自控能力不足 技术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阶段,心理年龄不够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不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思想比较严重,很难正确区分开一些利与弊,同时自尊心比较强,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在性格上比较特立独行,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受到逆反心理的影响,经常交一些社会朋友,情绪控制力差,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等事故。希望在外界得到认可和解脱,从而实现心理上的平衡,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4纪律意识差,盲目冲动 很多男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宠爱,性格比较霸道冲动,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纪律意识差,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什么事都是随性而来,不懂得包容他人,很难和家长和教师和谐相处,喜欢说脏话,和同学之间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执,做事不考虑后果。在学习中,很难遵守课堂纪律,喜欢在课堂上和同学嬉笑吵闹,当老师布置课外作业后,都是三三两两在一起互相抄袭,这种散漫性格对学习非常不利。 4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4.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就业难的压力,通过各种教育渠道让学生清醒认识到未来就业的压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清现实,把心思沉下来,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定考核,并且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采取奖惩制度,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兴趣和信心。 4.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观,教会学生怎样做事,如何做人,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发挥时代的特征,坚持培养学生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观念是一个人心中的指明灯,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自我管理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对自我的管理。 4.3经常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 汽车专业是一个男生班,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活,正确面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处理师生之间的相处矛盾。老师可以经常和学生对话,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积极寻找老师的帮助,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定期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心里所想,并且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不可偏向化,架起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促进师生和谐相处。教师要注意教育方式,采用民主、柔和的手段进行教学,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作者:罗英 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汽车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我国汽车的保有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然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汽车类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加强汽车专业教学的改革,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要研究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 一、前言 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来说,它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然而,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与改善。本文中就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加强其教学改革做进一步研究。 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的不足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普遍存在。在汽车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而实践能力的不注重,使得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且,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得学生厌烦对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起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其实践教学设备大多都已过时,有的甚至出现设备不全的现象。对于社会工作岗位中常见的一些汽车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如四轮定位、车身矫正、电脑调漆等这些常见的汽车专业中常见的内容,学生只有在走上社会,走入到工作中之后才可以真正了解到。因此,这就使得实践教学与汽车专业真正实战工作有非常大的出入,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并不全面。加之在高职院校中,汽车专业的应用教材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使得学生对汽车专业最新理论知识的吸收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的综合技能不能达到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理念的改革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要想提高其教学效果,就要不断加强其教学理念的改革,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一改以往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在多媒体教学的参与下,给学生以更多的视觉冲突,更好地渲染学习氛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兴趣,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教学中加强最新案例的结合 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的结合,可以使得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汽车专业教学来说,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而有些知识点又非常抽象,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书本知识来解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非常难以理解,而通过案例与教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某一实际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吸收并消化知识点。 3.与时俱进,把最新的汽车专业知识引入到教学中 在现实中,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而汽车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汽车专业中,有很多的新技术、新材料不停地应用着。然而,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材中,它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很多新技术还不能及时地被学生所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汽车专业新知识的引入,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汽车新技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4.加强汽车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可以使得汽车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情况差距减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得汽车专业课程更加生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汽车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实际动力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就要不断加强汽车专业实训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汽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其更好地在实践过程中给学生直接的技术指导。学校应重视年轻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建立教师专业教研和培训制度,加强对汽车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鼓励年轻教师向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同行学习,以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梁乾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专业论文:基于汽车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论文 一、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及趋势的判断 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汽车工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国汽车工业正以飞快的速度,朝气蓬勃的向前发展,它以其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就业面广的特点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着突出贡献。但我国汽车企业研发力量不足、研发水平不高始终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核心竟争力提高的关键。国内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几乎被外国品牌所垄断,国内较好的合资企业,也仅能够对引进产品进行局部改进,而不具备独立开发新产品的基础研发能力。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缺少市场研发能力,仅仅成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基地。这将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初衷相违背。汽车企业研发水平不高,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问题导致,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是影响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自主开发能力快速提高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为此,经过大量实际调研及与汽车相关企业人员、资深专家学者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校企业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望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来提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讨一种汽车工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等院校的汽车相关专业,虽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但是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方法上,却具有一些相同的缺失。 (一)专业设置口径窄。 长时间以来由于教学方式、体制及学生重视授课看轻自主学习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口径范围小。使得学生的创新、创造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 (二)目前汽车工程相关专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 现行的工程教育不仅要加强系统思维和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创造性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培养,还要把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系统规划。“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为了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要求的现代化人才。除了提供汽车工程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还应提供经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安排。 (三)教育学术化。 由于受到实践条件的限制,往往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学术以及理论性的内容,而减少了实训、实践的内容。 (四)重理论轻实践。 在没有实践场所训练的情况下,我们往往通过图片或PPT来展示实践内容,学生的工程实践、实训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要改善我国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院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做合一,可以说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校企应进一步加深合作与交流 现在的企业用人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仅看一个人的文凭,更看重人才的团队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企业,进一步懂得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教他们怎样做好工作,怎样从一个校园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当我们在积极探求办学体制多元化、教学理念多样化、内容机制灵活化的时候,可以把眼光瞄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企业机制是我们借鉴的对象,企业人才是我们培养的方向,企业技术是我们开发的内容。基于企业的力量,通过自身的深化改革,发挥各方优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现代化的建设。 四、结语 高校的毕业生是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首先,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科技的发展是企业的基础,这一点已成为共识。技术创新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是企业投入竞争,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技术的革新,是通过人员的创新创造能力来实现。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要,将增加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的紧迫性,其次,产业链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调整与之相匹配。最后,随着现代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让企业认识到人员教育以及内训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希望借此提高,自身的声誉,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从而得到长期的发展与壮大,这些都将对校企的合作以及交流起到推动的作用。 作者:曹克晶 张一夫 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探讨 一、“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高职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独特的“4+2+P”教学模式 在13级汽车专业的英语教改中,我们汲取了2012年省优秀课——职业英语课程的成功教改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细化、完善其教学模式在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8学时完成一个教学单元任务为前提,其中4学时用于语篇阅读教学(词汇、语法、结构等);2学时用于日常英语交际听说教学;P(project)即职场英语及行业英语两大实践项目模块训练,这是一项训练学生团队分工协作的groupwork,需要2学时实施完成,其中1学时用于项目训练小组准备,另1学时则用于各个小组英文展示。 1.在“4+2+P”教学模式下进行基础英语阶段职业英语教学 4学时:进行课文教学。重点操练课文中基本词汇、常用句型的朗读、抄写、造句。2+P:即2学时以职场英语(初级)视听材料为范本,课内视听后设置类似情境分小组以会话形式进行职场英语交际能力训练;每单元设置一个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小组职场情境英语项目训练,P(2学时)——描述google公司;为客户安排一次商务旅游计划;为客户安排一次商务宴请等,即训练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又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2.在“4+2+P”教学模式下进行行业英语阶段的汽车英语教学 利用汽车零部件及制造过程的挂图、模型、实物以及汽车工艺流程视频等进行“看中学,学中记,记后用”的汽车英语行业词汇术语(500个)训练教学法。 4学时:用于课文教学。重点操练课文中汽车英语行业词汇术语的记忆、考核、应用训练。2+P:2学时:与汽车行业主要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中的汽车市场调研、汽车设计、汽车生产、汽车检测、汽车售服等主要工作任务情境视听说训练;每单元设置一个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汽车英语小组项目训练P(2学时)——汽车底盘零件的英文介绍;整车各部件英文介绍;4s店汽车销售等。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地实施4+2+P教学模式 为确保本教学模式的顺利有效实施,我们采取了以实施项目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1.项目教学法 上课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周(每2周完成一个项目)选取职场语言交流模块和行业英语项目模块,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语言培训。然后学生分组、查找资料、互相讨论共同完成该项目,最后老师和小组成员分别对项目内容英文展示成果进行评价考核。 2.情景模拟法 根据生活和职业场景(听说教学环节),设计具体的语言任务,如机场迎接客户、采访外教、产品推销,组织学生担任情景中的不同角色,最后以短剧或其他形式模拟出该情景,实现“学中用,用中学”。 3.任务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材语篇内容设计具体的任务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参与课堂教学,如课前的口语秀、篇章阅读的导入,篇章相关主题的讨论等,这不仅调动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实现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 4.ESA教学法 ESA表示Engage(吸引),Study(学习),Activate(参与活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三因素。Engage要求教师通过适当的语料和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或开始某一学习任务;Study主要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Activate旨在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以英语为载体参与其中,将所学内容加以应用,是“学中用”的体现。这三要素可根据课堂内容灵活选用。 三、总结 目前,此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已在我校13级汽车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实施,初显成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夯实了学生的英语基础,拓宽了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杨兆凤 单位:四平职业大学外语学院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电子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是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注重实践性课程群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多元学习环境、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的建设思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汽车电子;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 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进入了电控化时代。为适应社会对汽车电子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院车辆工程系建立了汽车电子专业,以培养具有技术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培养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实践性强是汽车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共同特点。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构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加强实验室建设 作为工科专业,专业教学实验室是实施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也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以专业建设带动实验室建设尤为重要。实践性课程必须有实验室作为支撑,应保证每门实践性课程都有可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和设备。由于实践性课程较多,单独为一门课程建设实验室会造成实验室教学资源的浪费,应对所有的实践性课程进行分类,统筹安排某一类课程共用一个实验室,有效利用实验室教学资源。实验室体系由汽车电子控制实验室、汽车传感器与执行器实验室、汽车多媒体与通信实验室组成。每个实验室均可为2~3门课程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既可以开设ECU实验、传感器和执行器实验等基础知识实验,也可以开设汽车电控系统实验、多媒体和通信系统实验等应用系统实验。3个实验室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相互支撑,为学生能力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完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学实验室为依托,专门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以“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为背景,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可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应用系统方面的设计调试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概念,迅速迈过从理论到实际的门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实验室的竞赛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学生在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一起探索,激发出创新的思想。 2注重实践性课程群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由某一门实践课程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时间、渐进式的培养过程,是通过对相关专业课程的不断学习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实践性课程建设不仅要考虑单个课程的实践环节,更应从课程体系的角度综合分析,建设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课程群。例如从汽车电控系统的角度分析,涉及传感系统的汽车传感器课程,涉及控制系统的汽车单片机课程和汽车嵌入式系统课程,涉及执行系统的汽车电器课程,以及体现综合应用的汽车电子硬件设计等课程共同形成了一个围绕汽车电控系统的课程群,应综合考虑相关课程,整合其实践环节,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目的性。 3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大学本科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应着重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调研的实践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调研和自主学习完成一项调研报告,题目涉及汽车电子技术的各个方面。学生通过这样的调研过程,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环节,可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以实验为基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理解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学习策略形成以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4个阶段,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学习环境 多元学习环境模型是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主导、轻主体,重共性、轻个性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区别,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元学习环境。加强校企合作是构建实践性课程多元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任职能力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可以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生产实践,实习内容结合课程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任职能力。学院已与多家汽车电子企业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创建了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求,并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网络课程、大学生创新学习小组等教学形式也是我们构建多元学习环境的有效途径。网络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提供了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创建大学生创新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改进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多数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都是注重卷面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完全适用于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评价。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中心,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1为实践性课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其课堂研讨、研究报告、课程实验以及企业实习等实践考核方式占到了总成绩比重的60%,充分体现了重实践、重能力的考核内涵。实践考核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采用累加式考核的方式,根据学生每次实践的表现进行考核,包括操作规范、熟练程度、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内容,然后将每次的考核成绩进行累加,以获得最终成绩。加强实践考核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6结束语 实践是一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于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就是学生具备汽车电子行业任职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尤为重要。通过实验室建设、课程群建设、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多元学习环境的构建、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构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对实践性课程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焦冰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汽车专业论文: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思路 摘要: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基于此,就中职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五种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从而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车营销;实训教学模式 汽车营销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培养学生应用营销学来分析和解决汽车营销的能力。本文旨在寻求适用于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销售技能。 一、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体现不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职学校仍采用单一实训课程体系的方式来设计实训课程。第三,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为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66.67%。这些青年教师学历高、职称低,且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专业功底和实践技能普遍较差,对学生专业实训指导不足。第四,缺乏专用的实训教材。目前,中职教育有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材缺乏,实训教材的缺乏尤为严重。且教材的编写主要是由教师执笔完成,由于教师缺乏实战经验,所编写的教材往往是理论与实训相分离。第五,缺乏合理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实训教学的考核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考核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的理论教学可以通过试题来进行考核,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时,一般只能取决于科任教师的主观判断,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考核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 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是把汽车营销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按照汽车销售流程对汽车销售进行模拟的实训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先进行分组,组员分别扮演汽车营销中的销售顾问、顾客、销售经理等角色;分组后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即从形式到内容尽可能模仿真实的汽车销售情景。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如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汽车营销、商务礼仪、汽车消费心理学等知识来展开。经过多次仿真模拟实训,提升学生的销售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这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形象且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室里进行技能操作,使他们从直观上感觉到真实的汽车销售场景。 (三)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 为突出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与汽车销售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合作的汽车经销商4S店进行实地参观,了解汽车商品知识,观看汽车销售的全过程。由汽车4S店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来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学习一线的汽车销售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汽车营销能力。如顾客的需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接待能力、产品展示能力,异议处理能力,谈判能力等。 (四)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为了满足汽车营销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汽车销售企业相关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应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一线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与汽车企业销售精英进行探讨,搜集相关资料,再执笔写作,编写完成讨论定稿后再请企业专家进行审定。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反映汽车销售企业的真实情况,所编写出的教材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反映4S店销售的实际水平。 (五)教学评价体系模式 建立全面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由任课教师单方从主观上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以学生的营销能力和技能水平作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再由任课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双方结合学生平时的实训表现、撰写的实训报告、技能测评等来进行考核,体现理论、实践、考核三者同步进行,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三、结语 汽车营销专业是中职学校近几年来顺应市场需求开办的新兴专业,本文就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用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模式,以促进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苏春妹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每年为汽车产业输出大量专业性人才,然而该专业目前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本文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专业性汽车销售与服务人才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汽车营销与服务;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市场销售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后市场需求量同比增长,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作为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主要培养基地,其教学模式、内容和水平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针对现状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制为三年,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因此课时设计、安排常常理论占主导地位。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即使到了最后一年进行了实习,但由于理论与实践没有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不能将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汇贯通。社会需求的是可以直接上岗并熟练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这也是在世界竞争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的内在要求。然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社会需要的脱节,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社会竞争力大大降低,就业效果也不容乐观。 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 教学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因此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现在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总体目标为“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由于传统教学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不知从何做起,交给的任务也不能顺利完成,因此优化目标,就要将其诟病去除,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可以上岗的优秀人才。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成为第一线需要的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等。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和实践对于学生从事未来职业都是必须的,理论需要实践来体现,实践需要理论来加强。只有衡量好理论与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权重,才能顺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必须是指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的汽车构造、汽车服务领域最起码的知识,够用指满足该毕业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因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要避免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家上课的现状,需要教师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时间,同时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交叉,每个理论知识用实践来体现,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验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在实训开始时,就明确该实训所应掌握的内容以及考核要求,促使学生在实验和平时注意知识积累和操作技能锻炼。坚持以赛促训,综合实训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并推出以课程核心知识、技能为主线,增设趣味性竞赛,如汽车拆装比赛、汽车文化知识竞赛、汽车营销竞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协同 育人实训基地是保证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的有利平台。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以及组织机构设立等方面尽可能接近企业或公司、4S店的真实场景,努力融合教学、实践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社会服务和营销为一体,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由于汽车企业较多,可以采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策略,让学生定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当中,切身体验到实际工作的场景,这对于他们学习目标的设定以及未来职业方向的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同时,可以培养该企业所需要的职工,既可以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进行授课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聘请专业性教师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教师往往来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已脱离社会实践很久的老教师,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更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要开发项目化教学校本教材,按照“提出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来自某企业或者公司,具有企业理论的同时也从事生产第一线,为学生讲解汽车营销与服务的工作流程、工作要领、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更好的服务顾客、吸引顾客,完成工作使命等。 三、结束语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支柱性产业,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后市场需求量同比增长,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然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导致学生不能将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汇贯通,因此无法很好的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本文提出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以及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等,为培养从事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 作者:付昌星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电气专业的运用 【摘要】随着技工院校课程改革进度的加快,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汽车电气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就是重要的实例。本文通过对项目教学法含义的探讨,提出了在汽车电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和重点。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汽车电气专业应用探究 技工院校汽车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将学科体系作为核心,理论课程被分割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1]。知识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学生的职业行为却面临困境,学生就业后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企业需要安排相应的岗前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资源浪费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汽车电气专业教学必须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探究新的教学项目,在不同的工作过程中形成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就业价值,保证技工院校的教学和企业的需求相连接,实现零距离上岗。 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以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为目的,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在教学项目中需要生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汽车产品。从教学内容上看,项目教学被分为五个重要的阶段,即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教学、综合评估、归档。项目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过程作为重点,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重点对项目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必须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体会实践过程的艰辛和趣味,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用人单位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为了提高竞争优势,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目前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汽车电气专业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就业优势,项目教学法已成为大势所趋。 2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电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1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2.1.1明确任务 先结合实际电气课程和学生的已有的学习水平能力,设计对应的学习模块任务。以实际汽车电气生产过程中常见作业项目为准,设计模块化训练项目。任务确定过程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保证项目内容体现出鲜明的前瞻性、服务性和先进性,积极应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新材料,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为重要目标。例如在电气专业项目教学过程中,将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维修、检测和故障排除等工作内容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明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内容和工作流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项目的任务构想,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后确定目标任务,例如在讲述自动变速器的内容时,先认识自动变速器的零部件和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完成自动变速器的拆装任务和换挡油路任务,从而明确常见检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2]。 2.1.2制定计划 确定任务后,需要及时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出相应的教学流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意见,确定教学流程。例如可以先讲解自动变速器的拆装步骤和零部件知识,学生完成自动变速器换挡任务和常见问题的检修任务。 2.1.3实施教学 实施教学阶段是项目教学法最重要的阶段,结合项目教学中的计划要求,明确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工作任务,明确计划时间和工作流程。在实施计划之前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演示,保证学生明确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增强学习信心。在实施教学计划的初期阶段,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可能缺乏系统性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此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及时向学生讲述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对教学任务制定详细的阐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扩充相应的理论知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及时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补充。 2.1.4综合评估 项目完成后需要做出综合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评,学生及时分享学习收获,通过小组评估的方法可以保证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不足,便于及时制定今后的学习目标。之后不同的小组在班级内进行评估交流,及时提出学习中的困惑,教师给予回答和指导,小组总结项目计划和实施情况后,教师做出综合评估,及时指出该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性解决方案,分析比较不同小组的学习效果,引导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学生在不断总结中得到提高。最后进行项目实施的成绩评定,综合学生的自我评定、小组评定和教师评定,也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纪律表现方面进行评价。 2.1.5归档 针对项目实践教学产品而言,必须体现出综合利用价值,必须将项目任务的教学结果归档处理,将电气专业实践课作为重要的记录,可以为以后的教学任务提供指导。 3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重点 3.1教师积极转换角色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动态目标,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材料,将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知识的引导者,将项目教学的执行者转换为项目教学的督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管理,在项目教学的综合评估阶段,需要及时将打分者转换为评点者,并在学生讨论中完善综合评审。 3.2加强师生互动和学校企业互动 针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需要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体现出主体性和教学实践性,为了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必须体现出强力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良好沟通。在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碰撞出指挥的火花,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另外,学校应用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必须在强化师生互动的同时加强校企互动,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 3.3完善激励制度 技工院校汽车电气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学校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必须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实现共同进步,避免项目教学法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项目教学法在技工院校汽车电气专业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在真正明确项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重点探究项目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措施。同时教师必须积极转换角色,加强师生互动和学校企业互动,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提高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作者:蔡戴忆 单位: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析 摘要: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将教学作为改革的主要方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的质量的专业团队。从教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力量是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团队的发展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团队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团队专业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建设 一、前言 随着国家大力建设示范高职院校项目的开展,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都得到了不定程度的发展与壮大。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贯彻执行的国家的总教育方针,秉承了“以服务为宗吕,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介发展道路”的教学方针,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各高职院校将这一目的作为教学开展的目标,不断改革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也做了一定的修改,增加了实训比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职院校还将师资队伍的组建作为改革的重点与重要的师资支持。高职教育主要以服务地区经济为目的,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实践性人才,这就对教学团队的组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团队需要重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通过聘请企业的高管或企业专业人才来校进行客座讲课等方式不断提升院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并可以让院校教师对开展一些服务。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 1、教学团队教育观念传统 工程教育所要求的是以活动来带动教学的开展,利用行为的引导与技能示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做到相融合。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课堂教育有新要求,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让教师作为主导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很多教师没有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仍然采用的是较为死板的传统讲学方式,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不能实现专业教学的目标。 2、教学团队结构不科学 汽车点子技术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汽车构造类课程、汽车电子类课程与汽车服务类课程,专业课的教师大约有十人左右,教师的年龄基本在25~35岁之间,教师的职称不是特别高,学历结构也不够合理,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数量不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毕业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不是很高,所以只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这就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极差。 3、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大多数教师都只考虑到了自己教学的开展,与其他教师的沟通较少,各个教师之间没有进行教学问题的讨论,进而改良自身的教学方针。各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就会使得空有教学体系的存在,但专业教学不能成为系统的存在。 三、提升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能力的具体措施 1、建设“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我国高职院校的汽车点子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它的含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开展“工学结合”的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组建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丰富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点。专业教育指导的教师应该是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这将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完善教师教学与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要为此付诸行动,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建立起培训中心要有毒地与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培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建设梯队型教学团队 汽车专业教师的学历、年龄与职称对教学的开展是有着影响的。高职院校应该要尽量组建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团队,以青年教师为教学开展的主力,以高学历高志成的教师为教学开展的领头,这样做就利于教师工作的明确分工与合作,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团队的总负责人应该以专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按照每个教师的特长来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最大能力。教学团队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设计面较广,包括教学资源、分工协作等内容,这样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团队规范化的管理下,能够让教学团队中的所有教师都进行相互的学习与合作,让教学团队的整体学习氛围更为融洽。 3、提高教学团队整体创新能力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团队的每个教师都需要积极的研究各类科研课题,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让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挂钩,了解汽车专业的生产、设计与制造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个趋势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学的方法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太过死板,要符合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以学生为本。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教学改革,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又起到了锻炼教学团队的作用。 4、提升教学团队区域经济服务力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任课老师被聘请到当地的政府与企业作为专家顾问,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专业技术的支持。这样的做法解决了许多企业的技术难题,并帮助企业发展了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大力发展汽车点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本专业健康的发展,还能够带动与汽车点子技术在一条价值链上的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更好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汽车点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教师整体水平朝专业化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手段,它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建设,提升教学效率,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加强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与整体教学水平,这同时也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作者:廖向阳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专业论文: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目前,《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已经,文件提出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的意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从实践教学环节若干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便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人才培养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近两年,汽车后市场产值规模约为6000亿~8000亿元,预计随着平均车龄逐渐延长、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汽车后市场的产值将突破万亿。汽车后市场的起步与腾飞,也对整个行业的业态质量、经营模式、管理能力、从业人员数量与人力资源优化提出更高的挑战。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汽车产业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如《关于修改〈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决定》《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政策的实施,对汽车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竞争实际折射出对人才的发展需求,社会急需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汽车服务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汽车销售顾问、汽车服务顾问等岗位需求人才。 1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自建立以来,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发展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坚持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本,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定位为:整车销售能力、配件销售能力、市场预测能力和汽车售后服务能力。我们把这些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行业要求。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上:首先,确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工作环境为背景,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构建“校企”合作特色的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对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解析。通过以行业学会、总经理、市场部经理、销售总监、技术总监、一线员工为调研对象,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并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领域,并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学习领域进行设计(亦即课程开发),对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始终坚持行业专家、教学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最后,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解析。专业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遵循从基本技能实训(汽车认识实训),到基本专业技能实训(汽车构造实训、服务礼仪实训、上机实训、商务英语实训),到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汽车整车销售实训、汽车售后服务实训、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的思想路线,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最终实现从大学生到就业岗位角色的转变。 2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可以依托校内知识、技能学习、在汽车4S专卖店工学结合式生产实训和顶岗预就业实习三个方面进行。对于校内知识、技能学习可以安排在校内整车营销实训室、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以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为基础,实现专业技能的逐步递进、强化。而在汽车4S专卖店工学结合式的生产实训,可以依托众多的校外实训基地,按照汽车营销与服务对应的岗位任务确定内容与考核标准。专业技术实训借鉴企业的培训方式,采用导师制由岗位师傅和教师共同指导来帮助学生完成实训内容,使学生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及专业核心技能逐步递进并强化。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职业岗位能力逐步递进、强化。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训、实习的考核评价。在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规范融入教学环节中。将组织协调、合作共事、学习与适应、承受挫折等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3教学团队的培养 当前课程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综合性强,使学生学习难度大。同时,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且近年来学生的基础差距比较大,要求有足够的实践场地和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他们中的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培训计划,安排他们到省内外汽车4S专营店、汽车维修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职业教育培训,主持院级优秀课程建设,主持以销售和售后服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实施,主持实验、实训室建设,并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技术服务和学术研究计划。 4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完善 以企业为依托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完善专业实践环节教学。 (1)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营销环境,加大汽车营销实训中心投入力度。校企深度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共建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汽车商务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基地,满足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为重点的专业群教学、科研需要,为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开发服务。在教学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汽车维修实训项目训练都是真正的实境教学。学生在校所做实训接近其第一职业岗位工作,使学生基本达到零距离上岗。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与相关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继续深化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力度,顶岗实习实行导师指导制,即实习企业有专门的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学校也安排有指导实习的教师,且学生带薪工作,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顶岗实习达半年以上,由企业向学生颁发“工作经历证书”。将部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入企业,既节省了学院专业建设投资,又保障了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 (3)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与汽车经销公司等单位共建实训基地,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制定管理规定、运行方式和考核办法,开发制订能力培训包、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保障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形成适应汽车技术服务各专业特点的长效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工作,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5结论 当前是知识和能力竞争、信息和经济竞争的时代,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竞争的时代。谁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知识含量大、创新能力强、应变能力快、发展能力可持续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思想,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办好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 作者:夏志华 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中的重要课题。从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状况来看,上市公司内部出现的财务丑闻屡见不鲜。对资本市场的运作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内部的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企业需要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制定规范,不仅是财务报表质量的保证,更是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前提。 关键词:内部控制;资本市场发展;发展内审;监督 一、前言 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企业里很多工作不适合公开了做,这是难度之一,不能光走程序,内审范围要大一些,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通常低于其应有水平,需要企业管理者自己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现状 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规定,这标示着我国已经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下发了一系列规范。 1.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实务的不足 我国从2011年开始推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因为这是一项新兴的审计实务,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比较少,满足不了发展需要,从2011年以来对自愿试点上市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情况来看,公司注册会计师如何分类界定内控缺陷,如何恰当的开展审计工作,并出示审计报告,做法大多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不仅要开展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研究,还要开展实务指导实践工作,以此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麻烦,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不足之处。 2.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内部控制审计这一项实务来说,实践过程更是无法省略的重要步骤,深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要从理论出发,结合实践从审计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出发点,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分析内控审计的变化趋势,为企业内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压力下,还需要加深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巩固公司的内部治理。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使内部控制审计发挥不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给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不尽职尽责 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内审工作是个得罪人的职位,目前有很多公司并不专设岗位给内审工作人员,大多数采用交叉审计,在一般的企业里,如果让注册会计师去查管理层,往往都会因为怕得罪人而放松审计力度,不吹毛求疵的审计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所以造成了内审就到处走程序,不干实事的现象。这种情况造成的影响往往十分恶劣,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人员只注重自己利益,为了自己不得罪领导阶层瞒天过海,可是却造成了公司的利益损失,长此以往会造成公司的蛀虫越来越多,可能会发生公司被做空的现象。 2.企业领导不重视 有些公司的领导知道需要设立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但是并不重视,而审计这项工作由董事长监管,这种情况更加给了钻空子的人机会。或者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人手不够,遇到突发审计项目比较多的情况,就会发生压缩审计时间的事情,并且加班熬夜才能赶出来的报告初稿,现场审计的质量也会下降。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人手会导致有很多资料来不及看,问题没法全面检查就显现不出来。还有个别情况的口头汇报会有或多或少的隐瞒情况。相反的情况,如果是公司领导充分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并且关注内审工作,通过审计发现问题,作出整改,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四、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的对策 内部审计控制的原则,根据国家颁布的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遵守风险向导审计的基本原则,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内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提升审计效率。 1.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这个问题需要从计划入手,目前国际上被广泛认同的就是公司内部控制使用的COSO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各个职能部门先根据制度要求自评,再上报给风险管理部门汇总,在这个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起到监管作用,然后上报高管层,最后上交保监会。目前来说自我评价阶段比较主观需要完善。接下来就是针对出现的风险要尽快形成应对方案,在有风险的苗头时就积极应对,总的来说内部控制属于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帮你在风险发生时进行有效的应对。这也需要监管部门的努力,如果监管不力就会放任风险的发生。这种模式在近两年开始运行,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有效性也在逐步提高。 2.内部监管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是企业监管的核心。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五要素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监督。监督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是否正常运行的定期质量评估。以便对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变化进行整改。因为监督这项工作很重要,工作人员的考验来自各个方面,所以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 五、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和去向,保证公司资金不被非法挪用及占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账目清晰;保证遵纪守法,不虚报不隐瞒,以确保企业内部的有序运行。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彼此监督共同进步。 六、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小方面来说是企业内部健康运行的保障。从大方面来说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的命脉。近几年我国企业内控审计发展还算比较迅速,但是要想更加完善还要继续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一丝不苟的效果。这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傅丽卿 单位:龙岩市龙腾国有资产经营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企业逐步融入全球经济舞台,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之中,我国企业便面临着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而正是这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使得企业风险无处不在。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上来看仍不容乐观。因此,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内不控制制度则尤为重要。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财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现状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过于紊乱 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一个企业的基本基调,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也正因如此,可以说内部控制环境势与内部控制活动、风险管理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不难看出,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过于紊乱,以至于整个公司在治理结构上权责不分明,内部控制组织形同虚设,管理理念与约束、监督、激励机制更是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其不具备可行性,仅仅只是提留在书面上,而这也严重的抑制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企业在风险评估管理上发展水平缓慢 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就是为企业即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实现对其的风险管理。也正因如此,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则尤为重要。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评估工作上的成效,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风险评估意识,且评估管理水平落后,即便是在金融、证券等风险管理小有成效的企业中,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并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以至于当前风险管理工作仍局限在少数业务职能部门的具体活动之中,而不能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之中,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企业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与内在要素的重要连接体,其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这不仅仅因为信息沟通对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彻底贯彻、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还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战略目标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沟通上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沟通上普遍存在问题,信息沟通俨然已沦为信息传递工具,以至于许多企业因信息沟通问题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较大缺陷。如:许多与企业的有关信息被管理层控制,下级习惯于服从上级,普通员工对企业信息知之甚少,一切以管理层的要求为准,进而导致了企业员工不能充分改选其职责;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对彼此间的协调不够重视,部门间信息沟通缺失。 4.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合理评价 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测试,不断的评价,才能够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进而最大限度的防范企业风险,应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也正因如此,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纵观现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对其的研究仍集中在内部控制鉴证方面,而忽视了内部审计评价。以至于企业在面对时下复杂、多变的组织结构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者无法从内部控制评价中提取有效的风险信息,进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效的调节、沟通与约束。与此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其本身就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而应该是管理当局的责任,也正因如此单单凭借企业自身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管理当局对审计人员的评价给予支持与合理化建议。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1.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通过大量实际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内部控制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第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因为只有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够使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使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从而通过法律法规的从旁引导,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第二,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不仅是一种无形力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因此,利用企业文化这一软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控制,势必能够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并成为高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先决条件。尤其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企业文化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能够使企业与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下,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进而在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并有效预防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第三,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控制环境。要想进一步做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董事会,并确立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独立的董事会与公司内部董事相比,其与公司的利益关系相对较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内部董事与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并且董事会在行使权力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减少成本与风险的同时,也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2.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使企业高层及时掌握企业员工的劳动状况,提供正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内容。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而这正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面信息化内部控制体系内,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和银行等,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各种信息置于统一的信息平台之上,财务数据将直接来源于业务数据,通过网络与供应商、客户和银行核对,供相关人员查询,可以及时发现差错、避免舞弊的产生,形成一个内部控制的网络,从而更好地防范风险。 3.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风险管理的考核 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风险管理的考核工作,不仅能够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还能够使其得到更有效的执行。所以,设置专门机构,并制定科学的坚固与考核制度则尤为重要。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应该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检,以确保内部控制可行性的同时,得以切实的贯彻与落实。而对违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各项行为,企业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以此为内部控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软约束力。 4.可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 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是将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直接外包给有能力的内部控制中介机构。而因为这种中介机构与企业自身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也相对更为专业。所以,更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评价与监督工作,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尤其是无论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上,还是在内部控制的健全上,其都是个系统工程,都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而外包给专业机构,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财力、人力,还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所以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但由于内部控制自身性质的原因,使其在执行中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在外包服务上,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辅助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粗浅的探讨,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企业系统的复杂性,也正因如此,要想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则成为企业所有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尤其是时下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正在不断的加剧,企业风险更是无处不在。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研究中,我们应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手段,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为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作者:黄晓博 单位: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一、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如果缺乏设置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对其预算管理工作的管控力度就难以满足需要。长久以来,有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全面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忽视完整的全面预算组织机构设置,使得全面预算形同虚设,预算分析的工作时效难以保证,分析缺乏深度,对后续一系列改进提高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破坏了整个预算管理循环的流畅性。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特别是在引入经济增加值后的价值管理时代,预算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更加需要一个机构完善、反应迅速的预算管理体系。 2.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有效性。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有些企业将预算管理仅仅作为成本控制的技术手段,所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比较陈旧,仅仅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做适量的增减,增减的幅度依靠编制人员的主观臆断。比如现金流量的预测,尤其是现金流入预测对业务人员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受到抵制。编制一个年度的现金流量都较为困难,要预测中长期现金流则难度更大,不能起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作用。 3.预算分析工作不够深入。预算差异分析是一种对历史资料的事后分析,只有及时而又经常地进行,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业务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企业对差异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仅仅将预算与上年同期数进行差异对比,差异原因解释的也不够清晰。预算分析不到位,直接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有的企业的预算分析仅仅停留在财务数据的分析上,不但没有挖掘深层次问题原因,更没有改进措施,使分析结论不科学,后续的解决办法不得力。 4.预算考核评价机制亟待完善。企业通常只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却往往忽视预算项目的最终完成效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此外,由于缺乏应有的奖惩机制,在预算制度建设、预算编制方法选择、预算执行监督等环节中,企业各部门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各不相同,但考核上却难以做到区别对待,这就影响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使得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全面预算的考核失衡,会使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的预算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预算组织机构可以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这种内部控制手段中的内部控制机构,其成员包括企业高管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对部门预算负责,管理层对企业总体预算负责,分别形成管理层与各部门的考核标准。只有这样,预算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制度保障。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淡化了财务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主办地位,让各部门发挥更直接有效的业务预算的统筹和管理作用,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监控的需要,也可以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顺畅,保证预算编制基本目标的一致性,进而改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2.规范全面预算编制流程和制度。预算编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事前控制的过程。完善全面预算编制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水平。预算的编制应以企业的预算目标为基础,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完整。预算编制流程主要有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三种基本类型。自上而下式预算编制中的预算目标由上级制定,下级是预算的被动执行单位。自下而上式预算编制中,预算目标的确定和预算编制过程由下级主导,上级仅进行监督。上下结合式预算编制,则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使预算目标保持上下一致。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预算编制流程。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制度,需要明确编制依据、编制方法、编制程序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方法科学、程序适当,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 3.提高企业全面预算分析水平。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企业预算整个执行过程,对于出现差异的情况应该及时地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预算差异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和企业内部自身经营效率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分析中应区别对待。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产生的预算差异如果太大,使预算的编制基础发生了变化,则需要对预算目标进行调整。由于企业内部自身经营效率造成的预算差异,在进行预算分析时应重点发掘差异原因,分清责任归属,确定整改措施。要提高企业的预算分析水平,还应在分析方法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力求充分体现业务特点,紧密联系生产经营实际。在通常采用的对比分析、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业务特点和分析指标的计算公式,探索结构分析、多维分析、平衡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充分说明预算的执行情况和主要问题。 4.健全全面预算考核评价机制。为了保障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评价,突出权威性、严肃性与客观性,并与激励措施有机结合,提高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为全面反映预算执行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预算考核评价指标应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同时,将预算考核评价与薪酬计划挂钩,综合运用长期激励和短期奖励,可以增强预算考评的效力,更好地保障预算目标的实现。 作者:田佳 岳脉健 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控制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可以被划分为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公司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内部审计四个方面。目前大部分公司在控制环境的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控制环境的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改进建议,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企业文化内 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经济活动时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指的是企业为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内部采取一系列诸如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首,是其他四个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 一、控制环境的含义 控制环境的定义。控制环境是指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控制环境要素包括主体员工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管理层分配权力和责任、组织和开发其他员工的方式,董事会给予的关注和指导等。本文将以上要素的重点进行整合分析后,重新划分为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公司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内部审计四个方面。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指管理层管理企业的方式,包括管理者对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政策是否健全,对财务工作是否重视等方面;公司的治理结构:指公司经营者、所有者等利益相关方职责和权限的分配,主要包括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处理公司事务的程序等。人力资源政策:包括企业选拔聘用员工的标准、激励员工的政策以及举办的业务职业道德素质培训等,强调对组织内的人员合理有效分配职责和权限,提供、配备所需资源从而形成人员配置最优化、有专长的人员各司其职的局面;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为改善企业的运作,在企业内部开展的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做出评价的模式。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并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 二、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观念陈旧,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只注重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大部分企业的基层管理者不了解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在企业管理方面看法陈腐、管理手段落后,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人情大于制度”的思想一直存在于中国企业中,企业表面上虽然制定了各种制度,但实际管理中还是以“人治”为主,内部控制制度沦为摆设,从而导致员工将精力都放在巴结领导上面,公司上下没有遵守制度的意识。目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没有企业文化的概念,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即使建立起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也往往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很少关注员工的需求,没有做到以员工为出发点,从而无法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职能区分不清。2.1公司治理框架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各机构的职责不同,追求的效益目标也不相同。我国大多数企业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比例较高,导致董事会的独立性弱化,部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很少举行会议;以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华自1987年至2008年任期长达21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不存在任何制衡关系,治理框架相当混乱,为以后三鹿奶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2.2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司业务流程冗杂,简单的执行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多层上报审批,造成执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信息交流,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与共享,从而影响决策,风险预估等多工作。3.培训、激励政策不健全。人力资源政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即使有再严密的内部控制框架,如果没有专业能力强的员工来对框架进行填充,也无法很好的发挥作用。从培训以及员工激励两个重点方面来看,企业人力资源政策方面存在几下几点问题:3.1缺少对员工的定期专业能力培训,员工的业务水平得不到进步,从而影响其工作效果;3.2没有建立起员工绩效评价机制,不论员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工资,这就导致部分员工对本职工作采取一种消极态度,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4.内部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目前大多数企业都缺少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即使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部门仍然与其他部门同级,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其他部门的干预,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审计报告无法公正客观的反应企业目前的状况,审计报告不能起到发现漏洞、帮助企业改善工作的作用。 三、加强企业控制环境建设的建议 1.转变管理者观念,健全公司文化建设。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直接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更新速度频繁,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内部环境建设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可以在全公司上下营造一种“在激励中获得成功”的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和效果。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目前年销售规模超5216亿人民币。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在其CEO任正非的领导下,形成了以“狼性文化”为核心的工号文化、压强文化、自我批判以及学习文化的企业文化,通过工号文化增强员工的认同感,通过压强文化激励员工上进,自我批判文化使得每个员工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而学习文化则激励着企业员工不断上进。华为公司通过其独特鲜明的文化体系,成功的营造了企业上下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向上局面,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奇迹。2.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完善董事会构建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为公司控制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是要明确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责、权、利划分。使四者在做出决策时相互独立,在企业管理中相互制衡。为了将董事会建立成真正独立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的机构,一方面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以提高董事会单独工作的职能;另一方面,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避免董事会和总经理人员重叠,以实现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离。在公司内部业务流程方面,在保留必要的审批以及监管流程的基础上,合理简化业务流程,删除不必要的批示以及申请书面流程,以提高公司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公司共享的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客户信息、财务报告等信息资源的及时更新,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提供平台。3.定期举行员工培训,完善激励政策。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直接决定着工作效果的好坏。为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成效,可以从员工培训与激励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一是定期对员工举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对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教育,加强企业员工的道德水平,培养其爱岗敬业的思想;另外,要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员工进行提拔选任或者确定员工薪资时,综合学历、工龄、工作成果、其他员工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将绩效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果。4.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监督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的一环,也是保证其他环节得以落实的基础。要保证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关键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避免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干涉。西方许多企业设立了由3~5名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同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向董事会与管理者负责,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切实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与独立。 作者:丁兵 单位:重庆安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会计电算化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信息设备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都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行业也是如此,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行业中,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讨论;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会计审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会计电算化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企业当中。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而在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不仅方便会计,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在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优势 1.1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更加便捷 目前,会计电算化被广泛应用到会计行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会计审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处理会计审计的相关工作时省去了许多原来需要手工操作的烦琐与麻烦,会计工作人员只需要将资金的变动情况进行认真的审核即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减轻了工作量,会计审计工作更加便捷,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1.2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会计审核工作的重点发生转变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利用会计电算化来处理审计工作时,核对账单明细的工作由相关的软件自行完成,会计审计的审核重点主要是针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的记录与审核;而传统的会计审核工作则需要会计人员事事亲为。 2.目前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存在的问题 2.1审计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理论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广泛应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会计审计工作在技术上、方式上、制度上、管理上都要不断改革完善。在制定相关的制度或准则时要考虑周全,例如:企业审计人员的入职资格、内部控制的反馈制度、审计技术、审计方式等。 2.2软件工具的不足甚至落后 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好企业审计工作,离不开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审计软件是都很难满足这一标准,软件功能较为单一,其中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只能执行一些常见的数据访问,这就大大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与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重视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的开发。 2.3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好企业审计工作,离不开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同时也离不开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者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审计计划,并按照审计计划的具体内容开展审计工作,最后对审计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交系统的审计报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足,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时很难有效应对。 2.4内部审计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是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安全性,但目前我国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形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未发挥到深层次上的作用。这样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2.5审计方法处于被动的局面 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计算机审计的绕过阶段;二是计算机审计的透过阶段;三是计算机审计的利用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停留在第一阶段,存在片面性,缺乏完整性。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制约了其发展。 3.加强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3.1制定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与准则 传统的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审计人员靠手工操作来完成,而现在的审计工作绝大部分都是有审计软件来完成的,传统的审计方法与当前的企业发展需要是严重不符的,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企业新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与准则,让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制度可循,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3.2积极开发审计软件,推进其商品化发展 在企业开展审计工作时使用的审计软件,其功能不够健全,与当前的企业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也是非常需要这种功能其健全的软件,因此,要加大力气开发审计软件,不断推广,使其朝商品化方向发展。 3.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既具有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又具有会计审计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信息技术能力等。因此,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必要的考核制度,对于新招聘的审计人员,要全面把握其综合素质能力,引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强的综合素质人才,帮助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4加快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带来巨大冲击,我们在改革发展会计审计工作的同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改革与发展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之上的,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改革与发展。 作者:陈磊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摘要:伴随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也随之产生,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逐渐扩大,这样就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风险加剧。为了确保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稳定的发展,企业要能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做好规避风险和防范风险的保障措施。本文则将深入研究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并提出科学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企业各层领导负责人在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后,一同制定控制的策略,之后将策略下发给全体员工,让企业员工执行策略,这样企业既可以规范化的运行,同时,也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可以预防贪污腐败的问题产生,这是对企业经济财政的保障。 一、关于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在研究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的关系时,首先,企业必须掌握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所产生的影响都有哪些,这样企业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企业在引入会计信息化技术后,企业会计部门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增加,并且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结构体系会发生改变,会计信息化可以充分的展现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扁平化,这样一来,企业的财政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则是企业风险评估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引进,促使企业增加了风险评估的范围,但也增加了数据信息的处理难度。传统的风险评估方式会隐藏很多风险和重要的数据信息,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就会降低。此外,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所以,企业需要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同时管理财务,这样财务就会清晰,员工的工作激情也会因此被激发。 (二)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反作用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较大,但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也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企业如果想要让会计信息化发挥良好的效果和作用,企业则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管理制度,这样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才能被规范化的运用。但在制定科学管理制度时,企业需要结合企业内部发展的信息和经营状况,规划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方案。更为关键则是会计信息化的建立需要企业内部控制提供的数据信息,如果数据信息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化系统则会无法正常运行。这也就充分的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造成的反作用[1]。 二、关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提出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完善的目标划分为几个主要的关键点,这样财务管理部门就能有针对性的企业的资金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制定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度,确保财务人员在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时可以将信息数据完整输入在电脑中,并记录储存,以便于日后的使用。而且这样也可以制约工作人员的行为,预防徇私舞弊的现象产生[2]。 (二)构建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当前,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由磁介质组成,这种介质较为特殊,如储存处理不当,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则会丢失,甚至会被盗取。一旦信息数据被窃取,企业的发展则会遇到阻碍。为了妥善的保管财务信息,企业要能构建完整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将财务数据信息保存在主要的档案中,明确保管方式和保管人,并对档案中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和加密,进而提升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 (三)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 现如今,网络信息技术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尽管如此,但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部分不法份子为了谋取利益,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导致计算机网络瘫痪无法正常使用。为了避免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遭受攻击,企业需要时刻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定期检测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能力,系统中错误的数据要及时的进行修改,提升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才最为主要。 (四)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内部监督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要能确定内部控制的核心工作,完善会计审计制度,要让会计审计工作独立化,并且在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监督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其次,审计人员要做到奖惩分明,切勿贪污受贿。与此同时,企业要能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提升审计人员责任感和工作能力,这样企业的财务才会更加清晰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如果企业无法规避风险,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企业则很难长久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创新,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观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重视会计信息化的构建,突出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要能明确会计信息化和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上述建议和相关的方案,优化企业的发展。 作者:郝岩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一定冲击,其具有的全面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等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也改变了相应的控制方式、范围和重点,并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风险。本文主要是对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前言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相应企业为了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资产的完整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并且能够在切实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由企业管理层和相关人员一共进行的动态改进和明确权责的管理过程。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特殊的控制形式,在对传统控制模式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方面。会计信息化技术在广泛应用后,会计部门的组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原来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操作与管理人员,这也使得会计系统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信息的反映能力变得的更加可靠,真正实现了会计内部控制结构的扁平化,进而使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得到了充分保障。二是,风险评估方面。数据的高度集中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处理部门对数据的处理和控制难度,而且在输入原始数据后,计算机系统会对其进行自动处理,对此,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也会承担很大的数据处理风险,进而造成会计信息系统的保密性与安全性不断降低。另外,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会计信息化采用的是流程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企业资源的控制与管理实现统一,也使得企业流程得到了不断优化与改进,真正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同步管理,以及流程之间的合作加强,并且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的反作用 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战略的推行,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层能够借助自身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企业运行和经营状况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化战略,进而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离不开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另外,原始数据与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立的重要基础。企业应重视起对原始数据的规范,以及建立系统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基础。同时企业还应该对已有的内部控制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进而使企业各类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不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避免信息数据在存储、处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和漏洞,也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会计信息化的功能。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是,建立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对日常财务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并要求管理人员认真、细致的对待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还要结合当前会计信息化环境,以及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工作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专用计算机的使用规范、实际使用情况记录机制、定期检查机制,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上机操作流程等。从而使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能够受到严格、具体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严格杜绝在核算和管理过程中发生徇私舞弊现象。二是,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信息存储主要是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的。因此,计算机系统的涉及到的相关工作软件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直接影响,所以想要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控制,就必须要对计算机功能进行不断完善。首先,在相应软件投入使用前应该对其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检测,进而充分掌握其工作软件的容错与安全保障能力;其次,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起对计算机系统的定期维护与管理,进而使其程序中的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同时还要对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实行数据代码的备份,进而使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可以得到有力保障。比如,可以使用授权、认证和数据加密等技术,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网络操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并建立起高效的网络安全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档案的存储主要以光介质为主,纸质介质为辅的存储方式,在存储和管理过程中极易发生被盗取,篡改、失真等状况,档案存储、保管的失职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对此,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并对档案的保管方式、人员、条件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对会计信息化档案进行定期、完整的备份,并且要对其实行有效的加密,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进而使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监督。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对系统内部的监督与检查是整个会计管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会计内部监督,不仅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的不断增强,也有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要想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制度,首先应对企业会计内部审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真正实现会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和需要,制定出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同时还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培训。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立强大的会计人员队伍,从而促进企业真正实现长久性的生存、发展。 结语 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是企业信息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为了使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在企业管理经营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应结合当前内控制度变化现状,对其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从而使其内控制度能够全面时展需要,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牛珂 单位:新乡市人民检察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烟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一、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烟草企业中,管理人员往往由于传统专卖体制的制约而对内部控制产生误解,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人认为,内部控制是针对管理者而提出的,其实是错误的。它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适用,无论是企业高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对其负责。事实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健康运行是管理者对资产委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方法。所以目前针对烟草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对内控制度存在误解。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了解,侧重抓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导致了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更有些企业认为处理问题要灵活而不是循规蹈矩,使内部控制失去了原有的刚性和韧性。2、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而导致的,有些企业虽然通过培训、宣讲等方式向员工贯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由于大多时间较短,无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其效果也不够明显。3、缺乏从内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意识。大多企业在发现问题之后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没有上升高度从内控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使得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治。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就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杜绝“控制就是牵制”、“内部控制就是内部审计”这些想法。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也都是只停留在了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付诸于行动,那么执行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落后。自2003年,中国烟草在全行业推行改革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改革方面逐步开展了试点和推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为企业平稳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然而人力资源改革虽然在一定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多种元素的约束,仍存在许多问题。1、部分员工素质不高。行业内技术研究人员过少,据某烟草公司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企业共有职工2597人,而具有各类职称的只占有员工总数的17.2%。从企业结构来看,中高级知识人才较少,企业内大多数员工素质较低,影响企业整体人员素质。2、企业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现阶段,平均主义在烟草企业还颇于盛行,造成了员工对工作的热情程度不够,没有积极性,员工晋升也没有形成机制,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标准,全凭老板决定,造成了员工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3、奖罚考评体系不完善,近年来,绩效考核标准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进烟草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虽然有一定的成绩效果,但仍然不够科学和完整,使得评估的准确性不够。总之,烟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完整,还停留在最初的人事管理阶段。而人力资源是烟草行业前进发展的关键,决定着烟草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企业文化整合问题。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它是企业的核心思维,也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战斗力,还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整合企业文化是烟草企业加强思想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这一方面来看,基本上都是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之间的合并。所以,在重组之后出现了文化落差的状况。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一个企业兼并另外一个企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替代,而是形成一种阳光互助的企业形式,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实施文化重组的双方都应认识到文化融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优势企业而言,应根据被重组企业的文化特点,将优秀文化逐渐植入对方主流文化之中,对于被重组的企业来说,应向先进企业文化学习,避免照搬照抄,培养自身特色文化。企业文化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仍存在管理层的调整和新产品的开发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使一些历史较长的企业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致使烟草企业的员工职工观念下降,促使不良思想观念上升,认为企业的改革和自己没有关系,加上长期以来烟草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的形势下,陈旧观念普遍存在,缺乏危机意识,阻碍烟草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确保内部控制随时适应新情况,就必须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烟草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分散,功能交叉,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就目前情况来看,烟草企业内部监督薄弱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内部审计不独立。内部审计机构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目前烟草企业的审计部门还停留在防止徇私舞弊和简单审计事务方面,没能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2、专卖执法效力较弱。由于中国的烟草的专卖制度,使烟草企业制假贩假的局面屡禁不止,没有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3、纪检监察不严。纪检部门由于人情、畏难等诸多心理,对企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避而不见,心存顾虑,其模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健全。 二、内部控制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企不分、权责不明。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烟草行业“走出去”已经是大势所趋。但烟草行业目前为止仍然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体制,没有出现真正有竞争力的大型烟草企业,也没有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目前,我国的烟草企业的情况是从人事的任命到采购、生产、销售都是由政府控制。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结合中国烟草发展的实际,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中国的烟草企业必须正视现实,强化自身实力,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使烟草企业真正融入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只有这样,烟草企业才能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主体矛盾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代烟草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都是实现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但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烟草企业所有者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一个经营细节,而另一方面则是经营者,他们掌握着企业的会计信息,为了谋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对手中的信息加以利用,从而制造虚假信息。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阶层的管理不善造成的或者是烟草企业会计人员的个人问题,但是从深一层面理解,原因有如下几点:1、会计法律不健全。2、监督机制不健全。3、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三)产权不清。一直以来,烟草企业一直实行资产归财政部,所有权和经营权归专卖局的政策,这主要是由政企不分造成的矛盾,但是造成的矛盾并不大,因为中央只关注企业上交的税款,至于税后的利润如何分配并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近年来,烟草企业行业重组的事情时有发生,打破了一直处于平衡状态的资产格局,旧体制的弊端也就相应出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企业开始逐渐重视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稳定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王秀华 李璐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如火如荼并日益壮大起来,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鲜活力量。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之时,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被现代经济淘汰,沉没于时代洪流之下,究其原因多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关系紧密。这些企业大多内部环境基础薄弱,内部监督的有效性欠缺,内部制度不够完善健全。本文特针对此现象,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展开思考,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中小企业是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诸如可以改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民生、促进技术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等。作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力量,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注册数量迅速增加,在沿海各省市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创造了超过半数的经济总量。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一部分遭遇到瓶颈。如何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水平,成为了现阶段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中小企业的内涵 中小企业是基于企业规模,与大企业相对的一个概念。2011年6月18日,《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根据员工数量、销售额等指标,对各行业划型给出了标准。中小企业自身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它们数量众多,生产规模适中或偏小;在各行各业都有渗透,经营种类及范围广泛,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结构和组织简明灵活,对市场热点反应敏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生命周期较短。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现状分析 2.1内部环境令人堪忧通过调研,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民营企业,创建者一人独大,认为内部制度可有可无,制度的建立并不能对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基于少缴税不交税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企业创建者排斥内部控制的约束,这样从源头上就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很多中小企业的创建者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少部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应付检查,走走过场,疏于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即使有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在日常管理中也形同虚设。最终往往导致资产流向不明,会计资料不全,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企业利益。 2.2财务人员配置不合理任人唯亲是中小企业的一大致命弱点,放在财务上对企业更是毒瘤,必须挖除。不少中小企业存在着近亲负责财务工作,会计人员流动性强,致使欠缺继续教育经历的会计人员占据财务岗位行使不合乎财务规定的行为,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混乱不堪。 2.3不重视会计资料及档案保管本着节约成本,应付检查的不纯目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对待会计档案的态度不端正,轻视或忽视会计档案保存制度。导致会计资料存放地点不固定,没有专人保管,大量有价值的档案毁损甚至丢失。企业损失的不只是经营者眼中的一堆“纸张”,而是失去了已经发生经济事项的重要数据,对管理者日后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实施有效的管理方针是致命的。 2.4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创建者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往往会干预会计工作,财务人员受到管理者的干预和阻挠,大多不敢违背其意图,丧失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本职使命。内部审计是执行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现状不容乐观,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团队很多根本没有建立,发展缓慢。有些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兼职审计,企业分配给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十分有限,流于形式,没能对财务工作形成十分有效的监督。 3解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3.1造就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领导者应塑造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远景目标相互协调整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较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会计人才加入企业,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素质,强化业务能力。针对会计人员普遍学历水平低、专业职称薄弱的特点,对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每年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夯实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实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普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督促其遵纪守法,通过学习国家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意识到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规范个人行为。 3.2建立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企业领导者要主动学习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对任人唯亲和岗位混淆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走出经营管理误区,健全各项内控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及,中小企业亟待建立一套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会计工作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会计电算化系统授权给每一位财务会计人员不同的职能范围,处理各自权限下的业务事项,相互牵制,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3建立风险应对预案据调查,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学历不高,对于企业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远景规划,安于现状,致使根本不去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因此现实中,因风险管理薄弱,小型突发的风险就可以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甚至濒临破产。针对此情况,鉴于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业务流程简单的特点,对主要业务循环进行梳理难度不大,能够明确各个风险点,针对突发情况给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而来、万无一失。日后,真正出现危机之时,企业便可以查找已经编入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突发风险应对方案,对其做到从容化解,企业危机迎刃而解。 3.4成立多层次内部监督体系企业应设置内部稽核部门,严格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这些专职人员应与其他业务相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还可在财务部门挖掘一位工作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员对各个经济事务、各个部门、各个人员进行事后监督,并将监督结果定期反映至部门负责人。内部审计不可或缺,是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改善企业的组织运营。企业经营者应授权并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给予充分的权限,保证内部审计调查取证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从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延伸,从而提高企业业务的运营效率。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有过硬的财务专业知识,最好也熟知审计和相关企业法律法规,只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管理层才能对内部审计放心。 作者:何冰晶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航天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控五大要素为核心,并结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会计控制管理体系等全面开展。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体系五大要素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其它要素推进落实的重要参考依据,主要包括治理机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法制建设、科研生产管理评估、维稳信访、反腐倡廉及社会责任。其呈现的特点包括: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规范的部门职责和工作权限、有效的决策程序、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通过逐渐加强法制教育,倡导领跑文化,促进航天物资与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确保物资及时供应。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通过收集评估主体的内外部环境信息,识别评估期内影响评估主体战略或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风险的原因、影响和相互关系并对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应对措施等环节,是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风险评估以确保型号物资供应、质量保证和任务交付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梳理主营业务流程,查找经营和科研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形成风险管理信息库,进而做好风险评估。实施风险评估是建立控制活动的关键环节。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根据企业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对经营和科研生产管理各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控制活动开展前需要先明确控制范围,其覆盖企业经营管理和科研生产的各个方面。物流中心的重点业务有物资采购、质量管理、资金管理、销售业务、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特殊业务包含供应商管理、价格管理、库存管理、大宗物资采购、安全保卫保密。所以,物流中心主要通过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开展控制活动:一是不相容岗位分离。准确识别各业务流程中的不相容岗位,如避免财务岗位与审计岗位的交叉,采购岗位与计划岗位的交叉等,采取有效合理的分立措施实现岗位分离,保证各岗位人员相互制约,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二是授权审批管理。结合“三重一大”的决策管控要求,坚持集体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分级决策,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促进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进而推动物流中心的科学发展。三是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策划,利用预算管理对内部经营活动和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预测、统筹、调配、管控、分析与考核。四是制定全面风险管控制度,将全面风险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以有效管控战略、财务、市场、运营、法律、型号等六大类风险,加强风险信息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确保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五是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设定各项考核指标,对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季度/年度考核,合理利用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划分薪酬等级、调整工资等级、培养培训员工、调整变动岗位和升降职务的重要参考依据。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物流中心应对情况改变、保证控制有效的“神经系统”,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其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与沟通、信息集成与共享、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机制、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在全面梳理内部环节间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客户和供应商等外部机构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主营业务的全流程管控,并将各类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信息系统中,以达到流程信息化的目标。 5.内部监控内部监控是通过监督检查航天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运营状况,客观评价体系建设是否健全完整、合理有效,发现体系建设的不足与缺陷尽快改进完善的过程。内部监控位于内部控制体系顶端的重要位置,是内部控制体系的特殊构成要素,也是对其它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物流中心的内部监控以自评价为主,辅以集团内上级单位的检查评估。 二、体系实施及应用效果 1.以规章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效能物流中心通过建设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梳理了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型号物资供应商准入、控制与评价管理办法、型号物资服务外包供方管理办法、型号进口物资中间商管理办法、电子元器件选用目录管理办法、物资采购价格管理办法、型号关键项物资风险管理办法、物资基础数据动态维护管理办法等,结合发展战略和物资管理现状,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配套工作,研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关系、制定措施、优化流程,进而建立科学、高效的物资管理体系。 2.以信息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通过进一步推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使物资基础数据的使用范围延伸到了设计、生产环节,实现了资源共享,规范性与准确性得到了提升,实现了需求有效协同及跨组织的需求闭环管理。推动了设计、生产单位在研究院物资信息化总体框架下的物资系统建设,多个单位物资系统完成开发并上线运行,并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物资信息化验收,全院物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强化供应商管理物流中心切实从质量、价格、供应能力、技术及研发、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深度合作、维持现状、培育替代供方等不同策略,同时通过采用供应商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汇总和上报,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数据信息传递更为通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逐步拓宽物资采购渠道,提高了供应保障能力,最终建立了稳定可靠、长期互惠合作的供应商资源。 4.加强采购价格及合同管理物流中心从组织机构、价格管理机制和物资采购方式入手,建立了集中定价、分类谈价、分级审价“三位一体”的物资采购价格内部控制新体系,规范了物资采购的价格管理,发挥集中采购优势。采用签订年度价格协议的方式规范年度订货采购模式;细化采购价格目录管理流程,提高价格目录管理的客户参与度和公开度;通过年度价格协议、锁定价格目录等方式压缩商务谈判时间,提高物资采购供应效率;细化询价、比价的供应商选择流程,加强中间商及单点供方采购谈判及合同审批,以进一步规范定价、谈价、审价过程;加强价格分析工作,跟踪物资市场价格变化,为供应商选择和采购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利用年度价格协议、谈判小组共同谈判等定价方式以及价格管理委员会、财经领导小组等集体审议方式,有效防范采购环节的廉政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风险识别及防范能力,保障型号物资供应、质量保证和交付齐套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确保了物流中心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成为增强竞争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韩超马友峰胡宝刚王朝阳郭蓬舟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及构建 一、生态视角下的中小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普遍对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性认同度不高。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并没有在中小物流企业员工的意识中产生积极作用,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企业内部控制简单的等同于内部监督,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一种对内部的监督和约束。而私营企业的日常管理很多是凭着经验进行,管理者认为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足够保证企业正常运营,没有必要另外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认为如果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只会对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带来不必要的干预,不利于管理者决策的自由发挥,同时,由于内部控制一般不能产生立杆见影的经济效益,只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二)信息化服务水平偏低 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很多大型物流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畅通快速的物流信息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于是投入大量的资金,直接购买或专门定制与企业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如第三方物流软件、EPR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等。同时,为了发挥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大型物流企业还不断从外部引进高水平的物流技术人员,或选派有潜力的企业员工到高等院校或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如何使用物流信息系统。但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好处,或者有意识,但受资金和技术水平等多方原因的限制,对物流信息管理的运用普遍不够。中小物流企业的日常的联系和管理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手段,如电话、人工传递信息等。传统手段传递信息有时候会严重滞后,甚至出现错误,使各个部门或管理环节相互沟通的能力减弱,造成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三)风险管理机制缺位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起点低,为了更快发展,很多中小物流企业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简单定位于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达到企业目标,管理者只盯住企业投资的回报,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只要能为企业带来利润,都是企业管理层所追逐的目标,而不管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不管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流动资金不足带来的债务风险、企业发展理念不到位导致企业长远发展潜力不足的风险、法规政策变化带来的政策性风险等。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导致企业不会努力去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也就不足,当各种风险出现时,管理层往往会显得束手无措,无法及时规避或降低风险损失。 (四)内部控制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 中小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员工数量少。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组织结构设置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设计的程序执行,导致组织机构不是缺失,就是严重重叠交叉,很多部门领导身兼数职。形式上各部门职能明确,但实际上很多部门的职责严重缺失,各岗位之间缺乏相互的协调和牵制,当企业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之间不是相互合作寻找问题的根源,而是相互推卸责任。比如,很多企业就不会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有些企业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也只是从形式上设置,而实质上该部门的独立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无论是该部门的主管机构还是负责人,都可能由单位财务部。 (五)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不健全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就需要企业制定与内部控制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如果评价机制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不全面,整个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就会降低。目前,有些中小物流企业可能也考虑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但很多还是从简单的形式方面考虑,相关的评价机制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有,评价指标也仅仅是涉及到直接的经济效益方面,而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很少包含进来。而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相关人员的牵制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虽然不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但这些工作的好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这些因素都能纳入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将对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大激励性作用,也更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二、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应遵循的原则 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除了要遵循一般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原则外,主要还是要根据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从企业全面性、人本主义、动态性、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考虑。 (一)全面性原则 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要考虑物流企业内部控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不仅要考虑社会和企业现在的利益,还要考虑将来的利益。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利益时,必须要以企业、社会、环境总体目标为基础,从采购、包装、运输、仓储、回收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充分发挥各个环节对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人本主义原则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岗位设置等方面应该相互牵制。但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应适当从人本主义原则出发,考虑到每个岗位都应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以有利于企业员工潜力的挖掘、有利于企业和员工长远的发展,而不能为了企业暂时的利益而忽略企业员工长远的发展,以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性带来不利影响。 (三)动态性原则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作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考虑控制体系的动态性,该控制体系不能一成不变,控制指标或要素的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符合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需求,符合物流企业相关法规制度等,从而能恰当反映内部控制的可持续性。 (四)成本效益原则 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该要考虑物流企业的成本和效益的比例,不能一切以效益为目标,而忽略成本的代价。应尽力以最小的成本为企业、社会带来最大的效益。 三、生态视角中小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COSO报告是目前最成熟、最完善的内部控制理论,报告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5个要素组成。笔者认为,控制活动贯穿在其他几个相关的要素始终,本文没有单独将控制活动作为体系构建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提高生态内部控制意识 数据COSO报告,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健全良好的中小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整个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至关重要。而要建立良好的生态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必须加强对物流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生态内部控制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或其他方式,引导单位领导和普通员工逐渐认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理解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企业内部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及制衡作用能有所认识,逐步塑造企业内部生态价值观,形成企业员工独有的企业生态文化,以积极的思想面对应该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逐渐认同的过程,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引导和激励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执行。 (二)建立生态信息沟通模式 建立多位立体的生态信息沟通模式,对中小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小物流企业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尽量控制成本的范围内,积极引进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应设计合理,在系统中,企业的每个组织机构和人员都能非常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能恰当的运用系统赋予的权利行使权限和职责。通过系统平台,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都可以相互流畅的获取权限范围内的信息,企业领导层能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另一方面,除了系统提供的信息外,企业还要积极搜集内外部的相关信息,如国内外大环境对物流行业的影响因素、行业内部的变化等,定期吸收借鉴企业内部员工发表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平台,也可以来自于专门的会议或其他形式,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提高企业管理效益,还可以及时与外部环境加强信息沟通,保持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之间的综合平衡,也都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 (三)建立中小物流企业生态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中小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风险意识狭隘的影响,面临的风险比大型物流企业更加激烈。中小物流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在获取效益的同时,风险降到最低,必须从生态视角下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加强对企业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在企业内部形成全面的财务风险观念,除了日常的产品风险之外,更要注重的是企业长远的战略性风险。同时,要建立风险评价机制,设计全面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覆盖企业内部每个环节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企业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四)设立合理组织机构 生态视角需要从企业与外在环境、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多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中小物流企业目前普遍规模较小的特点,中小物流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职位和权力不能过于集中,不能随意减少重要的组织机构,相容的职务必须严格实行岗位分离,不允许职务交叉重叠,职权不清晰。从生态视角考虑,为了更好协调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关系,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单独设置具有董事会相似功能的管理部门,该部门的领导应该选用一些知识、经验等综合素质过硬的人员担任,在形使职权过程中,该部门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不能依附于其他管理机构,对管理层与外部具有相互牵制的作用。 作者:程顺堃向建红单位:武夷学院商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想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是提升管理层以及员工的素质。企业里的各级职员都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应制度执行,因此对企业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应该加强,企业人员的素质持续提升是企业内部控制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径以及必要手段。如想要提高管理层以及员工的素质有很多的方法,例如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通过外部交流的形式提高、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激励员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除此以外制订适当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亦可以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集中、更加高效、更加简便,以及员工职责更加清晰。第二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层职员责任,形成岗位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的高效运行机制;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应突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构建独立董事制度。第三重视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注意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借此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风格及方式,除此以外面要对培养全体职工的良好道德观、价值观及全员的控制意识,从而使企业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1控制活动方面采取的措施 目前企业经营过程的控制活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措施包括:第一是明确岗位职责,公司必须调整工作岗位职责,确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权限,确定每一个业务环节的审核批准程序,让企业各级领导者所做的事都在自己的相关范围内。第二是按照公司控制活动的相关制度及时准确的执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使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举措,能够把公司全部的问题统一到相关管理系统当中。这一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有公司领导人员进一步带头,公司全部相关职能部门和所有员工一起参加。在审核时按照批准的程序严格执行,及时根据对预算执行分析进行调整,最后加强预算执行结果考核落实并建立激励惩罚措施。第三实施会计系统控制和财产保护控制。其中财产保全控制包括:限制直接接触,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定期盘点,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并保证盘点时资产的安全性。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对盘亏资产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记录保护,应对企业各种文件资料妥善保管,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的可能;财产保险,通过对资产投保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从而保护实物的安全;财产记录监控,对企业要建立资产个体档案,资产增减变动应及时全面予以记录。公司会计方面的基本工作必须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标准进行核算,确保公司的资产和物料的完整性。 2控制信息方面采取的措施 我们对企业内信息沟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被调查者非常重视信息沟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内部控制关键要素之一的信息沟通对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改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先在法律层面上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标准,强化违规披露的惩罚力度,增加违法的成本。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应当把强制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结合在一起,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管理当局的责任声明,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以及改善方法,鼓励自愿性披露内容的企业,要规范信息披露形式与内容,防止形式化的通病出现。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需要完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提高各职能部门对组织管理的参与的积极性,在公司的整体交流过程中增强其沟通的能力,防止虚假信息的虚假发生。在管理层面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保障他们各自在内部控制机制中的责任和权利。企业通过一定的发生扩大对外部的交流,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控制监督与考核方面采取的措施 内部控制是否能长期有效的运行下去,不仅靠企业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更重要的是制定有效的监督制度并得到了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监督措施包括:第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进行内部控制监督过程中注意定期性的持续反馈活动,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及效果、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它都可以将其很好的反映出来,根据定期监督的反馈,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经营问题等可以及时了解。社会监督方面主要是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监督,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对于某些报刊、媒体对企业违法而曝光行为进行奖励,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第二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所谓内部控制监督指的就是对于各个工作岗位、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总体监督,并且能够更加迅速的反馈相关信息,能够增强内部的监督控制工作,使内部控制更加高效的运行起来。第三是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实行统一领导管理的原则,定期对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管理者有责任地对内控缺陷进行纠正工作,各级职能部门对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改与完善。第四是建立有效考核激励及约束机制,定期检查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应给予奖励;反之违规违章的应给予处罚。 总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在初级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漏洞与瑕疵,要想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克服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王岩 张超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风险控制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对于风险管理下的内部控制的研究日趋完善,就笔者研究,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风险控制下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出深入研究。 关键词:风险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一、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不论是哪种制度,都必须在一定环境和一定条件下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就内部控制制度而言,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企业风险,为企业的运营给予有效保障。但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并不一定能发挥有效作用,相反会使企业成本得到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无法对企业风险有效辨别,基于这种情况下,将风险管理因素引入内部控制的企业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企业内控管理中缺乏风险管控手段。笔者认为,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应以风险管理为起点,并将该观念理念运用到这一流程中,构建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对策 综上,笔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其中发现诸多问题,基于风险管理下,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石,是促进内部控制落实的关键。企业部门应对内部控制环境加以完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发挥员工主动性,加强对人力资源开放的重视度,除此以外还应对企业管理人员水平、能力、素质做一个全面的测试,树立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员工归属感、认同感进行培育,加强企业员工思想、行为、情感、信念与企业方面法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有效激发企业员工积极性,实现企业目标。其次对企业治理结构加以完善,这也是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主要前提,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时,应以企业实际特点出发,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合理评估。最后,应对企业员工道德价值观进行培养,使员工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此同时还要加快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强化好在工作中的风险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进一步处理,然后再推动会计信息化会计审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的这种形势应该要结合好企业实际要求以及自身在内部控制工作环境中的状况和态度,要定期进行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活动,同时还要丰富管理人员专业性能力,促使着他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加强好这些这些专业知识的有效运用,从而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二)确定合理的企业战略目标。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应确保企业风险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否则便会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应对风险,致使目标难以实现,或者也会使企业为实现目标而接受风险。部分企业在风险管理中要求战略目标与其相互匹配,并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经营目标,与此同时,对企业每个业务单位目标依次确定。加强风险管理与战略目标的联系,将目标落实到人人———这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出发点。(三)遵循内部审计相关原则。目前各行各业为了能够增强会计审计工作上面的质量可靠信性度,能够实现传统审计模式想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转变,这还是需要建设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这样一来才能合理科学的制定相关的会计审计原则。实现现代社会市场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对此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第一要结合好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状态以及会计审计工作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发展进行相应的概况,政府机构要应当充分的发挥着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结合会计审计机构以及会计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会计审计的有效原则,对于有些不完善和不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实施改善处理,同时,还加快了会计信息化的审计建设脚步;第二,在合理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的要求下,有关的不们应该要相应的注重会计审计工作流程之间的深化。同时还要建立好监督管理的体系,通过建立监督体系要及时处理还会计审计工作的全面认识,根据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的深化好会计审计工作的分式,进一步的促进自身的稳固发展状态。(四)构筑有效的控制活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的开展是完成所有过程的关键,能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并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授权、核准、复核,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会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起到直接影响,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发挥一定作用。良好的控制过程包括:明确岗位责任制、梳理工作流程、落实责任制,确保企业各个员工各司其职;此外对控制点合理控制,这一措施在业务流程中发挥着只要作用;对授权批准范围、责任、程序范围进行明确;对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加以健全,对文件记录控制不断完善,并将内部控制各个环节措施都做成文字材料,做到有据可查。(五)对信息与沟通体系加以优化。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应对信息与沟通体系创新优化,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也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手段。信息与沟通不论在哪个经济组织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沟通系统是确保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落实的前提,任何信息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实现共享,并被各级管理人员使用。企业在内部控制中若缺乏信息与沟通系统,其有效性便难以提升,这一系统通常在内部生成数据情况下方可发挥作用,通过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每个员工对于自身定位有所了解。(六)重构内控风险的概念。内控风险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质的概念,一个现实和理性的内控风险的研究理论应该是对风险的要素、现象、成因等进行不同层次的理解和研究,并以此作为依据来构建。其次,重构风险防控对象,要关注不同风险的组合以及匹配。当经济发展态势低迷时,企业要在投资带来的财政危机的风险与不投资带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下滑之间进行全面的衡量;如果企业过多的强调投资所带来的财政危机,那么就将承受不投资带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下降的代价。在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需要开发大数据,进行多个维度预测的模板。利用它们来对潜在的威胁和风险进行评估,以此来起到控制项目风险的目的。(七)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内部信息的源头,并能够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而对财务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例如在销售工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再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处理,进而可以提升内部信息的准确性;其次,管理人员在分析信息中,需要深入探究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尤其对出现偏离常理数据,需要探究其背后所包含的价值,进而可以促进企业在发展方面以及作出决策方面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支撑;最后,从客观角度认知数据价值,尤其是财务数据不精确性的情况,需要控制其偏差性,进而保证大数据能够在数据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落实,应采取一定管理手段,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确定合理的企业战略目标、构筑有效的控制活动、对信息与沟通体系加以优化、重构内控风险的概念、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刘云贵 单位:深圳航天信息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药房连锁企业起步于20世纪中期,此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药房连锁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在那一时期内,我国的药房连锁企业主要是以国有药房连锁企业为主的,其前身是国有药店,具有深厚的根基,这给私有药房连锁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之中国经济在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后,经济增速下降,使得私有药房连锁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在新一轮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下,药房连锁企业想要获得更高效益与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首先阐述了我国药房连锁企业的特征,并分析了当前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私有药房连锁企业在面对国有药房连锁强盛背景的压力下,还要面对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在双重重压下,药房连锁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在经营活动中不断寻找自身优势,同时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效率,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药房连锁企业行业特征 连锁经营是指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可以分为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几种类型,药房连锁企业主要属于直营连锁,即各连锁店同属于一个投资主体,经营同类商品,其进货、价格、配送、管理、形象等方面都比较统一。当前,我国规定了药房连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即GSP,这一规范的强制执行和推进,一定程度了加快了我国药房连锁企业的质量管理进程,也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药房连锁企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房连锁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符合GSP的要求。此外,我国的药房连锁企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下属门店的经营已处于一种十分松散的状态,这也给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增加了难度。 三、当前我国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不到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当前,我国大多数药房连锁企业还未能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究其原因,是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乃至员工并不重视内控制制度对企业的作用,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虽然有部分药房连锁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并不能发挥真正效用。部分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了大量的制度和审批程序,但复杂繁琐的程序反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2.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药房连锁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控制现象频发,缺乏必要的约束力。许多药房连锁企业家是结果导向型,往往更注重营销结果而轻视管理,且目前中国大型的药房连锁企业多由以前的国营药房转化而来,家族化现象严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管理基础又相对薄弱,给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造成巨大阻碍。3.内部审计未能发挥真正效用。许多药房连锁企业虽然有设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但由于执行不到位,且市场环境日新月异,未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用。这就需要内部审计发挥其监督作用,然而,当前,许多药房连锁企业的领导并不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或因部分领导层观念的偏差,使得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内部审计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甚至部分企业直接将内部审计工作交由财务部门负责,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的缺失等,都使得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出真正效用,无法为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服务。 四、加强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可行对策 1.强化内部控制意识。药房连锁企业想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首先必须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规划与设计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但内部控制体系能否有效实施,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息息相关。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有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合理、有用,同时,管理层的表率作用,能对员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要确保企业的各个岗位及员工,每项业务和环节都能按规定的制度进行,将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还有注重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2.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和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优化股权结构是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是保证企业治理结构有效运转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药房连锁企业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股独大”引发的所有者缺位。基于此,完善股权结构的主要措施应该是增加投资主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调整平衡好个人持股、法人持股和国家持股的比重,从而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另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一般由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构成,其中,董事会和监事会由企业自主建立,总经理聘任,但就当前药房连锁企业的情形来看,其企业组织结构并不合理,且董事会的监控作用已被严重弱化,针对这一情况药房连锁企业可以建立董事会会议后的办事机构,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尽可能的避免企业高层身兼多职的现象。此外,要规范企业董事会的职能与职责,推进独立董事制度。3.加强日常经营活动的监控。一方面,要强化授权批准控制。企业要规范各层管理人员及会计财务人员的职权,明确其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等,对严格控制越权批准行为,授权批准控制的强化,能够杜绝滥用职权的行为,也能促进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即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五个步骤: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应该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来完成,以确保内控制度的真正落实。此外,要加强会计业务记录控制,其主要涉及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和会计报表控制等内容。4.完善内控监督体制,加强内审部门的建设。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涉及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内部监督体制作为保障。它能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与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和规避。药房连锁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制,加强内部控制监管力度一方面需要有一套有效的问责制度作为基础。企业问责制度的建立,能够明确企业职工的职权,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根据问责制度找到具体的负责人。并且,问责制度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考核,形成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评价反馈,最终形成一套硬性的约束,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管理部门是企业的重要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具有关键性影响,当前,随着药房连锁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环境的改变,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也由财务领域逐渐扩大到经营、管理领域,因此,对内审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要不断加强审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注意审计部门人员构成的多元化,除了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也应配备精通药房连锁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以便于通过对内审部门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五、结语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会给内部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不同的要求,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并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环境和经营规模而调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仍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问题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是药房连锁企业一直要面对的问题。给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给药房连锁企业有所启发。 作者:黄莺 单位:辽宁人民康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必要性研究 摘要:这个世界正发生深刻的变革,对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也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但中国经济近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这给正在成长着的且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更高的要求。此文通过在新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的实施对中小型企业走出国门适应全球化变革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提升财务人员水平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促动企业管理者提高自我构建内部控制意愿,和运用现代科技、理念增加内部控制可执行性,以及内部控制从业者自身顺应时展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中小型企业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举措。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必要性;措施 2008-2010年间财政部及五部委分别公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不但要求在上市公司施行,也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及小企业执行。但现实状况是,除了财政部等五部委要求必须构建内部控制的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大都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有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财务负责人从未关注过内部控制。 一、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小型企业构建、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必然当今世界,把所有经济个体从多个角度卷入全球化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组织性、制度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COSO基本框架在主要方面保持一致,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跨境经营和防范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经营风险提供帮助。为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保障资产安全、信息真实、提高经营效率效果,使企业最终实现经营战略提供合理保证。(二)对维护大多数企业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必要性2014年的财税领域改革,强调公平、法制、便捷、透明原则,倡导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内部控制通过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实现,它要求从管理层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倡导创建健康、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从而实现企业在社会中的协调发展,这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是必要的。(三)推动中小型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发展壮大的必要性截止2010年,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中引人瞩目的力量[1]。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竞争主体多;为单纯追求效益,企业失信事件频发。但也因其规模所限,中小型企业管理链条少,在快速决策方面占据优势,执行力好渗透,并且中小型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的成本、构建难度等方面皆兼具优势。如果企业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建立以规范化的、高效的自我监督约束为特征的内部控制体系,必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助力。(四)提升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必要性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财务数据共享体系将对会计职业形成威胁,传统会计转型迫在眉睫。内部控制由探讨财务报告的弊端引申而出,随后才逐渐形成一套较完备的体系,它与会计体系密切相关[2]。会计人员从事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先天优势,如果在中小型企业广泛推行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人才培养,使财务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构建,参与企业管理,也符合国家财务人才培养计划,为财务人员转型提供机遇。 二、在中小型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企业管理者自己制定措施约束自我,本身容易产生抗拒性;即使构建了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有效执行是关键;加之内部控制的构建需要专门的人才,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从业者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变化进行制度创新也同样重要。这些都给内部控制在中小型企业的广泛推行带来难度,它不但需要企业提升自愿构建的意识,也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和引导。(一)增加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实际投资人。内部控制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的正确认识和重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在当前越来越严格的法制和财税体制下,迫使企业的管理者把视线更多的投入到法规遵从上[3]。首先,可否探讨通过企业协会、行业协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家研讨会、座谈会,把内部控制的知识体系渗透给企业管理者,加强他们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其次,应建立推动内部控制的法律体系。通过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可否在企业的评级中增加内部控制的部分,使企业增加构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事务所对企业审计和税务部门对企业稽查时,可否普遍加入内部控制有效性、失效性审查部分。再次,建议加强社会人事控制制度的建立,在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内资私营企业,可广泛推行人才流动“推荐信”及人才评价制度,促使从业者不但注重职业技能提升还珍惜自己的职业操守。(三)增加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可执行性对于管理线短,部门结构简单的中小型企业拥有一套内部控制流程,是不难实现的,重点还在于它是否不致过于宽泛,流于形式,也不过于理想化,难于实现。内部控制失效,一是设计不合理,更是“执行力”不足,尤其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碎片化,长篇大论的理论,有时令具体的执行者无从下手[4]。可利用APP等工具使文案力求简短精干,增加亲和力。内部控制以自我约束为前提,易令人心生抵触,如果以实现最终控制目的为目标,以控制的影响不阻碍运作效率为前提,从控制对象的角度出发设计控制手段,可减低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果。因此,构建内部控制不仅要有全局观,还应遵从简单、高效、方便落地的原则。(四)内部控制从业者要有紧迫感,顺应时展,从合规遵从到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内部控制从业者如仅忙于合规遵从,常规测试的传统思维,将面临被边缘化。而应顺应时展,转型到协助对方增加绩效,提高效率上的现代思维。通过风险识别,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案,充分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控制与被控制者从“敌对”关系到合作关系,多方共赢。在操作上,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便利,以电子凭证代替纸质资料,以现代的网络通讯工具代替传统信息工具。比如对“差旅费”的控制,可与携程合作,不但结算方式上可月结,降低结算成本,携程还可提供所有员工机票住宿信息,减低统计成本、减低人员摩擦成本,大大增加了执行的效率与效果。(五)适应互联网+思维,关于内部控制嵌入“ERP”系统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是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帮助企业整合资源。ERP的天然属性不但适合企业把内部控制活动嵌入其中,而且随着我国财税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小企业的特点,政府可以利用ERP平台实现财、税、控一体化,把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部控制规则嵌入到系统中,大数据整合,提高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大大推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结束语 自新的财税改革公布以来,从全面“营改增”到金税三期上线、以及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检查和运用大数据推动监管等等的创新举措应接不暇。一个以构建法治为基础、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为支撑的市场监管新格局逐步呈现。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倒逼中小型企业规范经营,为降本增效寻找新出路,降低违法违规风险,注重企业内在品质的提升,为内部控制在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推广构建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对于中小型企业,面对新的挑战,实行内部控制也是势在必行。 作者:罗琛 单位:北京中交京通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生活经济学论文:浅谈生活中的经济学 摘要:经济学这个词一直被看作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研究学科,是运用专业方法对经济现象和行为进行分析,对未来市场趋势进行科学性的预测,但是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思想却是源于生活实践中的,本文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其实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经济学。 关键词:经济学;生活 经济学可以是专业很强的研究学科,也可以是人们日常行为和交流的集中思考和反映。经济学可以很高深,也可以很普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导师经济学的影子,经济学成为人类日常生活和交流的基本构成形式。 一、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1.机票的经济学分析 机票常常会出现打折的情况,经常会遇到飞机临起飞前如果还有空座,机票价格甚至会低至一至二折的情况,这个时候买机票是非常划的来的,可以以超低的价格买到可能低于成本价的机票。从表面上看,这样低于成本的机票价格是航空公司损失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飞机即将起飞,一趟飞行所耗费的成本已经基本固定,空置的座位如果以较低的价格吸引顾客购买和乘坐,成本基本不变,反而增加了边际收入,航空公司的整体收入反而增加。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件双赢的交易,运用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却能增加收入,这就是对经济学中的边际收入的体现。 2.打折的经济学分析 商场打折是最常见的促销手段之一,各种打折方式,绑定这苦方式的制定都是为了给顾客带来消费占便宜的消费心理刺激的同时,积极的抢占市场份额。打折同城会出现“一件八折两件七折三件六折”这样的标语,这让消费者看到之后觉得自己可以低于市场同等价格的情况下购买到同样质量的商品,而且买的越多越划算,顾客本身对于商品的市场定位有一个自我认知,当觉得商品的销售价格低于市场价值并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时,便会达到价格和心理上双向满足,会及其顾客强烈的购买欲。这个时候顾客以低于市场普遍认知的价格购入商品,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从表面上看是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让利给顾客。实际上,在促销的同时,商品制造商运用打折的优势吸收了更多市场闲散资金,优先抢占了市场份额,增加了自己品牌的效益和宣传度,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品制造商还可以趁机减少库存,降低挤压和风险,加速资金回笼和再投资和再生产,促进自身的运转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理财的经济学分析 1.工作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运转的经济型社会,社会的整个运转就是一个经济流通的过程,人人成为生产者,也成为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成为市场这个大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例如,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全部都有人提供,可以在不同的供应场所进行需求上的满足,同时,人们参与工作,通过出售劳动力而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作为自己的生活支出和经济来源。人类在生活中整体进行的就是生产和消费的活动。人类因为自身的需求和劳动产生构成了社会上的供求关系,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自身就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生活经济学,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同时扮演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 2.收入支出理财的经济学分析 物质基础生活的必需品,作为上层生活的基础,在人们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理财与消费成为现代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思考和处理的问题。所谓现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也是跟物质追求相关的经济学产物。各国家有不同的消费观,例如美国为了促进年市场经济的发展,鼓励消费,导致美国人非常喜欢消费,储蓄能力下降,但是市场经济受到长期的刺激一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市场活跃可以促进行一轮的生产和消费,不断推动美国经济向前发展。而中国则不同,中国人民普遍危机意识极爱强,这个社会福利发展还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有一定关系,其次也跟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一定关系。中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一直较大,这也给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国人民的储蓄能力较强,储蓄事业发达,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民间闲散资金,百姓的存款还可以给自身生活带来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稳定社会安定。 细说到生活中的理财思想,理财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怎样能够做到开源节流,怎样又能够让生活过的有品质,这些都成为理财的热议话题。日常生活中,一个家庭的所有收入减去所有支出就等于这个家庭本月创造价值的结余价值。经济学理论上支出一个家庭用于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品所花费价值占创造总价值的比例越高,那么这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就越低,结余越少,就离温饱和赤贫线越近。如果这个家庭尽量降低生活支出,增加结余,虽然可以增加积蓄,但是物质生活没有了质量保证,也不等于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一个家庭要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增加剩余价值,才能拥有更加有品质的生活,满足除了温饱需求以外的更多精神层次上的需求,这反映开源才是改善生活的根本办法,当然理性的节流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收入和支出的理财也正是经济学道理的现实反映。 三、结语 经济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与交流的重要纽带,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中处处透露着经济学的智慧,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还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和消费,以及生活中关于收入支出的理财,全部都是对于经济学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活经济学的结晶,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经济学大全。 生活经济学论文: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要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 摘要: 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经济学教学要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要用经济理论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用经济理论引导学生为人处世,从而从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教学;经济学教学;经济理论;现实生活 0 引言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经济学有些难以理解。有时候,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起来却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像是过眼烟云,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现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教学的经验,谈谈我对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而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从起床到睡觉,从穿衣到吃饭,从睡眠到读书、游戏、身体的锻炼以及购物、聊天、休息,从生活起居到谈情说爱,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着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说,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外面走路,会感到孤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于是,见了陌生人他也可能会跟对方主动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经济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因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两个人走路跟一个人走路相比,两个人走路可以打发寂寞时光、可以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加他们的效用,这也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用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谈经济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与没有兴趣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效果将是天渊之别。 2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经济学,但要利用经济理论解释它们却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例如,关于物质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人认为,物质是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物质和爱情何者更加重要,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 我们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质,L表示爱情,a、b、α、β、γ为不为零的常数,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U=aMα+bMβLγ。这个式子就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的观点。当M=0时,不管L是否为零,U都等于0,说明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也不能当饭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质与爱情孰轻孰重,当β γ时,更加看重物质;当β 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思考,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现象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甚至我们所说的一些在理的话,都包含了经济学原理。例如,在电视连续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的大结局中乔省长有一句台词:“如果一个人有了害人之心就不可救药了。”用经济理论如何解释这句话呢?经济学有一个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有害人之心的人总是把别人情况变好当作是件使自己效用减少的事情,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自己情况不能变好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损害别人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3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经济理论不仅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要解释社会现象。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房产问题、三农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危机、欧洲债券危机等等,这些典型的经济现象无一不是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不是经济问题,但也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如很多人在感叹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惊呼道德沦丧问题。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利·S·贝克尔(Gary S·Becker)就因把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人口增长、家庭、教育、犯罪和处罚、歧视等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在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地,经济理论还可以解释我国的文凭热、证件热、国考热、宰客门,甚至可以解释考生的作弊现象;也可以解释日本因地震而造成核泄露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波”,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反腐倡廉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人对城乡居民的幸福因子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差得多与收入低得多的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这种结果让常人难以理解,但在经济学里面,解释这种现象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常人所说的“幸福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得少”。 生活经济学论文:生活事例、学术笑话与西方经济学教学 摘 要:西方经济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充满大量图表、数学公式与概念术语,这给经济学教学提出很多挑战。本文以经济学概念与分析视角为例,就如何将生活事例、学术笑话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术笑话;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效率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典型事例解释上述知识点,例如恋爱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预见性,还有养老金制度的例子。各类组织的职工每个月要依法缴纳养老金,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做学问就应该不疑处有疑: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理由有哪些?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指出人们很可能由于无知或短视,导致年轻时储蓄不足(类似于年轻时锻炼不足与阅读不足,恐怕没有多少人后悔自己读书期间锻炼太多,读书太多),加上其他现实原因,导致对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需求。这些由基本概念拓展而来的知识对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帮助,对于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制度的制订也有其参考意义。 此外,在真实商业世界中,超市、电影院、饭馆的诸多做法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经济学概念。例如超市的定价策略可以联系价格需求弹性这一重要概念。此外,现实中不缺乏关于价格歧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例子。用精心挑选的、学生熟悉的日常例子讲解经济学,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较好,也更了解什么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生活经济学论文:《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常识》的对接 摘 要:《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常识》有着内在的联系。《经济学常识》是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经济生活》主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经济学常识》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从传统市场经济到当代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为线索,以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学面对的问题、研究的任务,特别是所取得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观点为主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它与《经济生活》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 关键词:《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 内容结合点 一、《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及其关联 《经济生活》模块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包括四个单元,即: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体现的学科知识是消费的意义、投资的意义、财政的意义、经济建设的意义;体现的生活逻辑是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如何管钱、如何发展;体现的生产逻辑是如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经济生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经济学常识》是思想政治新课程必修模块《经济生活》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其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原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常识中关于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增加的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经济学派产生背景、主要观点等内容。整个模块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从传统市场经济到当代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有选择地了解一些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与观点,评析这些理论建树对当时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生活经济学论文:初探为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下中职经济学课 【摘 要】中职教育在于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堂中将教学理念、内容、方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中职 教学 课程改革 实践 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中职教育的春天也随之而至。要切实让中职教育得到发展,仅仅依靠政策和改革是不行的,这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在最近的示范课观摩中,笔者发现这些课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体现了中职课程改革的精神,这给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对目前所的教的中职经济学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改进,并根据笔者所教的中职经济学课程做了如下革新。 一、深入为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 职业技术教育换言之是就业教育,除了少部分的学生继续上高校深造外,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在毕业后都将迈进社会、面临就业。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我们所坚持的教学理念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服务生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换言之就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和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经贸、财会、商务专业的基础课。虽然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抽象的理论框架,但在教学中自然不能将其普教化,纯理论化。一方面教学中要考虑到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与生产技能相联系,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并且能学以致用。让每一位学生在努力下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位学生在聆听过后都得到不同的生活启发,最终使不同的学生在这门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便是对中职经济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诠释。 二、深化教学内容讲解的生活化 中职经济学基础课不同于普通的基础课程教学,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重要的文化课,而且也是职业技术教育中一门实用的专业课。经济学基础作为学习其他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和入门,为学生今后深入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早已得到共识。但是我们知道作为一本讲述经济学理论的书其中避免不了许多专业名词、严谨晦涩的书面表达方式、繁琐的公式、复杂的图表,而也正是这些使大多数中职学生望而却步。从过往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说,经济学基础课与专业实用性和学生基础水平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对所学知识不知所云,由于这门课一般开设的比较早,等到后面的专业课中用到某一部分知识时,往往已成过眼云烟,消散在九天云外了。总而言之,经济学基础课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事实上,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由简单的常识加上复杂术语包装起来的学问,经济学理论的建立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各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把那些生硬的书面表达方式、复杂繁琐的计算公式以及抽象陌生的曲线表格转化成在生活中常用、常见的事物、现象。用购物、吃饭、恋爱、婚姻、法律这些生活要素将经济学基础中晦涩难懂的原理解剖分析,用故事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并将故事编织起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这其中所蕴含的原理。 举例来说,当学生在学边际效用价值论时,书上的概念阐述是这样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对于科班出身的学生来说这段话或许不难理解,但是对于中职学生,很有可能一来就被这段话弄蒙,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其兴趣自然是荡然无存了。因此在课堂中,我先通过记者采访美国总统罗斯福问他对三次连任有何感想,总统让记者连吃三块三明治的故事引入。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再通过生活中的进餐的例子进行比喻说明,让学生回想吃自助餐时的场景。当你进入自助餐厅尝到的第一片烤肉和离开餐厅前,勉强吃下去的最后一片肉的感觉,就会让学生对的边际效用有深刻的理解了。在理解了理论原理之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得一些现象做出解释。例如,人们离不开水,水比钻石有用的多,离开钻石人们只会觉得可惜,可离开了水人们将很快死去,而为什么钻石比水卖得贵?还有人们要靠食物来存活,但是事实上食物在发达国家的家庭中,食物所占的开支比例却不断地减少,难道食物对他们不重要?等等 在新课改政策和多年教学经验的启发下,结合中职教育教学的理念和中职学生的自身水平,将经济学基础课大量的经济学原理、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整个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简单易懂,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采用多变教学手段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通常是以纯理论教学为主,缺少教学辅助工具,“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往往对基础课程与教学方式产生排斥心理,此外,这种教学方式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往往脱离实际,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根本用不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中职教学中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中职教学以技能教学为重点,以服务就业为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变迁老师必须以当前社会、市场、岗位的需要改进方式,创新模式。因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做结合,手脑并用,切实提高实训、实作、实验的教学质量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学校、老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多为学生创造实践、实习、见习的机会,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让学生半工半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使学生的技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四、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如何改变中职教育在社会和民众心中的印象,成为当前每位老师的职责和任务。在挑战面前我们要克服落后守旧的思想,坚持一切为学生服务,为就业服务的教学理念,秉承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将教学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力争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生活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家告诉你生活中的猫腻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是个问题制造者。他把经济学当做了博物学,让学生们写短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从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顺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 可就算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亦显示,它们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不错,方形容器的确能节约货架空间,但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中来得更划算。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在右边 毕竟,全世界90%以上的人(无论男女)都是右撇子,用右手从右边扣扣子要容易多了。那么,为什么女装扣子在左边?在这个例子中,好像真的是历史说了算。17世纪扣子最初问世的时候,只有有钱人的外套上才钉扣子。按当时的风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则由仆人帮着穿。女士衬衣上的扣子钉在左边,极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仆人们。男士衬衣的扣子在右边,不仅因为大多数男人们是自己穿衣服,还因为用右手拔出挂在左腰上的剑,不容易被衬衫给兜住。 如今,为什么女装扣子依然留在左边呢?规范一经确立,就很难改变。既然所有女装衬衫的扣子都在左边,成衣商提供扣子在右边的女士衬衣,就很冒险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几乎每年环保主义者都会上街游行,谴责国际捕鱼业对许多大型海洋哺乳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可没有人上街抗议,号召大家拯救小鸡。这是为什么呢?简单来说,鸡从来没当过濒危物种。但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物种濒临灭绝,有的却没有? 鲸鱼的数量持续下降,是因为没有人拥有它们的产权。它们畅游在国际海域,而有几个国家拒绝履行国际禁止捕鲸协议。相反,世界上多数的鸡都有主人。你从自家笼子里抓一只鸡杀掉,你拥有的鸡数量就减少了一只。如果养鸡是你的谋生手段,那么,你必然有着强烈的动机,要使送去市场卖的鸡和新养的鸡在数量上保持平衡。这就解释了前者濒于灭绝、后者繁衍不息的原因。 为什么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 倘若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衣服,就必须考虑到自己传递给别人的暗示信息。比方说,要是有人希望传达自己是个大胆姑娘的信息,她说不定就会穿得惊人地大胆豪放。要是有人希望显得成功、一切尽在掌握,或许会穿格外名贵的衣服。可诸如大胆、名贵表达的都是相对含义。倘若有许多学生都开始穿着能凸显这些规范的衣服,那么规范本身就会发生变化。就好像雄麋鹿的犄角一样,过不了多久,学生中间就会掀起昂贵的衣着竞赛。可见,穿校服虽然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却减少了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 生活经济学论文:爱上“经济学”,爱上日常生活 感谢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开始思考我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只加了10元钱就拿到了一瓶红酒,是不是真的占到便宜了。事实上,付钱时我并不清楚它的味道如何,因为我以前并不知道这个牌子。仅仅10元钱而已,我没有考虑我是否真的需要这瓶红酒。我在想,我是不是又做了一回超市的价格实验小白鼠? 我还想到每次在屈臣氏收银台结账时,工作人员总是询问是否要加一些钱换购某些商品。我知道经常会有人选择换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还有,中国的星巴克,原先有小杯、中杯和大杯咖啡3种,后来杯子升级,出了超大杯,小杯不见了。这是不是告诉我们其实小杯咖啡是最划算的? 看《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前,我不会思考这些事情,因为它们是生活里司空见惯的,甚至是“小”事一桩。但我现在却体会到了用经济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的乐趣,甚至有些爱上经济学了。 读完《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想告诉你的是:生活里,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而经济学不应该只是“可怕的图表”,经济学原理是隐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的,等着我们发现它。当我们想对别人讲述这些有趣的发现时,不应该只是拿出数据和图表,而应该像讲故事一样。 就连作者也认为《牛奶可乐经济学》成功的原因在于,通过解答日常生活里的有趣小问题,帮助读者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一旦掌握了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人们就会克制不住地想要利用它去洞穿这个世界的所有真相。 那么,当我们真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用经济学原理去探索生活和世界时,我们应该用故事化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事实上,这种事情我们在孩童时代就干过。儿童会把事情编成故事,当他们尝试理解生活时,会利用故事化的视角看待个人经历,以此为进一步思考的基础……如果他们不能以一种叙述性结构理解事情,就记不牢靠,以后也不能随时拿出来细细琢磨。 只是随着我们长大,这种“本领”就退去了,因为我们的脑子里充斥了过多的规则、公理和原则,开始对生活“见怪不怪”。 和以前编辑部推荐过的《怪诞行为学》一样,这本同样畅销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也可以称做“问号书”。两本书中谈到的都是一些大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作者的做法是把句号换成问号。两本书的区别是,《牛奶可乐经济学》讲的是“博物经济学”,《怪诞行为学》讲的是“行为经济学”。 在问号向句号的转换过程中,我读到的是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弄明白“为什么雄海象比雌海象个头大”,就理解了机会成本;弄明白“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就理解了成本效益原则…… 此时,经济学已经脱离了干枯的独立概念,而成为一种思考方式。 我想,弗兰克真的应该感谢出版社的编辑,给了这本书如此亲民的名字,如果真的用《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英文原名直译一《经济博物学家:日常生活密码的破译研究》的话,作者这些谐趣的发现,将会被掩盖在如此严肃的书名中,谁还有兴趣拿起来翻一下呢? 生活经济学论文:政治经济学家的生活经济学 老弗里德曼(密尔顿・弗里德曼)写过《价格理论》(1976年第一版),此书成为20世纪下半叶几乎整整两代经济学家的思想范本。10年之后,老弗里德曼的儿子,戴维・弗里德曼,也写了一本《价格理论》(1986年第一版),叫做“中级教材”。我认为,戴维・弗里德曼把价格理论写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过了10年,1996年,戴维又写了一本教科书,标题若直译,应当是《隐藏着的秩序:日常生活的经济学》。这一阶段,戴维进入了创作高峰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域广阔,涉及政治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社会学与经济学。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法律秩序:一个经济学叙说》。 与密尔顿・弗里德曼的文字相比,戴维的文字更幽默,所论事例也更多出自现代生活世界。 我很遗憾地发现,2003年9月,当《隐藏着的秩序》中译本问世时,中信出版社把这本书的标题译作了“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完全隐去了主标题,并且副标题也被冠以“弗里德曼”的名字,颇有混淆大众视听之嫌。它的三位中译者,文笔似乎可以接受,但难达上乘。例如,中译本第24页有一个小标题,“naive price theory”,指的是普通消费者凭感觉常常以为正确的“天真的价格理论”,却被翻译为“婴儿价格理论”。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好书,所以,它需要批评。中文里说到“批评”,原意是读者以毛笔在作者的文字上“批”写自己的“评”见。所以,今天的读者,因为不能“批”,所谓“批评”,就只是评论一番而已。 戴维・弗里德曼,目前在加州的桑塔克拉拉大学任法律教授,1965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主修化学与物理学,197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戴维是物理学家吗?这是一个可能引发争议的问题――戴维确实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但他是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当然啦,经济学被视为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不过,经济学不应当把自己变为物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从父亲那里,戴维继承了某些经济学直觉。他讨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着的许多“公共”现象,站在经济学立场上。熟悉经济学教科书的读者都明白,“公共”现象的经济学讨论,比“私人”现象的经济学讨论来得困难,或许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公共”现象总要涉及私人行为的“外部效果”,从而使得马歇尔和老弗里德曼的“局部均衡”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不得不拓展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的视野里面去,可是,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都需要排除外部效果,以便确保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 戴维在《隐藏着的秩序》第一章,开篇就叙述了公共交通问题――数量足够大的私人交通工具,可以造成公共道路的拥挤,从而降低每一私人交通工具的效用。由此,他提出了公共政策的经济学视角。这一视角也被称为"理性选择"视角,因为它假设人的一切行为,甚至婴儿的哭喊,都有理性可循。更进一步,受到动物行为学当代研究的鼓舞,戴维声称,不仅人类,而且一般生物,他们的行为都可以具有理性。 所谓“隐藏着的秩序”,按照康德的注释,应当指我们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万物,试图为他们的行为建立秩序。戴维在这本教科书里为人类行为建立的秩序,我概括地称为“政治经济学”――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例如,他在这本书的第21章,也是最后一章,“爱情与婚姻经济学”里提出这样一个合乎经济学逻辑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而不是与自己兴趣相投,或是相互能取长补短的人结婚?” 戴维给出的解释是:(1)一方面,与别人的儿女相比,父母更愿意照料亲生的儿女。另一方面,演化生物学告诉我们,爱情是人类性生活完满的必要条件。所以,由相爱而结婚的,其儿女可以获得更高的生存概率;(2)爱情可以降低夫妻之间讨价还价的费用,因为爱着对方,所以愿意不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所以,相爱而结婚的概率,比不相爱而结婚的概率高,当然有反例,只是反例的概率较低而已。 在“生活的经济学”这个题目下,戴维提出的看法,许多都合乎我们的生活常识,还有许多,违反了我们的生活常识,尽管这些看法合乎经济学的逻辑。 那些合乎逻辑而反对我们的生活常识的命题,吸引我们去了解它们,因为它们增进了我们的生活知识。 生活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区别于农村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人口有规模地集中居住。为什么要集中居住?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譬如,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城市大多有城墙,城墙内人口集中居住,是为了安全。而且,以这种方式保证特定人群的安全,也是比较经济的。 如果我们把集中居住视为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个要素,那么,从经济学的视角可以给出哪些解释呢?说城市最早就是农民赶集的地方,是不会错的。那时,分散居住的农民在约定的时间到一个固定场所做买卖,这个固定场所就是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市场的周围就聚集了与这个市场相关的人们,亦即靠这个市场生存和发展的人们。他们在满足某种市场需求的同时,相互间也会产生需求,由此就衍生出其他市场。由一个集市到城镇,城市的雏形就形成了。 市场上的供给,即交易的商品,最早就是农民剩余的农产品,尔后有一些手工制品。就在这些手工制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描述的生产别针的手工作坊,就因为分工,使生产别针的效率成十倍、百倍地提高。如此一来,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价格随之下降,需求开始上升,交易量迅速增长,市场规模也就在不经意间扩大了。尤其是由内部分工演进的社会分工,(今天所说的外包,就是社会分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体系,规模经济成为可能。专业化、规模经济从供给的角度,乃至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市场的扩张、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国际贸易理论还给出了生产地靠近市场的解释,那就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运输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贸易能否实现的基本因素,因此,使生产地尽可能靠近市场,就成为必须。由此,也就有了生产厂商聚集的一个理由。此外,在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及一次次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无论生产厂商,还是服务厂商,由于聚集所产生的共享效应、学习效应和范围经济(当同时生产两种及以上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被称为范围经济)效应都更加显著,因此,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说上面主要是从交换、生产的角度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那么,从消费、生活的角度,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由于市场上集中了足够多的生产厂商,它们间的竞争,使消费者获得了多样化的、便宜的商品或服务。用当下中国城市市场的商品价格大多低于农村市场,城市的CPI水平低于农村的现实,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居民能够得到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再加上生产的集聚、市场的集聚,就能够更多地吸纳就业,并使从业者获得相对于农村更高的收入,这也是大量年轻人向往城市、向往大城市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共享,知识和经验的学习与分享,都使得经济学视角的城市生活方式,有着较高的正外部性和性价比,进而使大部分人口云集这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当然,由于某些制度的缺失,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滞后,多少会抵销城市生活方式的优越性,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例如,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高房价,就与保障性住房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关,进而使得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新移民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又如,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那些今天虽然生活、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及他们的子女,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其他福利。这就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共同发展的问题。 世博会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世博会(特别是这次中国上海世博会)将城市的优点、优势高度浓缩地展现于一个特定区域,从产品的博览,到生活方式、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的展示,世博会走过了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另一方面,城市也利用世博会,使原本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如市场的发育,要素的集聚,产业的升级和功能的优化,都得到了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进步。 也就是说,将城市的发展与世博会联系起来,是找到了对世博会的最佳诠释。同时,将各个国家在世博会传播的理念――科学与技术、文化与文明、绿色与环保……既集中地展现,又大力地弘扬,将使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生活经济学论文: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与需求特点,指出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供需均衡状况,提出了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两点建议。 【关键词】法制建设 供需均衡 立法 执法 任何一种法制建设的均衡状态都可以被视为这种法制的供需均衡状态,也就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法律制度能够满足社会民众对法律制度的潜在和实际的需要。因此,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也可以进行供需分析,确定供需主体,找出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理想均衡状态。 一、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能力 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主体是军队的立法、执法和司法部门,他们在给定的社会环境下,提供规范生活保障社会化行为的法律制度。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法制供给者与需求者效用函数的近似一致性。一般商品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利益会在供需双方之间进行分配,形成双方的利益变化。而法制的交易则由需求者完全占有交易利益,供给者是一个完全的利他主义者。 可以用下式表示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市场上供需双方的效用: Ux=f(Uy);dUx/dUy=-A(A为正常数) 其中X代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供给者,Y代表需求者,U代表效用。 法制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无法明确界定所有权的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无法限制他人从中获得利益。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共产品。军队为完成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任务提供关于生活保障的各项法制,各项法制一旦提供出来就被所有参与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各个主体共同利用,不存在着排他性。第二,法制供给者的效用函数存在“内在性”。制度经济学家沃尔夫认为:“内在性是国家机关组织内确定的用以指导、规则和评估机构运行和组织成员行为的准则目标,与该组织的法定职能、社会公共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过程中,军队的立法部门无法避免个人价值观对立法的影响,由于立法机构独立的价值观社会公共目标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引起相关法制建设的偏移。第三,法制供给具有不确定性。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根本目的。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中,法制的需求方所要获得的是公平的交易、合理的市场秩序和有效的资源配置,而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的相关法制则并不能直接满足需求方的这些目标,只能提供促进这些目标形成的相关保证措施。第四,法制供给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尽管只是军队后勤保障领域的相关法制,但却代表着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强制军地双方的保障部门必须遵守并执行。同时,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只能由军队和政府的主管部门提供,其他任何部门所制定的具体规则都要受到根本法的限制。 二、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需求意愿 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需求主体是进行各种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的军地双方保障部门。需求主体需要用法制来捍卫自身的权利,履行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并预期在一定法律的规范下能实现的最大利益。同时,法制的需求是一种非市场需求,属于制度需求的范畴,主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法制需求具有赢利性。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中,需求主体对法制的需求主要来源于通过法制来获取潜在的未来的利益。如果一项法制不能给保障部门带来任何收益,即便是有关部门确立了这项法制,法制实施与否都不对保障部门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也不可能起到规范军人生活保障活动的作用。因此,军人生活保障法制是必须给需求主体带来利益的。第二,法制需求具有层次性。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具有不同的层次划分,从基层单位到总部机关都需要进行生活保障,因而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活动在不同的级别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层次的需求主体对军人生活保障的相关法制具有不同的“既得利益”和“潜在利益”,每个层次的需求主体对法制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第三,法制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需求内容和需求量是难以准确测量的,每个层次的法制主体都具有不同的法制需求内容,从而在整体的法制建设中形成了多方向的需求表现,形成法制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法制产品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对法制产品的需求只能通过公共选择进行表达,因而不可能像普通商品一样通过对数量的确定决定需求量,这也形成了法制需求的不确定性。 三、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求均衡状态 1、静态均衡分析 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静态均衡是在某一个固定时点上,法制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情况,如图1所示。 在图1中,纵轴代表的是法制的价格,可以表达为保障部门遵守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的法制而不得不失去的未来收益。横轴代表的是法制的数量,表示的是立法的未来收益。法制供给曲线向左下方倾斜,表示立法部门提供的法制与获得的未来收益之间是正比例关系,其实际意义为,当立法部门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法制时,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的未来收益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法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保障部门失去的未来收益与法制数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其实际意义为,当保障部门受到过多的法制的规范时,会丧失其主观能动性,为了守法而不得不放弃的未来收益越来越大。 法制的供给线S与需求线D相交于点E,E点代表的是在一定的法律环境下,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的立法与守法成本相等的情况下,立法的数量为q0,相对应的保障部门守法的成本为P0。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法制供给的改变(增加或减少),供给曲线会向右或向左移动到S1和S2;同样,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法制需求的改变(增加或减少),需求曲线会向右或向左移动到D1和D2。由供需的不同变化会引起均衡状态的不断变化,从而引起供需主体对预期收入的变化。例如,立法部门主动提供相关法制,而保障部门没有改变,则均衡点就从图中的E0点移动到E1点。在E1点,保障部门由于违法而减少的预期收入将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保障部门守法行为的可能性。 2、动态均衡分析 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动态均衡是在不同的时点上,由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变化轨迹,如图2所示。 由于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供给受到国家发展政策、方针的影响很大,容易波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供给的弹性大;同时,保障部门只要得到关于保障任务的相关政策指导,就不会主动要求增加相关的法制,形成的需求弹性小。图中,随着每一次均衡的形成,均衡点都远离最初的均衡点E,呈现出均衡点发散分布的特点。 四、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建议 1、立法方面的改革 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立法方面,要加快后勤立法,使后勤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首先,要完善军人保障社会化的立法体制。我军的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立法体制是包含在后勤立法体制中的,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仍没有形成健全的立法体制。应根据当前的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立法体制,以保证和维护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统一,在进一步健全法制工作机构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范围。其次,必须增强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立法规划和计划的可行性、科学性与权威性。要使立法规划和计划具有可行性,关键是要处理好法制的供需矛盾,既考虑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实践对立法的需要,又要考虑实际,量力而行,避免贪多求全的做法。增强立法规划和计划的科学性,就要按照立法的客观规律确定立法指标,安排和部署立法项目,使规划、计划所确定的立法指标体系和立法项目,与实际需要和可能相一致,与法制体系对立法发展的需要相协调。树立立法规划和计划的权威性,必须通过立法形式,对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立法规划、计划的编制原理、编制机关、编制程序等内容,以及规划计划的执行、变更权限、违反规划计划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使立法真正按照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最后,要完善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废止制度。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方面,相关法制经过审查批准后,要按照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媒介予以正式公布。应该加大法制的发行量与发行面,让法制关系主体确实了解相关法制的规定。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的废止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及时清理并明令废止已经失效的法制文件,保持立法的完整性和严肃性,以便于军地双方的保障部门实施。军地双方在文件废止时,要考虑和征求对方意见,只有双方意见一致时,才能废止。 2、执法方面的改革 在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执法方面,要把严格依法办事当成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要克服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罚代法、赏罚不明的做法,切实贯彻执行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法行为是一个权力行使过程,是否合法、合理,关系到军事后勤执法的成败,需要加以约束和控制,必须通过立法控制、行政控制与司法控制加强对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的控制。 首先,依靠完善法律规范来控制执法行为,实现立法控制。要完善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的行为规范,使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在执法过程中由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要完善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的法律责任;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给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增加适度的动力和压力,对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的执法行为进行合法、合理的引导和调节,形成军人生活保障社会化法制执行主体的依法执法的自觉性。 其次,要通过国家和军事行政机关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监督对执法行为进行控制,实现行政控制。可以实行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专门监督和行政复议这三项措施。 最后,要通过军事法院对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进行控制,实现司法控制。从司法控制的有效性来看,司法控制可以有效控制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还可以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作用,更可以提高对执法行为控制的效率。 生活经济学论文: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相比较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言,中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时学者们对于我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问题持有不同意见。通过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进行供给面经济学分析,可以证明中国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确实可行的。 [关键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求;供给 一、问题的提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然后对其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给予差额补助(多吉才让,200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唐均,1998)。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现代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毕天云,2003)。 国际上并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之分,但是我国自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我国对城镇居民实行了就业与社会保障合二为一,就业者生、老、病、死全都由国家(单位、企业)包下来的国家保障模式。而在广大农村,农民绝大多数被束缚在土地上,土地成为其惟一的生活保障来源,形成了一种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的保障模式,这种保障模式政府几乎不直接承担责任。正是这种与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的政府参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迟迟不介入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缘由之一。直到1994年,山西省民政厅才在阳泉市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1996年,民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试点范围扩展到256个市县(杨海波,2006)。此后数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得以稳步发展。 尽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零星试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原民政部长多吉才让(2001)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一些地方和同志的认识还不到位”。“二是立法滞后”。“三是由于财力紧张,一些地方的保障资金难以落实,实际覆盖范围小,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四是相关政策不落实,配套措施跟不上。”这些问题在6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存在(参见表1和表2的数据)。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全国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经济上是否具有可行性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 二、理论回顾 随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政府和学术界也开始将精力和目光转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开始得到重视,学术界对农村低保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框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难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与建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等问题(杨海波,2005)。其中,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到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不可行的,原因在于资金不足。代表人物邹文开认为,如果按人均625元收入为标准,我国农村还有贫困人口3000万人;如果按人均865元收入为标准,则有9000万人;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人均1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计算,则有1~2亿人。因此,农村低保的人口规模将长期在3000万~1亿人之间。如把这么大的一群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按全国平均补助金额人均312元计算,3000万人需要93.6亿元,9000万则需280.8亿元。若以年人均720元为基数,3000万人则需216亿元,9000万人需要648亿元,每增加1000万人需增加72亿元。按中国的财力,每年支出这么多资金,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他指出,设想通过农村低保制度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问题,仅仅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近乎“纸上谈兵”。他建议:“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宜在全国农村推行低保制度。比较好的方式是大力实施2003年民政部推行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邹文开,2004)。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不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其他因素上说都是可行的。《中国社会报》评论员写道:“中央领导多次指出,当前,不是缺乏资金,也不是缺乏粮食,如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那就一定是工作作风存在问题。”此言甚是。郑功成(2004;2003)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经济条件。“资金不足是一个表象,我们要更深入考虑的是为什么资金不足、什么样的资金不足。”这个问题的症结,他认为是责任不清。“责任清楚了,我们才能知道我们需要哪些资金、需要多少,也才能知道到哪里去获得这些资金…如果责任清楚了,资金也就不是问题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必然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看,谁都不可否认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但又并非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张左己,2000)。杨立雄(2003)也认为,从世界162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看,其中7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了农村,其保障对象为全部农村人口或农民。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的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际上,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水平,每个国家和地区均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杨翠迎(2003)在考察各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时发现,斯里兰卡在1987年人均GDP只有368.9美元,但斯里兰卡政府却为广大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她认为,以中国现在的综合国力,在农村也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问题上,现有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经济可行性上(从理论上简略的论述)以及为建立此项制度积累的经验上,但其不足之处就是没有研究我国现在农村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需要多少资金,中国政府每年有没有能力承担这部分资金的支出,因而没有说服力。据此,笔者试图提出更有说服力的分析。 三、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分析 我国农村需要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到底有多少?很多反对者立论的依据都认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太大导致最低生活保障需求惊人,而事实是怎么回事呢?如表3所示: 表3资料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绝对贫困人口规模下降了1 061万人,人口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低收入贫困人口规模下降了2 663万人,人口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在反贫困方面的成就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以2006年的数据来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 509.1万人,占绝对贫困人口的70.26%,占低收入人口的42.51%,可以预见在未来三年内中国完全可以建立覆盖全部绝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截至目前,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达25个。在已经建立农村最低保障制度的省份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农村低保标准。一般来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内陆地区。例如,浙江省确定的年农村低保线接近1 800元;福建省自2004年以来是1 000元,今年调高到1 200元;山西省的平均标准是每人每年676.5元。据此测算农村最低保障的资金需求确有困难,但是根据历史数据完全可模拟出资金需求。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2004年全国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33.58元,2005年全国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18.18元,2006年全国平均每年每人支出182.89元,2007年全国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81.12元(预估),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在39.28亿元(以2006年贫困人口规模和年最低支出计算而来)到99.8亿元(以2006年低收入贫困人口规模和年最高支出计算而来)之间,这一数据大致可以估计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供给面分析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反贫困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这已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那么我国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事业呢?如图1: 中国近几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状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 407亿元,增长10.7%,国家财政状况基本良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在政策方面给与很多优惠,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国家为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2006年中央财政超收2 500多亿元,其中有241亿元用于社会保障事业。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 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2 019亿元的资金总额非常可观,如果国家分配合理,保证其中适当的份额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那么这一部分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亚洲开发银行2004年的题为《关于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全面解决农村温饱问题的建议》指出,中国政府从1986年以来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开发性扶贫计划。未获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减少到2002年底的2 820万(目前按新的标准只剩下约2 300万)。剩下的未获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是居住在不适宜人类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或最终需要搬迁移民的居民。其中也有相当大部分是患有长期慢性疾病或体弱多病失去正常劳动能力的人。对这几部分人口继续沿用开发性扶贫方式,不仅成本很高,而且也很难根本解决问题。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来从根本上解决2 820万人均年收入在627元以下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比开发扶贫投入少,而且更见效。这种建议如得到采用和实施,那么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供给面将大面积拉大。 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其他项目也得到很大发展。2006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各项指标均提前完成。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正在落实中,中小学生学杂费用减免幅度很大,而农村养老保险,孤寡老人的“五保政策”也基本落实到实处,这些项目中很多是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重合的,这些相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也缓解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压力。 事实上,对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供给问题,正如经济学者吴敬琏所说,从每年上万亿元的公费吃喝、公费用车、公费出国等支出中节约一部分,“全民低保”的费用已经足够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于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和供求面的测算,可以预见中国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金的来源问题,更多在于制度管理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要全面推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要合理分配城乡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政策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二是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三是正确处理扶贫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系,可以以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方式来扩大扶贫面和增强扶贫效果,使两者形成合力;四是正确处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的关系,不重复浪费资金,同时促使其协调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实现“地方政府为主,实行属地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把农村低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低保的投入,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生活经济学论文:中国城市生活用水价格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中国现阶段面对水资源短缺、浪费、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城市生活用水需求大幅增长,供水成本增加,对水价调整改革的呼声不断。单一水价与阶梯式水价两种计量方式有优劣,在中国,整体上应沿用单一水价的计量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阶梯式水价的试点施行。另外,还应推行对弱势群体用水的政策性补贴,形成更加完善的供水体系,加强用水设施的技术规范等。 一、城市生活用水的经济学定义 水资源从经济学角度上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环境资源,属于一种公共财产资源,“具有消费竞争性,却难以禁止其他消费者使用的资源。由于限制和控制其他消费者对公共财产资源使用有很大难度,所以私人很难对其进行管理,除非其他消费者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①中国虽然有一定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与法律,但是因其管理和执行不力,造成了类似于生物学家加雷特・哈丁所提出的“公地悲剧”,其表现在,废污水的排放不断的增加,水体质量不断恶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由1998年的409亿t和184亿t增加到2007年的500亿吨和250亿t,分别增长了22.2%和35.9%,废污水排放总量增长了26.5%。② 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是指经供水公司对水库以及其他形式的地表水甚至是地下水进行处理之后,通过输水设施进入千家万户的水资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有两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水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必需品之一,是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享有清洁的水应属于最基本的人权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水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但水又同时具有经济属性。所谓经济属性是指水必须通过耗散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被生产出来然后才能被人所消费。既然是被人生产出来的,那么就应当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否则就是对资源的浪费。而要使得在经济上有效率,水价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③所以说,“城市生活用水,不是直接由市场产生的商品,这意味着他不能通过市场过程获得一个能真实反映其真实价值的价格。”④也就是说,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具有使用上的公用性、生产上的垄断性和销售上的地域性等特点,不能单纯追求利润,政府必须加以价格管制。城市生活用水关系到每个家庭,其没有可替代资源,价格弹性很小,尤其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现行的水价计量方式下,呈现出供给完全弹性的特征。 二、中国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水资源粗放式的使用,中国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2007年比1999年降水量减少3%,地表水资源减少11%,地下水资源减少9%,水资源总量减少10.4%,总体情况严峻。而总供水量与生活用水量也在不断攀升,2007年比1998年生活用水增长30.8%,总供水量增加6.4%。所幸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改善,其中万元GDP用水量呈现绝对的减少,从1998年的683m3减少到2007年的229m3,减少高达66.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如图1所示)。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中国城市供水与缺水的现状。笔者对城市生活用水的水价格调整与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浪费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也因为不断丰富的物质消费而不断的增大,由于单一水价计量方式的普遍实行,承袭了旧有的低廉水价,使得城市居民节水意识淡薄,而且所使用的用水设施为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而设计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对于像水这样具有外部性的特殊商品而言,因为它的总成本由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共同组成,而水的消费者在其决策的时候只考虑自身的私人成本,不考虑社会成本,市场出现失调。消费者只考虑私人成本时的用水量要大于考虑了社会成本后的用水量,它们相差的部分就是被浪费的水量。这就是说市场已经不能正常地反映供需关系,水资源由于它的外部性而被大量地浪费。”⑥但是,城市生活用水是不能离开市场的,只能通过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和措施来规范。 (二)供水企业的成本问题 对于供水单位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供水单位责任重大,无论如何都需要保证居民的用水需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地的水资源在不断地减少,例如:水资源污染致使其不达标准、降水量下降、干旱等,并且各种维护费用与新设备的升级换代都给供水企业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研究发现,“中国的水价还不够满足水务部门有效运行的需要,更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的要求。”⑦而亏损则由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回补缺口,这样又造成相关企业和部门的效率低下,政府运行成本加大,反而更有利于城市高收入群体,造成福利的分配不均。 三、中国城市生活用水价格调整与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水价调整与改革是必然的,水价调整不是简单的定价,还要考虑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福利,而且要通过其价格机制来促进居民的节水意识,满足供水系统的利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在调整与改革问题上,调整指的是在原有水价计量方式基础上价格的上涨;而改革则是水价计量方式的变化,具体的依据为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在1998年联合颁布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还有已经在部分城市施行的阶梯式计量水价。 从城市居民和供水单位两者来看,主体在城市居民,供水单位处于被动。笔者从简单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供给模型来分别分析对比水价调整与变革,以寻找现阶段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价政策建议。 (一)单一水价计量方式下的价格变动 单一水价计量方式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制定,兼顾各类城市居民利益的一种福利水价。笔者以简单的经济学需求曲线来分析,假设城市居民对日常生活用水的需求曲线D1(不考虑其他因素)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见图2a)。单一水价计量方式的供给曲线S1,价格为p1,供给曲线完全弹性(见图2b)。 两者得出均衡需求Q1。现在需求曲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加而上升为D2,与供给曲线S1相交于点A,得出需求量Q2,包括日常生活需要的增加和大量浪费。此时就需要提高水价,以价格机制来约束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同时弥补城市供水系统运行成本的亏损。假设水价提高为p2,价格提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从而减少需求,需求曲线变为D3,与供给曲线S2相交于点B,得出需求量Q3(见图2c)。在这一点上Q3解决了城市居民的浪费问题。而在价格没有变化之前,居民支出为面积P1AQ2O,而对于价格变动之后为P2BQ3O,只要P2BCP1≥CAQ2Q3,就可以使其能够多支付给供水系统一定费用,而通过价格的综合考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水系统亏损的问题。⑧ 单一水价计量方式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缺点是主要的,表现在: 1. 单一水价造成用水浪费,并且不断刺激扩大需求。在单一水价运行下,水资源消费越多,对社会福利的享受越多,这就鼓励了对水需求的增加,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上涨水价来约束浪费行为作用较小。 2. 城市居民用水福利分配不均。水资源消费越多也就表示对社会福利的享受越多,单一水价计量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对人民具有一种浓厚的福利色彩。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单一水价计量方式就造成了高收入者反而更多地享受了社会福利。 3. 单一水价计量方式无法反应递增的边际供水成本。由于水资源的不断减少和水体的污染,供水成本不断增加。“从稀缺性的角度来看,这是个最糟糕的一种定价方法,单一水价制使得水资源的边际成本成为0。”⑨另外,水价的变更关系到国计民生,不能够不断和随便调整,美国的“图森状况”就是很好的例子⑩,仅仅靠单一水价的上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水系统面临的困境,并且带有很大的滞后性。但是,单一水价计量方式在中国运行时间很长,城市居民对其运作方式十分熟悉,并且操作简单,不受居民住户人数、用途的限制,灵活,福利面广。虽然有众多缺陷,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至今依然沿用这种水价计量方法,调整面临压力。 (二)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 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能够解决一些单一水价计量方式的弊端,是近年来中国很多专家学者所推崇的一种水价计量方式。其已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推行试点,运行效果显著。 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需要首先确定一个需求量Qa,其表示能够基本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用水量。根据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无需多阶水价,仅以二阶水价为宜”{11},二阶的价格定为Pa和Pb(见图3)。 S为阶梯水价计量方式下的供给曲线。当需求量Q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如果要整体调整成为阶梯式水价,就需要从单一水价计量方式变更为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在这里就面临在哪个点上来改变的问题(见图2c)。主要有两个点适合于改变,其一是水价上涨之后的最终的需求量Q3,另一点为需求刚刚增长的Q2。很明显,在最终的Q3这个点上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量,符合Qa的要求,但是当我们定在这一点上的时候,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必然会由D2继续向左移动,就会牺牲城市居民的利益,因此是不足取的。再看需求刚刚增长的Q2这一点,制定一个价格P2′,当需求量Q≥Q2时,按照上述价格收取水费;而当QQ3,也就是说制定的基础需求量要高于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量,这也就是表现在中国许多试点城市的Qa都要高于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原因,当然这个弊端可以在施行的过程中慢慢地改进。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在修订中删除了关于阶梯式水价的相关条款,这说明虽然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运行比较完善,但是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有很大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 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以住户为单位,要求实行1户1表。但是对于中国的一般家庭而言,人口数量不均,比如1个5口之家与1个3口之家之间的用水量是无法相同,而我们制定的Qa就面临着是以几口之家为标准来制定这个用水量的问题,而且一户一表的改造工程需要相当大的资金和较长时间的投入,所以,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并不适应中国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 2. 对于供水企业来讲,由于阶梯水价两个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供水部门就有更充足的动力去提高用水大户的服务,也就是提高对用水需求量大、收入较高的城市居民的用水服务质量,而逐渐忽视普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用水服务{12},这样就会拉大城市生活质量的差距,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3. 通过对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的经济分析,已经得出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难能很好解决供水成本的回收问题。对于普通的城市居民来说,同时提高两个水价也是比较难以接受,调整难度较大,很难大面积推广,仅限于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市。而且经济分析表明,Q2并不是最优的Qa,而是要高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用水量,不能很好地起到约束城市居民浪费行为的作用。 四、政策建议 “缺水不仅是未来将面临的问题,对于世界上很多地区,它已经是个严重的问题了。除非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否则情况会更糟。尽管到现在还没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13}应该说,在城市生活用水的改革上,并不存在积重难返的情况,还要在整体上沿用单一水价的计量方式,但是政策和价格上需要作出调整,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可在经济发达地区试点施行,暂不适合全国推广。具体的政策建议为: 1. 推行对弱势群体用水的政策性补贴。在现阶段,主要还是施行以补贴弱势群体为主,对其依然施行水价p1,而对其他居民用户则按照图3中水价上涨后的价格p2。也就是说仍然按照单一水价计量方式,并以补贴的形式解决福利问题,这样可以解决弱势群体的福利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缓解供水系统的运行困难。 2. 形成更加完善的供水体系。积极在污水处理后的回用、海水淡化、增大集水区等手段上加大投资和促进中水使用的研究,实现水源多样化,尤其是在中国西部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地区。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这些办法应该首先从东部沿海的城市逐渐铺开,并且在二级城市中发展,然后逐渐向西部欠发达地区推展。这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用水量大,有经济条件来实现污水处理所需要的投资。而西部严重缺水的地区,应该先从如何增加水源来着手,保障城市用水的充足,从而维持工业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3. 对城市居民用户进行一户一表的技术改造,形成用水设施的技术规范。加快一户一表技术的改造工作,只有抄表到户,才可以根据每家每户的精确用水量实行收费。{14}在这里所提到的应该是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对于阶梯式水价必然会进入千家万户。同时,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用具和设施的规格要求,直接对企业进行严格要求,真正做到节水、节能,禁止生产水资源消耗大的用具,从源头上扼制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4. 用水高峰与非高峰期之间的价格差别。“高峰时期的价格应高于非高峰时期的价格。正是高峰时期的用水给供水系统施加了压力,刺激了扩大供水能力的需求。”{15}因此,高峰时期让城市居民高价支付因其扩大供水能力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能够约束用水高峰期的用水浪费行为。这种价格的措施,在世界各国很少采用,但是对中国地域广、气候复杂的情况,很有现实意义。 5. 加强对公众环境和水资源短缺意识的培养。在实行经济调整与改革措施时,需要在措施施行的前期就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进行水资源方面的教育,并且发动社会各界学习节水节能的知识,这样伴随经济措施的实施,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避免出现“图森状况”,使人们自觉地形成节水习惯,积极贯彻新的水价制度,关心水资源的保护。
设备管理论文:新时期强化污水处理设备管理的技术条件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污水处理厂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强化污水处理设备的管理,通过科学和精心的管理,来实现污水处理设备的高效和安全工作。污水处理设备的管理涉及到设备的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更新以及报销的整个过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新时期污水处理设备的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 污水处理设备管理的内容 污水处理设备管理工作需要设备管理人员对污水设备的精心管理,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设备,并且采用科学的管理与维修方法,进而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工作效益。 一般而言,污水处理设备管理工作包括如下内容:(1)污水处理设备的组织管理,即确定和展开设备管理工作的目标,建立相应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且制定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2)污水处理设备的前期管理,即污水处理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调试、使用前期的管理及信息反馈等;(3)污水处理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即污水处理设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移装、租借、调拨、封存、报废以及资料管理等;(4)污水处理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即制定污水处理设备的使用、操作和维护制度,开展设备的定期和日常维护,进行设备的润滑管理和维护检查评比等;(5)污水处理设备的修理管理,即编制和贯彻实施设备的修理计划,采用新的修理工艺和修理技术,制定修理技术文件和工作定额等;(6)污水处理设备的状态管理、技术改造和更新管理,即制定设备的技术状态完好准备,进行设备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状态检测管理,确定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的项目;(7)污水处理设备信息系统的管理,即建立设备信息系统,对设备信息进行分类和处理,提高设备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等。 2 强化污水处理设备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强化运维人员的技术和安全培训 污水处理厂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将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等进行详细的规定,确保每个岗位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按照技术文件进行设备的操作,从而防止发生不按操作规程使用和超负荷的现象。 除了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要想让污水处理设备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还必须强化运维人员的技术和安全培训。污水处理厂要实施定人定机操作、凭证操作和定人定机维修制度,确保运维人员的相对稳定;要强化新上岗员工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知识,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本岗位使用设备的原理、技术规范和安全性能,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流程,设备的故障处理等。 2.2 提高污水处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污水处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能够实现设备的良好管理与规划,还能够为污水处理厂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例如通过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企业管理层能够清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对现有设备的价值进行正确评估,从而决定何时增加新设备及报废一定数量的旧设备。以中设EAM2008(污水处理行业版)为例,该系统共有现场管理、科室管理和企业管理等三个管理角色,几乎囊括了污水处理设备的所有基础信息,这使得它能够实现对设备的多视角管理,对设备运行的每一个状态都能监视并记录下来,并且对设备的生产工艺和地理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将设备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记录在档案中,从而真正实现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2.3 树立科学的设备管理思想,使用先进的设备管理工具 设备管理思想是否科学和与时俱进,直接关系着污水处理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因此污水处理厂必须树立设备综合管理的思想,[提供论文和论文服务]明确设备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确保设备管理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其他方面形成有机的结合。与此同时,企业必须增强全体员工关于设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让全体员工都明白设备管理不只是运维部门的事情,是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益的工作,从而让全体员工都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设备管理中来。 科技在不断进步之中,污水处理厂要不断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以高新技术和设备为基础,结合国家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国外先进的设备管理经验和方法进行消化和吸收,确保设备管理工作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接轨;要大力推行现代设备管理,积极学习和推广使用先进的设备管理工具,切实提高自身的设备管理水平。 2.4 加强污水处理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污水处理设备的零部件必然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磨损、腐蚀或变形,因此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就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加强污水处理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污水处理设备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容易发生锈蚀的现象,特别是经常在污水和污泥中工作的部件(如某些设备的钢丝绳),要定期对其进行表面污泥的清除和涂油,并且根据锈蚀的情况进行除锈和更换,以免造成设备的故障;(2)污水处理设备中运动和振动较强的部位,容易出现螺丝松动的现象,因此要定期用扳手检要连接部位的螺栓,如有松动要立即拧紧;(3)污水处理设备上有很多零部件是对设备和人员安全起保护作用的(如漏电保护器),因此一旦发现这些部件出现故障,要立即进行维修更换;(4)污水处理设备多在水面上运行,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维修和保养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严防人员和设备落水。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设备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污水处理厂的社会声誉、使用价值、服务成本和经济效益,还关系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污水处理厂必须加强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促使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先进的管理工具和信息化系统,来确保污水处理厂的高效和安全运行。 设备管理论文:设备管理工作考核制度 目的: 为保证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使设备保持良好的状态,满足使用要求。 范围: 分厂所有设备及工具。 责任: 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 内容: 1 设备日常管理工作考核 分厂设备及工具使用部门负责相关设备及工具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应做到:班前有设备责任人及操作人员认真检查设备及工具各个部位,按规定加油润滑,做到润滑 “5定”即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正确、合理使用设备,班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野蛮操作;发生故障,应及时给予排除;下班前认真、清扫擦拭设备,符合设备维护的“四项要求”,即清洁、整齐、润滑、安全。 设备管理员会不定期检查,检查中发现违反以上规定的视情节严重,按照分厂制定的工作考核制度对操作者及责任人扣分(1分50元罚款)。 2操作过程 2.1如果一切正常即可开启设备 2.2接通电源(1.轴流引风机2.冷冻式干燥机3.空气压缩机,电源开关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在电控箱内)。 2.3启动操作面板上的红色开关。 2.4启动3-5分钟后观察操作面板上的仪表读数是否正常(经冷干机处理后的空气可达到使用要求,而此时冷媒低压表指示在0.3-0.5mpa之间,冷媒高压指示在1.2-1.6mpa范围,漏点温度指示在2-10℃之间)。 2.5进行冷凝液手动排污(排污阀位置:冷干机的右下侧)。 2.6以上操作结束后,如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3操作结束 3.1停机,操作面板上的红色开关。指示灯熄灭。 3.2 关闭进气阀、排气阀,切断电源。 3.3 打开冷凝液手动排污阀,进行排污,排净后关闭。 4注意事项 4.1不得携有毒的气体和易燃气体进入压缩机操作间,设备运行期间,操作间的门应关闭,以免粉尘进入操作间内。 4.2不得玩耍干燥机随机佩带的风压枪,不准将其对准皮肤或人体,不得吹扫衣服。若用风压枪向下吹扫设备时务必谨慎并戴好防护眼镜。 4.3每天早晨开机前要对设备表面进行清洁。 4.4保持操作间内地面的卫生。 4.5为经培训的人员禁止操作设备。 4.6设备运行期间每1小时观测一次设备仪表显示值,如有异常,需切断电源,上报管理人员。 4.7如操作面板上的冷媒低压保护指示灯亮(黄色),说明冷媒低压过低,需反复启动红色的复位按钮(复位按钮位置:操作面板的左下方),直至冷媒指示灯不在亮启,说明已正常。 4.8以上操作规程一经违反,给予相应的罚款处理(1、未进行卫生清洁罚款10元,2、操作间门未关罚款10元,冷媒低压指示灯亮,未进行处理罚款20元),以上违章操作,管理人员会做相应的罚款记录,累计三次或三次以上,罚款金额将双倍罚款。 设备管理论文:石油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路径探讨 目前大多数的油田设备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的管理观念,仍停留在轻保养重维修的传统设备管理理念上,因此对于设备平时的保养和检测,大多数管理人员都缺乏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这样不仅导致企业机械设备在生存过程中故障率增加,也加大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从根本上制约了设备管理整体人员水平的提高,也导致机器无法高效率运转。不少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上没有投入足够资金,也更缺乏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在管理工作不受重视的情况下,职工对设备管理的积极性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很多企业仍存在着轻设备、重生产的理念,从而导致设备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也认识不到自己在设备机械管理上的重要作用。 1、建立科学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 在油田设备管理中建设良好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建立良好健全的设备管理机制,在规范相关设备岗位员工职责、动用全员管理思想的前提下,采用各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参与设备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内部应加强日常管理和现场管理,制定出一套设备管理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生产效率,从而保证设备管理的正常开展,在企业内部形成有章可循的制度,督促相关人员加强对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2、进行设备集中化管理 设备集中管理是指:通过将机械设备的调配集中,运用科学合理的安排,使用石油机械设备的计划,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企业中部分设备利用率低的情况,从而达到节省设备资金,降低企业成本消耗的目的。设备集中管理不仅能最大化控制企业购置机械设备的总量,还能达到降低维修资金,提高机械生产效率的效果。另外,通过对设备机械的集中化管理,可实行分批归类等养护维修的设备管理方法,在养护和维修方面形成良好的秩序循环,在保证设备的完好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水平,使石油机械设备得到有效优化,达成机械设备管理井井有条地秩序,也为管理工作减少了不少问题和压力。 3、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 随着机械设备向精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素养要求也会有所增高,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就需要石油企业人员加强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把所学到的东西充分运用到操作实践中。再者,石油企业也应开展对员工的培训活动,满足设备更新的要求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不仅要为企业员工传授新的技术和知识,也要让员工有深刻的实践经验体会,逐步提高员工的技术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4、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现今的机械设备管理中,仍有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如随意浪费、以次充好、维修偷工减料等,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工作,要在思想和具体细节上指引员工怎样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自身个人形象。总的来说,石油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是不仅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力度,也需要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通过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良好控制与实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不断提高企业设备的利用效率,在降低企业设备投入成本的同时,挖掘出企业的运营潜力,进而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本文作者:张忠建 单位:中石化华北局三普石油工程公司) 设备管理论文:邮政密码设备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密码设备的管理、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性涉密问题,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根据《保密法》和上级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一、组织机构 成立密码设备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密码设备管理工作的领导。 二、委员会职责 1、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上级有关密码设备管理工作的文件,总结研究部署密码设备管理工作。 2、定期或不定期对我局密码设备的使用情况、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查找隐患、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确保密码设备的绝对安全和正常运行。 3、加强密码队伍建设,加强密码设备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保密意识教育,定期地向全局干部职工进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做到不出现失、泄密事故。 三、具体要求 1、涉密部门应由专人保管密码设备,做到责任到人。 2、涉密部门应严格执行保密规定,履行密码设备使用手续,按规定权限使用设备,注意保密。 3、涉密部门应加强对密码设备、密押印文及一切有关国家机密文件、电报、函件、资料、统计数字的保密,严禁携带回家或在外出时对外泄露。 4、当密码设备发生技术故障时,设备所属部门应及时与密码设备管理委员会报告,委员会将应及时报告上级行进行设备维修或更换。 5、涉密部门发生密码设备丢失、密码设备被盗失控、密码丢失、密码被窃失控可能造成国家损失的紧急涉密事件发生时,应立即、及时将情况上报密码设备管理委员会,支行密码设备管理委员会通过检查现场、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及时查清情况,并报上级主管单位。 6、本办法所指密码设备为密押机、密押卡、带有转字密码的保险库(箱)、涉及使用密码的电子计算机设备等。 7、本办法所指涉密部门为拥有、使用密码设备的部门。 设备管理论文:对矿山电气设备管理问题探讨 引言 企业要发展,加强管理是关键。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是整个矿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神经与人体的关系。加强和完善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是做好矿山安全工作的保障之一,对避免和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矿山电气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 矿山电气设备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有:一是保 障电气设备正常、可靠运行;二是避免人身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发生。电气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选型、采购、入库检验、安装调试、使用、检修、事故调查、处理等生产全过程。该系统由“软件”、“硬件”及“人”三部分组成。“软件”是指《矿山安全规程》等技术法规,各类设备管理,安全用电检修等规章制度。“硬件”是指:①能对电气设备入矿进行安全、性能等综合检验的仪器、仪表;②安装、维修电气装备时使用的各类保安工具;③为避免事故而设置的各类保护器具。“人”是系统工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因为系统中的“软件”和“硬件”都要靠人来掌握和使用,一般情况下,人为因素是安全管理系统失败、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2矿山电气设备安全事故易发生的原因分析 进行故障原因分析时,对故障原因种类的划分应有统一原则,要结合本系统(或本企业)拥有的设备种类和故障管理的实际需要。分得过粗或过细,都不利于管理工作,其准则应是根据所划分的故障原因种类,较容易地看出每种故障的主要原因或存在的问题。为了掌握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同时间内的故障发展趋势,要对规定时间内的故障频率进行分析。故障频率与设备的负荷强度有直接关系。但是,每个企业生产设备的种类及每台设备承担的任务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单纯地以其负荷强度(或生产率)作为分析依据。然而,对于一个车间、一个工区或一个企业,产量与设备运转台时是成正比的。所以,一般以设备运转台时的故障停机时数来评价,叫做故障强度。下面分析设备安全事故易发生的原因: 2.1设备陈旧老化 矿企在购买设备时往往成套购入,一次性投资过大,矿山企业若为追求其经济效益而投入不足,则会导致矿山电气设备的更新速度慢,设备会超年限服役。此外,我国矿山机械制造业其工艺技术、制造、检测手段水平较低,这也导致了我国矿山行业整体技术及设备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同时也使设备的维护难度与工作量加大。 2.2电气设备设计不合理 我国的矿山生产设备的质量差、水平低且品种少,许多机械及高新技术产品往往是通过从外国进口而来的,因此我国的矿企在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设计出现。配套的不完善现象,管理和操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设备与生产条件不相适应的磨合期内,依靠人为的力量避免磨合期事故率的发生。 2.3设备检修不到位 现代的正规矿山已经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转变,采矿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投入生产,但是误操作与长时间运行等都会对设备造成损坏,这便要求在对设备进行检修时一定要专业、系统、仔细。但是目前矿企的技术人员相对比较紧缺,日常大量的维护、检查工作难以落实。据权威部门统计,约 75%~80%的电气设备事故是由检修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所引起。 2.4电气设备配件的质量不过关 现在矿山自动化程度在逐年提高,随之而来的对设备配件的要求也在提高,但因配件生产企业的结构松散,对配件材料及尺寸规格都没统一的标准,配件间通用性较差,而且市场上还存有一些偷工减料的差配件,这些都给设备的平稳运行带来极坏的影响。 3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办法及措施 3.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法规及相关规定、规程,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操作性强的设备台账、采购标准、出入库管理、日常检修及责任明确等等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矿山安全规章》,从观念抓起,从基础管理抓起,提高制度的可执行力。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电气设备从采购到日常维修一整套工作,平日里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并制定岗位责任制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整体文化及工作水平。 3.2制定安全隐患防范治理 重视和加强生产矿区的日常巡检、维修和检查工作,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日常巡检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测试,对有问题或技术指标达不到标准的要及时更换,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将事故隐患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监控系统的人员应该具备以下3个特点:政治立场坚定,安全意识强,专业技术知识过硬,安全监控人员应单独培训、选拔,并受专门的 安全监察部门监督。来对工作职责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发现隐患及时反馈,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患、处理措施。提高广大从业人员对井下作业安全的认识,确保工作人员学会电气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护措施。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重点要落实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上来。 3.3避免触电伤亡事故 自动化采掘生产模式伴随着大量的 工业用电线路,为防止由生产环境所导致的触电事故的发生,我们应保证做到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绝不违反《矿山安全规章》等相关规章制度,做到正确用电,安全作业。施工及操作人员不得接触或是靠近带电体,可实施设置闭锁机构与采取栅栏门隔离等措施;所有电气设备都应安装接地保护及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调至低电压等级;而在使用、操作高压电气设备时,应使用保安工具并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对所使的过流保护装置、保安工具等定期进行校验和调整。 3.4避免电火灾事故 引起起火的原因很多,如电气设备长时间过负荷运行,导致载流导体温度升高;导体连接部分接触不良,使接触电阻变大,一有电流通过时,可能会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火灾;在生产矿区中,由于环境中可能充实着较多的易燃、可燃性气体,电气设备一旦短路、各种情况引起温度升高、任何电弧作用都可能引起火灾。因此,加强管理,增加日常的安全巡查和日常检修是发现安全隐患的重要方式。 3.5避免矿井的监控系统失控 矿井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很好的保证矿山的安全、高效作业。环境安全监控系统通常用于对某些气体的浓度及温度、湿度、风速及负压等数据进行监控,同时对风门、风窗等主要设备的开停实行 甲烷超限声光报警及断电断风控制等。该技术科技含量较高,是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新技术的应用。 3.6 严格管理 矿山企业电气设备操作人员大多为特种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组建一支专门的机电安全监察队伍,监督、检查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机电安全管理系统失控、失效。认真做好电气设备的采购、检测、安装调试、检修、维修等人员的技术培训,并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制定岗位责任制。加大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职业技能。合理配置必要的检测仪器、仪表,检修、维修工具和备件,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对电气设备和电缆的安全检查,每次安全检查和调整结果应计入专用的记录簿内,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重大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致力于上下信息沟通,便于机电设备在安全生产中的正常运转。 结束语 总之,我矿由于基础比较薄弱,电气设备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做好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本矿的安全生产。 设备管理论文:安全设备管理部HSE岗位职责 一、部门hse职责实施计划 根据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路桥市政二分公司的hse工作目标,编制本部门年度hse职责实施计划,确定部门年度hse工作任务、目标,通过落实部门hse职责和每个管理人员的hse“一岗一责制”,为企业hse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1、承诺和目标 1.1承诺 安全设备管理职能部门是推进hse体系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应通过落实职能部门的hse职责和每个管理人员的hse“一岗一责制”。 1.2承诺原则 1.2.1每个管理人员都应进行hse承诺; 1.2.2部门负责人应代表部门向分管领导进行承诺; 1.2.3hse承诺应以书面形式予以明确。 1.3承诺内容 1.3.1部门hse承诺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1.3.1.1坚持hse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集团公司有关本专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工业卫生的法规、标准、规范、制度和要求,并落实在各项工作中、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 1.3.1.2实现本项目年度hse目标,不发生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各类事故。 1.3.1.3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违章指挥,纠正违章、违纪行为。 1.3.1.4在部门、专业系统、直(托)管单位全面推行hse管理,并确保专业系统、直管单位hse目标的实现。 1.3.1.5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手段,不断改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 1.3.2部门人员hse承诺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1.3.2.1履行hse“一岗一责制”。 1.3.2.2不违章指挥,纠正违章、违纪行为。 1.3.2.3熟知hse职责和要求,承担相应的hse责任。 1.4文件控制 1.4.1依据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部门hse管理相关文件的记录、审批、发放、更改和归档管理措施。 1.4.2建立文件修订制度。在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后,及时修订相关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 1.5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部门应在所管辖专业和直(托)管单位中,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1.6风险评价 有关部门要建立风险管理的程序 1.6.1明确项目、过程和作业管理人员是风险评价工作的负责人。 1.6.2对现有装置和设施在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下、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下和生产的全过程中,明确界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项目、工程和作业等。 1.6.3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合适方式进行风险评价。 1.6.4监督检查风险评价的进行情况。 1.6.5检查风险削减措施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1.6.7总结风险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1.6.8建立项目、工程和作业风险评价及风险削减措施档案。 1.7隐患治理 1.7.1建立项目、工程和作业的风险评价及削减措施档案。 1.7.2部门应按隐患治理“四落实”的原则,对企业的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或资金支持。 1.7.3组织对专业系统和直(托)管单位隐患的治理。 1.7.4对已立项或已实施的隐患治理项目进行跟踪检查,监督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1.8应急管理 1.8.1组织或参加制定应急预案; 1.8.2落实部门管理人员和所管辖专业系统应急处理的责任; 1.8.3组织或参加应急预案的检查和演练; 1.8.4组织或参加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 1.9检查和监督 1.9.1制定所管辖专业系统的检查考核制度; 1.9.2组织对专业管理情况(如工艺操作指标的执行、设备管理状况等)检查和考核; 1.9.3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落实项目负责人、整改期限、整改要求和整改资金; 1.9.4组织对整改情况的检查验收。 2.0事故处理和预防 2.0.1制定所管辖专业系统的事故管理程序和处理办法; 2.0.2组织对所管辖专业系统事故情况调查和分析; 2.0.3对所管辖专业系统事故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2.0.4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并负责考核; 2.0.5对所管辖专业系统事故进行通报。 设备管理论文:计算机设备管理办法 计算机设备管理办法 一、设备安装和使用 为了保证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各种业务数据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设备的使用管理,建立严密的设备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 (一)设备的配备。各部门每年根据业务需求,向办公室审报计算机及附属设备需求申请。设备领回后,登记入库,并根据实际领回的数量,分配给各单位或部门。设备下发时,登记出库手续。 (二)设备的安装调试必须严格按照相应设备的安装指南进行,大型及关键设备的安装应在厂商或商的指导下进行。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关键大型设备投产运行,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监视。 (三)运行操作必须按操作手册进行。发现设备异常现象,应及时通知办公室,经维护正常后继续使用。 (四)不得随意变更计算机设备使用地点、增减或拆卸,如必须更改地点和配置,应报办公室并指定专人操作。 二、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一)各部门每年定期组织两次设备保养活动,即春、冬季各一次,以保障设备的良好状态。 (二)设备的维修保养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保证人身及设备的安全。 (三)要认真做好设备维修记录,及时记载设备故障修复、部件更换情况。 (四)备件、消耗品由专人保管,建立台帐,完善入、出库手续。 (五)设备文档是设备使用、维护等工作的真实记载。对所有机型的设备文档,办公室均保管一份。 三、设备报废管理 (一)对于使用年限超过折旧期的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报废处理。不满折旧期的设备原则上不能报废,已满折旧期但仍能使用的设备应继续使用。 (二)设备报废应履行相应手续,由办公室牵头,将报废设备型号、名称、配置、使用年限及报废原因记入设备台帐,会同计财部门及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共同提出报废设备实物和帐务处理意见,根据设备报废权限经审批并获批准后执行。 四、设备的环境管理 (一)机房建设应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计算机机房建设规范》要求。 (二)设备的运行环境必须满足产品安装运行手册的要求。应定期对计算机应用环境进行检查(电源电压、地线、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加强机房管理,建立机房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设备管理论文: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研究 【摘 要】 设备不仅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赖以正常生产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 设备管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1、对于设备操作、维护、修理和相关人员的管理;2、对于设备本身的规划、制造、使用、维修等等各方面的管理。 自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革命以来,设备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多个阶段。目前,随着设备本身的不断变化,计算机技术和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管理有了许多新的手段。如计算机诊断技术、ERP技术。 上海地铁在引进世界各国先进地铁设备的同时,考察学习国内外相关城市地铁设备管理的方法,依据自身实际逐步形成自身的设备管理模式,基本满足了目前上海地铁运营的需求。但是,由于人员、技术、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与世界一流地铁运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设备前期管理、备件管理、维修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几个方面。由于存在这种差距,上海地铁运营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成本远远高于国外先进城市地铁运营企业。 在上海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目前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人员正在探索适应上海地铁运营新发展、新设备的管理方法,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本论文也是从分析上海地铁近十年来的设备管理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对策。希望能在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的设备管理实践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的颁布,上海市政府完整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战略、任务和措施,并且规划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支柱来发展。即:在“十五”期间,建设2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形成以重要换乘枢纽为核心,联系中心城市重点地区的基本网络;到2005年,轨道交通成为公共客运的骨干;到2010年形成500公里左右,基本完成整个轨道交通网络,使轨道交通成为客运系统的主体。同时,《白皮书》对现有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实现良好的投资效益。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百年大计的建设运营项目。因此轨道交通项目一旦投入运营,就必须保持整个系统日以继夜的正常运营。而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必须要以设备安全运行为前提和保障。本文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十多年的设备管理分析入手,与相关城市的地铁设备管理模式相对比,找出存在问题,通过科学管理的手段,提出建议和对策,来应对未来几年的超常规的设备运营管理。 1.3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和相关行业的先进水平比较存在哪些差距,并分析这些问题和差距存在的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措施,有一些建议和措施已经在实践中,还有待实践验证;有一些只是处于理论上的分析,作者希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对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 (1) 设备管理组织结构 (2) 设备前期管理 (3) 维修体系管理 (4) 备件管理 (5) 计算机辅助管理 以上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并从经济学等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使问题解决办法尽可能的切合实际。 由于上海地铁运营只经历了十年运营里程,所以本文研究范围为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的前期、中期管理。 第二章: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现状 2.1上海地铁设备简介 由于轨道交通是一种大容量、运送速度较快的交通工具,其有关的设施、设备具有客流组织、客运服务、运营安全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大部分组成: (1) 车辆:一号线为德国AEG公司生产的直流车;二号线为德国Adtranz公司生产的交流车;三号线位法国ALSTOM公司生产的交流车28列。 (2) 供电系统:主要有主变、牵引、降压变电站、接触网及电力监控设备。 (3) 机电设备:主要有车站、区间、车辆段的各类低压配电设备、照明、FAS、BAS、自动电梯、自动扶梯、给排水系统、环控系统、售检票系统 (4) 通信设备:主要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无线系统、广播系统、图像监控系统、时钟系统、电源系统、线路设备组成。主要是为运营组织、指挥提供语音及图像信息以及电力监控系统(SCADA)、环控系统(BAS)、防灾报警系统(FAS)、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等信息的传输。 (5) 信号设备:信号系统(ATC)是轨道交通线路上惟一的指挥列车运行系统,主要有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列车追踪运行保护系统(ATP)、行车指挥系统(ATS)系统组成。 (6) 工务设备:主要有轨道、道岔、道床等。 总体而言,上海地铁设备具有自动化、连续化以及量大面广、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等的特点。以上这些特点,加重了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的难度,对于上海地铁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考验。 2.2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体系结构 2.2.1轨道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上海市地铁总公司成立于1985年,承担地铁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职能,组织了地铁一、二号线的工程。“十五”期间,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加速,为适应轨道交通大发展的需要,2000年年初,经市政府批准,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的体制方案正式启动。 2.2.2运营企业的维修管理体制 根据“四分开”体制,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归属线路投资方(业主),由运营企业根据委托运营协议的要求开展日常运营工作,也包括组织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养护工作。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本部设置设施处和车辆处两个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各种运营设施设备管理及维护、更新等相关工作。 上海地铁运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体系结构(如上图一上海地铁管理结构图所示)。特别是2000年至今,上海地铁运营的设备管理系统进行了多次改革重组,使得我们的设备管理体系更加趋于合理化、效率化。 2.3上海地铁的设备前期管理 上海地铁一号线的运营设备前期管理,是以当时“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之前地铁总公司的建设公司为主线。从工程的决策到设计委托,设备的采购,施工安装委托均采用合同关系。从立项开始就进行运营的前期管理,从人员培训,参加设计联络,进行设备监造,完成管理的方式设计,直到现场组织施工管理,组织单项调试,总体调试,单项验收,总体验收,组织试运营直到正式运营。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地铁总公司为主线法人合同制,以建设为主体,运营动态参加,各施其责,相互配合。总公司与设计者,设备制造者,施工方案建立合同关系。这种合同也体现了集中一贯管理的原则,设计方,建设者的一贯管理要管到投运后的设备维修,薄弱环节的改造设计,包括投运的设备,施工方的一贯管理要坚持到投入运营。上海地铁三号线的建设运营是在“四分离”改制后,因此三号线的建设和运营分别由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承担。 2.4上海地铁的备件管理 通过近十年的运营探索和实践,上海地铁运营的备件管理坚持以合理储备为目标,追求价值最大化。从研究备件供应链入手,面对建设遗留的问题,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环节,使备件管理工作及时纳入ISO9001质量体系中,围绕内部机制的完善,形成了彼此互动的控制,逐步整合与协调,在整体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2.5上海地铁的设备维修管理 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维修模式有: (1) 操作维修; (2) 专业维修; (3) 委外维修。 上海地铁运营委外维修,按“施工方、产品生产方、专业维修”的原则,依据不同专业项目承包给维修单位。同时保留一支2000人左右的设备检修操作人员队伍。从而保障目前三条线65公里的设备运行。 第三章: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存在的差距与改善对策 3.1上海地铁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 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从建设初期就学习考察了各国地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依据自身实际,形成了一套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模式,并在运营管理中实践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无论在管理理论方面,还是从管理实绩来看,上海地铁在国内同行业还是较为领先。但是我们放开视角,而对世界各国先进的城市地铁运营企业的管理。如新加坡、香港、日本、台北等一些城市地铁运营企业管理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需要也有必要研究分析,从而找出差距,找准对策,不断努力,缩小差距。 3.1.1设备前期管理的差距 设备的一生,可以分为建设期、投产期、稳定期和更新期。地铁运营设备可分为建设期、投运期、运营稳定期和更新期。一般将从地铁设备规划开始,一直到投运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设备的前期管理。 3.1.1.1体制方面的差距 上海地铁自实施“四分开”新的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经济学的原理,政府必须将地铁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出来。在实施过程中责权的分属并未同时对应权利的划分,导致责权利无法对等分配,造成责权关系的模糊,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与投融资的良性发展。 3.1.1.2设备原始设计、制造的差距 上海地铁一号线几乎全部引进国外的设备与技术,二号线、三号线有了一些比例的国产化设备,但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设备和机组,国内还无法生产,还是要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这一点就决定了上海地铁设备的初期投入非常高,而且运行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一些备件的供货周期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价格也很不稳定。 3.1.1.3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差距 上海地铁在工程项目上的管理,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还是在项目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含量。往往是几个有经验的设备项目经理,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来管理一个上亿的工程,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3.1.2备件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从近年来各专业分公司备件费用和备件库存等各项指标来看,上海地铁运营的水平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也呈不断优化的趋势,说明备件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备件管理组织体系的比较 香港地铁公司实行“集中”的管理体制。其备件管理部负责从备件计划生成到备件送至现场整个过程的所有事务。备件管理部统筹整个地铁公司的备件管理,并通过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使得备件管理高效简单。上海地铁公司中每个分公司都有备件管理的部门,“小而全”,机构、功能、人员重复,而且供应商难以统一管理,对于一些通用备件、办公用品、常用耗材等物资不能因为更多量而取得更低优惠,降低成本。 (2)备件计划、采购、物流等流程上的比较 上海地铁运营备件的物流流程如下图二所示: 物流、信息流管理如下图三所示: 依据图三中物流系统分析,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反馈信息)都是逐级传递,信息 传递慢,且互相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信息流无法及时、正确地反映物流情况。在物流规划方面,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的现象。 从流程上分析,备件到货后资金没有与仓库及时交接,造成库存资金不能及时反映出来,备件领用后也不能及时进成本,使资金流和物流不同步。 香港地铁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和采购体制。采购部门将备件划分为三个大类,即:通用消耗件、各专业设备备件,这样有利于进行集中管理、保存、采购、降低保存、采购成本。 (3)备件仓库管理的比较 备件仓库管理好坏涉及到物流是否顺畅和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香港地铁公司室内仓库也为立体库,高约20米,充分利用空间,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同香港地铁公司相比,上海地铁备件仓库主要是平面放置,空间利用水平不高,而且出入库困难,效率低。 上海地铁的仓储人员比香港地铁的多好几倍。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上海地铁的仓库自动化水平较低,需要多名仓储人员管理一个仓库,另一方面各分公司也各自配备仓库,反映了上海地铁备件仓储管理水平较低,效率不如香港地铁。 3.1.3设备维修管理的差距 3.1.3.1上海地铁维修人员占总定员的比例相对较高(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上海地铁与台北地铁维修人员情况对比 运营里程数(单位:公里) 车站数 (单位:个) 职工总数 (单位:人) 维修人员 (单位:人) 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单位:人) 维修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百分比(单位:%) 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占维修人员总数百分比(单位:%) 上海地铁 65 48 4444 1666 235 37.5 14 台北地铁 66 60 3600 1220 30 33 2.5 资料来源:上海地铁2002年运营报表以及台北地铁2002年来上海地铁交流资料 3.1.3.2上海地铁与台北地铁维修水平相对较低。 上海地铁已经历了十多年运营里程,从运营设备维修角度分析,尤其是核心技术目前还处在委外维修。而台北地铁从1996年3月28日投运至今,已经把所有运营设备的关键技术消化吸收,目前除消防设备以外,所有设备都采用自主维修模式。这表明: (1)上海地铁在设备系统定员优化问题上还有潜力可挖: (2)上海地铁检修工作,外协委托项目较多,但系统考虑少,核心技术掌握少; (3)检修负荷还可进一步控制,工作量具有较大下降空间; (4)上海地铁的检修工时数据含金量不高,虽然已经逐步推行检修定额工时,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定额工时不能反映实际检修工作量。 3.1.3.3计算机辅助管理手段,相对较弱。 目前,上海地铁实施开发EAM设备管理系统,从系统规划设计上讲,在当今设备管理上应该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它其中的设备维修管理子系统的设想非常好。但是由于基础数据不完善及业务流程不明晰,导致推行困难,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3.1.3.4维修方式的相对落后。 目前国外的维修方式已经逐步由预防维修转入状态维修,防止过维修,以进一步降低维修成本。上海地铁也正在推行状态维修的理念,但这需要各个方面的条件,如设备维护人员的观念的彻底转变、操作人员的设备技术和意识的提高、设备诊断技术的提高等等。 3.2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针对3.1提出的一些问题,本节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说明存在差距的主观和客观上存在的原因。 3.2.1设备初期管理的差距原因分析 3.2.1.1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目前,对于基础设施维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从经费来源、技术规程、人员配置、质量检测等方面,既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也缺少明确的管理要求。负责维修费审批的投资方受市发展改革委领导,运营企业受市建委、市交通局领导,缺少统一的协调,造成运营企业在试运营中对建设前期遗留的设备缺陷的整改费用无法得到落实。 3.2.1.2没有以运营为中心,导致运营质量指标下降 上海地铁在该指标上与香港差距较大,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目前所使用车辆的购买运营方均未参与,无法要求生产方根据运营实际情况对车辆设计进行改动; (2)线路设计未考虑运营的需求,缺少必要的存车线、渡线以使运营不受故障点的影响,一旦列车发生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3.2.1.3法规、标准、规程建设滞后 轨道交通在国内、新兴产业,还没有建成一整套建设和运营的法规、标准体系。国家和地方标准中对于设计、建设阶段的标准比较全面,但还没有运营养护阶段的标准。国家还没有完善规范轨道交通的法规,而《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对于地铁建设和运营验收也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导致投入运营后产生的问题。 3.2.1.4设备依赖进口 缺乏满足上海地铁生产的高精度技术水平要求的设备制造厂家,部分关键设备还是要依赖进口,这样虽然在单件设备的精度和质量得到了保障,但是价格和周期相对较长,运行成本也相对较高,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接口,如果涉及两个厂家,就需要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 3.2.2备件管理水平差距的原因分析 上海地铁的备件库存一直居高不下,过量的备件库存掩盖了许多管理上的不善。减少库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目前迫不及待的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备件库存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备件管理的水平。如果为了设备不能停,确保生产不中断,只是盲目的通过增加库存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往往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系统效率也比较低。 3.2.2.1备件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上海地铁的备件管理组织结构是一种职能制结构,即将组织按照职能的不同分成若干个部门,其实质是一种包含很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实行纵向管理,从下到上是信息传递,从上到下是决策输送。组长或主管又只对主任负责,其优点是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专业化分工使得员工能够发挥业技能。但是,其局限性表现在: (1)同一性质的业务由不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分工重叠。 (2)由于各部门员工被严格地定位,工作时一般只与本部门员工或主管接触,相对独立,缺广泛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3)由于分工过于专业化,各主管、主任等各级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某种专门业务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4)层次众多的垂直式金字塔组织结构,严重妨碍了信息和决策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上高度集权的决策权力,最终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2.2.2需求分析判断不准 客观上设备状态、备件磨损呈随机型、发散型,难以把握;同时设备员工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对设备状态的分析不同,使需求判断不同;在制订备件需求计划时,对设备劣化程度、备件寿命周期、订购周期等技术因素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均不同,仅靠员工技能、素质、责任心、经验等,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3.2.2.3备件管理人员素质仍有待提高 目前备件管理每个成员都负责各自的工作,这样容易产生高效率,管理也比较简单,但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时,部门或人员之间的协调就非常重要。随着前所未有的新产品的大量涌现,使备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速度都大大提高,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大大提高,即:要求备件管理人员从目前单一任务的角色转换成综合功能的角色,能使备件管理长期地与公司策略相一致;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角色,对国际贸易和各种相关法规都熟悉和掌握,对运输、海关等涉及供应速度的规定都能通晓;成为一个能负责备件成本的角色,懂得在一个备件的寿命周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成本最低;成为一个能综合相关因素快速做出决策的角色、能对各种供应的风险做出判断和对策的角色。 3.2.2.4基础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1)没有准确的备件基本寿命数据 (2)备件管理号编制混乱 3.2.3设备维修管理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上海地铁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向国铁及国内外相关城市地铁管理企业学习。十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尽管我们在设备维修管理上有进步,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仍在进一步的扩大。上海地铁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2.3.1管理方式和维修方式相对滞后 上海地铁运营十多年来,引进并推行的维修方式主要是计划预防维修方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2000年开始意识到要向状态维修过渡,之后才逐步推出状态维修管理方式。由于维修方式的落后,导致了目前我们维修管理手段的滞后,我们的管理手段基本处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 3.2.3.2基础管理的薄弱 上海地铁运营以来,在设备维修管理的指导思想上重在现场设备状态的安全稳定、能及时处理或排除设备问题,但由于管理模式变动频繁,对基础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以及前几年维修成本意识较差,居高不下的维修成本掩盖了基础管理薄弱的若干问题。 3.2.3.3检修委外缺乏竞争机制、检修效率低下 因为上海地铁的主要专业设备都引进自国外并集中在若干大的专业厂商,如车辆系统是AEG、Adtranze、Alstom,通信系统是SIMENSE,消防报警系统是Simplex。这些设备开放性不强,技术相对垄断,自身对这些设备的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设备维修时还是必须与原生产厂商合作,依赖其技术服务。 3.2.3.4管理手段和综合维修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上海地铁开发实施的EAM设备管理系统,是一套设计比较完善的综合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目前还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还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不断地去维护。而香港地铁企业早在10年前,计算机系统就已经成熟地应用于设备维修管理领域了。 3.3缩小差距的主要对策 针对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本节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3.3.1强化设备前期管理,贯彻推行设备一生管理的理念 我们在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中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系统思考,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技术后盾,以避免或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1)体制完善。通过体制完善,地铁由国家投资建设,属于国有资产。政府应尽快将地铁的运营与建设由国资委统一委托给运营方和建设方,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运营权的分离。 (2)在设备选型时设备维护人员一定要积极介入,提出准确的设备工况条件并严格把关,防止设备在投入运行不长时间内各类消除缺陷、技术攻关项目费用的不正常投入,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关于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对设备安装的环境及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为设计部门提供详细的书面设计要求,并加强跟踪管理。 (4)我们在技术交流、谈判与合同签约过程中,除了认真消化技术资料外,还有将人员培训及参与调试的要求写进合同的有关条款,同时要求外方提供调试资料的最终版本。 3.3.2优化备件管理系统结构、流程优化,逐步降低备件费用 3.3.2.1备件管理系统组织结构调 机构调整需掌握以下五原则: (1)管理结构扁平,机构简约,运行高效,控制闭环 (2)集中一贯与区域管理相结合; (3)规范基层备件管理组织结构的原则; (4)采购部门简化原则; (5)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支撑的原则。强化管理功能; 3.3.2.2建立物流中心 各分公司的设备备件、物资仓库合并,与管理部门、采购部门分离,成立上海地铁物流中心,担负整个公司供应(仓储配送)职能。 3.3.2.3 ERP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1)物料系统业务流程再造 (2)物流与资金流同步 (3)无库存管理 3.3.3加强设备维修队伍建设,推进完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3.3.3.1优化设备维修管理队伍 上海地铁目前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人员素质,要从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要避免因为思想上的大意和不重视而造成设备管理的失误。 第二,要从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上提高设备人员的素质。 3.3.3.2计算机系统的充分利用 从设备一生管理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系统在每个环节都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设备基础管理阶段各种设备信息、档案的建立,设备在线运行诊断功能,设备维修管理以及备件库存科学管理等等各个方面,计算机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香港地铁自从90年代初,发展计算机诊断、专家系统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海地铁也应挖掘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计算机辅助系统,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章:结论和后续研究方向 通过上述各章节的阐述,本文就上海地铁运营的内外环境,实际管理的情况,依据香港、台北等城市的地铁运营业绩,上海地铁虽具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但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与香港等城市先进地铁还有一段差距,上海地铁设备管理差距主要体现在设备的前期管理方面、备件管理方面及维修管理方面。 上海地铁经过十多年的运营、近二十年的建设,已建成运营三条线,形成“十字加半环”的轨道交通网络。“十五”期间,上海地铁处于集中发展期,每年将有一到两条线建成投入运营。“十五”期末骨架网络形成后,共有400公里运营线路。同时上海地铁一号线已经投入运营10年,各种设备陆续进入大修及更新期,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加强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的维修管理,研究开展科学的维修管理方式,保障上海地铁正常运营。尤其在韩国大邱、俄罗斯、香港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设备保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在深入开展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通过和国外类似城市轨道交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目前运营设备的前期管理、维修管理、备件管理、规程规范、核心人才、维修成本等方面的研究而得出的。针对超常规发展的今天,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管理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构架、维修质量评估体系、各项运作规程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加强和提高上海地铁运营的设备维修管理水平,保证上海地铁运营安全,高效地发挥地铁运营在上海城市交通中的骨干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缺少对专项管理课题研究的经验及有关国内外地铁管理的定量化资料的结果。所以本文局限与上海地铁的前期管理、备件管理、维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对地铁设备更新改造进行研究,这主要由于上海地铁运营只经历十年里程。但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当今设备管理的新理念,不断积累和探索上海地铁设备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跟踪实施状况。对上海地铁建设与运营验收管理进行研究及上海地铁设备维修定额管理研究,以适应上海地铁超常规发展的需求。 设备管理论文:加强施工设备管理保证二期工程建设 摘要:建设一流的三峡工程,需要一流的设备,更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二期工程能否按照预定的目标实施,能否实现2003年第一批机组发电,关键在于设备的运行和管理。因此可以说施工设备是三峡工程施工的生命线。 关键词:施工方案 设备管理 工程建设 一期工程时,总公司采购了一批大型土石方设备,这些设备在一期施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确保了一期工程的顺利进行。为了二期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总公司又采购了包括塔带机、缆机等在内的大量混凝土施工设备,二期工程能否按照预定目标实施,能否实现2003年第一批机组发电目标,关键就在于这些设备的运行和管理如何!因此,可以说施工设备是三峡工程施工的生命线。 大家知道,三峡厂坝二期工程采用的是以塔带机为主、缆机和高架门(塔)机为辅的施工方案,这些设备不仅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体现的是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连续式的、工厂化的、高效率的混凝土施工方式。施工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管理思路、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变化,对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工人还是干部都要适应这一变革。建设一流的三峡工程,需要一流的施工设备,更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这既是建设宏伟三峡工程的需要,也是我们各施工队伍面向二十一世纪、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要。只有管好、用好这些设备,充分发挥其潜能,才能保证三峡二期工程建设。 1 厂坝二期工程施工方案的决策过程 1.1 厂坝二期工程的施工特点 施工方案的正确决策是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得以控制的关键,在技术进步的当代,施工方案的核心是施工设备,对厂坝二期工程这样一项重要而且极富挑战性的项目,施工设备的选择是重大决策,历来备受各方关注。从过去论证阶段、初设阶段以及国家“六五”、“七五”攻关,都把它列为重大技术课题。 施工方案的选择必须紧紧把握工程的特点,与其它工程相比,三峡厂坝二期工程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混凝土工程量大,仅厂坝二期工程而言,混凝土量即达1238万m3,为已建的巴西依泰普工程的0.9倍,我国最大水电站葛洲坝工程的1.2倍。 (2)混凝土施工强度高、高峰出现早、高峰期延续时间长。预计年最高强度将超过500万m3,最高月强度将超过50万m3,更是远远超过依泰普工程年最大强度304万m3,月强度34.8万m3的水平。 (3)金属结构制作安装量大(11.6万t),以溢流坝段为例,导流底孔、泄洪深孔和表孔三层孔口的闸门和启闭机的安装,必须与混凝土施工基本同步和交叉进行。 从以上特点不难看出,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常规的手段是难以胜任的。在初设阶段,长江委进行过长期论证,曾经做过大型塔机方案、高架门机方案、缆机方案和塔带机四种方案的比较,并在当时条件下,推荐大型塔机(配钢栈桥)方案。 1.2 三峡总公司成立后厂坝二期工程方案的决策 决策既要有科学的态度,又要有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勇气。在厂坝二期工程施工方案的决策问题上,三峡总公司始终遵循这一原则,采取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在初步设计提出的方案的基础上,又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决策过程简单回顾如下: (1)总公司于1994年、1995年初和1996年中三次组团赴美国、墨西哥、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厂家和工地,对塔带机等设备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 (2)为慎重起见,总公司于1994年从美国罗泰克公司购进一台TC2400型塔带机,在纵向围堰施工中应用,以便取得经验。 (3)为了进一步调动供货厂家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合理降低价格,总公司于1995年进行带方案施工设备采购招标,希望厂家根据三峡厂坝二期工程以及各自设备的特点,作出优化配置。这次招标共吸引了全世界7个著名厂商前来竞标。开标后,总公司立即组织国内知名水电施工专家评标,根据专家推荐意见,初步确定塔带机为主的施工方案。 (4)由于塔带机是一种新型的机械,使用经验少,因此,施工方案上存在不同意见。为此,总公司又于1996年6月,请参与三峡施工的各大水电集团进行论证咨询,经过分析论证,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塔带机为主的施工方案适合三峡二期工程施工特点,是完全可行的。 (5)为了使塔带机及供料线的布置更加优化合理,总公司于1997年底分别聘请曾经使用过塔带机的两家国外承包商法国SPIE公司和美国ATk1NSON公司进行优化咨询。 (6)尽管塔带机具有效率高、覆盖范围大等优点,但是由于它是一种相对新型的机械,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合理权衡其利弊,因此,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三峡总公司曾数次向三建委汇报,最后由三建委最高领导层予以原则批准。 (7)上述确定了的施工方案纳入厂坝二期土建、金结安装的招标文件中,各施工承包商都予以积极的呼应。在标书中,我们还特别说明,在大的方案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各施工单位可结合自已的经验,进一步优化。现在实施的方案,实际上是经过各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措施中优化调整过的。 上述过程说明厂坝二期工程施工方案是经过充分的技术论证确定的。二期施工方案的及早确定和业主对重大设备提前采购,提供给中标单位使用等一系列决策是符合三峡工程特点和管理体制的。它凝结了国内外水电专家及三峡建设者的心血。是民主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3 塔带机为主施工方案简述 以塔带机为主施工方案的设备组合,简单概括为6418227这一组类似电话号码的数字,即6台塔带机,4台胎带机,l台大塔机,8台高架门机,2台缆机,2台履带吊和7座拌和楼。塔带机为主施工方案的总体思路是:①塔带机浇筑为一条龙作业,生产效率高,适宜于连续、高强度的混凝土施工,承担混凝土浇筑的主要任务。②配备缆机、高架门机等作为辅助设备,负责金结安装、备仓、仓面设备转移等任务,避免因塔(顶)带机的工况转换而影响效率。③拌和能力配备留有一定余地,以利塔(顶)带机效率充分发挥。④供料线布置为一机一带,确保塔(顶)带机运行的可靠性。 根据上述思路,设备布置如下: (1)控制工期的最关键部位是溢流坝段和厂房坝段7#~14#,布置6台塔(顶)带机。利用塔(顶)带机自身的不断爬升,l#塔带机控制范围(即溢流坝段17#一23#)可以将大坝浇到185m高程,其余部位的塔(顶)带机可以将大坝浇至155~160m高程。 (2)布置2台摆塔式缆机,形成跨越厂房坝段和溢流坝段、覆盖范围为坝轴线上游15m至下游65m的空中走廊,负责该范围上游部位的金属结构安装、仓面设备的转移、材料转运以及大坝155~160m高程以上部分的混凝土浇筑等任务,并可在塔(顶)带机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提供空中支援。 (3)在溢流坝下游布置高程45m栈桥,上面布置1台大型塔机和1台上海港机,主要负责下游面的仓面准备、金属结构安装等任务,同时也可作为混凝土浇筑的一种备用手段。 (4)在坝轴线下游0十60.5m处,布置120m高程栈桥,初期先形成左非12#~18#以及左厂1#~6#坝段部分,并布置2台吉林水工厂 MQ2000型门机,用于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待大坝浇至140~150m高程(约为2001年10月),120m栈桥全线贯通,45m高程栈桥的大型塔机将拆装至120m栈桥上时,与缆机共同负责溢流坝段155~160m高程以上部位的混凝土。 (5)厂房施工采用4台上海港机厂 MQ2000型高架门机,门机轨道布置在厂房下游30m高程。 (6)厂房和厂坝之间设82m高程栈桥,布置MQ6000型门机1台,负责压力钢管以及厂房内蜗壳等吊装。 (7)共设置4个拌和系统,总计7座生产能力为240~360m3/h的拌和楼,分别对应大坝、厂房的三个标段,通过五条输送皮带将拌制好的混凝土运至塔(顶)带机。按此配置,可以满足60万m3的常温混凝土月强度和45万m3以上的制冷混凝土月强度,使塔(顶)带机有足够的混凝土供应。 上述各种设备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各具职能,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施工设备体系,它既以合理的效率与工程总进度、浇筑速度相匹配,又留有较大余地,有充分发挥设备能力的回旋空间。这样的施工设备组成就构成二期施工方案的核心,能够适应三峡二期工程施工的特点。 1.4 通过前一阶段的施工实践,已有力地说明了塔带机方案的选择是正确的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塔(顶)带机都已安装完毕,1#及6#永久供料线也即将形成,葛洲坝集团和青云公司已经用塔(顶)带机浇筑了40多万m3混凝土,其中2#塔带机最高班产量达1270m3,最高日产已超过2000m3,3#机的平均小时生产率达到166m3,月浇筑能力已达4.7万m3。尽管还没有充分发挥设备的潜能,但是已经显示出其优越性。过去人们担心的一些技术问题,如能否浇筑四级配的问题、漏浆问题等,已经初步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当然,现在使用的临时供料线过渡到永久供料线,在管理上还要有新的突破,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是能够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的。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塔带机为主的施工方案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们说施工方案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可以高枕无忧。在看到并充分发挥以塔带机为主的设备体系的优越性的同时,要充分估计到它的风险性,并要有足够的准备。一是塔带机为主施工方案中还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如混凝土温升问题、混凝土级配、标号的调整问题,设备的安全防撞问题、如何保证设备在高强度施工条件下长期可靠运行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解决好。二是作为完整的设备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还没有取得大量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当主要的单项设备出重大故障后,虽其它设备可适当支持,但支持力是有限的;而且“一条龙”配套的设备更是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1.5 其它部位的混凝土浇筑体系也正在形成 二期工程施工的另一个重点部位永久船闸的清基交面工作也已接近尾声,混凝土施工设备的安装和混凝土浇筑体系在逐步建立,大规模混凝土施工的局面正在形成。 2 对当前设备运行和管理状况的评价 如何评价当前设备运行和管理的现状?我想既要看到成绩,树立信心;更要正视问题,下决心解决好。 2.1 成绩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设备安装方面到目前为止,承担厂坝施工任务的各施工单位共完成了4台塔带机、2台顶带机、4台上海高架门机、l台大型塔机、1台吉林高架门机、l台MQ6600门机等13台套特大型设备以及若干自带设备的安装,2台摆塔式缆机的安装,l#和6#供料线的安装也已进入尾声。这些设备不仅安装难度大、而且很多属第一次安装,安装过程中,克服了时间短、任务重、缺图缺件、缺陷处理多、厂家服务人员不到位等各种困难,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国外也未能达到的纪录,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比如,三七八联总承担的4#港机的安装,不仅安装进度快、质量好,而且能够主动帮助厂家找出缺陷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了良好的技术素质。再比如,葛洲坝集团承担的4#塔带机的安装,前一阶段进度和质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一向比较挑剔的“老外”也很佩服,只可惜一场暴雨,将控制柜和液压马达等淹在水中,致使安装工期有所延长。 (2)在设备手段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率,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施工计划 厂坝二期工程的特点决定了从开始就要求达到较高的强度,因此,操作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熟悉设备的运行。在拌和系统尚不完善、采用临时供料线的情况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基本上满足了年度计划的要求,一季度稍差,从二季度以来,月月完成生产计划,混凝土生产稳步上升,设备的使用效率逐步提高,全工地混凝土浇筑的月强度已上升到40万m3的水平,6月份就打破了原苏联古比雪夫水电站的36.5万m3的月强度水平,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在主设备投入前,各施工单位积极主动想办法、采用的一些过渡手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3)已初步建立设备管理的良好机制 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大家所认识。各个施工单位都分别建立了运行维护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葛洲坝成立了79系统和90系统两个项目部,专门负责包括拌和楼、供料线和塔(顶)带机的安装和运行维护工作;青云公司也成立了顶带机项目部,选派了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进入项目部,初步形成了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的良好机制。三七八联营公司也有较健全的设备统一调度管理的班子和制度。 (4)积累了一系列适应塔带机浇筑混凝土的经验针对塔(顶)带机的施工特点,各单位在仓面设备配套、防止骨料分离、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混凝土质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为下一步塔带机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1)安装进度滞后,验收也滞后,障碍着设备体系的完整形成和管理责任制的落实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设备的投产日期均落后于预定的工期,塔(顶)带机的永久供料线施工更是滞后,再加上验收工作也抓得不紧或有些尚未具备条件,致使完整的施工设备体系未能及时形成。同时,一部分同志对业主采购设备、施工承包单位使用的体制或者不熟悉,或者不理解,或者有一些疑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验收工作。 (2)设备的运行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设备管理水平较过去有了提高,但是目前管理仍然是粗放的,对设备的认识和掌握水平还较低,有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不少已经投入运行的设备存在着安全隐患,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设备本身的缺陷,即设计制造不合理造成的,也有忽视维护保养或对设备的认识不深造成的。后者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客观地讲,我们对于包括塔带机和供料线在内的设备的认识和实践还是很有限的,有不少是首次安装和使用,配件的供应和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有些基本的维修工具尚未完全掌握,对于控制系统更是知之甚少。现在厂家服务人员还在现场,出现问题还可请人帮忙,如果再过一段时间,厂家人员撤离后,我们怎么办?不仅进口设备存在上述问题,国产设备也同样存在。 塔带机操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操作不熟练不仅会影响到生产效率,也会影响到混凝土质量,还会影响到安全。因此,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其责任心教育,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设备安全运行机制亟待加强 各种设备立体交叉作业,相互干扰难免,设备相撞的事件已经发生多起,幸未造成大的损失。由于塔带机是固定不动的,一旦出现故障,无法相互支援,其它辅助设备的支持毕竟有限,因此,安全问题是塔带机方案的要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设备安全还应包括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前不久其它工地塔带机机房发生的火灾事故,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任何粗心大意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切不可麻痹大意。 3 对加快设备安装和验收,搞好设备管理的几点意见 我重点针对塔(顶)带机、运输线、拌和楼“一条龙”的管理讲意见,原则应当是适合其它设备的。 3.1 加快供料线安装,尽快全面形成完善的施工设备体系 目前,塔(顶)带机的永久供料线正在紧张安装。我们应该看到,临时供料线的使用期是有限的,而且采用汽车转料也不可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因此,必须加快永久供料线的安装,加速临时供料线向永久供料线的转换。采用永久供料线和采用临时供料线施工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区别,转为永久供料线后,由于管理的模索和各环节的磨合,也可能会有短时间的生产率下降情况。如果三季度永久供料线还不能形成,到四季度仍然在摸索永久供料线生产的经验的话,那么四季度的高峰强度就难以保证,今年的年度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要求各施工、监理和总公司有关部门等各方加强协调,有问题及时解决,共同努力,加快安装进度。特别提请各有关方面,要注意处理好同设备制造商、进口设备厂商的合作。要本着按照合同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去做工作。尤其要注意对国外引进的先进东西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3.2 抓紧设备的验收,促进设备的完善 设备的验收分为安装验收和设备采购验收,前者由监理负责组织,后者由业主负责组织。严格讲,没有经过验收的设备是不能投入正常运行的,目前已经投入初期运行的设备中,绝大部分都还没有经过验收,这既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也不利于严格按合同执行,并建立正常的甲乙方及各方的相关责任制。设备采购验收,在安装验收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有义务协助业主完成对制造厂家的设备采购验收。现在经过有关各方协商,已经列出了各种设备的验收时间表,希望各方共同努力,抓紧设备的验收,促进设备尽快完善。少数在验收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遗留问题,限期处理。 3.3 提高对设备维护保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行强制性保养制度 前面已经讲过,设备是工程施工的生命线。陆总经理也说过:“设备是纲”,纲举则目张,设备好,运行管理又得当,工程自然蒸蒸日上。从当前情况看,最主要的还是设备的管理,没有良好的设备维护作保证,工程就没有保障。我们应当把设备看成是有生命的,与人一样,要吃、要喝、要休息,要定期检查身体状况,善待设备,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回报。各单位主管生产或主管设备的负责人,应该以系统的观点全面分析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正确处理好生产与设备维护的关系,一定要把强制性的维护保养纳入到生产计划中,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深入贯彻。不仅仅是业主提供的重大装备,各单位各部位自有设备的管理亦应同样要求。 3.4 建立健全大型设备集中管理、科学调度的机制,加强设备的管理和消化吸收 不论是国产设备还是进口设备,都不可能长期依赖厂家,因此,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必须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建立起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系统。 技术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从管理机制上入手。进入二期工程以来,我一直倡议,每个施工承包集团都必须对大型设备集中管理、科学调度,并建立一支人才集中、机制灵活、管理严格、制度健全的专业化运行维护队伍。这支队伍首要的任务是把设备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特别对运行和管理塔(顶)带机“一条龙”要摸索建立一套“工法”。三峡有如此众多精良设备,建立管理制度和工法的历史责任我们应当担起来。第二,要全面研究消化设备的关键部分。也可以请一些国内的专家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和设备公司就此已做了一些工作,希望继续抓紧做好。 3.5 关于配件管理 配件管理,是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一环,根据合同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可按这样一些原则处理,并纳入到规范的办法中去实施。 第一,根据合同规定,配件供应和管理是承包者自己的责任,业主可以提供协助,但不承担合同中规定的应由承包者承担的责任。业主供应的配件,合同中已列明价格的,将严格按规定的价格收费,合同中未列明的,将在服务为主的前提下,确定合理价格。 第二,尽管合同有明确规定,但是靠施工单位自身的力量做好如此众多设备的配件供应及管理工作,在技术上、资金上都是有困难的,特别是进口设备更难。因此,既要尊重合同,又要实事求是。业主有义务帮助各施工单位做好配件的供应和管理工作。 第三,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如将所有配件工作一下子转移到施工单位,确实有困难,因此,可以考虑一个过渡期,逐步将配件管理的任务过渡到施工单位。在此期间,一方面各施工单位要积极组建自已的配件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提出需要设备公司准备的备件清单,并对此负责。在配件管理工作步入正轨后,施工单位主要负责常用的、易损易耗件的配件储备,设备公司则主要负责损坏机率较小的,重要的备件的储备。 第四,施工单位准备配件所需资金,总公司将采用垫资的办法予以支持。由双方专业人员具体商定备件的正常储备数量及所需的资金,总公司予以垫资。施工单位必须保证垫付资金专款专用。对于完工后剩余的质量合格的配件,凡属正常储备范围内的,业主可考虑购回。 3.6 围绕着管好用好设备,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设备管理各方的工作关系 涉及业主采购的施工设备,在工地有两个合同在同时运作。一是二期厂坝土建(含金结安装)合同,是由三峡总公司同各个施工单位所签之合同。合同中已规定了施工承包单位负责安装施工设备的相应条款。此项合同是由总公司工程建设部(项目部)作为甲方代表,施工单位作为乙方,并相应聘请了土建监理(简称);二是施工设备采购合同,是由总公司同各设备制造商签订的合同,该合同中除规定了厂家制造、运输等责任外,还规定了对安装这些设备的指导及售后服务等。此项合同的甲方代表是总公司设备公司,与其相应的,也聘请了设备监理(简称)。两个合同在现场的结合点是安装和验收。我们曾明确,在安装和验收期间,由建设部总协调,具体的工作和责任,设备公司要多承担一些,土建、设备监理的衔接,由土建监理进行必要的协调。 随着设备安装进入尾声,验收逐步结束,设备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产关系和几方职责的界定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一是施工设备的运行管理纳入到二期土建合同管理中,建设部(项目部)全部承担合同的甲方管理和职责(设备公司接受建设部的协调);二是土建监理和设备监理“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土建监理要全部地承担起土建合同,包括施工设备运行管理的监理职责;三是设备公司要配合工程建设和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做好设备验收确定的完善工作,经双方约定的配件供应工作,组织制造厂家必要的售后服务等;四是继续用好奖励机制,促进施工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全工地红旗设备评比活动要继续坚持,由工程建设部同设备公司共同组织,而且要扩大范围,施工单位自有设备也可列入评比范围。评比奖励的目的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五是需要进一步强调几方的合作精神和三峡建设者的“团队”精神,只有把职责明确和加强协调合作两方面都做好了,才会形成一个与设备体系相配套的管理体系。 三峡工程建设进入二期已大半年了,特别是经过今年这7、8个月的混凝土大规模浇筑实践,我们对二期工程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施工设备的至关重要性,也有了较深切的体会,应该指出,二期工程中最艰难、延续时间最长、质量要求最高的仍然是高强度的混凝土浇筑,尤其是从1999年至2001年三年中要完成1400万m3的混凝土,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施工设备。混凝土浇筑能否达到高质量、高强度是实现2003年发电的关键,可见,设备能否管好用好,也是发电的关键,我们三峡建设者应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设备问题,也应该付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设备管理论文:浅谈医疗仪器设备管理体会 [摘 要]医疗仪器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对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的工作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购、订购、验收、资产管理四个环节。 [关键词]仪器设备;资产管理 医院是以解除病人痛苦,救死扶伤为宗旨。而实现这个宗旨除了医护人员具有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护理外,伺时也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医疗仪器设备来帮助医生们进行诊断、治疗,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如何让医疗仪器设备在医疗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抓好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是关键。主要休现在选购、订购、验收、资产管理等四个环节。 1 选购 这是个首要环节,确定了要买何种仪器设备后,面临选择何种型号、规格的产品,要做到:第一,要考虑可行性、适用性、是否适用于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第二,要明确订购的产品应该具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第三,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选购好型号和规格。第四,货比三家,原则上选择3-4个在国内外事有信誉,有生产许可证,有经营许可证及质量好,售后服务好的企业和厂家,向对方发出邀请,进行招投标事宜。首先听介绍,了解报价,医院订购医疗设备的决策人员经过认真论证、比较,做出决定。经过以上四个步骤,合理地、正确地选好所需购的仪器设备。 2 订购 选购好产品的厂家、型号、规格接下来的工作是订购。订购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订购合同。合同的内容包括品名、型号、规格、生产厂家、价格、付款方式、到货日期、包装要求、售后服务、所购产品的配置和性能要求及其它附加事宜等均要考虑周详。一份有效合同应该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上,公平、透明、合理,明确供需方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体现出订购过程和规范性和严肃门生。 3 验收 到货后是验收,包括物资验收和性能验收两方面。验收要求验收人员认真负责,以本医院的利益为重,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在物资验收过程中原则上要按有效合同和配置清单验收的要求验收。具体包括:(1)外观是否有损坏;(2)物资是否齐全;(3)是否符合订购的配置要求;(4)详细记录,记录其型号、规格、系列号或出厂编号、安装和验收时间;(5)资料收集,随机资料均要登记。 性能验收,是在仪器设备完全安装调试好后进行,由专业人员或操作人员、使用科室领导把关。对仪器设备按性能指标的要求进行逐项测试。 物资验收和性能验收两方面达到要求后才可以正式验收。 4 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是以上选购、订购、验收三个阶段的延续,仪器设备管理中的资产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医院领导、管理人员及设备使用人员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并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完善。我院从1993年创三甲医院以来,医疗仪器设备资产管理工作开始步人正轨,经近十年的探索,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立医疗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制度,设立一套完整的账、物、卡,一式两份(设备科一份,使用科一份),同时实行电脑化管理,每月定期增添新购的财产账,详细记录每台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厂家、价格、购置时间、使用科室等;每年对全院的账、卡、物核对一次。 4.2 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效益分析。每月做好在用的万元以上仪器设备的单台效益分析工作,使用科室每月要将仪器设备使用的病人数、时间、收入、支出、机器运转等情况上报设备科,然后用电脑进 行效益分析、对比,报院领导提供参考;通过效益分析,加强了对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及时维护和保养;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 4.3 做到合理、充分利用医疗设备。对一些科室使用率不高的设备甚至个别闲置的设备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调配如呼吸机、常规设备等尽量不浪费设备资源。 4.4 医疗设备的报废。可随时申报。对于使用时间过长,几经维修不好,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必须经维修专业人员鉴定,认定没有维修和使用价值的才同意申请报废,经主管设备科科长(1000元以上 经主管院长)批准后正式办理报废手续,对部分符合报废条件但可用于教学的设备按报废留用处理。 4.5 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归档的材料包括从申请购买设备到验收整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材料和设备的随机资料。主要包括:可行性论证表、申请表、招投标事宜、谈判记录、标书或合同、装箱清 单、验收安装报告、随机资料以及办理进出口手续的相关材料等。 归档文件按照国家一级档案单位的建档要求,对全院在用的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进行档案管理。当时,这是一项偿试性工作,因为全国没有一家医院的医疗设备按国家一级档案单位要求立档,所以没有经验供参考学习,在具体立档工作中是走一步、看一步,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经过了:(1)、收集资料;(2)分类,按仪器设备的性能进行分类;(3)、编码,编码在分类的基础上主要的要考虑到计算机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数字化的要求;(4)、整理、装订;(5)、归档等五个步骤。历时半年,于1995年通过了国家一级档案单位的评定。 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有利于管理人员依据原始资料处理一些履行合同中未尽的事宜,方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查找说明书解决操作上和维修上的难题。如我院购买的通用公司核磁共振仪,2001年6月出现的一次故障,维修工程人员依据档案资料和经验查出故障为控制台一个5V 300A调节器坏,更换需5.683万元人民币,工程人员自己想办法,根据资料的要求,仅仅花费80元人民币买了配件就排除了故障,短时间内让机器运转正常。病理科德国的CNI-1500型的冰冻切片机,2002年3月出现一次故障,经查找为风扇坏,与供方商量,对方报价4000多元,工程师从档案室借出这台机的资料,详细查阅,根据仪器的要求在本地购买了40多元的配件进行改装,排除了故障。机器运转正常等维修事例,为临床工作赢得了时间,为医院节约了资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以上四个环节是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使用高、精、新医疗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对管理要求更为突出。现实要求医院从上到下各部门要加强管理意识,管理好设备、用好设备、不断学习、积累经验,认真做好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才能符合医院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医院在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对股市暴跌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的像德国 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 两周来,A股连续暴跌,10个交易日刚好跌去了10%。这一轮暴跌源于4月中下旬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说严厉有点轻了,说不择手段地打压也没有过到哪里去)。但是五一节过后,希腊的债务危机引起欧元危机,令中国的领导人联想到中国国内类似的问题,恐怕又传导到市场上令股指加速下跌。 两年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完结,人们对走出危机的信心实际上还没有建立,即使有也相当脆弱。中国国内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受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抗冲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表现,却无法支持这个观点。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遭遇的各种经济问题。危机到来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强烈的“保八”目标的设定就是对“失速”担忧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隐性失业被暴露出来,当局者甚至担心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酿成严重的“盲流”,从而加剧社会动荡。 随后是贸易问题。伴随着全球贸易问题的萎缩,中国的出口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惊人。这让一度为中国经济成长增速贡献超过1/3的净出口变成了净缺口1/3,这个反差让当政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的问题有多严重。要知道,中国国内一直被充斥着这样一种看法,外国人对中国出口的质疑“别有用心”——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外国人的钱时,他们无法接受了。 直到危机出来时,我们才认识到“平衡”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盈亏转化并向平衡运动的道理。 在贸易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困扰,那就是人民币币值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逻辑需要搞清楚,但是一个眼见的事实是,中国一度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过低的劳动力成本致使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无法水涨船高。低工资带来的收益被外汇管制制度转换成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问题,但现在似乎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房地产价格”上。如果房地产价格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话,它本身只应该反映“货币和它所要标识的资产的价格关系”。也就是说,货币过多时,标识资产(当然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反映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反之,货币减少,标识资产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第四个问题,我们正在面对,那就是在中国经济中是不是也有“希腊问题”。其实这个疑问早在迪拜问题出来后就已经出来了,但对我们的当政者,恐怕希腊与欧盟更具惊吓意义。也许这个类比不十分恰当,但我坚信它是被领导人拿来运用了的,那就是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裕的像德国。 当欧盟不得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谈判一揽子万亿美元的救助机制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想,如果中国的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也出现类似希腊的问题后,它会找谁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不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全部,但显然,它们决定了当前管理者在关键政策决策时仍然如此犹疑。比如,货币政策的加息选择。加息对经济增长以至于就业和出口的影响是显着的,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但面对资产价格的升高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巨大债务,如果不以提高利息率加以控制的话,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就会见到,无论是央行还是中央政府其他部门,采取了他们可以采取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管制式的”手段,这中间也自然包括央行运用的大量“数量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但我以为,中国经济能看得见的问题还都是“标”,而不是“本”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不知道它是否涉及到“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除了难以抹去的“作秀”的色彩,却看不出它真实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入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 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日本0.5%,可见中国是最高的。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八”比较艰巨。 第二,失业控制率。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9亿,比美、日、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这种压力更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高,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力最大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中国最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别是最近的粮食、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率在6-8%,年底开始下降,如果持续下降会出现投资者不投资、消费者不消费的问题。事实证明,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依然保持双顺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繁荣景象的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从纵向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阶段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释放、认识和化解是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高增长已经出现了两轮,从全过程看,中国经济到了深度回调时期。再次,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周期。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有着共有的特征和相同的周期。因此,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雨后出彩虹,明天会更好! 总之,从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增强的局面。但是,世界经济的前景还不明朗,外需持续萎缩;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居“危”思“机”,辨证施治。 二、自省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根本途径。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不仅是个人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而且是治理金融危机的良方,这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宏观扫描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起到初步的刺激效果;微观细察“12字方针”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落实既定拯救方案,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三省”: (一)一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GDP和48%的税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处境艰难,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有6.7万家倒闭,2000多万人因此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就会纷纷落入斯芬克斯的魔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把优惠政策变成“慰问信”。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是“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措施,这是初级层次的“自省”。政府应该从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慎思考,引导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家居方向发展,这是宏观自省;中小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等是微观自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输血”是为了激活它们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不是为它们购买“养老保险”。 (二)二省:加快城镇化建设。 中国要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绑架,就要加重投资和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正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高级层次的“自省”。现在全世界(含非洲)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中国是45.7%,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增长、扩内需”根本途径。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来城市,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城市化率提高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加强了,危机缓解了,社会也就进步了。中行湖北分行与武汉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该行将提供不少于500亿元实质性授信,支持武汉城市建设。全国都能如此,何愁危机不解! (三)三省:打造区域经济。 打造区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和延伸,是更大范围的“自省”。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新亮点。 武汉城市圈是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56531”总体框架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协作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自省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根本途径,协作则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协作就没有现代经济。协作,不仅包括国内各领域的内部协作,而且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战后日本加强协作实现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孤岛小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发展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过二战重创的日本,原有的再生产结构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彻底崩溃,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美国的庇护和扶植下,日本逃避了战争赔款,利用了朝鲜战争军需拉动等外部条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履带式社会结构。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就是由个人、企业、国家组成的三个轮子,在包容和献身两条履带的传导下,朝着赶超欧美的目标,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速驶动。不难看出,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的精髓就是协作,“三个轮子”要协作,“赶超欧美”靠协作,“两条履带”是高境界协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性利益优势等都是协作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战后日本正是依靠协作改变了被动局面,迎来了日本经济的新时代。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89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学习日本经验,首先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中日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崩溃性质根本不同,产生背景和特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不能照搬日本经验。但两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都面临着复苏经济、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日本经验有可学之点、可取之处,而中国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需要协作。 学习日本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有一流的战略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信心……诸多迹象表明,率先走出低谷的条件基本具备,全面复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学习日本经验,可以节约资源、少走弯路,而一切进步最终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对于当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要认真研究;对于日本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刺激经济的有效措施要大胆尝试;对于日本人民认真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面宣传。对于积极采取措施自救、团结协作搞得好的经济体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两眼望青天,两手捂钱包”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触犯法律的要依法制裁。正如《与“鬼”为邻》的作者萨苏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努力,勤奋超过得他,勇敢也超过得他”,应该再加一句:只要我们加强协作,成就一定超得过他。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问题分析 前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区域性经济在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并且逐渐成为核心经济的支撑单位。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格局,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是我国四大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由于四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人口基数、自然环境等一些因素都有所差异,因此导致四大区域经济出现了偏斜状态,并且逐渐拉大了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问题与一般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于区域经济会出现空间、时间上的倾斜,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将区域性经济单独列举出来,并且称之为区域经济问题。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迟滞病是我国区域经济最为主要的四个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区域性经济。 (一)落后病 落后病就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从未有发达过的区域性问题,这种问题的主要特点就是区域内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过低,当地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均落后全国其他区域,当地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人民收入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低,这种问题主要会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 (二)萧条病 萧条病是指一个区域中的经济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但近期经济却陷入困境所患的区域病。其主要的表现为当地主体经济的地位逐渐下滑或者被取代,整体的经济框架设计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较为乏力,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的发病区域在我国东部区域的经济带。 (三)膨胀病 当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瓶颈阶段时就会出现这种病症。病症的主要表现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地区经济产业的规模逐渐膨胀,生产与生活的人均成本直线上升,从而导致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直线下降。从我国的经济整体上来看,这种病症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或一些国内经济发展大省。 (四)迟滞病 迟滞病的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科学、生产、教育等上升空间受到阻碍,当地现有的产业机构不适合目前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效果不明显。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一些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中部六省。从我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四大区域经济的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被拉大,区域经济之间缺乏互动性和交流性。 二、协调我国经济全局,优化我国区域经济问题 纵观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经济类型都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发展问题,各国面对经济发展问题都提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有的提出经济改革、有的完善该国的经济体制,有的建设成熟的经济发展框架。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多种经济协调方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让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已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状况较为复杂,区域经济的协调措施只不过是为区域经济确定了发展方向,要想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政府区域经济管理机制,增强国家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 1、设立区域经济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区域经济层面的基础之上为了保障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单位,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方案,提出具有建设性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布局,调整行业、企业、区域之间的经济格局,协调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纠纷,从而保证让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在区域内划分出标准经济的位置和问题经济的位置,我国的区域经济没有准确的标准经济和问题经济的划分,并且缺少一种目标较为长远的经济发展框架,区域经济的划分非常的笼统和简单,再加上多种要素长时间的变动,很难保证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对于问题区域经济划分的问题,国家政府主要确定了贫困地区的界定,不存在经济萧条区域、膨胀区域和迟滞区域,因此区域倾斜政策很难制定相应的条款和真正落实到实际当中去。 (二)统筹规划问题经济区域,协调我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根据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我国四大区域经济进行发展联动,从而制定以下发展战略: 1、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沟通机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想要得到创新和重组,仅凭单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其他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综合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够让本地区域经济和全国整体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机制,就是通过沟通的形式,让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个体协同发展,从而让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在确定了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自身的优势后,确定经济个体的层次,结合周边的产业分工,实现区域经济互帮互助,创建经济错位发展的机会。 2、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内的合作模式根据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和经济现状的实际情况,可以创建一些极为松散的经济合作区域,在我国已经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合作典范,例如: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泛珠三角区域以“珠三角”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逐渐向周边进行辐射式的扩散,整个覆盖范围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这种松散式的合作区域的建立,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得到加强,从而实现经济上的优劣互补,全面促进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人才、科技、文化和教育是如今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想要得到明显的进步,必须从自身的根本出发结合国家的相关经济扶持政策,确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全面解决区域经济内的问题。 作者:张馨月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思索 60年前,王亚南先生就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并身体力行,留下了大量重要著述。①中国经济学研究是王亚南先生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无独有偶,60年后的今天,建立中国经济学又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引人注目的论题之一。在王亚南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重温先生有关著述,颇感诸多启迪。本文是在阅读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原论》等有关著述的基础上,思考当前中国经济学讨论有关问题的读书札记。 一、中国经济学的讨论反映了斯大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失效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检验理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论坛上关于中国经济学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国内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了既有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解释能力,从批判旧理论到寻找或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思想历程。 建立中国经济学,意味着对既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否定。在讨论中,有的论者认为并存着两种经济学研究纲领的危机,即不仅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危机,以新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存在着危机,而且后者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前者。这种说法值得质疑。因为,讨论的问题是建立中国经济学。它显然是对过去被中国经济学界视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否定。众所周知,近半个世纪里,西方经济学从来就不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因此,建立中国经济学所隐含的对中国既有经济学理论的否定,不可能是针对在80年代中期之后方在我国经济分析中引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因为它自引进至今不到20年,至今为止,它也没有在我国取得公认的主流地位;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能力,还未得到充分验证。而且,由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学术中断,就整体水平而言,中国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各种学派的理论还处在学习、消化、鉴别、吸收的阶段。对西方经济学不同学派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实际上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建立中国经济学,所否定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流地位的以斯大林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为蓝本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称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在讨论中,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是局部否定还是基本否定,有不同看法。持局部否定看法的人认为,这个理论体系毕竟对计划经济体制做了较好的描述,只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它才不适应了。因此,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调整,扩大其理论内涵,延伸其分析外延。当一个研究纲领的危机来自其辅助假设时,可以通过对保护带的局部调整,扩大其基本假设的解释力,但是,如果危机来自其基本假设,那么,调整也就不可能。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规定了它最大的理论内涵和解释外延,它们不可能是无限的。与此同时,任何理论不可能没有基本假设,也不可能并存多种相互矛盾的基本假设。因此,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被改变,也就意味着它已经被另一种理论所取代。当然,这种否定,总是表现为扬弃。因此,认为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调整,扩大其理论内涵,延伸其分析外延的观点,实际上是认为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目前仅仅是辅助假设从而个别结论出了问题。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完全可以认为目前的讨论不过是庸人自扰。这种看法或是低估了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理论危机的严重性,或是过高估计了该理论体系的自我调整能力,某种程度上也由于隐隐地担心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否定会导致更大的否定。我认为: 1.正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斯大林在苏联20-30年代党内斗争中先后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等各个党内反对派之后,主持撰写的为自己正名的党史一样,斯大林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具有深刻的苏共党内斗争的历史背景。①它基本上是服从斯大林的政治需要,把斯大林主张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线。全书以描述苏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计划经济实践为基本内容,认为它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的、基本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政策的基础”,无视或者忽视它,就是修正主义。②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党内理论与路线争论,基本上是一个新生社会的领导者们对这个社会发展方向、道路、政策的探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存在意见分歧在所难免。但是,在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下,理论争论与党内的权力斗争搅在一起,无法形成正常的理论探讨氛围,最后党内权力斗争的胜负结果成为判别理论是非的标准。今天,当历史正逐渐恢复其本来面目时,继续把斯大林模式及其理论不加分析地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惟一正宗,显然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与否尽可以讨论,但是,对这一理论以及斯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批判,最后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都应当视为是一种正常而且必要的学术研究。 2.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已经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有较大不同,但是基本分析框架还是一样的,其基本假设:集体主义的分析基点和行为观,国家的完全理性假定,国家的最大化假定等,仍然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相同,因此,从理论体系上说,它只是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亚种。这种理论逻辑体系的核心是论证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其最大理论半径,至多是勉强地论证了有计划商品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不改变它的基本假设,就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运行。①因此,计划经济实践的失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就包含了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否定。随之而来的理论更新势必表现为研究纲领的更迭。 3.能否认为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正确地分析了计划经济运行,但是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未达到实现计划经济的发达程度,因此它是一个超前的而不是一个非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失败必须由实践而不是理论本身负责?显然不能。对此,当然可以从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诸多理论结论与现实计划经济运行情况的矛盾进行详细论证。这里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这个以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竟然无法预见这种体制与现存生产力之间的巨大矛盾必然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最后不得不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相反,却认为建立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形态是从多种经济成分向两种公有制发展,最后过渡到单一的公有制,从商品经济到保留商品货币关系的初级计划经济再到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高级计划经济!显然,仅从预测能力来看,这个理论体系即使对现实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也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研究纲领”。一个号称是对计划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的理论体系,对该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尚且不能做出科学解释及正确预测,我们又何能期望它将来能大放异彩呢? 二、建立中国经济学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 建立中国经济学是否需要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对此,王亚南先生有过很明确的看法:“经济学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科学。科学上研究的诸般法则,都是有一般性的,比如经济学中的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乃是从现代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中发现出来,无论那一个国家,只要它的商品货币关系确立起来,它就必然会有那种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等在其中发生作用,而由这诸般法则综合起来构成的经济学,也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国家的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说明书’。”[1](P127)王亚南先生指出,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起源于英国,因而曾有人把它称为“英国经济学”,但是当继起的法国、德国、美国等先后都采取了与英国大致相同的生产方式,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本国的经济运行中就都发现了与英国相同的经济法则,所以“他们就用不着再为那种经济形态下的价值,利润,工资,地租等等,去定立法则,结局,原本是产生在英国的经济学,就成为一切商品货币经济国家共同的经济学了。”[1](P128)因此,“经济学在当作科学的限内,不允许带上‘国别’的帽子,来破坏它的一般性。正犹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不允许带上英国,美国,法国或德国的帽子一样。”[1](P128)当今世界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在此基础上,能否超越世界上生产力水平最发达国家的现存生产关系,形成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回答是肯定的,尽管它与其承认的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理之间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它之所以在过去被我国等接受,是由于过去在生产资料国有制及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一种假象,使这种理论似乎得到了论证。然而,它最终被实践证伪了。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体现在社会的诸种经济制度之中,是它的总称或集合体,因此,社会生产关系也是具体的。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在世界不同国家生产关系序列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社会经济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客观的综合评价。近20年来,我国的各项主要经济制度,如银行制度、财政制度、贸易制度、汇率制度、证券市场制度、企业制度、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调节制度等等,甚至产权制度及其结构的演变,都呈现出借鉴并向发达甚至是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趋近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认为只发生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经济现象,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失业、证券市场投机,以及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等等,也都在我国出现了。因此,如果对中国现存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应当承认,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确实不可能超越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并不符合历史唯物论观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中国经济学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王亚南先生指出:对法国、德国、美国而言,“因为生产的方式同,生产的社会关系同,作用在那种方式,那种关系之下的运动同,于是,原来就英国经济现象研究出的经济学,一样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写照。”[1](P128)这个说法对建设中国经济学有启发意义。今天的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我们有理由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今天甚至昨天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起作用的经济法则,也会渐次地出现在我国。因此,从分析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动中总结出来的一般经济学理论范畴,可以而且必须应用于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引用国外尤其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中国经济学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如此说来,中国经济学似无独立存在之必要。但是,有无自己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与是否应当存在独立的中国经济学,是两个问题。例如,王亚南先生是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的,但同时认为建立中国经济学不需要抛弃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法则,去构建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王亚南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如《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等都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杰出成果。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经济学就是运用世界性的经济学一般原理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他的《中国经济原论》就是这样的中国经济学,只是为了科学的慎重起见,才题为《中国经济原论》。[1](P126)可以说,王亚南先生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建立中国经济学不需要抛弃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法则,去构建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的远见卓识,并且用自己杰出的理论研究及丰硕成果证实了这一思想。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可以形成中国经济学,不仅仅因为它是国别研究。在现代,如果不同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近,生产方式类似,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基本相同,国别的经济研究就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学。王亚南先生曾指出,“人类社会愈在早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活动,愈会受制于自然条件,他们的社会,哪怕是处于同一历史阶段,会显示出各别的特殊性。反过来说,如其社会愈发达到现代这个历史阶段,它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将愈来愈大,愈有力克服气候、地形、人种,以及其他种种自然因素的特殊性。根据这正反两面的推论,我们就似乎可以大胆作出这样的结论,说社会劳动生产力较大的甲国资本主义社会与乙国资本主义社会间所表现的差殊性,要比社会劳动生产力较小的甲国封建社会与乙国封建社会间所表现的差殊性为小,或者说,两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间所表现的一致性或一般性,要比两封建制国家间所表现的一致性为大。”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生产力,曾经使世界的一致性增大。”[2](P61-62)因此,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美国等,虽然因国情的不同,其经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也有在理论上总结的必要,“但从整个经济学的世界性一般性上讲,它们却格外显得破碎支离,从而,把它们在对英国经济理论的对立意义上,冠以国别的,或有‘德国的’,‘奥国的’,‘美国的’形容词,那不但对其现实的一般妥当性,无何等益助,且反而表现那都不过是资本制经济在它各发展阶段,在各别国家特殊条件下的有局限性的意见而已。”[1](P136)因而,这些国家没有形成国别经济学的可能与必要。国外一些学者也持类似看法。①但是中国则不同。王亚南先生之所以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写《中国经济原论》,是因为“资本制以前诸历史时代,既是愈向着过去,其各别民族国家,在同一社会史阶段所表现的差殊性愈大,而资本制以前诸社会阶段的经济事象,虽然愈来愈简单,但因为要就这些愈来愈会在各不同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下表现着极大差殊性的同一历史阶段的诸经济事象,研究出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是不免愈来愈觉困难的。……如把中国这种封建制的原型,及其在现代掺杂进的混合物,加以详尽的研究,那对于广义经济学的贡献和充实,是有极大的意义的。”[2](P62)也即,在王亚南先生看来,之所以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学,是因为:(1)各国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相比,有更大的差异性,只研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难以深入地把握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全部实质;(2)当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以及这种经济形态的过渡性,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在其特殊性中蕴涵了某种一般性,对它加以详尽的研究,“对于广义经济学的贡献和充实,是有极大的意义的”。显然,王亚南先生的这个意见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之所以仍有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必要,是因为:1.中国经济仍处在前市场经济阶段。尽管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把建立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也已经10年,但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是相当低的。①而且,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低相比,有其特殊性。 2.这个前市场经济阶段无疑是一种过渡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形态。这种过渡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因此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从自然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不曾提供的经济现象,而且,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至今为止在世界上也是比较独特的。 因此,对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上有其一般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认为,对这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有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学。这个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中国经济问题。但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方法,却不必也不可能抛弃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已有成果,在白纸上自创一套理论范畴、方法体系,而是要在科学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并大胆运用迄今为止世界范围经济学研究的全部科学成果———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学法则,来研究发生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的各类经济问题的来因和去向,以及隐含其中的客观规律。 四、发展中国经济学应当提倡研究纲领的竞争在《中国经济原论》中,王亚南先生还指出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必须有相应的研究方法创新。王亚南先生是《资本论》的译者,但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研究却不为《资本论》的研究体系所限。“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我们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研究体系,但这个体系是不适用于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因为在封建社会,有关地租或租佃的生产关系,是说明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正如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说明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或基础一样。可是,到现在为止,以地租或租佃的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为中心的有关封建社会经济的经济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就是建立起来了,也不能机械地应用它来说明中国现代的封建生产关系,因为我们现代的封建生产关系,毕竟已在解体过程中……对于这样一种经济构成,该当怎样安排它的各种经济范畴的叙述次第呢?我觉得,透过各种带有资本主义外观的表象去把握它的本质,既是,大体按照资本主义的那个体系来分别论证它的那些经济范畴规律的非资本主义性质,由它的不是什么而确定其是什么。……采用这样的体系,就需要借助于比较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研究方法,才能把我们这种经济形态的特质及其特殊规律揭露出来。”[2](P73)服从于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视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并揭示在该经济中各种带有资本主义外观的经济现象的非资本主义性质,解释这些性质的形成的研究目的,王亚南先生大胆地采取了与《资本论》不同的研究体系。 王亚南先生这种比较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研究方法,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仍然有借鉴意义。他实事求是地根据研究的目的,大胆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的理论勇气和精神则更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学习。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应当倡导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可以是各种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争,也可以是不同研究纲领之争。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科学革命时期,不同研究纲领之间的自由竞争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如果说,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争在科学发展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在科学常规发展时期形成知识的量变和积累,那么,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则是新的更科学从而更有解释力的研究纲领取代旧的研究纲领,从而实现科学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学问题的讨论,说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正在进入科学革命时期。正因为如此,研究纲领之间的自由竞争,对目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研究纲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科学研究的质量及其对现实的解释预测能力。研究纲领的优劣无法先验地判定,因此,发展中国经济学,必须大力提倡运用不同研究纲领进行探索。实践检验真理的说法,本身就隐含了对不同研究纲领相互竞争的肯定。而对研究纲领的教条主义限制,只能导致经院哲学的盛行和研究的枯萎。这已经多次为历史所验证了。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 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日本0.5%,可见中国是最高的。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八”比较艰巨。 第二,失业控制率。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9亿,比美、日、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这种压力更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高,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力最大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中国最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别是最近的粮食、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率在6-8%,年底开始下降,如果持续下降会出现投资者不投资、消费者不消费的问题。事实证明,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依然保持双顺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繁荣景象的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从纵向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阶段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释放、认识和化解是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高增长已经出现了两轮,从全过程看,中国经济到了深度回调时期。再次,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周期。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有着共有的特征和相同的周期。因此,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雨后出彩虹,明天会更好! 总之,从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增强的局面。但是,世界经济的前景还不明朗,外需持续萎缩;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居“危”思“机”,辨证施治。 二、自省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根本途径。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不仅是个人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而且是治理金融危机的良方,这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宏观扫描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起到初步的刺激效果;微观细察“12字方针”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落实既定拯救方案,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三省”: (一)一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GDP和48%的税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处境艰难,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有6.7万家倒闭,2000多万人因此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就会纷纷落入斯芬克斯的魔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把优惠政策变成“慰问信”。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是“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措施,这是初级层次的“自省”。政府应该从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慎思考,引导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家居方向发展,这是宏观自省;中小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等是微观自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输血”是为了激活它们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不是为它们购买“养老保险”。 (二)二省:加快城镇化建设。 中国要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绑架,就要加重投资和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正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高级层次的“自省”。现在全世界(含非洲)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中国是45.7%,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增长、扩内需”根本途径。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来城市,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城市化率提高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加强了,危机缓解了,社会也就进步了。中行湖北分行与武汉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该行将提供不少于500亿元实质性授信,支持武汉城市建设。全国都能如此,何愁危机不解! (三)三省:打造区域经济。 打造区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和延伸,是更大范围的“自省”。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新亮点。 武汉城市圈是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56531”总体框架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协作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自省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根本途径,协作则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协作就没有现代经济。协作,不仅包括国内各领域的内部协作,而且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战后日本加强协作实现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孤岛小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发展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过二战重创的日本,原有的再生产结构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彻底崩溃,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美国的庇护和扶植下,日本逃避了战争赔款,利用了朝鲜战争军需拉动等外部条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履带式社会结构。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就是由个人、企业、国家组成的三个轮子,在包容和献身两条履带的传导下,朝着赶超欧美的目标,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速驶动。不难看出,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的精髓就是协作,“三个轮子”要协作,“赶超欧美”靠协作,“两条履带”是高境界协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性利益优势等都是协作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战后日本正是依靠协作改变了被动局面,迎来了日本经济的新时代。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89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学习日本经验,首先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中日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崩溃性质根本不同,产生背景和特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不能照搬日本经验。但两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都面临着复苏经济、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日本经验有可学之点、可取之处,而中国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需要协作。 学习日本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有一流的战略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信心……诸多迹象表明,率先走出低谷的条件基本具备,全面复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学习日本经验,可以节约资源、少走弯路,而一切进步最终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对于当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要认真研究;对于日本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刺激经济的有效措施要大胆尝试;对于日本人民认真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面宣传。对于积极采取措施自救、团结协作搞得好的经济体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两眼望青天,两手捂钱包”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触犯法律的要依法制裁。正如《与“鬼”为邻》的作者萨苏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努力,勤奋超过得他,勇敢也超过得他”,应该再加一句:只要我们加强协作,成就一定超得过他。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关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摘要]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自2003年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在2009~2010年,该项目组共了24篇与当代中国经济有关的工作手稿,分别涉及当代中国的经济、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问题。通过这些手稿,可以了解到国外机构对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些新特点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得到比较全面的见解和看法,从多角度审视这些重要理论,在面对国内现实问题时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当代中国 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 自2003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成立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以来,各方面专家已经陆续发表了63篇相关的工作手稿。本文所要评析的是其中的25篇(2009—2010年)。在这些研究成果中,除1篇研究中国古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之外,其余24篇均是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其中7篇涉及中国的人力资本问题,6篇研究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4篇探讨中国的金融市场问题,3篇论及企业问题,另外3篇则研究中国的土地市场、行贿和受贿问题,以及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一、中国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 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关这一话题的文献差不多占1/3,与之前的研究成果相比出现了“后来居上”的现象。这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目前,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并面临再次的艰难转型,经济发展逐渐转变为依靠“中国创造”和扩大内需,人力资本问题就显得愈发重要,并已成为不少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近两年来发表的7篇相关论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 一是从宏观上对中国人力资本总量的研究。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关于人力资本估算的统计方法,之前对于人力资本的计算多数是从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或总体教育水平等局部特征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专项基金,并联合中外专家开展“中国人力资本测量和人力资本指数”的研究项目,以期计算和预测出中国1985—2020年的人力资本水平。李海峥等多人合作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本》一文,主要介绍了该项目关于1985~2007年期间中国人力资本的总量及人均人力资本量的阶段性研究报告。该报告运用并改进了国际主流的人力资本计算方法,如JF(Jorgenson—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认为1985~2007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了3倍,并以每年6.74%的增长率递增,特别是1995—2007年增长率达到7.86%。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移民的流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等因素,城镇地区的人力资本总量则以8.95%的速度增长,高于农村地区4.19%的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分析,1995年之前人力资本总量的增长率快于人均人力资本量,1995之后这两个指标的增长率趋于一致,作者把这一现象归因于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从性别角度分析,以性别为区分因子的人力资本差异,并没有以教育为区分因子的差异大,但男性由于退休年龄较晚(女性退休年龄为55岁,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有更多的时间在要素市场中获取收入,因而终身收入也会高于女性。报告在肯定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不断增长和人均人力资本量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也指出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固定资本来说,人力资本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人均人力资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作者指出,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是人力资本大国,但并非人力资本强国。与GDP的增长速度和固定资本的增长速度相比较,中国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仍较为缓慢,未来有必要增加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 二是关于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约翰·惠利(John Whalley)和赵西亮的《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文,把人力资本因素从全要素生产率(TFP)中剥离出来,通过比较索洛(Solow)模型和巴罗一李(Bam and Lee)模型,以及改进的舒尔茨(Schuhz)人力资本理论,从机会成本和真实工资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因素对于中国GDP的贡献。与之前对中国人力资本的研究观点相比,该文认为,人力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1978~1999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3%,1999~2008年上升到54%。其中,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2003~2008年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59%(TFP为-6.68%),所以固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比例仍然达到48%,而负的全要素生产率则表明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效率有待提高,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分配过程中也存在不均匀现象。通过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论证,作者一方面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强调“中国奇迹”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 三是关于工资收入问题的研究。约翰·惠利和邢春冰的《中国城市不同地区的雇员技能溢酬的分配》一文,认为近年来中国内地员工技能溢酬(即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额)的地区差异性越来越大。作者运用了三个年度的重要研究报告资料,即1995、2002和2007年中国城市家庭收入情况,对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技能溢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文认为,1995~2002年各个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速度差不多,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2002~2007年沿海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内其他地区,这与出口经济活动以及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有明显的关联性,而1995年和2002年各个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则是制度变迁的结果。从作者对技能溢酬地区差异性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探究中国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的变化情况。正如作者所揭示的,中国的工资和收入水平呈现出地区和行业间的不平等,这不仅仅是教育不均所导致,也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沿海地区因其具有良好的对外贸易基础和吸引了较多熟练的劳动力,所以这些地区的工资收入和技能溢酬与内陆地区相比普遍较高,而这也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前往沿海城市和地区就业,加剧了技能溢酬的地区差距。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试论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问题 摘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对于一个理智的决策者,要学会防微杜渐。纵观全球,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占领华尔街”高潮迭起,并不断升级;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深受“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日本经济问题多如牛毛,可从首相频繁更迭中管中窥豹;韩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战略走到尽头;俄金融领域受到欧债危机冲击。一言以蔽之:“灾难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 众所周知,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旋即席卷全球。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金融市场首当其冲,银行和股市暴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股市一度走向崩溃的边缘。作为全球金融体系巨擘,“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随之感冒”的“蝴蝶效应”凸显。距这场规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3余年后,其“并发症”不容小觑,世界经济何时复苏尚未成定论,研究并反思这场危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及思考 1、虚拟资本主义的膨胀和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及贫困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并在2008年发展升级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灾难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自不待言。2011年9月17日,十几名美国民众高举“我们代表着99%的民众”的标语,聚集在纽约曼哈顿区,“占领华尔街”愈演愈烈并波及美国多个大城市,逐渐成为全美群众性社会运动,其导火索便是金融危机,民众控诉华尔街金融大亨的贪婪与无耻、缺乏自律,对危机负责,并督促政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2011年初,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掀起北非和中东反政府示威潮,随后,这朵引发阿拉伯世界革命的“茉莉花”,漂洋过海,来到英国,骚乱在伦敦蔓延开来,随后乘着西风,远渡重洋,在美国生根发芽……这些现象看似偶然,实则联系紧密,凸显了资本主义世界也经历着底层民众对政府社会职能的拷问。华尔街运动敲响了新自由主义的丧钟,是虚拟资本主义的贫困的表征。1971年,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制度失效,二战后确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宣告了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此后,世界货币体系开始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的约束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虚拟经济迅速膨胀,世界经济主体已从物质生产部门转移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由此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王建 乔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催生“虚拟资本主义) 窃以为,虚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为基础,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标志。此次危机将当代资本主义的弊病暴露无遗,向世人昭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只注重搞虚拟经济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终有一日会出大问题。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新特征: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列宁从全局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得出惊世骇俗的结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垄断的”资本主义。然而,他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资本主义内在的调节能力。时代的局限性使然。但,如若就此否定和妖魔化列宁主义,便是和犬儒主义的行径。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天衣无缝的理论,一切企图坐锯终极真理的地位的行为都是徒劳。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资本论》中的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美国国家信用长期透支过多,体现在美国国家积累的巨额内外公债和私债上,总体规模据说在50万亿美金以上,即期应兑的规模也高达7―10万亿,这是个天文数字。(《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3) 2、美欧之间激烈的“货币战”,欧元面临挑战 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而这一代价是欧洲的整体利益,欧元区被希腊绑架,希腊被高盛绑架,此后,希腊的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基辛格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欧元在其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被美元排挤。截止到2012年,“欧猪五国PIIGS”未清偿的国债高达几万亿欧元。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欧洲经济体制本身的弱点,其导火索却是房产泡沫,尤爱尔兰和西班牙。 3、“量化宽松”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美国针对危机所采取的多轮“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无疑转嫁了国内危机,向全球输入了“通胀”。美国对付危机的手段便是发行国债,向美联储透支预借,此次危机即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金融信用的全球性危机―总体危机,而不是局部危机。”2012年,美国或将推行新一轮QE,将有更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受到影响,给疲软的全球经济增加困难,长此以往,美国的信用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此行为实在得不偿失。 二、关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及其思考 1、新自由主义泛滥成灾,金融领域乱象横生,经济软着陆困难重重 新自由主义长期主导我国经济改革,同时它也是中国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根源。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由竞争,金融自由化。纵观30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得大于失,但问题触目惊心,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的盲目崇拜和金融领域的乱象。新自由主义群魔乱舞,表现为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以及养老金市场化,而我们却忽视了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基础之上,中国的法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随便引进市场机制,后患无穷矣!虚拟经济时代,金融领域的安危愈来愈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我国金融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问题颇多,吴英案暴露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混乱,金融监管力度不强,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及时,更重要的是还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加上出口受大肆炒作的有毒食品和农产品以及玩具的影响,信誉崩溃,未来出口阻力必然增大。同时,这也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高通胀,国内通胀较为严重,加之基尼系数已逾0.5(新华社研究员:中国基尼系数超0.5或致社会动乱,网易新闻,2010-5-21),超过国际的警戒线,“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既问主义,更问苍生。邓公的“先富论”绝不意味着让一部分人暴富,而让大多数人更加贫穷。 2、地产市场困局与“国退民进”,既得利益集团企图侵吞国有资产 1998年为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推行住房市场化,由此拉开了中国房地产进入支柱产业的序幕,在随后十几年中高歌猛进,带动了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众多民营企业开始瓜分资本市场。盛极必衰,中国房地产市场十几年的迅猛发展,已成畸形,泡沫惊人,房价远远偏离正常轨道,“居者有其屋”显得苍白无力。随着住房的商品化,房子对于相当一部分工薪阶层而言,可望而不可即。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明显回落局面,但据此而断定中国地产“刘易斯拐点已经来到”,是极不科学的,这是中央宏观调控和地方博弈以及危机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房价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下落,势必危及中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房屋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耐久的资本品,房地产投机的实质是金融投机,根源是金融问题,故,调整金融政策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根本策略。(《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42)。近期,一些别有用心者叫嚣,国企严重垄断,应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革,以提高其运作效率。其居心不外乎:通过股改,实现国有资产的私有和世袭。其中,不乏外资的操纵和炒作。绝不能让国有资产沦落在一小撮人手中,改革成果理应让全民共享。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提振经济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全局长远角度出发,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问题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目的不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论经济,也不是就目前的股票市场论股市,而是要从表面上看起来离现实比较远的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这些基础的理论研究和思考对于分析当前的具体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形势是非常有用的。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经历的最重大的事件。我们对于开放的中国经济以及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经常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寻找一些研究方法,有时候也直接借用一些结论。这样的研究很有价值,但远远不够。我觉得有必要有意识地探讨,研究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学理论问题,特别是经济研究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说当这些资源不多的时候怎样配置得最有效率。但是有另外一条,我们在什么样的框架下、体制下研究这个资源配置,这个前提和框架是需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举个例子,国有企业需不需要改革?改成什么样子?国有企业股票卖多少?定价依据是什么?控制权要保留在什么水平?这些东西都不是简单的经济学可以解决的。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前提之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比如说,在研究企业行为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假定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很多人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中国的企业,往往会忘记了―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根本就不是、不应该是、也不能够是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而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制度前提是社会主义国有制度。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适用前提搞清楚了,才能够学好用好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个前提不是现在所说的经济学能够研究的,而是要靠政治经济学来分析。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生产关系的第一条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我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及其表现形式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要改成什么样子?改成谁的企业?这一定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 生产关系的第二项内容是人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这个企业由谁控制?谁说了算?这要考虑企业里面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同时更要考虑国资系统,也就是政府和公司的关系问题。我们现在看到国资体系里面国资委和各大企业之间是有矛盾的。这就是生产关系的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生产关系的第三项内容是产品分配,这是利益归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国有企业的利润分不分?分多少?分给谁?怎么分?国有企业的高管和员工的薪酬怎么定?定多少?这些也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东西。 用政治经济学研究改革框架,用经济学配置资源 简单地说,只有当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前提确定了或者相对确定的时候,经济学才谈得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与不同的生产关系前提相对应,经济学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在美欧留学的时候学的经济学,其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我国的现实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经济主体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类似情况下应当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经济政策导致的经济后果是不一样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生产关系也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生产关系的完善本身就需要深入的政治学研究。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学体系,是研究中国的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与研究这一生产关系中的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的有机结合。简单地讲,要用政治经济学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前提大框架大趋势,要用经济学来研究这样的大前提大框架大趋势下的资源有效配置。 研究股票市场也一样,大政策、大背景就不是平常所说的基本面分析或者技术面分析所能做好的。假如在一个大框架和大前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看市盈率是多少?哪个企业好不好?有意义吗?显然意义不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状况下我们研究股市的重点是不一样。在前提不确定的时候要首先研究前提,这个前提首先是在政策方面,政策研究至少要上升到政治经济学的层面。当大的前提不变或者相对稳定的时候,才会去研究下一步股市怎么演变,哪个行业好,哪些上市公司有投资价值。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里,我们既要研究投资学、金融学、经济学,更要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会不一样,对于投资决策的指导意义也会不一样。 我尝试着“换一个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就是分别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不同角度研究当前的中国经济,特别是研究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我们所在的股票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要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内在关系。经济的内在机制,以及出口、外贸顺差、产能、价格、利润、汇率等等,这都是经济变量的关系。但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绝对不是经济变量能够解释的,如果用纯粹的经济变量去理解,我们会犯错误。国家之间要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要研究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要研究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是高于一切的,这在国家竞争中是毫无疑问的。美国逼着人民币升值,我们不升值,还有一大群的经济学们分别论证升值或者不升值的理由。这些东西是讲给别人听的,是为政治决策服务的。我们的政策决定了,美国人讲一大堆升值的道理,我们不会因此升值,也不应该升值。政治决定的背后是实力,如果美国让你升,你不升,美国会找一些方法逼你,压你,你有实力,就不怕,否则,只好听他们的。做经济学研究的人,研究中国的外贸,要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基于这些关系制订适当的经济和外贸政策,但是一定要知道后面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关系。 国际贸易中反倾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些都是做什么用的?这大部分都是借着经济学的说法最后实现经济上的利益,实质上是要实现政治经济学的结论。我听过一个专家说,美国要征收碳关税,那么我们也要求一个人力资源的全球合理配置。碳关税听起来是经济学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我们以其人之道,用人力资源的经济学课题提出资源配置的要求,但背后是美国根本无法接受的政治结论。 国有经济改革的主导力量在哪里? 研究中国经济,除了研究对外开放之外,还要研究改革。改革是什么?中国改革的主题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我们用纯粹经济学的说法解释不清楚,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我把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经济改革划分为1992年以前的准备阶段,1992年以后(10年)的国有经济改革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三个大的阶段。 我从改革主导力量的利益和行为来分析中国国有经济这十年的改革。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是什么呢?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是行政力量,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人,行政力量是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整个改革过程的主导性力量。一个社会经济过程的主导力量一定要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利益,否则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如果这个前提假设是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行政力量就一定要从国有经济的改革中获得好处。但从理论上讲,我国的改革是一个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根据定义就是行政力量不断弱化,经济力量不断强化的改革过程。行政力量怎么可能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使自己不断弱化的改革过程呢?这个表面的形式逻辑的矛盾,通过实际的行政权力换经济利益得到解决。行政权力换经济利益,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行政力量推动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强化的经济力量的补偿,其结果是导致权贵资本的形成。前期的国有经济改革主要地采取了国退民进的方式,实现国有中小企业的私有化。国有中小企业的问题往往通过个案处理、局部解决,由权力圈子内的少数几个人决策。这种改革以经济学的分析为理由,比如说,保留一家每年亏损的国有小企业,还不如卖掉算了,能卖多少钱都合算,哪怕是零价格,总比每年亏损要好。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还是以产权交易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1992年开始的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它是为国有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服务的融资工具。我们有国家股、法人股,企业职工股,还有一些政策,国有企业要捆绑上市等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政治现象。不能按经济学的思路来理解,只能按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理解。但是,这样的改革往往缺乏在经济利益、所有制、公平公正性、对于员工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方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使得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改革成果的私有化和改革成本的社会化,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失衡。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再不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社会就危险了。和谐社会建设不取决于一两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缓解和消化前一段时间改革造成的社会失衡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民心和历史要求的英明决断。 前面说过,行政权力推动经济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利益的补偿。如果不允许掌握行政权力的人从改革过程中得到好处,他就不会把改革推下去。如果强行要推一个对他没有好处的措施,那么这个行政机器就要崩溃。要避免行政机器崩溃,就不能推动对他们没有好处的改革。只要你断了他的好处,改革就会停下来,要让他改就要让他得好处。因此,前段时间改革了,社会失衡了,现在不让他得好处,改革就一定停下来。所以改革一定是改改停停。改革停滞过程中,直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了,但行政权力是不会闲着的,难免会出现行政集权,权力越来越集中。这一点大家都感觉到了。在经济利益方面,财政聚财,以政府的名义,大量的收入、财力集中到财政去。同时,央企以全民所有的名义集中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由于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权力部门不能得到好处,导致以前的改革停顿,行政部门热衷于集权和聚财。一千个大学毕业生追逐一个公务员的名额就是行政至上的最有力证明! 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 这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改革过程。作为对传统的行政集权计划经济的否定,是改革开放;而导致社会失衡的缺乏政治经济学论证和支持的国退民进,必然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而再次平衡的社会随着国有经济和行政干预的内在矛盾的运动,不可避免地需要进一步的国有经济的改革。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要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来实现。从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过去的资本市场是适应国有经济初步改革的要求,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资本市场,未来国有经济深化改革需要的资本市场,是更接近严格意义上的透明和规范的资本市场,我们今天经历的正是从前一个资本市场到后一个资本市场的过渡阶段,是资本市场规范建设和发展的阶段。以后的国有经济改革一定需要规范的、透明的、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不再接受前一阶段的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模式,在前一阶段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的人们也会要求强化资本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资本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前景广阔,大家做好准备。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问题“四市” 要把今年四季度工作做好,把明年基本思路理清楚,对国民经济运行中一些重大热点问题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 目前,社会上对楼市、股市、债市、汇市何去何从议论纷纷。这些问题背后实际上都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十二五”规划难以开好局起好步,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社会震荡或危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有所作为,从长计议,进一步加强系统调研、部门协调和顶层设计,尽快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楼市问题复杂化 这背后涉及到房地产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城镇化途径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据发改委汇报,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7月份下降的城市增加到16个,持平的城市增加到30个。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986万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我们把能用的行政手段几乎都用上了,到现在楼市下降或持平的城市也就46个,这还不算没有实行限购政策的众多二线、三线城市。 前几天佛山市出台了一个放宽限购的政策,不到12个小时又宣布暂停执行。安徽人大财经委提交的报告也提出,目前安徽城镇化率只有43%,对住房需求潜力较大,而且房价总体不算高,建议国家实行区域对待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目前楼市萎靡僵持,“金九银十”变成了“钢九铁十”,有的地方“十一”期间一套房子也没有卖出去。如何打破楼市僵局,恐怕需要对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的楼市调控政策进行反思,从探索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途径、继续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寻求出路。 住房制度改革已探索20多年,上个世纪末停止福利分房,近几年来似乎彷徨徘徊,在商品房开发售租政策翻云覆雨的同时,又出现了所谓普通商品住房、政策性商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住房等诸多种类,住房政策和住房体系越来越混乱。 目前,我们对高档商品房缺少有效调控手段,对保障性住房诸如政府责任边界、土地供应、建设资金、供应方式、租售和使用管理、退出机制、上市交易收益调节等缺乏制度性规定,照此下去,形势只会越来越复杂,问题可能越来越难解决。 股市问题欠改革 这背后涉及到资本市场问题、融资体系问题、金融结构和监管体制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今年2月以后股票市场逐步走低,9月末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分别收于2359点和10292点,较上年末分别下跌16%和17.4%。前不久更有新闻报道称,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万多亿元,普通投资者分红总额不超过0.5万亿元,占融资总额的比率只有10%左右,不到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十分之一。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综合股指20年来累计上涨不到20个点。近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上市企业利润年均增速接近20%,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速接近30%,但股市走势却与经济运行和上市企业赢利状况严重背离。 正因为如此,有人把中国股市比作普通股民的“赌场”、机构投资者的“剪羊毛机”、上市企业的“圈钱怪兽”和“吸金黑洞”。我们设立股市的初衷,不仅是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更是为了拓宽社会资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全国股民开户接近1亿,其中经常交易账户超过5000万,但股市非但没有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反而还剥夺了许多股民的财产。 由于股市长期低迷,商品房限购、实业投资经营艰难、银行存款负利率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量社会资金流出银行体系进入地下投机虚拟经济领域。据央行汇报,今年1月-8月新增存款同比少增1.38万亿元,仅8月份就少增3700亿元。 与此同时,表外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等社会融资新增2.22万亿元,接近银行新增贷款的50%。8月末,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同业存放余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长33%。地下钱庄、抬会等民间高利贷和私募基金泛滥,具体数额无法估量,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异常活跃,国内游资和国外热钱如流沙翻滚、像幽灵游荡。 近几年来,交易所建设热潮从一线城市向地、县级城市蔓延,据说全国各地目前已设立300多家名目繁多的交易所,交易品种超过百种,不仅包括稀贵金属、农副产品、医药产品、各种产权和衍生指数,就连文物、艺术品、大蒜、红辣椒都成为一些交易所的主营业务。 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即期权益与预期收益都变相证券化、货币化、资本化,体外灰色经济、地下影子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畸形发展,正在极大地冲击着实体经济,导致国民经济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人为空心化。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和系统改革,从整体上构建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防范金融机构表外资产风险,防范金融体系之外的系统性风险。 债市问题待统筹 这背后涉及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中央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投融资体制问题和财税体制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今年前三季度各类债券(除央票外)累计发行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相当于银行新增贷款的90%。根据审计署审计,截至2010年底,在全国2779个县级政府中,除54个县没有政府性债务外,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亿元。 这次审计出来的10.7万亿元债务,有一半是在2009年-2010年发生的。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有关部门迄今并未拿出有效措施,相反前不久还发出通知,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大举借债。 中央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也不可小觑。2008年财政赤字只有1800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大幅增至7500亿元,2010年为8000亿元,2011年7000亿元,三年财政赤字总规模达到22500亿元,同时还代地方发债6000亿元。 2010年国债余额实际数也增加到67548亿元,相当于“十五”期末2005年的2.1倍,其中十年以上长期国债占比达到26.8%,相当于“十五”时期的6.2倍。2011年国债余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另外,三家政策性银行2010年合计负债已达7.3万亿元,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时留下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迄今没有处理完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存在3万多亿元隐性债务。 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不仅给未来留下居高不下的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而且也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最近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社会动荡,美国、日本政府的巨额债务也严重拖累经济复苏。 必须着手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通盘考虑并提上议事日程,调整税制、税源和税负结构,缩小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责任,完善地方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削减中央预算赤字,清理和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全政府负债会计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直接债务和间接债务、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汇市问题看结构 这背后涉及到外贸结构调整问题、外汇储备资产运用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国际化问题、国际经济治理结构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3549,较上年末升值4.21%。从1994年算起,我国已经进行过三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截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8.5%,但国外很多人仍然不“善罢甘休”。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热钱流入、国内通胀预期,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升值压力。我们一直处在两难境地,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对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损害,如果采取小幅度方式,必定带来更多资本炒作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的还有外汇储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出口和引进外资迅速增长,我国外汇储备加速增加。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2.8万亿美元。今年6月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2万亿美元。 据有关机构测算,因巨额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达到20多万亿元人民币,货币投放基础规模过大必然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成为推高通货膨胀和高房价的重要因素。 我国以资源、环境和工人健康为代价换来大笔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外国政府类、机构类、公司类等多种金融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购买了美国国债。随着数量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泛滥、美元贬值、债务增加,前不久几家国际评级机构宣布降低美国信用等级,迫使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再次为美国“弱美元”“低利率”政策埋单,严重威胁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严重损害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面对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资产问题,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 同时还要更加积极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完美结合 如何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是许多政府部门需要直接面对的难题,同时也是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又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公民所关心的事情。我国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总体起步较晚,相应的宏观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国外差距较大,尚有许多重要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已有的这方面教材,主要介绍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缺乏联系实践,同时针对性不足。因此,现有教材还不能够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人士的要求。 赵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是第三版。该书基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时引入大量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案例、特别是引入了我国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以中国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为主要阐释对象,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出来,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该书受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它的出版无论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是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现实中,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翻阅《宏观经济学》一书时,给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赵德海、和淑萍为首的编写团队甄选相关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实对读者来讲这更是抛给我们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相信此书无论是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对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股市暴跌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的像德国 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 两周来,A股连续暴跌,10个交易日刚好跌去了10%。这一轮暴跌源于4月中下旬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说严厉有点轻了,说不择手段地打压也没有过到哪里去)。但是五一节过后,希腊的债务危机引起欧元危机,令中国的领导人联想到中国国内类似的问题,恐怕又传导到市场上令股指加速下跌。 两年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完结,人们对走出危机的信心实际上还没有建立,即使有也相当脆弱。中国国内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受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抗冲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表现,却无法支持这个观点。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遭遇的各种经济问题。危机到来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强烈的“保八”目标的设定就是对“失速”担忧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隐性失业被暴露出来,当局者甚至担心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酿成严重的“盲流”,从而加剧社会动荡。 随后是贸易问题。伴随着全球贸易问题的萎缩,中国的出口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惊人。这让一度为中国经济成长增速贡献超过1/3的净出口变成了净缺口1/3,这个反差让当政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的问题有多严重。要知道,中国国内一直被充斥着这样一种看法,外国人对中国出口的质疑“别有用心”――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外国人的钱时,他们无法接受了。 直到危机出来时,我们才认识到“平衡”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盈亏转化并向平衡运动的道理。 在贸易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困扰,那就是人民币币值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逻辑需要搞清楚,但是一个眼见的事实是,中国一度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过低的劳动力成本致使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无法水涨船高。低工资带来的收益被外汇管制制度转换成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问题,但现在似乎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房地产价格”上。如果房地产价格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话,它本身只应该反映“货币和它所要标识的资产的价格关系”。也就是说,货币过多时,标识资产(当然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反映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反之,货币减少,标识资产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第四个问题,我们正在面对,那就是在中国经济中是不是也有“希腊问题”。其实这个疑问早在迪拜问题出来后就已经出来了,但对我们的当政者,恐怕希腊与欧盟更具惊吓意义。也许这个类比不十分恰当,但我坚信它是被领导人拿来运用了的,那就是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裕的像德国。 当欧盟不得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谈判一揽子万亿美元的救助机制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想,如果中国的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也出现类似希腊的问题后,它会找谁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不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全部,但显然,它们决定了当前管理者在关键政策决策时仍然如此犹疑。比如,货币政策的加息选择。加息对经济增长以至于就业和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但面对资产价格的升高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巨大债务,如果不以提高利息率加以控制的话,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就会见到,无论是央行还是中央政府其他部门,采取了他们可以采取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管制式的”手段,这中间也自然包括央行运用的大量“数量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但我以为,中国经济能看得见的问题还都是“标”,而不是“本”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不知道它是否涉及到“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除了难以抹去的“作秀”的色彩,却看不出它真实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入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智能农业论文: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实施的基础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实施RFID智能管理系统,介绍了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原理和特点,根据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老旧图书馆馆舍进行改造,以适应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要求,调整整个图书馆馆藏结构,以及与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相匹配的芯片加工和转换数据等一系列基础工作,深刻解读了图书馆实施RFID技术所需的图书馆基础支持。 关键词: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 RFID技术 应用基础 目前国内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是“安全磁条+条形码”的技术手段,以安全磁条作为图书的安全保障,以条形码作为图书的身份证,虽然解决了图书管理中的些许问题,但是图书顺架、排架困难,读者查找图书以及馆员清点馆藏数量繁琐耗时,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缺乏人性化,而且磁条容易消磁、老化,防盗效果差,安全系数低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强烈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大幅度提高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现代图书馆需要做到图书自动盘点、自助借还,图书区域定位、自动分拣以适应图书馆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2012年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成功实施了RFID智能管理系统,围绕RFID项目的实施图书馆开展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 1 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原理与特点 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它利用先进的RFID技术,将门禁、校园卡、图书标签、标签转换装置、自助借还机、移动盘点平台和馆员工作站系统软件融合为一体,实现了迄今最便捷的图书管理自助功能。它具有以下特点。 (1)简化读者借还书手续,缩短了图书流通周期,提高图书借阅率,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馆公共服务职能。 (2)利用移动盘点平台为图书馆提供全新盘点模式,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图书盘点及错架图书整理效率。 (3)图书定位使读者方便快捷查找错架图书,挖掘出潜在图书资源,提高图书资料利用率。 (4)安全门禁系统支持离线与在线工作模式,未借出图书通过门禁时,系统会自动发出声光报警,防止图书被带出图书馆,防盗技术更强,系统更安全、可靠。(如表1所示) 2 图书馆实施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基础保障 随着图书馆长期的文献积累,无限增长的馆藏文献和有限的图书馆馆舍面积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无法适应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要求的一门式管理模式。图书馆首先对原有图书馆馆舍进行了大规模地改造工程,图书馆的原有建筑是框架结构,大开间、大跨度,改造工程只需要将原来各个独立书库、阅览室的隔墙打开,将其合并形成开放式的借阅。 2.1 图书馆馆舍的改造与利用 由于农大图书馆是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式图书馆,随着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学生数量猛增,教师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图书馆读者群数量同时随之增多,而图书馆馆舍面积维持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大的改观,使得图书馆借阅环境和阅览空间紧张,同时对门厅进行改造,安装了RFID项目的安全门禁系统及电子大屏幕,充分利用图书馆有限的馆舍面积,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同时改善了图书馆愉悦的学习环境、温馨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为RFID项目的实施提供基础。 2.2 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的调整 2.2.1 首先对改造后的图书馆馆藏文献进行馆藏结构调整 图书馆馆员对各个时代的文献资源进行甄别,部分脱离时展的旧观念、旧知识、旧技术以及部分老化、破损、低借阅率的图书文献进行剔旧处理。调整初期遵循图书馆文献剔旧工作的原则和规律,从该馆整体馆藏文献的针对性、完整性、系统性、未来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本着藏以致用,高效服务,发挥馆藏功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原则,以及保持该馆馆藏文献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馆藏的专业性与任务相一致的原则,对原有馆藏文献保留了各个时期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著作,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和学术观点,增强藏书活力和利用率,节约藏书空间,保证馆藏文献有效地反映最新知识和科技成果。 农大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信息服务中心,具有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馆藏文献特色。在长期的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中,突出与学校专业发展相适应的馆藏文献的收藏;有超前服务的藏书思想,对于一些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关的领域以及专业拓展的书籍,图书馆馆员要有能力做出判断,在藏书剔旧过程中,对于非专业性图书的剔除从宽处置,一般普及性图书及发展较快的应用科学图书,保存期可以短些,而对于专业性图书的剔除要从严处置,避免造成文献的流失。并在工作过程中按照该馆文献剔旧工作统一的标准执行,如,内容陈旧,不宜久藏的图书;复本量过多,长期压架无人利用的图书;破损的、质量低劣的图书;专业不对口的图书,图书馆馆员根据该馆读者需求、馆藏特色对部分图书进行剔旧,同时设置密集书库。对尚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书刊,做下架处理,移至密集书库,并在自动化系统中,标明此书在密集库,以供少数读者查阅。这样既保留了馆藏资源,又使得馆藏资源不流失。优化了馆藏结构。 2.2.2 对剔旧后的图书文献资源进行数据结构调整,以适应图书馆RFID技术的应用 对于原有图书馆馆藏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按照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要求,图书馆将实行开放式、一门式服务,根据改造后图书馆馆舍的实际情况,对原图书馆各书库、阅览室的图书、期刊文献资源进行调整、合并,按照大类分别放置,保存了原有工具书库,将其与过期期刊合并存放成为综合借阅室,而现刊则根据图书按照大类归属于各个书库,形成了以第一和第二自然科学借阅室,以及第一和第二社会科学借阅室和综合借阅室为基础的开放式服务模式,满足了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借阅模式的需求。 山东农业大学选用的是远望谷集团公司的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必须通过标签转换系统将RFID唯一识别信息与图书唯一条形码信息实施绑定,并将RFID技术与现有图书馆管理系统(ILAS)挂接,实现对图书、读者详细信息的访问,从而将RFID技术集成到现有图书馆管理(ILAS)系统中,实现与现有图书管理软件(ILAS)的无缝链接。因此,图书馆需将调整合并后的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对缺失书标的图书补贴书标,有利于顺架工作的开展,将完成调整的图书由原来的馆藏地点转换到新的馆藏地点,即转馆藏,对每一本图示进行夹芯片(RFID电子标签)工作,并通过标签转换装置将数据信息转换到芯片(RFID电子标签)上,就是转数据,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使图书馆原有的条形码借阅模式改为图书芯片借阅模式,为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 图书馆实施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体会 山东农业大学校本部图书馆实施RFID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安装声光报警系统以及视频监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安防能力,改变了借阅模式和管理模式,由独立分散管理变为开放式统一管理,由各独立个库室变为藏借阅合一的借阅模式,增加阅览桌椅,增加馆藏面积,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增强读者的自由度,实现了图书精确定位,便于读者快速查找,自助借还模式方便读者借阅,提高馆员服务水平。为便于整个图书馆的统一管理,建议南校区图书馆可以实施RFID系统,实现图书馆统一借阅模式、统一管理模式,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提高图书利用率,节约图书馆馆舍,提高馆藏数量和质量,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4 结语 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简化了读者借还图书的手续,改变了图书借还流程,变手工借还为自助借还,改进了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缩短了图书流通周期,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为图书馆员提供了全新的盘点模式,即利用移动式或手提式盘点系统,对所需盘点图书的书架进行扫描,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快速地完成图书盘点,极大地降低了图书馆馆员的劳动强度;RFID安全门系统实现零误报避免读者与馆员之间的矛盾,管理更加人性化,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同时RFID馆员工作站打造一体化的图书管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图书馆员在藏书管理和流通服务上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智能农业论文:农业机器人智能充电系统设计 摘 要: 针对农业机器人的充电现状,设计了基于PIC16F887和UCC3895的农业机器人智能充电系统。该系统采用UCC3895对全桥变换器进行移相控制,在较宽范围内实现了软开关。采用单片机PIC16F887控制充电电路的启停以及实现过压、欠压、过流保护,并对充电过程进行了实时管理,将充电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并向上位机传输保存。实验证明,充电系统功能完善、性能稳定、充电快速、功耗低。 关键词: 农业机器人; ZVS; UCC3895; PIC16F887; 充电控制 0 引 言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准化是现代化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器人在改善农民劳动环境、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育苗、采摘、灌溉、收获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1?2]。因此国家已把农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列为农业工程领域的重点研发对象之一。但农业机器人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主要原因就是机器人动力源问题。因此作为机器人动力源的蓄电池以及能量补给的充电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3]。调查表明,现在的蓄电池由于充电设备落后、充电方法不当导致其使用寿命只有2~3年,远低于其设计指标10~15年的要求,既增加了使用成本又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目前,一般的蓄电池充电系统完成一次充电需要8~12 h,显然无法满足机器人对充电系统的要求以及生产的需要。因此设计一种快速、高效和安全的智能充电系统是农业机器人技术得到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80 V机器人车载铅酸蓄电池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UCC3895和PIC16F887的充电系统,此系统实现了充电过程的高效、快速、稳定并具有充电过程管理功能。 1 充电系统总体设计 为了做到高效快速的充电,又能实时掌握整个充电过程电池的状态,充电系统由两个模块组成:上位机监控管理模块和下位机充电模块。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本系统的核心是充电模块,主要由充电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充电主电路由输入整流滤波、DC/DC变换器、输出整流滤波三部分组成;控制电路由UCC3895控制芯片、单片机PIC16F887、检测电路和外围电路组成。系统通过检测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实现电压、电流的闭环控制;上位机监控管理模块完成与单片机的通信,实现对充电电压、电流以及电池温度等数据的显示保存,并为后期系统功能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2 硬件电路设计 2.1 充电主电路的设计 三相交流电经输入滤波、整流后得到直流电压,该直流电压又作为DC/AC逆变器的母线输入。经DC/AC逆变器变换后得到高频脉冲电压,再由高频变压器进行隔离变换,经过输出整流滤波得到充电所需的直流电压。 本文采用ZVS移相全桥变换器作为逆变器,其工作波形[4]如图2所示。其主电路拓扑是利用开关管的输出电容或外接并联电容与变压器自身的漏感或原边串联电感进行谐振,谐振电感储存的能量向电容[C1~C4]释放,使开关管两端电压下降到零并使反向并联二极管导通,由此实现开关管零电压开通和关断。系统选用IGBT模块作为开关器件,为了减小大电压和大电流对IGBT的冲击,设计了RC吸收电路[5]。 2.2 充电控制电路设计 2.2.1 检测及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输入检测电路主要负责采集母线电压与电流信号。信号处理电路1将此模拟信号进行变换送入UCC3895的CS端,实现对全桥变换器滞后臂驱动信号占空比的控制;并将其变换后送入PIC16F887的A/D输入端,实现对充电主电路的过压、欠压和过流保护。输出检测电路[6]主要负责采集充电电压、电流、温度信号,信号处理电路2将得到的模拟信号进行变换后送入UCC3895,实现对IGBT驱动信号占空比和相位差的控制;并也将其送入PIC16F887的A/D输入端,实现对充电主电路的启停、显示和报警控制。 2.2.2 UCC3895控制电路设计 本文选取UCC3895作为全桥变换器的移相控制芯片[7]。UCC3895芯片是Texas Instruments 公司生产的专用PWM移相全桥变换器新型控制芯片。该芯片在UCC3875的基础上增加了PWM软关断能力与自适应死区设置功能,能够适应负载变化时不同准谐振条件下的软开关要求。UCC3895采用低功耗的BICMOS工艺,其工作频率、效率、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连接不同的外围电路,使其电压工作模式和电流工作模式可以进行切换,并且软启动/软停止可按要求进行调节。 UCC3895主要功能是实现闭环控制。母线电流经检测和变换后送至UCC3895的CS端,如果母线电流增大,CS电压升高形成斜波信号,该信号与UCC3895的CT引脚产生的锯齿信号比较后送UCC3895进行计算,输出可改变占空比的滞后臂驱动信号。如果母线电流瞬间增大,使CS引脚的电压超过2.5 V,UCC3895就会关断PWM输出。从而防止过流烧毁IGBT器件。 UCC3895还内置了可以调节PWM输出占空比的误差放大器EA,它在UCC3895上有3个端口:EAP端pEAN端和EAOUT端。当EAOUT端输出小于500 mV时,UCC3895停止PWM输出,当EAOUT端输出大于600 mV时,恢复PWM占空比调节功能。在本设计中,误差放大器EAN和EAOUT接成跟随电路,将充电电压、电流信号经检测和变换后送至UCC3895误差放大器EAP端,当充电电压或电流大于给定值时,EAP电压减小,导致EAOUT电压下降,UCC3895自动增加超前臂和滞后臂驱动信号的相位差。UCC3895控制框图如图3所示。 2.2.3 单片机控制电路设计 本文选用美国微芯科技公司生产的PIC16F887单片机作为充电系统控制芯片[8?9]。PIC16F887自带A/D转换功能,将检测电路采集的充电电压、电流和温度转换成数字量,通过程序控制IGBT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并把数据进行显示的同时传给PC机进行存储。将采集的母线电流、电压信号变换成数字量,通过程序完成主电路的过压、欠压和过流保护。 2.3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由于单片机与上位机的接口电平不同,因此通信电路采用RS 232总线技术和美信MAX232转换芯片,既实现了20 m左右的异步通信,又实现了充电过程中蓄电池的充电电压、电流和温度等信息的保存。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RS 232接口电路如图4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充电系统以硬件电路为基础[10],通过程序控制完成了预充电、大电流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小电流恒流充电和涓流充电五个充电阶段,充电程序控制流程如图5所示。 3.2 人机交互界面软件设计 充电系统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以VC作为开发工具。通过模块化划分管理,设置了登陆、电池充电状态、充电数据、打印记录等菜单。用户可以清晰地掌握蓄电池的充电状态、充电电压、充电电流、温度等信息。 4 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不断的计算和调试,使电路参数设计达到了最优。图6和图7表明轻载时超前臂和滞后臂的IGBT都实现了ZVS,大大降低了充电电路的功率损耗,提高了充电效率。 5 结 论 本文设计了农业机器人充电系统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编写了相关控制程序,实现了五阶段智能充电。系统硬件设计采用UCC3895和PIC16F887对全桥变换器进行移相控制,实现了IGBT模块的ZVS,大大降低了功率损耗。实验证明,此充电系统结构简单,充电快速,充电效率高,功能完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智能农业论文:基于ZigBee与GPRS的智能农业传感节点的设计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个可以远程采集农业大棚中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温湿度的智能农业传感节点。本设计通过使用CC2530芯片和SIM600A芯片,将ZigBee协议与GPRS协议相结合,使得传感节点同时兼具终端节点和中继节点双重功能。经过测试,本设计具有采样精度高、组网快、组装方便等特点。 【关键词】 CC2530 ZigBee 智能农业 传感节点 GPRS 一、引言 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物联网技术正在逐渐向工业、商业、医药卫生、交通、农业等领域渗透。同时,具有无线传感、远程控制、自动组网及智能计算的传感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农业智能化普及率只有不到1%,但是市场需求年增长接近50%,由此可见智能农业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CC2530芯片的智能农业传感节点,通过使用低功耗、可灵活组网的ZigBee技术以及可以连接互联网的GSM技术实现了远程采集农业大棚里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功能。传感节点采用低功耗设计,成本低廉,可以轻松地推广。 二、原理与结构 本文设计的智能农业传感网络节点需要实现环境传感和无线传输两大功能。环境传感既采集农业大棚里的环境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温湿度。无线传输上,本文设计的节点能够实现终端节点和中继节点两种角色。终端节点只能采集数据并发送给中继节点,而中继节点不仅保留采集数据的功能,还可以汇集终端节点传来的数据,并通过GSM模块将数据传送到互联网服务器。此外,本设计的节点还可以通过显示屏实时显示采集的结果。主控制器采用低功耗的MSP430芯片。整个系统由5V电源适配器通过DC005接口直接接入供电。图1中给出了本设计无线智能农业节点的结构原理图。 三、系统硬件设计 3.1环境物理量传感器模块 图2 SHT11与主控制器通信电路示意图 空气温湿度采用瑞士进口的SHT11芯片进行测量,该芯片温湿度反应灵敏、误差小、各项指标均高于国产DHT22等温湿度模块。资料给出,该芯片的湿度测量范围在0~100%RH,温度测量范围为-40~+123.8℃,其中湿度测量精度为 ±3%RH,温度测量精度只有±0.4℃。此外,该芯片还具有响应时间快及低功耗的优势。图2为该芯片与主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电路示意图。 由于其具有可完全浸没的特点,故土壤传感器我们也使用了SHT11作为主要芯片,并采用了铜粉烧结技术制作了外壳,用铜合金粉末高温烧结而成,过滤精度高,透气性好。 光照传感器我们则采用了环境光传感器BH1750,能够直接通过光度计来测量环境光照强度,其量程为1~65535流明(注:光通量的单位)。图3给出了BH1750芯片的电路原理图。光照强度计算可以通过公式1表示: L=COD/(1.2*ε*R) (1) 其中,L为实际值,CODE为测量值,ε为透光率,R为高精度模式2调整值。 3.2基于CC2530的无线传感模块 节点间通信采用TI的CC2530解决方案,它是一种集成了ZigBee协议栈与增强型8050内核的无线通信芯片。该芯片采用ZigBee通信协议,可以通过实际情况配制成路由节点或者广播节点。本设计在主控MCU内部完成中继节点和终端节点的区分,终端节点将CC2530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广播模式,做为一个节点,每一组约3-6个节点。其中包括一个中继节点,配置成中继节点的传感节点,每个节点都有独立的数据采集能力。不同的是,普通节点采集数据后将数据通过CC2530发送出去,而中继节点则将收到的数据存入自己的内存之中,在适合的时机下通过GPRS协议将数据传送到互联网服务器。 3.3基于SIM900A的GPRS模块 节点与远程服务器的通信采用SIM900A模块,内部集成了GPRS功能,芯片与主控制器之间采用AT指令进行通信。本设计通过使用SIM900A模块的GPRS协议将数据传送到指定服务器中。 四、系统软件设计 本文设计的传感节点将实现无线组网及中继通信功能,此外还将采用低功耗设计。系统开机后将首先判断自己的配置是终端节点还是中继节点。如果是中继节点则进入休眠模式,由时钟定时1分钟唤醒一次。当程序唤醒时将分别采集光照强度、空气及土壤温湿度存储到部内部存储器中,同时将数据发送给中继节点。所有功能完成后再次进入休眠模式,等待下一次唤醒。此外,主控制器还可以通过外部按键唤醒,唤醒后可以在15s内持续显示各项环境参数。作为中继节点的设备将始终保持正常运行状态,收到的终端节点的数据将保存在存储器内,一旦收到服务器的查询指令即可立刻将数据传送到互联网服务器。程序流程见图4所示。 五、系统测试 本设计经过测试,可以发现各项功能运行状态良好,采集的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温湿度均保持在误差较少的范围之内。无线组网功能可靠性高,组网速度快。最终成果见图5所示。 六、结论 本文根据现有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智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设备装配简单,可自主组网、远程检测农业大棚内光照、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温湿度的智能农业传感节点产品。通过测试,本设计具有低功耗、传感精度高、可快速组网并与互联网服务器通信等优势,系统运行可靠性高。 智能农业论文: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系统的智能传感器节点设计 摘 要 本文实现了一种低成本、多参数、分布式、自组织的三层农业物联网架构,能够实现高速率远程接入和信息共享的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本文描述了该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和智能节点设计方案,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无人值守监测功能。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 智能节点 环境监测系统 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由于农业生产的范围大、气候和环境多变,需要监测内容较多,一直是困扰农业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技术难题。 基于智能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技术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实施的技术基础和重要应用。农业生产环境涉及到气候、农作物及其生产环境的众多方面,需要的观测量众多,各观测量所采用的传感器技术、变送器方法各不相同,而且在分布范围广和监测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智能传感节点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安装环境、网络连接、可用时间等众多因素,设计一种能够适用于多种节点类型,分布式布局、自组织网络的农业物联网系统,首先需要在网络架构上采用灵活部署和分布式的物联网架构,然后是分布式的智能节点设计。具体监测的参数包括大气条件、土壤情况、病虫害和农作物生长形态等。 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系统网络,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基础数据采集和存储,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的无人值守的自组网结构,可以准确感知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作物信息。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农业物联网网络架构的智能节点设计方案,可实现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该环境监测系统采用分布式的智能传感器现场布局,这些传感器节点可以准确感知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作物信息,通过自组织的Zigbee网络,连接到上层的智能网关,组建农业生产信息基础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的共享功能,用户可远程访问数据库,获取需要的信息,指导农业生产过程。 1 农业物联网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系统将Zigbee传感器网络与3G/4G 网络融合并接入互联网,系统采用三层结构设计:感知节点层、网络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感知节点层由众多分布式部署的感知节点组成,节点能够搭载多个标量及多媒体传感器节点,在读取农业环境信息的同时,还能够自组织构成可自愈的高效无线数据传输网络,与上层的网关节点保持通信;网络传输层的主要设备是智能农业网关,有能够收集下层感知节点的ZigBee主节点模块和向上与互联网连接的3G /4G无线传输模块;业务应用层的数据中心包括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 Web服务器,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负责数据保存,Web服务器负责向互联网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智能感知节点主动构成自组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后与智能网关进行数据传输,智能网关在保存数据内容后,再通过3G/4G网络向使用者提供互联网服务,然后定期将数据上传给上级监管部门的数据服务器;上级监管部门或农业指导部门可以根据数据内容形成报告提供给农业从员者;各类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终端访问该系统,查询感兴趣的农业环境参数,如有可能,还可对部分可控节点进行控制操作。 网络传输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类似于ZigBee的协议,智能农业网关通过ZigBee网络与多个节点或路由器相连,构成一个星形网络。 在网络接入协议的选择上,系统可根据环境要求和应用需要,自主切换到无线WIFI或3G/4G网络,并在节能需要的情况下关闭网络开关,形成速率自适应和节能的网络接入。 2 感知层的ZigBee智能感知节点设计 智能感知节点作为整个监测系统的信息采集源头,能够为整个系统提供完整和准确的数据。节点能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信息与作物信息,并且能够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搭建一个自组织的ZigBee网络。其中的传感器种类,包括大气条件、气象信息、土壤湿度、水环境PH值等标量数据传感器,以及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直观影像的图像传感器(摄像头)。经由节点采集的数据首先在节点处进行数据处理,然后经由ZigBee网络汇聚到网络区域内的智能网关。 考虑到各类传感器节点的能耗、购买成本、覆盖范围以及传输距离的限制,如摄像头的能耗较大、价钱相对较贵,可以覆盖较大范围,一个监测区域内安放一个摄像头就可以满足应用的要求。因此不必在同一监测区域内的节点上都采用同样的设计结构,可以分别连接不同的传感器连接网关。 3 结论 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三层结构的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可灵活部署的智能节点实现了分布式的传感网络总局,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现场的环境监测和基础农业数据采集。具体采用了自组织的Zigbee网络将广泛分布在农业现场的各类农业生产数据组织在一起,利用网络传送到智能网关给农业从业人员使用。系统重点解决了在分布式环境下对于智能节点的可靠性可用性设计、冗余数据的融合处理和网络的自组织问题,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一次成功应用。 智能农业论文:浅析智能仪表系统在农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 要:智能仪表系统现已经在农业中得到了应用,尽管目前应用并不广泛,但却足以证明智能仪表在农业中拥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着新农村建设,智能仪表系统在农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基础。本文首先对智能仪表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其次对智能仪表系统的功能特点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了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仪表系统;农业;电气自动化;应用 由于科技的发展进步,仪表系统越来越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测量控制仪表系统发展十分突出。现如今,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种类已经非常多,比如流量计、温度仪、调节器等都已经实现了智能化。这些智能化仪表系统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户借助智能仪表系统,可以对农作物进行自动化的控制,以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 1 智能仪表系统的工作原理 智能仪表系统要想在农业电气自动化中达到彻底的应用,有关人员必须对其工作原理完全了解,依据其工作原理,将其恰当好处的应用在农业中。传感器是智能仪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可以说是该系统的心脏。传感器拾取被测参量的信息,并转换成电信号,经滤波去除干扰后送入多路模拟开关。由单片机逐路选通模拟开关,将各输入通道的信号逐一送入程控增益放大器,放大后的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成相应的脉冲信号后送入单片机中。单片机根据仪器所设定的初值进行相应的数据运算和处理。运算的结果被转换为相应的数据进行显示和打印;同时,单片机把运算结果与存储于片内或EEPROM(电可擦除存贮器)内的设定参数进行运算比较后,根据运算结果和控制要求,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2 智能仪表系统的功能优势 2.1 能够进行自动化操作。智能仪表系统应用在农业中,使得农业生产逐渐的摆脱了人类劳动,农户可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农业自动化是现代化的典型标志,因此智能仪表系统的应用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智能仪表系统每一个测量环节,都是微控制器进行操作,因此每个测量环节都是自动化。 2.2 能够进行自测。智能仪表系统的自测功能有比较多,比如能够自动凋零、自动诊断、自动检验等。如果系统出现了异常情况,系统会进行自动检测,将故障部位查找出来,如果系统十分高级,甚至能够诊断出故障原因。此种功能可以在仪表启动时就发挥作用,在仪表运行过程中也能够发挥作用,因此不必再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监控。系统运行期间发生故障,自会发出警报,诊断出故障部位,这对检查人员来说,十分方便。 2.3 能够进行数据处理。这是智能仪表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因为绝大多数智能仪表系统应用的是单片机或者是微控制器,这样如果某些问题硬件逻辑难以解决,软件系统可以解决。比如数字万用表基本不具备处理数据功能,只能进行电流、电压测量,而智能仪表系统中的万能表,除了能够测量数据外,还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比如取平均值、统计分等。这使得用户不必为自己进行数据处理,同时也确保仪器测量精度。 2.4 能够进行人际对话。智能仪表系统能够进行人机对话,这使得人们只要输入相关的数据信息,就能够找到相应的信息,以便能够及时采取对策。智能仪表系统应用的是键盘,其与传统的切换开关相比,更加的方便灵活,工作人员只需要掌握键盘输入命令,即可进行测量。另外,智能仪表系统还能够将数据信息处理结果报告给操作人员,操作人员通过显示屏即可了解数据信息,这样仪表操作不仅方便,还具有直观性。 2.5 能够进行可程控操作。因其具备这一功能,所以才得到了广大农业研究者的欢迎。现代智能仪表系统绝大多数都有通信接口,比如GPIB、RS485等,这样系统能够与PC机或者是其他仪器设备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测量系统,该系统功能更加齐全,能够对复杂任务进行测试。 3 智能仪表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仪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智能仪表系统逐渐走入农业产业化中,更好的为农业产业化做贡献,其中TFW-VIII型智能化农业环境监测仪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FW-VIII型智能化农业环境监测仪是一种综合性能较全、测量精度较高、操作较简单的一种智能化农业及生态环境实用的测量仪器,可以对土壤、水和空气进行现场监测。该仪器内设置了GPS全球卫星定位装置,可以对测试地点的方位(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有较准确的测定。在土壤方面,它能较精确地测试土壤内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可以对土壤中的酸碱度(pH)值、盐分(电导)、其他微量元素和地层温度进行测量,对土壤的容积含水量进行现场速测,还可以对化肥进行检测。在水质测试方面,可以测试水中的溶解氧、水的浊度、温度、pH值和水的电导率。除此以外,还能对测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该仪器是一部数字化的智能型仪器,不仅设制了操作菜单、数据存储和打印,还可以与计算机实现联网,能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对被测物数据的测试、记录和存储的要求,是土肥站、农科所及相关农业环境监测部门首选的仪器之一。 4 智能仪表系统的优化 4.1 测量精度的提高 在智能仪表设计时,以测量精度作为主要的参数之一,为了提高仪表的测量精度,一般除了选择性能好和精度高的元器件外,同时也可以利用微处理器对测量数据进行加工与处理,以减少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4.2 系统的低功耗设计 高效率,低耗能是每个仪器的最终目标。智能仪表系统的低功耗设计是系统优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低功耗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选用CMOS集成电路,这是由于CMOS电路具有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和工作温度范围宽等特点;二是系统功耗和系统供电电压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供电电压越高,系统功耗越大,因此低功耗单片微机系统应尽量采用低电压供电,这样既能减少系统功耗,又有利于电池供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智能仪表系统在农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农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智能仪表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尽早的实现现代化,尽管目前,该系统并不完善,甚至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是将其应用在农业电气自动化中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随着使得的发展,智能仪表系统会成为农户日常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也是我国农业研究者重点研究的对象。 智能农业论文:基于yeelink网络平台的智能农业远程控制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一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利用现代传感器技术可以使人们更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大棚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效地利用资源,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的目的。而针对传统远程监控系统不能历史数据存储以及需要固定外网IP地址的瓶颈,从而设计了基于yeelink云存储的远程大棚监控器,文章详细介绍了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组网简单,使用方便,结果精确。 【关键词】农业 网络平台 智能控制 单片机 1 系统控制要求 远程控制界面使用4个虚拟按键(电灯控制器、电热丝开关、移动天窗开关、喷滴灌系统开关)用于远程控制;使用光照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对环境进行数据测试并且通过W5100发送到yeelink网络平台;数据带有临界报警功能。 2 系统方案 以arduino单片机为控制器,以W5100网络模块为核心,单片机的I/0直接与W5100网络模块通信,系统在程序的的控制下,按照网络yeelink协议把数据循环排队传到yeelink云存储上或下载到单片机上,方便用户实时查看过去任何一段时间的数据和控制单片机进行相应的处理。 3 工作原理 远程环境监控器是一款基于yeelink网络平台的数据云存储,它是以 arduino单片机为处理核心,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环境数据,并且通过w5100网络模块接入互联网,通过循环排队等候的方式源源不断把数据发到yeelink网络平台上和把yeelink网络平台上的数据接受到单片机上面,方便用户实时查看过去任何一段时间的数据和控制单片机进行相应的处理。 4 硬件设计 采用光照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点,然后通过arduino单片机进行处理,把数据通过W5100网络模块发送到yeelink云存储平台 5 软件设计 到yeelink官网免费申请帐号,通过帐号申请ID号码,如果没有外网IP,则把路由器设计成自动获取IP地址,并且在程序里面改成自动获取IP地址。 6 远程电脑网页监控 如图1所示。 7 远程手机监控 如图2所示。 8 结论 采用yeelink网络平台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大大降低农民的工作量,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 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 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 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 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一场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耕作模式,开始用传感器与农作物进行“交流”,成为智慧农业时代的“新农人”。这就是设计基于yeelink网络平台的智能农业远程控制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 湖南省邵阳市 422000 智能农业论文: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分析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我国水资源非常缺乏,这就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灌溉所需要的水资源非常多,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灌溉技术相对落后,这就造成了在农业灌溉中水资源得到了大量的浪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其中在农业灌溉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设计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这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还使得农作物的灌溉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农作物的产率。文章简要分析了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方案,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帮助。 关键词:农业灌溉;智能节水;设计分析;单片机 目前,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主要是把AT89C52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而外围又是有多个传感器以及电路共同组成,主要包括:湿度传感器、超限警报电路、数据处理电路和LED动态显示电路等。该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主要是通过由湿度传感器监测土壤的湿度,然后将湿度值报告给单片机,单片机再根据预先设定的湿度值控制其它系统对土壤输送水分,待达到规定的湿度值后,系统则自动停止补充水分,让土壤始终保持最合适的湿度,进而促进农作物的快速生长。 1 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整体设计 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是把型号为AT89C52的单片机作为系统的主控芯片,在土壤中安装多个湿度传感器,由它来监测土壤中水分含量。当土壤中含量低于标准值时,湿度传感器则将这个信息转化成电流信号,再通过信号处理电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后就变成了可用的电压模拟性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器将它转化为数字信号,直接传输到主控芯片单片机中,单片机就对整个系统进行合理地调控,在数码管上会显示出湿度值。一旦湿度值发生了变化,该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就会自动控制水泵开关。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结构图 2 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AT89C52单片机具有功耗低、性能高的优点,在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该单片机在工作时的额定电压为5V,在单片机的内部存在一个256B的RAM和一个8kB的PEROM,这就保证单片机能够与标准MCS-51指令系统共同控制运作,这主要是运用了由ATMEL公司研制出的高密度生产技术和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在单片机内部还分布着Flash存储单元和8位CPU,芯片为40个引脚,这就包括了32个外部双向I/O口、2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2个外部中端口、2个16为可编程定时计数器。该芯片不仅能够实现常规编程,还能够实现在线编程,依靠可反复擦写的Flash存储器与MCU将其有机结合,这就直接使得芯片的灵活性得到大幅度提升,还减少了系统的制造成本。 3 时钟电路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从根本上分析也即是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其核心就是时钟电路,主要依赖于时钟信号对时序逻辑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并且CPU具备的不同种指令功能即是在由时序单路生成的时钟信号控制下逐一实现的。其中,MCS-51型号的单片机中所含有的时钟信号可以分为两种方式:通过外部电路生成;通过单片机内部的振荡电路生成。 4 复位电路 为了确保CPU与其它相关的功能部件均可以从某个确定的状态开始工作,因此,单片机在每一个开机时都必须重新复位,此时,复位电路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复位电路一般分为按键复位和上电复位等形式。在对MCS-51型号的单片机进行复位时,主要是由外部复位电路来完成,其工作原理为:当按下按钮之后,就使得RC电路进行充电,且RESET端发生高电平,此时只要将高电平始终维持在10ms以上,即可完成单片机的复位工作。 5 数据采集处理电路 由传感器监测到的模拟信号是非常微弱的,并且此时存在很多干扰信号,所以信号在传输到主控芯片之间就必须通过滤波、信号放大以及模数转换等步骤。该智能节水灌溉系统通过运算放大器U2、U3把信号进一步放大,进而能适应之后A/D转换器的工作要求。 ADC0809主要包括一个A/D转换器、一个8通道模拟开关、一个三态输出锁存器和一个地址译码锁存器等,该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可以同时允许8个模拟信号传输,并实现A/D转换器的转换共享。 6 LED显示系统电路 在采用单片机的系统中,一般所采用到的显示器件包括数码管和显示器。这两种器件具备的优势十分明显,包括价格便宜、配置容易、与主控芯片接口简便等。可以在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中采用共阴极数码管,实现动态显示。把数码管的LED的引出端与单片机I/O口的8位线进行连接,调节共阴极数码管的高电平使之有效,再选择8位并行输出端,则就可以在LED显示器上实时显示不同的数值。 7 超限警报电路 如果该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运行环境超出预置的范围,就需要设置一个超限警报电路来提醒使用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现今普遍采用的报警电路主要包括:蜂鸣报警、闪光报警及语音报警等。例如,采用语音报警装置,则一般选择采用1SD1420型号的语音报警芯片,由A/D转换器传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主控芯片的P0接口输送到主控芯片内,然后由主控芯片对信号进行智能化处理并与配置值作对比。如果比预置值要小,那么P2.1口将会输出低电平,单片机就会控制语音芯片发出报警信号;反之,那么P2.1口将会输出高电平,系统不会出现语音报警信号,则系统运行正常。 8 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设计组成,这体现了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灌溉中的有效应用,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显著提高。而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的智能化水平在整体上看来偏低,这需要国家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大农业智能化研发力度,在农田灌溉方面设计出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供水系统,既能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还能促进农作物快速成长。 智能农业论文:农业节水灌溉智能控制及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推广 【摘 要】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广大农村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只监测用电量就实现了对水量使用的有效控制,控制器内存储的灌溉记录极大地便捷了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结合北京市多个实际项目的实施及售后经验总结,通过对几款不同特色信息化系统的优缺点分析,文章最后对该系统的推广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节水灌溉;无线通信;信息化管理;水电计量 1 技术背景 随着电子技术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与管理技术的运用已广泛深入到各个领域。智能灌溉控制器,是为了提高灌溉效率并实现信息化智能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款电子产品。考虑中国土壤面积广、人多、地形复杂以及人文特点,绝大部分的土地无法实现智能灌溉。为了实现准确计量和有效管理,广大农村可采取简单可行的节水灌溉控制措施。此举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2 农业灌溉智能控制的现状 农业灌溉用水一直主要考虑收取电费,对用水量没有概念。用户灌溉前,需找电工记录电表读数,灌溉后再记录一次,向村里缴纳电费即可。这样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及大量的时间,又不准确,且不便于统计管理,尤其对于科学灌溉和信息化管理毫无作用。鉴于此,市面上出现了各种IC卡预付费电表,当用户IC卡内金额足够的时候,刷卡时候预付费电表通过内部控制电路发出开泵指令,启动井泵开始灌溉;当用户主动刷卡停泵或是IC卡内金额不足时,电表发出停泵指令,停止井泵运行。虽然方便了电费的收取,一定程度起到了管理的目的,但是经笔者调查,用户普遍反映设备故障率较高维护不及时,影响用户使用;管理系统只记录了售电情况,管理系统不完善,没有受到上级管理者的认同和推广。 3 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3.1 精细型信息化系统 此系统需要提前收录该村所有用户的用户名、所有地块信息(包含地块的位置、面积以及种植作物类型)和灌溉方式,并写入智能控制器内。使用过程中,用户通过IC卡识别出自己的资料,并选定地块及作物后启动井泵开始灌溉,同时开始计量电量,当用户再次刷卡时结束灌溉,控制器存储该用户此次的记录信息。由管理员定期利用智能掌上电脑(下文简称PDA),通过蓝牙的无线通讯,将控制器内存储的所有记录信息传送到PDA内。再通过USB数据线将PDA连接到PC机上,在管理软件中导入所有的记录信息,统计出每月的总用水量及每种作物的灌溉时间及用水量,经由GPRS无线传送给上级管理部门。如下图1所示。 图1 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 此款设备操作明了,记录信息详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控制箱的设计存在一定问题;(2)前期所提供数据量太大,村里管理员用到的数据量很小,且上级管理部门目前也不具备全面管理所有地区灌溉资料的力量;(3)控制器内存储的信息过多,设备老化快;(4)控制器与PDA之间是双向操作,对设备的寿命及稳定性都造成不利影响;(5)蓝牙传输不够稳定且速度太慢,不够人性化。 3.2 简单实用型信息化系统 考虑精细型操作过于复杂,在第二代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将人性化设计和有效管理放在了第一位。用户直接刷卡进行灌溉,控制器自动存储灌溉的起始时间、终止时间、用户信息、使用电量;管理员利用PDA通过红外技术将控制器内的灌溉信息抄取到PDA内;再将PDA与村级管理平台PC机连接,信息导入管理软件中;由GPRS无线传输给上层管理平台。 改进点:(1)控制器内部芯片也进行了升级,确保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2)控制器只通过村庄编码来识别用户卡,简化了操作方法,保证灌溉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在管理软件上,针对机井录入了相对的灌溉面积及作物种类,统计灌溉时间、用电量,通过水电转换系数来变换成相对的用水量,满足用户需求;(4)将蓝牙传输改为红外传输,确保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5)改进了控制箱的设计,将进线孔全部封闭。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设备返修率仅为5%,且满足上级管理部门的基本需求。在定期维护时候,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1)灌溉记录的抄取需要人为操作,且抄取时间不定,不能同时满足各级管理者的不同需求;(2)通过估算水电转换系数,来计算用水量,误差太大。 3.3 实用拓展型信息化系统 在此基础上,经过笔者公司相关专业人员的研究,应管理部门的新需求,在北京顺义区又展开一个新项目,在简单实用型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控制器与超声波水表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控制器与村级管理PC机的无线传输两种新功能,以及健全信息化系统。(1)设备的使用环境条件较好,配备了超声波水表,可以将水表读数直接无线数传给灌溉控制器,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实时显示灌溉的用水量以及用电量,保证了用水量及用电量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为水电系数计算提供了参考数据;(2)控制器可以直接将灌溉记录定时通过无线组网方式无线传输给村级管理平台的PC机,并由PC机通过GPRS传输到上级管理平台。(3)在管理平台上,细化了机井的各种信息,并关联了用户的地块面积、作物类型,由管理员记录到软件管理平台上。可以随时按照用户名、机井来统计总的用水量、用电量,使得管理更加智能化。 设备运行良好,维护率很低,且管理简单,受到了用户、村级管理员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好评! 4 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目前在大兴、顺义多地大力推广该系统的使用。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是管理系统的发展必然趋势,提高无线传输的稳定性、更人性化的处理用户误操作导致的设备故障,以及更恰当的迎合上级管理部门的需求,才能最终实现节水灌溉控制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全面推广。 智能农业论文:基于ZigBee传感网的农业智能照明系统 摘要:将LED技术和ZigBee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智能照明系统应用于农业照明。结果表明,系统能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并报告故障,对LED灯进行实时控制,节约了电能。解决了农业照明不同光色、光照度及照射时间等需求,提高了管理水平。 关键词:ZigBee;LED驱动;PWM控制 ZigBee网络属于短距离的无线通信网络,能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并快速方便地添加或重新配置网络节点,形成短距离无线通信子网。节点布网成本低、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强,适合组建短距离的无线传感网。ZigBee技术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以星、树、簇等拓扑方式实现了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的协调沟通[1]。 随着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LED智能照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的发光二级管P-N结构成的LED灯其发光颜色不同,此次介绍的农业LED灯则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要选取。LED灯的颜色由其本性决定,这里着重介绍LED灯驱动电源的设计及其驱动方式。 1 系统硬件选型及电路搭建 系统采用点对点控制方式、树形组网[2],以PC(Personnel Computer)基站式和手机移动式两种方式控制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的各个节点,以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方式控制各个终端的发光亮度,通过光照度传感器采集光照度信息以达到适应不同的外部光照环境来实时控制,有手动和自动控制两种方式。系统硬件大致分为传感网模块和LED驱动电源模块,软件是上位机应用软件。 1.1 节点设计方案 系统中各终端设备和路由设备采用相同设计,充当路由的设备完成信息转发的中继功能,由终端设备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对LED驱动电源的控制。协调器设备完成网络的发起和建立,并为各个节点分配LAN内的短地址,以RS232串口和计算机互联通信,完成对节点的控制和信息显示。 系统的硬件要求控制芯片应满足工业环境监测要求的通信延迟、通信的可靠和能量损失小的要求[3]。通过ZigBee协议标准的编制,使用成本低、开放、低功率无线互连的国际标准的片上系统芯片CC2530为本系统的传感节点。它能建立低功耗、大规模的传感网络[4]。CC2530采用F256版本,具有256 kB的闪存。 根据CC2530芯片的内部架构设计了射频外围组件,作为其信号收发前端,并将其安置到外围电路上,组成一个能收集现场信息并能控制LED驱动芯片的终端节点。该节点上有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节点将现场感知信息通过路由设备传输到协调器设备,协调器根据设定的光照度阀值和现场光照度发送PWM控制命令,再通过终端节点完成对LED驱动电源PWM_D脚的控制。图1是系统的射频前端电路,图2是节点模块电路,图3是协调器电路。 1.2 LED驱动电源设计 系统提供的LED驱动电源能满足LED日光灯、球泡灯等LED灯的恒流驱动,能满足高可靠性、高效率、高功率因数、浪涌保护及电磁兼容的要求。智能调光方式为根据对高功率LED驱动芯片HV9910的PWM_D脚输入PWM信号来对MOS管进行开关控制来调光,最高输入为300 kHz,以满足LED灯不同亮度的要求。 电流输出方式是根据控制MOS管的断开时间来控制输出电压,终端节点输出的PWM信号最大为300 kHz。试验中所使用的LED灯设定的正常工作电流ILED为350 mA,纹波电流正常取ILED的30%。振荡器的工频可以用外部电阻接在HV9910芯片的ROSC端将其控制在25 k~300 kHz,频率值计算方式为FOSC=25 000/(ROSC[k?赘])[kHZ]。根据HM9910数据手册,电感的计算方式为:正常整流后的电压为 ■VIN,因此开关占空比D=VLED/■VIN,则功率管的导通时间TON=D/FOSC,由这些必要的值求出电感大小为L=(VIN-VLED)TON/(0.3ILED)。 2 软件设计流程 软件设计部分分为协调器模块(路由模块)和终端模块,协调器模块负责网络的发起和建立,并选择优先信道,建立好网络后便充当一个路由设备与PC互联,将终端感知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度等信息通过UART方式传输至PC控制软件,在控制软件上可以对各终端选择控制,图4是协调器的工作流程。 终端模块先申请加入网络,稳定工作后实时将采集的现场信息传输给协调器,再根据协调器的命令对LED驱动电源发送PWM信号,以能够实时控制LED灯的亮度。图5是终端的工作流程。 在控制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在上位机上直接操作,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可选。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手机发送短消息给终端节点,以完成点对点控制,不过这种方式要求知道终端节点的节点号,不便于操作。表1是终端控制参数设置方式。 3 实测效果 系统中各节点采用树形组网方式,将各个终端节点分布在照明现场,各终端LED灯色根据不同应用进行选取。终端及时地将现场信息采集至管理处,在PC终端可查看现场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信息,系统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控制人员根据现场采集的信息发送控制命令给每个终端,进行点对点控制,节省了人力和电力。图6是部分LED灯PC端的控制信息。 4 小结 将ZigBee技术和LED应用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种应用于农业大棚照明的智能系统,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照明的可靠性,在照明方式和实时控制上能取得显著的效果。ZigBee传感网的建立在其节点的能耗上有一定的时限,并且在定位应用的精准度上有一定的困难,具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智能农业论文:刍议农业智能物联网 摘 要 农业物联网平台适应于多种农业生产场景(植物种植、禽畜饲养、水产养殖等),覆盖农业产业链的种养、检验、销售采购、物流运输和安全回溯等多个环节。农业物联网平台由传感器系统和云控制服务平台构成。农业物联网传感器系统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采集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墒情、空气状态等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准确地发现定位问题,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 【关键词】农业智能 物联网 基于UHF抗扰加密技术的农业物联网传感器系统以先进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时分复用(TDM)通信同步综合技术为核心,采用新一代软件无线电平台架构,创造性的使用射频信号分集收发、发射器功率泄漏对消、跳频通信抗干扰、时隙轮询握手交互、基于密钥分散和3DES算法的通信数据加密等领先技术,具备高速并行计算处理能力,能够适用300-348 MHz、400-464 MHz和800-928MHz等ISM频段及短距装置(SRD)频带实时双向通信。农业智能物联网应具备如下功能: 1 发射器功率泄漏对消软件自适应算法,有效提升通信传输距离 设备的泄漏对消机制是指从射频发射器前向射频信号中耦合获得参考信号,并根据参考信号产生对消信号,用于利用所述对消信号对所述泄漏信号进行对消处理,经对消处理后的泄漏信号的幅度小于原泄漏信号的幅度,使得射频反向通信干扰信号大幅降低。 2 软件无线电技术,同步综合使用OFDM和TDM技术,抗干扰能力大幅增强 系统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DSRC基带信号处理引擎,独创的信号纠错、还原、再生处理算法,先进的分集接收技术和解码算法,提升了对低质量弱信号的识别能力。 系统使用OFDM和TDM同步综合技术。在物理层,实现多个设备集(以无线网关为核心)处于不同频段,一旦发生通信碰撞,设备集将使用跳频通信算法自动选择新的频段,避免不同频段(多个设备集间)的通信干扰;在应用层,一个设备集是以无线网关为核心的星形拓扑结构,网关和各个采集设备使用基于时隙轮询的握手算法,分时同各个设备单独通信,避免同频段设备(设备集内)的通信干扰。 在相同通信频率和同一应用场景的情况下,针对多组通信距离,本系统设备通信成功率提高12.5%~75%。 3 通信数据使用3DES算法和密钥分散的软件加密机制,数据安全性显著提升 为了保证无线网关和采集器及控制器之间传输通道安全,系统设计了基于3DES加密算法和密钥分散的软件加密机制。3DES又称Triple DES,是DES加密算法的一种模式,它使用3条56位的密钥对数据进行三次加密。系统具备智能休眠和唤醒算法,实现性能和功耗的最佳平衡状态。 4 支持智能远程监控功能,对接云服务平台 完善的设备自检功能,多参数综合检测,故障快速定位及告警功能,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支持智能化的远程监控技术,通过远程监视实现对设备系统的操作、升级、配置、查询、维护等操作。支持脚本化功能配置,灵活对接云服务控制平台。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是在与现有农业设施的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兼容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套功能完整、可裁剪、低成本农业生态信息远程监测控制物联网应用平台。该平台适应于多种农业生产场景(植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等),覆盖农业产业链的种养、销售采购、物流运输、安全回溯等多个环节。 从功能角度,农业生态信息智能化物联网应用系统由传感控制器网络系统和云服务控制中心构成。 传感控制器网络的核心部分是无线网关。该设备基于支持多天线超高频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模式,支持10M/100M/1000M以太网通信,支持WLAN/GSM/GPRS/3G无线通信。采集器和控制器可以使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到网关上,形成完整的农业现场传感器控制网络系统。 5 UHF无线通信技术 常用的无线通信包括3G/GPRS、蓝牙、WiFi、红外传输(IrDA)、ZigBee、SRD UHF等。这些通信方式各有特点,或基于传输速度、距离、耗电量等的特殊要求,或着眼于功能的扩展性,或符合某些单一应用的特别要求,或建立竞争技术的差异化等。 6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原理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间相互干扰ISI。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的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7 跳频通信技术原理 跳频是最常用的扩频方式之一,其工作原理是指收发双方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按照预定规律进行离散变化的通信方式,也就是说,通信中使用的载波频率受伪随机变化码的控制而随机跳变。 近50年来,中国农业走过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和高资源环境代价的道路。目前,我国农业水平和以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技术密集与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13年4月,国家农业部余欣荣部长视察天津农业工作时曾提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其中工业化是引领,城镇化是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信息化是灵魂。” 作者单位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300131 智能农业论文: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体系的架构与实现 摘要:针对互联网农业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我国“三农”的特殊性,研究并实现了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AgriRoom,介绍了AgriRoom的体系架构和系统实现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基于网页分类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信息过滤技术、物理存储模式的分页式倒排索引技术、基于随机索引和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检索模型。该系统目前已投入使用,取得了较显著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农业信息;垂直搜索引擎;体系架构 20世纪90年代初,搜索引擎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多由商业公司开发,也有一些是由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研发的。从搜索引擎的质量来看,组织机构、政府部门开发和维护的农业搜索引擎的质量高于商业公司,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都是农业相关部门,拥有先天优势。典型代表有美国农业网络信息中心(AGNIC)与美国普林斯顿建立的Agriscape Search等[1]。2007年,中国首个农业垂直搜索引擎――“农搜”上线,是目前全球数据量最大的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其实现了“全文检索+语义检索”的智能检索功能[2]。同年上线的“华农在线”利用自然语言语义分析技术实现了信息处理的应用和在农业行业的垂直搜索。与此同时,我国还出现了一些提供农业信息搜索功能的网站。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面对我国“三农”的特殊性以及互联网农业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研究构建了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AgriRoom,并从体系的架构、信息过滤、物理存储模式以及语义检索模型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为构建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奠定了基础。 1 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体系的架构 课题组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智能农业垂直搜索引擎AgriRoom,其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AgriRoom作为专注于互联网农业信息的垂直搜索引擎,从初始的种子站点到主题词库等都体现了农业特性,同时系统还具有专门的信息过滤模块筛选与农业相关性高的网页,从而既可以节约存储空间,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为后期高效地检索打下良好的基础及保证系统的查准率和查全率,AgriRoom采用基于双索引库模式的潜在语义检索方式。首先,系统利用索引模块建立高效的分页式倒排索引库;然后,利用检索模块将其转换为双重语义空间,为后面的语义检索作准备。体系的架构图见图1。 1)专业网络蜘蛛[1]从农业种子站点列表中获得网页的URL,如果该地址不在舍弃URL队列中,则对互联网中相应的Web服务器进行网页抓取,并解析抓取的网页,提取该网页中的超链接信息和网页内容信息送信息过滤模块。然后,网络蜘蛛再继续抓取下一个网页进行同样的处理。 2)信息过滤模块接到专业网络蜘蛛送来的已解析页面后,根据农业主题词库中的主题词及其权值,分析该页面的内容是否与农业主题相关、是否是垃圾网页或导航页面。如果页面与农业主题相关度比设定的阈值低或页面为垃圾页面,则将此页面的URL送入舍弃URL队列。否则,将页面送入索引模块准备建立索引,同时,还将该页面存入农业网页数据库中。 3)索引模块将获得的页面信息,进行相应处理后,建立分页式倒排索引并存入索引库[3]中。 4)当所有抓取的页面都被索引后,检索模块读取分页式倒排索引库中的索引,通过随机索引[4]和潜在语义分析[5]建立较高效的双重语义空间。 5)用户输入查询条件后,检索模块对其进行解析和处理,转换为标准的查询语句;检索模块将查询语句和语义空间中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后,获得查询结果。最后,形成结果页面返回给用户。 2 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体系的关键技术 AgriRoom的实现需要综合应用多项技术,除了常规的网页抓取[1]、中文分词技术[6]外还涉及到了3项关键技术:信息过滤技术、分页式倒排索引技术以及语义检索技术。 2.1 信息过滤 为了有效地减小索引规模和提高系统效率,AgriRoom采用了一种基于网页分类技术和多元回归分析[7]的信息过滤模型如图2所示。整个工作流程可以分为训练过程和测试过程。在训练过程中,训练集实例经过预处理(文本抽取、中文分词)、抽取特征项、向量表示后,构建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最后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回归方程;在信息过滤过程中,每一个待过滤的中文网页经过预处理、向量表示后,代入多元回归方程中,判定该网页是否为农业网页。 从图2可以看出,构建该信息过滤模型的关键因素包括:建立训练集、网页预处理、特征选择算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建立训练集。训练集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但是与众多的面向英文的标准网页训练集相比,标准的中文网页训练集的起步很晚。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些中文文本训练集,还没有出现标准的中文网页训练集。为了解决该问题,动员100个学生手工在互联网上采集农业网页50 000张,其中,35 000张作为训练集,15 000张作为测试集;然后,以百度作为网络蜘蛛的种子站点,在互联网上随机抓取 12 000张网页,人工挑出7 000张非农业网页,其中的4 000张作为训练集,3 000张作为测试集。通过反复测试,最终确定训练集实例用于信息过滤。 2)网页预处理。网页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网页正文抽取;借助于中文分词工具对抽取后的文本进行中文分词;对分词后的结果建立索引。 3)特征选择算法。特征词不但是用来建立回归模型的因子,也是区分农业网页和非农业网页的最关键因素,特征词选取方法将对模型的识别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文本在深入研究了中文网页分类中典型的特征词提取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词选取方法,其步骤如下: a.从农业训练集索引文件中获取农业训练集分词结果集合Term1(t1,t2,…,tn)和对应文档频率集合Df1(df1,df2,…,dfn); b.从非农业训练集索引文件中获取非农业训练集分词结果集合Term2(t1,t2,…,tm)和对应文档频率集合Df2(df1,df2,…,dfm); c.从集合Df1中查询Term1中所有词条ti的文档频率,记为ny_dfi,再从集合Df2中查询词ti的文档频率dfi,记为fny_dfi,计算词条ti在农业训练集和非农业训练集中文档频率差值的绝对值C,即C=ABS(ny_dfi-fny_dfi)。对词条ti按C值逆序排序,选取C值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词条ti为区分农业网页和非农业网页的特征词。通过分别比较不同分词工具的特征词选取结果,最终确定了前100个特征词(表1)。 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8]是一种处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统计相关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虽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没有确定性的函数关系,但可以设法找出最能代表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回归分析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经验公式的求得、因素分析、产品质量的控制等。在进行中文农业网页识别过程中,利用获得的前40个特征词和MATLAB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获得可用于分类的回归方程,即分类器:y= -0.368 4+0.187 4x[0]+0.210 4x[1]+0.202 4x[2]+0.125 8x[3]+0.364 2x[4]+0.188 2x[5]+0.135 7x[6]+0.083 7x[7]+0.126 8x[8]+0.045 5x[9]+0.061 6x[10]+0.053 8x[11]+0.105 0x[12]+0.097 0x[13]+0.404 0x[14]+0.071 1x[15]-0.018 4x[16]+0.076 1x[17]-0.372 7x[18]+0.118 8x[19]-0.098 9x[20]+0.078 7x[21]+0.065 8x[22]-0.088 4x[23]-0.054 9x[24]-0.028 5x[25]+0.047 5x[26]-0.083 6x[27]+0.036 6x[28]-0.134 3x[29]+0.003 4x[30]+0.004 5x[31]+0.034 4x[32]+0.045 6x[33]+0.020 3x[34]+0.038 0x[35]-0.063 9x[36]-0.026 6x[37]+0.092 7x[38]-0.083 2x[39]。 式中的x[i]为第i个特征词的对应值,若该词在网页中出现了,x[i]的值为1,否则为0;最终计算出的y值如果大于0,说明网页为农业网页,否则不是农业网页。 2.2 分页式倒排索引 为了解决常规倒排索引的检索效率低、不易更新等缺点[9],AgriRoom采用一种分页式倒排索引结构(图3)。该倒排索引的存储模式采用数据库与磁盘文件混合存储,只将文档集合D存入数据库中而将词条集合T和倒排索引集合IT存入磁盘文件中。为了提高检索速度,AgriRoom将倒排索引散列为100份。每个文件夹下有3个文件,分别是IND、SITES和URLS,均为顺序文件。其中,IND文件中存储了每个词条在SITES文件中的偏移量(SitesOffset),包含该词条的站点个数(SiteCount)、该词条的文档个数(UrlCount)以及词条在文档集合D中出现的总次数(TotalCount)。SITES文件中存储了词条在各站点(Site_ID)倒排索引中的偏移量(UrlsOffset)。URLS文件存储词条的倒排索引并按照Site_ID聚合。 为了提高倒排索引的检索和更新效率,倒排索引文件在磁盘中以分页方式存储[10]。为了减少文件页内碎片,AgriRoom将倒排索引集合IT存入多个文件中,每个文件具有不同页大小,并在配置文件中指定每个文件的路径、文件名以及页大小(页大小是文件系统页大小的整数倍)。每个倒排文件有一个头页(HeadPage)和若干个数据页(DataPage)。在头页中存储该文件的页大小(PageSize)、页个数(PageCount)以及下一个空闲页的页号(NextFreePageNo)。在数据页中存储该页的页号(PageNo),如果单个词条的倒排索引数据长度大于数据页的大小则存储下一个数据页的页号(NextPageNo)、索引长度以及索引数据。一个数据页中最多只能存一个词条的倒排索引数据。由于HASH数据结构在内存中的等值查找性能最好,所以词条集合T和倒排索引集合IT在内存中以HASH数据结构存储以提高检索效率。倒排文件和词典文件在磁盘和内存中的结构如图4所示。 2.3 基于双重语义空间的语义检索模型 检索技术是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实现高效检索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语义检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AgriRoom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双重语义空间的语义检索模型[11]。该检索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将检索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①利用改进后的随机索引技术[11]生成农业测试集的文档空间和词空间,然后获得查询句的语义向量,与文档空间中的向量进行比较,获得初选文档列表;②利用潜在语义分析技术生成文档空间的文档相似度矩阵[12],利用文档间的相似度值,对初选文档列表中大于指定阈值的文档查找相关文档,并更新文档列表,最终获得结果列表返回给用户。AgriRoom的语义检索模型见图5。 3 系统的实现 基于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组构建了功能完备的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AgriRoom。从种子站点开始抓取互联网中的相关网页,并经过信息过滤后,建立农业网页数据库和分页式倒排索引库,再经过进一步的语义分析后,建立语义索引库,最终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准确的农业信息检索服务。 3.1 开发环境与工具 系统开发的硬件环境为:64位曙光刀片服务器,其主要配置为4 GB内存,260 GB硬盘容量;软件配置为:Redhat Linux操作系统,其内核为2.6.31.5-127.fc12.i686.PAE,编译器为GCC 4.4.2,Web服务器为Apache 2.x。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为:MySQL。 4 小结 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获取个性化的农业知识和信息资源成为数字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的出现将有效解决农业信息“迷航”问题。因此研究构建了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网页分类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信息过滤技术、分页式倒排索引技术以及基于随机索引和潜在语义分析的语义检索模型。最终,构建了功能完备的智能中文农业垂直搜索引擎AgriRoom。经过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准确的农业信息检索服务。 智能农业论文:基于NRF905的智能农业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摘 要:智能农业是农业领域推出的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环境监测系统。它是通过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含水量、CO2浓度、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如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同时在温室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用户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终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数据和远程智能调节指定设备的运行状态。现场采集的数据,为农业综合生态信息检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前端设备支持多种传感器的接口,同时支持音频,视频功能,可以有效的为农业专家提供第一手的现场专业数据。 关键词: 智能农业;无线传感器;远程监控;实时采集 一、物联网概述 (一)物联网技术的背景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被誉为全球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和政府部门非常注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据新华社报道,在各省启动的十二五规划中,有23个省份将物联网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二维码等信息感知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连接起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的组织模式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数据采集、智能控制、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既能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物联网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重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技术为中心,大规模地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设备的生产模式。 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系统一般情况下由终端节点、通信系统节点及管理器节点组成,其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二)智能农业系统的功能介绍 物联网智能农业平台系统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组成,其各部分系统功能介绍如下: 1.智能农业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管理系统主要负责温室内部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以及视频监控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可为用户在电脑与手机终端上实时、直观的展示采集到的数据。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查看自己需要的数据,包括实时数据采集、历史数据管理,以及为用户提供自定义打印报表,提供各种汇总统计信息,对数据库备份等服务,从而方便的得到数据信息,辅助决策等。 实时采集的数据主要为各类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和视频监控采集的现场视频数据。温度包括空气温度、浅层土壤温度(土下2cm)、深层土壤温度(土下5cm);湿度主要包括空气的湿度、浅层土壤含水量(土下2cm)、深层土壤含水量(土下5cm)。传感器采集数据的上传采用ZigBee无线传输模式,ZigBee发送模块将传感器的采集数据传送到ZigBee节点上。 用户可以在农业物联网平台上或通过手机终端等查看现场的实时采集的数据,并且在界面上可显示实时采集数据的曲线图。 2.智能农业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高精度摄像机对农田或大棚等进行视频监控,系统清晰度和稳定性等参数均符合国内相关标准。 在大棚内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将视频监控文件进行处理传给后台管理子系统,可在微机终端进行查看,后台管理系统将视频监控文件进行处理通过WAP方式利用手机终端进行查看。企业管理层或相关管理结构负责人可通过手机视频来了解农业示范区现场动态情况。系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植物的成长过程(实时、录像)供远程学习。 3.智能农业预警系统 当采集数据超过系统预先设置的限制是,将开启系统报警功能,并发送短信告知相关管理人员,便于对农作物生产的管理。 4.智能农业设备远程控制系统 设备远程控制系统主要有控制设备和相应的继电器控制器控制电路组成,通过继电器可以自由控制各种农业生产设备,包括喷淋、滴灌等喷水系统和卷帘、风机等空气调节系统等。用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对设备直接操控,完成日常工作。 二、NRF905的概述 (一)NRF905概述 NRF905单片无线收发器是挪威Nordic公司推出的单片射频发射器芯片,工作电压为1.9-3.6V,32引脚QFN封装(5mm×5mm),工作于433/868/915MHz 3个ISM频道,频道之间的转换时间小于650us.自动产生前导码和CRC校验码,可以很容易通过SPI接口进行编程配置。[8] 外围器件连接简单,无需外部SAW滤波器。芯片内部本身附带功率放大器、频率合成器、调制器和晶体振荡器等部分,其中输出功率以及通信频道可通过编写程序进行配置。从NRF905的芯片手册中查到,其功耗十分小,当以10dBm 的功率发射时,工作电流仅有 30mA,同时支持多种低功率工作模式,待机模式下电流仅为12.5μA,节能设计更加方便。 (二)工作原理 该系统主要是实现的是点对点无线收发数据的过程,单片机将地址和数据写完后,就要控制NRF905无线收发模块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出去,NRF905发送模式会自动产生字头和CRC校验码,当发送过程完成后,数据准备好引脚(即DR)通知单片机数据发送完毕。下面是NRF905发送数据的流程:(1)当单片机发送数据的时候,根据时序图将要发送的数据以及接收机的地址通过SPI接口传送给NRF905,SPI接口的速率在通信协议和期器件配置时已经确定;(2)通过单片机置高TRX_CE和TX_EN,激发NRF905的射频发送(ShockBurstTM)模式;(3)NRF905的ShockBurstTM发送;(4)若单片机将AUTO_RETRAN寄存器设置为高电平时,此指令表明需要再次发送数据,NRF905无线模块将实施重发,持续到STC89C516RD+单片机将TRX_CE变为低电平为止;(5)当TRX_CE被置低时,表示NRF905发送数据过程完成,芯片将自动进入空闲模式。[14] 三、系统硬件设计 节点硬件结构。本系统的通信底板以STC89C516RD+单片机为核心,通过Altium Designer软件自行设计通信子系统的PCB板,将NRF905无线收发模块安放在预先设计好的的系统板上。串口电路部分采用MAX232芯片,外围搭建光照强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硬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同时有效的节约了成本。 四、系统运行流程 软件构架。本系统工作时首先节点1先设定为发送模式,通过外接各种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送数据给节点2,然后等待节点2接收,当节点2得到正确的数据之后,又将反馈信息发送给节点1,当节点1得收正确的反馈信息之后,系统板上的LED灯将会点亮,则说明发送接收成功。 五、运行结果 系统硬件连接实物图如图2所示。 数据收发完全正确,其结果显示如图3所示。 短距离无线数据业务以其低功耗、数据传输可靠、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正被应用到广阔的应用领域。本文首先对其发展前景和应用现状及无线通信系统的广泛应用进行了概述,重点是对本课题所采用的STC89C516RD+型单片机与无线收发模块NRF905,再使用LCD液晶显示器进行实时显示来完成NRF905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同时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其发展前景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无线通信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对其在盲区无线智能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作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可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1)提高节点集成化,缩小体积。本文制作完成的节点是由微控制系统板和射频通信板组成的,体积较大。在以后的电子技术发展中可以同时将射频通信系统和微控制系统以及一些相关应用集成到同一芯片上,将会极大缩小节点体积。(2)能耗管理智能化研究,进一步降低能耗。本文所作研究对能耗管理方面通过采用系统定时休眠来达到节能的目的。进行能耗管理提高系统自身运行的稳定性,延长系统的使用时间,最终提高了系统自身的应用效益。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数据传输是农业环境测控系统通信问题的有效方法。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农业系统环境信息采集与监测控制系统用于农业环境数据的接收、实时显示和存储,并通过无线方式实现与远程管理中心的通信,成功地解决了传统农业下的各种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必将更大更广阔的农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葛付伟,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电子科学系,教师;毛建新,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电子科学系,本科在读。 智能农业论文: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农业大棚的研究 【摘要】智能农业控制通过实时采集农业大棚内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本文提出了利用ZigBee技术进行无线传感的智能农业大棚设计,为农业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设施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ZigBee;智能;农业大棚;物联网 一、概述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智能控制是为了达到节能、舒适、便利的目的,要求对市政、家庭、农业等的智能控制和监视制定细致的策略和方案。但是,传统的智能控制系统由于很多因素的制约,很难达到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业界尝试了很多办法,但基本上都属于封闭式的,多采用私有协议,彼此间难以互通,导致结构不透明,灵活性、扩充性不佳。从长远看,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开放,尤其是智能控制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其中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二、智能农业大棚的应用分析 通过对农业大棚内的温湿度信号、光照度以及土壤的水分等参数的采集,能够根据用户设定的参数,自动开启或关闭设备,来达到大棚内的参数平衡。这样,可以实现农业生态信息的自动监测,对大棚内设施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大棚监控及智能控制解决方案是通过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CO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如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在每个智能农业大棚内部署空气温湿度传感器2只,用来监测大棚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参数;每个农业大棚内部署土壤温度传感器2只、土壤湿度传感器2只、光照度传感器2只,用来监测大棚内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度等参数。所有传感器一律采用直流24V电源供电,大棚内仅需提供交流220V市电即可。 每个农业大棚园区部署1套采集传输设备(包含中心节点、无线3G路由器、无线3G网卡等),用来传输各农业大棚的传感器数据、设备控制指令数据等到internet上与平台服务器交互。 在每个需要智能控制功能的大棚内安装智能控制设备1套(包含一体化控制器、扩展控制配电箱、电磁阀、电源转换适配设备等),用来传递控制指令、响应控制执行设备。实现对大棚内的电动卷帘、智能喷水、智能通风等行为的实现。 三、系统架构研究 1、总体架构 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传感信息采集、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和远程控制四部分。 2、传感信息采集分析: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温室内部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视频等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数据传感器的上传采用ZigBee无线传感模式。 传感器的数据上具有Zigbee模式和RS485模式两种,RS485模式中数据信号通过有线的方式传送,涉及大量的通讯布线。而在Zigbee传输模式中,传感器数据通过Zigbee发送模块传送到Zigbee中心节点上,用户终端和一体化控制器间传送的控制指令也通过Zigbee发送模块传送到中心节点上,省去了通讯线缆的部署工作。中心节点再经过边缘网关将传感器数据、控制指令发送到上位机的业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访问上位机系统业务平台,实时监测大棚现场的传感器参数,控制大棚现场的相关设备。Zigbee模式具有部署灵活、扩展方便等优点。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Zigbee模式。 3、控制系统分析: 控制系统主要由一体化控制器、执行设备和相关线路组成,通过一体化控制器可以自由控制各种农业生产执行设备,包括喷水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等,喷水系统可支持喷淋、滴灌等多种设备,空气调节系统可支持卷帘、风机等设备。 采集传输部分主要将设备采集到的数值传送到服务器上,现有大棚设备支持3G、有线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在传输协议上支持IPv4现网协议及下一代互联网IPv6协议。 业务平台负责对用户提供智能大棚的所有功能展示,主要功能包括环境数据监测、数据空间/时间分布、历史数据、超阈值告警和远程控制五个方面。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视频设备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功能。数据空间/时间分布将系统采集到的数值通过直观的形式向用户展示时间分布状况(折线图)和空间分布状况(场图)、历史数据可以向用户提供历史一段时间的数值展示;超阈值告警则允许用户制定自定义的数据范围,并将超出范围的情况反映给用户。 四、智能农业大棚主要功能 1、数据采集 能够对智能农业大棚内的数据进行无线采集,可以采集内部的温湿度、光照、以及土壤的水分等参数。 2、视频监控 用户能够实时地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监控,观察大棚内作物生长状况。 3、数据存储 系统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保存,以便日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方便日后查询。 4、数据分析 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曲线图或柱状图分析,生成报表,根据分析后的数据,可以由此判断出在什么条件下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为以后种植的提供依据。 5、远程控制 只要能够联网,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对大棚内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以调节内部的参数。 6、超限报警 用户可以自行设置超限值,当参数越过超限值时,可以通过监控器或手机进行实时报警,以便及时提醒用户。 五、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智能农业大棚将会在以后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农业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研究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必须对班主任工作有热心、有责任心、有信心,对学生有爱心,并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中职学校合格的班主任。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1.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要有奉献精神 班主任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正常上班工作是8小时制,而班主任工作是24小时制,多数班主任不论白天晚上,心里时刻都装着全班同学,总是担心班级学生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班级几十号人,大事小事有可能随时发生,确实要花不少精力。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没有奉献精神是肯定不行的。 2.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具备热心 2.1对班主任工作要有热心。首先要热爱班主任工作,要把班主任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样才会用心去投入,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探索,用心去工作。 2.2对班级管理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是不会用主要精力去学习、去探索、去工作的,那么工作效果肯定不会好。 2.3对班主任工作要有信心。要有信心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积累经验,班级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2.4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学生远离父母和亲友来到了学校,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学生来到学校,班主任即代替了他们的父母角色,他们希望得到老师们的关爱。班主任负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多去关心爱护学生,多去和学生交往、交流、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在班主任的面前敢于说话,愿意说出他想要说的话,这样才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与他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更应该去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这样他才会在心里面感激你并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你,班级管理工作才会顺利。 3.做好班级工作的方式方法 3.1把班风建设、学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3.1.1建立得力的班委,发挥班干的作用。新生入学后,要尽快组建临时班委。要多注意了解学生入学初期的表现,有目的地分配给学生的一些工作任务并注意观察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情况,然后由班主任提名组建临时班委。临时班委一般为两到三周,在这期间,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临时班干的培养,指导他们去做每一件事,并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遇到问题时与他们商量解决,使他们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正式班委的组建打下良好基础。在组建班委时,一是班主任做动员工作,重点讲班干工作的重要性和班干工作是自我锻炼的最好方式;二是要求学生自我推荐,采用竞聘演讲的方式;三是由同学提名推荐;四是班主任提名推荐;最后进行投票选举。实践证明,这样选举出来的班干,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组织能力、工作能力都比较高,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3.1.2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是一个转折,学校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学校管理,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还应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学习讨论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学习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使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在校期间顺利的完成学业 3.1.3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风气。由于生源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不一样,有的学生求知欲不高,表现有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的现象较为严重,有少部分学生甚至有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以班风、学风等各方面做得较好的班级来教育学生搞好学习,并把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就业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1.4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表率。凡事要注意坚持原则,对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如学生做错了事,违反了校规校纪,该批评的就要批评;对那些屡教不改的,该处理的就要处理。否则,班级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公务员之家 3.1.5在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根据班级的具体工作,制定班规班纪和奖惩制度,由全班同学讨论达成共识后执行,以培养好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班风。 3.1.6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一些开朗,有一些内向。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或者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采取不同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7精心策划好好每次班会课。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交往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精心策划好每次班会课是班会课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条件。 3.1.8抓住关键时刻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1)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前做好动员工作。学校每学期都有全校性的文娱、体育等竞赛活动,在每次的竞赛活动之前,都应利用班会课时间做好动员工作,阐述同学们参与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参与,并鼓励同学们在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光。(2)在每学期的劳动周前做好动员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班主任应在每个劳动周之前利用班会课认真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周的意义,完成劳动周的各项工作任务。(3)在校内、校外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实习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的一个过程,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实习成绩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所以班主任应在每次的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工作并在实习课中努力完成实习任务。(4)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做好动员工作。 3.2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教育 班级同学来自各地,新生入学后最明显的问题是互不相识,班级同学之间的交往不够多,有些同学很活泼,表现欲望强,个性也很强,但他们往往缺乏团队精神;城区、乡镇、农村的学生以居住地分成群体,各居住的宿舍又形成若干个小群体。大家缺乏交往沟通,班集体的凝聚力较差。所以班主任应多深入班级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并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给同学之间的交往、沟通创造平台,使班级的团队精神尽快形成。只有班级团队精神形成了,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就顺利了。 班主任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班级同学在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形成,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讲究了,学生受教育时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工作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中职班主任工作研究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则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关键字]职高生班主任角色理念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对班集体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又是联系班级和各课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作为班主任,只有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自身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学习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才能顺应历史潮流。而班主任工作也必须自觉树立崭新理念,紧扣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新时期职高生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导致普通高中也跟着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愈来愈少,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小,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通过层层选拔淘汰之后剩下来的生源,其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下游水平,再加上民办学校的竞争,导致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学习习惯差、综合素质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意识淡漠,崇尚武力。 校园里随时都有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敲诈勒索、打架等,其中打架,大多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展起来的,同学之间出言不逊,动辄打架,有些事件最后演变成刑事伤害案件,而作为当事人对其行为是否违法却浑然不知。 2.厌学现象较为普遍。 有些学生上课不打开书本,做作业没有笔,上课有吃东西的,有照镜子的,有看小说的,有偷偷发短信的,有睡觉的,甚至个别同学上课不征得老师同意会走出去上厕所的……。 3.缺乏互助和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 在中职学校里,有很大部分学生与他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缺乏团队互助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口角相争,没完没了,严重者慢慢演变成群殴事件。 4.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移。 部分学生追逐享乐,耻于劳动,羞于勤奋,乐于标新立异,沉迷于网吧,陶醉于幻想之中,忽视现实问题。 5.缺乏必要的毅力及意志,情感反复。 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就萌发退意,即使同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后果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经再三说服教育,他就是不听劝阻,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嫌。 6.自我控制力差。 比如,上课讲话、吃东西,课间抽烟,深夜翻墙外出上网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是不知其利害,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7.逆反心理。 这是所有介于少年及年轻人之间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自以为是,听不进老师的批评,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甚至有的学生你越不让做,他越做给你看,气得你无话可说。 上述这些行为,不仅让授课老师茫然,更加大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防范、疏堵手段方法虽不断创新,整天在琢磨学生的所想所思及应采取的对策,但仍跟不上情势的发展,疲于奔命。 二、新时期里班主任要高看自己的学生。 很多班主任每谈到自己班级的学生,总要叫上半天的苦,的确中职生在学习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如普高生,但一味的抱怨没有用,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你就要对手中的学生有信心,必须高看你的学生,说他行,他就行!否定学生,就是否定自己。 正如当年,国共内战时,国民党的兵士训练有素,部队领导都来自黄浦军校,装备精良;而共产党的战士来自五湖四海,没经过正规训练,“小米加步枪”,作战技能只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游击战中增长。到头来,谁胜利了?所以,今日之中职生,虽在书本知识上的、纪律观念上的不如普高生,但在其他方面,也有他们优点,比如说,他们抗挫折能力、主动交际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就比很多普高生强。我们班主任老师要敢于认识到这一点,在对他们的教学过程中,设法让他们各得其所,使他们今后不会成为真正的差生,他们的生活也一定会充满阳光。 三、班主任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现在职校里的班主任已不再是单一的传道者,说教者,管理者,而要扮演多重角色,变知识经验道德规范的传授转化为朋友间的交流,社会角色间的交往。 1.班主任应是学生人格的示范者。 新时期职高生的心理、生理成熟期都已经提前,但他们不能超越精神饥渴和心理断乳这一特定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感脆弱,他们的知、情、意、行的矛盾日趋深刻、复杂。这就要求班主任应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凭借自身的品行、学识、人格、仪表、风度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在当今教育工作中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可以感染学生,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自塑完美人格;教师勤奋工作,专业精深,可以激发学生发奋进取、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襟怀坦白、雍容大度、个性鲜明,可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打造学生的心灵底蕴。 2.班主任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大部分班主任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管理好班级,学生不要违犯学校的规章制度,抓好五项竞赛,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学习过得去,任课老师不来告状,就完成自己的任务了,就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了。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有时会显得“事倍功半”。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3.班主任应是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教师——班主任,虽然当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但是,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他的班主任工作和教育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班主任应是家庭教育的传导者。 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四、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理念 1.教育要实在。 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习惯了欺骗,那其实是内心虚伪的表征。例如,为了使自己班级的五项竞赛成绩名列前茅,他们竟然破坏别班级包干区的卫生!这就是一个了不得的坏品行。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应启发他们:自己卫生没做好,这只是做事上的一点疏忽,本身算不上什么,下次认真一些打扫即可,而故意破坏别人的包干区,那可就升格为品行上的不好了,会被人长期地瞧不起,那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样的意思,及时给他们讲了,那德育工作可谓“实在”,反之,若认为这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那你的德育工作就做得不实在。 2.教育要宽严有度。 现在的职高生,他们重视个体价值、情感要求强烈,因此,对他们,我们不应当吹毛求疵。对待学生中的缺点和错误,我们要能宽容一点,不要总是相信“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从现实生活中看,“严师”也有带出“恶徒”的。沈鹏弑母案,多数人记忆犹新。沈鹏在极度“畏母”之上的“弑母”,留给我们什么启示?是不是母亲一贯喋喋不休的“德育”,逼出儿子的铤而走险? 3.教育要把握时机和火候。 班主任的教育就好比“煨木”,要把握火候,“硬撅弯”的做法要不得,因为“弯”是温火慢慢“煨”出来的,绝非突然间猛力,“撅”出来的,硬撅弯不是“撅折”,就是“弹回去”。“煨”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最佳办法是说服,说服教育要把握时机,把握火候。 一部分问题学生不是个性张扬,就是自我封闭,如果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硬碰硬,结果肯定是两败具伤。刚发生不久的一件事,2009年9月19日,星期五,早上我刚进办公室,何×同学对我说,晚上他的手机在充电,早上起床时发现没了,全寝室搜查过了,也没找到。我把这个寝室的8个人叫来一个个谈,最后,我把怀疑对象锁定在陈×同学,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我把陈某一个人留下来。陈某是我们班的贫困生,无论在家里、小学、初中都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极其内向,更重要的是个人卫生习惯极差,一星期里基本不洗澡、换衣服,人又胖,有的同学明里暗里欺侮他,就像何某整天饥笑他。我把他叫到谈话室,屋里只有我和他,我首先不谈手机问题,而从他的卫生习惯和同学之际的交往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低着头,默不作声。半个多小时后,他吞吞吐吐地说,寝室里的人经常欺侮他,尤其是何某,我趁机就谈到了手机问题,告诉他,不能因为何某饥笑他,而拿别人的东西,那你的错误比他更严重,我让他自己想一想,该怎么做?我和他两个人,默默地站了十几分钟,终于他承认是他拿的,是为了报复他,接着对他进行了教育,同时打电话给何某的家长,说明了何某的在校表现,再次向家长强调,学校里是不允许带手机,希望家长能配合教育。 面对新时期的中职生,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要和风细雨,有时“暴风骤雨”是很难奏效的,倒是“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最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新的历史时期,班主任更显得责任重大。无论面对何种新问题、新挑战,只要保持客观、清醒、理性的认识,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宽严相济的关爱理念、讲究艺术的说教理念和情感互动的和谐理念,做善于自我突破的教师,就一定能创造平凡中的奇迹,收获人生道路上完美的风景。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中职班主任工作 我是一名中职院校的班主任,通过班主任工作实践并和班级学生深人接触,对职业学院的班主任工作有了很深的认识。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除了培养学生的情商,学会赏识教育,更重要的一眯是要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不足之处还请同仁们指正。 一、情商的培养 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地方,但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情商培养与抗挫折教育。 (一)对中职学生情商的培养是决定学生成功、成才的关健因素 情商也称情感智力或情绪智力,是认识、调控和激励自我情感的能力,也是关心他人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激励,百折不饶,理性思维,善解人意,唤起希望,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我们学校的学生,在经历过中考以后,由于中考失利或其他原因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在心理上可能会有一些自悲感,所以,在人学时,我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鼓励他们要拿起全部的勇气和信心来面对在校的学习。因为,我认为在培养情商问题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自我情绪,只有敏锐的觉知情感的出现和随时变化,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情感。其次,要注意管理自我情绪,控制过激情绪,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通过自我调控,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和适度。再次,要学会激励自我的情绪,这种自我激励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最后,要注意理解他人情感,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情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分担他人的困难,分享他人的幸福,与人和谐相处。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培养中职学生高情商的需要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致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所谓耐挫折能力,是指对挫折的容忍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即个体在遭受挫折之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能够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到几下几点: 首先,应使中职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培养耐挫折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懂得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无论在哪个社会里生活,个人的社会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遭遇挫折是难免的。 其次,要培养中职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培养的中职学生都像这样的话,又怎么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呢,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已是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教育: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在一次新生人学的第一次班会上,我被学生精彩的表演感动地痛哭流涕,学生科,团委的老师也感动,对于这次班会的总体策划,设计,表演都给出了高度的评价。通过这次班会,学生对于举办各种活动都很有信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它活动。原来,教师的鼓励是这么的重要。因此,如果教师的一句鼓励之话,可以使学生迈向成功,那我们做教师的何必吝啬那么一句赞扬的话呢? 赏识教育:让家长参与赏识教育。有一次,我与一位学生谈心,他说由于父母都是有身份的人,所以对他的期望很高。总是说不要让孩子丢家长的脸。他说他自己本身也不想做让父母没面子的事,也想把学习搞好,可是每次面对父母,他都不敢实话实说,怕学习成绩不好惹来父母的责骂。因此,跟父母沟通越来越少了,有什么事也不愿跟父母说了。所以,让家长也参与赏识教育,一起来鼓励学生。 赏识教育: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令我最难忘的是大合唱那一次,学生对这项活动很重视,课后练了很长时间,可是第一次预检并没有发挥好。团委的老师看到学生眼中流露的失望,事后跟我说,让孩子们再练练,加上诗朗诵、指挥,效果会更好。然后,我找到文艺委员,和她谈了谈细节,又亲自到排练场指导,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获胜的信心。在第二次预检上,每个学生演唱的都非常卖力,虽然也没取上名次,但毕竟又给了他们一次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努力老师都看在眼里,得到了老师的赏识。我们相信,今天的赏识,一定会换来明天的成功。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可贵之处。 三、班主任的“威信”的树立 威信是什么?威信是由于班主任因某一方面的优势而产生的使人信服和倾倒的力量和威望。 (一)班主任必须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学校班主任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的高尚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这样学生才会以班主任为模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二)班主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智慧的化身,他们最大的资本在于他们拥有知识,这是威信得以产生的前提。威信是让学生倾倒和信服的,靠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某个方面的“正项差异"形成的。“这就要求班主任最好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具有和谐班级人际关系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班主任还需要知识渊博、理解透彻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人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应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好的班主任能不断把自己对新事物独到的见解介绍给学生树立起威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感受到班主任的“无穷”信息,才能有探求的欲望。 (四)树立班主任“威信”还需要公正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 大多数的职校学生在就读职校前往往被当作“另类”看待,所以他们有更多的仇视“偏心”,甚至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更应注重对全班学生的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差生”要特别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就这样在不断的探求中班主任的威信自然也树立起来了。 总之,在重视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情商培养和赏识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工作探析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对班集体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又是联系班级和各课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作为班主任,只有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自身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学习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才能顺应历史潮流。而班主任工作也必须自觉树立崭新理念,紧扣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新时期职高生的特点 由于大学扩招导致普通高中也跟着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愈来愈少,其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下游水平,再加上学校的竞争,导致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学习习惯差、综合素质差,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现象较为普遍 有些学生上课不打开书本,做作业没有笔,上课有吃东西的,有照镜子的,有看小说的,有偷偷发短信的,有睡觉的,甚至个别同学上课不征得老师同意会走出去上厕所的……。 2.缺乏互助和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 在中职学校里,有很大部分学生与他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缺乏团队互助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口角相争,没完没了,严重者慢慢演变成群殴事件。 3.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移 部分学生追逐享乐,耻于劳动,羞于勤奋,乐于标新立异,沉迷于网吧,陶醉于幻想之中,忽视现实问题。 4.缺乏必要的毅力及意志,情感反复 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就萌发退意,即使同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后果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经再三说服教育,他就是不听劝阻,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嫌。 5.逆反心理 这是所有介于少年及年轻人之间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自以为是,听不进老师的批评,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甚至有的学生你越不让做,他越做给你看,气得你无话可说。 上述这些行为,不仅让授课老师茫然,更加大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防范、疏堵手段方法虽不断创新,整天在琢磨学生的所想所思及应采取的对策,但仍跟不上情势的发展,疲于奔命。 二、新时期里班主任要高看自己的学生 很多班主任每谈到自己班级的学生,总要叫上半天的苦,的确中职生在学习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如普高生,但一味的抱怨没有用,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你就要对手中的学生有信心,必须高看你的学生,说他行,他就行!否定学生,就是否定自己。 三、班主任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现在职校里的班主任已不再是单一的传道者,说教者,管理者,而要扮演多重角色,变知识经验道德规范的传授转化为朋友间的交流,社会角色间的交往。 1.班主任应是学生人格的示范者 新时期职高生的心理、生理成熟期都已经提前,但他们不能超越精神饥渴和心理断乳这一特定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感脆弱,他们的知、情、意、行的矛盾日趋深刻、复杂。这就要求班主任应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凭借自身的品行、学识、人格、仪表、风度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古训在当今教育工作中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可以感染学生,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自塑完美人格;教师勤奋工作,专业精深,可以激发学生发奋进取、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襟怀坦白、雍容大度、个性鲜明,可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打造学生的心灵底蕴。 2.班主任应是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教师――班主任,虽然当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但是,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他的班主任工作和教育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班主任应是家庭教育的传导者 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四、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理念 1.教育要宽严有度 现在的职高生,他们重视个体价值、情感要求强烈,因此,对他们,我们不应当吹毛求疵。对待学生中的缺点和错误,我们要能宽容一点,不要总是相信“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从现实生活中看,“严师”也有带出“恶徒”的。 2.教育要把握时机和火候 班主任的教育就好比“煨木”,要把握火候,“硬撅弯”的做法要不得,因为“弯”是温火慢慢“煨”出来的,绝非突然间猛力,“撅”出来的,硬撅弯不是“撅折”,就是“弹回去”。“煨”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最佳办法是说服,说服教育要把握时机,把握火候。 一部分问题学生不是个性张扬,就是自我封闭,如果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硬碰硬,结果肯定是两败具伤。 面对新时期的中职生,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要和风细雨,有时“暴风骤雨”是很难奏效的,倒是“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最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新的历史时期,班主任更显得责任重大。无论面对何种新问题、新挑战,只要保持客观、清醒、理性的认识,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宽严相济的关爱理念、讲究艺术的说教理念和情感互动的和谐理念,做善于自我突破的教师,就一定能创造平凡中的奇迹,收获人生道路上完美的风景。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关于中职班主任工作实践与思考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德育工作是学生管理的关键,中职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转折期,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对其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产生重要影响。我觉得在加强班级管理与维护稳定上班主任应该树立良好印象,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和蔼可亲;创新班级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树立良好印象,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和蔼可亲 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信奉这段话。如果说学生是产品,那么班主任这一角色,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每个产品;班主任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学生的一生;班主任无意间的一个动作,也许能让一个不理想的班级“扭转乾坤”。 1、班主任要当好表率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老师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我做!”可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教师要作好学生的表率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所以,班主任一定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度。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 2、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和学生之间都不熟悉,与学生之间较难沟通。怎么办?我认为,这时,班主任应在两、三天内迅速认识每一个学生,包括姓名和家庭情况,同时使学生对学校初步了解,这就树立了班主任工作的第一印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班主任在注意他,这样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亲切感”就产生了,就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奠定了基础。 3、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都免不了存在少部分后进生问题,少部分后进生确实给班级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创新班级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普遍有主观性、随意性。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与无巨细都要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1、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管理观念,确认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以“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学生通过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心,使班级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班级管理奠定了基础。 2、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因此,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指导学生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由于这些班团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学生的自治能力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多读书、学会学习,让学生学有所获 知识是永远的财富,求知是人的天性,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竞争和个人发展对知识的依赖更加增强,在市场经济中,知识是提升一个人生存品质的重要手段,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在岗位上有所发展和提升,学会学习,自我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现在单位招聘新人时要求的不单纯是:“你可以做什么”,而更重视的是“你能学什么”,具备学习的能力,才能谈得上占有和更新知识,接受和处理信息,才能对知识应用,不断地跟上世界知识革命的步伐,向学生灌输阅读的好处,为学生读书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阅读的过程能也使学生修身养性,塑造良好的品格,确立积极的人生观,通过阅读,把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探索和提高,学会学习,懂得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一个爱读书的学生,纪律是不会差的。为此,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风气。但由于生源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不一样,有的学生求知欲不高,表现有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的现象较为严重,有少部分学生甚至有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以班风、学风等各方面做得较好的班级来教育学生搞好学习,并把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就业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和“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等名言来教育启发学生,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学习讨论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在校期间顺利的完成学业。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分析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运用方式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中职院校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中职班主任作为学习方面的教育者,学生思想、生活方面的管理者,要求其具备更强的情感交流能力。针对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等问题,班主任应正确认识其矛盾特点,扮演好重要角色,将情感艺术运用得当,使学生们提高自身文化道德修养,实现工作目的。 关键词:班主任;情感教育;情感运用方式 一、情感教育在班主任管理中的必要性 1.提高班级凝聚力 情感教育是离以往旧式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情绪等方面,不但要求班主任自身调节好个人情绪,还要求在对学生情绪管理的同时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情绪。通过情感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个性化的交流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使学生从心里接纳,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心中产生共鸣。通过采取以上方法一方面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可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提升自身责任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2.培养中职生的高尚情操 每个中职院校的教育目的都离不开培养学生们高尚的情操和端正的态度。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其情绪并不十分稳定,中职班主任应当用关心与细心感化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此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从而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自身道德品质。 二、情感管理中的现实性 1.中职学生资质较差 许多学生因学习基础较差而选择中职院校,这就导致中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自控能力不太理想。一些学生性格比较偏执,处理事情多用暴力方式,打架斗殴时常发生。这些状况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并且中职学生大都处在青春叛逆时期,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如若管理不当,学生则会走极端,后果不堪设想。 2.社会舆论性 社会对待中职学生普遍会戴有色眼镜,一方面由于生源的原因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态度不端正,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够严格,导致许多不良风气在校园中盛行。 三、如何运用情感管理方式 1.从班主任自身做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主任作为与学生交流最为频繁的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处事方面、生活细节方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为教师都是中职学生模仿的对象,班主任应当从日常教学中展现自身的情怀,为中职生树立标榜。 同时,中职教师也应当调节好自身情绪,在管理过程中难免遇到棘手的事情,要让学生们感觉到老师在处理事情时的公平公正,适时调节自身的情绪。 2.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一方面,及时发现学生的潜在心理问题,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处在叛逆期的中职生思想较为偏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等现象,有些人也会因此迷失自我,甚至出现崇尚暴力、道德沦丧等严重问题,因此,中职班主任在情感管理时应用耐心去教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使学生重拾自信。另一方面,要及时预防不良情感的出现,做好观察工作,一旦中职学生情绪较为激动,就要及时进行调节。 3.采用个性化教学交流方法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有相应的管理方式:对于优等生,应当重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增强其学习信心,但也要避免此类学生骄傲自满。针对中等生,应投入多一些关爱及注视。此类学生常常被忽略,如若一直被冷落,很有可能对学习失去热情,因此应多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对于后进生,此类学生大部分排斥学习多数是因家长的不重视,容易受到社会、老师的忽视。班主任应当给予此类学生更多关爱,用耐心与诚心将其引入学习正途。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情感管理策略 摘 要: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职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班主任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更要求中职班主任要加强情感教育。本文对当前中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如何开展情感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班主任;情感管理;建议 中职班主任作为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人员,不仅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学习不积极、缺乏思想道德等问题,如果不加以情感管理t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中职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中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讲究情感管理的艺术。 1中职班主任情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义务教育阶段,情感管理工作一直都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中职院校在生源和教育资源的限制下情感教育工作更加难以开展。由于中职院校的招生门槛较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总体来看综合素质偏低。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情感管理难度较大,对中职班主任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此外,中职院校在学校内也尚未形成一个情感管理的风气和氛围,对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社会的不重视 中职院校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地位较低,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许多中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社会上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使得中职院校的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负面情绪更加集中。在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中职院校学生极易产生孤僻的心理问题,更加需要中职班主任的情感管理,及时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情感管理路径 2.1加强沟通和交流 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应当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重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聆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诉求。每位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班主任要耐心细致的倾听学生的问题,采用比较柔和的教导方式,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真正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承担起班主任的责任。 2.2恢复学生自信心 中职班主任情感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给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逐渐恢复学生的自信心。中职院校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由于成绩不理想可能受到班主任的忽视,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由于正处于叛逆期,如果中职班主任不加以关注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甚至出现沉迷网络、崇尚暴力等问题。为了有效恢复学生的自信心,中职班主任在进行情感管理时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采取鼓励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主任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因材施教 中职院校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都不相同,在进行情感管理时要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例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导致这部分学生没有进入高中进行学习,要着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由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强,因此班主任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采取较为严格的方式,争取使他们的学习能够更上一层楼。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情感管理时要把握好分寸,切不可因为偏心和宠爱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骄傲的心理。 对于中等生则要采取不同的情感管理方法。当前中等生在班主任情感管理工作中常常被忽视,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班主任要加强对这部分学习的重视程度,创造机会使中等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并以激励的方式希望这部分学生向优等生看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对于后进生来说情感管理更为重要,难度也较大。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较差,班主任常常忽视这部分学生的情感管理。对这部分学生班主任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宽容,以较为真诚的方式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体会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最终引导后进生回归正途。 3结束语 当前中职班主任情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在中职院校内部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下,中职班主任要认识到情感管理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渐恢复学生的自信心,采取因材施教的管理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优等生不断强化、中等生不断优化、后进生不断进步,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中职学校中途接班班主任工作要点 摘要:中职学校一般为了保证班级的稳定建立与发展,要求班主任从新生入学带班到学生毕业,但是实际教学教育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中途接换班主任的情况。班主任中途接管班级是一项挑战性工作,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艺术性,细致全面深入的工作,有利于班级形成良好班风学风,促进学生身心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途接班;德育管理;班主任 原有班级已经形成自己的运行习惯,学生之间相互熟悉,对原有班主任的教育风格适应且依赖。中途接班的班主任,需要马上从陌生者的角色,融入到班级中;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尽快适应新班主任的教育风格,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分析中途接班顺利过渡的几点体会。 一、积极心态面对接管班级工作 当获知需要中途接管班级时,大部分班主任都已经从不同的途径听说了班级的一些情况,有些中途班级是赞誉有加,班主任就喜上眉梢;听说那中途接管班级是劣迹斑斑,班主任就唉声叹气。对于接管班级来说,不论是家长或是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机会,充满期待的新发展,班主任都应该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班主任是班级的重要引导者、管理者、辅助者,在班级发展中发挥巨大的力量;更换新的班主任,班级就如新鲜血液的注入,可以焕发无限新可能,不必拘泥于班级原有的格局。 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的仗”,接管班级工作不是打仗,但是没有了解调查,就没有话语权。接管班级与新生班级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新生班级班主任基本上可以根据教育经验和学校工作要求,在班级开始建立之时,班主任就设定班规、班训、对新生提出要求;但是,中途班级已经是一个成熟班级,班主任作为一个新的陌生者,在接手伊始就立规定,讲要求,往往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并且在班主任往后的工作中造成不少的阻力。因此,班主任在进入接管班级时,更多是静观其变,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为后续开展工作做铺垫。 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班级。首先,联系原班主任获悉第一手资料,包括班级的整体班风、原班干部工作情况、特质学生等,可以对照班级名单和原有班干部名单进行交谈了解,不同的学生适当标注;重点是优秀学生和一些受过学校处分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家庭和心理状况。第二,可以通过学业成绩,班主任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同时是原班主任推荐的学生,那么这部分学生通常可以作为新班主任M建新班干部的人选。学业成绩不能绝对反映学生的素质,但是,在中职学校保持成绩优异的,一定程度反映学生自制力和自律性都是比较好的。第三,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接班初始与家长沟通,将新班主任的情况想法与之交流,多聆听家长的倾述,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成员情况、学生生日等,商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等,明确家长与班主任共同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家长信任新班主任。第四,倾听学生的诉求,新班主任与学生单独交流,听听学生对班级的评价、对班干部的意见与建议、对新班主任的期待等,让学生有参与感、认同感。接班的过渡期,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新班主任不可能全班同学都单独面谈,可以抽取班干部、成绩优秀生、后进生进行面谈,特别是班干部的面谈,有助于班主任在班级中打好群众基础,在后续推进新班规要求时,取得好的效果。 三、重视第一印象,上好第一次班会课 第一天接班,基本班上情况良好,所有预想中的意外都没有发生,但是同学们底下已经讨论了新班主任无数次了,山雨欲来风满楼。新班主任要利用好当天的晚修课或者自习课,举行第一次班会课,让学生和老师有最直面的认识。这次的班会课安排,既和新生班级第一次班会课相似,又有不同。相同地方是展示班主任对班级新的要求、明确通过前期调研制定的班规、学习目标等,不同在于接管班级的学生之间是相互认识,他们只是不认识新班主任而已,所以,重点应该是班主任的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不是局限在班主任自身履历描述,更多是聚焦接管班主任的计划与目标,奖励与处罚规定等,先礼后兵。笔者认为第一次的班会课应向学生展示偏向强硬坚定的态度,情感和步骤上,接管班主任的做法应该是循序渐进,但是第一次的坚定态度,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明确新班主任接管是事实,不可能再依赖过去的老班主任,也不可能拿老班主任与接管班主任的方式进行比对,学生对接管班主任的第一印象促使了内心的适应,为以后接管班主任推行新管理措辞减轻阻力。另外,接管班主任应该通过前期的调研资料,记忆每位学生的姓名,并且在第一次班会课上准确说学生的姓名,使学生感受到虽然换了班主任,但是每位同学在老师心目中都是得到重视,促进接管班主任尽快融入新班级。 四、尊重学生情感 尊重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恩每位班主任对自己的付出。利用教师节或者一些传统节日,为老班主任准备节日礼物,或者举办主题班会邀请老班主任到场当嘉宾。礼轻情意重,让学生有情感上的宣泄表达,同时,通过不同形式对老师表达尊师之情,也是对学生良好的德育渗透,毕竟,学生现在对老班主任的态度,不也是日后对新班主任的态度吗? 五、循序推进班规改变 对于原有的班规,不需要完全推翻,可以修订完善。任何管理制度都有优缺点,接管班主任作为新人加入原班级,本身就带有“旁观者清”的视觉,对于原班级取得的成绩应该大力肯定,嘉奖为之付出的同学;有所欠缺的地方,客观分析,是条文不清晰还是执行不到位,具体问题具体办,适当加减规定,总之,完善班规使之有利于接管班主任操作同时适合本班班情,能够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建立。 中途接管班级,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是促进班主任能力成长的途径之一。现代中职学生通过网络等多种手段,获取不同信息,思想灵活且独立自主;班主任在带班管理班级时,利用不同方式,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主动配合接管班主任的工作,促进学生自觉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关于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摘 要:当前,中职学生管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笔者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督促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目的;班主任工作 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积极政策,鼓励学生报读职业学校,但随着高中的不断扩招以及人们对中等职业学校存在一定的偏见,造成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生源素质下降。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难教”“难管”的现象,怎样有效地教育中职学生,成为中职班主任迫切思考的课题。 一、坚持不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一具有良好学风的班级,学生都会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相反,一个学风差的班级,学生都是比较难管理的。有的中职生的自觉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部分学生只是想混个毕业证书,进取心不强。针对这种情况,中职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开学初,笔者就召开了“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更早地规划未来,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为自己即将踏出社会做铺垫。除此之外,笔者还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尽管收效可能比较缓慢,但只要一直努力坚持下去,笔者相信中职学生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健康上网 手机和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很多中职学生也因此而荒废学业。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很差,往往将手机的娱乐功能、交际功能扩大化,容易沉迷于游戏、聊天等,误入歧途,影响了学习。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让学生学会搜索网络资料,利用手机和网络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拓宽知识面。学生如果充分认识到手机、网络只是一个学习工具,他们就会充分利用网络去浏览有意义的知识,做到健康上网。 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发现,近年来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心理自卑,自制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的目标等。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其次是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沟通,把学生当作朋友,这样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愿意向班主任倾诉真情。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细心了解学生的情况,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中职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得到的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更希望获得成功。班主任要时常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体会到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从而调动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参与有益的文娱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的友谊,培养合作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四、制订可行的班规,进行量化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管好一个班级需要可行的班规。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了一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比如,在宿舍卫生方面,要求舍长每天都要安排人值日,全宿舍人员轮流值日,明确职责分工。在班级管理中,建立纪律分,每人的初始分为100分,通过加分或减分的方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班干部做好各项登记,每两周做一次统计并公布大家的纪律分,对于纪律分少于100分的学生,班主任要找他谈话。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常常会因为一些违纪情况而被扣纪律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制订加分措施,让每天的值日班干部通过早读评选出大声朗读的读书积极分子,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加分,这样不仅让犯错误的学生有了进步的机会,也有效提高了学生早读的积极性。只要学生为班级作了贡献或者有所进步,都会给他们加一定的纪律分,以此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 中职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班主任需要付出很多心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开拓创新,提高管理效能,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摘要:班主任工作细碎繁琐,紧随改革开放潮流趋势,身为园丁的我们,在这种时代大趋势下,更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紧紧跟随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思路,用科学、创新的方法对班级及学生进行管理,以求适应当前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创新不仅是各企业、公司乃至个人进入新潮社会的探脚石,同时也是中职学校班主任的探脚石,所以,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开展及管理的扼要前提便是创新!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创新 引言:班主任是每一个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是每一个学生的引路人,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容忽视,教师工作殊为不易,班主任肩上担子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并抓准工作关键、方式方法。适度掌握这些,相信身为班主任的我及大家工作开展并不难,以下结合我数年班主任经验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和工作。 一、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创新要点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军人物,起到承接作用,领导和组织班级工作,学生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尤为重要,班主任要教授学生学习课业知识,督促监督班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给学生营造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当下潮流趋势下,秉承一些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教授起来会显得有些吃力,所以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一定要创新,工作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更要创新,这样才能跟上社会步伐,更好的了解新时代下学生们的思想和成长所需要的一个正确的环境和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去学习并且成长,其工作要点一定要放在创新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大约生源杂乱,学生普遍有厌学心理,逆反心理也较强,这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给班主任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班主任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要制定一定的教学机制,积累教学经验,用科学方法管理班级,引导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要求班主任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切实开展教授工作,为国家培育出更多可造和有用的人才。 二、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创新所遇到的问题 (一)中职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失败感较强。学生长期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习惯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的错误导向性评价,导致自我评价过于低,不自信等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学习和做事没有信心和耐心。缺乏学习的热情、求知欲不强、对自身的要求不高,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 (二)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能力低下。多数被中考淘汰的中职学生,有甚者初中也没毕业,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从小学起就学习不好,家长和老师认为升学无望,进入社会年龄又太小,无可奈何之下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加之多数学校为了保证招生名额,降低门槛甚至门槛极低,导致中职生普遍成绩较差。与此相伴的就是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良,组织纪律性差,上课迟到早退,睡觉、说话、玩手机,发短信、上网甚至打电话,故意与顶撞老师,搞怪破坏课堂秩序,中途上厕所,等等无奇不有。 (三)中职生逆反心理强,教育效果差。很多学生在初中甚至是小学就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老师等多方因素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经受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处罚措施,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和抗“击打”能力,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准备和应付方法。表现出对教育内容的反感,对老师、同学和集体的对抗情绪,对学校的处分持反感、抗拒态度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对立情绪等等。另外,学生对进入中职学校目标不明确,消极,有的是家长包办,有的是纯粹是为了混文凭;甚至有的是因为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中职学校混时间长大而已。所以中职生普遍存在对教育的敏感度低,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特点。 三、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创新的对策 (一)I造轻松学习氛围,树立学生学习和做人的信心,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从心里觉得“我可以,我能行”不断打消中职学生内心的不自信和挫败感,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采取以下方法:①积极鼓励,克服消极心态。班主任要及时开导,婉转教育,对症下药,要主动适应新环境,懂得努力了,前景必定会一片光明。②抓实后进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唤回信心。 (二)中职学生大部分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正确引导。需要班主任进行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努力的学习,在入学之初,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我认为,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给学生讲清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以使学生对有关的职业教育政策与发展动态能有一个了解,懂得中职与普高是同一教育层次上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应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以及人才需求的规格,便于调整自己的专业认识。 (三)(1)抓好常规考核,创新班级管理内容;要抓好常规教育考核的管理。通过晨会、课间,尤其是班团会进行争先恐后、勇当第一的日常考评教育。组织学生制定和实施班风、班标、班规和措施等。通过各项常规考核教育来激励学生在考核中要敢于拼搏、全面发展、再创佳绩,要树立不进则退、骄者必败、精益求精、坚持就是胜利的竞争意识,要树立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的创新意识,要树立取长补短,借力发展的学习意识。要培养学生危机意识。建立合理的班级组织,根据级班管理目标,按照目标统一,精干高效,分工协调等原理建立近似直线的组织结构。 (2)创新班干部培养方法,发挥其带头作用;班干部配备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能否实现。第一学期初,班团干部、舍长、组长的选配,唯一依据是学生初步表现,要反复考察,慎重物色人选。所选干部在一学期中的表现可能并非所期待的那样好。第二学期一开始就把班级工作重点放在干部的选拔上,按照竞争原理,能级原理,“民主集中原理”,在班内“因需设岗”,“以岗定人”。不合格者重新选配,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影响和带领全班同学走向目标。 (3)中职班主任要切实结合每个学生不同情况更多的关心学生,关心表现在生活方面和学习方面,欣赏并信任学生,常常换位思考对待学生,用真情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充分鼓励适当评价。 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得当,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对路,把教育工作作为根本,将管理工作作为关键,走发展创新道路,用科学发展观改革班级管理思维就一定能带好一个班级。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情感运用艺术 【摘 要】在中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产生直接影响,也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高低。而面对中职生学习态度普遍较差等问题,其班主任应重视、加强情感艺术的应用研究,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掌控,培养起养成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 【关键词】中职 班主任 情感运用艺术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情感教育是班主任经常采用的潜移默化的管理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社会性情感、健康心理人格的培养,在增强其情感调控能力上也发挥着积极影响。为此,各班主任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情感教育的实施来促进中职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中职生普遍都存在自控能力较弱、自卑心理较强等问题,教师应给予足够的尊重与关心。为此,班主任应从学生心理、学习等多方面入手,对学生情感生活、心里变化给予全面了解与准确把握,善于从鼓励、欣赏的角度去培养教育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同时教师也能够因此获得更多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例如,面对中职生在学习、未来发展中产生的迷茫,教师应善于从朋友的角度来与学生真诚的交流,积极引导其懂得到底该学什么、怎样学,不断增强其学习信息,做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1]。 二、明确教育发展目标 虽然很多中职生都存在学习成绩较差、自制力不强等不足,但在生活学习中都是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尊重与关怀的。所以,班主任应始终将培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为重要教育目标,始终采用积极肯定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学生,不仅要将学生的优势特点呈现出来,还要引导其正视自身缺点,耐心、细心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使其能够早日走出弱者或是失败者的阴影。此外,班主任还应采用更灵活多样的教学培养策略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促进其情感调控能力的不断提升来丰富学生积极情感体验。 三、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法 首先,对于优等生。中职院校的很多优等生都是因为家庭方面的某些原因而未就读普通高中,这些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上进心与自尊心,学习成绩、思想基础相对较高,也能够真正在学习生活中团结学生,尊敬老师。但是这类学生也往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里优越感,在荣誉、成绩方面极易产生骄傲心理。对此,在教育管理中,教师就要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其一定的关怀爱护,严禁出现盲目姑息迁就优等生缺点的情况,以此来避免优等生在教师的“溺爱”下养成一系列不良行为习惯[2]。此外,班主任还应采用相对更加严格的标准去要求优等生,鼓励其参加各种知识、技能比赛,促进其思想、理想追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使荣誉、成绩成为其学习发展的全新起点,也为其今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对于中等生。在中职教育中,中等生一直都是极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通常都比较稳定,既不会像优等生那样产生各种优越感,也不会与后进生一样自暴自弃,虽然也十分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帮助,但又不愿过渡的表现自我。因此,在教育管理中等生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鼓励、支持,尤其是在实训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为其提供思考回答、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热情、信心的不断增强。另外,在教育管理中,一旦发现中等生在思想认识、行为举止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出现不良现象时,教师因准确把握时机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防止其逐渐落入到后进生群体中。 最后,对于后进生。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后进生不仅学习态度、组织纪律较差,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自卑感、孤独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所以,在教育管理中经常会被忽视。对此,中职班主任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始终采用不歧视、不放弃的理念来对待后进生,通^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从而逐渐树立其自信心,积极的面对学习生活。例如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班主任不能一味的通过批评、讽刺与指责等方式来达到管理目的,而是要恰当的采用教育疏导的方式来关爱后进生,以此来逐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产生更大的积极进取动力[3]。此外,面对基础较弱、操作能力不强的后进生,教师应积极探索、尝试更新颖的教育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方式来对各个场景、项目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能够清楚观察、灵活掌握每个操作,妥善解决各类问题,也以此来逐渐培养其养成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管理学生的关键手段,情感艺术的科学运用,不论是在妥善处理学生各类问题,还是高效落实班级管理工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应对情感运用艺术做出深入探究,以此来促进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职业教育是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教育。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多采取班级授课制。中职班主任是班级学习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中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分析了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提高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职业素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中职班主任工作是中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者,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骨干,是联系家庭与就业单位的桥梁和纽带.本文分析了中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职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能否科学有效的进行,能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工作的成败。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对着一定的困难。中职班主任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1.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同时,在面对高等教育逐年扩招的政策下,中职教育机构缺乏快速的应变措施,造成中职教育体系严重滞后与社会环境。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岗位需求,岗位门槛不断降低。学校对岗前培训和监管教育不够,这就使得中职班主任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缺乏成就感,工作动力不足 由于中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即使尽心尽责,也往往成效甚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身心疲惫,工作动力下降。其次,学生纪律性差,安全事故频发,班主任在学生安全问题上如履薄冰。此外,中职班主任工作繁杂,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时刻关注和教育学生的其它方面,造成工作懈怠,动力不足。 3.班主任工作方法有待提高 大多数班主任平常都是事事亲力亲为,忽视班干部伍的建设,班级管理实效不明显。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入研究,对学生的关心不够,师生之间交流沟通不多,缺乏默契和相互信任。管理方式过于单一,班级管理太严或是太松,奖惩制度不够明确,不利于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 二、加强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策略 中职教育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工作不仅对自身工作成效起着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升,进而关系到整个学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针对中职学生出现的特点和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鼓励自身建设,加强在职培训与进修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想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所以,要提高班主任工作成效,班主任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在职培训与进修,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经常对自身班主任工作进行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把班主任工作做深、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在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把握住学生的主观需求,多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个人发展、素质提升等问题。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朝着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关注学生基本情况,通过家访,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3.规范班级日常管理程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合理的班规是加强日常行为管理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严格执行班级管理规定,这样做有益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班主任也不能事必躬亲,因为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以民主的方法选拔出有责任心且愿意为班集体服务学生组成班委会,让班委进行定期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监督。通过对班干部培养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做人和做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班级氛围和学习氛围。 4.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素养 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职业技术人才,中职学生毕业以后大部分将成为一线的技术人员或服务人员,因此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十分重要。针对学生的素质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技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知识讲座,技能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5.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中职学生自身特点是年龄偏小,阅历浅,入校时意识不到自身规划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们根据职业规划,事先计划在不同阶段要达到的甘标,使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方向明确,主动性强。整个中职阶段过得充实、有收获,为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三、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的角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班主任是支撑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脊梁。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积累经验。中职院校班主任的工作虽然很繁杂,很辛苦,但只要用心去做,认真去做,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班主任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中职生班主任工作浅探 [摘 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基本点、强化三个措施、具备四种意识。 [关键词]学生;班级管理;爱严适度;终身发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中职生的特点,在班级建设和学生“合格+特长”目标的培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初步探索出“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围绕一个“中心” 有道是:“家国一理”,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围绕经济建设,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进行改革和创新,职业学校也在探索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法。作为班主任,我也在不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管理方法,确定明确的工作方向和中心。有了方向,工作才会有起色;有了中心,工作才不会紊乱。我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紧紧围绕“合格+特长”这一中心目标进行,都是一切为了学习,一切不忘特色。 二、抓住两个基本点 (一)抓好学生基础课的学习 我时常告诉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是以后做人的基础,事业的根本;基础课学不好,其他专业课也很难学好,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会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二)抓好专业课,让他们学有所长 我国需要大量有特长的建设型人才,只要学好专业,将来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去年我所带的“学前教育”班,由于自己动手早、抓得准、引导得法、措施得力,学生受益很大。全班70多名学生,个个懂乐器、人人有特长,学校的一些传统项目,他们几乎都是高手,架子鼓、军乐鼓、手风琴、电子琴,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他们无不手到擒来。由我班30位名学生组成的阵容强大的器乐队,多次代表学校外出表演,赢得了较高评价。通过3年的努力,经过教师的精心培育,涌现出学校很有名气的相声明星――张宇峰、许东升等,歌唱家――王豆、杨鹏远等,小品演员――张利德、陶俊宝等,节目主持人――张海梅、杨乐萍等,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强化三个措施 (一)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 干部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的好坏,班级管理的水平。选拔干部的条件是:1.学习能力强。学生学习是根本,只有学习好,才能起表率作用,才能树立威信。2.有领导才能。学生能力上存在差异,选班干部时要把最有潜力、最有能力的学生选出来,让他们充当班集体的领头羊。3.有工作热情。这是当好班干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能否做好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热情。我选的班干部,工作能力强,积极主动性高,工作抢着干。4.会关心别人。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班上的学生若要有生病的,班干部要立即报告班主任,根据班主任的指示照顾学生安排一切,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这样的班主任往往是第一年辛苦,第二年轻松,第三年潇洒。 (二)围绕校纪校规,狠抓养成教育 《中职生行为规范》操作性很强,只要运用得当,灵活处理,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严”字当头,抓典型,以点带面,严格按规办事。以此推动全班整体工作的开展,有时候会抓住某些学生的数次违纪违规现象,适当上纲上线,以教育和警示其他学生。有时候,对学生偶尔犯的一些小错误,我会和风细雨,循循善诱让其知错改错。 四、具备四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有目标,工作才会有动力;有目标,生活才会有起色;目标愈高,动力越大。作为领头羊的班主任,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近期目标,长远目标,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带领班级学生为实现既定目标共同进步。 (二)竞争意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法则在很多时候都适合于人类。竞争,是人生存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竞争,社会就不会有活力;没有竞争,社会就不会有发展。有竞争意识,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就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参与竞争,善于竞争,使个人得到最好发展,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超前意识 作为班主任,对班上学生的动态要了如指掌,要有预见性;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善于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善于帮助学生制定中长期奋斗目标。 (四)人情意识 教师是学生眼中真善美的化身,我以为,善是为师之本,爱是为师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些许多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好老师,其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往往高于学识和教育技法的影响。教师的善良品德,是留给学生的无价之宝。惟其如此,教师应杜绝体罚学生,更不能因自己的好恶喜怒惩罚学生。 总之,要当好班主任,爱是前提,严是法宝;宽严适度,便可得心应手,潇洒自如。宽严适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付出真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摘要:中职时期是大部分学生走进社会的一个“前站”,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养成的品格对于他们的日后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班主任作为中职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管理技巧对于学生的中职阶段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与管理技巧,以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情感认知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理念;素质;管理;策略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的生源水平整体较差,很多学校的学生都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有些学生根本不学习,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父母离异,从小缺乏关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班主任每天都要和这些学生打交道,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就必须有更多的奉献精神,对班主任工作有热情,对班级管理工作有责任心,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信心,对学生有爱心,并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本文就自身的一些工作经验和心得入手,谈一下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一、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角色,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教育理念不科学、对于学生学习的不重视,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民经济地位及作用、需求等方面问题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产生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无用论,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更加可怜而又可恨是一部分学生不知为谁而读书,曾经多次听学生说过:如果不是父母逼的或者不是为了他们,我才不读呢……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于自己自暴自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对于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可见中职学生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所发,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够更好的引导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与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特别是中职学生,正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班主任老师作为学生的主要管理者,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行”。可见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第一,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升自己的自身修养。班主任自身要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要宏杨正气,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可信任感和可钦佩感,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第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左右着班级的气氛,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果。合格的班主任必须有奉献精神,对班主任工作有热心,把班主任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用心投入,用心学习,用心探索,用心工作;对班级管理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班主任工作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积累经验;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凡事要注意坚持原则,对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班主任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以精深的专业理论来吸引学生,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以高尚的品行增强“身教”的功能。 第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必须做到,学校无论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做为一名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必须全面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校纪校规不需要每天耳提面命地唠叨,只要我们以身示范,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一些班级管理的方法,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学生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在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除了要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也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班级管理水平,以便能够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为他们的学校学习生活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应注重自己平时的语言运用,对于学生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切忌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当然教育本身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班主任对于学生中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有的应当机立断,有的则须通权达变,用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增强教育的效果。作为班主任,应有友善的态度和宽容的心。对于一些犯错的学生,以劝导为主而非教训,向其指出错误所在,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共同找出改正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以理服人,以宽容的心和友善的态度包容学生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但决不纵容学生。对于一些确实比较严重的错误给予严厉的批评,就事论事,同时注意批评的艺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给学生改错误的机会。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化,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多夸奖,婉转的批评中让学生心服口服,慢慢变成为学生们的一名良师益友。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求知之路的引导者、管理者,同是也是服务者,班主任应不断提高其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情感认知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为他们的今后职业化发展打好基础。 中职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是非常繁杂琐碎的,面对的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甚至还有不少在中学阶段中途辍学的学生,他们大多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也较差,入校后违规违纪现象频发。对中职学校特殊的生源,班主任如何才能让学生安心守纪、思想稳定、积极向上地学习和生活呢?通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试验,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中自己的点滴感受,我提出以下几点育人的经验。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关爱学生 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但由于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未升入高中的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给班主任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呢?我就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一下看法。 一、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都会给予学生无限的精神动力。目前,中职学校大体有三种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一是来自农村,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很少得到父母关爱的学生;二是家中有长期病人,生活条件较差的特困学生;三是父母离异,性格内向或自闭的单亲学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经受了一些磨难和挫折,有的在挫折中磨炼出了自强自立的性格,有的却因磨难和挫折变得内心孤僻自卑,因此,班主任需要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与他们做心与心的交流,用真诚和爱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发挥专业特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是一名专业课教师,当我成为一名班主任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中,我不仅经常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而且还适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去教育感化学生。 在我刚接班主任时,班里曾有个让我头痛的学生,还是班里的文体委员。他不仅上课爱说话儿、接话茬儿、小动作多,而且作为体育委员的他常常不配合我的工作。尽管我心里窝火,但还是耐着性子找他聊天,告诉他希望能和他成为朋友。在谈话中,我注意从他的爱好入手,知道他喜欢明星,于是就从明星谈起。我先问他最喜欢的明星是谁,接着,不慌不忙地把这位明星的生平给他娓娓道来。听完后,他用一种佩服的眼神看着我,显然相同的兴趣爱好,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了许多。从那以后,他常主动找我聊天。我一边给他讲明星故事,一边把明星的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融入其中,从侧面引导他,告诉他只要努力谁都可以成功。后来这名学生上课听课专注、做事主动负责,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 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一个很强烈的目标就是学技术,尽快就业,因此给予学生适当的就业指导是很必要的。当前,社会上对当一名技术工人还存有一定偏见。殊不知,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举措,倡导劳动光荣、技术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经常鼓励学生,只要勤奋学习,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成才目标。第二,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客观确立自己的定位,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与技能的准备。第三,班主任要留心收集就业信息,关注国家职业教育现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科学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利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 四、润物无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W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校更多的关注。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班主任首先应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尤其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更要给予心理关爱,鼓励他们勇于正视自身的弱点,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其次,班主任可以利用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比如以“展开理想的翅膀”“我的未来我做主”“诚信做人”“感恩教育”等主题,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懂得感恩、崇尚节俭等优秀品质。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团结协作意识,磨砺学生的意志,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为培养现代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树立标杆,培养出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教师要教育好班集体,又使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受到集体教育,不可能总是一个一个地教育学生,那会顾此失彼。因此,教师一定要建设好班集体,培养好班干部和积极分子队伍。良好的班集体要有一个团结的、有组织能力的、有威信的班委会,如果有了一个好的班委会,班主任的工作往往就会事半功倍,因为这不仅会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素质教育来讲,就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使班级的日常管理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管理下运转,而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管理之下的高质量运转。 在选拔班级干部,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必须要耐心观察一段时间,在选拔干部时要选拔人品好、为人忠诚、有工作能力、威信高、乐于为同学服务的人; 在平时,我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干部的创造性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对他们的工作态度一是信任、二是放手、三是全力支持。我对干部要求很严:要求他们摆正位置明确职责,在同学中起榜样带头作用;要做老师的得力助手,谁做的不好,要结合具体所犯错误深度批评教育,彻底扭转他们所犯的错误;随着班干部的成熟,班级管理工作也会逐渐开展得井然有序;这样形成一个有班主任引导,班干部管理,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 当好班主任归根结底就是“博爱”和“用心”。只要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爱、宽容的爱,用心去研读他们,努力去培养他们,真诚地呵护他们,相信每一名教师都能成为优秀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