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情况 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是建设工程结算,其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果以及工程效益,是控制工程造价并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2]。在以往项目审计时,我们经常发现的问题是,竣工结算进度缓慢导致后续竣工决算编制工作不能尽快启动。企业对工程项目结算时间要求的紧迫性以及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对工程造价费用控制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费用控制的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工程竣工结算涉及到土建、动设备、静设备、电气仪表、电信、钢结构、工艺管道、无损检测、气密试验等方方面面,具备了专业性极强、技术工艺繁杂、既要精确算准工程量,还要按照国家、行业规范及合同约定合理计价;其综合性极强的特点,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并具有持续性、动态监控管理特点,直接牵扯到甲方和乙方的最直接的经济利益。为了解决工程竣工结算中存在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甲方和乙方都需做好进度款支付、阶段结算或中间结算,对整个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每一个工程细节都要做到过程资料清晰明确,并重视完善资料,按照公司制度体系、部门规章合法、合规、合理地去解决每一个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费用控制管理的党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推动项目建设费控管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先锋队,划定党员责任区,确保项目费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运行[3]。 2主要做法 党建工作与项目费用控制管理工作目标是统筹一致的,工作责任是互联互通的。具体到项目费控管理方面,就是将党建和费控工作深度融合,这就是贯彻执行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是党组织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是提高国企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2.1从重要指示精神中凝聚奋进力量,在开启新征程上奋力谱写能源报国新篇章 为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创新工作思路,部门制定了《工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费用控制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立足于全员、全过程费用控制。实行连续、动态监控,确保项目费用全过程受控。引导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按照部门“费控全过程,全员行动”原则,全体员工围绕费用控制工作、重点和难点工作。 2.2党建引领业务,费控管理“开良方” 为筑牢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部门党支部号召党员、群众每月下现场,积极服务质量升级项目建设现场,了解现场需求,帮助现场施工单位及时解决实物工程量确认;材料涨价调差;钢结构栓接焊接是否增加工作量;工作联系单反复修改签字难等问题,党支部书记“揭榜挂帅”负责40万t年汽油醚化装置项目结算,支委挑头、党员带头会同各合同主责工程师、专业工程师、PMT、监理开展现场调研、问题诊断工作,倾听现场承包商的诉求,“开良方”,补短板。费控管理工作实行痕迹管理、定期上报制度,并在月底将问题统一汇总反馈给本级和相关部门,督促整改提升,实现闭环管理。经过每月现场调查,累计现场共反映问题36条,并落实反馈。 2.3以“红色引擎”推进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4]。党支部发力,聚焦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党支部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党建与项目建设费控管理深度融合:部门重要的事项经过支委会讨论;支部各项活动邀请群众参加;支部党的思想理论学习,加大对群众的宣传;要求党员在重要工作中主动承担带头垂范;加强党群融合发挥工会的纽带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费控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2.3.1严控在建项目费用,身体力行服务现场 (1)用真情办实事。党支部要求各组长履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每个月带头带领团队下现场,切实解决承包商遇到的困难和费用诉求;党支部还建立大修预结算人员组织机构,按部门分工,装置刚停工就全员搬至检修现场办公。检修期间经常深入现场,关注重点检修项目,收集检修过程资料,了解检修进展,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今后结算扯皮现象。(2)实物量付款初见成效。党支部组织专业工程师每月深入现场与承包商对接工程实物量,根据实际完成的实物量核算进度款,相比原来按进度值付款更加真实、准确,有效避免合同超付风险。(3)成功应用BIM框架钢结构建模。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思维,党支部通过与行业算量王“广联达”公司进行技术咨询,同时和设计院沟通解决CAD图纸问题,成功将BIM框架钢结构计量应用在质量升级项目上,将大量的统计、计算工作交由系统完成,大幅度地降低概预算人员的工作强度,从而将造价工程师们从琐碎的劳动中解放出来。(4)及时解决合同争议问题。上半年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振荡较大,承包商纷纷提出材料调差要求,党支部及时组织工程合同材料调差方案专题会,明确处理原则和方法,切实解决承包商实际困难。(5)准确核算项目变更费用。产品出厂项目由于受阻施工影响变更路由,从路由勘察,到已施工管线利旧方案,党支部组织工程师们多次深入现场,了解项目情况,反复测算路由变更费用,为项目变更提供决定性依据。(6)总结经验提升签证水平。施工现场签证内容繁杂、敏感问题较多、审核难度较大,在党支部的安排下,各专业工程师根据一期、二期项目的典型签证案例,总结出八条有代表性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签证建议,为今后项目审核现场签证提供了有利的借鉴经验。(7)为了加快检修结算进度、提升结算质量,党支部组织编写了《检维修结算管理手册》,总结了以往结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纠正注意事项,将签证注意事项以图文方式编制成册,印发给全体检修承包商及运行部相关工程师作为签证参考资料,并及时组织公司相关人员进行宣贯,提高检修签证和结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3.2党支部抓实激励带动,锻造凝聚力 (1)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在各种急、难、险、重的工作中敢于冲在前,干在前,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部门涌现出一批坚持原则、精通业务、勤奋优秀党员、优秀干部和优秀员工。在他们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下,炼油一期检维修大修结算时间从18个月压缩到8个月。炼油二期装置首次停工大修,相关专业组有条不紊,统筹安排,党员干部加班加点,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1亿多元的预算编制审核工作。(2)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党支部委员们坚持经常性思想谈话,增强对员工的了解,发现员工工作家庭困难等情况,积极沟通,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 2.4党支部是锤炼铁军队伍,增强战斗力 党支部加强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党支部通过采取内部和外部培训相结合,内部坚持每月一次业务培训,由部门业务骨干进行讲课和交流;外部参加造价岗位取证和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党支部还通过加强国安保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保密意识。(1)以提升全员整体技术水平为目的的全员培训。党支部通过征集员工意见建议后,实施了“充分挖掘内部讲师,为员工提供职业化发展、提高专业技能每月一培训”的措施。此类培训已经开展到第十六次,极大提高了部门全体员工的专业素养,形成全员立足岗位、精通本职、争做贡献的良好态势。(2)营造风清气正作风,党风廉政建设保障费用控制管理受控。①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党支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党风廉政的建设工作,组织部门全体员工签订《廉洁从业承若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公司员工合规承诺函》。②每逢节日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必做廉洁提醒谈话,“从严从紧、抓早抓小,切实运用好‘四种形态’工作精神”方面,针对控制部内绝大部分岗位都是与工程费用、结算密切相关的关键岗位,工作业务与承包商打交道十分频繁,容易触碰“红线”,因此先后进行18次警醒谈话,提示教育。向部门全体员工每月开展一次廉洁教育学习宣贯,如警惕“冷水煮青蛙”式“围猎”、公开通报六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在党支部相关的会议、部门内召开的工作例会上,反复强调要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绝对不能触碰“红线”,并在业务工作中检查落实确保费用控制受控。 3经验启示 面对当前费用控制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控制部党支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性,创造性地为项目费用控制管理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实现党建工作与项目费控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责任同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与项目费控深度融合工作格局。(1)强化思想引领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换为项目费控管理工作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突击队”,做到“党员要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按时优质高效完成阶段结算工作的任务。(2)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相互融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深谙此道理,下一步,控制部党支部还将在制度管理、监督考核、人才队伍建设、党建工作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举行“主题党日”特色活动等方式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坚定政治信仰。以“红色引擎”推进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更加坚强有力的举措,让党建在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中更彰显价值[5]。 参考文献: [1]田连雨.石油化工系统工艺创新与节能降耗[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1):42-44. [2]赵艳.建设工程结算审核的难点与规范建议[J].河南建材,2019(01):02. [3]解巧丽.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J].网络财富,2009,(03):120-121. [4]陆志文.国企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践研究[J].管理学,2019(14):35-36. [5]任军革,郑玉江,秦明东,等.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J].石油组织人事,2021(11):14-18. 作者:陈丽萍 单位: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
专业技术论文:农业部、人事部关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要“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的推广,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继承推进农科教‘三结合’,全面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要“集中力量组织推广一批重大农业实用技术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力争在短期内见到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指出,“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促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相互协作,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充实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保障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并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鼓励他们为农业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为此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有关问题做如下通知: 一、各级政府人事和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含畜牧、兽医、水产、经营、农机,下同)技术推广机构、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职务评聘应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使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成为调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在评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做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三、对于学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推广业绩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可以申报评聘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员、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其申报条件、评审标准、评审程序和聘任办法,按照《农业部关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研究员、教授职务的实施意见》执行。 专业技术论文:人事部关于重新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的工作,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常化的顺利进行,确保评审质量,现对有关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程序事项通知如下: 一、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完成以后,各地区、各部门应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人职发〔1990〕4号)的要求,按系列重新组建评审委员会。今后,各地区、各部门不设置综合性的评审委员会,各系列评委会不评审本系列以外的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部委人事(职改)部门批准组建,并报人事部备案。中、初级评审委员会由上一级人事(职改)部门批准组建。 二、高教、科研、卫生、工程等系列,应在评委会下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评审组,负责审查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对被评审人的业绩、成果(含著作、论文)等进行评估,确认被评审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向评委会推荐评审人选。被评审人要由学科组推选的两名以上专家进行审查、评估业绩成果,不得自找专家审查、评估。 三、评委会委员应由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专家组成。其中,中青年专家一般应占三分之一。高级评委会一般由二十五人以上组成,委员应具有本专业的高级职务。中级评委会一般由二十人以上组成,委员应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务,具有本专业高级职务的委员不少于二分之一。初级评委会应由本专业中级以上职务者组成。 四、各级评委会委员应在民主推荐、协商的基础上,经相应职改部门批准产生。行政领导一般不参加评委会。评委会委员会名单在本期评审工作完成以前不对外公布。 五、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评审权下放给具备条件的基层单位。具体条件是:本单位专业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已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有比较健全的评审制度,领导班子及专业技术队伍素质较好,有足够的评审委员会委员人选。 高等学校教授评审权的授予,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职改领导小组审核,国家教委批准。 高等学校副教授评审权的授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经国家教委同意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职改领导小组批准,科研、工程、农业、卫生系列高级职务评审权的授予,地方所属单位,由单位提出申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列主管部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职改领导小组批准;各部委所属单位,由单位提出申请,各部委主管部门审查,职改领导小组(或部委领导集体)批准。其他系列高级评委会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负责组建,一般不再下放评审权。 六、本单位不具备评审条件的,可以委托其他具有相应评审权的地区、部门或单位的评委会评审。国务院各部门驻地方的直属单位非主体系列一般委托当地的有关评委会组织评审。委托评审的程序是:由本单位提出,上级人事、职改部门批准并出具委托评审的证明函。高级职务委托评审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人事、职改部门出具委托函,中级职务委托评审由县(处)级以上的人事、职改部门出具委托函,单位之间或个人委托评审无效。 经批准需要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基层单位领导人(含正、副职)不在本单位评审,他们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由上级职改部门负责委托评审。 七、各地区、各部委职改部门应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对评委会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能保证评审质量的评委会,应视情况停止其工作、宣布评审结果无效、直至收回评审权。对首次评聘工作中已经授予评审权的单位,应按上述办法和条件,重新审批组建。 八、评委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一般两年左右。任期届满,应适当调整成员,每次调整人数不应少于三分之一。同时为保证评审工作的连续性,调整人数亦不应多于三分之二。 九、今后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不搞个人申报,由单位人事、职改部门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推荐,对被评聘人员的业绩、成果、学历、资历、外语等基本条件进行审查核实后向评审组织提供有关的考绩档案和考核结论、材料以及群众的评价和反映。 十、评委会的评审工作必须坚持民主程序、走群众路线,提高评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评审办法、评审条件、岗位数额等应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公布。对被评审人的学术、技术水平和业绩成果(含论文、著作)等基本情况广泛听取意见,然后组织一定范围、规模的答辩会,以测定被评审人的实际水平,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 十一、召开评审会议时,出席会议的委员人数,高级评委会不得少于十七人,中级评委会不得少于十三人。评委会在听取人事职改部门意见和学科组的评审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评议,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能有效。未出席评审会的委员不得投票或补充投票。 十二、评审结果必须由人事(职改)部门批准。个别评审不准确,群众反映意见较大的,应由单位领导提出,经职改部门同意后 ,由评委会进行复议。 十三、在评审评委本人及其亲属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时,该评委本人应主动回避或被告知回避。 十四、各级评委会收取评审费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收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规定,并经当地物价部门批准后公布,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检查。同时,抄报我部职位职称司。 专业技术论文:关于开展部队卫生员专业技术评比竞赛的做法 为推动部队卫生专业训练,改变过去训练一般化状况,近年来,我区开展了部队卫生员专业技术评比竞赛活动。评比竞赛调动了广大卫生员的积极性,促进了部队卫生专业训练,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 我们参照1964年开展群众性大练兵的经验,按照总部训练大纲要求,以全军统一的卫生员教材为依据,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对部队卫生员的战伤救护、卫生防疫等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核。 一、组织形式 评比竞赛,是在普遍开展训练的基础上,由各师先组织考核评比,然后自下而上逐级选拔,再以师为单位参加全区对口评比竞赛,最后给予优胜者适当奖励。 二、评比内容、方式和成绩评定 评比竞赛以火线抢救(包括寻找、接近伤员,止血带止血,气胸封闭,下肢骨折固定,关节等部位包扎,初旬搬运伤员等)和卫生防疫(包括饮水冷日七,食品检验,有害昆虫(动物)防制,隔离消毒等)为内容,采取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但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成绩按2:8评定。评比竞赛规程可参照体育运动比赛的规程。根据考核评比内容,统一制定评分细则。这次组织战救技术考核评比的实际操作题为:右小腿中段外侧炸伤、动脉出血,伴胫排骨骨折;右侧胸部乳头部炸伤(盲管),开放性气胸;低姿侧身匆旬搬运伤员10m,绷带绷扎法(单指绷法、全手包扎法、肘关节绷法、踩关节绷法、足跟绷法等5个部位抽签)。卫生防疫技术考核实际操作考试题为:对饮用水进行漂白粉消毒;感官鉴别鱼的质量,用80形敌敌畏乳剂配制5%敌敌畏水溶液2,000ml,病毒性肝炎患者住室的终末消毒等。根据评比竞赛内容,裁判组分为3~4个小组,每小组3~5人。各项评比办法为:取各裁判员评分的总和,除以裁判员人数或扣除其中最高分数和最低分数,将中间分数相加取平均值,即是该项目应得的分数。理论考试采用填空、是非、问答题等进行笔试。 三、考核成绩 参加考核的卫生员,是由各师经过自下而上、逐级考核评比选拔出来的。人伍时间最长者4年,最短者l年半。1980年和1979年人伍者,占71%。文化程度:高中占71%;初中占29%。均经过8个月训练队学习。全区考核评比成绩平均为76.68分,最高分数为91.45分,良好以上占81%。其中战救4项技术,成绩平均为77.3分,防疫李项技术成绩,平均为76.1分。这次竞赛检阅了专业训练成绩,表衫了先进,交流了经验,达到了评比竞赛的目的。同志们反映,这样的评比竞赛,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在本单位学不到的经验。 四、几点体会 我们体会,要组织好专业评比竞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指导思想要明确。开展令业评比竟赛,目的在f推动部队卫生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在现代条件下的医学保障能力。但由于评比竞赛本身有个高低、上下的问题,特别是军区组织的竞赛,给人们精神压力就更大些。为了避免一些单位一开始就把劲用在少数几个人身上,我们除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强调要坚持抓好普遍训练。在件遍训练3个月之后,再下达竞赛的项日和内容,由各师自行组织考核,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评比选拔的方法,选出参加全区竞赛的单位和个人,军区再组织竞赛。基本卜避免了拼凑尖子的现象,使参加竞赛的单位和个人能反映出本单位卫生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就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2.从提高业务保障能力着手。评比竟赛要与卫生工作战斗化建设、连队平、战时医学保障工作结合起来。未来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给医学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连队火线抢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阵地伤亡率和伤员治愈率。因此,我们在安排竞赛科目时,尽量突出平、战时急需用得上的一些项目,并且重视打好基础,引导他们抓好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苦练基本功上下功夫,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努力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保障能力。 3.坚持训什么就赛什么。评比竞赛是为了推动卫生专业训练,提高专业技术保障能力,将训练引向深入。竞赛能检阅成绩,也是为了树立典型,因此,比一般性的考核要严一些、高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为此,我们既要按照总部训练大纲的要求,以卫生员教材中必须掌握的部分为内容,又要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立足现有装备,坚持训什么就赛什么,把组织评比竞赛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最广泛地调动群众的练兵积极性,使竞赛达到预期效果。 专业技术论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鱼需改进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科技管理水平 专业技术水平 人才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现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和完善的具体措施,着力于前睹性地发掘羞藏在专1技术人员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新风尚的形成,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各条战线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但近年来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苗头: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后,虚套上了“美丽的光环”,躺在功劳之上,不思进取;有的只图索取不讲奉献;有的学历与业绩贡献成反比等应引起注意,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 (一)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技管理水平是指担负一定行政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科技管理中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的综合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业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专业技术向题的水平。科技管理人员在人员工作中一般都能运用到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科技管理方法是专业技术方法之一。科技管理水平属于专业技术水平的范畴。 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在中因能运用专业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了一、二个生产实践中的专业技术难题,工作较为突出,从爱护和发挥他们的才能出发,把他们提拔到科技管理岗位上,由于其本人还不具备领导一班人去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没法在管理水平上有所发展,只顾自己忙,工作处于被动局面,或者因某些行政的事事务务反而耽误了对专业技术难题的攻关,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与“才”严重脱节 邓小平同志认为:所谓人才,就是德与才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的统一。对于“德”,即政治思想素质间题,业务工作能力强,不等于政治思想好,但政治思想好一定要技术业务工作能力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红与专的关系,实质就是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对在实际工作中达不到辞退条件,而素质能力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或违反工作纪律,领导和群众都不满意;或政绩平平,缺乏职业道德和修养;只图索取不讲奉献;资历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不能划等号的专业技术人员,把他请下领导岗位后,这小部分人放不下架子,没能认真在思想政治上、素质上找差距,而是产生消极怠工情绪,起反作用,这部分人具有“才”,但不具备“德”。造成德与才严重脱节。 (三)学历、能力水平与业绩贡献未能有机结合 学历是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学识水平的标志,但学历并不等于实际工作能力。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几番苦苦补考后取得了学历,不但专业知识未真正达到最高要求,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无从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不用说实际工作能力。这部分人工作水平较低、业绩平庸,甚至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空挂专业技术职务的衔,工作能力有限,不能独立处理问题和完成所担任的工作。他们在取得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后,打击了另一部分学历层次低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不良情绪,会使专业技术职务失去应有的光彩和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有个别被聘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其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得上没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比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强。事实上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坏风气。如今,我们根据各企业的管理层次设定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位,不应让平庸者占了专业技术职位。 二、改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注重素质育人才 同志提出:“领域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们认为专业技术干部也要讲政治。在迎接新历史时期,专业技术干部的前程任重道远,时代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虽说专业技术资格是“终身制”的,但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把优胜劣汰方法引人人才培养和使用中来,把铁交椅搬走,换成活交椅,把专业技术职务时刻置于动态管理中(不聘或低聘),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专业技术人员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并在评聘分开中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国有企业实行对专业技术人员或科技管理干部“让”和“下”了,有效地强化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责任心,通过做过细的政治思想工作,让这些从科技管理岗位退下来的同志放下思想包袱,专心搞专业技术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安心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使学历、资历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能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又红又专。 2.评聘分开,以真才实干用人才 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引人竞争机制,一定要评聘分开,要对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聘任实行职数控制。职数控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能够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便可,不能滥没。在职数限定的范围内,掌握以下评聘原则: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与从事的专业岗位不对上口时不聘;②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相对薄弱的不聘;③工作业绩不突出的不聘;④对已聘人员在工作中群众意见较多的不聘;⑤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处分的不聘;⑥工作失职或发生生产事故,造成损失的不聘。严把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关,把德、能、勤、绩以及其他考核内容量化细分。 3.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 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虽资历不深,但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较强,业绩贡献突出。我们要打破常规选人才。 (1)一要打破求全的形而上学思想,坚持重其所长、重实绩、重潜力、不求全、不听邪、不看一时一事的原则选人才。对那些学历虽不高,然而通过刻苦自学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具有真才实学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使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干、得民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同时要树立培养和造就成熟而健康的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格观念。专业技术人员不但要有善于用科技抓经济、管经济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富有开拓性、应变性和科学性地运用客观规律去驾驭经济市场的人来搞科技管理工作。 (2)二要打破“年轻易傲”的片面思想,坚持重实绩。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起用年轻人时指出:“一般人认为年轻人骄傲,这个并不完全是坏事,越有能力,越有自信。真是有点骄傲放在适当的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①由于我国还存在着人才顾忌超群起飞,社会排斥超群人才的消极思想,针对这种世俗观念,我们要坚持栋梁方正位,只要是棵好苗子就重育,只要是人才就重用,让消极思想没有市场传播,让奋发成才成为企业风尚。按照邓小平思想坚持看实绩、看表现、看创新思想,大胆启用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年轻人是有能力的,是大有作为的。 4.活化管理,广开贤路出其才 人才难得,而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要爱护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专业技术人才各尽其才,允许人才朝着有利于发挥和发展的方向流动。(1)广开流动之路。通过公开招聘缺员岗位,让有贤之士自荐报考,合格录取聘任,使专业技术人员在车间之间、技术岗位之间、管理和技术岗位之间、党政之间流动。让专业技术人才越流越精,干部越用越活,为一批一专多能多向平衡发展的干部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几年来,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多人实行了岗位之间的调换。(2)广开锻炼之路,让专业技术人员向多方面锻炼发展:一是一线锻炼。新人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都要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期满后,要通过专业技术专项题的论文答辩,由企业初次评定职称领导小组进行评审,听其是否能把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论文答辩不合格者,延期转正定级和评定职称。如国家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实习期满后,可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为助理工程师,企业实行对工作积极的毕业生,可按期转正,但对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和业绩成果达不到要求者不给予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低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样做既重学历,又不唯学历,重在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贡献。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引人竞争机制,使专业人员有危机感。二是专题锻炼。把某单项工作或某项阶段性工作交给某个培养苗子去管理、去负责、去完成,在实践中磨炼才干,给他们提供成才的空间,给他们压担子。 5.效益挂钩,多种方式激励人才 人才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石,没有人才,什么宏伟目标都不可能获得预期效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党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指明了正确方向。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腾飞的技术保障,我们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一些其他方面的奖励措施,如将聘任后的专业技术职务与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和奖金挂钩,实行住房分配、收人分配一条龙的倾斜政策措施来解决人才成长的生活之优、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待遇,可以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工作起来更宽心、更顺心。 专业技术论文: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的关系 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深化对食品药品监管规律的认识,提出了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的要求。笔者结合从事基层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实际,谈几点对科学监管理念内涵的认识。 1 科学监管理念是具有思想基础的理念 科学监管理念的思想基础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认真调研国内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运行机制,分析各个监管环节存在的不适合、不适应问题,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食品药品监管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监管理念。科学监管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监管理念;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监管理念;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监管理念。科学监管理念的实施,要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树立科学的态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以人为本,切实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结合起来;既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监管队伍的专业素质,又要以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监管方法,推动科学监管理念根本目标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科学监管理念是以专业学识水平为基础的理念 科学监管理念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依靠技术支撑,实现队伍保障;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这样一个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监管理念,一个紧迫的问题是要解决专业学识水平的问题。科学监管理念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而升华和发展的过程,没有专业学识水平就难以提高认识水平。“齐二药”假药事件、克磷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劣药事件充分表明,除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淡薄,对专业技术培训不够重视外,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检查企业的生产记录、质量检测数据时难以发现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解决专业学识水平问题。要充实专业人员,改善队伍结构。目前,基层药监机构药学人员比例较低,对监督管理中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不够,仅凭对法条的字面理解,容易造成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到位、力度不到位,难以有效履行监管的职责。国家、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行政管理、廉政建设、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非常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做的不多,特别是基层非药学专业的监管人员对药学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药械市场的监管“照猫画虎”、机械模仿,甚至错误运用法律、法规,监管效率低、水平不高的事实普遍存在。因此,加强药学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是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的基础。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基层监管部门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药学专业素质。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领导干部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的“带头人”,食品药品监管既需要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复合人才,更需要既懂行政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领导干部。否则,科学监管的理念与国家局、省局形成较大的“落差”,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的目标将大打折扣。 3 科学监管理念是付诸具体行动的理念 食品药品监管要一心一意为民、尽职尽责护民、实实在在利民。要做到“为民、护民、利民”,一是必须依靠技术支撑。按照具体职责,要在努力提升依法监管水平、审评水平、不良事件监测水平、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处置水平上狠下功夫。作为基层监管部门,重点应提升药品检验水平,改善药品检验基础设施设备,全面满足药品标准所需的检验条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遏制制假售劣的违法行为,为行政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必须刻苦钻研食品药品监管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全系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的放矢的展开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三是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科学监管理念不是一承不变的,需要通过具体的监管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科学促进监管,监管推动发展,发展反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循环往复,一定会实现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 专业技术论文:关于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规定 根据上级和集团公司职称工作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集团公司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动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含报考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职业资格,下同)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推行公开、公示制度,落实责任,特制定有关规定如下: 一、建立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工作公开制度 根据上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工作的部署,集团公司人事部下发文件,并在集团公司网站上公告。基层各单位(含机关各部室、公司、中介机构,下同)应以适当的形式及时向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予以公开告知。 公开告知的主要内容为: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标准;申报程序;申报材料及时间要求。 二、专业技术资格的申报程序及公示制度 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实行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所在单位考核推荐、集团公司审核推荐、评委会评审、集团公司审批下文的工作程序。 1、个人申请。一般由个人向所在单位口头申请。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及时告知申请人。 2、民主评议。所在单位召集由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的专门会议,对申报人进行民主评议。对申报初级资格人员评议的人数一般不少于10 人,对申报中、高级资格人员评议的人数不少于15 人。民主评议应由召集人公布申报资格规定的条件、标准,申报人作个人业务工作报告,与会人员对照申报资格规定的条件、标准以及申报人专业技术工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予以评议。 个人业务工作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个人简历;专业工作经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以来的主要业务工作;主要业绩及获奖情况;继续教育与本专业学识水平;论文、论著、译著等;个人今后努力方向;申报的专业及职级;申报的理由及符合文件规定的条款。业务工作报告的重点为任现职以来的业务工作能力与业绩成果。民主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民主评议结果应当众公开。申报人应回避民主评议。 群众意见分歧较大者(民主评议赞成票不足三分之二)应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作出较为详细的书面说明。报考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职业资格)人员不进行民主评议,但必须进行公示。 3、公示。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含机关各部室、公司、中介机构)应对申报人的学历、资历、业绩成果、论文、获奖等申报材料,及所申报的专业资格、目前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岗位、任现职以来的年度考核、民主评议结果等,在企务公开栏中予以公示,单位有局域网的,同时应在局域网上公示。时间一周。 公示的所有材料要经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并注明申报人符合申报、评审条件的条款。未经审核或不属实的材料不得公示。 公示应注明本单位及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门接受举报的电话。对公示所反映的问题,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及时核实,未核实的不予推荐。 报送申报材料同时附公示报告。公示报告内容包括:被公示人姓名、公示时间、公示地点、公示内容、公示反映的问题及核实情况。公示报告应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签字,盖单位公章。 4、所在单位考核、推荐。考核一般以上一年度考核结果为依据,并结合民主评议意见与公示结果,对考核等次为“良”(称职、合格)及以上的予以推荐正常晋升,对任现职以来至少有一次考核为“优”的可推荐申报破格晋升。 任现职以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1)年度考核为“中”(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 年以上; (2)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 年以上; (3)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停止考试三年: (1)伪造学历或出具各种假证明的; (2)请人代考或代人考试的; (3)评卷时发现答卷内字迹不一致或有雷同、抄袭等现象,并经评卷小组认定的; (4)夹带、传递资料、纸条等或偷换试卷的; (5)偷看他人答卷或有意给他人抄袭; (6)利用移动电话、传呼机等通讯工具作弊的。 上一年度没有按要求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不得推荐申报材料。 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对申报人的学历、资历、专业岗位、论文、获奖、年度考核结果等进行认真审核,并由审核人签名负责。所有复印件均应与原件核实,并签署审核意见。业绩成果等有关证明材料应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名负责,并盖部门公章。所提交的申报材料应真实、齐全、规范。组织推荐意见应包括申报人任现职以来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履行职责、业务水平等几个方面。 推荐申报政工专业资格的应盖单位党委(总支)公章,负责人签章。推荐申报其它专业技术资格的盖单位行政公章,负责人签章。 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要求上报申报材料,不得委托申报人个人送交申报材料。报考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职业资格)人员,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签署意见、盖章,负责人签字。 5、集团公司审核、推荐。集团公司人事部对上报人员进行审核,对所有复印件要审验原件,年度考核以单位年度上报的考核结果为依据审核。经审核符合申报条件、标准,申报材料真实、齐全、规范的予以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以推荐。凡接受个人报名参加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职业资格)考试的,基层单位报考人员不再经集团公司人事部审核,个人可直接报名。基层单位组织报考后,应及时将公示报告、报考人员 名单报集团公司人事部;机关各部室、公司、中介机构的报考人员由所在单位审查、公示后,报集团公司人事部审核同意,个人报名。 6、审批下发专业技术资格文件。集团公司评委会评审通过人员资格,经集团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并在集团公司网站上公示一周,无异议后由集团公司人事部下发文件通知。 经组织同意报考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职业资格)合格人员,及推荐上报评审通过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在集团公司网站上公示一周,无异议后由集团公司人事部转发文件通知。未按规定程序申报、报考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职业资格),不予下文。 7、退回评审材料。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按干部管理权限及时退回评审通过及考试合格人员的申报材料、成绩通知单等材料,有关单位应及时归入本人档案。评审未获通过或者职称工作职能部门不予批复人员的评审材料,凡属个人提 交的证书、证明、业绩、成果、论文、等退回申报者;凡涉及有关组织核查、评价和评审组织的结论,包括申报表,只退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保存一年后销毁,不退回申报者。 8、对违反有关政策规定或者有弄虚作假等行为而评审通过并获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一经查实,即予撤消其资格。 三、工作责任制度 1、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 2、没有按要求规定审核、推荐,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责任追究: (1)没有按要求公开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文件规定,影响个人申报的,给予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经济处罚200 元; (2)没有按要求组织民主评议的,给予所在单位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经济处罚200 元; (3)没有按要求公示的,给予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经济处罚200 元; (4)没有核实公示中举报申报人有关问题的,给予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经济处罚200 元; (5)推荐材料由于审查不严,出现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人当年申报资格,并延迟三年申报,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经济处罚500 元。帮助弄虚作假的,视情节给予有关责任人纪律处分,并经济处罚500 元,给予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通报批评,并经济处罚200 元; (6)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没有按规定要求审核,出现弄虚作假的给予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经济处罚500 元; (7)推荐上报的申报材料没按要求整理,不齐全、不规范,影响申报人评审的,对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及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经济处罚200 元; (8)评审结束后出现举报,经查属实,视情节给予有关责任人纪律处分,并经济处罚500 元; (9)凡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的,对所在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其主要领导经济处罚500 元。 专业技术论文: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邓先培书记在新灵山写作网调研时提出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围绕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动员广大党员带领老百姓采取“支部+协会”的形式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根据《新灵山写作网关于创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实施意见》(镇发〔〕号),以及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群众性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不断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乡村党政组织依靠党员和科技带头人推动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板桥镇郑家湾养猪协会的实践证明:“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是乡村党政组织充分发挥联合“舰队”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种新型工作方式,是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方法,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壮大村级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充分发动农村广大党员,开展新型工作方式的大讨论,提高广大党员的素质,努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普及推广科学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密切党群千群关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和办法 (一)把培训党员作为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突破口 在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进而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员培训的内容除了先进性教育活动规定的必读科目外,要把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如何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并且要展开一次“结合实际如何发展”的大讨论。培训的方法应采取实效实用,突出重点,结合农民的生产实际,结合市场需求,把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加以培训。培训教师由各乡镇在现有干部中组织懂技术、会管理、业务精干、市场意识、能力较强的人,赴各村负责授课。乡(镇)领导要亲自参加培训讲课.讲课人要认真备课,讲出水平,对培训讲课确有困难的乡(镇)可与县直包扶单位联系教师讲课。通过培训党员、发动群众,为建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打下基础。 (二)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程序 、由村党支部结合当地实际,组建协会发展筹备组,草拟《协会章程》(草案),向上级科协递交申请。 ⒉申请获得批准并到民政登记注册后,确定会长人选,一般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专业技术协会会长。 ⒊确立具有一定素质、开拓精神和市场观念较强的党员或干部担任协会开发小组组长。 ⒋把开发意识较强的党员和农民吸收为协会会员。 ⒌确定产品市场信.息员。建立乡村外出打工人员档案,在外出打工人员中确定市场信息员,并把市场信息员拓展市场销售情况与本地经济发展指标持钩。 ⒍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信用社为资金依托,建立协会开发基地(种、养、加基地)。 ⒎把产品打入市场,让党员和老百姓得到实惠。 (三)结合乡(镇)撤并、人员分流,把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调整充实到村级担任协会会长助理或开发小组负责人。 (四)建立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 把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列为乡村干部的主要任务。除了要认真确定工作职责外,还要确定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结合市场拓展、技术推广、产品开发、经济效益、党员农民脱贫致富的情况,以村为单位科学合理制定。乡村干部通过协会发展经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各项经济指标的情况,作为年终考评、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建立乡(镇)协会发展基金 各乡(镇)要按照《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市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昭发〔〕号),从乡财政收入中按照人均不少于元的比例提取科普经费和按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提取科技三项费,一并列为乡(镇)协会发展基金。其中科普经费主要用于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科技三项费主要用于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产品开发。 (六)制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奖励办法。为了鼓励在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科技带头人、市场带头人以及取得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乡(镇)要制定奖励办法对其进行奖励.奖励经费可在乡(镇)协会发展基金中列支。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也可在其章程中制定奖励办法。 (七)严格执行《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意见》(云办发〔〕号)。对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征用、产品物资流通、信贷等方面尽可能降低门槛、放宽条件限制。在国家专营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给予扶持,扩大协会经营服务领域。允许协会经营与技术推广、科技示范相配套的农业生产专有物资,不断延伸产业经营服务链。在税收上,凡农技协兴办的技术经济服务实体,涉及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拓展流通渠道,符合国家现行税收政策的,对各项税费应实行减、免、缓,降低税率,不重复征收,对落后贫困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还应给予更大的优惠。 (八)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把协会发展作为衡量学习教育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一条标准。 三、加强领导 成立县级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组。由县委组织部一名领导任组长,县科协、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税务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农村信用社等有关部门一名领导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组织一部,负责做好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政策性业务工作.成立县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技术经济指导中心,由县科协一名领导任中心主任,县级有关部门具有一定职称的科技人员和县级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会长等相关{人员为指导中心技术市场带头人。并根据《中共××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昭发〔〕号)第三条第款的有关规定,由组织人事部门,在县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中选派科技开发意识较强、有开拓精神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乡镇选派一人),下派到乡(镇)担任乡(镇)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在中心的指导下创办乡(镇)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并对村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起引领支撑作用。对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其身份不变、工资不变、待遇不变,下派期二年以上,下派期满后,经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可调整工作岗位或根据本人意愿回原单位工作。县指导中心对下派人员要进行业务培训,并建立科协系统农技协技术经济信息服务网,引导农技协向纵深发展。“领导组办公室”和“指导中心”要加强联系,将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总分别向县委、政府领导汇报,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协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各乡(镇)也要成立指导中心,由乡(镇)长兼任中心主任,由一名乡(镇)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和“科技特派员)兼任中心副主任,乡(镇)科协负责有关业务,切实加强对技术市场的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协会有效健康地发展。协会发展要同创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以及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并安排、一并布置、一并检查,并把协会发展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长期性任务,持之以恒,认真抓好。要加强对各类协会的宣传和报道,积极营造关心发展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舆论环境。通过上下努力,通力协作,使我县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措施。 专业技术论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远程继续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方式的强大优势使接受教育培训的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受益匪浅,继续教育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我国出版媒体单位极其众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极其庞大,出版媒体单位和人员极其复杂,整齐划一的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有着高效的规范作用,意义重大,同时,面对着实现交互性、提高实效性、改革应试性、强化针对性等考量,继续教育还需在试行中不断探索研究,从供给侧不断改进,以符合继续教育初心。 【关键词】出版专业;网络远程继续教育;问题;措施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远程继续教育,以国家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新出政发[2010]10号)为纲,于2011年正式开始,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于2013年继续该项事业。各省市自治区立刻响应,迅速铺开,其中不乏特色之举,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耳目一新。其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方式的强大优势使接受教育培训的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受益匪浅,继续教育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资源包括时事政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编辑业务、期刊出版、出版发行、知识拓展等,内容涉猎较为广泛,为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进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机会和条件,因而得到较普遍的好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远程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优势明显:成本低廉,时空覆盖广大,课程内容涵盖面较广且可选、可重复学习考试、学习考试的时间空间可选,网络页面操作便捷。目前,课程量约两三百门,在各年度期末以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自主地选择时间场所,在线选择自己所需课程内容、自学和考试,并即时查看进度和成绩,网络远程方式解决了成人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纷纷以参加该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晋升职称、责任编辑续展注册、科研量化、专业研讨等的必要条件,引导、督导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重视并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因此,较快地取得了成效。各具特色的函授措施,也有力地配合了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的目的明确到:“本规定所称继续教育是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并在应遵循的原则中强调: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强化服务,质量第一;注重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该规定还对继续教育提出一系列的明确要求,以保证质量、规范性及成效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远程继续教育具体运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我国出版媒体单位极其众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极其庞大,出版媒体单位和人员极其复杂,整齐划一的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起到了高效规范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面对着实现交互性、提高实效性、改革应试性、强化针对性等考量,继续教育在这些方面还需在试行中不断探索研究,从供给侧不断改进,以符合继续教育初心。 一、完善并强化共享与交互 由于出版媒体单位的庞大和复杂性、出版专业涉猎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远程网络技术支持、管理、服务等因素,使得大规模的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暂时难以形成交互性。但是,没有交互性,就没有生生、生师、生机之间的交流和提高。一般地,自学中有疑问难以解决,多数人会重选相对简单的、已经了解或掌握了的课程,以求过关。这显然有悖于继续教育的初衷,更关键的是课程通过后,自学中积累的疑问也只能是搁置,没有互相研讨共同提高的快乐,个体自学的积极性难以持续,显然继续教育的质量会打折扣。虽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远程继续教育工作已经分别由各省市自治区承担,但是,对远程教育系统、资源等方面进行改进、升级等工程量依然庞大,解决交互性问题,应逐步进行。首先,设计建立沟通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QQ、E-mail、Wiki、Blog、微信等平台技术,侧重于学习结束后实现生生、生师、生机之间充分高效的沟通;其次,建立统计机制,使其具备记录、归纳、统计、分析的功能,就大家提出的共性问题,统计分析出共性问题和特殊问题,就明显突出的集中程度较高的共性问题,至少在学习考试结束后给予详解;再次,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情况记录平台板块,以记录学习中包括工作中的问题,便于学习中或考核结束后有同类问题的人交流研讨;再其次,逐步丰富交互的信息量;最后,在以上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交互的质量。 二、由应试性向实效性过渡 应试教育,尤其是对于成人来讲,非常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利于学以致用,这已经成为共识。现行的所有课程的考核,均采用客观题型,尽管难度适当或不低,但也容易产生应付过关的负效应。如前面所讲的重选绕道而行,另外,即使不甚理解或者基本不掌握应知应会的几个知识点,也可模糊地选择答案,应对结课考试。比如:单选试题主干下设有(A)(B)(C)(D)四个答案,答题者熟练地掌握了知识点(A),但对知识点(B)(C)知之较少,而对知识点(D)完全不了解,在用排除法排除答案(A)(B)(C)后,很容易选择正确的答案(D)。但实际上,答题者对知识点(B)(C)(D)均不理解不掌握。这种题型的意图,可能要求答题者的应知应会的程度就是这样,不需较高。但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工作是非常严格的,差错率是极低的,有的差错是不该出现的。因此,这种题型应有选择地适当配置。而且,应该让答题者知晓(B)(C)(D)知识点,即在规定的学习时间结束后公布和解读答案,实现交互,以切实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扩充题库,增设主观性考题,突出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比较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也符合该继续教育的原则。在出版专业技术岗位上,是会经常遇到实际问题的,采编、排版、设计、数字化、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会不断地给出版专业人员提出问题。如果,所学不能致用,对学习的投入就是一种浪费,就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联系专业和实际,增设主观题型。比如可出下列题目:(1)目前的网络出版物,包括手机公众号推送的信息,许多信息同质冗长、鱼龙混珠、随意抄袭、根据不足,作为网络编辑应对此作如何思考?(2)微课的成功,来源于短小精悍、相对独立完整,便于随时随地学习,它是否可以为我们的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所借鉴?(3)你具体处于出版专业的什么岗位?举出你所遇到的实际难题,并谈谈你是如何处理的。如此等等,此类问题是不胜枚举的,主观题型可以充分发挥答题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积极思考和创新研究,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会给成绩评定工作带来难度和量度。包括逐步调整各种题型的比例,使之均衡合情合理,还须循序渐渐。 三、充实内容,科学分类 虽然创新最具生命力,但是,切实地解决实际问题也最为给力。这都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或原则。现行的编辑任职资格的国家统一考试的知识,比较庞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也体现了这个事实,言编辑为杂家一点不为过也。比如:学科或专业性期刊的、非学科或专业毕业的、或者通过国考的编辑,面对学科或专业学术论文,以及涉及学科或专业方面知识的内容,会是一种怎样的滋味?诚然,解决的办法较多:成立专业委员会,招聘相关学科或专业的专职或兼职专业技术人员等等,并且,出版法规有“文责自负”的明文规定,但是,编辑完全不了解任何大类学科的基本普适性知识的结果是什么呢?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吧,加工起来没有底气,反之,若了解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或原理,与文中高深的知识相呼应,这件嫁衣做起来会顺手得多,差错率也会较低,效率会更高。非出版专业的学科或专业的基本常识知识,如果能轻易地从继续教育中得来不亦乐乎!当然,编辑不可能也没必要去研究成千上万的专业或者学科,但是,解决的办法也比较简单,增设内容,按照相近学科或专业整合为大类,然后归纳出基本的普适。 作者:樊霄鹏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专业技术论文: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提出专业性技术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施工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从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机制等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公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建设。 关键词:施工企业;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措施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施工企业的必要性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资源,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跌宕起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增强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 1.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各单位未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还存在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的现象。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基层单位,特别是施工一线,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只重视施工安全生产任务的完成和经营指标的实现,很少有人关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的情况,未认真研究制定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划,以及培养规划实施措施;有些已经制定的培养规划,但未认真落实和执行,缺少过程控制,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划与实际脱节。 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 (1)总数量不足。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总数明显不足,缺口较大。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工厂化生产到项目施工生产转型,规模扩张较快,专业技术人才并未同步增长。二是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并未实际增加。近年来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是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重要原因之一。三是人才实际储备不足,补充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有限。受前几年施工行业整体规模萎缩的影响,2011、2012、2013年引进高校毕业生引进人数有所减少。而从2004年至2015年,流失人数为96人,占接收总数的30.87%。(2)部分专业数量不足。特别是试验类、机械类、物资类专业缺口较大,其他各类专业都有一定缺口。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专业供给有限,但需求旺盛。由于原属铁道部和交通部等主要高校培养的公路工程、地下工程类毕业生十分有限,而全国各大工程施工和设计单位都缺少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为争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而展开激烈竞争。因此,每年能接收到这些紧俏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有限。二是部分专业晋升通道狭窄,离职率高。施工辅助类专业发展空间、晋升平台有限,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道路不畅通,造成离职率较高,存在一定人员断层现象。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人比例高。35岁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占57.38%,尤其是项目部的比例更是达到了67.98%,他们中多数是近几年新毕业的各类院校毕业生,有活力、有干劲,但是缺少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经验,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短期内难以独挡一面。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骨干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各公司为填补这些人才流失造成的空档,主要是从各高校接收毕业生,年复一年,就造成了公司年轻人比例较高,而经营丰富的中年人比例不高的现象。(2)专业技术职务层级不合理,高级比例偏低。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为1:3.8:3.9,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比较低,中级和助理级人员相当,二者合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8.4%,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施工一线关键岗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偏少,以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岗位几乎不具备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而在现实投标的过程中,基本都要求这二个岗位是高级工程师,可以说现任的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几乎没有达到任职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职务。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激励效果不明显,晋升积极性不高。因项目部党政职务岗位工资的水平高于技术职务,且技术职务晋升对收入的影响较小。因此,项目部有一些技术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员,晋升职称积极性不高。 4.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不科学 (1)分布不合理,项目部比例不高,机关比例偏高。项目部比例为68%,仅为三分之二,仍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未充实到施工一线的项目部。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机关人员冗杂,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未能发挥真正的技术优势,不能真正服务施工生产。(2)内部挖潜不够,非在岗比例高。公司共有23名非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占10%。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冗员清理不及时,非在岗员工较多。企业对于大量不愿意上岗和长期不归的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这些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没有及时清理,为企业管理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5.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公司还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缺少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评价体系,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未真正发挥考核的作用。“重过程,轻考核”,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评价多流于形式,定性多、定量少,“重文章,轻实干”,考核多为述职报告、年度总结,缺少与业绩相结合的多维度、多层面考核评价指标,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均衡。激励措施“重物质,轻精神”,以薪酬分配为主的物质激励措施在机关效果明显,项目部效果不明显;党政职务明显,技术职务不明显。更能体现专业技术人员自身价值的荣誉称号等精神激励措施较少,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更热衷于转向管理岗位,不安心于技术岗位的工作。 6.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不够 公司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招之即用的情况,一些必要的岗位任职能力培训效果不明显,有些项目部出现了“三不知”人员,即:不知道能干什么、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项目部表面看着人多,但效率却很低。“重前期,轻长期”的现象普遍存在,见习期一年培养计划和“导师带徒”制度都可以很好的执行,但定职后如何培养和使用的中长期培养规划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是“散养”状态。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覆盖面窄,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获得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有限,培训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作”,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内容少,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也不明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多为集中授课形式,工学矛盾突出,无法满足施工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需求。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十三五”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公司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不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树立“重品行”、“重能力”、“重基层”、“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树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2)认真调研,切实做好“十三五”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人力资源部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的“十三五”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好分步实施计划,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并根据企业实际和发展规划的调整,做好过程控制,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切实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强力推进,不断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1)控制总量,有效提高增量。一是科学规划。以有效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和人才适量储备为原则,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既要落实执行好规划,又要在企业面临的形势发生变化时,及时动态调整规划,保证企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协调一致。二是控制总量。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劳动合同期内考核制度,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在控制好员工总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积极与上级沟通,争取更多的引进计划。三是优化增量。优化校园招聘及公开招聘机制,以引进学历高、专业对口的主要高校的毕业生为主,社会招聘经验丰富、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辅,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2)合理布局,科学配置人才。一是正确引导。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适度向施工一线倾斜,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向急需人才的施工一线流动,平衡机关和施工一线人才数量,避免形成机关人才扎堆,施工一线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局面。二是减少流失。通过全面细致的调研,分析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人才流失。如:做好事业留人,完善机关部室和项目部关键岗位选拔任用的标准,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做好待遇留人,逐步推进项目管理团队效薪等薪酬制度,引导分配重点向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做好感情留人,及时掌握专业技术人才思想动态,不断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完善生活卫生、娱乐设施、学习场所等,体现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关怀。三是储备急需。一方面是加大引进力度,不断加大重点院校工程及经营管理方面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接收比例,积极储备急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适度引进社会成熟人才,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以优惠的政策,面向社会引进公司急需的一些紧缺专业和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 3.真抓实干,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机制 (1)完善培养机制。一是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制定科学完善的培训机制,科学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制定能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训计划;强化培训激励,建立培训与绩效考核、薪酬奖罚及晋升制度挂钩的激励机制;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建立远程教育、自主培训、送外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二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要在专业技术人才入职后,为他们制定一套详细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倾向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动态调整,使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都能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三是大力培养高层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以各类专家为重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优秀青年技术人员和优秀高校毕业生为后备的技术人才梯队,实行梯次培养。积极利用重点科研项目、重难点工程施工等环节,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与科研创新工作的机会。定期开展各专业论文、成果和学术交流,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2)完善评价机制。一是改进职评机制。积极推行量化评审,以解决技术难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和业绩为重要指标,加大能力和业绩在评审中的权重,突出业内认可和群众公认,推进职评工作由重学历、重资历向重能力、重业绩转变。二是改进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以德、能、勤、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实行专家型人才公开选拔,突出能力、突出业绩、突出贡献,做到单位认可、业内认可、专家认可,并定期进行考核,不断激发专家型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动力。三是推进绩效考核。采用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从中提取关键绩效业绩指标,分析指标评价因素,确定指标的权重,进而设计绩效考核表,构建实用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考核评价结果要与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使用及薪酬相挂钩,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作用。(3)完善使用机制。一是推行岗位管理。逐步推行岗位管理,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周期聘任、动态考核,逐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真正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能上能下。二是搭建成长平台。加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力度,对既有知识又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提拔到领导岗位发挥全面作用;对专业理论扎实又有科研创新能力的,要安排到重要技术岗位发挥专长作用。三是建立合理流动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以市场配置和组织配置相结合的人才配置机制,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并给予政策保障。(4)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合理运用薪酬激励。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取向的薪酬分配体系,使收入分配向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关键技术岗位人才倾斜,并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创新和领军人才给予重奖;对工作中表现突出、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方面有较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大力推行精神激励。注重荣誉激励,积极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类专家评选,要全面开展资深专家、专业技术带头人、优秀总工程师、优秀青年工程师、首席工程师、星级员工、品牌员工等能体现专业技术人才价值的荣誉评选;注重情感激励,改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注重舆论激励,通过各种媒体,多层次、多渠道报到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先进事迹,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实现价值认同,并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的导向,为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要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有事干、有干劲、有希望,切实帮助他们干成事。 作者:张羽 单位:中铁六局丰桥桥梁有限公司
林木论文:林木市场经济调控法律制度释解 至清代,直隶、山东等地已没有木材出产,北方林木危机日益严重,东北大小兴安岭虽有大片森林,但“白山黑水”乃满清祖宗“龙兴”之地,不能断了“龙脉”,政府不准砍伐。前述,明初湖南沅水流域和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也有大量木材,然而到了清雍正年间,天柱一带的林木已经砍伐殆尽。当时坌处“当江立市”之请,希望借“三江口坌处系”的地理优势取得当江的权力。然而这次“争江”诉求并没有得到地方官府的支持和认可,理由是“坌处”地方系镇远府天柱县所属汉民村寨,素不出产木植,本与茅坪苗疆地绝不相干”,①①可见天柱一带的生态破坏之严重。这时锦屏县(当时为开泰县)人工林业生产的木材作为清水江流域的主要特产的价值便显现出来了。这里木材生产周期短,市场周转快,杉木种植技术先进,杉木品质又好,如当地的民歌唱道:“干千年(用作建造房屋称为‘干’),湿千年(用作堰坝地梁称为‘湿’),半干半湿几十年。”[2]具有外腐内部不变质等特点,所以苗侗人们充分利用土地不断植树造林,木材成材后又被大量采伐,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易运至京城和其他地区。由此清水江流域的锦屏等县成为重要的林木生产基地。清水江沿岸的木材交易中心从明末的托口,到清初的远口,再到清朝中期的王寨、卦治、茅坪都是因为全国各地木商追逐木材而形成的,可以说是根据木材的有无或兴或衰,总之是木材市场的需要。 由于外地大量木商的涌入,推动了清水江内部林木、林地等资产的市场化,使大家族的公山不断“均股”,发生私有转化,林木、林地都能自由买卖,与此相伴随而生的是山地(地主)出租宜林荒山给林农经营,发生了经营权的市场化,这种生产关系的出现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模式的形成依赖于林木市场化的这一基础,而且在结构上是两个市场,一个是外部市场,即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以外对该地林木的需要和产生的交易,具体主要有封建王朝征用采购,还有外地木商来购形成的民间交易,民间交易如清代民国时期、常德、武汉的竹木市场等,其木材大量来自清水江流域的“苗木”;另一个是内部市场,即流域内部形成的林木、林地以及相关物质的交易流转。清水江流域林木市场属于资源型的贸易,最初的发端起源于外部市场,而不是内部市场,并且内部市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很大,是由外部市场推动而形成的,外部市场环境不佳,则内部市场随之式微。当然,两个市场有区别,外部市场交易仅限于林木,而内部市场则有林木、林地买卖以及与此相关的林地租佃活动和中介服务等,这些通过民间大量林业契约可以资证。既然外部市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对木材的需要有关,那么清水江下游林业市场的形成与国家权力的介入便有了很大的关系。虽然在中央王朝进入清水江流域之前,这一带已经最初的集会市场,而国家权力进入该地区后,经济模式才发生本质的变化,从国家角度来看,清水江流域苗侗人民的经济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面地介入,政府也没有精力和资源面面俱到,管得过死,而只能进行面上的调控,现在我们把他叫做“宏观调控”。清政府对清水江流域的经济开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雍正年间开辟“新疆”以及以后的疏浚清水江,张广泗大量募征民夫,排除上自清水江下司,下至湖南沅江黔阳一线的礁碍,以利木材流通。为木材采运贸易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一个经洞庭湖水系与全国连成一体的市场网络得以形成。二是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制度,使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秩序得以建立。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在清水江流域木业商品市场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清朝政府对清水江流域林业市场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的建立和作用等问题。 清水江的木材贸易,历史上就是以特色方式来进行的。轮流“当江”制度有点像西方国际组织的“轮职主席国”制度,是黔东南清水江木材采运活动中首创的最为核心的一项制度。早在“当江”制度确立之前,清水江下游一带经历了一个沿江村寨自主“当江”,木材商人自发采买和集散发运的过程。沿江村寨都不同程度地享有木材贸易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当江”主体的条件清水江把锦屏县天然分成由西向东北为中线的中间低、两头高的地形,再加上其他支流汇入清水江,这就构成了十分便利的水上运输网络,原木排放的天然条件十分优越。清水江两边支流流域的黎平、剑河、天柱,甚至台江、雷山等各地的木材都可以随支流来到清水江,汇集到锦屏的木材总市卦治、三江(原来叫王寨)和茅坪,再由清水江运到长江下游和江淮地区出售。从地理位置上看,清水江顺流而下,依次经过卦治、王寨、茅坪,3个村寨之间的距离均不到10公里,再加上卦治之下有清水江支流小江自北向南在王寨附近汇入,而在王寨与茅坪之间又有另一条重要支流亮江自南向北注入清水江,这就使得三寨很自然地成为清水江下游最为便利的木材集散地。当江制度尚未确立之时,木材的贸易活动就以物易物的形式已经在三寨悄然进行,随着清水江木材交易的繁荣,水上通道的运输价值也显现出来,因清水江在锦屏段以上只能放小型木筏,其支流都是单根流放(俗称“赶羊”),木材到卦治后,以下河段水面较宽,便把单个原木收集起来,扎成中型木排,由排工筏运到下游。清水江自锦屏段到天柱远口以下,河面宽阔,木材可以用较大型木排出清水江,所以大量客商涌入清水江下游进行木材贸易。清初开辟“新疆”之后,在地方官府颁布法令和介入之下,确立了一个卦治、王寨、茅坪三寨“岁以一寨人掌其市易,三岁而周”的制度是有历史和经济原因的。 林木论文:林木种苗建设和林业发展论文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再加上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林木资源日益减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和林木种苗的建设迫在眉睫。陕西省榆林市为了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加快了对林业建设的发展进程,大力发展林木种苗建设,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大力发展榆林市林业建设 1.1借助科技的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将科技的力量运用到林业的发展中,不仅能够加快林业建设的发展速度,还能够实现林业建设快而稳的发展。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先进人才资源,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林业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引进更多地高科技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化和先进性;科技创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林业发展的基地创新中,大力发展新型林业技术,运用科学的力量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化的转化,提高林业建设效率,加强林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林业发展更加完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为林业发展创造条件。 1.2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林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主动进行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榆林市林业发展的进程,同时,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还要将林业建设同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生产,保证经济效益。 1.3提高重视程度 到目前为止,林业建设在榆林市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状态远远落后于传统的农牧产业。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大对林业发展的关注,优化林业发展产业结构,鼓励人们退耕还林,发展针对于耕地和放牧业的防护林体系,大力开发适合观光的林业产业,让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林业的发展上来,在实现林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1.4将农民收入作为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农业人口在榆林市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发展林业建设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因此,林业建设的发展应该将保护农民的收入作为基本前提,让农民从林业建设中受益,将实现农民的利益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思想;同时,对现有的林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重点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种植,实现林业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同步进行。 2发展榆林市林木种苗建设的几点措施 2.1确定引种方向,加快引种进程 发展林业,扩大林木种植率,引种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将外省或者外区的优良种苗引进到本地区,优化本地林业发展的品质。引种程序一定要科学合理,首先,要确定需要引种的种苗种类,先进行小批量的试验种植,根据树木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扩大种植;其次,引种时一定要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与来源区的各方面条件进行对比研究,科学引种。 2.2建设国有苗圃,加快育苗进程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建设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大量的林业工程在建设中,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苗木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大力发展国有苗圃的建设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起稳定的育苗基地。 2.3做好林木种苗的质量管理工作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林木种苗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大对种苗的研究力度,实现种苗的系统化生产和经营活动,依法桂种苗进行合理的抽查,对于质量不过关的种苗一定要严格治理,让林木种苗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2.4加大种苗建设资金投入,合理利用资金 林木种苗工作是发展我国林业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林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林业建设的效率、质量和成果。因此,要想发展林业建设,首先,要引起各级领导对种苗工作!的高度重视,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种苗的发展,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林木种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要建立林木种苗发展基金,对一些适合当地的林木种类进行重点扶持,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用材林木,并配备先进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最后,合理利用资金,适当的鼓励林木种苗工作的良性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实现林木种苗的经济效益。 3结语 林业建设的发展和林木种苗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发展我国林业建设的同时,要保证林木种苗为其提供良好的基础,为种苗建设提供保障。 林木论文:林木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要点 我国林木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我国林木物流管理中多年来的粗放式经营,林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都还处于落后的状态。产业素质低下、科技进步缓慢的状况还十分突出。2、信息技术是现代林木物流管理技术的核心内容。实现林木产品的信息化物流管理可以使得林木企业之间进行网络化的产业供应链。降低企业之间的流通成本。然而,目前我国林木企业间的技术整合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状态。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开发研究。3、很多林木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没有做到长期投入,导致很多技术的研究开发中途得不到资金的后续支持而不得不放弃。造成信息资源流失。另外,目前很多的林木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等方面依然使用传统的销售人员电话联系方式。使得林木企业与林木产品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迟缓甚至不畅通。4、我国的林木产品企业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性。很多林区由于地处偏远,信息技术落后,甚至有的企业只有一台电脑,根本无法实现林木产品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长期的粗放式管理,也使得他们不愿意进行风险投资,对林木产品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投入持一定的保守意见。5、长期以来,我国林木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制约了我国林木产品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不能充分认识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林木产品物流管理的积极作用。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政府部门应当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出一批既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又有丰富林木产品知识的人才。以加速我国林木产品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快建立、健全林木产品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整合林木产品信息资源和渠道,充分发挥林木信息技术的导向作用。协调管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林木产品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成熟与完善。2、加强对林木产品信息资源的开发。快速处理并广泛传播林木产品的信息化与现代化。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从而提高林木产品的效益。利用信息技术实行一站式的林木产品物流管理。经过完整的信息物流管理,规范流程。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的适当引导,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协作的林木产品物流管理体制。对于有市场潜力的信息化技术产品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林木产品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扶持和发展与林木产品物流管理信心化相关的信息服务中心及一些中介机构。培育和完善信息技术化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林木产品物流管理的积极作用。4、提高林木企业在思想上对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认同和重视,打破原有的物流管理模式。适当的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对林木产品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立足长远,加大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5、政府应当加强对林木产品的信息化资源的保护。目前,在研究和开发自主产权和新技术信息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但是,还没有对这些知识产权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薄弱,导致了一些信息资源的白白流失。鉴于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林木产品的信息化的保护意识。利用法律的武器加大保护的力度。6、建立和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因为林木产品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资金和人力的不断投入。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成果由于没有得到后期资金的投入补充,而无法实现信息产业化链条,使得信息化资源的白白流失和浪费。7、林木企业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认识现代化与信息化对其产品物流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物流管理的理论体系。促进林木产品物流管理信息化链条的完善。 本文作者:于勇刚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企管办 林木论文:国内林木引种检疫监管问题及策略 本文作者:宋玉双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是发展林业的重要种质资源和生产资料,与一般林产品相比,具有生命力和再生产能力,依附于它们的有害生物会随其引进和调运获得远距离传播的可能。因此,林木引种检疫工作对防止境外有害生物传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林木引种检疫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分成3个环节,即引种检疫审批、口岸检验检疫和引入后的检疫监管。这3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这3个环节的分工和职责有明确的规定,即引种检疫审批分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3个部门;口岸检验检疫由各口岸检验检疫局把关;引入后的检疫监管由各地检验检疫局和省级林业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新中国的引种检疫管理可以追朔到1951年12月中央贸易部公布的《输出入植物病虫害检验暂行办法》;改革开放前30a由于对外交往不多进出境检疫业务量较小,引种检疫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引种检疫管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为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外引进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活动日趋频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植物引种工作总体上呈现出引种的区域越来越广泛、种类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大的特点。因此,引进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携带有害生物的风险性不断增强,检疫管理的任务不断加重。近年来,林木引种检疫管理作为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存在很多新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加强我国林木引种检疫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1引种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1996年)、《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1992年修订)、《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1984年,1994年修订)、《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1989年印发,1998年修订)、国家林业局《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2003年)等,以及农业部《国外引种检疫审批管理办法》(1993年)和农业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外引种检疫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1999年)等构成了我国现行的引种检疫管理的法规体系。从或修订的时间看,时间长的已有20多年,传统的计划经济色彩较重,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好,有交叉和重叠,也有过于粗放和缺失,一些条款内容陈旧,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个别条款的提法也明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从内容看,现行的法律法规绝大部分只针对有害生物,对引进植物本身的安全性缺乏明确要求,使得外来物种管理缺少法律依据。以植物引种为例,《植物检疫条例》只规定对那些引种过程中可能携带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植物进行检疫,对植物本身的生态安全性则没有明确的管理细则。对外检疫要求究竟应由引种单位还是由审批单位填写没有明确规定,现行做法是由审批机关填写对外检疫要求。但一些审批机关掌握疫情信息不多,提出对外检疫要求时常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同一情况下提出的检疫要求差异较大,使得引种检疫审批作用大打折扣。在一些具体细节上,相关法规的表述不一致:1)审批单的有效期不一致。林业部门的《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批准的有效期限一般是2个月,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而农业部门的《引进种子、苗木检疫审批单》审批有效期一般为6个月,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a。2)省级审批限量不一致。林业部门木本绿化树每批次引进限量50株,木本花卉大苗1000株、中苗2000株,小苗3000株。而农业部门果树每批次审批限量100株,木本花卉500株。3)对隔离试种期限的表述不一致。对于多年生植物有的规定是不得少于2个生长周期,有的规定是2a以上。对于观赏花卉类的隔离期限,只有国家林业局关于《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中有1~4周的要求。4)引种申请办理期限不一致。有的规定20d内,有的规定30d内完成审批。按照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应一律在20d内完成。 2林木引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求,每年还要引进大量的国外品种,其中商业性引种占总数的95%以上。林木引种工作中缺少科学评估,受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经济利益、短期利益的驱动,主要表现出以下4方面问题。 2.1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可直接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进入我国 这是林木引种最直接面对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进入我国的有害生物很多,如原产非洲的蔗扁蛾1987年随进口巴西木进入广州,原产美国的湿地松粉蚧1988年随引进国外松接穗传入广东,原产印度的锈色棕榈象1998年随棕榈科植物进入海南,原产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椰心叶甲2002年随棕榈科植物进入海南。案例1:1998年,我国部分省、市从法国引进数百万株葡萄种苗,在种苗隔离检疫期间,发现番茄环斑病毒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发现疫情的进口葡萄苗予以销毁,中方进口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1]。然而,十年后的2009年,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仍然一次性从意大利引进131.4万株葡萄苗(其中106万条砧木苗和25.4万株枝条苗),由此带来的风险非常大。为此,天津检验检疫局、宁夏检验检疫局、宁夏自治区林业局分工负责,定期沟通,联合监管,确保了此次引种成功和生态安全,也最大限度维护了企业的经济利益[2]。 2.2引种植物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实现引种目的而转变为有害植物 这是林木引种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这类事例也很多,如原产北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1935年作为观赏花卉引入,20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成杂草;原产美洲的地毯草1940年引入台湾,常植作草坪或牧草,逸生后蔓延迅速,排挤本土草本植物,成为农田和果园杂草;原产巴西的水葫芦1901年作为观赏植物从日本引入台湾,20世纪30年代由台湾引入内地,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为有害植物;原产美国的互花米草1979年为治理海滩而引入,曾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变成害草。 2.3引种植物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可诱导本地有害生物的种群特征、危害行为等发生变化,使原来次要的本地有害生物转化为重要的有害生物 这是林木引种必须关注的新问题。案例2:萧氏松茎象是我国的本地种,一直生存在马尾松林中,危害不严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湿地松火炬松等国外松引入后,由于树皮厚且柔软,十分适宜萧氏松茎象的生存和繁殖,当国外松大面积种植后,萧氏松茎象的种群数量得以迅速上升,在对国外松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也导致本地马尾松、华山松受害不断加重[3]。案例3:白蜡窄吉丁是我国的本地种,可危害我国本地树种水曲柳,但不形成严重灾害。20世纪60年代,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从美国引进的美国白蜡树遭受到白蜡窄吉丁的危害,不得不全部砍除。沈阳市也因白蜡窄吉丁危害,将市区的美国白蜡行道树清除。1982年天津市引进绒毛白蜡树也受到这一害虫的危害,苗圃内树苗成片死亡,行道树大量枯死。长春净月潭森林公园引进的洋白蜡树被害株率超过90%,唐山市丰南区20a生洋白蜡树被害株率超过80%,北京市朝阳区15a生洋白蜡树被害株率达90%以上[3]。几种引进的白蜡树因遭受白蜡窄吉丁的危害使引种濒于失败。案例4:我国杨属植物种类很多,拥有白杨派、青杨派、大叶杨派和胡杨派的基因资源,但缺乏黒杨派基因资源。因此,杨属引种重点是引进黒杨派杨树。我国主要的杨树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云斑天牛、桑天牛等均为本地种,杨属5个派树种均可遭受天牛危害。其中,我国本地青杨派树种受害不重,白杨派抗性最强,引自北美的黒杨派树种受害最重。引进的黒杨派树种为光肩星天牛、桑天牛和云斑天牛嗜食危害的树种,成为我国天牛灾害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 2.4个别的引种植物由于社会认识不同,至今还存在争议,甚至被认为是有害、有毒植物 这也是林木引种值得注意的问题。案例5:原产中美洲的麻风树16世纪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现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种植。麻风树的种仁含油率达40%以上,经过加工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剩余的残渣可用于发电。在政府官员和专家心中,麻风树是解决能源危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救星”。麻风树对于干旱和害虫有很强的抵抗性,能够在连续旱灾的情况下存活3a,可以在荒地种植,不与农作物争地。但由于麻风树的树液刺激皮肤,果实具有很强的毒性,吃掉未经加工的麻风树果实可能会使人丧命。因此,一些国家抵制种植麻风树,甚至下令禁止种植麻风树。目前,广泛种植麻风树的做法还没有成为各国的共识。案例6:我国引种桉树Eucalytusspp.已有1个多世纪,由于品种多、用途广、生长快、成材早、效益好,在我国发展迅速,全国现有桉树人工林300多万hm2。但是,桉树也是争议最大的引种树种。社会上对桉树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的误解:桉树生长需要吸收大量水分,是“抽水机”;桉树破坏生物多样性,所到之处“天上无飞鸟,地上无杂草”;桉树有毒,对其它植物甚至人体有害;桉树易导致“地力衰竭”,种过桉树的土地将不能种别的植物;桉树只能用于造纸,为一个产业牺牲整个生态环境不值得,等等。这些误解或者缺乏依据、以偏概全,或者危言耸听、言过其实。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除认识不够深入外,也不能排除个别人的炒作。 3引种检疫审批存在的问题 引种检疫审批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我国的植物检疫法规和进境植物检疫要求,对拟引进的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进行审查,最终决定是否批准其进境的过程。引种检疫审批是防止有害生物传入的有效行政手段,也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林木引种检疫审批工作虽然开展多年,但由于相关法规、标准、要求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3.1审批部门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在《植物检疫条例》对引种检疫审批分工的基础上,2003年国家林业局的《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要求,凡从国外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包括果木、花卉、中药材、绿化水土保持用途草籽),应到国家林业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检疫审批。但在实际工作中,农业部门和林业部门的分工并不完全是按以上规定执行的,超出相关规定范围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重复审批和交叉审批在所难免,甚至在对疫情等不太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审批,给口岸检疫把关造成操作上的困难,为有害生物入侵留下可乘之机。在国外引种检疫审批中,少数省级审批部门违规越权,超限量或超范围审批,有些检疫审批部门为引种单位说情和代办审批手续;个别省级审批部门对引种手续审核不严、忽视疫情监管,甚至出现空白检疫审批单证流入社会的现象,造成了严重后果。此外,由于省级审批机构归当地相关部门管理,往往受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驱动而违规引种;个别审批人员一味满足引种人的需要。 3.2引种检疫申请表填写不规范 2003年,国家林业局关于《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中提供统一格式的《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申请表》共有21项内容需要填写,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1)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学名对应不上,引种单位最为熟悉的是植物的商品名称,不清楚对应的植物中文名和植物拉丁名,或者填写不上,或者填写错误。规范的要求是植物拉丁名应填写属名+种加词,其中花卉植物的拉丁名应具体到品种,其他植物到种;杂交种要写明父本和母本的植物拉丁名(或至少一方的拉丁名)。2)引种用途要明确,规范的要求是分为植物园观赏、花卉展览、商业销售等。3)引进后的种植地点要具体并标明隔离条件,规范的要求要写清具备的隔离设施、隔离条件以及种植地周围环境状况等。4)引种国家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的,规范的要求应填写到具体的省(州、郡)。5)风险评估情况和原产地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对引种单位来讲很难填写全面、准确。此外,引进植物材料的类型要具体到种子、苗木、插条、接穗、种球、根茎、组培苗等。但目前的审批申请表中恰恰缺少这一重要项目。 3.3引种检疫审批要求不规范 林业部门用的是《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需要填写的内容有22项,同申请表对比,增加了单位的信息和引进材料类型、输出国等7项内容。审批结论性意见是检疫要求和审批意见,常见的问题是审批标准和审批意见不规范等问题。案例7:检疫审批标准不一致。某公司由荷兰进境百合种球,林业部门的检疫审批提出了百合西圆尾蚜、草莓滑刃线虫、穿刺短体线虫、恶疫霉、华丽腐霉、百合无症病毒、番茄不孕病毒、郁金香碎色病毒、刺足根螨、罗氏根螨等16种有害生物的检疫要求。同样从荷兰引进百合种球,农业部门的检疫审批只提出烟草环斑病毒和田野菟丝子2种检疫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对介质土的审批要求是来自指定公司、不含土壤、不带有植物寄生性线虫、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4]。由于审批标准不一致,给检疫协定的签署、口岸检疫、检疫处理、经济索赔等带来困难。案例8:检疫审批意见不一致。案例7中,农业部门的审批意见为:“同意引进;限在指定地区集中种植;配合检疫机构做好疫情监测”。林业部门的审批意见为:“同意引进;货物入境必须附输出国家官方植物检疫证书,证明符合上述检疫要求及我国的检疫规定;引进后集中隔离种植1个生长周期,在观察隔离期满后,经监管单位检查合格后,方可分散种植”[4]。对比两个部门的审批意见,虽然都同意引进,但检疫要求差距较大,农业部门的审批意见比较笼统,林业部门的审批意见比较具体。案例9:2次审批出现不同的检疫要求。某公司2次办理从哥斯达黎加引进巴西木的检疫审批。同一经办人,一次提出禁止携带剑麻象甲、华丽腐霉、南美玉米苗斑螟3种有害生物;另一次提出禁止携带华丽腐霉1种有害生物。某公司2次办理从荷兰引进百合种球检疫审批,2次的经办人不同,提出的检疫要求也不同,一次提出禁止携带国家规定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另一次提出禁止携带烟草环斑病毒和田野菟丝子[4]。 4引入后检疫监管存在的问题 引入后的检疫监管是林木引种检疫管理的最后一环,是对前两个环节的最好补充。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此都有明确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谁来做、在哪做、如何做”的问题。 4.1国外引种检疫监管不到位 现行的法规规定对引进的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需要隔离种植的,在隔离期间应当接受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的检疫监督。国家林业局的《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要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是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监管部门。由于现行法律法规条文不严谨造成理解上分歧,在引种隔离试种或隔离检疫期间,按相关规定林业部门和口岸检验检疫机关都能管,但实际上常常出现管理空缺现象。相关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不够通畅,信息不对称难共享,工作不协调难配合是主要原因。 4.2普及型国外引种试种苗圃尚不能满足检疫监管需要 引进的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必须在指定的隔离试种苗圃种植并接受监管。普及型国外引种试种苗圃是实施检疫监管的重要场所,需国家林业局按行政许可进行认定,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其实行监管。截至2011年底,全国认定的普及型国外引种试种苗圃有160余家,这一数量与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庞大的引种数量不成比例,远远不能满足引种隔离试种的需要。同时,已经认定的普及型国外引种试种苗圃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主管部门2a1次的审核也不够到位。这种情况下,检疫隔离试种苗圃就成为检疫监管的重要补充,也要发挥作用。 4.3检疫监管的工作制度、程序尚未完全形成 尽管《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都要求,对从国外引进可能潜伏有危险性病虫的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必须隔离试种,在隔离期满后,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检疫证明不带危险性病、虫的,方可分散种植,但目前往往由于商业性引种数量大、种植范围广、隔离设施简陋、隔离制度无法落实等原因,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工作制度,导致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隔离。 5加强引种检疫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的林木引种检疫工作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要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努力改变以往重服务轻把关、重审批开证轻隔离监管、重跟踪除治轻源头控制的被动局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林木引种检疫管理。 5.1完善引种检疫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引种检疫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急需进一步完善。要加强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减少交叉,补充遗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重点加强检疫技术法规体系的建立,完善引种检疫风险分析、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确认原则和方法、现场检疫技术和隔离检疫技术、突发疫情的检疫处理技术等,形成完备的检疫技术体系。在管理层面上,优化检疫管理程序,降低办理审批的成本,提供便捷服务,通过法规的完善严厉打击种苗非法入境问题。林业部门承担林木引种的检疫管理是法规赋予的职责。目前3个部门承担引种检疫审批的现实,反对意见很多。林业部门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做好自已的工作,发挥别人取代不了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住这一工作职责。 5.2完善检疫管理工作制度 严格和严密的工作制度是规范检疫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审批人员在审批工作中,要做到清正廉洁,公正、公开、公平地开展工作;要严格按照审批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推进工作;加强审批单证管理,确保审批单证、印章安全使用;以周到热情的工作态度体现为引种单位或引种人服务的宗旨。政务大厅的窗口工作人员只有接收引种审批申请表的责任,没有直接进行引种检疫审批的权力。要逐步探索建立引种检疫管理的综合评价制度、国家许可制度、备案制度,加快完善检疫监管制度和疫情监测制度。有计划地开展产地预检工作,实现引种检疫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5.3完善风险分析等基础性工作 按现行法规要求,首次引种国内或种植地所在省没有的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或者已有引种,但一次进口数量特别巨大的,审批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要高度重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工作,它关系到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提出和修订,关系到林木引种检疫要求的提出,关系到引种审批数据库的完善,关系到口岸检疫把关和引入后的检疫监管,也关系到一旦发现有害生物传入所应采取的措施等。因此,风险分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已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风险分析方法,并对多种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分析。针对今后的引种工作,应加快以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为起点的,以引种国家或以引种植物为单元的风险分析工作,有目的的提出一个国家或一种(类)引种植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建议名单,为定期修订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检疫审批的检疫要求奠定基础,为完善引种检疫审批数据库提供基本素材。 5.4完善检疫审批基础数据库 目前,林木引种检疫审批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及在风险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某个国家或某种(类)引种植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建议名单,据此提出检疫审批要求。要避免出现类似案例7、案例8和案例9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支撑。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共有435种有害生物,其中与林木引种有关的占50%左右,但每一种有害生物只有中文名和拉丁名,缺少原产地、分布和寄主植物的内容。除这个名录外,针对一个国家或一种(类)寄主植物提出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建议名单还非常缺少,影响审批要求的科学性,需加快相关的风险分析工作,并将分析结果补充到检疫审批数据库中,使之不断完善升级。 5.5建立一支稳定的检疫管理队伍 林木引种检疫管理是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植物检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在国家和省级两级检疫机构,要固定专人从事引种检疫审批,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检疫管理队伍,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加快相关业务知识积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检疫执法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专门从事引种审批的人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了解国外林业有害生物发展情况,跟踪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动态;要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引种审批软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合理的检疫要求;要有较强的依法行政的能力,公正廉洁,热情服务,处理好把关与服务的关系。监管队伍要落实人员、经费、设备,把日常监管、监测与应急处置结合起来,一旦有疫情发生,要严密封锁在隔离区内,防止有害生物扩散,确保林木引种工作安全。 林木论文:林木种苗业种植探讨 摘要: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确保造林绿化质量的关键。我国林木种苗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了生态建设的需要。但是我国的林业种苗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指出我国林木种苗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系统地分析了产业化发展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林木种苗业;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种苗建设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尤其是当前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要优先发展种苗,要赋予种苗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1林木种苗业存在的几个问题 1.1种苗总量严重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国有苗圃已达到9000多个,从事苗木生产的个人和企业超过了30万户,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量。根据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2005年雨季林木种苗供需情况通报,今年雨季种苗的剩余比例为70%:种子方面,雨季直播造林和育苗共需林木种子486万公斤,可供林木种子761万公斤,剩余种子200万公斤左右;苗木方面,雨季植苗造林共需苗木18亿株,实际可供应苗木70多亿株,剩余苗木50多亿株,大部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均有剩余。 同时,由于苗木结构品种与生产需求不对路,以及苗木生产区域结构的不合理,种苗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原因主要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畅,种苗生产的盲目性依然很大,不能与市场需求很好地衔接。 1.2生产单位经营运行机制缺乏效率,信息化建设缓慢 目前我国大部分苗圃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增加了苗木成本和管理难度,缩小了苗木利润空间。目前,集成的苗圃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一个苗圃能实现,即便是入库和销售以及相关数据处理大部分也是用手工或半手工来处理或进行帐本登记。随着苗圃生产能力的提高,种苗品种增加和交易量增大所产生的大量数据给传统处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1.3科技研发与经济建设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据国外统计资料,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0%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而在我国每年取得的500多项林业科技成果中,能够得到推广应用的不足1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相当低。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科技工作者脱离生产实际搞科研,使得许多科技成果仅能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根据去年的统计数字,我国林木种苗的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分别为37%和43%,今年春季全国调度数据显示,大部分省区良种使用率偏低,个别省区仅为2%。 “科技链与产业链没有很好的结合”,取得的科技成果一直以来主要是靠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推广应用,科研部门重研究轻推广,主动与生产单位结合的少。科研工作不能面向生产和市场需求,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很难形成市场-科研-开发-市场的良性循环。 2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对策 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建立和完善4个体系。 2.1生产供应体系 生产供应体系是林木种苗产业建设的主体。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国有种苗基地为骨干,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今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国有苗圃进行产权改革和产业化重组,将其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主要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能按市场法则办事,彻底抛弃“等、靠、要”的思想,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独立享有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实现经营管理机制由事业性管理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自觉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并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正发挥国有苗圃的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建设种苗生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种苗产业化的核心,它对于促进种苗产业化经营,推进种苗商品化、专业化进程,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具有关键作用。 2.2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种苗行政执法是种苗生产和经营有序进行的保障。种苗行政执法主要是指健全种苗执法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执法主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种苗案件查处等内容。种苗行政执法主要是创造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打击无证生产和经营,维护种苗生产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3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种苗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种苗科技含量的高低是林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业三大效益的发挥,因此,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是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保证。 2.4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可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行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种苗行政服务主要是提供法律、政策、资金和规划、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服务,对种苗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信息服务包括各级种苗信息网的建设,提供生产和供求关系的信息服务,加强种苗生产的信息引导,减少或避免盲目生产和供求失调带来的损失;中介服务由行业协会或社会团体等相关中介机构负责,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为目的,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市场体系的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种苗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林木种苗交易市场,通过展览会、信息会等多种形式,为种苗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交流机会。 第一,转变职能,改善行政服务。林业主管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职能,由行政管理转向全社会公共服务,由单纯的业务指导、行政型控制转变到依法行政、发挥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主要做好宏观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种苗产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 第二,加强协会建设,完善中介服务。加强种苗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林木种苗协会或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其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代表等方面的职能。行业协会要以当地龙头企业为中心,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规定各方权利和义务,吸纳小型种苗基地和个体育苗户成立本地区的种苗协会或种苗合作社,收集对本组织有用的技术、市场、法规、政策信息,为组织自身及其成员使用。 林木论文:林木播种育苗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绿色生态环境受到关注。苗木是林木生产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播种育苗技术的应用,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木;播种;育苗 前言: 结合当前林业发展现状,在育苗方面需要重视常规性的操作,对工艺进行细致分析,采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出更具生命力的苗木。 1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播种的品质,提高出苗率,准备工作十分重要。1.1确定播种的最佳时间为了保证苗木生长的有序性,合理的播种时间十分关键,同时,提高对灾情的应对能力。因此,时间的选择需要给予关注。要根据树木的习性和特征,同时,对当地的气候类型进行掌握,明确最佳时间。在我国,虽然种植不受时间的限制,但是,通常最多的是在春季,目的是防止苗木发芽被寒气所伤害,如果有必要,需要提早进行。在播种之后,需要保证其能够度过冬天。如果在南方地区,阵地休眠时间较长的植物,可以在秋季进行种植,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北方地区。1.2重视对土地的整平工作种植之前对土地的整平至关重要,能够提高苗木的优质性。要对表层土进行细化,松土,避免杂质的存在,同时,要进行合理施肥。如果处于较为干旱的地带,要先行进行浇水,在根本上保证幼苗成长所需的水分,实现其顺利成长。1.3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土壤进行消毒,其目的是对土壤中的病菌以及害虫进行清除和消灭。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高温方式,对病原菌进行消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另外,也可以借助药剂,需要选择高效、低毒的类型,避免残留严重,污染较大。1.4做好选种工作在育苗和造林工作中,树木种子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品质高低,直接影响育苗的品质,良种是进行高效育苗的基础。因此,要选择优质的种子,精选十分必要,清除杂质和低劣的种子。1.5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降低苗木发病的几率,选在播种之前。同时,做好对动物、鸟类的防治,避免对种子的侵害。1.6做好对种子的催芽工作对于催芽,就是借助人工方式,设置合理的温度和水分,将种子从休眠中唤醒,形成新芽。在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种苗能够快速实现出土,苗木整齐,有助于提高育苗的品质。因此,这项工作对于整个育苗工作意义重大,要结合植被的特征,选择合理的催芽方式。 2做好播种工艺的控制 播种是重要的流程和环节,对出芽率、快慢、整齐度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乎苗木的合格率。2.1明确苗木的播种密度对于苗木的密度,主要是指单位面积内苗木的数量。苗木的密度直接关乎苗木的品质、产量以及最终的经济效益。对于密度的要求,既要保证所有苗木都能够健康成长,又要提高单位面积苗木的数量。在进行播种的时候,要将质量和数量进行合理的衡量,综合植物的特征、产地的环境、管理水平以及相关技术,进行苗木密度的合理确定。2.2控制好播种量播种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种植的播种重量。这也是确保密度合理的影响因素。要结合种植的品质以及单位面积的产苗量来确定,要能够有效降低育苗的成本,同时,又能获取更加健康的苗木。2.3确保流程的有序性在播种中,主要采用撒播、条播以及点播的方式。在条播的应用下,苗木生长健壮,品质高,比较适合进行中粒中的播种。撒播适合于小粒的种子。在播种操作的时候,要结合生产和管理的具体情况,选择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式。2.4覆土进行覆土的目的是提高土壤的湿润度,维持最佳的地表温度,避免受到风力和虫鸟的伤害。覆土需要结合种子的特性,分析育苗的具体环境,确定厚度标准,保证适合性于均匀性。 3做好对播种区域的管控 对于播种区域的管理,其时间段主要集中在苗木出土之前。通常,主要包含覆盖、灌溉除草以及虫害的防治。这项工作的管理情况,直接影响苗木的品质和数量。3.1对覆盖工作的管控覆盖的目的进行保水。通常,选择薄膜、稻草等材料。在进行覆盖的同时,要防止引发病虫害,避免对幼苗造成损伤。当幼苗出土达到70%左右的时候,要将覆盖物及时清除,避免对幼苗的损伤。对于覆盖,可以结合育苗期间的不同,进行条件的选择,结合实际,选择是否应用。3.2做灌溉和除草工作为了防止出现地温过度低的情况,在播种期间需要灌足底水,后续不需要进行浇水操作。同时,如果土壤出现水分缺乏的情况的时候,可以适当浇水,保证其一定的湿润度。在发芽和出土前后,要进行除草操作,避免对幼苗的伤害。3.3做好虫害和霜冻的控制当幼苗出土之后,要做好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旦出现晚霜,要及时进行防护。 4提高田间管控行为的严谨性 对于育苗期间的田间管理,主要包含灌溉、降温、追肥、间苗以及病虫害的防止,需要加强技术管理,保证各个环节的有效性,以获取更加高品质的苗木。4.1保证水量的适当性对于树苗的成长,水是最基本的所需物质,要保证其应用的合理性,结合具体情况以及苗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性,进行灌溉时间的确定。4.2清除田间杂草对于杂草的清除,需要结合各个流程,进行搭配食用,以获取更好的效果。4.3做好温度的控制鉴于苗木初期的柔弱性,要避免暴晒,适当进行降温操作,喷灌方式十分常用。4.4合理进行施肥在幼苗的成长中,要保证施肥的适当性,促使其生长更加合理和有序。要对土质进行分析,在降水之后进行施肥,通常是氮肥,后续操作也要结合具体情形决定。4.5对间苗的控制间苗的作用是为苗木提供更加科学的生存环境,提升苗木的品质,保证其生长的顺利性。4.6合理应对病虫害在小苗的成长中,病虫害不可避免,为了降低其发生的几率,要认真对待,合理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4.7重视过冬工作的准备幼苗自身比较柔弱,在抗冻能力方面不强,因此,要做好冬季防护工作。比较常用的方式是采用土埋,抑或是适应一些杂草,以确保苗木能够顺利度过冬天。 结束语: 综上,育苗播种具体一定的系统性,需要多种技术进行密切配合,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进行不断完善,提高苗木的品质。 作者:吴克峰 单位:包头市九原区苗圃 林木论文:林木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 摘要:在育苗过程中,林木种子经常会受到环境与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这是造成林木种子出现低出芽率与低成活率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林木种子的出芽率与成活率,林木种子的处理及育苗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林木;种子处理;育苗技术 植树造林的工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木种子质量与育苗技术,这项工作要求林业人员对不同林木种子的特征展开深入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育苗技术。 1林木种子处理分析 林木种子的高效处理,可以使种子置身于适宜的外界环境因素中,解除休眠状态,保证林木种子可以在人为因素下萌芽生长。通常林木种子的处理方式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熟悉林木种子的休眠特征;第二,采用合理措施解除种子休眠;第三,安全存储种子。 1.1林木种子的休眠类型 参考不同的划分标准,结合种子自身的休眠体系,可以将林木种子的休眠类型划分为生理休眠、化学休眠与物理休眠;以种子的休眠时间为基础,可以将其分为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此外,结合种子对发芽环境因素的控制,可以划分为光休眠和温休眠;结合林木种子自身的休眠因素,可以将其休眠类型分为内源休眠、外源休眠以及组合型休眠。 1.2解除林木种子休眠的有效措施 林木种子的休眠属于自然现象,但是充满活力的种子无法在适宜的环境下萌芽生长,会造成诸多不便,需要结合有效措施来解除林木种子的休眠。首先,浸泡处理。此法遵循种子生长特征的差异性,对水温与种子浸泡周期展开合理控制。在浸泡过程中,合理掌控浸泡时间,进一步切开种子,对种子的吸水特性进行观测。其次,物化处理。结合物理方式和化学方式,对种子展开处理,如某些林木种子的特性要求其利用强酸来腐蚀种皮,在保证其通透性的同时,解除种子的休眠特征。最后,光学处理。林木种子对于光的要求较高,不同类型的种子对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存在不同需求。如泡桐浸种后需要7h的光照时间,而云杉种子则需要将近8~11d的光照周期,且光照时间都要保持在4~9h/d。 1.3林木种子的贮藏措施 对林木种子的贮藏是育苗工作开展的基础,应结合不同种子的不同特征,创设适宜的贮藏条件。其中,干燥密封法能够保证种子的干燥特性,杜绝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干燥贮藏法可以实现种子在不同时间段对含水量与贮藏周期的需求;保湿贮藏法可以保证种子长期处于特定温度环境下,此法可满足不同含水量标准的种子。 2林木种子的育苗技术 林木种子高效处理是服务于林木育苗工作的,是全面完善林木种子的处理措施,可保障林木种子育苗的高效性。现阶段,林木育苗成功率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要实时掌握先进的林木育苗技术,改善这一现状。 2.1明确林木种子的播种周期 林木种子育苗的关键在于明确播种期,了解种子特征以及外界自然因素。冬季具备季节性长的播种特征,所以种子的发芽概率较高,出苗期相对提前,可降低种子贮藏难度。此外,冬季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林木自身的抵抗性能。在春季,为避免晚霜以及倒春寒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掌握种子的播种期,从而增强林木自身的抗寒水平。 2.2采用适当的播种方式 林木种子的主要播种方式在于点播、条播与撒播。点播一般适用于大粒林木种子,如油桐、核桃,播种时应营造松散的土壤环境,遵循相应株行距,将种子放入其中。而撒播则适用于需要进行移栽的树种或小粒状的林木种子。此外,松、杉类的林木种子需要以条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保障种子整齐的发芽率,达到节省种子的目的,方便机械作业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播种质量。 2.3覆土厚度与苗床覆盖 当林木种子完成播种工作后,需要进行覆土盖种。考虑林木种子的大小与形状,决定其覆土厚度;在选择覆盖材料方面,要切实考虑薄厚分布的均匀程度,保证林木种子发芽后的整齐性。当播种盖土工作完成之后,要对苗床展开覆盖工作。合理选择稻草对苗床进行覆盖,避免苗床出现板结、干燥现象,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林木种子不受晚霜与倒春寒的影响。此外,苗床的覆盖保证了林木种子发芽的整齐率,提高了林木种子的发芽质量。 作者:郭东 单位:榆林市榆阳区林木种子站 林木论文:林木种苗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林业的建设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生态问题,保障我国的生态平衡,进而确保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为此,林木种苗的建设工作是不必可少的,其能够有效带动我国林业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林木种苗的选择和培育,确保林木种苗的质量,进一步保障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平衡。 关键词:林木种苗;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也随之凸显。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林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造林的数量和质量,林木种苗的质量尤为重要。优良的林木种苗能够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在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林木种苗的培育和选择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只有保证充足的高质量林木种苗来源,才能够保证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林业种苗的优质培育与我的十二五建设计划相符。因此,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林木种苗的选择与培育是一项基础工作。 (二)林木种苗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林木种苗的选择与林业的生产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优质的林木种苗能够确保林木的产量和质量,并且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林木的多样性,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因此,做好林木种苗的培育与选择能够有效带动林业体系的发展与建设。近年来,我国诸多大型林场已经建立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林业产业体系,其中林木种苗工作为林业产业的体系建立提供了基本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林木种苗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三)林木种苗促进我国生态平衡 林木种苗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林业的发展,没有高质量的林木种苗就无法确保林业健康的发展。不仅如此,优质林木种苗的选择与培育还能够有效的节约成本,确保造林数量和造林质量。通过林业的发展,林木面积的扩大,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会随之改善,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二、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方式 由上诉可知,林木种苗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林木种苗的培育措施,加强林木种苗的选择与管理,提高林木种苗的总体质量。 (一)加强林木种苗的质量 林木种苗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林业生产的质量,因此确保林木种苗的质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为此,我国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通过法律的手段促进林木种苗的规范化;此外,我国还要选拔出更多优秀的林业工作人员,确保林木种苗的选择与培育符合我国的法律规范;最后,要加强科技手段的研究,通过科学技术提升林木种苗的质量。在种植培育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品种等多种因素对林木种苗培育的方法加以研究,制定出符合林木种苗特点的种植方案。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手段,鼓励工作人员积极的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开发新的品种,逐渐提升林木种苗的质量,确保林木种苗在林业建设中发挥出作用和意义,进而带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林木种苗的管理 为了提高我国林木种苗选择与培育工作的水平和工作的效率,我国应该加强对林木种苗的管理,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和科研技术,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为市场经济,林木种苗的发展与研究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由政府主导,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不断探寻出更多更有效的发展方式,在地方市场中积极的推进地方经营的政策与方式。在林木种苗管理的工作中,国家要提高对林木种苗质量的要求,对林木种苗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林业的生产与发展面积,并且不断的扩大,将林业产业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投入对象。以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进行林木种苗的选择和培育,重视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对林木种苗的建设与发展区域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确保林木种苗的质量和种类符合该地的环境与生产条件,将林木种苗事业作为一项重点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林木种苗的管理。注重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与规划,不断尝试新品种的研发,通过新品种提升林业生产的水平和质量,进而满足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需求。在当今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状态下,我国不仅要确保林木的数量,还要提高林木的质量。通过对林木种苗的培养与建设进一步提升林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生态平衡。 (三)加快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研究 林木种苗的优质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木种苗的研究也要随之发展和进步。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不仅要满足市场对林木种苗的需求,还要加强对林木种苗质量的检测。例如,为了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相关的企业或单位可以邀请资深的技术专家或者科研单位对林木种苗进行品种的改良与培育,进一步改善种苗的缺点和不足;合理参考外国的培育经验,积极采用外国的先进技术,通过经验与技术的结合进一步带动林木种苗培育工作的发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进行品种的筛选,确保林木种苗的生长条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为林木种苗的培育与生长提供基本的保障;做好林木种苗建设的宣传工作,加深技术的推广,加强当地政府和居民对林木种苗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四)确保统筹兼顾,带动林业发展 在林木种苗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新基地要与旧基地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提高基地的经营能力和培育水平。此外,根据我国的现状需求,我国需要建设更多的林木种苗培育基地,通过新基地的建设来完成新旧基地的有机互补,进而促进林木种苗的多元化。要考虑新旧基地共同发展的对策,做好统筹兼顾,加强对林木种苗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林木种苗的管理机构,提升工作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政府的协调进一步建设林木种苗的培育基地。通过林木种苗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带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夏鹏 单位:大庆市防洪工程管理处 林木论文:生物技术对林木育种的应用研究 摘要:林木是我国重要资源,随着各种工业的发展,对于林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培植出更多类型的林木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科技的进步,生物技术对于林木育种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培育出更多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林木品种。本文将对生物技术在吉林四平林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生物技术内涵入手,结合其应用于林木育种中的主要原因,提出在实际育种中生物技术对林木做出的改变。 关键词:生物技术;林木育种;应用研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位,四季变化较为明显,1a中林木真正生长的季节主要为春季、夏季,秋季的生长逐渐减缓,冬季基本停止生长,为加快林木生长,满足社会对林木的需求,应利用先进生物技术培育林木,促进林木生长,通过改变林木基因,培育出更为优良的林木,增强林木的抗病能力,实现林木高产。 1生物技术的内涵 所谓的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在生物体系的基础上,应用更多的先进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通过技术人员的操作,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就是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林木育种工程中,并得以推广,尤其是通过基因工程完成林木育种,使得林木生长更快,成活率更高,还有助于提升林木的抗病能力,增强其抗功能。 2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吉林四平林木育种中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其涉及面很广。生物技术一直到20世纪初才被提出,但随着科技发展,相关人员对细胞进行了研究,证明了生物技术的科学性。在细胞工程建立以后,研究人员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组织培养上。随着时间推移,生物组织培养也趋于成熟,使得植物繁殖速度不断加快,更实现了无病毒苗培养。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生物基因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这样的技术也为生物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使用生物技术培育林木具有很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往的育种方式只是在杂交的基础上对品种进行改良,而生物技术介入以后,育种主要是对生物基因进行改变,实现生物改造,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改造效果差问题;以往的育种方式经常会发生变化,育种方向无法确定,生物技术的使用却改变了这种情况,确定了林木改造方向,更保证了生物质量;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扩大了育种范围,还有效减少了杂交障碍,为林木生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1]。 3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3.1利用生物技术培植林木细胞 林木的生长离不开细胞,主要原因在于细胞具有良好的发育能力,在满足林木生长的条件下,一个完好的林木细胞就能成为一颗植株。所谓的林木细胞工厂就是在实现细胞全能的基础上,操作细胞遗传,从而改造林木品种。这种方法通常只对即将灭绝的或品种较为稀少的珍贵植物进行改造。在改良植物品种时,所使用的备种植物都应具有优良性状,其性能应足够强大,只要将该植株的根茎叶应用于培养就能完成无性繁殖。四平市相关部门利用这一技术,成功的培育了100多个林木品种。所培育的植株性能较强,完成能够抵御东北4季变化的气候,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3.2利用生物技术培养单倍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培养单倍体的方式、种类也很多,在这些方式中,诱导单倍体方法的应用范围最广。它主要的诱导对象是未成熟的植株花粉,在诱导时,重点是改变其配子结构,将雄核方向作为发展重点,最终将其安放在胚胎中完成培育,这样单倍体植被就能被诱导出来,这也是现阶段最常用的一种方法[2]。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很长,需要经历数10a时间,要获得纯种林种,以往的培育方式需要变动的地方会很多,困难也很多。但随着生物及时的应用,完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在断时间内培育出多种基因的树木。经过长期试验,我国在单倍体上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好效果,培育出30多中花粉植物。 3.3利用生物技术促进林木体细胞变异 自然界中的体细胞变异主要是将植物基因进行重组,改变其突变方式,但其花费时间较多,且不利益经济效益增长。在生物技术应用以后,发现在培育植物组织时,基因变异会受到理化因子影响,对理化因子进行加强以后发现能够有效提升脱分化和再分化,进而获得新植株[3]。将其应用于林业生产发现,它能够促进植物变异,并获得新型优良树种。现代社会是生物技术社会,生物技术培育林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利用生物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四平林木新品种的培育,尤其是对细胞、基因等方面的改变更是促进了林木生长,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赵昕 闫中华 孙晓阳 单位:四平市林木种子园 四平市石岭林场 林木论文: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生物技术的研发不断的做出了多次突破,带动林木业的快速发展,更有效的对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林木业、农业等解决了重大的问题,同时也为林木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通过遗传改良、新品种的创造等来拓宽林木业的发展,提升林木业的发展效率,对此,本文主要对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与进展进行分析。 1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之林木细胞工程 1.1胚状体发生与人工种子 生物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在林木行业中的应用,对促进林木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生物技术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林木细胞工程中[1]。例如,在胚状体发生与人工种子的培养中,器官和胚胎发生,主要是利用胚状体形成植物的遗传单一、增殖迅速的特点,并结合胚状体以及发生体系包裹并制成人工种子,从而实现种子的生产,而且,人工种子的生产已被广泛的应用到林木种植中,例如,柑桔、合欢、云杉、松树、山茶等林木都已成功生产出人工种子。胚状体发生与人工种子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人工种子制作而成的,具有较高的抗病虫害的能力,进一步保证种子的健康生长。 1.2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筛选 在进行原生质体悬浮细胞与愈伤组织等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体细胞经常会发生变异的现象,而且,变异会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应的变异率也会有所提升,将其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2]。从大多数林木中所利用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出具有较强的抗病虫新无性系树种,对提高林木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国家林科院对黑荆树、黑杨树等进行细胞的培养,从耐盐体细胞宣传的研究发现,在经过对此继代之后,筛选出4‰左右的耐盐体变异细胞植株,对林木遗传改良有着极大的作用。 1.3原生质体培养以及细胞的融合 近些年来,生物技术在林木细胞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原生质体的培养,更有着一定的进展[3]。通过对原生质体培养以及细胞融合的实验来分析,与常规的林木育种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能够有效的获得上呈双亲个体遗传的基因总和,更有利于对细胞体杂种的培养以及林木业的发展。②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合理设置两个以上的亲本遗传物质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来分析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合体培养,促进林木业细胞工程的快速发展。③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获得细胞质杂种与亲木非整倍杂质等,将其应用到林木业种植生长的工作中,可以有效的避免边缘杂交出现亲和性较差的现象,从而对促进林木业的快速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从当前原生质体培养以及细胞的融合情况分析,列入到实验研究行列中的林木植物有很多,主要包括白桦、花旗松、云杉、榆树等多种林木,而且,在经过不懈的研究中,很多林木已经诱导出植株,同时在原生质体的培养中如小叶杨、枸杞、桑树、悬铃木、杨树、毛白杨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原生质体的融合以及外源基因的导入营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细胞工程育种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更有利于林木业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研发。 2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之林木基因工程 2.1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 近些年来生物技术发展极为迅速,更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了可靠的发展环境[4]。林木基因遗传的图谱构建以及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等,都标志着林木树种遗传改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另外,指纹图谱在林木业遗传改良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多个国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应用到松树、杨树、桉树等一些林木的生长以及抗性的研究中,尤其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生物技术不断的进步,在林木遗传改良的基因工程中应用的力度也逐渐加大,为促进林木业转基因工程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2抗虫转基因植株 林木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伴有虫害,而且,虫害对林木业的健康生长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林木的抗虫害能力,不断的利用生物技术加强对抗虫转基因植株的研究。通过大量实践发现,抗虫转基因主要是因植株带有高毒性,使得幼虫在取食的过程中会产生死亡的现象,从而达到较高的抗虫性,在利用生物技术下,可以将苏云金杆菌的内毒素基因有效的转入到植物细胞中,从而获得转基因植物,这类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有效的杀死害虫,从而有效的提高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性,对促进林木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益处。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生物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尤其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对促进林木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通过本文对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与进展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生物技术的了解,主要从胚状体发生与人工种子、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筛选、原生质体培养以及细胞的融合、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抗虫转基因植株等几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促进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良好应用给予一定的启发。 作者:赵若忘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林木论文:林木种苗市场林业发展分析 1林木种苗市场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1.1为林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林木种苗资源 在气候、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林业发展具有紧迫性。林业发展是我国重要战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林业面积持续增加,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量大幅攀升,对种苗质量的要求也提高,而林木种苗市场的发展,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种苗,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满足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要[2]。 1.2促进了林业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其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林业的发展水平。而林木种苗市场,可为林业发展提供各种类型、多样化的种苗,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林业产业体系。在林业体系形成和发展中,林木种苗市场的作用无可替代。 1.3制约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木种苗市场对林业发展也起着制约作用,是林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林木种苗市场不规范,品质低、成活率低的种苗充斥,无疑会给林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挫伤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对本地经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出台措施,加强监管,促进林木种苗市场健康发展,以支撑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4有助于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当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建设形势严峻。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林业发展,就需要重视林木种苗市场的作用,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促进林木种苗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 林木种苗市场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林木种苗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为了维护广大林木种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需要维护市场的环境。 2.1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需加大对《种子法》、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形成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林木种苗种子从业人员知法、守法,依法从事林木种苗经营,为林木种苗市场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促进林木种苗市场的健康发展[4]。 2.2严格经营许可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木种苗市场的市场秩序,应进一步加强对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的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对经营者资格的审查与把关,严把林木种苗市场准入关卡,对符合生产条件的苗木生产单位,督促其办理尽快办理相关经营证件。同时,加强事后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2.3规范管理 市场有其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为了促进林木种苗市场发展,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从事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单位、个人进行一次清理和排查,做好摸底工作,对已经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再次审查其生产经营条件,经核实为符合生产经营条件、合法生产经营的,尽量给予支持和发展指导,而对于经核查属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严肃查处。最后,对于无证生产经营林木种苗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根据《种子法》的相关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 3结语 林木种苗市场在林业发展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为林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林苗资源、促进林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制约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本文在分析林木种苗市场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林木种苗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包括规范管理、严格许可和加大宣传力度等。 作者:杨书 单位:保山市昌宁县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站 林木论文:林木育苗技术要点探究 1林木育苗的基本知识 1.1育苗树种的选择 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差异,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使得育苗品种就有很大差异,在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树苗进行移栽培育,这样有利于树苗的成活,能够保证树苗茁壮成长。 1.2苗圃地的选择 苗圃地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育苗树种的成活率及育苗树种的种类选择。一般来说,苗圃地面积越大,能够种植移栽的树苗种类就越多,种类越多,树苗在市场选择中的风险就越低,不同种类树苗的同时栽培,也可以增大树苗的成活率。苗圃地点的选择也是一门学问,首先,水是生命之源,苗圃地应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区,因此,一般都选择在湖泊或河流附近,但是如果该地区内没有天然水源,那就需要在苗圃地附近打井,以保证能够及时供给水源;其次,苗圃地应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树苗的运输,使育苗培养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再次,苗圃地尽量选择在造林地附近或居民区附近,这样周围有人员照顾,可以有效防止树苗被蓄意破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最后,苗圃地要尽量选择地势平坦的区域,不能选择低洼积水处,这样有利于苗种成活率的提高。 1.3造林树种苗木的培育特点 一般来说绿化都用大苗,而造林树种苗木则不建议使用大苗,因为大苗的成本相对较高,且造林过程地环境环境复杂,苗木成活率没有保障,会使得造林成本大大增加,因此,造林使用苗木一般只培育1-2年,有的苗木甚至只培育3个月就用于移栽。育苗技术是比较容易学的,只要从事育苗工作的人员接受相关的培训,细心学习,一般都能掌握育苗技术,育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费用相对较少,见效相对较快。由于不同造林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所需要的育苗种类就各不相同。对于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可以选择用裸苗,裸苗在大田中培育,苗木出圃时根系裸露,需要使用一定的包装措施,防止根系损坏;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需要使用容器苗,苗种培育时在容器中进行,这样苗木出圃时受容器的保护,不易损坏,有利于苗木的生长;除了以上两种苗木种类,还有移植苗和嫁接苗等等,均可用于造林工程,移植苗是通过对播种苗的移植,来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出较大的苗木,嫁接苗的目的是保持优良苗木品种的特性。由于各种苗木的品种不同,生物学特性也不相同,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育苗,常见的育苗方法和种类如下:实生苗,是用种子直接繁殖的;扦插苗,是用枝条进行扦插繁殖的;组培苗,是用植物细胞直接培育出来的等等。根据我国相关的法规规定,进行造林育苗的苗种需要到林业部门登记,不能随意采集,由林业部门建立种基地提供,这样也可以进一步保证苗木的品种和质量。 1.4造林对苗木的要求 由于不同造林地的地质条件与地理条件的差异,就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苗木进行培育,这样有利于提高林木成活率,保证林木的茁壮成长。如何使苗木更适应土壤环境,能够健康成长,这是苗木培育者的工作目标与职责,而如何选择适宜于该地区的种植苗木品种,则是造林工作者要积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在育苗和造林工作中,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消除或减少“苗”与“地”之间的矛盾,使它们之间尽量配合的和谐统一,减少不必要苗木死亡损失,对于苗木造成死亡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苗木的选择不适宜土地的生长,苗木培育与造林工作难以协调统一,因此,选择适宜的苗木进行造林是提高育苗效果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对于立地条件差的区域,是指需要对该地区的土壤进行特殊处理才能种植苗木的区域,如干旱半干旱的造林区。水分是影响植物成活的主要因素,对于裸苗来说,苗木的根系必须发达,茎根要比较小,这样才可利于苗木吸水,以满足苗木上部的生长需求,使水分平衡,以适应干旱的生长条件。 2育苗技术 2.1播种育苗 播种育苗是最常用的传统的育苗技术与方法,此育苗过程常常受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种子品种、播种期等各方面影响,目前,此技术应用时对于主要造林用的苗木播种前均进行种子处理。例如,用保水剂、生根粉等各类助长添加剂进行浸种处理,利用不同种子的喜爱,调节水浸的温度和湿度,以催生发芽处理等等。层积法是很常用的有效的处理方法,也是最经济实用的处理方法,尤其对于生理休眠的种子尤其适用。层积法处理的种子往往种子活力增大,发芽率提高,初期生长量增大,使不同种粒间的生理差异降到最低程度。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树种,就要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如柚木在播前用石灰沤种或曝晒种子进行催芽,使发芽率分别达到50%~80%和70%左右,成苗率分别为70%~90%和90%以上。 2.2无性繁殖育苗 林木的无性繁殖技术始于18世纪初,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对杨树、白榆、桉树、刺槐、杉木、木麻黄、桃树、池杉、水杉、湿地松、油桐、油茶、泡桐和柳树等树种的无性系选育研究。林木无性繁殖在林业科研和生产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主要有:保持树种或品种的遗传特性:拓宽繁殖渠道;最大限度提高林木的繁殖系数;快速、高质、高效繁殖苗木;调节和利用树木的阶段发育规律。 2.3容器育苗 林木容器育苗技术是一项新型技术,也在广泛应用,与传统的育苗方法相比,容器育苗技术的育苗周期短,苗木规格和质量都比较好控制,苗木出圃率高,能够节约种子的使用量,在苗木运输时也比较好控制,不易损伤根系,苗木失水较少,造林成活率高,造林受季节限制较小,且便于机械化操作,这些都是容器育苗的优点。容器育苗最重要的技术是育苗容器的选择和育苗基质的配比。容器的种类和规格直接影响着容器苗的生长发育。目前常用的容器种类有:纸质容器、薄膜容器、舒根型容器、塑料袋、硬塑杯、泥炭杯等。在选择容器时,以节约成本为第一要点,但容器的选择也要适合当地造林区的立地条件,能培育出适宜当地生长的苗木,根系生长要良好。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可以看出,在进行造林工程建设时,要从细节入手,做好苗木的选择和苗圃地的选择工作,并且要严格按苗木移栽的技术规定要求操作,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这样会有利于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提高,从而降低绿化成本,提高绿化效率。 作者:于洪侠 单位:海伦市国营林业贮木场 林木论文:林木种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1我国林木种苗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种苗生产总量供过于求 早期的种苗生产利润丰厚,因此随着苗木需求量的不断加大,除国有苗木生产基地外,社会化投入所占比重不断增大,社会化种苗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培育易于繁殖的树种,导致易于繁殖的树种产量供过于求,而名贵苗木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国有苗圃已达到9000多个,从事苗木生产的个人和企业超过了30万户,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大部分树种苗木均大于实际需求量,均有大量剩余。以辽宁省章古台为例,辽宁省章古台是全国樟子松苗木培育和集散中心,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非常适合樟子松苗木的培育,随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国家对生态恢复的重视,樟子松作为耐旱品种受到重视和大量使用,提升了樟子松苗木的价格,因此目前在章古台,几乎家家都在做樟子松苗木的培育生产,培育面积增加导致樟子松苗木产能过剩,价格较之前降低了50%以上。 1.2苗木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苗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要的名特优新产品不足,一般树种和品种供过于求。通过对我省的部分苗圃走访调研发现,培育的苗木均是常见品种,如林业苗圃中多为樟子松、落叶松、红松等针叶树种,阔叶树较少。而园林绿化苗圃中培育的多为杨树、榆叶梅、柳树等常见的易于繁殖的品种,包括红叶李、金叶榆、果树苗木等培育较少。上述情况导致了部分苗木品种产能过剩,价格降低,而名贵苗木供不应求,价格飙升;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景观绿化,特别是城市绿化需要大规格绿化苗木,使用成株的情况较多,而当前的苗木供求严重失衡,小苗过剩,大苗紧缺,大苗或者成株都通过直接上山采挖的方式解决,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野生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也是突出问题;三是苗木的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规格上的参差不齐。我国目前苗木生产还没有系统的生产标准体系,因此不同地区苗圃生产的苗木规格不同,无法做到通用性,经常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给我国苗木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1.3林木种苗总体质量低 目前我国苗木生产总体上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种化程度不高,目前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低下,与林业发达国家的良种化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缺乏标准化生产,绿化苗木生产缺乏相响应的技术标准,我国的苗木生产标准化制定工作严重滞后,导致苗木生产不标准,质量低下,还处在以量取胜的阶段;三是无证生产经营,随意命名品种和劣质种苗,虚假宣传等问题扰乱林木种苗业市场秩序。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对苗木的需求量大增,因此很多苗圃在没有获得相关资质的条件下,就进行苗木生产,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2林木种苗业的发展对策 2.1苗木生产应形成生产供应体系 要保证苗木培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成熟的产业链是前提,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而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改革,苗木生产销售也必将纳入市场经济轨道,通过改革使苗木生产脱离体制约束,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觉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促进种苗产业化经营,推进种苗商品化、专业化进程。 2.2苗木产业应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推进苗木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对林木种苗业政策、资金和规划服务,对种苗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加强政府职能,建立苗木生产和需求的信息网络,减少盲目生产和供求失调带来的损失。同时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或产业协会组织的多种形式的苗木交易展览会、新品种会、苗木产销对接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也可以及时供需信息,平衡苗木产业。 2.3科技与法律相结合,提高苗木质量,规范苗木培育产业 科技与法律是规范苗木产业的必备条件,通过科技来提高苗木质量和新品种培育,使种苗在形态、生理等方面满足生态建设要求,培育株型好、抗逆性强、抗病抗虫的新品种,提高种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此外,种苗行政执法是种苗生产和经营有序进行的保障。通过对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执法监督,明确执法主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种苗案件查处,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倒卖苗木的行为,规范苗木市场秩序,创造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保护正规苗木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任何产业都在向规范化改革和转变,目前,我国林木种苗业建设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时期。因此,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进程中,优化发展林木种苗业,通过市场经济淘汰、政府宏观调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对提高林木种苗的综合质量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作者:张玉荣 单位:凤城市赛马林场 林木论文:商品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论文 1管理制度与经营相互制约 实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控制采伐量的前提下来保证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从而实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及利用,保证对环境的改善。在实行这个制度以后,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管理制度与森林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增加。例如制定的生产计划与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匹配,非常容易出现林木浪费的情况。再者,对森林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也对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森林的经营活动中森林抚育是对森林资源实施保护的重要措施,因为进行抚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储备森林后备资源,并不是以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为主要的经营手段。但是这种保护措施,对于森林经营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任何的经营活动都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并不是以社会及环境利益为最大的追求目标。在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约束下,森林经营者不能对森林实行完全的处置权,没有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就降低了经营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减少经营者对森林的管理及投入热情,这是非常不利的。森林林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多时候都是制度上的,这也造成了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失去了指导性作用及意义。通过实行采伐许可证的规定,可以保证对违法的采伐行为实行制约并追究责任,避免了管理制度在经营活动中被忽视的现象。在商品林的经营及处置中,目前我国实行的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了一个障碍。在现在的制度管理下,商品林经营和没有得到真正的采伐权,没有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在林木的处置上获得真正的处置权,就不能保证经营者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之前说的对经营者给予完全的经营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经营者也就失去了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不论对于经营者还是管理者都是一个损失。 2合理性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讨论可以看到,在进行商品林木的采伐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并且很多的外界因素会对采伐工作造成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出合理性的建议和改进,以便可以更好地进行林木的采伐工作,同时也可以增加商品林木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推动森林经营活动的合理性,保证森林林木采伐的可持续性,保证环境效益和社会利益,并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2.1建立合理制度,提高可持续经营发展的进度 现行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是多年前制定,并实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在现在看来虽然对采伐活动有某些方面的制约,但是也不能马上取消,只是需要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来进一步完善。例如,可以制定采伐申请管理制度。这个申请制度与采伐限额不同,这是从经营者逐级向上申请的一个措施,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在经营者的管理经营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满足经营者的经营需要,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决定森林林木的开采量、开采时间及抚育时间。如果没有较大的影响,可以允许经营者采伐。 2.2采取森林分类经营的模式 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中,经营者需要在自己被赋予的权利与所受的制度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经营的经营目的,同时也保证了采伐管理制度的顺利执行。这就要求经营者需要按照经营方案及采伐许可证进行采伐活动。其中的森林经营方案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及指导下完成的,不仅能够保证森林林木的生产力及可持续发展经营性,同时也满足了经营者对于经济和技术的要求,满足了各方面的多种要求。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对商品林木的采伐制度中涉及的采伐限额、生产计划及采伐许可证等都是在森林经营的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也要从管理角度向指导的方向转变,同时要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森林的经营者进行经营活动时,建立完成的合同签订固定、管理规划及投资意识。在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很多的管理制度都是具有相当重的监督管理职能,但是,对现在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监管的职能已经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对于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从经营方案出发,把采伐限额、生产计划及采伐许可证有效统一结合起来,这样不断可以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保证获得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个基础上,对以上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改革,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从长远的发展目标出发,以科学的方法及经营理念,为林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作者:冯宗科 单位:威信县国营林场 林木论文:林木播种中育苗技术论文 一、播种技术要点 1.1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直接影响林木幼苗能否获得足够的通风和采光空间,故播种期间一定要预先对林木幼苗的生长范围进行准确测量,确保相邻的幼苗枝叶不会大面积相互遮挡。 1.2播种方式 林木育苗的播种方式一般有撒播、条播、点播三种。撒播一般用于小颗粒状的林木种子,如杨树、柳树;条播一般用于中等颗粒的树种,培育的苗木质量好、生长壮,如山楂、葡萄;点播大多用于种子较大的树种,如核桃、板栗,间隔一定距离进行单棵种植。选用哪种方式种植,要依据林木种子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 1.3覆土厚度 覆土指的是覆盖在种子上的土壤,用来保持覆土下土壤的湿润环境,可有效防止大风吹跑种子和鸟兽吞吃种子,覆土要根据种子不同的生长周期、苗圃环境等确定其适宜厚度。 二、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指的是在林木幼苗出土前对苗圃内的土壤进行的管理,一般包含覆盖、灌溉除草和防止鸟兽危害三个方面。 2.1覆盖 将苗圃内的林木幼苗用塑料薄膜或者稻草等加以覆盖,不仅可以保持苗圃内的水分,还可以维持苗圃内的恒定温度,对加快林木幼苗发育十分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覆盖材料时,不能选用释放气体的塑料薄膜,以防阳光下薄膜产生的化学气体危害幼苗。此外,当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揭开覆盖材料,让幼苗接触阳光。 2.2灌溉及除草 播种前应对苗圃进行一次灌溉,作为底水;播种后,在幼苗出土以前,尽量不进行灌溉,如果土壤比较干燥,可以适量浇水,可使用喷灌技术,灌溉均匀,又可控制水量。在幼苗吐芽或出土前后,应该对苗圃进行除草作业,操作时一定要谨慎轻柔,以免碰伤幼苗。 2.3鸟兽危害和霜冻 刚出土的幼苗很幼嫩,极易遭到鸟兽和霜冻的伤害,可拉起丝网防止鸟兽,在有晚霜的季节用塑料薄膜或稻草加以覆盖幼苗。 三、苗圃管理 3.1灌溉 幼苗进入茁壮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要对整个苗圃进行科学的灌溉,实时对苗圃内的土壤湿度、幼苗生长等指数进行检测,及时补给水分。 3.2追肥 根据苗圃内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补充肥料,保证各种化学元素的充足供应。4.3间苗为保证苗圃内幼苗的合理密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幼苗出土后要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及抵抗力强弱不定时进行间苗作业,将生长状况差的多余幼苗除去,逐渐稳定幼苗数量,直至进入定苗期。此外,每次间苗作业后,应及时进行灌溉。 3.4病虫害 幼苗期不易采用药剂杀虫,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为宜。4.5防冻幼苗的抗冻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上冻时间一般较长,因此做好苗木越冬期幼苗的防冻工作十分有必要,比如采用土埋、覆草等方法。5结语播种育苗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地质、药物、生物等多种学科,研究播种育苗技术需要多管齐下,从育苗的各个环节入手,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断改善自身条件,发展多样化的育苗方式。 作者:马俊梅 单位:榆阳区城郊林场
〔摘要〕 军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集中采购卫生物资需实行质量验收制度。质量验收是卫生物资使用全生命周期和军队物资采购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严格把控好质量验收审核关口是提高军队卫勤保障能力、巩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该研究根据多年的卫生物资验收经验,结合医院医疗设备验收管理方式,着眼于工作中发现的资料不全和人员不专问题,从验收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两大方面明确了验收流程中的细节,完善了验收工作制度,对军队中开展集中采购卫生物资的质量验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 集中采购;军队;卫生物资;质量验收;前期准备;实施过程 集中采购卫生物资是指由医疗机构相关业务部门正式下达指令,由专业采购机构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采购,并集中结算支付的通用药品、卫生装备器材及医用耗材等物资[1]。军队规定,须对集中采购卫生物资实行质量验收制度。质量验收工作是卫生物资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第一个环节[2],也是军队物资采购流程中的最后环节[3],故验收工作对于卫生物资的使用和管理尤为重要。随着军队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式、高端卫生物资配备数量的增加,更新速度的加快,卫勤保障能力得到提升,为了更好地服务部队,我们必须严格谨慎守好第一道质量验收关。规范军队验收流程管理为确保军队卫生物资的安全使用、高效运行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与医院医疗设备的验收管理流程相比[4-7],军队卫生物资质量验收在前期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侧重点各有差异。本研究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细化卫生物资质量验收流程管理细节规范验收流程。 1卫生物资质量验收流程 与医院医疗设备的验收管理流程不同,军队对卫生物资进行质量验收时,根据其是否安装、使用分为出厂验收和安装验收。由于出厂验收时有些物资还未进行封箱打包,而安装验收时物资已开始运行使用,故对于安装验收不倾向于进行开箱检查;且通常将性能检查作为两种验收流程中的重点,性能检查需对设备的数量、规格型号、外观质量、性能指标、包装及出厂资料等内容进行逐项测试[8]。军队卫生物资质量验收工作流程:首先,由受检单位向物资集中采购单位卫勤机关提报验收申请,然后由物资集中采购单位卫勤机关下达验收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牵头单位、物资名称、验收地点及完成时限等;牵头单位在收到验收计划后,具体组织实施验收工作,并对验收结果形成“合格”或“不合格”的验收意见,可安排不合格设备进行1次复验,在验收完成后形成验收报告。 2验收过程中的问题 集中采购卫生物资的质量验收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其验收结果对于厂家和军队均十分重要,但在既往工作中,仍有部分问题影响验收进程和验收结果。具体问题如下:其一,资料准备不足,在进行现场验收核对资料时,发现部分受检单位携带的资料不符合规定,如未按验收清单逐项准备、准备的某项验收资料不全、资料上没有公章、没有电子版资料光盘(U盘)等,导致后续验收工作无法进行,影响验收进程;其二,专业人员不对口,在进行现场质量验收时,部分受检单位配合验收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维修售后工程师或销售经理,对投标响应要求演示的性能参数不熟悉,无法进行演示,导致验收结果不合格。 3质量验收前期准备 3.1制定实施方案 要想确保验收工作有序开展,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必不可少。牵头单位在收到上级业务机关下达的验收计划后,要根据计划内容明确此次验收的物资名称、验收数量、验收地点,保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验收工作,这就要求牵头单位在开展任务前制定好科学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的验收方案要包括具体的验收行程安排、人员组成名单、设备抽样数量、现场检验内容,其中,检验内容要详细列明实测项目、资料核验及标准依据等。 3.2进行验收准备 为了顺利地开展现场验收工作,在实施验收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包括验收资料准备、抽组人员准备及检测设备准备等。3.2.1验收资料准备。验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资料是物资采购合同、招投标文件和技术偏离表等,这些技术材料需要验收计划下达部门协调相关采购服务机构提供给验收组,验收组将依据这些技术材料提前做好《卫生物资质量验收检验原始记录表》,以便现场验收使用;同时,验收组要通知供应商提前按《验收资料收集清单》准备好纸质版验收资料和存有电子扫描件的光盘(U盘),包括企业证照资质、产品注册标准或技术要求、全套产品检验报告、全套产品使用操作及维修保养手册、零配件价格表等,以供现场验收使用,并于验收结束后由验收组直接带回存档。3.2.2抽组人员准备为保证验收过程的专业、高效,验收结果的公正、准确,验收组成员应为验收项目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人数为3人以上奇数。验收工作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验收组内部推选产生。技术专家原则上从验收牵头单位中抽选,若需抽选其他单位的技术专家,则由机关部门进行协调。验收组确认验收时间后通知供应商提前安排调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需熟悉产品软硬件技术性能、能溯源投标参数,并具备现场展示产品功能的能力;受检单位在场参与验收人员应不少于2人。若为安装验收,需与受检地点的工作人员事先沟通,咨询设备日常使用和人员在位时间,在保证三方人员均在场、尽量减少对诊治工作影响的情况下,确认具体的验收时间。3.2.3检测设备准备。检测设备是确保验收结果准确的基础条件,应符合量值溯源要求,并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合格有效。验收牵头单位要根据验收项目需要,提前准备好对应的检测设备。验收组应按照检验验收要求,及时清点检验设备及其附件,认真核对所用的检验设备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在有效期内等;在前往验收地点时,需做好所携带检测设备的运输防护工作,避免因检测设备出现问题而对所验卫生物资性能参数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4质量验收实施过程 4.1现场验收 现场验收是验收工作的关键环节,分为工厂出厂验收和使用单位安装验收,两者的验收流程基本一致。在验收组到达现场后,首先需查验供应商代表委托函、相关资质证明等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确认资料齐全、公章规范后,依据验收实施方案进行验收。在进行抽样验收时,首先应清点物资总数,确认无误后,严格按照《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和《计数抽样检查程序及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验收。验收牵头单位一般不具备对物资的所有参数进行实测的能力,故对于具备检测能力且验收现场符合检测条件的性能参数,要进行实测;不具备实测条件的性能参数,可通过查看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及现场功能展示等进行核定。卫生物资性能验收以技术偏离表中的投标响应为主,主要包括主机规格型号、硬件配置、技术要求、配套配件、保修、维修等。技术人员在进行参数演示时,验收组成员逐项填写《卫生物资质量验收检验原始记录表》,若偏离表中无相关的配件信息,还需根据装箱清单核验配件数量。验收完成后,基于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机制,验收组全体成员需与供应商代表共同签字(盖章),确认检验结果。 4.2验收结果 现场检验结果依据中标企业投标文件响应进行评判,对符合投标文件响应的,检验结论评为合格;对不符合投标文件响应,但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检验结论原则上评为不合格,但对临床使用或设备性能影响微小的,检验结论可评为合格。对现场整改完毕的不合格项,检验结论为合格,但必须在原始记录中予以说明。对于验收检验不合格的,验收组应向受检单位出具《卫生物资质量验收结果通知书》,明确提出整改要求,受检单位代表现场签字确认。现场验收的卫生物资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时,可安排一次复验。验收组应要求受检单位现场评估整改时间,能在次日12点前完成整改的,验收组应于复验完成后再行撤离,反之可先行撤离,并要求受检单位完成整改后及时向验收牵头单位提报书面复验申请。验收牵头单位收到复验申请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组织原验收组成员开展复验。现场验收(复验)结束后,要尽快整理数据资料,出具《卫生物资质量验收报告》,在验收组成员全体确认签字并加盖牵头单位和受检单位公章后,上报验收计划下达部门;验收结果为不合格的,需同时上报《医疗设备检验验收原始记录表》;另外,验收组要将物资采购合同、招投标文件、技术偏离表等技术资料及验收原始记录表、验收报告、验收结果通知书、厂家技术资料等交由牵头单位存档,留存期限不低于15年。 5结语 在新的国际安全形势下,军队将卫勤保障工作的重点聚焦在备战打仗十分必要。提升军队卫勤保障能力需要先进的卫生物资作为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尖的卫生设备不断投入到军队中,卫生物资的验收工作也随之复杂化、细致化和严格化,与之对应的验收制度必须更加规范、具体,才能保障验收工作的高效准确。我们根据工作中显现的问题,总结了验收前期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并将严谨的规范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相信在供应商和医院的有力支持下,卫生物资验收制度将更加完善,验收效率将得到提高,军队的卫勤保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静,周亚虹,江腾.医疗设备集中采购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1,22(9):101-104. [2]程歆琦,周君,周欣,等.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2021,25(3):75-77. [3]李朝伟,王振洲,朱弋.医疗设备集中采购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3):65-68. [4]阮兆明,方良君,徐晖.医疗设备验收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21,36(2):100-103. [5]黄洪智,马春花.浅谈医疗设备的验收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160-161. [6]田乔.医疗设备验收的流程及存在问题[J].医疗装备,2016,29(7):110-111. [7]汪玥,宋建华.国内外医疗设备验收侧重点的差异与借鉴[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2):154-156,160. [8]张和华,杨松梧,吴旋,等.浅谈医院医疗设备购置关键环节的管控[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6):134-136. 作者:王维明 王岑 单位:沈阳联勤保障中心药品仪器监督检验站卫生器材监督检修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获得了较快发展,相较于其他行业,建筑行业的资本投入量大且项目回收周期长,因此容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此外,建筑行业的建筑质量关系到万千家庭的日常生活,因此进行高质量的建设活动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因此需要创新工程管理方法并进行智能化应用,以此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推动行业内建筑企业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 1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智能化的重要性 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施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施工建设,因此必须进行施工管理方法的创新并且推动其智能化应用,以此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内的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越来越庞大,并且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建筑行业内建筑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在建筑行业内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需要将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来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水平,并且建立明确的建筑工程责任制度。由于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较为巨大,并且涉及的利益团体较多,因此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明确工程施工责任与管理责任对于推进建筑工程的正常进度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通过管理方法的创新,还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各方之间的有效配合,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在权责分明的同时有效推动协调施工,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程度较高,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建设的难度,因此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法,可以化繁为简,将施工环节进行归类划分,从而制定出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并且根据当前的施工现状开展滚动化管理,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进程的动态监督与管理。由于采取了智能化的管理方法,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面临更少的风险因素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益,同时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监管不到位,我国的建筑行业存在管理目标不清晰、管理落实不到位、管理控制不严格、管理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并且上述问题的存在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建筑行业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展开了逐一讨论。 2.1管理目标不清晰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速度和施工完成度始终是衡量企业施工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是衡量企业施工能力的指标之一,但是工程的质量水平需要在后续的使用中才能得到校验,因此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建筑企业过于关注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从而忽略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因素,导致许多建筑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目标。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关系到工程所在地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才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就当前的管理现状而言,缺乏质量考核的有效指标与具体模式,因此导致管理目标的缺失和管理模式的缺陷。 2.2管理落实与管理控制不足 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既包括了对于施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也包括了对于违规施工的纠正,但是由于大型建筑的施工环节多、施工步骤复杂、施工强度大,因此大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明确管理目标的同时还存在管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施工人员不按照既定的施工规范进行操作,与此同时,部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疏于职守,并未按照应用的管理规则进行考核,也没有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如实汇报,导致管理质量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建筑工人多为城市附近的农民工,缺乏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应对难度较高的施工操作,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施工人员会出于简化操作步骤的目的而减少必要的安全措施,无形之中增加了安全风险。由于建筑工人的技术专业程度和安全意识都达不到专业化的施工要求,因此容易导致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妨碍建筑工程正常进度的推进。 2.3管理权责不明确 管理权责问题主要表现为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无法找到具体的责任人,从而无法将施工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更有甚者,部分施工部门在进行施工资源分配的时候争先恐后,而在安全责任追究的时候却互相推诿,在各部门之间形成踢皮球的现象。此外,现有的施工安全权责制度与实际施工内容脱节,权责制度不能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安全施工的需要,因此给建筑行业内企业进行安全、高效施工带来困难。 3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 3.1管理制度智能化 要想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以及施工水平,必须对传统的施工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并推动其智能化应用,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施工管理制度的智能化应用。管理制度在整个管理体系中起着标杆作用,是衡量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管理制度的智能化应用中,首先应该实现权责明确、权责一致两个要求,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避免监管环节的失职。此外,企业领导层应该针对各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以此督促管理人员落实自身管理职责,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建设合理的管理制度,在防止建筑工程出现权限交叉的前提下确保管理权责的具体落实。 3.2施工过程管理智能化 对于施工过程而言,主要的管理内容就是对施工操作的规范性管理、施工原料管理以及施工人员管理。要想实现智能化的施工管理,必须确保各施工部门、施工人员的协调运行,同时在获得投资方同意的前提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比如说对于施工操作的规范性管理,在施工开展之前可以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合适的施工操作,避免违规施工的出现。对于施工原料管理而言,施工单位应该加强对于原料储存场所的管理,同时加强对入库材料和出库材料的质量检验,确保施工材料达到建筑要求,对于建材采购人员的损公肥私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确保施工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操作。此外,建筑企业在甄选管理人员的时候应该明确管理人员的选拔标准,在施工管理期间更需要对每个施工点的施工细节进行精确掌握。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必须以新形势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现状为基础,采取智能化的管理方法,并且加强管理方法的创新及其智能化应用推广,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并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志良.探究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J].江西建材,2014(6):284. [2]景磊.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28):156-157. [3]钟明.有关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及其智能化技术运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5(1):271. 作者:曹晋军 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高速公路中机电工程造价中的问题 1.1机电工程涉及范围广,结构不合理 机电工程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涉及方面十分广泛。机电工程涉及到了电气、收费、照明、监控、通信等一系列工程。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结构复杂,覆盖面广泛。如果内部又缺乏良好的配合,各部门职能混乱或者造价控制人员出现失误等都会使机电工程出现造价问题。而且机电工程和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土建工程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在施工过程中两种工程沟通不力,造价控制单位很难统筹好两方面的造价控制,难以在机电工程方面做好工作;而且我国的机电工程和土建工程等其他工程相比,出现时间较晚,相关技术和经验仍旧存在不足,造价人员因为专业和工作的特殊原因,对机电工程领域涉猎不足,了解不够深入,都导致了机电工程的造价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机电工程相关教育较片面,在教育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专业老师资历不足,学生只学会了专业知识,缺乏工程造价的知识,也缺少实践知识和能力,最终导致机电工程方面人才匮乏。而且加上机电工程的控制造价结构复杂,管理难度相比其他工程较高,因此机电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1.2机电工程设备价格不合理,影响报价数据 机电工程中设备的成本在工程建设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机电工程行业广泛,对设备的要求不同,因此机电工程的设备数量多、型号多,在设备的选择上有很多的不同,不同品牌之间的价格差也很大,所以在设备的采购成本上有很大的弹性;同时机电工程设备科技含量高,供应厂商数量少,存在着市场垄断的情况,所以设备价格相对较高。而且不同厂家的设备标价和实际的真正售价相差较大,导致造价控制困难。还由于科技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价格变动幅度大。一个项目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周期较长,设备价格已经发生了变动,有些设备的前后差价可能很高;或者有了性价比更高的替代设备,也就导致了在工程建设中设备价格对造价的巨大影响;还有缺乏对机电工程采购设备的专门管理人员和造价控制人员,在购买设备时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掌握设备的实际购买价格,也就导致了设备购买的成本过高,影响工程造价[2]。 1.3造价预测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造价控制人员往往针对工程的特点,结合过去的经验对工程造价进行预测,然而工程在实际建设中,常常会因为突发问题而导致工程变动,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是在预测中难以真正控制和预料到的,因此造价的计划和预测与实际成本有很大出入。而且在建设中,如果工程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工程在建设阶段的浪费,导致成本的提高;在施工材料的使用方面,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人员的技术不到位,都会导致工程的最终造价有变动,这些变动是工程计划中难以准确预料到的,因此有很大的误差,会影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增加预测难度。 2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造价问题诱因 2.1公路建设中对机电工程的忽视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由于机电工程起步晚,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土建工程为主,机电工程在建设中占比小,占公路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小,所以机电工程在公路建设中地位低,公路建设者对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重视程度低。因此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结构和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未能与时俱进,仍旧处于落后水平。在对机电工程的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无法积累到丰富的经验,在教育中也难以做到相应的改革,仍然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导致人才产出较少,工程造价人才匮乏[3]。 2.2机电工程结构复杂,对工程造价的管控难度高 机电工程涉及领域很多,从监控到收费和通信,还包括了隧道的通电和照明系统等。这些领域都隶属于通信、电力等不同专业,因此机电工程范围广泛,结构复杂。各领域之间虽然有相通的部分,然而在涉及到专业领域时只有本专业的人才更了解。这也就导致了难有对所有领域都掌握的全面的造价控制人才。有些人才只精通其中部分领域,自然无法对机电工程的全工程造价有合理的控制。机电工程独特的复杂结构使工程造价的管控更加困难。 2.3机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变化 设备投资在整个机电工程中占比较高,设备的购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工程的建设和运维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在施工过程中,设备的突发情况是难以预料的。设备的日常维护对造价的预测影响很大,而且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操作设备时可能会发生问题。同时在建设完毕后,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或者在建设时期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相对廉价、质量较差的设备,在设备的运营中就会产生问题,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出现因为设备的原因而导致运营成本高,对工程造价产生巨大影响。 3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造价控制对策 3.1加大对机电工程的重视,提高管控能力 目前,部分项目的机电工程造价管控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因此应加快机电工程结构的调整,提高工程造价的管控能力。机电工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政策,应加快针对机电工程的政策编写,将机电工程的特点转化为优势并发挥出来。同时加大对机电工程的重视程度。机电工程由于得不到重视,发展非常缓慢。所以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观念,增加机电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管理,设立激励措施和奖惩措施,提高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造价控制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检查,不断提高造价控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4]。 3.2提高对设备的掌握能力,降低设备成本 设备因为市场复杂,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设备型号价格有着很大区别,设备的利润很高,所以要增加市场监测人员[5]。在购买设备前,专业人员要对设备的市场有充分的了解,重视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价格的变动,及时收集设备市场的信息,对设备的功能和价格有深入的把握,在采购设备时尽量控制成本,降低工程建设中设备成本占比。同时调整设备的购买程序和结构,减少工程计划和建设的时间间隔,也要选择性价比高、质量好的设备。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快,有些设备已经完全能够达到建设要求,购买人员要避免出现只专注于进口设备、忽视国产设备的错误思想,避免为了节省材料成本而选择质量较差的设备;在后期运营阶段造成运营成本高,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阻碍和影响。 3.3细化机电工程结构,降低造价控制难度 机电工程内部结构复杂,行业多样。因此很难出现对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全面把控的优秀人才,所以可以细化机电工程的内部结构,将机电工程按照不同行业和不同要求拆分成不同的系统,实施对不同系统的分别把控。这样的细化能够增加人才对机电工程的掌握,最后通过汇总将机电工程的总工程造价相加,并针对不同系统提出更加细致的改进措施,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也实现了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以更加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掌控。 4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机电工程的造价进行掌控非常关键。所以要加快对机电工程的改革,提高对机电工程的重视程度,改进目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加快交通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门岚.客观因素对机电安装工程清单计价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7. [2]徐超.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联网收费系统网络安全研究[J].交通世界,2018(33):164-165,173. [3]贾佳.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维护方式研究[J].交通世界,2018(30):152-153. [4]孙华月.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点[J].交通世界,2018(28):158-159. [5]韩源禄,谢敏,王晓娟.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探讨[J].南方农机,2017(18):140,181. 作者:邬美刚 单位:中交二公局萌兴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作业设计就成了小学英语教学及教研活动的核心主题。本文在解读“双减”对作业要求的基础上,以郑州市为例,归纳总结了教研中呈现的作业形式,并从作业类型、目标和育人价值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双减”背景;作业设计;小学英语 为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切实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为“双减”。河南省郑州市作为全国落实“双减”的9个试点城市之一,自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作业设计就成了小学英语教学及教研活动的核心主题,小学英语教师及教研员结合“双减”要求,对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意见》对小学作业的总要求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和科学利用课余时间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小学作业设计的要求,首先是作业难度不超国家课标,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其次是在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前提下,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关于“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强调,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并不代表没有负担,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也并不代表没有作业,课后练习中的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等都是检验知识理解与知识运用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英语作业的主要呈现形式 在“双减”政策要求下,结合课标要求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英语教师在努力改变过去以听读、背诵、抄写、默写,完成练习册、试卷等为主的作业,尝试布置各种形式的作业。笔者将郑州市教研中常见的作业形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作业能帮助学生在语言的形和义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例如,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完英文字母后,学生完成的作业是:自选材料制作出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有的学生用彩泥捏出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有的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与字母形状相似的材料,如用花生壳代表大写字母“B”,用腰果代表小写字母“c”,用两粒圆扣子分别代表大、小写字母“O”“o”,用银杏叶代表大写字母“T”,用枫叶代表大写字母“W”;有的学生还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拼搭在一起来摆出字母的大小写,如用树叶的茎和两片花瓣摆出大写字母“B”,用牙签、棉签摆出大写字母“A”“H”,用黄豆摆出小写字母“a”,等等。在学习完PEP四年级上册“Myhome”之后,学生用硬纸板做出立体的家的模型,并在纸上标注出相应房间的名称。 (二)绘画设计 绘画设计作业是指用图画的形式表达主题意义,是小学英语学习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作业形式。在学习PEP四年级上册“Myclassroom”单元时,学生画出自己的教室并标注出相应物品的英文名称,有的学生还在图画旁边写了一段描写教室的话语。在学习PEP四年级上册“Myschoolbag”单元时,学生画出“Mydreamschoolbag”,并写出一段话来进行介绍。在学习PEP五年级上册“Inanaturepark”单元时,学生画出一个公园,并进行描写。绘画设计也可以用画册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学习PEP五年级上册“Myweek”单元时,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一周内每一天的活动,并配有文字介绍,同时还参照绘本设计画册的封面和封底。 (三)手抄报 手抄报是学生根据某个主题意义,经过一定的版面设计,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的一种报纸形式。手抄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绘画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但由于受到学生版面设计能力、绘画水平、英语表达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的影响,手抄报在小学中高年级的作业中比较常见。例如,在中秋节到来时,学生制作“Mid-AutumnFestival”的手抄报,月亮、玉兔、嫦娥、月饼的形象都会出现在手抄报上,同时学生用英文介绍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四)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图文并茂的作业形式,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常被用来完成单元复习作业。例如,学习PEP四年级上册“Myclassroom”单元时,学生以“Myclassroom”为中心,分别用“词汇”“词组、短语”“句型”“拼读”四个分支来总结本单元知识点。 (五)贴图、涂色加写话 这种作业要求学生对现有的图片进行描述,或者在现有的简笔画上涂色再描述。例如,学习PEP三年级上册“Lookatme!”单元时,学生将一张小兔子的图片贴到纸上,同时用线条引出“Thisisthemouth.”“Thisistheear.”的英文句子。同样在本单元,学生在一张小熊简笔画上为小熊各个身体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完成补全句子练习“Hello.MynameisTeddybear.Lookatme.Thisismy1.It’s.Thisismy2.It’s...”本项作业通过涂色的形式将本单元身体部位单词与前一单元“Colours”所学的颜色单词一同做了复习。 (六)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主要是要求学生结合特定主题开展调查,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教师在设计这类作业时,通常先设计表格供学生填写调查数据,然后留出空白让学生总结分析。例如,学习PEP六年级上册“Waystogotoschool”单元时,学生首先完成“Task1:interview3friends”的表格,再完成“Task2:makeareport”的句子或文段书写。 (七)视频录制 视频常用来呈现练习“说”的作业。例如,在“Lookatme!”单元,学生面对镜头,边指着自己的面部器官,边用英语介绍,“Lookatme.Thisismyeye.Thisismyear...”视频作业的完成者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小组几个人。例如,在PEP六年级上册“Myweekendplan”单元,小组几个学生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周末计划。此外,视频的内容可以是与课本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腊八节来临之际,学生面对镜头讲述中国人过腊八节的相关习俗。 三、对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从当前郑州市教研中的作业设计可以看出,小学英语教师正在竭力打造各种能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展示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作业,但是与“双减”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作业类型不全面 当前的作业类型主要有传统巩固型(听读、背诵、抄写、默写、练习册)、动手操作型(手工制作、绘画设计、贴图加写话、涂色加写话、手抄报等)和应用实践型(调查报告、视频录制等)。其中,绘画类作业较多,应用实践型作业不够丰富,而跨学科和探究学习型作业是目前的一个空缺。应用实践型作业符合英语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的要求。例如,在PEP五年级下册“UnitThreeMyschoolcalendarPartBReadandwrite”学习了“Easterparty”的语篇后,可以设计一项对比西方复活节与中国清明节的作业,让学生查阅中西方两个节日不同的由来和习俗。本项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而且通过中外文化比较,提升了跨文化意识。探究学习型作业能够引导学生针对特定主题展开意义探究,不断拓展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六年级下册“Howtallareyou?”单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项调查报告作业:(1)运用“Howold/tall/heavyareyou?”询问至少三位同学的年龄身高体重;(2)计算出每位同学的体质指数;(3)选择合适的形容词比较级或最高级对三位同学的数据进行比较,写出相应的描述性句子;(4)对照正常体质范围参数,对每位同学提出保持身体健康的建议。学生在完成本项作业的过程中既运用了所学英语知识,锻炼了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同时还锻炼了数学计算能力,此外还通过对照体质参数增长了对健康身体的认知,并通过向同学提建议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作业目标不明确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成品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作业设计的目标,即学生完成作业后达到的学习结果是不清晰的。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作业中的英语元素占比。例如,前文提到的在“Myclassroom”单元画教室的作业,笔者看到有的学生用彩色立体图绘制出黑板、教师、讲台、窗户、窗台上摆放的花盆、学生的桌子和椅子,同时用不同颜色画出教室的天花板、地板和左右墙面。绘画作品非常精致,可是作品里的英语却只有呈现在四线三格里的几个英文单词和词组“blackboard”“teacher’sdesk”“window”“wall”“desk”“chair”。不难看出,学生用在画画上的时间和心思远比用在书写英语单词上的要多。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首先要明确作业设计目标:是巩固英语知识,还是锻炼英语能力,或者是开发思维、陶冶情操,等等。 (三)育人价值不突出 从当前学生的作业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考虑较多的主要是作业样式的新颖和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锻炼,对作业育人价值的思考还不到位。教书和育人都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要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挖掘作业中的育人元素。例如,前文提到的“Myclassroom”单元,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写出自己的见解:Whatarethethingsinourclassroom?Wherearethey?Whataretheylike?Doyouloveourclassroom?Why?Whatshouldwedoinourclassroom?Whatshouldn’twedoinourclassroom?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不仅复习巩固了教室内的物品,还重新审视了教室的功能以及个人在教室的行为。于是,他们就能出“Ourclassroomisbeautiful/clean.”“Weshouldloveit.”“Weshouldstudyhardinourclassroom.”“Weshouldn’tbenoisyinclassroom.”“Weshouldn’tlitteraroundinclassroom.”等带有个人观点和想法的语句,从而达到启发思考、养成习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育人效果。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关注作业设计。为此,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但是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才有可能在课下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所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落实“双减”的关键。 作者:冯建瑞 单位:河南省郑州师范学院
0引言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加强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优化工作落实是提升整个工程项目质量建设最为重要的工作。在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优化措施制定过程中,能够针对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层面细致化分析,保证优化施工管理措施的提出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正常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整体上而言,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优化工作,能够为工程项目高质量建设创建良好的施工环境,在工程施工条件优化基础上,促使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进行。 1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主要内容 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工作在实际进行过程中,主要是结合工程项目建设投入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化管理的过程。在现代化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理念指导下,深入落实高速公路施工管理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工程向着正常化方向进行施工建设。当前高速公路项目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实施基础化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工作有效结合的过程,优化施工管理是促使工程项目涉及管理的各方面效益实现最优化发挥。当前,高速公路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施工材料管理、施工人员管理、施工设备管理等方面细化进行,针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整体进行。优化各个施工管理环节,结合工程施工量、工程施工规模、工程施工具体阶段,细化各个阶段管理工作,在目标指导基础下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优化过程中,首先,必须重点强化施工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和应用,提升管理制度操作落实的可行性和规范性,对于各个施工要素、施工环节、管理阶段进行制度化管理,创建良好制度环境,切实依靠制度化管理提升整体施工管理水平。其次,严格施工组织优化工作,综合衡量资源投入和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严禁出现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尤其注重对施工材料的高效利用,提升施工项目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施工管理优化必须重点进行施工队伍的优化建设,优化施工队伍操作水平,提升协作能力,强化施工人员岗位责任操作,切实遵循质量第一、人员优化管理的原则。 2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优化管理困境 2.1健全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高速公路施工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 管理体系不健全,首先表现为虽然当前各施工单位建立了专门的、独立的管理部门,但是管理部门整体定位水平低下、未能参与到管理工作的核心层面,所以导致管理部门管理职能范围狭窄、管理权限小,对于施工过程中各种决策制定能力低下,未能获得其他部门的认可,以此妨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高速公路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未能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导致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出现严重内部动力不足的现象,各项施工处理工作无法遵循科学的施工原则,给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升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最后,当前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水平低下、综合管理思想觉悟较差,如针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问题,无法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并且组织各部门人员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协调,造成了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效益损失、质量建设水平低下。 2.2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低,是施工管理困境形成的关键因素 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工作创新优化进行的过程中,基于现实分析,造成施工管理优化工作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则是整个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下、综合思想觉悟有待提高,各部门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合作精神,严重妨碍了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的创新和改进。造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的因素仍然是整个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的核心因素,同样也是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参与部分,是贯彻现代化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的重要做法。当前,我国在大力促使高速公路工程扩展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建、工程建设量不断提升,所以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施工人员,因此造成了工程施工团队从市场上选择大量未经过系统化训练人员参与到工程施工中,而负责管理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同样也是临时调动的,这些人员缺乏专业化管理知识,不但给公路工程施工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对于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2.3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导致管理突发问题较多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由于工程项目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不稳定,且大多数工程项目非常容易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导致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出现突发性安全问题。而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容易受到建材市场价格波动、政策调整、施工组织计划变动等影响,由于工程项目本身是一项系统化的施工工作,如果某一方面受到影响,将会发生“蝴蝶效应”连动到工程其他正常施工,埋下了许多隐患问题,造成了施工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应对以及不必要的损失。 3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3.1强化施工保障工作落实,促进管理体系健全完善 高速公路项目施工管理优化工作进行过程中,必须从强化施工组织保障体系完善基础方面促使施工管理体系优化形成。首先,顶层管理人员要切实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给予管理部门较大权限、下放权力,优化管理部门职能建设,通过制度化规定管理部门职能和管理责任。其次,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规定其他部门必须无条件答应协助管理部门参与到工程管理工作中,强化制度化管理落实。最后,优先选择施工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到项目管理中,并且优先专业化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可以跨部门与其他部门管理人员事先沟通,深入到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方案、施工规划进行评估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大范围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工程正常化施工管理。 3.2建设稳定的、专业性的施工队伍 高速公路施工项目优化管理工作中,必须切实依靠建设稳定化、专业性的施工队伍。专业性的施工队伍,一方面可以强化对施工人员综合化考察和评估分析,从市场层面上选择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强化技术审核和技术交底以及技术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思想觉悟和施工人员水平;另一方面,积极选择施工管理人员深入到外部优秀工程管理层面中进行管理经验汲取和管理知识交流学习,积极落实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重点提升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3.3注重对影响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因素预测趋势的分析,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 首先,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优化管理中必须有效针对动态变化因素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尤其是注重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对工程项目带来的不利影响,注重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和使用,降低突发安全灾害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团队需要强化市场化调查分析,根据建材价格变动和人员劳务价格变动,及时做好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等方面的存储和费用调整工作,通过制定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管控。最后,调整工作必须切实结合工程施工项目进度有序进行,避免妨碍工程正常化施工建设。 4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优化工作进行过程中,必须切实在明确施工管理内容分析基础上,针对现实优化管理存在困境,从施工人员队伍建设、健全施工体系以及预测动态因素影响变化等方面优化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1引言 在现今高层建筑施工当中,如何保障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施工内容。对此,即需要能够在实际施工当中做好把握,以科学施工技术的运用实现施工目标。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本工程项目名称是泰州数据产业园综合楼四、五、六期基坑工程,位于泰州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会展路西侧,三新路北侧,基坑面积约47000m2,周长约1115.5m,开挖深度约15.3~16.3m。施工范围为基坑支护、支撑、降排水、土方挖运等。基坑支护、支撑、降排水、土方挖运等。 2.2该项目基坑支护设计概况 (1)拟开挖基坑为三层地下室,基坑场地现为空地,地形较为平坦,地面标高在4.16~4.96m。 (2)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本工程支护结构合理使用年限约18个月。 (3)基坑四周均采用三轴搅拌桩止水+排桩支挡+双重管旋喷桩+内支撑体系,采用双层支撑,支撑系统均为砼体系。集水坑、电梯井等坑中坑超深部位可采用局部放坡处理。 (4)整个地下室基坑均以管井降水为主,辅以集水坑和明沟进行排水;坡顶设置截水沟排水系统,坑外设回灌井兼作观测井。 3深基坑功能 在现今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工程的功能体现在:第一,对建筑工程地下空间施工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做出保证;第二,保证施工环境以及主体结构基础施工的安全性,具体包括建筑、隧道以及地下公用设施等。在传统施工中,即需要保证满足基坑的施工参数能够对稳定性方面的要求,则很可能存在忽视边坡失稳分析的情况。在现今工程施工中,需要对周边施工环境进行综合的考虑,在具体计算施工技术参数时做好基坑变形控制的综合考虑,在软土地基等不良区域中,也需要做好水文以及复杂地质环境等因素的考虑。 4施工技术 4.1护坡桩施工 在现今环保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的速度、污染以及噪音情况具有较高的要求。对此,在实际护坡桩施工中则可以对钻孔压浆桩技术进行使用,这是一种水泥浆护壁,通过对碎石的直接投放以及多次补浆方式的应用对无砂混凝土桩进行形成。在实际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设计要求以及施工方案做好桩位点以及结构轴线的设置,在经过监理人员经过复核检定确认之后再进行施工。其具体施工工艺,即先使用螺旋钻杆钻到预订的深度,通过钻杆芯管的使用从孔底位置按照从下到上的方式将之前已经制备形成的浆液压入到其中,以此使浆液能够升至无塌孔以及地下水的以上位置,在将全部钻杆提出之后向孔内对骨料以及钢筋笼进行投放,之后从孔底位置向上进行多次的高压补浆处理。对于该方式来说,其具有一次成孔的特征,按照多次从下向上的方式注浆成长,能够在地下水以及流砂等容易塌孔等复杂区域顺利成桩。在实际应用当中,需要做好控制的内容有:第一,在复杂地质施工条件下,当长臂螺旋钻杆钻到设计深度之后,需要及时在高压状态下进行注浆处理,即保证注浆压力在5-8MPa之间。通过高压浆方式的应用,能够将孔壁周边位置的水排到空外,同时水泥浆重力作用的存在能够在顺利成孔的基础上使孔壁不发生坍塌情况。第二,该技术具有较快的施工速度,在砂质土层以及普通黏性土当中,能够成桩15-20根长度在10-20m的桩。 4.2土钉墙施工 在该施工方式中,其主要施工内容有:第一,土方开挖。要按照分层、分段的方式施工,并根据具体的土质条件确定分层深度,保证开挖深度能够低于土钉标高的0.3m。在上层开挖工作完成之后,则需要对土钉的抗拉强度进行检测,当其强度达到80%设计强度之后再进行下一层的施工。深基坑分段长度方面,则需要充分联系工程各项工序的衔接情况以及土质环境进行确定,通常来说,第一段长度需要控制在15m以内,第二段则需要控制在8m以内。在深基坑开挖中,当开挖到淤泥层之后,每一层开挖的深度则要低于6m,在完成作业面开挖后,即需要对土钉墙支护方式进行使用,在最后一层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底板施工处理。第二,边壁平整。需要通过铁锹以及小型机械设备的配合使用进行切削清坡处理,以此保证边坡的平整度。在修正坡壁后,则需要在坡壁上做好混凝土浇筑厚度控制标志的埋设。第三,混凝土喷射。在混凝土护坡方面,要对从下到上的喷射方式进行使用,保证受喷面同喷头两者间能够保持垂直的状态,且两者间距离在0.6-1m间。在混凝土喷射厚度方面,需要在40mm以上。在完成护坡混凝土材料喷射、终凝2h之后,即需要及时进行喷水养护处理,做好养护时间的控制,即在7d以上。第四,空位布点。在土钉成孔之前,即需要根据工程设计做好孔位的确定以及表计处理,在联系设计斜度的基础上将土钉打入到其中,做好操作平台的架设。在实际钻孔施工中,要加强监测处理,如边坡位置土体具有较大的含水量,则可以通过钢管的使用对钢筋进行代替,通过机械设备的使用将其打入到土层当中,使用梅花形方式布置钢管。在成孔后,则需要及时进行清孔处理,细致的检查斜角以及孔径情况,保证相关参数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第五,置钉。在该环节中,需要在钢筋上对定位架进行设置,保证钢筋能够始终处在孔的中心位置。土钉同支架的距离方面,需要保证在2~3m之间,避免因此影响到注浆施工效果。第六,注浆。在孔口位置,对止浆塞以及排气管进行设置,保证其能够同孔壁间贴合紧密,保证注浆管能够深入孔底,在一边注浆的过程中一边以缓慢的方式将注浆管从中拔出,直到停止排气位置。在注浆施工中,可以对水泥浆材料或者浆液进行使用,根据实际工程需求确定是否对速凝剂进行使用。第七,面层钢筋网铺设。在该项工作中,即在土钉两侧位置,按照土钉长度方向对段钢筋材料进行焊接。第八,混凝土面层喷射。要按照从下到上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喷射,保证喷射面同喷头间具有较好的垂直性。对于钢筋位置,则需要先对其后方位置喷射混凝土,之后再喷射前部,以此避免出现钢筋背部出现空隙的情况。在钢筋网铺设前,也需要对其进行初喷处理,在完成铺设后再进行复喷,保证每次厚度控制在40mm以内。在混凝土喷射前,即需要先湿润受喷面,根据实际将一定量的速凝剂加入其中,以此实现混凝土凝结速度的加快。在完成混凝土喷射、终凝2h后,即需要以喷水的方式做好养护,对于最后一层土钉墙,需要将其插入到基坑底部0.2m以下位置,并在顶部位置对护顶结构进行设置,将厚度设置在1~2m之间。第九,排水设置。在实际支护施工中,对于支护结构的内部积水以及地表位置存在的积水情况,要通过排水设施的使用及时排水,避免土体因此处于饱和状态而影响到结构强度。而在基坑顶部位置,也需要做好排水沟设置,在基坑当中设置排水沟以及集水坑,以此实现集水坑当中积水的及时排出。第十,试验检测。在完成支护施工后,即需要及时检测具体的支护效果。首先,要做好混凝土强度以及注浆强度的检测,每批选择三组,保证注浆强度在12MPa以上。其次,要检测混凝土厚度,在该项工作中,可以通过凿孔方式进行检验,即每100m2取一组,一组当中选择3个以上的点,保证检验厚度同设计厚度相比较大,且最小厚度大于设计厚度的80%。最后,是土钉的抗拔力试验,即在不同涂层中对3根非工程土钉进行试验。当注浆强度到达6MPa即可以开展试验,根据所获得的结果确定施工情况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5结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施工与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需要能够对工程周边的环境以及地质情况进行考虑,做好施工机械设备以及工艺术的选择,并做好施工技术参数的严格把握,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BIM技术应用对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效率作用颇大。因此,充分利用好当下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强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中的有效运用。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优化措施,使BIM技术应用更为效率性与合理性,并为日后建筑工程提供优质服务。 2BIM技术的概述与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建筑领域技术的日益创新,在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方面逐渐形成信息化、智能化与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其中,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已经被我国建筑行业渐渐认知与研究。BIM技术是对整体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高效率管理与综合性控制,对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其积极的推动作用与革命性创新。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还处于相对发展阶段,对BIM技术与新颖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及时采用,进而导致在BIM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探索与研究阶段。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没能体现出BIM技术的实质性与作用性。其次,BIM技术可以结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的工程现场管理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工程管理立体化的形成,对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与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BIM技术通过3D扫描技术对其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及时的跟踪与辅助,并通过工程施工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使相关数据信息可以及时传输到远程控制中心,使工程项目的决策者、执行者与管理者都可以清晰掌握与了解现场施工情况与工程进程发展,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及时调整、控制与管理。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突发性问题与资源投入起到实时控制与管理的作用,不仅节约了人力的付出,更对施工材料的投入与成本的节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BIM技术的特点 BIM技术的主体核心是针对特定的工程项目建立整体寿命周期性实时动态数据库。以该数据平台为基础依托,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技术构建出与实际工程相同的虚拟化的工程现场环境模型,并将真实的工程施工现场信息在虚拟化模型中充分体现出来。现阶段,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复杂化与多变化,并不能形成有机的综合性控制主体,在实际具体的工程项目施工中经常涉及诸多影响因素。进而导致了统一平台无法进行合理、标准的信息数据集成与整合。其次,就算采用了相应的统一平台,但大多数施工单位与机构部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之间必然存在相对的冲突性与差异性。而BIM技术可以对工程项目中所有涉及单位与因素进行集中的数据信息整合,通过定向的BIM技术平台对所有涉及信息数据进行全面共享与统筹。借此,有关建筑工程的所有单位负责人员与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BIM技术数据平台对其工程信息进行浏览。另外,BIM技术优点还具体体现在工程施工中的矛盾问题的解决方面。高层执行者可以通过立体化的BIM技术数据平台展示,对其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掌握与了解,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与调整设计,对日后的工程质量与进度开展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 4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4.1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建筑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现阶段,我国急需采用一种高效、合理、科学的工程项目综合化管理手段与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复杂性、多变性与涉及性。因此,将BIM技术运用到工程管理中尤为重要。其次,通过采用BIM技术,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模型,项目决策者与管理执行者可以对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可行性进行合理科学评估,该评估结果对日后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当然,运用BIM技术的数据库模型还可以对该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与弊端进行及时的预判与预防,起到风险预防与避免的作用。最后,在工程实际现场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对其现场进行合理性调整与管理,这也是BIM技术的核心与实质所在,对工程现场管理具有重要的时效作用与影响作用,也是工程项目质量与进度的重要保证。 4.2BIM技术在工程成本控制上的应用 BIM技术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对其施工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首先,通过BIM技术数据库模型可以对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施工材料、施工成本与施工设备进行信息数据化分析,该分析结果由BIM技术数据库进行综合评估,其评估过程最终经过数字化模拟智能技术,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管理漏洞、现场指挥失误、施工材料与设备的无效浪费等进行考量分析,经过评估后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意见与指导流程。执行者可以依据该措施意见对现场工程施工进行合理性调整与管理,大大节省了财力与人力,对施工成本起到相对的节约效果。最后,BIM技术可以对各个单位的工程项目进行细化计算,并通过相关的电子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使其复杂的施工现场以可视化、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促进了施工管理人员的可视化现场管理模式的实现。 4.3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设计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迅猛发展,建筑领域不再是单一片面的“工程施工”,而是涉及与整合诸多元素的系统化施工流程。需要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共同商榷与研究,这样才能更为有利地促进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完成。其中,在工程项目设计方面需要多方设计、技术人员进行意见交流与问题分析。但如果这种交流分析不及时或不落实,就会造成实际工程施工中各种矛盾与问题的产生,对工程质量与进度造成较大影响。因此,BIM技术基于这种现状与基础上不断对完善三维立体化模拟设计平台,在设计平台中设计人员可以对其二维图像中存在的隐藏问题进行剖析,通过结合工程项目三维立体化模拟平台,经过多方研讨后对项目进行最终设计确定,进而起到对设计风险严格把控的实质作用。另外,BIM技术具有相对的信息数据共享功能,该功能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与问题指导,对工程项目设计的优化性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最后,BIM技术的协调性在工程项目设计方面得到充分发挥,将较为复杂的项目设计变的简单化、鲜明化,大大降低了项目设计的专业性与高深性,为不同学历与层次的设计人员铺垫了敲门砖,进而对整体工程进度与工程效率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结论 综上所述,BIM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影响颇大。只有充分了解掌握BIM技术应用的实质性,才能更为有效的发挥其最佳效果。因此,应该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在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同时,大幅度的提升BIM技术的应用力度,为工程项目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
论文阐述了管道工程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分析了当下管道工程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旨在通过论文的研究,明确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在管道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升管道工程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的质量,为石油天然气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引言 机械设备是现代管道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工具,科学地选取和使用机械设备,能够使工程建设的质量得到有力保障,同时还能够促进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工作的优化。管道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磨损,长此以往会对设备的性能和功效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管道工程建设中,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专业化管理,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和有效性。 2管道工程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分析 管道工程施工中的设备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挖掘装载机、汽车吊、土方运输车以及管道运输设备等大型机械设备,二是线路测量、吹扫以及试验和检测等小型设备,现代工程施工建设中对大型机械设备的需求较高,也是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而小型设备则是管道成型质量控制的有力保障。在管道工程施工中,挖掘机是实现土方工程的重要基础,设备的牵引力、稳定性以及爬坡和越野性能等,对于管道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在管道的安装过程中,起重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管道工程施工中常会使用汽车起重机进行管道的安装。管道工程材料运输设备也是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基于管道工程材料的大型特征,应根据工程需要、运输距离等情况综合选取适合的设备,同时在使用中对设备的燃料、磨损等情况及时关注和处理,保证材料运输的连贯性。 3当下管道工程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及专业性不足 管道工程施工中涉及的内容很多,工程的项目点也很繁复,加之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意识和理念方面不足,使其对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在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这导致管道工程建设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没有专业的人员和机制进行保障,一方面,未配置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往往由管理和操作经验较少的人员兼任;另一方面,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台账、名录等档案管理方面不到位,设备使用和管理记录混乱,无法实现有效管理。一部分企业在施工中,只有当设备出现故障后才会进行维修,对于日常维护和保养重视不足,使机械设备的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3.2未构建合理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机制 对于建设工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来说,日常维护及保养是影响设备质量和性能的关键因素,当下的管道工程建设中,很大部分企业对于设备使用未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未对设备进行日常的基础保养及维护,导致设备损耗严重,使用寿命和性能均显著下降,不仅影响了管道工程的建设进度,还会增加工程建设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还有一部分企业制定了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但制度的全面性不足,仅仅是进行表面化的规定,对于机械设备维护保养未真正地落到个人身上。另外,部分企业对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执行力不足,制度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3.3机械设备使用和维护保养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 设备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保证管道工程机械设备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条件,只有根据设备的性能、功率等进行合理使用,才能够使设备管理和工程建设均得到保证。当下的很多管道工程施工中,工程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加之工程进度等方面的压力,常常为了抢进度进行连续施工,导致工程机械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或者是在机械设备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仍旧带病施工,导致机械设备老化与磨损严重。由于专业人员供给不足,当下的很多企业在管道工程施工中,会雇佣短期人员进行施工,其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知识了解不足,常常发生野蛮使用的状况,加剧了机械设备的磨损与老化程度。 4优化管道工程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的措施 4.1加大机械设备管理的投入和专业化建设力度 首先,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意识和理念上要有所提升,真正地通过学习和培训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大对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的人员和资金投入,保证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次,相关单位和管理人员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教育,使相关施工人员能够对设备使用和管理具有一定的认知,提升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最后,要构建科学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一方面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机械设备管理,保证专岗专责,使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人头上,明确不同部门以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另一方面,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流程进行规范,保证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能够照章办事,在设备发生问题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4.2制定并实施科学的设备维护保养机制 在管道工程日常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从而保证设备的性能,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将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构建设备维护保养责任制,对于人员的维护管理范围、时间节点、内容以及标准进行规范,由专人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设备性能与功效。另外,还要加大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的力度,施工管理单位根据设备的特征,制定定期检测的标准,采用与设备相匹配的检测技术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地发现设备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检测工作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记录、上报,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避免设备带病运行。 4.3强化对设备使用和维保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施工管理中,对于本身容易出现问题的设备,要提前购置,保障设备的库存与供应,当设备出现问题后,及时更换使用的机械设备或是相关零部件,保证设备的有效性。对于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严格要求,保证操作人员持证上岗,避免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耗。同时,要将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融入项目管理人员的考评当中,保证管理人员对设备维护管理具有足够的认知。另外,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壮大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团队,提升团队的专业性和职业素养,保证设备维修保养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新型的知识与技能。 5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管道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求,管道工程建设中会使用到多种机械设备,对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和维护管理是保证管道工程建设质量与速度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大机械设备管理的投入和专业化建设力度、制定并实施科学的设备维护保养机制、强化对设备使用和维保人员的培训力度几点措施,能够使管道工程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大力提升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使机械设备能够在管道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